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调研报告

农机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3-07 08:34:45 来源:调研报告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农机产品价格调研报告(优秀)

为全面了解、准确掌握我县农机补贴产品实际市场销售价格,维护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严肃性、公平性,保护广大购机者的利益,根据省农机局《关于开展补贴农机产品市场价格调研的通知》要求,我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选派人员,深入农村走访农户98户,电话调查237户,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问题

此次共调查了29个厂家农机产品、10经销商和335户农民。从调查情况来看,享受补贴的农机产品的市场实际销售价格均未超过厂家销售指导价格,实际补贴率约在11.69%—83.2%之间,大部分补贴农机产品的实际补贴率在30%左右。全喂入自走履带式的联合收割机实际补贴率均在22%以下,有的实际补贴率才达11.69%,比如久保田688;大部分轮式拖拉机、半喂入联合收割机、手扶插秧机的实际补贴率超过了30%,有的达到40%、50%,比如中机南方半喂入收割机达到58.82%,部分轮式拖拉机超过35%。

二、调研原因分析

对于部分实际补贴率达30-50%左右的轮式拖拉机、半喂入联合收割机,超过国家规定的补贴率30%的原因是:(1)生产厂家做活动,主要是提高市占有率对补贴以外的农机具采取降价促销。

(2)由于补贴机具产品价格虚高,厂家有很大的价格调整空间。

(3)经销商为完成厂家销售任务,放弃经营利润,进行降价促销。

根据目前补贴农机具的价格现现状,归根结底厂家的销售指导价是虚高的,但是这些机具的实际销售价格基本符合政策规定;对于上述个别实际补贴率超50%的农机产品,初步调查的原因是:生产企业为了顺应当前政府大力推广插秧机械而大幅让利给购机农户所致,并非通过降低配置、减少功能等手段降低价格,同时经调查购机户,该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没发现大的质量问题。我们将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抽查,若存在故意虚报产品市场销售价格或者通过降低配置、减少功能等手段降低价格,导致补贴农机产品价格混乱等问题的,我们将按有关规定报请上级有关部门予以处理。

三、建议

1、省局督促生产企业如实申报并承诺产品市场价格。关键确保生产企业要诚信申报,如故意虚报,实际市场销售价格与申报承诺的价格波动过大(如幅度超过20%),则严肃查处,取消补贴资格。

2、企业对其生产和销售的农机产品要明码标价,同时价格要向社会公布,接受监督。建议上级农机部门对其申报的价格以及确定的产品补贴额全部向社会公开,接受农民、各级农机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监督。

推荐第2篇:农机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加快推进农机产业发展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现实需要。我县从2010年初启动农机产业园项目建设,到2012年底获市政府“重庆市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基地”授牌,一步一脚印造就了一个农机产业园。目前,正值产业园区建设关键期,或为鼓劲呐喊,或为抛砖引玉,本文将试论其发展之路。

一、粗略看前景,抉择之路乐观

(一)较大的市场蛋糕。近年来,随着农机购置补贴逐年增加,以及市场内在需求的拉动,农机行业行情持续看涨。2012年全国农机工业总产值达3382.4亿元,是2006年的3倍;据预测,2015年将达4000亿元以上。我市正在申报“中国微耕机之都”,现有相关生产企业100家左右,年产量100余万台,2012年实现产值50亿元;按规划,2015年产值将突破500亿元。武陵山区农机化程度普遍较低(如我县虽为国家农业机械化示范县,但2013年底农机综合水平也仅为44.01%)。经调查,我县周边27个市县(重庆市6个、贵州省10个、湖南省8个、湖北省3个)2013年有农业机械约70万台,初步估计5年内市场需求将达100万台以上,市场空白至少在30万台、60亿元以上。此外,本地区规模性农机生产企业、销售企业都较少,区域外企业也尚未有效渗透, 2011年地区农机工业产值为10.9亿元,仅占全国的0.38%,可谓一块“处女地”,为本地企业发展留足了成长空间和时间。

(二)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村劳动力持续向非农产业转移(每年外出务工人次全国约1.5亿人、我市约700万人、我县约20万人),农村劳动力短缺越演愈烈,农机的大规模使用有其强大的内生动力。同时,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发展道路已成必然,提升机械化普及率从而提升劳动生产率成为国家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国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对农机具生产、购置、更新等方面的政策补贴和税收减免力度空前,一般情况为每台机器补贴总价的30%(总补贴额不超过5万元)。重庆市作为老工业基地,由摩托车行业拓展而来的农机企业特别是微耕机企业发展较好,明确提出打造全国最大的小型农机装备制造基地和小型农机产品集散中心,极大地刺激了农机市场,也为我县农机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

