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课件

爱莲说说课稿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0-09 06:09:36 来源:教学课件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爱莲说》说课稿

《爱莲说》说课稿

语文组

刘静

一. 教材分析

《爱莲说》,一文被安排在人教版九年教育四年制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第六单元《短文两篇》的第二篇,这篇讲读课文在全册古文教材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陋室铭》,这与其有很大的区别:即它能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在语句方面,它又讲究骈散结合,使学生能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这对后面的古文学习有启下的作用。

在单元教学中,又要求弄清文章中段与段的内在联系,理解作者怎样由一物写到另一物,而这一要求本课中有很好的体现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有重要作用,因而地位非常重要。

二、说教材背景

(一)、学情分析:我所担任的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同学们对古文的学习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多数同学在字音、词义、疏通文意上有了一定的功底,在老师的提示下,能利用工具书,教材的注解,在几分钟之内就能理解大意,并能当堂成诵,但少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知识水平还有欠缺,因此,我结合学生实际,在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还应该重点学习文言实词的含义,虚词的不同用法,句式、修辞、写法等综合运用。

(二)、教法选择

根据本文的特点,我采用了朗读法、讨论法、迁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使用这些教法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活跃课堂气氛。

(三)、学法引导

我采用创设情境,自主合作,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本课教学达到最好效果。

三、说理念设计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本着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的原则,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感体验,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论。

四、说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结合该课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制定以下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理清文章的思想内容,学习莲花的高洁品格;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培养学生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五、说教学重点: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六、说教学难点:衬托手法的运用

七、说教学准备:学生借助工具书扫清字音,词义障碍;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八、说教学过程

本课为复习课,有以下几个环节:

(一)、默写检测

在课堂练习本上默写《爱莲说》,同桌交换当堂批阅,汇总错误点。

(二)、抽签分题

通过整理文学常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成语、重点句子翻译、分析内容几部分来对本文进行复习。

组长抽签选题,小组集合整理所抽内容,查漏补缺。

(三)、板书展示

小组整理完毕本组内容之后,在黑板上写出重点内容。本组出一名同学在讲台展示讲解。其他小组有异议的可以提问纠错,在本上补充。

重点内容教师讲解。

(四)、知识迁移,拓展思考 教师利用投影仪显示三个思考问题: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

2、“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

3、试比较《爱莲说》和《陋室铭》在写法上有何相同之外并具体说明 意图: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通过前两道题,掌握衬托的两种方法,第3道题掌握本文的写法特点:即托物言志的写法骈句句式特点;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并会运用。

总结:指名学生归纳概括“你是怎么学的?领会了什么思想内容?掌握了哪些写法?”

意图:一方面是对文章内容的检查,另一方面,又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对学生而言,同时也是一种信任,学生有了这种信任感,将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能力,能激发出更强的成功欲,从而促进学习的积极性。

(五)、板书设计:

爱 莲 说

陶渊明

独爱

(正衬)

隐逸者

惋惜

世 人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独爱

君子者

赞美

托物

言志

教学反思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联系生活、拓展升华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感受,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较好地培养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整堂课内容紧凑,环节衔接紧密,时间过于拖延。

推荐第2篇:爱莲说说课稿

《爱莲说》说课稿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爱莲说》是语文出版社八年级(上)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对这种态度的赞赏,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引导学生重视德行,保持坚贞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因为新课标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要求。

3、引导学生保持坚贞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价值观。

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生动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三、教学思路

1、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2、语文学习要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充分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和习惯,并且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四、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

新课标指出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 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加强了课文的朗读环节,

1 以语气作为切入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带动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

加强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所以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了开放式讨论法、提问法、练习法等等教学方法巩固学生的文学积累。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领悟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欣赏以“荷花”为题材的中国画,创设教学情景。

2、导入语:现代人都喜欢互赠花,大家都知道哪些,每个节日送什么样的花,如果要你送花要送什么呢?你认为不同的花代表了不同的志向和爱好要求,所以我们古代有爱梅如妻的林逋,有以菊自励的陶渊明„„宋代的周敦颐最喜欢莲花,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二)诵读感知

1、解读标题

题解:“说”是古代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章,偏重于议论,所以后来人们常把说理辨析的文章统称为论说文。那么“爱莲说”这个题目该如何理解呢?

归纳: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爱莲花的道理。

2、听课文录音,正音正字,注意停顿节奏和重音。

3、领读,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一句一句的读,体会文章作者的语气。

4、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体会句中关键字词表达的感情。

5、男女同学各一名代表朗读,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学生自评,教师适当

2 点拨。

(三)品读课文

1、学生对照注释理解句意,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2、让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有关难字难句的问题。

3、分小组谈论回答以下问题,教师做适当的点评和归纳

(1)在作者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呢?试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 (2)这一语句突出了莲花的哪些特点呢?(明确后板书莲花的品格“高洁、庄重、正直、芳香、清高”。)

(3)我们知道了作者之所以爱莲,不仅因为莲花的姿态美丽,更是因为莲花的高洁、庄重、正直、芳香、清高的品格,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来朗读这一语句呢?

(4)君子是怎么样的人?

(5)文题是“爱莲说”,而文中却三次提到“菊”、“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本设计力求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课文材料,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多层次诵读,师生共同研讨部分句段的朗读技巧。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延伸拓展

1、你如何看待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谈谈你的看法。 对这个问题,教师应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但对较消极的学生要适当地进行鼓励。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我设计这一环节, 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爱莲说》中的哪一句,并谈谈自己对这一句的理解。

3、让学生收集有关“荷花”的诗文作品,张贴于学习园地。最后做限时作业

推荐第3篇:爱莲说说课稿

《爱莲说》说课稿

黄花滩初级中学 赵延芬 《爱莲说》是部编版七年级(下)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对这种态度的赞赏,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引导学生重视德行,保持坚贞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因为新课标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要求。

3、引导学生保持坚贞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价值观。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生动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三、教学思路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四、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

新课标指出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 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加强了课文的朗读环节,以语气作为切入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带动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写花的诗词导入

2、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唯对莲情有独钟,他在南康郡做官时,曾亲自率领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中莲。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赞美莲花的传世名篇《爱莲说》。

(二)诵读感知

1、解读标题题解:“说”是古代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章,偏重于议论,所以后来人们常把说理辨析的文章统称为论说文。那么“爱莲说”这个题目该如何理解呢?归纳: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爱莲花的道理。

2、生自由读,体会文章作者的语气。

3、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体会句中关键字词表达的感情。

4、学生齐声朗读,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学生自评,教师适当点拨。

(三)品读课文

1、分小组谈论回答以下问题,教师做适当的点评和归纳 (1)在作者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呢?试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

(2)这一语句突出了莲花的哪些特点呢?

(3)我们知道了作者之所以爱莲,不仅因为莲花的姿态美丽,更是因为莲花的高洁、庄重、正直、芳香、清高的品格,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来朗读这一语句呢? (4)君子是怎么样的人?

(5)文题是“爱莲说”,而文中却三次提到“菊”、“牡丹”,这有什么作用?本设计力求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课文材料,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多层次诵读,师生共同研讨部分句段的朗读技巧。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延伸拓展

你如何看待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谈谈你的看法。对这个问题,教师应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但对较消极的学生要适当地进行鼓励。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我设计这一环节, 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

推荐第4篇:初中语文爱莲说说课稿

《爱莲说》是一篇精彩的课文,里面也是有很多东西值得去学习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语文爱莲说的说课稿,欢迎大家的阅读。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

《爱莲说》是八年级的一篇文言文,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因为很多文言知识是原来学生没有学过的,所以在目标的设定上既要对字词落实,又要掌握本文的写法及文章的中心,感悟古人追求的“君子”之风。对于九年级来说则更应该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尤其是知识点的整合。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目标: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提高生活情趣。

3、教学重点:

理解作品内容及作者的思想。

4、教学难点:

如何通过“莲花”来表现作者的理想的。

(二)学生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对八年级的文言文基础掌握得非常牢固,需要进行拓宽、拓深的练习。而基础薄弱的学生应在加强基础复习的同时努力提高他们的能力。这部分同学往往自尊心较强,教师要注意采用合理的教育方法,做因材施教。对于双差生要根据他们的弱点,选准切入点很啊抓基础,确保他们合格毕业。

(三)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活动安排:搜集写作背景给予本课相关的链接。

2、教师课前活动安排:准备好幻灯片和上课所用媒体;教学资料。资料如下:

写作背景

《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宋代哲学家。《宋史》上说他“博学力行”,并引用宋代著名文学家、江西诗派首领黄庭坚的话,评价他:“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取志,薄于微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虽然他一生担任过州县地方官吏,但他平时更喜欢游览各处名胜,潜心研究学问,是一个事必躬亲、处事公正、颇受时人拥戴的学者。他厌弃封建社会那种纸醉金迷的生活,以素净、淡泊为足,以“饱暖”、“康宁”为乐。特别喜爱“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在江西南康郡为官期间,亲自率领部下在旧南康府署一侧,挖池种莲,并独出心裁地把莲池叫“爱莲池”。每当夏日炎炎,他漫步池畔,倾心欣赏,全神思索。经过酝酿、构思、推敲,终于写下了流芳百世的篇章《爱莲说》。

(四)教学流程

(1)引入课题。

由多媒体配乐展示荷花的图片(引入情景),由学生

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引入课文),从古到今,有很多人赞美“莲花”,今天我们就去看看周敦颐是如何赞美莲花的,为什么要赞美莲花。

(这个教学环节用5分钟,学生在回忆诗句的过程实际是检查学生的积累。在交流中,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拓宽知识面,较差的学生可以通过笔记的形式积累诗句获得知识。)

(2)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让学生明白自主学习的内容,师生共同合作加上教师的点拨,共同完成在自主学习阶段不能完成的任务。)

学习内容:(多媒体展示)

①什么是“说”?

②关于作者的情况。

③看课文注释,画出不能理解的句子。

④学生自由的读课文。

(这个教学环节用15分钟,对于九年级的学生,这篇课文已经学过,以上几个问题没必要过多讲解,完全可以放手给学生,这样既避免了学生听的重复性,又可以调动学生思索的积极性。同时又培养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3)探究文章的内容,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学生分组讨论,与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合作学习相结合)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探究的内容。(多媒体展示)

①文中写了哪些花?重点写什么?为什么要写其他的花?

②哪些地方是写莲的?从哪些方面写莲的?

③文章仅仅是写花吗?采用了什么写法?

④花与人有什么关系?

⑤作者的感叹说明了什么?

(这个教学环节用15分钟,帮助学生梳理文章脉络,复习已经学过的写法。是成绩不错的学生更注意知识点的整合和积累,成绩略差的同学加深课文的理解并及时消化与及时整理。)

(5)巩固练习:

多媒体展示:

“莲花”与“君子”的联系。

(这个教学环节用3分钟,目的是通过探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6)、指导背诵: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实现。如男女生分段朗读, 自由朗读,教师提问,学生用书上的原句回答等。

(这个教学环节用5分钟,目的是通过提问背诵课文,同时能为理解性默写打基础。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应该掌握。)

(7)、课文总结,布置作业。

作业: 作者的思想过时吗?

(这个教学环节用2分钟,从课程的设计来看,能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在课堂来看能

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学习方式上,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辅以教师的点拨;从教法上看,能将传统的诵读法与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从问题的设计上,从体现梯度。)

推荐第5篇:初中语文《爱莲说》说课稿

《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接下来和小编一起来学习有关《爱莲说》的说课稿内容,欢迎阅读。《爱莲说》说课稿一

说教材内容、目标及重难点:

《爱莲说》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小品文,它文质兼美,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保持高尚情操的人生追求。本文语言精炼、句式骈散相间,修辞多样,仅用119个字就创造出了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精品,令人赞叹,耐人寻味。由此,确立了本课的四个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积累优美的语言;

2、品析重点语句;

3、采用多种方式的诵读,积累文言精品;

4、通过对莲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高尚情操形象的探究,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重点:读出文章韵味,体会文章审美情趣,理解托物言志写法。

难点:衬托手法的运用。

说教法与学法:

朗计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它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手法,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因此,这篇古诗文我准备采用创设情境、指导朗读、品析美点、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

在朗读中,主要从把握基调、读出节奏、读出感受三个方面,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在读中提高认识、增强体会。

在品析美点、合作探究中,充分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做到有思有讲、有讲有评、合作学习、交流心得。

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带学生置身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中,吸引学生走进文本。

(二)、朗读指导,突出重点

1、师范读,也可听录音或配乐朗诵,激发学生兴趣。

2、指导朗读:

第一轮:初读,读准音,把握基调。

第二轮:再读,读出轻重快慢。

第三轮:用心读,读出感受。

通过这反复朗读,学生对文章内容已有大概的了解。进入第三个环节——

(三)、品析美点,合作探究

1、品析段落,积累词语。梳理重点词语,用白话文连贯翻译。

2、品析写法,突出重点。学生合作探究文章内容,总结出“莲——特点——品德——爱”的文章线索,师总结,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然后下定义说明。

3、突破难点——“正衬”、“反衬”

师设疑: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生合作交流,表达自己的见解,老师总结:

叹惋菊花是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鄙薄牡丹是为了追名逐利,攀附富贵,未免有些庸俗;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本色十分难得。由此可看出,写菊和牡丹是为了衬莲,菊是正衬,牡丹是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

4、课堂交流,生置疑,各抒已见。

5、拓展延伸,创造训练。

搜集写莲的古今诗词,帮助学生达到感受美,创造美的初始文学境界。

板书:

菊——隐士(正衬)

牡丹——富贵(反衬)

莲——君子

托物言志——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爱莲说》说课稿二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我是语文组5号考生。下面我将与各位分享一下《爱莲说》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爱莲说》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文章,本单元是文言文单元。本文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地写来,其中涵盖了大量社会现象,文虽短而意蕴无穷,这种写法也很值得品味。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我所面对的学生是这样的,文言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对于学生理解文章有所不利,这些都需要教师加以适时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提高鉴赏古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诵读,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提高鉴赏古文的能力。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则为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品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基于此,我将展示莲花的,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而导入本课。通过这样的导入,引起学生对于文章的极大兴趣。

