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工作总结

必修2教学工作总结(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5-15 07:54:44 来源:教学工作总结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必修2生物教学工作总结

篇一:生物教学工作总结

2013-2014年高二上学期生物教学总结 陈娇明

本学期我担任高二年级(22)、(23)、(25)三个班的生物教育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本人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现将这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1、良好的开端是学年工作顺利进行保障。

在新学期伊始,我们整个生物科组在陈其生、花家仁等师傅的带领下共同教研探讨,把学年的工作目标制定下来,知识内容进一步细化,并且调整教学章节,让学生能够与高一的知识衔接起来,循序渐进地进入高二的学习。而且要求我们在教育上,要对每一个学生,都针对实际情况,给与针对性的教育。好的开端必然会给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习兴趣,降低教学难度。

由于高二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比较多,内容相对比较抽象,课堂教学中要把握住适当的教学方式,我们针对教学内容查阅了大量的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按照自己的教学意图修改后,运用于课堂教学,我们组研讨了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框图,表格,图片,等媒体方式,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形象直观的呈现出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同时也节省了课堂写板书的时间。

3、细化教学内容,让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

高二年级知识内容多,难度大,这样很多学生接受起来有点难度。各章节的内容又很繁琐,学生可能觉得枯燥无味,这就要求教师将新知识体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或者经验的基础上,这样学生既有成就感,接受新知识又会比较容易。我欣喜的看到,就连班上以前不喜欢学习生物的学生,现在也变得积极主动学习生物了。

4.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关注生物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几年来,生物高考愈发注重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如人类基因组计划、克隆、基因工程、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等。对于理论联系实际的考察也逐渐增多,例如:无土栽培与植物的矿质代谢、癌变与生物的变异、环境与生态学知识、光合作用与粮食增产等等。所以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去关心跟生物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并且学会将学到的生物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5.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连续几年的高考试题都十分强调考生的实验能力。有的题目是改正错误的实验步骤、有的是要求设计实验步骤、有的要求预测实验结果或分析实验现象等。这些题目从方案到结果的分析都是开放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真正是在考能力。教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肯定不行;照着教材的实验设计依样画葫芦做实验也不行。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必须让学生真正弄懂实验原理,弄清实验中每一步设计的科学依据。要让学生掌握整个中学阶段生物学实验所涉及到的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如对比实验法、单因子实验法等。同时应增加一些探索性的、开放性的实验,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动手操作,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总之,经过我们全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在学期末,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新学期将要面临两个问题:生物必修

一、必修

二、必修三的会考和文科开课,为保证工作有条不紊、高效有序的进行,我们全组成员共同教研探讨,把学年的工作目标制定下来: 三册书以章为单位,以复习导学案的形式进行复习,复习导学案以归纳、总结为主对每章知识点进行梳理,让学生有个清晰的知识网络,在导学案中还要体现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性,课堂后15分钟设置当堂练。每日一练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进行滚动复习。作业设置,每天晚上的作业以当天复习内容为主,每星期天作业滚动前边复习过的知识。

针对文科基础薄弱,必修二内容多难,文科学生不好接受,而且也要准备三册书的会考,思路是边复习边讲授新课,帮助学生回忆高一的知识,更有利于高二的进一步学习,复习过程中可打乱顺序,把联系多的三册书的章节放在一起,比如讲必修二第二章减数分离可先复习必修一的第六章有丝分裂„„ 这学期学校又引进班班通,为我们教学提供了便利的设施,下学期在多媒体的应用上下功夫,可以从网上下课件演示片段,帮助学生理解较难的生物过程。

充分发挥组里人员各自优点把导学案编辑的易懂易学,导学案分为两种,一种适合文科学习和滚动复习的双用导学案,主要从基础入手,及能让文科学生接受新东西又能复习旧知识(复习主要滚动,连接新旧进行);再有一种就是理科用的复习导学案,一章节为主,联系为辅,复习每一章节的同时又能联系出来一个知识体系,不为了复习章节而失去体系。希望通过下半年复习能让学生对生物有个新的更高的认识,有个新的起点,不在认为生物难而乱,而是有体系有规律可以寻觅的。篇二:2014高一生物必修二备课组总结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英德中学高一生物备课组工作总结 高一生物备课组 2014年7月1日

在本学期,我们高一生物备课组全体教师团结协作、勇挑重担、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完成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首先,在学期之初,我们就制定了较详尽的备课组工作计划、确立了明确的教育教学目标,并明确提出:要在过去取得的一些成绩的基础上,再创佳绩,再攀新高;其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时时刻刻注意修正、提高、完善我们的计划和目标,并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努力,发挥了集体和个人的多重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备课组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生物学科在本学期开设《必修2》,为了保证教学工作,使学生能达到高考要求。本备课组能齐心协力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有关教学、科研的各项工作任务,工作顺利开展。最后,我们还对本学期的工作作了全面的、系统的、深刻的总结,决心发扬我们的成绩,克服我们的缺点,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争取在新的一年里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注重建设,集体创优

注重备课组思想文化建设,本组成员服从分工,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团结协作。积极开展创优活动,不迟到、不早退,提前上班、推迟下班,注意办公室及周边环境卫生,保证良好的工作环境。

二、认真备课,集思广益

执行本备课组计划,本组老师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各项教研活动,以及每周一上午的集体备课活动,高一生物课新教材,对我们教师来说也存在着熟悉教材的问题,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我们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中存在有争议的地方,不断查阅资料,进行及时充分讨论。研究进度、教法、学法,然后进行实施,进行推磨听课、点评公开课,在评课中大家畅听欲言,相互指出优缺点,并提出个人的意见和建议,使课堂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三、先进引领、更新理念

我们备课组教师工作量较大,任教3至4个班的课。各位老师改作业备课从不马虎,自己编写练习,给学生的每份作业都打分;毫不松懈,认真学习教学理论,还经常到校内外听课学习、相互交流、以达到促进共同提高。在做到统一备课、统一进度、统一练习的前提下,提倡“特色”教学,努力使每位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四、积极研讨,交流合作。教学上的合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支撑。本学期,我们利用学校组织各种活动,在备课组内外开展了广泛的听课活动,而且每个人都开设了公开课。利用听课、评课等形式,开展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五、团结协作、乐于奉献 本组全体教师团结协作,齐心协力,真诚对待,相互帮助,友好相处,特别是在期末考试复习中,大家分工协作,编写试题,对如何应对考试,提高复习效率,献计献策。对组内和学校布置的任务,我们从不推诿,认真、高效地完成,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总之,我们生物组在过去的一学期中,精诚团结,在教育教学及学校其他工作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当然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看到,我们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如对新教材的研究还不够深入,集体备课的层次还应进一步提高,个别学生的生物学科成绩还很薄弱,提高边缘生的方法等,这些问题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将大力改进,努力提高,为开封七中的生物教学贡献自己的力量。篇三:生物教学工作总结 2013-2014年高二上学期生物教学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高二年级(22)、(23)、(25)三个班的生物教育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本人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现将这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1、良好的开端是学年工作顺利进行保障。

在新学期伊始,我们整个生物科组在陈其生、花家仁等师傅的带领下共同教研探讨,把学年的工作目标制定下来,知识内容进一步细化,并且调整教学章节,让学生能够与高一的知识衔接起来,循序渐进地进入高二的学习。而且要求我们在教育上,要对每一个学生,都针对实际情况,给与针对性的教育。好的开端必然会给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习兴趣,降低教学难度。

由于高二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比较多,内容相对比较抽象,课堂教学中要把握住适当的教学方式,我们针对教学内容查阅了大量的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按照自己的教学意图修改后,运用于课堂教学,我们组研讨了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框图,表格,图片,等媒体方式,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形象直观的呈现出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同时也节省了课堂写板书的时间。

3、细化教学内容,让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

高二年级知识内容多,难度大,这样很多学生接受起来有点难度。各章节的内容又很繁琐,学生可能觉得枯燥无味,这就要求教师将新知识体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或者经验的基础上,这样学生既有成就感,接受新知识又会比较容易。我欣喜的看到,就连班上以前不喜欢学习生物的学生,现在也变得积极主动学习生物了。

4.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关注生物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几年来,生物高考愈发注重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如人类基因组计划、克隆、基因工程、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等。对于理论联系实际的考察也逐渐增多,例如:无土栽培与植物的矿质代谢、癌变与生物的变异、环境与生态学知识、光合作用与粮食增产等等。所以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去关心跟生物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并且学会将学到的生物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5.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连续几年的高考试题都十分强调考生的实验能力。有的题目是改正错误的实验步骤、有的是要求设计实验步骤、有的要求预测实验结果或分析实验现象等。这些题目从方案到结果的分析都是开放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真正是在考能力。教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肯定不行;照着教材的实验设计依样画葫芦做实验也不行。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必须让学生真正弄懂实验原理,弄清实验中每一步设计的科学依据。要让学生掌握整个中学阶段生物学实验所涉及到的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如对比实验法、单因子实验法等。同时应增加一些探索性的、开放性的实验,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动手操作,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总之,经过我们全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在学期末,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新学期将要面临两个问题:生物必修

一、必修

二、必修三的会考和文科开课,为保证工作有条不紊、高效有序的进行,我们全组成员共同教研探讨,把学年的工作目标制定下来: 三册书以章为单位,以复习导学案的形式进行复习,复习导学案以归纳、总结为主对每章知识点进行梳理,让学生有个清晰的知识网络,在导学案中还要体现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性,课堂后15分钟设置当堂练。每日一练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进行滚动复习。作业设置,每天晚上的作业以当天复习内容为主,每星期天作业滚动前边复习过的知识。

针对文科基础薄弱,必修二内容多难,文科学生不好接受,而且也要准备三册书的会考,思路是边复习边讲授新课,帮助学生回忆高一的知识,更有利于高二的进一步学习,复习过程中可打乱顺序,把联系多的三册书的章节放在一起,比如讲必修二第二章减数分离可先复习必修一的第六章有丝分裂„„ 这学期学校又引进班班通,为我们教学提供了便利的设施,下学期在多媒体的应用上下功夫,可以从网上下课件演示片段,帮助学生理解较难的生物过程。

充分发挥组里人员各自优点把导学案编辑的易懂易学,导学案分为两种,一种适合文科学习和滚动复习的双用导学案,主要从基础入手,及能让文科学生接受新东西又能复习旧知识(复习主要滚动,连接新旧进行);再有一种就是理科用的复习导学案,一章节为主,联系为辅,复习每一章节的同时又能联系出来一个知识体系,不为了复习章节而失去体系。希望通过下半年复习能让学生对生物有个新的更高的认识,有个新的起点,不在认为生物难而乱,而是有体系有规律可以寻觅的。

推荐第2篇:地理必修2教学工作总结[优秀]

2012—2013下学期地理必修2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了六个班的地理教学工作,期中一个班级是高二艺术班,跨年级教学,任务艰巨,在与诸位地理教师的协同合作下,明确职责,脚踏实地的工作,各项教学活动开展的井井有条,现将一学期的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积极参加课改培训,加强理论学习、促进观念转变

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我与备课组其他老师在开学期初针对高一地理学科新课改作了详细的讨论,几天的时间,通过讨论、学习,对中图版《地理2》的设计思想和教材内容作了详细的理解和介绍,科学合理的安排使我们对国家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理论、目标、策略、步骤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理论学习的加强是走进新课程的第一重要关口。。

二、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本学期切切实实做好高中地理教学工作,力争全部学生达标,重点做学习困难学生的工作。注重对高一实验班打好基础及培优,组织高一备课组成员做好下列工作:

1、学习地理课程标准,做好新课程培训工作认真学习和钻研学科课程标准新教材,对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反思与调整,力求实现突破课改中的重点和难点。

2、安排每一个星期的教学进度、课时安排,每堂课的大致上法,相关“四清”练习的编写, 从而保证5个班级的教学进度一致。

3、做好期中、期末复习工作、认真学习考试说明,探讨复习教学策略,做好期中、期末考试的组织、阅卷、分数统计和阅卷分析等有关工作。

4、抓教学常规 组织有关学习活动,多研究探索教法,不断提高课堂效益,研究学法,将如何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促进学习方式多元化,为研究重点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主要措施:

培养良好的道德规范和学习习惯,在教学中多采用启发式创造性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大胆想象、主动参与。课堂上精心设计各种丰富多彩“任务性”活动,设计各种真实的活动,通过各种实践,达到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目的。

三、投身单元备课活动,研究新课标、把握新教材

为了更快更好的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培训期间高一地理备课组就拟订了针对必修《地理2》的备课畅想,开学后及时制定了周密详细的计划并已把任务落实。备课组采用“个人精备集体研讨个人修改”的备课新模式,发挥了个人的优势和特色,整体提高了备课效率。通过举办组内备课活动,老师之间的交流、研讨、相互借鉴的机会增多,对更好的把握、驾驭新教材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几次集体备课活动不仅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师的研究视野也开阔了,目光更明亮了,把握新课程的能力增强了。此外还积累搜集了大量的可共享交流的课程资源。

四、寻求理念与课堂的最佳契合,发现问题、找出困惑

新课改实施各种各样的问题不断涌现,经过多次认真分析总结,本学期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明显问题:

1、理念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较大,“一言堂”“满堂灌”仍然存在

2、初高中地理衔接问题和矛盾突出

3、配套习题难度较大,与教学进度不统一问题回首这即将过去的一学期,各项工作扎扎实实、井井有条,这让我略感欣慰;展望即将到来的下学年,却又颇感任重道远。要正确引领并促进自己教育教学技能的专业成长,必须不断突破旧的思维方式和个人时间管理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质量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加强日常工作的归纳、总结与反思。

推荐第3篇:0708地理必修2教学工作总结

07-08地理必修2教学工作总结

高一地理组

本学期我担任了四个班的地理教学工作,并担任高一地理备课组长的工作,任务艰巨,在与诸位地理教师的协同合作下,明确职责,脚踏实地的工作,各项教学活动开展的井井有条,现将一学期的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积极参加课改培训,加强理论学习、促进观念转变

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我与备课组其他老师在寒期参加了高一地理学科新课改培训。三天培训期间,通过培训,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进行了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的专家从教材编写方面对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地理2》的设计思想和教材内容作了介绍,科学的培训使我们对国家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理论、目标、策略、步骤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理论学习的加强是走进新课程的第一重要关口。。

二、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及高一地理备课组长的工作

本学期切切实实做好高中地理教学工作,力争全部学生达标,重点做学习困难学生的工作。注重对高一实验班打好基础及培优,组织高一备课组成员做好下列工作:

1、学习地理课程标准,做好新课程培训工作认真学习和钻研学科课程标准新教材,对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反思与调整,力求实现突破课改中的重点和难点。

2、安排每一个星期的教学进度、课时安排,每堂课的大致上法,相关“四清”练习的编写,从而保证34个班级的教学进度一致。高一备课组内,每位科任老师上两次公开课,取长补短,教学相长。

3、做好期中、期末复习工作、认真学习考试说明,探讨复习教学策略,做好期中、期末考试的组织、阅卷、分数统计和阅卷分析等有关工作。

4、抓教学常规 组织有关学习活动,多研究探索教法,不断提高课堂效益,研究学法,将如何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促进学习方式多元化,为研究重点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主要措施:

培养良好的道德规范和学习习惯,在教学中多采用启发式创造性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大胆想象、主动参与。课堂上精心设计各种丰富多彩“任务性”活动,设计各种真实的活动,通过各种实践,达到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目的。

三、投身单元备课活动,研究新课标、把握新教材

为了更快更好的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培训期间高一地理备课组就拟订了针对必修《地理2》的备课畅想,开学后及时制定了周密详细的计划并已把任务落实。安排我承担第一章

一、二两节与第五章的集体备课主讲任务。备课组采用“个人精备-集体研讨-个人修改”的备课新模式,发挥了个人的优势和特色,整体提高了备课效率。通过举办组内备课活动,老师之间的交流、研讨、相互借鉴的机会增多,对更好的把握、驾驭新教材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几次集体备课活动不仅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师的研究视野也开阔了,目光更明亮了,把握新课程的能力增强了。此外还积累搜集了大量的可共享交流的课程资源。

四、寻求理念与课堂的最佳契合,发现问题、找出困惑

新课改实施各种各样的问题不断涌现,经过多次认真分析总结,本学期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明显问题:

1、理念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较大,“一言堂”“满堂灌”仍然存在

2、初高中地理衔接问题和矛盾突出

3、配套习题难度较大,与教学进度不统一问题

回首这即将过去的一学期,各项工作扎扎实实、井井有条,这让我略感欣慰;展望即将到来的下学年,却又颇感任重道远。要正确引领并促进自己教育教学技能的专业成长,必须不断突破旧的思维方式和个人时间管理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质量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加强日常工作的归纳、总结与反思。

推荐第4篇:必修2

诗经 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而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级,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即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诗经 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孔雀东南飞

君当做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则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环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讠燕 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高。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归园田居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推荐第5篇:高中化学必修2教学反思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化学教学反思

綦世艳

在接近本学期期末之际,我们顺利地完成了高中化学必修一的模块教学,回顾整个学期的教学,我深感有很多收获,其中既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需要改进之处,正是对这些不足的反思和改进使得我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与实施、课堂教学策略的设计及课后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都有了更深刻、更科学的理解与认识,更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提高,下面我讲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必修模块的教学。

一、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与认识,自身教育观念的更新

在本模块的教学之初,由于对课程标准的解读不是很深刻,只是凭主观上的认识对传统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作了简单的对比,在实际教学中过分注重了知识目标的实现,忽略了其他目标的实现,所以感觉新课标教材很不好用。

然而,当我通过对新课程理论的学习及课程标准的研究之后,对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才有了深刻的认识,正是这种新的认识,促进了自身教育观念的更新,使得我在后续的教学中明确了方向,有了理论指导。

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课程目标是:认识常见的化学物质,学习重要的化学概念,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认识化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及其相互影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充分利用新课程改革提供的自主创造空间

1、改变师生关系,转变工作方式。传统教学的实施很容易给人一种错觉,即课堂教学的重心更偏重于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自主的学。然而,新课程提倡的却是教师的教是服务于学生的学,学生的自主学习又离不开教师的教的引导,二者之间属于相辅相承、缺一不可的关系。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和老师是处于平等的地位,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间平等的对话。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才可能学得自由,学得有创新,有成就感,有动力。

在模块2的教学里,我努力朝上述方向努力,可能是自己的教学经验不足,师生关系的完善在本学期并没有实现预期的效果,在必修二的模块里,我将采取有效的方式更进一步地实现师生课堂地位平等化。

2、运用多样化、最优化的教学方法,以教法的改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化学中的教学方法很多,那么,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该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呢?这个问题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任何方法都有它实现最佳效果的界定条件,都不是万能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所涉及的知识板块、知识结构各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就要寻找能够在这特定的条件下能起到最优效果的方法。也就是,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地选择最优教学方法。在一定的条件下,几种方法可同时并用,以实

现最优的教学效果,当然,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的同时要兼顾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方法的特殊性及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心理认知特点,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教法的改革来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

在实践中,我认为学案导学的方法可以十分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非常有利于学生从被动的听课向主动听课的转变。

新课程赋予了我们广阔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因此,抓住机遇,大胆创新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3、积极寻求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方式

对学生的评价既要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又要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的发展。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全面发展的标准又是什么?要寻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方式,首先要弄明白上述问题。对此,我深感困惑,因为现在的高考还是最主要的指挥棒,对于理科生来说,必修模块的学习是他们进行选修模块学习的基础。采取什么样的评价方式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三、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必修课的定位是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所以在实施中不能只抓知识传授和训练。在教学目标上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之上创造条件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必须要关注学生经验和社会生活现实;在教学方式上,必须坚持以探究为主的多样化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处理好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就是实验探究,第二环节就是知识目标的完成。在不同的知识板块上,我们要紧紧围绕三维目标的实现这个中心来进行有效的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实施。

以上是我在必修2模块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既有成功的地方,也有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正是这些宝贵的经验为以后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推荐第6篇:必修2向心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及特点。

2.掌握向心力的表达式。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解向心力的概念。

2.掌握向心力表达式。 【教学难点】

向心力的概念,向心力是一种效果力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授法、归纳法、推理法 【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实验:“水流星”

问题1:当装有水的小桶底朝天翻转过来时,出现什么现象?

水倒出来了

问题2:采用什么方法,水可能不倒出?

请一名学生到讲台上完成实验,其他学生观察。

提出疑问:为什么在最高点水不会撒出?

引入新课:本节所学习的向心力将为揭示其中的奥秘打下基础。

二、新课教学

1、什么是向心力

【演示实验】(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转动玻璃管,绿色小球飞出玻璃管,红色小球仍做圆周运动。

问题1:当绿色小球飞出玻璃管时,红色小球 为何仍做圆周运动?

红色小球有纸挡着,即纸对红色小球有力的作用。

问题2:如果红色的小球没有纸挡着,红色的小球还能做圆周运动吗?

【演示实验】逐渐增大转速,当转速达到一定值时,红色小球破纸而出。

问题3:纸破之后,红色小球为何不再做圆周运动了?

纸对小球不再有力的作用。

【视频录像再播放一遍实验过程】

【动画模拟实验过程】

动画介绍:将实验中的纸用橡皮膜代替

问题1:当玻璃管转动起来后,橡皮膜发生了什么变化?

橡皮膜鼓起来了

问题2:既然橡皮膜鼓起来了,橡皮膜对小球有没有施加力的作用?如果有,这个力的方向指向哪?

力始终指向圆心。

总结: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必须受到一个始终指向圆心的等效的力的作用,这个力叫做向心力。

问题3: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过程中,向心力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间存在什么特点?

向心力的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

问题4:向心力对速度产生了怎样的作用效果?

只改变速度的方向

问题5: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过程中,向心力由哪个力提供?

橡皮膜对小球的弹力提供,也可以说是小球所受到的合力提供。

总结:向心力不是特殊的力,只是按作用效果命名的,受力分析时不能把向心力当作一个独立的力。

2、实验探究向心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仪器】

问题1:三个实验装置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1与2小球质量相等,转动半径不等。2与3转动半径相等,小球质量不等。

问题2:尽可能使小球在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小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哪个力提供?

绳子拉力

问题3:小球做圆周运动的过程中,如何观察向心力的大小?

通过橡皮绳的伸长长度反应出向心力的大小

【实验内容】抡动小球使小球做圆周运动,根据实验现象猜测向心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汇报成果】学生汇报向心力与哪些物理量有关,说明从何种实验现象得出该猜测?并猜测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定性关系。(学生汇报的过程中利用动画辅助说明)

问题4:哪些物理量用来描述圆周运动的快慢?

v、ω、T、f、n

研究向心力与运动快慢之间的关系,只需选取其中的一个量进行研究。本节课取其中的ω作为代表,研究向心力与m、r、ω之间的定量关系。

3、探究向心力与m、r、ω之间的定量关系

大家的猜测是否正确呢?如果正确,它们之间还存在着怎样的定量关系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向心力与m、r、ω之间的定量关系。

【介绍实验仪器】向心力演示仪

问题1:向心力与m、r、ω有关,采用什么方法研究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

采用控制变量法

问题2:如何研究?

1)F与m:保持r与ω不变,研究F与m的定量关系

2)F与r:保持m与ω不变,研究F与r的定量关系

3)F与ω:保持r与m不变,研究F与ω的定量关系

【汇报成果】学生配合实验仪器汇报实验成果,并填写表格(每组学生探究其中的一个实验)

通过研究得出:F=m rω

2

问题3:利用F=m rω2推导F与v之间的关系式:

推荐第7篇:高中语文必修2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2教学设计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

荷塘月色

教学目标:

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4、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教学重点: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朗读、讲解、讨论。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单元教学导引

二、导入课文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中学任教。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朱自清全集》。

三、词语

蓊蓊郁郁

脉脉

风致

斑驳

丰姿

大意

三、听录音朗读,并注意体会其中的语言、思考如何划分层次。整体把握,明确结构,写出大意。

第一部分(1—3):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及来到荷塘的感受。(点明题旨) 第二部分(4—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 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 简要分析: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是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是一个圆形;从外结构看,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

感情变化是:“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 1 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作者在文章中体现了一种复杂的思想情感,即“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这可从文章中的景物中见出。

作者的路线可总结为:

出家门

走小路

观荷塘

观四周

回家门

(1)

(2~3)

(4~6)

(7~10)

四、讲读第一部分

1、第1段点拨分析:开篇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一个“忽然”,引出了作者精心绘制的荷塘月色图画,构成了一个恬静幽美、清香四溢的世界。实处落笔,渗透一个“静”字。“悄悄”、“轻轻”。悄悄出门,轻轻进门,一是为了不影响家人,二是表现了一种孤寂的心态。

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板书

缘由:颇不宁静、忽然想起。

2、第2段点拨分析:写去荷塘心经的小路。概述了周围的景物。“路”是“小煤屑”、“幽僻”、“寂寞”、“阴森森的”,“但今晚却很好,虽然朋光也还是淡淡的”。“森森”“淡淡”。路阴阴森森,月光淡淡,一种寂寞的氛围,衬托出淡淡的忧愁。整段写出了一种寂寞的气氛,衬托出淡淡的忧愁。

板书

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没有月光(阴森森)——淡淡月光(很好)

3、第3段点拨分析:结合时代背景,让学生明确为什么作者要写这样的文章。背景介绍,《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作者当时29岁,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使他觉得“这几天似乎有点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需要明白什么;但什么也没明白。”正因为作者在当时黑暗的日子里,看不到希望,但又想做一个自由的知识分子,苦闷彷徨是自然而然的。在这样的社会里,是没有自由可找的,但作者还是要去一个地方——荷塘寻找自由,做个自由人。他能找到吗?

板书

来 小路:曲折、幽僻、树多(对比) 路 感受:自由——(苦闷) 小结:写作者夜赏的缘由。用“我且受用这无的荷香月色好了”自然过渡到第二部分。

五、布置作业

预习课文第二部分,准备背诵第

4、5段。

第2课时

一、讲读课文第二部分

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出了荷塘月色之美景。

第4段写月光下的荷塘。写作顺序:荷叶→荷花(静态实写)→荷香→荷波(动态虚写)→流水(虚写映衬)。

第5段写荷塘上的月色。 第6段写荷塘四周景色。作者似乎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了一种安宁,但当他听到了热闹的蝉声与蛙声之后,突然觉得“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现实无法给他一种理想的“宁静”,于是他便力求从想象中寻求。

(一)讲读第4段

指名同学朗读第4段,并画出本节的比喻句。

1、作者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比喻?

先是写了叶子、出水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接着写花,白色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再接着是荷香,微风过处才能闻到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最后还写到流水,流水脉脉,虽被遮住, 2 不见其形,但留给我们的想象余地是极大的。

这里用了许多比喻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先来看这一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 裙。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风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给人一种美好、轻盈、动感的联想。这一比喻生动地写出了荷叶出水很高的娇美姿态,洋溢着情趣。由此可见,贴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产生身临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起加深印象的作用。

2、我们再来看这一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里面蕴含了几种感官感觉? 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但在运用这种比喻时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间在感官的感觉上的相似之处,或在特定环境下有这种沟通一气的感觉,做到妙不可言却不是故弄玄虚。

3、作者不仅描绘了叶子、花、荷香的静态美,还描绘了它们动态的神韵。用了“颤动、闪电、霎时、传过”等词,传神微妙地写出了一刹那间,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动态。这是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

板书

田田(多)

荷叶

亭亭(美) 零星点缀、白(色)

形态美

荷花

如明珠、如星星(光)

袅娜、羞涩(态) 荷香:缕缕——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像闪电(快) 荷波

动态美

凝碧(色) 流水:脉脉(态)

静态美 (二)讲解第5段

指名同学朗读第5段,其他同学思考作者如何写荷塘的月色。

1、作者写月色时用了哪些动词?泻、浮、洗。

2、假如把“泻”改成“照”,把“浮”改成“升”,好不好,为什么?

当看到“照”字你不会想到流水,而“泻”字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写出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化静为动,“照”字就显不出这种效果,只有呆板的分。“浮”同样写出一种轻柔的动态,“升”则失之轻柔。

3、在这里作者用了静态动写的描写,把画面写活了。“月光如流水”“静静地泻”下来,这具有一种恬静的力度美,而青雾则是薄薄地浮起在荷塘里,朦朦胧胧地四处泛散开来,呈现迷茫空朦的景象,一上一下交结在一起,便是成了牛乳和轻纱。大家想象一下,牛乳和轻纱,自上而下的月光,自下而上的轻纱,是不是很美又很形象?