(三)可贵的区域优势。仅就小范围特别是武陵山区而言,我县在农机产业发展方面的优势比较明显。从交通区位方面看:我县地处渝、鄂、湘、黔4省市边区武陵山中心腹地,500公里半径内有4个省会城市、10多个地级城市和200余个县市;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及国道319线、326线贯穿县境,是我市东南门户对外开放的桥头堡。从政策支持方面看:武陵山扶贫攻坚和我市关于五大功能分区的战略中,都将机械工业列为区域重点支持产业,农机发展契合政策。同时,我县农机产业园被定位为“重庆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基地”,其发展得到市政府的认可和大力支持,就县级层面来说这在周边区县是绝无仅有的。另外,我市体制机制优势突出,比如对农机的补贴方面,对相同农机,我市的补贴标准为35%左右、湖南为17%左右、贵州仅为15%左右。从产业基础方面看:我县农机产业在规划、招商引资等方面已顺利起步:就产业规划而言,按“园中园”思路将农机产业园布局于县工业园区内,规划占地1500亩,为武陵山区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就招商引资而言,已正式入驻企业7家、意向入驻企业10余家,其中富福锻压公司将投资20亿元;就基础建设而言,年内将累计完成投入1.25亿元。目前,已投产徐州宋氏车业有限公司电动三轮车等项目12个,农机具交易中心入驻农机经销企业21家、农机品牌22个。

二、冷静析现状,发展之路漫漫

(一)看外部,竞争激烈。表现有二:其一,行业霸主根基已稳,不会轻易割舍一城一池。在优惠政策和市场需求趋动下,国外知名企业都已经进入了我国市场,且其产品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如占据北美50%市场的迪尔公司,已在津、京、豫等地扎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打捆机等销量名列世界前茅的凯斯纽荷兰公司,已在黑、沪等地立足;产品畅销世界140余个国家的爱科公司,已在疆、黑、桂等地站稳。同时,国内大型农机企业加速膨胀发展,鲁、浙等地的农机气候已成。如潍坊被誉为“中国农机城”,现有农机生产企业近500余家、2012年产值达1500亿元,占全国“半壁江山”。其二,行业新军群起夺食,免不了一番激烈竞争。从宏观上看,各省市在国家大政策和产业市场的引导下,纷纷各显神通,积极抢夺农机市场蛋糕;从微观上说,周边湘潭的“湖南农机产业园”、武汉的“中国武汉国际农业装备交易中心”、成都的“四川现代农机产业园”都是各自省份的战略性农机产业基地,我市梁平的农机产业园也风头正劲。这些园区或在技术、物流、投入等支撑,或

推荐第3篇:农机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加快推进农机产业发展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现实需要。我县从2010年初启动农机产业园项目建设,到2012年底获市政府“重庆市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基地”授牌,一步一脚印造就了一个农机产业园。目前,正值产业园区建设关键期,或为鼓劲呐喊,或为抛砖引玉,本文将试论其发展之路。

一、粗略看前景,抉择之路乐观

(一)较大的市场蛋糕。近年来,随着农机购置补贴逐年增加,以及市场内在需求的拉动,农机行业行情持续看涨。2012年全国农机工业总产值达3382.4亿元,是2006年的3倍;据预测,2015年将达4000亿元以上。我市正在申报“中国微耕机之都”,现有相关生产企业100家左右,年产量100余万台,2012年实现产值50亿元;按规划,2015年产值将突破500亿元。武陵山区农机化程度普遍较低(如我县虽为国家农业机械化示范县,但2013年底农机综合水平也仅为44.01%)。经调查,我县周边27个市县(重庆市6个、贵州省10个、湖南省8个、湖北省3个)2013年有农业机械约70万台,初步估计5年内市场需求将达100万台以上,市场空白至少在30万台、60亿元以上。此外,本地区规模性农机生产企业、销售企业都较少,区域外企业也尚未有效渗透, 2011年地区农机工业产值为10.9亿元,仅占全国的0.38%,可谓一块“处女地”,为本地企业发展留足了成长空间和时间。

