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心得体会

读书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6-30 12:05:56 来源:其他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读书体会

《做最好的班主任》读书心得体会

我非常喜欢看《做最好的班主任》这本书,它的内容围绕教育上广泛的层面,进行探究、研讨。对解决我在教育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有不少的帮助,尤其对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也很有帮助。

《以人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正是我所追求的教育实践。“师德”是教师这一行业的行为规范,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教师个人教育实践的成败。作为教师队伍中坚力量的班主任,在新形势下如何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呢?我认为,就是必须抓好爱心、责任、机智。

一、爱心是班主任道德修养的前提条件。

有人曾说过:“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可见,班主任要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就必须有一颗爱心。即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并在自己的岗位上播撒爱心。

教育实践也告诉我,爱是人们一种基本需要,当这种需要不能得到满足的时候,人就会感到悲观、失望、苦闷。而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它就会化作源源不断的动力,催人进取。对于处在成长中的小学生来说尤其如此。所以作为与学生朝夕相处的班主任来说就更应该有一颗爱生之心。譬如小毛病多的同学要选取其中容易该的地方入手,不能一下子的全拿出来批评他们,更不能用放大镜把缺点放大,一味看到他们身上不足,经常对他们批评管制,而看不到他们各自身上的优点。其实他们中有的劳动积极,有的体育活动表现突出,有的正义感特别强等等。如果发现他们的优点,再及时给与鼓励,创设情景展示他们的专长,增强他们的好学信心,提高他在学生中的威信,给他们多一点信任和扶持,多一点理解和尊重,多一点温暖和体贴。唤起他们体验成功的快感,促其奋进。

“爱就是教育”。班主任只有用自己的爱,才能与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才能达到超越人的自然属性而达到完美的境界。教育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心教育,没有情感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尤其是班主任工作。

二、责任是班主任道德修养的强大动力。

“所有的孩子生来都是天才,我们千万不要在他们生命的最初磨灭他们的天赋”,这句话本身就透露出高度的责任感。教师是履行教育事业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班主任作为这一重任的实践者就要忠城教育,忠于职守、尽职尽责,要以此作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追求自己人生幸福的最现实和可靠的途径。树立事业心,努力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只有如此,才能甘于寂寞,甘为人梯,在平凡的岗位辛勤耕耘,播撒希望。 我觉得由于教师职业的独特性,班主任对待工作的态度不能满足一般的教学任务,更不应当只是把教师职业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而要在尽心竭力的高度,把班主任工作当作一项创造性的事业来对待。在工作中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不断充实自己。因为社会在进步,教育在改革,知识在不断的更新,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也不断在提高。班主任只有不断自我更新和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否则就难于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而这一切都建立在班主任高度的责任感上,而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正是班主任努力工作的强大动力。

三、机智是班主任道德修养的手段。 所谓机智是指班主任的灵活、机敏、随机应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是善于顺势利导,当机立断。富有创造性工作的班主任要常常善于利用临时发生的情感,机敏地运用自己的教育经验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进行有效地工作。

第一,自身知识要精博,“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教育,才能又有教学之乐而教学之哭。”使自己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第二,现代班主任的能力结构主要应围绕着胜任教育教学活动的总体要求来设计,在日常工作中,应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针对他们的不同个性,对其思想品德教育进行整体设计,予以精心培养。表现在对管理班级的探究方面。

第三,班主会的教育机智还应有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较高的研究水平。未来的教育极富有挑战性,许多问题需要去探究。班主任是教育实践的主体

之一,因此,更应当去探索,以提高理论思维能力,达到因人施教,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见,班主任的“机智”一方面要在实践中增加知识储备,积累经验,广泛涉猎;另一方面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广泛开展班级活动,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热情,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班主任只有以爱心为前提,以责任为动力,以机智为手段才能有效地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才能更好的做到思想过硬、知识渊博、品德高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的人民教师。

《做最好的班主任》读书心得体会

霞 2015.5

推荐第2篇:读书体会

学习李镇西《做最好的教师》心得体会

——周璇

《做最好的教师》这本书是著名教育专家李镇西30年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萃,全方位阐释了李镇西教育观、学生观,以及班级管理、学生思想工作、学生心理健康、语文教学的理念和实践。

“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人情、人道、人性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让教育更符合人性—而孩子的心灵能够因为大自然的抚摸变得更加充盈而丰满。

教师不应该居高临下与学生俯首帖耳,而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教师在向学生学习过程中教育学生,和学生共同成长,做一名和学生交心的好教师。

关于李镇西的教育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教师的最高境界

把教育看成是幸福的事,追求做最好的老师。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做最好的自己。成为最好的我。

二、做到三心、三家

(1)三心即童心、爱心、责任心。

童心,即和学生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爱心:在日常生活中有依恋、思念,想你的感情。责任心:一道成长,为共和国培养现代公民。

1 (2)三家,即专家、思想家、心理学家

专家:课上的棒,专业上也有造诣,教给学生特长,自己也有特长。思想家:思想是引路人,带着思考的大脑教学。思考学生在想什么,带着学生思考。心理学家:不知不觉走近学生,打开学生的心灵大门。

三、做反思型的教师

带着思考的大脑从事每一天平凡的工作,不停地实践,不停的阅读,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写作。

四、教师要有教育智慧

教育智慧从什么地方来,从实践中来;从困惑中来;从学生中来;从写作中来。要挑战自我,不断向新的目标迈进,做自己的事,争取做个最好的老师。

李镇西的教育思想,再次提醒我们,要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而师德的灵魂是师爱。

李镇西老师教育思想对我启发很大,其中有一点,教育的智慧要从困惑中来,主要讲的是对后进生的研究。

李老师讲到对后进生的原则有六点:一是要相信孩子;二是要建立感情;三是要允许学生的反复重来;四是要降低要求;五是要集体帮助;六是要以鼓励为主。

刚开学时,学生都表现得不错,但一两个月后,学生的本质都露出来了,会出现一些不好的表现,如上课乱说话,乱接话,甚至顶撞老师,虽然在不断的谈话,事后学生也能意识到自己错了,但还是管

2 不住自己,频繁的犯错。可以说,后进生要想有进步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的,不是一天两天就见效果的。这就需要教师的长期坚持,长期教育,长期鼓励。

李老师提出教育者是否拥有一颗童心,对教育至关重要。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怀有儿童般的情感,能够自然地与学生“一同哭泣,一同欢笑”的教师无疑会被学生视为知心朋友,赢得学生的心灵。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拥有儿童般的兴趣,教师的职业要求我们应该在任何方面都与学生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多一种与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你便多了一条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途径,他们会不知不觉地把老师当作朋友。在与学生嬉笑游戏时,教师越是忘掉自己的“尊严”,学生越会对老师油然而生亲切之情——而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点。

李老师始终如一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爱”是李镇西老师永恒的教育理念,他可以和孩子一起过年,一起玩雪、拼字照相,真正融入学生生活,在一次次的“师爱”理解中留下了精彩的生命瞬间。在没有读李老师的书之前,我曾那么地自信自己是“爱”学生的。读完这书我扪心自问,我爱每一位学生吗?我对学生的“爱”真的是无怨无悔吗?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自己过去的教育方法。当学生犯错时,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心平气和地了解学生犯错的原因,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李老师让我对热爱学生的爱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

爱,不单单是欣赏优秀的学生,而是“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与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

3 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

爱,不应是对学生的错误严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对学生的宽容”。

爱,也不应是对学生的纵容,而是“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的惩罚”。

爱,不只是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身体,而是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学会用他们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学生一起忧伤、一起欣喜”。

爱,不仅仅是只对自己所教的这几年负责,而是“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

爱,不是用一颗成年人的心去包容一颗颗童心,而是“需要一颗童心”,用童心去碰撞童心。

爱就是“一份纯真,一份庄严,一份责任感”,就是民主,就是平等,就是把“童年还给童年”,就是为学生的‘美丽人生’奠定美好的开端。只有这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推荐第3篇:读书体会

做学生心目中的贵人

——读《不做教书匠》心得体会

甄建花

假期里,我认真读了管建刚老师的《不做教书匠》,感觉像是听一名资深教师在谈教师的方向、约束、责任、上进、奋斗、专业、亲和与智慧,其中那些精致深刻的语言,恰如其分的小典故,令我耳目一新。同时,我边读边检查、考量自己,不断反思和内省,觉得自己不应该做只会教书的教书匠,而应该做学生的贵人。

一直以来我的目标是:“所教的班级学生成绩要在年级中名列前茅,这样才对得起所教的学生、对得起家长,这样才是一位好教师。”于是就朝着这样的目标孜孜不倦的努力着。可是在这本书中管建刚老师认为:“如果只从考试的角度组织教学,是无法让学生真正喜欢你所教的学科,如果仅仅满足于学生的考试成绩,则对不起终生为业的教育。这样的教师至多只能算是一名优秀的教书匠。”我茫然了,那怎样的教师才是学生欢迎的好老师、怎样的教学才是学生终生受益的教育呢?

一、做好小事,让教育真正植入学生心灵 其中,《做一个有上进感的教师》一章中《教育,从小事做起》一文,使我感触良多。文中说:只有愿意做小事的人才能做大事,只有能把小事做好的人才能把大事做好,一件大事不是由无数小事组合而成的吗?确实,作为教师,我们每天面对的就是“鸡毛蒜皮”的小事,需要花费许多时间等着我们去做的都是一些小事。教育无小事,正是细节,使真正的教育进入了学生的心灵,持续影响了学生的成长。细节决定成败,“小事”终成就“大事”。认真教书一辈子,哪怕起初你只有一杯水,到后来,一定会有一桶水、一湖水,甚至一江水;这样教一辈子书,即使起初是不纯粹、有杂质的,到后来,也一定会清澈起来,纯净起来。

二、爱与尊重,照亮学生心灵窗户

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就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所有的学生,都十分需要老师的爱。老师的爱与尊重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烛光。当学生离开校园后,再与他们谈心交流时,在他的记忆深处不是你教给他的一个解题方法、一篇课文,恰恰是你的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轻轻的抚摸。“一个真正的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深刻的,不只关注今天,更关注其明天;不只关注其智力,更关注其情感;不只关注其基石,更关注其创造。”。我想,这种爱不仅是深刻的,更是持之以恒的,需要具有崇高的奉献精神为基石。其实爱是相互的,我们教师也需要爱,在学生的关爱下也是倍感幸福的。还曾记得,在教师节时,我们班的三十几名学生,有的学生是用自己节省下来的零花钱买来鲜花、水果,有的是自己亲手制作的卡片,有的带来自己心爱的玩具、真心祝福……回想起孩子们关切的眼神、甜蜜的笑容、美好的祝福,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好的、更幸福的呢?

