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岗位职责

蒙氏教育教师岗位职责(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9 02:56:53 来源:岗位职责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蒙氏教育

蒙氏教育

玛丽亚·蒙台梭利“蒙氏教育”顾名思义是以意大利的女性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ori , 1870~1952年)的名字命名的。1909 年,蒙台梭利写成了《运用于儿童之家的科学教育方法》一书,1912 年这部著作在美国出版,同时,很快被译成 20 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100 多个国家引进了蒙台梭利的方法,欧洲、美国还出现了蒙台梭利运动。1913 年 ~1915 年,蒙台梭利学校已遍布世界各大洲。到四十年代,仅仅美国就有 2000 多所。蒙台梭利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一场幼儿教育的革命。

1907 年蒙台梭利在罗马贫民区建立“儿童之家”。招收 3 ~ 6 岁的儿童加以教育,她运用自己独创的方法进行教学,结果出现了惊人的效果;那些“普通的、贫寒的”儿童,几年后,心智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被培养成了一个个聪明自信、有教养、生机勃勃的少年英才。蒙台梭利崭新的、具有巨大教育魅力的教学方法 ,轰动了整个欧洲,“关于这些奇妙儿童的报道,像野火一样迅速蔓延”。人们仿照蒙台梭利的模式建立了许多新的“儿童之家”。 编辑本段蒙氏教育法基本原则:

1、以儿童为中心。反对以成人为本位的教学观点,视儿童为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

2、不同的教育。反对填鸭式教学,主张从日常生活训练着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具,让儿童自发性地主动学习,自己建构完善的人格。

3、把握儿童的敏感期。顺着敏感期学习的特征,得到最大的学习效果。

4、教师扮演协助者的角色。教师须对孩子的心灵世界有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对孩子发展的状况了如指掌,才能提供对孩子适性、适时的协助与指导。

5、完全人格的培养。幼教的最大目的是协助孩子正常化。

6、尊重孩子成长步调。没有课程表和上下课时间,使孩子能够专注地发展内在的需要。

7、混龄教学。不同年龄孩子会相互模仿、学习,养成儿童乐于助人的良好社会行为。

8、丰富的教材与教具。教具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通过“工作”,从自我重复操作练习中,建构完善的人格。

9、摒除奖惩制度。采取尊重孩子的方式,培养孩子正在萌芽的尊严感。

10、爆发的教学成果。采取尊重孩子内在需求的方式,让孩子适时、适性地成长,短期内不易察觉成果,但却会在某一时间以爆发的力量彰显出孩子内在心智的成长。 编辑本段蒙台梭利教育的特点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巨大的潜能,他生命的发展是走向独立。通过具体的练习如生活基本能力练习、五官感觉练习、智能练习(语言、数学、科学)等形式,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础。

蒙氏教室是一个小社会的雏形,孩子在其中学会尊重别人,接受别人,学习如何分享自己学会的知识技巧,学会如何领导别人。蒙氏教室提供了培养儿童情感智商的环境。

蒙台梭利课程,包括感觉、动作、肢能、语言和道德发展等,使个体成为一个身心统整合一的人。“自由”与“纪律”合一,“个性”与“群体”兼顾。启发幼儿使他们有能力解决困难,适应新的环境,达到自我构建和心智发展。

蒙氏教育的原则:

以儿童为主 ——为的孩子打造的一个以他们为中心,让他们可以独立“做自己”的“儿童世界”。

充分的教具提供 —— 孩子是靠感官来学习的,我们提供给他的良好刺激愈多就愈能激发他的内在潜能。所以,设计一个适合孩子的生长环境,应该是能提供丰富的教材(包括自然的、人文的),以诱发他自我学习的乐趣。

不“教”的教育 —— 反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育,而主张籍由良好的学习环境,亮丽丰富的教具,让儿童主动去接触、研究,形成智慧。

把握敏感期的学习—— 0~6岁的儿童,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会出现对不同事物的偏好的各种“敏感期”。蒙台梭利科学幼教法强调掌握儿童“敏感期”,而给予适切的学习。

蒙台梭利教育拥有一套蕴含无限教育价值的学具,这套学具利用幼儿感觉的敏感性,透过可供幼儿操作的教具,让孩子们轻松愉快的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吸收许多抽象的概念。尊重幼儿重复练习的特性,所有学具幼儿可以反复操作,满足幼儿生理心理上的需要。

教师居于协助启导的地位 —— 教师必须放弃传统自以为是的教育方式,而是从旁适时地给予儿童协助与引导,让儿童成为教育的主体,使他们动头脑、有智慧。

父母才是真正的关键 —— 孩子的教育,并不只限于学校一隅,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更是无所不在。在心爱乐园的亲子课堂中,家长不仅可以学到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还可以和宝宝一起上课,在课程中增进亲子感情。 编辑本段蒙氏教育的价值:

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独特魅力源于对儿童的充分研究与了解,遵守儿童的敏感期,激发儿童潜能,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发展孩子独立、自信、专注、创造等能力,为将来孩子的成长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蒙氏教育法遍及欧洲大陆,也走向了世界,蒙氏教育法推广百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理论不断完善和发展,得到世界各地幼教界的普遍推崇和认同,在美国、欧洲、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学前教育发达国家极受关注,蒙台梭利学校已遍及一百多个国家。

编辑本段中国蒙氏教育现状

蒙台梭利教育在幼儿园中传播的趋势是从沿海至内地,从大城市到中小城市,从单位办园、私人办园到教育部门办园,目前已遍及全国除西藏自治区外的二十几个省区和直辖市。

早在20世纪初,随着《蒙台梭利教育法》中文译本的出现,蒙台梭利教育即传入我国。当时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评价蒙台梭利说:她的努力和功绩,揭开了幼稚教育新篇章,使幼稚教育耳目一新。1914年,江苏省成立了“蒙台梭利教育法研究会”,1923年,国立北平女子师范大学附属蒙养园,开办了两个蒙台梭利班(1926年因人事变更而停办),这些是蒙台梭利传入我国之初的情况。当时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同时接触了蒙台梭利教育,蒙台梭利教育一经引入,即受到国内幼教界的好评与欢迎。

但处于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政治衰败、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贫困,幼稚园的数量极其有限,且多由外国支委会开办,国人办的幼稚园数量少、规模小、经费有限,无力采用被人称道的蒙台梭利教育。20世纪30年代初蒙台梭利博士致函中国教育部长,邀请中国派员赴罗马参加教师培训,并征集在中国采用该教育的报告及书籍,我国时任教育部长蒋梦麟先生回复称:你的教具颇多,但不甚经济,中国多采用设计教学法,教材取自生活,不需购置教具。又称中国没有实施蒙台梭利的报告文章及翻译的书籍等。教育部长之言反映了当时的实情,蒙台梭利教育虽受到称赞,但不适应当时我国的国情,因而未能传播开来。

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始了国家的全面建设。当时政府提出了“全面学习苏联”的方针,中央教育部聘请了苏联幼儿教育专家,翻译了苏联的教材,以苏联的学前教育模式改造中国的幼稚教育。将西方国家的幼儿教育思想及幼儿教育家均视为资产阶级性质,持批判、否定的态度。蒙台梭利及其创立的幼儿教育法同样未能免于批判,被冠以唯心主义世界观、资产阶级儿童中心主义、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教育、机械地感官训练、以轻度弱智儿童的教育来教育正常儿童等,遭到全盘否定。对蒙台梭利教育的批判是伴随政治运动的兴起而进行的,因此已不计其数了。长期批判造成的后果是:阻碍了人们真实地了解蒙台梭利其人及其教育;由于批判所持观点的偏颇,导致抵毁和扭曲了蒙台梭利教育;在实践中禁锢了蒙台梭利教育,致使无人知晓,更说不上采用了。

1978年以后,新的一页历史被掀开,学术界逐步走向务实,走向开放,走向纠正错误。打开了国门后,我国幼教界前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卢乐山先生从外部世界的幼儿教育中发现了蒙台梭利教育依旧存在并得以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壮大,终于在1985年——中断了60年后——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卢教授编著的《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一书。1990年和199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对外国教育各家名著丛书中,相继翻译了蒙台梭利的4本专著,即《童年的秘密》、《有吸收性的心理》、《蒙台梭利教育法》、《教育中的自发活动》。同时在大学的课程也中止了对蒙台梭利的批判,而代之以对蒙台梭利教育的客观介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境外的幼儿教育交流日益迅速,一些热爱国家、热心幼教的人士带来了台湾幼儿园实施蒙台梭利教育的信息,并拟将这一优质的幼儿教育方法提供给大陆的广大幼儿。他们找来合作伙伴,实施夙愿。1994年,北京师范大学与台湾蒙台梭利启蒙研究基金会合作引进蒙台梭利教育的研究项目,北师大实验幼儿园及北京市北海幼儿园成为该项目的实验基地。1994年暑假,台湾派讲师来到北京师范大学培训老师,秋季开学后便正式启动了“蒙台梭利教育中国化实验研究”课题。北师大威斯达公司紧跟实验研究,于1996年春季完成了蒙台梭利教具的生产,成为我国第一家生产蒙台梭利教具的公司。与此同时,北京市崇文区第三幼儿园、宁夏银川市蒙台梭利幼儿园也相继开始了蒙台梭利教育的实验研究。至此拉开了蒙台梭利教育在我国幼儿园中应用的序幕。

实验进展的成效渐渐影响开来,首先被吸引的是家长,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接受这一良好的教育,渐渐地便有更多的幼儿园开设了蒙台梭利教育实验班。蒙台梭利教育在幼儿园中传播的趋势是从沿海至内地,从大城市到中小城市,从单位办园、私人办园到教育部门办园,目前已遍及全国除西藏自治区外的二十几个省区和直辖市。

众多的蒙台梭利班发展水平尚参差不齐。一批参加课题研究的幼儿园,矢志蒙台梭利教育的本土化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仍在不懈努力地探索、研究与提高中。也有一些幼儿园由于师资培训欠缺或为经济利益所驱动,对蒙台梭利教育的理念领悟得甚为肤浅,成效寥寥。

回顾我国蒙台梭利教育融入幼儿园教育的10年路程,感慨良多,现总结几个要领与同行分享:

一、热爱儿童,尊重儿童学习独立的意愿,让儿童通过自身努力自主自由地学习。

二、用心创设适宜的环境是教育者的重要职责。环境是儿童自我成长发展的决定 因素。

三、儿童在“工作”中练习独立,完成自我成长的使命。

四、顺应儿童自然成长的规律,不强求、不施压。

五、教育者要学会“静观等待”、“克制”、“公正无私”和保障儿童自由的实现。

六、以教具和教具以外的人类活动的领域,促进儿童整体性地发展。

七、吸收中华文化和当代科技成果,适应本土、适应时代。

八、接纳现代创新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充实发展儿童的早期教育。编辑本段蒙台梭利的儿童观

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是一个发育着的机体和发展着的心灵;儿童发展的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幼儿处在不断生长和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而且主要是内部的自然发展。在这个连续的自然发展过程中,幼儿的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在蒙台梭利看来,幼儿身体内含有生气勃勃的冲动力。正是这种本能的自发冲动,赋予他积极的生命力,促使他不断发展。一是主导本能,这种本能对于处在生命初创时期的婴儿提供指导和保护,甚至决定物种的生存。二是工作本能,这是人的基本特征。幼儿正是通过不断的工作在进行创造,使他自己得到充分的满足,并形成自己的人格。它既能使人类更新,又能完善人类的环境。

在心理方面,幼儿心理发展既有一定的进程,又有隐藏的特点。蒙台梭利认为,幼儿是一个“精神(心理)的胚胎”。因为每一婴儿都有一种创制本能,一种积极的潜力,能依靠他的环境,构筑一个精神世界,所以,幼儿不仅作为一种肉体的存在,更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每个幼儿的精神也各不相同,各有自己的创造性的精神。

在蒙台梭利看来,在幼儿的心理发展中会出现各种“敏感期”。她说:“正是这种敏感期,使儿童用一种特有的强烈程度去接触外部世界。在这时期,他们对每样事情都易学会,对一切充满了活力和激情。”而人的智力发展正是建立在幼儿敏感期所打下的基础上的。

1.秩序的敏感期 从出生的第一年就出现一直持续到四岁。这是幼儿的一种内部的感觉,以区别各种物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物体的本身。

2.细节的敏感期 幼儿在2-3岁时会表现出对细节的敏感,他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最小的细节上。这表明幼儿的精神生活的存在,以及幼儿和成人具有两种不同的智力视野。

3.协调性敏感期 这是在幼儿发展中最易观察到的一个敏感期。幼儿通过个人的努力学会走路,并逐渐取得平衡和获得稳健的步伐。应该在2到3岁时出现。

4.触觉敏感期 幼儿会朝着外界的物体伸出小手。这个动作的最初推力代表幼儿自我进入外部世界之中。正是通过手的活动,幼儿才能发展自我,发展自己的心灵。

5.语言的敏感期 2个月左右幼儿就开始吸收语言,他所获得的语言是他从周围环境中听到的。当他说第一句话时,并不需要为他准备任何特殊的东西。在蒙台梭利看来,语言能力的获得和运用,是幼儿智力发展的外部表现之一。

蒙台梭利强调指出,应该注意幼儿的心理发展和生理的发展之间的密切的关系。她说:“如果心理的压抑会影响新陈代谢,并因此降低了一个人的活力的话,那可以肯定,相反的情况也会发生,富有刺激的一种心理体验能够增加新陈代谢的速度,并因而促进一个人的身体健康。”

编辑本段蒙台梭利感官教育与训练

一、蒙台梭利感官教育:

感官教育在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成为她的教育实验的主要部分。在她的著述中,有大量篇幅专门论述感官教育训练、运动训练与智力发展以及感官教育与纪律教育、知识、技能的培养的关系和密切的联系。

她认为感官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训练儿童的注意、比较、观察和判断能力,使儿童的感受性更加敏捷、准确、精练。在蒙台梭利看来,学前阶段的儿童各种感觉特别敏感,处在各种感觉的敏感期,在这一时期如过不进行充分的感觉活动,长大以后不仅难以弥补,而且还会使其整个精神发展受到损伤,因此,在幼儿时期进行各种感官教育显得至为重要。同时她认为,感官是心灵的窗户,感官对智力发展具有头等重要性,感觉训练与智力培养密切相关。再者,她还认为,人的智力高低与教育有较大关系,通过感觉教育可以在早期发现某些影响智力发展的感官缺陷,并及时采取措施,使其得到矫治和改善。

蒙台梭利的感觉教育包括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感官的训练。

视觉训练在于帮助幼儿提高度量的视知觉,鉴别大小、高低、粗细、长短、形状、颜色及不同的几何形体;触觉练习则是帮助幼儿辨别物体是光滑还是粗糙,辨别温度的冷热,辨别物体的轻重、大小、厚薄;听觉训练是要使幼儿习惯于区分声音的差别,使他们在听声的训练中不仅能够分辨音色、音高,还能培养初步的审美和鉴赏能力;嗅觉和味觉的训练则是注重提高幼儿嗅觉和味觉的灵敏度。蒙台梭利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感官训练,使幼儿成为更加敏锐的观察者,促进和发展他们一般感受的能力,并且使他们的各种感受处于更令人满意的准备状态,以完成诸如阅读、书写等复杂的动作,也为将来进行数学的学习打下基础。

蒙台梭利的感觉教育遵循着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她认为,感觉教育的实施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并且她提倡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进行学习,使幼儿在感官训练中通过自己的兴趣去进行自由的选择、独立操作、自我校正,去努力把握自己和环境。所以,在蒙氏的教育教具中都设有专门的错误控制系统,使儿童在操作过程中能按照教具的暗示进行“自我教育”。

二、蒙台梭利感官训练

1、感官训练的目的在培养幼儿感觉的敏锐性

不论是在家庭中的婴孩或进入幼稚园的幼儿,不但应该把感官训练列为首要项目,更应该在过程中不断地求其更精确、更敏锐,使幼儿的视、听、嗅、味、触觉都能够灵敏而精确。借以让幼儿认知、辨异等潜能得以充分发展,进而产生分析、综合、研判等更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和行为基础。

2、家庭中感官训练的着眼

父母对幼儿在家里实施感官教育,除了达成前述的“目的”以外,还要有四个着眼: (1) 是培养幼儿良好的“认知习惯”,不要稻栗不分,“马马虎虎”。 (2) “循干追根”,要有系统,不要杂乱无章。 (3) 是简单明了,不要复杂。

(4)是配合学校, 除了“衔接”外也要“延深”。如此才能不只仅使“耳聪目明”,更能养成不断增进感官敏锐,精确的观察能力,也会同时培养了条理分明的认知习性。

3、感官教育的三大原则

父母纵然不是幼教专家,但却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对孩子的教育若能坚守下述三个原则,依然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坚持蒙氏的原理:让孩子自由地适应, 你只为他准备环境,和诱导他去接触你所设计过的教具(一般人所谓的益智玩具)。千万不要操之过急,给孩子订下“教”他的进度,以免孩子被“盯”得厌恶学习,害怕你来“教”他。

(2)衔求品名(形状、颜色、名称、用途等)的认识,再逐渐进入确实、精细的程度。

(3)由听(妈妈讲说)到看(实物接触), 并充分利用五官,再进入手脚“做”的阶段。如此方有最好的教育效果。

三、蒙氏早期感官训练的学习三阶段

学习分三个阶段的目的,是要帮助幼儿对教具有更好的认识,可以让你了解幼儿能把握多少吸收多少,才能落实你的训练。

这三个阶段的学习方法,必须用于所有的每一个教具的介绍,也可以用于识字教育上。当你要开始示范任何一种教具,须指示幼儿用不同物体加以比较,才能得到正确的认知。例如:大-小、大-较大-最大、大-稍大-较大-很大-最大;小-较小-最小小-稍小-较小-很小-最小;至于长-短、轻-重、粗-细、硬-软等等,也是逐次渐进的做精确的认识。凡物体的感性层次,都要让孩子从五官的接触,到心智的刺激,逐次地、确实地得到深刻的印象。

这样“做”是让孩子聪明、精灵的基本方法。父母亲要有计划地去做,有耐性有恒心地去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简单,更应知道,年龄越小的孩子越不容易集中心智,所以也就越要讲求方法,才会收到效果。但,千万不要操之过急,让孩子有厌烦的感觉。以上所说,是感官教育,由物体性质的直接认知到“量”和“比较观察”的间接培养,是要从一岁到四岁都要下功夫的。

至于感官认知,学习三阶段的次序和具体做法,是按以下的次序进行:

第一阶段:本体的认识──其目的是在建立实物和名称之间的关系(先由物体──名称)譬如家中用的由小到大,可以装在一起成套的糖果盒,就是很好的教材,父母亲用双手拿起整个盒子向幼儿说:“这是红圆形的糖果盒。”反复地说到你觉得你的孩子了解了“物体”和“名称”之间的联合为止。

第二阶段:对照物的认识(由名称到实物)。母亲要确知前一阶段的效果如何,就对幼儿说:“请把那个红色糖果盒拿给我。”一面以期待的眼神盼望幼儿正确地拿给你为止(当然你必有两个以上不同颜色的盒子)。

第三阶段:类似物间的辨别(事务的确认和辨异)──当幼儿已经了解红色糖果盒和记住了这个名称之后,就指各种类似物问幼儿说:“这叫什么?”他应该答出正确的名称“这叫×××”。假若答不出了,再帮助他反复说到会了为止(这样也同时训练了语言发展)。以上这些原则或过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第一要站在幼儿的立场来看,却是极为新鲜但颇困难,因为小头脑中对于红色盒子、糖果,都不一定有深刻的印象。所以父母要有百分的耐心,十分的用心来做这件事才行。 此外,在你计划安排你“亲职教务”的时候,必须注意你孩子的年龄,和他心智发展的程度,应该依期年龄层次的感官发展的敏感状况,和孩子的实际情况,而适慎地思考策划,千万别着急!同时也要记住,现行的每一步骤,都关系到下一个步骤的进行;所以必须按照进展程度的模式去进行。 编辑本段蒙台梭利教学法

蒙台梭利教学法是一种全面提升儿童素质,发展儿童潜能的教育方法。她巧妙的利用儿童自身的成长要求,在不损害儿童自由与快乐的前提下实现教育的目的。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积极的、不断发展的、具有无穷的力量;而教育的任务是激发和促进儿童的“内在潜力”的发展;儿童不是成人灌注的容器,也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泥和蜡,教师和父母必须认真研究、观察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在儿童自由与自发的活动中,帮助儿童获得身心发展。据此,蒙台梭利为学前儿童设计出一整套有效引导儿童迅速成长的训练方法。

蒙台梭利把幼儿学习活动称为“工作”她认为工作使儿童肌肉和肢体动作协调,手脑并用,促进身心协调发展。通过儿童自由选择工作,独立操作,专心致志,从而磨练了幼儿的意志,增强了自制力、勇气和自信心,培养了独立自主精神,并且受到了严格的纪律训练,同时也满足了儿童的心理需要。蒙台梭利教育发妥善解决了孩子的纪律问题。通过儿童连续完成手头分级推进的工作,儿童完善了自己,磨练了自己。随着能力的增长,儿童满足其愿望的自由度也增加了,儿童的纪律与自由意识也获得共同成长。

蒙台梭利非常重视儿童智力早期开发,但是反对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育,蒙台梭利学校主张以自我教育为主,在教育活动中,儿童是主体、是中心,主张从日常的训练入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具,让儿童自发的主动学习,独立思考,自我发现,自我教育和成长。教师和家长只是儿童活动的观察者和指导员。这种教师不教,孩子自己探索的教育模式比灌输式教育其效果要好得多。蒙台梭利班的孩子在6岁前不但轻松、愉快地掌握了阅读及计算的基本能力,还掌握了相当多的自然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蒙台梭利有一个重要的发现,即儿童智力发展的“敏感期”问题,这对儿童早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蒙台梭利发现儿童在6岁之前的不同阶段对语言动作、细节、程序、阅读、书写等会分别表现出强烈的敏感,这段时期相关的学习十分容易、迅速,是教育的绝好机会,但是这段时间过后,这种强烈的兴趣就会消失。抓住时机,进行教育就可以奠定孩子一生的发展基础。

蒙台梭利教学法乃是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玛丽亚?蒙台梭利女士(Maria Monteori)所提倡的教学方法、着重于孩子秩序感、专心度、手眼协调和独立能力的培养。在教室中就像一个温暖的“家”、而孩子来到学校也只是从自己的家庭到另一个“家”、养成孩子喜欢上学、喜爱学习的态度。

一、日常生活教育:训练孩子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以培养独立、自主的人格和良好 的习性。

二、感官教育:孩子藉由感官教具的杰作、可精练孩子的视觉、触觉、味觉、嗅觉,使孩子五官更敏锐、进而更聪明有智慧。

三、数学教育:由少至多量的比较,最后引入加、减、乘、除等具体操作,而进入四则的运算、建立教学基础。

四、语文教学:蒙台梭利博士发现儿童语言的敏感期在六岁之前;因此我们不但强调母语教学、同时培养多种语言、特别是英语的发展。

五、文化教育:在蒙台梭利的教室里配备了动物、植物、历史、地理、天文、地质等玩教具,让孩子学习如何照顾动物、植物,了解自己所居住的大环境、了解宇宙万物的奥秘、认识各种矿物等。

编辑本段蒙台梭利方法论

(一) 设计环境

遗传无法完全决定人一生的智或愚,后天的环境对人出生后的智能发展才有着大部分的影响。

蒙氏说:“环境就像人类的头部,影响着孩子的整体的发展。”上述的两件事实,我们在前面第七章已经分别叙述过,蒙台梭利教学法的首重环境,就是基于同样的认识。基本地来说,蒙台梭利教学法包含了四大要素──环境、教具、教师和儿童。其实综合起来,它们应该是一个整体教育“孩子”的环境。

硬体设备(和附近的环境) “教育环境” 教具 老师(导师) 孩子 在一个完美的环境中,除了有方便孩子的“硬体设备”──慎重选择过的“教材、教具”(静态):还要有娴淑慈爱的“导师”,在其中担任设计教材和诱导孩子学习意愿、以及在两者之间扮演沟通牵引的角色;当然还有主体人物──充满活力和学习意愿的“儿童”(动态)。

关于如何设计一个帮助儿童能够良好发展的环境,蒙氏说的最具体的就是:“儿童之家”。我们现在就简单扼要地介绍给中国的母亲们。

1、它必须像个家

蒙氏说:“所谓‘儿童之家’是指能够供给孩子发展机会的环境(注:不要误会为孤儿收容所),这种学校并没有一定的规格,可以按经济情况与客观环境而定。”

“不过它必须像个家。”也就是说,不能光是一两间同样大小的教室,必须有几个房间,有庭院,院子里有遮风避雨的设备„„孩子可以在户外活动,让他们放些自己喜爱、自己照顾的小花小草、小动物、小摆设。

“家”中的主要房间是智力活动的“工作室”。另外,再配上较小的浴室、餐厅、会客室、健身房、休息室等让孩子活动和生活的空间。

当然,像台北这寸土寸金的地方,生活居住空间狭小,不是每个父母都拥有如此庭院式的房子,所以只要是你能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庭气氛,为他安排一间“工作室”,陈设些经你慎选的益智玩具(最好不要市上的电动玩具)以及他的“工作”成绩;另外的一间是专用的卧室兼起居室。并且要常常带他到野外去踏青,以补没有院子的不足,这样也就是一个很好的蒙台梭利教育环境了。

2、以幼儿为中心

家中设备的主要特色就是,一切以孩子为主。不但教具内容要适合孩子智力发展的阶段,所有的硬体设备也都以孩子的高度为标准,因为在儿童之家内,一切事务都由孩子们自己动手。

3、从最简单的说起:

食:吃饭的桌、椅、匙、抹布、手布„„等,都应适合孩子的尺寸,你只要设想:从孩子一上饭桌,到吃饭完后下桌的中间会经过哪些手续?而哪些是过程中所需用的物品?以及它们的大小、轻重等等,都必须是适合孩子能够使用的。

衣:是否已为他安排了一个高度适中的衣柜,让他可以轻易地打开,将自己的衣物放入、挂好„„

住:假如家中有

六、七个月大的婴儿,你是否能为他安排一大片可供他爬的空间(或客厅改造,卧房改造),至于到婴儿会走以后,客厅、卧室都应特别设计,随孩子的成长而准备、改变„„。

行:除了为他安排了各类适用的小鞋外,是否在门外安排了一个空间,可让他把自己的鞋子放整齐„„。为什么要以孩子为中心设计环境呢?因为我们的安排,不是只看见近程目标(适合他活动),而是为了培养他能够一切自己动手,不会依赖他人的“独立”性格。 我想说一句不客气的话,现在大部分的妈妈往往太小看了自己的孩子,以为她二岁半的“宝贝”什么都不会,其实,他不但会自己擦鼻涕、折衣服、脱鞋子,还会打扫环境呢!

