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社会实践报告

改革开放与中国社会实践报告(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1-23 08:32:28 来源:社会实践报告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中国梦与改革开放

论“中国梦”与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通过改革开放推进中国梦的实现,依据实现中国梦的总体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怎么把党的十八大这样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代会的精神转化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追求和精神力量?这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必须精心研究和认真解决的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后不失时机地提出:“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闭幕会上,他又全面阐述了“中国梦”和实现“中国梦”的路径等问题。学习这些论述,使我们深深体会到,把十八大精神落实到思想和行动上,集中起来就是在深化改革开放中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大业来说,实现“中国梦”,是深化改革开放的伟大目标;深化改革开放,则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开启中国梦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正是改革开放开启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新征程,使中国梦的实现成为可能。在改革开放的引领和推动下,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位,这是国家富强的重要体现;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大幅提升,对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成为民族振兴的重要信号;改革的成果惠及人民,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幸福日渐成为现实。改革开放的成功,使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是对中国梦的最好诠释。改革开放的成功,进一步激发了我们党和人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求和探索。

改革开放奠基中国梦。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改革开放的过程,正是开辟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过程。在改革开放中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接力奋斗开创的伟大道路,是适合中国国情、符合时代要求的科学发展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激发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活力,彰显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价值,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巨大精神动力和强大精神支撑。改革开放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创造、创业活力,促进了国内各族人民的团结,为实现中国梦积蓄了力量。可见,改革开放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道路、精神、力量基础,提供了多方面的条件支撑。

改革开放保障中国梦。在改革开放中确立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目前依然存在的体制机制弊端和各种社会矛盾,如现代市场体系发育尚不成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尚不彻底,政府职能转变尚不到位,区域发展不协调,贫富差距拉大等,制约和阻碍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国梦的实现。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还在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只有深化改革,才能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发展模式,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进一步释放体制机制活力,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只有扩大开放,才能使中国在国际事务和国际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使实现中国梦的过程成为既造福中国人民,也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过程。改革开放既是实现中国梦的助推器,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而在此基础上,我认为当前中国有几个领域迫切需要改革:

第一,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也是降低能源和物资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最有力的抓手。这一任务从党的十五大到十六大,再到十七大政治报告中讲了十五年,有成效,但是不够令人满意。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科技体制改革滞后,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缺少人才及科研成果的强有力支撑。二是缺少差异化的税收政策导向和财政政策的支持。三是现行的金融政策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支持不力,银行更多的倾向于追逐本单位的利润。四是立法和执法的环境很不利于保护知识产权、打击假冒伪劣,以至于山寨产品、有害食品、有毒药品充斥市场。

第二, 努力培育全社会、全民族共同拥有的核心价值观。现代化的中国,不仅物质文明水平要赶上并超过世界发达国家,精神文明也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粉碎了广大群众的信仰,现在的小学生都在思考教师节时给老师送什么礼物,谁家的汽车是名牌,谁的家长官大。这是危害极大、后患无穷的事情。要从娃娃抓起,要在全社会开展生动活泼、教育与趣味相结合的培育全社会共同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防止发生信仰及道德危机,防止利益与权力结成神圣同盟。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国梦”,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辈的理想和夙愿,也承载着今日中国人的共同心声和愿景。作为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来之不易,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奋斗历程告诉我们,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还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现“中国梦”要靠实干,坚定不移用好改革开放。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时间紧迫,时不我待。我们惟有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一步一个脚印去奋斗,以更大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去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梦想。这是今日中国人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推荐第2篇:改革开放社会实践报告总结1

改革开放社会调查报告总结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了,中国在各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全世界有目共睹。三十多年里,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的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升;民生得到改善,人民的总体生活进入了小康水平。尤其是在近几年里,发展尤为迅猛,成功举办了奥运会,神舟七号也完美的完成了太空之旅。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里国家一直着力建设新农村,随着一系列兴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出台,我国的农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践出真知,实践出人才,为了更好的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加自身的社会实践经验,我们小组进行了一次“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变化”调查的社会实践活动。此次实践调查方式主要以走访和问卷调查为主,实践范围主要在大理市才村码头附近,调查对象以大理原著居民为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小组成员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知识背景的人进行采访和问卷调查,听他们讲述三十多年来他们的生活环境的改变,记录下他们生活变化的历程。一下是我们调查的具体情况:

我们采访的对象中有高龄70岁的老大爷,也有刚刚步入成年的弟弟、妹妹,但主要集中在30~50岁阶段的大叔、大婶,因为他们是完整经历过改革开放的中国人,可以说,他们对于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感受最深,他们是最有资格谈论改革开放的优差的人。经过调查分析,改革开放基本可以算得上中国伟大的决策,给人民带来的好处也是多不胜数,变化尤为巨大的是衣食住行方面:

(1)在“衣”的方面,从五六十年代的一片“蓝海洋”“绿海洋”,到如今的色彩缤纷,衣着的变化使村民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着装上的花费往往反映出一个家庭的消费水平。现在很多人都不再为衣物的价格所局限,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市场商品的日益丰富,人们开始追求新、美穿戴的消费模式。穿着更加讲求舒适大方,服装变得丰富多彩,并日趋成衣化。各类皮鞋、旅游鞋、休闲鞋等不但样式新颖,而且穿着舒适,普遍为村民们所接受。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消费水平勾勒出一条上升的曲线。

(2)在“食”的方面,从最初的“添饱肚子”到现在的“食不厌精”。食品消费向讲营养、讲风味、讲方便等方面转变。市场、商店、饭店里各种各样的食品数不胜数,水果、蔬菜、海鲜已经不再有季节性,随时随地村民们都可以挑选到自己喜欢的食品。糕点、牛奶及奶制品的消费占全部食品消费的比重直线上升。平均每人每年在外就餐的花费也越来越多,特别是逢年过节村民把各个大小饭店、商店全部塞了个爆满。

(3)在“住”的方面,原来大片的土坯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高大的瓦房和新楼房。10年前,五六十平方米的房子算宽敞,而如今,住房达到二三百平方米的村民为数不少。而且室内的装修、家具和家居用品也与早年不可同日语,与城市不相上下。而且随着新农村的大力建设,将会有更多的家庭住房条件得到改善。

(4)在“行”的方面,从“自行车王国”进入“汽车社会”,是村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显著标志。近两年来,村里电动车、摩托车、小轿车的数量猛增,彻底告别了原来独轮车、自行车的社会。车辆多起来,道路的狭窄成了极待解决的问题。村委会领导村民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对村里的所有街道进行了改造,把原来的狭窄不堪的土泥路全部换成了笔直宽阔的水泥大道。并抽出专项资金,将因年久失修而停用六年的大桥进行了重新整修,架起了村里通往外界的桥梁。这一切,使的我村村民出行更加方便,对外交往更加频繁,大大促进了村子的经济发展。

(5)在“用”方面,人们现实生活中的“三大件”发生了几次变化,从最初的“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到“彩电、冰箱、洗衣机”再到“汽车、住房、装修”,消费也经历了“百元——千元——万元再到十万元”的发展。村民们的生活已从“基本生存型”向“享受发展型”转变。

从文化建设方面看,迷信活动也越来越少了,村里老人闲着没事几个人聚一起拉个二胡唱两句,再有就是到河边钓钓鱼,聊聊天,唠唠家常,自娱自乐,改变了村里迷信的风气。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迷信活动肯定会被杜绝掉。附近的几个村还自发的组织了老年秧歌队,不仅增加了村里的喜庆气氛,而且为解决老年人的冷清孤独问题找到了一个绝好的途径。大力推行扫盲运动,组织文盲半文盲进行夜校补习。坚决杜绝青少年儿童辍学现象,国家还调拨专款进行学校建设,确保每个有志学子“有学可上,上学有依”。

总而言之,这次社会实践不仅使我们了解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也增加了我们不少的实践经验。我们这个年代出生的人,可以说是幸运的一代。我们没有经历过祖辈们的纷飞战火,也没有经历过父辈们文化大革命那个充满考验的时代。从一出生,我们便感受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们无需在战乱的夹缝里去艰难求生,也不会因为历史文化的迥异而难以发光难以出人头地,只要我们肯勤勤恳恳的努力,社会就会为我们提供一个广阔的舞台。这是我们祖辈们远远没有的机遇。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了我们祖辈是如何在那样艰苦环境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从我们祖辈身上学到了一种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精神。同时也使我们看到了作为新世纪大学生应该有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国家是在不断发展和富强的,这就需要大量的人才,国家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我们身为大学生就有责任和义务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学习,希望有一天能为我国的建设和发展尽自己最大的力。

我们相信,祖国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推荐第3篇:中国改革开放

重 庆 邮 电 大 学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题目:中国改革开放

学院: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班级:0101104班

姓名:徐健辉

学号:2011210119

中国改革开放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1978-2008年,中国发生了5000多年历史上最为深刻的一场社会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的客观事实,中华民族再度崛起的巨大成就,无可辩驳地证实了这场社会变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改革经验,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系统总结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无论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还是对于世界社会主义的命运和前途,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From 1978 to 2008, 5000 years of history have taken place in China is the most profound a social revoluti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glow the vitality of the objective facts, the rise of the Chinese nation has once again the great achievements, indisputable and proved the neceity of the social change and correctne.Mammoth practice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has created the extremely rich experience in the reform, reviews the historical proce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system summed up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no matter for the cause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to the world the fate and future of socialism, has extremely important significance.一、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在社会主义改革的浪潮中,中国是最早提出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国家之一。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和国家领导层就在实践中初步意识到了传统体制的弊端,萌发了要变革传统体制的念头,并且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末期和60年代初期,进行过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和尝试。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改革,还是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中国近30年的改革开放,从总体上看,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发表。

第二阶段:以城市为中心全面改革的探索阶段--从1984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到1988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决议》。

这一时期,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科技、教育及其他社会生活领域。改革的深度和广度都较前一时期有显著进展,故称之为全面改革的探索阶段。

第三阶段:总结经验、整顿调整阶段--从1988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决策到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谈话的发表。

与其他国家的改革一样,中国的改革开放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在改革进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物价波动较大,市场秩序混乱,重复建设比较严重等。针对这种情况,1988年9月,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治理经济环境整顿

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目的是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调整完善政策,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这段历程,从实践上看,是整顿调整时期,从理论上看,是总结改革经验时期,以便确立更加全面的改革思路,确保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能够顺利稳妥地向前推进。

第四阶段:整体推进,重点攻坚,以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改革阶段--从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巡谈话到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要思想理论问题,特别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谈话围绕\"抓住时机,加快发展\"这一主题,从理论上对诸如社会主义本质、判断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计划与市场都是手段、\"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和概括,深化了对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第五阶段: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本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从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

这一阶段改革开放的突出特点,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的,改革开放的设计和实施,要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特别是以人为本与统筹兼顾的原则。

作为目前世界上仅存的最强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是他的作用具体在什么方面?

二、邓小平与改革开放

1978年5月十一日。光明日报发表重要社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篇社论引起了社会的极大轰动。这是一场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大论战。同年,对中国产生重大影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

1980年,正式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又相继开放了沿海十几个城市,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批准海南建省并成为经济特区。1984年1月,邓小平等人视察了深圳和珠海两个经济特区。1992年,又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要抓住时机,关键是发展经济。邓小平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提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发展教育事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就是邓小平的这些措施,使中国从崩溃的边缘被拉了回来。也是社会主义的中国开始摆脱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束缚。“胆子大一点”“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不仅让西方感到新鲜,更对一代中国人从心理上受到冲击。“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多少年来由于意识形态的束缚,所有共产主义国家都陷入经济发展慢的泥潭。而邓小平将多年来“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换成了“加强经济建设”不得不令人惊讶。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词是由邓小平提出的。由于中国的国情与资本论中的社会情况不一样,也不同于欧洲社会主义阵营。所以必须有自己独特一套符合本国发展的方向,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体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具备五个基本特征:第一,以民为本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天起,一切权力属于中国人民,而不再仅仅属于某个政党或团体。强调的是以人民为本,而不是以官为本。第二,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要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三,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就是人民的共同富裕和进步。离开共同富裕,离开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建设社会主义和发展生产力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第四,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中华文化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而且是对一切世界优秀文化的集大成,包括对西方先进文化的吸收和借鉴。第五,民主政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它的主体是人民当家作主,是有别于历史上任何年代和国家的民主。广大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必须对权力加以有效的监督。

正是这一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使得中国社会主义没有遭到覆灭。并带领人民走向新生活。

综上所述,中国改革经过近30年的奋力推进,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应该说改革的理论准备越来越充分,改革思路越来越明确,改革经验也越来越丰富,这就为今后改革的深入推进提供了比较扎实的基础。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其关键问题主要集中在六个方面:一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二是公有经济与非公有经济的关系;三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四是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五是党与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六是人治与法治问题。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计划经济体制已经被冲破,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已经在实践中全面推行;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正在按照市场经济规则进行调整;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推荐第4篇:论“中国梦”与改革开放

论“中国梦”与改革开放

.TRS_Editor TABLE{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6px;} .TRS_Editor{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6px;} .TRS_Editor P{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6px;margin-top:0.5em;margin-bottom:0.5em;line-height:1.4;} .TRS_Editor H1,.TRS_Editor H2,.TRS_Editor H3,.TRS_Editor H4,.TRS_Editor H5,.TRS_Editor H6,.TRS_Editor HR,.TRS_Editor BLOCKQUOTE,.TRS_Editor DL,.TRS_Editor DD,.TRS_Editor DT,.TRS_Editor OL,.TRS_Editor UL,.TRS_Editor LI,.TRS_Editor PRE,.TRS_Editor CODE,.TRS_Editor TEXTAREA,.TRS_Editor SELECT,.TRS_Editor CITE,.TRS_Editor PRE,.TRS_Editor CENTER,.TRS_Editor TABLE,.TRS_Editor DIV{margin-top:0.5em;margin-bottom:0.5em;line-height:1.4;} .TRS_Editor FORM,.TRS_Editor FIELDSET,.TRS_Editor LEGEND,.TRS_Editor SELECT,.TRS_Editor TR,.TRS_Editor TD,.TRS_Editor TH{margin-top:0.5em;margin-bottom:0.5em;line-height:1.4;} .TRS_Editor BUTTON,.TRS_Editor OPTION,.TRS_Editor ADDRESS,.TRS_Editor DFN,.TRS_Editor EM,.TRS_Editor VAR,.TRS_Editor KBD,.TRS_Editor INPUT,.TRS_Editor SMALL,.TRS_Editor SAMP,.TRS_Editor SUB,.TRS_Editor SUP,.TRS_Editor SPAN,.TRS_Editor A,.TRS_Editor B,.TRS_Editor I,.TRS_Editor U,.TRS_Editor S,.TRS_Editor STRONG,.TRS_Editor LABEL,.TRS_Editor IMG,.TRS_Editor BR,.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0;text-indent:0;}

怎么把党的十八大这样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代会的精神转化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追求和精神力量?这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必须精心研究和认真解决的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后不失时机地提出:“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闭幕会上,他又全面阐述了“中国梦”和实现“中国梦”的路径等问题。学习这些论述,使我们深深体会到,把十八大精神落实到思想和行动上,集中起来就是在深化改革开放中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大业来说,实现“中国梦”,是深化改革开放的伟大目标;深化改革开放,则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一、“中国梦”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历史内涵和历史要求

“中国梦”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反映了近代以来在中国社会内部涌动着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进步思潮的要求,凝结着近代以来中国志士仁人的理想、当代中国的追求和未来中国的走向。

中国共产党是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是有远大理想的党,同时,中国共产党人又善于从实际出发确定阶段性的奋斗目标。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我们确定了“新民主主义”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为我们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而且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步骤。

“中国梦”,就是作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提出的奋斗目标。其意义就在于:它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反映了近代以来在中国社会内部涌动着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进步思潮的要求,凝结着近代以来中国志士仁人的理想、当代中国的追求和未来中国的走向,是连接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民族复兴之梦。也就是说,“中国梦”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历史内涵和历史要求。自1840年鸦片战争清政府因落后而挨打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从那时开始,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就成为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性课题,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始终不渝追求的民族复兴之梦。

圆梦之路无比艰辛,无比漫长。如果从1840年鸦片战争算起,到2050年我们基本实现现代化,中华民族的圆梦之路长达200多年。

第一个100年,是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之梦。为了实现民族复兴之梦,必须先解决中华民族面临的第一个历史性课题。从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开始,到康有为、梁启超推动戊戌变法,再到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前赴后继,英勇奋斗,都是为了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之梦,但都没有取得成功;一直到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使得“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也就是说,我们足足奋斗了一个多世纪,才圆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之梦。

第二个100年,是圆“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之梦。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圆“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之梦,创设了不可或缺的政治和社会前提。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经过7年天翻地覆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开始,站起来的中国人就已经踏上了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之路。由于我们对于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经验,走了不少弯路。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工作重点转移,实行改革开放,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才真正走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按照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和十六大关于“紧紧抓住21世纪头20年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战略决策,今天,我们要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最伟大的“中国梦”,就是要完成“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使命——到建党100年的时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建国100年的时候,将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现在离完成第一个“一百年”的历史使命,只有8年时间了。正如十八大报告开宗明义指出的:经过九十多年艰苦奋斗,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我们党对党和人民创造的历史伟业倍加自豪,对党和人民确立的理想信念倍加坚定,对党肩负的历史责任倍加清醒。为此,十八大发出了“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伟大号召。十八大形成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自觉地承担起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治责任,承担起了为2050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的历史使命,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实现“中国梦”的号召。

“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但不是为了中国共产党人自己,而是造福国家、民族、人民的崇高追求。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闭幕会上,刚刚当选为国家主席的习近平在全面阐述“中国梦”的内涵和实现这一梦想的道路、精神、力量等问题时深刻地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就精辟地揭示了“中国梦”对于国家、民族、人民的意义,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国家、民族、人民的自觉责任。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民族”和“人民”这两个范畴,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的意义所在。强调“民族”的意义,实现“中国梦”不仅在于我们将完成历代志士仁人的民族振兴愿望,而且将造福于世界各地的所有华人。强调“人民”的意义在于,“中国梦”是造福于人民的,同每一个人的个人理想息息相关,同时要靠人民来实现的。事实上,“中国梦”不仅是整个国家的富强之梦,而且是同国人的住房梦、就业梦、社会保障梦、生活环境优美梦等个人愿望直接相联系的,是中国人的总体追求与每个人的个体追求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憧憬和企盼。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的:“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因此,提出“中国梦”,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就是要更好地坚守“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本质属性,更好地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奉献一切。

二、圆满实现“中国梦”,还是要靠改革开放

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来,我们常讲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这是来自实践的最权威的结论。我们要完成“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任务,最终圆满实现“中国梦”,还是要靠改革开放。

回顾和总结我们圆梦的历史,第一个100年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之梦,靠的是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第二个100年圆“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之梦,靠的是党领导的改革开放。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来,我们常讲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这是来自实践的最权威的结论。我们要完成“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任务,最终圆满实现“中国梦”,还是要靠改革开放。这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的。在改革开放与“中国梦”的关系问题上,要把握以下几点:

首先,要认识到实现“中国梦”与推进改革开放是一个问题的两面,改革开放的成功就是“中国梦”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一必须走中国道路,二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三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而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都聚焦于改革开放。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最为鲜明的特征是改革开放。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力量,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也即改革开放的中国力量。因此,改革开放成败得失,直接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