总之,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教书不再是我们唯一的标准,育人才是我们更高的追求。虽然我们不可能都成为教学专家,但是我们决不能仅仅做教书匠,无论今后会怎样,我都会善待我的教育,善待我的生命。“人生一世,草木一春”,行动永远不晚。让我们做一名真正合格的能体现新课改精神的小学教师吧。

推荐第4篇:读书体会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

李永彩

在课余学习时间拜读了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再结合自己的职业生涯和自己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解读,觉得受益匪浅,思想境界得以提升和净化。

书中作者以“建议”的新颖形式,恳切地与读者谈心,使人听来毫无刻板、说教之感。全书皆为经验之谈,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读来令人备感亲切、深受启发。读着此书,就好像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首先,《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认为: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其次,“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这条建议也对我帮助很大。对后进生我一直认为这是属于智力问题,是先天因素造成的。无论是谁,无论用什么方法教育都是无济于事的。但读了这本书后,我的观念转变了,从心底里认可了“后进生是可以转变的”这个道理,只是认为操作起来还是会相当困难。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赞美,学生要通过表扬来树立自己的自信心,体验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价值,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学会赞美,多给学生一些阳光,让他们感觉到温暖和力量。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教育的真谛,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并且现在的教育环境和教学理念有了很大的改进,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仍有着重要的意义。教育

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书中的许多经验都值得我学习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读了这本书后,我不但对苏霍姆林斯基书中讲述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对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人格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诚的心、火热的血、坚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时时不忘己任,时时不忘贴近学生的心灵,给他们平等的尊重,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他们的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的人。

推荐第5篇:读书体会

读《打造精彩课堂有妙招》心得体会

青年路小学 武建军

精彩课堂是我一名年轻教师努力的目标和不懈的追求,我向往名师、向往精彩,《打造精彩课堂有妙招》这本书给予我的是雪中送炭般的精神食粮,一种种精彩课堂的形式、一个个通俗易懂的策略方法把我干涸的心田浇灌。那些初下河时寻找石头的谨慎与彷徨已经找到久违的依靠,对教材的掌握还不够透彻,对教学方法的运用难以自如,对创新遥遥不可及的心理渐渐有了着落。

《打造精彩课堂有妙招》中一共给我们支了81招,到目前为止,我并未将这本书阅读完,但仍然收获不少,尽管还未完全消化。书中对教师的一些基本素质进行了要求,比如板书、教师仪表、语言表达等,然而更多的是对教学方法的运用方面给了我无穷的启示。如书本的第一招就是“举例,使课堂充满趣味”这就如当头一棒狠狠地敲击了我,因为在我以前的教学中,我很少列举知识点相关的实例在引导学生,所以总觉得自己的表述很苍白。而举例既能使知识更形象,又能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趣味横生、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尽量多举例,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又如观察法,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要把握教学内容外,还要对学生进行密切的关注,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课堂表现,激励与赞扬并重,鼓励胆怯的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表扬课堂表现优秀的学生,同时可以在课堂上适当地穿插一些易围绕知识点开展的辩论,这样能极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其中创设情境法可谓是最值得关注的。

在此书中也花了大量篇幅来阐述创设情境法,通过教师创设的悦目、悦耳、悦心的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思维和认识的发展,提高教学效率。书中还提供了一些创设情境的具体方法,如布置具体场景、实物演示、语言描绘、音乐渲染、扮演角色等,还列举了一些教学案例,让我更加明白了创设情境法的妙处。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这样才会有所提高。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树立尊重生命、尊重教育事业的观念,在提升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和心灵,争取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做得更好。

推荐第6篇:读书体会

篇一:《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张新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每天面对性格各异的学生,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教育难题。有些时候自己绞尽脑汁去想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由于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有限,所以一直都没有形成较好的解决对策。通过我乡弘毅书社的成立,给我提供了更多学习的机会,让我认识到了读书对于一个人,对于一个教师来说的重要意义。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很多的教育理论和方法给了我启发,而且书中举了很多例子,使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得到了解决的办法,这也燃起了我对读书以的热情。

在书中的第28条建议中,提到了劳动的重要性。这里的劳动并不只是指干活,而是指动手操作。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深有体会。有时候教师说了一堂课可能也不及学生动手试一试,理解的扎实。所我们教师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更多的采用动手操作的形式让学生更为直接的感受和体会,提高教学的效率。

建议中第35条和第36条都是说如何培养学生记忆力。

曾经参加过一次数学的培训。其中提到学生的思维固然重要,但很多时候学生是在提取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所以记忆力不管是对成人还是对学生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想想那些学习好的学生是不是都是记忆力特别优秀的呢?但是这种记忆力并不是指的死记硬背。这样只会把人变成傻瓜。他说,依靠自身的努力和顽强的意志而获取的知识越多,逻辑的认识对学生的情绪领域触动得越深,那么记忆就越牢固,新的知识在意识中的安置就越有秩序和严整。在这里,他特别强调了有理解的记忆。也就是说,在记忆的过程中,不随意记忆占得成分越大,他可能记忆的东西就越牢固。

其实,书中的每一条建议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实践。今后我还会继续去学习这本书中优秀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为己所用,让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从而影响每一个学生。 篇二:《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任倩文

最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感触很深。终于知道当一个老师是多么不容易,特别是当一个好老师尤其不容易。一个好老师不仅要有高深的学问,还要有许多教学技巧,老师要不停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促使学生不停地进步与发展。

这本书里有几条建议对我影响很深,虽然我还是一名学生还没有走上教师的岗位,但我想这对我以后的发展都会有一定的作用,它教会我怎么去做一个好老师。

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它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我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上课、写反思、批改学生的作业,参加教研活动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认为: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时间太少、事情太多。而应该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书中所举的那个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用了终生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我们只有主动地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其次,就是“兴趣的秘密何在”是谈兴趣的,关于兴趣,我们当老师的,有太多的话要说,谁都知道,兴趣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基础,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动力。而看看我们现在实际的教学生活,恐怕抱怨最多的就是,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自己教课也提不起兴趣。那么如何解决这个现实的根本问题。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主要从上课的角度向我们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我们要将课上得有趣,何为有趣?就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这种对课的描述很令人向往,说实话,要想使每一节课上得让学生感兴趣,也是不可能的。那么,这样说有什么意义呢,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在这里还提出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学生没有兴趣,那我们老师应该想办法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

再者呢,书中还大量写了阅读的好处,在谈到后进生的时候,如果老师只让他们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这样是特别有害的,这样只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坏习惯,让他们变得更加迟钝。而改变他们学习落后的最有用方法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尽可能地让他们多看些书。老师要挑选一些适合他们的书籍,这些书籍要引人入胜,要让学生尽可能自己去发现这些书与周围事物和现象的联系,让他们发出更多的疑问。随着阅读量的扩大,这会对他们的智育起到很大作用。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们的思考就越清晰,他们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老师要激发学生对阅读科学书刊的兴趣,这在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

最后,书中还提到了不要把打个分数作为检查知识的唯一标准。在检查学生作业时,老师习惯于给学生评分,有的分数很高,有的就会不及格。作者建议老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如果你给学生打了不及格,它很有可能给学生造成极大的伤害,以致于他们觉得自己很没用,从而自暴自弃,放弃自己的学习。评分是一种很有分量的手段,老师给学生的评分应当包括学生一段时间的劳动,要包括学生的回答、对同学的回答的补充、书面作业、课外阅读和实际作业。要让学生知道老师的评分方法和评分时间,这样学生就可以知道自己是逃不过老师的眼睛的,他们就会根据老师的要求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这样老师对他们的评分也会使自己很满意,也就不会出现不及格的情况。

在读完前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遗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感觉受益菲浅。做为一名教师,在不断完善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同时,还应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原本以为教师这个职业是个很简单的职业,等到自己亲身经历了,才知道其中的苦也累,但也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面对着一张张天真的笑脸,学生的声声问好,我也为之动容。每个孩子的一生只有一次,同样他所受教育的机会也只有一次,我希望我带给自己的学生是灿烂的明天。 篇三:《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是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之作,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所著。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他有很多鲜明的教育观点。他提倡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 “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

苏霍姆林斯基写了很多关于教育的书:《要相信孩子》、《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关于人的思考》、《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等等。其中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有生动的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通过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让教师明白了一个道理,学生应该怎样教。

著作涉及到教学的各个方面,有怎样教育后进生的建议,有给未来教师的建议,有关于智力的开发,有对写教育日记的指导,有怎样开展集体备课,有的谈到作业的检查等,写的相当详细。这本书共设计到100条建议,很多建议都让我受益颇深。

这本《给教师的建议》让我懂得了一个教师所应明白的道理:教育需要智慧,需要艺术,需要经验,需要技巧。

这本《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没有生硬的说教,没有空泛的大道理。在书中的字里行间,在每字每句里,都渗透着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的热爱。他在给教师的建议中都结合了自己多年教学当中的教育事例。他对教育的阐述形象精准,加以精辟的理论分析,一针见血地点明了教育的真谛。

通读全书,感悟很多,但总的来说,我认为苏霍姆林斯基是真正为学生着想的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是为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服务的。从他的文字中,我们随时感到他的美育和智育非常和谐地统一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德育。他说:“羞耻心是对于卑劣的,丑恶的东西的强有力的抗毒剂;形象地说,它是能浮载荣誉感,良心和自尊感的大船的深水。如果一个年轻的公民,没有早在他的童年时代就体验到对卑劣行为的蔑视和为别人的痛苦分担忧愁,那就难以设想他会有成为一个好人的志向。”正是这样,他耐心地培养孩子的道德情感,始终坚持把德育居于首位。这种教育理念在我们今天看来,是非常可取的。

在培养智力方面,苏霍姆林斯基强调了思考的重要性。他说:“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善于思考和善于说话。”他建议我们逐步培养创造性脑力劳动的习惯,告诫我们“不要让能力和知识关系失调”。他在书中写道:“学习、上课、完成作业、经常得到分数——这一切绝不应当成为用来衡量、评价一个人的惟一的、概括一切的尺度……如果在教师看来,他只是一种头脑里被填塞知识的生物,他就不会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如果一个人不能宣告自己的存在,不能在人类心灵的某一领域成为主宰者……那么,所谓的人就是不可思议的。” 这段话对素质教育而言,不就是素质教育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吗?