关键就在你是否大胆和耐心地给过他机会“自己做”,而且曾否成功地引导过他。

4、布置要安全、美观、有秩序

至于所有的硬体安排,必须要注意到安全性,例如:你给孩子用的椅子,应避免用夹层的,因为孩子还无法控制重量,一不小心就容易被夹伤,最好是固定型的。陈设的架子是否稳固,

门是否钉牢等等,都是大人必须细想周虑的重点。要想吸引小孩子的注意力和养成他爱好整洁的习性,设备布置的美观与否也是重点之一。应该要朴实亮丽,而不是“昂贵的,就是最好的”,太过的奢华耀目或复杂灵巧对孩子并没有好处,只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有秩序”,并不只是说每样东西都有条不紊。而是更进一步地指陈设的顺序,都经过大人考量过小孩的接受程度、需要,使用上以及归还是否能够方便而言。因为秩序对幼儿的意义重大,幼儿会在有秩序的环境中,容易经由“自己的观察”,找出自身之外物与物以及自己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借以促增心智的吸收。同时,有秩序、爱整洁的习性,也都是经由美好的环境而培养的。

总之,预备好的环境应也是具有文化素养的地方。它能 1.充分发挥孩子的生命力。 2.保护孩子,给他安全感。

3.供给孩子自由活动的场所。

4.美。

5.有限制──主要目的是让孩子适应,而不是因为好奇而吸引他。

6.有秩序,要随孩子成长的需要而有渐进地变化。

所以要给孩子智能上的启发,环境中的设计和整备是第一步要您下番功夫的。

(二) 导师

由于蒙台梭利教育法是以“儿童为中心”,迥异于传统幼儿教育的以老师为中心。所以老师就不再是一个站在黑板前面大声呼叫,发号的权威角色了。他不会以“灌输”知识给孩子为教育目的,反而是居于“帮助儿童生命成长”,设计、指导孩子自己学习的客观立场。

以启发和诱导为手段,而让孩子乐于自由、自动地去动脑筋,使智力和体能不断地增长。所以,蒙台梭利的“老师”在“实验儿童之家”称之为“导师”(在日本称之为“指导员”或“导员”。由于此书是针对母亲而写,所以此章中所述的导师都是由母亲在家里代替)。

1、他必须懂得蒙台梭利的教育原理和教学方法

我们说蒙氏是一个实践家,因为她会将理想化为方法而付诸实践;我们又说她是教育家、科学家,因为她用观察的方法,发现了《童年之秘》(意指童年成长的奥秘。这是蒙氏理论的名著),替孩子找出了教育的根据点。

正因为蒙氏实践理想和方法的“教具”,是根据对“儿童的发现”(意指蒙氏对儿童的发现,亦为名著)而设计的,导师假如不明白这个道理,便会一成不变地、机械式地指导儿童,反忽略了儿童内在的需要和因他们成长的法则和个别的差异,而造成不合理、无效果的干预行为,甚至对孩子造成伤害。

此外,她也要熟悉蒙氏的教育方法。例如:家庭主妇想将一块猪肉切丝,假如她能细细地观察了它自然组织的纹路,懂得运用适当的刀法,就可以顺利而且漂亮地切出一条条肉丝;反之,如果拿起刀就乱切一阵,结果的不顺利与难吃是可想而知的!

懂得原理和方法的导师,在指导儿童学习的“工作”时,会深知“它”其中的目的、程序与启、导之间的变化;她会懂得孩子内心的意识,和学习的能力与自然的限制;以及什么年龄,什么心态应该给他什么东西,而予以正确地指导,才会有效地帮助他们的身心能够正常发展,并提高其智能潜力。

2、要懂得如何操作教具

儿童借着教具获得智力与体能上的开发,而教具的介绍,必须靠导师适当地提示,所以导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媒介人物。

她不但能“简易”、“简洁”与“客观”地示范给孩子“教具”的使用方法;还要能随时了解孩子对此项教具的反应,以决定启发他继续操作或诱导他暂时停止。

她还要虚心认真地观察面前“这个”孩子内心的需要和限制(尤其心智和体能的)。同时也能真正地懂得什么是“以孩子为中心”!例如:不用强迫式的语气命令他这样、那样地去做;会蹲下来与孩子说话,不采取高倨姿态;示范时能轻声细语,动作轻慢而利落等等;这些细微的地方,导师也都必须注意,才能让孩子明明白白地领受,高高兴兴地“工作”(学习)。

3、导师的综合特质

她要很有耐心地观察孩子,关心他们的需要,是一个细心的“观察者”;她能根据观察所得,设计出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是一个教材、教具和良好气氛的负责“准备人”;孩子如何和环境接触,他能居中协调与引导;更是一个孩子学习“灵感”的“启发者”,与转变“头脑”的“诱导人”。他要能保证这个环境,维持环境的完整,让孩子的每一次接触,都是完整的学习。这些特点,是幼教导师都应具备的素质。此外:还有一件最重要的事——导师本人须时常保有谦虚的下台心态。有许多大人常存着些老气横秋的态度,比如说:自以为是。这在蒙氏教室里,是一个相当大的“障碍物”,因为它遮蔽了导师对儿童的认识,容易导向武断与强行方法上的错误。所以在蒙氏教育里,“大人”也是受教的一环──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导师必须具有谦卑、仁爱之心,要能改变个人传统“唯我独尊”或孩子无知无识的不良旧观念;重新认识儿童是潜力无穷,前途远大的“未来才俊”;并且要以儿童为师,才能当一个成功的新幼教导师。

4、具有成功的启发技巧

“启发式教学”的标语,几乎在每一张幼稚园的招生简章上都能看得见。但是妈妈们得小心,以大人为中心的启发,仍旧是依成人的主见“传授些知识给孩子,让他们被动地去领悟、记忆或模仿”,完全不同于蒙氏教育里的“让孩子们自己去打开吸取知识的灵窗,运用自己的思考,而日新又新”。让我们从一句问话中来体会这种不同(当然,得视儿童发展的程度来发问):

▲传统式:小明,你看看这两个球有什么不一样?哪一个是大的?哪一个是小的?

▲蒙氏:来!小明,摸摸看这两个球,你发现了什么? 前者的问题,局限性大,而且早已规定好儿童必须回答些什么问题。后者的弹性非常宽,他不仅要小孩亲自摸摸看,去体会感觉,更将问题的限度放到最大,孩子可以灵活运用自己的脑子,发现事物的种种不同和奥妙。再来,前一个问题,是老师“期待”的有限答案;后一个问题,是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各种的答案。观点与立场,是多么大的差别呀!

如何启发孩子,是一件颇难的工作,需要相当多的思考与技巧,经验的累积与专业性的训练,都是不可缺乏的修练。但假如您是一个新手,无法拿捏其中的诀窍,要心里摆着一个谱:“以孩子为中心,让他去动头脑”,话出口前也先细细咀嚼再三,时日一久总可以揣摩得到其中方法的!

5、具备爱心、耐心

虽然儿童在本能上有与生俱来的“内在的动机”,会驱使他(她)们自动地去接触环境、喜爱环境,以及各形各色的教具;但如果没有老师用她们的“爱”去关注和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便难以持久而“见异思迁”,而使得蒙氏倡称幼儿成长的“工作”(指儿童自己去接触环境,实际地去操作教具而求长远的工作),变成一般成人眼中所谓的“游戏”;意义和效果就完全变质了。所以有爱心、耐心、高度教育修养的导师,才能使孩子的智力与体能得到有秩序、有层次的发展。

(三)教具

▲小明拿着一盒积木,蹲在地板上,一块接一块地往上堆,五颜六色,美丽极了,就在堆完了一座“城堡”后,他将积木往地板上一扔,头也不回地走了!

▲小华拿了一块地毯铺在地板上,又从架子上将十块粉红塔由小到大,一块块地取了下来,放在地毯的上方,他坐了下来,找出最大的一块,放在第一层,接着又找出了次大块,将它放在最大块的上方于是,他以同样的方法,一直做到最小的一块也完成,又用手检查了一下是否整齐。做完后,他又一块块地放回架子上,地毯也收好。

注意到没有?这两种活动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小明玩的,我们称为“玩具”?小华玩的,我们称为“教具”?

1、教具与玩具的不同

“教具”带有“教育”的功能,所以它具有严肃的意义,不能随意地被安置在厨房或者客厅;也必须有专属的“活动室”,与特定的使用规则,如此它的功能才能被尊重。再来,由于教具具有特定的教学作用;例如粉红塔,为了让孩子能以触觉与视觉来分辨大小,所以在颜色上也就设计成单一化,目的在造成注意力的集中,而不会为其他因素所干扰。但是,在孩子能完全地熟悉这个基本功能后,它能被允许与他种教具变化地使用。

教具具有教育孩子了解大小、轻重、高矮、乃至最大、次大„„至最小,让孩子能产生次序、顺位等等“秩序”感的教育特质;这种特质不只显现在教具物的本身,也旁及到外围的一切行动。所以,使用者必须有秩序地取下教具,有次序地归位以及要的尊重它、维护它的素养。在这样教养下的孩子,长大了就会尊重“长幼有序”和“先来后到”等社会伦理和社会秩序。

至于玩具就不一样了!玩具的制造,虽然有些也带点教育意义,却不是十分明显,它的大部分目的只是想利用小孩子的好奇心,想赚妈妈荷包中的钱,而妈妈为了暂时免除孩子的纠缠,或是爸爸想同时满足孩子和太太的要求,也就不惜花费地买回家去。但孩子玩了不久,就想要了解为什么那辆小汽车,既没有司机也不会掉下玩具盒子外面去?自动会转头,好像轮子上有眼睛?比爸爸还能干!究竟有什么道理?想问明白,却常为难了妈妈;妈妈推爸爸,孩子却等不及,只好动手自己拆,不到两天,“玩具”成了废物;仍旧满足不了孩子的好奇,而且引起一连串的后遗症,如孩子轻视爸、妈无能,既不能给他满意的解答,又不能替他修复玩具,于是缠着、哭着又要买更“好玩”的。造成妈妈买也不是,不买,孩子的哭功、缠功更加烦人„„所以说,玩具无法满足孩子的道理也在这里呀,它蕴含不深的教育意义是无法带给孩子们成长的! 编辑本段玛丽亚?蒙台梭利

意大利教育家玛莉亚?蒙台梭利博士1870年8月31日诞生在意大利安科那省奇纳瓦里。父亲亚历山卓?蒙台梭利是贵族后裔、思想保守,母亲蕾柰德 ?史托普尼系出名门、美丽而开朗。蒙台梭利是家中的独生女,但母亲并不溺爱她,所以蒙台梭利从小就能够关怀别人,并培养出择善固执的个性。26岁时,蒙氏以极优异的成绩成为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名震全国,父女两人又合好。虽然贵为女医学博士,然而她却仍无法改变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成见。她只能在罗马大学附属精神科诊所担任助理医师,就在这时候,她开始接触白痴儿童,并对他们产生同情,也开始帮助他们解决生活难题,也因此对教育产生兴趣。她着手研究智障儿童的治疗及教育问题,也开始精研法国医师伊塔。塞根及意大利人类学者塞奇的著作。在精神病诊所两年,奠定她的发展智力需要透过双手操作的基本理念。蒙台梭利是世界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因为幼教事业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人。蒙台梭利1952年去世。“蒙台梭利教育法” 为世界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变革,赢得各国教育同行的尊敬和崇高评价。

玛丽亚?.蒙台梭利是二十世纪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家。她所创立的、独特的幼儿教育法,风靡了整个西方世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先进国家的教育水平和社会发展。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特点在于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她为此从事了半个多世纪的教育实验与研究;她的教学方法从智力训练、感觉训练到运动训练,从尊重自由到建立意志,从平民教育到贵族教育,为西方工业化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几代优秀的人才基础。《西方教育史》称她是二十世纪赢得欧洲和世界承认的最伟大的科学与进步的教育家。为表彰蒙台梭利对于幼儿教育和世界和平的特殊贡献。一九五0年她被提名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贾米 托里斯 博佳曾经热烈地宣布:玛丽亚 蒙台梭利已经成为期望教育和世界和平的伟大象征。

蒙台梭利出生于意大利安科纳省的希亚拉瓦莱镇。是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学医的女性和第一位女医学博士。一九0七年蒙台梭利在罗马贫民区建立“儿童之家”。招收3-6岁的儿童加以教育,她运用自己独创的方法进行教学,结果出现了惊人的效果:那些普通的、贫寒的儿童,几年后,心智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被培养成一个个聪明自信,有教养的、生动勃勃的少年英才。蒙台梭利崭新的、具有巨大教育魅力的教学方法,轰动了整个欧洲,关于这些奇妙儿童的报道,像野火一样迅速蔓延。人们仿造蒙台梭利的模式建立了许多“儿童之家”。一九零九年蒙台梭利写了《运用于儿童之家的科学方法》一书,一九一二年这部著作在美国出版,同时很快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一百多个国家引进了蒙台梭利的方法。欧洲、美国出现了蒙台梭利运动,一九一三年至一九一五年蒙台梭利学校已经遍布世界各大洲。到四0年代,仅仅美国就有一千多所。蒙台梭利在全世界引起了一场幼儿教育革命。

蒙氏教育法简介

蒙台梭利是世界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近百年来,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一直对世界幼儿教育产生着积极的影响。蒙台梭利教育法是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及潜能开发的优秀教育模式。

一、蒙氏教育的十大特点:

1、以儿童为中心。视儿童为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反对以成人为本位的教学观点,

2、“不教的教育”。蒙台梭利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主张由日常生活训练着手,配合以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教育内容,让儿童自发的主动学习,自己建构完善的人格。

3、把握儿童的敏感期。0- 6岁的幼儿在特定的时期会出现特定的喜好倾向。若顺着敏感期学习,该特性即可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

4、教师扮演导师的角色。一般称蒙氏教师为启导员。他必须对孩子的心灵世界有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对于孩子的发展状况了如指掌,才能提供孩子适时、适性地协助与指导。

5、完全人格的培养。蒙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协助孩子正常化。透过环境的设计、教具的操作,使孩子一步步建构完善的人格。

6、尊重孩子的成长步调。蒙氏教育要求教师根据儿童发展的进程,对不同特点的儿童进行因材教,不搞一刀切式的教育。

7、混龄教育。让不同年龄的孩子在一起,可使较小的孩子有不同年龄层的模仿对象,而较大的孩子则可以从帮助年幼的儿童中增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8、丰富的教材与教具。蒙台梭利教具非常丰富,但这些教具并非是教师用来教学的工具,而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透过这些工作,从自我重复操作练习中,建构完善的人格。

9、屏除单一奖惩制度。蒙氏教学尊重儿童,培养孩子正在萌芽的尊严感。

10、爆发式的教学成果。蒙氏教育尊重孩子内在需求,让孩子适时、适性的成长,短期内不易察觉成果,但却会在某一时间以爆发的形式,彰显出孩子内在的心智发展水平。

二、自由—蒙氏教育法的基础。

自由是蒙台梭利教育方法的基本原理。蒙台梭利称她的教育方法是“以自由为基础的教育法”,又被称为“自由研究的教育。”因此,把握“自由”的内涵,是了解蒙氏教育法本质的前提。

(1)、关于自由。蒙台梭利认为,自由是儿童可以不受任何人约束,不接受任何自上而下的命令或强制与压抑的情况,可以随心所欲地做自己喜爱的活动。生命力的自发性受到压抑的孩子绝不会展现他们的原来本性,就像被大头针钉住了翅膀的蝴蝶标本,已失去生命的本质。这样教师就无法观察到孩子的实际情形。因此,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孩子,先要给孩子自由,促进他们自发性地表现自己,然后加以观察、研究。

这里所谓的给孩子自由,不同于放纵或无限制的自由。蒙台梭利说:“让孩子学会辨别是非,知道什么是不应当的行为。如任性、无理、暴力、不守秩序及妨碍团体的活动,都要受到严厉的禁止,逐渐加以根绝。必须耐心地辅导他们,这是维持纪律的基本原则。”事实上,放纵孩子绝对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2)、关于纪律。蒙台梭利认为纪律是一种积极的状态,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之上的。一个人如像哑巴那样的安静,像瘫痪的人那样的一动不动,不能算是有纪律的。积极的纪律包括一种高尚的教育原则,它和由强制而产生的“不动”是完全不同的。

她说:纪律的培养不能靠宣传和说教,也不能靠指责错误,而是在自然的活动中发展起来。重要的是使儿童在活动中理解纪律,由理解而接受和遵守集体的规则,区别对和错。因此,真正的自由也包括思考和理解能力。一个有纪律的人应当是主动的,在需要遵守规则时能自己控制自己,而不是靠屈服于别人。在蒙台梭利早教之家的活动室内,允许儿童自由地活动、交谈、交换位置,甚至也可以按自己的意愿移动桌椅。在教室里的儿童有目的、自愿的活动,每个人忙于做自己的工作,安静地走来走去,有秩序地取放物品,并不会造成混乱。因为他们懂得安静和有秩序是必要的,并且知道有些活动是被禁止的。儿童在这种环境中逐渐成长,自然会注意自己的行动。长此下去,就会养成守纪律的好习惯。

三、环境教育儿童

蒙台梭利早教之家十分重视环境,“在我们的学校中,环境教育儿童。”并认为环境是重要的保育内容,而且保育方法的许多方面亦由环境决定。儿童需要适当的环境才能正常地发展,完善其人格。然而,多数儿童在一般情况下并不是生活在适当的环境中。儿童天性亲近自然,但是,伴随着文明的发展,自然却距离儿童越来越远了。他们居住在以成人为本位的世界中,身边的一切对他们来说,其规格、重量及形态都是不完全相适宜的,难于随心所欲地操作。“有准备的环境 ”是为了让精神处于胚胎状态的儿童能够顺利成长,将秩序与智慧等精神食粮的环境预备好。对六岁以前的儿童而言,成人的环境与儿童的环境在大小及步调上相差悬殊。因此儿童在活动时须时时依赖成人协助。但是,儿童一直依赖成人的协助便无法完成应有的成长,不能支配自己的生活、教育自己、锻炼自己。如果没有理想的环境,儿童就无法意识到自己的能力,这样永远无法脱离成人而独立。因此,蒙台梭利早教之家根据儿童六岁以前的敏感期和吸收性心智,创设一个以儿童为本位的环境,让儿童自己生活。这个环境是“有准备的环境”。其意义并不仅是环境,而且是儿童不久将要面临未来世界及一切文化的方法和手段。因此,它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1)、充分发挥儿童的节奏与步调。儿童与成人在心理和生理方面差异悬殊,成人在一小时内的认知和感觉与儿童所经验到的截然不同。儿童以其特有的步调感知世界,获得很多成人无法想象的事情。儿童特有的节奏已成为他们人格的一部分。成人在复杂、多变的文化环境中生存时,必须愈加保护儿童特有的“节奏或步调”所需的环境。

(2)、给儿童安全感。人类的孩子比其他动物的成熟来得迟,因此他们更需要庇护。当孩子的身体感到危险时,用温柔、鼓励的眼神关爱孩子,才能使他们自由、奔放地行动。

(3)、可自由活动的场所和用具。儿童必须依靠运动来表现其人格。尤其是他们的内心,一定要与运动相结合,才能够充分获得发展。因此,需要让儿童持续接触东西—收集、分解、移动、转动、变换位置等可自由活动的用具和场所。

(4)、美。美对儿童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儿童最初的活动欲是因美引起的。所以,在儿童周围的物品,不论颜色、光泽、形状都必须具有美的感觉。

(5)、必要的限制。儿童的周围不可有太多的教材或活动的东西。太多的东西反而使儿童的精神散乱迷惑,不知该选择何种教材或从事何种活动。以至不能将精神集中在对象物上。为避免儿童做不必要的活动,而导致精神疲惫、散漫,教材及活动必须有某种程度的限制。

(6)、秩序。儿童的秩序感以两岁为高峰,其后的数年间,儿童的秩序是极特殊的。这个时期秩序感与儿童的关系就像鱼和水、房子与地基。事实上,儿童会以秩序感为中心,运用智慧进行区分、类比的操作,将周围的事物加以内化。要是没有秩序的话,一切事物将产生混乱,儿童会因而失去方向感。所以,秩序必须存在于有准备的环境中的每一部分。

(7)、与整个文化有连贯性。 所谓“秩序存在于有准备的环境中的每一部分”,就意味着秩序应包含于拓展儿童智慧的教材中。 这种秩序可使儿童向真实且正确的“工作”去努力,也就是儿童能真正认真的去进行“真实的生活”。能够独立专注于自已世界内活动的儿童,才能真正在下一个阶段的成人世界中活动。而秩序应表现在“有准备的环境”中与成人的文化世界相连贯。

四、蒙氏教育的五大教育内容

日常生活教育:包括基本动作训练、照顾自己、照顾环境、照顾他人、社交行为。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专注力、手眼协调能力和自信心。

感官教育:通过对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的训练,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分类能力和注意力。有助于孩子的感觉统合失调康复。

数学教育:培养幼儿初步的数量概念、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

语言教育:通过对听觉、口语、视觉、语音、文字和阅读练习,培养幼儿听、说、认、读和书写能力。

科学文化教育:包括自然、地理、历史、科学、音乐、美术。通过让幼儿学习民族文化,培养幼儿爱科学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五、及时把握孩子的敏感期

敏感期是自然赋予幼儿的生命助力。如果敏感期在内在需求受到妨碍而无法发展时,就会丧失学习的最佳时期。日后若想再学习此项事物,尽管要付出更大的心力和时间,成果也不显著。如何运用这股动力,帮助孩子更完美的成长,正是成人的职责。以下几点建议,可以帮助父母及时把握孩子的敏感期:

1、尊重孩子为有能力的个体。孩子是具有能力的天生学习者,他们会寻着自然的成长法则,不断使自己成长为“更有能力”的个体,这是父母首要改变的观念。

2、细心观察敏感期的出现。每个孩子敏感期的出现并不完全相同。因此,成人必须以客观的态度,细心观察孩子的内在需求和个别特征。

3、布置丰富的学习环境。当成人观察到孩子某项敏感期出现时,应尽力为孩子准备一个满足他成长需求的环境。

4、鼓励孩子自由探索。当孩子获得了尊重与信赖后,就会在环境中自由探索和尝试。

5、适时协助而不干预。当孩子热衷于有兴趣的事物时,大人“应放手让孩子自己做”,避免干预。但并非要丢下孩子完全不管,而是适时予以协助指导。 编辑本段图书信息

书 名: 蒙台梭利教育法

作 者:(意)玛利亚·蒙台梭利 ,李浩然 译

出版社: 中国商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5-1

ISBN: 9787504463708

开本: 16开

定价: 29.80元 内容简介

孩子是活生生的个体,父母不能忽视对孩子的尊重。这种尊重就像与其他人交往一样,不随意干涉孩子,不过多干涉孩子,不粗暴地拒绝孩子,给予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

父母应该给予孩子一个“儿童之家”,细心地观察孩子,耐心地等待,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引导和帮助。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新生儿的秘密——人类生命成长的特殊规律

第二章 儿童的敏感期——抓住儿童心智发展的最佳时机

第三章 感官教育——完善孩子的心理感觉

第四章 日常生活教育——增强孩子的自主生存能力

第五章 语言教育——书写能力与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第六章 数学教育——数字敏感度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七章 自然文化教育——在大自然中汲取精神养分

第八章 运动促健康——孩子身心均衡发展的基础

第九章 科学膳食——充足的营养让孩子更健康

第十章 独立即发展——孩子需要自由的活动空间

第十一章 纪律的自然建立——让孩子自动自发地工作

第十二章 道德教育——培养孩子分辨善恶的“内部感官”

第十三章 儿童心理健康——父母的自省与职责

第十四章 性格的形成——如何让儿童成长为健康的社会人 扩展阅读:

1

儿童教育:http://www.daodoc.com/ 5

http://www.daodoc.com/huati/zhineng/app/article.asp?article=23802 6

http://www.daodoc.com/huati/zhineng/app/article.asp?article=23791

早教观念:蒙氏教育以自我人性化为动机的自由学习原理;传统教育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忽视(不能顾及)儿童的个性发展。

教学中心:蒙氏教育教学以儿童为中心。教师根据儿童生命和心智成长的内在需要进行启发和引导,儿童自我学习、了解问题与发现问题,总结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传统教育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教为主,儿童失去了自我发展、自我总结、自我认知的过程。

班组编制:蒙氏教育混龄编组,促进大小孩子的共同发展;传统教育按不同的年龄段分班组,一般分成大、中、小班。

上课形式:蒙氏教育不同形态的学习环境,让孩子根据自身内在潜力而进行选择;传统教育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以团体的形式上课。

上课内容:蒙氏教育在同一时间追求不同的科目、不同的发展速度;传统教育同一时间必须学习和研究同一科目和主题。

时间要求:蒙氏教育允许儿童做长时间的、有价值的专注;传统教育用课程表和固定时间来管制儿童的学习时间。

学习途径:蒙氏教育直接同环境接触,通过大量的成系统的教具和众多的学习方法,使每个孩子各得其所,通过感官体验学习知识;传统教育教具简单,教师主要是通过知识的传授让孩子学习,感官体验少。

儿童敏感期:蒙氏教育根据儿童的各个敏感期为其提供相应的条件,使儿童各方面的能力得到迅速发展;传统教育忽视孩子的敏感期,延缓了儿童各方面的发展速度。

教学效果:蒙氏教育1)独立性、进取心、自律性、创造性强;2)上学后,数学绝对优秀;3)能为孩子全方位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坚实基础;统教育则不能肯定。

推荐第2篇:蒙氏教育

蒙台梭利是世界着名的幼儿教育专家。近百年来,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一直对世界幼儿教育产生着积极的影响。蒙台梭利教育法是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及潜能开发的优秀教育模式. 玛利亚·蒙特梭利(1870~1952)她是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也是一位女性教育家,在她大学毕业后的1898年被当时的意大利教育部长任命为“国立特殊儿童学校”的校长,开始致力于弱智儿童的教育,过了几年以后,她逐渐转入了正常儿童教育的研究。在1907年,她在罗马的贫民窟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儿童之家”(现在儿童之家遍部世界各地107个国家)。在儿童之家她写出很多关于儿童教育的书籍,如《童年的秘密》《吸收性心智》《发现儿童》《教育中的自发性活动》等等。同时她也研制了很多能够促进儿童心智发展的各种教具,来提升孩子的智慧,发觉无穷的潜能,因此也就产生了蒙特梭利教学法。我们简称蒙氏教学,蒙氏教学包括蒙氏语言开发,蒙氏艺术教育(美术音乐),蒙氏感官教育,蒙氏科学文化教育,蒙氏日常生活教育,蒙氏数学教育。(同时数学教育也是蒙氏教育的经典)而她也被后人称为“儿教之母”。蒙特梭利认为儿童应该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发展,只有动手才能获得丰富的学习经验。因为学习数学是由具体形象带进具体抽象,所有抽象都来自于具体过程。

1、以儿童为中心。视儿童为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反对以成人为本位的教学观点,

2、“不教的教育”。蒙台梭利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教学,主张由日常生活训练着手,配合以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教育内容,让儿童自发的主动学习,自己建构完善的人格。

3、把握儿童的敏感期。0- 6岁的幼儿在特定的时期会出现特定的喜好倾向。若顺着敏感期学习,该特性即可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

4、教师扮演导师的角色。一般称蒙氏教师为启导员。他必须对孩子的心灵世界有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对于孩子的发展状况了如指掌,才能提供孩子适时、适性地协助与指导。

5、完全人格的培养。蒙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协助孩子正常化。透过环境的设计、教具的操作,使孩子一步步建构完善的人格。

6、尊重孩子的成长步调。蒙氏教育要求教师根据儿童发展的进程,对不同特点的儿童进行因材教,不搞一刀切式的教育。

7、混龄教育。让不同年龄的孩子在一起,可使较小的孩子有不同年龄层的模仿对象,而较大的孩子则可以从帮助年幼的儿童中增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8、丰富的教材与教具。蒙台梭利教具非常丰富,但这些教具并非是教师用来教学的工具,而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透过这些工作,从自我重复操作练习中,建构完善的人格。

9、屏除单一奖惩制度。蒙氏教学尊重儿童,培养孩子正在萌芽的尊严感。

10、爆发式的教学成果。蒙氏教育尊重孩子内在需求,让孩子适时、适性的成长,短期内不易察觉成果,但却会在某一时间以爆发的形式,彰显出孩子内在的心智发展水平.

