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评语

文艺复兴运动教学评语(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21:47:50 来源:教学评语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文艺复兴运动 详细知识小结

1、文艺复兴运动————欧洲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1、时间:14---17世纪,西欧许多艺术家、科学家和思想家发掘和继承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表现了人类不断追求进步的本性,一时成为风潮和时尚,这种思想文化运动,被称为“文艺复兴”

2、核心思想:人文主义,(信奉这种思想的人被称为“人文主义者”)

3、发源地:意大利

4、实质: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5、代表人物: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

6、但丁:文艺复兴的先驱,代表作:长诗《神曲》,全诗分为“地狱篇”“炼狱篇”和“天堂篇”。《神曲》抨击了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天主教教会的各种罪恶,《神曲》标志欧洲社会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恩格斯评价“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7、评价《神曲》:描写了人类战胜邪恶、到达人生真善美境界和实现理想社会的故事,抨击了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的各种罪恶,谴责了统治阶级的腐败和贪婪;赞美了现世生活,强调人的价值和理性的伟大,认为人对自己的命运具有不可推脱的责任;提倡追求知识,反对蒙昧。《神曲》标志欧洲社会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

8、达·芬奇:意大利画家,代表作:《最后的晚餐》(是一幅壁画,取材于基督教《圣经》中的故事)和《蒙那丽莎》。达·芬奇对人物的心理刻画比较擅长。

9、莎士比亚:英国著名文学家,他的戏剧有历史剧、悲剧、喜剧和传奇剧。代表作:《麦克白》《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被称为“四大悲剧”。

10、人文主义精神实际上是一种世俗精神、(科学精神)和(理性精神)的融合。

11、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

12、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思想对社会的进步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13、人文主义思想通过(绘画)、(文学作品)和(各种著作)形式流传在社会各界。

14、文艺复兴实质(性质): 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性质)

15、《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时期卓越画家(达·芬奇)的代表作,该作品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时代精神。

16、文艺复兴在意大利主要表现在(文学)、(美术)领域。

推荐第2篇:文艺复兴教学反思

前几天听了区教学大比武的课《文艺复兴》,做一下总结反思。

《文艺复兴》这节课上得已经比较多了,受到普遍赞扬的是唐云波的《文艺复兴》。她的《文艺复兴》核心就是通过文艺复兴的具体作品来感受人文主义的内涵,深刻体会人性的复苏。可谓是仅仅抓住了课的核心和灵魂,虽然并没有出新处,但真正体现了课改的精神。通过情感的体验内化为学生的知识。

在听说上这一课的时候,我自己感觉是跳不出唐的框框,通过作品来感受、体验文艺复兴的人文精神。

在听了六个老师上完课后,基本的思路都是人性的遗失——人性的复苏,具体都是通过作品来感受人文精神,只是在一些具体选择材料、结构安排上有所变化。以下几点是我听课的点滴感受

1、文化类型的课基本也是核心的内容是通过作品的具体解读和感受来体会其精神内涵;从具体的时代出发分析文化现象、作品的历史背景和当时社会的影响;从今天现实的角度反思、拓展文化新内涵。读、思、说、应该是解读作品较好的方式。

2、从自己现有的教学水平来看的话,两种模式还是比较好的。

一是以情感体验为基础和灵魂。使每个学生通过具体的作品、情境来体会文化的真意。还有一种是以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基础,先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文化的真意和内涵,在此基础上学生运用已经学到的知识自己解读作品、感受文化带来的震撼和魅力。 第一种方式平时自己用的比较多,

第二种方式最大的优点是符合学生的认知情况,而且当场可以检验课堂学习成果,以后要多多尝试。以后上课过程中,我会两种模式都采用来上《文艺复兴》,看具体的效果。

一是以房龙的《宽容》里的人物贯穿整个故事,从自我的迷失到寻找到真正的自我。二是先初步走进大师,介绍基本的人物,然后教师引领学生解读作品,然后由学生自己尝试解读作品做到知识的运用。 今后上课语言表达这部分要注意的几点

A、声音清楚响亮、

B、注意语速一定要放缓,自己的语速太快了!表达尽量富有感情:注意语调、语气、用词等。可适当增加一些肢体语言如手势。 C、语言简洁明了,问题第一次提出就要明确、有效。

推荐第3篇:文艺复兴

姓名:白洋

学号:201310320088

选课代码:YS192001_1

选课名称:欧洲文艺复兴

学年论文

题 目浅谈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作品中所体现

出的以人文本思想

姓名白洋

所在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电子信息133

学号201310320088

指导教师喻晓燕

日期2013年12月9日

选课名称:欧洲文艺复兴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的急剧变迁和利益的日益分化,社会纠纷大量涌现,社会矛盾不断激化。而造成这些种种迹象的深层次原因,是个人、社会以及国家对本国文化的漠视,甚至于破坏。对于这些种种问题的出现,我想中国是时候进行一场思想上的革命了。而发生在十四世纪初到十七世纪初的欧洲的那场后来被我们称之为“文艺复兴”的思想革命,或许能给我们启迪。

十四世纪初到十七世纪初欧洲发生了大规模的文艺复兴运动,这是欧洲历史上一个特殊的阶段,也是欧洲文化一个大的转型期,它对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顾名思义,文艺复兴就是一场文学与艺术的复兴。而意大利作为这场运动的发源地和中心,一时间涌现出众多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思想家和史学家,他们在与教会的的斗争中逐渐创立了人文主义思想,强调以人为本,反对以神为中心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主张以“人性”取代“神性”,以科学、知识取代愚昧无知、一味崇神,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取代消极悲观和避世的人生哲学。

纵观文艺复兴时期的各个领域,无论是雕塑、建筑还是绘画,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想始终贯彻其中。就拿绘画来说,基本上每幅大师的绘画作品中都能明显表现出提倡以人为本,提倡人权,反对神权的人文主义思想。反观文艺复兴之前的欧洲中世纪文化,当时的绘画作品大多受基督教的影响,作品中多表达出神明主义和宗教信仰,这主要也决定于当时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意识形态。在中世纪早期即使是最杰出的作家的作品也都具有盲目的宗教夕阳的特点,当时的人们,行为、思想及文化活动都服从于宗教这一准则,艺术也不可避免地蒙上了浓重的宗教色彩。就是在这样的环境压迫下,人们的思想开始觉醒,欧洲开始卷起文艺复兴的思想革命。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在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大部分体现的是对生活、自然、爱情以及英雄的歌颂。虽然也往往运用神话题材,但多表现的是人间的现实生活,以此来赞美人们的创造力和人性美。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想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壮丽成果中,这些作品抛弃了中世纪的神秘主义,具有清晰、真诚和简朴的美的感染力。

世人所熟悉的伟大的佛罗伦萨画家里奥那多·达·芬奇(1452-1519)的《蒙娜丽莎》即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它开启了肖像画革命的先河。画中的蒙娜丽莎为半身像,四分之三正身,双眼正对看画的人,眉宇间露出一丝内心的愉悦。画中的背景能看出高耸的山峰、蜿蜒的小路还有朦胧的云雾,但是这些景物都不太清晰,飘渺宛如梦中景象,却又不乏生动

选课名称:欧洲文艺复兴

的气韵。达·芬奇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着力表现人的感情。在构图上,达·芬奇改变了以往画肖像画时采用侧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习惯,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构图,透视点略微上升,使构图呈金字塔形,蒙娜丽莎就显得更加端庄、稳重。达·芬奇调用多种手段来塑造他心目中的“人”的形象,记录了人物的永恒美,表达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中对人的充分肯定。和中世纪艺术作品相似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也多是以宗教为题材,如达·芬奇的《圣母与圣安娜》、《最后的晚餐》,马萨乔的《纳税金》,拉斐尔的《美丽的女园丁》等等。但不同与中世纪的是,这时期的艺术作品多被艺术家们赋予富有人情味的理想化特质,一种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被艺术家们注入作品中,使得作品具有了生命一般,充满人性与理性。

十六世纪尼德兰地区最伟大的画家彼得·勃鲁盖尔,被人们称为“农民的勃鲁盖尔”,他是欧洲美术史上第一位农民艺术家。他的艺术日臻成熟,以现实的人为中心,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描绘融为一体。他在作品中采取多种形式揭露西班牙军队和宗教法庭对尼德兰人民的残酷迫害并鼓舞人民进行斗争。他在描绘农民的生活中找到表达他的思想感情的最好手段,故有“农民勃鲁盖尔”之称。勃鲁盖尔38岁时画的这幅《通天塔》,是他移居布鲁塞尔的第一幅作品。取材旧约《创世纪》,传说挪亚后代迁居南亚的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之间一块大平原,因为祖先被洪水冲怕了,担心再遭水灾,就齐心修建一座高塔使全体人员都住进去永保平安。塔越修越高达至天界,触怒了上帝。上帝决定施神术搅乱造塔人的语言,使人们互相不能沟通而造不成塔,这是基督教解释不同民族语言的来源。画家以宏大的构图来描绘通天塔,以云雾拦断显示通天塔之高,以风俗画手法描绘人与物、人与环境的关系。画家以细密画的技巧功力,描绘了众多有情节性的人物活动,借以揭示人战胜大自然的力量。画家在这一幅圣经寓意画中表现了“天意”与人在改造世界时的不可调和性,人与自然的斗争具有英雄气魄,同时也充满悲剧性。

总的来说,文艺复兴时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大洗礼,人文主义思想是推动整个文艺复兴的动力,我们在赏析研究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绘画作品时,一定要把握住实质,了解其中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情怀,才能领悟其思想的精髓,揭开整个文艺复兴的神秘面纱。参考文献:

百度文库

推荐第4篇:《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

合作学习案例知识竞赛模式

一、分组合作学习知识竞赛模式设计

我们采用二乘二分组模式,就是一个小组由4人组成,每排2人,小组共有2排,可以分为2个子组,在合作学习中,首先是个人的独立学习,然后是2个子组内的初步交流,然后是32个子组之间的交流,最后是全班大组之间的交流。

合作学习的知识竞赛模式,就是将课本知识罗列成众多的知识点,按照平均搭配的原则,分成与班级组数大致相等的几组题目,小组抽签回答哪一组题目,比赛看哪一组得分最高。一般每组题目5个,前三个相对简单,抽签指定对象回答,同学不得提示,目的是让每一个小组成员都准备答题,都为小组做贡献;后两个问题相对难一些,小组成员自由回答,或者推荐一位同学回答,可以提示两次,目的是照顾学习程度相对较高的同学,发挥他们的特长,同时,互相提示也可以加强小组合作。

二、内容选择

合作学习的知识竞赛模式,一般在复习的时候使用,也可以选择知识含量非常高、知识点非常多的章节进行。

《文艺复兴》一节,仅仅人物就有18个,知识点非常多,完全可以用知识竞赛模式组织教学。

三、学生准备

首先是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学生将《文艺复兴》通读一遍。

其次,教师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每人将本节内容设计成你认为老师可能提出的5个问题,并制定答案,写在小组的共同作业本上。要求第一位同学的5个问题写完后,后面同学再写自己的问题,不能与前面同学的重复。

第三,全组同学在组长的组织下,逐题讨论每一个问题的严密性和答案的正确性。 第四,推荐代表全组回答较难问题的同学,至少两人,并要求所有同学做好准备。

四、教师准备

教师在学生准备的同时,将《文艺复兴》分解成6组30个问题,并制作成6张卡片。 A组

1.拜占庭帝国灭亡于何时?(1453)

2.布鲁诺是哪地人?(意大利)

3.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是谁?(培根)

4.为什么说彼特拉克是“人文主义之父”?(最先提出以“人学”对抗“神学”)

5.文艺复兴发源于意大利的条件有哪些?(资本主义萌芽最早、保留较多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拉丁文学者多)

B组

1.意大利文艺复兴最早的两位代表人物是谁?(但丁、乔托)

2.米开朗琪罗是哪地人?(意大利)

3.伽利略证实“太阳中心说”的方法是什么?(自制望远镜观察)

4.《蒙娜丽莎》怎样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歌颂的是人而不是神、幸福、微笑)

5.什么是人文主义?(指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倡追求现实幸福生活而不是来世天堂、提倡认识自然征服自然造福人类)

C组

1.意大利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的“美术三杰”是谁?(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

2.拉伯雷是哪国人?(法国)

3.开普勒的科学贡献主要是什么?(发现行星沿椭圆轨道绕日运行规律)

4.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起止时间。(14-17世纪)

5.文艺复兴的本质是什么?(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或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D组

1.英国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是谁?(莎士比亚)

2.伊拉斯谟是哪地人?(德意志)

3.“欧洲绘画之父”是指谁?(乔托)

4.“太阳中心说”提出的主要意义是什么?(动摇封建神学理论基础、推动科学发展)

5.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是什么关系?(文艺复兴为新航路开辟解放思想提供科学知识、新航路开辟进一步推动文艺复兴)

E组

1.说出达芬奇的代表作品。(《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

2.马基雅维利是哪地人?(意大利)

3.“人文主义之父”是指谁?(彼特拉克)

4.《唐吉诃德》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讽刺骑士武侠、揭露教会黑暗)

5.文艺复兴和天文学革命是什么关系?(文艺复兴开始打击天主教会的蒙昧主义,为天文学革命提供思想条件;天文学革命动摇了天主教神学的理论基础,进一步推动文艺复兴)

五、竞赛

教师先讲明竞赛规则,一是前3个问题指定回答,同学不得提示;二是不准打开书和有关资料,非当场回答小组监督,有一人提示或翻书,扣去10分;三是每小题20分,每个小组可以获得本组问题最高100分得分;四是每个问题等待5秒钟,本组回答不出的问题其他组可以抢答;五是抽签剩余的两组题目抢答;六是按照最后得分高低获得等级加分,依次为

8、

7、

6、

5、

4、3分。

各组派遣代表抽签,教师写出各组代号,按照抽签顺序答题,写出各组得分。

竞赛完后,选择几题学生没有弄清楚的问题简要讲解。实际结果是B组4题、D组5题、E组5题、F组4题、H组3题5题学生大多没有弄清楚。

六、小结

先布置任务,加强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较之其它课型,学生的热情很高,都怕自己这一组落后。各个小组每人设计5个问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针对性;不能有雷同问题,迫使小组成员关注其他同学的问题;逐题讨论,加强集体合作,提高效率。一个小组回答不出来的问题由它组抢答,有利于调动其他组的参与,也有利于迅速解决问题。问题不得翻书和资料,其他组监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认真精神。

这一设计,充分动调了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有学生,无一例外,都做了充分准备,真正是全员参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提高了。尽管有4个问题学生无法解决,但其余36个问题都获得了圆满解决。学生在参与过程中,都为本组争荣誉,尤其是抢答的时候,很多学生问题一完立马起来回答,合作学习取得了突出效果。

反思这一模式,缺陷是不利于对某个问题作深入的探讨。

推荐第5篇:文艺复兴

1.文艺复兴运动的时间、分期和性质;意大利首先兴起文艺复兴运动的原因;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文艺复兴的主要文学、艺术和社会科学成就;文艺复兴与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

2.(1)通过对文艺复兴背景和性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展开了反对封建神学的斗争,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2)通过使用《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课件,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在前人的研究的基础上实现的。

3.(1)通过对文艺复兴中的科学探索的认识和宗教在历史上的作用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理性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反对宗教迷信。(2)通过对人文主义的认识,使学生充分认识人的价值,培养热爱生活和积极进取的精神。(3)通过对优秀文艺作品的介绍,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情趣和态度。(4)通过对布鲁诺为追求真理而殉难事例的介绍和文艺复兴时期先驱者的大无畏战斗精神的讲述,培养学生勇于追求和捍卫真理的科学素养和优良品质。鼓励学生从小树立勇于创新,勇于实践的信念和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文艺复兴运动是在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的历史背景下,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展开的反封斗争,一次思想解放。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和欧洲宗教改革,使欧洲资本主义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教材对学生发展影响的分析

(1)通过对文艺复兴的前因后果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中的历史过程、历史人物、思想和作品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评价历史现象、人物的能力。

(3)通过对文艺复兴中重要作品的了解,培养学生文艺鉴赏的能力。

(4)通过引导学生课后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文艺复兴时期重要人物的事迹以及自主完成书面介绍材料的活动,培养学生学会选择、学会学习、学会分析、学会整理,独立形成观点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分析

人文主义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是本节课的重点。“人文主义”是贯穿文艺复兴的基本思想,是理解文艺复兴各个领域和各项成就的基本依据,也是文艺复兴反封建性的基本体现,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开端,在文艺复兴运动中,乃至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理解了意大利文艺复兴,对于理解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非常重要。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于文艺复兴运动中,因而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发展在科学发展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发展,尤其是天文学的发展沉重的打击了天主教会,进一步将人们丛宗教枷锁中解脱出来。

重点的突破方案

(1)通过讲解“人文主义”的英文单词“humanism”的构词法,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相关的小字部分,使学生理解“人文主义”的内涵。

(2)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的有关拜占廷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历史,结合已学过的有关意大利的历史和地理知识,以及回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意大利的经济发展情况,分析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原因,并结合课本内容进行总结;通过引导学生赏析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在文学、艺术、政治上的成就,制作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成就,使学生能够较全面的理解意大利文艺复兴。

(3)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文艺复兴时期科学发展的背景,使用《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课件以及相关图片和资料进行讲解,并由学生设计《文艺复兴时期科学成就一览表》,使学生掌握文艺复兴时期科学的发展。 难点分析

文艺复兴的实质是本节课的难点。高中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还不强,对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这一理论更是缺乏了解,因此,较难理解文艺复兴运动是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展开了反对封建神学的斗争。 难点的突破方案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意大利文艺复兴兴起的原因和思考为何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主流社会思潮核心的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使学生理解文艺复兴的实质。 课内探究活动的设计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回答:文艺复兴运动发源于意大利的原因;文艺复兴是否是古典文化的复兴;文艺复兴传播到西欧各国并继续发展的原因;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历史条件。讨论意大利文艺复兴为什么要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为掩护。指导学生制作意大利文艺复兴、西欧诸国的文艺复兴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成就一览表。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三节 文艺复兴

重点:意大利文艺复兴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是本节课的重点 难点:文艺复兴的实质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手段:电教手段应用:使用《创世纪》flash动画、相关视频资料和图片;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分析为主的综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学生对比中世纪的绘画作品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推测两幅画出现的大概时间,并带着“为什么两幅画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它意味着什么”这一问题开始学习新课。

二、意大利文艺复兴

详细内容参见“重点突破”。

在引导学生赏析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各个方面的成就时,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人文主义精神。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要借助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掩护?”在学生思考问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当时封建神学在欧洲的地位、封建神学的理论体系的来源、当时资产阶级与封建神学力量对比等方面分析。要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资产阶级为什么会以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文艺复兴运动这一形式,开始了反天主教会和封建神学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什么没有公开举起反封建制度的鲜明旗子?”对于这两个问题的理解,是理解反封建思想解放运动的本质的关键。教师“导”正是体现在引导学生的思路集中在“关键”问题上,由此使学生迅速掌握事物的本质。

三、西欧诸国的文艺复兴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文艺复兴在十五世纪后期传播到西欧各国并继续发展,在十六世纪达到高潮?”

这一问难度较大,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前两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思考,使学生将前两节课所学内容与本节内容较好的联系起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路和贸易中西移大西洋沿岸,刺激了西欧诸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西欧诸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使文艺复兴传播到西欧各国并继续发展;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资本主义萌芽是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基本原因,进而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制作《西欧诸国文艺复兴成就一览表》。有重点的引导学生分析莎士比亚等人作品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并对比此时的作品与意大利文艺复兴作品的区别。

四、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

详细内容参见“重点突破”

指导学生将十

四、十五世纪文艺复兴的成就与十六世纪文艺复兴的成就对比,使学生在对比中了解文艺复兴的范围、时间,认识到文艺复兴在十六世纪达到高潮的史实。引导学生分析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 小结

学生回答在导入时提出的问题,并总结归纳文艺复兴的时间、范围、性质及影响。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思考有关问题,制作一系列表格,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设计问题、点拨和适当讲解,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一章 第三节 文艺复兴

一、意大利文艺复兴

1.文艺复兴的背景

2.人文主义

3.最早的代表人物:但丁和乔托

4.早期的代表人物:彼特拉克和薄伽丘

5.全盛时期的“美术三杰”

6.马基雅维利

二、西欧诸国的文艺复兴

1.英国的莎士比亚

2.法国的拉伯雷

3.西班牙的塞万提斯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

1.哥白尼和“太阳中心说”

2.开普勒和伽利略

3.数学、物理学的发展

4.布鲁诺和弗兰西斯·培根

探究活动

关于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发展的探究活动的设计

举行莎士比亚戏剧节。组织学生编排莎士比亚的名著。在组织时,将学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观众,同时,他们也是评委;另一部分,组成几个剧组,他们自行编排、表演莎翁某一剧本的某一片断。各组表演完后,与观众举行见面会,进行交流。之后,由观众评选出最佳表演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编剧奖、最佳服装奖等奖、最佳音像效果奖项。

教师可以组织多个班级的学生举行这一活动,同时,根据条件,向学生提供有关剧本、莎士比亚戏剧上演时的剧照或已改编为电影的莎剧录像。

推荐第6篇:文艺复兴(一)教学教案

了解和掌握资产阶级文化首先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和文艺复兴的性质,人文主义,但丁,彼特拉克,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

通过了解人文主义者但丁、彼特拉克、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的主张和文艺作品的特点,掌握文艺复兴的实质。

通过学习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认识到

14、15世纪伴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兴起和发展,新兴资产阶级为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在意识形态领域里掀起了一场打破封建神学束缚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发源于意大利:意大利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的国家,意大利拥有丰厚的文化遗产和聚集了众多博学之才。但丁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彼特拉克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三杰”。

教学建议 重点分析:

文学和美术是重点。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表现最为突出的领域是文学和美术。但丁被誉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他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彼特拉克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这三位艺术大师以其精湛的艺术造诣被誉为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三杰”。 难点分析:

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发生的背景是难点。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而且他们的知识水平有限,这就造成了他们对于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文艺复兴运动能够最早在意大利发生不太理解。

本节教材地位分析:

发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旨在打破封建神学束缚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意大利文学和美术领域的成就把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推向了高潮。 重点突破方案:

关于“文学和美术”,建议教师带着欣赏的眼光去逐一介绍这五位大师的文学艺术成就,其中重点要强调以下几点:①但丁的《神曲》,在介绍时要提醒学生但丁不是以教会神学的标准而是根据自己的爱憎来贬恶扬善的,尤其是他在地狱中给当时的教皇预留了位置,这已经把矛头直接指向了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这也就揭示了这场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和特点。②彼特拉克,他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早提出应该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来思考问题的人,所以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他的著名作品《歌集》采用十四行诗的形式主要歌颂他对女友劳拉的爱情,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禁欲主义,追求现世个人幸福的强烈愿望。③达·芬奇的著名绘画作品《蒙娜丽莎》屏弃了过去的宗教题材,以现实人物为主题,以女主人公亲切、自然的永恒微笑万古流芳。④达·芬奇的另一幅著名绘画作品《最后的晚餐》描绘耶稣在被捕前和门徒聚餐,向门徒说出了“你们中有人出卖我”的话,引起十二个门徒(其中有叛徒犹大)极大的震惊。他们有的愤怒,有的怀疑,有的自我表白,有的互相议论,而叛徒则紧握钱袋,惊慌失色。达·芬奇把这十二个不同性格和表现的人物,描绘得那样成功,以后的艺术家几乎没有人能超过他。⑤米开朗琪罗的雕塑《大卫》,塑造的是一个身体健美、精力充沛的青年,象征着对正义事业充满信心和蓬勃旺盛的奋斗精神。⑥拉斐尔,以画圣母像著称,所画的多幅圣母像,都体现了人间女性的美和母性的慈爱。通过以上讲述,学生应该对于以下两点有所体会:①作品的美;②作品中的人文主义色彩。 难点突破方案:

关于“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发生的背景”,建议教师从资本主义最早萌芽在意大利谈起,然后分析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会有什么要求?最后再重新分析文艺复兴运动为什么最早发生在意大利?教师可以做出补充。 课内探究活动的设计:

新课结束后,让学生列表说明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五个代表人物及其成就。表格如下: 人物代表作品主要特色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文学和美术

难点: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发生的背景

教学手段:①教学方法:讲解法;②电教手段应用: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教师首先提问: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在何时何地产生?然后设问: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会有什么要求?导入新课。

一、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发生的背景

关于“文艺复兴的性质”,教师首先提问:资本主义萌芽以后,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会有什么要求?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说明。