(二)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村劳动力持续向非农产业转移(每年外出务工人次全国约1.5亿人、我市约700万人、我县约20万人),农村劳动力短缺越演愈烈,农机的大规模使用有其强大的内生动力。同时,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发展道路已成必然,提升机械化普及率从而提升劳动生产率成为国家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国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对农机具生产、购置、更新等方面的政策补贴和税收减免力度空前,一般情况为每台机器补贴总价的30%(总补贴额不超过5万元)。重庆市作为老工业基地,由摩托车行业拓展而来的农机企业特别是微耕机企业发展较好,明确提出打造全国最大的小型农机装备制造基地和小型农机产品集散中心,极大地刺激了农机市场,也为我县农机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

(三)可贵的区域优势。仅就小范围特别是武陵山区而言,我县在农机产业发展方面的优势比较明显。从交通区位方面看:我县地处渝、鄂、湘、黔4省市边区武陵山中心腹地,500公里半径内有4个省会城市、10多个地级城市和200余个县市;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及国道319线、326线贯穿县境,是我市东南门户对外开放的桥头堡。从政策支持方面看:武陵山扶贫攻坚和我市关于五大功能分区的战略中,都将机械工业列为区域重点支持产业,农机发展契合政策。同时,我县农机产业园被定位为“重庆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基地”,其发展得到市政府的认可和大力支持,就县级层面来说这在周边区县是绝无仅有的。另外,我市体制机制优势突出,比如对农机的补贴方面,对相同农机,我市的补贴标准为35%左右、湖南为17%左右、贵州仅为15%左右。从产业基础方面看:我县农机产业在规划、招商引资等方面已顺利起步:就产业规划而言,按“园中园”思路将农机产业园布局于县工业园区内,规划占地1500亩,为武陵山区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就招商引资而言,已正式入驻企业7家、意向入驻企业10余家,其中富福锻压公司将投资20亿元;就基础建设而言,年内将累计完成投入1.25亿元。目前,已投产徐州宋氏车业有限公司电动三轮车等项目12个,农机具交易中心入驻农机经销企业21家、农机品牌22个。

二、冷静析现状,发展之路漫漫

(一)看外部,竞争激烈。表现有二:其一,行业霸主根基已稳,不会轻易割舍一城一池。在优惠政策和市场需求趋动下,国外知名企业都已经进入了我国市场,且其产品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如占据北美50%市场的迪尔公司,已在津、京、豫等地扎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打捆机等销量名列世界前茅的凯斯纽荷兰公司,已在黑、沪等地立足;产品畅销世界140余个国家的爱科公司,已在疆、黑、桂等地站稳。同时,国内大型农机企业加速膨胀发展,鲁、浙等地的农机气候已成。如潍坊被誉为“中国农机城”,现有农机生产企业近500余家、2012年产值达1500亿元,占全国“半壁江山”。其二,行业新军群起夺食,免不了一番激烈竞争。从宏观上看,各省市在国家大政策和产业市场的引导下,纷纷各显神通,积极抢夺农机市场蛋糕;从微观上说,周边湘潭的“湖南农机产业园”、武汉的“中国武汉国际农业装备交易中心”、成都的“四川现代农机产业园”都是各自省份的战略性农机产业基地,我市梁平的农机产业园也风头正劲。这些园区或在技术、物流、投入等支撑,或在区位、交通等条件,较我县有优势,决定了我县农机产业的崛起之路免不了激烈竞争,注定一路荆棘。

(二)看内部,支撑尚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才问题。农机产品更新换代速度较快,对农机产品性能、质量和关键零部件等方面的技术创新要求很高。为此,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专业人才、产业工人等支撑是重中之重,而这方面恰是我们的最大短板。二是物流问题。物流事关生产资料的“进”和生产产品的“出”。目前,我县正加快建设现代物流园区且初显成效,但总体来说仍处于“物聚而不流、物流而不畅”的初始阶段,在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等方面的支撑作用仍然较小。三是配套问题。农机产业涉及到产品研发、零部件生产、机械组装、调试检测、产品展销、售后服务等方面,需要集群式招商或是引进整条产业链方能支撑其发展。但目前,整机生产大企业对落地我县兴趣不够,零散的小企业也持有疑虑,导致我县在项目引进上比较困难,整个产业基础较为薄弱。