(二)诵读训练,初步感知

这一环节我设置了以下环节1.教师播放音频,并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指名学生阅读全文,并翻译全文,概括文章大意。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加强诵读习惯的培养,对领悟作者感情,品味文章语言,增强文章语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伊始我将从指导诵读入手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首先我会进行示范朗读,然后通过自读、齐读、指名读、竞赛读等各种手段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进行朗读。通过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大致把握文章内容,为下面深入研读做好铺垫。

(三)合作学习,重点感悟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与学的过程就是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些问题可能是不被了解的现象,可能是前后认知的矛盾,还可能是需要挑战的困境。为此,在这一环节,我将出示这样几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放手给学生,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我将设置小组讨论讨论下列问题: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很可爱,为什么作者独独喜爱莲花呢?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3.开头作者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

这样一个问题链,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明确作者描写莲不同角度,即生长环境、体态、风度。最后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对文章的思路、结构以及主旨都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

(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可省略)

我们常说要走进文本,也要走出文本。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用“莲花”寄寓了自己的志趣,你喜欢什么植物?请谈谈你喜欢它的原因或者它寄托了你怎样的思想感情,实现感知向能力的迁移。

(五)小结作业,巩固提高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我会着重引导学生思考本课学习的象征意义和衬托的手法,通过小结,了解学生对于本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习内容的对话。我希望通过作业的布置,强化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并能够实现知识的迁移。基于此,我设计了开放式的作业:写一篇小短文,表达对某种植物的喜爱以及它寄托了你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说板书设计

这堂课的板书设计,主要由讲解的重要内容构成,直观简洁,结构清晰,突出了本堂课的教学重点。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鞠躬擦黑板)

推荐第6篇:初二上册语文《爱莲说》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语文教师。我说课的题目是《爱莲说》,说课内容共分 六个环节。

一、教材分析

《爱莲说》是繁花似锦的古代散文园地里的奇葩。

它选自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2课,与本课另一篇短文《陋室铭》相似,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但又与其有很大的区别:《爱莲说》的句式更富于变化,语言讲究骈散结合。

全文119字,虽然篇幅短小,却字字珠玑,笔笔传神,句句融情。《爱莲说》写“莲”是实,写“爱”是虚,以实托物,以虚言志,境界深邃,读之如品香茗,唇齿留香。

二、学情分析

莲在齐市很少见,学生知之甚少,因此,课前需收集有关“莲”的知识信息,以此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八年级大部分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能利用工具书,教材的注解,理解大意。基础薄弱的学生应在加强基础复习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能力。学生受年龄和阅历地影响,理解主题会有难度,我将结合时代背景做好铺垫。

三、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通过对教材与学情的分析,依据新课程标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文言字词

3、了解文章思想内容,领略作者的情怀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向文本质疑的方法

2、在朗读赏析的过程中,把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悟古人追求的“君子”之风,培养学生对正直人格的仰慕

教学重点:

1、学习向文本质疑的方法

2、把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衬托手法的运用

四、教法学法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因此,依据课标精神,本文设想以课堂质疑的方式展开教学。学生通过自学与合作学习,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课堂质疑分为三个环节:整体感知—质疑解惑---总结整理,从不同方面解读文本,运用多向性质疑、逆向性质疑、类比性质疑三种方法,通过生生质疑、师生质疑来完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流程我设计了五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营造氛围

有中国银都之称的永兴县马田镇(周家)一个村子有一本传了几百年的世袭家谱!

宗法(辈份)如下;

法后渊源衍爱莲

济子遐思水木缘

文风应自任皇系

仲季由西尚一鞭

光宗显祖承谟烈

世德祥开玉秀贤

有道家声能佑继

明经福泽定绵全

你能看出这是唐代哪位思想家的家谱吗?周敦颐(播作者与说的片)

创意; 利用“周敦颐家谱” 这一传统文化元素导入新课,引领学生迅速进入古文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顺势介绍作者及作品文体。

(二)感知文意,夯实基础

为第三环节主动质疑搭设阶梯。本环节分为听读、自读、齐读、合作翻译、自行解疑五步。

放手让学生去做学习的主人,这样既避免了学生听的重复性,又可以调动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1、听读,划出朗读节奏,弄清字音

2、自读,把握字音与节奏

3、齐读 整体感知。

4 分组疏通文意,展示讨论成果

5 质疑,学生互相解答。

这是本文的范读,学生听读的同时更直观的欣赏莲花。

(三)课堂合作,质疑文本

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重点解决第二和第三个问题,初步总结向文本提出有价值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提问,进行质疑,不仅能组织起热烈的课堂活动,还能自然的凸显出课文的重点内容,关键是能改变学生固有的思维模式,加强师生间的对话与交流。

1、请讨论回答;

1、) 好看的花朵很多,为何“予独爱莲”?

2)、《爱莲说》刻画了莲的哪些特点?这些句子优美吗?请举例赏析。

3)、“出淤泥而不染....不可亵玩焉”几句究竟是写莲还是写人?这是什么写法?

2、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是你不懂的?提出来大家讨论解决。

3、(这些问题就是我们对文章的质疑,)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总结,我们设计问题、欣赏文章的着眼点有哪些?(放片)

(四) 延伸练习,质疑创新

我设计了三道练习,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不局限于教材,既能欣赏课文的优点,又能看到课文的不足,敢于创新,言前人之所未言,使问题的答案更趋多元化,培养逆向性和类比性思维能力。与此同时,积累写作素材

1、你还知道历史上有哪些人具备作者所说的“君子”的精神品质?

屈原 洁身自好,顽强抗争,努力向上,又不幻想脱离环境的积极态度。

2、你认为周敦颐所赞扬的“君子”品质都有借鉴意义吗?

3、《爱莲说》与歌颂梅、兰、竹、菊的托物言志的文章有何不同?

(五)畅谈收获,总结规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收获?

我的收获是:通过与大家地共同学习明白了欣赏文章、设计问题可以从文章整体内容、具体语句赏析、文章深层主题入手,对某个词、某个句子、某个修辞、某段话表现的思想感情、文章结构、写作手法等质疑,提问。

六、板书设计

用莲的图案做底,填入课文相关内容,能够使学生获得更为直观的印象,加深记忆,便于背诵和理解课文。

推荐第7篇:八年级语文说课《爱莲说》说课稿

说课吧

www.daodoc.com

《爱莲说》说课案

史 辉

一、说教材。

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臵及单元目标

《爱莲说》是八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内涵,并对作品精美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和技能: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什么是“托物言志”和本文独特新颖的结构方式。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精美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到文章的美,学会怎样欣赏抒情散文,并领悟短文所表现的作者的志趣和情操。

三、说教学重难点:

课文篇幅短小,虽寥寥几笔,意却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学生在多次诵读的之后,能了解本文大意,因此我把“莲”

- 1说课吧

www.daodoc.com 第一方面,在诵读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词法方面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并由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从中悟出解词的方法。

第二方面,让学生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六、说教学程序。

(一)、引入课题。

由多媒体配乐展示荷花的图片(引入情景),由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引入课文),从古到今,有很多人赞美“莲花”,今天我们就去看看周敦颐是如何赞美莲花的,为什么要赞美莲花?

播放多媒体课件,可以一开始把学生带入情感高潮,在最短时间内,把学生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学生求知欲。

(二)、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让学生明白自主学习的内容) 学习内容:

1、什么是“说”?

2、关于作者的情况。

3、看课文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同时画出不能理解的句子。

4、学生朗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理解内容(学生结合文后注解和有关资料,理解文意)

师生共同合作加上教师的点拨,共同完成在自主学习阶段

- 3说课吧

www.daodoc.com

本文用了119个字,调动了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描绘了莲花的美,表达了作者对莲的赞美之情,表明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读着这篇文章,我们不但感受到了莲花的美,语言艺术的美,还感受到了作者情感的美

(七)、布臵作业。

1、巩固本课所学。

2、向课外延伸,培养知识迁移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体现教学直观性)

(一)

貌 美

品 美

出淤泥而不染

高洁 生 长 环 境

濯清涟而不妖

质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正直 体 态 香 气

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

端庄 风 度 气 质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圣洁

声明:

本站是一个免费为教师提供教育资源交流的互动平台,资源来自互联网及全站自创部分,有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站存在您的资源,而您不同意在本站刊出或希望我们加注相关说明,我们都会按您的要求来处理!并代表所有教师感谢您的辛勤劳动,祝天

- 56 -

推荐第8篇:第 22课 《短文 》陋室铭 爱莲说 说课稿

第 22课 《短文两篇 》陋室铭 爱莲说 《陋室铭》说课稿

《陋室铭》是编排在第五单元的课文,是讲读课《短文两篇》中的一篇,另一篇是《爱莲说》。本教材从这一册开始,文言文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七年级是分布在各单元中的).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中的一篇文言文《陋室铭》,包括:教材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方法的采用、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五部分。希望各位老师给以点评。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介: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抒情短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全文只有9句,寥寥81字,以立意鲜明,构思精巧,韵味深长而脸炙人口,流传百世,显示了它永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二)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陋室铭》是编排在第五单元的课文,是讲读课《短文两篇》中的一篇,另一篇是《爱莲说》。本教材从这一册开始,文言文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七年级是分布在各单元中的).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易懂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本课: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历史背景,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并背诵全文。

2、技能目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态度目标: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用时代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评价古人。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及依据:

本文篇幅简短,语言优美,音韵铿锵,读起来充满音乐美,把多形式的朗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另一方面又可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为教学重点和难点,这对正在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初二学生很有现实意义。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说学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初一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

(二)学法指导: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一对一互译课文;

3、设计板书表现课文,理解文章寓意。

4、开展辩论赛,掌握古为今用的学习方法,深入了解作者思想,结合时代具有积极参与现实的意义。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设计理念是:张扬师生个性,突出学生主体,重视学生感受,强调朗读品味,渗透学法指导,实行合作探究,加强能力培养。我采用导读教学法和提问朗读教学法,并指导学生用以读会意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来学习。

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提问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的把握能力,我设计了若干个问题在学生反复朗读中适时抛出,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最后又通过互动设计板书表现出来。

练习法: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一些课堂练习,运用练习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及游戏的运用主要是起到一个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四、说教学程序:

(一)课前三分钟屏幕展示“教学目标”(3分钟)

这一设计,从教的方面来说,它具有“导向作用”让学生一起来掌握教学要求,有利于达到教学目的;从学的方面说,它具有“激励作用”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要求,目标明确便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故事导入并解题(5分钟)

上课之前讲述本文的作者——唐代诗豪、哲学家刘禹锡的故事。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唐顺宗时,刘禹锡热心于政治革新,得罪了不少当朝权贵,失败后被贬到和州当刺史。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厢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策知县又将他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触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策知县气得脸都发青了,干脆将刘禹锡的房子调到城中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哑口无言。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唐文宗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屏幕显示两幅对联) 解题:

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文体一般是用韵的。并引导学生找出文章韵脚。

ing? 名? 灵? 馨? 青? 丁? 经? 形? 亭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俄国大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这个故事的导入,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也使学生的情感受到了感染熏陶,为下面理解作者的情怀创设了良好的情境,正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

(三)初读——感受语言美(2分钟)

教学千法读为本,学习文言文,必须重视诵读。突出指导诵读的方法尤为重要,突出读书层次,由易到难,诵读全文。一要读准确,二要读出节奏,三要读出感情。

针对“铭”这种文体的语言句法特点,我除了要求学生大声读,读正确,读流利外,还特别引导学生从用韵和讲究修辞方面去充分体会本文语言的节奏美和音韵美。朗读前的这一指导,十分必要,充分体现了教书重在“授之以渔”,学习重在掌握学习方法的教学理念。

(四)再读——了解内容(2分钟)

(五)三读——领悟内涵(5分钟)

先要求学生边听教师背诵课文,边想像陋室中的画面,体会作者感情,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启发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读出感情,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最后在理解文章寓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师范读,一方面让学生弥补自己朗读中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和影响,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想像画面,重在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而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则是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也便于创设融洽的教学氛围和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读是思的基础,思是读的途径。在这一环节中,我还设计了下列几道思考题让学生讨论:(屏幕显示思考题)

1、在读的过程中,你认为哪两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你会用什么语气来读?(“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孔子云:何陋之有?”)

2、“德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你们想像的画面,用文中的句子回答。(“苔痕„„劳形”)

3、作者居于陋室却不失雅致地生活,并能充满感情地描绘陋室,可见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人)

4、处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商品经济的社会中,我们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表见解,教师引导学生择善而从)。

5、作者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陋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这是什么写法?(托物言志)。

(六)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自行设计板书,目的在于让学生及时反馈学习效果,也有利于加深记忆。(13分钟)

这个环节的实施,我主要采用提问朗读法,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有关语句,学生寻找有关语句的过程,就是学生阅读的实践过程,也就是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过程,这是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我还鼓励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进行讨论探究,促进学生对话,让思想在碰撞中产生,知识在交流中生成,有智者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后,各自还只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之后,我们则有两个思想。这是我设计这一环节的理论基础。

(七)拓展(10分钟) 小小辩论赛

结合现实,2008中国地震,刘禹锡在这个时代会如何去做,结合作者生平来谈。

引导学生注意作者针砭时弊,有感而发,曾为黎民赈灾的豪情,了解当代温总理泪洒灾区,为民的深情。古有禹锡,今有总理,为民鞠躬尽瘁。学习高尚的品德和操守。对于今天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八)迁移练习设计(3分钟)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此我设计了以下课堂练习:

3、让学生借鉴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用一段话来表达自己的心志和情趣,尽量做到语言优美。通过此练习,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通过以上练习,学生检验了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获得了及时的反馈,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相长。

(九)小结(2分钟)

阅读古人的作品,要择其善这而从制,岂不善而改之。因此,阅读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对古人的道德品质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这是我们学习古人作品的最高境界。

说板书

已经有展示,主要体现本文表现手法和文章主旨。

在学生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后,要求学生细读课文,也就是学生自行对照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读懂课文。在这过程中,学生可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讨论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这一设计,在于训练学生运用工具书的能力,也有利于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学生的自主阅读,交流合作,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符合新的语文课程理念。在这个环节中,老师不是强硬灌输,包办代替,但也不是不管不问不讲,而是发挥主导作用,提醒学生掌握一些重点词句,如:“名”、“灵”、“上”、“入”、“鸿儒”、“白丁”、“丝竹”、“劳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屏幕显示重点词句及意思)。

陋室铭 刘禹锡

人品高尚 ——刨根问底 托物—— 陋室 ——景色清幽 不陋 ——大声朗读 来人不俗—— 咬文嚼字 陋室

生活高雅——换角度想

言志 德馨: 不慕荣利 不求闻达 安贫乐道 以上是我的说课稿,希望各位老师给以点评。谢谢!

