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工作总结

历史新课改教学工作总结(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7-16 08:35:27 来源:教学工作总结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历史教学新课改初探

历史教学新课改初探

文安县大柳河一中李微微

内容提要:新课程改革,并不是彻底的否定传统教学,开放的课堂经常会让老师感受到

惊喜、惊讶,有时甚至是被学生难住的尴尬,但一想到自己既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又是与学生一起的学习者,也就释然,当然,课前备课、课下学习的力度不知不觉间加大了,也让我感受到了与学生一起成长的快乐。教学历史,不仅要教学生学到历史知识,还要教他们从历史中学到或悟出做人之道。而教师更是表率,是最好的最重要的活教材。

关键词:新课改学习效率自主性自助性

我今年任教初中九年级历史教学,初中《世界历史》是初中九年级的教学内容,因中考

在即,应考的压力下使得七年级、八年级《中国历史》有声有色的课改到了九年级《世界历史》时就已偃旗息鼓、冷冷清清,形成目前“七年级、八年级轰轰烈烈搞课改,九年级扎扎实实搞应试”的尴尬局面。其实,新课程改革与中考应试并不矛盾,新课改要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而目前的中考改革也已表现出突出能力的导向,因此,二者的方向是一致的,如能找到二者的契合点,将会对新课程改革的更深一步推进产生积极作用。

目前正在全面铺开的中国新一轮课程改革,说到底是学习观念、学习方式的变革——要

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发展,由传统的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学生的主动学习,要改变“生产标准件”的统一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提升。而要做到这些要求,关键是教师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改革,并不是彻底的否定传统教学——中国数千年以孔子为代表的教育教学思想仍是我们要继承的瑰宝,应试教育中的有意义接受式学习也因其合理的成分而受到西方教育学家的重视,再加上考试评价机制的变化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新课程改革应是对传统教育继承基础上的更新和补充,而不应该是彻底否定应试教育的走极端的“花架子”、形式主义。

在对新课改理念的深入学习体会下,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特别是对新课改中初中《世界历史》的教学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注重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增强课堂的开放性,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新课程改革中教学的核心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教师替学生“咀嚼”的做法,注重学生正确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真正使学生在其中学会学习,这也是让学生真正适应选拔性、能力型中考考试的根本解决办法,这一点“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给了我们很大启示。

1、增强课堂的开放性,鼓励和培养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

新课程改革的主战场在课堂,现代教学改革的出发点是达成有效教学:教学要提高师生的互动从而增加学习机会,教学要保证学生思考的空间。因此,大胆开放课堂,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是达成体验学习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能力和价值观等课改目标的主要途径。

我的课堂上一直较多采用分组合作学习。建构主义是合作教学的理论基础,它认为:学习是以个人的经验为基础,是学生对自身经验世界的组织,但由于学生经验的局限性,需要合作学习分享他人经验。由最初的不太重要的、难度不大的内容放开,到后来几乎节节内容都能合作讨论完成;由老师布置具体的问题引导学习,到“自己阅读,初步感悟”——“讨论,明确知识要点”——“应对老师必答、抢答式问题,明确重点”——“学生提问,老师或学生作答,化解难点”,几乎形成“自动化”学习程序。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大大提高,积极性也非常高。即使不提前布置,很多同学都能提前预习,并查找课外资料以

作补充。其实,开放的课堂经常会让老师感受到惊喜、惊讶,有时甚至是被学生难住的尴尬,但一想到自己既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又是与学生一起的学习者,也就释然,当然,课前备课、课下学习的力度不知不觉间加大了,也让我感受到了与学生一起成长的快乐。当然,这种开放的课堂需要更高的课堂调控能力、更灵活的评价机制,而且学生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见效的,需要坚持及不断的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总结、调整;特别在刚开始时,学生学习的效果往往达不到老师所期望的目标,必须有一定的辅助和补救措施,比如老师要加强引导和知识总结、强化单元测试和知识反馈等。

2、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自助性。

除了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过程,在过程中逐渐学会分析历史资料和按历史发展规律学习的方法外,还从另外几方面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自助性:

(1)让学生尝试自己建构历史知识体系。

按照建构主义理论,知识由个体主动建构,而非消极接受。当然,前提是学生正确理解知识及知识间的联系,这除了要求平时教学中注意对知识进行系统总结外,也需要经常有意识的为学生提供多种的知识结构形式,如表明因果等逻辑关系的“箭头式”,表现包含关系的“括号式”、“树突式”,表明对比关系的“图表式”等等,因为西方的信息加工学习论认为,组织有序呈网络状结构的知识更便于学生理解和长时记忆。开始放开时,我也有些担心,害怕学生做不了反而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但放手让学生去做了之后,我发现担心有点多余: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得有模有样,都能在最初模仿老师的方式上加一点自己的理解、创新,逐渐的有些同学的知识结构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如类似于电脑程序式的、框架式的等等,而且考试成绩也证明了这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是非常好的。另外,这种方式也会暴露学生知识理解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和解决这些问题对每个同学都十分重要。更重要的是,因为学生逐步感受到了这种学习方法的效果、尝到了甜头,便由开始时的被动的完成作业变成了自己的习惯性学习,只要布置学生自主学习或复习,很多学生便自觉地在笔记本上写、画起来。

(2)注重测试的反馈,培养学生学习总结、反思的习惯。

自我调控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策略,主要是指学习上的自我反省和调整,是能够达成自主、自助学习很重要的一方面。开放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自我调控技能的发展;学生自主的学习有利于自我调控技能的发展;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及目标计划地制定更有利于学生自我调控技能的发展。

我在课堂开放、注重知识总结的基础上,也注重单元测试的检查和反馈,适当弥补教学中学生能力增强但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的不足。测试反馈中,不仅注重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迁移能力的分析,更要求学生通过老师分析结合自己实际进行自我反思,写出简短的试卷分析和下一步的措施和目标,使学生大多能明确自己学习中的问题所在,也能制定合理的措施和计划。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就及时提醒学生与自己的反思和计划对照,督促学生进一步的反思和调控。学生和家长都反映效果良好,有些学生还由此学会了做整体的学习总结和计划,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3)教给学生一些知识记忆的规律和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历史知识大多属于陈述性知识,记忆术的合理运用有助于知识的识记。我经常在教学中结合实际的例子,为学生介绍记忆和遗忘的规律及一些记忆技巧,如笔记生成技术、联想、谐音的方法等。我结合自己的经验给学生介绍的“口袋小笔记”的方法(将一些知识要点摘录于小纸片或小本子,放在口袋中,随时可看上几眼),方便实用,被学生们竞相效仿。

二、根据新课改精神和中考方向,对教材进行大胆的调整和整合,但要保持世界历史发展的完整性、系统性。

新课程改革中的初中历史教材,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缩编和简化,去掉了一部分初中

学生不太好懂的繁难、晦涩的内容,增加了一些辅助性的直观的图文资料,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但因为《世界历史》是九年级的课程,迫于中考的压力,必须提前结束新课、尽早进入复习,因此《世界历史》教材内容的调整,又必须向中考紧密靠拢。但大多数学校教师却又因此而急功近利——中考考的内容就学,中考不考的内容就干脆删掉,背离了新课改的科学的学习精神,也破坏了世界历史的完整性,是不可取的。

《世界历史》教材的整合应该是在新课改和中考二者兼顾的原则下进行。

世界古代史部分是非中考内容,但如果跳过不学,容易造成学生对世界范围内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缺乏清晰、完整的认识,对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不易理解,不利于世界近代史的学习;而且学生刚刚由中国历史转到世界历史,视野骤然开阔,既有些茫然也有些好奇,而带有很多神奇色彩的世界古代文明会成为吸引和引导他们进入世界历史学习的好工具,不应错过。因此,在学习时间紧张的情况下,我还是将世界古代史部分整理成了“大河流域的亚非文明”、“以海洋为中心的欧洲古代文明”和“中世纪的欧洲与亚洲”三个专题,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金字塔之谜”等问题提前布置搜集资料,利用暑假补课时三节大课(1.5小时)的时间与学生共同完成了学习,既使学生兴趣盎然的进入了比较理想的学习状态,初步有了世界、人类历史的意识,加深了对人类社会演变规律的了解和认识,更是通过对“亚非古代文明与欧洲古代文明对比”、“欧洲封建社会与中国封建社会的不同”等较深层次问题的初步讨论,使学生对“把黑暗的欧洲变成为世界近代文明中心”的资本主义产生浓厚兴趣,为世界近代史的学习作了良好的铺垫。

世界近现代史的调整幅度较小,尽量不破坏世界历史体系的完整性,以利于学生架构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原则。比如将《世界历史》第二册第3课的最后一框题内容“帝国主义间矛盾的加剧”并入第2课《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分作两课时完成,使学生对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影响有更深刻、全面的理解;对《世界历史》第二册第12课—第15课作顺序和内容调整为:“二战后的美国霸权政策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发展”、“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亚非拉美民族独立运动”,强调现实意义的主次关系。

总之,历史教学,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人格塑造、品德培养的重要基地,新课程改革更强调人文教育。世界历史,特别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世界近现代史,本身就是一部人文的历史、一部科学技术彰显伟大力量的历史,因此,世界历史的学习——特别是文艺复兴、近代文化和三次科技革命等等内容的学习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提升教育的良好机会,不可错过。教学历史,不仅要教学生学到历史知识,还要教他们从历史中学到或悟出做人之道。而教师更是表率,是最好的最重要的活教材。

以上是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有不足之处,望给予指正。

参考文献: 《新课标》、《杜郎口旋风》

推荐第2篇:高一历史新课改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新课改教学反思

题目:

科目:

在理论与实践中探索、成长 ——高一历史新课改教学反思高一历史

在理论与实践中探索、成长

——高一历史新课改教学反思

高一历史新课程教学,它是一次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的全面改革与创新,也是一次充满智慧的挑战。作为一名刚刚踏入教师行业的新教师,通过大学时期对新课改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半学期以来的教学实践,本人对于高中历史新课改有了一些体会,同时又有许多问题与困惑。

一、对新课改的认识

(一)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托,转变课程理念,明确教学内容目标性。课程标准为教学依据的思想,凸显公民教育的宗旨。集中反映了国家在历史新课改中的政策与发展方向,体现了国家对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基本要求。它有别于过去教学大纲时代片面注重和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专业性,教师只有通过对课程标准的认真学习、耐心研磨,才能理解解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以及课程的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内容制定的初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教材,指导教学。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从而进一步全面提高全体国民素质。

新课改要求教师做课程的开发者,在“一纲多本”的时代,如何在课标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具体内容处理教材,是课改中教学创新的起始点。

(二)以学生为主体,转变教学方式,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

历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就谈不上历史教学改革,教师的美好愿望也就无从实现。学生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

到课程改革中来,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历史教师不仅要使学生能够较好掌握运用知识,努力创设新的历史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同时更应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引导和促进学生将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转变为科学的新型的历史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自己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合作精神不断得到发展。将历史学习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体现历史教学的人文关怀。

