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华尔街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8-04 07:35:08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华尔街读后感

华尔街读后感

从昨天到今天上午,我花了一天半时间,一口气通读了你和雪城小玲的大作《绝情华尔街》,229页、20多万字,一页、一字未落,全部读完,现仍沉浸在你们的作品中,连敲键的手指还在颤抖,赶快乘兴完成我对你的承诺——谈点读后感:

首先,我真的要感谢张瑜,是她让我认识了你和雪城小玲两位极有天赋的朋友,把我引入了你们这些当年率先出团深造并在他乡成才的可爱可敬的朋友的圈子,否则我哪有福份细读一位海外不相识的作者作品呢,华尔街读后感。不仅如此,我原以为你们久居海外,爱国心、报国志已被洋学问所取代,但从作品中得知,你们的爱国心、报国志不仅没有因绝情华尔街而衰减,反而随着对华尔街的深刻认识而越发炽热、滚烫。通过你们,我感受到了当年那些出国潮中的海外赤子们没有沉沦,他们同祖国内地的朋友们一样,在异国他乡、仍在以自己的方式,为祖国工作着、奉献着。你们用自己的方式和作品,唱出了一曲感人的“我爱你,祖国!”我为有你们这样的朋友而骄傲!

你们作品的最大价值在于:

它第一次从中国留学生的角度,揭示了美国资本主义内部的经济生活,恰在国人和学者密切关注并寻找金融危机内在原因的时刻,用艺术的方式为国内提供了一个生动的“美国金融危机学”教材。你以你的经验、常识和天赋,将国内经济学教授们难以讲清的虚拟经济的种种乱象,在故事中间,一个个刨析开来、洞悉清楚,成了我这个不懂经济却爱好经济学的读者学习西方经济学最好的辅导读物,读后感《华尔街读后感》。 我相信,你书中引用的许多资料都不是虚拟的,是完成可以拿来引证的。因此,将你的作品纳入最畅销的经济文学作品,我举双手赞成!你的作品是文学作品,但于无形中,你可能为经济学的发展作出了可贵的贡献,至少在经济知识普及方。

在反映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生活方面,你们的作品也独树一帜,较之其他作品更加深入地反映了深层次的矛盾和生活侧面。“我”所涉足的,是美国、也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最核心的经济心脏,所经历的事件也是过去几年和当今正在发生的对全球都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因此你笔下的人物,不只是在东西方生活异同领域内的局限,而是深入到了矛盾的内部和核心层面。而对此,作者是站在一个有正义感、有先进理论支持的中国留学生的立场上加以分析的,角度新颖而别致,领域深入而前沿,大气而广泛,视角宽广,引发人们对众多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的联想。这是一种站在更高层次上生活,也是一个更高层次上的汇报和研究。而目前国内文学届反映这种生活的作品尚不多见。

沈敏特老师在代后记中说,这不是你们的生活自传,但我却不这样认为。我相信,这部作品有很多内容是你们自己生活的真实写照,或者是你们加你们朋友的生活的真实写照——尽管我对你们并不了解。通过你们的作品,我了解了你们,了解了你们的生活与情趣,走进了你们情感的深处。你们的学识、情操、理想和追求,通过你们优美而流畅的文字,搏得了我的敬仰。阅读中我常想,在你们那样的环境里,仍然如此这般地坚守着,追求着,不容易啊!向你们致敬!

因时间关系,好的地方不多说了。作为朋友,我也有个建议与你们交流,不妥之处,敬请原谅:

我觉得最大的不足是结构问题。因为小说讲的故事一定要有一个中心结构。如果你还想将这部作品改写成电视剧或者电影,一定请你注意这个问题。事实上,我目前正在为同样的问题所困扰——过早地结束了我的中心情节,后边的故事太散而一时又接不上。如果开头那个倒叙能持续下去,一直延续的结尾,最终在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中形成高-潮,那么你的作品一定会更加好看。

不好意思,开饭时间已过63分钟了,我先说这些吧。谨供参考。

推荐第2篇:华尔街读后感

《华尔街》读后感

华尔街位于纽约曼哈顿区的南端,它是一条西起百老汇大道,向东一路延伸至东河旁的只有500米长的街道。但恰恰是这只有500米长的街道,成就了美国。它是美国资本市场和经济实力的象征,它始终在影响和牵动着全球的资本市场和全球经济。

在华尔街这个吃人的地方,只要稍稍有所懈怠,你就会被淘汰,这里拥有着来自哈佛等各大名校的毕业生,而在这里工作的他们的收入是其他毕业生收入的三倍左右。然而,高收益带来的必然是你的高回报,在这里工作的人都是十分聪明的,他们的工作压力亦是非常大的。在华尔街的资本家们,体内都流着资本的血液,资本家特有的嗅觉让他们知道如何去发现和创造财富,财富是他们一直以来的追求,而华尔街这个市场正好给他们提供了便利之处。在这里,他们利用一切对自己有利的因素,不顾后果的创造属于自己的财富,然而就因为这一次次的贪婪也可能会将他们自己推入只追求金钱欲望的深渊,由这里引发的经济危机和大萧条则是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然而,这并不能说明我们就要抛弃华尔街这个资本市场,虽然它带来了大量的经济损失,但是它所创造的财富是远远超过它对财富的破坏,地铁的扩张、运河的开凿、电灯的推广、美国好莱坞的成功等等很多决定人类进步的技术和发明因为它的推动而得以提前实现则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说过两句话:一是交易所是豺狼,因为它存在着许多内部交易和不确定性;第二句便是,如果没有这个市场,这个世界今天还没有铁路。所以说凡事还是要看到它的两面性,

收益与风险是同在的。

在这十集的电视纪录片《华尔街》中,第一集《资本无眠》给我的印象是很深的。他是从华尔兹一个投资银行的股票交易员科特入手的,科特每天早上5点就要坐轮船到华尔街去上班。科特每天要负责股票的交易,他还要对市场进行观察从而作出自己的分析,在这里0.1秒的时间内就有着无数的可能性,互联网技术的运用让信息能在全球无阻碍的流通着,从前这里没有先进的技术时,地上到处都是他们写的纸条,然而现在的情况是交易大厅中每个人都坐在自己的位子上就可以通过机器知道信息。当他们对资本市场做出分析后,之后全球都会知道这里发出的消息,华尔街牵动着这个世界,从此资本进入无眠时代。诞生于400年前的华尔街,本质上讲,是荷兰人对外扩张的产物,是贪婪的产物,这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华尔街的性格。现在在华尔街这不到一公里的土地上聚集着2000多家的金融机构,有着40多万的金融从业人员,是全球就业密度最高的地区,在这里竞争的残酷性是不言而喻的。片中就提到在这里,兔子要变成绵羊,绵羊就要学会变成豺狼。资本无眠,从字面上我们就可以很清楚的的知道在华尔街就是要不停的赚钱,正是这种欲望在不断推动着全球经济在往前发展,当然带来财富的同时也带来来危机。

虽然现在的资本市场仍然在美国,但总有一天它会转移到亚洲,这是必然发生的事情。现在的世界金融和货币的作用是十分显著的,影响到世界的每一个人,所以健全金融体系和国际货币体系关系到每一个国家,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利益。在很久之前,西方列强就已知道

金融的重要性,所以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建银行,英国尤为突出。资本一直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而它的主要内容就是钱,就是货币,所以金融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在《华尔街》纪录片中提到,当中国被英国打开封闭已久的大门后,中国逐渐认识到英国的技术的先进,但忽视了制度和文化的发展,学习技术在一段时间内的确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却导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金融危机,股票市场低迷,股票价格也跌了80%到90%。就是这次的金融危机,虽然带来了沉重的经济破坏,但同时也在中国塞下了金融制度的种子,当时的中国并没有能够建立起一个完善的金融制度和体系,所以没有能够实现大国的崛起。然而20世纪后的英国也是因为没有及时实现金融的创新而逐渐被美国取代世界第一强国的地位,美国南北战争中,大都认为南方是因为北方发达的金融体系而导致了战争的失败,这无一不在透露和说明着金融的重要性。金融的主要作用就是要实现资金的高效融通和分散风险的作用,华尔街的资本之网是洒网全球各个领域的,无论是工业、农业、商业、旅游业还是娱乐行业等等,都是借助了华尔街的力量,比如说华尔街的好莱坞,没有华尔街这个资本市场,它是难以发展到如此的,就连中国的500强企业中就有490多家和华尔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就是金融的力量,是人为而达不到的力量。从《华尔街》 中,我们看到了华尔街给美国带来了许多好处和利益,这是我们必须要学习的,我国必须要建立起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这样才能实现我们的国家复兴计划,但是,我们也不能被这样的利益冲昏了头脑,因为美国在享受着华尔街的福利时,也

在默默承受着它带来的破坏,应该可以说是全球都在承受着这样的破坏。华尔街也进行了两次非常重要的调整,进行了大量的金融改革。所以从这样的华尔街中我们必须要吸取到教训,同时也可就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借鉴美国的经验对我国的金融发展做出适当的调整和完善。我国的金融发展史还是很短的,不成熟的,我们还有着很长的路要走,但正是因为前面有许多的经验和教训,也大大缩短了我们要走的路,终有一天我国将有一条类似于美国华尔街的金融之街。

推荐第3篇:《华尔街》读后感

《华尔街》读后感

在美国有一个古老而充满敌意的笑话说:华尔街是这样一条街,它的一端是一条河,另一端是一座坟墓。虽然,地理上的华尔街非常小,而在真正的意义上,华尔街是美国的资本市场乃至金融服务业的代名词。带着种种的好奇,我打开这本书,再次走近华尔街,端详华尔街。

毫无疑问,现在当我们说起华尔街,是指这个真正意义上的华尔街,它早已远远超越了这条小街,也超越了纽约市最繁华的市区——包括华尔街在内的纽约金融服务区,而发展成为一条遍布美国全国的金融服务网络。

在吴敬琏先生为该书作的序中写道:以华尔街为代表的资本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核心架构。它的一举一动、一起一落,都对这一体系中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每一个人的生活发生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和了解它的特点和规律,就成为试图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们必做的功课。然而,华尔街却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机体,要把它看清楚和说明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华尔街证券市场建立两百年来,对它进行报道、评论、称颂和抨击的文章乃至影视作品可谓车载斗量,但是它们对华尔街的评价言人人殊,莫衷一是:有人把它称为金融的神殿,美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驱动机;在书中也有人说,华尔街乃是金融罪恶的渊薮,制造了历次金融危机。

华尔街创造财富的力量远大于破坏财富的力量。一方面,由于华尔街贪婪、逐利的本性,不断引发金融危机,对财富造成了很大破坏,这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尤其明显,如全球股票市值2008年末几乎较高峰时下跌了一半,金融衍生产品名义价值下降了近60万亿美元,全球信贷损失也将超过2.2万亿美元。另一方面,华尔街是撬动美国经济的杠杆,从独立战争、南北战争到两次世界大战,从19世纪末美国工业化进程到20世纪末新经济转轨,华尔街在美国不同的历史时期承担了不同的使命,并创造出了巨大的财富,从某种意义上讲,华尔街创造了现代美国。书中提到人们把每次经济危机都刻在记忆中,但有时候这些都变成了书本上的文字。大萧条时代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我们一直以为同一批人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但我们不久前才发现,犯错误的仍然是这一批人。

我们在金融理论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这是可坚持的理论,人们在某些方面变得越来越聪明,但是别的行业一样也会犯错。例如,核能,这是一个杰出的科技,但我们仍然可能会犯错,让我们的计划毁于一旦。金融也一样,它很强大,但任何强大的东西都是危险的,需要正确地操控,要有管理者仔细检查并确保人们没做莽撞的事。

我认为现代金融理论是一项美妙的发明,数理金融像数学物理一样成了先进领域,但我觉得这些人在定义自制力方面忘记了人为因素,他们忘了普通人有时候守规矩,有时候不守规矩。任何需要人为努力的领域,都需要小心注意,那才是我们对待金融应该采取的方式。

当前,中国正在加快构建强大健全的金融市场体系,需要拥有更为开阔的国际化视野,认真吸取包括华尔街在内的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经验与教训,设法去芜存菁、存利除弊。通过仔细阅读《华尔街》之后,我进一步了解华尔街、加深

对发达国家金融市场发展的认识,同时也对日后的工作和继续学习带来了无穷的帮助,大有裨益。

推荐第4篇:华尔街读后感

华尔街读后感

周小璐 200800620817

华尔街——纽约市曼哈顿区南部从百老汇路延伸到东河的一条大街道的名字,全长不过三分之一英里,宽仅11米,是英文“墙街”的音译。街道狭窄而短,从百老汇到东河仅有7个街段。1792年荷兰殖民者为抵御英军侵犯而建筑一堵土墙,从东河一直筑到哈德逊河,后沿墙形成了一条街,因而得名\"Wall Street\"。后拆除了围墙,但“华尔街”的名字却保留了下来。然而,它却以“美国的金融中心”闻名于世。美国摩根财阀、洛克菲勒石油大王和杜邦财团等开设的银行、保险、航运、铁路等公司的经理处集中在这里。著名的纽约证券交易所也在这里。这是现实中的华尔街。华尔街依托于美国经济,服务于美国经济。从一条非常普通的小街成长为美国乃至全球最大的资本市场,成为美国资本市场的代名词。纽约从美国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城市,成长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美国从一个不毛之地,成长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

华尔街的魔术不仅在于为政府筹资,纳斯达克——很多科技企业的梦想之地,也为新经济中大量中小企业的创业提供了一个融资的平台。从1971年纳斯达克第一次进入人们的视线开始,它已经帮助微软、思科、google、ebay等众多今天耳熟能详的高新技术企业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而中国的百度、携程等互联网企业也在纳斯达克登陆,品尝到了国际金融市场给初创企业带来的资本力量。而在这一切的背后,是源于纳斯达克本身的宽松环境,公司只要过了12个月的存活期,就能够在纳斯达克上市。在此之前,其他的上市要求都极其严格,甚至说苛刻,对于初创企业几乎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比如国内的上市要求最低要有连续三年的盈利)。而正是纳斯达克这样一种全新的交易平台的出现,让美国再一次在全球高新技术竞争中占得优势。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虽然也逐步完善了自己的金融体系,有了自己较为完善的资本市场,但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中国的股市尚有不足,并没能够承担一个国家加速发展的最大源泉,我们还是太依赖政府投资、吸引外资投资。我们的资本市场也没能够给创业公司带来真实的好处,虽然有了创业板,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并不成功,最后很多高新企业还是选择去国外上市,避免被国内的较为盲目的投资带来的波动所干扰。虽然中国的经济实力在这三十年有了飞速的提高,但是与此对应的制度建设和文化观念转型并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速度。

