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对华战争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21:56:52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对华战争读后感

告别文明演进的血腥之路----读《对华战争》有感

近代以来,中国的文明演进之路充满血腥与暴力,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再到八国联军侵华,列强的种种对华战争无不是人民颠沛流离、死伤无数为代价的。战争对于个人,对于国家,对于民族来说都是灾难。曾经辉煌耀眼、不可一世的中国经历几千年风雨洗礼走到了近代,却经历了一个类似于难产的过程,在痛苦中孕育希望,在血腥中孕育生机。从客观的角度上说,不可否认,列强的对华侵略之路也是中国文明演进之路,然而很不幸的是,这条路是一条血腥残暴之路。以至于站在21世纪新起点的我,不断思索我们究竟应该走上怎样一条文明演进之路。

文明演进不可避免会涉及到文明歧视。文明歧视应视为一种正常现象,从古至今一直都有,只要存在文明间的差异以及文明间的碰撞,就不可避免地产生文明歧视。正如《对华战争》提到“黄种人敌视白种人”“中国人仇视欧洲的文化和文明”引起了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俄国人和日本人等等的疯狂镇压的暴动。但是了解历史真相的人都知道,文明歧视不过是列强侵略、发动战争的幌子,为了所谓的正义性和符合宗教教义,侵略者用文明歧视的借口为自己披上一件伪装的羊皮,开始了狼本性的血腥侵略。几十年前,中国和西方也有过互相瞧不起的阶段,尤其是在特殊年代意识形态区分盛行的时候,中国曾一度排斥甚至歧视西方所谓的资本主义文明,对社会主义文明的前途充满信心与希望。又如今日之美国,种族歧视仍是美国社会的顽症之一,黑人文化似乎有与生俱来的劣势,总是处于被白人文化压制的状态。几十年前的中国和今日的美国虽然存在文明歧视,但是已经与中国近代的文明歧视本质不同,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美苏冷战,二战中纳粹屠杀犹太人和近代列强侵华那样处心积虑地利用文明歧视发动战争,攫取一小部分当政者的利益。对比起侵略和武力血腥手段客观带来的文明演进,当今的我们已经进步太多太多了。放下武器,本身就是一种文明演进。

今天人们的思考方式与过去已经大相径庭,人们不会选择暴风烈雨式革命或血腥残暴的战争,人们更多是寻求改革,以牺牲最小的代价追求进步。历史已经给了我们太多教训,虽然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扩张极大促进了文明演进,但资本家、殖民者双手沾满了鲜血,成了一个个血淋林的身躯,那一个时代的人,又背负了多少罪恶感呢?相比之下,改革,作为一种缓慢渐进的手段,减少了很多无谓的牺牲与罪恶,是当下所需。

从《对华战争》可以看出,列宁是很重视民生的人。当然,在当时阶级斗争的大背景下,列宁重视的可能仅仅是工人阶级的民生。“成千上万个家庭因劳动力被拉去打仗而破产,国债和国家开支激增,捐税加重,剥削工人的资本家的权力扩大,工人的生活状况恶化,农民的死亡有增无减,西伯利亚大闹饥荒。”他能体会人民的疾苦,设身处地从他们的角度想问题。在文明演进中,需要特别关注的也是民生问题,文明演进最终受益人都是具体的个人,如果用血腥暴力的手段推进文明进步,对民生就是极大的破坏,就是为了少数人的利益牺牲了许多人的利益,这本就是违背初衷的。庆幸,我们这个时代呼吁的是改革,而不是战争。每每看到社会的一步一步改革,比如依法治国、二胎政策、高考改革,我都暗自欣喜,我知道,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文明演进,尽管起初它可能备受争议,但是一步一个脚印,我们的步伐会走得更坚实。

列宁发表《对华战争》时处于“俄国的一切出版物、一切报刊,都处于奴隶的地位,不得到政府官员的许可,它们就不敢登载任何东西”的时期,他的批判与逆行需要勇气。这也让我想到历史学者徐中约的一句话:“研究专制制度的学者都明白,在权力斗争及清洗政敌时,谎言是司空见惯的。暴行越大,就越需要歪曲真相来改写历史。”新闻媒体,到底应当充当什么角色呢?被当权者操控?被成为奴隶?不是这样的,一个政治修为的社会,新闻媒体应当是事实的发声人。它的本质是客观真实独立,不应该成为掩盖真相、发布谎言的工具,而应该是实事求是、揭穿谎言的独立体。即使在当今中国,也还不能做到这点,我们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新闻界或其他行业更多像列宁一样的人揭穿谎言,拨开真相,我们都不想生活在充满谎言的社会。

从列强的对华战争走到今天,我们正告别文明演进的血腥之路,寻求文明演进的和平之路。不求每个人都是***,只希望每个人如詹天佑所言:“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推荐第2篇:对华战争读书报告

《对华战争》 读书报告

《对华战争》是列宁所写的关于中国问题的一篇政论。这篇杂文写于1900年,时值八国联军侵华时期,当时沙俄联合其余七国攻打北京城,除此之外还单独出兵攻打我国东北三省,对东北地区的军事占领长达数年之久。1899年义和团运动兴起后,沙俄参加了八国联军对义和团的剿灭行动。除此之外,还不顾当地政府反对,派兵进驻库伦、伊犁等地。它还以莫须有的借口,出兵攻打东北三省,企图将之划为自己的殖民地。

这篇文章写于沙俄对华战争将要结束的时期,列宁总结这次数年的战争“动员了许多军区,耗费了亿万卢布,派遣了数以万计的士兵到中国去,打了许多仗,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不过,这些胜利与其说是战胜了敌人的正规军,不如说是战胜了中国的起义者,更不如说是战胜了手无寸铁的中国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沙俄的这次对华战争最终伤害的不是清政府的正规军队,而是镇压了清朝的农民起义,伤害的最终是无辜的中国人。接下来列宁提出了三个问题:社会党人对于这次战争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这次战争对谁有利呢?俄国政府的政策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呢?接着列宁又说,沙俄统治者以“平定暴动,制服叛乱者”为借口,所谓的“毫无私心”为“帮助合法的中国政府恢复正常的秩序”,不过是个冠冕堂皇的鬼话,问题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改变,战争依旧是战争,这次战争体现出来的,仅仅是沙俄帝国可笑的贪婪,以及那些想要在中国大发横财的贵族资本家们的无耻。主战派说,战争是因为“中国人仇视欧洲的文化和文明”,而事实上,引起中国人憎恶的是欧洲资本家和唯资本家之命是从的欧洲各国政府。他们利用传教或者通商的伪善,以“租借”的方式向中国扩展殖民地,牟取暴利,让中国人感到被欺骗,这点引起了中国人的愤怒。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战争,使得国库空虚,他们更需要更大的殖民掠夺来填补缺口。所以沙俄的对华战争,根本不是任何“毫无私心”的争议行动,相反,恰恰就是一场充斥了伪善与欺骗的侵略。对于这场战争,沙俄政府不仅粉饰那些不可告人的目的,而且封杀媒体,真相在民众面前成了谜底,不能揭开。这次战争带来了什么好处呢?不过是国库迅速空虚,国家债务压在广大民众身上,赋税,劳役,饥荒,死亡。这些难免遭到民众的不满,所以他们意图掀起民众对中国人的愤恨,以此转移对政府的愤恨。最后他号召,作为劳动人民先进代表的工人阶级,应该起来反对那些把民众的仇恨转移离开真正敌人的人,而这个真正的敌人就是沙俄政府。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召开人民代表大会,推翻政府的专制统治,建立一个考虑到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新的政府。

我十分赞成的观点,是说沙俄政府发动对华战争的根本目的是利益。资本主义的扩张需要殖民地作为资金来源,于是将魔爪伸向中国,“俄国政府恐怕是最先伸出魔掌的,但是它现在却扬言自己‘毫无私心’。”“毫无私心地侵占了旅顺口,现在又毫无私心地侵占满洲,毫无私心地把大批承包人、工程师和军官派到与俄国接壤的中国地区”“水淹和枪杀他们,不惜残杀妇孺,更不用说抢劫皇宫、住宅和商店了。”然后,列强开始瓜分中国,这就是所谓虔诚的基督徒“毫无私心”的正义行为?他们掩盖战争的目的,反而说中国人憎恨中国人,列宁批驳这种观点,他指出,中国人憎恨的只是那些利用自己吹捧的文明来进行欺骗、掠夺和镇压的人,那些为了取得贩卖毒害人民的鸦片的权利而同中国作战的人。其他欧洲国家侵华获得了大量殖民地和财富,于是沙俄羡慕的也想要从中国掠夺来一些财富。究其根本,发动战争的目的根本不是“帮助合法的中国政府恢复正常的秩序”,而是掩藏在借口下的,想要从中国掠夺殖民地和财富的贪婪。

另外,列宁说,发动对华战争对中国人民来说是苦难,对本国劳动人民也是百害而无一利,唯一能获得好处的是那些贵族,资本家,以及一些大发战争横财的人。这一点我也很是赞同。战争造成的国库空虚,国债增加,千万家庭因壮丁被拉去上前线而破产,而剥削工人的资本家权利却日益增大,饥荒和死亡时刻威胁着劳动人民。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战争带来的是深重的苦难,是家园的破败,是亲人分离,是动荡的生活,中国人遭受到帝国主义,遭受到沙俄资本家的压迫。无论中俄,战争带给民众的只有痛苦的磨难,而对于资本家,对于贵族,战争打开了销售产品的窗口,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利润,而这些利润却分毫与底层民众无关。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贵族却享受着丰厚的利益。这场对华的侵略,处处透露着不公平。

而引起我质疑的也有一点,列宁说,沙俄在战争同时毒害人民政治意识。我觉得这话严重了。既然沙俄的根本目的是从中国掠夺经济利益,那么政府的一切做法都应该是威力掠夺更多利益,那么进行思想控制就显得多此一举。这一观点的提出应该是列宁处于自身无产阶级出发,有着明显的政治目的,那就是召开人民带便大会,推翻当时的沙俄政府,建立属于无产阶级的新政府。

列宁的这篇《对华战争》于今世社会也有很大的意义。当年列强将丑恶的战争美化成毫无私心的行动,当今社会别有目的的人也是如此,费尽心机掩饰。统治者是为了统治阶级利益而弄虚作假,现今以个人私利为目的的也是如此。时代在变,做法却一样。这篇文章也大可解释大多战争发动的原因-----无非就是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大到国家间战争,比如美伊战争是为了争夺石油资源,小到人与人之间的明争暗斗,无非都是为了利益。事实的真相如此,历史却在不断前进。

推荐第3篇:《对华战争》读书笔记 何哲

从《对华战争》中思考中国近代无产阶级革命

地理科学 何哲 10343011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的发展经验给新中国的建设起到了方向性作用。然而,在苏联之前的俄国在近代中国史上抢占了中国大片领土,西方列强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与探索,中国终于依靠无产阶级的力量拯救了中华民族。

列宁曾在《对华战争》中狠狠揭露了俄国以及其他西方列强对近代中国所做出的侵略与掠夺行为,除此之外还描述俄国本国劳动人民在侵略战争所遭受的巨大压迫。强烈的反对与讽刺资本主义国家为了一小部分人的利益而掠夺,刮搜全世界人民的财富与生命。在近代世界史上,欧洲资本主义列强在世界各地所做的罪恶罄竹难书。这不仅对人类文明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而且对侵略国与被侵略国的人民都产生了深重的灾难。这一系列的真实论述引人深思。

深思当时的中国。明朝之后,中国闭关锁国的政策让近代中国远远落后工业革命的西方国家,而后来一次又一次的被外国侵略者打败并最终成为别国半个殖民地。在列强入侵之下,中国的反抗变得如此软弱无力,手无寸铁,以至任人宰割。这样的历史是每个中国人不堪回首的。当时尽管国人都万众一心反抗西方列强,有志青年奋发救国,从无数农民起义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国共合作,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统一到新中国成立。这将近一百年的历史里,中华民族遭受到了无数次战争的摧残,这无不用血淋淋的历史告诫我们弱国遭众欺的残酷。

中国近代史的残酷与屈辱当然不仅仅是因为中国本身的落后,还有个重要原因便是资产阶级在帝国的日益强大,而且资产阶级急需开拓海外市场甚至通过战争暴力的罪恶手段来积累资本。几百年的“奴隶贸易”就是血淋淋的代表。西方殖民者通过奴隶贸易不仅获得巨额的利润,转化为工业资本,促进本国工业的发展;而且奴隶贸易本身,也推动着西方制铁业、冶金业、船舶制业、纺织业、商业、银行和保险业的发展。可以说,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繁荣,是依靠掠夺和贩卖非洲黑人奴隶取得的。然而,这却是以牺牲世界人民的利益为代价的。奴隶贸易带给非洲的是大量人口特别是精壮劳动力的丧失,社会的极端混乱,原有物质文化的消灭,撒哈拉以南经济的崩溃;奴隶贸易的兴起,还打断了非洲正常的发展轨道而走上畸形的发展道路,逐渐形成对外依赖的经济格局,随着黑奴贩卖的兴盛,歧视黑色人种的种族主义思潮开始在欧美国家泛滥起来,又给被

贩卖到世界各地的黑人及其后裔带来长达几个世纪的深重苦难。

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不仅对海外殖民地进行残酷掠夺,并且它本国人民也承受着战争所带来的巨大开支,饱受艰辛,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西方帝国主义在殖民地抢夺了无数财富与资源,然而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居然依然在备受煎熬,这其中的“战利品”又流到了那块肥田?作为文明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外疯狂掠夺对内压迫人民,哪部分得到了其中的暴利?是的,这一切都是那极少数的欧洲资本家和唯资本家之命的政府!那些只为打发横财而吹捧文明进行欺骗镇压人民的人!他们把自己的人民一批批运到海外殖民地送命,还一批批烧杀海外土著人和奴隶!践踏了全人类文明与物质财富,都只是为了血腥的资本积累,这一系列的血型历史是资本主义所必有的!

此时,几经挫败的中国也试想实行资本主义来拯救中国,然而无论是康梁的“百日维新“还是辛亥革命以及前期的新文化运动都以失败告终。这些教训也无疑表明尽管早有资本主义萌芽的中国是不是和西方资本主义的。 而在中国资本主义探索屡屡受挫的同时中国的无产阶级却开始茁壮成长。中国无产阶级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1919年五四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第一次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中国革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作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开始掌握民主革命的领导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Chinese Soviet Republic)——中国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诞生于1931年11月7日,终结于1937年9月6日,建立者为中国共产党,首都为江西省瑞金。在此期间,马克思主义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理论指导下,中国革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无产阶级团结起来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独立自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践证明:在中国,资产阶级无法领导革命取得成功,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来领导才能胜利。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和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以后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是革命继续向前发展、社会主义革命取得最终胜利的重要保证,是中国革命成败的关键。

推荐第4篇:《对华战争》读书笔记 何哲

从《对华战争》中思考中国近代无产阶级革命

地理科学 何哲 10343011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的发展经验给新中国的建设起到了方向性作用。然而,在苏联之前的俄国在近代中国史上抢占了中国大片领土,西方列强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与探索,中国终于依靠无产阶级的力量拯救了中华民族。

列宁曾在《对华战争》中狠狠揭露了俄国以及其他西方列强对近代中国所做出的侵略与掠夺行为,除此之外还描述俄国本国劳动人民在侵略战争所遭受的巨大压迫。强烈的反对与讽刺资本主义国家为了一小部分人的利益而掠夺,刮搜全世界人民的财富与生命。在近代世界史上,欧洲资本主义列强在世界各地所做的罪恶罄竹难书。这不仅对人类文明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而且对侵略国与被侵略国的人民都产生了深重的灾难。这一系列的真实论述引人深思。

深思当时的中国。明朝之后,中国闭关锁国的政策让近代中国远远落后工业革命的西方国家,而后来一次又一次的被外国侵略者打败并最终成为别国半个殖民地。在列强入侵之下,中国的反抗变得如此软弱无力,手无寸铁,以至任人宰割。这样的历史是每个中国人不堪回首的。当时尽管国人都万众一心反抗西方列强,有志青年奋发救国,从无数农民起义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国共合作,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统一到新中国成立。这将近一百年的历史里,中华民族遭受到了无数次战争的摧残,这无不用血淋淋的历史告诫我们弱国遭众欺的残酷。

中国近代史的残酷与屈辱当然不仅仅是因为中国本身的落后,还有个重要原因便是资产阶级在帝国的日益强大,而且资产阶级急需开拓海外市场甚至通过战争暴力的罪恶手段来积累资本。几百年的“奴隶贸易”就是血淋淋的代表。西方殖民者通过奴隶贸易不仅获得巨额的利润,转化为工业资本,促进本国工业的发展;而且奴隶贸易本身,也推动着西方制铁业、冶金业、船舶制业、纺织业、商业、银行和保险业的发展。可以说,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繁荣,是依靠掠夺和贩卖非洲黑人奴隶取得的。然而,这却是以牺牲世界人民的利益为代价的。奴隶贸易带给非洲的是大量人口特别是精壮劳动力的丧失,社会的极端混乱,原有物质文化的消灭,撒哈拉以南经济的崩溃;奴隶贸易的兴起,还打断了非洲正常的发展轨道而走上畸形的发展道路,逐渐形成对外依赖的经济格局,随着黑奴贩卖的兴盛,歧视黑色人种的种族主义思潮开始在欧美国家泛滥起来,又给被

贩卖到世界各地的黑人及其后裔带来长达几个世纪的深重苦难。

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不仅对海外殖民地进行残酷掠夺,并且它本国人民也承受着战争所带来的巨大开支,饱受艰辛,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西方帝国主义在殖民地抢夺了无数财富与资源,然而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居然依然在备受煎熬,这其中的“战利品”又流到了那块肥田?作为文明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外疯狂掠夺对内压迫人民,哪部分得到了其中的暴利?是的,这一切都是那极少数的欧洲资本家和唯资本家之命的政府!那些只为打发横财而吹捧文明进行欺骗镇压人民的人!他们把自己的人民一批批运到海外殖民地送命,还一批批烧杀海外土著人和奴隶!践踏了全人类文明与物质财富,都只是为了血腥的资本积累,这一系列的血型历史是资本主义所必有的!

