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课件

说课稿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5-27 07:34:03 来源:教学课件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教学设计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四章S和N的化合物中的《SO2的性质和用途》。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节课教学的观点:

展PPT-

2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确定一个详细且针对性强的目标是上好每堂课的第一步。我是沿着这样的思路来确定目标的:

首先是分析课标要求:(PPT-3)课标要求教会学生了解SO2的性质及用途,认识到SO2与生活的联系。

然后分析教材设计:(PPT-4)

1、本课题衔接Si、C

12、H2SO

4、HNO3部分,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2、通过介绍SO2的化学性质,能加深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认识;

3、教材对本课题的设计注重联系生活,旨在致少于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另,当前学生的情况是这样的:(ppt-5)

他们:已具备对物质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氧化还原的知识。

但缺乏:对知识挖掘的逻辑性和对知识理性而系统的认识。

故需要:老师引导他们学会提取信息,加工所学信息并归纳新知识的技能。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的:(ppt-6)

知识与技能:了解、掌握SO2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与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激发学习兴趣,学会化害为利的思想。

为了实现以上目标,我预设这样的教学方法:P-6-2。

一堂脉落清晰的课,一个严谨的宏观构想是必须的,我的教学框架分为三步:(PPT-7)最后实现情感的深化,让学生用之前所学辩论SO2对人类是“功大于过”、“过大于功”?接下来,我向大家介绍我的具体教学过程:

第一步:创设情境,走近SO2。

古希腊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砂、唤醒和鼓舞。”那么,如何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习动机与好奇心呢?我觉得创设情境是最好的手段,因为将学习内容安排在情景化的真实活动中,能让其通过参与真实问题求解而唤醒其学习激情。

上这节课时,刚好在圣诞节前,为了迅速抓住学生的思想,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仪式来引入:“全体起立,拿出一只火柴,听口令,准备,划燃。”在点点星火烘托的节日气氛中,我问:“同学们闻到一股什么样的气味呢?”“有刺激性气味。”学生马上回答。“那这种刺激性气味的物质是什么呢?”我追问。学生对火柴的成份是了解的,有说S的,有说SO2的……这时我引导他们,气味来自于S+O2=SO2。从而让他们近距离的走近了SO2。(P-8)

我可以开始接下来的教学了。同学们,在你们心目中,SO2是一个什么形象呢?有说“酸雨——死神”,“空气污染”“漂白银耳”的,七嘴八舌,但有一点是明确的,SO2在学生的心里单纯地是一种“恶魔”气体,但实则并不是这样的,所以为了让孩子们真正认识它,也为了让它们有兴趣去挖掘它,我设置了一个“委屈孩子”的形象,带着孩子们去为它平反。(P-8)

我告诉他们:同学们,实际上SO2并不是你们想象的那样,它就像一个“委屈的孩子”,想听听它自己是怎么想的吗?请听“委屈孩子”的告白,并提炼它的性质。

这时“委屈的孩子”已经完全在学生的思想里,开始了它的告白:圣诞,划火柴,引入SO2在你心目中的形象,SO2自己怎么想怎么想呢。

(P-8)视频。

通过这段告白,学生们提炼了SO2有如下性质(P-8)。我告诉他们,要为它平反,就要充分认识它。接下来,进行第二步:实验探究。因为物性是他们能直接感知的,但水溶性及化性却无法直接体会。故而我设计了三个环节:(P-9)。

每个环节均采取“回顾视频”→“启发”→“提问”→“学生小组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亲自体验。

首先:问题一。(P-9)怎么证明SO2的水溶性呢?溶于水的SO2又是否能与水反应呢?学生很快想到了往集满SO2的软矿泉水瓶中加水,看瓶子是否变瘪?然后取其中溶液加石蕊,观察是否变红的方法,从而得出结论:SO2易溶于水旦溶于水后生成酸的结论。

问题二:让他们从生活中寻找答案。通过引导,学生发现SO2可做抗氧化剂。紧接着,我让学生设计实验快速证明SO2具有还原性。(P-11)视频中曾提到,SO2为什么能做葡萄酒的配料呢?设计一个问题让他们从生活中寻找答案。通过引导,学生发现SO2可做抗氧化剂。紧接着,我让学生设计实验快速证明SO2具有还原性。

有的学生选择了KMnO4,有的选择了Br2水,但结论都是一致的,加入SO2中的试剂颜色很快褪去,证明SO2具有较强的还原性。

问题三:展示书本,SO2作用于书本体现什么性质?带着前两个活动胜利的喜悦,学生已有了探索SO2漂白性的强烈欲望,故趁热打铁,我带着学生用品与红花进行了实验,从而启发学生认识到SO2是一种有利于HClO的暂时型漂白剂。(对比红、白花PPT)。

实验探究后,归纳、总结、落实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步:归纳、应用。我要求学生书写了SO2+H2O、NaOH、CaO、Br2水、O2反应的方程式,然后从性质分类的角度引导他们从两个方面分析:横向:不变价,漂白性,酸氧定性。纵向:变价,既具氧化性,又具还原性,但主要体现还原性。从而使学生在整理知识的问题上加立起了系统的思维模式。

活动二,让学生带着对“委屈孩子”的深入认识,了解不为人知的背后它默默地为人类的奉献(P-

16、17)。

此时,我能感受到学生们的思想认识正在发生变化,他们对SO2的认识似乎想为“孩子”平反。从单纯的“恶魔”在向“天使”转变,但它们无疑是带着感性的,做为人格的唤醒和塑造者的我们,此时更应该做的是,如何培养学生理性地、辩让地看待一个问题。故而我大胆地设计了一个环节:

小组辩论:极端的话题SO2对人类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学生们经过激烈地辩论,得到了这样的结果:(PPT-18-视频)。

此时,学生的观点似乎都有道理,但是我们需要告诉学生,万物都是发展的和矛盾的。认识化学物质也一样,必须认识到它的两面性,有功的地方,我们大加利用,有过的地方,加以抑制,只要人类能够合理地控制SO2使用的对象和使用的剂量,它也是人类的朋友。

(插入视频。背景音乐→二重唱)。

推荐第2篇:教学设计说课稿

《护士人文修养》信息化教学设计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我将要给大家展示的是《护士人文修养》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本次设计主要从教学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四个方面进行。 一:教学分析

护士人文修养是护理学专业的入门课,是将社会学、文化学、美学、人际关系学应用于护理学科的一门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合格护士必备的人文素质。它是提高护理队伍的人文素质的重要课程。

(一)学情分析

1.该课程教学对象为护理学专业一年级的学生,均为女生,高中毕业后进入我院,好奇心强,表现欲望强,善于模仿,喜欢上网,喜欢参与性学习,但学习持续性不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和模拟实训。他们刚刚接触医学知识,对职业岗位没有概念;有很强的同情心、爱心,这些都为培养其良好的职业素养奠定了基础。

2.参考教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护士人文修养》,主编:史瑞芬。教学资源主要是学院优质资源教学平台、学院思政网站、学院数字图书馆、科学文库等。

(二)、教学内容

本章内容选自护理专业《护士人文修养》课程,参考了高职高专护理类十二五规划教材,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立足地区护理人才需求,结合学院现有设备优势,将该教材分为八章,本次章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绪论部分:人文为护理注入灵魂,要求学生了解及掌握人文、人文修养、人文关怀的概念和内涵;当前的人文忧患状况,医学人文缺失的原因;人文与医学科学的关系;护理人文关怀及护士人文修养的内涵。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人文科学的基本理论和人文修养的内容,熟悉护士应有的人文修养。

能力目标:学习及掌握提高护士人文修养的途径与方法,掌握人文科学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方法。

素质目标:使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观,提高美学修养,掌握人际沟通的方法,自觉运用将人文关怀精神指导护理实践。

重点和难点:重点是解释人文修养的有关概念,理解护理学的人文内核;难点是确立正确的护理价值观和态度。

二、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的选择是在充分结合了前面的分析结果之后,主要从信息化教学资源、教法、学法等三个方面出发进行了的优化设计。

就教法而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流程为创设情景,明确任务、问题引导、启发讨论、媒体运用、课后拓展,如模拟实训、巡回指导等教学法。在学生学法方面,我们主要采取了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等学习方法。

教学手段主要是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进行了考虑:硬件方面主要采用了:一体化教室、多媒体设备、综合实训教室。软件方面主要采用了:PPT电子课件、FLSAH动画、教学视频、精品课程等。

教学方法:教师采用了理论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提问诱导法、互动讨论法等。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实施是本次设计的核心内容,首先我们打破了传统的内容编排形式,将原来简单传统的课程进行重构,依据护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求,基于网络信息课堂教学理念,采用讲授、讨论、提问、案例为一体的多媒体教学法,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库和网络课程平台的教学资源,开展“课前预习、课上学习、课后实践”的教学活动。重新设计了这三个递进的教学任务,实现了环环相扣,由浅入深,这种渐进式的教学过程更加符合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规律。

教学实施从课前、课上、课后三个环节进行,课前初探建立兴趣,课中的设计围绕教学单元,通过三个步骤开展教学活动,利用了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了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很好的实现了“做中学,做中教”,充分体现了老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后则通过拓展训练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课前准备

老师布置任务: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通过教材与网络教学资料,预习相关内容;下发学习任务单;学生查找与本单元相关的图片、文字、视频。

(二)课上学习

第一环节,看教学案例及相关视频:

各小组同学展示课前收集的文档、图片、视频等资料,以此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老师根据同学们展示的情况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做到由表及里,学以致用。

第二环节,模拟实训:

老师利用PPT,结合FLASH动画、视频等资源,给同学们下达三个任务,学生根据任务认真思考,并充分引导同学们进行举一反三。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全面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重点与难点内容,梳理制作PPT电子课件,作为学习成果进行汇报并上交。

第三环节,互动评价:

教师进行课堂实训即时考核。1.在线了解评价系统对学生任务完成的情况作及时评价,2.回复学生提出的问题3.在线填写评价表最后教师总结并布置课后作业。学生进行在线留言及在线填写教学评价表及学习评价表。通过在线留言,及时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通过填写在线教学评价表及学习评价表,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及教师教学的情况,为今后更好地开展教与学。在评价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校园网《护士人文修养》精品课程网络平台进行。

(三)课后拓展

教师在课程结束前10分钟或课后完成:1.在线测试2.制定护理措施3.制作板报4.志愿者活动。

课后拓展可以1.培养学生持续学习能力;2.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3.考虑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发挥特长,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4.培养学生竞争意识。

四、教学效果及反思

设计总结:本次教学设计采用了“多种信息化” 的“教学手段” ,教学策略丰富、实用而新颖,突破了学生的认知障碍,优化了课堂。本着“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学生的技能不断加强,充分的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该教学设计的亮点在于:1.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优势,整个教学过程由护士人文修养的案例视频创设情境,通过Flash、网络信息等多种技术,呈现了视频、动画、连线等多项信息资源,实现了学生递进、交互、自主、有趣地学习。 2.以生为本,突出岗位技能: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在专业基础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临床护理,让学生以临床护理思维思考问题,通过查阅资料,最终能制定按照护士人文修养的要求实施护理活动,为今后走向护理岗位奠定了基础。

再好的设计也会存在一定的不足,因为个别学生在分组活动时,太过于自我为中心,没能兼顾组中的其他同学,造成同学之间的不满等。加之实训室内部的设计不利于小组活动的开展。所以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可针对上述情况进行及时调控与调整,以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观迎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推荐第3篇:说课稿教学设计

【说教材】

本课是二年级下册的第一篇课文,文章结合时节,把孩子们引领到大自然中去感受春天的美好,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培养留心观察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的情感。课文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认真读这篇课文,领会其中的情与趣,我们会感到回味无穷。

根据《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课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会认9个字,会写9个字。

2、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的情感,调动学生主动去观察、发现。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积累词语,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春光的美好,体验投身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养成主动观察发现的习惯。

【说学情】

二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能够在远教资源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较多地积累了不少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这也正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

【说教法】

二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能够在远教资源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较多地积累了不少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这也正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

【说学法】

朗读感悟法

阅读能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而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形成语感、在读中学会读书。因此,淡化教师的讲,让学生通过自由读、默读、合作读、赏读等多种形式来理解感悟课文是本课主要的学习方法。

【说过程】

(一)创设情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不竭动力。上课开始我是这样导入的:冬天过去了,春姑娘又一次悄悄地、轻轻地向我们走来,孩子们想去找她吗?这时媒体出示动画的图片,用美丽的图片,可爱的动画,引起学生的注意。看后我让学生练习用我看到了什么来说一句完整的话。春天多美啊,春天在哪里?孩子们我们一起唱这首歌吧!

这时候的孩子们,已经被那精美的画面深深吸引,已经被那欢快的歌曲深深感染,再加上我的语言引导,都想一起去寻找春天,很顺利的把孩子们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中。这时我在板书课题,让学生齐读课题:找春天。

(二)整体感知

自主学习,能发掘和提升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全面成长。在这个环节,我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觉得难读的字做上符号。再让学生交流识字方法,如加偏旁、去偏旁、换偏旁、熟字变形、找规律、分解字形等,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如:猜谜语、编儿歌、比动作、引用同学或家人的姓名等方法进行识记。运用媒体对生字进行直观的教学,充分引起学生的注意,在他们的朗读中对于难读准字音的利用媒体进行一一范读,这样学生就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完成了识字任务。对于写字,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写字要领,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独立完成写字任务,通过媒体演示难写的字:这样用形象直观的演示,加深学生的印象,正确书写生字。在不知不觉的教学中,就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三)感受领悟

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在这个环节中我安排了多种朗读方式。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让学生说“孩子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找春天的?”并让孩子抓住“脱”“冲”“奔”等关键字词体会孩子们当时的喜悦,兴奋的心情,再让孩子们小组讨论读课文、交流课文中的小朋友们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再用媒体资源出示相关段落,我相机指导朗读,引导学生看图,并让学生图文结合想为什么把小草说成是春天的眉毛呢?用同样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

5、

6、7自然段,学生再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段落比赛读。并要求生仔细听,认真评,这样通过师生的互动学习和学生的自主学生已经能充分感受春天的多姿多彩。接着我说孩子们你们找到了美丽的春天,现在心情怎么样?孩子们会说“高兴、愉快、兴奋”等,那就用你们现在的这种心情读课文最后一段,(媒体出示)体会找到春天的欣喜与激动,通过播放春天景色的录像我介绍录象资料,生闭目想象。,在悠扬的乐曲中,在美丽的画面中,在老师的激情导入中,就能感受到春光的美好。

(四)课内延伸

在这个环节中,我激趣导入:春天的景色美不胜收,音乐中的春天充满幻想,孩子们朗读中的春天犹在眼前,孩子们把自己眼里的春天画下来吧。让学生动手画,画好后让生上讲台介绍自己的作品。这样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都得到了锻炼。课内课外的春天场景达地到了有机的整合。孩子们对春天的热爱之情也得到了升华。

六、说板书、练习。

本课的板书采用了简笔画的设计,把孩子们找到的春天一一展现,充分给学生以美的体验。在读课文以后,让孩子们来进行补充、添画,这样的板书,既归纳本课的重点,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在学习中得到展现自我的机会。

练习是让学生在“手抄本”上选择本课里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段落进行摘抄,再写一两句赞美春天的句子。目的在于有意识的指导学生积累语言,发展思维。扩展课内学习的内容。

【教学反思】

教学《找春天》,最让我欣慰的是孩子们始终保持着高涨的热情。这里有惊讶、有欣喜、有展示时的成功感,学习成了一件非常主动、快乐的事。在教学中我注重情境的创设、兴趣的诱发,给学生营造宽松的氛围,采用平等对话,个性阅读,并让学生树立课程资源意识,培养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以致生活走进了语文,语文走向了生活。

推荐第4篇:教学设计,说课稿

三年级英语第二单元第一课时说课稿

新密市白寨镇刘堂小学

丁亚娟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单元重点学习颜色的单词以及相关的句型。本课时是本单元中的第一课时,重点内容就是学习red, green, yellow, blue这五个单词,以及能表述自己喜欢的颜色I like blue.知识相对较简单,而且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五个单词red, green, yellow, blue,的掌握和运用。 能力目标:

能表述自己喜欢的颜色I like blue.能根据指令,找出相应的蜡笔。 Show me your blue crayon.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表达自己的喜好,培养学生的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单词red, green, yellow, blue, purple 能根据指令,找出相应的蜡笔。 Show me your blue crayon.难点正确表述自己喜欢的颜色。 4:教学准备

在这一节课中我准备了单词卡片,自制教具和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活动中,我通过各种生动、形象、有趣的手段激发儿童的兴趣,根据对以上教材的分析,结合教学重、难点,在这一课时中我采用了情景法(设置真实而有效的场景能激发学生在情景中自觉、主动完成想说的愿望,为学生提供活用英语的真实情境,促使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多媒体辅助法(多媒体教学集声、光、动画为一体,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眼、耳、手、脑等多种器官同时接受刺激,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多学科整合法和小组活动学习法,勤表扬,多鼓励,使学生掌握语言点。 三:说教学过程 1、Warm-up/Revision

(1)师生之间相互问候:

T: 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Hello , boys and girls.