“要思考,不要死记!”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教师的要求和忠告。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想到自己学科的教学,更要关注我们的学生,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课堂上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进行有效的教学,这也是新课程的基本要求。

读书是知识的源泉,它会使你消融困扰,滋养心灵,它会给你力量,给你智慧,所以做为教师的我们更应该多读书,让我们每天不断地读书!

篇四:《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精读一本好书,点亮一盏心灯“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术著作《给老师的建议》觉得颇有收获,好书犹如一泓清泉,不仅清澈明净,可当镜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书中提到100 条教育理论,认同的观点颇多,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点:

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学生坐在课桌后面而无所事事,每天无所事事,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无所事事,这样会使一个人走入歧途,在道德上败坏下去。人应当首先在思想领域里成为劳动者。在课堂上要做两件事:第一要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第二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

在教育学生时,总有一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很差,每天坐在课桌旁,无所事事,套用大师的话:这是一种可怕的危险,这样会使人走入歧途,在道德上败坏下去。所以,教师不要把学生的主要力量用到消极地掌握知识上去,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很多学生之所以把学习当成负担,因为他没有体验到学习带给他的快乐,爱因斯坦说过:” 我们体验到的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谁缺少这种情感,他就丧失了在心灵的神圣的颤栗中如痴如醉的能力,他就可以被认为是死人。“ 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最美好的事务。把学习当成一种思考、认识、发现和好奇的需要,这样的学生才会成为会思考的劳动者。只有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思考者时,学生才能体验学习是一种快乐和幸福,而这种快乐反过来促进学生的思考。

没有问题意味着没有思考,没有思考怎么能提出问题?较多的学生早已不会思考了,忘记了思考的概念,更不知思考的线路,要思考做啥?那么,怎样才能使思考的活动在学校生的头脑里占据统治地位?

首先,需要使用教师的智慧。

教师本身应该是个思想者,用思想去点燃思想,用智慧去碰撞智慧,力求转变自己的一味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苏赫姆林斯基说:” 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这就是教师点燃起来的勤学好问、渴求知识的火焰……我们依靠思考,也只有依靠思考,才能驾驭年轻的心灵。我们的思考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愿望。我们的思考能激发学生对书籍的不可遏止的向往“ 。

其次、解放学生思想,转变学生的学习心态。

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了等待、习惯了依赖、习惯了接收、习惯了习惯的一切,主体意识丢失,独立能力退化。这就要求教师首先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而自主学习表现为学习责任,学习是谁的事情,谁应该改承担学习的责任?教师固然应该承担,但学生若意识不到学习的责任,不能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学生永远在昏昧等待中。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时,学生自己的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才是一种真正的学习。

然后、学会等待、牵线搭桥。

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实际的课堂往往是这样的,要叫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常常沉默寡言,面面相觑,提不出来,为何提不出?因为不习惯思考,也不会思考,那么,老师提出问题,大家发表看法吧,仍然沉默,为何?因为没有看法,哪里去找?时间一分分过去,教学进度走不了,急死老师了,忍不住越粗代庖来得干净利索,省时省力,结果,我们又回到老路。学生永远在等待依赖中。所以,教师不能急,首先给学生充裕的思考准备时间,善于激励,耐心等待。一部分学生可能就差那么点勇气,需要教师为他们打打气儿,有种种顾虑障碍的,需要教师疏导。其次会引导,学生思维卡壳的地方要牵线搭桥,结合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结合可能开发的教学资源,如;报刊杂志、电视、多媒体、自然风光、人文风情、国内外重要的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等,以使思考由温故而知新,由形象到抽象,由混沌到明晰的过渡飞跃;或者要知梨子的味道,亲自去尝尝,让学生亲自其参与去体验,也许这个探索自寻过程要花费很多时间,甚至表面一无所获,但它使学生思维得到磨砺碰撞,活跃起来。这是一个人的学习、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需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 ,比起短暂的急功近利的强行灌输,是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学生会受益终生,故而眼前所耗费的时间经历应该说是值得的。

最后,以包容情谊,为学生创造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

试想,身处惴惴不安,紧张压抑,过度庄严肃寂的氛围里,学生的脑力过度集中在时时刻刻的提心吊胆,焦虑惶恐,瞻前顾后中,怎能集中精力进行积极健康有序的智力思维呢?自由就是不给学生太多的束缚,有宽泛的空间,让他们畅所欲言,轻松自如的各抒己见。这其中,教师和蔼亲切的微笑,循循善诱的开导鼓励无疑是重要的。只要能思考,敢思考,哪怕是错误都是一大进步。人的认识,总是在错误中提高,谁畏惧错误,谁就毁灭进步,因而对错误不是批评指责,哪怕是不经意的一个轻视眼神,一句冷漠的话语,都不能轻易流露。而是引导指正,保护他们思维火化的幼芽是学生学会思考的重要开端。

只有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思考者时,学生才能体验学习是一种快乐和幸福,而这种快乐反过来促进学生的思考。其实学生不会思考,低效学习的症结就隐藏在其中。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亲自去感知,只有学生亲身参与,参与体验的过程中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这就是学生思考的过程。

篇五:《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年前在网上下载了一本耳熟能详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的电子书,一边读,一边不住地感叹:这样的好书,如何会到快三十岁的时候才与之邂逅呢?

但无论如何,今生能够相遇,总算幸运且幸福。

读第一遍,思想和行为得到了切实有效的指引;如今再读再想,还是有无数次的激动!那些渐被世俗淹没的教育理念、信念,再一次油然生长。没有高高在上的理论,没有毋庸置疑的原则,然而无论哪一位一线教师读这本书,都会产生无比亲切的感觉。透过文字我们能够清晰地看见,其中的智慧之源,既不在飘渺的天际,也不在封闭的大脑——”苏老师“的智慧,无一例外的源于实践。

那本书中所包含的大爱精神与教育科学理念,闪烁着永恒灿烂的智慧之光。循着光芒,我望见了我的导师,他亲切的告诉我:爱,不是空洞的口号!

许多老师曾在学期小结中写过:”我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然而,”热爱“一词有着怎样丰富的内涵,又有几人做过深刻的反省?在”苏老师“那里,”爱“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体贴入微的了解,是科学有效的施教,是全面的、面向全体的关怀……他了解每一个年龄阶段的儿童特征,了解每一个亲子教过的儿童个体。

在这里,我不有自主地要摘录他的原文,以此表达我对其语言、思想与行动智慧的深深敬仰。《给老师的建议》开篇便说:”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文中写道:

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

这样的话,对于那些严重只有优生、只见集体的老师来说,是多么有力的批判啊。真正满含爱意的老师,心中应该有具体的每一位学生,而且,懂得向每一个不同的个体,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以帮助每一个孩子点燃心中”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他还明确提出,因材施教的首要目的,便是”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这就是我们现在说得很响亮的一个词语:生命化教育。

在第6篇《谈谈”后进生“的工作》中,他又针对后进生的特点,具体谈了如何有效地对其开展工作:

对后进生来说……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

用惊奇、赞叹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正像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的萎缩一样。千百次的观察使我得出结论:在儿童感到惊奇、赞叹的时刻,好像有某种强有力的刺激在发生作用,唤醒着大脑,迫使它加强工作。

——如此,就是”苏老师“爱的方式。他不说一个爱字,却实实在在地用行动在爱着。现实中有许多老师,要求孩子反复抄写、死记硬背,课时事实证明,如此做法收效甚微。这正是考验为师者爱的能力的时候。

在第30篇《谈谈直观性问题》中,他又理智地认识到某种教育理论对不同年龄儿童具有不同的适用性。文中说道:

低龄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如果不形成发达的、丰富的情绪记忆,就谈不上童年时期的完美的智力发展。小学老师们,要到思维的源泉那里去、到自然界和劳动中去教会儿童思维。

在这里,”苏老师“认识到了小学与中学的差别,他清晰地阐述了要在小学里强调”直观性“教育的原因——小孩子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进行思维的!但他的理论不是停留在某一种认识上,因为儿童是不断成长变化的个体,所以,他的理论见解也是发展变化的:

应当逐步地由实物的直观手段向描绘的直观手段过渡……要教会儿童理解符号式的绘画——草图、示意图等……

这些充满发展观的理论让我们看到,教育真的是一项复杂的科学工程。真理和谬误有时候仅仅一墙之隔:同样是实物的直观性,普遍用在一年级是正确的,普遍用在三年级就成了一种谬误。

尽管教育十分复杂,”想说爱你不容易“,但是,”苏老师“又用不小的篇幅写出一些操作性极强的建议。让我们明白:教育是触手可及的事情。

《建议》中,有不下于20条的具体可行的操作性建议,为了使操作指导更有说服力,期间又不乏深刻到位的理论见解,这样使读者能够更加心悦诚服地采纳他的建议。在第10篇《第一次学习新教材》一文中,他写道:

学生学业落后、成绩不及格的根源之一,就是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没有学好。

……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千万别让他光是听别的学生的流利回答,一定要设法让他独立思考。

如何设法让每一个孩子独立思考呢?做老师的自然各有各的十八般武艺。”苏老师“提出了他的做法供读者参考:给予较多的事实和较长的实践,亲眼看到的学生是怎样独立完成作业的的,不许学生在课堂书面练习中犯错误,等等。确实,在我们当今的大班化教学当中,缺乏独立思考的学习现象随处可见,尤其是一问几答的课堂模式中,有相当多沉默孩子的思维处于半停滞状态。所以,怎样用多种方法,耐心机智地促使每一个孩子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积极地独立地思考,值得我们不断思索、实践。

在第28篇《用劳动的爱好来教育学生》中,”苏老师“又十分明确地指出要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尤其是那种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在这里,他用科学的理论阐述了劳动对智能的促进作用。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学困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不能看见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他离开”事实“就难以思考。劳动的典型特点,就在于它的哥哥步骤和操作之间都有依存性,而且它要求高度的注意力、精神专注和动脑筋思考。

然而我们的教育现实却与”苏老师“的理想相差甚远!限于条件,学校教育基本上是书斋式的,哪里谈得上多少劳动教育?感到可悲、无奈之后,唯有用”家校联系“进行补救:告诉家长劳动的意义,让他们鼓励孩子参与一切可能参与的手工制作、家务劳动、社区劳动。

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达到教育家期望的高度呢?这可是值得一辈子去思索、去实践的事情!