关于“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发生的原因”,教师提问:文艺复兴运动为什么首先在意大利发生?学生能够回答出来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在意大利产生,教师对于意大利的历史和人才结构方面的内容做出补充说明。

关于“主要思潮”,教师按照“扩展资料”中的相关内容对于“人文主义”一词做出分析。

关于“突出领域”,教师直接说明。

二、文学

关于“但丁”和“彼特拉克”,教师按照“重点突破方案”中的内容讲解,按照“扩展资料”中的相关内容做出补充。同时展示自制教学课件(参考“第13课媒体资料”)。

三、美术

关于“文艺复兴美术三杰”,教师按照“重点突破方案”中的内容讲解,按照“扩展资料”中的相关内容做出补充。同时展示自制教学课件(参考“第13课媒体资料”)。新课结束后,教师让学生列表说明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五个代表人物及其成就。表格如下: 人物代表作品主要特色 设计思想:

①通过学生填写表格,对于相关问题的分析,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通过教师对相关材料的补充说明,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板书设计: 第13课 文艺复兴

(一)

--意大利文艺复兴

一、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发生的背景

1.文艺复兴的性质:资产阶级文化的新潮流

2.在意大利发生的原因:资本主义萌芽最早、意大利的历史和人才结构

3.主要思潮:人文主义

4.突出领域:文学、美术

二、文学

1.但丁:《神曲》

2.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

三、美术:文艺复兴美术三杰

1.达·芬奇:绘画《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2.米开朗琪罗:雕塑《大卫》、壁画《创世纪》

3.拉斐尔:圣母像

推荐第7篇:《试论文艺复兴》教学论文

《试论文艺复兴》教学论文

依安县三兴镇中学孔令威

文艺复兴\"一词,原意系指\"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再生\"。但是,当时西欧各国新兴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运动包括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其中主要的是:\"人文主义\"的兴起;对经院哲学和僧侣主义的否定;艺术风格的更新;方言文学的产生;空想社会主义的出现;近代自然科学的开始发展;印刷术的应用和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等等。这一系列的重大事件,与其说是\"古典文化的再生\",不如说是\"近代文化的开端\";与其说是\"复兴\",不如说是\"创新\"。\"文艺复兴\"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标志着一个伟大的转折。它是新文化,是当时社会的新政治、新经济的反映,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思想和文化领域里的反封建斗争。

关于“文学和美术”,建议教师带着欣赏的眼光去逐一介绍这五位大师的文学艺术成就,其中重点要强调以下几点:①但丁的《神曲》,在介绍时要提醒学生但丁不是以教会神学的标准而是根据自己的爱憎来贬恶扬善的,尤其是他在地狱中给当时的教皇预留了位置,这已经把矛头直接指向了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这也就揭示了这场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和特点。②彼特拉克,他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早提出应该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来思考问题的人,所以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他的著名作品《歌集》采用十四行诗的形式主要歌颂他对女友劳拉的爱情,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禁欲主义,追求现世个人幸福的强烈愿望。③达·芬奇的著名绘画作品《蒙娜丽莎》屏弃了过去的宗教题材,以现实

- 1 已经微笑了500多年,但是在21世纪的今天,还是有人专程到巴黎卢浮宫去一睹佳人的笑容。米开朗基罗《创世纪》的触指画面是经典之作,现在连广告商都要借来打广告。拉斐尔的《雅典学派》将古代哲人画得栩栩如生,至今还为人津津乐道。这些艺术大师也具有非常的人格魅力,一直到现在还为人们所称道。据说达·芬奇是个“怪人”,有人看到他在刑场给吊死的囚犯作素描,或深夜在烛光摇曳中解剖尸体。更有人看见他跟踪一个长得极其丑陋的人,他说,奇丑的人跟极美的人一样不平凡。他不仅是个画家,也是数学家、发明家及人体学家。坊间都传说他是个反基督分子,说他不信神,还要把他烧死。拉斐尔并不相信这一说法。而另一位艺术大师米开朗基罗曾对别人夸耀:“拉斐尔对艺术的所有知识,都是从我这里学来的。”米开朗基罗跟达·芬奇一样,是个多元艺术家,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大都有这样的特质。他对人体的研究非常细腻,还获得修道院特准,到医院解剖尸体及作画。拉斐尔也曾不屑地说:“米开朗基罗就像个行刑者,孤独而忧郁。”

16世纪下半期至17世纪上半期为文艺复兴晚期。1527年,罗马遭受洗劫成了文艺复兴宣告结束的标志。文艺复兴晚期的杰出代表有威尼斯画派的四大名家:乔尔乔内、提香、委罗奈斯和丁托列托;三位著名的科学家和思想家:布鲁诺、伽利略和康帕内拉。

文艺复兴时期美术界的发展阶段大致上与上述四个时期雷同。但因艺术创作的时期、地点和条件的变化,在绘画方面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流派,当时艺术家们称其为三大画派:第

一、二两个时期为佛罗伦萨画派;第三个时期为罗马画派;第四个时期为威尼斯画派。但是跟中古时代不同,

- 3

推荐第8篇:欧洲文艺复兴教学设计

欧洲文艺复兴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的学习,高一学生升入高二并且进行了文理分科。由于暑假期间学校进行基建,没有安排学生提前上课,与兄弟学校相比,我校的教学进度大大落后。本学期对于理科班而言,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顺利通过会考,这是新课改以来第一次高中历史会考,学校的要求相当高,因此必须不惜一切代价确保学生通过会考。对于文科班而言,由于选修课本本学期可能无法分发给学生,所以课时比较充裕。本学期整个高二年段只有两位历史教师,且都是第一次教高二年段,经验不足,因此深感责任重大、压力巨大。文理分科之后,如何让理科班同学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愿意付出努力学好历史,顺利通过历史会考,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教学思路:

历史课程标准:了解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欣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列举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考试内容与要求:知道《唐璜》、《人间喜剧》、《战争与和平》,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知道凡高和毕加索,简要说明其主要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知道贝多芬及其主要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和多样性。简要了解影视艺术的产生及其发展历程,认识影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学习要求:了解19世纪以来以拜伦的《唐璜》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文学、以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和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为代表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各自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影响。欣赏凡高和毕加索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以贝多芬的主要作品为例,理解19世纪以来的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了解影视艺术包括电影、电视产生与发展的历程,理解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重点:⒈19世纪以来文学艺术领域的主要成就。⒉19世纪以来文学艺术作品产生的背景及其主要影响。⒊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难点:理解任何文学艺术作品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理解文学艺术的民族化和全球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19世纪初期主要文学艺术作品及其重要的艺术价值。

通过讲述这一时期主要的文学艺术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对时代背景的分析,锻炼学生运用历史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了解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这段时间内的主要文学艺术作品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影响。通过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分析、认识、理解及归纳问题的能力。

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

二、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各种课外补充材料,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将自己置身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中来体会当时文学艺术家们创作的心境,从而加深对历史和文学艺术作品的理解。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情境式教学,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当时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历史背景中理解文学艺术作品。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的方法,或扮演某一文学艺术作品中的人物,或扮演当时的某一位文学艺术家,加深对当时的历史背景、作品内涵的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和总结,以免让娱乐色彩掩盖了历史教学的内容和目标。

通过教科书中的内容、教师补充的内容和学生课外阅读的知识,帮助学生学会使用讨论法、分析法和归纳法等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并能对问题进行较全面的概括和阐释。

在结束本课的学习后组织学生搜集20世纪中期以来世界文学艺术发展的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再次感受20世纪中期以来文学艺术的发展过程,并进行总结,制作海报、写成论文或者将音乐作品刻录成光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19世纪初期众多文学艺术作品的了解和掌握,充分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通过对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作品特色的分析,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流程】

文学与艺术是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最绚烂多彩的部分,19世纪以后的文学、艺术则更是硕果累累,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板书)

一、文学

二、音乐

三、美术

四、影视艺术

历史是文化的镜子,失去了历史的依托,文化也就失去了原有的魅力和光彩。因而我们在了解19世纪以来文学、音乐、艺术的主要成就时,要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板书)

一、文学

⒈浪漫主义

问:浪漫这个字大家一定很喜欢,你眼中的浪漫是什么? 答:„„

不错,老师我在你们这样的年龄时,也曾这么想过:哪位少女不怀春,哪位少男不钟情。那我们今天要了解的浪漫是什么呢? 投影:

伦敦的市民啊,巴黎的市民啊!

想一想,战争是一种怎样的神圣的消遣?

„„

(板书)⑴含义:指18世纪末19世纪初,普遍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潮。它强调理想,追求自由

为什么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会流行浪漫主义?

投影:

因为一切文学艺术都是社会的反映。19世纪的欧洲,许多国家都在进行着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革命,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和封建秩序瓦解,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就是浪漫主义文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法国大革命对浪漫主义文学的发生和发展更具有催生作用。法国大革命没有彻底铲除欧洲的封建制度,资产阶级革命仍在曲折中进行着,而且还促进了欧洲民族、民主运动的空前高涨。在资本主义确立的过程中,充满了与封建势力的斗争,充满了反复与曲折。因此,整个社会动荡不堪,人们在社会现实中感到迷惑,感到彷徨,启蒙思想所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王国本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精神动力,而这样的理想在现实中不但没有出现,反而出现了更多令人不满的社会现实。战争不断、贫富不均„„于是文学家们力图从自己的想象中寻找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浪漫主义的文学思潮便应运而生。他们热爱自然,借对自然的热爱来抒发自己内心强烈的感情和对现实社会的美好追求。就如标题是“心灵的激荡”,“透过心灵的棱镜来看待生活”,使浪漫主义成为流行于19世纪欧洲的主要文学形式。

(板书)⑵背景

①政治:法国大革命震荡了整个欧洲

②经济:第一次工业革命迅速向欧美延伸

③思想:启蒙思想家宣扬的“理性王国”失去实现可能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板书)结论: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决定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又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

(板书)⑶代表:拜伦《唐璜》

(板书)⑴背景

①资本主义制度逐渐巩固

②资本主义国家矛盾纷呈

③社会道德、文化价值观念发生变化 —— 拜金主义

④浪漫主义不再适应社会现实

⑵代表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

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100多年来,他的作品传遍了全世界,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称赞他是“超群的小说家”、“现实主义大师”。

1841年,巴尔扎克制定了一个宏伟的创作计划,决定写137部小说,分风俗研究、哲理研究、分析研究三大部分,总名字叫《人间喜剧》,全面反映19世纪法国的社会生活,写出一部法国的社会风俗史。到巴尔扎克逝世时,《人间喜剧》已完成了91部小说。这些小说中最有名的就是《欧也妮 · 葛朗台》。

长期的辛劳严重损害了巴尔扎克的健康,刚过50岁,他就重病缠身了。在巴尔扎克生命垂危时刻,他仍然沉浸在自己制造的世界里,他恳求医生延长他的生命,他就能再写出一部作品。他不断呼喊自己笔下的人物“高里奥、葛朗台、皮罗多 „„ ”。

1850年8月18日晚上11点半,巴尔扎克永远闭上了他那双洞察一切的眼睛,结束了他辛勤劳累的一生。 投影:

我的作品有它的地理,有它的谱系和家族,它的场所和它的特产,它的人物和它的事件,正如法国有它的盾徽,有它的贵族和贫民,有它的手艺者和农民,有它的政治家和花花公子,有它的军队一样,总之,有它的整个社会! ——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

请思考:通过材料,你知道为什么《人间喜剧》被称为“社会百科全书”吗?

(板书)

二、音乐

浪漫主义音乐:贝多芬

问:哪位同学比较了解贝多芬,请你来介绍一下他的主要事迹。

答:贝多芬是音乐史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他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他出身于德国波恩的一个音乐世家。4岁在父亲的逼迫下开始苦练钢琴、小提琴。17岁时他到维也纳拜见音乐大师莫扎特,莫扎特听了他演奏后说:“这位少年即将震动世界。”正如莫扎特预言的,他震惊了世界,他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进步思想给了贝多芬很多启发,他追求平等,正义和个性自由,激励着他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等。他被称为“乐圣”,我们在对他辉煌成就敬仰时,也别忘了,他的一生是充满不幸的。二十六岁时,他就开始耳聋,到晚年时全聋。耳聋对一位音乐家来说是多么的可怕。他也曾为听力的逐渐衰退而感到恐惧,在他32岁时也想到了自杀,后来他终于克服危机,振奋精神,以顽强的毅力,坚守着“自由,平等”的政治理念,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了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

投影:贝多芬的助听器;贝多芬的钢琴。

不错。看!这是贝多芬的助听器。希望我们以后在欣赏他的作品时,更要鸣记贝多芬坚强而不断与命运抗争的精神,鼓励着我们不断前进。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28页,找出贝多芬的代表作品及艺术特色。

答:„„ 投影: 投影:

第三交响曲《英雄》,此曲完成于1804年春,本欲献给法国第一位执政者拿破仑,但当得知拿破仑将于五月十八日即位皇帝时,贝多芬立刻将总谱写有题词的封面撕下,并愤怒地高喊:“这是一个独裁者!”后来出版时他将标题改为“为纪念一位伟大的英雄而作”。这部作品于1805年在维也纳初演一举成功,从此贝多芬蜚声于欧洲乐坛。

这部作品是贝多芬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是第一部打破维也纳交响乐模式,完全体现英雄性格的作品。

请回答: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贝多芬的思想体现了怎样的特点?

答:体现了贝多芬向往民主,追求自由、平等,反对专制的革命精神。

投影:贝多芬的故居。

你们知道世界上拍卖价格最高的美术作品吗?那就是凡·高的《向日葵》。

投影:《向日葵》。

立体派是进入20世纪以后在法国兴起的一个现代艺术流派 — 1973),西班牙著名画家,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人物。1881年10月25日,他出生于西班牙小城马加拉。先后入巴塞罗那和马德里皇家艺术学院学习。1904年,他定居巴黎,从此在法国生活近70年。他早期的绘画受印象派的影响。1907年,毕加索代表作《阿维农的少女》问世,从此开创了一个新的画派 —— 立体主义绘画。毕加索创造力惊人,一生创作油画1800多幅,素描7万多件,还有版画、雕塑和陶瓷制品等。其作品对现代西方艺术有极大影响,享有很高声誉。

1937年,西班牙的格尔尼卡小镇为德国法西斯空军夷为平地,毕加索闻讯后极为愤慨,就为巴黎世界博览会西班牙馆画了《格尔尼卡》这幅壁画,对法西斯暴行表示强烈抗议。画中右边有一个妇女举手从着火的屋上掉下来,另一个妇女冲向画中心;左边一个母亲与一个死孩;地上有一个战士的尸体,他一手握剑,剑旁是一朵正在生长着的鲜花;画中央是一匹老马,为一根由上而下的长矛刺杀,左边有一头举首顾盼的站着的牛,牛头与马头之间是一只举头张喙的鸟;上边右面有一从窗口斜伸进的手臂,手中掌着一盏灯,发出强光,照耀着这个血腥的场面。全画用黑、白与灰色画成,描绘了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遭德军飞机轰炸后的惨状。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将领和士兵经常出入于巴黎的毕加索艺术馆,争相观看毕加索的作品。可是这些不速之客受到了冷淡的接待。有一次,在艺术馆的出口处,毕加索发给每个德国军人一幅他的油画《格尔尼卡》的复制品。

一位德国盖世太保头目指着这幅画问毕家索:“这是您的杰作吗?”毕加索面色严峻地说:“不,这是你们的杰作!”

(板书)

四、影视艺术

电影和电视是当今世界年轻的艺术,它们的诞生和发展与现代科技的进步息息相关。

1895年12月28日,人们刚过完圣诞节,难免手头拮据,但仍有35名巴黎人掏出一法郎,去巴黎“大咖啡馆”的地下室见识一下由机械摇出来的新奇玩意儿,也就是发明者卢米埃尔兄弟所说的“电影图戏”。在人们的惊呼声中,世界第八艺术 —— 光和影的艺术 —— 电影正式诞生了。后来,这一天被命名为“世界电影日”。

提起电影,我想同学们都会马上联想到一个地方,那就是—— 答:好莱坞。

好莱坞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郊区,是美国乃至全世界最著名的电影生产基地。1886年,房地产商哈维·维尔克特斯在洛杉矶郊区买下了一块地,他的夫人将苏格兰运来的大批冬青树栽在这里,就有了好莱坞这个名字(在英语中,Hollywood是冬青树林的意思)。后来,许多电影公司在好莱坞落户。

投影:好莱坞拍摄的经典电影的宣传海报。

推荐第9篇:优秀教学设计文艺复兴

教学设计】文艺复兴 设计思路

1.文艺复兴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对欧洲乃至全世界产生过,并且还在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是学生应该知道的常识,特别是艺术院校的学生。故此,依据课标的基本要求,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作了适当的拓展。

2.鉴于初二学生世界史知识储备不足,理论素养有限,为避免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化的知识,如: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资本主义萌芽等,生硬地强加于学生。故此,借助于形象资料,如:文学作品、绘画、雕塑作品等,尽量使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再形成理性的认识。符合学生“从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将其变成有血有肉的历史。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文艺复兴时期但丁、达·芬奇等代表人物的作品和思想内涵,进而理解文艺复兴的本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神曲》中的名言,体会但丁对中世纪教会的抨击与控诉、对人性的渴望与追求。

通过文艺复兴时期名画赏析,从图片中获取有效的信息,感受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 通过展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在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绩,感悟此运动确实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促进了近代文化的发展,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倡导乐观进取的人生观,是历史的进步。 板书设计

第9课文艺复兴(14——16世纪)

一、文艺复兴的兴起:意大利

二、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 文艺复兴的先驱:但丁《神曲》

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

三、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人文主义

四、文艺复兴的扩展和影响 教学过程

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疑问:什么是文艺复兴呀?文艺复兴和背景图中蒙娜丽莎有什么关系呀?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不急,我们一起先欣赏几组艺术作品,看一看,不同历史时期,艺术家笔下的人和神都是什么样子的?

第一组: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作品:

这幅画描绘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一对夫妻。这件雕塑作品,有同学知道它的名字吗?这项体育项目的名字知道吧?(投铁饼)。作品的名称就是《掷铁饼者》,它取材于希腊现实生活中的一项体育竞技活动,展现当时人的精神面貌。

我们再来看看中世纪时期人们的精神面貌是什么样的?第二组:中世纪作品

《司教安东尼·奥索》

中世纪人物无精打采,昏昏欲睡。

中世纪绘画的创作以宗教题材为主,这是一幅非常典型的中世纪作品:

《母与子》

圣母玛利亚怀里抱着圣子耶稣,端坐在椅子上。我们再来看看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圣母的形象又是什么样的呢?

第三组:文艺复兴时期作品

《草地上的圣母》

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这一时期的雕塑作品:米开朗琪罗的作品《摩西》。

《摩西》

欣赏完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作品之后,我们来比较一下?你认为哪一历史时期的作品,更能体现出人的生命活力?

有的同学认为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有的同学认为文艺复兴时期。也就是说作品在表现人所具有的特性、活力方面,两个时期有相似之处。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和14—16世纪的作品,有很多相似之处。而中世纪作品刻划的人神形象,表情呆板,无精打采,给人一种神秘的压抑感。 但两组作品的创作时间上相差了近千年。给人的感觉是,光辉灿烂的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在经过事隔中世纪天主教会的长期压制以后,又得到了再生,称为文艺复兴。但我们从作品中似乎感觉到,它并不是一种简单地模仿和再现,而是继承中有发展,有创新。随着学习的深入,相信大家对文艺复兴这个概念,有更强烈的体会。

为什么会在14——16世纪出现文艺复兴的局面呢?我们来探讨一下: 第9课 文艺复兴(14-16世纪)

一、文艺复兴的兴起

回忆旧知识:图片(基督教礼仪:洗礼、婚配礼、临终涂圣油礼)

三张照片说明了什么问题?(中世纪西欧天主教国家,几乎人人信教,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他的一生有何教会发生密切的联系。)

回忆基督教的教义:教会宣传什么呢?(人生来是有罪的,即原罪。人们自身无法解除自己的罪过,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依靠教会,虔诚地信仰上帝,祈祷上帝地宽恕,来世才有可能进入幸福的天堂。)

原罪——信仰上帝——(来世)幸福

人的幸福寄托在上帝身上,放弃了人本身对幸福的追求,寄托在来世,放弃对现世的追求。在教会眼中,凡是与信仰无关的知识,都是没用的。《圣经》是一切学术、学问的最高权威。凡是与《圣经》相悖的想法和行为,一概被视为异端。为了对付这些异端,教会还设置了一种特殊的法庭——宗教裁判所。据统计,仅西班牙宗教裁判所,在30年间,就惩罚了34万人,其中有三万多人被活活烧死。

这就是中世纪,人们的思想、行动都受教会的监督和支配,生活的一切都打上了宗教的烙印。神是万物的主宰,人是上帝的奴仆和羔羊。 随着历史的向前推移,到了14世纪。在意大利的一些城市,譬如佛罗伦萨、米兰还有大家熟悉的威尼斯等地,商品经济越来越繁荣,工商业越来越发达,出现了一批富裕的工商业主和银行家。他们发现:自己在创业、发展、走向成功的过程中,并不是依靠教会,借助于神的力量,才取得今天的成功。而是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取得的。是人的伟大,人的力量才创造了今天财富,既然人创造了财富,就应该享受现在的欢乐和幸福,享受美好的生活,何必要等到来世呢?

这一想法和教会的宣传是相违背的,鉴于教会的势力还比较强大,还无力与神学正面冲突,所以他们就打着恢复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旗号,因为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提倡重视人的作用、尊重人的意愿。由此可见,所谓的文艺复兴,其实是一种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思想、新文化诞生了。它要求打破宗教对人性的束缚,解放人。文艺复兴首先出现在意大利的一些城市,最先在这方面突破的不是绘画,而是文学领域。

二、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但丁《神曲》

手持《神曲》的但丁像

但丁生活在13世纪末、14世纪初,意大利的佛罗伦萨。

但丁的代表作《神曲》是一部用意大利方言写成的长诗。全诗一共一万四千二百三十三行,分为“地狱、”“炼狱”和“天堂”三个部分,采用了当时比较流行的梦幻故事形式,构思了他自己在35岁时幻游地狱、炼狱和天堂的故事。

地狱

炼狱

天堂 节选《神曲》赏析

分析:但丁在谴责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你能判断一下,他的身份地位吗?

但丁谴责的是已死去教皇尼古拉三世。在地狱中但丁遇到尼古拉三世教皇的灵魂,诗人痛快地予以斥责。同时,诗人还给当时活着的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在地狱中找好了位置,倒栽于石穴中受火刑的惩罚,写道“罪有应得”。 按照中世纪教会的标准,教皇死后,应该在哪儿?(天堂)

但丁并没有按照教会的标准,而用自己的标准把人分类,这是对旧观念的否定。同时还对教会的各种罪恶加以抨击。但丁是反对教会的第一位勇士,某些历史将但丁去世的1321年,作为文艺复兴开始之年。恩格斯称颂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神曲》被认为是欧洲开始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的标志。

《神曲》里很多名句格言,充满了哲学思想:

你最欣赏哪一句?

