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论美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9:41:45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论美读后感

《论美》读后感

《论美》这篇文章,主要是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关于“美是什么”这一问题进行论战,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解释了美的定义。

读完这篇短小精悍的学术精作,我读到了苏格拉底对学问的深究,对真理的执着,读到了苏格拉底的谦逊,不耻下问的品格,读到了苏格拉底的知识何其渊博,精神世界何其丰富。这也是我一直以来仰慕、尊敬苏格拉底这一位著名的学术大师的原因。苏格拉底的故事一直伴随着我们的成长,教会了我们学习、做人与做事的道理。《论美》让我第一次接触到苏格拉底的严谨的思维。虽暂不看文章内容,就已经让我收获不少,但认真读完这一篇文章,受益匪浅这四个字用到这最合适不过了。

读完这篇文章,对于美的定义,我有了以下几点认识,同时也结合文章的内容来论述我的观点:

1、美是相对的:美是需要比较的,正如文中所说“最美的猴子比起人来来说是丑的,最美的汤罐比起年青的小姐是丑的,年青的美丽小姐比起女神也是丑的”。世间万物都是联系的,联系是事物最本质的特征,我们不能孤立的看待事物,应用联系、发展的眼光去评价、解决问题。所以,我认为美是相对的。

2、内涵美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如苏格拉底所说,如果一个事物在外表上显得比他实际美,它就只会是一种错觉美。我们所要寻求的美是使事物在实际上成为美的。所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我们不能只追求外表的美丽,更主要的是心灵之美,内涵之美。

3、美是复杂的:美是从古至今,人类一直所追崇的,但也是最难懂的,对于美的鉴赏又是因人而异的,我并不认为美是一件物品的永久的属性,美具有时效性,故我们不能单纯的去议论某件物品的美丑。美是这个世界不可或缺的东西、也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如罗丹大师所说:“生活中并不缺乏美,而是缺乏观察美的眼睛”。美,是亘古不变的话题,人类不能停止追求美的步伐,而人类在寻求美的过程中又不能丧失人的本性,不能遗忘人类心底最美好的东西。要谨记最美的永远不只是外表,而是内心。

推荐第2篇:论美

第三单元《论美》 第 1 课时 总 1 课时

备课时间 ;使用时间 ;设计者 梁洁 ;组长签字 ;

学习目标:1 初步了解培根的审美观,品味文章的有关论述,培养锤炼语言的意识。2学习杂感的写法,联系相关知识,表达作者对美的理解。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分钟)

上堂课我们学习了《学问和智慧》,这篇文章中说:“ 学问好比是铁,而智慧是炼钢的电火。”同学们,一个很有学问和智慧的人,你不觉得他很美吗?一个人形貌出众,你不觉得他很美吗?一个人品行高尚,你不觉得他很美吗?那么,外在美和内在美究竟是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向著名的英国哲学家培根请教。

二、自主学习(8分钟)

1 请先阅读背景资料:

文章写于400年前的英国,当时的英国物欲横流,道德沦丧,许多形貌美的人无需花太多努力,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形貌不美的人要获得成功,则要付出更多努力,针对这一现实状况,培根就美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2 自读课文后,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吝( )啬 腓( )力普 滑稽 ( ) 摄( )取 谚( )语 愧( )悔

3 填空:

(1)培根,英国 家,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中被尊称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曾被 誉为“英国唯物主义和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1957年,培根发表了他的处女作《 》。散文代表作《 》是英国随笔文体的。

(2)作者通过对 美和 美进行阐述,提出了 和

完美结合的审美观。

三、合作探究(25分钟)

1 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学法指导:论点是作者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概括性的主张和看法。找论点要看题目,看开头,看结尾,看中间论证过程,如果自己概括,要抓住关键词,用陈述句带有明显的倾向性。也可分析文章内容,分析论据,看作者运用这些论据来证明什么问题。)

2 说说下列句子的论证方法。(学法指导:常用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奥古斯都、菲斯帕斯„„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

3 梳理文章结构和思路:

品味语言

培根的随笔。都是劝世箴言之类的短文。他的话常常被引为格言。下面请同学们再

读课文,选取你认为最精彩的一句话做一张“美的格言卡” 例子:

格言: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美丽。 赏析:以宝石为喻说明一个人有了美好的德行,朴素的外表会使这美好的德行更加的宝贵。

格言:

赏析:

(1)畅谈美

1、培根认为:美德最美。确实一个人无论容貌如何,当有了美德,他身上就会散发出美丽的光芒。同学们纵观古今,你们知道有哪些名人因为他们的精神和美德而流芳百世吗?

例如:周总理。。。。。

2、今天,你赞美了吗?

会赞美的人,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一颗买好的心灵。赞美别人,就是肯定自己,在别人的优点中,肯定了自己的眼光;在别人的表现中,肯定了自己的气度。你的赞美犹如珍珠,令别人愉悦的同时也使你光华耀眼。请你说一说,赞美一下一位你

认为美的老师或同学,送他一句精彩的赞美。

例子:„„你虽没有姚明那么高大,刘德华那么帅气。但你在学习上勤勤恳恳,踏

踏实实。用不言败的精神让我感动,我赞美你! 轮到你了:

四、反馈检测(10分钟) 阅读本文后,回答写列问题。

1课文论述的主要观点是: 2 关于美,文中有不少独到见解,请仿照示例,从第四段中提炼出两点写下来。 示例:整体的美大于部分的美。

3 请将文中这两处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分别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A 奥古斯都、菲斯帕斯„„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B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 4 对问中拉丁谚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运用拉丁谚语,主要是赞美晚秋的景色沉稳、厚重与淳朴的美。 B 人的晚年仿佛是晚秋的景色,也像快下山的夕阳。夕阳是黑暗来临前最美的景致,中国有“最美不过夕阳红”的赞颂。所以,人的晚年一定是最美的。

C 作者在文中运用拉丁谚语,是为了证明老年人很可爱,而年轻人虽有美貌但不配得到赞美的观点。

D 作者在文中运用拉丁谚语,形象地证明了有些老人因为作风优雅而显得很美、很可爱。

5 作者认为:“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简单说说理由。

五、课后反思

家庭作业:

阅读《善于用人短变长》

①美国柯达公司在制造感光材料时,需要有人在暗室工作,但视力正常的人一进入暗室,犹如司机驾驶着失控的车辆一样不知所措。针对这种情况有人建议:盲人习惯于在黑暗中生活,如果让盲人来干这种工作,定能提高工作效率。于是,柯达公司经理下令:将暗室的工作人员全部换成盲人。

②在暗室里工作,盲人远远胜过视力正常的人,真可谓善于用人短变长。柯达巧用盲人这一举动,不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公司增加了利润,而且给公众留下

了不拘一格“重用人才”的良好印象。很多高素质的大学生、研究生和高水平的专业人才,都争先恐后地到柯达公司效力。现在,柯达公司的产品在上百个国家和地区畅销无阴。应该说,这与柯达公司善于用人是分不开的。

③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有高峰必有深谷。世界上只能找到适合做某项工作的人才,很难找到完美无缺的全才。与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的总和相比,任何伟大的天才都只是沧海一粟。

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位哲人说得好:“垃圾只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缕香。

⑤列宁说:“人们的缺点多半同人们的优点相互联系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合,前后相随,一切事物的两极都是相通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优点可以变成缺点,一个人的缺点也可以变成优点。

⑥容人之长,用人之长不易;容人之短,用人之短更难,让好吹毛求疵的人去检查质量,让好争强好胜的人去冲锋陷阵,让好出头露面的人去搞公关„„就有利于这些人扬长避短,使短处转化为长处。

⑦事业要发展,不仅要善于容人之长,用人之长,而且要善于容人之短,用人之短。日本的川口寅三在《发明学》一书中提出了“善用缺点”的主张,并强调说:“甚至可以认为,人类能取得多大的成就与能否巧用缺点有关。”

⑧人才如花。艳花大多不香,香花大多不艳,艳而香的花大多有刺。艳者取其艳,容其不香;香者取其香,容其不艳;艳且香者取其艳香,容其有刺。

⑨善于用人短变长,善于用物无废物。 1.本文开头的事例有两个方面的作用:

其一是_____________,其二是____________。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采用的论述结构是__________。

3.本文第③-第⑧段都围绕中心论点提出了分论点,其中第___段的分论点在文段中的位置与其它各段不同,分论点放在文段的____。

25.本文第⑧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略评析运用这种论证方法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如果将“善于用手无废物”作为论点,请从注重环保、废物利用的角度,举出生活中的一个实例加以证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荐第3篇:论美

《论美》“四读”教学案

赵集一初中

九年级备课组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

2、品味文章的相关论述

3、学习杂感的写法

4、品味文章语言,培养锤炼语言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品味文章语言,培养锤炼语言的意识。

2、理解作者的审美观,品味文章中的相关论述。

教学难点:

1、认识培根的审美观,并谈自己的认识。

2、能够对作者的观点做正确的评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游戏导入,上课前,先请同学们来做个选择游戏,请同学们看幻灯片,出示

请在下列事物中选择你认为最美的一种?

A、一只造型别致、色彩艳丽的花瓶

B、一碗饥饿的非洲儿童手中的米饭

C、一本残破的发黄的《思想录》

同学多数选A,师提问选A同学你为什么选A呢?

生:因为它看上去漂亮

师:好,我们同学们认为有漂亮外表的花瓶最美,那么我们人呢?什么样的人是最美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美的文章——《论美》(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1、请一位同学结合注释,介绍一下作者。

2、师生共同点击作者,幻灯片出示:弗兰斯•培根,英国哲学家,第一个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家真正始祖”(马克思、恩格斯语)著有《培根论说文集》、《培根论人生》等。

三、研析课文

一、问读

1、这篇文章的体材是什么?

2、文章的题目是论点还是论题?

3、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4、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5、作者从几个方面来写“美”?

6、你觉得这篇文章写得怎么样?

二、寻读

1、寻重点

作者是从哪两个角度去论述“人的美”的?

2、寻难点

本文在对抽象的“美”论述的时候,为了把抽象的“美”论述得更加具体、形象化,较多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是找出几个这样的句子,读一读,说说其中的妙处。

3、寻探点

以小组为单位,说说你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三、品读

品好段、品好句

找出你最喜欢的一个或者几个句子,读一读,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示例: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它方面的才能。 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

最高的美是画家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 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

四、评读

1、评朗读

指名读,读后评价

分组读,比一比读的效果

2、评三读

学了这篇文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你认为生活中的美应该是怎样的呢?

你发现生活中的美了没有,说出了分享给大家。

请你积累有关“美”的名言、警句或者古诗文名句。 示例:

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人可爱才美丽——列夫·托尔斯泰 外貌美只能取悦一时,内心美方能经久不衰——歌德

身体的美若不与聪明才智结合,是某种动物的东西——德谟克利特 人类的使命在于自强不息地追求完美——罗曼·罗兰

你可以从外表的美论一朵花或一只蝴蝶,但你不能这样来评论一个人——泰戈尔

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人总可以凭着自己高贵的品质,超脱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道路——爱因斯坦

自制有关“美”名言的小卡片,说出你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示例:

美的格言:————————————————————————————————

—————————————————————————————————————————————————————————————————————————————— ——————————————————————————————————————— 赏析(推荐理由):

现实生活讨论法

常言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有的人为让这张脸变得好看一点,花许多钞票去美容,还有甚者,不惜千金去做整容手术,当一回人造美女或人造美男。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这些人的做法怎么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总结本课

拥有美,犹如拥有冬天的阳光,温暖别人,也是温暖你自己。学会热爱,学会珍惜,学会奉

献,你就是最美的。

六、布置作业

在习作练习本上写一篇有关“美”认识的文章。

七、板书设计

美德最美(喻证法)

美貌与才能难以兼有(例证法)

内在美

美无定则

美不在于年轻,在于修养(对比论证)

外在美

外貌美易失,品德美永存(喻证法)

观点:美的核心在于“美德”„„才是真正的美。

推荐第4篇:论美

《论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对美的认识,认清内在美与外在美之间的关系。

2、能够运用作者的观点对认识生活中的有正确认识和评价。

3、体会作者语言精练的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美的认识,认清内在美与外在美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文中观点就现象谈认识。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如果在本班挑选一名同学任“班级形象大使”,你们会选谁?

