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美学原理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10-29 08:36:36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美学原理

鲍姆嘉通:“美学之父”。认为感性认识也应该成为科学研究对象。建议成立一门新的科学,专门研究感性知识。1750年,正式以“伊斯特 克”这个术语出版了他的《美学》第一卷。 我国最早接受美学的是王国维,他在《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红楼梦》等文章中,阐明“古雅”作为美学范畴位置等。他继承了 康德、叔本华的美学观点。 古希腊的柏拉图是在欧洲美学史上最早对美的问题作深入的哲学思考的人,最早提出\"理念说\",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他认为现实中的一切事物的没都根源于“美的理式”,即美本身。 康德的美学是建立在先验论基础上的认为美只能是主观的。 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在美学上,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 亚里士多德 达芬奇,在《画论》一书中要善于窥视自然,他认为美并不是什么神意的体现,而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是可以用感官认识到的事物的性质。要重视比例和谐,比例论在文艺复兴时期很受重视,《神圣比例》 荷迦兹,英国著名画家,艺术理论家,《美的分析》得出的结论:美正事现在所探讨的主题,我所知的原则就是: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所有这一切彼此矫正,彼此偶然也约束,共同合作产生美,他提出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

从社会生活中探索美的根源。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孔子,“里仁为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如有周公之才之美” 墨子,“万民之利”才是美的标准。 孟子继承了孔子发展孔子的“仁”变“修身”为“养性”突出人性的作用。在美的观点上提出了“充实之谓美”,主张“人性善” 荀子主张“人性恶”

王国维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省立斜阳暮’。无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空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纯粹关照,情感没有外露,通过客观的描写对象传达出作家的思想情感。 郭熙《林泉高致》

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

但是在生产劳动中的产品并不是一切都是美的。

在美的产生过程中使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

从实用价值到什么价值的过度,这中间人类的观念形态起了中间环节作用。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它不仅根源于实践,而且本身就是实践的最直接表现。社会美首先表现在那些作为实践主体的先进人物身上。其次表现在劳动产品上,这主要是指那些已经改变自然原有的感性形式的劳动产品。 社会美直接体现了人的自由创造,是一种积极的肯定的生活形象。

社会美重在内容。“心灵美”“精神美”“性格美”“内在美”都是强调美的内容,即人的内在品质、性格等等。

自然美是自然事物的美。

形式美和事物的美的形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事物的美的形式和美的内容有着直接的密切联系,而形式美是指美的形式的某些共同特征,形式美所体现的内

容是间接地、朦胧的。

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的美。艺术美来源于客观现实生活,但不等于生活,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传神-----神形兼备。传神在艺术中主要是指表现人物性格特征,也包括为花鸟鱼虫传神。

简答题

1.西方美学史上探索美的本质主要通过哪些途径?其中有哪些合理因素值得我们吸收和借鉴。

一部分美学家是从精神世界去探索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的根源归结为绝对观念,或主观意识、审美感受。

另一部分则从客观世界的自然特征出发探索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的根源归结为自然事物本身的某种感性特征和属性。

2.自然美在教育上的意义。

祖国大自然的美,可以激发我们对生活对祖国的热爱。方志敏烈士曾把祖国的山河比作母亲的肌体,著有《可爱的中国》,激发我们对祖国的热爱。

自然美还可以培养人们的优美的情操,寄托自己的理想,还能使人们在怡静中消除疲劳,得到休息。音乐家贝多芬酷爱自然,他曾说:“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爱田野”,正因为他是如此地热爱大自然的美,才能谱写出优美、动人的乐曲。、

3.形式美的主要法则,在美的创造中有什么意义?如何灵活运用

单纯齐一。对称均衡。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多样统一:是形式美法则的高级形式,也叫和谐。

上述形式美法则说明,人类在长期实践中自觉地运用形式规律去创造美的事物,并在美的创造中积累愈来愈丰富的经验。形式美的法则概括了现实中美的事物在形式上的共同特征,研究形式美是为了推动美的创造,以便使形式更好地表现内容,达到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高度统一。

运用上需要结合内容灵活地掌握,形式美的运用应当有助于美的创造,而不是束缚美和艺术家的创造。研究形式美的法则主要是为了提高美的创造能力,培养我们对形式变化的敏感,善于在探索美的形式时,从内容出发选择最适当的形式以加强美和艺术的表现力。

4.黑格尔对艺术美的看法

否认艺术美来源于生活。真正的美是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

抽象的发展了人的能动性,强调想象在艺术创造中的作用。

反对机械的模仿自然。

5.优美与崇高的对比

优美的特点是:美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和平衡状态。它在形式上的特征表现为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的美。从美感上看,能给人以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这种优美的表现是风和日丽、鸟语花香、莺歌燕舞、或是山明水秀、波平如镜、倒影清澈的自然景色;或是夕阳西下,一脉金晖斜映在山头水面。这些境界就是优美,给人以和谐安静的审美感受。

崇高的特点是:美处于主客体的矛盾激化中。它具有一种压倒一切的强大力量,是一种不可阻遏的强劲的气势。它在形式上往往表现为一种粗狂、激荡、刚健、雄伟的特征,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在社会生活中,崇高通过严重的阶级斗争,艰巨的实践,展示出人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巨大力量。

论述题

1.为什么说艺术美源于生活。

生活是艺术家进行创造的前提、基础。艺术家的创作激情、创作素材都来源于现实生活。艺术美是现实生活的能动反映。自然美丰富生动,是艺术家的创作源泉。

生活是想象的土壤,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艺术家的创造性想象活动,必须依靠生活中所积累的大量的感性材料,掌握愈丰富,想象就愈自由。

生活孕育了艺术家的激情。情感是在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对事物的态度,它是客观实践的产物,艺术家脱离实践就无法培养对生活的感情。

生活推动艺术家的技巧。艺术技巧不仅为表现生活思想情感服务,而且是在表现生活与情感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技巧的提高是没有止境的。生活在不断发展,要求艺术家在技巧上也要相应的变化。

以上三个方面都说明,生活是艺术美的源泉,艺术美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身所呈现出来的外在优美形象完美统一的美。

它包含两个要素:一是源于品行、修养、人格等内在方面的精神特质,包括道德、理想、才识、情感等,称内在美;二是人的外在体现,包括语言、举止、风度、服饰、仪容、形体等,称外在美。

特点:人的美既有社会性又有自然性人的美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有机结合。 外在美是人的美的形式,内在美是人的美的内容。

欣赏一个人,既要欣赏他的外在形象,也要注重他的内在表现。

一个真正具有美感的人,应该是内在美和外在美高度统

一、协调一致。人的美既包括个人的美也包括人类群体的美。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国、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及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更不能把美定义为生

(2)车尔尼雪夫斯基一方面说凡是能够显示现实生活的都是美的,另一方面说只有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才是美的,这样,同一个命题就出现了矛 (3)主观上的喜欢与生理上的满足是\"美是生活\"在理论上的两根支柱,前一方面容易滑向主观唯心主义,后一方面则容易走向庸俗的生理学观点。

典雅、含蓄、秀丽、纤柔、婉约等特色。在审美类型中,优美通常是指一种单纯的美、常态的美。从根本上讲,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优美的核心之所以是和谐,其实质就在于它体现出主体和客体的和谐统一,体现出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也体现出理智与情感的和谐统一。优美的本质就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的和谐统一,并且在对象世界中得到感性的显现。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单纯的、平静的愉悦感。

从审美属性上看,崇高主要具有宏伟、雄浑、壮阔、豪放、劲见、奇特的特点。在审美类型中,崇高的基本特征是突出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冲突。崇高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之间处于尖锐对立与严峻冲突。客体企图以巨大的气势和力量压倒主体,主体在严峻冲突中更加激发自身的本质力量与之抗争,最终战胜与征服客体,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比在优美事物中更加充分的显现。崇高的核心在于“冲突”。崇高体现在主客体矛盾冲突中,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审美主体所受到的挑战越严重,遇到的冲突越激烈,斗争的历程越险恶,就越能激发和显示人类自身的本质力量,也就越能令人感到崇高。论述题:

推荐第2篇: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作业要求

作业:按要求撰写一篇与美学相关的短文或学习心得(2000字以内)。

什么是美学

美的本质与形态,美的类型,美感的本质特征,美感的心理素质,美感的差异性、普遍性,审美主体的提高(美育),从而提高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美学理论知识分析、评论、鉴赏文学艺术的美、大自然的美、社会生活中的美,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美学是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科学。作为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美学课的重点是介绍人类审美活动的最基本情形,切实培养大学生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是大学美育中的基础理论课程,面向全校文理科各专业学生开放。只要你爱美,它就与你有关 蒙那丽莎的微笑

文里的西施,是春秋末年越国的美女,传说此女绝色盖世无双,有沉鱼落燕之容,闭月羞花之貌,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席美女-------中华第一美女。女性美的理想标准是什么?整体全面的美应该怎么要求?明张潮的《幽梦录》提到:“以花为貌,以柳为态,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肌肤,以秋水为姿色,以诗词为情肠。”这可谓是美女的最高境界,只是能达到者太少。 世界之大,谁是最美的女性,大家一直公认的是希腊的海伦和中国的西施。

海伦的美是如何呢?在《伊利亚特》中有这样的描诉,为了争夺海伦,斯巴达和特洛伊竟然打了十年的战争。这个世界只有好战的将军,没有好战的士兵。作者肯定没有见过海伦,但是却借助参战士兵之口说:“为了这样的美人,即使再打十年也值,我是自愿来参战的,我爱海伦,我要她留在我的国家。”怪不得两国的国王各不相让呢!海伦之美由此可见。 真可谓是闲静似娇花照水,回眸一笑百媚生。

可是传说毕竟只是传说,我们都没有亲眼所见。虽说黄金有价,美貌无价,但是这也只是对外表的一个片面的标准。西地简单的认为:“美的女性应该脂粉气和书卷气兼而有之。云鬓蓬松,秋水映人,唇红眉黛,容颜娇媚,亭亭玉立,楚楚动人,翩若惊鸿,袅如春风,外在美固然很重要,这些也都是令人喜爱的,但是如花似玉,还要有智慧灵气,琴心诗韵。作到双绝,才能达到最美。她应该是整体的,多样统一的 ,内外俱佳才好。一个女人当其容貌.形体.衣着.发型和心灵.思想.才智.谈吐达到和谐统一时,她才是最全的美,即“美是和谐”

那么谁才是最美的女性呢?海伦?东方人不愿意,西施?西方人连连摆手“no !no ! no!”有没有共鸣呢?有没有统一呢?

400多年前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巨人达.芬奇呕心沥血用了4年时间画成的《蒙那丽莎的微笑》曾使多少人为之倾倒,为之消魂,人们对她的临摹之多,复制之多,影印之多,用之插图插页,封面封底之多都史无前例。有的国家甚至将她印制在钞票上。一幅画,何以让世界如此的痴迷?一件艺术作品如此珍贵,真是一大奇迹。几百年来,不知有多少美术家,艺术家,批评家去探索这一微笑的意义,但至今未能找到圆满的答案。据说画时为了让她愉快,能自然流出动人的微笑,画家请来乐师,为她演奏她最喜爱的音乐,“凡音之起,皆由心而生。”黑格尔曾说过:“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可见音乐是主情的,是长于传情的,善于挑动人心弦的一种艺术。“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这种空灵之美的境界只能在虚实真幻隐露之间,只需略带笔意,要妙在笔外,才能真正空灵之焖的最高境界。可谓是用心良苦。据说画中人是画家的梦中情人,不然没有深沉的爱意,画家是画不出其中的情意蒙蒙。据说画中人也热烈的爱着画家,不然何以画中人能如此安详的在画家对面一坐就是整整4年。据说……。能有如此多的据说恰恰说明《蒙那丽莎的微笑》的成功。在她问世400年里,在人们的心里他始终是个活着的人,她具有的艺术美和艺术魅力高超而又永恒。画中的少妇,衣饰普雅,神色自如,清秀端庄,仪态万千。画家着重从内心的自然去描绘人物,表现了她那昂然的青春活力。一层蝉翼般的薄纱在额头上轻轻的撩起,更增添了她的妩媚,线条分明的嘴唇给人一种无以名壮的美,加拿大美术史家吉鲁曾公布过一项令人震惊的研究成果。她说蒙娜丽莎那倾倒无数观赏者的口唇,是一个男子裸露的脊背。 她那自然交叉在胸前的丰润有致的手,是优雅娴静,悠然自得,还是温存诱惑,英国医生基友博士相信蒙娜丽莎怀孕了。他的根据是:她的脸上流露出满意的表情,皮肤鲜嫩,双手交叉着放在腹部。性学专家则推测:蒙娜丽莎刚刚经历了性高潮,所以才表现出令世人倾倒的微笑。实在难以说清。她那蓬松如流云般的卷发,披散下垂在裸露的颈上,别有一番风韵。尤其是画中的微笑,是圣洁,是鼓惑亦是永恒,令人百看不厌,很是耐人寻味。近日,科学家运用电脑技术做出了新的解读:“她”的微笑中带有喜悦、厌烦、恐惧等多种情绪。对蒙娜丽莎的微笑的分析结果是:其中包含83%的喜悦,9%的厌烦,6%的恐惧,2%的愤怒。这一研究成果将刊登在既日出版的《新科学》杂志上。不过,究竟是什么情景竟然同时勾起了“蒙娜丽莎”的四种情绪?这大概又是一个难以说清的“谜外谜”了。 美国哈佛医学院的神经生物学家利文斯通认为,蒙娜丽莎微笑的时隐时现,是我们的眼睛运动的结果。按照利文斯通的分析,人眼通过两个不同的区域来观察世界。一个是中心区,被称为视网膜的中央小窝,它让人们看到颜色,认出印刷符号,辨别细节;另一个是外围区,它分布在中央小窝的周围,是人们区别黑白、捕捉运动、分辨阴影的区域。当人们观察别人时,常常注视对方的眼睛。在欣赏《蒙娜丽莎》这幅画时,人们首先注意的也是人物的眼睛。当观察者眼睛的中心区在蒙娜丽莎的眼睛上时,“外围区”视线会落在她的嘴上。鉴于外围视区的观察特点,它会很快地注意到蒙娜丽莎颧骨的阴影,这些阴影又恰恰使人们意识到笑容的存在。但是,当直接观察蒙娜丽莎的嘴时,人眼的中心区又不会注意到阴影,所以“人们永远无法从她的嘴上看到笑意”。由此,利文斯通得出结论:蒙娜丽莎的笑容时隐时现,完全是因为观察者的视线在其脸上游动产生的效果。当我凝视达•芬奇的传世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时,常常被那带有三分柔情、七分迷离的美丽笑容所迷惑。看着看着,恍然有所感悟,只觉得爽意的眼泪直涌上来……是的,蒙娜丽莎的千般美,万般美,及至的美都在她那甜润迷人的微笑上。

画家是一位伟大的人文主义战士,他高举思想解放的巨手冲出中世纪的黑暗帷幕,向腐朽的神权和残酷的禁欲主义开战。歌唱崇高与自由,追求幸福与欢乐,蒙娜丽莎的微笑表现了画家一种审美理想,表现了中世纪被压迫和窒息的人性的觉醒和复苏。蒙娜丽莎的微笑是空灵含蓄的,富有神秘色彩的,给人回味无穷的。她的笑是迷,耐看,耐思,耐捉摸。像音乐中的华彩,时而高,高扬到无法举首瞻仰,时而低,低沉到大海中的深渊,令人安然消魂。不同的观者,不同的感受,多样而又统一,像少女的天真?少妇的会心?嫣然一笑是那么的难以理解,羞涩?温柔?闲雅?诱惑?得意?还是暗示?表情似乎时刻在不停的变换着,难以揣摩。总之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都是一种美。一种空灵含蓄的美,一种有限的艺术形象,给人一无限的艺术遐想的品味。 美主要是被欣赏到的,美就是活在某种欣赏里面的东西——鲍桑葵 美是生活,美是和谐,美是微笑,美是蒙娜丽莎的微笑。

[1] [2] 下一页

推荐第3篇:美学原理

第一编美的本质

 美学之父。

 鲍姆嘉通。他的他的《美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 美是主观的感受。

 这是从主观方面对美的本质的理解。山鹰在空中盘旋,这是寻找猎物而已,我们却

觉得它高傲、自由。所以 “美是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

 但燕子在空中飞翔,给我们的感觉是轻盈。这说明物的某种属性,还是对美有影响

作用的,美不完全是主观的。

 美是主观说看到了美与人的感觉、体验、情感等方面的联系,但完全否定客观事物

在美感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 康德从质的方面对美的定义:“审美趣味是一种不凭任何利害计较而单凭快感或不快

感来对一个对象或一种形象显现方式进行判断的能力。”

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中我们所得到的不是一种知识而是一种感觉,但它不同于单纯的

快感。因为一般的快感只是欲念的满足,主体对满足欲念的东西只关心其存在而较少关心它的形式。而审美活动不是欲念的满足,不涉及利害的计较,对象以它的形式而不是以存在来产生美感。所以美感不等于一般快感。美是不涉及利害和概念的纯形式。

 美也不等于善,善是意志所向往的目的,要涉及利害计较的实践活动。美感是一种

不计较利害的自由的快感,所谓“自由”就是审美活动不受欲念或利害计较的强迫,完全自发。

 由上可知,审美判断不涉及概念和利害计较,美感不同于感官的愉快和善,因此,

康德就审美判断的质的方面对美下如下定义:审美趣味是一种不凭任何利害计较而单凭快感或不快感来对一个对象或一种形象显现方式进行判断的能力。这样一种快感的对象就是美的。

 美感与快感。

 1,审美的愉快与生理的愉快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主要是:美感以生理快感为基础;

生理快感可以强化美感。

 2,美感的愉悦性不同于快感:(1)快感是由实用功利目的的满足所引起的生理性愉

快,美感是由精神希求的满足所引起的心灵性愉快;(2)美感是对快感的超越和升华,美感是高级的愉快。(3)生理快感是在对象被消耗的过程中获得的,美感过程对象没有被消耗;(4)生理快感是短暂的,美感是长久的。

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 柳宗元提出的观点。

 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都带有创造性。

 美并非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的面前显现为不同的景象  美是自由的形象。

 人类将自己与动物相区分,人的活动具有自觉的目的性特征。在生产劳动实践中,

人类给自然界和周围环境打上了自己的印记,使人的本质力量在活动过程及其成果中显现出来,这就给人类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肯定自身提供了可能。

 美的事物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喜悦虽然离不开一定的感性形式,但这种喜悦的根源

并不在于感性形式本身,而在于里面包含着人类实践中的自由创造。

 美的本质特征在于人的本质力量同它的感性显现两个方面的统一。

 首先,人的本质力量是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

人类遵循客观规律和主观目的进行自由创造的活动中表现出来。凡是人们在创造性

的活动中显示出来的理想、情感、愿望,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具体表现。

 其次,美必定是一种感性存在。美不是直接诉诸人的理智,而是诉诸人的情感。美

的事物和现象总是现象的、具体的,总是凭着欣赏者的感官可以直接感受到的。  最后,人的本质力量不是凝固的,而是发展的、变化的,它标志着人类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所达到的相对水平,因此美的感性形态也是流动的、新颖的。

 因此,美的对象形式特征上是表现着人的自由创造活动的感性形象。而美只是那种

肯定着人的自由创造的活动,肯定着人的目的、力量、智慧与才能的实现,人在其中能感到自由创造的喜悦的那种生活形象。

第二编审美发生、审美活动、审美感受

 审美发生的代表性理论。

 1,巫术与图腾崇拜说。

 2,劳动说。主要体现在工具上,工具是原始人类最重要的东西。从材料的选择、加

工的方法到外形的特征,都体现了人类自觉的、有意识的、有目的的创造。

 3,本能说。主要是人的性本能、模仿本能、游戏本能。

 审美需要:

 审美需要是在人的劳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随着人的精神能力的发展而逐步生成的,

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只有当审美需要被人清楚地意识到,并转化成一种自觉的精神追求时,它才真正构成推动审美发生的一种积极的力量。审美需要是审美意识的内在驱动力,而审美意识则是审美需要的心理表现。

 审美潜能:

 个体审美的发生必须有前提,前提之一是个体与客体都具有审美潜能。

 对于主体,这种审美能力在未被激发的时候可以称之为审美潜能,即相应的生理—

心理结构。

 对于客体而言,即审美对象要对审美主体产生作用,即审美诱导,具体表现在客体

反映出来的物质材料、社会内容以及艺术开放性。

 心理距离说。

 瑞士心理学美学家布洛提出“心理距离说”。观赏者对于作品所显示的事物在情感上或

心理上保持的距离,这种距离消除了我们对作品的实用态度,因而使我们对眼前的事物产生崭新的体验。

 移情说。

 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立普斯在他的《空间美学》一书中提出“移情说”。

 他认为审美主体赋予审美对象的生命和灵魂,使审美对象具有审美价值。审美中的移情

现象由两个基本方面构成:一是审美主体把自己的情感、意志和思想投射到对象上去;另一是对象本身是由线段、色调和形状等所构成的空间意志,能使审美主体的内在意识向它转移。最后主体和对象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第三编审美领域

 节庆狂欢之美。

 1,节庆狂欢超越了世俗的等级、特权、禁令,超越了日常生活的种种局限,显示了生

活的本来面目,回到了本真的生活世界。

 2,人与人不分彼此,互相平等,不拘形迹,自由往来,从而显示了人的自身存在的自

由形式,显示了人的存在的本来形态。使人回复到人的本真存在。

 关于自然美性质的看法。

1、自然美在于自然事物本身的属性。

2、自然美属于心灵美的反映。

3、自然美在于自然的人化。狭义的自然人化是指通过劳动、技术去改造自然事物。广

义的是指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

4、自然美在于人和自然相契合产生的审美意象。

 “艺术终结”论。

 1)杜尚之后,现代艺术的发展方向,是艺术本体的消亡,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日趋模糊。

艺术终结说甚喧尘上。

 2)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黑格尔将艺术分为三种类型:首先是象征型艺术,这是艺术的

原始阶段。人类心灵力求把它所朦胧认识到的理念表现出来,但还不能找到合适的感性形象,于是采用符号象征。这样,从形式不能明确表示出内容,物质溢出精神;其次是古典型艺术,这是艺术发展成熟的阶段。认识到形象,也就能明确认识到它所显现的理念,物质与精神平衡;最后是浪漫型艺术,这是艺术开始解体的阶段。无限的心灵发现,有限的物质不能完满表现它自己,于是就从物质世界退回到它本身。精神溢出物质。总的来说,艺术越往前发展,物质的因素就逐渐下降,精神的因素逐渐上升。到浪漫主义,人们不能满足从感性形象去认识理念,精神进一步脱离物质,要以哲学的概念去认识理念,导致最终艺术让位于哲学,艺术终结。

 3)丹托的艺术终结论。首先,他主张艺术作品总是深植于社会——历史背景之中,作品

的艺术特性总是依赖于它们的历史和文化处境,因为关于作品的解释也参与作品的构成,即艺术作品本身就包含着“一种理论氛围”,即丹托所说的“艺术界”;其次,由于艺术作品是从其历史上下文中获得身份和意义,而历史又是有方向的、不可重复的,因此艺术上的变化也是有方向的、不可重复的;最后,艺术发展史的最终目的,就是艺术最终认识到自己是“艺术界”的产物,是理论解释的结果。一旦认识到自己的本性,艺术发展的历史就走到了尽头。

 4)对于艺术终结论的评判。可各抒己见。

 艺术的定义特征不是我们从艺术作品上能够直观到的某些外显特征,而是隐藏在艺术作

品背后的某些非外显的特征。

20世纪中期开始, 出现了一批反对艺术定义的理论。根据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

理论,某些东西可以被归结为一类,是因为他们之间某些交叉重叠的相似,但并不是因为它们共有一个本质;而没有共同的本质, 就无法对这类事物进行定义。一些艺术理论家认为, 艺术就是这样一种家族相似概念, 被称之为艺术的东西五花八门, 尽管它们之间也具有一些交叉重叠的相似性, 但不具备下定义所必需的本质特征, 因此给艺术下定义是不可能的。

 曼德鲍姆看来, 这些看法其实是误读了“家族相似”理论。一个家族的诸成员没有外显

的共同相似性, 比如没有面相特征上的共同相似,并不排除存在非外显的共同联系, 比如拥有共同的祖先。面相特征是外显的, 可以通过感知来识别的。共同的祖先是非外显的, 不能凭借感官来识别。如果艺术是一个家族相似概念的话, 那么就表明艺术的共有特征不是通过直观来识别的外显特征, 如面相特征, 而是不能通过直观来识别的非外显特征, 如遗传基因。

 传统艺术定义的错误在于, 它们都力图从艺术的外显特征方面去下定义。但是, 传统艺

术定义的错误, 并不表明艺术是不可定义的, 因为我们还可以从艺术的非外显特征方面去定义艺术。

第四编审美范畴

崇高的特征

 1)崇高是人的本质力量经由对象的震憾和压抑而获得的显现。如:人面对大海,感

到自己犹如“沧海一粟”感到大海的壮美,即崇高之美

 2)崇高既是客观存在的宏大的现象,又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显现。人不是匍匐在

宏大的对象面前,而是高扬本质力量寻求精神超越。

 3)崇高包含有一种否定性的情感体验:恐惧感、惊惧感、痛苦。有一个辩证与升华

的过程:恐惧感——快感。

 崇高与优美的区别。

1、就对象而言,美只涉及对象的形式,而崇高却涉及对象的“无形式”,形式都有

限制,而崇高却涉及对象的“无限制”或“无限大”。崇高的特征是“无形式”,即对象的形式无规律、无限制或无限大。

2、就主观心理反应来说,美感是单纯的快感,崇高却是由痛感转化为的快感。美是

想象力与知性的和谐统一,产生比较安宁平静的审美愉悦。崇高是想象力与理性互相矛盾斗争,产生比较强烈激动、震荡的审美感受。崇高感是由痛感转化而来的,是一种仅能间接地产生的愉快。

 悲剧的美感。

 1,恐惧感。在压倒一切的不能抗拒的命运前,人感到自己的渺小和无力。  2,怜悯感。

 3,振奋感。悲剧引起的观者的怜悯和恐惧,最后不会让人感到沮丧、压抑。在让人

生畏之后,又会使我们振奋鼓舞。在不可抗拒的命运重压下,人依然坚持“自主”“自觉”的人格尊严和精神自由。

 净化说 。

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有一种“净化”作用,借由引起怜悯和恐惧,使人的情绪得到

生理和心理上的净化,压抑得到宣泄,获得一种舒畅的松弛。通过人物的不幸与毁灭,把观看者引向对人生真谛的认识和领悟,从而获得一种超越感。

 喜剧:

 喜剧作为一种戏剧体裁,最早产生于古希腊。在西方美学史上,一直认为喜剧的主

角是丑,滑稽的本质在于丑的事物以美的形式出现,具有矛盾不协调性等特征,使用“寓庄于谐”的手法,通过假象揭露本质。

 丑的审美特征。

 罗丹的《欧米埃尔》

 1)审美的丑中主体与对象之间是一种不和谐的关系,主体凌驾与对象之上,漠视自

然、征服自然、肢解自然,将其神圣形式肢解变形,用来表示现代人复杂的自我与生存境遇。2)不规则、分裂、不自然、不统

一、不完善、不对称、畸形、混乱、扭曲的表现形式。3)是非理性的意志表现自身的力量。近代以来的理性异化,人与世界的关系发生改变。丑突破陪衬地位,变成独立的审美因素。

 荒诞。

 作为美感经验的荒诞感是西方后现代时期艺术主要的美感经验形态,是一种缺乏意

义的单纯的呈现。荒诞作为人的特殊的审美实践,实际上就是在否定之中构建其审美价值的。 表现为反叛性、无秩序以及价值的削平。

推荐第4篇:美学原理

王国维的作品有《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

西方第一个从哲学思辨的高度谈论美学问题的哲学家是柏拉图

西方美学不是从鲍姆嘉通开始的

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

审美活动不等同于艺术活动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

审美经验侧重从主体经验的角度来衡量审美活动

柏拉图第一次将美和艺术的观念引入哲学体系

美的社会性不在自然物本身,而在审美主体

要使美学成为国际化的学科,它必须具有多种文化视野

20世纪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没有形成对美的一致看法和完整体系

费希纳提出“自下而上”的美学,并引发了将美学看做是心理科学的思潮

美感因时代阶级种族有差别

审美活动不是人类唯一的价值需求

狭义的美包括一切审美对象

广义的美指的是古希腊式的美

美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之中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体验而不是认识

意象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易传》

西方美学家通常将“象“称为形式

中国古代艺术家常常把象成为“物色”

象是物的一种显现

象是是在的世界

象不可以脱离人的意识而存在

《风雅生活论》的作者是巴尔扎克

时尚的特点有影响面广、渗透力和扩张力强、具有时间性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美在意象

物我交感,人的生命和宇宙的生命互相回环震荡,全赖移情作用

“美是感性的完善”——杜夫海纳

意象世界是对自我的超越,对物的实体性的超越,对主客二分的超越

伽达默尔认为审美体验不仅是一种与其他体验相并列的体验,而且代表了一般体验的本质类型

李泽厚在20世纪50年代美学大讨论中认为美学的哲学基本问题是认识论的问题 高尔太承认美感的产生要有一定的对象

“人类最高的幸福就在于纯理论”——伽达默尔

“人类的求知出于本性”——亚里士多德

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纯粹主观的“美”

不存在一种实体化、外在于人的“美”

审美活动的核心是审美经验

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概念是意象

“自我并不是实体”——康德

京剧是一种写意的艺术

西洋是唯理的体系;中国是生命的体系

美感不是认识,是一种体验

美是超越与复归的统一

自然物具有社会性,但是美和美感不具有社会性

“天异色,地异气,民异情”————龚自珍

“气味要比景象和声音更能拨动你的心弦”————吉卜龄

“体验”说法正确:它是在19世纪70年代由迪尔泰予以概念化;是一种跟生命、生存、生活相关的经验;在德语中是“经历”的意思

“现量”的三种含义:现在;现成;显现真实

“我从来没有见过一座希腊女神的雕像比得上一位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一半美”——罗斯金 高峰体验是美国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

“审美心胸”的理论发源于老子

马克吐温是美国的作家

“美是生活”是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的

审美格调(审美品味)是一个人的审美趣味的整体表现

审美风尚是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中流行的审美趣味。

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在个人身上集中体现为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在整个社会则集中体现为审 美风尚和时代风貌。

美的“表现形态”是美的属性的观念呈现,又称美的范畴

朱光潜的《悲剧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没有介绍的理论是里普斯的移情说

写意与道家的美学有密切联系

伽达默尔认为人是一种“理论的生物”

中世纪认为超越尘世的灵魂是生活的最高的概念和唯一的目的

时尚一般能够超越社会地位和社会阶层的区分

“装模作样”往往是中小资产阶级追随上层精英分子生活风气的一种体现。

返回人生家园的道路就是超越自我,超越自我与万物的分离,超越主客二分。

文艺既是现实人生的反照,也是现实人生的超脱。

《艺术哲学》的作者是泰纳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命题强调的是自然美高于艺术美

黑格尔在《美学讲演录》中提出了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的命题

在审美中,人之所以为人,不住要在于他的物质性

黑格尔将自然美排除在美学研究的范围之外

罗丹与公元前5世纪希腊的菲狄亚斯、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米开朗基罗并称为欧洲雕塑史上三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悲剧性的冲突源于正义与邪恶的矛盾

“美丽地描绘一副面孔”与“一副美丽的面孔”分别指的是艺术美和自然美

钱钟书的“如水口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的比方,说的是审美中的理解 社会美往往能够引发人对命运的体悟

魏晋时期注重人的风姿风神,其中嵇康是魏晋人物风范的代表

关于艺术定义的看法有摹仿说和表现说

中国古典美学有自己独特的范畴和体系,西方美学不能包括中国美学

海德格尔认为语言是存在的家园

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它不是外物自身的形象,而是呈现出给我们的东西。

最早从美的客观本质来说明美的属性的是毕达哥拉斯学派

中国美学认为审美意象的基本结构是情景交融

每个行星都有自己的太阳——费尔巴哈

物不是知觉的世界

审美意象(美)是从审美对象来表述审美活动,而美感是从审美主体方面来表述审美活动 《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

禅宗不认为事物的意义在于事物之外

现象学的创始人是胡塞尔

“事物的是在是事物的作品,事物的外观是人的作品“——席勒

“美属于真理的自行发生“——海德格尔

“现在不缘过去作影,现在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王夫之

“去蔽、澄明、敝亮“——海德格尔

“气味要比景象和声音更能拨动你的心弦“——吉卜龄

“时尚使得莎士比亚每一个剧本中有一半不适合我们时代的美的欣赏“——车尔尼雪夫斯基 《美学散步》——宗白华

“一个塑像的美绝不可能超过一个活人的美,因为一张照片绝不可能比本人更美“——车尔尼雪夫斯基

“众神为了怜悯人类„„”——柏拉图

《4分33秒》——约翰·凯奇

《园治》——计成

“莫扎特的灵魂仿佛根本不知道莫扎特的痛苦;他的永远纯洁、永远平静的心灵的高峰,照临在他的痛苦之上”——贝拉克

《麻雀》——屠格涅夫

美育主要是个体,在中国古代美育是乐的教育,其内容是和谐

“线代社会是一种散文的世界,而不是一种诗意的世界”——黑格尔

“一个人的林混,看他拿手杖的姿势就可以知道”——巴尔扎克

最早从理论上探索美是什么的是柏拉图

《艺术的起源》——格罗塞

审美活动的影响因素中,最根本、最长远的是经济因素

张世英认为人与世界融合的特征有;内在性、非对象性、人与天地万物相通相融 “燕山雪花大如席”用的想象的形式是相似联想

审美想象力直接决定作品的价值

关雎是《诗经》中的第一首诗

美感是体验而不是认识

主客关系的特征有对象性、外在性、认识的桥梁性

审美活动在主题方面的前提条件是跳出主客二分

第一次提出意象这个概念的是刘勰

休谟认为美只存在于欣赏者的心里,他是从审美客体的角度来发现美的本质的

于1961年出现的激浪派主张取消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别,代表人物是乔治马修斯

最早的史前壁画是拉斯科岩洞壁画

西方美育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了“寓教于乐”思想的是贺拉斯

在艺术接受中,意象的重建过程主要在于品

“粗绢恶扇,败人意兴”在艺术品的层次结构中,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是物质实在层 中国美学中审美心胸的理论发源于老子的思想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段古诗中意象的类型是兴象

乾陵显示了大唐前期的博大胸襟

时尚的扩张和流行往往要经历一个“装模作样”“装腔作势”的过程

狭义的“自然的人化”是指通过劳动技术去改造自然事物

在西方传统艺术理论中,占支配地位的艺术观念是模仿说

社会美包括内在美和外在美两种形式

自然美就是在自然物、自然风景上显现的审美意象

《格调》——保罗·福塞尔

服装是阶级隔离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自然美只是属于心灵美的那种美的反映”——黑格尔

北京最有名的的八个庙会有大钟寺

狂欢节庆是日常生活中最具审美意义的活动

休闲不是一种无所事事

审美态度是一种积极主动追求对象的态度

艺术的生命不是“物”,而是内蕴着情意的象

杜尚的《泉》否认了艺术品与现成物的区分,否认了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陶渊明审美的非自觉性

敦煌壁画中有描述日常生活的场景

《陶庵梦忆》——张岱

一件艺术品的创造,其中心始终是一个意象生成的问题

休闲文化的核心是“玩”

心灵美和自然美都是由心灵产生的

艺术品结构的最重要层次是意象世界层

模仿说对艺术的界定立足于艺术功能角度

刘禹锡的“境生于象外”是对意境最简明的规定

意境是一种特殊的意象,它除了情景交融还有一般的规定性

意境的概念可以追溯到老子的哲学和美学。

意境的理论不是在魏晋时期形成

审美标准是存在于主体心中的理想模式和内在标准。一般来讲美学家研究的是人类群体的标准

意境是意象中最富有形而上意味的一种类型。

美学只研究艺术作品的审美层面,否则与一般的艺术学没有区别

《北平情歌》——林庚

艺术的本体不是艺术品本身

人的快乐来自于生命运动的自由和谐

英国最早明确提议创意产业

“自由女神像”的作者是巴托尔迪

王夫之认为诗就是审美意象

喜剧常常用于评价某一重大的社会历史现象,所以比滑稽更具有严肃性

艺术创造始终是一个意象生成的问题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说不同于柏拉图“美在理念”说的主要特点是注入了辩证法的精神

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情世故

服饰自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具有审美功能,因此服饰毫无疑问就是审美客体。

中国文学史中第一部有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是《金瓶梅》

意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区别表现在范畴概念和目的

“脂评”透露了一些有关曹雪芹个人情况

红学家们并不普遍重视脂砚斋(历史上第一个红学家)的美学思想。

被称为古希腊悲剧的典范的是《俄底浦斯王》

曹雪芹美学思想的核心是情

汤显祖美学思想的创新之处是追求人性的解放。

《牡丹亭》中塑造了一个“有情”的典型——杜丽娘。

审美能力是体验人生的能力

胭脂斋认为《红楼梦》是让天下人来共哭这个“情”字

美育的根本目的是追求人性的完满

美育属于人文教育。

老子的哲学中,道”是有和无的统一,虚和实的统一。

审美教育就是引导人们去追求人性的完满,这就是美育的最根本的性质。

1870年的普法战争以法国失败而告终

悲剧最佳的表现形式有戏剧小说影视艺术

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境界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是《红楼梦》中的枉凝眉。 悲剧的最积极的审美效果就是使人正视人生的负面,认识人生的严峻,接受命运的挑战 人在劳动实践中创造美的事物的基本规律是把人的本质力量表现为可供审美欣赏的形象 德育是礼的教育,内容是序,美育是乐的教育,内容是和

推荐第5篇:美学原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

1.社会美:社会美是社会事物、社会现象、社会生活的美,它经常表现为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

2.优美:优美是美的最一般的形态。从根本上讲,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优美的核心是和谐。从美感上看,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单纯的、平静的愉悦感。从审美属性上看,优美主要具有绮丽、典雅、含蓄、秀丽、纤柔、婉约等特色。

3.审美心理:审美心理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审美心理产生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作用之中。

1.艺术美:艺术美指艺术作品的美,是艺术家对生活和自然中审美特征的能动反映,是艺术家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一种形式,它作为美的一种高级形态,既来源于客观现实,又不等于客观现实,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2.绘画艺术:绘画艺术是一门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线条、色彩和块面等艺术语言,通过构图、造型和调色等手段,在二度空间(平面)里创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的艺术。

3.美育美育:就是审美教育,它是审美与教育的融合。从这个意义上讲,美育活动既是一种教育活动,又是一种审美活动。 1.现实美:现实美是指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事物的美,包括自然事物的美、社会事物的美等等。

2.电影艺术:电影艺术是将艺术与科学结合而成的一门综合艺术,它以画面为基本元素,并与音响和色彩共同构成电影基本语言和媒介,在银幕上创造直观感性的艺术形象和意境。蒙太奇和长镜头是电影艺术的主要艺术语言和表现方法。

3.审美客体:审美客体特指审美活动中的客体,是在审美活动中历史地形成并与审美主体构成对象性关系的另一方。审美客体自身具有规定性,是审美活动和审美价值的物质载体。

1.摹仿说“摹仿说”的代表人物是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思想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这种观点认为所有的艺术都起源于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摹仿。“摹仿说”在欧洲雄霸了两千年,因 为它作为人类早期对审美发生问题的一种朴素解释,坚持了美与艺术来源于客观现实,具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是,这种说法只触及了事物的表面,而没有揭示事物的本质,未能说明审美发生的根本原因。

2.园林艺术:园林艺术是指人类根据一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文化所创造的既有实用功能又可供人休闲或观赏的自然景观,它利用一定的技术和艺术手段,凭借山水、花草、林木、建筑等组合而成。

3.格式塔: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音译,其意思是“完型”,是在人的知觉中呈现出来的式样,具有整体性和独立性的特点。 1.自然美自然美是指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它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它的社会性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它的自然性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如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是 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

2.崇高:崇高,又称为壮美,就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阳刚之美”。从审美属性上看,崇高主要具有宏伟、雄浑、壮阔、豪放、劲健、奇特的特色。

1.表情艺术:表情艺术是指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来直接表现人的情感,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种类,主要包括音乐、舞蹈这两门艺术。

2.综合艺术:综合艺术是戏剧、戏曲、电影、电视等一类艺术的总称。综合艺术采用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段和艺术语言。 3.社会美:社会美是社会事物、社会现象、社会生活中的美,它经常表现为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社会美是美的各种形态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种,也是美的最早存在形态之一。

2.建筑艺术:建筑艺术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以形体、线条、色彩、质感、装饰、空间组合等为语言,建构成实体形象的造型与空间艺术。建筑艺术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以形体、线条、色彩、质感、装饰、空间组合等为语言,建构成实体形象的造型与空间艺术。

2.工艺美术:工艺美术是指具有鲜明艺术创造性的产品制作活动。工艺美术作品是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4.美起源于“游戏”的审美发生学说被称为“游戏说 ”,其代表人物是 席勒和斯宾塞。

5.人的外在美体现在形貌美、服饰美、风度美 三个方面。 6.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包括画面运动性、时空自由性 心理真实性 。

7.在审美文化中,有三种主要行为方式,即 审美生产 审美调节 审美消费

8.美育与其他形式的教育具有明显的区别,其主要特点包括 形象性 娱乐性、自由性和普遍性。

4.艺术美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艺术是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艺术又凝聚着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 和情感愿望。

5.审美文化有三种主要行为方式,即审美生产、审美调节、审美消费。

6.后现代主义文化的两大重要特征是“消解”与“复制 ”。 7.现代西方早期审美心理学主要流派有 移情说、内模仿 说、距离 说和直觉说。

8.从表现内容上分类,喜剧可分为_否定型喜剧、肯定型喜剧、含泪喜剧三种。

4.艺术美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形象性、一主体性、审美性。 5.-百多年来,人类学、考古学、美学、艺术学的研究为我们勾勒出一幅人类史前艺术与审美活动的图景,其中主要包括 原始器物与装饰品、原始造型艺术、原始歌舞、原始神话等几大类型。 6.鲍姆嘉通于1735 年在《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一书中首次使用了“美学”这一概念。

7.生活环境的美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 人文,环境的美,其中物质环境美可以分为自然环境美、社区环境美、居室环境美。 8.建筑艺术的主要特点是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形体、节奏、色彩、质感、空间组合等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