推荐第3篇:蒙氏教育

蒙氏教育

1、走线练习:家中地板或空地以有色胶带贴成椭圆形线或圆形线供孩子练习近平衡感、专心度,亦可加上音乐,或持物而行。

2、投掷游戏:制作几个小沙包或小型的球,再准备一个大篮子(如洗衣蓝),于适当距离(不要太远),和孩子一同玩丢掷游戏,属大肌肉的运动,经由练习,增加对距离的掌握。

3、抓握练习:准备两个大碗或塑料制容器(不怕摔破),其中一碗放置花生或黄豆,以单手示范抓起一把,放到另一个碗中,而不掉落出来(如有掉出,用拇指和食指捏起,练习二指捏),再由孩子练习。手指的运用使他们有抓握豆子的感觉与能力,以及一次抓握的数量。接着还可用汤匙、镊子或筷子练习,可做为使用餐具、自己吃饭的练习。

4、开关抽屉:小朋友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家中的橱柜抽屉常是他们有兴趣翻动之处。家长可将易碎及危险之物移开,示范开关抽屉、橱柜门的动作(如轻轻的开关,不可有声响),整理抽屉的方式等,培养有秩序、整齐、安静的能力。

5、照顾动、植物:家中若养有一些如小鸟、狗、猫、兔子、天竺鼠、乌龟等小动物,可帮助他们认识动物的习性,培养爱护、照顾动物的责任感。年幼的孩子对园艺也会很好奇、有兴趣。借着给家中的植物或盆景浇水、摘除败叶、施肥等活动让孩子认识植物,辨认颜色、香味,叶片的形状,和观察生命的成长。

6、整理衣物:清洗干净的衣物能学习折迭后,分类、整齐地放进橱柜中,脱下的衣帽、鞋袜亦能挂放在适当的位置,不会乱丢。这项练习可以培养手眼协调、分类、辨识(家人的衣物)、爱好整齐、秩序的能力。

7、穿脱衣服、鞋子:经由拉拉链、扣扣子、系鞋带等过程培养照顾自己的能力,以及手指小肌肉的练习。可以以游戏的方式为娃娃或填充玩具穿脱衣服、扣扣子等。

8、擦拭桌椅:从洗净抹布、扭干、擦拭桌面、椅面、再清洗抹布的过程,让孩子有照顾自己生活环境,懂得动作的连贯性。擦拭桌椅时也有一个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而不是胡乱抹,擦不干净。

9、餐具的摆设:孩子知道家中有几个人,吃饭时帮忙摆放几副碗筷等餐具,可以具体获得一些数的概念,一对一的对应关系(一双筷子配一个碗,或一个汤匙),孩子还可学习餐桌的礼仪。

10、洗碗:将必备的清洁用品准备好,示范洗碗盘的步骤、方式,再由孩子来练习,一开始先由他自己的餐具洗起,较熟练之后,再增加其它的餐具,让孩子在参与家务工作时有成就感和喜悦感,同时也培养其责任感,明白家事是全家人的事,不是妈妈的事。

11、瓶子、盖子:家中都会有各种瓶瓶罐罐,大小、形状、颜色不一,找几个放在桌上,扭开瓶盖,混和集中一起,再请孩子一一找出,与瓶子配对,盖上盖并扭紧,可做配对、尝试错误、手眼协调的练习。

12、串珠(洞口较大者):准备不同颜色、形状(圆形、方形、橄榄形、圆柱形等)的木制、塑料制珠子,来指导孩子穿珠。他们可依颜色、形状或自己的构想进行,学会分类、排序、数数等,体会其中的变化。随着能力的增加,可使用扣子练习,穿针引线,学习钉扣子。

13、面团:妈妈做面食时,给孩子一小块面团去揉、搓、捏、杆,或任意造型,组合、分开,让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充份发挥。

14、神秘袋(盒):在一个不透明的袋(盒)子中装数样日常用品(如钥匙、火柴盒、铅笔、玩具等),将眼睛蒙上,伸手入袋(盒)中取出一物,并说出其名称,使孩子熟知不同的物品,并发展其视觉的敏感度。袋(盒)中的物品可随孩子的年龄不同而增加其难易度。

15、摸摸看:温度——冷、热、冰、温;形状——方、圆、三角形;感觉——粗、细、硬、软、毛皮等。

16、听听看:在不透明的盒(瓶)子中装入大豆、绿豆、米及其它的物品,盖上盖子摇一摇,由声音辨别盒内装的是什么。

17、闻闻看:是嗅觉敏锐度的练习,将家中有不同气味的、常吃的水果(橘子、香蕉、菠萝等);蔬菜(如:韭菜、芹菜、红萝卜等);调味料(胡椒、芥末等)或常用的物品(香皂、樟脑丸等)装在盒中,让幼儿闭上眼睛,闻闻看,再说出是什么物品。

18、静息游戏:幼儿喜爱动,但是我们也可安排安静的时间,坐下来或躺下来,听听周围的声音,体会安静的感觉,再讨论各种声音给人的感觉,培养孩子注意力的集中,自己各项行动所发出的声音,及享受宁静的需要。

推荐第4篇:蒙氏教育

玛利亚·蒙台梭利

·一简介

玛丽亚·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创始人。意大利第一位双科女博士,医学博士、教育学博士,蒙特梭利从小就能够关怀别人,并培养出择善固执的个性。(玛利亚对蒙氏教育的贡献很大,一生著作颇多,在这我就不做过多阐述,我重点讲一下什么是蒙氏教育理念,以及蒙氏教育的五大领域)

·二,概述:蒙台梭利教学

蒙台梭利教学法是风行世界最先进、最科学、最完善的学前教育模式之一 ,因其科学的教育方法,有效的教育效果受到全世界幼教界的热烈关注和欢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被国际上誉为\"日不落\"教育。蒙台梭利教学法有着先进的教育观、儿童观,强调以儿童为中心,尊重了解儿童,遵循儿童成长的自然法则,把握住儿童发展的各阶段敏感期,有目的地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直观实效的蒙台梭利教具,让幼儿主动学习,在愉快的动手动脑中促进各种潜能的发展,建构完善的人格。

·三,蒙特梭利教学理念

蒙台梭利教育以孩子为中心,通过对他们的深入了解,尊重其人格尊严和成长过程。从促进儿童身心发育角度去设计教学,为孩子一生奠定智慧与品格的良好基础,培养自主、持续的学习工作习惯。

蒙氏教学法,使用多种教具循序渐进且科学地教孩子阅读,并在算术、自然知识等方面打下扎实基础。有能力的孩子还可以接触到很多颇为高深的内容,比如:平方、立方的概念,太阳系九大行星等自然与物理知识。成年人往往觉得不可思议,学前幼儿怎么能理解这些复杂知识呢?但当你仔细研究蒙氏教学法后就会恍然大悟。 教育理念:儿童发展观

1, 她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既不是单纯的内部成熟,也不是环境、教育的直接产物,而是机体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是“通过对环境的经验而实现的” 她说:儿童的“生长是由于内在的生命潜力的发展,使生命力显现出来,他的生命就是根据遗传确定的生物学规律发展起来的”。对儿童来讲,生命力表现为自发冲动,因此她把对儿童的自发冲动是压制还是引发作为区分好坏教育的分水岭,对旧学校压抑学生自发冲动的做法予以猛烈抨击。。她说:“在这样的学校里,儿童像被钉子固定的蝴蝶标本,每人被束缚在一个地方——桌子边”,这对儿童的发展是不利的。在身体方面,导致骨骼畸形;在心理方面,教师为了把零碎干瘪的知识塞进儿童的头脑,用奖励和惩罚诱逼儿童集中注意和缄默不动。蒙台梭利否定奖励、惩罚等强化的作用,强调儿童的内在力量、主观能动性;要求环境(刺激)要适合儿童的内在需要和兴趣,认为儿童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部结构、变化和发展。

2, 蒙台梭利又认为,生命力的冲动是通过儿童的自发活动表现出来的,“生命是活动的,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发展” 蒙台梭利为“儿童之家”设置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有一个较大的花园,学生可自由进出;轻巧的桌椅,4岁儿童便能随意搬动;教室里放有长排矮柜,儿童可任意取用放在里面的各种教具。这样的环境设置明显地是服务于儿童的自由活动的。

3, 从个体心理发展过程来看,童年是个性形成最重要的时期,2~6岁是对良好的行为规范的敏感期,2~4岁是对色、声、触摸等感觉的敏感期。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又是举足轻重的。 强调个别教学,让儿童各按自己的需要自由活动,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及妨碍团体的活动等都要严格地禁止,逐渐加以根绝。

·四,蒙台梭利教育的五大领域

蒙氏教育的五大领域包括日常生活教育、感官教育、数学教育、语言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蒙氏教育中有特殊的教具和方法,使宝宝们在快乐的游戏中完成这些知识领域的学习。

日常生活教育主要包括:

1、培养幼儿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培养幼儿独立性、自主性、专注力、手眼协调能力、自信心;

3、引导幼儿学习礼貌用语;

4、培养幼儿大小肌肉的灵活性;

5、培养幼儿初步的自控能力;

6、培养幼儿交往、合作意识;

7、培养幼儿健康的情绪、情感;

8、培养幼儿初步的责任感,促进幼儿个性、社会性的发展;

9、培养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学会做事,学会生活。感官教育主要包括:

1、训练幼儿各种感官,如视觉、听觉、触觉、嗅觉;

2、训练幼儿辨别力及手眼协调能力;

3、训练幼儿观察、分类能力,培养注意力;

4、建立几何图形意识,自由拼组;

5、培养幼儿审美能力;

6、培养幼儿学习兴趣及求知欲望。数学教育主要包括:

1、培养幼儿初步的数量概念;

2、培养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

3、进行加、减、乘、除运算;

4、学习空间、时间概念;

5、学习守恒。语言教育主要包括:

1、培养幼儿认读能力;

2、培养幼儿书写能力;

3、培养幼儿听、说能力;

4、欣赏文学作品;

5、培养幼儿早期阅读;

6、培养幼儿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教育包括:

1、培养幼儿爱科学的情感;

2、培养幼儿掌握认识事物的方法;

3、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

4、引导幼儿接触周围世界,增强环保意识,获得科学经验;

5、学习民族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

·五,蒙特梭利教学的新价值

对全世界而言,蒙特梭利教学法已创造了极大的贡献。因为电子科技和生物技术的进步,使得人类的生活形态,有了前所未有的改变.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也衍生出许多的文明后遗症,如生态系统的破坏,人口的增长,环境的污染等一系列的代价.这些问题必须由年轻的一代承袭先人的代价, 继续不断地挑战克服.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教育,要用科学的教育来建构他们潜在的创造力.独立性,自治力和自信心.这些能力的养成,也正是蒙特梭利教学的目标.要想达到蒙特梭利的教学目标,教师必须根据对孩子的了解,以孩子自己的经验,培养孩子自己本身的能力,也就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这样的教育,才可能培育出未来所需要的人.这也证明蒙特梭利教学法存在的真正价值,因为它为未来的教育,提供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推荐第5篇:蒙氏教育

蒙氏教育

爱必管教——家规的建立与执行

父母爱孩子是天性,管教孩子则必须学习。若能在爱与管教中寻得平衡,就能帮助孩子建立良好行为。

当我刚从美国回来时,参加朋友的聚餐,很惊讶的看到孩子们吃完饭,在餐厅里追逐嬉戏,而服务生端着热菜穿梭其中真是险象环生,但只见父母毫不担心地忙于交谈。有时坐公车,看到年轻的妈妈放纵小孩,在座位上跳上跳下且大声吵闹,却不加以劝阻。

虽然,餐厅和公车里都是公共场所,也不需要特别安静的地方,但是否想到孩子的行为会干扰他人呢?

相信天下父母都深爱孩子,也关心他们,可是仅有“爱”是不够的。两、三岁的孩子还不能自我约束、辨别是非,一定需要父母的管教况且每位父母都拥有天赋的管教权,有管教才能让孩子有规可循,也才能帮助他建立正确的行为,发展健全的人格。

寻找爱与管教的平衡点 在倡导民主教育的今日,与昔日长辈权威式的管教的极端差异中,现在父母对自己的管教方式产生了困惑与冲击,而有种逐渐管不住孩子的乏力感,失去“做父母“的信心与能力。

“爱”与“管教”在孩子人格的建立与成长中是并重的,缺一不可,两者需保持平衡。因为如果偏重权威而缺乏爱的管教,会使孩子心中充满畏惧,没有主见,对父母的服从也只是因为害怕。如此,父母与孩子之间将树立隔阂,使亲子关系不佳,沟通也就愈发困难。

倘若只有爱,却没有适当的管教,孩子会因缺乏行为规范,而自制力低落易以闹情绪控制父母,与同伴的人际关系也不好。

父母要在“爱”与“管教”中找到平衡点,确实需要多费心。首先,要用心去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能力和特质,然后夫妇俩共同沟通协商,具体讨论在哪方面的管教需加强?哪方面的情绪没有被顾及?最后在与孩子一起制定家规,让他们清楚地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不可以做”。

在说明理由后,应赋予孩子责任。当孩子一定要选择做“不可以做”或不去做“必须做”的事情,他就得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父母一定要与孩子一起遵守,如此才能帮助孩子从内心产生自律。

家规的制定

每个家庭的管教模式都不一样,您不能将别人成功的管教模式套在您的孩子身上。因为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特质,我们先要了解自己的管教目的及孩子的需要,再决定如何协助孩子。一般常见的家规包括: 教导孩子料理自己的事,培养良好习惯 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尽量让孩子去做,切勿凡事代劳。父母宜从小鼓励孩子料理自己的事,并依孩子的能力要求孩子分担家务。如此,孩子不仅能学习独立,也能从中肯定自己的能力,增进自信心。

所以,父母应衣自家生活习惯及孩子的需求,制定一些能帮助孩子建立良好习惯的常规。比如:就寝、起床的时间,吃饭时不看电视,饭后帮助收拾碗筷,饭后必须刷牙……等。此外,父母应避免设定太多的非必要的规矩,使孩子因做不到而放弃。父母也要依家中不同年龄的孩子修改常规,例如:3岁与15岁孩子的就寝时间不可能相同。

教导孩子有公德心、有礼貌

在蒙氏幼儿园里,老师教导孩子应该爱惜教具,使用后完整归回,好方便下一位小朋友使用;想介入别人的工作时,也会事先询问可否一起玩或工作;得到别人帮忙时也不忘说“谢谢”等有礼貌的表现。

虽然公德心是由大人教导给孩子的,但父母一定要先“以身作则”。例如:教导孩子不可随地丢垃圾,父母也要随时遵守。记得我孩子小时候,出外玩时如果找不到垃圾桶丢手旁的垃圾时,一定会放到我的手提袋或口袋中,带回家丢,而因养成了他们今天不会乱丢垃圾的好习惯。

教导孩子尊重别人,不要打扰别人

在蒙氏教室内的孩子不会大声喧哗,惊扰其他小朋友的工作,因为老师轻声的教导他用室内音量说话。

父母在教导孩子如何尊重别人时,应先尊重自己的小孩,以“同理心”去了解孩子的感受。例如:当孩子专注做一件事情时,不去打扰他,这便是一种尊重。如此,孩子也会学习等待,当妈妈和别人说话时,知道不去打断。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更应随机教育,让孩子也以“同理心”去体谅别人的感受,进而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

教导孩子正确道德观念、学习自律

父母应教导孩子学习以无愧于心的态度行事,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不做坏事或违规的事,不是因为怕受处罚,而是本来就不应该做,如果做了会心里不安的。孩子在父母守法的态度感染下,逐渐学习如何判断是非,并从内心产生自律。

家规的执行

常见许多家庭定了家规,孩子仍学不了规矩,这是因为执行不当所致。父母的管教方式、态度、用词语气,甚至自身行为和情绪反应,都会影响到家规执行的成效,所以父母应注意: 多用鼓励代替赞美。

父母应该了解“赞美”和“鼓励”是不同的。“赞美”是当孩子表现好时才给予的,但过多的赞美,使孩子得之乏味;不实的赞美,则让孩子怀疑父母的诚意。唯有“鼓励”则不论孩子表现好或坏都可以给予支持和关怀,特别在孩子遭受挫折时,更需要鼓励,孩子才会感受来自父母“无条件”的接纳与肯定。

避免在别人面前教训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千万不可在别人面前批评他或教训他,如有不当行为需要及时管教时,也要尽量带离,单独与他沟通。

避免体罚

父母要认清,“管教非惩罚”“惩罚亦非体罚”。体罚只是对犯措者施加暴力,以达惩戒的目的。父母若以体罚为武器,将会使亲子双方陷入权利斗争,引起情绪战争。

坚定自己的立场

当孩子出现不良或负面行为时,父母在教导孩子时不可被孩子的情绪所控或被孩子的泪水软化,而被迫妥协,如此反而增强其不良行为。比如:对吵闹不休的孩子,可将其暂时隔离,但运用时要注意其适当性,且态度和蔼,语气要平和、坚定,告诉他:“我们都喜欢和你在一起,如果你也喜欢和我们在一起,你必须先学会安静,才能在加入我们。”不要恐吓他,而是让他学习纪律,并做决定。

看住我们的口舌

言语的伤害往往重于体罚的肉体伤害,在我们提醒或规劝孩子时,应运用“正向肯定”而非“否定式的语句”,比如要劝止孩子不要在沙发上跳时,与其说“告诉你几百次了不可以在沙发上跳,你就是听不懂。”不如说:“我好担心你会受伤,请你不要在沙发上跳。”

父母应避免相互指责

当父母管教上有差异时,应多沟通,以相互支持鼓励代替指责与批评。

今日的父母常感叹父母的难为,但是实上,如果我们肯投注时间,愿意用心感受和学习,以“尊重”为管教的基础,用“爱”为管教的活水源头,那么再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中,您的爱心、耐心与信心,将会源源不断地如泉水涌出。您也会拥有许多别人无法体会的成就和乐趣,爸爸妈妈们,加油!

aiwujean的回复: (写于10/23/00 1:26:54 AM)

谢谢虎子妈带来的文章,看后对我有不少启发和提醒。

心痕的回复: (写于10/21/00 10:56:21 PM)

谢谢虎子妈为我们带来这么好的文章,在你面前我都有点惭愧了,向你学习:)

记得XKD好象提过需要这方面的文章,不知道她能否及时看到。

xkd的回复:(写于10/22/00 8:12:26 PM)

看到了!谢谢热心的虎子妈妈,也感谢心痕还记着我曾经提出过的需要。

推荐第6篇:蒙氏教育

蒙氏教育

基本原则

1、以儿童为中心。反对以成人为本位的教学观点,视儿童为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

2、反对填鸭式教学。主张从日常生活训练着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具,让儿童自发性地主动学习,自己建构完善的人格。

3、把握儿童的敏感期。顺着敏感期学习的特征,得到最大的学习效果。

4、教师扮演协助者的角色。教师须对孩子的心灵世界有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对孩子发展的状况了如指掌,才能提供对孩子适性、适时的协助与指导。

5、完全人格的培养。幼教的最大目的是协助孩子正常化。

6、尊重孩子成长步调。没有课程表和上下课时间,使孩子能够专注地发展内在的需要。

7、混龄教学。不同年龄孩子会相互模仿、学习,养成儿童乐于助人的良好社会行为。

8、丰富的教材与教具。教具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通过“工作”,从自我重复操作练习中,建构完善的人格。

9、摒除奖惩制度。采取尊重孩子的方式,培养孩子正在萌芽的尊严感。

10、爆发的教学成果。采取尊重孩子内在需求的方式,让孩子适时、适性地成长,短期内不易察觉成果,但却会在某一时间以爆发的力量彰显出孩子内在心智的成长。 特点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巨大的潜能,他生命的发展是走向独立。通过具体的练习如生活基本能力练习、五官感觉练习、智能练习(语言、数学、科学)等形式,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础。

蒙氏教室是一个小社会的雏形,孩子在其中学会尊重别人,接受别人,学习如何分享自己学会的知识技巧,学会如何领导别人。蒙氏教室提供了培养儿童情感智商的环境。 蒙台梭利课程,包括感觉、动作、肢能、语言和道德发展等,使个体成为一个身心统整合一的人。“自由”与“纪律”合一,“个性”与“群体”兼顾。启发幼儿使他们有能力解决困难,适应新的环境,达到自我构建和心智发展的目的。 蒙氏教育的原则:

蒙氏教育

以儿童为主——为的是给孩子打造一个以他们为中心,让他们可以独立“做自己”的“儿童世界”。

提供充分的教具—— 孩子是靠感官来学习的,我们提供给他的良好刺激愈多就愈能激发他的内在潜能。所以,设计一个适合孩子的生长环境,应该是能提供丰富的教材(包括自然的、人文的),以诱发他自我学习的乐趣。

不“教”的教育—— 反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育,而主张籍由良好的学习环境,亮丽丰富的教具,让儿童主动去接触、研究,形成智慧。

把握敏感期的学习—— 0~6岁的儿童,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会出现对不同事物的偏好的各种“敏感期”。蒙台梭利科学幼教法强调掌握儿童“敏感期”,而给予适切的学习。

蒙台梭利教育拥有一套蕴含无限教育价值的学具,这套学具利用幼儿感觉的敏感性,透过可供幼儿操作的教具,让孩子们轻松愉快的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吸收许多抽象的概念。尊重幼儿重复练习的特性,所有学具幼儿可以反复操作,满足幼儿生理心理上的需要。

教师居于协助启导的地位—— 教师必须放弃传统自以为是的教育方式,而是从旁适时地给予儿童协助与引导,让儿童成为教育的主体,使他们动头脑、有智慧。

父母才是真正的关键—— 孩子的教育,并不只限于学校一隅,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更是无所不在。在心爱乐园的亲子课堂中,家长不仅可以学到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还可以和宝宝一起上课,在课程中增进亲子感情。

儿童观

1.秩序的敏感期从出生的第一年就出现一直持续到四岁。这是幼儿的一种内部的感觉,以区别各种物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物体的本身。

2.细节的敏感期幼儿在2-3岁时会表现出对细节的敏感,他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最小的细节上。这表明幼儿的精神生活的存在,以及幼儿和成人具有两种不同的智力视野。

3.协调性敏感期这是在幼儿发展中最易观察到的一个敏感期。幼儿通过个人的努力学会走路,并逐渐取得平衡和获得稳健的步伐。应该在2到3岁时出现。

4.触觉敏感期幼儿会朝着外界的物体伸出小手。这个动作的最初推力代表幼儿自我进入外部世界之中。正是通过手的活动,幼儿才能发展自我,发展自己的心灵。

5.语言的敏感期 2个月左右幼儿就开始吸收语言,他所获得的语言是他从周围环境中听到的。当他说第一句话时,并不需要为他准备任何特殊的东西。在蒙台梭利看来,语言能力的获得和运用,是幼儿智力发展的外部表现之一。

感官教育在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成为她的教育实验的主要部分。在她的著述中,有大量篇幅专门论述感官教育训练、运动训练与智力发展以及感官教育与纪律教育、知识、技能的培养的关系和密切的联系。

她认为感官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训练儿童的注意、比较、观察和判断能力,使儿童的感受性更加敏捷、准确、精练。在蒙台梭利看来,学前阶段的儿童各种感觉特别敏感,处在各种感觉的敏感期,在这一时期如果不进行充分的感觉活动,长大以后不仅难以弥补,而且还会使其整个精神发

展受到损伤,因此,在幼儿时期进行各种感官教育显得至为重要。同时她认为,感官是心灵的窗户,感官对智力发展具有头等重要性,感觉训练与智力培养密切相关。再者,她

还认为,人的智力高低与教育有较大关系,通过感觉教育可以在早期发现某些影响智力发展的感官缺陷,并及时采取措施,使其得到矫治和改善。

蒙台梭利的感觉教育包括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感官的训练。

视觉训练在于帮助幼儿提高度量的视知觉,鉴别大小、高低、粗细、长短、形状、颜色及不同的几何形体;触觉练习则是帮助幼儿辨别物体是光滑还是粗糙,辨别温度的冷热,辨别物体的轻重、大小、厚薄;听觉训练是要使幼儿习惯于区分声音的差别,使他们在听声的训练中不仅能够分辨音色、音高,还能培养初步的审美和鉴赏能力;嗅觉和味觉的训练则是注重提高幼儿嗅觉和味觉的灵敏度。蒙台梭利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感官训练,使幼儿成为更加敏锐的观察者,促进和发展他们一般感受的能力,并且使他们的各种感受处于更令人满意的准备状态,以完成诸如阅读、书写等复杂的动作,也为将来进行数学的学习打下基础。

蒙台梭利的感觉教育遵循着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她认为,感觉教育的实施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并且她提倡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进行学习,使幼儿在感官训练中通过自己的兴趣去进行自由的选择、独立操作、自我校正,去努力把握自己和环境。所以,在蒙氏的教育教具中都设有专门的错误控制系统,使儿童在操作过程中能按照教具的暗示进行“自我教育”。

二、蒙台梭利感官训练

1、感官训练的目的在培养幼儿感觉的敏锐性

不论是在家庭中的婴孩或进入幼稚园的幼儿,不但应该把感官训练列为首要项目,更应该在过程中不断地求其更精确、更敏锐,使幼儿的视、听、嗅、味、触觉都能够灵敏而精确。借以让幼儿认知、辨异等潜能得以充分发展,进而产生分析、综合、研判等更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和行为基础。

2、家庭中感官训练的着眼

父母对幼儿在家里实施感官教育,除了达成前述的“目的”以外,还要有四个着眼:(1) 是培养幼儿良好的“认知习惯”,不要稻栗不分,“马马虎虎”。(2) “循干追根”,要有系统,不要杂乱无章。(3) 是简单明了,不要复杂。(4)是配合学校,除了“衔接”外也要“延深”。如此才能不只仅使“耳聪目明”,更能养成不断增进感官敏锐,精确的观察能力,也会同时培养了条理分明的认知习性。

3、感官教育的三大原则

父母纵然不是幼教专家,但却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对孩子的教育若能坚守下述三个原则,依然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坚持蒙氏的原理:让孩子自由地适应,你只为他准备环境,和诱导他去接触你所设计过的教具(一般人所谓的益智玩具)。千万不要操之过急,给孩子订下“教”他的进度,以免孩子被“盯”得厌恶学习,害怕你来“教”他。

(2)衔求品名(形状、颜色、名称、用途等)的认识,再逐渐进入确实、精细的程度。

(3)由听(妈妈讲说)到看(实物接触),并充分利用五官,再进入手脚“做”的阶段。如此方有最好的教育效果。

三、蒙氏早期感官训练的学习三阶段

学习分三个阶段的目的,是要帮助幼儿对教具有更好的认识,可以让你了解幼儿能把握多少吸收多少,才能落实你的训练。 这三个阶段的学习方法,必须用于所有的每一个教具的介绍,也可以用于识字教育上。当你要开始示范任何一种教具,须指示幼儿用不同物体加以比较,才能得到正确的认知。例如:大-小、大-较大-最大、大-稍大-较大-很大-最大;小-较小-最小小-稍小-较小-很小-最小;至于长-短、轻-重、粗-细、硬-软等等,也是逐次渐进的做精确的认识。凡物体的感性层次,都要让孩子从五官的接触,到心智的刺激,逐次地、确实地得到深刻的印象。

这样“做”是让孩子聪明、精灵的基本方法。父母亲要有计划地去做,有耐性有恒心地去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简单,更应知道,年龄越小的孩子越不容易集中心智,所以也就越要讲求方法,才会收到效果。但,千万不要操之过急,让孩子有厌烦的感觉。以上所说,是感官教育,由物体性质的直接认知到“量”和“比较观察”的间接培养,是要从一岁到四岁都要下功夫的。

至于感官认知,学习三阶段的次序和具体做法,是按以下的次序进行:

第一阶段:本体的认识──其目的是在建立实物和名称之间的关系(先由物体──名称)譬如家中用的由小到大,可以装在一起成套的糖果盒,就是很好的教材,父母亲用双手拿起整个盒子向幼儿说:“这是红圆形的糖果盒。”反复地说到你觉得你的孩子了解了“物体”和“名称”之间的联合为止。

第二阶段:对照物的认识(由名称到实物)。母亲要确知前一阶段的效果如何,就对幼儿说:“请把那个红色糖果盒拿给我。”一面以期待的眼神盼望幼儿正确地拿给你为止(当然你必有两个以上不同颜色的盒子)。

第三阶段:类似物间的辨别(事物的确认和辨异)──当幼儿已经了解红色糖果盒和记住了这个名称之后,就指各种类似物问幼儿说:“这叫什么?”他应该答出正确的名称“这叫×××”。假若答不出了,再帮助他反复说到会了为止(这样也同时训练了语言发展)。以上这些原则或过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第一要站在幼儿的立场来看,却是极为新鲜但颇困难,因为小头脑中对于红色盒子、糖果,都不一定有深刻的印象。所以父母要有百分的耐心,十分的用心来做这件事才行。此外,在你计划安排你“亲职教务”的时候,必须注意你孩子的年龄,和他心智发展的程度,应该依期年龄层次的感官发展的敏感状况,和孩子的实际情况,而适慎地思考策划,千万别着急!同时也要记住,现行的每一步骤,都关系到下一个步骤的进行;所以必须按照进展程度的模式去进行。

教学法

方法论

设计环境

1、它必须像个家

2、

2、以幼儿为中心

3、“家”中设备的主要特色就是,一切以孩子为主。不但教具内容要适合孩子智力发展的阶段,所有的硬体设备也都以孩子的高度为标准,因为在儿童之家内,一切事务都由孩子们自己动手来完成。

3、从最简单的说起:

4、食:吃饭的桌、椅、匙、抹布、手布……等,都应适合孩子的尺寸,你只要设想:从孩子一上饭桌,到吃饭完后下桌的中间会经过哪些手续?而哪些是过程中所需用的物品?以及它们的大小、轻重等等,都必须是适合孩子使用的。

5、衣:是否已为他安排了一个高度适中的衣柜,让他可以轻易地打开,将自己的衣物放入、挂好……

6、住:假如家中有

六、七个月大的婴儿,你是否能为他安排一大片可供他爬的空间(或客厅改造,卧房改造),至于到婴儿会走以后,客厅、卧室都应特别设计,随孩子的成长而准备、改变……。

7、行:除了为他安排了各类适用的小鞋外,是否在门外安排了一个空间,可让他把自己的鞋子放整齐……。为什么要以孩子为中心设计环境呢?因为我们的安排,不是只看见近程目标(适合他活动),而是为了培养他能够一切自己动手,不会依赖他人的“独立”性格。我想说一句不客气的话,现在大部分的妈妈往往太小看了自己的孩子,以为她二岁半的“宝贝”什么都不会,其实,他不但会自己擦鼻涕、折衣服、脱鞋子,还会打扫环境呢!

