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承诺书

婚嫁承诺书(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05 00:49:50 来源:承诺书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婚嫁服务承诺书

婚庆服务承诺书

我叫,苍山县三合乡村人,在婚庆服务行业中从事服务。根据计划生育政策法规和乡党委政府关于治理非法婚姻文件规定和有关会议精神,自即日起,自身本人并号召全乡从事婚嫁服务人群作如下承诺。

一、认真宣传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政策,自觉宣传并严格执行《三合乡人民政府关于集中清理非法婚姻工作的实施方案》。

二、基本上不为不到法定年龄的未婚男女青年介绍对象,如介绍,要切实做好未婚男女青年和其父母的工作,向村委会保证让他们达到法定年龄取得结婚证后再举行结婚仪式。

三、作为村红白理事会负责人、操办喜期的大总管,如果有人让我们操办婚事,我们首先要看看是否有结婚证,如果没有结婚证,我们拒绝为其操办婚事。

四、作为农村厨师、出租婚嫁棚架及餐具、灶具人员,如果有人让我们操办婚事,我们首先要看看是否有结婚证,如果没有结婚证,我们拒绝为其婚事服务。

五、作为唢呐演奏演出、出租礼炮人员,如果有人让我们提供服务,我们首先要看看是否有结婚证,如果没有结婚证,我们拒绝为其提供声乐和演出服务。

六、作为影楼负责人,如果有人让我摄影摄像,我首先要看看是否有结婚证,如果没有结婚证,我拒绝为其提供婚纱摄影、婚事摄像服务。

七、作为饭店餐馆负责人、出租车司机,如果有人让我提供喜宴服务,我首先要看看是否有结婚证,如果没有结婚证,我拒绝为其操办喜宴。

八、作为农村为结婚人群看黄历、查日子人员,如果有人找我,我首先要看是否有结婚证,如果没有结婚证,我拒绝为其查举行结婚仪式日期。

九、对没有结婚证找我们要求服务人员,我们要积极向其宣传计划生育政策,动员他们达到法定年龄取得结婚证后再举行结婚仪式,如不听劝阻,我们将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或报告。

十、以上所承诺事项,我们保证严格遵守,如果违反,我们将无条件接受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处理和处罚。

承诺人(签字):

承诺时间:2010年5月日

推荐第2篇:婚嫁

叔弟的女儿娟要出嫁了;娟,在所有侄儿女中数她和我最有缘,

不是吗?我是第一个迎接她来到这个世上的人她出世时还不足5斤重,像个小猫咪,我是看着她一天天长大的,娟从小就会哄人,我经常被娟哄的是开怀大笑;娟聪慧过人,我一直都很喜欢她。娟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大学毕业了在家乡的一所中学教高中英语。

“一家养女百家求”,我的侄女娟也不例外,说起这“百家求”,还有不少的套路呢。首先这男方家要请媒人上门求亲,无论你们是自谈的还是经人介绍的都少不了这个,说成了,女方要到男方家“看家”,所谓“看家”就是亲戚们来看看小伙人怎样,家境怎样;看中的话就开始准备“定婚\";定婚时,男方家要准备很多饼子,送给双方的亲朋,这叫“吃饼子套颈子”,再下来小两口子水到渠成,就准备“送日子”了,婚礼一般在“送日子”后的一个月内举行。

娟也没有逾越这些俗套,去年的这时与她心仪的小伙定了婚,转眼一年过去了,娟要出嫁了,我是打心眼里为娟高兴,同时也有一种莫名的失落感;高兴的是娟终于长大了,成熟了。我衷心的庆贺娟找到了她幸福的归宿;失落的是我们家的好侄女以后会很少在我的眼前撒欢了;还有我说不出来······总之我舍不得她,就像我自己亲生的女儿一样,我舍不得娟嫁出去。

晚上叔弟把我们请到他家商讨婚礼中有关事项,大家七嘴八舌,按照俗套来礼节还真不少,比如在出嫁的头天晚上,新娘洗过澡就不能双脚落地,一直要在床上捂着,至到第二天早上等新娘的兄长来背他上车。这第二天上车也是有讲究的,新娘必需怀揣小圆镜,手拿两条方片糕由兄长背着;怀揣小圆镜的意思是避邪的防止妖魔附上新娘的身体,手拿方片糕是

准备放在车门跟前,要新娘脚踩着方片糕上车,这叫步步高升;在兄长背着新娘上车的路上,新娘一定不能回头看,假如回头看的话,那叫“望娘穷”,那娘家就会永远穷且不会翻身;

新媳妇到婆家门前,婆家还会拿一条板凳让你压“性子”;在坐板凳的时侯,娘婆二家接亲和送亲的人开始抢新娘头上的红盖头,谁抢到谁就会好运连连;这也是婚礼的一个高潮,但再热闹,这时新媳妇的姑姐不能和新娘子碰面,否则的话以后姑嫂会不和的;新娘子板凳坐过后进屋给公婆敬茶,公婆这时会拿出见面礼红包出来给新媳妇听着这些令人眩晕的礼节俗套,我好像看见了我的娟头顶着红盖头,手拿着方片糕想回头又不敢回头的样子,哦,快了!201010娟的好日子到了。

推荐第3篇:婚嫁习俗

婚嫁习俗之——婚礼礼节

婚礼,古今中外,都被视为人生仪礼中的大礼。古人认为合礼合法的婚姻必须通过“六礼”程序来完成,这“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其中纳采、问名、纳吉是因为中国古代的封建思想,男女婚配前双方不能相见,即“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而现代人的婚姻只保留了纳征、请期、亲迎这三项。婚礼仪式礼节传承到现在,每个人都梦想着拥有一个成功而又难忘的婚礼。在婚礼上,准新人们希望自己成为被关注的焦点,宾客们则想把最好的祝福送给即将踏上幸福列车的新人。虽然有些禁忌礼仪已脱离我们现在的生活习惯,但终归这些老礼还在,无论是对新人还是对宾客,都是值得借鉴的。

概略而言,我国传统婚礼大约分为婚前礼、正婚礼、婚后礼三个阶段。 一:婚礼的前期准备(婚前礼)

1.嫁妆、聘礼、婚服的准备(即纳征)。

男方需向女方送聘礼,女方接受聘礼。接着女方便要开始准备嫁妆。最主要的嫁妆为缝被子,必须找儿女双全,丈夫健在的妇女缝制,缝新被子须用红线缝,不能用黑线,更不能用白线。缝制的时间须在农历的9月,不能在10月。忌寡妇或与新娘属相不合的人缝被子,以免给新娘带来厄运。新娘所穿的婚服,都应该是全新的,如果陈旧,新人便有不贞之嫌。此外,婚服忌讳单的,棉的最好。忌有口袋,以免带走娘家的财气。

2.婚房的准备及禁忌。

婚房布置在古代礼节中称为“铺房”,亲迎前一日,女家派人至新房收拾,并备礼前来暖房。既为洞房,风水非常重要,不懂风水仅凭自己喜欢,容易给以后的婚姻生活造成一定的危害。所以婚房布置时需注意以下几点;⑴洞房最好选择在光线明朗,空气流通的地方。⑵洞房颜色不要五花十色,这样做容易发生婚外情。⑶洞房的窗台勿挂风铃,容易使新娘神经衰弱,头晕心烦。⑷洞房不可跨在屋内外之横墙下,夫妻易发生口角。⑸安新床时要把床置放正位,不要与桌子衣橱或任何物件的尖角相对。新床也需放置一些吉利好兆头的物品在床上,例如百合、红枣、莲子,意喻百年好合,早生贵子等。

二:婚礼进行中的仪式礼节(正婚礼)。 1.迎亲时的礼节禁忌(即亲迎): 男方按照当初双方商定好的“请期”时间去迎亲。“迎亲”的人数忌双数,女方送嫁的人数要逢双。这样表示男家“单”去“双”回,添丁添口,女方双数表示“双双对对”,寓意着白头偕老。如若在迎亲途中遇到另一迎亲车队,这情况叫“喜冲喜”需互放鞭炮或由双方媒人互换事先预备好的花朵来化解。

2.新娘的礼节禁忌:

新娘离家时要喜极而泣,且哭的越快越大声越好,这样旺娘家的财运。出嫁当日新娘忌吃夫家的饭,俗云“食郎饭,打郎声”,意喻以后在婆家受委屈只能忍气吞声,言听计从,为避免,所以当日只须吃菜而不吃饭。另外新娘出大门时忌双脚踏地,要小心不要踩到新郎的鞋子,入男家大门时也不能踩踏门槛,触犯了其中任何一条都容易给娘家和夫家带来不好的运气。

3.新郎的礼节禁忌:

准新郎在新婚前夜忌睡空床,可以找未成年的男童来“压床”,这样可以早生贵子;新郎家中迎亲时,需吹吹打打,燃放鞭炮,热热闹闹的让新娘进门,忌冷清,且头挂鞭炮忌“头数”太少,如果新娘还没等进夫家门,鞭炮断了声,造成场面冷清,如同办丧事,意头不好。民间还认为鞭炮是“崩崩邪气”,越是大喜的日子,恶鬼越会来捣乱,必须及时的把它赶跑。

4.其他观礼人的禁忌:

贺婚是人之常情,俗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所以“凑份子”是理所应当的。主家需准备记账本,记好“份子钱”等到将来人家办喜事的时候也要“凑份子”且数额要多于对方当初送来的礼额。当新娘步入男家时,翁姑二人以及孕妇和守孝之人要做回避,以防相冲。同时孤寡、再婚妇女、穿白衣服者忌进入洞房,属不详之兆。结婚当天,若是碰到闷热天气,所有参加婚礼的人,都不能扇扇子,不然会有拆散的意思。 三:完婚后的习俗禁忌(婚后礼)

1.完婚后三日,新郎陪同新娘回娘家,俗称“回门”。

“回门”须在当天日落前赶回夫家。若是遇到特殊情况,赶不回来,在女方家留宿,夫妻也要分开睡,以免冲撞了娘家人给女方家带来晦气。

2.新婚四个月内。忌新人在外面过夜。 禁止参加任何的婚礼丧事。忌用新娘的镜子照别人,因新娘的喜气比较重,用镜子照別人,会让新娘的福分流失。

古代婚姻讲究的六礼,实际上相当于现代的婚姻法,和现代一样都是出于对婚姻的重视所制定的行为规范。虽然“六礼”大部分深受中国古代的封建迷信思想,但是换个角度,也有它所积极的一面。比如:男女双方在婚配前不能单独相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虽说在现代屡遭非议,但在以前,却避免了男女因婚配年龄较早造成的无知与轻率,有利于婚姻的稳定长久。

婚嫁习俗之——婚礼择吉日

作为终身大事,人人都希望自己拥有好的婚姻,好的婚姻定当有个好的开始,所以做为“六礼”之一的请期(婚庆日期)也更加为人们所重视!按照传统术数学角度(八字命理学)来选择婚嫁吉日,既是幸福婚姻的开始,也为日后的婚姻生活打下了稳定基础。

一:了解自己的八字命局

通常我们认为属相不合即八字不合,传统中的合八字,属相只是其中的一项,所以属相的不合只代表了其中之一,个人属相对婚姻不起决定性作用。分析了解双方的八字命局,从中看合与不合,从中选择吉日吉时,男女双方用神同旺之吉日结合,会婚姻美满,子孙昌盛。 二:以新娘的出生日期为主做选择

俗话说:“子靠出生时,女靠行嫁年”。若是把此原则颠倒或是不顾,将会导致婚后的婚姻出现问题。嫁娶日最好选择女方的结婚大利月。男方最好尽量听取女方的意见,且成婚之日避开女方的经期。但同时,其他人(特别是公、婆、新郎)的意见也是应当重视的,毕竟关系到以后的家庭,幸福,和睦。 三:避开特殊月份成婚

避开农历的

三、

七、九月,因这几个月份分别适逢“清明”、“盂兰”和“重公”,均为传统的“鬼节”,不宜办喜事。因三娘煞喜与跟月老作对,专门破坏新人故也需要避开。三娘煞即每月农历的初

三、初

七、十

三、十

八、廿二及廿七。避开双方各自的生日及父母生辰。如果双亲已过世,则要避开生忌、死忌。另外,农历六月也不适宜结婚,因传统思想六月完婚的新娘称“半月妻”即有前无后,相扶不到头。 另外,还有一点,虽然民俗传统中有无春年之说,即“寡妇年”,但大可不必为之而忧心。还是需要结合自己的命理选择适合自己的结婚吉日和时辰,并不能一概而论之。 四:要考虑双方各自及家庭的情况

最好选在双方身体都健康的状况下举行婚礼,否则不但影响新生活的和谐,还会加重病情。要避开双方各自的学习,工作繁忙时期,提前安排好婚礼及蜜月的行程。商量好婚礼在哪天举办,提前告知双方家长,确保婚礼进行时,家中老人和亲朋好友都能来参加婚礼,共享喜庆和谐的场面。 五:最适宜嫁娶的吉日

忌单日,选双日。婚期与节假日统一,是不错之选。这样做的好处是,亲朋好友到时都会有时间参加婚礼,新婚恰逢节假日,气氛热烈;新娘新郎也会在结婚的当天和亲朋好友同享节假日的欢乐,同时还会感染到婚礼的喜庆热闹气氛并为婚礼祝福。但是由于假期结婚的新人居多,还是要注意提前预定婚宴及酒店车队等。

传统习俗认为,真正的婚嫁日还是要以进行迎亲及举办婚宴的日子为准。如果结婚注册与婚礼仪式日期分开的话,最好都要择吉日行事。例如;该年如若遇到家中有直系亲属或是老人去世,那么该年均不适宜办酒席更不能去注册登记,否则犯了“生入死出”的禁忌。

其实择日就是择吉,择吉的要旨就是“趋吉避凶”。尤其是婚姻嫁娶这种喜事更应该重视择日。以上所说为最基本的婚嫁择日知识,像老黄历一样,只能做单方面的参考,并不是很全面,这其中还是需要结合自身的命理条件才能最终选择出适合自己的婚嫁吉日。

推荐第4篇:婚嫁习俗

婚俗

古时婚姻均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礼节甚繁,有求庚、送定、行聘、送袄、送日、迎亲等礼俗。

求庚

一般指男方向女方求亲,经女方同意后,开具新娘的出生年、月、日、时(俗称“八字”)于男方,三日内男方家中平安,始将男方庚贴送往女家,如无相冲相克,既择日选定。

送定

俗称“过定”,今称“订婚”。由媒人及男方人员在持定的吉日,把“定”送往女家,女家要办酒宴招待。

行聘

由男方备有婚书、金帛牲礼等物,由媒人及男方人员送女家。 送袄

俗称“大定”,由男方择定吉日,将衣裙、大饼及议定礼物按数送往女家,女家鸣炮迎接,并款待来人。依俗礼,礼品需退回一部份。有的还送去新郎的衣帽、鞋袜等物。送袄后女家要将大饼、喜糖分送给亲朋和邻居。远道人家因挑运不便,有改用礼款之俗。

送日

男方把择定的迎亲良辰吉日通知女方,并有定迎亲事宜。自送日后,男女方需作充分准备。迎亲前,女家亲友要送衣物、首饰或钞票为出嫁女子“添妆”,男家亲友也要送礼物为男家“添丁”。男女两家要择日裁制白色“上头衫裤”,临近婚期,女方要“挽面”,男家要“安床”。

迎亲

俗称娶新娘,其方式视经济能力而异,古时旧镇多为单顶轿只由媒人引花轿至女家迎娶。迎娶时,需带“炮城”两个,一写“百子千孙”,一写“两姓合婚”,女家只收“合婚”,退回“百子千孙”。来时,男方应该派“客仔”专司拖松竹和扛嫁妆之事,男家送来松,女家须以竹配之。临上轿时,新娘需向神明、祖先及父母行跪拜礼辞行,然后以红帕盖头,此时,女家要把点燃的炮抛上屋顶,并以米筛遮头入轿,新娘在轿内要啼啼哭哭,谓之“哭好命”。起程前,儿童要向男方索取鞭炮。起程时,女家迅速把大门紧闭,谓之免使财气带出,而男方放炮,鼓吹齐鸣,沿途每逢村巷,均要鸣炮过路。娶新队伍中,以扛嫁妆的先行,以拖“竹青”、挑“布袋灯”(内放子孙桶)后行,新娘至,由新郎的小弟或侄辈请新娘出轿,入门跨“烘炉火”,由新郎引新娘上堂,行交拜礼,然后新婚夫妇同携一篮大米进房,新郎揭新娘头盖,晚上设宴请客,母舅坐首席,席散后还有闹新房之俗,隔日鸡鸣新娘应出洞房,自煎四果汤,先拜祖先,然后跪拜公婆、长辈,并与全家大小见面,叫做“拜茶”,公婆要回“红包”。拜茶时所得“红包”尽归新娘私有。第三日新妇归见父母,俗称“做客”,婿或同往,谓之“回礼”,新郎做客时,男方需备烛、炮、客饼、猪脚等带去,岳父母要宴请新婿。宴毕,夫妻偕回,依旧俗,岳母应备糯米甜饭放入茶壶里,上插石榴花枝,并放入莲苕、芋棉等物,茶壶嘴挂有两粒桂圆干,同时,还备两根带叶甘蔗和一对公母鸡,有的地方还有一对猪崽(俗称“带路鸡”和“带路猪”),一起带回。五月节或当年除夕,娘家遣小舅子送花一篮,放于新房床上,俗称“送花”或称“探房”。

旧社会还有童养婚,招赘婚、顺孝婚等不同,都是在特定的制度和环境中产生的。

童养婚是贫寒之家,因无力负担聘金与婚礼费用,预先抱养幼女,待其长大后,与自己儿子结婚,其婚式简单,或由父母选定吉日,或于除夕结婚。

招赘婚主要是女家乏嗣,或父母溺爱女儿,不忍其女嫁出,招男子进赘女家,以便养老送终,传宗接代,一般婚仪亦以简便为主。

顺孝婚是因其直系长辈将近丧亡,为解决已订婚的子女在守孝期间不得结婚的习俗,于长辈丧亡后,不须择日,立即办理嫁娶。所以世俗有“脚尾直,免找日”之俗。

三十年代,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之后,已有少数青年摆脱封建枷锁,自由恋爱,文明结婚。但由于古礼积习甚深,世俗偏见难改,大部份人家还依古礼,只是部份礼节己被简化。至四十年代,多自找对象,其中虽有亲朋好友介绍,但需男女双方见面,有的还需一段时间了解。男女双方同意后,举行简单的订婚仪式,由两人合拍订婚照片,并互送定情物品(有的由家庭代办)。一般还有送庚、行聘之俗。行聘的衣物、聘金各地不同,应经双方商定。当时,知识界结婚时,已将跪拜礼改为鞠躬礼。民间已开始以小汽车代花轿迎娶新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提倡婚事简办。因此,在婚姻仪式上一般不坐轿,不办酒席。不少婚姻领取结婚证书后,开茶话会,吃喜糖就完成婚礼,甚至有些男女只举行集体结婚或旅行结婚而已。基督教会会员举行结婚礼拜。实行简便、节约的婚俗,流行二十多年,深受经济有限家庭的欢迎。

八十年代后至今,不少人家还依旧俗,兴起“排八字”、“择吉日”、“送良辰”等活动。女方立名目,讨彩礼,要高档家具与嫁妆等。在结婚仪式上,男方讲阔气,摆场面,大设宴席,辄动数天。基督教会结婚礼拜是青年男女信徒举行婚礼的一种形式,结婚的地点选择在礼拜堂举行,由牧师主持举行结婚礼拜,只吃糖、饼,不办酒宴。

推荐第5篇:婚嫁常识

新人必读:预定酒席的10项须知 新人必读:预定酒席的10项须知

无论怎样精打细算,在婚宴上超出预算的事还是时常发生的,怀着“宁可吃点亏,不能丢面子”的心理是很容易任由宰割的。所以订酒席时绝不要掉以轻心,稍有不慎,就会掉入陷阱。

以下是预定酒席及写菜单时要注意的地方:

1.一般选择结婚旺期来结婚,通常要提早订位,尤其是一些热门地点甚至要提早一年或以上预订。

2.设宴订位时,对主家席要有明确的要求,其他客人则没有特别限制。

3.建议预先为宾客安排位置,避免到时由于忙乱而安排失当。特别某些亲友间可能存在感情不太融洽的,或较疏离的避免误会情况发生,最好先系统一点预先编排座位,分配台号,使宾客各入其位,万无一失。

4.预订酒席时,必须在订单上列明设宴的厅房名称,以免日后位置太挤或席位分散也投诉无门。

5.菜式方面,内容应向宴客部详细查询,注意一些虚张声势的字眼,例如《吉祥海上鲜》或《龙凤百年好合》等,要清楚订明菜式内容。鲍鱼或鱼翅。乳猪是全只还是部分,均要清楚列明。

6.订席时,别忘记安排一间新人休息室,以及问明有没用保险箱设备等。新娘房不应距离设宴地方太远,面积也不宜太窄,问明有每月提供挂放晚装礼服及烫衣等设备。

7.清楚问明每项服务收费价格,如茶水、开瓶费、啤酒、汽水、席前点心及林林总总服务费等。

8.交订金前应问明如因遇天气不佳或意外事情取消婚宴时,订金将如何处理,还有是否要赔偿损失,千万不能忘了索取订金收据。要清楚席数可增减的数额和余下酒席的处理方法。

9.预算设宴席数要考虑客人的出席率,以免到时由于宾客不足或超出,出现一些尴尬情况。

10.对酒店所谓婚庆入场费,争取降到最低或免掉,千万不要相信所谓酒店指定的婚庆公司能免入场费,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费用最后只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如何选择司仪,选司仪有哪些误区

如何选择司仪,选司仪有哪些误区

选择专业司仪有几个误区:

一大误区:好朋友做司仪

许多新人喜欢选择自己的朋友做婚礼当天的司仪,出于朋友对自己的了解与热忱,相信他会在婚礼当天为你顺利完成“司仪”一角。我们也许可以相信他的热忱,相信他的友谊,相信他的诚恳,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相信他对一场婚礼的掌控能力。如果朋友实在有主持的天赋,那么至少应该和他一起到信得过的婚庆公司咨询一下,找专家稍稍培训培训。对于只想结一次婚的你来说,最好别冒这个险了。

二大误区:名人司仪

除非他/她是“婚礼司仪”方面的专家,否则所谓“名家”,未必能为你的婚礼带来好处。如果他/她是主持“名嘴”,往往带有太浓烈的主持风格,让人感觉是场“综艺晚会”;如果是电影演员、歌手等,常常会把婚礼弄得“四不像”;如果他非常有名气,那更是你婚礼的“大忌”,你的光彩完全隐没在他的光彩里,最终你自己也无法弄清,来宾是来看你们的,还是来看他的,当婚礼上,你怀疑欢呼声是给你们的还是给他的时候,请问,你爽吗?其次,名气越大,越难以沟通,摆谱不说,留给你的时间更少,你可是每一次结婚,而且基本只结这一次,他不好好准备,研究策划一下,难道,你的婚礼现场可以NG吗?

选司仪,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很多新人对自己的婚礼有许多美好的憧憬,毕竟那是人生一辈子一次的事情。要在这一生难忘的时刻留下最美好的回忆,自然离不开许多婚礼服务人员以及婚庆公司、酒店待的配合。而司仪,则是婚礼当天最核心的一个人物,是整场婚礼的灵魂。在讨论如何选择婚礼司仪之前,首先应该明确一个慨念,那就是世界上没有最好的司仪,只有最适合自己的司仪。

婚礼入场仪式的正确走姿与举止

婚礼入场仪式的正确走姿与举止

A.入场仪式的正确走姿入场仪式是新人在全体宾客面前的第一次正式亮相,掌握正确的行走方法十分重要。新郎应抬头、挺胸,目视前方,步幅中等,速度稍慢。最关键的还是新娘。有些新娘由于不习惯穿婚纱和高跟鞋,可能会有踩到裙子的意外情况,所以礼服不宜过长。新娘正确的走路方式是:用脚尖轻踢着裙边,足底轻擦过地面,徐徐向前。严格地讲,新人的目光应该始终直视前方,尽量将视线放于10米前,这样有利于拍照。但为了安全起见,新娘的视线可以稍稍向下,但不可太过,以免影响形象。

B.穿着礼服怎样转身礼服和一般衣服不同,想只改变一点方向是做不到的。不拖着裙子以夸张姿态转身的诀窍在于,转身时用与旋转方向相反的手轻轻抓住裙边和裙撑稍微向上提,在穿着长裙、披着长披纱时,把它们挂在自己的手腕上,瞬间地快速转身。

C.新娘手花的持法如何持手花才能看起来落落大方,给人高雅脱俗的印象呢?手花的正确握法是小指应与拇指同侧,将花紧紧夹住,如此就可以把花束固定住,不至于乱摇动。如果是双手持手花,应该是抬头挺胸,双肩自然地垂下,双手持花置于腰骨的上方,这样能给人怡然舒适、自信稳重的感觉。如果将手花提高置于胸前,你的肩膀会提高,给人紧张的感觉。另外,在证婚的时候,通常新郎是站在新娘的右侧,因此如果单手持花,应该以左手拿住手花。如果是使用俏皮可爱的球形手花,可以把它当成手提包一样提在左手上,或者挂在左手手腕上。

D.典礼时的站姿自然地挺直背脊,新郎、新娘互相有意识地拼成“八”字形,无论迎接客人还是拍纪念照,站立姿态都很重要,因此要特别注意才好。背部有向上伸展感,头部、臀部和脚后跟成一条直线,上半身有被吊起的感觉,站立时特别有精神。新娘应站在新郎身边靠后约15厘米处,右手挎新郎右臂,两人的位置像“八”字,正面拍照感觉最佳;新郎轻曲左臂,让新娘把手插在肘里。要注意的是新娘不要拉着新郎的衣服,让人有胆怯的感觉。另外,新郎不应该为了挺直背而过分突出腹部,不要紧挽着新娘,以免踩到裙子,也不要离得太远。新娘不要死死地拽着新郎的胳膊,好像生怕他会逃跑似的。

给新娘:婚礼上的8个忠告

给新娘:婚礼上的8个忠告

婚礼像打仗,连周围的人可能都会忙碌着急慌乱,更别说是身为主角的你了。但是既然你是主角,就该从从容容的以愉快的心情来面对你人生中的这件大事。毕竟没有经验,紧张是可以理解的,看看以下贴心的8个忠告,你会发现你没有想到的问题。

1.别喝太多的酒。

饮酒过量会让你显得很不得体,所以要控制饮酒量,保持优雅的姿态直到婚礼结束。

2.婚礼上别太夸张。

当你发现某个亲戚或朋友的座位牌不见了,或者忘记带签名簿,你可能会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记住,无论发生什么事情,一定要保持平和与冷静。

3.请你站得直直的。

圣洁的婚纱会在挺拔的身姿衬托下,更加美丽。

4.抽时间吃点东西。

你和新郎花费很多的时间去选择婚宴,为什么不肯停下来去享受一下呢?哪怕是一片小小的蛋糕。

5.不要不停地摆弄头发。

婚礼上,很多新娘总是担心发型会发生变化。其实发型师已经为你做了各种固定的措施,你的发型足可以坚持到婚礼结束。实在不放心,可以让伴娘准备一些小发卡,随时准备帮你固定发型。

6.尽量克制一些坏习惯。

可以想象,当新娘在婚礼录像里,发现自己大嚼口香糖,或者和宾客说话的时候习惯性地咬手指,一定想立即删除。所以,一定要克制自己的习惯小动作。

7.别准备太吵的音乐。

一般来讲,来宾中30%左右是长者,他们不喜欢吵闹的环境,所以请音响师控制好音量。

8.静下心来。

每隔一个小时或者更短的时间,停下你正在忙碌的事情,细细品味那一刻,感受一下周围人的笑容,再看一眼新郎。片刻的安静会让你感觉非常舒心。

一场完美婚礼没有一个优秀的婚礼司仪指挥,那婚礼也将不再流畅和自然,效果也会打折扣。谁都在婚礼当天完美的演出,而婚礼司仪兼具了导演和指挥的作用。所以如何挑选适合自己婚礼的婚礼司仪,如何和婚礼司仪沟通就变得极为重要。不过找到适合自己的司仪也不难,只要做到如下五步,就一切不成问题了。

初次见面,判断司仪能力。通常婚庆公司向新人推荐婚礼司仪时,司仪会在三天内和新人取得联系,并约定每一次见面的时间。初次见面,险了观察司仪的声音,谈吐,内涵等,还可以通过提问形式了解他的策划,应变能力。然后新人商量后选定司仪。

解新人要求,确定婚礼流程。婚礼前半个月到一个月,会由婚礼策划人员,婚礼司仪和新人见面,具体了解新人的要求,确认婚礼风格,然后制定婚礼当天的流程。婚礼司仪和策划人一样重要,他相当于婚礼当天的导演,所以有任何婚礼上的要求要都要充分说明。

双方婚前排练,发觉问题所在.并不是每一位婚礼司仪都有义务和新人事前彩排的,多数都需要付额外的费用.在不付费的情况下司仪一般会愿意在婚礼开始前早到一些做一次简单彩排.彩排中和婚礼司仪再探讨可操作性和一些有困难的地方,司仪会对流程作调整,帮助新人完成.

和婚礼司仪确认最终的婚礼流程。这是新人继婚礼策划流程后,这个环节很重要,直接和司仪确认流程中的内容,确定没有更改的部分,并且由婚礼司仪详细解说演绎过程,确认道具,相关人员,音乐,舞台等.机关报人要记清楚一些,必要时记下笔记,以确保婚礼当天的完美演出.

婚礼当天及时沟通防止突变.由于婚礼当天多多少少会有些变化出现,新人要及时和司仪反映情况,让婚礼司仪统筹安排.如果有时间的话呢,再和司仪多聊聊你的朋友和家人,让婚礼司仪多些了解,那么他在演出过程中对熟悉的人或事主持得更加游刃有余,甚至在互动五一节上发挥得更好.