《爱莲说》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爱莲说》。说课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出示课件)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目标及确立的依据;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确立的依据;

四、教学程序

一、教材分析

《爱莲说》是现行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短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课本164页上已明确指出: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爱莲说》这篇文章和《陋室铭》一样,都是托物言志的名文,作者巧妙地把莲花的生活环境、特殊性状和君子的高尚品德联系起来,描绘赞美莲花,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二、教学目标及确立的依据: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领会文章内容。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3、领悟文章中所表现出的作者的志趣和情操

4、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并能够联系实际谈自身感受。确立依据:根据《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要求和建议: (1)、阅读文言文时能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

(2)、欣赏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并能作出自己的评价。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确立的依据 教学重点:

理解作品内容及作者的思想。 教学难点: 托物言志的写法

确立依据:基于本单元的单元教学目标,新课标中所提出的要求以及学生对“托物言志”这种写法的相对陌生。

四、教学程序

整个教学程序主体上通过“独立阅读、互相研究、质疑问答、拓展延伸、读写训练”五个步骤来完成。其中要重点突出的是互相研究和拓展延伸两个环节。 具体程序如下: 首先是导入新课:

方式是请同学们回忆杨万里的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并齐诵。学生背完诗后,我加以小结: 美的事务人人喜欢,在众多的西湖美景当中,作者对荷花情有独衷,那碧波万里的荷叶,繁茂娇艳的荷花,将西湖点缀得美不胜收,今天我们随周敦颐一起步入他的《爱莲说》,看在他的笔下,荷花又是怎样的美好形象,这篇文章又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然后通过学生的课前准备介绍“说”这种文体和作者周敦颐。 接下来便进入独立阅读环节

1、独立阅读。此环节主要包括四个步骤:

(1)先由学生自由诵读,然后指读,师生共同校正读音 (2)通过课件出示字词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3)以同桌为单位,结合书下注释翻译课文

(4)指名翻译,以同桌为单位,一人读原文,一人翻译。有不准确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2、互相研究:通过课件出示以下问题,供同桌间或前后桌间相互探讨研究。(1)文中哪些地方是写莲的?写莲花时又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2)为什么要写其它的花?

(3)花与人有什么关系?采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质疑问答:由师生共同提出在研讨中存在的问题,共同解决。(视具体情况,此两个环节也可合二为一)

第23课《核舟记》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概述

《核舟记》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全文仅400余字,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语言见解生动严密。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培养文言语感。同时,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课型 演示活动课

(三)课时 两课时

(四)教具 投影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练习诵读,培养语感。品味、积累语言,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阅读能力目标:领会介绍核舟的顺序和详略,理解各具鲜明特征的人物神态、情趣。

3.写作能力目标:掌握“握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详略得当”的写法。

4.思想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六)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1,2,4

难点:目标3

(七)课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确定的依据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教学新大纲》第二部分第一款:整体感

知课文„„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问。这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第三部分第三款、四款、五款“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指出: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因此将课型定为演示活动课。

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第三部分“在教学中要重视问题”中明确: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修养,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本文介绍的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核舟”。文章抓住了“核舟”的特点,细致地描述了它的艺术形象,赞扬了雕刻家的精巧构思和高超技艺,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是培养民族自豪感的绝好材料,所以确定了本文的情感目标4。

省编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一单元的教学要求是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从而提高这方面的听说读写能力。本单元是学生在初中阶段集中学习说明文的起始单元。《核舟记》是本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第三册所学的第一篇文言文,而我们前两册所学的文言文主要是记叙性的文章,第三册却以说明性为主,因此这篇文章可说是两者的过渡,对于学习古代文章的文体有很重要的意义。从整个单元的教学要求来看,《核舟记》是前两篇课文《中国石拱桥》和《祖国的大豆》的深化。由于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因此在理解文句的基础上,了解课文是怎样抓住特点进行说明也就成了本课应完成的教学目标。学习此文后,要求学生能鉴赏、能翻译、会写。所以确定了目标

2、

3、4。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具有浓厚文学色彩得的小品文,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通过教师适时、恰当的引导讲解和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这种观察与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积极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也决定了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双主原则”。鉴于此,教学本文的指导思想为: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有意注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比较,激发学生思维,热情参与。

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具体做法:

(1)

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填鸭式”的,但现在的学生不是“鸭子”,个个是精灵,所以我们的教学应充分发挥“精灵”的精和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以提高课堂效率,向45分钟要效益。但是,文言文的特殊的语言形式可能使学生的积极性受挫。

俄国大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教育实践证明:学生对学习本身、对学习科目有兴趣,符合他的由活动动机产生的认识倾向,就可以激发他的学习积极性,推动他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呢?我认为,对于有些课文,在通读全文之后,引导学生形象地重现课文所描绘、叙述的情景,(即,演课本剧)之后,再一次统观全文、整体感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学生平时是靠视觉来感知客观,同时他们又善于运用面部表情和体态语来再现事物。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表演来再现课文中的内容,这易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从而产生主动挖掘课文内容的内在动机。(内在动机是指人的行动出自于人本身的自我激发,由于做某种事能引起兴趣,令人愉快,做这种事情无须外力推动它本身就是行动者所追求的目的。)而学生从自觉的读懂课文到再现课文内容的这一过程,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核舟记》一课详细地描绘了核舟上五个人物的造型。在通读了这篇文言文后,给学生制定出分析对象,自学范围。然后让学生分男女生两组用形体演示其造型。学生为了准确地重现核舟上的五个人物,团结起来,主动地查字典,解词、翻译课文,体会文中词句的含义。之后,他们自己找来了白胡子,精心制作了“峨冠”、“手卷”装扮东坡;为了表现佛印的大肚子,(佛印“绝类弥勒”)他们在毛衣里塞满运动服,还身披窗帘,腰间系上跳绳,以表现佛印身批袈裟,“袒胸露乳”;演舟子的同学用纸作了椎髻,脱了鞋和袜子,以更好地表现“右手攀右趾”;他们用水桶倒置做炉,茶缸做壶,还特别声明没有找到蒲葵扇,只能用折扇代替;最后,他们还把课桌摆成了船的形状,在上面演示。

学生表演的时候,我就在板书上勾勒出他们表演得正确的地方,以示表扬。“表扬包含着给被试以关于他自身的能力和自我主动性的反馈,从而使本人完成工作是愉快的,而且觉得自己是有能力完成工作的”。因此,学生们并未因为有错而感到沮丧。通过第一次排演,学生很快理解了“左手执卷末”“右手执卷端”等较易掌握的语句。但“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是怎么回事呢?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又是怎样一种姿势呢?同学们又一次投入到紧张,欢快的探讨中去。他们联系了核舟上人物所处时代的潮流,想到东坡、鲁直所穿的是长袍,“现右足”、“现左足”自然就理解了。于是,同学们又用

窗帘作“长袍”,补足了这一细节;通过查字典,问老师,他们弄清了“躺为仰,卧为侧”。终于准确地塑造了佛印的造型„„当他们第二次表演后,已经完全理解了课文中这一部分内容的含义,同时体会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既然文中的大部分内容都靠他们自学理解了,那么,剩下的部分自然在愉悦的氛围中迎刃而解。最后,在同学们成功的喜悦下,再一次统观全文,使他们对文章的认识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完整而清晰。

这样,教师只是对一节课的整体目标和内容作宏观上的把握(整体把握),再根据学生的临场情况,随机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而学生饶有兴趣地根据自身水平按照自己设计的程式、方式讨论,学习的过程,正是学生理解能力,自学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这样一来,原本枯燥乏味的文言文字词学习在学生主体活动和教师引导下不知不觉地完成了。

(2)教学内容的设计,一般须遵从学生认知规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完整、生动地呈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的美学价值。在整体感知课文的艺术美和解决文字障碍之后,通过动手做“核舟”、改写评点“解说词”

,使学生在动手做、动手改、动口说中,理清课文层次和说明顺序。

最后,学生们再一次通读全文,使他们的认知经历了从语言文字到形象生动的表象,再到语言文字的完整过程。帮助他们将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紧密结合起来。

吉尔伯特•海特在其《教学的艺术》一书中曾谈到:“如果我们不能获得一声出自内心的笑,那么这一天的教学就白费了”。通过演课本剧,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正是获取一声声出自内心的笑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说学法

有人说,课堂好比战场,老师是统帅,学生是士兵,“统帅”要指导“士兵”怎样去打仗。但是去打仗的是士兵,所以,“士兵”如何领会“统帅”的战术,尤为关键。学生的学习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教学相长”,鉴于老师的教法,学生可有如下学法: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这方面实施朗读训练。

读出节奏

文章的节奏,包括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和重音的体现等,通过节奏的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训练中,我先把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一般规律告诉学生,让他们学会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本领。对某些特殊句式,如倒装句等,则先让学生讨论其读法,再去揣摩感受,怎样读才最能够体现出文章的感情。

实践法

:我们都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应该在课堂上做到“口到、心到、手也到”,通过训练,通过实践,以真正完成教学目标。教法既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学生读、说、演,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在课堂上只不过是作引导和点拨。

教室,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其环境构成包含着三个主要方面:物理部分、人际部分、教育部分。教室不是一般的空间或场地,它是开展教育的环境,应是一个全面的环境。从物理部分看:它有一定的空间形状,有一定的光线。视觉要求、温度要求等。从人际部分看,教室是一个小社会,教室中的人际关系、角色地位、空间行为模式等构成了教室的人际内容。从教育部分看,教室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有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等。

在我国,传统的教室空间安排一律按照学生面对教师的方向,由许多排课桌椅组成的格子形式,这种排列形式,国内称作秧田式,国外称为演讲厅式、教育式,有的人称为鸡蛋筐式。它反映了传统教育强调知识传授的特点,师生关系是演讲者与听众的关系,信息是单向传递的,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改革,也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各地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也改革传统教室课桌椅排列方式。本节课的课型是演示活动课,因此本人在借鉴外国的实践的基础上,尝试了一种新型教室空间安排形式——圆圈式。(如图)

圆圈式安排彻底改变了师生间的传统的地位和关系,体现了师生合作、教学相长的新关系,强调和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和参与精神,把教师和学生的新型关系以一种新的空间形式加以保证,这是一种多向型的信息交流结构。在这种空间安排中,上课可以是教师讲学生听,更多的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的讨论、切磋。留出空间可以用来设置不同场景,供学生进行模拟活动、角色扮演、戏剧表演等。

总之,我们优化教室环境,目的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充分地将教室的物理部分、人际部分和教育部分的三个方面融合在一起,体现了教学观念的一种转变,开拓了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领域,也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环境。

四.教学程序

(一)布置预习(必须在前一节课加以指导)

1.文言文的生字词、古今异义、省略现象、语感等方面要加以提示,让学生带着问号进课堂,以对课堂更感兴趣。

2.做核舟模型。

(二)新课导入

1.请学生在一长2.9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内写十个汉字,要求笔画清晰。

(这一设计的目的有二:一是设置悬念,激发兴趣;二是:让学生实际感受一下微雕艺术的难度,从而对王叔远的精湛技艺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2.出示单元学习目标、课题及学习目标(投影)

(教学目标定向,引起学生有意注意。)

(三)新课学习

1. 自读课文,思考课文详细描绘了核舟上的哪五个人?(板书五人姓名)

(以速读方式,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2.给学生制定出分析对象,自学范围。让学生分男女生两组用形体演示其造型。(学生演示、纠错;教师引导思考、探索、拓展)

(此时完成目标1)

3.齐读课文

(使他们的认知经历了从语言文字到形象生动的表象,再到语言文字的完整过程。)

4.动手做(课外)

①每桌发一张8k白纸,按课文介绍的内容折一只乌篷船。然后按课文的说明开上小窗,“题”上字。

②用小纸片剪成三个小人形,要求为东坡画上胡须,在船头用胶水等固定位置。(注意方位)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空间想象力,同时熟悉课文的说明顺序。)

③根据译文将课文主体内容改成“解说词”。要求通俗、形象,抓住核舟的特点。依照本文的说明顺序。

(能力迁移的重点有二,一是说明顺序,二是语言特点)

5.解说(教师板书)

每组推荐一名学生拿核舟到台上解说,其他人指瑕。教师打分评点。

(训练学生的胆量和书面、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其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6.讨论(教师板书)

① 作者向我们详细地介绍了核舟,这核舟有什么特点值得他写?

(体积小、容量大)

② 围绕这些特点,作者介绍了核舟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船舱——船头——船尾——船背)

③ 作者怎样赞美这只核舟的雕刻技艺?

(总——分——总)

④ 作者花那么大的篇幅向我们介绍这只雕刻精美的核舟有什么目的?