推荐第7篇:读书体会

读“为自己而不是为他人工作”有感

赵万忠

在这个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东西,莫过于书了。一本好书能改变人的一生,让一个人从失败走向成功,从忧伤走向快乐,从灰心失意走向奋发图强。《如何成为企业不可缺的金牌员工》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书中,有篇文章叫《为自己而不是为他人工作》,读后给我很大的感悟。在工作中,不管做任何事,都有应该把心态回归到零,把自己放空,抱着学习的态度,将每个任务都视为一个新的开始,一段新的体验,一扇通往成功的机会之门,千万不能视工作如鸡肋,食这无味,弃之可惜,结果做得心不甘、情不愿,于公于私都没有裨益。

我们当中,那当然也包括我在内,时常处于消极颓废的心理状态中,觉得社会太大,自己所学、所想的在现实中经常行不通。完美、成功的境界离自己更是遥不可及。于是,我也跟着垂头丧气,驻足不前,面临人生的路一片茫然,不知所措。也有时候,对自己处身的工作不满,导致了负面的情绪。然而,抱怨与痛苦就产生了,在这个时候,一本好书,它帮助了我,它启示了我的思维,掀起了我久违的热情,亦解释了某些灰与黑的现实本质,澄清了我混沌不清的大脑。然而,工作又是什么?工作是上帝安排的任务;工作是上天赋予的使命,那么没有机会工作或不能从工作中享受 1

到乐趣的人就是违背上帝意愿的人,他们就不能完整地享受到生命的乐趣。工作是付出努力以达到某种目的。我们都有自己的目标,也有自己的梦想,正是为了获得某些东西达到某些梦想,或是成就自我,为了拓宽、加深、提高自身的技能,将自身全面发展成为和谐美丽的人,我们才会专注于一个方向,并为此付出毕生的心血。工作是一个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除了工作,没有哪种活动能有如此高的充实自我、表达自我的机会,以及如此强的个人使命感,和和种活着的理由。工作的大批量往往决定生活的质量。要知道,工作是我们要用生命去做和事情。

你,在为谁工作?让我们一起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一起走向成功之路。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更需要用热情去重燃工作的激情,再来一次触动心底的反思,让我们第个人都能够从内心深处承认并接受:我们在为他人工作的同时,也在为自己工作。这个朴素的人生理念。责任、敬业、忠诚就从而诞生了。敬业铸成灿烂人生。爱岗,在自己的岗位上闪光。在平凡中创造不平凡,勤奋努力、自强不息,要知道我们不只是在为老板打工,更不单纯为了赚钱,我们是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工作。我们要把自己当作公司的主人,才能更好地从中获得发展的机遇。

你,在为谁工作?答案已经很明显,我们是为自己而工作,在为自己的人生工作,既然这样,我们就应该负起天经

地义的责任,义不容辞以守信为立身之本,主必有信,行必有果,尽心尽力,忠诚第一,忠诚于老板,忠诚于同事,视诚实为生命,诚实坦率,敞开心扉,坦荡处世,率直为人,把职业当作生命的信仰。记住,我们是在为自己的人生而工作,一起努力、奋斗吧!

推荐第8篇:读书体会

暑假读书心得体会

东城街道中心小学

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暑假我读到了平时没看过的书,读书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一个暑假里,我感觉收获颇丰,以下就是我暑假读书的心得。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我们渴望读书,渴望获得知识,但是我们却常常会有这样的疑惑:我们应该如何读书?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同时我们也应抛弃古时旧的求知理念,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等等,都不足取。

为了使读书达到更好的效果,我除了善于动脑,找到所读文章的“眼睛”,心领神会之外,还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当然读书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但是正如俗话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思考的结果整理出来,写成笔记和感想,既有助于思考,也可以帮助我们记忆思考的结果,便于日后比较、综合、分析。如果所读的书是自己的书,我还在书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看法、疑问、评论等,或做一些记号。它会加强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记忆、作文时如果要参考、模仿渡过的文章,有没有做过评注的,效果大不一样。

常听学生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只听老师的,老师的话简直比圣旨还灵,回到家里就谁的话都不听了。”在研读中,我想到了学生的向师性,这是一种纯洁的美好的心理品质,我们当教师的要好好地利用和开发。在教学中,我有意或无意中出了这个那个错,学生都会及时地为我指出,这样不仅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班级气氛也极为活跃。 读书让我更深刻体会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我因此常和学生交流,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回想每一次学生在向我表达着他们对我的感激和敬意的时候,我的心情都莫名的激动,我总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工程中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我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

2014年 暑假 东城街道中心小学

推荐第9篇:读书体会

尊重教育 尊重改革 尊重人性 ——— 读《那年花开》有感

郊区二中

宋爱芳

小说简介

《那年花开》是一部清新自然的校园网络小说,都是学校里发生的师生之间的小事,读起来觉得亲切,相信生活里有这样在教学改革中一直跋涉、前进,努力奋斗的学校和这样年轻有为的老师和学校。它告诉我们一个真理:敢于尝试常常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机会,而这些机会正是我们所需要的,莎士比亚说:“本来无望的事,只要敢于尝试,往往就会取得成功。”这句话我们每个人都应牢记心中。

心得体会

寒假期间我阅读了这部小说《那年花开》,真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我感触最深的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松江一中校长齐志远和课改实验教师许会对新课改的坚持;二是面对学生各种突发事件,许会老师给予的正确处理;三是齐志远与许会之间情感的真实表露,这也是人性之所在吧。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想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面对新课程改革,我看到了市、区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看到了齐志远校长的认真落实,组织全校教师学习新课改知识,认识新课改的重要性,组建新课改实验班,深入课改班级听课、探讨,帮助课改教师收集资料等等;我更看到了许会老师付出的艰辛和努力,甚至是在周围人鄙视和不支持的情况下,晚上备课到两三点,白天还领着学生进工厂,到农村,积极探索自己的开放式教学。特别是许会在与齐志远校长交谈时的一段话给我启迪很深,许会说:“过去老师是站在讲台上讲课,老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演好演坏学生都得看。新课程改革,老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转换,课堂上老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老师要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较大的平台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表现自己。老师要当好这个导演就必须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当然就得花费更多自己的时间。”

其次,作为班主任我们每天都在与许多学生共同生活、学习,难免会发生很多突发事件,难免会让我们生气,激动。而许会老师的做法真的值得我们借鉴。

学生徐婷婷与唐斌斌发生争执打闹,许会采取了沉着冷静的处理方法。这场事端的过程,让许会看到老师言辞非常重要,正因为许会没有过激的言辞,也没有评判谁是谁非,更没有连篇成段的说教,只是通过时间来让唐斌斌自我反思,并换个角度,首先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用得适时适事,恰到好处,使唐斌斌和徐婷婷及全班同学受到启迪,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处理突发事端,教师首先要镇静、沉着。其次要抓住时机,讲究教育分寸,点到为止,其结果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第三,齐志远与许会之间的情感纠葛也是人性的真实体现。齐志远读研究生时和正上大学的许会是感情深厚的恋人,可齐志远回到家乡后,面对父亲临终前的要求,被迫娶了父亲老战友的女儿为妻,从此开始了自己的生活。当许会毕业到松江一中应聘时,齐志远已是为人夫为人父的校长。在这种情况下,许会完全可以放弃到松江一中工作,但是为了齐志远领导下的新课程改革,她不但留了下来,还担任了新课程改革实验班班主任。难道说这不是人性的真实体现吗?我们常说的“爱屋及乌”就是这个道理吧。当然在整部小说的进程中,他们都在互相牵挂着对方,力求为对方着想,当听说齐志远的妻子在援藏时牺牲的消息后,许会哭了,而且很伤心。这不也是人性的体现吗?当自己所爱的人伤心时,自己又怎么不伤心呢?虽然他不属于许会,可许会内心是爱他的。

以前我们一提到教师,就是那种正襟危坐的好好先生形象,好像老师们就是圣人,没有情感。而这部小说却一反常态,真实的反映了老师们的生活,好像这些事情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让我们有一种触摸人们灵魂深处的驿动,也让我们品味到了人生百味,世界精彩,魅力无限。

地址:山西省长治市郊区第二中学校 邮编:046021 电话:13935563348

推荐第10篇:读书体会

学习《小学语文教学36策略》心得体会

宏升中心小学 董晓春

近一年读了《小学语文教学36策略》这本书,它是一本写一位基层教研员的听课手记。这本书共有三辑,第一辑:提高教学实效性之36策略,第二辑:教学策略源于对教学理念的思考,第三辑:教学策略应用于教学实践。通过学习和运用所学理念、方法,自己的教学有了一定的提高。

第一辑 提高教学实效性之36策略

这一部分内容讲了很多教学中的出现的问题,告诉我们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给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向。我教的是低年级很多方法都很实用。 例如:拼音教学要做到“三个要”。第一,教师要有亲和力,第二,教学方 法要有趣,第三,学子中要多鼓励。拼音教学对于一些学生来说是怎样也记 不住的,所以可以找一些儿歌来帮助记忆。如:b像六,反六d,q像九,反九 p。识字教学是低年级的一大难关,如何让记字变得简单,很多老师也在研究, 这本书里提到了运用字理教学,就可以提高识字教学效果。所谓字理,就是汉字的构字依据和组成规律。每个汉字都有关于构成的说法、道理。字理识字是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通过对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法德分析,运用直观、联想等手段识字,让学生见形知义,牢记于心,从而减轻识字负担,提高识字效率,达到识字目的。

儿童的求知欲和好胜心强的,在教学中,还注意采用观察实物、实验、演示、动作表演、游戏比赛、讲故事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在教学《雨后》一课时,我让学生尽情表演雨后哥哥和妹妹玩水的情景,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学生玩得很痛快,好像真的在雨后玩耍一样„„学生在玩中充分的体会了课文的内容和哥哥妹妹的心情。 第二辑 教学策略源于对教学理念的思考

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各种理念不断推陈出新,如何理解和落实教学理念就成为了关键。教学的最终价值指向应该是提高人的人文素养,而语文教学就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它的价值指向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中心;两个基本点:一是课堂教学惜时增效,二是课外资源绿色滋养。

提高课堂的时效性要做到该讲的讲,不该讲的不讲。这本书中告诉我们“四个不讲”第一,学生会的,懂的老师不讲。第二,学生通过自学能够理解的老师不要讲。第三,学生不会、不懂,但是通过小组学习、同伴交流能够学会的、弄懂的,老师不要讲。第四,学生经过自学、小组学习仍不会、不懂的,但是经过老师的启发引导,学生能够学会、弄懂的老师仍然不要讲。我们要力争做到“四个不讲”要做到惜“言”如金,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把更大的学习空间还给学生。

绿色滋养就是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做调查研究,引导学生诵读经典,在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中汲取终身可用的营养;引导学生阅读优秀文字,体验“术”中人物的精神世界,体会“书”中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引导学生走进网络,了解世界;等等。我结合学校的要求开展了诵读经典的活动。例如:背诵《三字经》、《弟子规》、唐诗宋词等。