板书

(正面)月光 泻—轻柔

月色 青雾:浮、轻纱的梦 光与景的和谐 (侧面)黑影、倩影

3 (三)讲读第6段

请全班学生朗读第6段。

这一段重点在写树,从方位、距离、高低几个角度来写,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树多而密,重重围住荷塘,与前面的“幽僻”相照应,这是总写四周,接着写近处的树色、树姿、远处的树梢上的远山、又回过头写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胧、宁静深远的环境特点。最后一句“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笔锋一转,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空虚与哀愁。

板书

树:重重、阴阴(沉郁) 远山:隐隐约约

四周 灯光:没精打采(月色迷离) (自远而近) 蝉鸣、蛙叫

(四)总结:第2段着重写荷塘月色的优美景象。有勾勒,有细描,有渲染,有衬托,灵活多样,井井有条。特别是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有神韵,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与苦闷。

二、作业

1、背诵课文第

4、5段。

2、理解文章运用的“通感”修辞手法。

第3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讲读第三部分

1、这一部分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板书

联想: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一句承上文宕开一笔,转出新意。文章由此放开去,联想到古代诗词对采莲的描绘,然后再收回到眼前,发出“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由此极自然地牵动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种思乡的哀愁,这种乡愁正是当时作者苦闷矛盾心情在作者当时苦闷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这段文字,即景生情,忽远忽近,善收巧放。最见疏朗又曲折的功夫。

“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我”回到了现实,一切照旧。到这里,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来把握作者的感情。

由“忽然”引出一幅江南采莲图,至此由“实”到“虚”,开辟了一种与前文孤寂幽静相反的热闹欢乐的境界。一实一虚,一动一静,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作者似乎得到了暂时的“宁静”,但“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又回到了现实中来。表明作者无法从现实生活中得到理想的“宁静”,这正是残酷的现实社会带来的结果。

三、赏析文章的语言艺术

本文的语言特色在本部分得到了充分体现。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是博喻

A典型材料: 第4段的“荷花”分别用“明珠”、“星星”、“美人”3个喻体来比喻。(“明珠”言色彩,荷花在月光下白而发亮,又因为“零星地点缀着”,与“一粒粒的明珠”相似;“星星”言分布,写荷花点缀在“层层的叶子中间”,在绿丛中隐约闪现,与今夜“不能朗照”的“碧天里的星星”何其相似;“美人”言神态,因荷花是“袅娜”、“羞涩”且白而亮的,其神态色泽与“刚出浴的美人”相似。三者分别从不同角度描写荷花之美。)

B强化材料:民歌:“你的眉儿细又长,好象树梢的弯月亮;你的眼睛明又亮,好象秋

4 波一个样;你的脸儿红又圆,好象苹果到了秋天”。(多本多喻,是连喻) 二是通感。通感是“一种感觉超出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钱钟书语),即感觉的转移。

通感定义: 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或几种感觉的心理现象,描写这种心理现象的方法叫通感修辞。

作用:启迪人们的联想,达到感同身受的审美效果。 A典型材料:第4段把“清香”喻为“歌声”;“清香”为嗅觉,“歌声”是听觉感知,用一种感觉去写另一感觉。

B强化材料:心理学“联觉”。 “香”为“缕缕”“清”香,“歌声”为“远处高楼上”“渺茫”之音,似有若无、时断时续、缥缈不定是其共同点。

C延伸材料:钱钟书《围城》:“方鸿渐看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恋着笑意,像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许多女人会笑得这样甜,但他们的笑容只是面部肌肉的柔软操。”

三是叠字的运用。

叠字定义:相同的词、词素或音节重叠使用,又叫叠音。 格式: ABAB、AABB、ABB、AAB、AA 作用: 传神描摹景物特点;增加语言的音乐美:文气舒展,音节和谐;深入细致地表达思想感情。

A典型材料:第4段“田田”。a用典,古乐府《江南曲》:“莲叶何田田”;b从“弥望”的词义(放眼望去,满眼都是)看,“田田”当为荷叶分布之广、之密,但若换成“密密”则显得拥挤、厚重,而“田田”发an韵,清脆响亮而舒适。

B强化材料:第4段的其他8 处叠词;有名词“星星”,形容词“亭亭的”等,副词“密密地”。

C延伸材料: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寻觅”,动作的延续性;“冷清”,寻觅时的环境和心情;“凄惨戚”专言心情之愁。

四、小结

本文写夜游的动机、夜游的联想。从出门到回家,叙述线索清晰而有变化,结构自然严谨。写景层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运用比喻、联想、衬托等手法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韵味。

故都的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2、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关系及文章的结构。

3、理解情景交融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寓的感情。

4、联系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教学重点:

1、形散神聚的特点。

2、散文的一般鉴赏。

3、某些段落或句子的理解。教学方法:朗读、讲解、讨论。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4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妖娆,冬有冬的庄重,而秋,更是风情万种,千姿百态。从古到今,无数文人墨客用自己的笔、自己的心情去诠释心中的秋(复习有关秋景的古诗词)。今天,我们携手步入郁达夫先学生的散文——《故都的秋》,来品味他笔下那独有的“故都秋味”。

二、作家、作品简介

1、作者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2、写作背景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3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3、小结

通过以上的介绍,大家不难看出作者感情的底蕴,特别是“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一句,明确指出了作者写这一篇文章的感情特点。了解了作者感情的特点,将有助于下面我们对本文景物特点的分析,从而能更好地把握情与景的关系。

三、破题感知

“故都”北平,即现在的北京,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 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突出北平历史悠久。“故”有“从前的”、“过去的”的意思。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譬如:漂泊在外者称自己魂牵梦萦的家乡为“故乡”,对与自己友情深厚的朋友称“故人”。从“秋”字可以看出,文章描写的是秋景。因此从标题看,这是一篇饱含着眷恋深情的情景交融的文章。

捕捉信息,寻找文眼——“神”

1、文章的标题已指明了描写的地点“故都”和描写的内容“秋”,而在文章当中,作者是否只写了北国之秋?有什么作用?

作者除了写北国之秋,还写了南国之秋,这样就形成了对比,更突出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之情。

2、那么,作者又是如何来描写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文章的第

1、2段。哪一位同学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一下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特点?

6 北国之秋的特点是“清”“静”“悲凉”;南国之秋的特点是“慢”“润”“淡”。(板书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南国之秋:慢、润、淡)

3、小结:显然,在作者的心目中北国之秋要远胜南国之秋;北国之秋已成为作者的魂之所牵,梦之所萦,真是韵味无穷。(板书

味)

四、筛选语言,概括秋景——“形”

1、文中集中描写故都秋景这一特点的是在哪些段落?这些段落中写了哪些主要的景?(学生阅读圈点) 从3到9段。主要有破屋、碧天、牵牛花、槐树、秋蝉、秋雨、秋果。具体是:第3段主要写牵牛花,第4段主要写槐树,第5段主要写秋蝉,第6—8段主写秋雨,第9段主要写果树。

2、这些景物组成了几幅“秋景图”? 学生讨论、发言。

有秋花图、秋槐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果图。

3、这五幅故都秋景图是分别从哪个角度来描写的?如写秋花,作者侧重写了牵牛花的哪个方面? 写秋花侧重颜色这一角度,写秋槐侧重于落蕊的形状的角度,写秋蝉是侧重写声,写秋雨是侧重写其味,写秋果重点写它的果实。

4、作者在对这些景具体的描绘中,是如何体现故都秋“清、静、悲凉” 的特点的呢? 下面先请两名同学来诵读课文3—11段落,其他同学要眼耳手脑并用,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圈出文中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二是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我们将从秋色和秋声两个角度来品味一下故都的秋味。

先学生讨论,然后教师总结: 秋色:青天(蓝绿) 蓝朵(蓝色) 秋草(黄色)

落蕊(灰白) 树影(暗灰) 灰土(灰色)

灰沉沉的天(灰色) 青布(蓝绿) 枣树(淡绿微黄)

5、这些色彩主要是冷色还是暖色?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你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

冷色。感受:冷清。即散文中所概括的“清”的特点。

6、我们来听听故都的秋声,主要有哪些声音呢?这么多声响交杂在一起故都的秋是喧闹呢,还是宁静?

有鸽声(飞声)、蝉声、雨声、人声。是宁静。连鸽子的飞声、蝉衰弱的叫声,这些细微的声音都听得到,这就反衬了故都的静,这也正体现了一句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是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举一个例子,比如钟,在白天,你根本听不到它的走动声,但在晚上,夜深人静时,你便能听到清楚的滴答声,因此,假如要你写夜的静,你便可以以钟的走动声清晰可辨来衬托夜的静,这也就是以动衬静。

7、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飘零者,身处在如此寂静的秋天里,心里会有什么感受?你心里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孤独、痛苦。悲凉。这便是故都的秋味。

8、故都的秋即使在作者那个时代,也有明艳之色,也有繁闹的景象,作者为何避而不写,而写秋天的“清、静、悲凉”?

这与作者的心境有关,前面我们在学习本文的写作背景时,曾提到作者写作的心境,简单地说,作者心情不好,所以才写出如此之景。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情与景的密切关系。

五、总结

本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思路,从散文的“形”和“神”两方面分析了文章整体内容,作者分别从色、形、声、味、实五个角度,为我们绘就了五幅“故都秋景图”,有声有色,有 7 动有静。下节课我们再具体鉴赏文章是怎样将景与情有机融合在一起的。

六、布置作业

第5课时

一、由朗读课文,体会优美语句导入

二、继续赏析文章结构

以上分析的是3—9段,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下面我们来看看其他段落写什么。

1、本文是写故都的秋,但也写到了江南之秋,主要在哪些段落?其作用是什么? 主要在第

2、11段,目的是以江南之秋来衬托故都的秋。

2、作者是抓住江南秋天什么特点来衬托故都的秋的?在结构安排上,为何要一前一后? 分别抓住其“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和“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前者在第2段,后者在第11段,这样在结构上就形成了前后呼应。

3、从这篇文章结构来看,第2段和第11段相呼应,假如第

1、第12段也相呼应,那这篇文章的结构就更加严谨了,试问这两段是否有呼应?

第1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感受和向往,第12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眷恋之情,都是抒发情感,“向往”是在去故都之前,“眷恋”是在离开故都之时,其实质是一样的。所以第1段和第12段也构成了呼应。

4、最后来看第10段,这一段主要采用什么表达方式?从全文来看,这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这一段采用议论,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中国文人最突出,而秋“深味”非在中国北方莫属,这其实还是为了突出故都之秋。

三、形散神聚,景人合一

1、这五幅图画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呢?——时间顺序,还是空间顺序? 学生讨论、发言并具体谈意见。

请同学们注意:学习语文,既要运用“求同思维”,也应学会“求异思维”。大家想想看,作者在写这几种景物时,为什么不考虑文章的先后顺序呢?

这是一篇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这五幅画面从表面上看是无序的,既不是时间、空间顺序,也不是逻辑顺序,这恰恰体现体现了散文“形散”的特点。

2、把这五幅画面连接起来的“神”又是什么呢?又是怎样体现出“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呢?

学生讨论、发言。

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1)牵牛花本来是五颜六色的,而作者笔下的牵牛花却只有蓝色和白色。从美术的角度来说,这两种颜色属于冷色调,给人一种清、静、悲凉的感觉。

(2)作者写槐树,不是写它的高大挺拔,而是写秋槐的落蕊。看到这落蕊,怎能不叫人有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悲凉呢?

(3)秋雨和春雨、夏雨是不同的:春雨是濛濛的,富有诗情画意;夏雨是粗犷豪放的,还常常不期而至,给人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而秋雨,总让人感到一种寒意。

(4)秋果本来可以给人带来收获的喜悦,可作者笔下的秋果却并不是成熟的,还有些青涩,这也给人以悲凉之感。

3、小结:运用联想,把文章中的景物和自己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表述形象、贴切,还运用了美学知识来品评。正如同学们所说,作者用“清、静、悲凉”的共同点把五幅画面连结起来,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板书

形散神聚) 8

4、故都的秋景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有红叶似火的香山,有游人如织的颐和园,有明澈如镜的昆明湖等,作者为什么不选取这些色彩绚烂的景色,而只选取了表现“清、静、悲凉”的景物来写呢?

联系时代背景及作家的特点,学生讨论、发言。

(1)作者处在一个黑暗的社会里,思想苦闷,逃避现实,因此,笔下的景物就自然是清、静、悲凉的了。

(2)作者当时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字”,这样看来,作者选择“清、静、悲凉”的景物来写也就不奇怪了。

(3)郁达夫个性忧郁善感,是个抑郁质的人。

5、刚才我们所讨论的,是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景物而不写别的景物,我们所取的角度是从作者的主观方面来考虑的;现在,我们换一个角度,从客观上讲,这些景物是不是真是的?

这些景物不是主观臆造出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北平的秋天的自然景观。作者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主观感情而将自然景物扭曲,失去它固有的特征,而是通过对这些自然景物逼真的描绘,流露出一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这就说明: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决定了作者选什么样的景抒什么样的情。

6、武林高手的最高境界是“剑人合一”,道家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那么散文家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

自然景观和主观感情相结合,或者就称为“物我合一”。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文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景”与“人”合为一体,“物”与“我”完美交融。郁达夫先生就以其卓越的艺术才华创造了一种“物我合一” 的艺术境界。(板书

景人合一)

四、由内到外,生发点染

1、学习了课文,我们知道散文不仅要“形散神聚”,还应做到“景人合一”。下面我们来做一点阅读训练。阅读下面的文段,请你谈谈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1)秋天像一把柔韧的梳子,梳理着静静的团泊洼;秋风如同发亮的汗珠,飘飘扬扬地在平滩上挥洒;秋天的团泊洼啊,好像在香甜的梦中睡傻;团泊洼的秋天啊,犹如少女般羞羞答答。

这是一个宁静、清新,让人倍感温馨的秋天,读着它,你仿佛进入了一个美丽的秋梦中。这里的秋天然人感觉朦胧羞涩,就像一棵含羞草。

(2)相思树的碎花,落满了一地;白了头的芦苇,在水池边摇曳。在群雁南归的时节,老农忙着在秋日下暴晒刚收割的谷粒,一张张淳朴的脸上,浮现着满足的笑容。

人们常说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这就是个丰收的秋天,一切成熟了,人们收获着谷粒,也收获着喜悦。

(3)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酔?总是离人泪。 这是一个离别的场景,这里的秋让人悲伤、凄楚,是颗颗离人泪联缀而成的。伤感至极,“离人泪”变成了“霜染”的样子,这哪里是离人泪,简直是在流血。怎一个“染”字了得!

2、同学们能以自己的心去体会文章的情,那么我们所学的《故都的秋》是赞秋呢,还是悲秋?

学生讨论、发言。

作者是在颂秋,但全文的基调的确有点悲凉。故都的秋像一首诗,深沉而含蓄;故都的秋像一幅幅画,美丽而又落寞;故都的秋像一首歌,忧伤而又苍凉。郁达夫先生是在用自己的心去品味故都的秋味,真是“一物一景总关情”。(板书

颂秋)

五、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一、二组同学写一篇借夏天的景抒发欢乐心情的短文,

三、四组同学写一篇借夏天的景 9 抒发苦闷心情的短文。写好后,教师抽查并将写得较好的文章朗读,大家一起来分析和学习。

要求:不能直抒胸臆,要学会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字数要在200—300字之间。

板书

北国之秋:清、净、悲凉 南国之秋:慢、润、淡 形散神聚

景人合一

囚绿记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身世,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2、把握全文整体脉络,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作者囚绿的经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象征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题;品味本文淳朴清丽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作者由“爱绿”到“囚绿”再到“释绿”的情感的变化。了解借物抒情,托物寄意散文的鉴赏方法。

2、让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绿”的象征意义,达到思想上的升华。

教学方法:朗读、讲解、讨论。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6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了《故都的秋》,在饱尝了故都的秋味以后,相信大家一定对北平的秋色还恋恋不舍,那么我们今天就再来学习一篇同样描绘北平景色的文章——《囚绿记》,来共同体会作者那深深的“爱绿”之情。

2、介绍作者

陆蠡(lǐ),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现代散文家、翻译家。生于1908年,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1942年死于日寇酷刑之下。代表作品: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

陆蠡可以说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出色的散文家,他不仅文章写的优美,而他的人品更是受到很多作家的高度评价。

巴金老人在回忆陆蠡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般的心”, 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作家李健吾评价他的散文时说:“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灵。”

陆蠡之文,亦如陆蠡之人;而他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出这篇淡雅的散文呢?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写作背景!

3、写作背景

《囚绿记》这篇散文写于1938年,当时正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困居已成“孤岛”的上海,借怀念一年以前在北平暂住的公寓窗外的常春藤,来抒发了自己热爱自由,追求光明和仇恨日寇的感情!

二、整体感知

1、释题

《囚绿记》中的标题能给我们带来哪些信息?“囚绿”说明把绿色囚禁起来。“记”说明这是一篇叙事性散文。 因此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应该注意叙事性散文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写作手法。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感情来朗读全文。

2、整体地感知课文 (1) 学生朗读全文。 (2) 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① 将全文划分层次,并用最简练的语言来概括大意,能像“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更好。

A、将文章分为五部分: 寻绿(1—4) 观绿(5—7) 囚绿(8—12) 放绿(13) 怀绿(14) B、将文章分为四部分: 恋绿(1—8) 囚绿(8—12) 释绿(13) 念绿(14)

② 让学生复述作者“囚绿”的经过。 (3) 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① 作者为什么囚绿?因为他爱绿。

② 他把绿“囚”牢了吗?没有,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③ 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什么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同学们刚才的回答都非常好,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已经把握《囚绿记》这篇散文的整体脉络。下堂课我们将进行重点赏析,课后请同学们熟读课文。

第7课时

三、重点分析和解读

1、默读第一部分:寻绿(1—4) (1)“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自成一段,说明这件事情让我难忘。

(2)第2段,交代了寓所的具体情况。为什么要详细介绍寓所?突出其简陋的特点。 (3)屋子简陋,可我却选择了它,是因为我有一个小小的理由。这里给读者留下悬念,很自然的引起下文。

(4)谁能找出屋子如此简陋,但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它的那个理由是什么? (5)而当我毫不犹豫的决定住下来,为什么连伙计都感觉到惊奇? 更加的衬托出我追求绿的迫切心情。

从刚才我们所探讨的问题结合在一起,大家不难看出,作者对绿是热切追求的。 (板书

寻绿——热切追求)

2、第二部分:观绿(5—7) (1)同学带感情朗读第5—7段。

(2)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请你找出文中作者对绿

11 喜爱的语段。并找出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这句通过排比和比喻两种修辞,使句子生动富有气势,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绿的赞美,为后文揭示主旨作好铺垫。

(3)还有没有其他的缘故呢? 引导学生从作家自身的处境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来思考。 “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困倦的旅程和以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等。 (4)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作者为什么要用一个焦字,而不用其他字呢? “焦”写出了一点点希望都快没有了的绝望、渴盼、迫切的心情。也说明作者境遇不佳,生活在北平大都市举目无亲,正需要绿色来娱悦自己的眼睛,安慰自己的心灵。

(4)通过对这两段的阅读,我们会发现作者的爱绿之情,日益变深。哪两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这种心理变化?

同学们,在第二部分中我们看到了作者被绿滋润了那颗等焦的心,使他感悟到了绿色对处在逆境中人的重要性。他已经已经忘记了种种困倦和不愉快,甚至留恋于这片绿色,那么他现在的心态是什么样的?(喜欢满足) (板书

观绿——喜欢满足)

3、第三部分:囚绿(8—12) (1)请同学们默读8—12段,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作者为什么要囚禁“绿色”?

为了装饰这简陋的房间,抚平抑郁的心情,点燃心灵的希望,作者竟然“残忍”地将绿枝条囚禁了起来。(联系同学,如果同学们被囚禁起来会怎样?颓废、抑郁、崩溃„„)但是,最初的时间里,绿枝条比在外面生长得更为茂盛。

(2)作者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生的欢喜”应该怎样理解?

生的欢喜即天性喜爱绿色,喜爱这象征生命、希望、幸福的绿色,表达我对生命活力的赞美。

文章中我在自私的念头的驱使下,将绿色囚禁在了房间里,为的是让绿色和我更亲密,作者甚至已经更换了对“绿枝条”的称呼,称呼他为“绿友”,更深刻的说明了作者对绿色的喜爱之情!但是“绿友”按照作者的安排生长了吗?

(3)在作者眼中,绿枝条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作者描写绿枝条,一半是写实景实情,一半是带着感情与想象。它具有美的特点,“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就像作者说的,“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它是柔弱的,离开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它是倔强的、坚贞的,“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是“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这些特点既有现实依据,又有作者的美化、拟人化的加工,作者是把绿枝条当作人来写的。

尽管绿友是顽强的,是固执的。在第11段,作者详细的描写了绿枝条的憔损过程。可以说,即使一个普通人也会对生命怀有怜惜之情,但是作者却没有。因为什么?因为绿友的固执,损伤了作者的自尊心。因此,魔念在我心中产生了。

(4)如何理解这种魔念?

魔念指作者自私自利的心灵。绿囚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和善意,执著地向着阳光生长,损害了“我”的自尊心,于是“我”很恼怒,以致于要把它继续囚下去。

12 虽然绿枝条此时十分憔悴,但是作者魔念占了上风,最终决定离开北平时再放绿。其实我们仔细想想,作者为什么会因为绿枝条的固执而恼怒?是因为他爱绿至极。

(板书 囚绿——爱绿至极)

4、第四部分:放绿(13) (1)卢沟桥事件发生了。点明了写作背景。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体现了作者发自内心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

“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抒发了作者祝愿天下所有向往光明和自由的人得到光明。

作者在放绿的同时也是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并点出了文章的主旨! (板书 放绿——点明主旨)

5、第五部分:怀绿(14) 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板书

怀绿——惦念牵挂)

四、总结升华

1、结合写作背景和文章的主题来看,为什么作者给文章命名“囚绿记”?

选定“囚绿”来给文章命名,这与文章想要表现的主题有关。文章的五个层次中,“囚绿”写绿枝条最艰难的状况,这暗示着艰难的国运家运;“囚绿”表明作者复杂的心情,这是在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我国领土的时代背景下,作者的内心极度痛苦和精神上顽强抗争的反映。 (板书

顽强抗争)

2、本文运用最多的就是象征的手法,象征手法可以通过描写某种具体事物来进行暗示、喻旨另一种事物。借物抒情是象征手法的一个方面,作者写《囚绿记》赋予绿以象征意义,他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象征,是真正自然的颜色。而常春藤象征了作者本身的品格。作者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借以歌颂中华儿女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表达自己对民族光明前景的祝福和信念、对光明的向往之情!因此,我们在鉴赏此类散文时应该从物的特点思考,展开联想,从而把握意象特征。 (板书

向往光明)

3、请学生对今天所学知识进行总结。

4、总结

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以“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作为行文线索贯穿全文,在这条明线下还隐藏了一条暗线,即作者感情的发展和升华,通过本文的学习,相信同学一定也学到了常春藤的那永不屈服,蓬勃向上的精神,同时引发了我们现实的思考,无论怎样的境遇,我们都要克服生活的困难,像作者一样,用自己的生命照亮民族的心灵。

五、作业

《囚绿记》在表现手法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方面,写一段2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板书

寻绿(1—4)

热切追求 观绿(5—7)

喜欢满足

囚绿(8—12)

爱绿至极

顽强抗争

向往光明 放绿(13)

点明主旨 怀绿(14)

惦念牵挂

六、单元教学总结

13

第二单元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5、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情操。

教学重难点:

1、品位诗歌的语言,体会比兴手法的运用。

2、分析《氓》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讲解。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单元教学导引

二、导入

中国古代诗歌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优秀的诗人如群星灿烂,众多体裁、风格、流派则如众芳斗艳,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了解和继承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将进一步激发我们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诗歌知识

1、诗歌起源。

诗歌起源于人类的劳动和生活,原始祖先的口头创作。

据说,周王朝有一种“采诗”制度,朝廷派人采集民间歌谣和乐章,借以了解民间习俗和政治得失。另有公卿列士向朝廷“献诗”制度,表达贵族阶层对政事的歌颂和批评。这些诗歌汇集至朝廷乐官“太师”手中,经太师整理编纂成书。

一般把编定于公元前6世纪,也就是距今2500多年的诗经,看作是中国诗歌史上的起点。

2、简介《诗经》

(1)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又名诗三百。

(2)分类

按音乐内容分:

A、风:国风,共160多篇,多是民间歌谣,富思想意义、艺术价值。真实反映了当时时代风貌和人民生活。“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真切地表达广大人民,自己的感受,爱憎和愿望。开创了现实主义传统。

因是人民的口头创作,口头相传,作者已无所考。惟有《鄘风·载驰》为许穆夫子所作,她可说是中国最早的一位女诗人。(雅颂中标有作者姓名有5篇)

B、雅:宫廷乐曲,

14 大雅:用于诸侯相会。

小雅:用于贵族宴享。

(另有观点:按产生先后:旧为大雅,新为小雅) C、颂:用于周天子及诸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

(4)诗经的表现手法:

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铺陈)直陈其事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联想),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风雅颂赋比兴:六义)

(5)形式特点:

A、多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多数为隔句用韵。

B、多采用赋比兴手法。

C、以四言诗为主,而又灵活多变。

四、朗读诗歌

五、疏通字词

1、字音

垝垣

将qiāng愿,请(将进酒) 载zǎi①记载、刊载、登载

②年(一年半载) zài ①装载 ②充满(怨声载道) ③又(载歌载舞)

渐 jiān①浸湿(渐染) ②流入(东渐于海)

靡mí浪费(奢靡) mǐ①顺风倒下(望旗旗靡) ②美好(靡丽)③无,没有(靡日不死)

2、通假字

匪:非 于:吁 说:脱 泮:畔

六、理顺思路

1、按表达方式分这是首什么诗?按第几人称叙事?采用了什么手法?

叙事诗 第一人称 对比

用第一人称“我”回忆追述婚恋生活。

2、讨论本诗思路情节是怎样的?

恋爱(第

1、2章) 婚变(3至5章) 决绝(6章)

七、学习“恋爱”部分

1、重点词语

2、男女主人公在恋爱中有怎样的表现?

氓:求—怒—卜—娶

我:送—劝—盼—嫁

3、从中可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à

女主人公:温柔多情,善解人意,天真活泼 真诚热烈

氓:急躁 任性 (没有男子汉的胸怀,不大度)热情 向往

第2章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少女的心理及表现,可见其用情之深,思念之诚。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尔卜”句,神灵显示是一段天赐良缘。“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

4、用一两个词概括这两章恋爱的特点。(这两章的感情基调如何)

15 热情、幸福。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第2课时

八、学习“婚变”部分(

3、

4、5章)

1、请一学生朗读,提问:开头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举例说明。

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2、文中的比兴有何特点?

第3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4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3、4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3、第3章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

4、结合

3、

4、5章考虑,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议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她的思想感情如何? 悔恨、沉痛、但是不哀伤。集体朗读这部分。

九、学习“决绝”部分(6章)

1、自由朗读,注意感情基调:悔恨但不哀伤。

2、女主人公最后做出怎样的选择?从中反映出什么性格特征?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其清醒、刚烈的性格特征。

十、从文中可以看出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教师强调概括人物性格特点,要从课文出发。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加以总结。

特点:勤劳 温柔 善良 坚强

十一、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观点1:他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因素决定。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得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家庭、对感情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难以避免。

观点2: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虽有它的社会原因,但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也是不可忽略的。从他们的恋爱过程看,两人虽是自由恋爱,但女主人对男主人公缺乏必要的了解,被他忠厚的表象所蒙蔽,轻率地答应了他,种下了日后悲剧的种子。

板书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基调)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采 薇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并参考工具书疏通课文,整体感知这首古代诗的思想内容 16 和艺术特色。

2、反复诵读课文,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

3、逐句理解课文中相关词语在文中的语境意义,品味古典诗歌的语言美。

4、背诵并默写课文,归纳《诗经》的艺术特点,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教学方法:文本研习。

注意问题:教师深钻教材,精心备课,努力提高课堂的点拨引导能力。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第3课时

一、导入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

岁亦莫(mù)止 猃狁(xiǎnyǔn)之故 王事靡盬(gǔ) 我行不来(lài)

彼路(lù)斯何 四牡騤騤(kuí) 雨(yù)雪霏霏 小人所腓(féi) 象弭(mǐ)鱼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教师启发:

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采薇》是一位饱尝服役思归之苦的戍边战士,在归途中所作的边塞诗,诗中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

这首边塞诗,它的抒情基调是什么样的?我们改用什么样的语调、语速朗读它?

