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金融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11-13 08:37:19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大地金融读后感

近期,有幸拜读了省联社肖四如理事长所编著的《大地金融》一书,这是一本对农村金融工作者具有深远意义的书籍。实践证明,肖理事长在探索中国特色农村金融道路上画出了一抹江西特色,打造出了“江西尤努斯”模式,用小额信用贷款将金融服务送进了千

家万户。书中内容详实、引经据典、论断精辟,让我受益匪浅、深受启发。

瞄准农村市场,准确定位服务。农信社的发展必须牢固树立“立足县域,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定位好自身的市场与服务。目前,农村信用社在全省是最大的金融机构,拥有众多的营业网点,并且绝大部分网点都分布于乡镇,形成了一镇一点的网点布局。宁都农信社作为服务县域的主力金融机构,已在辖内34个乡镇全部设立了服务网点,并结合当地的县情、民情及实情,深入了解当地农村居民的金融消费习惯和金融服务需求。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做优服务流程,改进服务方式,向广大农民朋友提供最优、最快捷、最满意的金融服务,让信用社成为广大农民朋友的“自家银行”。

把握农村脉搏,做活小额农贷。在当前的经济背景下,“三农”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近几年国家不断加大对三农经济的投资和扶持力度。农信社要抓住这个有力时机,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就必须不断加快金融产品创新,提升金融服务。《大地金融》通过介绍“典型案例”向我们展示了农信社近年来的改革创新成果,同时也是在探索如何形成专业化、多元化、规模化的金融产品,把准农村发展的需求脉搏,以满足未来不断变化的市场发展需求。作为服务一方的农村主力金融机构,宁都农信社在近几年向农村累计发放了小额农贷近6亿元,充分满足了当地农民的各类投资与消费需求,帮助农民朋友购置了新型农机具,实现了创业梦,住进了新房。小额农贷也成为农信社服务三农的主打品牌,要抓住和巩固农村市场,就要做活小额农贷,做好当前的小额农贷提升工作,推行好百福惠民卡。

强化合规经营,推行流程服务。该书所讲诉的各类规制流程,都是在提醒着我们“合规操作、合法经营”的重要性。不久前发生的“鄱阳2·11案件”,就是对规制流程的熟视无睹,没有严格执行好制度,没有按章做事所引发的。这告诫我们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在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要注重对规制流程的建设,特别是要加强对各岗位风险点的预防,对各类规章制度进行认真梳理,不断进行优化和完善。在日常的经营管理中,更要严格遵守和执行好各项规章制度,以制度为准绳,按流程操作,规范日常行为,大力推行流程化服务,逐步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协力铸造商行,打响特色品牌。此书让人深刻地体会到改革的重要性,明白了改革促进发展的道理。当前农信社通过深化改革逐步成立农商行,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农村金融的供求矛盾,更好地服务“三农”经济,用市场化手段来解决“三农”问题,让农民享受与城市同等便捷的金融服务。宁都农信社作为服务县域经济的主力金融机构,在改革发展的道路上将加快步伐,发挥好机制灵活的特性,扩大区域合作,不断做大市场规模,做优金融服务,强化内部管控,协力铸造商行,提升市场竞争能力,打响特色金融品牌,让农信社成为农民兄弟的保护神,成为这片广袤农村大地的守护者。

推荐第2篇:金融超限战读后感

陈志武也不太喜欢郎咸平,这种不喜欢,不是个人好恶层面的,而是学术切磋层面的,金融超限战读后感。陈志武也很较真,可对政府较真的比较平和,对经济学同事较真的比较严谨,因为陈是潜心学术的,学术必须严谨的较真。

《金融超限战》虽然把问题说的很严重,但关键是说出了问题。看完之后,再来回顾2006年-2007年这一波牛市,或许真不能简单的以为是经济向好在资本市场里的回应表现。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初已经破产的冰岛,股市也就跌了90%而已,中国从6124-1664,跌去了多少?将近70%%,在亚洲仅次于越南。这是一个金融体系还没有受到冲击的发展中大国的股市表现吗?

郎咸平把06-07年的股市暴涨归结为危机前的回光返照,什么危机?制造业危机。简单梳理,就是从05年汇改以后,人民币升值近20%,劳动合同法在各方面都不成熟的情况下仓猝推出,导致人力成本增加,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也导致资源要素成本增加,制造业在此轮金融危机蔓延之前其实已经捉襟见肘,度日勉强,只是当时外需还算可以维系,但已经有大量实业资本被迫撤离,寻找更高利润渠道,哪里利润更高?股市,楼市。

如果以此观测,股市作为虚拟经济,上轮股市暴涨和实体经济到底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股市暴涨需要大量资金流动性助推,这种流动性如果是民营经济投资经营环境恶化而流出的闲散资金,股市虚高是实体经济繁荣还是危机前兆?

再一个是国际金融炒家问题。郎教授认为,和日本1989年以后股市长期萧条比较,我们的股市和楼市已经就差半步就将堕入深渊。楼市继续暴涨,结果很容易明白。拿股市说,日本在股指最高点之前,也推出了股指期货,然后更关键的是,允许国际金融资本进入成为日经会员,我们现在也刚刚推出股指期货,现在差什么,就差允许国际金融资本进入这一个门槛。一旦这个门槛放行,中国之前股市的所有经验都将作废。将有一大批技术派股神们被消灭。一个股指期货已经足够改变之前的单边市经验,更何况国际金融资本兴风作浪的诡异威力。

国际金融炒家,陈志武说不能太过放大这种阴谋论,而应该看到金融开放的很多正面因素。但这一点我对陈志武持保留的赞同意见。金融市场肯定需要逐渐开放,但我们不能低估国际投机势力的威力。

以国际油价为例,全球股市狂泻之初,为什么国际油价却能飙升到147美元,然后急转直下,沉沦到35美元以下,这一波大震荡难道是供求关系的影响?供求关系决定价格,这一经济学永恒论调,到现在是不是需要矫正,加入新的变量?

国际油价飙升那段,我们的国有企业算是损失惨重了!现在中石油中石化到处海外抄底,一时风光无二,当初亏损时候的焦头烂额又有谁去问责呢?中石油,中石化,南航,深航,中信泰富,中铝,单单国际油价这一波冲击,套期保值合同,就让很多国企亏损巨大。(暂别提次级抵押债券)

怎么赔的?或者中国企业怎么进套的??郎咸平描述的是很浅显和形象的。油价涨到80美元了,高盛摩根这些国际金融炒家马前卒,就来怂恿我们了,你看现在油价80美元,你可以跟我签个套期保值合约,半个月后,油价会涨到90,你就会赚很多。国企高管们会想,油价这么高,他忽悠我,不能上当。结果半个月后,真涨到90了,高盛又来游说了,你看现在90,你跟我签个套期保值合约,半个月后,就涨到100,读后感《金融超限战读后感》。国企高管们又想,80我都没有买,真是亏了啊,可现在90更高了,怎么敢买。结果半个月后,油价真涨到100了,高盛又来了,你赶快跟我签吧,再不签,油价半个月以后就涨到110了,我们已经有些胆儿颤了,买还是不买,这是个问题,结果还是没有买。结果半个月后,油价就真涨到110了,看着油价从80美元涨到110美元,应该是一件十分折磨人的事情吧。高盛这时候又来了,还没开口,国企高管就说:您不用说了,我买了,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赶快签掉了。很多国企在油价110美元,120美元,130美元附近签了套期保值合同。油价果然冲到了147美元,最初确实感觉赚翻了。结果呢,奥巴马突然风雷一转,集结高盛摩根这些投行高管们,开会批判,油价涨到147美元,你们这些国际金融炒家是反了天了吧?还让不让老百姓开车?还让不让我这一届政府混了??其实这是十分双簧的事情,因为奥巴马的民主党背后的支持财团正是华尔街金融资本。结果从那天开始,油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了。当油价跌到100美元时,我们多少或许还有触底反弹的幻想,当油价跌到70美元的时候,就只有减少巨亏的希冀了,可油价仍然一泄千里的来到了35美元下方。

郎咸平觉得,国际金融炒家的力量是不可轻视的。他们能帮助日本1990年之后失去10年,帮助泰国韩国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濒于破产,帮助冰岛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初走入冰窟,帮助迪拜09年成为沙漠中的海市蜃楼,帮助希腊现在直接用债务危机拖垮欧元,他们也就有能力帮助中国进入水深火热之中。

就股市看,6124到1664的一轮,有数以万计的中产家庭,已经感受到了什么是水深火热,那么是否中国的民间财富在过去30年中积累的足够富裕,还能不能抗住下一轮?

而在股指期货推出以后,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如尚福林所说的,更加稳健的资本市场。我们看到的是兄弟阋墙,一个个杀红眼的期货空头们,贪婪垂涎散户们手里仅剩的闲余资金,借着外围市场混乱和国内楼市调控,将股指砸向了更低点。而这些所谓的期货空头们,他们或许根本不知道,国际金融大鳄们正在无时无刻睁着更血红的眼睛,密切盯着包括基金经理在内的万千勤劳中国人的口袋。

在美元已经开始绞杀欧元的时候,中国也已经没有太多的时间。所谓自助者天助。如果从此痛下决心,真正站在民生角度,严控国进民退,放开民营经济,提高百姓收入,坚决打压楼市投机,狠心整抓党风党纪,真正推进法制和市场的实际意义上的完善,让普通百姓真正享受到改革开放的红利,中国内需才会提速,财富积累才会继续不断扩大,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才会不断增强,这样,跟国际金融资本大决战的时间,或许将会推后,我们也还会有足够的时间来完善和发展自身的金融体系。如果仍然满足于4万亿基础设施建设导致的高投资下11.9%的虚幻数据,继续恶化民间资本的生存空间。或许,我们在能够遇见的未来里,根本看不到下一个6124的出现。

《金融超限战》是郎咸平的书。我不知道是他自己编的,还是书贩子编的。基本上是他的演讲稿。章节里重复的内容不少,让人感到罗嗦。好多内容我以前在网上看过,即使在这个博客里也有收藏。除了讲金融,还有一大章讲食品行业,其实总结起来就一句话:抓住行业本质。还有一本书《郎咸平说》我也在看。因为买的都是盗版书,也不知道是不是书贩子乱编的,有些内容和《金融超限战》是重叠的。我觉得郎咸平是个资产阶级的学者,对资本主义的运行还是有心得的,所以他的一些预言尤其是对中国经济的一些预言还是准确的。最欣赏的是他的微观经济学,外科手术刀式的解剖企业,让人叹服。以国际化为旗帜,用金融做后盾对别国进行颠覆和掠夺,是当代国际资本大鳄程式化的手段了。美国,现在这个世界上最贪婪、最虚伪、最无耻的国家就是金融战的策源地,华尔街的大鳄就是幕后的黑手。

推荐第3篇:超越金融 读后感

索罗斯先生的超越金融相对比较晦涩难读,还是一口气囫囵读完,回头又大致看了一下,他主要论述三个理念:人的不确定性;反射性(也有翻译成反身性)理念;开放社会理念。

首先他提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二元性,这个很有突破性,也就是自然科学和物理科学类似,都是按照相对的规律偱行,而社会科学中的表象不一定会反映内在的实质,也不以人们的完美期望来表述,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也是说现实有些是假象,必然会含有泡沫和危机!所以说这个论调很大胆,也让我想起曾国藩说过的:因偱二字误一生!

反射性的概念认为金融市场不会单纯消极的反映内在的事实,我们生活的世界一种是认知功能,一种是操纵功能,认知功能存在一定的谬误性,也是说明人们看到的市场表象是假象,完全顺应市场规律的发展必然会失去平衡,直至崩溃。一般是按照接近均衡和远非均衡两个原则来发展,泡沫形成大体为繁荣到衰败,细分为:发端期;加速期;检验强化期;黄昏期;逆转点;加速下跌;形成泡沫。这里面提到了发端期时间会很长,黄昏期拉平,下跌很陡。如果出现远非均衡的市场表象,就要操纵来控制,所以索罗期认为政治操纵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导向,要实行金融监管,适当的进行干预。个人逐利不会破坏市场整体的金融体制。这也是他的开放社会理念,其实开放社会也能隐射出是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他又提出国家资本主义好于国际资本主义,至少目前看是这样的,这主要是得利于操纵功能起到了很好的效用。

对未来社会索罗斯先生有了自己的担忧,认为美国政府操纵不当,缘由是过分相信市场规律的自我修正,这样如果操控不当纵而会导致经济的进一步衰退,因此下届政党容易制造事非,给世界带来不确定的因素!