小结;从大家的评选中可看出,有的同学注重外貌,有的同学注重能力,有的同学看重性格。看来大家对于形象,都有不同的评选标准。外表的美上形象美,能力性格的可取之处同样也是一种美,一种更让人心动的美。

今天,让我们走近近代试验科学的鼻祖——培根,感受他所认同的美。学完本文,对于美,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收获。那么作者是如何认识美的呢?

二、整体感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1)边读边用勾画的方式画出能够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 分析后总结本文的中心论点——美德最美。

(2)作者在文中共写了哪几种美?可以概括为哪几类? 他认为最高境界的美受到怎样的美?

三、品析语言。(赏析、质疑)

(一)、赏析:再读课文,找出你所认同并喜欢的观点,谈一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可以结合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或者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理解(如周总理,居里夫人,任长霞,刘翔等)。可以写下评注,或者小组内自由交流。 讨论并归纳:

1、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2、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

3、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4、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分析理解:

1、用宝石打比方,说明一个人如果有了美好的德行,朴素的外表不仅不会有影响,而且会使这美好的德行更加可贵。

2、一个人既有外形美,又有内在美,是不容易的。

3、晚秋的景色是一种成熟的美,具有最丰富的内在美。用晚秋景色打比方,说明有些老人,因为具有丰富的内在修养而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成熟美。

4、这里的美是指外表的美丽。这句话用水果打比方,说明没有丰富的内蕴而只有表面的美丽,是不可能长久的。

(二)、质疑:培根的文章写于400多年前的英国,以21世纪的中国青年的眼光来看,你觉得他的观点有没有过时?文章在潜词造句、思想观点方面有没有值得修正或补充的地方?如有,举例说明。

班级交流.预案:

1、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每个季节都有其值得肯定的美的地方,春的萌动,夏的激情,秋的激越,冬的潜力。)

2、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如单指外表的美,它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如果从内在美的角度品析,就有不妥之处了。)

四、拓展延伸。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动用了高科技手段来整容,一时间“整容”、“人造美女”等成了我们茶余饭后的话题,中国“第一人造美女”郝璐璐也成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

请以“我看整容”为辩题,进行一次小小辩论赛。

要求:在运用文中一些观点或语句进行劝说的基础上,学用精辟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

五、课堂小结。

莎士比亚曾说:“美的容颜不一定有美的灵魂”。可见,他赏识内在的美。 泰戈尔有言:“你可以用外表的美来评价一朵花,或一只蝴蝶,但你不能评价一个人。”证明不能以貌取人的道理。的确,一个人美不美不在外表,而在才华、气质和品格。

同学们,学习本文后,你们一定更懂得了美在内涵,她是一股属于心灵的力量。只有心灵的美,才是永恒的美,能够经受住时间考验的美。愿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这样的美,都能做回让自己满意的美的人。

六、课后练笔。

小组搜集关于美的名言警句,全班共赏;同时,编写自己的“凡人论美格言”。 每人拟一条关于美的格言,小组交流后全班评比。

板书:

课后反思:

中心论点——美德最美

外形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内在美: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结 论:把美的形貌和美的德行结合起来

推荐第5篇:论美

《论美》教案

常州市勤业中学

王庆华

学习目标:

1、能找出文章的主要观点,简述理由。

2、能恰当引用课文语句,写一段文字表明自己的观点。

3、能对文章的观点说出自己的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写的一篇杂感《论美》。常言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有的人为了让这张脸变得好看一些,花许多钞票去美容,还有甚者,不惜千金去做整容手术,当一回人造美女或人造美男。我们都不是一掷千金的富翁,当然没有那么许多闲钱花在这张脸上,那么我们如何去追求自身的美呢?那么我们学习完这篇课文,相信同学们能找到一个满意的答案。

(二)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用文中的句子归纳课文的主要观点,并简要说说课文论述的思路。

(三)观点运用。

1、有一位品学兼优的同学,他的脸上有一块难看的胎记,其他同学的异样眼光使他很难为情。他自己也常常为这块胎记而郁郁寡欢。作为好朋友,请你写一封信劝说他(她)。

要求:(1)运用文中的一些观点或语句进行劝说。

(2)认真研读课文,收集有关语句,仔细揣摩。

(3)150字左右,10分钟左右完成。

(四)辨别观点。

1、仔细阅读课文,对于作者的一些见解你是否赞成?如果赞成请举一个例子证明;如果不赞成也请举一个例子来反驳。

总结:

教师寄语:拥有美,犹如拥有冬日的阳光,温暖了别人,也会温暖你自己。学会热爱,学会珍惜,学会奉献,你就是最美。

推荐第6篇:论 美

论 美

培根

教学目标:

1、能找出文章的主要观点,简述理由。

2、能恰当引用课文语句,写一段文字表明自己的观点。

3、能模仿课文句式描述自己认识的美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对美的认识,认清内在美与外在美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近美

你们喜欢怎样的美? 师小结:有人喜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 ,有人独爱“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清新美,有人欣赏“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豪壮美,有人向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永恒美。

学完本文,对于美,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收获。那么我们先认识作者(出示作者简介), 再看看作者是如何认识美的呢?

二、整体美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边读边用勾画的方式画出能够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 分析后总结本文的中心论点——美德最美。(出示课件)

三、品析美(赏析、质疑)

(一)、赏析美(出示课件):再读课文,找出你所认同并喜欢的观点,谈一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可以结合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或者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理解。可以写下评注,或者小组内自由交流。 讨论并归纳(出示课件):

A、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B、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 C、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D、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分析理解(出示课件):

A、用宝石打比方,说明一个人如果有了美好的德行,朴素的外表不仅不会有影响,而且会使这美好的德行更加可贵。

B、一个人既有外形美,又有内在美,是不容易的。

C、晚秋的景色是一种成熟的美,具有最丰富的内在美。用晚秋景色打比方,说明有些老人,因为具有丰富的内在修养而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成熟美。

D、这里的美是指外表的美丽。这句话用水果打比方,说明没有丰富的内蕴而只有表面的美丽,是不可能长久的。

(二)、辨析美(出示课件):培根的文章写于400多年前的英国,以21世纪的中国青年的眼光来看,你觉得他的观点有没有过时?文章在潜词造句、思想观点方面有没有值得修正或补充的地方?如有,举例说明。班级交流。

四、展示美

小组合作、凡人论美(出示课件)

1、在你的认识里,你觉得什么是美?用一个比喻句描述你认识的美。小组交流,各自交流自己理解的美,比较一下,谁的理解最好。

2、有一位品学兼优的同学,他的脸上有一块难看的胎记,其他同学的异样眼光使他很难为情。他自己也常常为这块胎记而郁郁寡欢。作为好朋友,请你写一封短信劝说他(她),仔细研读课文在信中要恰当的引用文中的语句。 要求:(1)运用文中的一些观点或语句进行劝说。在信中划出引用的句子,并思考句子的作用。

(2)认真研读课文,收集有关语句,仔细揣摩。

(3)100字左右,5分钟左右完成。

五、寄语美

莎士比亚曾说:“美的容颜不一定有美的灵魂”。可见,他赏识内在的美。 泰戈尔有言:“你可以用外表的美来评价一朵花,或一只蝴蝶,但你不能评价一个人。”证明不能以貌取人的道理。的确,一个人美不美不在外表,而在才华、气质和品格。 同学们,在老师的眼中,你们漂亮潇洒,可爱且正值青春,你们是美的。学习本文后,你们一定更懂得了美在内涵,她是一股属于心灵的力量。只有心灵的美,才是永恒的美,能够经受住时间考验的美。愿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这样的美,都能做回让自己满意美的人。

教师寄语(出示课件):拥有美,犹如拥有冬日的阳光,温暖了别人,也会温暖你自己。学会热爱,学会珍惜,学会奉献,你就是最美。

六、追求“美” 作业(出示课件):

1、从课文中和课外书籍中各找出三句关于“美”的格言,抄写并背诵。

2、推荐阅读:

朱光潜《谈美书简》 宗白华《美学散步》

推荐第7篇:论美教案

《论美》公开课教案

学习目标:

1、能找出文章的主要观点,简述理由。

2、能恰当引用课文语句,写一段文字表明自己的观点。

3、能对文章的观点说出自己的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写的一篇杂感《论美》。常言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有的人为了让这张脸变得好看一些,花许多钞票去美容,还有甚者,不惜千金去做整容手术,当一回人造美女或人造美男。我们都不是一掷千金的富翁,当然没有那么许多闲钱花在这张脸上,那么我们如何去追求自身的美呢?那么我们学习完这篇课文,相信同学们能找到一个满意的答案。

(二)感知美

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认真地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美”,作了哪些论述?读的时候,请拿起笔,把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勾画出来。(屏幕显示:勾画关键句)

(三)品味美

1、初步了解了培根的观点以后,大家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现在如果请你从这些句子中,选取你觉得最精彩的一句做一张“美的格言卡”,你准备选哪句?为什么?如果你觉得最精彩的句子,我们这里没有摘录出来,你还可以到课文中去寻找。(屏幕显示:美的格言卡)

(生品读、交流)

通过对关键句的寻找和品析,大家对课文内容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初步领略到了培根的观点,对课文的思路也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我们把这些句子再来齐读一遍。(生齐读)

师:这么多关键句里面提到了很多的美,有颜色美、状貌美,有优雅的动作之美,以及那种图画所不能表现、初睹所不能见及的德行美。作者在对这些“美”的论述中,最看重的是什么美?

德行美。

师:容貌美、状貌美、优雅动作之美都属于外形美,德行美却是属于一种内在的美。在作者眼里,什么样的美才是最理想的美?

生:内在美与外形美结合。

师:非常好。内在的德行美胜于外形美,而内外兼美乃至上之美,这是培根在这篇文章中所阐述的主要观点。(板书:内外兼美乃至上之美)

2、培根的《论美》写于四百多年前的英国,此刻,当我们用一个21世纪的中学生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他的观点,你完全认同他的观点吗?如果赞成请举一个例子证明;如果不赞成也请举一个例子来反驳。

(四)表达美。

1、运用观点

1、有一位品学兼优的同学,他的脸上有一块难看的胎记,其他同学的异样眼光使他很难为情。他自己也常常为这块胎记而郁郁寡欢。作为好朋友,请你写一封信劝说他(她)。

要求:(1)运用文中的一些观点或语句进行劝说。

(2)认真研读课文,收集有关语句,仔细揣摩。

(3)150字左右,10分钟左右完成。

总结:

教师寄语:拥有美,犹如拥有冬日的阳光,温暖了别人,也会温暖你自己。学会热爱,学会珍惜,学会奉献,你就是最美。

推荐第8篇:论美1

《论美》教案

学习目标:

1、能找出文章的主要观点,简述理由。

2、能恰当引用课文语句,写一段文字表明自己的观点。

3、能对文章的观点说出自己的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写的一篇杂感《论美》。常言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有的人为了让这张脸变得好看一些,花许多钞票去美容,还有甚者,不惜千金去做整容手术,当一回人造美女或人造美男。我们都不是一掷千金的富翁,当然没有那么许多闲钱花在这张脸上,那么我们如何去追求自身的美呢?那么我们学习完这篇课文,相信同学们能找到一个满意的答案。

(二)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用文中的句子归纳课文的主要观点,并简要说说课文论述的思路。

(三)观点运用。

1、有一位品学兼优的同学,他的脸上有一块难看的胎记,其他同学的异样眼光使他很难为情。他自己也常常为这块胎记而郁郁寡欢。作为好朋友,请你写一封信劝说他(她)。

要求:(1)运用文中的一些观点或语句进行劝说。

(2)认真研读课文,收集有关语句,仔细揣摩。

(3)150字左右,10分钟左右完成。

(四)辨别观点。

1、仔细阅读课文,对于作者的一些见解你是否赞成?如果赞成请举一个例子证明;如果不赞成也请举一个例子来反驳。

总结:

教师寄语:拥有美,犹如拥有冬日的阳光,温暖了别人,也会温暖你自己。学会热爱,学会珍惜,学会奉献,你就是最美。

《论美》学案

学习目标:

1、能找出文章的主要观点,简述理由。

2、能恰当引用课文语句,写一段文字表明自己的观点。

3、能模仿课文句式描述自己认识的美。

学习重难点:

重点:目标

1、2

1 难点:目标3 学法指导:

“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说的就是读书时要“反刍”。学习本文要从反复朗读开始,边读边质疑、边思考,对含义深刻的关键语句要深入理解,对理解全文有很大帮助。质疑是获得新知的有效途径,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大胆质疑,并主动探究新知。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自读课文2—3遍,能流畅地读完课文。

2、采访你的家人或亲戚、邻居、朋友,他们怎样看美。把他们的看法记录下来。

3、在预习时,把你的疑惑写在下面。

二、学习·研讨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划出你认为最能表达文章观点的句子,说说你的理由。

(三)研读文本,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1、有一位同学经常因为自己的容貌不够漂亮而苦恼,作为好朋友,请你写一封100字左右的短信劝说他(她),仔细研读课文在信中要恰当的引用文中的语句。

2、在信中划出引用的句子,并思考句子的作用。

(四)小组合作、凡人论美。

2、在你的认识里,你觉得什么是美?用一个比喻句描述你认识的美。

3、四人小组交流,各自交流自己理解的美,比较一下,谁的理解最好。

4、对于作者的一些见解你是否赞成?你是否还有其他的看法?