基调凄凉、忧伤,语调低沉,语速缓慢。

《诗经》基本上是四言诗,节奏为“二二”式,用铅笔划分本诗的节奏。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家/靡室,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本诗创设氛围。

诗歌重在吟诵、品味,要运用联想、想象,再现此情此景。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可同位合作探究,借助注解,疏通语句,用较优美的语言翻译全诗)

5、再读全诗,把握本诗的创作思路

第1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第2、3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及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4、5章,直接写战事。

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画,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6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17 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三、研讨文本

学生对下列问题的讨论可能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教师不能随便下结论,但对下列问题,应给出基本要点。

1、乡愁的具体内涵有哪些?乡愁是如何产生的?

乡愁即家园之思,是对亲人、对故土的思念。

求学、做官、战争等原因使游子漂泊在外,导致了游子的思乡之愁。

2、找出本诗中表现人物强烈思乡之愁的句子。(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可先分小组交流, 后展示本组的共同成果(每组准备两到三处)。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家靡室,猃狁之故。”“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曰归曰归,岁亦阳止”“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3、诗歌从“采薇”写起,这与乡愁有怎样的联系?

这是《诗经》里常用的起兴手法。“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本诗前三章的首句:“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采薇采薇,薇亦柔止”“采薇采薇,薇亦刚止”,都是“兴”的表达方法。

“薇”巢菜,是乡间常见的事物,是家乡常有的野菜,这自然能唤起思乡之情。

4、阅读

2、3章,比较忧心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第2章,从空间上表现乡愁之浓,从“亲人”方面渲染乡愁。

第3章,从时间上表现乡愁之浓,从“我”这方面渲染乡愁。

5、前3章第二句的变化与表现诗歌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联系?

这种变化不仅是避免重复,更是用“薇菜”的生长暗示乡愁的渐浓、渐深。

6、第4、5两章是如何表现诗歌的主题的?

第4、5两章转写战事之频、战事之烈,这是乡愁的根本原因。

7、“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历来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谈谈你的看法。(个性化阅读,见仁见智)

以哀情写乐景,情景交融。想象之笔,虚实结合,表达物是人非之叹。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四句运用对比的方式,将时序之“今——昔”,物候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短短四句诗,看似平淡,娓娓道来,却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以乐景写哀情”,“一倍增其哀乐”。

同一个“我”,但已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已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之别,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

8、带着情感再读《采薇》,同时在头脑构想主人公的形象。(品读抒情语段,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这首诗,像一幅画,把一个出门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在一年的当儿,他经历了什么已经尽在不言中了。

我们可以想象,也许他的妻子正在家等着他。我们可以想象,也许他的恋人正在故乡等 18 着他。即便是一年中受尽苦难,也要等到相见的一天。纷纷扬扬的大雪之中他终于上路了,虽然是一个人在落寞的独行,但是远处有一盏灯在为他亮着。那是他全部的希望所在,是他活着的动力。为了杨柳依依,他可以忍受雨雪霏霏„„

教师小结:

读到这里,我们仿佛看见一个身心憔悴的戍边战士,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这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情感是深沉的。

作者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天子之命,将帅之责、戍役之苦,更写了“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等戍边将士的忠诚之心,他们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他们的思乡之情是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来烘托的——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将士思归的情感。

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实实的思想,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恰恰相反,它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四、品读本诗的艺术魅力

1、了解了这首诗的思想情感,那么我们再来讨论一下这首诗是用什么方法来表达情感的?

诗的前3章以倒叙的方式,回忆了征战的苦况。为了抵御狁的侵扰,他长期远离家室,戎马倥偬,多么渴望边境早日安定而返故乡!

4、5两章陡转笔锋,描写边防军士出征威仪,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兵士们的爱国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末章写解甲归里,用了对比手法。虽能生还,然昔日的征戍劳苦却只换来今日的“载渴载饥”,怎不令人黯然伤神?

全诗有记叙,有议论;有写景,有抒情;有动作描写,又有心理描写:搭配错落有致,妥帖自然。

2、集体朗读本诗,体味语言上的特点——重章叠咏,一唱三叹。

《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如前3章的重章叠句中,文字略有变化,以薇的生长过程,衬托离家日久企盼早归之情,异常生动妥贴。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唱唱。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凋一般都比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每重唱一遍,只变动少数词语,最简单。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五、拓展迁移

1、回忆《诗经》中其他不同思乡的作品,写出你读过的那些写乡愁的诗句,介绍给同学们听听,并说说你的理解。

2、课后搜集更多的表现乡情的诗歌散文作品,将你最感动的一篇拿到班上与同学分享感受。

六、课堂小结

19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文学天地的源头清水,它开阔、丰盈、简洁、生动。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从诗经中走来的男子历经沧桑,豁达坚毅,从诗经中流传出的故事飘渺悠长,哀婉凄美。

让我们用真挚的情、善感的心,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板书

诵读——品读——美读 整体感知探究赏析艺术提升

内容、结构篇章、语言情感、意境

离 骚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及楚辞。

2、了解诗的大意,熟读成诵。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

2、3。教学方法:朗读、讲解。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4课时

一、导入

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我们都要吃粽子,有些地方还举行赛龙舟活动,大家知道我们是为了纪念谁吗?

二、介绍屈原及楚辞

(一)介绍屈原

1、请学生来说说对屈原的了解。

2、教师补充说明。

(1)屈原生平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挨,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2)作品

留有诗《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二十几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3)小结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 20 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二)介绍楚辞

屈原开创了一种新诗体——楚辞。这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后世因此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后人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三、解题

篇名的含义大致有三种说法: (1)西汉司马迁解释为“离忧”,摆脱忧愁;

(2)东汉班固释“离”为“罹”,“罹忧”,遭遇忧患; (3)东汉王逸释为:“离,别也;骚,愁也。”把“离骚”释为离别的忧愁。

四、学习1~7节

1、了解《离骚》。

请学生自己看题注,画出重点内容。

2、指导诵读断句。

《离骚》多用六字句(“兮”字不算在内),一般每句两个节拍,为“三三”节奏。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也有五字句、七字句、八字句等,节奏有两拍也有三拍。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朗读时,读出分句的节拍,上分句末字“兮” 读音要稍长。

3、逐节诵读,释义。

学生自读,找学生读,学生释义,教师指导。 (1)第1节

我长声叹息擦拭眼泪啊,悲哀人生的多灾多难。我只是喜欢美好的德行而自我检束啊,却早上进谏晚上就遭到废弃。

兮:楚地方言土语,为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 虽:通“唯”,只。

(2)第2节

既因我用蕙草做成的佩带而废弃啊,又加上我采集了香茝。这都是我出自内心的爱好啊,即使让我死上多次我也决不后悔。

以:因为。蕙,揽茝:均比喻追求美好的德行。 九死:多次死亡。九,为虚数。

(3)第3节

怨君王是这样地糊涂啊,始终不能体察我良苦的用心。那些女人妒忌我的蛾眉啊,造谣诽谤我好做淫邪之事。

众女:喻指众多小人。蛾眉:喻指美好的人,这里为屈原自比。

(4)第4节

世俗本来就善于投机取巧啊,不按规矩办事而改变措施。违背准绳而追随邪曲啊,争着把苟合取容作为常规。

固:本来。 错:通“措”,措施。

(5)第5节

我多么忧愁郁闷失意啊,独有我在这时候是这样的困窘无奈。宁可突然死去或遭受放逐啊,我也决不肯做出这样苟合取容的丑态! (6)第6节

品性刚烈的鸟不与凡鸟同群啊,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哪有方枘和圆凿能够相合啊,哪 21 有道不同能够相安的?

鸷鸟:鹰隼之类的猛禽。 圜:通“圆”。

(7)第7节

宁愿心里受着委屈压抑着自己的意志啊,忍受着别人强加的罪过而蒙受着耻辱。保持清白为正直之道而死啊,本来就是前代圣贤所看重的。

伏:通“服”。

4、小结

前7节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5、多种形式诵读。

(1)齐读1~7节

(2)同位子同学相互读

(3)找学生读

五、作业

1、熟读、背诵。

2、总结字音、通假字、重点词。

第5课时

一、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1、检查背诵。

2、检查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余虽好修姱以羁兮 ②謇朝谇而夕替 ③又申之以揽茝 ④偭规矩而改错 ⑤忳郁邑余侘傺兮 ⑥宁溘死以流亡兮⑦鸷鸟之不群兮 ⑧何方圜之能周兮 ⑨忍尤而攘诟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謇朝谇而夕替 ②虽九死其犹未悔 ③固时俗之工巧兮 ④偭规矩而改错 ⑤宁溘死以流亡兮

二、学习8~13节

1、逐节诵读,释义。

(1)第8节

我后悔当初选择道路时没看清楚啊,久久地站立我决定将要返回。转过我的车头以返回原路啊,趁着迷路还不是很远。

相:看。反:通“返”。朕:我。古时朕用作自称,并无贵贱之分。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2)第9节

赶着我的马车缓缓地走上长满兰草的水边高地啊,疾驰到长着椒树的山丘暂且在这里休息。进仕朝廷不被君王接纳却反而获罪啊,退下来我将重新修饰我当初的服饰。

离:通“罹”,遭到。 尤:过失,罪过。初服:当初未进仕时的服饰。比喻原有的志向、志趣。

(3)第10节

裁剪菱叶荷叶做成上衣啊,将荷花聚集编织成下装。不了解我也就算了吧,只要我的内心确实是美好的。

不吾知:就是“不知吾”,宾语前置句。 (4)第11节

22 把我高高的帽子再加高啊,把我长长的佩带再加长。芳香和污浊混杂在一起啊,惟独我光明纯洁的品质还没有亏损。

高:加高。 长:加长。芳与泽其杂糅:比喻自己与奸邪小人共处一朝。

(5)第12节

忽然回过头来纵目远望啊,将去观览四方荒远的地方。佩带缤纷多彩的服饰啊,浓郁的芳香更加显著。

章:通“彰”,明显,显著。

(6)第13节

人生各有各的乐趣啊,我独喜欢修饰习以为常。即使肢解我还是不会改变啊,难道我的志向会因受到创痛而改变吗?

好修:喜欢修饰。比喻喜欢修身养性。

2、小结

后6节表现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了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

3、多种形式诵读。

(1)齐读8~13节

(2)同位子同学相互读

(3)找学生读

三、学生自由发言

结合诗句谈谈你心目中的屈原形象。

四、放《离骚》的配乐朗诵,体会屈原的思想情感

五、作业

1、熟读,背诵。

2、总结字音、通假字、重点词。

孔雀东南飞(并序)

教学目标:

1、理解铺陈、排比、起兴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培养学生运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3、培养学生结合语境欣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教学重点:

1、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

2、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

教学难点:

1、体味人物性格及诗句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2、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6课时

一、导入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一个封建社会中男女青年的悲剧爱情故事。像这样的故事,在封建时代不足为奇,我们现在就要看到另一个爱情悲剧故事《孔雀东南飞》。

二、解题

23

1、《孔雀东南飞》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中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它原名《焦仲卿妻》,最早见于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全诗357句,1785个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2、汉乐府:“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三、整体把握课文

1、听录音,朗读课文。

2、学习诗前的小序,概括其内容。

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结局、作诗的缘由。

3、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明确诗歌的写作顺序、线索、概括诗歌的内容。

本诗以时间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四、研习课文

1、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情节。

开端(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兰芝被遣归。 发展(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别。

进一步发展(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兰芝抗婚。

高潮(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

尾声(从“两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告诫后人。

2、诗歌开头的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作用有二:首先借鸟起兴,这是中国古代民歌传统手法。其次以孔雀失偶,徘徊反顾为全篇定下深沉悲哀的基调,形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悲剧气氛,起着提纲挈领,暗示全篇的作用。

3、研读“开端”部分。

(1)集体朗诵第一部分

(2)诗歌以刘兰芝自请遣归的陈辞作为开篇,开门见山地揭示出她同焦母之间的矛盾。兰芝自述她十三岁至十七岁待字闺中的生活经历,意在表明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运用铺陈排比,自述生活经历,表明:一方面兰芝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及文化修养,是个多才多艺的女子。另一方面证明“女行无偏斜”,焦母对她的责难毫无道理。

(3)要求学生体味“非为织作迟„„及时相遣归”这几句话中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

从兰芝的陈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她那决不忍辱苟且的刚强性格,我们还可从“君家妇难为”和“徒留无所施”等直白中,也可看出她对造成事端的原委和事态的发展有着清醒的认识,准确的判断,这是一个头脑清醒又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中国古代女性形象。

4、研读“发展”部分。

(1)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说这部分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仲卿对兰芝自请遣归的态度;兰芝遣归时打扮及她和婆婆、小姑的告别;兰芝和仲卿话别,相约来日三个方面的内容。

(2)体味仲卿与母亲、兰芝的对话,谈谈其作用。

作用有三: 第一,通过仲卿之口证实兰芝是无辜被遣,并表现了兰芝和仲卿夫妻恩爱。 第二,初次展示了焦仲卿懦弱的性格。他虽然很爱兰芝,对爱情忠贞不二,但在他母亲的逼迫下,不敢反抗,只好休了兰芝,对未来还抱有一丝幻想。

第三,塑造了一个专断蛮狠,顽固而有心计的封建家长形象。焦母对儿子的请求,不为 24 所动,反而勃然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显得专断而又顽固。但也颇有心计,训斥之后又抚慰仲卿:“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企图以此打动仲卿,动摇他对爱情的专一态度。

(3)要求学生集体朗诵“鸡鸣外欲曙……涕落百余行”这一部分,讨论:这一部分写兰芝严妆,和婆婆告别,和小姑告别,有何作用?

兰芝严妆:运用一连串的夸张性的铺陈排比,旨在写她的美,更表现了她的从容镇定,兰芝用自己美,向丈夫表达了自己对他的爱,向婆婆表示了她的无辜和坚强。

和婆婆告别:表现了她从容镇定、不卑不亢,“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这番话表面上是自谦自责,实际上是柔中寓刚,与那个“怒不止”的婆婆在修养和性格上形成鲜明的对照。

与小姑告别:“泪落连珠子。”因为她看着小姑长大,现在一旦离别,不觉悲从中来,这泪水中既有同小姑朝夕相伴的深情,也有对自己无端被遣归的悲愤。而一旦登车去,那无法抑制也无须再掩饰的悲伤使她终于失声痛哭起来。至此,兰芝那倔强而又善良的性格以及她对小姑、对仲卿依依难舍的深情得到了细腻而又充分地表现。

(4)“夫妻誓别”这一情节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有两个作用:首先,它再次强调了这对新婚夫妇感情上的互相理解,互相眷念,他们的分别,非是己愿,而是逼迫,这就为后面写他俩的殉情奠下了基石。其次,在分别之时,兰芝既表白了对爱情的忠贞,也表露了对前途的忧虑,担心自己那个性情暴烈的兄长“恐不如我意”,这为下文的兄长逼嫁,以死践盟等情节埋下了伏笔。因此从情节发展来看,这是个必不可少的过渡段落。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开端”和“发展”部分,人物的性情及悲剧剧情初现端倪,结局我们将在下一节课揭晓。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鸡鸣外欲曙„„二情同依依”部分。

2、阅读课文后所附“汉乐府”的有关资料,对“汉乐府”有个大致的了解。

3、朗诵课文,对课文的人物对话多加揣摩。

第7课时

一、检查“鸡鸣外欲曙„„二情同依依”部分的背诵

二、研习课文

1、研习课文的“进一步发展”部分

在中国封建时代,女子被丈夫休回娘家,她今后的生活是不难想象的:伴随她的将是屈辱、孤独和凄凉。那么,兰芝回娘家后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的呢?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这一部分,进行概括。

(1)首先写了兰芝回家后母亲的态度。“进退无颜仪”五个字把兰芝被遣归家初见母亲时伤心、羞愧、委曲等复杂心理和难以描摹的神态生动而准确地表现出来。母亲初见兰芝“大附掌”,把母亲的惊诧心酸之状描画的活灵活现,但听了女儿的陈述,母亲理解了女儿,但悲伤不已。

兰芝母亲在此处重复兰芝开头的话“十三教汝织”一段有没有必要?为什么?

这几句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强调和加深。它再次反映了兰芝婆婆的专横无理,当然也表现了母亲的关心和爱护。

(2)其次写兄长逼迫兰芝嫁给太守家。兰芝被休,上门求婚的络绎不绝,足以证明兰芝

25 的美丽和修养。

①在这一部分内容,着重表现了兰芝兄长这个人物,作者主要是通过他的语言来揭示其性格的,要求学生诵读刘兄的语言,分析其性格特征。

刘兄只有七句话,但这七句话写得极有个性。其中有质问:“作事何不量”;有利诱“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也有威胁:“不嫁义朗体,其往欲何云?”短短几句,把一个自私横暴、趋炎附势的阿兄形象刻画得十分深刻和逼真。

②面对兄长的威逼利诱,兰芝一口应婚,这与她对母亲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什么? 要求学生体味一下兰芝此时的心理。

兰芝这样做,才符合她的性格特征,也是兰芝忠于爱情、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行为合乎逻辑的发展。因为她对阿兄的性格为人了如指掌,她知道哀求不会有效,而且她也不屑去哀求,她的突然允诺,是对前途完全绝望的表现,是不动声色拿定了主意,决心以死来抗议吃人的封建势力。所以表面上是突然,实际上却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成竹在胸的表现,我们从兰芝的突然允诺中已预感到要发生非常事件了。

(3)再者写了太守家为婚事的铺排。

作者运用铺陈和排比大肆渲染太守家对婚事的排场,其用意是什么?

反衬兰芝的痛苦、孤独和凄凉。

2、研习“高潮”部分

仲卿闻听兰芝再婚,赶来相见,要求学生集体朗诵“府吏闻此变„„自挂东南枝”这一部分,体会两人的生死爱情,讨论:兰芝和仲卿相约“黄泉下相见”,兰芝死时毫不犹豫,仲卿却“上堂拜阿母”“徘徊庭树下”之后才“自挂东南枝”,为什么?

二人的行为都符合他们的性格发展。兰芝早已看透封建家长制的本质,这是她那坚强的性格所不能忍受的,所以她去的很决绝。仲卿出身于官宦世家,生性懦弱,而且又孝顺母亲,所以他要有一个彷徨的过程,但是对爱情忠贞却使他也富有叛逆精神。

3、研习“尾声”部分

要求学生集体诵读这一部分。

诗歌的结尾处写兰芝、仲卿魂化为鸟、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像这样的结尾,在中国的古代文学作品中很常见,如《梁祝》中的“化蝶”。同学们可讨论一下,这样写表达了人们什么样的愿望?

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

三、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分析总结主人公刘兰芝、焦仲卿的性格特点

刘兰芝,作者是把她作为中国古代劳动妇女的优秀代表来刻画的。她勤劳能干:“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她也很有教养,这不光表现在她会弹箜篌、诵诗书,而且也表现在她对焦母谦逊有礼、不卑不亢的态度上;她与小姑话别时,“泪落连珠子”,表现了她的善良和友爱;她对仲卿爱情专一,惜别时留下箱笼,分手时蒲苇为喻直至发出“黄泉下相见”的铮铮誓约,表现了她的倔强、坚贞、不慕富贵、忠于爱情等可贵品格;她遇事有主见,不同意仲卿“复来还”的幻想,慨然允诺太守家的求婚,这都表明了她对封建势力的本质有着清醒的认识和透彻的了解。是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焦仲卿的个性也非常鲜明,他忠于爱情,“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但是却不敢直接反抗破坏他爱情和幸福的母亲,违心地送走兰芝,但他又深爱着兰芝,所以寄希望于“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当团圆之梦破灭之后,敢于违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教,“自挂东南枝”,跟兰芝一样,是充满了叛逆精神的。

板书:

兰芝:坚强、持重、善良、忠于爱情,不为威迫所屈,不为荣华所动。

仲卿:懦弱、孝顺、忠于爱情、叛逆者。

26

四、课堂小结

课文以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刘兰芝那样的女性,在《孔雀东南飞》之前,中国文学史上还没有出现过。另外,诗中作者还运用了抒情性的穿插,如“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等诗句,有助于对人物的处境和心情的深入刻画。

五、课堂练习

1.《 》是保存下来的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其突出特点是 ,它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

”。

2.刘兰芝和焦仲卿是受封建礼教迫害死的,具体指以下哪一项

A.从一而终

B.三从四德

C.三纲五常

D.宗法家长制

3.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单词使用,实际只取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另一词作陪衬,这类词就叫偏义复词,指出下列全是偏义复词的一项

①其日牛马嘶 ②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③我有亲父兄,逼迫兼兄弟 ④否泰如天地 ⑤昼夜勤作息 ⑥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⑦死生,昼夜事也 ⑧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⑨成败之机,在于今日 ⑩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A.①③⑤⑦⑧⑨

B.①③④⑤⑧⑨

C.②④⑥⑦⑧⑨

D.②③④⑤⑦⑩

[答案]1.孔雀东南飞 人物语言个性化 乐府双璧 2.D兰芝和仲卿倾心相爱,主要是仲卿的母亲从中作梗,她是封建家长的代表。3.A “牛马”意为“马”,“父兄”意为“兄”,“作息”意为“作”,“死生”意为“死”,“异同”意为“异”,“成败”意为“败”。

六、课文小结

《孔雀东南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叙事诗的创作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它的故事结构完整,开头结尾照应,中间情节起伏跌宕,表现了民歌作者在叙事上的高超技巧。塑造了众多鲜明的文学形象,语言具有个性特征,有的已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不朽的典型,至于诗中多运用的比兴、夸张、排比等手法以及感人至深的细节描写和精当的处理分寸,更是值得我们借鉴。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府吏闻此变„„千万不复全”。

2、预习新课。

涉江采芙蓉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朗读、讲解、讨论。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第8课时

一、导入

27 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3、

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5、

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7、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四、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28

短歌行

教学目标:通过诵读和分析讨论,体味《短歌行》“忧”而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为学生学习古诗文提供一个一般性的样例(诵读熟悉-解决词句疑难-领悟思想情感-诵读巩固)。

教学重难点: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讲解、讨论。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第9课时

一、熟悉诗歌

1、导入

这个人大家认识吗?我们在初中的课文《青梅煮洒论英雄》中曾和他见过,《三国演义》电视剧播出后,大家和他也就频频见面了。《短歌行》大家听过吗?在《三国演义》的赤壁之战中,就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场面,唱的就是这首《短歌行》。同学们谁会唱这首歌吗?

遇到古诗文,我们怎样进行学习呢?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它背下来再说。

2、要求学生用5分钟的时间来背诵全诗,之后齐声背诵。

接着再来解决古诗文中的疑难问题。

3、解决难懂的字词句

要求学生参看注解,提出不懂之处,一起解决。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如“月明星稀,乌鸦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4、让2个学生朗读诗歌。分别叫他们说说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读诗。再指出其优缺点。

二、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之后,我们再来领悟古诗文的思想感情。

1、讨论分析“名句”。

叫学生说说哪个句子对他有启发。(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2、明确“忧”和“求贤”的思想情感内涵。

(1)你以为在本诗第一段中曹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呢?忧的是什么呢? (板书

对酒当歌,忧的是人生苦短) (2)那么从本诗后三段来看,作者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情呢?求贤。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呢?

作者为了什么而“求贤”呢?

求贤才为己用,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壮志。

(板书

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

3、解决“忧”和“求贤”的统一问题: 既然曹操那么“忧”,又深知“人生苦短”,为什么没有真的“唯有杜康”了呢,还要那么辛苦地“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还要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呢,还要去“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呢,还要去“周公吐哺”呢?要做什么“统一大业”呢?岂不很苦吗?因为世上 29 多的是“享用人生”的人,多的是庸庸碌碌但较安逸的人。(曹操何许人也?) 要求学生讲讲他自己所知道的曹操。(可以是对曹操的评价,也可以是曹操的人生态度,也可以是你知道的曹操的一些故事) 结论:曹操乃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之慷慨悲歌。(板书

英雄之慷慨悲歌)

三、诵读体会 最后,还是要归结到诵读上来,通过诵读进行巩固。——诵读是学习古诗文的根本大法。

1、让2个学生个读(配乐),分别叫他们说说为什么这么处理,再简评;再齐声诵读。

2、听歌曲《短歌行》。

板书:

对酒当歌,忧的是人生苦短

英雄的慷慨悲歌 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

四、归纳:参见学习提示

五、作业:研讨与练习五

归园田居(其一)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训练学生欣赏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3、拓展探究,了解诗人的艺术情趣。

教学方法: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第10课时

一、朗读、探究,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1、学生看图像,听诵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入情入境。

3、学生推荐代表朗读诗歌,要求读出感情,并说出依据。

4、分小组研究,推荐代表发言评论,初步感受诗歌内容。

“归”字是诗眼,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值得我们思考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从何而归? “尘网”、“樊笼”。

“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 30 十分痛苦。

为何归来?

A、性本爱丘山(本性) 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

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①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②彻底悔悟。③也许是一种托词。

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B、守拙归园田。

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 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归向何处?

归向园田

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小结:《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璞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5、学生反复吟读“开荒南野际„„鸡鸣桑树颠”,体会诗中的意象,构建优美富有情趣的田园意境。

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

31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小结:在这首诗里,我们所接触到的不是互不相关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傍晚的村落、墟里的炊烟、深巷中的狗吠、桑树颠的鸡鸣,而是由这些具体的景物构成的一种宁静安谧、纯朴自然的意境,使人深深体味到作者那淡泊恬静的生活情趣,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至臻完美的艺术境界。

二、品读、探究,学习《归园田居》组诗中的另外四首诗,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了解诗人的艺术情趣。

(课前印发诗歌资料,发给学生阅读学习。)

1、出示四首诗歌内容。

2、学生分组研读四首诗歌,准备派代表发言交流学习体会。研读重点由学生自己确定,或内容情感、或艺术特色。

三、单元教学总结

32

第三单元

兰亭集序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2、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3、品味本文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

1、2。教学方法:朗读、讲解、讨论。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单元教学导引

二、导入

简介作家作品,引导学生参看书下注释①,教师可补充以下内容:王羲之,有“书圣”之称,也长于诗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风格潇洒放脱。王羲之曾经一度做官,他关怀国事,在政治上曾有积极用世的一面,后辞官归田,以山水为娱,好服食养性,胸怀旷达,为时人敬重。

“序”是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个作序,《兰亭集序》即是脍炙人口的诗序名篇,其思想和辞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从中可以看出东晋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养、精神状态和文学造诣。

三、朗读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听清文章语气、节奏和读音。

癸(guǐ)丑 修楔(xì) 流觞(shāng) 游目骋(chěng)怀 趣(qū)舍万殊 齐彭殇(shāng)

2、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在预习初读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3、默读全文。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提出预习时不能解决的字词句,教师答疑或学生讨论。应特别强调理解“俯仰”一词在文中的意义,“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句子含义。

4、文中“信可乐也”句“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从字面上看来,“乐”的具体内容一是同道相逢,二是环境幽雅,三是气候宜人;但更深层次的“乐”在于作者在此情此景中对大自然的一种领悟,“观宇宙之大”,“察品类之盛”,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置身于自然中,往往使人物我两忘达到“道”的最高境界。

四、整体感知作品,理清文章思路

全文有3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分别用六个字来概括。) 记叙兰亭盛况。(乐 )

抒发人生感慨。(痛)

交代作序目的。(悲 )

五、讨论第1段内容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中的1,教学的同时要求学生试背诵。

本段共有6句话,作者是如何记叙这次兰亭聚会的盛况的?指名学生依次朗读每一句的 33 内容,然后概括出每句话的内容要点。

记叙兰亭盛会:

(1)时间:“永和„„癸丑„„暮春„„”

地点:“„„兰亭„„”

目的:“修禊事也”

(2)人物:“群贤„„少长„„”

(3)环境:“此地有„„,又有„„” ,

(4)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

(5)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6)感受:“„„信可乐也。”

讲析过程中,给定短暂时间强化记忆,然后指名学生根据板书内容提示,试背诵。

讨论: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写景抒情,叙议结合。如叙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列坐其次。”下面紧接着引申而论“虽无丝竹之盛,„„亦足以畅叙幽情”;下面也同样是叙议结合:“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由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得出这样的结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讨论:这段话语言有什么特点? 记叙性文字言简意赅,如开头总叙,只25个字就交代清楚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目的,表现出高超的语言技巧;写景的文字精练优美,朴素清新。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1段。

2、预习思考:作者是如何围绕乐忧生死等人生重大问题展开议论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第2课时

一、集体背诵第1段

简要复习第1段内容,导人新课。

二、讨论第2段内容

1、教师领读或学生齐读。

2、“俯仰”一词在这一段中两次出现,意思是否相同?引导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

3、本段教学有一定难度,应先指名学生串讲大意。

4、这段话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议论的?是如何逐步展开的? 作者承上文的“乐”字,由乐而忧,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

5、结合研讨与练习一中的2,讨论这段话的议论与上一段的叙事有何联系。

首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而言;也是承上“仰观宇宙之大,俯察晶类之盛”中的“俯仰”二字推开一步的说法。下面承此句论述了两种人:一种是“晤言一室之内”倦于涉猎游玩的,一种是“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的。他们虽然“取舍”“静躁”不同,但当“欣于所遇”时都是“不知老之将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情随事迁,令人感慨的。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晤言一室之内(静)

或放浪形骸之外(躁) 欣于所遇(快然自足)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 34 况修短随化 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6、第2段中“岂不痛哉”是缘何而痛?