推荐第6篇:婚嫁黄道吉日

公元2014年01月01日农历12月(大)01日 星期三 山羊座冲虎(丙寅)煞南

公元2014年01月08日农历12月(大)08日 星期三 山羊座冲鸡(癸酉)煞西公元2014年01月10日农历12月(大)10日 星期五 山羊座冲猪(乙亥)煞东公元2014年01月11日农历12月(大)11日 星期六 山羊座冲鼠(丙子)煞北公元2014年01月13日

公元2014年01月20日

公元2014年01月22日

公元2014年01月23日

公元2014年01月25日

公元2014年01月31日

公元2014年02月01日

公元2014年02月03日

公元2014年02月05日

公元2014年02月10日

公元2014年02月14日

公元2014年02月17日

公元2014年02月22日

公元2014年02月25日

公元2014年02月28日农历12月(大)13日 星期一 山羊座农历12月(大)20日 星期一 山羊座农历12月(大)22日 星期三 水瓶座农历12月(大)23日 星期四 水瓶座农历12月(大)25日 星期六 水瓶座农历01月(小)01日 星期五 水瓶座农历01月(小)02日 星期六 水瓶座农历01月(小)04日 星期一 水瓶座农历01月(小)06日 星期三 水瓶座农历01月(小)11日 星期一 水瓶座农历01月(小)15日 星期五 水瓶座农历01月(小)18日 星期一 水瓶座农历01月(小)23日 星期六 双鱼座农历01月(小)26日 星期二 双鱼座农历01月(小)29日 星期五 双鱼座冲虎(戊寅)煞南 冲鸡(乙酉)煞西 冲猪(丁亥)煞东 冲鼠(戊子)煞北 冲虎(庚寅)煞南 冲猴(丙申)煞北 冲鸡(丁酉)煞西 冲猪(己亥)煞东 冲牛(辛丑)煞西 冲马(丙午)煞南 冲狗(庚戍)煞南 冲牛(癸丑)煞西 冲马(戊午)煞南 冲鸡(辛酉)煞西 冲鼠(甲子)煞北

公元2014年03月06日农历02月(大)06日 星期四 双鱼座冲马(庚午)煞南公元2014年03月09日农历02月(大)09日 星期日 双鱼座冲鸡(癸酉)煞西公元2014年03月12日农历02月(大)12日 星期三 双鱼座冲鼠(丙子)煞北公元2014年03月14日

公元2014年03月16日

公元2014年03月18日

公元2014年03月19日

公元2014年03月21日

公元2014年03月24日

公元2014年03月25日

公元2014年03月26日

公元2014年03月31日

公元2014年04月05日

公元2014年04月13日

公元2014年04月17日

公元2014年04月25日

公元2014年04月28日

公元2014年04月29日农历02月(大)14日 星期五 双鱼座农历02月(大)16日 星期日 双鱼座农历02月(大)18日 星期二 双鱼座农历02月(大)19日 星期三 双鱼座农历02月(大)21日 星期五 牡羊座农历02月(大)24日 星期一 牡羊座农历02月(大)25日 星期二 牡羊座农历02月(大)26日 星期三 牡羊座农历03月(小)01日 星期一 牡羊座农历03月(小)06日 星期六 牡羊座农历03月(小)14日 星期日 牡羊座农历03月(小)18日 星期四 牡羊座农历03月(小)26日 星期五 牡牛座农历03月(小)29日 星期一 牡牛座农历04月(大)01日 星期二 牡牛座冲虎(戊寅)煞南 冲龙(庚辰)煞北 冲马(壬午)煞南 冲羊(癸未)煞东 冲鸡(乙酉)煞西 冲鼠(戊子)煞北 冲牛(己丑)煞西 冲虎(庚寅)煞南 冲羊(乙未)煞东 冲鼠(庚子)煞北 冲猴(戊申)煞北 冲鼠(壬子)煞北 冲猴(庚申)煞北 冲猪(癸亥)煞东 冲鼠(甲子)煞北

公元2014年05月09日农历04月(大)11日 星期五 牡牛座冲狗(甲戍)煞南公元2014年05月17日农历04月(大)19日 星期六 牡牛座冲马(壬午)煞南公元2014年05月21日农历04月(大)23日 星期三 牡牛座冲狗(丙戍)煞南公元2014年05月23日

公元2014年05月25日

公元2014年05月27日

公元2014年05月29日

公元2014年06月01日

公元2014年06月02日

公元2014年06月04日

公元2014年06月05日

公元2014年06月17日

公元2014年06月18日

公元2014年06月19日

公元2014年06月20日

公元2014年06月27日

公元2014年06月29日

公元2014年07月02日农历04月(大)25日 星期五 双子座农历04月(大)27日 星期日 双子座农历04月(大)29日 星期二 双子座农历05月(小)01日 星期四 双子座农历05月(小)04日 星期日 双子座农历05月(小)05日 星期一 双子座农历05月(小)07日 星期三 双子座农历05月(小)08日 星期四 双子座农历05月(小)20日 星期二 双子座农历05月(小)21日 星期三 双子座农历05月(小)22日 星期四 双子座农历05月(小)23日 星期五 双子座农历06月(大)01日 星期五 巨蟹座农历06月(大)03日 星期日 巨蟹座农历06月(大)06日 星期三 巨蟹座冲鼠(戊子)煞北 冲虎(庚寅)煞南 冲龙(壬辰)煞北 冲马(甲午)煞南 冲鸡(丁酉)煞西 冲狗(戊戍)煞南 冲鼠(庚子)煞北 冲牛(辛丑)煞西 冲牛(癸丑)煞西 冲虎(甲寅)煞南 冲兔(乙卯)煞东 冲龙(丙辰)煞北 冲猪(癸亥)煞东 冲牛(乙丑)煞西 冲龙(戊辰)煞北

公元2014年07月13日农历06月(大)17日 星期日 巨蟹座冲兔(己卯)煞东公元2014年07月18日农历06月(大)22日 星期五 巨蟹座冲猴(甲申)煞北公元2014年07月19日农历06月(大)23日 星期六 巨蟹座冲鸡(乙酉)煞西公元2014年07月21日

公元2014年07月23日

公元2014年07月25日

公元2014年07月26日

公元2014年07月30日

公元2014年07月31日

公元2014年08月01日

公元2014年08月02日

公元2014年08月13日

公元2014年08月15日

公元2014年08月21日

公元2014年08月24日

公元2014年08月26日

公元2014年08月27日

公元2014年08月29日农历06月(大)25日 星期一 巨蟹座农历06月(大)27日 星期三 巨蟹座农历06月(大)29日 星期五 狮子座农历06月(大)30日 星期六 狮子座农历07月(小)04日 星期三 狮子座农历07月(小)05日 星期四 狮子座农历07月(小)06日 星期五 狮子座农历07月(小)07日 星期六 狮子座农历07月(小)18日 星期三 狮子座农历07月(小)20日 星期五 狮子座农历07月(小)26日 星期四 狮子座农历07月(小)29日 星期日 处女座农历08月(大)02日 星期二 处女座农历08月(大)03日 星期三 处女座农历08月(大)05日 星期五 处女座冲猪(丁亥)煞东 冲牛(己丑)煞西 冲兔(辛卯)煞东 冲龙(壬辰)煞北 冲猴(丙申)煞北 冲鸡(丁酉)煞西 冲狗(戊戍)煞南 冲猪(己亥)煞东 冲狗(庚戍)煞南 冲鼠(壬子)煞北 冲马(戊午)煞南 冲鸡(辛酉)煞西 冲猪(癸亥)煞东 冲鼠(甲子)煞北 冲虎(丙寅)煞南

公元2014年09月02日农历08月(大)09日 星期二 处女座冲马(庚午)煞南公元2014年09月06日农历08月(大)13日 星期六 处女座冲狗(甲戍)煞南公元2014年09月07日农历08月(大)14日 星期日 处女座冲猪(乙亥)煞东公元2014年09月08日

公元2014年09月10日

公元2014年09月12日

公元2014年09月18日

公元2014年09月20日

公元2014年09月22日

公元2014年09月24日

公元2014年09月30日

公元2014年10月23日

公元2014年10月26日

公元2014年10月28日

公元2014年10月29日

公元2014年11月04日

公元2014年11月07日

公元2014年11月13日农历08月(大)15日 星期一 处女座农历08月(大)17日 星期三 处女座农历08月(大)19日 星期五 处女座农历08月(大)25日 星期四 处女座农历08月(大)27日 星期六 处女座农历08月(大)29日 星期一 处女座农历09月(大)01日 星期三 天秤座农历09月(大)07日 星期二 天秤座农历09月(大)30日 星期四 天秤座农历09月(润)03日 星期日 天蝎座农历09月(润)05日 星期二 天蝎座农历09月(润)06日 星期三 天蝎座农历09月(润)12日 星期二 天蝎座农历09月(润)15日 星期五 天蝎座农历09月(润)21日 星期四 天蝎座冲鼠(丙子)煞北 冲虎(戊寅)煞南 冲龙(庚辰)煞北 冲狗(丙戍)煞南 冲鼠(戊子)煞北 冲虎(庚寅)煞南 冲龙(壬辰)煞北 冲狗(戊戍)煞南 冲鸡(辛酉)煞西 冲鼠(甲子)煞北 冲虎(丙寅)煞南 冲兔(丁卯)煞东 冲鸡(癸酉)煞西 冲鼠(丙子)煞北 冲马(壬午)煞南

公元2014年11月15日农历09月(润)23日 星期六 天蝎座冲猴(甲申)煞北公元2014年11月16日农历09月(润)24日 星期日 天蝎座冲鸡(乙酉)煞西公元2014年11月19日农历09月(润)27日 星期三 天蝎座冲鼠(戊子)煞北公元2014年11月22日农历10月(大)01日 星期六 射手座冲兔(辛卯)煞东公元2014年11月23日

公元2014年11月25日

公元2014年11月28日

公元2014年11月29日

公元2014年12月08日

公元2014年12月20日

公元2014年12月24日

公元2014年12月27日

农历10月(大)02日 星期日 射手座农历10月(大)04日 星期二 射手座农历10月(大)07日 星期五 射手座农历10月(大)08日 星期六 射手座农历10月(大)17日 星期一 射手座农历10月(大)29日 星期六 射手座农历11月(小)03日 星期三 射手座农历11月(小)06日 星期六 射手座冲龙(壬辰)煞北 冲马(甲午)煞南 冲鸡(丁酉)煞西 冲狗(戊戍)煞南 冲羊(丁未)煞东 冲羊(己未)煞东 冲猪(癸亥)煞东 冲虎(丙寅)煞南

推荐第7篇:婚嫁礼俗

婚嫁礼俗

闲而无事,多有乡愁,特将我们仇湖这一带婚嫁礼俗多年来怎样逐步演变的,撰文而共飨之。

访亲

一般情况下男方先到女方家访亲。访亲的目的就是了解双方的基本情况。客气的人家准备茶食,茶食分细茶和粗茶。细茶就是糖果(京枣、雪枣、麻饼、云片糕等)。粗茶就是馒头、米糕等点心。如果同意可以尝一点,但不能大吃,更不能当饭吃。如果不同意,一般的不尝,推说肚子不饿,嘴的不渴。被访者一般要包喜钱,如果同意可以收下,如果不同意坚决不收。

送缘(圆)茶

访亲后如果不同意就告诉媒人两孩八字不符,五行相克,属相不和。如属鸡的和属狗的是鸡犬不宁,属蛇的和属马的是蛇盘马脚等等。男方比女方如果大六岁,叫“六重”。如果双方同意就称两孩八字相配,五行相生。在媒人的斡旋下,就可以送缘(圆)茶。送缘(圆)茶是表示可以订亲,相当于意向性协议。男方到女方家送一定数量的礼金和礼物。礼物中桂圆和茶是必须送的,双方小范围内办顿酒席,双方可以走动,结为亲家。

结贴儿

送缘(圆)茶后,就考虑结贴儿。结贴儿就是男女双方孩子出生的年、月、日、时辰写在贴儿上,贴儿就是订亲的证书,男女双方的八字也就成了。相当于签订了正式合同。结贴儿男女双方要大办酒席,邀请亲朋好友,等于向社会公布两家成了亲,两孩订了婚。男方送女方的订婚礼金和礼物是经媒人协商过的,数额一般都是可观的,有的女方订亲就要金银首饰等贵重物品。现在有的在订亲前就必须在城市里有房子、有轿车,否则就订不了亲。

做大节(也叫押节)

订婚后,每年的五月初五端午节,八月十五的中秋节和春节男方都必须要到女方家做大节,也叫押节。如果儿子不在家,父亲或兄弟都可以代替去,如果不去,表示婚姻就出问题了,另一方就要找媒人问清楚,出了什么问题。

做端午节时必须要有粽子,做中秋节时必须要有月饼和藕。

通话

结婚一个月前男方必须和媒人一块儿到女方家通话。通知女方在什么时间内结婚。通话的目的,一是让女方知道,提前做好嫁姑娘的准备。二是要避开姑娘来月经的期间,俗话说:“红人拜堂,家破人亡”。三是要挑一个吉利的日子,结婚的时间,大多数是男方确定大体时间,女方确定具体时间。四是基本商订好结婚的相关事宜,尤其是女方索要的礼金。

结婚

铺房:结婚前一天男方要把女方的嫁妆运回来,并铺理好新娘房,以免正日忙乱。再穷的女方子桶(马桶)是必须陪的。意思是姑娘到男方家传宗接代的,再一层意思是不陪子桶,姑娘到男方家屁股都无处蹲。其它的嫁妆别人都可以搬动,唯独子桶是新娘倌必须搬的,其他人不可以代替。也有的人家正日嫁妆和新娘子一块儿乘船或乘车来的。

暖铺(仄铺):正日前一天夜里新郎必须请一位年轻的男性来同睡。意思是新床必须两人睡,暖一暖铺,仄一仄床,一般请的是姐夫或妹夫,其它年轻的亲戚也可以。

暖轿:男方正日前一天晚上要有暖轿酒,就是请媒人、抬轿子的或撑轿船的,现在是开轿车的驾驶员以及亲戚朋友。注意的是暖轿酒媒人为最大,坐的席口是最大座,因为新娘子进了房,媒人撩过墙,过了这天晚上媒人的作用就不大了。人馋揽媒做,狗馋舔磨膛,过了这天晚上招待媒人次数也就不多了。过去的媒人主要是想吃(做个媒人十八桌半),现在有的媒人拿佣金。

如果老舅爹来了,最好不要和媒人坐同桌,因为老舅爹也要坐大位。

究竟桌位哪儿最大?要看在什么房屋,什么房间,什么桌子,什么位子。一般情况下,堂屋最大,堂屋里明间最大。桌子大小要看灶在哪个方位,如灶在东面,明间西北的桌子最大。然后是东北的桌子,靠门口的桌子最小。桌位最大的是西面北侧的位置。具体大小顺序是①西面北;②西面南;③东面北;④东面南;⑤北面西;⑥北面东;⑦南面东;⑧南面西。其它桌次以此类推。如果是“摆朝席”。明间中间的桌子,桌缝是东西方向(与敬祖宗祭祀一样),其它桌子缝是南北方面,“朝席”是最大的桌子。坐北朝南的桌位最大。俗话说:“老舅爹请咯朝南坐”,意思就是最大的桌位请老舅爹坐。现在没有摆“朝席”的,老舅爹也难得朝南坐。

如果是鼎桌(圆桌),最里面的桌子最大,面朝门口的桌位最大。如果在饭馆,靠主持台或舞台中间的第一桌为最大,面朝台子的桌位为最大。

另外要注意的是宴席上不要上蛋类的菜,以免说瘫话。更不要上豆制品等菜类,如百叶、团粉、豆腐干儿这些丧事的菜,要上的是糕、粽、团、圆这些喜宴点心。

讲究的人家办喜事盘子要成双上菜,盘子要成双撤。

晾嫁:姑娘出嫁前三天就要睡在铺上不起来,正日前一天,女方要请晾嫁酒,要把亲戚请来陪嫁娘子。女方亲戚在这以前要分别请嫁娘子,晾嫁期间嫁娘子要少吃少喝,保养身体,防止生病。因为在出嫁的途中不得解手,尤其是路途远的更要注意。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家有个邻居的姑娘出嫁,坐的是花轿。途中要解大手,花轿中途是不可停下来的(停一次,新娘子嫁一次)。新娘子没有办法,只好解在随身带的手帕里,放在轿角落处。成了当时的笑料。

迎亲:里下河地区

五、六十年前迎亲的工具,有的用花轿,但最多的还是轿船。轿船上贴上红双喜和红对联。凡是有洞眼的地方都用红纸贴起来。撑轿船的必须是双人双篙。迎亲人数成单,回来人数成双。船到女方河口,放爆竹,通知女方接船。轿到门前三分气,没气也得装气。第一次女方故意不接,则再放爆竹,连放三次,女方放爆竹也就接了。人上岸后,双篙必须整整齐齐放在河边。迎亲的人到门前,进不了屋,嫁娘的弟妹们关好门,留下一条缝,要“开门封”。新郎第一次“开门封”不上足,嫁娘的弟弟妹妹们就高喊“涨”。“开门封”涨到一定数量后,还是开门的。现在一般情况下“开门封”多少事前就商量好的。

进门后,送的礼物叫“开面”。其中必须有一条用几尺红布裹着的蒲席或竹席,名曰“还伢娘席子”。这红布将来可以做小儿的毛衫儿。

中饭吃过后,嫁娘子还睡在被窝里,男方就到门前放爆竹,吹鼓手就卖力吹奏,这叫“催妆”。一般要催三次,嫁娘才起身打扮。起身时要做两件事:一是嫁娘子必须请人用缝衣线把脸上的汗毛扯掉,称为“开脸”,也有的称为“扯脸”。二是把额前的“刘海儿”,俗称“姑儿”用梳子梳到头顶上去,把长发在脑后梳一发髻,谓曰“上头”。表示从少女到少妇(额前的“刘海”是姑娘的标志)。嫁娘子换上红衣、红鞋上轿,这时嫁娘身上带一本老皇历,叫“三官经”,路上可避邪。细心的母亲做两块手帕大小的红、绿布放在嫁娘子身上,以备同房时用。嫁娘子上轿时必须搭哥哥的鞋子走上一段路,由哥哥或弟弟驮上轿,娘家人并用条帚把轿角刷一刷,用湿布把轿脚抹一抹,防止把娘家的泥土带走。

上轿后,妈妈和女儿都要哭一哭,否则生的孩子是哑巴。人坐在轿子里,脚放在米匾里,不能移动,否则移动几次嫁几次。

新娘子上轿船后,轿船要在娘家河口绕上一圈,名曰“打朝”。回去的轿船不要走老路,如果只一条河,回去时走另一侧。每遇到一座桥都要放鞭炮,答谢桥神放行。 轿到男方门前用贴了红纸的箩筛,用沾油的红纸捻点上火,在箩筛外面对着轿四角照照,表示驱邪,这箩筛用后挂在新房门前一个月。

现在的新娘子戴上墨镜,下轿后撑着阳伞,以示避邪。 新娘子进门前还有一个接宝的程序。姑娘上轿时,嫁家给一定的钱握在姑娘的手上叫“押宝”。新娘子来到男方门前时,左手上握着娘家的钱不进去。这时婆婆应给媳妇的右手塞上等额或超额的钱。给少了,媳妇就不动步,这叫“接宝”。进门槛时,新娘子用脚狠狠地踢门槛,表示今后不怕男方人。进了门要跨火盆,表示今后日子红红火火。然后是三拜堂。此时前面桌子上放一只斗,斗内插一杆秤。可避邪和富裕。拜堂时到进房前,新娘子盖着红盖头,也得闭着眼睛,否则看到什么卖什么。进房后,吃一次果子茶。男方让人拿着果子在新娘嘴边擦一下,不让她吃,以免嘴凶。娘家人有时偷一个果子让她吃。有的新娘子抢着喝新郎的茶,意思是今后嘴快,男人欺不到她。

人们争着看新娘子,意思是看了新娘子眼睛好,姑娘媳妇们抢着擦新娘子的粉、雪花膏,意思是擦了后面皮白。但新娘子裹了红布的镜子任何人不得照。

新娘子进房后,要请一个十来岁的男孩用手或竹竿将新娘房窗户上贴的红纸撕破。撕的方法是先戳个洞,由下而上撕成条状挂下来。寓意新娘子将来生儿子。

闹洞房:首先闹的是公公和婆婆。有的预先给公公准备好扒灰耙。用红绸布做成带子斜背在公公身上,用硬纸做成仿宋的官帽,戴在公公的头上,用新娘子的粉、雪花膏、口红涂在公公的脸上,有的甚至加上锅灰和油彩将公公打扮成扒灰佬儿。扒灰奶奶要戴一副一边有镜片、一边没有镜片的墨镜,表示今后一只眼睛睁,一只眼睛闭。公公手里提着锣,领着奶奶在家里、院子里或到左邻右舍附近“游街”。扒灰公公手里敲着锣,嘴里喊着:“我是×××扒灰公公。儿子不肯,跟他算成本。媳妇不肯,要耐心等。老东西不肯,请她滚”。

有的将苹果吊起来,让新娘子和新郎踮起脚尖来啃苹果。苹果是圆的不容易啃到。刚啃到时,苹果被操作者提起来,新娘子和新郎倌就亲个嘴。有的甚至要求公公和新娘子啃苹果。

现在农村一般不搞这些恶作剧,大都到饭店搞一些仪式。大多数礼仪公司很文明,但有的礼仪主持人一次又一次让新郎和新娘子亲嘴接吻。有的甚至要公公和新娘子拥抱。更有甚者要公公跪在新娘子的脚下。

送房:送房一定要在夜11点钟前。因夜11点钟后就是第二天的日子。炮仗放了后,就不得闹新房。但也有的小伙子躲在新娘房的窗户下偷听小俩口的房中窃窃私语。

送房时喜娘(我们这个地方叫“搀妈”)要说一些“鸽子”。铺上男方睡的那一头,要丢一些硬币和红枣、花生、桂圆、豆子四物,表示富裕和早生贵子,而且将新娘子枕头放在男方这一头,意思是俩人睡一头。有的事先叫小男孩在新郎倌那头解小便,新郎倌只好与新娘子睡一头。

睡觉时,同时脱衣,便把各人的鞋放在高处,以免夜间穿错。新娘子当夜不能在马桶里大小便,因为子桶(马桶)里填满了炒米、万年青、柏树枝、桂圆、花生等物。但在马桶内另放一只小马桶(俗称马儿),称为马胆。现在是小塑料桶。

第二天新娘子仍坐床,两人在房内吃饭,第三天早晨就分朝了。让新娘子认识夫家的长幼和亲友。俗话说:“三朝里的媳妇,月子里的孩儿”。意思是在朝里就要给媳妇立规矩。在月子里就要调教好孩子。

分朝后,新娘子要到厕所倒马桶,尽管没有用,还是要做个样子叫“传子”。在朝里新娘子必须坐在马桶上给新郎倌缝一条短裤,以显示新娘子的女红,也寓意“裤”就是富。三朝后马桶就可以用了,有句歇后语:“新娘子的马子——三日新”,说的就是新娘子的马子只有在朝里三天是新的。

分朝后,新娘子还必须到厨房用火叉搅一搅灶膛。到泔水缸搅一搅泔水,以显示厨艺,今后持家务。

回门:第六天夫妻双方才到女方去回门(也有分朝即去的)。两人走在路上中间不得插人。当天必须日落前回来。这个月必须二人夜夜睡在一起,这叫“不空房”。也有一个月才回门的。

现在很省事。新娘子带回来后,所有仪式加快完毕,就打发二人回门,称之为“一天圆”。

男方在回门后,要进行一次请朝会亲的仪式。也有回门时就跟女方家说好,不再来“请朝”了,女方家就派新娘子兄弟等同辈的亲戚到男方家“做朝”,用包袱将新娘子在家时的旧衣服带去。以前长辈是不去“做朝”的,尤其是母亲,一直到新娘子“坐月子”,母亲才会去,带着糖罐和猪油坛去。

现在也不谈“请朝”,“做朝”。正日的晚上双方的亲戚都到男方家或饭店,这叫会亲。

婚后一个月,新娘子叫毛脚新娘子,不得到别人家去,一个月后,夫妻再回一次娘家称为“复门”。

男方的亲戚可在这一个月内宴请新娘子,叫“请新娘子”。 交生日:女儿嫁到夫家后,女方的家长要到男方去,并带去礼物,这叫“交生日”。

送夏:结婚的第一年,娘家给女儿送些夏布、扇子等夏天的用物,这叫“送夏”。

俗话说:“养个女儿要还四十五年的债”。

现在婚嫁礼节太简单了。男女双方大多数是自谈为主,不要媒人,甚至父母参谋的权利都没有。谈不上送圆茶、结贴儿、订亲、做节等形式。拿了结婚证,商量日子后,女方中午设宴,男方晚上设宴。有的请个证婚人,有的连证婚人都没有。放了鞭炮,新娘子入了洞房,一切都结束了。

婚礼最大的变化是交通工具。上世纪

五、六十年代是轿子或轿船。

七、八十年代是自行车和轿船。九十年代到二OOO年是摩托车或轿船。现在一律是轿车,而且要名牌的。

宴席招待上,上世纪

六、七十年代富的人家是六碗八碟,穷的人家煮点萝卜饭,炒几个小菜而已。现在宴席一般放在宾馆里,少的40-50桌,多的100多桌。餐标少的1000多元,多的

四、五千元,甚至上万的。

彩礼、嫁妆因时代不同而不同。上世纪

三、四十年代男方拿不出女方要求的彩礼,采取抢亲的办法。具体的办法是男方找几个年轻力壮的人,发现姑娘一个人在家或人少时,首先扯断姑娘的裤带子,背起姑娘就跑,抢到家后立即同房,女方赶到后熟米已煮成熟饭,生了孩子后再回娘家。

到了上世纪

七、八十年代,彩礼要的是三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嫁妆是16条腿:三门橱、五斗橱、梳桌、灯柜。

现在的三大件是钻戒、轿车、楼房(是城市里的商品房或别墅)。 婚嫁礼节的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不同而不断变迁,但婚嫁礼节的文化还是很厚重的,还必须要传承的。

推荐第8篇:婚嫁风俗

婚嫁风俗

家乡过去有好多的习俗,如今已随岁月的流逝而慢慢被人们所淡忘。 ——作者题记

青年男女到了婚嫁年龄,其家长就会请媒妁提亲,媾和儿女的婚姻大事。

通过媒妁的约定,选择一个地方让男女双方见面,称为“相亲”。相亲前后,男女双方还会通过一系列的访亲(有明访和暗访之分)。经过相亲与访亲这两个环节以后,如双方都觉得无异,于是就初定婚约,然后择吉日进行“定亲”。

定亲完毕,双方认为时机成熟,于是又开始择吉日进行完婚。

完婚的日期通常是由男方来择定,是按照男女双方的属相与生辰八字计算的,大多按农历选择每月中的

三、

六、

八、九,通常回避

一、

二、

四、

五、七等日子。

婚期既定,双方就开始操办婚事,通常男方比女方要隆重得多。

男方忙于洞房内家什和被褥的置办。家什通常有婚床、踏板以及红漆马桶。红漆马桶又称子孙桶,家乡俗称金桶。待娶男子还要亲自到舅舅、姑姑、姨妈、伯叔等家叩请喝喜酒,被请的舅舅、姑姑、姨妈、伯叔等要当面给予小礼,称为“磕头礼”。

女方忙于打嫁妆、做嫁衣。待娶姑娘的舅舅、姑姑、姨妈、伯叔等还要于婚前数日请待嫁姑娘吃“浪嫁饭”,给“压兜兜钱”,同时,待嫁姑娘在婚期前三四天要开始“奁饭”(就是减少饭量),以使结婚当日不解溲,否则会出“洋相”。

由于经济等各种原因,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嫁妆比较简单。七十年代末的嫁妆一般称为四抬:五斗橱(或七斗橱)、梳头桌(写字台)、木板箱和筛头(简单的生活用品、化妆品等);八十年代稍微好点,就有了什么“三转一响”了(“三转”就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一响”就是收录机或电视机)。

婚礼的前一天称为“催妆”。

催妆这一天,男方与女方两家都开始忙碌起来,特别是男方家比较热闹,所有的门都粘贴“挂廊”与婚联,像过年一样

婚联通常为5字或7字,一般有:

百年歌好合

五世卜其昌

芝兰茂千载

琴瑟乐百年

笙箫奏凤凰

鼓乐迎佳宾

才高鹦鹉赋

春暖凤凰楼

吹箫堪引凤

攀桂喜乘龙

红妆带绾同心结

碧树花开并蒂莲

杯交玉液飞鹦鹉

乐奏瑶池舞凤凰

比飞却似关睢鸟

并蒂常开边理枝

凤翔鸾鸣春正丽

莺歌燕舞日初长

梧桐枝上栖双凤

菡萏花间立并鸳

......

男方家还要请全福奶奶(俗称“大宾奶”,要求儿女双全,无生理缺陷),帮助缝纫被褥、枕头,整理布置洞房等。缝制的被褥、枕头也有说法,通常在被角处、枕头内装上花生或栗子缝制起来,要等到新婚满月拆洗时才取掉。

到了催妆下午,亲朋好友基本都陆续从四面八方赶来,喝晚上男家为答谢媒妁而准备的“暖房酒”。

男方家喝完暖房酒,全福奶奶就开始为洞房整理床铺被褥,俗称“铺床”。铺床时,全福奶奶要向主家索要喜烟喜糖,同时主家还要燃放鞭炮,这也是婚娶开始燃放的第一串鞭炮。

铺床完毕,男方还要请一个父母兄妹姐弟双全、无生理缺陷的全福童男子(是新郎的同辈或晚辈)与新郎同寐,称为“压床”。当然主家也要给全福童男子喜烟喜糖,否则的话,第二日(即下面所说的正日)早上全福童男子要赖在婚床上不起身的呦。

“催妆”这一天,,女方家晚上也有酒席,称作“催妆酒”。

女方家还有一个习俗,那就是待嫁女子拿一打火柴,分给没有结婚的弟弟、妹妹,称作“分火”(取“分伙”之谐音)。

婚礼的当天称为“正日”。

正日早饭后,男方家要安排逢单数(回来加上新娘就是双数)的人到女方家去接新娘,称作“迎亲”(也有说叫带亲)。迎亲队伍中需有一名未婚女青年,也就是伴娘,俗称“搀轿姑娘”。迎亲队伍通常在女方家吃午饭。

下午,新娘就开始梳洗化妆,然后要与父亲、兄弟在家吃最后一顿饭,俗称“分家饭”,表示由家中成员变成亲戚。所谓之分家饭,通常也就是4个点心果盘。

吃完分家饭,新娘就开始上轿,准备发轿。新娘上轿时要趿着父亲或兄弟的鞋子(意为不带走娘家的土),同时还要伪装成“哭”相,以表依依不舍之情(也有说以免将来生哑巴孩子),不过一个歇后语说得好:

大姑娘上轿——脸上哭,心里笑。

新娘上轿前,女方家通常会选定一名全福小男孩先上轿坐一下,称为“压轿”。当然此时男方迎亲队伍中的负责人会递上男家准备好的红包给这位小男孩。

新娘上轿坐定后,还不能挪动位置(此处有迷信说法,如挪动位置,将来还要再次嫁人)。

发轿后,新娘的兄弟(或表兄弟)要随其后送行一半以上的路程方可以返回,称为“送亲”。

迎亲队伍一般在傍晚时分到达男家,此时亲友早就聚集门前拦住新娘进门,目的也就是索要喜烟喜糖。

正日晚上,新郎一家老小(包括分了家的弟兄一家,但不包括出嫁了的姐妹)要一起聚餐,称为吃“团圆饭”(意为合家团圆,幸福圆满),席间,全福奶奶通常要夹四道菜(猪肉、鸡糕、圆子、豆腐)放在新娘的碗中,每夹一道菜,都要说句喜话(就是吉利话或顺口溜,内容都是“多子多孙”、“大富大贵”等),如:

新娘吃块肉,养儿疼不够;

新娘吃块鸡,养儿笑嘻嘻;

驮驮(圆子)抱抱;

都富(豆腐)都富。

席间,新娘通常什么都不吃,只是陪坐,等到全家都酒足饭饱后才能离席回洞房。

回到洞房,新郎新娘就开始“站房”——背向新床,男左女右,并肩而立。此时,全福奶奶要找一个全福童男子先来看新娘和摸马桶。看新娘、摸马桶,全福童男子都要说喜话(也有的是全福奶奶代说),新娘然后要给喜糖。新马桶内通常放有花生、红枣、白果、喜糖以及点心包等等,摸马桶说的喜话一般是:

左手掀桶盖,

右手摸花生,

新娘养儿胖墩墩!