(三)以培养多元智能为宗旨,转变单一评价机制,增加评价标准的多样性。

课标中的评价建议明确指出:“遵循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

鼓励学生课堂上大胆提问创新,有时学生提问很有深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历史的快乐,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不仅课堂气氛活跃了,思维能力也得到一定的提高。举个例子,为了更好地了解世界主要大国崛起的情况,理解教材的内容,思考当今中国路在何方,启发学生为中华崛起而学习。可以利用电脑、白板等多媒体设施,组织学生观看《大国崛起》的录像或文字材料,并写出观后感的小论文。学生兴趣很高,在观看之余,积极撰写读后感。写小论文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主要的是学生的心灵感化和爱国情结的升华。

二、问题与困惑

(一)对于新课程的适应性较差

在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主观愿望良好,但与教学实际总有一定的差距,存在教与学的问题和困惑主要有:这次新课改以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解读新课标,结合新教材,发现有些问题不容忽视,教学过程中要及时调整,否则可能成为我们新课程实践中新的难题。首先是关于专题授课的问题,在专题模块和问题中心的内容体系下,专题和问题的选择就变得尤为关键。然而专题的选择与设臵都不可回避一个较为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相关知识的储备量度,也就是说学生是否在学习某一专题时已有了相当的知识基础。新课程一开始就采用专题教学,因此新课程教学中不少内容老师必须要做大量的知识铺垫,学生也是如此。另外一点,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古今中外的历史混编为若干专题是符合了综合史观的趋势,但是从另一层面而言,又割裂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使我们的学生只见“线”而不见“面”,从而也造成学生对历史时空感的困惑。也影响到教学中过渡的流畅性和学生的理解。而单就高中新课程而言有些内容的衔接也有一定程度的不足,“跳跃”较大,师生对此在不同程度上都会有不适感,尤其是学生由于知识基础、认知能力、身心发展以及社会经验等条件的制约,更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提高,这必然需要一个非常多的时间来“循序渐进”。因此,《课程标准》虽有较强的指导教学作用,但标准宜宽松,不可绝对化。这样老师可以根据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自主地开展教学活动,优化课堂教学程序,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二)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脱节

首先,现实中存在着学生初中历史知识贫乏,导致进入高中以后,初中的历史基础严重脱节,严重影响高中教学的正常开展。其次,高中教材内容与观点与初中相脱节或拔高。初高中教材版本多样化,教学内容严重

脱节,初中内容蜻蜓点水,高中内容要求入木三分,导致新课程“繁、难、偏、杂”。同时,有些观点过于“超前”与初中所学的观点存在着矛盾,使学生无所适从。第三,初中和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衔接问题在新课程中还存在一定的缺憾,初中与高中的教学内容有“撞车”现象。其原因无非是以“通史”模式重复组织和安排了教学内容的结果。

(三)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由于初中阶段没有打好基础,升入高中以后,才开始真正把历史作为一门课程来学习时,就不知如何下手了。不知道做课堂笔记,而还是等老师在复习时给他划重点;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虽然认真听讲,甚至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但一到考前复习时,就不知道如何自主复习、理解地掌握历史知识。再者,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能通过平时的及时复习和适当练习来提升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对策与措施

(一)落实课前预习工作,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针对学生学习基础弱、方法落后的特点,教师应努力改变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采取开放式教学方法,先让学生课前就明白将要学习的知识,动员和指导学生去查找相关资料,必要时进行社会调查实践。这样,在教学新知之前,学生不再是“零”起点,在学习时能使自己处于主动探索的地位上。让同学在课前的学习活动中,尽可能多的了解到了课本上没有的历史知识、历史故事等,并通过充分有效交流,实现初级资源共享,为学生学好的新课奠定良好前提,形成学习良性循环,并为下次学习探索积累经验。

(二)加强集体备课,提高合作教学观念。

新教材注视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教师的备课方式更应随之而变。由于新课程在容量难度上和不同于旧教材,教学上初高中又有很大的差异。教师加强自身教学理论学习和专业素养的提高当然是首要的,同时加强集体备课、集体议课评课,才能更好的解决新教材中的诸多新问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这种的集体备课不仅仅是校内的,而且应是校际的、地区间的、以至是更大范围的;不仅是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进行更简便、快捷的网上交流。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对高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更新教学观念,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不断反思,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投身新课程改革,没有现成的路可走,一切都要自己去探索,只有看清问题,才能坚定前进的方向,才知道该怎么做。不能走错,不能不走,更不能回头。我们只能在充满挑战和矛盾的现实中寻找出路,用智慧去化解难题,用机智去逾越障碍,用改革去实现目标!

推荐第3篇:新课改以来历史教学心得体会

新课改以来历史教学心得体会

由于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新课改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种种困难与挫折,部分教师在新的课程标准认识上还存在许多误区,导致产生了一些矫枉过正的教育行为,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深思和重视。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如何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成为新课改下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改变以往“填鸭式”教学模式,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在教学中我寻求提高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手段或教育模式,以达到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

在教育实践中我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兴趣,提高记忆能力兴趣是增强记忆力的催化剂。学生对他所感兴趣的信息,会产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与观察力。高度的精神集中对提高记忆水平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专心致志,聚精会神,信息才会在大脑皮层中烙上深深的印迹。

1.在导入新课上下工夫。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导入新课一环非常重要。采用与课文有关的传闻、秘史,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再现一些资料信息,给学生展示一些相关的视频等,对整体课文的讲述可以起到铺垫作用烘托气氛,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

3.从基础知识的实用方面入手。在历史教学中遇到一些重点课,在导入新课时,就强调这一章节的重要性,教师可设计在考试中常出现的一些题。这种方法开宗明义,使学生一开始就了解到学习这章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同哪些章节有联系。学生认为所学的知识重要,注意力也会高度高中,记忆力水平也能相继提高。

二、帮助学生理解,加强记忆过程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过程中,先把握知识的总轮廓,然后使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在记忆的过程中加深理解。这不仅有利于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能力。在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必须做到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解决难点。当然对刚学过的知识,要趁热打铁,及时温习巩固,这是强化记忆痕迹、防止遗忘的有效手段。还有科学用脑,防止过度疲劳,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这也是提高记忆力的关键。

三、历史知识的个性化历史知识个性化的特点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通过讨论会、演讲会、写历史论文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历史,独立地作出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它强调学生的活动。

1.专题讨论会。

为开拓学生视野,培养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由教师给学生介绍一些报刊上有争论的,又有教育意义的材料或直接就书上的人物、现象,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展开讨论。专题讨论可开阔学生的眼界、形成历史思维,从而培养分析归纳能力和从现象中看本质的能力。

2.历史演讲会

在学生讲故事的基础上,选择内容较好、思想性强的材料,由表达技能较高的同学,举行历史故事演讲会,并进行评比。这对普及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都将起一定的作用。

四、历史评价的多样化。

在传统的历史评价中,评论学生学习好坏的标准是考试的成绩,这固然有它有利的一面,但是它不利的一面也是相当明显的。特别是成绩不好的同学一直不能受到老师的肯定或表扬,时间一久,他们就会失去对历史的兴趣,从而历史教学任务和目标很难完成。历史评价的多样化,就是要求老师创造各种机会,给一同层次的学生以肯定,使学生能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以积极的态度去学习历史。

马渡学校龚光华

2014-11-9

推荐第4篇: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

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

传统的教材功能观认为,教材凝聚了人类文明和人类知识的精华,具有权威性、学术性和知识性的特征,教学就是把这些文明和知识的精华教授给学生,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对这些知识的获取和积累的过程,这种模式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传输的过程。教学以教材为本,教师要吃透教材,教好教材,学生要学好教材,掌握教材中的知识。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这种教材功能观受到了挑战,新教材功能观认为,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知识、理解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是显性的,直接体现在教材之中;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则是隐的,是活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在教材中发掘,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

这样,教学活动就由单向传输变成了双向互动。这种变革不是形式上的改变,也不是随心所欲的改变,而是存在深刻的内在动因。首先,在一个信息爆炸、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的时代,知识是无穷无尽、永远也学不完的,怎么学也跟不上知识更新的速度,不用说不能较为完整地掌握某一学科的知识,就是这一学科的主要知识也学不完。教师讲授的只能是本学科最基本、最关键的知识,是打牢基础、以后发展所必不可少的知识。单向的、单纯的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已经落伍。 既然不再过分强调教材的精华性、权威性和学术性,而强调教材只是一种材料和资源,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起到的是一种媒介的作用,那么教师就不必把教材看成是神圣的、不能质疑的,必须不折不扣地照此执教。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在教学活动中,教材、教师和学生三者,学生是中心,学生的学是主要矛盾,一切围绕怎样学,怎样才能学好这个中心进行。新教材提供了大量的教学材料,如教师用书、学生读物、活动手册、挂图、卡片、音像音带、多媒体课件、教学VCD等,教科书也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活动和作业。但是这一切并不是要你全部掌握和使用,只是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让教师去选择。新教材为教师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教师要创造性选择和应用这些教学材料,而不能跟在这些资源后面跑,受其所困。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以前的教材留给教师和学生的发挥空间较少,只要求教师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只要求学生掌握课堂传授的知识,对于教材和教学任务来说,教师和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地位,很多教师、尤其是一些老教师已经习惯了这种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要求他们发挥主体能动性,去选择去创造去应用,他们反而不知所措。许多教材一改传统的做法,没有了明确的课文重点、要掌握的知识要点、教学提示以及背景知识等,要求教师自己拟定教学目标,到教材和教辅书以外查阅资料,一些教师很不习惯,感到难度很大。这次研讨会的经验说明,要教好新教材,首先要研读国家新课程标准,把握课程改革的实质,领会教材意图,但这只是问题的一半,是提高教学效果的第一步,另一半则要从当地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把位定准确。这一点尤其重要,离开了具体环境和条件下的学生实际,是教不好的。

课文后的问题和课后作业的设计具有开放性,减少了明显的暗示性的、提示型的问题,答案非惟一性,甚至是不确定的,只是提供广泛的背景素材和知识,提供

解决问题种种途径的可能性,这样做是为了促进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化思考,而不是已经暗示或提供了明确答案,只是让学生复述或依既定的思路思考,求得一致的答案。 在传统的学习环境中,虽然四五十个人在一个教室里学习,但学习方式却是个体的、封闭的,听课、理解、做作业、考试,除了与教师的单线联系之外,缺少横向的、与同学之间的沟通。这种环境和学习方式,尤其是学习的激烈竞争,容易使学生形成冷漠、自私、狭隘和孤僻的性格,这方面的教训很多,甚至发生了许多悲剧,其根源在哪里?除了品德教育、人格修养的因素之外,与这样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状态不无关系。