总结起来索罗斯先生的理念是现实主义,也是围绕马克思的辩证观来延续展开的!

推荐第4篇:金融战败读后感

>一书详细为我们介绍了20世纪的最后20年,日本经济如何从大喜走向大悲,美国如何使用货币这一“武器”将日本将推向第二次“战败”,自己却有再次崛起的整个过程及各项原因,金融战败读后感。

世界最大的债权国陷入经济危机,而对这个债权国负有巨额债务的,世界最大的债务国却长期以来享受着经济的繁荣,这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在维多利亚时代,英国靠着其工业化基本完成的经济优势,又时逢全球化的工业浪潮,购买了大量欧洲债券,成为了第一个核心债权国。然而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华尔街金融大危机使得英国很快被美国取代。

美国作为唯一几乎未经战火的战胜国,工业实力,经济实力进一步加强,虽然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中没有确立起美元的支配地位,但美国靠着马歇尔计划等对外援助计划和对外投资计划使得美元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巩固。而由于之后尼克松总统宣布的美元与黄金不兑换,导致了世界经济大混乱,各国的货币瞬间过度到了自由汇率制度,再加上两次石油危机,美国金融势力逐渐衰退,为了减少赤字,美国大量吸引外资,很快又一核心债权国日本出现了,日本作为债权国高高兴兴的迈入了美元世界,而想不到等待他们的确实一场损失巨大的金融战败。

日本购买的美国国债总额,1976年是19700万美元,10年后的1986年4年就达到了138亿美元。日本1985年一年对外投资额为818亿美元,其中535亿亿美元为债券投资。由于消费停滞和资本过剩的苦恼,日本国内,商品市场已经饱和,资本投资也缺乏出路,由于政府没有为此进行必要的国内改革,日本的资本主义便必然要寻找可以吸纳资本的“殖民地”,日美两国在80年代前半期共同上演了“强大的美国”“强大的美元”的剧目,日本显露出大债权国的头角,美国经常收支赤字则呈趋势。

广场协议后美元汇率从1美元兑换240日元到200日元,且马上到150日元水平,日本人的美元资产骤然减少了40%。大量购买美国国债的日本个人投资家们均陷入巨额的汇率损失中,汇率差损失约达3.5万亿日元,造成这一严重后果的原因正在于日本对美国的巨额投资,如同对美国的贸易一样是“以美元结算”,大规模的资本流入他国并以流入国的货币结算,这是史无前例的。日本机构在广场协议后购买美国过国债规模却进一步加大,愈演愈烈,1986美元大幅度贬值,日本资金对美元投资债券却超过了上一年支撑着美国的财政赤字。虽然其中包含着一些原因如美、日、德的协调降息,使日美长期利率差保持3% ,投资家预测汇率会上涨,读后感《金融战败读后感》。但最主要原因还是一,日本特色的政、财、官关系,一些公司集团以银行、证券、保险公司等金融财阀为核心交叉持股。

一旦要出现决策,投资家们不得不迎合当局。二,泡沫经济的虚度繁荣,也导致继续购买美国国债。之后1987年10月19日出现了“黑色星期一”即纽约股市大崩盘,为了防止美元暴跌,日本实施货币战略,大藏省决定提升日本证卷市场。之后日本投资家为了回避汇率风险开始转向实体投资,美国为了防止日本银行壮大,国际清算银行便出现了,协议规定银行的自有资本必须要达到8%。日本于是开始了两年多的2.5%超低利率政策,使得产生大量泡沫,飙升的股指、疯狂的地价、走向全球的日本电器,一切看似繁荣,然而泡沫终将会破灭,日本经济陷入了长达十多年的衰败。

日本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对于世界货币国的影响,就将日美两国的巨大经济体系直接用美元联系在一起,将自己的储蓄过剩部分转移到了储蓄不足的美国,并通过美元中介使国民的血汗结晶丧失了它应有的价值。之后1990年美国新政府为了应对美资金够给能力削弱,吸引了亚洲、中南美等国家,是他们代替了日本资金弥补美国的赤字,同时为了美元稳定和强化,美国又采取了日元升值攻势,1995 年4月达到了 1美元兑换80日元的最高峰,美国依靠汇率市场摆脱了美元暴跌危机,下调利率致使股价上升,美元贬值促进了出口的发展,工矿企业复苏,三大类行业指数上升。1993 美国实施放宽金融的政策,利用政府削减财政赤字措施的效果,乘企业经营好转之机增加税收比例,1998财政赤字扭亏为盈,赢得了前所未有的长期繁荣。

回头再来看日本的金融战败,首先,日本资金流入美国的资金主要是用于购买美国国债的,而其真身是日本在对美贸易中获得的巨额贸易顺差和经常收支的顺差,这些支撑了日本购买美元的行为并扭曲了外汇汇率。日本将贸易顺差产生的剩余资金注入美国,美国则利用这些资金维持市场繁荣和日本商品的进口,这些反过来又刺激了日本贸易顺差的膨胀。日本用自己的钱买自己的产品,并把这当成了贸易顺差。

其次,核心资本输出国同时应该还是世界货币国,在数十年成为世界政治,军事核心,而日本作为美国的债权国,却要听任美元的摆布,日元在广场协议后一路升值,而为了应对经济衰退,又开始了长时间的低利率政策,却又导致了大泡沫的产生。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日本成为债权国时未能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金融经济的框架,或是“日元帝国”,当然日本的经济结构也存在缺陷, 日本作为债权人拿的都是债务国的货币资产,即美元资产,所以美国玩弄汇率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减少自己的债务负担,同时还可得扼杀日本国力之益。而日本为免遭厄运,只得不断地苦心支撑美元,逐渐山穷水尽最终,走投无路。

现在再看看中国,与当时的日本是何其的相似,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中国的外汇储备达到18088亿美元,其中51%是美国的国债,同样也是出口型经济,股市和房市和当时的日本一样存在着泡沫,而且人民币也开始面临着升值的压力,如今中国代替了日本成为了对美的贸易顺差大国,且持有大量的外汇储备,似乎另一场金融战又要开始了,显然这场金融战我们不能输,因为我们输不起,我们不像当初的日本那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我们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制度还不完善,如果遭遇一场可怕的金融洗劫,后果可想而知。

推荐第5篇:金融殖民读后感

读刘福堆老师《金融殖民》有感

胡超然

近期马哲老师给我们推荐了很多读物,有政治的,有经济学的,有哲学的,都是名家之作,每一本都很有教导意义。我选择了其中几本阅读,其中刘福堆老师的《金融殖民》就我感觉是一本很经典的经济类的专作。之前我也看过《货币战争》一二三册,对这一类的书本就有所兴趣,所以在老师推荐后很快就去图书馆借来了,经过几天的反复阅读,越发觉得刘福堆老师写的很有道理,很有意义。

刘福堆老师,是首次提出“国家金融安全局”概念的学者,主修国际经济学,曾有多篇论文发表于国内核心经济期刊,具有多年投资银行和资本市场研究工作经验,为北京、上海、深圳等多家主流基金公司提供过研究服务。长期关注中国与世界经济关系、美国货币金融历史,以及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本书全面揭示全球化时代,美国实现世界霸权的新手段,深入剖析美国金融殖民如何对全球造成威胁,勾勒美国未来的金融战略路线图,提出金融殖民包围下,中国应该如何防范和突围的有益建议,新时期需要警惕的新殖民方式,全球经济形势、国家战略的全新分析,发人深省。就我个人感觉比《货币战争》更深刻、更本质的分析 。《金融殖民》共分十章,写了以美国为首的国际银行家、金融家集团对前苏联、日本、中国等国进行的金融侵略,其中直接导致了世界上曾经的两极之一苏联的解体以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的经济衰

落,他们通过高度发达的金融业、站在庞大的综合国力的基础上对全世界进行金融殖民,通过控制金融信息、控制媒体,利用美国的强大的国力做威胁,像一群鲨鱼出现在所有有利益的地方,并且极力的保持自己在经济上领先的地位,通过发动现实战争、经济战争、转嫁经济危机的手段进行经济侵略,通过控制国家政权的方式使这个国家的全体国民成为他们圈养的羊羔,比如说日本。

货币战争、阴谋论、共济会等字眼早已让我们对金融战争和文化控制不再陌生,但刘福堆在《金融殖民》中揭示的一个个骇人听闻的“内幕”和“阴谋”,还是让我在触目惊心的同时再次的背心发凉。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各个国家在表面上的平等其实是建立在事实上不平等的基础之上,制定全球化游戏规则的国家和利益集团是全球化的最高统治者,而其它希望通过贸易和资本全球化的市场配置来发展经济的国家,如果自由和开放的程度超出了国家经济安全的界限,则意味着被殖民,而被殖民的过程往往是先冲击主权国家的金融安全,搞垮该国的货币,等到哀鸿遍野之际,再去廉价收购优质资产。金融作为全球化的利器,同样是一把双刃剑。可是,金融通过其杠杆效应推动各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丰功伟绩,在世人眼中早已是过眼烟云,而金融殖民给受害国家和人民的杀伤力至今仍让人“谈虎色变”。金融殖民最经典的、最惨痛的事例当属20世纪80年代对卢布和日元的狙击,前者加速了苏联的解体,并导致解体后俄罗斯的民不聊生,后者则使日本陷入漫长而痛苦的“失去的十年”。《金融殖民》中,作者披露了通过洗劫前苏联财富而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首富的万塔,披露了作为

美国推行帝国主义战略理论依据的《铁山报告》,还披露了位于加勒比地区的离岸金融中心,通过吸收世界各地大规模的非法资金,组成资本野狼军团,袭击各个国家的金融市场。但主导一场场不见硝烟的战争的,并不是美国政府,也不是华尔街,而是以罗斯柴尔德家族为核心的共济会和骷髅会。这些不是影视剧或者武侠小说情节,而是活生生的金融殖民和文化控制。历史并没有走远,中国更没有做到独善其身。分享中石油、中石化、中国工商、中国建行等大型国有企业上市成果的,既不是作为这些企业真正主人的全体民众,也不是中国的金融结构,而是远在大洋彼岸的投资银行。数百亿的服务佣金对他们来说只是蝇头小利,通过操作舆论和评级标准,在上市前后适时的唱空和唱衰,赚取巨额利润后再将风险转移,在套牢中国股民后自己全身而退。让人担忧的是,以上仅是金融殖民者对中国的牛刀小试,而对人民币的最后狙击,对中国的金融殖民,或许早已完成了布局,所等待的只是收网的最佳时机。苍蝇不叮无缝的蛋,金融殖民者固然血腥,但正是被金融殖民的国家自身在政治、经济、社会方面存在的固有缺陷,给了对方可乘之机。前苏联如此,日本如此,东南亚国家如此,中国也将如此。今天,中国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越来越严峻,但与美国、日本不同的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阶层和利益的固化,权力扩张导致的政府投资和腐败等使得这些领域之间已经没有了防火墙。因此,任何领域一件不经意的事件都可能诱发全面的危机,而彼时,必将是金融殖民收网的最佳时机。金融殖民者的冷酷血腥和被殖民者自身的千疮百孔,注定了中国即使如刘福堆

所愿,马上建立国家金融安全局也已无改大势,但是对于国家,亡羊补牢总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而对于微观主体,只能提前做好过冬的准备。