婚礼的真正高潮应该说是闹洞房。俗话说,新娘子要有人闹才好,称为“闹发闹发”。

闹洞房是婚礼中最热闹的场面,形式不拘、时间不定;闹洞房的人不分男女、不论年岁、不谈辈份(这也就是新娘“三朝无大小”的直接反映)。

闹新娘的人进入洞房,带头的人必须说喜话,其余的人跟着句句道“好”即可。进洞房所说的喜话种类很多,如:

踏入洞房来,

荷花出水开。

要看新佳人,

都跟我进来。

又如:

走进洞房,

看看新娘。

想吃烟糖,

都跟我来。

说完喜话,全福奶奶就放闹洞房的人进去,闹洞房完毕,同样要说喜话才能出来。离开洞房的喜话通常有:

吃了烟和糖,

离开新人房。

新娘漂亮亮,

养儿水旺旺。

闹洞房的人,语言多以诙谐、风趣、甚至“促寿”的话来逗引新娘子发笑。也有的闹洞房的人是把新娘的老爹(就是公公,这是家乡方言俚语的称法)或大伯子(新郎的哥哥)“捉”到洞房来闹。如让公公肩扛扒灰耙子,或把大伯子脸上用墨水、彩笔涂抹起来,引得阵阵哄堂大笑。因此,往往公公、大伯子天一黑,早早就躲起来了,以防出“洋相”。

对于新娘子,不管闹洞房的人如何闹,也不能翻脸。如果出现让新人尴尬的场面时,全福奶奶往往就会出面解除这种窘境。

闹洞房的过程通常都要拖延至半夜,也有的要到

四、五更天方才罢休的。闹洞房结束后,便是送房的程序了。

送房的人一般是新郎的同辈男子,通常为两人,也要会说喜话。送房时,边说喜话,边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等一把一把撒向床上的每个角落。送房的喜话种类也很多,如:

一撒栗子二撒枣,

三撒娃娃满堂跑,

四撒事事如意,

(也有说是:四撒四世同堂),

五撒五子登科,

六撒六六双全,

七撒七子团圆,

八撒发发发发,

九撒九九归一,

十撒实实在在。

送房喜话的最后两句也有是这么说的:

九撒十撒我不会,

今晚随你们怎么睡。

或者:

九撒十撒我不会,

问问老爹怎么睡。 送房以后,关上洞房门,他人不得入内,新人也不得外出。此时就进入了婚礼最后一道程序了,称为“戳窗户”。戳窗户的人通常也选两个人,也是一边说着喜话,一边拿着一把红漆筷子,站在窗户外,从外面戳破窗户上的红纸,把红漆筷子打到洞房床上。对此,也有一种说法,落到床上的红漆筷子如为单数,则新娘头胎生男孩;若为双数,则生女孩。戳窗户时,所说的喜话一般有:

手拿红漆筷,

站在窗户外,

戳筷、养快,

养儿做员外。

也有的喜话是这么说的:

请新郎、送新娘,

我请新人入洞房,

今天喝了交杯酒,

来年生个状元郎。

至此,婚礼正日的全部过程也就告结束。

婚礼第二天,新郎、新娘起床都很早。 新娘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扫地。扫地时,不时地会在堂屋地上拣到纸币或硬币,原来这都是正日晚上公婆有意撒的。自然,拣到的这些钱币归新娘所有。扫地也是有规矩的,必须从门口向门内扫,这预示将来过日子财气不外流,红红火火、大富大贵。

扫完地后,还要上锅煎豆腐,搅猪食缸等。

新郎起床后,立即就要赶往女方家,请岳父、新娘的兄弟到男方家做客,称为“会亲”。

新娘父亲到达新女婿家,女儿女婿要向(岳)父亲跪拜叩首,此时,新娘父亲会给女儿女婿已准备好的红包。

男方家对新亲上门非常重视,酒席款待,上席就座。厨师端洗脸水、上每道菜也都十分讲究,当上完上四碗菜,就说喜话,索要喜钱、喜烟和喜糖。自然,新亲都是有备而来,于是按照常规礼俗递上装有喜钱的红包、喜烟和喜糖。

新婚第四天,女方的父亲或兄弟到男方家带新姑爷、新姑娘回家做客,称为“回门”。

女方家自然也是盛情款待新姑爷、新姑娘,但饭后新姑爷、新姑娘必须返回,这也就是“新婚蜜月不空房”的习俗。如果新娘要想在娘家留宿,必须等到新婚满月。

新婚满月之时,娘家会派人来带姑娘回去过一阶段,称作“过十八天”。

新娘在娘家过十八天期间,要为婆家每人做一双新布鞋。

家乡的婚嫁习俗是非常讲究的,婚姻礼仪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内容相当繁杂,但丰富多彩,总之能反映出家乡民风的质朴纯厚。

家乡过去有好多的习俗,如今已随岁月的流逝而慢慢被人们所淡忘。 ——作者题记

青年男女到了婚嫁年龄,其家长就会请媒妁提亲,媾和儿女的婚姻大事。

通过媒妁的约定,选择一个地方让男女双方见面,称为“相亲”。相亲前后,男女双方还会通过一系列的访亲(有明访和暗访之分)。经过相亲与访亲这两个环节以后,如双方都觉得无异,于是就初定婚约,然后择吉日进行“定亲”。

定亲完毕,双方认为时机成熟,于是又开始择吉日进行完婚。

完婚的日期通常是由男方来择定,是按照男女双方的属相与生辰八字计算的,大多按农历选择每月中的

三、

六、

八、九,通常回避

一、

二、

四、

五、七等日子。

婚期既定,双方就开始操办婚事,通常男方比女方要隆重得多。

男方忙于洞房内家什和被褥的置办。家什通常有婚床、踏板以及红漆马桶。红漆马桶又称子孙桶,家乡俗称金桶。待娶男子还要亲自到舅舅、姑姑、姨妈、伯叔等家叩请喝喜酒,被请的舅舅、姑姑、姨妈、伯叔等要当面给予小礼,称为“磕头礼”。

女方忙于打嫁妆、做嫁衣。待娶姑娘的舅舅、姑姑、姨妈、伯叔等还要于婚前数日请待嫁姑娘吃“浪嫁饭”,给“压兜兜钱”,同时,待嫁姑娘在婚期前三四天要开始“奁饭”(就是减少饭量),以使结婚当日不解溲,否则会出“洋相”。

由于经济等各种原因,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嫁妆比较简单。七十年代末的嫁妆一般称为四抬:五斗橱(或七斗橱)、梳头桌(写字台)、木板箱和筛头(简单的生活用品、化妆品等);八十年代稍微好点,就有了什么“三转一响”了(“三转”就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一响”就是收录机或电视机)。

婚礼的前一天称为“催妆”。

催妆这一天,男方与女方两家都开始忙碌起来,特别是男方家比较热闹,所有的门都粘贴“挂廊”与婚联,像过年一样

婚联通常为5字或7字,一般有:

百年歌好合

五世卜其昌

芝兰茂千载

琴瑟乐百年

笙箫奏凤凰

鼓乐迎佳宾

才高鹦鹉赋

春暖凤凰楼

吹箫堪引凤

攀桂喜乘龙

红妆带绾同心结

碧树花开并蒂莲

杯交玉液飞鹦鹉

乐奏瑶池舞凤凰

比飞却似关睢鸟

并蒂常开边理枝

凤翔鸾鸣春正丽

莺歌燕舞日初长

梧桐枝上栖双凤

菡萏花间立并鸳

......

男方家还要请全福奶奶(俗称“大宾奶”,要求儿女双全,无生理缺陷),帮助缝纫被褥、枕头,整理布置洞房等。缝制的被褥、枕头也有说法,通常在被角处、枕头内装上花生或栗子缝制起来,要等到新婚满月拆洗时才取掉。

到了催妆下午,亲朋好友基本都陆续从四面八方赶来,喝晚上男家为答谢媒妁而准备的“暖房酒”。

男方家喝完暖房酒,全福奶奶就开始为洞房整理床铺被褥,俗称“铺床”。铺床时,全福奶奶要向主家索要喜烟喜糖,同时主家还要燃放鞭炮,这也是婚娶开始燃放的第一串鞭炮。

铺床完毕,男方还要请一个父母兄妹姐弟双全、无生理缺陷的全福童男子(是新郎的同辈或晚辈)与新郎同寐,称为“压床”。当然主家也要给全福童男子喜烟喜糖,否则的话,第二日(即下面所说的正日)早上全福童男子要赖在婚床上不起身的呦。

“催妆”这一天,,女方家晚上也有酒席,称作“催妆酒”。

女方家还有一个习俗,那就是待嫁女子拿一打火柴,分给没有结婚的弟弟、妹妹,称作“分火”(取“分伙”之谐音)。

婚礼的当天称为“正日”。 正日早饭后,男方家要安排逢单数(回来加上新娘就是双数)的人到女方家去接新娘,称作“迎亲”(也有说叫带亲)。迎亲队伍中需有一名未婚女青年,也就是伴娘,俗称“搀轿姑娘”。迎亲队伍通常在女方家吃午饭。

下午,新娘就开始梳洗化妆,然后要与父亲、兄弟在家吃最后一顿饭,俗称“分家饭”,表示由家中成员变成亲戚。所谓之分家饭,通常也就是4个点心果盘。

吃完分家饭,新娘就开始上轿,准备发轿。新娘上轿时要趿着父亲或兄弟的鞋子(意为不带走娘家的土),同时还要伪装成“哭”相,以表依依不舍之情(也有说以免将来生哑巴孩子),不过一个歇后语说得好:

大姑娘上轿——脸上哭,心里笑。

新娘上轿前,女方家通常会选定一名全福小男孩先上轿坐一下,称为“压轿”。当然此时男方迎亲队伍中的负责人会递上男家准备好的红包给这位小男孩。

新娘上轿坐定后,还不能挪动位置(此处有迷信说法,如挪动位置,将来还要再次嫁人)。

发轿后,新娘的兄弟(或表兄弟)要随其后送行一半以上的路程方可以返回,称为“送亲”。

迎亲队伍一般在傍晚时分到达男家,此时亲友早就聚集门前拦住新娘进门,目的也就是索要喜烟喜糖。

正日晚上,新郎一家老小(包括分了家的弟兄一家,但不包括出嫁了的姐妹)要一起聚餐,称为吃“团圆饭”(意为合家团圆,幸福圆满),席间,全福奶奶通常要夹四道菜(猪肉、鸡糕、圆子、豆腐)放在新娘的碗中,每夹一道菜,都要说句喜话(就是吉利话或顺口溜,内容都是“多子多孙”、“大富大贵”等),如:

新娘吃块肉,养儿疼不够;

新娘吃块鸡,养儿笑嘻嘻;

驮驮(圆子)抱抱;

都富(豆腐)都富。

席间,新娘通常什么都不吃,只是陪坐,等到全家都酒足饭饱后才能离席回洞房。

回到洞房,新郎新娘就开始“站房”——背向新床,男左女右,并肩而立。此时,全福奶奶要找一个全福童男子先来看新娘和摸马桶。看新娘、摸马桶,全福童男子都要说喜话(也有的是全福奶奶代说),新娘然后要给喜糖。新马桶内通常放有花生、红枣、白果、喜糖以及点心包等等,摸马桶说的喜话一般是:

左手掀桶盖,

右手摸花生,

新娘养儿胖墩墩!

婚礼的真正高潮应该说是闹洞房。俗话说,新娘子要有人闹才好,称为“闹发闹发”。

闹洞房是婚礼中最热闹的场面,形式不拘、时间不定;闹洞房的人不分男女、不论年岁、不谈辈份(这也就是新娘“三朝无大小”的直接反映)。

闹新娘的人进入洞房,带头的人必须说喜话,其余的人跟着句句道“好”即可。进洞房所说的喜话种类很多,如:

踏入洞房来,

荷花出水开。

要看新佳人,

都跟我进来。

又如:

走进洞房,

看看新娘。

想吃烟糖, 都跟我来。

说完喜话,全福奶奶就放闹洞房的人进去,闹洞房完毕,同样要说喜话才能出来。离开洞房的喜话通常有:

吃了烟和糖,

离开新人房。

新娘漂亮亮,

养儿水旺旺。

闹洞房的人,语言多以诙谐、风趣、甚至“促寿”的话来逗引新娘子发笑。也有的闹洞房的人是把新娘的老爹(就是公公,这是家乡方言俚语的称法)或大伯子(新郎的哥哥)“捉”到洞房来闹。如让公公肩扛扒灰耙子,或把大伯子脸上用墨水、彩笔涂抹起来,引得阵阵哄堂大笑。因此,往往公公、大伯子天一黑,早早就躲起来了,以防出“洋相”。

对于新娘子,不管闹洞房的人如何闹,也不能翻脸。如果出现让新人尴尬的场面时,全福奶奶往往就会出面解除这种窘境。

闹洞房的过程通常都要拖延至半夜,也有的要到

四、五更天方才罢休的。闹洞房结束后,便是送房的程序了。

送房的人一般是新郎的同辈男子,通常为两人,也要会说喜话。送房时,边说喜话,边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等一把一把撒向床上的每个角落。送房的喜话种类也很多,如:

一撒栗子二撒枣,

三撒娃娃满堂跑,

四撒事事如意,

(也有说是:四撒四世同堂),

五撒五子登科,

六撒六六双全,

七撒七子团圆,

八撒发发发发,

九撒九九归一,

十撒实实在在。

送房喜话的最后两句也有是这么说的:

九撒十撒我不会,

今晚随你们怎么睡。

或者:

九撒十撒我不会,

问问老爹怎么睡。

送房以后,关上洞房门,他人不得入内,新人也不得外出。此时就进入了婚礼最后一道程序了,称为“戳窗户”。戳窗户的人通常也选两个人,也是一边说着喜话,一边拿着一把红漆筷子,站在窗户外,从外面戳破窗户上的红纸,把红漆筷子打到洞房床上。对此,也有一种说法,落到床上的红漆筷子如为单数,则新娘头胎生男孩;若为双数,则生女孩。戳窗户时,所说的喜话一般有:

手拿红漆筷,

站在窗户外,

戳筷、养快,

养儿做员外。

也有的喜话是这么说的:

请新郎、送新娘, 我请新人入洞房,

今天喝了交杯酒,

来年生个状元郎。

至此,婚礼正日的全部过程也就告结束。

婚礼第二天,新郎、新娘起床都很早。 新娘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扫地。扫地时,不时地会在堂屋地上拣到纸币或硬币,原来这都是正日晚上公婆有意撒的。自然,拣到的这些钱币归新娘所有。扫地也是有规矩的,必须从门口向门内扫,这预示将来过日子财气不外流,红红火火、大富大贵。

扫完地后,还要上锅煎豆腐,搅猪食缸等。

新郎起床后,立即就要赶往女方家,请岳父、新娘的兄弟到男方家做客,称为“会亲”。

新娘父亲到达新女婿家,女儿女婿要向(岳)父亲跪拜叩首,此时,新娘父亲会给女儿女婿已准备好的红包。

男方家对新亲上门非常重视,酒席款待,上席就座。厨师端洗脸水、上每道菜也都十分讲究,当上完上四碗菜,就说喜话,索要喜钱、喜烟和喜糖。自然,新亲都是有备而来,于是按照常规礼俗递上装有喜钱的红包、喜烟和喜糖。

新婚第四天,女方的父亲或兄弟到男方家带新姑爷、新姑娘回家做客,称为“回门”。

女方家自然也是盛情款待新姑爷、新姑娘,但饭后新姑爷、新姑娘必须返回,这也就是“新婚蜜月不空房”的习俗。如果新娘要想在娘家留宿,必须等到新婚满月。

新婚满月之时,娘家会派人来带姑娘回去过一阶段,称作“过十八天”。

新娘在娘家过十八天期间,要为婆家每人做一双新布鞋。

家乡的婚嫁习俗是非常讲究的,婚姻礼仪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内容相当繁杂,但丰富多彩,总之能反映出家乡民风的质朴纯厚。

推荐第9篇:婚嫁习俗

中国婚礼习俗的演变

前言

婚礼,无论在古今中外,都被认为是人生仪礼中的大礼。但对其的认识则古今大不一样古人认为,家族和血统的延续,是做晚辈不容推卸的重任,即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此,把交合男女阴阳、产生子嗣的婚姻之礼放在一个很重要的地位。婚礼和婚姻制度有密切联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的文明教化程度。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祖先和世界各民族一样,在原始时期经历过乱婚、群婚的阶段,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则基本采取一夫一妻的婚姻形式。 婚礼前

婚前礼是在婚姻筹划、准备阶段所举行的一些仪节。先秦时,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五种(加上正婚礼时的亲迎,即所谓的“六礼”),后代又逐渐演变出催妆、送妆、铺房等仪节。

在古代封建社会,婚姻取决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婚前礼的一切仪节,包括从择偶至筹备正式婚礼的一系列环节,几乎都由父母双方的家长包办,真正婚姻的当事人反而被排除在外。

正式婚礼的一系列环节,几乎都由父母双方的家长包办,真正婚姻的当事人反而被排除在外。

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 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媒,谓之纳采,今称“提亲”。 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曰时辰,以

1、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纳吉:问名若属吉兆,遣媒人致赠薄礼,谓之纳吉,今称“过文定”或“小定”。 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过大礼”。 请期:由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请期,又称“乞日”,今称“择日”。 正婚礼

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亲迎流传到后世,多以花轿、喜车、彩船等迎娶新娘,新娘的结婚礼服多为绣有龙凤图案和彩饰的凤衣凤冠,垂下丝穗以遮面,也有以红巾一帕、纸扇一把以遮面的。当新郎亲迎来到女家时,新娘往往哭哭啼啼不肯上轿,新娘的亲友则要当众试才——请新郎赋诗,新郎在当场吟诵了“催妆诗”后,新娘方始起身上轿。

拜堂:是新娘过门后拜见天神地祗、男家祖宗、公婆亲戚及夫婿的仪节。酒筵合酒:古往今来,酒筵几乎是每对新婚夫妇行婚礼时必不可少的仪式,流传到今天,“吃喜酒”已成为民间行婚礼的简称。

合酒”,是以线相连,新郎新娘各执其一,相对饮酒的仪式。酒杯一分为二,象征夫妇原为二体;以线连柄,则象征两人通过婚姻而相连;合之则一,象征夫妇虽两体犹一心。新婚夫妇在酒筵上共吃一鼎所调制的菜肴,同喝一杯,象征夫妻间互敬互爱、亲密无间。由于这一仪式意义深远,所以后来的婚礼中都少不了这一节目,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名称有所不同(“饮交杯酒”)、器皿也有所变化、饮酒的形式也不一样。

闹房:在近代,这是新婚夫妇在婚礼之夜在新房接受亲友祝贺、嬉闹的仪节,民间有“新婚三日无大小”,“闹喜闹喜,越闹越喜”的说法。

在先秦时代,新郎新娘酒筵的结束,标志着婚礼之夜仪式的基本结束,接下来,新郎新娘就安寝了。

大约在汉代时,参加婚礼的宾朋不甘就此罢休,于是就有了“听房”的做法:新婚之夜,爱看热闹的人悄悄来到新房窗外,偷听新郎新娘的言语及举动,以此为笑乐。

传衍至晋代,民间已有戏弄新娘的习俗:于大庭广众之前,以各种怪问题来难新娘,甚至对新娘施以种种恶作剧。

后来流行的“闹房”,可能就是这一习俗的演变。各地的“闹房”有不同的方式、方法,闹的程度也有文雅和粗俗之分,有时闹过了头,往往给主宾双方带来尴尬和不快,但因为它给婚礼增加了热烈的气氛,所以后来的婚礼中往往少不了这一节目。

古代新娘服装

颜色:中国人的婚礼离不开大红色,习惯以鲜艳的颜色来烘托气氛。因此,历朝女式婚服颜色为大红色已成了定制,以示喜庆,衬托新人,预示未来生活蒸蒸日上,幸福美满。

样式:新娘礼服为广袖对襟翟衣,头戴珠凤冠。值得说明的是,翟衣上面的图案很有讲究。对襟本身就有完整的对称感,且在中国文化里本身就代表合称、合美的意思,而上面密布的左右对称且成双成对的锦鸡图案,则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里夫妻生活的和美、和乐。

20世纪初,传统的中式婚礼服还是长袍马褂和凤冠霞帔。凤冠霞帔原属清代诰命夫人的规定着装,是权势和地位的象征,对普通平民百姓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因为其上布满了珠宝锦绣,容雍华美至极,表达了民间对权贵的仰慕,因而逐渐演变成豪门闰秀的婚礼服。而普通人家之女成婚时,通常只能穿一身大红袄裙,外加大红盖头和绣花鞋,并用大红花轿抬进婆家门。讲究的就是个“红”字。

头饰:一般新娘在婚礼当天高挽发髻,区别于未婚女子。

红头盖:新娘子在婚礼当天以红色头盖蒙面,象征着童贞、年轻、纯洁。 现代婚礼习俗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审美能力的提高,每个新娘都会穿上属于自己的婚纱,现代婚礼与传统婚礼也有不通的地方。

婚礼前

到民政局办理结婚登记,然后在接下来得日子里开始筹办婚礼。第一个是挑选黄道吉日,决定结婚的日期,当日期决定,新人将会把婚礼请柬亲自送到亲戚家,邀请他们参加自己的婚礼。然后,拍结婚照,布置新房。

正婚礼

结婚当天,新郎不再是 像以前骑马,而是改为坐婚车,还有接新娘的婚车,可以简单,也可以声势浩大,在婚车前面还有拍摄婚礼过程的摄影师。到新娘家有伴娘团的阻挡,新郎要过六关斩六将迎娶新娘。婚礼进行是不司仪会讲些祝福语,同时也会讲述新人恋爱的过程,接下来就是带上婚戒,倒香槟,敬父母茶。

新娘会换一套服装,和新郎一起感谢宾客,到了晚上,闹洞房,也补像古代那么拘谨,有整蛊新郎,让新人一起游戏,形式多种多样。

总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婚礼形式多种多样,不再是单一的形式,婚礼过程也不再那么简单,现代婚礼可以温馨,可以浪漫,也是象征着幸福的开始。

推荐第10篇:婚嫁美图

婚嫁美图

多丽琦婚纱礼服

我的归宿就是健康与才干,一个人终究可以信赖的,不过是他自己,能够为他扬眉吐气的也

是他自己,我要什么归宿?我已找回我自己,我就是我的归宿。

多丽琦婚纱礼服

能够说出的委屈,便不算委屈;能够抢走的爱人,便不算爱人。

多丽琦婚纱礼服

最佳的报复不是仇恨,而是打心底发出的冷淡,干嘛花力气去恨一个不相干的人

多丽琦婚纱礼服

两个人的适配是一种内心感觉,而不是一种视觉,千万不要因满足视觉而忽视感觉。

多丽琦婚纱礼服

第11篇:桃江婚嫁探析

桃江婚丧喜庆民俗之《婚嫁篇》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男女婚嫁是人生中最大的喜事。

桃江的婚俗总的来说文明雅重,无独特怪异之处。只是早些年的男婚女嫁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要有一定的俗定程式。

第一步提亲。一般由熟悉男女双方的亲戚朋友或地方上的专职媒人,根据双方条件,基本门当户对时,分别到两家撮合,俗称“吃六合”,双方父母打来意后,就可进入第二步。

第二步合八字。女方父母把自己女儿的生庚八字用一张红纸写上交给媒人送到男方家,男方父母请阴阳生先生根据男方的生庚和女方的生庚比合一下,如不犯相冲相克,就可进入下一个程序.

第三步“过脚”。就是由人媒人带着男的到女方家去,让女方父母“面试”一番。但一般是不让男女互相见面相亲的。当然大多数女孩子也会躲在暗处偷偷地瞄上两眼未来的夫君,有的也利用给客人端茶的机会让双方照一面,但不可交谈的。

第四步“扎根”。就是现在的定亲。在扎根之前,女方会托媒人到男方家去“剪鞋样”。就是把男方穿多大的鞋的尺码用纸剪成鞋样子拿来,让女方日夜开始作“扎根鞋”,一般要作四单二棉,有的还要给未来的“家爷家娘”和未婚的小叔小姑也做一两双鞋。到了扎根的这天,男方带着“扎根礼”去女方拜见未来的岳父母大人,岳父母就把“扎根鞋”打发准女婿带回,这门亲事就算正式订下来了。

订下来后,女方家庭就要请起木匠、漆匠、篾匠、机匠等一干匠人师傅在家忙着为待嫁的女儿准备嫁妆.

第五步“送日子”。等女方的嫁妆基本准备就绪后,男方就会请阴阳先生选定结婚做酒的好日子。日子一般要选两个,随女方去挑选一个,这样做一是对女方的尊重,更重要的是要让女方错开“搞好事”的那几天,选定的日子用一张红纸写好,上写“喜报佳期:兹定X月X日吉时迎亲完娶”。

第六步“过礼”。就是下聘。确定完婚日子的前七至十天内,男方就要带着聘礼到女方家去过礼。至于要过多少家则由准岳父母自定,一般与女方平时有来往的亲戚都要下到。

聘礼的数量和质量可根据男方家庭经济状况而定,但要基本体面,给岳父母的这份主聘礼至少要这些东西:一边连头的猪肉,一对三斤重的红鲤鱼,一坛酒,一只羊,四百印了花点了红的粑粑,八个以上双数的“封子”。

下聘就是认亲戚和接喝酒送亲,因此对其他亲戚都要有一份由带肘巴子的肉、酒和“封子”构成的礼信。

第七步迎亲。这一步和现在的接亲差不多,只是那时没有车子,只能靠花轿和步行罢了。

迎亲的前一天是男女双方家里最忙碌的一天,女方家里要忙着接待来打发“嫁娘子”的上下邻舍,还要准备“花期酒”招待第二天送亲的亲戚客人,特别要招待和感谢女方的娘舅----老木本。男方家也要摆“待媒酒”也叫“铺床酒”招待媒人,感谢他“千行百步”从中撮合成全。还要特地敬酒感谢男方外婆家的“老木本”。

第二天,媒人带着新郎公和接家私嫁妆的礼客子一行人等前往女方迎亲。最不能少的是还要带一份“告祖礼”。

一行人到女方家饮过“五道茶”后,礼客子就开始把女方陪嫁的箱笼柜桶、垫盖衣物等全部捆绑妥贴,准备发亲。这时当家人就在堂屋当中,摆上“三牲酒礼”,点上香烛纸蜡,父亲领着女儿跪拜在祖宗牌位面前,告别宗祖,祈求列祖列宗庇护出嫁女儿一生平安快乐。

爆竹响过,抬嫁妆的先行起程,稍后是新娘子新郎公媒人伴娘等发亲上路,步行三百步后再上轿。这三百步内不能快走,只能轻移莲步,三步一回头,缓缓“行亲”。一是表示斯文雅重,二是寓意舍不得离家。待新娘子起轿后,王爷才带领一众“上亲”出门上路。一般母亲是不送亲的,女儿走后,母亲便会倚门凝思,目送女儿远去,想直自己养育了多年的骨肉从此天各一方,脱离卵翼另立家门,不觉潸然泪下,欢喜之中渗着些许伤悲。

迎亲队伍接近男方家门口后,先由礼客子把嫁妆抬至新人房中安放,再由两名有子有女长得熨贴办事干练的“铺床婆”铺床。新娘子的锦被里是放了红包的,铺床婆在铺床前要送贺喜,念完“铺床铺床,夫妻好合百年长,铺床铺床,早生贵子入科堂”后,才可铺床得红包。铺床完毕,新郎领着新娘进屋,拜过天地双亲后,入洞房。新郎新娘挨坐在新婚床沿,“铺床婆”端来两盅红蛋茶,夫妻挽手交盅吃过红蛋后,迎亲过程完结。

新婚延席的礼仪与程式与现在基本相似。

这里重点介绍一番“闹洞房”和“吃抬茶”两个婚俗习惯。

闹洞房是在下午进行的,闹之前,主持人会先与“王爷”及上亲打个招呼,让他们回避,征得他们同意才进行。尽管新婚三日不分大细,但这点说明我地的民俗还是比较文明礼貌的。

在大家的嘻闹声中,爱热闹的小伙子们首先用锅沫烟把家爷家娘的脸打黑成“烧火佬”,如果家爷年纪大了,也可以找新郎的哥哥或小叔子代替。放一根叉火棍和吹火筒到新婚床边,然后推拥着把“烧火佬 ”推到新婚床上盘腿打坐。“烧火佬 的“盖卦”仪式就开始了。众人把“烧火佬”的布鞋脱下来代替卦,“烧火佬”先是念“告”请师傅,告文是这样的“一心迎请,请起裤档庙,吊将军,吊进吊去显威灵。八十岁婆婆来相请,晕头搭颈不做声,十七八大姐来相请,红头赤脸来相迎,牛栏杠上搭三下,吓得黄牛叫不停,青石板上搭三下,半天空里起火星,媳妇房中搭三下,新媳妇娘脸发红,请得师傅锦帐坐,发福发贵传真经。”请过师傅就转过脸来请师傅娘。告曰“一心迎请,迎请师娘丑八婆。师傅娘样范真好笑,暴牙齿,扎额头,眼睛上面冒眉毛,列嘴巴,红鼻头,头发好象搂鸡毛。弄肩膀,烂耳刀,胸门前鼓起两只猪尿泡。罗背子,水牛腰,方桌屁股XX骚……。脸上打起红嘴巴,胯里夹起荞麦粑,身上补起红补巴,手里提起尿桶把,脚上生起火疮疤,白屁股坐在马桶上,噼哩叭啦盖三卦”。念完这些带浑而灰谐的“告语”后,“烧火佬”把两只鞋子做的卦合起来,朝床下一丢,又送恭喜道:“第一卦,是阳卦,新媳妇叭起胯,新郎公倒起把,恭喜早日生个胖娃娃”。新媳妇在众人的取笑下含羞隐笑拾起床前的鞋卦,交递到“烧火佬 ”手中,并递上一个红包给“烧火佬”。烧火佬 又把鞋一丢,念道“第二卦,是胜卦,家爷爱媳妇,媳妇爱家爷,恭喜一家和睦乐哈哈”,新媳妇又把鞋和红包递上,烧火佬 又重复一次,道“第三卦,是阴卦,新郎打豆腐,谁谁吃粑粑,夫妻好合并蒂花。<这谁谁在现场可随便指一个看热闹的人>”。新媳妇又要拾一次鞋和递一个红包。有的口才好,不怕野的烧火佬 一连可以盖上十卦,都是讲的痞中带好的祝福话,逗得众人哈哈不止,一派欢愉热闹。

