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问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5-16 08:40:51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水问 读后感

水问 读后感

少女的心思,細膩而敏感,在本書之中表露無遺,正值花樣年華的少女,愛作夢、愛幻想、對生命、對未來感到徬徨迷惘,簡媜對這些情感掌握得恰到好處,使人有”對啊,就是這種感覺!”的想法,只是,別人所說不出的感受,簡媜,運用他的巧思,一一描繪,別人寫不出的,他,辦到了。

水問一書,穿梭於過去、現在,並展望未來。

以回憶的方式,寫孩提時代的童趣,對比於現在的忙碌生活,提醒自己也喚醒讀者,在忙碌之餘,是否偶爾停下腳步,走一趟鄉村,聽聽久違的「夏之絕句」、體驗體驗「天地間最珍貴的赤子之心」、或者,抬起頭,看看那久違的天空。「如果,一朵花中有一個世界」那麼,這些日子,我們錯過了多少?

漫步校園,每每看見某處風光,就會聯想出許許多多的問題,少女情懷、青少年的迷惘表露無遺。少女,愛幻想、對愛情懷抱著憧憬和期待,心思處於半成熟狀態,想要獨立,卻又對生命充滿不確定,因而感到不安,簡媜運用各式譬喻、轉化等等的修辭手法,清楚的傳達出少女的心事,使讀者能了解,甚至產生共鳴。

在成年前後徘徊的年輕人,總有著不少惱不知向誰傾訴、如何傾訴,心中就成了最好的儲藏室,所有的不安、所有的憂愁,反正,只要說不出的,吞下就是了。在水問中,簡媜正確的描寫了那種「說不出」的情緒,以及女孩子心中美麗而憂傷的想法。

時間的齒輪不斷向前,人,是該跟隨時間,往前邁進,但是,在進步的同時,是否我們也失去了什麼,是否,有些東西早已找不回……。

雖說,人,不能一直掛懷過去,不該頻頻回首,不該放不下過去,但是,是否應該完全放手?不是這樣的吧?或許,在我們不斷向前的同時,我們都弄丟了最初的夢,弄丟了美麗的赤子情懷,丟了單純的心思,多了深沉,多了心機,多了太多市儈,太多煩憂,太多忙碌,因而遺忘了,自己到底在追什麼。不可逃避的,社會是現實的,似乎人只要長大了,無可避免的,憂鬱,但是,可不可以不要忘記,自己的目的,自己的夢。

「像每一滴酒回不了最出的葡萄,我回不了年少。」看完水問,還想自己,童年的我,做的是什麼樣的夢,是否他們都還存在?童年,我過得是什麼樣的日子,玩什麼樣的遊戲,有著什麼樣的朋友,多久不曾,回憶過去……

簡媜,運用少女特有的想像力,以及自身深厚的文學素養,一字一句的記錄她的青春,她的幻想、愁思、不安和戀情,經她細細雕琢的語句,用華麗的修辭描述那淡淡情緒,看似繁華,細細咀嚼,就能發現文字背後的情長。她的文字淺白,但是卻隱隱含有深沉的內涵,保守內斂的敘事法,陳述著自己的思維模式、內心情感,反覆品味,將發現深長的意味,水問,不僅是作者的紀念,也是多數女性青春的紀念。

簡言之,我喜歡這本書,書中可以看到簡媜的成長,越往後看,越可發現那過於華美的文字被淡淡情緒取代,這股情緒,雖不濃厚,但是真,看得出他有所進步,有漸入佳境的感覺。

除陈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 ,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一

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门画

据《山海经》载称: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神嚎之声,以至夜不成眠。这时,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遂命画工将他俩人的威武形象绘之在宫门上,称为“门神”。东汉蔡邕《独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到宋代演变为木板年画。后来,民间争相仿效,几经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便是现在的年画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

春联

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编辑本段历史传说

自古至今,我国民间一直沿袭着春节前“扫尘”的习俗。叫做:二十四,扫房子。 传说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经常给玉皇大帝打小报告,说人间的坏话。在很短的时间内,玉皇大帝就收到了他99999张密报,说人间要谋反天庭。玉帝看后大怒,立即召见三尸神,命他把罪行写在说玉帝坏话的人家的墙上,再让蜘蛛结张大网,挂在屋檐下。玉帝又命王灵宫除夕之夜下界,凡见到三尸神做了记号的人家,就满门抄斩。三尸神见阴谋将要得逞,自己可以独占美好的人间了,就飞快下凡,将每户人家的墙上都做了记号。灶君发现了三尸神的阴谋,急忙找来各家的灶王爷商量对策:从送灶之日起,在除夕前家家打扫得干干净净。等王灵宫大年夜奉旨下界察看时,发现

家家户户都很干净,百姓安分守己,辛勤劳动。玉帝从王灵宫和灶王嘴里得知三尸神冤枉好人,怒火万丈,将三尸神永押于牢。 从此,心地善良的灶君受到大家的拥戴,每年腊月二十三都要祭灶,扫尘也随之成为民间的习惯。现在人们扫房子是因为经过一年居住的房子,快过年了,要清洁一下,准备干干净净的过年。

推荐第2篇:《无语问上帝》读后感

读完《无语问上帝》这本书后,心中充满的是感恩,感谢主在我需要信心的时候使我能够阅读这本书。在本书中作者以三个问题“上帝公平吗?”、“上帝沉默吗”、“上帝隐藏了吗?”这三个问题展开讨论,帮助读者面对信仰的困境,重建对上帝的信心。

每一个诚实面对信仰的基督徒都承认,在我们向上帝祷告的事情中,很多事情神没有给我们成就,包括我们向神祈求病得医治、求神给我们成就美满婚姻、求神给我们一个好工作等。我们想以祷告阻碍事情向坏的方面发展,但是事情还是向坏的方面发展。我们想以祷告促进一件事情的成功,但是祷告后事情还是没有成功。我们认为神成就某一件事情对各方面都有好处:荣耀神的名,使我们能够对神建立信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益处,成为未信主人的见证。但是使我们困惑的是,向神祷告后,甚至禁食祷告后神还是没有医治我们的疾病或者神还是没有成就我们的事情。怎么回事?难道我们的祷告不符合神的旨意吗?我们的祈求是妄求吗?我们向上帝祷告的确实是实实在在的难处啊!

就如作者在书中所举的一个例子:在一个冬天天寒地冻的晚上,刮着大风并且路面上因下雪结满了冰,作者的汽车突然抛锚了,他修理了半天,车子还是修理不开。他祷告希望上帝能够帮助他,但是当他祷告了又祷告,车子还是发动不起来,上帝也没有派别的人来帮助他,最后他不得不在一件破旧的餐车里面等拖车把他的车子拖走,然后在汽车修理厂修理了几天才修好,此次车的抛锚不仅花费了他的金钱,时间,还耽搁了他参加聚会。作者问:“上帝到底在不在乎我的挫折?或者上帝在不在乎我浪费这么多的精力和金钱?”