三、巩固·延伸

2 比较阅读

论美

◎伏尔泰[法国] 如果问一只雄癞蛤蟆美是什么,绝对的美是什么?它就会回答说是它的雌癞蛤蟆,因为她的小小的头上有两只凸出的又大又圆的眼睛,有一只又大又平的鼻子,并有黄色的肚皮和褐色的后背。如果问一个来自几内亚的黑人美是什么?他便会说,美就是黑得油亮的皮肤,深陷的眼睛和一个扁平的鼻子。

如果问魔鬼,他会告诉你美就是一对角,4只爪子和一条尾巴。最后,如果去向哲学家们请教,他们的回答将是夸大了的胡言乱语,他们认为美就是某物符合美的原型并在本质上与其是一致的。

我曾经和一个哲学家一起去看一出悲剧。“多么美好!”他说道。“你在这里面发现了什么美好的东西?”我问他。“是因为作者已达到了他的目的。”他说。第二天他吃了一些对他身体有好处的药。它达到了它的目的”,我告诉他说,“多么美好的药!”他意识到不能说药是美好的,并意识到在你把美这个词运用到任何事物以前,它一定在你身上引起了敬佩和愉悦的感情。他同意说那悲剧在他身上引起了这两种感情,并说这就是美。

我们一起去了英国:同样那出戏也在那里上演,翻译得一字不差;可它使得所有的观众都打起了哈欠。“呵,呵!”他说,“美的理念对英国人来说和对法国人来说不一样。”良久思索以后,他得出结论:美是很相对的,就如同在日本是正派的事到了罗马就不正派,在巴黎最时髦的东西到了北京就未必是,于是他使自己省却了写一篇有关美的长篇论文的麻烦。

思考:

1、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

2、与课文相比,你觉得两篇文章的观点有相通之处吗?

四、相关链接

(一)《论美》原文

Of Beauty

VIRTUE is like a rich stone, best plain set; and surely virtue is best, in a body that is comely, though not of delicate features; and that hath rather dignity of presence, than beauty of aspect.Neither is it almost seen, that very beautiful persons are otherwise of great virtue; as if nature were rather busy, not to err, than in labor to produce excellency.

And therefore they prove accomplished, but not of great spirit; and study

3 rather behavior, than virtue.But this holds not always: for Augustus Caesar, Titus Vespasianus, Philip le Belle of France, Edward the Fourth of England, Alcibiades of Athens, Ismael the Sophy of Persia, were all high and great spirits; and yet the most beautiful men of their times.

In beauty, that of favor, is more than that of color; and that of decent and gracious motion, more than that of favor.That is the best part of beauty, which a picture cannot expre; no, nor the first sight of the life.

There is no excellent beauty, that hath not some strangene in the proportion.

A man cannot tell whether Apelles, or Albert Durer, were the more trifler; whereof the one, would make a personage by geometrical proportions; the other, by taking the best parts out of divers faces, to make one excellent.Such personages, I think, would please nobody, but the painter that made them.Not but I think a painter may make a better face than ever was; but he must do it by a kind of felicity (as a musician that maketh an excellent air in music), and not by rule.

A man shall see faces, that if you examine them part by part, you shall find never a good; and yet altogether do well.If it be true that the principal part of beauty is in decent motion, certainly it is no marvel, though persons in years seem many times more amiable; pulchrorum autumnus pulcher; for no youth can be comely but by pardon, and considering the youth, as to make up the comeline.

Beauty is as summer fruits, which are easy to corrupt, and cannot last; and for the most part it makes a diolute youth, and an age a little out of countenance; but yet certainly again, if it light well, it maketh virtue shine, and vices blush.

(二)《论美》另一译文

谈美(水天同译)

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其于人也,则有德者但须形体悦目,不必面貌俊秀,与其貌美,不若气度恢宏。人不尽知:绝色无大德也;一如自然劳碌终日,但求无过,而无力制成上品。因此美男子有才而无壮志,重行而不重德。但亦不尽然。罗马大帝奥古斯特与泰特思,法王菲力浦,英王爱德华四世,古雅典之亚西拜提斯,波斯之伊斯迈帝,皆有宏图壮志而又为当时最美之人也。/美不在颜色艳丽而在面目端正,又不尽在面目端正而在举止文雅合度。美之极致,非图画所能表,乍见所能识。举凡最美之人,其部位比例,必有异于常人之处。阿贝尔与杜勒皆画家也,其画人像也,一则按照几何学之比例,一则集众脸形之长于一身,二者谁更不智,实难断言,窃以为此等画像除画家本人外,恐无人喜爱也。余不否认画像之美可以超绝尘寰,但此美必为神笔,而非可依规矩得之者,乐师之谱成名曲亦莫不皆然。人面如逐部细察,往往一无是处,观其整体则光彩夺目。/美之要素既在于举止,则年长美过年少亦无足怪。古人云:“万美之中秋为最。”年少而著美名,

4 率由宽假,盖鉴其年事之少,而补其形体之不足也。/ 美者犹如夏日蔬果,易腐难存,要之,年少而美者常无行,年长而美者不免面有惭色。虽然,但须托体得人,则德行因美而益彰,恶行见美而愈愧。 (选自《世界文学》1961年第1期)

(三)关于培根

弗兰西斯·培根 (1561—1626年) 是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他出身于伦敦一个新贵族家庭,曾历任宫廷要职。1621年他被控受贿,免除一切官职,从此潜心从事著述。但他的主要理论著述都是在做官期间完成的。培根以知识论作为自己哲学的中心问题。他既指出人必须服从自然规律,又强调人的作为。他认为掌握了自然规律,人类在认识上会获得真理,在行动上会得到自由。培根在反经院哲学的斗争中,建立了自己的唯物主义经验论。他认为知识起源于经验,因此提倡观察和实验。但他也强调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结合,因此指出不要做只收集材料的蚂蚁,也不要做只从自身吐丝结网的蜘蛛,而要做既采集又加工的蜜蜂。培根在他的《新工具论》一书中,阐述了建立真正归纳法的设想。他认为归纳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不能跳跃地而是逐步地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因此他反对那种从经验材料一下子飞到最普遍公理的认识方法。

推荐第9篇:《论美》教案设计

中学语文苏教版九年级第三单元

《论美》教案设计

西平县杨庄中学

于 洁

2008年11月

《论美》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怎样宽题狭做,集中谈论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关系;

2、懂得要把握主旨,就要先辨明论题;

3、在把握主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人生美、世界美的主题,提升学生对美的感悟力,升华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了解培根的审美观,品味文章的有关论述,培养锤炼语言的意识。

2、学习杂感的写法,联系相关知识,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美(回忆导入)

1. 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样的人最美?可以结合我们所学或所见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来谈谈你对人的美的认识。

提示:

(1)容貌之美

“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做观罗敷。”

-《陌上桑》

“一双丹凤眼、两变柳叶吊梢眉,身材苗条,体态风骚”

—曹雪芹《红楼梦》

(2)神态之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徐志摩《沙扬娜拉》

(3)形体之美

“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不是天上的仙女,却是人间的女神”

- 1得很可爱论证了美德之美——外形美难于保持来论证了美德的重要。

3.文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美德最美的”?

提示:

举例论证:举例能使人信服。

“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两位画家„„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本人喜欢”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

“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印授着愧悔的往年”

比喻论证:能使枯燥的说理文章显得生动有趣。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对比论证:观点更为鲜明突出。

老人与年轻人作对比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与“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作对比。

4.师总结。

三、评美(思维拓展)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所学课文中的美的人物几乎都是完美主义者,或拥有美的心灵或拥有美的外貌,或两者具有。其实人是一个复杂体,人性是由许多方方面面组成的,绝不是这两者简单的组合,例如大家所熟悉的《天龙八部》,其中一个人物形象大家肯定已经烂熟于心,那就是阿紫,阿紫出身藏污纳垢的星宿派丁春秋门下,虽然也聪明过人、美貌如花,但心如蛇蝎,行事乖戾,手段毒辣,从来不计后果,残害他人成了她的至乐。她折磨游坦之的过程,让人毛发直竖。但阿紫对姐夫萧峰的爱,又不得不令人敬佩,当她抱萧峰的尸体跳崖的时候我相信大家都被她的行为所震撼了,我们不得不承认那一刻的她是美的,美在于她对爱情的执着对爱情的守护。那么下面我就以此为例,从《天龙八部》说开去,结合你所了解的人或者就是你自己,谈谈我们该如何正确地去看一个人呢?

- 34 -

推荐第10篇:论美2

《论美》教案

陆女侠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培根的审美观,品味文章的有关论述,培养锤炼语言的意识。

2、理解美的真正含义,形成对美的正确认识。

3、联系相关知识及自己的体验,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轻松谈话,引入课题

罗丹曾经说过: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放眼自然,留心身边,你会发现美其实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雨后的彩虹是美的,艳阳下的鲜花是美的,胜利者的微笑是美的,诗人笔下的篇章也是美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英国著名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是怎样来看待美的。

二、浅尝课文感知美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说说培根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说美的? 用 勾画出关键词语。

明确:颜色之美,形体之美,优雅行为之美,作风之美,美德之美

2、你认识这些美吗?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或实际生活举例谈谈这些美的表现?

学生活动,教师评价。

过渡语:举了这么些例子,做了这番理解之后,那么,你觉得培根眼中哪一种美更重要?请从文中找找依据。

明确:行为之美,美德,德行。

三、深入课文品味美

过渡语:领略了哲人精妙的思想后,我们再来品味一下其精辟的语言。

1、作为哲人,培根的语言精练、隽永、形象、深刻,他的话常常被人引为格言,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文中堪称格言的语句,从内涵或语言等角度来加以品析。

示例: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品析:把美德比作宝石,形象地说明了一个人如果有了美好的德行,朴素的外表不仅不会有影响,而且会使这美好的德行更加可贵。

2、学生纷纷发言。

3、教师评价、小结。同学们找出的句子与老师的基本一致。仔细看一看,你们发现没有,这些格言都是来说什么的?确实,美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现在,让我们齐声把这些“美”格言朗读一遍,感受一下这些经典语言的魅力。

四、走进名著鉴赏美

过渡语:感知了大师的思想,品读了其美的语言后,下面,让我们走进名著,来亲自分辨一下什么是真正的美。

1、观赏影片《巴黎圣母院》的几个精彩片段,要求运用今天所学观点,根据影片的故事情节,来评一评其中的几个人物。

2、学生观看。

老师引导:课前同学们已经通读了《巴黎圣母院》这部小说,那么老师先来考考大家。准备好了没有?①刚才的片段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②片段一中卡西莫多被绑在那鞭打,是怎么回事啊?③在后面的两个片段中,爱斯梅拉达身穿着一身白色的长袍,她发生了什么事情啊?