新教材在学习方式上的改革之一就是合作学习。许多教材提倡课堂学习活动化、交际化,如把学生分成各种各样的小组,进行角色表演、游戏、做手工、完成项目、唱歌、跳舞,以及陈述、讨论、辩论等。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随着学生之间不同程度的交往和互相配合、互相帮助,集体的荣誉感、责任感、领导意识,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平等意识都会悄无声息地得到增强,这些品质在教材中并没有明显要求,在考试中也不会涉及,是一种隐性的东西,但是它给学生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环境和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这些现代社会所必需的素质。

思考

一、新教材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发展,形成历史意识、国际意识、公民意识、创新意识。在实然的教学目标与应然的教学目的之间,在课堂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之间都是以教学策略作为中介的。历史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在教学策略层面上更趋近于教学目的的达成。历史学科的知识具有科学性、过去性、具体性、多样性和连续性等特点。研究性学习的策略亦应切合这些特点。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选择便于学生展开思考、发挥的专题(如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等),指导学生制定研究方案。这种策略的特点是不需要太多的课余时间,以课堂的成果展示和辩论、评价为最终的结果。优点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起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便于学生就历史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缺点是由于时间短以及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制约,专题研讨很可能不够深入。

思考

二、历史角色的扮演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历史人物是历史构成的要素,学生们日常的历史学习往往以时间和地区为线索,对历史人物的全面了解较为缺乏。在实施历史角色扮演之前,教师应指导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历史人物,阅读人物传记,并与人物所处的历史背景相联系,较为全面地了解、理解人物的行为及其内在的心理活动。学生们往往对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感兴趣,如武则天、雍正等。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研究一些在重大的历史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人物,以便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历史事件。角色扮演者的表演一定要在充分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同一班级或年级的学生可就表演者的表演发表自己的见解。角色扮演与评析过程同样重要,表演者和评析者都可对自己的学习最终以文字形式总结。这种学习方式的优点是给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理解、想象力的空间,是学生对历史人物及其所处历史时期的虚拟现实的体验。缺点是这种学习方式受时间和资料来源的局限,也受到学生自身能力的局限。教师应以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依据,不可提出超出学生能力的过分要求,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并不一定单独安排学生的角色扮演活动时间,可以尝试在充分预习和课外阅读的基础上,实施课堂中的即兴表演。比如,学习戊戌变法的历史,学生们可以分组扮演维新派的代表和封建顽固势力的代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真正使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和事件中的历史人物。

推荐第5篇:历史新课改心得体会

历史新课改心得体会

历史新课改心得体会

虽然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已有段的时间,但在很多学校的历史教学仅仅为了应付考试,更不用说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些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好,回家看看即将学习的内容,无非是减少一些“拦路虎”而已。这样做法的根本缺陷在于使学生的视野局限于现成的知识,忽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忽视了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呈现为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长期以来,由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老师缺乏科学的学习评价体系和方法的指导而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本节课我希望能够解决的两个问题,一个是通过帮助学生整理历史线索,来优化历史学习思维能力,全面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我发觉不少学生掌握的历

史知识很是琐碎和没有条理,更不用说有完整的历史线索,历史思维很是薄弱。由于本课的学习内容庞杂包含了中国古代和近现代,以及世界古代和近现代史,内容上时间和空间的跨度都很大,学生经常会出现事件内容的张冠李戴,并且前后的事件顺序也常常混淆不清。本课在课堂设计方面力求做到既能掌握本课知识点,同时需要帮助学生理清日本的重要历史发展线索,我感到是比较成功的。学生在学习中积极的进行自主整理线索,他们的参与使历史线索的脉搏跳动起来了。

本节课希望解决的另外一个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方面还是做的不错的,学生由于有了要竞争的目标,所以可以全组团结协作,甚至连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同学都可以很好的参与课堂活动,并且可以在活动中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这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同时许多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的发挥出乎了我和孩子的预料,这也是我和孩子们的

一个意外收获吧。

我们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困惑,在课堂上要学生配合你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更不用说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了,要是在希望学习有困难的也可以有所表现那就更是奢望了。但是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们只有从学生的思想和兴趣入手,改变他们学习的态度,让学生从不愿意参与课堂到自己要争取机会去参加。常言说: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而刺激式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喜爱的,只有课堂设计具有创新性和趣味性,能够真正将学生的思想和行动融入到历史学习当中。课堂设计具有创新性和趣味性,是我们新课程教学所必须的,在学习新课中可以做到优化历史学习思维能力,全面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真正将学生的思想和行动融入到历史学习当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布置学生自己动手设计题目的方面,希望提高学生自己把握历史知识的能力,同时提问的学生会选择相对学习比较有困难的同学,这样实际上也让课堂参与的面进一步扩大,被提问的学生为了本组的荣誉,一般都会在课前认真将本课的知识进行消化,怕因为自己而为本组丢分。

本节课的设计和完成中还有不少遗憾的地方,在设计每个小组活动时,应把握好时间,不然会出现课程任务完成比较仓促。在学生准备了较多相关材料的情况下,既要控制每个组的活动时间,同时学生找到的资料,如果在课堂上不能够应用的话,准备的学生会感到失望,我计划在班级创立个“历史小天地”,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时间运用的资料,可以在放在这儿,既可以拓展教学内容,也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历史的能力。教师的任务就是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同时更要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让每个学生都真正参与

到课堂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

初中历史课程的创新性和趣味性可以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这个理念,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参与、积极创新的空间,通过亲身的探寻,让他们去发现、感悟历史的无限魅力。课程设计是整个历史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具有创造性、开放性、灵活性的历史课程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深化课堂教学内容、扩展思维空间、延伸和发展获得知识的能力。本节课虽然得到了不少听课老师的好评,但是我发现还有很多细节方面设计的还有欠缺,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的进行思索和挖掘,还给学生一个真正快乐自由的学习历史的环境,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和愉快参与课堂活动,使学生做到课堂和课后的互动,不再将上历史课作为一种负担和累赘,而是成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一种娱乐和享受,让学生在让游戏的竞争和快乐中去学习,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学生在竞争中去自主整理历

史线索,而不是机械的等待老师,这样能够优化历史学习思维能力,全面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让鲜活的历史线索脉搏跳动起来,让灵动的历史知识印在孩子们的心。

推荐第6篇:历史新课改心得体会

[历史新课改心得体会]历史新课改心得体会高中历史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一、新课改要求教师、学生角色的转变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人们对教师在新课程发展中的地位和角色等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体现在:“教师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学生也不再只是变动的受教育者,而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自主者,教师的教学过程也就是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会学习,掌握学生方法。“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变成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的过程;变成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学习方式的过程”。从而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

二、正确把握新课标规定的学习版块,学习主题和学习内容。

新课标规定高中历史必修分三个学习模块,四个学习主题(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共计25项学习内容,心得体会《历史新课改心得体会》。通过历史必修课学习,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选修分为六个学习模块(六个独立的学习主题),学习内容( 及:重大改革(9个)、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7个)、20世纪战争与和平(6个)、中外历史人物评论(6个) 共30个学习内容、探索历史的奥秘(1个)、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

三、历史教师要真正“教好”历史,就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目标观。

1、让学生学会创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探讨和解决问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方式越丰富、越灵活,学生的历史思维就越活跃,越有创造性。

2、让学生学会学习

新课程将“过程和方法”作为三大课程目标之一,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从中学会学习。历史教师还应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应注重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学生学会学习的显著特征是学生能够自己学习

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要善于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更主要的是,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使他们在师生平等交流和探讨中得到发展。

3、学生学会生存

新课程的根本精神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人文主义”是最主要的价值追求。要求历史教师要树立明确的人文意识,让学生学会生存,具有正确的生存价值观,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

推荐第7篇:历史新课改体会

新课改体会

困惑一:历史必修教材内容太深,出现新的“繁、难、偏、杂”;如将历史三本必修教材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部分,人为割裂了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教材的模块式编写方式建立在初中教材通史体系的基础之上,而我市初中近几年使用的教材并非通史体系,造成初高中教材的不衔接;必修课教材弹性太大,教学内容过多过深,教师普遍反映课时不够,在教学实际中难以完成;学业评价过于繁琐,可操作性不强,脱离教学实际情况。其次,对新教材古今贯通、中外合编的专题模式,学生反映最多的就是跳跃性大,系统性不强,条理性不好,个别专用术语让人费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被弱化,造成新的知识密度太大的问题。例如专题七第3课《民主政治的扩展》中关于“震荡中的法国”,教科书把1789年以来法国经历的大革命、拿破仑第一帝国、波旁王朝的复辟、七月王朝直到法兰西第二帝国覆灭的整个历史画面,仅用轻描淡写的一句话一带而过。这段历史在旧教材中至少3课时才能完成。如此一来,就增加了教师把握和驾驭教材的难度,展开来讲吧,时间不够;不展开来讲吧,学生不知所以然。 困惑二:教材形式的显著变化与历史知识体系的矛盾冲突; 困惑三:新课程内容多、难度大与课时有限的矛盾; 困惑四:对课标的准确把握和有效实施存在较大困难; 困惑五:高一学生认知水平与课程要求的矛盾; 困惑六:理想课程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困惑七:教学手段与教学形式之间的矛盾难调和; 困惑八:新课程的探究活动多流于形式; 困惑九:历史教学质量与评估的矛盾无法解决。

1.现代教学论中的首要原则是”因学定教”。而目前常见的课堂教学却是”因本定教”。这样,虽然较好地发挥了教材的”知识载体”作用和老师的专业特长,但对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有所忽略,从而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课堂教学必须做到因学定教。在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学生。每个教学环节都不能脱离学生这一主体。因学定教的教学设计有四个突出特点:(1)总的精神是围绕”学法”设计”教法”。(2)在教材内容处理上,并不刻意追求面面俱到的系统阐述,而是根据学生可能的自行掌握程度,拟定教师点拨式和启发式讲解的轻重虚实,板眼节奏。(3)在设计步骤上,先从分析学生在本章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人手,再结合本章教材的内容特点确定教学总思路,然后设计具体的教学过程。(4)在个体教学过程的设计上,不像”因本定教”式教学设计那样,把授课中的每一句话甚至学生的具体答问预告规定出来。

2.通过观察,班级的学习小组的使用流于形式,表现在教师的要求不明确,留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太少,指导学生探究、交流的思路与方法不到位,学生不能自觉地在组内或组间展开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学生的探究、交流、思考等只局限在表面的、简单的、直观的内容,而缺乏深层次的思维。这与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平时的训练与培养有很大的关系。

3.部分教师课改的意识不浓,教学观念陈旧,教育理念不转变,我行我素,课改喊的震天响,应试教育做的实,这部分人严重阻碍了课改的进行。4.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处于单向交流的状态,新课程则有所不同,它要求体现学生合作探究的新理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设计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就允许有不同观点的存在。这就是新课程的开放性特点的体现。