(反映古代艺人技艺的奇巧灵怪)

(强化学生掌握阅读课文的一般规律: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朗读到演示,由动手到讨论归纳,也是对学法的指导。)

(此时完成目标2,3)

7.教师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核舟记》,请大家用自己的语言对这一小小的核舟发表一下意见吧!不错,这一小小的核舟的确工艺精美,巧夺天工。实际上我们中华民族的工艺和智慧远远不止这些。(投影更小更精美的微雕作品,如一根头发上的唐诗五百首等)在学生的惊叹声中,教师不失时机地在黑板上写上八个大字“学无止境,精益求精”

(文道统一)

(此时完成目标4)

8.作业

① 熟读全文,背诵

二、三两段(进一步巩固目标1,2)

② 就你身边的某一种工艺品,仔细观察后用说明性的文字把它介绍出来。(能力迁移)

③ 分类整理相关词语

要求:按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数量词用法四类情况进行整理归

类。

(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积累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应该落实到实处。之所以要学生整理分类,一是便于记忆掌握;二是便于发现规律,掌握语言积累的方法。)

9.教学小结

本教案提供的是一个运用自主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设计。教学设计注重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学生间的相互指导,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拓展。同时,十分注重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开发学生生命潜能的研究,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为学生创造展示“才华”的机会,更好地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不同的发展。当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针对文理科的不同特点,同学科不同教材的特点,应因情而异,可以省略或扩展其中某个环节或调整环节之间的顺序。目的是一个,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会自主创新性地学习,从而达到会学习的目的。

推荐第9篇:爱莲说

爱莲说 周敦颐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字、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莲,又名荷花,芙蓉,菡萏。她,美丽可目,清香可鼻,莲藕可食,莲子可药,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同学们,你能说出哪些含有“莲”的诗句吗?(大屏幕展示有关荷花的诗句)

古人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期中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走进《爱莲说》,和作者一同分享莲之美。 (板书课题)

二、走近作者:

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因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周敦颐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三、体裁点击: 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马说》,复习“说”的特点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那么课文标题“爱莲说”可以怎么解释?

“爱莲说”的意思是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

四、感知莲之韵:(外在美)

1、听录音,然后朗读:

注意听准字音、节奏、语气、语调

2、检查听读效果,大屏幕出示生字,学生读出它的音 蕃( fán) 颐(yí)濯(zhúo)淤(yū)涟(lián) 蔓(màn )亵(xiâ) 噫(yī)鲜(xiǎn)有闻

3齐读课文。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4、参考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领悟文章大意。(出示下列句子检查翻译情况)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5、思考下列问题 (1)、请你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莲花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作者具体从哪几方面来描写莲花的?找出相对应的句子。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风度气质: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作者通过外形的描写,用一句话概括了莲的内在气质,请同学们找出。 莲,花之君子者也。

五、探究莲之魂:(内在美)

1、作者借花喻人,揭示了花中蕴涵的君子品质,请把描写莲花的句子与揭示君子品质的句子连线。莲 君子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濯清涟而不妖 不攀附权贵 中通外直 独立高洁 不蔓不枝 美名远扬

香远益清 纯真自然不显媚态 亭亭净植 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自尊自爱令人尊敬

2、本文的题目是爱莲说,为什么还要提到其他两种花呢?作者对这几种花持什么态度?有何用意?(学生分组讨论)

花 象征 感情 作用 莲花 花之君子者 赞美 主旨 (周敦颐)

菊花 花之隐逸者 惋惜 正衬 (陶渊明) 牡丹 花之富贵者 讽刺 反衬 (世人)

托物 言志 高洁志趣 小结:

作者周敦颐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愿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追求名利。他要在当时浑浊的世间, 特立独行,洁身自好,永保高洁正直的情操,做一名君子。这样的追求,今天对我们仍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3、学了本文后,你愿做以上哪一类人呢? 我们应该像周敦颐那样,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六、拓展延伸: 仿照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爱------ ,因为它------”的句式造句。 例句:

1、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 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2、我爱梅花,因为它傲霜雪而不凋,恰如坚贞顽强,斗志昂然的勇士 。 结束语:

绽放鲜花的人生是美丽的 沐浴阳光的人生是灿烂的 拥有喝彩的人生是精彩的 愿同学们的人生永远充满 鲜花和掌声, 永远靓丽动人! 板书:

《爱莲说》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 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 学习课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增强语感、加强朗读能力及说写的能力。

3、情感目标:

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培养高尚良好的道德情操,提高生活情趣。

4、创新目标  培养主动质疑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 培养从不同角度提出观点的创新思维能力。  培养整合材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加强朗读,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用具】: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积累卡片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主导教法】:诵读、品析、说写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赏图评花,设境启疑 1.教师启发质疑

对于美好的事物,人们总喜欢用花来形容、赞誉,可见花是非常圣洁、华贵的。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人们不只是用花来装点世界,美化生活,还赋予花以一定的性格品质。所以,每一种花都有自己的语言。比如:红玫瑰的花语是爱/美,是送给爱人或者情人最好的礼物;康乃馨的花语是温馨/慈祥,最适合用来送给母亲。你还知道哪些花的语言呢?(如勿忘草 :不要忘记我等) 2.学生自由发言

谈谈各自所了解的花语,然后同位交流,说说自己最喜爱的花和它所蕴涵的意义。

一、导入课题

1、两副图画相同点,答案就是谜底。

埃及、印度国花;介绍荷花知识及动人传说。

【典 故】荷花相传是王母娘娘身边的一个美貌侍女——玉姬的化身。当初玉姬看见人间双双对对,男耕女织,十分羡慕,因此动了凡心,在河神女儿的陪伴下偷出天宫,来到杭州的西子湖畔。西湖秀丽的风光是玉姬流连忘返,忘情的在湖中嬉戏,到天亮也舍不得离开。王母娘娘知道后用用莲花宝座将玉姬打入湖中,并让她“打入淤泥,永世不得再登南天”。从此,天宫中少了一位美貌的侍女,而人间多了一种玉肌水灵的鲜花。

美丽的鲜花对人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世界上不喜爱花的人恐怕很少。但是,不同的人往往喜爱不同的花,而同一个人对不同的花看法也往往不同。宋朝哲学家周敦颐,对牡丹、莲花、菊花就评价不同,并且在一篇脍炙人口的短文中作了阐述,这就是小品文《爱莲说》。(板书课题)(多媒体:欣赏莲花配乐图片)

2、学生板书课题及作者:特别指出:颐、莲字正确写法。

二、解题质疑

1、文体解释:表,记、说(杂文)、铭、序。

2、从题目就可以看出,周敦颐最喜爱的花是莲花。同学们读了这个题目,最想知道的是些什么?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作者究竟为什么爱莲呢?作者想通过“爱莲”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怀呢?这都是我们将要讨论的问题。(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鼓励学生质疑。)(多媒体展示问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通读全文)

3、挑战无标点原文,感受句读,学生点评。

4、听MP3录音,观看荷花视频。

5、自由朗读。

二、自读解疑,循序探究文章的语言美

1. 提出自读要求(创设情境,课前播放古筝乐曲) 要解答这些问题,就必须仔细阅读课文并认真研讨。《爱莲说》是文言文,阅读时必须反复揣摩,循序渐进。大家可以分三步阅读,探究答案。 ①第一步: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 ②第二步:边读边译,研讨不懂的语句 ③第三步:读思结合,探究问题的答案。 2. 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多媒体示范朗读,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莲花的美。)

3. 学生自主翻译全文(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检查) 根据课文注解,把课文用现代汉语复述一遍,教师点拨重点词句: 蕃 染 濯 溢 谓 鲜(多媒体:分页展示翻译内容) 4. 学生齐读课文

这一遍读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并结合注解,疏通文意。注意抬头挺胸,声音响亮、精神饱满。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去读。

三、整体把握,深度感悟

1、作者写莲花,可是文章开头并没有从莲花写起,在写莲花之前,作者写了什么? 有哪些人分别喜欢它们?(PPT10)

2、思考讨论: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找出直接描绘莲花形象的语句,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来描绘莲花外形的?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讨论完成下表。(PPT11-12)

明确 描写句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作者是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气质风度等方面描述莲花的外形的。

教师随机点拨:这些语句对莲花作了生动逼真,尽善尽美的描绘,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你们觉得作者仅仅只是在描写莲,赞美莲吗?

[明确]:当然不是,写花就是写人,咏花就是咏志。这七个分句句句写花,又句句写人,是为了歌颂具有莲花那样高尚品质的人。

教师随机提问:作者把莲花比喻为哪一种人呢?——君子

那么,什么是君子?在你眼中的君子应该具有哪些品质?(学生思考后作答)

4、想一想:莲与君子有哪些相似之处?

结合莲花图,学生根据课文中的语句来对应莲花所隐喻的品质,并悟出各写了莲花哪一方面的美? (多媒体展示:将君子的七种品质对应相应的莲花图表)

[明确]:由此可见,莲花表现的品格: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孤高自许。(洁净而又庄重)正如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不敢轻侮的性格特点。

[教师点拨小结]: 七个短语的描绘,可见作者从七个角度写出了莲花的高洁美、质朴美、正直美、清高美等高尚品质,将莲花的外部特征与内在气质融合在一起,达到了“形”与“神”的高度统一。

5、请同学们把这些描写莲花的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6、课文写了莲花,还写了哪几种花?有什么作用?作者对这几种花各持什么态度?这些花的花语意义?(PPT13)

请学生尽量读出应有语气。

[明确]: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深的人们的喜爱,不过,人们常常欣赏的都还只是莲花外形的美,其实真正值得赞扬的还是它的内在品质。我们今天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赞美莲的品质,从而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文章。

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都读得不错。但大家对“爱莲”的感情体会得还不够深,因此还没有把课文表达的感情充分的读出来,我们还要仔细体会。我们一起看课文的内容。 总结作者的生活态度,理解文章的意蕴美。

1、总结作者的生活态度

作者认为:在封建社会里,整个社会的风气是贪慕富贵、追名逐利的,也有少部分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而选择逃避现实,隐居起来。只有莲花一样的君子,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操守。作者赞美莲,其实是要赞美君子这样的人,他不跟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为人正直、庄重,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是令人敬佩!但是当时社会这样真正的君子少,而追求富贵的人多啊!作者有感于社会上真正有德者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列的鄙视!文章借赞美莲花的可爱来赞颂君子的坚贞气节,因此这既是作者自况,也是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批评,表现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2、品文论人,整合提升。(讨论文章的现实意义)

作者之所以能写出“出淤泥而不染”这样的千古名句,是和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更和他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保持的自身特性息息相关。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地保持 4 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这在封建社会实在是难能可贵、超凡脱俗的。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环境,有好的,有差的,有的可能暂时生活在‘污泥’中,但文章告诉我们,不管现实社会怎样,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头脑,有独立的人格,有崇高的追求,绝不能随波逐流,要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做一名坚强、自信、自尊、自爱的人,在逆境中同样健康成长!

五、能力训练,习得语感

[过渡]:周敦颐那笔笔传神、句句融情的文笔是不是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要写出有分量、有深度、有新意的文章,就不仅要贴近生活,有真实的经历,还要体现自身价值的鲜明的独特的个性。本文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借花喻人,花美人更美,自然贴切。(边板书:托物言志)

1、了解托物言志。(多媒体演示:播放概念) [明确]:托物言志是诗歌散文中经常运用的表现手法,即作者借助对某种事物的刻画来寄托、传达自己的某种感情、抱负、志趣或某种品格志向。用这种方法可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

2、拓展延伸,举例说明概念。(多媒体演示示例)

[教师点拨]:以花为例。其中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因此深得人们喜爱。比如: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是以莲花构成的。不仅因为澳门莲多、莲美,更是因为莲花象征了澳门人渴望回归祖国大家庭的纯洁、高尚的心。

[思考讨论]:同样有些文章表面上是写物,实际上也是写人。在我们的课本中,这类文章并不鲜见,我们以前学过托物言志的文章吗? 我们曾学过杨朔的散文《荔枝蜜》,作者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赞蜜蜂,热情讴歌了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劳动人民和我们欣欣向荣的伟大祖国,作者愿意像小蜜蜂一样忘我劳动。不少这类值得传诵的名篇,作者所托之物虽小,但所言之志却不凡。

[教师启发]:作者对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有所感触必须要借助于描写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来抒发,这类事物往往外形特征比较鲜明,只要找准对其外在形象的描写,就可分析出它的内在品质。事实上,事物的外特征便是其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

比如蜡烛何等的平凡,却燃烧自己照亮了别人,这就是无私奉献精神的体现。

[小结]:我们周围的事物,由于它的形状、它的性质、它的“经历”有很多特点,往往有“寓意”。例如梅花的耐寒,根的只讲奉献而不表现自己,粉笔的平凡、贡献大而“粉身碎骨”等。这些事物都可以作为题目来写咏物言志的文章。

3、练习托物言志的写法。(放图像) [过渡]: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感情的方法,用“我喜欢______,因为______。”的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大家可以参照屏幕上放出来的各种花木,也可以任意地另找一种。在纸上写一下,先说给你的同桌听,然后我们再一起交流。(但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注意内在联系;第二,要有新意。) 例句:我爱梅花,因为它冒风霜,战冰雪,总是第一个迎接春天的到来。正如谦逊无私、坚强不屈的革命战士。

将刚才的造句练习扩充为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写在练笔本上。(多媒体示例演示,学生活动,教师适时点评)(我喜欢朱顶红„„)

六、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同学们读的很投入,老师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播放多媒体配画配乐画面,再悉心品味一下莲花的无穷魅力!)

七、课文总结

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掌握了朗读文言文的一般方法,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了托物言志这种写法的特点。《爱莲说》仅119个字,但它以其丰富的内涵、质朴的语言在中国古代小品文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数百年传诵不衰。封建时代的君子形象对我们今天如何做人,完善 5 自我品德修养有一定的启示。迄今为止许多人仍以“出淤泥而不染”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而那高洁淳朴、不思富贵的品质则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希望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同学们都能够志存高远,做胸怀磊落、行为正直、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莲花式的人。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这篇课文。

2、请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选择一种你喜欢的花草树木或其它物件进行描写,以《____赞》为题,要求通过描写的事物抒发感情,说明一定的道理。

3、搜集使用托物言志描写的诗句。

八、板书设计 爱莲说

莲花 君子

生长环境:高、直 不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正直、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风度气质:高 洁 美名远扬 托物 言志 《四君子赋》

四君子者,梅兰竹菊也。华夏园艺绵延数千载,物种繁茂,风采纷呈,而文人雅士尤好梅兰竹菊,其因何在?盖此四物虽生于自然,而究其各自秉性,却别具君子之风。

梅,傲而不俗。其色分红白及绿,另有蜡梅,色黄如蜡,香气浓郁,虽自成科属,其风韵却与梅有异曲同工之妙。梅寿可逾千载,枝干虬曲,身姿苍古,其芳愈寒愈媚,临风寒劲挺傲然铁骨,遇冰雪更添飘然风仪。明代李渔曾论赏梅之无奈:“风送香来,香来而寒亦至;雪助花妍,雪冻而花亦冻”。吾以为:

梅不畏寒乃出自天然,而寒香俱来更是造化奇绝,踏雪寻梅,呵气凝香,满目娇色,风雅至致哉!

