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少年派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1-28 08:33:27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少年派》读后感

《少年派的奇妙漂流》读后感

生活中我们总是会问:“你怎么能不信呢?”我想反问的是:“我为什么要相信,如何‘选择’去相信?”

我还是觉得《少年派》无非就是一个关于信仰的故事:我们如何获得信仰,以及人性中帮助我们获得信仰的“灵性”如何面对人性中与信仰相悖的“兽性”? 少年派原本是信徒,但他曾经失去信仰。虽然我们很难知道少年派究竟是在什么时刻失去信仰的(因为我们不知道他的经历的真实细节),不过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下的经历对一个人的信仰会有怎样的触动:

暴风雨,货船沉没,少年派、母亲、厨师和水手成为救生艇上的幸存者,食物很快短缺。水手腿断,在截肢手术后,厨师用水手的断腿做鱼饵钓鱼。很快,水手死亡,厨师将水手肢解后晾干作为鱼饵和直接吃的食物。后来母亲与厨师起争执,母亲被厨师杀死。后来愤怒的派将良心有愧的厨师杀死,并将厨师肢解晾干,靠吃厨师的肉存活,直至获救。

在漂流中,派遇到过另一场暴风雨,他向着神呼喊,我的家人都死了,我把一切都献给你,你为什么还要这样对我?至少在这一刻,派的信仰在人间地狱里崩塌。

接下来派的问题是:如何重新获得信仰?

有些说你只要去相信上帝就好了,或者退一步说,你一开始不信、彷徨,然后看见一些相信上帝的人最后得了幸福喜乐、得了救赎,你自然就会感悟,随后加入信众的行列。总归,建立信仰其实并不需要理由,要么自始而然,要么中途顿悟,信了就好。

有些则说任何时候都不应该质疑上帝,于是圣歌、祷告……。只不过这些手段在心理咨询师看来也许更像是廉价的精神麻醉,而非建立信仰。 少年派后来的经历则是这样的:

获救后的少年派编了这样的故事。他说,一开始只有自己和几只动物幸存了下来。厨师变成鬣狗,母亲变成猩猩,水手变成斑马,食人的经历变成了一座漂

浮在大洋中的食人岛,被切割成一片一片晾在救生艇中晾干的人肉变成了沼狸。而少年派自己,分裂成了少年派和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

在这个故事里,少年派和理查德帕克到底代表了什么?

派后来说,对理查德帕克的警觉让他在大海上存活了下来,那么理查德帕克就是“危险”本身了。而这个让派感到危险的东西既是从派自己身上分裂出来的,又是派之前并没有意识到的,而且在苦难过去之后又似乎再次离开了它。

这个危险的分身,就是派心中兽性的本能。

完整的灵魂分裂成了灵性(少年派)和兽性(理查德帕克)。

我试图在脑子里搜刮一些用来描述理查德帕克象征意义的词,最后发觉最合适的是一个老掉牙的概念,那就是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中的“本我”。,而那个分裂之后的少年派自己则是“超我”。理查德帕克是少年派身上所有求生本能的象征。

而这其中最不容易在文明世界中暴露却又蕴含最强大能量的,就是饥饿时不择手段寻找食物以延续生命的本能,在这强大的本能驱使下,即使最不可触碰的道德禁忌也被轻易突破,例如包括吃食同类。

在漂流中,派看到的是自己身上的求生本能展示出的巨大又令人畏惧的能量,而这股让他恐惧的能量与他心中应该有的灵性完全背道而驰,这股能量让他完全沦为野兽。

而救生艇上那个被理查德帕克威胁、又试图去驯服它的少年派,则是他心中灵性的那一部分。或者用弗洛伊德的话来说,是人的“超我”,人心中代表道德、良心的部分。

坚守灵性,他才是一个人。而只有顺从兽性,他才能生存。他该如何抉择? 所以在我看来,《少年派》的主题是人心中的灵性与兽性的冲突。

而少年派如何面对心中灵性与兽性的冲突呢?

——他将一个兽性的故事,转变成一个充满灵性的童话故事。

兽性还是灵性,这其实是一个选择。派面临的问题,眼前兽性的事实已经发生,但接下来的路怎么走,选择却在自己,是在兽性中沉沦,还是坚信灵性必会复苏?心中有灵性,因此可以选择相信上帝。或者反过来说,因为相信上帝,所

以相信心中的灵性一定会复苏。对上帝的信心与对人性中的灵性必存的信心其实就是一回事。

少年派获救的那一刻,兽性也同样离他而去。但《少年派》的原著中是如此描写他当时的心情的:“我像个孩子一样哭起来,不是因为我对自己历尽磨难却生存下来而感到激动,虽然我的确感到激动。也不是因为我的兄弟姐妹就在我面前,虽然这也令我非常感动。我哭是因为理查德帕克如此随便地离开了我”。

在理查德派克消失在丛林之前,派以为它会回过头来看他一眼,好让他对它道别。可理查德派克却头也不回地走了,一去不返。文明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以至于一旦身处其中,心中的兽性便被重新压抑得无影无踪,再也不会以那样清晰的面貌展现在面前了。《少年派》的原著中说:“我们活下来了,你能相信吗?我对你的感谢无法用语言表达。如果没有你,我做不到这一点”。

面对自己内心的兽性,派没有用灵性压制它、消灭它、取代它,而是对它心怀感激。

派说,那个没有说出的再见直到今天都让我伤心。但其实该说的话早就已经“说过”了。在那场差点杀死派和理查德帕克的暴风雨过后,派让帕克依偎在他的膝头,一同喘息和啜泣,在那一刻,他心中一直争斗着的兽性与灵性就已经和解了。

于是,《少年派》其实回答了《禁闭岛》最后的那一个“天问”:“Live as a monster or die as a good man?”是像野兽一样活着还是作为一个好人死去?灵魂中的兽性与灵性能否两全?

《禁闭岛》给出的选择是:消灭自己的灵魂以阻止自己的兽性,兽性与灵性一同灭亡。

而《少年派》的选择是这样的:做一个活着的好人,心中住着一只野兽。

胡佳庆

2013年3月

推荐第2篇:少年派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否与爱情有关

爱情最美的样子,是在一个很有情调的地方,对Ta许下一生的承诺,然后成为一辈子的记忆。有不少朋友选择在电影里对Ta许下承诺,这让我始终坚信,电影与爱情有关、生活与电影有关。

近期,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叫好更叫座。这是一场奇幻的关于漂流的电影,一人一虎在茫茫太平洋上,在一叶孤舟中,既互相对峙又彼此依存。3D镜头展现出令人叹为观止的绚丽图景:满天星斗的夜空下,鲸鱼从荧光闪闪的海面一跃而起;还有那白天令人流连忘返、晚上却吞噬生命的食人岛。观影后很多观众发问,这些梦幻般唯美场景都是电脑合成的吗?

其实不然,电影中的墨西哥海湾就是台湾省的垦丁白沙湾。导演李安在台北动物园拍摄犀牛、黑熊;在台中水湳机场打造全世界最大的全自动波浪装置水槽,制造海难和惊涛骇浪;在垦丁白沙湾拍摄理查德帕克步入丛林离开了派的镜头……

辽阔的大海,惊险的旅程,让我们不仅想象,这奇异的旅程是否有爱情有关。生活中的我们是否也在一眼无迹的大海上漂流,没有方向没有目的。能伴我们一生的,也许就是身边的他(她)。偶尔也会想,他或者是她是否是一直老虎,彼此即对立又合作,又来抚摸旅途的寂寞,寻求心灵的安慰。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优美的海景让人浮想联翩,不紧感叹李安导演的出色才华,诚然如些。应该看到电影背后的人文气息,这是一场没有种族分别的人文讨论,讨论的对象是我们生活的自然,讨论的是我们与世界的相处。就像我们爱生活,爱电影,喜欢谈论爱情,喜欢与朋友相处。

一部出色的电影为我们勾画出一个新的圈子,明天,我们应该携手与朋友出去旅行,与恋人谈谈生活。

那么彼此的冷漠应该谈然了吧,彼此的对立也我们将来的生活写下更难忘的回忆。期待着好莱屋的颁奖时刻,始终坚信一部优秀的电影会得到公平对待,这些无关种族,肤色,文化。仅仅有关的是你与我的感受,生命与爱情的传递。相信生活会更美好,无论梦境与现实。

让我们像少年派一样去漂流放飞我们的思想,放飞我们的梦想。

当他们到达彼岸的时候,幸福也会随之而来。这是一个有爱情的话题,也有关幸福的话题。

推荐第3篇:少年派

《Life of Pi》:一场孤独的信仰之旅

作家Yann Martel曾经说他写作《Life of Pi》是为了给人生寻找方向和目的。而正是这一点——关于生命意义的终极探寻——将Pi的故事从其他鲁滨逊类故事中区分开来。而整个故事中对于个人信仰体系的象征化表达,则将其升华为一则朝圣者的宗教寓言、一段个人内心世界的孤独苦旅。

整个故事的根基,在于强烈的宿命感。于混乱中存在的秩序,或者无限可能中得到的巧合,也许就是证明上帝存在的最佳证据。Pi的父亲曾经劝告他用自己的理智和推理思考上帝,这恰是很多人面对信仰最先采用的方式。但是以人类之有限去思索造物主之无限,理智在这条路上究竟可以走多远?从无限偶然的可能性中剥离出的必然性,也许就是人类得以窥探上帝的唯一方式。 Pi的孤独漂泊,其实是每个人都不得不经历的心灵苦旅。

如果把Pi的漂流看做对于个人内心世界的探索,那么孟加拉虎Richard Parker的存在则加重了这一层象征意义。

Pi曾经多次指出这个故事可以让人信仰上帝,但影片结尾处Pi讲出故事的另一个现实化版本时,观众却如片中的作家一样忍不住思索究竟哪一个版本才是事实真相?这重新将我们带回理智与信仰角力的赛场。无论电影开始时的Pi多么的信心满满,也不管Pi的故事(有老虎的那一个)如何清晰的证明了上帝的存在,对于这两个版本的最终选择权在每位观者自己手中,而Pi能做的,也只是在作家选择了老虎的故事后无力地说一句”谢谢“。Pi接着点明:“上帝也是这样的。”你是选择相信宗教经典中难以置信的神迹奇事,还是只相信逻辑和理智接受的事物,这是每个人的权利,也是宗教信仰与自由意志难以调和的矛盾。Pi的故事再有力,在别人的自由意志面前也是苍白无力的。但是如影片结尾Pi所言:“这个故事现在是你的了。”李安只是将故事讲给了我们,故事的结局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索,毕竟信仰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孤独面对的心灵之旅。

推荐第4篇:少年派

《少年pi》: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孟加拉虎

鸿爪 发布于: 2012-11-22 06:06

在《少年pi》的制作特辑里,李安谈到了对影片的理解:拍这部电影是他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认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过程。如果没记错的话,同样的意思在他的《十年一觉电影梦》一书中也表达过,我最爱的导演是李安,因为他的每一部电影都直达人内心的欲望。

在《断背山》上,李安让一句话成为世界流行语: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在《少年pi》中,这句话可以换成: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孟加拉虎。

1

从片名不难看出,这是一部充满奇幻冒险风格的影片,从故事层面看,它讲述了一个印度少年在海难之后如何与一只同船的猛虎结伴同行的故事。这样的故事通常情况下会被笼统地归纳为“成长”或是“友谊”的主旨。更何况影片还动用了3D技术以及灾难类型的时髦元素,这就很难不让人进入到商业片的逻辑体系中去理解。

李安的电影都是剧情片,所以在故事接受的层面上,从来就不设门槛,每一个观众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需求提炼情感因子。但是,要想真正走进李安的电影世界,却非易事。在各种场合,我曾完整地看过不下几十几遍的《卧虎藏龙》,也许对迷影群体来说,这个数字都不值得拿出来说事。我想表达的是,即使如此,当我在研读李安的自传以及徐浩峰对《卧虎藏龙》的解读之后,才发现,原来我一直在《卧虎藏龙》的门口逗留,根本没有走进去。一部好电影一定是超越了浅层故事,抵达到人类最原始的情感状态。《卧虎藏龙》的玄妙之处我就不做多说,大家可以参看徐浩峰在他的影评集《刀与星辰》中的解读,真的非常独到。

在我能够理解的层次来看,《少年pi》中,一个少年、一只猛虎、一片汪洋,李安以封闭性的空间调度、瑰丽的视觉影像、虚实相间的手法,提炼了高度隐喻的人生:一个人如何与自己相处?