马克思非常欣赏,“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吧!”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的序言里引用这两句,并加以发挥,进一步阐述,“任何科学批评的意见我都是欢迎的,而对于我从来就不让步的舆论的偏见,我仍然遵守伟大的佛罗伦萨诗人的格言‘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吧!’”这对于我们来讲也可以作为一个人生的格言,当我们做某一件事,你认为正确的时候,而遇到种种流言蜚语,种种舆论的偏见,那么这个时候,你可以想想但丁的格言。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涌现出众多具有独特创作风格的艺术大师。认识一下,

二、代表人物:

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

达·芬奇自画像

学生介绍他所了解的达·芬奇。

《最后的晚餐》创作于1495-1498年

《最

后的晚餐》局部放大

《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为米兰圣玛丽亚修道院作的一幅壁画,长9米多,宽4米多。作品取材于《圣经》故事,描绘的是耶稣在餐桌旁,向门徒们宣布“你们中有一个人要出卖我”的一刹那间,这样一个最富于戏剧性的场面。耶稣的话使每个人都感到意外,并从心灵深处感到震惊。大家看看是不是这样?有的人惊讶,有的人恐惧、有的人愤怒、有的人在表白,不是我。有一个人感到紧张和恐惧,他就是犹大。你看,他紧靠桌边,右手抓着出卖耶稣得到的三十块银币。身体向后侧,把脸藏在暗处,以掩饰自己的紧张心情。

达·芬奇创作这幅画,用了三年的时间,他为观察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物,跑遍了米兰的大街小巷,他已经把犹大的身子画出来了,但脸部却迟迟没有动笔,他要找一个最坏的典型,来表现犹大的可憎可恶,于是他专门到一些流氓无赖聚集的地方,或者一些下流的酒馆寻找模特。最后找到了吗? 达·芬奇创作非常严谨,但修道院的修士长却认为,达·芬奇用这么长时间创作一幅画是在故意拖延工期,想多要工钱,甚至还告达·芬奇的状。达·芬奇觉得这个修士长太阴险、太讨厌了,用他做犹大的模特再合适不过。

当我们欣赏这幅作品时,彷佛亲眼看到耶稣和12位门徒就餐时的情景。就像一场无声的戏剧表演。之所以有这样的错觉,一方面是达芬奇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另一方面就是我们感觉达·芬奇所刻划的13个人物,就来自与我们生活的人群中,离我们很近,包括耶稣并不是以一个神的身份出现,而是一个普通人,坦然、镇静,耶稣作为神,已经从神坛上走下来了,成为有血有肉的人。这就是达·芬奇的高明之处。

《蒙娜丽莎》创作于1503—1506年

作品主题,完全摆脱了宗教题材的束缚。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一位女子,据说是意大利一位富商的妻子。

这幅画有一个无辜的缺点,就是名气太响亮,平均每天有2万多人到卢浮宫参观这幅画。每个人在她面前驻足观看的时间,不超过1.62秒,谁也没有机会仔细的多看她一眼。没关系,今天给大家提供一个机会,你可以仔仔细细地欣赏欣赏蒙娜丽莎。有人说,不管你从哪个角度看,都觉得蒙娜丽莎在用神奇的目光看着你,冲着你微笑,你有同感吗? 《蒙娜丽莎》从问世到现在,已经500多年了,500年来,关于这幅画始终争论不休,争论的焦点就是,争论不休的,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究竟是什么含义?你有什么高见吗?

我们可以将这幅画,放入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想象:在中世纪基督教会的黑暗统治下西欧人失去了哭与笑的权利,没有自己的喜、怒、哀、乐,随着文艺复兴的兴起,人们正从基督教神学的重压下觉醒过来,,她是一个富商的妻子,也许她对目前的生活很满足,感到欢欣而笑,也许她对未来充满向往和希望而笑。我是这样想的,总之,从微笑中显示出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非常丰富达•芬奇用他的“蒙娜丽莎”,展示了那个伟大时代的人们新的精神风貌。

除了《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给人们以无限的遐想之外。还有蒙娜丽莎的自然之美,打动了无数的人,被公认为多少世纪以来最完美的肖像画。达•芬奇认为人是最神圣的,人体是自然界中最美的形象。他说:“谁不尊重生命,谁就不配享有生命。”达•芬奇正是怀着对生命的尊重进行创作,他用一个真实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歌颂着人自身的美丽,呼唤着人性的觉醒,颂扬人性的光辉。

达•芬奇的才华,不仅限于绘画方面。

人体肌肉和关节图 人体比例图

飞行器

巨型

挖掘机设计图

他在数学、解剖学、动植物学、水利工程、军事机械等诸多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他留下了6000多页的手稿,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我们窥视到巨人多方面的才能。

与达•芬奇同时代的还有两位艺术大师,和达•芬奇并称意大利美术三杰。

米开朗琪罗也是有多方面成就的人物。我们曾经领略过大师的大手笔。(回忆:他擅长壁画和雕塑,建筑设计,同时又是一位诗人。

米开朗琪罗

米开朗琪罗代表作有《大卫》、《哀悼基督》。

作者把大卫雕成一个英俊美貌的青年裸体像,目光炯炯注视着敌人行动,表现出战无不胜的英雄气概。

雕像选用局部,不过瘾,来一张全景的,这是米开朗琪罗为西斯廷教堂创作的一幅壁画——《创世纪》。

《创世纪》

《创世纪》局部

这幅作品不是画在两侧墙壁,而是在顶部,距离地面20米,米开朗琪罗用了四年时间,完成了这幅长40米,宽14米的壁画。刻画了340多个人物形象。尽管作品取材于《圣经》故事,但是,米开朗琪罗却是以表现人体的力和美,作为创作的主题,画中人物形象高大魁梧,健壮有力,气势壮观,充分表现了人的力量。

与达•芬奇同时代的另一位艺术大师,我们曾经见过。

拉斐尔《雅典学派》

《雅典学派》

(局部)中的拉斐尔

《雅典学派》中拉斐尔,反映了画家对古典文化,特别是雅典文化的推崇和向往,以及人们的求知精神。

拉斐尔最擅长画的是圣母像。他一生创作了40多幅圣母像。欣赏几幅。

拉斐尔自画像

圣母是基督教传说中耶稣的母亲,中世纪绘画中是一位带有神秘色彩的、高高在上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比较消瘦、痛苦、呆板的模样。拉斐尔笔下的圣母,是什么样的呢?你能描绘一下吗?

(端庄美丽慈祥的母亲、恬静,安宁,慈祥、娴淑、秀美的神态,既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和遐想,又能使人油然而生崇敬之情。)

拉斐尔作品这种“秀美”的风格,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趣味。虽然他只活了三十七岁,却成为文艺复兴盛期最红的画家。

你能概括一下美术三杰的作品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美术三杰作品有一个显著的特点:虽然仍以宗教为题材,然而已淡化了宗教的神秘性。过去被认为是亵渎神圣的裸体画和雕塑堂而皇之地进入了教堂。画家笔下的神已具有了人的表情和喜怒哀乐,健康、活泼、强壮的人体,令人感到豪迈和鼓舞,共同体现的是一个主题: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人。这也就是文艺复兴的核心。

三、文艺复兴的核心: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时期,从艺术到社会生活,人们力求摆脱教会对人的思想和生活束缚。他们不是以神,而是以人为中心来考察一切。 他们颂扬人的价值和伟大,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相信人可以创造一切。 他们肯定现实,赞美人生,指出天堂不在死后,而在现在;不在天上,而在地上。 他们认为人应该积极地奋斗,而不应该消极待命,人生地目的不是为追求死后的“升天”,而是对现世美好生活的享受。

屏显归纳:

以人为中心

这就形成了文艺复兴时期新文化的基本内容,这种新的文化倾向就是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思潮在意大利涌动的同时,迅速向欧洲其它国家扩散,出现了众多的人文主义者。人才辈出,硕果累累。

四、文艺复兴的扩展和影响

文学方面,法国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人物是作家拉伯雷,他的长篇小说《巨人传》歌颂“人”的力量和伟大,说明知识可以使人成为巨人,战胜愚昧和黑暗。

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37部戏剧。莎士比亚作品中描述的一个又一个故事,扣人心弦,喜怒哀乐之情跃然纸上,正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写照。富于现实主义色彩。

文艺复兴诞生以后,人们的思想开始从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人们不仅研究和解释人类社会的世俗现象,同时也以科学地态度和全新地方式研究和解释自然现象。在文艺复兴时代,人文和科学是统一的。近代自然科学是以天文学为开端的。

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哥白尼(波兰)

维护真理的战士—伽利略(意

大利)

哥白尼——波兰科学家,提出“太阳中心说”,否定了教会的“地球中心说”。 伽利略——意大利科学家,制作了一台天文望远镜,用实验证实了哥白尼的说法, 在天文学上的重大发现是对宗教信仰的致命打击。

持续300多年的文艺复兴运动,似一股强大的潮流,冲击了旧的思想,形成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这股强大的思想潮流对西欧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学生各抒己见) 屏显小结:

【案例评析】法国大革命

中央工艺美院附中郝志红老师为初三年级所上的《文艺复兴》一课是一堂优质的教学课,全篇教学设计结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附中学生的特色,把握住了文艺复兴的主题,以文艺复兴的内容、性质、意义和影响等教学内容贯穿下来,令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

首先,全篇教学设计依据《课标》要求,教学主题突出,教学过程清晰富有逻辑性。 在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中,本课作为世界近代史的第一个教学内容非常明显地突出了世界近代史的主题――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问题。史学界普遍认为标志着世界近代史开端的有三大事件:文艺复兴、新航路的开辟和宗教改革,所以本课在世界近代史的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世界近代史开端的标志之一,文艺复兴在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最明显的作用正如郝老师在小结中所强调的,文艺复兴把人们从上千年的封建枷锁和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人重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人自身。因而,给了人们无穷的力量和勇气,为人类的才能和智慧的发挥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正是把握住了这一点,郝老师本堂课四个重要的教学要点,从文艺复兴的发轫、文艺复兴的表现、文艺复兴不是复古而是创新的性质到文艺复兴的扩展和影响都紧紧围绕文艺复兴这个核心概念延展开来,并进一步总结出文艺复兴对人的思想解放的意义,可以说是主题突出,层次分明。

第二,结合学校特色,用图片和问题环环相扣启发学生,有益于帮助学生积极思维和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文艺复兴是什么?”“怎么帮助学生理解文艺复兴?”“通过怎样的途径使学生理解文艺复兴?”是教师在讲授本课时一定要思考的问题,但这些问题例如文艺复兴不是复古而是创新的性质和赞扬人文主义的的本质学生们不好难理解,如何让学生了解距今如此遥远的历史、如此抽象的概念成为老师解决本课的难题。郝志红老师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所教学生又是美术专长生,她通过选用经典图片和一系列问题精心设计本课,带领学生一起走进文兴复兴这副历史的画轴。她先在课堂的开始,展示三个不同时期(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的雕刻与绘画作品,让学生对比,看出其中时代特点。然后,自然地引入“文艺复兴”的概念。后又重点介绍了但丁的《神曲》、作为艺术家和科学家的达.芬奇,随后补充了文艺复兴三杰的另外两位——米开朗基罗和拉菲尔。在设计中,层次分明,简洁流畅。如对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介绍,就从作品背后的宗教故事、作品基本信息、创作花絮、人物形象分析等几个层面来讲解,环环相扣,令人一目了然。同时,在对艺术品的讲解过程中,郝老师紧扣教材的难点“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尽管“人文主义”这个词对学生来说很抽象,但郝老师将它的概念融入每一幅艺术作品中,用一系列的问题 牵引着学生,让学生在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中易于领悟人文主义的精神。虽然这节课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但也不乏学生的参与。虽然没有热闹的课堂讨论、新奇的课堂剧,但整节课因为问题的存在,学生的思维都跟着老师走。同时,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从历史图片获取信息、分析史料、对比不同材料然后得出结论的能力等在课堂中都有所加强。

第三,这节课也体现出郝志红老师个人的鲜明特点。

这堂课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郝志红老师的教学设计简洁流畅,课件精美凝炼。这样的课件对于理清教材线索、增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强化重点、讲清难点、把抽象问题形象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时,郝老师的语言有如“和风细雨”,不张扬,但隽永。在郝老师娓娓道来的讲授中,知识一点点地往学生心里渗透。在一节涉及到对艺术作品的鉴赏的课堂上,正是在这样的语言的引领下,学生和老师一同走进艺术的殿堂,步入历史的深处,慢慢领略和品味人类创造的伟大的精神文化财富。这也印证了一句话“一个好的历史老师,必然是一个好的故事讲述者”。

总之,郝志红老师的这节课是相当成功的一节课。它不仅主题突出、重难点得当,而且也反映出历史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也体现出教师本身浓郁的个人风格。在当前新课改的形势下,本课是成功地将新课改理念与传统教学优点相结合的一节课。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说出法国大革命的起止时间和标志;能概述法国大革命的经过和《人权宣言》的内容;能分析说明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1789年的法国”明确法国的地理位置,思考由此可能带给法国的影响,培养学生从地图中迁移信息的能力和联系所学知识发散思维问题的能力。

通过阅读地图“法国大革命形势”说明大革命的主要经过,锻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为电子期刊《法国大革命》选配封面插图的活动,探究大革命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提高学生由表及里分析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分析《人权宣言》的影响,增强学生尊重人权,维护人权的意识。

通过探讨法国大革命不断向前发展的原因,使学生认识资产阶级各阶层充当革命的领导,而人民群众则是革命的主力军,是人民的力量推翻了封建专制对法国的统治,并把革命不断推向高潮。 教学重点:

法国大革命的原因和《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板书设计:

教学思路

为实现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具体设计如下: (1)情境创设——引领学生进入学习氛围

由于历史知识的过去性和东西方地理、文化的差异性,学生在世界史学习中的困惑明显多于中国史,认为世界史的知识虽然有趣但却不好理解,难以让人产生亲近感。针对这一状况,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多种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去体验和感悟历史问题。如在导入时,以新闻照片“2005年法国国庆阅兵”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观察,并顺势进入主题;在讨论大革命影响时,以自己正在编撰有关法国大革命的电子期刊,需要学生帮忙从备选图片中选定期刊插图为由,请学生广泛讨论,积极出谋划策等,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2)图表探究——鼓励学生展开思维联想 大革命爆发的原因是本课学习的难点,怎么让“封建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以方便学生理解呢?我主要借助“1789年的法国形势图”、“法国封建社会等级示意图”两张图表,鼓励学生在迁移、整理图表中有效信息的基础上,联系前面所学的知识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与分析,较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大革命的经过曲折跌宕,不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但倘若对它只是一笔带过,那么随后进行的有关“影响”的讨论就会显得单薄无力,该如何把握这部分内容呢?我使用了“法国大革命形势图”,先启发学生结合这张图谈论大革命的情况,然后再归纳学生发言,并辅之以动态课件。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促进学生改变自身学习方式

课程整合主张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基于这样的理念,我重组了教学内容,自制了集图、文、声、视等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并将其贯穿运用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与学生观察、思考、质疑、讨论、分析等各项活动融为一体,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课后反思】

本课在认真准备的基础上,参加了北京市历史学科骨干教师高研班的研究课展示与交流。给予我以下三点启示:

1.情境的创设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体现出时代性与创新性。

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到学生对导入时出示的新闻照片“2005年法国国庆阅兵”兴趣浓厚,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感想,在为电子期刊《法国大革命》选择封面插图时,气氛热烈,高潮不断,许多同学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理由,有的向我征询是否可以多张图片同时使用,有的甚至还给我推荐了备选图片之外的图片,下课铃响了,同学们仍在争论不休。为什么课堂上会出现这样的学习场面?课下一位学生的感言或许道出了其中的真谛:“我很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因为它形式新颖,点燃了我的激情,让我开阔了思路,增长了知识,这样的知识不是老师直接告诉我的,也不是死记硬背得来的,是我自己开动脑筋思考,和同学一起交换看法时得出来的,所以印象更深,记忆也更牢。我建议老师以后能经常使用这种方法来培养我们的思维。”

2.设置的问题要贴近学生认知水平,展示出启发性与开放性。

如对法国大革命爆发原因的分析,我先让学生观察地图,然后启发学生思考“法国的地理位置有何特点?”,“在你看来,这样的地理位置可能对法国产生哪些影响?”两个问题,学生思维开始活跃,表现出了强烈的表现欲,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连平时胆小的同学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样的提问没有所谓唯一标准的答案,允许观点见仁见智,问题设置比较宽松,学生有话敢说,有话可说,对问题的认识自然也就更加推陈出新。

3.了解历史事件的经过要紧紧围绕相关地图,突出对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 历史事件一般发生特定的时间和区域内,常常以历史地图的方式呈现出来,借助历史地图,学生可以从中迁移出大量真实而有效的历史信息,在对历史事件的感性认识中,提高自己识图、解图的能力。在学习法国大革命的经过时,我启发学生结合“法国大革命形势图”谈论法国大革命的情况,结果学生情绪高昂,发言踊跃,课后的调查反馈证实学生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认为:“这样的形式不枯燥,没有老师满堂灌,同学们通过观察地图和参与小组讨论学到了很多知识,偶尔还会有人幽默几句,这样学习的感觉真好。”

【案例评析】 在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中,世界近代史的主题非常明确。世界近代史是一部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方产生、确立、发展并向整个世界扩张的历史。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末,在大约400年的历史中世界形成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在世界近代史的教学内容中,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产生并向北美、日本等国家发展的历史作为世界近代史学习的主线索之一,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这一课无疑在世界近代史的教学中非常重要。黄晓青老师是一位很有智慧的历史教师,她这堂有关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课堂实录给我的感觉是精彩与睿智并存,课堂彰显了教师和学生思辨的魅力。我认为黄老师的课有如下值得肯定的地方:

(一)教学目标定位准确,教学重难点设置得当,教学层次分明清晰。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在内容设计上,非常注重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以点连线,以“线”穿“点”,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在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作为欧美主要国家近代社会巨变的代表,法国大革命因其规模浩大,成果显著,影响深远而成为资产阶级以“资产阶级革命”方式在西欧确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典型历史事件。黄晓青老师整个教学目标以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与封建统治的矛盾冲突(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原因)、封建统治被推翻的过程(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过程)、进而到资产阶级革命在欧美地区的影响(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意义),以“资产阶级”革命方式为“点”,充分帮助学生理解了课程目标中规定的从17世纪到19世纪,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方式得以在西欧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主“线”索。

本课需要1课时解决,内容多,头绪繁乱,容易混淆。对于本课的要求涉及到了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两部分内容,同时还要在更高层次上要求通过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的活动,初步理解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在这个过程中交织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外国武装干涉两条线索、多种力量冲突以及启蒙思想、第三等级、国民公会、共和国、雅各宾派、“热月政变”、“雾月政变”、帝国等历史专有名词,还要对大革命本身和拿破仑本人进行评价。如何教好这些问题上,黄晓青老师处理得比较得当。她把本课内容分为“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两节课,本课堂实录是前半分内容。她在教学设计中,把“第三等级”、“攻占巴士底狱”、“《人权宣言》、“雅各宾派专政”、“热月政变”和“大革命意义”整合成一条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意义的暗线,在新兴的资产阶级与法国封建统治之间的矛盾(教学重点)和如何理解大革命的影响(教学难点)两个方面对相关知识进行拓展和补充,帮助学生在逐层的思考与分析中领悟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整个教学过程定位准确,结构清晰分明。

(二)结合学生知识水平创设合理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自觉性,有益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思考问题。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黄老师善于创设合理情境,以问题为导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以学生为本”的学习原则。例如,她在课堂导入新的学习知识时,以新闻照片“2005年法国国庆阅兵”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观察,并顺势进入主题;在讨论大革命影响时,以自己正在编撰有关法国大革命的电子期刊,需要学生帮忙从备选图片中选定期刊插图为由,请学生广泛讨论,积极出谋划策等,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在本课堂中,地图和图表的使用,再加上黄老师精心设置的问题,贴近学生认知水平,启发性与开放性很强。例如,在分析法国大革命爆发原因时,学生对“18世纪法国的地理位置有何特点”和“在你看来,这样的地理位置可能对法国产生哪些影响?”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大革命爆发的原因是本课学习的难点,为了让“封建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和形象化以方便学生理解,黄老师用“1789年的法国形势图”、“法国封建社会等级示意图”两张图表,鼓励学生在迁移、整理图表中有效信息的基础上,联系前面所学的知识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与分析,较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大革命的经过曲折跌宕,使用了“法国大革命形势图”,先启发学生结合这张图谈论大革命的情况,然后再归纳学生发言,得出在法国大革命中法国人民群众作为主力军一步步将大革命推向高潮的史实(注意到了法国大革命与英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区别)。课堂结束后,学生们由衷地得出“这样学习的感觉真好”的感叹!

(三)利用多媒体实现了从教学形式到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

新课标规定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特点,在相应的教学条件下,提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黄老师重组了教学内容,自制了集图、文、声、视等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并将其贯穿运用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与学生观察、思考、质疑、讨论、分析等各项活动融为一体,即形象生动又不缺少深度,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做到了从教学形式到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

总之,这节课是一堂有效的初三世界历史课。在头绪多、内容深、不易讲解的情况下,不论是从对世界近代史主题的把握、教学重难点的设置、多媒体和史料的运用、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兴趣还是培养学生历史思辨能力等方面都体现出黄老师在教研上的独特思维与教学魅力,对于本课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

【教学设计】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苏联的改革包括以下内容:(1)赫鲁晓夫改革(2)戈尔巴乔夫改革。(3)苏联解体。赫鲁晓夫改革,开启了苏联改革的步伐:从农业入手,初期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由于未触及斯大林模式的弊病,最后收效甚微,他本人也被赶下了台。继任者勃列日涅夫继续调整农业政策,在初见成效后,着力与美国争霸,侧重于军事工业的发展。由于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改革以失败而告终。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急于推行“加速战略”,试图以体制改革的方式扭转颓势未果;三年后开始关注农业改革,未等见效又转向政治改革:放弃共产党领导,放弃社会主义制度。最后因经济崩盘改革改向而使苏联解体。由于赫氏、戈氏在苏联改革中的特殊意义,所以确立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得到以下信息: 问题:1.出境游你会选择今天俄罗斯及附近国家吗?为什么? 2.你最想了解该地区的哪些历史? 3.请你描述这个地区老百姓的生活状况。 整理学生答案如下:

1.不会选,因为太乱,电视上说了很多回车臣问题;经济不强,到那里好象没什么可买的;听家长说那里的军事望远镜似乎挺好的。

2.这里以前好像是一个国家,跟美国可以叫板,后来怎么就消失了?又变成了多少个国家出来?

3.不知道;应该很好,不愁吃穿,不是说国强民富么。

学生对历史上的苏联了解的只是片段,很多停留在二战中具体的战役或某个人物。对苏联改革与解体更是一无所知,所以改革与解体的关系及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学目标的确立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从农业改革的角度分别分析其与改革失败的关系。

(2)结合提供的典型史料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农业改革成就表体验、感受人民生活水平低下与农轻重比例失调的关系,认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危害,分析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因果分析法;

(2)通过分组讨论所学与提供的典型史料,概括苏联解体的原因,体验合作、探究学习历史的价值。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苏联改革和解体,使学生清楚地了解苏联改革与解体的关系,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2)认识对中国的借鉴意义:“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教学重难点及其突破的举措

1.重点: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2.难点:改革与解体的关系及苏联解体的原因

通过聚焦农业改革内容未触及体制改革的分析,让学生理解经济体制的没有调整是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通过分组阅读提供的典型史料,概括苏联解体的原因,化解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

板书设计

第15课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一、斯大林模式的特征及其经济弊端

二、苏联改革

1.赫鲁晓夫的改革(1953-1964) (1)侧重农业

(2)应急举措,未触及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2.勃列日涅夫的改革(1964-1982) (1)侧重重工业 (2)以失败告终

3.戈尔巴乔夫的改革(1985-1991) (1)侧重体制改革 (2)改向

三、苏联解体(1991年) 1.过程 2.原因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出示:苏联地图

教学意图:中苏相邻,又同是社会主义国家,为最后的探究,以史为鉴达成共识做铺垫,前后呼应。并回答课前问卷疑点:解体后有哪些国家?并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它怎么了?背景铺垫

师: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曾经很强,是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曾经很大,占世界陆地面积六分之一,是当时世界版图最大的国家,和我国东北接壤。从1922年成立到1991年解体,原先的超级大国如何轰然倒塌?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苏联改革和解体。同学们读课题,你的好奇点在哪里?

生:改革能导致解体吗?

师: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回到曾经学过的历史情境中去。我们一起回忆斯大林模式的特征。

生: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出示:斯大林模式特征 师:高度集权的政治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经济上的特点是单一的公有制;按行政命令管理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今天我们主要从经济模式及改革来探究改革与解体的关系。苏联刚刚成立,为巩固政权,防止世界上帝国主义国家的敌视、孤立、破坏,苏联有必要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国家迅速强大起来,逐渐形成了斯大林模式,并使苏联在很短时间内就完成了工业化,创造了奇迹,斯大林模式曾经给苏联带来了辉煌,确保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随着战争的结束,社会的进步,斯大林模式的经济弊端逐渐显现。

教学意图:全面分析问题,辩证看待历史问题。 出示:苏联经济比例。 教学意图:认同改革势在必行。 师:看数字得出什么结论? 生:农轻重比例失调。

师:行政命令管理经济,排斥市场的调节,使地方企业生产缺乏自主权;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到1953年斯大林逝世时,苏联人均粮食低于1913年。这种状况急需改革,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而且迫在眉睫。

教学意图:回答课前问题“生活状况一无所知”,引出课题主线“经济改革”。 板书:

一、斯大林模式的特征及经济弊端

二、苏联的改革 1.赫鲁晓夫的改革

师: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执政,开启了苏联改革的历程。1956年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做了一个《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对批判个人崇拜有积极意义,冲破了斯大林时期的政治高压,为改革奠定了较为宽松的思想基础。改革从哪里入手?大家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苏联人民呢?开始执政后不久接到一封人民教师来信。

出示:尽管十月革命后已经有39年,战争结束也有11年了。在整个国家的范围内我们已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我们大家目前还只是为未来而活着,而却不是为了自己。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实际上能正常供应的只有莫斯科。在农村几乎吃不到糖。而主要一点是,饮食情况年复一年地得不到改善。瞧瞧集体农庄的庄园,各个集体农庄庄员的庭院吧——一无所有。历史上就出现过人们跑离土地的事!而我们的农村已经没有人了。教学意图:“三农”关系到国计民生。改革的重点内容。

师:注意信中的时间,战后时间已经很长了,要表达什么? 生:和平了,应该发展经济了。 师:第二段“未来”指谁的? 生:国家的未来。

师:以下三段分别反映了哪些方面出现了严重问题? 生:农村、农民、农业。

师:三农问题非常严重,关系到国计民生。中国古语说:官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赫鲁晓夫在经济方面的改革重点应放在哪里?