下面就请同学们运用今天所学观点,根据影片的故事情节,来评一评这几个人物。

总结过渡:教父克洛德外表斯文英俊,衣冠楚楚,但内心阴险狠毒、虚伪卑劣,他的出场,那一席黑色长袍给人一种恐怖的阴森感。卡西莫多外表虽然丑陋但心地善良高尚、疾恶如仇,他的丑陋外表也显得可爱了;爱斯美拉达,能歌善舞、美丽天真、纯洁善良、坚贞不屈、舍己救人。她有美的形貌,更有美的德行,美放射出了真正的光辉。通过这些人物,我们看到,真正的美不在于外表,更重在内心。

五、课堂小结。

莎士比亚曾说:“美的容颜不一定有美的灵魂。”可见,他赏识内在的美。泰戈尔有言:“你可以用外表的美来评价一朵花,或一只蝴蝶,但你不能评价一个人。”证明不能以貌取人的道理。

同学们,学习本文后,你们一定更懂得了美在内涵,她是一股属于心灵的力量。只有心灵的美,才是永恒的美,能够经受住时间考验的美。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拥有这样的美。

六、课后作业——联系生活说说美

过渡语:生活中,陆老师发现这个时候,你们真的很美。瞧,那认真劳动的劲头,那穿梭走廊的身影,你们正在为我们的集体默默的付出啊!孩子们,你们心中的美是怎样的呢?

以“ 也是一种美”为题写一段随感,写出你心中对美的感受。

要求:借鉴本文,用精炼、形象、深刻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对美的认识,并能结合实例阐述和分析来证明你的观点。

第11篇:《论美》教案

《论美》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培根的审美观,懂得美德是美的最高境界。

2.学习杂感的写法,联系生活实际和相关知识,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认识并正确理解作者“美”的观点,形成个人对于“美”的独特见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健康、高雅的审美观,并激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培养个人美德。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品味作者格言式的语言,学习作者惜墨如金的写法。 2.教学难点:结合课文,谈谈自己对美的认识。 教学要点

在学习活动中,理解作者观点,感悟精美语言,发表个人见解,激发赏美兴趣。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究竟什么是美?究竟什么是美的最高境界?让我们听听17世纪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是怎么说的。

二、课堂活动

活动

一、走近作者,积累常识

弗兰西斯·培根,英国17世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是莎士比亚的同时代人,是西方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马克思曾誉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培根论人生》《论说随笔文集》是他重要的著作。

活动

二、细心听读,提炼主旨

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认真听读,在字里行间圈点培根关于美的主要观点,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然后提炼本文的中心论点。

培根在本文的主要观点(可参看“探究·练习”一)如下: 1.美德最美。

2.行为之美最美,形体之美次之,颜色之美又次之。 3.老人因作风优雅而美。 4.形貌美+德行美=真美。

可见,美德最美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活动

三、梳理结构,分析论证

“美德最美”这一观点是怎么被作者展示出来的?又是怎样被论述的? 培根是哲学家,本文是杂感,他的论说常常是断想式的,有跳跃性,看上去似乎是不连贯的,因而在梳理结构时会感到很困难,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必要的指导。

第一部分(第1段),以一个比喻、一个实例,提出全文的中心意思:美德最美。 第二部分(第2~4段),具体论述美德最美。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2段),以两种人为例,论述人生“内在美”的重要性。

第二层(第3段),通过颜色之美、形体之美和优雅行为之美的比较,论述“最高的美”是行为之美,即美德之美。 第三层(第4段),通过某些老人和年轻人的对比,进一步强调美德最美。

第三部分(第5段),勉励人们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让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活动

四、引领探究,理解文本

本文共运用了哪几个实例?分别用来说明什么观点?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1.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属概括实例,直接说明不要一味追求华贵外表,美德最美。

2.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属具体实例,用来与“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结果“一无作为”的人形成对比,论述外在美与内在美可以统一起来,为下文勉励人们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让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辉作铺垫。 3.两位画家——阿皮雷斯、丢勒认为几何作画可得最美人像。属具体实例,用来类比论证“最高的美”即美德的难于直观性。

4.朴素的老人作风优雅而可敬,一些美貌的年轻人因缺乏修养而不可爱。属概括实例,对比论证,进一步说明唯有美德最美。

活动

五、七嘴八舌,品味语言

这是一篇杂感,这就决定本文的语言颇具特色,一方面,作者重在谈“感”,论述的语言必须是准确的;另一方面,既然是杂感,写作时又是比较自由灵活,语言更能彰显作者的个性。

1.请学生以个人喜欢的方式美读课文,细心体会语言的妙处所在,并随手圈画出自己认为特别精妙之处。 2.再读自己画出的精妙佳句,选择一处加以欣赏。(可结合“探究·练习”二进行)如: 1.“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这句话把“美德”比作“宝石”,它们的共同特征就是在朴素的衬托下会更显高贵。这就把美德与朴素联系起来,区分了内在与外在的两种不同的美,突出了内在美的意义。 2.“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 这里的“此”指代的是“容颜俊秀”,“彼”指代的是“才能”“作为”和“美德”。作者借“造物”之说,幽默地指出,人的美貌如果说是与生俱来的,“才能”“作为”“美德”却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训练而形成的,不是“造物”给予不给予的问题。 3.“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作者用谚语为喻说明某些老人美在优雅。晚秋的景色是一种成熟的美,具有最丰富的内在美。用晚秋景色打比方,说明有些老人,因为具有丰富的内在修养面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成熟美。 4.“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这句话以“盛夏的水果”为喻,指出外在美“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特点,说明没有丰富的内涵只有表面的美丽,是不可能长久的。

5.“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飞才能。”“所以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一无作为„„但这话也不全对。” “并不都有”“也不全对”体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论述的严密。

最后小结:本文语言准确,论述严密,而且精练、隽永、形象。善用比喻,善引谚语,增强说理的形象性。值得我们学习。

活动

六、迁移拓展,放飞思想 《论美》选自《培根论人生》,今天离培根生活的时代已过去了三四百年,我们用新世纪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他的这些见解,能否受到启迪? 提出问题,合作交流。

1. “才德与美貌”可以和谐地表现在同一个人身上,作者列举的六个人物中有五个国王,另一个还是古希腊著名的美男子,是不是只有大人物才能实现“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的完美统一呢?你怎么看电视剧《丑女无敌》受热捧这一现象?(反映了草根情结:凡人也渴望成功;丑女也希望成才) 2.作者再强调“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还说“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难道说外貌美有罪吗?你对“人造美女”怎么看?(开心自己,愉悦别人,无可厚非;费钱误事担风险,得不偿失;与其费时费钱耽误事,不如充实内心,美化内在) 3.日本一项调研报告认为美女不容易成才,你觉得有没有道理,为什么?你认为美女怎样才能成才?(甘于平淡,耐住寂寞,注重内美,不断充实自己)

三、课堂小结

我们常说,花无百日红,人无再少年。外在的美是靠不住的,只有心灵美,才是一种纯真、成熟、永恒的美。它越是经受风雨的考验,越能光彩夺目。愿我们都拥有真正的美——美德,做一个内外兼美的人。

四、布置作业

课下搜集或自拟关于美的言论,与同学一起交流。

第12篇:论美教案

一、提炼观点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划出你认为(找观点属理解性阅读的层次,有一定的标准,不要用“你认为”)最能表达文章?(“文章的观点”特别是文中表观点的句子,与“作者的观点”是有区别的,要注意提问的准确性)观点的句子,说说你的理由。PPT3 PPT3【课件显示】

整体感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划出你认为最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说说你的理由。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阅读、批注,时间约4分钟)

相信同学们对上述任务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其实,在课后探究练习一就给我们提供了四个相关选项,下面让我们来共同解答PPT4 PPT4【课件显示】

⒈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只强调了美德的重要。但这句话观点十分鲜明,)

⒉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非作者的观点,而且在下文就已经否定了) ⒊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通过三者的比较说明优雅行为之美最为要,优雅行为之美是美德的一种表现,但并不是全部。)

⒋把美的形体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作者强调人的美的德行,认为和美的外表相比,美德最有价值,但作者并不是简单否定外表之美。(在逻辑上,祈使句是不表达观点的,它只是抒发了一种感情;当然,这种感情,蕴涵了某种观点。)

二、梳理结构

PPT5那作者又是如何来论述这一观点的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PPT5【课件显示】

请再读课文,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PPT5作者首先说到美德是最重要的,但外形美和内在美往往不能统一,不能兼得。这时,作者提出不要因为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像作者所举的这些人都是内外皆美的,但毕竟是少数)。那为什么内在美比外在美重要呢?作者在第

三、第四节作了回答。作者将颜色之美、形体之美和行为之美(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进行比较,说明形体之美胜于颜色之美,优美的修养胜于形体之美。培根所说的有些老人显得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有些年轻人具有美貌,但缺乏修养,正是为了证明内在修养胜于外在美。最后,就是本文的总结,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PPT5【课件显示】

第1、2段:美德是最为重要的,不要因外形美而放弃内在美。 第

3、4段:形体之美胜于颜色之美,优美的修养胜于形体之美。

第5段: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以上归纳,只是段落大意,这不等于“思路”,如上面理解不错,则本文的思路是“分-总”式。所以还要加一个在归纳段落大意基础上梳理文章思路的环节)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阅读、交流。时间约5分钟)

模块三:品味赏析

老师出镜:培根的随笔,都是劝世箴言之类的短文。黑格尔曾指出:“培根拥有丰富的阅历,高度的想象,有力的机智,透彻的智慧”“他的话常常被人家引为格言”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课文,选取你认为最精彩的一句话做一张“美的格言卡”PPT6 PPT6课件展示:

请再读课文,选取你认为最精彩的一句话做一张“美的格言卡”: 彩显格言卡版式

老师也做了一张格言卡,先抛砖引玉PPT7 PPT7课件展示: 美的格言卡

格言: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赏析(推荐理由):以宝石为喻,说明一个人如果有了美好的德行,朴素的外表会使这美好的德行更加宝贵。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阅读、制作格言卡,进行交流时间约5分钟)

模块四:质疑评价

一、走近作者

老师出镜:通过格言卡的制作与交流,我们不难发现弗兰西斯•培

根准确、精炼、隽永而形象,难怪马克思称他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思想的巨人PPT8 PPT8课件展示: 走近作者: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Bacon,1561-1626),英国十七世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是莎士比亚的同时代人,是(西方?)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马克思曾誉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培根论人生》《论说随笔文集》是他重要的著作之一。

二、挑战权威

本文即选自《培根论人生》这部著作,按中国历史的分法,他生活的年代相当于中国的明朝末年。而社会是发展的,以二十一世纪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他的这些见解,它们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呢?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质疑名家。PPT9 老师选择了以上一些观点,同学们可任意选择其中一点或几点,或赞成,或反对,记住,可要理由充分哦! PPT9课件展示:

1、文章的开头与结尾是否自相矛盾呢,究竟要不要外貌美呢?

2、“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创造他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你同意他的这一观点吗?

3、文中说“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你认为呢?

4、“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这个观点能成立吗?

5、在论述“才德与美貌也可以并存一身”这一观点时,作者所举的人物多是帝王,是否有其一定的局限性?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质疑,讨论、评价,时间约10分钟)

1、文章的开头这些写到,美德只要朴素外表的衬托就行,只要有美德,打扮并不华贵也行,而结尾却说,只有把美的外貌和德行结合起来,才能放射出真正的光辉。是不是有些自相矛盾呢,究竟要不要外貌美呢?

不矛盾,全文始终强调内在美的重要性,外貌不美的,机遇不好,要加强修养,让宝石发光,外貌美的,则不要倚仗年轻貌美,只有二者结合才是最佳的选择。联系作者生平,从小出入宫廷,看惯了上流社会的贵族、贵妇人们是怎样注重外形美的,所以结尾的号召也是有针对性的。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是内在美胜于外形美,二者结合,美才真正放射光芒。

2、“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创造他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你同意他的这一观点吗?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能凭一种固定思维定出美的规格。但公认的规范还是有的,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第一次政协会上讨论,绝大部分小组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现在的五星红旗。《蒙娜丽莎》的微笑是美的;黄金分割是美的;和谐是美的„„所以改为美是不能制定(绝对)规范的,创造他的常常是机遇,而不(常)是公式。似乎更严密。

3、文中说“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你认为呢? 晚秋的景色是一种成熟的美,具有最丰富的内在美,用晚秋景色打比方,说明有些老人,因为具有丰富的内在修养而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成熟美。但初春、夏天,冬天分别都有不同的美,针对不同的人,会有不同季节的美。

4、“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这个观点能成立吗?