三、沉着谋发展,崛起之路可待

(一)抓规划定位,进一步理清思路。简单随意的“无头苍蝇”式发展和反反复复的“折腾”式发展是产业发展的大忌,易浪费资源、耽误时机和挫伤信心。为此,必须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一是建立目标体系。按照短期、中期、长期分别对产业产值规模、发展定位等方面予以明确和细化,到2015年,园区建设形象初显;到2017年,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基本实现产业产值100亿元发展目标;到2020年,基本站稳武陵山区区域市场,初步打开南方丘陵片区市场。二是确立功能分区。按照“功能完善、集约发展、分区布局”的原则,重点打造“一个基地、四个中心”功能分区,即农机产品制造基地和农机展销交易中心、技术研发与成果推广中心、实用人才培养中心、农机售后服务与区域维修中心。三是树立主打产品。农机产品有几千种,就短期而言,应围绕“能适应本区域地形地貌条件、能满足本区域主要经济作物农机化需求”的原则,着重发展小型农机,重点打造中小型微耕机、水稻烘干机、小型农用三轮车等“拳头产品”,拓展金银花烘干、植物油料榨取、蔬菜脱水保存等内销性强的农机产品。

(二)抓项目建设,进一步活跃园区。没有企业生产、毫无活力的园区顶多只是一片厂房。2012年10月,时任副市长童小平在我县《关于建设“重庆市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基地”的请示》上就指出农机产业基地的关键是“抓到重大项目”。对此,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积极“筑巢”。巢好凤自栖,要迅速完成征地拆迁、土地平整等前期工作,加快完善园区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厂房、公用设施等配套建设,完善园区发展条件,使企业能够“拎包入住”。二是全力“引凤”。以产业化、集群化为目标,大力引进技术先进、竞争实力较强的农机企业。要做好产业转移承接,主动接受农机产业辐射;要真正地“走出去,请进来”,创新项目跟踪落实和服务机制,为重大项目报批、落地、建设、投产提供全方位“一条龙”优质服务,力争大项目、大企业入驻,打造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三是加速“集群”。生产要素配套是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规模再大、实力再强的企业也需要互助合作。要积极发展协作配套企业,聚集和培育发展关联度高、配套性强、互补性好、产业链长的中小配套企业,加快形成园艺植保、农业机械等优势产业集群,降低物流成本,夯实产业基础。

(三)抓配套完善,进一步强化支撑。产业配套往往决定着产业成败。市上指出我县农机产业到2017年“整个产业要形成100亿级的生产能力,本地零部件配套率超60%”、“全市行业占比达20%以上”。为此,要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强化人才支撑。整合培训资源,加大新型农机具、农艺种植、经营管理技能知识培训。积极创造条件,引进产品研发、技术创新类高端技术人才。充分发挥县职教中心的作用,为园区发展培养专业性技术人才和“蓝领”工人,实现园区、学校的良性互动和共赢。二是升级服务能力。按照“提高效率、提升质量、降低成本”的要求,以“一个基地、四个中心”为平台,大力培育发展金融、物流、中介等服务业,加快构建农机大市场、大服务、大品牌。以参加品牌展会等方式展示、推荐园区,到2015年,初步形成规模较大、影响较好的区域性农机产业园形象。三是突出技术创新。要加快建成农机产业自主创新平台,推进新产品开发及技术成果转化。创建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初步形成科研开发、主机制造、成套装备供应、技术服务等一体化产业体系。

(四)抓保障强化,进一步增强后劲。政策是产业发展的保障,要从组织领导、税费扶持等方面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围绕把农业制造打造成百亿级支柱产业,咬定青山不放松,组建农机产业园议事协调机构,落实人员,负责园区规划建设的统筹协调、重大问题和重大事项的研究决策。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协调解决园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强化政策扶持。从信贷、资金帮扶、税费减免返还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打造投资政策“洼地”,吸引更多“外商”前来投资。创新思路,探索采取“工业地产”模式平衡产业园区资金瓶颈。完善政府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银企对接合作平台建设。研究组建主要开展农机融资服务的金融租赁公司。制定农机产品输出物流补贴政策,全力争取将生产的农机纳入国家、市级农机补贴目录。三是抓好向上衔接。我县的农机产业园是得到市级层面认可的,已明确由市经信委、市农委对该基地进行动态管理并评估验收。要主动向上级部门衔接汇报,积极争取政策资金、产业转移等方面的支持,搭上我市“500亿元农机产业”规划和发展的东风,真正把我县产业园打造成“市级基地”。