天黑后就开始闹“吃抬茶”了。

主人在堂屋和空房里摆上方桌,中间用红漆桌合摆满红薯片、炒包谷、瓜子花生等碟子料,玩热闹的的上下邻舍、大人小孩都来吃“抬茶”。所谓“抬茶”就是用红漆茶盘装满茶,新娘新郎协力用各种亲昵的姿势端到客人手中,花样有挽手茶、搭肩茶、抱腰茶、贴面茶、打啵茶等等。客人要吃什么姿势的茶,新奶娘新郎就得做,生不得气的,越闹越证明你人气旺。客人每接一碗茶都要送一个贺喜。如新人抬的是搭肩茶,你就可以说“手搭手肩搭肩,牙齿咬打舌子尖,恭喜早生贵子典状元”。口才好出得众又装得水多的人,一连能喝上十来碗,衣袋里的碟子料也会装得满满的呢。喝茶中,客人们不时插科打诨,拿新郎新娘和在场青年男女取笑,惹得嗔骂嘻戏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门开心。

第二天吃过“出堂宴”后,“王爷”等上亲就要“叫炒烦”打出堂了。婚事的最后一卦爆竹响过后,新婚夫妇就会双双出来送客。送一段路以后,王爷和上亲中的长辈就要拿出红包,叫做“回步红包”给女婿,说请转不要送了。 如果新郎坚持要再送一程,王爷和上亲们又要拿一次红包,据说有的要拿七八回红包的。

至此,除了新婚夫妇要在第三日去女方“回门”外,婚礼就算完美结束了。

益阳的传统婚俗习惯

清末.民国时期,区境嫁娶多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历沿旧俗语,婚制多为一夫一妻单偶婚,亦有富豪官宦娶三妻四妾者。还有较多的表亲婚和童养婚。其他如转房婚.招夫婚,间有存在。新中国成立后,区境普遍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一夫多妻制被彻底革除,民间婚俗有较大的改变。

定亲

旧时,男女结婚年龄多在16至20岁之间,一般男大于女,有“宁肯男子大一甲,不愿女子大一春”之说。清末时嫁娶,习依纳采、问名、纳谷、纳征徵、请期、亲迎等6礼。即先由父母托婚,尊称媒人为“月老”。再由媒人根据男女双方的年龄相貌和门当户对等条件,分头说合。如双方父母同意,女方即将闺女出生的年月日时,用红纸写明,包好后又在红纸封面上写上“天作之合称“红庚”。择日由媒人送往男方,称“送八字”。男方收到红庚后,要藏在神龛罄坛内。凡在3日内无不祥预兆为大吉,信为“合天婚”,订婚就算完成。还有的请相士占卜合婚,男女生庚相合在五字以上者,算“合庚吉利”,届时再写出庚书,男女双方各执一份。

婚礼

清末.民国时期,区境民间办婚事,程序颇多,也较热闹。男方要分别备办待婚酒.入堂酒.夜酒和出堂宴,以招待婚人和宾客。筵席多尽主家所有。结婚之日,男方须派人迎接,谓之接亲。运送女方嫁妆或男方往女家送礼之人,谓之礼夫。接亲时,新娘须头盖红纱,轿停于女方门外先迎女高宾,后迎新娘。新娘出轿时,不少地方习以一人张伞遮神龛。新娘进入堂屋立即举行拜堂礼。其时,新郎要肩披红绸,由傧相引入房内。然后新郎新娘并立,先拜花烛,再相对拜。后入洞房坐于床,吃交杯茶,谓之合卺。继后是出拜,亦称“告祖”,礼成后,则公别拜见尊长亲属,谓之“分大小”。先拜双方父母,后拜亲戚,受拜者,均应馈送“接拜钱”,即“见面礼”。入晚要闻洞房。对闹房诸人,主家要皆热情接待,多以茶点待客,俗称吃“新人茶”。闹房中,习唱赞词,或称“赞茶”,多由新郎、新娘抬着茶盘逐人敬奉。闹房时,向来有“三天不分大小”之说,即家族、亲友亦可以参与逗趣。

婚后,新妇皆有“回门”之俗,即于毁后第三天进行。届时,新婚夫妇须盛服浓妆,双双前往女方娘家,届时娘家备茶食果品,以资贽见。抵达后,新婚伉俪要先谒祖,次拜尊长,拜尊长时多对新郎有所馈赠。女方家的幼辈如见新郎,则新郎亦赠以小礼,人均分一分。见面毕,即由新娘引着新郎至女方父母寝室入坐,亲眷同入,欢语喧杂,颇为热闻。返回男方家时,夫妻出门,女前男后。昔时,还有夫妇新婚后,一月不能离家歇宿之俗,以忌“空房“。

桃江婚俗 ,结婚时要打花鼓,并要将公公或大伯用黑粉揩花脸,美其名曰:烧火佬。看:下面这个婚礼场面。那对联还是我写的呢!

桃江传统节日习俗记

(二) 文/汪正初

三、立春节

立春是农历(桃江人称为“阴历”)一年中二十四节的第一节。 研制天文历法的人把每年公历(桃江人称为“阳历”)2月4日或2月5 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划定为立春。桃江俗谚说:“沾春三日,水热 三分。”这个“春”,就是指立春。意思说,立春一来,气候就由寒转 暖,水温也开始上升了。立春有时在当年阴历正月出现;有时出现时间 却不在当年,而在先一年阴历十二月。例如从2000年到2008年九年 中,200

1、200

3、200

4、2006年的立春出现在当年阴历正月,2000、200

2、200

5、200

7、2008年的立春则出现在先一年阴历十二月。桃江 人把出现在先一年阴历十二月的立春叫“隔年春”,无立春节的这一年 叫“聋年”。按照桃江人的传统习俗,无“立春”的聋年是不能办婚嫁 的,否则就兆示不吉利,婚嫁者未来不是打单身就是守寡。其实年的无 春与人的打单身守寡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

在桃江人的传统习俗中,立春这一天上午,上了年纪的老爷爷会 用墨笔在红纸条幅上大书“迎春接福”四字张贴于神龛右侧,并取出一 木制条形插台。插台长2尺4寸,寓一年的24个节气,插台横木自左而 右均匀排列12个插孔,寓一年中的12个月。老婆婆们则用鸡毛掸子掸 去插台尘灰,置于香案。从野外摘来松、柏、梅、竹、柳、冬青、香椿 等12种木本植物枝条,分插到12个插孔里,然后在香案上摆上果品, 点燃香烛,击磬占卦,烧钱化纸,叫做“接春”。

相传春神是古代神话中的句(gou)芒。《礼记.月令第六》说: “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其帝太暤,其神句芒。”太 暤,即伏羲氏,风姓,木德之君,继燧人氏为帝。屈原《楚辞.远游章 句第五》写道:“撰余辔而正策兮,吾将过于句芒。历太皓以右转兮, 前飞廉以启路。”这里的“太皓”即指太暤。句芒,伏羲的重臣,西方 天帝少昊之子,名重,生前有功于民,死后成为春神,王室与民间皆祀 之。《礼记》补充说:“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于 东郊,还反,赏公卿大夫于朝。”《山海经》里说,句芒为人面鸟身, 身着白衣,骑两条白龙,主管人世间农事和春天万物的发荣滋长。也有 传说称春神是“春牛”背上的牧牛仙童的。如今桃江街上的书摊上随处 可以看到民间历书,翻开历书,你会看到里面的春牛牧童图。

过去,每年立春前后,桃江各地都有送春牛的习俗,一些民间艺 人或贫苦人家子弟便手提春牛挨家相送。春牛用竹篾编制而成,全身糊 上皮纸或彩纸,背部安有绳系,便于提携,牛头戴红花,也有牛头贴红 纸写上“福”字的。送春牛的人进堂屋望神龛一揖,便口念赞词,高声 道:“送春牛,赞春牛,春牛送来好年头。春牛来得早,田里不生草; 春牛来得迟,种田不背时。春牛进了主家屋,主家发财又发福。春牛生 双好牛角,主家老小都快乐。春牛生双好耳兜,主家富贵比天高。春牛 后脚两把弓,主家发子又发孙。春牛前脚两根葱,主家四季享太平。春 牛尾巴一条鞭,主家快乐像神仙......”也有两人以上合送春牛的。 那是一人扮耍牛者,另外的人扮牛,牛头篾扎纸糊,角大嘴长,双目圆 大有神。耍牛一般是仿与牛有关的各类农活动作,且舞且唱。主家待对 方赞完耍完,说声“承了江湖先生的金口玉言”,递上红包打发送春 牛的人。

在桃江人的心目中,立春这一天最好是晴天,有《桃江四时征验 歌》为证:“元旦晴云光霁天,雨雪霏霏是旱年。最喜立春晴一日,农

夫不用力耕田......”

阳人民传承着隆重的民族传统节日。格外重视和讲究过年和过春节。当地有句俗话流传:“小孩望过年,大人望插田。”在过去的艰苦岁月里,工人、农民辛辛苦苦劳作了一年之后,总希望在岁末年初好好修养一些时日,趁合家团聚之时,轻轻松松享受天伦之乐。吃好喝好,养好精神,待新年开春之时,再发奋努力,夺取来年新丰收。如今每当春节临近时,在外地学习、工作或做生意的亲人,总是要千方百计按时赶回老家,与父母兄弟姐妹团聚,热热闹闹一起过年。在家的亲人也停止一切生产劳动,采购过年物质和食物。为过年做好物资准备。七仙湖区的人民过年和过春节,是指从过小年(腊月二十四)开始延至元宵节(正月十五)才结束。

● 家家办年货

春节期间在外地学习、工作或做生意的亲人要回家团聚,亲戚朋友要上门“拜年”。迎来送往,接待频繁,所以必须在过小年之前就开始置办年货。买回家人喜欢吃的鸡鸭鱼肉,购好接待客人用的烟酒茶食,置好香烛和烟花爆竹等。益阳农家都喜欢自家养猪喂鸡,放养鸡鸭鹅鱼。每当隆冬腊月到来时,家家户户要 “杀年猪”,“处鸡鸭”,自行熏制干鱼腊肉、干鸡腊兔等农家特色土菜,还要做年糕,碾糌粑,蒸糯米泡甜酒;炒好花生、瓜子、炸好巧果、地瓜片等。加上自己家里留下的部分蜜桔。另在市场上买回一些时兴水果、糖果、糕点等。年货添置十分丰富,多彩多姿。目的是要让前来拜年做客的亲友都有他们自己喜欢的食物。

● 户户大清扫

益阳人民讲究清洁卫生,特别是过年过节,更加讲究家家户户做到干干净净过新年。平时由于忙于生产劳动,清扫活动较及少,因此在年前停止了一切生产劳动,专门安排几天时间,把房前房后,屋里屋外,楼上楼下搞一次全面彻底的大扫除。扫净屋内灰尘,擦亮门窗玻璃,房前屋后的枯草落叶,统统都不放过。被套床单、窗帘蚊帐要来一次全面清洗。个人卫生也要十分讲究。从头到脚,从内到外也要大搞卫生。“有钱没钱,剃头过年”是旧时代的一句俗话。男人剪头发剃胡子,女人也要整发美容,小孩也兴理个发,如今都不算什么稀罕事了。这样,才能做到清清洁洁过新年。另外还要添置新衣服,鞋帽等,全家人打扮一新,新年新风貌。

● 祭祀灶神爷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又称“小年节”,或称“祭灶节”,“新年”)这天,旧有“祭灶神”的习俗。据说,灶神爷(又称“司命菩萨”)是天皇玉帝派到人间来监督和奖惩人们的善恶之神。家家都有,每年在过小年的晚上,上天堂向玉帝汇报人间的善恶情况。信奉佛教和道教的乡民为其设祭送行,谓之“祭灶”。其实在汉以前祭灶是在夏天。相传,在汉代阴子方在腊月晨见灶神,以黄羊祭之,因而大富,后遂改以腊月为“祭灶日”。是日,家家户户在灶前贴两匹灶君升天时骑的“纸马”,用果酒、糕饼、纸帛作祭。并敬以麦芽糖,意为粘住灶神的嘴巴,不让他在玉帝面前说话。或用酒糟涂抹灶门上,以醉灶神,在玉帝面前不能说话,就是说话,玉帝听到的也只是一些胡言乱语,不足以信。益阳民间祭灶除上述供品之外,另有一碟供品--两块白豆腐。据说是给灶神上天下地搭脚用的。如果灶神在玉帝那里讲民间的坏话,想害人的话,就会在上天下地时踩塌脚,跌断脚手遭报应。故以此法,促使灶神老实守灶。祭礼完毕,将灶君旧像揭下烧毁,换上灶君新像,并贴“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之类的对联。还有横幅“一家之主”。这一天,还要清洗家具,打扫卫生,干干净净迎大年过春节。宋朝诗人范成大在《祭灶词》中这样写道:“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流连,家有杯盘丰典祭。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耳圆。男儿酌献女儿避,敬酒烧钱灶君喜。”由此可见,古时祭祀灶君之礼仪是非常隆重的。

● 贴春联

春联是我国最早出现且应用范围最广的对联形式之一。多用来表达人们除旧迎新的喜悦和继往开来的奋斗精神。每当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在大门两侧贴上一幅春联(现在凡有门窗处都贴对联),还有横披。这样就给本来热闹祥和的节日增添了更加浓郁的喜庆气氛。

春联是对联,门对的一种常见形式。古时有“桃符”、“门贴”之称。古时候,限于人们的认识水平,因而对自然现象或自然灾害无法正确理解。一旦遇到天灾人祸时,就总认为是有鬼神在作祟。于是,在腊月里多数人家用两块桃木削成一两寸宽、七八寸长的木条,上面画着神荼、郁垒二神的形象,挂于门侧。这实际上就是将门神与春联合在一块了。因为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就是王母娘娘的得力助手,专门捉鬼喂虎的大英雄。他们专种桃树,结出来的果子就是仙桃,人吃了可以长生不老。因此人们认为桃树本身又可驱鬼辟邪。故逢年过节时,人们纷纷削制桃木两片,画上神荼、郁垒与虎,挂在大门两边,以去灾压邪,保护家人平安。这种带有文字或符号的桃木片,古时称为“桃符”。也许这就是我国最初的春联吧。北宋王安石《元日》中就有“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清代的《燕京岁时记*春联》对此作了解释:“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屋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可见,春联就是由古代的“桃符”演变而来的。春联萌发于五代时的后蜀。相传,最初后蜀宫门上题写“元、亨、利、贞”四字。富于文采的蜀太子在本宫上题写“天垂余庆,地接长春”。后来,蜀君主孟昶觉得字句欠佳,便亲自改题为“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后据考证,这便是我国最早的对联。因其内容是题写新年的,因此也就视为最早的春联了。至于宋代,过年时贴春联已成为民间的习惯了。不仅春节前要贴,平时逢喜庆之事也要撰写张贴。但正式命名为春联者,却始于明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除了文笔得心应手之外,更是乐于联句作对。并号召金陵(今南京)全城之内,不论宫廷民宅,都得张贴春联。据清朝陈云瞻(尚古)《簪云楼杂话·春联》中记:“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之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出观”。在统治者的倡导之下,贴春联的习俗日益盛行。下文就是一个与春联有关、流传甚久的故事,有口皆碑,引人入胜。据传,有一年除夕,朱皇帝(元璋)微服私访,发现有一家没贴春联,便问其故。原来那家男主人是以阉猪为生的。主人认为行业卑下,不便请人题写春联。朱皇帝听后,哈哈一笑,便亲自动手,为其书就一联,曰:“双手辟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尔后,朱元璋返回时还不见春联贴出,又问其故。因主人得知是皇帝手书,便将对联贴在堂屋里去了。朱皇帝很高兴,便赐给银两五十…… 真是颇具传奇色彩。但朱元璋写对联赐予大臣们却是常事。如赐联予开国元勋徐达“破虏平蛮,功冠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最为有名。到了清朝,春联更是普及。相传乾隆游江南之时,途经京城南部的一个小镇--河北通州,即兴写下了一幅以通州为题的上联,叫随臣们对答下联。上联曰:“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随臣们所对之联,乾隆概不满意。之后,还是一名小侍从对上来了。小侍从闲时逛街,发现通州虽小,但当铺林立。望着出入当铺的人也不少,便灵感一动,有了!于是对出了下联:“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乾隆帝见了十分满意,当即给他晋官三级,一时传为佳话。由此可见清朝时对联的风行盛况了。由于春联长短不限,只要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应就行了。当然古代还很讲究严格的平仄与韵律,但在民间就没那么严格了。由于在对联中,容易见景生情,说眼前事,道心中意,借题发挥,明事入理,故至今盛行不衰,且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参与对对联的活动。对联,从不同的角度和标准来划分,就有不同的种类。但目前通常从应用范围(角度、场合)来划分,有八大类。即春联、门联、堂联、喜联、寿联、挽联、交际联和名胜联。

● 挂年画

春节来临之际,湖乡人民家家户户除了贴春联之外,还有挂年画的传统习俗。其中有一首描述年画的诗特别有趣:“兰荷菊梅开满墙,满屋似闻花芬芳。引来燕雀檐前闹,直冲屋里抖翅膀。”此诗借咏年画,描绘了春节将到之时,民间普遍挂年画的新气象。年画是我国民间绘画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相传先秦时代,古代人民就将神荼像贴于左边门上,郁垒像贴于右门边上。用此来作为门神,看家护户。到了唐代,据传因唐太宗李世民生病,夜里听见鬼魅号叫,便叫武将秦叔宝、蔚迟恭立于门外把守。后来为了免除他俩守夜之劳苦,令人画具二人披甲铠执鞭锏之像,贴于大门左右。后人沿袭,馗成门神。有的地方以钟馗为门神。明清时开始充当门神者则更多了。宋代不仅出现了“冀以御凶”的武将门神年画,还有其它类似的年画。除了手工绘制的外,大量年画则是用木版雕刻印刷的了。现存最早的木刻年画(版画)是宋版的《隋朝窈窕倾国之芳容》,里面画着王昭君、班姬、绿珠、貂禅“四美图”。后来陆续出现了民间三大木刻年画。天津的“杨柳青”、苏州的“桃花坞”和山东的淮县年画, 最少的都有300余年的历史了。并先后传入日本和英、德等西方国家及东南亚广大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始于南宋时期的福建年画,畅销南洋地区,倍受青睐。传统年画多为木刻水印。线条单纯,色彩鲜明,画面热闹。题材多以五谷丰登、春牛、婴童、风景、花鸟、蟠桃、鲤鱼、寿仙、财神、观音、玉帝等民间喜闻乐见的神、人、事、物入题为画。新中国成立后,年画与月历逐渐合二为一,多是制成“月历牌”。年画与挂历年画更受人民群众欢迎,至今挂年画的习俗仍风靡全国,并大有走出国门之势。

如今农村所贴年画有五谷、春牛、财神、观音等主要传统年画。城镇上主要以精美的伟人图画代替了古老的年画。但“财神”是不能少的。山水、人物、花鸟虫鱼之类的自然风景画更是抢手的好货。正如唐朝诗人王维以《画》为题材的诗最令人称奇: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 吃团年饭

等待外地的亲人赶回家中之后,家家户户在大年那天中午要张罗一桌特别丰盛的宴席。鸡鸭鱼肉,山珍海味等十多盆美味佳肴,摆满大圆桌。白酒、啤酒、饮料款款齐备。全家围席而座,大吃大喝,谓之“吃团年饭”。席间,父子、夫妻、爷孙、兄弟、姐妹互相敬酒敬菜,欢声笑语,热闹非凡,祥和至极,幸福无比。只有桌上那大盘里盛的大鲤鱼是只看不动筷子的“看碟”,要待正月初一那天到了才可以吃的。这意味着全家喜庆,年年有鱼(余)。要是动了筷子,戳烂了或吃掉了,旧年就没有鱼(余)了,新年也没有鱼(余)了。老人们就会认为这是不吉利的,会弄得全家不高兴。因此,吃年饭之前,长辈们要告诉小孩们,做到人人自觉维护“年年有鱼”的局面,以长保家庭富裕幸福、和睦吉祥。

● 守岁、关财门

大年之日,团年饭一般都吃得慢也吃得多,时间拉得很长。有的人家吃上2~3小时不散席。因此,平常有人责怪别人吃饭慢吞吞时,就比喻说他是“吃年饭”-- 慢条斯里的,一点也不性急的。吃过年饭,天色渐晚,这时家家户户便在堂屋里或烤火房内堆起丁块柴烧起大火,把屋内外所有的灯都点亮。益阳农家流行俗语道:“三十的火,十五的灯”。大年三十(或二十九)没有大火是不成气氛的。即便是大晴天,甚至可穿单衣服的天气里,也得烧火烤火。即使烤得汗流浃背也毫无怨言。因为这是吉利祥和、喜悦热烈之火,不可或缺。此时,全家围绕着火炉烤火守岁。边磕瓜子、花生,吃水果,边畅谈着全家老幼一年来的学习、工作和生产收获、家庭琐事、与邻里或街坊的关系等事。并谋划来年的生产、工作、学习等计划与奋斗目标。边看电视(录像)或唱卡拉OK,边谈笑风生。守岁到半夜三更甚至黎明鸡叫时,才上床睡觉。当零点钟声敲响时,家家户户燃放长长的鞭炮--“千子鞭”,以示庆贺辞去旧岁,迎接新年的到来。随后将门户关好,谓之“关财门” --及时关住已获得的财喜,不让它往门外头流走了。待到正月初一清晨时,再燃放鞭炮,大开门户,接纳新年的喜气和财富,称为“开财门”。

● 拜年

拜年是春节期间最普及又极富人情味的传统礼仪。新年伊始,人们扶老携幼,出门走访亲戚朋友。各自带上极具地方特色的礼物(品)登门拜访,互致新年祝贺,加深情感联络。拜年习俗和风格各地不尽相同,但一般于初一上午不走亲友。中午后可以就近走访爷爷奶奶、叔伯婶娘。基层单位领导或地方政府工作人员可利用这天时间组织团拜活动,慰问辖区内的烈军属,或走访职工家庭、离退休干部、甚至外驻单位等。七仙湖区城乡的平民百姓拜年有比较约定的习俗。给亲戚拜年,要根据辈分高低,关系亲疏确定拜年的先后日期。他们认为客人上门拜年来得越早就越受人尊敬。因此,自古以来益阳就一直承传着这么一句俗话,曰:“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地方。”意思是说,初一这天,一般不走访远门亲戚,只给已分家(居)的父母,祖父母,叔伯等长辈们拜年;初二这天,要出门拜访岳父母大人及岳家亲人;待初

三、初四及以后的几天里,就可以去拜访外祖父母,舅父母及其它远门亲戚或朋友了。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拜年拜到初七八,洗光坛子浪光塔。”实际上,这是其它长辈尤其是舅父母大人对自己的外甥外女们所说的责怪话。意思是说:舅父母一年到头都难盼到忙忙碌碌的外甥外女们前来看望公外婆,只有正月间才得有时间相见,但却来得迟,怀疑外甥们心里没把外祖父母、舅父母放在一定的位置,心理有意见。但又不好直言相伤,没办法,只好“打屋柱,进石敦”,绕着弯子批评外甥外女,借故称到了初

七、初八,坛子装的好点心,罐子盛的佳肴都吃光了——抱怨外甥外女来得不是时候,以此话来吓唬、批评外甥们。因为,还流传着这么一句家训:“爹亲叔大,娘亲舅大”(意思是说:爹再亲,叔伯是父亲的兄弟,同样要受到尊敬;娘再亲,舅父母是母亲的姊妹,同样也要尊敬,不得有丝毫怠慢,否则认为严重失礼)。因此,做晚辈的,春节期间忙得不亦乐乎,走完岳父母家之后,又要匆匆忙忙赶去给外祖父母、舅父母家拜年,免得他们不高兴。说不定,还能得到外祖父母、舅父母送的大红包--“压岁钱”哩!

● 耍龙舞狮打花鼓

益阳人民活泼开朗,喜欢健康有益的活动。每当腊月到来之时,各村各镇的人民群众自行组织起来,利用业余时间开展一年一度的春节欢庆活动前的热身活动。有舞狮的,耍龙的,打地花鼓的,各个踊跃积极,主动报名参与。到了正月初三初四,开始走家串门,挨家挨户玩耍。元宵夜,各龙灯花鼓队汇聚到城镇广场,参加政府部门组织的集体表演赛。内容丰富,多姿多彩,高潮迭起,热闹非凡。

● 放鞭炮

汉族人民每逢过年过节或其它喜庆场合里,最少不得的就是燃放鞭炮。过年是汉民族最盛大、最热闹的传统节日。因此在过年的日子里,人们鞭炮放得最多,也放得最久。据说过年过春节燃放鞭炮,既有喜庆热闹之意,又兼有除旧迎新的象征意义。那过年为什么要放鞭炮呢?汉民族一则古老的传说故事,也许能回答这个问题吧。相传上古时期,有一种长着一对大翅膀、又高又大又长的怪兽,还有六条腿。人们把那种龙不像龙,牛不像牛的怪兽叫它“年”。它凶恶无比,见树木就拔,见动物就追,见人就吃。而且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在月黑风高之夜“年”就出来,糟蹋庄稼,伤害人畜,搅得鸡犬不宁,吓得人们无处安身。因此,每到这个时候,人们就要点灯,还要烧起大火来,以便躲避“年”的侵袭。有一次,“年”又如期而至,来到一户人家门口,恰好这户人家晾晒有红衣服,用竹棍子烧着一堆大火在取暖,孩子们正在玩游戏,不小心碰落一只大铜盆,突然 “当”的一声,“年”吓了一跳,接着竹子烧爆了,发出“噼噼啪啪”的巨响。“年”听到响声,又看到红红的火焰和飘荡的红色衣服,吓得不知所措,夹着尾巴调头就往回跑了。这户人家取得了胜利,便奔走相告,相互道喜,并争相模仿。财主家还摆出好酒和可口的饭菜来款待左邻右舍,欢聚一起,庆祝胜利。后来就演变成了今日盛行的“吃团年饭”。燃烧一捆竹子,赶跑了“年”,逢凶化吉,平安地度过了“凶日”,大家都安居乐业,何乐而不为呢!从此后,每逢岁末年初之日,人们就烧起大火,火里头放些竹棍,用来驱赶“年”这个怪兽,祈求平安幸福,人畜两旺,五谷丰登,并逐渐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仪式,这就是古代的“过年日”。从“年”与“牛”的象形汉字中可以看出,“年”字包含了“牛”字,这两种动物或许真的有相似之处吧。北宋发明火药之后,人们就开始用火药制成鞭炮,代替竹子来驱赶“年”魔,烧起大火,等待恶魔的到来,直至通宵达旦。后人称为“守岁”--守护好自己一年来的劳动成果,免遭“年”魔的侵害。这样燃放鞭炮、吃年饭和守岁的习俗就一直沿用到今天。

第12篇:温州婚嫁习俗

鉴于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懂温州(市区)现在订婚结婚的行情,取现社会现状行情,按订婚前的准备和结婚当日的情况给大家做个介绍:

订婚:

1.双方父母见面协商订婚事宜,主要是订下黄历和男方的聘礼多少。目前比较大众化的是10.8万,但主要视双方经济条件而定。所收礼金按经济条件情况返还,如果女方条件一般如果收88888的话返还给男方38888-58888不等。如果女方条件不错,就直接收下全部礼金并购置一辆轿车给男方。

2.到订婚日之前肯定还有大把的时间的,在这段时间里就是要添置两人订婚所需要的东西,我们以男方给女方的东西开始。

(1)金饰一套。包括耳环,手镯,(脚链),项链,对戒一对,钻戒一枚(钻戒现在大概价格买到15000左右就可以了,其实也可以去金器店买裸钻选择自己喜欢的式样打造价格相差很大,大约可以节约35%,注:前提先问过家长,有些家长喜欢买24K的纯金觉得可以保值,年轻人就不喜欢了觉得土气)。

(2)喜糖。包括糖金杏一对。温州喜糖分大小,所有女方所需要的喜糖全部男方负责包括喜糖内的红包(目前红包50-100都有人放,视双方条件跟喜糖的多少而定)。

(3)手表。过去为对表,现在鉴于各种电子产品都有手表的功能,只买一只给女方也很多。价格视各自对款式的喜好和经济条件而定,通常为一万左右。

而女方要购买的东西为:

(1)男方结婚订婚时所穿的西装一套,衬衫两件,领带两条,鞋子两双(休闲跟皮鞋各一双)休闲装两套,袜子一打,金器:手链和项链各一条(如果给伴郎的红包少于580就需要再买条衬衫给伴郎)。(金器这个偶不知道,我那时也没这么做)

(2)碗碟一套有88件98件108件可以选择,视情况购买。现在温州的店主要集中在解放路、飞霞北路(本人是在解放北路铁井栏对面的一家陶瓷店购买的,质量不错,以后摔坏了还可以去原店配)。建议多跑几家,多比较,不然各方开价差别不小。送碗也得挑个日子,温州人有“稳当”一说,“稳”谐音温州话的“碗”。现在市场的碗分骨质瓷和陶瓷,建议还是买陶瓷,耐高温不易裂,而且还不像骨质瓷那样日子久了容易积污垢。还有就是注意,最好买微波炉适用的,这点日后很实用。

(3)六样分柑橘,糕点,枣子,桂圆,莲子,花生。再把男方送的糖金杏回送一只给男方(六样在温州有专门的店可买,省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在西城路的菜市场附近就有一家,专门用脸盆和包装纸包好,需提早一个礼拜左右的时间去预定)。

3.订婚日:温州人现在订婚酒席分两种,一种是中午女方家摆设酒席宴请男方的父母以及伴郎出席,晚上则由男方回请女方。另一种就是双方父母加上至亲好友一起于某酒店设宴订婚。一般现在市区选择后者的比较多,下午男方驱车盛装至女方家中迎接女方及其父母,并给女

方弟弟或者妹妹皮箱钱(皮箱钱所指的就是女方弟弟或者妹妹不让姐姐出嫁拉着皮箱不肯走,你要给他钱他才肯放人,上辈人这么解释的,还有就是女方要是独生子女,就给女方的妈妈)。关于皮箱钱,也有是在结婚日给的。皮箱钱大概在5800-10800不等。到酒店后给双方父母敬茶,向亲朋好友敬酒以见证你们的爱情(反正一个字。喝~~~)

结婚:

1.决定下结婚的日子后就要开始去预定酒店布置酒席了,温州现在好象要提前一年预定酒席我晕,好日子大家都结婚啊。

然后就要先安个窝了,买房子和装潢当然是男方负责的,装潢就起码要2个月了,一般在订婚之后开始装潢。装潢好后房间内的家具由男方购买以外其他的所有一切都是由女方负责打扮,所有带插头的,装饰的东西还有厨房的橱柜以及床上用品都有女方搞定。

2.拍婚纱照。要挑选好时间,

3月份是拍婚纱照最好的时间,天气好,风景好。要早点去预定,因为好时间大家都抢着去的。现在温州的3W、古摄影、时尚春天、中天私人摄影坊(最近刚听说)都不错,一改薇薇新娘等千篇1律的风格。最好趁做活动的时候去预定,送的东西多,价格也会相对便宜。拍照时建议还是按照自己的喜好,不要轻易听信化妆师的建议,他们都是带有利益的,一般没什么好推荐。还有要注意的一点就是选影楼时弄清楚入册照片数(一般是50张,有些是40张的就太少了)和每增加一张的单价,这个各个影楼差别还是很大的,高的要50一张,少的30,最后造成总价的差别还是不小的。

3.婚纱。现在很多人都是买婚纱,有时间这也是好的,毕竟去苏州上海买来的要便宜很多,但要注意一点,苏州的质量一般都不大好。还有就是去一趟路费开销也不少,比较一下,租和买到底哪样合算。租的话温州现在的几家店分布是这样的:像百老汇、嫁衣工坊的一些租金很贵,嫁衣工坊有几件相当独特,就是价钱贵,好看晚礼服一般也要三千多,三件加加起来超万是肯定的。百老汇的一些一件就要上万。就穿一个晚上,这么贵,钱花得实在太冤枉。感觉柴桥巷有一家梦宫场嫁衣还不错,价格实惠,东西也比较精.