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事情,我想在我们基督徒的生活中也许遇到过类似的情况:面对亲人的病危,我们祈求上帝医治;面对就业,我们祈求上帝给我们一个好的工作,祈求上帝能够给我们一份稳定的工作等,但是当我们苦苦向上帝祷告后,上帝却没有垂听我们的祷告,我们信仰的上帝在我们需要他的时候,他好像隐藏了,不帮助我们了,这个时候就会对信仰失望,就像本书中所提到的查理德在对信仰失望的时候所说的:“每当我面对重要决择时我都会读经、祷告求上帝带领,我想你也是。

《无语问上帝》这本书就是站在上帝的角度和站在人的角度两个方面探讨上帝的“不公平”、“隐身”和“沉默”问题,从而使我们有新的发现。当作者站在上帝的角度来探讨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看到上帝对待我们称为信心伟人的亚伯拉罕、约瑟、保罗等信仰伟人的时,上帝对他们的人生是更多的“不公平”、“隐身”、“沉默”。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学会了对上帝的顺服和信靠;在以色列民族历史上,上帝也曾“不公平”、“隐身”、“沉默”:上帝“不公平”是因为怜悯,神不愿意立刻惩罚犯罪的以色列民,忍耐等待她悔改;上帝“隐身”的原因是以色列民族不再遵守上帝的教导;在以色列民被虏异邦,受苦的时候上帝“沉默”,其实上帝和他的子民一同受苦。后来上帝以人的样式来到人间,上帝不再隐身和沉默。按理说,这个时候的人类应该全部都相信和顺服上帝吧!但是上帝的现身和说话并没有使人人都相信他,他在世的时候反而遭到很多人的抵挡,和他在“隐身”和“沉默”的时候一样!所以人对上帝的信靠不是上帝是否隐身和沉默,乃在于人是否有一颗愿意信靠他的心。

总之,《无语问上帝》是一本很好的属灵方面的书籍,使我们在上帝隐藏、沉默的时候,我们同样能够对神信靠和仰望,与神建立良好的关系。

注:作者简介:杨腓力(PhilipYancey),当代美国最重要的基督教思想家和作家之一,他也是著名福音派杂志《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Today)的主编。杨腓力曾12次获得美国ECPA(福音派基督徒出版联盟)年度图书金奖,代表作有《无语问上帝》、《有话问苍天》、《恩典多奇异》、《耶稣真貌》等。著名的布道家葛培理曾评价说杨腓力是他在福音派中最欣赏的作家。 读后感》

推荐第3篇:《万事问》的读后感

《万事问》是一本针对少年儿童的科普读书,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讲述了许多关于动植物、宇宙、人体奥秘、地理奇观、科技之光、生活常识等知识与常识。

“学一点知识绝不是坏事”,这是老舍先生说的。读这本书让我们读懂了许多自己不曾知道的问题,丰富了我的知识。

400页的超厚书本《万事问》中,让我最感兴趣的章节是星空奥秘和人体奥秘,星空是未来人类所要探索的地方,也一定是人类将要征服的地方。而人体是人活下去的根本,未来的人体可能会摆脱衰老,千年万年不变,永远活在这世上。

《万事问》中提到一个“少白头”问题,这也算是人体的一种疾病,我们班就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傅哲宇,他的外号叫做拖肥,意思是他很胖,的确,他的体重有我妈这么重了(55公斤),还有他的头发不是纯黑色的,中间有一缕缕的白发,每当太阳光照到他的头上时,总会发出一阵阵让人挣不开眼睛的反光。关于他的白发,我们班没有一个人可以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但是《万事问》却告诉了我们:人的头发之所以有颜色,是因为头发里有黑色素,黑色素是由发基的毛囊所分泌的,当老年人的体内的各种机能衰退了,黑色素也相应减少了,头发就变白色了,因此白发就是衰老的表现。但是少年也可能会有白发,青少年白发多半是先天性的,但也有特殊,就是一些负面精神导致的,比如说精神紧张,忧虑,出现这种情况并很严重的时候,黑色素就会减少,就会影响到头发的颜色。

《万事问》中也告诉我们一些大自然的奥秘,比如日晕雨,日晕风,现在知道这两种词语的人已经很少了,而《万事问》又为我们解答了这一问题:民间有这样一句俗语: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往往预示着天气有一定的变化。在天气变化之前,我们有时会在太阳或月亮周围看到一个或两个以上彩色或白色光环,而且太阳光和月亮光也似乎黯淡了许多,这种光环就是晕,太阳周围出现的光环就叫日晕,月亮周围出现的光环就叫月晕。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气象现象。晕是太阳或月亮的光线通过冰晶所组成的卷层云时,发生折射或反射作用所产生的奇特现象。

《万事问》为我们找开了知识的大门,我们要在知识的宝库中拿走更多的知识,来丰富我们的人生!

推荐第4篇:《教育六问》读后感

《教育六问》读后感

最近有幸拜读鲍鹏山老师的《教育六问》,深感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责任之重大。其实,我从生孩子到现在的两三年里真的没有认认真真看过一本书,全都围着孩子转,就是看书也是囫囵吞枣,很是浮躁,再加上要求此书是暑期必读,像下任务似的,刚开始对这本书多多少少有点抵触心理。最近整好孩子不在身边,感觉世界立马安静了,所以才有机会沉下心来读鲍先生的《教育六问》,此书就我们国民非常关心的教育提出了问题,给国人以警示和反思。古有屈原之《离骚》、《天问》,有范仲淹之“先天下之忧而忧”,顾炎武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近现代则有严复之《天演论》,在甲午战争战败、国家危机四伏的情况下,向国人发出了呐喊;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喊出“富强救国”,影响了一代维新和革命先驱;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情怀,他用锋利的笔揭露黑暗社会的种种现实。文人能够忧时忧世、忧国忧民,嗅出时代的弊端,提出的问题使世人深思。作为一线教师的我,常常也问我自己,什么是教育,什么是素质教育,难道素质教育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吗,那又怎样全面发展呢,我在这个过程中又扮演什么角色呢……我有时很困惑,读过鲍先生这本书虽不说如梦初醒,但确实有很大触动。

第一,教育何为。人不是工具。我们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想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的教育方针和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可以说是培养“劳动者”,把人当做一种工具来培养,这样的教育是狭隘的。教育的两大基本职能:传承并发展人类的文明和传授并创新人类的技术。“传授并创新人类的技术”是物质世界的进步,我们国家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这一职能已经发挥的淋漓尽致,我们一直把它放在教育的首位,通过教育进行培训,使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的技术,以便更好的服务社会,养活自己;而“传承并发展人类的文明”是人的精神世界的进步,我们需要以人为本的教育,我们需要成为一个有良知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品行的人。当我们的物质世界无限膨胀时,你永远无法满足自己肉体的追求,好的幼儿园是为小学打基础,选好的学区是为中小学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考个更好的高中,接着努力进入理想的大学,找个好工作,买房买车,成家立业,房子小了换大房子,车子再换成高档一点的,“混的好”的普遍标准是他有钱,一辈子都在满足物质世界,相对应的精神世界的空间和时间所剩无几,把人培养成境界很低的“小人”,而孔子的教育就是把普通人培养成君子,把“小人”培养成知善恶、辨是非、懂美丑的“大人”,不仅会谋食,还要会谋道。

同样,我们的素质教育并不等同于技能和知识的累加。孟子说素质有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仁义礼智,能判断是非、善恶、美丑,有仁心,知廉耻,懂礼让,讲诚信,懂礼让。人的心灵很重要,教育就是给我们安一颗心,教育就是把以前伟大圣灵的心灵,一代代地传递下去。

第二,何为人师。古代的教育,两年考一次试。《学记》中写道: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第一年,学会断句和文章的理解,三年以后考学生的学业和人际关系,五年后看学生怎样对待长辈和知识的广博,第七年看学生对学问的见解和如何选择朋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周围的朋友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层次,第九年就要有自己的一套价值观,把握世界,融会贯通。通过九年的学习,便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远者怀之”,所以古代乃至近现代多出大师,王勃十四岁作《滕王阁序》,周恩来总理十二岁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胡适、徐志摩等等许多二十多便是北大教授,而纵观现在国内快餐文化的时代多的不是大师,多的不是情怀,而是让青少年疯迷的明星,许多学生就是大学毕业,心智还是不成熟。我们老师我们的学生可以无知,因为知识是无限的,人生是有限的的,在有限的人生去掌握无限的知识是不可能的,我们可以保持一颗不断学习的心,人是要不断成长的,但人不可以没有良知,“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这些孱头们。--鲁迅”“三鹿奶粉”“幼儿园三色事件”“长生疫苗”,罪恶的双手一次次伸向无辜的孩童,一次次触摸大众的道德底线,这不仅仅是个人的道德沦丧,还有社会良知的无下限。鲍鹏山先生指出我们老师要具备良知,为师之道为两点:第一,做老师要有担当,要有理想,不仅仅是一个职业,做一个有情怀而不仅仅是合格的老师;第二,老师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储存罐,还要要有价值判断力,去回答学生相应的价值问题,“传道、授业、解惑”。