2

为了把故事尽量交代清楚,《少年pi》的叙事上采取了一种简单的套层结构,外层是成年pi向一个小说家讲述少年时代的故事,里层便是具体的故事内容,夹层中的是成年pi的画外音。但是,影片峰回路转,虚实相间的地方在于:当作家和观众都以为pi的故事以自己获救、老虎走进森林而终结时,成年pi又提供给我们另一个简短的故事,不同于第一个故事的主角是自己和老虎,第二个故事中的主要是全部以人物出场——水手、厨师、妈妈、自己,在小说家的推断下,他们分别对应了第一个故事中的斑马、豺狼、猩猩,而少年pi居然是第一个故事中的老虎。 李安在此模糊了现实与虚幻的边界,把想象交给观众。我没看小说,故而不知道这神来的一笔是否出自原著的精神?其实,不论哪个故事是真实发生的,少年pi与老虎帕克之间的关系毫无疑问是李安一直在探讨的。

Pi与帕克的第一次见面在父亲的动物园中,天性善良的pi凝视着帕克,坚信它不会伤害自己,但pi给它喂食的举动被爸爸以及全家拉住,并以“羊入虎口”的血淋淋的事实告诉pi,“你在它眼睛里看到的是自己的倒影。”pi与帕克多年前的一次交流以帕克惊慌逃窜中断。在那汪洋中的一条船上,pi先后看着豺狼把斑马和猩猩吃掉,但任凭外面野兽厮杀,帕克都一直没有从船里走出来,当这些动物都死了之后,老虎才叫嚣着从中跑出,它为什么选择了在这个时候出来?当少年pi和帕克奇迹地漂流到有如阿凡达一般奇幻的“食人岛”上,在岛上经历了白天的桃园仙境与夜晚的死亡之谷的对比,少年pi决定放弃长居此地的打算,并坚信帕克在自己的一个哨声之后便会跟自己再次同行,在一段让人紧张的等待之后出现了激动人心的场面——帕克果然从远处欢快地向他奔跑而来。但温暖的时刻马上被他们抵达生存之岛时被击碎。少年pi倒在沙滩上,帕克从船上跳下,在少年pi的注视下,帕克径直地走向森林入口,稍作停留,却不回头„„

影片终结于pi与帕克的背影同时出现在画面中,骨瘦如柴的帕克径直地走向了森林,依旧没有回头。这一刻,我突然想哭,因为联想到《断背山》结尾,恩尼斯对着杰克留有血迹的衬衫说的那句台词:“jack,I swear„„”,戛然而止,却将悲伤留给观众。

3

李安提供了两个故事供我们选择。重新缕一下:一个是少年和老虎的漂流之旅;另一个是作家推断出来的厨子吃了水手,杀死妈妈,然后pi杀死了厨子并吃掉厨子的故事。成年pi没有否认小说家的推断,只是问他喜欢哪个故事,得知对方喜欢第一个故事时,成年pi说对方看见了上帝。

我是不信上帝的,至少目前为止是这样。探讨哪个故事是真哪个是假显得匠气了些,我只能说,因为有了第二个故事,我才更喜欢第一个故事。如果第二个故事是少年pi的真实经历的话,那么老虎显然是不存在的,它只是pi的另一个自己:当他遭遇船上的人性屠戮之后,为了战胜恐惧,心里不自觉地幻化出一只老虎,之所以出现了老虎,这更多地是跟他童年时期与老虎的那次近距离的接触有关,同时,他的多种宗教信仰混合在一起,很容易让这种幻想得以成立。本片高明的地方便在于此:把一个杀戮和复仇故事转化成一个动物世界的弱肉强食以及少年和老虎的友谊故事。探讨的是人如何战胜恐惧,战胜自我,如何与自己相处。

李安的电影一贯对细节铺设比较讲究,处处设置机关。有一个细节颇为有趣,或许可以证明pi与老虎其实是合二为一的。影片中少年pi跟哥哥打赌去教堂喝水,神父问他:“U must be thirsty”,pi回答:yes。其实这句问答一语双关,thirsty不仅是口渴的意思,也是老虎的本名。我们知道,老虎是一个叫帕克的人在湖边发现的,当时老虎在喝水,就给取名thirsty,结果送到动物园的时候,工作人员误会地写成他主人的名字——帕克。

再往深处说,本片同时又探讨信仰、神性与人生存本能的一种抵牾。据说第二个人吃人的残忍故事就是源自一出真实的海难故事。几个成年人吃了一个叫帕克(本片老虎的名字)的未成年人进而生还。如此一来,我们便可以解释出,当船外的豺狼撕咬斑马以及猩猩的时候,为什么老虎一直躲在船里不出来,因为那个人正是少年pi,当他看到母亲被厨子杀死,内心被激怒,童年时代的老虎的凶狠的样子让他产生了勇气,进而杀死了厨子。这似乎让我想到了《杀死比尔》中,冷血杀手刘玉玲的角色在她童年时代的遭遇——躲在床底下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父母在面前被黑帮所杀,继而唤起内心的仇恨进行复仇。

插播一句:电影通过奇幻景观蕴含了极端复杂的隐喻,非几句话能说明白。从剧作角度来说,之所以让pi拥有三种宗教信仰,还在于宗教的神秘力量可以提供人在极端环境下产生幻想的依据以及各种极端行为的理由,为影片提供一种可信度。正如《一次别离》中,女佣因为受制于伊斯兰教而不敢撒谎,观众便可以认可人物的行为选择,而中国很多电影让人觉得虚假,很大程度上因为缺少一种类似于宗教这样的力量,不管是银幕上的角色还是银幕下的观众,一句话就是:我们缺少信仰。

回归正题:内心被唤醒的老虎让少年pi在那场灾难中生存下来。所以当他漂流结束,可以回到正常社会生活中去的时候,理性开始恢复,自己的兽性一去不复返,所以pi悲痛欲绝,因为正是这种野性让自己生存了下来。其实,每个人内心都住一只老虎,散发着原始的野性,只不过,随着年龄增长,我们被社会秩序所驯服,才更加理性。前天看到一个说法:小时候,我们摔倒了,要是身边有人,我们就大哭,要是没人就自己站起来,等我们长大了,再摔倒的时候,身边有人,我们就站起来,要是没人,就可以大哭一场。可能这说得有点远了。当我们已然被驯服,《少年pi》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想象,一种发现最初自我的方式,这就是电影和一切艺术存在的最重要的意义。

如果依着这个逻辑说开来的话,那么少年pi与老虎的奇幻漂流之旅就是一段一个人如何与自己相处的隐喻。我们每个人一生都会面临无数的考验和诱惑,内心也由此而分裂成阴暗与光明、争斗与放下的两面。每一个诱惑和考验就像一个森林的入口,到底选择不回头地走进去还是在瘫软在沙滩上的时候便被人救走?李安在电影中一直在为这个问题寻求答案。在他的电影中,那些主要的人物都是一群不合时宜的人,被社会伦理与秩序利益所囚禁,但同时又极端地向往自由,不断挣脱。他们是《喜宴》里的高伟同、《饮食男女》中的老朱、《卧虎藏龙》中的李慕白与玉娇龙、《断背山》中的恩尼斯和杰克、《色戒》里的王佳芝和易先生。李安最擅长的是处理角色之间的情感张力。而《少年pi》在奇幻冒险与灾难复仇的商业外衣之下,包裹了宗教的力量,把人物关系缩小到一个人的两面中来。其实,所有人际关系归结起来也都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也就是说服自己如何与世界和他人相处。

4

对于李安个人而言,也是如此,在《十年一觉电影梦》中,他曾大致说过这样一席话:每拍一部电影都是完全把自己放进去,很喜欢这样,但同时又非常恐惧,因为不能忍受自己完全暴露在公众面前„„这何尝不是每个人心中的念想?既想把内心的大门敞开,让别人进来做客,但又怕别人进来之后发现屋内隐藏的另一个自己。所以,好的电影匠人与电影大师的区别在于:前者的电影只是提供视觉张力或者心理刺激,而后者的电影以人性深处的欲望为导向,提供独特的想象和价值观,让人们看到世界之外的另一种可能,从而让我们去探究真正的自己。

这就是为什么我如此钟爱李安,钟爱他的电影。在我的经验系统中,他是唯一一个让我可以守在零点看首映、午夜三点驱车到家、在第二天还要上班的时候为他再写三个小时感想的导演。提到李安,最多的词是“儒雅”,但我一直认为,李安有一颗比任何导演都坚硬的心。我每次都会跟学生和朋友推荐李安电影以及他的《十年一觉电影梦》,只要看看他的那本书,你就会明白,永远不要通过一个人的外表去判断他。将《少年pi》与李安做一参照的话,可以发现,老虎离开少年pi的时候决绝地没有回头,pi伤心欲绝,这其实也是李安的一次顾影自怜。李安在采访中谈的最多的就是自由,他一生也在追求自由,又总是被家庭和社会压抑,其实,他想说的是,我的内心也住着野兽,它无时无刻不在咆哮„„“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或许可以说到其中的一二。

推荐第5篇:少年派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真、善、美的真情演绎

看完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不禁感慨,整部影片是梦幻与现实的交融,饱含人生哲理,充满着宗教哲学的蕴味,将悦神悦志的审美价值取向发挥到极致。本文从作品的审美价值追求出发,探究其道德导向的社会功用和艺术魅力。

被人们公认为审美精品的作品,究其根由,全在一个“情”字。情感评价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内隐着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和审美等社会性需要和态度,以及由此诸多因素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心理体验和判断。《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正是立足于此,在向人们展现真理的同时,也向人们呈现着意义,并以审美情感诉诸人们的心灵和激发人们情绪的方式,发挥着它的审美意识形态作用。影片以回忆的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主人公派自幼在动物园长大,他热爱自然,喜欢动物。幼小的派真诚善良,天真的以为可以和老虎为伴,当他亲眼看见老虎吞食小羊,他才明白,父亲是对的,从老虎眼中看到的只有自己。在学校里他努力证明自己,坚持信念,积极正向地生活着。从小信奉各种宗教的他,对信仰、对人性、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世界万物充满了好奇和幻想。

懵懂天真的少年渐渐长大,总要走出美好的童年去体验百味人生。人生路漫漫,经历了不平凡,派才能成长。经受了风雨的洗礼,才能够历久弥新。派的父母决定举家搬迁,移民加拿大,动物也一同带走,乘轮船,去海外寻找新的生活。这时的派刚刚邂逅阿婻蒂不久,这个独有灵性的女孩儿点亮了他的心房。派还在体验初恋的甜美,就体味到人生第一次诀别的苦痛。这次远途成为了派人生的转折点。轮船在茫茫大海上行驶着,突如其来的暴风雨,造成了这次沉船海难。派是幸存的佼佼者。派跳上救生艇,同他一起的还有一匹斑马,一条鬣狗,一个猩猩和一只老虎。就这样,派开始了他人生的新的征程。

认识活动的价值取向是从“历史理性”中求“真”的。诚然真的并非都是善的和美的,然而善的和美的却一定是真的,没有“真”,“善”和“美”就失去了根据和依凭。随之而来的是一段真实而残忍的画面:适者生存,几个动物之间展开了殊死搏斗。鬣狗咬死了斑马,又残杀了猩猩,然后老虎厮杀了鬣狗。经过这般凶狠的互相残杀,最后只剩下派与老虎。派是一个虔诚的信徒,面对赤裸裸的

兽性,他显得手足无措、弱小无助。影视作品之所以能够给受众以强烈的艺术感动,能以其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诉诸审美大众的兴趣、趣味和激情,是因为影视作品并非对客观社会生活的机械描摹,而是深深渗透着导演自身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态度。当导演把他生活中感受和体验到的真善美诗意地摄取到影视作品中时,就会激起观众肯定的情感评价,唤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当导演把生活中的假恶丑揭露在作品中,并给予批判性或否定性的情感评价时,则会相应地引起观众对丑恶事物的厌恶、憎恨、愤怒等情感态度,并由此唤起对真善美的渴望和憧憬。而受众的审美价值取向总会以自己的前理解,从作品中寻找积极向上的情感价值取向,以期寻找心灵的相通之处,产生共鸣。

一段奇幻旅程由此开始。未知、孤独、恐惧、绝望伴随着派,他甚至怨恨上帝夺走了他的一切。抱着活下去的心态,派学着面对现实,尝试着与老虎共处一船。面对幼年的孟加拉虎帕克,派从开始的惊慌失措,到企图与帕克势不两立,最后竟做到了和它共生死。是帕克让他时刻保持警惕,随时准备与它斗争,他才会有活下去的希望。他也不断与上帝对话,坚持上帝爱世人的信念,他的内心经过激烈的挣扎,最后不得杀生来维持生命。他接受了上帝的恩赐,感谢上帝化作一条鱼拯救了他。他一直在证实自己的猜疑,也一步步坚定自己的信仰。派的心灵不断得到净化,他慢慢找到心中的上帝。其实上帝就是派心中坚定又慈悲的自己。

在茫茫大海上数日无尽的漂泊,他再一次绝望,抱着奄奄一息的老虎坐在船头大哭。绝处逢生,奇迹再次降临,一座美丽的食人岛出现在派的面前。他们在岛上补充了体力,心情也舒畅了许多。岛上的美景让派有了留下来的念头。他无意中发现了一朵含苞的花朵中有一颗人的牙齿,他又一次警醒,这只是一个桃花源,他要回到文明的人类社会。囤积了食物,他同帕克再次踏上漂泊的旅途。派离开岛的时候说,上帝在他快要撑不下去的时候还是关注他的,上帝给了他这个启示。上帝时刻都在,在人的心即将迷失方向时,他会化身你所触及之物,无意或刻意为之,为你指明方向,而后为生活添加向上的动力。

船终于靠岸,派获得了重生,老虎头也不回地跑向丛林。这看似近乎完美的结局还在继续。日本公司对此次海难负责的保险调查员前来调查真相。派迫于无奈,讲述了第二个故事。对应的,鬣狗是厨子,斑马是水手,猩猩是派的妈妈,

老虎就是派。四个动物之间的相互残杀变成了四个人之间的相互搏斗。厨子杀了水手和派的妈妈,派潜藏于内心的兽性做出应激反应,杀死了厨子。

显然这样的真相难以让人接受,但这正是这部作品最珍贵的地方。影片从人的最深的本性出发,将人的人性和潜在的兽性形成鲜明的对比,给观众带来心灵的冲击。影片追求的深层内涵是真、善、美的价值取向。老虎最后头也不回地走掉,代表派不忍面对自己漂流过程中,为了生存而应激的兽性烟消云散。影片以情感的态度方式给社会生活作出“裁判”,蕴含着对美好情操、美好生活的守望与追求,以及对丑恶、阴暗的兽性的排斥。唯有这样的价值取向的情感,影视作品才会抑恶扬善,给受众以积极正向的精神影响。

最后,中年的派坦然地问记者选哪个故事,记者选了有老虎的那个。记者代表了大多数受众者,选择了跟随上帝。人性是是向善的,这个结尾体现了无限的人文关怀,反映着普通人对爱、正义、幸福的热望与追求。影片中的“美”不仅根植于对人的两面性展现的“真”,它还源于人性的尚善,而“善”恰恰是对社会人生有着实际意义的价值取向。

导演浓墨渲染了第一个梦幻美丽的漂流故事,对第二个故事只是寥寥几笔,这既满足了人们一种补偿和宣泄的渴望,又使受众提升了自己的心灵境界,增强了自己的生活智慧、力量、信念。因此这部作品不仅做到了悦心悦目、悦心悦意,更重要的是它做到了悦神悦志。这部影片可以当做一面照应如人生的镜子,可以使人直面人生、自我拷问,参与对生命和人性奥妙的探索与揭示。在观影的过程中,观众自我灵魂深处的假、恶、丑的卑劣因素得以烛照、荡涤,而真、善、美的人性种子得以滋润、培育和升华,这也就是李安的最终追求。

推荐第6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读后感

挣扎着看完了长达126分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抱歉,但并非因为影片的宏大场面和炫目特效以及发人深省的隐喻。在着手写这篇文章的之前,我经过了一整个晚上和一整个早上吃早餐加坐公交时间的深思熟虑,还小心翼翼的打开了《少年派》的界面认真学习热门影评,以防因为自己狭隘的认知和理解使得这篇即将出炉的文章显得单薄而可笑。当然,在发现《少年派》的界面根本没有“最有用的中差评”一栏后,我的灰彻底心了。可是当我又挣扎着看完头两篇高端洋气的高人气影评之后,一切并没有发生改变,我松了口气。

