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调查报告

马克思调查报告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7-10 21:09:11 来源:调查报告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马克思调查报告

引言

4月16日15点23分,复旦大学在读医科研究生黄洋中毒身亡。上海警方证实,中毒研究生同寝室的林某有重大作案嫌疑,已于4月13日被警方带走并被刑拘,其作案动机和原因还在调查中。人们在表达内心的悲痛、惋惜的同时,却惊愕地发现这两天,江苏、江西三所高校竟接连发生命案。追根究底,这些悲剧的发生在于学生的心理问题,进一步说,学生的人生观发生了严重的扭曲。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外来思想观念的渗入,当代大学的人生观发生了很大变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盛行。比如,一些大学生用父母辛苦挣来的血汗钱比阔气、摆排场,在消费上超出自己的承受能力,追逐名牌和奢侈品;还有些学生以自己为中心,采用损人利己的方式来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这样的人生观显然是错误的,这种思想观念侵蚀了大学生的纯洁心灵,不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大学生,我们应当顺应时代潮流,坚决摒弃错误的人生观,选择并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摘要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大学时代,是大学生形成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然而,目前大学生在思想上存在的根本问题是缺乏明确的人生目的,表现为思想上的迷茫和困惑。引起这一根本问题的原因有两方面,客观上,面临激烈的竞争环境和学习、择业等方面的压力。主观上,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方面尚未形成,在价值取向上也往往只看到功利的、物质的价值,经不住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人生观的侵蚀,而忽视了非功利的、精神的价值,放弃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为让同学们了解并思考“人的本质是什么”、“人生是为了什么”,“怎样的人生才有价值”等问题,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让同学们明确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都是我们课题研究的目的所在。为此,我们在班级内展开了一次关于大学生人生观的调查。调查中发现,同学们对人生观都有不同的看法,结合调查问卷的统计数据,一部分同学对此持消极态度,大多数人对人生价值还是不明确,如何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依然保持正确高尚的人生观,对我们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考验。研究这一课题,对于大学生正确人生人生目的对人生实践的重要作用,明确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是科学的人生观;端正人生态度,正确把握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理智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正确对待人生环境,协调自我与各方面的关系等等很多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 人生观 人生价值

推荐第2篇:马克思调查报告

XXXX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题 目:关于XXXX大学附近村 庄留守儿童的社会调研报告

班 级:

学 号:

姓 名:

2012年 8月 5日

关于XXXX大学附近村庄留守儿童的社会调研报告

调查时间:2012年7月20日至2012年7月29日

调查地点:河南省XXXX大学附近村庄

调查对象及范围:留守儿童

调查主题:留守儿童问题形成的原因,危害及关爱建议

调查人员:

摘要:由于父母的长期外出,留守在农村的“空巢”儿童一方面自我要求严格,具有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对父母外出务工持理解态度.另一方面,他们又存在教育贫乏、亲情缺失、安全无保障、心理个性变异等问题.农村“空巢”儿童成长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从其实质上看,它是我国城乡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不协调发展的一种重要表征

关键字:留守儿童 关爱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为了生计进入城市打工,因为他们身处在城市里,受户籍、经济、居住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根本无法将自己的子女带到身边。所以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怀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儿童甚至会因此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问题的研究

我们分别针对该村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和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安全卫生、思想状况等方面,采取问卷调查、走访、开办学习辅导班等方式和留守儿童家庭进行了零距离接触,调查结果如下:

(一)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1、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情况。根据调查,留守儿童以父母双方外出务工为主,也有父母亲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留守家中。

2、由于村庄面积较大,房屋密集度小,留守儿童分布广泛,平日相互来访较少,直接造成留守儿童的封闭心理。

3、留守儿童以隔代监护为主。从总体情况看,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数是儿童的祖父母、外祖父母为主,有一小部分跟近亲住在一起,还有极个别的留守儿童由老师或其他人担当监护人。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没能与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这些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心理方面,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父母关爱不够。据调查了解,父母亲常年累月在外打工,一周、一个月、半年甚至一年都难得打一次电话、写一封信、寄一本学习用书,不能很好地和留守儿童维系亲情,沟通思想,鼓舞上进。有的留守儿童还会因为长期与老人住在一起,产生“隔代亲”现象,导致父母和孩子感情不深,彼此之间产生隔膜。

2、教育问题日趋明显。一是监护人教育难有实效。留守儿童多是隔代监护,祖辈与孙辈之间年龄相差在40岁以上,思想观念不一样,文化背景不一样,加祖辈多数受教育的不多,甚至有文盲的,因此是物质关心多,精神关注少,难以引导孙辈进行正常的学习。二是学校教育无法到位。留守儿童上学的地方离家里都比较远,上下学要在路上占相当多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的时间不多,老师很少对学生进行家访。

3、人格发展不健全。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内心封闭,情感淡漠,缺乏安全感,心理承受力差,情绪消极,孤独,言语少,不合群,不愿意也不善于同他人交往,存在抑郁自卑,乃至愤世嫉俗的心理。

4、监护人精力能力不够。父母委托的监护人往往是女性或者是祖父、祖母等年纪较大的人,这部分人或者由于忙于其它的事或者由于要同时监护几个小孩或者是年龄较大而精力不够,投在留守儿童的时间和精力不多。其次,不少监护人的文化素质比较低,他们的表达能力不够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不够了解,不能给予他们必要的法律、安全、卫生等方面的基本常识的帮助、指导,不能在学习上予以辅导。

5、从对留守儿童对父母外出的态度来看,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对父母的外出表示理解,小部分对父母外出的态度是无所谓,而当他们在和父母多呆一起和家里的经济情况能变好之间选择时,绝大多数的儿童选择和父母多呆一起,少数表示无所谓。在看待父母的外出是否影响自己的性格时,一半的儿童认为有影响。

三、措施及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和留守儿童家庭进行零距离接触,和留守儿童进行了心连心的交流,鼓励他们勇敢面对生活,努力学习,帮助他们走出生活的“阴影” 。

力争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生活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用真爱抚慰留守儿童脆弱的心,用真情为他们指明前进的道路。但是对于广大的留守儿童来说,知心哥哥、知心姐姐的关爱仅是一种弥补,是对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的一种弥补而已。在家庭功能缺失的情况下,强有力的综合性社会支持体系的建立非常必要。建立起一个以基层政府、学校、社区、家庭、邻里为中心的留守儿童的监护体系,特别是加强农村的社区建设,是有效填补留守儿童内心对爱、对亲情缺失的一种方式。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为农村留守儿童撑起一片爱的蓝天。

1、强化政府统筹管理,加大社会支持的力度。比如在城市中打工族密集的地方,增加城市教育设施,降低打工子女的入学收费要标准,逐步改善民工子女就学条件。对未能入学的民工子女可以通过开办寄宿制学校,假期学校等,逐步建立社会监管体制,打破城乡体制,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女切实的市民待遇,运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帮助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打工地学习和生活。开辟打工子女就学的“绿色通道”,使其享受与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教育待遇。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

2、镇、村两级要逐步探索帮助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的新路子,在社会上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结对帮扶,也可以建立家长代管制度,教师要真心实意地走进学生心灵,从心灵上关心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驱除他们由于父母不在而积压在心头的阴影,让留守儿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追求。

3、家长要转变观念,增强自身发展的能力,多渠道寻找就业门路。外出打工的夫妻有能力的一定要把孩子带上跟随自己打工读书生活。要正确教育和引导好孩子,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如果条件允许夫妻最好留一个在家与孩子一起生活。因为家庭的安全感和亲情的温暖是任何外力都无法取代的。外出的父母要经常回家或打电话与孩子沟通,交流感情,和学校沟通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大新闻宣传力度,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引起社会的重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让外出打工的父母安心,让在家的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四、社会实践活动的收获

1、锻炼品质,历练人生,大力弘扬奉献精神。短短几天里,我们和孩子们进行了零距离的内心交流,我们将爱带进了这个美丽的小山村,我们让爱在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中得以传承。我们匆匆走过,收获的不止是美丽的风景。我们更多的是体验到了作为一名志愿者的感动和快乐,难忘的经历是人生一笔财富。

2、群众的支持与拥护是我们此次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活动自始至终都得到父老乡亲的支持与配合。无论是队员们的吃住问题,活动的宣传,或是深入留守儿童家庭的调研,抑或是关爱留守儿童的宣传活动,当地群众都热心的帮助我们,这是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此次活动,我们学会了如何待人处事,

学会了用真诚和微笑去帮助和感谢他人。我们收获了信任,收获了果实,也收获了快乐!

3、团结、奉献精神是一项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队员们在活动过程中互相帮助互相勉励的团结之心以及用真情服务社会的奉献之心与投入实践活动的热情,是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富有成效的关键。

4、收获成果,再接再厉,将爱进行到底。孩子们的快乐成长、村民的感谢等等,都让我们收获感动,收获欣慰。我们坚信,爱心事业不会因为实践活动的结束而结束,我们会继续努力,将爱传承!

五、总结: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社会实践也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阵营,更是大学生服务社会的最好窗口。社会实践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从与人民群众的广泛接触、了解、交流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和体验,从无数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启发和教育,使思想得到升华,社会责任感增强。在实践中,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提高了认识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磨练了青年大学生的意志,也培养了大学生理论运用与实际的能力与团队合作的精神。

推荐第3篇:马克思校园调查报告

景德镇陶瓷学院

校 园 调 查 报 告

关于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

学 生 姓 名:李慧如 叶丽 刘威 曾坤 胡逸飞

学 生 组 数: 第四组

所 在 院 系: 工商学院

所 在 班 级:14市场营销1.2班

指 导 老 师:曾老师

报 告 提 交 日 期: 2015年12月14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课题 ——关于大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报告

专业班级:14市场营销1.2班 成员姓名及学号:

李慧如 114050600227(队长) 刘威114050600117 叶丽 114050600242 胡逸飞114050600112 曾坤114050600108 前言:

众所周知,一个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仅局限于对课本知识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素质,拓展知识面,就应该了解其在课外阅读方面的基本情况,从中发现问题,探索如何解决问题,从而提出合理的建议,有针对性地给予广大同学指导和帮助,努力提高大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质量,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合理地进行课外阅读。针对当代大学生课外阅读情况,我组同学特作此调查,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旨在了解我国大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能够为学校的教育贡献一点微薄之力。

一、调查基本情况

调查时间:2015年12月09日至2012年12月13日。

调查地点:陶院新区

调查对象:陶院在校生及其他高校部分学生

调查方法:采用网页链接问卷形式(实发问卷200份,有效问卷200份)。

调查目的:通过调查,分析当今不同年级大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找出影响大学生课外阅读量多或者少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并以此探究出增进大学生提高课外阅读量的办法。同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找到大学生们读书的动力及目的,并以此希望学校开展一系列的读书活动。希望大学生们以此办法并抓住学校举办活动的契机提高自己的阅读量,提高自己的思维素养。

二、问卷分析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读书时间相对较短,读书动力不足

在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读书时间明显偏短,较少有学生平均每周阅读时间达5小时以上,这些数据里还包括长时间不间断阅读小说。

在课余时间里,大部分学生更倾向于玩手机,看小说。而至于阅读动力问题,多数学生选择的是提高学习成绩和兴趣爱好。而对于阅读时间偏少,动力不足的原因,本组成员随机采访了部分同学,某些受访者表示:“自己每天都在读书,但大部分都是课本,尤其是大三以后,在考研工作等选择压力下,课业负担加重,几乎没有时间阅读课外书籍。”

也有受访者坦诚“自己有时间宁愿看电影,上网娱乐。”或者“从没有读书的习惯。” 课业负担重,对网络等其他替代品的偏好,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还有受访者表示,在上了大学之后,总是寻求各种机会,做兼职,在生活中分出很大一部分赚钱,但是还有学业,所以剩下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业上面。以上都是当代大学生阅读时间相对较短,动力不足的原因。大学生读书动力不足,其主要原因是没有认清读书的重要性。我组成员认为提高大学生的阅读动力,最有效的途径是学校开展相应的活动,宣传读书的好处,培养学生的读书热情,使之能够成为习惯。

2. 课外读物类型以休闲娱乐性质书籍为主。

在所调查的同学中,受访者大多选择休闲娱乐性书籍进行阅读。在调查数据表中,47%的受访者表示倾向于选择此类阅读取向。这也暴露了当前大学生课外阅读中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质量太低,深度不够。对自己要求太低,生活太散漫。没有目标,生活长期处于迷茫状态。同时约34.6%左右的同学表示自己会阅读和专业有关的书籍,如英语辅导书,专业辅导书和老师推荐的书籍,这样可以更快的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其余少部分同学则会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文学经典名著阅读,目的为了放松身心,陶冶情操。找到能放松自己的方式,在生活中更加积极的面对困难。

3. 阅读习惯各有不同,阅读质量不高

在对阅读书籍习惯的调查统计中,有关数据表明,阅读习惯于书籍种类呈一定相关关系:大多数以娱乐为目的的学生在问卷中选择大部分时间只是快速,粗略阅读很少笔记,而以学习参考为目的阅读的学生在问卷中选择在会读书过程中做详细的笔记和认真阅读。很少部分学生表示自己会在读书后仔细思考写读后感等。大部分的同学表示自己读书的质量和速度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而且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无法做到全神贯注。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学生自己无法投入,缺乏耐心和定力。

4. 清楚读书的重要性而难以付诸实践

通过调查问卷得到的反馈,大多数同学表示读书不仅能帮助自己学到知识,有助于学业,还能提升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利于身心放松,拓宽视野。至于如何看待大学生读书问题,多数同学表示应博览群书,提高素养,多读经典图书。

但多数同学问卷信息显示,即使他们很清楚读书的重要性,可是很难做到多读书,读好书。究其原因,主观方面是当代大学生的懒惰心理,客观方面在于学校和社会没有做好正确的导向。

三、对调查问卷所反映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由于客观条件和个人能力所限,本次调查存在一定得局限性,但仍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问题。首先,当代大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偏少毋庸置疑。比尔盖茨曾不止一次强调书籍的重要性;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曾经说过:大学时间读书的多少是他最后决定是否录用招聘人员的唯一标准。在他们看来一个人在大学时代读书的数量和质量能够间接反映一个人的能力水平和道德情操,从这种意义上说,读书不仅是一种娱乐或者获取具体知识的工具,“腹有诗书气自华”也说明了读书对于人生,修养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其次针对大学生不良阅读倾向问题,从高校本身来说,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推荐好作品,引导大学生转移阅读方向,多读书,读好书,学会欣赏高雅的文学名著,教他们懂得深层次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提高他们的辨析能力、鉴赏水平和审美情趣。必要时图书馆还可以在借阅制度上加以限制和阅读上进行引导。通过改善大学生的不良阅读倾向,提高其阅读品位,可以进而引导大学生提高人生品位,对于自己的未来有科学、合理的规划。 再有,阅读效果是大学生通过读书活动提高文化素质的关键,指导大学生们把所读的书读好,提高阅读效果,对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科学正确的阅读方法直接影响阅读的效益和质量。可以通过等多种方式和手段,有计划地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从大学生自身角度出发,根据本次调查数据回馈,本组同学总结出以下改善建议:

1.从兴趣开始培养阅读习惯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经过调查我们认为要提高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可以组织活动来提高阅读能力,组织形式等尽可能地满足于同学们的心理,使大家乐读、爱读,使阅读成为大家生活中的一种乐趣。而且在活动中应该互动、比如让同学们上台讲故事等等。长此下去,同学们就有可能自觉地阅读一本本课外读物,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同的阅读方式也是使学生对阅读感兴趣的关键之一。在组织课外阅读活动时,我们可以采用互读、分角色读等多种读的形式,提高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从而增强阅读的兴趣。”

2.选择性读书

有的同学认为“大学时代要博览群书”,因而见书就读。这其实是不合适的。“博览群书”的概念由于时代的不同,“群书”所表示的数量是不同的。今天,人们常用“信息爆炸”来形容信息量的增长速度,一个人能力再强、阅读速度再快,也是不可能把世界上的书读完。因此提高信息检索能力,比如说选择图书的能力就变得重要起来。 俄国的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因此,从读书的效果出发,必须学会有选择地读书。

四、总结: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提高自身素质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不能忽视阅读对于个人品质提高及知识储备的重要作用。只有通过多渠道培养和践行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多方位全面发展。

推荐第4篇:【作业】马克思调查报告

学生的恋爱调查报告----恋爱的马克思理论分析

一、前言:

我们都知道,马克思的—生是伟大的一生,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为了贴切我们的实际生活,我们小组就在我们大学生的恋爱观及其影响因素方面内容做了一次调查问卷,对象是广州大学的学生,还有自己在其他大学的朋友,总数为一百份有效问卷(问卷星),由于大学恋爱的普遍和学生思想的开放,使得这次调查显得比较顺利。然后结合问卷数据和马克思理论来分析我们身边的恋爱问题,目的在于让我们更好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知识以及希望我们能借此建立一个正确的爱情观。

二、数据分析:

德国著名诗人歌德曾说:“天下哪个倜傥少男不善钟情?天下哪个妙龄少女不善怀春?”但是,我们的恋爱心理既是成熟的,又是不成熟的。为什么这样说呢?毕竟,现在的大学生经历的事情还比较少,社会经验缺乏,很难对爱情观有正确的理解,下面让我们来归纳一下我们身边的大学生恋爱的特点:

1、普遍性。有31.1%的同学正在热恋当中,有54%的同学正在观望状态,一旦找

到合适的也会考虑谈恋爱,只有6.6%的同学觉得不会考虑在大学谈恋爱。

2、盲目性大。现在的大学里,恋爱氛围很浓重,到处可以看到成双成对的情侣,很多大学

生已经将恋爱看成是一种风尚,觉得自己不拍拖就落伍,看到别人恋爱自己也在心动,于是乎盲目地去跟风,没怎么想过恋爱的责任方面的问题。

3、思想开放化。据我们了解,中国本来就是一个很注重传统的国家,思想通常都比较保守

的,但自从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我们的思想开始变得开放,特别是现在的大学生,由于社会接触不多的原因,而宅在宿舍看了很多外国的最新的电影,韩剧或者那风花雪月的言情小说,思想开放性跨度很大。当我们调查到亲密程度什么最是合适时,竟有14.7%的同学认为可以达到性抚摸甚至性行为,而47%的同学选择了拥抱,37%的同学选择了接吻。而在能否接受婚前性行为的问题上,有54%选择了不清楚,视情况而定;22%选择了完全可以,没什么大不了;24%选择了自己不能这样做。