此时,几经挫败的中国也试想实行资本主义来拯救中国,然而无论是康梁的“百日维新“还是辛亥革命以及前期的新文化运动都以失败告终。这些教训也无疑表明尽管早有资本主义萌芽的中国是不是和西方资本主义的。 而在中国资本主义探索屡屡受挫的同时中国的无产阶级却开始茁壮成长。中国无产阶级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1919年五四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第一次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中国革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作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开始掌握民主革命的领导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Chinese Soviet Republic)——中国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诞生于1931年11月7日,终结于1937年9月6日,建立者为中国共产党,首都为江西省瑞金。在此期间,马克思主义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理论指导下,中国革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无产阶级团结起来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独立自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践证明:在中国,资产阶级无法领导革命取得成功,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来领导才能胜利。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和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以后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是革命继续向前发展、社会主义革命取得最终胜利的重要保证,是中国革命成败的关键。

推荐第5篇:战争读后感

战争读后感

在学习中,我知道了圆明园是闻名世界的皇家园林;知道了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还知道了圆明园是世界上的博物馆、艺术馆。可是观看了《火烧圆明园》后,我又知道了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看了圆明园的毁灭,我真有些说不出的感情„„圆明园里的建筑雄伟壮观,亭台楼阁玲珑剔透,还有许多景点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圆明园里还有许多奇珍异宝。

可是那么美的园林,竟在短短的三天内,就被英法联军用残忍的手段毁掉了。在这三天内,圆明园在英法联军的摧毁下变的不堪入目:他们把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拿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这已经够可恶的了,但是,英法联军为了烧毁罪证,用火把我国花了2个世纪的时间建造好的圆明园给烧毁了,英法联军任意的摧毁圆明园,可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非但不去制止它,而且还去当他们的走狗!我觉得英法联军很霸道、野蛮,他们不择手段的毁了圆明园,圆明园的毁灭就是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烧毁圆明园的最好罪证。然而,几百年的风风雨雨已经过去了,现在圆明园已经不是以前辉煌的、灿烂的圆明园了,现在的圆明园是一堆残垣断壁,一堆废墟。当时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那一刻将深深的印在人们的心里。当时清朝政府是腐败无能,花钱如流水。一顿饭都要花掉许多银子,饭里吃的都是山珍海味;他们穿的衣服都是上等布料做的,也要花掉许多钱;大官人吃喝玩乐„„花掉许多银子。可他们知道,这些供他们吃、喝、玩、乐的银子都是从老百姓身上搜刮来的银子,他们吃着、穿着、用着老百姓的银子,竟然还心安理得!他们根本就没理老百姓们过的好不好,所以,当时我国只有挨打和受欺负的份儿了。看到圆明园那悲惨的结局,我更理解了“落后就要挨打”,知道了“闭关锁国”的后果„„只要能多多向外学习、交流,就会更加繁荣富强,不会为他人所欺!

武陟县英才学校8.2 Tony

推荐第6篇:《支付战争》读后感

周末看完了《支付战争》。

总的来说,个人感觉,这书的写法对读者不太友好,有点像记流水账的感觉。我在看书的过程中有几次是哈欠连连的。尤其是翻译后那一连串让人随时出戏的外国人名。所以说还得是努力学习英语,争取看英文原版。这书的作者在这其中是负责营销的工作,所以对于 PayPal 这个产品的描写比较少,倒是对如何营销,如何跟用户沟通写得比较多。

不过还是让我很有启发的。

其一,就是要快,莫拖延。

雷布斯的互联网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这其中也是强调了要快,要速度。书中说到彼得.蒂儿就是因为快,有速度,所以在互联网泡沫来临之前就把一亿美金的融资搞定了,从而能够顺利度过难关。如果像张哥我一样秉着今天能完成的事一定得拖到明天的原则的话,估计早就凉了,现在也没机会看到他出书了。

其二,就是,创业本质上其实就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创业过程中,每一步都会有无数的问题出现,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想办法解决它,等哪天遇上一个竭尽全力也无法解决的问题时,那就可以宣告创业失败了。

其三,无论在哪个行业,早,就是优势。

推荐第7篇:《货币战争》读后感

《集体行动的逻辑》与《货币战争》读后感

————利益集团存在的分析

下面是感受最深的话:

当一个政府依赖银行家的金钱时,掌握着局势的便是银行家,而不是政府的领导人,因为给钱的手始终高于拿钱的手。金钱没有祖国,金融家不知道何谓爱国和高尚,他们的唯一目的就是获利。-----宋鸿宾.《货币战争Ⅰ+Ⅱ》.中华工商联和出版社,2001:第17页.毫无疑问,金融和政治从来是手拉手的。-----罗斯柴尔德 爱国主义可能是当代忠于某一组织的最强烈的非经济动机。-------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第12页. 对大多数国家来说,慈善捐款甚至不是岁入的一个值得一提的来源。它需要的是税款,对税款的需要就像死亡一样不可避免。-----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第12页. 如果国家,尽管掌握着所有的感情资源,也就是所谓的爱国情结之类,还不得不靠强制手段来资助其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活动的话,那看来大型的私人组织要想使其个体成员自愿捐款将是十分困难的,尽管它试图增加的正是个体成员的利益。------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第12页.社会的共同生活是由个人通过诸如教会、行会、各种组织等各种社会关系维系的,社会的宗教、科学、经济生活也是借助于此而得以发展的。每一种生活均有其各自的发展,其中存在一种自动、自主和自由的领域。该领域不能被国家通过强制机制而占据。------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第139页.随着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由于相关技术变化迅速使已有的期望接连受挫,社会的激增势不可避免,实际上,这些发展接踵而来,以致可以将社会形成率用作社会稳定指数,将社会数用作社会复杂性指数。简单社会没有社团,当其变得较复杂,即当组织结构差异很大的集团数目增大时,社会就会衍生出较大数量的社团。-------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第147页. 毫无疑问,从经济制度中产生出大量社团的原因很多,„„试图建立完全自我调节的市场体系的空想导致了着重干扰和障碍。这种尝试主要是将虚构的土地、劳动、资本要素当作真实情况来处理的政策,忽略了这些要素代表着人类对人们的福利有密切关系这一事实。这种政策的施行必定意味着痛苦和混乱——失业、价格急剧波动、浪费等等。这种干扰不可避免的产生出各种社团——业主、工人、农民社团,促使政府通过关税、补贴、工资担保、社会保险等手段来减轻和控制体系的创伤。----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第148页

从18世纪开始,美国一些政治学家就注意到了美国有组织集团的倾向以及这些利益集团在美国的政治和社会中的作用,并开始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詹姆斯·麦迪逊为利益集团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为某种共同的利益的冲动的驱使而联合起来的一些公民,不管他们占全部公民的多数或者少数,而他们的利益是损害公民的权利或社会的永久的加总的利益的。”在杜鲁门看来,“利益集团是一个持有共同态度、向社会其他集团提出要求的集团。如果它通过和向政府的任何机构提出其要求,它就变成了一个政治性的利益集团。”而阿尔蒙德、小鲍威尔认为所谓利益集团,就是具有特定共同利益要求的人们构成的、并试图通过影响政府的政策和行为来实现和维护自己利益的社会团体,它既包括具有一定规则和组织结构的利益团体,也包括大量松散的、缺少组织形态的利益团体类型。如建立在种族、语言、宗教、地区和职业利益基础之上,或可能建立在家族关系和血统基础之上的利益集团。

由上界定可以看出,利益集团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是一个有组织的集团,一个宣称自己代表着具有共同利益或理想的人们的组织。它是由众多当事者组成的一个群体,是一定属性相同或相似的人们的集合体,对其成员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其次,集团成员具有共同的利益或目标,战略明确。一般促使利益集团形成的基础有:共同的收入来源、相同的收入水平、相同的行业、同一地区,以及相同的人口统计学上的特征,如同年龄,同性别等。最后,它为了共同利益向政府机构提出要求或施加压力,使政策符合它的需要。它具有影响政府决策的能力,并为影响政府内外政策不遗余力的采取各种方式进行活动。利益集团可以由普通公民、非营利性的组织、公共部门组成,也可以由寻租的厂商组成。不同的利益集团在其规模、资源、权力和政治倾向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

当然这样的特征也不是固定的,因为并非所有宣称代表某一利益的利益集团都被看成是真正代表了那一利益,利益集体所宣称和追求的利益是很难界定和很难预测的,甚至一些利益集团追求的政策目标似乎与其会员的明显利益背道而驰。

看完《货币战争》这本书后,深深地被罗斯柴尔德家族在金融乃至政治方面的势力所折服。无疑地,罗斯柴尔德家族及其所控制的金融力量构成了一个强大的利益集团。从英国、法国、奥地利、德国到意大利,甚至再到美国,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势力在逐步地从金融领域渗透到政治领域,而且在相当程度上说,他们控制了欧洲大部分国家的经济命脉甚至政治制度。诺斯曾经说过:“如果说制度是游戏规则,那么利益集团是玩家。”更具体地,新制度学派还认为,从静态上, 制度演进的方向是由社会中处于强势地位的利益集团决定的。而强势集团之所以能够决定制度演进的方向,又主要是通过一定的方式获取国家政权的支持,或者通过赎买,或者通过强制。

罗斯柴尔德家族创建的银行体系时世界上第一个国际银行集团。早在一战前,罗斯柴尔德家族就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战略情报收集和快递系统,他们构建起强大的秘密代理人网络。这些人被派驻到欧洲所有的首都、各大城市、重要的交易中心和商业中心,各种商业、政治和其他情报在伦敦、巴黎、法兰克福、维也纳和那不勒斯之间往来穿梭。1815年6月18日,在比利时卢森堡布鲁塞尔附近展开的滑铁卢战役,不仅是拿破仑和威灵顿两支大军之间的生死决斗,也是成千上万投资者的巨大赌博。如果英国败了,英国公债的价格将跌进深渊;如果英国胜了,英国公债的价格将直冲云霄。殊不知,此时罗斯柴尔德家族的间谍门也在紧张地从两军内部搜集着尽可能准确的各种战况进展的情报。就是利用这些情报,内森·罗斯柴尔德使得英国公债完全被他的家族掌握了。滑铁卢一战使内森一举成为英国政府最大的债权人,从而主导了英国日后的公债发行,英格兰银行被内森所控制。当内森手里拽着具有压倒性优势数量的英国公债的时候,他实际上操控着公债的价格,左右着整个英国的货币供应量,英国的经济命脉被仅仅的捏在了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手中。

内森毫不掩饰他征服了大英帝国的骄傲:

我不在乎什么样的英格兰傀儡被放在王位上来统治这个庞大的日不落帝国。谁控制着大英帝国的货币供应,谁就控制了大英帝国,而这个人就是我。-----宋鸿宾.《货币战争Ⅰ+Ⅱ》.中华工商联和出版社,2001.从这本书中,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利益集团与政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利益集团具有政党的许多功能。如提供政治候选人基金以及宣传等。但政党所追求的目标是组成政府,利益集团则仅仅是影响政府。而且利益集团并不推举自己的政府公职候选人。而是在选举活动中,通过组织政治行政委员会、募集捐款、筹措资金,积极为自己支持的政党候选人进行活动,为使能更好的维护自己的利益。利益集团通常有着比政党更为严密的组织和充足的经费。可以说,利益集团在一定程度上是政党的后盾,政党是利益集团的政治代表。

利益集团是政治主体或政治共同体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西方国家的立法行政过程中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益集团对政府的影响不断加强。在立法行政过程中,他们采取不同的有效方式作用于立法行政过程,以达到制定有利于集团的法律的目的。

利益集团的目的是向国家公共权力机构施加影响以维护自身利益。当一个集团确定了自己的要求后,就要把这种特殊的要求传达到政策中心,对公共政策的立法过程施加影响。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益集团影响立法过程的主要对象是议会。利益集团采取的活动方式有游说、公开运动、和平示威、影响选举、停止合作、甚至恐怖活动等。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活动方式中,最明显的应该是威胁、行贿甚至恐怖活动。

威胁是与议会有密切合作关系的利益集团经常采用的一种手段。他们通过停止提供议会所需要的合作或是暗示可能打算停止提供合作向议会施加压力,就可以影响某一领域的立法。这有点罢工的味道,会使议会在某一方面的只能陷入困境或瘫痪状态,因而往往十分见效。这也使各国议会在决定这些领域内的立法时格外小心谨慎,为空依照出错,全盘被动。

当合法途径对议会立法产生影响没有指望的时候,利益集团会采取极端手段迫使议会改变主意,行贿是一种常用的手段,而恐怖活动在万不得已的时候也会被某些利益集团所利用。

19世纪大量关于林肯被刺杀事件的历史研究,对福特歌剧院的悲剧描述更像是在展示一部大型歌剧„„只有少数人将其作为一个谋杀事件来看待:林肯死于一个鲁莽的罪犯的手中„„罪犯得到了经典的法律惩罚;阴谋论被扼杀了;美德最终获得了胜利,林肯也“属于过去”了。

但是,刺杀事件的解释既不能使人满意也难以令人信服。事实表明,林肯之死的罪犯一直逍遥法外。

从总我们可以猜测出一点,那就是恐怖活动在这次事件中存在的可能性。 再来看看罗斯柴尔德家族及其代表的银行家们对于行贿手段的利用。 南北战争爆发后,林肯拒绝了罗斯柴尔德及其美国代理人银行家们利息高达24%-26%的金融绞索,转而授权财政部发行自己的“美国政府券”,又称绿币。林肯绿币的发行就像捅了国际银行业的马蜂窝,银行家们对此深恶痛绝,相反,普通人民和其他工业部门则对绿币持非常欢迎的态度,林肯绿币在美国货币系统中一直流通到1994年。在战争进行到紧要关头,林肯为了争取第三次发行绿币的权力,不得不向国会的银行家势力低头,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妥协,签署了1863年《国家银行法》。该法案授权政府批准银行家发行统一标准的银行券,这些银行实际上将发行美国的国际货币。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些银行是以美国的政府债券作为发行银行券的储备金,实际上将美国的货币发行和政府债务死锁在一起,政府将永不可能还清债务。因此,也为后来发生的事情埋下了伏笔。 林肯一直都明白《国家银行法》是个永久的威胁。林肯本来打算在1865年获得连任之后废除该法案,但是结果他在大选之后仅41天就被刺杀。银行家们在国会的势力乘胜追击,必除掉林肯的绿币而后快。1866年4月12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紧缩法案》,试图找回所有流通中的绿币,兑换成金币,然后把绿币踢出货币流通领域,恢复国际银行家占绝对优势的金本位地位。

1872年冬,国际银行家们派出欧内斯特·赛德带着大笔金钱从英国来到美国,通过贿赂促成了1873年的《硬币法案》,史称“1873年恶法”,该法案把银币从货币流通中踢了出去,金币成为了货币中唯一的主宰。事实上,废除银币在国际货币流通领域的作用,是为了确保国际银行家们对世界货币供应量的绝对控制力。当然,他们的利益也顺利的实现了。

当然并不是利益集团的每一次行动都能得到很好的结果的,各个利益集团对政策或者自己的利益的把握还取决于他们的影响力和实力。

虽然说,利益集团费尽人力、物力、财力对立法过程进行一系列影响,本质上都是为了实现和维护本集团的利益,但客观上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是利益集团可以弥补政策制定和立法方面的不足之处,利益集团的存在和与政党的相互制衡实际上能起到了有效的纠偏作用。以美国为例,议员是由地理区域产生的,这汇总方式产生的议员在代表地区利益方面比较称职,但在代表功能和行业的利益上较不理想。而近日社会中,功能与行业的利益和地区利益同样重要。利益集团可以弥补议会之不足。

二是利益集团的存在和发展也是民主意识进步的一个体现。利益集团的存在加大了不同阶级、阶层集团、派别等对于政治权力和政府决策的影响,也使政治决策过程中更加关注各个方面的利益。

三是利益集团对团体成员的利益有增进的功能。利益集团是团体成员利益的综合体现,集团利益的实现同时也使团体成员利益要求的完成。可以说,利益集团的立法功能已成为不同利益要求的人们争取参政、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渠道。

当然,利益集团的发展壮大也呈现出了消极的一面:

一是误导决策,阻碍正常的立法行政活动,造成政府工作效率低下。利益集团为了私利,提供给决策者的资讯难免会有偏见,易对决策者起误导作用,同时,利益集团政治常常使决策程序过分分割,缺乏统一性、系统性,而使决策者无法充分顾及整个目标。

二是损害公共利益。利益集团政治无形中使真正的自由主义政治程序无以为继。由于少数集团过分强大,它们成员众多、资金雄厚、与决策者关系密切,其他集团无法与之相比,这使平等竞争子虚乌有。而且利益集团所反映的民情仅仅为团体成员或集团领导阶层的意见,有时甚至与公众意见相悖。公共利益受到损害。

三是利益集团直接导致金钱政治。通过行贿等手段,利益集团有时与政客勾结危害政治民主,使利益集团退化为仅为了少许既得利益分子向政府人员传达旨意的工具。

四是增加了社会的不平等。低收入的人与较富裕的人相比,在集团中缺少强有力的代表,富人团体可以通过金钱实现他们的目标,而不必遭到体制的阻碍。

但是为什么利益集团的弊端这么的明显,甚至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有摧毁一国原有政治基础的力量,利益集团仍然存在,并且在不断的发展壮大着。

现代社会的国家,无论是利益集团的总数,还是加入利益集团的总人数,都显著增加了,甚至可以说大部分人都与利益集团有关。 为什么会存在利益集团?