因为种种纠结而繁杂的原因,我和一个并不打算看这个电影的妹子看了这个电影,结果就是我俩坐在号称本地最好的IMAX厅狭小的座位上扭来扭曲了2个多小时,看完都表示闷闷不乐。当然,她的闷闷不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因为电影是我挑的。这就好比一个从未做过饭的人满怀欣喜费尽心思做了一顿相当有难度的晚餐给你吃,但是你痛苦而坚持的吃完,末了还要冷冷地说,真特么难吃。对我来说,这种打击的杀伤力能进前十了,虽然哪怕真的很难吃。这让我十分沮丧。我绞尽脑汁不断自行重播电影的画面,试图想找出一两个点来反驳她尖锐而刻薄的观点。但是我发现,我只能抓住老虎猛地跳出来那个画面说事——因为她拿衣服了没有看到。“鸡肉很难吃,但是胡椒味道很正宗”这种借口也是太过于无力了吧。至此,我只能悲伤地坐在你身边。

于是乎我就开始继续深思为什么我会有如此消极的观影感受。上《肖申克的救赎》以评分9.5长期雄踞榜首,接着是评分9.4的《霸王别姬》和《这个杀手不太冷》。而《少年派》上映一周即有七万五千多人评价,62%的五星满分好评,9.1分轻轻松松。近段时间我选电影的标准逐渐宽容,这在某方面来说是一件好事,哪怕不小心选错了电影,也可以逐渐清晰自己的偏好。但是《少年派》不属于我无法确定好坏的电影之列,相反在观影之前我是十分期待的,不然也不会赶着IMAX版下映之前急匆匆的看。也许期待过高本身就是观影的一场灾难。你我皆凡人,俗世无神作。

62%们要不服了要不屑了,要开始或苦口婆心或冷嘲热讽了。每看完一部电影就马不停蹄地洋洋洒洒几千字,嚷嚷着哪些是隐喻哪些是符号,这些代表了什么那些又象征了什么,放佛为解读而解读。一篇好文章非得归纳了中心思想才能叫看懂了吗?一部电影非得解读了电影语言叙述层面之下的意象才能叫看懂了吗?不然就没有资格评价好坏和喜恶?相比之下我真心觉得与我同往的妹子更为纯粹,以情绪的真愉悦为前提才能感受到真爱。一部电影(或者任何一个审美对象)都是极其主观的东西,深层次的思考固然很好,但若是强加而来的解释反而会让对象本身给人感觉食如鸡肋味同嚼蜡。做作业抄答案有什么爽,考试抄的到才是真快感。《少年派》对我来说正是这鸡肋正是这蜡。

在我眼中,一部及格的电影标准很简单,故事通顺,人物鲜活,画面流畅。《少年派》的故事已经有了,且紧贴标题——少年派(为何叫“派”)、奇幻(奇遇和场景)、漂流(主线)。人物也有了,甚至动物也有了。漂亮的画面和宏大的场景更是有了,3D效果锦上添花。可惜《少年派》的冲星旅程也到此及格线为止了。“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朱老师这句话非常精准地概况了我此刻的感受。从一句话出戏,到由始至终从未入戏,我觉得,我也算进步了。整部电影前半部分冗长的铺垫和寡淡的叙述简直让人昏昏欲睡。好不容易进入大海,少年派和老虎都很紧张,但紧张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此刻的我还在期待下一秒钟情节的精彩逆袭,可惜直到灯光亮起字幕飞起,我仍恍惚觉得这实在是一部人与自然的3D宣传片。倘若只怀揣着这样的心思看,那么它一定能满足你。真诚建议小清新和伪小清新们一定要看看,因为无论是画面还是中心思想,都从骨子里透着淡淡的忧伤。

最后,我来谈谈62%们一致推崇的“心有猛虎说”。影片反转毫无悬念,法国佬如果能闭嘴的话相信还是比《寒战》最后彭于晏坐在病床上像精分患者一样打着响指的情节要略好一些。可惜法国佬那张天真无邪求知若渴的嘴巴。哪怕没有这个二货装自己是福尔摩斯点出真相只有一个,相信绝大多数观众都能看出动物和人的一一对应关系。坏就坏在这里。很多人认为这就是影片升华的点,对应一出,神作十足。这让我很忧伤,话题又要回答解读本身来了。难道看到人家心有猛虎,你做个细嗅蔷薇的动作就能合体了?由于我的人物性格以及知识结构有所局限,实在理解不了感同身受大彻大悟的62%们是如何升华的。令我不解的是,满场的观众出场时不但没有个个都竖起大拇指表示“牛逼”,反而脸上几乎都是茫然的表情,显然没有在快结束的十分钟里跟电影一起升华。我很想知道回家潇洒打上五星满分且洋洋洒洒几千字,究竟是他们中的谁。

不久之前看到一篇谈感情的文章里说,你可以爱一个人,但是完全不喜欢他;也可以喜欢一个人,但是完全不爱他。对于电影也是一样,你可以承认拍的很好,但可以说它是烂片;一个拍的糟糕的电影,你同样可以爱到死。烂片和神作其实就在一念之间,如同真实和虚幻,如同少年派和少年屁,因为评价的标准只存在你我深深的脑海里,不在62%这个数字中。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读后感]相关文章:

推荐第7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读后感

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有感

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不得不说是一部十分引人深思的巨作。即使那美轮美奂的3D效果也无法掩盖人们对这部电影寓意深刻的精神分析。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充满了复杂深刻的哲学解读。这里面出现的哲学元素有:理性,欲望,宗教,人的本质……可以说这是一部人与自然的神奇交响乐。

少年派从一开始就对这个世界充满着好奇、疑问和困惑。而宗教是他困惑的开始,也是他对世界思考的开始。印度是世界上所有宗教汇集的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最多神的国度。在这样一个宗教色彩浓厚的国度,派的母亲对派进行印度教的启蒙。但少年派绝不是一个纯粹的印度教徒,他信奉多种宗教。正如派的父亲所说的:什么都信等于什么都不信。与其说少年派对某某宗教的信仰,还不如说是对某种神秘力量的好奇和敬畏。这恰恰暴露了少年派的幼稚和盲目。亦或者说,少年派刚开始是活在神秘灵感主义的世界中,是缺乏理性的。

派的非理性在后面电影中也不时闪现。跑到笼子里与凶猛无情的老虎理查德·帕克做朋友。为大自然的壮丽而惊喜欢呼,而没有预料到即将来临大灾难的惊恐。海上再次的暴风雨,派一无所有,奇异的天象显现,他却高呼上帝显灵,硬拉着已经吓得瑟瑟发抖的理查德·帕克去迎接暴风雨。直到第二次暴风雨后,派才正视现实,不再依靠上帝,而把理查德·帕克作为自己生存的依靠。

在遭遇了海上的一系列磨难后,派终于由非理性向理性转变,他的信仰也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一次升华。

与此同时,欲望、恶与理性道德的矛盾冲突与较量可说是整部影片最大的亮点了。派与老虎在海面上敌对又共存便是很好的诠释。

我们可以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解释,派代表理性与常识的自我,老虎代表无道德无理性的本我。当人类恶的化身豺狗厨子吃掉斑马水手,杀死派的猩猩母亲后,派心中的恶被无限激发,他杀死厨子也吃了厨子。在此之前,派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他小时候曾伸手喂老虎吃肉。而这之后,派的兽性以绝对优势地压倒了人性。但当派踏上陆地终于获救的那一刻,老虎头也不回的跑进了山林,这寓意着回到正常的人类社会,派心中的兽性也随之消失,他的理性回归,本我再次复活。那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善?恶?理性?欲望?其实,人的本质不是善恶,人性中善与恶,理性与欲望并存,在某种关系下理性凸显,在某种关系下恶复活。正如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的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不过是那一系列关系罢了。

可以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其实是人与人类信仰的一次奇遇,是理性与非理性、欲望与宗教道德的激烈冲突与碰撞。它深刻地阐释了人类的本质:人类是善与恶的混合体,也是理性与非理性的混合体,唯有在痛苦的实践经历后,人才能破除虚幻,正视现实,拾获理性和道德。

推荐第8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读后感

上帝那坚硬的慈悲

我们所坚信的东西让我们成为人,而不是动物,信仰本身是一个没有答案的宏大命题,但是有很多人愿意相信自己找到了答案。

李安用优秀的视听语言撑起了成长与信仰这两大主题,成长的苦难和在摇摆中愈发坚定的信仰让Pi在疼痛中走向成熟。人在面对信仰、面对自我、面对自然挑战时的种种情况都发生在了Pi的身上,少年Pi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信仰的故事:人的内心既有上帝又有老虎。人是上帝和老虎的结合体,我们人性中信仰的“灵性”如何面对人性中与信仰相悖的“兽性”?

即使在最苦难的绝境中,派对神的信仰也从未动摇,在漂流中,派遇到过另一场暴风雨,电闪雷鸣中的救生艇就是一叶微舟,脆弱的生命危在旦夕,但派把这看成是神迹的显现,他甚至大喊着老虎的名字,希望它也能出来看看“神”——套用里尔克的诗句,在那一刻,派“认出风暴而激动如大海”。

李安给出了两个故事供人选择,一个使用最大篇幅,通过精致的镜头语言呈现奇幻,尽显空灵;另一个则用最短的时间和“粗糙”的固定中景讲述人的故事。问题是,为何选择前者更亲近上帝?为何见证人的杀戮便比旁观兽的残忍远离神迹?正是理性面对神性、心灵时的败退让我们更加亲近上帝。

派并没有因为命运的捉弄与残酷的磨砺而放弃信仰,反而坚定了他的信仰,尽管过程艰辛,这个没有答案的宏大问题似乎在派身上没有起效,接踵的灾难与家庭的厄运证明了救世神明的不可靠性,但是在主人公的身上,这种强力打击却只能让他愈挫愈勇。派后来说,对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的警觉让他在大海上存活了下来,那么理查德帕克就是“危险”本身了。而这个让派感到危险的东西既是从派自己身上分裂出来的,又是派之前并没有意识到的,而且在苦难过去之后又似乎再次离开了它。

这个危险的分身,就是派心中兽性的本能,是少年派身上所有求生本能的象征。

完整的灵魂分裂成了灵性(少年派)和兽性(理查德帕克)。“人相食”,在漂流中,派看到的是自己身上的求生本能展示出的巨大又令人畏惧的能量,而这股让他恐惧的能量与他心中应该有的灵性完全背道而驰,这股能量让他完全沦为野兽。而救生艇上那个被理查德帕克威胁、又试图去驯服它的少年派,则是他心中灵性的那一部分。或者用弗洛伊德的话来说,是人的“超我”,人心中代表道德、良心的部分。

坚守灵性,他才是一个人。而只有顺从兽性,他才能生存。他该如何抉择?

在人心中的灵性与兽性的冲突中,猛虎于心,而信仰不灭。 在当下这片没有什么信仰的土地上,派带来了值得期待的东西——信仰。少年派面对心中灵性与兽性的冲突,他将一个兽性的故事,转变成一个充满灵性的童话故事。兽性还是灵性,这其实是一个选择。派面临的问题是眼前兽性的事实已经发生,但接下来的路怎么走,选择却在自己,是在兽性中沉沦,还是坚信灵性必会复苏?心中有灵性,因此可以选择相信上帝。或者反过来说,因为相信上帝,所以相信心中的灵性一定会复苏。这源于内心的猛虎虽是生存法则上的胜者,但它需要善象的指引,不然它便会吞噬一切美与善,和自己内心的另外一面斗争需要时间和毅力,而学会放下和成长更需要毅力和时间,每一次的放下便是一次成长蜕变的过程,从放下亲人到放下心中的猛虎,派经历了接连的两次成长与蜕变。面对自己内心的兽性,派没有用灵性压制它、消灭它、取代它,而是对它心怀感激。

我们每个人的灵魂都如漂泊于苍茫海上的Pi,孤独而缺少方向。也许你可以让自己”保持忙碌“,但是如果你失去了信仰,那肉体的生命只会成为心灵的负担。信仰的价值不在于肉体上的平安和安逸,而在于填补心灵的空洞。Pi的孤独漂泊,其实也是每个人都不得不经历的心灵苦旅。而马特尔-李安也一再提醒我们,这是一个“让你相信上帝”的故事。最后作家选择相信有老虎的那个故事版本,派说:“谢谢你,你选择了跟随上帝”。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猛虎,派的故事告诉我们,心存信仰,那事情就会变得像萨松所写的那样:“我心有猛虎在细嗅着蔷薇”。

推荐第9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读后感

去年夏天,我读了一本叫《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书。讲的是一个叫Pi·帕特尔的印度男孩儿在海上遇险后的故事。Pi在海上的故事让我难以置信。他在海上与一只叫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坐在一艘小救生艇上,每天都发生一大堆新鲜事,比如:碰上一个飞鱼群,钓上一条五颜六色闪着光的鱼,误入一个死亡岛,发现海水下的“大都市”......Pi只有一个目标:坚持求生,争取活到下一集。

故事太精彩了,我越看越着迷。我发现了作者写得最有趣的一点:Pi信很多很多的教,比如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也许每相信一个教,就多一个神保护他,即使大多数神没注意到茫茫大海上的Pi,但神多了总有一个会发现他。

这本文学杰作给了我很多启发。每读一遍,我都觉得惊讶。我好想跟他一起漂流呀!这本书里有两段最感动我的话,每次读到我都会被感动得流出眼泪。那是老虎和Pi终于爬上了沙滩,陪伴了Pi227天的孟加拉虎头都不回地钻进了丛林,和Pi永远分别了。“然后,理查德帕克,我忍受折磨时的伴侣,激起我求生意志的可怕猛兽,向前走去,永远从我的生活中消失了。”“我四处张望,我真的是孤独一人,不仅被家人遗弃,还被理查德帕克遗弃。而且,我想,也被上帝遗弃了。当然,我没有被遗弃。这座海滩如此柔软、坚实、广阔,像上帝的胸膛,而且,在某个地方,有两只眼睛正在闪着快乐的光,有一张嘴正因为我在那儿微笑着。”这是Pi伤心的话语,也是Pi安慰自己的话语,非常感人。

这本有趣、动人的书,希望你也去看看,感受这本书的魅力。

推荐第10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读后感

第一篇:

观看了《少年派的影片》意犹未尽,在寒假里又读了此书,颇多感触!在《少年pi》的制作特辑里,李安谈到了对影片的理解:拍这部电影是他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认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过程。如果没记错的话,同样的意思在他的《十年一觉电影梦》一书中也表达过,我最爱的导演是李安,因为他的每一部电影都直达人内心的欲望。

在《断背山》上,李安让一句话成为世界流行语: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在《少年pi》中,这句话可以换成: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孟加拉虎。

从片名不难看出,这是一部充满奇幻冒险风格的影片,从故事层面看,它讲述了一个印度少年在海难之后如何与一只同船的猛虎结伴同行的故事。这样的故事通常情况下会被笼统地归纳为成长或是友谊的主旨。更何况影片还动用了3D技术以及灾难类型的时髦元素,这就很难不让人进入到商业片的逻辑体系中去理解。

李安的电影都是剧情片,所以在故事接受的层面上,从来就不设门槛,每一个观众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需求提炼情感因子。但是,要想真正走进李安的电影世界,却非易事。在各种场合,我曾完整地看过不下几十几遍的《卧虎藏龙》,也许对迷影群体来说,这个数字都不值得拿出来说事。我想表达的是,即使如此,当我在研读李安的自传以及徐浩峰对《卧虎藏龙》的解读之后,才发现,原来我一直在《卧虎藏龙》的门口逗留,根本没有走进去。一部好电影一定是超越了浅层故事,抵达到人类最原始的情感状态。《卧虎藏龙》的玄妙之处我就不做多说,大家可以参看徐浩峰在他的影评集《刀与星辰》中的解读,真的非常独到。

在我能够理解的层次来看,《少年pi》中,一个少年、一只猛虎、一片汪洋,李安以封闭性的空间调度、瑰丽的视觉影像、虚实相间的手法,提炼了高度隐喻的人生:一个人如何与自己相处?