4.1750年 鲍姆嘉通 出版了他的

5.人类早期的舞蹈往往是 歌 乐 舞 三者合一的。 6.音乐艺术的基本审美特征包括丰富的 情感 性、意义的象征 性、形象的 模糊 性。

7.根据矛盾冲突的性质不同,戏剧可以分为喜剧、悲剧、正剧三种。

8.奥地利 心理学家 弗洛伊德 哪立的精神分析学是20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流派。

9.审美生产是指审美产品的 刨作 与 制作。

4.美学作为独立的学科产生于近代(或1750年前后),德国的鲍姆嘉通被称为“美学之父”。

5.从世界范围看,园林艺术主要有 欧洲园林、阿拉伯园林、东方园林 三种类型。

6.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所写的《诗学》 主要是探讨悲剧的。他认为悲剧所引起的怜悯与恐惧之情,能起“陶冶”作用。 7.摄影艺术的主要造型手段是 画面构图、光线 和 影调 。 8.蔡元培提出,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是家庭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

4.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等。

5.人的外在美主要体现在 形貌美 服饰美 风度美三个方面。 6.电影是将艺术与科学结合而成的一门综合艺术,它以画面.为基本元素,并与音响和色彩共同构成电影基本语言和媒介,在银幕上创造直观感性的艺术形象和意境。蒙太奇和长镜头 是电影的主要艺术语言和表现方法。

7.语言艺术的基本特征包括形象的间接性、题材和内容的广阔性、审美情感的共鸣性。

8.社区环境美的主要内涵包括清洁卫生、服务设施齐备、美观且有地方特色。

4.审美生产是指审美产品的 创造 与制作 。当代审美生产的主要特征是形成了文化产业。

5.美育的主要任务是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 审美能力、培养 审美创造力和塑造健康人格.1.生活环境的美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 人文 .环境的美,其中物质环境美可以分为自然环境美、社区 环境美、居室环境美。 2.根据使用材料的不同,绘画艺术可以分为 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等。

3.语言艺术的基本特征包括形象的间接 性、题材和内容的 广阔性、审美情感的共鸣性。

4.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对审美心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艺创作心理与性欲升华说、文艺创作心理与梦的运作、审美心理与无意识三个方面。

4.美学作为独立的学科产生于18世纪中叶,德 国的_鲍姆嘉通被称为“美学之父”。

5.社区环境美的主要内涵包括 清洁卫生;交通便利,服务设施齐备; 美观,有地方特色。

7.现代审美心理学派中的移情说、距离说、直觉说的代表人物分别是立普斯、布洛和克罗齐。

8.美育的主要任务包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

力、培养审美创造力和塑造完美人格。

1.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2.艺术美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艺术是对客观社会生活 的反映,另一方面艺术又凝聚着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 情感愿望

3.建筑艺术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以形体、线条、色彩、质感、装饰、空间组合等为语言,建构成实体形象的造型与空间艺术。

4.电影是将艺术与科学结合而成的一门综合艺术,它以画面为基本元素,并与音响和色彩共同构成电影基本语言和媒介,在银幕上创造直观感性的艺术形象和意境。

蒙太奇和长镜头是电影的主要艺术语言和表现方法。

5.后现代主义文化的两大重要特征是“消解 ”与“ 复制 ”。

三、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并简要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10分)

9.感知、想象、理解等审美心理因素是以情感为中介形成有机统一体的。

答:对,审美心理的突出特点是带有浓厚的情感因素。审美中的情感活动以感知因素作为基础,

审美中的情感活动通过想象因素自由扩展和抒发,审美中的情感最能在感性里表现理性。情感在整个审美心理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

9.表情性是音乐艺术的本质待征。

对。音乐中有组织的乐音,,通过力度的强弱,节奏的快慢,幅度和能量的大小等多种方式,来表现人们繁复多样、深刻细腻的内心情感。

10.人类出现以前自然美已经存在。

不对。自然美是人对自然事物的认识、评价,自然美的产生是和人类社会实践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人类产生以期自然的物质属性虽然存在,但自然是自在之物,不能自觉为美。只有在人类开始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并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改造了人类自己时,自然美才产生了。

9.摄影艺术应如实再现被摄对象,而不应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

不对。摄影艺术在反映现实的同时,也要表现艺术家的审美情感。任何艺术品之所以产生美感,都是因为凝聚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

10.形象性是美育的首要特点。

对。美育从欣赏美的形象开始,并且始终离不开美的形象。无论是自然美还是社会美、艺术美,它们的首要特征都是形象性,人人都要通过欣赏美的形象来接受美育。

10.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之一是形象的间接性。对。因为语言艺术是运用语言来塑造艺术形象、传达审美情感的,而语言具有抽象性,欣赏者必须在理解语义的基础上进行想象,才能形成艺术形象。

10.建筑艺术主要以空间组合、形体、节奏、色彩、装饰等为艺术语言。对。空间组合是建筑的基本形式要素,形体是建筑物的总体轮廓,节奏是指建筑物的墙、柱、门、窗等有规律的排列和变化,色彩和装饰是突出建筑物艺术形象特性的辅助手段。 9.大众文化就是大众传媒。

不对。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是既具有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种事物。作为精英文化的对立面,大众文化(ma culture)是在工业社会中以文化工业的方式出现、并且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来传播的、以大众为消费对象的一种文化。大众传播媒介包括报刊、广播、影视、互联网等等。大众传媒对人类社会的观念形态、生活方式,乃至文化教育方式、审美娱乐方式等各方面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也对大众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完全可以讲,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的物质前提,没有大众传媒,就没有大众文化。

1.“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对。这句话就是强调客观现实是艺术创造的基础,自然美丰富生动,是艺术家创造的源泉;强调在艺术创造中,要以大自然为师,勤于观察客观对象。另一方面也指出了艺术要靠艺术家用“心”去创造,而不是摹写自然,基本正确地反映了艺术创造中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2.自然美偏重于形式。对。一般来说,美的事物总是体现为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的统一,但不同的美侧重的方面有不同。自然美主要表现在形式方面。自然美的内容往往是朦胧的,不确定的,而自然美的形式却是具体的、直接引发美感的,因此形式在自然美中占据突出和显要的地位。

1.“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对。“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也就是说,在历史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上,由于客观社会原因或历史的必然冲突,真善美、生命、爱情、信仰、理想等等“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被损害或被毁灭,这个过程或结果使人们陷入剧烈的悲痛,但马上又被正面人物的巨大精神力量所感染,被惊心动魄的感人力量所震撼,因而由痛苦转化为快感,从而获得一种特殊的审美感受,即悲剧性美感。

2.大众文化就是大众传媒。( 不对。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是既具有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种事物。作为精英文化的对立面,大众文化(ma culture)是在工业社会中以文化工业的方式出现、并且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来传播的、以大众为消费对象的一种文化。大众传播媒介包括报刊、广播、影视、互联网等等。大众传媒对人类社会的观念形态、生活方式,乃至文化教育方式、审美娱乐方式等各方面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也对大众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完全可以讲,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的物质前提,没有大众传媒,就没有大众文化。

9.电影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 对。综合艺术是指戏剧、戏曲、电影、电视等一类艺术,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吸取了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等各门艺术的元素,获得了多种手段和方式的艺术表现力,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它们把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再现艺术与表现艺术、造型艺术 与表演艺术的特点融会到一起,具有更加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0.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单纯的、平静的愉悦感。对。优美的核心在于和谐,在审美类型中,优美是一种单纯的美,常态的美,优美感是各种美感中最单纯的情感,其本质就是愉快。 1.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之一是形象的间接性。对。因为语言艺

术是运用语言来塑造艺术形象、传达审美情感的,而语言具有抽象性,欣赏者必须在理解语义的基础上进行想象,才能形成艺术形象。

2.“格式塔,l、5\"理学派”认为,视知觉的“完型”遵循“简化”和“张力”两大原则。 对。格式塔审美心理学派认为:那些最能够给人愉快的感觉的完型,是那些采取了最大限度简化形式的完型。造型艺术的关键在于它包含着张力。

1.因为一切美感都是一种情感,所以一切情感说到底就是美感。

错误。虽然一切美感都是一种情感,但不是一切情感都是美感。因为美感中的情感是蕴含、渗透着理性的心理功能,有着不自觉的理性认识内容。

2.美具有潜在的功利性。 正确。因为从美的形成看,最初是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对人首先是有用、有益的,然后才可能成为美的,美的事物和功利有密切联系。

2.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单纯的、平静的愉悦感。对。因为优美的核心是和谐,体现为内容与形式的和谐、审美主体与客体的和谐。在对优美的事物审美的过程中,只有从生理的快感到精神上的愉悦。

1.因为一切美感都是一种情感,所以一切情感说到底就是美感。答:错误。虽然一切美感都是一种情感,但不是一切情感都是美感。因为美感中的情感是蕴含、渗透着理性的心理功能,有着不自觉的理性认识内容。

2.艺术是人们的主要审美对象,是审美感受的物化形态。正确。因为艺术之所以是艺术,就在于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方式,把在客观现实中的审美感受表现出来,构成可以通过感官所把握的艺术形象,可以欣赏的艺术作品。

1.审美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对。人类的审美活动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在原始社会中,原始生产劳动、原始宗教(巫术)、原始艺术(图腾歌舞、原始岩画)等等,几乎很难区分开来,它们共同组成了原始社会人类的实践活动,所以说,人类审美发生最终归结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漫长历史进程。 ) 2.表情性是音乐艺术的本质待征。( 对。音乐中有组织的乐音,通过力度的强弱,节奏的快慢,幅度和能量的大小等多种方式,表现人们繁复多样、深刻细腻的内心情感。 )

四、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1.简述应该怎样学习美学。

答:(1)自觉联系自身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实践理解美学理论。 (2)掌握正确的哲学思考方法。

(3)结合人类历史尤其是审美实践的历史和美学的历史学习。

(4)边学习边思考,善于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 12.简述音乐艺术的美学特征。 答:(1)丰富的情感性。 (2)意义的象征性。 (3)形象的模糊性。

12.简述喜剧艺术“寓庄于谐”的美学特征和基本方法。 (1)“庄”是指喜剧的主题思想体现了深刻的社会内容,“谐”是指主题思想的表现形式诙谐可笑。在喜剧中,“庄”与“谐”处于辨证的统一。失去了深刻的主题思想,喜剧就失去了灵魂; 但是,没有诙谐可笑的形式,喜剧就不成其为喜剧。

(2)喜剧性艺术之取得“寓庄于谐”的美学效果的途径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方法是“在倒错中显真实”。一切艺术都要真实地反映生活,而喜剧艺术是要在倒错(自相矛盾)的形式中显示 真实,以取得喜剧效果。

(3)喜剧性艺术之取得“寓庄于谐”的美学效果的途径之二是“以夸张揭示荒诞”。通过夸张乃至变形,揭示真实,常常能够产生明显的喜剧效果。

11.简要说明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审美理论的核心内容。 人本主义强调审美活动在人的自我实现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把审美活动看作是人的“需要层次”中的高级阶段,看作人的“自我实现”的重要一环,看作能使人获得巨大精神享受的“高峰体验”。审美实质上就是对自我本质和价值的关照。 12.简述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

(1)画面运动性。电影和电视作品主要是由运动的画面组成的。运动是影视画面最独特和最重要的特征,运动的画面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活动的艺术形象和令欣赏者惊叹的审美效果;

(2)时空自由性。电影和电视艺术都需要同时占有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完成形象的展示,而且也要求表现空间与时间的自由性。电影与电视中运动的画面随时可以打破空间与时间的界限,只要内容需要,天南地北、昼夜古今可以瞬息之间相继出现在画面上; (3)心理真实性。影视艺术的特性还表现为使观众心理产生真实感,这种心理真实是逼真性与假定性的有机统一。电影的逼真性,来源于电影画面的照相本性。在所有的艺术形象中,电影形象最具有直观的真实,它不但能够再现事物的形状、颜色和声音,而且能够再现人物与事物的活动,甚至能够在人们眼前精确地再现出事物一些最细微的特征。假定性,同样也是电影基本的美学特性。电影作为艺术,绝不是对现实生活的机械照相式反映,必然凝聚着电影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思想感情,体现出艺术家鲜明的艺术风格和创作个性。

13.简述想象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

答(1)想象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功能,指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心理学上把想象分为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再造性想象是人类在生活经验基础上再现出记忆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创造性想象是在经验基础上对记忆进行加工组合,创造出新的形象。

(2)在审美活动中,生活经验越丰富、越具有想象力,得到的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也越强烈;没有想象,人就不能形成审美理想,不能创造出比现实生活中已有的事物更美的现实美和艺术美。 (3)审美想象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情感是想象的动力和中介,审美对象往往在想象中被涂上一定的情感色彩,同时,主观情感也在想象中得到自由抒发。 11.简要说明社会美的审美意义。

概括起来进,社会美的审美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美能够培养人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人的尊严意识和高尚情操。

第二,社会美能够赋予人一双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眼睛。

第三,对社会美的欣赏使人更加热爱生活。社会美能够激励人去积极地追求、创造美的生活,树立乐观的生活态度。

12.简述喜剧艺术的审美作用

(1)喜剧艺术使人们在笑声中满足了审美需求,激发了人们乐观向上的精神。“笑是一面胜利的旗帜。’’‘‘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喜剧引发的笑声,能够成分展现人们的优越感和良好的精神风貌,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2)喜剧中的讽刺作为一种战斗武器,能够揭露敌人的反动、腐朽、伪善,揭露严重阻碍社会进步的习惯势力及社会生活中的严重缺点和错误,起到教育人民、鼓舞人民的作用,增强人们与丑恶现象和错误现象做斗争的力量和志气。 11.简要说明书法艺术的种类和特点。

书法艺术主要包括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5种。 (1)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又叫“秦篆”,小篆字形整齐,转角处多呈弧形。 (2)隶书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隶书横笔首尾方中带圆,转角处多呈方折。

(3)楷书最早出现于魏晋时期,特点是字形方正,笔画平直,风格古雅,整齐端庄。

(4)行书,在魏晋时期得以完善,其特点是字形流畅飞动,刚柔相济,富有很强的表现力。

(5)草书始于汉代,最早由隶书演变而成的“章草”,后来发展为“今草”,唐代出珊“狂草。” 12.简要说明美育的主要任务。 美育的任务主要包括:

(1)树立正确的审美观。(2)提高审美能力。

(3)培养审美创造力。(4)塑造完美人格。 1.简述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

(1)画面运动性。电影和电视作品主要是由运动的画面组成的。运动是影视画面最独特

和最重要的特征,运动的画面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活动的艺术形象和令欣赏者惊叹的审美效果。

(2)时空自由性。电影和电视艺术都需要同时占有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完成形象的展示,而且也要求表现空间与时间的自由性。电影与电视中运动的画面随时可以打破空间与时间的界限,只要内容需要,天南地北、昼夜古今可以瞬息之间相继出现在画面上。 (3)心理真实性。影视艺术的特性还表现为使观众心理产生真实感,这种心理真实是逼真性与假定性的有机统一。电影的逼真性,来源于电影画面的照相本性。在所有的艺术形象中,电影形象最具有直观的真实,它不但能够再现事物的形状、颜色和声音,而且能够再现人物与事物的活动,甚至能够在人们眼前精确地再现出事物一些最细微的特征。假定性,同样也是电影基本的美学特性。电影作为艺术,绝不是对现实生活的机械照相式反映,必然凝聚着电影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思想感情,体现出艺术家鲜明的艺术风格和创作个性。

2.简述审美心理结构的主要因素。

审美心理结构中包含着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基本要素。

(1)感知包括简单的感觉和较复杂的知觉。所谓感觉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

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一切认识活动的基础,也是审美感受的心理基础。所谓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综合的、整体性的把握。知觉具有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等基本特征,它是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心理活动。感觉和知觉和称为感知。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

(2)想象是指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心理学上把想象分为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两大类。所谓再造性想象,是人类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再现出记忆的客观事物的形象;所谓创造性想象,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对记忆进行加工组合,创造出新的形象。在审美心理中,既有再造性想象,也有创造性想象。在审美活动中,人们总是把从感觉、知觉所得到的关于对象的完整表象,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的活动再造出来,或创造出新的形象。身后经验越丰富、学识教养越多,想象的翅膀也就越丰满,所得到的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也就越强烈。

(3)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一种复杂的心理反应,是主体对待客体的一种态度。情感在审美心理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前面我们已经讲到,审美心理是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因素的统一体。那么,这些心理因素是如何在审美心理中统一起来的呢?它们不是机械的相加,而是以情感作为中介所形成的有机统一。

(4)理解是审美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是因为,美的事物不仅具有感性的形式和生动形象,而且还有内在的本质和深刻的意蕴。审美心理的理解因素主要包括:首先,对于审美对象的认识内容,不能脱离理解因素;其次,对于审美对象形式的认识,也不能脱离理解因素i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对于审美对象内在意蕴和意味的认识,更不能脱离理性因素。 1.简述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1)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审美活动中的客体、主体及主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2)关于美的问题包括美的普遍本质,美的根源、特征、形态及美的主客观统一性等;(3)美感问题包括美感的性质、特征及影响美感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因素与心理因素等;(4)审美活动规律包括审美经验与审美意识的形成、美育的有效实施等; (5)美的创造活动规律包括提高审美主体的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包括人们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各种艺术创作,在生活中创造美等。

2.简述艺术美的主要特征。

(1)形象性,是指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生动、具体、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艺术形象。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形象性是任何艺术种类都不可缺少的,是艺术美的基本特征。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2)主体性,集中体现在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具有能动性和独创性。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美必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 (3)审美性,是指艺术美作为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它

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加集中、更加典型,能够更加充分地满足人的审美需求。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以下两个条件:其一,它必须是人类艺术生产的产品;其二,它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即审美性。正是这两点,使得艺术品和其它一切非艺术品区分开来。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有机统一。艺术美的审美性又体现为真、善、美的结晶。 11.简要说明社会美的主要特征。

(1)社会美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人的本质力量在社会事物中的直接体现。

(2)社会美重在内容,突出体现为美与善的统一,与一定的社会功利性密切相关。

(3)社会美具有实在性、稳定性。

(4)社会美同一定的政治理想、道德观念等相联系。

12.简述戏剧艺术的审美特征。(1)视听综合性。 (2)人物表演性。 (3)戏剧情节性。 1.简述优美的美学特征。

(1)优美又称秀美,它是美的最一般的形态。狭义的美,指的就是优美。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阴柔之美”,这是一种优雅之美、柔媚之美。从审美属性上看,优美主要具有绮丽、典雅、含蓄、秀丽、纤柔、婉约等特色。

(2)在审美类型中,优美通常是指一种单纯的美、常态的美。从根本上讲,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优美的核心之所以是和谐,其实质就在于它体现出主体和客体的和谐统一,体现出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也体现出理智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3)优美的本质就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的和谐统一,并且在对象世界中得到感性的显现。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单纯的、平静的愉悦感。

2.简述喜剧艺术“寓庄于谐”的美学特征和基本方法。(1)“庄”是指喜剧的主题思想体现了深刻的社会内容,“谐”是指主题思想的表现形式诙谐

可笑。在喜剧中,“庄”与“谐”处于辨证的统一。失去了深刻的主题思想,喜剧就失去了灵魂;但是,没有诙谐可笑的形式,喜剧就不成其为喜剧。

(2)喜剧性艺术之取得“寓庄于谐”的美学效果的途径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方法是“在倒错中显真实”。一切艺术都要真实地反映生活,而喜剧艺术是要在倒错(自相矛盾)的形式中显示真实,以取得喜剧效果。

(3)喜剧性艺术之取得“寓庄于谐”的美学效果的途径之二是“以夸张揭示荒诞”。通过夸张乃至变形,揭示真实,常常能够产生明显的喜剧效果。 2.简要说明社会美的审美意义。

概括起来进,社会美的审美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美能够培养人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人的尊严意识和高尚情操。第二,社会美能够赋予人一双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眼睛。 第三,对社会美的欣赏使人更加热爱生活。社会美能够激励人去积极地追求、创造美的生活,树立乐观的生活态度。

五、论述题(共30分) 试述“审美距离说”审美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1)原籍瑞士、后在英国剑桥大学任教的布洛(1880--1934)在《作为一种艺术要素和美学原理的“心理距离”》(1912)中,首次提出了著名的审美“心理距离说”,在各国美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2)布洛认为,在审美活动中,主客体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即审美主体必须抛开实用目的与功利需要,把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关系,由实用的变为欣赏的,由功利的变为审美的,才能够真正获得审美感受。

(3)布洛的“距离说”是从康德的审美无利害关系与黑格尔关于审美要保持自由欣赏态度发展而来,其核心是强调了审美活动必须摒弃实用功利目的,用中国古典美学传统来讲,就是“虚静”。布洛进一步指出,在审美活动中,这种“心理距离”必须适中,距离过远或距离过近,都不能产生真正的美感。所谓距离太远,是指一种实用功利的态度或科学认知的态度,根本就没有进入审美的心境,没有建立审美的态度。所谓“距离太近”,是指审美活动与艺术欣赏固然需要共鸣和移情,但是,心理距离也不能太近甚至于消失,如果完全把剧中的故事当作生活的真实,甚至把剧中的人物当作生活中的自我,那也同样不可能得到美感。(4)布洛的“距离说”指出了审美心理的一些重要规律,所以在很长的时间内受到广泛的重视,而且至今仍有较大影响。但是,布洛的“距离说”完全否定审美主客体是在人类漫长实践活动中才最终形成的这一历史进程,过分夸大了心理距离在美感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未免以偏概全,把复杂的问题过分简单化了。尤其是布洛将美与美感混淆起来,把美单纯归结为主观心理的产物,使他最终落入主观唯心主义的泥潭之中。

举例说明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审美理论的核心内容。

答 1.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一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流派,其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是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马斯洛先后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潜能和价值论”、“自我实现论”、“高峰体验论”等重要理论,奠定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基础,被称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精神之父”。

2.需要层次论:马斯洛关于人的七种基本需要由低到高、由下而上依次是:第一层,“生理需要”,即衣食住行等生活需要或生理需要,这是最基本的需要;第二层,“安全需要”,包括人身安全、避免危险等,引申涵义还包括社会安定、生活保障等;第三层,“归属和爱的需要”,指人渴望在家庭、亲戚、朋友、单位、社会中找到归属感,在给予他人爱和接受他人的爱中享受温暖;第四层,“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自重和为他人所尊敬,胜任工作、事业有成,从而得到肯定的评价和赞扬等等;第五层,“认知的需要”,马斯洛认为求知、探索、认识和理解等,是人的天性,也是人的基本需要和内在动机,认知和好奇心分不开,人的认知天性推动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科学的发展;第六层,“审美需要”,包括对于对称、均衡、秩序、完美等形式美的追求等。马斯洛是第一位把审美需要当作人的基本需要的心理学

家;第七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所谓自我实现,就是指个人特有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它是金字塔的顶尖,是人的所有基本需求中最高的目标,也是完满人性的体现。自我实现需要的产生,有赖于前面各种需要的满足。马斯洛认为,各种基本需要都能得到满足的人,将会有最充分、最旺盛的创造力。 3.人的潜能和价值论: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从生物进化论和比较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人的价值和潜能。马斯洛认为,人的潜能就是人的内在价值。潜能得到发挥,也就是价值得到实现。 4.“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最高追求目标,它强调完满的人性,强调以生物学为依据的人的本性的发展。这里所说的“完满的人性”主要指人的友爱、合作、求知、审美、创造等特性或潜能,这些潜能的充分发挥就被称为“自我实现”。马斯洛认为,能够做到“自我实现”的人是人类中的一批杰出人物,他们有着坚强的信念和决心,都有着积极的创造性,对很多领域都有着深刻的见解,很少失望、焦虑、恐惧、悲观的情绪,他们全身心投入工作,并获得创造的乐趣,同时在创造性工作中全面发挥自己的才能,他们更全面地享受生活,自然地发挥着全部生理、心理功能,他们的行为动机来自于发展潜力与实现潜能的需要。(5分)5.“高峰体验”:马斯洛进一步指出,“自我实现”的重要特征便是“高峰体验”。高峰体验的最大特征,就是人的精神处于最佳状态时的一种体验,人在这种体验中会感到欣喜若狂、销魂落魄、如醉如痴,它是人的存在最完美、最和谐、最幸福的一种境界。高峰体验的时刻,人有一种反归自然或与自然合一的极度欢乐,人的心胸仿佛豁然开朗,体昧到宇宙、人生的无穷奥妙,仿佛进入了天堂,实现了梦寐以求的理想,达到了一种尽善尽美的人生境界。“高峰体验”来自于创造的冲动和创造的激情,来自于科学发现和伟大的灵感,来自于爱情与异性的结合,来自于人与大自然的交融,更来自艺术创作活动与审美欣赏活动。

13.请结合审美实例阐述想象在审美过程中的作用。

答: (1)想象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功能,指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心理学上把想象分为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再造性想象是人类在生活经验基础上再现出记忆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创造性想象是在经验基础上对记忆进行加工组合,创造出新的形象。

(2)在审美活动中,生活经验越丰富、越具有想象力,得到的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也越强烈;没有想象,人就不能形成审美理想,不能创造出比现实生活中已有的事物更美的现实美和艺术美;没有想象,人就不能在审美欣赏中显现诗情画意,不能领略自然的优美与壮美等等。

(3)审美想象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情感是想象的动力和中介,审美对象往往在想象中被涂上一定的情感色彩,同时,主观情感也在想象中得到自由抒发。

3、论述人文环境美的主要内容。

1.广义的人文环境是指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构成的社会环境。狭义的人文环境特指一定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生活风尚构成的社会氛围。人文环境的美是进步社会形态的表现,是进步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表现,是先进的文明生活方式的体现,是人类美好的社会人文理想的体现。

2.构成人文环境美的要素包括先进的生产力和进步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和繁荣的文化事业等。

.3.生活方式即人们在生活领域的活动方式。生活方式的美是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文明、

健康、科学的活动方式体现。文明表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高度统一,以及精神生活内容的极大丰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指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的活动方式,体现为劳逸结合、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科学的生活方式是指按照科学的规律生活,“终身学习”体现了当今文明生活方式的特征是人的素质和能力的不断提高。

14.请结合实例对比分析优美与崇高的区别。

答:(1)优美,又称秀美,它是美的最一般的形态。从审美属性上看,优美主要具有绮丽、典雅、

含蓄、秀丽、纤柔、婉约等特色。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

崇高,又称为壮美,就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从审美属性上看,崇高主要具有宏伟、

雄浑、壮阔、豪放、劲健、奇特的特点。崇高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之间处于尖锐对立 与严峻冲突。

优美与崇高的区别以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比分析: (2)空间上的小与大。优美的事物一般体积较小、规模较小。而崇高的事物一般体积巨 大、气势宏伟。

(3)时间上的慢与疾。优美的事物是舒缓的、平稳的、趋于静态的,崇高的事物则是疾速 的、奔腾的、趋于动态的。

(4)形式上的柔与刚。优美的事物一般符合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匀称、节奏与韵律等等形

式美法则,多曲线不露棱角,多圆形不显生硬,颜色鲜明而不强烈,声音柔和而不刺耳。优美的

艺术作品往往情感细腻、形式精美。崇高的事物却常常有意地突破或违背对称、均衡、节奏、比

例等形式美法则,各个部分很不协调,显得突兀、怪诞、凶猛,甚至有意包含一些丑的因素,让人

首先压抑、不快、畏惧、痛苦,然后才提升转化为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5)力量上的弱与强。优美的事物不呈现主体和客体激烈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主客体双

方的平衡、统

一、和谐、安宁,强调力量的平衡和稳定,追求一种阴柔之美。崇高的事物则体现

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尖锐对立和严重冲突,充满了动荡与斗争,强调力量巨大与气势磅礴,追求一种阳刚之美。 13。试述“移情说”审美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 (1)自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的近百年时间里,“移情说”美学在西方许多国家具

有很大影响力。移情说的先驱是德国美学家费希尔(1807 -1887)和他的儿子,他们有关审美

中移情作用的论述,为后来的“移情说”开了先河。一般认为,移情说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德国

美学家、心理学家立普斯(1851-1914),他的主要美学著作有《空间美学和几何学·视觉的错

觉》、t论移情作用》、

(2)移情说的功绩在于对审美活动中的移情作用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什么是移情作

用呢?就是指人在观察客观事物时,往往不自觉地将无生命、无情感的事物当作是有生命、有

情感的,与此同时,人自身又受到这种错觉的影响,进而和事物发生共鸣。(10分,包括举例说 明。)

(3)立普斯是从心理学出发研究美学的,他重点研究了审美欣赏心理,他认为审美欣赏实

际上就是一个移情过程。立普斯认为,审美感受的根源并不是来自客观事物,而是来自审美主

体的内在情感,也就是一种令人愉悦的“同情感”。只有这时,审美客体才在审美主体心目中成

为审美对象。由物我分离、物我对立的状况升华为物我同

一、物我两忘的境界,这就是审美的 境界。(10分,包括举例说明)

(4)移情说对于移情作用做了细致研究,特别是立普斯从心理学出发,研究了人在观赏几

何形体时产生的心理错觉,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这是他们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移情

说又是一种唯心主义美学理论,它把这种美感中的移情现象从认识论范围扩大到本体论范围,

认为世界上根本就无所谓美丑,一切都只是人的主观移情的结果,他们看不到人类实践活动是

移情作用的基础,反而认为客观世界万事万物都不过是“我”的移情的结果,这就成为地地道道 的主观唯心主义了。 13.试论人的内在美。

答: (1)内在美是指人的内在品质、性格的美,是人的美的决定因素。内在美是抽象的、无形

的,看不见、摸不着,它必须通过外在的言行来体现,内在美的感性形式是人的各种实践活动。

听其言,观其行,而后能窥见人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面貌。作为一种社会美,人的美是有深刻的

社会内涵的,人的内在品质的社会价值是判断人的美的重要尺度。(5分)

(2)具体而言,人的内在美主要包括人的精神美和性格美。

精神美主要是指人的精神世界的美,包括人的崇高理想、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丰富的

美好情感和智慧、渊博的学识和良好的修养等。

①人的美和崇高的理想有非常紧密的关系。理想就是人们在头脑中预想的。希望实现的 目标。在美的理想中,充满了对未来生活图景的富有激情的想象,它是人们在头脑中创造的新

世界的蓝图,也是人的精神美的集中体现。

②人的精神美还体现为人在现实中所表现出来的优秀的道德品质和情操。

③具有丰富的美好情感。美好的情感是人的人格美的主要体现,对人类生活和生命充满

热爱之情、对美好事物的憧憬之情、真挚的爱情、真诚的友情、令人感到温暖的亲情等,都是人 物美的重要构成成分。

④聪明智慧、渊博的学识有助于增强人的美感,是人的内在美的重要组成部分。(15分) 性格美主要是指人的性格特征的美。性格指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行为

方式。性格决定人的活动方向和心理风貌,使人的精神具备了个性感情特征,是人的内在美的

重要方面。性格美的表现是热情、开朗、活泼、诚恳、果断、稳重、刚强、机智、幽默等。 13.试论艺术美的主要特征。

答:(1)形象性,是指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生动、具体、一定观赏价值的艺术形象。艺术形

象是艺术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形象性是任何艺术种类都不可缺少的,是艺术美的基本特征。

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2)主体性,集中体现在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具有能动性和独创性。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

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美必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艺术 欣赏也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3)审美性,是指艺术美作为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它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加集中、更

加典型,能够更加充分地满足人的审美需求。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以下两个条件:其一,

它必须是人类艺术生产的产品;其二,它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即审美性。正是这两点,使得艺术

品和其它一切非艺术品区分开来。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有机统一。艺术美的审 美性又体现为真、善、美的结晶。 试论审美发生的多元决定论。

答:(1)审美发生是一个古老神秘的复杂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和侧面来进行探索。简单的线性思维方式无法揭示它的真正奥秘,必须采用辩证的多元思维方式才能为我们提供正确的研究途径。

(2)人类的审美活动与艺术活动,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其中,也渗透着人类摹仿的动机、生物的本能、游戏的需要。

(3)在原始社会中,原始生产劳动、原始宗教(巫术)、原始艺术(图腾歌舞、原始岩画)等等,几乎很难区分开来,它们共同组成了原始社会人类的实践活动,并且共同组成了原始文化。人

类审美发生的根源最终归结为人类漫长的社会实践活动。

(4)所以说,人类审美活动的起源虽然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但是,审美发生归根结底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调子:不同光照下的色阶变化 视域:画家眼睛所看到的空间范围

不同形态物体:多种不同形态的物体组合在一起,物体之间在形状、体量、质感等方面各不相同.

消失点:与画面成角度的平行线,在透视图中向远方伸延,越远越集中,最后消失在一点,这个点就叫消失点。

平行透视:在所画的景物中,有方形的平面与画幅平行的现象,有一个消失点,叫平行透视。

成角透视:在所画的方形物体成角透视图中有两个消失点的,叫做成角透视。

结构:物体内在的结构关系。

高光:光线照在物体亮面时产生的反光。 质感:物体表面材料、质地的感觉。

全因素素描:以明暗关系来表现物体的形状、体积、质感、空间等。

主点:也叫心点,画家眼睛正对视平线上的一点。

设计素描:不注重物体的明暗关系、光影变化和质感效果,它更多的关注于物体的结构组合、穿插、关系和形体的构成。 素描:主要以单色线条和块面来塑造物体的形象。

视平线:眼睛观察物体时与眼睛成水平的假想的横线,视平线随观者角度变化而不同。

投影: 光线照射物体时产生的影子。

视角: 画家眼睛所能看到的上下左右范围的角度,一般视角为60度。

成角透视:在所画的方形物体成角透视图中有两个消失点的叫做成角透视。

推荐第6篇: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

1、美学名称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

2、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

3、审美活动的基本特点?

1)、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是人性的需求,没有审美活动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人。

2)、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

3)、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它在人类历史上发生、发展,他受人类的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而审美活动具有社会性、历史性。

4、对柳宗元“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芜没于空山矣”的理解?

1)、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都带有创造性。

2)、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具有不同的意蕴。

3)、美带有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在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阶级,美一方面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有差异性。

5.、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

6、审美意象的最主要的性质有一下四点:

1)、审美意象不是一种物理的存在,也不是一个抽象的理念世界,而是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充满情趣的感性世界,也就是中国美学所说的情景相融的世界。

2)、审美意象不是一个既成的、实体化的存在(无论是外在于人的实体化的存在,还是纯粹主观的在“心”中的实体化的存在),而是在审美活动的过程中生成的。

3)、意象世界显现了一个真实的世界,即人与万物一体的生活世界。这就是王夫之说的“如所存而显之”、“显现真实”(显现存在的本来面貌)。

4)、审美意象给人一种审美的愉悦,即王夫之所谓“动人无际”,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使人产生美感(狭义的美感)。

7、美感不是认识,而是体验。

8、审美活动的对象不是物,而是意象。移情作用的核心就是意象的生成,所以移情作用是

一种美感活动。

9、美感与快感区分我们要注意:

1)、人的美感,主要依赖于视、听这两种感官。

2)、除了视听这两种感官,其他感官获得的快感,有时也可以渗透到美感当中,有时可以转化为美感或加强美感。

10、美感的综合描述(特点)?

1)、无功利性。在审美活动中,人们超越了对象的存在,因而也就超越了利害的考虑,

这意味着美感是人和世界的一种自由的关系

2)、直觉性。这是美感的超理性的性质。超理性不是反理性。美感中包含有理性的成分,

或者说,在“诗”中渗透着“思”。

3)、创造性。美感的核心是生成一个意象世界,这是不可重复的,一次性的。

4)、超越性。美感在物我同一的体验中超越主客二分,从而超越“自我”的有限性。这

种超越,使人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自由感和解放感,使人回到万物一体的人生家园。

5)、愉悦性。这是人的心灵在物我交融的境域中和整个宇宙的共鸣和颤动。

11、美与美感的社会影响因素

任何审美主体都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因而他的审美意识(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必

然受到时代、民族、阶级、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文化教养、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这是美和美感必然具有社会历史意蕴的一个原因。

12、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在整个社会集中体现为审美风尚和时代风貌。

13、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特点?

1)、自然美的特点:A、侧重于形式美。

B、变易性:不同时期看同一景物美感不同。主要是自然物自身的

运动规律和人为因素影响。

C、多面性:同一种景物可有不同美感。

2)、社会美的特点:A、侧重于社会内容。

B、社会美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阶级性和民族性。

C、社会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确定性。

3)、艺术美的特点:注重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的统一

(一)艺术美的概括性、集中性。

(二)艺术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三)艺术美的理想性。

(四)艺术能化丑为美

(五)艺术美的超越性

14、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1)材料层(2)形式层(3)意蕴层

15、崇高的特点:是一种庄严、雄伟的美,具有巨大的力量和慑人的气势。崇高,是惊心动魄而不是玲珑雅致。它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也存在于社会生活与艺术中。崇高作为美的一种范畴,又被称为壮美。它是指对象以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键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心潮澎湃、惊心动魄,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高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优美:优美即狭义美。又称之为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优美是人类活动中目的和现实的一致,是真与善的统一。它表现了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谐关系,是人类在实践中最早发现,最常见到的客观审美属性。作为美的典型表现,优美的本质在于人与世界的和谐共存,是人对这种和谐状态的情感肯定。和谐是美的观念。

16、崇高和优美的区别?

1)、优美的对象使人亲近,而崇高的对象让人有点疏远。

2)、优美的对象使人感到愉快,这种感觉是单纯的,始终如一的;崇高的对象使人有痛

感的愉快,这种感觉是复杂和变化的。

3)、优美的事物偏于静,在形式上显得和谐、精致、完满,崇高的事物偏于动,有突然

性,不合常轨,在形式上有些卤莽粗糙,不加雕琢,它不仅容纳美,还要驯服丑,把美和丑放在一个炉子里去锤炼。

17、崇高的审美特征?

1)、从对象形式看,崇高的特征是大,凹凸不平,变化突然,朦胧,坚实笨重

2)、从主体心理看,崇高以痛苦为基础,令人恐怖,它涉及人的“自我保存”的欲念。

3)、崇高对象的特征是无形式,即对象形式无规律、无限制,具体表现为体积和数量无

限大,以及力量的无比强大。

18、关于悲剧的实质:

1)、悲剧性是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表现出来

2)、矛盾产生于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不可能实现

3)、由于新生事物代表了历史的发展方向,但它的力量太小,不足以战胜新事物,所以,

在矛盾冲突中失败,就是鲁迅先生提出的“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19、悲剧的美感主要包含三种因素:一是怜悯,二是恐惧,三是振奋。

20、关于悲剧的分类:根据悲剧主人公或悲剧的表现对象,悲剧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

类型的悲剧是英雄人物的悲剧。例如古希腊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笔下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第二种类型的悲剧是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不幸和苦难。例如鲁迅笔下的祥林嫂。 第三种类型的悲剧是旧事物的悲剧。例如,光绪皇帝就是这样的悲剧人物。

21、荒诞的审美特点:在形态上的最显著标志是平面化、平板化以及价值削平。

22、中国美育之父:蔡元培

23、现实丑进入艺术的过程?

首先,要考虑欣赏者生理、心理方面的特点。

其次,要考虑各种艺术体裁的特点。

艺术作品的各种类别,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作品,由于形象具有间接性的特点。表演艺术的形象却是非常具体,在表现生活丑方面,就要显得严格些。再次,要努力挖掘丑的社会意义

丑,作为美学范畴,是一种社会现象,因此,艺术家在创作中,就有一个如何站在审美进行感受、体验,从而通过对某种丑的现象的描写,使其显示出一定的社会意义来。鲁迅写闰土那双松树皮样的手,是要写他苦难辛酸的经历,都是属于自然方面的特征,可是,在这里却显示了深刻的社会意义。

24、艺术美的应用

艺术美强化意义与形象的结合,它是美的集中表现。

2009年7月,赵本山有可能被取消二人转国家级传承人资格一事闹得沸沸扬扬。事件缘起于6月中旬落幕的中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上,有专家质疑眼下火爆的刘老根大舞台演出的不是传统二人转,而是变了味儿的“二人秀”。 二人转的基本形式是一男一女配合表演的“双玩艺儿”。它的表演特征是:第一,男女两演员分别彩扮“丑”和“旦”形象,而不做具体人物扮相——中性扮;第二,中性扮的男女演员在一出剧目中变换着表演多个人物角色,并且自由出入剧情,在演员、解说和观众身份之间转换——“分包赶角”、“跳入(人物)跳出(人物)”;第三,二人转是“唱说扮舞”(四功)综合的表演艺术,但以唱为首要。二人转的唱 腔独特而丰富,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咳咳”之说。二人转的特色,既表现在“跳入跳出”的表演形态中,也结晶在它独特的唱腔及其表演中的灵活编配中。第四,在审美特色上,二人转追求一种独属于东北黑土地的“俗”,这种“俗”,是本色而鲜亮的,其根底是东北传统的刚健而诙谐的生命品格。

特别创造了具东北人独特性格的人物——如痴如狂思夫的王二姐,“二哥你走一天,我墙上画一道,二哥你走两天,我墙上画一双。不知二哥你走来多少日,我横横竖竖画满墙。要不是二老爹娘管得紧,我一气儿画到苏州大街上……” (《王二姐思夫》);还有插牌招夫的刘金定,“刀压脖子问亲事”,“你要应了婚姻事,一到高山拜花灯,你要不应婚姻事,想过此山万不能”等等这些都是令东北老百姓最珍惜和留恋的二人转人物。这就是真正的东北二人转,这就是二人转的艺术精华。

赵本山把刘老根大舞台的演出标榜为“绿色二人转”,是名不副实的!刘老根大舞台演出的不是“绿色二人转”,而是“灰色二人秀”。现在媒体上用赵家班的“二人秀”的红火来宣告“二人转”的繁荣,无疑是一种严重错误的舆论导向,它在强化追捧赵家班“二人秀”的同时,致使二人转在舆论的遮蔽下无声无息地灭绝。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不能混为一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保护和传承的是传统二人转的精华,而不是现实的混耍、混闹、混骂、混要掌声的二人秀。物极必反,大众文化消费市场的形势,也不会永远如此任其糟粕继续泛滥

推荐第7篇: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心得体会

在没有上美学这门课时就感觉到这门课程不是那么的容易去懂, 虽然说现实 生活中到处都是和美有关的事物,但是当自己真正来体会是却很难。就像有一句 话是: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几乎所有的人都说过,我也常说,但也就是一说, 从来没有深究过为什么人皆有爱美之心。生活中也很少有人来想这些,而美学这 门课就带我们深入的了解为什么是美。 上之前自己在网上搜索一些关于美学这方面的内容,做了初步的入门。老师 的讲解中给我们介绍了几本关于美学这方面的书籍,就拿《美学原理》来讲,虽 然不是太深入的去读这本书。但通过阅读自己也学习到了不少东西。这本书主要 介绍的是: 一,美的本质及特征。人们在自由创造活动中和看到体现人的自由创造特性 的事物时就会产生引起喜悦的美感。 所以, 美的最终根源、美的本质是自由创造。 自由创造是人类珍贵的特性自由创造是指人们在认识客观必然性、规律性的基础 上,能动地去改造世界,以实现人类的目的和要求的活动。自由创造能够成为美 的根源,是因为人能在他所创造的对象和产品中\"直观自身\",看到自身力量、智 慧和才能以及目的和理想的实现,可以感到自由创造的巨大喜悦,产生美感。所 以我们可以说,美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是在人类的劳动实践中产生的。 二,美的产生。美具有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 实用价值是指事物能满足人们 物质生活需要的价值。 审美价值是指事物能够通过使人产生美感而带来精神喜悦 的价值。 人们对实用价值的认识先于对审美价值的认识,审美价值是在实用价 值的基础上产生的。 人们早期的审美价值观和产品的实用价值是密切联系在一 起的。随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直接 联系才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 美是怎样产生的呢?