4、恋爱人数呈上升趋势。现在赞同恋爱的不仅仅是学生了,曾记得刚上大学的时候,有位

老师曾经对我们说过:“没谈过恋爱的大学不算上过大学。”所以,对于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在刚经历过高考的痛苦后,很容易收到外界的干扰,加上自己在大一时间上的充裕而选择恋爱。

5、在恋爱中开始注重结果的重要性了。当问到对恋爱的理解时,有52%的同学认为是为了

选择终身伴侣,是婚姻的前奏,是以共同生活为目的的;有42%认为不必考虑太多,跟着感觉走就行;只有3%是为了排解空虚和寂寞,没有考虑到将来的。这个数据和我之前的了解有差别,因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花花世界里,能抵受诱惑的人太少了,一堆堆的爱情电影,一部部的爱情偶像剧,一首首的不切实际的情歌,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同学们的爱情观,让他们抵受不住异性的诱惑而谈恋爱。这个数据似乎有改良的迹象。

6、恋爱的浪漫色彩浓烈。其实,现在大部分的大学生主要经济来源仍然是父母,而自己创

业而赚到经济来源的比较少,要知道,谈恋爱就要花钱,在这个物质世界里,难道那种谈心的爱情还盛行么?即使有,也是占少数的。而身在象牙塔的大学生,对于未来的憧憬总是那么理想,加上身边氛围的影响,变得是那么地追求浪漫温馨,但是浪漫虚幻的恋爱只会让爱情经不起矛盾和挫折的考验,在现实面前往往以分手收场。

三、大学生的爱情观:

其实爱情观是由个人的世界观所决定的,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与看法,方法论则是人们在一定世界观的指导下认识与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根据网上数据的显示,热恋期大概就是半年左右,过了那个时期,双方的问题就会开始暴露出来,往往伴随出来的是种种的争吵,而指导这些行事方式的就是世界观,所以要想双方争执得少,双方的世界观越接近越好。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幼稚的人和幼稚的人在一起没什么问题,成熟的人和成熟的人在一起也没什么问题,成熟的人和幼稚的人再一起问题就多了”,这句话就很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作为一个人来说,世界观又总是和他的理想、信念有机联系起来的,世界观总是处于最高层次,对理想信念起着支配和导向作用,对自身的爱情观也是如此。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可以为我们在恋爱方面的活动提供正确的方法,相反,错误的世界观怎会在我们的会给人们的实践活动带来方法上的失误。所以我们在恋爱的过程当中,要不断地完善与塑造自己的世界观,形成自己的个性,让正确的世界观引导自己做正确的举措,如在大学里谈恋爱,你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为什么要谈恋爱,是跟风吗?是玩玩吗?还是真的喜欢对方而想和她在一起。正确的世界观将会指导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和正确的解决矛盾的方案。

当世界观和“爱情”这个名词连用时,就会形成“爱情观”,其含义不再是某种看法和观点,而会形成一种像“爱情法则”的说法,其实爱情是一种情感依赖,爱的文化进程就是博弈,它的结果是情,爱与情是一个象物又象魂的物势影像,定义为爱情,通常是指人们在恋爱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感情。但是现在的大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自然会在大学生的内心萌发,加上大学生阅历浅,缺乏社会经验,思想不稳定,人生观还没能完全地树立起来,他们很难理解真正的爱情是什么,但可以借助适当的恋爱来帮助他们来理解爱情,从而形成真正的“爱情观”,但这些都是依赖于正确的世界观的。

从调查表上的统计数据我们知道,有46%的同学选择男女友依据是和自己知趣相投,有40%的同学选择了因为人品好才选择对方的,也就是有一种找到知己的想和对

方在一起的感觉,那么爱一个人最根本到底是因为爱这个人和人品及附属物,还是爱着爱情这种感觉本身,或者说是爱着一种对未来的憧憬和脱离现实的完美幻象呢?这就涉及到哲学的基本问题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也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物质是指不依赖人们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客观实在性。所以爱情中的物质不光包括我们的躯体和躯体中的灵魂,还包括不是光靠想象就能实现的一切东西,比如人品,能力,财产,家庭等。而爱情中的意识指的是脑海中爱的感觉,就是那种很难说的清的感觉。爱情其实是很奇妙的东西,但需要双方共同努力来维系它,这就需要无穷的毅力还有勇气了。我们知道,恋爱需要花时间,金钱,精力等等,与此同时,大学生还有繁重的学业需要兼顾,怎么办呢?这就涉及到方法论的问题了。

方法论是普遍适用于各门具体社会科学并起指导作用的范畴、原则、理论、方法和手段的总和,通常指历史唯物主义。其实,有怎样的世界观,就有怎样的方法论。

例如,辩证唯物主义的爱情观就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联系发展全面地认识一个人,比较科学和理性。两个人相恋,对对方都有自己的认识,可能看到对方好的一面,也可能看到对方不好的一面,但人无完人,这些全靠你来权衡,喜欢一个人就要喜欢他的全部,喜欢他就要忍受住他的缺点,忍受不住就调整自己的心态,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辩证地分析问题,再严重到不行了,就唯有分开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特色,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如果为了对方的不喜欢而改变自己,最好改到连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了,那值得么?那你就要想清楚了,是要在鲜花丛中被当成“狗屎”,还是找棵小草当她的“养料”,全都在于你那辩证的思考中,从大学生的恋爱状况可以知道,他们都是忍不住对方的缺点而导致那惊人的分手率的,这就是因为之前说的他们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所导致的,没有正确的世界观,就没有正确的方法论,也就没有正确的爱情观。这些都是要通过大学生们在认识和实践中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也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要求。

四、大学生恋爱当中出现的问题:

1、混淆友谊的感觉和恋爱的感觉。简单来说就是爱情错觉,就是在和异性的交往中,一方错误地认为对自己有意,或者把双方正常的交往和友谊误认为是爱情的来临。这常常会使当事人想入非非,自作多情,让那个学生陷入痛苦之中,如果处理不当,没有正确的人生观,那人可能会对以后的恋爱、婚姻留下“后遗症”,即以后的日子会对这些产生消极的看法和想法,所以我们应该尽量克服爱情错觉的困扰,多看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积极思考人生问题,形成自己的人生观,用理智驾驭情感,尊重对方选择,切勿感情用事。

2、恋爱动机不良。数据表示,有33%的同学在谈恋爱动机选项选择了弥补内心空虚,寻找精神寄托。还有就是受氛围的影响而从众谈恋爱,这些种种可能导致在恋爱过程中即伤害了对方,又没有结果,而且还花费了自己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这种损人又不利己的事,有必要去做么。

3、不懂得维护恋爱。也就是不懂得对爱情保鲜,一份恋爱需要保鲜,那怎样保鲜呢?

马克思告诉我们,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也是人的属性,没有不变的人,恋人也会“改变”,这里的改变时指阅历会让恋人逐步成熟,从量变积累到质变。因为你的恋人是不断发展的,你们的爱情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以不变应万变在恋爱中行不通,所以恋爱保鲜很重要。这就需要你的配合了,你也要不断地发展,进步,跟得上你恋人的步伐,在恋爱当中,缺不了风趣与幽默,往往新鲜的事都会是保鲜爱情的最佳的营养。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爱情同样是普遍联系的,最开始也许你们是二人的世界,但是你们的爱情最后也会和外界联系。你们共同的朋友是你们爱情成长的催化剂,接受对方就必须接受对方的朋友,和你们的爱情成为了有机的整体。谁说爱情不能永恒,只要你能在你们的爱情中溶入亲情和友情的成分,你们不仅只是爱人,同样也亲人,更是朋友,这样你们之间的爱情绝对比原先单纯的爱情来得持久很多。

4、失恋问题。数据表明,有59%的同学能够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到其他方面或者当做是一次经验的积累,只有13%的同学不能接受失恋,觉得生活没意义,学习没动力。这时候,我们最好借助朋友,家长等外部条件帮助分担,或者用适当的方式去发泄自己的情绪,如打球,大哭等等。

五、小结

首先,让我们看看马克思对于爱情的看法。对男女之间的情爱,马克思坦坦荡荡,从不遮遮掩掩,装得道貌岸然,一副正人君子的样子。在马克思看来,一个人没有爱情来温暖和丰富生活,是“过于冷酷”和“过于贫瘠”的,他曾说:“如果你的爱没有引起对方的反应,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爱作为爱没有引起对方对你的爱,如果你作为爱者用自己的生命表现没有使自己成为被爱者,那么你的爱就是无力的,而这种爱就是不幸。”“要想美好地度过一生,就只有两个人结合,因为半个球是无法滚动的,所以每个成年人的重要任务就是找到和自己相配的一半。”看看,马克思对情爱说得是多么淋漓至尽。作为一名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对情爱竟是这样的执着追求。

恋爱是美好的,但我们要用正确的眼光看待它,用唯物辩证的眼光看待它,分析它,这样的恋爱才可能成功。一下是我们对于培养健康的恋爱心理的几个小小建议:

1、恋爱双方要互相尊重,尊重对方的私隐,尊重对方的自由,人格,兴趣爱好等等,不要

强迫对方按照自己意愿改变自己。

2、要专一。要知道,多角恋是不会有好结果的。喜欢一个人就要始终如一,双方在生活上,

在学业上互相帮助,互相鼓励,能同甘共苦,能经得住困难的考验。

3、要宽容和理智。对于对方的缺点要懂得容忍,从多角度看问题。正确对待失恋问题,要

知道,恋爱中的失恋是正常的,但作为有道德,有理想的大学生,要懂的振作,重新站起来,学会转移注意力,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和事业上去,不做情侣还可以做朋友,失恋而不失德,这才是有肚量,有风度的高素质的大学生的体现。

4、恋爱过程中要含蓄文明,举止文雅,正如马克思所说:“真正的爱情是表现在恋人对他的偶像采用含蓄、谦恭至羞涩的态度,而决不是表现在随意流露热情和过早的亲昵。”我们要做自己感情的主人,控制好自己的感情使起恰到好处。

虽然恋爱是美好的,但大学生毕竟以学业为重,大学生恋爱不等同于荒废学业。如果要谈恋爱,就把恋爱当做自己学习的一种动力。但毕竟精力和时间都有限,这就需要我们用辩证的思维考虑问题,合理安排时间,这样,恋爱的火花才能点燃我们的人生。

参考文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爱之书】、还有网络资料

调查问卷链接:http:///jq/728874.aspx

作者:杨文棋 0923010100 计算机学院093班

报告设计及资料收集成员:

组长:杨文棋

组员:林小路,杨扬,叶名山,温幸飞,卢伟俊,梁衡

推荐第5篇:马克思主义哲学调查报告

马克思主义哲学调查报告

——关于天津市水资源利用情况的调查

建工学院 水利水电一班 李桂海3009205115 马煜祥3009205118

序言 工业用水 1)调查背景 2)工业用水调查结果 家庭用水 1)调查背景

2)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问卷调查结果 总结

序言

水资源现状:地球从陆到海,到处都是水的世界。可是尽管地球上的水量巨大,而直接被人们生活所利用的,却少之又少。首先,海水又咸又苦,不能饮用,也不能用于清洁;其次,淡水只占总水量的2.65%左右,且其中绝大部分(占99%)被冻结在远离人类的南北两极和冻土中,只有不到1%的淡水散布在湖泊、江河和地下。有人比喻说,在地球这个大水缸里,可以用的淡水只有一汤勺。

世界淡水资源的65%集中在10个国家里,而占人口40%的80个国家却严重缺水。缺水已成为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制约因素。预计到2025年,水危机将蔓延到48个国家,约35亿人为水所困。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居世界第四位),人均水资源量目前为2300立方米,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在我国668个城市中,有400多个供水不足,我们所在的天津,就是其中之一。

天津地处海河流域最下游,是流域内各大河流的共同入海尾闾,有“九河下梢”之称。历史上水量较为丰富。汛期有大量弃水入海,直到上世纪50年代中期,尚能满足生产、生活用水。随着上游各河系的开发治理、人口增长、工农业等各方面用水量的增加,以及自然条件的变化,到50年代后期天津城市供水开始出现水量不足。到了60年代,特别是65年以后,不得不依靠从上游调水解决城市供水问

题。70-80年代初,天津曾5次实施引黄济津应急调水。1983年兴建引滦工程后,才使天津的供水得到缓解。1997年以来海滦河流域又遭遇连续6年干旱,2000年和2002年又两次实施了引黄济津。

我们大学期间学习生活的地方,天津市水资源总量为18.16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165立方米/人,仅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15,八十年代以来,由于上游流入天津市的水量锐减,天津市的水资源形势更加严峻。水资源紧缺、地下水开采严重和水环境差已成为制约天津市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2004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保护海洋和水。可见,联合国对保护水资源非常重视,呼吁全世界人民共同节约爱护水资源。这也引发了我们的深思,以目前全世界水资源的紧缺状况看,也许有一天,人们打开水龙头,再也没有喷涌而出的清洌的自来水,没有水,城市将会很快变成一座死城。于是,针对这个现象,我们三人进行了这次社会实践——关于天津水资源利用情况的调查。

工业用水 1) 调查背景

工业用水,指工业生产过程所用的水量。包括原料用水、动力用水、冲洗用水和冷却用水等。

天津市大港油田,我的家乡,作为滨海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几十年中,陆续建成了许多工厂,例如炼油厂、采油厂、大港发电厂等。这些大型工厂虽然为油田的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对油田的发展

起着重要作用,但也是众所周知的耗水大户。我们也从各种渠道了解到工厂排出的废水污染着江河湖海中的宝贵水资源,对此我们深感忧虑。我们对油城的几个重点“耗水大户”作了一次参观调查,并认真地作了记录,写了详细的调查报告。

工业用水调查结果 (1)大港发电厂

我们知道世界上96.7%的水均为海洋水, 不能被人类直接饮用,而可供人类饮用的淡水却少之又少,已经人们饮水出现了很大的危机。水是生命之源,是维系国家、社会经济、工业发展的命脉。在这种危机重重的情况下,我们要向海洋进军,向海洋要淡水。

你听说过海水淡化吗?不要认为不太可能,这可是目前许多国家正在加紧研究的课题。据统计,沙特阿拉伯的海水淡化技术在世界上位于领先地位,可以将海水净化成很纯的淡水。而我国也在研究这项技术,我国最大的海水淡化工程就位于我们大港油田的北部——大港发电厂。

我们有幸到那里参观。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进入了控制室,首先看到墙上悬挂的是《多级闪蒸海水淡化装置及除盐设备图》,它模拟显示出了整套的海水淡化循环过程:千米桥下的海水被抽取到海边的3个大型储藏罐,通过水泵

输送到双联过滤器之后经过盐水循环泵、污水泵、调节泵,在被注入防泡沫剂和加酸处理后,便可抑制沸腾海水中泡沫的形成,防止蒸汽携带盐类而污染淡化水。之后经过39级海水闪蒸设备处理,绝大部分的盐份可以被分离出来,从而形成初步的淡水。然后再将水压入离子交换装置,并通过反渗透处理,最终便会形成可供工厂再利用的清洁用水。而含盐量很高的废水又被循环回去,重新流入大海,并且对海洋不会造成任何污染。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闪蒸车间,还没走到门口,机器的轰鸣声便早已传入耳中,当走到1级闪蒸设备前,我们身上已经大汗淋漓了,这里太热了,跟蒸笼一样,工作人员介绍,1级闪蒸的海水温度已经超过100摄氏度,利用电厂的余热,来给海水加温,在加温过程中,使蒸气保留,盐份沉积,经过39道这样的工序,被提取到的蒸气水当中的盐份已经微乎其微。我们通过观察口,看到海水在一定压力的作用下翻腾而过,当到达最后一级时温度就仅有70摄氏度了,被分离出来的蒸汽水收集到了两个淡水储水罐中,大约 每天能净化6000吨左右。

在离子交换室里,我们提出了一些问题:为什么工厂要投入巨大资金在净化水方面?闪蒸出的蒸汽水已经可以回用了,这不是一种浪费吗?工作人员听到这里,很严肃的说:水中含有大量的钙镁,如果在机器中使用这种硬水,管道以

及机器内就会沉淀许多污垢,会对机器造成很大的伤害,减少机器寿命,可能仅用2年就要报废,还有可能造成意外事故,如机体爆炸、管道堵塞等。

我们走在厂区内,看到的是优美的绿化,干净的道路,现代化的厂房,眼前仿佛浮现出一幅水资源再利用的前景图。我们油田地处渤海之滨,在淡水资源紧缺的现在,海水将是巨大的天然宝库。具油田水利有关部门透露,在今后几年之内,炼油厂也将利用余热再建一做大型海水淡化工程,这将很大程度上解决大港油田的居民生活用水。我们水资源环保小组也憧憬着美好的未来,那是水资源高度利用的未来。

(2)大港油田炼油厂

今天,我们来到了炼油厂,来参观学习污水排放系统。在来场之前,从环境检测站的技术人员处获悉,炼油厂的污水循环再利用非常别具一格。一进场区,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色,两行松柏分列道路两边,郁郁葱葱,使我们感到了春天的气息。

在李工程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污水处理场区,在我们的意识当中,工业污水应该是不堪入目的浑浊,那么这里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首先来到了隔油池,看到的是带着油污的黑色工业废水,扑鼻而来的是阵阵恶臭,让人无法忍受。李工程师说:“这种含油废水会挥发一些有害气体,对人体产生危害,其中主要是氨气和硫化氢。”我们不得不忍着臭气,来到一级气浮池,这些池子压缩空气,将空气打入