第三,何为素质。好的教育在自求变化气质,进而每个民族又会形成不同的民族气质,民族的文化和民族的气质需要通过读经来培养。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经典,美国人读《圣经》,参加各种宗教活动,而我们则需要读传统经典,读《四书》。孔子主要通过教《诗》《书》《礼》《易》《乐》《春秋》即“大六艺”来改变气质。读《诗》,温柔敦厚;读《书》,疏通知远;读《乐》,广博易良;读《易》洁净精微;读《礼》,恭俭专敬;读《春秋》,属辞比事。学好《诗》,可以“兴、观、群、怨”,让一个人有情怀,有洞察力,有领导力,有独立的批判精神。“兴”可以概括为感发意志,唤醒意志。意志人人都有,但大多数人的意志都在沉睡,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唤醒人的意志,唤醒人的内在生命力和自我生命的激情,让一个人有情怀,然后学会自我成长。当我们有足够强大的生命力和激情后,我们还需要“观”来给我们把握方向,审时度势。希特勒应该是很有生命力和激情的人,但那份灭绝人寰的执着只会让人陷入万劫不复。所以“观”很重要,“观”就是观察力、洞察力、判断力,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释,即认识真,认同善,感知美。很难想象一个具有强大内在动力而又抛弃真善美的人会作出何等的举动。《诗》的第三个功能“群”,可以说是群体意识,公共意识,而不是只专注一己之私。生活中缺乏公共意识的案例比比皆是,小区遛狗不栓狗绳,对居民特别是对孩子的安全造成隐患;宠物随地大小便,主人扬长而去不做任何处理;高铁男子强行占座事件;开车司机占道随意变道以及各种路怒症等等,这些都是公共意识和群体意识缺乏,个人利益至上,为了一己之私去损害大众的利益,所以“群”同样重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合群、协群、导群。同样“群”的教育就是要让人有责任感和爱,“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就是责任,“泛爱众而亲仁”中有爱,有责任则有担当,“仁者爱人”有爱则不会一切个人利益至上,日本皇室男性名字最后一个字都带“仁”字,天皇里的另一个汉字和年号同样出自我国的四书五经和其它古典文集,咱们邻居韩国说孔子是他们国家的,端午节都被他们申遗了,下一步准备拿着祭孔大典去申遗,他们好像连汉字都没有放过,所以他们国家的发展需要这些经典和文化支撑他们的精神世界,我们在当下金钱至上,笑贫不笑娼的大环境下,何尝不需要这些圣人和经典来净化我们无处安放的心灵。孔子回答什么样的人为君子--“修己以敬”,修养自己,对人,对事,对动植物,对万物有所敬畏。“大跃进”时期,把人的力量鼓吹无限大,不尊重大自然的规律,结果大家也看到了,我们需要多少年的努力去弥补自己犯下的错误。在无限的时间和空间里,人是多么的渺小,但有些人总想证明自己的力量和存在感,剩下的只有无限膨胀的欲望和快感。所以君子“修己以安人”。《诗》的最后一个功能“怨”,即人要有批判精神和自己的理解判断力,切勿盲从,人云亦云,这样才可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跟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类似,柏拉图厉不厉害,肯定厉害,但是作为学生的亚里士多德没有盲从才成就了另一个性鲜明的亚里士多德。鲍鹏山老师指出“兴、观、群、怨”这四种能力有了,我们的素质教育就成功了。

第四,经典何为。我们国家的教育和西方的教育不同,其一,政体不同;其二,西方教育是建立在宗教信仰的基础之上,他们除了正规的学校教育外,还有“教堂”,他们需要参加各种宗教活动,还要读《圣经》,很多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都有所体现,人都有一个彼岸世界,你在世俗世界此岸所有的所作所为,在彼岸都有一个标准在衡量你,世俗的世界可以消失,但彼岸的精神世界是永恒的,都要受到审判,所以国外有些国家犯罪分子会被判几百年,你的世俗世界哪怕终止,你的精神世界依然在继续,这也意味着终身监禁,在我国相当于无期,但是表现好是可以减刑的。西方国家的教育不仅有“学堂”,还有“教堂”,相当于两条腿,我们国家的教育没有宗教信仰,共产主义信仰是政治信仰,我们没有彼岸世界的标准,我们的标准就是我们自己,所以我们国家的教育只有一条腿,而我们的传统教育即文化教育和风俗民约可以来构建我们的精神世界。传统教育教什么,就是儒家经典,相当于国外教育的《圣经》了。

第五,何为教材。“四书”是最好的启蒙教材,《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从经看过一个记者对周杰伦妻子昆凌的采访,记者问你这么有钱为什么要出来工作而且这么拼?昆凌回答道不想让孩子认为自己的爸爸妈妈是不努力工作的人。感觉昆凌的回答真的很正能量,有钱不代表就不用努力,在当下的时代,人饿死或者冻死的概率是很小的,但是人做不好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死掉。人不仅仅只局限于“谋食”,还要会“谋道”,不走正道的人是多么的可怕。最近引起社会巨大反响的“杀妻藏尸案”“乐清滴滴杀人案”等恶性事件,施暴者不仅自己作死还要拉着受害者殉葬,心中哪有道义存在,内心充斥着膨胀的欲望。如果我们常怀一颗感恩和敬畏的心,我们便学会尊重,我们的教育也是如此。感恩父母赋予我们生命,学会尊重自己的生命,不会受点儿刺激就寻死腻活,同样尊重别人的生命,不要拿别人的生命开玩笑;感恩大自然,给予生命并馈赠我们丰富的食物,尊重大自然,遵循大自然的规律而不是肆意践踏和破坏大自然;感恩生活,我们需要努力去实现自己,而不是活在别人创造的财富里等着浪费生命。我们的教育应该是有情怀的教育,更有温暖的教育,激发孩子的内在生命动力和生命激情,不断的实现自己。

推荐第5篇:《每天四问》读后感

《每天四问》读后感

今天读了陶行知老先生的《每天四问》,觉得真是受益匪浅。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每一问都触及灵魂,发人深省。

一问身体是否健康。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一切的基础。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健康的身体,才能创造出更好的明天,而我们现在工作繁忙不注意自己的饮食,连续工作,这样对健康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我们应该要注意饮食,劳逸结合,健康生活每一天。

二问学问是否进步。陶老先生就告诉我们其中深刻的道理:做每件事都应该专一,打好基础,认真分析,追求真知。所以坚韧不拔的意志相当重要。

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凡事多些理解,少些抱怨,多些宽容,少些斤斤计较,多些善意,少些敌意。我们就应该用这样的心态做人做事。

还有一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作为一个教师,我觉得每天还应该做到四问:一问:课前还有哪些方面我没有准备好?细致地分析学生,精心地设计学法,恰当地选择教法你都做到了吗?因为课前准备越充分,在课堂上就越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二问:课堂上我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了吗?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课堂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场所。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和意志力,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

三问:课堂上我投入激情了吗,我的应变能力如何?一位对自己专业充满兴趣的教师,才会使自己的课堂充满激情。学生喜欢充满激情的教师,喜欢充满活力的课堂。对教学充满激情的教师,一定是充满智慧的教师,他的课堂也会充满阳光。教师的激情更多应体现在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上、对学生学业兴趣的激发上,而不是独霸课堂、侃侃而谈。

四问:我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上落实得怎么样?“得”与“失”在哪里?教学设计是对课堂实施的一个理想蓝图,课堂上要力争用这一设计来实施。因此,教学的课后反思,必须要对教学的实际过程与事前的设计,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学任务是否完成,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课堂中出现了什么新的情况,又是怎样应对,要找出差距,并分析原因,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便采取补救措施。把教学过程中的每一点成功与教训都记录下来,它是我们教学生涯的宝贵财富。

面对忙碌而紧张的生活,面对每天初升的太阳,让我们每天四问,并努力做到,这样到了夕阳西下的时候,我们会自信地对自己说:今天,我都做到了!