1、美产生于劳动

2、在美的 产生过程中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

3、从实用价值到审美价值的过渡中,人类的 观念形态起了中间环节的作用

4、在创造美的实践过程中,主体与客体是一种辩 证关系。 三,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它经常表现为 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社会美是美的形态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种,也是美的最早 存在的形态之一。 社会美的形态包括: (1)人的美。 (2)劳动产品的美。 (3) 劳动环境和生活环境的美。 社会美与自然美的最大区别在于: 自然美以形式取胜, 在社会美中, 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容, 而不是形式。社会美的具体特点表现为: (1) 具有直接的实践性。 (2)具有鲜明的社会功利性。 自然美是自然事物的美,它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它的社会性指自然美 的根源在于实践,它的自然性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如色彩、线条、形 状、声音等) ,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自然美的主要特点是侧重于形式,自 然美主要是以自然原有的感受性形式特征直接唤起人的美感。 它同社会功利性的 联系较为曲折。因此,自然的某些属性,如色彩、形状、质感等具有不可忽视的 审美意义,它是自然美形成的必要条件。 艺术美指艺术作品的美,是艺术家对生活和自然中审美特征的能动反映,是 艺术家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一种形式,它作为美的一种高级形态,既来源于 客观现实,又不等于客观现实,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艺术美的构成包 括两个方面: (1)艺术形象对现实的再现; (2)艺术家对现实的情感、评价和理 想的表现。所以,艺术美是客观与主观、再现与表现的有机统一。艺术美不同于 现实美的特点表现为:

1、现实美是客观存在的美,它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而 艺术美是现实美的能动反映,是经过艺术家创造性劳动产生的美,凝结了艺术家 的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艺术美决定于艺术家创造性的劳动 艺术美虽然来源于 生活,但不等于生活;现实美虽然生动丰富,但代替不了艺术美。因为艺术美的 本质在于艺术家的自由创造,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是艺术美的决定性因素。人们 之所以从艺术品中感受到美感,从本质上说,是因为艺术形象中体现了艺术家的 主观精神、创造才能。艺术美虽然来源于生活,但不等于生活;现实美虽然生动 丰富,但代替不了艺术美。因为艺术美的本质在于艺术家的自由创造,艺术家的 创造性劳动是艺术美的决定性因素。人们之所以从艺术品中感受到美感,从本质 上说,是因为艺术形象中体现了艺术家的主观精神、创造才能。 四,意境与传神。意境是客观景物经过艺术家思想感情的熔铸,凭借艺术家 的创造出来的一种情景交融艺术境界、美的境界。意境以意蕴和情趣取胜,是客 观(自然景物、现实生活)与主观(创作者的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是情与 景的结晶。 意境的特点主要有二:

1、\"言有尽而意无穷\",\"境生于象外\"。

2、情景交融。意境中的情与境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传神在艺术创作中主要指通 过人物的外部特征表现其内在的精神, 把对象的本质特征与艺术家的思想感情融 为一体,体现了艺术家的创造,也是艺术中的一种美的境界。 五,艺术的分类及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 基本分类的理论,他从艺术是摹仿现实的观点出发,把艺术分为史诗、悲剧的喜 剧。亚里士多德的分类虽然朴素,但对后世的人影响很大。 黑格尔依据理念内 容和感性形式相统一的原则,对艺术作出了逻辑的和历史的分类,即象征艺术、古典艺术和浪漫艺术三大类型。艺术分类的原则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从内 容方面来说, 一切艺术都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 只是各艺术门类的侧重方面不同。 从表现形式来说,各艺术门类都有独特的物质手段。因此,我们根据艺术作品的 内容方面的表现与再现的不同侧重点和所用的物质手段的不同来进行分类。 根 据艺术作品的再现与表现和所利用的物质手段的不同, 我们把艺术分为再现的艺 术、表现的艺术和语言的艺术。 属于再现的艺术有雕塑、绘画、摄影、戏剧和 电影等。 属于表现的艺术有工艺、建筑、音乐、舞蹈等。 属于语言艺术的是文 学。 六,形式美。形式美是指自然、生活、艺术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及其规律的组合所具有的美。形式美的根源是生活实践。因为形式 美的法则是人们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对现实中许多美的事物的形式特征的概括 和总结。 但是,形式美又不同于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等等,它不是具体的 美的客观事物的形式,不直接体现美的形式的内容。形式美的法则是人类在创造 美的形式、美的过程中对于美的形式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 形式美的法 则包括单纯齐

一、对称均衡、调和对比、比例、结奏韵律和多样统一。七,优美与崇高优美与崇高作为美的两种类型,在本质上都是人的自由创造 的生动显现,但是他们在表现特征及给人的美感方面都有明显区别。

1、优美的 特点是: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和平衡状态。它形式上的表现特征为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的美。从根本上说,优美体现了作为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处于相对统一 的状态,使人产生和谐与愉悦的美感。

2、崇高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美处于主客 体的矛盾激化中,具有一种压倒一切的力量和强劲的气势。在形式上表现为粗犷 激荡、刚健、雄伟的特征。从根本上说,崇高(壮美)体现了实践的主体与客体 处于激烈矛盾状态所显示的伟大精神和力量。美学史上关于\"崇高\"的主要论述

1、中国古典美学史上没有\"崇高\"这一名称,而是把崇高称作\"大\"和\"阳刚之美\"、\"壮美\"。

2、西方美学理论中关于崇高的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1)古罗马时 期的朗加纳斯在《论崇高》中最早使用了\"崇高\"这一范畴。 (2)18 世纪英国 经验主义者博克,详尽研究了崇高与美的不同特点。 (3)康德对崇高问题做了 深入细致的研究,他的崇高理论影响非常大,在美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康德认为崇高的特征是\"无形式\",即对象的形式无规律、无限制或无限大。而美 的形式是有规律、有限制的。 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种,一种是数学的崇高,一种 是力学的崇高。崇高在现实中的表现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生活 ,另一方面是自然领域。1)在生活中领域的崇高 在现实生活里,崇高直接 通过人类为了创造美好生活而进行的实践活动来表现。在这一领域,崇高就是指 人的伟大。人的伟大包括人类力量的巨大和人的精神品质的高尚两个方面。 社 会生活中的崇高的特点表现为在严重的实践斗争中所显示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 量。 (2)在自然领域里的崇高 自然领域的崇高表现为自然事物的巨大体积、力量以及粗犷不羁的形式等。 和一切自然美一样,自然领域的崇高美的根源也 是社会实践。崇高在艺术中的表现 艺术中的崇高是对现实中的崇高的真实、集 中的表现。在艺术作品中,艺术家通过突出自然事物的崇高特征,使自然领域的 崇高得到更为鲜明、生动的体现;通过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使社会生活中 的崇高与日俱增具有历史真实性、更加感人。崇高的艺术作品是我们经常欣赏的 艺术对象,它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净化作用。崇高美具有深厚的精神内涵和明显 的伦理道德性质,是一种充满阳刚之气和正义力量的美。崇高美集中体现了人类 对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望、对美好品质与情操的追求。因此,崇高美具有十分积极 的审美意义。 八,美感的本质特征,心理因素,美感的共性与个性。感的本质特征是形象 的直觉性、精神的愉悦性、潜伏的功利性和想象的创造性。这四个特征在美感中 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审美心理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及其复杂心理活 动和心理过程, 它产生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 美感的差异性

1、时代差异性。

2、民族差异性。

3、阶级差异性。

4、个人差异性。美感的共同性(普遍性)

1、时代共同性

2、民族共同性

3、阶级共同性

4、人类的美感共同性 通过学习我了解了中西方的美学史, 了解了中西方的一些著名的美学家及他 们的一些美学理论。在之前,我认为美就是美,美的东西让人一眼就能看出美。 学了美学原理之后,我才知道就“美的本质” (即“产生美的原因” )这个问题就 有很多美学家的许多不同的理论。 比如毕达哥拉斯认为 „事物由于数而显得美‟ “ , 美就来自于数的秩序”“秩序和比例是美的和有用的,而无序和缺乏比例是丑的 、和无用的” 。在他那里,美就在于客观事物的均衡、对称、和谐、多样统一以及 黄金分割等形式。而狄德罗则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求美,他认为“美不是孤立 的,美不美并不完全取决于事物本身,而要看它与人及其周围其他的事物发生一 定的关系,然后才能说是美的或是丑的。 ”而车尔尼雪夫斯基则主张“美在生活” 说,他认为美来源于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当然还有其他美学家的不同观点, 在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总之,在学习这本书之前,所有的这些对我而言都是 陌生的。 其次,通过学习我还了解了“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 美学学科直到 1750 年才诞生。但是,就美学所研究的基本问题的源头而言,则 十分古老久远。 ”早在原始人类那里就已萌发了对美的追求。 其中“美育”一章,我认为尤为重要,它阐述了美育对人的重要性。 “美育, 就是当我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析和判断等审美活动时,生理结构和 心理结构会受到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 美情趣上得到提高, 受到了教育, 而且在人的气质、精神面貌上, 也得到了提高, 受到了教育。因此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感化我们的身心,使之净化、升 华和提高。 ”

推荐第8篇:《美学原理》笔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美学原理》2012版

主要参考书:

《现代传播美学》 曾耀农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8年6月第一版

《新编美学教程》 王一川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年7月 上海 《美学基础》 孟唐林 窦俊霞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年2月 北京 《美学漫话》宗白华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8年12月 武汉 《美学》(法)于斯曼著 商务印书馆 1995年12月 北京

《实用美学》彭明福 朱云才主编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0年重庆

《图说美学》常宏著 华文出版社 2009年 北京

《广告美学》赵会霞著 人民出版社 2007年 北京

《美学其实很好玩》陈韵鹦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1年 长沙 绪论

为什么开设此课

“美”是人之生活所必须。

“审美”是人们精神层面的追求。

美学是广告专业的重要基础知识之一。 何谓“美学” ? 此“美”非彼美

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首次提出术语“Aesthetics”,原意为“感性”“感觉”。 日本的中江兆民和我国的王国维将其译作“美学”。

关于“美学”内涵的两种观点:

研究“美好”的学问, 侧重哲学、伦理学;

研究“感觉”的学问,研究使人产生某种愉悦感受的规律。侧重心理学、传播学。 美学的学科属性

美学更侧重人文学科,涉及哲学、伦理学、语言学、文化学以及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

 美学的研究对象—美学基本问题  美本身  审美心理  艺术

 美学中的“语言”。

 美学的学习方法  呈多元化趋势

1、结合审美经验学习美学理论,将经验上升为理论。

2、用美学理论指导审美活动、解释审美现象,在审美实践中培养、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3、学习美学理论要学习美学史,加深对美学知识的理解。

4、学习美学要学习审美文化,为审美实践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

 特点:

 虽然也运用概念,但更注重把握形象;  抽象与具象相结合。  美学在当代的历史使命

一、“美”是人之生活所必须。

 “真善美”是人们的永恒追求。  陶冶情操,拥有梦想。由本能走向“人性”。

二、“审美”是人们精神层面的追求。

 价值观导向,规范社会行为。

三、提高对“美”的鉴赏力。

 第一章美学

第一节、美学传统与当代

一、西来的美学

美学为何产生于西方?

 美学的定义:美学是研究人的审美活动的学科,或者说,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和美的创造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 美的特征:

1、形象性

2、文化性

3、社会性

4、新颖性

二、“二传手”式的中国美学

 中国现代美学的三大来源:日本、西欧、前苏联  代表人物:梁启超、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 

 第二节美学的主要观点及流派

1、本质论美学

 “美是以宜人的感性形式显现出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

 代表人物:柏拉图  柏拉图谈美

 事物总存在它之所以如此的核心原因——本质。

 每一种物都和任何一种其它的物有所区别,因此,它具有一系列本质特征,而物的所有这些本质特征的总和就是物的理式。  “美本身”就是“美的理念”。  苏格拉底谈美

 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认为无人自愿为恶。

 目的论

 “美不能离开目的性,即不能离开事物对现实人愿望它要达到的目的适应性。”  案例:道德总是为人的本质需求服务。  方法论

 金汤勺 未必适用。

 案例:歌曲《我和你》《山楂树之恋》  生活丑可以转化为艺术美。

2、神学美学  美自天成

 美是“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得当,加上色彩的赏心悦目。”(奥古斯丁)  美的赏心悦目终究来源于唯一的造物主——上帝。  事物间存在着客观的“关系”,如比例、对称、秩序等。  案例:“毕达哥拉斯学派”  毕达哥拉斯学派

 西方最早涉及美的定义。  美是数的关系的和谐。

 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  黄金分割:

1:0·618或1·618:1  美的人体比例符合黄金分割。  英雄(神)的人体比例。  神学美学的积极作用

 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有其独特的“肌理”,需要“完整的”接受。  现代科学对客观事物的了解未超过10%。

 神学美学的消极作用  人并非“无所作为”。  讨论:“无为而治” 

3、认识论美学

 产生于17-19世纪的欧洲,以理性问题为中心的美学,为从理性上探讨美学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 17世纪欧洲哲学出现以人的理性觉醒取代神的统治的潮流。 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 先有美的概念,后有美的体验。如“丰腴”与“骨感美”。  认识论美学有如下几种形态:

 经验主义美学、理性主义美学、德国古典美学、科学美学和生命美学。  案例:

4、语言论美学

 强调“语言”对美的引导作用。

 在此“语言”不仅是狭义的语音符号,而且扩展到非语音符号,如绘画、建筑、雕塑、香水、广告、时装等。 

5、文化论美学

 20世纪80年代后兴起。

 从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的角度对审美问题进行研究。

 任何艺术都不过是包罗万象的符号系统——文化的一种形态而已。  强调欣赏是处于特定文化语境中的公众阅读行为。  案例:中国绘画与西洋绘画的异同  第二章 审美体验及其类型

十九世纪以来,随着科学发展,特别是心理学的发展,对美的本质的探求日益让位于对美的体验的研究,出现了美的哲学日益让位于审美心理学的趋势。

 第一节 审美体验

一、审美的形成与发展

 审美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鉴赏及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所引起的满足感、愉悦感和幸福感;是外物的形式契合内心的结构所产生的和谐感;暂时摆脱了物质的束缚后精神上所得到的自由感。

 审美是特殊的瞬间性人生经历,代表着人生意义的瞬间形成。  审美体验的含义

 审美体验是发生在瞬间的直觉。  审美体验是对生命理想形象的顿悟。  审美体验是个体的亲历感兴。

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 .岑参  日常体验与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是日常体验的集中、凝练和理想化。 日常体验是构成审美体验的不竭源泉。

 案例: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案例

 某法国航空公司的平面广告

 “舒适的旅行,犹如晨露般的沁人心脾。”

 广告内容是一片巨大的叶子和一滴同样大的露珠,而飞机小的好象一支刚出生的小蜻蜓。

 “平和的天空,犹如坐禅入定后的安详。”

 画面是一个健康的女人的漆盖和手,而飞机被锁定在食指和大拇指之间。 

二、审美的特征  直觉性

“美感的主要特征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快感。”——车尔尼雪夫斯基 “美学不是别的,而是应用生理学。”——尼采

“性的冲动,对人类心灵最高文化的、艺术的和社会的成就作出了最大的贡献。”——佛洛伊德

 历构性

审美体验受历史、文化、社会、教育等因素的影响。 审美的共性与差异

时代性——“燕瘦环肥”。燕:汉成帝皇后赵飞燕;环:唐玄宗贵妃杨玉环。

民族性——“岁寒三友”。松、竹、梅

个体性——

 超越性 超功利性 超现实性

 案例:《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 第二节审美类型

一、优美和崇高

 优美是一种狭义的美,是最浅显、极易被人们所接受的美的形式。  优美——和谐、柔性的美。

 柏拉图认为: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不同因素的和谐统一。  亚里士多德把美的一般形式明确的规定为秩序、匀称和大小。  优美的美学特征:一般侧重于平静和谐的愉悦,阴柔的美。  如:“光滑”、“渐变”、“不露棱角”、“颜色鲜亮而不强烈”。  安格尔名作:泉

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宋 ·晏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南宋·诗僧志南 崇高——又称“壮美”,一种带有神圣性和严肃性的美。

人天生就有追求伟大,渴望神圣的愿望。

“天之生人,不是让我们做卑鄙下流的动物”朗基努斯《论崇高》 崇高的美学特征:

是惊心动魄,而非玲珑雅致。

巨大的、粗犷的、野蛮的气魄就是崇高美。

英国美学家博克认为:崇高的事物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可怖。 崇高的事物让人恐怖和惧怕,但同时也夹杂着快感。 案例:烟花

博克认为:丑与崇高之间有某种一致性。 案例:斯德哥尔摩症 崇高的美有赖距离感 案例:距离产生美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将崇高分为两类:

数量的——主要涉及体积,如大海、高山、金字塔等 案例:钱塘江大潮,蔚为壮观。 力量的——指人的勇气和尊严

案例:屠格涅夫笔下的麻雀对猎狗的抗争。 对崇高美学特征的运用: 哥特式教堂 雕像《大卫》 故宫太和殿内景 崇高美的作用: 激励人的潜质, 提升人的境界。

案例:中国达人——无臂钢琴家刘伟

优美与崇高的比较: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案例:“鹰和松式的美”,“莺与柳式的美”——朱光潜 父爱,母爱。——笔者

二、悲剧感和喜剧感

悲剧的鼻祖——《酒神颂》

悲剧的真正起源已经不可考。现在一般认为起源于古希腊酒神祭祀。在祭祀中,合唱队会表演歌舞祭祀酒神狄俄尼索斯,这种歌舞被称为“酒神颂

约公元前534年左右,被后人尊为希腊悲剧之祖的狄斯比斯把酒神颂中合唱歌的赞歌和悲歌改写成对话式的台词,这是希腊悲剧的雏形。”《酒神颂》发展到後来,逐渐扩大到神话和英雄传说的范围——悲剧的形式逐步发展和完善,成为一种固定的叙事体。 悲剧感的根源 命运说——古典

偶然中之必然,必然中的偶然。 过失说——亚里士多德 案例:《俄狄浦斯王》 对立说——黑格尔 案例:《安提戈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亲情PK国法 悲剧感的本质

两难说——追求理想与现实性之间的矛盾冲突。

恩格斯认为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一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冲突。 悲剧性快感理论——痛并快乐着 人的动物本能 悲剧感的审美功用 认知作用 教育作用

鼓舞作用——悲剧充满了崇高感——悲壮 案例1 电视剧《胡雪岩》片尾曲“去者”

人鬼天地万金似慷慨/浮生若梦安载道/唯苦心良在/红颜依惜挥去还复来/生死命注休怨早/殇情暗徘徊

无奈何青春逝去/无奈何江山真易改/情意无价亦无保/ 天降仇敌忾/无奈何路回星移/无奈何时运他人宰/钟鸣鼎食散一朝/空守昨日财 山水迷离流花低雾霭/夙愿扁舟寒江钓/风掠须发白 案例2 歌曲《:我所爱的让我流泪 》

让我多情又让我伤悲/爱上你加一倍/寒风吹散了最后的枯叶/心都碎/连爱你都不会纠缠苦追/一场大雨下得下得都不退/我收拾好了心情残缺/远走高飞/呜咽/想不起你是我的谁/熟悉又陌生的感觉/逼着眼眶的泪/我想我们的爱飞了/没有甚么我无所谓/顶多再孤单一夜/原本应该的完美/就差那么一点点/我所爱的居然让我流泪/背着我满腔满肺苦水/珍惜/真心/还不是一滩水/我的爱怎会如此苦味/眼前的路竟如此漆黑/再会/幸会/我要飞

案例3 歌曲《望春风》

谁说女人心难猜/欠个人来爱/花开当折直需摘/青春最可爱/自己买花自己戴/爱恨多自在/只为人生不重来/何不放开怀 喜剧感

古希腊喜剧源于宗教活动。阿里斯多芬创作了《蛙》等作品,被称为喜剧之父。 阿里斯托芬的喜剧触及当时一切重大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描述了雅典奴隶主民主制危机时期的社会生活。他在《蛙》一剧中提出,推崇一个诗人的标准,要看他是否为国家教好人民。

喜剧性的本质 人为何发“笑”

康德认为“笑”是一种从紧张的期待突然化为虚无的感情。 案例:啤酒的泡沫是如何装进去的? 喜剧感的美学特征

基本内容: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丑”—— 虽丑陋而不致人痛恨 基本手法:夸张——常态与特例的巨大冲突。 案例:《皇帝的新衣》

美感特质:笑——认认真真地做傻(错)事 喜剧性美感的类型 机智 讽刺 幽默 案例:

“用笑的方式哭”

一辆没有驾驶员的面包车从坡道上滑行而下,撞了一辆宝马,车主瞪大了眼睛说:“狗日的高科技,真正的无人驾驶。” 《疯狂的石头》  “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天下无贼》

 “我很忙,现在事业正处于上升期” 《疯狂的石头》  悲剧与喜剧

 悲剧——用错误的方法追求正确的结果。  喜剧——虽丑陋而不致人痛恨  正义的力量遭遇挫折——悲剧  非正义的力量遭遇挫折——喜剧 

三、自然美  自然美的形成  “自然的人格化”  自然美的发展

 致用——洞穴壁画、古玉

 比德——”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 畅神——“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洞穴壁画  自然美的构成  原始风光  人为景观  自然美的要素  形状美  色彩美  声响美  流动美  人文美 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王维

 下江陵 ——李白  朝辞白帝彩云间,  千里江陵一日还。  两岸猿声啼不住,  轻舟已过万重山。  自然审美的意义

 强化人珍惜生命的意识  培养人热爱自然的情感  陶冶人的高雅情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提高人的审美能力 四川乐山大佛

四、社会美 人的美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是社会美的核心。

社会美的含义: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和现象呈现的美。与自然美合称现实美。包括行为美、语言美、心灵美、环境美等。它来源于人的社会实践,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是社会美的核心。 社会美的特征:

1、美具有鲜明的社会性,一般显示出时代、民族、阶级的特征。

2、美具有明显的功利性,侧重于内容美。

3、美具有实在性、明确性和稳定性。社会美的分类

人的美

社会生活美

社会环境美

1、人的美 人的外形美

“远看身材,近看相貌,细看眼睛,再看风度。” 人的气质美 人的服饰美

是指着装和修饰的美。

着装的美:

服装美不等于着装美。着装美要求适用、合身、协调、规范。 修饰的美:

人的外在美离不开一定的修饰。化妆成为人类美化自身的一种重要手段。 佩戴饰物对人体也有美化作用。 人的内在美

人的内在美主要包括人生观和人生理想、品德和心态、知识和智慧等方面。正确的人生观和人生理想是人的内在美的核心;良好的品德和心态是人的内在美的重要内容;较多的知识和智慧是人的内在美不可缺的。

人的内在美也要通过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人的内在美具体表现在行为美、语言美、表情美等方面。

案例:雷锋及其雷锋精神

2、社会生活美 生产劳动美

创造的美。主要包括劳动方式美、劳动过程美、劳动技巧美、劳动产品美等。

科学技术美

智慧的美。科学成果美具有抽象性、理智性,是一种内在的美。

日常生活美——家庭、饮食、居室环境、旅游等 社会变革美——暴力革命/和平演变

案例:中东四国政治转型 案例:《7点新闻报道》

五、艺术美

是艺术本体与物质载体的统一体。

是艺术主体创造出的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第二自然”。 “第二自然”——主观审美与客观真实的融合。

是创作主体见之于客观,作用于客体的对象化产物,即艺术生产主体按照预期目的进行创造性劳动的具体成果。  艺术美的特征:

1、艺术创作的新颖性。

 与众不同才能出类拔萃

2、艺术形象的典型性。

 浓缩的都是精华

3、艺术作品的情感性。

4、艺术形态的持久性。

 艺术美的作用  启迪认知功能,  交流情感功能,  愉悦娱乐功能,

 感化教育,陶冶情操功能,

 自由创造()功能。

 作品欣赏

 《阿根廷别为我哭泣》

 原名: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出自音乐剧《艾薇塔》(Evita)剧情内容是描述阿根廷前第一夫人伊娃·贝隆从一个受尽社会歧视的私生女到权倾阿根廷的主政者的传奇一生。

 摇滚bo yellow  第三章 审美媒介 第一节审美沟通

 语言沟通六要素:  发信人(Addreer)  收信人(Addreee)  语境(Context)  信息(Meage)  触媒(Contact)  代码(Code)  案例:《红楼梦》第23回

 主要内容:元春省亲后,贾府继续完善大观园的工程,元春下谕令众姐妹及宝玉住进大观园。宝玉住进大观园后的一天,在沁芳闸桥边读《会真记》(即西厢记),恰巧被在此葬花的黛玉遇见,两个人共读西厢,宝玉用《西厢记》中词句相戏。黛玉读完西厢后,偶然听到从梨香院传来的曲子声,其中有“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等句子,黛玉感慨缠绵,点头自叹,眼中落泪,如醉如痴,“原来戏中也有好句子。”

 第二节审美媒介

一、从媒介到审美媒介

 媒介(media)原指一种使两个个体发生关系的中间人或中介物。      媒质,也称介质,是指物体系统在其间存在或物理过程。 媒体,指向受众传播信息的系统

媒介,利用媒质存储和传播信息的工具 审美媒介 传播形式:

听觉传播——语言、音乐等

视觉传播——文字、绘画、工艺品等 听觉+视觉传播——戏剧、电影、电视等 媒体的分类:

核心媒体(core media) 边缘媒体(peripheral media) 区域媒体(urban media)

二、审美媒介及其演变 工艺媒介 口语媒介 如:劳动号子 案例:《大路歌》 文字媒介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 手工印刷媒介  现代大众传媒  报刊、图书  广播  电影  电视  展览  网络媒介

 第三节审美媒介文化

一、审美媒介的作用

 接触与情境——审美媒介不仅仅是“技术手段”,更是审美本身。  案例1:歌曲《情人山》  案例2:汉字与书法  案例3:网络虚拟世界

 主导与叠合——审美活动的多重选择  每个时代都有其主流媒介与非主流媒介  案例:名著改编影视剧

 媒介的变化——世界的演化与文明的变迁

 媒介是人的器官的延伸,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意味着人的能力获得拓展。  案例1:说书——广播小说——影视剧

个人魅力——团队精神

二、媒介共生与多态竞争                      审美媒介的发展,影响着文化生产的格局,推动着审美活动的变迁。  口说文化与文字文化

 案例:中国传统社会口说文化与文字文化并

行不悖;

报刊与“白话文”

简化汉字与汉字拉丁化

汉字输入法

 文字与影像

 案例1:视听与阅读

 19世纪初人类发明了无线广播。

 20世纪的20年代到30年代是欧美广播媒体的黄金年代。  我国广播媒体的黄金年代是50年代到60年代。  1936年电视事业诞生于英国。

 二战以后,电视业兴起,20世纪下半叶电视成为最受欢迎的大众传媒,同时成为最吸引的审美媒介。

 据统计,一个普通美国人平均每天看四小时电视,这他(她)到65岁时已在电视机前坐了9年。

 互联网的崛起。1998年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正式提出“第四媒体的概念  传媒专家预测,互联网将成为21世纪的主流媒体。  案例:电子书

 印刷媒体和电讯媒体的功能作用

 印刷媒体是通过文字和图案作用于人的视觉达到传播目的。

特点是宣传时间长久、便于查询和存留,具有自身重复宣传功能。 

电波媒体的特点是传播迅速、广泛、适应性强、感染力强。 

三、媒介变迁对审美文化的影响  媒介传播文化,媒介影响文化。  文化艺术走向产业化

 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化艺术、文化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旅游等领域。 

 第四章 门类艺术与美学  艺术门类

 表演艺术——表现性的、动态艺术,如音乐、舞蹈。

 造型艺术——再现性的、静态艺术,如绘画、雕塑、建筑、工艺品、书法等。  语言艺术——兼有表现性和再现性,如文学。

 综合艺术——再现性的、动态艺术,如戏剧、电影、电视剧等。  实用艺术

 第一节表演艺术的美

一、表演艺术的含义

 音乐是典型的表情艺术。

 音乐表现情感是概括的、宽泛的,因此,音乐形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朦胧的、不确定的,有的音乐并没有明确的现实内容或情感内涵。这给表演者和欣赏者留有进行再创造的广阔空间,也有可能引起人们的不同理解甚至曲解。

 音乐是声音运动的时间艺术。

 音乐的构成:节奏、旋律、和声、调式、调性、复调、曲式,统称音乐语言。  音乐是再创造的艺术。

 音乐的材料——声音来自情感、表达情感、激起情感,是所谓“激情的语言”。表情性是音乐的本质属性。华彦钧的二胡曲《二泉映月》。  舞蹈

 舞蹈是人体造型的时空艺术。  表现性是舞蹈的本质属性。

 表演性是舞蹈赖以存在的基础。

 舞蹈三要素:舞蹈表情、舞蹈动作、舞蹈构图。

二、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 1.强烈的抒情性和表现性

 再现性艺术——以模仿、叙述生活为主要功能,着重反映对象的客观特征。  表现性艺术——以抒发内在的情感体验为目的,着重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感受。 2.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 节奏是客观事物运动的属性,是符合规律的周期性变化的运动形式。  人的心理活动变化会引起生理节奏的变化。  节奏被认为是“音乐的生命”。

 舞蹈的特质是在动作的节奏的调整。

 韵律是在节奏基础上的变化,给节奏一定的情调贯穿则形成韵律。 3.过程性和流动性

 过程性——三维空间与时间轴  流动性——转瞬即逝,不可凝固。

 音乐与舞蹈的差异——“歌主声,舞主形。”  听觉比视觉更具观念性,“音乐不传心情而示心迹。”(钱钟书)  心理学显示,人类大脑的表象记忆90%来自视觉器官,因此舞蹈比音乐更具明晰性。 

三、表演艺术的审美功能

1.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和情绪陶冶功能

 音乐是人类共通的语言

2.具有娱乐身心,促成身心和谐的功能

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用某些旋律、节奏可以治疗人的脾气和情欲,并恢复内心的和谐。

 “乐行而志清”(荀子)

 “乐者,使人精神平和,衰气不入。”(阮籍) 3.具有协调群体关系,培养群体意识的功能。

 案例:集体舞、交际舞  第二节造型艺术的美

一、造型艺术的含义

 运用可感的物质材料和色彩、线条、构图等表现手段,以塑造空间静态形象反映生活或表情达意的艺术。

 造型艺术在空间中展开,作用于人的视觉,呈静态,因而又称为空间艺术、视觉艺术、静态艺术。 

1、绘画

2、雕塑

 雕塑形象的高度概括性。 

3、建筑

4、书法艺术

5、工艺品  九龙大玉海

二、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

1、具有形象直观性

 以形表意

 “绘画所要做的事一般不是造成使人可用肉眼去看的东西,而要造成既是本身具体化而又使人可用心眼去看的东西。”(黑格尔)  案例:“踏花归来马蹄香” 

2、具有瞬间永固性

 案例:古希腊雕塑《拉孔奥》  赏析:罗丹的《青铜时代》 

3、具有高度的形式美

三、造型艺术的审美功能

1、具有深邃的文化内涵

2、挖掘美,凝固美。

3、既养眼又实用

 花式肥皂

 第三节语言艺术的美

一、语言艺术的含义

 语言艺术是指以语言为审美介质塑造形象或情境来表情达意,反映生活的艺术。  诗歌  小说  散文  文学剧本

二、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

1、丰富的想象力

 形象创造和形象感受都依赖于想象力。  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审美体验。

2、叙事和抒情兼长

 《兵车行》  《琵琶行》  《高老头》

3、语言结构和话语情境多样

 “不是蜜,但可以粘住一切的东西”(高尔基)  语言有四种功能:传达意义(内容),传达情感,传达态度(语调),传达意向(目的)。

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4、情与理相生相容

 思想性  哲理性

 案例:元曲《山坡羊·叹世》(陈草庵)

**是怕,唇舌休挂,鹤长凫短天生下。劝渔家,共樵家,从今莫讲贤愚蠢话。得道多助失道寡,贤也在他,愚也在他。 

三、语言艺术的审美功能

1、审美认知功能

 记载历史,反映社会。  孔子评价《诗经》:“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 “歌德和莎士比亚抵得上整整一所大学。”(赫尔岑)

2、特殊的思想道德涵养

 “劝善惩恶”,引导受众的价值取向。  案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 社会责任与市场价值

3、语言美和写作示范

 案例:《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  反复推敲,精益求精。  求新求异不相师  第四节综合艺术的美

一、综合艺术的含义

 含义:以演员创作角色为主,包含多种艺术元素,采用多种艺术手法反映生活,表达情感的艺术。

 包括:戏剧、电影、电视等。  与个别艺术的区别:

 用一种方法解决所有问题//用所有方法解决一种问题。  特点:

 时空再造性与演员表演性是综合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  以解构、调换、压缩、延长、重组等方式再造时空。  以演员创作角色为主,常常决定其艺术价值的高低。(主角的名气成为票房的“集结号”或“毒药”。)

二、戏剧艺术与影视艺术  戏剧艺术

 戏剧是指借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为媒介来传达和感受审美经验的艺术。

 它依赖剧本,与文学有关。有舞台布景,与绘画有关。有配乐,与音乐有关。

 它主要是靠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来构成戏剧性。人物动作冲突构成戏剧情节,情节的发展显示戏剧性。  影视艺术

 电影是指凭借一定程序的镜头组接(蒙太奇)构成的视觉形象去传达和感觉审美经验的艺术。

 蒙太奇是法语“结构”的意思,也就是通过对现实过程的重新组合,创造出特殊的效果。

电影以视觉画面,再现着现实,又以视觉形象揭示着人物内心生活,具有极大的主观自由性。

 课堂讨论:

 戏剧艺术与影视艺术二者在审美特征和审美功能上的异同。

 电视剧与电影在创作上的异同。 

三、佳作赏析

 《少年派》与《一九四二》 第五章美的欣赏与创造 第一节 美感

“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

一、美感的含义

美感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观照,是人对审美对象的感性形式进行观照所得到的感受。

 美感与快感的区别和联系。 

二、美感的特征

1、直觉性 ——瞬间感受到。

2、愉悦性

3、情感性

4、功利性

三、美感的差异性与共同性  美感的差异性:

1、社会因素方面的差异。

2、个性特征方面的差异。

3、审美能力方面的差异。

4、审美趣味方面的差异。

5、审美心境方面的差异。 美感的共同性:

1、美感的时代共同性。

2、美感的民族共同性。

3、美感的阶层共同性。

4、共同美感——普遍性。

 美感随着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审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性质。

 第二节美的欣赏

一、美的欣赏的基本条件

 客观条件——物质手段。

 主观条件:生理反应与情感反应密切联系。

1、要有健全的审美感官。视、听被认为是主要的审美感官。

2、要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想象、理解、领悟。

3、要有正确的审美观

4、要有良好的审美心境

二、美的欣赏的一般过程

1、官能的欣赏

2、情感的欣赏

3、理性的欣赏

 美的欣赏的三个阶段也是美的欣赏的三个层次。

 官能的欣赏、情感的欣赏和理性的欣赏并不能截然分开,三者处在同一个审美对象中,彼此渗透交融和反复重叠,具有交错复杂的关系。  思考题:如何欣赏法国米勒的油画《拾穗者》。  第三节美的创造

一、创造美的意义

1、美化生活      

2、审美教育

3、精神追求

二、美的创造的基本原则

1、合规律性原则

 各种美的形态和各种艺术形式都有体现其审美特征的规定和要求,这些规定和要求也是进行美的创造应该遵守的。

 合规律性原则就是应该遵循形式美的规律,按照对称、均衡、比例、节奏、韵律、对比、和谐等要求进行美的创造。

2、合目的性原则

 合目的性要求美的创造中包含着审美需要和审美价值。

 美的创造不仅要符合规律性,而且要符合目的性,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 不为实用所动,唤起人心理与精神的成长。

 案例:从前,有个国王带兵打仗并带头冲锋陷阵,在一次战斗中,被敌人的箭射中脸部而翻身落马,因此,他的左眼瞎了,左腿跛了。一天,他让画院的画师们进宫看清他的模样,给他画一幅肖像,对画得好的给予重赏。假如你是画师,你将如何画?

总复习题

何谓“美学”? 此“美”非彼美

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首次提出术语“Aesthetics”,原意为“感性”“感觉”。 日本的中江兆民和我国的王国维将其译作“美学”。

关于“美学”内涵的两种观点:

研究“美好”的学问, 侧重哲学、伦理学;

研究“感觉”的学问,研究使人产生某种愉悦感受的规律。侧重心理学、传播学。美学是研究人的审美活动的学科,或者说,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和美的创造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什么是美学的基本问题?什么是美 如何创造美 如何审美 何谓“优美”?何谓“崇高”?优美与崇高有何异同?

什么是“喜剧”?什么是“悲剧”?各自的审美功能是什么?

语言沟通的六要素是什么?发信人(Addreer)收信人(Addreee)语境(Context)信息(Meage)触媒(Contact)代码(Code) 案例:《红楼梦》第23回 主要内容:元春省亲后,贾府继续完善大观园的工程,元春下谕令众姐妹及宝玉住进大观园。宝玉住进大观园后的一天,在沁芳闸桥边读《会真记》(即西厢记),恰巧被在此葬花的黛玉遇见,两个人共读西厢,宝玉用《西厢记》中词句相戏。黛玉读完西厢后,偶然听到从梨香院传来的曲子声,其中有“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等句子,黛玉感慨缠绵,点头自叹,眼中落泪,如醉如痴,“原来戏中也有好句子。”

书法的三大要素是什么?结构/用笔/章法

艺术品与非艺术品之间的区别是什么?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 是意向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 “社会美”包含哪些内容?     社会美的分类

人的美

社会生活美

社会环境美

生产劳动美

创造的美。主要包括劳动方式美、劳动过程美、劳动技巧美、劳动产品美等。

科学技术美

智慧的美。科学成果美具有抽象性、理智性,是一种内在的美。

日常生活美——家庭、饮食、居室环境、旅游等 社会变革美——暴力革命/和平演变

推荐第9篇:《美学原理》教学大纲

美学原理课教学大纲

中文系

第一章:美学导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第一节 美学课简介

一、课程定位:

“美学原理”课是汉语言本科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理论课(必修课),是文艺理论课程群当中的核心和基础部分。课内学时48课时,学习时间为16周,3学分。

二、主要内容

对美学学科的介绍与说明,对人类的审美活动、审美活动的发生、审美活动的独立的整体探讨,对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价值类型、现实的审美活动、现实审美活动的个性的具体分析,以及对美的哲学探讨,从而对人类的审美现象形成全面剖析。

三、教学目的:

通过“美学原理”课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理解美学的基本特性与问题,把握与理解审美活动的结构与特点,了解美的类型或形态,体悟美的文化意蕴以及审美活动的人类学起源与宇宙学根据,从而增强学生的美学修养,开启学生的人文智慧。树立健康的审美观,正确地分析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学现象,为学生学习其他文学课程、从事各项社会工作奠定初步的理论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美学虽然是中文系的课程,但严格地说,美学的学科性质却应归属于哲学。也就是说,美学在本质上与哲学一样,运思面对着的是永恒无解的难题,永远在问题的境域之中。没有问题就没有美学,这是美学的困惑也是美学的魅力,所以,学习美学要有“问题意识”,要把美学问题与中外美学史联系起来,倡导“交流”“对话”的解释学的思想方法,因为美学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开启学生的人文智慧。

四、教学手段和方法

“美学”是一门较抽象,理论性较强的课,以讲授为主。在讲授的过程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并要求学生对少数经典文献要做较为深入的阅读和讨论。在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审美问题的能力。

讲授中突出重点难点,解决疑点。适当地安排审美鉴赏实践,如观摩影像,举行文艺作品研讨会,在审美实践中学习美学,提高审美能力。

1 第二节 美学与文艺理论课程群

一、何为课程群:在研究对象具有交叉和相互联系的一些课程称之为一类课程群。我们将从理论上把握文学现象及其规律的相关课程称作广义的文学理论课程群。它们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角度,最终为理解文艺的丰富性提供帮助。

二、文艺理论:从文学活动、文学创造、文学作品、文学消费与接受4个方面建构有当代感的理论体系。尤其是对于“文学活动”的认识,从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入手,把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活动作多层面的系统性的把握,提出了“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含中的审美意识形态”这样一个重要的基本观点。

三、文艺心理学:从心理学角度来阐释文学活动过程,因为一般的认识论是无法代替审美心理学的。

三、中国古代文论(中国文学批评史):对中国古代有关文艺的理论进行梳理和阐释

四、西方文论:西方文论与美学又分为古典与现代两大部分。西方现代文论变化大、问题新、流派多,更值得我们重视和关注,它体现出的社会批判的转向、语言学的转向、反理性的转向以及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等问题都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与分析。

五、马列文论:马克思主义对当代具有的批判意义使得马克思主义文论依然是一股活跃的学术力量。主要讲述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等的文艺思想。广义的也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自卢卡奇、葛兰西、阿尔都塞、法兰克福学派到当今最有影响的两位马克思主义文论家――詹姆逊和伊格尔顿――的思想。

六、美学概论(原理、导论):从哲学的角度去探讨包括艺术在内的人类审美活动的特点与价值意义。

本课程选用朱立元主编《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另外可参考

王旭晓《美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周长鼎、尤西林著《审美学》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叶朗主编《现代美学体系》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杨辛、甘霖著《美学原理新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张法《美学导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七、美学其它分支学科

中国美学史 西方美学史、现代西方美学、文艺美学、比较美学

第三节 美学的历史与现状

一、美≠美学:

审美活动很早就出现,“美学”学科出现得较晚。

2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审美作为精神活动 美学的史前史

二、是“美”还是“审美”

“美”具有本质论之嫌疑,而“审美”是以实践论为基础,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实践关系。

三、“美学”一词命名和翻译

1、“美学”一词出现的哲学背景

一般认为,美学学科的名称Aesthetica (英文是Aesthetics,现代德文Ästhetik),是德国哲学家的鲍姆加通(Baumgarten,1714一172)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

2、鲍姆加通所说“美学”的内涵

aesthetics(感性学),鲍姆加通所谓的“Aesthetca”还不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美学”。鲍姆加通的“Aesthetica”的对象和范围是比“审美”广泛得多的“感性认识”,他的定义是:“Aesthetica(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的学说、用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类理性的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

3、“美学”名称的定型

康德对三大批判对知、情、意的讨论。黑格尔及谢林时代这一名称仍然处于争议当中,他们对“美学”概念作了狭隘化改造:艺术哲学。黑格尔《美学》(Ästhetik)。直到费舍尔(黑格尔传人)于1846-1857年发表六卷本《Ästhetik或美的科学》,才使这一名称被确定下来。

4.“美学”一词是通过日本学人的转译而进入中国学界的。

用美学来译aesthetics,在现代汉语体系中是有问题的,现代汉语在形成时模仿西方近代文化的明晰性,区分性和机械观,这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是另一个很大很大的问题,不在这里讨论。在汉语语境中,“美”成了与“美感”相对的词,完全客观化了,“美学”因词生义就成了“美”的科学。

第四节 美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属性

作为一门学科,美学既是很年轻的,也是发展变化很大的,问题很多,这是学习美学的困难所在,也是学习美学的乐趣所在。

一、美学是“一门奇怪的学科”

一)研究对象人言人殊

美学研究对象是什么呢?这却是个人言言殊的问题。国内美学界就有些不同意见, 1)“美学是研究美的学问” 2)“美学是艺术哲学”

3)“美学研究是以研究审美心理为中心的研究美和艺术的科学”(研究审美经验) 4) 研究审美关系的一门学问 5)以审美活动为逻辑起点

3 美学的研究对象

一般而言,美学的研究对象是:

美的哲学、审美心理学、艺术社会学(李泽厚) 美的本质、观念和美的认识(蔡仪) 人的主客观的审美实践(朱光潜)

二、美学学科在当代面临的危机和挑战

一)西方强势美学话语(理性-感性二分和本质论思维)与非西方的美学现象的不协调

二)二十世纪西方哲学(分析哲学、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反本质论趋向以及对传统美学是个假问题的指责

三)社会学和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有关文化资本、口味区隔(distinction)对美学的挑战

四)消费文化、日常生活审美泛化对美学的冲击 (功利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与犬儒主义cynicism)

三、美学的人文学科属性 一)近现代以来的学科分化:

“学科”概念分析:基本含义;学科的历史规训性

社会科学的这种分类实际起因于

17、18世纪的自然科学分化:18世纪末自然哲学断裂为各门独立的自然科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就是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的自然哲学中分化出来的);而社会科学稍后又从道德哲学中分裂出来。正是从这时起,现代意义上的诸种学科才正式诞生。

“人文学科”(humanities)这一名称本身就是科学所界定的,是20世纪对那些被排拒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外的学科的简便总称。现代哲学是由科学形成时清除出来的东西界定的,其他现代人文学科则首先以古典语文学的形式出现,其后衍生出历史、现代语言甚至艺术史 。 二)何为人文学科?