兰,幽而不病。处深山,厌都市喧嚣,不以境寂而色逊;居幽谷,喜明月清风,不因谷空而貌衰。艺兰之人,跋涉林壑之间,寻采野生之兰,驯其野性,育其良种,配山石衬其隽秀,置曲房显其香幽;兰叶,如挑破凡障睿剑,兰花,如指点群迷佛手,闻其香,瞻其容,如入禅境矣。兰香如檀,置兰之室不宜久坐,久坐而不闻其香,故痴迷呆滞者,实难见识兰之雅趣。

竹,轻而不佻。其茎有方圆之别,其色有青紫之分;竹无心性随和,山野路旁,庭院庙堂,随遇而安,四季茂然;栉疾风扬其劲节,沐春雨耸其玉笋,披月辉露其窈窕,偎峭石显其轻灵;傍窗而植,赏月投之秀姿;临池而栽,顾波泛之倩影。宋代苏东坡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古人爱竹之情,由此可见一斑矣。

菊,丽而不娇。傲然临霜,怒放于群芳凋零之际;不畏肃杀,尽展其万方娇媚之态。园艺之菊与野生之菊不同矣,野菊婆娑,点缀村舍疏篱,随处而生,毋须人工;而园艺之菊,从春之下种至秋之绽放,其间治地酿土,防燥虑湿,摘头掐叶,接枝捕虫,防雨避霜,使艺菊之人难得闲暇。从古到今,历代艺菊之人倾心培育,使其种类纷繁,姿态万千。是谓:菊之美,三分出自天工,七分来自人力,艺菊之人终年辛劳,以人力助天工,菊之美,实臻天人合一之境也。

推荐第10篇:《爱莲说》

《爱莲说》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水中和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很多。东晋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因为它)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空外直,不缠生藤蔓,不旁出冗枝,香气传得很远,(使人觉得)越发清幽,笔挺而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亲近而不庄重地玩它。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是有很多人了!

宋代大哲学家周敦颐写的《爱莲说》

主要从内容:

通过写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与牡丹的富贵,菊花的婉约相比,莲花可谓花中君子者也,作者高度赞誉莲花的气节和品格。

读后感:

作者虽写的是莲花,但他却是借莲花来说做人的道理。“莲,花之君子者也”。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君子就是道德高尚,品格正直的人。文中说:“出淤泥而不染”。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楚怀王时,屈原被怀王理解,被自私的士大夫们排挤,他是孤独的,但屈原爱国爱民的志向矢志不渝,他像莲花------花中之君子者也,将永垂不朽矣!

第11篇:爱莲说

《爱莲说》教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说”的文体知识 2.感情读文,把握文意

3.学习课文“托物言志”和“正反映衬”的写法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周敦颐:北宋著名的哲学家,字茂叔。他在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做太守的时候,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前。后造就一篇《爱莲说》,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

二、课文生字:

蕃()濯()涟()亵()

三、朗读节奏: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四、重点词语解释:

1、可爱者甚蕃 蕃:多,\"蕃\"在中文的近义词是众,反义词是鲜(独)。

2、香远益清 益: 副词,更。

3、亭亭净植 植:树立。

4、陶后鲜有闻 鲜:少。

5、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涤。妖:妖媚。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而:却 亵:亲近而不庄重。

7、宜乎众矣 宜:应当

8、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只,仅

五、重点语句翻译: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于)莲花的爱好,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净后却不妖冶。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芬芳远播。(就)更显清香,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那里。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

5、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

6、莲,花之君子者也。*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牡丹的人,当然是很多了。

六、全文翻译:

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

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宝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一、课文内容理解

1、文中的莲花比喻君子(道德高尚的人),节。2.作者将莲与是 正衬,后者是 反 衬,作用是突出君子的高尚气。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求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 的世风的鄙弃。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 牡丹---\" 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 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

二、理解性默写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2、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

3、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4、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5、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6、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7、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附:当堂检测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甚:蕃:自:予:濯:

益:净:亵玩:鲜:清涟: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三、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表现莲花高洁品质的语句:

2、写出比喻君子行为方正的句子:

3、写出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

4、本文作者歌颂的是莲花,却为什么要提到菊花和牡丹?

四、本文以什么自喻,借抒写爱莲之情,表达自己怎样的的人生态度,同时,委婉批判了当时什么样的恶浊世风?

第12篇:爱莲说

《爱莲说》

一、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北宋哲学家,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二、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可以)爱(喜爱)者甚蕃(多)。晋陶渊明独(唯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很)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出淤泥而不染(沾染),濯(洗涤)清涟而不妖(美丽而不端庄),中通外直,不蔓(生枝蔓)不枝(长枝节),香远益(更加)清,亭亭净植(立),可远观而不可亵(亲近而不庄重)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少)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 牡丹之爱,宜(应当)乎众矣。

三、译文:

水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从李氏的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欢牡丹。我只喜爱莲花,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却并不显得妖媚,荷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既不生藤蔓,也没有旁枝。香气散播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喜爱菊花的人,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喜爱莲花的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喜爱牡丹的人,当然人很多了。

四、问答题

1、本文主要写的是“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2分)

答: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突出莲之高洁,赋予莲花美好的品质,同时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正直伟岸的高尚情操。

2、自古以来,花往往成为人们的精神象征,人们往往借花言志,国家或城市也将某种花定为国花或市花。请你为本市推荐一种花为市花,并说明理由。(3分) 答:我推荐三角梅为本市市花,因为三角梅生命力强,象征革命老区百色人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花期长,花色艳丽,象征百色蓬勃向上,充满希望与活力。

3、你喜欢哪种花?请简要说明喜欢的原因。(3分) 花名1分,理由2分

4、阅读本文,许多同学喜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因为这两句写出了莲的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你还喜欢本文中描写莲的那些语句?为什么?(3分)

写出喜欢的句子1分,表述理由时写出莲的形象1分,进一步表述出其喻义1分。

示例:我喜欢“香远益清”这句话,因为这句写出了莲的芬芳,比喻君子美名远扬。

5、某市在确定市花的活动中,居于民意调查前三名的是兰花、梅花、桂花。如果让你从这三种花中选择一种,你赞成哪种花?并谈谈理由。(2分) 示例l;赞成兰花,兰花无论处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

示例2:赞成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

示例3:赞成桂花,桂花不仅香气浓郁,而且可以作为香料,入药、人茶,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自然让人联想到无私的奉献。(由桂冠、月中的桂树想到桂花的高贵亦可)

6、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7、“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说这句话的言外之意。作者这种写法颇似“一字褒贬”,文中只说牡丹是“花之富贵者”,此外别无贬辞,但从“宜乎”一语却可以看出他对世风的鄙视。

8、类似于“莲”花这种品格的文人很多,除本文的作者外,你还知道谁,就他(她)的一句诗、词、文来谈谈他(她)的思想品德。

答:比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他安贫乐道,陶醉于大自然,陶醉于田园生活的情趣。

9、作者认为“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说说理由。

答:(同意不同意均可,只要能答出新意,理由充分即可。)比如不同意,我认为牡丹才是花中君子,它不为恶势力屈服,虽遭贬,仍不改其志,按照自身的规律开花,嬴得花中之王的美誉。等等。

10、《爱莲说》中渗透着几种人生观?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人生观。答:三种:隐逸的人生观;贪图富贵的人生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观。谈自己的人生观,只要积极向上,联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11、作者认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与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

墨者黑”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不一,选择一种观点,只要有道理就可。)

1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姿质美好。美名远扬,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13、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1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说明莲花有什么特点?“出淤泥而不染”写出了莲花什么样的品格?

答:庄重而高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15、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君子应该是怎么样的人?

答: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质;君子应是品德高尚的人

16、将菊、牡丹、莲拟人,用高尚品格的“莲”自况,目的是:委婉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17、文章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各有什么作用?(3分)

第一次衬托,表现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出莲花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借以慨叹世上没有别人像自己这样钟情莲花。

18、本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拟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莲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菊比拟隐逸的生活态度;牡丹比拟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

19、作者把\"莲\"与\"牡丹\"对举,其用意何在?

答:批判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20、“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21、“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对追求势力,追求富贵的庸俗世风的鄙弃。

22、文中作者对\"牡丹\"与\"菊花\"的态度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理解。

答:不同,文中\"菊\"是正衬,尽管作者不愿意隐逸,但也不反对;文中的\"牡丹\"是反衬,因为它是追求名利,贪图富贵的象征,所以作者对它的态度是非常鲜明的

反对。

23、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慕富贵,那么他所追慕的是什么? 答:追求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24、“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颐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25、第二段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和上一段关系怎样?

答:议论,抒情;第一段描写\"莲\"的形象,第二段点明\"莲\"的含义,揭示中心。

26、举例说明第二段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答:(1)反问:同予者何人 (2)排比:菊„„花之君子者也.(3)比喻: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4)对比: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7、文章结尾处,修辞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运用排比修辞,反问句式;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追求富贵的思想感情。

28、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目的何在 (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 )?

答: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予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

29、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答: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社会现象。

30、面对腐朽的社会,陶渊明选择了\"隐逸\",而周敦颐则选取了大胆的面对,你赞同谁的做法,请谈出你的观点。答:(提示,可任选一种,谈出充分理由)

3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常用来比喻什么社会现象?请你结合社会实际就“染”与“不染”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谈谈感想。答:比喻人在混浊不良的环境中能一尘不染,洁身自好的现象。

提示:“染”自己私欲膨胀像成史杰那样沾染社会不良习气而堕落腐败走向犯罪道路。“不染”要不贫不占像孔繁森那样清正廉洁,成为对人民有用的人。

32、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来鞭策自己,谈谈做人的道理。

答:提示:做人要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正直积极向上。不滋生私欲的枝杈,做益于人民的人。

33、作者在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来自比,又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花,并用一

句富有哲理的话来概括它的特点。

答:提示:本文是开放性试题。但要求是表明自己志趣的花,需和品格、志向联系起来,不要单纯答喜欢的花;第二小问需有哲理性.

34、作者借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志趣 你认为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答: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对是否随波逐流的选择,学习作者的君子之风,高洁而庄重,可让我们的人生之路上多一些高尚之举。

第13篇:爱莲说

东 博 教 育

爱 莲 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多)。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沾染),濯(洗涤)清涟(清水)而不妖(美丽.....而不端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耸立的样子)净植(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轻慢而随便地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隐居的人)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少)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应..当)乎众矣!

一、文学常识

1.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谥号元公。北宋时期哲学家,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

2.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跟现代的杂文相似。

二、文言解词

蕃: 染: 濯: 清涟: 妖: 益: 亭亭: 植: 亵玩: 隐逸: 鲜: 宜:

三、文章分析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莲花?分别象征君子的哪些特点?

生长环境:“出……”高洁,质朴,庄重,不同流合污,不孤高自诩 体态香气:“中……”通达事理,刚正不阿,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气质风度:“亭亭……”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不敢欺侮 2.“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中的两个“独”字分别表现了什么态度?

两个“独”字,都表现出遗世独立,绝不随波逐流;两个“独”字又相对的表明

东 博 教 育

自己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3.“独爱莲”抒发了作者对莲花的情有独钟,请结合文章说说这其中的原因。

作者爱莲,不单独因其外形,更因把它作为一种人性的化身---君子之化身。作者借莲花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借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借莲的形象寄寓了作者既不愿意隐逸,也不贪慕名利富贵、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4.本文标题为“爱莲说”,请谈谈写菊花和牡丹有什么作用。

菊花起到正称作用,用菊花象征的隐逸者衬托了作者不消极避世,要在污浊的世间洁身自好;牡丹起到了反衬作用,用牡丹象征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富贵者,衬托自己不慕名利的君子之德。

5.文中三种花象征哪三种人?各自代表了怎样的生活态度?

菊花---隐逸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隐居避世 莲花---君子,洁身自好,不慕名利 牡丹---富贵者,趋炎附势,追名逐利 6.举例说明第2段所用的修辞方法。

反问:同予者何人?

排比: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比喻:莲,花之君子者也

对比: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7.文章结尾使用了几种句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陈述句,反问句,感叹句。

表达作者慨叹真隐者甚少,有德者鲜,而趋富贵者独多,知音甚少。在对现实揭露批判的同时,深感自己政治上的孤独和苦闷,孤掌难鸣。结尾句隐寓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不正之风极盛,意味深长。

8.文中“莲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作者以莲自况,表明了他怎样的生活态度?

东 博 教 育

不求富贵名利,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君子,作者对莲进行人格化的描写,是把它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婉转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9.“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对贪图富贵的世风的鄙弃,慨叹知己者甚少,品德高尚的君子甚少。 10.从文中“世人盛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两句话可以看出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趋炎附势,追求功名富贵的世风很盛

1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文中千古流传的名句,请从其象征意义入手谈谈你的认识。

象征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的品质。在当今社会,学习这一品质尤其重要。

12.《爱莲说》有“三美”:精粹活泼的语言,超凡脱俗的形象,含蓄深刻的意蕴。请选择“精粹活泼的语言”“含蓄深刻的意蕴”其中之一,结合文章加以分析。

作者写菊和牡丹,一是对莲的衬托,菊花从正面映衬,牡丹从反面衬托,使得莲的形象在草木之花的背景上卓然超群。二是由三种花引出三种评价和比较,名为写花,实际写人,以隐逸者、富贵者映衬君子,用菊之爱、牡丹之爱映衬莲之爱,以此表明作者与众不同,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弦外有音,这就是“意蕴美”。 13.文章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莲花的形象的?