从某些角度讲,刘福堆老师写作很朴实,没有其他很多经济类著作那样有很多理论性的东西,有很多实例,通熟易懂,使人在阅读的时候情不自禁的陷入进去,从经济上瓦解苏联,并且使俄罗斯经济数十年难以发展,再到通过广场谈判割日本羊毛,我记得以前日本写过一本书叫《日本可以说不》,当时七八十年代日本的经济高度发达,到美国各种收购,索尼甚至连好莱坞的哥伦比亚都收购了,气焰之嚣张可见一斑,不过经历了美国的剪羊毛后亏了一大笔,日本的经济购买力甚至连同时代的中国都不如,而且连东南亚地区都被收拾了。2008年的次贷危机是我们这一代人唯一有意识后经历过的经融危机,这一次次贷危机威胁全球,也改变了国际形势。正如书中所说,战争从军队间的战争改变到经融战场,而中国目前在这一方面很明显处于弱势地位,中国的金融业发展才仅仅20多年,虽然经历过很多人的努力,再加上国家的支持,但是很明显无法与西方国家经历数百年的金融业相比。所以当前国际形势严峻,正如书中所说外国经济势力正在入侵中国的银行业,通过控制信息、经济思想、媒体的方式逐渐控制中国的经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经济被控,后果不堪设想。

据书中所言及我从其他渠道了解到的信息而言,中国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了,迄今为止金融业还是很畸形,就从股市的熊牛市转换来

看,很明显有一群既得利益集团在操作,通过收刮股民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富裕。在这样的金融环境下,如果得不到改善,中国的金融市场在没有国家的宏观调控下是经不起打击的。而目前通过国家的一次次宏观调控,中国的金融业就好像一个还没有离开襁褓的孩子,很难获得真正的成长,这就陷入了一个矛盾,不宏观调控面临危机,宏观调控又难以进步,只能期待未来有所改善。

中国借给美国八千亿,或许是出于国家战略需要,使美国的经济依赖中国,但是到目前为止,作为一个普通百姓的我没有看到应该有的成效,而正如书中所说,美元白条是一个很恐怖的东西,中国已经被美国绑上了车,一旦美元出现危机,很明显中国面临着极大的损失。在阅读本书的时候我也与其他人进行了交流,有一个朋友跟我说:战争和武力是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的,真正的殖民是思想殖民,文化殖民。金融资本控制下的媒体,学校,才是维持他们殖民霸权的真正支柱。有形的枷锁容易挣脱,思想的枷锁却让人无力反抗。 战争不是由国际利益冲突引起的。更合逻辑的顺序可以将它更精确地表达出来:战争制造了社会需求,由此带来这样的利益冲突。一个国家制造战争的能力,体现了它所能行使的最大的社会权利。制造现在的或将来的战争,是关系到控制社会的最重要的生死大事。很明显这是中国社会现在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传统文化的丢失,外来文化的侵略,再加上因为种种社会原因,中国面临着严峻的道德危机,这些并不比金融问题来的轻,甚至更严重,日本动漫文化、好莱坞文化,这些文化在有一定用处的同时也逐渐控制着一代代人的思想,很难想象以后

中国的社会文化。

读了刘福堆老师的《金融殖民》,深有感触,再加上老师的要求,写下这么一篇读后感,把自己的思考写入。

2012年11月4日

推荐第6篇:《金融史话》读后感

读《金融史话》有感

——11金融3班 徐瑞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古老国度,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追寻、创造的脚步。无论是长沙马王堆,还是敦煌莫高窟,或是青铜、唐三彩、故宫等等,它们无一不向世人展示了中华五千年的魅力与绚烂。这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珍视。

然而,历史不会永远眷恋一个民族。当中国步入近代之时,西方列强用洋枪洋炮强行轰开了中国的大门,曾经雄踞世界发展高峰多年的古老中国,突然从巅峰跌落。1840年鸦片战争的打响,迫使清帝国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醒来,从此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不仅使中国大量白银外流,更使中国一步步丧失了领土主权。国库亏空,民不聊生,清帝国已成为列强压榨中国百姓的工具。穷苦的中国人民啊,俨然一具具待宰的羔羊!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不甘屈服的中国人开始了救国救民、富国图强的抗争之路。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终于认识到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道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古老的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摆脱了仍人宰割的屈辱历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可以忘记仇恨,但不要忘记历史,每一位中华儿女应当了解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也应当牢记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的屈辱。

《金融史话》(《A Brief History of Finance in China》,陈争平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从金融业的角度描写了从鸦片战争前期至解放战争结束,新中国成立期间的金融史。读完全书,我们可以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着金融学问题,无论是吃饭、出行或者住宿,无一不需要货币的参与,而货币却与金融息息相关。

明清时代,自然经济虽然仍占据统治地位,但商品的生产和交换已经越来越发达,市场经济萌芽也开始发展起来,清王朝统一中国以后,统治者采取了减轻赋税、兴修水利等措施,使社会生产力从长期战争破坏下,逐渐走上恢复和发展的道路,各地区之间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国内市场不断扩大,商品经济因素比以前有了很大发展。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不断增大使得多种形式的金融组织也不断发展壮大。试想,假如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金融业将按自己的轨迹不断壮大,并在中国商品经济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然而,这也终究成为试想而已。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响,西方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迫使中国打开市场经济的大门,降低关税,赔偿战款,并在通商口岸设立了一系列外资银行。从此,外国金融势力逐步渗透,并在贷放借款资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西北回民起义等过程中,加深了和清政府的勾结。另一方面,清政府为了赔偿战款,不断加重对人民的剥削,滥发货币,造成物价不断攀升。1866年,由于世界棉花市场的波动,外国银行和洋行的操纵,及银钱业商人投机活动等的影响,出现了一次较大的金融风潮。其后,由于1833年再次出现金融危机。期间,外国银元大量流入中国,既助长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与掠夺,又使旧中国本已繁杂的通货变得更加复杂。但在另一方面,外国银元的流入,也促进了中国的币值改革。

在激烈的民族矛盾和阶级斗争中,1911年爆发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封建王朝在中国的统治,于次年建立了中华民国。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窃取了民国政权。民国初年,外国金融资本垄断对华贷款。袁世凯复辟未成身先死,大中国又陷入军阀混战。这段时代中,政府不断超发纸币,物价飞涨,社会上频繁出现金融恐慌。

1927~1937年,即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建立南京国民党政府到抗日战争爆发前这一时期,虽然只有十年,但在金融史上却有翻天覆地的变换。在国民党夺取全国政权

后,用政治力量胁迫、改组等手段,削弱商办金融资本地位,建立“四行两局”官僚资本金融体系,为国民党政府进一步垄断全国金融和经济奠定了基础。废两改元、法币改革,实现了以往历届政府屡经拟议而未能实现的币值改革。然而,国民党为了满足自己的政治扩张和军事需求,不断加借外债,加印法币。其间,上海作为全国金融中心的地位已完全确立,在远东也是数一数二的金融重镇。苏区革命根据地在这十年间也逐步建立自己的银行体系,发现苏区货币,抵抗蒋发动的围剿,直至开始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1937年,全面侵华。中国沿海富庶地带被日军控制,国民党政府退居西部,同时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为了发展生产、稳定物价,开展对敌货币战争,发型边币、抗币等。中国金融进入抗战时期,国统区一再出现发钞与物价赛跑的局面,国民党内部腐败等问题层出不穷。根据地银行为稳定物价,压缩经费,动员人民节约储蓄,打击法币黑市,并发展大生产运动,发放农业贷款。

1945年,抗战胜利后,蒋介石着手准备内战,国民党政府财政赤字不断加大,他们企图用滥发货币来弥补,却使通货极具膨胀。另一方面,解放区不断扩大并联成一片,新民主义金融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占据统治地位,民间金融业逐渐走向末路,外国银行开始逐步从中国撤离。1949年除西藏、台湾,全国均获得解放,形成人民币的统一市场,中国大陆迎来了币值真正的统一时代。

读完全书,我们可以对中国近代金融史的发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明白其中一些浅显易懂却十分受用的金融知识,而个中究竟仍待我们去细细探索一番。

推荐第7篇:金融炼金术读后感

《金融炼金术》读后感

黄旭如

有幸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拜读了大师索罗斯撰写的《金融炼金术》,感觉要跟上金融大鳄的思路难度不是一点点。反身性原理的理解并不是难点,对我而言难点在于理解那些错综复杂的国际金融现象背后的逻辑关系。印象深刻的是社会科学中的理论及应用与自然科学一个本质上的不同:观察者与观察对象的双向影响。这在我们思维分析训练的时候可以作为一个重点来考虑,我想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建立书中那样复杂的模型来做出预测和操作的。

一、什么是反身性

反身性(Reflexivity)或许翻译成反射性更加合适。这是一种哲学上的辩证法,表示事件的参与者的思想和所参与的时间都不具有完全的独立性,二者之间不但相互作用,而且相互决定,不存在任何对称或对应。这是对“社会科学”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这一思想也许并不成熟,也许仅仅只是事物波动性的放大。但从这一角度出发,我确实在金融市场上有了新的视野和观点。

二、索罗斯眼中的传统股票波动分析理论

在了解索罗斯怎么将反身性理论用于分析股票市场波动,先看看他对传统理论的观点吧。在他的观点中,传统理论可以归入两个类型:基础性(价值分析)和技术性(技术分析)。

1、技术分析

索罗斯对于技术分析的观点很简单:技术分析研究市场变化和股票的需求和供给的关系。观点主要是股票价格由供求决定、过去的经验同未来市场具有相关性。

很明显索罗斯对于技术分析是很藐视的,简单的供求关系和历史经验论决定了技术分析只能获得“股票短期是投票机”的结论,他和巴菲特的观点颇有相同之处。

但是很有意思的是,虽然技术分析有很明显的短视和群体性失明的特点。但是技术分析的一些可能很有价值的内容(如中期甚至中长期的股票价格趋势,价格走势具有一定的历史重复性)正是索罗斯在股票市场反身性理论所研究的主要(或者说重要)市场现象。

2、价值分析

索罗斯认为价值分析有趣的多:股票被假定为具有真实的基本价值,基本价值取决于资产的盈利能力,在任何情况下,股票价格在一个时段里趋向于基本价值。

他对于价值分析的保留性观点有:

1、价值分析对于现有的股票价格对公司价值产生的实际影响缺乏考虑。(如在公司股票、期权的发行回购,公司兼并、收购等交易业务上,股票价格对公司价值是由确实的影响的);

2、“市场是永远正确的”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三、个人对索罗斯观点的理解

索罗斯对价值分析的基本观点和我一致,但在他对价值分析的质疑的两点中,我实在无法苟同。

对于第一点,我无从辩驳。确实,在资本市场中,公司的价值当然和公司的股票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不仅是上述的金融行为,公司本身对自身股权的出售、回购在不同的市场价格中当然对公司价值有不同的影响。不过,在大部分的时间上,公司的金融交易性行为毕竟是偶然性的,公司的主要价值集中体现在主业上。而偶然性的金融交易虽然对公司的基本情况产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这些行为毕竟难以预测,股票市场不可能前瞻性的给予价格上定量的评估。而事件发生后,股票市场从某种程度上将会如实反映基本面方面的变化。

对于第二点,我对索罗斯的观点极不认同。价值投资或者说基本面分析从来没有说市场是永远正确的。如果市场是一个完全有效市场,可以说这是无数投资者的悲剧。首先,由于企业的外部环境,自身情况都是在不断变化当中;其次,市场参与者不可能对企业所有情况了如指掌,而且在相同的认知情况下会有不同的理解。这样,市场永远都是在接近正确和远离正确之间波动。价值投资所说的市场正确绝对不等同于完全有效市场,而指的是:由于社会资源配置的基本规律,决定了价格将会围绕价值波动这一基本运行规律。该观点绝不否定价格大幅偏离价值(甚至是较长时间内)现象的存在,而是指出价格总会有接近或等于价值的时间点(段)出现。

四、阅后感想

在我看来,这些知识和能力的把握实在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在纷繁复杂的金融市场中,只有市场整体繁荣乃至疯狂后的萧条才是较容易把握的事实。历来的伟大投机家,在做空上面的优异表现正好也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市场始终还是难以预测的,即使你判断对了基本趋势,但是短中期的波动性和时间点 上的未知性也可能让你死在黎明之前。所以,这种投资方法充满了风险和收益,充满了难度和技巧,也正是其魅力所在。