实事求是地讲,我县的农机产业是“凭空”造就的陌生产业,此前毫无相关产业基础和工作经验,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凡事都需摸着石头过河,加之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其发展壮大之路注定艰辛而漫长。但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将是其发展的机遇期、黄金期,需要全县上下咬定目标不放松,共同努力,培育其发展壮大,最终实现“崛起武陵、走向全国”。

推荐第4篇:茌平县农机合作社调研报告

茌平县农机合作社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山东省茌平县农机局赵春庆

山东省茌平县地处鲁西北地区黄河冲击平原,辖11个乡(镇)和3个办事处,拥有耕地面积80余万亩,2011年底全县农机总动力110万千瓦,农机总值4.2亿元。近几年来,茌平县按照“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总体工作思路和县委县政府“科学发展建设幸福新茌平,奋力赶超跨入全国五十强”的奋斗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农机监督管理条例》,全面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大力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各类农业机械,尤其是大型农业机械数量不断增加,各类新式机具也得到了大力推广和广泛应用,农机专业服务组织不断涌现,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加快推进,有规模、有水平、有效益的农机大户蓬勃发展。 为全面掌握茌平县农机合作社的现状,为今后农机合作社发展提供第一手资料,近日,茌平县农机局成立了有主要领导人带队的农机合作社调研组,调研组先后深入茌平县三和农机专业合作社、茌平县鸿发农机合作社、茌平县民发农机合作社进行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

一、全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基本情况

从2008年开始,茌平县农机局抢抓机遇,积极引导扶持建立各种类型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该县本着“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的工作思路,建立起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自2008年5月第一家农机专业合作社——茌平县胡同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至2011年底,全县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已达22家,其中茌平三和农机合

作社被评为全省明星合作社,茌平县胡同农机合作社和茌平县利民农机合作社也已通过省级合作社验收。目前全县合作社入社社员达238人,合作社拥有拖拉机88台,配套农具312台(套),联合收割机93台,玉米收割机38台,合作社资产总计2800余万元,其中场库棚面积5310平方米。

二、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发挥的重要作用

农机专业合作社是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融资广泛,经营形式灵活,既扩大和延伸了单机作业经营范围和生产服务规模,又克服了一家一户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的问题,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重要形式,也是加快农机化发展速度、提高农机化发展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是促进了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国家购机补贴政策的扶持下,优先购置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采用标准化连片作业,通过采用大机械、标准化作业,基本上实现了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生产的全程机械化,使作物产量明显增加,促进了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

二是增强了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农机合作社采用科技含量高的大机械连片作业,打破犁底层,建立“土壤水库”,提高了土壤含水量,形成科学合理的土壤物理结构,抗旱排涝能力显著增强。经过农机合作社大型机械化作业后,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作物残茬、落叶和有机肥,培肥了肥力。深松的地块春季冷气散发快,促进作物早熟,提高作物品质,有效减少了来年病、虫、草害的发生。

三是提高了农业机械利用率,降低了作业成本,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农机专业合作社在购置农机具上统筹考虑,注重实效,避免了重复购置和

闲置等造成的损失浪费,解决了农户分散经营、效率低下、无序竞争等问题。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机具相对集中,在不误农时的前提下,统一机具检修、保养,统一配件、油料供应,统一收费标准,统一作业质量,统一安排农田作业和跨区作业,最大限度地发挥机具的优势,提高农业机械的利用率,从而降低成本,减轻农民负担,达到以机养机,兴机惠农的目的。

四是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立,解放了大批的农村劳动力,解决了农业生产中劳动力季节性短缺的矛盾,为外出打工农民解决了后顾之忧,进一步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五是提高了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和作业标准。农机合作社的组建,既降低了作业成本,又改善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激发和带动了农机户的发展热潮。通过使用大马力配套农业机械,农机作业质量标准全面提高,很多作业项目都能实现标准化,特别是玉米收获和保护性耕作作业实现了新突破。

三、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发展资金不足,制约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其服务对象是农民,投资大、回报率低、经营季节性强,发展壮大靠个人投入是有限的。目前茌平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处于自由发展向规范发展的阶段,其成效还不够明显,对农民的吸引力不够强,不能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缺乏扶持资金和银行贷款。