推荐第6篇:《怎样问课》读后感

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什么才是最有效的教学,都在寻找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以求能上出让学生满意的课,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说实在的自己也很少静的心来下来看书,这次,工作室有这么一项作业,让我在课余时间也不时的翻看着这本书,真是让我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问课”一个新鲜的词映入我的眼帘,以前我只听范老师提过,但没有很深入的了解,自己一直都在采用反思性教学,也就是书中的课后问,但是到底如何才能最有效地实施反思性教学呢?通过阅读《怎样问课》后我才知道,原来最有效的反思性教学需要教师掌握问课的艺术,不仅仅是课后问,还需要课前问,课中问。

首先“问自己”。以前我的理解就是“课后问自己”,上的是否成功,或者有哪些不足的地方,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还有“课前问”和“课中问”。“课前问”就是教师在课前反复琢磨自己对教材的把握是否准确,认真分析自己的教学目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充分发展,教学内容是否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具有层次性,仔细思量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否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随机调整,充分预计学生在课堂上会有什么反应等等。教师要通过课前问要明确教学目标,自己要带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课堂,要知道自己应该怎样上这堂课,要知道如何研究使用教材。

其次是“课中问”。指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对课堂中发生的出乎意料的问题扪心自问,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也就是考验教师的“教学机智”。我们要不断的问自己:我实现教学目标了吗?我控制教学节奏了吗?我处理好突发事件了吗?并且在课堂上,要关注意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培养,要进行一定的情感教育。

最后是“课后问”,也是我们最常用的反思方法,就是在课堂结束后,教师及时反省、反思本节课的效果,着重反思课堂中出乎意料的创造性收获和需要改进的地方等两方面的问题,便于今后教学扬长避短。它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教学事件或教学问题,也就是为了不断询问自己: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那么从哪些方面反思呢?首先要反思这节课的效果如何。语言精彩生动吗?让知识走近课堂了吗?教学效果达成如何?整体把握教材,面向考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了吗?多关心爱护顽劣学生,做他们的朋友了吗?然后要反思:学生从这节课学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问题,形成了哪些能力等。接着要反思:这节课的成功之举和败笔之处在哪里。对于成功之举,我们要及时捕捉瞬间的灵感,抓住智慧的火花,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对于败笔之处,我们要认真思考,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寻找补救和改进措施,引以为戒,“亡羊补牢”。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强调的是内省。读了这部分的内容,使我进一步的明白了应如何反思好一堂课,进而才能上好一堂课。

推荐第7篇:无问西东读后感

《无问西东》影评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知道需要做影评的时候,我确实上网查过。罕见的两极,高的捧上天,奉为神作;低的贬下地,恨不得踩上一万只脚。大多数不喜欢无问西东的人,他们最主要的理由就是:逻辑混乱、除了黑屏就是黑屏、思维根本串联不起来。但其实,马克思主义已经告诉了我们,要透过事情看本质。

其实如果能够看到无问西东的好,你就会发现,无问西东这部电影,他的本质就是讲述了一直传承的大学精神。不管是清华学堂,还是西南联合大学,再到清华大学,讲的就是一代一代人在迷茫的年少时期,被点拨,被引导,做出适合自己的、真正想要去做的选择。

吴岭澜的故事,虽然简洁,但却是所有故事的起源和点睛之笔。吴岭澜是个英语成绩非常好,但是物理成绩超差的学生。当他的老师问他:“你为什么不选文科”的时候,他给出了自己都不太确定的答案,就是——现在成绩好的人都在学实科。经过梅老师的指点,他发现了方向,并作出了自己最适合的选择。这个故事的主旨便是告诉我们——人追逐潮流并没有什么用。只有自己最适合自己的道路,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我认为最饱满、最壮烈的一段,是王力宏所扮演的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求学的清华才子——沈光耀。他母亲有一段话,我觉得非常动容——“我不希望你还没想好怎么过这一生,就连命都没有了”。沈光耀家境富裕,他的父母并不希望他能够做一个保家卫国的男人,只希望他能平平安安过完这一生。但是沈光耀在国家危难之时,毅然选择当一个飞行员,保家卫国。不管他投喂孩子们那段故事是否真实,就算是为了添加戏剧效果而夹杂的片段,我觉得都非常让人感动。沈光耀和吴岭澜不一样。沈光耀明确的知道自己的一生该如何度过,即便是生命的代价。

而陈鹏和王敏佳的故事,我相信很多人都为之动容。纯粹的爱情和现代夹杂利益的爱情,相差甚远。陈鹏的那句话,我相信让很多沉浸在美梦中的少女都非常的感动,“我就是那个给你拖底的人。”他们是彼此的信仰。但陈鹏亲眼看见爱人所遭摧残,却还是坚定不移地为国家事业牺牲自己的健康与青春。我非常不理解为什么这样做?但是换个角度来想,他没有迷失自己,值不值得,他自己心里非常清楚。

张果果是最后一个故事,也是开头的故事。独白让人感觉这部电影的精神传达的非常明确。“如果有机会提前了解了你们的人生,知道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不知你们是否还会在意的,那些世俗让你们在意的事情,比如占有多少,才更荣耀,拥有什么,才能被爱……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推荐第8篇:《学与问》读后感

今天我们学习了《学与问》这一课,这是一篇守明事理的文章。全文围绕着“勤奋学习观察思考”这一方面来写的。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的真知。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这篇课文主要告诉了我们问的重要性。我们完全可以遇到不会的题就像别人请教,要学会拜能者为师。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要对一个问题去不懈探求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

宋濂冒雪访师。明朝著名散文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这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

看,古人都知道勤奋好问。在学中文,在问中学,我们才会学到更多的知识。让我们加油,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推荐第9篇:课堂教学十六问读后感

也算闲暇之余吧,浏览了江老师的一片文章《课堂教学十六问》,很受启发,其中也找到了自己的一些影子,明白了一些不以为是问题的问题,课堂教学十六问读后感。用江老师的话说就是:提出一些“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层次比较低”的问题……惭愧~

几个自己的影子:

其中第二条是这样的说的:凡两个字的课题中间空两字格;三个字的课题字与字之间各空一字格;四字的课题字与字之间各空半字格,五个字及以上的字与字之间不空格,为什么不按这样的规范板书课题?

读后才知道,原来如此!

第六条是这样说的:学生的课本、作业本皱皱巴巴,要么掉了封皮,要么页角卷折,不少教师视而不见,习以为常。为什么不要求学生爱惜,保持课本、作业本的整洁呢?

边读边回想,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也强调过要求过,只是没有坚持要求下去……

十六问中提到制作课件时运用艺术字的问题……

有时候可能因为只注重了它的美观、视觉效果却忽视了我们的教育对象!

江老师说的这些内容真的很是“没什么了不起”的,可细细想来,却反映了大问题,就像一个小小的课题板书可能就反映出老师的书写等自身素质、老师平时的教学情形、一些教学中的自然习惯,可就是这些自然习惯,展现出老师的“本”……

愿自己在实践中做好这些“不起眼”的“小事”!

推荐第10篇:百问百答读后感

百问百答读后感

百问百答>读后感

(一)

陈萧旭

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介绍的书是《百问百答》。

大家都知道问答是,你问我答了!它这本书介绍火箭与宇宙飞船着、火箭的原理,人造卫星的用处等火箭与人工卫星的所有相关知识!

告诉同学们火箭与人造卫星的种类与构造、人类开发太空的历史性创举、各国太空开发现状与前景等知识。

你们想知道飞机与火箭又什么不同?太难空中也有垃圾吗?宇航员如何解决大小便的问题……

同学们,你是否曾对这些问题感到好奇?