其次,要认识到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中国梦”。邓小平曾经明确地说过:“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他还说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集中力量搞四个现代化,着眼于振兴中华民族。”这就清楚地告诉了我们,“振兴中华”与“赶上时代”是我们改革开放两个相互联系的目的。而“振兴中华、赶上时代”,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所以在“振兴中华”的同时要强调“赶上时代”,是因为我们所说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要恢复中华民族昔日的辉煌,而是要使中华民族赶上时代潮流。

再次,要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这是因为,在中国这么一个人口多、底子薄并且经历过历史曲折的东方大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只有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同时,扫除民族复兴大业的各种体制障碍,变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其他各个方面的体制,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践已经告诉我们,中国能够用短短30多年时间,就从苏联模式的体制中解放出来,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靠的就是改革开放;我们知道,这30多年我们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特色鲜明,富有效率,但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还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我们也懂得,今天的中国面临着许多矛盾、风险和挑战,特别是在民生等方面有许多难题需要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也只有通过改革开放才能破解。

深化改革开放尽管十分艰难,但正如邓小平所说的: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总之,不改革,空谈改革,乱改革,都不可能实现“中国梦”。

三、深入思考和研究改革开放的内在逻辑

我们向人民群众描绘美好蓝图,展望发展前景,是为了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但千万不能给人民群众以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更不宜提一些虽然符合共产党人的理想但目前这一阶段还做不到的口号。

在改革开放与“中国梦”的关系问题上,还要深入思考和研究改革开放的内在逻辑,正确认识和把握改革开放过程中一系列复杂的矛盾。实现“中国梦”必定要遵循客观的历史辩证法,注意处理和把握以下辩证关系。

其一,理想与实干。我们注意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出“中国梦”的同时,首先提出的告诫就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应该讲,“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是从历史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结论。比如战国时期的赵括,只会“纸上谈兵”,以致40万赵军全军覆没,赵国从此一蹶不振直至灭亡;魏晋时代风流名士以清谈为风尚,被王羲之砭为“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明末顾炎武谈到这段历史时把这个教训概括为“清谈误国”。习近平总书记十分熟悉这些历史典故和经验,多次告诫我们要牢记此类误国之鉴。他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进一步把这一教训同实现“中国梦”联系起来,更加发人深思。“中国梦”作为我们的理想,是合“理”之想,而“理”是以“实”为基础的,“实”是实际,也是实践,从实际出发之“理”、来自实践之“理”、应用于实践之“理”、自觉接受实践检验之“理”,才是我们所要之“理”,才能成为我们的理想之“理”。“中国梦”作为我们的理想,是合理之“想”,而“想”不仅是“干”的愿望和原动力,更要靠“干”变为现实。“理”与“实”、“想”与“干”的这种辩证关系,构成的就是理想与实干的辩证逻辑。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我们向人民群众描绘美好蓝图,展望发展前景,是为了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但千万不能给人民群众以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更不宜提一些虽然符合共产党人的理想但目前这一阶段还做不到的口号。也就是说,“中国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理想,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实干,才能变为生活中的现实。

其二,改革与发展。讲实干,最重要就是要实实在在搞改革、实实在在谋发展。在改革的问题上,不改革没有出路,但坚持改革不是为改革而改革,更不能离开发展的任务和要求来推进改革。我们曾经说过,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稳定是前提。这一论断,已经说明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们积累了丰富经验,其中一条重要的经验是:改革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必须为破解发展中的难题服务,必须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和各方面体制的实现形式,脚踏实地地推进。当前,我们深化改革开放,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科学发展。因此,我们对改革进行顶层设计也好,“摸着石头过河”也好,都必须从当前社会发展阶段的实际特别是这个阶段的发展要求出发。记得当年邓小平在处理党内外关于“傻子瓜子”等问题的不同看法时,就是这样牢牢把握发展的大局,来处理改革中遇到的难题的。这些经验,值得我们重温。只有从实际出发,围绕发展的任务和要求来推进改革,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我们期盼的“中国梦”。

其三,机遇与挑战。在改革和发展中实现“中国梦”,必须正确认识我们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敢于抓住机遇,善于应对挑战。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抓住21世纪头20年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就从根本上说明,圆梦的过程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自己的过程。但是,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而不是谁恩赐给我们的。事实上,抓机遇的过程,往往就是经受各种挑战和考验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深化改革开放、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机遇与挑战的关系。特别在今天的国内外形势下,提出和认识这个问题,格外重要。历史已经告诉我们,并将继续告诉我们,除非中国人自己不争气,世界上谁也阻挡不了“中国梦”的实现。在改革开放中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只有正确对待和把握机遇与挑战等问题,我们才能不因取得伟大成就而盲目陶醉,才能不因面临各种挑战而盲目悲观。为了实现我们的“中国梦”,惟有紧紧抓住今天依然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勇敢应对各种挑战,才能将“中国梦”的美好希望变为美好现实。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

推荐第5篇:改革开放与中国梦演讲

改革开放 中国梦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你们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改革开放 中国梦》

每一个时代,都有一种主流价值观的存在,它是一个时代的思想共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中国梦是我们最大的理想,是我们共同的思想基础。这种理想,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决定了民族复兴的宏伟指向。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理论体系的成熟发展,“十八大”精神的深远影响,无不在向世界展示出新中国的风采。习近平总书记也满怀信心地说“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这就是中国梦”。总书记阐释了中国梦,也强调了:“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实现民族国家富强、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已经证明,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托起富国强民的“中国梦”。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正一步步走向富强,迎来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盛世。30年来,是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30年;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是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30年。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民福利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而且也使中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和主流文明之中。

今天的中国,神州风物沧海桑田,国人风貌焕然一新,以更为成熟、包容、开放、自信的心态拥抱世界,莫不极大地得益于30多年改革开放积累的综合实力,得益于30多年改革开放积淀的民族自信。马丁路德金有一个黑人民族平等的梦想,我想全中国所有中华儿女同样有一个国家强盛,民族强盛的梦想。历史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只有全面系统地认识历史,才能把握现在,把握未来,才能更好的认识改革开放是民族复兴之路,国家强盛之路,人民幸福之路。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向全党全国发出了深化改革开放新的宣言书、新的动员令。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这是新时期小平精神的延续,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果证明了,只有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通过实践检验真理才能使我们的人民更加幸福,使中国更加强大,只有坚定不移的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实现中华儿女富国强民的“中国梦”!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重要方面,是实现中国梦的正确方向;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支柱;中国力量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雄

厚基础。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实现中国梦,根本上是为人民谋幸福,让更多劳动者的人生出彩、梦想成真。一个人乃至国家如果没有梦想,就好像在森林中迷失了方向。我们要树立梦想并为实现梦想付诸努力,切勿空谈!当前要实现中国梦,每个人都要切实负起责任,做好自己的工作,一步一个脚印。我们也将积极投身参与到这个伟大事业中去,并融合民族、国家与个人的中国之“梦”。今天,我们既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又是中国梦的受益群体,祖国的繁荣富强、和平统一,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只有国家好、民族好,我们个人才会好,才能促使每一个顺利完成学业、创业及立业!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篇2:改革成就中国梦(演讲稿) 改革,让中国梦不再只是梦 梦想是我们远航的灯塔,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因为梦想,人民的生活变得缤彩纷呈;因为梦想,生命变得无比厚重;因为梦想,举国呈现出空前的民族凝聚力。五千年民族魂,生生不息;一代代炎黄人,风雨前行;挥汗水洒热血,为国强盛。这就是我们的梦想,我们的中国梦。在历史上,中国和中国人是历来不缺少梦的。几千年前,书中就出现了“家道小康,天下太平”的描绘,无不体现了劳苦人民的理想社会图景,却一直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落后就要挨打,强盛才能自主”每个中国人都拥有着同样的中国梦。富强!富强!中国人的梦不但一直在做,而且为了到达梦境的彼岸不断地进行着尝试和冲击。中国梦流淌过每个日日夜夜、每个中国人的内心。 回顾历史,我们感慨万千。历史资料与父辈的言语在我们脑海中留下了三十多年前的镜头。印象中它有萧疏的背景,十年动荡的阴霾才被刚刚拨开,满目创痍的中华大地正在艰难的回复着生机;印象中它有颓败的景色,画面中清晰可见疲惫不堪的人民静静的舔着自己精神与物质的双重伤口;印象中它有破落的外观,恍如南柯一梦般的中国无可奈何的呆看着世界的日新月异。

这一切,我们不禁自问,难道,我们的中国梦,我们的强国梦,就只是一个梦吗?难道,实现我们强国梦的机会和可能就永远的被历史淹没了吗?

千百年自强不息的中国人被这一刻屈辱的深深地震撼了,深深地刺痛了,东方巨龙的尊严在这一刻觉醒,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将改革开放的序幕缓缓拉开。没有怨言,没有怨恨,只有一群人民,紧紧的跟在一个政党身后,咬着牙,挺着胸,默默的奋斗了三十多年。 这三十多年,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是中国发展的三十多年,是中华民族为之奋斗的三十多年。几十年间,中华民族经受住了一个又一个考验,扫除了一个又一个障碍,她以她顽强的毅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三十多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日的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玉兔”将上苍穹,“蛟龙”深潜万丈。经济建设屡传捷讯,中国作家终摘诺奖。成就让我们欣喜,让我们高兴,我们不禁为伟大的祖国自豪,我们正沿着正确的道路向着梦想前行。 守得云开见月明,腾飞的中国用实力向世界昭示了一切,中国梦不再只是梦。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我国改革开放新的重要关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万众瞩目中胜利闭幕,全会以全面深化改革开创了新的局面、营造了新的风气。全会阐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历史方向,也形成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重大突破,并且勾画出了今后十年深化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必将带动我国经济实现新一轮的腾飞,为实现“中国梦”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我们都知道,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事业,必须我们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为了伟大“中国梦” 的实现,我们应当肩负起历史的责任与使命,以巨大的勇气和智慧、以实干的精神,续写改革开放新的篇章。 眺望苍穹,二十一世纪的朝霞如此绚丽;放眼世界,二十一世纪的画卷壮美神奇;展望未来,二十一世纪的舞台充满挑战也蕴含机遇。纵的历史、横的现实,组成了时代的坐标,无数个坐标点连接成时代前进的航线,指向未来。一个伟大的国家,正意气风发地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一个古老的民族,正满怀信心地创造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在改革的道路上,尽管还会有

美丽中国我的梦

“美丽中国”是习爷爷提出的中国梦,是全国人民的迫切希望。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不停的向大自然索取,造成前所未有的水土流失、草原沙漠化、工业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严重的雾霾天气、沙尘暴袭击······等等。所以党中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给大地以绿水青山,实现中华疆域山川秀美、山清水净、空气清新、鸟语花香。我想如果再加上我们全国人民遵纪守法、谈吐文雅、彬彬有礼、举止庄严、形象优美、健康向上、那我们的祖国就会更加美丽。祝“美丽中国”梦想成真!

国有国梦,家有家梦,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梦。我们的祖辈们出生在贫穷落后的旧中国时代,他们的梦是“救国救民”,敢教日月换新天。我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生在改革开放时代他们的梦想是“国富民强”。而我们这些生长在最鼎盛的中国的少年又有什么梦呢?

我的同学们有的说当作家,像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一样为国争光;有的说当宇航员,像杨利伟叔叔一样实现祖国的飞天梦;有的说做一个好领导,为祖国人民谋福;有的说······

是啊,少年有梦想,国家有希望。自古英雄出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有梦想的少年就有活力,有朝气,有未来。梦想是通向未来的起跑线,梦想能创造奇迹。周恩来总理在和我们同样大的时候就励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

个远大的志向激励着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奋斗了一生。他为了民族的独立、国家的振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由于他少年时的梦想所引导。

我们现在在幸福甜蜜的生活中应该有什么梦呢?我觉得眼下最实在的梦想莫过于做一个好学生,好孩子。那就是在学校遵纪守法,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好好听从老师的教导,努力学好每一门功课,不调皮,不懒惰,不欠作业,学好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出类拔萃的好学生。在家里就要听从父母的教育,多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体谅父母生养我们的不易;不乱花钱,懂得父母挣钱的辛苦。不干坏事,少惹父母生气,做个让父母省心,勤劳孝顺的好孩子。如果我们人人都向好学生、好孩子努力,个个都品学兼优,等我们长大了,就没有一个坏人,都很出色,全是科学家、宇航员、作家、好领导、好父母,然后再教育出更好的下一代,代代相传,这样我们的祖国就会强大加强大,美丽加美丽!

人生如船,梦想是帆,让我们行动起来吧,努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为好学生,好孩子加油!

让我们带着“美丽中国梦”,出发!篇4:改革开放与中国梦 改革开放与中国梦

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一项基本国策,是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预示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而中华民族的崛起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

一、改革开放前的历史背景

“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邓小平同志曾经说,“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是一个混乱状态;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 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由于这20年的一系列严重错误和灾难,国民经济被推向崩溃的边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在60年代10年中,就有1960、196

1、196

2、196

7、1968这5年gdp出现负增长,而这一时期正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经济高速增长期。据统计,60年代按不变价计算的人均gdp年平均增长率,世界为3.5%,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4.0%,发展中国家为2.6%,苏联和东欧国家为5.5%,日本为10.2%,而中国仅为0.2%,远远低于上述所有国家。

在思想上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扼杀了广

大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扼杀了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

而与此同时,当时国际政治格局的主流由对抗转向缓和,世界各国由积极准备战争转向争取世界持久和平,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两大主题,东西方国家由相互封闭转为相互开放,不同意识形态由相互排斥转变为在相互渗透和吸收中抗争。而当时在国内广泛开展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又从思想理论上实现了从“两个凡是”向实事求是的重大转变。这样就从国内和国际、从客观必要性和客观可能性、从客观和主观、从实践和理论各方面为实现工作重点转移、作出改革开放决策创造了条件。

二、改革开放的提出

于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我是主张改革的,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 “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 “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邓小平同志这些振聋发聩的重要论述,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之后的一个了不起的伟大觉醒。在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正确领导下,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过去的“左”倾错误,实现了历史的伟大转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中心点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发展生产力为

中心,从封闭转到开放,从固守成规转到各方面的改革。由此开创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由此可见,30年前,我们党作出的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不是偶然的,是在经历了20多年艰难曲折的道路、汲取了20多年“左”的错误的惨痛教训之后作出的。因此,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历史的必然,是人民的心愿,是时代的需要。

三、改革开放的实施 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只能在不断实践中探索前进,在总结经验中把握规律,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接近理想目标。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试办经济特区,福建省和广东省成为全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1988年4月13日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关于建立海南省经济特区的决议,建立了海南经济特区。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建成功,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有力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进程。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时期。1979年9月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允许农民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因时因地制宜,保障

他们的经营自主权,发挥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为新时期中国政治体制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1980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

到1983年初,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确认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全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政治体制的改革与经济体制的改革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 1984年4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又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这14个港口城市。逐步兴办起经济技术开发区。

80年代中期,中国的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开始启动。

从1985年起,又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

1988年增辟了海南经济特区,海南成为中国面积最大的经

济特区。 1990年,党中央和国务院从中国经济发展的长远战略着眼,又做出了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的决定。中国的对外开放出现了 一个新局面。

四、坚持改革开放实现中国梦

改革开放对于20世纪中国,共产党而言是一次脱胎换骨,获得新生的时机。对21世纪的中国也有着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不亚于苏维埃的成立对俄罗斯人的影响。事实证明,穷极思变,有变则通,通则有生。国力的发展,对民生的关注,关系到一个政府的民心向背,关系到一个党的生死存亡。苏联共产党的亡党亡国及东欧社会主义消亡便是前车之鉴。古人云:君以民为本。就是这个道理。

改革开放就是中国人实现中国梦的源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源泉。

所以说中国梦与改革开放密不可分。篇5:中国梦劳动美我与改革创新演讲稿

演 讲 稿

上午好/下午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理论体系的成熟发展,“十八大”精神的深远影响,无不在向世界展示出新中国的风采。习近平总书记也满怀信心地说“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这就是中国梦”。总书记阐释了中国梦,也强调了:“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劳动创造美,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未来,劳动也必然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坚实基础。

只有辛勤劳动,才能呈现中国梦。“一勤天下无难事”。人世间的一切梦想,只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一切难题,只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靠勤劳创业,稳固,靠实体致富,扎实,靠吃苦发家,安心。除此,所谓的“炒作”、“虚拟”、“投机”、“取巧”只会收获“泡沫”,无法变成现实,终究南柯一梦。

只有诚实劳动,才能兑现中国梦。通过诚实劳动,才能提供周到服务;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培养互助美德;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完善有序竞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构建诚信体系。实,而不是虚;真,而不是假;正,而不是邪,这是通往和谐社会的基石,诚实劳动是“兑”梦最重要的元素。

只有创新劳动,才能实现中国梦。随着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管理创新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创新劳动对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

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越来越大。劳动不再是原始落后、简单低级、脏险苦累的代名词。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创新劳动;通过创新劳动,激发创造潜能,实现科学发展,这是圆中国梦的最佳途径和最好方式。

“劳动最光荣”,因为劳动才能改变,改变窘迫的环境,改变无制的压迫,改变贫穷的生活。“劳动最光荣”,因为劳动才能改变中国,才能让中国富强繁荣!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工人阶级要继承光荣传统、锐意改革创新,以领跑者的步伐解读中国梦,以劳动者的佳绩共创中国梦,以创新者的姿态拥抱中国梦。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始终做坚持中国道路的基石;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做弘扬中国精神的楷模;坚持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充分发挥伟大创造力量,始终做凝聚中国力量的坚石!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实现中国梦,根本上是为人民谋幸福,让更多劳动者的人生出彩、梦想成真。

到这里,我扪心自问,我的梦想是什么?作为一名年轻的人民教师我深知没有辛勤浇灌,就没有桃李芬芳;没有笔耕墨耘,就没有祖国昌盛富强!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份职业,就要无怨无悔地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三尺讲台,尽心尽力耕耘一方学园,矜矜业业摆渡莘莘学子,这就是我的“教师梦”。

推荐第6篇:改革开放与中国修辞学(优秀)

学术资源

改革开放与中国修辞学

高万云

在中国历史上,1978年无疑是一个值得记忆的年份。因为就是从这一年开始,具有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才真正第一次面对世界,也真正第一次面对自己。虽然带着羞涩,带着胆怯,也带着无奈和恐惧,但她毕竟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并且从踉跄试步到昂首前行,一走就是三十年!回首这三十年,虽然多有曲折甚至逆流,但整体上看还是历史的大进步,中国的门户确实开放了,人们的手脚确实放开了,各行各业确实进步了。在这样的大语境下,作为人文科学的中国修辞学自然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修辞学的发展状况,我在宗廷虎先生主编的《20世纪中国修辞学》下卷中用近四万字的篇幅作了描述,[1]这里只作一些概要的介绍,并进而引发延伸式思考。我认为,中国修辞学之所以在改革开放这三十年走向繁荣,主要因为有六大历史动因,这就是:自由宽松的社会文化环境、科学教育的迫切需求、西方文化的强势涌入、人际交往的强烈要求、大众媒介的迅猛发展、语文体式的多元存在。也正因为有了这些必要条件,所以,才逐渐建立了中国修辞学会、各大区和省市修辞学会等学术队伍,才出现了有关修辞学诸问题的学术争鸣,才推动了修辞学各个下位学科如修辞理论、修辞技巧、语体风格、研究方法、发展历史等研究的并行发展。当然,由于基础薄弱、认识偏误等,这三十年中国修辞学研究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如缺少问题意识和方法意识,如热炒冷饭缺少学术营养,生吞新知引起消化不良等等。