虽然华尔街有很多不成功,甚至很多人觉得非常黑暗,但作为全球第一的金融中心,全球相对最为完善的资本市场之一,华尔街的历史值得我们去研究,其经验也值得我们去学习,当然还有更多的教训值得我们去反思。未来世界经济的中心必然会转移到亚洲,无论是上海、香港,抑或是新加坡,可能会逐步取代纽约成为世界新的金融中心,到那个时候,我们又将如何利用好自己的金融地位?不断的吸收外国的先进经验对我国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让我们国家的发展突破现在的模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希望我国有一天也能发展出一条能影响全世界金融的中心。

推荐第5篇:漫步华尔街_读后感

《漫步华尔街》读后感

因为老师强力推荐这本书,所以最近我就去读了这本书《漫步华尔街》。但是说实话,因为我不是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即便是听了一学期的课,对书中有些知识还是不能理解,可能以后还要更多地去了解才行。

熟知华尔街方方面面的马尔基尔,为我们揭示了一条规律:简单地买入并持有由某个大型指数包含的全部证券所组成的投资组合,就极有可能胜过由专业人士利用纷繁复杂的分析技术精挑细选出来的证券组合。显然,作者是一个有效市场和随机行走理论的支持者,只不过作者支持的有效市场是一个略有变化的有效市场,即认为还是存在一些短期的投资方法可以战胜市场,而这些投资方法可能会很快被有效的市场所消灭。

作者在介绍这些金融投资理论时,基本上对所有的投资理论都持怀疑的态度,且给出了自己认为的理由。书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部分就是技术分析和基本面分析都被学术界和心怀异端的人抨击得体无完肤。其中,技术分析被誉为“投资领域的占星术”,而基本面分析也由于其过程中过多的主观预测而被批评,实际上马尔基尔认为公司的未来收益或者说自由现金流是不可能被预测的。作者实际上把价值投资和空中楼阁理论,也就是把凯恩斯和格雷厄姆的分析方法做了个比较。

理论与观念之间的斗争是相当正常的,宏观经济学里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学派最终的争论其实也就是政府要不要干预经济的问题。实际上,不管是技术分析、基本面分析,还是随机漫步学派,都有极为成功的例子,也都有失败的例子。彻底否定技术分析的人士,不应忽略杰西·李佛莫尔的存在;彻底否定基本面分析的人士,也不应忽略沃伦·巴非特的存在。

也许,我们应该批判的是认为自己可以不断打败市场的人,“告诉投资者无法战胜市场平均水平,就跟告诉一个六岁小孩圣诞老人不存在一样,因为这会让他们的生活失去颜色。”马尔基尔在其作品《漫步华尔街》的最后这样说道,这句话无疑是对该书的最好概括。诚然,告诉一个六岁小孩圣诞老人不存在,会让他的生活立刻失去颜色。但是,对这个孩子漫长的一生而言,明白圣诞老人不存在,本身就是一个难以替代的礼物。对初涉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来说,作者就是那个告诉我们不存在圣诞老人的人,而《漫步华尔街》无疑就是这样的礼物。在某种程度上,他的话足以令人失去大部分豪情,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些话,他至少有助于我们脚踏实地地站在大地上。

所以,无论是谁,作为这个市场上的投资者(也许还应该包括投机者),最重要的是首先要了解自己,然后再了解市场。如果你仍然期望每年在市场上能够赚取20%甚至更高的收益率的话,市场先生必然会重重地以事实回击你的幻想。

推荐第6篇:漫步华尔街读后感

薛老师好,在坚持学习了薛老师的经济学专栏,并且最近读了《漫步华尔街》之后,我发现很多共通的地方,有一些看法希望和大家一起分享。首先,这本书中讲了随机漫步法和随机性,也说明变化才是永远存在一直都在发生的事,只要有之后才会发生的变化,当下要对未来做预测是很困难的,这也和薛老师讲股市不可预测的课程内容不期而遇。此外,这本书也讲了非理性行为,而地道的经济学从不假设人是理性的,这也和前段时间薛老师加餐分析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中塞勒教授的关于行为经济学的非理性研究相合,人在做决策的时候经常是非理性的,而要突破这个舒适区,多少会违背人的天性,因此要避免跟风和过度交易,这不是显而易见的,而需要人们时刻记在心里提醒自己。每个人眼中的世界都是根据个人认知形成的镜像,有偏颇,有失真,有错误,当然也有一部分是有概率正确的,而选择不同的投资金额分配比例,是我们可以把我和控制的,就像足球场上各个位置都要有队员在一定范围内活动一样,投资市场上也是这样,后卫是保险,中场是黄金、基金,前锋是股票、期货、外汇等等,保留为应对危机时刻所必要的钱,其余的应该按合理比例分配。这就是我读这本书的一些看法。

推荐第7篇:战胜华尔街读后感

本书既是一个世界上最成功的基金经理的选股回忆录,又是一本难得的选股实践教程和案例集锦,战胜华尔街读后感。从某种角度来看,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回忆录,即便是作者本人也这么认为。这样写的好处之一就是读者不会觉得无聊,不会认为本书与一些教科书一样枯燥无味,毕竟,看故事要比听理论说明要有意思的多。本书精选了21个选股经典案例,涉及零售业、房地产业、服务业、萧条行业、金融业、周期性行业等。这不仅是林奇选股的具体操作,更是分行业选股的要点指南。本书还归纳总结出25条投资黄金法则,作者林奇用一生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凝结出来的投资真谛,每一个投资者都应该牢记于心,从而在股市迷宫中找到正确的方向。

在本书的开头,作者和以往一样给业余投资者们大气,接着就简单回忆了他在执掌麦哲伦基金时的选股之路。再接下来的是本书的重点所在,那就是作者手把手地教我们如何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领域中选股。至于最后给出的25条选股法则,更是应该被所有人牢记在心。

要看透这本书我们先来看看林奇的基金之旅,从1977到1990年可分为早、中、晚期三个阶段。

早期在麦哲伦转为封闭基金的4年里,没有新客户和高比例的赎回,迫使林奇不断找新股换旧股,保持了很高的换手率,他因此熟悉了大量的公司和行业,为以后管理百亿基金做好了准备。他最重要的收获,是懂得了自己做研究的价值。主要教训是:“提早放弃好股票,正应了‘拔苗助长’的格言”,由此他深刻认识到盯住那些越来越有吸引力的公司的重要性。这对热衷于“波段操作”有吸引力公司的国内基金经理来说,是不是一贴清醒剂呢!

中期随着基金重新开放,林奇越来越成为一个有耐心的投资者,基金年换手率下降了三分之二。这里,需要特别提出两个对国内基金颇有借鉴作用的做法:一是忠实公司独特的研究机制,它一改由基金经理挑选分析人员推荐的股票,将研究工作交分析人员去完成的传统做法,让所有的基金经理各负其责,独立研究,并对其结果负责。二是麦哲伦赋予林奇买卖决策的自由度。没有人老盯着林奇的一举一动,也没有每周排名的骚扰,他只需要面对每年一次的成绩评估,其余时间全部用来独立决策。

晚期麦哲伦的规模一路飙升到百亿之巨。恰在此时林奇遭遇1987年股灾。对基金而言,主要教训是满仓的风险:股灾发生时要应付潮水般的恐慌赎回,本来应该买进的时侯却被迫卖出。林奇由此总结出永远保持10%现金的基本原则。

我认为这本书中首先告诉投资者的是在所有投资里最好的投资是股票,这个是做股票的前提。从书中我总结出做股票成功需要的几点要素。

1.耐心。彼得林奇谈到这点时说要不理睬环境的压力,坚持到投资成功,读后感《战胜华尔街读后感》。缺乏耐心的投资者总是盲目的在股市中追涨杀跌,他们经常为欲望所主宰,在股市热火朝天的时候急急忙忙地买进,而当股市大幅下跌的时候,因为心理恐惧又慌忙的卖出。这个市场永远存在机会,但把握住机会需要的是耐心。要有耐心去研究公司的情况,发现适合的公司买进后要耐心的持有。

2.勤奋。勤奋不一定就能成功,但不勤奋肯定就不会成功。彼得林奇每年花大量时间在研究分析公司的情况上,每天工作要10几个小时。这就像沙里淘金,一捧沙子里不见得会发现黄金,可不断地从手上过沙子,黄金是迟早会发现的。

3.善于发现。日常中我们会接触到许多和上市公司有关的产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经常能从中找到机会。在天涯的经济论坛上看到过一个网友写的文章,是他在吃过一家餐馆后对这家餐馆的分析,扬扬洒洒地写了不少。我很佩服这个网友的敏锐的观察力。我们每天也接触很多东西,但是我们不善于发现,其实很多机会就此错过了。拿股票来说,从前年下半年开始,全国性的购车热一直到今年上半年才有所减退。只要深入地想一想,就会发现汽车业的股票里存在很大的机会。因为积蓄了几年的购买力突然爆发,汽车行业的业绩肯定会大幅的增长,而这必然也会大幅推高股价。长安汽车一年内从5元到20元,其余的汽车类股票也都最少翻了一倍。汽车的热销是很多人都亲眼目睹的,但是由于不善于发现,让资金翻番的机会就这样从身边错过了。彼得林奇的观点是喜欢这家公司的产品,你可以在买产品的同时考虑购买它的股票(如果它是一家上市公司)当然你要进行细致的分析。还是以汽车作比方,如果你在2002年6月买一辆羚羊,当时可能花9万元,你在买车的同时花相同的钱买进了长安汽车的股票(因为它是羚羊轿车的制造者),那么持有一年后它的市值大概在25万。刨去成本,等于你在市场上又赚了一部同等的轿车。到了2003年6月,市场上几乎所有人都说汽车类股票是好股票,那时可以肯定汽车类股票时被高估了。林奇的观点是不要碰最热门行业里最热的股票。那么在那时,你就可以抛出你的长安汽车了。

本书中还有些观点很值得我们牢记。

1.做股票是长期投资。市场短期的走势是无法把握的,所以人为的去预测市场是很愚蠢的事。可市场的长期向好是可以肯定的,所以只要坚持长期投资,最终就能获取超额利润。做到长期投资首先要做到的是投入股市里的必须是闲钱。你不能因为生活所迫而被迫去卖股票,那样可能在你正要收获之前而功亏一篑。我自己就有这方面的教训,在99年5.19行情前被迫卖掉所有股票,而当时我手中持有的正是以后的大赢家。其次如果能做到就是均衡投资,比如每个月以一定的钱去买股票。这样能避免市场的干扰。当然每个月花一定的钱去购买可能不太适用于股票而更适用于基金。

2.买股票是因为你喜欢这家上市公司。在中国股市这么多年,以前一直都是由一个错误的观点:跟庄。还有就是在国内股市里大家更关注技术分析。可就我个人观察,世界上的投资大师如巴菲特、林奇,他们都更注重价值分析。那就是这家公司如果业绩在逐年提高,那么这种提高就没有理由反映在股价上来。他们很少去关注股票价格曲线。国内股市这么多年,一方面是因为国有股一股独大,一方面是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不真实,这就造成我们很难去做价值分析。而造假的盛行就使庄股大行其道。好在自2001年以来的下跌使以往的这种人为操控大大失灵了,也是虚高的市盈率降了下来。这就可以让我们能多少应用价值分析。毕竟股市终究是要规范的,而规范的股市终究是要看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的。其实就算是在以前庄股盛行的年代里,也是有真正有价值的公司的。

个人有好的素质,头脑里有正确的观点,又掌握了好的方法,股票也就不像外表那样看着那么神秘莫测了,那时离成功也就不远了。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坚持到底。

推荐第8篇:漫步华尔街_读后感

读《漫步华尔街》有感

一直想读一本对自己有用的书,但是大多著名的书在我看来都很枯燥,从来没认认真真的看完过,亚感谢老师的推荐选择了这本《漫步华尔街》。放在床头,每天睡觉之前翻一翻,不知不觉都看了一大半,算是给自己扫盲了。了解了不少历史上出名的事件。

这本是即学术又通俗,讨论专业人士如何参与资本市场游戏,但是这些方法是否有效呢?作者举了大量的例子。作者提出的投资建议对我们这些个人投资者大有益处。

作者在介绍这些金融投资理论时,基本上对所有的投资理论都持怀疑的态度,且给出了自己认为的理由。我印象最为深刻的部分就是技术分析和基本面分析都被抨击得体无完肤。其中,技术分析被誉为“投资领域的占星术”,而基本面分析也由于其过程中过多的主观预测而被批评,实际上马尔基尔认为公司的未来收益或者说自由现金流是不可能被预测的。作者实际上把价值投资和空中楼阁理论,也就是把凯恩斯和格雷厄姆的分析方法做了个比较。看得我觉得市场的任何分析都是费力不讨好似地。

金融市场的万有引力定律叫做回归平均数,会让高高在上的股票价格降下来,让屈居下层的股票价格升上去。所以说,如果一只股票股价升得很高,倘若它本身并不值这个价,那么不久的将来,股票的价格必然会回归其原有的低价,与其真实价值相符合。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看重的更多的是眼前的利益。一旦知道投资某物可以获得好处后,他们就不会再放过任何一个获得好处的机会,于是争先恐后地追逐某物从而迅速抬高此物的市场价格就成了很多人的唯一乐趣。然而空中楼阁毕竟是经不住时间和风雨的冲击的,当这股追逐热逐渐淡去,这些物品的价格也会随之一落三千丈,那些想要获得更多财富而没有来得及抽身的贪婪鬼们也会随之跌地鼻青脸肿。不管是历史上的郁金香球茎热﹑南海泡沫还是离现在不远的日本股市不动产**﹑90年代后期的互联网热潮都无不鲜明地阐述了这个道理。所以不要妄想投机取巧,即使那样会获得暂时的收益,但最后还是会跌得很惨的。

尽管会存在一些短期的投资方法可以战胜市场,但是事实上这样的概率很低。“告诉投资者无法战胜市场平均水平,就跟告诉一个六岁小孩圣诞老人不存在一样,因为这会让他们的生活失去颜色。”马尔基尔在《漫步华尔街》的最后如是说道,这句话无疑是对该书的最好概括。对于初次投资的人来说,倘若为了不让他们的生活失去颜色,那么他们就会觉得他们还是会有战胜市场的投机的,但事实上这样的事情几乎不会发生。诚然,告诉一个六岁小孩圣诞老人不存在,会让他的生活立刻失去颜色。但是,对这个孩子漫长的一生而言,明白圣诞老人不存在,本身就是一个难以替代的礼物。对初涉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来说,作者就是