从我目前情况来看,了解市场波动的常态性但是还远远不能把握其波动的任何规律性(包括中长趋势)。所以,目前能用到这种投资(投机)方式的可能只有一个地方:用股指期货应对市场整体性疯狂后的萧条。

推荐第8篇:金融读后感(完)

自从老师推荐了货币战争、伟大的博弈、谁都逃不掉的金融危机三本书,我心里就一直在想,货币、金融危机这些国际名词的含义,为什么叫伟大的博弈?我心里只有疑惑,开始我也是只是从书面上的意思来理解这几个词,几个文字的背后包含的内容往往也正如我想的并不是那么的简单,里面包含的金融知识和涉及的面如此广是我没有预料到的。为了解开心中的谜团,我也不由自主的对三本书进行了阅读,可能我不能完全读懂书中相关的知识,只能站在我理解某种程度上来对让我知道我应该做什么,我能做什么,让我能有种危机感,同时我也就不断的思索,才能面对当前的个人危机,基于本人现有的知识累积还不允许我对作者的观点做出准确的判断,在这里我只能提出对作者某些观点表示认同与提出部分疑惑。下面我从对三本书的理解程度、认识与体会、以及作为一个即将要毕业的大学生该如何面对目前中国的现状三个方面来谈谈个人的一点点肤浅的认识。

第一本宋鸿兵的《货币战争》将美国建国以来所有的重大事件与总所周知的领导人都跟国际银行家联系到一起,书中谈到了美国南北战争、二战、金融危机、历届被暗杀的总统等,战争往往是因为经济原因而爆发,同时经济也是决定胜负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体会到几层关系,金融与战争、金融与政治、金融与人民。书中讲述国际金融银行家发展的历史,他们是如何形成,随着世界一次又一次的重大历史事件变革与当时金融体系的撞击,从而给全世界人民带来的不平等的经济利益,社会经济体制也随之遭到破坏,而然也体现出人性的贪婪、丑陋、虚伪、奸诈,当然好的一面也是有的,只是在金融行业里显得微乎其微,毕竟我认为金融银行家的思维方式是相当理性的,都是使尽一切的手段和技巧,使自己利益最大化。里面印象很深的一句话”只要我能控制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我不在乎谁制定法律。”---梅耶*罗德柴尔德这句话也很明显了反应了站在世界金融市场最前端的利益集团的本质,以控制国家货币发行权来制造通货膨胀谋取世界人民财富,讲述了一些闻所未闻的事迹和匪夷所思的人物,利益集团是如何导致日本经济一蹶不振从而引开了目前中国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同时我也看了中科院经济研究员张宇燕对该书的相关回答,我认为他的回答相当的客观和符合逻辑性,我认同谁控制了货币谁就能支配一切这个观点,但是我并不认为当今世界能够被一群国际银行家控制,我很赞同张宇燕的说法,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他提到如果要国际银行家实现通过金融权力来控制世界并不是一两个家族就可以做到的,金融市场不一个完全垄断的市场,而是一个寡头市场,也就是说一个批的国际银行家要组成一个团队,采取集体行动达成的,他们也虽然有共同的利益,但是如何控制好这个集团还要满足人数少和所谓的选择性激励这些条件,这样才能满足货币战争的真实存在,也就是前面的条件都满足了,随后才会出现像书中所写的国际银行家的存在。书中一直把政府看做国际金融寡头的工具,政府都完全被金融银行控制,个人觉得这个观点过于主观,不能用实际的历史文献来做解答,细节方面还是不能让读者信服,所以让我产生很多疑惑,我觉得政治家集团与商人集团的关系一种相互博弈的关系,双方之间应该是存在一个利益的交叉点,只能这样在一起才能使利益充分的实现。说了这么多,我觉得不管书中谈到金融寡头是真是假,这都不是关键,关键是在于对我们读者强调了金融作为经济的最高点是多么重要,我们应该提高重视程度,这就是我的初步认识吧。 对于第二本约翰·S·戈登的《伟大的博弈》一书书写形式与《货币战争》基本上类似,都是以展开故事的方式来对呈现出作者的观点,都是在强调金融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但有区别的是货币战争把历史以来美国及各国的重大事件与金融挂钩,让人很难相信其真伪性,而伟大的博弈却是从很多知名人物来展开叙事,好像很贴切一些,更能让人容易接受一些,给人的真实强一些,更让人信服。该书是以华尔街作为一个典型资本市场的代名词,来阐述了美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并且作为华尔街说明它是如何

在美国经济发展中产生了巨大作用,让我们读者更能清楚的了解美国资本市场的整个过程。在谈到金融的同时说的最多的也是战争,我们回忆一下,几乎每一次金融体制的改革都是在战争以后,而往往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也就是由经济引发的,战争和金融是密不可分的,与货币战争一样同时提到南北战争、二战许多重大的历史战争,每个阶段出现的金融危机是如何引发的,每一次战争都相当于一个金融体制的转折点,它为金融寡头提供了可以重新建立一个制度的机会,采取更掩人耳目的手段来获得更大的利益。

对于第三本郎咸平写的《谁都逃不掉的金融危机》本书先是详细解释了“次贷”的来源和对国际社会的影响以及对中国可能造成的多大的冲击,其次针对中国面对这次金融危机所采取的措施提出了他个人的观点并加以分析,书中部分谈到了越南金融危机的全过程,越南为什么会爆发金融危机?而且通货膨胀在当时就达到了25%,他用逻辑性的语言向我们解释了一系列导致越南目前状况的深入解析,由越南引出了象菲律宾一样的小国家都出现的问题,随后也提到我们国家经济领域存在的问题,并且还告诉我们读者该如何应对当前的困难,在这次一个漫长的金融危机的形势下保持一个什么样的心态。由于郎咸平先生的语言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在我所读的三本书中理解程度也是最高的,让我了解到中美两国在申请住房贷款时的区别,美国把人们的住房贷款覆盖到了所有行业,影响到每个人的经济利益,由于没有一群没有还贷能力的人来申请住房贷款,首先就是打通中介机构,中介机构也为了谋取暴利也开始制造假的收入证明来欺骗银行,之后银行要发放贷款,并且将贷款转化成债券卖给美国最大的两个金融房地产机构房地美和房利美,债券再随之被分割卖给了普通的投资者。这样就成了一个连锁反应,没钱还了,银行就不能向债券机构兑现,就无法跟普通投资者兑现,而普通老百姓受到了打击,打击也分很多种,一是消费形态的改变,由负债消费转换到量力消费,人们不会再盲目的消费了,没有了消费刺激就不能给实体经济带来能量,所以二是可能造成社会混乱,受到的打击越大,混乱也就越大。就有很多企业破产,很多人失业,很多数据也就证明了这一切,中国的这次金融危机由制造业危机开始,然后股市危机,随后人们的消费信心危机,最后回到生产危机。作者还提到对任何商品来说,供过于求,价格就要下跌,如果供不应求,价格就要上涨。这古典学派的经济理论,并且举例推翻了这种经济理论,价格不再由供需决定。面对我国股市泡沫、楼市泡沫、通货膨胀、人民币汇率不断上升诸如此类的现象,让我们开展思考的太多太多。

对三本书的共同的认识和体会

1、社会在发展,为了扩大再生产,必然就会新型的经济体系,人们的剩余资金也就会顺其自然参与进来,这就将本来分散资金汇集到一起,就给资本市场的生产力注入了一股强身剂,对于整个社会进步是有利的,但是如果节奏快了,导致了严重不平衡,就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2、金融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个人的重要性,它是经济的最高点,通过金融的波动程度就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基本经济面是否稳定,从个人的角度而言,它将影响到每个人的生活,由于国家金融政策的变革往往影响到多少普通老百姓的经济利益,多年辛勤劳动所换来的财富可能在瞬间化为乌有;而从国家的角度而言,国际金融的一点变革就可能影响国家的命运,本来一个国家的繁荣稳定是顺势而上的,但是由于金融政策的改革而使国家经济处于一个逆势而上的状态,可能导致这个国家发生严重的经济失调,发生战争,甚至灭亡,面临众多金融的问题,我们该如何应对,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3、投机者们总是在利益面前,将诚信、道德、正义抛在脑后,所谓的信用,都是将谎言编

制的非常完美,当谎言被人们揭露出来后,他们又会采取各种手段来制定更完美的谎言,重新制定新的游戏规则来为他们带上面具。股票操作者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编织一个美丽的谎言来欺骗广大群众,法律与道德作为操作者的一种提高自身信用度的一种手法,他们的手段也是多种多样,不仅仅是我们看到的这些,因此,我们在面对金融利益冲击的时候一定要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

4、中国现阶段也是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不仅仅要做好对外政策的合理性,而且面对国内的形势也非常严峻,腐败也是处处皆在,政府官员和金融职场人员对利益的欲望已经忘记了什么叫道德与诚信,公平与正义,在他们的心里只有欺骗、贿赂、谎言、腐败,为了利益最大化,可以不择手段的采取任何违法的行为,在他们的心里已经没有法律,目前我们也看到在中国媒体报道的诸如此类的官员贪赃枉法,打击力度也是明显加大,然而这才是刚开始,如何加强金融监管,如何让年轻一代人能扛起重任,大家都要想,同时来说,危机就是机会,只要不断总结,切合实际的创新,把握住机会,才能使中国走上金融强国的道路。

作为一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生的大学生,我们即将毕业走入社会大舞台,像我们这一代有责任与义务去承担未来可能发生的一切,这说我们应该承诺的。不是说为国家解决很关键的金融问题才算是完成你的任务,至少很明显我们目前还没这个实力,所以我们要结合目前个人面临的问题,做个详细规划,先问自己对家人的义务和责任做到了吗?才能谈及企业、社会、国家。可能目前有些同学还在想根本连自己的就业问题都无法解决,更别去谈解决国家大事,由于短期内找不到工作还自暴自弃,埋怨社会或者家人,以一种消极的心态去面对困难,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弥补自己的不足,利用多余的时间去学习更多实用性的知识,观察世界经济动态以及国家大事,做好自身评估,不断摸索、不断总结、不断创新,让接触点更多,思维更广,应用能力才能更强,只有个人有了足够的知识量,才能解决个人问题,家庭问题,企业问题,最后才到解决国家的问题。在这二十一世纪金融引领全球的大舞台上,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任何事情,任何人,只有自己有主观意识去做好这件事,并有一个好的心态,就能做 好。虽然我们处于一个大衰退的时期,但是只要积极主动,乐观向上,一样能将梦想变成现实。我认为外界只能对我们的身边环境造成危机四伏,往往是一种表象打击,它不能影响到一个有些坚定的信念和目标的人,内心是一种修炼,只有坚定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我们才知道到如何进退,我们还在路上,其实我们这代人面临的困难还很多,充实自己才能展望未来。

推荐第9篇:金融道 一书读后感

正如城区联社领导在推荐这本书时所说的一样,《金融道》它确实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金融业员工读本,在我一口气读完这本书后,仍在为书中所阐述的那些独特的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风格所感到激动和振奋。杭州广发――一家弱势银行在短短近十年时间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造就出一连串骄人业绩的背后,所发生的让人不敢想象的事实,反映出来的许多让人信服的道理,对于我们信合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服务有着深深的启发。

员工第一

在金海滕行长的建行核心观念中,我读到这样一句话:“员工第一”。这句话在我看来有些震惊,多少有些别出心裁,这和一直众多银行提倡的“顾客就是上帝”的行为标准有些背道而驰。但他是这样理解的:“所有服务工作,都是需要员工去做的。顾客就是上帝,这就意味着员工必须去把顾客当朋友,最终去实现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而员工,是我们事业的基础,就必须放在第一位。”这句话一直也是杭州广发管理员工的理念,我想这正是解决很多问题的关键,也是对“以人为本”企业理念最实际的诠释。杭州广发倡导的是真正的关爱员工,充份发挥出每一个员工自己的潜能,让朴实枯燥繁重的工作变成员工乐意的“快乐劳动”,这种快乐是发自每个员工内心的。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和赞许,有时一个微笑,一声赞许,可能就是别人的一支强心针。工作固然是为了生计,但比生计更可贵的,就是在工作中充分挖掘出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才干,得到一种成就感和乐趣,这样的成就感和乐趣就是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一部分;工作岗位所给予我们的,要比我们为它所付出的更多。如果我们将工作视为一种积极的学习经验,那么,每一项工作中都包含着许多个人成长的机会。“员工第一”推崇的是积极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做事的积极性、主动性,开拓做事业的创业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他们的事业充满勃勃生机的力量源泉。