5.由于种种原因,新教材的编写还存在着诸多不足,许多内容的编写或者蜻蜓点水,“欲言又止”;或者只剩“骨架”,看不到“血肉”;或者把完整的现象人为肢解。例如人教版《国共的十年对峙》一课设置南昌起义、土地革命、红军长征三目内容,将旧教材中的“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支离开来,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性。而“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又一笔带过,让学生突然接触实属突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一课中突然提及“二十一条”这样重大的历史问题,对其来龙去脉一头雾水。因此,这样的编排让教师在处理教材时感觉困难。但为了完成教学的任务,教师不得不翻阅大量资料,引导学生做知识的填充与联接的整合工作,甚至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找资源,了解信息,自己来“组织”、“还原”这些历史,并通过了解历史学家对这些历史问题的多元性探讨,撰写有关西方政治体制比较研究的小论文,自己认识、判断这些历史。但这些事情,对于条件不具备的农村高中来说,实在是有点难以完成。

感悟一:更新教学观念,适应新课程;感悟二:注重集体备课,优化个人备课;感悟三:夯实基础知识,提高教学质量;感悟四:把握课标,灵活运用教材,发掘人文价值;感悟五:探索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学生的基础知识、认知水平和“高屋建瓴”的历史新课程改革的矛盾。 2.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效果不尽人意 3.部分一线教师不足以胜任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 4.管理评价方式多元化和考核目标单一化的矛盾。 5.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干预机制不够完备。

6.新课程改革模式统一化和传统教学模式之间的悖论。7.新课程教学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面临区域生态教育的巨大挑战

推荐第8篇:历史新课改心得体会

《历史新课改心得体会2011年3月27日》《历史新课改心得体会》简介:

一.教育理念的不同1.精英教育发展成为全人发展的大众化教育。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讲到其总体

《历史新课改心得体会》正文开始>>一.教育理念的不同

1.精英教育发展成为全人发展的大众化教育。

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讲到其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反映到教材的编写上,则抛弃了过去的“难、繁、偏、旧”的内容和专业化、成人化的内容,真正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2.从注重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的科学主义倾向转为更加注重人文主义,人文精神,注重科学和人文的整和。

认为教学的目标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授,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更重要。知识理解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的过程是显而易见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则是隐性的,需要教师在教材中发掘,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学中培养。新教材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新教材在学习方式上的改革之一就是合作学习,文后的问题和课后作业的设计是开放性。

新课改要求教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利用音乐和影片作为激趣的切入点就是不错的选择。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音乐和影片段恰当地引入历史课堂,引起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进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积极性,激发持久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了历史课堂效率。

历史新课改教学要合理教学程序中精心设计问题,教师应该在学生预习前,教给学生自学方法,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进而独立阅读思考。在新的课标的课程目标设置上,更加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培养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等等。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理解、宽容和尊重”、“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

3.从重视传授知识为主到重视培养创新人才,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过去那种重知识轻能力的做法带来的弊端越来越为人门所认识到,在新的课改中就强调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勇于反思并作出独立、独特的判断。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

4.从让学生掌握知识到留住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我们是系统的学系统的忘”。学完就忘,这是不止一人告诉我的尴尬事。可喜的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特别关注这个问题,要求课程的内容、教材的选择、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的评价等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培养,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学习。

5.让历史更贴近生活,让历史更贴近自我,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

“把握时代的脉搏”是这次历史课改的一大特色。改革要求将知识的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推荐第9篇:历史新课改心得体会

《历史新课改心得体会2011年3月27日》《历史新课改心得体会》简介:

一.教育理念的不同1.精英教育发展成为全人发展的大众化教育。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讲到其总体

《历史新课改心得体会》正文开始>> 一.教育理念的不同

1.精英教育发展成为全人发展的大众化教育。

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讲到其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反映到教材的编写上,则抛弃了过去的“难、繁、偏、旧”的内容和专业化、成人化的内容,真正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2.从注重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的科学主义倾向转为更加注重人文主义,人文精神,注重科学和人文的整和。

认为教学的目标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授,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更重要。知识理解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的过程是显而易见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则是隐性的,需要教师在教材中发掘,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学中培养。新教材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新教材在学习方式上的改革之一就是合作学习,文后的问题和课后作业的设计是开放性。 新课改要求教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利用音乐和影片作为激趣的切入点就是不错的选择。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音乐和影片段恰当地引入历史课堂,引起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进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积极性,激发持久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了历史课堂效率。

历史新课改教学要合理教学程序中精心设计问题,教师应该在学生预习前,教给学生自学方法,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进而独立阅读思考。在新的课标的课程目标设置上,更加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培养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等等。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理解、宽容和尊重”、“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

3.从重视传授知识为主到重视培养创新人才,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过去那种重知识轻能力的做法带来的弊端越来越为人门所认识到,在新的课改中就强调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勇于反思并作出独立、独特的判断。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

4.从让学生掌握知识到留住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我们是系统的学系统的忘”。学完就忘,这是不止一人告诉我的尴尬事。可喜的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特别关注这个问题,要求课程的内容、教材的选择、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的评价等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培养,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学习。

5.让历史更贴近生活,让历史更贴近自我,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 “把握时代的脉搏”是这次历史课改的一大特色。改革要求将知识的http://www.daodoc.com/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推荐第10篇:新课改教学工作总结

新课改教学工作总结

在新课改实施以来,全体教师善于把握机遇、立足本职、敢于开拓、勇于实践,有序有效地投身到所教的课程改革的教学实验工作中去。我们以“学生学习活动的实践与研究”为中心,以师生的发展为根本,现将本年的课改工作总结:

一、课改工作的回顾

1、课堂教学与课题研究相结合,提高课改研究的有效性

全校教师把课题研究与新课程的研究融合起来了。当时我们正在研究学生在校内开展课堂学习及课余学习活动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学生学习内容及学习方式的改革,这一课题当时在市里已经有了初步的影响,这为后来我们课改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2、课内资源与课外资源相结合,创造性使用教材

近几年来我校的课改工作立足于课堂。首先进行了学习内容的改革。同时以校为本,开展了校内实践活动的公开课, 实践课的研究丰富了我们的课堂教学视野,增强了教师教研的能力,为组后来的成长奠定了基础。2003年我们感到实践课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应该把教师个人对的理解融入课堂,实现与编者的对话、与生活的对话、与学生的对话、与课堂的对话,在不知不觉中我们真正使自己成为了新课程的开发者。

在研究课中教师们着力于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教师从学生感知、激疑、顿悟、深化四个环节对教材进行了处理。

3、基地建设与课堂改革相结合,做课改的先行兵

(1)通过对课堂内、外实践活动内容的探讨、研制、开发,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跨学科的内容组合,使实践活动成为多学科、多能力的组合,加深对实践活动外延及内涵的认识。实践活动内容可分为专题实践活动与常规实践活动的研究,使实践活动长期化、长效展开,以实践促进学生思维火花的迸发,以活动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2)通过对课堂内、外实践活动多样形式的研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力求创设教师导动、学生主动、师生互动、生生连动的局面。关注实践活动中小组合作的意义、作用、方法、分配原则、适用范围等问题的认识与研究,促进多形式,多角度的理解学习中群体提高与个体发展的关系。关注实践活动中课堂的常规变

化。例如研究组织教学、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等一系列问题的变化。 (3)研究实践活动中师生关系的变化规律。力求从师和生两个不同的角度重新认识课内、外新型的师生关系。

4、校本教研工作的业绩 (1)形成了稳定的专家指导团。

我校的教学研究已初步形成了以市区教研员及相关专家领导组成的比较稳定的专家指导团,市区教研员每学期多次亲临我校,具体指导课堂教学实践,另外市教研员还在我校定点开展实践周活动,亲自讲学、上课、研讨,专家们的指导大大加快了我们的成长步伐。 (2)构建了研究课体系。

我校的研究课已在逐渐摸索之后显现了自己的特色。我们的校内研究课先要依据个人的研究课题确定研究的问题,其次是年级组内备课、试上,接着才是在全校的上课、说课、评课、研讨等一系列的教学研究活动,在活动的全过程中我们更多的强调全员的参与、平等的竞争、达成共识、共同进步。在每次教研活动之后再由执教的年级汇总资料,写出活动小结。这样的一条龙研究不仅培养了教师个体的教学能力,同时也增加了群体的凝聚力。 (3)初成了常态课研究机制。

常态课的研究很大程度上需要采取对比实验法。即在某个时期找到一个共性的问题,分析问题的成因,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最终使课堂不断的良性循环发展。

(4)扩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

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应拘限于课堂,我校开展的小故事、小游戏、小报、小论文这些活动为学生对的领悟提供了更广阔的时空。

二、课改工作的展望

实施课改以来,我们逐渐学会了用课改的新思想去科学的引导组的发展,去突显教师个人风格的形成。学会了处理学校长远的发展目标与近期的工作要求之间的关系。我们开始学会了自己去思考、去实践、去体验。也真切的体会到学校是课改的研究基地,课堂是课改的实验田,教师是课改的主力军这句话的真正内涵。

第11篇:新课改下历史教学的心得体会

新课改下历史教学的心得体会

一、新课改下的困惑

新课改的实施和推广,对老师和学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让教惯了旧教材的老师有许多的不适应和困惑。首先是新的教材体系不适应,同时对新增加的教学内容比较陌生,另外,教材容量过大,这都叫老教师有点措手不及,总体感受是不会教、教不会。

二、新课改下教学困惑的原因

(一)教材的变化

旧教材总体来说信息量小,分析深刻,而体系编排无论是世界史还是中国史,无论是古代史还是近现代史,都是以时代为线索,而在某一时间段内分析其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变化。新教材则容量大、信息广,分析比较浅显,其体系则是分别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为线索,再以时间为纽带去阐述古代中国、近代中国和世界在这些领域的发展变化,有专题史的思想。和旧教材相比,是大相径庭,故教师会有很大的不适应。

(二)学生的变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的普及,现在的学生与上世纪的学生已有很大的差别。现在一个学生每天获取的信息量远远超过教师,同时,现在的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敏捷,遇到问题总是穷追不舍。因此,我们的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要面对学生的这一变化。

(三)时代的变化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的飞速发展,时局的变化,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求你对本专业的知识有精准的掌握,还要求对其他学科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不但要求你不但要求你掌握好汉语,而且要求你掌握好最基本的英语,现在出现了许多边缘性的学科,单靠某一学科的知识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总之,新的时代需要新的人才,一专多能的人更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新课改下解决困惑的措施

首先:处理好教材

新教材的容量比较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教材就显得至关重要。我觉得在处理新教材的内容时要有取有舍,纯记忆的东西可点到为止,而对较难理解的内容要进行重点突破。如在处理“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节教材时,我认为第一个和第三个目录可以让学生自学,而教师则把精力放在第二个目录即“邓小平理论的发展”上。这一目内容理论性较强,在处理时我们可以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讲到十五大,这样基本上就可以把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讲清楚。就如有的老师所说的:现在主要是如何使用好新教材而不是如何教好新教材。