S: 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Hello , teacher.

(2)游戏

T: Do a game, OK? S: OK.

\"猜一猜\" 的游戏。将学生学过的文具放入书包中,让学生摸一摸,猜一猜。从而复习学过的文具词。

(3)游戏 Simon says

教师或学生发指令,其他学生按指令做动作。指令内容如下:

Show me your pencil / ruler /eraser /crayon /pen .

2、Presentation

(1)教师出示课件,让学生通过活动性的动画情景,了解颜色单词,学习颜色单词:教师用鼠标点击最前的树向学生介绍 This is a green tree.之后,强调 green ,课件中的 green tree 也随着教师说green 闪动。教师代读green 。其后,点击湖水说:This is blue.湖水闪动,教学blue 一词。在背景图的后面是彩虹,教师介绍彩虹,彩虹上的各种颜色逐一闪烁,每闪一种颜色学习一个单词。教学 yellow, red,。

(2)用blue, green, yellow, red, 的单词卡片和颜色卡片再次讲授单词。学生适当跟读。

注意:\"green\"一词的发音较难,教师要多带读,引导学生感悟发音,从而了解英语的语音语调的知识。

(3)让学生听录音,跟读Let\'s learn 部分的词汇,边听边读,边认读边指图,做到眼、手、口、耳、心的结合。

(4)巩固新知识:

用Powerpoint 文件复习巩固所学表示颜色的单词。

(5)听录音,做Let\'s do 部分的游戏。

(6)教师用Let\'s do 部分的有关动作的图片让学生跟读句子。

如: 教师举 Show me your blue crayon.的图片带读此句,学生跟读。其它各个句子的方法同上。

3、Practice

(1)教师说一个颜色,让学生找一找教室中含有此颜色的物品。包括物品和学生的服装。

(2)游戏:猜颜色

让一个学生手中藏一种颜色的图片,上前主持游戏,请其他同学猜颜色。学生们众说纷纭,将颜色词练习。猜对的学生给与奖励并由他负责主持下一轮游戏。

(3)教师为学生准备一张白纸,让学生按教师的指令涂色、画画。如:教师说 Draw a nose.Color it red.

(4)让学生把蜡笔准备好,分小组练习指令语。Show me your blue/… crayon.

4、Aement

做活动手册本单元第二部分的练习。先让学生按要求圈出图中物品。

5、Add-activities

教师准备颜色的坐垫,将学生带到室外,将颜色垫铺在地上, 全班分为六组,每次每组派一名选手上前,教师说颜色,选手跳到相应颜色的垫子上。谁的速度快,谁是胜利者,并为本组赢得一分。 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安全。 五.说教学反思: 六.说板书设计

Unit 2

Colours red , green , yellow, green, blue

三年级英语第二单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新密市白寨镇刘堂小学

丁亚娟

教学目标:

1、能听说、认读blue, green, yellow, red, 这些表示颜色的单词。

2、能听懂所接触的指示语,并能按照指示语做出相应的动作。教学重点:学习表示颜色的单词blue, green, yellow, red, 教学难点:\"green\"一词的 gr 发音较难,教师要多带读。 教学过程:

1、Warm-up/Revision

(1)师生之间相互问候:

T: 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Hello , boys and girls.

S: 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Hello , teacher.

(2)游戏

T: Do a game, OK? S: OK.

\"猜一猜\" 的游戏。将学生学过的文具放入书包中,让学生摸一摸,猜一猜。从而复习学过的文具词。

(3)游戏 Simon says

教师或学生发指令,其他学生按指令做动作。指令内容如下:

Show me your pencil / ruler /eraser /crayon /pen .

2、Presentation

(1)教师出示课件,让学生通过活动性的动画情景,了解颜色单词,学习颜色单词:教师用鼠标点击最前的树向学生介绍 This is a green tree.之后,强调 green ,课件中的 green tree 也随着教师说green 闪动。教师代读green 。其后,点击湖水说:This is blue.湖水闪动,教学blue 一词。在背景图的后面是彩虹,教师介绍彩虹,彩虹上的各种颜色逐一闪烁,每闪一种颜色学习一个单词。教学 yellow, red,。

(2)用blue, green, yellow, red, 的单词卡片和颜色卡片再次讲授单词。学生适当跟读。

注意:\"green\"一词的发音较难,教师要多带读,引导学生感悟发音,从而了解英语的语音语调的知识。

(3)让学生听录音,跟读Let\'s learn 部分的词汇,边听边读,边认读边指图,做到眼、手、口、耳、心的结合。

(4)巩固新知识:

用Powerpoint 文件复习巩固所学表示颜色的单词。

(5)听录音,做Let\'s do 部分的游戏。

(6)教师用Let\'s do 部分的有关动作的图片让学生跟读句子。

如: 教师举 Show me your blue crayon.的图片带读此句,学生跟读。其它各个句子的方法同上。

3、Practice

(1)教师说一个颜色,让学生找一找教室中含有此颜色的物品。包括物品和学生的服装。

(2)游戏:猜颜色

让一个学生手中藏一种颜色的图片,上前主持游戏,请其他同学猜颜色。学生们众说纷纭,将颜色词练习。猜对的学生给与奖励并由他负责主持下一轮游戏。

(3)教师为学生准备一张白纸,让学生按教师的指令涂色、画画。如:教师说 Draw a nose.Color it red.

(4)让学生把蜡笔准备好,分小组练习指令语。Show me your blue/… crayon.

4、Aement

做活动手册本单元第二部分的练习。先让学生按要求圈出图中物品。

5、Add-activities

教师准备颜色的坐垫,将学生带到室外,将颜色垫铺在地上, 全班分为六组,每次每组派一名选手上前,教师说颜色,选手跳到相应颜色的垫子上。谁的速度快,谁是胜利者,并为本组赢得一分。 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安全。 教学反思:

推荐第5篇:教学设计说课稿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常乐小学 李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的巧妙艺术。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能理解课文意思,做到感情朗读。

2.能在生活中运用精妙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语言的巧妙性。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自古以来出现过许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

那你知道关于机智儿童的哪些故事呢?今天,让我们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了解到的《世说新语》。

2.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抽读,检测读书情况。

4.齐读。

5.说说课文主要写的什么事?(只是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

三、合作学习,理解课文意思

1.小组学习,借助注释和搜集的资料理解文中每句话的意思,并作好记录。

2.交流汇报句意。

意思:梁国的杨家的小孩只有9岁,特别聪明。孔君平去拜访他的父亲,因

为父亲不在,就叫儿子出来。他为客人端果子,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 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的水果。”小孩回答他说:“没听说过孔雀是孔先生 家的家禽啊!”

3.理解了课文意思,你现在有什么感受?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四、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1.有感情地读全文。

2.背诵全文。

五、拓展

1.在生活中有哪些语言让你铭记在心呢?(交流自己搜集的或听到、看到的精

妙语言。)

2.演一演相声、小品或电影中的精彩对白。

六、作业

1.写一写对精彩语言的体会。

2.默写课文。

《杨氏之子》说课设计

常乐小学 李平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五年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杨氏之子》.本课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讲述了梁国姓杨一家中九岁男孩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这是一篇文言文,是学生初次接触的文言文,又是本组的开篇课文,本节课内容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打好学习古文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我结合教材特点和本组单元的教学要求、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通过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自学生字,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理解古文的意思,发现学习古文的方法,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3、初步培养学生喜爱古文的感情。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教学难点:感悟语言的精妙,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二、说教法:

本课的教学过程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以师为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运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对文言文有个初步的认识;在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古文的意思;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感悟语言的艺术魅力,体会古文的韵味。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尤为重要。因此我又运用了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突破难点之处。

三、说学法:

学生运用课前预习,课堂理解感悟的学习方法,通过自学、交流、汇报等活动方式,采取多种方式的朗读,在读中思考,读中感悟,理解古文意思。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总结学习古文的基本方法,体会语言的精妙。

四、说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老师采用直接导入的方式导入。对学生说生活中有很多精妙的语言。有的语言幽默风趣,有的语言机智巧妙,有的语言精练得当。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第三组课文,从《杨氏之子》这课中去感受一下语言的魅力吧!板书感受语言的艺术10 杨氏之子通过让学生理解课题,检查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

(二)激趣读文,初识文言

学生刚接触文言文,能否正确断句、流利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教学中我首先进行范读,给学生以停顿、语气、语调上的暗示。因此,在这个环节,我出示课件,让学生看着大屏幕,然后领着学生一句一句的读,读准音,断好句,解决字音字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朗读,为理解文本铺开道路。

(三)熟读深思,学文悟法

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文言文的桥梁。这个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在这个环节中,我抓住了一个大问题:你读懂了什么?怎么读懂的?“让学生汇报交流,出示句子,一句一句的让学生汇报理解,并有意地进行学法的引导。在学生汇报的同时板书: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扩词连句。理解之后配乐朗读,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四)吟诵品评,精析妙语

这个环节重在解决教学的难点。结合本组重点训练项目及文中语言,让学生直入精妙语言之处。让学生说说: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地方?

再通过精妙语言的师生对话,比较两个句子,启发并引导学生感悟精妙语言的妙处,并从中体会人物的特点。

(五)拓展古文,感受语言

学生初识古文,初步了解古文的学习方法,刚刚读出古文的一点味道来,一定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这个时候再出示一篇小故事,既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能考察一下学生是否能够体会到语言的精妙之处,一举两得。

总之,本课力求结合课标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读有味道,学之有法,培养学生自学读书与阅读理解的能力。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常乐小学 李平

教学要求:

1.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

胆有识、足智多谋。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

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学习本课“妒、督、鲁”等ll个生字,以及妒忌、商议、推却、探听等8个词

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

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读《三国演义》第42回至第46回。想一想:

1.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是怎样的?

2.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他说过哪些要加害诸葛亮的话?

3.草船借箭是在什么季节进行的?经过是怎样的?(季节对于草船借箭成功与否至

关重要。)

二、请学生介绍当时形势。

介绍周瑜妒忌甚至要加害诸葛亮的表现。

三、展开谈话,理解历史背景,学习部分生字新词。

四、阅读全文,分清过程。

1.读全文,将草船借箭这一事件分为几个部分,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

2.借分段的机会讲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自读第2至第5自然段,指导感情朗读。

1.找出这几段的特点。(以对话形式出现,且无提示语。)

2.根据人物对话内容,揣摩人物思想状况、性格特点,自加提示语。

3.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注意读出语气,探究人物特点。(朗读,感受人物形象。)

六、读第6至第9自然段,了解借箭经过。

1.先说经过。出示示意图(图略),自己读书,看图,说明理由(也就是因果关系。)

2.分析保证借箭成功的因素。

(1)雾的作用。(冬季,雾在四更最浓。)

(2)船的作用。(草人——雾中似人;相连—空隙较小,易于受箭,正反都可受箭。)

(3)曹操多疑之心。(不仅不轻易出动,令弓弩手射箭,不调六千名弓弩手,使箭

更多。)

(4)士兵作用。(擂露呐喊,虚造声势,引敌射箭。)

(5)水的作用。(冬季刮西北风,使船回去时“顺风顺水”。这时文章第二次提“冬

季”;等到曹军发觉时,船已飞一样驶出二十多里。)

总结: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因素,诸葛亮都考虑到了,基于这些周全

的考虑,诸葛亮作出了巧妙的安排,这就叫——“神机妙算”。而周瑜都没想到,当他知道这一切时,一定是——“自叹不如”。

七、深究“借”字,再塑诸葛亮形象。

八、听写字词,准备复述。

《草船借箭》说课稿

常乐小学 李平

一、说教材

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

著名 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道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著名的赤壁之战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而“草船借箭”就是“赤壁之战”中的一个小故事。《草船借箭》这篇课文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内选出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为顾全大局,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暗算,说明诸葛亮有胆有识、谋划周密、才智过人。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草船借箭》所在单元的教材是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主题的。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编写本组教材的意图不但要让学生在阅读和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我国语言文字和表达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传承民族文化。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统率。有效课堂教学,首先应该制定一个准确地,跟课

程目 标相一致的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对高段语文阅读教学及本单元学习要求,根据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我将本课的三类目标制定如下:

A类目标:

1、会读课后10个二类生字,会写课后14个生字,能结合课文理解“军令状、神机妙算”等词语。

2、理清文章叙述顺序,能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

B类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通过分析事件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感受四个人物的文学形象。

2、能结合课文理解,进入角色朗读课文,读出说话人的不同语气。

C类目标:

1、感受中国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

2、知道文学人物区别与历史人物。

三、说预习:

预习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必不可少的环节,结合本课制定的三类教学目标,

我是布置了这样的预习作业:

1、会读课后10个二类生字,会写课后14个生字,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并试

着用不同方法理解。

2、标画课文自然段,知道故事的起因是,经过是,结果是。

3、查资料,了解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关系。

4、圈画文中人物的名字,分别用一个词概括他给你留的印象。

四、说教学重难点:

立足教材特点和小学生认知的实际,结合《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的要培养学生

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所以“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本课教学的难点是“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了解人物的特点”。

五、学情分析:

尽管在选编课文的时候已经对故事进行了处理,但是,对五年级的孩子来

说,清清楚楚地明白事情的前因后果比较容易,但是要真正透过文字来看清人物的性格特点,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如果不帮助孩子通过此关,孩子的阅读兴趣就会等于零,这就无法达到教材的编写意图,弘扬民族文化就更是一句空话了。

六、说教法:

语文教学也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

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本课的教学方法为:

1、采用启发式教学。即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

领会、划词划句,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3、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演示起着直观的作用,有助于突破教材的难点。

此外,运用讲读法、板书法等,多法并举,目的在于让阅读教学变的清晰起来。

七、说学法: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堂课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在精心设计问题的基础上读书、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读而思,思而疑, 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课文写了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是周瑜不得不为之叹服,称诸葛亮

“神机妙算”。教学时,就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这个词展开教学。让学生读 一读,想一想、议一议,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 语文综合素质。

八、说教学流程:

第一板块:激趣导课 第二板块:检查预习

第三板块:理清课文层次,概括课文内容。 第四板块:深入到课文第三部分(6—9自然段),从诸葛亮巧谋划、晓天文、懂地理三方面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第五版块: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第六板块:还原历史

九、说板书设计:

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板书,让学生对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一目了然,对故事

中的每一个人物是形象一目了然。

19、草船借箭

诸葛亮

(神机妙算)

巧谋划

通天文

晓地理

知人心

绳索连船 大雾漫天 顺风顺水

周瑜(阴险狡诈)

一字摆开

鲁肃(忠厚守信)

擂鼓呐喊

曹操(谨慎多疑)

调转船头

推荐第6篇:说课稿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的说课内容是冀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九课《镜子》第一课时改变光的传播路线。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镜子》一课是“光”这一单元第三课。“光”这一单元以学生最常见、最离不开的光为研究对象,通过精心设计好的探究活动认识光的各种不同性质。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们认识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同物体会发生不同现象”。本节课进一步研究“光在直线传播时遇到镜子会发生什么现象?”帮助学生懂得“镜子能够改变光的传播路线”,从而认识“光的反射”这一性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三年级学生,通过上册科学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观察和探究能力;从年龄结构看他们对一切充满了好奇,有较强的求知欲;另外他们对光有了一些理解,对镜子反射光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三、教学目标

1、能用实验证明“镜子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的结论。

2、能用自己的话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3、能正确说出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4、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反射”。

5、能与小组成员交流实验中的想法。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设计实验证明“镜子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反射”,并画出光的传播路线。

五、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1、课始创设情景,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2、探究式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观察探究,在师生互动中掌握知 识,学会本领。

(二)学法: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亲身体验、仔细观察、合作交流、互相讨论积极进行科学探究,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教具准备:平面镜、带缝隙的硬纸板、手电筒、白纸、三角板。

七、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猜谜语。

教师谈话: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就请你们来猜一个谜语,看谁猜得又准、又快: “你哭它也哭,你笑它也笑,脸上脏不脏?一看就知道。”(打一物)

学生说出谜底:镜子。

教师谈话:请同学们在你的实验桌上,把这个在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小伙伴找出来吧!并请你说一说它每天给了你哪些帮助?

学生找出小镜片,介绍小镜子的作用。

(教学评析:猜谜语是学生喜欢的活动,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还沉浸在课下活动中的学生一下了就吸引到课堂的学习活动中。学习情境的创设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同时又锻炼了学生思维能力。)

2.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请出了镜子伙伴,过一会儿我们还要请来另外一个伙伴----光。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关于光的知识。

师:光是沿(

)传播的。 学生: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师:沿直线传播的光如果遇到镜子会发生什么有趣的现象?你们想不想来玩一玩光和镜子的游戏?