那个告诉我们不存在圣诞老人的人,而《漫步华尔街》无疑就是这样的礼物。在某种程度上,他的话足以令人失去大部分豪情,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些话,他至少有助于我们脚踏实地地站在大地上。所以,无论是谁,作为这个市场上的投资者、投机者,最重要的是首先要了解自己,然后再了解市场。如果你仍然期望每年在市场上能够赚取20%甚至更高的收益率的话,市场先生必然会重重地以事实回击你的幻想。

但是理论终归是理论,纸上谈兵的功夫再高也是徒有其表,要想真正了解投资,身体力行是很重要的。而且,这些也只是我读了一遍的浅层次收获,以后还需要自己更多地去思考和亲身实践。但不管怎样,我觉得读了这本《漫步华尔街》,我很有收获。

推荐第9篇:《解读华尔街》读后感

《解读华尔街》读后感

谈起华尔街,脑海里第一想到的就是一群西装革履精神高涨的全球精英们聚集在一起操纵着金融,对于一个只具有一点初级基础金融知识的我,只能想象华尔街里那繁忙的运行过程。《解读华尔街》作为一本“入门读物”,让我掀开了华尔街这条面纱的一角。

首先“华尔街”并非地理位置,而是代表一个市场,就像欧洲货币市场中的欧洲一样。在这里,交易着股票和债券等金融产品。通过“一级市场”,公司直接向公众出售股票和证券,从而获取扩张所需的资金。公司上市后,其股票将在“二级市场”进行交易。看了一系列关于投资与交易以及股票类型的介绍,其实每个华尔街市场的参与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赚钱!而在这风涌云起的金融市场里,谁能规避风险,获得较大的收益,就看个人本事了。也许在华尔街所有概念中最根本的就是:“预期收益率越高,投资风险越大”,对于参与者而言,这无疑是一场带有赌博性质的博弈。其次,那些股票经纪人、经济学家等相关人的建议、预测,不能说没有一定的道理,毕竟他们具备丰厚的专业知识与经验,但不能盲目的跟风,最终的决定权在自己手里。“正是贪婪和恐惧主宰了股票”,股价上涨时,热情和乐观占据主导地位,而买单不见时,担心金钱的损失的恐惧则占据上风,对于未来的发展前景都抛到脑后。郁金香狂热和密西西比事件就是很好的例子。

在这场博弈中,一个时刻清醒的头脑显得无比重要。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突破了金融市场交易时间上、空间上的限制。

最突出的表现是对于投资者而言,他们可以通过公共网站获得最新的股票报价或图表以及各种信息,而做到这些,仅仅只是需要动两下手指头的事情。但与此同时,在浩瀚的信息海洋里,如何选择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也颇让人头疼。说到这里,互联网对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影响如何,谁也无法估量,这个发展还不到30年的东西却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个各种事物都全球化的趋势下,金融市场全球化是那么的顺理成章。如今每天都有数百万股美国大型公司的股票在国外证券交易所上市,每天24小时全球各个地方都有交易发生着,日本股票市场、伦敦股票市场以及中国的香港等等。但是书中有句话让我看了有点那么义愤填膺的感觉,“本书第4版已被译成中文出版,这也是另外一种表明股票投资日益全球化的信号,尤其当它来自原来看起来几乎不肯能的地区。”这是几个意思啊,原来看起来几乎不肯能的地方!!!果真国强民强,可见,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还的进一步提高啊。全球化带来的好处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但不得不说它的负面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2008年那场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至今都还存在,经济衰退全面恢复需要时间,尽管如此,投资者对于未来几年的发展前景也要保持乐观,因为全球化的脚步不容抵挡。

对于华尔街关于股市的分析方法,以我现在的知识积累比较难以理解。价格阻力、各种反转形态、各种缺口、点数图等在读的过程中感觉晕乎乎的。真心佩服这些华尔街的风云人物,汉密尔顿、摩根、欧文〃费雪等,他们对金融的发展都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有个不得不提的新世纪风云人物,那就是“股神”——巴菲特,这个据说他

的一举一动都能影响全球市场走势, 他是如何凭正义和品德取胜了华尔街的尔虞我诈,并且用自己的执著甚至是顽固引领了瞬息万变的投资世界的?可以好好理解。

不管怎样,对于这个领域,一本《解读华尔街》显然仅仅是凤毛麟角,而作为经济学专业的我们更需要广泛的涉猎这些知识。这本仅仅是开篇陈词!

推荐第10篇:华尔街冲击波读后感

谁是华尔街的罪魁祸首?谁来拯救华尔街?一场百年一遇的金融风暴正在席卷华尔街!全球股市暴跌,百年投行一家接一家倒下,美国政府豪掷万亿美元救市,各国央行联袂出手……究竟是什么原因引发了这场金融大海啸?全球金融经济将走向何方?

我们由“贪婪不好听,却是好东西”是《华尔街》电影里面的台词。华尔街是一条全长不过500多米,宽不过11米的“墙街”,但是在这里,很多富有才华的人在处理着巨大的财富。他们创造着效率,也赚取着金钱;他们不知疲倦地工作,因为这一切对于这群人来说是那么的有趣。每天这里都能上演一个个传奇的商业故事„„开始讲述了《华尔街冲击波》。

这本书主要讲了发生在美国的次贷危机越演越烈,现在已经进入了第五波:雷曼兄弟宣布申请破产保护,美林被迫出售给美国银行,美国国际集团陷入融资危机。这场源干美国的次贷危机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波及范围越来越广,全球央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股市等金融领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沉重的打击。《华尔街冲击波》是在《中国财经报道》同名节目“华尔街冲击波”的基础上对内容进一步丰富而成,其中增添了很多专家的最新观点,他们的观点汇聚,是对认识华尔街金融冲击波的全面升华。

这本书对发生事件的来龙去脉都述说比较清楚,对未来的市场形势也提出了自有观点。而且我看了书后对整个世界,包括中国的经济环境也能得到认识,內容很全面,分析的挺透彻,虽然有很多术语, 但我相信我们都能读懂。

第11篇:华尔街书读后感

最近特别喜欢读一些历史类的书籍,自己想学习金融学,就读了金融发展的一些历史,现在正在读《华尔街的崛起—伟大的博弈》,他描写了华尔街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最后发展为全世界金融中心的历程!通过读这本书发现几乎每次大的金融变革发展都是在战争之后,或者是在大的金融混乱之后发生的,还有技术的发展也给金融变革产生的极大的影响!这些战争有:美国独立战争I(1775~1783)、南北战争(1861-1865)、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最著名的金融混乱是1929股市的泡沫破灭,这是美国金融业的重要转折点,从此金融业慢慢走上了政府监管的道路;影响最大的技术发明是:电报和电脑的发明,华尔街书读后感。

战争往往与经济密不可分,金融又是经济的制高点,战争往往因为经济原因爆发,经济原因也是最后胜负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所金融在往往战争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从南北战争到世界大战都是如此,所以战争促进了金融业的变革和发展。

金融混乱的原因有很多,但有个根本的原因就是“泡沫”,金融业自从诞生之日起就充满了投机,那是完完全全的投机,投机就必然会产生价格和价值的背离,人们更多的是受心理的影响,这就是泡沫形成的温床,当泡沫破灭时,就是金融混乱的产生之时,泡沫越大,混乱越大!刚开始金融业缺乏政府的监管,更有甚者是政府参与投机,到处是不断的寻租的法官、政府官员和投机家。所以从一开始美国的政治就分为两派,一派是保守派,一派是改革派!这两派的斗争决定了美国历史的进程和金融发展的历程。

电报的发明是伦敦证券交易所到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信息传递从几天缩短到几秒,大大如今了金融市场的一体化。电脑的发明则使股市当中频繁的交易能够准确无误的进行,在此之前由大量的交易不能确认,给整个市场造成了不良影响。

从华尔街的崛起我们看到了美国的崛起,看到了金融业在世界舞台当中扮演额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一个新事物从无到有,从小大一定是一个不断克服自身问题的过程,这给我们国家金融业的发展和建设有益的启示,现在我们的金融业还很落后,问题还很多,但我们不能因为有问题就排斥它的发展,我们应该抓住历史的契机不断的改革、创新,努力把中国建设成一个金融强国,现在金融竞争是国家竞争之间的制高点,金融业的滞后将会给国家经济发展带来致命的打击和影响。

“尽管有数不清的海滩,人类依然扬帆出海,同样的道理,尽管有无数次的股灾,人们依然会进入这个市场,辛勤的买低卖高,怀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将手里的资金投入到股市,去参与这场伟大的博弈”,美国财经作家约翰.S.戈登在他的名作《伟大的博弈》中深怀感情的写道。单纯从科学的角度讲,“博弈”是一门在常人看来神奇而枯燥的学问,而在社会领域,尤其在政治经济领域它又更多的象征着不同利益集团的相互妥协与尔虞我诈,是个并不那么“光彩”的词语。但是戈登先生却在“博弈”二字前加上了Great这个词语,“伟大”这一充满了光辉意义的词语能与在市井中传言的充满了血腥与丑恶的金融领域相匹配吗?《伟大的博弈》这本书正是试图向读者阐述这个问题,即在华尔街成长的350年里,在这条街上发生了许多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其中有丑陋,有高尚,有辛酸,有光荣,但是在这个“伟大的博弈”的过程中,华尔街逐渐成为世界金融的中心,成为了一段世界金融史上的不朽传奇。

传奇总是伴随着丑陋,因为真是丑陋使得那些光荣显得光彩夺目。这本书以并不长的篇幅讲述了华尔街350年的历史,在书中,我认识了华尔街历史上那些传奇响亮的名字:汉密尔顿,杜尔,德鲁,范德比尔特,摩根......这本书的一大特点就是在描写华尔街的各个时期时,都会抽取这个时期代表性的人物来描述。可以说,华尔街的历史正是这些人的历史,他们不是每个人都堪称伟大,他们更多的都是追逐利益的商人,但是由于追逐手段的不同,是他们有的人像人间的魔鬼,有的人像地狱的魔鬼,是的,似乎除了汉密尔顿之外,在华尔街没有天使可言,即使是享有盛誉的摩根也是如此。对于金融家,人们一向不吝惜的以贪婪,冷酷这些充满了“邪性”的词语来形容,但是同时人们也对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手腕与智慧而惊叹

本书既是一个世界上最成功的基金经理的选股回忆录,又是一本难得的选股实践教程和案例集锦。从某种角度来看,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回忆录,即便是作者本人也这么认为。这样写的好处之一就是读者不会觉得无聊,不会认为本书与一些教科书一样枯燥无味,毕竟,看故事要比听理论说明要有意思的多。本书精选了21个选股经典案例,涉及零售业、房地产业、服务业、萧条行业、金融业、周期性行业等。这不仅是林奇选股的具体操作,更是分行业选股的要点指南。本书还归纳总结出25条投资黄金法则,作者林奇用一生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凝结出来的投资真谛,每一个投资者都应该牢记于心,从而在股市迷宫中找到正确的方向。

在本书的开头,作者和以往一样给业余投资者们大气,接着就简单回忆了他在执掌麦哲伦基金时的选股之路,读后感《华尔街书读后感》。再接下来的是本书的重点所在,那就是作者手把手地教我们如何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领域中选股。至于最后给出的25条选股法则,更是应该被所有人牢记在心。

要看透这本书我们先来看看林奇的基金之旅,从1977到1990年可分为早、中、晚期三个阶段。

早期在麦哲伦转为封闭基金的4年里,没有新客户和高比例的赎回,迫使林奇不断找新股换旧股,保持了很高的换手率,他因此熟悉了大量的公司和行业,为以后管理百亿基金做好了准备。他最重要的收获,是懂得了自己做研究的价值。主要教训是:“提早放弃好股票,正应了‘拔苗助长’的格言”,由此他深刻认识到盯住那些越来越有吸引力的公司的重要性。这对热衷于“波段操作”有吸引力公司的国内基金经理来说,是不是一贴清醒剂呢!

中期随着基金重新开放,林奇越来越成为一个有耐心的投资者,基金年换手率下降了三分之二。这里,需要特别提出两个对国内基金颇有借鉴作用的做法:一是忠实公司独特的研究机制,它一改由基金经理挑选分析人员推荐的股票,将研究工作交分析人员去完成的传统做法,让所有的基金经理各负其责,独立研究,并对其结果负责。二是麦哲伦赋予林奇买卖决策的自由度。没有人老盯着林奇的一举一动,也没有每周排名的骚扰,他只需要面对每年一次的成绩评估,其余时间全部用来独立决策。

晚期麦哲伦的规模一路飙升到百亿之巨。恰在此时林奇遭遇1987年股灾。对基金而言,主要教训是满仓的风险:股灾发生时要应付潮水般的恐慌赎回,本来应该买进的时侯却被迫卖出。林奇由此总结出永远保持10%现金的基本原则。

我认为这本书中首先告诉投资者的是在所有投资里最好的投资是股票,这个是做股票的前提。从书中我总结出做股票成功需要的几点要素。

1.耐心。彼得林奇谈到这点时说要不理睬环境的压力,坚持到投资成功。缺乏耐心的投资者总是盲目的在股市中追涨杀跌,他们经常为欲望所主宰,在股市热火朝天的时候急急忙忙地买进,而当股市大幅下跌的时候,因为心理恐惧又慌忙的卖出。这个市场永远存在机会,但把握住机会需要的是耐心。要有耐心去研究公司的情况,发现适合的公司买进后要耐心的持有。

2.勤奋。勤奋不一定就能成功,但不勤奋肯定就不会成功。彼得林奇每年花大量时间在研究分析公司的情况上,每天工作要10几个小时。这就像沙里淘金,一捧沙子里不见得会发现黄金,可不断地从手上过沙子,黄金是迟早会发现的。

3.善于发现。日常中我们会接触到许多和上市公司有关的产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经常能从中找到机会。在天涯的经济论坛上看到过一个网友写的文章,是他在吃过一家餐馆后对这家餐馆的分析,扬扬洒洒地写了不少。我很佩服这个网友的敏锐的观察力。我们每天也接触很多东西,但是我们不善于发现,其实很多机会就此错过了。拿股票来说,从前年下半年开始,全国性的购车热一直到今年上半年才有所减退。只要深入地想一想,就会发现汽车业的股票里存在很大的机会。因为积蓄了几年的购买力突然爆发,汽车行业的业绩肯定会大幅的增长,而这必然也会大幅推高股价。长安汽车一年内从5元到20元,其余的汽车类股票也都最少翻了一倍。汽车的热销是很多人都亲眼目睹的,但是由于不善于发现,让资金翻番的机会就这样从身边错过了。彼得林奇的观点是喜欢这家公司的产品,你可以在买产品的同时考虑购买它的股票(如果它是一家上市公司)当然你要进行细致的分析。还是以汽车作比方,如果你在2002年6月买一辆羚羊,当时可能花9万元,你在买车的同时花相同的钱买进了长安汽车的股票(因为它是羚羊轿车的制造者),那么持有一年后它的市值大概在25万。刨去成本,等于你在市场上又赚了一部同等的轿车。到了2003年6月,市场上几乎所有人都说汽车类股票是好股票,那时可以肯定汽车类股票时被高估了。林奇的观点是不要碰最热门行业里最热的股票。那么在那时,你就可以抛出你的长安汽车了。