另外,新教材的体系没有旧教材的体系那么容易把握,似乎每一个专题与前一个专题和后一个专题之间都没有必然的联系,这样,每个知识点之间都是孤立、分散的。其实不然,只要你认真钻研,善于把握,它们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必修三的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专题的四节课讲的是儒家思想的产生、正统地位的确立、新发展及受到批判;而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三节课即讲的是向西方学习技术、制度、思想一个过程也是儒家思想受到冲击、动摇的一个过程。这样,两个貌似无关的专题却清晰的叙述了整个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如果教师在讲课前心中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那么在上课的过程中就不会游刃有余。简言之,需要我们教师能有效的把握处理教材。

其次,提高自身的素质

新课改下,我们的教师首先要学习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学观,要运用新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按新时期教育规律办事,以最经济的时间、最合理的办法提高工作效率。

新教材除容量大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涉及的知识面特别广,对有些知识,我们可能比较陌生,比较像绘画艺术里的表现主义、印象主义、立体派,还有古代哲学、物理学,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不断的去充电,大量获取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量,提高自己的素质,许多地方要和教材、学生产生共鸣,只有 “熟”才能生“巧”,连教师自己都搞不清的问题而去给学生讲解,学生是不会喜欢去听的。

另外,教学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深入浅出,优秀的教师要尽力的把复杂的问题讲简单,而不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如必修三讲的是思想文化史,讲到每个阶段的思想文化出现的背景时,我们都会分析这一时期的经济、政治、阶级、社会状况,也就是说: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的经济政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简单地说就是: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用哲学的观点来解释就更简单,这

就需要我们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增加历史知识的储备,同时要注重文史哲的有机结合。

最后:注重启发式教学

旧教材下,我们教师喜欢表演式的上课,一节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感觉把教材分析的入木三分,很有成就感。或许旧教材下,这样的教学方法是可行的,但在新课改下,我们应更多的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尽量使用多媒体,充实教学资料,注重情景问题的设置,问题的设置最好是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如在讲罗斯福新政时,我们可以把听它和当前的金融、经济危机相结合,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在讲到网络的双重作用时,我们可设置:假如你是牛郎、包拯、比尔·盖茨、学生、黑客、本·拉登,你会用网络做什么,这样既增加了趣味性,又跨越时空,可激发学生分组合作从而去自主探究。

总之,新教材、新课改下,我们的教师无论是在知识的储备,还是在教材的处理、教学方法的改进上都需要不断的去探索,改进。

第12篇:历史新课改教学体会论文(材料)

历史新课改教学体会

六盘水市五中:代红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这些话已经回答了我们教育的重要性,哪我们的教育应该怎样往哪里走?我们应该教什么?学生在学校应该怎样学习?三年的高中生活结束后他学到了什么?这三年的学习对他以后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有这样的一幅漫画,学生在进校前,脑子里有各种图形,有的有三角形,有的有正方形,有的有矩形,有的有圆形,可是经过教师的调教,出校时所有学生脑子里都只有了椭圆形。把学生培养成同一个想法、同一个模式,这难道就是我们教育的目标吗?这样的人才是我们民族发展所需要的吗?

纵观历史,但凡有作为的王朝、民族,都是思维活跃、才能各异、人才辈出的。所以,我们现行的教育出现了大问题,走进了死胡同,必须要改革。教育改革已经推行许多年,许多地方已经初见成效,而我们贵州2010年才参加,虽然有了一些经验可以借鉴,但每个地区的学情、生源不一样,所以实践起来难度还是蛮大的,在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我认真学习新课改精神,体会新课改的意图,并努力地将新课改精神贯彻下去。在这里简单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首先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传统的教学叫“填鸭式”教学,一堂课全由教师在讲,讲少了会被认为教师业务不精懂得不多,所以一上课就拼命地讲,从打铃的第一分钟一直讲到最后一分钟,还不愿意下课。说得是唾沫横飞、眉飞色舞,但同时也疲劳之极、嗓子冒火。同事见此情此景还嘻皮地说“这就是历史教师的本色,能说会道。”听到这样的话我通常会冷笑一声算作回答,感觉我们历史教师就是只会耍嘴皮子。学生听一节课后又怎样呢?由于课堂上老师讲太多了,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听的内容太多了记不住,有的干脆不听反正历史考试都是死记硬背考前突击一下就可以了。而且教学中会脱节,高一时会考简单,讲的也简单,有时还会考前勾重点,学生没有形成历史的思维,只要死记硬背就可以,会考也就过了。高二时开始向高考接轨,试题灵活、上课难度加大,学生就不适应了,也就不喜欢历史了。为了分数,压学生背书,考完后什么都记不住。学生对历史老师也没什么印象,下课后像不认识一样,也不会和老师打招呼,师生之间谈不上有什么感情。课堂上,老师也不注意学生的反映,抱着“有效无效责任尽到”的心态,把教学内容讲完就算,关注的是教材不是学生,教的是教材不是学生,备课也只备教材不备学生,几年下来,学生换了几届,对教材滚瓜烂熟,考试成绩有所提高,但知识却没更新。学生毕业后得到一个毕业证,上面写:历史合格或良或优。再回想学到什么了?只记得参加了考试,其他什么也记不得。换句话说,对历史的记忆只是一个成绩和一次考试,仅此而已。课堂上教师就是权威,不容学生半点挑衅,因此闹了许多不愉快和笑话。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但一下课学生就生龙活虎。这些问题可能许多老师都遇到过,问题可能就出在教师的观念上。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提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目标。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光靠教师“填”是不行的,得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思维动起来,要鼓励他们大胆地提问题然后再解决问题。提问题比解决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只有学生提问题才说明他在思考,思考了才有可能创新,才有可能实践。我们的学生基础都比较差,发现问题不可能由学生独自来完成,也就是说需要老师引导,既要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又要发挥老师的主导性,所以我们应该由教师的“一个主体”观念变成“双主观念”即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导”是为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的主动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导,把“双主”

有机的结合起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在实践的教学中,不把考试分数放在第一,而是把学习过程放在第一,课堂上会先设置一个与课堂相关的情景,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然后见机抛出一个问题(一般在书上可以找到的)给出一定时间让同学们找,有时点名回答,有时师生一起归纳。对课文的重点难点,我会给出材料,带着学生一起分析材料共同得出答案,绝不会一下就给学生讲答案,如在讲“古希腊民主政治”一节时有这样一个思考题:通过查找苏格拉底有关资料,思考古希腊民主政治有何弊端。我先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提前一周布置。等到我检查时,没几个查资料的,就是查资料了也不能解决问题,幸好我多一个心,我已经将苏格拉底的资料整理好印刷出来(学校没有多媒体,无法投影展示资料)每人一份,内容包括对苏格拉底的评价、审判,苏格拉底的几个小故事、服毒时的一张油画、几张头部图片。先让学生读资料,让后让学生说说对苏格拉底的印象,大家共同的印象是:博学、睿智、胸怀宽大、乐于助人、关心别人、热爱祖国和人民、简朴、乐观、视死如归,一个伟大的人。显然同学们喜欢他。我们再提示:他怎么死的?学生说:被500人陪审法庭判的死刑。再提示:等于是被他深爱的人民杀的,如果是你,你舍得吗?学生:舍不得。老师:哪人们在什么情况下判处苏格拉底死刑的?学生思考。我提示在书上什么地方找。学生看书后回答:被人利用了。然后自然得出“暴民政治”。这样的学习学生既记住了知识而且印象深刻,也提高了问题分析能力,还受到了伟人人格魅力的感染,在学生心理上留下良好的影响,会让学生终身受益的。这也正好符合“人文精神”的教育,完成了三维目标的教学。

其次是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以往教学一般只用讲授法,老师不停地讲,学生被动的听。现在教材变了,给了我们很多自主的空间,可以对教材进行整合、取舍,更加突出重点、难点,对重要问题可以补充材料进行分析说明。总之是围绕着一条主线展开讲解,不像老教材面面俱到。所以在教法上就多样和灵活,一节课往往采取多种方法并用,如讲“1787年宪法”时,我先设置情境:美国广场上(没具体广场)竖着一根旗杆,飘着美国的国旗,这是由什么图案组成的国旗呢?学生会马上回答:由条形和星形组成的。这样学生比较感兴趣。又问:这有什么意义吗?学生:代表美 国的州。讲:这里包含了美国两段历史·······这里要求学生看到书上的地图,找出独立时十三个州的位置和西进运动后得到的领土,让学生形成一个动态的空间意识,树立发展观。之后我加了一个内容,给学生介绍了印第安人的情况,向学生展示了他们独具魅力的文化,之后再发感慨:文化的不可复制性,激发学生热爱世界的情感。在学生对美国有兴趣时切入课文内容,学生很快进入学习中。分析完“年轻美国窘境”后,明确美国是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再次树立发展观、奋斗观。在分析宪法时加入材料(材料:华盛顿在遗嘱中要求夫人在他死后将家中的奴隶给解放了,问:华盛顿为什么不能解放全国的奴隶?)帮助学生理解三权分立,在处理材料时先让学生思考并让同学说出他的答案,然后再由老师分析。学生会对这部分知识掌握得很好。宪法里的权力制约、利益平衡,是要防止暴民政治(这一点讲苏格拉底时学生印象很深,一下就可以理解)说明制宪者想要建立一个人类理想的社会、公平的社会,他们的胸怀是广大的。这里对学生进行了人文主义的教育。在讲到宪法影响时,再次用美国地图发展过程,说明总统共和制的作用,前后向呼应。在这节课用到情境导入法、问题启发法、地图讲解法、图片展示法、分析归纳法、资料引入法,培养了学生多种情感,不单为讲知识而讲课。知识记住了,能力培养了,情感烘托了,三维目标基本实现。

教育中众多问题不可能一下解决,改革的路还很长,教育事业任重而道远。我们每天发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每天备好一节课,上好一节课。这将是我们教育改革成功的开始。全体同仁努力,我们的学生进校时头脑里有各种想法,出校时头脑里有更多的想法。思想不是被钳制了,而是被激发了。这时教育有望,民族有望。

历史学科中人文精神教育素材浅析

六盘水市五中:代红信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些规定:

1.在“前言”中,明确提出历史学科的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课程性质”中,进一步提出历史学科要“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强调历史学科的功能在于“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

4.“课程设计思路”中,提出必修课的功能是“进一步提高人文含养”

5.“课程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再度强调,“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念”,并强调要求“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

6.“内容目标”上增加了有关人文主义的历史内容:“了解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主义精神的内涵”;“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认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等。

7.“实施建议”中,再次强调“发挥历史课程独特的教育功能,加深对学生人文主义精神的熏陶”。

不难发现,人文主义精神贯穿始终,成为新“课标”的灵魂。历史课堂教学不应只看作是知识点的传授过程,更应注重人文精神的回归与不断生成。长期以来,我们的历史教学成为政治的宣传品,漠视“人”的存在,无视“人”的尊严,无视“人”的情感,以至历史教学枯燥乏味,死记硬背,学生每每“谈史色变”。新课程重塑人文主义精神,凸现历史学科独特的功能,把“历史”从“政治”中解放出来,注入人文主义的新鲜血液,历史教学必将焕发生命的活力。“人文精神”就是指一种注重人的发展与完善,强调并实践人的价值与需要,关注现实生活质量的精神。人文精神既注重个人在智慧道德和身体方面的和谐发展,又关心他人、社会、人类的进步事业,关心人类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与未来命运的追求和思考。总之,人文精神就是关心“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完善人的人格,提升人、发展人。