学生兴趣高涨,跃跃欲试。

(教学评析: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巧设悬念,创设多种新情境,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新的问题,探究新问题,使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机会在新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

(二)合作探究“镜子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1、教师出示实验器材:带缝隙的硬纸板、手电筒、平面镜、白纸、三角板。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各器材的作用。

3、教师指导一组学生做演示实验。

4、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中,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操作、观察、记录、交流等,教师适当指导。

5、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6、总结归纳:镜子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7、引出“光的反射”这一性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光的反射”。此环节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把孩子们熟悉的镜子摆在课堂上亲自研究,学生会

感到既熟悉又新鲜,学习热情高涨。清晰的光线实实在在出现在眼前,科学课真实而鲜活,在这样的探究活动中学生会乐于操作、观察、记录、交流、汇报,会知道“光的传播路线可以改变”这一性质,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拓展延伸

师:是不是只有镜子才能反射光呢? 生回答。

师:那课下就由同学们带着你的光源去寻找其他的可以反射光的物体,好不好? 生:好。

师:好,那咱们继续研究。下课。

板书设计:

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光的反射:当光照在镜子上时,有一部分光被镜面反射回去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八、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本课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导入新课,激发的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 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同时又锻炼了学生思维能力。

2、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新的问题,探究新问题,使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机会在新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

3、把孩子们熟悉的镜子摆在课堂上亲自研究,学生会感到既熟悉又新鲜,使他们学习热情高涨。分组实验,加强了小组合作能力。 需改进处:

1、教师应在实验开始时进行安全教育。

2、教师组织学生实验的能力欠缺,驾驭课堂能力还有待于提高,。

3、教师引导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应让学生小组讨论实验过程,教师知道太多。

4、对学生一定要及时评价。

《观测天气》活动课教学反思

这次科技实践活动,既是对科学课知识应用的一次体验,也是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一次体验。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看,达到了预定的活动设想,也体现了新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1.学生真实经历了一次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体验了自主进行科学探究的乐趣。《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这次活动就是学生在学习了科学课《多样的天气》,对观测天气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后,为学生设计的能直接参与的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自主运用所学知识,制定观测方案,制作观测仪器,全程参与观测过程,老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只“ 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学生在“ 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

2.学生真诚参与了与人合作的探究过程,体验了与人合作的快乐,分享了他人的智慧。《科学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在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主动提供自己的资料和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的愉快”。这次活动以小组的形式开展的,开设了气温观测、风向观测、风力观测、云观测、降雨量观测等五个活动小组,各组担任的观测天气的任务虽然不同,但通过各组的合作,最后成功地观测出了当天的天气情况,分享了成功的喜悦。同时,各小组内成员之间相互合作,制定观测方案,制作观测仪器,共同观测,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也充分体验了“合作的愉快”。

3.学生真情感受了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科学态度教育,知道了对待科学要尊重证据,一丝不苟。《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通过参与活动,日积月累,让学生感受、体验与内化”。这次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运用科学课中所学知识和观测天气的操作方法,认真、准确地观测了气温、风向、风力、云状和云量、降雨量等天气要素,获取了准确的天气变化数据,从而真实的观测出了当天的天气情况。在整过活动中,学生始终严格按照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操作方法观测,尊重科学、尊重证据、一丝不苟,真情感受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物体传声》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为引导学生探究“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这一问题,而设计了“你听到了吗?”和“水能传声吗?”两个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先认识声音能在木头、水、空气中传播,再理解声音是通过什么媒介传到我们耳朵里的。活动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目标:

1.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发现声音是靠什么传播的。

2.愿意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自己的猜想验证,培养合作探究能力。3.能结合身边事例解释物体传声现象,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声音传播的途径。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难点:物体传声实验的设计。

教学准备:发生芯片、玻璃钟罩、抽气机、水槽、石块、纸杯、学生身边物品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新课开始,我利用多媒体播放几种学生熟悉的声音(如鸟叫声、琴声、锣鼓声、上课铃声等)。

教师:这些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里的?请同学们想一想,猜一猜。 学生思考后,说出猜想。(学生可能会说声音是被风带过来的,也可能说声音是通过空气传过来的,也可能说声音是自己传过来的。)

在学生发言后教师说: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物体传声。从而引入课题。 [板书课题]

二、观察实验,寻找答案,新课讲解(了解气体传声)

教师:“同学们刚才的猜测真是五花八门,那么,谁猜得更准确呢?下面仔细观察老师的实验,我相信细心的同学一定会从中找到正确的答案的”。

教师先给学生介绍实验器材,然后,开始实验。演示实验:将一个发生芯片(从贺卡中取来)放入玻璃钟罩中,随后用抽气机将玻璃钟罩中的空气抽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听到芯片的声音由大变小,直到听不到声音,只看到芯片指示灯闪烁。)

教师:我做了什么使芯片声音听不到了?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味实验程序发表各自看法。(学生可能会说因为抽气机将玻璃罩中的空气抽出来了;或者说因为玻璃罩中除了发生芯片没有其他物体了;或者说因为没有空气了,所以听不到声音了。)

师生总结:没有空气,声音就听不到了,说明气体能传播声音。 教师:请同学列举一些生活中空气传声的例子。(这部分通过他们观察,联系生活实际,就会很轻松地获得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这一知识点,同时也培养了观察、分析能力。)

三、自主猜想,拓展思维(引出固体、液体传声现象)

教师提出问题:你认为声音还能在那些物体中传播呢?举出生活中的实例。学生举例(可能会说铁管可以传声;可能说木头可以传声;也可能说水可以传声。)

对于学生的大胆猜想,教师及时给予印的话评价,营造一种宽松氛围,使学生的思维进入兴奋点,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

四、自主探究、设计方案

教师:猜想是需要用实验来验证的,同学们可根据教室里的材料和老师给大家提供的材料设计实验,要想好用什么材料?干什么?怎么干?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织交流,并讨论出小组的人员分工,实验步骤,从

中选一个最佳方案。

教师加入学生中并给予指导和提示,增强可操作性,最后,学生跟全班同学交流方案,争求建议。教师总结概括:研究物体传声实验,必须具备三个条件:①要有传生物体,如桌、椅、地面、黑板、铁管、水等②要让物体发声如:敲、摩擦、说话、振动等。③要用耳朵听声音,如用耳朵贴在物体上听,或用纸杯罩住耳朵听,在同一物体不同地方听等。

五、动手实验,验证设想 教师提要求:

(1)小组成员,轮换操作; (2)试验中不要喧哗以免影响效果; (3)挠桌面或发声音时用力要适中; (4)做好实验记录。

学生对固体传声、液体传声的实验是同时进行的,这是前面讨论的结果。(在实验中能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合作能力的提高,同时有利于科学素养的养成,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六、汇报总结,得出结论

各小组代表把本组的实验结论跟大家汇报,通过汇报总结出: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向四面八方传播。总结后,教师相应板书。

七、理解应用,拓展延伸

让学生用本课知识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如书上“科学在线”中所说的月球上宇航员问什么要用特殊装置才能交流,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中是如何听到音乐进行表演等

推荐第7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说课稿

《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

文 晋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图形的变换》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

复杂图形的过程,体验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2、借助方格纸上的操作和分析,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

变换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表达能力和合作交 流能力。

3、利用七巧板在方格纸上变换各种图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

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体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 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操作活动,有条理地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变换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复习旧知

1、导入,激趣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或者旋转? 生:风车等等。

师:那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手中的三角形摆一摆说说。 学生动手操作。 师:指名回答

师:平移和旋转时应注意什么呢?出示课件(师在黑板上板书:平移 什么方向 旋转 某一点方向旋转多少度 对称轴) 让我们再看看下面这几个三角形的变化。(课件演示) 学生观察然后回答。

师:说的真不错。今天我们用平移和旋转进一步探索“图形的变换”。(板书:图形的变换)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新知

1、活动一

师:观察下面各图是如何进行变换的?(课件出示) (师请一名学生读题)

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方格纸和三角形,自己动手移一移、转一转,然后按照下面提出的四个问题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

(学生小组活动,师巡视,观察每组学生讨论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只是观察、观察、再观察,对学生的讨论情况不做任何干预。)

师:哪组愿意把你们的想法和全班同学分享?其他同学要注意倾听,如果有不同的变换方式,可在最后补充。(在观察的基础上,选择有代表性的一组到前面汇报。)

生1:(上台演示,边操作边说明)把图形A向右平移两格,图形B向下平移两格,图形C向上平移两格,图形D向左平移两格。这样就得到了风车图形。 生生2:把图形A先向左平移两格,再向下平移两格;图形C向右平移两格,再向下平移两格;图形B和图形D位臵不变。就得到了长方形。

生3:图形A向右平移两格,图形B向左平移两格,图形D向上平移两格,图形C向上平移两格。就得到了正方形。

生4:图形A向上平移两格,再向左平移两格;图形B向右平移两格,再向上平移两格;图形C向左平移两格,再向下平移两格;图形D向右平移两格,再向下平移两格。这样就回到了最初的图形。

师:清楚他们组的变换过程了吗?如有不同意见,现在可以提出。

生5:变换风车时,我变换的过程和他不一样。(边操作边说明)先把图形A绕最下面的顶点逆时针方向旋转90度 ,再向右平移两格;把图形B绕最下面的顶点逆时针方向旋转90度,再向上平移两格;把图形C绕最上面的顶点逆时针方向旋转90度,再向下平移两格;把图形D绕最上面的顶点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再向左平移两格。也可以得到风车图形。

生6:我变换风车图形的过程也不一样。我以图形A的直角顶点为中心点逆时针方向旋转90度,再向下平移两格;以图形B的直角顶点为中心点逆时针方向旋转90度 ,再向左平移两格;以图形C的直角顶点为中心点逆时针方向旋转90度,再向右平移两格;以图形D的直角顶点为中心点逆时针方向旋转90度,再向上平移两格。也可以得到风车图形。 师:你变换时用的是什么方法?

生6:我变换时用的是平移和旋转相结合的方法。 师:生5和生6在变换图形的过程中都是用平移和旋转相结合的方法,为什么变换的过程却不一样?

生:他们在变换时找的中心点不一样,旋转的方向和度数就不同了。

师:你看问题看的很准确。在这里可以说明图形变换时,方法并不是唯一的,要根据要求灵活的选择变换方式。

2、活动二

师:在刚才的活动中,我们用4个三角形只变换出了一些简单的图案。你们想不想通过平移和旋转变换出更多更美的图案。先观察下面图形的变化。(课件出示七巧板)

师:这是一个什么图形?(正方形)它是由几个平面图形组成的?(七个)这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七巧板。现在老师就要用平移和旋转相结合的方式,把这个正方形变换成一个美丽的图案。认真观察,哪个图形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课件演示)

生:3号图形向上平移6格,再向右平移2格;5号图形先向上平移6格,再以直角顶点为中心点逆时针方向旋转180O ;7号图形先向上平移8格,再以直角顶点为中心点顺时针方向旋转45O。

师:你们想不想试一试。用你手中的七巧板也来摆一摆,看谁摆出的图形最有创意。 (学生活动)

师:谁愿意来展示你自己的作品?(学生到前面边操作边说明)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把正方形变换出这么多美丽的图案。请你仔细观察,原来的正方形和变换之后的图形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正方形中图形的位臵变了,但正方形的面积没变。 师:平移和旋转只改变图形的位臵,不改变图形的面积。

三、拓展练习、应用提高、课外延伸

师:对于图形的每一次变换,我们都要清楚是如何平移和旋转的,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思考方法。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师:自己默读要求,先想一想,再说一说。 生1:图形A向右平移8格,得到图形B。

生2:图形B以Oˊ为中心点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图形C。 生3:图形A以O为中心点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 ,再向右平移8格,也可得到图形C。

师:先仔细观察,再和同桌说一说变换过程。 生1:图形A向右平移7格得到图形B。

生2:图形B以直线MN为对称轴作图形B的轴对称图形,得到图形C。 师:在这里又出现了一种变换方式。(轴对称图形)应该注意什么?

生:找准对称轴,两侧图形完全重合。(板书: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两侧完全重合)

师:仔细研究,你能想到几种变换方式?

生:图形A向右平移3格,再向下平移3格;图形B向左平移3格,再向下平移3格;图形C向右平移3格,再向下平移3格;图形D向左平移3格,再向上平移3格。

四、质疑问难、自我评价、全课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互相学习、互相合作,又学到了不少的知识,给大家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畅所欲言。

师:生活中有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经过变换所得到的,只要同学们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善于思考问题的大脑,会有更多美丽的图案等着我们去发现去创造。

五、板书设计

图形的变换

平移:方向 距离 旋 转:中心点 方向 度数 轴对称:对称轴 两侧完全重合

《图形的变换》教学反思

文 晋

数学源自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无处不在,它与生活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图形的平移、轴对称、旋转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我用课件风车的导入,基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为后面引出平移、旋转、轴对称作铺垫。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在新授环节,教师至始至终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提供学习素材,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想一想、动一动、做一做、讲一讲等活动,自主观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使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栩栩如生。让学生充分透彻、理解图形的变换过程,不仅会在实践中应用,而且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巧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地获取知识。我们惊喜地看到学生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的学习心理,良好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在学生活动时,明确了自己的职责,选择观察、观察、再观察,及时捕捉学生内心深层次的东西,挖掘学生自己的想法。

本节课设计有两个突出的特点:

1、转化图形的几种方法通过课件的演示,学生一目了然,直观形象,更好的突出了教学重点。

2、关注学生用语言表达图形变换的过程,本节设计注重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图形变换的过程。教学时,对于图形的每一步变换,都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有条理地用语言描述图形变换的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生巩固对平移或旋转的认识,也有利于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理解。通过各种方式,尽可能使更多的学生参与交流,用语言描述图形变换的过程。教师也能作为参与者,主动地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促进学生对图形变换的认识。

存在问题:

1、学生看教师课件电脑演示操作时间较多,学生自己动手摆的时间相对较少。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进行操作,主要是让学生用三角形或七巧板在方格纸上摆一摆,变一变,自己进行操作。通过他们的操作来体验图形变换的过程。再者,一个图形经过变换后,可以得到新的图形,但得到同样的新图形,可以有不同的操作方法。所以,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就会出现具有自己个性的操作方法。

2、就平移和旋转两种运动的表述来说,学生对平移变换的表述是比较准确而流利的,但对旋转变换,尤其是旋转角度和方向的表述不够准确。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有意地对这方面加强训练。

3、由于过多的重视学生的思维、语言、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导致这一环节时间占得比例大了,如果课堂上能及时调整时间比例效果会好多了。

《图形的变换》说课稿

文 晋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5页“图形的变换”。 教学目标:本课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教材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从运动的角度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于是,教材呈现了由一个图形经过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形成其他图形的情境,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分析图形变幻的过程,并运用语言进行表达。

教学重点:体验图形的变换过程,并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教学难点:有条理地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化过程。

学情分析:学生已在三年级和四年级认识了平移、轴对称、旋转,但是对于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图形的变换可能会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学时着重点放在学生对平移的距离和方向以及对旋转的度数的把握。

二、说教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我采用以下教法:

在教学中,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学生在进行图形变换时可以借用课件贴近教材中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了在尝试中探索,在错误中成长的机会。于是,学生在互动过程中,能够比较清晰准确地完成分析图形的任务。因此,有效的突出了教学重点。另外,在学生展示自己方法的同时,我利用课件再次演示他们的操作过程,此时学生可以边看演示边表达操作过程,使学生表达的思路更清晰,语言更准确,也使倾听者看得更完整,想得更全面。于是,有力的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复习旧知

1、课件出示美丽风车图案,让学生说说这个图案是怎样得到的?

2、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想一想,说一说: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平移和旋转现象?