三十年来,中国修辞学之所以有所发展,除上述之外在因素起作用外,更重要的是学者们对修辞学本体的多维审视,人们开始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考察修辞学。以修辞学的学科定位为例,以往多认为属于语言学和美学,而改革开放以来,学者们借鉴西方新知,有认为修辞学属于交叉学科的,有认为属于行为学科的,也有认为属于语用学科的;即使是认为属于语言学的,也分出了属于语言学和属于言语学的。这些认识,虽然为学科定位增加了混乱,但对多角度认识修辞学的本质却有重大作用。同样,对修辞学的研究对象的认识也是如此,三十年来的讨论、争鸣都大大丰富了修辞学的研究范围。同义形式是否为修辞学惟一研究对象、消极修辞是否为虚拟存在、篇章修辞与语体风格是否为修辞学研究对象等,都在讨论和争鸣中有所深化和升华。另外,对一些旧问题的思考有所深化,如修辞与语法、逻辑等的关系问题,如辞格在修辞学中的地位问题等;而对一些新问题也有所突破,如修辞学与语用学的关系问题,如修辞学的研究方法问题等。特别是修辞史和修辞学史研究的持续深入,更为上述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的支持,为其良势发展起着重要的助推作用 [2]

让人欣喜的还有两个方面,一是其他相邻学科逐渐认识到修辞与修辞学的重要性,如语法化研究如果离开对修辞化的使用是举步维艰的,而所谓语法的认知研究,又往往剥离不开“修辞思维”的重要影响,所谓隐喻转喻问题,所谓象似问题,说到底还是修辞问题。至于文学、法学、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等诸多学科,都在进行着修辞的建构和阐释,都在自觉思考修辞问题。二是修辞学科内部逐渐有了自觉的学派意识。我不敢说中国修辞学界已经形成了多少学派,但我敢说确实存在着观点相同或相近、有纲领、有组织的非实体性学术团体。王希杰在《汉语修辞论》中说:“从某种意思上,可以说:二十世纪中国修辞学中有一个„复旦派‟,或者叫做„《发凡》派‟。其理论纲领是:

一、两大分野论:区分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

二、题旨情境论:„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在陈望道的弟子编著的《修辞新论》(1988

学术资源

年)中,他们提出两条„修辞研究纲领‟:

一、修辞研究的纲领——内容决定形式;

二、„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这一共同纲领,他们在许多论文中一再进行阐述的,也贯穿于他们的具体研究之中。”[3]众所周知,1932年陈望道《修辞学发凡》问世以来,特别是1978年以后,不仅是复旦大学,不仅是陈氏的弟子与再传弟子,自觉继承与发展陈氏修辞学学说与思想的学者所在多有,可以说这是一支有明确纲领、庞大队伍、丰硕成果的力量,他们在修辞理论、修辞学史和修辞史、语体风格、修辞手法等各个方面都有较高的建树。再有就是以王希杰为核心、以江苏省为基地、辐射全国的“三一修辞学”团队,虽然这个团队多以评介、解读王氏三一修辞学思想为主,但其确定的思想和研究方向、庞大的队伍和研究成果,在中国修辞学界有着重要的影响。与前两者有所不同的是“广义修辞学”,代表人物谭学纯、刘大为、张宗正因其观点暗合、方法相近,虽无意结“党”却自然成类,而各自的追随者也相并而行,故在中国修辞学界也有较大影响。当然,以某一导师为中心而自觉形成的修辞学研究的“小集团”还有很多,这说明,中国修辞学研究已经进入“群起而攻之”的集体有意识研究阶段。

回顾历史并不是为了自慰或自责,更重要的是为未来找出合适的路来。那么,我们如何继承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成果,进一步发展和深化中国的修辞学研究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重新思考“修辞”的“双重性格”

修辞的“双重性格”是几千年来的一个老话题,善人靠修辞行善,故有人认为修辞是善的艺术;恶人借修辞作恶,故另有人认为修辞是恶的艺术。这是因为,相同的修辞资源和修辞技巧,受到了具有不同价值观念和利益目的的使用者的利我化驱使,而人们往往误把修辞者的道德表现当作修辞本身的属性了。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把修辞表述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对立表述,“对同一种行为、德行或其他社会存在,由于不同的修辞者或不同语境中的同一修辞者的视角、利益、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不同,会作出褒贬根本对立的评价来。”如一些人认为是谦虚、慷慨、精明和单纯等的正面评价,而另一些人则从负面解读为虚伪、挥霍、狡猾和无知;二是矛盾表述,即对同一种行为作出截然相反的评价,如美国评价朝鲜发展核武器是威胁世界和平,而朝鲜则说恰恰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三是变量表述,即对同一修辞对象进行强化或弱化,如把优秀说成良好,把爱说成喜欢,把悲哀说成心理有点难受;四是换角表述,即截取同一事件的不同时段来表述,如有人把中国普遍存在的腐败现象说成是政府有能力惩治腐败等等。[4]

以往对于这种情况只局限在应不应该把修辞的工具性与使用者的主体性混为一谈,然而世界上的问题并不如此简单,譬如欧美不允许伊朗、朝鲜有核武器,他们认为这两个国家是“邪恶轴心国”,会用这些武器去干坏事;另外一些人则认为是核武器本身不好,主张彻底废弃。而修辞这个言语交际的“核武器”更为复杂,一方面它是公器,谁都有使用它的权力;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对使用者进行道德约束,正因为如此,才有学者提出要以“修辞立其诚”作为总原则。这样就给我们未来的修辞学研究提出了两大要求,就是既要研究修辞本身的内在规律,诸如修辞过程、修辞机制、修辞策略、修辞方法等;也要研究修辞与使用者的复杂关系,诸如修辞与人所具有的道德、政治、文化、法律、经济等各方面的关系,建立修辞学与其他各门学科的交叉学科。这自然进入下一个问题。

二、整合所有学科对修辞的认识

学术资源

修辞本是所有人都赖以生存的重要工具或技巧,各行各业的人们在修辞的时候自然也在思考修辞问题。修辞学就是从朝廷应对、外交接触、政治演讲、法庭辩论、宗教布道、文学创作等各方面建立与发展起来的,到了现代,行业越来越多,学科越来越细,传播媒介也越来越先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各行业各学科中对修辞学的认识进行整合。且不说从亚里士多德以来的法律修辞学已经非常完善,就是其他学科也有很多对修辞学的思考,如政治家、社会活动家、经济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外交家、历史学家、语言学家、逻辑学家、心理学家、管理学家等等,都有不少精到的见解,有的虽然不成体系,但都对中国修辞学的建设有重大贡献,其实,我们现在修辞学著作中的大部分都在这方面,只是没有冠以修辞学的名称罢了,如好多谈交际技巧、人际关系、政治说服、外交谈判、公关艺术、大众传播、文化对接、网络语言的书,有的已深入到修辞学的纵深处,如言语交际研究;有的切入到修辞学的新领地,如网络语言研究。另外,我们还须借鉴其他各相邻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如符号学、逻辑学、心理学、认知科学、哲学等,这样才能取得重大突破。

三、构建健康的研究环境

毋庸讳言,现在中国的学术研究环境已被严重污染,学术体制政治化,学术机构官僚化,学术资源垄断化,学术研究功利化,学术考评程式化,学术成果泡沫化,最后的结果是中国在世界上的学术地位逐渐边缘化。在这样的学术生态下,中国修辞学的发展自然不可能独善其身,也不可能独自担当净化环境的重任。然而,就一个学科,一个学者而言,我们还是有努力的空间的。至少我们可以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自觉遵守学术规范,提倡原创研究,避免重复劳作,禁绝剽窃“注水”,让修辞学研究自身就成为“良表达”;二是尽可能构建客观的评价机制,避免出现亲朋好友、先生弟子之间的臭吹恶捧,尤其要建立相应的学术争鸣气氛。事实证明,学术问题往往在互相吹捧中萎缩,而又往往在互相挑剔中茂盛。三是强化集体攻关意识,因为不少系统工程、巨大工程都不是一人独力可以完成的,比如上面提到的整合各学科对修辞学的认识、比如修辞史与修辞学史研究等等都是如此,即使是小课题,统筹配置、分头突破、互补互助,也可以避免重复耕作带来的资源浪费和泡沫效应。 当然,中国修辞学还有很多工作要作,限于篇幅,建议参照宗廷虎先生主编、由我撰著的《20世纪中国修辞学》下卷和我近年撰写的有关论文。

注释:

[1] 宗廷虎主编、高万云著《20世纪中国修辞学》下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2] 系统的中国修辞学史和中国修辞史都是改革开放以来问世的,如郑奠、谭全基《古汉语修辞学资料汇编》(商务印书馆1980)、易蒲、李金苓《汉语修辞学史纲》(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宗廷虎《中国现代修辞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袁晖、宗廷虎主编《汉语修辞学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周振甫《中国修辞学史》(商务印书馆1991)、李运富、林定川《二十世纪汉语修辞学综观》(香港新世纪出版社1992)、王培基《修辞学专题研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吴礼权《中国修辞哲学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95)、郑子瑜、宗廷虎主编《中国修辞学通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袁晖《二十世纪的中国修辞学》(书海出版社2000),宗廷虎主编《20世纪中国修辞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宗廷虎、陈光磊主编《中国修辞史》(吉林教育出版社2007)。 [3] 王希杰《汉语修辞论》,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第479页。 [4] 高万云、鹿晓燕《关于修辞学理论与方法的再思考》,《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推荐第7篇:中国与改革开放伟大成就文档

中国共产党与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大安乡青山小学

王波

摘要:中国共产党是顺应中国国情而产生的,它代表中国最广大的工人和农民阶级,在他的领导下,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在革命的过程中,他不断的成熟,不断地改变战略方针,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随着历史的发展和进程,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改革开放这个正确战略决策,他放眼世界,正确的看到当今世界以和平发展为主,果断的结束了阶级斗争,实行改革开放,这是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改变,改革开放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也证明了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带领中国走向伟大的复兴。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三十年历程、伟大成就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几年头。今天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回顾30年来的历程,总结经济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成就,探讨改革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能够加深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进一步指导实践。改革开放30几年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发展成就。它涵盖了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各个领域,表现为一个融经济增长、政治发展、社会建设、精神成长、国家崛起为一体的全面进步过程。

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不要被一些姓“社”姓“资”的抽象争论束缚自己的思想和手脚。社会主义要赢得同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和商品经济一般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国外的资金、资源、技术、人才以及作为有益补充的私营经济,都应当而且能够为社会主所利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党和人民锐意改革,努力奋斗,整个国家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中华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伟大变化。社会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断巩固。十三亿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正在向小康迈进。我国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在世界风云急剧变幻的情况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经受住严峻的考验,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在努力的发展和进取中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致历程

“1978年以前的中国的格局可能是最糟糕的局面。”1978年以前,中国是一个封闭自守的经济体,与世界经济体系基本“绝缘”。高度集中的经济列车在运行了20多年后,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末陷入了空前的泥潭。但是在1978年中国共产党提出改革开放这个宏伟目标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改革的初始、试点和探索阶段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又称市场取向改革)正式起步。全会实现了一次历史性的伟大转折,清算了长期以来“左”的错误,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向现代化经济建设,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邓小平同志的远见卓识要想变成全党的共识,成为全民的行动,尚需时间,必然会经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大约从1979年至1992年共13年时间。其中又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4年):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邓小平在1982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大”指出:“今后一个长时期,至少是到本世纪末的近二十年内,要抓紧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要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十二大报告提出,要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要正确划分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的各自的范围和界限;坚持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实行对外开放,按照平等互利原则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按照上述方针,这个时期的改革和开放的主要举措有:改革首先在农村突破,取得巨大成就;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1979年7月试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特区。

第二阶段(1984~1989年):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从1984年起,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为适应这种转变,1984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样把社会主义经济界定为商品经济,而不是计划经济,的确是认识上的一次质的飞跃。第二阶段中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农业方面,进一步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着力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工业方面,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工资改革是1985年的重要改革任务;对方开放方面,1984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深圳特区时做出了“特区是对外开放窗口”的讲话,进一步推动了开放。

第三阶段(1989~1991年):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1989年春天的“政治**”之后,在计划与市场关系这个问题上,出现了反复。1989年6月之后,报刊上陆续出现批判“市场取向”、“市场化”、“市场经济”的文章。有的认为“市场经济就是取消公有制,这就是说,要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搞资本主义”。第三阶段虽然存在一些争论,但改革开放的步伐并未停止。主要的改革措施有:通货膨胀的出现及其治理;继续加深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资本市场开始起步并有所发展;新的社会保障体系开始运行;在对外开放方面,1989年春夏“政治**”之后,由于西方的“制裁”,吸引外资有所下降,外贸增长不多。

(二)确立目标模式和基本框架阶段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和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的决议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邓小平于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在巡视南方时发表了关于市场经济问题的及其重要的谈话。他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993年11月14日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勾勒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蓝图和基本框架。框架的设计是:“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密切结合,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健康运行;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三)以完善为主题的改革开放新阶段

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和2003年10月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灌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开放进入了以完善为主题的新阶段。

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成就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我国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经过努力,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在完善过程中,资源配置由原来的行政分配逐步过渡到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包产到户”、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以全面攻坚为特点的农村综合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步步深入。特别是近几年来,农村改革取得显著成绩。实施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农民的利益和国家的粮食安全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护。

2.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取得突破

改革逐步确立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框架,国有经济发挥了主导作用。 3.所有制结构不断调整

近几年,在放宽市场准入、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完善社会服务、改进政府监管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民航、铁路、文化、出版和金融等重要领域的政策限制实现重要突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服务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步伐加快。

4.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日臻完善

在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只承认劳动创造价值,只允许劳动参与价值的分配。在经过不断的思想解放后,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后,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各种非劳动要素也可以参与价值的分配,强调要建立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体制,建立了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机制。同时,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重视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 5.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健全

在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经济主要依靠国家计划进行调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只能起到辅助性作用,特别是货币政策更是非常欠缺。经过30几年的不断改革,原来的国家指令性计划已被现在的指导性计划和规划所取代,原来的国家计委已改为国家发改委,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越来越强。同时,我们还积累了越来越丰富的宏观调控经验。 6.市场价格机制开始发挥基础性作用。

(二)综合国力跃居世界前列

1.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最近30几年来,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之下,中国的GDP以每年接近于10%的速度增长,在世界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

2.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200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跨过2万亿美元台阶,跃居世界第四位,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份额由2001年的4.2%提高到2005年的5.0%。人均GDP则由1978年的257元提高到2006年的15930元。

3.重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前列。解放初期,我国没有一种农产品产量达到世界第一,工业更弱。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主要农产品中,谷物、肉类、棉花、花生、油菜籽、茶叶、水果等产品产量已位居世界第一,甘蔗、大豆分别居第

三、四位。主要工业产品中,钢、煤、水泥、化肥、棉布、糖产量位居第一位,发电量居第二位,原油产量居第六位,其他主要产品产量的位次也明显前移。

(三)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30年的时间里,中国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的纯收入增长了6.7倍,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主要体现在: 1.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

2.居民消费结构明显改善。

3.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逐步改善。 4.扶贫工作成效明显。

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教训

(一)必须选择渐进式改革的方式

所谓渐进式改革是指在根本经济制度不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对经济发展过程中限制或阻碍经济发展的经济体制进行逐渐地改革。中国的渐进式改革体现在许多方面:从农村改革开始,然后扩展到城市;先着力发展比较适应市场经济的非国有制经济,然后重点推进国有经济的改革;先发展商品市场,然后着重发展生产要素市场;价格改革先调后放,调放结合,并逐步同国际市场价格相联系;生产、流通、价格等都出现计划内外双轨制,然后向市场单轨制过渡;经济特区、沿海城市改革开放先行一步,逐步向内地推开,实现全方位开放等等。。

(二)要防止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

我国在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也在收入分配领域进行着相应的改革,提出了“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政策。但是,实际情况是,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趋扩大

2.区域之间以及区域内部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

3.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

目前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已经导致了严重而长期的社会经济问题。

(三)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在进行着政治体制改革。但是从现实中可以看出,后者是滞后于前者的。当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我们才考虑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而且往往是推而不动或大推小动,甚至越改越令人不满意,可以说,政治体制改革的严重滞后,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阻力。

(四)技术创新落后于制度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不断进行,可以说制度创新是明显的。但是,技术创新相对于制度创新是严重滞后的。技术创新滞后于制度创新的后果就是当制度创新所带来的效率完全发挥出来之后,经济发展的动力就趋于消失。

四、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一)改革开放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通过改革开放,我们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跃升。改革开放30几年,我国的GDP平均增长9.7%,而世界经济同期只有3%左右的增长。现在中国的粮食、棉花、肉类、钢铁、煤炭、化肥等主要产品的产量在世界上都排在第一位;我们的载人航天飞机已成功发射,月球探测工程也正在顺利进行,等等,这都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和综合国力的极大提升。

(二)改革开放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全体国民创造出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与此同时,全体居民共享改革成果,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家庭财产由无到有,由少到多,跨越了温饱、小康两个生活阶段,逐步向富裕迈进。

1978年,中国光农村的贫困人口就有2亿5千万,占总人口的30%。到2006年的时候降至2148万,仅占我们总人口2.3%。世界银行公布的数字表明:近25年来,全人类取得的扶贫事业成就中,67%的成就应归功于中国。也就是说,中国为世界脱贫事业是做出巨大贡献的。

(三)改革开放极大地提高了全体国民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素质

改革开放给中国人民面貌带来的历史性变化,还不仅仅是在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有精神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巨大转变。30年改革开放的一个最大变化就是打破了过去那种单调、统一的带有个人崇拜和违背人性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精神和文化生活日趋多样化,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化。人们可以自由地思想,自由地选择,自主地决定自己的命运,自由、自主、独立,这是改革开放带给人们精神领域的一个最大变化。改革开放使中国人富起来了,但是我们要防止物质生活丰富,精神生活空虚。

30几年发展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了改革开放之路的无比正确性。

参考文献: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灌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推荐第8篇:中国改革开放之我见

中国改革开放之我见

中国近三十年的变迁,和改革开放息息相关.我们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中国三十年的历史变迁就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变迁. 30年前的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 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打开了封闭几十年的国门,实现了历史性的经济战略转折,从此改变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命运。这,无疑成为中国历史的标志点,因为,是改革开放,是解放思想,实现了中国当代发展历史性的转折,中国命运由此改变,社会转型也由此开始。

2008年,我们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于一九七八年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一个个新兴城市拔地而起。一项项重大科技成果得到制造和开发。一个个大型工程得到竣工。一个个超大型企业正在迅速成长。中国长得高了,长得壮了.改革开放是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本动力.