如果单指外表的美,这一观点还可以成立,但相对于内在的话,则不能成立,因为内在的美是可以保存,并能流传于世的,像雷锋,张海迪,《蒙娜丽莎》的微笑等等。

5、在论述“才德与美貌也可以并存一身”这一观点时,作者所举的人物多是帝王,是否有其一定的局限性? 的确有一定的局限性, 模块五:拓展延伸

一、凡人论美

老师出镜:相信除了这些,同学们还会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所谓“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说的就是读书时要“反刍”。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大胆质疑,并主动探究新知,这样才能读出书味、读出趣味!当然光质疑也是不行的,还需要我们去亲身实践!”通过本课的学习,及与大师的挑战,我们对美应该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了,其实古今中外论述美的人还有很多很多,这里老师给大家链接了这么一些材料 PPT10课件展示:

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PPT11课件展示:

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

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黄庭坚 PPT12课件展示:

莎士比亚曾说:“美的容颜不一定有美的灵魂”。可见,他赏识内在的美。泰戈尔有言:“你可以用外表的美来评价一朵花,或一只蝴蝶,但你不能评价一个人。”证明不能以貌取人的道理。的确,一个人美不美不在外表,而在才华、气质和品格。 美的容颜不一定有美的灵魂。——莎士比亚

你可以用外表的美来评价一朵花,或一只蝴蝶,但你不能评价一个人。 ——泰戈尔

看了这些资料,同学们是否发现美其实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在不同的人、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对美就会有不同的论述,正如伏尔泰在他的《论美》一文中写道:PPT13“如果问一只雄癞蛤蟆美是什么,绝对的美是什么?它就会回答说是它的雌癞蛤蟆,因为她的小小的头上有两只凸出的又大又圆的眼睛,有一只又大又平的鼻子,并有黄色的肚皮和褐色的后背。如果问一个来自几内亚的黑人美是什么?他便会说,美就是黑得油亮的皮肤,深陷的眼睛和一个扁平的鼻子。” PPT13课件展示:

如果问一只雄癞蛤蟆美是什么,绝对的美是什么?它就会回答说是它的雌癞蛤蟆,因为她的小小的头上有两只凸出的又大又圆的眼睛,有一只又大又平的鼻子,并有黄色的肚皮和褐色的后背。如果问一个来自几内亚的黑人美是什么?他便会说,美就是黑得油亮的皮肤,深陷的眼睛和一个扁平的鼻子。 ——伏尔泰《论美》

所以相信聪明的同学们定会写出文题具美的属于自己的论美格言,今天的课后学习任务就是PPT14 PPT14【课件显示】 课后学习: 在你的认识里,你觉得什么是美?并模仿作者的手法,精心拟出几句属于你的美的言论。 老师出镜同学们,虽然老师还不知道你眼中的美是怎样的,但在老师的眼中,你们漂亮可爱且正值青春,你们是美的。学习本文后,相信你们一定更懂得了美在内涵,她是一股属于心灵的力量。而只有心灵的美,才能美丽恒久远,真情永流传!今天的课就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第13篇:《论美》教案

《论美》教学设计

明祖陵中学

张芹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美”的真正含义,形成对美的正确认识.

2、通过制作格言卡来学习作者格言式的语言和多样的论证方法.

3、通过师生交流,实践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并且学会在生活中识别美、发现美、创造美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格言式的语言和多样的论证方法.

2、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学会在生活中识别美、发现美、创造美.【教学方法、手段】

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幻灯片展示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论美》这篇文章是苏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本单元的单元提示这样说:“学学牛吃草--读书要讲求智慧,读书有精读与泛读,对充满智慧的经典作品就得深读精思,反复品味,如同牛的‘反刍’一样,含英咀华,直至得其精髓。”而本文选自英国哲学家培根的名作《论人生》,是经典著作,值得我们引导学生反复咀嚼。本文是一篇随感,初二时学生已经学过这样的文章,正好可以结合这篇文章加深学生对杂感这种文体的理解,这篇文章写法虽然在条理上不够分明,却在字里行间中透露出哲学家对“美”的

1

理解,对人生的感悟,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和熏陶的绝佳范本,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我将这一课的教学重点设置为品味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设想】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不能满堂灌,而是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因此,我认为在本课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把学习权、话语权交给学生,教师要通过独特的设计和简洁的语言,引导学生去反复研读、品味课文,探寻美的真谛,并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生活去识别美、发现美、创造美,从而让本节课成为一节对学生进行美学熏陶、教育的语文课。此外,由于学生的年龄、知识结构所限,不宜在课堂上涉及太多美学范畴下的概念、理论,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影响学生主动参与、切实联系自身生活实践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式导入

分享身边美(畅所欲言)

二、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1、了解培根.

2、培根眼中的美.(找出中心论点)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真的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着“美”作了哪些论述?在这些论述中,作者的核心的观点是什么?

读的过程中勾画出文中的关键语句。 (屏幕显示:勾画关键语句)

2

三、深入文本,交流探究。

1、初步了解培根的观点后,大家再思考一下:如果请你从刚才勾画的语句中找出一句你认为最精彩,做一张“美的格言卡”,你准备选哪一句?(屏幕显示:美的格言卡)

通过对关键句的寻找和品析,大家对课文内容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现在我们齐声把这些句子再齐读一遍。(生齐读)

2、本篇文章是一篇议论文,作者在论述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样的作用?(屏幕显示:论证方法)

请同学任意找出一处,讨论交流。

3、同学们,应该说,我们对“美”的感受已经比较深刻了,还了解了作者的论证方法。但我们对文章的探究还在继续,接下来这个环节更是我们畅所欲言的时候。(屏幕显示:质疑问难)

如果你对课文的某一句话,某一个词不理解,可以提出来研究。甚至说,你对有些观点不认同,也可以大胆的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拓展延伸。

我们初三有一位同学,平时喜欢奇装异服,天天都在赶新潮,学校规定穿校服,他硬是不听,学习成绩一塌糊涂。假如你是他的好朋友,你会怎么劝说他呢?

五、教师寄语

六、布置作业 (屏幕显示:作业)

八、课后反思

3

第14篇:论美教案

《论美》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样的人最美?可以结合你所学或所见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自己周围生活中的人物来谈谈你对人的美的认识。(见后面的参考资料)

二、走近作者

作者简介:弗兰西斯·培根是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英国十七世纪杰出的唯物主义科学家,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三、走进课文

(1)整体感知: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能够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

(2)讨论下列问题:

1、美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人的美等等,可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主要谈了哪一方面的?

明确:人的美 【板书:人的美】

2、文章中提出了人的哪些美呢?

明确:谈及了美德、颜色之美、形体之美、行为之美等几种美。【板书:】

3、对这些美,作者有什么观点?(刚才读课文时所画的句子) 明确:观点句:

(1)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2)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它方面的才能 。

(3)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4)最高的美是画家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 (5)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 (6)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

4、培根他欣赏哪一种美?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

明确:最欣赏美德,文章中心观点是:美德最美,要把美的形貌和美的德行结合起来。【板书:美德最美】

5、我们看本文作者用的笔墨不多,但语言都非常的精辟,有的比喻也很形象,如果教你编写一篇“论美语录”,你会摘录哪些句子?并谈谈个人的理解。(课后探究练习上的第二题已经列出不少了,也可以再做一些补充。) 总结归纳:

①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明确:用宝石打比方,说明一个人如果有了美好的德行,朴素的外表不仅不会有影响,而且会使这美好的德行更加可贵。

②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

明确:此,指形貌美,彼指内在美。全句意思说形貌美与内在美在同一个人身上难以并存。一个人既有外形美,又有内在美,是不容易的。正所谓上帝给予我们是有限的,给了你美貌,就可能少了些智慧,给了你智慧,就可能少了些容貌,因此最理想的状态是既拥有美貌又拥有智慧和高贵的气质。

③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明确: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所以在三者中最高。

④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创造他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

明确: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能凭一种固定思维定出美的规格。因为美不仅是外在形式的美,还包括内在精神气质,品德抽象的一面,它是不能订制规范的,不能画出来的。

⑤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明确:晚秋的景色是一种成熟的美,具有最丰富的内在美,用晚秋景色打比方,说明有些老人,因为具有丰富的内在修养而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成熟美。

⑥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明确:这里的美是指外表的美丽。这句话用水果打比方,说明没有丰富的内蕴而只有表面的美丽,是不可能长久的。

⑦最高的美是画家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

明确:“最高的美”应指内在美,比如德行,画家怎么画得出来呢?“奇妙”在于会起变化。在内在美的照射下,一个人假如原来外貌较丑,人们也会对他改变印象,觉得他美。举例:《巴黎圣母院》

四、课文质疑

文章的开头结尾似乎自相矛盾。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告诉我们“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只要有美德,打扮并不华贵也行。结尾又说“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究竟要不要外貌美?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

明确:全文始终强调内在美的重要性,外貌不美的,机遇不好,要加强修养,让宝石发光;对“世上的许多美人”呢?不要倚仗年轻美貌,“只有二者结合才是最佳选择”。其实不矛盾。(结合时代背景)

五、课文小节

外表的美终归是暂时的,易逝的,只有心灵美,才是一种永不凋谢的美,是一种深沉的美。它越是经受时间的考验,越是显出美的光泽。愿同学们拥有美的语言,美的思想,美的德行,做一个美的人。

六、课后作业

第15篇:论美国法

内容提要:美国法并不象人们所通常认为的那样具有英国法的特性,这是由各种各样的因素造成的。美国的双重法院体制、民事陪审机构和一些民事诉讼制度、法官和律师的地位与作用甚至独具特色的法学教育体制的形成都具有深刻的历史原因和背景。在继承英国法的部分传统时,美国法也受到欧洲大陆法较大的影响。

主题词:联邦法院 陪审团 法学教育 发现程序

在学习和研究美国法时,人们常常喜欢使用“英美法系”一词,因为美国法和英国法的关系非常密切。许多美国律师也倾向于认为,美国私法的古老的英国根基是他们作为职业律师的尊严的一个主要因素。但是,美国法律并不象我们甚至一些美国人所认为的那样具有英国性。人们所认为的美国法和英国法的一体性掩盖了许多东西,正如它所揭示的那么多。

之所以如此,原因之一是大多数美国法律和政治机构以及法律传统是在十八世纪末作为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产物而形成的。美国公法与英国公法几乎截然不同,尽管二者都是用英文写成的。当时的联邦宪法和州宪法的起草人绝大多数属于仇英派和亲法派。因此,他们建立的政治分权机构所反映的思想更多地具有法国性而不是英国性。

独立战争的胜利在人类历史上创造了一个难得的短暂的瞬间,它使人们在一个相对空白的基础上制定法律、设立法律机构成为可能,而极少需要尊重现成的传统和期望。尽管在当时也不得不做一些妥协,而且正是这些妥协造成了当今美国法律的许多令人沮丧的复杂的地方。譬如,联邦法院和州法院行使广泛的共同司法管辖权的双重法院体制就是十八世纪政治斗争的一个苦果。如果当时人们有机会去选择一个比它简单的司法体制,则任何一个明智的人都不会选定这样一种体制。但是,如果没有这一笨拙的妥协,当时就不可能建立联邦。

因此,要想理解美国的法律机构,我们必需首先弄清楚1783年的美国,在这一年英国承认了前十三个殖民地的独立。这十三个殖民地当时的人口约三百万,他们大多数居住在离大西洋一百英里并沿着海岸线延伸一千英里的范围内。殖民地的大多数法官和许多律师是在英国受训的,他们忠于英国王室,大部份在独立战争期间逃往加拿大。在1783年之前,在十三个州新成立的法院任职的一些法官完全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1 正是在这样一个时期和十九世纪早期,美国各州废弃了要求败诉当事人支付胜诉方律师费用和允许不熟练的律师基于案件胜诉而提出支付律师费的诉讼请求的英国做法。