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风度等方面直接描写莲的形象。 用菊花正面衬托,牡丹反面衬托,突出莲的形象。 以议论的方式直接赞美莲花 14.《爱莲说》《陋室铭》阅读比较。

 主题:两文表述的都是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东 博 教 育

《爱莲说》的作者表达的不是隐逸的生活态度,而是在污浊的尘世间保持自己清白的节操;

《陋室铭》中流露的则是作者消极避世、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 立意:两文都是托物言志

《爱莲说》是通过正面赞美莲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高洁情操;

《陋室铭》则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写“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为“德馨”,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  表达方式:都集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

《爱莲说》中对莲进行的是人格化的描写:“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涟而不妖”的质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美名远播,“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使莲成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在爱莲的议论中,表露了作者的高尚情操。

《陋室铭》则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室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达自己高洁隐逸的情怀。

第14篇:爱莲说

《爱莲说》 浏览题

一、文学常识

1.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北宋哲学家,世称濂溪先生,谥号元,称元公,他是宋代理学创始人。著有《太极图说》,《通书》,本文选自《周濂溪集》。

2.说是古代一种文体,跟现在的杂文相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抒发感情,都是为了说明道理。

二、重点实词

1、可:值得

2、蕃:多

3、独:只

4、盛:非常

5、予:我

6、淤泥:污泥

7、染:沾染(污秽)

8、濯:洗涤

9、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10、妖:美丽而不端庄

11、通:贯通

12、蔓:生枝蔓

13、枝:长枝节

14、益:更加

15、远:远播

16、亭亭:耸立的样子

17、植:立

18、亵:轻慢

19、亵玩:轻慢而随便地玩弄。

20、隐逸:指隐居的人。这些人不愿意与统治者同流合污,隐居避世。

21、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22、鲜:少

23、宜:应当

三、文章主旨(目的)

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品质。同时,也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名逐利的恶浊世风。

四、内容概括

本文描写了莲的优美形象,赞美了莲的美好品质,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五、行文思路

本文开篇用浓墨描写莲的形象,目的是为了突出莲的精神品质,进而以花喻人,赞美君子,表明作者以君子自况,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六、写作特色

1、运用正衬反衬,以物喻人的手法。

2、运用多种修辞,艺术感染力强。

3、骈散交错,顿挫有致,铿锵悦耳。

七、段落内容理解

第一段:写“我”爱莲的原因和莲的美好品质。 内容解析(全方位P48)

1、开篇的“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一句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答:作者从所有的花写起,这是总领,为下文要说的“菊之爱”“牡丹之爱”“莲之爱”张本,是入题的准备。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莲花的美好形象?表明自己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答: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风度三个方面写莲花的美好品质。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3、作者在第I段中连用两个“独”字有何作用?

答:两个“独”字都表现出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第二个“独”字又鲜明地表明自己并不赞同陶渊明隐居避世、逃避现实的生活方式。

4、结合原文分析,作者笔下的莲花具有哪些象征意义? 答:(1)“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1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象征君子美名远扬。

(3)“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象征君子的美好资质。

5、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对表现莲的品质有何作用? 答:以菊正衬,以牡丹反衬,突出莲高洁的品质。 《直通车》

6、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花?分别象征君子的哪些特点? (1)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高洁 质朴 庄重 不同流合污 不孤高自诩) (2)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通达事理 刚正不阿 行为方正 美名远扬) (3)气质风度:“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 仪态端庄 令人敬重 不敢轻侮)

7、三种花象征哪三种人?各代表怎样的生活态度? 菊花——隐逸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隐居避世) 莲花——君子(洁身自好 不慕名利 ) 牡丹——富贵者(趋炎附势 追名逐利)

8、作者对“隐逸者”“富贵者”持有怎样的态度? 对隐逸者:不赞同、不反对。 对富贵者:批判、反对、鄙视。

9、“出污泥而不染”与“濯清涟而不妖”两种境界、品格,哪一种更难达到?为什么?怎样才能做到“不染”?

后者更难达到。前句说在污浊环境中自清,后句说在顺境中不忘乎所以。两者比较,达到前一种境界难,达到后一种境界更难,无数事实说明了这一点。打铁还靠自身硬,只有节制贪欲,才能“不染”。

第二段:以花喻人,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10、“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表达了作者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也是对贪图富贵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11、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含义?

答:表现作者对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恶浊世风的鄙弃,也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生活态度。

12、举例说明第2段使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答:反问: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排比: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比喻: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对比: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3、文章结尾改变了“菊—牡丹—莲”的顺序,是疏忽还是别有用意?

答:文章这样安排旨在以爱菊、爱莲人数之少,来衬托爱牡丹人数之多,形成鲜明的对比,说明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恶浊世风。

14、文本标题为“爱莲说”,请谈谈写菊花和牡丹有什么作用。

菊花起到正衬作用,用菊花象征的隐逸者衬托了作者不消极避世,要在污浊的世间洁身自好;牡丹起到反衬的作用,用牡丹象征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富贵者,衬托自己不慕名利的君子之德。

1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这段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对隐逸者很少的惋惜。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知音甚少的感慨。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对追名逐利贪图富贵世风的鄙弃。

16、刘禹锡有“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诗句,这两句诗应了本文中哪两句话?象征了世人怎样的追求?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牡丹花所象征的富贵者,表达的是世人的追逐名利、趋炎附势。

2

17、从文中“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这两句话,可以看出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趋炎附势、追求功名富贵的世风很盛。

八、整体探究

18、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花的描写有何作用?

答:通过莲的形象,赋予莲花美好的品质,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也表现了作者对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19、晋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盛爱牡丹,周敦颐独爱莲,这三种花分别代表了哪三类人以及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菊花代表隐逸者,表明他们隐居避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牡丹代表富贵者,表明他们追名逐利、趋炎附势、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莲花代表君子,表明他们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20、从作者对莲花的赞美来看,君子应该具备怎样的品格?

答:君子应当洁身自好、不慕名利,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21、学会“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后,你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有什么看法? 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朱”与“墨”都是外因,而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打铁还靠自身硬,“赤”“黑”与否,全靠自身。

22.莲花还有哪些其他的名称(写出三种)?写莲的诗文很多,请写出三个题目与作者。荷花、水芙蓉、芙蕖、菡萏、凌波仙子等;朱自清《荷塘月色》、季慕林《清塘荷韵》、张晓风《雨荷》。

23、文中所表达的三种人生态度的代表人物都有哪些呢?如何理解这三种人生观?它们有什么不同?

隐逸者:陶渊明;富贵者:世人;君子者:周敦颐。

菊花不畏严寒,傲雪斗霜,它在许多花草都枯萎的时候独吐幽芳。因此人们都称菊花是花中的隐士,这正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孤高冲傲,无法容于污浊的仕途,信奉“道不同,不与之谋”,是一个虽志向高远但却远离官场,逃避现实的隐逸者。而牡丹由于他的雍容华贵,历来就被当成富贵的象征,据历史记载,在唐朝,每到牡丹盛开的季节,京城贵族子弟车马若狂,争相购买牡丹花,往往一束花价值数万。唐朝诗人刘禹锡《赏牡丹》一诗中说:“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正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喜爱。“世人盛爱牡丹”,这也符合北宋中叶贪慕富贵、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作者主要以莲自比,借莲花表明他虽处污浊现实却不受其污染。所谓“举世皆浊,惟我独清”,永葆高风亮节。与远离现实以保清高的“隐逸者”相比,与趋炎附势的“富贵者”相比,“君子者”的洁身自好更令人敬佩。 24.结合文章说说你对托物言志写法的理解。

文章所咏之物是莲花,对莲花的形貌、品质、风度等进行描摹赞颂,又以花喻人,表达了对君子之风的仰慕追寻,实际上表达了作者自己做人的操守和准则,表达了自己生于浊世要遗世独立、洁身自好的品质,此手法便是托物言志。

25、结合文章说说你对文章的语言美的理解。

一表现在语音美。或叠音(亭亭净植),或重韵(蕃、丹、染),音调和谐,节奏明快。 二表现在句式美。凡当略者,寥寥数字;当详者,精心勾画,散句、骈句,长短相同,错落有致,句式变化多姿。

三表现在表达方式美。百字短文,熔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予一炉,有爱莲史的概述,有莲花形象的描绘,有对诸花品质的品评,有自身感慨的抒发,而这一切无一不是为了突出“爱莲”这一主旨。虽惜墨如金,却已充分表达了丰富的情感。

26、请你谈谈对文中莲这一形象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文中莲的形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作者正是从这个整体出发,得出了“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这个结论;又据这个结论将莲比做花中的君子,使莲具有象征君子美好品德的意义。具体的说,“出污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象

3 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质。所有这些象征的内容都是通过联想而产生的,关键在于要把握莲的整体形象,然后仔细寻味;联想愈丰富,作者心目中的君子的形象就变得愈鲜明。

九、拓展延伸

1、某市在确定市花的活动中,居于民意调查前三名的是兰花、梅花、桂花。如果让你从这三种花中选择一种,你赞成哪种花?谈谈你的理由。

示例1:赞成兰花。兰花无论生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地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淳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

示例2:赞成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

示例3:赞成桂花。桂花不仅香气浓郁,而且可以作为香料,还能入药、入茶,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自然让人想到无私的奉献精神。

2、作者在文中表现了与“独爱菊”的陶渊明相同的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又用一个“独”字鲜明地表明自己并不赞同陶渊明隐居避世、逃避现实的生活方式。你更赞成哪一种生活态度呢?简述理由。

答:示例1:赞同陶渊明的人生态度。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辞官归隐,过着恬淡自如的日子,他将自己置身于自然之间,在淳朴的自然之中寻求思想上的慰藉,在文章中抒发着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与向往。

示例2:赞同周敦颐的人生态度。他既不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更不像世人那样追逐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直面世间污浊,却不逃避现实,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格。

3、写出有关菊、牡丹、莲花的诗句,并注明作者。

答: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莲: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牡丹: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赏牡丹》

十、创新试题

1、为什么作者独爱莲花呢?显然,这与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审美观有密切联系。他认为莲花油有七种可贵的品质,这七种可贵的品质也就是他爱莲花的原因。请分析者七种品质。

可贵品质之一: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就像电影快速镜头一样,只见嫩莲从乌黑的淤泥中穿出来,不沾染些微污迹,是那样洁净鲜嫩。比喻自己在恶劣污浊的环境中不受影响,洁白无瑕。)

之二:莲花“濯清涟而不妖”(它在清水中洗涤后,仍那样美丽庄重,比喻不献媚取宠,在优越的环境中不炫耀,天真自然)

之三:莲茎“中通外直”(空管挺直,比喻思想行为的通达正直,胸怀豁达。) 之四:莲茎“不蔓不枝”(不旁逸斜出,比喻不拉拢勾结。) 之五:莲香“香远益清”(那香味从远处悠然飘来,清香扑鼻,缕缕可闻。比喻把好的名声传播久远。)

之六:莲株“亭亭净植”(只见莲洁净地卓然挺立在水上,比喻卓然独立,坚守节操。) 之七:莲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好像在庄严宣告:只许远处欣赏,不可就近轻慢地玩弄。可播香撒美,绝不受凌辱,好一派君子风度。比喻态度严肃,气节高超,凛然不可侵犯。)

作者在描绘莲的外在美的时候,更胜一筹,连用几个明快的短句,再加上“通”“直”“清”“净”这几个准确的词,既活现了莲的外形,又刻画了它的神态,还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二句做了补充和认证。就这样,作者虽未直接描写无穷碧绿的接天莲叶和别样艳红的映日荷花,然而莲的形象,仍那样鲜明喜人。横溢着无穷无尽的力量,活跃着蓬勃向上的生命。作者通过对莲的外形和品格的细致描画,写出莲有七种可爱的品格,补足了“独爱莲”的原因。

2、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一种观点?简述理由。(1)同意周敦颐的观点:

在恶劣的环境中保持自己的气节。只要一个人有明确的目标和良好的心态,外界的不良因素就不会阻挠其发展。越是复杂的环境越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正所谓“真金不怕火炼”,做到“出淤泥

4 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人才是真正的成功者。 (2)同意孟子的观点:

人通常都会随着周边的环境而改变。与一种人接触时间久了,我们就会被同化成为与其具有一样言行、品格的人;与一种社会相触久了,就会变成符合这个社会生活节奏和规律的人。正如“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言,一样的事物常常会聚拢在一起,即使一开始有差别,最后也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3.《爱莲说》《陋室铭》阅读比较。

(1)主题:两文表述的都是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爱莲说》的作者表达的不是隐逸者的生活状态,而是在污浊的尘世间保持自己清白的节操;《陋室铭》中流露的则是作者消极遁世、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2)立意:两文都是托物言志。

《爱莲说》是通过正面赞美莲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高洁情操;《陋室铭》则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写“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为“德馨”,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

(3)表达方式:都集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 《爱莲说》对莲进行的是人格化的描写:“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涟而不妖”的质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美名远播,“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使莲成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在“爱莲”的议论中,表露了作者的高尚情操。《陋室铭》则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室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达自己高洁隐逸的情怀。

第15篇:爱莲说

1、莲的品质:“莲,花之君子者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表现词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5、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

8、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9、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0、对莲花一般映衬的句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11、从生长环境的角度写莲花的高洁、质朴、庄重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2、形容洁身自好,然而不以此媚人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3、“予独爱莲”的原因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4、从反面映衬莲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5、作者用隐逸者-菊花来正面衬托出莲花在尘世中也能洁身自爱。

16、作者同时运用了富贵者-牡丹来反面衬托出莲花拥有君子的高尚情操,不与世人一样,只追求名利。

17、体现莲自尊自爱的句子:“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语文高效阅读学习心得体会

上传: 周萍 更新时间:2012-5-22 20:03:09

11月18日,我带着万分期待的心情参加了上饶县中小学语文教师“高效阅读”的专题培训,在聆听了来自内蒙古的专家学者的讲座,观看了他们给我们带来的优秀的临场公开课后,我获益良多,让我对与语文的“高效阅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学习到了一些进行高校阅读的方法。

现如今的语文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整体的现状表现为:无用,无奈,无序,无助,无法无天,无所作为。教师作为教学的重要角色,对此也只能是“欲渡无舟辑”啊!所谓“知识改变命运,阅读奠基人生”,为了实现语文教育的理想境界,全面发展学生的读、写、听、说、思、才、志,德,高效阅读势在必行。

“高效阅读”的目标即“一目十行,过目成诵,读书万卷,高效阅读,高效学习,高效人生 ”,它的特征表现为

1、专注,快速;

2、摄取,记忆;