3、摆一摆,说一说:用你手中的三角形照样子摆一摆,变一变,再说说是怎样平移或者是怎样旋转地?然后请几位学生展示。

4、师出示课件突出说明描述图形平移和旋转分别要注意的几点。

5、揭示课题:图形的变换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新知。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的主体部分,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本课的关键环节。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我安排了几个活动: 活动一:出示主题图(1)(2)

思考操作:四个三角形A、B、C、D,如何变换得到风车形状?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四个相同的 A、B、C、D 三角形,在方格纸上摆一摆。 活动二:教师呈现主题图(2)(3)

思考操作:风车图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长方形?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四个相同的 A、B、C、D 三角形,在方格纸上摆一摆。 活动三:教师呈现主题图(3)(4)

思考操作:长方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正方形?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四个相同的 A、B、C、D 三角形,在方格纸上摆一摆。 活动四:教师呈现主题图(4)(1)

思考操作:正方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回到最初的图形?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四个相同的 A、B、C、D 三角形,在方格纸上摆一摆。

活动五:师生总结。通过让学生自主观察比较上面几种方法的不同之处,归纳总结出图形变换的基本方法,以及每种方法特别要注意的要点。

活动六: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七巧板,摆一摆,变一变,看谁变出来的图形最美,最有创意。来发挥学生的想象,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主创造丰富多彩的图案。接着用课件出示平移和旋转相结合的方式,把这个正方形变换成一个美丽的图案。认真观察,哪个图形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第三个环节:拓展练习。

第四个环节,谈体会和 收获,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这是一个自然生成的课件。使本节课变得更准确、更完整、更美观,而且更加人性化。

四、说教学设计优缺点:

本节课设计有两个突出的特点:

1、转化图形的几种方法通过课件的演示,学生一目了然,直观形象,更好的突出了教学重点。

2、关注学生用语言表达图形变换的过程,本节设计注重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图形变换的过程。教学时,对于图形的每一步变换,都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有条理地用语言描述图形变换的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生巩固对平移或旋转的认识,也有利于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理解。通过各种方式,尽可能使更多的学生参与交流,用语言描述图形变换的过程。教师也能作为参与者,主动地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促进学生对图形变换的认识。

五、存在问题:

1、学生看教师课件电脑演示操作时间较多,学生自己动手摆的时间相对较少。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进行操作,主要是让学生用三角形或七巧板在方格纸上摆一摆,变一变,自己进行操作。通过他们的操作来体验图形变换的过程。再者,一个图形经过变换后,可以得到新的图形,但得到同样的新图形,可以有不同的操作方法。所以,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就会出现具有自己个性的操作方法。

2、就平移和旋转两种运动的表述来说,学生对平移变换的表述是比较准确而流利的,但对旋转变换,尤其是旋转角度和方向的表述不够准确。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有意地对这方面加强训练。

3、由于过多的重视学生的思维、语言、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导致这一环节时间占得比例大了,导致后面的练习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如果课堂上能及时调整时间比例效果会好多了

推荐第8篇:教学设计、说课稿、反思

《语文园地三》“‘我们去旅游’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府谷第四小学 郁玉荣

教学目标:

1、积极参与交际,轮流当导游,给大家清楚介绍自己知道的风景名胜。

2、在交流中,学会倾听、提问,感受乐趣。

3、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与愿望,能积极参与交际,感受交际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能够围绕“旅游”大方、地流利进行交际、表达。

2、能够做到认真倾听。

3、当“导游”时做到耐心解答,当“游客”时做到礼貌提问。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各地的风景名胜图片。

2、同学们搜集的祖国各地风景名胜的资料。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我们祖国有许多美丽的风景名胜,很多游客都喜欢去那里旅游,把美丽的景色拍下来,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吧。多媒体出示祖国名胜的图片(配上音乐)

2、这节课,我们就自由组成“旅游团”,轮流当“导游”,向大家介绍自己知道的风景名胜。(板书课题)

二、明确要点

1、师:原来我们班有这么多的孩子爱去旅游,旅游的时候,一般都会有一个哥哥或姐姐带着我们去参观的,那个人是——板书:导游!那跟着导游去参观的人就是——板书:游客!

2、马上打开课文,自由读读口语交际《我们去旅游》的要求,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3、读懂了要求,还要清楚地知道:导游和游客是怎么做的?你想当导游还是游客呢?老师准备了一个动画片,请你们认真看。(同学们认真看)听清楚导游是怎么说的?游客是怎么说的?

师:动画片里的游客是怎样做的? 生:要仔细听导游的介绍„„ 生:游客可以问问题„„

师:对,游客可以提问。你还记得刚才的小游客问了什么问题吗?同学们,在参观的时候,如果你有疑问可以(指板书)向导游提问,如果没有疑问就要(指着板书:认真倾听)

师小结:现在,你们明白了当导游、当游客要怎样做了吗?

三、师生演练

1、现在,老师特别想当导游,向游客介绍我知道的景点——府谷河滨公园,(师戴上帽子,拿着旗子当导游,请几个学生当游客)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府谷河滨公园,这里的景色可美了,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吧:这里有一个莲花湖,湖水很清,湖里养了许多美丽的鱼。公园里还有亭子,我们可以爬上去看风景。公园其他的景色也很美,你们可以自由参观。

2、学生自由分组组成“旅游团”轮流当导游和游客,练一练,评一评。

3、小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4、每组选代表出来表演,表演过程中,师参与当游客,要是扮演游客的学生不懂得提问,老师可以做示范提问——导游姐姐,这里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什么呀?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大家演的可起劲了,刚才演了导游的同学举手,说说当导游要怎么做?刚才当游客的同学举手,你也来说说当游客该怎么做?

《语文园地三》

“‘我们去旅游’口语交际”说课稿

府谷第四小学 郁玉荣

说教材: 《我们去旅游》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中的口语交际话题,这一话题是围绕本组课文祖国多么伟大的专题而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口语交际”目标中要求学生:“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意见。”进入二年级的各次口语交际训练,要努力达到“阶段目标”要求。本次训练,要注重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敢说,乐意说;同时学会倾听,努力了解别人讲话的主要内容;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依据教材以及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我确定了本次口语交际的目标如下:

1、积极参与交际,轮流当导游,给大家清楚介绍自己知道的风景名胜。

2、在交流中,学会倾听、提问,感受乐趣。

3、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与愿望,能积极参与交际,感受交际的乐趣。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各地的风景名胜图片。

2、同学们搜集的祖国各地风景名胜的资料。说教法:

1、通过欣赏祖国的风景名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景点名称,激起了学生谈话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旅游见闻,为下面的小组交际活动做铺垫。

2、学生带着目的去看动画片,能更加集中注意力观察他所要扮演的角色。

3、通过观看教师表演,学生对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觉得更具体,从而更好地进行口语交际,乐于交际。

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我们祖国有许多美丽的风景名胜,很多游客都喜欢去那里旅游,把美丽的景色拍下来,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吧。多媒体出示祖国名胜的图片(配上音乐)

2、这节课,我们就自由组成“旅游团”,轮流当“导游”,向大家介绍自己知道的风景名胜。(板书课题)

二、明确要点

1、师:原来我们班有这么多的孩子爱去旅游,旅游的时候,一般都会有一个哥哥或姐姐带着我们去参观的,那个人是——板书:导游!那跟着导游去参观的人就是——板书:游客!

2、马上打开课文,自由读读口语交际《我们去旅游》的要求,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3、读懂了要求,还要清楚地知道:导游和游客是怎么做的?你想当导游还是游客呢?老师准备了一个动画片,请你们认真看。(同学们认真看)听清楚导游是怎么说的?游客是怎么说的?

师:动画片里的游客是怎样做的? 生:要仔细听导游的介绍„„ 生:游客可以问问题„„

师:对,游客可以提问。你还记得刚才的小游客问了什么问题吗?同学们,在参观的时候,如果你有疑问可以(指板书)向导游提问,如果没有疑问就要(指着板书:认真倾听)

师小结:现在,你们明白了当导游、当游客要怎样做了吗?

三、师生演练

1、现在,老师特别想当导游,向游客介绍我知道的景点——府谷河滨公园,(师戴上帽子,拿着旗子当导游,请几个学生当游客)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府谷河滨公园,这里的景色可美了,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吧:这里有一个莲花湖,湖水很清,湖里养了许多美丽的鱼。公园里还有亭子,我们可以爬上去看风景。公园其他的景色也很美,你们可以自由参观。

2、学生自由分组组成“旅游团”轮流当导游和游客,练一练,评一评。

3、小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4、每组选代表出来表演,表演过程中,师参与当游客,要是扮演游客的学生不懂得提问,老师可以做示范提问——导游姐姐,这里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什么呀?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大家演的可起劲了,刚才演了导游的同学举手,说说当导游要怎么做?刚才当游客的同学举手,你也来说说当游客该怎么做?

《语文园地三》 “‘我们去旅游’口语交际”教学反思

府谷第四小学

郁玉荣

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职责。口语交际也是语言表达能力、做人能力、生存能力的等多种能力的有机结合。这是一个挑战,也是语文教学的升华。

今天上的口语交际课是《我们去旅游》,我课前准备了一些资料,本以为上起来会如行云流水,但是学生似乎兴趣不高,很多同学懒懒地坐着,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自我感觉是唱独角戏,带着疑问下课后我去问学生,似乎也在我的意料之中,很多同学说不敢说,怕说错了没面子。

所以我感觉培养口语交际能力首先是学生在口语交际课时要敢于说,这使我想起了前段时间的一次口语交际课,我们学的内容是《秋天》。这堂课不能说很成功,学生的语言表达不是很流畅,重复话、罗嗦话也多,即便是同学老师指出答题学生的毛病也似乎不会影响他的情绪,学生们仍旧乐于参与,发言的积极性也高。

你这两节课前后不到多长时间,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别,仔细分析究其因,第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秋天是孩子们最感兴趣也最熟悉的话题,这个美丽的季节刚刚的来到,学生喜欢有话可说。第二,学生感受到了,也看到了秋天,所以对那里的景色比较熟悉记忆深刻,说起来就不费劲。认真反思一下,真的要在多方面下下工夫。

推荐第9篇:《平面镜》教学设计说课稿

《平面镜》教学设计说课稿

谭坝乡九年制学校 陈延周

各位领导同行: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光现象》第四节平面镜。

1、设计思路

“平面镜”是《光现象》中的关键内容,是光传播过程中的普遍现象,是“光的传播”内容的延伸。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过程,是下一节探索“光的反射”规律的基础,有铺垫作用。平面镜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虽然已具备这方面的感性知识,但还缺少对物理问题研究的方法,学生的认知和动手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高。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认为正确处理好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探究过程是学好本节乃至本章知识的关键。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更是一项让学生学好物理的重要工作。

本节课以〈水中燃烧的蜡烛〉引入课题,通过观察实验、图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对特殊现象提出疑问,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实验探究欲望。对于什么是平面镜,本节课通过感性认识,观察生活中的镜子引导得出概念。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用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师通过为引子,引导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如何制定实验计划来验证猜想?需要什么样的器材进行实验?如何搜集到有效的实验数据?合作交流得出平面镜成像特点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掌握解决物理问题的一般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敢于思考,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本节课教学难点是对虚像概念的理解及如何确定平面镜中像的位置。 教师引导学生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用相同的物体与像进行比较,通过在镜子后面放白纸无像,无法用刻度尺测量,加深学生对平面镜成的像的性质理解。由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所以在这里会出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教师应进行适当的点拨。

2、创新亮点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用生活用品作为教具演示〈水中燃烧的蜡烛〉引入课题。在学生一片好奇中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促使他们想亲自动手实验来探究具体情况。创设的实验情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本节课从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合作交流—得出结论整个探究过程教师只起“导”的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全部交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3)、注重物理与社会的联系,在学生掌握平面镜成像特点后,请学生解释几个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为什么水果店、理发店安装了许多平面镜?小汽车的挡风玻璃为什么是倾斜的?让学生明白学以至用的道理。

3、感想与反思

(1)实验探究由于器材有限,只能选部分学生做演示实验,教师指导,其它学生观看,致使课堂纪律略有嘈杂,实验过程中由于为了节省时间而忽略必要的实验环节。

(2)、学生对于虚象的理解还是停留在比较粗略的认知层面上,总有一种强加在学生头上的感觉,只能留待以后做进一步的解释!

(3)、对于平面镜成像的应用,由于本节课的要求只要达到了解的层次。所以这部分内容以学生自学课文和讨论应用为主,有草草了事之嫌。

以上是我说课的主要内容,很多问题看不到,不足之处请领导同行指正!

谢谢

2010年11月2日

推荐第10篇:雨点儿教学设计、说课稿

《雨点儿》教学设计

一(6)班

廖春钰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生字。

2、以读促悟,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3、初步理解雨点与植物生长的关系,懂得一些自然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2、理解雨点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复习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雨是怎么形成的吗?(观看动画)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雨点儿》板书。

2、无数的雨点飘落下来,他们带来了许多的字宝宝,让我们一起来认一认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把课文读一遍,你可以自由地读,也可以找一个伙伴一起读。

2、读课文,你能不能找出你最喜欢的一段话读给大家听一听!

三、细读课文,品评感悟

1、刚才呀大家都读的真好,下面老师想让大家再把课文有感情地读一遍,这一遍读的时候,还要思考一个问题:这么多的雨点儿是从哪里来的呢?

出示句子:⑴ “数不清”是什么意思?⑵ “飘落”是什么意思?怎样才能读出这种飘落的感觉、很轻的感觉,谁来读?⑶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画面,仔细地感受一下数不清的雨点儿如何从美丽的云彩中飘落下来的。

2、同学们,当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时候,走到半空中,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之间发生一件什么事呢?请你先把第

二、

三、四自然段找出来小声地读一遍,然后与同桌讨论一下。

3、在半空中,小雨点儿与小雨点进行了一次有趣的对话,里面有一些问话的句子,读的时候一定要读出语气,现在请同学们分四人小组,训练一下小雨点儿与大雨点儿的对话,一人读大雨点儿的话,一人读小雨点儿的话,另外两个人读其他的话,也就是作者的话。(学生练习,巡回指导)

4、哪个组愿意为大家表演一下?(生练习分角色朗读 ,指导读出问话的语气。)

5、现在我们再分四个大组朗读一下,第一组读大雨点儿的话,第二组读小雨点儿的话,其他两个组读作者的话。

课间休息,听歌曲(小雨点)

6、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后来都到了自己想去的地方,那么他们到过的地方都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请你再把它找出来自由地读一遍!(生读)

7、谁找到了,请你为大家读一遍。(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8、这些地方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你能告诉大家吗? 9、下面我们再看一个画面,亲自感受一下雨点儿给大地所带来的这些变化。看到这些,你喜欢课文中的谁呢?为什么?他们为什么去的地方不一样呢?

10先出示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 小草从 。 小花从 。

进行句式练习:-------------从---------(看课件,两次练习)

11、我想我们的心情也是一样,你能不能把你的这种高兴的心情读出来?(个别读)

12、大家读得真好!现在老师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大雨点儿、小雨点儿经过的地方会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呢?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四、拓展

你就是那些花啊,草啊,此时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可以戴上头饰表演:小花、小草得到雨点儿的滋润,它们会对雨点儿说些什么?先请小小组合作排练,再选

一、两组向全班小朋友交流。.

五、小结

假如你做雨点儿,你是做大雨点儿,还是做下雨点呢?让我们一起用爱心共同建造我们美丽的家园。

教学反思

《雨点儿》是一篇科学童话。课文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告诉学生雨点是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有了雨水的滋润,才有草长花开的美丽景象。

1、生字教学与阅读教学相结合。根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我把识字、认词、读句、学文有机的结合起来。如:在初读第1自然段时,从学习生字 “数”、“清”、“彩”“飘”、“落”着手到认读词语“数不清”“云彩”“飘落”, 继而整合成一整句话“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层层递进。后来在具体学文感悟环节,通过调动学生日常生活感知理解“数不清”,又借助纸片演示理解“飘落”,进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好这句话。这种教学设计意在让学生通过多层面的语言实践,理解巩固新学的词、句,读通课文,读懂课文。

2、以读为本,注重朗读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个性化教学,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材的讲解分析。低年级的儿童刚刚开始学习规范的语言文字,处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起始阶段。对于他们来讲,正确的朗读是理解课文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因此,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这节课中,学习大小雨点儿对话这一环节,我正是从这一原则出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指名读、师生合作读、同桌合作读、齐读……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来感悟文本,理解文本。

3、力求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在教学设计中落实语言训练点,如: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义,训练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什么东西)数不清;(什么东西)从( 哪里)飘落下来。要求学生尽量说完整话,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以达到学好语言运用好语言的目的。

《雨点儿》说课稿 一 说教材 《雨点儿》一文是人教版实验版教材第五单元的一骗钱科学童话。课文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告诉学生雨点儿是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有了雨点儿的滋润,花更红了,草更绿了。本课内容浅显,情节性强。文中第五小题给我们留下了研究空间,有利于学生在阅读时根据自己的审美体验加以探究。

二 说学生

一年级学生通过两个多月的拼音、识字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已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大多数学生识字速度较快,又喜欢朗读。特别是分角色朗读。更是受他们的欢迎。所以我把识字教学渗透在课文朗读理解中。避免了因识字而识字。巩固生字我采用多媒体《送雨点儿回家》这种游戏。但他们的有意注意时间较短、好动、好玩。因此我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让看 听 说 想有机结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 说目标

(1)理解“数不清、飘落等词语。正确的读准“雨点儿、地方”。 (2)初步了解雨点儿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认识本课中的11个生字。 四 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认识11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内容,懂得雨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密切关系。 五 说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引导性。而要一年级学生达到这个理想目标还不太可能。因此,教师的有效引导显得更为重要。如:在整体感知这一环节:我在让学生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出示卡片“数不清”时,让学生结合生活说“数不清的东西” 等

(2)让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在自读自悟中主动探究中识字。读懂故事,初步了(9解雨点儿的作用。同时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中的科学奥秘产生兴趣。

(3)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实现教学目标。孩子们学习语文应该是一个美丽的畅想。在追求自主感悟、个性体验、人文熏陶的新课标环境下。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应该给学生的学习提供美丽畅想的情感空间。培养语感提高学习兴趣。在课文教学中,我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等为学生学习创设好的想象空间。

(4)力求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机统一。语文学科有其工具性的作用。所以在体现人文性的同时,关注人文性、尊重 学生的个性体验。同时注重朗读感悟。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我也力求在教学设计中落实语言训练点。如: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说话。 小花从------------。小草从-------------。--------从---------------。

六 说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我采用了图文结合的方式,即是对课文的 一种再创作,同时又以形式的美感吸引了学生。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审美情趣