西方有的人认为,邓小平提出“摸着石头过河”似乎是实用主义的,中国的改革开放似乎没有明确的理论指导,这是完全错误的。我们党是一个重视理论思维,善于对实践做出科学总结的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个一次完成的过程,而是要反复实践、反复探索、不断总结,寻找规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就是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发展历程做出科学总结的产物。既是对已有科学理论的充分继承,也包含着对中国发展最新实践的科学总结,既有对未来发展各种可能性的充分预见,还包含了对人类,对世界各国发展经验的吸收和借鉴. 三十年的建设成就,雄辩地证明了改革开放是发展的动力,也是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应以改革开放的新突破,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不断向前发展。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一部分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而且也使中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和生活文明之中。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所取得的各种成就大概可以归为以下几点: 一是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统计表明,1978年至2006年的28年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9.6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与此同时,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截止到去年,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四,外贸总额位居全球第三。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二是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了小康水平。以收入和住房这两大最能反映生活水平的项目为例,从1978年到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积都有大幅提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30年间,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2.5亿下降到2148万,绝对贫困发生率由30%下降到2.3%。中国是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目标的国家。

三是初步建立了一个适应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而不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中国基本成为一个市场经济国家的共识开始形成。很多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承认乐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表明,我国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已经基本确立。

四是融入了世界主流文明,锁定了中国的发展道路。开放是什么?开放就是自主、自发地接受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则,并以此克服自身传统的特殊规则的缺陷,使其更好地推进国民福利的增加和国家的富强。而真正的对外开放,不仅要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还要学习西方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学习西方文明,进行制度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说,开放的重要性有时要远大于改革。尤其是加入WTO后,我们已义无返顾地回归到世界主流文明中,以一个主权国家的承诺和信用锁定中国改革发展的道路。这四条之中,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最大的成就就是将中国由计划经济变为了市场经济.从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计划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替代物,无疑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一个本质特征,而在许多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眼中(当然也包括诸多西方经济学家),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似乎已成为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

正因为如此,当国内一些经济学家提出市场化取向改革的主张时,立即被认定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而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不得不起始于对计划经济体制修修补补:试图把中央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央与地方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把单一的指令性计划改革为指令性与指导性相结合的计划。 在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终于取代计划经济体制,而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模式

当然,改革开放也使中国的社会体制发生了变化,使其更适应社会的发展.所有制形式的改革到所有制结构的变革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一向认为,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当然是不能有丝毫动摇的,改革只能触及公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比如,把单一的全民所有制改造成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探讨全民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国有制,还是其他形式;国有制是采取承包制,还是租赁制,抑或股份制;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是采取承包制,还是股份合作制?

在上述传统观念束缚下,人们在很长时间内是讳言所有制改革的,因为这很容易被扣上否定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大帽子。正是在这种意识形态的背景下,一些有胆识的经济学家提出产权改革的主张,试图通过区分产权和所有制概念,绕过所有制这个\"烫手的山芋\",达到优化所有制结构的目的。

中共十三大(1987年)首次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描述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但从中共十三大到中共十五大(1997年),非公有制经济一直被看作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一种补充。这种认识到中共十五大召开,有了本质的变化。中共十五大报告把非公有制经济确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把非公有制经济纳入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规定之中。

2002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大在思想解放的进程中又取得了重大突破。十六大报告提出两个毫不动摇:既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又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十六大报告还提出,既要保护合法的劳动收入,也要保护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并进而强调要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在十六大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在强调要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同时,进一步明确\"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并规定\"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这表明,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

总之,从单一的计划经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单一的公有制--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这一切,都反映了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基本经济制度所发生的变化。这也许正是中国30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一条最为成功的经验。

尽管3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中国的工业化过程仍然没有完成,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这同样是一个确定无疑的现实。所以,中国现阶段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认识、战略选择和政策依据,不能脱离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和处于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中国仍然必须坚持30年来的基本经验和基本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市场调节为基础,以鼓励发展为政策方向,通过改革、开放和发展解决发展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在毋庸置疑的发展成就面前,仍然必须保持更高度的清醒、理智和务实精神。

不管未来的前景如何,我们始终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续坚持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创举,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变得更加自信和成熟的中国人民,必定能突破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复杂矛盾,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成果。

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了,中国在这三十年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相信,中国这条巨龙将在改革开放的天空下更加自由的飞翔;中国,将会成为世界上正真的巨人!

中 国 改 革

开 放 之 我 见

班级:13机电一班姓名:张晓玲 1301050040 指导老师:郝良玉

学号:

推荐第9篇:中国的改革开放

中国改革开放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1978-2008年,中国发生了5000多年历史上最为深刻的一场社会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的客观事实,中华民族再度崛起的巨大成就,无可辩驳地证实了这场社会变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改革经验,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系统总结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无论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还是对于世界社会主义的命运和前途,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From 1978 to 2008, 5000 years of history have taken place in China is the most profound a social revoluti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glow the vitality of the objective facts, the rise of the Chinese nation has once again the great achievements, indisputable and proved the neceity of the social change and correctne.Mammoth practice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has created the extremely rich experience in the reform, reviews the historical proce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system summed up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no matter for the cause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to the world the fate and future of socialism, has extremely important significance.一、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在社会主义改革的浪潮中,中国是最早提出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国家之一。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和国家领导层就在实践中初步意识到了传统体制的弊端,萌发了要变革传统体制的念头,并且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末期和60年代初期,进行过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和尝试。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改革,还是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中国近30年的改革开放,从总体上看,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发表。

第二阶段:以城市为中心全面改革的探索阶段--从1984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到1988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决议》。

这一时期,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科技、教育及其他社会生活领域。改革的深度和广度都较前一时期有显著进展,故称之为全面改革的探索阶段。

第三阶段:总结经验、整顿调整阶段--从1988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决策到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谈话的发表。

与其他国家的改革一样,中国的改革开放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

中国在改革进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物价波动较大,市场秩序混乱,重复建设比较严重等。针对这种情况,1988年9月,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目的是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调整完善政策,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这段历程,从实践上看,是整顿调整时期,从理论上看,是总结改革经验时期,以便确立更加全面的改革思路,确保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能够顺利稳妥地向前推进。

第四阶段:整体推进,重点攻坚,以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改革阶段--从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巡谈话到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要思想理论问题,特别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谈话围绕\"抓住时机,加快发展\"这一主题,从理论上对诸如社会主义本质、判断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计划与市场都是手段、\"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和概括,深化了对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第五阶段: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本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从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

这一阶段改革开放的突出特点,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的,改革开放的设计和实施,要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特别是以人为本与统筹兼顾的原则。

作为目前世界上仅存的最强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是他的作用具体在什么方面?

二、邓小平与改革开放

1978年5月十一日。光明日报发表重要社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篇社论引起了社会的极大轰动。这是一场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大论战。同年,对中国产生重大影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

1980年,正式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又相继开放了沿海十几个城市,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批准海南建省并成为经济特区。1984年1月,邓小平等人视察了深圳和珠海两个经济特区。1992年,又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要抓住时机,关键是发展经济。邓小平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提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发展教育事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就是邓小平的这些措施,使中国从崩溃的边缘被拉了回来。也是社会主义的中国开始摆脱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束缚。“胆子大一点”“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不仅让西方感到新鲜,更对一代中国人从心理上受到冲击。“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多少年来由于意识形态的束缚,所有共产主义国家都陷入经济发展慢的泥潭。而邓小平将多年来“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换成了“加强经济建设”不得不令人惊讶。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词是由邓小平提出的。由于中国的国情与资本论中的社会情况不一样,也不同于欧洲社会主义阵营。所以必须有自己独特一套符合本国发展的方向,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体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具备五个基本特征:第一,以民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天起,一切权力属于中国人民,而不再仅仅属于某个政党或团体。强调的是以人民为本,而不是以官为本。第二,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要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三,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就是人民的共同富裕和进步。离开共同富裕,离开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建设社会主义和发展生产力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第四,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中华文化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而且是对一切世界优秀文化的集大成,包括对西方先进文化的吸收和借鉴。第五,民主政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它的主体是人民当家作主,是有别于历史上任何年代和国家的民主。广大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必须对权力加以有效的监督。

正是这一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使得中国社会主义没有遭到覆灭。并带领人民走向新生活。

综上所述,中国改革经过近30年的奋力推进,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应该说改革的理论准备越来越充分,改革思路越来越明确,改革经验也越来越丰富,这就为今后改革的深入推进提供了比较扎实的基础。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其关键问题主要集中在六个方面:一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二是公有经济与非公有经济的关系;三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四是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五是党与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六是人治与法治问题。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计划经济体制已经被冲破,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已经在实践中全面推行;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正在按照市场经济规则进行调整;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推荐第10篇:浅谈中国改革开放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概论学科设计论文

浅谈中国改革开放

院系:

专业:

年级:

姓名:

学号:

年月日

浅谈中国改革开放

【摘 要】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的伟大抉择,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选择。从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以义无反顾、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创造了伟大的奇迹。

【关键词】改革开放成就影响

一、改革开放的背景

我们党在上世纪70年代末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其历史背景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国内背景即我国自身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邓小平同志曾经说,“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是一个混乱状态;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另一方面,从国际背景即外部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潮流。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改革开放的影响

伴随着视野拓展而来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域的扩展。改革开放前, 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往往只局限于中国的问题,且“问题意识”淡薄。而对问题的关注和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任务, 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长点。改革开放以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视野、实践基础和时代背景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必然引发一系列重大的哲学问题, 并给哲学思考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时空背景。

(一) 有对西方哲学、中国传统哲学优秀文化资源的吸收问题

在改革开放前,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西方哲学(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 和中国传统哲学要么是简单否定, 要么是以政治批判为主要任务。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展开, 世界性交往的深入, 哲学的交流和对话也随之扩大和深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之间逐渐向“他者”敞开, 相互研究和吸取优秀文化资源和思想资源。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西方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态度发生了转变, 逐渐从政治批判转向了把它作为研究对象。

(二) 有伴随全球化而来的各种世界性、人类性问题。

改革开放使中国融入了全球化的“大村庄”。全球化的双重效应使中华民族既迎来发展的机遇, 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因为伴随全球化而来的许多问题往往是世界性的、全人类的问题, 诚然也是中国的问题; 而中国的问题许多直接就是世界性的问题。如发展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价值观的冲突与融合问题、人的发展与人的精神世界的问题、社会公正和社会正义问题、技术和消费的异化问题、民族性和现代性问题等等。对这些问题的解决, 既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自身和与时俱进的需要。

(三) 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关的各种现实问题

改革开放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机结合的新阶段。对这个新阶段的各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关的重大现实问题的关注和研究, 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基本论题, 也成为了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取得重大成果的深厚根基。

(四)改革开放赋予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的大改革、大开放、大实践、大发展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无论是意识形态领域还是学术领域都是硕果累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特色是由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造就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最大的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改革开放的实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华民族实现大发展和民族腾飞的实践。

三、改革开放的成就

(一)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

统计表明,1978年至2006年的28年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9.6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与此同时,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一九七八年以前,中国外汇储备从未超过十亿美元,二00六年末已突破一万亿美元。对外贸易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通过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二)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了小康水平。

以收入和住房这两大最能反映生活水平的项目为例,从1978年到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积都有大幅提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30年间,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2.5亿下降到2148万,绝对贫困发生率由30%下降到2.3%。中国是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目标的国家。

(三)初步建立了一个适应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而不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目前,中国基本成为一个市场经济国家的共识开始形成。很多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承认乐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表明,我国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已经基本确立。

(四)融入了世界主流文明,锁定了中国的发展道路。

真正的对外开放,不仅要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还要学习西方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学习西方文明,进行制度变革。加入WTO后,我们已义无返顾地回归到世界主流文明中,以一个主权国家的承诺和信用锁定中国改革发展的道路。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成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脱离实际,对中国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物质经济条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30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也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可以说,能认识到中国处于初级阶段这个事实,标志着我们的发展终于走上了实事求是和尊重客观规律的道路

四、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我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新的伟大革命。其最根本的意义在于解放了思想、实现了思想的解放。最伟大的成果,即思想解放的结晶,就是开辟了道路、创新了理论。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我们纪念改革开放的现实意义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以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发展我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新的伟大革命。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意义在于解放了思想、实现了思想的解放。

改革开放所带来最根本的变化就是思想的解放、所能取得成功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解放了思想。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绝不能停滞不前,更不能夜郎自大”。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无不需要进一步改革开放,而深化改革开放无不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三)改革开放最伟大的成果即思想解放的结晶就是开辟了道路、创新了理论。

十七大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而一切――这一条伟大道路正是解放思想的结果、这一个伟大理论正是思想解放的结晶,这也正是中国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意义和最伟大的成果。

(四)改革开放的现实意义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以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从现实上来说,改革开放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因此,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目的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在进一步解放思想中推进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永无止境地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在永无止境的改革开放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永无止境的解放思想中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更加伟大的成就。

五、改革开放30年中国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迈出新步伐

经历了30个年头后,我国改革开放没有停步,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又迈出了新步伐。

(一)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深入推进。

国有独资企业建立和完善董事会试点继续深化,实现了决策层和执行层的初步分开。“中国铁建”首次公开发行A股和H股,H股公司“中煤能源”增发A股。国家就电信行业重组作出部署,竞争性市场格局进一步形成。

(二)生产要素市场化程度稳步提高。

稳步发展金融市场,有关部门发布《银行间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管理办法》,创新企业直接融资产品。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积极推进,进一步推动境内金融机构赴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黄金市场对外开放迈出实质性步伐。

(三)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在近70个中央预算单位推行公务卡管理制度,开展财政绩效考评试点。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全面实施,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实现统一。新的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颁布执行。提高了工资薪金所得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调整了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和合伙企业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标准。适应宏观调控的需要,完善了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取消了部分商品的消费税优惠政策。

(四)金融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

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四家已改制银行深化内部改革,管理水平、盈利能力和经营绩效得到提升。中国农业银行改革基础性工作继续推进。

(五)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

全国共有16个省份发布了工资指导线,引导企业通过集体协商合理确定职工工资。目前多数省份已基本解决工资历史拖欠问题,各地继续加强了防范新欠的制度建设,加快完善企业工资支付监控和欠薪报告制度、工资保证金制度以及劳动保障守法诚信制度。

(六)教育体制进一步健全。

北京等16个省份和5个计划单列市免除了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惠及1702万名城市中小学生,其中天津等8个省份同时免除了教科书费。以公办学校为主接收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学的格局基本形成。

(七)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继续深化,社会保障制度继续完善。

养老保险制度方面,顺利完成2008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工作;稳步推进扩大做实个人账户试点,将天津等6 个省份做实个人账户比例提高到4%;加快推进省级统筹工作,目前已有18个省份实现省级 统筹;在5个省市进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医疗保险制度方面,目前,全国229个基本医疗保险扩大试点城市和地区中,已有142个出台实施方案。城镇职工社会保障覆盖面继续扩大。农民工参加基本医疗、工伤保险人数分别为3574万人、4539万人。

(八)农村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

党中央、国务院对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出重大部署,明确了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改革任务。目前,已有19个省份出台了关于推进改革的文件,已完成承包的林地约8.78亿亩,占集体林地的34.5%。

(九)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

国务院启动新一轮机构改革,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重点是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职能,加强能源环境管理机构,整合工业和信息化、交通运输、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

党的十七大把改革开放的目的概括为三句话: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改革开放的实践充分表明,通过这场伟大革命的洗礼,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前进潮流,社会主义中国巍然

屹立在世界东方,我们党昂首阔步走在了时代前列。我国这三十年取得成就,不仅使我们炎黄子孙为之欢呼和自豪,也赢得了很多外国媒体认可和称赞。美国《华尔街日报》这样说:“三十年前开始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让许多民众摆脱了贫困,人数之众是近代以来任何国家所无法比拟的。”

第11篇:中国改革开放的形势与任务

中国改革开放的形势与任务

宋葛龙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体制改革司副巡视员

我向大家汇报改革开放的这些形势任务的问题。我想讲三个问题:一个,中国改革开放这样的一个历程取得一个经验;第二个,改革开放面临的形势;第三,改革开放下一步的任务以及对这个任务的一些思考。

为什么这么设计呢?我的理解,因为咱们系统给我设计一个题目“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研究”,因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研究现在来讲还没有正式出台或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还没有公布,所以我也没法给大家汇报这个东西。同时,第二点,因为我也没有经过调研,我面对的,现在是个屏幕,实际上都是在座的各位朋友、各位学员,所以不知道同志们对改革到底了解到什么程度,如专业领域的同志知道什么叫体制,什么叫机制,非专业的领域的同志可能就不是很了解什么叫体制和机制,这两者的区别在哪里。所以,我与前面的这些历程、成就跟大家介绍清楚,有利于不是从事改革工作的同志了解中国这样一段历史。第三,温故而知新,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都是从萌芽到成长到壮大,中国改革开放这样一段历史对我们把握未来,认识现状都有好处。

1

一、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和经验

(一)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

下面讲第一个问题,新中国是1949年成立的,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经历了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大约从1956年开始,我们就开始学习、抄袭、沿用、借鉴,甚至照搬前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这一个模式对于中国恢复自1840年以来所创造的国民经济体系,恢复被战争所毁坏的国民经济体系,乃至于发展中国的工业体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举一个例子,中国在60年代爆发了原子弹、氢弹,在当时看来是高科技,如果没有社会主义,没有计划经济这样一个体制,在当时的条件下是很难办到的,但仅仅举这么一个例子了。但体制的弊端还是很突出的,最典型的是,商品匮乏、票证齐全,短缺经济,匈牙利有一个经济学家叫科尔内,当时中国还有些口号“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在座的年龄比我长10岁、20岁的同志对这个话肯定是记忆犹新。同时,也不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这些弊端都非常之多,因为限于时间,我不展开讲。

加上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到1976年、1977年的时候,中国经济就濒临破碎、崩溃的边缘,在这种情况下,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这句话是

2

小平同志“南巡讲话”里头提到的。

中国改革开放是从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的帷幕,现在回过头来,这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这不是事先人为划分的,事先想划分也划分不了。

这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到1992年的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这个阶段改革开放的主要特点是突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计划经济体制。当时,农村改革率先突破,如当时安徽省小岗村

17、18户的农民在一个夜里头按着手印把集体的土地私自分包到自己的家庭,当时是冒着杀头的危险,大家可以看PPT里面红色的这个东西,现在存在国家博物馆里边,上面放大了看就写着“杀头也不怕,但其他人要把我们的孩子抚养到18岁”,农村改革是家庭联产承包,先是从安徽、四川开始,后来形成燎原之势,这是改革的第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这段时间,我们对国有企业进行了改革,特别是1984年,国家发布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始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国有企业的主要办法是借鉴农村改革进行承包制、租赁制等,这段时间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和一个关键的环节。

在80年代中后期进行了价格改革,价格闯关,大家

3

记忆犹新,80年代末期的时候,通货膨胀还比较高,原因很多,其中一条原因是我国进行价格改革,放开了很多商品的价格,中间还采取了价格“双轨制”。

这段时间还进行对外开放,先是搞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四个特区,后来又把海南独立建设变成了特区。后来在1990年又在浦东开发开放,从特区又到14个沿海城市,又到其他的沿边沿海的开放,包括内地的一些开放,开放是逐步地进行。

这段时间,一个很突出的任务是探索改革开放的目标,我们现在叫改革开放或叫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在当时的情况下,确实不知道我们改革到底搞什么,毫无疑问,我们就开始搞突破计划经济,怎么有利于发展就搞什么。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是在1992年提出的,在这种情况下,那时候大家说传统的也好,说经典的教条也好,很难提出说要搞市场经济这样一个概念,现在我们觉得不搞市场经济不可能了,但那个时候很难提出这样一个东西。