快来和我阅读吧!

百问百答读后感

(二)

王浩轩

放假了,有一天,我在家里和妈妈一起读书。

我们读的是《百问百答》,这是一本漫画书,书里面有:刺头、肥猫、作家,一共有198页,有两种内容,一种是海底世界,另一种是海洋生物。我读完了这本书,感觉又好看又好笑。有一件事我感到很奇怪,肥猫和刺头掉到水里,为什么不会死呢,我感觉很奇怪。它们什么事情都知道,它们真的很厉害,我要向它们好好学习。

读了这本书,我非常开心。

百问百答读后感

(三)

周末我在家看了一本书叫《百问百答》,里面的主人公是刺头和肥猫,讲的是的机器人知识,生活中的机器人和未来的机器人是什么样子,机器人能为人类做很多事情。

人类有些不能做的它也能做,看来科学多么重要,我们以后要好好学习科学知识。

百问百答读后感

(四)

郝书可

虾、蟹煮熟了为什么会变红。

我们都吃过大虾和大蟹,他们的味道鲜美,是我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买来的生虾和生蟹都是青灰色,可是,把它们煮熟就呈现红色了,这是为什么。

原来,这是一种叫\'虾青素\'的红色色素在起作用。许多有壳的小动物,也有这中虾青素。这种色素大量而广泛地分布在自然界中。

是虾、蟹等甲壳类动物活着的时候,色素都是和蛋白质结合在一起的,所以不显颜色。

而在蒸煮的时候,由于受热的缘故,色素蛋白质发生变化,色素被分离出来,虾和蟹就变成红色了。

百问百答读后感

(五)

林振溢

自从我看了这本《百问百答》,我知道了很多知识。

我们刚刚出生的时候,就有350块骨头,随着不断地成长,这些骨头会逐渐结合在一起,等到16——18岁的时候就只有200块骨头了。我们所有的骨头重量大约占我们体重的10% .

《百问百答》里面还解答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如:为什么苹果既能通便又可以止泻?原因是苹果含有丰富的有机酸和特别多的果蔬胶;为什么晚上要刷牙?因为口腔里的细菌会使食物碎屑腐败发酵。总之,《百问百答》是一本好书,它让我认识到世界是那么丰富多彩,知识是那么益智有趣;它让我知道了科学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

我喜欢《百问百答》,当你翻开书卷,趣味盎然的知识>故事让你扑朔迷离;我喜欢《百问百答》,这套丛书集趣味性、知识性、启发性于一体,深深地吸引住我。 在大自然的原野上,有多少条通往大自然知识高峰的小路,我将沿着这条小路,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做个有用的人。

百问百答读后感

(六)

黄子轩

寒假里,我看了一本书叫《百问百答之紧急救治》。

这本书非常好看而且有很多册,作者申慧荣以漫画的形式把食物堵在气管时,骨骼断裂时等受伤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做的方法告诉你,这样下次你受伤的时候就知道该怎样做了。

这本书里面有两个内容让我最感到深刻,第一就是流鼻血时应该怎么做。为什么是这个内容让我最深刻呢?因为我自己有时上火就会流鼻血,所以我就把内容给纪录下来。流鼻血应该把头向前倾,注意:然后手捏紧鼻子两侧,过一到十分钟就可以止血了。

第二个内容是食物堵在气管时该怎么办?为什么这个这个内容也会让我深刻呢?因为我有时侯肚子实在太饿了,所以吃饭的时候就会狼吞虎咽,有时还会噎着。但我自从看了这本书之后就学会了如何自救。要利用椅子或洗碗槽快速挤压腹部将食物排出。不过我现在也不会狼吞虎咽的吃饭了,因为我害怕把食物噎在气管里那样会很难受的。

这本书真的值得一看,你们也来看看吧!

百问百答读后感

(七)

冼力聪

我从小就喜欢植物,每当看到美丽的花都会停下来细细欣赏,有时也会控制不住,偷偷地摘一朵。最近,我看了一本有趣的课外书叫《植物知识百问百答》后,我才真正地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它的世界看似无声无息,实际上纷繁复杂。

这本书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恐怖的植物\', 第二部分是\'神奇的花与树木\' 第三部分是\'惊人的植物常识\'.我最喜欢看第二部分,当我看到\'有不是树却被称作树的植物\'这个内容深深吸引了。从图片上看分明就是一棵枝叶茂盛的大树,那为什么却不是树呢?我顿时纳闷起来,带着这个疑问认真地阅读起来,我终于在书上找到了答案。原来这种植物叫龙血树,只是将无数的茎干捆绑成一束的植物,它也没有树木具有的年轮,因此并不是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都会把看到东西,就认为是真的。这样我们就会被自已的眼睛蒙骗,而不去深入了解事件的真相。记得有一次,表弟来我家玩,只见表弟手里拿着一个玩具。这不是我前几天新买的玩具吗?于是我跟表弟闹起了矛盾。过了几天,我在整理玩具时,看到之前新买的玩具,这时,妈妈走过来跟我说:\'孩子不要被眼前看到的所迷惑,要深入了解事情的真相。\'听了妈妈的话,我把头低下来。

以后,遇事我要学会:不光要用眼睛去看,还要用心去分析,这样才会避免不必要的误会。

第11篇:《天问》读后感400字

青天一顾谓何求——《天问》

初读《天问》便联想到了《诗经》中的句子:“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屈原一生恪守道德,“举世皆浊我独醒,众人皆醉我独清”,他把他的生命和精力献给了他热爱的土地。《天问》可分为三部分,就自然问了六十九个问题,社会与历史部分共计九十六个问题,最后他从幻想与神话中醒来,心中感慨万分,并就此提出了八个问题。这里就不详细分析了。

这些问题没有主线,零散却又天马行空的想象勾勒出瑰丽的画卷,像是一个被打碎的花瓶落下一片片灵动的碎瓷。在一个星空浩瀚的夜晚,一位少年仰望天空,把身躯融入那浓浓苍穹。他像伊甸园内的亚当,却不知道夏娃的踪迹,他在追随爱的步伐,却不知道爱的代价,于是他对天发问,倾诉心中忧郁。

屈原的《天问》是一部探求的字典,无法解答的问题像是伤口无法愈合的痕迹。

曾几何时,另一个少年也向往着同一个梦想。他在天空拥有最亮的一颗,“存亡一知己,生死两妇人”,他月夜逃去却中了吕后的诡计,从此星空坠落。他仰天大笑,一如少年时初遇星象的豪迈,那苍天一问竟成了绝响。

千年后,柳宗元写出了《天对》以应屈原的《天问》,文明无意中找到了最鲜活的传承方式,一问一答,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屈原的问正是他精神之所困,纵然江水漫漫,又何尝不是他自身的悲剧?他太孤洁,又太孤绝,精神的枷锁击溃了他最后的防线。他沉水而死,空气中飘着若有若无的幽香,和着他的遗愿和悲伤。

后记:魂归来兮,诗言三千行,一人独饮一江愁,屈子的背影在临江的斜阳中拉得很长很长……

第12篇:教师读书读后感(教师十问读后感)

教师读书读后感

大家好,不好意思 ,占用大家的几分钟的时间,我来啰嗦几句。

通过阅读《教师读书十问》,促使我静心思考教师的读书,认识到读书应当成为每一个教师的习惯,甚至是信仰;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智者、大师在对话。

曾有人这样形容读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读书,是教师专业底蕴得以厚实的路径。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我们只有通过读书,不断地进行“充电”,才能使自己的职业生涯拥有源源不断的“活水”。五湖四海,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我们倘能如此读书,知识何愁不渊博深广,资源何愁不源源而来,教学何愁不富有新意。这样的课堂,学生怎么会不留连忘返、身心陶醉?这样的老师,学生怎么会不爱戴、尊敬?