8、关键就在你是否大胆而耐心地给他机会“自己做”,并成功地引导他“去做”,“如何做”。

4、布置要安全、美观、有秩序

导师

1、他必须懂得蒙台梭利的教育原理和教学方法

2、要懂得如何操作教具

3、导师的综合特质

4、具有成功的启发技巧

5、具备爱心、耐心

教具

1、教具与玩具的不同

2、环境教育儿童

(1)、充分发挥儿童的节奏与步调。

(2)、给儿童安全感。

(3)、可自由活动的场所和用具。

(4)、美。美对儿童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儿童最初的活动欲是因美引起的。

(5)、必要的限制。儿童的周围不可有太多的教材或活动的东西。

(6)、秩序。

(7)、与整个文化有连贯性。

四、蒙氏教育的五大教育内容

日常生活教育:包括基本动作训练、照顾自己、照顾环境、照顾他人、社交行为。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专注力、手眼协调能力和自信心。

感官教育:通过对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的训练,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分类能力和注意力。有助于孩子的感觉统合失调康复。

数学教育:培养幼儿初步的数量概念、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

语言教育:通过对听觉、口语、视觉、语音、文字和阅读练习,培养幼儿听、说、认、读和书写能力。

科学文化教育:包括自然、地理、历史、科学、音乐、美术。通过让幼儿学习民族文化,培养幼儿爱科学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推荐第7篇:蒙氏教育

蒙台梭利教育

0~6岁,是儿童人生中最重要时期。同时,许多如语言、动作、感知、秩序感、社会化等心理发展的敏感期也相继出现在六岁前,因而,敏感期是儿童学习发展的最佳时期。王老师认为,在遵守规则的条件下,让孩子自由地活动,做一些他喜欢做的事,能让孩子收获成功,也能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而这个“规则”是要家长和孩子共同制定的。

如果,家长以称赞、支持、肯定等积极的态度去鼓励孩子,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步调和喜好去做事,并加之一定的引导,这往往就会产生良好的早教效果。让杭州家长亲身感知蒙氏教育精髓以及在家中也能够有效地帮助孩子更加科学的早教。

蒙氏教育即蒙台梭利教育法是由意大利女博士玛利娅?蒙台梭利于1907年所开创的,它不仅是一套完整的早教体系,也是全世界第一个致力于把0-6岁幼儿作为受教对象的早教系统。“以儿童为中心”、“抓住儿童的敏感期”、“儿童具有吸收性心智”“注重环境设置”、“建立自由与规则”、“实现儿童的自我教育”、“混龄教育”、“教师的引导作用”是蒙特梭利教育的核心理念,蒙特梭利教育法经历一百年的实践,证实了蒙氏教育真正促进儿童的智力和情感发展,发掘他们的无限潜能。上海蒙特梭利教育机构是国内领先的蒙氏教育机构,在国内以专注于推广原汁原味的蒙氏教育而著称,在中国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推荐第8篇:蒙氏教师

蒙氏教师,全称蒙台梭利教师(或译成蒙特梭利教师)。是依照蒙台梭利教育理念与教学原则,以蒙氏独特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教具,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教师。

蒙氏利教育(简称蒙氏教育),是由意大利的女性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ori , 1870~1952年)开创的,它是以儿童为中心,在把握孩子敏感期的前提下,为儿童提供充足的教具而开展的开放式教育活动。

蒙氏教师条件由于蒙台梭利教育法是以“儿童为中心”,迥异于传统幼儿教育的以老师为中心。所以教师就不再是一个站在黑板前面大声呼叫,发号的权威角色了。他不会以“灌输”知识给孩子为教育目的,反而是居于“帮助儿童生命成长”,设计、指导孩子自己学习的客观立场。

以启发和诱导为手段,而让孩子乐于自由、自动地去动脑筋,使智力和体能不断地增长。所以,蒙台梭利教师应称之为“导师”更恰当。

1、必须懂得蒙台梭利的教育原理和教学方法

我们说蒙氏是一个实践家,因为她会将理想化为方法而付诸实践;我们又说她是教育家、科学家,因为她用观察的方法,发现了《童年之秘》(意指童年成长的奥秘。这是蒙氏理论的名著),替孩子找出了教育的根据点。

正因为蒙氏实践理想和方法的“教具”,是根据对“儿童的发现”(意指蒙氏对儿童的发现,亦为名著)而设计的,导师假如不明白这个道理,便会一成不变地、机械式地指导儿童,反忽略了儿童内在的需要和因他们成长的法则和个别的差异,而造成不合理、无效果的干预行为,甚至对孩子造成伤害。

懂得原理和方法的导师,在指导儿童学习的“工作”时,会深知“它”其中的目的、程序与启、导之间的变化;她会懂得孩子内心的意识,和学习的能力与自然的限制;以及什么年龄,什么心态应该给他什么东西,而予以正确地指导,才会有效地帮助他们的身心能够正常发展,并提高其智能潜力。

2、要懂得如何操作教具

儿童借着教具获得智力与体能上的开发,而教具的介绍,必须靠导师适当地提示,所以导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媒介人物。

她不但能“简易”、“简洁”与“客观”地示范给孩子“教具”的使用方法;还要能随时了解孩子对此项教具的反应,以决定启发他继续操作或诱导他暂时停止。

她还要虚心认真地观察面前“这个”孩子内心的需要和限制(尤其心智和体能的)。同时也能真正地懂得什么是“以孩子为中心”!例如:不用强迫式的语气命令他这样、那样地去做;会蹲下来与孩子说话,不采取高倨姿态;示范时能轻声细语,动作轻慢而利落等等;这些细微的地方,导师也都必须注意,才能让孩子明明白白地领受,高高兴兴地“工作”(学习)。

3、导师的综合特质

她要很有耐心地观察孩子,关心他们的需要,是一个细心的“观察者”;她能根据观察所得,设计出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是一个教材、教具和良好气氛的负责“准备人”;孩子如何和环境接触,他能居中协调与引导;更是一个孩子学习“灵感”的“启发者”,与转变“头脑”的“诱导人”。他要能保证这个环境,维持环境的完整,让孩子的每一次接触,都是完整的学习。这些特点,是幼教导师都应具备的素质。此外:还有一件最重要的事——导师本人须时常保有谦虚的下台心态。有许多大人常存着些老气横秋的态度,比如说:自以为是。这在蒙氏教室里,是一个相当大的“障碍物”,因为它遮蔽了导师对儿童的认识,容易导向武断与强行方法上的错误。所以在蒙氏教育里,“大人”也是受教的一环──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导师必须具有谦卑、仁爱之心,要能改变个人传统“唯我独尊”或孩子无知无识的不良旧观念;重新认识儿童是潜力无穷,前途远大的“未来才俊”;并且要以儿童为师,才能当一个成功的新幼教导师。

4、具有成功的启发技巧

“启发式教学”的标语,几乎在每一张幼稚园的招生简章上都能看得见。但是妈妈以大人为中心的启发,仍旧是依成人的主见“传授些知识给孩子,让他们被动地去领悟、记忆或模仿”,完全不同于蒙氏教育里的“让孩子们自己去打开吸取知识的灵窗,运用自己的思考,而日新又新”。如何启发孩子,是一件颇难的工作,需要相当多的思考与技巧,经验的累积与专业性的训练,都是不可缺乏的修练。但假如你无法拿捏其中的诀窍,要心里摆着一个谱:“以孩子为中心,让他去动头脑”,话出口前也先细细咀嚼再三,时日一久总可以揣摩得到其中方法的!

5、具备爱心、耐心

虽然儿童在本能上有与生俱来的“内在的动机”,会驱使他(她)们自动地去接触环境、喜爱环境,以及各形各色的教具;但如果没有老师用她们的“爱”去关注和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便难以持久而“见异思迁”,而使得蒙氏倡称幼儿成长的“工作”(指儿童自己去接触环境,实际地去操作教具而求长远的工作),变成一般成人眼中所谓的“游戏”;

意义和效果就完全变质了。所以有爱心、耐心、高度教育修养的导师,才能使孩子的智力与体能得到有秩序、有层次的发展。

蒙氏教师的培训内容

1、当前国内外幼儿教育研究状况及动态

2、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创立过程,蒙氏教育观和儿童观

3、幼儿日常心理分析及观察记录

4、蒙台梭利教室环境设计与指导

5、蒙台梭利教育与家长工作

6、如何做一名合格的蒙台梭利教师

7、小年龄幼儿身体自我控制能力培养及独立性培养的方法及实施

8、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及责任感培养的方法及相关活动的设计实施;

9、幼儿期礼仪教育的教育方法及活动实施

10、蒙台梭利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11、幼儿具体形象思维训练,右脑开发及前智力训练方法及活动设计原则

12、幼儿观察比较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分解组合能力的培养及操作方法

13、幼儿感官潜能的开发

14、幼儿数概念的培养方法及教具操作

15、幼儿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练习方法,数学思维的培养及数量运算教具的操作方法

16、蒙台梭利口语表达能力教育及活动案例

17、蒙台梭利听觉反应能力练习及活动设计

18、蒙台梭利“爱书写,会书写”能力训练

19、蒙台梭利动植物学教育的方法及活动设计方法

20、蒙台梭利历史、地理教育及活动设计方法

21、蒙台梭利天文学教育及活动设计方法

22、蒙台梭利物理学教育及活动设计方法

23、教学实践与实习

24、蒙台梭利教学实践问题的答疑解惑

25、研讨交流、总结、考试及作业

蒙氏教师在我国的需求

蒙台梭利教育在我国的传播是从沿海至内地,从大城市到中小城市,从单位办园、私人办园到教育部门办园,目前已遍及全国。但是,师资欠

缺、师资不合格也成为大部分蒙氏园所发展的瓶颈。据估计,全国蒙氏师资人才缺口约 30万,而且已有的蒙氏教师合格率不足13%。

目前我国大中专院校普遍还没有开设早期教育类相关专业,没有系统的培养蒙氏教师的专业,早期教育在我国引入较晚,且主要是民营机构在引进这一国际化的教育体系,北京爱福幼师培训中心弥补了我国高校没有蒙氏教师专业的空白,开设了三年制大专班和五年制本科班的蒙氏教师培训专业。

相比之下,蒙氏教师更受幼儿园及亲子园的欢迎,更受家长的尊敬和幼儿的喜欢,而且待遇相比要高,工作环境轻松愉快。

推荐第9篇:蒙氏教育档

蒙氏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教学方法形成于二十世纪初,在近一个世纪中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它源于西方的人文精神和民主传统,因而深深地打上了西方文化传统的烙印。这里所说的传统教育是指千百年来形成的教育观念、方法的固有模式,特别是在东方儒家文化传统基础上形成的一整套幼儿教育的教学体系。 早教观念:蒙氏教育以自我人性化为动机的自由学习原理;传统教育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忽视(不能顾及)儿童的个性发展。 教学中心:蒙氏教育教学以儿童为中心。教师根据儿童生命和心智成长的内在需要进行启发和引导,儿童自我学习、了解问题与发现问题,总结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传统教育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教为主,儿童失去了自我发展、自我总结、自我认知的过程。 班组编制:蒙氏教育混龄编组,促进大小孩子的共同发展;传统教育按不同的年龄段分班组,一般分成大、中、小班。 上课形式:蒙氏教育不同形态的学习环境,让孩子根据自身内在潜力而进行选择;传统教育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以团体的形式上课。 上课内容:蒙氏教育在同一时间追求不同的科目、不同的发展速度;传统教育同一时间必须学习和研究同一科目和主题。 时间要求:蒙氏教育允许儿童做长时间的、有价值的专注;传统教育用课程表和固定时间来管制儿童的学习时间。 学习途径:蒙氏教育直接同环境接触,通过大量的成系统的教具和众多的学习方法,使每个孩子各得其所,通过感官体验学习知识;传统教育教具简单,教师主要是通过知识的传授让孩子学习,感官体验少。 儿童敏感期:蒙氏教育根据儿童的各个敏感期为其提供相应的条件,使儿童各方面的能力得到迅速发展;传统教育忽视孩子的敏感期,延缓了儿童各方面的发展速度。 教学效果:蒙氏教育1)独立性、进取心、自律性、创造性强;2)上学后,数学绝对优秀;3)能为孩子全方位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坚实基础;统教育则不能肯定

推荐第10篇:蒙氏教育观后感

蒙氏教育观后感

7月22日上午8点半,我有幸在市三幼朵朵班参加了蒙式教育观摩课。从去年8月刚送儿子参加入园试课后,我是第一次近距离地在幼儿园观察儿子,从中不单看到蒙式教育的成功原因,也明白了儿子在过去的一年里有着长足进步的缘由。通过对孩子们的工作进行认真仔细的观察,我发现了蒙式教育的三大优点,分别是寓教于乐(教具丰富,从生活常识入手,通过玩乐教授识字、数字、英语等课程,易于孩子接受)、全面发展(因在工作中要安静、低声说话的要求,促使孩子要用眼睛认真观察环境,谨慎地规范自己的行动,用手语或口形向老师小朋友传达信息,达到了视觉、触觉、思考、配合等其他感观因素全面的效果)、因人施教(对不适应环境、自卑或自闭的孩子手把手引导,对太活泼的孩子进行画画、涂色等活动去磨性子)。针对传统幼儿教育中的简单、粗暴的命令式、限制式和填鸭式教育方法,蒙式教育符合幼儿生理、心理、智力发展规律,让孩子容易接受,并且很自然的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同时,通过与刘老师、黄老师的深切恳谈,我还发现对于如今孩子多由爷爷奶奶辈抚养造成幼儿不服管教、情绪容易激动或者孤僻、个别有自闭现象等新情况新问题,老师们有着敏锐的眼光和深刻的认识,而且也有了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和措施。

我的儿子在当天的工作中我认为表现也非常好,开朗、听话、活泼、沉稳,这些相信也是各位家长希望而且或多或少也从自己孩子身上体会到的可喜变化。举个实例吧,我领儿子碰到邻居或者单位同事的时候,孩子都能主动问好,走时告别,让我最激动的是,儿子给我打电话能像大人一样跟我聊天了,这让我非常高兴,我经常跟单位同事夸我儿子的情商比我要高,最起码对谁都有礼貌,不得罪人,比他老爹可强多了。在几次像个小大人的聊天后,同事们也非常认可我的夸奖。

这次观摩课让我感触很深,也非常喜爱这种模式,比单纯的开家长会,由老师一通讲话,而没有看到孩子实际情况要好得多。这种课堂展示真实地展现了孩子在幼儿园的真实情况,因为孩子是不会撒谎的,他(她)在幼儿园中是不是快乐,是不是学到了知识,都是原汁原味的放到我们面前让家长自己品味,自己感悟。说实在的,我这个当家长的,心情也非常激动,能亲眼看到孩子的真实学习情况,我想自己也跟孩子一样的心情澎湃,忐忑不安,有种也被观摩的感觉,让家长和孩子之间突然增强了除在家里以外的血肉联系,非常难能可贵。当然,遗憾还是有的,。。。就是次数少了点,若是每个学期能来个两三次是最好的,当然,是在老师们承受能力之内的。

第11篇:蒙氏教育简介

蒙氏教育简介

玛丽亚.蒙特梭利是谁?

她是一位意大利籍的医生和教育家;也是第一位在意大利国内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女性。在本世纪初期,她透过长期对儿童的观察而提出的教育方法,不仅改变了当时人们对儿童教育的看法与作法,也深深影响了后代。她将其一生贡献于儿童教育。当她在1952年辞世时,已备受世界各地的瞩目与尊重。

她为何要提出[蒙特梭利教学法]?

蒙特梭利女士经过多年科学化的观察,她发现传统学校在下述两方面犯了严重的错误:一是孩子的学习开始得太晚;二是孩子被迫融入以大人尺度为基准的世界。因此,她的教学法特别着重在提早发觉孩子的潜力,以及创造一个完全配合孩子学习需求的环境。

什么是[蒙特梭利教学法]?

它是一种科学的观察方法,是以科学的角度去观察孩子的需求与学习能力。当孩子在0~3这段无意识学习状态时期,完全未受成人影响之前,是他的学习力最完整的时期。因此,当孩子置身在一个透过感官及动作从事学习的预备环境中(教室)时,他的需求、欲望和潜力便自然流露出来了。

[敏感期]是什么?

蒙特梭利博士观察到,孩子在某段年龄期间,会对某种特定技能表露出强烈的兴趣及学习能力。她称这种现象为「敏感期」。

请为[敏感期]举例说明

以语言的敏感期为例,它出现在孩子生命的头四年,而孩子也是在这段期间学会讲话的。在语言敏感期间,孩子为了征服学习语言的棘手问题,其所流露出的坚持、精力和智能令人讶异,但这些状态将不会在他往后的生命中再次出现。换言之,一个已经经历过语言敏感期的成人,当他要再学习另一种语言时,绝不可能像他在敏感期间学习母语时那般地容易。

此外,在孩子生命中的头几年,他还会对秩序、精确的动作、感官的刺激、和人相处等,显露出同等强烈的热爱,蒙特梭利博士称这些现象为[秩序敏感期]、[动作敏感期]、[感官敏感期]以及[社会性发展敏感期]。

由于孩子的脑部发展是在八岁时完成的,蒙特梭利博士所观察的敏感期都是在此之前出现。而这些有助于孩子成长的敏感期,也已被近代有关脑部结构及发展的研究所证实。

蒙特梭利教具背后的教学理念是什么?

每一种蒙特梭利教具都是感官导向的教具;它们均依循同一个设计原则:带领孩子不自觉地从简入繁、从具体到抽象地学习。所有教具的设计还能让孩子在操作中自我检查错误;因此,当错误产生时,孩子不但可以自我察觉到,还可以完全不需要他人帮助而改正过来,这种系统化的学习方法,可确保孩子在每一个学习阶段的成功。这种「能力产生信心、信心再产生能力」的循环,将会推动孩子不断的求知欲及工作欲望。

蒙特梭利教学法是否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发展期创造力?

蒙特梭利博士深信,孩子的学习必须是建立在对真实事物认知的累积上;而其创造力则是从孩子对周遭真实事物的种种印象中所培养出来的。也就是说,只有在孩子拥有了对真实事实的印象后,才有可能发展出有意义的创造力。

在蒙特梭利教室里,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是否得到应有的重视?

蒙特梭利博士确信,在孩子尚未具有完整的自我意识之前,太强调其社会性发展是徒劳无功的。因此,蒙特梭利的学习活动会以协助幼儿展露自我及发展潜力为先。只有在孩子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是不同于别人时,他才会知道如何善用和他人分享、合作及互相尊重的机会。

混龄班的益处有哪些?

在满足每一位孩子因个别发展而产生的个别需求方面,混龄班的灵敏度比传统的分龄班要高出很多。同一位孩子,也许在某项学习上需要和比他年长的同伴一起工作,而在另一项学习上,则和较年幼的孩子一起比较妥当,但是,他还是需要和同年龄的孩子相处,才符合本身的社会化。也只有在混龄班的架构下,孩子才可能拥有以下的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工作、依照自己的速度进度、独立地工作或是寻求同伴的合作。

蒙特梭利教室一班应有几位学童?

蒙特梭利教室一班通常可以容纳30~35位的幼儿。只要孩子之间的年龄层差距适当,而孩子们又具有足够的独立性,孩子互为彼此的老师将可成真。

老师在蒙特梭利教室中所扮演的角色?

在蒙特梭利教室中,老师担任的角色包括:引导者、观察者、教室环境的维护者,并且让孩子透过本身的活动达到自我教育的机会。老师费心地准备教学环境,加入具有挑战性、能引发孩子兴趣的教材,而删除对孩子学习形成障碍的成分;她示范教具操作的方法,鼓励孩子亲身去尝试;时常观察孩子的工作,协助孩子克服困难,并在需要的时候,重新调整孩子的注意力或兴趣点。

什么是蒙氏教育的自由观?

2 [自由]是蒙氏教学的一个终点目标,而不是一个起始点。一个真正自由的孩子已经能够慢慢展现潜能,比较喜欢自行思考解决问题,但是在必要的时候,也能够请求协助,并且接受指导。

一个不能自律、未经琢磨的孩子并不自由,他不但是随自己内在欲望所控制的奴隶,而且还会过度地依赖别人。一个真正自由的孩子,长大后顺理成章地成为一位自由的大人。随心所欲并不能让他自由,教导他如何去做正当的事才能让他明白自由的真谛。

什么是蒙氏教育的纪律观?

蒙特梭利所谓的纪律是一种[内在的自律]----这是发自孩子对蒙特梭利工作的兴趣而培养出对自我的行为控制。蒙特梭利博士曾说过,很多所谓缺乏自绿的孩子,实在是因为缺乏适当的激励而心生挫折;如果把他们放在她所预备的蒙特梭利环境里,假以时日,应该会快乐些,也可学会些许的自我控制。

几岁是孩子恰当的入学年龄?

理想的年龄是三岁。年龄稍长的孩子恐怕已错过许多宝贵的[敏感期],而无法接受蒙氏教育所能给予的最佳训练。

学龄前的幼儿教育是不是一项好的投资?

现代教育家已经了解:不良的学习动机和工作习惯根源于孩子早期的学习经验和环境。如果幼童自然流露出的学习欲望受到适时的鼓励与满足,就能奠定日后成功的基础。

蒙特梭利教师师资培训的内容为何?

蒙特梭利师资训练中心遍布世界各地,内容包括理论课程、熟练教具操作、教室观察,以及实习经验。部分训练中心也在假期中开设研习班。

在台湾的蒙氏教育推动者,是否熟悉现今幼教界的最新实验与发现等信息?

沿袭玛丽亚.蒙特梭利的实用和实验教学传统,蒙氏教育者应该熟悉并且幼教界最新的研究成果。老师应该与其它领域的教育家互相交换意见,并且更要鼓励蒙氏教师去学习对本身或学校有益的课程。如果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不但能让孩子受惠,更与蒙氏教育精神相契合,老师就应该将它们带进教室里。

家长应该如何与蒙氏教育相互配合?

