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以课程基地建设助推教学方式深度变革

发布时间:2020-03-03 17:47:1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以课程基地建设助推教学方式深度变革

摘要:教学承载着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价值需求,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南菁高中依托美育课程基地建设,以教学价值引领、路径探索和生态重建为依托,从教学资源开发、教学内容突破、教学空间拓展以及教学场域重构等维度变革教学方式。其中,文化培育、学科渗透、课程整合三位一体的美育课程体系建设是实现教学生态变革,促进教学方式转变的主要路径。

关键词:课程基地;美育;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9A-0055-04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南菁高中依托省美育课程基地建设,加快教学方式的转变,积极构建具有南菁特色的教学生态,进而深入落实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学校特色发展,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011年,南菁高中美育课程基地被省教育厅命名为江苏省首批普通高中课程基地,随着美育课程体系建设步伐的加快,学校教学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转变,教学生态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与学呈现出了全新的气象。南菁高中教学方式的转变以教学价值引领、路径探索和生态重建为依托,主要从教学价值引领、教学资源开发、教学内容突破、教学空间拓展以及教学场域构建等维度展开。

一、价值引领:以美育践行立德树人的教学价值追求,促进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协调发展

对教学价值的正确认识是教学方式转变的前提。过于强调应试性和专业性,使教育背离了其原初的价值,人的整体性、全面性和价值性的发展需要被遮蔽。当代学生出现的人文素质偏低,艺术素养不高,重理轻文,高分低能等现象,尤其是基础教育忽视人文素养培育的现象,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健康发展。马克斯?韦伯认为,任何一项事业的背后,必然存在着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崛起必然有与之相适应的伦理精神作为价值支撑和道义支持。某种特别的伦理精神赋予某种崛起或发展以特有的价值引擎和伦理动力。时代对教育提出新的重大命题就是如何通过教育进一步高扬人的价值需要,进而引领人的行动,使教学走向智慧创新、主体关照的新阶段。因此,“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变得十分迫切,这也对转变教学方式提出新的要求。

教学承载着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价值需求,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努力达到完善人格、丰富情感、提升精神的境界。正如席勒所说,美育的目的不是单纯地促进某一种心理功能的发展,而是通过在内心中达到审美状态使各种心理功能达成和谐,即通过美育使受教育者具有协调和谐的心理状态和人格状态,从而为各种能力的高度发展和充分协调提供基础[1]。美育充分发挥审美理想和审美价值观的教育,通过培养正确的审美价值意识,帮助受教育者在关心物质利益的同时,也追求精神价值;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也重视内心世界的丰富与提高;在寻求个人需要满足的同时,也充分尊重社会与他人的需求。围绕南菁美育课程开展的教学,超越了知识本身,充分满足了人的生命价值需要,彰显出深刻的人文关怀。南菁高中促进教学方式深度变革的动力正是基于满足人的需要,让学生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协调发展。通过教学将科学认知与人文精神融化在学习者的心灵深处,融注在他们的学识、品质和行为之中,开展对客观事实“真”的认知,对道德行为“善”的选择,对生活世界“美”的品味,最终达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二、实践路径:依托文化培育、学科渗透、课程整合三位一体的美育课程体系,实现教学生态变革

1.以课程基地创生育人为本的教学文化,引领传统课堂进行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南菁美育坚持崇高的教育追求,以师生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为旨归,着重培养师生的文化情怀和精神气质。我们将南菁气质的内容概括为:有思想会表达,有爱心能宽容,有责任敢担当。南菁气质的凝练,充分体现了教育培养人高贵品质和高贵精神的价值追求,其落实离不开教学方式的转变。服务于培养南菁气质的教育追求,南菁进一步提出理想课堂的教学主张。其基本要求是:以学定教,限时讲授(尽可能减少讲授的时间),合作学习,充分展示。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只有导向教育的自我强迫,才会对教育产生作用,相反,对学生精神害处极大。”[2]基于课堂教学真实状态提出的这些教学主张,旨在促进课堂教学实现“教与学”关系的根本调整,让学习成为学生自主的追求。南菁把教学深度变革的空间留给老师,让老师们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去优化课堂教学。总的原则是让教学充满对美的追求,让学生有学习的自由和自主学习的权利,学生学习行为在课堂上真正发生,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能拥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精神。