本书中还有些观点很值得我们牢记。

1.做股票是长期投资。市场短期的走势是无法把握的,所以人为的去预测市场是很愚蠢的事。可市场的长期向好是可以肯定的,所以只要坚持长期投资,最终就能获取超额利润。做到长期投资首先要做到的是投入股市里的必须是闲钱。你不能因为生活所迫而被迫去卖股票,那样可能在你正要收获之前而功亏一篑。我自己就有这方面的教训,在99年5.19行情前被迫卖掉所有股票,而当时我手中持有的正是以后的大赢家。其次如果能做到就是均衡投资,比如每个月以一定的钱去买股票。这样能避免市场的干扰。当然每个月花一定的钱去购买可能不太适用于股票而更适用于基金。

2.买股票是因为你喜欢这家上市公司。在中国股市这么多年,以前一直都是由一个错误的观点:跟庄。还有就是在国内股市里大家更关注技术分析。可就我个人观察,世界上的投资大师如巴菲特、林奇,他们都更注重价值分析。那就是这家公司如果业绩在逐年提高,那么这种提高就没有理由反映在股价上来。他们很少去关注股票价格曲线。国内股市这么多年,一方面是因为国有股一股独大,一方面是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不真实,这就造成我们很难去做价值分析。而造假的盛行就使庄股大行其道。好在自2001年以来的下跌使以往的这种人为操控大大失灵了,也是虚高的市盈率降了下来。这就可以让我们能多少应用价值分析。毕竟股市终究是要规范的,而规范的股市终究是要看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的。其实就算是在以前庄股盛行的年代里,也是有真正有价值的公司的。

个人有好的素质,头脑里有正确的观点,又掌握了好的方法,股票也就不像外表那样看着那么神秘莫测了,那时离成功也就不远了。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坚持到底。

第12篇:漫步华尔街 读后感

《漫步华尔街》读后感(2010-06-04 14:50:45)转载标签: 杂谈 分类: 投资杂谈

“在过去的50年间,有关投资的真正佳作至多也不过五六本,而《漫步华尔街》无疑当属经典之列。”——《福布斯》

最近笔者读了马尔基尔的著名大作《漫步华尔街》,深谙华尔街方方面面的马尔基尔,为我们揭示了一条规律:简单地买入并持有由某个大型指数包含的全部证券所组成的投资组合,就极有可能胜过由专业人士利用纷繁复杂的分析技术精挑细选出来的证券组合。显然,作者是一个有效市场和随机行走理论的支持者,只不过作者支持的有效市场是一个略有变化的有效市场,即认为还是存在一些短期的投资方法可以战胜市场,而这些投资方法可能会很快被有效的市场所消灭。

作者在介绍这些金融投资理论时,基本上对所有的投资理论都持怀疑的态度,且给出了自己认为的理由。书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部分就是技术分析和基本面分析都被学术界和心怀异端的人抨击得体无完肤。其中,技术分析被誉为“投资领域的占星术”,而基本面分析也由于其过程中过多的主观预测而被批评,实际上马尔基尔认为公司的未来收益或者说自由现金流是不可能被预测的。作者实际上把价值投资和空中楼阁理论,也就是把凯恩斯和格雷厄姆的分析方法做了个比较。

理论与观念之间的斗争是相当正常的,宏观经济学里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学派最终的争论其实也就是政府要不要干预经济的问题。实际上,不管是技术分析、基本面分析,还是随机漫步学派,都有极为成功的例子,也都有失败的例子。彻底否定技术分析的人士,不应忽略杰西·李佛莫尔的存在;彻底否定基本面分析的人士,也不应忽略沃伦·巴非特的存在。

也许,我们应该批判的是认为自己可以不断打败市场的人,“告诉投资者无法战胜市场平均水平,就跟告诉一个六岁小孩圣诞老人不存在一样,因为这会让他们的生活失去颜色。”马尔基尔在其作品《漫步华尔街》的最后这样说道,这句话无疑是对该书的最好概括。诚然,告诉一个六岁小孩圣诞老人不存在,会让他的生活立刻失去颜色。但是,对这个孩子漫长的一生而言,明白圣诞老人不存在,本身就是一个难以替代的礼物。对初涉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来说,作者就是那个告诉我们不存在圣诞老人的人,而《漫步华尔街》无疑就是这样的礼物。在某种程度上,他的话足以令人失去大部分豪情,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些话,他至少有助于我们脚踏实地地站在大地上。

所以,无论是谁,作为这个市场上的投资者(也许还应该包括投机者),最重要的是首先要了解自己,然后再了解市场。如果你仍然期望每年在市场上能够赚取20%甚至更高的收益率的话,市场先生必然会重重地以事实回击你的幻想。

第13篇:《漫步华尔街》读后感

《漫步华尔街》读后感

读了本书震惊之余感到深深的失落,作者通篇在论述市场有效市场理论以及随机漫步理论,将华尔街盛行的基本面分析法技术分析法贬的一文不值,投资者精心选择的个股竟然不如蒙住眼睛的猴子通过掷飞镖选择出来股票收益高,这多少让人接受不了。难道之前苦苦学习的分析方法真的就是空中楼阁?

细想来,作者的论点似乎还是有漏洞,首先有效市场假说有一个条件:关于公司的所有消息,包括内幕消息都是可以传递到所有投资者手中的。这一假设显然在现有市场中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总会有掌握内幕消息者依靠消息获取超额收益。

美国股市每年大约会有百分之八的分红收益。刨除这一部分收益,对于美国股市的投机者来说(获得超额收益只能依靠投机)股票市场就是一场零和博弈,对于中国市场来说,分红可以忽略不计。对于在二级市场上奋斗的投资者而言,中国股市更是一场零和博弈,而中国散户股民,大多数都处于奉献者的地位,根据零和博弈理论,散户损失的资金除了一小部分支付税金以及佣金之外,其他的都流到了大户以及庄家口袋中,“中国股市是大户的钱庄,散户的坟场”所言非虚。零和博弈的得胜一方也因此获得了超额收益,并且鲜有失手的时候。又一次证明了长期获得超额收益并不是不可能的,至少在中国A股市场是可以做到的。

作者在介绍金融投资理论时,基本上对所有的投资理论都持怀疑的态度,且给出了自己认为的理由。彻底否定技术分析的人士,不应忽略杰西·利佛莫尔的存在;彻底否定基本面分析的人士,也不应忽略沃伦·巴非特的存在。

存在即合理。主流的投资理论既然会在华尔街长盛不衰,必然有其存在价值。金融炼金不是科学而是艺术。所有理论虽不能保证每一次投资都获得超额收益,但的确可以指导优秀的投资者取得超过指数型基金的战绩。否则,江恩,道氏,蜡烛图也不会在华尔街盛行百年,沃伦巴菲特也不会成为世界首富。本书虽然对初涉金融市场的新手浇了一大盆冷水,但也让他们认识到金融市场并非所有人的提款机,也可以促使他们脚踏实地的开始自己的金融炼金之旅,这或许是本书最所有投资者最大的礼物。

第14篇:《战胜华尔街》读后感

《战胜华尔街》读后感

仙人掌 生活五味瓶

这本书在徐明德老师的朋友圈早早就看到过了,而且关于书的内容徐老师做了一点简介,并极力推荐大家去读。那时候,我就关于作者彼得林奇在网上搜索了解了下。林奇的书被《华尔街日报》称为“全美第一号畅销书”,可见他的重要性。跟着小影子一起读的第16期能有幸读到这本书,很开心。因为之前一直处于观望状态。这次从6月18日开始到7月15日,也是读书时间最长的,但收获满满的。

《战胜华尔街》,有史以来伟大的投资专家彼得·林奇的选股回忆录,他管理的基金平均复利报酬率达29%。该书是林奇专门为业余投资者写的一本股票投资策略实践指南,即林奇本人是如何具体实践自己的投资方法,如何选股,如何管理投资组合,从而连续13年战胜市场的。本书精选了21个选股经典案例,涉及零售业、房地产业、服务业、萧条行业、金融业、周期性行业等。这不仅是林奇选股的具体操作,更是分行业选股的要点指南。作者还总结了25条股票投资黄金法则,真是字字珠玑,条条经典。

林奇之所以这么成功与他个人的优秀品质是分不开的,他的优秀品质无论在投资上还是在生活中,都值得我学习和借鉴。

1、勤奋:令人惊叹的勤奋在序中就阐述了。读完第一天的序,6月18日我的打卡贴写到:“文中林奇3周调研了23家上市公司,每周调研7.6家上市公司,每天平均调研1家上市公司,那么大的数据量,他一天也不光干这一件事, 时间对他们来说太宝贵了, 那么勤奋,那么努力,很好奇他每天休息睡眠时间有几小时呢?有没有人感觉每天时间不够用呢?”他研究分析公司的情况每天要花十几小时,可见他的休息时间,读到这儿我都觉得自己平时叫苦叫累、没时间,此时此刻有点汗颜。文中还有一句话记忆犹新,“总要在地球人行动之前先行一步。”可见他有多么勤奋。

2、低调:文中看出林奇比较喜欢低迷行业中卓越的公司和管理层。他在经营中想尽办法节约成本,对于办公环境他不要求奢华,对于管理层不管对自己有多么抠门,却从来不会牺牲员工的福利,对于这样的公司,他很有信心,他相信这样的公司未来发展前景无限。而对于只讲求表面奢华,对员工苛刻的公司,他认为这样的企业不会长久。像文中的迪拉德案例。成功人士总有他的独到之处,低调是不可或缺的,投资做人处事不可分家。

3、善于发现有观察力:当我们把自己所做的事情当做艺术去处理时,就不那么枯燥无味了。从另一个角度去搜寻它的趣味之所在。林奇陪女儿和太太逛街,也能买到好股票。彼得林奇的观点是喜欢这家公司的产品,你可以在买产品的同时考虑购买它的股票(如果它是一家上市公司)当然你要进行细致的分析。林奇认为,日常生活经验有助于股票投资,比如,你可以通过对家门口百货店或餐饮店业务兴旺与否的观察,来选择这家公司的股票。他说:“在购物中心逛一天,你对上市公司发展前景的了解,要比参加一个月的投资研讨会收获大的多。”看到这儿对从来不爱逛街的你大概会有所改变了。买不买股票,但在生活中善于发现,认真观察,也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呢。

彼得林奇的优秀品质很多,比如果断、专注力等等,读一下你会有新的收获,有时间还会读第二遍。

跟着小影子一起读,每天读六千左右的字,到现在已经读了五本书,都是利用走路时,等待时,犯困时,拿起手机的。有时候为了干某一件自认为很重要的事情,放弃这个,放弃那个,这种功利得想法使自己很累。当你做一件事情时,如果头脑中出现要干别的更重要事情的念头,你告诉自己:生活没有那么功利!继续专注你现在的事,耽误就耽误了,没什么大不了的。等你习惯了这种不功利的生活方式,你会发现,那些原本以为很重要的事,根本没那么重要。虽然生活节奏慢下来了,但你的效率却更高了。这就是专注力提升的结果。这也是读《战胜华尔街》所收获的。

第15篇:华尔街读后感[全文]

《华尔街》读后感

149040046 夏晶

这学期看了《华尔街的变迁》这本书,虽然并没有看完,但是感触却很深。也因此对华尔街的相关话题都特别感兴趣,想了解号称聚集了全世界最高智商的一群人的华尔街的兴衰,因此我也特别看了《华尔街》的记录片,深感震撼,本文其实就是根据书以及这部纪录片得来的一些切身感想以及体会。

电影的主人公巴德,大学毕业不久即进入华尔街股票业,本梦想着在激烈的竞争中作出一番成就,却依然不可避免的成为挫折面前可怜的失意经纪人。然而,在一次和股市大鳄戈登的接触之后,他的生活开始有了巨大改变。虽然巴德清楚戈登是一个专吃内幕、靠违法行径赢取重利的老奸巨猾的商人,然而为了发大财他选择为戈登效命。

在戈登的指导下,巴德学到了很多操纵股市的法则,在当时的环境中,他只有越陷越深。直到最后巴德力劝戈登趁股价低迷之际收购蓝星公司,他希望借助戈登的财力和自己对蓝星的了解扭亏为盈。然而,戈登又一次展现了资本家贪婪的本性,早已背着巴德将公司清盘。而此时,巴德终于认清戈登的本性,还存有一些良知的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戈登教会他的规则反击了戈登,并挽救了蓝星,却也因此而入狱。

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我第一次观看《华尔街》,却依然清楚的感受到片中强大的震撼力。这是奥利弗.斯通1987年的作品,其中饰演戈登的迈克尔.道格拉斯也凭该片成为第60届奥斯卡的最佳男演员。对于斯通的执导能力无可厚非,他将金融世界的凶残气氛淋漓尽致的表现在影片当中,这是一个社会,一种潮流,无视法律的存在,不管道德的谴责,只有贪婪,没有人性,一切向钱看。我想,斯通应该是无意去抨击华尔街的罪行,他想攻击的只是将追求利润与财富置于任何其他事情之上的价值观。

对于这一点,我想到了马克思对工业化社会最严厉的批评——异化。马克思认为,人需要由大自然获取所需是因为人们需要劳动。工作应是一种正面的过程,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挥创造力,并把创造力扩大成生产力。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们所从事的大部分工作却无法让人表现出他们的创造力,亦即人们不但无法在工作中表达自己,反而被异化或疏离。在人们可以发挥人类潜能的环境下,人们与他们的生产活动、物品、同僚和成就都有一种自然的联系,然而异化却把这种联系切断了。人们的生活变成了工具、手段,而不是目的。总而言之,所谓“异化”,就是人们工作只是为了金钱而非兴趣与其他。在这种社会下,什么商品都可以用金钱来衡量,只要你拿得出,就一定有它在“价格机制”中的一席之地。甚至可以说,这种机制是可以扩展到整个人类生活的,爱情、友情、道德、人格,所有的一切都可以交换,都可以用金钱来衡量。在资本主义的诱惑下,在资本家们无止尽的敛聚钱财下,所有人对金钱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热情,这样的社会已不再是理智与感情引导的社会,而是被欲望牢牢控制的社会。