A、从近代以来学科分化的历史看

意 (逻辑 真)(感性认识 美) (伦理 善)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学科)

人文科学在德文中又称“精神科学”,它包括传统的语文学及历史、哲学、文学、美学、伦理学等,它具有关注“精神”、“理想”、“价值”的特点。 B、从词源学看

humanities的词源是humanitas(拉丁文,有“人性”或“人情”的意思,又与“paideia”即“开化、教化”相通)

源于古罗马西赛尼一种理想化的教育思想,指古罗马时代成长为人,即“公民”(自由民)

4 所必修的科目:哲学、语言修辞、历史、数学等。 C、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区别

1)以作为主体的人为对象,从主体性角度去看待和理解人的各类活动

人文学科是一种价值导向:任何一门学科都可因偏重于主体修养功能而人文学科化。 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科学)

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作为人发展自身相应能力素质的一种自我实现活动(人文学科) 2)评价性而非事实性 应当是什么?

终极目标是:“全面发展的人”(马克思)

为包括科学在内的人类实践活动提供价值尺度和目的观 3)体验性 参与而非认识

第五节 美学的任务和学习方法

一、美学的任务: 促进生活审美化

探索和帮助人们理解审美活动与美 指导审美实践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美学学习方法参考 朱光潜先生的总结:

1980年10月11日在全国高校美学老师进修班上的讲话 不通一艺莫谈艺,实践实感是真凭。 坚持马列第一义,古今中外要贯通。 勤钻资料忌空论,放眼世界需外文。 博学终须能守约,先打游击后攻城。 锲而不舍是诀窍,凡有志者事竟成。

老子决不是天下第一,要虚心争鸣,接受批评。 也不作随风转的墙头草,挺起肩膀,端正人品和学风! 要重视基础理论 重视培养审美感受能力 培养和树立崇高美好的人生观

知识面要宽:哲学、历史、心理学、各类艺术、创作;新学科

5 附录:美学理论课基本书目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单行本或《马恩全选集》第42卷) 康德《判断力批判》

特里·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

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谈美》、《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李泽厚《美的历程》、《美学四讲》 宗白华《艺境》、《美学散步》

思考题:

1、简述美学的人文学科属性。

2、谈谈你对美学学习方法的理解。

第二章 关于美的本质

第一节

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一、问题的提出:“美是什么”――“哪些东西是美的” 一)美的本质问题在美学史上的地位

美的本质问题的解决,是解决美学中其他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它决定了作为它的反映形态一审美意识的本质特征的解决。 二)拉图之问

柏拉图著作《大希庇阿斯篇》中记载希庇阿斯的以下三种定义均有局限性 第一,“美就是一位漂亮的小姐”。第二,“美是黄金”。第三,“美是恰当”。 苏格拉底的总结:

第一,“美就是有用的”。第二,“有益就是美的”。第三,“美就是视觉和听觉所产生的快感”。

三)柏拉图之问的价值

二、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本质

在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唯心主义美学观点的最著名的代表有柏拉图、普罗丁、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克罗齐等

三、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探讨美的本质

与以上相对的,是亚里士多德、狄德罗、柏克、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的唯物主义美学观点。

四、西方现当代对美的本质的讨论

1.审美心理学

6 心理学崛起对传统形而上学探讨的冲击,建立各派心理美学――美感是怎样形成的。 意大利哲学家、美学家克罗齐提出,美是一种“直觉”。不同于认识的态度和方式,只感受对象的外在形象,直觉中的对象与实用性、概念性割断了关系,表现为诉纯粹的直觉形象。直觉又是心灵对待事物的形式。心与物在直觉中相互结合,主体产生美感。 德国谷鲁斯、英国浮龙•李提出,“内摩仿”产生美。观看外物时,人的内心产生相应的起伏。

运动、线条、对称

内摩仿是产生美和美感的关键

德国立普斯认为,“移情”产生美。欣赏时人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对象当中,使对象有自身的情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矣,雨雪霏霏” 瑞士布洛认为“距离”产生美。心理距离与超功利态度 均抓住了审美心理过程的各个环节来展开研究,各有贡献。

2、形式美学

英国贝尔“美在形式”俄罗斯形式主义 语言手法和形式 捷克、法国结构主义诗学

3.分析美学与存在主义美学 维特根斯坦 可证实与不可证实

摹状形容词与谓词(判断)海德格尔

第二节 我国当代美学界对美的本质的讨论看法

一、缘起

1956年,朱光潜自我批判引发其它美学家的讨论,最热烈的是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讨论

二、主要观点

第一,主观论,“美是观念”。代表人物是吕荧和高尔太。

第二,客观论(自然说),“美在物本身”、“美是典型”。代表人物是蔡仪。

第三,主客观统一论。代表人物是朱光潜。他给美下了如下定义:“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状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特质。”

第四,客观论(社会说),“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代表人物李泽厚。

思考题:

1、简述西方有关美学本质的探讨史。

2、我国当代对美的本质有哪几种观点?

第三章 中国美学史述要

一、概述

中国美学可分为古代与近现代两大阶段。中国古代美学严格的说是不是美学而是美学思想,严格意义上的美学,即把美学当作一个学科的美学,那是近代由王国维等人从西方引进过来的。

中国古代哲学与重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西方哲学不同,它的人生论与伦理学的色彩更为显明。“人为天地之心”,中国哲学始终把人生问题放在突出的位置,注意对人的性情陶冶、人的精神境界的提高,它特别关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信奉“尽心、知命、事天”的儒家美学主要为中国古代美学设定了审美价值的层面,追求“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道家美学主要为中国古代美学拓展了审美心态的层面,而主张“一朝风月,万古长风”的禅宗美学则主要为中国古代美学开启了审美境界的层面。中国古代哲学讲究天人合一,儒、道、释三家也都从不同的角度是把天人合一当作了自己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审美的极致。以儒、道、释思想为精粹部分的中国古代美学有着丰厚的人文蕴含,它体现着中国古人对人生诗意与心灵自由的向往与追求。

二、儒家学派在哲学与美学上的贡献

儒家推崇的精神境界“体仁”:“因为与万物为一,无所窒碍,胸中泰然,岂有不乐之理。”(《朱子语类》卷三十三)儒家的“体仁”境界既是道德的境界,也是审美的境界,它具有一种准宗教的性质。

“中国文学人间性最丰富,始终不离教化,有助于族类之凝聚与旺盛。历代诗人除歌咏自然外,以天伦恩爱、亲朋赠答、吊古怀旧、伤时悯乱之作为多。中国人心魄所寄为现世今生,于平凡生活中体会无穷之人情美,并以历史情感替代宗教感情,使自然与古往今来之大群相融合。”(许思园:《论中国文化二题》,《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一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15页)

三、道家对中国古代美学的深刻影响

“道可道,非常道”。道家之道本身就充满了美学的韵味,道不仅具有宇宙本体论的意味,更重要的还在于,它可以提升人的现实的存在,使人与道合一,使宇宙论与人生论结合起来,达到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自由境界,这也是审美的境界。“体道”是“澄怀观道”,道内化为人生逍遥的审美境界,一种自由的境界。

四、禅宗对中国美学的贡献

禅宗讲顿悟与涅槃,这些既是人生论也是审美论。禅宗主张“自性本自具足”的佛性论,主张“一切法皆从心生”,特别强调“心”的地位和作用,肯定个体心灵感受的唯一实在性。禅宗认定“法”由“心”生、“境”由“心”造,而“心”是空寂的,所以“心”所显现的世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皆属虚幻不实,“名相不实,世界如幻”,“一切诸法,如影如响,无有实者”“一切境界,本自空,无一法可得”(《五灯会元·卷三》)。因此,禅宗主张彻底破除任何对语言、概念、思辨、修养、权威的执着,才可能顿悟。禅宗的顿悟

8 是一种非逻辑非认识的直觉,是一种浑融的个人心理体验,它打破了心物的二元对立,使人的意识与潜意识得到沟通融汇,在顿悟里像盐溶于水一样地融入了理解、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禅宗的顿悟与审美经验是相通的,在涅槃的境界里,微尘中可见大千,刹那间便是终古,从而达到万物一体、梵我合一的境界。中国美学特别强调“有意境自成高格”,强调“境生于象外”,讲究景外之景,象外之象,意有尽而意无穷,可以说正是禅宗的顿悟与涅槃孕化出了中国古代美学的境界论。

五、近现代

中国进入近代,社会结构与价值系统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西学东渐,美学也被引进了中国。近代,日本曾是我们接受西学的一个重要渠道。日本人中江肇明(1847-1901)把Aesthetics翻译为汉语“美学”,并为汉语界广泛地接受。

王国维是较早把美学引进中国的中国学者。用西方的美学观念去分析评论《红楼梦》。在《人间诗话》,把审美与人生联系起来,对中国古代美学中的意境作了颇具新意的解释。 对美学学科倾注了毕生精力的是朱光潜。他比较系统地把西方美学引进中国,而且早在40年代就一方面接受王国维意境说的影响,一方面接受了西方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的一些美学思想(如克罗齐的“直觉说”,李普斯的“移情说”,布洛的“审美距离说”)的影响,并把它们整合成为一个自己的美学系统。他认为美是人的心灵的创造,是人的心灵与外物的一种契合而产生的有表现性质的情趣与意境。他还强调审美态度,认为这种情趣与意境的产生与审美态度有关,而审美的态度是一种不同于道德不同于实践的一种特殊的人生态度。

50与60年代,中国学术界出现美学大讨论(前面介绍过)。80年代,中国又一次出现“美学热”。李泽厚在《美学四讲》“自由的形式”。

思考题:

1、简述中国古代美学的历史变迁和特征。

2、以王维诗歌为例说明禅宗的美学意义。

第四章 审美活动

第一节 审美活动的发生

一、人与世界的实践关系

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应该将对象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2)实践活动就是人与世界的主客体关系,且这种关系是有规定性的

9 实践活动只指人与世界的实践关系,动物与世界不存在这种关系:“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关系’;对于动物说来,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实践活动与主客体关系是一而

二、二而一的关系,没有不涉及主客体关系的实践活动,也不存在与实践无关的主体客关系。与实践活动无关的“关系”不是主客体关系。因此,把哲学的基本问题归结为“人同世界的关系”(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也思维对存在的关系),要比归结为“人的活动”更恰当。

3)人在实践活动中的“二重化”:人与自身关系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在现实中和意识中都可以将自己化分为二,:现实或实践中,人的本质既存在于自身,又外化于对象之中;在意识活动或精神活动中,人既是自意识的主体,又是自意识的客体。 因此,在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活动中存在着双重的主客关系:其一是同外界对象发生主客关系,其二是同自身发生主客关系。

二、人的实践活动有别于动物

“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就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1-202页)

“诚然,动物也生产,它也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子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2卷第96—97页。)

三、在关系中去理解审美活动

导课:略:人的需要及层次:自身作为生物的需要

马斯洛:生理、安全

一、归属和爱;尊重;趋优欲望) 劳动对需要的发展:生产对象,再生产意识

1)人掌握(“掌握”的意义包括两方面:A、认识;B、实践 世界的四种方式

“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思想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于世界的艺术精神的、宗教精神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10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页。)

哲学精神的(理论的)、艺术精神的、宗教精神的、实践精神的方式体现的也是人同世界的主客体实践关系。

人同世界的物质关系:从人与自身(有机体生存、代谢)到人与自然(与物的流通、改造)再到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是物质的)

人同世界的精神关系:三种 认识关系;功利关系和审美关系(实际上三者不可分割) 认识关系――主客观是否相合,知识性。通过实践认识对象世界(包括外貌、本质、联系、规律)的真实情况及其对人类的意义。

功利关系――伦理关系,对象与人的实际需要,衣食住行、安全、病重、友谊、爱情等等。通过实践在对象中实现自己的目的和意志,并根据目的和意志实现的情况考察对象对主体的益损利弊,作出功利评价。伦理道德规范,趋利避害,利于群体生存发展。 审美关系:一方面按照美的规律改造外界对象和主体自身,另一方面表现为人们从对外界对象和主体自身的观照中体验到身心的自由与生活的美好,从而获得某种精神上的和情感上的愉悦,使得身心保持和谐、平衡、有序的。指向人和人生的审美化。

人同世界的精神关系

认知关系

功利关系

审美关系

对象的性质

本质力量的性质

作为掌握世界的方式

理论的(科学的) 实践-精神的

艺术(审美)的 对应学科

哲学领域

认识论

伦理学

审美学

其它领域

自然科学

人文学科

现实审美

社会科学

伦理道德

艺术审美

工艺技术

行为制度

(创作、欣赏)

2)在审美关系中理解审美活动

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客体)的关系是一种对立统一关系,二者缺一这种关系就不能成立。

“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因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也就是说,它只能象我的本质力量作为主体能力自为地存在着那样对我存在,因为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它只对那个与它的相适应的感觉说来才有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

“对象如何对他来说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因为正是这种有关系的规定性造成了一种特殊的、现实的肯定方式。眼睛对对象的感受与耳朵不同。„第一种本质力量的独特性,恰恰是这种本质力量的独特性质,因而也是它的对象化的独特方式,它的对象性现实的、活生生的存在的方式。”(《1844年手稿》第79页)

11 第二节 审美活动和审美关系的特殊性

外部看:直接指向形式,享受形式,创造形式 内部看:基于一种精神生活、情感生活 参阅课本(超功利性;主体性和感性特征)

把艺术精神同理论精神、宗教精神、实践精神并列为人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视艺术为历史地形成的、不可缺少的一种独特的掌握世界的方式。

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反映,其特点是带着主体的思想感情,凭借想象、幻想,改造由客观外部世界与人的内部世界提供的材料,创造一个假定性的形式,来表现主体的审美理想。因此,艺术活动,体现了人同自然、主体同客体的统一,体现了人的精神力量与创造能力。

思考题:

1、如何理解审美的核心是审美关系理论。

2、简述审美活动的特殊性。

第五章 审美主体和审美意识

审美实践论和审美关系理论(自然人化是更基础的理论)是研究审美活动的理论基础,因此,审美活动是在两极主体――客体的互动中形成的。

第一节:审美主体(从自然人化理论开始)

一、自然人化理论

自然人化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一个深刻思想,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基石。其要义是人类通过漫长历史的社会生产实践,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结构。自然在人力求控制、征服、改造和利用的过程中,人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世界在自然中得到实现。(但同时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

自然人化首先包括对客体的改造。自然人化是探讨美的本质,美感的本质的基本出发点。它标志着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的历史尺度,标志整个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和自然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人通过生产实践从自然界分化出来,把自然界作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从而与自然对立。自然界最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同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随着实践的不断深

12 入,人们支配的自然事物越来越多,在一定条件下,人和自然的地位相互转化,人由被统治的地位变为统治的地位,人成为自然的主宰。在这一新的基础上,人与自然出现了新的矛盾对立关系,主体与客体达到了一种新形式的统一。

自然人化不仅指对客体的改造,也包括对主体的改造。自然人化是同步行进的双重历史实践进程,即外在自然的人化与内在自然的人化,亦即客体自然的人化与主体自然的人化。

在外在——客体自然的人化中,自然成为人的自然,成为一种“社会存在”,自然实现着人的目的,体现着人的本质,自然感性形式积淀了社会理性内容,这时便成了美。

内在——主体自然的人化,是人类自身的自然——五官感觉的人化,它形成了人特有的审美——美感能力。这是在人类社会劳动实践过程中和外在——客体自然的人化交融生发的产物。一方面,客体自然的人化形成了美,与此相统一的另一方面,主体自然的人化形成了美感和审美能力。人类的审美活动、创造美的活动,就这样须臾离不开自然的人化。马克思的“自然人化”思想,虽不是直接着眼于人类的审美活动,而是着眼于人类的生产实践本性,但它确乎从最深层次上揭示了美和审美的秘密,为马克思主义美学奠定了基础。

二、审美主体

审美主体是在社会实践特别是审美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一定审美能力的人。审美主体是与审美客体相关相对的美学范畴。离开审美客体就无所谓审美主体,同样没有审美主体也就不存在审美客体。审美主体具有社会主体和个人主体的两种含义,但一般来说通常是指个人主体,即人类个体或个体人。当然,个体人并不都是审美主体,只有当他具有一定审美能力并从事审美实践活动,才能成为审美主体。

审美活动离不开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在美学史上对审美的研究多有偏颇,有的夸大了主体的作用,认为审美客体是从审美主体的心灵中产生的;有的则抹杀了主体的能动作用和存在价值。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揭示出审美主体的科学属性。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最初的人类是不具有主体性的,当人在不断的社会劳动实践中逐步认识并掌握了客观对象的规律性的同时,也创造了人类自身,产生了与动物根本不同的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性。在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进程中,主体在对对象的直观中意识到自己的本质力量,从而获得情感的愉悦,这时审美主体才真正形成。

美感要以客观对象的存在为前提,同时又与审美主体的自身条件密切相关。对审美主体来说,如果没有可感的客观事物作为欣赏对象,主体的感受、体验就会失去依据。另一方面,审美主体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只有当主体具有敏感的感知能力,能对客体对象的审美特质作出特殊的反映,具有一定的意象生成和形象创造能力,这样的主体才能成为审美主体。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主体的审美能力也在不断增进。

一方面,各种审美客体培养和提高着主体的审美能力;另一方面,主体不断提高的

13 审美能力又促进着审美客体的拓展和丰富。因为主体审美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客体能否和在何种程度上进入主体的审美视野,成为审美客体。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具有相互依存和相互推动的辩证关系。“对于不辨韵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三、审美主体的特点:

感性观照;情感活动(审美情感);自由的主体(教材232页)

第二节:审美意识与美感

一、何为审美意识

指客观存在的诸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射和能动的反映,一般通称为“美感”。美感就其内涵来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审美意识是广义的美感。它包括审美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如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等。

狭义的美感,专指审美感受,即指具有一定审美观点的主体,在接受美的事物刺激后,所引起的一种综合着感知、理解、想象、情感等因素的复杂心理现象。审美感受构成审美意识的核心部分。

二、审美意识的发生

生理基础――心理基础

审美意识是人所独有的社会意识。它以人是否从对象中发现、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为转移,并由此确定审美意识的性质。审美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也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能动作用。一方面它可以在实践中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从本质上把握客观现实,并积极地影响人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当它一旦形成和系统化,又可以转化为人的内在力量,反作用于客观美,使客观事物打上精神印记,并推动人们去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改造客观世界创造美和发展美。

三、审美心理结构

1)审美心理结构:由人类社会历史性积累、影响而形成的审美生理――心理机制。是整个审美的心理的基础。

2)主体的审美追求:审美欲望(趋优欲望,生理)自由感性

3)审美态度:基于审美心理结构而对外界对象主动构成审美关系的特殊心理状态。 4)审美趣味:在一定的审美感受的经验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审美爱好或偏好。人从一定审美需要出发对各种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主观情趣、态度、兴味、好尚和追求。又称“审美情趣”。

5)审美理想 是指人向往和追求的美的最好最高的境界。它是在审美经验的基础上产生,并是这种经验的高度概括。

14

四、审美标准的普遍性与个性

人们在审美评价中总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或遵循某种尺度去衡量和评估审美对象,这种用以衡量对象审美价值的尺度,就是审美评价的标准。审美标准存在着相对性和差异性。

第三节 审美意识的产生过程(略)

一、

二、

三、

四、距离产生美 移情 内摹仿 同构

思考题:

1、用自然人化理论解释审美主体的形成。

2、简述审美意识所包含的内容。

第六章 审美感受的心理过程

第一节 美感的心理构成因素

美感是审美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交错的矛盾统一体。它们既有自己独特的心理功能,又彼此依赖、相互诱发、相互渗透,形成合规律的自由运动,从而产生一种非概念认识所能表达或穷尽的自由感受。

一、审美感知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美感的门户是感知;从生理学的角度看,美感的门户便是主体的各个感觉分析器。高级审美感官:眼睛、耳朵;低级审美感官:鼻子、舌头和身体。

眼睛占85%,耳朵为10%,其余感官合占5%。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 审美感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整体性:完形心理学,又称“格式塔心理学”[德文Gestalt,相当于英文Configuration])知觉并不是各种感觉要素的复合,所谓知觉并不是先感知到个别成分而后注意整体,而是先感知到整体的现象,而后才注意到构成整体的诸成分。他们认为,知觉的完整性取决于人在知觉活动中将杂乱无章的对象改造成一定结构、一定形状的“完形”的能力。他们强调知觉的整体性特点,反对把知觉看成感觉的总和,反对把整体看成是部分机械相加或凑合,认为部分只有放在整体中来感知才能见出意义。这些见解都是合理的。统觉,指的是知觉内容的总和,包涵着人们已有的经验、知识、兴趣、态度,因而不再限于对事物个别属性的感知。

15 2)敏锐的选择力。对象的感性形式是千姿百态、变幻莫测的。当主体专注于一 定对象时, 审美感知凭借敏锐的选择能力,能善于捕捉对象在每一瞬间所给予的某些印象,以及对象在运动中的某些精微变化。

3)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审美主体对对象选择性的整体感知过程,始终受情感推动。作者的选择与他的期望和这种期望的内在图式(心理结构)有关,即与作者所处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长期生活所形成的先在心理结构, 特别是他的由此产生的情感息息相关。

二、审美想象

想象力被马克思称为“人类的高级属性”之一。审美欣赏和艺术创造都需要想象。所谓形象思维其实就是创造性的想象,特别是能够表现内在本质的艺术想象。想象是一个有广泛内容的心理范畴, 它的初级形式是简单的联想。 联想又可分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和对比联想等多种形式。想象的高一级形式,则是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 。

接近联想是甲乙两事物在时间、空间上相当接近,人们在经验中经常将它们联系起来,以致引起稳固的条件反射,由甲自然联想到乙,并引起相应的情绪反应。

类似联想是由甲乙两事物在性质上或状貌上的某种类似引起的。 对比联想是建立在甲乙两事物性质或状貌对比关系上的联想。

联想的一种特殊形式叫“通感”,它是指五官感觉在感觉中互相挪移,各感官交相为用,互换该官能的感受领域。

想象的高一级形式中的再造性想象,是把知觉过的真实事物的表象,包括别人提供的形象化描述进行种种组合,构成一种新的、但客观上已经存在的表象。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也没有严格的界限,往往再造中有创造,创造中有再造。

三、审美情感

情感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态度。审美情感以日常情感为基础,包含主体对审美对象理性的、社会的评价,是高级的情感类型。审美情感又是审美心理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广泛地渗入其他心理因素之中,使整个审美进程浸染着情感色彩。

审美中的情感活动是以对审美对象的感知作为基础的。从审美感知开始,情感因素就介入。刘勰《文心雕龙》中讲“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就形象地说明审美中情感活动随感知而展开的这一现象。

“移情”说:欣赏一个“客观化的自我”。立普斯从三个方面界定了审美的移情作用的特征:第一,审美的对象不是对象的存在或实体,而是体现一种受到主体灌注生命的有力量能活动的形象,因此它不是和主体对立的对象。第二,审美主体不是日常的“实用的自我”,而是“观照的自我”,只在对象生活着的自我,因此它也不是和对象对立的主体。第三,就主体与对象的关系来说,它不是一般知觉中对象在主体心中产生一个印象或观念那种对立的关系,而是主体就生活在对象里,对象就从主体受到“生命灌注”那种统一的关系。 因此,对象的形式就表现了人的生命、思想和情感,一个美的事物形式就是一种精神内容的象征。

四、审美理解

在美感诸要素的自由运动中暗地起作用,而使美感既不同于生理快感,也不同于概念认识。

两个特点:一是它的非概念性。二是意的无穷性。

如何实现理解?首先必须有明确的观赏态度。必须把审美或艺术中的事件、情节和情感与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情节和情感区分开来。其次,要有与审美对象相关的必要知识储备。第三,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生活经验积累。

五、总结

美感是审美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交错的矛盾统一体。它们既有自己独特的心理功能,又彼此依赖,相互渗透,密不可分,不能独立存在。感知是美感的出发点和归宿;想象是美感的枢纽和载体;情感是美感的中介和动力;理解是美感的制导和规范。美感就是它们复杂交错的动力综合,是它合规律性的自由运动。

第二节 审美意识结构

审美意识是人们反映现实、认识现实的一种方式,它是指审美主体反映美的各种意识形式。依主体反映美的各种意识形式的高低层次不同,可分为审美经验和审美理论。

一、审美经验

审美经验是审美功能活动形成的情感体验,它是多种心理功能的活动而产生的审美满足或愉快,它是积淀着理性的感性,是一种自由的感受。审美经验包括三方面主要内容:第一,审美能力,也就美的鉴赏力、判断力。它是由感受力(感觉力、知觉力)、表象力、想象力、思考力(理解力、知性)、情感力以及某种潜在的无意识意向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而成的,它是审美的主体可能性。第二,审美倾向,它包括审美态度、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主要指主体审美的选择性。第三,审美感受,它包括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理解四要素,是个体接触到当时当地客观存在的某一审美对象的具体的心理活动过程,表现为上述四要素综合的自由活动。

二、审美理论

审美理论是一种自觉的审美观体系,是对审美现象的总观点,是在审美经验基础上进行的理论概括,是理论化的审美意识形式。

审美理论与审美经验的不同在于:第一,从发生学考察,审美经验发生较早,审美理论是审美经验有了一定发展之后才产生。第二,从形态学考察,审美经验广泛存在于社会群体之中,同普遍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如传统心理文化、风俗、习惯交织混杂在一起,是具体的、非概念的、变动不居的,是丰富多彩的、普遍存在的。而作为理论形态化的审美理论,一般限于理论界和有一定理论素养阶层的人。与审美经验相比,审美理论的显著特点,是它带有自觉性的概念体系,与理性直接联系在一起,成为相对稳定的系统。

17

思考题:

1、简述美感的心理构成要素。

2、审美能力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第七章 审美价值类型(形态)

第一节 审美类型的基本理论

理论依据:审美关系理论

丰富多彩的审美现象有一些普遍的规律,同属于审美关系之中 。 审美形态是审美本质(关系)的逻辑展开。有两个方向:

一、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横向 审美关系本质:1)物化:现实审美

2)物态化:艺术审美

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纵向

主体与客体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根据主体在矛盾中的地位之变化及由此变化所形成的矛盾发展阶段性,人的本质对象化活动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性质,形成了一个纵向的审美形态序列:崇高、悲剧、喜剧、优美

(人的本质对象化矛盾运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过程)斗争--对抗--和谐 崇高--悲剧--喜剧--优美

(逻辑顺序,而不是审美经验史的发展顺序) 审美类型(形态)理论

第二节 优美(壮美)

优美是人的本质对象化的实现和结果,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是现实对实践最充分的肯定。是审美关系中矛盾斗争的结束,呈现为和谐;优美是人的本质对象化运动中各种审美形态中获得现实肯定最充分的形态,因而优美审美形态又呈现为完满。

姚鼐描述 阴柔之美:

“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如寥廓;其于人也,漻(liao2)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喜,愀(qiao3)乎其如悲。”

18 阳刚之美:

“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镠(liu2)铁;其于人也,如凭高远视,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

第三节 悲剧

一、悲情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悲剧与悲情的差异:悲态或悲情表现的是对人不能把握的东西的一种顺应、一种理解,在顺应和理解中超越对象。悲剧则是对不能把握的强大的敌对物的一种抗争 ,抗争的结果的失败,通过失败而产生一种思想升华。悲情所面对的一般是无形的必然律,悲剧所面对的一般是有形的或能够作为有形之物来对待的东西。

二、悲剧概念辨析

悲剧与悲剧性:此处悲剧不是戏剧类型,而是审美形态和美学范畴。为了区别有人将审美形态和美学范畴的悲剧称作悲剧性。由于历史上常常以艺术审美和戏剧理论来探讨悲剧的集中典型样态,因而人们一提到悲剧首先想到的就是戏剧类型的悲剧。

三、西方美学史上的悲剧观

1、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理论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悲剧的定义。“悲剧是对一个具有一定长度、严肃、完整的行动的摹仿。” 其二是悲剧的主人公。悲剧主人公是比一般人好的人。其三是悲剧的构成因素。情节、性格、言语、思想、戏景和唱段等六个部分组成一个完整的悲剧,其中情节(行动)是最重要的因素。其四是悲剧的类型。复杂情节悲剧、性格悲剧(一说命运悲剧)、情景悲剧和苦难悲剧等四种类型,其中复杂情节悲剧为最好。其五是悲剧的功能。亚氏用“卡塔西斯” (Catharsis,中译为“净化”、“陶冶”或“疏泄”等)一词概括悲剧的作用:“激起怜悯和恐惧,从而导致这些情绪的净化”。在他那个时代,净化一词原来兼具医学和宗教两方面的含义,让肉体摆脱某种有害的物质。亚氏首次将其引入文学与艺术领域,说明文艺具有一种特殊的接受效果。

2、黑格尔的悲剧观

黑格尔在《美学》中提出三种类型的悲剧,即命运悲剧(古希腊悲剧)、性格悲剧(文艺复兴时期悲剧,尤其是莎士比亚的悲剧)和伦理冲突悲剧(近代悲剧)。

叔本华也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把悲剧分为三种类型,即主人公性格缺陷导致的悲剧、盲目命运导致的悲剧和社会地位相互对立导致的悲剧。

黑格尔用“辩证法”和绝对理念来解释悲剧冲突,将悲剧性冲突视为两种理念(即两种

19 伦理冲突力量的必然性的冲突。双方都是片面的、都有合理性,相互冲突,最后经过否定片面性而达到统一性,突现正义,结局是永恒正义的胜利。

黑格尔举例:索福克勒斯《安提戈涅》:弟弟因叛国罪被处死,国王通令凡收尸者要处以极刑。安提戈涅出于姐弟之情不顾法令而被处死。

国王的儿子是安的未婚夫,因而悲痛自杀。皇后因此绝望自尽。

矛盾双方毁灭,是由于各自片面性造成的结果,对片面性否定,又重新获得了国法和家族的和谐统一,这也是永恒正义的胜利。黑格尔将悲剧的内在矛盾冲突规定为悲剧的核心,并深刻指出了双方都具有片面性这种情况;指出了悲剧超出个人偶然性的必然性。 但各打五十大板的“无批判的实证主义”哲学观,认为双方都罪有应得,抹杀了双方的正义和非正义。

四、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

1、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当旧制度还是有史以来就存在的世界权力,自由反而是个别人偶然产生的思想的时候,换句话说,当旧制度本身还相信而且也应当相信自己的合理性的时候,它的历史是悲剧性的。当旧制度作为现存制度同新生的世界进行斗争的时候,旧制度犯的就不是个人的谬误,而是世界性的历史谬误,因而旧制度的灭亡也是悲剧性的”。旧的还未完全腐朽,还真诚地保持着过去的光荣、自豪的信心和气概,这时候它同新生力量斗争时还完全自以为是代表强大的、合理正义一方去反对派。 项羽乌江自刎--悲剧色彩;《高老头》中气度高贵的沙龙女主人,被迫让位新兴的资产阶级暴发户。

新旧交替的悲剧性:托尔斯泰与曹雪芹及众多文豪

而对于新生的力量,如果历史条件不能满足的时候,同样也是悲剧性的。恩格斯指出,悲剧的本质是由“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所决定的。

2.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说,“黑格尔在某个地方说过,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可以说都出现两次,他忘记补充一点: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笑剧出现。

(1)马恩同样将悲剧冲突作为中心概念

(2)指出了悲剧冲突双方的复杂性(应该和事实上) (3)强调悲剧之必然性

(4)亚里士多德以古希腊的神意天命观念为背景;黑格尔以客观唯心论的绝对理念的发展为依据;马恩依据的是人类历史辩证发展的客观进程。

五、悲剧审美形态的的基本特征

1)悲剧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相统一)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形态,它表现出人的本质(劳动-实践的自由创造性)在主客体观条件限制下所必然遭受的伤害与失败。悲剧中规律性与目的性不仅处于严重尖锐的对立状态,而且表现为规律性对

20 目的性、真对善的否定。

2)从人类总体进程看,人的本质的失败是局部而暂的,悲剧并不改变人类光明的前景。因此不存在“全人类的悲剧”。

补充:叔本华、尼采持“人类悲剧”说及苏珊•朗格的情感开式说

叔本华认为人生痛苦与无聊;万劫不复,苦海无边,暂时忘却;自杀(王国维人格悲剧) 尼采:人生及人类生存的基本矛盾永远是悲剧性的,但主张以人生苦难之悲剧为契因激活生命意志的力量,与痛苦嬉戏,从人生悲剧性中获得发展的动力与审美的快感。(攻击基督教受虐快感;生命本能、狂欢、酒神精神)

日神精神:一种宁静安祥的状态,体现为美的外观,以造型艺术为典范

酒神精神:一种高度亢奋的情绪宣泄,痛苦与狂喜交织的迷狂,以音乐为代表。 当酒神的受难与日神的光辉融合,便诞生了悲剧。

“我们在短促的瞬间真的成为原始生灵本身,感觉到它的不可遏止的生存欲望和生存欢乐”。(《悲剧的诞生》中译本71页)尼采的理论也可以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强化人的抗争精神(鲁迅身上的阴冷与“毒素”,反抗绝望)

苏珊•朗格反对从伦理态度来解释悲剧,他认为悲剧喜剧都是生命形式(成长与死亡),“悲剧展现了对生和死的意识,它必须使生命显得有价值,显得丰富而美妙,必须使死亡令人感到敬畏。”(《情感与形式》,中译本422)

悲剧表现为一种主体与客体的矛盾斗争趋向于统一的过程,即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实践主体暂时被否定而最终被肯定,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实践主体暂时受挫折而终将获得胜利。

3)所谓失败或受到伤害,不能片面理解为肉体死亡或伤害,而指在本质内容上、在矛盾斗争的总体形势上,主体被客体所压倒,合乎人类本质发展方向的目的性愿望被严酷的客观规律所否定,体现人的本质的劳动-实践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由性受到损害及至丧失。用高尔基的话:“人性的毁灭”。

因此,悲剧与日常用语或习俗观念中的不幸、悲惨与悲剧不能混为一谈。

(灾变与偶然事件,煽情戏;大人罗曼司;韩国青春剧;《平凡的世界》中的田晓霞) 悲剧感的削弱:死人、痛苦不一定是悲剧,表面上毫无冲突,却不一定不是悲剧。(“多余人”形象)

4)悲剧是特定主客观条件限制下对象化活动不可避免的失败,具有历史必然性。客观规律在对不具备对象化统一条件的主体目的的否定中表现出严酷的强制力量。

戊戌变法: 谭嗣同“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哈姆雷特》的悲剧:重整乾坤,延宕不可避,命运悲剧也重视悲剧的历史必然性 《红楼梦》的意义,它的结局是“由于剧中之人物位置及关系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

5)悲剧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受挫与失败,具有人文学科的正面价值规范性。鲁迅:“悲剧

21 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六、补充:悲剧的主要表现形态

黑格尔在《美学》中提出三种类型的悲剧,即命运悲剧(古希腊悲剧)、性格悲剧(文艺复兴时期悲剧,尤其是莎士比亚的悲剧)和伦理冲突悲剧(近代悲剧)

从文艺史上看,悲剧的表现形态通常被认为有命运悲剧、性格悲剧(与“社会悲剧”并称时统称为“境遇悲剧”)、社会悲剧等。

但是如果从生活与艺术中的实际情况出发,首先应该分清新生力量的悲剧和旧事物旧制度的悲剧,此外还有不能归入前二者的“小人物”的悲剧。

依据主体合目的与规律之间矛盾冲突的不同状态,可以将悲剧分为两类:

第一类:主体以超前出现的强烈个性姿态与客观环境对抗,目的因脱离规律条件而表现为不能实现的理想愿望;主体目的无法实现的绝望与主体执着追求目的理想的强烈个性构成悲剧与崇高的交叉。这类悲剧接近于崇高。

比如:屈原、哈姆雷特、狂人、宝玉黛玉、安娜卡列尼娜、包法利夫人

个性与现实的冲突也不一定非得采取外部冲突的激化形式或英雄主义的斗争。完全可以是细小的,甚至是无声的。感伤主义的《桃花扇》、《长生殿》及《红楼梦》,“梦醒了无路可走”的痛苦。因窒息感到悲哀。

鲁迅的抒情类小说:《伤逝》、《在酒楼上》《孤独者》《范爱农》

第二类:主体在既定现实的结构秩序中磨灭了个性和创造力。在这种悲剧中,不是个性超前,而恰恰相反是无个性;目的不是夭折,而是被规律同化消解

(“无事的悲剧”:鲁迅:“软刀子割头不觉死”的“平常”悲剧。“这些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迫于没有事情的悲剧,正如无声的言语一样,非由诗人画出它的形象来,是很不容易觉察的。然而人们灭亡于英雄的特别的悲剧者少,消磨于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者却多。”

祥林嫂、孔已己、阿Q;《项链》中的路瓦栽夫人

上刀山下火海不怕,怕的是日复一日无休止的重复而麻木的生活,抹杀人性的生活。“无事的”悲剧集中体现了悲剧审美形态的独特性质。提示了更为普遍而必然的社会基础。

七、悲剧审美感受的特征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有“净化”功能。亚氏用“卡塔西斯” (Catharsis,中译为“净化”、“陶冶”或“疏泄”等)一词概括悲剧的作用:“激起怜悯和恐惧,从而导致这些情绪的净化”。

净化一词原来兼具医学和宗教两方面的含义,让肉体摆脱某种有害的物质。暂时跳出生活的沉沦,让灵魂摆脱激情或“污垢”的纠缠, “激起怜悯和恐惧,从而导致这些情绪的净化”。

莱辛:从舞台吸取教训,现实中恪守伦理

22 贝尔奈斯:生理医学角度,释放、缓和心理激情,达到轻松愉快。

“净化说”提示我们:个体会经历一个进入悲痛沉重,紧张压抑感受,复又从中超越出来的过程。

悲剧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夭折的表现更为突出地以个体命运形式出现,因而悲剧格外强烈地刺激着个体意识的觉醒。

以个性自我意识为中心的悲剧感受在奋发抗争中虽然也为自身寻找普遍的人的本质依据,但并不象崇高中个体归向总体族类那样单一方向地升华,而是与族类总体不断双向运动交流,坚执着个体自身的地位。悲剧中个体在升华中同时回返自身,不断提高、丰富着个体自我意识的内涵水平。

悲剧始终于个体(个性)的毁灭为结局,从而使悲剧冲突的激化程度及与之伴随的个体决绝牺牲态度都远超过了崇高。

悲剧冲突包含的矛盾复杂性远高于一般审美砸碎,因而悲剧感受也远较一般审美形态的感受更为复杂丰富。悲剧不仅具有崇高那样的亢奋激情和总体族类自豪因素,而且还以深邃的哲理内容启人深思(领悟)。

看完悲剧之后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心情。悲愤、压抑、痛苦,而双感奋超越、充满力量,哲理的人生审视眼光。