3、理解,处理;

4、感悟,触发;5定势,习惯。

如何才能做到既快速有高效的阅读呢,专家给了我们以下阅读前准备的建议:

(一)1.改变阅读习惯,调整心态,包括科学的坐姿(头正,腰直,肩平,足安)和为自己定下的口号:一目十行不是梦,高效阅读我能行;2.注意力要高度集中; 3.要学会默读:

4.克服快读的障碍即读时要做到不出声,不摆头,不指读,不回视。

(二)眼脑机能训练包括定点凝视训练,视点左右移动训练,视点上下移动训练,蛇形扫视训练,扩大视野训练等。

从宋老师的上课过程中我学习到她运用的高效阅读方法为通用的固定程序阅读,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题目;2作者;3出处;4基本内容;5重要事实;6写作特点及争议之处;7新思想及读后启示。

在对阅读进行了反复的训练之后,宋老师又进行了速读复述训练,让学生们在快速阅读之后,根据自己掌握的记忆的方法,进行复述联系。而复述类型包括:程序复述法;梗概复述法;原文复述法;创新复述法;学生在复述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尊重原文;

2、语言通顺流畅,不重复,声情并茂;

3、明确文章中心结构,注意关键词语。

这整个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对文章进行了整体感知之后形成解释再联系自身,最后进行鉴赏评价的过程。学生在经过同类型的反复的练习之后,就会掌握到一定的阅读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在掌握了阅读方法之后,便有了快速记忆的方法,那也就能从实质意义上实现学生的高效阅读,从而也就能打破学生与阅读之间存在的尴尬,不会再有学生有“无读之兴趣,无读之指导,无读之方法,无读之成效“的心态,也就能从根本上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即知识与能力目标,方法与过程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和老师都能做到讲有目标,教有序列,练有章法,学有评价,使学生爱上阅读,喜欢上语文课。

第16篇:爱莲说

七下期中

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七年级语文试题

(二)

10.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然后按要求回答问题。(7分)

爱莲说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横线的词。(2分)

可爱者甚蕃()濯清涟而不妖()

(2)翻译文中划线的语句。(1分)

(3)理解填空。(4分)

①第一段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

②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

③本文运用了___________的写法,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作者___________的生活态度。 2006~200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七年级语文试题(五)

二、阅读(35分)

(一)阅读下蔚的选文,回答11—13题。(8分)

【甲】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浊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嚣焉。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宣乎众矣。

【乙】风雪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之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1) 出淤泥币不染( )

(2) 待到山花烂漫时( )

1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莲,花之君子者也。

13.【甲】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衬托了莲花的形象,【乙】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自然环境来烘托美好的形象。(4分)

2006~200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七年级语文试题(四)

7、阅读《爱莲说》一文,然后按要求回答问题(5分)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句话(2分)

a.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b.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作者从生长环境、( )、( )三个方面描写莲花,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作者( )( )的生活态度(2分)

(3)本文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7.(1)a.在污泥里出来没有染上污点,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b.对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2)体态香气;风度气质;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3)莲花之君子也

2006~200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七年级语文试题(一)

9.阅读短文后,回答问题:(14分)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舟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2分)

可爱者甚蕃( )亭亭净植( )

(2)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白话文。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分)

(3)完成下列各题:

①将第一段中所缺的句子填正确。(2分)

②描写莲花正直的语句是: (2分)

③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作用是:(3分)

④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 (3分)

9(1)多,竖立。 (2)对于菊花的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3)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⑨用菊花正衬,用牡丹花反衬,衬托莲花的高洁可爱。④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

2005~200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七年级语文试题(五)

10.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然后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爱莲说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语句中画线的词。(2分)

可爱者甚蕃 ( )濯清涟而不妖( )

(2)翻译文中划线的语句。(2分)

(3)理解填空。(4分)

①第一段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③本文运用了_________的写法,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丁作者__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态度。

10.(1)多 洗涤 (2)略 (3)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 ②衬托莲花的高洁。③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二、略

三、略

2005~200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七年级语文试题(四)

9.阅读下面语段,然后回答问题。(12分)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选文作者是北宋著名哲学家__________________。(2分)

(2)用“/”标出下列句子朗读的停顿处。(2分)

予 独 爱 莲 之 出 淤 泥 而 不 染。

(3)翻译画线句子。(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本文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6)作者在文章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来自比,又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你喜爱的原因。(2分)

你最喜爱的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喜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1)周敦颐(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只可以在远处看着,而不可以在近处玩弄。(4)莲,花之君子者也.(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6)略

2005~200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七年级语文试题(三)

四、阅读(满分36分)

(一)阅读下面的选文,然后回答12---14题。(6分)

爱 莲 说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现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于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2.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2分)

(1)濯清涟而不妖 (2)陶后鲜有闻

1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大意。(2分)

14.选出下文中关于《爱莲说)的主题评说不正确的一项( ) (2分)

A.表述的是作者在污浊的尘世间保持自己清白节操的志向。

B.课文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予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C.作者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赋予莲君子般美好的品行。

D.作者借爱莲表达了自己渴望隐逸、不慕富贵,在污浊的世间保持自己正直操守的生活态度。

12(”濯:洗涤。鲜:少。(各1分)

13.对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2分)

14.D(2分)

2004~200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七年级语文试题(三)

9.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莲之爱,同予者何人?10.《爱莲说》作者(),本文表达了他怎样的生活态度和思想感情?(2分)

七下期末 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语文试题

二、阅读(共45分)

(一)阅读下西的选文,回答9~12题。(7分)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丽不可亵玩焉。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选文作者是__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______。(2分)

10.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2分)

亭亭净植:______________宜乎众矣:_____________

11.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1分)

(一)9.北宋 周敦颐 (每空1分)

10.竖立 当然 (每词1分)

11.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却不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12.不慕名利、洁身自好(每词O.5分)

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语文试题

二、阅读(共40分)

(一)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10—12题。(6分)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0.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含义。(2分)

可爱者甚蕃陶后鲜有闻

11.把下面甸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2.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为什么又写菊和牡丹?(2分)

(一)lO.多 少 11.对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12.衬托莲的高洁可爱。2005~200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语文试题

9.阅读下面语段,然后回答问题。(6★)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此段文字选自_________的《爱莲说》。(1★)

(2)解释下列句中画线字的意思。(1★)

可爱者甚蕃__________________亭亭净植__________________

(3)把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

(4)选文通过对莲花的描写,表明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2★)

(5)你学过的古诗词中,还有哪些是与莲有关的?请写出一句。(1★)(多写奖励1★,本题最多可得2★)

9.(1)周敦颐1★ (2)多;竖立1★ (3)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1★ (4)不愿隐逸、不慕富贵、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2★ (5)“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小荷才露尖尖角”1★(多写奖励1★,本题最多可得2★)

第17篇:爱莲说)

爱莲说

周敦颐

托 物言 志菊 —— 隐逸者

(正衬)莲 —— 君子牡 丹——富贵者

(反衬)

第18篇:爱莲说

《爱莲说》教学设计

铜陵市二中

刘丽君

一、设计理念

根据语文《课标》“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理念,这次教学设计力图在学习目标的要求和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二、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托物言志及衬托两种表现手法的特点及作用,培养学生对古文语言的感知能力及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朗读赏析的过程中,通过作合、探究的学习方法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对我国古典文化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多媒体显示描写莲的诗文)

从我们的积累中可以看出,对于莲的描写从古至今几千年来各个时期都有,而且诗词歌赋各种文体都有,那么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为什么会极尽笔力地描写莲、赞美莲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品读周敦颐的《爱莲说》来了解莲被千古称颂的原因。

(二)新课

1、检查预习(多媒体显示)

(1)作者简介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理学家、文学家。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学堂,世称濂溪先生。他为人清廉方正,傲岸不阿,他的诗文多抒怀之作。在任南康太守时,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并托物言志写下了这篇《爱莲说》。

1 (2)重点实词

可爱者甚蕃 (

濯清涟而不妖()()

亭亭净植()

陶后鲜有闻(

不可亵玩焉(

不蔓不枝()

2、品读欣赏

(1)教师范读、学生自读与朗读

朗读指导:描写莲的语句读时要悠扬中透着赞美,第二段多议论注意读出作者赞美或讽刺的感情。

(2)经典语句欣赏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可远观而不可亵焉。(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通过讨论进行赏析)

教师明确:作者寥寥数语不但写出了莲不群的花貌,更突出了它卓然的花品。读到此我们已经感到作者描绘的俨然一位气质儒雅、品格不凡的君子。

3、探究与感悟

(1)作者为什么把菊称为隐逸者?陶渊明为何对菊情有独钟?(学生合作讨论)

教师明确:菊花不在春夏与百花争艳,却在万花纷谢后的秋天傲然开放,独吐幽香,菊花的这种“蕊寒香冷蝶难来”的高洁不正是陶渊明“穷则独善其身”的不苟随时俗的人格写照吗?

(2)牡丹为何是富贵者的像征?世人盛爱牡丹反映了人们怎样的人生态度?

(通过多媒体展示描写唐人\"盛爱牡丹\"的诗句:“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白居易);唯有牡丹真国色,开花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白居易);三条九陌花时节,万马千车看牡丹。(徐凝)”。通过这些诗句使学生了解当时由于唐朝统治者的爱好和提倡世人纷纷追求奢华的这一社会背景。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讨论探究完成此题。) 教师小结 :作者在文中表面是写人们对三种花的喜爱,实质是写人们对三种人生理想的选择。是在用隐逸者的消极避世和富贵者的趋炎附势来衬托君子的倚世独立、不慕荣利的可敬可赞。

4、课堂总结

2 我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到的不只是周敦颐高洁傲岸的人格,也不只是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你们更应该学会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诗意的眼光来看待身边的一切,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笔底的文章才会芳香四溢。

四、

板书设计

说 周敦颐

托物

菊 ——— 隐逸者

(正衬)

丹——富贵者

(反衬)

言志

莲 —— 君3

第19篇:爱莲说

爱莲说

【教学目标】

1、把衬托手法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理解体会本文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2、引导学生结合其他诗文分析衬托和对比的区别 3、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加强对人物品质的理解

【重点、难点】

1、衬托的写作手法是本文重点。

2、理解衬托和对比的区别是本课难点。

【教学方法】 朗读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大都喜欢花草,你最喜欢哪一种花草?请说出理由。

历代文人墨客赞颂莲花的诗句很多。如宋代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尽了西湖六月莲花盛开之态,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而宋代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他在南康做郡守时曾劈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阵清香扑面。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千古名篇《爱莲说》。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解题

莲:即莲花;“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与现代的杂文相似。“爱莲说”就是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蕃淤泥涟亵濯鲜有闻

fán yū lián xiè zhuó xiǎn 2、词解释:(课件演示)

蕃:多

染:沾染(污染)濯:洗涤

亵:亲近而不庄重

鲜:很少

宜:应当

三、指导朗读,整体感知

学生读课文,准备翻译,学生口译本文大意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要读得一气贯通。二字句一般“二二”结构,五字句一般“二一二”结构。

四、讨论点拨

1、找出描写莲花的句子 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生长环境来写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是从体态香气方面来写的;“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从风度气质方面来写的。

3、你认为莲花有哪些高尚品质

明确: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4、作者借莲花形象来言君子之志,是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莲花,出于污泥不染其污,沐于清涟而不媚于世。处美境不忘形,超然物外刚正不阿,不攀附权贵,这是莲的气质风度,更是作者一生人格的写照,作者借花喻人,托物抒怀,表明自己不慕权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君子之风)

五、合作探究

师、本文以“爱”为脉络,为何却从菊花和牡丹写起?

生:文章开篇总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接下来以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二事做衬托,然后用“予独爱莲”一语道出作者心意。

师、同学们发现了作者在这里运用了衬托的写作手法,大家来回忆下衬托的这种写作手法有什么特点? 生

1、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

2、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师、同学们分别回答了衬托是什么和衬托的作用这两个方面。在这里我们要注意,衬托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因此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就是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就是反衬。 我们先来看几组例子,看看能不能区别正衬和反衬: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李白 正衬 (2)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 正衬 (3)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王维《鸟鸣涧》反衬 以动衬静

(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刘禹锡《夜雨寄北》反衬 乐景衬哀情 (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一二句是正面衬托,三四句是反面衬托, (6)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鹿柴》) 用声响反衬空寂,用光亮反衬幽暗

《爱莲说》中写了三种花,菊、牡丹、莲,三种花其实代表了三类人:菊,代表隐士;牡丹代表追名逐利之人;莲代表君子。菊虽然品质高洁,但这类人避世归隐,我要做比花更高洁的人,就是身处污浊环境但仍能洁身自好的人(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菊为莲作了正衬。牡丹代表追名逐利之人为莲(君子)作了反衬,更突出君子品格的高贵,通过正衬反衬的运用突出了作者的人生追求。

师、大家可以研究下正衬有什么特点,反衬又有什么特点呢

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正衬具体还可分为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美衬美,以丑衬丑;以乐景衬乐情,以哀景衬哀情等。!\" 反 衬: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静、以哀衬乐、以丑衬美

师、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家有没有发现很多时候会把“对比”当成“衬托”,或者相反,有的干脆眉毛胡子一把抓,遇到这两种手法时就模糊的说成“对比衬托”。现实中因为人们常把对比衬托连用,有人便误以为对比和衬托是一回事。其实,对比和衬托是不同的两种表现手法,不能混为一谈。谁能说说什么是对比?