第二个,那个时候也不像现在,我们现在从党的十四大开始,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都对改革开放,当然还对其他问题都作出部署,像十八大叫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但那时候没有那个东西,同时那时出国也少,不知

4

道国外怎么弄,所以探索改革开放的目标。

首先,党的十二大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了第十二届三中全会又指出: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党的十三大又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到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才提出,要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当时有这么一句话,“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直到党的十四大我们才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段时间,改革取得了一些进展,包括经济领域,也包括政治领域,包括文化领域,包括社会领域,包括对外开放领域,我就不详细展开,因为这段历史很多同志都了解。

有的人说改革只改了经济,没改政治,“人民公社”改成了“乡”,这是不是一种体制改革呢?但这种改革毫无疑问是跟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必然联系在一起,或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发展发展,引进引进,从经济基础必然要调动上层建筑的改革,从这里面我举这么一个例子。

从党的十六大以来,2002年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的,包括前段时间,大家在报纸上、网络上都看到,十年来我国取得了哪些成就,

5

也包括十年来这些成就中改革取得的成就,前段时间,3月份开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又全面回顾了五年来的成就,也包括五年来取得的改革的成就。概括起来讲,这段时间推进了农村综合改革,推进了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垄断行业改革,包括2002年对电力、电信、民航、石油石化进行了改革。电力当时是叫厂网分开,民航也组建了几大集团,电信当时进行了分拆重组,在前两年又形成了三家全业务经营的电信企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这些都是十六大以来推进的改革。

还包括增值税转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增值税转型,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统一,还包括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还包括很多炒股的朋友都知道股权分制改革,这些改革都是本世纪以来推进的,也包括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也包括文化体制改革,经营性文化,改革企业,公益性的改成事业,企业要尽快完成转企改制的任务,这都是本世纪以来推进的改革。在对外开放方面,我国也顺应地应对了加入WTO的过渡期的各种挑战,所以,开放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红利,加入WTO是一个红利。简单回顾一下改革的历程。

(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

第二个问题,我们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各大的成就,这几句话可以这么讲:第一,正是因为改革开放,我们

6

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走向了日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的开放水平从封闭、半封闭走向了更加主动积极开放的这样一个开放型经济体系。所以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过去在企业方面“一大二公三纯”,现在既是毫不动摇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也要毫不动摇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而且这个非公有制经济在GDP中的比重现在还是比较高的。

过去,我们对价格,除了极少数的价格是市场定价之外,绝大部分是计划或政府定价,现在95%、96%,乃至97%的价格都是市场定价,政府主要管基本公共服务,基础的产品价格,如自来水、用的电、吃的药,甚至坐火车买的火车票,像这些东西价格政府还要管。

过去我们的投资,企业没有自主权,现在有自主权,政府也是,过去是无所不管,甚至还管不好,现在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政府的职能主要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我们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第二点,正是因为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才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我们生产力的发展从缓慢走向快速,从不发达走向发达,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从1978年到2001年,这个数据还没有更新到

7

2012年,我国的GDP增长年均10%,总量由世界第十跃居世界第二,现在人均GDP六千美元,中等收入国家偏上等的,如果分成九等的话,我们在六等的这个阶段,中等偏高,如果上等分成一二三,中等分成一二三,我们是中等偏上的收入国家。这些数据我就不展开了。

第三个,正是因为生产力取得了极大、快速的发展,我们的人民生活不断地改善,我们城乡居民的收入提高了,如果扣除物价影响的话提高了8到9倍。

我们的恩格尔系数,食品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都降低了,城市和农村都降低了20几个百分点。城乡居民的人均住房面积也都是从

6、7或8平方米,现在都是30平方米左右。所以,我们人民的生活从吃不饱、穿不暖或温饱不足,转向了总体小康。

过去,70、80年代老百姓结婚要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后来彩电、冰箱、洗衣机,中间还经过了黑白电视、半自动洗衣机,现在一个住、一个行,作为老百姓都要消费的地方,还有很多。“三大件”,现在不知道哪“三大件”了,出去旅游、文化教育,电脑已经不算什么件了,电脑这玩意儿现在也很便宜,中国电脑产量现在也是世界第一了。现在“三大件”不好找了,不像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或加一个收音机,那个时候不好找了,所以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就还是实实在在的,不容

8

否定的。正是因为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信心更足。

所以,十八大也说了“三个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当然这个顺序跟报告上不一定一样。所以跟着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这样的一个信心,这样一个决心就更加地坚定了。所以,我简单回顾了一下中国改革开放这样一个历程。

所以有人说改革是中国发展进步最大的红利,这种红利体现在哪里?报纸上、网络上都有很多的描述,有的人说,从1955年还是1956年开始到60年代的某年,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平均是6.1%,我们改革开放以后平均是10%,中间的数据的差异有人说这是改革开放的红利,这是有一种说法。还有人说,中国还是两个中国,资源还是那个资源,人还是那个人,正是因为改革开放,我们调动了每一个人的积极性,每一个企业的积极性,对生产要素的整合带有一个系统的指导,结构的优化导致功能的优化进行整合。所以,我们社会的发展进步的红利增强,创造的活力增强了,这是改革的红利。我更倾向于从体制、机制的角度来激发活力、激发动力、激发潜力这个角度来理解改革的红利,而且这种红利毫无疑问今后将继续地存续下去,继续地发展

9

下去。

(三)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

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我就不讲了,因为外国朋友特别喜欢听,有人说这是中国的“北京共识”,这都是外国经济学家取的名字,说中国的改革是“北京共识”,其实北京从来没有主动去搞共识,我们概括起来是说我们建设市场取向,这回克强总理在“两会”的记者会上就讲了,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如果用书面语言讲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这是中国改革的一个特点。

第二个,渐进的模式,什么叫渐进?前苏联东欧国家搞改革,大家都知道“休克疗法”,休克疗法和渐进模式的区别在哪里?举个例子或打个比方,休克疗法是把旧房子一拆,一炸,炸完了再盖新房子,号称几百天搞私有化,当时的丘拜斯。

中国的渐进模式,如从农村开始,农村生产力激发了,活力提高了,商品相对丰富了,所以,城里人食品供应就增加了,副食品供应增加了,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就发展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改革的重点从1984年转移到城市,先农村后城市。

再是价格改革,我们先调后放,中间还经历的一个双轨制的阶段,双轨制的弊端是很多的,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如果当时一下子把商品价格就

10

放开,势必是难以想象的,我都不知道用什么词来形容通货膨胀了,时候通货膨胀已经很高了,但还有价格“双轨制”的功劳,如果没有“双轨制”企业不愿意生产那么多商品,你放开价格,你也是不可能做到,或只能导致更加严重的通货膨胀,这是渐进。再如对外开放,先特区,后沿海城市,最后加入WTO。还有渐进,如增量改革,什么叫增量改革?国有企业那时候的人都是终身雇佣制,但是对新人,新人新办法,劳动合同制。老同志逐渐退休了,新同志自然都是劳动合同制了,这是增量改革。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从广义来讲也是增量改革,通过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来增加生产、增加供应,同时倒逼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本怎么办?非公有制经济创造了税收、创造了就业,这样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本就能够从中得到弥补。再一个是增量改革,这是渐进改革的一种。再比如说我们很多改革包括今天还在沿用,叫做试点,选择一个地方试一试,选择一个领域试一试,现在我们还在用,国家还有综合配套改革的试验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也有试点,房产税也有试点,这些都有试点,这都是我们的渐进模式。

第三个,中国改革开放的特点是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人民群众

11

可承受的程度结合起来,并且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的需要,我们推进改革,需要扩大内需的时候,我们更多地让老百姓减轻后顾之忧。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对扩大内需具有巨大的作用,像这些特点,我也不展开讲了,改革开放的这样一个过程,这样一个历程,我们应增加无比的自信。

二、中国改革开放面临的形势

下面讲第二个问题,改革开放面临的形势。党的十八大作出了两个全面的部署,一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第二个也提出了“两个加快”的任务,一个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个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们理解,只有全面地深化改革开放,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体来讲有这么几点:

(一)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迫切需要加大改革开放力度

第一个,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我们迫切需要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我国发展中“三不”(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还很突出,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也不强,经济增长过多地依靠投资拉动,

12

特别是居民消费不足,能源、资源消耗较多,环境污染严重,经济发展的粗放特征仍然比较明显。说到这儿,我突然想起来刚才主持人小高同志说的几句话,小高同志的开场白也点出了我国一些问题,我建议问题的表述还是以党的十八大为准,以“两会”的表述为准,不要一上来就说诚信缺失,腐败严重,这个不是官方语言,当然我不是批评他,我在这儿替他作个更正。我们经济发展的粗放特征仍然比较明显,付出的成本和代价还比较大。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国面临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国际市场需求大幅萎缩以及国内生产要素的成本加快上升,经济下行的压力和产能过剩的压力都比较大。所以,转变发展方式非常紧迫。

要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最根本的要搞改革开放,靠政治号召管用,靠领导发动管用,最根本的还是要靠体制、机制创新。任何一种发展方式都是一种动力机制的塑造或利益分配体制的安排,好的机制、体制就有好的发展方式。所以,体制、机制不合理,就难以导致发展方式的转变。举个例子讲,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财力与事权不匹配或不统一,换言之,地方政府干了很多事情,责任很重大,但钱不够用了,中央的转移支付也

13

不足以弥补它的缺口,特别是西部地区,大家都有体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大力地发展经济,招商引资,特别是按照经济学的原理要发展工业,没有工业,服务业从何谈起呢?服务业是无本之末,当然也有例外,要玩命地招商引资,特别是改革开放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这样,甚至连土地也白送,厂房也白送,当然现在不白送了,污染也不怕,这样我们就有点税,增值税,七

五、二五,还分成。这当然有好处,但弊端也很明显,产能过剩、污染严重、第二产业的比重高,第三产业比重老上不来的问题,这是经济发展方式,这跟财税体制有关系。

经济发展方式还跟政绩考核有关系,不管你怎么改或怎么说,现在哪个地方政府也好,领导人也好都追求GDP,不作为考核指标的,不作为放在文件中的考核指标了,但问的时候问你今年增长多少,财政收入增长多少,当下级的就在玩命,甚至有个别的地方还在造假,这是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

再比如说,要素价格长期以来比较低,什么叫要素?资本、土地、劳动力,特别是土地。所以扭曲了经济关系,因为土地便宜,所以我就可以怎么着,实际上土地并不便宜。按照十八大的要求也好,十二届五中全会,还是“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要求也好,要建立城乡平等

14

的要素交换关系,按照这个平等的要求来讲,土地就不可能那么便宜了。所以这些问题都是说,发展方式的转变跟体制机制的转变是密切相关的,或体制、机制的转变是发展方式的关键、核心、动力、保障。

(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谐稳定,迫切需要加大改革开放力度

第二个,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谐稳定,也需要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我们有“四个深刻”(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但也使各种社会矛盾愈发突显。

各种社会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这些年来还是多发、频发的,在劳资纠纷、征地拆迁、环境污染、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医患冲突、执法司法领域,这些问题还相对比较突出,一些人、一些地方采取极端的方式表达,时有发生。

再比如说,流动人口的规模比较大,也给社会带来了很多的压力。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信息传播非常快捷,由一条短信、一个微博,现在还有微信就能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所以,今后这样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机遇和矛盾的突显是一个并存的特征,要解决各种社会矛盾,根本的也要靠改革,如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总

15

体小康了,所以人们对精神、文化、安全、社会参与和自我价值实现的这样一个诉求,这样一个意识(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力意识、法治意识、监督意识、参与意识)非常地强,当然人民群众都是主人翁了,所以对社会体制管理创新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要顺应时代潮流,人民的意愿,要进行社会领域的改革,才能更好地激发活力,最大程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三)增强我国体制优势和国际竞争力,迫切要求加大改革开放力度

第三个,要增强我国的体制优势和国际竞争力,迫切要求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有很多理论,有的是要素的竞争,有的是人才的竞争,但核心根本的还是体制的竞争,体制、机制的竞争或制度的竞争,只有不断地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制度,才能把自身的优势(比较优势、要素禀赋、发展潜力)转化为竞争的优势。在座的哪一位同志不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了,不希望中华民族成为世界第一大强国呢?都希望的。但我们要脚踏实地,要不断地创新体制、机制。

前两天我看到撒切尔女士去世了,网上有报道,撒切尔有言论说中国竞争怎么怎么着,不可怕。但这是网上说的,不是我说的,它说撒切尔说中国难以形成主流主导世界的思想,她的观点对与否,我们不去评论,所

16

以,我国要真正成为世界强国要靠体制、制度,乃至于我们的意识形态。所以,要不断地改革开放,不断地创新,当然毫无疑问,这种改革创新还是要坚持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四)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迫切要求加大改革开放力度

第四个,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攻坚期。攻坚期是克强总理在去年的11月份他明确地提出来的,其实此前也有人提出。深水区是习近平总书记到广东考察的时候提出的,意思都一样,改革开放本身需要攻坚克难。我们经过30年,刚才我说的渐进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外围到核心的这样一个改革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且在不断完善之中,但离更加成熟、更加规范、更加定型这样一个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较大的距离。

特别是改革,已经越过了帕累托改进,帕累托改进是你改了,我改了,你改了不影响我,帕累托改进的阶段已经基本上过去了,谁动了我的奶酪,增加了我的奶酪,肯定要动你的奶酪,所以这样一个阶段利益格局的调整比较难。

所以,克强总理说:“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要难。”答记者招待会上讲的。比较容易改的改了,能够摘得到

17

的果、桃、梨摘了,伸手摘得着的摘了,再往上要搭梯子了。所以各方面普遍受益,广为接受的改革越来越难被找到,而且在刚才“四个深刻变化”的情况下,包括互联网这么普及的情况下,要想凝聚一点共识也比较难,像改革出台了,这不是为我自己辩论,而不是在为改革工作在辩论,很多人首先给你看的是毛病,然后再给你挑出来,然后再给你去放大。上网的人不一定每个人都发言,发言的人也不一定每个人都发不同意见,但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假如100个人上网,有50个人发言,发表不同意见的有20个人,或发表反对意见的,但我们看到的全是是这20个人的意见。所以,这样的情况下要凝聚改革共识也比较难,要引导舆论也比较难,大家不要小看这个,这个非常之重要。所以改革的攻坚期、深水区面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所以要有敢闯的锐气,会闯的睿智,用克强总理的话讲,叫“勇气、智慧,韧性”来推进改革。这是第四个方面的特点。

(五)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迫切要求加大改革开放力度

第五个方面,十八大布置了“五位一体”的任务,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所以,不断地丰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也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一个规律的认识的深化。这

18

“五位一体”,大家学习十八大报告都体会到,它布置每一项经济任务的时候都带着改革,布置政治任务的时候也带着改革,布置文化的时候也带着改革,布置社会的时候也带着改革,包括布置生态文明的时候也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所以“五位一体”的改革跟以前的改革又不一样了。

所以,我们要把改革开放精神、措施也贯穿到这“五位一体”建设的领域,从根本上解决各领域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不够适应国内外发展的新形势和改革开放新要求的这样一个问题,使各个领域改革能够深度地融合,良性地互动,相互地协调,形成合力。

举个例子,如“四化同步”,十八大鲜明地提出,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之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四化同步。这“四化同步”或同步协调推进都需要改革。推进城镇化。首长说了,要把改革这个最大的红利和城镇化这个最大的内需潜力结合起来。

根据有关专家,其实不用专家了,统计数据显示,我们去年2012年年末的时候,中国大陆的总人口13亿5404万人,城镇人口7亿1182万人,城镇化率按照统计的比例是52.57%,其中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是34.7%,什么叫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还有一大批的统计在这52.57%

19

里边的人,但他没有拥有城市的户籍,当然更没有完全享受或较少享受城市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这17.87%个点算下来是两亿,将近2.5亿人,当然了,如果再精算一下,中国还有2600多万农民工是在自己家旁边打工或到别的地方的农村去打工,我们推进城镇化,首先不管争论有多么地大,将近2.5亿的农民工已经进了城了,已经走向城市,走进城市,但还没有融入城市,你必须让它真正地融入城市。

特别是其中有专家说有一半是新生代的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甚至已经在城市出生,不会种地了,甚至想种地,家里的地还不一定有了,接触了城市文明的熏陶,对网络也好,对科学知识也好,很多理念也不一样了,你不让他进城是不行的,你不让他真正融入城市是不行的。

第二个,城镇化率还得要让另外将近3个亿,这是专家测算,将来肯定也要进城的人员真的进城,什么意思?城镇化率不可能到现在就终结了,城镇化的发展至少还要20年左右,假如一年一个百分点或将近一年一个百分点,我们还有3亿多人口要从农村转移城市,这里面就需要我们要有步骤,有过渡,可持续进行制度的设计,让我们的农民兄弟能够真正有序进城,能够进得来,留得下,能够就业放心,居住安心。

20

这两个账算完了,中国还有广大的农村,有人都进了城,不可能;所有人都进城,不可能,还得有人种地,还得有人在农村生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步,还有很多城里的人想到农村去当陶渊明,你的户籍不能光是允许农村人进城,当然什么时候我不好说,现在成都就是这样了,它也是双向流动的,所以这些人既然在农村生活、生产,就要发展现代农业,就要搞农业现代化,这个就要改革了。

现代的农村的发展体制,关键是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体制、机制,让农村的朋友能够享受跟城里人一样基本的公共服务,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就要推进很多的改革,包括户籍制度的改革,土地制度的改革,包括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改革,也包括前一段时间网上热炒的高考制度的改革。

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毫无疑问也要推进改革,如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无论是改造提升制造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是现代服务业,重要的途径都是要通过财税、金融、价格、科技等体制、机制创新形成这样一个政策体系。包括有一段时间,有人热议实体经济的发展和虚拟经济发展的这样一个关系,说好多企业,银行业的利润很高、收入很高、税收也很高,实体经济相对怎么怎么着,在这个情况下,我们就要完

21

善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这样一个制度体系。

信息化也是如此,信息化跟科学工业化还要融合,科技和信息要融合,我们就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我举这么个例子,以上我先讲改革开放的这样一个历程,这样一个成就,这样一些特点,有的地方也没有详细展开和经验,试图使同志们对中国改革的历程的一个总体的脉络性的了解,同时也向大家汇报了中国改革开放还面临哪些形势。

三、中国改革开放下一步的任务

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大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社会发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的宣言书,新的动员令,好多讲话当中指出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停步,这些领导的讲话都非常之多。

总书记还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这是三个关键一招了。我们的总理也指出改革开放是最大的红利。也强调实践无止境,解放思想无止境,改革开放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无出路;也强调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也强调改革进入了攻坚期,深水区,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也强

22

调我们要有更大的乐器、智慧、韧性,这都是决心了,也强调了切入点,如我学习总书记在广东考察讲话时指出,要突破固化的利益,总理说要触动利益,触及利益比触及灵魂还要难。也都强调了方法,如要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规划,所以我理解主办单位为什么设计这么一个题目,它就从这里头来的,顶层设计,总体规划。要出台路线图、时间表,也强调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同时还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也强调要处理好增量改革和存量改革的关系,以增量带存量,增量改革要积极,存量调整要稳妥,也强调要处理好改革和依法行政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等。