第2段在前面极写宴集之乐后引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兰亭宴集,自然快乐,但终有期限,聚会难而短,分离易而长。由此想到了人生。人生一世,各有所好,有的“晤言一室之内”,有的“放浪形骸之外”,或静或动,“暂得于心”,但随着时境的变化,心境也随之而发生变化,“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痛”由此而生。

7、齐读。指导学生在板书提示下试背诵。

三、讨论第3段

交代作序目的,引起后人感怀。

1、指名学生朗读。

2、结尾部分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段议论中饱含感情,写出了阅读昔人兴感之作时内心苦闷伤感与古人产生共鸣。作者接上文“死生亦大矣”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观点,认为“有生就有死”,对于生死说得如此痛切,虽有悲观消极情绪,但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批判了老庄哲学中的虚无主义世界观。

3、如何理解这篇书序行文的巧妙? 作者写供后人阅读的《兰亭集序》,却先写阅读昔人兴感之作,由“今之视昔”想到“后之视今”亦是如此,为使后人也对今天的所为所思“兴怀”,所以“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便“后之览者”也会“有感于斯文”。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后人有感串联起来,巧妙地交代了诗集的由来,说明了编集的目的。

4、全班齐读。

四、归纳总结

全文在亦“乐”亦“痛”之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怀? 本文由“乐”而“悲”,感情曲折深沉。先写景、写事、写情,以一“乐”字作统领,然后写宴集之后的感慨,以一“悲”字为核心。由“乐”而“悲”,看似突兀,但却在情理之中。由聚想到散,由宴集而想到人生,顿生感慨;随着时光流逝,生命也终有尽期,感慨之余,产生伤感,“悲”随之而生。作者将目光上移至古人,从古人留下的文章来看,古人亦为人生的变化而兴叹,因此斥庄子“一死生,齐彭殇”为虚妄,再将目光移至未来、推想后人,未来的人一定和古今之人的感情相通。死生之大,千古同慨,“录其所述”并为之作序,目的在于引起“后之览者”的感慨与共鸣,能够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与前文的“乐”遥相照应,形成一个整体。

本文先绘声绘色地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接着叙志抒怀,抒发了对人生的无限感慨。语言清新朴实,叙议结合,在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充斥文坛的当时,显得尤为可贵。

本文的语言特色:

东晋文坛盛行骈文,而王羲之此文,以散句为主,骈散结合,朴素自然而又错落有致。 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研讨与练习三。

35

3、比较阅读:课外阅读《腾王阁序》,比较与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

赤壁赋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理解文本分析能力。

2、比较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

3、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及语言运用的妙处。

3、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教学方法:朗读、讲解、讨论。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3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人们旅游的时候最喜欢做的事是什么呢?留影纪念。而古人也喜欢出游,尤其是文人墨客,他们出游时最喜欢做什么呢?吟诗作赋。譬如今天要学的散文,就是苏轼所写的一篇文章,虽说游的是假赤壁,写出来的却是好文章,题为《前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都是其被贬黄州所作。

二、写作此文的原因

这篇赋写于宋神宗赵顼元丰五年( 1082 )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被贬的起因,是谏官李定、舒禀、何正臣等人从苏轼的诗作里摘出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名,告发他反对新法,结果苏轼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到黄州,名义上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作者因内心愤慨不平,借助诗文以抒发感慨。赋中所流露的“人生无常”的悲哀和旷达心情,就是这种复杂感情的表现。 作者是元丰三所( 1080 )春到黄州的。元丰五年七月和十月,苏轼曾先后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漫游,写下了《赤壁赋》(后人叫《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里所说的赤壁,不是三国时赤壁之战的赤壁。周瑜破曹兵的赤避在今湖北省嘉鱼县东北。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借题发挥而已。

三、解读文本 (一)听朗读课文。

要求:①注意字词的读音及断句;②说说你听此文的初步感受。 听完朗读,让学生交流对《赤壁赋》有什么初步感受?在学生发表意见基础上教师归纳:

1、语言上有一种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

2、写景上有一种境界开阔飘飘欲仙的感觉。

3、情感上是悲中有乐,乐中有悲。

(二)研读第1段

1、默读,要求疏通句意(略)。

2、朗读,赤壁之景到底怎样,找出描写赤壁之景的句子。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万顷之茫然

3、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风月无边的赤壁秋景图。

36 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幽雅而宁静,苍茫而朦胧,风月无边,秋景如画。 板书:画意—美

4、“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清幽朦胧的景色中,主人公心情如何?哪些词句最能直接传达这种泛舟秋江的心情?

“诵”、“歌”,表现出泛舟秋江赏美景的愉悦;“纵”有听凭、随意的意思。主人公在茫无边际的江水中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于是“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作者写自己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飘飘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 如此之美景使作者产生心旷神怡、羽化登仙之“诗情”。 板书:诗情—乐。

此一乐也――山水之乐、诗酒之乐

5、作者开始游赤壁时,景色如何?心情如何? 景: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沏,如梦境一般。

事: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

情:“乐”。舒畅飘逸,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

6、朗读第1段,要求读出羽化登仙、飘然世外的欢快之情

(三)研读第2段

1、朗读,疏通句意。

2、本段是过渡段。开头继上文写泛舟时的欢乐心情,“于是饮酒乐甚”,古人抒发欢乐之情往往是饮酒赋诗,此处也不例外,“扣舷而歌之”就是写照。作者不仅歌“窈窕之章”,还歌“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多数人认为,作者感情脉络由喜转悲,是从箫声出现开始的。而清人李扶九在《古文笔法百篇》中说:“篇中所言,不过随时行乐,惟‘美人’二字,则公真意所在。”

你认为文中由乐转悲的原因是什么――是客的箫声,还是苏轼歌中的“美人”二字本身就蕴含着悲意?

讨论后教师发表见解(供参考):美人,一般认为是君王,自己与君主天各一方,这就写出了苏轼忠君的殷切,希望君主能重用自己,希望自己能为大宋分忧,而自己却遭受贬谪,理想无法实现,所以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感叹“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作者的心情于是由对天地自然界的浩渺的赞美引出对人世不如意的“悲情”,而这种悲情借客人箫声的悲凉反映出来,“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泣孤舟之嫠妇”。苏轼借助夸张,想象,比喻等手法,把洞箫那种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连读者也不由得悲伤起来。

3、朗读:体会、揣摩苏子在唱歌时流露的悲情。

四、读熟

示范朗读、齐读全文、自由朗读。

第4课时

一、研读第3段

1、朗读,先疏通句意。

2、客因何而悲呢?

一悲英雄不在(板书):赞颂曹操的功业并不是主要的,“而今安在哉?”一句才是重点。就是这么个一世之雄,随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是何等的黯然。这是客悲伤所在。

3、客除了悲叹英雄不在,还有何悲?

37 朗读“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羡长江之无穷”。

渔樵,作动词,打鱼、砍柴;侣、友为意动词,以鱼虾为侣,以麇鹿为友。 “寄蜉蝣于天地,涉沧海之一粟。”——“蜉蝣与天地,沧海与一粟”对比,说明人的渺小。“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吾生之须臾和长江之无穷对比,说明人生短暂,如匆匆过客。

理想与现实之冲突的悲哀,此二悲也。二悲人生短暂渺小。(板书)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说明理想美好,却难以实现。

理想与现实之冲突的悲哀,此三悲也。三悲理想现实矛盾。(板书) 客之三悲一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英雄不存),一由人生短暂(寄蜉蝣、哀吾生)感触生悲(人生不永),一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脱世不得)。以上三悲都是从小我的观点的出的。悲情层次转换的关键虚词:“况吾与子„„”之况。

4、如何理解“客”之所“悲”? “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那么默默无闻的平庸之辈就更连影子读不曾晃动一下便悄然消失了。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虽为客语,实际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

二、研读第4段

1、朗读第4段,疏通文意。

2、面对客人的回答,苏子是怎样表达自己的观点的?

苏子以明月江水作比,从“变与不变”的角度阐发,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物我无尽,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因此,用不着羡慕江水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板书:由情入理

3、那苏子认为该怎样度过人生呢?

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江上之清风有声,山间之明月有色,江山无尽,天地无私,风月长存,声色俱美,正可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 正是用这种观点看待万事万物,作者的悲怨也就得到了思想上的解脱。回归自然,融于自然,在恬淡幽静、气氛清新的清风明月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思想矛盾解决了,心胸也随之旷达超脱起来。

苏子二论:“何羡”论(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共适”论(清风、明月吾与子共适)。议论层次转换的关键虚词:“且夫天地之间”之“且夫”。由此番议论可观照苏子内心世界及自我超脱情怀。

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抒发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的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万物和人生,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4、怎样理解作者在官场失意之时的“乐”情?

作者积极入仕,抱负远大,但却人生失意,在激烈竞争中屡遭贬谪,又因“乌台诗案”下狱,险遭杀身之祸。后谪居黄州,倍感苦闷,但对生活却从未失去信心,常借游赏山水之机,力求排遣郁闷心情。

苏轼的人生观应该是乐观旷达的,因为当时他被流放到这偏远的黄州,又几乎丧失人身自由,但他不讲丧气话,不甘陷于苦闷而力求解脱,这很不简单。

苏轼对客做出的回答,也是对自己做出的回答,从容而大气。人世间的一切荣辱、得失、38 忧乐甚至生死,已然置之于身外,回到大自然去吧,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可以寻得精神上的超脱。

二、研读第5段

1、朗读,疏通文意

2、此时,客之心情如何变化?

客喜而笑—感情一扫悲伤而变得开朗乐观,

杯盘狼籍—以杯盘的杂乱来反衬苏子与客人内心世界的舒坦、宁静。

3、由此,我们得出《赤壁赋》的感情线索是乐—悲—乐。那么,前后两“乐”相同吗?为什么?

第一阶段的乐是一种偏重于感官的愉悦,美景使作者暂时忘忧,主观上力图避开内心烦扰而获得的暂时的陶醉;而在最后阶段的乐,是一种达观之乐,是对生命真谛、宇宙真谛大彻大悟之后的至乐,是一种勇于直面现实而经过深刻体悟之后的乐。无可置疑的是,这后一种乐(审美体验)远比前一种更稳定,更持久,更深刻。

4、文中的“客”真有其人吗?

文中客和“我”对话,实质是苏轼让从前的苏子和现在的苏子通过文章进行一场超时空的链接。

客的回答,正是苏轼自己贬谪黄州后的苦闷与迷惘的写照。在《念奴娇·赤壁怀古》词里不也说“人生如梦”吗?

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三、课堂讨论

1、找出本篇中描写“风月”议论“风月”的句子。(前人称《赤壁赋》“以江山风月作骨”“风月”描写之主景,抒情之触媒,议论之载体。把握住这些句子,也就把握住了背诵全赋之骨。)

描写风月:

月出: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月影: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月照:明月„„吾与子之所共适。

月消: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议论风月:

客引曹孟德写月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客借月议人生失意: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借月展开议论: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苏子以月借喻人生: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2、明确客之三悲,苏子二论及议论层次的转换。

客主议论实为一体,反映苏轼思想的两个侧面。客之三悲一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英雄不存),一由人生短暂(寄蜉蝣、哀吾生)感触生悲(人生不永),一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脱世不得)。以上三悲都是从小我的观点的出的。

悲情层次转换的关键虚词:“况吾与子„„”之况。

苏子二论:“何羡”论(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共适”论(清风、明月吾与子共适)。

议论层次转换的关键虚词:“且夫天地之间”之“且夫”。 由此番议论可观照苏子内心世界及自我超脱情怀。

39

3、写法鉴赏(结合学生作文的角度讲解,提高写作) 苏轼的《赤壁赋》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

(1)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1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4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也“不变”的哲理。

(2)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润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俱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总之,“作者摆脱了过去一些怀古赋和问答赋的写作方法,而把写游记散文的方法运用到赋中来了。借用这种方法,作者把情与景主观与客观,古与今,幻想与现实很好地结合起来了。这在前赋表现尤为突出。它先由眼前景引出遗世独立的感情,忽而由客的吹箫,转到乐极生悲,产生对英雄业迹的感叹和人生短暂的悲哀,又由此推宕开去,以达观的态度自我宽慰,确具行云流水之妙。”(马积高《赋史》)

四、作业:词句梳理

1、通假字

①举酒属客

属—嘱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凭

③山川相缪

缪—缭

④举匏樽以相属

属—嘱

2、词类活用

①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舞、泣:使„„跳舞,使„„哭泣(使动用法)

②顺流而东也

东:东去(名作动)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友:以„„为伴侣,以„„为朋友(意动用法)

3、特殊句式

①凌万顷之茫然

(定语后置)

②何为其然也?

(宾语前置)

③而今安在哉?

(宾语前置) ④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沧海之一粟。

(谓语省略,省略句)

⑤而又何羡乎!

(宾语前置)

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判断句)

4、成语

遗世独立、羽化登仙、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正襟危坐、月明星稀、横槊赋诗、一世之雄、沧海一粟、逝者如斯、杯盘狼藉

板书

第1段—月夜泛舟的陶醉

景乐 (以景动人) 第2段—悲凉箫声的伤感

“水月”歌

情悲 (以情感人) 第

3、4段—人生失意的悲情

问答

理喜 (以理警人) 内容结构:

第1段:夜游之乐--

美事:

美景:

40 美感:

第2段:主客异现--

主人:乐甚、歌之、美梦

客人:呜然、舞蛟、泣妇

第3段:乐极生悲--

生活空虚

生命短暂

欢乐难久 第4段:因悲生悟--

变换角度

摒弃贪欲

及时行乐 第5段:随遇而安--

嬉笑、不知

游褒禅山记

教学目标:

1、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2、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明白这两者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3、掌握“各”、“极”、“观”、“求”、“其”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

教学重难点:

1、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2、之、以的用法。

教学方法:朗读、讲解、讨论。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5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 《小石潭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等。

2、这些游记共同的侧重点是什么?

抓住景物特点,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课题)。这篇游记与我们过去学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议论,记游实际上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

二、简介作者及课文

1、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今江西省临川)人。后被封为“荆国公”,人称 “王荆公”。“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2、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4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改革政治;16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他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也毫不动摇退缩。他的这种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课文中也有反映。

3、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15里,风景秀美,“*”前寺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

三、讲解文章的主旨

1、学生齐读全文。在齐读前先检查三个长句中停顿的划分并正音: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41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无物以相(xiàng) 之

长乐王回深父(fǔ)

2、教师指出: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学生可能说出多种答案,可以稍加讨论。对不确切的答案应作一点分析,例如“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一句是就仆碑而言,不过是信笔拈来,与游洞无关。作者此次游褒禅山的主要目标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是缘此而生。

讨论后应确定,“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

3、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 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

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

因为已经“尽吾志”了。

“尽吾志”是什么意思?

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结:“尽吾志”是这句话的要害。

“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夫游之乐”是指什么说的?

至洞之深处。

为什么到了洞之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 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也表现了这样的意思。

你们能不能从毛主席诗词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作者的这个意思呢?

“无限风光在险峰”。

再说作者的“悔”——这“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随之”。 小结:“随之”,就是放弃自己的意愿,不作最大努力而屈从别人,这正是本句的要害。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4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16年后(1076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

四、课堂小结

本文记游程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

从“慧空禅院”开始,到出后洞时结束。 可见第

1、2段是记游部分。

作者发了哪些议论?

“尽吾志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前一点是由什么事情生发出来的?

游后洞而未能“极夫游之乐”。

后一点呢?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可见第

3、4段是议论部分,分别照应第

1、2段。由学生讨论,明确文章结构。

42 第一部分(

1、2):记游山所见及经过。第二部分(

3、4):写游山的心得。第三部分(5):游山的时间及同行者。

五、诵读第1段

1、教师先范读一遍,然后领诵一遍。

教师范读不要求连贯,可以随时穿插一些小问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哪一个是本名?(华山。)哪一个是别名?(褒禅山。)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此前不叫褒禅山;有碑仆道„„曰“花山”——可见“花山”是古名,“花”后来讹音为“华”。) 唐浮图慧褒„„名之曰“褒禅”——这句说别名来由。下句“今所谓„„庐冢也”作补充,证明此说正确。

距其院东五里„„名之也——华山洞,这里是指前洞还是指后洞?(后洞,下文可证。)这句介绍华山洞名由来。

2、学生练习背诵。

六、课堂练习实词:

道:①道路

有碑仆道

②说、讲

何可胜道也哉

③道理

传道受业(《师说》)④正确的方法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文:①碑文,整篇文章

其文漫灭

② 文字

独其为文 卒:①死

卒葬之

②士兵

疲敝之卒

③终于 词类活用:

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

始舍于其址

名:①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之曰褒禅

②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

而莫能名者

穷: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为什么说“华(huá)山”是“音谬”? 古文无“花”字,小篆中作像花之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华”分开。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在现代语中应是两句话:因为它在华山南边,(所以)这样称呼它。“名之”是下半句,表示结果。

4、学生齐背与个别检查。板书

第一部分(第

1、2段)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 第1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第2段:记游华山洞经过

八、课后作业

1、背诵第1段,熟读第

2、3段。

2、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将文中出现的有“其”字的句子全部找出来,并归类整理。

第6课时

一、检查作业

“其”字在文中有20处之多大致可分为5种类型:

①指示代词,那、那个、那些。

②人称代词,它 (他)。

43 ③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它(他)的。

④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我、我们、自己。

⑤助词,表示反问语气,难道。其孰能讥之乎。

以故其后名之曰——代词,那(此系远指,指褒禅埋葬之时) 距其院东五里——代词,这(此系近指,指慧空禅院)。

独其为文犹可识 ——代词,它(代仆碑)。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前“其”:代词,它(代“穴”)。后“其”:代词,那些(远指,作“好游者”定语)。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前“其”:代词,它(代后洞)。 后“其”:代词,代游客,此处须用本名,不用现代语代词。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代词,他们(指古人)。

其孰能讥之乎?——语气副词,表反问,岂、难道。

而余亦悔其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代词,指自己。

既其出——助词,无义。

视其左右——代词,洞,洞壁。

谬其传——代词,它(代山的名称)。

咎其欲出者——代词,那些(指欲出者)

二、讲读第2段

1、学生讨论问题。

概括这段的段意,指出主要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记叙游山的见闻和经过。主要使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

游记一般要写出景物的方位,使之在读者的印象中产生空间概念,形成立体感。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说出禅院、仆碑、前洞、后洞的方位。

禅院在距华山洞五里的西面,因为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在华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为仆碑是作者从禅院东去华山洞的路上看见的;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华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为华山洞在“华山之阳”,“由山以上”则是北面了。

第2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

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多处设比: 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

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

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

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 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2、全班朗读课文两遍。

三、讲读第3段

1、指名朗读、口译第3段,重点掌握如下词句:

实词:

观:①观察、看

古人之观于天地„„

②景象

非常之观

③guan建筑物的一种,大王见臣列观(《廉颇简相如列传》)

得:①能够

不得极夫游之乐

② 心得、收获

往往有得

夷:①平坦

夫夷以近

②铲平、削平

今操蔓夷大难(《赤壁之战》) ③中国古代对少数民族及外国的一种蔑称

南抚夷越(《隆中对》)

相:①xiàng帮助、辅佐

无物以相之

②xiàng宰相、丞相

操虽托名汉相(《赤壁 44 之战》)

虚词:

以:介词:①因、由于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② 用来、拿

无物以相之

连词: ①表并列

险以远

②表承接

由山以上

古今异义:

非常:不寻常、非同一般,是两个词。

句子: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双重否定句,强调“志”的重要。

然力足以至(而不至)焉,于人为可讥„„

中间省略了“而不至”之类的话,翻译时要补出,否则意思不连贯。

2、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本段着重写什么?

写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抒发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说的“有叹”。

这一段可分几层意思?你对作者在文中所说的道理如何评价?

①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

②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

③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 ④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

⑤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梅”。 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首先要有志,虽然有矢志不渝的决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既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这对于我们治学、处事、创业都有很大启发。

四、讲读第4段

1、指名朗读、口译,重点掌握如下词句:

实词:

悲:①感叹、叹惜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② 悲哀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胜:①尽

何可胜道也哉

②能承担,禁得起

沛公不胜杯构 (《鸿门宴》)

③ 优美的

予观夫巴陵胜状 (《岳阳楼记》)

④胜利

终不能加胜于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词类活用:

谬:弄错,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后世之谬其传

传:流传下来的文字,动词活用为名词

后世之谬其传

2、讨论如下问题: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生发出来的?

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头脑的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采取其中合理的部分,扬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作者从第1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逻辑十分严密。

45

五、讲析第5段

这一段是补叙,交代同游者籍贯、姓名和写作本文的时间并署名。

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

六、全班齐读

3、

4、5段

第一部分(第

1、2段)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 第1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第2段:记游华山洞经过

第二部分(第

3、4段)阐述志、力、物内在联系 第3段:写游山心得

第4段:指出研究学问要“深思而慎取”

第三部分(第5段)补叙同游的有关情况

七、讨论问题

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 从过渡衔接、两部分在文字上的前后呼应、游山与治学处世两者的内在联系这三方面思考。

1、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第2段最后一句“不得极夫游之乐”开启下文,第3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2、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起照应作用的句子有“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和“其下平旷„„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来而记之者已少”;“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和“其见愈奇”;“非有志者”和“怠而欲出者”;“随以止”和“遂与之俱出”;“可讥”和“人咎”;“在己为有侮”和“悔其随之”;“仆碑”和“有碑仆道”;“古书之不存”和“其文漫灭”;“谬其传”和“音谬”。前文的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3、作者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指定一人到黑板上写出自己编订的“前后两部分对照表”,其他同学补充订正。

八、自学苏轼《石钟山记》,并与《游褒禅山记》比较。

九、布置作业

1、思考研讨与练习一,找出记叙部分与议论部分相照应的句子,并试行编写本文记叙与议论部分前后联系对照表。

2、完成研讨与练习

三、四。

十、单元教学总结

46

第四单元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教学目标:

1、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2、理清局部思路,弄明白一段文字,一句接一句,后一句接前一句的道理。

3、理解文章的内涵,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教学重难点:

1、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2、结合注解,疏通字句,通过关键语句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单元教学导引

二、明确目标

1、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2、结合注解,疏通字句,通过关键语句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三、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是一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的演讲辞。要想理解这篇演讲辞的内涵和意义,必须先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和北大的发展历程。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 京师大学堂的诞生,是戊戌变法的产物。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以后,所有新政措施几乎全部被废除,只有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但1917年蔡元培接任之前的北大,总的来说还是一所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学府。因初办时所收学生都是京官或八旗贵族子弟,来上学时,有不少还带着听差,上学只是为了升官发财,对研究学问没什么兴趣,而是想方设法混资历,找靠山。蔡元培的贡献就在于,他把陈腐的北大,变成了学术至上的真正大学。他以坚决的气魄,按照自己的教育理想,采取一系列对症下药的措施,一步步地改造北大,使北大逐步显示出全新的风貌。不到两三年时间,北大便从一个培养官僚的腐朽机构一跃而成为全国进步青年仰慕的学府。

在办学方针上,蔡元培提出“兼容并包”,延请陈独秀等大批新学人物和刘师培等旧学人士进入北大,并裁减了不称职的教员,清除了一大批腐朽守旧的人物。经过这番整顿,教师队伍的素质大大提高。与此同时,他还在学生中间大力提倡思想自由,培养学术研究风气,树立新道德新风尚。本文就是他这兰思想的集中体现。

2、朗读课文、把握文意。

3、分析文章思路。

在演讲中,他开门见山,在简单地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之后,就以校长的身份直截了当地对青年学子提出了三点要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这几点要求绝非泛泛 47 而谈,而是直接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北大的沉疴而提出的,可以说每一点都极富有针对性,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

首先,他高屋建瓴地匡正了大学的性质,明确求学的目的。他指出,大学不是做官发财的跳板,而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这一观点在当时可以说振聋发聩,直指北大多年弊端。他尖锐地指出,以前的北大学生多抱做官发财的目的来此读书,专业多以实惠取巧的法科为主,对于教师不以学问的深浅来衡量,而是只问官阶之大小等等。而这些现象之所以产生,深层原因恰恰在于学校办学宗旨不明,大学日渐急功近利和庸俗化。因此,在批判种种腐败现象的基础上,蔡元培明确提出,来北大求学的青年学子,一定要有正大的宗旨。对此,文章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论述:为求学而来到北大者,会倍加珍惜这几年的大好光阴,孜孜苦读,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底子。而如果只为做官发财而来,则往往容易敷衍塞责,误己误国。清朝的覆灭和目前人们对于当局的不满,就是最好的例子,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蔡元培对青年学子提出这样的要求,可谓切中肯綮。

第二点则着眼于品行,这一点也是有的放矢的。五四运动之前的中国社会,极端无序和混乱。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致使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以后又经过历次军阀割据,连年混战,北洋军阀统治了当时的北京。蔡元培上任之时,正是皖、直、奉三大军阀派系混战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在思想领域,人们失去了旧有的道德规范,而新的又未曾确立,在道德失范的状况下,许多人丧失了起码的道德底线。作为北洋政府所在地的北京,更是腐败成风,“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风气使然,一般人鲜有能出污泥而不染者。蔡元培痛心地指出,在这样的社会中,即使青年学子洁身自好,又能有什么前途!因此,他希望北大的学子能以天下为己任,以身作则,担当起匡正流俗的职责,为天下人做道德的楷模。即使娱乐,也要力求正当之娱乐。这些教诲既严肃认真又体贴入微,可谓语重心长。

为改变学生中间的不良风气,蔡元培积极提倡在学生中间成立进德会,人会的人都要遵守不赌博、不饮酒、不娶妾等基本戒条。另外,他还积极促成体育会、音乐会、绘画研究会、书法研究会等业余研究机构,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消遣方式,培养他们的正当趣味。

第三条,是从个人修养方面来说的。他希望北大学子能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特别是同学之间要相互勉励,共同维护北大的荣誉。他还以自己在德国的亲身经历,论述良好的社会风气之必要,勉励青年学子相互友爱,共同进步。

这三点看起来并不复杂;但在当时却有着振聋发聩、匡正时弊的重要意义。正是因为有了蔡元培,有了这样的办学方针和求学准则、做人标准,北大才从多年陈腐封建的泥潭中拔了出来,走上正轨,逐步成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为成就今后的百年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演讲辞的最后,作者告诉在座的青年学子,自己近期要做两件事,一是改良讲义,二是添购书籍。这两件事情虽小,却是建构一个优秀大学的基本条件,也正是北大学子们最迫切需要的。作为一个校长,蔡元培为学校、为学生考虑得不可谓不深,不可谓不细。

四、研习文章

1、朗读并积累词语

干禄

终南捷径

肄业

容有底止

当轴日偷

鲜 相勖

訾詈

2、作为一篇就职演说,本文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就职演说,大都会阐释自己的施政纲领或对听众提出要求,本文二者融合而又侧重于后者。作为北大的新一任校长,蔡元培对青年学子寄予了厚望。他深知当时社会的污浊与北大的沉疴,因此,在演讲中,他开门见山,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点要求。这三点可以说每一点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也是青年学子们普遍关心的。这样,在内容上首先就抓住了听众的心理和兴奋点,引起听众的兴趣。

3、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48 在结构上,这篇演讲辞思路非常清晰。演讲,由于是一听而过,时间有限,一篇演讲只能安排一个中心思想,而且要求中心突出,本文就是围绕着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而展开的,而且通篇都围绕着这一中心选择材料和组织结构。简短的开场白引出话题,正文展开话题,结尾总结话题,层次分明,脉络清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4、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在语言上,本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在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这篇演讲辞写作的年代,正是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新旧两种文体并行的时期,当时的许多文章都带有文白混杂的特点。以本文为例,文章基本的框架还是文言文,有大量的文言字词和文言句式,多用单音词、语气词等,但另一方面文章又比较浅显,有许多口语成分,比起古文来好理解。因此,本文读起来既有文言的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学习时要注意体味。

五、总结、扩展

理清本文的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理解这篇演说辞的思路是怎样一步步变化发展的。理清了思路,既可以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又可以提高思维能力,对写作也有帮助。

六、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

一、

二、三。

我有一个梦想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情感脉络。

2、体会演讲辞激情飞扬、极富感召力的语言特点。

3、感受马丁·路德·金为民请命的战斗精神和反对“以暴易暴”的远见卓识。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演讲辞情感脉络的基础上,用朗读再现强烈的鼓动性和巨大的号召力。

2、理解马丁·路德·金提出的“非暴力抵抗”的斗争方式。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第2课时

一、导入

1955年12月1日,在美国蒙哥马利市的一辆公交车上,发生了一桩再平常不过的事:一个叫罗莎·帕克斯的黑人裁缝因为拒绝为白人让座而遭到逮捕,理由是蔑视蒙哥马利市关于公共汽车上实行种族隔离的法令。

当拒绝乘坐公交车的口令通过一个教堂传到另一个教堂的时候,几乎所有的黑人都给予了响应。他们忍受着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奔走在家和工作的地方之间。为此,许多黑人被白人老板解雇。但他们并没有屈服,他们坚信一个人的尊严是上帝赐予的,任何律法和威权都不能将其剥夺。因而当他们唱着灵歌,唱着那些由祖先们的苦难浸泡出的深沉旋律、手挽着手上班时,路两旁的许多人泪流满面。

1960年1月31日,一个叫裘瑟夫·迈克乃尔的黑人大学生,来到一家连锁店的吧台买酒,遭到拒绝,理由是“我们不为黑人服务”。

黑人大学生平静地进入任何拒绝为黑人服务的地方,礼貌地提出要求,以最有尊严的目 49 光请求服务,得不到就不离开。为此,许多大学生遭到围观、嘲弄、甚至身上被浇满番茄酱。但他们不卑不亢、不喜不怒,得不到服务,就坐在那里做作业,读书,研究学问。

这是一场黑人民权运动。它的领导者就是马丁·路德·金,他意识到黑人心中压抑百年的尊严已经觉醒,历史性反抗的时机成熟了,他号召黑人以“非暴力抵抗”的方式,向这个充满歧视的国家发起挑战。

1963年8月28日,马丁·路德·金在首都华盛顿广场的林肯纪念堂前,举行了规模浩大的黑人集会。他面对25万听众,发表了著名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让我们走近马丁·路德·金,重温一下那激动人心的伟大历史时刻。

二、整体感知

1、“我有一个梦想”中的“我”指的是谁?有什么样的梦想?这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不仅是马丁·路德·金,更是千千万万的黑人同胞。

首先要争取正义和公正(“当我们行动时,我们必须保证向前进,我们不能倒退,现在有人问热心民权运动的人,‘你们什么时候才能满足?’”“我们现在不满足,我们将来也不满足,除非正义和公正犹如江海之波涛,汹涌澎湃,滚滚而来。”指通过黑人民权运动,要还黑人以正义和公正。在马丁·路德·金看来实现正义和公正是最基本的要求,是有可能通过斗争来实现的。) 其次梦想人人生而平等(“我梦想有一天”满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这是梦想的核心内容。) 再次是终于自由的理想境界(“有了这个信念„„终有一天,我们是会自由的”,如果人人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终有一天我们会达到自由的理想境界。)

2、怎样才能实现梦想?