这样的情形在影片中诠释得很好,那是一个1%的富人掌握着40%金融资产的国度,努力工作可以让你拥有几万的年薪,却不能让你成为一个player,拥有超过5千万的财富,而5千万只是成为player的最低条件。片中戈登回忆自己赚第一笔80万“大钱”时说,那种感觉“比性还棒”。没有错,你想第二次拥有这种感觉的话,下次就要赚超过80万的钱了。的确,贪婪是资本家的本性,想要不断的拥有这种刺激的感觉,就必须不断的创造更多的财富。

影片中,令我印象很深的是戈登对巴德说的一段话。他说:“这是一场零和游戏。有些人赢了,有些人就得输。钱本身不会亏损或赢利,它只是从一个人手里转移到另一个人手里而已,就像变魔术。就是这么回事。十年前,我用6万块钱买进,今天,我用60万块钱将其卖出。不可能的事变成了现实,它越真实,他们就越是求之若渴。这就是资本主义的最高境界„„我什么也不用创造,但我却能占有一切„„你们不要天真地以为自己生活在一个民主社会„„这是自由市场。”是的,他什么也没有创造,只是拥有了这一切。显而易见,戈登根本不屑在所谓的“生产过程”中发挥所谓的“创造力”,他的一切努力都只是为了金钱所付出的,当将金钱视为唯一动力的时候,拥有这一切当然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戈登的话暴露了证券行业这一场尔虞我诈的游戏,这一场总和为零的游戏。投资家们想尽一切办法靠欺诈获取不义之财,这些贪婪的家伙是多么沉迷于这场丑陋不堪的游戏中,而这场游戏又是多么疯狂的在华尔街中运转着。于是,戈登说:“问题的关键是,女士们先生们,贪婪——因为找不到一个更好的词——是有益的,贪婪是正当的。贪婪在发挥作用。贪婪澄清了、并且抓住了进化论精神的实质。贪婪,不管什么样的贪婪,贪恋生活、贪图钱财、贪图爱、知识,等等,都标志着人类的进步。贪婪——你们可以给这个词划个记号——不仅会拯救Teldar纸业公司,也会拯救那个出了故障的超级公司,也即美利坚合众国。”

戈登将贪婪定为进化论精神的实质,的确人类贪婪的欲望与道德法律的交锋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我不知道该如何评判戈登的“贪婪论”,如果贪婪是正确的,那么恩格斯也说过:“人类的贪婪、欲望和永不满足,是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杠杆。”恐怕对戈登与恩格斯来说,这是一个需要归结于贪婪与进步谁的比重大的问题了。

《华尔街》是一部极尽语言之张力的巨作,无论其中的穷富观、贪婪论或是资本主义最好论,都无一不震慑着观众。所幸我看到的结尾是巴德轻松地走向法庭,我想也许此时的他才是真正自由的,亲情、正义、良知还是战胜了人的贪婪欲望。

现在,位于纽约曼哈顿的华尔街也许是最著名的街道,从300年前不起眼的泥泞小道到现在,华尔街的长短宽窄基本没有改变过,但它的作用却发生了惊人的变化。现实意义中的华尔街已经远远超出了它的地理概念,华尔街已经成为美国证券市场的代名词,是全球80%以上金钱的集散地。每一次金融危机,华尔街都是首块多米诺骨牌,并接连波及到美国的实体经济,而作为世界金融中心,它同样震动了全球经济。

200多年前纽约州政府通过华尔街发行工程债券完成了一条投资巨大的人工运河——伊利运河,运河的开凿使得纽约成为美国第一大港口,而债券的发行也让华尔街备受关注。四年的美国内战中,华尔街给北方军输送了源源不断的战争资金,战争结束后,一位南方的将军说我们不是被北方的军队打败的,是被北方的金融打败的。当JP摩根出现在华尔街上的时候,就注定华尔街的历史和地位将被改变,摩根时代美国没有中央银行,摩根以一己之力担当了这一特殊的角色,化解了华尔街与华盛顿政府的诸多矛盾,摩根还掀起了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产业并购狂潮。19世纪,是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也是华尔街的镀金时代。华尔街抓住了这一难得的机遇实现了自身的大跨越,确立了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

但这样的好日子不会一直持续下去,周而复始的危机一次次让华尔街经受着历练。华尔街的资本市场是一个人性的市场,他的贪婪导致了很多人的贫困,内幕交易,非法操纵。如果说欲望加速了资本市场的发展,那它也会也将资本市场带入误区。华尔街虽然一直以来被贬为人性堕落的大阴沟,这些许会有一些误解,所有的行为并不是华尔街独有,或者华尔街独创,华尔街只是一个展现人性的放大器之一。在300年的世界金融史中,资本造就了无数次繁荣,而繁荣往往以危机收场。没有人希望它再次发生,但人类至今还没有想出远离它的办法。痛苦与失落,在这条街道重复上演。

在中国还在为建设新中国努力的时候,华尔街已经为美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帮助,走过的历程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教训。透过这些华尔街的纪录片和《华尔街的变迁》这本书,虽然不能全面深刻的了解资本市场,但还是会有一定的帮助,我们今后的金融模式的改善也有可能会借鉴它成长历程中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16篇:华尔街

华尔街

故事发生在1985年的纽约华尔街。

刚刚大学毕业的巴德•福克斯梦想着在竞争激烈的股票业做出点名堂,在30岁以前能走鸿运、发大财。但他刚一起步就遇到了麻烦,在代理一笔股票交易时,他因客户赖账而亏欠了7000美元。

在遭遇挫折之后,福克斯悟出,只有投靠大亨、借船出海,才是发财的捷径。于是,他投靠股市大鳄戈登•盖科,为盖科寻找内幕消息,帮助盖科赚了一大笔钱,并彻底咸了盖科的走卒。

福克斯从盖科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包括操纵股市和孙子兵法。

最后,在收购福克斯父亲工作了一辈子的蓝星航空公司一案中,福克斯和盖科产生了“兴趣上的严重冲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最终福克斯用盖科教的方法反击了盖科,并挽救了蓝星公司。但他也因为操纵股市而入狱。

当福克斯独自向法庭走去时,他感到自己的脚步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轻松„„ 这部影片堪称商战电影中的经典,也是在金钱挂帅的时代毫不掩饰的地为人类的贪婪欲望辩护的一部主流电影。迈克尔.道格拉斯的精彩表演,为他赢得了第60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很多人看这部电影,看的就是道格拉斯的精彩演技。同时,这部影片也是MBA学生的理想教材。

我们在此不是要讨论为什么这部影片能获得大奖,而是要看销售人员(股票经纪人也就是股票销售人员),应该如何绕过看门人,如何说服让人畏惧的大客户的5个基本技巧。

销售看点

一、遭遇看门人

“我是杰克.斯坦证券交易所的巴德.福克斯,先生。如果您给我5分钟的时间,要知道,现在我们正处在牛市的上升过程中,5分钟,我就会将一个罕见的机会解释给你,这是国际证券市场中前所未有的机会。先生,先生,你等下。对,我是巴德.福克斯,对,杰克.斯坦证券交易所的,只要给我5分钟,我就可以交空前绝后的机会解释给您。”

一天没有创意的、重复的电话销售工作,而且还要承担客户推卸责任的风险,福克斯烦恼,此时的他说出了一句心里话“你知道吗,我的梦想,就是有一天在电话的那边,也当一回客户。”你的同事诚恳地说道:“别做梦了,现在是白天,现实一点吧。对了,你完了要给谁打电话了吧,盖科,那是大客户,你应该紧追不放的。”

福克斯得到了提醒,拿起电话打通了盖科的号码。

福克斯:“戈登.盖科?喂,你好,耐特莉,猜猜是谁?”

耐特莉:“福克斯先生!”

福克斯:“对了,每天我都对自己说,也许就是今天。耐特莉,你愿意嫁给我吗?” 耐特莉:“让我考虑考虑吧。”

福克斯:“还是请你将电话转给盖科先生吧?”

耐特莉:“福克斯先生,他今天非常忙,日程都安排得满满的。”

福克斯:“求求你,我只要5分钟,就5分钟。”

耐特莉:“福克斯先生,我记得以前就说过你肯定是一个好的经纪人,但是,我们不与券商合作,不通过经纪人进行交易,盖科先生仅通过投资银行从事证券业务。”

福克斯:“那你至少应该告诉他,我给他打过电话。现在国际证券市场中有一个罕见的机会。”

耐特莉:“好的,我会的。”

这样一个没有任何线索的电话结束了福克斯紧张而混乱的一天。到此,电影仅用10分钟就揭示了股票经纪人这个工作所面临的挑战,不仅难以获得新客户,而且还要承担投资者的投诉。建立足够的客户群,对这一行业来说是获得成功的基石。要建立这样的客户群,需要的是时间和耐心,而不是投机,也不是碰运气。

无论是股票经纪人,还是保险金融顾问,抑或是奔驰汽车的销售人员,或者那些奢侈晶的销售顾问,他们工作中最大的挑战就是能够见到那些有头有脸的决策者,见到那些关键人物,那些有钱有势的人,他们可以在瞬间决定几千万元的项目交给谁来做,也可以决定几百万的资金交给谁来打理,这同时就决定了销售人员的业绩及其个人成就。因此,销售人员在获得梦寐以求的订单的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环节,这个环节也是一个重要障碍,那就是要通过决策人的秘书或助理(看门人)来见到决策人,而看门人所做的一切就是阻挡你可以获得与决策人哪怕说3分钟话的机会。对于他们来说,他们其实根本就不懂你推荐的产品对那些决策人而言有何重要意义。比如,影片中福克斯所遇到的情况,不管这个投资机会有多好,耐特莉没有给他机会,这样的机会再好也无法传达到决策人那里去。机会仅仅是个机会,从来不会成为现实。

二、带球进入禁区

第二天清晨,天还没有亮,福克斯就起床了,也许又是艰辛的一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自己的电脑,屏幕显示今天是5月6日。正如电影开始前10分钟福克斯说过的话,“每天我都对自己说,也许就是今天!真的也就是今天。”此时,电脑屏幕上弹出一个画面:“1985年5月6日,戈登•盖科的生日”,同时传出生日快乐的电子乐曲声。电脑在提示福克斯,今天要去拜访盖科。福克斯面露笑容,那种踌躇满志的微笑,这种微笑肯定会让人联想起崔永元的笑容来。随后他对着电脑说:“早上好,盖科。”(电脑提示客户生日是利用技术为销售人员服务的基本技巧。)

手里拿着一个精致的盒子,福克斯咬咬牙,坚定地走向盖科的办公室。用足球的行话来说,这就是进入禁区了,最终的胜利要看在禁区中的表现,至关重要的较量就要开始了。

此时,耐特莉接到门卫的口信:“前面有一个快递,需要您的接收签字,让他进来吗?”

耐特莉说:“让他进来吧。”

穿过忙碌的开放式办公室,都处都是忙碌的员工,福克斯西服革履,走到耐特莉办公桌前。

福克斯:“你好,耐特莉,能够听出声音来吗?认识我吗?我提示你一下,你曾经认真考虑过嫁给我!”

耐特莉:“你来这里干什么?”

福克斯:“你比想象中还可爱。我是来送盖科先生生日礼物的。”

耐特莉:“你不能这样说来就来。再说了,你怎么会猜今天是盖科先生的生日呢?” 福克斯:“嗨,《圣经》中写着的。不信,你看。”(边说边拿出一本《财富》杂志。) 福克斯:“这里写的。不过,你是他秘书,你最好也给你买一个礼物。求求你了,就让我亲手给他礼物吧。这是雪茄,盖科先生最爱的就是这个,大杜夫,要知道,这个雪茄非常难搞到的。求求你了,耐特莉,就你一句话。”

耐特莉:“那好,你等一下,我看能不能争取一下。”

说着耐特莉走进盖科的办公室,不到一分钟,走出来对福克斯说:“在这里等吧。”没有想到,这一等就等了整整3个小时。在接近中午12点的时候,耐特莉过来对福克斯说:“老板给了你5分钟。”

用足球的行话来说,这就是得到了一次点球的机会。作为一个优秀的销售人员,最有看点,也最精彩的部分就是这一段了。

三、临门一脚

在走进盖科办公室之前,福克斯面对着墙上的镜子整理了一下自己的领带、领子以及拍打了一下自己的西装,似乎是整装待发的样子,嘴里说道:“生活的一切总是决战在一个瞬间。现在就是一个。”说完便昂首挺胸地走进盖科的办公室,生活中的关键瞬间在此展开。

这段对话有5分钟,作为销售人员,每一句话都值得反复体会和玩味,琢磨其中的道理和必然的对抗过程以及客户到底要什么、凭什么可以打动客户,难道送一盒大卫杜夫的雪茄就真的可以赢得客户的信任吗?

当福克斯走进盖科的办公室时,盖科正在打电话,根本就没有理睬福克斯。耐特莉示意福克斯在办公桌前等侯,然后就出去了。盖科在打电话的瞬间抬眼扫了一下福克斯,然后继续讲了几句话后挂断电话。他对福克斯说:“让我看看,这就是连续给我打了59天电话的小于,就是想成为一个玩家,你倒是应该成为字典中执著、坚持这个词汇的图片注解。”随后,

他又拿起电话接听另一个电话。当他再次挂断电话后看着福克斯,此时福克斯意识到这个瞬间终于要开始了,他主动说:“您好,盖科先生。我是巴德•福克斯。”盖科说:“你说很高兴见到我了吗?希望你有一点智慧。你在哪里拿到这个的?”盖科指着福克斯给的文件。福克斯解释说:“这是一个机场投资项目。”此时,盖科说:“你有什么具体的想法吗?给我一个原因说明我为什么要听你的。我这里有一个电脑血压检测仪,所以,无论你说什么都别让我激动(边说边将血压监测装置套在自己的手上)。在45秒钟内,电脑就可以通过电子脉冲测量到我的血压,然后将结果显示在屏幕上,非常有效,比看一次医生的成本低多了。”

福克斯知道轮到自己了:“我们只是想让您知道,盖科先生,我学习过您在纽约大学的所有有关商业问题的观点和看法,我觉得您简直就是少见的天才。我梦想的一件事,就是有一天能够与一个像您这样的人做生意。”.“小伙子,你在哪个公司?”“杰克•斯坦证券公司。”“给强生融资的就是你们公司做的?”“对,对的,我们也做一些其他的投资。”“有化妆品公司吗?你是公司里跑腿的吧?”福克斯简直无言以对,他说:“您让我说什么好呢?盖科先生。”“那你来找我到底干什么呢?”福克斯再次振奋,站起来拿着另外一份报表说:“图表资料显示,最近

股票大涨,获利可能极高,至少有三成获利。他们现金充足,5%的高管持股。”盖科打断:“那是垃圾。”“非常强的管理团队。非常强。”“孩子,那是垃圾,别提了,孩子。除了与机场有关的这些工业以外,你还有其他的什么?”显然,福克斯没有其他的准备了。此时,另外的电话打了进来,盖科拿起电话。连续接了两个电话后,盖科再次回来问福克斯:“你还有什么?”福克斯鼓起了勇气继续说:“还有泰勒菲,分析师不喜欢,我喜欢。这家公司重组后市值高出一倍,等于用自己的价值实现了融资目的。卖掉两个部门后,核心运作实力得到提升。”“不要说了,算你会分析表格,但是,那仍然是垃圾。来点新鲜的好不好。今天是我的生日。”边说边将福克斯给的生日祝福卡送进碎纸机里。“让我有一点惊喜行吗?”看着自己精心选择的生日贺卡被碾碎,任何人的心情都不会好,福克斯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竟然说了这样一番话:“蓝星航空。”“你说什么?”“蓝星航空公司,一家有潜质的公司。”“不过是一家小公司,怎么了?”“这家公司旗下有80架中型客机,加个飞行员,航线包括佛罗里达、加拿大东北部、加勒比海主要城市。”“我不喜欢航空公司,有很强的工会。”“那可以理解,但是,去年有一个航空意外,目前有一个对它们非常有利的判决。现在就是原告也还不知道呢。”此时,连续5分钟的交谈中,盖科才真正严肃起来:“那,你又是怎么知道的?”“我还就是知道。这个判决下来以后,会有很多的商机,会批准新的航线,外面的广告还不多,这至少算是一个值得把握的机会吧?”此时,盖科又被他的手机打断,几句话后他面对福克斯:“有趣,你有名片吗?”福克斯递上名片:“家里电话在后面。”盖科一笑:“我每天做重舶单的交易,你这个名片算是我选择的一个吧。”“那我等你的电话。”“感谢你的雪茄!’’