3.结婚那天敬酒程序自己不必担心,礼仪公司摄像的人对这些套路一清二楚,他会边拍边指导你怎么敬酒的,只要照着做就好了。

4.女方给男方家人的礼物。

(1)地瓜爷地瓜娘。给地瓜爷和地瓜婆都得买礼物。我当初正值夏天,就给地瓜爷买了件鳄鱼的T恤,给地瓜娘买了条项链。给地瓜爷地瓜娘都要买一双鞋子,尤其是地瓜娘,还得在鞋子里放双袜子,“鞋袜”谐音温州话的“闲摸”,就是她在闲暇时能够帮你打理打理家务。

(2)地瓜娘的兄弟姐妹也就是男方的舅舅阿姨。通常是每人买一条被子或被套之类的床上

用品,价钱通常在两三百元。

(3)男方的亲兄弟姐妹。有哥哥弟弟的通常是买件衬衫或其他衣服。有姐妹的通常是戒指或是项链。还有兄弟姐妹的配偶视同兄弟或姐妹。

5.结婚前几天的准备。

(1)摄影租车礼花,不过这些到关系不到现在满大街的礼仪公司有全包的。

(2)司仪。请不请就看个人喜好,总觉得你酒席多的话司仪又搞半天你忙到晚上12点也别想好,你等的了人家也等不了啊。司仪请得好的话还可以,万一水平太差或其他什么的,反而会破坏了婚礼气氛。

(3)预定化妆师。

4.结婚前晚新娘去做个美容去个角质就行了,如果有跟装妆的话,结婚当日就不用起那么早了,现在美容师都是直接上门来的9点多起来去做个头发做指甲然后吃饭,中午这顿后下一顿可是要到第二天的中饭啊,这里要提醒大家还是要吃饱啊,呵呵。。。然后到一点多化妆师到家穿上婚纱,披上披肩,化妆和发型大概需要一个小时多。这里要提醒的是,要注意提前电话通知化妆师自己的婚纱是什么颜色和风格的,这样便于她会准备相同颜色和风格的头饰。

男方也是差不多吧,没女的那么麻烦,4点钟的时候新郎和伴郎就要出发到女方家中去接新娘了(现在是越来越早了,因为现在酒店一般有多对新人同时结婚,早到的风水好,为了抢风水,现在新娘都很早到,而不像过去那样客人等新娘了),到了新娘家后伴娘就会想些花招为难新郎,最后当然也是红包搞定才开门,(红包是50块左右,温州这边是九个伴娘,加新娘正好一桌)然后就是九个伴娘加新娘所有的男方亲戚随车一起到新房。这里讲下车,温州这边是租车,香烟是一定要递的,否则有些不好的司机就会故意开快开慢,这样就不成队行,录象拍起来就不太好看。然后到新房里就是敬茶和汤圆排录象,还有一定记住敬东西时的长辈次序,否则就会被人说闲话了。

接下来就是又一路车开到酒店,然后就是舞狮子,然后给红包(红包是1人10块,总共60)。接下来就是有些伴郎会拿那种喷喷彩带来狂喷新人和伴娘。建议新娘把头纱放下来,而伴娘建议准备件有帽子的旧衣服,进去前先把帽子戴好,呵呵。最后一关当然是敬酒,这个是最重要,当然也是因人而异,大家各自发挥,在此也免了,还要注意中间新娘要换婚纱和发型。还要注意下的就是温州现在是男方送给女方4桌酒席包括红包,多出来的酒席就是女放自己负责了,而红包当然是由各自的家长收

第13篇:古代婚嫁习俗

女 方 应 备 办 物 品

1.鸡蛋茶:新娘上轿前,请新郎及接嫁人员食用,只能喝茶(鸡蛋用筷子搅动即可)。

2.猪心:在洞房花烛夜食用,两人吃“猪心”会“同心”。

3.铅钱,铅粉,乌糖,鸡蛋,蜜柑,五谷。

4.扇子:二把,一把扇尾系一红包和手帕,于起轿时丢出车外让弟妹拾回,俗称“放性地”,即放下“性子”,不会把任性的脾气带到夫家。

5.手帕

6.青竹扫:青竹一枝,连根带叶代表“透脚青”,表示翁姑夫妇子孙都有福气健在的吉兆。青竹有“节”表示新娘有“节”。亦可表示新娘为“初嫁”。

7.甘蔗:两根,连根带叶的甘蔗表示“有头有尾”、“生生不息”之意。(归宁回礼,现为结婚日带回)

8.木炭:“炭”与“湠”同,“繁衍”之意,带有“多生子女”之意。

9.火笼:一个。

10.芋头:“落地生根”之意。

11.莲蕉花:“连招生子”之意。

12.石榴:石榴因种子繁多,有“多子多孙”之意。

13.桂花:“早生贵子”之意。

14.带路鸡:约

二、三个月大的公鸡、母鸡各一只(或各一对),为头转客(归宁)回礼,现代婚俗则于结婚日带回,亦可以塑胶鸡代替。

15.子孙桶:又称“尾担”(因排在迎娶队伍最后面),为三种红色桶子(蛟桶、溲桶、育桶)加上新娘的盥洗用具、红包一个,用红花布包起来。挑子孙桶的人必需是“富、贵、才、子、寿”五福俱全,谓之具有“全福”之人,丧偶者不得担任,否则新人不吉。

16.舅仔灯:一对,红色宫灯又称“新娘灯”。

17.红圆:偶数(归宁回礼,现为结婚日带回)

18.米糕:归宁回礼,现为结婚日带回。

19.面桃:偶数(归宁回礼,现为结婚日带回)

引用

报告 回复

雪城 (雪妖)

兰台令史

闲散斑竹 #

2中 小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06-4-2 19:3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男 方 应 备 办 物 品 (因各地风俗不同,以下物品种类仅供参考)

1.八卦米筛或黑色雨伞:为“避邪”之用,供新郎新娘上轿、下轿时遮于头顶。(新娘若有身孕宜改用黑色雨伞以免“流产”)

UID 23 精华

5积分 4245 帖子 804 金钱 3401 阅读权限 40 注册 2006-4-1 状态 离线

2.轿斗圆或苹果:以糯米磨成之大团的“汤圆”十二粒(每粒约一台斤),或苹果十二粒。(女方只能收六粒)

3.猪腿:半猪或后腿,供女方祭祀用。(女方只收骨头以外部份)

4.全鸡:一只,供女方祭祀用。

5.鲜鱼:一条,供女方祭祀用。

6.六项红包礼:开门礼、舅仔礼、食佬礼、挽面礼、梳头礼、袷裙礼。另外准备金额不同之红包数包,以备不时之需。

7.猪脚面线:又称“打盘礼”,为新郎感谢丈母娘替他养育老婆之恩。

8.红蛋:若干颗,取偶数。女方收下后,须将红蛋每二颗以红纸包成一包,分送给男方接嫁人员各一包。

9.喜花:头花(春仔花)—供女方女长辈插于头上。

10.胸花—鲜花或海绵花、缎带花均可,插于胸前或腰部,男左女右,男方戴红色,女方戴粉红色。

11.捧花—宜搭配礼服及发型、色系,以衬托整体美。

12.瓦片、烘炉、木炭或檀香、茉草:为“传宗接代”之意,新娘下轿后入门前须跨过烘炉(内燃木炭或檀香、茉草),再踩破瓦片,叫做“生炭”、“破瓦”。

13.蜜柑橘:二粒,用红纸圈起来,拜轿用。

14.汤圆:男方祭祀时;新郎新娘进房后须吃“圆仔汤”(新娘圆仔)及分请亲友、邻居沾享喜气。

15.八仙彩或红布:挂于大厅正门上。

16.喜幛:挂于洞房门上。

17.食新娘茶礼品:回赠“食新娘茶”亲友之礼品,如手帕、香皂、皮包、内衣…等。公公为戒指,婆婆为金簪。

18.结婚证书及印章:观礼用,备妥结婚证书二份及印章(男方主婚人、女方主婚人、证婚人、介绍人、新郎、新娘)。

19.鞭炮:四串,分别于出发迎亲、迎娶回门、宴客开始、送客各燃一串。

20.排炮:前导车于出发时、到达女方家前、从女方出发时、到达男方家前及沿路各路口、桥头均须燃放。

21.十二版帖(丈人帖、母舅帖):新郎对未来的岳父母及舅父母不可用一般喜帖,依礼须亲自呈送“十二版帖”邀请,以示尊重。

22.拉炮及喷彩:新郎、新娘进入宴客会场时,可增加现场气氛。

23.喜糖、香菸:宴客完毕送客用。

24.金炮烛香:新郎新娘拜堂祭祀用。

25.红纸:洞房内所有的镜子,须用红纸蒙住,满四个月始可拆卸。

26.车彩及彩带

27.礼金簿

28.签名绸

29.礼条

30.谢帖

引用

报告 回复

雪城 (雪妖)

兰台令史

闲散斑竹 #

3中 小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06-4-2 19:3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传统结婚的礼序及仪式

UID 23 精华

5积分 4245 帖子 804 金钱 3401 阅读权限 40 注册 2006-4-1 状态 离线 Step1 安床

在婚礼前男方家长会依双方八字,择吉日、吉时安床,有祝福新人早生贵子之意。 还有啊,要在安好床后到结婚当日前,事先找位属

大生肖(如:龙)的男孩与新郎官同睡,以免未来新人会孤枕难眠,其目的也在求婚姻幸福美满!

Step2 祭拜

男方在『婚礼前一天或当天』要祭拜天地及祖先告知将举行婚礼,求平安顺利。

Step3 迎亲

新郎、媒人、傧相(六或十二人)随车前往女方家,迎亲车队前往女方家途中,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贺。

注意: 在迎娶途中,如礼车和别人的礼车相遇,叫『喜冲喜』 可以燃放鞭炮或由各方媒人交换花朵,可以化解不祥。

Step4 吃姊妹桌

新娘与兄弟姊妹、闺中好友一起吃饭,以表依依不舍之情,大家说些吉祥话,祝福觅得好郎君。

Step5 请新郎

迎亲车队到达新娘家前,应燃炮通知,女方也燃炮回应,并有一男童持盛满橘子或瓜子糖果的茶盘等候恭迎新郎,新郎应回红包答礼,再进女方家。

Step6 吃甜汤

女方准备汤圆、甜茶给新郎官及迎亲宾客喝。

Step7 讨喜

新郎与女方家长见面问候之后,应持捧花给房中待嫁之新娘,此时,新娘的姊妹或女性好友要拦住新郎故意阻挠,不准其见到新娘,经新郎苦苦哀求后,女方可提出条件要新郎答应,通常在经一番讨价还价后都以 999 元红包礼成交,意喻长长久久,安出大厅。

Step8 盖头纱

新郎把捧花交给新娘后,由新娘父亲替新娘把头纱放下,再由媒人

婆或好命妇人挽出大厅,新郎、新娘男右女左面向祖先、神明,新娘母舅燃香点烛,新人上香拜祭,先神明后祖先,接着向父母三鞠躬行礼告别。

注意: 结婚日新娘出门时,姑嫂不能相送,要回避,因为 \" 姑 \" 跟 \" 孤 \" 同音,而 \" 嫂 \" 跟 \" 扫 \" 同音,不吉利。

Step9 出门

新娘应由一位福份高的女性长辈或媒人,持竹筛或黑伞遮盖,头不能顶天见阳光,护着新娘进礼车,因为新娘子当天地位比谁都大,所以头不能顶天见阳光,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像这位女性长辈一样过的幸福快乐的日子。

Step10 敬扇

新娘上礼车前,由一位生肖吉祥的小男孩持扇给新娘 ( 置于茶盘上 ) ,新娘则回赠红包答礼。

Step11 泼水

在新娘上礼车后,女方家长应将一碗清水、稻谷、白米泼向新娘,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并祝女儿事事有成、有吃有穿。

Step12 掷扇

礼车起动后,新娘应将扇子丢至窗外,意谓不将坏性子带到婆家去,掷扇后必须哭几声。

注意:新娘离开娘家时,大家要哭得欲痛快越好,『哭发哭发,不哭不发』不哭的话反而禁忌。

Step13 燃炮

迎娶车队应于途中燃放鞭炮,以报喜讯。由女方家至男方家,沿途燃放鞭炮,到达男方家门时,则双方 ( 迎亲队及男方家人 ) 燃炮庆贺。

Step14 摸橘子

礼车抵达后, 新郎先下车,男方由一男孩捧红漆喜盘,内放两个大蜜柑(橘),以示吉祥甜蜜,开车门恭请新娘下车,新娘给该男孩一个红包,俗称『拜轿』。这两个橘子要留到晚上由新娘亲自来剥,可招来长寿 。

Step15 牵新娘

新娘由礼车走出时,应由男方一位有福气的长辈持竹筛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持新娘进入大厅。注意!忌踩门槛,门槛代表门面,所以新人绝不可踩门槛,而应横跨过去。

注意: 生肖属虎者,不能观礼及进新房。

Step16 过火盆踩瓦片

新娘进入大厅后,要跨过火盆,并踩碎瓦片。过火盆意谓去邪,踩碎瓦片则比喻过去时光如瓦之碎。

Step17 拜堂

男方由母舅或族长主持『拜堂』仪式。新郎、新娘男左女右并立,禀告列祖列宗,并向父母行拜见礼,其次夫妻行三鞠躬礼才进入洞房。

Step18 进洞房

入洞房后,米筛放在床上,桌上置铜镜以压惊,新人同坐在垫有新郎长裤的椅子上,表示两人从此一心,然后新郎把新娘的头纱揭开,两人合饮交杯酒,同食由莲子、花生、桂圆或黑枣等做成的甜汤圆,象徵早生贵子。

注意:忌坐新床,婚礼当天任何人皆不可坐新床,而新娘更是不能躺下,以免一年到头都病倒在床上。

Step19 观礼、喜宴

新人可选择在家中进行观礼仪式 ( 即签结婚证书 ) ,或有设宴款待亲朋好友的话,可于喜宴上进行观礼仪式。目前一般人均采取中西合璧式的婚礼,大都在晚上宴请客人同时举行观礼仪式,在喜宴上,新娘可褪去新娘礼服换上晚宴服,至各桌敬酒。

Step20 送客、吃茶

喜宴完毕后,新人立于餐厅门口送客,须端着盛香菸、喜糖之茶盘,答谢前来参加喜宴的来宾。

吃茶:一般宴客离去后,由男方家已婚亲友喝新娘的甜茶,说吉祥话并赠红包。

Step21 闹洞房

一般来说,喜宴完毕后,都会有亲朋好友到新人房来闹洞房,以增添气氛。

为\"关于古代婚嫁的一些习俗 \"做些补充

各地的婚嫁礼仪都稍有些不同的。我只找到部分地区的婚嫁礼俗,如:

惠州传统的婚嫁礼俗,湘西少数民族,新加坡华人婚礼仪俗,襄樊民俗,蒙古族,汉族,回族这些。

封建社会,男婚女嫁讲究门当户对,“姑表婚”、“舅表婚”常见,同村同姓男女一般不通婚。只枫泉乡的观音阁、罗渡乡的白沙等地,同族男女出三代后允许通婚。

婚嫁须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前,由媒人牵线说合,男女互不见面,只由女方写出年庚交给男方,如男方认为“八字”无“克”,便请原媒传红帖下聘,并给女方银圆或衣料,谓之“订婚”。俗称“传庚”。自此后,逢年过节,男方须向女方送衣服、果包等礼物,俗称“送节”。男方选择良辰吉日,再请媒人将“吉期红帖”連同红包、糖果等礼物送到女方家,俗称“报日”。迎亲时,男方“起亲”,给女方送猪肉、大米、鱼等18样礼品,封红包,多者128个,少者42个。男方雇喜轿一辆,轿门贴红联,男方书上联,女方配下联,轿顶贴“吉星高照”四个字。轿内放公母鸡各一,公鸡归轿夫,母鸡归女家,俗称“离娘鸡”。迎亲是,还要组织仪仗队、锣鼓队。仪仗队24人,手擎高脚,灯笼、旗纹、帐伞等导前,锣鼓队殿后。女方“发亲”时,新婚母女大哭,旁观妇女陪泣。新娘上轿前着青衣裤,青纱罩面,小弟陪轿,轿到男方门首,新娘去青衣裤,青面纱,着大红吉服。新娘到男家门时,要鸣鞭炮,堂官杀拦门鸡,撒盐米谷避煞。门首挂米筛,镜、尺、剪驱邪。新娘下轿时,接亲娘持剪刀向新娘周围转三匝,背新娘出轿,举伞遮盖,不见天,至正堂,新郎斜披红绸,宗伯先生司仪,先拜天地,后拜祖宗,三拜父母长辈, 最后夫妻对拜,俗称“拜堂”。再送新郎新娘入洞房,共饮交杯酒。宗伯先生用红枣撒入红罗帐内,歌唱东、南、西、北、中赞詞。女家送亲者,称为“上宾”,男家设盛宴款待,菜料忌姜、葱。席间专人司巾,司茶,司烟酒。上宾回程前,有的地方复开席,酒肴更丰,俗称“吃倒席”。有的兴吃“拦门酒”,各地不一。席后,新郎拜送岳丈及长辈,岳丈要回赠红包,俗称“拜草”。再吹吹打打送上宾回程,上宾回馈赏银。晚上不论男女老少均可入洞房,吃新娘茶,尽情逗戏,谓之“三日不分大小”,忌妊妇、来月经妇女入洞房。最后燃鞭炮送睡。第二天早,新娘向婆婆交“落红”手巾证明是处女。7天后,新郎陪新娘回娘家,俗称“回门”。

新中国建立后,实行婚姻法,男女婚姻自主,婚礼从简。进入80年代,礼仪方面复现古风,同时出现旅游结婚等新式风俗

惠州传统的婚嫁礼俗,大抵按如下几种程式进行。

(一)提亲

惠州传统聘娶婚姻之始,首为提亲。一般是男家请媒人到女家说合。提亲为六礼中“纳采”的一种变化形式。《仪礼·士昏礼》中记曰:“昏(婚)礼下达,纳采用雁。”就是说,秦汉以前的提亲一般是以提活雁作为礼物的。这是取其顺乎阴阳往来之义。到了秦汉以后,送礼又采用糕羊、合欢、嘉禾、胶漆等物,到了后来竟发展到了30余种,这些礼品一般都象征着夫妇牢固和睦。惠州传统婚仪中的提亲携礼多是活鸡或花布妆奁类用物。这种鸡,民间称“带路鸡”,寓意吉祥。

在提亲中,媒人受男家之托,凭三寸不烂之舌通女家。因惠州以前作媒人的多为女性,

故惠州习惯称之为媒人婆。

媒人在中国古已有之,《诗经》中就有“匪我愆期,子无良媒”的诗句。惠州传统婚仪中的媒人婆一般分职业的和非职业的两种,职业媒人婆以做媒为生,唯利是图,所以不惜摇唇鼓舌,讲假话,讲瞎话,夸大对方家庭对个人的优越条件,隐瞒对方及其家庭的欠缺方面,往往撮合出一些畸型的婚姻。正因为如此,在人们的心目中,媒人婆往往给人一 种“哄神骗鬼、谋人钱财”的丑恶形象。

(二)过大礼

婚前诸礼最为隆重和至为重要,莫过于亲迎前夕的“过大礼”了。在传统聘娶婚中,两家相互商定的聘金、聘礼、嫁妆在这一天要履行。此日男家将预先备好的各种聘礼装满食格、盒箩,贴红插柏,或挑或抬,由男家的姑嫂姐妹浩浩荡荡地送往女家。男方在“过大礼”中送全猪全羊是常有的事,故民谣里有“行猪过大礼”的唱词。饼食也是必备之物,惠州的定俗是备“大饼”,大饼的种类达十几种,依各家的条件和讲究铺张的程度备一种至数种大饼不等,不过,十数种饼全部备齐的并不鲜见。除此外,必备的还有烧猪肉、鸡、鹅、鸭、鱼、发糕等。

女家在收到男家礼品时,立即将原先预定的嫁妆送往男家。惠州传统婚俗中常备的嫁妆,主要为生活用品,比较普遍的是衣服、被、枕、席帐之类,还有诸如衣柜、梳妆台、皮箱、八仙台等家具。现在嫁妆中除主要的床上班用品不可缺少外,常常还见有缝纫机、电冰箱、电视机、电饭煲等。

“过大礼”一般在迎亲的前一日,古怪喜庆的气氛十分浓厚,那些送礼品的姑嫂姐妹们,一般都着盛装,上下簇新,施粉抹油,招摇过市。惠州风俗,送礼的队伍专挑人多的道路行走,以沿途相告喜事。 “过大礼”之俗,近于传统“六礼”中的“纳征”。《仪礼》说:“征,成也,使使者纳币以成婚礼。”也就是说,下了彩礼,送了嫁妆,才可以把女子娶过来。古代的纳征也是至为重要的一环,所用的彩礼各代不尽相同,秦以前多采用名贵的玄燻、束帛、俪皮;汉代多用金银。其后,风俗日盛,礼物日重,历代有识之士多视为时弊而欲杜绝,但此风却历代盛而不衰。“六礼”中,“纳征”是在“请期”“报日”之前,而惠俗却是在报日之后,两者在时间上有些差异。“大礼”过后,即时婚娶,尤显得热闹,这大概是此俗至今在惠州民间依然盛行的一个原因。

(三)接新娘

接新娘是传统“六礼”中的“亲迎”。亲迎为“六礼”之尾,是“六礼”的归结。现代人所说的婚礼或古人所说的婚礼大典就是以接新娘仪式为标志。

古时候所说的婚礼大典,一般包括铺房或暖房、亲迎、回门三个环节,时间持续三天。第一天铺房或暖房 ,第二天亲迎,第三天回门。惠州的习惯不尽相同,所说的婚礼基本上是指亲迎和滞新娘两个环节,至于迎亲(也就是接新娘),则主要包括了铺房、花轿迎亲、撒盐米、跨火踏凹栏等主要的几项风俗。 1.铺房

铺房是一种旧风俗,一直延续至今。铺房是女家送嫁妆到男家后,女家的姑嫂姐妹帮忙摆设新房的一种风俗。按惠州习惯,铺房讲究两点,一是摆设的床、柜、梳妆台等要注意方位、风水,至为讲究的是衣柜镜不能向床。惠州习俗中,镜与是照妖同义,而照妖镜向床,显然是不吉利的。二是铺房之人要“命好”,民间认为命好的标准主要是“多子多福”。所以,寡妇、无生育能力或生育少的妇女是不能参加铺房的,而多子多福者,自然是铺房的主要参与者了。 2.上花夜

新娘出嫁的前一天,族中的姑嫂姐妹(必选所谓命好之人)要专门为新娘梳妆打花江扮穿衣,这就是民间所说的“插花”,这一夜,民间风俗又称为“上花夜”,是新娘嫁前的一项很

为庄重的仪式。

行此礼时,新娘往往伴以哭唱,其时新娘面临人生的重大转折关头,一般都十分动情,而旧俗中规定新娘插花后要在阁中静坐哭唱至天明,谓“五更守夜”。上花之夜,新娘悲悲啼啼,彻夜不眠,更显出一种传统婚嫁“喜亦悲”的氛围。 3.花轿迎新

惠州传统用花轿迎亲,五十年代尚有专门出租花轿的花轿店。多是二抬、四抬或八抬大轿,绣“凤鸾牡丹” ,“福禄鸳鸯”,饰“四彩花灯”,披“大红花绸”,故谓“花轿”。

接新娘之时,由媒人领路,新娘领花轿,一路鼓乐。至女家后,女家姐妹拒之于门外,新郎赶忙派“利是”,过众姐妹一关后,便可将新娘接出。新娘哭赖不走,男家众人软硬兼施,哄出闺房,又哄其(硬推)上轿,新郎还要给轿夫封“利是”,方才起轿。几翻“拼搏”后,新郎往往已是精疲力尽。

4、撒盐米

接新娘时,旧时惠州有些地方有撒盐米的习惯,预先用盛物盛好一些盐、米、黑芝麻等物,即在接新娘的途中沿路撒放,谓祭桥神;而沿路撒的,是为祭祀路神,这就是惠州传统婚姻礼俗的撒盐米之俗。

撒盐米之俗其实为我国传统婚姻礼俗中“撒谷豆”之习的一个变种。“撒谷豆”出现在西汉,两宋时北方盛行,其传统的说法是为了“禳三煞”,亦即驱鬼避邪,这和惠州民间“撒盐米”差别不大。只是“撒谷豆”多为北方遗俗,南方并不普遍,而惠州有之,可见惠州习俗的渊源是甚为久远的。

5、遮头、踩凹栏与跨汪火

新娘接到家中,鼓乐声中众亲扶新娘下轿,此是新郎手持扇子相扇,若男家的大姑小姐八字相克,她们必须用盖(竹编的盛器)、筛等物遮挡不与新娘直接见面。民间认为,新娘红运当头,杀气甚大,新郎用扇扇之,谓“弱其杀气”,人避开不见,谓“避其杀气”。有的地方,新娘下轿时,新郎用凹栏(主编的一种盛器)挡住新娘后脑地方。这一风俗,惠州流传的哭嫁歌中亦有反映:“我(新娘)脚踏轿门郎晾遮,郎晾遮头遮女死,我比(给)什么功劳来谢爷。”看来,新娘是颇怕这一“遮”的。按民间的说法,凡出嫁女要孝道,即使上轿到了男家,也要一步三回头,而新郎的那个凹栏,就是要遮住新娘不断回头的视线,很名显,这一做法就是要使新娘专心嫁到男家,不要老想着娘家。

除遮头这个风俗外,同时还有踩栏之习,新娘一下轿,男家的人便急忙在新娘的脚前铺就一个凹栏,让新娘脚踩而过,民间谓“脚踏凹栏随窝(凹)转”,很名显,这是要让新娘过门之后,能专心致志地在男家这个“窝”里做牛做马。

踩过凹栏准备入屋时,惠俗中习惯要让新娘跨火而过。即便是不置专门的火盆,一些老人也要抓一把草燃烧在门口,让新娘跨过。此俗北方称“跨旺火”。也有的地方是跨碳火,是一种比较悠久的民间习俗。他有两个用意。一个是取“旺”字,新娘跨过旺火把之后,来日就给夫家带来“旺火”。另一个是取“避”字,主要是避去邪崇。民间人为有两个“邪”源,一个是婚嫁之时,观者如云,其中难免夹杂一些家中有丧、病之事的人,民间认为他们身上带有邪崇,惠州则称这些人身上带有“煨(讳)”;另一个邪源是出自新娘本身,女人身子带有“脏”,这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旧观念。

因此,惠州的跨火之俗,虽取“旺火”之义,但主要是为了避邪,火盆所燃的旺草、丝毛草、挑卡等物,均是中国传统的避邪之物。尤其是“旺草”,惠州民间称其为“抹药”,是惠州穿统“去煨(讳)的专用药,在出生婚嫁礼仪以及“拜山”祭祀中,它都是人们用以避邪的护身药。

6、捧蜡烛

“捧蜡烛”为惠州传统婚嫁迎亲中的必行之俗。在接新娘归后,新娘子入洞房之前,就先

由童男捧蜡烛至洞房安放。此俗惠州最为讲究,民谣亦唱云:“捧蜡烛,捧到新娘房间笃(尽头的意思,或最里面之意)。”

按习惯的做法,要首选童男一人(一般为族中亲戚中兄弟多者),随迎亲队伍接新娘(此时已捧好蜡烛),接归或即直接将蜡烛捧至洞房内安放。此应为奉子一俗不可耐,以兄弟多的童男作为引子,为新娘佳人点燃香火,便引来子孙满堂。

7、迎亲鼓乐

惠州旧俗中“接新娘”的整个过程一般都鼓乐不停,光绪《惠州府志》所记的“鼓乐迎亲”即是。苏东坡寓惠时曾称:惠州“钟鼓不分哀乐事”,看来惠州传统的迎亲在宋代以前就已有了。

惠州婚事的鼓乐称“锣鼓柜”,以锣鼓、镲、钹为主,配以唢呐。鼓乐队随迎亲队伍来回吹奏,渲染了喜庆气氛。光绪《惠州府志》说惠州的民间婚礼“鼓乐竟日”,亦即民间所称的“一日鼓”,但一些有钱人家婚事鼓乐,实际上是“二日鼓”、“三日鼓”。旧时,惠州有专门的鼓乐店,有职业鼓乐手,男家婚娶,只需花银钱便可雇专门的鼓乐班子,因而旧时婚礼请鼓乐班子捧场是普遍的。

(四)滞新娘

新娘到家后,先拜堂,拜天地祖公,拜父母高堂,并依次向男家长辈敬茶,此谓“饮新娘茶”;而诸长辈要回封“利是”包,以祝愿新婚新人大吉大利。礼毕,就是大开宴席“和新娘酒”了。惠州旧俗婚宴时新娘并不露面,一般要饿着肚子独坐闺房,不能抬头,不能言笑,不能轻易走动,独听正厅中传出的嘻闹狂欢之声。此时新娘内心一般都忧虑不安,因为她知道,那些狂汉醉鬼们,一会儿宴毕之后,便要冲入新房中“闹”她了。这就是惠州婚礼中一个最为狂欢的场面—滞新娘。