改变教学思路——由“教学”变为“学教”,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我们在教学思路上要先考虑“学”再考虑“教”,一切教学的活动都能够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都能考虑到学生的发展。书中告诉我们要做到“三个着眼于”。

一、着眼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着眼于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提高。

三、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从这几方面来设计自己的教学也许会更适合学生的学习。

还要做一名学习型的教师,和学生们一起读书。利用课余时间或班会、晨会等时间读书。学生读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成语故事或寓言故事等。老师可以范读、领读、和学生一起读等。不同的年级读不同的书籍,慢慢的积累。

第三辑 教学策略应用于教学实践

这一部分内容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应用,书里给我们列举了很多的教学案例。从一年到六年,从拼音到课文的学习都有,给了我很多启发。这些案例都是教学实录,老师是怎样引导的,学生是怎样回答的都详细记录。有很好的引领作用。体现了当代教学理念、思想。

第11篇:读书体会

校本研修心得体会

——学习《有效教学的基本功》有感

厢黄旗小学吴艳华

本学期认真阅读了《有效教学的基本功——新课程下中小学教师试卷编制、分析、讲评技能》一书,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作为年轻教师,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教学经验上,都尚且不足。通过阅读这本书,不仅让我学会了怎样编制试卷,怎样分析试卷,还教会了我如何上一节试卷讲评课。

其中话题七-----新课程下的试卷讲评原则,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我认为其中两个方面最重要,一是要及时准确性原则,二是要多重视学生情感。其中让我明白了一节成功试卷讲评课要按以下步骤进行:

1、课前认真批卷,统计错误率,对学生普遍错误认真了解。

2、学生自愿结合组成学习小组,成员应包括好、中、差各层次学生,人数5—6人。

3、每节课给学生10—15分钟自主订正,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通过学生间互助讨论完成部分试题订正,并要求学生分析错误原因,教师也可进入各小组指导!

4、在小组订正基础上集体讲评,要求各小组上报未解决题目重点讲评,也可讲讲教师认为应重点强调的内容和方法等。要按序讲评错误率高的题目或是按知识点归类讲,也可结合课前批卷情况请同学当“小先生”讲评错题,或说明错误原因,检查小组学习效果。

5、试卷订正

6、平行性或延伸性习题再反馈

总之,试卷讲评中要注意以上几种步骤,这样既能使一份试卷发挥好它的教学评价功能。也能使教师和学生了解自己的教和学的不足,为今后教学指明方向,为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推动作用。

通过学习这本书让我知道了,优秀的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是一个“充满智慧和爱,给孩子力量,为孩子获得终身持续发展的智慧型教师。”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努力读书,认真练好课堂教学基本功,积极反思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切实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不断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按照本书的理论知识,应用在实际教学中,多反思,多推敲,不断积累宝贵的教学经验。

第12篇:读书体会

读书体会

在上幼儿园时,我非常厌烦读书。直到小学二年级的一天,我做完作业正在玩,看见妈妈正在津津有味的看着《青藤屋》那本书,看到她痴迷的神态,我也试着看了一篇,看到那动人的故事,越看越想看,于是书就把我吸引住了。我第一次看书上瘾了,所以我一有空闲的时候就去看那本书,一直把它看完。

我过生日时,妈妈到书店让我挑礼物,我拿了一本《苦命的孩子》看了起来,我看了非常感动,所以我让妈妈给我买了那本书,她很高兴,表扬我长大了,爱学习了。那是我第一次向妈妈提出要买一本书,以前我总是挑选一只漂亮的钢笔或者精美的玩具„„我在回家的路上,坐在自行车上仍然不停地看着那本书,回到家的时候,那本书我都快看完了。书的故事情节把我感动的留下了眼泪,我也从中也学到了许多好词佳句,这本书也使我增强了读书的兴趣。从那以后我就养成了爱看书的好习惯,妈妈也经常给我买来一些书,我非常喜欢。通过看书,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也明白了许多道理,心中的故事也渐渐多起来。有一些故事让我感动,让我懂得了人间真情,让我知道了很多很多。

书给我带来了快乐,我要继续读书。

我的读书体会

我很热爱读书,特别是神话类的书籍,把我深深的吸引住了,书里讲的很生动、形象。

把故事中的人描绘的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牛郎织女》是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篇神话故事,故事讲述了牛郎织女相亲相爱,忍受着一年只见一次的痛苦。从中我体会到了牛郎织女无法割舍的爱情。他们的故事使我感动。

《女娲造人》的故事传遍千家万户,女娲造了男人和女人,使人们可以生儿育女,繁衍后代,使人们过上了幸福和谐的生活。

《女娲补天》这个故事讲述了女娲为了让人们过上幸福的生活,冒着生命危险,帮助人们补天,从中我体会到了女娲不惜一切也要造福人类的决心与毅力,不屈不挠,顽强不屈。最后,经过一番努力,女娲终于将天补全了。从《女娲造人》和《女娲补天》这两篇神话故事中,体会到女娲不仅是人类的创始者,还是人们的保护神,灾难面前总有女娲保护人们。

神话故事是我们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使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我爱读神话故事。

我的读书体会

我很热爱读书,特别是神话类的书籍,把我深深的吸引住了,书里讲的很生动、形象。

把故事中的人描绘的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牛郎织女》是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篇神话故事,故事讲述了牛郎织女相亲相爱,忍受着一年只见一次的痛苦。从中我体会到了牛郎织女无法割舍的爱情。他们的故事使我感动。

《女娲造人》的故事传遍千家万户,女娲造了男人和女人,使人们可以生儿育女,繁衍后代,使人们过上了幸福和谐的生活。

《女娲补天》这个故事讲述了女娲为了让人们过上幸福的生活,冒着生命危险,帮助人们补天,从中我体会到了女娲不惜一切也要造福人类的决心与毅力,不屈不挠,顽强不屈。最后,经过一番努力,女娲终于将天补全了。从《女娲造人》和《女娲补天》这两篇神话故事中,体会到女娲不仅是人类的创始者,还是人们的保护神,灾难面前总有女娲保护人们。

神话故事是我们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使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我爱读神话故事。

《神秘的石格格岛》读书体会

《神秘的石格格岛》讲了:一群生活在城市了的老鼠们不想再过提心吊胆的生活了,所以它们决定找一艘船,出海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岛。经过漫长的旅程,它们找到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岛,叫石格格岛。

可是,老鼠们发现了一个巨大的脚印,它们以为是只大怪物,所以它们想了种种办法,想把石格格抓起来。可是它们都弄错了,石格格只是一只弱小的动物,当水落石出的时候,老鼠们就和石格格一起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我觉得小老鼠们真勇敢,别人没出过大海,而他们向难度挑战,出海了,它们遇到大怪物就想了许多办法打败怪物,而不是逃脱,我觉得小老鼠这种勇敢的精神很值得我学习,以后我遇到什么困难想方设法去解决,勇敢面对。还有那种团结合作的精神、坚强和勇往直前的心、遇到难题就善于动脑筋想出办法去解决问题!

读书体会

以前,我知道书里有许多知识,应该多看书,但是我认为读书很累、很烦,而且没有意思。爸爸妈妈总是叫我去看书——“你去看一会书吧,对写作文很有帮助的!”这句话我已经听得很烦了,表面上只是点点头,但实际上很不愿意去看书。我认为世界上我最讨厌干的事莫过于看书了。

我的家里有许多书,别人都羡慕我,但我却很少阅读,我觉得只要上课学好老师教的,就没有问题了。但事实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要不然买那么多书干什么,大部分之时都是从课外书里“吸”来的,如果不看书,知识就差多了。

后来,我尝试着去读书,根本就不是很烦,很没意思,读书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我对兵器知识很感兴趣,爸爸妈妈就买了些关于这一方面书籍。通过阅读,我了解了我们国家在国际上有多么强大,令其他一些大国对我们也不敢小瞧。我为我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书,也是一粒开心果,在你非常伤心时,你可以看看它,快乐起来。

“活到老,学到老。”让我们记住这句名言,一起去读书吧!

我爱读书

炎热的暑假像一个大蒸笼。同学们有的选择游泳,有的选择到他乡旅游,有的则是呆在家里吹空调。我选择了读书。

对于读书的兴趣是我上六年级才有的,记得有一次班级举行一场辩论赛,主题为-----外星人是否存。我是正方一辩手。经过一番龙争虎斗,辩论进入白热化,反方辩友的观念让我们无从下手。最后我站起来向反方辩友反驳道:?《科学大众》上的一篇关于“外星人是否存在”的文章,文中种种迹象表明外星人是存在的,但不是像人们想象那样,但又是非人类。我的观念提出后,评委宣布正方胜,辩论赛结束后,我们高兴的拍手叫好,大家还夸我是见多识广的好学生。

这件事到现在回顾起来还是那么津津有味。说来多亏书上那些知识产帮助了我,使我增长许多见识。于是我要说几句话,也算是我对书的情有独钟吧!你是我精神的营养品,生活中没有你,就好像没阳光智慧里没有你就好像没有了灵魂!

我爱读书它可以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教育鼓舞我们,我认为读书贵在勤奋。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勤天下无难事’。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也曾说过:‘业精于勤’。这就是说学业的精深来源于勤奋。

一直我都认为读书是最幸福的。我除了拥有现实世界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精彩的世界!

享受读书

培根曾经说过:知识就是力量!读书是最直接,最迅速吸收新知识的方法。在读

书中,有甘有苦,个中滋味却需亲自体会。

读书,若只为了明白大考将至,埋首于书阵中,这时,所看的书不仅讨厌,更是

可恶,烦人。在这种情形下,读起书来可谓字字血泪,苦不堪言。只恨心中的无名火,

无法取出,一把烧了这些可恨至极的东西。

数学,大概是世上最叫人又爱又恨的东西。解道难题,弄得焦头烂额,仍不得齐

解,那时光景必是无言泪欲零!可若是突然福至心灵,被解了出来,又是一番柳暗

花明后的眉飞色舞。想想,如果没有开始的焦头烂额,又何来的眉飞色舞呢?读书

的滋味不正应了>上说的:相对的双方,一定共同存在的道理? 王云五先生,自幼失学,但求知的欲望却在他心里生根茁壮。到了能自立的年

纪,不断涉及各种知识。为了购买一套>,而做了许多苦力。最后,他成功

了,成了一名饱学之士!他发明了四角号码查字法,倍受世人景仰。他,饱尝了读书的

苦与乐,最终还是成功了!