家庭不应该是学校的延伸。孩子和父母之间互爱互重的亲情关系就是孩子日后成长最需要的根基。孩子在学校的活动可以用下列的方式加强:允许孩子参与家事活动,让孩子更方便自我料理,偶尔放慢并迎合孩子的生活步调,忍受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以及维持一致的管教方式。

蒙氏教育的目的旨在于:协助孩子发展各方面的潜能、基本常识、思考方式、人格教养,以及培养孩子天生的学习本能。 蒙特梭利教育的独特方法

蒙特梭利是一位医学博士,后投身教育,有深厚的生理学、医学知识背景。通过对前人和当代的教育与心理理论的研究,以及在儿童之家执教的实践,她对儿童有了新的发现,这是她的最大贡献。

发现一:儿童具有与生俱来的吸收性心智

孩子一出生,感觉器官就开始感知、吸收周围环境中的信息。孩子有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和听觉等基本的感觉能力。这些感觉能力就决定了孩子可以依靠这些能力接受环境中的信息。因此,蒙特梭利认为教育应该从一出生就开始。

发现二: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敏感期

根据生物成长过程的敏感期,蒙特梭利发现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也有敏感期。3岁前,主要是秩序、语言、动作、感觉和对细小事物的敏感期。敏感期为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最佳年龄。儿童敏感期的发现开创了幼儿教育的新局面。

发现三:自发性活动的自然法则

儿童具有自发性的活动。自发活动使儿童能够逐渐走向独立。只要成人不妨碍孩子,他们都能独立。独立能力弱、或者没有,是成人妨碍的结果。自发性活动的自然法则,就决定孩子在发展中是需要自主学习的。成人对孩子的这种自主性、自发性不能给予强迫或压抑。

发现四:

儿童的发展要在适宜的环境下,通过自身活动获得

儿童的吸收性心智、敏感期和自发性活动都是内部的因素。这些内部因素要发展,需要适宜的环境,与环境相互作用。环境一定是适宜的,不适合于孩子的环境,他的潜能也就不能得到发展。这种观点和当代心理学的观点完全是一致的,即主体和客体要相互作用,相互作用依赖的是活动。活动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桥梁。

基于以上新的儿童观,蒙特梭利在开办的儿童之家中创造了新的教育法,风靡世界,极具其特性——

1.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要素

以前,人们认为教育的要素是教师与儿童。教师教,儿童学。蒙特梭利认为孩子会自己学,因此环境的提供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的要素,孩子要从环境中学习。因此蒙特梭利对环境的创设有基本的原则。成人要根据孩子发展的敏感期,为儿童创设适应其发展的环境。

2.儿童在环境引导下自动自发地学习

孩子可以自动地去利用环境,自主选择。成人没有权利去指挥、命令。孩子自己选择想要做的工作,成人尊重孩子的意愿。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孩子的主动性,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

3.有限制的自由

孩子的工作具有很大的自主性,享有很大的自由,但这种自由不是没有限制的。蒙特梭利对孩子的活动有一套完整的规则,在保障每个孩子充分享受自由的同时,也要求孩子自律。不破坏环境,不妨碍他人。

4.成人是孩子活动的协助者

成人不再是教导者,从教导者变成了一个协助者。成人给予孩子引导、帮助和建议。而这些协助都是在孩子需要的时候。成人通过观察,了解孩子的发展、进步及遇到的问题,然后决定给孩子提供协助的方法、时机,避免无端地干扰孩子。

5.教具是孩子学习的工具

教具是让孩子认识生活,练习独立能力和建构人格的学习材料。蒙特梭利研究制作出许多教具,把生活、物体、现象当中的某些特征突出、孤立起来,让孩子去感知。当孩子具备感知、认识这些特征的能力之后,再把它回归到生活当中。这样,就把过去老师靠说教传授的东西转移到丰富多彩的教具当中,教具引发儿童的兴趣,儿童在操作的工作中自我成长。同时这些教具还有错误纠正的功能。

6.大容量的认知

蒙特梭利教育是大容量的认知,她的领域是很广阔的。老师要根据儿童的需求,不断地制作新的教具。由于各国文化的差异,她选择感官与数学这两个领域,制作了大量的教具,几乎世界通用。而语言、科技、生活等领域则需要教师根据本土文化去设计和制作。

第12篇:蒙氏教育理念

走近蒙台梭利蒙氏教育的精髓是爱与自由。它的独特魅力源于对儿童的充分研究与了解,遵循儿童成长的自然法则,让儿童在预备好的环境中自由学习,丰富儿童的生活经验,激发儿童潜能,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构建独立、自信、专注等能力,为将来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即让每个孩子都成为他(她)自己! 独特的教育理念 :

一、有准备的环境

蒙台梭利特别重视环境创设对孩子发展的影响,她把环境喻为人的头部,主宰着人的一切行为。为孩子准备一个充满爱和趣味、能吸引孩子主动探索的环境,同时,环境要适应儿童现有水平、能力和兴趣。

二、自发性的学习

蒙台梭利说:“没有一个人是由别人教育出来的,他必须自己教育自己。儿童生来具有一股发自内心的对于未知事物的好奇及热爱。”

很多父母让孩子学钢琴、学英语、识汉字——惟恐错失任何学习机会。事实上,孩子需要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满足和幸福感,这来自其自发的求知欲。明白这一点,父母就不会压制孩子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因此,在童年早期,教育的目的不是将经过选择的事塞给孩子,而是培养其自发的学习欲望,让他们独立成长。

三、“工作”的自然法则

蒙台梭利认为,活动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她将儿童使用蒙氏教具的活动称之为“工作”,这是一种自发地选择、操作教具并在其中获得身心发展的活动。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工作遵循着5种自然法则: 第一,秩序法则,即儿童在工作中有一种对秩序的爱好与追求; 第二,独立法则,即排斥成人给予过多的帮助;

第三,自由法则,即要求自由地选择工作材料、自由地确定工作时间; 第四,专心法则,即儿童在工作中非常投入,专心致志;

第五,重复练习法则,即儿童对于能够满足其内心需要的工作,都能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进行,直至完成工作周 期。

四、吸收性的心智

成人可借助旧经验来学习。孩子既无经验也无成熟的智力,他学习的方式就像照相机感光底片一样,将外界印象全部摄入,然后成为自己的东西。对孩子来说,运用全身的感官去研究环境而获得信息,是一种自然且愉快的活动。孩子以吸收方式来学习的能力大约会持续到7岁。

蒙台梭利认为,孩子学习阅读、写字、计算,和他学习走路、说话一样,是一种自然的方式,成人应容许孩子在他自己感兴趣及预备好的时刻学习。

五、发展的敏感期

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会有某一时间,只对环境中的某一特定事情,涌出强烈兴趣和不断模仿、学习的举动。这使“儿童能从复杂的环境中选择对自己生长适宜和必不可少的东西……”错过发展的敏感期,孩子的学习成长将事倍功半。利用敏感期对幼儿进行教育、引导和帮助,避免延误时机带来的损失。

蒙台梭利五大领域教育内容: 日常生活教育:基本动作训练、照顾自己、照顾环境、照顾他人。通过动作的基本训练及日常礼仪训练,让孩子学会照顾自己、照顾环境。培养幼儿独立性、自主性、专注力、手眼协调能力、自信心。

感官教育:视觉训练、听觉训练、味觉训练、嗅觉练、触觉训练。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分类能力、培养注意力。数学教育:数前准备、0~10的认识、十进位系统

(一)、连续数、十进位系统

(二)、分数的导入、平方立方的导入。培养幼儿初步的数量概念、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 语言教育:听觉、口语、视觉、语音、文字与阅读练习。培养幼儿认读、书写及听说能力。

人文自然教育:自然、地理、历史、科学、音乐、美术。通过让幼儿学习民族文化,培养幼儿爱科学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

蒙特梭利教学原则

蒙特梭利教育以孩子为中心,通过对他们的深入了解,尊重其人格尊严和成长过程。从促进儿童身心发育角度去设计教学,为孩子一生奠定智慧与品格的良好基础,培养自主、持续的学习工作习惯。

蒙特梭利教育原则

以儿童为主——为孩子打造一个以他们问中心,让他们可以独立“做自己”的“儿童世界” 充分的教具提供 —— 孩子是靠感官来学习的,我们提供给他的良好刺激愈多就愈能激发他的内在潜能。

不"教"的教育 —— 反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育,而主张籍由良好的学习环境,亮丽

丰富的教具,让儿童主动去接触、研究、形成智慧。

把握敏感期的学习—— 0-6岁的儿童,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会出现对不同事物的偏好的各种"敏感期"。

教师居于协助启导的地位 —— 教师必须放弃传统自以为是的教育方式,而是从旁适时地给予

儿童协助与引导,让儿童成为教育的主体,使他们动脑筋、有智慧。

父母才是真正的关键 —— 孩子的教育,并不只限于学校一隅,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更是无 所不在。在亲子课堂中,家长不仅可以学到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 方法,还可以和宝宝一起上课,增进亲子感情。

蒙台梭利以直观观察的方法,通过对儿童的观察分析,提出了新的教育理论,强调儿童的内在潜力,主张让儿童在自由与关爱的环境中,充分发挥它的潜能。概括起来说蒙特梭利教学法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

1.环境适应理论。2.独立成长理论。 3.生命自然发展理论。 4.吸收性心智理论。 5.工作人性理论。 6.奖惩无用论。 蒙特梭利教学的基本精神

蒙台梭利主要是依照人类成长的自然法则,用科学的方法了解孩子各个阶段的生理、心理成长变化的情景及其需要,从而给予适当的帮助,以启发或诱导儿童心智与体能的活动,让儿童发展成未来最有用,最有效率和最幸福的人。

蒙特梭利教具

益智教具。有利于开发智力的教具称为益智教育,对儿童的教育,需要有教材,有自然界的教材,也需要社会生活中的教材,书本教材。蒙台梭利利用她的教具作为教材,她把生活中的教材,实际上教具化了,蒙氏认为,既然训练儿童五官的教具对有身心缺陷儿童的教育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那么对正常儿童肯定有效的,经过不断反复设计,研究了训练正常儿童的这样一套教具。教具具有的特点是:

(1)具有孤立的特性。教具选用颜色比较朴实、干净的色调为主,如粉红塔、棕色梯。她认为这样的教具有利于对孩子采用单色调,表现出孤立的特性。能显现出她主要的教育目的。如温觉板,让孩子体验温度。

(2)容易搬动。由于教具最重要的目的是适合儿童的需要,每种教具在重量和尺寸的大小都考虑儿童能力的范围,考虑儿童能否搬动。如粉红塔最大的一块,孩子也能搬得动。

(3)教具美丽。每种教具都有它的特色,能吸引儿童,这个吸引儿童的因素或者说在颜色上,或是在重量上,或在她的特性,或在她的声音方面都能吸引儿童,这些教具孩子们非常喜欢。

(4)每一种教具的单独使用或联合使用,都有其步骤和顺序才能完成,这些教具孩子在工作时有其顺序和步骤,如果没有按照她设计的步骤走的话,就会出现错误,出现错误就有一个自我控制的方法,所以在设计上或使用方法上,都由简单到复杂,培养孩子了解步骤,重视秩序,养成内在的纪律,她有规律的。

(5)在设计上具有控制和纠正错误的特性。可使儿童自行发现错误,自行改正错误。比如插座圆柱体,再如粉红塔,每一块相差1cm。

(6)具有数学的属性。由步骤和秩序当中培养孩子逻辑习性和推理能力。每一种教具都有它等差的数学关系。如长棒,每一长棒之间都相差10公分,有等量的、等差的关系,有数学属性。

(7)间接的预备性。每种教具都具有直接与间接的教育目的,帮助孩子准备,适应未来的生活,如在教具的形体变化上,象几何图形在操作上让孩子掌握,而且拿着几何图形还可以变化。用纸画各种形状,为将来学习做准备。有间接的预备性。

蒙台梭利教育法是以科学的方法为根本的教育,是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及潜能开发的优秀教育模式,主要特点如下: 1、以儿童为中心

反对以成人为本位的教学观点,视儿童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 2、"不教的教育"

蒙台梭利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教学,主张由日常生活训练着手 ,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育,让儿童自发的主动学习,自己建构完善的人格。 3、把握儿童的敏感期

0- 6 岁的幼儿在特定的时期会出现特定的喜好倾向,若顺着敏感期学习该特性即可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 4、教师扮演导师的角色

一般称蒙氏教师为启导员,他必须对孩子的心灵世界有深刻的认识 与了解,对于孩子发展状况了如指掌;才能提供孩子适时、适性地协助与指导。 5、完全人格的培养 蒙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协助孩子正常化。透过环境的设计、教具的操作,,使孩子一步步建构完善的人格。 6、尊重孩子的成长步调

蒙氏教育要求教师根据儿童发展的进程,对不同特点的儿童进行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式的教育。 7、混龄教育

让不同年龄的孩子在一起,可使较小的孩子有不同年龄层的模仿对象,而较大的孩子则可以从帮助年幼的儿童中增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8、丰富的教材与教具

蒙台梭利教具非常丰富,但这些教具并非是教师用来教学的工具,而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透过这些工作,从自我重复操作练习中,建构完善的人格。 9、屏除单一奖惩制度

蒙氏教学尊重儿童,培养孩子正在萌芽的尊严感。 10、爆发式的教学成果

蒙氏教育尊重孩子内在需求,让孩子适时、适性的成长,短期内不易察觉成果,但却会在某一时间以爆发的形式,彰显出孩子内在的心智发展水平。

第13篇:蒙氏教育实训室

蒙氏教育实训室

欢迎各位领导参观学前教育实训中心。本中心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之一,主要为《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等专业课的学习提供幼儿园仿真教学环境,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蒙台梭利是意大利著名的幼儿教育家,他创建的幼儿教育理论享誉全球。蒙氏实训室配有日常生活、感官、数学、语言、科学等全套蒙氏教具1000余件,学生通过实训可以深入理解蒙氏教育的内涵,掌握指导幼儿操作蒙氏教具的教育教学技巧。

利用蒙台梭利教育理论和教具开展教学,使学生深入理解蒙氏教育的内涵,熟练掌握蒙氏教具的操作方法,应用于未来所从事的保教工作。

第14篇:蒙氏教育[推荐]

蒙氏教育

基本原则

1、以儿童为中心。反对以成人为本位的教学观点,视儿童为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

2、反对填鸭式教学。主张从日常生活训练着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具,让儿童自发性地主动学习,自己建构完善的人格。

3、把握儿童的敏感期。顺着敏感期学习的特征,得到最大的学习效果。

4、教师扮演协助者的角色。教师须对孩子的心灵世界有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对孩子发展的状况了如指掌,才能提供对孩子适性、适时的协助与指导。

5、完全人格的培养。幼教的最大目的是协助孩子正常化。

6、尊重孩子成长步调。没有课程表和上下课时间,使孩子能够专注地发展内在的需要。

7、混龄教学。不同年龄孩子会相互模仿、学习,养成儿童乐于助人的良好社会行为。

8、丰富的教材与教具。教具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通过“工作”,从自我重复操作练习中,建构完善的人格。

9、摒除奖惩制度。采取尊重孩子的方式,培养孩子正在萌芽的尊严感。

10、爆发的教学成果。采取尊重孩子内在需求的方式,让孩子适时、适性地成长,短期内不易察觉成果,但却会在某一时间以爆发的力量彰显出孩子内在心智的成长。 特点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巨大的潜能,他生命的发展是走向独立。通过具体的练习如生活基本能力练习、五官感觉练习、智能练习(语言、数学、科学)等形式,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础。

蒙氏教室是一个小社会的雏形,孩子在其中学会尊重别人,接受别人,学习如何分享自己学会的知识技巧,学会如何领导别人。蒙氏教室提供了培养儿童情感智商的环境。

蒙台梭利课程,包括感觉、动作、肢能、语言和道德发展等,使个体成为一个身心统整合一的人。“自由”与“纪律”合一,“个性”与“群体”兼顾。启发幼儿使他们有能力解决困难,适应新的环境,达到自我构建和心智发展。

蒙氏教育的原则:

以儿童为主——为的孩子打造的一个以他们为中心,让他们可以独立“做自己”的“儿童世界”。

充分的教具提供 —— 孩子是靠感官来学习的,我们提供给他的良好刺激愈多就愈能激发他的内在潜能。所以,设计一个适合孩子的生长环境,应该是能提供丰富的教材(包括自然的、人文的),以诱发他自我学习的乐趣。

不“教”的教育—— 反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育,而主张籍由良好的学习环境,亮丽丰富的教具,让儿童主动去接触、研究,形成智慧。

把握敏感期的学习—— 0~6岁的儿童,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会出现对不同事物的偏好的各种“敏感期”。蒙台梭利科学幼教法强调掌握儿童“敏感期”,而给予适切的学习。

蒙台梭利教育拥有一套蕴含无限教育价值的学具,这套学具利用幼儿感觉的敏感性,透过可供幼儿操作的教具,让孩子们轻松愉快的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吸收许多抽象的概念。尊重幼儿重复练习的特性,所有学具幼儿可以反复操作,满足幼儿生理心理上的需要。

教师居于协助启导的地位—— 教师必须放弃传统自以为是的教育方式,而是从旁适时地给予儿童协助与引导,让儿童成为教育的主体,使他们动头脑、有智慧。

父母才是真正的关键—— 孩子的教育,并不只限于学校一隅,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更是无所不在。在心爱乐园的亲子课堂中,家长不仅可以学到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还可以和宝宝一起上课,在课程中增进亲子感情。

回顾我国蒙台梭利教育融入幼儿园教育的10年路程,感慨良多,现总结几个要领与同行分享:

一、热爱儿童,尊重儿童学习独立的意愿,让儿童通过自身努力自主自由地学习。

二、用心创设适宜的环境是教育者的重要职责。环境是儿童自我成长发展的决定 因素。

三、儿童在“工作”中练习独立,完成自我成长的使命。

四、顺应儿童自然成长的规律,不强求、不施压。

五、教育者要学会“静观等待”、“克制”、“公正无私”和保障儿童自由的实现。

六、以教具和教具以外的人类活动的领域,促进儿童整体性地发展。

七、吸收中华文化和当代科技成果,适应本土、适应时代。

八、接纳现代创新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充实发展儿童的早期教育。 蒙台梭利的儿童观

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是一个发育着的机体和发展着的心灵;儿童发展的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幼儿处在不断生长和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而且主要是内部的自然发展。在这个连续的自然发展过程中,幼儿的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在蒙台梭利看来,幼儿身体内含有生气勃勃的冲动力。正是这种本能的自发冲动,赋予他积极的生命力,促使他不断发展。一是主导本能,这种本能对于处在生命初创时期的婴儿提供指导和保护,甚至决定物种的生存。二是工作本能,这是人的基本特征。幼儿正是通过不断的工作在进行创造,使他自己得到充分的满足,并形成自己的人格。它既能使人类更新,又能完善人类的环境。

在心理方面,幼儿心理发展既有一定的进程,又有隐藏的特点。蒙台梭利认为,幼儿是一个“精神(心理)的胚胎”。因为每一婴儿都有一种创制本能,一种积极的潜力,能依靠他的环境,构筑一个精神世界,所以,幼儿不仅作为一种肉体的存在,更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每个幼儿的精神也各不相同,各有自己的创造性的精神。

在蒙台梭利看来,在幼儿的心理发展中会出现各种“敏感期”。她说:“正是这种敏感期,使儿童用一种特有的强烈程度去接触外部世界。在这时期,他们对每样事情都易学会,对一切充满了活力和激情。”而人的智力发展正是建立在幼儿敏感期所打下的基础上的。

1.秩序的敏感期 从出生的第一年就出现一直持续到四岁。这是幼儿的一种内部的感觉,以区别各种物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物体的本身。

2.细节的敏感期 幼儿在2-3岁时会表现出对细节的敏感,他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最小的细节上。这表明幼儿的精神生活的存在,以及幼儿和成人具有两种不同的智力视野。

3.协调性敏感期 这是在幼儿发展中最易观察到的一个敏感期。幼儿通过个人的努力学会走路,并逐渐取得平衡和获得稳健的步伐。应该在2到3岁时出现。

4.触觉敏感期 幼儿会朝着外界的物体伸出小手。这个动作的最初推力代表幼儿自我进入外部世界之中。正是通过手的活动,幼儿才能发展自我,发展自己的心灵。

5.语言的敏感期 2个月左右幼儿就开始吸收语言,他所获得的语言是他从周围环境中听到的。当他说第一句话时,并不需要为他准备任何特殊的东西。在蒙台梭利看来,语言能力的获得和运用,是幼儿智力发展的外部表现之一。

蒙台梭利强调指出,应该注意幼儿的心理发展和生理的发展之间的密切的关系。她说:“如果心理的压抑会影响新陈代谢,并因此降低了一个人的活力的话,那可以肯定,相反的情况也会发生,富有刺激的一种心理体验能够增加新陈代谢的速度,并因而促进一个人的身体健康。”

蒙台梭利感官教育与训练

一、蒙台梭利感官教育

感官教育在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成为她的教育实验的主要部分。在她的著述中,有大量篇幅专门论述感官教育训练、运动训练与智力发展以及感官教育与纪律教育、知识、技能的培养的关系和密切的联系。

她认为感官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训练儿童的注意、比较、观察和判断能力,使儿童的感受性更加敏捷、准确、精练。在蒙台梭利看来,学前阶段的儿童各种感觉特别敏感,处在各种感觉的敏感期,在这一时期如过不进行充分的感觉活动,长大以后不仅难以弥补,而且还会使其整个精神发

展受到损伤,因此,在幼儿时期进行各种感官教育显得至为重要。同时她认为,感官是心灵的窗户,感官对智力发展具有头等重要性,感觉训练与智力培养密切相关。再者,她还认为,人的智力高低与教育有较大关系,通过感觉教育可以在早期发现某些影响智力发展的感官缺陷,并及时采取措施,使其得到矫治和改善。

蒙台梭利的感觉教育包括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感官的训练。

视觉训练在于帮助幼儿提高度量的视知觉,鉴别大小、高低、粗细、长短、形状、颜色及不同的几何形体;触觉练习则是帮助幼儿辨别物体是光滑还是粗糙,辨别温度的冷热,辨别物体的轻重、大小、厚薄;听觉训练是要使幼儿习惯于区分声音的差别,使他们在听声的训练中不仅能够分辨音色、音高,还能培养初步的审美和鉴赏能力;嗅觉和味觉的训练则是注重提高幼儿嗅觉和味觉的灵敏度。蒙台梭利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感官训练,使幼儿成为更加敏锐的观察者,促进和发展他们一般感受的能力,并且使他们的各种感受处于更令人满意的准备状态,以完成诸如阅读、书写等复杂的动作,也为将来进行数学的学习打下基础。

蒙台梭利的感觉教育遵循着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她认为,感觉教育的实施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并且她提倡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进行学习,使幼儿在感官训练中通过自己的兴趣去进行自由的选择、独立操作、自我校正,去努力把握自己和环境。所以,在蒙氏的教育教具中都设有专门的错误控制系统,使儿童在操作过程中能按照教具的暗示进行“自我教育”。

二、蒙台梭利感官训练

1、感官训练的目的在培养幼儿感觉的敏锐性

不论是在家庭中的婴孩或进入幼稚园的幼儿,不但应该把感官训练列为首要项目,更应该在过程中不断地求其更精确、更敏锐,使幼儿的视、听、嗅、味、触觉都能够灵敏而精确。借以让幼儿认知、辨异等潜能得以充分发展,进而产生分析、综合、研判等更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和行为基础。

2、家庭中感官训练的着眼

父母对幼儿在家里实施感官教育,除了达成前述的“目的”以外,还要有四个着眼:(1) 是培养幼儿良好的“认知习惯”,不要稻栗不分,“马马虎虎”。(2) “循干追根”,要有系统,不要杂乱无章。(3) 是简单明了,不要复杂。(4)是配合学校, 除了“衔接”外也要“延深”。如此才能不只仅使“耳聪目明”,更能养成不断增进感官敏锐,精确的观察能力,也会同时培养了条理分明的认知习性。

3、感官教育的三大原则

父母纵然不是幼教专家,但却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对孩子的教育若能坚守下述三个原则,依然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坚持蒙氏的原理:让孩子自由地适应, 你只为他准备环境,和诱导他去接触你所设计过的教具(一般人所谓的益智玩具)。千万不要操之过急,给孩子订下“教”他的进度,以免孩子被“盯”得厌恶学习,害怕你来“教”他。

(2)衔求品名(形状、颜色、名称、用途等)的认识,再逐渐进入确实、精细的程度。

(3)由听(妈妈讲说)到看(实物接触), 并充分利用五官,再进入手脚“做”的阶段。如此方有最好的教育效果。

三、蒙氏早期感官训练的学习三阶段

学习分三个阶段的目的,是要帮助幼儿对教具有更好的认识,可以让你了解幼儿能把握多少吸收多少,才能落实你的训练。

这三个阶段的学习方法,必须用于所有的每一个教具的介绍,也可以用于识字教育上。当你要开始示范任何一种教具,须指示幼儿用不同物体加以比较,才能得到正确的认知。例如:大-小、大-较大-最大、大-稍大-较大-很大-最大;小-较小-最小小-稍小-较小-很小-最小;至于长-短、轻-重、粗-细、硬-软等等,也是逐次渐进的做精确的认识。凡物体的感性层次,都要让孩子从五官的接触,到心智的刺激,逐次地、确实地得到深刻的印象。

这样“做”是让孩子聪明、精灵的基本方法。父母亲要有计划地去做,有耐性有恒心地去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简单,更应知道,年龄越小的孩子越不容易集中心智,所以也就越要讲求方法,才会收到效果。但,千万不要操之过急,让孩子有厌烦的感觉。以上所说,是感官教育,由物体性质的直接认知到“量”和“比较观察”的间接培养,是要从一岁到四岁都要下功夫的。

至于感官认知,学习三阶段的次序和具体做法,是按以下的次序进行:

第一阶段:本体的认识──其目的是在建立实物和名称之间的关系(先由物体──名称)譬如家中用的由小到大,可以装在一起成套的糖果盒,就是很好的教材,父母亲用双手拿起整个盒子向幼儿说:“这是红圆形的糖果盒。”反复地说到你觉得你的孩子了解了“物体”和“名称”之间的联合为止。

第二阶段:对照物的认识(由名称到实物)。母亲要确知前一阶段的效果如何,就对幼儿说:“请把那个红色糖果盒拿给我。”一面以期待的眼神盼望幼儿正确地拿给你为止(当然你必有两个以上不同颜色的盒子)。

第三阶段:类似物间的辨别(事务的确认和辨异)──当幼儿已经了解红色糖果盒和记住了这个名称之后,就指各种类似物问幼儿说:“这叫什么?”他应该答出正确的名称“这叫×××”。假若答不出了,再帮助他反复说到会了为止(这样也同时训练了语言发展)。以上这些原则或过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第一要站在幼儿的立场来看,却是极为新鲜但颇困难,因为小头脑中对于红色盒子、糖果,都不一定有深刻的印象。所以父母要有百分的耐心,十分的用心来做这件事才行。 此外,在你计划安排你“亲职教务”的时候,必须注意你孩子的年龄,和他心智发展的程度,应该依期年龄层次的感官发展的敏感状况,和孩子的实际情况,而适慎地思考策划,千万别着急!同时也要记住,现行的每一步骤,都关系到下一个步骤的进行;所以必须按照进展程度的模式去进行。

蒙台梭利教学法

蒙台梭利教学法是一种全面提升儿童素质,发展儿童潜能的教育方法。她巧妙的利用儿童自身的成长要求,在不损害儿童自由与快乐的前提下实现教育的目的。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积极的、不断发展的、具有无穷的力量;而教育的任务是激发和促进儿童的“内在潜力”的发展;儿童不是成人灌注的容器,也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泥和蜡,教师和父母必须认真研究、观察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在儿童自由与自发的活动中,帮助儿童获得身心发展。据此,蒙台梭利为学前儿童设计出一整套有效引导儿童迅速成长的训练方法。

蒙台梭利把幼儿学习活动称为“工作”她认为工作使儿童肌肉和肢体动作协调,手脑并用,促进身心协调发展。通过儿童自由选择工作,独立操作,专心致志,从而磨练了幼儿的意志,增强了自制力、勇气和自信心,培养了独立自主精神,并且受到了严格的纪律训练,同时也满足了儿童的心理需要。蒙台梭利教育发妥善解决了孩子的纪律问题。通过儿童连续完成手头分级推进的工作,儿童完善了自己,磨练了自己。随着能力的增长,儿童满足其愿望的自由度也增加了,儿童的纪律与自由意识也获得共同成长。

蒙台梭利非常重视儿童智力早期开发,但是反对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育,蒙台梭利学校主张以自我教育为主,在教育活动中,儿童是主体、是中心,主张从日常的训练入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具,让儿童自发的主动学习,独立思考,自我发现,自我教育和成长。教师和家长只是儿童活动的观察者和指导员。这种教师不教,孩子自己探索的教育模式比灌输式教育其效果要好得多。蒙台梭利班的孩子在6岁前不但轻松、愉快地掌握了阅读及计算的基本能力,还掌握了相当多的自然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蒙台梭利有一个重要的发现,即儿童智力发展的“敏感期”问题,这对儿童早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蒙台梭利发现儿童在6岁之前的不同阶段对语言动作、细节、程序、阅读、书写等会分别表现出强烈的敏感,这段时期相关的学习十分容易、迅速,是教育的绝好机会,但是这段时间过后,这种强烈的兴趣就会消失。抓住时机,进行教育就可以奠定孩子一生的发展基础。