传统的利益集团理论认为集团的存在是为了增进其成员的利益,有共同利益的个人或企业组成的集团通常总是具有进一步增进这种共同利益的倾向,个人可以通过代表其利益的集团来实现或增进他的利益。工会的目的是为了给工会会员争取更高的工资和更好的工作条件,农场主协会谋求的是对农产品价格进行保护的法律和政策,卡特尔被认为是为其成员企业争取更高的价格,股份公司的存在是为了增进股东的利益,国家则被认为是为了增进全体国民的共同利益。

从这种有共同利益的个人所组成的集团谋求的是集团的共同利益的理论看来,理性的经济人可以通过纯粹个人的、没有组织的行动来有效地增进他的个人利益;但是,如果仅仅依靠没有组织的人的行动,要么根本无法增进共同利益,要么不能有效地增进共同利益。尤其当社会变得更复杂和当政府经常干预经济时,更提高了人们对集体行动的需要。于是,理性的经济人便通过结成利益集团来追求和实现他的共同利益要求。集团或组织的存在是为了谋求个人不能通过他的纯粹的个人行动来增进的那一部分利益。

美国马里兰大学的教授奥尔森在他1965年出版的《集体行动的逻辑》中指出,认为从理性和寻求自身利益的这一前提可以逻辑地推出集团会从自身利益出发采取行动,这种观念事实上是不正确的。如果一个集团中的所有个人在实现了集团目标后都能获利,由此也不能推论出他们会采取行动来实现这一目标,即便他们都是有理性和寻求自身利益的。

在一个集团范围内,集团收益是公共性的,即集团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共同且均等的分享它,而不管他是否付出了成本。集团收益的这种性质促使利益集团的每个成员想“搭便车”而坐享其成。集团越是大,分享收益的人越多,为实现集体利益而进行活动的个人分享份额就越少。所以,在坚持经济学关于人及其行为的假定条件下,经济人或理性人都不会为集团的共同利益采取行动。

对于现实中客观存在的利益集团和集体行动,奥尔森认为主要有三个因素影响集体行动的形成,从而规避了集团成员“搭便车”行为的普遍产生。

首先,集体行动的结果可能对个人有着重大的价值,这种收益超过了组织集体行动所花费的所有成本。

第二,集团会采用“选择性激励”手段,即集团有权根据其成员有无贡献来决定是否向其提供集体收益。

根据奥尔森的上述分析,在一个多元社会里往往存在几类压力集团操纵国家权力的局面;尤其是会出现代表狭隘的特殊利益的压力集团,而代表“公共利益”的压力集团要么是力量弱小,要么就根本不可能存在。

组织的一个最重要的类型——国家。爱国主义可能是当代忠于某一组织的最强烈的非经济动机。许多国家从某一具有强大号召力的意识形态,如民主或共产主义,或者还通过一个共同的宗教、语言或文化来赢得更多的力量和团结。国家不光有这么多有力的支持的源泉,同时在经济上也是十分重要的。几乎任一政府都能为其公民带来经济上的利益,因为它的法律和规定使所有文明经济活动的前提。但是除了爱国主义的力量,意识形态的号召,共同文化的维系和法律规定的制度的不可或缺,现代史中没有哪个大国能够靠自愿的集资或捐款来养活自己。对大多数国家来说,慈善捐款甚至不是岁入的一个值得一提的来源。它需要的是税款,对税款的需要就像死亡一样不可避免。

如果国家,尽管掌握着所有的感情资源,也就是所谓的爱国情结之类,还不得不靠强制手段来资助其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活动的话,那看来大型的私人组织要想使其个体成员自愿捐款将是十分困难的,尽管它试图增加的正是个体成员的利益。

国家不能够靠自愿的集资或捐款而生存下去,其原因是一个国家提供的最根本的服务,从一个重要的方面来讲,就如同一个竞争市场中较高的价格:只要有人能够得到它,那实际上每个人都能得到它。政府提供的最基本的物品和服务,如国防和治安,以及法律和规则系统,实际上是服务于国家中的每个人的。要想剥夺那些没有自愿承担政府开支的人民军队、警察和法庭保护的权力,即便可能,也是不可行的,因此需要收税。

社会的共同生活是由个人通过诸如教会、行会、各种组织等各种社会关系维系的,社会的宗教、科学、经济生活也是借助于此而得以发展的。每一种生活均有其各自的发展,其中存在一种自动、自主和自由的领域。该领域不能被国家通过强制机制而占据。

我认为,对于利益集团的存在,特别是当该利益集团与政府的活动密切相关时,政府不要妄图去加以消灭,只能够加以引导或者领导,使该利益集团的集体行动是建立在国家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基础之上的。国家应该尽力做到对利益集团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利益集团的团结性、一致性为国家建设服务。

推荐第8篇:货币战争读后感

货币战争读后感

《货币战争》这本书给我们讲述了从19世纪以来,世界金融寡头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追述了世界金融寡头的世界历次重大经济、政治、社会运动中的角色以及给社会经济造成的破坏,逼真的重现了欧美银行垄断家族对世界近代历史演变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力。它让我明白了19世纪以来世界发展的一个真谛:谁掌握了金融,谁就掌控了世界。而与此同时,《货币战争》这本书也给我带来了许多感受并由此产生了许多的思考,其中,我觉得最主要的有两点,一是金融力量对政治的操控,二是我国未来经济将可能出现的危机。接下来,我就谈谈我对这两个问题的一些看法。

首先我谈谈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对金融力量对政治的控制的感受。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也知道金融力量对政治有着较大的影响,但是我却没有意识到原来金融力量早已经实现了对政治的控制,决定了政治的走向,而政治即已经成为了国际财团们为自身利益服务的手段。

从书中内容来说,首先以罗斯查尔德家族为代表的国际财团早已经控制了美国的总统的选举,从19世纪以来,我们可以看到任何违背了其利益的总统都将受到他们的排挤和报复。如美国第九届总统威廉·亨利·哈里森和第十届总统扎卡里·泰勒因为在独立财政制度问题上没有服从国际财团大佬们的要求,结果在担任总统后不久就不明不白的死去;而实行绿币政策的林肯即因为伤害了国际财团的利益而被刺杀。再到后来的肯尼迪总统被刺杀,并且所有证人死亡和所有证据消失的事实。以及后来美国总统的选举,几乎都被国际财团牢牢地操控着的事实,我们即可意识到金融的强大力量和政治在国际财团面前的卑微。 然后,我们可以看到那些国际财团为了获得货币的发行权,通过操纵国会从而成立了美联储,而一切反对成立美联储的异己力量都被国际财团不惜一切力量的排除掉。不仅如此,国际金融力量还间接的通过幕后操作引爆了两次世界大战,操控石油价格以获取石油美元,操控各种国际组织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来实现自身的利益。他们还通过引发金融危机来剥夺人们的财富,掠夺第三世界国家的资源。可以说这些国际财团为了获得巨额收益,是什么事情都是可以干得出的。

于是,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完全改变了对国际金融力量的看法。我发现国际财团是由一个个社会精英们组成的一个极其强大的组织,强大的来可以说是为所欲为。并且,他们这些人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许他们有时表面上会小打小闹的,但是,一旦他们的核心利益被伤害了,他们即会联合起来对对手实行毁灭性的打击,并且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同时,联系到了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事实,我认为今天国际金融力量的实力依旧强大,而国际金融和政治之间的联系也依然紧密。如华尔街一手炮制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而在进入危机发生之前,标准普尔和穆迪这些评级机构居然纷纷给予高风险的次级债券以AAA的评级,难道它们这些机构之前就真的没有预料到次级债券的巨大风险吗?而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华尔街仅仅是受到了社会的谴责,但实际上,在监管层面的改革可以说是微乎其微。而我们来看一个细节,华尔街政府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仍然是大笔的分后,而奥巴马政府在舆论的压力下,虽然多次提到了对华尔街金融机构薪酬的限制,但却是光打雷不下雨,没有具体的有效措施出台。而这其中的原因,我想我也不用多说了,大家肯定都能认识到金融机构与总统之间的暧昧关系吧。接着,再说另外一个例子,在冰岛破产之前,冰岛当时有超过三分之一的监管人员在为金融机构工作,而这些人员和冰岛国家破产之间的关系我倒是不是很清楚,但我觉得这其中可能也暗藏着某些利益关系,与此同时,这也充分说明了现今金融与政治的关系依然紧密。同时,剑桥、哈佛等名校的校长在担任校长的同时也纷纷在某个金融机构担任着自己的职务,这些事实都充分说明了金融力量对政治的渗透和巨大影响。 最后,在这个问题上,我引用电影《坚守自盗》中的一句话作为结尾:“金融业背叛了社会,腐蚀了我们的政治系统,使全世界陷入危机。历经艰难,我们度过了危机,但导致灾难的人和机构仍在掌权,这种情况亟待改变。但他们会声称我们需要他们,而他们的所作所为却复杂而难以理解。”总之,全人类的命运都掌握在他们手中。

然后说说我读完这本书后,结合当今我国的现状,感受到的第二个问题,即我们中国会不会即将成为国际财团攻击的目标,即我们中国会不会遭遇所谓的剪羊毛?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重创亚洲的亚洲金融危机。在那个时候,整个亚洲的经济都呈现一幅繁荣发展的景象。但是在这个时候,索罗斯作为国际财团的马前卒,携大量资金来到了亚洲,开始了亚洲货币的绞杀。他们利用娴熟的技术手段,通过国家的汇率等手段来挤破当时各国普遍存在的房地产和股市的泡沫,并在随后展开大范围的剪羊毛活动,使当时正高速发展的亚洲各国纷纷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使当时的亚洲四小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全军覆没,全部陷入了经济衰退之中;而亚洲四小龙则死了两只半,仅有新加坡和半个香港幸存,而日本和韩国均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而反观当时,我们中国并没有遭受巨大的损失。我认为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外汇管制制度的影响,使外资不能轻易的进入我们国家;而从另一方面来讲,当时我们国家身上的羊毛长得还不够长,因此若对我国进行打击的话国际财团就收益甚微,故那时我国是不值得被剪羊毛的。

但是现在,情况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于2002年成功加入了WTO,对外金融变的更加开放自由。而自从进入21实际以来,我们国家感觉相当良好,我们国家正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GDP增速平均超过9%,并且现在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而与此同时我国的各种产业也正在迅速发展,对外出口也已经成了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并且我国的经济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的影响甚微,并且很快从08年金融危机中恢复过来。而且我国的对非洲等国的援助措施和各种战略盟约也已经伤害了国际财团在非洲的利益,触痛了他们的神经。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国家会成为国际财团获取利益的另外一个国家吗?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我国现在已经正被国际金融财团所盯上,换句话来说,境外金融势力正在对我们排兵布阵,一旦我国经济政策出现失误而被他们抓住机会,我们也将面临着一场巨大的遭难。

结合现在我国的经济局面,我国的经济如今虽然仍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但是现在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是通货膨胀的问题,如大家所知,现在我国六月的CPI已经达到了6%以上,而国家现在正在着手应付通货膨胀的问题,具体的方法即提高利率、提高准备金率,控制物价,并适当的使人民币升值。而提高利率的做法即会导致热钱的流入,而实际上,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来看,我国的热钱现在也是正在逐步流入的,而我国管理机构对此基本上则采取了视而不见的态度。其实我认为,这种热钱的持续流入也有可能是境外金融势力正在排兵布阵。

而汇率这个问题也是我国经济现在正遇到的问题。首先说明一下我们国家是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即对外出口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的主要推动力,而平均下来,我国的出口型企业的平均利润率仅仅为3%到5%,是经不起人民币大幅度升值的。而奥巴马政府则一直在向世界宣称人民币被严重低估,应该大幅度升值,而欧盟,亚洲金融组织等除了第三世界的其他国家也纷纷效仿,均声称人民币应该大幅度升值。而美国给人们币升值所划定的目标是1:6。而这样大幅度的升值可能吗?刚才才说了大部分出口企业的利润率仅仅在3%-5%,是经不起这样大幅度升值的。而我最近看了郎咸平教授的《新帝国主义在中国》一书,我对其中的一些观点持比较认同的态度。即美国这样的要求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它虽然表面上要求人民币大幅度升值,但却在打着其他方面的算盘。即我国不可能同意人民币升值5%,那么它就将要求我国慢慢的开放国内金融市场,而这即是最可怕的。我国金融实力与境外金融实力相比相差甚远,一旦开会,就会牢牢被境外金融势力所控制住。而这就是我对汇率这个问题的观点。

同时我国的房地产业也正处于严重的泡沫中。近几年来,我国楼市的价格疯涨,在北京的一些地方,现价已经超过了4万元一平米。这就说明我国现在的经济之中已经产生了泡沫。而一旦这个泡沫破灭,将会对我国的实力经济,我国的银行信贷等都产生巨大的危害。

接下来说说近些年已经发生的一些剪羊毛的事情。在前些年,我国的粮油企业在境外势力的诱导下于高位签下了大量的大豆合约,然后合约签订后不久,大豆价格随即暴跌,从而导致我国粮油企业的大规模破产,而就在这个时候,四大粮商,即美ADM、美国邦吉、美国嘉吉、法国路易达孚就开始了在我国的大量收购,而到了现在,我国90%以上的粮油企业都已经成为了外资控股的企业,这也就说明我国的粮油价格已经基本上被外资所控制,而粮油是每家每户都必须用到的,所以这就已经为以后大规模的剪羊毛行动埋下了伏笔。同时也可以说这就是对我国的一次剪羊毛行动。

然后我们再看下一个例子,我国各地政府现在正在不断的招商引资,但是一些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中居然把涉及民生的关键企业卖给了外资。就如兰州政府将水产出售给了法国企业,这就把与我们休戚相关的水的定价权出售给了外资,而这也是对我们今后危害将不容小视、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国外的财团对我国也正在蠢蠢欲动。比如高盛集团已经在我国成功收购了生猪养殖加工出售的整个利益链条,而当然,高盛由于其低成本优势,可以说是即掌握了我国的猪肉的定价权,而猪肉在我国更是必不可少的,掌握了猪肉的定价权,即对我国的CPI具有极大的影响作用。

然后我们再看去年11月12日我国沪市暴跌超过4%,后来发现这是高盛联合国际金融势力对我国进行的一次小规模作战,而在此次暴跌中,我国沪深两市市值损失超过三万亿,而高盛等金融机构的获利则超过了350亿美元。

最后,还有一个事实,就是现在索罗斯已经在香港开了公司,并正在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市场。而根据资料显示,现在世界上的对冲基金持有的资金总额已经超过了1万亿美元。而且,我们也知道其实索罗斯就是国际金融势力的一个马前卒,索罗斯来到香港,即说明国际金融势力开始对我们中国有了想法,而这也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所以综上所述,我认为我们国家现在所处的形式其实是不容乐观的。

而这两点就是我读完《货币战争》后的一些想法和思考。

推荐第9篇:《货币战争》读后感

借用毛主席的话,就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正确的调查,也没有发言权”。这是最大的读后感。意思就是:不要相信,也不要全信。相信真实的,不信无中生有的。

第一本,觉得有那么回事,过了一阵子,觉得有点不对劲,但就是说不出来,

第二本的时候,也觉得有那么回事,,,,但是,,似乎又写得太过邪门,总有种桃花岛主黄老邪的意味

然后,我想到我是个无神论者,虽然有那么一阵子我想迫使我自己信耶稣,但是,从小没信过什么神,所以

还是没有信成功。

所以,对于这么一本书,真实性到底如何,也就不去深究了,倒是,写着银行家那么神通广大,似乎视全球众生为鱼肉,堪比上帝,我就带得那么几分怀疑

言多必失,鄙人学识也远远不够渊博,没有资格指点指点

权当一部《三国演义》来看看,打磨时光,也是不错的

最后,借用其人评金庸的武侠小说的话收尾,颇有那么几分。。。其人曰:金庸小说,一句真话,九句假话。

推荐第10篇:货币战争读后感

不为人知的经济--《货币战争》

《货币战争》这本书主要记录了以罗斯切尔德家族为首的银行家、政客以及大企业家所组成的金融帝国的崛起以及发展的过程,书中对于银行家运用金融手段以及暗箱操作获得利益,在人类无所察觉的过程里如何剥削和榨取人民的方式和途径进行了描述。这本书是阴谋论明显的展示,通过国际银行家如何在一战中获利以及如何设计二战的发生等等不为世人所知的隐秘向大众展示了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为人知的一面。此书的目的,就在于将世界18世纪以来的重大金融事件背后的黑手曝光出来,回放、观察、体会、对比、总结这些人的战略目的和惯用手法,从而预测他们未来对中国打击的主攻方向,以及探讨中国的反制之道。

这本书从罗斯切尔德家族的兴盛讲起,揭示了银行家许多隐秘的邪恶行径。严密的家族控制,完全不透明的黑箱操作,像钟表一般精确的协调,永远早于市场的信息获取,彻头彻尾的冷酷理智,永无止境的金权欲望,和基于这一切之上的对金钱和财富的深刻洞察,以及天才的预见力,使得罗斯切尔德家族在两百多年金融、政治和战争的残酷漩涡中所向披靡,建立了一个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为庞大的金融帝国。在拿破仑的滑铁卢战役中,罗斯切尔德凭借信息的提早获取,赚取了巨大的利益甚至实际控制了英格兰银行也就控制着大英帝国的货币供应。罗斯切尔德家族通过操纵公债市场,罗斯切尔德家族完全控制了法国金融。在美联储诞生之日即标志着经过与美国政府一百多年的激烈较量,国际银行家终于达到了他们的目的,彻底控制了