为了把故事尽量交代清楚,《少年pi》的叙事上采取了一种简单的套层结构,外层是成年pi向一个小说家讲述少年时代的故事,里层便是具体的故事内容,夹层中的是成年pi的画外音。但是,影片峰回路转,虚实相间的地方在于:当作家和观众都以为pi的故事以自己获救、老虎走进森林而终结时,成年pi又提供给我们另一个简短的故事,不同于第一个故事的主角是自己和老虎,第二个故事中的主要是全部以人物出场水手、厨师、妈妈、自己,在小说家的推断下,他们分别对应了第一个故事中的斑马、豺狼、猩猩,而少年pi居然是第一个故事中的老虎。

李安在此模糊了现实与虚幻的边界,把想象交给观众。我没看小说,故而不知道这神来的一笔是否出自原著的精神?其实,不论哪个故事是真实发生的,少年pi与老虎帕克之间的关系毫无疑问是李安一直在探讨的。

Pi与帕克的第一次见面在父亲的动物园中,天性善良的pi凝视着帕克,坚信它不会伤害自己,但pi给它喂食的举动被爸爸以及全家拉住,并以羊入虎口的血淋淋的事实告诉pi,你在它眼睛里看到的是自己的倒影。pi与帕克多年前的一次交流以帕克惊慌逃窜中断。在那汪洋中的一条船上,pi先后看着豺狼把斑马和猩猩吃掉,但任凭外面野兽厮杀,帕克都一直没有从船里走出来,当这些动物都死了之后,老虎才叫嚣着从中跑出,它为什么选择了在这个时候出来?当少年pi和帕克奇迹地漂流到有如阿凡达一般奇幻的食人岛上,在岛上经历了白天的桃园仙境与夜晚的死亡之谷的对比,少年pi决定放弃长居此地的打算,并坚信帕克在自己的一个哨声之后便会跟自己再次同行,在一段让人紧张的等待之后出现了激动人心的场面帕克果然从远处欢快地向他奔跑而来。但温暖的时刻马上被他们抵达生存之岛时被击碎。少年pi倒在沙滩上,帕克从船上跳下,在少年pi的注视下,帕克径直地走向森林入口,稍作停留,却不回头

影片终结于pi与帕克的背影同时出现在画面中,骨瘦如柴的帕克径直地走向了森林,依旧没有回头。这一刻,我突然想哭,因为联想到《断背山》结尾,恩尼斯对着杰克留有血迹的衬衫说的那句台词:jack,I swear,戛然而止,却将悲伤留给观众

李安提供了两个故事供我们选择。重新缕一下:一个是少年和老虎的漂流之旅;另一个是作家推断出来的厨子吃了水手,杀死妈妈,然后pi杀死了厨子并吃掉厨子的故事。成年pi没有否认小说家的推断,只是问他喜欢哪个故事,得知对方喜欢第一个故事时,成年pi说对方看见了上帝。

我是不信上帝的,至少目前为止是这样。探讨哪个故事是真哪个是假显得匠气了些,我只能说,因为有了第二个故事,我才更喜欢第一个故事。如果第二个故事是少年pi的真实经历的话,那么老虎显然是不存在的,它只是pi的另一个自己:当他遭遇船上的人性屠戮之后,为了战胜恐惧,心里不自觉地幻化出一只老虎,之所以出现了老虎,这更多地是跟他童年时期与老虎的那次近距离的接触有关,同时,他的多种宗教信仰混合在一起,很容易让这种幻想得以成立。本片高明的地方便在于此:把一个杀戮和复仇故事转化成一个动物世界的弱肉强食以及少年和老虎的友谊故事。探讨的是人如何战胜恐惧,战胜自我,如何与自己相处。

李安的电影一贯对细节铺设比较讲究,处处设置机关。有一个细节颇为有趣,或许可以证明pi与老虎其实是合二为一的。影片中少年pi跟哥哥打赌去教堂喝水,神父问他:U must be thirsty,pi回答:yes。其实这句问答一语双关,thirsty不仅是口渴的意思,也是老虎的本名。我们知道,老虎是一个叫帕克的人在湖边发现的,当时老虎在喝水,就给取名thirsty,结果送到动物园的时候,工作人员误会地写成他主人的名字帕克。

再往深处说,本片同时又探讨信仰、神性与人生存本能的一种抵牾。据说第二个人吃人的残忍故事就是源自一出真实的海难故事。几个成年人吃了一个叫帕克(本片老虎的名字)的未成年人进而生还。如此一来,我们便可以解释出,当船外的豺狼撕咬斑马以及猩猩的时候,为什么老虎一直躲在船里不出来,因为那个人正是少年pi,当他看到母亲被厨子杀死,内心被激怒,童年时代的老虎的凶狠的样子让他产生了勇气,进而杀死了厨子。这似乎让我想到了《杀死比尔》中,冷血杀手刘玉玲的角色在她童年时代的遭遇躲在床底下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父母在面前被黑帮所杀,继而唤起内心的仇恨进行复仇。

插播一句:电影通过奇幻景观蕴含了极端复杂的隐喻,非几句话能说明白。从剧作角度来说,之所以让pi拥有三种宗教信仰,还在于宗教的神秘力量可以提供人在极端环境下产生幻想的依据以及各种极端行为的理由,为影片提供一种可信度。正如《一次别离》中,女佣因为受制于伊斯兰教而不敢撒谎,观众便可以认可人物的行为选择,而中国很多电影让人觉得虚假,很大程度上因为缺少一种类似于宗教这样的力量,不管是银幕上的角色还是银幕下的观众,一句话就是:我们缺少信仰。

回归正题:内心被唤醒的老虎让少年pi在那场灾难中生存下来。所以当他漂流结束,可以回到正常社会生活中去的时候,理性开始恢复,自己的兽性一去不复返,所以pi悲痛欲绝,因为正是这种野性让自己生存了下来。其实,每个人内心都住一只老虎,散发着原始的野性,只不过,随着年龄增长,我们被社会秩序所驯服,才更加理性。前天看到一个说法:小时候,我们摔倒了,要是身边有人,我们就大哭,要是没人就自己站起来,等我们长大了,再摔倒的时候,身边有人,我们就站起来,要是没人,就可以大哭一场。可能这说得有点远了。当我们已然被驯服,《少年pi》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想象,一种发现最初自我的方式,这就是电影和一切艺术存在的最重要的意义。

如果依着这个逻辑说开来的话,那么少年pi与老虎的奇幻漂流之旅就是一段一个人如何与自己相处的隐喻。我们每个人一生都会面临无数的考验和诱惑,内心也由此而分裂成阴暗与光明、争斗与放下的两面。每一个诱惑和考验就像一个森林的入口,到底选择不回头地走进去还是在瘫软在沙滩上的时候便被人救走?李安在电影中一直在为这个问题寻求答案。在他的电影中,那些主要的人物都是一群不合时宜的人,被社会伦理与秩序利益所囚禁,但同时又极端地向往自由,不断挣脱。他们是《喜宴》里的高伟同、《饮食男女》中的老朱、《卧虎藏龙》中的李慕白与玉娇龙、《断背山》中的恩尼斯和杰克、《色戒》里的王佳芝 和易 先生。李安最擅长的是处理角色之间的情感张力。而《少年pi》在奇幻冒险与灾难复仇的商业外衣之下,包裹了宗教的力量,把人物关系缩小到一个人的两面中来。其实,所有人际关系归结起来也都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也就是说服自己如何与世界和他人相处。

对于李安个人而言,也是如此,在《十年一觉电影梦》中,他曾大致说过这样一席话:每拍一部电影都是完全把自己放进去,很喜欢这样,但同时又非常恐惧,因为不能忍受自己完全暴露在公众面前这何尝不是每个人心中的念想?既想把内心的大门敞开,让别人进来做客,但又怕别人进来之后发现屋内隐藏的另一个自己。所以,好的电影匠人与电影大师的区别在于:前者的电影只是提供视觉张力或者心理刺激,而后者的电影以人性深处的欲望为导向,提供独特的想象和价值观,让人们看到世界之外的另一种可能,从而让我们去探究真正的自己。

这就是为什么我如此钟爱李安,钟爱他的电影。在我的经验系统中,他是唯一一个让我可以守在零点看首映、午夜三点驱车到家、在第二天还要上班的时候为他再写三个小时感想的导演。提到李安,最多的词是儒雅,但我一直认为,李安有一颗比任何导演都坚硬的心。我每次都会跟学生和朋友推荐李安电影以及他的《十年一觉电影梦》,只要看看他的那本书,你就会明白,永远不要通过一个人的外表去判断他。将《少年pi》与李安做一参照的话,可以发现,老虎离开少年pi的时候决绝地没有回头,pi伤心欲绝,这其实也是李安的一次顾影自怜。李安在采访中谈的最多的就是自由,他一生也在追求自由,又总是被家庭和社会压抑,其实,他想说的是,我的内心也住着野兽,它无时无刻不在咆哮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或许可以说到其中的一二。

第二篇:

一位名叫派西尼·莫利托·帕特尔的少年,简称派,16岁的他,与父母登上了前往太平洋的轮船。但是,他们并不知道,那是一艘通向死亡的船。一场暴风雨把一切都改变了,电闪雷鸣,电光火石之间,山崩地裂,劲风刮过之处,惊涛骇浪,大雨无情的撕毁了一切。他,那个幸运的孩子,他就是派!

只有他在这场灾难中逃过一劫,一艘孤单的小船,一个落难少年,一只名叫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一片海洋,一个上帝和一大堆物资,这就是他所有的,可以支持他活下去的东西,他们要挺过南太平洋上,最艰难的生存考验

其实少年Pi所身处的就已经是个难以想象的绝境,要和一头孟加拉虎在救生艇中一起漂流,要对抗外在恶劣的环境,还得保卫自己免受猛兽的攻击,从打开书起就想着这故事到底该如何进行?尤其是当场景缩小到只是一艘小小的救生艇,主题当然是求生,能发生的矛盾与冲突能有多少?不会让读者感到枯躁无趣?读着读着我反倒笑了起来:这样也能是篇小说,还是篇得奖的小说。就和头孟加拉虎勾心斗角,就这么一天一天过着单调无趣的生活,杨。马泰尔确实把想象力运用到极致,虽然老虎可能对生命构成威胁,但却相对形成一股努力求生的力量,就像汤姆。汉克漂流到荒岛上一个人生活,后来得找个排球当作伙伴,还无时无刻煞有介事的和它聊天谈心。绝对的孤独才是可怕的,比老虎还要可怕。

但在奇幻的故事中却也因而更让人充满期待: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或许少年Pi所身处的情境实在太过严苛,几乎是生死交界之间,但荒谬可笑的情节出现之际,还是让人忘了少年Pi是在与死神搏斗而笑了起来。精彩的奇幻故事不需要飞龙巨蛇幻术魔法,一趟与虎共处的生存之旅,也就够了。

第三篇:

前不久,李安凭借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获第85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而我,在近期读完了这部小说。

看过电影,觉得是一部很有魅力的影片。除了画面唯美外,更多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影片当中那些富有禅意与哲理的话。因此,决定买来这本小说,拜读。

一名少年,与一只孟加拉虎,在太平洋上漂流生存了227天,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少年是勇敢、智慧的,他与老虎形成了一种互生关系,既要驯服老虎,同时还要让老虎离不开他,因为他是老虎食物与淡水的供应源。他总是让自己忙碌着,捕鱼、抓海龟、储存淡水,一切都是为了生存下去。正因为这只老虎,让他时刻保持警醒的状态,才不停的忙碌,才会让他忘记悲伤与绝望。少年的坚强,令人叹服。

影片结尾处,他们分手的那一幕,令人潸然泪下。小说中,是这样描述的:

在丛林边上,他停了下来。我肯定他会转身对着我。他会看我。他会耷拉下耳朵。他会咆哮。他会以某种诸如此类的方式为我们之间的关系做一个总结。他没有这么做。他只是目不转睛地看着丛林。然后理查德。帕克,我忍受折磨时的伴侣,激起我求生意志的可怕猛兽,向前走去,永远从我的生活中消失了。

我像个孩子一样哭起来。不是因为我对自己历尽磨难却生存下来而感到激动,虽然我的确感到激动。也不是因为我的兄弟姐妹就在我面前,虽然这也令我非常感动。我哭是因为理查德。帕克如此随便的离开了我。不能好好地告别是件多么可怕的事啊。我是一个相信形式、相信秩序和谐的人。只要可能,我们就应该赋予事物一个有意义的形式。

我讨厌自己的外号的原因之一就是,那个数字会一直循环下去。事物应当恰当的结束,这在生活中很重要。只有在这时你才能放手。否则你的心就会装满应该说却从不曾说的话,你的心就会因悔恨而沉重。那个没有说出的再见直到今天都让我伤心。

理查德。帕克仍然和我在一起。我一直没有忘记他。我敢说自己想他吗?我敢这么说。我想他。我仍然在梦里见到他。大多是噩梦,但却是带着爱的气息的噩梦。这就是人心的奇怪之处。我仍然无法理解他怎么能如此随便的抛下我,不用任何方式说再见,甚至不回头看一眼。那种痛就像一把利斧在砍我的心。

少年派,心里一直很感激这只老虎,是它让他顽强的活了下来。他对这只老虎是饱含深情的,因此,一直不能接受老虎最后头也不回的离开。

最喜欢结尾部分,但中间在海上漂流,为生存而斗争的部分,也很精彩。

第四篇:

本来是当天就能看到李安导演的作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结果出差没能来得及看上,回来的第一件事,和S翼乐团一起观看了这部影片,想说些话。

恕我多嘴,很多人写影评,就像国产影片一样,无任何意义。

我想说的是,我们看这部片子,究竟会想到什么?画面很美?故事精彩?还是仅仅只是过过眼瘾?