水中以带走油污,从而使油水初步分离。

下一步,水通过泵房,进入生化池,此池分两部分,厌氧生化池和好氧生化池,池中都养有很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能够消化吸收水中的一部分杂质及细菌。在生化池中,水质已有了明显的改善。

跟着李工程师的脚步,我们又来到了沉淀池,污水在此停滞部分时间,水面上方的刮泥板将污泥收集并重新排入生化池中继续循环,澄清的水则随着地下管道流入调节水罐。这时的水已经达到了国家二级排放标准,对环境没有任何污染了。

离开污水处理场区后,我们来到了污水回用场区,我们看到了许多类似于“节能增效,降低成本”等等这样的宣传标语。许多条粗大的绿色输水管道把调节水罐的水引到了曝气池。

曝气池中有无数悬浮填料,这些填料本是白色的塑料圆形制品,由于微生物的吸附,使它们变成了土黄色,有的甚至变成了棕色。它们可以近一步地净化污水。水经过数道曝气池,当我们走到最后一道池时,水已经变得比较清澈且没有异味了,再历经集水池,流入二级气浮池,此时漂浮在水面的只有白色泡沫状的漂浮物了,这些漂浮物多为死去的微生物,与第一气浮池相比,水质有着非常明显的改善,再经过石英砂和活性炭的过滤作用后,留入旁边的氯气池。

让我们惊讶不已的是在短短的时间之内,我们看到的工业污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蜕变,即使10米深的池子也能清澈见底。这时的水可以回用到工厂的各个生产环节,比如冷却水,卫生用水,绿化用水等等。

李工程师又带我们来到了污水排放管理室,在这里详细地看了完整的污水净化、回收管理模拟图。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仔细地询问了我们参观的过程,又热情地解答了我们的疑问,同时为我们采来了净化前后的水样,作了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污水净化池的威力之大。

在步出厂区的路上,路旁葱茏的绿化带给我们疲惫的身心注入了一丝活力,松柏旺盛的生命力也向路人证明了污水绿化的效果 。我们边走边谈:太神奇了,简直像变魔术一样,科技的力量太伟大了,这更体现了当代工厂节水、护水、用水的环保理念,在当今水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社会中非常需要它。在此,我们呼吁工厂企业在赢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关注我们身边日益减少的淡水资源,为了人类更好的生存、发展,都来珍爱我们的水。

家庭用水 1)调查背景:

水资源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用水是居家生活中使用得最多也是最广泛的,家庭科学用水,是一个全球性的大问题。我们在生活中,时时处处都会用到水,也会产生不少污水。 根据家庭用水的主要用途和对水质的不同要求,家庭用水主要分为三级。第一级:户外用水。比如,浇灌花草等,这个对水质要求不高,不需要净化;第二级:生活用水,有一定的水质要求。家庭用水中有95%用于

清洁人体、冲厕,以及室内卫生。对这部分水的水质要求是除去水中的杂质和硬度,以有利于洗浴和各种洗涤工作的完成,以及家庭用水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第三级:饮用水。饮用水则要求进一步深度净化,达到健康安全、卫生及改善口感的目的。

2)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问卷调查结果:

两周前,我们周围108户居民进行了居民生活用水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有96.49%的居民曾经考虑过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这说明目前许多家庭都有节水意识,但是长期并没有真正采取实际的行动或一些可行性的措施,使得意识搁浅。在这108户居民中,一共有504名居民,人均月用水量大约为1.98方。假设大港油田有10万居民,那么整个油田每月将消耗掉19.8万方水资源。在我们调查的108户居民中,有多少户居民认为自己家用水合理呢?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下吧:

认为自己家用水合理的有64户;认为自己家用水较多的有38户;认为自己家用水少的仅有5户;另外,还有1户居民没有填写。

现今,油田水价有所上涨,体现出国家也对居民用水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那么居民对这个问题又是怎么看的呢?调查的结果是 :

83户居民认为水价合理,又有25户居民认为收费过高。 在所调查的108户居民当中,76户居民认为水价上涨对节约用水有帮助,费用高了确实能在某种程度上约束人们的浪费行为,使人

们有节水意识,而认为没有帮助或没有填写的居民占到了29.61%。这些人当中普遍认为我该用水时就用,管它用多少,只要满足需要就行了,于是便不考虑水费了。

从调查情况看,许多家庭只知道应该节水,中国也是一个缺水国家,也知道“节约用水”这个口号很符合国情,可是在实际用水时都不考虑国家了。这种只考虑小家,不考虑国家的现象目前在油田较为普遍。在调查数据中,还有一些信息对我们启发很大。

家庭用水中是最节约的:

选择饮用水的占56%;选择洗漱用水的占54%。 家庭用水中最浪费的方面:

65%的选择洗澡水;43%的选择洗衣机用水;42%的选择马桶用水。

认为家庭中最具有节约潜力的: 47%的认为是马桶用水。

认为家庭中最具有循环利用价值的:

50%的认为是洗衣机用水;40%的认为是清洁用水;30%的认为是厨房用水。

这些数据也让我们认清了家庭用水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出现的弊端。于是基于以上情况,我们小组针对出现问题,便有了一些可供参考的设想,同时也希望这些小小的措施能为节水带来很大的利益。

总结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强化水资源管理。首先,水资源利用要遵循自然资源可持续性法则。自然资源可持续性法则指出:对生物和非生物资源的使用,只要在数量上和速度上不超过它们的恢复再生能力,则再生资源可持续地永存,但其永续供给的最大可利用程度应以最大持续产量为最大限度。人们必须遵循上述自然资源可持续性法则开发利用水资源,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否则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就要受到破坏。其次,水资源开发利用不能超过”水资源可利用量”。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世界气象组织共同制定的《水资源评价活动——国家评价手册》对水资源的定义是:“可利用或可能被利用的水源,该水源具有足够数量和可供使用的质量,并能够在某一地点为满足某种用途而可被利用。”我们通常讲的水资源是指:通过水循环能逐年更新的、并能够为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活动利用的淡水,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水。流域(或地区)水资源评价计算出的多年平

均水资源量,不等同于该流域(或地区)的水资源的可利用数量,实际可利用的水资源数量小于水资源量。第三,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水资源承载能力是指流域或地区的水资源可利用量对某一特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支撑能力。对某一流域或地区而言,在特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下,水资源承载能力是相对有限的。但可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用水方式、节约用水、降低用水定额,提高用水效率等多种有效措施,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第四,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是基于宏观经济的水资源配置的进一步升华,它强调遵循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原则,在保护生态环境(包括水环境)的同时,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

也许很多人不能感觉到,我们所处的天津正面临水资源危机。中国是缺水的国家,天津更是这个缺水国家中的重灾区。

万物起源于水,水资源枯竭之时,无法生存,不要让万物再灭亡于水。水滴的嘀嗒声好似警钟贯耳,水流的哗哗声如同在哭泣:“人类啊,不要再糊涂啦!”

谁不希望天永远蔚蓝,水永远澄澈,人们永远幸福快乐,世界永远没有饥渴。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吧,珍惜爱护水资源,为自己做无价的贡献。

推荐第6篇:马克思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封面 分数

2012-2013-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调研报告

目:影响和谐校园建设的负面因素调查

院:

电气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

电气1104

小组成员:

河南思政学院原理教研室

前言

一、调查背景及目的

大学校园一直存在不和谐因素,因而导致了一些不和谐现象的发生。正是由于这些不和谐因素以及不和谐现象的存在,校园内屡屡发生一些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正呈现逐年严重的趋势,必须找出这些问题的根源并加以解决,才能确保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稳定安全。因此,通过调查校园内存在的不和谐现象,进而推论出产生这些不和谐现象的原因,提出改进方法,促进校园和谐。为此,我们开展了这项调查,旨在推进校园和谐,共建和谐校园。

二、调查对象

在校大学生

三、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包括纸质问卷以及网上问卷)

四、调查内容

经过观察,发现在校园中诸多不和谐现象,因此我们决定针对这些不和谐现象深入调查阻碍校园和谐发展的不和谐因素,因而去顶顶了主题。在开展调查前,首先确定小组成员;然后,确定调查主题,设计问卷;再次,分发问卷,包括校内分发问卷以及网上调查;最后,交流心得体会,分析问卷,得出分析结果解决方案。

五、实践安排

时间:2012年11月(学期第十

四、五周) 地点:河南工业大学莲花街校区以及网络调查 方式:1.调查我校大学生对于校园不和谐现象的认识 2.以问卷调查我校学生心中不和谐现象的种类和认识。

3.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进行总结。

六、报告概要

我们的主题是关于校园不和谐现象的调查,是为了帮助同学了解校园内存在哪些不和谐现象,帮助他们自省,以及他们认为的和谐校园时怎么样的。现在我国正在号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的和谐程度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对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构建和谐校园是实现学校安定有序的现实需要。构建和谐校园,可以使在学校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每个人都能获得人身和财产的安全与保障,进而实现校园结构稳定、关系融洽,广大师生员工能够心气平和地学习、工作,干事业、求发展,进而促使学校的管理秩序、教学秩序和教科研秩序呈现出一种平稳、持续、连贯的运行态势,保障学校的正常运行与不断发展。

主体

一、关于本次调查的优点

本次调查我们采用了纸上调查与网上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增加了调查人数的多样性。纸上问卷针对的是本校的学生,而网上问卷针对的是其他高校大学生,因而比较真实可靠,反映当今大学校园的现状以及大学生的普遍心理。这样使我们的调查更具有针对性,更加符合大学的特点,因而能够反映大学校园存在的问题。除此之外,我们增设了许多多项选择题。纸上问卷由于答卷时需要花正字,比较麻烦,因而有些人会产生厌倦心理可能会影响调查结果。但是在网上问卷中,只需要点击选项就可以,真实性较强,弥补了纸上问卷的缺陷。

二、关于我们存在的问题

通过问卷我们看到,问卷的题目大部分是多选题,这样的设置最初的目的是希望答卷人可以有多个选择,并且我们集思广益,分析可能产生不和谐现象的成因,供答卷人选择。一方面,答卷人的选择多了,不是单一的拘泥于某一个选项。但是另一方面,随之而来也带了一些问题。由于选项比较多,在做问卷的时候就会缺少耐心,有的人甚至是随意填写,这样的后果对我们的调查结果准确性产生了一定影响。此外,我们分两种方式分发问卷:纸上问卷以及网上问卷。这两种综合来看,大一的同学居多。大一的同学比较积极,而大二

的同学产生了一种懈怠心理,因此不愿意答卷,此外,男女比例不均衡,女生居多。这可能与我们学校的现状有关,我们学校女生较多。但由于男女思路不同,所选择的也就会有所差异。

三、我们的解决措施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找到了本次调查中存在的缺陷不足,同时也肯定了我们的优点。因而,在以后的社会实践调查中,我们会以此为鉴。调查对象多元化,可以各个年级的都涉及,这些在纸上问卷或许无法做到,但是在网上问卷却可以实现。男女比例尽可能的均衡,男女生由于自身特点不同,思想观点也不尽相同,女生的想法更加细腻,而与之相对男生的想法比较大胆。两种截然不同的想法相结合,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也是我们在确定小组成员的时候要加入男生的原因。这样在讨论的过程中,细腻的想法加上大胆的构想,我们可以得到一种更臻完美的结果。针对问卷的设计,可以说这次我们的调查事件是比较充裕的,因此我们才会设计比较多的多选题。但是我们没有考虑到答卷人的心情,这是我们的疏忽。在以后的问卷中,我们会做到换位思考,以答卷人的心态来设计问卷。问卷题目不需要过多,也要反应主要问题就可以了。多选的题目可以采取,但是不能太多,这类题目的目的在于增加题目的灵活性,但是要适度,否则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四、问题总结与反思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积极探索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是我们进行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和培养取得成效的必然要求。第一,坚持用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做品德高尚的人;第二,加强公德教育,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多数青年学生在观念上都能够认同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产,讲究公共卫生,尊重他人,处理好与他人的人际关系等公德意识的重要意义。然而在上述公德意识行为的体现上,大学生的公德意识水平却表现的偏低。在大学的校园里,我们经常看到许多不文明现象的存在。大庭广众之下,勾肩搭背,搂搂抱抱;乱扔果皮纸屑;随地吐痰;抽烟喝酒;打架斗殴;在墙壁上乱涂乱画等。虽然这些不文明行为仅是一部分人所为,但是却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而社会公德是维护人类社会公共生活秩序顺利进行所必须的,它是一种公共服务行为规范,具有强烈的心理暗示作用,所以这种不文明行为也影响了大学生公德意识总体水平的提高。鉴于此,加强大学生的公德教育,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就成为当前德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高校必须意识到,公德教育是关系到能否培

养合格人才的问题,而人才的素质又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为此,许多国家对学生的价值观及德育教育都非常重视。

校园文化是学校内部形成的特定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它包括共同遵循并得到同化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校园精神、校风、学风以及校园文化设施等。学生正确人生观的确立,高尚道德品质的养成,健康审美趣味的提升,无不受到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的影响。所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将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团队合作

在整个调查过程中需要的是团结以及一个领导者来组织,保证活动的圆满完成。其中我体会最多的是团队的合作。大学生的任务不只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参与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素质,锻炼自我。

在新经济时代学生应当具备掌握成熟技术的能力,富有团队精神等素质。要有严密的思辨能力和理性的思考能力,致力于探索理性、情操、才智、体质之完美,做到全面发展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我们要时刻与外界社会保持同步发展做到与时俱进,

这次实践,同时也暴露了我们自身的一些问题,那就是还是缺乏实践经验。由于实践经验不足,导致了我们调查过程中产生了各种问题,给我们调查访问带来了很大阻力。因此,

我们急需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

结束语

中共十八大之后,更加强调要建设和谐社会。目前建设和谐社会多大学生来说有些遥远,我们并没有接触到社会,但是,由于我们处在大学校园中,接触到各种现象都在大学校园中,因此对我们大学生来说,建设和谐校园更具实践性。

公德教育不仅仅只是唤醒大学生的公德意识,更重要地是对大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加强管理,包括公德行为方式的选择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加强管理是为了更好地育人,而优良的育人环境,优良的校风校纪的形成,一方面要依靠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另一方面必须有一定的管理措施作保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是养成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只有思想教育而无具体措施,容易流于空对空,文明习惯、优良传统、优良作风不容易养成。学生懂得应该怎样做,在行动上却又往往不去做;只有管理措施而不强调养成教育,就不能形成自觉的文明行为,学生虽然知道必须这样做,但在内心里并不自愿,甚至往往形成抵触、逆反心里,只有把养成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才能形成自觉的文明风尚和文明习惯。要在日常管理的过程中加强教育管理,尤其是注重加强“养成”教育。教育是为了提高自觉性,而管理则是使这种自觉性形成习惯,使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得到贯彻落实,

只有形成文明的习惯,社会公德才能形成。

实践证明,公德教育就应以社会礼仪常规教育为起点,进行养成教育,使大学生懂得和遵守最基本的公共道德。这不仅是思想道德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学生做人最基本的条件,决定着大学生能否以一个文明人的姿态步入社会。

关于校园不和谐现象的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们,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填写我们的调查问卷。本问卷不超过12道题,请在你所选择的题括号内填写所选选项。谢谢您的合作!

1.您的年级( ) A 大一 B 大二 C 大三 D 大四 2.您的性别( ) A 男 B 女

3.选出您深恶痛绝的校园不和谐现象(多选题)( ) A 乱骂脏话 B 情侣在公共场合过分亲昵 C 校园频繁丢失物品 D 在自习室或图书馆里打电话

E 不注意公共卫生,随地吐痰 F 把零食带到教室里吃

G 广告泛滥,随处可见 H 在宿舍大声喧哗,影响他人休息 I 服务人员、教职工对待学生态度差 J 校园物价过高

4.您认为建设和谐校园的最重要的是。( ) A 管理阶层坚强有力 B 校园安全稳定

C 学生素质提高,自觉创建和谐校园

5.在您的大学生活中有没有因各式各样的推销而上当受骗。( ) A 有 B 没有

6.您认为怎么避免上题类似事情再次发生。( ) A 完全杜绝这种推销行径 B 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C 学校介入,加强管理力度

7.现在有些大学生在校园中干一些小物品的零售,您认为这样( A 影响校园秩序,有损校园形象 B 方便广大学生,价格便宜

C 随处可见,在宿舍中会影响大家休息,应该有固定的地点 8.您在校园内失窃或受骗的次数为( )。

。)

A.没有 B.1-2次 C.3次及以上

9.您对教室、食堂占座位的做法有何看法?(多选题)( ) A.赞同,是学生积极的表现 B.反感,影响他人 C.可以接受,无所谓 D.自己也有过这样的行为 E.经常见到这种现象 F.偶尔见到这种现象

10.在墙壁课桌等公共设施上涂鸦。您对此的态度以及您是否曾经做过?(多选题)( ) A.较为普遍的现象 B.应当采取措施予以制止 C.很反感但不关我事 D.自己也有过这样的行为 E.从来没做过

11.您认为在高校应该怎么样建设和谐校园?(多选题)( ) A.坚持以学生为本 B.坚持以教职工为本 C, 坚持教职工和学生平等合作 D.实行制度反馈机制

E.其他

12.你认为建设和谐校园的意义在于(多选题)( )。 A.让校园生活更加文明 B.让学生生活更加快乐 C.让学习环境更加舒适 D.不关心 E.其他

关于调查的反思

我们的社会实践调查为期三周,第一周主要是进行讨论,确定调查主题,设计调查问卷。第二周,到各个班分发问卷,同时在网上发布问卷。第三周,再次进行讨论,针对调查结果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在整个调查过程中,小组的每个成员投入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现在针对本次调查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可取之处进行总结。