第11篇:黄果树瀑布教学设计、说课稿

17.黄果树瀑布(修改稿)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文章优美词句(黄果树瀑布的声音、形态)中蕴涵的意境,理解作者的语言和感受,并能表达出自己心中的感受;

3、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和图片,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4、学习运用“移步换景”这一写作手法 重、难点:

1、体会文章优美词句(黄果树瀑布的声音、形态)中蕴涵的意境,理解作者的语言和感受,并能表达出自己心中的感受;

2、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和图片,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1.联系实际,让学生认识我,引出徐霞客的照片。2.请一位学生读幻灯片上徐霞客的介绍

3.是的,徐霞客是明代一位著名的地理学家,他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而面对黄果树瀑布,却表示要永远留在那里,不愿意离开。所以后人在瀑布的旁边,建造了徐霞客的塑像。那么黄果树瀑布到底有什么样的魔力,让他深深的——(指课件)生答:沉醉。

4.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17课,(板书课题:17.黄果树瀑布,注意“瀑”的读音。指读。师范读并注音。生齐读)让我们一起跟着徐霞客,向着美丽的黄果树瀑布出发,去感受一下,是什么让徐霞客和游人们都“完全沉醉”了呢? 二:品读课文,感受黄果树瀑布声响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2.请同学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生读。读后让学生说感受,你通过这个句子感受到什么,怎样读才能读出这种感受呢?教师可以相机指导范读

根据学生回答进行相应板书。

3.同学们,我们在写作文时经常会用到“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方法,就是还没有见到他的人,先听到了他的声音。作者在写黄果树瀑布时,也运用了这样的写法。有没有同学能够读一读作者是怎样写还没有看见瀑布时,听到的声响呢? 生读后(出示课件中的瀑布声)

3、刚刚这位同学读的不错,但老师有个问题不太明白,同学们能告诉我吗?(指课件)(出示课件)这句话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好呢?请学生说理解,谈感受。再让学生读读看。

4:同学们,这是作者还没有见到瀑布时听到的声音,当作者亲眼见到瀑布时,作者是怎样写瀑布声响 生答:那“哗哗”的水声便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 生答:瀑布从岩壁上直泻而下,雷声轰鸣,山回谷应。

指导学生讲句子带入文段中读,并再次请同学说说此时作者分别站在哪里(如果之前的板书不完整,可以补充完整) 指生读,齐读。再次感受瀑布声响之大

5:师:(出示课件)让学生在理解比喻这一修辞手法运用的好处。练习说话: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表示一下,你听到的瀑布声很大呢?老师先说一个:山回谷应。这个词是说瀑布的声音很大,大到在山间传来了回声。你们能想到一个说声音很大的词或者写一句话吗?

三、紧扣重点,欣赏瀑布的形态。

1.大家说的都非常好,我们在以前曾经学过一首关于瀑布的古诗,生答:《望庐山瀑布》。大家还会背吗?让我们齐声背一背。 生背

2.那么,这首诗当中,李白写了庐山瀑布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是什么呀?(如果学生一口回答出来就立即出示课件;如果没有回答出来,就点拨:飞流直下三千尺。你从中读出庐山瀑布的什么。学生应该可以理解为庐山瀑布很长)

(出示课件,两个瀑布的对比图)

师:如果说庐山瀑布很长的话,那么,我们的黄果树瀑布(教师用手比课件上的图片)——生答:很宽(板书:在课题的瀑布下简单画一个瀑布的样子:宽)

(出示课件)师范读“黄果树瀑布虽不如庐山瀑布那样长,但远比它宽。所以显得气势非凡,雄伟壮观。”后,要求学生齐读。(来,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黄果树瀑布的气势来。预备齐。)

3、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3-4自然段,你觉得哪个句子形象地写出了瀑布的宽大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⑴(出示课件)透过树的缝隙,便看到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

透过树的缝隙,便看到一道很宽的瀑布。

哪句好,为什么呢?能不能读出来?(比喻句的好处: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瀑布的宽大)

a.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说说,这样读,能够使人觉得瀑布的形态的宽大。需要加强哪些字词的读音呢?

b.有没有同学能够读一读第三自然段,(可以让举手的同学都来读一读)

⑶ 过渡:刚才我们欣赏了黄果树瀑布飞流直下的形态,而黄果树瀑布飞流直下撞击岩石后又会形成什么样的一种更为奇特的景观呢?我们来看一张图。整个黄果树景区全部笼罩在(老师指图片中的雾气部分,引导学生说出雾气)——雾气之中。这些雾气落到哪里了?让我们一起轻声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

⑷、(出示课件)读悟课文第四自然段,体会“银雨洒金街”的美。

师:请同学来读读一段话。其他同学仔细听听。 师:同学们,图片中白茫茫的一片,是什么呀?

生答:瀑布激起的水花形成的雨雾。 师:这随风飘飞的雨雾落到哪里呢?形成了怎样的景观啊? 生:远近闻名的“银雨洒金街“的奇景 生:奇景

生:“银雨洒金街”

师:大家说的真好。想象一下,这漫天浮游的水雾,太阳光照在上面,银光闪闪!说不定还有彩虹呢。这真是一幅(

)的景象啊!指括号让学生说一说。

c.指名读课文:师:谁能通过朗读把大家带入“银雨洒金街”的奇景当中呢?

c.这位同学读的真不错,现在请女生齐读,男生闭目感受

过渡:好了,让我们把目光收回来,跟随作者来到群山怀抱下的谷地里,一起坐在瀑布边,一边谛听瀑布声,一边欣赏雄伟壮观的瀑布。

四、体会作者的感受。

1.快速默读第

5、

6、7自然段。找出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出示课件)让学生找,找过了说感受:你感受到什么?怎么样能读出这种感受呢?

(1) 瀑布泄入谷底溅起的水珠直撒到我们的脸上,凉丝丝的,舒服极了。

(2)

“四周乐声奏鸣,人就像漂浮在一片声浪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

师:这里的乐声就是什么声音啊? 生:瀑布的声音„„ 师:听到这样的声音,你有什么感觉?说来听听。

(3) 聆听着訇(hōng)然作响的瀑布声,只觉得胸膛在扩展,像张开的山谷,让瀑布飞流直下,挟来大自然无限的生机。 (出示课件)

(4)我们一起来认真投入地读一读这句话。

聆听着訇(hōng)然作响的瀑布声,只觉得胸膛在扩展,像张开的山谷,让瀑布飞流直下,挟来大自然无限的生机。

2、师: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理解坐在谷底的作者,此时,他感觉自己的胸膛就是张开的山谷。瀑布在作者的心中飞流直下。在作者的心中,瀑布和他已经融为一体了。(板书:融为一体)

3、来,一起读第七自然段。师引:我们久久地坐着„„生接读。

4、师:离开潭边,作者循着石径登上了溪旁的一个平台。此次此刻的作者,(画箭头,板书:平台)也和徐霞客一样——完全沉醉了。 (指板书:沉醉)

五、学习第一自然段

1、师:(出示视频)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这让人沉醉的黄果树瀑布吧。(根据课堂时间自行设定播放时间)。看了这段视频,你想对黄果树瀑布说些什么呢?学生自行说说。

2、作者用这一句话概括了我们心中的千言万语,请大家调整好坐姿,用最深情最动人的感情赞叹:(出示课件)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板书:杰作) 师:让我们再来一遍!

六:师:雄伟壮丽的黄果树瀑布让无数人沉醉,叶圣陶先生也曾为它写过一首小诗,来赞美它的美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如果时间允许的话,让学生们读一读叶圣陶的《瀑布》。出示课件。齐读)

七:、作业设计:

(指板书)。作者一边走一边记录所见、所闻、所感。这种“移步换景”(有时间可以板书)的写作方法是游记类文章中常见的。课后的作业就是仿照这种写法,写一篇游记。为了让你的文章更加的生动传神,记得运用一些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下课!同学们再见! 板书

《黄果树瀑布》说课稿

各位老师,下午好!

很感谢能有机会来到二小进行此次学习。

我今天上的课文是《黄果树瀑布》的第二课时。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主要写了“我们”在黄果树瀑布风景区的所闻、所见、所感,描绘了黄果树瀑布的壮美,讴歌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让人久久沉醉,不愿意离去。

五年级学生具有一定阅读能力,能够通过自读自悟来理解课文内容。在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的基础上,教学时,我侧重于通过多种形式的语言训练,指导学生理解相关重点词句,去体会瀑布声音的宏大和形态的宽大,进而感悟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在教学设计时,重点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难点是感悟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重点词语、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瀑布离我们的生活还是比较远点,学生对这种景观不是很熟悉。所以,我出示了有关黄果树瀑布的声音以及整体画面的视频,希望能给学生一个直观上的印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鼓励学生进行了大量的在朗读中体会情感的练习,让学生在读中内化作者的情感。

在课堂教学时,我是这样安排导入的。先结合实际,让学生说说今天的课堂与平时的课堂有什么不同,接着出示徐霞客的图片。让学生思考:徐霞客浏览过那么多的名山大川,为什么偏偏想要在黄果树瀑布这里永远的住下呢?黄果树瀑布怎么会有这么大得魔力呢?从而激起学生一探究竟的欲望。进入文本的学习。

在品读阶段,让学生抓住描写瀑布声音和形态的句子,反复读,并适当的加入了一些朗读。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瀑布的气势非凡。在这一过程中,我也穿插了一些说话练习,让他们说说自己听到瀑布声、看到瀑布景时的反应和感想。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要加强学生对黄果树瀑布印象。

在教学作者游览黄果树瀑布的感想时,我采用了“半扶半放”的教学方法,出示了一道填空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去感受作者完全沉醉的这一感情。

最后,我再次出示一段黄果树瀑布的视频,面对如此美景,学生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学生的情感水到渠成。

自此,也较好的完成了我所设定的教学目标。

在板书设计时,我才用线索式的板书样式,力求让学生对作者的行程一目了然。抓住一些“响”“宽”“沉醉”“杰作”等关键词语来进行板书,希望通过我的板书,能够帮助到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方便学生课后的复习。

第12篇:教学设计说课稿(推荐)

课题:数列求和专题复习

(二)

大庆市第二十三中学 许国庆

本节课我说课的课题是《数列求和专题复习

(二)》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及教材处理、学习目标重难点的确立、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环节具体阐述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方案,希望得到各位专家和老师的指点和帮助。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的地位与作用:

数列这一模块是高中数学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高考的重点考察内容,在历年高考试题中占有较大的比重。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本节课内容是在复习了公式法求和,分组求和及倒序相加求和后另两种常见的两种数列的求和方法,此内容常以解答题形式出现,在复习中应引起学生的重视,所以以专题的形式设计了本节课的内容。

2.课标要求:

(1)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的公式。

(2)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发现数列的等差关系或等比关系,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

二、学情分析及教材处理

数列这部分内容虽然规律性很强,但是往往学生对于这部分内容的规律把握的并不是很准确,对于题型掌握的并不是很全面,我所授课的班级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数学思维意识较为薄弱,所以对于本节课的内容我设计的起点

较低,让学生能够较容易接受并能够在引导下自主完成一部分训练内容,由浅入深,从而树立自信心更乐于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依据客观学情我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如下:

三、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1、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利用裂项和错位相减两种方法进行某些

特殊数列的求和。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能根据题目的特征,灵活选用数列的求和方

法。通过典型例题的讲解,使学生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以便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2、教学重点:在利用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求的基础上研究两种

特殊数列的求和方法。

3、教学难点:如何根据不同数列的特征,灵活运用公式及选用适当的求

和方法。

四、教法分析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

学习积极性。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运用了学案互动反馈

的高效手段,设计了一定量有代表性的典型例题和练习题,加强了教学内容

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课前把学案下发给学生,老师在课前提前批阅掌握学情,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案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和疑问,始终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引导学生去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并特别注意学生在解题中容易出现的错误。教学中讲练结合,以练为主,以讲为辅,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并以小组互助的方式完善提问中存在的问题,以便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以类比和转化的思想为主线,以等差和等比数列求和为基础,所以在学案中首先设计了对等差和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复习,并设计了两道利用等差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分组求和的练习,以巩固上节课学习的内容,通过对学案内容的检查可以了解学生对上节课知识接受的情况,并在新授课前加以总结和分析。(此部分内容设计用时约4分钟,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具有代表性的学案,出现的问题并引领学生改正或完善)

(1)复习提问,知识归纳:两种特殊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1、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2、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2)引入课题:在新课引入部分往往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是在能够解决现有问题的基础上,对未知题目和能力的一种挑战和好奇心,所以在总结了利用公式法分组求和后,用给出的例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于一些既不是等差也不是等比数列的一些特殊数列求和方法的探究,引出新的课题。(此环节用时约1分钟)

除了公式法、分组求和外,有些既不是等差也不是等比的数列该如何求和?-------错位相减法、裂项相消法等。

(3)例题设计:

由于学生基础较差、数学意识单薄所以需要预设两个小问题,以便于在学生的思维遇到障碍时帮助和引导学生理解裂项的原因和方法进而达成教学目标。

1-1=?;1-1=?;1-1=?(1)233445......你发现了哪些规律?那么1

n-11n?;11nn1?(2)既然1nn11n1n1;那么1nn2?;12n12n1? 在两个引题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完善学案并选代表发言,说出自己小组对例题完成的情况以及遇到的问题,其他小组可以补充发言,以小组竞争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和主动性。

在设计例题和针对训练时,采用了由浅入深的方法:例1是一个典型的裂项求和题,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猜想下达到裂项化简的目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通过对通项的分析有裂项的意识。针对训练并没有直接给出通项公式,锻炼培养学生的观察、类比、转化和总结的能力,当找到通项公式后不难利用例1的解题方法和步骤完成。通过两个题的启发引导、训练和讲解让学生能体会到可以利用裂项方法求和的数列的形式以及掌握裂项的方法、解题的步骤。(此环节用时约10-12分钟)

在讲解例2之前需要提问学生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让学生动手完成推导过程,唤醒他们对错位相减的意识,并展示几个小组完成的情况,小组间指出存在的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在设计例题和针对训练时,仍采用了由浅入深的方法:例2的设计是引导学生学会把一个等差乘等比的数列转化为能运用公式求和的形式,即利用所谓的错位相减求和法。借助于回顾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引导帮助学生对知识和数学思想产生类比迁移,了解和体会到如何错位和错位的目的及产生作用。

针对训练虽然也是一个等差和一个等比数列的积数列,但公比不是常数,在求和时需要讨论公比是否为“1”再次强调训练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应用和“易错点”。并以此题熟练错位相减法的应用技巧解题及步骤。

例1和例2都是利用非公式法求和,训练并讲解了高考经常重点考 察的两种求和方法:裂项法和错位相减法。并配以两道针对训练,目的

是加强、巩固这两种方法的应用,让学生能熟练灵活地运用。由于是以学案反馈模式教学,大大节省了课堂上和课前预设的时间,在批改学案的时候已经深入的了解了学生存在的问题和疑虑,使课堂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此环节用时约13-15分钟)

最后设计了一道高考真题,以加深学生体会此部分知识在高考中的运用,此题略高于课堂上所完成的内容,可当堂完成,也可留做学生课下思考。(此环节用时约5分钟)

(4)小结:数列求和方法:公式法、分组求和法、倒序相加法、

裂项法、错位相减法等

小结部分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总结这两节课所讲的数列求和的方法,并尝试总结可以用裂项和错位相减法求和的数列形式以及应用原理。教师帮助完善,得出最终结论,形成笔记。(此环节用时约3分钟) (5)作业:完成配套的同步训练。

配套训练主要以近两年的高考题为主,让学生有针对性的明确高考的方

向和难度,更有效的完成复习任务。

(6)板书设计:

板书的设计以结论性的内容为主,目的在于让学生更加明确本节课的重点,便于帮助学生形成书面笔记转化为数学能力。

第13篇:教学设计和说课稿

《太空生活趣事多》教学设计

张茸茸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本课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新奇、有趣的语气。

3.初步了解一些太空生活的常识,激发了解科技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了解一些太空生活的趣事。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新奇、有趣的语气。

教学难点:

拓展课本知识,进一步探求太空生活的奥秘,培养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词语。谈话激趣。

1.检查字词学习情况。(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2.谈话激趣:2003年杨利伟叔叔乘坐神舟五号飞船,成了第一个登上太空的中国人,他在太空生活了近1天。2005年聂海胜和费俊龙叔叔乘坐神舟六号飞船升空。他们在太空中生活了近5天。请看,这就是神州六号升空的情景。(播放“神舟”六号发射升空视频,揭题) (板书课题:太空生活趣事多)

二、细读品悟,感知趣味。

课文告诉我们太空生活的哪几件趣事?(比赛朗读课文并回答)

过渡:睡觉、喝水、走路、洗澡这些事在我们生活中看来很平常,可在太空中就特别有趣。课文哪个自然段写宇航员睡觉有趣呢?(板书:睡觉)

创设情境(1、2):

1.学习第二自然段——睡觉有趣(女生齐读文段) (1)说说我们在地面上睡觉的样子(学生演示睡觉)。

(2)平时我们是怎样睡觉的?航天员在太空怎样睡觉呢?(出示太空睡觉图)(指名回答) 理解:安稳觉

过渡:那宇航员在太空又是怎样喝水的呢?