读书不仅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还能滋养我们的人生底气。教师是社会上最大的一个知识分子群体,虽然待遇较差,地位一般,但是社会看教师的眼光却很高。人们往往把教师看作是有学识、有文化、有修养的人,无论说话做事,都得高标准,严要求,不能跟社会上的人一样。一个有读书习惯的教师,经过书籍日积月累的浸润,气质就会逐渐变得高贵而不媚俗,性情逐渐变得细腻而平静,内心逐渐变得博爱而不自私,一句话,读书可以使教师的灵魂变得高尚而伟大起来,这样的教师,自然就会赢得别人的尊重。读书三原则:即凡与安身立命、修身养性有关的书,要沉下心来仔细读,尽量读懂读透,求甚解,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打基础,为掌握服务社会的一技之长而下大气力,花苦工夫,决不马虎,谓之研读;对于和自己的职业、工作、兴趣有关的书籍,广为搜罗,一睹为快,要用认真的态度去读,以求有所收获,是为精读;对于其他一些文艺作品、休闲读物、科普知识等,则茶余饭后,信手翻阅,目的是陶冶情操,开阔眼界,增加对新事物的认知,这权且称为通读。今天我们进入网络时代,读书的形式又有所变化,然而,无论你面对的是书本,还是屏幕,都会有所选择地阅读。为了汲取更多的营养,不妨也试试“好读书不求甚解”。

“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的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我们每个人要为此而努力,不断地充实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学习型教师”。

谢谢大家!

第13篇:鉴史问廉读后感

《鉴史问廉》观后感

2015年3月10日我校组织全体干部教师在会议室观看大型历史文化记录片《鉴史问廉》,按照我校领导要求,看完后要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些在民群众中流行的口头禅,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对法规的尊重和敬畏。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更是阐明了言行可以自由,但一定要有礼法的约束,不是想怎么就怎么的。《鉴史问廉》前五集,让我们认识了许多名垂青史的能臣廉吏,《鉴史问廉》第六集《律令之矩》,体现了法律的尊严和神圣。这集是给贪官的一个严重警告!这部纪录片播放的非常及时,当前,国家反腐,我们每一个公民都义不容辞,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坚守党的原则,在大是大非面前站稳住自己的政治立场。

目前,习主席大力加强反腐工作,国家一步步对于此等反腐行径进行大步改革,并一步一步推进和加强官员财产申报和公示的立法工作,党中央以对腐败零容忍的态度,以“踏石有印,抓铁留痕”的气魄,用“猛药去疴、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做到“有腐必反,有贪必肃”。高举党纪和国法这把达摩克斯之剑,从严治党,去除党内毒瘤,捍卫党纪,维护国法,遏制腐败,重构清正廉明的政治新常态。使人民群众 1 增强对反腐倡廉的民族自信心,给中国人民上了一堂很好的历史课。

第一个被枭首示众的贪官:羊舌鲋;第一个畏罪自杀的官员:王立;第一个禁“吃喝风”的官员:易三才;第一个劫狱被皇帝亲手处死的官员:朱祖亮。这些人走上犯罪的道路,因为他们心存私心,与人们越走越远,其实百姓总是那么的善良,那么的易于满足,只要能被官吏帮到哪怕是一点点小忙,他们都会到处传扬官吏的好处,所以,成为一个清官,成为一个好官很容易,帮人民群众办好事这就够了。然而,要想成为一个名垂千古的清官廉吏,这就难了。因为光办好事不行,还得把办好事当成一种习惯,还得能解决百姓的困难,总之,任何一个朝代对于贪官污吏都无法容忍,因为他是害群之马,人民无法接受,所有人都无法接受,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的心声是最大的服务对象,纵观历史长河,一个朝代的开始都会政治清明,因为会总结前一个朝代的教训,就如宋太祖赵匡胤就会命人将《戒石铭》(尔俸尔禄 民膏民脂 下移民虐 上天难欺)刻在全国的府衙门外,让每天从这里经过的官员明白:贪赃枉法是天理和国法都难以容忍的行为,而宋朝灭亡的时候呢?诚然被外族入侵并灭亡和自身政治体制国力发展有一定关系,但当时的一些奸臣迫害忠良,则更加促进了这种灭亡。

2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段话出自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征的故事。古人如此,难道我们不如古人吗?

看完《鉴史问廉》,引人深思,让人清醒。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首先我要做的就是坚持廉洁的理想信念,在教学中,要同反面的事故案例和正面教育相结合,提高自己的思想和道德水准,严格要求自己,从思想深处杜绝贪污腐化、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守住自己的节操。筑严思想防线,才能牢固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自己对客观事物的思维和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密切相关,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各个方面做好表率。

石龙区四中:孙伟红 2015年3月11日

第14篇:趣味经济学100问读后感

《趣味经济学100问》读后感

他把原本复杂难懂经济学道理用平白易懂的语言娓娓道出。

我们的毛主席一生中最喜欢吃红烧肉。他经常说:“吃点红烧肉,补补脑子。”我想,这句话够分量作红烧肉的宣传语了。而邓小平的口味又有所不同,从鲜美的“佛跳墙”到一清二白的“七星鱼丸汤”,他对福建菜中原汁原味的海鲜相当喜爱。当年由邓小平主持的国宴,大多是充分展示南北各大菜系的风味特色的菜,因此,他的“南北通吃”成了一段佳话。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像我,只要是大众能接受的肉类,就都到我的怀里来吧!按经济学的假设,偏好实际是潜藏在人们内心的一种情感和倾向,它是非直观的,引起偏好的感性因素多于理性因素,消费者的偏好也会影响消费者的需求。

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但用于满足欲望的资源是有限的,所以才有了佛说的“舍得”,有舍才有得,要舍弃什么,保留什么,得到什么,权衡取舍。即在取舍之间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在某种意义上,经济学就是关于资源配置的学问。现代社会可供选择的对象太多,我们该如何选择,这都是在考验我们的“权衡取舍”智慧。商业社会有很多人患有“选择型恐惧症”,就是因为自己的选择一再失误,从而不敢再去选择了。可见,“权衡取舍”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我们要学的就是以经济学的思维思考问题。

若你不够能力去权衡舍得而做出了错的选择,也不要去太多的怨恨和后悔。过去所说的话、所做的事无论对错都已经无法更改。这与沉没成本的道理是一样的。昨天的成本已经付出了,是赢是亏,都是昨天支出,从今天来看,这些成本是昨天的沉没成本。我们只有勇敢地承认自己过去言行的对与错,把已经无法改变的“错”视为昨天经营人生的坏账损失,今天经营人生的沉没成本。以全新的面貌去面对今天,才可能轻装上阵,才可能有新的成功。

成功有一个前提,便是要“有诚信”。百年店家之所以受人欢迎,靠的就是百年不倒的诚信形象。

如今,“假”成了一个比较时髦的字眼,官员造假数字,商人造假产品,学校卖假文凭。人间处处有“假”,根据稀缺价值,诚实成了一种弥足珍贵的品格,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看重。在现代经济社会,即使一个企业拥有雄厚的资本实力和现代化的机器设备,有誉满全球的品牌优势,建立了很好的采购和销售网络,并且有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和高学历的管理者队伍,但如果它在财务报表上、在商品、服务上做假,欺骗商品客户和投资者,丢掉了信用资本,就没有银行愿意给他贷款,企业的股票、债券和商品就没有人买,合作者和客户没有了,所有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就失去了它的意义,企业必然会陷入困境,并最终在市场中消失。

趣味经济学,让经济学充满趣味。

第15篇:《十万个问什么》读后感470字

今天,妈妈从图书馆借来了一本吸引我眼球的书,叫:《十万个为什么》。

我迫不及待得抢了过来,津津有味得看了起来,妈妈笑了,说:“我问你一个题目,回答不出来就不许看哦!”“好!”我胸有成竹得说,“好!提问,植物会睡觉吗?”“啊?你这不是耍我嘛,植物怎么可能会睡觉?”我疑惑得问到,“你手中的书可以为你解答哦!”妈妈笑着说,我立刻翻到目录,哈!找到了!植物是会睡觉的!