蒙台梭利教学法乃是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玛丽亚·蒙台梭利女士(Maria Monteori)所提倡的教学方法、着重于孩子秩序感、专心度、手眼协调和独立能力的培养。在教室中就像一个温暖的“家”、而孩子来到学校也只是从自己的家庭到另一个“家”、养成孩子喜欢上学、喜爱学习的态度。

一、日常生活教育:训练孩子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以培养独立、自主的人格和良好 的习性。

二、感官教育:孩子藉由感官教具的杰作、可精练孩子的视觉、触觉、味觉、嗅觉,使孩子五官更敏锐、进而更聪明有智慧。

三、数学教育:由少至多量的比较,最后引入加、减、乘、除等具体操作,而进入四则的运算、建立教学基础。

四、语文教学:蒙台梭利博士发现儿童语言的敏感期在六岁之前;因此我们不但强调母语教学、同时培养多种语言、特别是英语的发展。

五、文化教育:在蒙台梭利的教室里配备了动物、植物、历史、地理、天文、地质等玩教具,让孩子学习如何照顾动物、植物,了解自己所居住的大环境、了解宇宙万物的奥秘、认识各种矿物等。

蒙台梭利方法论

(一)设计环境

遗传无法完全决定人一生的智或愚,后天的环境对人出生后的智能发展才有着大部分的影响。

蒙氏说:“环境就像人类的头部,影响着孩子的整体的发展。”上述的两件事实,我们在前面第七章已经分别叙述过,蒙台梭利教学法的首重环境,就是基于同样的认识。基本地来说,蒙台梭利教学法包含了四大要素──环境、教具、教师和儿童。其实综合起来,它们应该是一个整体教育“孩子”的环境。

硬体设备(和附近的环境) “教育环境” 教具 老师(导师) 孩子 在一个完美的环境中,除了有方便孩子的“硬体设备”──慎重选择过的“教材、教具”(静态):还要有娴淑慈爱的“导师”,在其中担任设计教材和诱导孩子学习意愿、以及在两者之间扮演沟通牵引的角色;当然还有主体人物──充满活力和学习意愿的“儿童”(动态)。

关于如何设计一个帮助儿童能够良好发展的环境,蒙氏说的最具体的就是:“儿童之家”。我们现在就简单扼要地介绍给中国的母亲们。

1、它必须像个家

蒙氏说:“所谓„儿童之家‟是指能够供给孩子发展机会的环境(注:不要误会为孤儿收容所),这种学校并没有一定的规格,可以按经济情况与客观环境而定。”

“不过它必须像个家。”也就是说,不能光是一两间同样大小的教室,必须有几个房间,有庭院,院子里有遮风避雨的设备……孩子可以在户外活动,让他们放些自己喜爱并能自己照顾的小花小草、小动物和小摆设。

“家”中的主要房间是智力活动的“工作室”。另外,再配上较小的浴室、餐厅、会客室、健身房、休息室等让孩子活动和生活的空间。

当然,像台北这寸土寸金的地方,生活居住空间狭小,不是每个父母都拥有如此庭院式的房子,所以只要是你能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庭气氛,为他安排一间“工作室”,陈设些经你慎选的益智玩具(最好不要是市面上的电动玩具)以及他的“工作”成绩;另外的一间是专用的卧室兼起居室。并且要常常带他到野外去踏青,以补没有院子的不足,这样也就是一个很好的蒙台梭利教育环境了。

2、以幼儿为中心

“家”中设备的主要特色就是,一切以孩子为主。不但教具内容要适合孩子智力发展的阶段,所有的硬体设备也都以孩子的高度为标准,因为在儿童之家内,一切事务都由孩子们自己动手来完成。

3、从最简单的说起:

食:吃饭的桌、椅、匙、抹布、手布……等,都应适合孩子的尺寸,你只要设想:从孩子一上饭桌,到吃饭完后下桌的中间会经过哪些手续?而哪些是过程中所需用的物品?以及它们的大小、轻重等等,都必须是适合孩子使用的。

衣:是否已为他安排了一个高度适中的衣柜,让他可以轻易地打开,将自己的衣物放入、挂好……

住:假如家中有

六、七个月大的婴儿,你是否能为他安排一大片可供他爬的空间(或客厅改造,卧房改造),至于到婴儿会走以后,客厅、卧室都应特别设计,随孩子的成长而准备、改变……。

行:除了为他安排了各类适用的小鞋外,是否在门外安排了一个空间,可让他把自己的鞋子放整齐……。为什么要以孩子为中心设计环境呢?因为我们的安排,不是只看见近程目标(适合他活动),而是为了培养他能够一切自己动手,不会依赖他人的“独立”性格。 我想说一句不客气的话,现在大部分的妈妈往往太小看了自己的孩子,以为她二岁半的“宝贝”什么都不会,其实,他不但会自己擦鼻涕、折衣服、脱鞋子,还会打扫环境呢!

关键就在你是否大胆而耐心地给他机会“自己做”,并成功地引导他“去做”,“如何做”。

4、布置要安全、美观、有秩序

至于所有的硬体安排,必须要注意到安全性,例如:你给孩子用的椅子,应避免用夹层的,因为孩子还无法控制重量,一不小心就容易被夹伤,最好是固定型的。陈设的架子是否稳固,

门是否钉牢等等,都是大人必须细想周虑的重点。

要想吸引小孩子的注意力和养成他爱好整洁的习性,设备布置的美观与否也是重点之一。应该要朴实亮丽,而不是“昂贵的,就是最好的”,太过的奢华耀目或复杂灵巧对孩子并没有好处,只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有秩序”,并不只是说每样东西都有条不紊。而是更进一步地指陈设的顺序,都经过大人考量过小孩的接受程度、需要,使用上以及归还是否能够方便而言。因为秩序对幼儿的意义重大,幼儿会在有秩序的环境中,容易经由“自己的观察”,找出自身之外物与物以及自己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借以促增心智的吸收。同时,有秩序、爱整洁的习性,也都是经由美好的环境而培养的。

总之,预备好的环境应也是具有文化素养的地方。

它能

1.充分发挥孩子的生命力。

2.保护孩子,给他安全感。

3.供给孩子自由活动的场所。

4.让孩子感觉亲切,并具有一定的美感。

5.有限制──主要目的是让孩子适应,而不是因为好奇而吸引他。

6.有秩序,要随孩子成长的需要而有渐进地变化。所以要给孩子智能上的启发,环境中的设计和整备是第一步要您下番功夫的。

(二)导师

由于蒙台梭利教育法是以“儿童为中心”,迥异于传统幼儿教育的以老师为中心。所以老师就不再是一个站在黑板前面大声呼叫,发号的权威角色了。他不会以“灌输”知识给孩子为教育目的,反而是居于“帮助儿童生命成长”,设计、指导孩子自己学习的客观立场。

以启发和诱导为手段,而让孩子乐于自由、自动地去动脑筋,使智力和体能不断地增长。所以,蒙台梭利的“老师”在“实验儿童之家”称之为“导师”(在日本称之为“指导员”或“导员”。由于此书是针对母亲而写,所以此章中所述的导师都是由母亲在家里代替)。

1、他必须懂得蒙台梭利的教育原理和教学方法

我们说蒙氏是一个实践家,因为她会将理想化为方法而付诸实践;我们又说她是教育家、科学家,因为她用观察的方法,发现了《童年之秘》(意指童年成长的奥秘。这是蒙氏理论的名著),替孩子找出了教育的根据点。

正因为蒙氏实践理想和方法的“教具”,是根据对“儿童的发现”(意指蒙氏对儿童的发现,亦为名著)而设计的,导师假如不明白这个道理,便会一成不变地、机械式地指导儿童,反忽略了儿童内在的需要和因他们成长的法则和个别的差异,而造成不合理、无效果的干预行为,甚至对孩子造成伤害。

此外,她也要熟悉蒙氏的教育方法。例如:家庭主妇想将一块猪肉切丝,假如她能细细地观察了它自然组织的纹路,懂得运用适当的刀法,就可以顺利而且漂亮地切出一条条肉丝;反之,如果拿起刀就乱切一阵,结果的不顺利与难吃是可想而知的!

懂得原理和方法的导师,在指导儿童学习的“工作”时,会深知“它”其中的目的、程序与启、导之间的变化;她会懂得孩子内心的意识,和学习的能力与自然的限制;以及什么年龄,什么心态应该给他什么东西,而予以正确地指导,才会有效地帮助他们的身心能够正常发展,并提高其智能潜力。

2、要懂得如何操作教具

儿童借着教具获得智力与体能上的开发,而教具的介绍,必须靠导师适当地提示,所以导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媒介人物。

她不但能“简易”、“简洁”与“客观”地示范给孩子“教具”的使用方法;还要能随时了解孩子对此项教具的反应,以决定启发他继续操作或诱导他暂时停止。

她还要虚心认真地观察面前“这个”孩子内心的需要和限制(尤其心智和体能的)。同时也能真正地懂得什么是“以孩子为中心”!例如:不用强迫式的语气命令他这样、那样地去做;会蹲下来与孩子说话,不采取高倨姿态;示范时能轻声细语,动作轻慢而利落等等;这些细微的地方,导师也都必须注意,才能让孩子明明白白地领受,高高兴兴地“工作”(学习)。

3、导师的综合特质

她要很有耐心地观察孩子,关心他们的需要,是一个细心的“观察者”;她能根据观察所得,设计出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是一个教材、教具和良好气氛的负责“准备人”;孩子如何和环境接触,他能居中协调与引导;更是一个孩子学习“灵感”的“启发者”,与转变“头脑”的“诱导人”。他要能保证这个环境,维持环境的完整,让孩子的每一次接触,都是完整的学习。这些特点,是幼教导师都应具备的素质。此外:还有一件最重要的事——导师本人须时常保有谦虚的下台心态。有许多大人常存着些老气横秋的态度,比如说:自以为是。这在蒙氏教室里,是一个相当大的“障碍物”,因为它遮蔽了导师对儿童的认识,容易导向武断与强行方法上的错误。所以在蒙氏教育里,“大人”也是受教的一环──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导师必须具有谦卑、仁爱之心,要能改变个人传统“唯我独尊”或孩子无知无识的不良旧观念;重新认识儿童是潜力无穷,前途远大的“未来才俊”;并且要以儿童为师,才能当一个成功的新幼教导师。

4、具有成功的启发技巧

“启发式教学”的标语,几乎在每一张幼稚园的招生简章上都能看得见。但是妈妈们得小心,以大人为中心的启发,仍旧是依成人的主见“传授些知识给孩子,让他们被动地去领悟、记忆或模仿”,完全不同于蒙氏教育里的“让孩子们自己去打开吸取知识的灵窗,运用自己的思考,而日新又新”。让我们从一句问话中来体会这种不同(当然,得视儿童发展的程度来发问):▲传统式:小明,你看看这两个球有什么不一样?哪一个是大的?哪一个是小的?

▲蒙氏:来!小明,摸摸看这两个球,你发现了什么?前者的问题,局限性大,而且早已规定好儿童必须回答些什么问题。后者的弹性非常宽,他不仅要小孩亲自摸摸看,去体会感觉,更将问题的限度放到最大,孩子可以灵活运用自己的脑子,发现事物的种种不同和奥妙。再来,前一个问题,是老师“期待”的有限答案;后一个问题,是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各种的答案。观点与立场,是多么大的差别呀!

如何启发孩子,是一件颇难的工作,需要相当多的思考与技巧,经验的累积与专业性的训练,都是不可缺乏的修练。但假如您是一个新手,无法拿捏其中的诀窍,要心里摆着一个谱:“以孩子为中心,让他去动头脑”,话出口前也先细细咀嚼再三,时日一久总可以揣摩得到其中方法的!

5、具备爱心、耐心

虽然儿童在本能上有与生俱来的“内在的动机”,会驱使他(她)们自动地去接触环境、喜爱环境,以及各形各色的教具;但如果没有老师用她们的“爱”去关注和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便难以持久而“见异思迁”,而使得蒙氏倡称幼儿成长的“工作”(指儿童自己去接触环境,实际地去操作教具而求长远的工作),变成一般成人眼中所谓的“游戏”;意义和效果就完全变质了。所以有爱心、耐心、高度教育修养的导师,才能使孩子的智力与体能得到有秩序、有层次的发展。

(三)教具

▲小明拿着一盒积木,蹲在地板上,一块接一块地往上堆,五颜六色,美丽极了,就在堆完了一座“城堡”后,他将积木往地板上一扔,头也不回地走了!

▲小华拿了一块地毯铺在地板上,又从架子上将十块粉红塔由小到大,一块块地取了下来,放在地毯的上方,他坐了下来,找出最大的一块,放在第一层,接着又找出了次大块,将它放在最大块的上方于是,他以同样的方法,一直做到最小的一块也完成,又用手检查了一下是否整齐。做完后,他又一块块地放回架子上,地毯也收好。

注意到没有?这两种活动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小明玩的,我们称为“玩具”?小华玩的,我们称为“教具”?

1、教具与玩具的不同

“教具”带有“教育”的功能,所以它具有严肃的意义,不能随意地被安置在厨房或者客厅;也必须有专属的“活动室”,与特定的使用规则,如此它的功能才能被尊重。再来,由于教具具有特定的教学作用;例如粉红塔,为了让孩子能以触觉与视觉来分辨大小,所以在颜色上也就设计成单一化,目的在造成注意力的集中,而不会为其他因素所干扰。但是,在孩子能完全地熟悉这个基本功能后,它能被允许与他种教具变化地使用。

教具具有教育孩子了解大小、轻重、高矮、乃至最大、次大……至最小,让孩子能产生次序、顺位等等“秩序”感的教育特质;这种特质不只显现在教具物的本身,也旁及到外围的一切行动。所以,使用者必须有秩序地取下教具,有次序地归位以及要的尊重它、维护它的素养。在这样教养下的孩子,长大了就会尊重“长幼有序”和“先来后到”等社会伦理和社会秩序。

至于玩具就不一样了!玩具的制造,虽然有些也带点教育意义,却不是十分明显,它的大部分目的只是想利用小孩子的好奇心,想赚妈妈荷包中的钱,而妈妈为了暂时免除孩子的纠缠,或是爸爸想同时满足孩子和太太的要求,也就不惜花费地买回家去。但孩子玩了不久,就想要了解为什么那辆小汽车,既没有司机也不会掉下玩具盒子外面去?自动会转头,好像轮子上有眼睛?比爸爸还能干!究竟有什么道理?想问明白,却常为难了妈妈;妈妈推爸爸,孩子却等不及,只好动手自己拆,不到两天,“玩具”成了废物;仍旧满足不了孩子的好奇,而且引起一连串的后遗症,如孩子轻视爸、妈无能,既不能给他满意的解答,又不能替他修复玩具,于是缠着、哭着又要买更“好玩”的。造成妈妈买也不是,不买,孩子的哭功、缠功更加烦人……所以说,玩具无法满足孩子的道理也在这里呀,它蕴含不深的教育意义是无法带给孩子们成长的!

蒙氏教育法简介

蒙台梭利是世界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近百年来,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一直对世界幼儿教育产生着积极的影响。蒙台梭利教育法是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及潜能开发的优秀教育模式。

一、蒙氏教育的十大特点:

1、以儿童为中心。视儿童为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反对以成人为本位的教学观点。

2、“不教的教育”。蒙台梭利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主张由日常生活训练着手,配合以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教育内容,让儿童自发的主动学习,自己建构完善的人格。

3、把握儿童的敏感期。0- 6岁的幼儿在特定的时期会出现特定的喜好倾向。若顺着敏感期学习,该特性即可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

4、教师扮演导师的角色。一般称蒙氏教师为启导员。他必须对孩子的心灵世界有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对于孩子的发展状况了如指掌,才能提供孩子适时、适性地协助与指导。

5、完全人格的培养。蒙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协助孩子正常化。透过环境的设计、教具的操作,使孩子一步步建构完善的人格。

6、尊重孩子的成长步调。蒙氏教育要求教师根据儿童发展的进程,对不同特点的儿童进行因材教,不搞一刀切式的教育。

7、混龄教育。让不同年龄的孩子在一起,可使较小的孩子有不同年龄层的模仿对象,而较大的孩子则可以从帮助年幼的儿童中增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8、丰富的教材与教具。蒙台梭利教具非常丰富,但这些教具并非是教师用来教学的工具,而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透过这些工作,从自我重复操作练习中,建构完善的人格。

9、屏除单一奖惩制度。蒙氏教学尊重儿童,培养孩子正在萌芽的尊严感。

10、爆发式的教学成果。蒙氏教育尊重孩子内在需求,让孩子适时、适性的成长,短期内不易察觉成果,但却会在某一时间以爆发的形式,彰显出孩子内在的心智发展水平。

二、自由—蒙氏教育法的基础。

自由是蒙台梭利教育方法的基本原理。蒙台梭利称她的教育方法是“以自由为基础的教育法”,又被称为“自由研究的教育。”因此,把握“自由”的内涵,是了解蒙氏教育法本质的前提。

(1)、关于自由。蒙台梭利认为,自由是儿童可以不受任何人约束,不接受任何自上而下的命令或强制与压抑的情况,可以随心所欲地做自己喜爱的活动。生命力的自发性受到压抑的孩子绝不会展现他们的原来本性,就像被大头针钉住了翅膀的蝴蝶标本,已失去生命的本质。这样教师就无法观察到孩子的实际情形。因此,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孩子,先要给孩子自由,促进他们自发性地表现自己,然后加以观察、研究。

这里所谓的给孩子自由,不同于放纵或无限制的自由。蒙台梭利说:“让孩子学会辨别是非,知道什么是不应当的行为。如任性、无理、暴力、不守秩序及妨碍团体的活动,都要受到严厉的禁止,逐渐加以根绝。必须耐心地辅导他们,这是维持纪律的基本原则。”事实上,放纵孩子绝对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2)、关于纪律。蒙台梭利认为纪律是一种积极的状态,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之上的。一个人如像哑巴那样的安静,像瘫痪的人那样的一动不动,不能算是有纪律的。积极的纪律包括一种高尚的教育原则,它和由强制而产生的“不动”是完全不同的。

她说:纪律的培养不能靠宣传和说教,也不能靠指责错误,而是在自然的活动中发展起来。重要的是使儿童在活动中理解纪律,由理解而接受和遵守集体的规则,区别对和错。因此,真正的自由也包括思考和理解能力。一个有纪律的人应当是主动的,在需要遵守规则时能自己控制自己,而不是靠屈服于别人。在蒙台梭利早教之家的活动室内,允许儿童自由地活动、交谈、交换位置,甚至也可以按自己的意愿移动桌椅。在教室里的儿童有目的、自愿的活动,每个人忙于做自己的工作,安静地走来走去,有秩序地取放物品,并不会造成混乱。因为他们懂得安静和有秩序是必要的,并且知道有些活动是被禁止的。儿童在这种环境中逐渐成长,自然会注意自己的行动。长此下去,就会养成守纪律的好习惯。

三、环境教育儿童

蒙台梭利早教之家十分重视环境,“在我们的学校中,环境教育儿童。”并认为环境是重要的保育内容,而且保育方法的许多方面亦由环境决定。儿童需要适当的环境才能正常地发展,完善其人格。然而,多数儿童在一般情况下并不是生活在适当的环境中。儿童天性亲近自然,但是,伴随着文明的发展,自然却距离儿童越来越远了。他们居住在以成人为本位的世界中,身边的一切对他们来说,其规格、重量及形态都是不完全相适宜的,难于随心所欲地操作。“有准备的环境 ”是为了让精神处于胚胎状态的儿童能够顺利成长,将秩序与智慧等精神食粮的环境预备好。对六岁以前的儿童而言,成人的环境与儿童的环境在大小及步调上相差悬殊。因此儿童在活动时须时时依赖成人协助。但是,儿童一直依赖成人的协助便无法完成应有的成长,不能支配自己的生活、教育自己、锻炼自己。如果没有理想的环境,儿童就无法意识到自己的能力,这样永远无法脱离成人而独立。因此,蒙台梭利早教之家根据儿童六岁以前的敏感期和吸收性心智,创设一个以儿童为本位的环境,让儿童自己生活。这个环境是“有准备的环境”。其意义并不仅是环境,而且是儿童不久将要面临未来世界及一切文化的方法和手段。因此,它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1)、充分发挥儿童的节奏与步调。儿童与成人在心理和生理方面差异悬殊,成人在一小时内的认知和感觉与儿童所经验到的截然不同。儿童以其特有的步调感知世界,获得很多成人无法想象的事情。儿童特有的节奏已成为他们人格的一部分。成人在复杂、多变的文化环境中生存时,必须愈加保护儿童特有的“节奏或步调”所需的环境。

(2)、给儿童安全感。人类的孩子比其他动物的成熟来得迟,因此他们更需要庇护。当孩子的身体感到危险时,用温柔、鼓励的眼神关爱孩子,才能使他们自由、奔放地行动。

(3)、可自由活动的场所和用具。儿童必须依靠运动来表现其人格。尤其是他们的内心,一定要与运动相结合,才能够充分获得发展。因此,需要让儿童持续接触东西—收集、分解、移动、转动、变换位置等可自由活动的用具和场所。

(4)、美。美对儿童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儿童最初的活动欲是因美引起的。所以,在儿童周围的物品,不论颜色、光泽、形状都必须具有美的感觉。

(5)、必要的限制。儿童的周围不可有太多的教材或活动的东西。太多的东西反而使儿童的精神散乱迷惑,不知该选择何种教材或从事何种活动。以至不能将精神集中在对象物上。为避免儿童做不必要的活动,而导致精神疲惫、散漫,教材及活动必须有某种程度的限制。

(6)、秩序。儿童的秩序感以两岁为高峰,其后的数年间,儿童的秩序是极特殊的。这个时期秩序感与儿童的关系就像鱼和水、房子与地基。事实上,儿童会以秩序感为中心,运用智慧进行区分、类比的操作,将周围的事物加以内化。要是没有秩序的话,一切事物将产生混乱,儿童会因而失去方向感。所以,秩序必须存在于有准备的环境中的每一部分。

(7)、与整个文化有连贯性。 所谓“秩序存在于有准备的环境中的每一部分”,就意味着秩序应包含于拓展儿童智慧的教材中。 这种秩序可使儿童向真实且正确的“工作”去努力,也就是儿童能真正认真的去进行“真实的生活”。能够独立专注于自已世界内活动的儿童,才能真正在下一个阶段的成人世界中活动。而秩序应表现在“有准备的环境”中与成人的文化世界相连贯。

四、蒙氏教育的五大教育内容

日常生活教育:包括基本动作训练、照顾自己、照顾环境、照顾他人、社交行为。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专注力、手眼协调能力和自信心。

感官教育:通过对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的训练,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分类能力和注意力。有助于孩子的感觉统合失调康复。

数学教育:培养幼儿初步的数量概念、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

语言教育:通过对听觉、口语、视觉、语音、文字和阅读练习,培养幼儿听、说、认、读和书写能力。

科学文化教育:包括自然、地理、历史、科学、音乐、美术。通过让幼儿学习民族文化,培养幼儿爱科学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五、及时把握孩子的敏感期

敏感期是自然赋予幼儿的生命助力。如果敏感期在内在需求受到妨碍而无法发展时,就会丧失学习的最佳时期。日后若想再学习此项事物,尽管要付出更大的心力和时间,成果也不显著。如何运用这股动力,帮助孩子更完美的成长,正是成人的职责。以下几点建议,可以帮助父母及时把握孩子的敏感期:

1、尊重孩子为有能力的个体。孩子是具有能力的天生学习者,他们会寻着自然的成长法则,不断使自己成长为“更有能力”的个体,这是父母首要改变的观念。

2、细心观察敏感期的出现。每个孩子敏感期的出现并不完全相同。因此,成人必须以客观的态度,细心观察孩子的内在需求和个别特征。

3、布置丰富的学习环境。当成人观察到孩子某项敏感期出现时,应尽力为孩子准备一个满足他成长需求的环境。

4、鼓励孩子自由探索。当孩子获得了尊重与信赖后,就会在环境中自由探索和尝试。

5、适时协助而不干预。当孩子热衷于有兴趣的事物时,大人“应放手让孩子自己做”,避免干预。但并非要丢下孩子完全不管,而是适时予以协助指导。

第15篇:蒙氏教育科学教案

活动 1—A—1 A.问题:物质的三种形态各是什么? B.所需材料: 1.黑板 2.粉笔

3.固态、液态和气态的材料(见图) C.步骤:

1.制表说明物质的三种形态。

2.简略描述物质的三种形态:固态、液态和气态。3.让学生按物质的形态将各种材料分类。

4.根据形态将其他东西归类,直到你确定学生已掌握物质形态的区别。D.结果:

学生在扩展表格的过程中学会分辨三种物质形成的区别。 E.基本事实和补充资料:

物质的每一个形态都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很容易辨别区分。固体有一定的形状,液体具有其所占用器皿的形状,气体可充满容器的整个空间。加热过程中,物质的形态可以从固态向气态、气态向液态转化。冷却过程中,转化方向相反。干冰(二氧化碳)在室温下直接从固态转变为气态,这叫做“升华”。 F.课堂讨论思考题:

1.固体、液体和气体还有什么其他区别? 2.冰块是液体还是固体?

3.我们能改变物质的形态吗?即我们能把固体变为液体,或是把液体转变为气体吗? 4.如何把水从液态转化为固态? 5.如何把水从液态转化为气态? 6.为什么自行车轮胎里需要空气? 7.空气里有水吗?

G.进一步探讨的有关思路:

1.往纸袋或塑料袋里吹气,并将之封口。研究空气的特性——例如其体积、重量、热度等。 2.把一根吸管插入玻璃杯的水中,往里吹气,发生了什么现象? 3.研究二氧化碳的特性。为什么在饮料中使用它? 4.列举我们利用压缩空气的方法。 5.学习活动8—A—3,“飞机如何利用机翼起飞?” 6.学习活动1—B—18,“空气中有多少氧气?”

7.把一个灌满水的气球和硬质海绵扔向地面。讨论它们落地时形状的区别。 H.词汇积累:

1)固体 2)液体 3)气体 4)蒸汽 5)氧气 6)容器 7)膨胀 8)收缩 活动 1—A—2 A.问题:什么是原子、分子? B.所需材料:

1.泡沫塑料球 7.铜

2.水彩 8.水 3.细铁丝 9.盐

4.铁 10.小苏打 5.锌 6.能表现原子的电子、质子和中子的参考资料 C.步骤:

1.简略说明物质的三种形态:固态、液态和气态。2.定义并描述原子和分子的概念。

3.用草图或模型表示铁、铜、锌等原子。

4.用草图或模型表示水、盐、小苏打、氧气、氮气等的分子。

5.让学生对手掌吹气并描述其感受。告诉他们这样能感受到分子运动。 6.用参考材料作指导,让每一个学生各做一个不同的可动的原子模型。

a.用不同颜色的塑料球表示质子、中子和电子(电子可用红色,质子用蓝色,中子用桔色)。 b.按图所示,可把质子和中子安置在内部的小环中。可用任意的联接方法:例如在塑料球上打孔,用带子捆系起来。这个小圆环表示串在一起的质子和中子的原子核。

c.用铁丝做一更大的环,把“电子”联接其上,它们分布均匀,且其数目等于质子数。 d.往“电子环”上联接“原子核环”。

e.把这个可动模型贴在天花板或教室里的高处。 D.结果:

1.学生向手吹气时,他们在移动空气分子。

2.通过实际动手和可动模型的演示,学生将了解原子的结构。E.基本事实和补充资料: 1.原子是分子的基本组成物。 2.分子是原子的聚合体。

3.共有112种已知元素,92种存在于自然界,其余的已在试验室合成。4.原子和分子都非常小,我们肉眼看不到它们。 5.100万个原子与句尾的句号大小相近。

6.无论是在固态、液态还是气态,分子总是处于运动中。7.物质可细分的最小且仍保留物质特性的粒子叫分子。 F.课堂讨论思考题:

1.如果分子是静止不动的,晾在外面的衣服会干吗? 2.任何物质都由分子组成吗?