2.出示第三自然段-----喝水有趣 (齐声朗读)(板书:喝水) (1)请两名同学演示喝水。 (2)出示在太空喝水图。 提问:航天员在太空怎样喝水呢?(指名回答) 小结:水在太空中失去了重量,这种现象叫失重。 3.第四自然段:走路更有趣(板书:走路) (1)说说为什么有趣?

(2)在宇宙飞船里走路,宇航员必须怎样做? (3)指导朗读。

4.还有一件有趣的事呢?(指名回答) (板书:洗澡) (1)适时切入话题。(出示太空洗澡图)

(2)洗澡遇到什么难题?科学家为航天员想出了什么办法?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三、知识回顾,拓展延伸。

过度:太空中还有哪些有趣的事呢?让我们一起回顾并寻找新发现。 1.播放《航天员太空衣食住行》视频。 2.提问新发现。

四、课堂练习(出示练习指名回答)

五、教师寄语

同学们,太空是那样的广阔无边,而与太空相比,我们每一个人又是这样的渺小,但是经历人类的不懈努力,我们克服了重力,乘坐宇宙飞船在太空中生活。如果你也想成为太空英雄,请你从现在开始,学好文化知识,老师相信,不久的将来你们都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六、布置作业:我是太空小导游

《太空生活趣事多》说课稿

一、说教材:

《太空生活趣事多》是部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科普说明文。文中介绍了一些新奇有趣的太空生活知识,并且把造成“奇特”的原因巧妙地安插在第三段:“因为在宇宙飞船里,水失去了重量。”这就是失重,也就是造成睡觉、喝水、走路、洗澡都很奇特的原因。这些有趣的事情对学生一定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我充分利用二年级孩子的好奇心,引导他们读课文注重新奇有趣的语气,使他们在了解一些航天知识的同时接受语言文字的训练。

二、说学生:

二年级学生在经过一年级和二年级第一学期的学习生活,养成教育基本形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增强。为激发他们对太空知识的好奇心,结合航天员太空生活视频,引导他们认识航天员在太空有趣的生活,以及为什么有趣的原因。我担心部分同学不会积极参与课堂提问,没有爱动脑的习惯。所以,我预想兼顾坐在后排学生,以便带动所有孩子的探知欲望。

三、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复习巩固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新奇、有趣的语气。感受太空生活的有趣。

(二)能力目标:

1、结合重点词句朗读感悟,初步培养语感,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2、让学生上网查找太空等相关知识,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初步了解一些太空生活的常识,激发了解新科技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新奇、有趣的语气。

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太空生活与地球生活的不同之处,激发了解航天科技的兴趣。

2、通过对太空知识的了解,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四、说教法和学法:

我着眼于二年级学生的学情,采用情景教学法,朗读法,引导比较法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贯穿于教学始终。在教学中采用精彩的视频,激发了学生的探知欲望,让学生说出所见的画面,从读课题中说出自己的发现,提出疑问,用不同形式的读——小组讨论——模拟演示,调动全班学生参与,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谈出自己的感受,让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预设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第

一、检查字词。播放视频谈话导入。在这个环节,我出示了7组词语,指名学生读,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字词积累,播放《神六飞天演示》谈话导入。第

二、品读感悟,感知趣味。我结合多媒体课件的视频和图片资料,对课文2-5自然段讲到的太空趣事以及产生的原因引导认知,期间我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重语言的训练。第

三、知识拓展。学生已经了解了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播放《航天员太空衣食住行》短片加强回顾。使学生快速地回顾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第

四、教师寄语,布置作业。鼓励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尝试练习讲一讲太空趣事,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训练。

六.教学反思

《太空生活趣事多》教学设计

授课班级: 二年级 授课教师: 张茸茸 学 校:赖家坡学校

第14篇:《荷花》教学设计说课稿

《荷花》教学设计说课稿

伊通镇第五小学 闫新宇

一、设计理念

情感素养是人的一切素养的血肉。没有了情感,就没有什么素质可言。儿童是“情感的王子”,人小情多(李吉林语)。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也都是有情之物。中国的文艺创作历来讲究一个“情”字。“情者文之经”、“情动而辞发”、“为情造文”等等阐述都表明“情”是“文”的命脉。小学语文教材正是“情景交融”的产物,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荷花》是一篇写景记叙文,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的事,赞美了荷花婀娜多姿、生机盎然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课文作者因景入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有情,教材亦有情,“教材——学生”之间的情感的桥梁就是我们老师的情感,要由老师去传递,去强化,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课堂教学以情感为纽带,变得更富诱惑力,使学生的好学精神得到培养,促使学生在好学、乐学中逐渐懂得爱,懂得热爱崇高,追求美好。

二、设计思路

1、在初读课文和激发动机中——入情

要让儿童的情感伴随着学习活动,这有一个过程,其间包含着儿童的心理进程,首先需要启动。如果把儿童的情感比做“小河”要它漾起涟漪,泛起微波,需要外力的推动。或是像一只蜻蜓在水上轻轻一点;或是像一阵微风悄悄地掠过水面,那它就平静不下来。新课启始,教师要放飞一群“蜻蜓”,要送过一阵“微风”,让孩子情感的河水荡漾起来,使他们对新课的学习,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关注的心理。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环节来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先来猜两个谜语“一个小姑娘,长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开在炎炎烈日下,长在清清碧波中,身陷污泥心地洁,芳香扑鼻醉人心。”这么美的荷花,大家喜欢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课件展示各种美丽的荷花图,配上优美的音乐。)有个小朋友在看过荷花后,也跟我们一样被荷花的美丽给迷住了,陶醉了,还写下了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荷花》。而后请学生初读课文。

如此激情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想象,“多频道”运作,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的课堂基调。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2、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儿童的情感总是与他们对教材的认识相联。而作者的情感是寓于他们所描绘的对象之中的。因此,重要的一环是要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教材寓寄情感的形象。儿童只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没有形象的感受,就没有情感。因而,教师在引导儿童从初读进入“细读”的过程中,应该饱蘸着情感,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用图画的、音乐的、表演的艺术直观,让学生仿佛看到,也听到,整个心灵感受到,在学生眼前再现课文中描写的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

教材中有一幅精美的插图,形象地描绘了几种不同形状、不同姿态的白荷花和碧绿的荷叶,色彩清丽,充分展示了荷花素洁、高雅的本色。我依据这个材料制成鲜活的课件进行展示,并配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瞧,这就是小作者看到的荷花开放时的样子,放眼望去,微波粼粼的水面上,漂浮着碧玉盘似的绿叶,透过荷叶的缝隙,一枝枝荷花从水里探出头来,就像穿着洁白衣裙的少女,在微风中亭亭玉立。它们当中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了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则微露笑脸,含苞欲放;有的还未绽开,看起来饱胀得马上就要破裂似的。啊,小鱼儿在荷叶下快活地游着,蜻蜓在荷花上快乐地舞蹈。这是多么生动的一幅荷花图啊!同学们,你们听了老师说的话有什么感想呢?课文第二段具体而生动地展现了荷花的形状美,与插图最为照应,我就采用“直奔重点段”的方法,以“课文哪一段最具体地写了荷花的美”引入第二段的学习。

3、在领悟课文的神韵中——移情

儿童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应牢牢把握,并顺势将教学过程推进,从细读进入精读。所谓“精读”即是读课文精彩片段词句,读出其神韵。课文语言不仅承载着人、事、景、物的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形象寄托着作者的情感、意愿,及至整个心灵。因此在精读读出语感神韵时,要引导学生更深地理解语言,将学生的情感移入课文描写的对象上,从而使已激起的情感深化。然而,这虽是儿童情感的一种不自禁的情感流向,但还是需要外力作用的。这就是:①借助比较区别;②借助想象展开;③借助语言媒介。通过这些,学生的情感会向深层发展,并产生移情活动。

课文第三段中没有对荷花的“姿势”进行具体描写,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课件展示:看图想象说话: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____,有的____,还有的_____。小小组讨论,指名说,集体评议。

2.指图引读这一段最后一句话。

讨论:作者为什么把这一大幅画看作是“活的画”呢?这幅画怎么会活起来的?用这么美的词句来描写荷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样的设计,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荷花美的认识, 使学生更深地体会到作者对荷花强烈的喜爱之情,可谓一举三得。

4、在表情朗读和语言训练中——抒情

学生的感受加深了,情感被激活起来了,他们会不容自遏地想抒发自己的情感。情感的抒发,可以使学生之间的内心感受得到交流,可以相互启发,相互感染。表情朗读,虽然读的是作者的语言,但是,因为要求表情朗读,这就包含了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他们往往用恰当的语调、语速、语气来表达,抒发他们对作品中人物、角色、场景是热爱的或者是憎恨的,喜悦的或是悲伤的,同情的或是厌恶的,留恋的或者是憧憬的情感。因此表情朗读是抒发学生内心感受的一种常用形式。

因此,在课文第

二、三段的教学中,我都设计了美读环节。特别是第二段,还安排了背诵训练。在反复品读欣赏后,荷花的美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图文对照,学生定会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此时,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这一背诵环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美的品味,而且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语汇的积累和内化,从而更好地抒发了学生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谜语激趣,课件激情,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声地读读课文: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呢?

2、学生畅谈感受。

3、小作者看到的荷花是怎样的呢?课件展示,教师用语言进行描述。

(三)、细读第二段

1、课文哪一段最具体地写了荷花的美?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二段,想想这段有几句话,你最喜欢读哪几句,为什么?

(2)反馈,估计学生会出现两种情况。

①后三句:为什么喜欢?让学生在课件上找出三个句子所写的相对应的荷花。引导学生把这三句话的意思说出来:有的刚开,有的全开了,有的将要开。并将它与课文原句在读中比较,在比较中读,想象荷花的美。以“荷花是那样美,谁能把它读得很美很美呢?”激发读的兴趣,让学生练读、指名读、评读。

②第二句:为什么喜欢?并进一步讨论写荷花为什么先写荷叶?感情朗读写荷叶的句子。

2、男、女生分读写荷花荷叶的句子。

3、指导背诵第二段。

(四)、学习第三段

1、过渡:荷花的形态引人入胜,值得观赏,荷花的美姿更有迷人的魅力。

2、课件展示:看图想象说话。(具体内容见设计思路)

3、指图引读这一段最后一句话,讨论。

4、白荷花的美姿的确是太有魅力了,作者被眼前这池荷花深深地陶醉了,让我们也用陶醉的语气来美美地读读这一段。

(五)、略读第一段

(六)、配乐朗读一至三段,再次感受荷花的美

第15篇:春雨说课稿、教学设计

《春雨蒙蒙地下》(人教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的说课稿

来安县新安镇中心学校 叶何萍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

春天是美好的,是富有诗意的,它播种着希望。“一年之计在于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先人留下许多关于春雨的名诗名句、名歌名曲,都无不表达人们对春天的喜爱。

今天由我带着大家走近人教版小学音乐第十册《春意》中的一首歌曲《春雨蒙蒙的地下》,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春雨蒙蒙地下”的美景。

下面从教材、教法与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三个角度说说我对本课的理解。

一、领悟课标,吃透教材(说教材) 1.教材的理解

《春雨蒙蒙地下》是一部感人的电影《绿色钱包》的插曲,曲调抒情又形象,其中运用了具有动感的多种切分音和弱起小节,使旋律更加抒情,是一首歌词简洁优美、曲调抒情形象的童声合唱。使人由衷赞美春雨,热爱春天,对春天充满希望。

2.目标的确定 新版课标指出:“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视野,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为此,拟定了如下三维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三维度目标是①知识目标:指导学生用连贯,平稳的气息唱出优美舒展的旋律,注重二声部的合唱技巧,做到音准和谐、音量均衡、音色统一。②技能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艺术想象和创造力,培养音乐感受与鉴赏的能力,通过积极参与各种不同的音乐活动,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③情感目标:使学生由衷的赞美春雨,热爱春天,珍惜春天的大好时光。 教学重难点是①重点:正确且有感情的表达歌曲并通过各种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使他们更加热爱春天。②难点:歌曲的处理及二声部的合唱技巧。

二、暗授学法、自悟探究(说教法与学习方式)

新版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不是为了培养专门的音乐人才,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从中受益,所以教学活动的设计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所以我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择了以下教法和学法。

采用教法有:

1.情景设置法——设置春雨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讨论法——通过处理歌曲、讨论表演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3.多媒体展示法——通过音乐展示,丰富学生的视野,获得多种体验。

学习方式有:

1.体验法——学生置身于音乐表演中,使他们获得愉悦的感受和体验。

2.模仿法——用人声模仿大自然的声音,并配合表现出来,创造意境。

3.创造法——自己制作乐器让学生动起来,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

4.合作法——分组讨论合作,让每个学生开动脑筋,团结协作。

三、巧设程序、培养能力(说过程)

“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为了促进拟定的教学目标的达成,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聆听歌曲 体验感受、学唱歌曲 情绪表达、表现歌曲 参与创作、首尾呼应 总结反思。

针对教材和学生的情况,我把本课设定五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针对这一特点,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春天和春雨画面,创设情境,律动激趣,拉近了师生间的感情。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在这一环节教师声情并茂地设问导入: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老师和你们一样也喜爱春天。花开了,草绿了,大地呈现勃勃生机,这一切都离不开雨水的滋润。我们在一年级学过一首歌曲《小雨沙沙》,跟着老师一起表演好吗?课件呈现《小雨沙沙》的音画图像,师生共同律动。通过师生亲切交流对春天的喜爱,唱一唱有关春雨的歌曲,学生和老师一起表演,拉近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问下面的学习设下铺垫。

(二)聆听歌曲

体验感受

欣赏歌曲教学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从直观入手,使学生身临其境,可见可闻,产生真切的感受,在这一环节,我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将歌曲的内容通过多媒体课件用动漫的形式呈现于学生眼前,画音结合,使他们很快进入歌曲的审美情境中。唤起他们学唱新歌的愿望。在第一次聆听过程中,课件出示问题:你知道歌曲的情绪是(

)歌曲是(

)拍? 当学生通过聆听歌曲,了解歌曲的情绪和节拍后,进行二次聆听,教师引导学生轻声哼唱歌曲并介绍歌曲的背景,使学生感受到歌曲的旋律美,受到美的熏陶。

(三)学唱歌曲

情绪表达 1.合唱练习

和声练习这一环节首先教师对学生哼唱表示鼓励和赞扬,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为突破难点做好铺垫。然后带领学生做听辨练习、模唱练习游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和声演唱部分。具体做法:利用课件把合唱的旋律直观的展示给学生,通过教师弹琴,学生听辨,模唱的游戏和反复合唱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 课件出示:比一比,看谁耳朵灵。 (1)

(2)

(3)二声部合起来练习。课件出示简谱。

2.朗诵歌词

教师先有感情地朗诵富有诗意的歌词,并和学生共同分析歌词中“绿了河边的杨柳,红了村前的杏花”等句式不仅工整而且色彩丰富,使学生体会歌词的意境美,色彩美,韵律美的特点,更能激发学生朗读歌词的感情,为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做好铺垫。

3.填唱歌词

让学生听琴唱歌词,要求唱准。课件出示歌曲内容

4.感情处理

这一环节教师首先设疑:怎样才能正确的表达歌曲感情,让歌曲更富有魅力?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整首歌曲的处理四点,用课件呈现。并找出一两名学生示范演唱,加深情感体验。

①整首歌曲应用连贯平稳的气息唱出优美舒展的旋律,注意连音与非连音的对比。

②注重二声部的歌唱技巧,做到音量均衡,音色统一,音准和谐。

③在合唱部分加上MP-P-PP的力度记号,在“绿了河边的杨柳,红了村前的杏花”加上渐强再渐弱的记号。

④注意弱起小节的演唱和首句中“下”字应唱三拍半,换气敏捷。高年级学生参与意识,合作探索的能力更强。让学生自己体验总结,并在实践活动中感悟,不但增强了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而且培养了良好的合作意识,并把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鉴赏放在了重要位置示范演唱。

5.完整的演唱歌曲

(1)完整有感情的演唱,这一环节要求学生聆听教师伴奏,准确、完整、有感情的演唱歌曲,通过加深对歌曲的理解,进一步启发学生赞美春雨,热爱春天和向往春天的感情,同时学生体验合作的愉快和成就感。

(2)比赛唱,这个环节把学生分成两组:男生、女生分段演唱看谁唱的好。这一环节利用孩子的好胜好强的心理,进一步加深对歌曲的理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四)表现歌曲、参与创作

这一环是拓展部分,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求。 1.即兴伴奏:学生用自制的乐器(装沙的袋子、揉搓纸张等的声音)来模仿雨的声音,为歌曲配上简易动听的节奏。

2.编创律动:学生创编动作,分组进行,课件出示音乐。小组展示后,选出优美的动作,教师指导编创成舞蹈。

这一环节是拓展教学部分,我把歌唱、伴奏、舞蹈、表演、游戏相互融合,让学生在自由创编与即兴表演中感受音乐的美,体会创作的快乐,挖掘了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并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得到发展。

(五)首尾呼应,总结反思

学生在聆听多媒体播放的歌曲《春雨蒙蒙地下》,表演律动结束本节课。

本课整个教学过程是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渗透和运用的过程,给学生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当然,对音乐课标(2011版)感悟还不深,对教材处理还不够灵动等很多的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评委老师对我提出宝贵意见,恳请批评指导,谢谢大家!