有坚定的信念(“要求兑现诺言”“时间的紧迫性”“黑人的决心”)和正确的方法(采取“非暴力抵抗”的方式)

3、马丁·路德·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想?对此他的感受又如何? 面对“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悲惨的事实,对此马丁·路德·金心情非常悲愤。 小结:黑人所处的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激起了马丁·路德·金的悲愤。他号召成千上万的黑人团结起来,怀着坚定的决心去争取民权运动的胜利。首先把正义和公正还给黑人,将来能实现人人生而平等,最终不论种族,不论宗教信仰,都能达到自由的境界。

通过整体感知,我们了解了演讲辞严密的逻辑结构,现在我们一起来感受它的情感力量。

三、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从而整体把握文意

1、思考:

(1) 这一次演讲是针对什么人的?

(2) 这一次演讲的时间。地点和场合各是什么?

(3) 这次演讲涉及哪些内容?

(4) 这次演讲想达到什么目的? (5) 马丁·路德·金梦想中的种族主义灭绝是什么样子? (6) 马丁·路德·金的梦想中的完全平等自由的新境界是什么样子?

2、学生分组讨论,指定学生发言。

(1)主要是针对美国黑人,同时也包括美国政府。

(2)这一次演讲的时间是1963年月28日;地点是在华盛顿广场;场合,在华盛顿特区组织25万人的集会上。

(3)要求自由、民主、种族的平等。

(4)进一步推动黑人要求自由、公正、平等的运动,加快实现理想的步伐。

(5)我梦想有一天,亚拉巴马州会有所改变——尽管该州州长现在仍滔滔不绝地说什么

50

推荐第8篇:必修2《赤壁赋》

赤壁赋

凤台一中 语文组 王倩

教学目标:

1、了解“赋”的特点,了解苏轼的赋的风格

2、理解本文情、景、理浑然 一体的特色

3、体会作者深刻的哲思内涵,了解作者儒道兼济的复杂思想 教学重点:超过主客问答,了解苏东坡的情感

教学难点:根据作者思想感情一悲一喜,体会第五段的哲理阐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果我生活在苏轼的时代,我一定想方设法嫁给他,这是著名女作家方方的话,苏东坡不仅是一个文学奇才,更是一位通才,中国古代楷书有“颜、柳、欣、苏”四大流派,这里的“苏”就是苏轼,可见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之高,同学们,见过他的书法作品吧。今天就学习他的《赤壁赋》。

二、作者简介

1、先由学生介绍

2、教师小结

对,同学们可以翻到封面欣赏一下,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期间,每次游览人们传说的古战场赤壁,都不免触景生情,发出惊世浩叹,因此,中国文学史上就增添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两第精妙绝伦的散文,苏轼的赋少而精,借用潘长江的话说:“浓缩就是精华”。他的这两篇赋是古典散文名篇,前人称其“以江山风月作骨”、“江月”,描写之主景,抒情之触媒,理论之载体,把握住句子,也就把握了全赋的骨。

三、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齐读。

1、播放录音,聆听欣赏

2、再放录音,跟读体悟

3、自由诵读,熟读成诵

四、深入探究课文内容:(从风月角度入手探究作者的情感)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美文要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大家想听老师示范背诵全文吗?那么,请大家边听边画出文中写“风”“月”的文句。

明确: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边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描写了清风拂面、水面平静,星月交辉的景象,它是从触觉和视觉方面写的,是实写。

“诵明月之诗”和“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用了虚写,“明月”代表《诗经》中的《月出》一章,“冯虚御风”指“凌空驾风而行”,也是苏轼一种奇特的想像,这里是的苏轼怎样的精神世界呢?请用文中一个词来回答(遗世独立)

师:很好,这样的景象发生何时何地?(壬戌 ……赤壁之下)除了这些景色描写,还有哪些语句描写景色? 师:深夜泛舟游赤壁,景象是那样和谐、优美、奇特,那么作者心情如何呢?(浩浩乎……登仙),总之用一个字形容“乐”(板书)

作者描写了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2、学习第

二、三自然段

师:下面,让我们锁定第三段,继续搜寻“风”“月”的句子。 明确:“抢明月而长终……托遗响于悲风”

问题

1、请大家思考一下,这里的“遗响”指的是什么?文中的“客”又因什么而悲?

明确:“遗响”指上文中写到的箫声

问题2:诵读第二段描写箫声的语句,想一想,箫声有什么特点,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学生齐读“其声呜呜然……不绝如缕”一节

明确:箫声让人听起来感觉是有人在悲伤哭泣,用了拟人的手法,还有拟声词“鸣鸣”和叠词“袅袅”,另外,“ 舞…泣…”这两句是从侧而烘托萧声悲怆效果的。

小结,总之,它倾诉的是一种“悲”情,(板书:悲),那么,这种“悲情从何而来呢?请继续研读第三段,提取主要信息。

明确:文中的“客”追忆曹孟德指挥师东下想一统天下,却灰飞烟灭的往事,感叹自己的渺小,因而无比悲凉。

师:朗读写曹操挥师东下,气势磅礴,踌躇满志的文句。

学生补充:文中引用“月明星稀,鸟鹊南飞”的诗句,也可以勾起人的“悲情”

小结:这时,客人便产生了人生短暂须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此处的“风”“月”句重在抒情。所以悲从以下四个方面而来:

(1)从歌声中来——政治失意——功业难成 悲 (2)从箫声中来——箫声幽怨

(3)从历史人物中来——人生变幻无常——命运无常

(4)从个人境遇中来——人生苦短,生命短暂——人生短暂

3、学习第四段

继续在第四自然段搜寻“风”“月”的句子 明确: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分析:本段是在议论、述理,作者借“水”和“月”两个载体,谈事物“变”与“不变”的关系,表明万事万物有其自身的变化运动规律,人是不能主宰的,只能顺其自然,也就是说,要像享受清风、明月那样,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达观处世,进退坦然,因而,这种豁达的情怀也令客人转悲为喜。(板书:喜)

五、总结全文

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幽美景致,都给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带,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传神的妙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他描写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发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为喻,畅达宇宙万事万物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 使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解, 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襟怀。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喜

六、板书设计

2、抱明月而长终,托遗响于悲风……悲

3、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喜

推荐第9篇:必修2 村民委员会

1.村民委员会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国家机关()

村民委员会

答案:B

2.在我国农村,村民委员会是

A.我国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B.基层群众性的自治组织

C.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机构D.我国的地方行政机关

村民委员会

答案:BC

3、在我国,农村村民委员会是我国最低的基层政权组织。

村民委员会

答案:B

4.在我国的现有政治体制中,农村村民委员会是我国的

A.基层政权组织B.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C.基层社会团体D.基层经济组织

村民委员会

答案:B

中新网5月30日报道,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的通知》,规范地方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

5.在我国现有的政治体制中,农村村民委员会是我国的

A.基层政权组织B.基层自治组织C.基层经济组织D.基层维权组织 村民委员会

答案:B

6、在我国现有的政治体制中,农村村民委员会是我国的

A、基层政权组织B、基层自治组织

C、基层社会团体D、基层经济组织

村民委员会

答案:B

1、从当年根据地的农民将豌豆放进碗里选举自己中意的村长,到今天如火如荼进行的广泛的村民自治,中国的民主政治也从社会的基层发展起来。据此回答:8-10题。

8.村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群众自治组织是 :

A.村民管理委员会B.村民选举委员会

C.村民监督委员会D.村民委员会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村民委员会

答案:D

2、在我国现有的政治体制中,农村村民委员会是我国的()

A、基层政权组织B、基层自治组织C、党的基层组织D、村级政府机关村民委员会

答案:B

3、我国的村民自治委员会是

A.我国基层国家政权机关B.我国政府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C.我国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D.农民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重要机构

村民委员会

答案: C

4、只有了解政府,才能更好地支持和监督政府的工作,这是我们公民意识和政治素养的一

个具体体现。选项中属于政府部门的是

A.雷州市市委组织部B.霞山区人大

C.龙潮村村委会D.赤坎区计划生育委员会

村民委员会

答案: D

5.在我国的现有的政治体制中,农村村民委员会是我国的

A.基层政权组织B.基层经济组织C.基层社会组织D.基层自治组织

村民委员会

答案:D

6、村民委员会的性质是:

①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组织

②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机构

③地方最低国家机关

④地方基层党组织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村民委员会

答案:A

7、下列关于村民委员会说法不正确的是()

A.村民委员会是村民管理村务的机构

B.村民委员会是农村居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C.村民委员会是农村居民实现“自己事情自己办,自己难题自己解”的有效途径

D.村民委员会是农村居民管理国家事务的主要途径

村民委员会

答案:D

判断题

8、村民委员会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自治组织。

村民委员会

答案:A

村民委员会

1.在我国,村民委员会制度是C()

A.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

B.广大农民群众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的

形式

C.社会主义民主在农村最广泛的实践形式之一

D.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内容

答案:C

2.我国村民委员会选举经历了一个从委任到选举制,从直接选举到间接选

举、从等额选举到差额选举的转变过程,实现了从不规范到逐步规范。这反映出

()B

①我国的基层民主的程度进一步提高 ②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直接管理国家

和社会事务 ③我国的基层民主逐步走向规范化 ④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程度

很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2004年6月2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健全和完善

村务公开和民

主管理制度的意见》。强调要进一步健全村务公开制度,规范民主决策机制、

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强化村务管理的监督制约机制。据此回答11—12题

3.下列对农村村民委员会的认识不正确的是B()

A.村民委员会是村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B.村民委员会是我国的基层政权组织

C.村民委员会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机构

D.村民委员会是村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的

答案:B

1、在我国,农村的村民委员会是

A.我国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B.基层群众性的自治组织

C.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国家机构D.我国的地方行政机关

村民委员会

答案:B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的通知》。

村村民委员会是()

A.基层群众自治组织B.基层政权组织

C.农村基层党的组织D.基层经济组织

【考查点】我国的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及其意义

【难度】A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村民委员会的性质,村民委员会不是国家政权机关,也不是政党组织或经

济组织,而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A项正确。

2、在我国农村,村民委员会是村民委员会

A.我国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B.基层群众性的自治组织

C.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机构D.我国的地方行政机关

答案:B

8、在我国现阶段,实行村民自治是基层民主中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形式。村委会是村

民自治的重要机构,下列对村委会性质理解正确的有村民委员会

A.村委会是党的基层组织B.村委会是国家基层政权的组成部分

C.村委会是我国基层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机构

D.村委会是人民管理国家的组织机构

答案:c

9、村民委员会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机构。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

A、是基层国家政权B、是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的机构

C、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D、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最佳形式

答案:C

10、农村的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

①是村民管理国家事务的机构②是村民管理社会事务的组织

③是我国基层民主制度的形式④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答案:

11、村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群众性的自治组织是村民委员会

A.居民委员会B.村财务领导小组C.村民监督委员会D.村民委员会

答案:D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颁布实施后,我国的村委会选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04

年以来,全国有十几个省市进行了新一轮的村委会换届选举,亿万农民群众直接投票选举村

委会干部,实现了“自己的干部自己选,自己的事情自己管”。

12、村民委员会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国家机关村民委员会

() 答案:B

14、城市居民委员会作为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民主管理机构,发挥着

政府不可替代的作用。下列选项体现居民委员会作用有

居民委员会

①办理本居住地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②调解居民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

③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建议④定期向政府和有关部门汇报情况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答案:

15.对我国村民委员会的认识正确的是村民委员会

A.是我国的最基层政权组织B.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重要机构

C.村长有权决定村内的一切事务D.村长是我国重要的基层国家干部 答案:B

推荐第10篇:地理必修2

人口问题:包括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过度增长带来的教育资源不足、就业因难、住房紧张、社会保险不足、人均收入和健康状况下降,人均耕地、人均资源、人均粮食、人均能源、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及人均收入、人均住房面积等不断下降及解决措施等问题;包括发达国家由于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带来的劳动力不足、老龄人口福利水平下降的新难题(主要表现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同时还包括由于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人口迁移。站在全球的角度来讲,人口的过度增长是所有人口问题的根源之一。由于地球的人口负担过重,世界出现了相应的耕地、粮食、能源不足,环境污染严重等现实问题。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的不同侧重点:

①发达国家城市:问题: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短缺,制约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措施: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②发展中国家城市:问题:人口老龄化,青壮年负担过重以及赡养众多孤寡病残老人。

措施:关心照顾老人,建立社会保障、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当一个国家60岁及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达到或超过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及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达到或超过总人口的7%时,称为老年型的国家,这样的社会称为老年型的社会。

中国的人口问题:(1)人口基数大,增长快(2)年龄构成轻,人口增长潜力大(目前青壮年年龄比重较大。虽然低年龄组的比重有所下降,但还会受到潜在人口增长的余波影响)(3)人口结构不合理(资源等人均占有量小、男性比例偏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出现)(4)人口素质较低;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5)出现老龄化趋势。

城市影响城市形成于发展的区位因素: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旅游。 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治理措施

问题:环境污染(大气,水,噪声等),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教育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

治理措施:

1、建立新城和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

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合理规划交通,加强道路建设,发展立体交通加快住宅建设,合理调控房价等。

3、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加强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加强绿化建设,做好城市的合理规划等。

4、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①气候:类型及特征,太阳辐射,热量,光照,昼夜温差等②地形平坦

③土壤肥沃④水源(河流,湖泊,水库等)充足⑤耕地面积广;

社会经济因素:①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②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③交通(铁路,公路,水运,航空)便利。④市场广阔,或接近市场。⑤ 工业比较发达。⑥科技水平高,冷藏保鲜技术的提高。⑦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⑧国家政策扶持。

如何分析某一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1.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方面去分析;2.从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气象灾害等方面去分析;3.从春、夏、秋、冬4个季节的气候条件分段分析。

例如,试分析华北地区棉花生长的气候条件。

有利条件: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秋季雨水少,天气晴朗,有利于棉花后期生长和收摘。

不利条件:播种期适逢春旱,灌溉水源不足。

农业区位条件评价

自然因素:

1、地形有利:地形平坦开阔。不利:地形崎岖。

2、气候有利:热量充足,降水充沛,雨热同期,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太阳辐射强等。

不利:热量不足,降水稀少,多旱涝,低温,霜冻,寒潮等灾害。

3、土壤有利: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机质多。不利:土层浅薄,土壤贫瘠,有机质少。

4、水源有利:河流,湖泊等灌溉水源充足。不利:河流湖泊地下水等灌溉用水少。

社会经济因素:

1、市场有利:市场广阔,产品供不应求。不利:市场狭小,产品供大于求。

2、交通有利:交通便利。不利:交通落后。

3、科技有利:劳动科技(育种施肥等)发达。不利:农业科技落后。

4、劳动力有利:劳动力数量多且素质高。不利:劳动力不足且素质低。

区分区位因素与区位条件

不同的区位因素对不同区域各种人类活动影响的程度、途径和方式不同,不仅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要正确理解和区分“主要区位因素”、“主导因素”、“限制性因素”、“区位条件”。

主要区位因素:指某一区域某种人类活动发展所要求的所有因素,若要求分析某种人类活动的主要区位因素,解答时就要完整地罗列出影响其发展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主导因素:指影响某种人类活动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这种因素,也就不会有该种人类活动在该区域分布的可能。 限制性因素:某种人类活动需要满足许多条件才能进行,如果一个地区其他条件都满足,唯有某一个条件不能满足,这个缺乏的条件就是限制性因素。特别要注意的是黄淮海平原发展农业的三大障碍,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气象等自然灾害也都是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区位条件:提取材料中的相关地理信息,分析具体区域人类活动的影响,也可以说是评价区位因素的优劣,其又可分为有利条件(优势条件)、不利条件(限制性条件)。

农业综合开发整治和发展方向:

⑥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积极培育优势产业(山区可走立体农业道路) 加大科技投入,培育优良品种,(如我国南方可改良红壤) 促进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走农业产业化之路,推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提高农民收入 退耕还林,还草(或封山育林、育草),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⑦保护耕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⑧发展农业观光旅游

农业生态问题① 坡面开垦→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坡度、植被覆盖率、降水强度、坡面岩性);② 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垦、过牧、樵采→荒漠化(降水较少,生态脆弱);③ 沼泽地开发→破坏湿地→气候恶化(干旱)④ 围湖造田→湖泊面积缩小→调节河流功能减弱→气候干旱、洪涝多发;⑤ 蒸发量大的地区不合理灌溉→次生盐碱化(地下水位上升);⑥ 过度引水灌溉→河流中下游和河口水文生态问题(河流水量减少,河流下游断流、河口三角洲萎缩,海岸线后退);⑦ 内陆河湖水文生态问题(河流流量减少,湖泊萎缩甚至消失,河湖盐度升高,河湖区生态环境恶化);⑧ 农药化肥→土壤板结、酸化、污染水源

工业区位分析:

① 地理位置② 自然因素:水源(河湖)充足,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丰富,土地平坦开阔,利于建厂。

③ 社会经济因素:(海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素质高;市场广阔,历史悠久;工农业基础雄厚;科技力量强;经济腹地宽广;工业联系好;社会协作条件好;政策扶持;

工业治理的措施:

① 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促进产业升级。

② 加强完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美化环境(如建污水处理厂,控制工业废水废气排放,植树造林等)。 ③ 发展科技,更新设备,提高产品质量。加大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④ 调整产业布局,治理环境问题(如治理三废,治理荒漠化,水土流失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⑤开拓市场(国内和国际),走产业化之路。

⑥注重专业分工,构建功能齐全的的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信息网络

⑦发展民族工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掌握核心技术,创建品牌,加大宣传力度,注重品牌效应。

⑧鼓励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如何分析一个地区(省)或者一个城市经济发展区位条件:

①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② 自然条件(分析气候、地形、土壤、水源)优越;③ 工农业基础条件(好);

④ 资源条件(丰富),旅游条件;⑤ 劳动力条件(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⑥ 市场条件(广阔);⑦ 国家政策和开放程度,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额(比例多);⑧ 其他条件(国家大型工程等)

能源利用非常紧张的原因:

①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②耗能大的工业发展快,加剧了能源紧张;③ 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④ 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需求;⑤ 国际石油价格上涨;⑥缺少石油储备体系。

能源利用的调整措施:①加强区域合作,采取多元化战略进口石油(即石油进口路线多元化,石油供给的源头多元化);拓宽能源供应渠道。② 建立石油储备体系;③ 加大能源勘探、采取,增加能源产量;④能源调配如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建设;⑤发展核电;⑥ 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等;新能源研究和开发,寻求替代常规能源的方法⑦ 加大技术革新,提高能源的利用率;⑧ 加强宣传,提高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通过经济杠杆引导能源产业的方向,通过价格因素等调整能源消费的方向等⑨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耗能大的工业发展;⑩利用乙醇汽油。

粮食问题:

1.世界粮食问题产生的原因:① 粮食地区生产不平衡;② 发展中国家粮食生产落后,经济结构单一,人口增长快,贫困问题突出;③ 受旧经济秩序的束缚。

2.粮食问题解决的主要途径:① 发展农业技术、调整农业结构,努力提高粮食产量;②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积极发展民族经济;③ 加强国际合作和对话,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3.中国的粮食问题及对策:a. 中国粮食压力产生的原因:① 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粮食需求量大;② 地形复杂,以高原和山地为主,耕地面积比重小;③ 土地的生产力参差不齐,农业科技水平整体实力低,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少;④ 农业自然灾害频繁,粮食生产不稳定;⑤ 工业和城市用地规模扩大,耕地面积不断减少;⑥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导致传统粮食种植业的地位下降。

b.粮食压力解决主要途径:① 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② 加大科技投入,培育良种,积极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③ 在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的同时,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面向市场。④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满足人民丰富多样的生活需求,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改善人们的食品结构。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产量。

1.铁路、公路建设的区位因素分析

2.交通运输点的区位因素和选址原则

交通线的区位分析

某地交通运输发展条件一般从区位条件、自然条件、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科学技术因素等方面。

⑪区位条件;该事物的空间位置和与其它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某地交通建设的区位条件包括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和战略区位等方面。

⑫自然条件可从地质条件、地形条件、气候条件等方面分析。①地质条件:地壳构造运动活跃地区,多断层,地震、滑坡、泥石流频繁发生,交通建设难度大,安全性差,应尽量避开。从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地下水的运动等方面来考虑在背斜和向斜两种地质构造中应选择背斜、避开向斜。②地形条件:平原地形对交通线路的限制较少,工程造价较低,选线时要注意少占好地、处理好交通建设和农田水利设施的关系与城镇发展的关系。山区地形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对交通线路的限制很大,工程造价高,应尽量避开沼泽地、陡坡,无法避开陡坡、山地可修盘山公路或隧道。③气候条件:湿润地区应注意排水、干旱地区应注意防风固沙、高寒地区应注意克服冻土和缺氧带来的不利影响。航空港应选择能见度比较好的地区。

⑬资源条件⑭社会经济条件⑮科学技术因素

意义:①完善交通网,激活各条交通线,加快各地之间联系;②促进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③促进区域优势产业的形成和壮大,以及相关产业的形成,拉动内需,吸纳劳动力就业,加强加快起止点及沿线的人员、物资、文化、信息交流、传递和贸易的发展;④有利于我国国防的巩固;⑤有利于我国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⑥加强区际联系,加快城市化、工业化进程;⑦提高人们生活质量。⑧缓解交通压力,方便群众出行。

南昆铁路建设的意义:

经济意义:①有利于资源开发和物资输出。② 有利于发挥铁路对经济辐射的作用,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③ 有利于开发旅游资源,

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政治意义:①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② 有利于加快西南区脱贫速度。③ 有利于社会稳定 ;

战略意义:① 有利于加快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② 有利于巩固国防,保卫边疆。

简述西南地区的地形条件对西南交通建设的不利影响。① 地跨三大阶梯,地势起伏大;② 青藏高原地势高亢,雪山连绵、冰川广布、多冻土;③ 横断山区山河相间、纵向排列、山高水深;④ 四川盆地周围山岭环绕,盆地内部低山丘陵起伏;⑤ 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发育,地形崎岖⑥ 地壳运动强烈,多地震、滑坡与泥石流。

生态问题的地区分布

东北地区:松嫩平原洪涝灾害和低温冻害;松嫩平原西部风沙、土地盐碱化、森林火灾与病虫害.东部平原地区:暴雨与洪水灾害,春旱与伏旱、地震、土地盐碱化与沙化,沿海台风与风暴潮、渤海冰冻,寒潮.

(华北平原:春旱,洪涝,风沙,土壤盐碱化,寒潮)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塌陷、滑坡、干旱、地震、雹灾.\\华南地区:台风、暴雨、风暴潮、春伏旱、地震、水土流失、洪水.西南地区: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水土流失、森林火灾与病虫害.