关于我们存在的问题:通过问卷我们看到,问卷的题目大部分是多选题,这样的设臵最初的目的是希望答卷人可以有多个选择,并且我们集思广益,分析可能产生不和谐现象的成因,供答卷人选择。一方面,答卷人的选择多了,不是单一的拘泥于某一个选项。但是另一方面,随之而来也带了一些问题。由于选项比较多,在做问卷的时候就会缺少耐心,有的人甚至是随意填写,这样的后果对我们的调查结果准确性产生了一定影响。此外,我们分两种方式分发问卷:纸上问卷以及网上问卷。这两种综合来看,大一的同学居多,大二的连百分之一都不到。大一的同学比较积极,而大二的同学产生了一种懈怠心理,因此不愿意答卷,此外,男女比例不均衡,女生居多。这可能与我们学校的现状有关,我们学校女生较多。但由于男女思路不同,所选择的也就会有所差异。

关于本次调查的优点:本次调查我们采用了纸上调查与网上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增加了调查人数的多样性。纸上问卷针对的是本校的学生,而网上问卷针对的是其他高校大学生,因而比较真实可靠,反映当今大学校园的现状以及大学生的普遍心理。遮掩是我们的调查更具有针对性,更加符合大学的特点,因而能够反映大学校园存在的问题。除此之外,我们增设了许多多项选择题。纸上问卷由于答卷时需要花正字,比较麻烦,因而有些人会产生厌倦心理可能会影响调查结果。但是在网上问卷中,只需要点击选项就可以,真实性较强,

弥补了纸上问卷的缺陷。

我们的解决措施: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找到了本次调查中存在的缺陷不足,同时也肯定了我们的优点。因而,在以后的社会实践调查中,我们会以此为鉴。调查对象多元化,可以各个年级的都涉及,这些在纸上问卷或许无法做到,但是在网上问卷却可以实现。男女比例尽可能的均衡,男女生由于自身特点不同,思想观点也不尽相同,女生的想法更加细腻,而与之相对男生的想法比较大胆。两种截然不同的想法相结合,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也是我们在确定小组成员的时候要加入男生的原因。这样在讨论的过程中,细腻的想法加上大胆的构想,我们可以得到一种更臻完美的结果。针对问卷的设计,可以说这次我们的调查事件是比较充裕的,因此我们才会设计比较多的多选题。但是我们没有考虑到答卷人的心情,这是我们的疏忽。在以后的问卷中,我们会做到换位思考,以答卷人的心态来设计问卷。问卷题目不需要过多,也要反应主要问题就可以了。多选的题目可以采取,但是不能太多,这类题目的目的在于增加题目的灵活性,但是要适度,否则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个人心得与体会

1.其实吧,这次调查我觉得蛮轻松的。再次当选组长并不让我觉得多么高兴,这代表我的任务挺重的,事实上确实如此。小组讨论的之前,我要选择小组成员。我选择的是包括我在内的五个女生还有一个男生。如果可能的话,我更愿意男女平均,但是受到专业限制,也只能这样了。小组成员的性格不一,内敛型和开放型的都有,在讨论中这有利于综合二者的特点。确实也做到了。我在给组员分配完任务后,经过讨论,由我来整理问卷,做最后的总结与分析。关于问卷中各个题目的分析经过讨论后,分派给小组成员。看似简单的工作,做起来也不简单。由于我个人每周都要去上海上课,所以在我布臵完每个人的任务后,我以为可以圆满解决的。但是在做最后的分析时,需要有人进行统计,但是做的时候又产生了分歧,而我又不在学校。这样的问题就比较棘手。所幸统计由另外一个同学做了,不然连数据都没办法统计。我觉得相对大一的那次调查,我的任务轻多了。那次我也是组长,可是到最后我几乎包揽了全部内容。这次不同,我把任务下派,因为我明白一个好的领导者不是为他人做事情,而是他人能够尊重领导者的观点并完成整个团队的任务。在整个调查过程中需要的是团结以及一个领导者来组织,保证活动的圆满完成。这一点,我比大一进步了很多。其他的一些,我会在单独的个人心得体会中谈到,这些都使我受益匪浅。说到个人的心得体会,在这个过程中我体会更多的是团队的合作。大学生的任务不只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参与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素质,锻炼自我。

2.在这次实践报告中,我担当了参加题目方向及选项研讨会,发放纸张及网上问卷,统计问卷人数及分析问卷问题等任务。在这次的实践活动中,我成长了很多,下面是我的心得体会:

在新经济时代学生应当具备掌握成熟技术的能力,,富有团队精神等素质。

要有严密的思辨能力和理性的思考能力,致力于探索理性、情操、才智、体质之完美,只有做到全面发展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并立于不败之地。我们要时刻与外界社会保持同步发展做到与时俱进,不与社会脱节,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珍惜生命的分分秒秒,学习好知识,运用知识,时刻牢记,虚度年华就是作践自己。与此同时,多多与社会接触是很必要的。

此次社会实践还告诉我:“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而当初的芽,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成功,那么我们就应该在刚刚起步的时候,用我们充分的准备,去面对不知的过程,迎接满意的结果。

这次实践,同时也暴露了我自身的一些问题,那就是还是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除了学习书本知识,还需要参加社会实践。因为很多的大学生都清醒的知道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不是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大学生要在社会实践中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通过参加一些实践性活动巩固所学的理论,增长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因为知识要转化成真正的能力要依靠实践的经验和锻炼。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新月异的社会,我觉得大学生应该转变观念,不要简单地把暑期打工作为挣钱或者是积累社会经验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借机培养自己的创业和社会实践能力。此次的实践活动让我收获颇多,很感谢老师给我们的这次机会,谢谢!

3.经历了将近三周的社会实践,我感慨颇多,我的任务是分发问卷以及数据统计,分析问卷

5、6题。它给我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社会实践活动给生活在都市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们提供了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短暂而又充实的实践,我认为对我走向社会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过渡的作用,是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经历,也是一个重要步骤,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有着很大帮助。向他人虚心求教,与人文明交往等一些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都要在实际生活中认真的贯彻,好的习惯也要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培养。这一段时间所学到的经验和知识是我一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这次实践也让我深刻了解到,和团体保持良好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做事首先要学做人,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何与人相处是现代社会的做人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对于自己这样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人来说,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他们就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很多知识、道理。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运用所学知识实践自我的最好途径。亲身实践,而不是闭门造车。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飞跃。增强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还需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用知识武装自己,用书本充实自己,为以后服务社会打下更坚固的基础!“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 。通过这次的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逐步了解了社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清了自己的位臵,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这在无形中使我们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增强了自身努力学习知识并将之与社会相结合的信心和毅力。对于即将走上社会的大学生们,更应该提早走进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大

学生磨练品格、增长才干、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舞台。在这里我们真正的锻炼了自己,为以后踏入社会做了更好的铺垫,以后如果有机会,我会更加积极的参加这样的活动。在本次的社会时间从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汲取了丰富的营养。这次实践活动,丰富了我们的实践经验,提高了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使我们通过这次实践更加了解社会,这次实践活动意义深远,对我们的帮助享用一生。为一个21世纪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并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我们要抓住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机会;提升我们的修身,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与意识。同时,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明确自己的目标,为祖国的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4.在这次的实践研究活动中,我觉得很有意义,收获颇多。我们小组有6个人,一位是男生。这是我进入大学课堂的第二次问卷调查。而且刚刚前两天党校也有做一个问卷调查报告,所以,这一次对我来说就不是很陌生了。

首先这次调查的主题不同以往迎合一些热门话题,而是与课程有关的关于哲学的话题,这是一次有思想,富有哲理的讨论。在晚自习的时候我们进行了小组讨论,精心商定我们的主题,最后大家一致商定了主题为“关于校园的不和谐现象的问卷调查”,问卷涉及的问题与选项也是特别针对校园现象的,贴合我们的现实生活,大家也讨论尽量把答案简洁,让做得同学不会厌烦。然后组长进行对每个人分工。由于之前在党校学习到一个新技术,但当时只限定于理论,当时还在想没有机会试试,所以这次我负责是网上问卷的设计与分发,以及帮忙分发大一同学的纸张问卷调查,最后就是第

7、8两天的分析。所以,还有一个收获便是网上问卷的设计,学到了一门新技术。在做这份网上问卷的时候,我遇到了许多实际的现实问题。当时只听说了改怎么操作,可是真正实践的时候却犯愁了。几经纠结,终于学会了。后来还教了好多个同学,超有成就感。网上问卷做出来之后,大家一起传递链接,最后总和。这是比较漫长的时间,因为很多同学发给他了,可能因为不在线各种原因就没有做,所以大家要确认发出去的有效,虽然最后做的人不是特别的多,可是我们都有尽力了。我觉得这个方法可以集思广益,想法会比就发纸张的问卷调查更加丰富。

分析对我来说,虽然算不上特别困难,但是用文字描述的时候就有点不会了。组长分配的是

7、8两题,还好不是太难,所以,我要在这方面加强一下了。

和大家一起合作下来,感觉很不错。首先大家都积极配合,其次分工明确,我们不会有分工不明确而造成的矛盾。我高中是理科生,所以对这种偏文科的东西都不是特别懂,而这次的问卷调查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想知道什么是哲学,还去图书馆借了书,虽然云里雾里的,但也知道了一点点。这次的问卷调查,只是以一种我们能看见,能接触的方式让我们了解,另外内容也是涉及生活的,比较丰富,因为我相信生活中也是有哲学的。而且经过这次合作,让我深刻的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我很高兴自己能够有这个机会。而且,在做问卷调查的过程中,可以学会很多。比如在去别的班级发问卷的时候,需要克服心理恐惧,害羞;在做分析的时候,需要耐心,细心。无论学到什么,都是我们的财富。我想实践活动就是给自己的锻炼机会。

在这次的调查内容,我也学会了其中的道理。在校园里自己的言语行动,

小生活中也有哲学。最近对哲学有点兴趣,要好好去了解一下。

5.三个周的社会实践中,我参加了问卷的设计,问卷的网上和纸张发放,统计问卷人数,问题的分析。在其中我发现在校园中存在许多不和谐的因素:大庭广众之下,勾肩搭背,搂搂抱抱;乱扔果皮纸屑;随地吐痰;抽烟喝酒;打架斗殴;在墙壁上乱涂乱画等。由此引发我们对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和培养的深思。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积极探索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是我们进行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和培养取得成效的必然要求。第一,坚持用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做品德高尚的人;第二,加强公德教育,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多数青年学生在观念上都能够认同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产,讲究公共卫生,尊重他人,处理好与他人的人际关系等公德意识的重要意义。然而在上述公德意识行为的体现上,大学生的公德意识水平却表现的偏低。在大学的校园里,我们经常看到许多不文明现象的存在。大庭广众之下,勾肩搭背,搂搂抱抱;乱扔果皮纸屑;随地吐痰;抽烟喝酒;打架斗殴;在墙壁上乱涂乱画等。虽然这些不文明行为仅是一部分人所为,但是却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而社会公德是维护人类社会公共生活秩序顺利进行所必须的,它是一种公共服务行为规范,具有强烈的心理暗示作用,所以这种不文明行为也影响了大学生公德意识总体水平的提高。鉴于此,加强大学生的公德教育,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就成为当前德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社会公德要求的文明范畴是最基础的文明行为,如果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连这些基础的文明行为都做不到,那将是教育的悲衰。因此,高校必须意识到,公德教育是关系到能否培养合格人才的问题,而人才的素质又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为此,许多国家对学生的价值观及德育教育都非常重视。

因此,我们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大学生的基础文明建设和社会公德教育作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和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并坚持不懈地抓下去。

公德教育不仅仅只是唤醒大学生的公德意识,更重要地是对大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加强管理,包括公德行为方式的选择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加强管理是为了更好地育人,而优良的育人环境,优良的校风校纪的形成,一方面要依靠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另一方面必须有一定的管理措施作保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是养成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只有思想教育而无具体措施,容易流于空对空,文明习惯、优良传统、优良作风不容易养成。学生懂得应该怎样做,在行动上却又往往不去做;只有管理措施而不强调养成教育,就不能形成自觉的文明行为,学生虽然知道必须这样做,但在内心里并不自愿,甚至往往形成抵触、逆反心里,只有把养成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才能形成自觉的文明风尚和文明习惯。在日常管理服务中,我们要强调环境对育人成才的影响,在大力加强养成教育的同时,切实加强管理。好的文明行为将得到巩固,强调管理也是教育,并不是片面强调管理,而是要在管理的过程中加强教育管理,

尤其是注重加强“养成”教育。教育是为了提高自觉性,而管理则是使这种自觉性形成习惯,使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得到贯彻落实,只有形成文明的习惯,社会公德才能形成。实践证明,公德教育就应以社会礼仪常规教育为起点,进行养成教育,使大学生懂得和遵守最基本的公共道德。这不仅是思想道德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学生做人最基本的条件,决定着大学生能否以一个文明人的姿态步入社会。

校园文化是学校内部形成的特定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它包括共同遵循并得到同化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校园精神、校风、学风以及校园文化设施等。学生正确人生观的确立,高尚道德品质的养成,健康审美趣味的提升,无不受到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的影响。所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将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我们的主题是关于校园不和谐现象的调查,是为了帮助同学了解校园内存在哪些不和谐现象,帮助他们自省,以及他们认为的和谐校园时怎么样的。现在我国正在号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的和谐程度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对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构建和谐校园是实现学校安定有序的现实需要。构建和谐校园,可以使在学校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每个人都能获得人身和财产的安全与保障,进而实现校园结构稳定、关系融洽,广大师生员工能够心气平和地学习、工作,干事业、求发展,进而促使学校的管理秩序、教学秩序和教科研秩序呈现出一种平稳、持续、连贯的运行态势,保障学校的正常运行与不断发展。为此,我们小组展开调查。

自从我们小组确定好问卷调查主题以后,我参与了收发问卷,统计数据和分析,并认真完成自己分配的任务。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每个组员各有分工,职责明确,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在个人工作同时,我们还有团队合作;在一些大问题上,我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解决。当然,在活动进行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分发的问卷没人做或做的不认真,这对我们统计数据带来了不便。

在这次实践活动中,我认识到一个好的团队离不开个人的努力,同时也离不开团队合作。只有两者兼顾,同心协力才能打造一个优秀的队伍。还有,我们应该认真对待每一件事热心帮助别人;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求到别人的时候,只有你帮助了别人,别人才乐于帮助你。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和谐吧!建设和谐校园对于学生和老师以及学校来说都有很大的益处,所以我们在校的全体教职工有义务行动起来,共同打造属于我们的和谐校园。

个人心得与体会

这次我们组调查的是关于校园的不和谐因素。之所以会确定这个主题主要是由于每次在上公共课的时候都会看到课桌上写了各种文字,此外经常见到谩

骂等现象,所以我就想,这些现象不利于建设和谐校园。中共十八大之后,更加强调要建设和谐社会。目前建设和谐社会多大学生来说有些遥远,我们并没有接触到社会,但是,由于我们处在大学校园中,接触到各种现象都在大学校园中,因此对我们打学生来说,建设和谐校园更具实践性。经过多次讨论,我们确定了调查校园不和谐因素。而要调查校园内存在的不和谐因素,就要从校园内存在的各种不和谐现象下手。通过分析这些不和谐现象,探讨校园内可能存在的不和谐因素。

在确定了小组成员以及调查主题后,我们进行了小组讨论,分配任务到各个人。我被当选为组长,根据每个人的特点,我给每个人以及自己分配了任务。我主要负责设计问卷,问卷题目是经过讨论后得到的,不需要我再思考。此外还负责整个调查结束后的总结反思。我给小组成员分配的任务是:高冰负责分发大一的问卷,回收全部问卷以及整个调查过程的打印工作,因为他是男生,体力活儿就多一些。徐燕清负责发布网上问卷,分发大二部分问卷,她的任务就是查看网上问卷的情况。余志洁负责协助我设计问卷,分发大一问卷,把网上问卷的渠道扩大化,增加参与问卷的人数。张娴以及章璐恬负责分发大一的问卷以及整个问卷数据的统计工作。而最后问卷的分析工作,根据每个人的任务不同分配不同的题目。张娴分析

3、4题,章璐恬分析

5、6题,徐燕清分析

7、8题,余志洁分析

9、10题,高冰分析

11、12题。然后由每个人根据每个题目所反映的情况分析原因以及措施,最后统一发给我,我来做整个报告的整理。

在经历问卷设计后,我们按照教学楼分布的大一大二来进行问卷的分发。可能由于给的时间比较短,回收问卷后发现,好多班只填了两三个人。所以我们就把主要精力放在网上问卷,每个人都很热心的把我们的问卷发到人人网,腾讯微博,新浪微博里面,同时还把问卷发给熟识的同学,再由同学发给他们的同学,以此来扩大问卷的来源。

根据最后的统计数据,纸上问卷我们分发了94份,网上分发了88份,做问卷的人数一共有181人,因而我们的问卷针对性比较强。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导致校园不和谐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还是学生自身,学生本身素质不高。虽然文化素质与其他高校无异,但是由于自己身的习惯以及经历不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心理。有的心理是有些暴力倾向,自私倾向,因而就导致了校园不和谐现象的缠身。针对这些现象,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加强自身素质,同时学校需要加强力度来建设和谐校园,以利于大学校园的建设以及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调查结束后,反思整个调查过程,我觉得担任一个团队的领导者真的需要很大耐心,同时要承担很重的任务。很多人都会觉得,作为组长,必须做的比别人多。以前我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在以前的调查过程中,我做的比组员要多得多,所以我的组员基本上没做什么。而在我学过一些课程后懂得,一个好的领导者,不仅要学会承担责任,还要在团队合作中发挥领导者的核心组织能力,领导团队能够更好地完成任务。领导者不一定要比组员做得多,但是一定要比组员用心,她的作用在于发挥领导者的协调作用,是各个组员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最终达到团队的优化,完美地完成任务。这是一个团队任务,关键要学会团队合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团队更好的协作,更好地完成工作。这就是我在这次实践中学到的,比我以前的思想更加成熟,我需要做的事责任下放,而非一人承担。

有的学生也许会抱怨,做社会实践到底有什么用?其实用处很多,收益最多的就是学生本身。大学生不可能像高中生那样拼命学习,因为大学是我们今

后接触社会的一个平台。如果说只是来大学混证书,那么,大学的四年生活就等于白白浪费了。有调查显示,大学四年比高中三年更重要。许多大学生认识不到这一点,到了大学就开始荒废学业,自我放逐,结果毕业之后无所适从。而社会实践极为饿哦我们提供了一个接触社会的机会。就如同暑期社会实践一样,通过实习,体会工作的艰辛,找到自己生存的价值,人生的目的。为自己做一个职业规划,为未来奠基。总之,社会实践就是要我们提前体验社会生活,学会合作。