《春雨蒙蒙地下》(人教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

来安县新安镇中心学校 叶何萍

教材分析

歌曲《春雨蒙蒙地下》是一部感人的电影《绿色钱包》插曲,曲调抒情又形象,其中运用了具有动感的多种切分音和弱起小节,使旋律更加抒情,是一首歌词简洁优美、曲调抒情形象的童声合唱。使人由衷赞美春雨,热爱春天,对春天充满希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指导学生用连贯,平稳的气息唱出优美舒展的旋律,注重二声部的合唱技巧,做到音准和谐、音量均衡、音色统一。

2、技能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艺术想象和创造力,培养音乐感受与鉴赏的能力,通过积极参与各种不同的音乐活动,保持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由衷的赞美春雨,热爱春天,珍惜春天的大好时光。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正确且有感情的表达歌曲并通过各种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使他们更加热爱春天。

2、难点:歌曲的处理及二声部的合唱技巧。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导入

师: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爱的是哪个季节?我和你们一样也喜爱春天。花开了,草绿了,大地呈现勃勃生机,这一切都离不开雨水的滋润。我们在一年级学过一首歌曲《小雨沙沙》,跟着老师一起表演好吗?课件呈现《小雨沙沙》的音画图像。

二、聆听歌曲

体验感受 1初次聆听,整体感知。

师:是啊,春雨是春天的使者,它今天也悄悄来到我们的课堂,瞧,它来了。课件出示歌曲《春雨蒙蒙的下》和春雨图片。

课件出示问题:你知道歌曲的情绪是(

)歌曲是(

)拍? 多好听的歌曲!你知道歌曲的情绪和节拍是怎样的? 生回答课件出示答案:优美抒情,2/4拍。

(设计意图:学生充分的置身其中,感受和体验春雨的美,从而大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再次聆听,介绍歌曲。

师:同学们的耳朵真灵!我们再次感受歌曲的节拍和情绪,跟着歌曲小声哼唱。(课件出示音乐,)

3、教师介绍歌曲的背景。歌曲《春雨蒙蒙地下》是一部感人的电影《绿色钱包》插曲,曲调抒情又形象,其中运用了具有动感的多种切分音和弱起小节,使旋律更加抒情,是一首歌词简洁优美、曲调抒情形象的童声合唱。使人由衷赞美春雨,热爱春天,对春天充满希望。

(设计意图:了解歌曲的情绪和节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三、学习歌曲,情绪表达

1、和声练习

师:听完歌曲,你能模仿春雨的声音吗?

生:刷刷刷刷,沙沙沙沙

师:那我们“刷”进行合唱练习

教师课件出示:二声部合唱旋律简谱:听辩游戏:比一比,谁的耳朵灵。

(1)

(2)

教师弹琴,学生听辨是哪一条,并模唱。 二声部合起来练习。

我们把这两条合起来试试,女生唱第一声部,男生唱第二声部。教师用手示意指挥。

(设计意图:做好和声练习,分解教学难点,为学下面的合唱部分打下基础。)

2、朗读歌词

(1)教师有感情的范读。

师:同学们唱的真棒,老师朗诵一首诗奖励大家。教师有感情的朗诵歌词。课件出示歌词内容。

师:多美的歌词,你认为那一句最美? 生:“绿了河边的杨柳,红了村前的杏花”····

师:这一句句式不仅工整而且色彩丰富,表现了歌词的意境美,色彩美,韵律美。你们能读出这样的感情吗?

(2)学生齐读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3、填唱歌词

师:同学们,这么美的歌曲,我们赶紧唱吧。 教师伴奏,学生用“啦”哼唱歌曲 教师伴奏,学生听琴小声唱歌词。

(设计意图:学生既熟悉了旋律,又发现歌曲中的难点。)

(3)找出难唱的小节。

课件出示:切分音节奏、弱起小节。 教师范唱也可找会的同学帮助解决

4、感情处理

(1)讨论歌曲感情

师:同学们,怎样才能正确的表达歌曲,让歌曲更富有魅力?课件出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边实践体验)

教师总结整首歌曲的处理如以下几点:课件出示

①整首歌曲应用连贯平稳的气息唱出优美舒展的旋律,注意连音与非连音的对比;

②注重二声部的歌唱技巧,做到音量均衡,音色统一,音准和谐;

③在合唱部分加上MP-P-PP的力度记号,在“绿了河边的杨柳,红了村前的杏花”加上渐强再渐弱的记号; ④注意弱起小节的演唱和首句中“下”字应唱三拍半,换气敏捷。

(设计意图:新课标分析中高年级学生参与意识,合作探索的能力更强。让学生自己体验总结,并在实践活动中感悟,不但增强了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而且培养了良好的合作意识,并把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鉴赏放在了重要位置。)

(2)指名学生有感情的演唱。

师:那位同学能为大家深情演唱。掌声欢迎。 师:唱的真好听,你们能做到像他们一样吗?

5、完整演唱歌曲 (1)、学生齐唱歌曲,教师伴奏。

师:那让我们一起有感情演唱歌曲。 (2)、男生女生比赛唱。

师:同学们唱得太美了,来一个男生女生大PK好吗? 学生分组进行。教师评价。

四、表现歌曲,参与创作

1、即兴伴奏:学生用自制的乐器(装沙的袋子、揉搓纸张等的声音)来模仿雨的声音,为歌曲配上简易动听的节奏。

师:同学们,你们太厉害了。我们能用你手边的东西给歌曲伴奏吗?试一试。课件出示歌曲。

2、编创律动:学生创编动作,分组进行,课件出示音乐。小组展示后,选出优美的动作,教师指导编创成舞蹈。 师:同学们,这么美的歌曲,能不能创编动作给歌曲伴舞,比比哪一组的动作最好看。

小组展示后,选出好看的动作,教师指导变排成一个小舞蹈集体表演

3、画画春天

师:同学们,你们的舞蹈太美了,请发挥你的想象,拿出画笔描绘春天的美景。课件出示歌曲。

展示学生的作品。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一教学过程充分挖掘了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成表达个人的情感,享受到美的愉悦。)

五、首尾呼应,总结反思 师:同学们,你们太棒了、太给力了。

通过今天音乐学习,你对蒙蒙春雨有什么别样感受吗?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是学习的好时光,“一年之计在于春”,让我们珍惜这美好的时光,努力学习,像春雨过后的小苗一样茁壮成长。

让我们在着优美的歌曲声中结束本节课。

(设计意图:一句“你对蒙蒙春雨有什么别样感受吗?”引发孩子们回味反思,课至意未尽。 老师首尾呼应的过渡语,勾勒了一幅春雨美的画卷。)

第16篇: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教学设计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洪河屯二中的李静波,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质量守恒定律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位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小节,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对化学学科中的元素符号 化学式 分子原子进行了初步的学习,而且在本节内容之后,学生们又将面临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这些知识的学习,所以本节内容在整个化学学科学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这一节内容在整个化学学习中非常重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定了我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质量守恒定律内容,能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和化学变化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能力目标:在探究活动中注重锻炼学生交流和表达能力,分析和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建立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对质量守恒定律理解和正确的应用

二、说教法

针对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以及随着这几年新课改的展开,学生有着一定的探究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解决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建立质量守恒定律这个重点问题上,我主要采用创设情景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三个个实验探究和三个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学习。

三、说学法

教法始终服务于学法。本节教学学生有着较多的动眼观察、动手探究、动脑分析和动口表达的空间,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达到学会和会学的目的。

4、说教学过程

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包括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小结和课外延伸四个部分,共六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即是导入新课,我用电视剧狄仁杰中的片段作为新课的导入,在这段视频中,狄仁杰遇到了两个困惑的问题:1.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了呢?2.为什么铁刀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呢?通过这样一则小故事,将学生的思绪带进我们的课堂。让学生思考: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的总质量有没有什么变化呢?让学生产生疑问,分歧。并运用历史上科学家对于质量守恒的贡献讲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发展史,拉近学生和科学家之间的距离。

设计意图:这样的环节设计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让学生和科学家产生共鸣并感觉到到化学和生活紧密相连,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热情,增强自信心。

第二个环节 教师演示天平上白磷在锥形瓶中的燃烧实验,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总结实验现象,从而初步引出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注重锻炼学生的观察和总结能力,并在学生脑海中初步形成质量守恒思想。

第三个环节 学生分组亲自动手做“铁钉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试验”和“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在实验中要求学生记录实验条件,实验现象,并总结叙述实验结论,而在这两个实验中因为实验条件的不同,会发现学生的实验结果不一,教师从中引导,让孩子在脑海中自主建构在封闭条件下,化学变化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物质的质量不变。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发现定律,并且认识到定律的严谨性,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总结能力,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想。

第四个环节,播放电解水演示实验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对于质量守恒定律中因为变化过程中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都没有改变,让学生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进一步得到升华。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微观上进一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第五个环节 归纳概括,小结课题这个环节,以质量守恒定理为中心,把本节课的知识点做一总结。本节课主要探究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适用范围,应用以及实质。以图表的形式直观的展示给学生。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巩固知识。

第六个环节?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课题开始前导入问题,让学生亲自体验一把做狄仁杰的感受,并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以此扩大知识的应用面,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能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为了进一步锻炼这种能力,我们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我给学生布置了家庭小任务。

设计意图? 通过反馈练习和拓展延伸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五、说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着重“两个体现、三个突出”。“两个体现”,即体现新课程教育的教学理念和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三个突出”,即以实验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探究;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

第17篇:游子吟说课稿教学设计

《游子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母亲对儿子的慈爱以及儿子对母亲的真挚感情。教材分析与处理:

1、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情感。

2、教学创新点:低声吟诵《游子吟》,想像一位慈母在孩子外出前,借着油灯的微光为孩子缝制衣服的情景,并把它写下来。教学理念:品味情感 升华体验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前播放歌曲《母亲》引出课题

师:知道这首歌表达的是什么内容吗?是啊,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古往今来,人们用不同的方式赞美母亲,在作家肖复兴的眼中,母爱是那一颗颗玲珑剔透的荔枝,在史铁生的笔下,母爱是那一句简短而深沉的叮咛:“要好好儿活!”那么,在唐代诗人孟郊的心中,母爱又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孟郊的《游子吟》。(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3、同学们知道“游子”是什么意思呢?在本文是指谁?“吟”又是指什么?

(游子:出门远游的人 吟: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我们还学过相关题材的诗,如《暮江吟》、《石灰吟》等)

二、初读诗歌,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1、初读全诗:这首诗广为流传,耳熟能详,我相信同学们一定都会读,请一个同学来读读,好吗?(抽生读)

2、课件出示诗歌,听课文范读录音。齐读

3、交流感受:读了这首诗之后,你有些什么感受?

4、那你知道孟郊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吗? 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资料,然后师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师介绍:孟郊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谋到江苏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做官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他接母亲来溧阳,安享晚年。此时,孟郊眼前浮现出母亲关爱自己的一幕又一幕,于是写下了这首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歌。

三、细读品味,体会意境

1、那么,在这首诗中,孟郊选取了一个怎样的生活场景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诗,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并观察插图,发挥想象,把这一场景描绘出来。(课件出示画面,放轻音乐,学生在音乐声中读、看、写。)

2、学生交流自己所体会到的意境,并说说从哪句诗体会到的。朗读与想象相结合。 预设:抓住“密密缝”,体会浓浓爱。

(1)作者进京赶考前的晚上,母亲在昏暗的油灯下给儿子缝织衣服。你的感悟能力很强,请问你是从哪里得到这种感受的?插图是文字的再现,书上的插图再现了哪句诗?(“临行密密缝”)母亲为什么要“密密缝”?(使衣服结实耐穿,怕儿子迟迟不归。)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意恐迟迟归”)你很会读书,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的确,在古代,有这样一个习俗,儿子出远门前,母亲都要为儿缝织衣服,缝得越密,儿子就回来得越早,缝得越稀,儿子就回来得越迟。所以母亲“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母亲担心的仅仅是儿子“迟迟归”吗?她还会“恐”什么?由此可想,母亲在“游子衣”里,除了缝进了密密的针线,还缝进了什么?请把母亲的担忧、祝福、牵挂和所有的爱,都缝进游子衣里,一起读读前四行诗。 (2)可以说,一件游子衣,一片慈母心。你说,这样的深恩能够报答吗?所以,作者发出感慨(诵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重点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晖”字有什么特点?这一句是什么意思?作者仅仅是写小草与阳光的关系吗?(作者表面上是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实际上是说“谁言游子心,报得慈母恩”!)

(2)、作者把母爱比作春晖,把游子比作寸草,那么同学们认为还可以怎样比喻?

四、延伸意境,升华情感

1、的确,母爱就像春天的阳光无私地奉献给了小草,“临行密密缝”仅是母爱的缩影。你知道儿子远行后,母亲又是怎样忍受思念的煎熬?现在我们走进孟郊另一首《游子诗》。

2、学习《游子诗》。屏示并齐读: 游子诗

孟郊

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 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

同学们,你们知道萱草是什么吗?在古代,不少游子远行前都会在母亲的房前种植萱草,希望母亲在春暖花开时节看到萱草盛开,就像看到了游子,以慰藉母亲的思念之情。从这首诗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母亲焦虑不安、望眼欲穿、满眼泪花地盼望儿归。)你是从哪句诗体会到的?请带着你体会到的意境,再读《游子诗》。你们说,母亲对儿子这种强烈的思念之情能够报答吗?所以,作者发出感慨(诵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同学们,当“临行密密缝”和“慈母依堂门”这两副画面交汇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在母亲的心里;无论我们走得有多远,都走不出母亲的视线。因为,临行前,引读“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远行后,引读“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所以,作者发出感慨(诵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4、同学们,当我们再次吟诵同一作者写的两首表达同一主题的诗时,你的心里涌动了什么情感?并把你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出来。(对母亲的赞美、热爱、思念之情等;或母爱的无私与伟大等;或想报答母亲的强烈愿望等。鼓励学生自由、个性的表达与诵读。)

5、是的,母爱是无私的,伟大的,温暖的,细腻的。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用什么方式,都无法报答母亲的恩情。所以,作者不断地问自己:(齐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又大声的问所有的人:(齐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此时,让我们轻声的问问自己:(齐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五、激活表达,提炼感受

1、刚才,你们都轻声地问了自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你们能报答自己的母亲吗?此时,你想对自己的妈妈说些什么吗?用你资料袋中的诗句、名言或是你自己的一两句话来表达吧!(学生交流)

2、孩子们的字字句句都包含了对母亲的深情。但仅仅用一两句话远远不能表达对母亲的深情,此时, 让我们把心中对母亲无尽的爱融化在这首诗里,送给自己心爱的妈妈吧。

六、总结延伸,丰富内涵

1、感受名句的影响:孩子们,在孟郊的诗行里,没有深切的呼唤,没有高声的赞美,然而一分浓浓的真情却从这简单的30个字里自然流露,轻轻触摸着我们的心灵。直到现在,这首诗里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还广为流传,并且还化为了一个成语:寸草春晖。

2、交流名句的运用:今天,人们常常用这句话来表达自己的心声。请同学们想想在哪些情况下也可用上这句话?(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3、引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啊,人们在表达自己报答母亲,报答母校,回报社会,报效祖国的感情时,都会用上这一千古佳句。也许在下一个母亲节,你会情不自禁地吟出这一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也许在你明年毕业,离开母校的时候,你也会情不自禁地吟出这一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也许在你为国争光的时候,你还会情不自禁地吟出这一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4、在伟大的母爱面前,一切语言都是苍白的。记得有位名人曾说过:“人的嘴唇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让我们将内心的感激与赞美之情都化作这甜美的字眼,这最深情的呼唤(生:母亲!妈妈!)

让我们向在座的母亲们,向全天下的母亲们一起深情地呼唤(生:母亲!妈妈!)

5、在《游子吟》音乐声结课:最后,让我们在低回、婉转的音乐声中,把所有的感动融进这首诗里,再次吟诵《游子吟》。七:作业

1、回家把这首诗献给妈妈。

2、收集赞颂母亲的诗歌,在班级开展一次以“伟大的母爱”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

第18篇:生命生命说课稿教学设计

19、生命

生命 (第二课时)

各尊敬的位领导:

大家好!