第四节 崇高

一、悲剧与崇高的联系和差别

悲剧和崇高在很多时候是统一于一体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张志新之死 从美学角度,二者是区别

崇高突出的是主体的斗争精神及其胜利前景;悲剧更侧重于表现主体所置身矛盾的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和主体不可避免的失败。

崇高依然是目的性与规律性对抗中的统一,而悲剧却突出其反目的性。 悲剧更重于表现个体的命运,而崇高则突出其总体族类的背景。

二、从美的本质来阐释崇高的内在涵义

崇高中个体是指向人类族类总体的升华,显示人的本质力量的强大,崇高的美的力量根源于总体性人类。(布鲁诺遭火刑,车尔尼雪夫斯基遭流放时的抉择)

崇高包含的辩证法:弱小与强大的深层对比

崇高其实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因此应该从美的本质来阐释崇高的含义。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主客体的对立处于严重的斗争激化状态。主体尚未得到现实肯定,看不到胜利成果,但是斗争却显示出主体必将统一客体,取得胜利的历史发展趋势。实践主体的斗争精神得到了高扬。

23 总结:

崇高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崇高的对象都是以严峻冲突为特征的审美对象,它以现实客体压倒实践主体为其外表特征,而其实质在于受到压抑的时间主体充分激发起人的本质力量,转而征服、掌握客体。崇高不是主客体的和谐统一的静态美,而是双方在对立、冲突之中趋向统一的动态美。

三、崇高美在形式上的反传统特征 粗糙、丑陋,甚至拙朴,反传统或正统

积极意义:崇高的形态是巨大的,它具有对各种特定有限形式的包容、涵括的性质。 崇高形式之“大”,具有趋向无限性的特征。 先秦:天地“大美不言”

康德:“假如我们对某物不仅称为大,而且全部地、绝对地、在任何角度称为大,这就是崇高。”“全面的把握永远不能完成”,“不可为量数” (《庄子》中的时空

在我之上,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

补充:崇高形式的巨大性不能局限于被在形体的大小来理解,而必须从内在的审美本质去把握。

(屠格涅夫《麻雀》,鲁迅《一件小事》)

四、崇高范畴的发展历史

罗马时代朗吉弩斯《论崇高》是最早论述崇高的一篇修辞学论文。“崇高的风格是一颗伟大心灵的回声。” 崇高风格体现了“崇高的灵魂”、“思想的庄严伟大”和“一种措辞的高妙”

博克:崇高是与(优)美对立的范畴。从外在形式(庞大体积、粗犷形式、强硬直线,笨重)和内在心理情绪两个方面手描述崇高。(凡是能引起恐惧的东西,都是构成崇高的因素。

崇高领域的转变

康德崇高的特征是“无形式”,大而无边,无法整体把握

“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始终新鲜不断增长的敬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我无需寻求它们或仅仅推测他们,仿佛它们隐藏在黑暗之中或在视野之外逾界的领域;我看见它们在我面前,把它们直接与我实存的意识连接起来。”

崇高不在对象,而在于主体自身的精神,是人对自身力量胜利的愉快,对自身使命的崇敬。

从艺术社会学角度看,崇高在近代的崛起是人类自身生存状态变化的直接反映。 人类社会进程加剧,各中矛盾斗争激化,原始社会神秘恐怖的对象(自然灾变)均被纳入审美欣赏之中。

需要较高的文化和道德素养才能欣赏崇高之美。

24

补充:1)注意崇高与壮美的区别

壮美体现的是已经获得胜利的人的力量,审美主体与作为客体的壮美对象处于一种和谐的关系之中

崇高是在主客体的敌对关系中表现,在冲突与抗争过程中体现主体外在形式上的弱小所展现的主体精神的强大。

壮美展现活动的结果,是人的胜利的静态显现;

崇高是在冲突中显现的是人的力量、精神,是动态的展示。 2)悲情、悲剧与崇高的联系和差别

都是面对与主体敌对的强大的东西,与人生意义相关 悲情:人无法战胜,无法去战斗,柔性的顺应

悲剧:人虽无法战胜,但可以决心去战斗,因而是壮烈的抗争的死或在被无情的摧毁中让人同情

崇高:由痛感到快感的巨大的心情和精神境界。

一个从顺应到抗争,从柔到刚,从深沉到高昂的演进结构。 荒诞

对悲剧的总结

悲情、悲剧和崇高都是在理性和规律基础上的审美思考,而荒诞却是非理性的; 悲情、悲剧、荒诞自始至终都是主体小于客体,崇高却是从主体小于客体始,以主体同于或大于主体终;

悲剧和崇高批出的是主体终将或已经战胜了客体,悲情和荒诞指出的是主体永远不能战胜客体。

这四种形态呈现的是人面对比人强大的客体的多种复杂关系,同时也是对这种关系的美学思考。

第五节 喜剧

一、喜剧

“喜”产生于“悲”之后,二者都是对对象的嘲弄和否定,只有在人建立了自己的历史实践的政治尺度与自己的理想标准之后,才有可能。

喜剧表现社会的矛盾与冲突的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矛盾双方的地位有了根本性变化,原本强大的客体力量已经推动其优势,被历史实践所否定,因此就成为嘲弄的对象了。

二、美学史上关于喜剧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

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摹仿,‘坏’不是指一切恶而言,而是指丑而言,其中一种是

25 滑稽。滑稽的事物是某种错误或丑陋,不致引起痛苦或伤害。现在的例子是滑稽面具面具,它又丑又怪,但不使人痛苦”。

霍布斯:习以为常的事不能引人发笑,引人发笑的都必定是新奇的,不期然而然的;笑在于“突然发现自己的优越”

康德:可笑性与突然性联系。主体心理:“一种紧张的期望突然归于消失”会引起笑。啤酒的泡沫如何装进去的疑问

黑格尔:根源于绝对精神发展中感性形式压倒了观念,表现了对象的空虚和理念内容的缺乏。

柏格森 :喜的对象在于机械性和僵硬性,身体、姿势、动作、行动、和事件带上了僵硬性。“滑稽与其说是丑,不如说是僵”。

三、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喜剧的看法

揭示了喜剧的现实社会冲突背景,把喜剧看作两种社会历史背景冲突的一种矛盾形态,将历史唯物主义引入了喜剧。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历史不断前进,经过许多阶段才把陈旧的生活形式送进坟墓,世界历史形式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喜剧”。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黑格尔在某个地方说过,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可以说都出现两次,他忘记补充一点: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笑剧出现。(用另外一个本质的假象将自己的本质掩盖起来。) 马克思:喜剧使“人类能够愉快地和自己的过去诀别”。 鲁迅:“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五、喜剧的审美特性

1)喜剧表现的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种特定形态,即主体已经压倒客体,主体的合目的性的实践在斗争中已经确立并占据矛盾的主要方面。旧事物行将灭亡,失去存在依据还硬要坚持它的存在,这就暴露出它的内容的空虚,成为可笑。 2)形式与内容不符

3)喜剧具有思想性和智慧性。需要领悟力 “戒烟是不难的,我已经戒过一百次了”。

4)喜剧矛盾冲突要有突发性:喜剧中的笑是一种主体强大的表现

第六节 丑

一、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丑与广义的美对立,是目的性与规律性的不统一,是现实对人本质的否定。 狭义的丑同狭义的美(优美)相对立,丑是对事物正常尺度的偏离,是对优美这种性、

26 完满性与和谐性的破坏和否定。优美是不包含丑的绝对的美

广义的丑以加深、陪衬的对比作用进入审美形态

狭义的丑应视为一种形式美中的特殊形态,是对以优美为代表的传统习惯的和谐、对称、均衡等形式美的一种背离和破坏。在传统形式美原则下,丑就是畸形、不和谐、混乱。

二、丑的多种流向

1)丑加上邪恶转为可怖的崇高。 2)丑有了内质可化丑为美。

3)丑要掩盖其丑和炫耀其丑之时,丑就成了滑稽 。

丑是可以作为美的背景进入审美视野的,可以转化为审美的对象

丑引起的感觉是一种复杂的令人不安甚至痛苦的感受,欣赏丑要求主体具有更为丰富、曲折的生活经历和心理体验,要求人们能克服局部的不愉快而从整体上把握对象的审美意蕴。

三、“丑得如此精美”

罗丹《老娼妇》(《欧米哀尔》) “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丑’,在艺术中能变成非常美,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品,才能算是美的。”(形象丑陋、干瘪如柴的老娼妇是一件永恒的佳作)

罗丹塑造的这个丑陋的老妓女形象,低垂着头若有所思,酷似一段枯树根。她昔日美好的容颜已经不在。

从美到丑,从盛极一时到孤苦伶仃,令观者从内心深处涌上无穷的感慨和沉思。这座雕像浓缩了一个人的生命历史,显现了人世沧桑以及社会对人的摧残。丑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否定,但如果将这种否定以具有批判力的形象展现出来的时候,它本身就具有美的力量。

四、丑参与审美形态的历史过程 与崇高、悲剧、喜剧在近代崛起有关

资本主义工业化,打破了传统和谐、平稳的人类劳动方式,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我关系矛盾空前激化。

从莎士比亚到雨果,丑陋形象越来越多地进入艺术当中。 雨果《巴黎圣母院》,《克伦威尔序》,波德莱尔 贝多芬 不协合怪音;罗丹雕塑;毕加索绘画

五、丑与审美分类及审美对象的扩大 审美分类使美的四种用法: (美=美的本质, =美感, =审美对象,

27 =与悲、喜不同的美) 它意味着:

1)审美对象的扩大,这扩大不是在与人同一的性质上,而是在与人不同一(高于或低于人)的性质上。它使得审美对象的核心──与人同一──更为突出。

2)人的胸怀的扩大,不仅与人同一的美可以成为审美对象,与人不同一的对象也可以成为审美对象。审美的重要性已经不在客体,而在主体,说明人已经有了一个固定的而且是能动的审美心理结构,它可以运用这个结构去看待一切对象。

3)非美的对象成为审美对象而不是审悲对象和审丑对象,其要义在于,人要使这些非美的对象趋向和成为“美”。

六、补充:审美形态的内在联系与转化

由于种种审美形态都是审美本质的具体展开,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运动的不同发展阶段,因此是可以相互转化和结合的。

崇高--悲剧--喜剧--优美的演变

当人的本质实现自身对象化的行程遇到巨大阻力甚至遭受失败牺牲时,审美呈现为崇高和悲剧,审美本质的内在矛盾运动呈现为激烈冲突的对抗形态;

当主体终于战胜阻力,把握了客体,占据了矛盾的主导优势地位时,与人对抗的旧的过时的力量从一种可畏惧的、不容等闲视之的严肃存在转化为被 人摆弄的可笑的没落事物时,审美形态运动就从崇高、悲剧走向了滑稽和喜剧;

当人的本质终于实现了对象化、这种主客体的矛盾斗争终于相对平稳和谐、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终于达到统一时,就在一种宁静自如的自由状态中出现了优美。

崇高--悲剧--喜剧--优美的演变之间有一个“度”的问题,存在一些过渡形态。在实际的审美活动中,审美形态之间相互联系、转化和交错(影片《摩登时代》、《巴黎圣母院》)

往往在小市民低级趣味的庸俗哄笑中,一个有文化教养和良好人品的人,一个人类族类意识强烈的人却可以看出和感受到深刻的悲剧。(果戈里《死魂灵》、鲁迅《阿Q正传》、《孔已己》、《肥皂》;“含泪的笑”、“流泪的喜剧”) 思考题:

1、简述划分审美价值类型的理论依据。

2、悲剧主要分为哪些形态?分析并指出其对日常生活的启示意义。

3、如何理解“丑”的审美意义。

28 第八章 审美客体:物化与物态化

第一节

什么是审美客体

一、审美客体是人的一种对象性存在

“人化自然界”:范围的扩展;人自身感官的进化或退化

二、审美客体是审美价值的物质载体:必须具有审美属性

三、审美客体是具有形象表现性、可以追问意义的客体

(格式塔心理学“异质同构”说:人的内心世界或心理结构是一种与外界自然相仿的力的结构。)

第二节 审美客体的存在形态

一般简单地分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

但这不准确,因为还应该考虑审美主体的规定性,对应于审美主体的内在追求和标准

一、物态审美客体

通过人的发现而不是通过人的改造或创造而实现的审美客体(自然景象;人的自然体貌;各种形式因素)

万千气象:江河日月;风雨春秋;风花雪月 山水胜景:名山大川;自然山水;

可爱生物:动植皆文(生机与活力,人性与精神之美) 人之美

形式因素:色、线、质;声音;味道、气味

二、物化审美客体

人改造或创造的(物质产品,改造过的自然界;人的形体容貌;工艺品) 美食;服饰;用品

改造过的自然界:人文景观;人对自然形体容貌的改造;人对生活环境的改造 工艺品:衣 食 住 行 用 看;

“包豪斯”;设计学校(德国建筑设计师格罗皮乌斯1919年创办),科学与艺术统一;特种工艺品

三、物态化的审美客体

人的精神性存在的,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体现精神性追求的人类活动及活动

29 成果(仪式;艺术品) 思考题:

1、选择一例物态审美客体作分析。

2、选择一例物化审美客体作分析。

第九章 艺术作品及其分类

第一节 作为精神象征物的自然

一、作为有意志的神灵的自然界 自然神崇拜;伦理禁忌;爱情传说 对自然物的理解和想象

二、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自然界

“故乡”;“比德”:乐山与乐水;梅兰竹菊

第二节 体现人的精神性追求的人类活动及其成果

一、物态化的人类精神性活动

原始巫术;图腾崇拜;禁忌;文身、神话传说是人类最早的精神活动

二、人的心灵的外化

人的风度:比人的体貌的美更含蓄、更深刻、更与人的内在精神世界联系密切的总体特征。是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形成的、通过人的神态表情、举止行为、言语服饰等表现出来的人的内在的精神状态、个性气质、品性情趣、文化修养、生活习俗等。(魏晋风度与“容止”)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

山公(涛)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者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巍峨若玉山之将崩”。)(一尺合今24.2cm)

善良、正直、谦虚、诚实、无畏、无私 《巴黎圣母院》中的堂·吉洛德和卡西莫多(外在与内在;主与仆) 卡西莫多:又驼,又聋,又瞎,又跛的畸形人 堂·吉洛德:道貌岸然,内心矛盾、冲突、分裂、自私、冷酷;虚伪贞丑陋的嘴脸

三、人的智慧才能的象征物 卫星 “神六”上天

第三节 艺术作品及其本源

一、艺术作品是物态化审美的典型

艺术活动是艺术家通过艺术传达方式,把自己的精神与心灵对象化或外化为可以直观的感性具体的艺术形象,是一种典型的“物态化”过程。

30 艺术作品是人的思想、精神、以来的最集中最全面、最典型的反映。

二、艺术品的内容与形式

艺术语言:指任何一门艺术使用的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运动的独特的物质媒介。 艺术作品的构成层次: 1)物质实在层 2)形式符号层 3)意象世界层 4)意境超越层

三、艺术作品的本源与人的存在意义 海德格尔对于凡高《农鞋》的分析

农鞋在使用中不断消耗,直至趋向于无,而农鞋的价值正是在消逝中显现出来。阅读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力图使艺术作品中的农鞋“复活”、“回归”直至“再创造”的过程。

海德格尔看到:

“从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这硬梆梆、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聚集着那寒风陡峭中迈动在一望无际的永远单调的田垅上的步履的坚韧和滞缓。皮制农鞋上粘着湿润而肥沃的泥土。暮色降临,这双鞋在田野小径上踽踽(ju3)而行。在这鞋具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显示着大地对成熟的谷物的宁静的馈赠,表征着大地在冬闲的荒芜田野里朦胧的冬眠。这器具浸透着对面包的稳靠性的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喜悦,隐含着分娩阵痛时的哆嗦,死亡逼近时的战栗。这鞋具属于大地,它在农妇的世界里得到保存。”(《海德格尔选集》第254页)

第四节 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艺术的分类原则

造型艺术(岩壁画、雕塑及工艺品) 1)从艺术的存在进行分类,分为 空间艺术(建筑、绘画、雕塑) 时间艺术(音乐、文学)

时空综合艺术(戏剧、电影) P.186 2)按主体对对象的感觉方式 视觉艺术(建筑、绘画、雕塑) 听觉艺术(音乐)

视听综合艺术(戏剧 电影) 想象艺术(文学) 3)按艺术的内容特征

再现艺术(绘画、电影、小说)

表现艺术(音乐、建筑、诗歌、舞蹈)

二、空间艺术(建筑、绘画、雕塑)

三、时间艺术(音乐、舞蹈)

四、综合艺术(戏剧 戏曲 电影)

五、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

31 语言艺术:指以文字语词为物质手段塑造艺术形象的艺术,即通常所说的文学,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各种体裁。 文学与艺术并称的原因 全面性、间接性、深入性 思考题:

1、海德格尔对于《农鞋》的分析对你理解艺术作品有何启示意义。

2、简述艺术分类的几种方法。

第十章

美育

第一节 美育思想的由来和发展

一、西方美育思想的由来和发展

1)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提出的音乐净化灵魂的主张,可以说是西方最早的美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主张和谐教育,包括阅读与书写、体育锻炼、音乐和绘画以及道德品质的培养等,并把和谐教育的重点放在审美教育(主要是音乐教育)方面。他提出美育“不只是为着某一个目的,而是同时为了几个目的, 那就是(1)教育(2)净化(3)精神享受„„”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发挥了毕达哥拉斯的“美德”思想,柏拉图提出“公正(正义)、理性(智慧)、勇敢(意志)和节制”是希腊四美德。他和亚里士多德都把公正看作是一切德行的总体,亚里士多德还说,“美是一种善”,从而把美和善、美育和德育统一起来。

古罗马诗人和文艺理论家 贺拉斯最早提出“寓教于乐”说。

要达到教育目的,必须让欣赏者从中获得愉悦,抓住了审美教育的特点。 文艺复兴以来,“遵循自然”教育,注意“共通感觉”的培养

18世纪50年代,美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鲍姆嘉登),随后席勒正式提出了“美育”的概念

2)系统提出要对人们进行审美教育,并把审美教育作为一门理论加以研究的是18世纪德国的浪漫主义诗人、剧作家和美学家席勒。 “美育”一词是他正式提出来的。1793至1794年间,席勒写出了27封关于人的美感教育的书简,后结集为《美育书简》,成为西方“第一部美育宣言书”。

席勒的美育理论是以康德的美学思想为基础的,康德把人类的精神活动分为“知、情、

32 意” 三个方面 ,并认为审美判断(情)是沟通认识(知)和道德(桥梁)。

理性冲动(不变的人格)和感性冲动(变动的状态)是冲突的,要消除这一冲突,引入第三种冲动:游戏冲动,即审美。“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

《美育书简》探讨的基本问题,就是如何解决由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人性分裂走向人性完整和自由的问题,如何由人性的完整去改革国家,取得政治自由的问题。

席勒提出,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不是靠社会政治经济革命,而是靠审美教育,去实现人格的完善,人性的自由。他提出:“若是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惟一的路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

他主张“让美走在自由之前”,人性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前提。 3)空想共产主义者的美学思想

• 康帕内拉《太阳城》:艺术、劳动、工作 • 艺术最高,培养全民的美育 • 劳动的审美化,工艺品的审美化 •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和苏霍姆林斯基 • 马卡连柯:德智体美劳和谐统一;儿童美育

4)马克思主义的美育思想

• 《1844年手稿》,强调重视人类历史一切物质文明成果,培养和发展人的五官感觉。 • 美育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是核心 • 达到美育目标的方式:劳动产品和艺术品

二、中国美育思想的由来和发展

周公制礼作乐,以乐德教国子 ”,即在礼仪方面培养学生具有忠、和、敬、孝、悌等美德;“以乐语教国子”,即在诗辞方面教育学生学习和运用诗辞的能力,掌握诗的美刺作用,培养辞令;“ 以乐舞教国子 ”,即在舞蹈表演方面表现古圣先王的丰功伟业,达到歌功颂德的目的。周公的礼是仪式规范,乐是音乐、舞蹈、诗歌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

比较系统的审美教育思想的提出是先秦诸子,儒道两派的审美教育思想是对峙的儒家培养个体内在文化心理结构。

1)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观点。美与仁。

33 孔子诗教:兴观群怨 孔子乐教:尽善尽美

孟子人格培育;荀子音乐教育思想 《乐记》:移风易俗,“通伦理”

(朱熹“乐教”:以歌舞、吟诗、讲故事使儿童“乐学”)

2)老子否定任何功利,以“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原则,即“道”取代之,其实也包含着深刻的美学问题。

老子不要求人们刻意追求美,而是顺其自然到达美的境界

庄子根据老子 “无为” 的思想提出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的美学命题。

三、近代以来中国的美育思想

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鲁迅等 人在引进西方美学思想的过程中,也先后提出了关于美育的主张。

梁启超是介绍、引进西方美学并把它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结合起来的最初尝试者之一 。他不但重视美学 ,而且关注教育,第一次提出“趣味教育”,即审美教育。

王国维在中国审美教育思想史上做了开拓性的工作, 1906 年发表的《论教育之宗旨》中,指出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 “完全之人物” ,所谓“完全之人物”,是指在“身体能力”和“精神能力”两方面都得到和谐的发展的人。他把教育分为体育和心育两大部分,而在心育中,又包括智育、德育和美育。

蔡元培称审美教育为美感教育,又称之为情感陶养,是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 还针对当时尊孔读经、宗教迷信猖獗的情况,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的主张(王国维仍然把美育与宗教并列)。他还纠正了把审美教育仅仅视为艺术(美术)教育的观点,并首次提出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概念,指出了美育的途径、方法和手段。

他在任教育总长时,提出了“五育”并行的教育方针 。军国民教育(体育)、实利主义教育(智育)、公民道德教育(德育)、世界观教育(哲学观念教育)、美感教育(美育)。

鲁迅的美术教育

朱光潜、丰子恺倡导美育

李泽厚推动的“美学热”,教育学与心理学的重要性

34

第二节 审美教育的性质

一、美学理论知识教育

二、艺术教育

三、情感教育(将动物性情感变成“人”的情感)

四、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是施教者按一定时代的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等)及其理论形态(美学),借助审美媒介(以艺术为主的审美的对象)向受教育者施加审美影响,陶冶、塑造性情,促使他们的心理结构趋向完善,从而将他们培养成为具有感受、理解、评价美和创造生活美、艺术美能力的人,

具体地说,它是一种感性的教育、趣味的教育和人格的教育。

第三节 审美教育的特点

一、形象性

二、体验性

三、愉悦性

四、陶冶性

第四节 审美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一、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二、提高审美能力

三、丰富人的本质

四、完善人格

思考题:

1.简述席勒提出美育思想的时代背景。

2.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有何理论意义?

35

推荐第10篇:美学原理总结

一、美学学科的建立

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 1.审美意识的形成

(1)审美意识是一些对于审美现象的感性直观的认识,还没有上升为理论的形态。

(2)审美意识的形成具有悠久的历史,原始人类对自己的劳动成果产生的惊奇感、喜悦感便是最原始的审美意识。

(3)原始的审美意识逐步发展导致了原始艺术的产生。 2.美学思想的产生

(1) 美学思想是能够深刻揭示审美现象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2) 美学思想具有两个基本特点:

a.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于典藉文献之中,从而能代代相传 b.具有理论的形态 3.美学学科的建立

(1) 美学学科的建立以美学思想的充分发展为前提 (2)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a.有专门的美学著作,使美学理论能在其中得到独立的研究,系统的阐述; b.具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3)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以1750年鲍姆嘉顿的《美学》一书的问世为基本标志。 • 知(理性认识)、情(情感)、意(意志)

逻辑学 美学 伦理学 中文名称“美学”,由日本人中江肇民翻译。二十世纪初传入中国。

二、美学研究的对象 第一种观点认为,美学研究艺术,美学就是艺术哲学。

第二种观点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的,二是美学是研究美的规律的。

第三种观点是将美学看作对审美心理或审美经验的研究。 由“自上而下的美学”转向“自下而上的美学”。 实验心理美学、“移情说”、“内模仿说”、“心理距离说”、格式塔心理美学(完形心理美学)、精神分析心理美学。 第二节为什么研究美学

1、可以促进人生的审美化。“人诗意地栖居”——海德格尔

2、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审美活动与美。

3、可以指导审美实践。

第三节

1、可以促进人生的审美化。“人诗意地栖居”——海德格尔

2、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审美活动与美。

3、可以指导审美实践。第三节 怎样学美学

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跨学科性的人文科学,要学好美学,就要尽量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要学习哲学,注意结合艺术实践来思考美学问题,在具体学习上要将学习美学原理和研究美学史相结合等等。

第二章 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一、问题的提出

这些美的事物后面共同的本质是什么?

第二节 从精神方面探讨美的本质

一、从客观精神方面探讨美的本质 • 柏拉图 :美是理式。

• 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现实中一切事物的美都根源于美的理式,是 对美的理式的“模仿”或“分有”。

• 美的理式是先于美的事物而存在的,是美的事物的本原,是美本身,“这种美本身是 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 •

• 普洛丁:美根源于神或“太一” 。

•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 这个命题包含三个要点:

1、理念即绝对理念,具体说就是绝对精神阶段的理念,即最高真实和普遍真理。

2、感性显现就是理念一定要表现或客观化为感性事物的外形,直接呈现于意识,成为能诉诸人的感官和心灵的艺术形式。

3、理念和感性显现二者的统一。美或艺术应当是理性内容和感性形式的辩证统一体。

二、从主观精神方面探讨美的本质 • 休谟:美是一种“快乐”的感觉。

• “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中见出不 同的美。”“快乐和痛苦不但是美和丑的必然伴随物,而且还构成它们的本质。” • 鲍姆加登:美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 “美学的目的是感性认识自身的完善,而这人们就称作美;与此相反的则是感性认识 的不完善,人们称之为丑。”

• 审美意义上的感性认识的完善,就是思想内容、秩序和表现力三者的和谐统一,只 要具备这三个条件,现实中丑的东西在艺术中也可以是美的

康德的审美判断四契机:

1、从质的方面看,美是主观的,无利害的快感;

2、从量的方面看,审美判断是无概念而又有普遍性的;

3、从关系上看,审美判断没有目的又有合目的性;

4、从方式上看,审美判断不但是可能性、现实性,而且要求必然性。• 布洛:美产生于“心理距离”。

• 克罗齐:美是直觉。美的根源在于心灵,美是心灵作用于事物而产生的直觉,直觉 只感受事物的外在形象,是与理性和概念无关的。 第三节 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方面探讨美的本质

• 亚里斯多德:美在于事物形式的“秩序、匀称与明确”。

• 达·芬奇:美在于比例和谐。 • 荷迦兹:蛇形线是最优美的线条。 • 博克:美是物体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 狄德罗:美是关系。“ 实在美”与“相对美”。 •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第四节 美的本质的消解

• 尼采:没有真理,只有解释。

• 维特根斯坦:美取决于对“美”这个词的使用。

第三章 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一、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

二、结合自由来研究美

三、结合艺术和现实来研究美 第一节 结合善(功利)来探讨美 •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所谓“仁”就是要把遵守传统的“礼”即传统社会的道德礼仪 规范作为内心的自觉要求,即所谓“克己复礼为仁”。而达到了仁,也就是美,所谓“里 仁为美”。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 如乐之者。” •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 孟子:“充实之谓美。” • 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 荀子:“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

• 道家美学的代表人物是庄子,在先秦哲学家中,庄子的性格最富有美学的意味。 • 在庄子看来,“道”是客观存在的、最高的、绝对的美。 • 他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 天地的大美就是“道”,“道”是天地的本体。圣人“观于天地”,也就是观“道”。这是一 种静观。

• 庄子认为,对于“道”的关照,乃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是一种“至美至乐”的境界

他把对“道”的关照称为“游心于物之初”。那么“游”就是庄子所认为的人生自由的状态。 • 对庄子来说,“逍遥游”就是“无所待”(无所挂碍)、忘却生死、超越利害的绝对自由状态。

• 所谓“心斋”,就是要排除心中的各种利害得失的考虑,排除各种杂念,这样才能实现对“道”的关照。 • 所谓“离形”、“堕肢体”,就是从人的生理欲望中解脱出来;所谓“去知”、“黜聪明”,就是从人的各种是非得失的计较和思虑中解脱出来。 • 总之,庄子所谓“心斋”、“坐忘”最核心的思想,就是要人们从自己的内心彻底排除利害观念 • 庄子认为,一个人达到了“心斋”、“坐忘”的境界,也就达到了“无己”、“丧我”的境界,这种境界,能实现对“道”的观照,是“至美至乐”的境界,是绝对自由的境界。

• 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第三节 结合艺术和现实来研究美

结合艺术探索美的途径,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1、从主客观关系研究美。这方面产生了意象、意境理论。意象、意境就是心与物, 情与景的交融。

2、从内容和形式上研究美。强调艺术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主张形神兼备。 •

3、从风格上研究美。强调风格不单是形式问题,而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 从现实来研究美,主要就是认为美是客观的,或者表现在人物的形象上,或者表现 在自然风光中。

第四章 审美活动的发生和展开

一、审美活动在物质生产领域的发生和展开

二、审美活动在社会交往、社会活动领域的展开

三、审美活动在自然领域的展开 第一节 审美活动在物质生产领域的发生和展开

人类最初的审美活动,是与工具的制造相联系的。在人类原始时期,工具是一切物质产品的发端,也是一切精神产品的发端;工具孕育着人类的全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 工具形式的韵律美,是人类自由生命活动的最早体现,因而也就代表着人类最早的审美 文化。对工具形式韵律的意识,也就是人类最早的审美意识。这一点可以从原始人类最早使用的生产工具——石器——的造型的演变中来看出。

• 从粗糙的打制石器到具有一定形式韵律的磨制石器,表明人类的审美意识的逐渐萌芽。 陶器与石器相比具有更明显的审美特征。这主要表现在:

1、陶器的造型和装饰具有更多的自由和想象的成分。

2、比较自觉地运用形式美的法则,如图案中的对称、调和、对比、变化、多样统一等等。以工具制造为发端的审美方式,无论在人类的审美史上,还是在人类艺术史上,其重要性都是难以估量的。从工具制作到器物装饰,逐步演化为人类最早的艺术审美方式,即实用工艺、工艺美术、雕塑、绘画等等。

第二节 审美活动在社会交往、社会活动领域的展开

• 原始人的社会活动,主要是群体性的采集、狩猎、农耕等生产活动和巫术礼仪活动。 原始人最初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也主要是在上述活动中形成的。

• 巫术礼仪在人类原始时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人类审美在社会交往、社会 活动领域的展开,实际上主要是通过巫术活动实现的。 巫术对艺术的影响力、推动力是多方面的:

• 首先,巫术活动强烈的情绪宣泄,极大地推进了原始人类审美感受的凝聚过程和表 现性艺术审美方式的形成。

• 其次,巫术对艺术和审美的影响力,还表现在它推进了人类审美意识的社会化过程 和神话、传说等艺术审美方式的形成。

• 以原始歌舞、神话传说为发端的审美方式,与工具制造为发端的审美方式比较,在 人类艺术和审美历史上,具有更重大的意义。

• 人类的艺术,也由诗歌、乐舞、神话、传说衍生出了史诗、悲剧以及后世的一切语 言艺术。

第三节 审美活动在自然领域的展开

• 人类史前期的图腾符号,同样取材于自然界。

• 中国儒家学派在对待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持一种“比德”的观念。如孔子说“智者乐 水,仁者乐山”以及“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等等,就是一种“比德”。孔子这里提到的山水、松柏之类的自然物,实际就是人格道德的象征物。

• 大自然成为人类独立的审美客体,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只有当人类开始把大自 然当作纯粹的观赏对象,并从这种观赏活动中获得纯粹精神上的愉快和享受时,自然物作为一般精神客体才转化为特殊的审美客体。

这一转化过程,在中国大体上始于先秦而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先秦时庄子提出“天

地有大美”的观点,提出天籁、地籁高于人籁的观点,这可以说是在中国美学史上第一次肯定宇宙、自然作为审美客体的独立存在。

• 中国道家美学,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崇尚自然之美,因而,在促进人们对自然界 审美的独立化方面,起着比儒家美学更为重要的作用。

•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界逐渐成为人类审美的一个独立领域。比如南朝人刘义庆 编的《世说新语》有这样的记载:

• “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 • 这样的记载说明魏晋时人突破了传统的“比德”观念,开始直接去领略大自然的蓬勃生 机和自然景物本身的美。 •

• 中国自魏晋开始出现独立的的山水诗和山水画,以后又出现了翎毛花卉,这标志着人们的审美真正从社会的领域(物质生产,社会生活)扩展到了自然的领域,而自然美也真正作为一种具有自身特性的美的形态,成为人的独立的审美客体。

• 在西方,也曾经历过与中国大致相似的过程。在古希腊,自然界最初也只是作为一种神 秘力量与人类发生关系。西方对于独立的自然美的欣赏始于文艺复兴。自启蒙时期到19世纪,西方艺术无论是在绘画中,还是在音乐中,都出现了大量的描写自然风光的作品,这标志着人类审美在自然领域的全面展开。 • 人类审美在自然领域的展开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根本上说,这是人类在长期物质实践中克服了自然界的敌对性和疏远性,而使自然界逐渐“人化”的结果。同时,这也是人类逐渐克服了对待自然物的实用态度的结果。人类审美向自然界的扩展,是人类精神生活日益趋向丰富的重要标志。 第五章 对美的本质的初步探讨

一、中国当代美学家对美的本质和根源的探讨

二、美是一种体现了人类自由生命的价值事实 第一节 中国当代美学家对美的本质和根源的探讨

1、主观说

主观说以高尔泰为代表。他认为,客观的美并不存在,美是主观的,人的心灵是美的源泉。“美 是人的观念,不是物的属性”,“客观的美并不存在”,“美,只要人们感到它,它就存在,不被人感到,它就不存在。” 。“美是自由的象征 ”。

2、客观说

客观说以蔡仪为代表。他提出美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在于这事物 本身,不在于我们的意识作用。 “美的东西就是典型的东西,就是个别之中显现着一般的东西;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就是个别之中显现着种类的一般。” 3、主客观统一说

主客观统一说以朱光潜为代表。他早在1940年代的《文艺心理学》中提出:“美不仅在物, 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

在50代的大讨论中,朱光潜正式提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这里,主观是指不带意志和抽象思考的心理活动,客观是“物理”,是使人觉得美的可能性。 4、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说

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说以李泽厚为代表。他一方面认为美是客观的,另一方面又认为美离 不开人类社会,美是客观的社会生活的属性。

• 在1962年发表的《美学三题议》一文中,他提出了“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自然 的人化”等观点,进一步说明了他的主张 。

• 在1989年出版的《美学四讲》中,李泽厚写道:美的根源究竟何在呢?这根源就是

我所主张的„自然的人化‟,美的本质、根源来源于实践,因此才使得一些客观事物的性能、形式具有审美性质,而最终成为审美对象。这就是主体论实践哲学(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

第二节 美是一种体现了人类自由生命的价值事实

• 有些学者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论和价值理论,尝试从审美主客体关系和审美价 值这一视角来探讨美的本质,提出美是一种“价值事实”的观点。

• 所谓价值,就是客体自身属性和主体需要的有机统一。价值(包括审美价值)是人

类实践活动基础上主客体关系的产物。不同形式的主客体关系产生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价值,审美价值就产生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审美需要的外界物的审美关系之中。 • 具体到审美关系来说:

• 一方面,人类在漫长的制造和使用工具的物质实践中,在不断地改造自然界使之成

为“人化”自然界的过程中,逐渐使自身的身心结构、活动方式具有了合规律性的性能,也就是形成了审美心理结构,具有了审美感觉能力;

• 而另一方面,自然事物的物理属性(如生长、运动、发展等)和形式规律(如对称、和谐、秩序等)正是由于同人类物质生产活动中主体的合规律的性能发生“同形同构”才进入人的审美领域,成为审美对象的,所以人类的审美关系是通过漫长的社会实践建立起来的 。

在价值关系中,主体是根据、是动力,客体是条件、是对象。事物的美丑,只能由主体来确认,而不能由客体自身来确认。人总是从自身的本性(需要、结构)出发来对待事物的。那么,人的本性就成为了衡量物对人的价值和意义的尺度,人类对美丑的衡量也是如此 • 因此,所谓美,就是一种合乎人性的价值事实。人性的尺度也就是美的尺度,或者

说,人性的尺度是美这种价值事实的内在根据。它是人类历史的产物,它取决于历史地形成和历史地发展的人类本性。

• 马克思是从人类的基本活动即生产劳动的自由本质来探讨审美活动的本质的。在马 克思看来,人类的劳动是一种“自由的生命活动”,一种“自由的实现”,因而对人来说是一种“生活的乐趣”,一种精神和肉体的“享受”。马克思甚至明确地指出人类的艺术和审美活动就是“一种真正自由的劳动”。

• 所谓美,就是一种合乎人类自由本性的价值事实,或者说,是一种体现了人类自由 生命的价值事实。 第六章 社会美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美

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美即社会生活的美,它不仅根源于实践,而且本身就是实践的最直接的表现。也可以说,社会美正是美的本质的直接展现。 社会美的特点 :

一、从动态过程到静态成果

• 社会美首先存在于、出现于、显示于各种人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以及(如革命斗 争)的社会生活过程之中。

• 其次,社会美才呈现在成果或产品上,我们欣赏一片绿油油的庄稼就并不只是形式

美的观赏,而是能从其中感到社会目的性,感到社会劳动成果、社会巨大进程的内容,在这些劳动产品上,体现了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二、历史尺度

• 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越来越广阔、深入,在不同时代,形成不同的社会美的标准、

尺度和面貌。 • 历史遗迹的美: 社会美包括的范围对象极为广阔,除了人们的斗争、生活过程,个体人物的行为事业,以及各种物质成果,产品等等外,像历史废墟、传统的古迹等等也属于社会美的范围。为什么废墟能成为美?为什么人们愿意去观赏它?因为它记录了实践的艰辛历史,凝冻了过去生活的印痕,使人能得到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受。

三、和谐社会 • 我们应该遵循马克思的理想(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把美和审美规律用到组

织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去,用到科学、技术和生产工艺中去。 • 总之,如何建设一个和谐社会,这便是美学要面对的严峻课题。 第二节 社会实践的主体——人的美

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因此,人的美在社会美中占有中心地位。人的美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主体精神的感性显现。它包括五个要素:

形貌、服饰、精神、言谈、举止

一、形貌

形貌包括形体和容貌。形体是人的美的基础。正常的人体比例,良好的发育,健康的体态是人的美的基础条件,。

二、服饰

形貌是人的自然资质,服饰则是人的文化生成。自从服饰不仅为了保暖,而且还为美观的时候,服饰就对人的美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三、精神

形貌、服饰是人的美的外在因素,人的精神则是人的美的内在因素。精神作为一个抽象物并不直接显现为美,但它却是构成人的美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人的精神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知识、修养、性格。

四、言谈

精神不仅体现在确定的形体和服饰上,也体现在流动的言谈和举止上。言谈和举止作为精神的反映,也是人物美的重要因素。

五、举止

言谈从流动的声音中显出人物的个性,举止则从活动的形象上现出人物的个性。形体是人物的静态,举止是形体的运动。人 在人的美的五因素中,形貌服饰是形的显现,言谈举止是神的光彩,形貌服饰是空间的静观展现,言谈举止是时间中的动态展开。形貌、服饰、言谈、举止都为精神所统帅。精神作为人物的生动气韵贯穿在形貌、服饰、言谈、举止中,五因素一道融汇为人的美的整体形象。

第七章 自然美

第一节 自然美是“自然的人化”的产物

• 美是主客体结成的审美价值关系中产生的价值事实,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只有当自

然不再是“自在的存在”而成为“为人的存在”或者说“人化的自然”后才可能形成。因此,自然美就是“自然的人化”的结果。

狭义的“自然人化”指通过劳动、技术去改造自然事物,使自然事物的形式发生了改变。 广义的“自然的人化”是一个哲学概念。

• 因为“自然的人化”指的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尺度,指的是整个社会发展到一定的 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即从原来完全异己的、敌对的关系改变为“为我的”、可亲的关系。 • 狭义的“自然的人化”(即通过劳动、技术改造自然事物)是广义的“自然的人化”(即 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根本改变)的基础,是使人与自然界关系改变的根本原因。

第二节 自然美的审美特征 •

1、气象之美

• 天地间的万千气象,从日月星辰到云雪雨露、从春夏秋冬到昼夜晨昏,都可以成为 人们的审美对象。

2、山水之美

• 地质地貌的变化所形成的山山水水,各有各的风姿。在我国辽阔的大地上,有着众 多的山水胜景。

3、生物之美

• 天地山水之间,有着五彩缤纷的植物与姿态各异的动物, 第三节 自然美在美育上的意义 • 自然界的美是自然的、纯粹的美,是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我们在对自然美景的欣

赏中,灵魂可以得到陶冶净化,身心可以得到哪怕是暂时的自由。这对健康人性的培育是非常重要的。

第八章 形式美

第一节 形式美的形式因素及其特点 形式美的形式因素: 1.色、线、质

• 色、线是指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的形式因素。质即材质,可以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 也可作用于人的触觉器官。

色彩会引发人的各种心理效应或情感反应

色彩的心理效应与其特有的象征意义的产生,有生理的基础

• 因此人们生而对某种色彩有好恶或对某种单纯的色彩产生特定的情感反应,这是客 观存在的事实。

• 但另一方面,色彩与情感的联系及其象征意义还有人们长期的生活实践和环境的影 响的原因

线是点移动的轨迹

• 线主要分为直线、曲线和折线三大类,它们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

• 一般来说,直线表示力量、稳定、生气,有刚强感;曲线表示优美、柔和,有运动 感;折线表示转折、突然,有断续感。 2.声音

• 声音是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的形式因素。

• 包括旋律、节奏、调式、调性、和声、复调、曲式等要素,总称为音乐语言。 3.味道、气味

• 味道和气味是作用于人的味觉器官与嗅觉器官的形式因素。 第二节 形式美的主要法则 1.单纯齐一

• 也叫整齐一律,这是最简单的形式美。 • 在单纯中见不到明显的差异和对立的因素。如色彩的某一单色,蔚蓝的天空 齐一是一种整齐的美 重复也属于“整齐”的范畴 2.对称均衡

• 对称是以一条线为中轴,左右两侧相等。可以说,对称是世界中最常见的现象。 3.调和对比

• 调和与对比反映了矛盾的两种状态。调和是在差异中趋向于“同”,对比是在差异中 倾向于“异”。 4.比例

• 比例指一件事物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 • 黄金分割的比例最早由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 5.节奏韵律