还强调说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强调要“改”。因为今天我们是在讨论工作、交流思想,不是布置工作,我也没法给大家布置工作,某种意义上讲,我虽是体改司的某个官员,但还是以专家或者是以个人的身份向大家汇报,某种程度来讲我的专家水平还不够。下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到底怎么深化?我们今天稍微务点虚。

(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一,深化改革开放的路径,目标已经有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怎么过去了呢?途径怎么选择?归纳起来,理论界、学

23

术界,社会各方面有这么几种看法:

一种意见认为,我们还处于并仍将处于,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所以发展仍然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能够进一步地释放我国的发展潜力,并将为政治、社会等其他领域的改革创造更有利的条件,而且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本身看,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所以这种观点认为,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优先,首要选择。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在提高效率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在居民的收入分配领域差距还比较大,社会矛盾,我刚才也讲了,还比较多。社会公平的问题还突显,公平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一个小说家笛福说过:“公平是施政的目的。”这次“两会”记者招待会上,总理讲了要持续地发展经济,不断地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正。社会公正是非常重要的,总理都高度重视。所以,这种观点认为,改革应由过去的以提高效率为主的这样一个改革转向社会公平优先的这样一个改革,换言之,他们就侧重于把社会领域的改革放在“五位一体”改革的优先位置。

第三种观点认为,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如果不加快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难以突

24

破,这一点我们温总理说过好几次,说政治体制改革不推进,经济体制改革难以突破,已有的成果也会得而复失。这也不光是温总理说了,如果大家学习《邓小平文选》、“南巡讲话”,类似的表述完全有。所以,这种观点认为,要更加推进上层建筑的改革。换言之,他们认为要把政治体制改革放在突出的重要位置,这是三种观点。

具体再加一个,对经济体制改革来讲什么是优先?又有不同的观点。有的人认为,我国商品市场已经比较充分地实现了市场化,但土地、资本、技术、资源这些生产要素还没有完全地市场化,甚至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新的双轨制。所以,扭曲了市场关系,增加了套利、寻租的空间,所以,要把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改革作为改革的核心环节,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加有效地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才能够形成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是这样一种观点,这样的观点也有支撑的。刚才我也提到,要素资源价格扭曲导致了很多的问题,包括土地、资本、劳动力,这是第一种观点。

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二种观点认为,现在还存在着所有制的歧视,虽然我国有“两个毫不动摇”,对非公经济的发展也有两个36条,还有42个实施细则,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还是存在着事实上的“玻璃门”、“弹簧门”、

25

“玻璃房子”的问题,并且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最核心内容,生产方式决定了人的社会方式也好,马克思原话我记不大清楚了。所以,认为所有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优先领域,这是第二种观点。毫无疑问了,我们还是按照十八大要求推进“两平一同”(公平的、公正的、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十八大原话都有,即所有制。

第三个观点认为,我国要把财税体制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核心,刚才我也大体举了一下,就像我一次聆听人大代表的审议报告或他们质询我们的时候,有个专家代表也说中央财政“花天喜地”,省级财政“大有余地”,市级财政“小有余地”,其实我看这个小有余地也一般,县级财政呼天抢地,乡级财政就哭天喊地了,这是他说的,但很形象,都是有天有地。所以,有人认为财税体制改革是牵一发动全身,对转变发展方式,对处理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

所以就我个人倾向而言,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要求、目标,使各方面制度更加地成熟、更加地定型,这标志着我们改革已经进入全面深化的阶段。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整体推进和总体设计,协调配套的全面推进制度创新,增加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当然,这个阶段的改革不可能不分主次,也不可能齐头并进,

26

所以,还是按照整体的渐进和局部的突破相结合的思路突出重点、局部突破,深化改革。

比如从政府自身改起,十八大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但这从广义的来讲还包括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政府与公民的关系等,所以改革可以从政府自身改起。

前不久“两会”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就布置了很多改革的任务,还包括协会商会,与主管部门脱钩,也包括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也包括把清理、规范、合并转移支付项目,该下放的下放,增加一般转移的比例。

这个大家再看国务院改革方案的分工,已经明显了路线图、时间表,这是一个新气象,而且每个里边都有括号,括号里边都有牵头部门、责任部门,还有要求有的要6月份完成,有的要9月份完成,有的要12月份完成,而且任务不仅分解到今年,还分解到明年,分解到后年去,本届政府到2017年的任务都有。

再比如说,从民生关切改起,按照克强总理说的要不断地改善民生。老百姓的愿望就是我们施政的愿望,老百姓最期待我们改什么,我们就改什么,当然这是一种取向了。再比如说从有利于社会公正改起,这种公正不仅是所有制的公正,还包括公民机会公平、权力公平、

27

规则公平这样一种公正,让每个人在“中国梦”里头都有出彩的机会,这就要靠公正。所以,下一步的改革要注意这些问题,要注意整体的推进和总体的设计。总书记已经在去年的12月份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已经指出了,要出台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前面还有顶层设计了,我相信这个工作肯定有人做,有部门做,肯定会出台。

要更加注重突出重点和局部突破,要善于抓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牛鼻子。如刚才我提到四化同步发展,这里面就需要有些牛鼻子。

第三个,要更加注重借鉴人类制度文明的成果,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广而言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制度自信的前提下要创造性地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这已经有考虑或社会上的几种观点,我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

(二)我国在经济领域改革的重点工作

毫无疑问,党的十八大已经对今后一段时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做了战略性的谋划和部署。具体我理解学习十八大精神在经济领域推进改革,我们应该做哪些事。

第一个,还是要围绕着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来推进改革。要继续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不要妖

28

魔化国有经济,但也不能笼而统之地说国有经济没有缺点,也不能说国有经济中间就不存在着垄断环节。你说自来水管子是不是垄断?这是自然垄断,电线是不是垄断?也是。你们家不可能有两家供电公司给你们家供电,也不可能有两家自来水公司给你们家供水,这是自然垄断,自然垄断要加强监管。

再比如说电信行业,电信行业的电话线,有线电话,一般来讲是一个公司给你们家提供,你是联通也好、网通也好,移动也好,一般来讲也有人家弄两根线的,这是自然垄断,要加强监管。但自然垄断以外的,如无线的东西,无线网络,你家里既可以用联通的,也可以用电信的,还可以用移动的,它就有竞争了,但也不可能有200家无线网络公司给你提供网络,所以它竞争也是有限的。

所以,对自然垄断业务要加强监管和规范。对行政垄断要打破,前不久推出的铁路体制改革,它就是打破行政垄断,推进政企分开。对于市场形成的垄断,我们要按照反垄断法,微软就属于在某些方面形成了市场垄断,它有反垄断法来规范,中国也有这样的企业。这是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不要妖魔化国有经济,但也不能一二概之地说,你说国有经济不好,这不对,我们要实事求是,不要戴着政治的眼镜,也不要戴着有色眼镜看

29

问题。

要大力贯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细则,全面清理有碍不同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的法律、法规、政策、规章,全部要清理。不光是要关注42条,要全面地清理。对国有大型企业改革还要进一步推进股份制改革、公司制改革,推进它们整体上市,这是企业改革了。

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要素价格改革,推进水、电、煤、油、气,更加地市场化,而同时又保证了老百姓基本生活需求,要把经营性的用水、用煤、用气和非经营性的老百姓居家用的要有所区分,采取不同的,当然也有共性的价格体制。要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包括主板市场,也包括非主板市场,还包括股权交易市场,如非上市公众公司的股权市场的改革。

对我们的土地制度改革要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十二五”建议和“十二五”规划纲要以及十八大的要求,一句话是建立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来推进改革,在这个方面,我国的改革试验区,像成都、重庆在土地制度改革方面做了些探索,其经验还是值得肯定的。还有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价格领域改革里边的这些改革。

财税体制改革,要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之间的财税分配关系,完善分税制体制。大家可以看国务院的网站

30

公布的落实政府工作报告和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精神的一个任务分工文件,目前还在中央人民政府的网站首页上,它对财税体制改革做了明确的分工。

要适时把营改增扩大范围、扩大领域,要加快推进资源税改革,如可以扩展到煤炭,要健全消费税的体制,如有些严重污染环境,不利于资源节约的这些东西是不是纳入消费税来调节呢?要完善转移支付制度,这已经作出部署了,大家可以看机构改革方案的落实方案,我印象中是6月份就要完成这个阶段性的任务。

要完善预算制度改革,更加地公开、更加地透明、更加地可以便于人民监督,特别是人大代表的监督,人民监督,首先人大代表要能监督,这是财税体制改革。城乡体制改革是一个很重要的改革,我们扩大内需,推进城镇化要推进户籍、土地等改革,我们发展现代农业要推进改革,我们实现城乡一体化也要推进改革,要加快推进这方面的改革,没有这方面改革的跟进,我国的城镇化的任务就很难落实。

最后一条,要推进开放的经济体系建设,完善互利共赢的开放型经济制度,包括利用外资、“走出去”、建立自贸区等很多这方面的内容都是改革了,包括转变外贸发展方式,都要通过改革来实现。这些改革任务在“十二五”规划、十八大报告里面都已经做了部署、安排,

31

下一步是怎样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结合年度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特点,逐步加以细化,你不可能改革都在一年内完成,也不可能这个改革等到“十二五”最后一年去完成,要逐步地渐进。

我今天就先汇报这么多。

32

第12篇: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1978-2008年,中国发生了5000多年历史上最为深刻的一场社会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的客观事实,中华民族再度崛起的巨大成就,无可辩驳地证实了这场社会变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改革经验,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系统总结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无论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还是对于世界社会主义的命运和前途,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在社会主义改革的浪潮中,中国是最早提出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国家之一。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和国家领导层就在实践中初步意识到了传统体制的弊端,萌发了要变革传统体制的念头,并且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末期和60年代初期,进行过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和尝试。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改革,还是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中国近30年的改革开放,从总体上看,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发表。

这一阶段的基本特点是:以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为契机,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场关于实践标准的大讨论,冲破了教条主义的藩篱,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中国改革的兴起作了思想准备。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始实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在城市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入手,进行了综合和专项改革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有益经验。农村改革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结晶是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企业承包制。这两种新体制的理论基础就是\"两权分离\"说,即所有权和经营权可以分离。

第二阶段:以城市为中心全面改革的探索阶段--从1984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到1988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决议》。

这一时期,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科技、教育及其他社会生活领域。改革的深度和广度都较前一时期有显著进展,故称之为全面改革的探索阶段。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是一个有关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这个文件的公布和实施,表明中国共产党对改革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最重要的认识成果,就是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新论断,首次把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结合起来。从而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标志着中国改革正在走向深入。

--1987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三大。这次大会有两个突出贡献:一是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二是阐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内容和实施方案。从而把政治体制改革提到了议事日程。

第三阶段:总结经验、整顿调整阶段--从1988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决策到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谈话的发表。

与其他国家的改革一样,中国的改革开放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在改革进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物价波动较大,市场秩序混乱,重复建设比较严重等。针对这种情况,1988年9月,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目的是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调整完善政策,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这段历程,从实践上看,是整顿调整时期,从理论上看,是总结改革经验时期,以便确立更加全面的改革思路,确保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能够顺利稳妥地向前推进。

第四阶段:整体推进,重点攻坚,以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改革阶段--从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巡谈话到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要思想理论问题,特别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谈话围绕\"抓住时机,加快发展\"这一主题,从理论上对诸如社会主义本质、判断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计划与市场都是手段、\"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和概括,深化了对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邓小平南巡谈话是新一轮改革潮的理论准备和思想动员,也为同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作了直接的思想理论准备。这是标志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的代表作,是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进到新阶段的宣言书。

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这次大会作出了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决策:一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二是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是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同时,十四大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归结为九个方面,指出这一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199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颁发,它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从旧经济体制向新经济体制过渡的宏伟蓝图,其意义在于把邓小平南方讲话的思想和中共\"十四大\"精神,转化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行动纲领。其中最突出的贡献,就是提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对改革

过程中人们关注的一系列重大思想理论问题作出了明确回答,有许多新的思想和观点,在理论上作出了新的贡献,为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提供了新的思想理论基础。

2001年7月,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系统总结了中国共产党80年奋斗的历史经验,顺应时代发展的进步潮流,在事关党和国家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进行了理论创新。这种理论创新主要表现在:一是阐述了\"三个代表\"思想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二是提出了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执政党建设新思路;三是作出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论断;四是提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这些新思想和新思路,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思想理论基础。

2002年11月,中共召开十六大,这次大会确立了\"三个代表\"思想的指导地位;提出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特别是提出要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对于今后推进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意义尤其重大而深远。

第五阶段: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本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从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十六届三中全会,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的发表,对于全面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特殊的意义。这种特殊意义,集中到一点,就是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发展阶段的突出特点是:制度创新。特别是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内容的制度创新。这次会议的突出贡献是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要点有四个:一是强调发展的全面性,即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进步;二是强调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即城乡协调、区域协调、经济社会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协调;三是强调可持续发展,即要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和人口相适应;四是突出以人为本,即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是为了提高人的生活水平,改善人的生存环境,提升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自由

全面发展。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观的核心,作为党的执政理念,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2004年3月召开的十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值得关注的是:一是把保护私有财产写入了宪法;二是把保障人权写入了宪法。

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根据我国改革和发展的实际状况,提出了要注重社会公正,协调社会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路。

2007年10月的党的十七大报告认真回顾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系统论述了我国改革开放的目的以及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概述了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鲜明地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号召全党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继续推进改革开放。

2008年2月,中共十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明确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刚刚闭幕的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这标志着新一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开始启动。这既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这些新思想的提出和一系列重大举措的实施,表明中国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中心,相应改革政治体制和法律体制阶段。中国经济改革所面临的任务已经不可能仅在经济领域解决,必须着力解决旧体制遗留的深层体制矛盾,必须在政治体制方面做出创新。

这一阶段改革开放的突出特点,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的,改革开放的设计和实施,要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特别是以人为本与统筹兼顾的原则。

综上所述,中国改革经过近30年的奋力推进,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应该说改革的理论准备越来越充分,改革思路越来越明确,

改革经验也越来越丰富,这就为今后改革的深入推进提供了比较扎实的基础。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其关键问题主要集中在六个方面:一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二是公有经济与非公有经济的关系;三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四是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五是党与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六是人治与法治问题。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计划经济体制已经被冲破,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已经在实践中全面推行;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正在按照市场经济规则进行调整;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第13篇:中国改革开放三步走 读书报告

《中国改革开放三步走》读书报告

姓名:熊莹

这些年来,人们对改革的讨论非常多,内容很丰富,但也很杂乱。郑永年教授写的《中国改革三步走》全面系统地展现了其所了解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改革。作者在书中讨论了改革实践到底是如何走来的、又如何走下去的,并表达了其对中国改革的看法。作为现当代的青年学生,我对整本书持学习的态度。 首先,我们来看看整本书的结构。本书分为上下两篇共20章。第一篇是改革步骤篇,共七章:分析了目前中国改革的现状与动力、社会对改革的争论,进而提出了中国改革分经济改革、社会改革、政治改革三步走的逻辑。分析了为什么是经济改革、社会改革、政治改革的进程,三者的主要内容和三者之间的关系。最后谈了民主化的问题;第二篇是改革策略篇,共13章:分析了中国社会目前存在的暴力、信任危机等问题,指出了社会改革为主体的阶段改革的意义、目的、改革采取的方式。最后几章分析了广东改革与国家未来的关系,重点介绍了深圳、顺德改革试点的成败的重要意义。

一、改革步骤篇 在改革步骤篇里面,作者从中国改革模式入手,结合苏联、东欧实行一步到位的“大爆炸”式改革,经济、政治和社会改革一起来的经验,明确提出中国改革“三步走”的看法,即中国的改革要经过经济改革,到社会改革,再到政治改革。现在,政治改革的呼声四起,而政治改革的意义在于:以往改革的成果要用政治改革来保障;目前所面临的改革困难要用政治改革来克服;执政党的长期执政和社会的长治久安要通过政治改革来实现;更为重要的是,基本的社会公平和正义要通过改革来达成。中国改革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期,主体性改革是经济改革,政治改革和社会改革也同时进行,但都是辅助性的改革,是为了支持经济改革这个大局的。从2002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大开始,社会改革已经成为主体性改革,而处于辅助地位的政治改革仍然十分重要。如果现在进行的社会改革不能推进和深化,有可能导致政治激化。政治一旦激化,既可能是导致政治改革甚至民主化,也有可能是政治革命甚至“天下大乱”,中国现在正处于这样一个关键点上。 中国的改革三步走中,经济改革,社会改革和政治改革各有鲜明的特点。经济改革的特点是:1)分解式改革,即先农村改革,再城市改革。2)分权性,即中央政府向社会和企业分权。3)开放性,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对内开放就是国家把各项经济机会开放给各个社会群体(“抓大放小”:建设大型企业集团,某些领域民营化或者中国式的私有化)。社会改革的特点是:三十年来的经济改革学号:3115003024 班级:硕5005班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对中国社会制度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包括社会保障、医疗、教育、住房等等,这些体制大都是在毛泽东时代建立起来的,符合当时的计划经济模式,现在已经不符合社会需求。现在,社会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医疗、教育、住房等制度,再此基础上建立一个消费社会,因为当看病、交通、教育等方面用不了多少钱,居民将把存款用于消费。政治改革的特点是:基本国家制度建设在先,民主化在后。在政治改革阶段,建立完善的军队、外交、国防、中央与地方体制、市场经济、税收体制、现代银行体系、基本法律体系、公共住房、教育和医疗、基本社会保障等国家制度。 在改革的现状和动力中,作者指出,近年来,经济改革方面已经举步维艰,社会改革方面的情况更不容乐观。中国近年来的发展加速的一个重要增长源来自前段时间的改革,第二个增长动力来自于政府官员型的资源投入,第三个增长源则是不幸的,即通过破坏社会领域而得到的发展。改革变得困难也有很多原因,社会改革的难度大,即得利益的强大,强人政治时代过去,作为改革主体的执政党对改革缺乏集体共识或者共识不强。作者同时指出,当(中央)改革者的权威不断弱化是,就需要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必须重视和妥善处理中央地方关系,其实施需要社会的参与,顶层设计必须满足中国社会日益增长的参与要求,更为重要的是,社会参与可以影响目前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在社会改革与经济改革的关系中,作者对社会改革和社会管理、中产阶级,分税制的在改革与社会建设,国有企业与社会公平,举国体制与赋权社会进行了讨论。我的看法是,执政者或许应该考虑其意见和建议,从历史的观点看,我相信理论的正确性,但对结论我不置可否,对政治经济这些了解得不多。我相信执政者该知道如何评判,就像战争年代一样,中国需要知晓国情的领导人带我们杀出血路,这条路却不能被个别人定死。在政治改革及其未来中,作者对中国的政治现状是具有批判性的。作者指出,中国的官僚系统越来越成为一个具有自我封闭性的系统,一个独立的即得利益集团。在很多地方,无政府状态已经成形:政府依靠“维稳”来维持秩序,而社会成员则依靠暴力甚至自己的生命来争取他们所认同的社会正义。如果别人看到的中国官僚系统如此,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就应该好好反思了。