美国的国家货币发行权,英格兰银行的模式终于在美国被复制成功了。国际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来控制政府,这样使剥削一个国家的公民和资源变得更加容易。从此国际银行家实际控制了世界上的大部分政府,享有绝对的权力,在无形之中进行世界范围的剥削。

在书中还深刻地披露了国际银行家如何挑起战争,以满足他们对于金钱无休无止的贪婪的邪恶行径。打仗就要花钱,越大的战争花钱越多,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由于欧美政府没有货币发行权,政府必须也只能向银行家借钱。战争使物资消耗达到燃烧废的速度,战争使交战国砸锅卖铁也要坚持,战争使不惜一切代价的政府不计条件地向银行家融资,难怪战争始终是银行家的最爱。他们策划战争,他们挑动战争,他们资助战争,国际银行家们华丽的大厦,从来就是建立在死伤枕籍的墟之上。银行家为了保护他们的贷款而竭尽全力将世界推向战争。在银行家的眼里没有战争与和平,没有口号和宣言,也没有死亡或荣誉,他们忽略了这些迷惑世人眼睛的东西。他们的眼中只有利益,永恒的利益。在一战中国际银行家通过向政府贷款,获得了巨额的利息,在战争中赚的盆满钵满。一战后华尔街不断通过金融危机来翦除异己,华尔街对农业的“剪羊毛”行动以及操纵黄金的流动来制造美国的股票崩盘和纽约货币市场上投资股票的贷款供应量突然急剧减少的又一次“剪羊毛”行动直接导致美国陷入了经济衰退的泥沼,在银行家们和罗斯福都认为只有凯恩斯所提倡的超级赤字财政,狂发廉价货币才能挽救经济,而只有大规模战争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但是,即便是美国有了美联储以后,在金本位的严格制约之下,金融

资源也已捉襟见肘,难以支撑另一场世界级别的大战,废除金本位于是就成了欧美各国银行家的当务之急。1929年以来的严重经济危机被国际银行家们“因势利导”地达成了正常状态下极难实现的“废除金本位”的大业,从而铺平了通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金融大道。于是国际银行家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再次爆发一笔横财,而无数的生命和财富化为灰烬。

《货币战争》着重描述了一个潜在的由极少数英美精英分子所统治的世界政府和建立最终统一的世界货币发行体系的存在,这样一个体系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渗透到每一个人。在这样的体系之下,所有主权国家的货币政策和经济内政决策权都必须被剥夺,所有主权国家及其人民的经济自由和政治自由必须被操纵。这样的体系在日趋成熟,在可预见的将来,这样的体系很有可能成为正常的存在。而世界银行家就是这极少数的精英分子。在这个体系中,国际银行家将扮演帝王的角色,掌握着世界人民的命运。

书中主要强调了黄金的重要性以及银行家为何要废除金本位。作者在文末强调了中国所面临的挑战,中国已经处于不宣而战的货币战争状态下了,中国必须致力于使得中国的货币成为世界储备货币的努力。加大黄金白银的储备,使人民币直接与黄金挂钩,使之最为坚挺和强势的货币,最终中国才能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就国际上发生的政治和经济事件作者提出了疑问,并且以国际银行家的阴谋给出了合理的解释,对于银行家的本性也进行了客观的描写。但是作者开篇就讲本书通过研究这些银行家的战略目的和惯用手法,

从而预测他们未来对中国打击的主攻方向,以及探讨中国的反制之道。就作者所提出的反制之道而言,只是强调要大量储备黄金,以及使得人民币与黄金挂钩,提高人民币的购买力,而作者给出的方法是加大开采量。实际上中国的黄金储量并不多,仅靠国内的开采并必能满足需要,在国际商买卖黄金也不现实,因为世界上的大部分黄金还是储藏在各大银行里,如果国际银行不抛售黄金的话,中国想要实行双轨制货币体系只是一句空话,所以中国依旧处在被动的地位无法主动出击。其次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关系是互为唇齿,如果中国停止购买美国国债,中国的国内生产会受到影响,经济发展会减慢,如果按照作者所讲中国用外汇储备来购买黄金,首先中国如何抛售美国国债,其次购买黄金的渠道,最后国际银行家的威胁都是中国面临的很大挑战。这本书以时间为顺序,记叙了国际银行家在世界范围内逐步扩张的过程。书中对许多著名的经济学家的背景以及所提理论中的阴谋都进行了阐述,虽然作者的视角只是在阴谋论这一块,但是作者所提出的经济里不为人知的暗箱操作依然具有警示作用。中国如今处在一个敏感时期,面临着经济转型的问题,此时很多国际银行家也希望能够在这段时间占领中国市场,因此,不论这本书所写的内容是否属实,或者是否有如此的严峻,中国都应该警惕,在现在做好各个方面的准备,时刻保持清醒的状态。总之,这本书在当今具有着很现实的意义,使公众了解了经济中存在的潜规则,使公众在进行投资时可以抱有怀疑,谨慎投资,而且对于国家的意义也是不言而喻。

第11篇:货币战争读后感

《货币战争》读后感

______中国目前的汇率问题

前段时间我略读了宋鸿兵的《货币战争》,但这本书所讲的知识太深奥,理解起来有点困难,所以也没将里面的内容理解的很通透。下面我就粗略的利用书上所讲的知识来阐明一下中国目前汇率是该升还是降的问题。

首先我想说一下汇率的定义,到底什么是汇率,也许有些人还不太清楚。其实汇率亦称“外汇行市或汇价”,是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调节杠杆。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是以一种货币表示另一种货币的价格。由于世界各国货币的名称不同,币值不一,所以一国货币对其他国家的货币要规定一个兑换率,即汇率。

了解了汇率的定义,接下来结合中国实际的国情来讨论中国汇率升降的问题。目前来看中国似乎更倾向于中国政府政策转向制造人民币贬值,来刺激出口。因为贬值意味着我们的产品价格便宜,更有利于抢占世界市场。从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看,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首先是国内投资,其次是国内消费,第三才是净出口。但是,作为13亿人口的大国,历史经验表明,出口在提供就业和启动经济发展中,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毫无疑问,面对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发展速度的下降,中国为稳定自己的经济发展速度,不仅需要刺激内需,也需要帮助稳定出口的发展。人民币不升值,就意味着出口企业能够生产兴旺,企业有利润,工人不下岗 ,但人民币不升值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一是中国的财富将会源源不断地流向国外,而同等的财富却换来更少的美元,因为汇率偏低意味着我们换回等值的美元需要用更多的东西。

二是贸易摩擦会越来越多,因为政府不让人民币升值,就只能靠印刷人民币来兑付美元,相当于动用全国的力量给出口企业补贴成本,损害了其他国家与中国出口企业生产能力类同企业的利益,这不符合WTO的规则。

三是产业结构将会更加畸形,因为出口企业产品低价贱卖也能赚钱,原本是不应该投产的企业会因为出口换汇带来利润而拼命地加大投资,中央反复提出的所谓

减少出口增加消费为目标的经济结构调整终将化成泡影。

四是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缓解,国外的消费能力逐步恢复,出口增多则美元储备还会继续增多,为了兑换美元人民币只好大量发行,国内通货膨胀必将如影随形卷土重来。

目前中国所面临的局势是美国逼迫人民币升值,其实人民币升值是对我国消费者和经济发展来说也是件好事,但因为目前人民币升值掺杂了太多的美国因素,美国之所以一再让我们提高人民币汇率,他主要有两个目的:

第一中国现在是美国的最大债权国,中国持有美国一万多亿美元的国债,一旦人民币升值就会导致美国变相的减少了外债,我们人民币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我们3万多亿的美元外汇,1万多亿的美国国债就会缩水数百亿美元。第二,我国的出口会降低利润,从而减少对美国的出口。

现在我国是被美元绑架了,不能升又不能抛。如果抛售美国国债,对中国显然是双刃剑,既伤人,也伤己。中国大量抛售美元资产和美国国债会加剧美元疲软,最终会迫使美联储局加息,使美国经济复甦化为泡影。但美国很可能大幅度提高中国商品的进口关税,导致中国商品无法进入美国,这将对中国经济造成很大伤害,因为美国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目前中国还找不到一个可以替代美国的市场。一旦出口受阻,中国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经济问题便会演变成为政治问题。 所以,抛售美国国债这个金融核弹,相当于同归于尽,非到万不得已,不能出手。美国就利用中国这个软肋,逼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的弊端有如下几点:

第一削弱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中国商品以“价廉物美”打进世界市场,人民币升值必然会影响中国产品的出口以及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第二外国企业来华投资数量将减少。中国的发展经验证明,缺少外资,或者是外资骤减,将对中国的持续发展非常不利。虽然人民币升值对已在华投资或在华拥有资金的外国企业家有利,因为他们的资产将会增值,但却会使即将到中国投资的企业家裹足不前。因此,长期来看对中国经济发展不利。

第三对发展中国的国内旅游业不利。人民币一旦大幅度升值,对中国国内旅游业发展将起负作用。当然,人民币升值,也会促进中国人出外旅行,但由此带来的外汇流失对中国也是不利。

第四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将大幅度缩水。中国外汇储备高达3万亿美元,居世

界第一位。中国的外汇储备以美元为主,只要人民币升值,大量的美元储备便会缩水。

第五中国经济有可能失控。维持货币汇率稳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持续发展非常重要,中国金融货币体系还很不健全,一旦大幅度调整货币汇率,失控的可能性很高。

人民币升值后对金融的影响分两种情况表现出来,一是按市场规则可自由兑换情况下的影响,二是在国家监控下,按官方汇价限币种限量交易情况下的影响。在目前的外汇市场上,人民币的交易量和交易币种,都还是受控进行的,即人民币可以想买多少他国货币就买多少他国货币,或者他国货币想买多少人民币 就买多少人民币,持有人民币的人们想卖多少人民币就卖多少人民币,还是不可能的事,也就是说同其他币种的交易数量是受控的。同时与其他币种的交易价格也是官方法定的,而不是随市场供需自由浮动的。这样做可以有效地避免针对人民币的外汇市场炒作,但不利于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在目前,由于人民币的交易量和交易币种的受控性,使得人民币的市场价格浮动幅度相当小,也就是说人民币相对于其他币种的比价变化上下不会太大,这对于外汇市场上像量子基金那样有力量的国际炒家来说,简直无机可乘。

很显然,一旦人民币被迫实现升值,那么我国官方有可能放弃人民币在外汇市场的受控性,从而实行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浮动汇率制,也就是说人民币在外汇市场上的价格任由市场供关系来决定,最多在危险(即人了币升值或贬值太离谱)的时候国家入市进行干预。这样一来我国将从此不得不对人民币在外汇市 场上的动向更加提心吊胆。因为我们既害怕人民币跌得过火,从而导致国内民众为求财富保值而疯狂抢购外币,从而导致人民币出现恐慌性贬值,使得国内财富大幅缩水;同时也害怕出现人民币过度坚挺,导致贸易出现大幅度逆差、资本大幅度外流、吸引外资大幅减少等于宏观经济同样有害的情况出现。

如果未来人民币实行浮动汇率,必须建立在信息化交易的基础上,即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在任何时间都可以了解到世界范围内关于人民币的任何时间地点对 任何币种的交易情况,都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到关于人民币的交易额变化情况。并能及时进行综合分析和调控。

综上所述人民币汇率的升降不是决定于市场,而是决定于中国政府。政府现阶段

是人民币缓慢升值只是权宜之计,真正能解决中国汇率的道路还需要不断探索。

第12篇:货币战争读后感

《货币战争》读书体会 嘉兴学院 俞晓星

“谁是真正的世界首富?”

“谁拥有美联储?”

“谁在‘妖魔化’黄金?”

这是赫然印在《货币战争》封面上的三个问题。紧接着翻开扉页,又是三个问题: “为什么你不知道美联储是私有的中央银行?”

“为什么华尔街风险资本会选中希特勒作为“投资”对象?”

“为什么美国总统遇刺的比例高于美军诺曼底登陆一线部队的伤亡率?”

说句实话接触《货币战争》这部书真的很偶然,或者完全是以上这几个问题勾起了我通读全书的欲望,但是当我真正把它拿在手里,并读到以上几个问题的时候,那种一窥世界顶级秘密的好奇心就已经完全占据了我。我大概花了一周的时间陆陆续续在书桌前看完了本书。之所以这么入迷,也许是里面的不为人知的历史内幕深深吸引了我。超级世界财团罗斯柴尔德家族,在波云诡秘的政治**与经济危机中翻云覆雨的手段与才能,操纵了多起世界金融史上鲜为人知的“不流血战争”。执掌经济领域的比尔德伯格俱乐部,负责整治挂帅的三边委员会,在世界银行家们组成的英国皇家国际事务协会和美国外交协会的领导下,将世界玩弄于股掌之间。对他们来说,战争只是发财的好机会,谁控制了货币谁就能支配一切。事实也正是如此,为了建立他们的私有中央银行系统,前后共有七名美国的总统被暗杀,多名国会议员丧命,最终达到了他们的目的,在世界各地建立了他们的私有中央银行,达到垄断的地位谋取暴利。其间他们的手段:制造金融恐慌,挑拨世界大战,引起政治*,然后通过“剪羊毛”来获取暴利。泰国,日本,整个欧洲,东亚都被他们屈服。这一切都是以前未曾听闻的害人事件,在令我震惊的同时也让我感觉到自己的已有政治、历史知识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我是在没有任何第三方观点的影响与暗示之下读完《货币战争》的,但即是这样,提笔之前仍觉得脑中有些只言片语残思断想不断地缠绕、冲撞、激荡,头绪纷乱难以整合,坐在书桌前想了很久,终于拣出一个大致的脉络:

《货币战争》讲的是从十九世纪欧洲银行家一步步发展壮大到操控政治、经济的走向,为自身利益服务的故事。比如这些财团与美官员串通成立了私有的美联署,使得美国政府没

有发行货币的权力,当政府需要发行货币则必须将美国公民未来的税收抵押给美联署,向其贷款,而为此要支付庞大的利息。美联储要做的只是印钞票,再坐收利息。此外,几大财团还联合引爆两次世界大战,操控石油价格以获取石油美圆,操控各种国际组织如IMF、世界银行,掠夺第三世界国家的资源和财富,乃至引发多次经济危机……几大财团就是通过合伙抬高一国的股市和房地产价格,制造巨大的金融泡沫,达到一定高度后再抽身出来打压价格,引发泡沫崩溃,导致此国公司和民众的大量破产,再以极低的价格收购大量优质资产,从而控制一国的经济,获取巨大的利益的。

作者认为,打击这些金融财团最好的办法是恢复金本位的货币制度。所谓金本位,是指以黄金(某种规定的成色下)储备为货币发行的依据,并且持币人可以用固定的兑换率随时换取等值黄金。注意,在金本位制下,只有黄金的价格是固定的(即兑换率),而非其他商品的价格也是固定的,其他商品价格的变化也就反映了它们相对于黄金的比价变化。不过,对于同样实行金本位的多个国家来说,由于其本币的单位含金量是固定的,因此相互间的汇率当然也就固定了。因此,金本位有利于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性,及方便进行国际交易和结算。这样,国家才不会被迫的增大货币供应,引发流动性过剩,导致金融泡沫。这样的货币体系会导致货币具有更强的购买力,而对经济危机免疫,这样受益的还是广大的劳动人民,他们辛苦积攒的财富也不会被外国财团以低价轻易的掠夺……

宋鸿兵先生所着的《货币战争》,以欧美三百年来重大的资本投机活动为主线,勾勒出一条清晰生动的资本发展轨迹,以及循环递进、螺旋上升式的运行规律,是一部独具特色的全球金融发展史,非常值得一读和细细品味。它围绕货币的发行权、金(银)本位等经济领域中的核心问题展开,货币发行权的私有化,使得各国民众永远背负不断激增的国家债务;为了让国债数量不断增加,获得更高的利息收入,金融资本家们不惜挑起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大发战争财。本书中谈到许多国家,被国际银行家的一场货币战争打败,人民靠生产劳动创造的财富被资本掠夺,非常令人震惊,发人深思。

这本书为我描写了一个从未见过的金融领域,可以说看了这本书使我从另一个方面观察了世界金融秩序和经济运行的方式方法,这是一个独特的视角、一个从未接触过的角度,让我对全球经济又有了深层次的理解。《货币战争》一书中对银行家极度排斥,认为私有制是导致国家经济危机的罪魁祸首,银行家们认为欲控制世界,必先控制金融,欲控制金融,必先操控货币。因此,作者主张金本位的货币制度,认为金本位有利于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性,方便进行国际交易和结算。这样,国家才不会被迫增大货币供应,引发流动性过剩,导致金