• 指运动过程中有秩序的连续。

• 节奏是简单的重复,韵律则是按规律变化的重复。节奏和韵律有相同又有不同,节 奏是简单的韵律,韵律是节奏的丰富 6.多样统一

• 这是形式美法则的高级形式,也叫和谐 第九章 艺术美

第一节 什么是艺术中的审美创造 • 艺术中的审美创造,概括地说,是指人类通过艺术有意识有目的的创造审美价值的 活动。

• 艺术中的审美创造,不同于一般物质生产中的审美创造。 在人类的艺术生产中,审美是具有独立的本质的意义 第二节 艺术中审美素质的生成

艺术中的美,来源生活中的美,是生活中的美在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这是从哲学认识论层次对审美创造所作的规定。

• 艺术的审美素质,并不是可以靠艺术家的“如实反映”随手获得的。它是艺术家艰苦、复杂的审美创造的产物,是艺术家全部审美经验的结晶。 第三节 艺术中审美形式的创造

• 所谓艺术中的审美创造,实际上也就是审美形式的创造。

• 对于艺术来说,艺术的审美形式就是审美经验的存在形式,它表现为一种审美经验的“结构”依靠这种结构;依靠这种结构,艺术家的那种朦胧的、飘忽不定的、难以捉摸的情感体验被固定为可以名状的、可以传达的情感模式。

• 艺术的审美形式与逻辑形式是不同的。逻辑形式的建构并不需要借助自然物质材料 (质料),而艺术的审美形式必须借助某种物质材料才能实现自身。质料是审美形式赖以产生的必要条件。

• 艺术中的审美形式,实际上由两方面的成分构成,即来自审美经验的意义或意蕴, 包括经验中的对象(审美意象),以及来自自然界的感性物质材料。这两方面的融合、统一,就产生了审美的形式世界。

第十章 意象、意境、传神 第一节 意象 •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意象”是一个标示艺术本体的概念。“意象”这个词最早的源头 可以追溯到《易传》。

• 在《易传》中,由两个涉及到“意象”这一范畴的命题: 一是“立象以尽意”;二是“观物取象”

• 《易传》中的这两个命题成为了“意象”这个美学范畴的发端。

• 刘勰从艺术构思的角度,提出了“意象”这个范畴,这是“意象”作为美学范畴第一次 出现。

• 在中国古典美学看来,“诗”(艺术)的本体是“意象”。 • 中国古典美学认为,“情”、“景”的统一乃是审美意象的基本结构。 第二节 意境 • “意境”是“意象”的升华,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最高范畴。 • “意境”又称“境界”,或者说“境”。“意境”或“境界”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大约形成于唐代。

• “意境”是“意象”,但并不是任何“意象”都是“意境”,“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

• 联系老子、庄子的哲学和美学来理解“意境”的特殊规定性:

• 老子哲学中有两个基本思想对中国古典美学后来的发展影响很大: • 第一,“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对于一切具体物的观照最后都应该进到对“道”的观照 • 第二,“道”是“无”和“有”、“虚”和“实”的统一,“道”包含“象”,产生“象” • 庄子的这个寓言,实际上包含了两层意思:

• 第

一、就表现“道”来说,形象比言辩(概念、逻辑)更优越;• 第二,但这个形象并不单是有形的形象(“离朱”),而是有形和无形相结合的形象(“象 罔”)。 到了唐代,“境”作为美学范畴出现了。这就是意境说诞生的标志。 “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 • 所谓“意境”,实际上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时间、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中国古典园林在美学上的最大特点也是重视意境的创造 第二节 传神

• 传神也是中国古代艺术美的一个特征。 • 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就是通过人物的外部感性特征去表现人的内在精神。 第十一章 艺术的分类及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 第一节 艺术的美学分类原则

• 18世纪德国启蒙思想家莱辛提出诗与画的界限问题。 • 在名著《拉奥孔》中,他指出诗与画的界限主要有三点:

• 第

一、媒介不同。画以颜色和线条为媒介,这是在空间中并列,铺在一个平面上的; 诗以语言为媒介,言发为声,这是在时间中先后承接、直线流动的。

• 第

二、题材不同。画适宜于写空间并列的、静止的物体,诗更适宜于写时间中先后 承接的动作。

• 第三,感受的途径不同。画要用眼睛来看,适宜于感受静止的物体;诗要用耳朵来

听,只能在时间的一点上听到声音之流的某一点,不易产生完整印象,而只适宜于感受动作的叙述。 • 到了19世纪,黑格尔提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分类理论。他根据理念内容和感性形式

相统一的原则,对各类艺术按历史的、逻辑的顺序作了分类。 他把艺术分为三种类型:即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

• 最初的艺术是象征型。在这个阶段,人对理念的认识还是朦胧的、模糊的、抽象的, 还找不到正确的艺术表达方式,只能借客观事物的物质性外形来象征和暗示。

• 古典型艺术克服了象征型艺术的缺陷,达到了形象和意义,形式和内容的完全吻合, 高度统一,表现为静穆和悦的美,成为了真正的艺术,最完美的艺术。 古典型艺术的典型代表是古希腊的雕塑,这是艺术按必然律发展成熟的标志。

• 浪漫型艺术打破了古典型艺术的形式和内容的完全吻合,在较高阶段又回到了象征 型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的失调,如果说象征型艺术是物质压倒精神,那么浪漫型艺术是精神压倒物质。它以主体的内心世界为内容,并诉诸于这种内心生活。 浪漫型艺术的典型代表是根源于中世纪的近代欧洲的基督教艺术。

• 这种艺术的突出特点是表现自我的主观性,尤其是内心方面的冲突。在艺术风格上, 它追求的不是古典的美,它可以把现前的东西照实反映出来,也可以歪曲外在世界,把它弄得颠倒错乱,怪诞离奇”。 浪漫型艺术:

• 第一类是从艺术的存在方式进行分类,分为空间艺术(建筑、绘画、雕塑等)、时间 艺术(音乐、文学等)与时空综合艺术(戏剧、电影等);

• 第二类是从艺术的运动方式进行分类,分为静态艺术(建筑、绘画、雕塑)、动态艺 术(音乐、戏剧、电影)与动静结合艺术(文学);

• 第三类是按主体对对象的感觉方式进行分类,分为视觉艺术(建筑、雕塑、绘画)、听觉艺术(音乐)、视听综合艺术(戏剧、电影)与想象艺术(文学);

• 第四类是按艺术的内容特征进行分类,分为再现艺术(绘画、雕塑、小说、电影) 与表现艺术(音乐、建筑、诗歌、舞蹈)等。 • 空间艺术(视觉艺术):表现性空间艺术和再现性空间艺术; • 时间艺术(听觉艺术):表现性艺术; • 时空综合艺术(视听艺术):表现再现综合艺术; • 语言艺术(想象艺术):语言艺术有其特殊性,当另列一类。 第二节 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空间艺术的审美特征

• 空间艺术,是指以空间为存在方式、并诉诸视觉的艺术种类。

• 空间艺术又可划分为两大类:即表现性空间艺术和再现性空间艺术。

1、表现性空间艺术

• 表现性空间艺术通常称为实用艺术,包括工艺、书法、建筑、装饰等等。这类艺术 并不模拟或再现客观对象,而主要是表现艺术家主体的某种抽象的情调意味或观念。

2、再现性空间艺术

• 再现性空间艺术,通常称之为造型艺术,包括绘画、雕塑、摄影艺术等等。这类艺 术主要是以再现某种客观对象或事件为其基本特征。

二、时间艺术的审美特征

• 时间艺术,是指以时间为存在方式、并诉诸听觉的艺术种类,一般专指音乐艺术。 音乐,属于时间艺术,但又是表现性时间艺术,因此,通常又称之为表情艺术。

三、时间—空间艺术的审美特征

• 时空艺术,是指以时间和空间为存在方式、并诉诸视听感官的艺术种类,包括舞蹈、戏剧、电影等等。因为这类艺术还包含有造型艺术甚至语言艺术的表现因素,因而通常又称之为综合艺术,尤其是戏剧和电影。 • 舞蹈最基本的审美特征是它的表情性和动作性。 戏剧通常称为综合艺术。它以再现客观生活为主,也包含有表现性成分

电影是一门新型综合艺术,可以说电影是现代社会中最具有大众性的艺术种类之一。

四、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

• 语言艺术,即通常所说的文学,作为一种独立地发挥审美功能的艺术种类,有其自 身的特殊性——由语言所构成的文学形象,只能通过读者的想象才向心灵呈现,正是由于这种特殊性,我们可以把语言艺术称为“想象性时空艺术”。

第十三章 美感 • 什么是美感?

• 美感是指审美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复杂的综合心理效应,是人们在欣赏美的自然物、艺术品以及其他人类文明成果时所产生的一种愉快的经验。美感一般又称为审美经验或审美愉快。

第一节 美感的本质和根源

1、主观论:认为美感是由神秘的神的能力或先天的“内在感官”产生的;

2、客观论:认为美感是由人的生理感官、动物本能所产生的,只具有自然的性质。

• 正如美是从人类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一样,美感也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

所谓“自然的人化”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在自然的人化,这产生了美的对象;二是内在自然的人化,这产生了美感。

• 美感的根源就在于 “内在自然的人化”。因此,从根源上说,美感来源于人类创造性 的实践活动,所谓美感,实际上就是在创造性劳动中所体验到的那种生命自由感。

第二节 美感的特征

• 欲望、兴趣是审美活动的动力。

• 感觉是感觉器官对对象的印象,这是美感的起点。

• 知觉是把一定的概念赋予事物的感性形象,从而在感性之中体现了理性的高度,是 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15 • 想象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在外在对象和事物的刺激下,在头脑中对原有的记

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精神活动过程。在审美活动中,想象是按照情感的逻辑进行活动的。

• 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它在感知的触发下,使整个审美过程浸染着情 感的色彩,对审美心理的总体活动起着推动作用。

理在美感里是融汇在情之中的。欣赏者不是经过逻辑推理,而是通过感性领悟、经由动情的途径获得这种理解的 什么是通感?

• 通感是人在审美活动中的特殊心理现象,指从感觉的整体出发,在诸心理功能统一

的基础上,不同感觉之间的感受借助于想象力的作用而相互挪移,相互为用,更换官能的感受。

审美愉快是感性的,又是超越感性的,因为人又是作为一种超感性自然的存在物(社会存在物、文化道德存在物)参与审美活动的。

二、美感或审美愉快作为一种心理效应的特殊性,还表现在它的层次性。

• 所谓层次性,是说美感或审美愉快是一种由低级向高级递进的层次结构。 • 根据人类审美的心理的、历史的经验事实,可以把审美愉快或美感分为三个层次(形 态、类型、境界),即感官层次、心意层次和精神人格层次。 • 魏晋南北朝时的宗炳把审美心理分为“应目”、“会心”、“畅神”三种境界; • 当代美学家李泽厚分为“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三个层次。 •

1、感官层次的审美愉快。

• 这种审美愉快是初级形式的审美愉快,带有刺激—反应的性质,这决定了感官愉快

的短暂性和变异性,就是说,这种审美愉快不可能长期保持下去(否则会造成感觉的疲劳),需要不断地追求新的刺激。

2、心意层次的审美愉快。

• 在这个层次上,审美愉快从低级的生理快感升华为高级的心理快感,表现为一种会 心的欣喜,一种既摆脱了生理欲望、又摆脱了实用功利的心理意识的陶然自得。

3、精神人格层次上的审美愉快。

• 这一般见之于对崇高对象的审美活动,因而包含了更多的理性因素。在这个层次上, 主体超越了自身存在的有限时空,似乎窥见了宇宙本体,发现了人生的永恒价值。因而,往往表现为人格的震动、灵魂的颤栗。这是人的主观精神的升华,心灵的涤荡。 • 亚里斯多德所说的“净化”,庄子所说的“至乐”,都是指这种最高境界的审美愉快。 第三节 美感的共性与个性

• 美感的共性指美感的普遍性和共同性;美感的个性则是指美感的差异性。 一种观点认为美感是以个人的爱好,个人的趣味表现出来的,另一种观点认为美感是有共同性的 • 美感是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因而它必定具有共同性。

• 当然,美感由于不同的文化、阶级状况以及个人的具体遭际不同而又存在着差异, 但这是在共性之中的差异。

第十四章 心理学美学

• 西方美学进入现代之后,发生了所谓的由“自上而下”的美学向“自下而上”的美学的 方法论转向,即从对美的本质的抽象哲学思辨转向对审美经验的实证研究。

• 19世纪末以来,西方心理学研究不断取得重大成果,为现代心理学美学奠定了基础。

• 心理学美学主要有试验美学、移情说美学、心理距离说美学、直觉说美学、精神分 析学美学、格式塔心理美学等等。

一、费希纳的试验美学 • 费希纳被公认为试验心理学的创始人,也是试验美学的创始人。他认为美学是一种心理—物理现象,试图通过心理试验确立和解释各种令人愉快的单纯形式。 • 费希纳的美学贡献不但在于开创了试验美学的研究,更在于他明确提出了美学研究方法的革新问题,积极倡导“自下而上”的美学研究方法。 • “自下而上”的方法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而“自上而下”的方法则是“从最一般的观念和概念出发下降到个别”。

二、移情说美学

• 移情说美学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成为当时一种主要的心理

学美学派别。移情派美学都把审美看作移情,又有联想说、同情说、内模仿说、游戏说和幻觉说等区别。

1、立普斯的审美移情说 • 立普斯(1851—1914),是移情说美学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认为,美感源自主体自身内心情感、人格在外物中的投射,因此,审美欣赏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欣赏,即把我们自己移到对象中去,造成物我同一的对象,并从中体验到审美的喜悦。这种审美现象就是移情。

2、谷鲁斯的内摹仿说

• 谷鲁斯是移情说美学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主要贡献是提出内摹仿说。

• 谷鲁斯十分重视游戏,提出“游戏即练习”说

• 谷鲁斯认为,审美主体只有以游戏的态度去欣赏对象,才能有审美的欣赏。而审美 欣赏的内容和心理机制主要是一种“内摹仿”。一般的摹仿都要外现于筋肉动作,而审美的摹仿则是内在的,只是在内心心领神会地摹仿审美对象精神上和物质上的特点

三、心理距离说美学

• 瑞士爱德华·布洛提出心理距离说,是现代心理学美学中一种很有影响的理论。

• 所谓“心理距离”是指对象与人的实际利害关系之间的分离,因此,心理距离构成了 一切艺术的共同因素,成为一种审美原则。

• “心理距离”说的核心就是要求以不涉及利害关系的态度观赏和创造审美对象。

四、直觉说美学

1、克罗齐的直觉表现主义美学

• 克罗齐,意大利美学家,是表现主义美学的主要代表。他的美学以“直觉”概念为基础,包含两个最基本的命题:直觉即表现,艺术即直觉 (1)直觉即表现

• 人类知识有两种:一种是直觉的,来源于想象,产生的是意象;一种是逻辑的,来源于理智,产生的是概念。

• 直觉能力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它是一个过程,是把印象、感受、感觉、情绪、冲动之类“物质”的东西,提升为“心灵形式”的过程。 (2)艺术即直觉

• 克罗齐认为,艺术的本质就是直觉,艺术是抒情的直觉。 •

2、柏格森的直觉主义美学

• 柏格森,法国现代哲学的开创者,主要著作有《时间与自由意志》、《创造进化论》 • 柏格森致力于批判机械论,反对机械的“物质-材料主义”,提倡一种直接本质的“精神主义”。 • 柏格森以“绵延”(后改称“生命冲动”)作为其哲学的核心概念和出发点,建立起他 整个生命哲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 绵延就是运动、发展、变化过程本身。绵延是时间性的,而不是空间性的。 (1)“时间-绵延”与生命冲动 • a、“真正的时间”即绵延 有两种不同的时间,一种是科学的时间,即度量时间或抽象时间;一种是真正的时间,即生活时间或具体时间。“真正的时间”就是绵延,它是纯粹的,不掺杂任何空间要素的时间。

• b、时间是生命的本质 时间的不重复、不间断性保证了生命的存在。生命冲动本质上是纯粹的、真正的时间之流,即绵延。

• c、作为绵延的意识状态之流 自我有外在的自我与内在的自我之分。外在的自我是实验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空间中的自我;内在的自我是由内心体验到的处在真正时间里的自我,这种自我也即绵延 (2)超越理性的直觉 直觉就是直接意识,就是超出感性经验、理性认识和实践的范围之外 直觉与生命是同一的,它起源并产生于本能,引向作为生命本质的绵延。

• 直觉是艺术创作的最根本驱动力和创造力。

五、精神分析学美学

•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与尼采、马克思并称为三个“怀疑论大师”。他的 理论深刻地改变了现代人关于人的观念,对20世纪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精神分析学美学是在运用精神分析学的基本观点来解释美和艺术问题的基础上产生 的,它的最基本的美学主张,就是强调人的无意识与本能冲动在艺术创造与审美活动中的决定作用和深层动因。

• 弗洛伊德用无意识、泛性论和梦幻来解释文艺和审美现象,把艺术看作是原欲的转 移和升华。

(一)心理三区理论

• 无意识——前意识——意识

• 弗洛伊德对无意识的发现被誉为是一个堪称哥白尼式认识革命的发现。 • 意识不再是人的心理的中心,无意识才是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动因。

1、无意识

(1)无意识的性质

无意识系统是人的心理结构中最深层的一个区域,它是人的本能欲望以及与此相关的情感、意向的储存器。

(2)无意识的特点 a、原始性 b、主动性 c、非逻辑性 d、非时间性 e、反社会性

2、前意识

• 前意识系统是无意识与意识之间的过渡区域。作为心理机制它起到调和非经验性的

无意识和经验性的意识的中介作用。前意识的设定是为了使其承担“检查”职能,对来自无意识的冲动流进行“选择性阻拦”。

3、意识

• 意识系统处于人的心理结构的表层,它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意识与人的感知觉

直接相关,它面向外部世界,在人为满足自身需要而与外界发生各种关系时,起着协调的作用。

(二)梦的解析

1、梦是通向无意识的“康庄大道”

• “梦是一种(受抑制的)愿望(经过改装的)达成。”

• 梦是经过伪装的无意识本能冲动的表现,具有精神分析的重要意义。

2、显梦与隐梦 • 显梦即明显的梦境内容,这是我们醒来时能记起的东西。 • 隐梦即深层的无意识欲望,它通过改头换面的伪装进入到显梦中。 • 释梦就是通过对显梦的分析来破译隐藏在后面的隐梦。

3、梦工作的机制:压缩与移置 • 压缩:就是把多种欲望压缩在一个形象中,或者把不同的情景压缩在一个情景中。 • 移置:就是把一个对象的意义置换到与它多少有一些联系的另一个对象之上。

(三)、“俄狄浦斯情结”论

1、性本能/利比多(libido)

a、性并不是始于青春期,而是在出生后不久就得到了表达。

b、有必要在“性的”与“生殖的”概念之间作出明确的区分。前者是更为宽泛的,包括了很多与性器官毫无关系的活动。

2、俄狄浦斯情结 a、儿童性欲的发展阶段

• 口唇阶段——肛门阶段——男性生殖器阶段

• 在男性生殖器阶段,俄狄浦斯情结变得特别重要。 b、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指幼儿在与父母的关系中体验到的一组爱和恨的无意识欲望。幼儿对父母中的异性一方产生欲望,从而陷入与同性一方的竞争中。

(四)人格结构论

人格结构的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1、本我

• “本我”所指的范围,相当于早期的无意识概念,它是人格的基础层次。构成本我的 是那些原始的、非理性的冲动,遵循着“快乐原则”,追求本能需要的满足。

2、自我 • “自我”(Ego)以知觉为特征,相当于经验的、理性的意识系统。自我是从本我中分 化出来并得到发展的那部分,它处在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遵循着“现实原则”,调节本我与外部现实的关系。

3、超我 • “超我”(Super-ego)是从自我分化出来的道德化的“自我典范”。它包括良心、道德、理想、宗教感、社会感情这些人性中的高级本性,在人格中是社会力量的代表。

(五)社会文化理论

1、生存本能与死亡本能 • 生存本能出自追求机体快乐和满足的惟乐原则;

• 死亡本能则出自要求返回到事物初始状态的强迫重复原则。 a、生存本能就是性本能或曰爱的本能,它还包括自我保存本能

b、生命除了表现为求生、乐生的力量,它本身还包含着破坏的冲动,即以本能的方式毁灭自身或是伤害同类,这是一种保守的、惰性的、趋向死亡的力量,是一种重返事物最初状态的冲动。

2、本能的升华

• 通过升华作用,本能力量即利比多可以放弃原始的性目标,而转向更高层次的精神 文化追求,从而成为社会文化发展的动力。

五、格式塔心理学美学

• 格式塔心理美学是在格式塔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美学流派。 • 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

• 格式塔心理学强调心理实验,是一种现代的实验心理学。 • 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先驱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冯·艾伦费尔斯,他于1890年首次提出

“格式塔质”的概念。创始人和代表人物有德国心理学家韦特默、柯勒和考夫卡等人。 • 以格式塔心理学为基础系统深入地研究美学和艺术问题并做出重大理论贡献的,应

是德裔美籍心理学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他是格式塔心理学美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一)知觉结构说

• 审美体验的根源是什么?阿恩海姆认为,知觉结构就是审美体验的基础。 • 知觉结构是一种特殊的“力的结构”,也就是一种对力的感受结构。

1、审美体验是一种对力的体验。审美是对于对象的一种情感体验,而只有对象所包 含的力才能给主体以刺激并产生情感的体验。

2、审美体验中的力是一种“具有倾向性的张力”。

3、张力结构是由知觉对象本身的结构骨架决定的。阿恩海姆将审美体验中的“具有倾向性的张力”归结为一种“心理力”,本质上是生理力的心理对应物。张力“就是大脑在对知觉刺激进行组织时激起的生理活动的心理对应物。”

(二)大脑力场说

• 阿恩海姆把审美体验看作是由外在刺激而产生的生理力的心理对应物,这样生理力 就成为沟通外在物理力和内在心理力的中介

(三)同形同构说

• 同形同构说由格式塔心理学家韦特默首先提出。

• 凡是引起大脑的相同皮质过程的事物,即使在性质上截然不同,但其力的结构必然 相同,这就是所谓的同形同构或异质同构说。

• 所谓审美的情感体验就是审美对象的力的结构与某种情感活动的力的结构相同并在 审美主体的大脑皮质中引起某种相同的电脉冲,从而使审美主体产生情感的体验。

(四)艺术本质说

• 阿恩海姆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为一种力的表现,而这种力本身又体现了外部世界和内 部世界的本质。

第二节 悲剧、喜剧、荒诞

一、悲剧

 悲剧一般表现为弱小的正义力量与强大的邪恶力量的抗争,并最终走向毁灭  悲剧的三要素:抗争、行动、毁灭 。 行动是抗争的具体化。

毁灭是行动的结果,这是由冲突双方力量的对比决定的。  正义、抗争、崇高的死构成了悲剧哲学的主要内容。  亚里斯多德论悲剧:

“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净化。”

 这个定义规定了悲剧的性质、表现方式和教育作用,是亚里斯多德悲剧理论的核心 和总纲。

• 亚里斯多德悲剧理论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他非常重视悲剧的心理效果,要求悲剧 达到伦理的教育的目的。这主要表现在他对悲剧人物和悲剧“净化”作用的看法上。

• 亚里斯多德关于悲剧的心理效果还有一个著名的“净化说”。

• 他所谓的净化,主要是指艺术经由审美欣赏给人一种“无害的快感”,从而达到伦理 教育的目的。

黑格尔论悲剧:

• “冲突说”和“永恒正义胜利说”。

• 黑格尔从矛盾冲突出发来研究悲剧,悲剧的根源和基础是两种现实的伦理力量的冲 突。每一方都坚持自己的片面性而损害对方的合理性。这两种善的斗争就必然引起悲剧的冲突 。

• 黑格尔提出了“永恒正义胜利说”

• 他认为,在悲剧的结局中,通过代表片面合理性的悲剧人物的毁灭,冲突双方的片

面性得到克服,矛盾得到调和,显示出“永恒正义”的胜利。因此,悲剧的结局虽然是毁灭、不幸和灾难,但闪现的却是完美理想——即“永恒正义”的胜利。而这就会由悲剧感升华出极大的愉快。

• 马克思主义发展了黑格尔的矛盾冲突的悲剧观,但批判了他的抽象的伦理观念的冲 突论,指出社会矛盾是悲剧冲突的根源。

•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和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等

对立的两极。悲剧总是以代表真善美的这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

• 悲剧不仅表现冲突和毁灭,而且表现抗争和拼搏,这是悲剧成为一种审美形态的最根本的原因。

二、喜剧

• 康德认为“笑是一种从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的感情”,也就是说,笑是某种正常的期待突然落空而产生的。

• 弗洛伊德认为,玩笑是自我保持心理平衡的一种合理宣泄,是本我在现实中以合理方式进行的心理释放。

•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丑变成滑稽是有条件的,即“只有当丑力求自炫为美的时候,那个时候丑才变成滑稽。”也就是当丑带有荒唐和自相矛盾性质的时候,才会使人感到滑稽可笑。

• 马克思主义的喜剧观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解的基础上。它包含有以下主要内容:

1、历史上陈旧生活方式的灭亡是产生讽刺性喜剧的客观基础;

2、体现这种陈旧生活方式的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都是历史上的丑角;

3、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是产生喜剧的根源。• 喜剧的形式有讽刺、幽默

• 讽刺是通过倒错、夸张等手段对社会生活中的丑恶现象进行辛辣的揭露、抨击、批 判。

• 幽默是人自觉地用倒错歪曲的形式来表现深刻的思想和真实的内容,展现的是诙谐 的机智,它是善意的、温和的嘲讽,使人产生会心的笑。

三、荒诞

• 从词源上说,“荒诞”一词来自拉丁文,原本用来描写音乐的不和谐,字典上解释的 含义是:不合道理和常规;不调和的、不可理喻的、不合逻辑的。

• 到了二十世纪,由于许多哲学家和美学家的使用和阐发,使“荒诞”一词的内涵远远 超出了其原初字义,而上升为一个能非常集中地概括二十世纪的时代生活感受、时代精神和时代风貌的关键词。 荒诞图景

• 一方面,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引动现代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 有的物质丰裕;

• 另一方面,两次世界大战的劫难,极权主义的统治,核威胁的恐怖,物质机械的挤压,能源环境的危机,又使人们经受了难以想象的精神磨难。二十世纪所呈现的是一幅进步与毁灭、奴役与解放、异化与自由、绝望与信心相交织的图景,这样一幅图景如果用一个概念来描述,那就是——荒诞。

按照西方启蒙运动以来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的启蒙设计,现代性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合乎理性的、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健全的社会。然而,这一目标在推进过程中却呈现出与其目的相背离的悖谬形态。

•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尖锐地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点,即:现代西方社会的一个最基本和最明显的现实就是“形式的合理性与实质的非理性” 。

• “荒诞”产生还有精神上的原因,那就是宗教的衰落、传统信仰的丧失。

• 荒诞是什么呢?用法国荒诞派戏剧代表作家尤奈斯库的话说:“荒诞是指缺乏意义和宗教的、形而上学的、先验论的根源隔绝之后,人就不知所措,他的一切行为就变得没有意义,荒诞而无用。”

•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用“荒诞”来描述终有一死的人的无根性存在。人被抛而在世,人生的起点就像掷骰子一样,是极其偶然的,莫名而荒诞的。

• 加缪认为,荒诞是从人与世界的关系中产生的。人追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希望世界合于理性,但世界充满了不合理,人生毫无意义可言,荒诞就产生于这种矛盾和冲突之中。 • 荒诞派文学艺术用怪诞、夸张的艺术形式表现人与世界对立的悲剧性内容,在某种程度上综合了悲剧、喜剧的某些因素,但它既不可能使人笑、也不可能使人哭,而只能给人一种哭笑不得的无奈的苦涩感

第11篇:美学原理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以下不属于艺术品与器具的区别的是()。(1.0分) 1.0 分

 A、

制作目的不同

  B、

制作程序不同

  C、

制作依据不同

  D、

观赏感受不同

我的答案:B 2

不是中国近代美学家的是()。(1.0分) 1.0 分

 A、梁启超

  B、

蔡元培

  C、

王国维

  D、

华罗庚

我的答案:D 3

写意是中国绘画美学的概念,它与哪一家的美学有密切联系?()(1.0分) 1.0 分

 A、

儒家

  B、

道家

  C、

佛家

  D、

阴阳家

我的答案:B 4

被封为“净坛使者”的是()。(1.0分) 1.0 分

 A、

沙僧

  B、

猪八戒

  C、

玄奘

  D、

孙悟空 

我的答案:B 5

审美活动在主体方面的前提条件是()。(1.0分) 1.0 分

 A、

坚持主客二分

  B、

跳出主客二分

  C、

坚持情境融合

  D、

坚持天人合一

我的答案:B 6

想象得之在瞬间()。(1.0分) 1.0 分  A、

与体验和修养无关

  B、

与体验无关但与修养相关

  C、

与体验有关但与修养无关

  D、

与体验和修养息息相关

我的答案:D 7

下列对悲剧研究贡献不大的是()。(1.0分) 1.0 分

 A、

亚里士多德

  B、

黑格尔   C、

毕达哥拉斯

  D、

尼采

我的答案:C 8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是()的观点。(1.0分) 1.0 分

 A、

彭加勒

  B、

牛顿

  C、

爱因斯坦

  D、

狄拉克 

我的答案:C 9

下列不属于古希腊式美的因素的是()。(1.0分) 1.0 分

 A、

单纯的

  B、

完整的

  C、

部分的

  D、

和谐的

我的答案:C 10

第一次正式提出“意象”的概念并将其纳入审美范畴的是()。(1.0分) 1.0 分  A、

刘勰

  B、

严羽

  C、

庄子

  D、

王国维

我的答案:A 11

不属于北京最有名的八大庙会之一的是()。(1.0分) 1.0 分

 A、

潭柘寺

  B、

大钟寺   C、

护国寺

  D、

雍和宫

我的答案:A 12

不属于中国美学的概念是()。(1.0分) 1.0 分

 A、

  B、

崇高

  C、

壮美

  D、

优美 

我的答案:B 13

以下关于20世纪50年代“美学大讨论”的说法错误的是()。(1.0分) 1.0 分

 A、

它是针对解放前朱光潜美学思想的批判。

  B、

它的中心问题是“美是什么”。

  C、

这次美学讨论形成了对美的一致看法和完整体系。

  D、

蔡仪认为美是客观的。

我的答案:C 14

以下说法有误的是()。(1.0分) 1.0 分  A、

美感是认识

  B、

审美意识要求天人合一

  C、

美感是体验

  D、

美感能够产生生理上的快感

我的答案:A 15

李泽厚认为()。(1.0分) 1.0 分

 A、

自然美是独立的

  B、

不存在自然美   C、

自然美应存在于社会之中

  D、

自然美在于自然的人化

我的答案:D 16

属于《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意蕴的是()。(1.0分) 1.0 分

 A、

它说明命运是不可抗拒的,并有捉弄人的意味。

  B、

人的“知识”造成人的“错误”。

  C、

故事中显示出主人公“自主”、“自决”的品质。

  D、

以上说法都正确 

我的答案:D 17

以下对高峰体验说法正确的是()。(1.0分) 1.0 分

 A、

高峰体验的欢悦是一种“属于存在价值”的欢悦。

  B、

在高峰体验中,感知对象的意蕴会越来越丰富。

  C、

在高峰体验中往往会失去时空的感觉。

  D、

以上说法都正确

我的答案:D 18

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1.0分) 1.0 分  A、

百姓的日常生活为文学和艺术的创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

  B、

民俗风情具有时代地域的差异性。

  C、

节庆狂欢活动是对人们日常生活的超越。

  D、

尼采认为节庆狂欢的生活状态就是日神精神的体现。

我的答案:D 19

陶渊明认为,欣赏自然美景时,“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属于()。(1.0分) 1.0 分

 A、

审美的非功利性

  B、

审美的非自觉性   C、

审美的具象性

  D、

审美的个性

我的答案:B 20

以下不属于社会美范畴的是()。(1.0分) 1.0 分

 A、

人物美

  B、

自然风光

  C、

日常生活

  D、

风俗民情 

我的答案:B 21

与胡适并称为“新红学派”的创始人是()。(1.0分) 1.0 分

 A、

王国维

  B、

俞平伯

  C、

鲁迅

  D、

周汝昌

我的答案:B 22

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1.0分) 1.0 分  A、

艺术品是意象的外化。

  B、

艺术的本体就是美,艺术和美是不可分的。

  C、

狭义的美是审美意象。

  D、

艺术是多层面的复合体。

我的答案:C 23

谁提出“自下而上”的美学,并引发了将美学看作时心理科学的思潮?()(1.0分) 1.0 分

 A、

海德格尔

  B、

费希纳   C、

萨特

  D、

杜夫海纳

我的答案:B 24

不属于《红楼梦》的诗词是()。(1.0分) 1.0 分

 A、

《红豆曲》

  B、

《枉凝眉》

  C、

《怅诗》

  D、

《葬花词》 

我的答案:C 25

审美趣味集合了以下哪种要素?()(1.0分) 1.0 分

 A、

审美偏爱

  B、

审美标准

  C、

审美理想

  D、

以上都有

我的答案:D 26

《北平情歌》是谁的作品?()(1.0分) 1.0 分  A、

叶朗

  B、

林庚

  C、

吴祖湘

  D、

宗白华

我的答案:B 27

对审美活动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是()。(1.0分) 1.0 分

 A、

地理环境

  B、

社会文化环境   C、

审美对象

  D、

审美主体

我的答案:B 28

被评为“情不情”的《红楼梦》中人物是()。(1.0分) 1.0 分

 A、

林黛玉

  B、

贾宝玉

  C、

薛宝钗

  D、

晴雯 

我的答案:B 29

美感的主要器官是()。(1.0分) 1.0 分

 A、

耳目

  B、

  C、

  D、

我的答案:A 30

《红楼梦》中“泪尽而逝”的是()。(1.0分) 1.0 分  A、

金钏

  B、

林黛玉

  C、

司棋

  D、

晴雯

我的答案:B 31

以下对盛唐气象的说法正确的是()。(1.0分) 1.0 分

 A、

它呈现出博大恢弘的气象。

  B、

它具有一种开放性和包容性。   C、

它广泛体现在诗歌、绘画、雕塑等各种领域。

  D、

以上说法都正确

我的答案:D 32

主张自然美高于艺术美的是()。(1.0分) 1.0 分

 A、

宗白华

  B、

黑格尔

  C、

车尔尼雪夫斯基

  D、

郑板桥 

我的答案:C 33

下列人物中,最早发现移情作用的是()。(1.0分) 1.0 分

 A、

柏拉图

  B、

苏格拉底

  C、

亚里士多德

  D、

杜夫海纳

我的答案:C 34

曹雪芹美学思想的核心是()。(1.0分) 1.0 分  A、

  B、

  C、

  D、

我的答案:D 35

以下不属于经济学家认为的人类经济发展的三大经济形态的是()。(1.0分) 1.0 分

 A、

农业经济形态

  B、

工业经济形态   C、

商业经济形态

  D、

大审美经济形态

我的答案:C 36

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1.0分) 1.0 分

 A、

自然美的性质实质上是“美是什么”的问题。

  B、

自然美是情景交融,物我同一而产生的审美意象,是人与世界的沟通和契合。

  C、

存在着纯审美的眼光。

  D、

自然物的审美价值不能脱离人的生活世界及人的审美意识。 

我的答案:C 37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1.0分) 1.0 分

 A、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

  B、

道是有和无,虚和实的统一。

  C、

道不具有规定性。

  D、

以上说法都正确

我的答案:D 38

下列美学范畴,属于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是()。(1.0分) 1.0 分  A、

崇高

  B、

悲剧性

  C、

优美

  D、

气韵

我的答案:D 39

“以美育代宗教”的说法是由谁提出的?()(1.0分) 1.0 分

 A、

王国维

  B、

梁启超   C、

鲁迅

  D、

蔡元培

我的答案:D 40

“物的形象是不依赖于鉴赏的人而存在的,物的形象的美也是不依懒于鉴赏的人而存在的。”这一观点来自()。(1.0分) 1.0 分

 A、

朱光潜

  B、

李泽厚

  C、

蔡仪

  D、高尔泰

我的答案:C 41

关于中国美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1.0分) 1.0 分

 A、

意象世界是一个真实的世界。

  B、

人和天地万物是和谐统一的。

  C、

中国美学的体系是一个唯理的体系。

  D、

中国美学认为真就是自然。

我的答案:C 42 “请你讲话、走路、吃饭、穿衣,然后我就可以告诉你你是什么人”体现出一个人的格调可能体现在()。(1.0分) 1.0 分

 A、

言谈举止

  B、

衣食住行

  C、

衣着服饰

  D、

以上都对

我的答案:D 43

王国维的作品不包括()。(1.0分) 1.0 分

 A、

《宋元戏曲考》   B、

《人间词话》

  C、

《谈美》

  D、

《红楼梦评论》

我的答案:C 44

审美的重要领域不包括()。(1.0分) 1.0 分

 A、

时尚美

  B、

自然美

  C、

社会美   D、

艺术美

我的答案:A 45

艺术品就是()的物化。(1.0分) 1.0 分

 A、

思维

  B、

意象

  C、

感情

  D、

心灵

我的答案:B 46 黑格尔强调的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属于()。(1.0分) 1.0 分

 A、

量的分别

  B、

质的分别

  C、

质与量的区别皆有

  D、

二者范畴的区别

我的答案:B 47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1.0分) 1.0 分

 A、

美好事物

  B、

积极事物

  C、

审美活动

  D、

美丽景色

我的答案:C 48

以李白为代表的道家文化的审美状态是()。(1.0分) 1.0 分

 A、

空灵

  B、

飘逸

  C、

沉郁   D、

愉快

我的答案:B 49

“气味要比景象和声音更能拨动你的心弦。”这句话出自()。(1.0分) 1.0 分

 A、

马斯洛

  B、

吉卜林

  C、

朱光潜

  D、

宗白华

我的答案:B 50 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1.0分) 1.0 分

 A、

生态美学在我国已发展成熟。

  B、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可以成为建立生态美学的思想资源。

  C、

中国传统美学是“生”的哲学,生就是仁,就是善。

  D、

生态伦理学和生态哲学的核心思想是要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西方传统观念,树立“生态整体主义”的新观念。

我的答案:A

二、判断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易经》认为天地万物与人的生辰命运息息相关。()(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2

审美活动的核心是创造一个意象世界。()(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3

在科学发明活动中,科学家常常因为追求美的形式而走向真理。()(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4

中国美学里面情景交融是用来定义意象的。()(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5

尼采认为悲剧是日神和酒神的结合,但本质上是酒神精神。()(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6

美感通常都是精神愉悦,与生理快感没有关系。()(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7

《文艺心理学》里引过普希金的散文诗。()(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8

一些流派所谓的“一切可能的东西都可以发生”其实是什么都没有发生。不能算作艺术。()(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9

休闲文化活动所展示的意象世界是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的交叉和融合。()(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10

诗史意味着诗歌可以作为历史的实录来读。()(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11

除内容外,社会美的形式也是重要的研究内容。()(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12

梵高是荷兰的后印象派画家。()(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13

《四分三十三秒》因钢琴优美的旋律受到众人赞扬。()(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14

审美趣味与审美能力无关。()(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15

大观园是太虚幻境,是清净儿女之境。()(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16

从美作为审美意象的层面看,自然美和艺术美没有高下之分。()(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17

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赞成真善美三者的统一。()(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18

美与美感统一于审美经验。()(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19

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是在审美活动中逐渐形成的。()(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20

服装是阶级隔离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21

汤显祖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一个“情”字。()(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22

文化产业古已有之。()(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23

学习美学既要重视直接方法,又要注重间接方法。()(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24

德育是熏陶、感化。()(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25

迦达默尔认为人是一种“理论的生物”。()(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26

艺术美、社会美和自然美都是无所不在的。()(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27

物我交感,人的生命和宇宙的生命互相回还震荡,全赖移情作用。()(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28

德国当代哲学家伽达默尔,是现代哲学解释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29

美育是依附于德育的。()(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30

诗的意蕴很难用概念来把握。()(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31

理性冲动使人受到自然要求的压力。()(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32

朱光潜在美学大讨论中解决的理论问题是:说明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统一;对美的社会性做出了合理的解释。()(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33

审美范畴可以随意地增加。()(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34

人生的概念不等于事业的概念。()(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35

时尚的扩张和流行往往要经历一个“装模作样”“装腔作势”的过程。()(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36

《金瓶梅》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37

学习美学要立足于中国文化,为此对西方美学都要摒弃。()(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38

美的社会性不在审美主体,而在自然物本身。()(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39

审美风尚是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中流行的审美趣味。()(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40

美并非对任何人而言都一样。()(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41

中国古代是不存在美学的。()(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42

动物的生活和人的生活一样,都是一种有觉解的生活。()(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43

意境是意象中间最富有形而上意味的一种类型。()(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44

“体验”这个概念,是由伽达默尔加以概念化的。()(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45

禅宗认为事物的意义在于事物之外。()(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46

自然物具有社会性,所以美和美感具有社会性。()(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47

日常生活是社会生活中最大量最基础的部分。()(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48

脂砚斋将《红楼梦》的悲剧性与“情”联系在一起。()(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49

李白是禅宗文化的空灵代表人物。()(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50

在审美中,人之所以为人,主要在于他的物质性。()(1.0分) 1.0 分 我的答案: ×

第12篇:美学原理习题

1、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3.00分)

A.感性冲动的对象是最广义的生活。 B.游戏冲动的对象是活的对象。

C.只有游戏冲动才能实现人格的完美,使人成为自由的人。 D.以上说法都正确

2、以下关于美育的说法错误的是? (3.00分) A.美育属于人文教育。

B.美育的根本目的是追求人性的完满。

C.美育指的是在知识层面上的全面发展。

D.孔子是中国最早提出美育的思想家。

3、下列不属于人物美的是? (3.00分) A.灵魂美

B.精神美

C.形体美

D.风姿美

4、“境界”的涵义不包括: (3.00分) A.学问、事业的阶段

B.审美意象

C.审美风尚

D.精神境界

5、“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出自: (3.00分) A.《审美教育书简》

B.《论美》

C.《诗的艺术》

D.《美学散步》

6、以下不属于曹禺作品的是: (3.00分) A.《雷雨》

B.《日出》

C.《北京人》

D.《茶馆》

7、提倡“人生的艺术化”的著作是 (3.00分) A.《西方美学史》

B.《美学散步》

C.《谈美》

D.《诗论》

8、王国维在哪本书中提到做学问要经历三种经历? (3.00分) A.人间百年

B.饮水集

C.人间词话

D.恻行集

9、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是哪种美? (3.00分) A.人物美

B.人体美 C.风俗风情美

D.休闲美

10、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3.00分) A.审美教育的目标是追求审美的人生。