在民主化的讨论中,作者指出中国可以从世界各国学习到很多的经验教训,亚洲的经验教训更是值得我们重视。作者大力赞扬了新加坡发展的国家民主。但是我认为,中国不能简单学习别人的东西,这是由中国国情所定的,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民族众多的国家,不是一个小型社会,要考虑的东西太多。我们需要给执政者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新加坡、日本从人口地域来说都大概只中国的某一个省,中国要可持续发展,中国人民就要对执政党有更多的信心,让自己投入到国家的发展中去,而非盲目借用和羡慕。在中产阶级和民主进步中,作者指出,经济的发展应当依靠的是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而不是人为地压低劳动者的工资。提高劳动者收入会产生几个“有利于”:1)有利于减少基于廉价劳动力之上的出口,实现国际经济平衡;2)有利于消费社会的建设,为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找到新的资源;3)为经济结构的调整提供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压力;4)有利于技术提升和产业升级;5)有利于实现“以人为本”的社会建设目标,从而实现社会公平,为社会稳定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提高劳动者工资的讨论,我十分赞同,但这并不代表对民主化的狂热追捧。提高劳动者的工资对低收入中等家庭是十分诱人且合理的,这也需要循序渐进,不能盲目提高。并且提高劳动者的工资不一定非得国家民主化后才有。

二、改革策略篇 改革策略篇中收集了近几年来作者在国内一些杂志上发表的几篇相关文章和接受国内媒体访谈的一些相关访谈录。这些文章和访谈录都已不同形式表达了作者对中国改革的看法,也可以是是对前面改革步骤篇的注脚。 前五章,改革深社会稳,中国的转型与国家制度的构建,社会改革比政治改革更重要,中国改革路线之变政治保护不了财富等都是对前面改革步骤篇的详细注解。其中,作者尖锐的指出,社会改革是还债,也是对新自由主义祸害社会的清算,医疗和教育这些本来是需要保护的领域成为暴富领域,在世界历史上很少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好的民主才是好东西,中国如果在民主化之前不能把国家制度建设好,肯定是一个劣质的民主;执政党需要领导改革,清楚怎么改革,如何改革,给社会一个愿景;执政党要看大局,要去领导,而不能被社会推着走,否着是很危险的;中国中产群体移民国外的量非常大,使得改革缺乏动力,需要建设一个合理的保护财富的机制。中间两章,暴力蔓延及其社会起源,中国社会的信任危机等谈及了中国社会近年来出现的暴力和信任危机,媒体、网络、学界和决策层对此都已经有很多的讨论,作者的言辞也很犀利。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农民,我不作表态,这些东西确确实实存在,我想每个国家和社会都有,也都有自己的特色。就我不开阔的眼界和见识来说,我认为这需要提高国民的素养之后才能谈降低暴力发生几率以及提高人民和政府的信任,毕竟中国还在还有一大部分人的教育水平相当低,政治意识薄弱。最后几章,中国政治改革从县政开始,广东改革关系到国家未来,顺德改革的下一步要赋权与社会,中国的“共享价值”,中国要有自己的话语权,新加坡的优质民主等都是作者对中国未来改革的提议,非常具有参考价值。

以上是我这两周读完《中国改革三步走》的读书报告。读完此书,我对国家经济改革,社会改革和政治改革有了很多的了解,还有中国社会的现状,在别人眼中的中国究竟是什么样子,这确实是一本适合研究生通读的一本关于中国政治经济现状的读物。作为见识浅薄,还未踏出校门的学生,我能做的就是认真完成学业,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我深深的爱着我的祖国。

第14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寒假回家,看见路两边建立起了一座座新楼房,街道也修得笔直,村貌焕然一新。这对世代土坯房,土泥路的落后农村来说可是个不小的变化。看着眼前的一切,忆往昔、看今朝,不禁感慨万千。于是,我对村里近几年的新变化进行了一番实践调查。

xx村位于xx山区南部,北靠群岭,土壤贫瘠;土路弯曲泥泞,交通不便,长期闭塞,于周围地区来说,一直是个有名的穷村。自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村民在村委会的领导之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使本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最近几年发展极为迅速。

一、在政治建设方面,改变原来的“拍脑袋决策”和贿选、村霸等现象,坚决响应党的号召,切实落实村民自治制度。制定村规民约,村民干部村民选,村里大事村民定,各项事务村民监督。新的村党委班子建立八年来,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真心真意为村民办事,用发展的眼光领导群众走先进的路子,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村党委一建立就实施了一整套文明户评定标准。每到年底就举办一次文民户颁奖大会,文明户发奖品、奖状。自从江主席三个代表提出后,村支部对自己的行为有了新的要求,就是努力实践三个代表,过去做的事也有了新的理论依据,一个村委党支部为群众办实事。小穷村便脱贫;每个党员都去实践三个代表,便可富民强国。村党委开会常说的一句话是:“大家伙选上咱们,在就应对得起村里的老少爷们。作为一名党员就应该为人民服务。”他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村党委班子就像一个龙头,带领村民在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二、在经济建设方面,村委会起了巨大的作用。首先,根据本村土壤的特点,改变单一的世代种粮模式,搞起了草莓大棚种植,并联系商家在此建立了草莓市场,保证了草莓的基本销路。并定期从县科技站请来技术员,讲解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实现科学种田。在农闲时节,又联系县玩具厂,组织村里的女劳动力进行玩具的初步加工,合理疏导男劳动力有计划的外出务工,成本低,见效快,很快就调动起了大家的积极性。近两年,受经济波动影响,大棚收入一度不景气,草莓价格有所下降,村党委便与县外贸联系,在村里建大棚搞肉鸭养殖,肉鸭产量增加,而需求不稳,党支部一班人发动群众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建立了村的冷冻冷藏厂。自从冷藏厂建立后,养殖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鸭、鱼、虾都有了养殖户。到2009年为止,村民人均收入从原来不足1000元到现在逾万元,建立格式草莓大棚1000多个,鸡鸭养殖大棚200逾间,实现了质的飞跃。

三、从文化建设方面看,过去村里迷信活动多,拜神敬鬼劳民伤财,村党委便组织起了村里的xx团,逢年过节就在村里唱上一台,这样一来,村里的风气也好了。闲着没事几个人聚一起拉个二胡唱两句,自娱自乐,改变了村里迷信的风气。村委还组织了老年秧歌队,不仅增加了村里的喜庆气氛,而且为解决老年人的冷清孤独问题找到了一个绝好的途径。大力推行扫盲运动,组织村里的文盲半文盲进行夜校补习。坚决杜绝青少年儿童辍学现象,调拨专款进行学校建设,确保每个有志学子“有学可上,上学有依”。

四、从衣食住行方面看,变化尤为巨大。

(1)在“衣”的方面,从五六十年代的一片“蓝海洋”“绿海洋”,到如今的色彩缤纷,衣着的变化使村民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着装上的花费往往反映出一个家庭的消费水平。现在很多人都不再为衣物的价格所局限,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市场商品的日益丰富,人们开始追求新、美穿戴的消费模式。穿着更加讲求舒适大方,服装变得丰富多彩,并日趋成衣化。各类皮鞋、旅游鞋、休闲鞋等不但样式新颖,而且穿着舒适,普遍为村民们所接受。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消费水平勾勒出一条上升的曲线。

(2)在“食”的方面,从最初的“添饱肚子”到现在的“食不厌精”。食品消费向讲营养、讲风味、讲方便等方面转变。市场、商店、饭店里各种各样的食品数不胜数,水果、蔬菜、海鲜已经不再有季节性,随时随地村民们都可以挑选到自己喜欢的食品。糕点、牛奶及奶制品的消费占全部食品消费的比重直线上升。平均每人每年在外就餐的花费也越来越多,特别是逢年过节村民把各个大小饭店、商店全部塞了个爆满。

(3)在“住”的方面,原来大片的土坯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高大的瓦房和新楼房。10年前,五六十平方米的房子算宽敞,而如今,住房达到二三百平方米的村民为数不少。而且室内的装修、家具和家居用品也与早年不可同日语,与城市不相上下。而且随着新农村的大力建设,将会有更多的家庭住房条件得到改善。

(4)在“行”的方面,从“自行车王国”进入“汽车社会”,是我村村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显著标志。近两年来,我村电动车、摩托车、小轿车的数量猛增,彻底告别了原来独轮车、自行车的社会。车辆多起来,道路的狭窄成了极待解决的问题。村委会领导村民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对我村的所有街道进行了改造,把原来的狭窄不堪的土泥路全部换成了笔直宽阔的水泥大道。并抽出专项资金,将因年久失修而停用六年的大桥进行了重新整修,架起了我村通往外界的桥梁。这一切,使的我村村民出行更加方便,对外交往更加频繁,大大促进了我村的经济发展。

(5)在“用”方面,人们现实生活中的“三大件”发生了几次变化,从最初的“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到“彩电、冰箱、洗衣机”再到“汽车、住房、装修”,消费也经历了“百元——千元——万元再到十万元”的发展。村民们的生活已从“基本生存型”向“享受发展型”转变。

不知不觉中,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过了三十年的光阴。三十年的时间里,改革开放几乎走遍了中国大大小小的角落,给我们的祖国揭开了一层又一层新的面纱;三十年的时间里,改革开放让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中国以一个全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屹立于世人的面前!

我们这个年代出生的人,可以说是幸运的一代。我们没有经历过祖辈们的纷飞战火,也没有经历过父辈们文化大革命那个充满考验的时代。从一出生,我们便感受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们无需在战乱的夹缝里去艰难求生,也不会因为历史文化的迥异而难以发光难以出人头地,只要我们肯勤勤恳恳的努力,社会就会为我们提供一个广阔的舞台。这是我们祖辈们远远没有的机遇,改革开放给了我们这一代如此优厚的待遇,让我们感到如此兴奋。

三十年的时光,弹指一挥间,却足以为我们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它的光芒如此的耀眼、如此的绚丽!

祖国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第15篇:社会实践报告 中国梦

常常有人会问我们,你的梦想是什么?笼统的来说,梦想是你在生活中打拼的动力,是人们需要用毕生的时间去追求的。而中国梦,则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抉择。这不仅是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共同拥有的梦想,更是我们每一位在校大学生的梦想。中国梦是民族的梦,更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

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并提出:“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这段话正是对我们所说,作为未来的接班人,未来的领导者,我们起着很大的作用。作为广大青年中的一员,我们更有义务有责任为我们的祖国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这次以“践行青春志,成就中国梦”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大学生度过了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假期,这也成为我们社会实践之旅中最优美的风景,是我们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将自身价值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是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个人在社会竞争的经验,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的必由之路。中国梦包含着许多许多小梦想,比如播撒阳光,奉献爱心。记得去年暑假探望低保老人的时候,他们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而且他们中间还有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们,这使我深深的体会到了弱势群体的困难与艰辛,想到那些不履行赡养义务,任由老人自生自灭的事件,让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作为子女哪有不孝敬父母老人的理由呢?他们千辛万苦把我们养大,他们老了,作为年轻人的我们怎么能抛弃他们不管呢?老人,是需要我们关心的一个弱势群体,我们应该不懈努力的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以报答他们曾经所作出的伟大贡献,也将我们伟大

的中国传统美德继续更好的传承下去!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提升到治国理念的高度。美丽中国是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是“民族复兴、永续发展”国家梦与“小康生活、诗意栖居”人民梦的有机统一。建设美丽中国,对于每一位国人而言,与有荣焉,与有利焉,与有责焉。党的十八大报告确定的建设“美丽中国”的四项任务: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二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虽是国家和政府层面的事,但是也事关我们每个人。备受关注的我国北方地下水污染问题,首次有了一份较为权威和系统的调查报告。由国土资源部下属科研机构耗时6年初步完成的这项研究,对华北平原的地下水水质和污染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结果显示,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综合质量整体较差,几乎已无类地下水。可以直接饮用的-类地下水仅占22.2%。需经专门处理后才可利用的类地下水则占56.55%以上。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须臾不可或缺。千百年来,我们的饮用水从来就不成问题,想怎么喝就怎么喝。可是现在,整个华北平原几乎已无类地下水。有报道称,在山东淄博临淄区,老百姓喝水竟然变成了一项“福利”,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地下水污染的严峻现实。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详细解读了“中国梦”的深刻内涵。习近平主席强调,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还指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不断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 “中国梦”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政治宣言。回应了社会对国家未来的期盼,道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心声,凝聚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共识。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梦”宏大诗

篇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梦”看似宏大,背负着民族复兴的希望。但是中国梦离每个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又是那么近:每天喝上干净的自来水,呼吸新鲜的空气,沐浴温暖的阳光,吃上放心的食品,安居乐业就是老百姓心中的“梦”。当然,政府单方面的努力远远不够,全体公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角,每一个公民都要强化生态文明意识,自觉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的觉醒,“中国梦”就一定能变成现实。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它有助于唤醒全民族的生态忧患意识,认清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尽最大可能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环境,但我们不能无节制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不能忽视自然规律去改变自然环境,更不能牺牲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必需的物质基础;生态文明观念,作为一种基础的价值导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当今的环境,已经遭到严重的破坏,盲目地围垦、掠夺开发、污染加剧、过度利用等因素,据统计中国三分之一的天然湿地面临被改变、丧失的危险。导致生态环境失去平衡。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加强生态文明意识教育。教育是改造人的灵魂、塑造人性的重要途径。建设生态文明,普及生态文明观必须积极普及生态科学知识,加大生态文明宣传,繁荣生态文化。我们要加大生态文明宣传,繁荣生态文化,在全社会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如广泛开展“清除白色污染”、“家庭环保行动”、拒绝捕食野生动物”、“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提

倡少用化学洗涤用品”活动,更加富有成效地创建文明生态村、文明生态集镇、文明生态学校;同时,生态文明实践活动还应该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教育活动密切结合起来,与解决生态问题的各项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使生态文明建设向着理想的新境界有序迈进。实施生态文明规范建设。生态文明教育只有与生态道德与生态法制的规范作用相结合,才能取得切实的效果。在解决生态问题时,需要人们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并以生态道德规范来约束和评价人与自然关系的一切活动。

关心环境就是关心我们的家园,保护资源就是保护我们生存发展的基础。我们一定要善待环境,保护资源,真正走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地球只有一个,她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美丽家园。善待地球,保护地球,保护资源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同时也为我们子孙后代留下美好的家园。

作为未来接班人的青少年,如果不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无视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我们的生命将毁在自己的手中。为此我下定决心要从我做起爱护环境,保护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家园,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卫士。我们要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植树活动,成了我们的保护绿色小组,认真种植每一棵小树苗,为它长成参天大树打下了基础。在这里我也号召同学们关爱自己的家园,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周围的环境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积极动员身边的人一起来依法保护和建设人类共有的同样也是仅有的家园,为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的文明做出贡献。让我们周围充满绿色,让我们共同走向美好的绿色的明天,走近绿色色,走进我们的中国梦,走向辉煌、灿烂的未来,为建设一个生态良好的地球家园而努力奋斗!

第16篇:中国近代史社会实践报告

中国近代史社会实践报告——胜山要塞

为了响应中国近代史老师的号召,参与有关近代历史的社会实践,我于五一假期回到了我的家乡--孙吴,并参观了附近的侵华日军遗址--胜山要塞。作为一名孙吴人,去过胜山要塞的次数已经不知道有多少了,但每回去到那里都会使我有新的感触。特别是上了大学以后,接触了不同的人和事,学习了更多的知识,使我再次回望那段历史时,有了更深的理解。

胜山要塞位于孙吴县沿江满达民族乡境内,黑龙江右岸,小兴安岭北麓丘陵山地之中,距孙吴县城40公里。阵地占地范围100余平方公里,临江前沿40公里。是集二战遗址游和森林生态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 1932年特别行政区哈尔滨被日寇占领,同年7月,日寇侵入孙吴县,在孙吴县这块小小弹丸之地陈兵9.8万人,号称10万关东军。日寇曾叫嚣“大大的孙吴,小小的哈尔滨”。第二年四月,日军制定了《对苏作战纲领》在沿满苏边境一带建立了14处国境阵地,被称为“东方马奇诺防线”。这些国境阵地称之为国境守备队也称“要塞”。孙吴被称为“霍尔莫津要塞”即“第五国境守备队”,胜山是“霍尔莫津要塞”主阵地,也称为“胜山要塞”

胜山要塞作为侵华日军在中国东北部精心构筑的一个庞大军事工程之一。它是由胜武屯村上大队本部、胜山主阵地、茅兰屯野战阵地构成。该要塞始建于1937年,隐藏在密林深处中,处在极神秘的隐蔽状态,于1944年完工,这里的营房坐北朝南,全部采用钢筋水泥浇筑,其中包括了野战阵地、永备工事、地下野战弹药库等。

在营房周围的山坡,日军当年还让劳工们种植了大量的榆钱树,以防断粮后用榆钱儿充饥。据孙吴多年从事要塞研究的当地朋友介绍,当年侵华日军强迫中国劳工昼夜劳作,许多人在这里被冻死饿死,只有极少数人生还,大约3000劳工被残害致死集中埋葬。一位曾经在胜山要塞服役的日本士兵石桥清末在回忆录《战尘愁歌》中披露,当年3000劳工集体被杀后,屠杀者心中引起恐惧,曾在胜山主阵地掩埋劳工的地方,立了一个石碑,写着“阵地构筑牺牲者之碑”,想借此求得一点内心的宁静。

然而号称“东方马奇诺防线”的胜山要塞并非固若金汤。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的战场,1945年8月9日至21日间,苏联远东红旗兵团及黑龙江舰队从江的对岸发起攻势,庞大依山而建的军事工事并没有阻止日本军国主义最后的覆灭和失败命运。战败前,123师团下令将孙吴的军事设施尽量毁掉,那几天孙吴周围到处是隆隆的爆炸声,和弥漫的火光、硝烟。

胜山要塞被一轮又一轮的炮火犁耕,战斗结束后,苏军出于战争考虑或泄愤,用大量的炸药将那些深埋于地下的工事炸翻开来。战后50多年里,这些要塞遗迹淹没在深山里、荒草中,久久不为人知。只是在近几年,在来中国凭吊的幸存的日本士兵指引下,才发掘出来部分工事残骸,使我们今天能重新走进那段历史。

到处是残留的工事和阴湿的地道入口,大块的钢筋混凝土散落在山间,使我们能看出当时那些军事设施的大致格局。日军在工事的建造上是毫不含糊地,水泥标号很高,还掺杂了大量的鹅卵石。现在山尖上立着的几门要塞炮是仿制品,这些炮的口径都很大,但炮身很短。胜山要塞炮的射程可达20到30公里,覆盖黑龙江两岸。残留的守备队的兵营可容纳一百人,所有的房间用贯通的铁管传音,呼喊起床、出操。那些日本军人,他们远离家乡,就在这里度过青春岁月,或葬身异乡。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批批日本国民纷纷来到了黑龙江孙吴县的胜山要塞遗址,有的是祭拜自己的亲人,有的是忏悔战争的罪恶。为了让更多人牢记这段历史、勿忘国耻,今天,胜山要塞不仅成为了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也成为了集二战遗址游和森林生态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