完整的交锋到此为止,卓越的销售技巧跃然画面,有如下5个方面:

1.足够的执著、不懈的努力,被拒绝是正常的,永远怀着希望。连续打电话59天,不也就是59次拒绝嘛。

2.要有方法,打动秘书的方法,打动大客户的方法。居然不断用“嫁给我”来创造客户印象,从而在见面的时候可以立刻唤醒客户的回忆和认知。

3.重要的开场白,3分钟是致命的,一切都悬于这3分钟。有时可能仅有15秒。开场白应从对客户的研究和敬佩开始切人话题,而不是先滔滔不绝地谈论自己要推销的东西。名片背后写家里的电话,研究客户的一切有用信息,比秘书都清楚客户的生日本身就是在不断地创造机会。

5.专业知识一定要娴熟,各种信息都可以自如交谈。对不同行业的投资走势、行业走势等话题都可以驾驭,显示了充分的销售专业知识。

相比电影的内容,文字的力量则显得薄弱。要想真正透彻了解卓越的销售人员如何突破禁区,如何在关键时刻把握点球,还是自己去看这部影片吧。 问题测试

1.巴德•福克斯选择这个日子拜访客户的原因是?

A.这个日子是客户空闲的日子

B.这个日子是事先约好的

C.这个日子是客户的生日

D.这个日子是客户企业的成立周年

2.巴德•福克斯是如何知道这个日子对客户的意义的?

A.通过秘书的提醒

B.通过CRM的提醒程序

C.通过自己的记忆

D.碰巧的机会

3.巴德•福克斯怎么知道客户喜欢什么?

A.通过因特网搜索出来的

B.通过查看人口资料登机

C.通过电话号码资料查到的

D.通过杂志的人物专访了解到的

4.巴德•福克斯赠送客户的是什么礼品?

A.赠送的是雪茄

B.赠送的是客户需要的资料

C.赠送的是名片夹

D.赠送的是血压计

5.客户看中巴德•福克斯的什么特性了?

A.他的细心

B.他的执著

C.他的勇气

D.他的智慧

6.高登•盖科的秘书为什么同意协助巴德•福克斯安排见面?

A.因为秘书接受了巴德•福克斯的求婚

B.因为秘书不知道老板的秘密

C.因为巴德•福克斯的执著

D.因为巴德•福克斯相貌比较帅

7.巴德•福克斯在拜访客户前共坚持联系了多少天?

A.59天

B.93天

C.30天

D.7天

8.巴德•福克斯的销售开场白的主题是:

A.可以提供的卓越的服务

B.对高登•盖科的敬仰和崇拜

C.对客户投资的建议

D.投资分析报告

9.巴德•福克斯在给名片时强调的特色是

A.有电子邮件地址

B.手机号码24小时服务

C.彩色的名片引人注目

D.名片背后有家里的号码

10.当高登•盖科表示自己不喜欢巴德•福克斯推荐的航空领域后德•福克斯回答的第一句话是:

A.但是,航空公司有机会

B.那可以理解

C.我有内部信息

D.请相信我,绝对没有错

第17篇:华尔街

华尔街是纽约曼哈顿区南部百老汇路延伸到东河的一条大街的名字是英文“Wall street”的音译,全长不过500米,街道狭窄而短,从百老汇到东河仅有7个街段。他很久以前是印第安人的土地,400年前是荷兰人的一道墙,200年前是梧桐树下的金融种子,100年前他是一张洒向世界的金融之网。

看完《华尔街》后,我对这个地方真是又爱又恨。华尔街依托于美国经济又服务于,美国经济,他是美国乃至全球最大的资本市场。在美国经济崛起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运河星球,铁路兴起到重工业化乃至高科技产业,都不能忽视 华尔街资本的力量。美国后来的发展更加离不开华尔街,美国后来的大型工程很多都放弃了政府筹资的方式。正如同美国开国元勋、第一任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说过的“国债,如果不太多的话,将是一种对国家的恩赐。”,一定程度的工程债务对于整个工程的建设来说也是一种恩赐,因为这种融资方式从某种程度上给出了一个承诺:只要工程的确在长远利益上有利可图,那么就能够保证资金链的稳固。因为工程债券作为一种金融产品,是可以进行实时买卖的,不同于国家投资,在投资之后很多年可能才会获得相应的回报,购买债券的人可以随时通过资本市场将手中的债券套现,所以只要之前的工程表现良好,债券受到市场追捧,那么投资下一期债券的资金就会有了保证。美国在19世纪末出现的石油大王、钢铁大王、铁路大王等巨大财富和企业的拥有者身后都是华尔街的摩根财团,而摩根个人的资产也不过六千万美元,却能够帮助卡耐基实现个人财富超过四亿美金,帮助洛克菲勒突破十亿美元大关,这完全是华尔街的融资手段所表演的魔术。在这种资本力量的带领下,美国逐步从一个刚建国就背负六千万美元(当时的天文数字)债务的穷国,发展成为了世界第一经济体。正如纪录片所说,华尔街就是一片丛林,你要让自己从兔子编成羊,从羊变成狼,这里的生存法则就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喜欢这里,因为这是一个公平的竞争平台,是以能力论英雄的地方。厌恶这里,因为这里的人都太贪婪,大家玩弄金钱,追逐利益。这里有美国各大常春藤高校毕业的优秀毕业生。从电话机的广泛使用到互联网的大规模兴起,华尔街推动了科技的进步。很难说是科技造就了华尔街还是华尔街推动科技进步,但可以确认的是在华尔街你能找到如今最先进的科技力量,最精准的研发团队。我是本科所学专业是数学,虽然没有怎么接触过金融数学,但据我所知金融做到深处,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于数学的基础。很庆幸自己选择了金融学双学位,让我懂得了这么多金融知识,也让我坚定了学习数学的决心。

当今时代是信息的时代,谁拥有了足够的信息谁就能在决策中取胜,在华尔街,大家争取的就是那短暂的0.001秒,也许在那一瞬间就能决定很多人的命运。

华尔街是个贪婪的地方,这是个又人来操纵的市场,而他的贪婪导致了很多人的贫困,内幕交易,非法操作。我们应该问责于人性的贪婪,从次贷到次债再到CDS,一级一级的贪婪最终导致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全球金融危机。在其他行业,贪婪的后果可能是食品安全质量的堪忧,交通设施的安全问题,如今世界经济已经全球化,金融业的特殊性却把这样一种人性原始的弱点放大为一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在华二级,很多人靠汗水收获了财富,而很多人也倾家荡产,真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华尔街引发 的金融风暴反映了当今世界资本市场暴露的问题,这个似乎已经被解决的问题又一次呈现在了世界面前。

华尔街的成败给中国上了很好的一节课,如今中国房地产泡沫让人担忧,虽然华尔街有很多非常黑暗的地方,但他的教训值得我们去反思。我希望中国能把握住金融危机后的机遇,利用好自己的金融地位,让我们国家改变现有的发展模式,达到一个新高度,真希望在中国也能出现一个”不贪婪的华尔街“

第18篇:华尔街

华尔街“最牛做空者”保尔森投资策略解密

【字体:大 中 小】 【收藏】 【复制网址】 【打印】

以保尔森基金和高盛为代表的“废墟”淘金者们的故事说明,不论金融工具如何发达,金融中介机构如何发展,投资人独立调研,保持“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清醒态度,极其重要!30亿~40亿美元,美国对冲基金保尔森(Paulson)基金的管理人保尔森2007年可能会得到这个数字的个人年终收入。如果市场的这个猜测成立,那么保尔森将荣登“华尔街历史上年收入最高的投资经理”宝座。

保尔森(与美国现任财长无亲戚关系)在什么市场赚得了这么多钱?答案正是让花旗、美林、瑞银这些顶级华尔街投行巨亏的美国次贷市场。

此前名不见经传的保尔森基金,旗下的次贷专项基金在2007年扩充规模达150亿美元之多。该基金还在2007年底聘到了退休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作顾问。而保尔森本人还被对冲基金的教父级人物索罗斯请去吃饭,讨教其在次贷中大赚的诀窍。

同样在次贷危机中大赚的还有华尔街最大的投资银行高盛。2007年全年,高盛的一个自有交易团队单是因看空次贷市场,收入就达40亿美元,冲销了其他部门在次贷证券上的相关损失10多亿美元。在花旗、美林等同行曝出数十亿美元亏损、次贷风暴将许多金融机构推向破产边缘时,高盛去年全年创纪录地赢利116亿美元。次贷于高盛反倒成了其可以写入华尔街证券业历史的机会之一。

一边是创纪录的巨额亏损,一边是令人瞠目的暴利,在令人恐慌的次贷危机里,高盛和保尔森基金究竟淘到了什么金子?它们是如何淘金的?

在走访了一些华尔街交易人士与观察人士后,《第一财经日报》试图还原其淘金路线,解读次贷相关衍生品中的获利机会以及随之而来的争议。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巴菲特曾经说过,金融衍生产品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在摧毁了许多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的同时,也成就了另外一些机构。

次贷风暴中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是近年来颇受欢迎的标准化信贷衍生产品:ABX与CDS——两种投行与大基金私下交易的衍生产品(有关衍生产品的具体解释详见附文)。ABX是投行交易员们自发创设的次级房屋贷款债券价格综合指数。当次贷风险升高、证券化的次贷资产价格下跌时,ABX指标随之下滑。

CDS全名信用违约掉期,是针对公司债券和证券化了的房屋抵押相关债券的一种“保险”。ABX作为一种标准直白的指数,从2006年1月推出后便颇受欢迎。ABX与CDS均为“柜面

交易”(over the counter),即不通过交易所,与许多其他衍生品一样,由买卖双方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来协商价格,交易双方主要是对冲基金与投行的交易员。他们通过敏锐的市场嗅觉,通过所交易的衍生品的供需量,来发现时刻波动的市场价值,最终的ABX指数由市场中介研究机构汇总交易价格而形成。

在一个看似繁荣的市场里,要做到能够先于市场几步大量做空,这需要敏锐的直觉、独立的研究能力以及坚持异见的勇气。

高盛的交易员、保尔森和他领导下的交易小组,以及其他成功的次贷“废墟”淘金者们,也许不是唯一看空次贷资产市场的,但他们绝对是敢于承担高风险、孤注一掷的玩家。他们都对自己的判断极端自信,敢于在市场与自己的下注方向背道而行时,仍然坚定不移地加大赌注,继续玩下去。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美国知名对冲基金资深交易人士对本报介绍说,早在3年前的2005年,市场上不少人就已看出次贷市场的风险。据他介绍,2005年夏天,雷曼兄弟公司的研究部门便发布了关于次贷风险的报告。甚至早在2004年,雷曼的内部高层会议上便讨论了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Fannie Mae,又称“房利美”)出问题的可能。房利美是将房贷打包进行资产证券化的机构。不少大投行,甚至包括次贷损失最惨重的花旗银行在内,都有部门在做空ABX以及其他次贷资产。

“从智力角度而言,看空次贷市场还不是最难的,难的在于高超的交易技巧,以及面对暂时巨亏仍持续保持高仓位的勇气。保尔森基金一度账面遭受巨大损失,但他们挺过来了。至于交易技巧,大方向赌对了,小门走错,使用的工具不得当,一样白搭。”这位对冲基金人士对记者感叹。

以保尔森基金和高盛为代表的“废墟”淘金者们的故事也说明,不论金融工具如何发达,金融中介机构如何发展,投资人独立调研、保持“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清醒态度极其重要。在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只有懂得熟练利用金融创新的成果和复杂的金融衍生品避险、下注,才能获得巨大收益。

华尔街史上最大单向赌注?