生:农业,解决粮食问题。

出示:1953年9月《关于进一步发展农业的措施》

教学意图:与学生认同的改革内容相契合,激励学习兴趣,实施论从史出的教学原则。为改革农业这条主要线索加深印象。

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具体措施。

斯大林时期实行的是农产品低于成本价的义务交售制,打击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赫鲁晓夫从1952年到1964年农产品收购价格提高了7倍多,蓄产品价格提高了15倍多;仅1954年上半年的时间里就有40000人去了西伯利亚的垦荒区„„;春播面积一下子就增加了945万多公顷,其中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增加了近640万公顷;取消一些计划性指令,减少对庄园副业生产的限制;推广种植玉米是借鉴的美国经验。改革成效如何?

出示:赫鲁晓夫农业改革成效表。

教学意图:阅读分析,实施历史教学中的“论从史出”之原则。

师:注意看表头和数字的变化。1950-1960年农业人口减少了1100万,说明农 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提高。 探究(1)年均产量有何变化?作用在哪里?除去收购量就是农民自己可 支配量,谁受益?

生:逐渐增加;为收购量提供了可行性;国家、个人收入均提高。 师:探究(2)收购量增加的作用?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钢、煤炭产量比较,从数字看增长幅度都在一倍以上;国防尖端技术发展一览表,可以看出苏联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这背后的支持基础是什么?

教学意图:全面理解历史问题。 生:农业。

师:收购比例均占到了40%,比例很高,说明谁在引领经济发展方向?为什么? 生:国家,国家在统一调配物资,是行政命令在起作用。

师:说得好。再看两个增长速度比,改革初期见效很快,后变慢,其中原因是:赫鲁晓夫经过几年改革,感觉农业问题似乎已经解决,又开始了对农民的控制,说集体农庄是农民亲切的家,开始强行扩大集体农庄的规模,并减少农民自留地的种植和自留蓄的饲养,由先前的松绑到开始收紧;53年至63年扩种玉米由350万公顷增加到3700万公顷,增加了10倍之多。玉米是干热气候作物,根据你们学的地理知识,这样做会怎样?

生:光照时间不够,会造成大量的绝收,浪费人力、物力。

师:好!由于开垦前对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未进行科学的分析,大规模的粗 放耕作开垦破坏了广阔草原上的植被,从1955年到1960年,已有几十万公顷土地被风沙侵蚀。1962年夏季东部干旱,风化侵蚀波及了几百万公顷。仅在巴夫洛达州一地就有150万公顷土地被风“刮走了”。1963年,谷物比上一年减产3200万吨。

教学意图:为评价赫鲁晓夫改革提供依据,改革要继续。

师:赫鲁晓夫的改革忽而松,忽而紧;忽而开荒,忽而扩种玉米,不根据实际情况随意提高产量指标,失去了老百姓对他的信任,领导班子里的人也不满意,一场政变将他轰下台。

师:引领学生对赫鲁晓夫的改革进行总结。 板书:(1)侧重农业

(2)应急举措,未触及斯大林模式

师:揭开改革序幕,改革侧重于农业,收效甚微,主要原因没有改变体制。 问题依然有,改革仍要继续。1964年赫鲁晓夫在无奈中被迫下台。问题留给了下一任领导人。

板书: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师:执政初期,纠正赫鲁晓夫后期对农业的错误,1965年和1973年两次将农产品收购价格提高了75%左右,放松对私人副业的限制等,取得一些成效。

出示:赫氏和勃氏农业改革成效简表 师:比农业更有成效的是: 出示:美苏军备竞赛数字

师:先看竞赛项目,在哪个领域内的竞赛? 生:高尖端技术。

师:此时的苏联成为与美国相抗衡的军事超级大国,可以看出此时国家的战略方针是什么?。

生:争夺世界和大搞军备竞赛战略方针。

出示:“巨人”漫画,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经济结构:重工业与轻工业的比重为74:26;工业与农业的比重为82:18

教学意图:为此时的重工业作支撑。为改革失败作铺垫。解答课前问题:国强民富。加深学生“三业”失衡印象

师:经济结构特点? 生: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师:80年代初95%左右的产品价格由国家定,95%的物资由国家调拨。说明什么? 生:体制未变。

出示:赫氏和勃氏农业改革成效简表

教学意图:认同农业关系到国计民生,是基础,认同邓小平的总结:改革开放,发展经济。

师:70年代比60年代下半期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从4.2%下降到1.1%,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重点在工业,农业支撑军事,百姓生活如何?80年代,苏联居民用于购买食品占家庭支出40%,西方国家15%。他虽然把苏联搞成了一个军事超级大国,致经济结构进一步畸形,苏联难以支撑沉重的军事负担,综合国力逐渐衰退,社会矛盾不断积聚。苏联虽然拥有发达的宇航、兵器和生物技术,但由于体制原因阻止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1982年,勃列日涅夫在困境中去世。

总结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板书:(1)侧重重工业 (2)以失败告终

师:勃列日涅夫之后的三年更换两位领导人,一直到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 板书:3.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师:1985年苏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居世界第八十八位。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看到了苏联的内在危机,开始进行经济改革。

出示:戈尔巴乔夫在庆祝十月革命70周(1987)年的讲话中指出,“国内开始的根本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在最近2至3年内保证从过分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过渡到民主的、主要是以经济方法、以集中和自我管理的理想结合为基础的管理体制。”

教学意图:为改革失败的结果做铺垫,欲速则不达。

师:从讲话内容分析,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前两任的改革有什么明显不同? 生:改体制。

师:从强调的时间可以看出什么问题? 生:太着急了,欲速则不达。 师:一下子就抓住了重点,太优秀了!“加速战略”就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了隐患,几十年的问题两三年是不可能彻底解决的。戈尔巴乔进行经济改革,但低估了农业问题的严重性。直到上台后的第三年即1988年,才首次提出农业改革问题,说明并没有把农业改革放在中心位置上。

教学意图:改革不重视民生问题,农业不是核心,必定失败。认同邓小平的总结“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

出示:《关于在现代条件下党的农业政策的报告》

师:在长期行政命令体制下,习惯于服从,很多人不会自主进行生产,害怕竞争,惧怕前景不明的改革。尔巴乔夫想简单仿效中国在农村推行责任承包制,但没有与其相配套的措施,加之时间短,效果不明显。农业甚至出现倒退,谷物、甜菜、棉花的产量都低于1970年的水平。1991年,谷物产量下跌到1.6亿吨

出示:1988年,苏联工业产值相当于美国的79%,但其机械产品有62%是重武器,消费品只占6%。1991年初苏联宣布的国防预算是966亿卢布,占国家预算35%,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0%。

教学意图:认同邓小平的总结“不改善人民的生活,就是死路一条”。 师:说明什么?

生:重点是工业,经济比利没变。 师:百姓的生活又如何呢? 出示:空空如也的货架子

师:除了买不到,更多的人是因贫困而买不起。 出示:“苏联国民收入年增长率”等经济问题

师:对经济改革的目的是解决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改革者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认识不足,因此,没有扭转结构失衡和农轻重比例失调的老问题,„„它使消费市场的供应更加恶化。这必然加剧人民对改革的失望和对政府的不信任,苏共的影响力也严重下降。高压政治下的各种矛盾也迅速膨胀。

师:经济出现了严重滑坡,戈尔巴乔夫产生了挫败感,急于摆脱这种窘况,不等农业出现明显好转,就把工作重心转为政治体制改革,使原先较稳定的政局被打乱,经济建设也处于无序状态,从联盟到地方出现了管理的空白点,由经济危机引发了信仰危机、民族危机、政治危机。

教学意图:增强对邓小平精辟总结的认同感。

出示:1991年8月20日原定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条约”改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

师:是不是就是简单的更改名称? 生:把社会主义去掉,强调主权。 师:放弃的是什么?

生:社会主义,各国都有主权那就散了。 师:透彻!

出示:8月24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总书记的职务,并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散”。

教学意图:政治改革的改向导致苏联解体。解答部分课前问题:它怎么了?不是改革了吗,为社么还解体了?

师:这样做说明什么问题? 生: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

师:苏共的解散,在苏联一下子就出现了联盟级的政党500多个,三两个人结成一个党派更是不计其数,社会大乱。

教学意图:认同邓小平总结的话: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演示:苏联解体影像资料

师:手忙脚乱的政治改革,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制造了更大的社会动荡,戈尔巴乔夫在慌乱中迷失了方向,干脆放弃苏共的领导地位,放弃马克思主义,至使政局彻底失控,使苏共垮台、苏联解体。

板书:(1)侧重体制改革 (2)改向

三、苏联解体(1991年)

师:戈尔巴乔夫政治改向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改革失败是直接原因,

出示:探究问题“有人说经济改革失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要求:1.结合所学内容和提供的材料 2.分4组合作探究3分钟

3.每组推选1名代表用关键词概括要点

教学意图: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阅读史料、提取信息、合作学习、综合表述能力的培养。

师:边听汇报边板书 板书:

1.苏联模式的弊端——历史原因 2.经济发展的落后——现实原因 3.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得手——外因 4.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误和转向——直接原因 5.民族矛盾和民族冲突的激化 6.共产党自身建设没有搞好。

师:综观苏联改革和解体的过程,它不是在战争中被打败而瓦解的,却是在和平的改革过程中亡党亡国的;不是被政治反对派直接打倒的,却是由领导人自己宣布解散共产党、停止苏联存在的。这只是社会主义某一种建设模式的失败,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社会主义建设是前人没有进行过的新生事物,有问题是必然的,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苏联的改革和解体给我们留下很多需要借鉴的经验教训,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总结的非常精辟: 出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教学意图:与导入内容前后呼应,认同中国改革成就,与邓小平的总结产生共鸣。 师:在座的同学是九零后,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直接受益的一代,我们应该感到荣幸和自豪,我们要珍惜;同时我们又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努力!

教学意图:感受历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习素材】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学习素材 探究:苏联解体的原因 材料一

对于苏联来说,最大的危险之一,就是他们的思想和我们的思想之间的接触。这种接触„„播下不满的种子,这些种子有朝一日将结出和平演变之果。

“我最大的满足是活着看到了西方国家战胜了共产主义并且开始进行一场新的、同样艰巨、同样崇高的战斗,以确保自由在国内外获得胜利”。

——尼克松(1988年):《1999:不战而胜》

材料二

俄罗斯联邦共产党主席根·安·久加诺夫指出:“苏联和苏共垮台的基本原因是对财产、权力和真理的垄断。它断送了国家、导致国家上层的腐化和变质,直接出卖民族利益”。

——王长江等:《世界执政党兴衰史鉴》

大卫提供了一项来自美国的调查。1991年6月,美国一个社会问题机构在莫斯科做了一次调查,对象是掌握高层权力的党政要员,调查采取特定的小组讨论方式,一般要同调查对象进行4-5小时的谈话,以确定他们的思想观点。分析结果是:9.6%的人具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12.3%的人具有民主社会主义观点,76.7%的人认为应当实行资本主义。“实行资本主义最符合‘精英’集团的利益。这样,他们不仅是生产资料的管理者,而且可以成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既可以实现个人财富更快地增长,又能合法地让子女继承权力和财富。”所以,“从根本上说,是苏共的精英集团搞垮了苏联”。

——(美)大卫·科茨:《自上而下的革命》

材料三

戈尔巴乔夫直到1993年才对此作了检讨:“改革一开始就从重工业——机器制造业出发,而未从农业、轻工业、食品工业出发,那样给人民实惠就多一些,就可以巩固改革的社会基础。”

——吴恩远:《苏联史论》

凡到过苏联的人会看到这样的场面:一边是高耸的烟筒,五型的军工联合体遍布全国,另一边则是商店里空空的货物;一边是广袤无际的肥沃土地,另一边则是人们排着长队在食品店抢购食物;一边是加加林早在1965年就幸运地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宇航员,飞向太空,另一边则是直到苏联解体前,她的人民喜欢的羽绒服、牛仔裤、旅游鞋之类的物品,要靠中苏两国大大小小的“倒爷”们才能得到,甚至连孩子们喜欢的泡泡糖和自动铅笔也没有一家工厂能够提供。

——王长江等:《世界执政党兴衰史鉴》

材料四

苏联相信它拥有对它的成员共和国和土地的全部主权。因此在苏联统治的近70年里,俄罗斯人在全苏联居于支配地位。这就使苏联境内各民族产生了一种被侮辱感,于是想恢复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及民族文化化,而当戈尔巴乔夫推行改革之时,非俄罗斯人尤其是在波罗的海和高加索地区各国便向统一的苏联民族的神话发起挑战。他们拒绝接受他们是志愿加入苏联这一官方说法。他们要求复兴他们的民族文化和历史,直至真正的自治以至独立。

——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课后反思】

“历史”教学本身就是不断追问、反思的过程,通过对《苏联改革与解体》一课的教学研讨、实践中,学到了很多的东西,收获很多,最大的收获莫过于研习新理念,进行教学的设计,并在常规教学中付诸实践。

1.在教学设计上实践新理念。 教学拥有一定的预设性,教学设计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拉近历史与生活的距离,让历史不再遥远。

苏联改革与解体涉及的方面很多,从学生的感觉来说比较遥远,而且特别容易只关注解体的表象结果,就象一个局外人一样,而这样的情绪体验和讲解恐怕不会引发学生更深、更积极的思考。就这节课来说,与学生的内在需要和情感的契合点究竟在哪里?或者有没有呢?看了很多关于“苏联改革与解体”的书籍、评论以及当时人的感受,觉得“苏联解体”其实严重的影响了民众的生活,到现在这种影响依然存在,为此,选择了“苏联经济改革”为契合点,设计了“斯大林模式”下苏联的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感悟“模式”下苏联人民的生活状况。这样,学生一下子就意识到国家与个人的关系,有了这样的体验后才会引发对“改革”的思考,才会关注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效果。

通过学习苏联改革和解体,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加深对斯大林模式特点的认识,理解改革的必要性;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理解和认同“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2.在课堂实施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落实三维目标。

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其实和老师营造的课堂环境密切相关,教师的讲、问、引导非常重要,以前我考虑更多的是怎么讲,经过这一次研究课,对教师的问和引导上有了更深的体会,发觉同样体现教学智慧。通过三种类型的问题(引发思考并不需要同学具体作答的问题;进行探究的问题;拓展思维的开放性问题),把学生追问历史的情结焕发出来,学生就非常积极的思考,学习历史就成为他们内心的需要。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给他们思考表现的余地,尊重学生、肯定他们的发现,在他们充分的实践的基础上再提炼方法,他们就会体会更深。

从前测和后测的比较上来看:在知识层面,由对“改革与解体的关系”几乎一无所知到能准确的掌握其表现。从技能方面,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改革与解体的关系,利用形象资料探究历史问题,让我想不到的是他们不仅习得了一定的方法,在课后描述“改革与解体”印象的时候很多同学用生动的语言表达了比较深刻的内涵;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来看,很多同学印象最深刻的是苏联人民的生活状况,说明这个点的选择和学生情感发生了共鸣,正是在这样的情感体验基础上他们对改革与解体有了更多的思考,包括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对中国改革的关注。

3.在开发教学资源上,选择适合初中生的材料,使用多媒体,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由于历史本身的特点(历史活动是一次性的,既不会逆转,也不能重演)决定了史料对于了解和探讨历史中的价值所在,“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有”“新”“精”体现了教师对材料的把握。这次课在讲解新知识上,选择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农业改革成效简表,发掘初中生的观察和理解能力,变抽象为具体的引导与探究,同时也提高了探究历史的能力。“巨人”漫画和“空空如也的货架”这两个图片在学生的情绪体验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考虑到初二学生的认知能力,有的同学关注的角度比课本上提到的概念要丰富,而一节课所能较充分呈现的解体原因就是改革的失败,为弥补课堂不足,采用提供多角度相关材料,为学生探究苏联解体原因提供了更全面的历史依据。

4.从学生的思考中反思自己。

每一节课堂都是不可重复的,在实践中发现,有些问题的设置对于这个班比较适合,到另外一个班就觉得浅了些或者深了些,但有时又不能马上调整过来,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教学和变通仍然做的不够好。发掘历史本身的魅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历史老师来说多看书、多关注现、多了解学生很重要,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不断的探讨、实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案例评析】

这是一节对于初中历史教师非常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的成功课例。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包含了稳定不久的最新型历史和正在稳定的现状型历史,历史的尘埃尚未散尽,教学内容的把握对教师来说就是个挑战;作为20世纪最宏大的历史事件,学生的理解也存在很大的困难。因此,本节课对于很多中学历史教师来说是一节富有挑战性的内容。王玲老师的这节课很好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1.本节课的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出了教学工作的科学性。

本节课的成功,更多的要归功于王玲老师备课过程中的投入和付出。教学的艺术仰赖于教师的基本素质和经验的积累以及教学风格,教学的科学性需要教师要根据认知状况、学生的学习需求等来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策略。王老师课前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问卷统计进行了学情分析,确定了学生对本科内容的兴趣点:改革能导致解体吗?本课学生学习的难点:改革与解体的关系及苏联解体的原因,进而有针对性地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从农业改革的角度分别分析其与改革失败的关系。 (2)结合提供的典型史料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农业改革成就表体验、感受人民生活水平低下与农轻重比例失调的关系,认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危害,分析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因果分析法;

(2)通过分组讨论所学与提供的典型史料,概括苏联解体的原因,体验合作、探究学习历史的价值。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苏联改革和解体,使学生清楚地了解苏联改革与解体的关系,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2)认识对中国的借鉴意义:“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2.本节课的教学通过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距离的方式突破教学难点,教学策略得当。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作为宏大的历史事件对于学生来讲,无论是学习兴趣还是知识理解都存在一定的障碍和难度,王玲老师通过自己的专业阅读和对学生认知的了解,寻找学生学习需求和情感的契合点,以“苏联经济改革”为契合点,以苏联经济改革对民众生活的影响为启情点,通过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农业改革成效简表和“巨人”漫画和“空空如也的货架”这两个图片制造一定的情感体验和冲击,使学生感受“斯大林模式”下苏联人民的生活状况,进而认识到“斯大林模式”下苏联的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以及这种失调对老百姓生活的影响。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也不重视民生问题,经济严重滑坡,为摆脱这种窘况,不等农业出现明显好转,把工作重心转为政治体制改革,使原先较稳定的政局被打乱,经济建设也处于无序状态,由经济危机引发了信仰危机、民族危机、政治危机。这个启情点的选择和学生情感发生了共鸣,使学生在情感体验基础上愿意对苏联改革与解体进行更多的思考。紧接着通过聚焦农业改革内容未触及体制改革的分析,让学生理解经济体制的没有调整是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

3.本课的教学注重了以史为据、史论结合,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以史为据、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的研究原则,同样也适用于历史教学。修订后的课标“课程目标-过程与方法”中也强调“在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并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本课教学中,王玲老师使用了大量的史料,如赫鲁晓夫改革中“一封人民教师的信”、“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农业改革成效简表”、“戈尔巴乔夫在庆祝十月革命70周(1987)年的讲话”等多角度的史料,为学生探究苏联解体原因提供了更全面的历史依据。王老师用目标明确的问题(引发思考并不需要同学具体作答的问题;进行探究的问题;拓展思维的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投入探究,既达到了深刻理解苏联改革和解体这一宏大的历史事件,也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训练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运用,培养阅读史料、提取信息能力和探究历史的能力的培养。

推荐第10篇:《文艺复兴》教案

《文艺复兴》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文艺复兴运动的时间和性质;意大利首先兴起文艺复兴运动的原因;人文主义;各国文艺复兴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科学家及其成就。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意大利文艺复兴产生的背景,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教材所涉及到的文学、艺术作品、自然科学成就、思想家的观点,探究其革命倾向和历史意义,培养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重点: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兴起原因和人文主义是重点之一,因为文艺复兴运动本身就是首先从意大利兴起的,成就最大的国家也就是意大利,而高中历史学习重点在于提示历史事件间的因果联系和思维含量较大的理性知识。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也是重点之一,因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实现了科学史上的一次革命。它冲破了神学与经院哲学的牢笼,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新的世界观和哲学观提供了坚实的依据。”

本节难点:文艺复兴的实质,因为高二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仍然是比较欠缺的,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对理性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

{手段方法}

1、指导学生运用因果分析方法认识文艺复兴的发生,注意因果联系的多样性。

2、在学习文艺复兴的成果时,指导学生抓线索、列表格、提纲挈领,切忌面面俱到,对某一人物或作品过多涉及,舍本取末。

{课堂类型} 新知识授课

{板书设计} (略)

{教学程序}

一、学习新教材

(一)学生看书并讨论,教师把要求用幻灯打出来:

1、什么是文艺复兴?它的实质是什么(或者它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

2、文艺复兴首先发生于什么地方?为什么?从中你可以得出什么普遍性的结论来?(贯彻通识教育理念的实例)

3、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什么?你如何评价它?

4、文艺复兴在各国的代表人物有哪些?请将他们的代表作列出来。

在学生看书或讨论时,教师要深入学生了解他们的学习进程并与他们一起讨论问题,这既是教学的需要,也是一种人文关怀。

(二)师生一起讨论上述问题,消化教材第

一、二目。

1、这一问只要学生看书认真,应该能够回答得出来。但是,要真正理解“文艺复兴并不是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简单复兴,而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却不是很容易的。所以,设置以下问题以加深印象。

阅读以下两则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问题和参考答案事先制作成幻灯片) 材料一

人文主义小说《巨人传》描写道,1533年时人们都相信,存在着一千年的精神黑暗。相断而来的将不会是新生,而是真理的重新恢复。

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巨大成就极为欢欣。他们认为这是一次精神的新生,而不是像花开花落那样,只是周而复始的重复。

请回答:以上两则材料,对文艺复兴的看法有何不同?你认为哪一观点是正确的?为什么?

参考答案:材料一认为文艺复兴是“真理的重新恢复”,材料二说是“一次精神的新生”。材料二的观点是正确的,因为文艺复兴只是借助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形式,实际上它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

2、前两个小问较为简单,教师不用作无用功。第三小问对学生的理论思维和推理能力要求比较高。教材上没有阐述相应的观点,需要学生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教师应作分析。回答这样的问题,教师应允许而且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因为这样题目本身就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从不同的角度能得出不同的结论。建议教师至少请三位同学发表看法。参考答案:文艺复兴运动是“意大利北部几个城市首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由此可见,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在人们观念上的反映。说明:此题还可以从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或者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或者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思考回答。

3、对人文主义的评价应结合时代背景和其核心主张进行,不可空谈理论。教材的评价当然就是理想的参考答案。

(三)师生一起学习教材第三目

导入:文艺复兴还有另一个重要成果,那就是产生了近代自然科学。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是人类科学史的一次革命。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回顾起来,似乎科学革命甚至比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具有更大的意义。农业革命使文明成为可能,但是,一旦前进了这一大步,农业就没再作出进一步的贡献。科学则相反,恰好借助了它的研究法而不断稳步发展。科学本身包含了无限进步的可能性。„„事实上,正是科学及与它有关的技术,使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成为可能。”请大家思考一下,自然科学为什么会在文艺复兴时期产生出来呢?

1、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条件

学生看书不难得出以下两个条件(可叫一学生回答):

一、人文主义(或文艺复兴)的影响。人文主义重视现世生活,重视发挥人的创造力,重视探索和实验,这些都有利于科学的发展。

二、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需要。生产经验的积累,技术能力的提高为科学研究创造了条件。恩格斯说:“在中世纪的黑夜之后,科学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兴起,并且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么,我们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

2、近代自然科学的重大成就 在介绍自然科学成果时,也应有侧重点。本课的重点应为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因为恩格斯曾经说过:“„„他用这本书(指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来向自然事物方面的教会权威挑战。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科学的发展从此便大踏步地前进。”由此可知,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的提出是自然科学从神学中独立出来的标志。而学习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时重点则应放在意义上,当然要明确其意义必须首先明白该学说提出的时代背景。在学习这一知识点时,还应该提醒学生注意,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现在看来并非科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3、介绍主要科学家的事迹时,应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教育。这方面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布鲁诺为坚持真理而被活活烧死罗马鲜花广场上。

二、作业

让学生读《十日谈》或者《堂吉诃德》,说说这些著作是如何体现出作者的人文主义精神的?