二是农机合作社的数量少、农机品种单一。茌平县现有耕地80余万亩,全县有农机合作社22个,而且现有的合作社农机具品种单一,多为旋耕机、免耕播种机、小麦和玉米收割机,远远不能适应综合作业和标准化生产的需要。

三是农机基础设施薄弱。由于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推动,农机专业合作社大中型机具与日俱增,场库棚建设不能适应机具增加的需要,造成了大量农机具的露天存放。加之农机具的使用周期短,存放时间长,风吹日晒,冰霜雪冻,使很多机具锈迹斑斑,损坏严重,不但缩短了机具的使用寿命,增加了维修成本,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浪费,而且影响了机具的作业效率和使用年限,从而影响了农民投资购机的积极性,延缓了农业机械特别是大中型高性能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和农业机械化的进程。

四是农机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粗放,运行机制不健全。农机专业合作社严格按照合作社章程经营的不多,在管理、作业方面还没有形成有效的运行和管理机制。管理仍处于自由、自主的初级阶段,缺乏规范和必要的培训。同时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管理人员文化程度较低,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普遍存在“等、靠、要”的消极思想,开拓创新意识不强,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

五是受土地承包经营制约,大机械与小地块矛盾突出,是影响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原因。由于农村长期实行土地承包经营,一家一户小块经营的现状短时间内很难扭转,大机械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难于开展连片作业,从而增加了农机作业成本,降低了农机使用率,严重制约了农机合作社的发展步伐。

六是农机合作社重机具使用轻保养维修,合作社普遍存在维修设备单一配件不全和维修人员缺乏等问题。

四、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几点建议

一是领导重视,加大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的资金投入。首先要争取各级政府和领导的重视,把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纳入到重要议事日程,提供政策倾斜。其次要多方投入,建立和完善投资机制,逐步建立以国家资金投入为引导,农民个人投资为主体,社会融资参股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信用贷款方面要给予政策倾斜,设立专项贷款项目。

二是加强农机专业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农机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要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农机具场库棚建设给予支持和投入,同时要引导农民和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舍得投入,以适应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需要。

三是加强规范管理,加大培训力度。要健全制度,规范运作,促进农机合作社在章程制定、工商登记、组织机构、管理制度、盈余分配等方面加以规范。制定农机合作社管理人员培训计划,利用农闲季节定期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人员进行一次政策法规、管理知识、服务意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管理水平、操作水平、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社会化服务水平。

四是合理集约经营土地、实行土地连片种植,推进农机合作社规模发展。鼓励农民以资金、土地、农机具等要素入股进社,或者以土地流转的形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实行集约化经营、科学化管理、标准化生产、机械化作业。通过对土地的重组、规划和平整,扩大土地规模面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解决小地块与大农机的矛盾。

五是建议将农业合作社建设用地纳入计划,各级政府和土地管理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合理规划合作社用地。

推荐第5篇:国内农机企业调研报告

国内农机企业调研报告

2018年6月

目 录

1 农机行业定义及分类 ...................................................................................................................1 2 国内农机行业的现状、特点 .......................................................................................................3

2.1 国内农机行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3

2.1.1 行业总体概况 .........................................................................................................3 2.1.2 各地区农机保有量统计 .........................................................................................6 2.1.3 存在问题 ...............................................................................................................10 2.2 国内农机行业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12 2.2.1 农机行业市场潜力依然很大 ...............................................................................12 2.2.2 市场竞争更趋激烈,农机行业面临整合 ...........................................................12 2.2.3 农机产品结构面临调整变化 ...............................................................................13 2.2.4 用户主体发生变化,对农机生产商的要求更高 ...............................................13 2.2.5 农机产品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14 2.2.6 农机销售模式面临转型 .......................................................................................15 3 国内农机市场现状及需求特点 .................................................................................................15 3.1 国内农机市场需求现状分析 ..........................................................................................15 3.2 存在的问题 ......................................................................................................................18 3.3 当前农村对农机需求的特点 ..........................................................................................19 4 政策及环境 .................................................................................................................................20 5 农机营销模式 .............................................................................................................................23 5.1 植保类农机将成为又一个蓝海市场 ..............................................................................23 5.2 发展农机流通电商化有诸多的有利条件 ......................................................................26 5.3 农机流通电商化运营思路及措施 ..................................................................................28 6 国内农机领先企业简介 .............................................................................................................30 6.1 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 ..................................................................................................30 6.2 中联重科农业装备 ..........................................................................................................31 6.3 沃得集团-沃得农机 ........................................................................................................31 6.4 山东五征集团有限公司 ..................................................................................................32 6.5 常州东风农机集团有限公司 ..........................................................................................33