历史教育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处于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在学习“隋唐经济史”时,唐朝为进一步开发土地资源,采取防火烧山、围湖造田的做法。我们可以就此为切入点,启发学生“防火烧山、围湖造田会带来什么后果?”学生一般会回答:良田多了,社会生产力提高了。老师肯定学生答案,这反映了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决心和精神;接着又问有没有消极影响。学生恍然大悟: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这样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改造自然和保护环境应协调一致”的道理。在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一课时,通过列表归纳科技成果,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通过叙述科学家百折不挠的精神,激励学生进取、持之以恒、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通过诺贝尔发明炸药,指出“科学是把双刃剑,既可造福人类,也可危害人类”;以日本抓住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机会,迎头赶上,指出“科学家有国界,科学无国界”的道理。认真回顾“二战中日本给亚洲人民尤其是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二战后美国对日本法西斯处置不彻底”这段历史,就能理智地分析“当前日本政要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和发表对中日关系发展不利的言论”一事,从而在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同时,萌发对祖国、对人民、对未来无限崇高的责任感。在学习“司马迁与史学巨著《史记》”时,补充一段司马迁为写《史记》历经千辛万苦、忍辱负重的史料,激发学生自强不息、奋斗不

止的积极人生态度。中外有许多做人的典范,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勤恳忘我精神;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理想的崇高志向和“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情操;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大无畏精神;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苏格拉底立志做思想的“助产婆”为民服务的伟大情操;爱迪生“揭示大自然的奥秘,并以此为人类造福”的历史使命感与乐于奉献和不怕吃苦的可贵品质。通过对罗斯福和希特勒成长历程的分析,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给他们施加的影响,说明良好教育对个人、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对世界的不可估量的贡献和作用,树立学生对美好的、伟大的事业的追求。通过对丘吉尔成长过程的分析,挖掘他从差生到优等生到位居英国首相,让学生知道学习成绩不好并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不可以没有兴趣爱好和放弃兴趣爱好。古今中外的发明创造:中国的四大发明,欧洲十九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人类三次科技浪潮等,这无不体现出人的聪明才智。中国近代的一些仁人志士为捍卫国家主权,抛头颅,洒热血,演绎了一出出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历重要的史,这无不彰显出人格的尊严和魅力。更有一些先行者,如魏源、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等,在那茫茫长夜,为拯救吾国民众,上下求索,锐意前行,终于探索出一条强国御侮之道,这无不显示出人的智慧高超和思想伟力。近现代史上,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刘胡竺“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等等,这些英雄人物,无不让我们景仰追慕,对学生是一次次精神的洗礼。这些生动的素材,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人生品味无遗是有效的。

第13篇:新课改下历史教学的心得体会

新课改下历史教学的心得体会(省级)

陆进义

(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双湾中学,甘肃

金昌 737107)

【摘要】在新课改推动,新教材运用的形势下,我们历史教师无论是在知识的储备,还是在教材的处理、教学方法的改进上都需要不断的去探索、改进。只有以教材为根本,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激发兴趣,增进学识,陶冶情操,服务社会。

【关键词】新教材

新课改

知识时代性

启发式教学

一、新课改下的困惑

新课改的实施和推广,对老师和学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让教惯了旧教材的老师有许多的不适应和困惑。首先是新的教材体系不适应,同时对新增加的教学内容比较陌生,另外,教材容量过大,这都叫老教师有点措手不及,总体感受是不会教、教不会。

二、新课改下教学困惑的原因

(一)教材的变化

旧教材总体来说信息量小,分析深刻,而体系编排无论是世界史还是中国史,无论是古代史还是近现代史,都是以时代为线索,而在某一时间段内分析其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变化。新教材则容量大、信息广,分析比较浅显,其体系则是分别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为线索,再以时间为纽带去阐述古代中国、近代中国和世界在这些领域的发展变化,有专题史的思想。和旧教材相比,是大相径庭,故教师会有很大的不适应。

(二)学生的变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的普及,现在的学生与上世纪的学生已有很大的差别。现在一个学生每天获取的信息量远远超过教师,同时,现在的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敏捷,遇到问题总是穷追不舍。因此,我们的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要面对学生的这一变化。

(三)时代的变化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的飞速发展,时局的变化,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求你对本专业的知识有精准的掌握,还要求对其他学科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不但要求你不但要求你掌握好汉语,而且要求你掌握好最基本的英语,现在出现了许多边缘性的学科,单靠某一学科的知识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总之,新的时代需要新的人才,一专多能的人更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新课改下解决困惑的措施

首先:处理好教材

新教材的容量比较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教材就显得至关重要。我觉得在处理新教材的内容时要有取有舍,纯记忆的东西可点到为止,而对较难理解的内容要进行重点突破。如在处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节教材时,我认为第一个和第三个目录可以让学生自学,而教师则把精力放在第二个目录即“邓小平理论的发展”上。这一目内容理论性较强,在处理时我们可以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讲到十五大,这样基本上就可以把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讲清楚。就如有的老师所说的:现在主要是如何使用好新教材而不是如何教好新教材。

另外,新教材的体系没有旧教材的体系那么容易把握,似乎每一个专题与前一个专题和后一个专题之间都没有必然的联系,这样,每个知识点之间都是孤立、分散的。其实不然,只要你认真钻研,善于把握,它们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必修三的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专题的四节课讲的是儒家思想的产生、正统地位的确立、新发展及受到批判;而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三节课即讲的是向西方学习技术、制度、思想一个过程也是儒家思想受到冲击、动摇的一个过程。这样,两个貌似无关的专题却清晰的叙述了整个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如果教师在讲课前心中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那么在上课的过程中就不会游刃有余。简言之,需要我们教师能有效的把握处理教材。

其次,提高自身的素质

新课改下,我们的教师首先要学习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学观,要运用新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按新时期教育规律办事,以最经济的时间、最合理的办法提高工作效率。

新教材除容量大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涉及的知识面特别广,对有些知识,我们可能比较陌生,比较像绘画艺术里的表现主义、印象主义、立体派,还有古代哲学、物理学,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不断的去充电,大量获取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量,提高自己的素质,许多地方要和教材、学生产生共鸣,只有 “熟”才能生“巧”,连教师自己都搞不清的问题而去给学生讲解,学生是不会喜欢去听的。

另外,教学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深入浅出,优秀的教师要尽力的把复杂的问题讲简单,而不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如必修三讲的是思想文化史,讲到每个阶段的思想文化出现的背景时,我们都会分析这一时期的经济、政治、阶级、社会状况,也就是说: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的经济政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简单地说就是: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用哲学的观点来解释就更简单,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增加历史知识的储备,同时要注重文史哲的有机结合。

最后:注重启发式教学

旧教材下,我们教师喜欢表演式的上课,一节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感觉把教材分析的入木三分,很有成就感。或许旧教材下,这样的教学方法是可行的,但在新课改下,我们应更多的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尽量使用多媒体,充实教学资料,注重情景问题的设置,问题的设置最好是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如在讲罗斯福新政时,我们可以把听它和当前的金融、经济危机相结合,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在讲到网络的双重作用时,我们可设置:假如你是牛郎、包拯、比尔·盖茨、学生、黑客、本·拉登,你会用网络做什么,这样既增加了趣味性,又跨越时空,可激发学生分组合作从而去自主探究。 总之,新教材、新课改下,我们的教师无论是在知识的储备,还是在教材的处理、教学方法的改进上都需要不断的去探索、改进。 作者简介:陆进义,男,中学一级教师,大学本科。

联系地址: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双湾中学,手机号:13909452528

第14篇:新课改下,历史教学的探索

新课改下,历史教学的探索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历史教学法已不能适应现代历史教学的需要,因此,历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就如何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改进历史教学作了一些探索,

正文: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应运而生。这场新课程改革决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的问题,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是一场涉及到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评价方式以及日常教学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

一、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行为

要落实新课程的教育目标,不但需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还要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在传统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与学是一个单向的过程,教师只关注学生记了多少知识,成绩怎样。其实,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选择、创造的过程,是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教学活动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老师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方法的使用,都是为了引导学生能从历史史实和材料的学习中,得出、验证并掌握教材内容的历史结论。传统的教学,从传统的教学意识来说,是正确的。但是,以新的课程意识来认识问题,就可以发现,这种教学过程完全是为学科教学服务的,没有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学生在学习历史时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例如:疑问、茫然、顿悟、开朗、自傲、喜悦等,他们希望课堂的学习证实的不仅仅是学科结论,更想证实自己的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甩掉传统单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充分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认识态度。

二、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1.情境式的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就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主题设置跟教学内容相同的情景,使师生融入这种课堂情景以完成教学任务。那如何创设历史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思维呢?关键就是要使过去能够“活现”出来,所谓“活现”就是说要使学生产生一种“亲临其境”的感觉。具体有哪些“活现”的途径呢?一要利用直接材料,如利用本地各种历史遗迹去帮助学生明白其他各地方的历史;二要依靠大量的间接材料,如历史模型、历史图画、地图图表和教师口头说明等;三是采取一些活泼的教学方法。 2.合作式教学方法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角色,而是要成为一个愿意跟学生交换意见、启发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的兴趣、聆听学生心声的人,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真正的“合作伙伴”。合作学习具体操作过程如下:笔者把所任教学班分为若干个历史学习小组,明确且切合实际提出各个小组学习的目标。在教学中让各小组学生主动参与,让各小组自主学习、自己探索、自己创新。对于作业,各小组有时自己批改,有时互相批改、对于自己的错题也能自我批改,查书印证,力求做到触类旁通。对于教材的学习,笔者鼓励各小组学生说出一些不同于教材、不同于老师的想法,可以大胆假设自己的观点是对的,但要证据确凿,言之有理。对于做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分析试卷的科学性、有效性,反思自己在解题过程中存在的知识缺陷,完成试卷后,让各小组学生自己改或互改,这对提高学习成绩、完善学习方法有很大作用。对于目标,各小组在组内确立各位成员的目标,明确地知道自己的水平,而对组外,确立最低目标和最高目标,对于达标的组员或小组,要互相勉励,互相交流成功经验,并且重新制定最高和最低目标。假如没有达到目标,组员就会去分析原因,查漏补缺,并对目标适时调整。这样一来,小组就会在不断的竞争与合作中前进,成绩也会不断提升。 3.历史知识的串联式教学方法

所谓知识串联法,就是把相关的历史知识按时间的变化、空间的转移联系起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采用循序渐进的步骤:

(1)前后联系法:即以时间为序,指导学生将认知对象的重要知识及历史发展线索进行分析整合。例如:美国独立战争、南北战争、罗斯福新政等。

(2)中西结合法:即以空间为序,把中国跟西方的历史相结合进行联系归纳比较,如教学本节讲到中共七大标志毛泽东思想正式形成时,除了要引导学生联系起陈独秀的右倾思想、王明的左倾思想、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外,还要引导学生联想起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列宁主义的诞生,并将三者进行比较,通过互相交流、互相结合、互相启发,从而获得对无产阶级理论更多的认知。 4.材料教学法