2那些半职业化的十八世纪的州法院不愿意执行英国债权人的权利。 一些参加过独立战争的人这么做部分是为了抛弃自己对忠于王室的英国人所欠的债务。在各州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因为英国是以这些债务能够得到清偿为条件承认独立的。在1787年之前,乔治三世的皇家海军有可能恢复其讨债人的作用。此年相聚在费城以组织一个更为强大的中央政府的那些人无不为这一问题而深感头痛。于是他们中的许多人赞成建立一个能更可靠地执行英国债权人的权利的全国性的法院系统。但是对中央政府的极大的不信任使这一步没能付诸实施。如果联邦宪法规定设立全国性的法院,则该宪法就得不到批准。于是,妥协的结果便是设立一个最高法院,并授权国会设立其下属法院,这些下属法院的管辖权将由宪法和设立它们的立法文件给予严格的限制。

欧洲国家很快就发现了这一历史与当代欧洲的相似之处。人们发现为一定的目的建立一个欧洲法院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在1948年提议由其取代各国法院,则欧洲共同体将遇到难以克服的阻力。在1787年到1789年的美国存在着同样的阻力。于是,随着欧洲法院作用的逐步扩大,它在不断地为将越来越复杂的内容带给欧洲共同体法律的双重司法管辖的令人困惑的结果所困扰。

甚至这一双重司法管辖的妥协在当时的美国也是阻力重重。在批准宪法的辩论 中,特别是在纽约和宾夕法尼亚,建立全国性的法院的思想遭到激烈的反对,尽管其管辖权受到限制。3 因此有必要以作为宪法第一修正案的《权利法案》的形式作进一步的妥协。现在看来似乎很奇怪,当时《权利法案》的条文所最迫切要求的是在民事诉讼中获得陪审团审判的权利。而补充规定到宪法中的这一机构的作用在当时是,现在也仍然是保护各州人民的权利不受联邦法院的侵犯。这是司法权在专业法官和业余法官之间的一种分配,这与广泛存在于那时设立的其他法律机构之间的许多分权没有什么不同。

对联邦法院的不信任不是没有理由。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那些被任命为联邦法官的人都属于统治阶级的成员,他们与英国的带假发的法官只有些微相似之处。在18世纪是这样,在今天仍然如此。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现在,联邦法官都不是欧洲、日本或朝鲜法官一般意义上的技术人员。他们之所以被选为法官,部分是因为他们的政治观点与任命他们的总统的一致,且不为必须批准这种任命的美国参议院所反对。要记住的是,总统不会寻求把一个被其同事看成是技术律师的人任命为联邦法官。因为业务能力并不是在美国法院从事司法工作的主要任职条件。

19世纪早期的美国最高法院的首席法官约翰·马歇尔使律师和其他人对其肃然起敬。他领导的法院开始了最高法院书面意见的使用,这与英国法中的分开表述的习惯不同。在面对许多重大的政治问题时,他们能够说服人们相信他们的判决是对宪法和其他具有决定意义的立法在技术上有效的解释。在1815年之前,外国观察家开始发现美国人对法律的特有的迷恋以及喜好诉讼的倾向,那些在其他国家的人看来不适合诉讼的事情在美国都可诉诸法庭进行诉讼。19世纪30年代托克维尔发现美国的律师和法官已经有某种程度的贵族化。他对他们的社会地位和财富的评价并不很高,只是认为他们在美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很大。当欧洲社会被一个凝聚力强的社会阶级的权力和影响所稳定时,事实上美国各州几乎既没有被这种凝聚力所困扰,也没有被它所支持。

因此,律师和法官填补了一个政治空间。Timothy

第16篇:美读后感

美读后感

第三遍看完了,眼痛了,心乱了.

夏洛蒂以独树一帜的写作风格,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创造了一部伟大的爱情小说---->.它简洁传神,质朴生动的语言,贴近读者,贴近现实.夏洛蒂自然的使用了梦境,幻觉,预感,象征,隐喻的手法,使小说境界扑朔朦胧,一波三折的爱情故事深深吸引了读者.

>不及莎翁笔下的>的凄美动人,刻骨铭心;与歌德笔下的>相比,又少了份散文诗式的绝美和青涩中透出感伤的痴情,它是一部以歌颂爱情来阐释人生哲理的小说.

主人公简自幼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倍受欺辱,经过众多苦难,终于在不断的心理斗争中走向成熟.儿时的苦难形成了简日后独立的人格,坚强的个性.

长大后的简作为一名家庭教师,在当时,其地位是十分低下的,而面对雇主罗彻斯特,她并不觉得身份卑微,这让罗震撼,并慢慢地爱上了她.只有\"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没有\"恰似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的贫穷的简 何以让罗倾心?大概就是因为\"难道就是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错了,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

梅森的出现让一切幸福成为泡影.为了不沦为情-妇,简抛下唾手可得的爱情独闯天涯.\"我要遵从上帝颁发的世人认可的法律,我要坚守住,而不是象现在这样疯狂时接受的原则.\"简以\"我要牢牢守住\"作为必须离开的理由,实则是自尊心受到了戏弄.面对爱情和金钱的巨大诱-惑,简依然坚守个人尊严.

文章最后是一个戏剧性的结尾.一场大火,改变了简和罗的尊卑,简 依然嫁给了落魄的罗,坚守了这份爱,简和罗 的婚姻是有尊严的.

简的一生是作者一生的真实写照.夏洛蒂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寄托在简身上,她赋予了简女子狭隘的复仇心理,然而\"生命太短促了,不能来记仇蓄恨\".简放手了,她抛下了所有仇恨,宽容的原谅了上天对她 的不公.

简身上散发着不可抗拒的美.她独立的人格,坚强的个性,美好的心灵,宽容的品格,是我们每个人的追求.简的一生都在为尊严和爱奋斗,她的自尊是不容挑战的,她的爱是全心付出的,不计得失的,朴实无华的.

在这个金钱至上的时代,我们是否应该驻足,思考一下,我们得到了什么?自尊,爱情,幸福?还是只有金钱这种空虚的泡影?

>伴我长大,教我做人.在读>,我明白做人要有尊严,要有爱心.人生的价值=尊严+朴实无华的爱.

人生最大的幸福=自尊自爱+不计得失的爱,美读后感,读后感《美读后感》。

第三遍看完了,眼痛了,心乱了.

夏洛蒂以独树一帜的写作风格,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创造了一部伟大的爱情小说---->.它简洁传神,质朴生动的语言,贴近读者,贴近现实.夏洛蒂自然的使用了梦境,幻觉,预感,象征,隐喻的手法,使小说境界扑朔朦胧,一波三折的爱情故事深深吸引了读者.

>不及莎翁笔下的>的凄美动人,刻骨铭心;与歌德笔下的>相比,又少了份散文诗式的绝美和青涩中透出感伤的痴情,它是一部以歌颂爱情来阐释人生哲理的小说.

主人公简自幼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倍受欺辱,经过众多苦难,终于在不断的心理斗争中走向成熟.儿时的苦难形成了简日后独立的人格,坚强的个性.

长大后的简作为一名家庭教师,在当时,其地位是十分低下的,而面对雇主罗彻斯特,她并不觉得身份卑微,这让罗震撼,并慢慢地爱上了她.只有\"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没有\"恰似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的贫穷的简 何以让罗倾心?大概就是因为\"难道就是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错了,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

梅森的出现让一切幸福成为泡影.为了不沦为情-妇,简抛下唾手可得的爱情独闯天涯.\"我要遵从上帝颁发的世人认可的法律,我要坚守住,而不是象现在这样疯狂时接受的原则.\"简以\"我要牢牢守住\"作为必须离开的理由,实则是自尊心受到了戏弄.面对爱情和金钱的巨大诱-惑,简依然坚守个人尊严.

文章最后是一个戏剧性的结尾.一场大火,改变了简和罗的尊卑,简 依然嫁给了落魄的罗,坚守了这份爱,简和罗 的婚姻是有尊严的.

简的一生是作者一生的真实写照.夏洛蒂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寄托在简身上,她赋予了简女子狭隘的复仇心理,然而\"生命太短促了,不能来记仇蓄恨\".简放手了,她抛下了所有仇恨,宽容的原谅了上天对她 的不公.

简身上散发着不可抗拒的美.她独立的人格,坚强的个性,美好的心灵,宽容的品格,是我们每个人的追求.简的一生都在为尊严和爱奋斗,她的自尊是不容挑战的,她的爱是全心付出的,不计得失的,朴实无华的.

在这个金钱至上的时代,我们是否应该驻足,思考一下,我们得到了什么?自尊,爱情,幸福?还是只有金钱这种空虚的泡影。

第17篇: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 读后感

《大教学论》 读书报告

老实说,一直以来我虽然很爱阅读,但像《大教学论》,《童年的秘密》,《爱弥儿》等这些关于教育理论的名著平时较少研读,这些不少是在大学才研究的,很是惭愧。而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我研究较早并且最感兴趣的。在阅读《大教学论》的过程中,我就深深地为之震撼与折服,不仅仅是其行之有效且沿用至今的众多教育原则与方法,更多是他的深邃完整的哲学体系且与教育体系的完美结合。真切的感受到,他是文艺复兴后能够继承人文主义并且为之开创了最有效,最广阔,与最伟大的传承与发展的途径————近代教育体系,使得人类真正大踏步地走出中世纪的黑暗,而来到相当光明的“理想时代”的划时代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拜读夸美纽斯的作品,感受其中深邃的哲学慧智,我的哲学思想,尤其世界观与人生观等得到了神圣的洗礼与启发。今天,请允许我对他的代表作《大教学论》聊作些许解读感想,言之有不妥,万望见谅与宽恕,某谨伏惟,望不吝赐教。

1夸美纽斯简介:

一.主要经历:夸美纽斯(1592~1670)捷克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伟大的近代教育实践者。出身于一磨坊主家庭,曾被被选为捷克兄弟会的牧师,并主持兄弟会学校,。三十年战争(1618~1648)爆发后数十年被迫流亡国外,继续从事教育活动和社会活动。他尖锐地抨击中世纪的学校教育二号召“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提出统一学校制度,主张普及初等教育,采用班级授课制度,扩大学科的门类和内容,强调从事物本身获得知识。主要著作有《母育学校》、《大教学论》、《语言和科学入门》、《世界图解》等。他使得教育成为独立性的学科,起教育思想很多被沿用至今。他在世界教育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堪称“现代教育之父”。

二.主要哲学思想与世界观:是坚定的人文主义者,虔诚的新教教徒,继承并发展培根的唯物主义哲学观(尤其是归纳法的运用),信奉感觉论(可认识论的一种)。推崇理性主义与自然主义,。认为神学原理同科学原理一样也是真理,哲学上具有形而上学与机械性等特点。

《大教学论》介绍:标志着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

一.副标题:《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普遍的艺术》,(“大教学论”就是要“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普遍的艺术”)

二.主要内容:

(一)。主要观点与目的:

1,教育是个人发展完善与国家建设的最根本与最有效手段。高度肯定教育的作用。

2.教育范围应包括道德教育、宗教教育,艺术教育和体育等,并且有教无类,不分贫富,资质与性别,年龄,只要是人都应接受教育。

3.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使人得到《圣经》所言的“永生”。 4.教与学相互动,学生勤学,教师也要不断完善自己,促进教学更有成效。

(二)。提出的主要教育原则与方法及其含义:

1,根本的指导性原则: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含义:

A.教育制度要与大自然一样不断发展,现有的教育体系必定要改革

B.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教育必须适应自然规律。人的感官发展经历婴儿期,童年期,青年期,成年期等阶段,在不同阶段要采取不同教学方法与内容等。 1 主要来自百度百科。

2,其他原则与方法:直观性原则(依靠感官直接接触一切事物与知识,从而获得感

觉与经验,知识,即感官教学)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原则(由父母,老师,国家等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望),

巩固性原则(注重实践,让学生尽量与尽快熟记与运用知识),

量力性原则(适应自然,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等各种状况进行合理教育),

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原则(教育的体系化与整体性,教学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等原则)

泛智教学(教授一切知识,学问、德行和虔信三者兼备),教育俗世化,普及教育(对一切人进行所有知识的教学,人人接受教育),

重视道德教育(早期人文主义思想,理性精神,宗教信仰等内容)