张作甫是一个幻想主义者,双鱼座嘛,难免想的太多,不过我觉得有意思的是,我这样的性格每次看影片都能和现实联系在一起,也许你也有。这让我在生活中吸取了不少有用的东西,比如看《阿凡达》时,我深深的知道了尊重二字,也虽然这只是电影。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我深深的知道了坚持二字。当然,也不仅仅只是这简单的两个词,而是知道了生活的意义。

我喜欢看国外的一些大片,并不是像观众和一些写影评的人所说所想的一些外在的东西,而是很多影片内有很多的意义,哪怕是科幻片。但国产片就不是了,乱七八糟,胡编乱造,顶多也是还原历史,还歪曲事实,要么照搬生活,空洞乏味,毫无意义。在我看来,也只是仅仅为自己的商业利益而已,忽悠着百姓的腰包。当然,有些个别的片子,还能说几句,我也不能全否认。但总发现,我们的奇迹,一次次被李安导演刷新,这让我们倍感欣慰。

我不知道李安导演怎么去定位这部影片的意义,但在我看来,这部片子很成功,从各个方面。最重要的是,我觉得这部片子似乎就是给我们国人的年轻人看的。不是吗,生活也就是这么的残酷和现实。压力大吗?大。努力的辛苦吗?苦。一路挫折打击有吗?有。尤其是在无情无义的老虎、老实巴交的斑马、充满母爱的猴子、狡猾小人似的豺狗以及人之间的一个关系中。身边无非表达的就是这类人群,而且都是天性。那么,假如一个人有终点,那么怎么去面对这样的人生?首先,能生存下来的都是强者,强者更有强者,要想继续生存,作为自己来说,就要更强。最重要的是,在人生的道路上,是不是够坚定?够坚持?是不是能看到未来?我想,当很多人面对的时候,也许多数人会死于海中

在这里面,我还看到了爱情。老虎和人,犹如一对情侣,现在的人啊,懂良心的不多,不管是男是女,总会不计别人的付出,而只知道自己的索取和所需,在有了感情时,似乎对方做的事就是应该的。而当自己有了靠岸的地方,连一声问候或者招呼都没有,无情的离去,也许这类人群太多,触动了导演李安的心

对于我这个幻想者来说,不管这部影片表达了什么,我看到了很多,总结一点就是,要生存,靠能力。最重要的是在任何事情中,有目标就应该去坚持。当然,这个坚持绝对是在当下自己所能努力和拼搏,以及能争取的。这也许就是影片最后,为什么要用两种故事的含义吧。当然,我也只能说到这里,有些东西,我还是自己慢慢领悟的好。因为按两个故事的话,有了似同非同的意思。

第11篇:【少年派】观后感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

一部电影能让我想再看第二次的不多,这算一部。不仅仅是因为影视效果好,故事情节吸引人,更重要的是能让人们想到现实的自己。

本片主要讲述的是派全家带着动物坐船去加拿大,茫茫大海中暴风雨吞噬了轮船,幸存的派搭着救生船在海上漂流,而同行的竟然还有一只老虎,整整200多天,艰难地在海上生存,最终脱险的故事。

该片成功地塑造派这个形象。我对派的评价是善良、勇敢、智慧。一开始,派对信仰有点迷茫,他的行为有时候有些幼稚,但是我觉得透着一种淳朴和善良。他拿着肉去喂老虎,他想保护所有的动物,每个动物都不忍心它们受到伤害,甚至对于可能致自己死亡的老虎也喂鱼给他吃,充满着善良。同时派是很勇敢的,不畏艰险,海上的生存只要稍有不慎就会在那里永远地留下了,派敢于与风浪、猛虎、内心的恐惧、饥饿等等抗争,有着坚定的信心,这是一种成功的品质。另外,派是很聪明,能够背出π的N位我觉得这只是记忆力,他的智慧更体现在他能未雨绸缪,提前应对各种危险,比如他在老虎出来之前已经做好了自己乘坐的小艇,更在于一种学习能力,一本求生手册活学活用,立马应用于实践,成功地战胜了各种困难。还有着超强的对环境的嗅觉,竟然在第一夜就发现了神秘岛的危机。这样的人真是太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了。

派是很善良的男孩,对宗教都非常虔诚,他家认为吃肉是件残忍的事情,但是为了生存,他不得不放弃食素的习惯,甚至从老虎嘴边抢夺一条大鱼,生吃了。当看到派的无奈,为了生存,不得不改变和放弃时,我也在扪心自问,如果是我,我会怎么样?

一个人的一辈子要经过多少挣扎,才能驯服自己内心的猛兽?

一个人一生中要经历多少困境和不幸,我们又是如何面对的呢?

有些人一辈子都停留在某个阶段而不自知,有些人一辈子都在某个阶段挣扎,有些人一辈子都在为自己的过去后悔,有些人经历过,克服了,改变了,一辈子都不会后悔……

第12篇:《少年派》随想

关于电影《少年派》的一点随想

回想少年派的剧情。

看了好几天,但直到现在才渐渐反应过来

李安在诸多细节背后欲言又止的真相。

这实在是一个极其黑暗残酷的故事。

李安就像是建造了一个无比魔幻美丽的大花园

让你在其中游玩,陶醉于各种人和动物的友谊啦,夜光大鲸鱼啊等等但在你心满意足打算离开电影院的时候

他突然把你带到一扇小门前,告诉你,其实我想让你看的是这个然后把钥匙塞进你手里,转身走了。

如果你开进去,就会看到极其极其可怕,令你终生难忘的东西。

其实接下来的这个故事才是真相。

少年派和厨子、佛教徒、妈妈一起登上了救生艇

厨子先是杀掉了佛教徒,然后杀掉了妈妈,把她的头割下来扔到海里派在目睹妈妈被杀死之后,他在愤怒中杀了厨子

之后,他独自在大海上漂流了7个多月,直至获救

他是靠什么活下来的?当然是那些死去人的尸体。

最开始,他只是吃掉了厨子和佛教徒

在那场暴风雨之后,他昏迷了,觉得自己真的要死了

于是他最后吃掉了妈妈。

那场暴风雨,其实就是他内心经历的激烈斗争。

暴风雨后他在昏迷中飘上一个岛,岛上有密密麻麻的狐獴

到了夜里东西都会腐烂,还有人的牙齿

其实那个岛就是妈妈的身体,所以在镜头中它时常显得很阴森他最后的补给,就是妈妈腐烂了甚至已经长满了蛆虫的身体。

因为事实实在太过残酷。

少年派无法接受这一切,所以他发生了人格分裂。

人格分裂通常是因为发生了一些当事人无法接受的事情

所以他为了保护自己不会精神崩溃,就想象成是别人身上发生的。

由于太过执迷相信想象中的人,所以常会不自觉的进入,扮演另一重人格。

比如有本书叫做《24重人格》,一个人格分裂者的自传

他说自己在幼年时被外婆性侵犯,他无法接受这一记忆

所以幻想出了另一个小男孩,把这个故事塞给他

于是长大以后他就经常变成一个小男孩的样子。

老虎,就是少年派分裂出的那重人格。

他把死去的人都想象是各种动物把自己吃人这件事推到老虎身上,想象是老虎吃掉了一些动物妈妈的头喂鲨鱼这件事,被他想象成海底的鱼群变成妈妈的样子吃掉妈妈的身体,被想象成是在一个岛上找到了补给如此种种,才能支持他活下来。到了夜里,关上灯,躺在床上想一想,少年在海上度过的那些时光。200多个夜晚,独自在看不到尽头的海上漂着,饥寒交迫,孤立无援大海像一面黑色的镜子,冷酷无情船舱里还有几具人的残尸,无头的,被切成一块块的,血流满地其中还有妈妈的尸体,只是想想我就快要崩溃了他却还要依靠这些活下来。于是他只好一直给自己编故事,一直对自己重复那个老虎的童话无数遍的重复直到自己也相信了,其实他那时已经是个深度精神病患者了。想起《穆赫兰道》,和这部少年派非常相似。那部电影说的是女演员杀死了自己的爱人然后在梦中,想象她们还在一起最后醒来她受不了梦的破灭,拔枪自杀了。而少年派呢,则是做了200多天的白日梦啊。而且到最后,他还顽强的生活下来了。他让老虎离开自己,头也不回的走进丛林,把最黑暗的东西永远埋在心里。所以这绝对是个比穆赫兰道更为残酷的故事。因为活着,永远比死去更艰难。想想李安的样子,永远带着和蔼的微笑说话那么文雅温柔,慢条斯理,对一切都很友善可是内心深处他一定是深深理解什么是残酷断背山门后的那件衬衣,王佳芝最后嘴角的那个微笑都是我看过的最最残酷的东西。但是李安的可贵不在于他能够表现残酷他能够用残酷来表现纯真理查德帕克,是历史上一起真实海难的牺牲者,一个17岁的男孩。他和其它三个人上了救生艇,最后被三个人合谋杀死吃掉。而在李安的故事中,却让他吃掉了其它的三个人。虽然他知道,在现实的世界里,最早死去的总是纯真。但在他电影的世界里,他让纯真的孩子战胜一切,活到了最后。他说,他所有的电影都是在讲对纯真的丧失,以及对它的怀念。我想这部电影,他要告诉我们的是只有纯真而勇敢的人,才是最强大的这样的才能够穿越黑暗之海,抵达命中光明的彼岸。

P.S.补充一段,关于信仰这部电影叫做Life of PI就是说,它不仅是PI生命的一部分,而是它的整个生命PI赖以度过漂流的东西,也是他赖以渡过生命的东西。那个东西,就是他的信仰。信仰是什么,某种程度上,你可以说它是一种想象力。想象有一个至善的上帝,可以给我们终极意义想象有一个天堂,可以收纳死去的亲人和我们自己就像少年PI相信曾有一只老虎陪伴自己相信自己遇到过奇幻如同神迹的岛屿你可以鄙弃他,说他是个懦夫,不敢面对现实。但是没有想象力,任何人都无法在这虚无的世界里活下来。若你只相信你所看到的那么你只能看到,现实中的逐利与陷害,只看到吃人与被吃只看到人心的善变与冷酷只看到孤独、寒冷的大海,和为了生存的委屈求全只看到生命的尽头是一场空,没有结果也没有意义那也就没有任何人能够说服自己继续活下去。我们需要想象力,需要信仰需要有什么能让这世界变的更美好更值得去爱不管这信仰是上帝,还是爱情,还是其它的什么东西。它并不可耻,它也不是虚伪。因为,我们看见的,也未必就是真实如果宇宙其实只是XXXXX的一个梦境,那你来告诉我,到底什么是真实?三维空间的高等生物们啊,你们真的相信理性就是一切吗?逼迫自己与他人赤裸裸的面对残酷现实,就真的是最大的美德吗?如果这个世界,就真的只是一个无限不循环的无理数呢?你打算用你的“理”去证明什么,征服什么呢?所以在最后,日本人选择了相信第一个故事作家也选择了相信第一个故事,他说那个比较精彩其实,他们是选择了相信善良选择放下对理性的执迷,转向内心去寻找微光他们选择用这微光来彼此温暖,彼此照亮我相信,这也是李安的选择,他选择相信。所以,他让经历过这一场残酷漂流的PI最后依然在饭前举起手来,平静而虔诚的祈祷。PI就像圣经里的约伯,失去了一切

他对神抱怨,与神争吵,不停质问,他甚至诅咒自己的生命。可是最后他却说:“我的神,从前我风闻有你,现在我亲眼见到你。”耶稣曾经对他的门徒多马说:“你只相信你所看到的,但那没有看到就相信的,有福了。”那你呢,你愿意相信你所不能理解,无法看见的东西吗?答案在你内心深处的森林也许在那里,正有一朵莲花在悄悄绽放,它将与你心中的猛虎并存。

第13篇:影评《少年派》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孟加拉虎

——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有感201邵智伟

我们怀疑所有的美好,又拒绝承认现实的残酷。所以,有信仰的人,和老虎都比我们容易幸福。

——题记在《少年pi》的制作特辑里,李安谈到了对影片的理解:拍这部电影是他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认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过程。如果没记错的话,同样的意思在他的《十年一觉电影梦》一书中也表达过。在《断背山》上,李安让一句话成为世界流行语: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同样,在《少年pi》中,这句话可以换成: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孟加拉虎。

故事讲述了一个印度少年‘派’的家族经营着一个动物园,后来派的父亲希望带领全家去加拿大过活,他认为那里会带给两个儿子更大的发展空间。父亲决定将动物园中的动物们也带走然后卖掉。于是,派和他的家人以及动物们登上了日本货船“齐姆楚姆号”这条死亡之船。在货船进入太平洋后的第四天遇上了风暴。除了派自己他的家人全部遇难。跟随他一起的还有一只断腿的斑马,一只婆罗洲雌猩猩‘橙汁’,一只斑点鬣狗,一只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他们在救生艇上飘荡。其中,斑马被鬣狗杀掉,鬣狗又杀了猩猩,最后老虎杀了鬣狗。派和‘理查德.帕克’在太平洋上漂流了227天。最终登陆了墨西哥海岸。影片终结于pi与帕克的背影同时出现在画面中,接着骨瘦如柴的帕克径

直地走向了森林。这一刻,我突然想哭,因为联想到《断背山》结尾,恩尼斯对着杰克留有血迹的衬衫说的那句台词:“jack,I swear……”,戛然而止,却将悲伤留给观众。