历史材料是进行历史教学和历史研究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它包括文献典籍、图表、实物、图片、笔记碑文和考古资料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材料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分析思考—得出结论”的过程,从而让学生实事求是地求证历史。显然,这种材料教学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重要方法,运用材料教学法有利于学生提高比较、分析、理解史实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史实的归纳、推断、评价甚至是论证的能力。材料教学法可以有以下几种类型:第一,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得出结论,说明观点;第二,针对不同材料的证据,就内容和可信度做比较;第三,选取某一主题,罗列来源不同的材料,让学生整理归纳,并且解析其中的差异,进而形成自己的推测,得出自己的结论。 5.开放式教学法

历史教师应重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历史现象,熟悉历史过程,切实提高历史思维的质量,尤其是加强对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式,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不要过于迷信课本上的结论,而要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为此,作为教师,首先要做到,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及时介绍某一领域历史研究的最新方向,广泛地推介史学界对某一历史课题的不同观点。例如,关于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派实行的恐怖政策,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历来对这一政策的评价不一,大致有三种观点:第一,这是在内外形势紧急的非凡条件下采用的非常手段,其主要作用是拯救革命,因而功勋卓著,应给以肯定;第二,它打击面过宽,处决的人太多,而且在恐怖统治下形成了一种心态,即当权者利用恐怖手段排除异己,维护权力,不愿结束恐怖统治,其危害性很大,应给予否定;第三,在评价这一政策时,将两方面的因素都考虑进去,功过参半。这种区别于教材的史学研究成果可以引导学生深钻教材,积极思考,从而发现问题,探寻新知。其次,教师在对学生的熟悉能力和其对某一历史事件形成的结论进行评价时,更要注重采用宽松的开放性尺度,答应学生有不同的哪怕看起来是错误的观点。 6.探究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已经成为新课改的一个亮点。笔者认为,实施探究式历史教学应有以下的三步骤:

(1)导读疑问。创设适宜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因此,教师应以问题为契机,细致备课,熟知教材,设计具有探索性、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学习核心,从而达到探索历史的目的。如初三世界历史下册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课中,笔者设疑有: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历史背景是什么?该政策有何内容?应如何评价?②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有何原因?有何内容?有何结果?应如何评价?③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④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是如何形成的?有何特征?有何积极性和消极性?⑤斯大林的经济体制对我国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 (2)学生自学教材。学生依据问题,带着疑问,独立地自主地阅读教材,自我思考,自主探究,实现学生的注意力由教师的外在控制转化为学生的内部控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3)师生互动解决问题。探究教学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角”,学生要主动地参与,教师只是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学生有了独立的思考,就会运用史实的眼光审视现实的热点问题,就能获得探究历史所带来的体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新课程目标的实现,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但是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体现需要运用新的教学手段。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有时附加几张挂图)是传统历史教学的基本工具和手段,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课程条件下的历史教学的需要了。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是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的运用是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课程目标是相一致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不仅引起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的变革,也将引起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变革,有利于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的形成。因此,现代化教育技术和历史课程的整合,是探索历史教学改革、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

第15篇:浅谈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

浅谈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

组别:高一历史

作者:**

摘要:“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职业具有特殊的示范性,不仅承担着知识的传授作者,更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下,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融合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将德育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不断进行课程的探索与创新。

关键词:新课改

德育

历史教学

本学期以来,本人担任高一年级三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本人以学校及教研组工作计划为指导,以提高教育教学成绩为中心,以深化课程改革试验工作为动力。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

加强学习,努力提高个人素质

一年来,我坚持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践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积极参加党员学习,认真做好政治笔记,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处处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来约束自己。通过学习,转变了以前的工作观、学生观,使我对新课改理念有了一个全面的、深入的理解,为本人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打好了基础。

二、

以身作则,严格遵守工作纪律

在工作中,我一直严格的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自己。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爱岗敬业,服从组织分配。能严格遵守校规校纪,严格按照作息上下班,团结同志,能与同事和睦相处。在教育教学中,始终把关爱学生,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当作自己德育工作的终结点。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教师形象。

三、强化常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也是检验一个教师工作成败的关键。一年以来,在坚持抓好新课程理念学习和应用的同时,我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大胆改革课堂教学,加大主体参与教学方法使用力度,取得了明显效果,具体表现在:

1.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编写教案,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2.注重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特点,以主体参与教学模式为纲,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重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3.坚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问题。听公开课多次,参与公开课讲评和优质课评比活动。得到了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肯定,同时也给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使我明确了今后讲课的方向和以后课该怎么讲。

四、正视自我,明确今后努力方向

本学期,我的教学成绩和其他班级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通过认真的总结反思,我把原因归结如下:

1.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训练不够,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2.对知识点的检查落实不到位,抽取学生检查或听写知识点的过程中,有学生蒙混过关,掌握不牢;

3.对后进生说服教育力度不够,虽然在课堂教学中加强了对他们的关注,但是没有时时抓在手上,使部分学生产生惰性心里,学习积极性不高。

总之,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和研究、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有过收获,也有过失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继续努力,力争佳绩,努力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就,为我校的发展壮大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第16篇: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反思

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反思

石大亮

自新课改推行以来,我就注重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思想,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对于如何进行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想了很多,作了许多尝试,看了很多的教学案例。我感觉到这样几点是比较重要的。新课改给我们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作为中学历史教师,我们不能再仅仅是满足于把课本吃透,而应该成为“专家”。向学者型,科研型人才转变,是时代给我们提出的更高要求。作为“专家”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这是最基本的、最关键的一条,没有了这一点,我们的历史教学就无从谈起。所以,我们应积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第二,我们还要是“杂家”。 “杂家”就是要求教师“一专多能”,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在其他学科也应有所涉及。然而在传统的教学中,人们注重的是学科本位的单一化思想,把自己禁锢在本学科的层层堡垒之中,不再涉猎其它学科的知识,教理科的对文科知识知之甚少,教文科的对理科知识一窍不通,形成了文理分家,文理对立的局面,而教历史的往往只顾埋头于成堆的历史文献资料与档案之中,对文学名著等则不屑一顾,对理科知识则是一窍不通。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是靠单个人的力量来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所有问题。而这种思想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改之下的教学需要,而历史学科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强的“杂科”,它的教学内容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学科门类,这就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历史教师既是“专家”同时还是“杂家”。

第三、关注社会。“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教师不能变成“陈年老事”的述说者,研究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这是历史课的生命所 1

在。在社会急剧变迁的今天,我们历史老师应该及时把握时事脉搏,以古观今,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社会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这也是新高考的精神。

第四,作为历史教师还应,重视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不能把这当作一句空话。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高尚的情感价值观这一因素决定了教师在课堂及课外能否正确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问题,能否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而不致于偏激。教师自身的情感价值观对学生有巨大的影响,高尚的情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而作为历史学科特有的功能,就应更加注意这方面情感的培养。

第五,注重教学方法的改变。历史教师应由演讲型向引导型转变。新课程下教师的“主体”地位已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不再是教师唯一的角色,教师应开始进行角色转变,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能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不再是教学生“学会”而是要教学生“会学”。传统的历史教学,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控制者、管理者、选择者,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提出疑问,发表主见,探究问题。然而历史教学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平等的,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对学生撒手不管,相反教师是整个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应让教与学有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中来完成,教师的角色只能是“平等中的首席”。 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了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那么“教书匠”已不能适应这种教学的需要,在新课改下,我们需要的是具有改革意识与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的学者型、科研型教师。

第六,提高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运用能力。长期以来,传统历

史教学模式:“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一张嘴”的教学成为主要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讲台上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在下面听得一头雾水、昏昏欲睡。而新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灵活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才能使教学取得长足的进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为广大历史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平台,可以更直观、直接地把历史知识、历史遗存展现出来,也可让学生更直接、迅速地了解历史、掌握历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教师的角色由“粉笔教学” 转向了多样化的“多媒体教学”。

第七,我们还要去改变我们的学生。在新课标下,不仅教师的教学观念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要转变,更多地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探究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然而长期以来的历史教学的现状却是“重学会,轻会学”,“重结果,轻过程”,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多少就学多少,学生机械地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而新课标下,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自己去操作实践、感受,让学生主动地去感受整个学习的过程,体验到整个学习过程的乐趣,从而增强学习兴趣,而不是被动去接受早已形成的“死”结论。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做学习的主人,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会”为“会学”,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真正做到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的作用。

第17篇: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反思

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反思

杨白菊

在过去的一学期里,我在学习杜郎口“三三六”教学模式和綦江隆盛“四段六步”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学生实际,进行了历史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尝试,对自身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都有了一定的心得体会,感触很深。

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虽然我也很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和思想素质的教育,但多数都是老师在给学生灌输,学生被动的接受,效果显然不会很明显。而且在过去的教学中,没有仔细研究各个层次学生的状况,教学中难免会之照顾大多数学生,也没有过多的考虑学生的接收、过手情况,以至于教学效果并不是很明显。通过一学期的探索、实践与总结、反思,在我的心中对于教学的目的和方法有了很大的改观。首先,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公平教育的实施,升学已逐渐不再是初中教育的最终目的,知识的传授也不再是初中教学的重点。对于历史这一门学科,如果还是像以往那样教学,试想多年以后,在学生的脑海中仍然能够记忆深刻并终身受用的知识又有多少,因此我们的教学究竟要怎样进行,教会学生一些什么,是很值得我们去研究的。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先自己学习,再与同学合作学习探究,最后才是老师指导学习,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老师为学生提出学习的方向、要求和方法,学生自己看书学习,相互提问,合作解决疑难,对于每一个学生都懂的问题,不需讲解,对于大多数学生都懂的问题,小组合作解决,以学生教学生,对于少数学生懂得问题,共同讨论研究,老师指导完成,对于一些有教育意义的知识,则由学生自己感悟,老师升华,这样对学生影响更深。教学的过程变为“导学——探究——展示——练习——反思”,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自学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历史学习方法技巧等,使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艰苦朴素的意识等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提升,教学生会学习、会思考、会做人。同时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有机会所发挥,都有所表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关注,让学生和老师在愉快而轻松的过程中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回过头来看看,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他们一辈子都受用的观念、意识、方法、精神、意志等

非智力因素。这才是真正的素质与能力的提升。当然,作为老师在这样的教学中,需要不断的学习、反思、改进,需要更加努力的研究教材、课标、学生,探索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给学生的指导具有可操作性、有效性和针对性,要面向每一个学生,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使他们都有收获。因而就提高了对老师的要求。同时这些经验、教学方案、学案可以进行资源共享,重复利用,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节约了人力,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和探索。