不要因为觉得读书苦而放弃享受读书甜美的权利!只要坚持努力,读书是最 能获得成功的捷径。西谚中有这样一句话:含笑播种,必欢笑收割。这句话放在读

书上最恰当不过了。只要你勇往直前,必能抹掉嘴角的一丝苦味,采取诱人甜美的

甘果!

持之以恒 坚持读书——读书心得体会

亲子共读就是以阅读为纽带,引导孩子学习知识,同时加强父母与孩子之间沟通的一种方式。亲子共读有助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双向沟通,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孩子产生浓厚学习兴趣,在阅读中得到乐趣,在乐趣中增长知识。

在亲子共读活动中让我让感触最深的是要持之以恒,坚持每天都要读。作为家长平时工作都比较忙,加上各种家务及孩子作业,平时读书、学习机会本身就少。加上家长本身存在惰性,平时很少读书。即使平时有点时间也只是在心情好时才看一点书,可以说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给孩子没有做出一个好榜样。这次学校组织亲子共读活动,作为家长为了配合学校做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步进行,我不得不每天抽出固定时间陪孩子读书。我的孩子本身就爱阅读,每次买到新书总是在很短时间内读完。这次亲子共读活动中,家长陪伴孩子阅读,让孩子的阅读积极性更高了。每次我们读完一篇文章,孩子总能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作为家长只有自己读明白了书中内容,才能更好的正确引导孩子,让孩子明白书中的道理。对书中好的词、句向孩子做出详细的讲解,让孩子在阅读中一点一点的积累新知识,做到积少成多,滴水成河。

通过亲子共读,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不得认识了更多的字,明白了更多的道理,并且通过亲子共读让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更加亲近。现在雪瑶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更主要的是通过亲子共读,让我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明白孩子心理需要,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和今后正确的教育方向奠定了基础。作为家长能有这些感触和体会,感谢学校和老师提供的这次学习、交流机会,你们不但给予了孩子们更多关爱,而且为家长搭建了与孩子学习、交流的平台,增进了家长对孩子的了解。

读书体会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感动美国法院的爱心》,主人公是一位修鞋的老人。这位老人在法院门外修鞋,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当法院开庭,他就会随着人流进入法院,去旁听各种案件的审判。

一天,一个满脸悔意的年青人被带进法院。老人认为这个青年又是一个在公共场所“酗酒闹事”人。那是只需被告人委托别人交一小笔保释金,便可判一年“监外守行为”。

老人悄悄地问起他的犯罪经过。青年诚恳而内疚地告诉老人,由于父母早已离异,他一直跟着爷爷过。因喝醉酒打了人,他感到对不住年迈的爷爷,自己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又有一个很好的女友„„说着青年泪流满面。开庭时,老人从容地走向法官,表示自己愿意做青年的担保人,保释青年出去。法官想了想说:延期三周判决。三周后,老人亲自陪同青年返回法庭。这是老人说:以上帝的名义发誓作证说:以上帝的名义发誓作证,青年三周来滴酒未沾,一直勤劳工作,照料祖父,空余时间还去教堂做义工。法官一见大喜,当场释放了青年,并象征性地罚了一美分。青年从此变成了一个守法的好公民。

以后的17年中,老人又为2千多人做担保,他的爱心改变了两千多人的命运。 读了这篇短文,我认为,老人宽容的爱最终改变了美国法律的历史,这是爱的伟大和它的神奇。朋友,不要吝惜你的爱,奉献出来,你会看到一个美妙的世界。

读书体会

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可以拓宽视野,可以提高写作水平,更可以激起人的各式各样的感情,最终获得美的感受。

我读过许多课外书:《百家姓》《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十万个为什么》《上下五千年》等等。这些书不仅开阔了我的视野,还让我知道了一个个为人处世的道理。

尤其是《上下五千年》,让我记忆忧新。英国大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智慧。”是啊,纵横天下,哪一个朝代不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从元朝开始,成吉思汗首先只是一个部落的首领而已,到后来一样靠他的智慧也当上了可汗啊。还有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哪一位帝王不是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赢得统治者得最高权力的?

历史的每件事都让我们感想良多,暴君隋扬帝,玄武门之变„„而今,我们又将翻开崭新的一页,谱写着我们新世纪青年的历史。

啊,书!你是知识的源泉,你是全世界人的营养品,你是使人类进步的阶梯。啊!书,我热爱你!

读书体会

说到读书,有人会摇头:“读书多苦啊!”是的,读书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它需要动脑、用心、还要有毅力。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而我认为书是一样任意的东西,它可能是一杯耐人寻味的绿茶,可能是一段难忘的人生奇遇,也可能是嘴边一首喜爱的小曲。其实书也是一位老师,像清澈海水,能荡涤心灵,如果我是一滴水,我将投入它的怀抱。它也像苍天大树,能遮阳避雨,如果我是小草,我将依附于大树。

书海浩瀚,知识无穷,古人常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小小的我被书吸引着。读书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课,《哈利·波特》把我卷进了魔幻世界,让我明白了其实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重要的是要学会相信自己;《中国通史》陪伴着我进入历史的长河,走过一个个朝代,展示一位位君王将相,懂得了“以人为鉴、以史为境”;《雷锋日记》让我懂得了人只要活着就要多为别人着想,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这些书籍,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我读的很快,囫囵吞枣,有一点不求甚解的味道。每本书都能使我如痴如醉,故事的情节永远那样悲欢离合。

读书讲究方法,才会有更多的收获。我知道宋代朱熹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马克思读书的“三字秘诀”;博(博览群书)、记(折书角、画线、做记号)、读(熟读成诵)。予后读书的“三式”,鸟瞰式(求的初步印象);精读式(品味妙处);消化式(吸收其中的精华)„„

我受益匪浅,明白了:书,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带我翱翔知识的王国,能带我领略人世的真谛,能带我走遍浩瀚的天地。

读书体会

以前,我知道书里有许多知识,应该多看书,但是我认为读书很累、很烦,而且没有意思。爸爸妈妈总是叫我去看书——“你去看一会书吧,对写作文很有帮助的!”这句话我已经听得很烦了,表面上只是点点头,但实际上很不愿意去看书。我认为世界上我最讨厌干的事莫过于看书了。

我的家里有许多书,别人都羡慕我,但我却很少阅读,我觉得只要上课学好老师教的,就没有问题了。但事实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要不然买那么多书干什么,大部分之时都是从课外书里“吸”来的,如果不看书,知识就差多了。

后来,我尝试着去读书,根本就不是很烦,很没意思,读书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我对兵器知识很感兴趣,爸爸妈妈就买了些关于这一方面书籍。通过阅读,我了解了我们国家在国际上有多么强大,令其他一些大国对我们也不敢小瞧。我为我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书,也是一粒开心果,在你非常伤心时,你可以看看它,快乐起来。

“活到老,学到老。”让我们记住这句名言,一起去读书吧!

读书的体会

在上幼儿园时,我非常厌烦读书。直到小学二年级的一天,我做完作业正在玩,看见妈妈正在津津有味的看着《青藤屋》那本书,看到她痴迷的神态,我也试着看了一篇,看到那动人的故事,越看越想看,于是书就把我吸引住了。我第一次看书上瘾了,所以我一有空闲的时候就去看那本书,一直把它看完。

我过生日时,妈妈到书店让我挑礼物,我拿了一本《苦命的孩子》看了起来,我看了非常感动,所以我让妈妈给我买了那本书,她很高兴,表扬我长大了,爱学习了。那是我第一次向妈妈提出要买一本书,以前我总是挑选一只漂亮的钢笔或者精美的玩具„„我在回家的路上,坐在自行车上仍然不停地看着那本书,回到家的时候,那本书我都快看完了。书的故事情节把我感动的留下了眼泪,我也从中也学到了许多好词佳句,这本书也使我增强了读书的兴趣。从那以后我就养成了爱看书的好习惯,妈妈也经常给我买来一些书,我非常喜欢。通过看书,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也明白了许多道理,心中的故事也渐渐多起来。有一些故事让我感动,让我懂得了人间真情,让我知道了很多很多意思。

书给我带来了快乐,我要继续读书!

我的读书体会

古代思想家陈寿曾说过:“一日无书,百事荒芜。”这句话对于我来说,更是不可言喻。下面我就来谈谈我的读书体会吧!

记得有一次语文考试,作文的题目是《的春天》,那时,我心想:平时读书积累的描写春天的好词、好句、好段终于可以用上了,我立刻挥舞着手中的笔,毫不犹豫地写起来。结果果然不出我所料,我的作文得了满分,老师还让我在班上朗读了呢。那时,我心中一阵感慨:真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啊!“

还有一次班上举行童话作文比赛,内容自选,心想:这真是“张飞吃豆腐——小菜一蝶”。以前看的《查理九世》、《怪物大师》„„等书籍,又像教母似地发挥了作用。比赛时以前的故事都在我脑海里涌现。结果那次作文比赛我赢得了一等次。从那时起我开始赞叹书那神奇的威力。

随着自己慢慢长大,越来越觉得书对于我来说有多么重要:书若是大海,我愿作一艘无帆的小船,在海中畅游;书若是沙漠,我愿作一颗顽强的仙人掌,吸取沙漠中的养分;书若是巍峨的高山,我愿作一棵挺拔的苍松兀立山头;书若是„„

读书让我满足;读书让我充实;读书让我感到无比的快乐„„

第13篇:读书体会

读《我的生涯手册》有感

庄子逍遥游中,最脍炙人口的故事,大概就属大鹏与小雀的对话了。大鹏的故乡在辽阔的北海,本尊是硕大无朋的“鲲”,化身为“鹏”之后。双翅奋力搏击能在水面溅起三千里的波涛,顺风盘旋展翅高飞则如遮天的云彩,能奔向九万里的高空,往南海而去。然而,一旦缺乏风势的助力,大鹏的双翅也没有了用武之地。地面上的小雀和斑鸠忍不住讥笑大鹏:“我们跳跃着就飞了起来,想飞就飞,碰到树枝就停下来歇息,虽然飞不高,但也自由自在。何必要辛辛苦苦冲向九万里的高空到南海去呢?”