当然,这次调查也存在不少问题,我在调查报告里已经一一做了分析,并且找到了解决措施。当然,我所提出的措施并不一定能够解决存在的问题,但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起到作用。这次社会实践调查能够圆满成功,每个小组成员都是功不可没。这也许会是我们在嘉善校区最后一次一起行动了吧!我们都十分珍惜这个机会,在这其中,我们收获良多。希望我们下次的调查报告会做得更好。以上就是我的个人总结以及心得体会。

推荐第7篇:马克思原理问卷调查报告

气候变暖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1.探究气候变暖的原因,从而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控制气候的变化。2.观察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3.用矛盾统一性来说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调查对象:同学,家长,老师,书籍。

调查内容:气候变暖的原因和气候变暖的危害。

调查方式:查阅书籍、上网、询问老师和家长。 调查时间:近半个月。

调查结果: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浓度大量增加。以二氧化碳为例,在人类社会实现工业化以前的19世纪初,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为270ppm,而到了1988年以上升到350ppm。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的原因:1.人口的剧增和工业化的发展,人类社会消耗的化石燃料急剧增加,燃烧产生大量二氧化碳进入大气,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2.森林毁坏使得被植物吸收利用的二氧化碳的量减少,造成二氧化碳被消耗的速度降低,同样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3.汽车尾气、工厂废气、废旧冰箱制冷剂等。这些物质中都含有一氧化硫气体。这种气体会破坏地球的臭氧层,使更多的阳光和紫外线进入地球,并由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将热量保留在地球上。4.大量废弃塑料袋。塑料袋如果埋在地里,会使土地变得贫瘠,使植物无法生长;落到海里,会影响海洋植物的生长。这些都会阻止大量的二氧化碳被植物转化为氧气,增加地球的温室气体。

温室效应全球变暖可能造成的影响全球变暖将给地球和人类带来复杂的潜在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正面影响:1.极地地区也许将更适合人类居住2.在适当的条件下,较高的二氧化碳浓度能够促进光合作用,从而使植物具有更高的固碳速率,导致植物生长的增加,即二氧化碳的增产效应。负面影响:1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2.提高了降雨在每年降水量(包括雨、雪等)中所占的百分比,而使春天和初夏发生更多洪灾。3.打乱了生态平衡,使生物锐减4.蒸发加剧导致干旱等。与正面影响相比,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将更为巨大和深远

调查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符合矛盾同一性原理,人与自然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指的是人与自然互为存在的前提,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同时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自然受到了侵害,人类也会遭到侵害,自然不存在了,人类也会消失。人类和自然互为发展条件,人类破坏环境,自己的发展也会受到阻碍,人类如果保护环境,那么自然也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同时人类文明也会进步。同一性规定着人与自然的发展趋势。人与自然的发展方向、趋势不是随意的,而是有规律的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所以我们人类要爱护环境,呵护我们的家园,人类文明也会进步。如果我们破坏环境,那我们人类也会随着环境的破坏而灭亡。所以我们要采取措施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抑制全球变暖,从每个人做起,每件小事做起。只有这样,自然不被破坏,我们人类才会向前发展。让我们一起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吧!

推荐第8篇:马克思理论农村教育调查报告

关于川外农村户口学生就学状况和升学公平问题的调

查报告

前言:

为了深入了解川外农村户口学生的小、初、高就学状况和升学公平状况,我们在四川外语学院开展了一项调查。调查时间是2012年11月20日,调查地点为四川外语学院,调查方式为问卷式调查,本次调查选取的样本总数为50人。各项调查结束后,我们将该调查内容予以总结。

主体: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为四川外语学院在读农村户口的学生。

2.调查方法为问卷调查形式。我们选取了在读农村户口学生50名发放了调查问卷。

二、调查内容的分析

问卷中,我们共设置了10个问题,8个选择,2个简答。调查结果如下:样本中就是否因为农村户口在选择学校就读时遇到困难中,回答是的共11人,占22%,回答否的共39人选择,占78%。2.是否因为农村户口在就读时收到学校补助或政府免学杂费中,回答是的共16人,占32%,回答否的共34人,占68%。3.中考或高考时是否收到学校加分或降分录取优待中,回答是的共9人,占18%,回答否的共41人,占82%。4.你所在的乡镇是否有完善的小、初、高教育体系中,回答是的共36人,占72%,回答否的共14人,占28%。5.在是否在城镇就读中,回答是的共44人,占88%,回答否的共6人,占12%。6.就周围是否有农村学生经济问题放弃就读去打工的现象中,回答是的共41,占82%,回答否的共9人,占18%。7.就是否认为多媒体教学设备对城乡学生教育差别有影响中,回答是的共28人,占56%,回答否的共22人,占44%。8.就是否因拆、并学校就读困难中,回答是的共2人,占4%,回答否的共48人,占96%。

基于问卷调查结果,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基本原理,我们做出了以下分析:事物是具有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间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和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教育公平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联系,继续推行教育的普及化,促使教育公平,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社会的协调和持续发展。事物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发展的原理,要求人们正确认识和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推动事物的进一步向前发展。从问卷调查分析结果得之有68%的农村户口学生在就读时没有收到学校补助或政府免学杂费。28%的学生反映出他们所待的乡镇没有完善的小、初、高教育体系。说明基础教育条件和经济压力是导致农村户口学生就读困难的一大原因。在我国已经开始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情况下,还有农村学校没有免除学杂费,这给本来就存在很大经济压力的农村家庭带来了更大的负担,导致许多学生迫于经济压力,而选择放弃读书。因此我们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统筹发展,加大对农村教育的经济投入,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张,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的发展,改善并解决农村教育发展的问题是进行教育公平很关键的一点,只有教育发展和完善

了,才能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

矛盾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矛盾具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这就要求我们抓矛盾的主要方面,统筹矛盾的次要方面,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还具有特殊性,矛盾的普遍与特殊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掌握其普遍性与特殊性,同我们的具体实际情况出发,找到完善和解决问题的关键。从问卷调查分析结果反映出88%的学生在城镇就读过,而22%的学生因农村户口在选择学校就读时遇到过困难。说明农村学生有很大一部分主动选择到条件相对较好的城镇读书,但因各校政策问题,又或多或少遇到了就读困难。然而我国的国情是我国的农村人口基数大,应该抓住特殊性,因此相关部门应制定出相关政策,从而推动此地区的教育公平发展。

认识具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我们该从认识的感性认识推动、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作用于实践。认识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及其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认识到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关系。82%的同学反映出周围有农村学生因经济问题放弃就读去打工的现象。说明许多学生在就读高中或大学时存在经济压力。这就要求我们认识到农村经济必须进一步向前发展这一本质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农村学生因经济问题而放弃就读去打工的现象。而当地相关部门、学校可加强实施减、免学费等政策,国家也可以考虑实施12年义务教育,正确看待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关系,保障农村学生有学上,上得起学。从而推进当地的教育公平进一步向前发展。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能够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作用,正确认识现实,认识、了解困难和战胜困能。44%的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设备对城乡学生教育差别没有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应看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能动作用,能正视现实,直面困难,并且战胜困难。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能够缩小多媒体教学设备对城乡学生教育差别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理论意义在此也具有深刻的时间影响。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生活,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由此,农村学生就读也是无可争议的实践。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其中科学实验是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准备性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是指科学上为阐明某一现象、揭示其客观规律而创造特定的条件,以便观察它的变化和结果的过程。它不仅包括自然科学的实验活动,而且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的实验活动。当然,农村教学问题及教育公平问题可以称得上是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影响着实践的各个环节,处理好农村教育公平问题自然就有利于实践的顺利进行。

此外,从实践的性质上来看。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结果引起了客观世界的某种变化,给人提供现实的成果,也是外在于人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实践从一开始就是社会地进行的,任何人的活动都不能离开社会的联系。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总是社会人,即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它的历史性,因为实践的内容、性质、范围、水平都是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的,都是随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因而都是具体的、历史的。而当今社会,农村户口公民占我国公民一半以上,所以,农村户口学生作为重要的实践主体,他们的就学状况和升学公平问题理应得到很好的保证,这样,才有利于实践活动的有效进行。同时,作为经济实力不断提高的当今中国,具备处理好这一问题的实践的历史条件,因此,这是必然的结果也是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的必然要求。

同时,习主席在十八大常委记者见面会中反复强调以人为本,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农村户口学生的公平就学与升学机会不就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吗?况且,从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哲学角度出发,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

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相一致的。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过程中,人民群众是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力量,是具有变革旧的生产关系的愿望的社会力量,是主张变革旧的社会制度和旧的思想观念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由此观之,农村户口学生作为当今推动社会前进的人们群众的重要组成部分却仍有调查数据表明他们的教育环境并非非常完善,他们的教育也有部分欠缺条件的地方。无论是从人民群众的重要性还是从以人为本的观念出发,农村学生的教育条件的改善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当然,科学可持续发展也离不开教育公平的大力支持。

在调查中,我们问道了同学对如今农村学生就读大学比例低的看法。结果大致有以下三条:

1.农村学生上不起学、不想上学;2.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还要再回农村;3.农村教育不完善,没有师资设备,使学生成绩差,考不上大学。在十八大新闻中心11月13日举办的主题为“中国的教育公平”的网络访谈中,山东大学党委书记李守信说,重点大学农村生源比例低的问题,从根本上讲,是由于我国较大的城乡发展差距所导致的。李守信表示,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较大不平衡,教育水平差距较大,优质教育资源大都集中在大城市,农村办学条件差,师资和教学水平相对较低。如果说现在这一生源比例有所下降的话,主要是受到新的客观因素的影响。城镇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大趋势,现在我国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已达到52%,而且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城镇人口的比重将持续上升,城市考生进入重点大学的比例将随之提高,农村考生比例下降也就是必然趋势了。他说,农村生源进入重点大学的比例,涉及教育公平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但解决好这一问题,仍是一个逐步的过程。核心是要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同时,各级政府要切实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落实好,将教育资源的分配向农村、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加快改善这些地方的办学条件,使更多的农村学生能够尽快获得更好的升学机会。

三、建议

在对农村教育公平的建议上,我们总结调查结果,大致分为以下几条:

1.政府严格执行九年义务教育,免除学生学杂费,并给予农村学生适当的生活费补助,降低学生就读的经济压力;

2.当地部门投入资金,完善农村小、初、高教育体系,建立完备的教育设施,营造良好的教学条件,让学生有学上;

3.鼓励师范类大学生到农村支教,提高农村教师待遇,让更多的教师愿意留在农村;

4.办好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解决农民,尤其是三千万留守儿童的后顾之忧,为农民工子女接受优质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础;

5.提高农村学生对教育重要性的意识,让学生主动上学,愿意上学;

6.城镇初、高中可对在读农村独生子女提供相应的降分政策予以录取。

在最近召开的十八大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国家对农村教育及教育公平的高度重视。最近,经国务院研究决定,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实施农村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将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扩大到所有农村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是我国政府继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之后的又一重大举措,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说“出台这项政策,主要是基于四方面考虑:一是支持农村发展,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二是重视职业教育,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三是促进教育公平,减轻农村学生经济负担。四是进一步加快普及我国高中阶段教育。”他说,为确保这项惠民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下一步将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做好新政策宣传解读工作,让新的助学政策家喻户晓,了解城乡义务教育的免费和农村中职的免费。二是确保助学资金及时足额发放。三是强化监督管理,确保政策顺利实施,让学生满意,让学校满意。

结尾:

农村学生就学和教育公平是我国教育上很重要的一环,需要相关部门基于高度的重视。正如我们看到的,十八大报告为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思路和工作重点。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二是加强薄弱环节,支持特殊教育、民族教育;三是扶持困难群体,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四是大力发展民办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因此,在此后的日子里,我们应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部署,以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加快缩小教育差距,解决农村学生就学和教育公平问题,确保每个公民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附录:

在此,我们附调查问卷样表10张,并附上我们对问卷结果的总结。

推荐第9篇:马克思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题目

1、某地(乡镇、村)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现状调查。

2、某地(乡镇、村)农村基层党支部建设现状调查。

3、某地(乡镇、村)农村村级民主制度现状调查。

4、某地(乡镇、村)农村社会治安现状调查。

5、某地(乡镇、村)农村9年制义务教育现状调查。

6、某地(乡镇、村)农村土地流转现状调查。

7、某地(乡镇、村)农村青少年上网现状调查。

8、某地(乡镇、县)农村“六小工程”(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水电、农村沼气、草场围栏等)建设现状调查。(六个项目按实际情况可任选)。

9、某地(乡镇、村)农民家庭收入现状的调查。

10、某地(乡镇、村)农村中心村建设现状的调查。

11、某地(乡镇、村)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查。

12、某地(乡镇、村)农村老年人生活现状调查。

13、某地(乡镇、村)农村公共卫生环境现状调查。

14、某地(乡镇、村)农村经济发展与环保现状调查。

15、某地(乡镇、村)农村发展中人民文化生活建设的调查。

16、某地(乡镇、村)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现状的调查。

17、某地(乡镇、村)农民外出打工现状及劳动权益等问题调查。

18、对当地城市中小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抽样调查及思考

19、当地城市社区开展和谐社区创建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20、对当地城市农民工生存状态的调查与思考

21、农民城镇化后行为方式、社会心理变迁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22、城市社区居民业余生活状况的调查——以XX社区为例

23、城市社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状况调查——以XX社区为例

24、城市流动商贩生存权益保护与市政管理的问题调查

25、对某市落实科学发展观,进行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的情况调查。

26、当地城市低保居民工作、生活状况调研。

27、大学校园中学生自组织与和谐校园建设的调查分析

推荐第10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目录——

一、调研选题原因„„„„„„„„„„„„„„„„„„„„„„„„2

二、调研课题简介„„„„„„„„„„„„„„„„„„„„„„„„2

三、一老一小大病医疗介绍„„„„„„„„„„„„„„„„„„„„3

四、调查分析„„„„„„„„„„„„„„„„„„„„„„„„„„5

五、结束语„„„„„„„„„„„„„„„„„„„„„„„„„„„6

一、调研选题原因

开学后才知道有一个暑期调查作业。在读提纲的时候,一直再想应该去哪个社会问题入手,一开始想写看病难。本想在刚知道这个作业时候就开始写,可是一想到需要调查,就打算周末回家在写。第二天的时候,我陪着舍友去办公室领取她的社保卡,因为当初发社保卡的时候,没有发给她,让她开学后找老师补领。正好我就陪着她去了。在办公室我在边上听老师给她讲关于这个一老一小社保卡的问题,无意中老师还提到了之前我们在的专科系别有个姑娘得了血液病,不知道她参保没,要是参保了。估计能帮忙减少点医疗费。从办公室出来后我就想去查查关于一老一小保险的时候事情,后来发现这个正好属于社会保障的范围。于是我就把我的调查题目改成了社会保障。

二、调研课题简介

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国家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区、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完善社保体的任务非常艰巨和繁重。从1949年建国至今,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随着经济的发展也日臻完善。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救济和住房保障金。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其中和我们学生紧密相关的应该就是医疗保险。而且医疗保险中专门为我们北京校生设置的北京一老一小大病医疗保险。我就着重对这项政策进行了调查。

三、一老一小大病医疗介绍

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2007年21日公布“一老一小”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具体实施细则。非北京市户口的学生,按规定享受免收借读费的,也可自愿选择参保。

据介绍,根据“一老一小”大病医保制度划定的城镇老年人参保范围是:凡具有北京市非农业户籍、未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且年满60周岁的居民;其中,女性年满50周岁的居民,也可参保。

学生儿童参保范围是:凡具有北京市非农业户籍,且在北京市各类普通高等院校、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工读学校就读的在册学生,以及非在校少年儿童,包括托幼机构的儿童、散居婴幼儿等都可参保。

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特别说明,非北京市户口的学生,按规定享受免收借读费的,也可自愿选择参保。

这部分人群包括:原北京知青子女,参保缴费时要提交原北京下乡青年子女身份证明;随军家属中的适龄少年儿童,需提交部队师(旅)级以上单位政治机关证明;在京工作的博士后人员子女,需提交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开具的介绍信和进站函;在京投资的台商及其雇员子女,提交台胞子女在京就读批准书;北京市引进人才子女、留学回国人员子女,提交父母的《北京市工作居住证》;父母一方有北京正式常住户口的学生,提交父亲或母亲的北京户口簿,以及学生与其的关系证明。

此外,北京市的“一老一小”大病医保制度还对异地就医和报销做出规定,包括:

1、北京的城镇老年人在外地居住一年以上的,应在本人户籍所在地社保所办理异地就医登记手续。大病医保待遇不变,医疗费用到本人户籍所在地社保所办理报销。

2、16周岁以下学生儿童在外省市居住或就读的,应在户口所在地社保所申请办理异地就医登记手续。可选择异地2家县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或儿童专科医院,和1家北京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大病医保待遇不变,医疗费也到户口所在地社保所办理报销。

3、老人和学生儿童在外埠县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急诊住院,符合北京大病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医疗费,到本人户口所在地社保所报销。

细则还规定,北京城镇老年人大病医保每人每年筹资1400元,其中个人缴纳300元,其余1100元由财政补贴;学生儿童大病医保每人每学年筹资100元,个人或家庭缴纳50元,财政补助50元。

据悉,学生儿童大病医保自2007年9月1日起实施,老年人大病医保自2007年10月1日实施。

4、政策特点

这项大病医疗保险具有五个特点:

(1)是大病有保障,将住院和门诊大病列为保障内容,化解大病重病风险。

(2)是政府补贴高,政府每年为参保的城镇老年人补贴1100元,每年为参保的学生儿童补贴50元。

(3)是个人缴费少,城镇老年人每人每年仅缴纳300元,学生儿童每人每年缴纳50元。

(4)是覆盖人群多,此项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将覆盖200万人,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5)是制度衔接好,此次的大病医疗保险制度与现有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公费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少儿互助金等制度有效衔接。

四、调查分析

首先我对于咱们学校参保一老一小医疗保险的人数做了一个小范围的调查。咱们学校只有城乡发展学院的学生涉及这个保险,因为本科的学生是公费医疗。所以我找了我以前城乡的同学做了调查。

调查人数:30人

调查方式:群发信息询问

调查问题:

1、大家都谁参保了一老一小医疗保险?