第11篇:教案文艺复兴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1)识记:新兴资产阶级的出现及要求;文艺复兴的时间、性质;代表人物及人文主义概念;德国的分裂;马丁·路德的观点;《九十五条论纲》;新教;(2)理解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原因及影响;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原因、性质和意义;以及宗教改革的影响和马丁·路德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意大利“人文主义”的实质,培养学生的历史概括能力;

(2)通过对宗教改革背景和性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通过宗教改革的形式进行反封建斗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了解重视经济及文化发展是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2)让学生认识尊重人和人性的人文情怀;(3)通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反对教会,探索自然、追求真理的战斗精神的了解,培养学生追求进步、追求真理的优良品质,树立坚持信仰的顽强意志

重点:文艺复兴的内容和实质

难点:通过宗教改革对欧洲历史发展的影响,理解西方人文精神的内涵与现实意义。

教材分析:教材围绕14~16世纪欧洲人文精神的发展这个主题,重点向学生介绍了当时欧洲的两大运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引言反映的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精神独裁和第一目讲述的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可视为这两大运动兴起的背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使人文精神在历经数百年的压抑后,得以大力弘扬,并赋予了新的精神内涵。建议教学时注意前后联系,引导学生从人文精神发展的宏观历程中对这两大运动准确定位。同时,两大运动影响深远,有大量的古迹、资料流传至今,并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当今欧美的政治、文化生活,建议教学时充分运用。

学法指导:多媒体教学,通过问题探究、历史比较、图表分析等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标要求: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课堂探究与合作

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

1、时间:

14、15世纪

2、地点:佛罗伦萨、威尼斯

3、条件:意大利各城市国家采取了一些重商政策,商品经济的发展,正是催生资本主义的必要因素。

【合作探究】以佛罗伦萨城市国家的繁荣为例进一步说明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的条件: 在政治上:工商业主、银行家等资产阶级控制着城市的政权;

在经济上:手工业、商业和金融业非常发达,是意大利最大的银行业和手工业的中心。 地理优势:地处地中海贸易的枢纽地位,也是其商业繁荣的重要因素。 最后,从政策、政治环境、地理位置等方面简要总结。

4、影响:

(1)阶级关系的变化:经济的发展,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手工工场主、商人和金融家形成了新兴的资产阶级;

(2)意识形态的影响: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现世的享乐,关注人的本身的发展,这就与当时基督教宣扬的以“神”为中心、祈求来世幸福的意旨产生了深刻的矛盾,因此,他们 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首先在思想领域来一次大的解放运动。

二、文艺复兴:

1、产生的条件:【复兴首先在意大利发生的主要原因】 经济:①

14、15世纪意大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发。

文化:②意大利保存了大量古希腊罗马文化遗存和文化典籍。

人才:③不满宗教文化钳制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从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中找到了共鸣。 政治:④新兴资产阶级的形成与逐渐成长,要求追求现实享乐。 【教师总结】: 人们正是在研究、学习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过程中,发现了它与教会文化的不同之处,并加以改造利用,掀起了以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表象,实际是资产阶级新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

2、含义和实质: 含义:

文艺复兴是对古希腊、罗马文化中人文主义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是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从表面上看是欧洲先进知识分子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运动,当时人们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古典时代曾高度繁荣,但在中世纪“黑暗时代”却衰败湮没,直到14世纪以后才获得“再生”与“复兴”。这表明了文艺复兴的新文化以古典为师的一面,但它不是单纯的古典复兴,而是反封建的新文化的创造,它表现在科学、文学和艺术的普遍高涨和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实质:文艺复兴是反映欧洲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解放运动。

3、核心: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小结:以神为中心──→以人为中心;禁欲和来世──→现世的享受;等级观念──→自由平等;蒙昧主义──→理性和科学。

4、文学艺术领域的成就:文艺复兴首先在文学艺术领域表现出来。 ①“文学三杰”:薄伽丘、但丁和彼特拉克 ●薄伽丘: 代表作:《十日谈》思想主张: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但丁:“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恩格斯)

代表作:《神曲》思想主张: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 ●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

代表作:《歌集》思想主张: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②美术三杰。

5、文艺复兴的传播和意义:

(1)传播:意大利→西欧诸国

16世纪后期,新航路的发现刺激了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运动由意大利扩展到西欧广大地区,达到高潮。

(教师可简要指出其成就: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拉伯雷等艺术大师的成就;“日心说”等自然科学成就。) (2)意义:

①思想方面:文艺复兴冲破了基督教神学桎梏,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是欧洲近代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促使宗教改革的出现。

③为启蒙运动的兴起准备了思想条件。

④自然科学方面:为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三、宗教改革:

1、背景:

(1)文艺复兴的影响。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学者尽管对宗教保持较为温和的态度,但其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极大地冲击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天主教的权威日益受到人们的怀疑。 (2)天主教会对欧洲尤其是德意志的压榨。

(3)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罗马天主教的束缚和神权独裁。 (4)1517年教皇兜售赎罪券直接原因。

2、性质:

是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宗教改革是发生在16世纪的一场爆发于德意志,并迅速席卷西欧的社会思想政治运动。

实质上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人文主义思想得以进一步弘扬。

3、代表人物及主张:

(1)代表人物: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标志着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开始)

(2)主张:

①他认为信仰耶稣就可得救。

②简化宗教仪式,僧侣可婚配和还俗。

③坚持《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并依据希腊文原本把《圣经》翻译成德文。

④君主的权利高于教士甚至教皇,激发德意志的民族意识,得到了很多封建诸侯的支持。

(3)意义: ①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新教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并对后来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②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③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④在政治上、经济上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了新型的民族国家的力量。 【合作探究】比较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异同点 同:(1)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相同,都是在西欧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的历史年代;

(2)它们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并把矛头对准了天主教会;

(3)两者都向古代寻求和吸取养料,人文主义者借助的是古典文化,马丁·路德借助了《圣经》中的原始教义;

(4)两个运动在与统治者的关系上也是相似的,人文主义者需要教皇、国王、贵族和富商的庇护;宗教改革与统治者关系更是紧密,马丁·路德就是得到封建诸侯的保护。

异:(1)在人的问题上,人文主义者与宗教改革者有根本不同的认识:前者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而后者却强调神的伟大、人的渺小,一切以神为中心;

(2)在信仰与宗教宽容的问题上,两个运动是迥然不同的,文艺复兴是一个信仰与思想自由的运动,一开始就容忍了异教文化,而宗教改革不是一个为了自由的运动,各种形式的新教派,几乎都以另一个权威来取代教皇的权威。

(3)文艺复兴主要表现在思想领域和社会的上层,而宗教改革更多的表现为一场政治运动,群众基础也更为广泛。

(4)在对待宗教的态度上,文艺复兴认识并揭露教会的腐朽、罪恶,但还是对教会势力抱和解的态度,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

第12篇:关于文艺复兴

关于文艺复兴。

我们先要借鉴下余秋雨《借我一生》这本书中的话:

\"按照中国的思维方式,一个有钱有势的贵族门庭,必然是历史前进的障碍,甚至是社会革命的对象。但是,美第奇家族让我们吃惊了。

最简单的事实是:如果没有文艺复兴,世界的现代是不可设想的;如果没有佛罗伦萨,文艺复兴是不可设想的;如果没有美第奇家族,佛罗伦萨和文艺复兴都是不可设想的。 \" 在维基百科中是这么解释文艺复兴的:

文艺复兴(意大利语:Rinascimento,由ri-(\"重新\")和nascere(\"出生\")构成)是一场发生在14世纪至17(16)世纪的文化运动,在中世纪晚期发源于佛罗伦萨,后扩展至欧洲各国。\"文艺复兴\"一词亦可粗略地指代这一历史时期,但由于欧洲各地因其引发的变化并非完全一致,故\"文艺复兴\"只是对这一时期的通称。这场文化运动囊括了对古典文献的重新学习,在绘画方面直线透视法的发展,以及逐步而广泛开展的教育变革。传统观点认为,这种知识上的转变让文艺复兴发挥了衔接中世纪和近代的作用。尽管文艺复兴在知识、社会和政治各个方面都引发了革命,但令其闻名于世的或许还在于这一时期的艺术成就,以及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博学家做出的贡献。

一般认为,文艺复兴始于14世纪托斯卡纳的佛罗伦萨,但对此尚有质疑之声。就这场运动的起源和特点而言,多种理论已经提出了各自的见解,但其关注的焦点不尽相同:其中包括有当时佛罗伦萨的社会和公民的特点;当地的政治结构;当地统治阶级美第奇家族的赞助。以及奥斯曼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后,大批流入意大利的希腊语学者及书籍。 据我所知,文艺复兴的开始是因为基督教进入占领了阿拉伯文化的中心,越来越多的希腊罗马著作被基督徒们所发现,并在整个欧洲建立了全新的学习态度。而维基中所说的美第奇家族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我觉得从美第奇家族来侧面介绍文艺复兴的发展和艺术时一个不错的选择。

该家族的萨尔韦斯特罗·美第奇是第一个被载入历史的梅第奇家族成员,他在1378年震动整个佛罗伦萨的梳毛工起义爆发时,是当值的正义旗手(佛罗伦萨共和国的最高司法长官)。

1378年,萨尔韦斯特罗当选为佛罗伦萨市政委员会主席,但1381年民选政府垮台后,被逐出佛罗伦萨。

乔瓦尼·美第奇使美第奇家族重新兴盛,他的银行赚得巨额利润,成为佛罗伦萨的首富。其长子科西莫·美第奇曾代表美第奇银行接管教皇的财政。

直到1942年乔瓦尼的去世,美第奇家族已经在弗洛伦萨崛起,令人惊叹的不仅仅是这个家族的经济实力,用现在的话来说,更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戴,这个才是这个家族所打下的基础。

在波提切利的《博士来拜》中,反映了美第奇家族已经取得的成就。经过仔细观察,画中的三名智者都来自美第奇家族。这幅画由银行公会负责人委托所绘,作为礼品送给美第奇家族。这或许应该被称为对美第奇家族的崇拜。尽管美第奇家族一度令人讨厌,但现在美第奇家族的银行家几乎被捧上了天。

这里就不得不说说艺术和这个家族的关系,这个是不可分的。据说第一次赞助支持艺术活动是雕塑家洛伦佐 吉贝尔蒂的佛罗伦萨洗礼堂第三道大门的浮雕,被后人尊称为\"天堂之门\"。我曾看到有一本书上说,乔瓦尼是吉贝尔蒂的支持者,而吉贝尔蒂打开了乔瓦尼的眼光,随后美第奇家族马上发现了艺术的力量,并开始大量的赞助艺术。

美第奇家族中,说到艺术的赞助者不得不提到洛伦佐 美第奇。1469年,他成为美第奇家族的继承人。 洛伦佐最先注意到了才华早露的米开朗琪罗,对他倍加重视和爱护。这个14岁的少年出入洛伦佐的宫殿,学习、观摩大量的艺术品,并与当时最有名望的人文主义学者、诗人交往相处,这对一个少年的技法、视野及价值观的影响不言而喻。或许正是在美第奇宫廷中接触到的人文主义思想,使得为数代美第奇服务的米开朗琪罗成为一个大写的\"人\",而不是一个\"御用艺术家\"。他对美第奇家族的反对者、在洛伦佐死后驱逐了美第奇家族、后来又死于火刑的萨伏纳罗拉修士始终充满同情。

中年的米开朗琪罗受出身于美第奇的教皇利奥十世委托,在佛罗伦萨为美第奇家族建造陵墓,这项工程断断续续进行了15年。著名的《昼》、《夜》、《晨》、《暮》四座雕像就安放在陵墓的石棺上。陵墓还有一座雕像,表现的正是洛伦佐·德·美第奇,英俊的面容,华美的衣饰映衬着深沉的忧思,或许,这就是艺术家对他第一位保护人的理解吧,及时行乐的放纵与精明睿智的沉思并行不悖。

而在更早期的时候,著名的弗洛伦萨大教堂也是由美第奇家族赞助,由当时的著名的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完成。据记载这个布鲁内莱斯基的脾气很不好,而美第奇家族却仍然用他来进行设计建造,而最终完成了这个拥有世界上第一大圆顶的教堂,这可谓是个奇迹。这个穹顶是文艺复兴的标志,将哥特和文艺复兴建筑完美得结合了起来。具有明显的过渡特征。 著名的画家波提切利曾经也是美第奇的画师(或许我们可以这么称),受到洛伦佐的宠爱,但马上洛伦佐因为胃病去世,美第奇家族进入了低潮,多明我会修道士萨伏纳罗拉掌管了佛罗伦萨,使极端主义的\"葬送奢侈与虚荣之火\"形成燎原之势,从早先在巴黎和阿图瓦爆发的仅限于焚毁纸牌、骰子、头饰等\"世俗享乐之物\"的骚乱,发展成为1497 年那场艺术史上无可挽回的灾难,许多文艺复兴时期的杰作因此永远消失。时乖运蹇、老无所依,使得波提切利为萨伏纳罗拉的布道所蛊惑,亲手把自己多幅晚期作品扔进火里。后来美第奇家族再次掌权,然而波提切利没能重拾往日荣光,他声名不再,贫困潦倒,死于1510 年。1500-1510 年间,波提切利画了一幅《三博士来朝》,那是他最后一件作品。

与美第奇家族有所关系的艺术家更是数不甚数,达芬奇,拉斐尔,这些所到过弗洛伦萨的艺术家们多少都受到美第奇的影响。在建筑方面,美第奇家族给佛罗伦萨留下了许多著名的景点,其中包括乌菲兹美术馆、碧提宫、波波里庭院和贝尔维德勒别墅。 乌菲齐宫原是显赫一时的美第奇家族办公的地方,\"乌菲齐\"一词即意大利文\"办公厅\"的意思。美第奇家族是一个大银行家,实际统治佛罗伦萨近3 个世纪。这个传奇的家族,从15 世纪到18 世纪,竟然出了 3 位罗马教皇和两位法国皇后。这个被称为佛罗伦萨\"无冕王\"的贵族之家,却有爱好扶植和保护文化艺术的优良传统。\"乌菲齐\"始建于 1550 年,曾经过几次改建。

二、三百年间美第齐家族的成员把从各地搜集来的艺术品集中到\"乌菲齐\",从而形成了乌菲齐公共博物馆,并于 1765 年正式对外开放。其藏品之丰,就连 1796 年拿破仑远征意大利见到该馆的藏品时都垂涎三尺,只是由于它是公共财产,才未敢征收。后来只有\"美第奇的维纳斯\"雕像,被这位法国皇帝劫掠到\"卢浮宫\",但在复辟时期又被送回。

这个来自15世纪意大利佛罗伦斯的家族。通过各种方式在欧洲崛起。通过自身的魅力、技巧、欺诈、他们搜刮了大量的财富并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权利。是他们点燃了西方世界最重要的文化和艺术的革命――欧洲文艺复兴。但是由美第齐家族促成的这种变化终有一天会颠覆以他们的规则所统治的世界。在统治了3个世纪后渐渐衰败。

* 萨尔韦斯特罗·德·美第奇(1331年-1388年),镇压梳毛工起义事件,成为佛罗伦萨的正义旗手,1382年被驱逐

* 乔凡尼·德·美第奇(1360年-1429年),恢复了家庭时运和使美第奇家庭成为欧洲最富裕的家族 * 科西莫·德·美第奇(1389年-1464年),第一个佛罗伦萨僭主,美第奇政治时代的创建者

* 洛伦佐·德·美第奇(1449年-1492年),在文艺复兴时期的黄金时代里的期间领导佛罗伦萨

* 乔凡尼·德·美第奇(1475年-1521年),即教皇利奥十世 * 朱利奥·德·美第奇(1478年-1534年),即教皇克莱门特七世 * 科西莫一世·德·美第奇(1519年-1574年),第一代托斯卡纳大公,复兴美第奇家族 * 凯瑟琳·德·美第奇(1519年-1589年),法国王后

* 亚历山德罗·奥塔维亚诺·德·美第奇(1535年-1605年),即教皇利奥十一世 * 斐迪南一世·德·美第奇(1549年-1609年)第三代托斯卡纳大公 * 斐迪南二世·德·美第奇(1610年-1670年)第五代托斯卡纳大公 * 玛丽·德·美第奇(1573年-1642年),法国王后和摄政王 * 吉安·加斯托内·德·美第奇(1671年-1737年),最后一任托斯卡纳大公,美第奇家族至此绝嗣。

* 安娜·玛丽亚·路易萨·德·美第奇(1667年-1743年),美第奇家族最后一位女性。

关于巴洛克

第13篇:文艺复兴高二历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文艺复兴运动的时间、分期和性质;意大利首先兴起文艺复兴运动的原因;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文艺复兴的主要文学、艺术和社会科学成就;文艺复兴与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

2.(1)通过对文艺复兴背景和性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展开了反对封建神学的斗争,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2)通过使用《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课件,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在前人的研究的基础上实现的。

3.(1)通过对文艺复兴中的科学探索的认识和宗教在历史上的作用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理性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反对宗教迷信。(2)通过对人文主义的认识,使学生充分认识人的价值,培养热爱生活和积极进取的精神。(3)通过对优秀文艺作品的介绍,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情趣和态度。(4)通过对布鲁诺为追求真理而殉难事例的介绍和文艺复兴时期先驱者的大无畏战斗精神的讲述,培养学生勇于追求和捍卫真理的科学素养和优良品质。鼓励学生从小树立勇于创新,勇于实践的信念和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文艺复兴运动是在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的历史背景下,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展开的反封斗争,一次思想解放。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和欧洲宗教改革,使欧洲资本主义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教材对学生发展影响的分析

(1)通过对文艺复兴的前因后果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中的历史过程、历史人物、思想和作品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评价历史现象、人物的能力。

(3)通过对文艺复兴中重要作品的了解,培养学生文艺鉴赏的能力。

(4)通过引导学生课后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文艺复兴时期重要人物的事迹以及自主完成书面介绍材料的活动,培养学生学会选择、学会学习、学会分析、学会整理,独立形成观点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分析

人文主义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是本节课的重点。“人文主义”是贯穿文艺复兴的基本思想,是理解文艺复兴各个领域和各项成就的基本依据,也是文艺复兴反封建性的基本体现,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开端,在文艺复兴运动中,乃至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理解了意大利文艺复兴,对于理解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非常重要。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于文艺复兴运动中,因而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发展在科学发展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发展,尤其是天文学的发展沉重的打击了天主教会,进一步将人们丛宗教枷锁中解脱出来。

重点的突破方案

(1)通过讲解“人文主义”的英文单词“Humanism”的构词法,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相关的小字部分,使学生理解“人文主义”的内涵。

(2)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的有关拜占廷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历史,结合已学过的有关意大利的历史和地理知识,以及回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意大利的经济发展情况,分析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原因,并结合课本内容进行总结;通过引导学生赏析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在文学、艺术、政治上的成就,制作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成就,使学生能够较全面的理解意大利文艺复兴。

(3)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文艺复兴时期科学发展的背景,使用《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课件以及相关图片和资料进行讲解,并由学生设计《文艺复兴时期科学成就一览表》,使学生掌握文艺复兴时期科学的发展。

难点分析

文艺复兴的实质是本节课的难点。高中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还不强,对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这一理论更是缺乏了解,因此,较难理解文艺复兴运动是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展开了反对封建神学的斗争。

难点的突破方案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意大利文艺复兴兴起的原因和思考为何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主流社会思潮核心的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使学生理解文艺复兴的实质。

课内探究活动的设计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回答:文艺复兴运动发源于意大利的原因;文艺复兴是否是古典文化的复兴;文艺复兴传播到西欧各国并继续发展的原因;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历史条件。讨论意大利文艺复兴为什么要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为掩护。指导学生制作意大利文艺复兴、西欧诸国的文艺复兴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成就一览表。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三节文艺复兴

重点:意大利文艺复兴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是本节课的重点

难点:文艺复兴的实质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手段:电教手段应用:使用《创世纪》Flash动画、相关视频资料和图片;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分析为主的综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学生对比中世纪的绘画作品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推测两幅画出现的大概时间,并带着“为什么两幅画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它意味着什么”这一问题开始学习新课。

二、意大利文艺复兴

详细内容参见“重点突破”。

在引导学生赏析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各个方面的成就时,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人文主义精神。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要借助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掩护?”在学生思考问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当时封建神学在欧洲的地位、封建神学的理论体系的来源、当时资产阶级与封建神学力量对比等方面分析。要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资产阶级为什么会以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文艺复兴运动这一形式,开始了反天主教会和封建神学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什么没有公开举起反封建制度的鲜明旗子?”对于这两个问题的理解,是理解反封建思想解放运动的本质的关键。教师“导”正是体现在引导学生的思路集中在“关键”问题上,由此使学生迅速掌握事物的本质。

三、西欧诸国的文艺复兴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文艺复兴在十五世纪后期传播到西欧各国并继续发展,在十六世纪达到高潮?”

这一问难度较大,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前两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思考,使学生将前两节课所学内容与本节内容较好的联系起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路和贸易中西移大西洋沿岸,刺激了西欧诸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西欧诸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使文艺复兴传播到西欧各国并继续发展;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资本主义萌芽是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基本原因,进而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制作《西欧诸国文艺复兴成就一览表》。有重点的引导学生分析莎士比亚等人作品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并对比此时的作品与意大利文艺复兴作品的区别。

四、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

详细内容参见“重点突破”

指导学生将十

四、十五世纪文艺复兴的成就与十六世纪文艺复兴的成就对比,使学生在对比中了解文艺复兴的范围、时间,认识到文艺复兴在十六世纪达到高潮的史实。引导学生分析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

小结

学生回答在导入时提出的问题,并总结归纳文艺复兴的时间、范围、性质及影响。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思考有关问题,制作一系列表格,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设计问题、点拨和适当讲解,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14篇:历史教案文艺复兴(二)教学教案

了解和掌握文艺复兴的扩展,拉伯雷、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等文学巨匠的成就,近代科学的奠基,“天文学革命”,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伽利略对天文学的贡献,布鲁诺关于宇宙无限的理论,开普勒,哈维探明人体血液循环系统。

通过学习文艺复兴在欧洲各国的扩展和延伸到近代科学领域,使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掌握文艺复兴运动的全貌,更加深刻地领会文艺复兴运动地性质及其影响。

通过学习了近代科学的奠基者,使学生认识到:新天文学的确立过程,说明自然科学是建立在反对封建神学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知识必然战胜愚昧,科学真理必然战胜封建迷信。同时,也要使学生认识到:知识战胜愚昧,科学真理战胜封建迷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教学建议 重点分析:

欧洲其他国家的文艺复兴是重点。14世纪开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很快扩展到了欧洲其他国家。这就使得文艺复兴运动在深刻性、广泛性等多方面与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都有明确的提高,这就使得文艺复兴运动已经发展成为波及整个欧洲、影响遍及世界的一股资产阶级文化的新潮流,以更加汹涌澎湃的怒潮冲击着封建神学,给封建制度以更为有力的打击。 难点分析:

近代科学的奠基者是难点。14世纪开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不但很快扩展到了欧洲其他国家,而且还冲击着其他领域尤其是近代自然科学领域的发展。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学生由于思维水平问题还一时间难于理解,需要教师的点播。 本节教材地位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发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向广度方面发展,二是发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向深度方面发展。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重点突破方案:

关于“欧洲其他国家的文艺复兴”,教师首先提问学生,为什么14世纪开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会很快扩展到了欧洲其他国家?学生回答后,教师再介绍拉伯雷、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等文学巨匠的主要作品及其作品的主要内容。重点强调以下内容:①拉伯雷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代表作《巨人传》以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君主巨人的形象,歌颂“人”的力量。还通过幽默滑稽的故事大胆地嘲笑了僧侣的无知,激烈抨击教会的罪恶,成为批判性和讽刺性极强的文学作品。②塞万提斯是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代表作《堂吉诃德》通过堂吉诃德的悲剧,歌颂了西班牙人民渴望自由、追求真理、反抗压迫的崇高品质,否定了封建制度,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③莎士比亚是英国伟大诗人、剧作家,是古往今来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后期创作的四大悲剧,代表了其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剧中主人公的性格被注入了人文主义的理想,他们的悲剧结局,说明恶势力的强大和人文主义的软弱,他用生动的语言塑造了鲜明的舞台形象,广泛深刻地描写,反映了英国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兴起时期的广阔的社会生活,表达了人文主义者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原则。

难点突破方案:

关于“近代科学的奠基者”,教师首先提问学生,为什么14世纪开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会从文学和美术领域迅速波及到自然科学领域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做补充说明。然后依次简单介绍“天文学革命”中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伽利略对天文学的贡献,布鲁诺关于宇宙无限的理论和开普勒的成就(行星运动三定律)。 课内探究活动的设计:

列表整理14~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的成就。表格如下:

所属领域代表人物所属国家主要成就文学

美术

天文学 医学 其他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欧洲其他国家的文艺复兴 难点:近代科学的奠基者

教学手段:①教学方法:讲解法;②电教手段应用: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教师提问: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于何时何地?其主要思潮是什么?