究竟是大鹏或小雀才真是“道遥游”?恐怕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大鹏有大鹏的使命,小雀有小雀的自在。顺应着自己的本性,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致,拥有自己的目标、欣赏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妄自菲薄、不怨天尤人,人生就有更充分的机会可以自在逍遥,可以自我实现。所以,赫曼•赫赛说:“一个人生活的目标不应该以世俗的成就为标准,而应该在生活与行为上把自我实现到极致。”

在人群之中生活的我们,经常为了和别人比较优胜劣败,而忘却了自己真正的理想和目标;或者为了不辜负别人的期待,而勉强压抑自己深层的憧憬和想望。即使在社会上获得了伟大的成就,聪明才智足以服千万人之劳,然而当肩头担负的压力愈是沉重,愈需要为了让大多数人满意而隐藏自己真正的感觉,愈是无法做回真正的自己。

我们总是期待向艰难挑战可以获致高度的成就感,成就感的满足会带给自己快乐的感觉,并对自己感到满意。然而,当成就不是为了让自己快乐而是为了让别人满意时,成就与快乐的天平也将会严重失衡,最终迷失了自己。不可否认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生活哲学。对相同一件事,当思考的观点不同,看重的层面有别,即会衍生南辕北辙的生活态度。

据传在一幅中国名画中,绘着三位中国哲学大师围绕着一坛醋,每个人都正将蘸着醋的手指头从口中移出。于是观画者正好可以看到他们在品尝同一坛醋之后,凝住在脸上的表情:一个充满酸味、一个苦涩溢于言表,一个则笑容满面。由于画中那一坛“醋”代表人类“生活的本质”,大师的表情则反映了他们的人生哲学。对于那位充满酸味的大师,生活总是无法与自然取得和谐,人类社会因此需要许多礼节规约,以防止人们误入歧途。而那位苦涩溢于言表的大师,却相信人类世界充满苦难折磨,惟有禁绝一切物欲,始能避免灾祸。最后,笑容满面的大师,则相信人类日常生活经验皆是吾人可以从中学习的自然导师,故与自然事件和谐共存的结果,自然是愉快的。

据说,在人类生活本质的试炼中,品尝到酸味的大师是孔子,味觉苦涩的大师是释迦牟尼,感觉到香甜美味的大师则是老子。三位大师反映了影响中华文化至为深远的儒、道、佛三家思潮。姑且不论该幅名画的真实性,但不同的思想观点会让我们对人生抱有不同的生活态度,却是不争的事实。

因此,面对自己这一生长远的发展历程,我们如何看待自己、他人和人生,决定了我们的生命主题和生涯发展方向。

由于工作占据人类生活的绝大部分,我们不可避免地透过工作来掌握生活,也透过工作上的表现来寻求个人的意义和价值,并在工作中致力于达成自我的实现。工作的选择和发展即成为生涯发展历程中至关重要的议题,亟须深入而广泛的探索,理清目标和方向。并发展出循序渐进的行动计划。以增进其各方面的良好准备,因应工作世界的挑战,达成最佳的生涯发展与充分的自我实现。

本书涵盖了自我探索、工作世界探索、家庭期待与沟通、生涯选择与决定、生涯愿景与规划、生涯准备与行动等与个人生涯发展息息相关的重要议题。旨在藉由循序渐进的个别或团体活动,以辅助青少年或大专学生的自我学习;并可运用于生涯辅导课程、生涯探索团体、或生涯规划工作坊中,作为辅助学生进行生涯探索与规划的学习教材。

第14篇:读书体会

作为语文教师,我深知“要做教书人,先做读书人”的这一现代观念,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和专业成长的需要,我为自己制定了个人读书计划。利用晚上和双休日实践来读书,写读书笔记,将自己感受一抒为快。

我先向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进攻:各种教育报刊,如《人民教育》,《班主任之友》,苏霍姆斯基的《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如何做一名优秀的班主任》,《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等,这些专业化的书籍。开启了我的教育智慧,提高了我的教学水平,自己在班主任之路上也得以成长,连续在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

另外, 学校开设了经典诵读课,需教授《论语》,《弟子规》等为了能够上好课,我每天都在网上提前学习,备课,给学生上课后,我思想里不知不觉萌生了许多的新认识,后来我又向《孟子》等国学经典渗透。

除自己通过书籍“充电”,我坚持让学生读书,坚持让学生写日记,读书笔记;倡导“亲子活动--父母与孩子共同读一本书”并在家中创建图书角,同时,在班级开展读书交流会,开展演讲比赛等,我也两年连续被评为“优秀教师”。

书滋养了我,教育了我,帮助了我,今后我将继续读书,开展好教学中的各项读书活动,让读书成为教师工作生活的必须成为每个学生成长的必须。

第15篇:读书体会

周校长:

这次我们学校一下提拔两个副校长,出名了.

昨天我打电话给张昌武,祝贺他高升了,他对我说了许多感激你的话,说没遇到你,就没有他的今天,

想起2005年跟你一起到实验小学这些人,都有出息了,当年我与胡德华,张昌武三人一起住在幼教部大楼,现在三人只剩下我一人了,真是惭愧!

周校长,这次我们学校领导班子还会不会有新的变动,若有,你能不能给一个机会让我锻炼一下,其实,这6年,你对我的关照是够多的了,只是由于我自身的原因,成长较慢.想一下自己在教研组长这位置上也干了4年,做了一些事,积累了一些经验,若学校能给我一个更大的平台来为学校做事,也不辜负周校长你这么多年来对我的关心及照顾.

原先,我的条件还不成熟,加上小孩还小,现在我各方面条件都还好,自已在教务这块还是有信心的.

当然,若学校这次认为我的条件还不成熟,我还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学校的各项工作 .

第16篇:读书体会

读书体会 书,陶冶了我的性情;书,丰富了我的知识;书,开阔了我的视野;书,给予了我人生的启迪。以书相伴,人生就会有大不同。生活可以清贫,但不可以无书。博览全书的人,

往往知识丰富,能集众家之所长于其身,因此能使人喜欢读书,将使他终身受益。

我觉得书就像一把金钥匙,能打开多扇门窗,它更能帮你打开知道天地的大门,书

是人类的灵魂,因为它吸取了中国五千年的智慧,也是装着的营养,能充实我们的头脑,书是骏

马,它能把我代到浩瀚的天地。 每个人应该都读过书吧!但认真的读呢?还是大概了解一下呢?我做的可细了,每读一本书,一篇课文都我以前读书不是很认真,只是把课文读了一遍,把课文了解一下就行了。可当我读了《走遍天下书为侣》和《我的长生果》这两触很深。因为我和书中作者读书的认真劲儿,相差十万八千里,里面有一段专门写了读书方法,我对“因为世上不会有两个人用书”这句话感受深刻。的确,每个人的读书方法都不一样。我也给自己列了几条读书方法,要反复地读,读到滚瓜烂熟的程度。高了,多读书又扩大了我的知识面。这些当然是我认真读书,多读书的好处了。

摘抄下来。遇到不会的问题做个记号,最后把自己的体会﹑感想写下来。就这样,在我一天天的努力下,我终于得到了成果。于

第17篇:读书体会

爱的感悟

我经常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在人生的大航船上确定自己的位置,是船员还是舵手,是大副还是士兵。每个人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关键在于定位。我们是教师,都是些普通人,但我们从事着神圣的事业。我们每天面对的是我们的学生,他们天真、可爱、充满生命的活力和幻想,他们对我们无限的信任和敬慕。我们付出了爱,得到的是更多的爱。读过《小学语文名师同课异教实录》这本书,我感受最深的赢在课堂 ,经营好课堂就是对学生深深的爱 。

做教师首先要相信你所有的学生都是天才,你才会认真地教每一个人。我领悟到,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育不是要改变一个人,而是要帮助一个人 。总在不停地在反思自己,如何把学生引领到更加广阔的天地中去。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一个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让孩子去“展示自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

课堂是我人生修炼的舞台。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教育了我,要终身学习。我喜欢我现在拥有的一切:学生、工作、家人、孩子。我将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努力向上。最后,让我用徐匡迪先生的一句话来结束此文吧!——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第18篇:读书体会

读《致青年教师》体会

王庄小学王广丽

爱所有的孩子。”这是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一书中的最后一句话,但当我掩卷再次品味时,我想:“心里装着学生的心,爱所有的孩子。”不正是贯穿整部书的灵魂吗?不正是吴老师所提倡的作为一名合格教师必须具备的品质吗?

扪心自问,我们“心里装着学生”了吗?答案似乎是肯定的:起得比鸡早的我们,大清早,在许多人还在酣睡之际,我们赶到了学校,组织学生早自习;临近深夜,在许多人已经进入梦乡之时,我们还在学校辅导学生学习;休息日,许多人都结伴出门沉浸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我们却要继续留在学校,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是啊,为了我们的学生,我们不停地忙碌着。但是,“不要保留学生的检讨书”,我们想过并做到了吗?我们是否也有过“等一会儿,让他把话说完?”的耐心吗?“你愿意到我的办公室来玩吗?”我们是否发出过这样的邀请?“你一定能写好的!”我们是否时常这样鼓励学生?我们是否会因为要不要填报“省级先进班级”而让学生投票?„„太多这样的细节,太多这样的琐事,如果把它和我们的备课、上课、升学率相比,确实是微乎其微,可是这些细节、琐事正是尊重学生、赏识学生、民主对待学生的体现,正是“心里装着学生”的最好诠释!如果我们做到了,那我们或许也会取得像吴非老师那样的成就!

读过这样一个事例:一位男生踢坏了班级里的一把椅子,老师“罚”了他,他便踹坏了教室里的一张桌子。惩罚竟然使学生的心灵发生扭曲,使他一错再错!静下心来想一想,如果在这些小事上也能像吴非老师那样“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多一些宽容,那又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

曾收到一位已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小肖发来的短信:“林老师,您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老师!”激动之余,往事又依稀在我眼前呈现:当时,小肖在班上是那种“刺头”人物,常常做一些恶作剧。但没想到的是他的转变却源自于我的宽容之心。那次,我正在讲课,突然响起了手机铃声。我先是一愣,继而发现小肖正手忙脚乱地捂着手机,全班同学的目光也全聚集在他的身上。面对这前所未有的场面,我轻声问道:“要回吗?你可以到外面回一个,这个时候打来电话,肯定是有事找你。”小肖只是红着脸说:“不,不。”从那以后,不仅他个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改变,在他的带动下,班级的面貌也发生了改变。试想,如果我因一时气愤而没收了他的手机,他还会成为今天的他吗?

《致青年教师》让我们明白:只有“心里装着学生”,我们才会自觉抵制物质欲望的诱惑,怀揣教育理想而永不放弃;只有“心里装着学生”,我们才能克服一己的狭隘自私,让自己的心胸开阔起来;只有“心里装着学生”,我们才会深深地知道“教育是慢的艺术”,我们要和孩子一起慢慢地成长;只有“心里装着学生”,我们才会宽容地对待学生,才会真诚地赏识每一位学生,才会在学生心里播下一粒粒美丽的种子!