其次历史学科中有很多教育的因素这值得挖掘,它可以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很多做人的道理,培养各种意志品质和精神,小到做人,大到理家治国。例如大禹治水公而忘私;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实现宏伟目标;司马迁忍他人所不能忍,成他人所不能成,写下“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岳父精忠报国;李世民善于纳谏、吸取教训、励精图治;吉鸿昌“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江姐“中国的丹娘”;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儿读书„„太多太多的人和事值得我们挖掘出来,教育学生,提升素质。作为历史教师,这就是我们教育学生的阵地,我们武装学生思想的武器。

当然在过去的一学期,我所操作的课题模式,还有很多具体的问题需要解决、改进,要真正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型,还需要结合学校实际、自身实际和学生实际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总结更新,需要学校设备的更新和提升,更需要全体历史教师的共同参与和努力。相信不久就将来,我们的历史教学不再是应试,历史学科不再是“豆芽”学科,让学生真正感到学好历史对自己终身都有用。

第18篇:历史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西藏高中历史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我有幸于2009年8月27日—30日参加了在拉萨师校举办的高中历史新课改培训。本次培训会由西藏教育厅主办,在培训期间邀请了人教社的专家和内地优秀教师分别从理论层面和实践角度向我们解读了新教材理念及应对方法。通过此培训,我获得很多启示,现进行心得体会总结。

培训课上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芮信教授做了《新课程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若干教学问题》的专题讲座,海南海口中学刘剑老师还做课《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芮信教授和刘剑老师也就课改相关问题和对策进行了详尽的讲解。专家们的热情充分给了我们参与培训的老师们解决困惑的信心和力量。

在讲解中,专家对新旧教材进行了横纵对比。高中历史新教材是用专题形式组织教学内容,突出对历史问题的探究。在内容上,新教材与通史体例的传统教材显然不同,相对减少了过程、线索、人物、事件,而以历史状况、现象、制度、格局、面貌等为主进行分析,与传统教材相比加大了难度。另外,中外历史内容按时间进行整合,跳跃性大,一些内容生僻,教学内容含量大、任务重,讲解清楚不太容易等。面对这些新问题,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注意细节:搞清历史事实,尤其是把探究的专题放到历史的实际进程中来考察,把握史实的本来面貌。

在专题基础上,教师要感悟历史的情境,要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中,使他们感受到历史的脉动,由此产生探究的欲望。只有感受到历史的变化与发展进而探讨历史影响才有意义。除此之外,还应归纳历史特点,因为教学模块内容涉及多个领域的历史发展,认识历史发展特征至关重要,这有益于我们把握教学重点。在关注教学重点上,我们要认真研究课标的内容表述并探索专题在历史上的地位,然后努力构建历史的联系,包括各模块之间、主题之间和课题之间的联系。从构建历史观的角度来深掘历史的意义,这需要探索课本内容之外的空白内容并以唯物主义的历史视野来审视历史事件的地位与影响。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特别在新的学习观和习惯上下工夫,使他们尽快转变思维,适应新课程教学。教师还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拓展学习视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有意识的逐渐引导,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看作是变化的、独特的,并且具有独立思想的人,让其在原有基础上,可以独立观察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促成自己的自由发展。

通过此次培训,使我懂得,在即将开始的新课程改革中:(1)必须要从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上转变观念,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2)必须身体力行,践行课程标准,努力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精髓,提高学生探究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3)必须不断反思,不断进取,与学生一起成长等。

总之, 经过四天的培训,使我感悟到了专家与老师们的新教育理念,领会了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收获颇多,感悟很深,也认识到了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所以,从某种意义来讲,这次培训来的很及时,培训内容很深刻,培训的效果很好。最后,作为一线教师的我深深感到坚持学习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 将立足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积极践行新课改,铺设好自己的专业化发展之路,做创新型教师,为西藏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2009年09月

第19篇:历史新课改研修总结

历史新课改研修总结

13天的培训很快就结束了。班里一百多名同学,两位指导老师。做学生的感想多多。

兴趣和热情:

培训也贴近现实,关注新课程理念和教学,用的是情景导入法,职业话题激发了我们,兴趣和热情高涨,我们一直很投入认真。

收获和感悟:

学习了公共课和历史六个专题的,

1、《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设计》,包括围绕新课程目标的教学设计如何进行,如何围绕课程目标处理教材,如何围绕课程目标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

2、《新课程下的专题教学研讨》包括新课程标准条件下高中历史专题设计的特点,高中历史专题教学的应对策略。

3、《如何实施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包括基于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从教师如何把握历史的叙事性特点的角度,阐述如何实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从教学目标和教学有效性的角度,探讨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深入分析一线老师如何在课堂教学当中真正实现有效性。

4、《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学习历史》包括历史课堂中的学习指导,历史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研究性学习的探讨。

5、《如何健全历史课堂的发展性评价》包括什么是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评什么,发展性评价怎样评,发展性评价与高考矛盾吗。

6、《高中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包括中学历史教师的历史学科专业素养,一线教师的教学研究,历史教师的教学风格,历史教学的反思。

通过录像中专家的讲解,一线优秀教师的案例分析,深刻领会到了历史教学三维目标设计、方法手段、教学效果中的新理念,以及如何更有效进行课堂设计,更加积极地调动学生,更多角度的评价学生,给他们以更多人文关怀,以促进他们的发展作为职业生涯的最高目标。

共完成7次作业,9篇文章,(不算培训前的两篇),写过不少评论,也从和同班同学交流研讨中得到启发。

反思和希望:许多反思感悟和下一步对自己教学展望在作业和文章已有用心地阐述过。这里只有三句。

第一, 希望教学反思成为成为习惯,希望自己坚持写反思日记。

第二, 尽可能多读专业前沿书籍,开阔眼界,提升专业素养。

第三, 希望还有这样培训的机会。

第20篇:新课改下教学工作总结

2010学年度数学新课改教学工作总结

岳阳市第四中学 刘胜

这一年,我担任八年级3

43、339班数学创建高效课堂新课改教学工作。一年来,本人以学校提出的努力实现高效课堂及分层教学分层作业的要求为指导;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师德水平为重点,以提高教育教学成绩为中心,以深化课改实验工作为动力,认真履行岗位职责,针对八年级学生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现象的特点,认真作好提优辅差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工作目标任务,现将一学期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努力学习新的教学理论,积极探索自己的教学模式。

在这一年中,我有计划地对有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新模式、理论的学习,了解高效课堂标准和实施模式和特点。积极主动的参与教改,并及时总结教学经验。

我先后在校领导的带领下,去河南泌阳永威、许市中学进行参观学习,学习课改经验,学习课堂模式等先进教学理念。同时,也被学校派遣参加湖南省的中学数学教育年会,直接学习不同名师的教学经验,并参与交流。

在这一系列的学习当中,我深刻认识到:新课改的要求就是高效课堂的建立,学生只有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才能有效的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也会得到有效的锻炼。在这一年中,我努力将自己所得到的经验用于我的课堂教学中,在学校教科室张主任等领导的帮助下,初步竖立起“五环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并广泛用于我的课堂实践,也初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

在这一年的数学教学中,创建高效课堂也给我所教的两个班带来了明显的进步,在这一年的大大小小学校、年级组织的考试中,本人所任教两个班的数学成绩全部名列前茅,特别是自己的343班数学成绩总是稳居年级第一。

二、遵循高效课堂的要求,扎实做好教学常规工作。⑴课前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作业。

(3)课后做好辅导工作。本人所教的两个文科班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

做到从友善开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

(4)强化常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学期,本人能够强化教学常规各环节:在课前深入钻研、细心挖掘教材,把握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教材结构、重点与难点;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力求在备课的过程中即备教材又备学生,准确把握教学重点、难点,不放过每一个知识点,备写每一篇教案;在课堂上,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后,认真及时批改作业,及时做好后进学生的思想工作及课后辅导工作;在自习课上,积极落实分层施教的原则,狠抓后进生的转化和优生的培养;同时,进行阶段性检测,及时了解学情,以便对症下药,调整教学策略。认真参加教研活动,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三、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

在教学交流方面,积极参与听课,评课活动。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新课改的理念,积极推广先进教学方法,在推广“五环教学法”的同时,始终进行自主、合作、探究不同教学模式的尝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得到充分的发挥,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本学期我总是

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博采众家之长,同时也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四、正视自我,明确今后努力方向

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我所带班级的数学成绩也并没有达到理想的程度,两极分化等不良现象仍然存在,对此我认真进行了反思,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教法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不够,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2、对知识点的检查落实不到位;

3、对差生的说服教育缺乏力度,虽然也抓了差生,但效果不明显。

五、班主任工作:

1、亲近学生,树立威望。

\"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班主任要善于接近孩子,体贴和关心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近和\"爱\"。这是班主任顺利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

在亲近学生的过程中,我努力展现自身广博的文化与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学生对我\"既亲近又崇拜\",既认定是值得信赖的老师,又把老师当作好朋友,树立起班主任崇高的威望。所以我的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组建和培养干部队伍。

一个班的集体面貌如何,很大程度上是由小干部决定的。小干部对班集体有着\"以点带面\"和\"以面带面\"的作用,我称他们是\"班主任的左右手。\"所以唯有慎重地选拔和培养干部队伍,班主任工作才能逐渐从繁重走向简单与轻松。

当选的干部应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干部队伍的组建不能仅仅作为一种形式存在,班主任必须精心培养:其一,要大力表扬干部优点,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帮助小干部树立威信;其二,在鼓励干部大胆工作,指点他们工作方法的同时,要更严格要求干部个人在知识、能力上取得更大进步,在纪律上以身作则,力求从各方面给全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亦即\"以点带面\";其三,培养干部团结协作的精神,要能够通过干部这个小集体建立正确、健全的舆论,带动整个班集体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形成集体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进取心,亦即\"以面带面\"。

3、以强化常规训练带动教育教学工作。

良好的常规是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保障,一个学生调皮捣蛋、不合常规的举动往往会使一堂好课留下遗憾,使整个集体活动宣告失败,甚至使全班努力争取的荣誉付诸东流,直接影响到班集体的利益。因此,要扎实有效地加强一个学生的常规训练。

4、建立互助组:

以互助小组、\"1+1\"小组(一一对应的优生帮助差生形式)、小组帮助组员等等多种互助方式促使差生取得更大进步,共同实现个人、小组与集体奋斗的目标。

5、奖励和批评:奖励与批评的方式各种各样,目的都是鼓励先进、指出缺点、激励所有学生争取更大的成绩。奖励比批评的教育效果更明显。

6、善于评价学生。

对学生的评价必须讲究策略。班主任要把握\"激励胜于颂扬,表扬胜于批评\"的原则,让学生\"在鼓励中发扬成绩,在微笑中认识不足\",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受到爱的熏陶,情的感染,懂得理的澄清,保证学生健康地成长。

总之,在这一年的教学工作中,我即感到辛苦,又感到充实,这一年对于我来说,是起步的一年,我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高举创建高效课堂的旗帜,以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为已任,努力将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2011/1/13

历史新课改教学工作总结
《历史新课改教学工作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