滞新娘即习惯说的闹新房,“滞”是惠州方言,即戏弄之意,滞新娘即戏弄新娘。

其实还在拜堂之时,滞新娘便以开始,如果新娘下跪的动作稍慢,有些人便在新娘的后脚弯上猛蹬一脚,使新娘跌跪在地;或一阵起哄,人叠人地把新娘压在下面。此前,女家同来的姑嫂姐妹等人总是事先作些准备,如在堂前铺一块草席,使新娘倒下时不致于弄得满身灰尘。但是,男家客人总是想办法把新娘弄得狼狈一些。

婚后宴毕,人们急不可及待地涌入新房。先是要“食新娘茶,吸新娘烟”。按规矩新娘要逐一给每位倒茶点烟,这时,人们往往让滚烫的茶水倒得满满的,故意让新娘烫着;又故意将新娘点烟的火种吹熄,让新娘无所适从;尔后,又让新娘在几寸宽的长条木凳上走过,谓“过天桥”。板凳两头易翘,中间仅一个巴掌宽,人走在上面摇晃不定,而一些好生事者,还故意把凳脚事先弄坏,好让新娘从凳子上摔下来。至于要新郎新娘咬糖果,对新娘讲猥亵的话之类,则是平常的事了。越往下,秩序越乱。有的偷偷拿松毛针之类带刺的东西刺新娘的颈背,或向新娘的脸上喷撒胡椒粉,并左推右搡。女家同来的姑嫂姐妹尽力劝护扶持,也无济于事。新娘也强颜作笑,但脸上流趟着汗和泪。这种捉弄新娘的行为,往往要延至深夜。此俗对一个刚出嫁的新娘来说,是近乎残忍的。

闹新房古以有之,汉代已十分留行.因闹新房是以戏谑新娘为主,因而此习也称作“谑亲”、“戏妇”。时人所著的《昌言》指出:“今嫁娶之会,捶杖以督之戏谑,酒礼以趣之情欲。宣淫佚于广众之中,显阴私于族亲之间。污风诡俗,生淫长奸,莫此之甚。”说明当时闹新房十分放众,而且人们行为有违“礼教”,污秽视听,故此作者以“污风诡俗,生淫长奸,莫此之甚”加以斥之。《汉书》亦云:“新婚之夕,于窗前窃听新妇言语及其动止,以为笑乐。”此为传统的“听房”之习,也属闹新房。惠州以上两者皆有,而且颇具“污风诡俗,生淫长奸”的特征。但人们并不认为这是伤风败俗,世代相袭,以至今日的惠州,都依稀可见这种婚俗的遗风。

(五)三朝回门

娶亲的次日,新娘早起服侍家人,日间迎接串门探访的亲朋邻里,到了第三天,一早便要打点礼物同新郎一齐回娘家看望父母,这就是惠州习惯所称的“咱朝回门”。它是惠州传统婚嫁礼俗之中甚为讲究的一项礼仪。如果说提亲、卜吉、落定、报日、过大礼为婚前礼,迎亲、滞新娘为婚时礼的话,那么,三朝回门便是婚或礼了。

三朝回门和古时侯的“打婿”风俗有着密切关系。《西阳杂俎》一书在记述南北朝“打婿”风俗时说:“婿拜阁(女子住的屋)日,妇家亲宾妇女毕集,各以杖„打婿‟为乐,至大委顿者。”

广东近现代文献中亦有“戏郎婿”的记述。按广东的旧俗:郎婿回门之时,岳0以盛馔,谓之“待新女婿”,但席坐使时,岳家的姐妹群起而戏之,或出难题使新郎难堪,或迫新郎跪拜家中诸物。

惠州的三朝回门,又称“滞新郎”,从形式到内容都和“打婿”、“戏婿”之习有相似之处。按惠州的习惯,新人到岳家之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拜见岳父母大人,而后逐一拜见族中诸亲。在拜见族中的姐妹时,往往就已开始“滞新郎”了。按照传统的风俗习惯,新郎到岳家祖宗和岳家宅屋的四方神,这时姐妹便于一旁起哄,或让新郎多拜几次,不让其起身;或让新朗频频下跪,不让其间歇;有些好事之人,还会拉新郎到鸡窝或猪圈旁,明说是要新郎拜鸡笼神或猪舍神,实际上是戏弄新郎。如新郎不从,众姐妹就回强行“执法”,使新郎不得不从。

拜毕,岳家宴请郎婿。席间,岳丈及族中老者要出些对子和难题让新郎解答,说是测试新郎的才能,实际上是为难新郎;而那些好事的姐妹,这时便照搬“滞新娘”的做法去戏弄新郎,使新郎狼狈不堪。

“滞新郎”尽管在程度上不如“滞新娘”,但岳家姐妹的矛头始终都是直指新郎,大致是对新娘在男家受到戏弄的一种“回敬”。

新婚三朝回门是惠州传统婚嫁的一个定俗,故礼仪颇为讲究。回门时备的礼物,首要为鸡,民间谓“带路鸡”,这是必备的吉祥之物。其余的礼物,如鱼、肉、鹅、海味、山珍、饼食等各听其便。这些礼物,男家一般都多备一份,如肉、备两块,女家接礼后,按俗要回男家一块。其余如大桔亦不可缺少,如无大桔,即须以柑橙代替;大桔寓意“大吉”,女家接礼后。还要回给男家大桔(吉)。

除非远道联姻者外,市内及近郊联姻,三朝回门一般是岳家请郎婿、新娘及婿家姐妹姑嫂吃一餐,然后打点回礼,当日返归。

回礼宾司使中,有岳母所蒸的大红发糕和红敛糕,“带路鸡”不可缺。惠州还有新婚一月回门的习俗,回礼时岳母蒸大笼0(一中糯米甜糕),娘家娘婶蒸敛糕。

蒙古族

乌拉特蒙古族的婚嫁习俗,以其独特的风格区别于其它部落的婚礼。其全过程可分为求婚、订婚、娶亲、拜火、回门5个环节。

求婚 旧时蒙古族的定婚年龄在15岁以后,不满15岁不成婚。在习惯上女方的年龄略小于男方,但一般不超过

4、5岁。乌拉特蒙古族求婚,在解放前是父母包办。求婚时找个代理人,蒙语叫“照齐”,即“媒人”的意思。媒人另找一二人,携带4个圆饼、白酒、哈达等礼品,前往女家。之后,先将四个圆饼入盘摆在桌上,接着给女方老人敬酒,献上哈达,同时提出为某某人家的孩子求婚。对方老人如果接了哈达,就意味着同意求婚。

订婚 订婚比求婚略复杂。带的礼品有整羊、白酒、圆饼、哈达等。男方到后,先将礼品敬

献给亲家,而后敬酒,再坐下来商谈彩礼。蒙话叫“玛拉萌格”。彩礼包括牛马驼羊,金银财宝,绫罗绸缎,根据男方的经济条件可多可少。谈彩礼的过程实际上是坐唱过程。蒙语叫“乃日”,是联谊的意思。宾朋贵客坐上席,放乌查(即羊背子),敬酒,念敬酒辞,唱敬酒歌。祝辞由一个来念,敬酒歌则由女方请来的歌手站立在蒙古包的东南角歌唱。每唱一次歌大家饮一次酒;每唱完三支歌后,在座的人们回唱一支歌,敬歌手一盅酒。这支歌的大意是,在座的人们表示愿意欢聚一堂,共同欢乐,顺便也是让歌手休息一下。所唱的3首传统歌是:《永恒之福》、《缔造之福》、《先辈之祝福》,统称“三福”。

娶亲 娶亲是乌拉特婚礼的高潮。据记载,蒙古族在800年前成亲时从远方聘娶。这个习俗慢慢进化演变成了现代蒙古族成亲奔远方,娶亲在天亮的习惯。娶亲时娘家也待客,放乌查、敬酒、唱歌、举行坐唱,等待男方娶亲到来。还要请一位能说、能唱、能喝酒的总代东。娶亲时陪同新郎的有媒人、伴女婿和长辈各一人,青年男女数人,念唱赞词者一人,共约

六、七人。

当娶亲到来时,女方唱念赞词者带领几名敬酒者迎出门接待,下马后敬酒。敬酒之际,女方念唱赞词

新娘

者主动提问,男方念唱赞词者出来回答,形成一问一答。大意是:什么地方,何许人士,在这阳光明媚的早晨,成群结对,披红挂绿,什么缘故前来此地……回答说:是因为有了美好姻缘来娶亲……女方又问:既然如此,带来了什么样的礼物?男方回答:带来了金银财宝、绫罗绸缎、牛马驼羊。就这样一问一答,说出九九八十一种礼品。而后,请进屋内红火,坐唱,由女方请来的歌手歌唱,放乌查。

对歌

待到姑娘出嫁的吉时良辰,大家出动为姑娘送行,歌手们唱起《送亲歌》。

你象清泉水那样流淌,

你象春柳那样飘荡;

姑娘出嫁远离家乡,

送别为你放声歌唱。

你象山泉那样清亮,

你象山榆树那样飘扬;

姑娘出嫁远离家乡,

送别时为你放声歌唱。

而后,新娘出门上马,众人在马背上互敬美酒3次,便告辞登程。

在娶亲的路上,女方送行者打马追赶新郎,新郎则飞马扬鞭,不让对方赶上,特别是不让自己的帽子被抢了去。这是考核新郎的坐骑是否是骏马,新郎官是不是能骑善战的好汉。如果把帽子让人抢去了,那就不体面,大家笑他无能,说他的坐骑是老牛。然后,新郎官敬

酒认输,索回帽子。这是娶亲途中的一个非常有趣的娱乐活动。

追马抢帽子

拜火 汉族习惯是拜天地成亲,蒙古族则拜火成亲。拜火是乌拉特婚礼的又一高潮。

新娘来临之前,男方接待客人进行一般性红火。得知新娘来临,长辈不出门迎接,只是同辈人出门迎接。新娘下马时,必须有人搀扶,脚不得着土,必须踏着

地毯或毛毡入新房。而后进行梳头,佩戴首饰,身着新装,准备拜火。乌拉特的习惯是先拜火,后拜父母双亲和长辈。而且只是新娘一个人拜火,此时新郎则在忙于给来宾敬酒。新娘拜火时头蒙纱,不得露出脸来。拜火和拜见老人时,只是在蒙古包的东南角炉灶前磕头,而且这种磕头不是趴地磕头,只是点头表示(因为新娘头上带有至少十斤重的首饰,不便趴地)。

新娘磕头以辈数和年龄为序,总代东念唱长辈和来客称呼,念一个点一次头,女伴在一边压头。磕头时长辈们都有礼品,大至牛马驼羊,小至衣料银圆。赠送牲畜时必须是生产母畜,这也是一种美好的祝愿。 新娘磕完头就要退出。

这时青年们从外面将门推住,不让新娘出。新娘只有把平时绣好的手帕、烟荷包、或糖块送给他们才可出门。这和汉族习俗中耍笑新娘是一回事,但蒙古族习俗中,要耍笑新娘只有在这个时候,别的时候是不允许的。特别不允许象汉族那样闹洞房。更不允许娶新耍旧,耍笑老人。

新娘出去后,取掉蒙头纱,戴好首饰,穿好服装,再度返回客房向大家请安问好,并同长辈和来客交换鼻烟壶。然后为客人倒茶敬酒,婚礼酒宴就此开始。酒宴开始时,必须先上茶,然后敬酒,跟着上羊背子(即乌查)。敬酒时必须念祝酒词,放乌查时,必须念唱放羊背子的赞词。而且唱婚礼歌,即唱“天福”。根据乌拉特部落的习惯,演唱婚礼歌的歌手是男性歌手两名。婚礼的延续时间一般是:一天。天晚,来客离去。富贵人家在婚礼时间的延续上比普通百姓要长,但最长也只是三天。

敬鼻烟壶

回门 乌拉特婚礼中的回门,由婆婆领上儿子和儿媳,带上整羊、圆饼、白酒前往女方家。时间上没有固定日期,只是在婚礼后的适当时候,或者在过年过节的时候。回门时,娘家也要举行酒席宴会,款待女婿和亲家。

乌拉特婚礼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内容和仪式也有了不少的变化,迷信色彩基本没有了。建国后,乌拉特蒙古族的婚俗已大大从简,男女自由恋爱,登记成婚,城镇的婚礼与汉族大同小异。新事新办亦蔚然成风。

汉族

建国前,河套各县镇婚俗,大同小异。订婚城市迟,乡村早,指腹为婚者甚少。普通男女过十岁后即订婚,从十

二、三岁至十

七、八岁,晚不过二十岁。早订婚者,过数年迎娶。晚订婚者隔岁而娶。男子除续婚外,随订随娶者较少。一般由父母主婚。其程序一般为求婚、纳聘礼、结婚、回门几项。

求婚 在媒妁通意之后,男家叫求婚,女家叫允婚。首先互送命单,以生年星宫相配合,命相合则许婚,这叫对婚。用红柬写成庚贴,择吉日交换,称为“换贴”。这一天,男家要准备稻米、红枣、羊、酒、烟、喜饼、喜馍、衣服、饰物等,随庚帖送到女家,女家以金银饰物

一、二件附在帖中,以物答之,叫做压帖。男女两方,各召亲友、媒人,备酒菜款待,叫做下定。之后,按年送适当的培养费,直到迎娶为止。

纳聘礼 聘礼根据家庭经济状况而不相同。土绅富商,门当户对,媒约定后,互换庚帖,财礼衣饰,自当俱备。男方购置,女方添装,各自量力而行。中等人家,多数只谈衣饰,而不谈财礼。一般人家,财礼、衣饰都需预先商定。这种情形在经济困窘的乡下较多。财礼有数十元至数百元不等。衣服普通为单、夹、棉三套。饰物是手镯、戒指、簪环等,以银质或镀金居多。城里多是包金或赤金。若是赤金,则必以包金配之,俗称陪送。

迎娶 迎娶前,男家使媒人通达娶亲之意。女家若允娶,便择吉日举行通信礼,通常在娶前一个月举行。通信时,除衣饰不必另备外,大小下定物品,还需再送一次,并送银币数元叫做“长命钱”。那时用制钱,称为下茶,取繁殖、贞洁之意。未收财礼的,需一并送去数十元,叫下茶钱。有的将下茶物品及迎亲时男家应备的酒席折钱计算。在乡间,女家如果未同意,须往返数次才准。每去一次,必须准备馒头50~100个,由媒人带着前往说服。女家在将出嫁时,通知亲族,除送嫁妆外,并分期邀女,备酒食款待,叫做离门宴。在迎娶的前一日,男家备烧肉一方,馒头50-100枚,送给女家,叫离娘馍,离娘肉,并将新娘衣服一套,送给女家,叫催妆。迎娶时,男方选择女眷中懂礼数而又命相适合的一人乘轿,两名男的乘车,伴郎一人,与新郎各乘轿车或马,鼓乐前导,名曰迎亲。女家也以女眷一人或二人,乘轿或车,男眷二人,或乘车、骑马,称做送女。并把嫁妆送到男家,叫做送亲。当娶亲者到女家后,一般人家以茶点招待,富余人家或路途遥远者,以酒食款待。之后,由新娘的弟弟辈给新郎的帽子上插花,并以绿色绸子和新郎原披的红绸成十字披扎在身上。新娘红纱蒙面,由亲长抱入轿内。新郎在天地神位前行礼后,鼓乐齐呜,徐徐启行。城镇娶亲,普通为

二、三乘轿,富余人家有的用

六、七乘轿。乡间以轿车居多,贫穷人家只有大车、马、驴而已。

结婚 分城镇的绅商大户举行婚礼时,有的在庭前扎结彩棚,有的搭布制帐棚,一般大乡镇都有可租赁处。棚内置围屏,中置台面,设天地神位,神位前置一斗,内装五谷,插五支箭,上悬一弓,下置剪刀,戥、镜。左右燃花烛,设大椅以备受礼。新郎帽子上插金花,披红绿绸,胸前系一铜镜,引新娘到门。轿口向喜神方平置,门旁燃一束谷草,宾相持五谷、红枣、胡桃、制钱,口念:咸享庆会、金玉满堂,长命富贵等吉祥语,并挥撒所持之物,称做撒障。新郎的母亲及娣妹手捧装有米、并用红纱束口的铜瓶、冰糖、脂粉等撒轿帘,取糖放在新娘口中,把铜瓶交给新娘捧着,并以脂粉涂新娘脸面,称做点粉。下轿时,先用红毡铺地,新娘踏毡而行,由两名无胎孕、无服制(守孝)的女眷搀扶,行至华堂,行拜天地九叩礼。行礼时,新郎拜,新娘多蒙面而立,非搀扶者强压才拜。新娘进入喜房,搀扶者为她解髻挽簪。

此时,不论是严冬时月,必有观看者把窗纸扯烂,取“开风气”,之意,叫做打喜窗。之后,新郎新娘同拜祖先,再拜父母及族戚长辈,称做“拜人”。新娘拜见时,亲戚须赠拜礼,钱物不等。有的一日办不完,于次日拜亲族。城镇较复杂,乡村多从简。当晚入洞房,桌上设喜灯,新娘面向而坐,称为守喜灯。是晚,有闹洞房的习俗,喜笑戏谑、听房窃物、说令子,难为新娘,都为了去其差涩,通意联欢,使新郎新娘洞房之夜能够顺利通达而已。

完婚第二日,新郎新妇同去岳家,见新娘父母、亲威,下及晚辈,称做“认大

小”。行礼毕,设宴款待,总称“回门”。此后,新娘在婆家住九日,在娘家住九日,叫回九,取长久之意。在城市,第九日,岳家设宴,邀婿、媒妁共饮。新妇在婆家住满一月,娘家即迎女回去住一月,称作住双月。乡间多在回门之后,住

七、住八,而后住对月。婚事既毕,由执事引新郎沿户致谢,一揖而去,称为“拜往”。至此,婚事才算全部结束。

建国后,婚礼较前大为简略,男女自由恋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已基本扫除。河套有:“海潮蓝一身,红裤带一根,大底鞋一蹬,到区公所登记结婚”的民谣。在一个时期,男女青年举行集体婚礼,或旅行结婚,简单、省钱、省事,深受社会称赞,被视为新风尚。近年来,婚礼日渐奢华,大操大办,招待亲朋,大收彩礼已引起社会各界反感。

续娶及再嫁 河套地区,续娶的若是闺女,其礼俗与初婚大致相同。有的男方年龄较大,经媒人说服女家同意,男的可不去亲迎,只在华堂等候行礼,叫做”等亲”。若是再嫁女人,概以车娶,而不用轿,男女拜堂后,亲友邻人笑谑欢饮而散。隔日,在家庭内部由妇拜见尊长,行跪拜礼,凡受礼者,皆给钱物,叫做“认 亲”。

由妇自主再嫁者,年纪轻的,身价在

一、二百元,根据嫁妇环境不同,其身价或由原夫家、母家分受,或妇自受不等。初由媒介绍,男女见面,若双方满意,即给女饰物以为信,谓之小定。婚约不呼庚贴、婚贴,而呼婚书,主婚与本人均押字,婚书由婆家收藏。

旧时妇人再嫁,颇受鄙视,近支远族多出面阻止,最易节外生枝,甚至有妇已登车而忽然反悔作罢者。所以一般是媒议一经决定,即日过门,又多在晚间起行。丈夫活者,而因种种原因再嫁的妇女,被称为“活人妻”,有身份的人多不愿娶,其嫁也多于晚间进行。

历代婚姻家庭制度

(一)远古时代

猿人刚刚脱离动物界,为了依靠集体的力量抵抗猛兽的侵袭,猿人过着群居的生活。生活在一起的的一群猿人叫做一个原始群。群体内的性关系使猿人的交配上保留着动物的本能属性。他们智力低下,没有财产观念,彼此之间的感情也无从谈起,也不知道“婚姻”为何事。同一个原始群里,所有成年男子都是所有成年女子的“丈夫”,同样,所有成年女子也是所有成年男子的“妻子”。这种杂乱婚姻实质上是杂乱的性关系,及血缘杂交。血缘杂交使性关系完全受自然属性支配,总体上仍属于动物交配的范畴,未能开创婚姻史。

劳动的锻炼,生产工具的逐步改进;活动地域的渐趋稳定以及食物的增加,促进了人体

自身的进化、发展。猿人进化成为古人,古人的生活状况使古人的婚姻萌发了一点微弱的意识成分,母子间,父女间的性交开始被禁止。这样,婚姻关系也由猿人时期的杂乱婚姻发展成为古人时期辈分相同才能构成婚姻的血缘婚姻,即辈婚制。辈婚制把长晚辈之间的性交关系从婚姻中排斥出去,使人类跳出了动物交配的范畴,开创了自己的婚姻史,这就使得辈婚制成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种婚姻制度。

随着人类体制智能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了血缘婚姻的危害性,并不断地采取措施加以限制。他们先用划分级别的办法来限制母亲同胞兄弟姐妹之间构成婚姻关系,这样便导致了氏族的产生,氏族是产生群婚制的社会条件,群婚制是适应于氏族制度之需要的婚姻制度,无母系血缘关系的一群人构成团体性的婚姻叫做群婚,群婚随母系氏族的产生而产生,随母系氏族的不断发展而渐趋完善。群婚制代替了血缘婚制,这是人类婚姻史上最大的变革之一。由于同母系血统的人不能构成婚姻关系,所以夫与妻只能出自不同的氏族。夫与妻各自生活居住劳动在自己的氏族内,夫妻关系的基本内容就是性交关系,既没有劳动上的互助,又无经济上的义务及权利,也没有感情上的陶醉问题。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进入了繁荣时期,人们生活资料的来源比以前更可靠了,氏族成员已经有了自己的衣物和生产工具,私人所有的观念开始萌发,感情的幼芽便萌芽在原始人的头脑里,反映在婚姻形态上,就是使得禁婚规则日益严格,从而使得集体婚配的规模不断缩小。在由集体婚配到个体婚配的发展过程中,又产生了俱乐部婚姻作为承前启后的过渡方式,由群婚向对偶发展的过程中,一个男子可以与同族的几个兄弟有一个共同的妻子,也可以与另外的几个兄弟有一个共同的妻子,又可以与几个远房的兄弟有一个共同的妻子,甚至还可以与几个朋友有一个共同的妻子,几个妻子可以分布在几个不同的氏族里。女子也是一样,可以与人有共同的丈夫,几个丈夫分布在几个不同的氏族里。这种俱乐部婚姻造成了婚姻圈子中的一方单一,另一方却由几个人组成团体,它使得一个人能够在几个婚姻圈子里过性生活,夫妻关系中既保留着集体性的旧习气,又萌发了单一性的新因素,所以属于群婚制向对偶制的过渡形式。脑的复杂,意识性的增强,财产观念的萌芽及感情的产生,不但减少了婚姻圈子中的人数,而且使得由两个人暂时地成对配偶的想象开始流行,于是族外的群婚制便由族外的对偶婚制所代替。所谓对偶制,就是由一个男子和一个女子在一段时期内构成夫妻关系。对偶婚制产生于母系氏族的全盛时期,始初,夫与妻的关系仅限于两人间暂时性的同居,最后便发展为因婚姻关系而使丈夫迁至妻方的氏族,使丈夫和妻子、父亲和儿女互相有了经济上的义务和权利,对偶家庭开始产生,并萌发了经济上的意义。

生产力逐渐发展,社会分工产生,打破了从前的法则,男子的劳动收获远远地超过了妇女,成为生活资料来源的主要提供者,男子创造财富能力的增强,经济地位的提高使他们在氏族和部落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于是便要求妻子服从自己,子女继承自己,于是母系氏族公社逐渐转化为父系氏族公社,婚姻关系便开始由对偶制转变为单偶婚制。这时候的婚姻风俗既保留着对偶婚制的残余势力,又萌芽了单偶制的新因素。

(二)夏商周时代

夏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开端,可从后人的记载和传说中得知一些简略情况,那时父权制已经确立、政权以父亲血统相传是毫无疑义的。而在商代,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已经确立,奴隶主贵族在一夫一妻的原则下,已有了妻妾嫔妃的区别。西周时代,自周文王的儿子姬旦创“礼”以后,社会制度逐渐完备。周礼将“婚礼”提高到“礼之本也”(《礼记郊特牲》)的高度。

1.婚姻形式

由父权制大家庭向一夫一妻个体婚制演进经历了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我国的夏、商二朝就处在这个演进过程之中。夏第一代君王禹只有一个妻子,即涂山氏。在商代30多个国王中,多数也是一人一配。但到商朝后期,已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度。到了周代,婚姻形式是以多妾制为补充的严格的一夫一妻制。

商周奴隶主贵族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婚姻,是与当时实行的媵嫁制度相联系的。媵就是诸侯女儿出嫁时随嫁的人。媵嫁制度规定,诸侯之女出嫁,要由她的妹妹(娣)、侄女(侄)随嫁。此外,还要由两个与女方同姓的诸侯国各送一女随嫁,称之为“正媵”;正媵也要由娣、侄随嫁,这就是诸侯一娶九女。这种婚姻制度,既反映了原始婚俗的遗迹,又成了奴隶主贵族借联姻扩大政治势力的手段。媵嫁制实际上就是一夫一妻制名义掩盖下的多妻制。在周代,妻妾的多寡同奴隶主的身份、地位、权力、财产等成正比。诸侯一娶九女,卿、大夫则是一妻二妾,是可以娶一妻一妾,只有在庶人阶层中才普遍实行真正的一夫一妻制。

2.婚姻家庭制度

奴隶社会中的婚姻家庭关系,主要是由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礼,以及为统治阶级所认可的习惯来调整的。周代是礼仪的创始时代,为了巩固周王室的统治,西周初年,贵族们就开始从政治到文化制定一系列完整的典章制度和礼乐规定,这就是“周礼”。周礼认为“婚礼,万世之始也”(《礼记郊特牲》)。婚姻制度被视为社会制度的基础,一切的社会关系由此推展而出。婚姻家庭制度在礼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奴隶主贵族“家国一体”的政治观和伦理观、同利用血缘纽带维护宗法统治的实际需要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礼记昏义》把“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和“合二姓之好”作为婚姻的最高宗旨。这正说明当时人们认为婚姻的实质就在于宗族的延续,也就是婚姻生殖功能的重视。当然除了强调婚姻的这种繁衍功能,还重视联姻在政治上的意义,“合二姓之好”就说明了周礼对择偶地位的注重,社会地位相近的二姓之间联姻,可以借此互相支持、互相依靠。

在周代,由于宗法制度的完备,在每一个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礼制上都有明确的规定。家长在家庭中处于最高的地位,拥有绝对的权力。礼制要求子女恪遵孝道,对父母家长绝对服从。子女的主婚权也操于男女双方尊长之手,成婚后的夫妻无论是否和睦,婚姻解除与否的最终决定权也操于家长之手。家礼对妇女的束缚较男子更甚,“三从四德”便发端于周礼,他要求妇女片面遵守一夫一妻。与男性贵族多娶制度相反,女子只能嫁给一个丈夫而不能同时拥有两个以上的丈夫,这种规定虽然没有形成文法,但它肯定了这种男女在婚姻地位上不平等的合理性,从而使这一不合礼的现象成为合法的制度。

嫡长继承制产生于商末而形成于西周。商朝后期,国王妻妾成群,众王子间争夺王位的事时有发生。于是,从武乙起开始实行较严格的父死子继制度,而且有了首先由嫡长子继位的规定。确定嫡长子身份的准则是:在嫡子不止一人的情况下,以长为重;在嫡庶子并存的情况下,以嫡为贵;在均为庶子的情况下,有时立其长者,有时用占卜的方式来决定。

3.婚姻成立条件

同姓不婚。商代在血缘关系上也强调近亲不婚,要五世以后方可以通婚。周礼对“同姓不婚”规定的非常严格,只要是同姓,“虽百世而婚姻不得通”(《礼记大传》)。不但娶妻要辨姓,就连买个无从知其姓氏的妾,也要用算卦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同性不婚除生理原因外还有政治原因,贵族们可以借同姓不婚来联结权势和维护宗族伦常关系。

规定成婚年龄。商代以前成婚年龄以不可考。周代礼制规定男子20岁行冠礼,30岁成家;女子15岁行笈礼,20岁出嫁,如有特殊原因,可到23岁再嫁。在实际生活中,周代人的初婚年龄比礼制规定要低。如春秋末年,勾践规定凡男子20不娶,女子17不嫁,要惩办其父母。

4.贞节观

周礼提出了妇女要“贞”的要求。作为男子,可以同若干个配偶发生性关系,生育出自己的子女;而女性一方,则必须严守一夫制,只能为现在的丈夫生育子女,而不能生出其他任何人的子女。这就是周代对“贞”的解释,这是比较宽泛的,而且它没有对女子的改嫁、离婚提出最限制。所以在周代,离婚再嫁属于寻常的事情,夫死不嫁、从一而终的观念在当时并未形成。不但夫死可以改嫁,夫未死也可以离婚再嫁。

那时还有“烝”和“报”,烝是春秋时代家长制家庭的一种婚姻形式,专指子、侄、弟辈上娶父、伯、叔、兄的妻妾(除生母外)的一种婚姻行为,《左传》中将侄娶婶称作报。所烝或报的妇女也是很有地位的,这说明当时贞操观念是淡薄的。

(三)秦汉至唐时代

我国从战国时代起,开始步入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格局基本确立,奴隶制的婚姻家庭逐步被封建制的婚姻家庭所代替。秦代是一个“以法为本”的封建专制国家,始皇巡游天下时就对婚姻家庭规范提出了要求。到了两汉时期,婚姻法规的内容已初具规模。三国两晋南北朝,由于战乱不断、朝代更替频繁,造成人口大量流动和迁移,也使得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融合,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秦汉以来确立的封建婚姻家庭制度在得到继承和发展的同时,又有某些特点。婚姻家庭法规在唐代进入了全盛时期。《永徽律书》中的《户婚律》极其权威,不仅成为唐以后各代户婚一类律法的蓝本,而且还远播海外。实际上,那些有关婚姻家庭的礼,也起着法的作用,是婚姻家庭法规的组成部分,以礼辅法,礼法并用的调节婚姻家庭关系。

1.婚姻形式

一夫一妻多妾制,是秦以后各代封建统治者在婚姻形式上对奴隶主贵族的继承。这种继承,贯穿于中国的整个封建社会,而且在秦汉至唐代时期表现的十分突出,并被法律确认。当然,纳妾行为主要风行于统治阶级中,尤其是皇族男性,不仅有众多的后妃,还有数目庞大的宫女,在唐玄宗时宫女数量达到极盛,共有四万人。贵族大臣也大批的养伎蓄妾,西晋太尉石崇不仅与同僚比富,还比谁拥有的姬妾多。中小官吏与平民中的富户人家也往往有妻有妾。南北朝时,由鲜卑族统治的北朝时期,由一妻多妾制衍生出多妻或有妻无妾制。

统治阶级在公开、合法纳妾的同时,从维护宗法统治的需要出发,十分重视嫡庶的区别。也就是说妾可以纳,但正妻只能有一个,法律不允许“乱妻妾位”。

秦汉隋唐统治阶级以至文人富户一妻多妾制的盛行,破坏了性别比平衡,严重影响了平民的婚配,一些穷苦人家的家庭因此出现了兄弟共娶一妻的现象。

2.婚姻家庭制度

由战国起,经秦汉至唐,中国封建社会由发端而至鼎盛。婚姻家庭制度作为封建社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比较全面的发展和巩固。