蒙新区:风沙与土地荒漠化、盐碱化、雹灾、冻害、地震.、草原病虫害与鼠害

青藏地区:风暴、冰雪与冰雹、地震、草原虫害与鼠害。

我国几个典型地区的生态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

1、水土流失问题(治理方针“保塬、护坡、固沟”):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②地表植被稀少;③黄土土质疏松(2)人为原因:①植被的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③开矿。

治理的措施:①合理利用土地,恢复植被,扩大林、草种植面积;②植树造林;③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措施有在沟谷兴修小型水库、打坝淤地,在坡面修建水平梯田,平整土地,营造防护林,发展节水农业如喷灌滴灌等

2、荒漠化问题: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古等地)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②全球变暖,蒸发旺盛;③鼠害、蝗害。(2)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②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③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

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合理利用水资源,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调节农林牧用地关系,多途径解决能源问题等

几种荒漠化对比分析

土地沙漠化:指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下,由于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凡是具有发生沙漠化过程的土地都称之为沙漠化土地。沙漠化土地还包括了沙漠边缘风力作用下沙丘前移入侵的地方和原来的固定、半固定沙丘由于植被破坏发生流沙活动的沙丘活化地区。

石质荒漠化(又称石漠化):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而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能力衰退或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从成因来说,导致石漠化的主要因素是人为活动。由于长期以来自然植被不断遭到破坏,大面积的陡坡开荒,造成地表裸露,加上喀斯特石山区土层薄,基岩出露浅,暴雨冲刷力强,大量的水土流失后岩石逐渐凸现裸露,呈现出“石漠化”现象,随着时间推移,“石漠化”的程度和面积也在不断加深和发展。“石漠化”发展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土地资源的丧失。由于石漠化地区缺少植被,不能涵养水源,往往伴随着严重人畜饮水困难。 次生盐渍化又称“次生盐碱化”:指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过程。主要发生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地下水位较高、地下径流不畅、地下水中含有较多可溶性盐的冲积平原,如我国的华北平原、松辽平原、河套平原、渭河平原等。因受人为不合理措施的影响,使地下水抬升,在当地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条件下,使土壤表层盐分增加,引起土壤盐化。防治的关键在于控制地下水位,故应健全灌排系统,采取合理灌溉等农业技术措施,防止地下水位抬升和土壤返盐。改造盐碱地的关键是使土壤脱盐。土壤脱盐的方法有引淡淋盐、井排井灌、覆盖、生物措施等。

3、干旱缺水问题: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

例如华北地区: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②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2)人为原因: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②水污染严重;③浪费多,利用率低。

治理措施:(从开源、节流两方面去思考分析)①南水北调;②修建水库;③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④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⑤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⑥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⑦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拓展思考:华北春旱原因:①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较强②夏季风弱,雨季未到③春耕需水量大,冬小麦返青用水大。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①春季气温回升慢,蒸发较弱②有春季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长江中下游伏旱:

7、8月受副高控制,降水少广东冬旱:①冬季盛行大陆风,降水少②冬季气温较高,蒸发较强③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等沙特阿拉伯干旱:热带沙漠气候,终年受副高控制,降水少)

4、土壤盐碱化: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等

华北平原盐碱化原因:(1)自然原因:①地形低洼;②春秋季节干旱,蒸发量旺盛③土壤中盐分向地表积聚④碱性土壤(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只灌不排、大水漫灌)

治理措施:①引淡淋盐;②井排井灌;③生物措施;农田覆盖;④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⑤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低湿地和盐碱地的不同治理:华北平原地势低平,特别是滨海平原海拔只有4 m左右,并且起伏和缓,在岗间形成许多浅平封闭的洼地;每到雨季,洼地积水,河水倒灌人注,地下水位升高,致使洼底沼泽化,洼缘盐碱化。

治理低湿地的主要措施是“因洼制宜”,实行“鱼塘——台田”模式:挖鱼塘,在水中养鱼、鸭,栽种水生经济作物;筑台田,在田地里种粮、果、棉和饲料植物等饲养禽畜。这种模式使鱼塘——台田相互促进、立体开发、综合利用。

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地下水水位高,气候的旱涝变化大,强烈地影响着土壤中含盐的水分迁移。土壤中的水盐运动,具有春季返盐,夏季淋盐,冬季盐分相对稳定的特征。治理盐碱地的核心是以治水为中心,完善排灌系统,使用工程和生物等综合配套技术,科学地调控土壤中的水盐运动。改造盐碱地的关键是使土壤脱盐。土壤脱盐的方法有引淡淋盐、井排井灌、覆盖、生物措施等。

第11篇:政治必修2

高中政治必修二 知识点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

1.人民民主的特点:

广泛性:①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

②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真实性:①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

②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2.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①人民民主专政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立国之本,是我国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②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3.公民权利:

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②政治自由

③监督权(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控告权)

4.公民义务:

①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②遵守宪法和法律

③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④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5.公民参加政治生活的基本准则:

①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我国的公民平等的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

②坚持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

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离。权利与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为存在的,权利与义务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

③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1.我国为什么要坚持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

①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等具体条件来决定。②选举方式的选择必须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状况相适应。

③要根据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面对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很不平衡的状况,我国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采用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

2.珍惜选举权利:

①公民只有不断提高参与选举的素养,行使好民主选举的权利,才能更好地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

②是否积极参加选举,是衡量一个公民的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

③怎样行使好选举权,如何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和政治素养高低的体现。

3.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

①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②专家咨询制度

③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

④社会听证制度

4.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①有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

②有利于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③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

④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

5.实行民主管理的意义:

①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我国正把它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项重点工程推进。

②有利于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人民当家做主最有效的途径。

6.民主监督的方式:

①信访举报制度

②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③舆论监督制度

④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

7.农村村民自治内容:

①村名直接投票选举村民委员会成员

②村民可以通过村民会议等形式,发表意见,参与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决策。

③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等形式,规范自己和村干部的行为,管理村里日常事务

④广大村民创造了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等形式,保障村民能够切实监督村民委员会和村干部的行为,是村民自治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8.实行民主监督的意义:

①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

②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9.公民行使监督权的要求:

①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敢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权。

②必须采用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干扰公务活动。

第三课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1.政府的职能:

①保证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②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③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④提供社会主义公共服务的职能

2.政府的职责

(1)我国政府的宗旨:为人民服务

(2)政府工作原则:对人民负责

(3)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做法

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②树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4.求助,投诉途径

①政府建立了行政裁决,行政复议制度,行政诉讼制度

②开设热线电话

③设立了信访部门

④推行电子政务

⑤依法建立行政裁决,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

第四课我国政府接受人民的监督

1.为什么政府要依法行政

①由我国国家性质所决定的

②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

③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2.政府依法行政的要求

①合法行政②合理行政③程序正当④高效便民⑤诚实守信⑥权责统一

3.政府依法行政的重要意义

①政府依法行政,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

②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权威

③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心肺证管理水平

④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4.如何推进科学民主决策

①不断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②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是决策能够更好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爱惜民力

5.怎样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

①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关键】—靠民主,二靠法制

②建立起全面的行政智体系

6.政府为什么要接受监督;意义

①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作出正确决策

②才能更好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防止和减少工作失误

③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腐败行动,保持清正廉洁

④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从而建立起一个具有权威和公信力的政府

7.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的要求

①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已严格规范政府的行政行为;

②加强行政执法队伍的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

③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法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系

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人民如何行使国家权力?

广大人民同国民之选举选出各级人大代表,有他们组成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决定国家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并有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审判检察机关,具体行使国家和社会的管理权力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性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权职;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地位: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其他中央国家机关都有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3.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

职权: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全国人大的部分职权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

4.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地位: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性质及职能:它是本行政区域内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本行政区域内的一切重大问题都有它讨论决定并监督实施

5.人大代表

①地位: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②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用民主选举产生

③职责: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职权,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白痴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④权利:审判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等

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

在我国,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就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7.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表现)

①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②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是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③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

8.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②人民代表制度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

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真正保障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鲜明特点。

④优越性;(1)它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2)它动员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3)它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4)它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主团结。

⑤实践证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

第六课我国的政党制度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内容:

①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是参政党。

②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③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相互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④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⑤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越性:

①它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②它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

③它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④它有利于推进国家和平统一大业

3.人民政协的成员: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少数民族人士、各界爱国人士、港澳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等

4.人民政协的性质: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5.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领导核心,实行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

全国人大: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国务院:中国人民政府,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最高国家执行机关。

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组织形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以“团结”“民主”为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①民族平等原则

②民族团结原则

③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3.处理民族基本原则之间的关系: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三项原则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4.作为青年学生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做法:

①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②要把巩固和发展社会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责任付诸行动

5.国家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做法:

①坚持和完善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原则

②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为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法律保障

③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制度保障

6.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是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7.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优越性):

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得以实现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8.我国宗教政策的内容:

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9.国家实行宗教政策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吗?

不是。

①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而是让人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

②实行宗教信仰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大力加强广大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的团结

③要坚持不懈的对人民群众进行科学世界观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

10.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①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②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③民主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第八课走进国际社会

1.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 人口、领土、政权、主权

主权作为一个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主权对内表现为国家最高权力的至高无上性;对外表现为国家最高权力的独立性。

2.主权国家享有的基本权利:①独立权②平等权③自卫权④管辖权

3.主权国家应履行的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争端等

4.联合国:①性质:联合国是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②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③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实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

5.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作用:

①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②一贯遵循联和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进行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

③中国在世界裁减军队、保护环境、保障人权和解决地区冲突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6.国家利益与国际关系:

①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②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③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第九课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和平问题的体现:

①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

②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

③国际各种形式的恐怖活动依然存在

④贫困、毒品等问题更加突出

2.发展问题的表现:

①当今世界仍是贫富悬殊的世界且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②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还在损害着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③发展中国家比较普遍地存在贫穷和饥饿现象

④全球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

3.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应对措施:

①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②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③加强南北合作,缩小南北差距

④各主权国家切实履行国际义务,发生矛盾是采用和平方式解决

⑤充分发挥联合国作用

4.发展中国家的作用:广大发展中国家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力军,是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同盟军。

5.世界多极化发展的意义:

①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

②由于世界多极化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因而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6.积极参加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原因:

①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②国家间形成既合作又竞争的局面

③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④世界多数国家都已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力图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⑤我们一定要抓住和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增强综合国力。这是我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7.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①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②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③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④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8.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国际事务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第12篇: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2教学目标

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2教学目标

第2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并模拟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2.举例说明配子的形成过程。 3.举例说明受精过程。

4.使用高倍镜,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5.阐明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生物遗传和变异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减数分裂的概念。 (2)精子的形成过程。 (3)受精作用的过程。 2.教学难点

(1)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2)比较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 (3)观察蝗虫精母细胞的减数分裂。 第2节

基因在染色体上

一、教学目标

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3.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4.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像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2.教学难点

(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第3节

伴性遗传

一、教学目标

1.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2.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3.举例说出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伴性遗传的特点。 2.教学难点

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

第3章

基因的本质

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教学目标

1.总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分析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3.探讨实验技术在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教学难点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第2节

DNA分子的结构

一、教学目标

1.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2.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3.讨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2.教学难点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第3节

DNA分子的复制

一、教学目标

1.概述DNA分子的复制。

2.探讨DNA复制的生物学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DNA分子复制的条件、过程和特点。 2.教学难点

DNA分子复制的过程。

第4节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2.运用数学方法说明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3.说明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2)DNA分子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 2.教学难点

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的多样性。

第4章

基因的表达

第1节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一、教学目标

1.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2.运用数学方法,分析碱基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 2.教学难点

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

第2节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一、教学目标 1.解释中心法则。

2.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中心法则。

(2)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2.教学难点

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第3节

遗传密码的破译(选学)

一、教学目标

1.说出遗传密码的阅读方式。2.说出遗传密码的破译过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遗传密码的破译过程。 2.教学难点

尼伦伯格和马太设计的蛋白质体外合成实验。

第5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第1节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点和原因。2.举例说出基因重组。

3.说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特点。 (2)基因突变的原因。 2.教学难点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第2节

染色体变异

一、教学目标

1.说出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2.说出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3.进行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2.教学难点

(1) 染色体组的概念。

(2)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的概念及其联系。 (3)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

第3节

人类遗传病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人类遗传病的主要类型。2.进行人类遗传病的调查。

3.探讨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4.关注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以及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2.教学难点

(1)如何开展及组织好人类遗传病的调查。

(2)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意义及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第6章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第1节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一、教学目标

1.简述杂交育种的概念,举例说明杂交育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2.举例说出诱变育种在生产中的应用。

3.讨论遗传和变异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遗传和变异规律在改良农作物和培育家畜品种等方面的应用。 2.教学难点

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优点和局限性。

第2节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

一、教学目标

1.简述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

2.举例说出基因工程在农业、医药等领域的应用。3.关注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 (2)基因工程的安全性问题。 2.教学难点

(1)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

(2)转基因生物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第7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第1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来由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达尔文之前,人们是怎样看待生物进化的。2.概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3.评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 4.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2)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 (3)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2.教学难点

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

第2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教学目标

1.解释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等概念。2.运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3.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4.举例说明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5.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和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种群、物种、基因频率、隔离等概念。

(2)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

(1)基因频率的概念。

(2)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 (3)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第13篇:高中数学必修2教学设计案例

篇1:高中数学必修2教案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物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2)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4)会表示有关于几何体以及柱、锥、台的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括出柱、锥、台、球的几何结构特征。

(2)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所学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三、教学用具

(1)学法: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概括。

(2)实物模型、投影仪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提出问题:在我们生活周围中有不少有特色的建筑物,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这些建筑的几何结构特征如何?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相互交流。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及时给予评价。

2.所举的建筑物基本上都是由这些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展示具有柱、锥、台、球结构特征的空间物体),你能通过观察。根据某种标准对这些空间物体进行分类吗?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思考、交流、讨论,对物体进行分类,分辩棱柱、圆柱、棱锥。 2.观察棱柱的几何物件以及投影出棱柱的图片,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选出一名同学发表本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得出棱柱的主要结构特征。(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2)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3)每相邻两上四边形的公共边互相平行。概括出棱柱的概念。

4.教师与学生结合图形共同得出棱柱相关概念以及棱柱的表示。

5.提出问题:各种这样的棱柱,主要有什么不同?可不可以根据不同对棱柱分类?

请列举身边具有已学过的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并说出组成这些物体的几何结构特征?它们由哪些基本几何体组成的?

6.以类似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讨论、概括出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并得出相关的概念,分类以及表示。 7.让学生观察圆柱,并实物模型演示,如何得到圆柱,从而概括出圆标的概念以及相关的概念及圆柱的表示。

8.引导学生以类似的方法思考圆锥、圆台、球的结构特征,以及相关概念和表示,借助实物模型演示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概括。

9.教师指出圆柱和棱柱统称为柱体,棱台与圆台统称为台体,圆锥与棱锥统称为锥体。 10.现实世界中,我们看到的物体大多由具有柱、锥、台、球等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组合而成。请列举身边具有已学过的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并说出组成这些物体的几何结构特征?它们由哪些基本几何体组成的?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后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是不是棱柱(举反例说明,如图) 2.棱柱的何两个平面都可以作为棱柱的底面吗? 3.课本p8,习题1.1 a组第1题。

4.圆柱可以由矩形旋转得到,圆锥可以由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圆台可以由什么图形旋转得到?如何旋转?

5.棱台与棱柱、棱锥有什么关系?圆台与圆柱、圆锥呢?

四、巩固深化

练习:课本p7 练习

1、2(1)(2)

课本p8习题1.1 第

2、

3、4题

五、归纳整理

由学生整理学习了哪些内容

六、布置作业

课本p8 练习题1.1 b组第1题

课外练习课本p8习题1.1 b组第2题 1.2.1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画三视图的基本技能

(2)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过程与方法

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动手作图,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力

(2)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画出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难点: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空间几何体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1.学法:观察、动手实践、讨论、类比 2.教学用具:实物模型、三角板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开课题

“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这说明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物体视觉的效果可能不同,要比较真实反映出物体,我们可从多角度观看物体,这堂课我们主要学习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球的三视图(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你能画出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吗?

(二)实践动手作图

1.讲台上放球、长方体实物,要求学生画出它们的三视图,教师巡视,学生画完后可交流结果并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用类比方法画出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1)画出球放在长方体上的三视图

(2)画出矿泉水瓶(实物放在桌面上)的三视图

学生画完后,可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并与同学交流,总结自己的作图心得。

作三视图之前应当细心观察,认识了它的基本结构特征后,再动手作图。 3.三视图与几何体之间的相互转化。

(1)投影出示图片(课本p10,图1.2-3)

请同学们思考图中的三视图表示的几何体是什么?

(2)你能画出圆台的三视图吗?

(3)三视图对于认识空间几何体有何作用?你有何体会?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然后让学生发表对上述问题的看法。 4.请同学们画出1.2-4中其他物体表示的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三)巩固练习

课本p12 练习

1、2 p18习题1.2 a组1

(四)归纳整理

请学生回顾发表如何作好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五)课外练习1.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底面是正方形,侧面是全等的三角形的棱锥模型,并画出它的三视图。 2.自己制作一个上、下底面都是相似的正三角形,侧面是全等的等腰梯形的棱台模型,并画出它的三视图。

1.2.2 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斜二测画法画水平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

(2)采用对比的方法了解在平行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与在中心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两种方法的各自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和类比,利用斜二测画法画出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空间想象力与直观感受。

(2)体会对比在学习中的作用。

(3)感受几何作图在生产活动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用斜二测画法画空间几何值的直观图。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1.学法:学生通过作图感受图形直观感,并自然采用斜二测画法画空间几何体的过程。 2.教学用具:三角板、圆规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我们都学过画画,这节课我们画一物体:圆柱 把实物圆柱放在讲台上让学生画。

2.学生画完后展示自己的结果并与同学交流,比较谁画的效果更好,思考怎样才能画好物体的直观图呢?这是我们这节主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例1,用斜二测画法画水平放置的正六边形的直观图,由学生阅读理解,并思考斜二测画法的关键步骤,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及时给予点评。

画水平放置的多边形的直观图的关键是确定多边形顶点的位置,因为多边形顶点的位置一旦确定,依次连结这些顶点就可画出多边形来,因此平面多边形水平放置时,直观图的画法可以归结为确定点的位置的画法。强调斜二测画法的步骤。

练习反馈

根据斜二测画法,画出水平放置的正五边形的直观图,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检查。 2.例2,用斜二测画法画水平放置的圆的直观图

教师引导学生与例1进行比较,与画水平放置的多边形的直观图一样,画水平放置的圆的直观图,也是要先画出一些有代表性的点,由于不能像多边那样直接以顶点为代表点,因此需要自己构造出一些点。

教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如何构造出需要的一些点,与学生共同完成例2并详细板书画法。

3.探求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的画法

(1)例3,用斜二测画法画长、宽、高分别是4cm、3cm、2cm的长方体abcd-a’b’c’d’的直观图。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要注意对每一步骤提出严格要求,让学生按部就班地画好每一步,不能敷衍了事。

(2)投影出示几何体的三视图、课本p15图1.2-9,请说出三视图表示的几何体?并用斜二测画法画出它的直观图。教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完成,教师巡视帮不懂的同学解疑,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图形尺寸大小之间的关系。 4.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

投影出示课本p17图1.2-12,让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在平行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与在中心投影下画空间图形的各自特点。

5.巩固练习,课本p16练习1(1),2,3,4

三、归纳整理

学生回顾斜二测画法的关键与步骤

四、作业

1.书画作业,课本p17 练习第5题 2.课外思考 课本p16,探究(1)(2) 1.3.1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柱、锥、台体的研究,掌握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求法。

(2)能运用公式求解,柱体、锥体和台全的全积,并且熟悉台体与术体和锥体之间的转换关系。

(3)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篇2: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二全册教案必修2教案

讲义1: 空 间 几 何 体

一、教学要求:通过实物模型,观察大量的空间图形,认识柱体、

锥体、台体、球体及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并

能运用这些特征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

构.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体、锥体、台体、球体的结构特征.

三、教学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导入:进入高中,在必修②的第

一、二章中,将继续深入研究一些空间几何图形,即学习立体几何,注意学习方法: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维辩证、度量计算.

(二)、讲授新课:

1.教学棱柱、棱锥的结构特征:

①、讨论:给一个长方体模型,经过上、下两个底面用刀垂直切,得到的几何体有哪些公共特征?把这些几何体用水平力推斜后,仍然有哪些公共特征?

②、定义: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

的几何体叫棱柱.→ 列举生活中的棱柱实例(三棱镜、方砖、六角螺帽). 结合图形认识:底面、侧面、侧棱、顶点、高、对角面、对角线. ③、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 表示:棱柱abcde-a’b’c’d’e’

④、讨论:埃及金字塔具有什么几何特征?

⑤、定义: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棱锥. 结合图形认识:底面、侧面、侧棱、顶点、高.→ 讨论:棱锥如何分类及表示?

⑥、讨论:棱柱、棱锥分别具有一些什么几何性质?有什么共同的性质? ★棱柱:两底面是对应边平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

是平行四边形;侧棱平行且相等;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棱锥:侧面、对角面都是三角形;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高的比的平方. 2.教学圆柱、圆锥的结构特征:

① 讨论:圆柱、圆锥如何形成?

② 定义: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圆柱;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其余两边旋转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圆锥. →结合图形认识:底面、轴、侧面、母线、高.→ 表示方法 ③ 讨论:棱柱与圆柱、棱柱与棱锥的共同特征? → 柱体、锥体. ④ 观察书p2若干图形,找出相应几何体;

三、巩固练习:

1.已知圆锥的轴截面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 5cm,,面积为12cm,求圆锥的底面半径. 2.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为3cm,,轴截面面积为24cm,求圆柱的母线长. 3.正四棱锥的底面积为46cm2,侧面等腰三角形面积为6cm2,求正四棱锥侧棱.

(四)、教学棱台与圆台的结构特征:

① 讨论:用一个平行于底面的平面去截柱体和锥体,所得几何体有何特征?

② 定义: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叫做棱台;用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叫做圆台. 结合图形认识:上下底面、侧面、侧棱(母线)、顶点、高.讨论:棱台的分类及表示? 圆台的表示?圆台可如何旋转而得?

③ 讨论:棱台、圆台分别具有一些什么几何性质?

★ 棱台:两底面所在平面互相平行;两底面是对应边互相平行的相似多边形;侧面是梯形;侧棱的延长线相交于一点. ★ 圆台:两底面是两个半径不同的圆;轴截面是等腰梯形;任 意两条母线的延长线交于一点;母线长都相等. ④ 讨论:棱、圆与柱、锥、台的组合得到6个几何体.棱台与棱柱、棱锥有什么关系?圆台与圆柱、圆锥有什么关系? (以台体的上底面变化为线索) 2.教学球体的结构特征:

① 定义: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叫球体.结合图形认识:球心、半径、直径.→ 球的表示. ② 讨论:球有一些什么几何性质?

③ 讨论:球与圆柱、圆锥、圆台有何关系?(旋转体)棱台与棱柱、棱锥有什么共性?(多面体)

3.教学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

① 讨论:矿泉水塑料瓶由哪些几何体构成?灯管呢?

② 定义:由柱、锥、台、球等几何结构特征组合的几何体叫简单组合体. 4.练习:圆锥底面半径为1cm ,其中有一个内接正方体,求这个内接正方体的棱长.(补充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五)、巩固练习: 1.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之比为4∶3∶12,对角线长为26cm, 则长、宽、高分别为多少? 2.棱台的上、下底面积分别是25和81,高为4,求截得这棱台的原棱锥的高 3.若棱长均相等的三棱锥叫正四面体,求棱长为a的正四面体的高. ★例题:用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这个圆锥,截得的圆台的上、下底面的半径的比是1:4,截去的圆锥的母线长为3厘米,求此圆台的母线之长。

●解:考查其截面图,利用平行线的成比例,可得所求为9厘米。

★ 例题2:已知三棱台abc—a′b′c′ 的上、下两底均为正三角形,边长分别为3和6,平行于底面的截面将侧棱分为1:2两部分,求截面的面积。(43 )

★ 圆台的上、下度面半径分别为6和12,平行于底面的截面分 高为2:1两部分,求截面的面积。(100π)

▲ 解决台体的平行于底面的截面问题,还台为锥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

讲义

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视图

一、教学要求:能画出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能识别三视图所表

示的空间几何体.掌握斜二测画法;能用斜二测

画法画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

二、教学重点:画出三视图、识别三视图.

三、教学难点: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空间几何体.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讨论:能否熟练画出上节所学习的几何体?工程师如何制作工程设计图纸? 2.引入:从不同角度看庐山,有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

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对于我们所学几何体,常用三视图和直观图来画在纸上.三视图:观察者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几何体,画出的空间几何体的图形;直观图:观察者站在某一点观察几何体,画出的空间几何体的图形.用途:工程建设、机械制造、日常生活. (二)、讲授新课:

1.教学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

① 投影法的提出: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就会在地面或墙壁上

产生影子。人们将这种自然现象加以的抽象,总结其

中的规律,提出了投影的方法。

② 中心投影:光由一点向外散射形成的投影。其投影的大小随

物体与投影中心间距离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其投影不

能反映物体的实形. ③平行投影:在一束平行光线照射下形成的投影.分正投影、斜投影. →讨论:点、线、三角形在平行投影后的结果. 2.教学柱、锥、台、球的三视图:

① 定义三视图:正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侧视图(从左向右)、俯视图

② 讨论:三视图与平面图形的关系? → 画出长方体的三视图,并讨论所反应的长、宽、高

③ 结合球、圆柱、圆锥的模型,从正面(自前而后)、侧面(自左而右)、上面(自上而下)三个角度,分别观察,画出观察得出的各种结果.→ 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 . ③ 试画出:棱柱、棱锥、棱台、圆台的三视图.(

④ 讨论:三视图,分别反应物体的哪些关系(上下、左右、前后)?哪些数量(长、宽、高)

正视图反映了物体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长度;

俯视图反映了物体左右、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长度和宽度;

侧视图反映了物体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宽度。

⑤ 讨论:根据以上的三视图,如何逆向得到几何体的形状.(试变化以上的三视图,说出相应几何

体的摆放)

3.教学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① 画出教材p16 图(2)、(3)、(4)的

三视图. ② 从教材p16思考中三视图,说出几何体. 4.练习:

① 画出正四棱锥的三视图. ④ 画出右图所示几何体的三视图. ③ 右图是一个物体的正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

试描述该物体的形状. (三)复习巩固、

篇3: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全册教案

第一章 空间几何体 重难点解析

人教版数学必修二 第一章 课文目录

1.1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1.2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重难点:

1、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2、画出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3、用斜二测画法画空间几何值的直观图。

4、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台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5、了解推导球的体积和面积公式所运用的基本思想方法。

知识结构:

一、空间几何体的结构、三视图和直观图 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柱

棱柱:一般的,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棱柱;棱柱中两个互相平行的面叫做棱柱的底面,简称为底;其余各面叫做棱柱的侧面;相邻侧面的公共边叫做棱柱的侧棱;侧面与底面的公共顶点叫做棱柱的顶点。

底面是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的棱柱分别叫做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 圆柱: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其余边旋转形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圆柱;旋转轴叫做圆柱的轴;垂直于轴的边旋转而成的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无论旋转到什么位置,不垂直于轴的边都叫做圆柱侧面的母线。

棱柱与圆柱统称为柱体; (2)锥

棱锥:一般的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棱锥;这个多边形面叫做棱锥的底面或底;有公共顶点的各个三角形面叫做棱锥的侧面;各侧面的公共顶点叫做棱锥的顶点;相邻侧面的公共边叫做棱锥的侧棱。

底面是三角锥、四边锥、五边锥??的棱柱分别叫做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 圆锥: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其余两边旋转形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圆锥;旋转轴为圆锥的轴;垂直于轴的边旋转形成的面叫做圆锥的底面;斜边旋转形成的曲面叫做圆锥的侧面。

棱锥与圆锥统称为锥体。 (3)台

棱台:用一个平行于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底面和截面之间的部分叫做棱台;原棱锥的底面和截面分别叫做棱台的下底面和上底面;棱台也有侧面、侧棱、顶点。

圆台:用一个平行于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底面和截面之间的部分叫做圆台;原圆锥的底面和截面分别叫做圆台的下底面和上底面;圆台也有侧面、母线、轴。

圆台和棱台统称为台体。 (4)球

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叫做球体,简称为球;半圆的圆心叫做球的球心,半圆的半径叫做球的半径,半圆的直径叫做球的直径。

(5)组合体

由柱、锥、台、球等几何体组成的复杂的几何体叫组合体。 几种常凸多面体间的关系

一些特殊棱柱、棱锥、棱台的概念和主要性质:

几种特殊四棱柱的特殊性质: 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三视图是观测者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几何体,画出的空间几何体的图形。 他具体包括:

(1)正视图:物体前后方向投影所得到的投影图; 它能反映物体的高度和长度; (2)侧视图:物体左右方向投影所得到的投影图; 它能反映物体的高度和宽度;

(3)俯视图:物体上下方向投影所得到的投影图; 它能反映物体的长度和宽度; 三视图画法规则:

高平齐:主视图与左视图的高要保持平齐 长对正:主视图与俯视图的长应对正 宽相等:俯视图与左视图的宽度应相等 3.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

(1)斜二测画法

①建立直角坐标系,在已知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中取互相垂直的ox,oy,建立直角坐标系;

②画出斜坐标系,在画直观图的纸上(平面上)画出对应的ox,oy,使?xoy=45 (或135),它们确定的平面表示水平平面;

③画对应图形,在已知图形平行于x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画成平行于x轴,且长度

保持不变;在已知图形平行于y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画成平行于y轴,且长度变为原来的一半;

④擦去辅助线,图画好后,要擦去x轴、y轴及为画图添加的辅助线(虚线)。 (2)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

平行投影的投影线是互相平行的,中心投影的投影线相交于一点。 注意:画水平放置的多边形的直观图的关键是确定多边形顶点的位置,因为多边形顶点的位置一旦确定,依次连结这些顶点就可画出多边形来,因此平面多边形水平放置时,直观图的画法可以归结为确定点的位置的画法。强调斜二测画法的步骤。

例题讲解:

’’

’’

[例1]将正三棱柱截去三个角(如图1所示a,b,c分别是△ghi三边的中点)得到几何体如图2,则该几何体按图2所示方向的侧视图(或称左视图)为( ) a g 侧视 d 图1 e 图2 b e a. b. e d e c. e d.