以一颗感恩的心对待顾客

这句话也是我们张湾信用社彭刚主任经常教诲我们的一句话,客户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要用感恩的心来接待客户。是的,只有发自内心的感恩服务,客户才能满意接受,客户才能被感动,这种感恩是相互的,你对客户的感恩的服务最终才能换来感恩的回报。1997年中秋前夕,一个大伯手持一张存单,到杭州广发要求办理存单质押贷款,这张存单的金额只有500元,而且他要贷的也是500元,贷款期限也仅有一个月。如果按照收入成本计算,利息收入微乎其微,银行还要付出人力成本和资料的工本费。但是杭州广发却认为这正是老百姓对银行的信赖和支持,通过做这笔业务杭州广发迅速在市民心目中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形象,以至于后来杭州广发的人出门打的连的哥都感激不收打的费。以一滴感恩之水换来了涌泉的回报,对客户的感恩是尊重自己,也是尊重别人,这样客户才能带着美好的心情离开,而我们的工作才能更上层楼,我们的事业才能进步。什么叫优质?用心是关键,如果干什么事情不用心,那就一定是在应付。不是发自内心的工作,一定很累。我牢牢的记住了金海滕行长的一句话:一个人的价值就是感动别人,一个人的享受就是被别人感动。

细节决定成败

金融是需求的产物,它不是账面游戏。我们信用社在网点覆盖上与国有银行相比有巨大的优势,把金融服务延伸到居民的家门口,把贴切的服务和居民要求一致,顺应客户的要求,就要从一切细节做起。有时候,细节就决定了一切。

XX年的春节,许多市民都希望兑换一些新钞做新年的“压岁钱”用,但遭到了许多银行的拒绝,只有杭州广发在接到媒体的咨询电话之后,立即成立了专项应急小组,两个小时内,一个特别的服务方案开始实施,市民不仅可以到杭州广发各个支行的柜台兑换新钞,而且还可以通过自动柜员机取到一定数量的新钞,尽最大可能的满足了市民们过节的需要,当地的媒体和老百姓无不对此事赞不绝口。为了市民们这样一个非常细小的要求,在这两个小时的背后,杭州广发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接到咨询电话15分钟后,各个部门齐聚行长室开始研究可行的服务方案,第一时间做出服务安排和承诺,第一时间从萧山、余杭紧急调用数百万元的新钞以满足供应量,第一时间解决了自动柜员机新钞不吐钞的技术问题。如果杭州广发接到这个电话也借故推托,也没什么大错,只不过也杭州广发也从此将混同于“其他的银行”,正是由于在这样的一个细节上的重视,以小事为突破口,主动跟进,才凸显了杭州广发的服务理念。这个“新钞事件”只是他们一个服务案例,优质服务只是做为他们所有员工最基本的要求,而不是最终的要求。他们把优质服务做为他们服务的底线,要求每一个员工,在对待每一件事情上,都要将服务做到优质。这就是他们注重的细节,是服务到家,而不是服务到位。

金融之道,常常在金融之外。我们信用社从某种程度上说在金融业确实属于“弱势群体”,杭州广发金海滕行长却说:我们的起点不高,我们总行的牌子不够好,我们什么都可以选择,但唯一不能选择的就是出身。我们不能因为我们的起点是弱势而把我们的服务也变成了弱势。我想,只有树立学习增长能力的观念,在学习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同时,主动研究先进单位的经验成果,解放了思想,看到了差距,更新了观念,理清了思路,创新观念有了转变,那工作能力才能提高、服务质量才能提升、我们的事业才能进步,我想我们每个信合人也能和杭州广发他们一样,越来越好,越来越强。

推荐第10篇: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赵婷婷

国贸0班

20114010255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金融是什么,金融到底是怎么回事?危机之后,金融市场是否会终结?人类社会为什么要金融市场?金融交易除了让华尔街、金融界赚钱之外,对社会到底有没有贡献、有没有创造价值?这一系列问题都在读完陈志武(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中国金融博物馆首席顾问,最具有影响力的华人经济学家之一)所著的《金融的逻辑》一书后有了答案。

陈志武教授在《金融的逻辑》一书中就资本化的逻辑、金融的逻辑、金融危机的逻辑、股市的逻辑、文化的金融学逻辑五部分详尽的阐述让我更加了解金融,了解其功能及重要性,最后又指出发展证劵金融是中国唯一的出路,引人深思。

中国人是有钱,也有很多财富,但却远比不上资本化的美国。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是一个有财富但没有资本的社会。而西方国家却是完全把财富资本化的社会。谁能够以最低的成本把更多的未来收入作证劵化变为件今天的钱,谁就能在未来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一个国家有没有“钱”取决于它能不能将各种社会收入流和“死”财富作证劵化、票据化,不取决于它有多少金银。而能否进行广泛的证劵化和票据化交易又受制于它的制度。所以,制度的优劣决定一个国家“钱”的多寡。然而有人会说西方国家的崛起是靠掠夺,但细想想掠夺对西方的崛起的贡献真的有那么大吗?如果西方的兴起或崛起靠的是掠夺,为什么成吉思汗的蒙古掠夺之后没有留下任何东西?为什么最早征服美洲大陆并从拉美掠夺了大量近因您的西班牙后来没有成为西方、更没有成为世界长久强盛的国家呢?陈志武教授在此书中告诉你国家持久繁荣靠制度,不靠掠夺!

在过去30年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尤其在近4年中,中国的GDP总量先后超过意大利、法国、英国和德国,而不断前移,至2010年中国已经跃升为GDP总量全球第二。中国经济的每一次超越,都引起了全球舆论的高度关注,也激发了中国民众的自豪感。但是在中国日益强大,民众自豪感油然而生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看到另一个事实:2009年,中国人均收入0.36万美元,美国4.224万美元,日本3.87万美元。即中国人均收入不及美国、日本的1/10。中国的人均收入世界排名第106位。GDP总量全球第二,而人均收入全球的第106。作为人民的代表,也作为百姓一员,我想我们更应看重后者,更应看重强大背后的隐忧。于是才有了中央政策从“国富民强”到“民富国强”的转变。先有民富,而后有国强,民富是国强的基础。如果国家的强大不是以民众的富裕为基础的,两者不是一个共同体,民众不仅会对政府的富裕漠然置之,对其衰败更是无动于衷,因为与民众无关。如此一来,民众对政府的离心力,也会加速社会的崩溃。中国能否成为头等强国,缺少的并不是什么复杂的政治理念,而是要在一些常识问题上,与人类经验形成呼应。从“国富民强”到“民富国强”,这将是中国又一次伟大的转变。

关于金融危机的逻辑、股市的逻辑、文化的金融学逻辑作者也给了详细的阐述,读后也感触很大,但感触最多的要属教授说的“发展证劵金融是中国唯一的出路”。金融证劵品种的发展不发展,最终不仅仅影响到GDP的增长快不快,而且会影响到我们到底娶什么样的媳妇,嫁什么样的丈夫,有多少自己的自主权和个人尊严。

金融证券发展的好处是帮助我们摊平一辈子的消费水平,让我们不至于一会儿饿的要死,一会儿钱多的无处花。金融证劵能提高我们整个人生的总体幸福水平,进而提高全社会的福利。

总的来说,全书前半部分主要集中在金融资本领域,对于非金融行业的读者而言略显生涩,后半部分多在探讨社会现象,提出的观点立意深刻,让人不得不佩服陈志武教授的远见卓识。全书有不少观点颇具见地,令人豁然开朗。

陈志武教授的《金融的逻辑》一书,并非纯理论性的金融学专著,而是一本兼具金融与社会乃至人文等多方面的跨界杂文集。全书从金融的视觉出发,对社会的发展、人文精神的变迁、儒家文化的内涵作了深入的探析,通过对中美思维模式、历史发展进行对比,批判了当前社会流行的一些陈腐旧习,比如宗族血缘观念、儒家思想等,给读者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思维理念。我认为还是很值得一读的。

第11篇:金融大博弈读后感

《金融大博弈》读书笔记

看完了《金融大博弈》对经济学又增添了无数热爱,从这本书我看到了世界在经济的引领下所发生的风云变幻,让我更加觉得经济的确是决定整个世界的关键因素。

这本书是作者刘洪以一名新华社一线记者的身份,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写了他所亲历的金融危机。看完本书使得我对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华尔街所发生的纷纭变幻以及金融危机中中美两国之间所发生的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08经济危机,在我的记忆中就只有电视上所报道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国经济增长虽然有所减慢,但仍保持高增长率。而生活当中却没有什么相关现象,知道看了这本书才发现原来在这个年份,美国发生了这么大的纷纭变幻。在这场不见血的战争中,在这场波及无数人的国际大变局中,金融风暴迅速席卷华尔街,两个星期之内,雷曼兄弟破产,美林卖身求荣,高盛和摩根史坦利变身商业银行突围,AIG不得不靠国有化苟延残喘。随后危机波及底特律、通用和福特,美国汽车“三巨头”风光不再。看完

一、

二、三章,闭上眼睛仿佛自己就置身于富丽堂皇的华尔街,一个个西装革履的人步伐匆匆,人们一脸的阴沉,危机来临的紧迫感充斥着这里,金融海啸带来的紧张气氛弥漫着这里。偶尔抬头看到的是华尔街的标志——铜牛。

在书中作者写道:“中国离下一次金融危机还有多远?我们将来要为金融变局支付怎样的代价?美国的今天可能就是中国的明天,因为中国的今天就是美国的昨天„„”看到这段话,我有点怀疑:中国与美国?我们的差距还那么大,怎么可能?但是,在看到08年危机时期中国抄底华尔街的一系列动作以及中国在国际社会上所扮演的角色的变化时,我们真的要有危机意识,金融危机的到来时没有前兆的,我们要加强防备。

华尔街发生着激烈的风云变化,在各个企业巨变的同时,一场前所未有的博弈也由此拉开序幕。这期间包含这各个巨无霸企业间的勾心斗角,亦有政府与企业间的明争暗斗。在这个“唯利是图“的华尔街,大佬们都各自打着算盘:保尔森拒绝救助雷曼兄弟,随后却花更多的资金救助陷入困境的AIG,这其中不乏有个人恩怨的结果。

“雷曼兄弟的破产,并非是因为美国政府缺乏救助资金,而非华尔街已没有了自救能力,更多的是一场“生存还是死亡”的货币战争的必然结果。”作者这样写道,是的,雷曼兄弟的破产不仅仅是因为自身问题,他更是一个不幸者。就像美国金融专栏作家纽马克所说的:华尔街上的秃鹫们会瓜分雷曼兄弟尚带余温的尸体,然后等着更多不幸者重蹈覆辙。

这本书中还提到了G2(Group Two,两国集团)这个问题,08年应该是G2风头最劲的时候,但是,美中合作是否可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中美之间存在着一种无法说清楚的特殊关系,而当今社会世界上很多问题都需要中美合作解决,但是,但是我们是否想过,美国极力宣传“两国集团”论,到底是为了什么?有人认为它是为了美国牟利出发而忽悠中国。最明显有三个嫌疑:一是“应对金融危机”的近期利益十分明显。面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美国及西方深感力不从心,需要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的合作,尤其是经济增长势头最猛、手持巨额外汇储备和美元资产的中国的合作。二是目前中美两国实力不在一个水平上,无论在经济、科技还是在军事上,都存在着相当悬殊的差距。在这种情况

下谈“两国集团”,以美国的心态看,不可能是发自内心愿意同中国平起平坐,只不过是想耍个心眼,忽悠中国一下。三是企图动摇中国一贯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人为地给中国树“敌”,把中国推向世界重矢之地,破坏中国的国际形象,为中国的外交环境制造麻烦。总之,中国虽然近30年来发展迅速,但我们任然不能就此而沾沾自喜,我们还是需要大力发展,毕竟我们与美国之间还相差甚远。