1 农机行业定义及分类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提升农机化水平及加快农村基础设施政策的实施,我国的农机产业得到显著的发展,到已经形成内燃机、拖拉机、运输机械、收获机械、牧业机械、拖内配件等诸多小行业,并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农机定义

农机是农业机械的简称,农业机械是指在作物种植业和畜牧业生产过程中,以及农、畜产品初加工和处理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机械。据农机工业行业市场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农业机械属于相对概念,指用于农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所有机械的总称,农业机械属于农机具的范畴。推广使用农业机械称为农业机械化。

农机类型

农业机械一般按用途分类。其中大部分机械是根据农业的特点和各项作业的特殊要求而专门设计制造的,如土壤耕作机械、种植和施肥机械、植物保护机械、作物收获机械、畜牧业机械以及农产品加工机械等。另一部分农业机械则与其他行业通用,可以根据农业的特点和需要直接选用,如农用动力机械、农田排灌机械中的水泵等;或者根据农业的特点和需要把这些机械设计成农用变型,如农业运输机械中的农用汽车、挂车和农田建设机械中的土、石方机械等。

1

农业机械主要类别

农业机械还可按所用动力及其配套方式分类。农业机械应用的动力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农业机械的行走或移动,据此可分为人力(手提、背负、胸挂和推拉)、畜力牵引、拖拉机牵引和动力自走式等类型;另一部分用于农业机械工作部件的驱动,据此可分为人力(手摇、脚踏等)驱动、畜力驱动、机电动力驱动(利用内燃机、风力机、电动机等)和拖拉机驱动等类型。在同一台农业机械上,这两部分可以使用相同的或不同的动力。按农业机械与拖拉机的配套方式,可分为牵引、悬挂和半悬挂等类型。

按照作业方式,农业机械可分为行走作业和固定作业的两大类。在行走作业的农业机械中,又有在连续行进过程中作业的连续行走式

2

和行进与作业过程交替进行的间歇行走式两类。在固定作业的农业机械中,则有在非作业状态下可以转移作业地点的可移动式和作业地点始终固定的不可移动式两类。

按照作业地点,农业机械分为野外作业(田间、牧场和果园等)、场院作业、室内作业(厂房、机房、库房、温室和禽畜舍等)、水中或水上作业(河流、渠道、水库和水井等)、道路作业和航空作业等类型。

2 国内农机行业的现状、特点

2.1 国内农机行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1.1 行业总体概况

据最新市场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有规模以上农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较2015年增长5.8%,但增速却下降到近10年的谷底。行业呈现农机保有量大、市场竞争激烈、产品升级速度快、全行业增幅趋缓等特点。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农机行业进入了深度调整期。

国内农机装备应用呈现出不平衡性。(1)地域上:西北、东北等地区机械化水平高,西南地区机械化水平低;(2)品种上:主粮作物机械化水平高,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低;(3)作业阶段上:耕中、耕收环节机械化水平高,耕前、耕后环节机械化水平低。

国内农机行业仍然呈现大而不强的格局。除了应用上的不平衡之

3

外,目前我国农机装备还存在着产品品种不全、品质不高、中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关键零部件受制于人、共性技术研究基础薄弱等问题。国内农机行业仍然呈现大而不强的格局,特别是在高端、大型农业机械方面与国外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分区域农业机械化水平

分品种农业机械化水平

农业机械化率仍有提升空间,产品结构将进一步优化。2015年

4

全国农业综合机械化率约为63%,到2025年的目标是达到75%。整体上看农业机械化率仍将继续提升,而且在一些细分领域会有更大的空间:

1、品种范围扩大,主粮品种中小麦由机械化程度较高,玉米、水稻有较大增长空间;在经济作物中机械化率还非常低,如棉花、甘蔗、马铃薯等有较大增长空间。

2、生产环节扩展,我国农业机械化主要体现在耕中阶段,但耕前与耕后机械化率仍有待提升,随着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推进,耕前及耕后环节的农机装备需求将逐步释放。