我一个一个阵地走,一个一个坑道看,对那些东西兴趣盎然。深秋,金叶满地,车轮压在上面,发出沙沙的声音。

这昔日的战场真安静呵。

第17篇:中国梦社会实践报告

xx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他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系统阐发了这个思想,在出访俄罗斯、非洲国家和出席亚洲博鳌论坛等讲话中又进一步作了论述。现在,不但中国,而且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梦这个词,希望从中国梦中获益。正如xx同志所说,我们要实现的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中国梦,反映了中国人民包括海外同胞、全世界华人的共同心声、共同愿景、共同意志,是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最大共识,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发展国家、振兴民族的热情。

中国,一个具有最悠久历史的国家之一,几千年来各族人民不懈的努力给这个伟大的国家填充了极其深厚的文化涵养,几千年的积淀,让我们的祖国拥有独一无二的精神文化。历史上,伟大祖国曾多次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多次成为文化交流的中心。

生在这样一个强大的国家我深深感到荣幸,每次面对历史都会产生很强的责任感。作为一名当代青年,也深知自己有建设祖国的使命。而我的梦想也是建设自己伟大的祖**亲,通过自己的努力,贡献微薄之力来让祖国更加美好! 每个人都有梦想,每个人的梦想都有着不同的内容,或大或小,都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曾听过这样的一句话:为中国之崛起而读书。这是怎样的豪气?这是怎样的理想?更加难能可贵的出自一个仅有十几岁少年口中。当时,我们伟大的周总理年仅十三岁,当他说完这席话后他的校长为之震惊,一个少年却怀有救国救民的理想。而后的几十年,直到总理离开人世,他是那样的兢兢业业,努力着实现自己的梦想。历史证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不是一句空话,因为总理不懈的努力,因为他以救国救命为己任的敢于担当的豪气,最终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打败了帝国主义,打败了法西斯,打败了国民党,最终实现了祖国的统一,也成立了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度--中华人民共和国。而这一切都因为有梦想,并且愿意为梦想付出努力,坚持不懈得来的。拥有梦想是极其重要的,只有有方向才会顺着正确的道路走向成功。除此,也必须有一颗坚定的心,只有不断努力,只有坚持不懈梦想才会得以实现。总理的一生也正说明了这些。确定自己的方向,然后努力实现他,让自己的人生完整! 而今,我也站在了建设国家的舞台上,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有自己的任务,也该认清自己的任务。鸦片战争以来我国处在历史上最危险的时刻,之后经历了反对封建主义的战争,反对帝国主义的战争,反对法西斯战争,反对国民党反动派战争,最终才艰难的建立了新的国家,一个具有和以往实行完全不同政策的国家。正如那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足见其的影响。之后几十年国家领导人、各族人民不断努力,我国正在正确的轨道前行。 每代人有每代人的责任,每代人也有建设祖国义务。今天这任务落在我们身上,我们该深感荣幸,也该努力去完成自己的梦想!认真分析而今的祖国,可以看出我国正在正确的轨道上奋力前行,正在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从而迈向发达国家的行列。十八大来已确定了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而这一切的实现也就需要我们付出努力。只有每个人贡献自己的力量才可以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才有机会成为发达国家。 祖国的梦想也是我们的梦想,生在这个国家,我们的命运与其有着紧密的联系,只有祖国发展了我们才有机遇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只有祖国强大了作为其中一员的我们才能真正的强大起来。祖国是我们生存的保障,可以说没有了祖国,你我将毫无意义。只有祖国利益得到了切实的保证,才会有我们的利益。几十年新中国历史也正说明了这一点,随着祖国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才有了明显的提高。因此,祖国的梦想就是我们的梦想。只有祖国这辆战车坚定前行了,我们这些螺丝才会有意义。为了祖国的梦想,为了自己的梦想,正需要你我不懈的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贡献更大更多的力量给母亲,让她奋力前行!

中国梦,一个带有及其浓厚的爱国色彩与伟大梦想的词语,涵盖了中华民族广大人民对祖国的美好期盼与憧憬,是十三亿中华儿女共同拥有的伟大梦想。

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中国梦,各有不同,总书记说,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这是最响亮的中国梦。对于我一个及其普通的当代大学生来说,从小到大,随着不同时期对这个世界有着不同的看法。

在看到的一篇让人难以忘记的文章,我有一个梦想,地球人都知道马丁路德金,这个拥有崇高梦想的人,世界人为他鼓掌。还有在奥巴马上台作为美国历史当第一位黑人总统时,美国梦成为互联网中出现频率极高的一个词。黑人孩子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勇气与坚持成为全球权力最大的人,这无疑是美国梦的最好注解。而作为一个普通人,我的梦想其实很简单,上学的日子里生活很简单,深知读书的用途,我的梦想就是好好学习,做一个有用的人,做一个孝顺的人,做一个有能力回报社会的人,做一个自己想做的人,虽然没有那样传奇的经历也没有那样精彩的简历,但是我任然是个有梦想的人,并且我坚信,心若在,梦就在。为此,我在努力,或许有过迷茫间断,但一直不畏困难的摸索。这是我的梦想,并以此为傲。

外国人往往不理解中国为什么会发展得这么快,中国人搞发展的劲头为什么这么大。这首先要看看中国的历史。中国在历史上曾经很辉煌,而近代以来又很悲惨,受尽屈辱,这个反差太大了。xx同志说,每一个中国人想起那段历史都会感到心痛。所以,中国人总有那么一股民族复兴的心结和劲头,这是一种精神动力。实现中国梦必须要有中国精神,一个重要的精神力量就是爱国主义。每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强盛息息相关。用中国梦来凝聚人民、激励人民,非常准确,非常有力量。

我也希望我希望美丽的中国是清澈的江流入海,晶莹的雪花徐徐飘落,满园的春色关不住,火红的枫叶红如二月花; 我希望抬头可以望见闪闪发光的星星,张嘴可以品尝到甘甜可口的清泉,睁眼可以饱览鲜艳美丽的花朵„„人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绿化率百分百,大中国是一个美好和谐的绿色家园。

放眼现在,历史的风吹开了中国崭新的一页,中国人挺直腰杆,发出豪迈的声音:“我们站起来了!”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脚步。我们伟大的祖国犹如一条巨龙开始在世界腾飞。而在我出生以及到现在以来,也非常幸福的处于在改革开放的美好时代中。今天,我们的祖国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国家: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XX年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安全着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后来又发射了“神舟”六号、七号飞船。XX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的一幕幕感人事迹,还有XX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这些成功,这些变化,都意味着我们的祖国变得强大了。这是我们所有中华人民所应该骄傲的。以往的受列强欺负凌辱的中国已经不复存在了,现在的崛起是新时代中国作为立足世界的新起点。科技的进步,军事的强化,以及人民日益渐好的生活水平,着所有如今的一切难道不是以前人们的梦吗?

而随着起点的上升,咱们中国梦应该要变得日益伟大,21世纪的中国梦是强盛中国之梦,生态中国之梦,和谐中国之梦,美丽中国之梦。自改革开放来,中国在经济与实力及各方综合能力方面都有极大的提高,很多人的中国梦都已得到实现。但是在快速发展的今天,有光明的一面就有阴暗的一面,不可否认,近几年社会常有些不好的负面报道,包括食品安全的问题,商品质量的问题等,有诸多的问题有待我们去解决,虽然有这么多问题,但是我们要有信心去克服战胜。

网络上也有希望社会更加公平、正义。希望流浪儿都能得到救济和帮助。希望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希望社会更加重视教育,再偏僻的角落也能享受到国家教育普及的阳光,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希望每个人都能做好本职工作,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多帮助别人。希望物质的欲望少一些,精神的欲望多一些,希望更多的人喜欢书。希望微笑多一些,笑脸多起来,对未来充满信心。希望环境更加优美,小河里的鱼儿和水草少一点污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希望我们的举止更优雅一些,外国人真正对我们尊重,不要再说我们是暴发户。国家要做负责任的大国,我们要做负责任的人。希望能安安静静地想一想过去、现在和未来等等等等。所以通向中国梦的征程还很远,需要中华民族的共同努力。

滴滴水珠,融汇成江河的波涛与浪影;片片树叶,辉映成生态的丰荣和文明。亿万同胞,千万家庭,芸芸众生,在同一片沃土、同一个梦想、同一场进程、同一次复兴中,同舟共济,共兴共荣。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疆域中,在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团结中,56个民族的期盼,56个民族的努力,千千万万的梦想的凝聚汇成的伟大的中国梦。

有梦想谁都了不起,有勇气就会有奇迹。无论是名人权贵还是小人物,都会有自己的梦想。而这一个个小小的想想组合起来就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强盛之梦。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动去践行中国梦。

希望中国能走得更远,为我们的青年一代留下无限发展的潜力,为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建中国梦提供可能只要全民共同奋斗,一切艰难险阻都会成为垫脚石,中国梦实现的那一天会来的。

第18篇: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回顾与展望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无疑成为中国历史的标志点,因为,是改革开放,是解放思想,实现了中国当代发展历史性的转折,中国命运由此改变,社会转型也由此开始。

2008年,我们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回眸辉煌的30年,有数不清的丰功伟绩,有数不清的沧海桑田!

中国于一九七八年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一个个新兴城市拔地而起。一项项重大科技成果得到制造和开发。一个个大型工程得到竣工。一个个超大型企业正在迅速成长。

1978年1月1日,中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1980年,中国先后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福建省的厦门和海南省分别建立了5个经济特区; 1984年,进一步开放了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城市; 1985年,又陆续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河北、广西辟为经济开放区,从而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带。

1990年,中国政府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并进一步开放一批长江沿岸城市,形成了以浦东为龙头的长江开放带。

1992年,又决定对外开放一批边疆城市和进一步开放内陆所有的省会、自治区首府城市;还在一些大中城市建立了15个保税区、32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53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位远离母亲怀抱的游子终于感受到了母亲怀抱的温暖。

200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2001年7月13日北京时间22:00,万众瞩目的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终于在莫斯科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中揭晓。萨马兰奇雄浑的宣告声中只有一个名字:BEIJING! 中国北京凭借其过人的优势,完美的陈述报告,在五个2008年奥运会申办城市中脱颖而出,夺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中国人几千年的飞天梦想终成现实。这次发射是人类探索太空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成就。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将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

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实施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战略决策。

2005年,中部崛起在两会期间被高调提出。同年,浦东获批首个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则是在加入WTO过渡期即将结束的背景下,中国为全面开放及深化改革谋划的下一步。

2007年,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综合试点改革试验区获批。

2008年在百年不遇的南方罕见雪灾和突如其来的汶川地震面前,中华儿女们众志成城,击败了种种困难。体育事业也蒸蒸日上,自从许海峰摘得奥运首枚金牌之后,中华体育健儿自告奋勇,在四年一次的奥运会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就是靠着这股力量,中国荣幸地成为了二零零八年奥运会的举办国家,中华人民也成为了奥运的主人。同时,也向外国人证明了中国人不再是东亚病夫。随着科技的不断提高,神

七、神八在世界人民的欢呼声中,带着中国人盼望已久的心愿升上了天空。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变得更加自信和成熟的中国人民,必定能突破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复杂矛盾,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成果。

3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30年来,上海改革开放力度不断加大,成果辉煌,正向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的目标迈进; 30年来,改革开放惠及了每一个国人的生活,分享着改革开放的成果。

中国的改革开放堪称人类史上最伟大的实践。短短30年间,一个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贫弱国家一跃成长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民众生存与发展的要求更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和满足。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其实就是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轨的进程,此种进程的题中要义,即在于以真正的企业取代行政机构成为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以真正的企业家取代行政官员成为经济发展的选择主体,这一转型的进程,推动着资源配置由计划主导向市场主导的持续演进。30年来,我们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华大地焕发出了更新更强大的活力,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30年来,我国经历了一个伟大的发展进程,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7%以上。进出口贸易总额30年间增长了近100倍。城乡居民储蓄则增长了700多倍,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每一个中国人都有理由为此感到自豪。

我们也深知,30年并非完美无瑕。许多改革问题有待破题。腐败依然严重,贫富差距较大,资源日趋匮乏,环境正在恶化等等问题需要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全面配套的新一轮改革来解决。深化土地、资本、人力等要素市场的改革,建立法治的市场经济,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依然是改革的难题;此外,世界性金融危机给我国今后的发展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也许未来30年之路会走得更加艰辛,更加需要我们凝聚改革开放的共识、力量、智慧和信心。

回顾过去,我们豪情满怀;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

我们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开始,改革开放的潮流势不可挡。再有30年,繁荣昌盛,民主法治的社会主义强国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第19篇:中国对外改革开放回顾总结与展望 副本

中国对外改革开放回顾、总结与展望

摘要:中国对外开放历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2002年加入WTO前属于以改革促开放阶段,大致沿着由沿海到沿江、沿边的开放路径推进,继而向纵深发展。加入WTO后是以开放促改革的全方位、多层次和宽领域发展阶段,很多改革措施都是围绕适应对外开放展开的

海浦东等6个沿江城市和三峡库区,同时,开放哈尔滨等4个边境和沿海地区省会城市。开放珲春等13个沿边城市,鼓励沿边城市发展边境贸易和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1996年,开放太原等11个内陆省会城市。随后几年,又陆续开放了一大批符合条件的内陆县市。2000年,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至此,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这一时期,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还体现在涉外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上。1992—2001年左右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时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并满足加入WTO的要求,外资政策逐步与国际惯例接承诺制定对外开放政策。加入WTO以来,中国政府政策的透明度大幅提高。《立法法》、《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制定,使立法公开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2003年制定的《行政许可法》,对政府行为的透明度提出了更加严格和具体的要求,成绩显着。

二、对外开放经验总结

1、始终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不动摇。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在聚精会神搞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把立足国内、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的同时,又必须打开大门,学会充分利用外部条件搞建设,大胆吸收和利用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充分

资源配置,促进了经济增长,又部分程度地以市场换来了技术,同时又积极的走出去,通过兼并、贴牌生产以及合资等形式发展外向型FDI,进一步促进了对外开放的发展。

三、未来对外开放的展望

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继续向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扩展,我国同世界经济的相互依存度和相互影响力越来越大,使我们在迎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挑战。为此,展望未来,为了更好地把对外开放向前推进,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健全对外开放风险防范机制。严格控制对外商业借款,审慎开放国内资本市场,有效监管国际短期资本的进出。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有效防范外汇市场风险。灵活运用世贸组织规则和贸易救济措施,防止国内产业受到严重冲击。深化金融机构、国有企业等领域的改革,不断增强微观经济主体的国际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刘力,2008)。

2、切实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在继续扩大出口规模的同时,要通过提高企业技术能力,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品牌的产品出口。出台政策鼓励加工贸易在稳定发展的同时,逐步实现升级。完善出口预警机制,完善战略性资源的进口体制和政策,加强国内外协调,有效规避市场风险。

3、积极推进南南合作和区域经济合作。基于很多互补条件的考虑,中国应该进一步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对外关系,对其提供援助优惠关税待遇,并明确双方合作的总体战略和重点领域(隆国强,2004)。

[注释]:

陈文敬:中国对外开放三十年回顾与展望(一)[J].国际贸易,2008(2).

陈文敬:中国对外开放三十年回顾与展望(二)[J].国际贸易,2008(3).

辜胜阻: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五条成功经验[J].党政干部文摘,2008(7).

隆国强:中国:崛起中的贸易大国及其对外开放战略展望[N].中国经济时报,2004-03-25.

刘力:我国对外开放三十年的回顾和展望[J].对外经贸实务,2008(10).

田纪云:对外开放是怎样搞起来的[J].炎黄春秋,2008(2).

张小济: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经验[N].中国经济时报,2003-07-21.

邹东涛: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1978—2008[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第20篇: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人口与发展

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人口与发展

——中国人口学会年会(2008)召开 张维庆 李斌出席并讲话

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活动之际,由中国人口学会主办、陕西省人口计生委协办的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人口与发展——中国人口学会年会(2008)8月21日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会议强调,把人口计生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要坚持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应对和解决前进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突破制约事业发展的观念障碍和体制障碍,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中国人口学会会长张维庆,国家人口计生委主任李斌出席并讲话,国家人口计生委副主任、中国人口学会常务副会长王培安,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张为民,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道宏,陕西省副省长郑小明,陕西省政协副主席李冬玉出席会议。

在为期3天的会议上,与会代表围绕人口与发展战略研究、西部人口与发展、人口老龄化、人口流动迁移、人口与经济、人口统计与分析方法等专题,采取主题演讲、提问讨论的方式,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研讨,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张维庆指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国际社会的共识和选择。中国人口占世界1/5,是当今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必须回答和需要积极探索的重大课题。当前,中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机遇与挑战并存。国际上,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为中国未来的发展赢得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国内,人民群众的观念和中国发展的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改革开放的大势不可逆转;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奠定了较为雄厚的物质基础,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面临的挑战主要有:观念和体制的制约。人口问题的制约。中国发展面临的所有重大问题,都与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人口分布以及人口流动迁移密切相关。占世界1/5的人口,是中国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最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影响着世界人口的总体发展趋势。资源短缺的制约。我国人口众多,对资源环境压力的基数本来就很大,加上当前已经开始进入大众化消费时期,资源供需矛盾更加尖锐。环境承载力的制约。我国是一个工业化程度不高的发展中国家,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相对贫乏和人口众多所带来的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

张维庆指出,要以巨大的理论创新勇气和敢于实践的务实胆略去开创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崭新局面。一要居安思危,真正确立全体国民的忧患意识。二要强基固本,着力提高全体人民的素质。三要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拓展机会均等的发展空间。四要以人为本,统筹解决好中国的人口问题。五要使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真正成为全民行动。六要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屏障,科学编制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七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八要建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机制。

李斌在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3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辉煌成就。在这伟大的历史进程中,人口计生工作成效显著,成功探索了一条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为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党的十七大将人口计生工作纳入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之中,进一步明确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为人口计生事业提供了重要发展机遇。人口计生工作实践不断深化。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深入开展,为国家战略规划和重大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支撑。人口计生服务体系不断建立健全,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人口计生法制建设全面加强,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得到可靠

保障。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初步建立,计划生育家庭享受到更多的实惠,群众满意程度不断提高。人口与发展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入开展,树立了负责任人口大国的良好形象。李斌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重要阶段。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发展多年人口计生工作实践和理论研究积累的宝贵经验,把人口计生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必须立足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坚持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必须坚持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和综合治理,统筹解决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问题。必须坚持国家指导与群众自愿相结合,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建立完善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体制机制。必须加快人口理论研究及其成果的应用转化,为人口计生工作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咨询。

李斌充分肯定了改革开放以来人口理论研究上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强调今后人口理论研究要继续坚持客观、严谨、务实、开放的科学态度,坚持理论创新、繁荣学术、服务实践的方针,紧紧围绕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围绕人口计生工作的中心任务和前沿问题,开展学术研究,认真总结、提升人口计生工作实践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努力创造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理论、政策和措施。加快成果转化,更好地服务和指导人口计生工作实践。当前,国家人口计生委着力抓好的重点工作包括:人口发展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目标管理责任制改革和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利益导向和投入保障机制建设、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综合治理、出生缺陷一级预防、计划生育基层服务网络建设和优质服务创建活动、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等方面,希望广大人口科学工作者,围绕上述重点工作内容,加大理论研究力度,多出成果,出好成果,更好地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

来自全国多所科研院所和相关工作部门的代表300多人参加会议。会议期间,还召开了中国人口学会常务理事、各省人口学会会长会。

(来源:中国人口报)

改革开放与中国社会实践报告
《改革开放与中国社会实践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