我用崇拜的目光看向我手中的科普书:《十万个为什么》。

这本书真是我的好帮手!里面的内容充满了神奇,比如吃了沙丁鱼会长寿,吸血鱼的触盘可以粘在其它生物上吸取它的食物——血,在海洋,动物为了生存而互相残杀,在这本书上你可以探索奥秘,刨根问底,再苛刻的问题它都能帮你解决,在这本书中把自然界的种种奥秘都能解开,我爱这本书,它为我解答难题,帮我解开一切奥秘,因为有了它,我的知识便更广阔,人人都称我为“小博士”,我心里甜滋滋的,这可都是科普书:十万个为什么的功劳啊!

读了这本书,我变聪明了;读了这本书,我变“小博士”了;读了这本书,我被别人称赞,啊!这本科普书:《十万个为什么》——是我的传家秘方!

第16篇:《蓝猫淘气三千问》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书,书名叫《蓝猫淘气三千问》。 书精彩的内容,最吸引《老鼠尿有用途》这篇文章了。听了这篇文章的题目,你奇,那我们就一起去吧。 天气晴朗,万里无云的,淘气小诊所开业啦!可谁知的气氛被猫大哥给破坏了?哎!蓝猫一脚踢开大门,冲了进来:“淘气淘气,你给我啊!”淘气穿着白大褂,生气地跺着小脚了,“蓝猫,事啊,一大早就大吵大闹的?”蓝猫的右手抓住了淘气,“事,你干的好事!”蓝猫伸出不停颤抖着的左手,“你出的馊主意,叫我去爬山不然手会!”淘气理了理,说:“你的手也不是爬山引起的,有原因的啊!”“害我还不承认,你不治好我,我饶不了你!”淘气帮他检查啰。真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啊!结果是蓝猫竟肌肉萎缩症。淘气走到白布后面,不一会儿拿来了一杯药,蓝猫见宝贝喝了下去,真的奇迹般的好了,老鼠尿啊!蓝猫开心极了哈哈,老鼠会治猫了! 这篇文章把人物情绪、人物语言、人物动作都写得非常好,蓝猫的情绪是愤怒地找淘气算账——得知是老鼠尿后没生气,反而兴,而淘气呢,完全没有慌张,把人物的性格特点分得很,故事也就有趣了,可以我们的兴趣,还能教给我们更多的知识,了我们最弱小的而它的用处最大的,人人平等,事事平等,动物和动物平等,人和动物也的平等,我们应该爱护动物,和动物做的好朋友!共创美好的家园!

第17篇:我爱问连岳读后感

——《我爱问连岳》

首先感谢豆瓣的一篇文章,借给我如此贴切的一个题目,我爱问连岳读后感。如非这个题目,我还真找不到写出这篇读后感的感觉。

记得之前我在豆瓣上的评语是“当成一本书来看,缺乏基本的逻辑构成;当成一本散文集来看的话,又未免内容太单调了。毕竟问答的选集,总会有如此那般的问题。正如要打架打得好看,还需要好的对手。其他的,不说也罢。无非是红尘多烦扰。 结论是,这类书,买一本就好了。有空翻翻”

也正是近期的“有空翻翻”才有别样的感觉。

第一次看的时候,是顺着看下去的,一口气看完,腻了。现在是每天睡前或者醒来后,随手翻开就看。总觉得这篇好像昨天看过,或者前天还笑过,但是再翻开看,又总想不起连岳的回答是什么了,又是新鲜的一篇文章。平时看其他的散文、工具书或者小说不会有如此的感觉。或许这也是写情感类文章的好处,读者都如此的没有记性,即使话题老套,但每篇都是新鲜出炉得如秋天法国的面包。

也有关注豆瓣或者博客一些写情感专栏的作家,每次看着读者的来信,都饶有兴趣地自顾自地分析一通,然后再看看作家们怎么说的,读后感《我爱问连岳读后感》。 我每次都会痛心疾首地想,这个问题不是已经说过了么?那个情况上上上次不是已经分析了么?但每个当时人都会想,我的当然不一样啦,至少,至少这次的男主角是广东人。

当然,专栏作家如果像我这样,早就被编辑部的扔出去顺便同行黑名单了。不同的作家会有不同的风格,但是必须的责任和义务就是,将这些别人看来纯属雷同的案例文章里面,写出不一样的东西给观众看,同时点出同一样的东西给当事人看。如同中医和西医的范畴。西医是一样药治一样病,中医还要讲药理,那个季节用哪些药材。

而其中,我最喜欢连岳。有人说,连岳就像影子一样。他不是你的明灯,也不是你的拐杖。他只是你的影子,显示出光的来源。不同的人,影子也不同。而且加上连岳含蓄幽默的语言,真是观众和当事人两不误啊。师承王小波和罗素,就像武当的道长般,与天地浩然一气。

作为一个观众,而且是反复阅读的观众,终会嗅出当中荒诞来。正如我所说的,每次看都是新文章,每个观众对这种专栏的印象会相同的,大家都像看热闹,看完就算了,没有理由也没有场地让你将这些智慧去实战,只能真的等到自己遇上问题了,就会写信来说“我是你的忠实读者,看你的专栏多少多少年了,帮别人解决多少多少单困扰了,但是轮到自己却失手了。故事是这样的…………”来来去去还是那几个类型的故事

其实连岳的文章,翻来覆去地看就六个个字“平等、自由、博爱”,但却是最难得六个字:有人爱得卑微,有人被房价要挟,有人只求利益最大化…………每个事件,都有不同的变量,幻化出不同的形态,却有谁去深究本质呢?每个人都期待着预言师一语中的?当局者迷,这四个字,给了多少人逃脱的借口啊?做到知行合一,这个到底要多难啊?

想起广东的一句老话结尾:错要认,打要企定。国语是,玩不起的都活该!!

第18篇:周小平十问李开复读后感

读了周小平十问李开复后,我想从作为一名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方面去讨论这个话题。到了大学以后,尤其工作以后,每个人都想把自己的好的一方面去向别人展示,有的人甚至没做成什么大事,还要在别人面前摆出一副干大事的姿态,这一点毋庸置疑。因为人都是想听好的,这样会让别人觉得你了不起,更会受到别人的尊敬。另一方面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有判断能力,这一点非常重要,不管干什么事,好事还是坏事。像这种事情,看周小平的问题这么详细,肯定也是下了一番苦心去对付这个人。那么为什么呢?他们二人,一个作为“青年导师”,另一个作为“爱党爱国青年”的代表,都在刻意进行自我形象塑造,也就是都想立身于道德的制高点。正是缘于此,没有弹性空间供他们腾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目的。我想我们作为大学生不能只看表面现象,更要注重事物的内涵。从这件事情上很容易联想到现代大学生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对周围世界的价值的反映和判断,并影响着所采取的态度和行为等,价值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指导人们价值活动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一般思想原则。题的追求及评。有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当前,我国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知道人生的价值不仅包括自我价值,也包括社会价值,即他们在获得社会物质和精神认可的同时,也懂得如何为社会做贡献,如何在为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大学生在朝着文明、健康、向上方向的同

时,在人生价值观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个人认为这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1) 个人至上。有的大学生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以个人主义、小团体本位主义作为自己立身处世原则,以自我为中心,把个人利益作为出发点,缺乏社会责任感。(就像周小平一样,就算那些事情是真的,故意去接别人的短)处处为自己着想,把个人利益凌驾于社会 集体之上。有的同学直接表现为自私自利,不愿意帮助别人,关心他人,不参加集体活动、社会活动;而又的同学则坚持着“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思想积极的参加社会活动,主动关心集体、同学,一副热火朝天的样子,但是“客官为他人主观为自己”是客观上给他人带来好处,尤其在“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发生矛盾时,他们思想上回到“主观为自己” 的出发点,不惜损害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利益