分科教育的教学方法(对自然科学,语文,艺术相对独立学科等分科教学) 重视学前教育(包括胎教,家庭教育,儿童游戏智慧开发等),

创建教学管理制度(国家重视且管理全国教育,督学制度,统一全国学制,学年制与班级授课制,管理学校各类人员,建设学校纪律与规章制度)。

(三),《大教学论》的主要结构及其内容(全书33章,可分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1-5章),论述人生的目的以及人的可教育性:

第一章: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

第二章:人的终极目标在于投向永生 第三章 今生只是永生的预备

第四章 永生的预备有三个阶段:知道自己(并知万物)管束自己,皈依上帝

第五章 学问、德行与虔信的种子自然存在我们身上

作者认为万物皆由上帝所创,;《圣经》是认识的源泉,并且万物皆能自和谐相处,人是最完美的造物,人可以经过教育来完善自己而达到博学、德行和虔信,过好俗世的生活,从而为来世做准备,

第二部分(6—9章),教育的目的与社会作用

第六章,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

第七章 ,少年时期是形成健全人的关键时期

第八章 青年人应当受到共同的教育,所以学校是必需的 第九章 普及教育,教育对象不分贫富与性别,天赋高下

作者认为学问、德行与虔信的种子自然存在我们身上,就要让其发芽,成长,教育是健全人的根本与最有效途径,且少年时期是人的感官,求知欲,理解力等最旺盛的时候,因此要及早教育,学前教育等。尤其重视少年教育。成立学校

是进行和普及教育的最有效途径,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与能力,并且不分贫富,性别,资质等,让一切的人都接受教育。并且他还很有意义地根据儿童的天赋做出分类:把儿童分为六类。

一、伶俐,渴于求知,容易受影响的人。这种人最适于受教导,不需监督。

二、伶俐,倾向于迟钝懒惰。这种人应该加以督促,使其前进。

三、伶俐,渴于求学,倔强。夸美纽斯认为,如能够正确地对待他们,他们常常可以成为伟人。

四、柔顺,渴于求知,迂缓迟钝。夸美纽斯对这学生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要求教师看到这类学生的短处,帮助他们走上正轨,他还说“实际上,这些迟钝的学生可能更能学到更多学问,因为他们往往比那些伶俐者更能坚持和忍耐”这就中了中国一句古谚:“慧女不如痴男”,的确让人为之寻味良久。

五、心理脆弱,怠惰。“这种人只要不顽梗,也是可以得到很大的进展的。不过需要巨大的技巧和耐心而已。”

六、智力低,倔强邪恶。夸美纽斯对这类儿童仍寄予满腔的希望。他比喻说;“不结果实的树木适当移植以后也能结出果实,所以我们不应该完全灰心,至少应该看看他们的倔强的性格是不是能够加以克服,把它清除掉。”这体现了他身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的敏锐觉察力和高度的教育热情与情怀,闻者为之折服。

第三部分(10—14章) 为适应自然法则,旧教育必须且可以改革

第十章 学校教育应该是普遍的

第十一章 在此以前没有一所完善的学校

第十二章 改良学校是可能的

第十三章 改良学校的基础应当是万物的严谨秩序

第十四章 教导的严谨秩序应当以自然为借鉴,不受其他的限制

作者认为,上帝创立的世界是遵循和谐与自然之道的,人的发展也是如此,教育作为发展人的主要途径,也必须适时改革,并且只要符合自然规律而又自身和谐运行的话,就是合适的教育体系。好的教育体系,要使人接受周全的教育,即学问、德行与虔信的完善。旧的教育体系(即传统的教会教育)已经腐败不堪,没有自然与和谐地运行:“学校不是为整个社会设立的,而只是为富人设立的”, “方法是非常严酷的,学校变成了儿童恐怖的场所,变成了他们的才智的屠宰场,大部分学生对学习与书本都感到厌恶;继续学下去的人都没有获得一种认真的或广博的教育,获得的只是一种荒谬的和害人的教育”(见原著)。因此,作者认为必须并可以改革教育体系,让人人得以教育,且让学生们可以在自然和谐的教育体系中学习,成为“有学问、德行与虔信的可以永生的人”.他认为新的教育制度要是并且使得学生自然和谐地学习的,为此,他又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教育体系的标准::(1)一切青年都能受到教育即普及教育;(2)他们都能学到一切可以使人变成有智慧、有德行、能虔信的科目,即泛智教学;(3)教育是生活的预备,能在成年以前完成;(4)实施教育不用严酷或强迫方法,而用温和轻快、自然的方法,实则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原则与遵循自然原则,以及量力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等的综合;(5)这种教育应是真实的、彻底

的,实则直观性教学的原则;(6)教育是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每天只有4小时,甚至一个先生可以同时教几百个学生,而所受的辛苦要比现在教一个学生少10倍,实质体现普及教育的思想。实质上,在该部分,作者所要说的教育原则等已经开始基本呈现出来。

第四部分(15—19章),明确提出并详细论证各种教育基本原则与某些方法。 第十五章 延长生命的基础

第十六章 教与学的一般要求:即一定能产生结果的教与学的方法 第十七章 教与学的便易性原则

第十八章 教与学的彻底性原则

第十九章 教与学的简明性与迅速性原则(直观性原则等)

作为注重教育实践和宣传教育世俗化,从而更快普及教育的伟大教育家,作者在该部分完整地提出并讲解其教育原则与部分方法,众多的教育原则与方法,实质上完全为他的根本的指导性原则:教育要适应自然的原则所贯穿和连接。从遵循人类由婴儿期发展到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的自然规律而不断采取与更新教育方法;改革符合自然和谐规律的教育体系;再到学校等教育体系要采取自然和谐的教育原则与方法,譬如:直观性原则,使人更快速地了解新事物和掌握新知识;又如量力性原则,体现自然原则:依据学生自然成长规律,进行自然和谐的教育;这些都无不体现着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根本原则:自然性原则,并且他的教育思想本身就是为了取代旧的天主教会教育体系,顺应了自然发展规律而自然产生的时代产物。一个自然性原则,囊括了夸美纽斯教育体系的起因与意义,及其社会历史性。

第五部分(20-25章),专门论述教育方法(分科教育与宗教教育等)

第二十章 科学教学法 第二十一章 艺术教学法 第二十二章 语文教学法

第二十三章 道德教育的方法

第二十四章 灌输虔信的方法

第二十五章 如何在学校更好地灌输虔信及其意义

夸美纽斯是位极为重视教育理论实践化的人,毕竟他的世界观就是继承了培根的比较朴素的唯物主义,他所说的感官认识论(即感知论)及其牵引而出的直观性原则实质上就是要求人们通过实践来获取知识与经验。因此,他的教育原则是实践的,那

么这个教育体系的实现当然更要通过实践来实施,于是他就创建包括分科教育,宗教教育在内的各种教育方法。当然,作为想要改革旧教育体系的夸美纽斯,必须尽量让这些教育方法是科学与和谐地运行,这也体现了他认为上帝创造的自然界以及作为自然地一部分的人类社会是以自然和谐为秩序的思想。同样,学校作为人类社会的一部分,也必须遵循自然和谐的规律,像分科教育,宗教教育,以及各学科的科学教育方法,实际上确保了夸美纽斯的教育体系的更好地生存与实践。尤其是对宗教教育的重视,或许有些人难以理解,实质上,撇除当时的天主教会及其经院哲学的旧教育体系的强大阻力不说。夸美纽斯教育体系中渗透的宗教思想使其更“亲近”于天主教会,因而可以如其教育原则上说“循序渐进原则”,温和地逐步改革旧教育体系;另外,无可否认地说,宗教往往可以填补人们的精神世界,实际上,很多伟人都信教,今天,大部分国家都信教,这个教育方法实质上是符合自然和谐规律的。时至今日,这些教育方法依旧在运用,不得不说,夸美纽斯及其教育体系,影响了人类四五个世纪,他是一个如此伟大的教育家,已经是前无古人,并且至今亦后无来者了。

第六部分(26-33章),教育与学校的管理思想

第二十六章 论学校的纪律

第二十七章 论学校根据年龄与学习能力的四重划分 第二十八章 母育学校素描 第二十九章 国语学校素描 第三十章 拉丁语学校素描 第三十一章 论大学

第三十二章 论教导的普遍和完善的秩序 第三十三章 论普遍实行学校管理制度方法的前提

为了普及教育的目标,必然要实行整齐划一与纪律严明的学校制度,让尽可能多的人接受新教育,是革除腐朽的旧的教会与经院教育体系的最有效与最有效的途径。当然,采取集体教学的学校制度以及班级学年制的教学单位,就必须采用各种有效的,积极的纪律与规章来管理学校。夸美纽斯提倡,让相对强大的国家(即政府)来宏观调控征稿国家的教育系统,各教育机构(主要为学校)细化管理规章与纪律,确保教学过程的平稳与发展。当然,信奉自然和谐的自然秩序的夸美纽斯认为,纪律是学校的发动力和推动力。但纪律教育不是强制和鞭挞,应该用良好的榜样、温和的言词,并且不断诚恳地、直率地关心学生。这些说法与做法让人不禁联想到依法治国的方针,两者是惊人的相似:纪律用于管理学校;法律用于管理;国家两者都是诞生于资产阶级运动;而纪律注重以身作则,温和讲理,而法律也讲究证据,以理服人(何况法律不近乎人情?)。自此,又一次验证了夸美纽斯的话:“世界万物是相互自然和谐地运转与联结的”。

在规范教育与学校的管理制度方面,夸美纽斯都围绕着他的教育原则。他认为,人从诞生到24岁是青春岁月,是接受教育的最有效也是最主要的时期,他把这段时间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每期六年,要求相应地建立符合其年龄特点的学校。赞成开展胎教,且在1-6岁的幼儿期,应在家庭设立母育学校,即由母亲教育孩子,主要锻炼各种感觉器官,使之辨别周围的事物,为以后成长打下基础。在6-12岁的儿童期,应在每个乡镇设立国语学校,对儿童进行初等教育,通过阅读,书写,与绘画等实践方式,培养孩子感官能力。然后在较大的城市设立拉丁学校,教授修辞学,科学与艺术,辩证法、文法等,让感官能力基本完善。在国家或省设立大学,对18—24岁青年中的“智者”进行高等教育,此时适当进行宗教思想的灌输,并且让学生学习一切有利于“学问,德行,虔信”的知识。在这里,夸美纽斯还指出,女性也应该进校接受教育,说甚至有时候女性比男性更适合学习。

思考与评价:

我阅读了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也浏览了一些对其作研究的书,例如傅任敢先生《夸美纽斯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与《大教学论》,傅任敢先生对夸美纽斯及其《大教学论》做出了极为深刻与详细的理解,尤其是从夸氏的哲学方面分析。研读之后,仿佛我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都接受了一次洗礼,对夸美纽斯的哲学和教育思想更有一番新理解。

夸美纽斯的教育体系无论是从理论角度或者实践功效来看,都是那么的完整与自圆,他的教育体系已成为一个独立形态的体系,这也就是为什么说《大教学论》的完成标志着教育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的原因了。从世界的自然和谐发展的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哲学观点)出发,那么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要符合自然和谐的规律的,实质上,这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时代之潮流:很显然,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文艺复兴后,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经济体制与意识形态,已经从根本上冲击者早已过时腐朽的中世纪君权神授的封建形态。顺应自然之道,改革旧体制,已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越来越多的新经济既受利益者的强烈愿望,乃至欲望。而莎士比亚,夸美纽斯,伏尔泰等文艺复兴运动者或宗教改革或启蒙者等显然都是提倡理性的资产阶级运动者。因此,他们除了研究新思想之外,最重要的莫过于尽快并尽量地宣传与普及他们的新思想,也就是利用教育的手段来传播思想。于是乎,夸美纽斯的教育体系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教育原则,甚至有些是:让一个老师尽量多的教育学生,甚至几百个以上;还有直观性原则以促使学生尽快学会知识;普及教育;让所有学生都按相同模式学习而忽视某些天才等原则,无非是尽一切可能的传播新思想。教育是人类思想传承的主要途径,并且夸美纽斯还把它不断普及,很明显,从此以后,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得以极快传播,宣告着新的社会制度与时代的到来。因此我们说:“夸美纽斯开创了人类走进现代的最主要与最有效,最伟大的途径”。这就是他与其他文艺复兴或启蒙学者最大的区别:他是真正的,最伟大的实践者,其他的都大多只是理论者。正如前面所说:夸美纽斯以自然性原则作为贯穿所有教育原则的指导性原则,建立了一个超越并要改革旧体系的教育体系,这个体系已经是独立的,完整的,也就是说,独立形态的近现代教育学开始了。

今天,像班级授课,分科教育,学校纪律等等教育方法,以及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等等原则依旧为现代教育所沿用与推崇。夸美纽斯,堪称缔造现代社会的首席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们或者会对夸美纽斯推崇宗教思想而感到疑惑,像培根,等哲学家都信奉基督或其他宗教仿佛与科学与民主的启蒙理想相悖,实质上不然。夸美纽斯这样做首先是人类社会发展不足,无法解析一些怪异现象等,既无法完全认识世界的必然结果,也是借助宗教减少天主教会等封建阻力和吸引广大民众支持的选择,这些都是社会历史条件的必然。但更实质的是,宗教更能为人类提供精神信仰,宗教所说的神话世界,实质上可以看做人类社会发展

的终极目标,而神话人物则寄托人类所要的的智慧与力量的象征,这些是能够一定条件下给人类提供极大精神信仰的思想,对于鼓舞人们学习新思想,发动资产阶级运动有极大帮助。还有,夸美纽斯的自然原则指出教育体系要顺应自然而发展,实质上,他明白自己的教育体系逃不出时代的最终约束,因此,这个原则最终是为后世改革创新其教育体系的提醒与理论依据。一代伟大教育家的远见与伟大可见一斑了!