封建社会实行以聘娶婚为方式的包办强迫婚姻制度。家长、父母对子女婚姻拥有不可争辩的主婚权和支配权,婚姻的成立则须通过媒人从中中介。秦律、汉律、唐律等一切封建法律都确认这种婚姻制度的合法性。包办强迫婚姻在秦汉至唐的封建社会上升时期还尚未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儒术的独尊地位被冲垮,又由于那是个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婚嫁对于两汉来说要显得自由些,男女青年在择偶问题上也有一定的自主权。

汉唐时期的封建家族组织主要是按姓氏、门第论高下的世家大族,比较严格的按照嫡长子继承制选立族长。家族的核心是亲属网络,由于以宗法制度为本,重男轻女,所以亲属以父系宗亲为主,还包括外亲和妻亲,但范围较小。

从汉朝开始,儒家思想成了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常说的“三纲五常”便在此时确立,它把父子关系、夫妻关系与君臣的尊卑、隶属关系同列,目的在于建立从封建朝廷到每个家庭的封建秩序,有效的维护封建统治。社会关系是家庭关系的自然延伸,家庭始于夫妻结合,所以统治者就通过礼法来稳定夫妻关系,这种稳定是把妻子变成丈夫的附属物,使妻子对丈夫绝对服从、宽容忍让。从汉代明确了“夫为妻纲”之后,这种男尊女卑的倾向更为明显,作为夫妻关系核心的“男外女内”也是反复被强调。汉唐时代,还出现了不少针对妇女的专门读物,对周礼的有关规定作了充分发挥,如西汉刘向的《列女传》、东汉班昭的《女诫》、唐代宋若莘的《女论语》等,都是对妻子应遵从的妇德作了详尽的说明。夫妻关系的不平等最集中的体现在主要由丈夫独断专行的“出妻”制上。妻子如果犯了不孝、无子、淫乱、嫉妒、

多言、恶疾、盗窃重的任何一项,丈夫就有权将她休弃。唐律沿袭了汉代以来的“七出”制,又规定了“三不去妻”的原则,即曾和丈夫共同主持过公婆丧事的妻子不能去,妻子没有归处的不能去,贫困时娶的妻子富贵后不能去。

秦汉以来封建社会承袭商周奴隶社会的嫡长子继承制,唐律对此进行了严格的规定。

3.婚姻成立条件

严禁同姓为婚。秦汉至唐,禁同姓为婚仍十分严格,实行宗族外婚制,这是对周礼“同姓不婚”原则的继承。汉唐间也存在过不禁同姓为婚的短暂时期。汉末两晋,战祸连年,晋武帝允许同姓通婚。南北朝时期,由于强调门第,士族间通婚范围越来越窄,以至出现了为数不少的血缘异辈婚、中表婚。

严禁良贱通婚。即严禁有钱有势的人和无钱无权的人通婚。在严禁良贱通婚的同时,等级婚和门阀婚开始盛行起来。婚姻双方十分看中对方是否有与自己相近的经济地位,特别是有与自己相近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为增加人口,中国封建社会在婚姻立法上都实行早婚。如唐贞观元年下诏令说:男子20以上,女子15以上未嫁娶的,都要由州县地方官员负责时他们以礼聘娶。因贫穷无力婚娶的,要由邻里亲近的富有之家资助成家。

4.贞节观

从秦汉到唐朝,中国封建社会处于上升阶段,由发展到鼎盛,多种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一方面对男尊女卑和妇女贞节观的强调都逐步系统化、理论化;另一方面,在社会上实际生活中,男女交往与择偶改嫁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仍旧呈现出其相对自由与松懈的状态。

统治阶级不断的奖掖贞节,法律上对夫妻离异也作了种种规定。而且在圣贤的影响下,一些寡妇开始自觉守节,甚至出现了一些断发、毁容、誓不再嫁的“烈女”。但人们对女子的贞节还是看的比较淡薄,改嫁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如汉武帝就曾帮助其守寡的姐姐湖阳公主择婿。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为增殖人口,用行政命令迫使寡妇再嫁。行政手段加上较为开化的社会风气时人们将寡妇改嫁视为寻常的事情。

(四)宋元明清时代

唐代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开始了由前期向中、晚期的转变,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政治统治上的高度集权,使得这一时期法律制度更趋严密、完备,而政治统治的需要,又使程朱理学和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而被纳入了法的轨道,这些都使得宋元明清时代在婚姻家庭立法、制度等方面表现出与以前历代有所不同的特点。

1.婚姻形式

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一夫一妻多妾制和平民百姓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形式自宋代以后出现了一些变化。皇帝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妻妾成群的婚制被视为天经地义,得到法律和礼制的保护和确认。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婚姻形式在民间则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有两重限制,道义上的限制指的是宋代随着程朱理学的兴起,妇女的贞节被强调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男子的再娶纳妾也在道义上受到了限制;法律上的限制是指法律按地位尊卑、身份特权规定娶妾的数量,而且特别强调娶妾是为了传宗接代,嫡妻到一定年龄不生育才准许娶妾。在妻妾关系和地位上,宋元明清也严禁妻妾失序和重婚。妾制是封建社会一夫一妻制的补充形式。中国封建社会中晚期对妾的数量的限制和娶妾主要为生子的准则没有得到认真的实行。妾制是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妾制的消亡是必然趋势。

2.婚姻家庭制度

封建主义的婚姻家庭制度发展到宋元明清,已日趋没落,但它凝固化、教条化的程度比唐以前各代是有增无减,对妇女的毒害和压迫在整个封建时代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宋代婚姻立法基本因循唐代,规定聘娶制是婚姻成立的唯一合法方式,婚姻的主婚者为

祖父母和父母。在聘娶婚这种包办、强迫的婚之下,充满落后、野蛮气息的,专以妇女为商品、为奴隶的典妻制和养媳制在这一时期也相继出现。典妻制起于宋元之际,典妻者是一些贫穷、潦倒或负债的男子,迫于生计,在规定的期限内将自己的妻妾典与他人为妻,并收取一定的典金。典者则是一些为使宗族有后嗣而不惜出资借妻得子的人。直至清亡,典妻之风尤不绝于民间,此一点从柔石的作品《为奴隶的母亲》中可窥得一斑。养媳就是通称的童养媳,指的是从小由父母包办订婚,给婆家领养的媳妇。养媳制起于宋元,在元代养媳已相当普遍,清代一些地区还流行娃娃亲。养媳制的受害者主要是童养媳。她们成婚前身份如婢女丫头;成婚后侍奉公婆和丈夫。

宋代把“孝”推向了极至,“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类愚孝的言论也出现了。统治阶级一方面宣扬愚孝,维护家庭内部关系的不平等,另一方面则利用法律保证家长权力的行使。在夫妻关系方面,维护夫权至上的礼法的结合也是十分紧密的,事事都体现着夫贵妻贱的原则。前代“出妻”的制度,继续被延续下来。只有元代由于较少受到封建儒家礼教的影响,有所不同,并为规定“七出”之条。法律的苛严、礼教的专制,大大扭曲了明清时代妇女的人格和形象。压抑妇女、鼓吹夫权的观点不仅在行为方式上,而且在深层心理结构上,严重束缚了妇女的自主,家庭中丈夫与妻子在地位和权力上的差异更进一步拉大了。继承方面仍是嫡长子继承制。

3.婚姻成立条件

禁同姓为婚,如以往历代一样,宋元明清各代仍将同姓为婚作为禁婚条令之一,只是到了清后期已大大松动。

严禁良贱通婚。封建婚姻制度是以公开的不平等为其基本特征的,家庭之间结姻有着鲜明的等级色彩。良贱不婚被送以后各代封建王朝列为重要的禁婚条件之一。

同以往历代统治者一样,宋以后历代直至前清,法定婚龄都定得很低。如南宋嘉定年间,法定婚龄为男16岁、女14岁。这一婚龄规定以后一直为名清凉代所采用,直至清末才有变化。

4.贞节观

宋代出了几个大儒,创立了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的方法治经的理学,是中国的学术思想以至风俗制度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同时对社会的婚姻道德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北宋仁宗时的理学家程颐将贞节观念推向了极端,提出了“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有关妇女贞节观念的理学思想的形成、发展乃至成为一种体系是有个过程的。在北宋时代,当时社会上还是不讳妇女改嫁,在宗室、士大夫阶层妇女改嫁的事例很多。南宋初期以后,情况逐渐发生变化,理学家的贞节观念逐步形成系统。朱熹进一步发展了纲常学说,把所谓“夫为妻纲”提高到“三纲”首位。到明清时代,程朱的贞节观开始演变成迷信,成了天经地义、无可更改的教条,再加上统治者对节妇烈女极力褒扬,收贞、殉夫的妇女人数急剧增加。妇女倍受封建贞节观念的摧残和毒害。

在《辍耕录》中有这样的故事:元初重臣平章阔阔歹和他的侧室高丽氏感情很深,后来,平章死了,正室的儿子朵儿赤要把她收房,高丽氏立誓不从,朵儿赤给丞相伯颜送礼后,得到了命高丽氏嫁给他的圣旨,高丽氏仍然不从,当天夜里翻墙逃走,到一座庵里剔发当了尼姑,伯颜得知后大怒,派人把她抓回来,严刑拷打,都事刘正卿求情道:“谁没有妻子,谁又见得能和妻子相守到死,现在有这样守节的人,真是幸事,怎能治罪呢?”受尽凌辱的高丽氏终得以为亡夫守节,宁愿抛却宝马轻裘的生活,选择剔发出家伴枯灯长卷,还是因为一个情字吧! 1.披发

披发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发式,在人之初时,人们无不披发。而当时的披发并不为美,人们才知道利用梳理顺散发的头发,让它带给人以利索的感觉。

披发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使所有的头发自然下垂,以发箍在前额、脑后部位箍束一圈;另一种是将前顶头发剪割成齐额短发。戴发箍和割短发,都为使头发不于障眼。

剪割短发,古称“断发”,早在新石器时代即已出现。甘肃秦安大地湾出土仰韶文化庙底沟时期人首形器口彩陶瓶,瓶口人头,前顶头发齐额;后面头发齐颈,显然为断发式,而这件器物距今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了。在青海柳湾出土的一件新石器时代彩绘人像陶罐,其发式为脑后长发披肩;前顶亦作齐额短发。断发,在古代南方发族中较为流行。《汉忆。地理志》有越人“文身断发”的记载;《淮南子。哀谖俗训》亦有:“越人发”的记载;《云南通志稿。南蛮志》插图中乌蛮妇女的发式,前顶作齐额短发,脑后头发披散过肩。目前,独龙族妇女、珞巴族妇女仍有“断发“习俗

2.辫发

妇女尚梳辫子的民族很多,有的为远古流传下来的习俗;有的是后受民族影响梳起来的。

我国妇女梳辫发的历史久远,随着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开始梳理散乱的头发,他们有的割断长发;有的以发箍束发;也有人则编发成辫。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士的新石器时代彩陶盆上,绘有众人携手踏歌的场面,在每一个人的头顶,都下垂有一根辫发。

虽说只是简单的编发成辫,但内中确有一些学问,辫发的不同梳法和辫发的多少,不仅用来比美,还常常作为区分少女、成年姑娘及媳妇的标记。

中国妇女的发式,形形色色、五花八门、谁也难以说清它究竟有多少种类。远古的披发;汉代妇女的“倭堕髻”;北朝妇女的“十字髻”;唐代妇女的“灵蛇髻”、“飞天髻”;宋代妇女的“朝天髻”、“同心髻”等等,都是相关朝代颇为流行的发式。少数民族妇女的发式更是式样万千,例如有傣族妇女的“孔雀髻”;有京族妇女的“砧板髻”;有畲族妇女的“风凰妆”;有苗族妇女的“独角髻”;有满族妇女的“两把头”。土族妇女的妇式竟有

七、八种之多,如“三叉头”、“干

粮头”、“蜂儿头”、“簸簸头”等等。但其中流行最为久远,也最为普遍的要算“披发”、“辫发”和“盘发”了。直至现代,这三种发式,仍颇为流行。许多民族的女子还有剃发的习俗,这在繁多的发式中,可以说是最具独物风格的发式。

第14篇:婚嫁三题

婚嫁三题

周继章

带路鸡

鸡自古就是一种吉祥的灵禽。汉代刘向《孝子传》中说:“舜父夜卧,梦见一凤凰,自名为鸡。”《太平御览》中说:“黄帝之时,以凤为鸡。”凤凰是我国的人们最喜爱的一种神禽,它自名为鸡。

鸡在客家婚礼习俗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带路鸡”并非能带路,而是一种寓意,把新婚夫妇引向幸福生活的意思。

客家人的婚礼丰富多彩。娇滴滴的新娘准备出嫁,而客家新郎要迎娶时,有几样东西一定要带出门,小公鸡就是必备的礼物,也就是客家人俗称的(木盛)头鸡,随着迎娶队伍来到新娘家,当新娘出门后,小公鸡又随着迎亲队伍回家,最后在新郎家宰掉,弄熟后,摆在新房里,成“合龛鸡”,等到婚礼结束后,由新郎和新娘共同分享吃掉,其他人不能贪嘴。翌日到新郎家做客时,娘家还要准备“带路鸡”,要成双成对,由一只公鸡和一只母鸡组成,而且必须是健健康康的,要大而壮,尤其是小公鸡是刚会啼叫,小母鸡最好一带进新娘洞房中,放在床下当日就会下蛋最佳。这“带路鸡”一定要由女方母亲亲自动手,用一条长9尺的红色带子绑住鸡脚,带子两端各系一只鸡的双脚放于花篮中,其用意是希望女儿嫁出去后和女婿和好相处,不但永浴爱河,白头偕老,而且还要像鸡一样,要百子千好,儿女满堂,俗称“好命”。其9尺长的红带子,借“九”与“久”的谐音,表示长久之意,希望女儿、女婿能“百年好合” “长相厮守”。 结婚当天,随新娘礼车用花篮子提到男方家中。 当然,娘家送的“带路鸡”是不能宰杀的,要留下生蛋。因“蛋”与“代”谐音,故取其“代代(蛋蛋)相传”之寓意。即使这两只鸡老死了,也不能烹食,而要加以“厚葬”哦。 带路鸡不仅是新郎迎娶的礼品之外,据说,鸡还能预测新娘肚里第一胎的性别。新娘迎入洞房,媒人或大姑大嫂就把公鸡母鸡放进床铺下。然后,拿一把大米撒在地上,嘴里咕咕地招呼,看哪只先走出来。公鸡先出来,大家都高兴地说:“头胎一定是生男的”。 由于“重男轻女”的思想作祟,当瞧见母鸡先探出头时,人们便高声吆喝,连连嘘嘘,吓得母鸡赶紧往回走,直到公鸡先走出为止,人们才皆大欢喜„„如果还是母鸡先出来,她们忙转口气说:“鸡母先出来也好。先生姐姐,再招弟弟”。所以,头胎生女孩,有的就名“招弟、来弟、牵弟”等等,从名字反映了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当然,这些都是客家人的一种祈福罢了。

跨火

跨火,即新娘跨过预先准备的火堆。在客家地区的婚姻中,跨火也是婚嫁过程中必须进行的一项仪式,虽然时间简短,形式简单,但所代表的意义非凡,是一种比较悠久的客家民间习俗。

跨火很有讲究。首先,跨火的时间要选择吉时,要由先生择定,要准确,只有在先生确定的时间里新娘才能进行跨火,若是新娘早到新郎家,那只得在新郎家门口站着或坐着,等待吉时的到来。若是新娘在娘家出门迟了点,或路上行走慢了点,会延误跨火的时间,新郎官会拉着新娘拼命走,以保证跨火的准时,迎亲队伍也会跟着急走起来,不过这种现象比较少发生。其次,跨火的禁忌很重要,新娘接到家中,鼓乐声中众亲扶新娘下轿,此是新郎手持扇子相扇,若男家的大姑小姐八字相克,她们必须回避不与新娘直接见面。民间认为,新娘红运当头,杀气甚大,新郎用扇扇之,谓“弱其杀气”,人避开不见,谓“避其杀气”。有的地方,新娘下轿时,新郎用簸箕(竹编的一种盛器)挡住新娘后脑地方。这一风俗,客家流传的哭嫁歌中亦有反映:“我(新娘)脚踏轿门郎晾遮,郎晾遮头遮女死,我比(给)什么功劳来谢爷。”看来,新娘是颇怕这一“遮”的。按民间的说法,凡出嫁女要孝道,即使上轿到了男家,也要一步三回头,而新郎的那个簸箕,就是要遮住新娘不断回头的视线,很明显,这一做法就是要使新娘专心嫁到男家,不要老想着娘家,除遮头这个风俗外,同时还有踩栏之习,新娘一下轿,男家的人便急忙在新娘的脚前铺就一个米筛,让新娘脚踩而过,民间谓“脚踏米筛随窝转”,这是要让新娘过门之后,能专心致志地在男家这个“窝”里做牛做马。再来,就是跨火燃烧的东西很特别,为了避邪,火盆所燃的旺草、丝毛草、挑卡等物,均是中国传统的避邪之物。尤其是“旺草”,客家民间称其为“抹药”,在出生婚嫁礼仪以及“拜山”祭祀中,它都是人们用以避邪的护身药。当然现在即便是不置专门的火盆,一些老人也要抓一把草燃烧在门口,让新娘跨过。还有,跨火的形式也主要,必须由一位名望较高的长辈妇女牵着新娘跨过火堆,新娘在跨火的同时还必须把装在口袋中备好的糖果撒在地上,让小孩去捡来吃,接着长辈妇女把新娘牵到神位前烧香,长辈会口念有词“早生贵子”“百年偕老”等,然后才可进入新房。

新娘跨火之俗的意义非凡,它有两个用意。一个是取“旺”字,新娘跨过旺火堆之后,来日就给夫家带来“旺火”, 预示像旺火一样的发。另一个是取“避”字,主要是避去邪崇。客家人为有两个“邪”源,一个是婚嫁之时,观者如云,其中难免夹杂一些家中有丧、病之事的人,她们身上带有邪崇;另一个邪源是出自新娘本身,女人身子带有“脏”, 可以利用火神的威灵,将新娘在其家里和沿途所招惹的邪气烧尽。这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旧观念。

红雨伞·绿蔬菜

嫁妆乃娘家陪嫁之物。依客家民俗,嫁女之家,必须于佳期前夕备好嫁妆,供女子陪嫁时带往男家。魏晋时期,嫁妆只有女子梳妆用的镜、匣等物,唐宋以后,泛指女子所有的陪嫁品。民间嫁妆什物名目繁多,主要有箱、橱、桌、椅、凳及服饰、衣料、鞋袜、被帐、盆桶等日常生活用品,人们常用“良田千亩,十里红妆”来形容嫁妆的丰厚。时至今日,客家山区嫁女办嫁妆的习俗依然存在,妆具品种日趋多样化、高档化。从古至今,嫁妆丰俭因女家贫富而异,悬殊颇为显著。因此客家民间至今还有“上等人家赔钱嫁女,中等人家将钱嫁女,下等人家赚钱嫁女”的说法。但不管如何,雨伞、蔬菜这两件物品是客家嫁妆中必不可少的传统婚俗,据说是有一定由来。

客家人是旧时从中原地区因避战乱或天灾而往赣闽粤地区迁徙的一支特殊族群。既是客居他地,就得时常准备迁移,所以要有伞来遮风挡雨。因此,客家有女出嫁,必得要有伞,以示不忘祖先,身处客地,得经风雨。 以伞为嫁妆,也是要图个吉利。伞的古体字,是人字下还有4个人,即是寄予“人丁兴旺”之意。伞撑开来,是圆的,也是寓意婚姻圆满、白头到老之意。有趣的是,客家的媒婆,来往于男家女家,尽力说合桩桩亲事,所带的必不可少的“道具”也是伞。客家山歌中便有这样唱词“看着莳田又割禾,不见媒人撑伞过„„”在客家女出嫁的那天,媒婆一定得带着伞来迎亲;娘家陪嫁给出嫁女儿的伞,也是要由媒婆来拿的。

过去的伞是纸伞,是用纸做的,在上面涂上桐油;伞骨是竹木做的,所以很大,笨拙,但很耐用。这种伞随时代的发展已成古物,如今是难觅踪迹了。现在的伞则已是布伞,式样繁多,但不管是什么样的伞,在做嫁妆时,都应选红色,以示喜事盈门,大吉大利。

凡闺女出嫁那天,女方家还应事先准备好一些蔬菜,用红布条扎好,在新娘出门时作为一份嫁妆,带到男方家里,以表达对新婚夫妇的希望和祝愿。例如:带上一把芹菜,芹谐音“勤”,希望女儿嫁到男家后能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大蒜,蒜谐音“算”,希望女儿出嫁后百事灵通,过日子懂得精打细算。葱,葱谐“聪”,意在祝愿新人添个聪明健康的小宝宝。韭菜,韭谐音“久”,祝愿新婚夫妻相亲相爱,爱情天长地久„„

(364215)福建省上杭县庐丰乡横岗小学 周继章

TEL;13806992736

第15篇:开封婚嫁习俗

开封婚嫁习俗

莲子杯中金谷酒,桃花盏上玉诗台,琴瑟和谐多乐事,亲朋欢聚喜事来;今日银堂成比翼,举案齐眉长相爱。一个美妙喜庆的结婚场景就这样浮现在眼前,缔结良缘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也是心神向往的经历之一。但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的地区从相亲到举办婚礼都各有特色,这些都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这个地区文化的积淀。在老家——七朝古都开封中部一个民风纯朴的小村庄,我亲身经历了一些亲朋好友的婚礼,对一些习俗略知一二,感觉非常有趣,但深入到具体的说辞讲究就不是很懂了,出于对我们当地的娶亲习俗的好奇和想把这些日渐缩减的习俗用文字永久的记录下来,我特地向我们村主持这方面事宜的一些长辈们咨询了解了一下。 婚前

我们当地的婚嫁习俗通常不找同姓,不找同村,除少数自由恋爱结合外,大部分人先由说媒人“说媒“,经双方“访媒“(俗称见面),访媒分两次,第一次被称作“小见面”,通常安排在媒人家里,男方至少带了糖果瓜子来媒人家,双方来做参考的亲友团(各方大概有两三人)在客厅聊天,大都是以该男女双方为话题,这男女双方则单独接触,看彼此是否中意。若初次见面双方感觉合意,私下接触也有意喜结连理,则第二次访媒(大见面),给女方一些礼金,则算定亲。定亲后男方逢年过节都要去女方家送礼品俗称“走亲戚”,除此之外,男方还要在结婚前给女方家送彩礼,分两次送,第一次是给准新娘买衣服,一般是买两身衣服,两双鞋子;第二次就是买家俱家用电器类。自由恋爱的除了省去说媒和访媒环节之外,其余的礼节都得遵守。定亲之后新人选择婚期即‘择吉’,在征求双方父母意见后,礼节上男方父母要备礼品到女方家‘送好’。亲家正式见面,商定婚期并征求女方家长对婚庆筹划的意见。婚期定好后,男方开始装饰新房,进行婚前准备;女方置办嫁妆,称为“陪送”,置办的嫁妆里要有被褥服饰和“箱、桌、柜、椅”四大件这些是婚前几天送达男方家,;亲友们赠送礼物,称为“添箱”。 迎娶

红喜高悬满厅堂, 婚日当天男方家、女方家、新房、禧宴厅等都要贴‘喜’字(有的少数民族不贴)。婚礼当天早晨要提早去接新娘,越早福气越多,拜天地要在正午12点之前完成,民风认为正午前新人拜罢天地,大吉大利。但有的是合了八字算了良辰依照测算的时间来进行。男方这边在迎娶时需要载一个小男生和两个女生去女方家,男生称作“压轿孩”, 取义“带子”的意思,中国风俗女方嫁过来带个童男,就是说新娘嫁到男方家后会给这家生儿子讨个吉利。两个女生则是表示男方家对新娘的亲切相迎。她们三个到了娘家后,娘家这边都要派红包,讨个吉利。另外迎娶当天男方(回族则不必如此)要杀猪备礼,准备好一大块“离娘肉”,少则15公斤,多达20公斤,如若是生猪肋条肉和猪后腿,那么肋条肉大小以六根肋骨的为最好,猪后腿则必须整腿赠送,不能分切,讲究两家以后才能常来往。备好的肉块安放在酷似蒸笼的食盒里,各地送肉的日期不尽相同,婚前、迎娶、回门皆有,意在感谢丈母娘对于女儿的养育之恩。男方家安排好了这一切,率领迎亲队去新娘家接亲,具体的迎亲队形式各异,或古或今或西式或中式,依各自情况而定。一般花车带头,礼车队随后,有的配上礼炮车,锣鼓队,一路上气球、彩旗飘扬,唢呐锣鼓,鞭炮和三连铳声声响起,煞是热闹。而女方这边,需必备一种独特的饭食嫁妆――随身饭。随身饭已由娘家人事先备好,主要有肉、菜、馍、面条和饺子等,一般猪肉称“随身肉”、面条称“随身面”、饺子称“随身饺”,饺子的数量视乎新娘的年龄而定,女方捏饺子是为了捏住亲家的嘴,以免挑剔叨扰使自家女儿受气,东西各装在饭碗里,放入食盒,抬至夫家后供新娘加热食用。到了女家,新郎要和女方尊长先行鞠躬互拜,以示敬意。女方亲朋好友会趁机上前“糟”男方来客,主要是新郎和伴郎,把新郎画个大花脸,把伴郎抹成黑脸包公,闹个欢乐气氛。致贺的亲朋,迎亲的队伍,女方需要设宴好生款待,酒足饭饱后便该接新娘返程了。结婚不走回头路’,去娘家迎亲和回男方家的路线不能完全重复,此礼约定成俗,民风使然。

回到男方家,女方要等男方给了下车礼之后才下车,此时已有很多村里的大人小孩儿挤在院子里看漂亮新娘了,当然也期待着男方家撒喜糖时能多捡些讨个喜气吉祥。新娘在众人簇拥下挽着新郎的胳膊踏着红毯进门举行结婚仪式,在进门时需要跨一个火盆,意思是烧去一切不吉利的东西,日后夫妻越过越红火。接着在能说会道且德高望重的司仪主持下,举行古典的“拜天地”仪式,一拜天地,感谢天地自然赐予人类生命以及生存空间,二拜高堂,男女长大成家立室,理应拜谢父母养育之恩,夫妇交拜,相敬如宾,百年人生路上患难与共,相濡以沫。期间司仪会主持新娘“改口”就是喊“爸、妈” 新郎家长要给“改口费” 。礼毕,新娘送入洞房即新房,新娘换衣服之后,新郎的妹妹或者侄女端一脸盆水给新娘,新娘可洗手示意,然后给妹妹或者侄女红包。

结婚仪式结束后,中午大宴宾朋,答谢亲友来宾。新人双双敬酒感谢。来宾们落座品尝喜宴,厨子们早已忙得不可开交,篦笼里的蒸菜和蒸馍热腾腾、香喷喷,一般是四荤四素的八碟压桌干菜,客人们猜拳行令,相互敬酒,喧闹不已。喜宴过后,亲友来宾们开始了婚礼上的狂欢大闹,那就是“闹公婆”,用灰、墨、颜料之类在新郎的父母头脸上乱涂胡抹,戴上尖顶纸帽、辣椒串、大红花,缠上裙布,反穿衣服,把老两口整得不成样子,十分滑稽可笑,真可谓极尽搞怪之能事,尽管如此,公婆两人却是不能生气的,毕竟人生喜事难得几度逢,再说风土习俗如此,也便顺其自然,欢颜以对,任由大伙随意摆布。“闹”是中原婚俗尤为显著的一大亮点。闹洞房中的“撒喜床”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环节,早在婚礼之前,新郎家人便在同宗同族、邻里乡亲的嫂嫂辈中大费周章挑人选,最好是儿女双全的“吉祥人”,而且口齿伶俐,能唱会编,能够随机应变,选出一到两个,作为撒喜床的主角。闹洞房时,嫂嫂手托盘子,盘内红纸上放有红枣、花生、桂圆、栗子等干果,寓意早生贵子,一边往坐在床上的新娘身上轻撒,一边舞动着唱些吉利词语,调节营造气氛,来宾们也跟着随声附和,嬉笑闹声层出不穷。有时新郎的朋友也会想出各种整人的婚礼游戏来营造欢乐热闹的气氛。闹洞房,听房声,本是辟邪驱祟的旧时传统,也是人生喜事上的欢乐环节,闹一闹也并无不可,但是时至今日,这“闹”是愈闹愈出格,愈发没了礼法限制, “闹”的方式也越来越直露。有一些地方不乏闹得过于厉害而偶有意外发生的,虽是新婚喜日无分大小,但是若红事惹来烦恼事就不好了,所以还需克制。 回门

一般而言,新娘“三天试刀”,开始下厨做饭,以做面条为主,以手光、盆光和面光的“三光”为标准。第三天,新郎需陪同新娘“回门”,必须重走迎亲时的来时路,新郎还得给丈人丈母娘置办四色礼品,东西可随意搭配,但必须四种凑双数讨个吉利。娘家人一般设宴款待。民间认为新人回门,午饭后不宜久留,太阳落山前赶回婆家吉利。六天娘家来人看望新娘,十二天娘家接回新娘,也称“回门”。

我们家乡的这种婚嫁习俗看似礼节颇为繁琐,可现在的已经与古时有了很大的不同,精简了许多,人性化了许多,并且随着生活条件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它还在日益演变着。但不管如何演变,它都代表着彼时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思想文化,都展现着张扬喜庆与憧憬美满幸福生活的意愿,都有它存在和值得我们借鉴的价值和意义。

第16篇:安溪婚嫁风俗

安溪婚嫁风俗大全

婚前礼仪

卜采”俗叫“看采”。以前婚姻,但凭父母之命、煤灼之言,男家凭媒送来女家姑娘的年庚(写生时日月的红帖),放在厅堂,预卜“采头”。

三、五天间没发生打破碗碟或不伏贴意外事故,生活顺利就算“好采”,便可托媒人向女家议婚。(其时,女家也必须“好采”)。

西坪、芦田等地有的男女青年,传统在茶园对歌,如:

(男)仙桃出世在月内,仙女出世在天台。对面有娘恰利害,眼睛转轮伊就知。

(女)杨梅开花人不知,八月冬笋就出来。对面郎君阮无爱,眼睛免看这处来。

而拒绝了“求爱”。还有:

(男)杨梅开花无人知,“鸡髻”(鸡冠)开花结成排。娘子生好惹人爱,好花也要

努(贤)安排。

(女)日头起来红又红,借问郎君何处人?真实姓名共阮说,花蝶相爱心相同。

在旧社会,通过对歌成婚,是县内的特殊风俗之一。

定聘俗叫“定着”,即订婚。青年男女既由媒说合。双方议定聘礼,即择日送采到女家

订亲。

聘金原是礼节上的应酬。30年代前后,一般以三百元、二百元议聘。40年代,时币贬值,曾突升至

五、六百元。1949年以后,提倡婚事新办,买卖婚姻匿迹。60年代后,聘金之风又渐盛。地区不同,议聘亦不同。小平坡乡村为一千至二千元;较山区六至八千元,个别边远山区突破万元。70年代前悟.除聘余外,还讲服饰、盘食和“见面礼”。

请期俗叫“送¨头”。男家把择订的迎娶¨期,由媒通知史家。如有异议,须于十天或半个月内提出,另予协议,否则,就按时筹备,如期办喜事。

办盘俗叫“挑盘”。婚期既定,男家于婚期前三天或五天,备齐聘金并婚书、礼帖、礼盘到女家(清代婚节有大启、小启;民国后,简用“结婚证书”)。礼品一般以鸡酒、猪腿、线面、蓼花、糖品;有的加红蛋、米糍或面包。较富裕之家,常添山珍海味、‟四色盘;有的加添该地的特产名茶。女家把盘担陈列厅堂上,点红烛,告祖先,宴亲邻,分送蓼花、糖品,即告人其女将出阁。女家收礼:猪腿要留蹄,物品成双留底。并另备“缘钱”(铅钱)、乌糖、姜母、芋种、油麻、菜籽、大麦、火炭善.备用红纸包装或箍好,放来盘给挑回去,寄意“人未到缘先到”和“热焰”旺盛之意。

盘食之风,本两小担,四小担,变四大担。80年代后,长坑、感德等地,还要百斤猪肉、百斤冬米糍、百斤蓼花、百粒红蛋;龙涓地域要几百块大肉饼。各地习俗,盘担要成双,有时几十挑。挑盘的工力,女家要付红包,这天付多少,明天陪新娘来的“客仔”礼,男家要加倍送给。

二、娶

嫁女 女家嫁女,要备六大项和七事。六大项就是:

人门缘份缘钱、乌糖、桔仔、冬瓜(置盘内随嫁)。‟

衍传“威实”白短衣裤、四幅裙、乌巾、手巾、扇、纱灯、围身腰巾(随嫁)、肚裙:内

藏袋子,系在新娘怀腰问,袋子中放菜籽、芋头、姜母、油麻、泥孩儿、火炭、乌红白线各

二粒;肚裙内又藏鸡翅连褪,猪骨连陶,鸡心、蛋一对。

闺房用具 火烘(火笼)、桩盒、脚桶(随嫁)、尿盆(新娘带入轿)。

纺织成家“绩筐”、梭仔、簿博、籀中、“祭管”1“栉1『”1铣禾苛苛葫锅用是0

添花剪做 剪刀、竹尺、针、线、乌布。

种鸡归宁 种鸡,雌雄一对.馒食百_二粒(归宁随带回)。

有的还备特等茶叶,有的传植特别品种茶苗随嫁,如乌龙茶中的9黄旦”,便是当年嫁女黄旦随嫁王耽培植的特种茶叶。

过去湖头的官宦家嫁女,除衣物首饰外,还有田契和房内床桌等用具及棺木随嫁叫“满

堂红”。

50年代,新婚姻法颁行,婚娶特简,嫁女不拘妆奁,有的还曾用锄头、棕蓑、大笠陪嫁,

表示勤劳农作之意。

女家嫁女的七事:嫁前五事,嫁后两事(嫁女前的

三、五天内)。

“哭缘”也叫“哭嫁”。女儿久在父母身边,现将生离,难免哭念惜别。也有因婚龄较低,一旦作人媳妇,要负其家“挨垄”(脱谷壳)、舂米、炊食、饲牲畜、织布等等繁重家务,一肚子埋怨而连哭带诉地“哭嫁”。母亲也在惜哭着女儿、寄望女儿嫁到男(夫)家好缘分。。

“出门惜、入门笑”女嫁前的

三、五天内,伯叔兄弟,各要煮一大碗丰厚佳点(点心)请嫁女,表示惜别,叫“出门惜”;嫁女婚后初归宁,要备送一礼品和红包回馈,叫“入门笑”。

“开面”嫁女出阁前几天,要请一个“福寿大姆”用纱线绞净面上的细毛,叫“开面”,也叫“挽面”,使面肤更白洁细嫩。

“上头”喜期的大清早,新娘先在娘家“上头”。作妈妈的和“送嫁嫂”帮同请来的“福寿大姆”,在“天公”灯下,八仙桌前,面向祖先,引“新娘”就座正位,送嫁嫂念:“坐得正,得人疼,坐得„在‟(牢),好夫婿。”大姆把少女额前两绺长发,连原有脑后的三把发,共五把,合梳成髻(俗语有句“三把头发五把梳”,即“结发”之意),系扎红髻索的髻心,别上笄针,带上金钗银插,穿上耳环,佩上手镯、足环,穿上嫁衣、四幅裙,再披红袄,福寿大姆净手脸,便妆重用梳子在新娘发上稍梳三下,口中念“上头带笄是大人(„及笄‟)。大还大,小还小,是人媳妇免人教,奉侍翁姑要有孝”等训语。

上轿“上头”礼毕,送嫁带新娘“辞桶”(辞去在娘家的便桶,入房解小便),再出厅,例要其父亲手为女罩“乌巾”(遮羞布)后入轿。有的父为爱钱,滥许婚事,女有不如意者,往往在这时,状似依依难舍,实也抱怨,而一把揪住其父胸襟。放声大哭,不愿上轿,弄得父母哭,女儿哭,旁人伤心,满厅都是哭声;经婶姆劝解,母才代罩乌巾,扶女入轿,父亲贴上封条(写官衔。无官的,写“清白世家”)。这才纱灯一对在前(沿袭初民抢婚痕迹),嫁妆担担成双,花轿在后,从大门而出。刚出大门,常有同宅的婶姆,用扫帚从轿后的大门处扫入,顺手关上大门(意扫回“福气”,不让都被新娘带走)。

湖头以前官宦家嫁女,有的轿前红联采、红凉伞和“八音吹”迎送,有的陪嫁娴婢,护

花轿前,还有送嫁嫂和娴婢两挺无盖顶的轿。

花轿离家不远,到水沟地方,送嫁叫“放扇”,家内弟弟跟着拾扇。送嫁念:“好的心事(事与扇同音)随轿到,坏的心„事‟顺水流。”这样。便扬长而去。

嫁后两事:添花,古例婚后三日,新娘的弟弟身着盛装,由一个“客仔”挑“花担”,内放花粉、剪刀、竹尺、针线和布,到新郎家添花(换花),男家专席欢宴,下午回去,新郎新娘及翁姑,都要给这新舅子“衫带礼”,花担内,回送“春花”、“吉花”和馒食,还送肩夫“客仔礼”。40年代后,渐渐改于喜期当日,新娘出门后的另一时辰,就去“换花”。

归宁,婚后七日(有的十四日)新娘归宁,俗叫“娶倒返”,男家一个“小叔”挑一篮

“馒食”伴新娘回娘家作第一次客(大多女婿同往),娘家备筵款待,新娘要分送出嫁时煮“惜别”点心的各家以糖品和红包,作“入门笑”。晚上要“入门鸟”(天黑)才会生“乾埔”

(男)。

迎娶上头:男家必先择吉时安床,要有男孩有在上滚翻,叫“翻铺”,象征生“乾埔”

(男)。夜晚,要有男傧相与新郎同床,避免单人睡觉。

、喜期的大清早,“上头”大礼:在厅口“天公灯”下的八仙桌,挂上红桌裙,点亮大红烛。

桌上放新“斗灯”一只。斗灯是贴有红纸的大米斗,中装快满的大米,米上插一根新木尺、新剪刀托住新镜子,镜前新灯火盏灌满生油,浸着七条草灯芯,以长条“冬瓜”作火挑;火盏两旁放一糯米甜“馒食”和纸制的“春花”、“吉花”各一对,镜子与火盏正中处,置有“财

宝”(镇家金银,后多用钱币)。“上头”时,点亮火盏,家主扶新郎出,坐在八仙桌前椅子面向堂上祖先。由族中一福寿长者,异常严肃地在新郎头上梳三下念“上头戴髻是大人,大还大,小还小,从此大丈夫,成家立业”。新郎抱斗灯入房,排于床左和床右与“发糕”相对,忌外人进房(尤忌生肖属虎的和冲克的人)。斗灯的灯芯燥油时,新郎要亲身添灌,别人不能代替。斗灯火长夜不能熄

新娘到家花轿到男家,在连串鞭炮声中,先歇在大门前的一方,叫做“镇地”,意即新娘从此是这里“镇地”的人了。

人厝吉时一到,轿夫兜轿入大门。从下厅越过庭中炭火熊熊的烘炉。花轿上大厅,向内

放下。新郎起掉轿门的封条,下马威地用左脚往轿门一踢(俗叫“踢轿门”),掀起轿帘,已

有小叔(新郎之弟)提红灯请新娘出轿。福寿大姆捧着“米筛笠”(内装新郎的裤和馒食斗笠

各一),遮上轿门顶,大姆和新郎、送嫁牵新娘出轿,“米筛笠”随遮盖头顶,导入新房。

人房一进房就要踏破房槛内已先铺好的一块新瓦,入房后米筛笠放在床顶。

“米筛笠”和门槛内的瓦,寓有明亡后.一些孤臣遗老企望“反清复明”,教示新夫妇

“头不戴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的隐意,沿袭成为流俗。

新夫妇入房,送嫁关上房门,举行“合卺”成亲礼,新郎新娘相对坐定,送嫁叫挑鸟巾。

世俗新郎早知道要把新娘罩头的乌巾揪踩在脚下,好让新娘一辈子乖乖听话;而新娘也准备

不让乌巾落地,争着“夫妻并头做”。一听“挑鸟巾”,早已悄悄执紧乌巾一角。所以“挑乌

巾”时,常出现新郎扯,新娘拒的对扭局面。为不失和气,送嫁便从中缓解地按住他俩的手,

念“ 郎 君会,娘子„1势:(贤),乌巾一人揪一头,生子传孙人人都出头”。但如果还对扭不放,送嫁再念:“双人合着揪,明年生一个„乾埔‟(男)肥„纠纠‟‟‟。送嫁即把鸟巾藏入新郎袋里去,从而便引导新夫妇重再对坐换丸。送嫁捡新郎碗中的丸,往新郎嘴唇一擦,继对新娘嘴唇也一擦,把丸放回原碗;再捡新娘碗中的丸,往新娘嘴唇一擦,再向新郎嘴唇也擦过,当为都吃过丸子。换丸时送嫁一边念着吉语。

换丸后,送嫁便拉新夫妇相碰肩,亲嘴。以前,一般婚龄偏低,新夫妇年轻幼稚,送嫁 娘就担负着对新婚夫妇的夫妻生活作暗示和诱导的责任。

拜天地 房内程序告一段落,便开房门,导新郎新娘上大厅,先拜天地,又拜“土地公”,

再拜祖先,然后对面互拜。每一过程,都念吉语,体现谋求蕃衍、富贵的祝愿。

宴客:新婚喜宴,厅堂正东大多是新郎的母舅为首席。40年代后,“换花”的古例改在当天新娘入房后就来“添花”。故正东大位便让新“舅子”为首席了。俗例,新婚宴第。道菜必是“甜丸”,作为新“舅子”今天姐嫁出,已不“团圆”,就不吃“丸”,例要另具一碗鸡腿面线排在舅子面前以代。

俗例,喜宴每席人数都要双,席不能排在露天。

宴开始,喜炮大鸣,上几道菜后,送嫁嫂乘隙向席上念好句敬茶,宾客茶后给“压盅

钱”。送嫁和宾客有时念“四句”逗趣助兴。过去湖曼盲衙婚宴-席间常伴就乐此风已竞。

40年代后,嫁娶渐渐不用送嫁嫂。席间,改由新郎、新娘按席敬茶,但压茶盅习俗,没再见。谒翁姑次日(有的第三日,3今多于是日),:送嫁嫂带新娘谒见翁姑请茶,新郎逐一启示称呼,新娘跟着叫“阿爹”、“阿娘”。翁姑受茶,各送饰物压盅。其余家人和亲戚也如是. “一请茶。

闹洞房县内原很少闹洞房。40年代后,开始有人闹起洞房。80年代后,更升级,闹的花样繁多:“双龙抢球”:“观音滴露”、“夫唱妇随”、“负娘过渡”等等;有时搬出恶作剧的戏谑节目。‟弄得难解难分。 拜灶君婚后第三日,送嫁嫂带新娘下厨房,俗叫“拜灶君”。送嫁对新娘每一动作,都念

好句。送嫁嫂教新娘叫猪,新娘跟着叫“营呀……营呀……”再撒谷饲鸡,又教叫鸡:“昧、

昧、昧”,新娘一一照做照叫。然后出灶间,到大门边见“土砻”(脱谷壳具),往厅边见织布机,出大门口汲井水,又往屋边看踏碓,再到屋角熟悉厕所。每个过程都念有好句。见习毕,才随送嫁嫂入房休息。

会亲报生日 婚后次年,逢新娘的“生日”,父家要备衣服、蛋、线面到女家为女做“生

日”,男家盛意招待。

三、其他婚俗

续婚男女双方失偶或离婚的,男再婚叫“续娶”,又叫“续弦”。“一切礼俗从简。女丧夫或离婚再嫁,叫“改嫁”。封建社会,女丧夫要孀居守寡。但孀妇无子可依的,那要经夫家翁姑和亲戚同意,与媒议好身价,交亡夫家,才得再嫁。但不得从正门出去,只能后门或边门走出,步行一段路,事先备办一担较丰盛的“酒菜”饭,排于路边烧楮纸,向葬亡夫方向诉说“哀情”(俗叫烧路头纸),用笕梳(织布机上的用具)卡在路中(意已为其尽纺织之责),

不敢回头,溜转弯路,续步行一小段,再乘轿或乘车到续娶家去。这家原来已有子女,对续

娶母称“继母”。如果改嫁妇带来其前夫子女,叫“入继子”。

纳妾封建时代,男人常多妻妾。民国初,县内豪强常靠权势、金钱,占民妇,迫民女为

妾(俗叫小姨)。小妾社会地位低。古纳妾叫“纳庶”,不能与正配平等。解放后实行一夫一

妻制,已不见有人纳妾了。进赘 男到女家承接其宗祧,叫“进赘”。进赘家叫“招赘”。也有与其家死了儿子的媳妇结婚的,叫“接赘”。进赘、接赘婚后生子女,若议定承两家宗祧的,叫“两承双头顾”。解放后,改变旧观念,提倡男到女家落户,已形成社会新风尚。

童养媳也叫“苗媳”。将女儿给人家作“苗媳”,长大了,多与其家儿子结婚。先回母家,

按嫁女仪式嫁到男家的;也有不回母家,。于喜期清早与其家儿子一同“上头”成婚的,但也有其子和童养媳平时不相爱,而把童养媳另嫁他人。

娴婢过去,有钱人买穷人的女儿作为娴婢,有的随富家女出嫁,叫作随嫁娴,有的另再

择配。但社会地位低。1950年后,已没此俗。

嫂就叔就是大哥死了,嫂尚年青,而与“小叔”结婚的。传统观念,大伯丧妻不能与死

了弟弟的小婶结婚。 „

四、新式婚嫁

文明婚礼 30年代,县城、蓬莱、湖头、官桥等地就有少数学人,借用学校或布置自家厅堂,举行“文明结婚”礼。新郎、新娘盛装,司仪唱礼:(1)婚礼开始,(2)奏喜乐,(3)证婚人入席,(4)介绍人入席,(5)来宾入席,(6)主婚人及亲属入席,(7)男女傧相引新

郎、新娘入席,(8)全体肃立,(9)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10)新郎、新娘用印,(11)证

婚人用印,(12)介绍人用印,(13)主婚人用印,(14)新郎、新娘交换饰物,(15)新郎、新

娘互行鞠躬礼,(16)证婚人致训词,(17)介绍人及主婚人致词,(18)新郎、新娘致谢(向

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行一鞠躬礼),(19)奏喜乐,(20)礼成。

婚礼毕,举行宴客,新郎、新娘坐首席。席问向各席来宾敬酒。有的婚后为蜜月旅行,游览各地名胜。40年代后,也有好几对新婚男女,同时在一起联合举行文明结婚礼,仪式较庄重,各有主婚人、介绍人傧相,请地方名人证婚。但举行此种集体婚礼的不多。

喜事新办40年代以后,有的已不用送嫁,而“上头”、“拜公”、“见公婆”、宴客等还照旧俗,但“盘食”之风较简。有的山区,家境清贫的,则于农历除夕,行简单的合卺礼,俗称“送做堆”,不计较什么仪式。

解放后,男女结婚,只要符合《新婚姻法》的规定,就可办理登记。1950年到1957年间,不计聘金,喜事提倡新办,婚礼简朴,社会风尚焕然一新。60年代后,“聘金”议亲,故态复萌。

50年代以后,有的新娘已不乘花轿,只遮一把雨伞(忌露天)和挑衣担的,由新郎带着

步行到男家。后期,进用脚踏车代步。60年代后,又渐起用三轮、四轮摩托车代轿。70年代后,更进用小汽车婚嫁。未通汽车的乡村,仍用脚踏车(婚嫁一行人数宜双忌单)。

60年代后,较多青年男女,自谈恋爱,婚嫁不拘形式,有的只新郎带新娘到男家的;有新郎新娘连同男女傧相和女伴到男家的。而男到女家落户成家的,则由男伴陪到女家,也渐成新风。80年代以后,新郎新娘采用到外地“旅行结婚”的渐成风尚。

第17篇:员工婚嫁请假条

尊敬的领导:

由于婚期已近,我和未婚妻的结婚吉日择于____年____月____日(农历____月____),现特向领导请假,自____年____月____日至____ 年____月____日期间需准备结婚事宜,望领导予以批准。

此致

敬礼

申请人:_________

时间:____年___月___日

第18篇:婚嫁、护理假

晚婚公民除享受国家规定的婚假外,增加婚假 15天;已婚妇女晚育的,除享受国家规定的产假外,增加产假30天,并给予其配偶10天护理假;婚假、产假和护理假视同出勤,工资。奖金照发。

接受节育手术的,其工作单位应凭节育手术证明,按有关规定给予假期,并发给假期期间的工资、奖金。

第19篇:婚嫁服务合作

《大象传媒》婚嫁服务专刊合作启事

一、市场分析

据有关部门统计,市中区每年有6000-8000对新人喜结连理,每年由此产生的婚嫁服务及新婚用品消费总额近亿元,随着新婚消费市场日趋成熟,逐步形成令人瞩目的婚姻服务产业链和消费热点,婚嫁服务产业已成为充满了巨大商机和前景的“幸福产业”。

二、实施目的

为了更好的服务新婚登记人员和婚嫁相关商家,使新婚人员在婚嫁市场的选择中,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特推出“婚嫁服务专刊”,此专刊不仅有收藏性和传阅性,同时为新婚人员的婚礼筹备及婚礼的举行提供指导,从而帮助新人举行一场完美而具有纪念意义的婚礼。同时,为婚姻服务相关商家提供宣传平台,促成婚姻服务相关商家形成利益联盟,使相关商家形成利益联盟,使相关商家有针对性的把产品及服务信息直接传递到终端客户群和消费者手中,打造一个新的强大的销售服务网络,实现合作共赢。

三、专刊样式

采用大十六开铜版纸全彩色精美印刷

四、印量

首印10000册

五、宣传样式

大象传媒在市中区婚礼登记处设立发放办公室,由专人免费发放给每对新婚登记人员。 所有上版广告均在枣庄大象传媒网站免费宣传6个月。

六、专刊内容

(一) 婚礼的筹备

婚期、婚纱、礼服的选择,婚纱、影楼攻略、美容计划、婚戒的选购

(二) 婚礼:婚礼当天基本流程,婚礼操办全过程职责分工等。

(三) 婚礼主持词

(四) 婚礼游戏

(五) 婚姻服务商家指南

婚纱影楼珠宝首饰婚纱礼服美容护肤

鲜花礼品喜事用酒喜宴酒店婚庆公司

装饰公司婚房汽车喜庆用品婚车租赁

孕婴用品家具、家饰、家电蜜月旅行

七、收费标准

封面4000元封底 4000元

二、封

三、目录:3000元内页全版 2000元

八、宣传周期

2012年1月1日——2012年6月30日

九、主办:

大象传媒有限公司

附:合作协议

第20篇:全球婚嫁民风

印度,女人没金鼻钉不出门。印度政府近日计划发行“纸金”,也就是让老百姓认购银行里储备的黄金。虽然购买“纸金”并不意味着能将实物黄金拿到手,但印度人还是趋之若骛,充分体现了他们对黄金的喜爱和信赖。

泰国:一个水缸代表一个老婆。早就听说泰国男人可以娶好几个老婆,一般有

三、四个老婆是很正常的事,但在法律上,只承认一个老婆,可是又允许非婚生的孩子跟父亲姓,并且有继承权。也就是说,法律明确保护婚外情的结果。很矛盾,不是吗?我们在湄南河看水上人家,也就是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沿着河边,都是些建在水边的高脚木屋,没什么家具,几乎每家都备有吊床,吊床不为浪漫而设计,而是因为湄南河经常发水,有时睡到半夜,床就漂起来了,穷人家也没什么值钱的,水淹上来,爬上吊床再接着睡。感觉这是一个贫富差距巨大的国家。

巴基斯坦,新娘不能笑,哀愁受尊重。巴基斯坦的婚礼通常在新娘家举行,但现代的婚礼已经不那么严格了,塔蒂姆的婚礼就在他家举行。与其他一些伊斯兰国家一样,巴基斯坦新娘要在婚礼的前5天进行一次正式的沐浴。沐浴之后,由女性至亲好友为其梳妆打扮,并在手上和脚上染指甲花油。她们还用一种特制的褐色树脂油在手背、手腕和脚背、脚腕上绘出美丽的花纹,来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记者刚到巴基斯坦时还以为这是在文身,后来才知道涂料是天然的,花纹可以洗去。

摩洛哥的新娘市场。在摩洛哥阿特拉斯山区的柏柏尔人居住地,有“新娘市场”。每年9月,那里都要举行“穆塞姆节”,即圣徒纪念日,也是求偶盛会。期间,女方家长或亲戚领着准备出嫁的女子来到市场,小伙子们睁大眼睛悉心挑选自己的意中人。女子的打扮各不相同,待字闺中的少女穿着鲜亮,戴面纱,披圆形头饰;准备再嫁的寡妇则身着肃穆,戴面纱,但披的头饰是尖顶的。求偶的男子可以主动与女子搭讪,如果女子对他中意,就允许他握住自己的手。随后,由负责人在帐篷里为彼此中意的男女填写结婚申请表,由摩洛哥政府授权的代表签字后,婚姻正式生效。

尼泊尔,加德满都。湿婆神庙广场,热闹非凡,绳子围起的场地中坐满了装扮华丽的小女孩,身边还有母亲等家人陪伴。对面的庙前则拉着写着尼泊尔语的横幅。问当地人,才知是尼泊尔的果婚礼大典。

塞内加尔的巴兰特女人的新婚之夜初夜权:在塞内加尔的巴兰特人中,酋长对其部落中的所有属民不仅有生杀大权,而且还拥有领主权,任何女子,在酋长为她破贞之前,均不得嫁人.

巴利阿里群岛女人的新婚之夜初夜权:当一个纳撒摩涅司的男子第一次结婚时,在第一夜里新娘必须按照习俗和所有来宾依次性交.亲友们参加了新人的新婚礼之后,先由其中最年长的男子同新娘睡觉,然后其他人按照年龄大小依次与新娘睡觉,这些程序过后,新郎才能跟新娘亲近.

法属圭亚那女人的新婚之 夜初夜权:在法属圭亚那,做新娘习俗可多了,因为只要在当地人结了婚,新郎的整个家族男丁都有权利同新娘睡觉,直至做到新娘当妈妈为止.对于如此可怕的习俗,恐怕新娘要寻找儿子的亲生爸爸都相当困难.

古巴的加勒比女人的新婚之 夜初夜权:古巴勒比人也严格禁止新郎新娘在新婚第一夜同床共枕.在这里,地位低下的人结婚时,就请酋长或者祭司为新娘破贞,贵为酋长的人结婚,也必须遵从此俗,请其他酋长先同自已新娘同床.

加纳利群岛女人的新婚之夜初夜权:在加纳利群岛的一些部落中,新娘出嫁的前一天晚上,要把贞操先献给国王.国王本人如不想与她同床,便把她转交给地位上仅次于国王的祭司或者法官,也可以转交给国王宠信的某个贵族.

马克萨斯群岛女人的新婚之夜初夜权:在马克萨斯群岛的努库西瓦岛,有名望的人家在女儿出嫁时,都 要宰杀很多头猪,还要邀请所有亲朋好友前来聚会.婚礼上,每位宾客只要征得新娘同意,即可与新娘共享交合之欢.婚宴一般要持续两三天,新娘至少可以享有这两三天的性自由.

尼日利亚女人的新婚之夜初夜权:位于尼日利亚某些地方,女孩如果一旦破处,必须找证人鉴证,证人不是人人可以做,一定要由两个充满性经验的女人担任.从做爱方弎,到破处流多少血,全部都要记录在案,做完后还要研究处女膜有多厚,需要严格经过科学鉴证.

德国婚礼 与德国人一直崇尚的理智与冷静不同,他们的婚礼更多呈现出疯狂的一面。德国人在婚礼中要举行Party,新人会遭到戏弄,很类似于中国的“闹洞房”,其中重头节目就是兴高采烈地将碟子掷碎。到了婚礼举行之日,应邀前来参加婚礼的客人们,每人都带着几样破碗、破碟、破盘、破瓶之类的物品。然后玩命地猛砸猛摔一通,他们认为这样可以帮助新婚夫妇除去昔日的烦恼、迎来甜蜜的开端,在漫长的生活道路上,夫妻俩能够始终保持火热的爱情、终身形影相伴、白头偕老。

俄罗斯婚礼:叫苦不迭

湖南卫视有一期的《天天向上》里,介绍的正是各国的婚礼习俗。最令小记记忆深刻的要数俄罗斯的婚礼习俗了。

据悉,婚宴上会有人大喊“苦啊!苦啊!”每当有人带头喊时,在场的所有人便会齐声附和,这时新人便会站起来,当众深情地一吻。没过几分钟,又会有人大声叫“苦”,新郎新娘便又站起来,再次用甜蜜的吻来平息亲友们的叫“苦”声……这样的“程序”在婚宴上至少要重复十几次亲友们才会罢休。原来,按照俄罗斯人的说法,酒是苦的,不好喝,应该用新人的吻把它变甜。

法国婚礼:白色纯洁

都说法国巴黎是“浪漫之都”,法式婚礼也为不少女孩子所向往,那法国的婚礼到底有些什么讲究呢?其实,法式婚礼很简单,同时又不失庄重。

白色是浪漫的法国婚礼的主色调,无论是布置用的鲜花,还是新娘的礼服,乃至所有的布置装饰,都是白色的,可以看出法国人眼中的婚姻应该是纯洁无瑕的。婚礼上,新娘子会准备手工精细、象征健康以及繁荣图案的柜子作嫁妆,所以此柜子又有“希望之匣”的美称。而新人选用的杯子也有特定的名称,名为“婚礼之杯”。

法国人的婚礼既传统又随意。一般婚礼由市长或他的一名副手主持,习惯上是在周

二、

四、

五、六日,从早上9时至下午5时之间。一般的法国人都喜欢选择在周末结婚。这样便于更多的亲友们前来观礼。

希腊婚礼:传统浪漫

希腊被誉为欧洲古代文明的发祥地,是一个充满神话故事的国度。希腊人的婚礼习俗也是非常有趣的。

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只有在教堂举行的婚礼才被希腊承认为合法婚姻。虽然这项规定在1982年被废除,不过至今仍有不少新人坚持到教堂去结婚。

如今,婚礼上的服饰已经多种多样。特别是根据婚礼的主题不同,希腊人也不是非要穿婚纱举行婚礼。不过,如果选择婚纱,他们还是会选择最传统的样式——白色的长袍,搭配面纱和戴在头顶的花环,这样的装束使新娘看起来像圣洁端庄的雅典娜一样美丽。而新郎的服装相对简单许多,黑色或白色的西服即可。

美国婚礼:形式多样

美国人来源于世界各地,婚礼形式也就迥然各异。有热闹非凡的教堂婚礼;有根本没有宗教仪式的世俗婚礼;还有宾客在山顶上光着脚举行的婚礼。但不管形式多么怪异,仍然包含着一些传统的习俗。

例如,新郎与新娘要交换戒指。戒指经常戴在左手的无名指上。婚礼仪式举行后,常常由家中的亲友往新郎新娘身上洒落一把把生米,以此祝愿他们多子多孙。

在婚礼仪式后,经常会举行盛大的婚宴,这个婚宴也叫做招待酒会。食物的种类是以新郎新娘的文化传统以及新娘家的喜爱和经济状况来决定。一般都会在角落里放一个有许多层色彩缤纷的大蛋糕,新娘与新郎一起握着刀来切蛋糕。吃过蛋糕以后,新娘站在房间中央的一把椅子上,把花束抛给那些未婚姑娘。

日本婚礼:仪式繁复

日本人的结婚仪式有神前结婚式、佛前结婚式、基督教结婚式及人前结婚式等。现在较为流行的是人前结婚式和家庭结婚式。

神前式结婚仪式起始于日本室町时代,是当时武官家庭最为盛行的一种结婚典礼。礼节较为繁多,婚礼上男女双方需通过339次交杯酒来盟誓相爱一生,白头偕老!

佛前式婚礼上,男女双方在佛像面前宣读婚约,向祖先报告两人结为百年之好,相守一生。

人前结婚式是一种新的形式,既不在神佛前,也不在家中,而是在公共场合举行,不用受男女双方家庭宗教信仰的约束,而只是在亲戚、朋友面前签订一个结婚合约书就行了!然

后一起大声朗读婚约书,宣读自己对对方的爱,整个过程仅需10到15分钟。结婚仪式结束后便是婚宴,婚宴一般都和结婚仪式在同一地举行,这样也就免去了许多麻烦!

科威特——格斗示爱

当新娘新郎进入新房,陪伴人退出后,新郎、新娘跪拜,然后新郎用力拉新娘,以显示自己的威武有力;而新娘也不甘示弱,奋起反击。这种“格斗”越激烈,姑娘家里的人越高兴。新郎如果斗不过新娘,则被认为是奇耻大辱。

墨西哥——我猜,我猜,我猜猜猜

该国索拉夫族人结婚,必须先相互猜出对方的生辰,如果猜错了,族长就会宣布婚约无效。这种猜婚看来不大容易成功,实际上有心人早已交换过情报。因此,到墨西哥旅游,要记住这种忌讳:千万不要向索拉夫族人打听人家的生辰,以免引起误会。

婚嫁承诺书
《婚嫁承诺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