2、大家都是否了解“一老一小”大病医疗保险?

调查结果;

1、全班30人,只有9人参保了一老一小医疗保险。

2、两人回答了解,五人回答大概了解一点,23人回答不了解。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我们学校同学参保一老一小医疗保险的同学还是少数。而对这项政策的了解程度同学们了解的更是微乎其微。

个人认为,既然广大学生不了这项政策,不去参保,那么家长应该了解,为什么不让孩子参保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就给几个没参保的关系还不错的几个同学询问了下,为什么你父母不让你参保呢?得出了三个答案。

一、是有个的学生根本就没告诉家长。

二、是告诉了家长,不过家长说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孩子最后嫌麻烦就没有参保了。

三、是因为有的家庭中,父母在别的保险公司已经给了孩子参保了别的保险。

我去询问了一些亲戚朋友对这项政策的看法。他们认为,“一老一小”医疗保险政策中所涉及的各项医疗费用报销条件限制太多,比如大病治疗过程中占医疗费用比重较大的器材费并没有包括在报销范围内,折合下来,真正能够报销的费用往往只是少数,大部分费用还得由群众自己负担。当然,这并不完全是政策

体系的问题,国家的经济水平还处在欠发达状态,要发展就不能只顾公平不顾效率。希望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社会保障可以和经济得到同步的发展。

其次,多数人有这样一种看法。在他们的就医治病过程中,医院一方往往利用群众对医药方面知识的不了解加以冗杂多余的用药和检查项目,院方认为群众有医疗保险,所以并不会因此而加重负担。

我个人觉得这项政策是很好的,我们的政府应该加大对这项政策的宣传和推广。让我们的百姓更加了解这项政策对我们的福利,推广的时候应该着重加大对学生的教育,让我们广大学生了解到这项政策带给我们的社会保障。

五、结束语

首先:关于对社会保障中一老一小医疗保险调查的想法,来源于我们学校城乡发展学院一个得了血液病的学生,需要支付高昂的医疗费用的思考得出的想法,现在真心的希望这位同学能够参保了一老一小医疗保险,虽然这项政策对于她的医疗费用的帮助不可能是全部的,但是至少也是能有帮助的。而且祝福她能早日拜托病魔,健康快乐的重返学校。

其次:我希望政府能加大对这项政策的推广和宣传,不单单是这项政策的推广,应该把我们国家对人民的社会保障都加以推广和宣传,让老百姓了解和认识到我们的国家为我们做了什么,为我们建立了哪些保障。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我国的社会我们做了哪些保障。

最后:我做这个调查报告的时候,正好是开学的月份,再过一段时间就应该有新一轮新生的一老一小医疗保险的参保,我希望我们的同学能为自己和家长考虑下,积极的去参保。以备不时之需,当然我希望我们只是参保为自己做个保障,而不是真的去用上 。

第11篇:马克思关于商品经济的调查报告

大学城商业街零售业区位因素调查报告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班级:信管131 调研人:

张景龙

20131344108

大学城商业街零售业区位因素调查与分析报告

一、调查区总体概述

大学城位于新乡市红旗区洪门镇,附近有河南科技学院、新乡医学院、新乡学院三所高校,在校生接近8万。

那学生作为消费的主体,对大学城商业街零售业区位因素有何影响?因此,我们小组针对此课题开展问卷调查,从消费者与企业主两方面分析对大学城商业街零售业区位因素的影响。

收集信息的过程中,我们在南、北大学城和向阳路现场做口头调查,共调查了100人,通过筛选得到的数据有参考价值的还有60人。

二、大学城商业街零售业现状调查与零售业区位的因素分析

统计分析大学城商业街零售业区位问卷调查(A)如下

1、请问您的学历

0.70.60.50.40.30.20.10

中专

大专

本科

硕士

在这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城的人群主要是较高学历人群,同样,也有少量附近城镇居民。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区域。

- 1

0.80.70.60.50.40.30.20.10

0次

1-2次

3-4次

4次以上

去市区购物还是挺普遍的现象,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市区的商业街还是有许多大学城商业街所不具备的,但是大多数人还是会选在有时间教充裕的周末才会去市区购物,因此去市区购物还是存在一定得不方便因素。

5、您在新乡市区商业街一般会主要消费以下那些类型?

0.7

0.60.50.40.30.20.10

6、您在大学城商业街一般会主要消费以下那些类型?

0.70.60.50.40.30.20.10

由5,6可大体上知道,我们能得知,大学城与市区对我们大学

- 3上的特点。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由于各个大学之间相对独立,而每个大学又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服务区。其中以餐饮业和零售小商品为主。缺少较为集中的消费地点。这也是阻碍大学城商业街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9、您觉得大学城的商品更新速度比起市区是否相差很多?

0.70.60.50.40.30.20.10

还好

不会

可见,大学城的商品更新会比市区有一定得滞后性,但因为大学城毕竟在新乡市,商品更新并不闭塞,所以不会落后太久。相对与商品的种类的丰富性,后者还是主要影响因素。

10、您觉得在大学城消费最不方便的问题是什么?

0.70.60.50.40.30.20.10

交通不便种类不全选择性小

其它

这个问题也最能说明大学城所要改善的措施。正是由于区位因素的影响,大学城由于人群和交通的影响,商品的种类并不丰富,这也

- 5

0.70.60.50.40.30.20.10

北大学城南大学城流动摊点

可见店铺的分布说明了大学商业街区分布的局限性。没有初级规模的指定商业街。而商家还是更喜欢与分散型的经营模式。形成小的商业据点。

4、您的店铺属于以下那些类型?

0.7

0.60.50.40.30.20.10

针对大学生日常生活所需,主要还是以满足日常所需的商品为主,没有较为集中发达的商业街。

5、您的店铺的消费群体主要是

0.9

0.80.70.60.50.40.30.20.10

学生

居民

其它

因为处身于大学城,而且经营的主要对象是大学生,所以消费群体还是比较明确的。

- 7

0.90.80.70.60.50.40.30.20.10

一般

不会

这个问题也表明了商家的一种心态。虽然大学城消费者众多,但却由于彼此间的交流不便,流失了大批客源。急切表明需要一个固定的商业街区来进行资源的一种整合。

9、您觉得您所出售的商品更新速度比起市区是否相差很多?

0.70.60.50.40.30.20.10

还好

不会

说明商家老板还是有一定的市场洞察力,能及时更新自己的产品,但对于产品的预估分析还存在一定的顾虑。因此会导致产品周期有一定的滞后性。

10、您觉得在您在大学城开店前景如何?

- 9

第12篇:马克思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留守儿童问题

关于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

我曾经也是一名留守儿童,我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父爱母爱虽然并不缺失,但偶尔也有一些自卑与不满。现在我们国家留守儿童人数众多,已经形成一个需要予以高度重视的群体。据相关资料了解到,半数以上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甚至超过半数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中的任何一方在一起生活,他们只能与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亲属在一起生活。这种状况,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心理发展等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留守儿童的小学教育状况良好,但初中教育问题明显。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的在校率就大幅度下降了,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这与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发展目标是严重不相符合的。因此,如何在留守儿童中加强和巩固初中教育,是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是关注的重点对象。在全部留守儿童中,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86.5%,数量达到1980多万人。农村留守儿童应该成为关注的重点。为了掌握这些状况的现状,寻求更多关爱留守儿童的建议,我利用暑假在临近的各乡村对部分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实践。

调查地点: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艾岗乡

调查目的:留守儿童的现状如何?留守儿童现状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在留守儿童中存在哪些突出的问题?该怎么解决?针对这些问题,带着种种困惑,我们进行了此次调查。 调查计划:

1.到各村进行调查,统计留守儿童的人数比例,获得第一手资料。

2.进行采访,与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进行交谈,就有关问题做详细的调查,

3.整理资料,对采访内容进行理性的分析与思考,查阅相关资料,形成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一、留守儿童的现状

(一)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

在调查中发现有近72%的留守儿童与其祖父母住在一起, 11%与其亲戚住在一起,还有17%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人住在一起。由于父母不在身边,45%的留守儿童与自己的监护人之间存在着矛盾,其中54%的留守儿童在处理矛盾时采取闷不吭声的态度,只有22%选择向父母诉苦。在调查中,只有不到70%的留守儿童觉得社会对自己是关心的,超过1%的留守儿童觉得这个社会对自己一点都不关心。

(二)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和心理状况

由于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留守儿童生活和学习上的自理能力较差,从而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

家境好一点的留守儿童,去父母的约束后,往往容易受到祖父母的溺爱,失行为散漫。一些寄宿在学校的留守儿童,情绪忧郁低落。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自闭,对他人漠不关心,不接受他人善意关怀等心理。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

(三)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

由于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出现漏洞,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不能实现有效对接,再加上当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问题还没能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普遍低于其他学生,健康成长状况也令人堪忧。

大多数教师也认为留守儿童大都是“双差生”、“问题儿”。他们的学习状况令人担忧,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有厌学倾向。还有的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说谎打架,小偷小摸,花钱大手大脚,沉迷于录像、游戏,具有破坏性。

这些孩子在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和世界观等方面没有得到很好的教育,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有很大一部分原因。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是留守儿童生活问题。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父母往往为了弥补孩子而给予他们较多的经济支付,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孩子全部的爱。然而,这种方式不仅不能减少留守儿童缺少父爱母爱的痛苦,反而会在孩子心理上逐渐形成“金钱万能”的价值观和“逍遥享乐”的人生观。这将直接导致部分留守儿童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取向。

二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临时监护人重养轻教,教育的责任就全部落到了学校的身上,而学校教育是需要家长配合、社会支持的。然而,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常常得不到监护人的配合。如家长会无人参加,学生违纪或者受到侵害后无监护人配合处理。此外,父母不在家,一些留守儿童农活、家务活增多,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

三是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他们在生活中有时候不能得到满足,就会在某个特别时期心态异常,出现失常的情况,严重的儿童也出现了偏激的举动。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四是留守儿童道德行为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留守儿童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

五是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留守儿童是弱势群体,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容易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侵害后又无亲人倾诉,往往得不到及时的发现和处理。加上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断点,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

三、关爱留守儿童的建议

留守儿童问题直接影响着部分儿童的健康成长和未来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最为关注的是有可能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留守儿童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给予关爱。

(1) 社会和政府工作方面

政府要采取措施,切实维护留守儿童权益,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鉴于目前留守儿童群体客

观存在的现实,应:

① 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机制,努力形成政府、学校、社区、家庭邻里多方协同推进留守儿童工作的格局;

② 完善和落实相关法律政策,切实保证农民工子弟在工作地享有同等教育权益。

③ 培养和扶持以民间组织为依托的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机构,切实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成长服务;

④ 大力优化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引导留守儿童正确辨别是非,引导他们积极向上生活、学习和做人。让留守儿童在温暖阳光下茁壮成长!

(二)家庭应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

作为家庭,在关爱留守儿童中起着重要作用。主要做法:

1、强化父母作为法定监护人的责任,进一步完善委托监护制度;

2、家庭要给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3、要强化家庭教育观念及其重要性,家长要学会与孩子沟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庭教育对孩子的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三)学校工作方面

作为学校,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要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机制,着手做好以下工作:

① 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工作机制,负责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心理上的指导;

② 努力为留守儿童的沟通提供方便。例如:开通校内“亲情热线”,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等。

③ 要在学校教育中增设相关课程,加强留守儿童精神、心理、生理、行为方面的指导教育; ④ 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与管理。

经过这次社会实践发现,目前留守儿童的各种现状是不容乐观的。不过,我们相信只要各级党委、政府能够真正的重视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全方位对留守儿童进行关爱、关护、关心,就能够达到真正关心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一定可以得到保障。

四.对关注、关爱留守儿童的倡议

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养,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留守儿童问题直接源自农民工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就必须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以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关注和协调合作。共同构筑爱的港湾,真心去呵护留守儿童,让留守儿童在爱的港湾里扬帆远航,茁壮成长!

第13篇:马克思

上海体育学院2011---2012学年 第一学期 马克思科学方法论期终作业

关于论文

“许昌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择业现状”

的方法论考察

因笔者本科专业是英语毕业论文有关英语翻译类,所以选取笔者室友本科毕业论文“许昌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择业现状”(室友选得是自然辩证法,所以不会在作业中出现相同的论文的分析)之所以选取这篇论文,主要原因是对大学生择业就业问题感兴趣,在阅读本论文时,对室友选择此题作为本科论文的原因做了一定沟通和探讨,之后研究其论文以便更好的为写这篇作业铺好基石(本文将从第一人称角度阐述)。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展开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2.研究之出的先入之见。

3.研究路径。4.方法论的选择。5.研究方法论所出现的不足。最后给出自己的结论以及对本课程的感想。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为许昌学院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11届毕业的就业现状。

1.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取的方法有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数理统计法、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

1.3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的匹配度

从研究结果情况来看,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还是比较匹配的。为了更好的了解当前就业形势,首先选择了文献资料发,通过学校图书馆、中国期刊网等途径查阅了近些年来各大体院校报、期刊杂志中与体育教育毕业生就业相关的一些信息、文献报道以及2011年国家关于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有关指示精神。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掌握,结合当前形势,才能更好的为本校体育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提供建议。其次,针对研究目的,结合许昌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11届毕业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问卷,共发放103份(注:许昌学院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11届毕业生共103人),回收有效问卷100份,有效

1 /

4回收率为97%。通过这一调查研究,直观的数据可以为这以课题的研究提供相当有力的材料支撑。再次,走访相关部门,了解往届体育教育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了解本届毕业生对就业问题的一些看法。通过调查问卷法与访谈法,为这一课题的研究对象最后提供了更强有力的建议与意见。最后,通过访谈法了解往届体育教育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用逻辑推理法得出本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的大体趋势。

通过相应的研究方法,找出研究对象所存在的问题,从而给以一定的指导与启示作用,所以从整体上来看本论文中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之间是互相匹配的,两者之间并不是“张冠李戴”的现象。

二、笔者研究的先入之见

通过与室友的沟通了解得知,在其研究这个题目之前,她认为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是个老大难问题,尤其是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大学毕业生生就业形势再次遭遇寒流。因高校的不断扩招,虽然暂时缓解当前高中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改善未来劳动力的技术水平和知识结构。但是随着高校录取的门槛降低,使扩招来的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大幅度的降低。这最终使得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渠道越来越窄,就业向低层次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出现暂时性的困难,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尤其严重。而现如今社会对体育教师的需求下降,但是体育教育类的学生又因为自身素质不高而不能很好的胜任这份工作。而现如今社会对体育教师的需求下降,但是体育教育类的学生又因为自身素质不高而不能很好的胜任这份工作。。如果不改变这种现状,势必将影响到培养体育教育类学生的院校的生存, 同时也将影响到未来体育教师人才的质量。总的来说,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以及就业方向,对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与体制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笔者与室友持相同的观点。

三、研究路径---方法论的个体主义

从论文的整体来看,论文的研究涉及到的是方法论的个体主义。“许昌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择业现状” 的研究对象也可以说是基本分析单位是作为许昌学院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11届毕业生中的每一位毕业生(独立的社会个体),在通过调查问卷,对每一个人的就业态度、就业期望等等进行调查,从而分析他们的就业观,也就是根据个人(社会个体)的目的、意图、动机

加以说明和理解。根据方法论的个人主义的概念、基础哲学等,这具有非常鲜明的个体主义方法论的特征。从而可以得出的是,论文“许昌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择业现状”采用的是非常鲜明的个体主义的方法论加以研究的。

四、方法论的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

“许昌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择业现状”在研究方法上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在论文研究过程中,笔者对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发放了调查问卷,共发放103份(注:许昌学院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11届毕业生共103人),回收有效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为97%。随后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得出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笔者认为在此过程中运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是实证主义方法论。但是在论文的研究中,又通过广泛走访相关部门,了解往届体育教育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了解本届毕业生对就业问题的一些看法,此部分运用的却是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笔者认为,总结通篇论文的研究方法,笔者结合了人文主义方法论和实证主义方法论。

五、研究方法论所出现的不足

作为本科论文来说,其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问题,在学习过马克思社会科学方法论之后,再来看这篇本科论文,其中、研究方法中出现了许多的不足之处。

第一、论文的研究路径是方法论的个体主义,个体研究路径,忽略了整体不可分割的内容。本论文中的研究对象是许昌学院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11届毕业生,本专业毕业生中共有103人。但是在体育学院中还有不同得系别和专业,笔者认为应该从每个系别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中进行抽样,这样就跳脱了单一从一个专业的毕业生进行调查研究,也就是可以进行有主次的调查研究,以许昌学院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11届毕业生(103名)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其它体育系别不同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为次要研究对象,这样就可以从整体中对许昌学院体育学院的2011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从而得出调查结论,给予许昌学院体育学院的应届毕业生一些合理性的建议。既可以从个体主义入手,又带有方法论的整体主义,才会是论文更加有信度。

第二,方法论的实证主义这一块,笔者认为在问卷调查设计方面和统计方面存有不足,问卷中的一些问题偏有主观色彩,没有完全做到每道题的客观性,这

也就是没有科学的设置问卷调查的题目。并且,在对问卷的统计分析过程中,因一些问题的偏主观色彩,对于其中的一些结果的得出也就不具有可信性和科学性,从而异化了客观事实。

在学习了马克思科学方法论之后,不论是对自己今后的学习还是生活,甚至是在以后的工作中都会给以一定的帮助。在此课程中,笔者收获最大的是在学习方法论的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特别是在以后的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一定要两个方面看待同一个问题,才会有多角度、多方面经验的获得。

体育人文社会学系:张晓娟

学号:1120101003

第14篇:马克思

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就是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青年,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等行之有效的方式,不断提高大学生骨干、团干部、青年知识分子等青年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使他们进一步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主要包括八个方面的内容。(1)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教育青年。不断创新理论武装工作的方式和载体,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教育青年。(2)加强对重点青年群体的培训。通过构建全国、省(区、市)、高校三级培训的工作格局,加大对大学生骨干的集中培训力度;通过实施团干部“百千万”教育培训工程,提高各级团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3)深入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引导大学生骨干、团干部、青年知识分子等优秀青年广泛参加考察交流、挂职锻炼、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4)加大推优工作力度,推动形成规范的工作机制。(5)培养和树立优秀青年典型。(6)不断扩大优秀青年的对外和对港澳台交流。(7)大力扶持高校学生理论学习社团。(8)建设理论武装工作的网络阵地。

新华网长春5月9日电(记者常亦殊)为提高大学生骨干、团干部等青年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长春市近日在吉林大学启动首个“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共有300余名高校学生骨干参加了首期培训。

据介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是长春市为培养“四个新一代”而开展的一项系统工程。目的是通过行之有效的方式,不断提高大学生骨干、团干部等青年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及创新、实践、组织协调能力,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

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七所在长高校被定为“长春市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基地”。在未来一年时间内,长春市将在全市34所高校中普遍培养3400名大学生骨干,并将重点培养200名大学生骨干。培训形式主要有:集中学习研讨、志愿者服务、素质拓展训练、社会实践活动、不少于两周的挂职锻炼,及撰写调研报告、学习心得等。

对此,共青团长春市委副书记周继峰表示,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不仅是党发展的需要,更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材的需要,这一工程有利于把广大青年塑造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第15篇:马克思

1818年5月5日凌晨2时,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市布吕肯巷664号住宅的一个房间里,一声啼哭打破了夜的宁静,一个男婴呱呱坠地,父母为他取名卡尔·马克思。谁也没有料到,这个名字,后来会和一种崭新的理论体系联系在一起,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联系在一起……

转瞬200年过去了,世界发生了太多的变化。多少学者政要、多少思想理论逐渐为人们所淡忘。然而马克思的名字依然响亮。赞成他的也好,反对他的也罢,都毫无疑问地把他留在了历史的舞台上。马克思成了永远的马克思。法国大思想家德里达如是说:“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

马克思何以征服了世人?