融泡沫。这样的货币体系会导致货币具有更强的购买力,而对经济危机免疫,最终受益的还是广大的劳动人民,他们辛苦积攒的财富也不会被外国财团以低价轻易的掠夺。

通读此书后,我觉得作为一本通俗易懂供消遣娱乐的书,该书的欣赏价值显而易见。作者的视角独特,可读性强,更进一步增添了人们对原本显得过于神秘的金融领域的兴趣与好奇心。《货币战争》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不同的思路来看待我们的历史,一个复杂而诡秘的谜团。它里面还是有很多让我们大开眼界的解读,且不论哪些是真,哪些是假,但至少它把更多的可能解释摆在我们眼前,只有我们通过更广泛的阅读,看到更多的可能性解释,通过自己的思考判断,我们才能更进一步的走向历史的真相。我觉得我阅读本书的最深刻的感受就是这个世界的财富往往被不创造财富的人把持和拥有,而其中的主力是:金融巨头(他们在永远存在的资金需求中获取实际财富涨落产生的差价)、报界巨臂(最终的经济利益来自于公众的信心,只有媒体大腕才能控制它)、法律泰斗(非物质流的财富非常依赖法律的保证)、具有金融头脑的企业家(以自身的财富渴求对国家改革的干预)以及参与了核心俱乐部的政论家(把以上全部内容作整合,获取团体或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发动战争、控制石油、搅乱股市、调整币值及兑换比等往往成了获取财富的主要手段,下面我简要罗列下我阅读此书后的几个观点:

一、按作者所说,几大金融集团控制了英美等国的主流媒体,操控民意,创造出了所谓的主流价值观。而对于学术界,则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了数学游戏中去。

二、几大金融集团控制了美国的两个政党,包括国会和法院。谁不听话就下台,严重了就暗杀。当所有的权力机关串通一气,所谓的民主制度,不过是打着的幌子而已。

三、美国的流动性泛滥没有表现在通货膨胀上,而转移到了金融衍生品市场。到2006年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市值已达370万亿,是世界GDP的8倍。

“货币战争”顾名思义, 是以货币为手段来发动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全书开篇就介绍了两场战争, 一个是明面上的有硝烟的滑铁卢之战, 另一个则是罗斯切尔德家族利用战争的胜败消息而发动的英国公债收购战.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让罗斯切尔德家族一举控制了英国的货币供应.如此惊心动魄, 富有戏剧性的战役, 却是本书最不具技术含量, 手段最隐蔽的战役.相比较之下, 第八章介绍的日本金融泡沫裂,俄罗斯休克疗法, 亚洲金融风暴等战役, 金融手段层出不穷, 错综复杂, 让人眼花缭乱.其对当今中国的借鉴价值更是宝贵. 不要以为货币战争都是没有硝烟的.1812年爆发的美英战争,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

大战, 1939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73年的中东战争等真刀真枪, 血肉横飞的战争, 都与货币供应和货币危机有着直接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这些战争都是货币战争.美英战争是为了第二合众国银行的货币发行权.一战是为解决欧洲积重难返的财务问题.而一战和会强加给德国的庞大的战争赔款埋下了二战的祸根.1920年代德国的超级通货膨胀以及金融寡头们对纳粹的扶持, 为二战的爆发做足了准备.70年代的中东战争更是寡头们为了给美元解套而精心策划出的石油危机.为了货币问题, 而用货币来培育战争, 挑起战争, 这何尝不是寡头们发动的另一类货币战争!则常常是对国家核心资源的合法化占有(如抵押、收购)。

但是,我觉得《货币战争》还不是很完美,书中过于强调“阴谋论”,武断地认定,所谓国际银行家为一小撮利益一致紧抱一团的阴谋团体,而对现代金融体市场与金融机构之间空前激烈的竞争这一客观事实全然漠视,显得过于极端和夸大。因此,对待这本书的内容,要辩证地去看,要带有自己的认识和想法。目前中国的经济处于转型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的开放,与世界逐步接轨,市场上也处处存在着投机,近几年中国的房市与股市异常火爆,国内市场猪肉、粮食、食用油涨价很快,通货膨胀预期加大,国际资本“热钱”在中国市场上的推波助澜,使中国也面临着风险,真正亟需资金的科研、教育、医疗、社保、城市及农村基础设施等长期投资领域,却饥渴待哺。在这个全世界经济融合的时代,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更应发挥自己的优势,有效地控制金融风暴。从去年来,美国次贷危机所导致的全球金融风暴触目惊心,中国作为全球经济锁链中的一环,只有充分认清现状,才能抵抗得住来势汹汹的风暴,不被吞噬。因此,中国必须面对自己的现实国情,从长远发展角度看,中国更繁重而艰巨的任务,是发展实业而不是投机买卖,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思考。

还有便是我觉得在中国的历史上,任何想要争夺皇位的人总是有一个超级大财团秘密支持着他。在宋鸿兵的这本书中,华尔街财团们几乎被神化了,达到了无所不能的境界,通过培养国家高官控制政治,收买经济学者扭曲文化,利用媒体误导欺骗大众,任何与之对抗的银行无不惨遭厄运。凯恩斯,萨缪尔森就是他们的文化工具,他把他们一下子从教科书中的伟大经济学者说成了毫无良知的工具。我不禁感到疑惑,按照作者的思路,如果他们是罗斯柴尔德财团的智囊工具,那么作者本身是不是可能又是某个财团的工具呢?既然当时的世界银行家们懂得运用媒体来引导大众的思想,那么这本书又是哪些银行家的工具呢?把诺贝尔的获奖者一下子贬到谷底,是不是带有太强的个人主观色彩呢?更为诡异的是,此书的作者本身就是这些财团控制下的房利美和房地美的高级咨询顾问,如果像作者所说,这些银行家

们有如此神通广大的本领,又怎会容忍作者这个手下撒泼放肆,写下这些“大不敬”的言辞,让这本书顺利出版呢?他还不早就被秘密暗杀于某个角落了,这不禁引来炒作之嫌。

张雨燕教授说过;“作为一本著作,引起广泛争议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这么三个方面。首先是资料和数据的真实性和充足性,其次是逻辑结构的严密性,最后是核心观点或政策导向在不同读者群心中激起的某种“对立”情绪。恰恰是在这三个问题上,《货币战争》都很好地满足了成为一本畅销书的“引发争议之条件”。

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看,《货币战争》书中所提及的数据的真实性和充足性我们无从得知,逻辑结构严密性只要我们稍加思考,就会发现,在这方面显然是不够的。书中所陈述的事件的各种原因都只是作者大胆或夸张的推测。

尽管如此,《货币战争》也向我们普及的一些经融知识,故事也讲得引人入胜。 更让我们了解到货币问题事关国家兴败和民族盛败。

该书也以全新的视角审视当今中国金融开放所面临的潜在危险,为维护中国的货币安全提供了新的思路。让我们对金融这门玄乎其玄的有初步接触后想更深入地了解,同时也引我们关注和思考当今中国金融开放:外国银行的战略投资在进入中国,外汇储备累积到数字且还在飞速增长,国际国内出现资产泡沫和市场调整,人民币甚至压力巨大,不知不觉中我们走到了一个历史十字路口:我们是积极参与创建单一货币,还是使人民币成为独立的国际货币?

由此我认为读完《货币战争》后,读者也很难真正看到货币世界的秩序,因为书里描述的只是简化后秩序的一些表象,即使这些表象都是真相,也很难让人明白表现后隐藏的秩序,况且我们现在还难以确定这些表象是真是假,所以我们只能得到一些观念,就是秩序仍然是存在的,不管在那种体制下,货币市场、金融世界都很难控制在少数人手里。可能很多人会分析当今世界的现状,结合一些现象,进而怀疑这种观点,但我坚信表象只是像一具木偶,牵动它们的是一根根看不见的线,那就是秩序,木偶仍然难以脱离线的控制而自由活动,正如我们目前还难以脱离重力。虽然秩序存在,但波动却是难以避免,波动的最终后果就是资源的流动,导致资源的重新分配,这对我们影响最严重的就是它能使某些人或一代人从有到无,当然也可以从无到有,所以我们最好还是能尽可能地去理解这些秩序,尽管我们不能控制它,至少也可以减少它对自我的伤害。

很多事情,辩论其真伪并非唯一目的,正看倒看也并非唯一的手段,很多时候真相并非所目睹的,也并非在严密地分析下得出的,看书能学到的就是明白某些对自己有用的道理,

再将这些道理用于实践。

最后我认为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人,对金融知识的了解是必须的。自从进入大学以来,自己的阅读越来越少,其实读书真的能让人发现自己的无知,书中的世界真的似真似假,有糟糠有精华,读的越多,选择性就越强,判断能力才更强。这本书,至少激发了我强烈的求知欲望!

第13篇:货币战争读后感

《货币战争》读后感

学院:生物信息学院

专业:中药学

班级:0630801

姓名:陶勇

学号:08170113

《货币战争》读后感

《货币战争》讲的是从十九世纪欧洲银行家一步步发展壮大到操控政治、经济的走向,为自身利益服务的故事。比如这些财团与美官员串通成立了私有的美联署,使得美国政府没有发行货币的权力,当政府需要发行货币则必须将美国公民未来的税收抵押给美联署,向其贷款,而为此要支付庞大的利息。美联署要做的只是印钞票,再坐收利息。此外,几大财团还联合引爆两次世界大战,操控石油价格以获取石油美圆,操控各种国际组织如IMF、世界银行,掠夺第三世界国家的资源和财富,乃至引发多次经济危机……几大财团就是通过合伙抬高一国的股市和房地产价格,制造巨大的金融泡沫,达到一定高度后再抽身出来打压价格,引发泡沫崩溃,导致此国公司和民众的大量破产,再以极低的价格收购大量优质资产,从而控制一国的经济,获取巨大的利益的。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读后感。

一、人民币汇率是升还是降?——应采取渐进式升值

自2005年我国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升值问题一直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随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越来越大。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使得各国经济出现大幅度下滑,外需减少以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使我国对外贸易遭受巨大损失。国际社会对人民币升值的呼声加大,贸易摩擦不断。2009年中国经济企稳回升,进入后危机时代,人民币升值趋势明显。对于人民币是升还是降,很多知名学者分成两派,但是我认为人民币应该升值,关键点在于如何逐步稳定调整升值,灵活运用汇率政策工具是货币当局应重点考虑的问题。

1、人民币升值的外部压力

与2002年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来源于日本不同,这次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主要来源于美国,既有政治原因也有经济原因。目前,美国的失业率较高,以人民币汇率问题不断向中国施压。同时,美国的贸易保护愈演愈烈,多次对中国出口美国的产品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限制中国对美国的出口。

2、人民币升值的内部因素

外汇储备增加,外汇供给增加。实际上,从2005年的汇改来看,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主要是由于国际收支双顺差,外汇占款增加,基础货币增加,通货膨胀压力上升。央行不得不在公开市场上发行央票大量回笼资金,以防货币过度扩张,而人民币升值有利于缓解外汇占款增加和通货膨胀压力。2008年8月以后,我国国际收支仍然保持盈余,但人民币升值压力变缓,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保持相对稳定,因为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经济增长下滑,物价水平持续下降,央行需要通过货币扩张刺激经济,外汇占款增加本身和扩张货币政策是一致的,人民币升值压力没有以前那么大,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保持稳定是有利的。但是,随着经济逐步复苏,通货膨胀预期上升,贸易收支盈余和资本流人可能会继续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重新加大,我国可能又会出现危机前人民币“对外升值和对内贬值”的现象。到2010年3月底,我国外汇储备达到24471亿美元,外汇储备持续增加,外汇市场干预压力仍然较大,人民币的升值趋势十分明显。

二、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人民币真的不想升值吗?人民币真的不想价值更大吗?为什么?美元真的不值钱吗?

1、人民币升值的短期影响。

(1)人民币升值幅度过大必将导致出口迅速下降,国内投资过热。人民币升值幅度过大首先增加了出13产品的成本,降低产品的价格优势。目前,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已经超过60%,出口行业受损直接影响经济增长放缓。政府为保持经济增长会将重点投放于消费和投资之上.而内需的拉动在短期内不能起到明显的成效,并且牵涉到居民收入、社会保障等许多方面,因而,投资便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快速手段,便会出现固定资产投资过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产能过剩,房地产市场泡沫严重,房价居高不下。

(2)升值预期会吸引热钱流入,引发资本市场泡沫。由于资本本身的逐利性,人民币升值会吸引更多的国际资金流人中国市场,投机性资金也会趁虚而入。这些热钱的流入会在短期内推高股市以及房市的价格,使资本市场吸引更多资金进入。一旦美元或其他货币开始走强,人民币升值预期下降,热钱会迅速撤离,引发虚拟经济泡沫破裂,对处于后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会造成更大打击。

2、人民币升值的长期影响。

(1)人民币升值有利于降低进进口产品和技术的成本,加速国内技术革新。人民币升值后,对技术产品的引进有所帮助,由于技术引进的成本降低,生产成本的降低必然促进技术的推广和利用;另一方面,进口的增加会刺激国内需求的增加,而需求的上升又会刺激价格的上升。由于进口通常计入总需求函数,而出口计人汇率函数,因而人民币升值通过进口渠道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要小于出口渠道的影响,这也解释了人民币升值对国际原材料价格不会产生影响。

(2)长期看来,人民币升值能够促进我国贸易结构的改变和贸易环境的变化。金融危机爆发使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贸易摩擦不断,欧盟、美国多次对我国商品进行反倾销、反补贴调查,以此向汇率施压。一方面,适当升值有利于改善中国目前的贸易环境,缓和贸易中的利益冲突,为扩大出口提供相对宽松的环境;另一方面,升值的预期会促使出口企业寻求产品品质和品牌的提升与创新,我国出口行业本身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低端,出口企业获取的利润很少,升值本身对出口企业的影响是有限的,因而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发展中,出口行业需要对自身的产品进行品质的创新和竞争力的提升。

三、中国会不会发生金融危机?——潜伏金融危机因素

中国金融危机预警,尤其是房地产泡沫。当然,通过阅读《货币战争》这本书,它是在提醒中国政府在金融开放的同时,需要加强对国际金融风险的防范,这无疑是善意的,也是值得深思熟虑的。但对于如此复杂艰巨的课题,《货币战争》最终开出“建立黄金、白银支撑下的“双轨制货币体系”之药方,这又是关于该书的一个争论焦点。在《货币战争》看来,金本位制度的成功是无条件的,只要回复金本位,整个金融市场的矛盾与问题就能够轻易地化解。2007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造成了20世纪30年代经济衰退以来最大的金融危机。比较我国房地产市场与美国次级按揭市场,虽然存在着很大的区别,由于当前中国审查房地产贷款个人收入、个人信用存在一定的缺陷以及贷款利率的上涨等原因,中国式的次贷危机有发生的可能性,给我国经济敲响了警钟。

1、目前国内银行在审查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时,对申请人收入状况的审查手段主要通过申请人出具收入证明来完成。由于这种方式存在弄虚作假的可能,有的申请者或是从律师事务所或是由单位开出假的工资收入证明,以便通过银行审查。可以说,如果以美国的信用评级标准,中国不少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者不仅没有信用,甚至是负信用。据报道,2004年上海曾经发生过有人贷款7800万元,购买128套住房的重大违规贷款行为,就是通过假信用的方式进入的。用假的收入证明、工资证明等虚假文件到银行进行按揭贷款,无疑埋藏了巨大的潜在风险。

2、个人信用调查过程存在缺陷。我国目前还没有较为完整的个人信用评级体系(尽管我国个人信证系统已于近期启用,但是目前存量的个人住房贷款早在此前发放,此外,这个信证系统仍然不完善),对贷款这没有进行审慎的分类和区别对待,特别是在各家银行竞相争夺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市场时,一些信用状况不好的个人也会取得按揭贷款。

3、贷款利率的不断增长导致部分债务人丧失支付能力。2007年以来央行6次加息,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代表着我国实施已有10年之久的稳健的货币政策调整为从紧的货币政策。随着利率升高,贷款购房者还贷压力逐步累积。近年来,央行数次提升贷款基准利率。2004年10月29日从5.31%提高至5.58%;2006年4月28日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至5.85%。经过连续10多次上调,目前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已提高到7.83%,这对信用差、还款能力不强的贷款人来说无疑是巨大压力。

4、银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使得房地产资金来源受限,房企陷入资金困局。较2006和2007年末存货金额,2007年新增加的1002亿元的期末库存,是在2007年楼市价格一路上涨、市场一片看好的情况下,靠着2007年706亿的筹资现金流入和171亿元净利润才能得到的增量,理论上却要到2010年才能完成销售,实现资金回笼。假设未来2年,房企发展增速减半为年均递增30%,则今明两年,这56家房企还需要新增投入资金分别为1300亿元和1690亿元,房地产行业至少需要参照2007年的筹资规模达到接近100%的增速,方能实现这一目标。可是,在目前国家坚决实行的宏观调控和国际经济动荡的形势下,对于房地产行业这种资本密集行业来说,企业在新形势下的筹资要求已显得相当困难。因此,企业面临的资金压力和风险也将是巨大的。

四、中国拥有3万亿美元,对中国人民是福还是祸?