3.如果分子都是运动的,为什么固体不会消散或消失? G.进一步探讨的有关思路: 1.学习1—A—1,“物质的三种形态各是什么?” 2.学习1—A—4,“物质可从一种形态转变成另一种形态吗?” 3.学习1—A—16,“物质最细小的部分是什么?” H.词汇积累:

1)原子 2)分子 3)元素 4)电子 5)质子 6)中子 7)轨道 8)蒸发 活动1—A—3 A.问题:什么是元素、化合物、混合物? B.所需材料:

1.玻璃杯 8.沙子 2.纸片 9.盐 3.回形针 10.糖 4.勺子 11.钢锉 5.水 12.铜币 6.弹子 13.放大镜

7.图钉 14.有关周期表的参考材料 C.步骤: 1.术语定义:

a.元素——由原子构成的基本组合物质、原子是电子、质子和中子组成。 b.化合物——由确定化学比例的原子组成的分子构成的基本组合物质。

c.混合物——两种以上万分不按确定比例的混合,各组成部分保持其本身特性。 2.辨别“所需材料”中的各种物质属于元素、化合物还是混合物。 3.用放大镜观察沙子。所有的沙粒都一样吗? 4.用放大镜观察食糖粒。所有的糖粒都一样吗?

5.把回形针、纸片、弹子和图钉都放进装有半杯水的玻璃杯中。6.用力搅拌。它们的形态改变了吗? D.结果:

1.沙粒的形状各不相同。2.糖粒的形状大致相同。

3.玻璃杯中的所有物质保持其原有特性。E.基本事实和补充资料:

1.在家庭中能找到的常见元素来源于铜、锌、铅、铁制的产品。2.家庭中能找到的常见化合物有盐、小苏打、氨水、水等。

3.家庭中能找到的普通混合物有肥皂水、除垢剂、颜料、汤、色拉酱、牛奶等。F.课堂讨论思考题:

1.混合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 2.混合和溶解的区别? 3.你能列举多少种混合物? 4.空气是混合物还是化合物? G.进一步探讨有关思路:

1.让学生将元素周期表中前10种元素列表,表示出其原子数、质量、质子数、电子数、中子数和外层电子数的不同。

2.讨论海水中所能找到的元素.化合物、混合物。3.列举家庭中能找到的10种化合物。 4.列举家庭中能找到的10种混合物。 5.列举家庭中能找到的5种元素。 6.学习1—A—2,“什么是原子、分子?” 7.学习1—A—9,“什么是化学变化?” 8.学习1—A—10,“什么是物理变化?” 9.学习1—A—11,“什么是溶液?” H.词汇积累:

1)元素 2)化合物 3)混合物 4)铁 5)铜 6)沙子 7)糖 8)弹子 活动1—A—4 A.问题:物质能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吗? B.所需材料: 1.热源

2.带柄平底锅 3.几块冰块

4.温度计(最高温度范围超过212℉,即100℃) C.步骤:

1.把冰块放入平底锅内。2.记录平底锅内冰块的温度。 3.缓慢加热平底锅。

4.在冰块融化过程中,按均匀时间间隔检查温度。5.当冰块完全化成水时,记录温度计示数。 6.继续加热。

7.在水分蒸发成蒸汽的过程中,按均匀时间间隔检查温度,直到大部分水变成蒸汽。(小心施行此步骤,蒸汽可能会烫伤你的手) 8.记录此时温度。 D.结果:

1.开始时,装冰的平底锅的温度约为32℉,即0℃。2.加热时冰块融化。融化过程中温度几乎不变。 3.再加热时,水将转化为蒸汽。

4.水转化为蒸汽时的温度约为212℉,即1000℃。5.在普通教室环境下测试,不可能测得精确的温度值。 E.基本事实和补充资料:

热量可加快物质的分子运动并使它们距离更远。足够的热可使固体转化为液体。液体再转化为气体。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融点和沸点。融点是固体开始向液体转化时的温度。沸点是液体开始向气体转化时的温度。有些物质会直接从固化转化为气体,这叫做“升华”。这些都是物理变化。参看1—A—9和1—A—10中有关物理和化学变化的内容。 物质的形态转变是非常有利用价值的。灭火器就是利用将燃烧的气体转化为不燃烧的液体或固体而设计成的。

冰是固体。滑冰者在固体表面滑不了冰。之所以能“滑”是因为在冰刀或滚子的作用下冰转化成了水。

F.课堂讨论思考题:

1.任何物质都可以以三态存在吗(固态、液态和气态)? 2.加热或降温是物质改变形态的原因吗?

3.除了水之外,你还能说出哪种物质,可以以固态、液态和气态存在? G.进一步探讨的有关思路:

1.可以在教室里放置卫生球来观察。它们在室温下可从固态转化为气态。

2.物质的转化是可逆的。蒸汽可在冷的物体上冷凝,再加冰块和精盐即可冻结。做此试验时可记录温度。

3.将你所知能存在于两态以上的物质列表:固态和液态、液态和气态,或固态和气态。4.学习露水、雾、雪的形成过程。 5.学习1—A—1,“物质的三种形态各是什么?” 6.学习1—A—10,“什么是物理变化?” H.词汇积累:

1)升华 2)物理的 3)化学的 4)转变 5)分子 6)融化 7)沸腾 8)蒸汽 9)温度 10)冰块 活动1—A—5 A.问题:气体可以转化为液体吗?液体转化为气体呢?气体转化为固体呢?什么是冷凝?什么是露水? B.所需材料: 1.水 7.热源

2.碎冰 8.带柄平底锅 3.精盐 9.玻璃片

4.纸巾 10.手套(用来拿热材料和玻片用) 5.玻璃罐 6.试管 C.步骤一:

1.往玻璃罐中加碎冰。2.往冰中混合大量精盐。

3.把装有水的试管竖直放在冰中。

4.用纸巾或其他隔热物质将玻璃杯包裹。步骤二:

1.往平底锅里注些水。2.加热至水沸腾。

3.戴手套,小心把玻璃片放在沸水上方。4.将玻璃片流出的水收集在杯子里。

5.水凉后,品尝它。它的味道“纯正”吗?从化学成分上说,它确实是纯正的。 D.结果:

1.几分钟后,试管中的水气冻结。(步骤一)

2.水滴冷凝,聚集在冰凉的玻璃片上,流入玻璃杯。(步骤二) E.基本事实和补充资料: 1.试管周围的冰会冷却水。冰中的盐可使水的温度降低到冰点以下。当水温降到冰点时(0℃即32℉),水就会结冰(变成冰)。包裹物可避免外界热量加热冰和盐的混合物。注意:最好在试管中加入蒸馏水。冰箱里的“霜”是最佳的不含矿物质的水的来源。一片冰凉的玻璃片或是一个凉盖子,放在沸水上空几英寸处,足以冷却沸水产生的蒸汽,使之冷凝,即通过降低气体温度使水从气态转化为液态。

2.当小水滴聚集形成大水滴时,可以说它们已经冷凝成水。当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冷,在凉表面如植物、车辆、水泥地上冷凝时,就形成了“露水”。 F.课堂讨论思考题:

1.这一原则可以应用于家制冰淇淋否? 2.为什么要用隔热物质包裹玻璃罐? 3.是什么使物质变热或变冷的? 4.“露点”是什么意思? 5.冷凝过程中有压力作用吗?

6.用这一技术可以将盐水转化为纯净水吗?步骤二中已经表明了一种方法。G.进一步探讨的有关思路:

1.把一块布打湿,挂在外面晾干。

2.在学校用冰箱制备一些冰块,或是让学生在家中自制一些。3.煮沸一些水。加入几汤匙盐,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停止沸腾) 4.学习1—A—6,“物质的最小部分是什么?” 5.学习1—A—10,“什么是物理变化?” H.词汇积累: 1)液体 2)固体 3)冷凝 4)露珠 5)粉碎的 6)调味的 7)蒸发 8)沸腾 活动 1—A—6 A.问题:所有固体的融点都一样吗? B.所需材料: 1.玻璃水杯

2.双层蒸锅或小煎锅 3.热源

4.立方体形状的冰块 5.温度计(烹调用的) 6.黄油 7.蜡 8.糖

9.其他测试材料 C.步骤:

1.把冰块放入玻璃杯中,记录其融化时的温度。2.把水倒掉。

3.加热时,让学生带上手套作安全保护,防止可能的飞溅物质。4.把黄油放入双层蒸锅或煎锅里。 5.加热容器至黄油融化。

6.让一名学生记录黄油融化时的温度。7.用其他测试材料继续这些步骤。

8.将试验中测过的各材料的融点列表或画图表示。D.结果:

各种材料的融化温度各不相同。 E.基本事实和补充资料:

1.不同的材料在融化前需要不同的热量。

2.测量融点温度时需仔细小心。每一种试验都应进行数次以保证其精确度。 3.融点可用来帮助辨别各种物质。

4.在工业上利用融化过程来分离和提纯物质。F.课堂讨论思考题: 1.铁有融点吗? 2.干冰会融化吗?

3.你知道有哪些固体物质不能融化吗? G.进一步探讨的有关思路: 1.讨论雪融化时的温度。 2.讨论巧克力融化时的温度。

3.学习化石燃料提炼过程中的“分馏法”。4.不同的固体融点不同,不同的液体在不同的温度下蒸发。科学家利用这些物理特性上的不同来分离混合物中的不同组成部分,这就是“分馏法”。 H.词汇积累:

1)飞溅 2)物理的 3)改变 4)沸点 5)融点 6)温度计 7)温度 8)辨别 活动 1—A—7 A.问题:所有液体的沸点都相同吗? B.所需材料

1.大玻璃罐或烧杯

2.轻便电炉(不要有明火的) 3.水

4.试管或小玻璃容器 5.按摩酒精 6.温度计 7.手套 C.步骤:

1.戴手套作安全保护。2.烧一些开水。

3.记录水沸腾时的温度。

4.往玻璃罐或烧杯中倒几英寸的水。

5.往试管或小玻璃容器中加些酒精,并把试管或小玻璃容器放在烧杯中。6.给这两个容器加热(须确保酒精蒸汽不会遇到明火)。 7.记录酒精沸腾时的温度。 D.结果:

这两种液体的沸点不同。 E.基本事实和补充资料:

1.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210℉)。按摩酒精的沸点与之不同,因为它是混合物。通常按摩酒精大概在78℃(173℉)左右沸腾。 2.各种物质都有其自己的沸点。 3.各种物质都有其自己的融点。

4.科学家利用这些数据帮助辨别不同的物质。5.蒸发与沸腾是有区别的。蒸发是液体分子向空气的移动,沸腾则是物质从液态向气态的形态转变。

6.因为各种物质都有其自身的融点和沸点,我们利用这些特点,可以通过加热或冷却的方法来分离混合物中的各种物质。这种过程叫“分馏法”。 F.课堂讨论思考题:

1.所有物质都可以转变为气态吗?

2.如果在一个容器里混合水和酒精,再加热,这个试验会有什么现象。3.汽油是通过“分馏法”得来的吗? G.进一步的有关思路: 1.确定其他液体的沸点。

2.作试验以牛奶的沸点与水是否相同。

3.往两个玻璃罐里各加半罐水,给其中一只盖上盖子。在太阳底下放几天。检查结果,研究蒸发现象。

4.学习“真空瓶”(热水瓶)的原理。5.学习1—A—1,“物质的三种形态是什么?” 6.学习1—A—6,“所有的固体融点都相同吗?” H.词汇积累:

1)蒸馏 2)分馏的 3)沸点 4)混合物 5)酒精 6)罐子 7)试管 活动 1—A—8 A.问题:物质是如何化合的? B.所需材料:

1.硫粉 2.铁锉屑 3.两个试管 4.磁铁 5.盘子 6.带环夹的支架 7.纸巾 8.锤子 9.轻便电炉或煤气灯 10.护目镜 C.步骤:

1.将硫粉和铁屑放在一个试管中。2.摇动试管,摇匀这两种元素。 3.把它们倒在一个盘子里。 4.用磁铁把铁屑和硫粉分离。

5.在第二个试管中加入硫粉和铁屑,硫粉的量为铁屑的两倍。6.在轻便电炉或煤气灯上加热试管。(只有老师或在老师监督下的高年级学生才能做这一步骤)

7.自然冷却试管。8.用纸巾包住试管。 9.用锤子轻轻敲碎试管。

10.利用磁铁,试着分离铁屑和硫粉。D.结果:

1.第一个试管中的铁屑和硫粉的混合物,可用磁铁吸引铁屑,以分离混合物。2.第二个试管中混合的铁屑和硫粉,在加热时颜色发生变化。磁铁不能再用来分离铁屑和硫粉了。它们发生了化学变化,形成了硫化铁。 E.基本事实和补充资料:

1.混合是把两种以上物质放在一起,同时保留其各自特性的过程。化合是通过化学变化使两种以上元素结合,各元素本身失去其原有特性。

2.溶解是一种特殊的混合形式。一般包括可溶的固体物。盐水就是这种混合得很好的实例。一种液体与另一种液体混合也是溶解,这是一种“物理变化”。往咖啡里加奶也是这种物理变化的例子。两种液体的也可是化学变化的结果。酸和碱的混合就发生此种“化合”。 F.课堂讨论思考题:

1.你怎么知道是发生了化学变化? 2.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有什么区别? 3.为什么磁铁吸不动磁化铁? G.进一步探讨的有关思路:

1.注意观察家庭食谱中的混合物。2.研究矿石中的化合物。 3.学习1—A—9,“什么是化学变化?” 4.学习1—A—10,“什么是物理变化?” H.词汇积累:

1)物质 2)化合 3)元素 4)化合物 5)混合物 6)矿石 7)磁铁 8)硫粉 9)锉屑

活动 1—A—9 A.问题:什么是化学变化? B.所需材料:

1.热源(煤气灯、斯特诺灯或酒精灯) 2.汤匙 3.糖块 4.钳子或衣夹 5.护目镜 C.步骤:

1.用钳子或衣夹夹持汤匙(安全起见)。2.把糖块放入汤匙中。 3.把汤匙放在火焰上。 4.注意糖块上发生的变化。 D.结果:

糖块先变成深棕色,再变为黑色。 E.基本事实和补充资料:

热量使糖块发生化学变化。糖分子被分解,并失去原糖分子中的氢和氧。勺子里剩下黑色物质主要是碳。化学变化一定需要热量。当金属生锈变色时,就发生了化学变化。削皮后的苹果出现棕色是化学变化的结果。蜡烛燃烧时,也发生着化学变化。任何时候都有化学变化发生。我们的身体本身就是一个化学反应工厂,当我们进食、呼吸、喝水时,身体消化、呼吸、神经和肌肉系统都在发生着复杂的化学反应。 F.课堂讨论思考题:

1.对于其他物质,譬如盐或沙子,加热时会发生化学变化吗? 2.与其他物质如冰块的融化相比,糖块的如何发生的? 3.你能说出多少种化学变化?

4.汽车发动机里的汽油燃烧时,发生化学变化了吗? 5.烤面包时有化学变化发生吗? G.进一步探讨的有关思路:

1.说出一些涉及热量的化学变化。2.老师通过加热分离氧化汞中的水银。 3.观察铁锈,讨论这是否是一种化学变化。(可通过把钢丝绒放在水、漂白剂和醋的溶液中获得铁锈)

4.说明烹调中酵母的作用,描述这一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变化。酵母是一种真菌,以糖分为食,产生酒精(乙醇)和二氧化碳。酒精会挥发掉,二氧化碳可使面团发酵,最后持续产生的热量会结束酵母的作用。 5.学习1—A—8,“物质是如何化合的?” 6.学习1—A—10,“什么是物理变化?” H.词汇积累:

1)分子 2)分解 3)脱水 4)汤匙 5)衣夹 6)化学的 7)糖 8)热量 9)物质 活动 1—A—10 A.问题:什么是物理变化? B.所需材料:

1.玻璃水杯 2.纸帕 3.茶匙 4.量杯 5.糖 6.干净的沙子 7.铁屑 8.磁铁 9.水 C.步骤:

1.在纸帕上混合两勺糖和两勺沙子。2.在量杯中装半杯水。

3.把糖和沙子的混合物倒入水中,搅动几秒钟。4.让混合物沉淀,至溶液澄清。 5.把溶液中的液体倒入玻璃杯中。 6.品尝一下玻璃杯中的溶液。 7.混合铁屑和沙子。 8.利用磁铁分离铁屑。

9.讨论其他的物理变化的例子。譬如: a.给自行车轮胎打气。 b.打开电灯。 c.割草。 d.削铅笔。

e.在试卷上书写答案。 f.在黑板上画图。 D.结果:

1.对于沙子和糖的混合物来说,沙子不会在溶液中溶解,搅动停止后沙子将沉在杯底。2.糖粒将溶解于溶液中,且将保持糖的特性我,所以水是甜的。 3.铁屑被磁铁吸出。 E.基本事实和补充资料:

1.把溶液倒入平底锅内,低热缓慢蒸发水分,可重新获得糖粒,(参看1—A—11,“什么是溶解?”)糖粒晶体将在锅底形成。

2.物理变化不会改变物质的基本物理性质,但可能会改变其形状、状态等。3.混合是不改变其组成物质的特性的组合。 F.课堂讨论思考题:

1.如何分离铁屑和沙子的混合物。2.如何分离高尔夫球和网球的混合物? 3.空气是混合物吗?

G.进一步探讨的有关思路:

1.把溶液放在一旁,让水或溶剂自然蒸发。2.讨论课堂里能找到的物理变化的实例: a.教室的升温和降温现象 b.用钢笔书写

c.向垃圾桶里扔废纸 3.学习1—A—8,“物理是如何化合的?” 4.学习1—A—9,“什么是化学变化?” 5.学习1—A—11,“什么是溶液?” H.词汇积累:

1)溶剂 2)溶质 3)蒸发 4)铁 5)锉屑 6)糖 7)沙子 8)磁铁 活动 1—A—11 A.问题:什么是溶液? B.所需材料:

1.玻璃杯 2.温水 3.茶匙 4.糖 5.量杯 C.步骤:

1.用量杯往玻璃杯中倒温水,倒满但注意不要溢出。2.用茶匙勺糖。

3.缓慢小心地把糖加入水中。4.等待糖完全溶解。

5.往水中缓慢小心地加入第二勺糖。

6.在水杯的容量和水温允许的情况下,可加入第三勺糖。7.向班级学生提问:“这些糖上哪儿去了?为什么水没有溢出来?” D.结果:

1.第一勺糖溶解很快。

2.第二勺糖也会溶解,但需要稍长时间。3.一般来说,第三勺糖会使水溢出。 E.基本事实和补充资料:

1.溶液是一种液体溶化另一种可溶物质的过程。2.固体分子紧紧地集中在一起。

3.液体分子间距较大,留下“空穴”或“空隙”。4.气体分子互不相连,可以向任意能去的位置扩散。 5.在本活动中,糖粒分子将找到这些“空穴”或“空隙”,不会占用额外空间。

6.当这些“空穴”或“空隙”被填满时,水间再也溶不下更多糖粒了,所以所需空间增大,水会溢出。7.水温越高,“空穴”或“空隙”越大,能加入的糖粒就越多。 8.只要固体与液体均匀而且固体不出现沉淀,固体就是已溶解在此溶液中了。最后的溶液是原有液体加上已溶的混合物。这就是我们所了解的溶液。不同温度下,溶液都只溶解一定量的可溶固体。

9.在家中、学校、周围邻里间,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接触到很多溶液。在家里,洗衣衣液、洗发水、饮料、药液、漂白剂、巧克力牛奶和一些色拉酱都是溶液。 F.课堂讨论思考题:

1.“饱和溶液”冷却后,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2.空气里有水吗?水里有空气吗? 3.溶液是混合物吗?

G.进一步探讨的有关思路: 1.研究家庭中能找到的溶液。

2.研究为什么有的溶液较稠或较稀(黏性)? 3.学习1—A—2,“什么是原子、分子?” 4.学习1—A—4,“物质能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吗?” 5.学习1—A—10,“什么是物理变化?” H.词汇积累:

1)溶液 2)可溶物 3)溶质 4)溶解 5)分子 6)移动 7)茶匙 8)糖 活动 1—A—12 A.问题:什么物质是酸性的?什么物质是碱性的? B.所需材料:

1.三只玻璃水杯 2.红色石蕊试纸 3.蓝色石蕊试纸 4.氨水或小苏打 5.醋 6.盐 7.水 C.步骤:

1.往一杯水中加入半勺盐,制得一杯盐水溶液。

2.把一片红色石蕊试纸和一片蓝色石蕊试纸浸入此溶液中。3.往第二杯水中加一些醋(1/4茶匙)。 4.把一片蓝色石蕊试纸浸入此溶液中。

5.往第三杯水中加入约1/4茶匙的小苏打或氨水。6.把一片红色石蕊试纸浸在此溶液中。 7.把一片红色石蕊试纸浸在醋中。

8.把一片蓝色石蕊试纸浸在苏打水或氨水中。D.结果:

1.盐水溶液中的红色和蓝色石蕊试纸不变色。2.醋溶液中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色。

3.氨水或苏打水溶液中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

4.参看“基本事实和补充资料”中的其他试验结果。E.基本事实和补充资料:

1.离子是失去或是获得最外层电子的原子或分子。2.溶液中一般有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或是有氢离子,此溶液就是酸性的。若有氢氧根离子,此溶液就是含碱的(碱性)。

3.石蕊试纸在碱性的溶液中变蓝,在酸性溶液中变红。我们可以说酸使蓝色石蕊变红,碱使红色石蕊变蓝。

4.从上述步骤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醋是酸性的,氨水(或苏打水)是碱性的。5.还可以测试其他溶液的酸碱性。 6.水(H2O)的结构是H—OH。在溶液中它形成H+(“H正离子”)——一个氢离子和OH—(“OH负离子”)——一个氢氧根离子。

7.有些自来水是天然带酸性或碱性的。在这种情况下,就只好使用瓶装水或蒸馏水。 F.课堂讨论思考题:

1.为什么我们需要知道物质的酸碱性?

2.如果溅出了酸,我们如何防止酸引起的损坏? 3.石蕊试纸遇上柠檬水会是什么颜色?为什么? G.进一步探讨的有关思路: 1.测试其他液体的酸碱性。

2.研究其他测试液体酸碱性的化学方法。

3.如果你在柠檬水中放一片蓝色石蕊试纸,试纸会变红,这说明柠檬水是酸性的。4.如果放入被测液体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就证明此溶液是含碱的(碱性的)。 5.学习1—A—2,“什么是原子、分子?” 6.学习1—A—11,“什么是溶液?” H.词汇积累:

1)酸性的 2)碱的 3)碱性 4)碱性的 5)石蕊试纸 6)醋 7)氨水 8)小苏打 9)柠檬汁

活动 1—A—13 A.问题: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有何区别? B.所需材料: 1.书本 2.铅笔 3.石块 4.小植物 5.课堂养殖的动物 6.学生们的宠物的照片

7.塑料制品(梳子.尺子等) 8.其他五花八门的物件 C.步骤:

1.让学生对下列事物列表: a.非生物 b.植物 c.动物 2.列出各组事物的特点。 3.比较并对照其区别。 D.结果:

1.小学生能辨认生物和非生物及植物和动物的区别。

2.让他们认识到人们最熟悉的生物可归类于植物或动物中。3.让学生了解,许多科学家都把生物分作五类: a.无核原生物(雌雄同株体)b.原生生物 c.真菌 d.植物 e.动物 E.基本事实和补充资料:

1.生物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在另外的方面又不相同。2.非生物几乎没有与生物的相同的特点。 3.动物可以活动,植物不可以。

4.动物有发现食物位置的感官,以及获得食物的移运方法。5.大多数植物能自己生产自己的食物。 6.生物有以下特点:

a.繁殖 b.饲养 c.回应刺激(过敏性) d.生长 e.发展g.有多个细胞(或为单细胞生物) h.呼吸(吸气)

i.有复杂的结构(原生质)

j.会死亡(对较小的学生可省略此点) 7.所有生物都可分为以下三类: a.生产者(植物、真菌、藻类) b.消费者(大部分动物,包括人类) c.降解者(细菌、真菌等) F.课堂讨论思考题: 1.非生物如何运动?

2.你所知的最大的生物是什么?最小的呢? 3.最大的非生物是什么?最小的呢? 4.非生物可影响其他非生物吗? G.进一步探讨的有关思路:

1.用显微镜或放大镜观察非生物。2.研究最大和最小的生物和非生物。 3.年纪小的学生可收集动植物的图片。 4.学生可以分析动植物的“成长模式”。 5.学习3—A—1,“我们是如何将生物分类的?” 6.学习4—A—2,“动物有多少不同的物种?”

获取能量

f.H.词汇积累:

1)无生命的 2)运动 3)刺激 4)呼吸 5)原生质 6)过敏性 活动 1—A—14 A.问题:如何制作隐墨水? B.所需材料:

1.柠檬 2.牙签 3.浅碟子 4.白纸 5.热源(白炽灯泡) C.步骤:

1.把半只柠檬榨出的汁装在一只浅碟子里。2.用汁写字。(牙签可当作使用隐形墨水的钢笔) 3.把写好字的纸放在一边晾干。 4.把纸张放在白炽灯泡上加热。

5.移动纸张,使所有隐形字迹都受热。D.结果:

1.柠檬水干后,字迹变为不可见。2.加热纸张时,字迹变得可见。 E.基本事实和补充资料:

1.热量使柠檬水发生化学变化,变成棕色。因此字迹变得可见。这种方法可用来发送“密信”。这是一种简单的化学试验。热量化学物质“燃烧”,使字迹可见。

2.加热使晾干的柠檬汁变棕色,这是因为液体中的糖分变成焦糖的缘故。3.还可使用其他液体: a.西柚汁 b.酸橙汁 c.洋葱汁 d.牛奶 F.课堂讨论思考题:

1.糖水能有柠檬汁这样的效果吗? 2.白醋能产生相同的结果吗?

3.还有什么其他物质会在加热时变色的? 4.普通的水有用吗?