B.审美的人生就是诗意的人生、创造的人生、爱的人生。

C.追求审美的人生能够拓宽人们的胸襟,涵养自己的气象。

D.以上说法都正确

11、美育之所以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主要因为它是 (3.00分) A.人生教育

B.思想教育

C.情感教育

D.智慧教育

12、”一个人的灵魂,看他持手杖的姿势边可以知晓。”是谁说的? (3.00分) A.韦伯

B.贝多芬

C.巴尔扎克

D.福塞尔

13、“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来源于哪部作品? (3.00分) A.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B.宗白华《美学散步》

C.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

D.黑格尔《美学》

14、“现代社会是一种散文的世界,而不是一种诗意的世界”是谁说的?的? (3.00分) A.康德

B.黑格尔

C.马克思

D.恩格斯

15、“没有世界的自我是空的,没有自我的世界是死的。”是谁说的? (3.00分) A.体力系

B.席勒

C.黑格尔

D.汤因比

16、以下不属于冯友兰对人生境界的四种划分的是? (3.00分) A.自然境界

B.天地境界

C.功利境界

D.宇宙境界

17、以下不属于“境界”的三种涵义的是? (3.00分) A.学问、事业的阶段、品位

B.审美对象

C.人的精神境界、心灵的境界,即人生境界

D.审美心胸

18、以下对德育和美育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3.00分) A.德育是“礼”的教育,内容是“序”。

B.美育是“乐”的教育,内容是“和”。

C.德育和美育可以互相取代。

D.美育对于维护社会安定有重要作用。

19、下列不属于王夫之:“因明学中现量的分类的是 (3.00分) A.现成

B.现在

C.显现真实

D.现实

20、美育的阶段有①胎儿的美育②学龄前儿童的美育③青少年的美育④成年人的美育⑤老年人的美育 (3.00分)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判断题(40分)

1、“生态美”就是体现人与万物一体的美,体现人与万物一体的意象世界。(2.00分)

2、美育可以培养审美直觉的能力 (2.00分)

3、美学的内容应该指向人生。(2.00分)

4、“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是《红楼梦》中的枉凝眉。

(2.00分)

5、审美能力是体验人生的能力。(2.00分)

6、美育属于德育的一部分。(2.00分)

7、审美教育就是引导人们去追求人性的完满,这就是美育的最根本的性质。(2.00分)

8、美学最根本的就是要提升人的人生境界。(2.00分)

9、美应该贯穿在学校的全部教育之中。(2.00分)

10、科学家常常因为追求美的形式而走向真理。(2.00分)

11、老子的哲学中,道”不是有和无的统一,虚和实的统一。(2.00分)

12、中国戏曲是虚拟的特点,虚拟就等于写意。(2.00分)

13、实施美育具有阶段性的特点。(2.00分)

14、一个人的气象是可以感知的。(2.00分)

15、审美趣味与审美能力无关。(2.00分)

16、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 (2.00分)

17、冯友兰认为境界有高低,不同境界的人在宇宙间有不同的地位。(2.00分)

18、世界上没有两个人的境界是完全相同的。(2.00分)

19、审美的层面是人生中最高的层面。(2.00分)

20、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是在审美活动中逐渐形成的。

(2.00分)

第13篇:美学原理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30分) 1.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其最大的合理性就在于( ) A.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精神B.抓住了美具有感性形式这一特点 C.肯定了美就存在于人类的生活中D.强调了美的客观实在性 2.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美学的突出贡献是( )

A.把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引入到人的主观精神世界B.揭开了心理无意识这一重要领域

C.发现了人的心理结构D.描述了人的审美心理机制 3.马克思把美学研究从康德重主观的方向重新转移到重客观的方向,这里的“客观”主要是指( )

A.外在的自然界B.人所改造的自然界

C.人所创造的物质产品D.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

4.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与这段话最切近的美论是( )

A.美在形式B.美在关系 C.美在生活D.美在距离

5.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建立的美学著作是( ) A.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B.维柯《新科学》C.鲍姆亮登《美学》D.黑格尔《美学》

6.“由上而下”的美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是( ) A.重视科学实验B.注重实证C.哲学思辨D.心理分析 7.大自然成为人类审美对象的直接前提是( ) A.人类学会了使用劳动工具B.人类社会初步形成

C.人类自身价值得到了充分肯定D.人类具备了运用语言的能力

8.把山水作为绘画、文学等艺术样式的题材,这标志着( ) A.艺术开始进入自觉的时代B.审美活动开始走向独立 C.人对自然审美意识开始觉醒D.人对现实审美关系的建立 9.美感产生于( )

A.游戏B.摹仿C.巫术D.社会实践

10.“爱美是人的天性”的说法出自( ) A.席勒B.柏拉图C.亚里土多德D.尼采

11.孕育意象所需要的“虚静”并不排除或超越( ) A.功利B.逻辑C.日常自我D.自由

12.提出“神思”的理论家是( ) A.司马迁B.司空图C.刘勰D.严羽 13.美感开始于( )

A.异性的吸引B.游戏的冲动C.工具的制造和使用D.祭招的崇拜 14.从历史发展的观点看,美感( )

A.没有起点B.有一个起点,却没有终点C.既无起点,也无终点D.有起点,也有终点

15.俗话说“对牛弹琴”,它说明美感的形成依赖于( ) A.感官B.审美能力C.想象D.灵性

16.载道说界定艺术的角度是( )

A.艺术的起源B.艺术的功能C.艺术的本质D.艺术的内容

17.在各种艺术意象中,最具有自然天成特点的是( ) A.仿象B.兴象C.喻象D.抽象

18.意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区别不在于( ) A.前者主要是心理学范畴,后者主要是认识论范畴 B.前者一般不使用抽象概念,后者需要运用抽象概念 C.前者的目在在于求美,后者的目的在于求真

D.前者的成果是精神产品,后者的成果不是精神产品

19.中国古代把“艺”解释为各种操作的本领与技能,这说明艺术品是一种( )

A.精神产品B.物质产品C.人工制品D.自然物

20.下列艺术观中,不是由现代美学家提出的学说是( ) A.集体无意识说B.有意味的形式说C.符号说D.娱乐说 21.席勒认为,通过审美教育,人们可以( )

A.由“自由王国”进入“必然王国”B.由“审美王国”进入“必然王国” C.由“审美王国”进入“自由王国“D.由“自由王国”进入“审美王国” 22.下列不属于美育特点的是( ) A.感性B.感染性C.愉悦性D.规范性

23.“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的提出者是( ) A.王国维B.蔡元培C.李大钊D.李泽厚 24.霍布斯的喜剧主张是( )

A.突然荣耀说B.预期失望说C.生命的机械化D.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 25.中国古代的“风骨”范畴,类似于现在美学范畴中的( ) A.优美B.祟高C.悲剧D.喜剧

26.笪重光说:“密叶偶间枯枝,顿添生姿,纽干或生剥蚀,愈见苍颜。”这句话所体现的美学特征是( )

A.美丑互补B.化丑为美C.以丑衬美D.美丑相间

27.朱自清的《绿》所描绘的梅雨潭:“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所表现出的风格是( ) A.优美B.悲壮C.滑稽D.崇高

28.古曲《春江花月夜》所属的审美范畴是( ) A.优美B.祟高C.悲剧D.喜剧

29.下列学说不属于中国古典学的是( ) A.言志说B.心生说C.缘情说D.表现说 30.“燕山雪花大如席”中雪花的形象属于 A.仿象B.兴象C.喻象D.抽象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1.美育与智育的区别是

A.目的不同,智育是认知教育,美育是情感教育

B.过程不同,智育是知识教学过程,美育是情感升华过程 C.性质不同,智育是由内而外输入,美育则有内在自发性 D.接受不同,智育用脑接受,美育用心接受

E.思维方式不同,美育离不开感性形象,智育以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 32.美是—种多层累的突创,它所包含的层面主要有

A.自然物质层B.形式符号层C.知觉表象层D.社会历史层E.心理意识层 33.在美学研究中贯彻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就要求美学研究者 A.应当具有深厚的历史修养B.应当具有历史的眼光

C.应当懂得一些自然科学知识D.应当善于运用逻辑的方法 E.应当抓住历史学与逻辑学的契合点

34.提出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是美以及美的规律这一观点的主要根据在于 A.能够更好地划清美学与各门艺术理论的界限 B.有助于扩大美学研究的范围

C.只有深入研究了高级的艺术美,才能理解低级的生活美

D.只有深入研究了生活中的各种美学问题,才能更好地理解艺术美 E.有助于感性认识的完美

35.19世纪以来西方美学史上重视感觉在美感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美学家有 A.费希纳B.桑塔亚纳C.弗洛伊德D.阿思海姆E.费尔巴哈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

36、37小题每题4分,

38、39小题每题3分,共14分)

36.寓教于乐

37.“上升的乖讹”与“下降的乖讹”

38.无我之境

39.美感欣赏活动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40、41小题每题7分,42小题6分,共20分) 40.简述美育的特点

41.简析“美感是性本能的升华”

42.简述罗丹的雕塑“欧米哀尔”“丑得如此精美”的原因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43.为什么说“技”与“道”是艺术创造中的重要因素?“技”与“道”的关系是什么?

44.以王昌龄《采莲曲》为例试阐述美感作为一种感觉的一般特点。

附诗:荷叶罗裙一色载,芜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美学试题答案11 1.B 2.B 3.D 4.D 5.C 6.C 7.C 8.C 9.D 10.C 11.D 12.C 13.C 14.B 15.B 16.B 17.B 18.D 19.C 20.D 21.C 22.D 23.B 24.A 25.B 26.C 27.A 28.A 29.D 30.C 31.ABCE 32.ACDE 33.BD 34.ABD 35.ABCDE 36.(1)古罗马贺拉斯提出。(2)把美育看成娱乐与道德教育的统一。(3)要求文艺具有魅力,通过感动给人以教益。

37.(1)乖讹指不和谐、不协调,是喜剧产生原因的一种解释,斯宾塞进一步提出“上升的乖讹”与“下降的乖讹”。(2)“上升的乖讹”指超过了预期效果;(3)“下降的乖讹”指达不到预期效果。(4)这种说法不能解释所有喜剧的效果。 38.(1)无我之境是意境的主要类型之一;(2)指创作主体完全消失,隐藏在艺术意象的后面。

39.美感欣赏活动是主体对美的现象进行感受体验、观照鉴赏和评价。

40.(1)美育是感性的,是通过潜移默化的途径作用于人的,是一种感化。(2)不需要强制和勉强,是心甘情感、乐而忘返的。(3)使人不得不然,是动之以内,从情感角度打动人的。(4)不仅满足每个欣赏者个人的情感生活,而且还激励欣赏者满足自身独创性的需要。(5)美育可以与德育相结合,可以陶冶性情,泄导身心。 41.(1)“美感是性本能的升华”有对也有错。(2)对在它指明了美感与动物性性选择的关系。(3)错在它没有看到人类的美感来源于动物性本能却超越了动物性本能。

42.(1)艺术作品美不美不在于所表现的生活是丑还是美,生活中的美、丑,均可成为美的艺术品的表现内容,艺术的创造性是最美的。(2)生活中的丑创造成艺术的美,不是把丑变成了美,而是把丑变得更典型了。(3)艺术能将生活真实地表现出来,可以使欣赏者明辨美丑,本身就有着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这种感染力就是美。

43.(1)“技”与“道”是艺术操作中的概念,而艺术操作是艺术意象生产的重要方面。(2)“技”与“道”是艺术操作中的艺术技能与技巧的运用与发挥。不掌握这些技能和技巧,就不可能进入自己的艺术创作过程将自己孕育的意象物态化。因此,它们是艺术创作中不可逾越的环节。(3)“技”与“道”中,技侧重于技巧、技能方面,而道则侧重于艺术意象创造和传达中无碍和充满生气的至高境界。(4)“技”与“道”是相互依赖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5)艺术创造的最高境界是技与道之间界限消除。 44.(1)美感包括着客观的美的刺激和主观对于美的反应这两个方面。(2)美感同样离不开刺激感觉的光、色、形、声、味、气息和触觉等这样一些永远在变化的形式因素。

美感体现了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主导意向。 (3)

第14篇:美学原理通读问题解答

1、选取十个影视常识进行简介。

跟镜头:摄影机跟随被摄 对象保持等距离运动的移动镜头

。景别主要是指摄影机同被摄对象间的距离的远近,而造成画面上形象的大小。

6、简述戛纳电影节。

戛纳电影节

------------------

戛纳电影节成立于1939年夏天,而其间因二次世界大战及财务因素,曾断断续续进行数年,1969年后的影展活动日渐稳定,且增设了\"导演双周\",到1971年后,戛纳电影节市场交易就愈来愈热门。

在短短双周之内,电影节的活动分为六个项目:\"正式竞赛\"、\"导演双周\"、\"一种注视\"、\"影评人周\"、\"法国电影新貌\"、\"会外市场展\"。有两组评审委员分别评审

长片和短片,\"正式竞赛\"的部份由各国电影文化界人士组成,其人选都是颇有声望的导演、演员、编剧、影评人、配乐作曲家等,而其中一名担任主席。然而,主席常会影响到大奖评审的客观性,所以,最近几年常遭人诟病。另外,在非竞赛的部份,主要则是提拔新人,以及让杰出的非商业影片有机会公开上映,且\"导演双周\"及\"一种注视\"几乎已发掘了不少有潜力或已成功的导演。

有关奖项部份,则分为\"金棕榈奖\"、\"评委会特别奖\",第一个奖属于大奖,算是最佳影片,象征了导演的最高荣誉,第二个奖常选一到三部优良作品颁发,另外则有一些个人奖,如:\"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最佳女演员\"等。竞赛部份通常从世界各地挑出二十四部影片,且作为开幕或闭幕的影片,一般不参与竞赛。

3、简述影视的艺术性

影视的艺术性

电影的诞生:

电影诞生于19世纪末。1895年,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一家咖啡馆地下室里,放映了他们自己拍摄的电影《火车进站》、《水浇园丁》等,都是很短的生活片段,如同日常生活画面一样。这标志着电影的诞生。

电影是科技发展的产物:

电影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普通银幕到宽银幕、立体电影、全景电影,没有一项不是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无声电影是在光学、电学、化学、机械学等科学应用的基础上,经过许多前人的各种实验而发明出来的;有声电影是在无线电报、无线电广播的技术进步以及摄像机、录音设备的不断完善中得以产生的;彩色电影同样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这就是彩色胶片的发明。特别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电影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更加充分地显示出高科技手段带给电影艺术的充分想象与发展空间。

电影的综合艺术性:

电影艺术的综合性特征体现在它吸收了各门艺术的长处和特点,丰富和充实了自己的艺术表现力。它综合了戏剧、文学、绘画、雕塑、音乐、建筑、摄影、舞蹈等艺术中的多种元素。电影艺术既是视觉艺术,又是听觉艺术;既是时间艺术,又是空间艺术。它将编剧、导演、演员、摄影、美术、录音、音响、道具、服装、化妆等多种职能部门的电影工作者集合在一起,共同完成庞大的电影艺术工程。

电影与戏剧有着密切的关系。戏剧艺术是综合艺术,也是表演艺术,多年来在编剧、导演、表演等方面所形成的艺术规律,为电影艺术提供了许多可贵的经验,戏剧性冲突、戏剧性情境都曾被电影艺术广泛吸纳。

电影受到文学的影响极大。电影艺术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影文学剧本,电影艺术从文学中吸取和借鉴了许多叙事方式和叙事手段。电影向诗歌学习,产生了富有抒情性的诗歌电影,如《城南旧事》、《黄土地》等,向散文学习,产生了散文电影或纪实电影,如意大利电影《偷自行车的人》等,向小说学习,吸取了小说的叙事手法和结构形式。

电影从绘画、雕塑、摄影艺术中,吸取了造型艺术的规律和特点,使得造型性成为电影艺术重要的美学特征之一。在线条的运用、光影的处理、色彩的选择、形体的构置等多个方面,电影艺术亦广泛地吸收了姊妹艺术的文化营养。

电影艺术还从音乐中吸取了节奏感与感染力的表现技术与技巧,使音乐成为电影艺术作品概括主题、抒发情感、渲染气氛的重要艺术手段,电影歌曲更是成为电影艺术美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9、简述“第五代导演”及其一个代表导演。

\"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在选材、叙事、刻划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当他们一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

\"第五代导演\"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

在\"第五代导演\"这一群体中,还涌现了其他一些优秀人才,如张军钊、李少红、胡玫、周晓文、宁瀛、刘苗苗等在这一时期也拍出了各具特色的作品。

陈凯歌:

陈凯歌(1952- ) 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自1984年至今,他导演了《黄土地》、《大阅兵》、《孩子王》、《边走边唱》、《霸王别姬》、《风月》等作品,大多作品入围重要国际电影节,有的在戛纳等重要电影节获大奖。陈凯歌的成就,首先在于其高度的人文精神,对人的本体与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他善于剖析历史和传统的重负对人精神的制约与影响,

展现人的复杂性,同时,针砭不合理的非人道的人性弱点。他的影片充满了对更和谐、更明智的人类生存状态的关切与响往。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艺术功力,表达强烈的人文意识和美学追求,并调动多种电影手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沉重而犀利、平和而激越的电影风格。

4、现代雕塑《“美人鱼”铜像》的简介。

《\"美人鱼\"铜像》

作者:爱德华·埃里克森

作 品 介 绍:

是丹麦著名的青铜雕像。它竖立在哥本哈根海滨公园附近浅滩的一块巨大花岩石上。 1912年,丹麦著名雕刻家爱德华·埃里克森根据

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中的女主角形象雕铸了\"美人鱼\"铜像。人们还不清楚雕像原型到底是谁,有的说是以参加当时在丹麦皇家剧院演出的芭蕾舞演员为模特,有的说是以雕刻家本人的夫人为模特。

铜像与人体大小相似,一鱼尾人身的少女高高坐在一巨岩之上,头略低,神情宁静,面容略带几分羞怯,眉宇间梢有几分忧郁,披着美丽的长发,含着深情的双眸,终日凝视着大海,深思遐想,似乎是对人间生活的渴慕,又仿佛是专门等待着她的王子远航归来。 小美人鱼有一段凄凉动人的故事:她爱上了一个航海的王子,为了爱情,她希望来到人间,获得人类的灵魂。王子不幸在海上遇难,小美人鱼不顾一切地把王子救到岸上,然而王子却以为是人间的女子救了他,就与人间女子结了婚,小美人鱼美好的愿望破灭了。巫婆告诉她,只要她杀死王子,并且让王子的血流到她的腿上,就可以恢复鱼形,回到海里,过着和从前一样无忧无虑的海的女儿的生活。她没有照此去做,自己投入海里,化为泡沫。美丽动人的童话,的确能给人以精神安慰。来此地的游客,都和她留影,并带一些和她的形象有关的纪念品回去,以保持对小美人鱼的美好回忆。一个美国人曾出价270万美元要买下她,被丹麦人拒绝。小美人鱼被仿制成各种纪念品,有陶瓷的,有铜的,还有石头和木头的,被游客们带回到世界各地去。

小美人鱼的形象,安徒生童话的魅力,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它就象大桥之于伦敦,铁塔之于巴黎,成为丹麦国家的象征.7、简述羌族的服饰。

羌族

朴素而华丽的羌族服饰

羌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现主要聚居在四州境内的茂县、汶川、理县以及松潘部分地区。

羌族的服饰较为朴素而华丽,男人喜着青色或白色头帕,穿自制的麻布长衫,外套一件无袖子的羊皮褂子,这种褂子可用来防寒、挡雨、垫坐。脚穿有鼻的\"云云鞋\",鞋子绣有云彩图案及波纹,鞋尖微翘 ,还穿皮鞋、布鞋脚上裹牛、羊毛制的毡子绑腿,绑腿有保温和护腿的作用,年轻女子还在绑腿上缠红脚带子,男女皆束腰带。

羌族妇女亦喜缠青色或白色的头帕,青年妇女常包绣有各色图案的头帕或用瓦状的青

布叠顶在头上,用两根发辫盘绕作鬓;一般冬季包四方头巾,上绣各色图案,春秋季包绣花头帕,穿有花边的衣衫,衣领及袖口上镶排梅花形银饰,腰系绣花头帕,系有花边的绣花飘带;喜戴银牌、领花、耳环、圈子和和戒指等饰物,富有人家还在戒指上镶嵌玛瑙、玉石及珊瑚,有的胸前带椭圆形的\"色吴\",上用银丝编织的珊瑚珠,用来祈求佑福增寿。

在靠实近汉区和城镇附近的羌族人民,受汉族服饰影响,多着汉装,节假日才穿本民族服饰。

、简述古罗马建筑中“斗兽场”和“凯旋门”。

作 品 介 绍:

在古代统治者寻欢作乐方面,再没有比罗马帝国的统治者更狂热的了。从共和时期就开始兴

建斗兽场,最著名的罗马大斗兽场始建于公元72年弗拉维王朝到公元82年提图斯时代才完成

据说是帝国征服了耶路撒冷后,为纪念胜利驱使8万犹太俘虏修建的。斗兽场呈椭圆形,长

轴为188米,短轴156米;中央区为86∶54。周长527米,高57米,占地2万平方米,可容8万

观众。

建筑形制椭圆的外形单纯、明确,浑然一体,无始无终;外观极其宏伟雄壮,高高的立面分

为4层,自下而上分别采用多利克柱式、爱奥尼亚柱式和科林斯柱式。

作 品 介 绍:

凯旋门是古罗马统治者为炫耀侵略战争的胜利而创造的纪念性建筑。一般单独建立,通常是

横跨在一条道路上。目前留存下来著名的有《提图斯凯旋门》。

提图斯是帝国时期弗拉维王朝第二代皇帝。为了纪念他即位前镇压犹太人的胜利而建,始建

于公元81年。

这座凯旋门主面的台基与女儿墙都较高,给人以稳定、庄严威武雄壮之感。建筑物用混凝土

浇筑,大理石贴面,檐壁上雕刻着凯旋时向神灵献祭的行列。

提图斯凯旋门上有一块浮雕,表现提图斯的军队正抬着从耶鲁撒冷神庙里缴获的重要战利品

——黄金圣案、烛台和银喇叭,兴高采烈地走在象征着罗马的凯旋门前。浮雕布局和造型运 用虚实相间的手法,创造出真实的空间感。由于着意表现人物的动势,浮雕中的人物虽不多 ,却给人以气势宏伟之感。

什么是民间玩具?

中国民间玩具的历史十分悠久,代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西安半坡遗址(公元前4800--4300)出土文物中有不少石球和陶球,直径最大者三厘米,最小者1、1厘米,考古专家认为\"其形体小而轻,倘做弹丸似不实用,应属小儿玩具。\"这些小小的石球和陶球也许就是今天弹子玩具的鼻祖。新石器时代的出土文物中还有陶面具、小鸟、鸡、羊、猪、鱼等的小陶塑,也属于玩具的祖先。中国民间玩具流传地域十分广阔,它的实用性和审美性构成琳琅满目的艺术宝库。传统的民间玩具,记载着中华民族古老的历史和文化,洋溢着大自然的万种神韵,闪烁着民众的创造智慧,在社会和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新式的、现代化的玩具充斥市场,这对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开发智力都是有益的,但民间玩具也还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它的趣味性并不亚于现代玩具。

、什么是古摊面具?

无论是傩祭活动还是傩戏演出,面具都被赋予了神秘的宗教与民俗含义。在傩文化圈子里的人们的意识中,面具是神灵的象征和载体,如何对待面具,往往要遵守约定俗成的各种清规戒律。例如制作面具时要先举行“光”仪式,取用面具要事先举行“开箱”仪式,存放面具要举行“封箱”仪式。又如不让女人触摸面具,不让女人佩戴面具,面具的制作、使用、存放都是男人的事情。男人戴上面具即表示神灵已经附体,不得随意说话和行动---。

国的戏曲习惯上概括为\"南昆北弋东柳两梆\"。这是从声腔系统的角度来区别中国戏曲,\"南昆\"指流播于华东、化中、华南一带的昆曲;\"北弋\"指发源于江西弋阳,后流行于北京的弋阳腔;\"东柳\"指发端于山东,后流行于江南、江北的柳子腔;\"两梆\"主要指流行于山陕地区的梆子戏。\"南昆北弋东柳两梆\"代表了地方戏曲的很大一部分,但用来涵盖中国戏曲,即使是涵盖以汉族文化为主的地区的戏曲,也是不够的。

中国艺术研究院经详细调查统计,戏曲共有317个剧种。 它们是:

安康八岔戏、安多藏戏、巴陵戏、八仙戏、昆曲、北路戏、白剧、白字戏、布依戏、彩调、采茶戏、抚州采茶戏、赣东采茶戏、赣南采茶戏、高安采茶戏、桂南采茶戏、黄梅采茶戏、吉安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九江采茶戏、南昌采茶戏、宁都采茶戏、萍乡采茶戏、三角戏、武宁采茶戏、阳新采茶戏、粤北采茶戏、紫阳民歌剧、唱剧、常德汉剧、潮剧、车鼓戏、

国的戏曲习惯上概括为\"南昆北弋东柳两梆\"。这是从声腔系统的角度来区别中国戏曲,\"南昆\"指流播于华东、化中、华南一带的昆曲;\"北弋\"指发源于江西弋阳,后流行于北京的弋阳腔;\"东柳\"指发端于山东,后流行于江南、江北的柳子腔;\"两梆\"主要指流行于山陕地区的梆子戏。\"南昆北弋东柳两梆\"代表了地方戏曲的很大一部分,但用来涵盖中国戏曲,即使是涵盖以汉族文化为主的地区的戏曲,也是不够的。

中国艺术研究院经详细调查统计,戏曲共有317个剧种。 它们是:

安康八岔戏、安多藏戏、巴陵戏、八仙戏、昆曲、北路戏、白剧、白字戏、布依戏、彩调、采茶戏、抚州采茶戏、赣东采茶戏、赣南采茶戏、高安采茶戏、桂南采茶戏、黄梅采茶戏、吉安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九江采茶戏、南昌采茶戏、宁都采茶戏、萍乡采茶戏、三角戏、武宁采茶戏、阳新采茶戏、粤北采茶戏、紫阳民歌剧、唱剧、常德汉剧、潮剧、车鼓戏、

什么是舞剧?并选一著名舞剧介绍。

舞剧简介:

以舞蹈作为主要手段,综合音乐、舞台美术及舞蹈演员共同创造。其编导则是一出舞剧的组织者、整体艺术形象的创造者。芭蕾舞是西方舞剧艺术的典范,最早从民俗舞蹈、社交舞蹈进入了宫廷和城市舞台,在不断的革新中形成严谨规范的艺术形式,具有高超的表现技巧。

如果说\"*\"期间还产生过艺术精品的话,名冠其首的当是\"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故事影片《闪闪的红星》,祝新运的潘冬子形象恐怕对当时看过影片的人来说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如今,年轻的舞者黄豆豆又把这个形象用另一种方式表现出来,自然是广受瞩目。

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30年代,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开始转移。潘冬子的父亲也在其列。之后,母亲牺牲,他也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中以\"红星\"为伴,锻炼成长。

第15篇:《美学原理》读书报告

《美学原理》读书报告之董瑞版

一、“服 饰 之 美 ”问 题

1.简述朝鲜族的服饰。

素雅、轻盈,自成一格的朝鲜族服饰

中国的朝鲜族,是部分人从明末清初陆续从朝鲜半岛移居东北逐渐形成的一个少数民族。其文化与朝鲜半岛的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朝鲜族长期生活在风光秀丽、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的我国东北地区。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朝鲜族服装比较独特,呈出现素净、淡雅、轻盈的特点。

朝鲜族一般喜欢素白色,以示清洁、干净、朴素、大方,故朝鲜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称,自称"白衣同胞"。民族服饰可分为官服、民服、节日服、丧服等。进入初期,朝鲜族人民多居于偏僻的山村,服饰的原料主要以自种自织的麻布和土布为主。二十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渗透和近代文化的输入,机织布和丝绢、绸缎等面料开始传入,服饰的颜色也随之多样化了。

官服为过去历代王公贵族的服装,依官位、官职、身分而异,但基本式样大体一致。冕服为其代表,用黑色绸缎做团领,肩部有带色之龙,袖口画有火、华虫、宗彝等图案。裳用红绸缎缝制,裳前有藻、粉米、黼黻的图案。"藻取其洁,粉米取其养入,黼取其断,黻取背恶向善"。还有男痕迹女装之别。

2.简述维吾尔族的服饰。

绚丽多姿、色彩鲜明的维吾尔族服饰

维吾尔族是我国古老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天山以南的绿洲城镇,散居伊犁、北疆、东疆和乌鲁木齐市。维吾尔人民勤劳勇敢,热情奔放,性格豪迈,并且能歌善舞,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绚丽多姿的服饰便是维吾尔服饰文化的组成部分。维吾尔服饰形式清晰、纹路多样、色彩鲜明。

维吾尔人其服饰特点是:式样宽松、洒脱,色彩对比强烈。

二、“书 法 之 美 ”问 题

3.简述商周书法艺术。

关于汉字的起源,有庖牺氏八卦造字、神农结绳造字和仓颉象形造字等说法,但谁也不能断言。基本可以肯定的是,文字在出世并投入使用之后,有一个成熟过程,在这段道路上,是靠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这两条腿前进的。早在六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先民们就已经在日常使用的陶器上用笔来描画或者作记号。倘若"书画同源"之说有道理,那么文字史或者书法史起码不晚于此。

甲骨文,是目前可以见到的最早的成熟书法。1899年王懿荣在一种称为"龙骨"的中药材上面,偶然发现一些刻画符号。"龙骨",就是龟壳,而上面的刻画符号,后来经考古学家和古文字学家证明,就是"甲骨文"。它最初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是距今约三千四百年前的商代遗物。后来经过不断挖掘,出土甲骨片达十万枚之多;而上面的刻画符号,也总计达4500个,其中1700个被逐一破译和解释出来。甲骨文内容大多为"卜辞",乃记载占卜吉凶之事件。

4.简述隋朝书法艺术

隋朝在书法史上是个挺有趣的朝代,隋炀帝南巡穷奢极侈,但是隋代书法留下的碑帖却刚好相反--质朴而清丽,想起来真是有点幽默,或许是历史的反讽吧! 隋朝的书法就象其短暂的历史一样,只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期;虽然只是个过渡期,但它的审美趣味竟也不同于前朝后代。隋碑这点和汉朝王莽时期相若,只是在审美趣味上远高于王莽时的做作乏味,或许帝王的素质对文化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吧。

隋碑中最有名的就是龙藏寺碑和董美人墓志,前者质妍,后者清丽不可方物,二者体现出来的审美趣味已初具文人气质,异于前代魏碑时期的民间书风,这种审美倾向完备于后来的初唐,“初唐四家”是真正的唐楷极则,也是书史上最高成就的楷书之一,对此隋碑功不可没。

但对于“龙藏寺碑”造就了褚逐良一说,我以为就有些牵强了。

三、“舞 蹈 之 美 ”问 题

5.简介芭蕾舞《天鹅湖》。

序幕:

在静悄悄的湖畔,善良的奥杰塔公主正在采摘鲜花。突然,山上出现了恶魔罗特巴尔特,他挥动黑色的翅膀,把奥杰塔变成了天鹅。

第一幕:

第一场

为庆祝王子齐格佛里德的成年之日,人们正在花园里饮酒舞蹈。当母后发现王子和村女在一起寻欢作乐时,勃然大怒,择意要让王子尽早完昏,欢乐的舞蹈被终止了。这时,王子看见一群天鹅在空中掠过,就告别了朋友,向天鹅飞走的方向追去。

第二场

夜晚,湖面上一群天鹅在默默的漂游着。她们都是中了魔王的魔法被禁困的姑娘,这就是奥杰塔。王子入迷了,奥杰塔向王紫倾诉自己不幸的命运,告诉他只有忠诚和挚热的爱情才能救她摆脱魔王的统治。王子发誓永远爱她,并决心救她。但由于魔王的出现奥杰塔被迫离去。

第二幕

城堡里,正举行着王子挑选新娘的舞会。但是,王子由于真诚地热爱奥杰塔,根本无意挑选。

魔王乔装成武世带着奸刁的女儿奥吉莉亚闯进了舞会,想以其外貌相似来欺骗王子。齐格弗里德错把奥吉莉亚当作奥杰塔,发誓永远终于她。这样,王子就背叛了奥杰塔。

魔鬼和奥吉莉亚隐退后,王字发现自己受了欺骗,悔恨交加,他毅然冲出城堡,奔向湖岸。

第三幕

岸边,天鹅姑娘们焦急地等待着奥杰塔的归来,奥杰塔向姑娘们叙述王子对誓言的背弃,她们被拯救的最后希望破灭了。

王子赶到,他哀求奥杰塔和她女友们的宽恕,但她们已无能为力,忧伤地向王子告别,悻悻飞去。

魔王由于狂喜,在王子面前显出原形--凶狠的巨鸟,王子向他冲去,魔王猛挥翅膀,使王子昏倒于地。

奥杰塔和女友们感到王子面临险境,又飞回来帮助他,天鹅们的出现给王子以新的力量,他奋起搏斗,最后战胜了魔王。

恶魔铲除,大地生辉,天鹅们恢复少女的可爱形象。奥杰塔和齐格弗里德终于幸福地结合在一起了。

四、“戏 剧 之 美 ”问 题

6.什么是舞剧?并选一著名舞剧介绍。

以音乐因素和戏剧因素为主,综合诗词、舞蹈、美术、建筑等其他艺术因素的综合性表演艺术。从广义上讲,中国的戏曲艺术也具有歌剧的性质。近代西方歌剧,是指16世纪产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演唱剧,后衍变成意大利歌剧,即正宗的西方歌剧,并形成了各种风格和样式。如法国的大歌剧、喜歌剧,意大利的喜歌剧、轻歌剧,德国的乐剧以及现在欧美流行的音乐剧等。西方歌剧基本上属于音乐作品,不以戏剧情节为表现目的,因而创作以作曲家为主。如威尔第的《茶花女》、普契尼的《蝴蝶夫人》、柴可夫斯基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比才的《卡门》、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等。中华民族歌剧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包括40年代在延安出现的《白毛女》。新中国成立以后,向戏曲和地方戏借鉴中,逐渐形成了既区别于传统戏曲又与西方歌剧有一定差异的民族歌剧。代表作有《兰花花》、《小二黑结婚》、《窦娥冤》、《洪湖赤卫队》、《江姐》、《苍原》等。

西洋十大经典歌剧:

1.费加罗的婚礼 (Le Nozze di Figaro)

四幕喜歌剧,据法国博马舍同名喜剧改编,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作曲,意大利洛伦佐.达.庞特作词,1786年5月1日首演于维也纳.

2.魔笛 (Die Zauberfiote)

两幕歌剧,莫扎特最后一部歌剧作品,德国埃马努埃尔.席坎内德尔作词,1791年9月30日 首演于维也纳.全剧以德国民族歌剧"歌唱剧"(Singspied)形式谱写而成,由说白和带编号乐曲组成.

3.赛维利亚的理发师 (Il Barbiere di Siviglia)

二幕喜歌剧,据博马舍同名喜剧改编,罗西尼(Gioachino Antonio Roini)作曲,切萨雷.斯特比尼作词,1816年2月20日首演于罗马阿金蒂纳剧院.

4.三幕歌剧,根据维克多.雨果剧本"逍遥王"改编,威尔第(Giuseppe Verdi)作曲,意大利弗兰切斯科.玛丽亚.皮亚维作词,1851年3月11日首演于威尼斯凤凰剧院.

5.茶花女 (La Traviata)

三幕歌剧,据小仲马同名剧本改编,威尔第作曲,皮亚维作词,1853年3月6日首演于威尼斯凤凰剧院.

6.奥赛罗 (Osello)

四幕歌剧,据莎士比亚同名戏剧改编,威尔第作曲,意大利阿里戈.博伊托作词,1872年2月首演于米兰.

7.卡门 (Carmen)

四幕歌剧,据普罗斯贝尔.梅里美同名小说改编,比才(Georges Bizet)作曲,法国亨利.梅拉克和吕多维克.阿列维作词,1875年3月3日首演于巴黎喜歌剧院.

8.艺术家的生活 (La Boheme)

亦称"波希米亚人","绣花女","落魄青年",四幕歌剧,据法国亨利.缪尔杰的小说"穷艺术家的生活情景"改编,由普契尼(Giacomo Puccini)作曲,意大利朱赛佩.贾科萨,路易基.伊利卡作词,1896年2约1日由托斯卡尼尼指挥首演于意大利图林.

9.托斯卡 (Tosca)

三幕歌剧,据法国维多利安.萨尔杜剧本改编,普契尼作曲,伊利卡和贾科萨作词,1900年 1月14日首演于罗马科斯坦齐剧院.

10.蝴蝶夫人 (Madama Butterfly)

二幕歌剧,据美国约翰.郎的小说和大卫.贝拉斯科的话剧改编,普契尼作曲,伊利卡和贾科萨作词,1904年2月17日首演于米兰拉.斯卡拉剧院.