导入新课。

一、欧洲其他国家的文艺复兴(15~16世纪)

关于“文艺复兴运动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教师提问学生,为什么14世纪开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会很快扩展到了欧洲其他国家?学生回答后,教师做出补充说明。

关于“法国作家拉伯雷和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成就”,按照教材简单讲解,可以参考“扩展资料”部分相应内容。

关于“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教师要做重点讲解。可以让学生看教材中的小字部分中关于喜剧作品《威尼斯商人》和悲剧作品《哈姆雷特》的介绍,提问学生,这两部风格迥然不同的作品有什么共同之处?学生回答后,教师做出补充说明。

关于“欧洲活字印刷术的发展”,教师按照教材讲解。

二、近代科学的奠基者

关于“文艺复兴运动扩展到自然科学领域”,教师提问学生,为什么14世纪开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会从文学和美术领域迅速波及到自然科学领域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说明。

关于“天文学革命”,教师首先提问学生,自然科学领域的变化,为什么会首先从“天文学革命”开始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说明,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神学赖以存在的根基彻底戳穿了天主教会的反科学、反人性的本质。

关于“哥白尼的、伽利略、布鲁诺和开普勒的科学成就”,教师依照教材讲解,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发动学生讲解。

关于“医学领域的成就”,教师可以结合初中“生理卫生”,让学生讲解哈维探明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重要性。

最后,教师出示下列表格,由学生整理14~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的成就。 所属领域代表人物所属国家主要成就文学

第15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教学实录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教学实录

摘 要: 人类历史上每次出现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就会伴随巨大的历史进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促进了人文精神的传播。在世界史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如何突破本课重难点显得非常重要,文章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做了总结。

关键词: 思想史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教学实录

一、教学基本情况分析

(一)对教学内容的分析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的第二单元第六课,本课内容分三个部分,分别是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本课学习是在“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一课的基础上开展的,同时为下节课“启蒙运动”的学习做好铺垫,因此本课在第二单元里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深入学习了解西方人文主义内涵及其发展的关键,这两大运动影响深远,并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当今欧美的政治、文化生活,因此本课内容十分重要。

(二)对学生情况的分析

本节课的教授对象为高二文科班学生,他们探求知识的热情高,理性思维能力正在形成,世界观、价值观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中接触过,对相关知识有比较充分的了解,而且经过了一年多高中历史学习之后,已基本熟悉了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本课注重让学生在课上分析、讨论,从而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思维能力,发挥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主导作用,以及树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是符合高二学生的认知水平的。

二、教学目标设定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的学习,学生掌握“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兴资产阶级的壮大,是意大利出现文艺复兴运动的社会条件”。

2.通过学习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背景,理解其实质是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解放运动。

3.掌握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探讨这些作品是如何体现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的人文主义思想的。

4.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否定了罗马教皇的权威,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盖下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天主教神权统治的斗争。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引导学生从背景、概况、实质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究,把它们放到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大背景下进行分析学习。

2.充分利用教材图片、情景再现、分析对比、课堂讨论等教学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在教师引导下,鼓励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引发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而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又促进了社会进步”,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和文化发展是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

2.学习文艺复兴,联系社会现实,我们应该尊重人和人性,重视人文情怀,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通过学习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学习他勇于改革、坚持信仰的顽强意志及勇于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课堂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从公元前5世纪开始,雅典社会出现了智者学派、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等一些以人和人类社会作为探索主题的学派。古代先哲们从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各方面不断强调人性,是欧洲人文主义精神的最早体现。

然而,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开始,一千多年间,欧洲陷入了封建割据的状态,导致社会生产和科技发展停滞。

从14世纪开始,随着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冲破封建的藩篱,要求获得个性解放,这段历史就是我们本课的内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二)教学内容

1.文艺复兴

(问题)什么是文艺复兴?

(教师)文艺复兴就是14―17世纪,初期在意大利,后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以人文主义为核心,以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旗号,实质是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专制、反教会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

(问题)意大利为何能开欧洲文艺复兴的先河?这场运动为何打着光复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呢?

(方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得出正确认识。

(归纳)(1)前提: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在意大利出现;阶级基础:资产阶级的形成;人才优势:汇聚众多人才;文化环境:古罗马建筑遗迹和文化典籍。

(2)资本主义处在萌芽时期,资产阶级力量还不够强大。

(问题)思想核心:人文主义

提倡追求自由和物质享受,鼓励发财致富和冒险精神,崇尚理性,提倡科学,追求知识和肯定人性。

(问题)意大利文艺复兴有何成就?

(方法)学生看书后教师点拨。

(归纳)文艺复兴的思想家们在这个时期主要通过文艺作品或美术作品表现对人的尊敬。

文学三杰(前三杰):

薄伽丘《十日谈》,通过故事抨击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但丁《神曲》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

彼特拉克《歌集》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艺术三杰(后三杰):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

(问题)请同学们认真比较欣赏这几幅画在人物服饰、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方面有什么不同?并就此谈谈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创作特征是什么?他们对宗教持什么态度?

(归纳)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全无中世纪刻板、严肃的风格,而是以人性化风格进行创作,力图展现人性的美,抒发作者的情感。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并未放弃天主教。

(问题)16世纪为何会扩展到西欧?有何表现?

(方法)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并总结。

(归纳)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上的路发生了转移;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增强。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代表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拉伯雷《巨人传》;伊拉斯谟《愚人颂》;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过渡:文艺复兴从意大利扩展到欧洲其他地区,人们开始用自己的眼光探索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奥秘。那么它对社会进步有何影响?

意义: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宗教改革的出现。

2.宗教改革

(问题)什么因素促使德意志地区兴起宗教改革?

(方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得出正确结论认识。

(材料)材料一: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堕落行为,这种轻商思想与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发展的趋势背道而驰。

材料二:许多修道院与公共妓院无甚差别。――伊拉斯莫

材料三:16世纪初,罗马教廷每年从德国榨取的财富达30万古尔登,这个数目等于1497年德皇所征税额的21倍。

材料四:天主教会宣称,人若要得救,必须以教会为中介。……(教会)声称只要购买赎罪券,上帝就可以赦免他本人及其亲属的罪。

(归纳)文艺复兴推动了人文精神的发展;天主教教会对德意志的压榨;教皇出售“赎罪券”。

(提问)改革又是怎么进行的?

(归纳)宗教改革的过程。

序幕:《九十五条论纲》张贴

观点:因信称义(当钱投入钱柜叮当作响时,增加的只是贪婪爱财的欲望,而不是灵魂升天……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教的正道《圣经》和君权高于教权;信徒皆教士;僧侣还俗。

意义:①否定天主教会和教皇的作用;②否定教会神学的垄断地位;③否定教皇和教会的特权地位,追求地位平等;④满足资产阶级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⑤符合资产阶级追求国家统

一、强化王权的政治要求,动摇教会的权威。

影响:拉开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新教登上历史舞台,形成三教鼎立的宗教格局。

(小结)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使越来越多的人从封建愚昧中解脱出来,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使人文主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和发展。

(三)教案点评

本节教学设计充分利用教材图片和材料,用问题方式设计情景,层次分明,逻辑清晰,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第16篇:第13课 文艺复兴 教学设计

第13课 文艺复兴 教学设计

课前渲染:《我的太阳》

刚刚我们听到的,是世界著名的意大利男高音帕瓦罗蒂的——《我的太阳》。听到这美妙的歌声,我们的思绪就会情不自禁地驶向那个以自由、浪漫、艺术、文明著称的国度——意大利。

今天,就让我们乘着时光的隧道,回到14世纪前后的意大利,去了解一下发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正是文艺复兴运动,为意大利注入了更加浓烈的自由、浪漫、艺术、文明的色彩。

文艺复兴运动是以复兴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为名,揭开序幕的。14世纪,意大利人非常热爱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他们发掘出土了大量的古代希腊罗马的艺术作品。

展示:意大利人挖掘并修复雕塑。使当时意大利人感到震惊的希腊雕塑《拉奥孔》。

过渡:我们现在看到这座雕像感到震惊吗?不一定感到震惊。但是,当年的意大利人为什么会对这座雕像感到震惊呢?为什么他们会觉得“不可思议”?这就要追溯到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去体验当年意大利人的感受,去追问在那个时代为什么会兴起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

一、探源文艺复兴

(一)探思想之源——宗教神学束缚下的欧洲

师:从公元五世纪到公元十四世纪,史学界称之为“中世纪”。那时,欧洲是一个基督教神学无处不在的宗教世界。那时,人们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呢?请看视频。

看完视频,请看幻灯片上的这些词汇,你们觉得哪些可以用来形容中世纪人们的生活?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这些词汇大致勾勒出中世纪时期,人们在宗教神学的束缚下,麻木、窒息的思想状况。

在这种情况下,当人们看到了从地底下挖出的古代罗马、古代希腊时代的雕塑作品,看到了这些作品体现出的自然的人性,就唤醒了人们渴望复苏人性,尊重人性的精神要求。由于当时还缺乏成熟的思想体系,所以人们就借助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手段来表达自己的精神诉求,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

那么,文艺复兴运动为什么首先发生在意大利呢?这是由于当时的意大利,具备了得天独厚的自然、历史与现实条件。

(二)探现实之源——资本主义萌芽中的意大利

两段材料分析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兴起于意大利,主要有哪些原因? 材料一 基督教的原始教义含有明显的反商意识,也连带禁止商业文化带来的世俗享乐和追求物质的倾向。14世纪时,意大利中、北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崛起于的商人阶级由于拥有财富而创造了为财富服务的新思维,提出了关照人的生命与尊严的价值观。

材料二

在基督教时代,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传统更多地保留在意大利。一些意大利学者开始研究本土上的古代罗马的建筑遗址和文化手稿,„„ 而且意大利各城市同拜占庭、阿拉伯一直有着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因此意大利人更容易接触古希腊手稿和艺术古迹。

通过阅读,请思考: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兴起于意大利,主要有哪些原因?(经济、阶级、思想、地理)

意大利确实是具备首先产生文艺复兴,并向欧洲其它地区扩散文艺复兴的条件。

(三)小结:文艺复兴的概况

放视频。

填空和填表。

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可以看到,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需要巨人而诞生了巨人的时代。这一时期,人才辈出,群星灿烂——薄伽丘、拉斐尔、米开朗基罗、达芬奇、莎士比亚,正是他们天才般的创造力,卓越的文学艺术成就,引领人们打破了中世纪的宗教神学束缚,走向了尊重人性,崇尚自由的近代社会。下面,就让我们通过他们的作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感受这场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

二、感受文艺复兴。

首先,让我们走进薄伽丘和他的《十日谈》。薄伽丘是一个富商的私生子,从小就具有叛逆精神。父亲希望他经商,他却酷爱文学艺术,创作了被称为“人曲”的伟大作品——《十日谈》。《十日谈》多次被教会列为禁书。下面,我们来听一个选自《十日谈》里的故事,来探究一下这部伟大的作品为什么在当时被为了禁书?

(一)薄伽丘与《十日谈》 从禁欲苦行到顺从人性。 1.简介薄伽丘与《十日谈》 2.音频《一对父子的故事》

提问:父亲将女人形容为“祸水”、“绿鹅”是受到什么观念的束缚?儿子在五光十色的世界里独独看中了“绿鹅”(女人),这说明什么问题?

从这则故事中,我们明白了,《十日谈》在当时为什么被多次列为了禁书,原因正在于此薄伽丘通过这个故事,嘲讽了宗教神学的伪善与荒谬,引导人们要摆脱中世纪禁欲苦行的束缚,顺从人欲。

除了文学家薄伽丘,在打破宗教神学的思想束缚中,还有两位伟大的画家,他们独辟蹊径,直接从宗教题材的艺术创作中,发掘出了人性的精神内核,将现实世界的真善美注入到了宗教人物的艺术形象之中,化腐朽为神奇,起到了通过宗教形象,弘扬人性的作用。这两位伟大的艺术家,就是拉斐尔和米开朗琪罗。

(二)拉斐尔 从压抑人性到人性回归 1.简介拉斐尔:七岁丧母、十一岁丧父,三十七岁离开人间。他继承了父亲的绘画天斌,最擅长画圣母圣子图。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拉斐尔圣母圣子图。

先呈现拉斐尔圣母圣子图。

再同时呈现中世纪和拉斐尔的《圣母圣子图》。引导:表情有什么不同?背景有什么不同?情感状态有什么不同?产生不同的原因?

中世纪的圣母圣子图表情严肃,没有母子间的那种温情。而拉斐尔体现出自然的美,母子间的亲情。因为中世纪对人性是压抑的。拉斐尔通过他的画作希望回归自然人性。

老师每次看到拉斐尔的这幅图都会很感动,我总在想是什么力量促使拉斐尔画出这么具有感染力的圣母圣子图?

资料:拉斐尔七岁丧母、十一岁丧父。正是画家这样一种特殊的经历,使你们看到他的笔下的圣母,洋溢着浓浓的母爱,他笔下圣子,充满了对母爱的依恋。这种人间的母子情感,正是拉斐尔特殊经历、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文艺复兴的巨人大多都有一些特殊的经历,同学们不妨动手去查查资料,这对于你们更好地欣赏他们的作品是有帮助的。

欣赏完拉斐尔的画作,我们再来欣赏米开朗琪罗的雕塑作品。

(三)米开朗琪罗 从麻木顺从到追求自由 1.简介米开朗琪罗:在采石场边长大的米开朗琪罗,从小就和石头和凿子结下了不解之缘。正是他用手中的凿子,从石头雕刻出了“青春的凛然”和“生命的珍贵”,这就是他那流传至今的惊世之作——《大卫》和《摩西》。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两幅作品。

2.《大卫》《摩西》

简介 大卫——古以色列——犹太国王,传说是一个杀死入侵巨人的英雄。

摩西——拯救在埃及做奴隶的犹太人先知,也是一个英雄。 同学们,从他们身上,你看到了什么?(从他们的眼神和神情中) 力量、希望、勇气

人物为什么会散发出这样的气质? 提练结论。

原来,米如此出神入化地雕刻了这样两个英雄人物,其实是想表达追求自由信念!而我们看到作品背后的这层含义也是通过首先了解作品本身的背景知识。这也是欣赏作品的一种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类似的活动中,注意到这点。

同学们,刚才我们感受了文艺复兴时期三位巨人的文学艺术成就。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之中,还有一位伟人,他不单是伟大的艺术家,还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当人们一提到他的名字,就自然地与神奇、睿智联系了起来,这位神奇、睿智的长发老人——就是达芬奇。

(四)达芬奇 从盲从迷信到追求真理 1.简介达芬奇:

达芬奇让人感到神奇、睿智的地方,首先来源于他的传世之作——《蒙娜丽莎》,蒙娜丽莎那摄人心魄的微笑。 展示《蒙娜丽莎》

同学们,从《蒙娜丽莎》的微笑和蒙娜丽莎形象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我们能够从中感受到一个自然的、清纯的、恬恬的、幸福的、神秘的贵妇形象,她来源于人世,超脱于人世。

对《蒙娜丽莎》的微笑,专家还有这样的解读: “对象的表情和含义,完全跟了你的情绪而转移。你悲哀吗?这微笑就变成感伤的,和你一起悲哀了。你快乐了吗?她的口角似乎在牵动,笑容在扩大,她面前的世界好像与你的同样光明同样快乐。”

—— 傅雷《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达芬奇的神奇、睿智并不仅限于他的绘画成就,而让人称奇的是,他对自然科学的许多探索和建树,催生和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展示:达芬奇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和探索。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之所以摄人心脾,除了达芬奇的艺术天才,还得益于他对自然规律的探索。正是由于达芬奇注重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在这幅画中,使他的画作自然逼真、栩栩如生。

格言:“真理只有一个,他不是在宗教之中,而是在科学之中。” 得出结论:达芬奇不仅是艺术家,还是工程师、科学家。从他的成就中,我们可以看到文艺复兴时期,从盲从迷信到追求真理的发展历程。

十五、十六世纪,发端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逐渐扩展了欧洲其他国家。一时间,欧罗巴的天空,星光灿烂。在英国,一颗明星冉冉升起,他就是伟大的戏剧家、文学家——莎士比亚。

(五)莎士比亚 从神权至上到人性至美

1.简介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戏剧天才莎士比亚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悲剧喜剧作品,《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杰出的悲剧作品。

哈姆雷特是古丹麦王国王子,哈姆雷特求学回国后,发现父亲已被叔父害死,叔父篡夺了王位,还强娶了他的母亲。哈姆雷特决心复仇,杀死奸王„„最终与敌人同归于尽。

在这部作品中,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之口,表达对人的赞美和人性反思。现在,我们来体会一段哈姆雷特的经典独白:

展示哈姆雷特的经典独白。让学生朗读。

提出问题:从哈姆雷特的话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学生:赞美人,肯定人,肯定人性。 教师:从神权至上到人性至上。

(五)段落小结:文艺复兴的精神

上面我们通过对五位文学家,艺术家的生平和作品,感受到了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的思想内核。结合并读出五点结论。

现在我们来归纳一下,什么是文艺复兴,什么是人文主义。展示人文主义的总结。

核心是注重人性,要求把人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否定神的绝对权威,肯定人的价值,颂扬人的力量。

反对神学的禁欲主义和来世观,肯定人追求现世财富、幸福、享乐的权利; 反对宗教束缚下的麻木顺从,要求自由平等和个性解放。 反对蒙昧与迷信,追求知识,探索自然,研究科学。

人文主义精神,使欧洲人重新以人的眼光定位自己、探索世界。在这一过程中,涌现出了: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提出“日心说”的哥白尼,掀起科学革命的牛顿。于是,近代自然科学体系建立,人类文明迈入了工业文明时代!

文艺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在于它促使欧洲人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在于人的觉醒,在于人们把重点从来世转移到现世。

它唤醒了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创造精神以及科学实验的精神,从而在精神方面为新时代的到来开辟了道路。

同学们,前面我们探源了文艺复兴、感受了文艺复兴,完成了我们今天的学习过程。现在,请同学们结合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学习,用一句话来概括你心中的文艺复兴——你心中的文艺复兴是什么呢?请把你今天的认识,写在老师发给的卡片纸上。

三、回味文艺复兴——我心中的文艺复兴 学生:写出认识,表达认识。 教师:表述对文艺复兴的认识。 结语:

法国文豪雨果曾经说过:比大地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大家不要记住,正是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的心灵,宣扬了人的理性,人类才步入了今天这个思想解放、行动自由的现代社会。

第17篇: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

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

文艺复兴运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和文化革命运动。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1、打破了欧洲思想界在封建高压下“万马齐喑”的局面,促使欧洲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唤醒了人们积极进取精神、创造精神以及科学实验精神,它对推动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起了积极作用,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消灭封建制和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确立开辟了道路。

2、文艺复兴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文化,开辟了世界文明的新篇章。文艺复兴使文学、艺术获得了空前的繁荣,孕育了近代资产阶级文化。文艺复兴促进了科学上的革命,也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3、文艺复兴在欧洲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欧洲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大影响:

第一、它把人们主要是有教养的人们从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发扬了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精神。资产阶级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创造近代资本主义世界的。

第二、文艺复兴摧毁了僵化死板的经院哲学体系,提倡科学方法和科学实验,为

17、18世纪及19世纪的自然科学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文艺复兴时期创造出来的富有魅力的精湛的艺术品及文学杰作,成为人类艺术宝库中的无价瑰宝,永放光芒。

第四、文艺复兴为以后的思想进步扫清了道路。它打破经院哲学的统一局面,使得各种世俗哲学兴起,它也推动了政治学说的发展,为后来的“自然权利学说”、“社会契约论”、“人民的革命权利”、“人民主权”以及“三权分立”等学说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渊源。

4、文艺复兴也存在一些缺陷。

第一、文艺复兴运动是资产阶级对旧的上层建筑的变革,有着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它宣扬的是资产阶级世界观和人性论,同劳动人民的思想和要求存在很大距离。

第二、这个时期的艺术家、文人和学者们虽然大力表现和发扬人文主义精神,认识和揭露天主教会和教皇的腐朽、罪恶,但是他们还是乐于接受教皇及教会的保护和豢养,与之没有彻底决裂,而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

第三、大多数人文主义者把在古代受到维护的那些迷信落后的东西保留下来,如魔法、巫术和占星术等。

总之,文艺复兴运动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它为近代资产阶级文化奠定了基础,为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上、舆论上的准备,迎来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文艺复兴时期,天文学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文艺复兴时期首先冲破神学世界观的是在天文学领域:

1、哥白尼第一个向“地球中心说”和教会权威挑战。1540年他写成的《天体运行论》一书,指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只不过是围绕太阳运转的一颗普通行星,地球本身也在以地轴为中心自转。这是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获得解放的标志,从此自然科学独立地迅速地发展起来。

2、布鲁诺继承、捍卫和发展了哥白尼学说,1584年出版《论无限、宇宙和众多世界》指出,宇宙是无边际的,因而没有中心,宇宙中存在着无数个太阳系一样的天体,宇宙是物质的、统一的、永恒的,有自己的规律。地球只是无限宇宙中的一粒微尘,地球围绕太阳旋转。太阳只是太阳系的中心,而不是宇宙的中心。

3、伽利略是意大利杰出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1609年,他用自制的天文望远镜观察天体,发现月球表面有高山深谷,木星有四颗卫星,注意到金星有盈亏现像,太阳上有黑子,银河是由无数发光的恒星所组成。这些成果直接间接地证明了哥白尼学说的正确性。

4、德国天文学家凯普勒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行星运行的三大定律。凯普勒的发现,突破了哥白尼学说的圆形轨道的传统观念,并把它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伊拉斯谟的人文主义思想。

伊拉斯谟是16世纪誉满欧洲的人文主义者,他的人文主义思想体现于长篇讽刺作品《愚人颂》。

1、他通过“愚人”女子登台说教,夸耀自己的品质,嘲笑和辱骂教皇、主教、僧侣以及贵族的愚昧,抨击神职人员的贪婪和淫荡,揭露封建贵族的腐朽、虚荣和好战。伊拉斯谟赞美人生,提倡个性自由和个性解放,反对教会的禁欲主义和烦琐的宗教仪式。他主张实行世俗政治,反对神学思想和神权独裁,要求清除教会积弊,建立合理的教会。

2、伊拉斯谟攻击的主要是经院哲学家,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教会教皇制度。他同教会的斗争,给与后来宗教改革家反对教皇的统治以极大帮助。

3、由于阶级偏见,他害怕人民,把人民诬为多头兽,从而使他和人民隔绝起来。

试述莎士比亚的文学成就及其人文主义思想内容的特点。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他从事创作20多年,写出37个剧本和150多首14行诗。他的戏剧有历史剧、喜剧和悲剧等多种体裁。

他的历史剧有《亨利四世》、《亨利五世》、《查理三世》等。这些历史剧不仅再现了许多历史事件,而且反映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他赞成国家统一,反对封建分裂,拥护王权加强。

他的喜剧主要有《仲夏夜之梦》、《第十二夜》等。这些喜剧充满了乐观主义情调,赞美友谊和爱情,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封建束缚和神权桎梏,反映了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社会道德理想。

他的悲剧主要写于17世纪:《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李尔王》等,代表他的创作的最高成就。剧中尖锐复杂的戏剧冲突,反映了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与黑暗罪恶的社会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激烈斗争。他以暂时柔弱的先进力量同强大的罪恶势力斗争的悲剧结局,来控诉封建社会和封建贵族,同时还批判了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贪婪、自私和残忍,以及社会上的拜金主义。莎士比亚创作的巨大成就,不仅在欧洲文坛上享有最高声誉,同时也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份珍贵遗产。

文艺复兴后期,意大利走向衰落而艺术呈现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1、意大利在14世纪末15世纪初即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然而意大利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直到16世纪前期,意大利仍四分五裂,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各公国或城市共和国混战不休,加剧了经济分散性。地理大发现引起的商业中心的转移,使得大西洋沿岸一些欧洲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获得较快发展,君主专制政权的实力得以增强,而意大利的经济却出现衰落。