马克思小时候,母亲曾亲昵地叫他“幸运儿”。出生在颇有社会地位的律师之家,岳父是位名门望族的男爵,23岁的他就是博士了。可以说,凭借马克思的家庭地位、社会关系和本人才华,完全有可能当律师、法官、教授,成为“上流社会”的一员。而且当年普鲁士政府为了收买他,也多次承诺他去任职作官。

然而,早在17岁中学毕业那年,马克思就做出了超越时代的人生选择,那就是要为全人类幸福而工作。23岁那年当他博士毕业即将走向社会时,业已下定决心要像古希腊神话中盗天火给人类的普罗米修斯那样,无论经历怎样的痛苦和磨难,也不放弃对真理的追求。马克思一生历尽艰辛,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贫困与疾病的折磨,甚至被多国反动政府迫害驱逐,颠沛流离。但始终初心不改,忘我地从事理论研究,寻求着无产阶级摆脱剥削和压迫的真理。马克思是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征服世人的!

马克思还以自己辉煌学说的影响力改变着世界。19世纪50年代初开始,在大不列颠博物馆阅览室D行的第二号座位,一位长满大胡子、皮肤黝黑的中年人从上午9点一直到下午5点都坐在那里看书,二十多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潜心钻研。他习惯于边漫步边思考问题,以致于在他家书房门与窗之间的地毯上踏出了一条痕迹,就像穿过草地的小路一样。这些历史的足迹见证了马克思刻苦进行理论研究40个年头的日日夜夜。为了《资本论》的写作,他研究了1500多种书籍,光笔记就写了一百多本。

40年的炼狱终成正果,马克思为全人类奉献了他用心血筑就的两大理论成果——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恩格斯评价道: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从此,关于资本主义的美好神话被打破了!从此,天下穷人找到了解放的途径。

历史风云变幻莫测。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国际上一些人断言马克思主义已不能指导今天的现实,社会主义终结了,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可是2008年国际性金融危机爆发后,却有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当年对资本主义进行过无情批判的马克思,竟然在资本主义世界重新风行起来。那里的许多人重新捧起了《资本论》并求教于它。重读《资本论》的人们终于承认,正在发生的金融危机使资本主义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和弊端暴露无疑,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的矛盾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依然正确,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于是,马克思的著作在许多书店售罄,一时间,选择《资本论》作为圣诞节的礼物在德国成为时尚。英国媒体甚至开玩笑说,如果马克思还在世的话,《资本论》的巨额版税会让他轻松地进入福布斯富豪榜。英国学者吉登斯不无感叹地说,马克思的思想比他同时代及后来的西方思想家要“厉害”得多,即便在当今世界,他的思想仍具有弥足珍贵的价值。

诗人臧克家那首富有哲理的名诗《有的人》曰:“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马克思就是这样一位200岁还“活着”的杰出伟人!

第16篇:马克思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原 理

姓名:谷 雨 专业: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班级: 水工1004班

学号:2010071136

论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基础。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创造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局面。两者的着眼点有所不同:解放思想着眼于从主体方面,强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事求是着眼于从客体方面,强调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体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一),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打破思想僵化,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传统。

(二),解放思想的目的在于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如果离开实事求是的轨道,就可能出现“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

(三),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不能割裂和对立起来。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的。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结合,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一个思想内涵丰富、理论形态完备的有机统一体。全面把握与时俱进的精神实质,必须弄清楚与时俱进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关系,进而弄清楚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增强全面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自觉性。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实事求是。同时,解放思想也是与时俱进的前提和条件。坚持与时俱进,必须破除前进道路上错误思想和陈腐观念的障碍,最好的武器就是解放思想。反过来,只有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站在时代的前列,才会有深远的历史眼光和宽阔的世界视野,才会有思想的真正解放。与时俱进与解放思想互相依存、互为条件。如同解放思想一样,与时俱进也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实事求是的首要前提是从客观实际出发。客观实际是不断变化的,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跟上发展的时代,才能符合变化的实际。

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根据和目的,也是与时俱进的根据和目的。与时俱进从外在表现上看是顺乎历史潮流,反映时代精神,其实质则是从不断变化的实际出发,探求和揭示客观事物的新属性、新联系、新规律,以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离开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和目标。反过来,与时俱进又是实事求是的实践目的。与时俱进既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方法论,又是一个实践的范畴。人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解决问题,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实事求是也不例外。从这个意义上说,与时俱进贯彻到理论创新上将结出实事求是的思想成果,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则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实践价值。因此,与时俱进与实事求是又是一种互为条件和目的的关系。

弄清楚与时俱进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关系,我们在理论工作和实际工作中,一方面要以更加宽广的眼光观察当代社会,以与时俱进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开展工作,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另一方面,与时俱进不是盲目冒进,体现时代性不是贴标签,富于创造性不是一味地标新立异,而必须把大胆探索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态度结合起来,把勇于创新和善于创新结合起来,把时代性、规律性、创造性统一起来,扎实有效地把各项工作

推向前进。

(1)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切实做到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解放思想是为了更好地做到实事求是。

(2)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使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胜利。如果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就会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挫折、失败。

(3)建国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既取得了很大成就,也有重大失误。造成失误的根本原因,是背离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这一思想路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今后只有继续坚持这一思想路线,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能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不仅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的一面,而且存在差异性的一面,只有认清二者相辅相成、各自向对方运动的辩证关系,才能结合实际和时代特点,正确理解二者的矛盾互动和实践意义。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辩证法是作为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处在不断运动中的,世界是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社会生产力决定社会关系,社会关系为社会生产力服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馈于社会基础。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任何事物都是辨证的统一。辩证法是马克思唯物论的理论依据。马克思通过辩证的哲学观点证明了自然界存在的一切社会关系。马克思毕生精力著作《资本论》就是马克思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真实体现。马克思通过对资本家深入实践的了解和调查,发表了资本剩余价值学说,通过市场流通的商品定义了商品的实际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区别,货币的产生极其流通,一般等价物作为中间价值的量度……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贯穿在世界上的每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笔者在此三言两语难以说明庞大的马哲体系。凡此等等,都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立在以实践调查和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完整严密,高度抽象和凝聚化了的哲学体系。不是任何一个人只凭几句简单的观点和语言方能证明的问题,而是自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100多年来不断的实践和丰富、创造性和灵活运用的结晶。就像邓小平说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检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高度完整严密性的科学体系!

唯物辩证法体系是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体系,它发展于人们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的不断加深的认知,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就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唯物辩证法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

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它也是正确解决矛盾学说的关键。列宁指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可以把辩证法简单的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回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展。”毛泽东也指出:“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的就是教导认识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那辩证法是怎样解决矛盾学说的呢?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指出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体现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而事物发展的过程的主要内容是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首先,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

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然后辩证否定观解释了事物内部矛盾的问题其实质内容是:

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而结果。

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

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

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集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事物的辩证发展要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两个否定:事物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既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

唯物论和辩证法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完善,最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达到统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及包括主观辩证法,也包括客观辩证法,同时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故而唯物辩证法德一系列规律和范畴,都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是我们对世界的科学的认识方法。

马克思主义不是一种超越现实的理论,我们可以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我们可以利用唯物辩证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辩证否定观使我们认识到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其教育我们对待生活、学习、工作不要奢望什么事情都是径情直遂、一帆风顺德,要善于洞察事物发展中的各种可能性,充分估计其困难和曲折,经得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

坚定信心,知难而上,开辟前进的道路。真正诠释了“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基于对唯物辩证法关于量变和质变的解释,我们自然而然的认识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 脚踏实地创造质变的条件,才能达成事物质的飞跃;急于求成,揠苗助长,必将事与愿违。然而当条件已趋成熟时,则应把握契机,乘势而为,勇于创新,促成事物的转化。当然,辩证法十分有助于我们对于矛盾的分析。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很困扰于一些问题,以至于找不到解决的办法。而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法就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维和途径,既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抓关键、看主流的,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同一中把握对立。这些也正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民间所说的“尚和去同”,“执两用中”,“举一反三”,“洞悉症结”等。马克思主义哲学会帮助我们加深对历史的了解和掌握历史发展的必然的趋势。

第17篇:马克思

1.正像邓小平所说的:“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哲学。”——《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页。

2.“我不能否认...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收。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理论命名是理所当然的。”——《马克思恩格斯》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2页注。

3.“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现在像一个魔法书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278页。

4.“阶级斗争在实践方面和理论方面采取了日益鲜明和带有威胁性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7页。

5.马克思就立志选择“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9页。

6.“劳动生产了供电,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马克思恩格斯》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页。

7.“我愿意在你们的住宅中看到你们...亲眼看看你们为反抗你们的压迫者的社会和政治的统治而进行的斗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73页。 8.“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人类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9页。

9.“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1页。

10.“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毛泽东选集》第4卷,如没出事1991年版,第1471页。

11.“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备是给了工人阶级。”——《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1页。 12.“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地311页。

13.“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页。

14.“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249页。 15.列宁曾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T恤,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都要历史地,都要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都要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5页。 16.“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7~28页。

17.“理论与时间的同意,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90页。 18.黑格尔认为:“《思维与存在对立)的哲学的七点,这个起点构成哲学的全部意义。”——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3卷,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325页。

19.“神时候创造世界,即神对世界的关系如何,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关于精神对感性、一般或抽象对实在、类对个体的关系如何的问题...整个哲学史其实只在这个问题周围绕圈子”——《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621页。

2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3页。

21.“我们关于我们周围直接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概念中正确的反应现实?”——《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5页。

22.“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综合,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3页。

23.“我们就是用这种简称把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3页。 24.“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9页。

2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2页。

26.“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的方式...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6页。

27.“物质的每一有限的存在方式......它的任何一个属性任何时候都不会丧失。”——《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9页。

28.“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29.“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页。

30.“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1页。

31.“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页。

32.实践的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3页。

33.“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是一幅种种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9页。 34.恩格斯“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的集合体...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4页。 35.“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6页。

36.“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12页。

37.“所谓的客观辩证法是在整个自然界中起支配作用,不过是在自然界中在到处发生作用、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7页。

38.“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4。 39.“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先分析资产阶级社会(商品社会)...一般辩证法的阐述(以及研究)方法也应当如此。”——《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8页。 40.历史从哪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页。

41.“实际上,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受惩罚的。...或者洞察两者之间的既有联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0~301页。

42.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8页。 43.列宁:“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83页。 44.恩格斯:“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2页。

45.“不但提供了大量可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实验手段...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才成为可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0页。 46.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 47.列宁指出:“从生物到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2页。 48.“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同意,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6页。 49.列宁:“认为我们的感觉是外部世界的映像;承认客观真理;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这都是一回事。”——《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89~90页。 50.当一个唯物主义者...也就是这样活那样地承认绝对真理。”——《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2页。

51.“对自然界的一切真实的认识,都是对永恒的东西、对无限的东西的认识,因为本质上是绝对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1页。 52.“人不能完全地把握=反映=描绘整个自然界...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53页。

53.“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就是绝对的真理。”——《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5页。

54.“任何真理,如果把它说得‘过火’...甚至必然会变成荒谬绝伦的东西。”——《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2页。 55.列宁说:“在这里不要忘记:时间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的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以便用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第103页。

56.“必须把人的全部实践——作为真理的标准...包括到事物的完整的‘定义’中去。”——《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9页。 57.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别难过的经济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9页。

58.“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6页。 59.正如邓小平所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8页。 60.“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4页。

75.“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一级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4页。 76.“历史也就是越是成为世界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8页。

77.“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马克思恩格斯有时把生产关系称为“交往形式”,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5页。

78.“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04页。

79.“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页。

80.“以往的全部历史,除原始状态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由法的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念形式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9页。

81.“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ing此来表达一种关于历史过程的观点...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04~705页。 82.“这三大阶级的斗争和它们的利益冲突是现代历史的动力,至少是这两个最先进国家的现代历史的动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0页。 83.“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条指导性的线索...这条线索就是阶级斗争的理论。”——《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6页。

84.“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阶级斗争是一个客观村咋,不应该缩小,也不应该夸大。实践证明,无论缩小或者夸大,两者多要犯严重的错误。”——《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2页。

85.“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33页。 86.“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6页。

87.“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推动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2页。

88.“革命是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的盛大节日。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像在给革命时期这样以新社会制度的积极创造着的身份出现。”——《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6页。 89.“只有在伟大的社会革命支配了资产阶级实时代的成果,支配了世界市场和现代生产力...只有用被杀害者的头颅做就被才能喝下甜美的酒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3页。

90.“猛烈增长着的生产力对它的资本属性的这种反作用力,....越来越把生产力当做社会生产力看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1页。 91.恩格斯指出:“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3页。 92.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72页。

93.“18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摇撼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的杠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00页。 94.“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的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不可避免的和毋庸争辩的事实。”——《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5页。

95.“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1页。96.“关心人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而不致成为祸害。”——《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商务印书馆1979男版,第349页。

97.“行动着的群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4页。98.“全部历史本来是由个人活动构成,而社会科学的人物在于解释这些活动。”——《列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60页。

99.“不是出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出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100.“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就是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页。

101.“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助产婆”...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 102.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后者的解体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22页。

103.“随着交往集中在一个特殊阶级手里,随着商人所促成的同城市近郊意外地区的通商的扩大,在生产和交往之间也立即发生了相互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7页。

104.“这种方法的蜗牛爬行的进度,无论如何也不能适应15世纪末各种大发现所造成的新的世界市场的贸易需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60页。

105.正如马克思所说:“创造资本关系的过程,只能是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条件的所有权分离的过程...这个过程所以表现为‘原始的’,因为它姓曾资本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的前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22页。

106.“掠夺教会地产,欺骗性地出让国有土地,她喔切公有地,用剥夺方法、用残暴的恐怖手段把封建财产和克兰财产转化为现代私有财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42页。

107.“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60~861页。

108.“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全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71页。 109.恩格斯指出:“随着生产分为农业和手工业这两大主要部门,便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3页。

110.“不论财富的社会的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9页。

11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2页。

112.“劳动力在它被使用的专业中,必须具有在该专业占统治地位的平均熟练程度、技巧和速度...以社会上通常的强度来耗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28页。

113.“在私人劳动产品的偶然的不断变动的交换比例中,...价值量由劳动时间决定是一个隐藏在商品相对价值的表面运动后面的秘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2~93页。

114.“价格和价值量之间的量的不一致的可能性,...规则只能作为没有规则性的盲目起作用的平均数规律来为自己开辟道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3页。

115.“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7页。 116.“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5页。

117.“罗马的奴隶是由锁链,雇佣工人则由看不见的线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22页。

118.“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995年版,第76~77页。 119.“为了记性生产,人们互相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才会有生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4页。

120.“这种具有契约形式的(不管这种契约是不是用法律固定下来的)法的关系...这种法的关系或意志关系的内容是由这种经济关系本身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3页。 121.马克思指出:“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14页。

122.“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29~230页。

123.“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后者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独特的社会性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22页。

124.“这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5页。 125.“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杀他并不是砂糖的价格一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4页。

126.“资本主义生产——实质上就是剩余价值生产,就是剩余劳动的吮吸...在一定限期内延长工人的生产时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07页。

61、“人们的意识决定于人们的存在而不是相反,这个原理的最初结论就给一切唯心主义,甚至给最隐蔽的唯心主义当头一棒。关于一切历史的东西的全部传统的和习惯的观点都被这个远离否定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页

62、“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产生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辽东资料生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10页

63、马克思“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4页

64、“可是这些关系总是同物结合着,并且作为物出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页

65、“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并赋予这个物以独特的社会性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22页

66、马克思“手推磨生产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生产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2页

67、“为了不致失掉文明的果实………………就不得不改变他们继承下来的一切社会形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3页