不少市场人士说,保尔森看空次贷所持有的次贷空头头寸,大概是华尔街历史上最大的单向赌注。

保尔森大获全胜,关键是相信独立分析调研,能先于市场几步看空次贷市场,在执行上的诀窍则是成功地利用了ABX与CDS这两种新生的金融衍生工具。

“他一直都知道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即便在市场逆行的时候,从头到尾他都很清楚自己在干什么。”保尔森基金的发言人阿米尔莱斯利不久前接受本报电话采访时表示。保尔森基金的投资人都对基金管理者的投资行为有充分信心,而且基金有锁定期。所以当市场逆行、账面浮亏巨大时,协议要求投资人不能施压要求撤出基金。这位发言人进一步解释说,保尔森基金的投资人都充分信任他和他的团队。

保尔森基金是一家成立于1994年的中等规模对冲基金,基金发起人保尔森在纽约皇后区长大,早年曾为华尔街传奇投资家——奥得塞公司的里恩·列维(Leon Levy)工作,后加入贝尔斯登的并购部门。保尔森基金原本专注于并购套利,即在并购消息出炉后,寻求资产价格波动带来的套利机会。

2005年夏天,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就像纽约夏日的空气一般发烫。华尔街某投行一位年轻的研究人员发现,次级贷款的风险溢价曲线呈逐渐走低趋势,似乎投资者们在不计风险地疯狂追逐次级抵押贷款相关的资产。基于这一发现,他写了一份研究报告。这个微弱的质问声,轻易地被洪水般需要寻找出口的流动资金淹没,并未引起主流投资界的关注,却引起了保尔森对冲基金的注意。

“我们的观点类似。很简单,2003年开始,银行贷款利率持续走低,市场流动性太大、偏好风险,市场对于风险的定价似乎不对劲,至少高风险的次贷资产风险定价太低。”这位后来供职于保尔森基金的研究人员向记者回忆道。

“当然,是否泡沫从来都是相对的,对于一些人是明摆的事实,在市场狂热的时候,对另一些人则未必明显。”他说。

早在3年前的2005年,保尔森本人感到,正在变得疯狂的次级抵押贷款的风险,并没有被市场正确理解,在大量廉价资金的刺激下,偏好风险的投资者们将风险溢价压得非常低,而评级机构却没有根据利率变化及时调高风险最高的次级贷款的违约风险,一时间似乎投资风险一旦被现代金融工具“切片打包”之后就不存在了。

保尔森和合伙人决定将大笔赌注押在看空次贷市场上。

从2005年下半年至2006年,保尔森和他的研究人员开始了独立调研,选择了成千个次贷个案,进而分析由其演化出的证券衍生产品的真实价值。他们研究发现,美国全国范围内还不起贷款的次贷贷款人的违约行为正在增加,次贷资产的内在价值远低于市场认可的价值。

就像沙里淘金一样,当次级房屋贷款被中介机构打包证券化后,从成千的原始贷款信息库里研究分析数据,着实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保尔森非常重视独立研究,花了大笔资金购置先进的研究工具,和团队长时间专注研究原始数据。

“保尔森和他的团队不相信那些评级机构的某些所谓‘AAA’评级,他们没有理所当然地使用评级机构的债券评级结果。因为他们认为,有些评级机构并没有及时根据市场情况变化调整它们的评级。”保尔森基金的上述发言人对记者表示。

2006年夏天,当市场仍然普遍认为有评级机构资信保证的次贷资产价格将保持稳定,持有次贷相关债券资产的投资者还觉得高枕无忧的时候,保尔森已经开始为他新成立的一只看空次贷资产的对冲基金募集资金,这只基金的名字叫做“信用机会”。

当时市场上已有的CDS,即次贷资产的避险工具,正好成为了保尔森下赌注的筹码。而几乎同时,由一些大投行交易员发起的、信用衍生工具研究机构Markit公司结算的ABX综合指数也为保尔森提供了一个近乎完美的下注工具。

说服投资人在市场狂热的时候做空并不容易,该基金遭遇了许多美国投资者的嘲笑,最初的1500万美主要来自欧洲投资者。如同许多早于市场几拍的先知曾遭遇的那样,保尔森的新基金开始也出师不利。房贷市场在2006年底至2007年初一度持续坚挺。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投行出身、坚信投资基本面的保尔森并没有迅速斩仓离场,而是出人意料地加大了赌注。保尔森究竟如何说服投资人以及贷款给他的银行,在陷入困境时筹措到巨额资金,尚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个人承受了巨大压力。“他常在中央公园一气慢跑5英里,借以舒缓压力。”《华尔街日报》的一篇头版报道说。

保尔森获利抽身

2007年1月保尔森对冲基金成立了第二只“信用机会”基金,继续看空次级房屋贷款市场。2007年2月,美国新世纪房屋贷款公司的一份季报震惊市场,该季报显示的大量次级贷款损失令市场顿时惊慌失措。此时的保尔森更坚信了看空市场的决心。整个2007年前三季度,保尔森基金不断买入CDS信贷违约保险产品,做空ABX指数相关衍生产品。许多银行因为持有大量次贷债券资产,被不断下调评级的次贷资产搞得账面损失持续增长,这些银行急需买入CDS这种“保险产品”来寻求风险保护,保尔森的生意相当红火。

回过头看,从2006年7月开始,ABX指数从100跌到2007年2月的60,到2007年秋天低达20。伴随着ABX下跌,CDS的价格则一路攀升。保尔森的“信用机会”基金在2006年夏天开始成立,并专业卖空ABX,买入CDS,不赚得盆满钵满才怪!

2007年一年,保尔森的第一只看空信贷市场的基金净值上升了590%,第二只则上升了350%。2007年初,保尔森旗下基金共管理70亿美元资产,去年一年投资者蜂拥进入,到去年底,算上基金投资增值,保尔森基金共管理资产达280亿美元,迅速进入世界上最大的对冲基金之列。

如今的保尔森继续看淡房屋贷款市场,但从2007年底开始,保尔森逐渐淡出次贷相关的信贷衍生产品,回到其老本行,专注并购与其他公司事件推动的套利机会。次贷市场的赢家输家游戏,却仍将继续上演。或许就如许多观察家所言,次贷的麻烦还远远没完。相关

一个躲在暗处的市场:ABX、CDS来龙去脉

2005年初,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推波助澜下,最高评级达“AAA”的住房贷款抵押债券,其投资回报仅高于美国10年期国债一个百分点,拥有固定债券的银行、养老金、对冲基金不满足于如此低的回报率,四处寻求投资机会,被打包切片再包装的次贷衍生产品便成为了他们的新宠。

据彭博社报道,3年前,2005年2月的冬日里,华尔街五大投行的一些交易员以及一些律师开始自发定期举行晚餐聚会,“一边吃着中餐外卖,一边讨论计划中的新金融工具的法律相关问题”。

号称“五行小组”的中餐外卖晚餐会,直接催生了用来避险的名为ABX的一揽子次贷衍生债券综合指数。这大大刺激了总值为450亿美元的房贷相关证券违约保险市场的迅速发展,对金融世界的影响可谓巨大。

ABX和CDS市场基本都是绕过交易市场的柜面交易,由于出现不久,基本属于不受市场监管的角落。直到今日,这个市场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不为人知,没有足够的数据统计,也基本不受任何监管,因此也部分解释了为什么次贷的损失如此难以估量。

一向似金融圈“暗号”般在大众中默默无闻的信贷衍生物家族,在次贷**中一夜成名。要说清CDS和ABX这两“兄弟”究竟是什么,得从它们的一位“远亲”CDO说起。

作为华尔街金融创新的重要一步,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叫做CDO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将买房者的房屋贷款捆绑为一种固定收益资产包,这种资产包因风险评级的不同而被切分为不同级别的资产片,最终这些资产片被中介机构包装成不同风险级别的金融产品推向市场。由于它们前所未有地将情况千变万化的住房贷款变成了一种标准化的投资产品,“出世”时又逢全球流动性过剩,故受到了全球各类投资基金的欢迎。

CDO使得房屋贷款不再只是放贷者和贷款买房者之间的事情,在将投资者急于出手的资金和贷款者对于资金的迫切需要进行快速配对的同时,它也引入了更多中介机构。由于投资者购买产品时依赖专业评级机构和中介机构对于风险的定价,高度专业化的金融市场使贷款者和投资者之间隔着复杂的环节。因此,除非像保尔森那样执着、专业且具备一定规模的基金,普通机构难以直接做独立研究,这无形中为此后的信贷危机埋下了伏笔。出于避险的需要,通过CDO投资次贷抵押债券资产的投资者,包括银行、退休基金、对冲基金,一般都会同时购买CDS保险。这样,当房屋贷款违约风险(也就是说购房者还不起房贷)增大了CDO贬值风险时,由专业的信用保险机构(monoline insurer)发行的CDS可给次贷抵押债券资产的持有者们一些风险补偿。

作为一种柜面交易(即不通过交易所的私下交易)的金融工具,针对次贷相关债券产品的CDS在保险商们向市场发行后,也可看做是投行与对冲基金等交易者之间互相流通的保险合同,其保险对象即次贷抵押债券本身。如果次贷还款风险上升,次贷债券资产不值钱了,那么持有次贷资产的银行们便需要购买更多CDS对冲风险,CDS价值随之上升,其持有者便可高价抛售。

类似的,ABX指数作为次级房贷市场的“晴雨表”,其指数随次贷证券资产风险升高而下降。银行对冲基金也直接就ABX下赌注,与ABX相关的衍生工具的交易也是在柜面私下交易的。当次贷债券市场发生震荡时,也就是敏锐发现套利机会的对冲基金大赚一票的好机会。

第19篇:华尔街之子JP摩根读后感

读《华尔街之子——摩根》有感

80余万字、比《三国演义》还多近20万字的摩根传终于在昨天夜里1点钟掩卷。阅读这本书需要十足的耐心和细心。作者是位女士,与另一本由女士写作的反映俄罗斯巨变的书籍《世纪大拍卖》给我的感觉有些相似,作者往往沉迷于琐碎的叙事,大开大合抓住重点的气魄相对缺乏。不像阅读众多其他男性作者写的人物传记那样,是围绕传主生命及其最大特质展开的详略得当的旅行。当然,这本传记的琐碎似乎有其理由。作者这本传记写作历时10年,而她所占有的来自摩根档案馆的各种材料,不仅汗牛充栋,而且以前也几乎从未被披露过。而近100年来,不同版本的摩根传也早有数十种,对一手资料的充分利用,从资料中发掘出一个近距离、生活化甚至内心化的摩根,就是作者这本传记的最大优势了。这本书借用了大量摩根及其家人的书信来叙事,很多这样的叙事会让人感到抓不住重点,过于琐碎。作者对还原摩根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也抱有相当严肃认真的态度,大段大段的文字可以让你体会镀金时代的政治氛围、经济态势、文化特点,如果你是一个需要对那段历史作认真了解的读者,这本书可以满足你的需要,如果不是这样,你可能会在很多地方感到昏昏欲睡。

在出版物快餐化、速度比质量更紧迫的今天,这本书的翻译者被本书“品质”所征服,表现出了足够的责任心,编者后记里写到,前后花了一年的时间,对译稿进行了6次审读。的确,这本书的译文堪称准确而流畅,我只发现了个别文字翻译上的明显错误,以及一些排版方面的失误。

这本书相对的弱点是其封面设计及书名翻译。封面上是一幅JP摩根的油画,整个封面几乎全为黯淡的黑色,油画画面并不清晰,使封面感觉不出什么精致之处。原版书名为MORGAN:American Financier,中文版译名为《华尔街之子摩根》,这个书名过于一般化,毫无气魄,像是一篇介绍性文章的标题。如果书名定为《摩根大传》,再辅以醒目的封面设计,相信这本书能够更引人注目,引起更多人的阅读兴趣。

如果说约翰·D·洛克菲勒是一个关于敛财的神话,摩根则是一个关于浮华生活和享乐主义的神话。约翰·D虽然最终拥有10亿美金的资产(约合20世纪90年代的130亿美元,约翰·D是继安德鲁·卡内基之后的世界首富,世界上第一个10亿级的富豪),并以敛财为人生之最大目标,但其个人生活却极度简朴,近乎清教徒,相比之下,摩根的个人资产少得多,他一生的财富只能使他跻身于当时前20名美国富豪之列,他的影响力主要建立在他在美国金融界呼风唤雨的能力方面,而不是个人所创造的财富。

但是,作为摩根家族的第三代(祖父创业,经营酒店等产业,父亲进入金融业,主要从事为英国资金到美国找项目的业务,JP摩根本人将父亲的金融事业发扬光大,建立以金融为纽带的工业托拉斯,并经营债券业务),摩根从小接受的是贵族式教育,四方游历,视野广阔,养成奢侈生活和享乐主义的习惯,相比之下,约翰·D是白手起家的富豪,他对财富的敛聚过程大于享受过程,从小接受的是中产阶级乃至贫困家庭的教育,终身对浸礼教信守不渝,并在其教义下过着节俭生活。约翰·D为人谨小慎微,注意细节,甚至给人刻板的感觉,而JP摩根则脾气暴躁,好冲动,更象一个性情中人。对于生活和生意中的不爽之事,约翰·D选择隐忍的态度,时机不成熟不随便爆发,而JP摩根则无法隐藏自己

的不快,当他对公司的某一个合伙人感到不满,便马上希望发生改变,让那个合伙人出局。

从传记里引用的大量书信来看,JP摩根是一个多愁善感、感情丰富的人,他的父亲也如是。当然,与父亲相比,他具有更多的霸气,更大的气魄。很久以来公众对于JP摩根的私人形象及内心世界缺乏了解,当传记里大量引用书信材料时,读者可以看到,他的书信充满对自己内心感受的表达,他害怕孤独,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充满担忧。他自小多病,而且鼻子对他来讲是个一生的阴影——他长着一个难看的酒糟鼻,他还患有抑郁症,一生中许多次陷入抑郁和神经衰弱的境地,1913年他的逝世,据信也是因司法机构对摩根托拉斯垄断行为的调查,以及巨大的社会负面意见,使他产生无法排解的心理压力,导致神经崩溃,健康迅速恶化,从而一病归西。他活了76岁。约翰·D同样也面临同类司法调查,以及巨大的社会非议,类似压力有过之而无不及,约翰·D却能够对之不闻不问,挺了过来,并且活了98岁。

无法评说谁的生活方式更好。JP摩根充分享用他所创造的巨大影响力,以及财富。生意之外他最大的个人爱好是收藏。他一生之中将大约一半的财富用于购买各种艺术品。这种收藏的兴趣并非像镀金时代的一些富豪那样是为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炫耀财富,他的收藏发自一种本能的热爱,到了后来还出于一种道义感——为了提高新兴的美国的文化品位,使其迅速达到可与欧洲相比的水平。事实上,他一生的收藏品的确起到了这种作用。作为一个富豪,他在收藏方面也犯了一些愚蠢的错误,用20万美元买下事实上只值2000美金的艺术品,受到一些艺术品商人的坑蒙拐骗,但总体而言,他的艺术藏品是一个巨大的精神财富宝藏。

JP摩根酷爱玩单人扑克牌,酷爱抽古巴雪茄。这两样爱好,简直可以成为JP摩根的个人标志。

与许多富豪一样,也作为奢华迷恋者的最大标志,JP摩根对女人充满迷恋。他的一生有多少情人至今仍是个谜。他投资赞助成立过一家专门的妇产医院,恶毒的传言便说那是专门为被他搞大肚子的情妇找一个生育私生子的地方。JP摩根对女性的迷恋自少年开始,并终其一生。他不断爱上新的女性、有魅力的女性。为她们提供物质上的支持,并获得她们的芳心和身体。在传记里,具体写到了他与他一生中最钟爱的两三个情人的交往。当然,这些对交往的描述没有深入到性爱层面,JP摩根在性方面的表现、爱好、能力还是一个谜。相比之下,在关于霍华德·休斯、特德·特纳、拉里·埃利森、希腊船王奥纳西斯等大亨的传记里,传主在性方面的表现、爱好,或多或少地被描述到。