生1:对比是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表现手法。

生2:对比可以截取两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相比较,使形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都是为了增加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师、请同学们自己举举对比的例子

(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2)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篇》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诸葛亮。 (4)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唐) (5)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梅尧臣《陶者》)

在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对比方式有动与静的对比、虚与实的对比、今昔盛衰的对比、哀与乐的对比等,它们方式各异,但表达效果一样

师、说的很好,从同学的例子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衬托和对比是有一定的相似性的对比和衬托都有对照的意味,都是通过对某些事物(或形象或情感)进行对照来完成。但是,作为表现手法,对比和衬托的差别还是明显的。我们来分析以下三组例子,看能不能总结出两者之间的差别。

例一组

(1)将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的《燕歌行》)

(2)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5)蝉躁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王籍《入若耶溪》) (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

解析:

例(1)用前方作战的士兵舍身保国和上层统治者醉生梦死、不务国事的情形作对比。 例(2)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落、出、惊、鸣”等动态词,衬托了山谷的静。

例(3)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穷奢极欲的愤怒,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它使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对立。

例(4)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例(5)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蝉躁、鸟鸣体现山谷之幽静。 例(6)用无闲田与犹饿死形成对比,揭露了尖锐的阶级矛盾。

总结

1、主次是否分明。

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例二组

例(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例(2)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梅尧臣《陶者》) 例(3)意气骄满路, 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 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 紫绶悉将军。夸赴军中宴, 走马去如云。

樽罍溢九酝, 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 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 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 衢州人食人!(白居易《轻肥》)

例(4)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例(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鹿柴》)

解析:

例(1)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穷奢极欲的愤怒,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它使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对立。

例(2)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例(3)运用了对比手法,诗人将内臣行乐图与江南“人食人”的惨象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并列在一起进行对比,强烈表达了诗人对官场奢侈生活的批判和对人民疾苦命运的同情。这三例或是两种人物的对比,或是两种事物或现象的对比,它们都同时出现在句子里。

例(4)通过景物描写传达出平定战乱后的欢愉和思归的感伤,一二句是正面衬托,三四句是反面衬托,只出现托体(景物),而并未出现主体(思想感情)。

例(5)用声响反衬空寂,用光亮反衬幽暗,在这里只有对声响和光亮的描写,并未出现对空寂和幽暗的描写, 更显深林的幽与静。

总结

2、主体是否出现。

在对比中,用来进行对比的两方面都要出现,否则便达不到黑白分明的表达效果;而在衬托中,衬体必须出现,而主体则允许隐藏,可以明写此而暗指彼,特别是像以动衬静、以明衬暗等反衬,常常不出现主体。

例三组:

例(1)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例(2)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李煜《望江南》) 例(3)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

例(4)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解析:

例(1)乐景衬乐情,用西湖勃勃生机之景从正面衬托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例(2)乐景衬哀情。作者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过去繁华生活的梦境来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越能反衬出梦醒后悲哀的浓重;对旧时繁华的眷念越深,就越能反衬出亡国后的凄凉。

例(3)以美衬美。诗以六宫后妃之美衬玉环更胜一筹的美。而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以美衬美和以丑衬丑都是用次要内容从正面衬托主要内容,属于正衬。

例(4)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

结论

3、双方类属是否相同。

凡甲、乙对比,两者要么同一物体,要么同一方面,否则便不可比;而甲、乙衬托,两者可以是同类属的,也可以是不同类属的,如以景衬情就是言此而意彼。

总结

衬托的定义:衬托则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就是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就是反衬。

对比的定义:对比是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表现表现手法。对比可以截取两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相比较,使形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正反道理说得更加深刻,矛盾问题揭得更加尖锐。

六、拓展延伸

在本文中我们重点讲解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请大家比较阅读五六这两个古诗文单元,并指出文中哪些地方使用了对比手法,哪些地方使用的是衬托的手法。

第20篇:爱莲说

爱莲说教案

一 。学习目标

1.了解“说”这一古代文体。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学习托物言志、衬托等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3.理解并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思想情。

二、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2、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的映衬作用。

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文的教学录音带,与课文有关的图片与资料。 学生准备:

① 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及写作背景,了解“说”这一文体特点。 ②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芙蕖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师指导语:(出示课件)先让学生欣赏一组莲花插图,引导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借此积累其相关诗句。

二、题解

1、简介作者:(生介绍,师适当补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2、简介本文写作背景。(师简介)

3、解题: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含义: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师简介)

三、感知课文

1、听录音朗读

指导语:请同学们先认真听一遍朗读录音,注意听准字音,把握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

2、扫清生字词

指导语:结合听读录音和自己的课前预习,读准下面的字词。 (师展示字词,先让学生读再纠错。生生互动)

yí fán yū zhuó lián xiè yī xian

颐 蕃 淤 濯 清涟 亵玩 隐逸 噫 鲜

3、学生齐读课文

指导语:现在让我们齐读课文,感受一下文章的美,注意读准字音,把握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

4、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小组展开朗读比赛。注意读音、节奏、情感。

5、参照注释疏通文意,找出自己难懂或不懂的词语、句子,提问兄弟小组。(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6、指名朗

四、研读探究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指导语:请同学们再一次的浏览全文,各小组相互合作,探究下面的问题 师:

1、文中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

生1:生长环境(出„„不妖)

生2:体态香气(中„„益清) 生3:风度气质(亭„„亵玩焉)

生4:文中把莲花比作君子(学生先自行思考,在文中圈划,然后相互讨论)

师:

2、作者对莲花的描写中赋予莲的哪些品质?你能读出来吗? (点拨:结合以上对莲描写的句子试着概括)

生1:生长环境(出„„不妖)说明莲花高洁、质朴

生2:体态香气(中„„益清)说出了莲花的正直、芳香

生3:风度气质(亭„„亵玩焉)可看出莲花的清高脱俗,不容亵渎

(兄弟小组相互讨论合作,师做适当点拨,给学生讲清“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的映衬作用。

指导语:

同学们,你们在文中是否看出作者在赞美莲花的同时,有没有写到其他的花呢?那作者写这些花又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再来分析下吗的问题。

师:

1、文章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

生齐回答:菊花、牡丹花

生1:菊花比作“隐逸者

生2:牡丹花比作“富贵者“

师:

2、文中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的是莲花,为什么还写了菊花和牡丹?起什么作用?

生回答,师点拨明确: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来正衬莲花,用牡丹”来反衬莲花。

(三)感知文美

指导语:这是一篇经济简洁又不失美感的“颂莲”小文,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那么文章到底“美”在哪里呢?请同学们结合所学感受一下。(小组议论,分析概括)

生1:美在文章虽短但结构整齐

生2:美在语言,读起来朗朗上口

生3:美在莲的象征义上,能给我们以深刻启示

生4:............

(四)拓展延伸(展示课件)

1.莲花、菊花、牡丹分别有何品质?人们对待三种花的态度有何不同(原句回答)? 2.学习了本文《爱莲说》以后,文章的哪个句子或哪一点给你启示最深?试说说理由。

3.生活中你们一定也有自己钟爱的花,能否学习周敦颐的写法,发表一下你喜欢的哪一种花的理由吗?

五、总结

作者周敦颐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愿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追求名利。他要在当时浑 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高洁正直的情操,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生活中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六、课堂检测

指导语:同学们,文章我们已欣赏完,你们能掌握多少呢?现在我们通过几道题来检测一下,请你们独立完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 ( ) 2)亭亭净植.(

)陶后鲜有闻(

2.下列句中与例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鲜陶后鲜有闻

鲜美 .清香远益清清荣峻茂

C.直中通外直岂直五百里哉

D.闻陶后鲜有闻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解释下面各句中的“之” 字含义

①水陆草木之花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③无丝竹之乱耳

④何陋之有

5.结合课文默写出相应的句子:

(1)公园花展,观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 话来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现词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业

1、加强背诵,认真默写。

2、完成《爱莲说》练习册

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菊正衬

(托物言志)

高洁、质朴

莲(君子) 正直、芳香,

清高

牡丹反衬

《陋室铭》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刘禹锡的文学常识;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识记重点文言词语;背诵、默写全文。

2、了解作者,背诵默写全文,体会托物言志及反向立意的写作手法。

3、理解主旨;领会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4、学习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乐趣,培养自己高洁的情操。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古代文人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往往不采用直白的方式,而常常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叫做“托物言志”。这篇短文就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学习时要反复诵读,用心品味,以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同时,也要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陋室,作者给自己的居室取的名字,意思是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陋室铭”即给陋室作的铭。

3、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洛阳人。有《刘梦得文集》传世。著名的诗作有《竹枝词》、《西塞山怀古》、《秋词》、《浪淘沙》等。

4、关于刘禹锡陋室的处所,目前有两种说法。一说在河北定县,一说在安徽和县。持“定县”说的理由是,刘禹锡是中山人,今定县南三里庄有陋室存世;持“和县”说的根据是,刘禹锡曾任和州刺史,和县城中也有一陋室。

一般认为,和县的陋室与刘禹锡关系更为密切。

和县的陋室,是刘禹锡于长庆四年(824)至宝历二年(826)在和州刺史任上修筑的。《历阳典录》载:“陋室,在和州治内,唐和州刺史刘禹锡建。有铭,柳公权书碑。”和县与采石隔江相望,地处冲要,唐末黄巢起义、宋金战争、元末农民起义都曾在此渡江或作战。晚唐以后,和州屡遭兵灭,陋室连同碑铭遂毁于兵火。刘禹锡之后,很少再见到有以此为题而讽咏成章的大概正是由于这个缘故。

5、学习生字词:

苔痕(tái) 案牍(dú) 鸿儒(rú) 唯吾德馨(xīn) ....

三、古代汉语常识:

1、古今异义:

(1)、无案牍之劳形。(形:身。今义为样子。) .(2)、唯吾德馨。(馨:美好,今义为芳香。) .(3)、无丝竹之乱耳。(丝竹: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今义为丝绸..和竹子。)

(4)、谈笑有鸿儒(鸿:大,渊博。今常指鸿雁,书信。) .

2、词类活用: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词“名”,形容词“灵”受副词“则”..修饰,用作动词,出名,带有灵异。)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乱”,动词“劳”均为使动用法。“使„„..乱”,“使„„劳累”。)

3、特殊句式:

倒装句:何陋之有?(宾语前置。“何陋之有”即“有何陋”。)

四、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山”、“水”、“仙”、“龙”引出“陋室”,经过一番环境描写、交友的叙述、志趣的抒发,直至篇末以诸葛、杨雄自况,展示了作者高洁的志行和安贫乐道的意趣。

文中的比兴手法,将室陋而不以为陋,反以为“馨”的高洁伟岸的节操凸现出来。文中一系列的对偶短句、否定句,表现了作者的情怀,特别是最后的用类比引出诸葛亮、扬子云,用所居之室同这些名人居住的“草庐”、“玄亭”媲美,不仅肯定此室不陋,还隐隐与名人自况,进一步表达了作者的情趣。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文辞精练,读来铿锵有力。“陋室”,简陋的屋子。题目简洁,点明写作的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指名朗读课文。

2、理清条理,课文可以分为几层?

第一层:开头到“唯吾德馨”。点明主旨“斯是陋室,唯吾德馨。”作者以“山”“水”起笔,引出陋室。陋室之所以不陋,在于室主人的品德高尚。

第二层:“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紧扣“唯吾德馨”从环境清静、优雅,室中人博学多识,生活情趣高雅脱俗三个方面写陋室不陋。具体表现陋室主人的高洁伟岸的情操,儒雅的宾客,高雅情景的室中乐事。

第三层:运用类比法,暗示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抱负和节操,与开头“唯吾德馨”,遥相呼应,强调陋室不陋。

三、小组合作,翻译全文。

四、细读课文,品析诗句。

1、“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明确: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连用两个比喻起兴,以虚衬实。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有什么深刻含意?

明确:“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而为陋室增添了光彩。

3、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写陋室环境,以景色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可知“陋室”环境恬静、雅致,反映了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心态。

4、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明确:鸿儒 ,无白丁(雅)。写室中人,来往的都是志同道合的学者“鸿儒”,以交往之雅见“惟吾德馨” 而明“陋室”不陋。

5、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明确: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前两句实写,后两句虚写。虚实结合,表现出“陋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

6、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以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五、合作探究:

1、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

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2、“鸿儒”可否换成 “群儒”?

明确:不能。“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3、“往来无白丁”含什么感情?

明确: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

4、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

5、首尾句有何关系?(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自互相呼应。

6、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明确: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7、“比、兴”手法的运用有什么特点?

明确:《陋室铭》首先用诗的比、兴手法,通过“山”“水”“仙”“龙”引出“陋室”。比兴中一反一正,弱反强正,认为山真有仙,才是名山,水惟有龙,才为胜水。如此开头,已把凡事不图形式而一定要探求实质的思想融合了进去,而后自然而然地引出了“陋室”,并紧接着突出“惟吾德馨”这个核心。认为“室”尽管“陋”,而室主人品德高尚,就不觉得它陋。显然,那山水仙龙是陪衬之笔。用了这个比兴的陪衬之笔,便把室陋而不以为它陋,反以为“馨”的那种高洁伟岸的节操凸现出来。这样写来,没有丝毫的枯燥艰涩,反而让读者倍觉形象生动了。

8、本文文题为“陋室铭”,为什么文中却没写“陋室”如何“陋”,而是强调“不陋”? 明确:这是一种反向立意的写法。文中只字不写“陋室”的“陋”,却从“陋”的反面“不陋”来立意,极力表现“陋室”的“不陋”,这样就把本来没有必然联系的“陋室”和室主人的“德馨”联系在一起,以“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不陋”。从“斯是陋室”归结到“何陋之有”,最后对陋室的“陋”字作了彻底否定,这种新奇别致的写法,使文章的立意不落俗套,是文章构思的精妙之处。

六、教师小结: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何其悠闲自在!但“丝竹”“案牍”二词都与官府有关,可见诗人逃避的是官场。当时的官场黑暗透顶,在上者颐指气使,夜夜弦歌;在下者阿谀奉承,不务正业,正直的官员无端遭受排挤。耿直的诗人早已厌倦了无聊的官场生活哦,早已看破了腐朽黑暗的官场内幕,显示了诗人的铮铮铁骨及与当朝权贵决裂的大无畏精神。

志存高远,勤修立身之美德。“惟吾德馨”是《陋室铭》的主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为人处世的根本要求,立身做人,仁为首,德为先,勤修德养德,既是传承民族优良传统的要求,也是事业兴旺的现实需要。

七、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八、板书设计:

22、陋室铭

1、点明题旨:山、水、仙、龙;陋室、德馨——陋室不陋。

2、具体描述:清幽的环境、博学的友人、高雅的生活——乐在其中。

3、总结全文:诸葛庐、子云亭——何陋之有?

——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爱莲说说课稿范文
《爱莲说说课稿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