1、中国拥有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到2012年2月底,美国财政部对海外持有美国国债的数据做了查实和修正,修正后的最新数据坐实,截至去年年底,中国持有美国国债为11601亿美元,比之前公布的统计数据8916亿美元增加了2685亿美元,增幅为30%。这再次铁定中国稳坐美国最大债主的头把交椅。中国如此庞大、如此集中地持有美国国债,对中美两国和世界来说,是福也,祸也?辩证来看,起码是福祸相伴,正如老子所揭示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可以说,中国当前持有的世界第一的美国国债和全球第一的外汇储备,登峰造极,任其发展下去,又应对处置不当,大有福过灾生、祸至无日之势。中国不可不警惕,不可不防患于未然。显然,对中国而言,此情此景、此时此势,可谓骑虎难下,难上加难,险上加险。但是,中国必须迎难而上,化险而进,战而胜之,才是希望之所在。

截至2010年底,中国外汇储备已高达2.85万亿美元之巨,今年或将突破3万亿美元,达于高峰。现今,中国拥有的外汇储备约占全球外汇储备的三分之一,成了世界外汇储备第一的大国,而且是世界最大富强国美国的头号债主、金主。殊不知,尽管中国是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二大经济体,但人均GDP却仅及第一大经济体美国的十二分之一,第三大经济体日本的十分之一。事实上,中国只不过是一个尚处于发展中的民穷的富国。然而,世人更多的不是看到13亿多人口中国的民穷,而注目的是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国富,从而把中国当成了世界最富的国家之一,想象成唐僧肉似的,被招惹得众人都想尝一口。因而,中国遭致四面八方的羡慕、抱怨、忌妒、嫉恨和无端的诋毁和攻击,好像成了合乎逻辑的必然。

2、高额的外汇储备源于过大的贸易顺差——藏富于民,藏汇于民 正如中国央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所言,贸易顺差过大是通胀的源头。由于顺差大、外汇多,为了保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央行被迫大量投放基础货币。过多的货币推高了通货膨胀,进而带动物价上涨。这就是说,当前中国所面临的通胀压力和物价飞涨,其根源原来如此。既然如此,缓解中国通胀、物价飞涨的巨大压力,就应减少贸易顺差,缩小外汇储备,并将其用于扩大内需,提高工资和社会福利,从而增加居民消费。从体制、机制上改革和转变国民财富的分配方式,与经济增长同步地增加城乡人民的收入,不断提高和满足13亿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消费需要,如此才能彻底完成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唯有惠民富民,藏富于民,藏汇于民,才是中国发展成为发达国家的必由之路!

五、中国有3万亿美元,各地为什么还要积极引进外资?

1、国内就业矛盾暂缓。对于劳动密集型和非技术的资金密集型产业来说,寻找廉价的劳动力是节约成本、提高利润的核心问题。中国人口众多,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说, 劳动力的平均价格较低。因此,世界名牌企业在设立跨国分公司时,都会考虑该因素在企业扩张规划中的地位。倚重劳动力的企业可能会倾向在中国建厂, 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力,降低成本。同时,外商直接投资设厂的举措也给中国带来好处—— 增加国内的就业岗位,适时解决部分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并且缓解当前沉重的就业压力造成的混乱,从而保证社会的稳定。

2、产生“技术外溢”效应。技术外溢是指外商直接投资在东道国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副产品,包括工艺溢出,人力资源流动效应等,它由技术知识本身类似公共产品的特殊性质,即非竞争性和多样化的排他性决定。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效应提高本国企业的技术水平,是当今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以市场换技术”引资政策的重要依据之一。是否会产生外溢效应,主要取决于两方面: 一是跨国公司的投资方式,二是东道国企业的学习创新能力。垂直型的投资是外商利用比较优势原则在各个国家间合理安排生产工序,这种方式是技术外溢的主要渠道。在它所支配的生产链条中,中间产品的进口就会增加。民族企业通过不断学习与探索,熟悉竞争规则,加强创新力度,将中间技术的正面效果广泛地应用与传播,促进最终产品的完成,扩大制成品的出口,从而不断缩小与外企的差距,逐渐与之抗衡。这就是所谓的“干中学”效应。

3、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在中国逐渐融入世界市场的过程中,外商投资带来的开发项目和方案,也促动着国内新兴产业的崛起,为其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新兴产业主要指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这两块外商格外青睐的沃土发展最为迅猛。近几年,金融领域创新突出,其中的金融工程就是新兴产品的代表。中国加入WTO 后,实现逐步开放市场的承诺,外国银行大量进驻,他们带来全新的金融理念和金融产品,为国内居民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也占领一部分市场份额。我国的国内同行企业为了避免在激烈的竞争中惨遭淘汰,也开始引进和自行开发新兴的金融产品,促成了金融工程的兴起与发展。同时,中外合资开发新项目的比例增加。这种模式提供了国内人员与外国技术人员频繁交流的平台,学习和切磋的机会增加,进一步促进了外溢效应的产生。

第14篇:货币战争读后感

未见硝烟之战

——读《货币战争》有感

鸿兵先生所着的《货币战争》,以欧美三百年来重大的资本投机活动为主线,勾勒出一条清晰生动的资本发展轨迹,以及循环递进、螺旋上升式的运行规律,是一部独具特色的全球金融发展史,非常值得一读和细细品味。它围绕货币的发行权、金(银)本位等经济领域中的核心问题展开,货币发行权的私有化,使得各国民众永远背负不断激增的国家债务;为了让国债数量不断增加,获得更高的利息收入,金融资本家们不惜挑起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大发战争财。本书中谈到许多国家,被国际银行家的一场货币战争打败,人民靠生产劳动创造的财富被资本掠夺,非常令人震惊,发人深思。

《货币战争》逼真地重现了欧美银行垄断家族对世界近代历史演变的重大而又鲜为人知的影响力。作者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了当今中国金融开放所面临的潜在风险,为维护中国的货币安全也提供了新的思路。

不难知道,《货币战争》的核心思想其实是是阴谋论,让我最感震惊的是书里描述的事情是世界经济被罗斯柴尔德家族控制,这些银行家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他们导致了美国独立战争、美国1929的经济危机、两次世界大战,这些银行家甚至控制了战争的惨烈程度。

其实作为一个理科生,我不太知晓上世纪的诸多大战的背后原因,但读完此书,感触颇深。不管是有硝烟的货币战争还是没硝烟的货币战争, 那都是点, 然而是一个个独立的事件.真正将这些点串接起来的, 是黄金和美元之间的战争, 或者说是诚实货币和债务货币之间的战争, 这才是主线。

货币, 作为一般等价物, 是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标尺.没有这个标尺, 商业活动就会被瘫痪掉, 所谓的社会分工, 专业化, 标准化, 规模效应等等, 都成了无源之水, 根本无从谈起了.这么重要的一个标尺, 当然要有其稳定的价值, 不能如橡皮筋那样伸缩无常.黄金, 因为它稳定的物化特性和数量, 是最公正的标尺.千百年来被各个国家和民族当作财富的象征和货币的储备.但作为诚实货币, 不论是金币还是黄金券, 其伸缩性或放大程度限制着寡头们偷梁换柱的障眼法的实施, 大大地降低了他们进行财富再分配或者说是财富掠夺的效率.因此, 美联储券来取代黄金做为价值标准, 就相当于用橡皮筋来做标尺, 价值的决定权就握在寡头们的手里.用这种方式来掠夺财富, 道貌岸然而不落痕迹, 让被掠夺者不知不觉地丧失财产, 透出成熟的“文明”.为了达到这个目标, 黄金和美元的争霸战自美元一诞生就开始并延续至今.从第一合众国银行, 第二合众国银行的成立和废止, 到美联储的诞生, 从殖民券到美联储券, 其间夹杂着绿钞, 白银券, 黄金券于债券货币的不断斗争, 让人眼花缭乱, 目不暇接.其激烈程度以美国总统的伤亡率为代表.作为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的最高统帅, 其伤亡率竟然超过了美军诺曼底登陆时一线部队的伤亡率.而斗争背后运用的阴谋和权术更是让人叹为观止.不论是因货币发起的战争, 还是以货币发起的战争, 还是货币之间的战争, 无不伴随着动荡, 恐慌, 混乱, 随之而来的是灾难.因为乱世, “英雄”才好有用武之地, 趁火才容易打劫, 而且灾难过后, 建立新秩序时, 煽风点火者往往“顺理成章”地处在财富再分配的有利地位.但不是每一场大火都是幕后的推手能控制得住的, 否则也就不会有玩火者自焚一说了. 在本书中,作者剖析了西方列强掠取第三世界国家和亚洲国家的中种种手段和工具,如国际货币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市场定价,自由贸易,私有化,市场资本自由化,这些主要是针对非洲欠发达国家;而对与东欧和前苏联国家,有一定国力,主要是国防实力,则实行另一个稍微复杂的阴谋,“有控制的解体”,主要是派驻大量经济间谍以经济顾问的身份加上多方策应,劝说这些国家经济改革,多是休克疗法,导致经济动荡或跨掉;而对于亚洲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如日本,韩国,香港,泰国等,则实施更为隐蔽的方法,发明新的金融手段,如金融衍生产品,控制黄金流通,利用时间和空间差异,诱导这些国家按照他们的计划步骤实施,待实际成熟通常是10年左右,然后毫不留情的剪羊毛,收获亚洲人民的劳动果实。

作者也提出了自己国家应对这些西方紧急狙击手的策略,其中有回归黄金本位的建议,我觉得这是不太现实的,可行性不大。但是可以,增加黄金储备,白银储备,尤其是战略物资的储备,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矿,水等资源储备,提升国家实力。只有家底充实了,货币才能够坚挺!

这些金融大鳄的阴谋之所以屡屡得手,是利用他们在经济尤其是金融领域的成熟和先进技术,和亚洲国家的落后和对他们的崇拜信任心理,缺乏防备。他打的是时间差,空间差,而这两者“差”的直接表现是技术,理念,思想,制度。是软实力的落后。制度,技术的落后,才使得他们有机可乘。要战胜强大的对手,光是对他进行道义上的谴责是不行的,因为资本是没有国籍,没有道德的,它有的只是贪婪;光展示自己有多么强大是不够的,那只是显得自己心虚,信心不足。还要研究对手将会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攻击,它的战略重点在哪里。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待!

从作者的角度,他还告诉了我们,谁才是时间真正的统治者。作者在文中提到一个叫“国际银行家”的精英群体,早在200年前,就开始通过“货币的阴谋”统治世界,而今天,他们仍是操控整个世界的幕后之手。相比而言,作者认为,索罗斯、格林斯潘等人,不过都是“前台表演的演员”,或者只是些为幕后操控者辛勤服务的马前卒。 已被现代人遗忘的欧洲金融权贵罗斯才尔德家族,成为他追踪的目标。据他估测,早在1850年左右,发源于欧洲的罗氏家族就积累了相当于60亿美元的财富,如果以6%的回报率计算,到150多年后的今天,这个家族的资产将至少在50万亿美元之上,约是当今那些“首富”们的1000倍。 他还相信,崛起于美国的摩根财团、洛克菲勒财团,也都与罗氏家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这些国际银行家们能有多大神通?从1815年下注滑铁卢之战,从拿破仑皇帝的失败中赚取巨额财富,进而直接掌控英国货币发行权;到进军美洲大陆,与新生美国政权展开百年争夺战,制造若干起总统刺杀案,通过建立美联储银行抓住了这个帝国的货币中枢;再到制造上世纪30年代世界大萧条,资助希特勒上台,操纵战争贷款,并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真正受益人„„ 但是客观的说,该书过分强调以罗斯柴尔德为代表的国际银行家如何拥有神秘的超级权力,可随心所欲地玩弄王权与政府于股掌之上,肆意操纵世界的战争与和平、繁荣与萧条。事实是,罗斯柴尔德家族的确曾经盛极一时,至少在19世纪是公认的最有影响的跨国金融企业,在今天的国际金融体系中也算是尚有一席之地;但是,其市场地位与影响力目前可以说是大不如前。无论是按股票与债券承销、交易及企业并购业务的市场份额,还是按旗下所管理金融资产的规模,它现在都往往排不上国际前十名,更谈不上呼风唤雨、主宰全球金融市场了。因此不可否认,本书在这方面也有夸张之处。 《货币战争》印证了作者多年研究所形成的一个观念,即谁控制了货币谁就能支配一切。但是,我却也觉得这样的结论太过绝对。我们也需要带着一种辩证的态度去看完全书。

辩证的说,我并不完全同意作者的观点。事实上,金融业是现代经济中竞争最激烈的行业之一,其产业结构与垄断组织相去甚远,这也就是金融创新如此活跃的一个原因。金融业也恰恰是现代经济中最受监管的行业,其经营业务活动受到各国政府如财政部、央行、专职金融监管当局甚至国际组织的严格监管。书中所刻意描画的超然凌驾于国家政府乃至国际政治法律制度之上,拥有神秘权力的所谓“国际银行家”,我想都有过分夸张的嫌疑。根据我所学的浅薄知识,该书似乎还混淆了国内信用与货币,包括流通中的金银币、纸币现钞、基础货币、广义货币和国债、通货膨胀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尤其是颠倒了货币发行与公共财政的因果关系。根据我的读书笔记,书中强调,历史上每次金融危机都为国际银行家故意制造,国际银行家孜孜以求的是廉价货币与通货膨胀等等, 我觉得这些都是不太科学的观点。

客观的从正反两个角度发表了自己的读书感想之后,抛开部分阴谋论。就书中许多可取之处而言,我想,最终也一定得落实到心得与收获上来。我们了解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多是从这个国家的历史,经济,文化,制度等方面去了解。其实,殊不知这是多么的肤浅,要了解一个国家运转的中枢,就必须了解这个国家的核心利益掌握在谁手里,通俗的讲谁是这个国家的特权阶层.他们是如何运转他们的国家机器的.如前面的美国,罗斯柴尔德家族通过扶植五大银行,操控美国的金融,五大银行通过赞助社会精英俱乐部和科研指瓤机构来主导政府政策运作和社会舆论.一个国际论坛的主题,在西方国家已经研究论证了几年甚至几十年,具体到每个细致末节都不错过。而对于我们,还只是个新概念,连轮廓都还没有搞懂,又如何去与人家论战,更惶谈话语权了。我们根本就没有做这方面的准备。因此,我们的金融道路可谓真的是任重道远。

朱俊 金融五班

学好:41004235

第15篇:货币战争读后感

读货币战争——读后感言

读了宋鸿兵学生所编著的《货币战争》一书。书中主要讲述了银行家们是如何编制和精心巧妙地设计每一场战争、每一次金融危机、每一次的谋杀总统、每一位经济学家的理论来攫取他们利润最大化的。其本质是每一次的战争、危机、总统不是自然规律,不是个人意志的决定,而是全世界中最富有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及其代理人的巧妙设计,而在这其中每个人包括经济学家、每一位总统及政客都是“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棋子,工具。

就书的本身和它的内容观点而言,使我受益匪浅。书里面的内容煽动性很强,有非常强烈的阴谋论色彩,再加上很强的忧患意识,所以在现在的时代背景下面,会与广大的中国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产生共鸣,因为大家对美国和外资都新存警惕。但是,越是这样的重大问题,越是要慎重讨论,应该严肃认真谨慎地来研究,毕竟经济是一门科学,要讲真凭实据,逻辑紧密。

初读此书,感觉并没有印象当中的经济学书籍那种枯燥乏味,感觉它更像是一部小说,推理小说。看完之后,第一感觉就是:简直不可思议,世界怎么会是这样呢?初看似乎讲述的是事实;继续似乎是小说,读到一半似乎是事实;当读到最后感觉是真理;回味反思后让我茫然。《货币战争》中的一段话令我震撼:“众所周知,谁能垄断某种商品的供应,谁就能实现超级利润,而货币是一种人人都需要的商品,如果谁能垄断一国的货币发行,谁就拥有无法限量的赚取超级利润的手段。”在我的脑海中,简单明了的垄断产生超额利润的事实从未被应用到货币的供求上。在我国执政为民的政治理念宣传下长大,在我没读过这本书之前,我从来没有想到过有人可以垄断货币的发行,国家也不可能剥削人民。但是,书中的事实表明货币在其实也可以视为一种普通的商品,一种可以控制的商品。尽管理论上我们都知道,但是从未将其应用到实践中认真的考虑过。

宋鸿兵先生的《货币战争》整体感受有两大点

一、是从历史的角度梳理了世界金融寡头的形成、发展的历史,追述了世界金融寡头的世界历次重大经济、政治、社会运动中的角色以及给社会经济造成的破坏,证明了金融资本的逐利的本质,分析了金融资本利用世界货币的涨与跌制造通货膨胀剥夺广大民众财富的种种手法!