5.在本活动中可利用其他什么安全的热源? G.进一步探讨的有关思路:

1.学生可利用这些步骤给其他同学写密信。2.学习1—A—4,“物质可以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吗?” 3.学习1—A—9,“什么是化学变化?” 4.学习1—A—11“什么是溶液?” 5.其他可开发利用的交流方法: a.电报 b.信号旗 c.闪光信号 d.交通信号灯 e.信号灯 f.手语等 H.词汇积累:

1)不可见的 2)秘密 3)墨水 4)柠檬 5)魔力 6)牙签 7)火 8)氧气 9)可燃的 10)浅的 11)碟子

第16篇:幼儿园蒙氏教育

蒙氏教育创始人简介

玛利亚·蒙台梭利(也译作蒙特梭利)博士是教育史上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学医的女性和第一位女医学博士。 1870 年 8 月31日玛利亚 · 蒙台梭利出生在意大利安科纳( Ancona )地区的基亚拉瓦莱( Chiaravalle )小镇。父亲亚历山德鲁 · 蒙台梭利是贵族后裔和性格平和保守的军人,母亲瑞尼尔·斯托帕尼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博学多识、虔诚、善良、严谨、开明。作为独生女的蒙台梭利深得父母的宠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因此从小便养成自律、自爱的独立个性,以及热忱助人的博爱胸怀。

玛丽亚·蒙特梭利是二十世纪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家,她所创立的、独特的幼儿教育法,风靡了整个西方世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先进国家的教育水平和社会发展。蒙特梭利教育法的特点在于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她为此从事了半个多世纪的教育实验与研究;她的教学方法从智力训练、感觉训练到运动训练,从尊重自由到建立意志,从平民教育到贵族教育,为西方工业化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几代优秀的人才基础。《西方教育史》称她是二十世纪赢得欧洲和世界承认的最伟大的科学与进步的教育家。

1952 年 5 月 6 日逝世于阿姆斯特丹,享年82 岁。

一、蒙氏教育要领

1、热爱儿童,尊重儿童学习独立的意愿,让儿童通过自身努力自主自由地学习。

2、用心创设适宜的环境是教育者的重要职责,环境是儿童自我成长发展的决定因素。

3、儿童在“工作”中练习独立,完成自我成长的使命。

4、顺应儿童自然成长的规律,不强求、不施压。

5、教育者要学会“静观等待”、“克制”、“公正无私”和保障儿童自由的实现。

6、以教具和教具以外的人类活动的领域,促进儿童整体性地发展。

7、吸收中华文化和当代科技成果,适应本土、适应时代。

八、接纳现代创新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充实发展儿童的早期教育。

二、蒙氏教育的基本原则

1、以儿童为中心。反对以成人为本位的教学观点,视儿童为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

2、反对填鸭式教学。主张从日常生活训练着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具,让儿童自发性地主动学习,自己建构完善的人格。

3、把握儿童的敏感期。顺着敏感期学习的特征,得到最大的学习效果。

4、教师扮演协助者的角色。教师须对孩子的心灵世界有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对孩子发展的状况了如指掌,才能提供对孩子适性、适时的协助与指导。

5、完全人格的培养。幼教的最大目的是协助孩子正常化。

6、尊重孩子成长步调。没有课程表和上下课时间,使孩子能够专注地发展内在的需要。

7、混龄教学。不同年龄孩子会相互模仿、学习,养成儿童乐于助人的良好社会行为。

8、丰富的教材与教具。教具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通过“工作”,从自我重复操作练习中,建构完善的人格。

9、摒除奖惩制度。采取尊重孩子的方式,培养孩子正在萌芽的尊严感。

10、爆发的教学成果。采取尊重孩子内在需求的方式,让孩子适时、适性地成长,短期内不易察觉成果,但却会在某一时间以爆发的力量彰显出孩子内在心智的成长。

三、蒙氏教育的特点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巨大的潜能,他生命的发展是走向独立。通过具体的练习如生活基本能力练习、五官感觉练习、智能练习(语言、数学、科学)等形式,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础。 蒙氏教室是一个小社会的雏形,孩子在其中学会尊重别人,接受别人,学习如何分享自己学会的知识技巧,学会如何领导别人。蒙氏教室提供了培养儿童情感智商的环境。

蒙台梭利课程,包括感觉、动作、肢能、语言和道德发展等,使个体成为一个身心统整合一的人。“自由”与“纪律”合一,“个性”与“群体”兼顾。启发幼儿使他们有能力解决困难,适应新的环境,达到自我构建和心智发展的目的。

四、蒙氏教育法的原则

1、以儿童为主——为的是给孩子打造一个以他们为中心,让他们可以独立“做自己”的“儿童世界”。

2、提供充分的教具—— 孩子是靠感官来学习的,我们提供给他的良好刺激愈多就愈能激发他的内在潜能。所以,设计一个适合孩子的生长环境,应该是能提供丰富的教材(包括自然的、人文的),以诱发他自我学习的乐趣。让孩子们轻松愉快的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吸收许多抽象的概念。尊重幼儿重复练习的特性,所有学具幼儿可以反复操作,满足幼儿生理心理上的需要。

3、不“教”的教育—— 反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育,而主张籍由良好的学习环境,亮丽丰富的教具,让儿童主动去接触、研究,形成智慧。

4、把握敏感期的学习—— 0~6岁的儿童,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会出现对不同事物的偏好的各种“敏感期”。蒙台梭利科学幼教法强调掌握儿童“敏感期”,而给予适切的学习。

5、教师居于协助启导的地位—— 教师必须放弃传统自以为是的教育方式,而是从旁适时地给予儿童协助与引导,让儿童成为教育的主体,使他们动头脑、有智慧。

6、父母才是真正的关键—— 孩子的教育,并不只限于学校一隅,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更是无所不在。在心爱乐园的亲子课堂中,家长不仅可以学到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还可以和宝宝一起上课,在课程中增进亲子感情。

五、儿童观

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是一个发育着的机体和发展着的心灵;儿童发展的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幼儿处在不断生长和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而且主要是内部的自然发展。在这个连续的自然发展过程中,幼儿的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在蒙台梭利看来,幼儿身体内含有生气勃勃的冲动力。正是这种本能的自发冲动,赋予他积极的生命力,促使他不断发展。一是主导本能,这种本能对于处在生命初创时期的婴儿提供指导和保护,甚至决定物种的生存。二是工作本能,这是人的基本特征。幼儿正是通过不断的工作在进行创造,使他自己得到充分的满足,并形成自己的人格。它既能使人类更新,又能完善人类的环境。

在心理方面,幼儿心理发展既有一定的进程,又有隐藏的特点。蒙台梭利认为,幼儿是一个“精神(心理)的胚胎”。因为每一婴儿都有一种创制本能,一种积极的潜力,能依靠他的环境,构筑一个精神世界,所以,幼儿不仅作为一种肉体的存在,更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每个幼儿的精神也各不相同,各有自己的创造性的精神。 在蒙台梭利看来,在幼儿的心理发展中会出现各种“敏感期”。她说:“正是这种敏感期,使儿童用一种特有的强烈程度去接触外部世界。在这时期,他们对每样事情都易学会,对一切充满了活力和激情。”而人的智力发展正是建立在幼儿敏感期所打下的基础上的。

1.秩序的敏感期 从出生的第一年就出现一直持续到四岁。这是幼儿的一种内部的感觉,以区别各种物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物体的本身。

2.细节的敏感期 幼儿在2-3岁时会表现出对细节的敏感,他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最小的细节上。这表明幼儿的精神生活的存在,以及幼儿和成人具有两种不同的智力视野。 3.协调性敏感期 这是在幼儿发展中最易观察到的一个敏感期。幼儿通过个人的努力学会走路,并逐渐取得平衡和获得稳健的步伐。应该在2到3岁时出现。 4.触觉敏感期 幼儿会朝着外界的物体伸出小手。这个动作的最初推力代表幼儿自我进入外部世界之中。正是通过手的活动,幼儿才能发展自我,发展自己的心灵。 5.语言的敏感期 2个月左右幼儿就开始吸收语言,他所获得的语言是他从周围环境中听到的。当他说第一句话时,并不需要为他准备任何特殊的东西。在蒙台梭利看来,语言能力的获得和运用,是幼儿智力发展的外部表现之一。

蒙台梭利强调指出,应该注意幼儿的心理发展和生理的发展之间的密切的关系。她说:“如果心理的压抑会影响新陈代谢,并因此降低了一个人的活力的话,那可以肯定,相反的情况也会发生,富有刺激的一种心理体验能够增加新陈代谢的速度,并因而促进一个人的身体健康。” 幼儿敏感期家长要求

1、尊重孩子为有能力的个体。孩子是具有能力的天生学习者,他们会寻着自然的成长法则,不断使自己成长为“更有能力”的个体,这是父母首要改变的观念。

2、细心观察敏感期的出现。每个孩子敏感期的出现并不完全相同。因此,成人必须以客观的态度,细心观察孩子的内在需求和个别特征。

3、布置丰富的学习环境。当成人观察到孩子某项敏感期出现时,应尽力为孩子准备一个满足他成长需求的环境。

4、鼓励孩子自由探索。当孩子获得了尊重与信赖后,就会在环境中自由探索和尝试。

5、适时协助而不干预。当孩子热衷于有兴趣的事物时,大人“应放手让孩子自己做”,避免干预。但并非要丢下孩子完全不管,而是适时予以协助指导。

六、蒙氏教育五大教育内容

1、日常生活教育:包括基本动作训练、照顾自己、照顾环境、照顾他人、社交行为。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专注力、手眼协调能力和自信心。

2、感官教育:通过对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的训练,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分类能力和注意力。有助于孩子的感觉统合失调康复。

3、数学教育:培养幼儿初步的数量概念、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

4、语言教育:通过对听觉、口语、视觉、语音、文字和阅读练习,培养幼儿听、说、认、读和书写能力。

5、科学文化教育:包括自然、地理、历史、科学、音乐、美术。通过让幼儿学习民族文化,培养幼儿爱科学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第17篇:蒙氏 日常生活教育

蒙氏 日常生活教育

当孩子能够独立地完成某项工作的同时,孩子的自我尊重和自信就可以得到发展,通过发展他们的日常生活技能——照顾自己和照顾环境,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玛利亚.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博士之所以提出要对儿童进行日常生活教育是因为她发现:儿童的玩耍与大人的工作不同,儿童往往喜欢重复而且可以长时间的将注意力集中于某件物品或者事情,如打扫卫生、清洁物品等等,因此蒙台梭利提出了要对儿童进行日常生活教育,以便让儿童更好地适应生活、照顾自己、照顾环境。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家长过分的溺爱孩子,导致孩子根本无法照顾自己,更不用说照顾他人、照顾环境了,例如孩子不会穿脱衣服等等。因此,必须对儿童进行日常生活教育。

日常生活练习在整个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中具有起始性和基础性的作用,与蒙台梭利其他领域的教育密不可分。感官教育要求发展的视、触、听、味、嗅的感知觉能力以及运动觉等,很多在日常生活中就得到了训练。如,幼儿用手或工具拿、夹各种不同大小、软硬的物品,在用水的活动中直接感知水温、水性等;又如,在自我服务和为他人服务中需要计数物品的数量、形状,又与数学学习密不可分;在照顾动植物方面与科学学习更是有直接的关系; 又如文明礼貌的学习和习惯的养成更是依赖各国家与民族文化历史的传统与背景教育;幼儿的语言与日常生活练习的关系更是犹如鱼和水的关系,脱离生活实际与实物的语言,对幼儿而言,将是抽象与不可理解的空洞声音和词汇,因此,幼儿需要在丰富的日常生活练习中形成对各种事物的概念。幼儿的日常生活练习绝非孤立于其他领域,相反要密切融合其他领域的练习,重视相关学科的综合价值。

一、日常生活教育的主要内容 基本动作教育:

所谓基本动作教育,即让孩子练习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运动,它是照顾自己、照顾环境、社交礼仪的基础,它主要包括:走线、走(步行)、坐姿、站姿、拿、搬、放、拧、倒、折、剪、切、贴、缝、编、捏、夹、转、擦、撕、打、敲、卷、削、拉、揉,其他。 照顾自己:是指为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以适应现实生活而设置,主要包括:携带物品的整理、东西洒落时的处理、照镜子、梳头发、擤鼻涕、穿衣、脱衣、叠衣服、穿鞋、脱鞋、洗脸、洗手、衣饰框、洗手帕、喝水、吃饭、刷牙、剪指甲、擦汗、洗脚、洗澡、整理书包、入厕、叠被子、擦鞋子、擦嘴巴,其他。 照顾环境:是指以人类以外的其它生物、无生命的物体为对象,让孩子学习美化、打扫、整理环境的方法,并掌握照顾、饲养、管理动植物的相关技巧。

(1)清理、整理工作:工作用的地毯的准备及清理、摆放鞋子、衣服、书包、教具、

图书、玩具、扫地、桌子、椅子、床铺等。

(2)擦洗:桌子、椅子、窗户、托盘、教具、杯子,以及洒水时用抹布擦等。 (3)庭院工作:捡拾落叶、垃圾、拔草、松土、剪枝等。 (4)照顾动植物:浇花、晒太阳、施肥、喂金鱼、给金鱼换水等。 (5)用餐:清洗餐具、水果削皮等

社交礼仪:社交礼仪作为一种文化,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用来对他人表达友谊和好感的符号。 社交礼仪主要分为:

(1 )谈话礼仪:打招呼、道别、邀请、感谢、道歉、欢迎、应答、慰问病人、打电话、问路等

(2 )动作礼仪:开门、关门、敲门、与他人接触、递交物品、咳嗽、打喷嚏、打哈欠、倒茶、入席等。

二、日常生活教育的意义

l

1、促进孩子的社会化,正常化人格。

注:

正常化人格的特征: ü 有旺盛的自发活动力 ü 喜爱反复的集中工作 ü 自由选择工作材料 ü 喜爱工作胜于游戏 ü 爱好秩序,保护秩序 ü 喜欢动静结合 ü 拒绝奖赏 ü 有强烈的求知欲 ü 三思而后行 ü 淳朴.高尚 ü 社会责任感强

l

2、学习独立,确立自信,体验自我成长。

l

3、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专注性、秩序感、理解力和意志力。l

4、尽快让幼儿适应园内生活。

三、

日常生活教具的操作

(一)教具操作原则:

每次只演示一种教具,目的性明确。 –

精确动作,按照孩子的节奏进行,要缓慢。 –

简化动作,使孩子能够看明白。 –

拆分动作,做到步骤化和有序化。 –

操作时尽量少讲话,语言要简练、准确。

6.按照从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从上到下、从左到右顺序进行。7.避免镜面教学,教师要坐在惯用手的右边。 8.时刻观察孩子的动作与反应,观察孩子的兴趣点。

9.适时地引入教具操作,当孩子能够独立操作时要离 开并继续进行观察,孩子需要时马上给予帮助。

10.不能打断孩子的操作。

11.在操作之前,教师应确保教具准备的完整。12.努力排除让孩子走神的因素。

13.操作教具时不应超出工作毯的范围,确保工作毯的防水性,颜色不能太花哨,尽量用纯色的。

14.鼓励孩子重复进行操作,说:“你做得很好,再来一次吧。” 15.随时做好操作记录。 16.不应指责孩子的错误,可以说:“小朋友,老师再来操作一次好吗?”

第18篇:蒙氏教育教学大纲

【正业教学大纲】

1、《蒙氏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名称:蒙氏教育课程

课程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 课程设置层次:高职高专 学时:72学时 学分:

一、课程的作用、地位和任务

1、蒙氏教育是由意大利著名教育学家玛利亚.蒙台梭利创办并完善,她强调早期教育的必要性,创建了儿童教育与课程,她创立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可算是当代教育的里程碑。通过教育性成人性,通过教育构建人性,这是蒙氏教育的主要目标,与传统教育不同,蒙台梭利更加强调幼儿自身的自主发展,通过对教具的亲身操作,在不断尝试中获得知识,促成成长。重要的是,蒙氏教育不仅重视对幼儿知识能力的培养,更加让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学会与人相处,相互尊重,从而养成良好地生活习惯,使幼儿受益一生。 2、教学方法:

讲授法、分组练习法、讨论法、演示法、教具的亲自操作。 3、蒙氏课程学习目标和要求

(1)给与孩子充分自由的空间,使每位幼儿依据自身心智发展的不同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在不断操作.反复尝试的过程中完成自我教育,获得发展。 (2)熟练认识并掌握每一项蒙氏教具的操作演示过程,并了解其对幼儿身心发展的独特意义与作用。

(3)熟悉蒙氏教育的理论基础,了解蒙氏教育的真正内涵。

4、课程类型:专业特色课程

二、课程内容要求

(一)理论教学 (1课时)

1、蒙台梭利生平介绍

学习目标:通过对蒙台梭利生平简介的介绍,了解蒙台梭利教育体系的创办基本背景,从历史、社会等多方面深入理解蒙氏教育体系。

2、蒙氏教育的教育特色

学习目标:充分理解蒙氏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认识到蒙氏教育的教育优势。

3、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及模块设置

学习目标:初步了解蒙氏教育的五大模块(日常生活教育、数学教育、感观教育、语言教育、科学教育)

4、蒙氏教育的基本原则以及教师守则

学习目标:通过对蒙氏教育的基本原则的学习,让学习者更深的理解蒙氏教育,从而更好地进行课程教学。

(二)蒙氏教育之日常生活教育教育(共15课时)

1、教学目的和要求 认识日常教育领域中各个教具的名称、作用并掌握其操作方法,能熟练进行课程展示。

2、教学内容

第一章: 日常教育的初步认识 (1课时) 第一节:指导日常生活教育的方法 第二节: 日常生活教具的注意事项

第二章:日常生活教育的实践及操作 第一节:新入园幼儿的一般训练(1课时)

1、走的训练

2、站立的训练

3、坐的训练

第二节:蒙氏教具一般的摆放及取放过程(1课时)

1、实物端托盘

2、搬运铺卷工作毯

3、物归原处

第三节:走线运动及安静游戏(1课时)

1、走新运动

2、安静游戏

第四节:生活礼节的活动训练(1课时)

1、开关门

2、打喷嚏、咳嗽、道歉、致谢等

第五节:肢体的控制训练活动安排 (6课时)

1、抓的工作

2、一指摁的工作

3、倒的工作

4、舀的工作

5、夹的工作

6、折叠的工作

7、拧的工作

8、剪的工作

9、粘贴的工作

10、穿的工作

11、刺的工作

12、缝的工作

13、捻的工作

14、编制的工作

15、挤和滴的工作

第六节:照顾环境(1课时)

1、檫拭桌子

2、花草浇水

3、扫的工作

第七章:照顾自己(2课时)

1、衣饰架的操作

2、系鞋带

3、安全别针

第八章:发展活动的练习(1课时)

1、水的工作

2、清洗餐具的练习

(三)蒙氏教育之感观教育(共22课时)

第一节:一般的感观教育工作(1课时)

1、触觉板的介绍及操作

2、布盒的介绍及操作

3、重量板的介绍及操作

4、温觉板的介绍及操作

5、听筒的工作

6、嗅觉筒的工作

第二节:特色感观教育(12课时)

1、插座圆柱体BCDA四组的操作

2、长棒的操作

3、棕色梯的介绍及操作

4、粉红塔的介绍及操作

5、彩色圆柱体的操作ABCD

6、色板一二三

第三节:几何图形嵌板橱(1课时)

1、第

一、

二、三层

2、第

四、

五、六层

第四节:几何学立体组(2课时)

1、三阶段的名称练习

2、例题与立体的重叠、结合

3、几何图形立体组合投影板的训练 第五节:构成三角形盒(6课时)

1、长方形盒

一、二

2、三角形盒

3、大六边形盒

4、小六边形盒

5、二项式的构成

6、三项式的构成

(四):蒙氏教育之数学教育(共19课时)

第一节:蒙氏数学教育的理论基础(1课时)

1、数学教育的目的

2、数学教育的特点

3、数学教育前的准备及内容

4、数学教育的方法

第二节:数学教育的基本工作展示(6课时)

1、红蓝数棒的五次操作

2、砂纸数字板的操作

3、纺锤棒与纺锤棒箱的四次操作

4、数字与筹码的两次操作

5、彩色串珠的五次操作

第三节:数学教育的特色工作操作(4课时)

1、塞根板一(

一、二)

2、塞根板二(

一、

二、

三、四)

3、一百串珠链、一千串珠链

4、一百板(

一、

二、三)

第四节:数学教育的拔高训练课程(8课时)

1、

1、

10、100、100的数量(四次操作)

2、九的危机

3、千的死亡

4、银行取款游戏(加减乘除)

5、邮票游戏(加减乘除)

6、加减乘除法板的操作

7、分数小人(三次操作)

8、加法接龙、减法接龙

(五)蒙氏教育之语言操作(共5课时) 第一节 :语言教育的理论基础(1课时)

1、语言教育的特点、目的、意义

2、语言教育的发展阶段及三段式教学

第二节:语言教育的实践操作(4课时)

1、听的训练(七个层次)

2、说的练习

3、写的训练

4、读的训练

(六)蒙氏教育之科学教育(共9课时) 第一章:蒙氏教育科学领域总概况(1课时)

1、科学教育的内容、指导原则

2、科学教育的特征、目的

第二章:动物学的认知及操作(4课时)

1、鱼类的认识及操作活动(六次操作)

2、两栖类的认识(七项活动)

3、爬行类的认识(六次活动)

4、鸟类的认识及操作活动(五次活动) 第三章:植物类的认知及操作(1课时)

1、花嵌板、数嵌板

2、户外活动的认识

第四章:地理学的操作和认知(1课时)

1、人体拼图的操作

2、水陆地球仪、彩色地球仪

3、七大洲嵌板、中国地图嵌板 第五章:历史学(1课时)

1、历史学的理论认知

2、历史学的活动设计 第六章:天文学(1课时)

1、天文学的理论认知

2、天文学活动方案设计

(七)展示页的填写(1课时)

1、展示页的认识、意义

2、填写展示页的注意事项 三:实践教学内容及要求

1、实验和见习

蒙台梭利五大领域的教具操作细节

2、实习

要求:能按照幼儿年龄的不同阶段为其提供合适的教具。

四、学时分配表

本课程理论教学时数:10学时 本课程实践教学时数:62 讲授 实践

实验 见习

(一) 理论教育 (1课时)

(二)蒙氏日常生活教育 (15课时)

(三)蒙氏感观教育 (22课时)

(四)蒙氏数学教育 (19课时)

(五)蒙氏语言教育 (5课时) (六) 蒙氏科学教育 (9课时)

(七)蒙氏展示页的填写 (1课时)

五、考核内容及要求

1、课程考核应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蒙氏教育五大领域的基本理论及教具的实践操作

2、考试形式:本课程考核的方法包括笔试、口试、撰写展示页、检查教具操作等。其中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实践练习等方式,统一命题,统一考试时间,统一批改试卷。

3、考试时间:90分钟

4、试卷结构:理论作答:四十分

实践练习:六十分

六、课程参考资料

主要参考书目:

1、《蒙台梭利数学教育》,北京粉红塔教育科技研究中心

2、《蒙台梭利感官教育》,北京粉红塔教育科技研究中心

3、《蒙台梭利日常教育》,北京粉红塔教育科技研究中心

4、《有吸收性的心灵》玛利亚.蒙台梭利著

六、说明

在学习本课程时,建议用理论联系实践的教育方法,蒙氏教育五大领域的教具操作需要实践进行,以此达到更好地学习目的。

第19篇:《蒙氏教育》岗位培训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蒙氏核心课程》

岗位培训招生简章

玛利亚蒙台梭利的教育模式在全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事实已经证明了蒙台梭利教育方法的科学性。目前绝大多数早幼教机构均已引进和传播蒙氏教育理念。蒙台梭利教育法的风靡,使得受过系统培训,功底扎实的专业蒙氏教师需求量日益增大,为了满足教育市场对蒙氏教师的迫切需求,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培训中心特开展蒙氏教育指导师岗位培训认证工作,对早幼教人员的从业资格提出了更加规范的要求和正确的引导。

一、课程优势

1、让学员充分、正确地了解蒙氏教育理念,获得心灵上的感悟,掌握蒙氏教育的思想精髓和方法,详细介绍蒙氏教具的操作方法,同时赠送部分课程教案及相关资料。让课堂所学和日常教学工作实现无缝衔接。不再出现培训后依然不知道如何开展工作的尴尬情况。

2、《蒙氏教育指导师》岗位培训证书是目前唯一国家承认的蒙氏教师岗位证书,全国通用,有着其它任何证书无法比拟的权威性。获证后可在国家官网在线查询。

二、课程大纲

第1天:蒙台梭利教育理论(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创立过程、蒙氏的儿童观和教育观、蒙氏教案编写、蒙台梭利教室环境的设计与指导、蒙氏教育的注意事项、幼儿日常心理分析及观察记录表、蒙氏日常生活练习的内容、意义、注意事项及研究的依据等) 第2天:蒙台梭利日常生活领域学习、

第3、

4、5天:感官领域学习及教具操作指导;数学领域学习及教具操作指导等 第6天:语言及科学文化领域学习及教具操作指导等。

三、招生对象

1、各类早幼教机构的教学人员

2、幼师专业、学前教育相关专业,希望提升操作技能的学生

3、其它对蒙氏教育感兴趣的人所有人士

四、报名资料

1、2寸蓝底照片4张、1寸彩色照片1张;

2、身份证复印件2份,学历证书复印件2份;

五、收费标准

国家标准收费2880元,现优惠价1500元/人(含培训费、证书费)。 团报费用可优惠至1300元/人

培训时间:待定

六、证书颁发

考试合格者将获得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蒙氏教育指导师》岗位证书,全国通用,官方网站查询。

七、报名联系

报名电话:13629282827 029-68827880

联系人:张老师

报名地点:西安市高新区科技路与太白南路十字西北角紫薇龙腾新世界A座807B。

陕西金智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第20篇:蒙氏教育反思

蒙氏数学培训反思

蒙台梭利是世界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近百年来,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一直对世界幼儿教育产生着积极的影响。蒙台梭利教育法是对幼儿施 素质教育及潜能开发的优秀教育模式.其主要理念有:

1、以儿童为中心。视儿童为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反对以成人为本位的教学观点,

2、“不教的教育”。蒙台梭利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教学,主张由日常生活训练着手,配合以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教育内容,让儿童自发的主动学习,自己建构完善的人格。

3、把握儿童的敏感期。0- 6岁的幼儿在特定的时期会出现特定的喜好倾向。若顺着敏感期学习,该特性即可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

4、尊重孩子的成长步调。蒙氏教育要求教师根据儿童发展的进程,对不同特点的儿童进行因材教,不搞一刀切式的教育。

5、混龄教育。让不同年龄的孩子在一起,可使较小的孩子有不同年龄层的模仿对象,而较大的孩子则可以从帮助年幼的儿童中增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6、丰富的教材与教具。蒙台梭利教具非常丰富,但这些教具并非是教师用来教学的工具,而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透过这些工作,从自我重复操作练习中,建构完善的人格。

7、爆发式的教学成果。蒙氏教育尊重孩子内在需求,让孩子适时、适性的成长,短期内不易察觉成果,但却会在某一时间以爆发的形式,彰显出孩子内在的心智发展水平.蒙氏教学内容很丰富。包括生活教学,感官教学,数学教学,语言教学及科学文化教学等等。蒙特梭利非常重视日常生活教学,认为日常生活的学习是一切学习的基础。

我园在11月20日星期日开展了有针对性的蒙氏数学教学活动,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孩子操作能力以及思维拓展能力的发展。

在这次培训中我们用小组比赛的形式来进行蒙氏教育培训,在培训之前老师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我们重点注重孩子的操作能力的培养,在这个活动中,我们采取合作和分组的方法来组织活动,每个组负责一项在每个小组讨论后进行一一上前讲解自己负责的那一部分,每位老师说的都不错,从怎样带小孩走线,怎样进行正确的蒙氏教学目标的设计、内容的选择和流程的设计,怎样在课堂上让幼儿能跟准确的进行操作工作,在上到有一些问题的时候大家都能一起进行分析讨论我们还演练了常用手势礼仪横摆式、前摆式、双臂横摆式等等。我在这次的蒙氏培训种学到了好多知识也让我跟多的去了解蒙氏数学的意义。

孩子需要进步,我们老师也需要学习,我将会在今后的学习中多去学习关于蒙氏数学的一些知识,让每一天的工作都是一个新的学习的机会,我们要把握好每天的学习机会,相信自己一定可以的。

蒙氏教育教师岗位职责
《蒙氏教育教师岗位职责.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