老虎帕克到底是否真正存在过?亦或是pi的另一个自己?果真第二个故事是真实的话,那么帕克则是不存在的,影片则无疑是一个灾难+复仇性质的影片,提出了一个成功复仇之后的人该如何面对自己?如何与自己相处的一道选择题。我们每个人一生都会面临无数个森林的入口,到底选择不回头地走进去还是在瘫软在沙滩上的时候便被人救走?李安在电影中一直在寻找这个答案。他电影中的那些人都是一群不合时宜的人,被社会秩序与伦理所囚禁,但同时又极端地向往自由,不断挣脱。《少年pi》把这种选择附加上了宗教的力量,以充满视觉化的艺术效果,打破真实与虚幻的念想,反而更加令人想象。其实,所有人际关系归结起来也只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李安便是如此,在《十年一觉电影梦》中,他曾大致说过这样一席话:每拍一部电影都是完全把自己放进去,很喜欢这样,但同时又非常害怕,因为不能忍受自己完全暴露在公众面前……

在救生艇上的几位,他们所在的大环境是变化莫测的太平洋。物资匮乏,随时面临死亡。可以把动物们都比作人。事实也正是如此,人和孟加拉虎同船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斑点鬣狗跟婆罗洲猩猩也遇不到一起去,非洲没有猩猩,婆罗洲也没斑点鬣狗。暴风雨过后除了派生还几率大些之外,剩下的动物还能冲破风浪上救生艇就更没可能了。它们和派的纽带源于动物园。他们组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小型社会。

断腿斑马代表弱势群,猩猩代表父母,鬣狗代表强势群,派是普通人,老虎是审判者。他们分别扮演社会中的角色,在恶劣环境下为生存,坏情绪,恐慌战斗着。他们无法维系和平共同存在,只好激烈竞争。弱势在这恶劣环境下最没有希望。他也曾试图为自己占据一席之地未果。父母即便在恶劣环境下也一心为子女着想。他们不允许子女受一点伤害,哪怕让自己疲累,甚至受到生命威胁。强势而总做坏事的鬣狗需要有谁来审判,那就是老虎——社会的审判者。社会需要他们来主持公道,这样才能正常运作社会生活。

在最差的环境下可以看清人的本质,甚至人性。究竟是升华还是泯灭。人与人之间究竟是同舟共济亦或落井下石。

对于生活而言,有两色。明亮鲜丽如奇幻漂流的壮美,残忍灰暗似互相残杀的直白。但是存在奇迹的前提是因为有相信奇迹的人在。所以说,对于故事而言,永远没有最好,只有你的想象与选择相信。本片中除去这种生存故事的惨烈或壮美,依然探讨了人性之惑,从一开始李安就定下了“动物并非友类”的前提之后,中段运用了很多对于帕特里克这只猛虎的眼部特写镜头,看上去让人很是动容。而且最关键的是,李安很好的把握了叙事节奏。全片长两小时,前半小时属于为戏肉所在的前提铺垫,不等观众疲劳便切入到大场面。而且中段人与虎之间的互动夹杂着求生的内容,全程无冷场,可谓浑然天成。当然,对于信仰的内容虽然不多却都属于画龙点睛之笔,让人对李安的熟练手法不仅暗暗佩服。

第14篇:少年派影评

我们怀疑所有的美好,又拒绝承认现实的残酷。

所以,有信仰的人,和老虎都比我们容易幸福。

坦白说,到PI开讲第二个故事之前,我的观影情绪一直在下降,如果说我对整部电影有什么不满的话,就是作为通俗故事的“我与老虎海上历险记”,有些松散和寡淡,备受推崇的3D冲击,效果也完全在预期内。看完全片后,我一直在想如果昆汀来拍这个故事,会怎么拍海上逃生部分,恐怕会有鞭打老虎、和老虎一起捕鱼等更飞扬的段落。不过,既然除了讨好普通观众的功能,海上历险记更多任务是展现导演的审美追求,那只能感叹李安的梦太内敛、太乖巧、充满了东方式的工整静谧。

当PI缓缓讲出第二个厨子版海上逃生故事的时候,之于我而言,仿佛是从沉睡中一点一点被噩梦惊醒,这时候你才发现之前似有似无的铺垫,全都不是闲笔。吃肉汁饭的王柏杰、不尊重信仰的德帕蒂约、虔诚包容的PI妈,与斑马、猩猩登船后的遭遇一一对号入座,现实故事版的残酷,让人有如坠深渊的恐惧。最残酷的残酷,是你自己依靠想象力一一重组,自我还原出来的,这比某些电影哭天抢地撒狗血的方式,可真是高明多了。

除了最简单的角色对应还原,回头细琢磨,《PI》在文本上真是处处小心,比如在救生艇落海前,王柏杰大喊:“斑马、斑马”,事实上,他就是那匹斑马。还有那句问猩猩的“你的孩子呐?”。比如那个食人岛,“恰好”是人的形状。再比如介绍印度教的三种佛时,讲到在河上淌着的三面佛,世间万事万物都不过是他的梦境。真是没有比这句话更能解释PI是如何建筑第一个故事了。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神,你主宰不了当下,但你主宰得了对过去的记忆和对未来的幻想。

当两个故事都摆在你面前,就是选择来临的时候。

日本人不肯相信童话的梦幻,但更不愿相信现实的残酷,而记者则在犹豫了一会儿之后,选择了第一个梦幻故事,“你跟随了上帝”,PI的回答,给出了关于真实性暧昧又明确的回答。

我是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第二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中的孟加拉虎,一种容易的解读是PI自己的另一面,但用兽性来解释恐怕太草率,PI的父亲给出过一个解释——和它你没有感情,你从他的眼里只能看到自己的倒影。所以海上漂流记,讲的也是多宗教信奉者、素食者——PI与自己相处的故事。PI对虎经历了恐惧、共生、驯化、依赖的过程,这个过程大约也是人在兽性和理性平衡的过程。最后,老虎头也不回向丛林奔去——“人生就是不断地放下,然而痛心的是,我还没来得及与你们好好告别。”——当人步入社会丛林时,何尝不是决绝忘了回头?

我好奇的,是李安的选择是什么?

就我的理解而言,我认为虎是恐惧的化身。这种恐惧来自对自然的敬畏、生存的挑战,以及由此而生的内心的孤独。人的这些恐惧,恐怕是持久而绝望的。成年PI的选择,恐怕就是李安的选择——经历他、面对他、接受他。

影片的中段都是与自己独处,但影片的开始和结束,PI的生活中都有两样东西陪伴——家庭和宗教。家庭和宗教,对人来说,这都是逃避恐惧的最佳方式。宗教,提供了解释世界的一种

猜想,对于个体来说,他永远是我们面对未知的一种安慰。而家庭,让我们觉得对这个世界有责任、有联系、有贡献,它证明了我们存在的价值。这两样在出世和入世方面,给了我们面对自己的勇气。

当你明白人生和自我,都不是用来战胜,而是用来相处的,你就会明白,有些东西虽然并不合理,你必须相信,有些东西并不牢固,但你必须依靠。这不是李安电影里的选择,这恐怕也是拧巴界第一名李安,人生里的选择。

“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着蔷薇,审视我的心灵吧,亲爱的朋友,你应战栗,因为那里才是你本来的面目。”——西格夫里•萨松

第15篇:少年派影评

《李安的隐喻森林与少年Pi的三个故事》 作者:马伯庸

在谈论少年Pi这部电影之前,需要预设若干个前提。这些前提就像是数学里的那几条公理,一切演绎,一切推理皆由此而来。如果我们不能在起点达成共识,那么只会分道扬镳,越行越远。

第一。少年Pi的小说属于扬马特尔,少年Pi的电影属于李安。李安的电影基于原著,但又不尽相同。他保留了故事框架,进行了改动增删,使之混杂入了李氏基因,从而变成另外一样东西。因此,我在接下来的分析中,将会彻底抛开原著的干扰——不涉及原著情节,不涉及原作者用意,不比较两版之间的差异,总之就当是我们从来不知道这部电影还有原著——只专注于导演在银幕上给我们摆出来的东西。

第二。成年Pi的演员伊尔凡可汗在接受采访时说过:“这部电影表面上看是一个少年的冒险故事,实际上隐藏着很多隐喻,它有许多平行空间,很多层次。”换句话说,这是一个寓言性质的故事,里面的隐喻表现手法克制而简洁,彼此的映射关系十分明显。李安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赋予了扬马特尔的故事框架一个“李安”灵魂。我们只有承认李安在这些细节上的处理是刻意的,每一处都经过精心设计,每句台词都有它的功能和指向,才能拼凑出他试图表达的意义。否认了这一点,就成了聆听云天明童话的三体人,听到的只是一个纯净、美好的故事。

第三。我一向认为,影评是一件主观的工作,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视角和观感,他们都没错,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根本不存在客观影评这种东西,自然也就不存在对错。对写影评的人来说,他唯一的责任,就是承认他的评价只是个人体验,不是妄议别人对错的客观真理。所以这篇东西,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它不涉及微言大义,不谈主题外延,只就电影本身的线索做一些分析。或许对,或许错,或许过度解读,或许牵强附会。如果得到大家的认同,我深感荣幸;如果你的意见与我大相径庭,那说明这部电影存在多重解读,更显出它的神秘魅力。

闲话少说,让我们从那次晚餐说起。

电影一开始,同时信仰了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Pi和他的父亲母亲在晚餐时进行了一次谈话。这次谈话非常重要,它是整个电影主题的第一次预演。

少年Pi的父亲说:“如果你同时信仰三个宗教,那等于什么都没信。与其如此,不如选择相信理性,相信科学……我宁可你经过深思熟虑否认我,也不要不加分辨地盲目接受。”(凭记忆写出,只是复述其大意,以下同。)

而母亲则说:“科学解决外在的问题,而不是内在的。”实际上是在暗示理性和信仰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前者解决现实问题,后者解决心灵问题——要注意,母亲这句话,实际上成为了Pi后来一切行动的心理渊薮。

电影里提及了两人的背景:父亲被现代医学救了一条性命,所以他相信科学,代表着理性;母亲倾向于宗教,代表着信仰。电影里还特意强调,母亲舍弃家庭跟随父亲,信仰是她与过去唯一的联系。

父亲和母亲的说法不同,少年Pi面临着抉择。要理性还是要信仰,这是一个精神领域的经典困境,少年Pi最终做出的选择是:“我决定去受洗。”也就是说,他选择了后者,也就意味着他认同了母亲的话,

但信仰需要的是虔诚,Pi并非一个虔诚者,他是个泛神论者。成年Pi的一番论述表明,他需要的是一种超自然的、至高无上的力量作为信仰依靠。至于无论是上帝、安拉还是毗湿奴,并不重要。可以这么说,他的意识里,信仰的是信仰本身,而不是某种特定的神明。

对虔诚者,他选择信仰是去解决问题。而Pi这样的人,他选择信仰,只是为了逃避问题。信仰对他来说,不是一个具体膜拜的对象,而是一个寄托,一个可以逃遁的空间。

这就是为什么,Pi要讲两个故事。

两个故事的真假一直存在争论。可在我看来,第一个故事毋庸置疑是编造出来的。李安很狡猾,他从不公开谈论故事的真假,他知道保持一部电影的魅力就是让观众无限地争论下去。可他在电影里的安排,却表明了自己内心的态度。

一个幻想故事,可以天马行空无所顾忌;但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必须符合现实。第一个故事里有食人岛,这是一座深海中的热带密林,中间生存着无数沙漠中才有的狐獴。沙漠和大海,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象。

如果这个故事是真实的,那么李安为什么不设置一个长满棕榈树爬满老鼠的正常海岛,使之看起来更加合理呢?可李安非但没这么做,反而煞费苦心地挑选了距离合理性最远的沙漠狐獴,这是刻意放大不合理,以此来暗示第一个故事的虚幻性,告诉所有观众,这只是幻觉,这只是想象。我们都希望第一个是真实,但没法说第一个就是真实的。

这有点像我们平时开玩笑。比如我调侃一个姑娘说:“你真漂亮我特喜欢你。”这句话有可能会被当成玩笑,也有可能会被当真。为了避免被当真的风险,我会故意夸大这句话“你比林志玲还漂亮我天天想着你连肉都不愿意吃了。”不合理的部分被无限放大,听的人自然明白这只是个玩笑。

所以,第一个故事是Pi所幻想出来的,第二个故事是真实的,是理性的。可Pi无法解决第二个残酷故事给自己内心带来的煎熬,他只能逃遁到第一个故事里去,把周围的遇难者幻化为各种动物,才能让自己平静——正如母亲晚餐时所说,理性解决外在的,信仰解决内在的。他那一句“我决定去受洗”,实际上就是自己决定逃遁的预言。

李安在这部电影里,有两种方式来引导观众巧妙地觉察到隐喻存在。一是预演。每一次大的行动之前,都会有一次小的行动作为预演;二是让本体和喻体反复出现,强化两者之间的关联,然后通过构建喻体之间的关系,来揭示本体的命运。

晚餐谈话,无疑就是Pi讲述两个故事的动机预演;而基督教牧师对Pi说的那句:“you must be thirsty。”和父亲说“从它眼中反映出来的,是你自己的投影”,则是李安在不断在我们脑

海里建立起Pi和老虎之间的本喻关系。

有人说老虎代表了恐惧,我觉得应该更进一步,代表的是Pi的本能情感。在第一个故事里,Pi把自己一分为二,自己代表着人性或理性,老虎是剥除了理性的原始本能——本能地发怒,本能地恐惧,毫无掩饰地表达自己最粗粝的欲望。

换句话说,第一个故事里的人与虎,是第二个故事人性与兽性之间天人交战的投影。Pi不愿正视吃人的现实,只得一分为二,变成人与虎的奇幻漂流。这在许多影评里都有提及。

可是,不要忘了,我们否定第一个故事真实性,理由是它存在着不合理,而且李安保留了“不合理”的标签,以此提醒观众故事的虚幻。

但第二个故事,就真的合乎情理了么?