我今天上课的题目是《生命 生命》。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是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文章,这篇课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朴实,是一篇抒写感悟人生的好文章,在整个第五组“珍爱生命”专题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课文开头首先提出问题:生命是什么?下面的内容却没有正面回答,而是从“飞蛾求生”“瓜子生长”“倾听心跳”三件小事中,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但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作者同时还表达了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他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这就是学习这篇课文所要悟出的生命的含义,结合这个学习主题和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和教学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读,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生命的短暂,引导学生珍惜生命,让有限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

。 教学重点

初步培养学生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引导学生读懂三个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

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生命的短暂,让有限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

教法

1、诵读法。个人读、齐读、指名读、默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可以拉近与作者的距离。并能帮助学生有效的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2、情境教学法。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和自己的学习方法,具有较好的表达能力,初步具有分析问题的能力。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仅凭想象难以有深刻的感受,因此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创设了,比如:假如你就是这只被作者握在手里的飞蛾,你会怎么做?如果你也是这颗香瓜子,你也会这么做吗?等多种情境,帮助学生理解。

3、启发诱导法。四年级学生年龄小,对生命的意义的理解有困难,因此教师必须在适当时候进行点拨,使他们学到仅凭自读自悟不可达到的高度。

4、自读自悟法。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在“问、读、思、议、品”的过程中理解感悟。

5、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赏析。这是四年级上册大纲规定学生要求掌握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学生的这一方法将得到充分的锻炼。

6、对作者生平的了解也是学习这篇课文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学生通过了解作者生前的事迹,就会被杏林子与病魔抗争的顽强意志,与生命共进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所感染,内心深处就会受到震撼,就会引起学生对自己生命的一个思考,升华了课文的情感。

7、另外,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还有一个特点,我紧紧地抓住了课文的题目来进行教学,每学完一段内容的时候,都让学生回归到课文题目的朗读,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读出生命的可贵。学法:

1.自读自悟,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生情。

2.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赏析,积累和丰富语言,运用语言。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理清脉络

1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生命

生命》的第一课时,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探讨杏林子对生命的思考,对生命的感悟。

1、齐读课题,19生命

生命。

2、回顾我们上节课的学习,作者从哪三件事情引出对生命的思考?

3、学生汇报,板书:飞蛾求生

瓜子生长

倾听心跳

4、这节课我们需要完成哪些任务呢?

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生命的短暂,引导学生珍爱生命,让有限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

二、自主学习

感悟道理

1、默读课文思考: 这三件事中的哪些句子最能让你感受到生命的含义?请你用直线画出句子,有感情朗读,圈出关键词,写上体会。

体会句子的方法:

①抓住关键词句体会;

②抓住标点符号体会;

③通过联想或想象体会。(假如你是那只飞蛾、那颗香瓜子你会怎么样?)

④结合作者的经历体会。

⑤结合生活实际感受生命的短暂,引导学生珍爱生命。

三、小组合作

探究交流

小组选择其中一个事例深刻体会生命的含义。

1、小组确定事例,成员按顺序交流勾画的句子,谈体会,相互补充,并作好笔记。

2、有感情地朗读句子,比一比谁读得最好。

3、发挥想象,假如你是那只飞蛾、那颗香瓜子你会怎么样?

4、明确分工,确定汇报人。

四、小组汇报

教师点拨

第一个事例:首先让我们走进飞蛾求生的场景。

1、“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跳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

强调 挣扎、极力、跃动体会到了飞蛾求生欲望的强烈。

2、如果你是这只被捉住的飞蛾,你会怎样?板书:强烈的求生欲

3、这种强烈的欲望让作者怎样?

作者被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震惊到了。

3、于是作者用了三个感叹句,谁能把小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和作者的惊叹读出来?

教师小结:当小飞蛾在生命面临严重威胁时,无论怎样危险,无论能否逃生,它都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我们帮它呼唤:生命 生命(学生有感情读课题)

第二个事例:第一个事例让我们懂得了生命是(强烈的求生欲),那第二个呢?

1、墙角的砖缝里掉进了一粒香瓜子,过了几天,竟然冒出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竟使它可以冲破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成长,即使他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生长环境:砖缝中——没有阳光,也没有泥土。

2、利于生长吗?那这样的环境中长出的植物会是什么样子呢?

可是,这颗小小的种子是怎样生长的呢?(不屈向上、茁壮生长)

3、指导理解“不屈”、“茁壮”

4、假如这颗香瓜子会说话,它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2 你们刚刚都说得很好,你们让我感受到了瓜苗的生命力非常(顽强),它和生存环境做抗争,板书:顽强的抗争,这样的瓜苗,值得我们敬佩。

5、谁能读出小瓜苗的不屈和对小瓜苗的敬佩之情。

你们的朗读让我感受到了它的顽强,它仿佛在呼喊:生命 生命(读课题)

第三个事例

过渡:弱小的飞蛾,幼小的瓜苗都明白生命的意义,那作者呢?

“那一声声沉稳而又规律的跳动,给了我极大的震撼,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

1、“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代表什么?一起听心跳声,感受旺盛的生命力。

2、摸心跳。同学们,摸着你那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吧,感受着你那旺盛的生命力,你是想好好使用它还是白白糟蹋它呢?当时杏林子全身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关节都坏死了,她腿不能动,手不能抬,肩也不能转,头不能动,只能保持一种姿势坐在轮椅上,她忍受着剧痛,生不如死,于是她自杀,但是被医生救活了,之后,作者对自己说:我要对自己负责,我必须对自己负责。让我们读出作者的态度!(生齐读)

3、在“好好使用”和“白白糟蹋”之间,杏林子坚定地选择了前者,从十二岁患病到六十一岁去世,整整五十年的时间里,在别人都认为她不可能写字的情况下,她一共写下了四十多部作品,有小说、有散文、还有剧本,这四十多本作品的出版,使她成为台湾乃至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作家,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她还将一生所得的稿费全部捐出来,成立残障基金会,帮助了100多万无助的残疾人。

小结:从杏林子的事例中,我们明白了生命的意义是积极的人生态度。

五、拓展延升

升华感情

1、过渡:她对生命有了更高的认识与感悟!我们齐读最后一段!(出示: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2、师:作者体会到了生命的价值,于是她下决心让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她用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也可以说收集到的资料。

3、师:同学们,这么多的故事告诉我们,一定要在有限的生命中体现无限的价值。

(板书:有限的生命

无限的价值)

六、目标检测

1、小练笔:课上到这里,你对生命的感悟是什么?请把你的感悟写下来。

2、交流生命感言。

3、以小诗结束课文:老师也写了对生命的感悟,请同学们和老师合作着读,我读前一句,同学们读后一句。

课件出示小诗:

生命是早晨的朝霞, 是落日的余晖。

生命是涓涓不止的溪流, 是滔滔奔腾的江水。

生命是春天里点点的新绿, 是秋日里累累的硕果。

生命是深夜里飞蛾不屈的呐喊,是砖缝中瓜苗倔强的身影。 生命是和平时期欢悦的笑脸, 是灾难面前坚毅的目光„„

——《生命是什么》

师小结:我们今天用心的品读了课文,读懂了作者,读懂了生命的内涵,同时也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课文虽然结束了,但生命的话题永远也不会结束,生命的长河也会永无止境。愿同学们在未来的人生路上,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热爱每一天,精彩每一天!

3

七、板书

19生命生命

飞蛾求生

强烈的求生欲 瓜子生长

顽强的抗争 倾听心跳

积极的人生态度 有限的生命

无限的价值

4

第19篇:《洗澡》说课稿、教学设计

《洗澡》说课稿

郑东实验小学

张明宇

教学分析:

《洗澡》是小学美术人美版的一课内容,内容丰富,可发挥的空间较大。学生可大胆的发挥想象,充分利用身边的素材作画。本次交流课我所面对的是二年级学生,根据具体的学情和教学内容,我从教材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节课的设计。 本课是“造型表现”领域的一课内容,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回忆洗澡时的情景,体会爱清洁,讲卫生的快乐。通过洗澡这一课题,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动物、汽车、楼房和地球也爱清洁、爱洗澡,还有什么也需要洗澡,把他们画出来;利用学生熟悉的表现方式把自己的所想、所思表现出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表现能力。

教材目标:

1、通过回忆生活场景,抓住洗澡的特点创造性地表现生活中有相同特点的场景。

表现生活趣事,体验绘画活动的趣味性。

2、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

重点:抓住洗澡的特点创造性的表现。

难点:引导学生运用夸张和想象的方法,突出平凡事件的趣

3、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在美术教学上,学生的思路更广,思维更活跃,而且更有趣味的美术活动形式,他们敢动手、好奇心强,乐于用自己的眼光去看世界,对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有强烈的表现欲望。

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及认识规律,我采用以下的方法:

(1)情境创设法:上课初,我利用听儿歌《我爱洗澡》做动作的形式引出课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感受洗澡时的特征,渲染课堂气氛。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中,使其产生一定的体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问答法:在本课教学中,多问学生,让学生谈一谈、说一说,启发学生思考,这样做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

(3)欣赏观察法:利用电脑演示洗澡的动作,从而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大胆想象,解放学生的手,使他们放手画画。

教学程序:

根据本课的特点,我将本课教学程序设计如下: 激情导入(听儿歌做动作)——展现学习目标——谈谈洗澡趣事——欣赏作品——交谈感受——自由创作并评价——课堂小结(给地球妈妈洗澡)

教学过程:

1、激情导入:利用听儿歌《我爱洗澡》做动作的形式引出课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感受洗澡时的特征,渲染课堂气氛。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中,使其产生一定的体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展现学习目标 洗澡真舒服呀,孩子们你们喜欢洗澡吗?我们今天就来上洗澡这一课。让学生看本课的任务,让学习更有针对性。

3、教师放映儿童洗澡的录像短片。学生观看,分析不同洗澡动态,手、脚、身体的动作特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回忆,为下一步作业打基础)

启发学生回忆、议论洗澡的趣事,鼓励学生上台表演。

教师放映动物洗澡录像短片,学生观看不同动物们洗澡时的样子,激发学生对动物的热爱之情。

4、学生谈一谈自己生活中的洗澡趣事。为动手画打下基础。

5、欣赏范画,拓宽思路

①教师出示范画,学生欣赏谈感受。

a、你喜欢哪副作品,为什么?

b、这副画表现的是给谁洗澡?怎么洗? c、你觉得这副画什么地方画得最好?

②师:还有哪些东西需要洗澡?学生分小组讨论 (汽车、房子、地球„„)(启发学生多角度地表现“洗澡”情节)

6、自由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自由、快乐、创造性地进行表现。

课堂小结:

出示图片《给地球妈妈洗澡》 通过让学生谈感受激励学生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反思: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帮助小朋友回忆起生活场景,抓住洗澡的特点创造性地表现生活中有相同特点的场景。表现生活趣事,体验绘画活动的趣味性。培养了小朋友们的表现力和想象力。在本节课中,我通过让学生观看视频和图片,重点引导学生观察洗澡的动态、手部和身体的细节特点并且着力安排了让学生回忆自己是如何洗澡的并讲述出来。在教师的启发下,全班讨论结束后,请一位学生在集体面前表演。全班同学集体观察,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动作形象的感知,再通过教师示范、学生的印象会更深。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展开想象,同时引导他们发散性思维——动物、汽车、楼房和地球也爱清洁、爱洗澡,还有什么也需要洗澡,把他们画出来。

第20篇:教学设计、说课稿、反思

《遵守交通规则 安安全全上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一些常见的交通标志,了解上学途中相应的安全知识。

2、体验交通规则的重要性,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3、提高安全意识,学习自我保护的本领。教学重难点:

1、帮助学生确立安全意识和规则意识。

2、养成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

3、形成初步的自我保护能力。教学过程:

一、老师引导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安安全全上学去?”

1、板书课题。

2、老师进行现场采访上学到校的情况。

(家里住在哪里?怎么来上学?上学路上能看到什么情景?会碰到哪些意外事故?)

3、小结学生上学出现的问题。

(要面临以下问题:过马路,乘车挤车,小摊小贩的吸引,乞讨要饭的骚扰,陌生人说话,下雨天、下雪天,交通不变的困难„„)

4、这些问题处理不好的后果。(放映录像《交通事故》)

老师:正因为会出现以上这些问题,所以我们要安安全全地上学,安安全全地回家。

二、讨论学习怎样安安全全地上学去?(学生自由发言)

1、自己在路上看到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是不对的?

2、上学路上还有哪些情况要特别注意安全?

(方法:遵守交规,不在大街上乱跑,不和陌生人说话„„等等。)

三、判断:

1、过马路时遇到红灯,但没有车,妈妈拉我过马路。对 不对?为什么?

2、放学路上,隔壁的大哥哥要我和他一起去游戏厅看看。我是去还是不去?

四、学习过马路。

1、询问:你会过马路吗?怎么过?(学生自由发言)

2、游戏表演过马路。

3、除此以外,我们还要学记交通标记。

4、布置回家作业:

回家后收集并制作交通标记,并向爸爸、妈妈请教各种标记各代表什么意思。

五、总结。

六、学习“安全歌”。

《遵守交通规则 安安全全上学》说课稿

说教学安排:

《遵守交通规则,安安全全上学》它是在学生已熟悉学校,初步适应学校生活,体验作为小学生的愉快和责任,学习了解新环境的方法,能遵守学校的规则和纪律,遵守小学生的行为规范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活动。由于我们学校的学生大多生活在城区,他们每天都要和交通打交道,但是,由于学生的年龄和生活经验,对交通安全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因此,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对他们很有必要。 说教学目标:

1.认识一些常见的交通标志,了解上学途中相应的安全知识。2.体验交通规则的重要性,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3.提高安全意识,学习自我保护的本领。 4.发展自我约束能力和良好的行为规范。 说教学重点、难点:

1.帮助孩子确立安全意识和规则意识。2.培养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 3.形成初步的自我保护能力 说设计思路:

校本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它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生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它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在实践中锻炼各方面的能力。我本着学生主动参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原则,充分体现这一课程的生活性和实践性对本课进行设计。以活动贯穿全课,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在交流合作中实现活动的有效互动。 说教学过程:

一、观看录像,揭示活动主题

校本课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在设计《遵守交通规则,安安全全上学》这一活动时,强调学生的亲身实践。活动之前,请孩子们先看大屏幕。初步感知交通事故造成的危害。

二、讨论会——辨析导行

以儿童的问题引出主题,然后列举在上学路途中儿童最容易遇到的问题,让儿童展开讨论,判断是非。

三、游戏——在活动中体会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遵守交通规则,安安全全上学》这一活动在模拟演习的环境中充分地活动,这样让人身临其境,学生遇到类似的问题也就有了应急的措施。这样就使《遵守交通规则,安安全全上学》这一活动真正落到了实处,而不是“纸上谈兵”,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展示收集情况,初步了解常见交通标志的作用

本着实践性这一原则,让学生亲自尝试、体验、感悟,从而自觉地遵守交通规则,提高了自我保护的意识。活动后,让学生收集交通标志,想办法了解这些交通标志的用途。

五、总结并学习《安全歌》

今天我们学到了很多交通安全知识,孩子们都表现得非常出色,老师觉得你们可以成为交通小卫士。希望你们能像警察叔叔那样,自觉维护交通安全,让更多的孩子安安全全地上学,平平安安地回家。

校本的内容相当丰富,其活动空间不仅仅局限于教室,我们可以将学生带出教室,带出校园,走向社会,如可组织儿童到马路上学习交通规则。我们也可以采用“请进来”的办法,将交警叔叔请到课堂,为课堂提供延伸的空间。收集、创编安全儿歌,这些也是帮助儿童熟悉交通规则,树立规范意识的好办法。

《遵守交通规则 安安全全上学》教学反思

本课充分考虑了二年级学生好动的特点,创设情境,让学生动起来,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认识到交通安全的重要性,提高了安全意识;初步形成规则意识,自觉遵守交通安全规则;学习自我保护的本领,学生的文明习惯得到熏陶。

首先,一开始,我想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认识交通标志,了解交通规则上。这样,课堂上,学生会说得异常热闹,应该说也增长了不少知识。但是,后来我改变了想法,学生懂得再多的交通规则,认识再多的交通标志,如果并没有真正弄明白为什么要去遵守它,那么,最终结果只能导致学生学一套,做却是另外一套。因此,第一步应首先让学生来明理,即明白为什么要去遵守交通规则。只有明理后,才能去导行,去引导孩子们把学到的交通规则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因此,这节课我把教学重点最后放在了为什么要遵守交通规则上。学生明理后,再去认标志学规则,这样学生自然是认认真真来学,学后一定也能确确实实指导自己的行动。这样才算是真正把握到了这堂课的教学目标,通过明理来导行。

其次,在这一课中,我首先从孩子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回忆在上学路上你遵守了哪些交通规则,使学生感受到交通规则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接着以录像《交通事故》引导孩子们去讨论,去领悟,争论的过程也就是孩子们与自己的思想作斗争的过程。这样学生明理更透。而且,在交通规则的产生上,我也没有去直接告诉孩子们,而是通过孩子们来当小小交通管理员,治理交通的过程自然领悟到交通规则是因需要而产生,没有交通规则绝对不行,从而引导孩子们努力去遵守。

总之,本课的落脚点就在于导行,而导行的产生原因则是明理。教师应创造性地设计教学环节,联系儿童实际,让孩子通过明理来指导自己的行动,这样才达到了校本的真正目的。

说课稿教学设计
《说课稿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