2) 金钱至上。(有的大学生崇尚拜金主义,把“挣钱多”“升官发财”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准,认为读书无用,“书读万卷不如腰缠万贯”。他们把大好的学习时间用在赚钱上,在大学校园里掀起一股不可忽视的“厌学风”。有些大学生唯利是图,忘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古训,在金钱的诱惑下,不择手段,甚至不惜出卖自己的灵魂和信仰走上犯罪的道路。把金钱看成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唯一标准。“找工作”看“前途”,“前途前途,有钱就图”成为他们的口头禅,梦寐以求地一大学文凭为跳板来谋

取金钱和地位。

3) 享乐至上。有的大学生认为“人生在世,吃喝二字”表现为不思进取,忽视学业,满足于“60分万岁”。他们懒散怠慢,不把大量时间用在学习而是用于网上打游戏、聊天上,吃喝玩乐成为他们生活的大部分。(就像周小平一样不去闯自己的事业而却干这种无聊的事情。)

4) 功利至上。大学生做事带有极强的实用色彩主义,个别同学为人处世以是否能给个人带来好处为出发点,忽视人的社会价值。比如青年入党是一件政治上要求进步的好事,但他们把入党作为追求个人发展,打造择业和就业竞争的资本。还比如想进一切办法进学生会当干部,他们的目标不是为大家服务而是想换取更多的利益。

5) 当代大学生看不到别人的长处,总是鸡蛋里面挑骨头。(主要是嫉妒)我认为周小平问问题就有这方面的原因。

所以,通过阅读周小平十问李开复,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正确树立价值观。

总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是无产阶级的人生价值观,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之上,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对社会贡献为真正价值的人生价值观。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才能真正实现个人与社会会的有机统一,走出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有意义的人生。

第19篇:《莫问他乡与故乡》读后感

《莫问他乡与故乡》读后感

常冰潇

季羡林先生是当代的大家,在中国古典文学、语言学、佛学、教育学等领域都有极深的造诣。只有自己深入了解,才能给学生传递最恰当的知识。查阅有关他的资料时,我翻阅清华大学校史,看到了我们未曾知道的一些故事,了解越多越肃然起敬。

93年,清华大学进行第一批德国交换研究生的选拔,有季羡林、曹禺、张骏祥、田德望、李长植、乔冠华、任华、朱庆永等18人申请,最终只录取了季羡林、乔冠华、敦福堂三人。这些人清华最优秀的人才,能从这些人里脱颖而出,更是不容易的。

季羡林的家境并不好,能够坚持读书,是经历了好些困难的。到德国留学,还是打败了一众优秀学子才取得的机会,他对学习的态度自然是珍惜而热爱的。

然而当时有很多人,家庭条好的人都到德国留学,却并不是都像季羡林三人一样的学习态度。在《初抵柏林》中,季羡林写道:“当时在柏林的中国留学生,人数是相当多的。原因并不复杂。到德国来镀的是24金,在中国社会上声誉卓著,是抢手货。所以有条的中国青年趋之若鹜。„„这里有吃,有喝,有玩,有乐,既不用上学听,也用不着说德国话。”这些人只图一个国外留学的美名,以此换取一些实际的利益。而这些人,没有什么求知的真心,白白浪费了绝好的学习机会。

现在的孩子们何尝不面临着一样的问题?社会衡量人的标准是财富至上。学习也被拿来功利地衡量,是否有用?有什么用?你的知识值多少?

“读书无用论”的横行之下,学习既不是唯一的出路,生活中又有各种各样的诱惑,学生的求知欲已不知道被消磨了多少。又如“文科无用”的观念,从何而来?——挣不了大钱。

“学习”在现代社会是普遍缺失的。每当看到人人手中拿着手机沉迷其中,真如同宗教里面吸人心魄的“邪术”一般,就感觉到一种绚烂的荒芜。综艺、影视、娱乐、论坛,段子横行,所有的人都用这一样的句子、一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还生怕自己跟不上时代,学不会新兴的词句。这是网络的时代,是消费的时代,是娱乐至死的时代。

花花世界,令人沉醉,可是关上手机之后呢?只剩下疲惫的双眼,和转不动的大脑。学习的能力已经被人们丢弃了。

一边读这本书,一边对照现实。直让人感叹——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正是如此,越读下去越是让我感怀深刻——德国的老师们,严厉与严谨到不近人情的地步。

《我的老师们》一文中,季羡林引用这样一段话:“德国19世纪的伟大东方语言学家埃瓦尔德说过一句话:‘教语言比如游泳,把学生带到游泳池旁边,把他往水里一推,不是学会游泳,就是淹死,后者的可能是微乎其微的。’”

季羡林的老师瓦尔德施密特,就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把梵文的基础教给学生后,季羡林觉得很简单,没什么压力。谁知第二堂,老师根本不讲解枯燥的语法知识,而是直接开始带领学生练习繁难的语句。一开始练习,季羡林便冷汗涔涔,磕磕绊绊,说不出来,颇觉吃力。

这一给了他当头棒喝。怎么才能理解这么难的东西呢?季羡林开始了预习,为了两个小时的,他足足努力了两天,他说:“我自己觉得,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真正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自己懂得什么不懂什么,只有自己最清楚,依照自己的学情,充分预习,学习才有了最大的收获。他的老师在无形中,给了他压力,让他在压力中形成了自觉求知的习惯。多么优秀的老师,多么有效的教学方式。

今天这样的时代,对老师的要求实在可以称得上苛刻。但是,春秋时期礼乐崩坏,才有孔子存在的意义。时代日新月异,孩子学习的欲望和能力都在被剥夺,这大概才显得出教师存在的意义。

北宋教育家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不敢说自己有如此能力,但是总可以尽一己之力,在浮躁嘈杂的世界里,带着孩子们寻一方宁静,踏上求知的旅程,感受纯粹的“乐知者”的乐趣。

第20篇:《班级管理60问》读后感700字

《班级管理60问》读后感700字

星海学校教师——张琳

暑假期间,我拜读了《班级管理60问》一书。其实,在细看了此书之后,才发觉,其实班级管理,不仅仅是班主任的要务,更是所有教师需要关注和修炼的一项必不可少的专业能力。

书中几乎涵盖了我在任职班主任之初所遇到的诸多问题。比如如何制定切实可行的班规。在这方面,书中提出了四个比较重要的问题:一是班规有没有必要制定,二是班规由什么人制定,三是什么时候制定,四是制定之后如何执行。我根据这几个建议,再联系我们班的实情,有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班规。这也正好印证\"以法治班是最好的\".

另一个大问题也困扰了我很久,那就是从哪些方面入手建设班级文化。文化是电磁场,能对我们班内的每一个学生产生\"场\"的作用。巧妙地运用班级文化建设,我们的班级管理将上一个崭新的台阶。可是当我刚接触班级文化建设这个全新的概念时,我就开始无所适从。\"班级文化建设\"这是务虚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到底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建设班级文化呢?其实,在班级文化建设上,重要的是做了什么,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文化氛围。这种文化氛围的建立过程,比结果更能凝聚人心。书中给出了一个实例。曾经有一个\"烂班\",班上几乎没有一个孩子要读书,甚至没有任何一个人有读大学的愿望和想法。但是他们中途接手的老师却没有放弃。他还是喊出了响亮的口号:\"我们在文化科目上掉了队,我们就要从班级文化上让别人注意我们。\"其实事情往往是这样的,很多孩子因为所处的环境问题,由于学习差受到了冷落,所以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就滋生了。其实这一类的孩子往往有着不为人知的长处。而一旦受到激励,这些孩子的潜力将是无限的。如果老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鼓励,创建了属于自己班的特色,那么班级文化的建设应该是相当成功了。

……

我想,教师的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但是平日的努力将化解一路的艰难和险阻。

问读后感
《问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