68、“当着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时候,生产关系的变更就起了主要的决定作用。”《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面出版社1991年版,第325~326页

69、“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列宁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09页

70、马克思“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71、“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矛盾…………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0页

72、“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3页

73、“迄今所夺去的一切力量,归还给社会机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页

74、列宁“民主是国家形式,是国家形态的一种。”《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1页

列宁“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势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页

“各国社会现象中的重复性和常规性。”《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页

列宁“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是不可思议的奇迹”《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6页

“17世纪和18世纪从事制造蒸汽机……使全世界的社会状态革命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4~385页

第18篇:马克思

关于《资本论》的读书报告

第一次接触《资本论》时,我脑海里浮现的是 “博大精深”“政治经济学经典著作”“高深难懂”等词语,但是当我细细品读了几页《资本论》后,嘴角微微向上扬起,感觉《资本论》还是很有意思的,它吸引着我继续深入的读下去,它能让我更加深刻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像阿尔都塞研读《资本论》时的心得体会一样——我们每个人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在《资本论》这个茫茫森林中为自己开辟道路。

《资本论》是马克思一生中最伟大的主要理论著作,前后用了40年的写作时间,是马克思留给后人最伟大的思想丰碑,它是马克思毕生的心血,也是马克思主义文献中最重要的部分。它是一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著作,他把高深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结合在一起,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展的客观规律。《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之后,马克思一直都未能抽出时间整理和出版《资本论》后面几卷的手稿。马克思逝世之后,恩格斯遵照马克思的遗嘱,付出巨大精力整理和出版《资本论》第

二、第三卷。恩格斯的工作做得非常出色,他既很好得保持了马克思的原意,又能够做出必要的补白,并且对有关章节作了挪动和删节。恩格斯在整理出版前三卷之后,已经年迈体弱,无力第四卷的工作了。后来,《资本论》第四卷的手稿交由考茨基处理。考茨基对手稿作了整理后,以《剩余价值学说史》为题于1905年至1910年间分册出版。

一 《资本论》各部分内容简介

《资本论》一共分为四卷,每一卷都是马克思的心血。《资本论》第一卷的总题目是“资本的产生过程”,其目的是分析资本的形成及其本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就是研究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关系。通过阅读第一章“商品和货币”,我加深了对商品的理解。在以前的学习中,我对商品只是肤浅的认识,阅读了第一章之后,我了解了商品的产生和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占有统治地位,社会财富表现为商品的大量堆积。商品是为交换而产生的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方面。以后的几个章节分别讲述货币转化为资本、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工资和资本积累的过程等相关内容。

1 《资本论》的第二卷进一步说明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它说明的正是剩余价值在流通过程的实现形式。全卷共分为3篇,分别考察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具体包括资本循环理论、资本周转理论、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理论3个部分。在这里我了解了资本增值就必须不停地运动,经历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形成资本循环。资本循环周期的时间,作为下一次重新回到这个起点花费的时间,所以资本家总是设法缩短周转时间,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在我看来资本周期循环一次就体现了资本增值的过程。马克思又进一步讨论了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问题。马克思认为,社会总产品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部类。与此相应,社会总生产可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和消费资料的生产部门。这两大部类的生产部门所生产出来的生产物都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代表在生产中消费掉的不变资本,另一部分则是劳动创造的新价值。马克思分析指出,如果资本主义生产破坏了社会总生产的这个基本条件,破坏社会再生产的比例,就必然要引起社会的经济危机。而经济危机导致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尖锐对立,最终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毁灭。

《资本论》的第三卷的中心内容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包括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率、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以及剩余价值的分割等问题。在这一卷中,马克思通过对利润的各种基本规律的揭示,研究了利润的各种具体形式,深刻说明了工人的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源泉,进一步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剥削性质。通过阅读本部分我大致了解了剩余价值和利润是相似的,人口过剩和资本过剩之间的矛盾问题会加剧国家内无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矛盾、殖民地与宗主国的矛盾。

《资本论》的第四卷是系统地分析批判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说,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学说史。

《资本论》中心突出,结构严密,是一个非常完整的科学体系。用马克思自己的话说,《资本论》是“一个艺术的整体。” 《资本论》及其手稿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性、原理;资本家的利益和雇佣工人的利益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对立;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社会政治关系的对抗性和暂时性,为工人阶级运动指明了方向,使广大工人对资本主义各方面的制度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为工人阶级反抗资产阶级、消灭剥削、夺取政权准备了理论基础。

2 二

关于 《资本论》中方法论的体会

总的来说,《资本论》的方法就是唯物主义辩证法。但是要真正掌握它,并且把它运用到实践中不是轻而易举的,马克思说:人们对《资本论》中应用的方法理解得很差。把唯物辩证法应用到政治经济学中来,是马克思的首创。就本来意义上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马克思就是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来研究资本主义经济,揭露资本主义矛盾,揭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根本对立。马克思把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运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创立了《资本论》的方法论体系。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具体运用。

三 关于《资本论》与所学专业的联系

通过阅读一部分《资本论》后,感觉《资本论》也能和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商品生产经营、现代企业资本经营等联系起来。这对于我学好应用经济学这个专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例如,在《资本论》中有这样一段话:即使执行职能的资本的量已定,资本所合并的劳动力、科学和土地(经济学上所说的土地是指未经人的协助而自然存在的一切劳动对象),也会成为资本的有弹性的能力,这种能力在一定的限度内是资本具有一个不依赖于它本身的量的作用范围。对于这段话有很深的感触,我认为现代企业要提高资本增殖能力和资本生产效率,就必须加快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提高劳动对象质量,提高劳动技术装备水平,提高劳动效率,同时加强机器设备的维护和保养,扩大资本“作用范围”,增强资本“扩张能力”。首先,加强劳动管理,提高劳动效率;其次,适用优质材料,提高劳动对象质量;第三,加快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进步;第四,重视劳动资料维护保养,扩大劳动资料无偿服务。总之,现代企业作为资本经营者,不但要重视资本积累量的增加,更要重视资本扩张能力的增强和资本积累利用效率的提高。

所以,我认为学习《资本论》对于我的专业——应用经济学来说非常重要,它能帮助我更好的理解商品、资本、市场等,并且把《资本论》的知识应用到经济学的学习中,能拓宽视野,增长见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深刻学习,别有一番深刻的意义。

3 四

关于《资本论》引发的人生感悟

《资本论》中的内容让我增长知识,其作者马克思更是令人敬仰。从1843年底开始,马克思就开始着手于研究政治经济学,想写一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巨著。在1848年至1849年,欧洲革命期间,他因投身革命而中断了研究,1949年9月,因革命失败他被迫侨居伦敦。 在1850年9月至1853年8月的这一时间段中,他写下了共24册的《伦敦笔记》。在当时,马克思不但要和疾病做斗争,还要和贫困作斗争,虽然环境很艰苦,但在1857年7月至1858年6月,他还是写下了约50印张的手稿,即《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这实际上是《资本论》的第一草稿。在贫困和疾病的折磨下,马克思相继完成了其他的草稿。但是,非常遗憾的是,马克思生前没有完成他的出版计划,《资本论》的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和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是在马克思逝世之后,由恩格斯整理其遗稿,分别于1885年和1894年出版的。

关于马克思写《资本论》的过程是坎坷的,道路是曲折的,但是前途是光明的。就像保尔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面所说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侯就能够说:“我已把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是多么的伟大!马克思的一生都在为人类的伟大事业而奋斗,虽然已经去世,但是,它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作为一名研究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我想我们应该做的就是积极进取,努力拼搏,不辜负青春,不辜负祖国的期望。当我们的才华还撑不起我们的野心的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静下心来学习,我们自己的生活需要靠自己打拼。就像我最近听的一首歌中所写的:每当黑夜来临,我心中冉冉升起;为了明天能有曙光,爱与恨都要被隐藏;勇敢不代表不紧张,可是信念不能伪装;我拥有梦想的力量,抵抗怀疑我的眼光。我深深的被马克思的精神所震撼,感觉自己是那么的渺小,是那样平凡。以后,做什么事情一定要有坚定信念,矢志不渝的精神,为自己的人生拼搏。人生最重要的是志向,最重要的是内心的渴望,而不是外在的条件。人生一辈子不是进行百米赛跑,人生是一场无穷无尽的马拉松,马拉松不需要计较你的起点是落后了还是站在第一名,马拉松计较的是你到底能走多远,到底能坚持走多久。如果你能坚持走出足够的距离,哪怕你放慢了一点

4 速度,只要前进的方向和目标是清晰的,未来就能走出别人所没有走出来的距离,你就能看见别人所看不到的风景。我会谨记马克思的这种精神,不断努力,不断进取,总有一天,我会站在最亮的地方,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以上便是我阅读《资本论》的一点心得体会,以后的学习路程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不断拼搏,不断进取,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遇见最好的自己!

第19篇:马克思

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胜利召开。2012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第91周年。91载艰苦卓绝,91载荣耀辉煌。9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实现复兴的奋斗凯歌。32000多个平凡但伟大的日子,承载了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党的十八大召开,将谱写了壮丽辉煌的历史新篇章!

胡锦涛在会上作了重要报告,主要包括十二项,分别是: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的基本总

二、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四、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五、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六、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七、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八、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九、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十、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

一、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十二、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我重点分析的是第三点,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胡锦涛强调,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十八大报告确定的大会主题中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与十七大主题中“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表述不同。从“建设”到“建成”,一字之变,体现了我国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同志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在上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是过程,“建成”是结果。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努力,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已遥遥在望。这一次党的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对全世界的郑重昭告,同时指明了未来五年非同寻常的历史方位,及其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意义。在谈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时,胡锦涛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确保到二二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主要目标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一年翻一番;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重申了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十八大报告这样告诫全党“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全党同志一定要埋头苦干、顽强拼搏。”

旗帜指引方向,道路关乎未来。出席十八大会议的代表们对此有着坚定的信念: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才能凝聚起万众一心、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只有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突破发展瓶颈、破解改革难题,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才能确保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十年发展的宝贵经验昭示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只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才能战胜前进路上的困难挑战,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

“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八大报告总揽全局、高屋建瓴的战略判断,吹响了向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进军号角,谋划出“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标志着我们党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这为我们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奠定了坚实基础,树立了坚定信心。

历史由人民创造,奋进由党来引领。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人民利益镌刻在旗帜上的中国共产党,用鲜血、汗水和智慧赢得了人民的信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不断顺应时代潮流,不断破解发展难题,不断回应社会关切,坚决维护人民利益,是我们党始终得到人民拥护的根本原因。新时期、新任务、新挑战,如何破解“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考验党的执政能力,检验党的领导水平。

无论是“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还是“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无论是“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还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十八大报告强调的一系列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本色和直面难题、深化改革的勇气智慧。执政兴国,人民至上。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党,不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流砥柱。

我们团结带领13亿人民,在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宏伟的发展蓝图已经绘就,民族复兴的新征程再次开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党的十八大,必将以其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载入史册。党领导人民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而进行的不懈奋斗,必将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更为精彩的辉煌篇章。

让我们高举旗帜,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按照十八大的决策部署,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团结奋斗,锐意进取,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新境界,共同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第20篇:马克思

哲学视角:论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特色”的必要性

摘要:

关键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特色”

必要性 正文:

7月23日上午,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作了重要讲话,讲话科学分析了当前我国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科学阐述了事关党和国家全局的若干重大问题,深刻回答了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在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四个特色”,即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这一精辟论断,不仅从新的角度进一步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内涵,而且从新的视野进一步明确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对于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必将产生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一、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就是要更加注重展开实践探索,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层面俞益向广度和深度拓展,从而形成更加合理完善、更加管用有效的现实路径和政策制度。

实践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表现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的基础。众所周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没有蓝本可以参照的,无法照搬照抄。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或者说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全部实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所有内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现在生活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胡锦涛总书记在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提出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为中国各族人民共建美好家园的历史创造活动,他的本质是实践着的,始终由实践来开拓,由实践来检验,由实践来完善,实践特色必然要成为其首要特色。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或者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我们党不断引领人民进行实践活动,就像是毛主席的话“草鞋没样,边打边像”,又或者是邓小平同志的话“摸着石头过河”在发扬着这样的实践探索精神中,奋力开创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生根发芽到成长壮大的每一步,都是通过努力实践达成的,也都为其实践特色提供了最有说服力的注释和见证。因此,中国必须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以此来促进国家的繁荣,通过实践检验真理的作用,从社会主义走向共产主义,少走弯路,实现前进的目标。

同时,按照历史发展的辩证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不是凝固的,而是需要不断加以丰富的。实践使认识得以发展,在实践进行的过程中,认识不断得以深化,从而产生更加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实践活动,不断丰富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内容,发展国家,把改革开放更加深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促使生产力的发展,以经济基础推进上层建筑的发展,把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不断向更高的层次推进。

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点,就是要更加注重进行理论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在理论上俞益获得新的升华,从而形成更全面系统、更具说服力影响力引导力的理论创新成果。

理论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的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创举,始终离不开科学理论的引领指导,又不断孕育催生它所需要的科学理论,因而呈现出鲜明的理论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是在实践中铸就的,同时也需要在实践中加以丰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的任务不仅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不断更新丰富自己的理论依据,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之上,正确的解决主观和客观的矛盾,科学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建设一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协调统一的和谐世界,营造一个美好的家园。

同时,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活力的源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科学等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探索中前进,是我们的治党治国之本,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之道,重视理论创新是我们党的一个根本特点。因此,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点,就是坚持和贯彻党的要求,就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否认教条主义,灵活的运用理论依据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同时也要继承之前理论成果,在继承和创新上,使理论顺应时代和实践的呼唤,体现与时俱进的要求,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将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推向更高的层次。

三、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就是要更加注重彰显民族风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俞益契合中国优良传统和复兴要求,从而形成更能体现民族精神、民族智慧、民族气派的特有优势。

民族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的风格,尽管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只有的一种自然的社会状态,具有普遍性,但是,不同的民族有自己的风格,有自己的行为模式,乃至不同的思维理念等,所有的一切都让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有了特有的内涵。因此,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就必须要按照中国自身的民族风格,将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特色相结合,契合良好的发展。同时也要不断包容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优秀的外来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基本国情结合起来,推出体现民族精神、民族智慧、民族气派的特有优势。从联系与发展的角度来看,必须联系国情,联系世界,主动优化自己民族的文化,继承发扬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借鉴吸收其他国家优秀的文化,充实自己民族,发展自己的名族特色,使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长青于世。

四、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就是要更加注重高扬时代旋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俞益深切地紧贴时代脉搏、顺应时代潮流、吸纳时代精华,从而形成更加充满时代气息的进取强音。

时代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的表征,时代不是固定不变的,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时代特征,因为无论是科技进步也好,还是物质财富的增加也好,都会让社会主义形态呈现出新的特色,所以,社会主义也需要与时俱进,而,我们党重视时代特色就是强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积累中与时俱进,边继承边发展,而不是在否定中另起炉灶。 由上可知,我们要正确的认识世界,在认识世界中顺应时代呼唤改造世界。另外,在时代中形成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的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物质力量作用于社会存在,促进社会的发展,将时代的特色深深的烙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因此,只有是紧贴时代脉搏的社会意识才能形成更加充满时代气息的进取强音,得以在世界之林立足。

综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丰富“四个特色”,正确的反应了我国的发展的路线,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从质变与量变的角度来看,事物的发展是在一定质的基础上从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把握量的积累,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完成飞跃。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容的不断丰富.参考文献:

中国青年网http://www.daodoc.com2012-09-0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特色

哲学视角:论发展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从“三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演变 摘要: 关键字: 正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创造性实践,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都是历史上不曾有过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创造性解决。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实践中不断解决新问题,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从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正式形成,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三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党的十六大,胡锦涛第一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完整概念,明确的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更改为“四位一体”,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结合的“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又到如今党十八大,胡锦涛总书记明确的指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转变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之间逐渐的变化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的过程,表明了我们党经历了一个初步探索、逐步深化和趋于完善的过程。

从十二届六中全会到如今的十八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从“三位一体”转变为“五位一体”可以说这是一种发展。发展是前进和上升的活动,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喝酒时务的灭亡,发展具有普遍性,前进性,曲折性,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的上升,可以说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逐步转变,从一开始的经济文化政治的建设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建设再到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生态文明的建设,党中央不断进行补充,将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通过实践的认识不断完善。从三位一体到五位一体,党中央吸取经验教训,总结过去,在抓紧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同时,逐渐开始重视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建设,是社会逐渐人性化的开始,是社会进步的开始,党中央正在为营造和谐的社会做出贡献,积极的寻求改革促进社会的前进。

并且,党中央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也是人们主动认识世界,欲积极改造世界的表现。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和重大任务,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新要求在提出推进四大建设的同时,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这已经蕴含着“五位一体”的格局的形成。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我们党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胡锦涛同志进一步强调:不断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上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这些认识深化的结果就是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改变都是在党积极认识世界的结果,党在对世界的理解和观察后,根据矛盾特殊性的主次矛盾角度,细细的提炼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紧紧抓住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针对主要矛盾,制定出符合国家实际情况的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更高的阶段。

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角度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又具有一定的反作用,两者相互影响,改革开放初期,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的邓小平,敏锐地意识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他在深刻反思新中国成立30年成败得失的基础上,根据改革开放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明确提出要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社会主义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还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之后,党和国家有深刻认识到了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这些都是改变党和国家对于社会存在的反应,即社会意识的产生,同时这些社会意识也改变着我国的社会存在,从改革开放在如今,我们能明显感受到社会的不断精进。

同时,从联系和发展的角度看,党中央紧紧的抓住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这三大规律,联系国情,尊重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识,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发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从三位一体调整到五位一体,用联系的观点,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个部分联系起来,根据五者之间固有的联系,建立出一种新的联系,构成一个完整完善统一的整体,推动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内蒙古日报2012-08-10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辛向阳 齐鲁晚报2012-11-13 从“三位一体”到“五位一体”

新华网2012-11-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李自良 陈仁厚 安蓓等

南方日报2012-10-29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新视野 温宪仁

马克思调查报告范文
《马克思调查报告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