《货币战争》讲的是从十九世纪欧洲银行家一步步发展壮大到操控政治、经济的走向,为自身利益服务的故事。比如那些财团操纵美国国会成立了私有的美联储,使得美国政府没有发行货币的权力,当政府需要发行货币则必须将美国公民未来的税收抵押给美联署向其贷款,而为此要支付庞大的利息。美联储要做的只是印钞票、再坐收利息。(政府没有权利发行货币)此外,几大财团还联合引爆两次世界大战,操控石油价格以获取石油美元,操控各种国际组织如IMF、世界银行,掠夺第三世界国家的资源和财富,乃至引发多次经济危机。几大财团就是通过合伙抬高一国的股市和房地产价格,制造巨大的金融泡沫,达到一定高度后再抽身出来打压价格,引发泡沫崩溃,导致此国公司和民众的大量破产,再以极低的价格收购大量优质资产,从而控制一国的经济,获取巨大的利益的。

书中的源头指向罗斯柴尔德家族及其他金融寡头对于金权的极端占有欲,而其想法的实行是依借于其一呼百应的影响力而达成的,如果这种经济体制的内涵如此明显的不堪,为何仍有一代代的精英愿意投身于其中?世界走向的改变是否仅凭极少数人的思想行动?如果没有周边的气候条件,仅凭风眼的力量飓风就能形成并蔓延么?当人们恐慌于极少数人掌握世界的极端不公正时,其实每个人也正促进着这种不公正,在利欲攻心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相互残杀,不惜代价。不过是为了毫无必要地满足过分贪婪的欲望。欲望和恐惧卷起狂澜,黑暗的飓风由虚无而起,似受了魔鬼的庇佑般,周围的一切虽反应各异,却无不最终以各种形式成为其中,使它所向披靡、愈生愈烈巨大的漩涡将吞噬任何遏制的努力,甚至使它们成为它的一部分,世界疯狂的膨胀,却无法将它所带来的危机感置于自身的欲望之上,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出现或许本是历史的必然,恶浪已起,海啸只是迟早的事。

二、宋先生利用历史的分析,说明了亚洲金融危机与上世纪日本经济低迷、衰退的金融之迷,重点分析世界金融资本操作手法,并提出中国面临的危险。

书中描述为建立公平的经济体制,搏击俱乐部里Jack最终炸毁信用大楼,只有单纯的梦想家会这么做,这就像藤蔓缠绕住住所,我们只想一把火烧了它们,而暴力摧毁得更多是物质,永远会有贪婪的余孽在暴力的空隙中滋生最终使整个革命变质毁灭。等待细水长流的社会本质蜕变永远成不了解决当下问题的办法,直面的抵制相当于开门迎敌,难免有被同化的危险,但既然有人已认识到危机,无论怎么做,我们所能确定的就是不放弃任何的努力。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利用自己的低廉的劳动力和引进外资,成为了世界制造地,外汇储备一路飙升,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不断增大,而在近几年中国的股市与房市也是异常火暴,国际资本“热钱”在中国两市场上的推波助澜,使中国面临被世界金融寡头“剪羊毛”的危险。

在世界银行家的眼里,没有道德、没有伦理、没有人类的尊严,有的仅仅是为了高高在上所欲望的权利。当社会不存在货币,以“共产”存在时,银行家们将会失去他们的地位。

个人认为:打击这些金融财团最好的办法是恢复金本位的货币制度。所谓金本位,是指以黄金储备为货币发行的依据,并且持币人可以用固定的兑换率随时换取等值黄金。注意,在金本位制下,只有黄金的价格是固定的(即兑换率),而非其他商品的价格也是固定的,其他商品价格的变化也就反映了它们相对于黄金的比价变化。不过,对于同样实行金本位的多个国家来说,由于其本币的单位含金量是固定的,相互间的汇率当然也就固定了。因此,金本位有利于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性,及方便进行国际交易和结算。这样,国家才不会被迫的增大货币供应,引发流动性过剩导致金融泡沫。这样的货币体系会导致货币具有更强的购买力,而对经济危机具有一定的免疫,国际银行家就不能通过制造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周期性经济危机来剪老百姓的羊毛了,这样受益的还是广大的劳动人民,他们辛苦积攒的财富也不会被外国财团以低价轻易的掠夺。

金融是新世纪“殖民战争”的核武器

《货币战争》这本书从货币博弈的角度,演绎了西方近代史和金融发展史,使我认识到一个观念:谁控制了货币谁就能支配一切。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坚决不会认同这个观念的,因为它过于直白、过于残酷、过于冷漠。但现在,当我读者这本书中陈述的史实时,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所陈述的史实恰好印证了这个可恶的观点。梅耶.罗斯柴尔德说过:“只要我能控制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权,我不在乎谁制定法律。”

正是因为“谁控制了货币谁就能支配一切”,世界各个强国都积极地参加到这场关于货币的金融战里。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比看得见硝烟的战争更加残酷、更加可怕。一旦一个国家的经济秩序遭到金融战争的打击,会立即造成整个国家内部局势动荡。金融是新世纪“殖民战争”的核武器,谁能熟练地应用它,谁就将获得最后的胜利。

中国作为少数能够自己发行货币,掌控货币发行权利的国家,如何面对过银行家们的阴谋屠杀,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对现在的社会来说,咱们面临的金融危机才刚刚过去,最后留给我们的还是有很多的问题要求解决。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出口和进口的大国,世界上的经济强国,在金融方面更加值得我们去考虑和实践。

总结一下,《货币战争》这本书,读起来还是比较有趣的,只是我对里面的有些观点不敢认同,余下的很多观点,我会近一步地去探索,估计等一段时间以后,再回头来看一下,希望能解开更多谜团,有新的收获。我推荐学经济方面的同学们还是应该看一下,因为这本书可以引发很多思考。但是我个人认为,对此书的观点要比较小心,盲目草率的接受是危险,所以一定要用独立的思想去面对它。对于不学经济的朋友,如果要读《货币战争》,我建议大家对于一些观点不要太当真,就当一种说法,如果在读的时候同时了解一下以被承认的经济金融知识,会很有帮助。

金融092班

09856238

陆立铭

第16篇:《货币战争》读后感

学院五队

01812009066

薛培新

《货币战争》读后感

自从上学期在学院图书馆看了《时寒冰说:经济大棋局,我们怎么办?》这本书后,我突然就对经济学有了兴趣,趁着暑假,我赶紧拜读了另一本经济类的畅销书——《货币战争》。

《货币战争》一书自出版以来,长期在畅销榜上居一席之地,同时亦广受争议,现在已经连续出版了三部,据说第四部也正在撰写当中。假期细读此书,颇有一番感受。本书的核心是阴谋论,以“国际银行家”谋求世界霸权为出发点,来解释历史和现今的热点大事。

我认为,《货币战争》所述内容和其中观点不可尽信,但从开阔思路,提供看待事物的新视角来说,这本书值得一看。该书在大众读者之中很有市场,其宣扬的观点也备受推崇。然而我们不能够不加思考地全盘接受书中的观点,而是要用自己的知识进行判断。从提高自身能力的角度来讲,探讨该书对于历史的解读是否合理并不重要,其宣扬的“金本位”思想也仅是一家之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学习和借鉴该书看待问题时独辟蹊径的研究思路和新颖的研究视角,掌握研究问题和学习知识的方法,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尽管许多专家学者对此书颇多诟病,但对我来说,读完后还是很有收获的。

第一,该书提供了一个看待西方政治和解读历史的新思路。以《货币战争》第二章和第四章为例,该章节讲述了在美国南北战争和一战期间,国际银行家与美国政府、欧洲列强之间的博弈。书中,“国际银行家”神通广大,他们凭借手中数量庞大的资金和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力甚至可以操纵战争。因此,战争的起因并非战争中宣扬的那样是为了民主和自由,也不仅仅是政治家们代表的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而是国际银行家们为攫取民众血汗而进行的“剪羊毛”活动。先不说这种观点正确与否,但它确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思路,令人眼前一亮。所谓民主、法治、天赋人权、社会契约终究只是表面文章,内在的还是利益的博弈。越大规模的战争,越是轰轰烈烈的政治事件,其中就有越大的利益驱动。尽管书中国际银行家操纵战争的说法有待考证,但无需争论的是,在百多年来西方政治局势的变迁的背后,的确是赤裸裸的利益。这也提醒我们,在看待问题时要破除

学院五队

01812009066

薛培新

迷雾看本质,找到根源加以分析才能深刻理解、准确预测。

第二,该书对“货币战争”的到来做出了警告。书中言道,日本的衰退是华尔街“金融核弹”造成的,而且0

7、08年次贷危机导致的金融海啸,使中国、俄罗斯、冰岛等欧洲国家损失巨大,也是由国际银行家们一手策划的。更需警惕的是,中国是国际银行家们的下一个目标,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来应对即将到来的金融、货币战争。

尽管这种阴谋论饱受争议,但我认为其出发点是完全正确的,这种担忧也是有必要的。首先,由于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极大成就,许多人开始飘飘然,以为“太平盛世”而忽视了我们自身发展的瓶颈和国际环境中蕴藏的巨大风险。如果说阴谋论者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那至少还可以提高自身警惕,而被发展成果蒙蔽双眼,一味歌颂盛世的观点对发展而言毫无益处。其次,无可否认,中国崛起已经对欧美发达国家长期以来统治世界的局势发起了挑战,彼方完全有动机也有实力发起这样一场货币战争。因此,有被而无患,重视金融安全并积极采取措施增强我国金融实力,势在必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心切经济发展,许多问题都被忽略了,经济安全问题就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过去三十年的发展中,有不少外商或外资打压民营企业、攫取国有资产、压榨民众血汗的情况出现,但是在发展胜过一切的环境下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如今,经济安全问题已经越来显现,如美国国债缩水,铁矿石涨价等现象也越来越得到政府和国民的关切。《货币战争》一书在国内的畅销正说明了人们对国家经济安全的担忧,采取措施增强我国在金融方面的“战斗力”,势在必行。

第三,这本书教给我们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作者宋鸿兵曾言,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对别人已经盖棺定论的说法进行权威思考。这种精神使他能够独辟蹊径写出这本风靡全国的畅销之作。我们很早就被告知,经济危机是随机产生的,无可避免也不可预测;而本书却大胆提出,经济危机是大资金施展阴谋的结果,是可以被预测的。且不说究竟哪种理论是正确的,这种敢于挑战权威、挑战人所共知的“常识”的勇气值得我们学习。无需赘言,有很多人都是推翻了之前被人们广泛认同的错误理论而成为各自领域的巅峰人物,敢于怀疑的精神在学术研究上是必不可少的。

学院五队

01812009066

薛培新

再看金融市场上种种迷惑人心的现象,被热议的“低碳阴谋论”,我们可以看到学会怀疑更是必备的生存技能。

第四,从反面讲,这本书也给我们一些启示:要避免成为阴谋论者。所谓阴谋论,是指把一切利益分配都看做有人阴谋操纵的结果。把自身受到的委屈和不平都看做别人的阴谋,这是一种愤世嫉俗、一厢情愿的看法,会使自己的判断脱离客观和公正。判定某个事件由阴谋操纵并非不可,但必须有确凿的证据来支撑这个观点,否则很可能沦为毫无根据的歪曲。《货币战争》此书中的一些观点显然证据不足,很多都是作者的推断,这本书也因此多受诟病。正所谓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提出一种观点要令人信服,必须提供证据,做出证明,否则学术著作难免沦为演义小说。

以前一直不怎么喜欢经济学,在书店多次看到《货币战争》这本书都没有细看,这次仔细拜读之后,确实受益匪浅。不仅仅是了解了经济学知识,扩展了知识面,也学会了从更深层次看待问题,敢于怀疑,勤于思考,更发至内心的对国家和民族未来面临的困境有了深深的忧虑,激发了奋斗意志。《货币战争》确实是本好书,在这里,我也真诚的推荐给同学们,希望同学们也有从中有所收获。

第17篇:货币战争读后感

货币战争读后感

这段时间我读了《货币战争》这本书,我感到非常震撼!简直令我难以置信,书中每一次有关货币的战役,都如此惊心动魄,国际银行家和金融家们成为这一次次战役的背后操纵者。1812年爆发的美英战争,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1939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73年的中东战争等真刀真枪, 血肉横飞的战争, 都与货币供应和货币危机有着直接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这些战争都是货币战争.美英战争是为了第二合众国银行的货币发行权.一战是为解决欧洲积重难返的财务问题.而一战和会强加给德国的庞大的战争赔款埋下了二战的祸根.1920年代德国的超级通货膨胀以及金融寡头们对纳粹的扶持, 为二战的爆发做足了准备.70年代的中东战争更是寡头们为了给美元解套而精心策划出的石油危机.为了货币问题, 而用货币来培育战争,挑起战争, 这何尝不是寡头们发动的另一类货币战争! 每一次战役过后,总是芸芸众生在遭受无尽的苦难。巨大的利益,使得这些金融寡头们一次次铤而走险。但是,资本社会的经济体制决定了他们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他们由上而下的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走向。

货币, 作为一般等价物, 是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标尺.没有这个标尺, 商业活动就会被瘫痪掉, 所谓的社会分工, 专业化, 标准化, 规模效应等等等等, 都成了无源之水, 根本无从谈起了.这么重要的一个标尺, 当然要有其稳定的价值, 不能如橡皮筋那样伸缩无常.黄金,因为它稳定的物化特性和数量, 是最公正的标尺.千百年来被各个国家和民族当作财富的象征和货币的储备.但作为诚实货币, 不论是金币还是黄金券, 其伸缩性或放大程度限制着寡头们偷梁换柱的障眼法的实施, 大大地降低了他们进行财富再分配或者说是财富掠夺的效率.因此, 用美元(美联储券)来取代黄金做为价值标准, 就相当于用橡皮筋来做标尺, 价值的决定权就握在测量者(寡头)的手里.用这种方式来掠夺财富, 道貌岸然而不落痕迹, 让被掠夺者不知不觉地丧失财产, 透出成熟的”文明”.为了达到这个目标, 黄金和美元的争霸战自美元一诞生就开始并延续至今.从第一合众国银行, 第二合众国银行的成立和废止, 到美联储的诞生, 从殖民券到美联储券, 其间夹杂着绿钞, 白银券, 黄金券于债券货币的不断斗争, 让人眼花缭乱, 目不暇接.其激烈程度以美国总统的伤亡率为代表.作为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的最高统帅, 其伤亡率竟然超过了美军诺曼底登陆时一线部队的伤亡率.而斗争背后运用的阴谋和权术更是让人叹为观止.读完这本书,我还了解了很多知识,比如美国的美联储、英国的英格兰银行、德国的德意志银行等等都是私有的。私有的就意味着,国际银行家们可以控制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通过连续的通货膨胀,秘密的剥夺人民的财富。也了解了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每个毛孔里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这句话!列宁所说的“颠覆资本主义制度的最好办法就是使其货币贬值,通过连读的通货膨胀过程,正是可以秘密的、不为人知的没收公民财富的一部分。没有任何手段能像通货膨胀那样如此隐蔽和可靠的来颠覆现政府了”! 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

有人说书上有很多的夸大和不真实,因此这本书从面世以来在畅销榜上名列前茅的同时也伴随着许多的争议。但个人认为它还是存在强大的可信性的,比如美联储吧,我经过一些简单的推理感觉它可能真的是私有的:一, 西方最核心的价值是:财产私有化! 这个是所有西方都承认的普世价值。 正因为这个普世价值的认可, 就造成了美联储私人化的必然合理性。二,私人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也就是说即使是国家也不能没有任何原因和理由的情况下把私人财产剥夺。在西方国家的观念里, 政府只是一个实体,和公民是平等的。公民当然不允许国家推出某种可以随便剥夺自己利益的法规。也就是说国家不能没有任何代价和抵押的情况下来发行货币。这张纸必须有某些实际的财产来支撑。三,由于私人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因此美国政府成立的时候, 他不像我们政府那样,美国政府是没有任何财产的,也没有任何土地。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 美国政府如果自己发行货币,那就是发在没有任何凭据的基础上发空头支票, 不符合普世价值。 他必须用未来的税收抵押来发放货币,同时支付利息给借个他钱的人,这才合理„„

正如作者所说金融战争所展现出的巨大破坏力,丝毫不亚于苏联整个卫国战争的损失程度,所不同的是,卫国战争的巨大代价换来的是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而金融战争的惨败,导致了国家解体和经济长期衰败。战争对苏联的破坏仅仅持续了4年,而金融崩溃所造成的社会经济的灾难已经接近16年。

书中提出,经济高速发展,金融危机,通货膨胀,紧缩银根,所有一切,都是是国际金融资本势力骗人的把戏。世界上所有的人分为两类:放羊的和被放的羊。战争、通货膨胀和紧缩银根这些其实都是放羊的手里的剪刀,剪去的是被放羊的毛--财富。经济高速发展还是低速发展不过是羊毛长一些还是短一些的关系。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资本在全球各个市场追逐投机利润,却不知道它会在何时从一个市场转移到另一个市场。它们的投机链条:国际经济失衡——全球货币超发——全球流动性泛滥——国际投机资本活动频繁——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全球股市走牛——各国出台紧缩货币政策——资金撤出东道国市场——在动荡中炒作某国货币——某发展中国家出现货币危机乃至经济危机。从此链联系当前我国经济现状,呈现过热状态,货币流动性过剩,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中央采取宏观调控,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一致吻合。

其在2007年初就预见到这场金融危机的爆发,这是我无比钦佩,与此同时,也引发了我对金融领域一些问题的深度思考。比如,宋鸿兵先生对金融危机的看法主要是一种阴谋论,这点我并不赞同。我认为,这次危机的本质是“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而金融衍生产品的过度创新放大了这次“次贷”危机,进而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风暴。

西方国家房地产市场周期性的涨跌,本来是很正常的市场表现,但此次引发如此严重的金融危机,与金融创新密切相关。贷款机构将其放出去的贷款进行资产证券化,变成证券产品后销售给投资银行。投资银行再利用“精湛”的金融工程技术,进行打包、分割、组合,变身成新的金融产品,出售给对冲基金、保险公司。在创新的旗号下,投机行为一波一波地被推向高峰,金融日益与实体经济脱节,虚拟经济的泡沫被金融创新越吹越大。当这些创新产品的本源――次级住房信贷资产出现问题时,经过放大十倍甚至几十倍的金融杠杆效应后,金融市场就会发生剧烈动荡。据美国经济分析局的调查,美国次贷总额为1.5万亿美元,但在其基础上发行了近2万亿美元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MBS),进而衍生出超万亿美元的担保债务凭证(CDO)和数十万亿美元的信贷违约掉期(CDS)。

美国金融危机暴露出任何制度都具有两面性,有利有弊。美国金融体制的特点就是比较自由化,鼓励创新,束缚较少,这是美国经济充满活力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任何事情如果过度了,就会走向反面。从美国金融危机我们应当得出几点教训,一是对杠杆交易、衍生品的过度扩张应加以限制。资产证券化一旦过度,金融交易链条就会加长,以至于最终失控,毕竟人的判断力、眼光是有限的,经过几次打包和转让后,这些金融产品存在过多的不确定性。二是在金融创新大发展的情况下,政府的监管更要与之匹配。美国之所以付出如此惨痛的代价,说明监管制度本身存在缺陷。

不过我想政府是很有力量的,中国的上层人员应该已经认识到问题所在 ,希望政府很好的应对各种困难。对于金融开放过程的风险规避、人才储备以及谈判底线的选择,才能真正拿捏得恰到好处,使得中国经济之船,既要规避暗礁漩涡,更需破浪前行。我们也要时刻警醒自己维护国家利益。希望中国发展得越来越强,稳重地立足于世界之林。

金融092班 杨文超 20210年11月28日

第18篇:货币战争读后感

近年来一部从货币博弈的角度揭秘世界财富流向与金融骗局的财经通俗读物备受关注,这本书就是宋鸿斌编著的《货币战争》.《货币战争》立足于自英格兰银行成立以来300 年间的西方近代史与金融发展史,通过揭示大量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再现了国际金融集团及其代言人在世界金融史上翻云覆雨的过程,通过分析统治世界的精英俱乐部如何通过煽动政治事件、诱发经济危机,控制世界财富的流向与分配,旨在告诫逐步开放的中国金融市场警惕潜在的金融打击,为迎接一场”不流血”的战争做好准备.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与中央计划经济制度下政府行政指令分配资源截然不同,在市场经济制度中,一个健康运作良好的金融体系通过高效率分配资本、提高投资回报率,在推动经济增长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脆弱不稳定的金融体系往往导致金融危机频发,引起经济衰退、失业率攀升,甚至触发严重社会与政治危机.历史的经验表明,对中国金融体系的打击绝不是会不会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和以什么方式进行的问题,任何侥幸的心理都会造成致命的后果.有感于此,作者将自己多年来对美国金融内幕的研究整理成文,希望能给中国的决策者们提个醒,不要丧失金融方面的警惕性.