[例2]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分别为棱aa1,cc1的中点,则在空间中与三条直线a1d1,ef,cd都相交的直线( ) a.不存在

b.有且只有两条 c.有且只有三条 d.有无数条

[例3]正方体abcd_a1b1c1d1的棱长为2,点m是bc的中点,点p 是平面abcd内的一 个动点,且满足pm=2,p到直线a1d1p的轨迹是( ) a.圆 b.双曲线 c.两个点 d.直线

解析: 点p到a1d1p到ad的距离为1,满足此条件的p的轨迹是到直线ad的距离为1的两条平行直线,

又?pm?2,?满足此条件的p的轨迹是以m为圆心,半径为2的圆,这两种轨迹只有两个交点. 故点p的轨迹是两个点。选项为c。

点评:该题考察空间内平面轨迹的形成过程,考察了空间想象能力。

[例4]两相同的正四棱锥组成如图1所示的几何体,可放棱长为1的正方体内,使正四棱

锥的底面abcd与正方体的某一个平面平行,且各顶点均在正方体的面上,则这样的几何...体体积的可能值有( )

a.1个 b.2个 c.3个 d.无穷多个

解析:由于两个正四棱锥相同,所以所求几何体的中心在正四棱锥底面正方形abcd中心,有对称性知正四棱锥的高为正方体棱长的一半,影响几何体体积的只能是正四棱锥底面正方形abcd的面积,问题转化为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内接正方形有多少种,所以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空间想象能力,以及正四棱锥的体积。正方体是大家熟悉的几何体,它的一些内接或外接图形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要学会将空间问题向平面问题转化。 题型2:空间几何体的定义

[例5]长方体abcd?a1bc11d1的8个顶点在同一个球面上,且ab=2,ad=, aa1?1,则顶点a、b间的球面距离是( ) a. 1 22 b. c.2? d.22? 42 解析:?bd1?ac1?2r??r? 设

bd1?ac1?o,则oa ?ob?r? ??aob? ? 2 ,?l?r??? 2 ,故选

b. 点评:抓住本质的东西来进行判断,对于信息要进行加工再利用。

第14篇:高一物理必修2教学工作总结 Microsoft Word 文档

2014年高一物理必修2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126班和127班的物理教学,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本人针对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这些班级的物理成绩有了一定的进步。在本学期初我就下定决心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在教学上虚心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工作,使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为了今后更好地做好教学工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现总结如下:

一、认真备课,做到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

本学期我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课程教学,拟定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尽可能的预先考虑到,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去”,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小结,并认真整理每一章节的知识要点,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一名新教师不断努力的目标。我努力做到知识线索清晰,层次分明,教学言简意赅,深入浅出;追求课堂讲解的清晰化、准确化、条理化、生动化、情感化。我深知学生的积极参与是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的关键。所以在课堂上我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他们强调让我一定要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讲得尽量少些,而让学生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

些;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接受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虚心向其他老师学习,做到有疑必问。

在每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有经验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教师的课,做到边听边学,给自己不断充电,弥补自己在教学上的不足,并常请备课组长和其他教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四、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有实际性、针对性和层次性。

作业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巩固的过程。为了做到布置作业有实际性、有针对性、有层次性,我常常多方面的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导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能让学生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并分析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及时评讲,并针对反映出的情况及时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与方法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

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绊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六、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然而,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我清楚地认识到我所获得的教学经验还是肤浅的,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也有一些困惑有待解决。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我要求在学生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有的学生不参与讨论,有的虽然参与小组合作了,却不积极发言。合作学习还是没能真正地开始实施。

今后我将努力工作,积极向老老师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以上几点便是我的一点心得,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积累经验,以便尽快地提高自己的水平。

第15篇:必修二化学教学工作总结

2013年上期高一化学(必修二)教学总结

时光飞逝,这一学期就要结束了,本学期在校领导的领导下及备课组长杨德春老师的引导下,我们高一化学组顺利地完成了教育教学工作,现就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在思想觉悟上:

1、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政治学习,做好笔记,写好心得。为维护社会稳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2、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教职工活动,每周按时参加升旗仪式,不缺勤,不早退。服从安排。

二、教育教学上: 1.、配合校领导的工作,虚心向老教师请教,积极地去听课,评课,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大量阅读教学理论书籍,研究新课程理念,明确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目标,研讨有效实施策略,脚踏实地进行新课程改革,尽快从整体上把握新的课程结构,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及其活动为中心”。

2、积极参加教研活动,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出好每一节学案,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不同层次的学生,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激发对化学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化学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享受学习。

3、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帮助学生树立学习化学的信心和恒心,经常的反复的对学生的表现和进步给予不断的鼓励,在学习上给予有信心、有恒心、有耐心的引导和帮助。帮助学生树立学习化学的信心和恒心的前提是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无论所(1207)班级还是(1210)班,抓基础知识就要抓好化学课本知识,力求每章、每节过关,每个方程式过关,然后层层深入,尽量降低各层次学生之间的落差。强抓了化学用语的使用和实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逐渐探究。

4、授完每一节课后,都要认真反思,总结自己的成功之处与不足之处,争取较大进步。 总之,由于第一次接触新课改,虽然很努力地去工作,但仍有不足之处,授课中的一些问题,本人还不能完解决,还需进一步的思考:如何把握好“探究内容的难易程度,与落实探究内容涉及的化学知识之间的平衡?如何除了探究实验时间的掌控与教学进度之间的矛盾等。探究教学内容还没有完全摆脱以教师为轴心的车轮运转,学生的问题意识较淡薄,很多问题都所教师提出的,一些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欠缺,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不强。所以,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要加强问题情境的创设,积极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环境。不断完善自己,真正掌握新课改的教学观念。 经过本学期的工作本学期工作:

可取之处:

1.教材处理好,可顺利流畅讲完课。并且重难点突出。 2.结合胡勇老师的同桌互助模式,进行了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 3.坚持督促学生完成每日一练。

不足之处:

1.在很多教学内容的教学中,在细节上感觉把握的不太好。 2.学生做了大量题,但没有覆盖所有题型。 3.对有些学案和试卷没有及时批改和评讲,拖得战线有点长。 改进之处: 2.多跟老师们探讨,掌握好讲课的分寸和细节。 3.鼓励学生多做综合性的题,多提问有价值的问题 2013年7月2日篇二:高中化学必修二教学反思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学反思

一、实际教学中的困惑

1、教材的问题 :① 教材内容多而杂、教学要求浅而泛、知识主线散而空。而各类评价性考试内容实而精、试题难而全;② 教材文字不多,有限的化学知识还零碎地淹没在花花绿绿的画面、表格、实验步骤和大量的生活实例中,学生预习和复习的积极性不高;③ 课本习题少而窄。

2、教学目标的问题:①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制约着这三维目标的全面落实,我个人的教学水平也存在问题;② 教学中要实现四种能力的培养:化学实验探究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信息获取与加工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有限的课时,有限的内容,有限的机会达成这些能力的培养确实有限。

3、教学时间的问题:课时每周3节较少,学生课外时间的利用极其有限。习题课没法上,综合训练难上加难。

4、学生的问题:优生吃不饱,困难生还吃不了。有一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5、评价的问题:化学成绩的评价只停留在知识与技能的考核上,考核试题难而全。过程性评价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6、成绩状况的问题: 考试平均分不高,两极分化严重。

二、新课标理念下应有的教学思考与要求

1、全面理解三维课程目标,科学制定课堂教学目标

在实施中要注意全面理解三维目标的内涵要求以及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 “三维”目标是从课程功能层面提出的,是整个课程实施后所要达到的目标,不能将其简单地分解到每节课。

三维的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是核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结果。要在实施的过程中以基础知识为出发点,在过程与方法中寻求突破,精心设计展现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基础科学合理地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2、全面理解教材结构,准确把握必修模块的教学要求

从课程设计来看,必修模块的目的是促进全体高中生形成最基本的科学素养,重视其基础性;从编排体系来看,不再以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为出发点,采用推理、演绎的方法学习化学,而改为以物质分类的思想来整合教学内容,通过提供实验事实、科学史话等感性材料,采用分析、归纳的方法获得化学知识。因此,同样的知识内容,在新、旧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教学要求也不相同。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完全可以也应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对教学提出高一些的要求,以更好地理解知识以及为后续学习预留空间,但这种对教材内容的弹性增补,前提是首先要“保底”,而且增补不能搞“一步到位”,不能增加学生负担。

值得注意的是,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是螺旋上升的,不是在知识首次出现时就要求学生一下子全部达到的。对于教学难度的把握,还可具体参考下列建议:①比较现行的人教版、山东科技版和江苏版高中新课标教材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合本校实际的教学目标与要求;②对于人教版教材中的资料卡片、科学视野和科学史话三个栏目的内容,是教学上很好的素材,但可以不作为学分认定内容;③市教研室化学科组织编写必修模块各章节的教学要求说明,可以作为教学的参考。

3、深入研究教材中知识呈现主线,合理重组教学内容

教材采用了专题式的模块结构,一定程度影响了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为了避免这类内容学习中常见的“一听就会,一用就乱”,一定应该有化学基本理论作为主线贯穿进行学习。本章的教材按照新课标要求,隐去了过去熟悉的线索,将大量的信息同时出现在学生面前,若教师的指导稍不得法,就很容易感到知识凌乱,把握不住规律,从而走入“背化学”的死胡同。要求教学中要深入研究教材的编排主线,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地重组教学内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突出“分类”这个主线,使基础知识清晰。

在新课程中,教材仅是学习的一个范例和文本,教师要突破多年来“紧靠课本”“忠实教材”的观念,教学中如何选取知识,知识如何呈现,都要靠教师进行二次创作,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习需要,重新整合教学资源,灵活处理教材。

4、以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过于依靠接受式学习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任务之

一。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科学探究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达到提高全体公民整体素质的目的。在实施中,首先要对科学探究或探究式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科学、合理地运用于课堂教学。

在现代教育文献中“科学探究”、“探究式教学”、“探究式学习”都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模仿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来主动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在学习内容上,不但包括事实、理论等陈述性知识,还包括科学过程和方法等程序性知识;在教学策略上,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探究情景,让学生发现问题,作出猜想与假设,并通过实验、调查、查阅文献等方式搜集与处理信息,对猜想与假设进行论证,最后通过表达与交流活动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与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重要的学生学习方式,但是,科学探究并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方式。接受学习、探究学习等都是人类常用的学习方式。并没有绝对的优与劣,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综合应用各种学习方式(包括接受式)来积极、主动、高效地获取知识。

科学学习强调亲身体验、在“做中学”,但由于时间和学生知识基础的限制,只有选择那些最有探究价值而且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能够探究的内容进行探究,这些内容应该是本模块的主干知识。探究活动应该围绕主要教学目标展开。学生探究思考的时间要充分,交流展示的范围要广。

5、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多种功能

化学实验既是课程目标,又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更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内容。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学会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达到激发兴趣、启迪思维,获得知识、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目的。实验教学中的启迪思维功能很容易被其获知功能掩盖,要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对实验教学中的思维活动给予足够的重视。若对实验的启思功能开发不够,只着重其在获取知识方面的价值,就会陷

入重“做”轻“思”的误区。

通过实验创设的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欲望,依循科学的方法自主地进行探究,并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或通过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理论假设,从中获取新知识,体验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培育出科学的精神和态度。

三、个人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第1节 《元素周期表》教学主线及流程:

第一课时: ⑴、浏览课本尾页的元素周期表 → 寻找硅元素的位置→请说出硅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引出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学习→平面中点的位置的确定→学习周期、短周期、族、主族等→硅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的正确表达与书写。

⑵、画出硅原子结构示意图→激发学生在硅原子结构与硅元素位置之间寻找数值上的关联→用钠原子结构与钠元素位置的数值关系进行验证→得出“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主族序数 =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 元素的最高正价数、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

⑶、利用课本第5页、第7页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比较原子半径→原子得失电子的能力→提炼、归纳“在同一主族中,从上到下,原子序数逐渐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第二课时: ⑴、回忆同一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性规律→用钾、钠的实验验证元素金属性的相似性与递变性 → 用第8页的卤素单质与氢气反应的资料验证元素非金属性的相似性与递变性 → 小结金属的金属性(还原性)强弱比较的实验方案设计 → 总结并板书“元素的金属性(还原性)越强,其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越容易;元素的金属性(还原性)越强,形成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越强。”

⑵、借助第

7、8页的碱金属单质和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比较、归纳、概括同一主族元素单质物理性质的递变性规律。

⑶、由学生中的双胞胎→引出并理解同位素→简介核素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⑷、抑扬顿挫地示范背诵1-20号元素→说明记忆的作用,指导背诵的方法→布置书面作业和背熟1-20号元素的顺序。

个人的教学认识:上述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落实了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学习、得出了“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主族序数 =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 元素的最高正价数、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归纳了“在同一主族中,从上到下,原子序数逐渐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等。“过程与方法”体现在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原子结构与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同一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规律等知识的产生与形成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在学生的智力活动中、知识的内在联系中、元素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的奥妙中、获取知识的愉悦和成功感中。

2、第2节《 元素周期律》教学主线及流程:

第一课时: ⑴、开展组与组之间、学生个人之间背诵1-20号元素的比赛 → 落实1-20号元素的记忆→回忆同一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规律→提出同一周期元素是否也存在元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规律?→画出na、mg、a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比较原子半径→学生进行分析判断→引出问题与冲突→指导同一周期中原子半径比较的方法→结合对硫和氯气的知识→归纳“在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原子序数逐渐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

⑵、作业完成第18页的第

2、

4、

5、6题。

第二课时:⑴、背诵1-20号元素→回忆同一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性规律→以解答实验习题的方式解决第14页的实验1 →验证同一周期元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规律→指导学生阅读第15页的表格信息→补充sih

4、ph3 、h2s、hcl的稳定性比较→巩固同一周期元素的相似性与递变性规律→归纳并板书“元素的非金属性(氧化性)越强,其形成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元素的非金属性(氧化性)越强,形成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⑵、作业完成第13页关于元素符号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填写。 第三课时:⑴、背诵1-20号元素→分别回顾同一主族及同一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性规律。篇三: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1 、原子半径 (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 (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 、元素化合价 (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 (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 (3) 所有单质都显零价

3、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1)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因此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得电子,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2)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失电子,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4、最高价氧化物和水化物的酸碱性 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这些有的是第一节有的是本章后面几节的不管怎么说记下来有好处,以后都用的上

有机化合物主要由氧元素、氢元素、碳元素组成。有机物是生命产生的物质基础。 其特点主要有:

多数有机化合物主要含有碳、氢两种元素,此外也常含有氧、氮、硫、卤素、磷等。部分有机物来自植物界,但绝大多数是以石油、天然气、煤等作为原料,通过人工合成的方法制得。 和无机物相比,有机物数目众多,可达几百万种。有机化合物的碳原子的结合能力非常强,互相可以结合成碳链或碳环。碳原子数量可以是

1、2个,也可以是几千、几万个,许多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甚至可以有几十万个碳原子。此外,有机化合物中同分异构现象非常普遍,这也是造成有机化合物众多的原因之一。 有机化合物除少数以外,一般都能燃烧。和无机物相比,它们的热稳定性比较差,电解质受热容易分解。有机物的熔点较低,一般不超过 400℃。有机物的极性很弱,因此大多不溶于水。有机物之间的反应,大多是分子间反应,往往需要一定的活化能,因此反应缓慢,往往需要催化剂等手段。而且有机物的反应比较复杂,在同样条件下,一个化合物往往可以同时进行几个不同的反应,生成不同的产物。 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 1.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水、糖类(淀粉)、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

其中,淀粉、脂肪、蛋白质、维生素为有机物。 2.淀粉(糖类)主要存在于大米、面粉等面食中;

油脂主要存在于食用油、冰激凌、牛奶等;

维生素主要存在于蔬菜、水果等;

蛋白质主要存在于鱼、肉、牛奶、蛋等;

纤维素主要存在于青菜中,有利于胃的蠕动,防止便秘。

其中淀粉、脂肪、蛋白质、纤维素是有机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分类: 一.根据碳原子结合而成的基本骨架不同,有机化合物被分为三大类:1.链状化合物 这类化合物分子中的碳原子相互连接成链状,因其最初是在脂肪中发现的,所以又叫脂肪族化合物。

2.碳环化合物 这类化合物分子中含有由碳原子组成的环状结构[2],故称碳环化合物。它又可分为两类:脂环族化合物:是一类性质和脂肪族化合物相似的碳环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是分子中含有苯环或稠苯体系的化合物。3.杂环化合物:组成这类化合物的环除碳原子以外,还含有其它元素的原子,叫做杂环化合物。

二、按官能团分类 决定某一类化合物一般性质的主要原子或原子团称为官能团或功能基。含有相同官能团的化合物,其化学性质基本上是相同的。 [编辑本段]命名: 1.俗名及缩写 有些化合物常根据它的来源而用俗名,要掌握一些常用俗名所代表的化合物的结构式,如:木醇是甲醇的俗称,酒精(乙醇)、甘醇(乙二醇)、甘油(丙三醇)、石炭酸(苯酚)、蚁酸(甲酸)、水杨醛(邻羟基苯甲醛)、肉桂醛(β-苯基丙烯醛)、巴豆醛(2-丁烯醛)、水杨酸(邻羟基苯甲酸)、氯仿(三氯甲烷)、草酸(乙二酸)、苦味酸(2,4,6-三硝基苯酚)、甘氨酸(α-氨基乙酸)、丙氨酸(α-氨基丙酸)、谷氨酸(α-氨基戊二酸)、d-葡萄糖、d-果糖(用费歇尔投影式表示糖的开链结构)等。还有一些化合物常用它的缩写及商品名称,如:rna(核糖核酸)、dna(脱氧核糖核酸)、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煤酚皂或来苏儿(47%-53%的三种甲酚的肥皂水溶液)、福尔马林(40%的甲醛水溶液)、扑热息痛(对羟基乙酰苯胺)、尼古丁(烟碱)等。

2.普通命名(习惯命名)法

要求掌握“正、异、新”、“伯、仲、叔、季”等字头的含义及用法。

正:代表直链烷烃;

异:指碳链一端具有结构的烷烃;

新:一般指碳链一端具有结构的烷烃。 3.系统命名法

系统命名法是有机化合物命名的重点,必须熟练掌握各类化合物的命名原则。其中烃类的命名是基础,几何异构体、光学异构体和多官能团化合物的命名是难点,应引起重视。要牢记命名中所遵循的“次序规则”。 1.烷烃的命名: 烷烃的命名是所有开链烃及其衍生物命名的基础。

命名的步骤及原则:

(1)选主链 选择最长的碳链为主链,有几条相同的碳链时,应选择含取代基多的碳链为主链。

(2)编号 给主链编号时,从离取代基最近的一端开始。若有几种可能的情况,应使各取代基都有尽可能小的编号或取代基位次数之和最小。

(3)书写名称 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取代基的位次,先写出取代基的位次及名称,再写烷烃的名称;有多个取代基时,简单的在前,复杂的在后,相同的取代基合并写出,用汉字数字表示相同取代基的个数;阿拉伯数字与汉字之间用半字线隔开。

一.各类化合物的鉴别方法 1.烯烃、二烯、炔烃:

(1)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红色腿去

(2)高锰酸钾溶液,紫色腿去。 4.卤代烃:硝酸银的醇溶液,生成卤化银沉淀;不同结构的卤代烃生成沉淀的速度不同,叔卤代烃和烯丙式卤代烃最快,仲卤代烃次之,伯卤代烃需加热才出现沉淀。 5.醇:

(1)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鉴别6个碳原子以下的醇);

(2)用卢卡斯试剂鉴别伯、仲、叔醇,叔醇立刻变浑浊,仲醇放置后变浑浊,伯醇放置后也无变化。

6.酚或烯醇类化合物:

(1)用三氯化铁溶液产生颜色(苯酚产生兰紫色)。

(2)苯酚与溴水生成三溴苯酚白色沉淀。 10.糖:

(1)单糖都能与托伦试剂和斐林试剂作用,产生银镜或砖红色沉淀;

(2)葡萄糖与果糖:用溴水可区别葡萄糖与果糖,葡萄糖能使溴水褪色,而果糖不能。 (3)麦芽糖与蔗糖:用托伦试剂或斐林试剂,麦芽糖可生成银镜或砖红色沉淀,而蔗糖不能。

1、甲烷(天然气) 分子式为:ch4 特点:最简单的有机物

2、乙烯 分子式为:c2h4 特点:最简单的烯烃(有碳碳双键)

3、乙醇(酒精) 分子式为:ch3ch2oh 特点:最常见的有机物之一

4、乙酸(醋酸) 分子式为:ch3cooh 特点:同上

5、苯 分子式为:c6h6 特点:环状结构 2. 质上的特点

物理性质方面特点

1) 挥发性大,熔点、沸点低 2) 水溶性差 (大多不容或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化学性质方面的特性 1) 可燃性

2) 熔点低(一般不超过400℃) 3) 溶解性(易溶于有机溶剂,如:酒精、汽油、四氯化碳、乙醚、苯) 4) 稳定性差(有机化合物常会因为温度、细菌、空气或光照的影响分解变质) 5)反应速率比较慢 6)反应产物复杂

【回归课本】

1.常见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篇四:高一_必修二化学教学计划

高一化学必修二教学计划

理综组

本学期我校高一年级化学学科的学习采用了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和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必修)及其教师用书开展教学活动。为了让教学活动更好的进行,现制定教学计划如下:

一、教学思路

本册教科书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第二个模块,本册教科书的内容分为:《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表》、《化学反应与能量》、《有机化合物》、《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四个章节。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从个别物质到一般的化学元素周期律的理论学习,把学习从单一走向系统和规律化。在认识上提高一个档次。另外,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热能,电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反应速率的简单介绍,可以为选修四打下基础;对简单的有机物如甲烷,乙烯,苯,乙醇等的性质及用途的学习,可以为选修五打下基础。所以本册书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教师在传授的过程中对重点内容的把握一定要准确。因为本册书的内容相对必修一来说内容较为抽象,实验较少,因为内容的趣味性有所下降,学习会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重视教法,尽量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让学生学习起来容易掌握。

二、学生分析

今年我所教的班级是高一(1)、(2)两个班,这两个班的学生基础比较差,大多数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态度不端正。

三、备课

花多点时间去备课,尽量做到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多设问,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做题。课堂上我应该多给机会让学生自己练习和回答问题或者上黑板做题。

四、上课

研究新授课、习题课、章节复习课等不同课型的教学方法, 每种课都要精心设计问题。新授课要引领学生理解、掌握原理和概念;习题课要引导学生经过练习和思考讨论,对概念和原理加深理解,熟悉解题思路和方法;复习课要指导学生归纳和整理重要知识点,在课堂上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对重点难点要精讲,通过习题归纳规律,强化非智力因素(信心、细心、方法)在答题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进度安排表 2015/3/1篇五:高中化学必修二方程式总结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二相关化学方程式汇总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1、li与o2反应(点燃): 4li + o2 2li2 o na与o2反应(点燃): 2na+o2na2o2

2、卤素单质f2 、cl2 、br2 、i2与氢气反应: f2 + h2 === 2hf cl2 + h2 === 2hcl br2 + h2 === 2hbr i2 + h2 === 2hi

3、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1)氯水与饱和溴化钠、氯水与饱和碘化钠溶液反应: ① cl2+2nabr===br2+2nacl ② cl2+2nai===i2+2nacl (2)溴水与碘化钠溶液反应: br2+2nai===i2+2nabr

4、mg与h2o反应:mg+2h2o === mg(oh)2+h2↑ al与hcl反应: 2al+6hcl===2alcl3+3h2↑ mg与hcl反应: mg+2 hcl === mgcl2+ h2↑

5、na与cl2反应(点燃):

6、用电子式表示氯化氢的形成过程: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1、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 : 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

2、原电池原理

典型的原电池(zn-cu原电池)

负极(锌):zn-2e-===zn2+(氧化反应) 正极(铜):2h++2e-===h2↑(还原反应) 电子流动方向:由锌经过外电路流向铜。 总反应离子方程式:zn+2h+===zn2++h2↑ 催化剂

3、h2o2在催化剂作用下受热分解: 2h2o2 △ 2h2o+o2↑

4、na2so4与cacl2反应:na2so4+cacl2===caso4↓+na2co3

5、高炉炼铁:2c + o2 === 2co fe2o3 + 3co ==2fe + 3co2 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

1、甲烷的主要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与o2的反应):

点燃

? co2(g)+2h2o(l) ch4(g)+2o2(g)??? (2)取代反应(与cl2在光照条件下反应生成四种不同的取代物):

2、乙烯的主要化学性质 ??? 2co2+2h2o (1)氧化反应(与o2的反应):c2h4+3o2 ?点燃

(2)加成反应((与br2的反应): (3)乙烯还可以和氢气、氯化氢、水等发生加成反应: ch2=ch2 + h2 ch2=ch2+hclch2=ch2+h2 o(4)聚合反应: ch3ch3 ch3ch2cl(一氯乙烷) ch3ch2oh(乙醇) (乙烯制聚乙烯)① (氯乙烯制聚氯乙烯)②

3、苯的主要化学性质: ??? 12co2+6h2o (1)氧化反应(与o2的反应):2c6h6+15o2 ?点燃

(2)取代反应: febr3 ?? ① 与br的反应 ? 2 2 ② 苯与硝酸(用ho-no2表示)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无色、不溶于水、有苦杏仁气味、密度大于水的油状液体——硝基苯。反应方程式: 2 浓硫酸 △ no2 2o (3 )加成反应用镍做催化剂,苯与氢发生加成反应: ?? ??

4、乙醇的重要化学性质

(1)乙醇与钠的反应:2ch3ch2oh+2na2ch3ch2ona+h2↑ (2)乙醇的氧化反应

点燃

? 2co2+3h2o ①乙醇的燃烧: ch3ch2oh+3o2 ??? ②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 cu或ag 2ch3ch2oh+o2 2ch3cho+2h2o ③乙醇在常温下的氧化反应: 酸性kmno4或酸性重铬酸钾溶液 ??ch3cooh ch3ch2oh

5、乙酸的重要化学性质 (1)乙酸的酸性

①乙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②乙酸能与碳酸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利用乙酸的酸性,可以用乙酸来除去水垢(成分是caco3): 2ch3cooh+caco3(ch3coo)2ca+h2o+co2↑

乙酸还可以与碳酸钠反应,也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2ch3cooh+na2co32ch3coona+h2o+co2↑

上述两个反应都可以证明乙酸的酸性比碳酸的酸性强。 (2)乙酸的酯化反应

①反应原理(与乙醇的反应):

催化剂

乙酸与乙醇反应的主要产物乙酸乙酯是一种无色、有香味、密度比水的小、不溶于水的油状液体。

第16篇:高中生物必修一教学工作总结

2013年度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邵文武 时光飞逝,转眼第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就要结束了。今年我担任高一(

3、

4、

10、

11、

15、

18、20、22)班班的生物教学工作。这一年以来认真备课、上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 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今年是第二次教高中必修一的内容,在有了第一学期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我不断修改教案和教学方法,争取把课上好,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上努力做到:

一、上课情况

1、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修改教案和课件。有了第一学期的教学经验,我进一步掌握了重难点知识,学会在课堂上突出重难点,灵活处理拓展知识。

2、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3、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4、上好课,除了老师要备课以外,学生的预习也非常重要。在这一年中,我注重发挥好科代表的重要作用。

二、以后工作工作要求

1在将来迎来的一年中,我会继续努力,将我的工作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档次,不辜负大家对我的期望,我会尽我所能完成教育教学工作。

2、新的一年里,要继续认真学习文件精神,以它思想指导工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学校的发展做出新的努力。

3、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在思想上、学习上、工作上取得了新的进步,但我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理论知识水平还比较低,现代办公技能还不强。今后,我一定认真克服缺点,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4、新的一年已经来临,我们将在总结过去得失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开创教学工作的新局面,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

5、总之,这一年以来,我们有得也有失,有苦也有甜,但是不论欢笑或泪水,都将会是我们每个人在爱心社弥足珍贵的珍藏。相信爱心社的明天会更好!