2、法国和西班牙依仗其强大的专制政权,对软弱分裂的意大利实行宰割,于15世纪末,在意大利领土上进行了长达65年的战争。最终西班牙控制了意大利的大部分地区。此后,意大利的经济和政治更趋没落。

虽然意大利政治四分五裂,经济衰退停滞,阶级矛盾尖锐复杂,但由于城市经济的长期繁荣所形成的一定物质基础以及早期文艺复兴所取得的成就,因而意大利仍是后期文艺复兴的中心,艺术创作空前繁荣,造型艺术上的成就尤为突出,以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和提香为代表的杰出的艺术大师,在全面总结15世纪以来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把人文主义思想和现实主义方法提到更高的阶段。

文艺复兴于14世纪中叶肇始于意大利的原因。

1、资本主义最早出现于意大利。它的经济繁荣,一些城市共和国商业和手工业十分发达,有雄厚财力,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物质环境。

2、城市中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上出现了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雇佣工人反封建贵族的一系列斗争。斗争结果使资产阶级的上层把握了城市政权、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它们支持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对文艺复兴给予不同程度的保护和支持。

3、文艺复兴肇始于意大利,同“异端”运动的斗争有直接关系。这些异端运动给神权统治以沉重打击,促进了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的诞生。

4、意大利和拜占庭各地保存大量的古典文化遗产,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提供了重要条件。

5、中国造纸术和印刷术在西欧各国的广泛使用,推动了西欧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具体内容。

1、强迫英国教士支付巨额罚金。通过:“教士首年薪俸法”和“禁止税收上缴教廷法”,教会的各种税一律停止上缴罗马教廷,改为上缴英国国王。

2、批准英文版《圣经》在英国发行。

3、废除修道院制度。勒令修道士还俗,发给生活津贴,没收修道院的全部土地。壮大了反天主教会的力量。

路德“唯信称义”与加尔文“预定论”的关系与区别。

马丁•路德和加尔文都是新教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均主张信仰得救,简化教会组织和礼仪等。马丁•路德的宗教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加尔文就是在路德宗教改革思想的影响下转到新教立场,接受了路德的革新的政治思想。加尔文接受了路德“唯信得救”论,把它发展为新的“预定论”,还吸收了路德“平信徒皆为祭司”的理论,将它发展为应重视普通信徒的责任,使之明确自己的责任感,在政治生活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但加尔文与路德相比更为激进,具有以下特点:

1、加尔文预定论是适应资产阶级需要而产生的。它进一步打破封建神学的禁锢,扫清前进道路上的思想障碍,创立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为资本主义的合理性辩护。

路德的“唯信称义”说的主要任务是从理论上解除教皇的武装,摧毁支撑其至高无上地位的三大神学支柱,并依靠世俗封建诸侯的武装,驱逐罗马教廷的政治经济势力于国土之外,获得真正的民族独立,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法国资产阶级当时的任务则是批判世俗的封建制度及为它服务的天主教理论,从而为资产阶级的成长开辟道路,“唯信称义”说不可能满足把矛头指向世俗封建势力的法国资产阶级的需要。这样,加尔文的预定论应运而生。

2、预定论把神学应用和服务于现实世界,重点在于改造社会,这是它不同于路德的“唯信称义”说的一个根本特点。“唯信称义”说的重点是突出信仰,强调人与神的精神合一,中心是解决人们如何从罪的折磨和罗马教廷的束缚中解脱出来。预定说的重点是解决现实中的社会关系问题。它鼓励人们应积极进取、建设新生活,追求被拣选的确实感,完成自己神圣的使命。预定论的呼召说把现世的奋斗和事业的成功与得救联系起来,把宗教与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强调现世生活中的积极意义,从而为资产阶级的发财致富、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日后的夺权与掌握政权镀上一层圣光。

加尔文预定论与路德的唯信称义说不同的另一特点是它鼓励与依靠“选民”们自己去奋斗以实现其政治、经济主张;路德的唯信称义说的宗教思想则是依靠封建诸侯的力量实现各项改革。预定论的传播,给资产阶级以力量,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封建制的崩溃,在西欧历史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3、加尔文的预定论不仅反映了一般资产阶级的要求,而是更集中地代表了资产阶级中最富雄心、锐意进取、在经济和政治方面获得成就的一批资产阶级的愿望。在经济领域,资产阶级不可能驾驭客观的经济必然性,存在激烈的竞争,预定论有力地促进了竞争,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政治领域,以预定论为核心,以民主共和为旗帜的宗教政治思想与西欧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相结合,对西方历史的直接影响达二百年之久,成为资产阶级中最激进的先进部分的锐利武器。

闵采尔的宗教和政治理论观点是什么?

托马斯•闵采尔是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的激进改革活动家,德国农民战争的组织者和杰出领导人。闵采尔的宗教理论,攻击了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主要论点。他认为天主教宣传“赎罪”说,是给“破房子刷白粉”,破房子应拆掉重建,不能刷白粉。闵采尔主张信仰就是理性,它存在于人的心脏、皮肤、毛发、骨骼、力量和能力中。人人可以有理性,包括非基督徒在内;通过它,人人可以升天堂。圣灵就是理性。

闵采尔认为圣经对信仰是重要的,但不是最重要的,它可能有错误,最重要的是懂得“真正的圣经”即理性。不能只从字面上了解圣经,只懂它的外表,不懂它的精神。天堂不在来世,就在此生。信徒的使命就是在现世建立天堂。它实际上是一个没有阶级差别,没有私有财产,没有压迫社会成员的国家政权的社会。

闵采尔的政治纲领就是立即在地上建立“千年天国”,他的政治纲领已接近于共产主义,他提出财产公有,并把它作为改造社会的基础。实现公有制的前提是劳动人民掌权,他主张把宗教改革同社会变革结合起来,用“大震荡”的暴力方法,建立理想的社会。

他的政治纲领是当时平民中刚刚开始发展的无产阶级因素的解放条件的天才预见。他的宗教理论,为农民和平民革命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14—16世纪,西欧教会民族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14—15世纪,西欧的英、法、西班牙等国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级的成长,先后形成为统一的民族国家,并开始了建立民族教会的过程。

14世纪中叶,英国颁布了教职选举规章和“王权侵害罪法”,前者规定英国教士的选举不受教皇干涉,概由本国解决,后者则禁止人们把司法案件从英国带到罗马教廷上诉,否则按侵害王权罪论处。法国在15世纪中叶颁布了“实利准许法”等法规,在任命教职、解决司法纠纷和征税三个问题上限制教皇权力。1516年波伦亚协定更明确规定,国王有权任命本国教会的高级教职,有权向教士征税,只允许教皇保留在法国征收年捐的权利。西班牙国王斐迪南于1482年通过同教皇签订的一项协定,夺取了高级教职的任命权,接着又以法令规定本国教会的法规必须得到国王批准才能颁布和执行;同时宣布教士也要纳税,剥夺了教会的免税特权。

法国专制制度的基础及集权表现。

1、16世纪拥有各种特权的封建贵族是法国专制政权的重要支柱。大贵族因“价格革命”影响,经济地位下降,在政治上为国王控制,他们大都倾向王权,以保持高官厚禄;地方中小贵族寄希望于王权的强大,从为国王服务中保持自己的政治经济地位。

2、城市资产阶级很早就和王权建立了联盟,成为国王消除封建割据势力、实现国家统一的一支重要力量。资产阶级通过国债制度和包税制度与王权建立了新的同盟关系。积累大量财富,通过捐买官职变成“穿袍贵族”,“穿袍贵族”由于经济上和王权建立了密切关系,所以他们在政治上是王权的积极支持者。

3、法国君主专制制度始于路易十一统治时期(1461—1483),历经查理八世、路易十二和法兰西斯一世才最后确立。君主专制统治时期,国王集大权于一身,三级会议形同虚设,1483年以来长达70年没有召开过三级会议。国王直接控制大量军队,并随意征税。国务会议掌握行政大权,一切重大决策都由国王及其近臣决定。

英国资产阶级反对专制统治斗争的原因及其表现.

1、英国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以及资产阶级实力的不断壮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势必同专制制度发生冲突。伊丽莎白统治的末期,就已出现了资产阶级和贵族反对专制制度的征兆。

2、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对英国不彻底的宗教改革并不满足,他们渴望奉行加尔文教,要求建立廉俭教会,要求清除英国国教中天主教的残迹,使教会摆脱国王而独立。他们这种宗教主张被称为“清教徒”。广大手工业者、工人、平民和农民逐渐信仰清教。

3、资产阶级与专制制度的冲突还表现在议会与王权的斗争上。伊丽莎白统治末期,国王经常把商业专卖权赐给宠臣,对工商业发展极为不利。1601年,议会再度讨论废除专卖权的议案,对专卖制度进行猛烈抨击。议会的抗议得到伦敦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女王迫于形势,许诺停止出售专卖权,以平息议会内外的不满。这是资产阶级反对专卖制度的开端。 怎样评价《人权宣言》?

《人权宣言》是制宪会议于1789年8月26日通过的,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纲领性文件。宣言的基本精神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提倡人权和法制,维护资产阶级的地位和私有财产权。《人权宣言》总共17条,其内容主要强调“人类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自由、财产、安全、反抗压迫”是天赋而不可剥夺的人权;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民有亲自推举代表参与制订法律的权利;公民有言论、出版等等自由;“私有财产是一种不可侵犯的神圣权利,任何人的财产 不得被剥夺”等。

人权宣言的进步意义在于它宣告了封建特权阶级统治的终结和新兴资产阶级的开始,宣布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民主原则,第一次把法国启蒙运动所阐明的思想用法律形式规定下来,对打击封建制度,限制王权和进一步启发人民的革命意识起了巨大作用。对于还处在封建制度统治下的欧洲各国发生了巨大影响。但宣言也反映出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它只不过是宣布以新的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来代替旧的封建剥削制度。它所规定的平等是建立在财产不平基础上的平等,是用来代替旧的封建等级制的新的不平等。

法国第三等级与第

一、二等级的矛盾是怎样发展成为革命的?

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经济自由是当时第三等级中资产阶级和一切小业主们的强烈愿望。到18世纪,随着法国专制王朝财政危机的日益严重,它越来越加重了对金融界和工商界的盘剥和勒索,为了增加税收,全国关卡林立,大城市还征收商品入市税。专制政府经常借故对资产阶级敲诈和罚款。封建等级制度、行会制度和贸易垄断制度既阻碍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使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的第三等级没有社会政治地位。第一等级(僧侣)和第二等级(贵族)把专制王权视作自己的保护者,保护他们继续取得封建特权。这样,第

一、二等级与第三等级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具体表现在资产阶级与王权几个世纪以来的联盟破裂了。

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冲破封建制度和特权这些障碍,根本改变国家性质,已成为必然趋势。在18世纪法国的工场手工业发展迅速,其中采矿和冶金业集中程度最高,拥有几个在全欧洲第一的大企业。中型的手工工场到革命前夕全国也有514家。还有更多个体作坊。巴黎已有银行6O余家。资产阶级成为社会上最富的阶级,在经济上占据了首要地位。然而在政治上,他们仍属于被统治的无权的第三等级,他们强烈要求平等参政的自由权利,社会经济基础与阶级关系的变化,已使第三等级反对第

一、二等级封建统治制度的资产阶级革命不可避免了。

为什么说侵俄战争的失败是帝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拿破仑实行军事独裁统治,其帝国必须以强大的军队作为支柱。1812年侵俄战争的失败葬送掉了这支军队的精华,从而严重地动摇了帝国的统治基础。因此如同毛泽东所说:“拿破仑的政治生命,终结于滑铁卢,而其决定点,则是在莫斯科的失败。” 分析拿破仑帝国的内外政策。

对内政策:

1、加强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取消地方自治机构,代之以行政长官制度,把地方大权集中于中央。在中央建立以拿破仑为首的国务会议,权力集中于拿破仑之手。恢复天主教,使教权从属于政权。建立一支由拿破仑严密控制的军队。

2、以较灵活的策略对付各种反对力量。严厉镇压雅各宾派残余势力,对王党分子采取镇压与安抚相结合的政策。

3、改革财政和振兴经济。整顿和加强财政机构。改革税收制度,推动金融业的繁荣。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推行类似重商主义的政策。

4、制订《拿破仑法典》,以法律形式确立和巩固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对外政策:

拿破仑上台后,为了击退欧洲各国对法国革命的干涉,保护法国大资产阶级的利益,确定的外交方针是:稳住普鲁士的中立地位,争取俄国退出反法同盟,全力摧毁奥军,然后集中力量打击英国。其采取的主要方式是:以武力解决问题。拿破仑连年征战,连续粉碎了第

二、

三、四次反法同盟,1807年与俄国签署了《提尔西特和约》。此后,拿破仑战争失去了反干涉的性质,基本上变成了掠夺性的争霸战争。

分析拿破仑上台的历史背景。

1795年督政府上台后采取左右摇摆的“秋千政策”,致使政局动荡不安。在国内,广大人民群众和民主分子对政局极为不满,人民运动不断高涨,而保王党人也不甘心失败,封建复辟活动十分猖獗。与此同时,法国还一直受到欧洲反法联盟武装入侵的威胁。1798年底,第二次反法联盟大举进攻,法军屡败,督政府的统治出现了严重危机。此时,法国大资产阶级急需一个强有力的军事独裁政权,以击溃国内外反动势力,制止人民革命,进而夺取欧洲霸权。拿破仑政权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如何评价《联邦宪法》?

1787年的美国宪法是美国社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美国国家制度发展演变的产物。1787年宪法加强了联邦政府的力量,使美国由一个松散的邦联过渡到联邦,调解了各个利益集团的矛盾,维护了美国的统一,使美利坚成为一个真正统一的国家。这不仅加强了美国的政治和军事势力,而且促进了国内市场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美国宪法是美国资产阶级专政的根本大法,它确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原则和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用法律的形式巩固了美国第一次革命的成果。宪法确立了资产阶级的分权制衡制度,使美国成为实行“三权分立”最早的国家之一。这部宪法是世世界近代史上最早出现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在当时封建专制制度在世界各国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条件下,不论是对美国还是对其他各国都具有进步意义。由于宪法是在资产阶级和奴隶主取得政权,国内阶级矛盾上升的条件下制定的,是资产阶级和种植园奴隶主妥协的产物,所以它又具有鲜明的保守性和反人民性。

为什么英属北美殖民地独立的决议案 到1776年7月2日才由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

1775年4月19日,“莱克星顿枪声”已经打响了北美独立战争的第一枪,可是大陆会议在独立问题上却徘徊不前。独立战争实际上进行一年多以后,大陆会议才通过美国独立的决议案。是什么因素推动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决议案的。这里首要的因素是殖民地各地群众纷纷写信给大陆会议,要求赶快宣布独立。“要求独立的邮件每天像洪流一样涌向”大陆会议。其次,只有宣布独立,法国等欧洲国家才能积极支援北美人民的反英战争。因此为了争取外援,大陆会议决定宣布独立。第三,1776年上半年,北美从中央到地方都形成了反英革命政府,大陆会议实际上已具备中央政府的职能,即已具备独立的主观条件。

美国在独立战争取得胜利后,是怎样取得外交上的重大胜利(扩大美国疆土)的?北美独立战争作为一次国际性战争和当时国际关系焦点之一,是极为复杂的。1781年1O月19日,英军被迫于约克镇附近向美军投降,标志北美独立战争的结束,美、英议和,英国被迫承认美国独立。当时,大陆会议发给美国议和代表富兰克林等三人的训令要求很低,只满足于英国法律上承认美国(范围是13个殖民地)独立。而在确定美国疆土问题上,由于法国、西班牙参加反英战争本质上是争夺商业殖民霸权的战争,因而西班牙希望把美国领土限制在大西洋沿岸与阿巴拉契亚山脉之间的狭长地带。此时,佛罗里达等广大地区是西班牙殖民地。法国也不希望美国强大和扩大疆土。此时密西西比河地区大片土地均属法国殖民地。但是,富兰克林等议和外交代表团,尽力发挥外交攻势,未受大陆会议训令的限制,也未遵守美法同盟条约关于不得单独与英国议和的规定,坚持要求扩大美国疆土。结果,取得重大胜利,疆土大大突破了原13个殖民地的范围,英国承认以密西西比河作为美国的西部边界,以北纬31度作南部边界。1783年9月3日,英美在巴黎签订和约,美国在扩大疆土范围问题上取得了重大的外交胜利。

简论英属北美殖民地启蒙思想的产生及其对美国独立运动的影响。

英、法的启蒙思想不可避免地传播到英属北美殖民地。北美殖民地产生出启蒙思想的杰出代表本杰明•富兰克林和托马斯•杰斐逊。

富兰克林(17O6—179O)自学成材,既是发明家,又是知名学者和政论家。他歌颂勤劳,认为农业是增加财富的唯一正当方法,与法国重农学派的观点颇相似;反对英国对殖民地工商业的限制。同情劳动人民,认为“个人幸福是政治社会的最终目的”。他要求废除奴隶制度,主张黑人、印第安人和白种人享有同等的权利;政治上主张实行普选制和一院制议会。起初,他主张殖民地统一,在英帝国范围内实行自治。独立战争爆发后,他坚定地支持独立,捐献个人财产支援独立战争,积极参与领导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运动,成为资产阶级民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杰斐逊(1743—1826)深受启蒙思想家特别是洛克的思想影响。他反对愚昧迷信,崇尚理性知识。他认为,人的思想一旦从迷信禁锢下解放出来,就能获取丰富的理性知识,知识就能创造财富,并引导人类走向更富裕更美好的生活领域。在政治思想上,他是革命民主主义者,竭力维护人民的自由、平等权利,主张建立人民广泛参政的、实行普选制的民主共和国。他反对传统思想的束缚,提倡每隔2O年就要对法律或宪法进行复查,以便使法律和宪法能符合时代进步和当代人民的要求。杰斐逊认为奴隶制度是对自然权利的侵犯,因而他主张解放奴隶。他认为:“在自然法则下面,一切人生来都是自由的,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对自己的身体有支配的权利”。

以富兰克林、杰斐逊、潘恩为代表的北美殖民地的启蒙思想,唤起了美利坚民族觉醒,促使殖民地人民起来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推动人民去争取民族独立。

英属北美殖民地社会有哪些特点?

至1733年为止,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共建立了13个殖民地。殖民地的居民大多数是来自英国的移民,也有不少爱尔兰人、法国人、德国人、荷兰人、瑞典人、瑞士人和少数犹太人等。居民中还有一些黑人,他们是以奴隶身份被从非洲贩运来的。而北美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在英属殖民地上绝大部分被赶到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地区去了。

在殖民地上,社会经济制度和阶级关系很复杂,既有资本主义制度,又有前资本主义的半封建的租佃制和奴隶制度。但到18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北部各殖民地日益加快了步伐。中部殖民地盛行的半封建租佃制是从英国移植来的。在中部、北部殖民地上还盛行农民小土地所有制。在13个殖民地上到处都有前资本主义制度的白人契约奴和黑人奴隶制。因此,这里的社会阶级矛盾表现得极为复杂:农民反对地主的斗争;工人反对工场主的斗争;奴隶的暴动起义;等等。

在独立战争前夕,英国统治和管理北美殖民地的形式大致可分三类:

(一)王家殖民地8个,由英王委派总督直接统治。

(二)业主殖民地3个,由殖民地的业主任命,经英王批准的总督统治。

(三)自治殖民地2个,由殖民地有产者选举,经有英王批准的总督统治。

然而,与英国殖民者主观意图相左,英属北美殖民地社会中逐渐成长出了民主因素:比较民主化的议会;白人谋生较易,小土地所有者人数较多,经济生活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民主;这里没有传统的封建特权和等级制度;盛行地方自治,当地居民直接参政。这些民主因素终于为后来的独立战争铺平了道路。

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宗教几乎容纳了欧洲大陆上的各个教派,其中以清教和英国国教的信徒最多。殖民当局和上层集团为了利用宗教作为维护统治的重要工具,成立“公理会”、“圣公会”等“官方教会”。“公理会”强使居民信仰清教,“圣公会”强使居民信奉英国国教。人民在宗教思想禁锢下,阻碍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但是17世纪以来,反抗宗教迫害政策的斗争不断发生,到18世纪30—40年代,终于发生大规模的反对宗教专制,争取信仰自由的“大觉醒运动”,冲垮了“官方教会”,广大群众提高了觉悟,民主意识进一步普及提高。

试分析法国大革命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点。

相同点:

1、同属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都是新生的资产阶级与封建制度之间矛盾激化的结果。

2、革命的主力军都是人民群众。

3、革命的结果都是以新的资本主义制度代替了旧的封建专制制度。

不同点:

1、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结成联盟;法国资产阶级在革命中则与人民群众结成联盟。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披着宗教的外衣掩护下进行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则完全抛弃了宗教外衣,在公开的政治路线上同敌人斗争。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一次保守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一次比较民主,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在经济上,英国不仅保留了大地主土地所有制,而且保留了农民对地主的封建义务;政治上,英国保留了君主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的联合专政。法国比较彻底地摧毁了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政治上,建立了共和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完全统治。

如何评价丹东派的“宽容政策”?

丹东派的“宽容政策”是法国大革命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过去一般斥责为“反对革命恐怖”的“右倾行径”,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实际上,丹东的“宽容政策”是有历史进步性的。首先,丹东派的“宽容政策”的核心是建立代议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这个政治理想是这场革命成熟的标志,在此之前,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尚未成熟,在政治形式上表现为君主立宪制,如果在内容和形式上超越了它,严格讲就是超越了资产阶级性的范畴,罗伯斯比尔所实行的“非资产阶级方式”,“一种平民方式”,在本质上已超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正常范围;其次,丹东派的“宽容政策”所实现的社会条件是充分具备的。第

一、外患不重,有实现和平的条件。第二,王党叛乱基本削平,内忧已除。第三,以雅各宾派占主导地位的国民公会的存在和建立在自然法基础上的民主共和宪法的颁布、土地法的执行,巩固和扩展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基础。再次,丹东派用人道宽大政策去反对罗伯斯比尔派的恐怖政策也应予肯定。正是在“宽容政策”上,反映和表现出这一派别具有冷静、成熟、明智、现实的政治头脑。它是领导这场革命的新兴阶级利益的真实体现者、捍卫者。 简要说明启蒙运动的代表和他们的主张?