如果哪一天,当你听到学生在训练场上高喊“一

二、一二,老师最二”的玩笑话时,而你依然能够面含真诚的微笑;当你穿着一套新的运动衣迈进教室之门,学生便亲热地喊你“哥、姐”的时候,在教育教学方面,你至少成功了一半:因为你已走进学生的心里。

我们不是诗人,但我们可以构筑爱的诗篇;我们不是学者,但我们可以推演爱的哲理;我们不是歌唱家,但心里装着学生的我们可以用热血唱出爱的颂歌——“爱孩子们吧!”

第19篇:读书体会

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_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第29条《怎样使孩子注意力集中》这一篇中有这样一句话:“控制注意力的问题,是教师工作中最精细而且研究还很不充分的领域之一,要能控制注意力,就必须懂的学生的心理,了解他的年龄特点。”同一个班级,有的学生听课专心致志,从不受任何干扰,认认真真的学好各门功课,有的学生则反之。特别是小学生在一节课的时间还不能自己控制好自己,往往随着某样事物的发展而转移注意力,一把尺的掉落,桌子上的铅笔,笔盒都有可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中,我们往往通过直观形象的东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在实际教学中总是有孩子心不在焉,游离在老师的教学之外,对于这种情况,我总是不能很好地把握。怎样控制注意力的问题,这是每个教师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学生如果不能集中精力听讲,就算老师讲的再精彩,也是事半功倍。那么,怎样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如何使学生的眼球随你而转动呢,让学生在课堂上焕发光彩,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要使教材引起学生的共鸣。这和我们现代教学理论提出的:在学习新知识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链接点,这样就能更好的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去理解新知识。掌握注意力是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施加的一种非常精细而微妙的作用。我们可以用教材中的内容把学生事先他所能了解的常识结合起来教学,先从学生掌握的基础引导,再逐步向更深的领域推进。这样从开始到加深知识教学都用有趣味的教学方式进行,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也就培养了所需要的情绪和状态,由浅入深从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提高到他们迫切求知更高的知识层面的心理。这些方法都可以通过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去触动学生的思想。因此在学习新内容前,老师应帮助学生丰富有关经验,在活动时,我们往往从经验讲述导入,来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对熟悉的东西往往有话可说,活动中注意力就集中了。

其次,学生学习的东西应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积极性。根据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创设情景,是学生感到亲切,和谐,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在此基础上获得的知识更加牢固。例如在教学《会动的线条》时,拿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毛线做实验,学生一看就知道不动的线是直的,而舞动起来的毛线却是弯弯曲曲的,象是在跳动的音符,学生感觉到比较新鲜,这样就自然而然的投身于学习中去。当然,在一堂课中,不仅在新课导入阶段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要想方设法不断进行创新问题情境,使学生自始至终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参与活动,也只有这样,学生的知识、能力才会提高,才会体验到学习的兴趣。

最后,我觉得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抑扬顿挫的语调,丰富的表情,夸张的动作也是很好的辅助工具。学生对语言是敏感的,教师用生动,抑扬顿挫的语言引起学生的兴趣,从一开口就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语言的幽默诙谐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环境中愉悦地学习。教师在教学时,除运用有声语言外,都自觉不自觉地运用肢体语言,如表情、手势、体态等,它可以增加师生间的感情交流,使学生课堂注意力集中,持久。老师的情绪在很大程度上会感染学生,带动学生情绪高涨,集中注意。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生生互动

也是集中学生注意的调料。

注意是一扇门,只有打开了这扇门,知识才能通过这扇门进入人的心灵。因此,在教学中,怎样打开学生的“注意”这扇门,组织和吸引学生的注意,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学会运用注意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苏霍姆林斯基的每一条建议都值得我们深思。细细品味,运用到实践中,相信对教学的帮助是看得见的。

第20篇:读书体会

深沉的思索

——读《穆斯林的葬礼》有感

李家畔小学:王霞

第一次听说《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是听至交好友介绍的。说这本书的内容很丰富,也很感人,曾感动了一辈人,当然也感动了我的这位好友。鉴于他的强烈推荐,我不禁有种马上要看的冲动,但更有几许怀疑,这书真有他们传的那么好么?说她好,她到底好在哪呢?书拿到了,粗粗一看封面,很平常,简单的文字和几笔图画,一弯月牙一行回文,看不出有何奇特,感觉是很普通的一本书,洋洋数十万字,也没有感到什么奇特地方。匆匆粗略看完这本书,才在脑海形成一个大概格局,但我再次欣赏此书时,却得到了更多的感触,惊叹于回族女作家霍达的笔触,可以让人陶醉在那样的意境里,让我真实地感觉到和主人公进行一次零距离接触,为他们欢乐,为他们痛哭,当一个个的送他们离开人间的时候,也为他们生死离别折磨的痛彻心肺,甚至于担心自己葬礼先于书中葬礼而举行。默默地,我流着泪,以特有的方式向已逝去的人表示我最沉痛的哀悼!

这本书巧妙地将玉与月作为线索贯穿整部小说,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读来着实让人心动!韩子奇是梁君璧、梁冰玉的父亲梁亦清收留的孤儿。为了师傅临终的遗憾,也为了他自己爱玉如命的嗜好,他和梁家的大女儿梁君璧结成了连理,并成了梁家的主人。随后,他通过自己的努力,选择了和他师傅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也成就了他在这一行业的顶尖地位。然而,抗日战争爆发了。为了他心爱的玉,他背井离乡,携带了他的全部玉器来到了英国。而战争的硝烟同样弥漫到了英国。在痛苦与绝望中,韩子奇与相依为命的梁冰玉相爱了,他们在绝望中努力找到了希望。并有了爱情的结晶——新月。在国外飘泊了数年后,还是为了玉,韩子奇回到了妻子的身边,带着女儿,守住了他的玉,继续做着玉的奴隶。

六十年代初,韩新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大的西语系,也就是她亲生母亲梁冰玉曾经就读过的燕京大学的前身。在北大,新月和他的年轻英文老师楚雁潮深深地相爱了。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命运偏偏就是如此的残酷,新月,一个十七岁的姑娘却在他风华正茂的岁月被检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那是一种不治之症。在楚雁潮的支持、鼓励下,新月勇敢地与病魔作着斗争,即使病魔缠身,她还是积极、乐观地生活着。想着等到病愈那一天重新回到校园。而另一方面,对于新月来说,最渴望得到的就是母爱,从他记事起就似乎没怎么受到过母爱,一位母亲该担心的,该操心的事,全是由疼爱自己的姑妈所取代,似乎姑妈更像妈妈。每当新月看到写字台上那张六寸大小与母亲的合影时,才会感受到隐约的母爱。她不知道,这一切都是有原因的。当新月了解到了事实的真相后,她微弱的心脏难以承受如此沉重的打击,和楚雁潮的真挚爱情也最终没能留住她的生命。新月带着无尽的遗憾闭上了眼睛……

几年后,当新月的亲生母亲梁冰玉到女儿坟前看望女儿时,发现了一位中年男子,矗立在亲人坟前,用小提琴深情地拉着《梁祝》……

故事就这样结束了,看到穆斯林我们想到最多的还是伊斯兰教、清真寺;关于回族,我知道的也很少,只知道回族人都很爱干净,不吃猪肉,男人们头上都戴一顶小白帽;仅此而已。《穆斯林的葬礼》的确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作品,在这部长达五十余万字的长篇小说里,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的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人物,展示奇异而古老的民族风情及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作品清新流畅,质朴无华;以细腻的笔触探测人的心灵,读后荡气回肠,留下深沉的思索,让我们看到了更多有关穆斯林的精神生活。

和新月的坎坷命运相比较,想想其实我们还是应该感到十分幸运和满足的。生活在现在这个和平社会,有父母的疼爱,更有追求幸福的权力。当看到当新月在病榻上还念念不忘学习她所钟爱的英文时,这种精神不正是我们现代人所要学习的地方吗?人啊,是应该学会满足,正所谓知足长常乐,当经历了生离死别,当看透了悲欢离合,我们最应该学会的是放弃看似重要东西。因为放弃更是一种美,而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进取、知足常乐的过程。

常常出现这种情况,每当人们在看完一部小说后,而置身于故事人物其中,情绪也久久受故事人物的影响,这也许就是作者在用自己的心,或自己的生命去写的缘故吧。他们并不是为了赚别人的眼泪,那也是他们自己的情不自禁。一个好的作家在写作时,并不急于下笔,而是经过想当长地一段“孕育”之后,他们面对文学,有着宗教般的虔诚,写作在他心中应该是神圣的,来不得虚伪,欺诈和装腔做势,也容不得肮脏和居心不良。因为一颗丑恶的心是写不出真善美的好文章的,也不会让人泪流满面的。难道你不是这样认为的吗?

长路漫漫,无限的思绪仍在飘荡,何处才是心灵的彼岸……

观王慧老师《我是什么》有感

冷丽玲

语文到底应该教什么,又应该怎样教?上学期,周玲老师给了我们一个方向,变教课文为教语文,树立大语文观,重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更要注重语文知识的灵活运用。

今天,师傅又给我们上了一节《我是什么》,再一次给我们诠释了语文到底要教什么,怎样教。认真聆听了她的课,让我受益匪浅。

一、教学目标明确,整堂课郭老师有非常明确的目标------让孩子学习作者的拟人手法,无论是对字词的理解分析,对段落的读、说,无不在教学生怎样写作,怎样学习别人的写作方法。让听课的我们也像一个学生一样在学习她教给我们的习作指导方

法。

二、结构严谨,环环相扣,师傅让我最敬佩的是做任何事的严谨态度,这更体现在她的教学中,每一句话,每一次提问,她都深思熟虑,斟酌再三,尤其是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更是亲切随和、不断地鼓励点拨,没有老师的和盘托出,有的是学生的一次次自我的感悟与表达,所以孩子们读得很有味,读得也

很到位。

三、给学生授之以渔,从开课的让学生做自我介绍的聊聊几个字,到课结束时有条理、有层次的介绍自己,郭老师把《我是什么》作为了学生习作的一个例子,课堂上,从了解水的各种名字,联系到自己,从水的各种爱好,感受水的灵性,再到水的性格等等,郭老师把没有生命的水看作一个调皮可爱的孩子展现在学生们面前,当学了整篇课文后,郭老师总结时,让孩子们一下子联想到了自己,其实,水不就像我们一样吗?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名字,有自己的爱好,有不同的性格,让学生一下就感悟到了“喔,原来介绍自己,还可以这样介绍”,课学完了,孩子们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一种习作方法。真正达到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让我们老师也颇有感触。原来,语文

还可以这样教。

读书体会
《读书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