回想一下第二个故事的过程:Pi、母亲、水手和厨师登上救生艇。水手受伤,很快死去。厨师将其吃掉。然后Pi不小心放跑了一只海龟,被厨师殴打。母亲与厨师争执,被厨师所杀。厨师把母亲的尸体扔进大海喂鲨鱼。Pi出于愤怒杀了厨师,并吃掉了他。

在这个故事里,各种元素和第一个故事完美对应,母亲=猩猩,厨师=鬣狗,水手=斑马,老虎=Pi的本能,看似完美无缺,合乎情理,连最理性的保险公司都快要认同,但其中却存在着两个破绽。

第一个破绽,是香蕉。

当Pi讲述第一个故事的时候,说猩猩坐着漂浮的香蕉而来。保险调查员立刻指出,香蕉不会漂浮。当Pi讲述第二个故事时,对这个细节居然没有修改,仍旧坚持说妈妈坐着漂浮的香蕉前来。

第二个破绽,是妈妈的死。

厨师是一个对食物很执着的人,他会吃老鼠,会把水手杀掉用肉做鱼饵。对他来说,每一块肉都是极其宝贵的。可是妈妈死后,厨子没吃掉她,扔到了海里喂了鲨鱼——这是一种浪费,尤其是厨师已经吃过了水手,对他来说,最大的心理障碍已经消除,没理由会做这种浪费行为。

第二个故事本身已经非常圆满,却多了这两个颇为醒目的蛇足。实际上,它们也是刻意被保留下来的标签,用来提醒观众——第二个故事也并非真实——至少隐瞒了一部分真实。

这两个破绽,都与母亲有关。毫无疑问,第二个故事隐瞒的真实,就是母亲的下落,

前面我说过了,李安喜欢用各种比喻反复强化本喻关系。少年Pi和老虎是其中最醒目的一对,但还有一对本喻很容易被忽略。

母亲与莲花。

莲花与母亲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在此之前已经有两次显著暗示。一次是在开头,母亲在地板上用粉笔画莲花给Pi和拉维看。一次是电影中段,Pi俯瞰海底,先是鱼形成莲花,然后又变成母亲的容貌(这里Pi父和拉维的脸都没出现,指向特别明显),最后叠加到了沉船。所以准确地说,莲花代表的是Pi对母亲的思念和爱。

与此同时,李安还特意安排了阿南蒂给Pi讲解舞蹈,引出一个关于莲花的重要比喻:林中莲花。

在Pi问阿南蒂林中莲花是什么意思时,她没有回答。直到我们进入整个电影最关键的一段情节:食人岛,才恍然大悟。

Pi在夜晚的林中摘下一朵莲花,打开以后,里面是一颗人牙。于是“林中莲花”这个比喻和指向,在这里得以完成。

我们知道,第一个故事是Pi的幻想。那么他在岛上的动作,肯定是对各种现实发生的投射。莲花是Pi对母亲的思念;莲花中的人牙,代表了母亲的遗骸,也即死亡。而母亲的躯体,实际上就是整个食人岛。

岛是母亲,而岛下涌起的酸潮,则是母亲的下场。

酸潮是一个意义异常清晰也异常恐怖的比喻。如果想表达母亲死亡的意象,有很多种办法,最简单的比如说潮水慢慢淹没岛屿,代表母亲的溺水;或者鲨鱼啃噬小岛的根茎,代表葬身鲨腹,等等……可李安选择的是一个非比寻常,几乎和海洋没有一点关系的比喻:酸。

这个酸,自然就是人的胃酸。酸潮扑上小岛,这个意象表明母亲是被吃掉的,被胃酸所消化,所以遗骸的代表物是牙齿。

Pi在岛上吃了植物根茎,老虎吃了狐獴,这是食母的暗喻。有一种说法认为,根茎和狐獴代表尸体的肌肉纤维和蛆虫,代表了吃人,这两个比喻在电影里找不到可参照的点。李安如果要设一个比喻,一定不会只设一次,一定会重复多次,或者找另外一个参照点,所以这个猜想是否成立,需不需要影射到如此细致,有待商榷。但食母是确凿无疑的。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食母之前已经预演过一次。

Pi是个素食主义者,他第一次抓到一条大鱼,一边大哭一边用锤子把它砸死。砸死以后,Pi跪倒在筏子上,哭着对鱼的尸体说:“毗湿奴,谢谢你化身为鱼来救我。”他这么做,是因为自己面临着饥馑危机,理性告诉他只能吃鱼渡日,为了能够达成心灵妥协,Pi必须在信仰里找了一个借口。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关于道德的教义太过鲜明,没办法利用,于是Pi只能选择毗湿奴作为理由。这也从一个侧面反应出Pi的宗教观。

于是,鱼成了毗湿奴的化身,Pi有了一个可接受的理由,内心回归平静。

这次吃鱼事件非常重要,承前启后。

往前看,它与晚餐谈话相对照。父亲在晚餐时说了句话:“今天的羊肉很美味,可惜你们享受不了。”说明父亲是家里唯一一个肉食者,他代表着理性,理性是要吃肉的。母亲则告诉Pi,理性可以解决外在,信仰可以解决内在。这一点是食鱼事件里也得到体现,Pi理性地杀鱼吃肉,然后用信仰给自己内心找了个避难所,一个借口。这个很变通甚至有点狡猾的举动,与Pi在餐桌上轻松地说“我决定去受洗”的精神是一脉相承。

往后看,母亲就是鱼。鱼是毗湿奴所化,那么母亲也一定是毗湿奴Pi来的。Pi吃鱼是因为这是毗湿奴的化身,Pi吃母亲也是因为她是毗湿奴的化身。一个化成鱼,一个化成了海盗。食鱼事件就是食母事件的预演。

宗教变成了Pi的心灵庇护所,他给自己构筑了一个坚固的壳。对Pi来说,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教义太过清晰,对善恶的道德评判太过清晰,他唯一能选择的——同时也恰好是她母亲所信仰的——只有印度教。只有毗湿奴的神话特性,才能为Pi食母构造出一个合理的借口。

李安唯恐观众还搞不清楚这个比喻,还特意给出一个岛的轮廓特写。有人说这是毗湿奴的侧影,有人说这是一个女人,都没错。这个轮廓本来就兼具了母亲与毗湿奴两种特性。莲花是毗湿奴的象征,而母亲信仰的是印度教,毗湿奴的神话就是她讲给小Pi听的。从这个特写镜头,母亲-莲花-毗湿奴这三个元素的连接,得到了一次明白无误的强化。

这就是为什么岛的轮廓既像毗湿奴,又像是母亲,Pi为了给自己的食母寻找了个宗教理由,早视它们为一体了。

在这之前,Pi应该已经做过类似的事情。在幻想层面,鬣狗杀死了猩猩,老虎杀死了鬣狗,但很快鬣狗、斑马和猩猩的尸体全都消失了,全都被老虎吃掉了。投射到现实层面,厨师杀了母亲,Pi杀了厨师。然后面临饥馑的Pi吃掉了水手的剩余部分和厨师,最后把目光投向了自己母亲的尸体。

食人是一回事,食自己的母亲又是另外一回事。Pi在吃水手和厨师时还能保持正常——食鱼事件里,Pi杀死了鱼自己却没吃,而是喂了老虎,表明他把吃人归咎为自己的兽性,自己的

人性还保持着清醒——但面对自己母亲,他内心的惊慌和挣扎可想而知。

在登岛之前,故事一里有一场惊天动力的大风暴,老虎在瑟瑟发抖,Pi在呼天抢地。开始时Pi还呼叫着神明,但很快就放弃了。这说明他的人性和兽性同时遭遇大了现实中的大挫折,这挫折可能是真正的风暴,也可能是其他灾难,总之造成的结果是食物匮乏至极,陷入极度的饥饿。唯一的食物,只有母亲。

吃了,自己心理绝对无法接受;不吃,一定会饿死。

可这场危机太过强烈,于是Pi的人性和兽性不得不暂时达成统一,或者说妥协,把母亲当成毗湿奴的化身,重演吃鱼时的故事,并且构造出一个毗湿奴食人岛的幻象。正如电影开头讲述的,到了夜晚,我们都生活在毗湿奴的梦里。

然后,在幻想层面,人与虎同时登岛,Pi吃了植物根茎,老虎吃了狐獴。不知大家还记得不记得,当Pi告别阿南蒂的时候,阿南蒂给他手腕系了绳子,代表了与最爱之人的告别。再回想起Pi一登岛便在岛上系了一段绳子,便会豁然开朗。Pi是在告别,与母亲告别,因为他即将要吃掉她。

到了夜晚,酸潮涌动,莲花里只残存一颗牙齿。等到Pi夜晚打开莲花看到人牙时,林中莲花的暗喻发挥了作用,他的理性之火终于觉醒,意识到自己做下的极恐怖的事。

Pi自己说担心被食人岛吞噬,才决定离开,实际上担心的是食母这件事吞噬掉他的精神,让他疯掉,乃至死亡。所以他选择了逃离这个岛,也就选择了忘记。这同样也在阿南蒂的情节里得到了呼应:“我记得那一天发生的每一件事情,但是却忘记了是如何告别的。”

结果Pi把这件事彻底忘掉了。他给保险员讲述第二个故事时,只讲到自己暗示吃了厨师,就停止了。他不是刻意隐瞒,而是自己也忘了,唯一残留的记忆,只有他自己编造出来保留在第一个故事里的食人岛。

阿南蒂的情节在整个电影里地位独特。如果把她的戏单独抽出看,根本没有任何意义,这段情节跟后面一点关系也没有,这女人也再没出现过。但李安从来不做无用功,他加入阿南蒂的戏,正是为了给后面食人岛的一系列活动建立比喻的对照系。

系绳子、忘记告别、林中莲花,这些都是食人岛中的重要暗喻,同时又与阿南蒂的故事要素全部照合。没有阿南蒂的故事,食人岛的行为就会让观众觉得不知所云。没有食人岛,阿南蒂则变得毫无意义。两者实际上是一个彼此呼应的隐喻体系的两端。

这就是充斥于细节中的各式隐喻所构筑出的第三个,也是真正的故事。

李安把第一个故事描绘的极为精美,对第二个故事却吝啬到一个镜头都没有,对第三个故事甚至只肯用隐喻来承载。他把现实包裹在美好的糖衣之内,又在现实里放入残酷夹心,递给大家。作家和保险公司相信了第一个故事,Pi本人相信的是第二个,为了强化自己的信念,他甚至还多信了一个犹太教。至于观众愿意剥开几层糖纸,则取决于他们自己。

李安用这种极度不均衡的手法,把选择权出让给观众。他打开了许多条路,每一条都没有设置终点。《盗梦空间》里,陀螺是旋转还是倒下,主角究竟是在梦里还是现实,观众可以予以猜测解读,也可以随时出戏,起身走人,归根到底这是主角自己的问题,观众们是无关的客观者。但观众们在看少年Pi的时候,不得不面临一个问题:我究竟该相信哪一个故事。这个选择权不再取决于故事的解读,而是取决于观众的内心。宗教者从中看到信仰的力量,无神论者从中看到对宗教的否定与稀释,心灵纯净者与疲惫于现实都市的人倾向于相信第一个故事,而内心黑暗的悲观主义者,则对背后隐藏的真相不寒而栗。

当李安在采访时被问起关于第二个故事,他的回答避重就轻,说故事拍完就交给观众了,这是个聪明的做法,他放弃了最权威的导演阐释权,让观众保持争论。莫衷一是是电影保持长久魅力的不二法门。所以我们不必奢望从他那里得到明确的答案,相信自己的本心就好。

第16篇:少年派分析

少年派奇幻漂流记

一、《少年派》开头情节的作用: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做铺垫,其中对派名字的解释,证明了派有足够的勇气跟毅力去战胜困难;述说派学习游泳,说明派的水性好,可以在海上生存;对于派的宗教信仰的讲诉,表面派是有信仰的人,信仰支撑着派活了下去……这些都是为派的漂流做铺垫,使观众有理由相信,派的海上漂流是可以完成的。

二、导演怎样使故事的主体部分变得生动有趣?

1、最震撼人心的绝美画面。如:暴风雨后的宁静,这样美的场景忍不住让人怀疑自己是否身处仙境,宛若天堂;座头鲸从海中腾空而起浪花四溅的场景应该会成为最难忘的瞬间了,让我们不得不感叹生命的神奇……一系列绝美的画面,震撼人心。

2、被少年派质朴、真实、自然的表现所打动,其中印象比较深的是派在暴风雨中爆发的这段,他一直在自己坚信的信仰中学习摸索

3、炫目的视觉效果, 使整部电影浑然天成丝毫没有做作缀余之感。整部电影叙事虽无太大的情节波动,但其情节之间的起承转合并加上绝妙的摄影及特效让人十分震撼。

三、少年派获救以后的情节是否是多余的?

不多余。结尾的反转大大提升了影片的深度。这让之前单纯的冒险经历一下子变得充满隐喻与深义。很多情节的安排就变的极具象征意义而更像是一个寓言。这样这部电影就可以从不同角度多次观看,前面一定还存在着很多有意思的安排我没有体会

四、整个电影的主题是什么?

1、人类的欲望是无穷无尽,就像π值的无穷尽一样。

2、他战胜了寂寞、战胜了孤独、战胜了彷徨。让我想到了一句话: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

3、人类战胜困难的勇气。

4、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5、信念、信仰的力量。

6、人类求生的本能。

五、是什么让少年派坚持到最后?