西欧启蒙运动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思想家、主要思想主张和影响如下:霍布士,代表作《利维坦》全面地阐述了他的政治思想。提倡社会契约说,认为专制君主制是国家组织的最好形式,代表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和大资产阶级集团的利益;主张政权可以干涉臣民财产,拥护强有力的国家权力。他的思想对于洛克和18世纪欧美资产阶级思想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形成了流行西方的霍布士主义。洛克,提倡社会契约说,但认为私有财产不可侵犯,主张君主立宪,首次提出国家分权的学说。他的思想奠定了近代资产阶级国家的基础,他的分权主张被孟德斯鸠发展为三权分立的国家学说,成为欧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立国原则,其自由、平等思想成为《人权宣言》的理论根据,代表了英国资产阶级新贵族的利益。伏尔泰,对天主教进行了大胆的攻击,提出自然权利说,反对君主专制制度,赞成实行开明制度,但对人民抱有很大的偏见。伏尔泰大胆揭露法国旧制度的一切弊端,并且向愚昧和无知宣战,为反封建斗争立下了不朽的功绩。孟德斯鸠,代表作《法的精神》,不但抨击了暴君政体,而且还研究了防止或避免出现暴君政体的具体办法。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对资产阶级国家政体构成提供了理论依据。孟德斯鸠是资产阶级法学的奠基人,他的学说给法国大革命带来了直接的影响,而且对各国资产阶级政治和法律的确立起着重大推动作用。卢梭,代表作《社会契约论》。他提出了人民主权的思想,认为平等、自由是自然赋予每个人的权利,要求建立一个小型的民主共和国,最高的权力属于人民。反对三权分立学说,主张人民的意志高于一切。为法国大革命和美国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欧洲现代政治体制奠定了理论基础。百科全书派,用科学成果对抗宗教神学的谬误,用民主思想反对专制统治,宣扬理性主义、人道主义和唯物主义。有力地推动启蒙运动的深入发展,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制度和天主教会,唤醒了人民的革命思想,为反封建斗争提供了思想武器。

西欧启蒙运动出现的背景及其伟大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西欧启蒙运动出现是必然的。首先它是资产阶级反封建专制制度的时代要求。

17、18世纪封建专制制度已经成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巨大的障碍,为了扫除这一障碍,新兴的资产阶级必须制造舆论准备。其次,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启蒙运动提供了锐利的武器。自然科学家有力的粉碎了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枷锁,提倡科学实验,提倡研究自然界的客观事物。启蒙思想家利用自然科学的 理论成果和思想方法,提高了对人类社会的认识。

启蒙运动的发源地在英国,最早的代表人物是霍布士和洛克,后扩展到许多国家。18世纪,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了高潮,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启蒙思想涉及宗教、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各个领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相信宇宙存在自然法则,万物都受自然法则的制约,人类社会也受其约束,自然法则反映在人们头脑中,便是理性。二是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人类的未来是充满光明的。启蒙思想家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提出了很多的改革意见,其出发点是天赋人权观念。

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的又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在思想上有力地冲击了封建制度,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并且为资产阶级提供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

第18篇: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

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

文艺复兴运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和文化革命运动。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1、打破了欧洲思想界在封建高压下“万马齐喑”的局面,促使欧洲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唤醒了人们积极进取精神、创造精神以及科学实验精神,它对推动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起了积极作用,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消灭封建制和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确立开辟了道路。

2、文艺复兴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文化,开辟了世界文明的新篇章。文艺复兴使文学、艺术获得了空前的繁荣,孕育了近代资产阶级文化。文艺复兴促进了科学上的革命,也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3、文艺复兴在欧洲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欧洲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大影响:

第一、它把人们主要是有教养的人们从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发扬了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精神。资产阶级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创造近代资本主义世界的。

第二、文艺复兴摧毁了僵化死板的经院哲学体系,提倡科学方法和科学实验,为

17、18世纪及19世纪的自然科学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文艺复兴时期创造出来的富有魅力的精湛的艺术品及文学杰作,成为人类艺术宝库中的无价瑰宝,永放光芒。

第四、文艺复兴为以后的思想进步扫清了道路。它打破经院哲学的统一局面,使得各种世俗哲学兴起,它也推动了政治学说的发展,为后来的“自然权利学说”、“社会契约论”、“人民的革命权利”、“人民主权”以及“三权分立”等学说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渊源。

4、文艺复兴也存在一些缺陷。

第一、文艺复兴运动是资产阶级对旧的上层建筑的变革,有着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它宣扬的是资产阶级世界观和人性论,同劳动人民的思想和要求存在很大距离。

第二、这个时期的艺术家、文人和学者们虽然大力表现和发扬人文主义精神,认识和揭露天主教会和教皇的腐朽、罪恶,但是他们还是乐于接受教皇及教会的保护和豢养,与之没有彻底决裂,而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

第三、大多数人文主义者把在古代受到维护的那些迷信落后的东西保留下来,如魔法、巫术和占星术等。

总之,文艺复兴运动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它为近代资产阶级文化奠定了基础,为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上、舆论上的准备,迎来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文艺复兴时期,天文学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文艺复兴时期首先冲破神学世界观的是在天文学领域:

1、哥白尼第一个向“地球中心说”和教会权威挑战。1540年他写成的《天体运行论》一书,指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只不过是围绕太阳运转的一颗普通行星,地球本身也在以地轴为中心自转。这是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获得解放的标志,从此自然科学独立地迅速地发展起来。

2、布鲁诺继承、捍卫和发展了哥白尼学说,1584年出版《论无限、宇宙和众多世界》指出,宇宙是无边际的,因而没有中心,宇宙中存在着无数个太阳系一样的天体,宇宙是物质的、统一的、永恒的,有自己的规律。地球只是无限宇宙中的一粒微尘,地球围绕太阳旋转。太阳只是太阳系的中心,而不是宇宙的中心。

3、伽利略是意大利杰出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1609年,他用自制的天文望远镜观察天体,发现月球表面有高山深谷,木星有四颗卫星,注意到金星有盈亏现像,太阳上有黑子,银河是由无数发光的恒星所组成。这些成果直接间接地证明了哥白尼学说的正确性。

4、德国天文学家凯普勒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行星运行的三大定律。凯普勒的发现,突破了哥白尼学说的圆形轨道的传统观念,并把它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伊拉斯谟的人文主义思想。

伊拉斯谟是16世纪誉满欧洲的人文主义者,他的人文主义思想体现于长篇讽刺作品《愚人颂》。

1、他通过“愚人”女子登台说教,夸耀自己的品质,嘲笑和辱骂教皇、主教、僧侣以及贵族的愚昧,抨击神职人员的贪婪和淫荡,揭露封建贵族的腐朽、虚荣和好战。伊拉斯谟赞美人生,提倡个性自由和个性解放,反对教会的禁欲主义和烦琐的宗教仪式。他主张实行世俗政治,反对神学思想和神权独裁,要求清除教会积弊,建立合理的教会。

2、伊拉斯谟攻击的主要是经院哲学家,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教会教皇制度。他同教会的斗争,给与后来宗教改革家反对教皇的统治以极大帮助。

3、由于阶级偏见,他害怕人民,把人民诬为多头兽,从而使他和人民隔绝起来。

试述莎士比亚的文学成就及其人文主义思想内容的特点。

世界文化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件大事当数“文艺复兴运动”了。恩格斯在他的《自然辩证法》一书的“导言”中明确地为文艺复兴运动作了历史定位:“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① 这是一场最具深远历史影响的思想文化运动,发端于欧洲,波及全世界。文艺复兴运动最早发生于十四世纪欧洲大陆南部的意大利地区②。文艺复兴运动发源于意大利,并非偶然,这与当时当地的社会结构状况、文化氛围有密切关系。14—16世纪,是欧洲,尤其是西欧开始迈向近代时期的关键时刻。在这一段时期中,资本主义性质的工商业经济冲破欧洲的封建社会的枷锁逐渐发展起来。意大利地处地中海中部地区,这儿正处于东西方贸易的枢纽地带,资本主义工商业活动十分活跃,因此,早在14世纪初期,意大利中部和北部地区就出现了一批具有相当规模的带有近代化色彩的工商业城市,如佛罗伦萨、威尼斯、热那亚、那不勒斯、米兰等等。这些城市成了欧洲资本主义新文化运动诞生的摇篮。这儿拥有丰富的古希腊罗马遗留下来的古典文化遗迹、遗物;在东西方商业贸易交往的过程中,从东方的拜占庭与阿拉伯人那儿传入了大量的古典的文化典藉,同时也从东方带来了一些新的思想文化意识;最重要的是:这些资本主义性质的城市,与中世纪封建主义的城市的气氛完全不同,具有活泼的世俗城市气息,思想禁锢比较少,有利于新思想的诞生与传播;还有一个有利条件是:这些城邦的一些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统治者,例如美第奇家族,有意无意地鼓励这种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这场新文化运动传播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中文的“人文主义”一词译自英文Humanism。这一英文词,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中文译文。除译成为“人文主义”之外,还被译为“人道主义”、“人本主义”。其实在这儿译成“人本主义”一词最能体现其基本的含义。这场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发展以人为中心的文化。他们主张世界应该以“人”为本位,而不是以“神”为本位。中世纪时期的欧洲“神”主宰一切。教会(天主教)宣称宇宙的创造者、主宰者是上帝。“上帝是一 切星星与人的主宰”,这是“教父”奥古斯丁在他的《上帝之城》一书中说的话。教会宣称:上帝才是真正的世界主人,上帝是全知全能,无所不在,无所不 知的。而人类是生而有罪的、是渺小的、卑微的。人类是上帝的奴仆,是“一群迷途的羔羊”,只能听从上帝的教诲,在上帝的引导下才能走向天国。这种观念支配了欧洲民众一千多年。现在,意大利地区的民 众首先冲破了这种思想禁锢,喊出了“以人为世界之根本”的口号。当时的那些先进思想家们宣称:人才是世界的主人,他们颂扬人自身的价值、人的伟大力量、人的高贵。里昂・阿尔伯蒂(1404?—1472)这一位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的思想家就大声地宣称:“人们能够完成 他们想做的一切事情”。③ 另一位人本主义的思想家皮科・米朗多拉(1463—1494)发表过一篇专门论述“人的尊严”的演说。他 承认是上帝创造了人,但是他认为,上帝并没有限制人的自由发展,而是给予人们“意志和行动的自由”。他在演说中说上帝曾对亚当说过:“我把你放在世界的中间,为的是使你能够很方便地注视和看到那里的一切。我把你造成为一个既不是天上的也不是地上的、既不是与草木同腐的也不是永远不朽的生物,为的是使你能够自由地发展你自己和战胜你自己。你可 以堕落成为野兽,也可以再生如神明。”④ 在这种“人本主义”的思想引导之下,人们逐渐摆脱中世纪盛行的欧洲禁欲苦行风尚的束缚,倡导人应该追求现世的幸福,尽情享受世俗的欢乐,而不是 去追寻虚无飘渺的天国中的永生。※

※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但丁・阿利格里(1265—1321),是佛罗伦萨的一名诗人。也是一个失败的政治家,做过三年佛罗伦萨的执政官,政治斗争失败后,被流放外地。流放期间写成了留传万世的《神曲》 《神曲》意为“神圣的喜剧”。如何理解这部作品的真正含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丁在给别人的一封信中曾这样说过“必须注意这部作品:,它的意义不是简单的而是含有多种意义的。第一种是字面上的意义,另一种是象征或道德的意义。这部作品的主题,单就字面上讲,是人类死亡以后灵魂的状态;就象征意义来说,它的主题是人,他理所应得的奖励与惩罚。” 《神曲》的整体风格仍然带有浓重的中世纪的神学色彩,但他对人性的种种类型和表现做了理性而深刻的描写,在这里批判了中世纪盛行的愚昧,歌颂人类的智慧和才能。他告诉人们只要有理智的指引,节制自己,不犯情感上的罪恶,通过修炼,不需要神父和教会作为中介也能升入天堂。但丁给予人们这样的启示:人,应该探索自身的灵魂,细察自己心灵的深处,超越罪恶与邪念,成为具有社会美德的人。他的呼唤民众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 但丁的其他一些作品如《新生》、《飨宴》、《帝制论》等都具有中世纪的宗教神秘主义、封建王权主义的色彩,但是歌颂“人性”的特征还是十分明显的。恩格斯给予了他以正确的定位:“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恩格斯称他为一位起标志性作用的“大人物”:“意大利曾经是第一个资本主义民族。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 ⑤ 但丁是一位体现了时代过渡性的人物。佛罗伦萨的另一个诗人弗朗西斯科・彼特拉克(1304—1374)则是一位成熟的人本主义者,他被人们称为“人文主义之父”。我主张称呼其为“近代人本主义思想之父”。果然,人们可以从古希腊的某些思想家那里寻找到人本主义思想的渊源,但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主义”思想是反对中世纪欧洲普遍存在的“神(上帝)本主义”意识而产生的。 彼特拉克出身名门,其父曾任教皇秘书,从小接受良好的古典文化教育。他用拉丁文写了一首长篇史诗《阿非利加》,因此而在1341年获“桂冠诗人”称号。而真正让他“流芳百世”的是他的抒情诗366首《歌集》,献给他思念之中的美女劳拉。表达了他对劳拉的强烈的爱慕之情,抒发了一个活生生的人的世俗的情感,充分表达了人本主义精神:追求个性解放、个人的爱情、个人的荣誉,对抗中世纪的禁欲主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第三位伟大的人本主义的作家是小说家乔万尼・薄加丘(1313—1375)。与前面两位诗人比较,他更大胆地直接抨击教会与贵族的荒淫、腐败与愚蠢。 薄加丘是一名商人的私生子,父亲佛罗伦萨人, 母亲法国人。⑥ 出生地点说法不一,童年生活于佛罗伦 萨。早年经商,但他不感兴趣。曾经在那不勒斯大学学习法律六年。饱读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学作品。年轻时随父出入宫廷和贵族府第,接触到一些诗人、作家、学者。年轻时写过一些爱情诗,但他专长于讲述故事。留给世人的最佳杰作是《十日谈》。其实他还写过多部文学作品。 《十日谈》全书由一百个故事组成。故事情节多数以爱情为主题,塑造了王公贵族、僧侣骑士、市井平民、贩夫走卒各色栩栩如生的人物,使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展现了人类活生生的生活情景。 《十日谈》全书以这么一句话开篇:“给苦恼的人以同情是合乎人性的事,所有的人都应该这样做„„”。接着叙说1348年佛罗伦萨流行黑死病(鼠疫),三男七女年轻人相约一起到乡间避难,来到穆尼昂河畔一幢别墅住了十天。为了消磨时光,十个人轮流讲故事,每天每人讲一个故事,十天一共讲了一百个故事。其中许多故事是挟击教士们的伪善、奸诈,揭露教会的黑暗腐败,鞭挞贵族荒淫、愚蠢和缺乏人性。谴责禁欲主义、赞美爱情、才智。故事情节有趣生动、语言诙谐。模仿罗马散文体,用意大利方言托斯卡纳语写成。薄加丘与但丁、彼得拉克一起开创了近代意大利语文学的先河。《十日谈》是欧洲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巨著。该书歌颂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的价值与尊严,倡导发扬人在世俗生活 中的“人性”,因此,有人把它称之为“人曲”。⑦ 把它提高到与但丁《神曲》相对应的地位。 继这三位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人本主义文学先驱之后,涌现了一大批的继承者。在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后期最杰出的人本主义学者当数卢多维科・阿利托斯(1474—1533)与托夸多・塔蒙(1544—1594)两人。前者的代表作是传奇叙事诗《疯狂的奥兰多》,后者的代表作是《被解放的耶路撒冷》叙事诗。 ※

※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地区美术、雕塑、建筑等造型艺术的辉煌发展,在人类文化史上光彩夺目,人人赞赏,至今仍然有人认为其时的许多成就后世无可企及。 促成意大利造型艺术大繁荣时期的出现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就客观的条件而言。文艺复兴之前,欧洲中世纪造型艺术有两种主要风格:东方的拜占庭式和西方的罗马式与哥特式。意大利地区兼有东西方这两种风格。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以及历史传统,东方艺术成了意大利艺术生命中的一股不断注入的新鲜血液。尤其重要的是,意大利境内布满了古罗马时期的光辉建筑和大量雕塑,自然就成了古代希腊罗马艺术遗产的保护者和继承者。 再就思想意识的主观条件而言,一大批人本主义的思想家、文学家、诗人为意大利的造型艺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开拓了道路。 十五世纪,意大利已经有许多人在探讨美学的理论性问题。杰出的美学理论家里昂・阿尔伯蒂提出了一个相当进步的美学观点:美与丑≠善与恶。把美的概念世俗化,使它摆脱了中世纪的美学的宗教标准。他把美的范畴作为一个独立的新概念提出来,使美具有了独立的意义,不再和善恶这些宗教、伦理概念纠缠在一起。阿尔伯蒂厌恶中世纪的艺术,认为太矫揉造作。他主张把“自然”作为衡量美的重要标准,要求艺术家深入自然,研究自然的规律,掌握透视法、解剖学,具有体积感等造型手法。 文艺复兴早期和盛期,造型艺术最为兴旺的地方也在佛罗伦萨。乔托・迪・波多涅(1266—1337)是佛罗伦萨人,文艺复兴美术领域的先驱。他与但丁相似也具有两重性,既带有浓厚的中世纪的气息,又具有近代精神。他的画的内容与形式都带有浓重中世纪的风格。乔托的画僵硬、不成熟,但画中人物已具有人的真实情感的表现。艺术形式的革新也自乔托开始。传给后世的名作,有帕多瓦的阿里纳教堂三十六幅基督生平系列壁画,还有《圣母和圣徒及天使》等。 乔托被尊为“近代绘画之父”。自乔托始,佛罗伦萨出了无数出类拔萃的画家。 桑德罗・波提切利(1444—1510)是十五世纪末叶最杰出的美术家之一。波提切利运用使形体具有动感的微颤的线条节奏,形成体积感,创造幻觉。他的名画《春》,每个人物的线条和谐又颤动,人物轻灵,随风飘荡。最著名的作品《维纳斯的诞生》,画中的维纳斯笼罩在阴影里,但周围的大海、鲜花却显得明快、清远。这种对比形成了波提切利特有的风格。但是后期,他的作品中弥漫悲观情绪,宗教内容的作品增多,形象僵硬。《哀悼基督》、《圣母像》等都散发着浓重的宗教气息。 十六世纪,意大利处境艰难,文艺复兴运动已奄奄一息。美术却空前地繁荣起来。文艺复兴在意大利的丰硕成果突出地体现到了绘画之中:成熟深刻、出类拔萃、气势磅礴,其他时代的作品无法比拟,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完满的结合。意大利连续出了三位伟大的艺术家:达・芬奇、拉斐尔、米开郎琪罗。 达・芬奇(1452—1519)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巨人。他是军事工程师、建筑师和水利专家,理论、实践皆备的画家和雕塑家;又是科学家、艺术家,还是诗人。达・芬奇一幅作品的魅力成为千古之谜:《蒙娜 丽莎》。《最后的晚餐》是与《蒙娜丽莎》齐名的作品,现存于意大利米兰圣玛利教堂的食堂中。达・芬奇选择了一个关键的时刻,描绘人们的心理反映。十二门徒在听到基督说“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出卖我了”之后,各人表情各异,震惊、恐惧、愕然、忿恨。达・芬奇还画了大量的圣母像,如《持花圣母》、《岩间圣母》等。 紧接着达・芬奇之后的是米开郎琪罗和拉斐尔。 拉斐尔・桑蒂(1483—1520)仅仅活了三十多岁,却是一名丰产的画家。拉斐尔以他所画的一连串的圣母像而声名远扬。《美丽的女园丁》(圣母和耶稣合像图》、《金莺与圣母》、《田野中的圣母》,天界平和宁静的宗教画面中洋溢着人间牧歌式的田园气氛,圣母明媚柔和的眼神注视着她那绕膝的基督,完全是平常人像中慈母的神态。和达・芬奇《岩间圣母》一样,这些圣母像的人物也都构成了三角形的图形。颜色、妩媚、力融汇成一个整体。无疑,《西斯廷圣母》是拉斐尔圣母像中最伟大的作品。风吹动着圣母宽松的披风,圣母怀抱基督款款而来,教皇圣西斯廷跪在下面迎侯。整个画面和谐、动感,圣母的眼神幽幽透出一股哀愁,似乎预感到基督坎坷的命运。画中的圣母更加成熟,母爱流露得更宽厚、深沉。 1509年到1517年,拉斐尔在弟子们的帮助下,完 成了教皇尤利西斯二世办公室中的壁画。这些壁画画面给人以明朗清晰的感觉。壁画主题是刻划人类精神活动的四个领域:《圣曲辩论》表现神学,《雅典学派》表现哲学,《诗坛》表现诗学,《智慧、温厚与毅力》表现法学。其中以《雅典学派》最负盛名,这幅画气势雄伟,显示了精神的威力和智慧的火花。1520年拉斐尔英年早逝,他的同时代人异常伤感。他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美术的集大成者,后世的效尤者把他作为祖师。 米开朗琪罗(1475—1564)的作品气势磅礴、强劲有力显得与众不同。他为罗马画派树立了一座座艺术丰碑。米开朗琪罗也是一位集雕塑家、画家、建筑家、机械工程师于一身的人物,他还是一位经历七十五年风云变幻、苦难历程的诗人,脾气固执、暴躁、又雄心勃勃。他的作品形成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最高潮。 《西斯廷天顶画》是在米开朗琪罗和他的雇主教皇尤利西斯二世不断发生摩擦,反对教皇的干涉的过程中完成的。但是,他创造了一幅前所未有的成功的壁画。画中没有风景、树木,整个画面是活生生的人体。天顶画由圣经《创世纪》中的内容构成:“神的寂寞”、“创造人类”、“洪水”三组九幅画组成。“创造亚当”是其是最著名的一幅,亚当显得强壮、有力

我是被一个沉重的雷声惊醒的,睁开迷蒙的睡眼,发现烟雾弥漫,往四周观看时才发觉,我已来到了地狱之谷的边缘。

那黑暗幽深的地方,响着不绝于耳的雷鸣般的哭声,我定神往底下望去,除了感到深不可测,完全无法看见任何景象。 ————————《神曲》-地狱第一层

那山谷的边缘不断传来悲凉嚎哭的声浪,山谷里则狂风大作,永不止息。

我惊骇地发现竟有许多的灵魂无助地在狂风中向前翻滚飘荡,有些灵魂无可避免地冲撞山壁,痛苦的惨叫和凄厉的哭声„„我不忍。

———————《神曲》-地狱第二层

我走进一座宽阔的坟场,密集的坟丘让地表起伏不平。棺材都敞开着,里面有烈焰燃烧,传来悲鸣之声。

走在林立的墓碑间,我想,也许有我认识的人或者曾经认识的人,正在受煎熬

———————《神曲》地狱第六层

这水源比墨还黑,滚滚流动着。我看见水底的池沼中,许多满身污泥的灵魂,他们赤着身子,非常愤怒地相互殴打,撕咬,将彼此的身体弄得残破不堪。

愤怒的人永远得不到救赎,他们只能诅咒,喊叫,在无尽的深渊里咆哮、咆哮„„

————————《神曲》地狱第五层

这里一直下着冷彻心扉的寒雨,巨大的冰雹,混合着刺鼻的恶臭。

到处泥泞混浊,在昏暗的环境中,我看到一只凶猛的怪兽,它正对着浸泡在泥塘里的灵魂们咆哮。

我转身去看那些灵魂,他们遭受着怪兽的袭击,雨雪冰雹不时地打在他们身上,为了减 轻痛苦,他们拼命地扭动着身体,但是,痛苦永无止境。——————————————《神 曲》-地狱第三层

第19篇:第9课文艺复兴

第9课文艺复兴

课前检测题:

1、西欧封建社会里拥有土地最多的是()

A.国王B.立功的贵族C.基督教会D.割据一方的封建贵族

2、欧洲中世纪权力最大.地位最高.占地最多的封建主是()

A.教皇B.国王C.贵族D.公爵

3、中古时期,在西欧最盛行的宗教是()

A、佛教B、道教C、基督教D、教伊斯兰教

4、西欧封建社会时期,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是()

A.封建君主B.大封建主C.罗马教廷D.当时最富裕的商人

课堂检测题:

1、使欧洲人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唤醒了人们积极进取精神、创造精神和科

学实验精神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

A.文艺复兴B.启蒙运动C.日本明治维新D.俄国1861年改革

2、被恩格斯誉为:“旧时代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的是()

A.但丁B.达·芬奇C.拉斐尔D.莎士比亚

3、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艺术大师,他的代表作品是()

A.《最后的晚餐》B.《神曲》C.《罗密欧与朱丽叶》D.《哈姆雷特》

4、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是()

A.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B.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

C.基督教文化的发展D.封建世俗文化的兴起

5、《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时期卓越画家达·芬奇的代表作。该作品体现了()

A.人文主义的时代精神B.理性主义的时代精神

C.形式美和意境美的自然结合D.世界人民爱好和平和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

6、阅读下面材料:

“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

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恩格斯

请回答:

①恩格斯所说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指的是什么?

②这一变革的性质是什么?以什么为核心?

③这一变革最先在什么时间在哪儿出现?

④在这场变革中产生了哪些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

第20篇:文艺复兴英文简介

The Renaiance

陈玖霖 英美文化12班 2013704002

The Renaiance refers to the period in European civilization towards the end of the Middle Ages, which was characterized by a surge of interest in claical learning and values.

1.The origin of the Renaiance

The Renaiance emerged when social instability, economic sluggishne and intellectual depreion became so intolerable that most of the people, especially the intellectuals could no longer accept the worsening situation.The Renaiance as a movement first started in Florence and then expanded to Venice, Rome and other Italian cities before it swept the rest parts of Europe.Painting and sculpture were the most sensitive fields to the change with their subjects and tastes, shifting from dullne, stagnation, lack of emotion and divinity to dynamics, enthusiasm and humanitarianism.Literature and ideology soon followed as other important areas proceeded and the movement further separated itself from feudalistic tyranny, ecclesiastic bondage and sought intellectual freedom and ideological emancipation.

2.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naiance

The Renaiance is characterized by seeking ideological emancipation, intellectual freedom and political awarene, based on cultural production and religious reformation.All these were undertaken or unfolded gradually but widely, extending its influences to every corner of Europe, with more and more people getting involved.The achievements were seen principally in six areas, namely, painting, sculpture, poetry, fiction, drama and religious reformation as well as the change in the cultural and intellectual climate.

3.The influence of the Renaiance

The Renaiance was an important stage in the historical proce of the Western civilization and indicated a transitional period from the Middle Ages to the modern era in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culture.Economic and intellectual changes during the Renaiance both helped to speed up Western soci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prepared the neceary conditions for the rapid progre in political, social and ideological areas of the Modern Age.

文艺复兴运动教学评语
《文艺复兴运动教学评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