作为名门望族,有身份的人,JP摩根对情人的处理方式堪称经典,值得广大新富们学习、借鉴。虽然JP摩根与妻子范妮结婚以后不久便发现二人性情不合,但直到摩根去世,一直没有离婚。而且JP摩根的原则是,不直接让妻子知道自己情人交往方面的情况。他与情人交往采取隐秘的方式,至少不让妻子抓住把柄。这样一来,有利于保全夫妻二人的关系,以及他们婚姻上的名誉。事实上,花花公子型的大亨JP摩根直到去世近100年后,人们对他的绯闻还往往只是捕风捉影,很少有明确的绯闻细节在社会上传播,JP摩根的好友也对摩根的私生活三缄其口。可见其保密方法之成功。

对于一个有身份的人来说,除非想故意彰显自己作为“坏孩子”、“花花公子”的名声,否则还是隐秘为上。故意的彰显固然可以赢得性格富豪的声名,但也会引起巨大非议和反感,相比之下,还是隐秘、低调为上。这不仅可以防止自

己臭名远扬,而且现实来讲,也可以避免招致不必要的麻烦。

JP摩根通过不断安排旅行来防止妻子在眼前充当电灯泡。不是自己旅行,就是妻子旅行。以保证他们聚少离多,以便可以充分地与情人交往。这是一种富豪值得拥有的奢侈生活方式。

作为一个有身份的人,名誉和家庭的稳定性都很重要。家庭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正统血脉的延续、家族基业的传承,而一个有条件追求人性化体验的人,又不能受这些东西羁绊。毕竟,男欢女爱的欢乐,与事业上攻城掠地,以及在思想和智力上追求更高境地的欢乐,本质上,都是丰富的人生所不能缺少的。JP的解决方案,是处于他那种地位的人的一种妥善解决方案。

至于JP摩根在事业方面的魄力,更多是与他日渐加强的对整个美国金融的控制力相联系的。他的父亲只是一个成功的金融商人,而他则成为号令天下的金融帝王,控制铁路、钢铁、航运等多个工业的发展命运,甚至依靠自己的权威两次将美国从金融崩溃的边缘拉回来,解决了当时的美国总统束手无策的燃眉之急。纵观JP摩根两次代替政府挽救美国金融业的过程可以看出:作为一个金融业霸主,JP摩根将国家信用、公司信用和个人信用看得是多么地重要。他挽救美国金融的过程也是使美国避免成为一个无信用国家的过程。尽管他在金融业方面的种种经营手段饱受对手和社会大众的诟病,也可能导致了他控制下的工业里,工人不能获得较大的劳动报酬,但作为一个商业信用的维护者,他堪称杰出。他也提出过,在衡量放贷条件时,他将借贷者的人格,看得比他的抵押物更重要。JP摩根不仅仅是一个有钱人,也不仅仅是一个美国贵族,也不仅仅是一个享乐主义者,通过浏览这本传记80多万字的文字描述,一个有血有肉,脆弱又坚强,令人尊敬也让人匪夷所思的大亨形象,会生动地出现在你的眼前。简言之,他是一个大亨中的大亨。是所有富豪和其他人都可能获得借鉴和灵感的一个源泉。他与约翰·D各有千秋,风格迥异,但毫无疑问,他们是世界商业富豪中最经典的两个现实形象。

这本传记对美国镀金时代的文化习俗、生活方式进行了不少生动的再现。对于100年前美国“镀金时代”的社会文化图景,读者在这本书里可以获得生动的印象。镀金时代的富豪如何炫耀自己的地位和财富,他们的生活品位怎样发生变化,以及有怎样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机制来迎合他们的需求,在本书均有不少细节的体现。这本书也让人感到,美国镀金时代的氛围和社会心态,与目前的中国何其相似。我甚至觉得,当时为迎合镀金富豪而出现的一些文化产品、为打造新兴富豪文化而产生的一些创意,移植至现在的中国,就是一项不错的生意。毕竟随着中国富豪阶层的形成,所谓的上流社会及其文化生活品位的形成都将呼之欲出。

第20篇:华尔街之子JP摩根读后感

读《华尔街之子——摩根》有感

80余万字、比《三国演义》还多近20万字的摩根传终于在昨天夜里1点钟掩卷。阅读这本书需要十足的耐心和细心。作者是位女士,与另一本由女士写作的反映俄罗斯巨变的书籍《世纪大拍卖》给我的感觉有些相似,作者往往沉迷于琐碎的叙事,大开大合抓住重点的气魄相对缺乏。不像阅读众多其他男性作者写的人物传记那样,是围绕传主生命及其最大特质展开的详略得当的旅行。

当然,这本传记的琐碎似乎有其理由。作者这本传记写作历时10年,而她所占有的来自摩根档案馆的各种材料,不仅汗牛充栋,而且以前也几乎从未被披露过。而近100年来,不同版本的摩根传也早有数十种,对一手资料的充分利用,从资料中发掘出一个近距离、生活化甚至内心化的摩根,就是作者这本传记的最大优势了。这本书借用了大量摩根及其家人的书信来叙事,很多这样的叙事会让人感到抓不住重点,过于琐碎。作者对还原摩根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也抱有相当严肃认真的态度,大段大段的文字可以让你体会镀金时代的政治氛围、经济态势、文化特点,如果你是一个需要对那段历史作认真了解的读者,这本书可以满足你的需要,如果不是这样,你可能会在很多地方感到昏昏欲睡。

在出版物快餐化、速度比质量更紧迫的今天,这本书的翻译者被本书“品质”所征服,表现出了足够的责任心,编者后记里写到,前后花了一年的时间,对译稿进行了6次审读。的确,这本书的译文堪称准确而流畅,我只发现了个别文字翻译上的明显错误,以及一些排版方面的失误。

这本书相对的弱点是其封面设计及书名翻译。封面上是一幅JP摩根的油画,整个封面几乎全为黯淡的黑色,油画画面并不清晰,使封面感觉不出什么精致之处。原版书名为MORGAN:American Financier,中文版译名为《华尔街之子摩根》,这个书名过于一般化,毫无气魄,像是一篇介绍性文章的标题。如果书名定为《摩根大传》,再辅以醒目的封面设计,相信这本书能够更引人注目,引起更多人的阅读兴趣。

如果说约翰·D·洛克菲勒是一个关于敛财的神话,摩根则是一个关于浮华生活和享乐主义的神话。约翰·D虽然最终拥有10亿美金的资产(约合20世纪90年代的130亿美元,约翰·D是继安德鲁·卡内基之后的世界首富,世界上第一个10亿级的富豪),并以敛财为人生之最大目标,但其个人生活却极度简朴,近乎清教徒,相比之下,摩根的个人资产少得多,他一生的财富只能使他跻身于当时前20名美国富豪之列,他的影响力主要建立在他在美国金融界呼风唤雨的能力方面,而不是个人所创造的财富。

但是,作为摩根家族的第三代(祖父创业,经营酒店等产业,父亲进入金融业,主要从事为英国资金到美国找项目的业务,JP摩根本人将父亲的金融事业发扬光大,建立以金融为纽带的工业托拉斯,并经营债券业务),摩根从小接受的是贵族式教育,四方游历,视野广阔,养成奢侈生活和享乐主义的习惯,相比之下,约翰·D是白手起家的富豪,他对财富的敛聚过程大于享受过程,从小接受的是中产阶级乃至贫困家庭的教育,终身对浸礼教信守不渝,并在其教义下过着节俭生活。约翰·D为人谨小慎微,注意细节,甚至给人刻板的感觉,而JP摩根则脾气暴躁,好冲动,更象一个性情中人。对于生活和生意中的不爽之事,约翰·D选择隐忍的态度,时机不成熟不随便爆发,而JP摩根则无法隐藏自己的不快,当他对公司的某一个合伙人感到不满,便马上希望发生改变,让那个合伙人出局。

从传记里引用的大量书信来看,JP摩根是一个多愁善感、感情丰富的人,他的父亲也如是。当然,与父亲相比,他具有更多的霸气,更大的气魄。很久以来公众对于JP摩根的私人形象及内心世界缺乏了解,当传记里大量引用书信材料时,读者可以看到,他的书信充满对自己内心感受的表达,他害怕孤独,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充满担忧。他自小多病,而且鼻子对他来讲是个一生的阴影——他长着一个难看的酒糟鼻,他还患有抑郁症,一生中许多次陷入抑郁和神经衰弱的境地,1913年他的逝世,据信也是因司法机构对摩根托拉斯垄断行为的调查,以及巨大的社会负面意见,使他产生无法排解的心理压力,导致神经崩溃,健康迅速恶化,从而一病归西。他活了76岁。约翰·D同样也面临同类司法调查,以及巨大的社会非议,类似压力有过之而无不及,约翰·D却能够对之不闻不问,挺了过来,并且活了98岁。

无法评说谁的生活方式更好。JP摩根充分享用他所创造的巨大影响力,以及财富。生意之外他最大的个人爱好是收藏。他一生之中将大约一半的财富用于购买各种艺术品。这种收藏的兴趣并非像镀金时代的一些富豪那样是为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炫耀财富,他的收藏发自一种本能的热爱,到了后来还出于一种道义感——为了提高新兴的美国的文化品位,使其迅速达到可与欧洲相比的水平。事实上,他一生的收藏品的确起到了这种作用。作为一个富豪,他在收藏方面也犯了一些愚蠢的错误,用20万美元买下事实上只值2000美金的艺术品,受到一些艺术品商人的坑蒙拐骗,但总体而言,他的艺术藏品是一个巨大的精神财富宝藏。

JP摩根酷爱玩单人扑克牌,酷爱抽古巴雪茄。这两样爱好,简直可以成为JP摩根的个人标志。

与许多富豪一样,也作为奢华迷恋者的最大标志,JP摩根对女人充满迷恋。他的一生有多少情人至今仍是个谜。他投资赞助成立过一家专门的妇产医院,恶毒的传言便说那是专门为被他搞大肚子的情妇找一个生育私生子的地方。JP摩根对女性的迷恋自少年开始,并终其一生。他不断爱上新的女性、有魅力的女性。为她们提供物质上的支持,并获得她们的芳心和身体。在传记里,具体写到了他与他一生中最钟爱的两三个情人的交往。当然,这些对交往的描述没有深入到性爱层面,JP摩根在性方面的表现、爱好、能力还是一个谜。相比之下,在关于霍华德·休斯、特德·特纳、拉里·埃利森、希腊船王奥纳西斯等大亨的传记里,传主在性方面的表现、爱好,或多或少地被描述到。

作为名门望族,有身份的人,JP摩根对情人的处理方式堪称经典,值得广大新富们学习、借鉴。虽然JP摩根与妻子范妮结婚以后不久便发现二人性情不合,但直到摩根去世,一直没有离婚。而且JP摩根的原则是,不直接让妻子知道自己情人交往方面的情况。他与情人交往采取隐秘的方式,至少不让妻子抓住把柄。这样一来,有利于保全夫妻二人的关系,以及他们婚姻上的名誉。事实上,花花公子型的大亨JP摩根直到去世近100年后,人们对他的绯闻还往往只是捕风捉影,很少有明确的绯闻细节在社会上传播,JP摩根的好友也对摩根的私生活三缄其口。可见其保密方法之成功。

对于一个有身份的人来说,除非想故意彰显自己作为“坏孩子”、“花花公子”的名声,否则还是隐秘为上。故意的彰显固然可以赢得性格富豪的声名,但也会引起巨大非议和反感,相比之下,还是隐秘、低调为上。这不仅可以防止自己臭名远扬,而且现实来讲,也可以避免招致不必要的麻烦。

JP摩根通过不断安排旅行来防止妻子在眼前充当电灯泡。不是自己旅行,就是妻子旅行。以保证他们聚少离多,以便可以充分地与情人交往。这是一种富豪值得拥有的奢侈生活方式。

作为一个有身份的人,名誉和家庭的稳定性都很重要。家庭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正统血脉的延续、家族基业的传承,而一个有条件追求人性化体验的人,又不能受这些东西羁绊。毕竟,男欢女爱的欢乐,与事业上攻城掠地,以及在思想和智力上追求更高境地的欢乐,本质上,都是丰富的人生所不能缺少的。JP的解决方案,是处于他那种地位的人的一种妥善解决方案。

至于JP摩根在事业方面的魄力,更多是与他日渐加强的对整个美国金融的控制力相联系的。他的父亲只是一个成功的金融商人,而他则成为号令天下的金融帝王,控制铁路、钢铁、航运等多个工业的发展命运,甚至依靠自己的权威两次将美国从金融崩溃的边缘拉回来,解决了当时的美国总统束手无策的燃眉之急。纵观JP摩根两次代替政府挽救美国金融业的过程可以看出:作为一个金融业霸主,JP摩根将国家信用、公司信用和个人信用看得是多么地重要。他挽救美国金融的过程也是使美国避免成为一个无信用国家的过程。尽管他在金融业方面的种种经营手段饱受对手和社会大众的诟病,也可能导致了他控制下的工业里,工人不能获得较大的劳动报酬,但作为一个商业信用的维护者,他堪称杰出。他也提出过,在衡量放贷条件时,他将借贷者的人格,看得比他的抵押物更重要。

JP摩根不仅仅是一个有钱人,也不仅仅是一个美国贵族,也不仅仅是一个享乐主义者,通过浏览这本传记80多万字的文字描述,一个有血有肉,脆弱又坚强,令人尊敬也让人匪夷所思的大亨形象,会生动地出现在你的眼前。简言之,他是一个大亨中的大亨。是所有富豪和其他人都可能获得借鉴和灵感的一个源泉。他与约翰·D各有千秋,风格迥异,但毫无疑问,他们是世界商业富豪中最经典的两个现实形象。

这本传记对美国镀金时代的文化习俗、生活方式进行了不少生动的再现。对于100年前美国“镀金时代”的社会文化图景,读者在这本书里可以获得生动的印象。镀金时代的富豪如何炫耀自己的地位和财富,他们的生活品位怎样发生变化,以及有怎样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机制来迎合他们的需求,在本书均有不少细节的体现。这本书也让人感到,美国镀金时代的氛围和社会心态,与目前的中国何其相似。我甚至觉得,当时为迎合镀金富豪而出现的一些文化产品、为打造新兴富豪文化而产生的一些创意,移植至现在的中国,就是一项不错的生意。毕竟随着中国富豪阶层的形成,所谓的上流社会及其文化生活品位的形成都将呼之欲出。

华尔街读后感
《华尔街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