2.以美育的学科渗透赋予教学更多的文化承载,以价值追求引领教学方式变革

在中学生课业负担本来就非常繁重的情况下,美育不能再依靠增加内容,占有学生更多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来实现。因此,南菁高中确定将学科渗透作为学校美育的重要路径,将美育的要求与学科教学相融合,赋予课堂教学更丰富的审美价值追求。钱钟书说:“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无痕有味,体匿性存。”[3]这句对诗的描述也同样适用于美的特点。高中学科所呈现的无非是自然科学或人文社会科学,体现的是人类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认识,美蕴含其中,无痕无味。通过充分挖掘学科中蕴含的美的元素,在基础学科教育中进行美育渗透,让学生喜欢并享受学习,进而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将教学过程变成了审美过程。如语文学科的语言之美、数学学科的思维之美、外语学科的异域之美、物理学科的简约之美、化学学科的变幻之美、生物学科的生命之美、历史学科的智慧之美、地理学科的自然之美、政治学科的辨证之美、音乐学科的赏心之美、美术学科的悦目之美、体育学科的健康之美等等。学科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为师生进行课程开发,以个性化的方式从事教学创造了前提,也为教学方式变革提供了可能。

在美育学科渗透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惊喜地发现,课堂的育人价值得以充分发挥,师生在对美的追求中构建着充满美学意蕴的课堂教学生态,师生互动、情感交融、合作探究,从而改变了课堂枯燥无味的局面。因为尊重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开始更多地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因为追求教学形式之美,挖掘教学内涵之美,教师的教学设计变得丰富多彩,受到学生的喜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学习变得更加高效。席勒说过,“所有其他训练都能给人一种特殊的技巧,由此也给人设置了一种特殊的界限。只有审美的训练可以导向无限。”[4]当课堂充满了对美的追求,学生的学习生活不再是枯燥的训练和考试,而是生命的自由成长。审美的教学唤起了学生对价值的无限的追求,对学习的热切向往,真正的学习由此发生。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因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美感,从灵魂深处激荡起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学生的学习状态也随之发生积极的变化。

3.以课程整合开发拓展课堂教学视野,以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推动教学方式转变

田慧生研究员指出:“把握好全科育人与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统筹的关系。……一方面是因为德育、语文、历史等学科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特殊意义。另一方面,长期以来,重智育,轻德育、体育、艺术教育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必须切实扭转。”[5]南菁高中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价值追求,根据学生的审美需要进行课程整合,这是一个师生合作的课程开发过程,也是教学方式转变的过程。在课程整合中,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学校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按照学生的需要,构建综合的课程体系。立足独特而丰富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艺术馆资源和多年积淀下来的优势学科及具体的学科优势,南菁高中加快了学校特色美育课程的建设。先后开设了“兰花种植与欣赏”、“假山的布置与审美”、“南菁的景观水系及绿化”等实用课程以及“书院文化研究”、“南菁碑刻研读”等与学校历史、文化息息相关的美育校本课程。在课程开发与实施中,学生的学习从理论上升到实践,关注现实,走进生活,合作研究成为常态的学习方式。如历史组开发的“中国陶瓷艺术鉴赏与审美”课程,依托沈鹏艺术馆独特的艺术资源,师生合作开发,研究中国陶瓷艺术及其美学价值。这一课程根据学生兴趣和鉴赏、研究的能力,整合了历史、化学、物理、艺术、数学等学科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和艺术的理解。

在中国古典美学的表述中,“所谓美是动态生成的,是审美活动结果,而不是一个客观静态的对象”[6]。南菁高中的美育课程整合过程,正是师生以美为追求,对文本知识进行再创造的过程。整合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创造,整合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学生主动实践、积极体验、建构理解、自主反思、巩固提升和求真创新。师生在课程整合中丰富了教学内容,学生在课程整合的学习和实践中学会了建立知识的联系,提高了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意识。教学不再是单向度的知识传授或单纯的知识学习,而是师生、生生以及生本之间的文化融合以及意义再生的交往和碰撞。在包容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敢于挑战权威,大胆地批判和质疑,在探究的学习中获得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的认识。