看这本书,使得我对08年金融危机、中美形式以及很多经济问题有了更加深远的了解,希望以后可以读到更多这样的书,对经济学更加了解。

第12篇:《金融的王道》读后感

[《金融的王道》读后感]

书的作者很是nx,叫做葛林,是在汇丰银行工作了26年,英国银行家协会主席,还被《华尔街日报》评为“亚洲商界风云人物”,这本书里面包含了太多的抽象金融知识,我的意思是写书的作者因为长期从事这些,对金融方面的知识,论点等信手拈来,结果我这个菜鸟来看,就看的一头雾水,有一些名词和定理不是很了解,《金融的王道》读后感。

总体来说,这本书的名字取的跟内容很符合,通过描述,提出大量的现代金融的,社会的,危机和问题,回顾问题的来源,描述现在的情况,在最后一章才得出结论,金融之路上人们到底应该怎么做。

我印象比较深的就是其中写全球化和城市化,以及由此带来的铺天盖地的商业 商业 商业 似乎我们的唯一信仰就是利益

这无疑是一个可怕的现象 人与人之间的最初信任荡然无存 一切都是交换利益

所以首先你得让我有利可图才行 这个观点是以前我认可的 现在看来确实有些恐怖 之前看过一篇文

说是兰德公司 预言中国在2020年会变成世界上最穷困的国家 其中一个论点就是没有信仰 道德沦丧

人与人之间只有“关系” 而现在来看 资本主义国家不也是一样的么

对于文中提到的垄断问题 富人更富 穷人更穷

资源,政策无疑不在像富人倾斜 就像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退休延迟政策一样 一眼就看出有利的只是富人 官员

权力的所有人 就跟国企一样 拥有最好的发展条件 大多数人变的富有的机会被掠夺了 这比把你家洗劫一空更令人痛恨 就像他还抢走你学会的技术一样 看来这本书我以后要是有空还得再拿出来认真的读一读

里面有一点,我觉得跟上一本电话营销的书友异曲同工之妙 我相信在下一本书

《巴菲特传》里也是一样:在任何时候时候 不要自以为是的愚弄你的客户和身边的人 你瞒的了一时瞒不了一世 不是一锤子的买卖 而是一种信用关系的建立 这跟上面一点有些矛盾 不过我还是坚信这里所说所写的 永远坚持正义的原则!!以及把顾客当成终点来对待,而不是作为途径,读后感《《金融的王道》读后感》。所以要真诚,要完美,不要欺骗。任何时候都是一样!

第13篇: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这几天读了陈志武教授的《金融的逻辑》一书。觉得书中的观点很新颖,浮躁现象的背后,自然规律起内在的作用,控制世间万物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科学的作用就是去了解、揭示表象之后的规律,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不同的学科,对同一问题的解释可能截然不同,但是经济学解释人类行为则有着独到的优势,因为,人是一个经济动物,被物欲吸引的人们的一切行为都隐藏其经济利益。

本书的作者是陈志武教授,他跟金融结上缘,完全是巧合。或者说,整个人生都是一系列巧合,随机亊件组成在一起,形成系列,就构成了你我的人生。 1986年1月,他从国防科技大学毕业,拿到系统工程硕士学位。由于那时他的英文较好,学校不让离校,于是,毕业即留校。只是到那时,他已对工程没有兴趣。作为权衡之际,就要求分到政治教研室工作,这样,至少能名正言顺地看些社会科学类著作。到3月份,他收到耶鲁多学管理学院的录取通知。1986年8月28日,他稀里糊涂地来到耶鲁多学。第一学期,要上的课程没有多少选择,不管你后学哪科,都要上线性代数、概率论与统计等,第二学期上的是非线性代数、计量金济学等。这期间,他发现,原来要跟随作导师的那位教授年纪已经很大,他所做的研究课题有些过时了。同学就给他建议,“不要选择博弈论政治学或者数理经济学了,还是学金融经济学吧”。 故在这一系列的巧合促使下,陈志武教授就走进金融这片天地,也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老天也不想要金融界失去一个人才。

本书分为序言——金融是什么,第一部分——资本化的逻辑,第二部分——金融的逻辑,第三部分——金融危机的逻辑,第四部分——股市的逻辑,第五部分——文化的金融学逻辑和最后的话:发展证券金融是中国唯一的出路这几部分。

其实看到这本书的序言,就发现这是一本序言写的很好的一本书。在序言中几乎就涵盖这本书中最为核心的一些理念。看懂了序言就相当与看懂了大半本书的内容了。我罗列出其中的主要内容。首先,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所有涉及价值或者收入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之间进行配置的交易都是金融交易,金融学就只研究这些为什么会出现、如何发生、怎么发展的,等等。而在其中,货币的出现就解决了价值跨时间的储存,跨空间的移置的问题。不仅仅是普通的经济交易涉及到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现代社会中的许多金融交易也是如此,比如股票,就是不同时间,和不同盈亏状况(空间)下的价值交换。

其次则是价值的问题,中国社会传统的价值观念看重物质价值,认为人劳动所生产出的现实的物质产品,才具有价值,如此来说,证券之类的金融产品本身就不具有价值。而实际上,任何东西或证券不存在什么“固有价值”,只存在相对价值。也就是,只有相对人的效用而言,才有价值的存在的意义。东西或证券的价值取决于它是否能让个人的效用提高,包括消费效用、财富效用、主观幸福满足感。这让我豁然开朗,原来很多华而不实的东西,那些花了很多时间金钱而生产出的没有多大实际用处的东西,不是在创造价值,而是在摧毁价值,就像计划经济时期生产出的许多东西。所以,效用决定价值,而不是劳动成本决定价值,这对于理解金融的逻辑极为重要。

再者,作者更多的是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理解各个时期金融的发展和对社会的影响,一级产生这些影响的原因。首先,在任何时期,金融交易都是存在,只不过是通过人格化的隐性的方式进行或是通过市场的显性的方式进行,所以说,认为在古代是没有金融交易的说法是不成立的。在农业社会时期,甚至于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的极度低下,单个个体在这个世上生存是又很大风险的,因为个人对于整个环境的影响能力还是极其低的,所以,就会产生人以族群的方式生存,这样一来,就可以提高整个族群的生存能力。在族群内部,人们有困难的时候,比如今天没有打到猎物,没有食物吃的时候,就需要别人的帮助,这是自然的。但别人的帮助不是无偿的,你应该在下次别人遇到同样情况的时候给予回馈,这就形成了一个金融交易。或者说,在农业社会时期,这交易范围缩小到家庭、家族这些血缘体系内。家族中不分你我,有的只是长辈和晚辈,养子就是为了防老,子女就是人格化了的保险

品、信贷品和养老投资品;亲戚间的“礼尚往来”就是跨时间的价值交换,在这种金融交易安排下,交易寸头是以“人情”记下的,而不是以显性的金融合约。同时,在中世纪的欧洲,教会是血缘之外、或者说是与血缘网络并行的互助结盟组织,其结盟的基础不是血缘,而是对上帝、耶稣的共同信仰。教会和家族累死,一方面起到经济上的互助、互保,也就是跨时间跨空间的金融交易,另一方面也是促进成员间的情感和非物质交流,给成员提供安身立命的信仰基础。

在这其中,交易的基础是信用。彼此信任是交易是否成功的关键之关键,信用和交易安全是核心基础。在不同时期信用的表现方式也不一样,法制不健全的社会是以人格化的血缘关系为信用基础,而在法制健全的现代社会则是以显性的金融合约为形式。换言之,金融交易和一般商品交易有本质差别,商品交易往往是现货、现金的交易,所以交易双方素不相识也问题不大;但是金融交易一般不是现货加以,而是价值跨期支付,所以没有互信、没有保证金融契约执行的制度基础,就没有金融交易的发展。现代股票、债券、基金市场等,是伴随着现代法治制度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没有支持陌生人间交易的各种法律体系的发展,就不会有今天的各种外部化的金融证券市场;反之,金融交易在陌生人之间的深化进程,也带来了更多、更深层次的法治要求,促进了法治制度的发展和演变。在这个意义上,人际间的金融交易的范围不同,对社会的文化价值体系、对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的要求会不同。这就是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农业社会都立足于血缘的文化和社会秩序,儒家文化也不例外。这在接下来的具体叙述中会谈到。这是从社会的角度理解金融,从金融的角度理解社会。

最后则是金融发展和国家建设间的关系。在这其中,西方崛起论从金融的角度解释是行不通的,而关于西方在十七十八世界的崛起历史,从金融的角度则有不一样的解读,这个等会也会谈到。简单来说,西方(欧洲)的崛起不是因为大量得金银掠夺,也叫原始资本的积累,而是因为战争对钱的需求而促使以国债借贷的融资模式不断发展创新,带动政治制度的变革,而形成以法治制度为支持的金融融资市场,促进一个国家经济政治军事各方面的强大。可以说,金融是使一个国家在政治制度上、权力制度上、经济制度上、文化环境上不断蜕变而强大的主要推动力。

其中我最觉得有趣的是第五部分——文化的金融学逻辑。这部分对我国的三纲五常、孝、儒家等传统观念用经济学解释,对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两千年治乱恶性循环怪圈用经济学的观点解释。其中有些话真真让人眼前一亮,心中一悟。如下: “一个典型中国人的一辈子实际上是不幸的:小时候你必须无条件地听父母亲的话;年轻时最能花钱但却没钱花;等到真正有钱的中年时候又不可能幸福,因为首先要四世同堂,没有个人的空间,也要负担父母的生活;老了以后也是很不幸的,如果只有一个孩子,那个孩子可能看着父母亲时会想:“他怎么还这么健康,我还要养他”。如果有两个孩子,他们看着年老的父母就会互相推诿。那么,作父母亲的就在想:“我怎么还不死?我怎么要靠他们的施舍来给我生存的保证?”后代看到老年人感觉是负担,老年人看着后代又感觉要看很多面子,也处于一个更不幸福的状态。不管是这些年还是在很久以前,报纸上和我们生活周围都充满了这类不幸故事。我不是说不鼓励孝敬,孝敬应该是一种自愿的选择,是一种美德,但不应该是老年人的唯一养老途径。”

以上是我对《金融的逻辑》的想法与认知,总的来说,《金融的逻辑》一书具有相当的理论影响力和知识普及性。陈志武教授的文字非常平和,既运用通俗的金融理论分析现实问题,又从历史、文化、政治、法律等各个层面旁敲侧击,让人读之醍醐灌顶。

第14篇:《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读《金融的逻辑》有感

近来有幸拜读了著名经济学家陈志武先生《金融的逻辑》一书,对于一个金融学专业的本科生来说,感触良多,收获亦丰。在赞叹陈志武先生对于金融理解所达到的的深度和广度,从多种角度分析金融对历史、文化乃至一国发展影响的精辟剖析之余,我也对此书的一些观点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思考,并也将提出自己的质疑和想法。

纵观全书,此书的写作思路我理解为两条线:一条则是由古至今,从历史发展角度来分析金融(包括债券、股票等)对于一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从纯金融技术发展史的角度分析资本化对于国家财富和资本的积累的作用,得出金融对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同时也提出资本化是美国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第二条则主要将美国和中国两国进行对比,其中对美国的金融危机进行了剖析,论证充分,逻辑严谨。作者还从两国的制度和文化的角度对比了两国金融发展的情况。我认为,此书从这两条线中综合得出了中国未来的发展路径:即资本化和制度化。 此书中作者谈到了自己对于儒家文化的金融学反思。对于其批判说“西方文明真的只是物质文明,而东方文明是更高尚的精神文明”的观点,我认为论证严谨科学,我表示赞同。其提出经济独立是个人独立自由的基础也是非常有先见的。陈先生认为传统的中国儒家文化的“三纲”的规则正是促成并保证了个人经济风险交易功能由家庭来承担,金融的功能由传统的血缘和亲情的关系来维持,诸如“养儿防老”,亲戚间的相互帮扶、借贷等,都是一种隐性的金融关系,而儒家的文化正是为这种金融关系提供了道德约束上的保障。而如果这种经济功能主要由市场来承担,那么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必须有相应的内容,在此背景下西方发展出自由、民主与法制,西方的“家”越来越成为一个单纯的精神生活细胞,更多的不是利益上的交换,更多的是“爱”这种情感的基础。由此,作者提出了未来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发展,这种儒家文化影响下的家庭血缘隐性的金融关系将走向衰落,随着社会结构的改革,会被法制的金融市场所替代,从而老人和后辈都能更加的有尊严和自由。这个过程(市场经济框架下的金融发展)也是个人解放的唯一之路。