2008,一个本来充满吉祥如意的数字,不知为什么突然变得诡秘莫测起来.而这些都不是孤立的,都是一个巨大的看不见的幕后黑手在操纵,一场改变世界和中国的不见硝烟的经济战争正在悄悄逼近每个人,这一切都是我在看过宋鸿兵的《货币战争》后豁然顿悟的. 《货币战争》用生动形象的笔触描摹了世界近200年来几乎每一件重大事件的幕后,由国际银行家和世界金融寡头所主导和精心设计的,”一石三鸟”甚至更多的经济圈套,他们正如拿破仑所说,没有祖国,没有崇高,只有自己的利益.为此,他们可以刺杀损害他们利益的达官政要,可以发动引发无辜人民伤亡的毫无意义的战争,可以掀起民众的恐慌和经济危机,可以引起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缺……最终目的是牢牢把握世界经济的主导权,尤其是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权.

于是实践中,第

一、第二两次世界大战,二十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五六十年代世界经济恐慌、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的崩溃,九十年代末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等等,其身后都有着巨大的黑手在操纵.我们现在,却以毫无防范之心完全对境外金融机构开放,对美元的恶意贬值欢欣鼓舞,而当大批”热钱”故意涌入,吹涨更大的经济泡沫后再来一个”撒手锏”,那等待我们的只有崩溃,30年的开放改革成果只有毁之一旦.不要以为货币战争都是没有硝烟的.1812年爆发的美英战争,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1939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73年的中东战争等真刀真枪,血肉横飞的战争,都与货币供应和货币危机有着直接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战争都是货币战争.美英战争是为了第二合众国银行的货币发行权.一战是为解决欧洲积重难返的财务问题,而一战和会强加给德国的庞大的战争赔款埋下了二战的祸根.1920年代德国的超级通货膨胀以及金融寡头们对纳粹的扶持,为二战的爆发做足了准备.70年代的中东战争更是寡头们为了给美元解套而精心策划出的石油危机.为了货币问题,而用货币来培育战争,挑起战争,这何尝不是寡头们发动的另一类货币战争!

不管是有硝烟的货币战争还是没硝烟的货币战争,那都是点,是一个个独立的事件.真正将这些点串接起来的,是黄金和美元之间的战争,或者说是诚实货币和债务货币之间的战争,这才是主线.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是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标尺.没有这个标尺,商业活动就会被瘫痪掉,所谓的社会分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效应等等等等,都成了无源之水,根本无从谈起了.这么重要的一个标尺,当然要有其稳定的价值,不能如橡皮筋那样伸缩无常.黄金,因为它稳定的物化特性和数量,是最公正的标尺.千百年来被各个国家和民族当作财富的象征和货币的储备.但作为诚实货币,不论是金币还是黄金券,其伸缩性或放大程度限制着寡头们偷梁换柱的障眼法的实施,大大地降低了他们进行财富再分配或者说是财富掠夺的效率.因此,用美元(美联储券)来取代黄金做为价值标准,就相当于用橡皮筋来做标尺,价值的决定权就握在测量者(寡头)的手里.用这种方式来掠夺财富,道貌岸然而不落痕迹,让被掠夺者不知不觉地丧失财产,透出成熟的”文明”.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黄金和美元的争霸战自美元一诞生就开始并延续至今.从第一合众国银行,第二合众国银行的成立和废止,到美联储的诞生,从殖民券到美联储券,其间夹杂着绿钞,白银券,黄金券与债券货币的不断斗争,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其激烈程度以美国总统的伤亡率为代表.作为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的最高统帅,其伤亡率竟然超过了美军诺曼底登陆时一线部队的伤亡率.而斗争背后运用的阴谋和权术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我不是悲观主义者,但读过本书后却几天不能轻松.以国内金融界官老爷的头脑和智力,与浸淫在货币战场几百年的国际银行家家族和金融巨头斗智斗勇,我不敢说我们就一定得输,但也不能说我们一定能够胜利,何况内部还有许多的”卖国贼””汉奸”和代理人.就在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不断上涨,1美元跌破7元人民币以后,许多国内经济学家都表现得十分高兴,认为可以多到美国旅游,可以尽快把美元换成人民币,可以促进进口力度,但是大家都回避了外汇储备尤其是美国国债缩水几十亿的问题,对出口企业的问题也语焉不详.美元不与黄金挂钩,与石油挂钩,中国又有多少石油和黄金呢?我们是美国的第二大债权国,但是在决定美国和世界经济方面,我们又有多大的话语权?替别人还债看着别人拿你的钱过着奢侈豪华的生活,而且不知什么时候是尽头,你的心里是什么感受?看完本书,我说让人不寒而栗应该是一点没有夸张.达摩克利斯之剑已高悬在我们的头上.怎么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摆在我们面前最严峻的课题.我想只要记住:狭路相逢勇者胜!

宋鸿斌在详细勾勒了几百年来欧洲的罗斯柴尔德家族是如何控制整个西方世界的惊天秘密后,又详细告诉了读者另一个惊天秘密,即美联储其实是间接由罗斯柴尔德家族控制的私人拥有的中央银行! 相信以普通中国人的生活经验常识,得知美联储是私人拥有的中央银行,由一家私人的银行发行货币,的确是桩非常值得吃惊的事实.依照我们的经验,这当然是 一个巨大的阴谋.但问题是是,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是完全掌握在政府或国会手中或两者共同控制的,其实是少数,像中国这样中央银行完全掌握在政府手中的管理模式,更是少数了.《货币战争》暴出的惊天秘密,其实只是我们不熟悉的常识.

宋鸿斌在《货币战争》中展开揭露的所谓惊天阴谋和秘密,可值得商榷的东西太多,足够写一本两倍于《货币战争》厚度的书,也许这就是专业人事何以多是一笑臵之的缘故吧.需要承认,宋鸿斌在批评现在非金本位的货币体系时,很勤奋地引用了许多经济学家的观点,但却屏蔽掉了所有对金本位制的批评.这会给不熟悉金融的读者一个强烈错觉,那么多经济学家都反对的情况下,现在的货币政策是个大大的阴谋.在《货币战争》最后,宋鸿斌用非常可怕的词形容和描述了我们正面临的危机并提出了他的思想,我们的货币应该实行金本位制,这样就可避免”罗斯柴尔德家族”洗劫中国财富的阴谋.宋鸿斌在揭穿了一系列巨大阴谋之后提出的警告,不管是否危言耸听,我们都可以理解他的建议是一种巨大的善意.然而,我们也不能不考虑这一观点真正实施起来的可怕结果.相信不需要具备太多金融知识的人都能理解.比如实行金本位制.相信所有人都能理解这个道理:由于黄金总量有限,而社会总财富和流转的资金不断增长,金本位制必然导致金价不断上升,固定数量的黄金在社会总财富的比例不变.那么,持有黄金的人就可以利用不断上涨的黄金永远剥削不持有或持有黄金属量较少的人.如果要维持货币与黄金价格不变以消灭这种剥削,在黄金数量有限的情形下,我们只能不断减少银行的准备金,这么一来,就使我们银行的风险不断加大,最后到任何风险都可能导致银行大规模倒闭的程度.

宋建议,我国现在就应大规模购买黄金储备,这个建议听上去不错,但问题是,我国家现在的黄金储备仅占世界总额的2%,而西方发达国家则占有80%,我们一点也不难想象,我们在公开市场上收购黄金会造成什么结果,毫无疑问,我们在拥有”可靠”的黄金储备之前,就会因为黄金价格的飞速上涨而把我们辛苦积累了二十多年的财富提前洗劫得一干二净——如果我们注定要被人洗劫的话.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之所以能在政治、经济各方面突飞猛进,保持旺盛持久的发展势头,对外开放的政策起到了重要作用.不论这些外来思想、外来理论、外来投资和资本进入中国的目的何在,客观上都给中国的腾飞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契机,加注了持续的燃料.用”阴论”眼光挑剔、排斥一切外来事物的思想和行为,哪怕打着”保护国家利益”的旗号,归根结底,却是对国家利益的一种损害.

一味高唱”威胁论”的调门,也会让不少外国人认为中国人很难打交道.大家不妨静下心来想一想,每当境外传来某些国家把中国在当地投资、设厂称作”经济入侵”或”中国威胁”时的气愤.将心比心,某些人将外国在中国的类似行为也称作”阴谋”、”杀手”、”战争”,人家会作何感想?这种意气之论,不但妨碍了矛盾的解决,反倒可能给真正的”阴谋者”以可乘之机.喜欢”阴谋论”调门的人往往表现出高度的民族自尊,境外的一点风吹草动,都能让他们联想到阴谋,联想到民族大义.但”阴谋论”的思维定式既不能堵塞外人之口,让他们不再发刺耳之声;也不能变成铜墙铁壁,让中国刀枪不入,而只能妨碍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为.国应该做的,是一方面和其他国家一样,履行国际义务,尽与自身地位相称的国际责任;另一方面,享受相应的国际权利,有理、有利、有节地做符合自身国家利益的事;一方面坚持自己的立场和主张,另一方面容忍不同于自己的立场和主张.说到底,一味地害怕担心,就是因为缺乏必要的自信,对外界的评价、看法过于敏感、过于重视,如此则难免被境外纷繁的声音弄得疑神疑鬼、不知所措.应该看到,世界是多元、的,任何一个国家做任何一件事,都难免被议论、被批评,而且这个国家越强大,地位越重要,所受的议论、批评就越多.如果一味围着这些议论打转,则看似维护独立自主,实际上反倒是被外界的言行牵着鼻子走.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做符合自身利益且不损害别人利益的事,而对外来的议论保持客观、清醒的头脑,既不唯唯诺诺,也不因噎废食.

“阴谋论”是妨碍中国和外界沟通、交往,妨碍彼此取得共识、解决问题的片面认识,说到底,是一种不信人也不自信的怯懦心态.上世纪50年代,美国在麦卡锡主义思潮的推动下,就演出过”阴谋论”盛行的一幕,他们疑神疑鬼,草木皆兵,到处搜寻”苏联间谍”和”危险思想者”,一时间仿佛处处有间谍,处处是阴谋,事实证明,这种愚蠢的认识和行为反倒损害了美国的国家利益.正处于开放、发展关键阶段的中国,切莫让”阴谋论”捆住自己的手脚,从而拘束了自身的跃进和腾飞.

第19篇:货币战争读后感

《货币战争》读后感

房产1001 1003100141 柯翔

一打开书,就看到一个浩大的“柴氏”家族,我仿佛云里雾里的,理不出一个头绪。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一场又一场无硝烟的战争在人类史上不断演绎着,而且无声息地进行着。有谁会真正知道美国总统被刺杀,世界经济衰退,战争的爆发的幕后黑手?谁会在历史书上描述到林肯总统被刺杀的是因为南方势力不满意站争的结果?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弊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然而,这都没有道出真正的幕后黑手。

英国,法国,美国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都是私有的中央银行发行货币,而这些中央银行就操作在金融寡头手。这些中央银行发行货币是国债或人民的税收作抵押的,而国家永远都不能偿还这些债务并且只会越积越多。银行寡头每年都能收获高额的利息。人们每天忙忙碌碌 ,都在为这些银行家打工,这不公平——纳税,利息,通货膨胀······美国人早就认识到私有银行发行货币的弊端,早就在开国之初就开始抵制这些私有银行,甚至尝试由国家自己发行货币,而林肯的“绿币”就是一个强而有力的证明。罗斯柴尔德的一句名言:“只要我能控制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我不在乎谁制定法律。”所以逐利的银行家们不惜一切都要拿到国家货币发行权,因此制定了多起总统刺杀案,“1837年恐慌”“1857恐慌”“1907恐慌”“南北战争”等,最后,以巧妙地名目成立了美联储,掩盖了私人中央银行的本质。

银行家最擅长的是“剪羊毛”,也就是通过大量发行货币,鼓励投资,使经济过热,吹起泡沫,然后突然提高利率,紧缩银根,使泡沫爆破,使多家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等。当优资价格暴跌到正常价格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时,他们再出手以超级低廉的价格收购,银行就可以从中获得高额的利润。同时,我又感觉一丝怅然,觉得我们的世界太恐怖了!我们的财富被掠夺,人们的生命被收割,我们都是某些人眼中的羊群! 之前,经济一团糟的美国,正在面临一场几十年未有的巨大的经济危机。就表层意义而言,这是混乱的经济现象,但由表及里,人们不难看出美国的政治基础,治国方略也同时显露衰败的迹象,就像所说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混乱是表象,根子是制度。可以说,这场金融危机反映了美国的治国政治制度出现了危机;政府高官都有金融寡头的后援背景,政府放任私有银行贪欲横行;政府培养普通民众养成优越感以及没有节制的消费信贷;政府与国民安乐于举债度日;天文数字军事费用背后所掩盖的强权政治军事占领······其实,美国这种向全世界举债,想全人类举债的行为,与武力举债无异······!!!

当下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摆脱这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方法有三:美国政府干预救市;世界各国为美国买单;用战争手段掠夺他国的财富。很明显,第一种方法,不可能完全奏效;第二种方法,要全世界忍声吞气,牺牲自我的利益,这是痛苦而漫长的过程,必须忍辱负重,而且随时因突发事件而出现不可预知的结果。至于第三种方法,百年来,西方已经数次使用,唯美国获益最大。

2008年,历史将中国推上了世界历史舞台的主角位置。中国的一举一动备受前所未有的关注。面对严峻的国际金融危机形势,而逐步与国际接轨的中国金融市场,应该怎样迎敌?首先,我们要清楚的看到西方金融思想的优劣,结合我国国情适度引用。最重要的是不能让我们的“战略空车”主权沦陷,不能将货币发行权拱手相让。如果屈服于国际银行家的阴谋之下让自己的印钞机,无异于将人民沦陷于沉重的债务之中。坚持“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战略,起航的中国经济航母会成为世界上的一枝独秀。

虽然这本书的思想比较偏激,不过读读还是有好处的。

第20篇:《货币战争》读后感

[《货币战争》读后感]

看完《货币战争》,我被其中的一句话深深震撼到了,《货币战争》读后感。“只要我能控制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我不在乎谁制定法律”——梅耶·罗斯柴尔德。多么霸气,多么自信的一句话啊。如果没有非凡的魅力、超人的胆识、过硬的手段谁能说出这话。在这本书中我认识了罗斯家族,一个神秘而强大的家族。

“谁是真正的世界首富?”

“谁拥有美联储?”

“谁在‘妖魔化’黄金?”

这是赫然印在《货币战争》封面上的三个问题。紧接着翻开扉页,又是三个问题:

“为什么你不知道美联储是私有的中央银行?”

“为什么华尔街风险资本会选中希特勒作为“投资”对象?”

“为什么美国总统遇刺的比例高于美军诺曼底登陆一线部队的伤亡率?”

我的好奇心一下子被激发了起来,完全没有第三方的原因,我津津有味的看了下去。

《货币战争》讲述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以来的三百年间,世界各大重要事件包括法国拿破仑时代、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美国经济的腾飞、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成立、两次世界大战、美国托拉斯、大萧条时代、美国总统被刺、日本经济的崛起和衰落、韩国经济的奇迹、97年亚洲金融风暴等等无不与货币发生着关系。以罗斯柴尔德家族为首的国际金融势力通过左右一国的经济命脉掌握国家命运,通过政治事件,诱发经济危机,控制着世界财富的持有和分配,实现他们的利益。随着中国金融的全面开放,国际银行家将进入中国,因此,本书告诫我们要时刻警惕他们的打击,时刻准备着货币战争,读后感《《货币战争》读后感》。

看完这本书,突然就觉得自己是那么的渺小,这个世界从来就是赤裸裸的资本家的巧取豪夺,从来就是普通人挣扎在温饱边缘,从来上流阶级和下层社会被分断,从来就是上层垄断了大部分财富,任何形式的社会性质都逃不掉这个规律!所谓的真正主流文化,其实就是少数人想要控制多数人编制的凄美童话,看上去很美,其实饱含掠夺本意,百姓也好,普通人也好,应该有醒觉。如今中国百姓真正意义上的水深火热中,被资产阶级,以及官僚主义压迫和侵略。也许书中有些事件的分析显得耸人听闻了,但是不管事实是不是就如书中所说那样,我们都应该提高警惕,不要过于安逸。不然到最后当人家把你口袋里的最后一分钱都拿走的时候,你还会对他鞠躬说谢谢。

对华战争读后感
《对华战争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