三、生态重建:重构基于教学资源开发、教学空间拓展、教与学关系根本调整的全新教学场域

1.教学资源开发

南菁高中一方面依托独有的艺术馆资源和学校历史文化资源,如沈鹏艺术馆、明远书屋、邢秀华书法艺术馆、民间艺术珍宝馆等全国知名的艺术场馆,进行美育的教学资源开发;另一方面,也重视社会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当地的企业、江阴文明遗址、博物馆等都成为南菁的课程资源,学校还与北京大学、上海交大、南京大学等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共享大学的教学资源。

2013年底,“南菁美育体验创作中心”全面投入使用。体验创作中心共包括情境体验室、数字书画室、全息影像室、思维拓展室、传统书画室、书画装裱室、建筑模型室、插花艺术室、菁园陶吧9个室,为学校美育课程开发提供了空间和技术支持。在这里,学生可以体验巨型弧幕的画面冲击,在360度的全息展示设备中对工艺作品进行多角度的观赏描摹,也可以进行书法、数字绘画、创新设计实验等,从视觉体验到模仿、创新。学生在仿真的实验室既可以进行艺术鉴赏,也可以从事科学观察和实验,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助推了教学方式的改变。

2.教学空间拓展

随着学校美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南菁高中的教学空间也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有限的教室,而是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博物馆、实验室和工厂车间深刻研究和理解教学内容,实现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的深度融合。为了解江阴乡土历史特别是江阴要塞起义等光荣的历史,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道德情操,南菁高中的历史老师将课堂放在了要塞起义旧址;美术课也改变了原有的在教室临摹或者以多媒体投影的上课方式,将课堂移到了艺术馆和校园,学生在阳光下、绿草中、湖水畔,或感受自然之美,或近距离感受齐白石、关山月等大家的艺术作品,通过鉴赏、创作,艺术的种子在学生的心中开始萌芽,审美情趣不断提升。南菁的美育教学资源超越了传统的空间场域,走向了更广阔的自然和艺术空间,拓展了课堂的边界,丰富了学生的审美体验。师生的活动存在于开放的系统里,教学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时空的限制,在智能化的学习的平台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学的内容更加多元开放,教学场域扩展到无限的空间。

3.教学关系调整

美育的目标是培养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从事审美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不同的人表现出不同层次和不同特点的审美心理特征,即审美能力具有鲜明的个性化和创造性的特点。因此,南菁高中的审美课程重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审美体验,突出审美主体的自我感知和领悟,这就为教与学关系的调整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按照审美能力培育的内在要求,南菁美育课程开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现有审美能力,营造爱学、乐学的美育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鼓励学生按照兴趣选择课程,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和接受学习的局面,实现教与学关系的深度调整。随着美育课程基地建设的深入持续推进,南菁的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日益呈现出多元开放的特点,日益呈现出开放化、网络化、在线化等样态。班级授课制下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向个性化、分散化、网络化的组织形式转变,走班制成为教学组织的常态。因此,南菁高中形成了以美育课程基地建设助推教学方式变革的模型(如下图)。

这一模型表现为通过文化培育、学科渗透、课程整合等途径构建美育课程体系,课程的实施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利用现代化的学习手段,进行选择性的个性化的学习,翻转课堂、慕课等全新的教学方式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这样,教学突破了师生生活经验及教学资源的封闭性和狭隘性,教与学的关系在广阔的时空场域中得以重新建构,学生的发展因此具有了无限的可能性。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崇高追求,课程基地的建设从根本上说是实践教育价值追求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南菁高中通过美育课程基地建设的实践认识到,美育课程基地的价值体现在依托课程基地建设,加快资源整合,开发特色课程,拓展教学空间,转变教学方式,重构动态生成、指向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生态,最终重构学生的校园生活,促进师生幸福成长。

参考文献:

[1][4]杜卫.美育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3.59.

[2][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5.

[3]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660.

[5]田慧生.加强学科统筹 深化课程改革[N].中国教育报,2014-6-23(08).

[6]朱志荣.再论审美意象的创构――答韩伟先生[J].学术月刊,2015(6).

责任编辑:杨孝如

教学方式变革

大数据诱发教学深度变革的实现方式

教学方式的变革

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变革

论深度报道与新闻记者思维方式的变革

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变革

以文化自信助推文化强国建设

以良好的作风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变革学习方式谈

课程基地建设汇报专题

以课程基地建设助推教学方式深度变革
《以课程基地建设助推教学方式深度变革.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