6、在以后的岁月里,我的工作一定会越来越努力的,尽量不会出现任何的差错,这对我是必须要要求的,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最严格的,一定要做到为公司的事业尽出自己最大的努力。

第17篇:人教版必修2《赤壁赋》教学达标训练

筑基达标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愀然(qiū)

相属(zhǔ) 江渚(zhǔ) ...B.酾酒(shī)

.D.匏樽(páo)

.挟飞仙(jiā) .C.窈窕(yǎo tiǎo) 幽壑(hè)

...

相缪(liáo) .

嫠妇(lí)

扁舟(piān) .

肴核(yáo) .

舳舻(zhú lú) ..枕藉(jí) .蜉蝣(fú yóu) 一瞬(shùn) ...提示:这里列出的字,有的是多音字,如属、扁、缪、藉,容易误读;有的是生字,如嫠、匏等。A项,“愀”读“qiǎo”;B项,“挟”读“xié”;D项,“藉”念“jiè”。 答案:C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①清风徐来 ②举酒属客 ③扣舷而歌 ④击空明兮溯流光 ⑤抱明月而长终 ⑥托遗响........于悲风 ⑦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⑧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⑨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A.①慢。③敲击;这里是打着节拍的意思。⑤永远地终结了。 B.②通“嘱”,嘱咐。⑦指代流水。⑧隐藏、埋藏。

C.③敲击;这里是打着节拍的意思。④逆流而上。⑥余音,这里指箫声。 D.④逆流而上。⑦指代流水。⑨前往、到达。 提示:A项,⑤是“永久、永恒”。B项,②是“倾注,这里是劝酒。”D项,⑨是“舒适、享用的意思”。 答案:C

3.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例句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赤壁赋。 .A.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C.岁赋其二。 .D.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提示:例句“赋”是名词,一种文体,题中B项与之相同。A项“赋”是动词,写。C项“赋”是动词,征收赋税。D项“赋”名词,赋税。 答案:B

4.对下列句子中词语活用的情况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名词活用为动词,意动用法) 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词活用为动词,意即“打鱼、砍柴”) C.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泣”一般动词活用为使动用法) D.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下”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攻下”) 提示:D项中“下”在这里不是方位名词,而是动词,“攻下”。活用的词语是方位名词“东”,即“向东打去”。 答案:D

5.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B.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C.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D.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 提示:A项“冯”通“凭”。有些参考资料把B项“挟”通“偕”,C项“缪”通“缭”。“挟”

通“偕”找不到依据,“缪”与“缭”是同义,不是通假。D项“狼籍”也可写作“狼藉”,这是联绵词多形的表现,不是通假。通假字有约定俗成的习惯用法,不能随心所欲。 答案:A

6.选出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

) 例:何为其然也? A.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B.而又何羡乎!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而今安在哉?

提示:例句有两个特点,从词序看,它是倒装,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何为”应是“为何”;从语气看,它是问句,属疑问。B、D两句都是倒装,由此可知题目是从语气的角度命题。C、D两句都是反问,只有A句是疑问。 答案:A

综合·应用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饷于悲风。”

7.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危:端正。 .B.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C.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

缪:盘绕。 酾:酒。 渚:江边。 D.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8.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

) 例句:侣鱼虾而友麋鹿 .A.稍稍宾客其父 ..B.范增数目项王 .C.卒廷见相如 .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9.选出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

A.“正襟危坐”一语出自《史记·日者列传》,原文为“宋忠、贾谊瞿然而悟,猎缨正襟危坐”。

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是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

C.“孟德之困于周郎”系出自三国“赤壁之战”中周瑜巧用连环计,大败曹军的事实。 D.“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化用了《三国演义》开篇词中的诗句,原句为“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10.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在江风秋月中与客对饮,显出一种乐观的情怀。 B.作者对客人箫声之悲凉而感到不解,因而发问。 C.客人箫声婉转,主要是内心怀慕前贤。 D.客人转悲为喜,最后主客畅饮而酣睡舟中。

答案:

7.提示:C项,酾:斟。 答案:C

8.提示:例句中“友”为意动用法,A句中“宾客”译为“以对待宾客的礼节对待”。 答案:A 9.提示:D项,《三国演义》出现的时间要晚于苏轼的《赤壁赋》。 答案:D

10.提示:C项,箫声中并未有“怀慕前贤”之义。 答案:C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后赤壁赋

苏 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求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岁十月之望

望:每月五日。 .B.今者薄暮

.C.披蒙茸 .

薄:迫近。 披:拨开。 危:高。 D.攀栖鹘之危巢

.1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划然长啸

划然:忽然。 ..B.予亦悄然而悲

..C.肃然长鸣

..D.戛然长鸣

..

悄然:寂静的样子。 肃然:恭敬的样子。

戛然:象声词,这里形容叫的尖厉声。

13.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

以待子不时之需.A.

开户视之.如此良夜何.B.

翅如车轮.顾而乐之.C.

顾安所得酒乎.掠予舟而西也.D.

揖予而言曰.14.对《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的比较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赤壁还是那个赤壁,却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境界。 B.《前赤壁赋》字字秋色,《后赤壁赋》句句冬景:两赋因季节不同而呈现景物的变化。 C.《后赤壁赋》登山情景可惊可怖与《前赤壁赋》风月水光的安谧幽静形成鲜明的对照。 D.《前赤壁赋》是作者以主客对答的形式,发表的一篇议论;《后赤壁赋》则用道士化鹤的故事抒发超脱的情怀。写的都是舟中发生的实事。

答案:

11.提示:A项,望:阴历每月十五日。 答案:A

12.提示:A项,划然:拟声词,长啸的声音。 答案:A

13.提示:A项,

倒,因为“纵”(仄声)对“抒”(平声)可,若对“览”(仄声)则不可;“鸢飞”“鱼跃”主谓式结构,为了对仗,“水木”“清华”须作相应调整,改为“水清”“木华”,若改为“木华”“水清”亦可。

参考答案:登阁纵目鸢飞鱼跃千帆竞 览胜抒怀水清木华万类荣

三、写作训练

16.作者在《后赤壁赋》中写道:“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试从《赤壁赋》中找出相应的写景句,写一篇2三百字的短文,谈谈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的。

提示:首先要找到对应的语句,然后两相比较得出语言运用的艺术特点,分析时要结合语言的具体例子,不能架空分析。 答案:(略)

回顾·展望

17.(2006湖南高考) 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咏白海棠

薛宝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咏白海棠

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据人民文学出版杜1996年12月 5

第18篇:高一语文必修2《赤壁赋》教学设计

一、导入

假如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拔起,我相信,整部中国文化史将因之而失重。

——方方《喜欢苏东坡》

二、介绍苏轼 《导学》识作者

三、介绍背景《导学》知背景

四、轮流翻译

五、《导学》积词语、知句式

六、文本研读

1.苏轼与客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试从文中找出关键词。板书:乐甚 ——愀然——喜而笑

乐——悲——乐

2.第一段中,作者因何而“乐”?找出关键句。景物描写: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人物活动: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人物感受: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事、景、情(板书)

3.作者泛舟赤壁既然如此之乐,那么,他为何在第三段开头突然就“愀然”呢?悲从何来?

-1-

(1)怎样理解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中的“美人”?

乌台诗案ppt 预设:我心里想得很远啊,眺望着美人啊,她却在天的那一边。

美人:象征圣主贤臣、美好理想。(屈原《离骚》“恐美人之迟暮”,以“香草美人”来比喻君王贤臣。)而“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句话其实是在说,皇帝啊,皇帝啊,我想念你呀,想念你,何时才能回到您的身边去!美人比君,说明作者仍然惦念着心中的君主,写出忠君之殷切,希望能重用自己,为宋王朝分忧。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2)来自客人悲怨的“萧声”,怎样描述“萧声”的? 比喻、夸张、想象

怨、慕、泣、诉

幽咽哀怨

小结:先写歌声,后写箫声 ——由乐转悲

4.第三段末尾借客人之口发出了“托遗响于悲风”的感叹。客人的 “悲”是什么? ①来自“一世之雄”的曹操和“吾与子”的处境对比:(古人与今人对比——英雄不在) 由眼前的水月联想到像曹操这样不可一世的英雄尚目随“大江东去”,销声匿迹,“而今安在”?何况“渔樵于江诸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的“吾与子”,只能是白添几许白发而己,悲! ②悲叹生命的短暂:(人生与宇宙的对比——人生不永恒) 宇宙无穷而人生短暂,渺如沧海一粟;江水无穷而人生须臾。 ③由理想现实矛盾生悲。(理想与现实的对比——脱俗不得) 渴望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 5.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 (1)变与不变

苏轼:

变--逝者如斯

盈虚者如彼

时刻在变 不变--未尝往也

卒莫消长也

无尽也

• 物与人都是既变又不变

-2-

• 保持乐观豁达的态度。 (2)取与不取

取:清风明月(耳得之声、目遇之色)――能得 不取:天地万物,物各有主(非吾之所有)――不能得

• 到大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

6.你认为当时真有这样一场主客问答吗?他们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有什么不同? 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1.主——道家——乐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2.客——儒家——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道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但又奇妙地统一在苏轼身上。当儒家思想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峰回路转,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

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

7.小结:

感情变化过程:乐-悲-喜

先写月夜泛舟,饮酒赋诗,沉浸在美好景色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

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化无常,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

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3-

第19篇:高一物理必修2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2018年高一物理必修2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2016年高一物理必修2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根据上学期的期未成绩分析,学生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对必修1内容掌握比较好的学生不多。学生基本知识点落实不够好,学习效果不明显。学生学习方法欠缺。故需在必修2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回顾。加强基础教学及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不高,普遍认为物理难学,部分学生开始有排斥感。需引导学生改变思想认识,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材分析

必修2是共同必修模块的第二部分,大部分内容是必修1模块的综合或应用,也是会考要求的教学内容之一。故对学生的基础要求比较高,在教学过程中不宜太难,要以新课程的理念转换教学的难度与重点。

第五章《曲线运动》可分为三个单元:

第一单元第一节,讲述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和曲线运动的特点.

第二单元第二节、第三节,讲述研究曲线运动的基本方法──运动的合成和分解,并用这个方法具体研究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这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内容.

第三单元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第七节,讲述匀速圆周运动的描述方法和基本规律.

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以及离心现象.

第六章《万有引力定律》章可分为三个单元:

第一单元第一节,学习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描述的有关知识.

第二单元第二节和第三节,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知识.

第三单元第四节至第六节,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在天体运动中的有关知识.

第七章《机械能》可分为四个单元:

第一单元第一节和第二节,讲述功和功率。

第二单元第

三、

四、五节,讲述动能和动能定理、重力势能。

第三单元第

六、七节,讲述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第四单元第八节,讲述伯努利方程,为选学内容。

三、教学目标

本学年的教学重点为在巩固必修1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必修2的教学。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与物理规律,并能在解题中有所应用。在平时的练习,注重以会考和高考的要求来进行教学。

四、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1.认真备课,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把握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2.多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困惑;

3.认真积极批发作业、试卷等,及时反馈得到学生的学习信息,以便适时调节教学;

4.尽量多做实验,多让学生做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增加其感性认识,加深理解;

5.客观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复习手段;

6.认真做好月考分析和教学分析归纳总结工作,教师间经常互相交流,共同促进。

第20篇:必修2第15章教学反思总结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的教学反思1 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觉得在授课过程中有一些值得特别注意的环节:

1.本节内容中相对应的概念很多,如:纯合子和杂合子、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等。如果老师只是把这些概念做简单的讲述、罗列,学生是很难理解这些概念的内涵的。所以,我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在分析孟德尔的杂交实验和假说的过程中,逐步构建概念,同时适时举例,让学生判断,在具体的情景下学习抽象的概念,比较容易理解。

2.在分析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过程不能采用简单讲授方式,而是用设置问题串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每一步的实验现象解释,以及下一步该如何做才能验证自己的观点。这一部分的学习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设计出自己的研究方案,让孟德尔的实验过程得以再现,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充分激发,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创新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3.要充分用好“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特别是对实验结果,要精心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为什么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相差很大?为什么全班的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更加接近?切实学会用数学的可能性和概率问题理解分离比例,从而加深对分离现象的理解,为掌握分离定律的实质打下基础。

总之,课堂一定要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教学反思2: 本节教学设计主要以问题为线索,通过质疑和推理展开学习活动,重点体现了“假说——演绎”法的研究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了解到科学发现的一般过程: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在反馈、思考中进一步突破难点,还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不足之处就是对于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关注不是很够,所以要增加“章节基础知识的归纳,形成知识体系”和“典型例题讲解”环节,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双基”的形成。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二)》的教学反思

在这一部分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再次体验到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创新之处,领悟 “假说——演绎法”这一科学的研究方法。在教学中由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地展开讨论,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分析,探究学习。但探究性学习不能让学生活动代替一切,教师的主导地位同样不能动摇,我们应该当位出色的“导演”。

关于不同对遗传因子的自由组合历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特别是在学生还没有学习减数分裂知识的情况下,来理解这方面的内容更困难。所以在教学中,借用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F1在形成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都要彼此分离,不同对遗传因子之间的自由组合行为,以突破教学难点。

减数分裂教学反思:

通过识别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图示,培养识图和判断能力;通过分析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和行为变化规律,培养分析和判断能力;通过动手用橡皮泥模拟减数分裂的全过程,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要抓住特点,懂得道理,记住过程,不但学得有趣,掌握也牢固。对比较难于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内容,要认真剖析、深入对比。如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图象的区别,运用图形、曲线进行DNA、染色体变化分析,加深记忆和理解,效果会更好。

为了掌握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特征,可以用以下的记忆口诀:

有丝同源不配对,减二无源难成对。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分离是减一 受精作用教学反思

受精作用作为减数分裂与新生命形成的桥梁,对学生了解整个生命过程无疑是不可或缺的。本节课以受精作用为重点,以问题导引,师生互动,教师主讲等多方式,在染色体层面分析了生命现象的多样性及其意义,启发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生物受精过程是复杂的,通过学生知识的扩展,可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使他们产生更浓厚的兴趣。运用多方式教学,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避免了单纯由教师讲授所带来了知识繁重,学生疲劳等弊端。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提高。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逻辑推理性较强的一部分内容,对学生知识要求能力较高,需要较好的掌握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中所应用的假说演绎法,同时能够熟练掌握减数分裂过程的实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一条主线“基因在染色体上”连接起两种科学思维方法,类比推理和假说演绎法。其中类比推理需要学生在理解基础上能够及时应用。而假说演绎则是在回顾的同时达到再次应用加深理解的目的。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主要有两个,一是类比推理得到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另一个是独立设计测交实验。所以在难点问题上需要 教师的有效引导。 伴性遗传教学反思1 本节内容以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上的基因自由组合为背景,要求学生能分析配子的形成、性状的显隐性、亲子代的基因型及概率。较难的以期在子代中根据性状判定性别或根据性别推知其将来性状要求是要以伴性遗传的特点为突破口设计遗传学实验,。教学中要注意从各种题型中总结解题方法,归纳伴性遗传的特点如伴X隐性遗传是母病子必病、女病父必病;伴X显性遗传是父病女必病、子病母必病;伴Y遗传是限雄遗传,父传子,子传孙,仅限雄性个体发病。 教学反思2 《伴性遗传》是高中生物必修②第2章第3节。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2章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基因在染色体上等内容基础上安排的。以人类红绿色盲遗传为例,讲述了伴性遗传的现象和伴性遗传规律。针对学生基础薄弱,为了达到教学效果,我对教材适当做了处理,通过进行色盲测试、学生社会调查以及我的讲解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本节课前让同学们调查红绿色盲。在这个过程中,通过问答检测学生们课前预习的效果,同时根据道尔顿的故事让同学们体会认识科学研究所具有的科学品质。

在讲解六种婚配方式中,学生们通过自己绘制各种遗传图解,思考讨论,初步认识了色盲遗传的一些特点。最后将四种重要的遗传图解组合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学生再次从总体上认识伴性遗传,总结色盲遗传的规律,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在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状态好,兴趣浓厚,能够互动起来,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本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

(1) 在分析婚配类型时,老师应大胆放手,主要分析典型婚配情况,以节约时间,这样也可以在课堂练习时,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

(2) 子女患病的概率这部分知识可以另作为了一个板块学习,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整节课内容就不会显得稍有些零乱。

(3) 在分析各种婚配情况时,应首先分析学生在黑板上的图解,然后再将其他学生的作业展示,让同学们讨论以指出其中错误的地方,对于学生的表现应及时给与评价,主要是鼓励。 (4) 在讲解各种类型比例时,为什么会是1:1,男性为什么多于女性应该再深入些,讲解清楚,必须要让学生理解。 (5) 本节课中出现群问群答较多,这些问题毫无价值。老师课前应考虑好,提出有效问题。 (6)教学中教师语言清晰,但声音过小,过于平淡,没有起伏,这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后必须注意。

(7)注意过渡时要衔接自然流畅,便于学生学习。

(8) 应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除了这些以外,我还有很多不足,需要再接再厉,多听课,多学习,弥补自己的不足,使自己尽快能成为一名好老师。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极可能地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尽可能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起到引导的作用,比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部分,我准备让同学们课前预习,上一节讨论课,让学生们上讲台讲解;在DNA分子结构中,尝试让学生自己制作DNA分子的结构模型,在制作中理解分子结构;尽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和讨论空间,挖掘学生们学习的潜质。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反思1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是讨论DNA是遗传物质的两个经典实验,本节课师生共同经历了科学家的探究过程,领悟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体现了新课改倡导的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课程理念。

本节课还通过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并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出假设和猜想。 本节课还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抽象的实验过程分步呈现在学生眼前,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 但是本节课在时间和细节上把握得不是很好,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教学反思2:

本节课内容抽象,许多概念学生不宜理解。对于生命的奥秘,学生既神奇又陌生,学生会有很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在上课开始,教师展示几幅图片,这几幅图片人物学生一看觉得很像,但是细细看来,又有不同。引出遗传,导入新课。本节课的可取之处:

1、让学生自己看实验,交流讨论,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把学生难懂的问题,在讨论中解决了。

2、基本的知识,让学生通过自学完成,教师设计的自学提纲很适用,学生通过自学,能自己掌握一些基础知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阅读能力。

3、设计的问题,通过学生交流展示,能检查出学生的自学情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及时训练,巩固说学知识。需要改进的地方:

1、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指导的不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合理安排时间,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

2、难点地方,给学生留的时间偏少,不能深入思考,教师急于说答案。

3、没有很好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4、教师语言不够简练,要多锤炼自己的课堂语言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反思1 DNA分子的结构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从一开始就吸引学生对DNA分子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相当重要。教材中关于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DNA分子的双螺旋模型的的资料,可以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方法和过程的教育,体现了新课改的科学素养理念。在教学中要注意由里及表,由浅到深,逐步发散,帮助学生构建DNA分子形成的网络知识系统,达到掌握主干知识的目标。另外,在相应内容结束时要及时“点题” 教学反思2 在教学中我觉得通过DNA结构模型的制作实验后,对学生理解脱氧核苷酸的结构和DNA的结构非常有益。学生在实践中能准确理解脱氧核苷酸是如何构成DNA双螺旋结构的,而且其中的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和数量关系以及DNA的排序等教学难点也能轻松的突破。 但从时间安排上内容有些多,需要一节半的时间方能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把这节和DNA的复制结合在一起,继续用模型制作的方法探究DNA的复制规律,组成两节实验连排的课,这样知识比较完整,而且有知识深度的递进,学生的思考空间也比较大,能锻炼他们的思维品质和科研意识。

在准备这节课的授课内容和授课过程时,我无数次的被科学家的机智、聪慧和大胆的创造性思维所打动,作为教师我不只要激励我的学生勇攀科学的高峰,同时也要不断鞭策自己,使自己在教学教研领域有所建树。 DNA的复制教学反思 1 从学生学习本节内容后的表现可以看出,他们普遍对放射性元素标记的DNA复制过程中,含放射性元素的DNA占后代DNA总数的比例,及含放射性的DNA链占后代DNA总链数的比例掌握不好,分析原因是学生没有真正掌握探究DNA复制方式的实验,我觉得有两点没有给学生讲解清楚,一是在培养基中完成对大肠杆菌的标记过程,这里要给学生强调大肠杆菌是在培养基中繁殖很多代以后才用来做实验的,也就是说,从培养基中取出的大肠杆菌的DNA中均含有了放射性元素,而不能理解成有部分大肠杆菌的DNA一条链含放射性,另一条不含;另外一点就是DNA在试管中分离的原理,这点应联系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大肠杆菌与上清液离心分离的给学生讲解。在给学生讲完DNA复制的过程后,应注意给学生归纳DNA复制过

n程中DNA分子数目的变化,要从简单到复杂总结出2 , 同时要利用图给学生展示,亲代DNA的两条链始终在子代中连续传递;对于复制过程中各代所需核苷酸数量的计算,要引导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分析,看各代有多少“新”的DNA出现。 教学反思2 本节课通过引导探究式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自主探索DNA复制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生动形象的多媒体动画,直观地展示了DNA复制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实践,自己发现问题,是整个教学过程始终贯穿探究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DNA复制属于肉眼看不到的抽象的知识,考虑到高中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通过探究式教学,设置大量问题情境,提供一定的实验材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解决科学事实的能力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教学反思:

本节课偏重于“传授-启发式”教学,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和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导入,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另外在教学中注意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逐步逐步的得出基因是有遗传效应得DNA片断;同时为弥补学生自主学习的不足,使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准确的了解,在头脑中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但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充分的调动起来。有部分学生跟不上课堂节奏,学生的讨论时间紧张,有点流于形式。总之,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教学反思1 一.课前反思 从教材来讲,是针对遗传信息的表达进行讲解。该节教学是第4章内容比较重要的核心部分,也是学生理解模块2《遗传和变异》的理论基础,因为它围绕“中心法则”这个生物界的规律进行具体介绍的。所以,作为教师,对该节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材的地位要有清楚的认识。备课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首先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细读,弄明白教学整体内容,然后把握住教学的重点、难点来设计2节课时的教学安排。其次,对文字教案的准备,参考相关教参,作到尽量的细致、具体,并且在上课前已经熟悉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内容,做到“胸有成竹”。第三,借助幻灯片对教学内容再次进行梳理,准备好教学课件。

在这些理解过程中,笔者反思认为,第一,往往由于时间不够的关系,对于教参关于该节教材的补充内容、举例内容的阅读还不够细致深入,而这些内容如果做一些适当的剪裁,往往会增加课堂内容的丰富性、趣味性,因此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第二,文字教案的内容虽然详尽,但是在讲课过程中,应该适当去掉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密切联系的部分,而笔者在讲课中忽略了这点,这样就容易使主题不明确,枝叶过于散漫,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有待改进。

二、课时反思

针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利用多媒体动画技术来克服仅凭传统知识讲述的弊处,有效降低了学生理解上的难度,增强了知识的趣味性。但是,笔者在本节教学中,涉及概念的内容较多,因此幻灯片制作过程时有大片大片的文字型说明出现,经过反思,认为尽可能减少这样的画面,可以改善成文本逐条呈现,增加学生阅读理解的过程,或者利用多媒体引用更多直观的图片、音像资料,提纲性的文字说明来增强效果。另外,应该适当做板书,增强学生认知的同步感。

三、课后反思

我认为以2节课时来完成该节教学内容是比较合理的,在整个教学程序中,对于各部分的衔接比较自然。经过反思,认为存在以下不足:

一、应该加强提问的质量,引发学生的兴趣、好奇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思维的活跃性;

二、适当增强学生的主体性,注意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高学生思辨的能力,不要“一言堂”,注意增加课堂活跃气氛;

三、应该一定适当时间于学生消化、理解、记忆教学的知识,切忌“满堂灌”,增强教学效果;

四、对重点内容应该及时进行课堂反馈,及时捕捉学生的“变化”,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学生,他们对内容教学到底掌握了多少?能力是否提高?已经掌握该知识点的学生占全班同学比例多少?不断调节教学进度。

四、总结性反思

教学思维的建立我认为是必要的,因此时时锻炼自己应该在上课进教室前快速在头脑中“扫”一遍:教学内容是什么,重点在哪部分等等。认为课堂讲解中,存在表达不精炼的讲解现象,这个跟教学经验的积累有关,因此认为应该谦虚地学习备课组其他教师,应该经常进行听老教师课活动,从中学会总结、体会,不断改进教学表达,向语言的精炼、清楚方向进行教学实践。同时加强与青年教师的交流,相互学习长处,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反思2

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且内容比较抽象。要让学生理解转录和翻译的物质结构基础以及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观点进行思考和总结,同时老师一定要及时地将知识点进行归纳、比较和总结,让学生比较轻松地接受和理解本节课的内容。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学反思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教学中提倡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将知识目标通过设计创设成若干问题情境,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让学生利用教材及资料、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积极思考、分析、讨论活动,学生自主、亲历问题的解决过程,较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落实了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充分利用本节“资料分析”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解释中心法则,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认同科学研究是不断深入、完善的,树立学生科学的发展观,较好地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理解和评价“基因决定生物性状”活动,培养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但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依然存在个别学生参与活动不够积极,思考、分析问题自主性不强的现象;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发言尚存在总结点评不到位之处,这是今后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要克服和完善的地方。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学反思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只能是学习者自身基于自身的经验背景建构起来的。要想让学生获得更多.更牢固的知识,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主动探索.体验,仅仅依靠语言的传递是不够的。生物学科属于自然科学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新课标要求,要积极倡导探究式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研究精神。本节知识非常抽象,在学习时一定注意从现象开始,追根溯源,联系所学过的有关知识去理解基因突变这个概念。

(1)在学习基因重组的概念时,应联系减数分裂的染色体变化。同时注意与基因突变进行比较,可采用列表方式,使两种变异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更加清晰。

(2)在学习基因突变时,重点是带领学生学习基因突变的基本概念,研究内涵即基因结构的改变,外延是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结合基因的结构和基因对性状控制的相关知识,教师以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研究基因突变是否一定会带来性状的改变。 在学习基因突变的本质时,要联系DNA复制和基因表达的有关知识。在DNA复制过程中,DNA分子的解旋使碱基对暴露,因而使碱基对易发生替换.增添或缺失引起基因突变。突变后的基因成为一个新的基因,即原基因的等位基因。该基因在表达时,由于引起mRNA上密码子的改变使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和数目都可能发生变化,生物体的性状也可能发生改变。但由于一种氨基酸有多种密码子,所以基因发生突变后,所编码的氨基酸也可能不发生改变。 (3)任何事件的发生总是有内因和外因在共同起作用,基因突变也不例外。引起基因突变的外界因素有三类: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对于这三种因素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一些实例来进行归纳总结。 染色体变异教学反思:

从整体上讲这节课前复习和后新授衔接,整体思路明确,教学设计合理;重难点突出,时间分配合理。讲解过程中,采用设疑和谈话式教学,课堂气氛有所改观。但语言不够精练和准确。细节问题上,处理较好的是染色体组的概念。采用实例入手,导入了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而在染色体数目变异了,直接了介绍了分类(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的增加或减少),简洁和多样化的处理;在重难点设疑时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不足之处也很多。但是在难点处理的时候,并没有处理妥当,染色体组概念的讲解虽然清楚但是我在讲解的时候,将比喻和染色体组整合,感觉不是很顺畅,所以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总之这节课处理的还可以,方法比较新颖,这是优点。在重难点处,处理的不够细腻,语言不够准确,主要是备课时间不充分引起的。这是能改的毛病,以后给自己规定,最少要在讲课的前一天处理好课。必须达到随时上课都很流畅的地步。

人类遗传病教学反思: 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学一定要注意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堂不是老师一言堂,在这里,学生的每一个观点都会受到尊重,每一点努力都会受到赏识;在学生的讨论与辩论中,师生共同获得思想的启迪,并进行反思,认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伦理的双重性。在教师精心地组织下,既使学生将课堂学习与课下的学习融为一体,也认识到在课堂学习与社会学习的区别,主动在生活中寻找课本知识的典型事例,并能主动探究,加以创新利用,避免将学习与实践生活脱离开来,成为高分低能的人;通过学习,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之处是时间较紧,收放欠自如。

必修2教学工作总结
《必修2教学工作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