不经过考验不知道信仰的力量。少年派从小就接触了着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这三种截然不同的信仰,并且在旅途中的经历也让他对信仰有了新的体会和心得,从派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信念、信仰、勇气和坚持的力量。再者,理性和理性建立起来的知识是有用的,可以帮助人在艰难的逆境中活下去,但这仅仅是辅助的作用,支撑人活下去的依然是人的本能。只有人的这两种能力同时发挥作用,互相依存,互相警醒的时候,再加上信仰的支撑才是主人翁派活下来的真相。

第17篇:少年派影评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是一部关于信仰和现实,关于纯真和成长,关于希望和绝望的电影。我始终认为,影片的译名带给国内观众很大的误读,因为这部影片真正的名字是《派的人生》。派的人生,带给我们两个故事。

派首先带给我们的故事,是光怪陆离的奇幻漂流之旅。故事中震撼人心的镜头接连不断,魅力无边的深邃阔海、蔚蓝纯净的水母之夜、深夜静寂的浩渺星空、气势恢宏的飞鱼来袭、如梦似幻的绿色浮岛„„场景惊艳得不可收拾!而机智、勇敢又执着的少年派,逼真、桀骜不驯却又渐渐学会体谅人类的孟加拉虎,全部让人感到一场灾难中令人心醉的美丽。

然而,当派缓缓讲出第二个版本的海上逃生故事的时候,观众仿佛是从沉睡中猛然被噩梦惊醒,这时候才会回味发现之前似有似无的铺垫,全都不是闲笔。不尊重信仰的厨子、吃肉汁饭的水手、虔诚包容的派的妈妈,与鬣狗、斑马、猩猩登船后的遭遇一一对号入座,甚至孟加拉虎的名字理查德帕克,也来自于一个真实又残忍的海难故事。现实故事版的残酷,让人有如坠深渊的恐惧和彻骨的寒意。

两个故事,一个温暖而奇幻,一个残酷而理性,你愿意相信哪一个呢? 无疑,看过电影的人都有自己的答案,虽然大家都更喜欢与动物们的温情类似寓言的第一个故事,但是现实却不断的暗示大家,真相就如同第二个故事中所描述的那般血腥残忍。

也许就像影片中所说,我们怀疑所有的美好,又拒绝承认现实的残酷。 日本保险公司的人不肯相信童话的梦幻,但听了第二个故事之后,却更不愿接受如此残酷的现实,所以记录这起事件的档案中,写在最后的是“他和这只动物共同相伴走到了最后”。而采访的记者在犹豫了一会儿之后,选择了第一个梦幻故事——有老虎的那个,派的回答显得如此的暧昧,“那么你跟随了上帝”。

可能让大家最为好奇的是,李安的选择究竟是哪一个?但是李安也许永远不会给我们答案。

其实,无论这两个故事哪个是真的,对派来说都是已经发生的事,其他的意义是由我们演绎出来的。如同这个世界,无论它是美好的还是黑暗的,我们都生活在其中,反之我们的行动也造就着世界。在某一个环境,某一个情景,人的内心都会有不同的体验,激起不同的表现,一切犹如梦幻泡影。执著于真假,只是执著于内心的斗争,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无论相信哪个,另一个都是在毗湿奴的梦中,而毗湿奴又怎知不是个梦。

所以,正如故事的结尾派所说的,人生就在于不断的放下,而最遗憾的是,我们没来得及好好道别。当我们明白人生和自我,都不是用来战胜,而是用来相处的,也许我们就会明白,有些东西虽然并不合理,但必须相信,有些东西并不牢固,但必须依靠。

“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着蔷薇,审视我的心灵吧,亲爱的朋友,你应战栗,因为那里才是你本来的面目。”——西格夫里•萨松。

第18篇:少年派影评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

园艺院景观101席冬雪 14510127

我对《少年派的漂流记》的第一印象就是和《阿凡达》一样仅仅以令人眩目的话面取胜,但看完了以后,它完全超越了我的想象,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它不仅仅是通过美轮美奂的画面向我们展示了派在海上的一场奇幻漂流,更像我们展示了少年派的丰富的内心世界。看似纯净的大海,却蕴藏着太多太多复杂的东西,就像人心,善良,邪恶,欲望等等都充斥在人其中。 影片讲述了一个生于印度并且同时信仰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少年——派的故事,他的父亲经营着一个动物园,所以派从小就了解动物的习性„„坦白说,这个故事的开头并不算吸引人,混合着宗教信仰的一个少年的成长经历。不过随后剧情正式进入到“奇幻漂流”。 派举家迁往加拿大,与他们同船的还有动物园的动物,派的父亲想把它们带到异国他乡卖个好价钱。但是动物园园长一家经历了一次类似泰坦尼克号式的沉船事件,除了派,家人全部遇难。派侥幸落在救生艇的舱盖布上得以生存,与他同处一艇的还有一条鬣狗、一只断了一条腿的斑马、一只母猩猩,以及一只成年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

在漂流的最初3天,鬣狗活吃了斑马,咬死了猩猩,老虎又杀死了鬣狗。接下来这个少年在海上求生的故事,就是如何对付理查德-帕克的故事。自知无法战胜老虎的派最终选择与它一起面对漂流生活。7个月中,他要收集淡水、捕鱼捉虾,他要使用一切海上生存技能喂饱老虎,也让自己活下来。当然,这场漂流也遇到了暴风雨、鲨鱼的袭击以及各种精彩而血腥的险境。在派与老虎所剩的食物耗尽后,陷入绝望的他们已准备从容赴死。但奇迹的是他们随着小船漂到了一座天堂般的岛屿。在短暂的停留休整之后,他发现这儿是个食人岛。惊恐的派与老虎再次开始了漂流,直到在墨西哥的海滩上获救,那只老虎却头也不回地消失了。

但这样一个奇幻的故事不可能让人信服,更加可能说服前来调查的两个日本日本公司代表,然后派讲出了另一个版本的海上求生记——其实,救生艇上并没有动物,只有一个厨子、一个断了腿的水手、派和他的母亲。厨师先后杀害并吃掉了水手,然后又杀死了母亲,最终派忍无可忍同样杀害并吃掉了厨师。最后的现实是,最终只有派活了下来。

当派讲出最后那个所谓杜撰出来的第二个故事之后,往复的镜头便一幕一幕在脑海中闪现,之前的所有好像并无深意的打趣的细节都成为了伏笔,使这整个故事融会贯通的串联起来,打破了原本充满和谐和爱心并且奇幻的冒险故事,而只一个有些残酷无情的血淋淋的故事展现在眼前。第二个故事中的四个人与第一个故事中的四个动物是一一对应的,水手是斑马、厨子是鬣狗、猩猩是母亲、而派自己是老虎,更确切的说老虎是派兽性罪恶的一面。

在这部影片当中处处充满暗喻和哲理,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视觉盛宴,更是一种对人性的思考和感悟,这个世界上真的有没有神灵,我不知道,但我愿意相信它是存在的,因为人如果没有神明的约束,可能会很可怕,派为了生存,放弃了素食者不吃肉的原则;为了生存,杀了人,他可以为了生存放弃这么多原则,那我们也可以扬言为了比生存更重要的东西,放弃更多的我们曾经遵循过的东西。因为社会的发展,理性的思考带给人们许多成就,同时也带给人们无穷尽的欲望,而又是因为人类所坚持的这么不可靠,所以才更需要有神灵的指引与约束。

在影片之初,派为了纠正其他人对他名字的看法,他将

第19篇:少年派观后感

少年派不老心

一千个莎翁的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少年派观众心底有一千个少年派。好的电影总可以让你在电影里遇见自己,然后一生长叹,原来你也在这里。

咋一看这个电影,总觉得是有关美食,并且应该美味。看完电影,发现少年派不仅是美味的食品,更是心灵的汤药。

每每想起这部电影都会想起男主角的眼神,那里有种东西,有点纯洁,有点鲁莽,甚至有点无知,有点无奈中的勇猛,但我更知道那是真实。网上的影评一篇又一篇,有解密,有探索,有纯艺术、美学、影视的解读。我这里只有我自己的价值体系和人生经历的一些初体验。在这场电影盛宴里,我觉得我与李安有了共鸣,共鸣更深层次的结果是发现每一个我们都不孤单。相信这部片子的获胜,更是美好精神内在能量的释放,我们爱少年派,崇拜少年派,更是因为我们看到了他身上的真实,更看到了我们自己的心。

曾经我们都那么相信美好,与世界为友,亦如少年派,即使是大人们觉得凶猛之首的老虎,可大人们的世界告诉我们那不是你一伙的,自此我们认知到了何为恐惧。我们应该怕什么,这是我们成长的开始,是教育的力量的体现。可当少年派结束他的海洋飘泊生涯时他那种伤痛,我知道,是因为他感觉在失去,就像心被切了一块般。此刻的老虎不再是敌人,是挚友,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有时候也在想,教育是什么,初衷是什么,达到的目的又是什么,对我而言,我是被教育了吗,被教育得很好了吗,我是该挣脱它,还是该很好的接纳它,我也矛盾。看了少年派,我豁然开朗,我是应该要去乖乖的接受它,然后又要有点不屈服于它,最终我要超脱它。像少年派一样,接受父亲的教训,教他害怕老虎,害怕人们觉得应该害怕的一切,然后在生命中去佐证,而后去挑战,最后发现一切是规律又不是规律,因为规律是可以被打破的。老虎可能也懂你,也能温柔,也能感受你的真诚。在它眼中,它不仅看到你的倒影,也看到你的真心。教育本身应有的态度是教导世人美好、积极的去看世界,不要被驯化,不要被禁锢,用你三岁时候的眼神和角度去看世界,还要像少年派一样有那么一点点相信奇迹。少年派的存活本是不可能,可电影中的娓娓道来,又让你感觉那不是假的,

那是一段人生的美好旅程。那里有美丽星空,有绚烂夕阳,有万顷碧波,有透明的雨,有美丽的鲸,有跃起的豚,在完美3D的演绎下,让人觉得少年派,即使命丧大海,也是此生无憾。对老虎的一段海上生活的叙述更是让人们看到了绝望对人类的意义。我相信人们也时常跟我一样感觉到绝望,但少年派的故事是在特定时间里,特定故事里,特定环境中的真绝望,我相信那种绝望来的会最真切,最有力,可是少年派存活下来了,也有很多影评说那是宗教的力量,电影中也在前段铺垫很多叙述了少年派对宗教信仰的虔诚与渊源。可我倒觉得那是在绝望的驱使下,少年派的心中不屈的灵魂的帮助了少年派。自己才是自己最大的救赎,这是我的感悟。少年派告诉我们绝望并不可怕,我们常常与绝望通行,就像希望一样。我们往往是一边背着绝望,一边拽着希望,步履蹒跚的走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少年派开始是自保的躲避凶猛野兽,接着是想着如何与老虎共生共存,最后是通过学习去驯化老虎,最终老虎被驯服,亦或是老虎跟他成为了共存的盟友,甚至是到最后成了难兄难弟,这一切都叙述的自然而到位。在感叹李安高超技术的同时,也在想,如果没有老虎了,就像整部电影失去了女主角,少年派更失去了活下去的动力。老虎是种绝望,也少年派活下来的理由和动力。学着与绝境共生共存,使我们终生的课程,大到自然灾害,国际争端,小到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中的每个境遇,我们人类没有因为绝望而灭亡,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越滚越快,我们在佩服自己的同时,深知要感谢绝境。但是我们更应该感谢我们每个人心中的不死决心。我们相信所有美好,我们热爱生命,这就是信仰。少年派的父亲说你不同能同时信仰三个宗教。我想在少年派幼小的心灵中他只是一直在追寻美好,一直找,一路找,每每找到一个他就好好珍藏。他只是痴迷于宗教带来的美好感觉,充实着,积极着,相信着,内心安静而向往着。在少年派几近放弃的时刻,很幸运的飘到了孤岛,是这座岛拉了少年派一把,赐予了水源和食物。就像我们平时的感受,在几近绝望的时刻,神灵往往会给你打开一扇窗,因此,我们感恩,我们感谢神灵眷顾,我们感谢自己一直以来的向善之心。但是,少年派并未因此而多做停留,他知道这是个没有根的岛屿,是座食人岛。离开,继续为了最后的目标前进是他的决心。我想,李安在说,我们感恩老天打开的那扇窗户,但是我们仅仅只是以此为据点,得更加努力向着目标前进才对。如果孤岛象征着宗教,那么离开象征着不要被任何宗教、信仰所禁锢,我们还得保持那种最初的

美好,并坚信梦想达到彼岸的那天会来到。也许,要有那么点超脱,人生才不会被迷惑。李安,如是说。

“人生就是不断的放下,但最遗憾的是我们来不及好好告别。”这是我觉得最感人的台词之一。此刻,剧情也进入了高潮,它挑动了所有人心中那跟最最脆弱的神经。我常常说,到了这个年纪,我觉得我可以承受种种,但我承受不来离别的痛,何况是那种没有预想到的离别,它只会更加提醒你,没有好好珍惜的岁月,没有好好疼爱的人。少年派说,我以为它会在跳入森林前,回头看我一眼,想不到它只是看着森林,头也没回的走了。海上漂泊的日子,也许一度让少年派觉得与老虎的生活可以无限,来的有点突然的靠岸,甚至让他们来不及道声珍重。 好的电影总是这样,让我们在电影中四处找寻各自的踪影,然后在某一时刻,让所有人一起发现我们都有这种相同的经历和感触。于是,此处无声胜有声。电影中还有大量的细节值得玩味,品尝。是值得一看的电影,我们每个人都会在其中吸取各自需要的精神养分,还有那过目不忘的美轮美奂的场景,看起来有点像小小时候看的动画片,但却是每个人心中渴望的美丽风景.....

第20篇:MyReflectiononLifeofPi《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读后感

MyReflectiononLifeofPi

Acoupleofdaysago, IsawthefilmLifeofPi.Franklyspeaking, it’sreallyawonderfulfilmandworthwatching.

ThewholestorybeginsinMontrealwhereit

alsoends.AWriterseekinghisinspirationhears

somethinglegendaryoccurringtoPi.Pitoldhimanincrediblestory: accompaniedbyaBengaltigercalledRichardParker, a17-year-oldboysucceededinsailingacrothePacificandarrivinginMexico.Butthingsdidn’tendhere.ThenPitoldhimanotherstory, astorysimilartotheformeronebuthechangedanimalrolesintohumans.

However, thereisonlyonetruth.Frommypointofview, Ithinkthesecondstoryisthetruth.Thefirststoryisjustthesecondstory’smetaphor.Theformerisfantasticbutlackofevidencestosupportit.While, thelatteriscruelbutfullofrationality.Asweallknow, thestoryisrelatedtosomuch, suchasreligion, humanity, reality, natureofgoodne, andsociallaw, whichmakethestoryphilosophicaland

complicated.Inthefilm, Pi’sfatheroncesaid: “science

canteachusmoreaboutwhatisoutthere, butnotwhatisinthere.”Iamanullifidian,soIhaveadeepfaithinscience.

Justbecauseofmybelief, Ichoosethe

latter.Itiscruelanddisgusting.RichardParker, the

tiger’sname, isthenameofarealpersonwhowaseatenbyhisfellowmenaftertheyencounteredthemarinein1884.Andinthesecondstoryofthefilm, Piatehismother.Inmyopinion, thoughit’simmoral, it’stheinstinctofseekingsurvivalunderthehopeleituation.Whilethestorytakenplaceinthecook,sailor, Pi’s

motherandPiisthereflectionofhumanityandsociallaw.It’snodenyingthathumanhavethesideofgoodne.However, wehavethesideofevil, too.AfamousEnglishpoetoncewrotedownthewords: “Inmethetigersniffetherose.” It’sthebestillustrationoftheduplicityofhumanity.

AsfarasIamconcerned, themost

expreivewordsinthefilmis: “Alloflifeinanactoflettingtogobutwhathurtsthemostisnottakingamomenttosaygoodbye.”

Weshouldlearntocherishwhatweown.Besides, oncestarting, donotgiveupeasily.

少年派读后感
《少年派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