7.列举10大戏剧名家并作介绍

曹禺:曹禺,湖北潜江人,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1996年12月13日卒于北京。中国杰出的剧作家。本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潜江。

唐韵笙:唐韵笙(1902~1971),原名石斌魁,满族,原籍沈阳(有资料说是福建人)。本姓石,幼年流落街头,被河北梆子演员金刚钻的琴师杨景云受为义子

赵丽蓉:赵丽蓉评剧艺术家,1928年3月11日出生在河北省宝坻县一个演艺世家,2000年7月17日在北京病逝,享年72岁。

陈素真:陈素真,豫剧表演艺术家,陕西富平人,1918年出生。她本名王若瑜,八岁随义父陈玉亭学戏,改艺名陈素真,同时拜孙延德为师学青衣,唱腔属祥符调。

常香玉:常香玉,豫剧表演艺术家,河南巩县人,1922年出生。出身艺人家庭的她,九岁随父张福仙搭班学戏,拜翟燕身、周海水为师并随义父姓改名为常香玉

袁雪芬:袁雪芬,1922年3月26日出生,浙江省嵊县人。 她1933年7月入四季春科班学戏,工青衣、闺门旦。

徐玉兰:生于1921年,祖籍浙江新登。1933年入新登的东安舞台科班学花旦,后改老生。

韩世昌:生于1897年,卒于1977年,是北昆的代表性人物。他祖籍河北高阳。幼年在庆长班师从白云亭、王益友,初习武生,后改正旦、贴旦及小旦。

阳友鹤:阳友鹤(1913~ ),川剧演员,工旦。艺名筱桐凤。四川彭县人。8岁入金兰科社学艺并登台演出,后拜陈翠屏为师。

李维康:1947年生,北京人。1966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校。曾师承程玉菁、华慧麟、雪艳琴、荀令香等。她的嗓音宽亮甜美,行腔运气富有新创造。

五、“音 乐 之 美 ”问 题

8.选择两种乐器进行介绍。

乐器名称:大提琴(Cello)

应用谱号:低音谱号或中音谱号、次中音谱号。

结构组成:类似小提琴,但琴身大很多,琴弓稍粗且短,定弦比中提琴低八度。 使用材质:琴身:木制结构,以槭木和云杉为原材料配合制造的音色最佳;琴弦:金属丝;琴弓:马尾。

乐器特色:属提琴族乐器里的下中音乐器,音色浑厚丰满,具有开朗的性格,擅长演奏抒情的旋律,表达深沉而复杂的感情。

乐器名称:管风琴(Organ)

应用谱号:高音部:高音谱号,不移调记谱;低音部:低音谱号, 不移调记谱;最低音声部:(用于脚踏低音键盘) 倍低音谱号,不移调记谱。

结构组成:是世界上有史以来体积、重量最大的乐器,构造极其复杂,没有固定的规格。一般由键盘系统和音管系统两大部分组成。

乐器特色:属簧片乐器族中的自由簧乐器,音域最为宽广,有雄伟磅礴的气势,肃穆庄严的气氛,其丰富的和声绝不逊色于一支管弦乐队,是最能激发人类对音乐产生敬畏之情的乐器,也是最具宗教色彩的乐器。

9.列举世界著名的三大轻音乐团并简单介绍。

1.曼托瓦尼之声--意大利曼托瓦尼乐队

曼托瓦尼乐团在流行音乐乐坛中拥有大量听众,这个乐团的演奏风格流畅舒展,旋律优美、动听,音响华丽丰满。

这个乐团的指挥曼托瓦尼于1905年生于意大利威尼斯的音乐世家,父亲曾是托斯卡尼尼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曼托瓦尼自小在父亲指导下学习小提琴,青年时代举家迁居英国,考入伦敦音乐学院。16岁即公开演出布鲁赫和圣-桑的小提琴协奏曲。18岁时,他在伯明翰组织了一个六人乐队,在旅馆和剧场中作职业性演出,以演奏轻音乐为主,他是乐队的主要小提琴手。他那精湛的小提琴演奏技巧和华丽、明朗的美妙琴声,使人听后回味无穷,于是他以小提琴演奏家的身份赢得了巨大的声望。1933年,曼托瓦尼加入了英国籍,此后他重新建立了一个以弦乐为主的庞大的管弦乐团,这就是后来的曼托瓦尼乐团。

2.法国音乐之神--法国保罗·莫里亚乐队

这一乐团的指挥保罗·莫里亚于1925年出生于法国马赛,幼年学习钢琴,并显示出良好的音乐天赋。进入马赛音乐学院学习的四年间,他受到了扎实的正统音乐教育,14岁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该院。由于对爵士音乐感兴趣,他最终放弃了作钢琴家的愿望而投身于流行音乐圈内。17岁时,他组织了一个乐团,最初在各国的夜总会和音乐厅巡回演出,以后转移到欧洲的音乐活动中心巴黎演出。他在长期的演出活动中,对编曲、作曲和演奏进行了新的探索,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因而声名大噪,一帆风顺。各国重要的音乐节日都纷纷邀请他率团参加演出。

保罗·莫里亚乐团被人誉为"情调音乐的使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法国音乐之神"。该轻音乐团拥有包罗万象的曲目:著的电影的主题歌和主题音乐、欧美各国的流行音乐、拉丁美洲和西班牙的爱情歌曲、法国歌曲、俄罗斯名曲、夏威夷的吉他曲、肖邦的音乐、日本风情的乐曲、圣诞歌曲乃至甲壳虫乐队的歌曲等等,简直是无所不包、应有尽有。他善于同流行歌坛的名星合作,为他们谱写和改编乐曲。他的音乐也如其人,温和典雅、平易近人、饶有风趣。

3.舞会音乐之王--德国詹姆斯·拉斯特乐队

詹姆斯·拉斯特乐团的音乐常透露出欢乐、愉快和乐观主义的气氛,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和动人心弦的感染力。不管是古典音乐、流行歌曲或民族民间音乐,都渗透着他自己的风格。一般人认为,古典音乐比较艰深难懂,但他以现代手法加以改编后,古典乐曲便注入了一种新的生命力,而且以使人亲近和了解的方式演奏出来,使从未听过欧洲古典音乐作品的人,也能享受到古典音乐的美妙。平时,他经常与乐队队员研究、探讨乐曲的改编和演奏方式,使队员感到人人有份,从而达到协调一致,充分体现他的要求。

10.综述二十世纪现代音乐。

现代音乐的特点

在每个国家,本世纪的作曲家们都在对音乐的诸要素--如节奏、旋律、和声、曲式--进行着实验。

本世纪杰出的前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曾经说过,他赞成这样一种音乐,在其中,所有的主题都绝对不出现重复,每个小节都应当同前面所有的小节完全不同。

许多作曲家都对节奏进行实验。有的作曲家写出了既没有小节线,也根本没有节奏型的乐曲。其他现代作曲家们正在制造一种音乐,在其中,一个管弦乐队或合唱队的两个部分有完全独立的节奏。这些现代派也许没有认识到:这种不同节奏的同时使用早在美国印第安人的音乐里就可以找到。

至于和声,即在不同的音同时发音这一方面,也有一些惊人的新发展。那些恢复古代调式的作曲家们往往也重新运用了古代的和声,例如多少世纪以来,曾经被传统和声学认为"用起来太僵硬"和"听起来太别扭"的平行四度和五度进行。在现代音乐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叫做"多调性音乐"的东西--即同时用两个调子写的音乐。例如,一个旋律或主要的主题可能是C调的,而它的伴奏或助奏声部却可能是升F调的。

第16篇:《美学原理》作业四

04任务

一、名词解释(共 4 道试题,共 20 分。) 1.大众文化

作为精英文化的对立面,大众文化(ma culture)是在工业社会中以文化工业的方式出现、并且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来传播的、以大众为消费对象的一种文化。 2.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是审美文化的一部分,包括三大类:第一大类是生产与销售以相对独立的物态化形式呈现的文化产品;第二大类是以劳务形式出现的文化服务行业,如演出业、娱乐业、游戏业、策划业、经纪业等等;第三大类是向其他商品和行业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业,如装潢装饰、广告设计、形象设计、景观设计等等。广义的文化产业还包括体育产业、旅游产业、教育产业等等。

3.“生活艺术化”

“生活艺术化”是19世纪美国著名思想家梭罗倡导的一种审美文化观点。梭罗认为,单纯的知识算不上智慧,知识与美结合才能形成智慧。美好的生活不是通过积累知识和占有财产而达到的,只有通过对自然和人性美的敏锐感受才能达到。他提倡审美与生活的融合、艺术与生活的融合。 4.美育

美育是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作为感性教育和趣味教育,致力于完善人的基本素质,实现人类自身美化,拓展人的精神世界,塑造完美的人格,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二、简答题(共 3 道试题,共 15 分。)

1. 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后现代文化的两大特征是“消解”和“复制”。 答案要点:(1)对。(2分)(2)理由:后现代主义文化是后工业化社会的产物,它具有与过去的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完全不同的文化特征,其中最重要的应当是“消解”和“复制”这两大特征。

2. 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衍生文化产品是审美文化现象之一种。 答案要点:(1)对。(2分)(2)理由:审美生产是审美文化的一种,审美文化产品当中包括衍生文化产品。

3. 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答案要点:(1)对。(2分)(2)理由:孔子提倡诗教和乐教,他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教育思想,认为“诗”能够使人受到感动,引发伦理情感;“礼”能够使这种伦理情感转化为行为准则,树立人的思想道德准则;“乐”能够陶冶人的情操,使人成为一个不仅具有良好行为规范的、而且真正懂得生活意义的、优秀的人人。这一观点充分强调了培养有教养的人,离不开美育。

三、简答题(共 2 道试题,共 30 分。)

1.美育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答案要点:美育的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审美观是人们对美的基本观点与看法,它是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家和教育家们都把培养人的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作为美育的重要任务之一。(4分)第二,提高审美能力。所谓审美能力是指审美过程中主体应具备的各种能力,包括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审美理解能力、审美鉴赏能力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审美鉴赏力。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鉴赏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长期实践的结果。(4分)第三,培养审美创造力。审美创造能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高级能力,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充分发挥。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能动地改造世界,同样,人们感受美和鉴赏美的目的也是为了表现美和创造美。(4分)第四,塑造完美人格。塑造完美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应当说是美育最根本和最核心的任务。中外历史上的思想家、教育家们之所以特别重视美育,其主要原因就是美育在塑造完美人格上具有其他教育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3分) 2.美育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答案要点:美育的主要途径是家庭美育,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与此同时,自然美育和艺术美育也渗透其中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家庭美育。家庭教育是美育的起点。社会是由家庭组成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是人生的起点,父母是孩子最早的教师。一个人最早接受美育,是从家庭开始的。家庭作为美的摇篮,甚至当一个胎儿在母腹之中尚未出生时,就已经可以开始进行美育了。第二,学校美育。学校美育是美育的重点。学校是从家庭到社会的中间环节,它对学生施行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教育,因此,比起家庭美育和社会美育来,学校美育的时间更有保证、条件更加优越、美育更加系统、效果更加明显。第三,社会美育。社会美育是美育的大课堂。社会美育是指借助于社会上各种专门的美育设施和环境所施行的美育。比起家庭美育和学校美育来,社会美育具有更加广阔的范围和鲜明的特点。第四,自然美育。自然美育是美育的重要方面。自然美是指客观世界中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的美。自然美对人们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体验人生、激发情感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美育作用。第五,艺术美育。艺术美育是美育的核心与主要手段。艺术美育在审美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重要作用。艺术美育是美育核心,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手段与途径。艺术美育之所以具有这样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是由艺术美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每个要点3分)

四、论述题(共 1 道试题,共 35 分。) 1.举例说明美育的特点

美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第一,形象性。形象性是美育的显著特点。美育是从观赏美的形象开始,并且始终离不开美的形象,让受教育者通过美的形象来领悟美的内蕴。无论是自然美、社会美,还是艺术美,它们首要的特征就是形象性。(9分)第二,娱乐性。娱乐性是美育的鲜明特点。早在古罗马时期,贺拉斯就提出了“寓教于乐”的主张,强调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不仅可以使人们满足精神上的审美需要,身心得到积极的休息,而且还可以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9分)第三,自由性。自由性是美育的重要特点。一般来讲,智育、德育等教育方式,都或多或少要采用灌输的方式来进行。智育、德育基本上是在课堂上进行,大多采用老师讲授和学生听讲的形式。而美育的特点,恰恰是采取自觉自愿的自由方式进行。(9分)第四,普遍性。美的普遍性,决定了美育的普遍性。美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美育也就无时不可进行,无处不可进行。尤其是现当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美和美育在人类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它不只是在学校的课堂或校园中进行,而是进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完全可以说,美育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美容美发、形象设计、服饰打扮、家居装饰等等,都离不开审美和美育。审美教育在现当代社会的生活化趋势,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随时可以受到美的熏陶和教育,美育正在成为一种生活教育或人生教育。(8分)

第17篇:美学原理学习参考书目

美学参考书目:

[1]《美学基本原理》刘叔成等著

[2]《美学原理新编》杨辛、甘霖著

[3]《西方美学史》朱光潜

[4]《美的历程》 李泽厚

[5]《美学》 黑格尔

[6]《1844政治经济学手稿》 马克思

[7]《人间词话》 王国维

[8]《艺术问题》 苏珊·朗格

[9]《审美经验与审美对象》英伽登

[10]《美的现实性》 伽达默尔

[11]《进入澄明之境》 张世英

[12]《诗学》 亚里士多德

[13]《判断力批判》 康德

[14]《美学新论》 蒋孔阳

[15]《美学散步》 宗白华

[16]《美学与意境》 宗白华

[17]《红楼梦评论》 王国维

[18]《美学与哲学》 杜夫海纳

[19]《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 姚斯

[20]《审美经验论》 彭立勋

[21]《美学原理》 帕克

[22]《文艺对话录》 柏拉图

[23]《存在与时间》 海德格尔

[24]《美育书简》席勒

[25]《美学原理》克罗齐

[26]《文心雕龙》刘勰

[27]《华夏美学》李泽厚

[28]《诗艺》 贺拉斯

[29]《论教育之宗旨》王国维

[30]《美育与人生》蔡元培

[31]《谈美感教育》朱光潜

[32]《悲剧的诞生》尼采

[33]《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叔本华

[34]《美学》朱立元主编

[35]《中国美学史教程》王振复

[36]《现代西方美学史》朱立元主编

[37]《美学》杨春时

[38]《破门而入—美学的问题与历史》易中天

第18篇:美学读后感

闲闲的碎语,但字字珠玑,品味雕琢的文字,畅游美学的境界,仿佛美玉一般,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美学读后感。体会一份清闲的淡泊,感悟一遭情景交融,宁静的心中,独恋一份美的意韵。

宗白华先生美的态度即是超俗的,又是入世的。他在书中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美的人生和宇宙,这里充满了亲切感与家园感。宇宙之大,无非虚实相生,美无处不在。

宗先生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丰富的动力学”,也发现了它是“平整的秩序,圆满的和谐”。

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就是这种描述的最景致的诗句。没有一种以天地为庐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澄情以观道的空明澄澈。新鲜活泼的心境,是不可能发现这种生动与清和的美的统一。

而宗白华先生似乎轻而易举的领悟到了美的神韵,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切声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动和气韵。这种境界是“一内在自足的境界,无待于外而自成意义丰富的小宇宙,启示着宇宙人生的更深的一层真实。”

它不是从无边的空间指向无限,而是从无边回到万物,返回自身,回归“小宇宙”。它属于有限之中,又让人从有限中发现永恒。可以说,宗先生中的美学思想已然把中国传统的哲学、美学——儒佛道三合而一了。

在阅读中思考,我感到书中的每一篇文章皆是一颗珍奇的宝石,它们折射着理性与感性的光芒。或论诗画与书法,或论音乐与舞蹈,或论建筑与雕塑,自然与艺术的乃至整个人生宇宙之美的事物。凡宗先生所论及的,他总在直观的把握后,欣赏它,赞美它,评判它,读后感《美学读后感》。 他以散文的抒情方式,以诗人灵感闪现时的思维方式,表达自己精辟的美学见解。

如他在评罗丹的雕刻时这样写到:“我这次看到了罗丹的雕刻,就是看到了一种光明……你看那自然何等调和,何等完满,何等神秘不可思议!这大自然的全体不就是一个理性的数学,情绪的音乐,意志的波澜么?一言以蔽之,我感到这宇宙的图画是个大优美精神的表现。”读了这样的文字,谁会以为他是在评价艺术作品?而又有谁能说这不是在评艺术作品呢?

清代王船山在论诗时说:“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是诗家正法眼藏。”好一个“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这正是可用来总结《美学散步》中所体现的宗先生的美学追求。其篇幅短小,其笔墨简淡,而微言大义昭著。“他是真理的探寻者,他是美学的醉梦者,他是精神和肉体的劳动者。”宗先生对罗丹的评语又可恰如其分的用来评价他自己。

艺术的欣赏就是对美的发现和感情,那么美在哪里呢?美就在你的心中。画家诗人创造的美,就是他们心灵创造的意象,独辟的灵魂,那么什么是意境呢?因人于世界接触关系层次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

或是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的境界;或是因人群公共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的境界;或是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的境界;或是因研究物理追求智慧而有的学术境界;或是因欲近本人归真,冥合天人而有的宗教境界。

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而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

对艺术的投入,就有美感的诞生;对艺术的展示就有美丽的缩放!或许一切美的光都来自心灵的源泉。

一个意韵,我想就应该是一个情与景的结晶,深入了才可得镜中花,水中月。散步于美学中,亘古不变的——芳香泗溢!

第19篇:美学原理网课答案

美学历史及20世纪中国美学概况 1 【单选题】首次提出“美学”一词是在(B)年。 A、1850年 B、1750年 C、1900年 D、1050年 2 【单选题】“象如日,创化万物,明朗万物”这是(A)的名言 A、宗白华 B、朱光潜 C、丰子恺 D、蔡元培 3 【单选题】朱光潜的美学著作中影响最大的一本是(C) A、《西方美学史》 B、《诗论》

C、《文艺对话录》 D、美学原理》

4【多选题】中国近代美学家影响较大的包括(ABD) A、梁启超 B、王国维 C、康有为 D、蔡元培

5【判断题】柏拉图是第一个从哲学思辨的高度讨论美学的哲学家。v 6【判断题】“美学大讨论”的主题是美的本质。v 美学研究的对象及学科性质 1 【单选题】国内美学界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D) A、美 B、艺术 C、美感 D、审美活动 2 【单选题】现代形态美学体系的重要标志是(B) A、学术精神 B、文化大综合 C、历史主义 D、理性主义

3【多选题】美学学科的性质是(ABC) A、人文学科 B、理论学科 C、交叉学科 D、成熟的学科 4【多选题】美学的特点是(ABCD) A、美学和每个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B、美学和人生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C、美学和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 D、美学和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5【判断题】美学是审美意识。(X) 6【判断题】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但审美活动不限于艺术活动。V 为什么与如何学习美学 1 【单选题】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本《美学概论》的作者是(C) A、冯友兰 B、张岱年 C、王朝闻 D、王夫之

2【多选题】学习美学的主要目的是(AC) A、学习美学可完善自身人格修养 B、学习美学可增加自身的魅力 C、学习美学可完善自身理论修养 D、学习美学可实现人生目标

3【多选题】美学的学习方法(ABCD) A、立足于中国文化

B、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 C、艺术欣赏的直接经验 D、注重美学和人生的联系

4【判断题】学习美学的必要性是由美学的学科性质和人的本性决定的。V 5【判断题】写意与儒家美学有密切联系。X 6【判断题】写意就是虚拟。X 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 1 【单选题】狭义的“美”是(A) A、古希腊式的美

B、包括一切审美对象的美 C、完整美 D、崇高美 2 【单选题】蔡仪在《新美学》中指出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C) A、真实性 B、普遍性 C、典型性 D、规律性 3 【单选题】在美学中坚持辩证唯物论的是(D) A、吕荧 B、高尔太 C、蔡怡 D、李泽厚

4【多选题】朱光潜在美学大讨论中解决的理论问题包括(CD) A、认识美学的本质

B、区分生活“美”和美学“美” C、说明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统一性 D、对美的社会性做出合理解释

5【判断题】朱光潜认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V 6【判断题】在美学大讨论中多数学者支持朱光潜。X 美的本质的定义 1 【单选题】“慧能”强调的是(C) A、心物分离 B、心的主观性 C、心物不二 D、物的客观性 2 【单选题】“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是(A)提出的。 A、张璪 B、席勒 C、马祖道一 D、柳宗元

3【多选题】“象”被中国古代艺术家称为(AB) A、物色 B、景色 C、颜色 D、形式

4【多选题】美带有历史性,主要表现在(AD)两方面。 A、共同性 B、层次性 C、阶段性 D、差异性

5【判断题】柳宗元说的“美不自美 因人而彰”就是指美离不开人的审美体验,这种体验是一种创造和沟通。V 6【判断题】“物”就是知觉的世界。X 审美意象与审美活动 1 【单选题】中国传统美学认为“美”是美在(B) A、情景 B、意象 C、景象 D、意义 2 【单选题】中国传统美学用(D)来说明意象的性质 A、情景分离 B、主客观统一 C、心物不二 D、情景交融

3【判断题】最早提出“意象”这一概念的是刘勰。V 4【判断题】朱光潜认为美感的世界不是纯粹的意象世界。X 意象世界照亮一个真实世界 1 【单选题】在中国美学里“真”就是(D) A、人物 B、真实 C、事物 D、自然 2 【单选题】(A)提出“生活世界”的概念 A、胡塞尔 B、尼采 C、柏拉图 D、海德格

3【多选题】尼采认为“真正的世界”的表现形态是(ABD) A、柏拉图的“理念世界” B、基督教的彼岸世界 C、佛教的大爱世界

D、康德的“物自体”世界

4【多选题】意象世界一方面是(C),另一方面是(D) A、自我 B、本然状态 C、超越 D、复归

5【判断题】在中国美学看来,我们的世界就是物理的、有生命的世界,人不用活在其中。X 6【判断题】意象世界“显现真实”,是指照亮天人合一的本然状态,是回到自然的乐的境界。V 美感是体验而非认识 1 【单选题】审美意识是人与(B)的交融。 A、事物 B、世界 C、他人 D、情景 2 【单选题】对于如何鉴赏油画,埃尔金斯的建议是(C)。 A、整体结构 B、意象 C、裂纹 D、色彩

3【多选题】当人为主体,世界万物为客体,这样的关系称为主客关系,其特征是(BCD)。 A、针对性 B、外在性 C、对象性 D、认识桥梁性

4【判断题】美是超越与复归的统一。V 5【判断题】美感就是认识。X 6【判断题】审美活动是要通过体验来把握“生活世界”。V 审美态度 1 【单选题】美感是(B)。 A、认识 B、知识 C、体验 D、经验 2 【单选题】王夫之用(C)来定义美感。 A、体验 B、比量 C、现量 D、感觉 3 【单选题】西方的“审美态度”就是中国美学的(A)。 A、审美心胸 B、审美胸怀 C、审美精神 D、审美能力

4【多选题】现量的含义包括(BCD)。 A、现实 B、现在 C、现成 D、显现真实 5【判断题】“庭前柏树子”的意义就在“庭前柏树子”本身,就在其本身显现的理性世界。X 6【判断题】美感的直觉性就是美感的超逻辑、超理性的性质。V 美感、快感、高峰体验 1 【单选题】高峰体验中的认知是(B)。 A、正确认知 B、存在认知 C、理性认知 D、感性认知 2 【单选题】存在认知如果不断重复,感知会越来越(C)。 A、匮乏 B、敏感 C、丰富 D、复杂 3 【单选题】马斯洛认为个体处于高峰体验时往往会失去(B)。 A、时间的感觉 B、时空的感觉 C、真实的感觉 D、悲伤的感觉

4【多选题】美感主要依赖于(A)、(C)两种器官。 A、听觉 B、触觉 C、视觉 D、嗅觉

5【判断题】美感是超实用,超功利的。V 6【判断题】美感的实质是情景交融,物我同一,美感不一定要有审美的意象。X 7【判断题】处于高峰体验的人有一种比其他任何时候都更加整合的自我感觉。 自然、社会对审美活动的影响。V 1 【单选题】马克思主义美学史上第一部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研究艺术起源的成功之作是(D)。 A、《马克思主义美学》 B、《艺术的起源》 C、《艺术心理学》 D、《没有地址的信》 2 【单选题】(C)作为主体审美价值标准的体现,制约着主题的审美行为。 A、审美目的 B、审美风尚 C、审美趣味 D、审美动机

3【多选题】美和美感具有社会性是因为(AD)。 A、审美主体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 B、在审美过程中会与他人接触 C、美和美感在社会活动中产生

D、任何的审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的

4【多选题】社会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集中体现在(CD)两方面。 A、审美风尚 B、时代风貌 C、审美趣味 D、审美格调 5【判断题】一个时代的审美趣味和审美风尚,是在时代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下产生的,因而处处体现着时代精神和风俗习惯。V 6【判断题】个体性是审美趣味重要且唯一的特征。X 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 1 【单选题】(D)是指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中流行的审美趣味。 A、审美热潮 B、审美时尚 C、审美潮流 D、审美风尚 2 【单选题】在中国提倡美育的第一人是(C) A、王夫之 B、墨子 C、孔子 D、老子

3【多选题】审美趣味、审美格调是一个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因而带有(B)和C()。 A、真实性 B、稳定性 C、保守性 D、多样性

4【多选题】促使审美趣味或格调发生改变的因素是(AB) A、生活环境改变 B、人文教养作用 C、家庭教养方式 D、风俗习惯

5【判断题】一个人的格调、品味、气质,主要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形成。V 6【判断题】时代风貌是一个社会在短期内所显示的相对稳定的审美风貌。X 审美风尚和时代风貌 1 【单选题】(B)是一个社会在较长时期中所显示的相对较稳定的审美风貌,是那个时期意象世界所显示的时代特色。 A、时代风尚 B、时代风貌 C、时代趣味 D、时代格调 2 【单选题】“扬州人学京师穿衣戴帽,才赶得上他又变了。”郑板桥的这句话体现了时尚的(C)特点。 A、影响面广 B、时间性 C、渗透力和扩张力强 D、迅速性

3【多选题】时尚的特点是(ACD) A、影响面广 B、历史性

C、渗透力和扩张力强 D、时间性

4【判断题】时尚的扩张和流行,对于社会中很多人来说,往往要经历一个“装模作样”或“装腔作势”的过程。V 5【判断题】上层精英分子影响整个社会的审美趣味和生活风气。X 6【判断题】时尚在某些方面某些时候会区分阶层和性别。X 自然美的性质 1 【单选题】自然美的性质实质是(D) A、真实性

B、自然状态是什么 C、美学中的自然 D、“美是什么” 2 【单选题】“美是生活”这一观点是(B)提出的。 A、黑格尔

B、车尔尼雪夫斯基 C、列夫托尔斯基 D、哈格诺夫

3【多选题】自然美是(B)与(C)而产生审美意象。 A、自我实现 B、情景交融 C、物我同一 D、心物不二

4【判断题】自然美在于自然事物本身的属性。V 5【判断题】朱光潜认为“如果把自然美理解为客观自然物本身存在的美,这就是自然美”。X 6【判断题】自然美有等级的区分。X 自然美和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 1 【单选题】黑格尔支持以下哪种观点?(C) A、自然美高于艺术美

B、自然美和艺术美是相同的 C、艺术美高于自然美

D、自然美和艺术美不能做比较 2 【单选题】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创造的这些意象世界,现今我们可称之为(D) A、自然美 B、审美意识 C、情景交融 D、生态美 3 【单选题】宗白华的“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这句话支持一下哪种观点?(A) A、自然美和艺术美是相同的 B、自然美高于艺术美 C、艺术美高于自然美

D、自然美和艺术美不能做比较

4【判断题】从美作为审美意象这个层面来看,自然美高于艺术美。X 5【判断题】“各适其天”是指万物能够按照他们的自然本性获得生存,作为和万物同类的人也能得到真正的快乐。X 人物美 1 【单选题】《海伦的故事》、《法庭上的芙丽涅》等作品都说明()对古希腊人有巨大的魅力和吸引力。B A、人格美 B、人体美 C、人的风姿 D、自然美 2 【单选题】宋明理学家重视(A)的鉴赏。 A、人格美 B、人体美 C、人的风姿 D、艺术美 3 【单选题】通过(D)可以了解魏晋时期的审美风尚。 A、《行状》 B、《容止》 C、《赏誉》 D、《世说新语》

4【多选题】人物美的三个层面包括(BCD) A、人格美 B、人体美

C、处于特定历史情境中的人的美 D、人的风姿与风神

5【判断题】社会美更能引发人物对命运的思考与体验。V 6【判断题】魏晋时期着重欣赏人的人格美。X 日常生活的美 1 【单选题】“春天的河水,奔流下山,河的两岸,长出了青草,再没有人记得,也没有人知道,冬天的风,哪里去了。”这首诗体现了(B)格律。 A、押韵 B、半逗律 C、工整对齐 D、长短律 2 【单选题】“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句话体现了(C) A、食

B、日常生活美 C、民俗风情美 D、节庆 3 【单选题】当相对固定的生活方式显示出审美价值的时候就称为(B) A、节庆 B、风情 C、狂欢活动 D、食 4 【单选题】《陶庵梦忆》和《西湖寻梦》都精彩的描述了明代末年南方城市的民俗风情,其作者是(C) A、王夫之 B、吴祖湘 C、张岱 D、林庚

5【多选题】西方的咖啡文化包含了(CD) A、审美风尚 B、时代风貌 C、文化意蕴 D、审美情趣

6【判断题】社会美的领域包括百姓的日常生活。V 民俗、节庆、休闲文化中的美 1 【单选题】休闲文化的核心是(B) A、乐 B、玩

C、物质享受 D、精神享受

2【多选题】休闲的本质和价值,在于提升每个人的(C)和(D)。 A、个人修养 B、文化底蕴 C、精神世界 D、文化世界

3【多选题】(ABCD)属于休闲文化的重要内容 A、茶文化 B、酒文化

C、文物古董的收藏和玩赏 D、旅游文化

4【判断题】不论时代怎么变化民俗风情始终保持不变。X 5【判断题】节庆狂欢活动是对人们日常生活的超越。V 6【判断题】狂欢节的生活是最具审美意义的生活。V 艺术是什么 1 【单选题】(B)支持“诗即审美意象”这一观点。 A、刘勰 B、王夫之 C、孔子 D、老子 2 【单选题】美学对艺术的研究,始终指向一个中心即(C) A、审美趣味 B、审美意识 C、审美意象 D、审美风尚

3【多选题】王夫之划分了两条界限分别是(AD) A、“诗”和“志”的界限 B、“志”和“史”的界限 C、“诗”和“词”的界限 D、“诗”和“史”的界限

4【判断题】“诗言志”也就是说“志即诗”。X 5【判断题】广义的美就是审美意象。V 艺术和非艺术的区分 1 【单选题】波普艺术发源于(C) A、美国 B、德国 C、英国 D、意大利 2 【单选题】艺术的本体是审美意象,因此艺术创造始终是(B)的问题。 A、意象创造 B、意象生成 C、审美创造 D、审美过程 3 【单选题】艺术的生命是(C) A、情感 B、物 C、象 D、美

4【多选题】艺术创造过程的两个飞跃分别是(BC) A、从“眼中之竹”到“手中之竹” B、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 C、从“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 D、从“手中之竹”到“眼中之竹”

5【判断题】观念艺术认为真正的艺术作品并不是由艺术家创造成的物质形态,而是作者的概念或观念的组合。V 艺术创造与艺术作品 1 【单选题】(A)设计了自由女神像 A、巴托尔迪 B、巴陶 C、伊泽尔 D、克利夫兰

2【多选题】艺术欣赏之所以有差异性和丰富性,其根据在于诗歌意蕴的(A)、(D)的特点。 A、宽泛性 B、多样性 C、时间性 D、多义性

3【判断题】一件艺术作品的创造,无论有多少复杂的因素,其中心始终是一个意象生成的过程。V 4【判断题】艺术作品也可以用逻辑判断和命题形式“说”说来。X 什么是意境 1 【单选题】(D)就是意境的特殊规定性。 A、境外之境 B、境之中境 C、象之中象 D、象外之象 2 【单选题】中国美学界用情景交融来定义(C)。 A、意蕴 B、审美 C、意象 D、景象 3 【单选题】特殊的意象是(B)。 A、情景 B、意境 C、意蕴 D、景象

4【多选题】老子哲学思想中的(BD)对中国美学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A、道法自然

B、“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 C、无为

D、“道”是有无、虚实的统一

5【判断题】意境就是境生于象外。V 6【判断题】每件艺术品都要有意境。X 理解文化产业 1 【单选题】最早明确提出“创业产业”的国家是(C)。 A、德国 B、北京市 C、英国 D、美国 2 【单选题】(A)和世界市场以及高新技术有紧密的联系,是一种时代的产物。 A、文化产业 B、服务业 C、农业 D、电子商务

3【多选题】人类经济发展的三大经济形态是(ABD) A、农业经济形态 B、工业经济形态 C、文化经济形态 D、大审美经济形态

4【判断题】人类经济将在2080年进入大审美经济时代。X 5【判断题】体验效用就是反映快乐和幸福的效用。X 红学、红学家 1 【单选题】《红楼梦》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真实的反应了(C)前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情社会。 A、明代 B、东汉 C、清代 D、宋代 2 【单选题】(A)属于长篇小说中的英雄传奇。 A、《水浒传》 B、《西游记》 C、《三国演义》 D、《红楼梦》 3 【单选题】(D)的美学思想的创新之处在于追求人性的解放。 A、叔本华 B、施耐庵 C、曹雪芹 D、汤显祖 4【多选题】“脂评”受红学家重视的原因是(AD)。 A、透露了曹雪芹的一些资料

B、透露了很多时代背景的真实情况 C、透露了很多作者的真实感情

D、透露了《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一些情况 5【多选题】鲁迅称《金瓶梅》为(BC) A、家庭小说 B、人情小说 C、世情小说 D、市井文字

6【判断题】蔡元培以叔本华的“原罪—解脱”说和“第三种悲剧”说作为评论《红楼梦》的立足点。X 7【判断题】《金瓶梅》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V 《红楼梦》的意蕴 1 【单选题】(B)用“悲凉之雾”来形容《红楼梦》。 A、蔡元培 B、鲁迅 C、胡适 D、曹雪芹

2【多选题】《红楼梦》悲剧性的主题体现在(CD) A、人物的悲惨结局 B、时代背景的体现 C、美的毁灭

D、有情之天下的毁灭

3【多选题】《红楼梦》人生感悟表现为(AC) A、对人生、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 B、对当时封建统治的讽刺 C、对命运的体验和感叹

D、是当时人民群众的生活向往

4【判断题】曹雪芹和汤显祖的美学思想核心是一样的。V 5【判断题】《红楼梦》渗透着作者罗贯中对整个人生哲理性的感悟。X 6【判断题】脂砚斋认为《红楼梦》是让天下人一起来哭这个“悲”字。X 对改编古典文学作品的评析 1 【单选题】贾宝玉由石头幻形入世意味着(A) A、短暂、有限的人生 B、无限、永恒 C、高贵、高尚 D、神话色彩 2 【单选题】“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其中“证”是(D)之意。 A、容身之处 B、证据 C、证明 D、醒悟

3【多选题】《红楼梦》的意蕴是(ACD) A、悲剧性

B、作者本人的思想情感寄托 C、反应当时社会面貌和人情世态 D、渗透着对人生的哲理性感悟

4【多选题】(BD)体现了贾宝玉对人生的哲理性的感受。 A、无立足境,是方干净 B、狂风落尽深红色 C、人比黄花瘦

D、花褪残红青杏小

5【判断题】贾宝玉、林黛玉的忧郁惆怅都意味着对生命、人生以及存在而产生形而上的体验。V 6【判断题】“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体现了一种人生感悟。V 审美范畴与审美形态 1 【单选题】(B)是道家文化的代表 A、杜甫 B、李白 C、王维 D、王夫之 2 【单选题】以禅宗文化为内涵的审美意象的大风格是(C)。 A、沉郁 B、飘逸 C、空灵 D、自然 3 【单选题】《俄狄浦斯王》是古(D)悲剧的典范作品。 A、印度 B、中国 C、罗马 D、希腊

4【多选题】在中国文化史上,受(ACD)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形态。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佛家

5【多选题】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观点包括(BC) A、悲剧是两种片面的 B、悲剧是人的行为造成的

C、悲剧引起人的怜悯和恐惧而使人得到净化 D、日神精神 6【判断题】《安提戈涅》揭示的是三种理想冲突。X 7【判断题】尼采认为悲剧是日神和酒神的结合,但本质上是酒神的精神。V 悲剧、优美和崇高 1 【单选题】亚里士多德所说的(B)就是指悲剧英雄的独立自主保持自身人格尊严和精神自由的品质给观众以巨大的震撼,使得观众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A、觉解 B、净化 C、意蕴 D、命运 2 【单选题】从《俄狄浦斯王》可以看出(D)是悲剧的核心。 A、责任 B、人物 C、灾难 D、命运

3【多选题】悲剧的最佳表现形式包括(BCD) A、音乐 B、戏剧 C、小说 D、影视艺术

4【多选题】美学里“大”的特点是(ABD) A、崇高 B、广大 C、优美 D、有光辉

5【判断题】《俄狄浦斯王》的意蕴包括人的“知识”,造成人的“错误”。V 6【判断题】崇高的特点是单纯、静默、和谐。X 美育的人文内涵及功能 1 【单选题】18世纪末(A)第一次明确提出“美育”的概念。 A、席勒

B、亚里士多德 C、黑格尔 D、柏拉图 2 【单选题】中国20世纪初(D)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提倡美育。 A、朱光潜 B、孔子 C、胡适 D、蔡元培

3【多选题】《审美教育书简》提出人的自然要求包括(AC) A、感性冲动 B、内容 C、形式 D、理性冲动

4【多选题】认为美育是情感教育其来源是康德的(ACD)三分法 A、知 B、行 C、情 D、意

5【判断题】若美育属于人文教育,其目标应是发展完满的人性。V 6【判断题】席勒认为游戏冲动不能等同于审美冲动。X 7【判断题】美育的根本性质是引导人们去追求人性的完满。V 美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1 【单选题】审美能力是(B)的能力。 A、体验生活 B、体验人生 C、认识自我 D、认识美 2 【单选题】美育是通过维护每个人(A)的和谐来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 A、精神 B、素质 C、认知 D、行为规范

3【多选题】美育的功能是(ACD) A、培养审美心胸 B、培养审美素质 C、培养审美能力 D、培养审美趣味

4【多选题】美育是(C)的教育,内容是(D)。 A、礼 B、序 C、乐 D、和

5【判断题】美育可以和提高一个人整体的文化教养结合在一起进行。V 6【判断题】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有关系,且可以相互转换。X 美育的广泛性 1 【单选题】人生第一阶段的美育是(B) A、孕妇的美育 B、胎儿的美育 C、幼儿的美育

D、小学阶段的美育 2 【单选题】美育的第五个阶段是(C) A、青少年的美育 B、学龄前的美育 C、老年人美育 D、大学生美育

3【多选题】美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表现在(BCD) A、美育对一个人成就大事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B、德育不能包括美育

C、加强美育是培育创新人才的需要

D、加强美育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4【多选题】青少年的美育需要注重(ABCD)的教育。 A、审美趣味 B、审美格调 C、审美理想 D、审美风格

5【判断题】审美活动对一个人成就大事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V 6【判断题】美育只能贯穿在学校的全部教育之中。X 人生境界与品位 1 【单选题】美学最根本的任务是(C) A、丰富自我知识 B、提升自我地位 C、提升人生境界 D、自我价值的实现 2 【单选题】(A)认为人生境界的学说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有价值的内容。 A、冯友兰 B、王阳明 C、冯骥才 D、张世英 3 【单选题】中国古人称“一个人的精神境界表现为他的内在心理状态”为(B) A、气象 B、胸襟 C、格局 D、气质

4【多选题】“境界”的涵义包括(ABD) A、学问、事业的阶段、品味 B、审美意象 C、物境统一 D、人生境界

5【判断题】张世英的“境界”限于主观的“觉解”这是其观点的一个不足。X 6【判断题】处在道德境界的人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行义。V 人生境界与审美的人生 1 【单选题】人生的核心层面是(C) A、日常生活层面 B、审美层面

C、工作、事业层面 D、诗意层面 2 【单选题】蔡元培所说的“享受人生”是(B) A、美的人生 B、诗意的人生 C、创造的人生 D、爱的人生 3 【单选题】中国古人说“生生不息”其实就是一个(B)的人生。 A、美 B、创造 C、爱 D、诗意

4【多选题】审美的人生也就是(BCD) A、美的人生 B、诗意的人生 C、创造的人生 D、爱的人生

5【判断题】人生的三个层面可以相互转换,并且相互渗透。V 6【判断题】《谈美》一书中提到“人生的艺术化”其实就是审美的人生。V

第20篇:美学原理试卷及答案美学原理试卷

美学原理复习试卷

A.感知B.表象C.情感D.理解

16.想象得之在瞬间(D)。

A.与体验和修养无关B.与体验无关但与修养相关

C.与体验有关但与修养无关 D.但与体验和修养都息息相关

17.《庄子·达生》中讲了\"佝偻者承蜩\"的故事,说佝偻者\"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这可以用来说明直觉的(C)。

A.直接性B.突然性C.专注性D.透明性

18.崇高与壮美的内涵在性质上(A)。

A.是一致的B.有一些共同点C.根本不同D.差异很大

19.悲剧性冲突源于(A)。

A.正义与邪恶的矛盾B.人物的过失C.自然的灾难D.日常生活的不幸

20.文艺复兴时期的悲剧主要是(B)。

A.命运悲剧B.性格悲剧C.心理悲剧D.问题悲剧

21.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根本区别在于(C)。

A.艺术品是人工制品B.艺术品是精神产品

C.艺术品用意象思维创造意象世界D.艺术品主要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

22.美国哲学家苏珊·朗格提出了(B)。

A.艺术直觉性B.艺术符号说C.艺术模仿说D.艺术游戏说

23.模仿说对艺术的界定立足于(A)。

A.艺术本质角度B.艺术价值角度C.艺术起源角度D.艺术功能角度

24.艺术品结构的最重要层次是(C)。

A.思想内容层B.形式符号层C.意象世界层D.意境超验层

25.\"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古诗十九首》)这诗中意象的类型是(C)。

A.仿象B.喻象C.兴象D.抽象

26.艺术的最高追求是(D)。

A.创造有我之境B.创造无我之境

C.创造有生命力的典型意象 D.创造有意境的意象世界

27.艺术存在的动态流程是(C)。

A.从艺术创造到艺术作品B.从艺术创造到艺术接受

C.从艺术创造到艺术作品再到艺术接受 D.从艺术作品到艺术接受

28.美育之所以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主要因为它是(C)。

A.人生教育B.思想教育C.情感教育D.智慧教育

29.我国第一次将美育正式规定为教育的重要内容的人是(B)。

A.王国维B.蔡元培C.鲁 迅D.毛泽东

30.美育的最终目的是(D)。

A.培养人的审美能力B.培养人的创新能力

C.净化情感陶冶心灵D.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31.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内容有(ABCDE)。

A.美的本制裁理论

B.艺术本质理论

C.美的规律理论

D.美和美感起源的理论

E.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

32.\"美是一个开放和系统\"这一观念,包括(ABCDE)。

A.美由多方面的原因与契机所形成

B.美在主客体交相作用中

C.美处于永恒的变化和创造中

D.美是诸多规定的综合

E.美是多样性的统一

33.在审美关系中,人之所以为人,主要在于他有(ABE)。

A.社会性 B.精神性 C.自然性D.物质性 E.历史性

34.美感的深层心理特征包括(ABCD)。

A.生理与心理的矛盾统一

B.个性与社会性的矛盾统一

C.具象性与抽象性的矛盾统一

D.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的矛盾统一

E.想象与情感的矛盾统一

35.人生天地之间的美的形态主要有(BCD)。

A.科学美 B.艺术美C.自然美 D.社会美 E.技术美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

36、37每题3分,

38、39小题每题4分,共14分)

36.心理距离说:(1)心理距离说是由英国的爱德华•布洛本世纪提出的;(2)认为人在审美时应在心理上与对象保持一种适度的、非功利的、非实用的距离。

37.丑:(1)否定性的价值,使人厌恶、鄙弃、反感;(2)违背自身发展规律,有碍人生;

(3)形式凌乱,不能怡人。

38.崇高:(1)崇高的对象通过感性形态体现出粗犷博大的形式,或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或雄伟的气势等;(2)让人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引起敬仰和赞叹的情怀;(3)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39.意象的物态化与物化:(1)意象的物态化:把意象从心理层次引出,赋予其一定的形式符号(即线条、语言、旋等),使之具有感性的物质外观,这是从意象走向艺术实存的第一步;(2)意象的物化:在意象物态化基础上,直接运用物质手段将已具形式符号的意象凝定下来,转化为现实的艺术品。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40、41小题每小题7分,42小题6分,共20分)

40.怎样理解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答:(1)人的本质力量包括自然的本质力量和精神的本质力量;(2)\"对象化\"是人\"化\"到对象中去然后再从对象中表现出来,使对象成为自己的\"作品\";(3)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关系中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全面地在对象世界中展现出来;(4)美离不开活的形象,美只能是充满了生命力的活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不可能是本质概念的对象化;(5)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人按照美的规律,按照对象的性质和特征,在对象中进行自我创造,从而把对象塑造成为美的形象。

41.审美人生观有何基本内容?为什么说在美的问题上要以人生为本?

答:(1)审美人生观的基本内容:a.人生的意识。人的自下而上和生活应当是一种有意识的自由的类的生活。b.人生的反思和反悔。以艺术家的精神气度对人生有所反思和反悔,

创造出更为理想的、带有普遍性的生活。c.人生的价值。美是人生的最高价值之一,最理想的人生,应当是最美的人生。

(2)在美的问题上以人生为本,这是因为:a.美学研究的根本愈来愈在于提高整个人生的境界;b.人的本质力量在审美关系中全面展开的程度,在很大的意义上受制于人的自下而上状况和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c.以人生为本、并融入创造论的做法,有其巨大的理论合理性。

42.美育如何改变人的心理气质与精神面貌?

答:(1)从生理的兴奋和快感,转移到心理的恬适和愉悦;(2)从个别性的感受和形象,转移到普遍性的观照和沉思;(3)从功利性的占有和享受,转移到超功利性的旷达和赏玩。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43小题12分,44小题14分,共26分)

43.试举例说明一般理解与审美活动中的理解的区别。

答:(1)审美中的理解,有助于领悟作品中的深层文化意蕴;(2)审美中的理解,与情感交融在一起;(3)审美中的理解,对对象进行抽象地处理,又作具体地呈现,是抽象与具象的统一。

44.请以李白的《月下独酌》为例分析艺术意象的审美特征。

附:《月下独酌》原文: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答:(1)虚拟性:艺术意象的虚拟性即非现实性,指采取非现实形态表现现实事物,可以虚构、编造,其至违背常情常理;(2)感性:指意象可为感官直接感知,体验的直观性和具体性,而无须借助自学理性的反思;(3)想象性:指借助想象把一股表象拓展、上升为审美意象的特征,这是艺术意象最重要的特征;(4)情感性:指艺术意象总是包含、渗透着某种情感因素而使意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美学原理读后感
《美学原理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