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陈志武先生著此书就是从金融角度的出发的,也就是将所探讨的内容置于金融这个框架下。由此带来的逻辑会很严谨,论证会更加深刻。但其出发点就是基于西方古典经济学的基础,即从理性经济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的。如将中国传统的诸如“养儿防老”的家庭血缘情感联系看作是隐性的金融关系。我并不是说这样说不对,只是认为其从这个角度来分析有些片面。因为,任何我们所看到的风景都是基于你所处的位置。根据行为学派的观点,人不仅是经济人,也同样是社会人;人不仅有物质等可量化的需求,更有尊重、归属和自我实现的心理和社会需求。单纯地将中国传统的亲情血缘关系看作是利益的交换,是隐性的金融关系,未免太过于牵强。另外,也不能就其结果来对这种现象进行定义,我们可以说“养儿防老”结果是可以带来一个当下的投资以获取未来的“孝顺”,但对于中国许多传统的父母来说,当初养育儿女,恐怕不是单纯地计划老的时候有人照顾吧。还有“传宗接代”、“多子多福”加上周围环境的约束(邻居的眼光等),最重要的是父母对于子女真正的爱,那种不求回报,甘于付出,伟大无私的爱。因此,我认为,单纯地从金融角度来分析中国传统家庭血缘亲情关系具有一定片面性和强加性。

此书中关于资本化的逻辑思维论述也是十分精辟的。其中,作者从历史的分析中提出了负债对于一个国家的积极作用,认为负债累累的政府是一个权力难以扩张的政府,因为负债后,一方面政府就得面对债券市场,另一方面就得征税,就得面对纳税人。金融不只是能帮助一个国家平摊一时的支付压力,还能促进制度的良性发展。作者对负债等证券化方式怀有极大的好感,基于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理论,认为证券化能将未来和固定或者“死”的资产转化为现金流,从而满足当下的需求,简单说来就是现在花未来的钱,改善今天的生活。作者还对美国消费驱动型模式大为赞扬,认为美国金融危机后这种模式不会消亡,仍会继续。众所周知,美国建国就是靠负债起家的,如今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政治经济强国。但这一切的一切并不代表负债发展就一定是好的,长久的。毕竟负债是借未来的钱,终究是要还的,纵使现在环境多么的安定,将来的事情也不可能完全预料到。

美国的建立从事件新大陆的发现、五月花号的航行可以看出美国人身上体现的冒险精神,敢于挑战未来,战胜未来。中国则不然,由于传统孔孟文化和君主专制的影响,中国人更多的是步步为营,较为保守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发达

的金融市场可以将未来的收入为现在所使用,提高现在的生活质量。看起来确实不错,使用先进的金融技术平衡人一生的收入支出情况,使幼有所教,老有所养。这种情况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的民主制度,领导者为了博得群众的支持,必须用尽一切的手段来提高民众现在的生活质量,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其不会管债台高筑谁来还钱,未来收入无法跟上谁来负责?相反,中国人讲究勤劳致富,挣一分钱,花一分钱,适当的提前支取未来收入以便提高当下生活水平。这种稳步前进的方式未尝不可呢?为什么我们总是急功近利的要改善当下的情况而不顾未来的确定性呢?两种方式似乎更多的人赞同前一种,因为前一种至少能改进自己的生活,而美国和中国两种不同的方式,中国不也逐渐发展起来了么(从结果看)。因此,我认为,支取未来,负债发展的方式的好坏不应就现在来下结论,应当在实践中接受检验。

中国未来的路应该是金融的发展之路,其中必定会犯错,我们不应会犯错而畏首畏脚,因为错误只会让其本身更加美好。

第15篇: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最近读了《金融的逻辑》一书,受益匪浅。陈志武教授根据自己20余年对金融工作研究得出的经验对金融做出了一些新的理解与定义,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把金融这门科学讲深讲透,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政府工作,提升我们的理财观念。

《金融的逻辑》一书揭示了金融对社会的广泛、深刻和巨大的影响。在展开这一主题的过程中,作者的独到见解令人耳目一新。

第一,采用“经济——金融——政治——文化”这种四级互动模式叙说问题。人类只要是要生存、特别是要发展,在生产的基础之上,就必然会存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价值交换;在不同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条件下,会有不同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制度来保障这种跨越时空的价值交换有最大化的收益、最小化的风险;越发达的社会,价值交换的数值、地理范围、时限也越大,越需要一种先进的文化制度来做保障。

第二,用现代金融学的认知方式分析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如“孝”、“养子防老”、“父母在不远游”等。陈志武先生揭示了“孝道”文化的经济基础,指出“养子防老”是最前现代社会人们规避未来风险的重要手段,而儒家“孝道”文化体系则是保证作为投资者的长者能有回报的文化制度保证。本人觉得这是一个很有启发性的论述。

第三,由人们熟知的经济史观衍生出金融史观,用金融变迁说明社会历史变迁及这种变迁对个人自由的促进和保障作用,这种理论与现实和历史相结合的叙述方式确实是作者学术功力深厚的体现。

第四,提升金融的社会历史定位,把金融技术提升到与科学技术比肩的地位——传统观念中的玩钱术、圈钱术和套钱术变成了不断创新的金融技术。

陈志武教授在美国全面接受西式金融教育,但又跳出西方学术界把金融问题模型化、计量化、复杂化,小众化的范式,为中国读者勾勒出一个清晰的金融逻辑。在这本书中,作者更多的笔触是讨论中国现在为什么有钱,以及中国有了钱,为什么许多人并不感到富有。对于上述话题,他运用现代金融学理论,详尽地分析了这是“藏富于国”还是“藏富于民”的问题。他还通过探讨中国是否会发生金融危机、中国股市究竟是怎么回事,以及将美国次贷危机引以为鉴来论述自己的观点。

《金融的逻辑》引起了我对鹤山金融业发展的思考。在地理位置方面,鹤山毗邻港澳,扼粤中水陆交通要冲,陆路国道325线、省道江肇线纵横贯穿市境,建成的佛开高速公路和正在建设的广珠铁路为我市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近几年来,鹤山锐意创新,不断完善金融体系,大大推动了金融业的发展。今年5月,鹤山市首家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国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正式开业运营,这标志着鹤山市金融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同时是鹤山市贯彻落实国家、省、江门市关于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支持“三农”和中小企业发展精神的重要举措。6月29日,交通银行正式亮相鹤山。鹤山支行是交通银行江门分行设立的第一家支行,该支行的开业得到了我市金融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交通银行江门分行首家支行落户鹤山,表明了该行对于鹤山市金融事业的重视。

我认为,我们应该利用良好的地理位置和海外华侨同胞资源,结合《珠江三角洲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在金融业方面与港澳展开更紧密的合作,吸收港澳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灵活的运作方式,通过引进新型股份制商业银行,扶持农村信用社改革,申报成立小额贷款公司,引进外资银行合作组建村镇银行,扶持企业上市,推动政银企合作交流等方式,壮大鹤山的金融业,努力配合江门市的金融发展,成为连接珠三角地区和粤西金融业的互动中枢,更好地服务地方乃至广东的经济发展。

总的来说,《金融的逻辑》一书具有相当的理论影响力和知识普及性。陈志武教授的文字非常平和,既运用通俗的金融理论分析现实问题,又从历史、文化、政治、法律等各个层面旁敲侧击,让人读之醍醐灌顶。

第16篇:《金融道2》读后感

集群开发的优劣

——读《金融道二》第二章有感

《金融道二》第二章的标题是“寻找富矿”,顾名思义是把区域市场、专业市场等统一市场客户开发比喻成开发一座富有的矿山,这是很形象的。这与我公司倡导的“系统性开发”有异曲同工之妙。文中提到广发银行作为全国性知名银行,也需要主动的开发市场来创造活力源头,从身边的小商户做起,逐渐培养并扩展同类型优秀的客户。从目前该行已经形成的客户群体来看,经过数年的努力杭州广发先后形成了浙江钢材经销商户客户群、杭州富阳造纸行业客户群、杭州萧山纺织行业客户群等,成绩斐然。

广发银行坚持开发和维护群体市场同时也与时俱进,在某些处于行业周期顶峰走下坡时,能及时收手并慢慢从中退出,从中能体现出该行判断分析宏观环境、相关行业的独到之处——时时分析,刻刻关注风险。比如广发庆春支行前期支持手机市场,在辉煌时期,国产手机供不应求,市场前景十分看好。广发行曾经成片开发了手机经销商的客户群,此类业务甚至占据了该分行1/3强的业务量。但由于手机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国外老牌的手机技术厂商手里,国内的厂家受核心技术限制很被动,到现在都没有喘过气来。掌握核心技术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等,并不是市场上这些厂家能解决到的,随着国外品牌手机大量涌入国内,国产手机必定式微。果然过了不长时间,国产手机销售和利润急剧下滑,波及国产手机经销商。广发行提早意识到

这个问题,他们根据预先设立的方案开始逐步退出且不动声色。我想

在广发行所支持的客户群体中,萧山的纺织业客户比重也可能在逐步

下滑,毕竟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依靠劳动密集型模式支撑的产业

必定退出历史舞台,纺织类企业即使合理的生存下去,也只能是注入

高科技的因素,有强有力的品牌支持才能在竞争中屹立不倒。

“群体优质才是真正的优质”,文中把上述作为小标题,充分说

明产业行业的周期性,行业的优劣性、发展前景等必须作为群体开发,

系统性开发选择的标准选项之一。又回到老的议题,支持高科技、新

能源等高新项目朝阳产业是毋庸置疑的,但也不排斥一些传统性、稳

定性强的行业,比如目前操作中比较多的临安山核桃互保项目中山核

桃企业、广发行开发的钢材企业、富阳造纸企业等。

联系到我们目前实行的系统性开发,可以借鉴广发行的群体开发

区域和行业,比如钢材、造纸等,也可以开发电子市场、图书市场等

杭州比较专业的市场。摒弃纺织服装业、临安电缆企业、建筑材料贸

易生产型企业等行业走下坡路的企业。这些都需要我们去摸索和实

践,同样作为信贷机构,银行和担保公司的做法和思路必定有异,需

要我们总结出我们自己的一套东西来。

2011.10.16

第17篇: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读《金融的逻辑》有感

这几周我阅读了管理学老师推荐的书目中的《金融的逻辑》这本书,说实话曾经我并不喜欢阅读财经类的书目,枯燥乏味而专业名词繁多的语言使得这一类的文章都索然无味,然而陈志武教授的这本《金融的逻辑》却是开始改变了我的看法。首先它所讲述的有关问题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譬如他所解释的为什么中国的钱这么多,为什么中国人的钱多了反而不安之类的,甚至提出了“养儿防老”是不道德的说法,颠覆了中国人千百年来的传统观念。其次,书中所提出的一些观点与思想是我们金融类专业学的学生应该形成的思维方式,更是必须具备的一些职业素养。最后,书中的观点很容易引起我们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使得我们对金融危机拐点乍现的背景下所出现的热点问题能够有更深刻的了解。

书中共讲述了一下一些核心的理念:

首先,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所有涉及价值或者收入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之间的进行配置的交易都是金融交易,金融学研究的就是为什么会出现、如何发生、怎么发展等等。其次则是价值问题,中国社会传统的价值观念看重物质价值,认为人劳动所产出的现实的物质产品才具有价值,如此说来虚拟的金融产品并不具有价值,但是它相对人的效用而言是存在价值的,因此陈志武认为,是效用决定价值,而非劳动成本决定价值。再次,书中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理解各个时期金融的发展和对社会的影响,不仅从历史的角度来解读了金融交易的发展,同时针对“养儿防老”“礼尚往来”等现象阐述不同于传统观念的见解。最后,作者提出发展金融是中国唯一的出路,金融是使一个国家在政治制度上、权力制度上、经济制度上、文化环境上不断蜕变的主要推动力。

针对书中所述的“养儿防老”的问题有这样的描述:“养子防老就是一个投资的概念,而且不仅仅是一个投资的概念,还是一个保险、信贷的概念”,“我们从小吸收的中国文化实际上是为了确保隐形金融合约的执行而来的。”陈志武教授认为孝敬应该是一种自愿的选择,是一种美德,但不应该是老年人的唯一养老途径。我觉得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在如今开放的时代环境下,我们没有必要将孝敬作为一种强制性的规定,更没有必要将违背长辈的意见作为一种内疚。但是在我看来,首先“百善孝为先”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对于其中所蕴含的意义我们应当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取之精华去其糟粕,而非摒弃。另外,“养儿防老”这一观念在中国盛行的原因是与传统文化分不开的,将这种思想视为不道德似乎显得过于偏激,如果在没有后代对长辈养老保障的基础上,则需要非常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和养老服务体系,而基于当今中国的现状,养老体制还不能完全等同于子女为长辈养老所提供的保险、信贷作用,因此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养儿防老”仍然是更合适的选择。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老龄化的加剧,以及如今独生子女生活压力过大等问题促进了养老制度的完善,同时也促进了金融领域养老相关产品的创新与发展,在发展成熟的阶段“养儿防老”的观念也许会渐渐被改变。因此,对于书中所提到的该问题我认为应当以辩证的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

除此之外,书中提出了很多独特的见解和观点,例如:中国要成为创新型国家,如果在金融方面的创新不显著,那么其他行业也不可能实现创新,打个比方,把一个人关在屋子里不让他去学游泳,他当然不用担心被水呛住,但他也学不会游泳,等他下次掉进水里,他就会淹死。生动幽默的语言使得专业而枯燥的问题显得更加有趣易懂。

陈志武教授的《金融的逻辑》告诉我们:金融作为现代社会、现代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会因为一次或几次危机而中断或者消失,恰恰相反,危机有时甚至是金融业必要的清毒、消毒过程,为其接下来更健康、更深入的发展奠定基础。退一步讲,金融业伴随各发达经济体存在并深化发展了多个世纪,这一事实本身就证明了金融对社会的正面价值。在看到并认同这个结论的同时,我们还有必要认清金融背后的逻辑。可谓是使人醍醐灌顶、受益匪浅,具有很强的理论影响力和知识普及性。

通过管理学课程学习,我们观看了很多视频,一些新颖先进的观点能够引领思想,振奋人心的演讲能够传播正能量,幽默诙谐的访谈能够引发思考„„同时这些视频使得课堂更加有趣,希望后面的课程中还能够看到更多有意义的视频和文章。同时,作为学习委员我有幸得到了老师赠送的《吃饭哲学》一书,使得课下能够有机会更加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老师的思想,但由于时间不够充裕所以还未仔细阅读,假期一定拜读从而能够接受老师更多独到的见解。

第18篇: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最近有幸拜读了陈志武教授的《金融的逻辑》一书。让我这么一个对金融方面实属外行的人了解了金融,在此,我就这本书谈谈我的感想。

首先,这本书介绍了金融的概念:金融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任何东西或者证券不存在“固有价值”,之存在相对价值;效用决定价值,而不是劳动成本决定价值。我明白了借贷交易就是这样,把未来的收入流移到现在来用,把未来的价值放到今天,即是解决价值时间空间分配的不合理性,同时用价值来创造价值以实现价值的最大化。我的理解,简言之,花未来的钱解决当前想要解决的事。

其次,此书谈到了为何“中国钱多而百姓不幸福”的原因。

中国的钱多的原因是因为市场化改革,它大大缩短了财富与资本和钱之间的距离。来源有以下:1)活跃的买卖对钱的需求大大提高,同时也促进了钱的提供;2)土地,资源的资本化带来了大量的“钱”;3)未来现金流(包括未来劳动收入)的资本化。 其中,本书认为“国有资产应该被民有化、以平等分配的形式分回给全国公民,而不是利用金融危机强化国家对各种财产和资源的所有权。”“资本化是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为了使中国更有“钱”,土地和国有企业都应该私有,为进一步资本化开路”对于这些观点我有些疑议。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如果过分的资本化,岂不是要走资本主义道路?过度的资本化,把国有企业私有,会不会打破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呢?我国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健全,金融市场证券市场发展不够,因此是经济制度问题造成文中也有提到我国未形成完善的产权保护与契约执行架构,没有合理的产权制度保护。所以当务之急是解决制度问题。也并不是说国有企业一定要进一步资本化才能推动市场发展、经济发展。国有企业的确存在腐败、融资能力不强的问题,国有经济民营化也无可厚非,不失为一种降低腐败同时扩充资本的道路。但我觉得也许还有更多的途径。公有和私有各有利弊,关键要看在具体操作上如何互相取长补短,同时保证不变其“质”。我们可以资本化,但不能过度资本化。

然后这本书讲到了为何中国人钱多而不幸福的原因。

中国传统社会是隐形金融交易,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的显性金融保险、信贷、养老和投资产品等出现。问题在于这些显性金融产品的发展不完全,使得人们对未来的担忧加剧,造成了不幸福。然而我认为人们的不幸福感不仅仅在于此,同时当今社会的不公平大大减低了人们的不幸福感。另外,房地产的泡沫等等因素更是客观上大大减少了老百姓的财富。

我很赞同陈教授提倡的“中国应该向借贷消费转型”这一观点。中国传统历来不倡导“借钱花”,当然,儒家的传统文化是一方面的原因,同时,出于人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风险规避,人们无法预料未来的这种不确定性,加之目前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中国没有大规模的“借贷消费”。人们倾向于保守的“存钱”,毕竟能让人心里有安全感。文中并未提及如何能让人们去进行借贷消费而规避风险,只是极力倡导中国国民借贷消费。我认为如果假设未来收入基本上能够确定时,这种借贷消费是可行的。

我也很赞同“富藏于民”的观点。财政赤字大了,加税会激起人民不满,印制钞票会导致通货膨胀,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不得不融资。然而向民间融资就会有求于民,因而不利于政府集权。就像清政府囤积白银财大气大,而美国政府建国之初就忙于还战争债,构建民主政治和金融市场。美国政府虽然负债累累,但赤字只是表面上的事情,如果通过发行债券融到了资本,用于各种投资和开销,同时投资的那部分的回报率高于政府债务总额,政府的正确融资行为将使债券资产增值,社会的资产总额随之增长。社会资产总额在正面增长的同时,整体社会财富增加的同时,人民要求生活水平同比增长,面对舆论压力,政府选择只能是减税,人民富裕生活水平上涨。 文末有提到“发展证券金融是中国唯一的出路”,我们的确要发展金融,扩大金融市场,完善金融市场的制度框架,但是我觉得这种说法未免有点过于极端,未免有点夸大金融市场的作用。除了发展金融市场,我们也要改变国人的消费观念。思想转型、制度转型,伴随而来的必定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型。

不论怎样,随世界经济的增长,中国一定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熟悉世界市场的经济的“游戏规则”,积极发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第19篇:金融的本质读后感

《金融的本质》完整记录了伯南克所作全部四讲讲座,第一讲美联储的起源与使命,第二讲二战后的美联储,第三讲美联储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反应,第四讲危机的后遗症。媒体讨论较多是第三讲和第四讲,因为这两讲重点介绍了美联储在次贷危机期间政策制定的考量因素和决策程序,在某种程度也被视为是伯南克对其危机处理措施批评意见的辩解和回应,具有“揭秘”效应,自然也十分吸引眼球。剖析和反省次贷危机的作品早已汗牛充栋,伯主席的评点虽然精道但新意不多,通读《金融的本质》全书,反倒是前两讲关于央行职能和美联储历史这些看似ABC的内容,通过伯南克深入浅出、举重若轻的解读,更引发我的兴趣。

在市场经济体系中,中央银行具有货币发行权、市场规则制定权和监管权,因而成为金融市场的“首脑机关”。一般认为,央行应当具有独立性,最好不受政府的微观干预,目前美联储和欧洲央行也确实具有很大的政策自主权。长期以来,一种批评声音认为我国央行缺少与主要经济体央行一样的独立性,货币政策掣肘过多,金融部门成为政府意志的附庸。也有很多研究认为,政府干预央行决策并不能提高经济政策的效率,相反还会造成社会福利损失。我国货币政策始终与财政政策配合使用,两者搭配关系大致根据经济增速和通货膨胀水平决定。这种“两手抓”的经济治理模式似乎是十分奏效的,最好的证据是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功。但是,随着经济结构转型深入,市场化程度提升和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角色异化,缺少可预测性和独立性的货币政策在效果上越来越表现出难以驾驭的复杂性,如同是一个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性格中多了叛逆的成分。

货币政策的影响需要通过特定的渠道层层传导,大家最熟悉的传导渠道是利率渠道,也就是央行通过调整市场关键利率(在我国主要是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影响资金价格,进而影响市场长短期流动性水平。除了利率,信贷也是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渠道,货币政策导向可以通过金融机构融资供给量的变动体现。一些实证研究表明,在我国,信贷渠道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要明显强于利率渠道。近年来有学者还提出了货币政策传导的风险渠道理论,即央行的货币政策会改变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风险偏好,经验证,货币政策的风险渠道在我国也显著存在。考虑到央行对金融机构的实际影响力,可以认为我国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了货币政策实施工具的角色。在这种背景下,商业银行根据央行货币政策节奏而逆周期“翩翩起舞”也就不难解释了。

古语云,谋定而后动。央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属于经济生活中的“顶层设计”,对每个企业乃至个人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货币政策调控工具,无论是市场化的还是行政化的,都应当遵循科学合理和透明易懂的实施原则,盯紧主要矛盾,为核心目标服务。回归和坚守维护经济稳定和金融稳定两大本职,告别过多包揽经济社会发展使命的“父爱主义”,是对央行保持战略定力的考验。好的央行不会同时追逐两只奔跑的兔子,这也是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道出的“金融的本质”。

第20篇:金融大风暴读后感

《金融大风暴》读后感

金融界里的确有一些奇才,他们赚钱的手段相当高明,赚钱的速度相当快。于是,许多电影、书本里就把那一部分人叙述成了呼风唤雨、只手遮天的“神奇小子”。梁凤仪的《金融大风暴》里并没有这么多华丽的描述。这本书讲的只是那些平凡人的故事。

在西方世界,的确存在着一群人(在中国也一样)为了自己的利益会不惜一切手段,哪怕牺牲别人的名誉、生命,也要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伴随着这种充满功利、自私的利益的,就是一些带着血腥的手段。《金融大风暴》里的故事从一个陷阱开始,到一个悲剧结束。

殷家宝在美国的遭遇正是那个陷阱的结果,杨的死则成为了故事里第一个却非最后一个金融暴力的牺牲品。故事告诉了我们,一场金融大风暴是如何在某些权势集团中心酝酿,又是如何正式爆发的。大风暴是如何从精神上、物质上摧残大量的平民百姓的。可贵的是,有一些正直、善良如樊浩梅的人仍存,她见证了多少人在风暴中受折磨并痛苦地死去,好友、亲人,以及那些许多不相识的人。但却只有她才能在物质盛行的年代保持一颗良善的心。而故事的结局是无奈,以及悲哀的。那些制造恶果的人控制着整个体系,他们作恶却不必受到法律的惩罚。只有运用正义的暴力,才能最终为普通人众带来些许安慰。

但恶果已就,逝者已去,就算元凶首恶已被惩处,又如何弥补芸芸众生被伤害了的心?金融危机仍有,巧取豪夺仍有,草菅人命的事件仍有,只要人类摒弃不了贪婪,这一切仍然会有。

金融读后感
《金融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