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3 06:52:4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小学数学教学走进生活》课题研究

工作报告

《小学数学教学走进生活的研究》课题,自2012年1月立项以来,我努力工作,通过两年的研究,完成了预期的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为使课题研究更具实效性,两年来我认真学习了《数学课程标准》,订阅了《小学数学教师》、《中小学数学》等杂志进行学习与参考,始终坚持以新课程的理论来指导我的课题研究。同时我们还开展了业务学习制度,每周进行一次,每次40分钟左右,学习教育科研的基础知识,学习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知识。我主要学习了《学习论》、《教育走向生本》、《走进新课程》、《小学儿童怎样学数学》等书籍。研究如何发掘生活化的材料,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归生活”这一理念。其他还选用以及借鉴国内学校同类课题的研究成果,充分运用网络资源,收集信息,积累大量的资料,在课题组学习中,我既学习理论,又及时了解各班实验进展。

一、扎实开展课题的研究工作.2012年4月,我对实验班的老师和学生进行了调查,教师们普遍感觉到我们现行的数学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数学教学过程缺乏生活性,学生所学数学知识得不到充分实际应用。从对学生的调查看,他们则更喜欢教师上课时能用一些生动有趣的生活中的例子,让他们有机会用生活中的经验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为此,我的课题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中心,与本组教研活动紧密结合,通过对\"生活化\"教学方案的设计、研讨、反思,对学生课堂行为的观察,以及课后对他们的访谈等手段收集第一手资料,不断调整我的研究进程与策略,又通过撰写教学案例,论文等形式及时总结经验。如通过研究我发现并提出了对生活化数学学习材料的发掘可以从“教材中生活化学习资料的发掘”及“实际生活中学习材料的发掘”两方面展开,而实际生活中学习材料的发掘又可以通过关注校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留心社会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了解家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等渠道获得。通过这样的教学,我发现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心情愉悦,而且它所达成

的目标无论是在知识技能上,还是在学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态度上都远远超出了以往以书本知识传授为主的数学课,它更关注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揭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又为实际生活服务,这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小学数学是数学教学的基础,如何把枯燥的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变得生动、有趣、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让学生乐学活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创设生活情景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就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小学生正处成长与发育的初级阶段,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可以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调动学生主观积极能动性,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因此,我们要寓数学知识教学于游戏活动和生活情景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如我在教授“比较数的大小”时,我首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景:我分别在课堂上放了4个包,分别是2斤、4斤、8斤、10斤。然后就让学生上来将这4个包提起来,并且让学生自己感觉一下所提起各个包时有什么不同,同时让其他的同学注意观察提包同学脸色的变化,然后提出问题:“在提多少斤重的包时同学脸的表情是最紧张?”、“在提多少斤重的包时同学脸的表情是最轻松?”让学生进行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得出“提2斤时是最轻松,提10斤时是最紧张的。”然后我就要抓紧机会再问“这是为什么呢?”,最后得出了原来“10斤比2斤重”,然后再让学生讨论“2斤与4斤”、“4斤与8斤”、“8斤与10斤”之间的比较,到最后,而最终让学生明白:斤数大总是比较重。那也就是说比较重的数字就比较大。然后引导学生不知不觉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后,引入课文内容:“我们知道了10斤比8斤重、8就比4大,那么我们现在来看一下356与360,谁能说出哪个数大?”学生很快就能说出360比356大,然后我再写出:581与57

9、2503与2530、36500与35600等三组数,让学生讨论比较大小,学生都能很快的说出来了,通过这样创造生活情

景可以让学生在愉快中轻松地接受“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方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创设生活教学情景,这样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轻松的接受新知识。

2、挖掘生活例子

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课改精神,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挖掘生活例子,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如我在教授“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一课时,我挖掘了这样的生活实例:我扮演公共汽车,同学扮演公共汽车的旅客,公共汽车汽车从起点站出发时共有25个旅客,公共汽车在行进过程有旅客上车,到了终点站时共有50个旅客(全班共有50个学生),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出站时只有25个旅客,终点站时却有50个旅客?那么中途上来多少个旅客?我们应该怎样计算呢?从而引导学生列出算式:?+25=50;反之,我又扮演公共汽车,同学同样扮演旅客,公共汽车从汽车起点站出发原有25个旅客,公共汽车在行进过程有25旅客上车,然后提出问题:到了终点站时公共汽车有多少个旅客?我们应该怎样计算呢?从而引导学生列出算式:25+25=?然后让学生对两个算式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从而得出?+25=50是知道一个加数和和求另外一个加数,25+35=?是知道两个加数求和的,从而引入课文的内容“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新的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挖掘生活实际例子,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轻松愉快的接受了新知识。又如我在教受“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引入学生过生日时切生日蛋糕的例子,一个蛋糕50 个人怎样分才公平,才分得一样多?让学生讨论,然后再现场模拟表演,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分一下,要求分得一样多„„最后,得出“每人一份,而分得一样多(每份同样多),这叫‘平均分’”。“每个人手中所拿的一份就是总数的其中一份。”这样让学生动手操作分物品的生活现象,引出“分数”,变得更加贴近生活,使得学生对新概念感到新

颖、亲切,更加容易接受。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关键是教师能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挖掘数学中“生活例子”,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激起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

3、增强生活意识

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但是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要将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创新能力,树立学生的生活意识是十分必要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以增强学生的生活意识,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取数学知识,在实践中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在教授“三角形的稳定性”后,我引导学生探索:课桌椅摇晃该怎么办?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椅子;学习了圆的知识,我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学习“除法的知识”后,我给学生布置特殊的家庭作业:计算自己从家里步行到学生平均每分钟要走多里路程„„通过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广泛运用在生活实际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这样就大大增强学生的生活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也会对生活实践产生兴趣,并在实践中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取,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把教学归朴实践,归朴生活,增强学生生活意识,确实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我们要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课改的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从而让数学生动化,形象化,通俗化,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高不可攀的,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轻松学习数学,让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二、研究工作取得较为圆满的成功.二年的实践与探索,我的教科研水平得到了提升,对新课程有了更深的体验,写出了不少优秀论文与案例,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大增。他们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问题解决等能力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不少学生还能用数学日记的形式反应自己的学习生活。当然,在本课题的研究与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我将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摸索。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