夸美纽斯,一位经历十七与十八世纪的思想家,在那个时候,欧洲从黑暗的中世纪向者光明的资产阶级时期过渡,夸美纽斯就经历或目睹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三个变革运动交织大变革的社会历史阶段,并且他本人也投身于这场变革。他是时代的产儿,又以无比强大的力量推动着历史发展。他开创了以学校制度为主的现代教育体系,从此,这个体系沿用至今,统治世界教育史差不多五个世纪。他的班级授课制的集体教学制度不可阻挡地冲垮了西方的中世纪经院教育,接着又把东方的私孰教育打压下去,让家庭教育不堪一击。从此,人类走上了普及教育之路,大规模地培养人才的时代到来了。人人都接受教育,使得知识与理性无可匹敌地喷发,科学与艺术,思想与文明得到了最有效,最广泛的传承途径,人类真正地进入理性时代,科学时代,文明的时代。

第18篇:培根随笔三则—论求知、论爱情、论美_读后感

一、论求知

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

当你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当你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饰。当你处世行事时,正确运用知识意味着力量。懂得事物因果的人是幸福的。有实际经验的人虽能够办理个别性的事务,但若要综观整体,运筹全局,却唯有掌握知识方能办到。

求知可以改进人和天性,而实验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实习尝试则可检验修正知识本身的真伪。

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唯聪明者善于运用学问。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这是一门技艺。不经实验就不能学到。 不可专为挑剔辩驳去读书,但也不可轻易相信书本。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有的知识只须浅尝,有的知识只要粗知。只有少数专门知识需要深入钻研,仔细揣摩。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

有的书可以请人代读,然后看他的笔记摘要就行了。但这只限于质量粗劣的书。否则一本好书将象已被蒸馏过的水,变得淡而无味了!

读书使人的头脑充实,讨论使人明辩是非,作笔记则能使知识精确。

因此,如果一个人还原做笔记,他的记忆力就必须强而可靠。如果一个人只愿孤独探索,他的头脑就必须格外锐利。如果有人不读书又想冒充博学多知,他就必定很狡黠,才能掩饰他的无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由此可见,人们应当十分警惕这种感情。因为它不但会使人丧失其他,而且可以使人丧失自己本身。至于其他方面的损失,古诗人早就告诉我们,那追求海伦的人,是放弃了财富和智慧的。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相互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曾经有两位画家----阿皮雷斯和丢勒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用画合成一张最完美的人像。其实象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本人喜欢。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第19篇:《论美》教学反思

《论美》教学反思

《论美》——17世纪著名散文家弗兰西斯·培根的经典之作。全文只有五百多字,却将“美貌与美德相结合,才是真正的美”这一真理淋漓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但在备课前,很多老师都对我说,要真正上好这一课其实并不容易。

黑格尔曾评价培根,说他“拥有着丰富的阅历,高度的想象,他的著作中充满了最美妙、最聪明的议论。”“他的话常被人家引为格言”。因此我在备课时,确立的教学重点就是通过品味这些有哲理性的格言句子,把握文章的主旨。在试讲时,我选用了一下五句句子,让学生们进行重点品味:

1,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2,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3,晚秋的秋色是最美好的。4,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5,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

一节课,几乎用了三分之二的时间,我都在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品味这五句话的内涵及寓意。这节试讲课结束后,我总体的感觉就是:我似乎已将这五句话从课文中分解出来,单单从语言,甚至语法的角度去分析,没有一种驾驭文章的整体性。此时,师傅给我的建议是:可以从作者的论证角度入手,将句子的品味融会于写作框架,即作者通过哪几句有哲理意味的句子来论证“把美的行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美”这一主旨。于是,我用重新设置了这一环节,将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加了进来并引发学生对“何为朴素背景”的思考。在这个品味句子的过程中所列出的句子涵盖了每一自然段作者向要表达分论点的关键性语句,并且在第二次试讲中,我注意到了句子的品味与整篇文章的关联,从而把握住了文章的整体性。

但是,这第二次试讲也并没有想象中的成功。我在结尾处的拓展练习中,设置的是“名人论美”,即选取几位名人对美的看法的句子,抽掉其中的关键词让学生们去思考、填充。但课堂的反响并不如我所愿,原以为可以激发他们对语言深入品味的兴趣,但却不成功。来听课的张立茂校长和语文组长赖静老师帮我分析:这一环节的设置使学生们丧失了信心甚至兴趣,因为不管怎样,他们的答案都无法与原句相吻合,致使整节课以失败收场。何不以在新课导入时所举的“人造美女”的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真正的“美”进行多角度的思考与联想,并感悟真正的美。

我恍然大悟,其实这也正是语文教学真正意义的所在。语文,它不应该是应试的八股文,语文教学最大的职责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传授,是启发学生热爱生活、懂得生活,并以一种更广阔的视野,带有自己的思考态度去学习,培养学生,有自己的思辨,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的能力。正式上课的时候,同学们的发言非常踊跃,他们迫不及待的要发表自己对“人造美女”,对“美”的看法,何为真正的美,已沁入他们的心灵。为人师,就是要点亮心灯,打开尘封的宝藏,营造出平稳的心境,真正的课堂是师生智慧与灵性的对话,是放飞心灵、生成思想的睿智,是心灵与心灵的会晤,正如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指出:“教育决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这次公开课,我受益匪浅,感谢所有来听课的老师对我的指导,作为一名新教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要学的还很多,语文课永远不能脱离整体、脱离生活。乌申斯基曾说过:“教师的人格,就是教师的一切。”教师人格的形成,要靠长期的阅读、学习与自我探求。我将在自己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努力、不断探索,和学生们一起学习、成长!

施雯 2004年12月

第20篇:9S12《论美》说课稿

9S12《论美》说课稿 一 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

《论美》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3单元学会读书3中的第四篇课文。本单元的单元提示这样说:“学学牛吃草——读书要讲求智慧,读书有精读与泛读,对充满智慧的经典作品就得深读精思,反复品味,如同牛的‘反刍’一样,含英咀华,直至得其精髓。”而本文正选自英国哲学家培根的名作《培根论人生》,当为经典著作。培根是英国哲学家,在这篇杂感中,他论及人的外貌美,形体美,风度美,最后提出了德行美,希望“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从而达到理想的美的境界。随感式的写法虽于条理不够分明,却于字里行间透露出哲学家对“美”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和熏陶的绝佳范本。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基于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把学习权,话语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反复研读,品味课文,探寻美的真谛。并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生活去识别美,发现美,创造美,从而让本课成为一节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教育的语文课。此外,由于学生的年龄、知识结构有限,不宜在课堂上涉及太多美学范畴下的概念、理论,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影响学生主动参与,切实联系生活实践的积极性。综合以上因素,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A、了解作者,积累本课字词,熟读课文

B、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质疑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通过联系语境,利用工具书探究词义的学习方法

3、情感与价值目标

A、理解“美”的真正含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 B、学会在生活中识别美、发现美、创造美

教学重点 :反复品读课文,领悟课文大意以及所蕴含的美的真谛 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这是一篇结构自由灵活,语言跳跃性强的杂感

四、说学法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我们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共同发展。

学法具体如下:

(1)讨论法-合作研究,深入挖掘。 (2)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五、说教学程序

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了六个环节来完成本文的教学。接下来,我具体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我认为,一堂课的导入,不仅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还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符合本课内容所要求的学习情境,以及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因此,我在这个环节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同学们热爱自己的家乡吗?你觉得它美吗?美在哪呢?”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美,这样将话题定位在“美”上,进而巧妙地转入讨论“什么是美?”,“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美?”在学生踊跃的发言中,学生学习兴趣得以激发,探寻美的真谛的学习情境也顺利地创设了。

(二)自读课文,感知文意

这个环节我让5分钟的时间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1-2遍。探究字音、词义,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在学生朗读课文的同时,我把本课的生字词写在黑板上,然后请个别学生读,接着全班齐读两遍。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利用工具书掌握“颜色”这个词的含义。最后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本文提到了人有三种美,分别是“颜色之美”,“形体之美”和“优雅行为之美”。也就是“外在美”和“内在美”;这其中“优雅行为之美”即“内在美”更重要;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算是真正的美。在自读任务的设置上,除了引导学生总体把握课文的中心内容外,还顾及到了文中出现的重要字词,因为字词教学始终是初中阶段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强调“颜色”一词,旨在引领学生探究词义,而这一探究的过程,既是字词教学的一种提高和升华,更是帮助学生体会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的重要途径。

(三)研读课文,探寻美的真谛

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深入研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印象最深的句子,谈谈自己的认识。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主人,引领学生自己去感受、发现、探究,从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与此同时,学生在表述自己观点的同时,也能极好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当然,在学生发言后,我还要加以适当的评价,对学生进行肯定、点拨和激励,这样也就做到了平等交流,师生互动。另外,抓住学生找出含有比喻句的例子,对学生进行运用比喻的训练。这样,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四)听读课文,提出质疑

《论美》是一篇翻译作品,由于年代、文化、语言的差异以及翻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解等,都会影响到学生准确地把握和理解作者的真正写作意图。因此,若抓住伟人语言中的疏漏对学生进行质疑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一定会给学生极大的启发。所以,在让学生了解这是篇结构自由灵活语言跳跃性强的杂感以及翻译文学所难以克服的局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敢于向权威产“不”的怀疑精神。爱因斯坦也曾说:“发现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是否会疑,是否敢疑正是他学习能力,创新意识的最佳体现。

(五)齐读课文,铬记睿文哲语

让朗朗的读书声回归到语文课堂,正是近年来语文教学回归本色的一声召唤。因为只有在饱含感情的读书声中,学生对文章语句的含义主旨的把握,情感的体悟,才能真正达到更高的境界。同时,背书是学习语文的基本功,是语文知识积累的重要手段。妙词佳语,格言警句,经典诗文都让学生背。其实,背书的过程就是“牛吃草”的过程,或许学生背的过程中无法完全吸收,但它更大的意义在于给学生日后的学习储备了足够的可供“反刍”的养料。因此,在这个教学环节,我让全班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再次感悟美的真谛,铬记住那些充满哲理和智慧的格言警句。

(六)拓展延伸

在本节课中,学生懂得了美的真谛以后,如何在生活中识别美,发现美,创造美,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便尤为重要了。因此,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同学、老师入手,发现他人的闪光点,还有寻找生活中不美的音符,再写一段关于美的随笔。这必将在学生的心理建立起一种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他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趋美避丑,趋善避恶,趋正避邪,从而实现身心的健康成长。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不但能突出课文的中心,而且能使学生从中归纳文章的内容。因此,我的板书设计是:

颜色之美、形体之美 外在美 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

行为之美、德行之美 内在美 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文章论美——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

论美读后感
《论美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