农业领域的土地流转速度加快,对于规模化经营的要求将进一步提升,推升对于农用机械的需求。十七届三中全会上提出要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有利于农业机械规模经济效益的实现,促进更加大型、高效的农机应用,农机装备需求有望扩大。根据农业部数据,截至2016年6月全国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达到4.6亿亩,超过承包耕地总面积的1/3;经营耕地面积在50亩以上的农户超过350万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主题数量超过270万家。

农村劳动力结构改变增加农业机械化需求。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我国农业人口持续减少。2015年我国农民工人数达到2.77亿,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提高到46%。农村人口转移造成农业劳动力人口不足,农村雇工工价持续增长,至2015年每亩雇工工价达到112.4元,相

5

比2008年增长142%。

农民工占农村人口比例持续上升

农村劳动力成本持续

2.1.2 各地区农机保有量统计

目前我国华东地区农用机械总动力达到31025.9万千瓦。当中农

6

用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为79.79万台,小型拖拉机保有量为615.32万台。

我国华东地区农机保有量分省市统计

华东地区农机保有量分布格局(按动力)

我国中南地区农用机械总动力达到26076.4万千瓦。当中农用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为66.82万台,小型拖拉机保有量为567.79万台。

7

我国中南地区农机保有量分省市统计

中南地区农机保有量分布格局(按动力)

我国华北地区农用机械总动力达到17699.7万千瓦。当中农用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为91.33万台,小型拖拉机保有量为226.62万台。

8

我国华北地区农机保有量分省市统计

华北地区农机保有量分布格局(按动力)

我国西部地区农用机械总动力达到10122.7万千瓦。当中农用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为107.76万台,小型拖拉机保有量为224.14万台。

9

我国西部地区农机保有量分省市统计

西部地区农机保有量分布格局(按动力)

2.1.3 存在问题

(1)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偏低

我国农机行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核心技术、共性技术缺乏。近

10

20年来,农机企业科研经费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未超过0.5%,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我国自主生产的多数农机产品主要技术性能、产品可靠性等指标,相当一部分只达到经济发达国家同类产品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少部分产品达到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技术水平,个别产品达到20世纪末国际技术水平,尤其是在智能控制技术的应用方面差距更为明显。 (2)产品结构无法满足农业发展需求

我国农村分散经营的格局导致长期以来农机企业生产的田间作业机械以小型、中低端为主。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规模化经营的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逐步兴起,市场对技术含量和生产效率高的大中型产品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但多数国内农机厂商在该领域的技术储备、生产能力无法满足需要,农业机械产品结构与农业生产方式不匹配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3)企业规模偏小、集中度分散

我国农机行业组织结构散乱、企业数量众多和经营规模弱小的问题比较突出。近1万家农机制造企业创造3000多亿元的产值,前5位大型农机企业的产值之和仅占行业总产值的24.6%,福田雷沃重工、中国一拖两家收入规模最大的公司,市场占有率也不足4%。总体上看,我国还未形成一批市场占有率高、国际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未能形成专业化协作、配套能力强的产业集群,大企业不强、小企业不专现象较为普遍。 (4)低端产能过剩的风险逐步增大

11

近年来,我国农机行业的快速发展主要依赖低端产能扩张,低水平重复制造严重,农机产品同质化明显,部分商家为销售产品不惜打价格战,无序竞争激烈。随着市场对低端商品的需求逐步减少,产能过剩的风险正逐渐增大。2013年以来,收获机械行业的企业库存加大,占用资金较多,降低了资金周转率和使用效率,成为行业中较为突出的问题。

2.2 国内农机行业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2.2.1 农机行业市场潜力依然很大

近10年来,尽管我国农业机械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2013年我国农业综合机械化率才到59%,距离发达国家80%~90%的水平还有很大差距,我国农机发展潜力依然很大。近年来国内粮食消费总量以年均3%~4%的速度持续增长,而耕地总量在缓慢减少,客观上要求农业生产率高速提升;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农业劳动力日益短缺,农业用工成本大幅上升,将助推农机的持续增长;土地加速流转导致农业经营集中化,农村购买力水平进一步提升;国家农机补贴政策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将持续进行,补贴规模有望稳定增长。这些都给农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市场空间。

2.2.2 市场竞争更趋激烈,农机行业面临整合

我国是农机制造大国,也是农机消费大国,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吸引了一批国内外装备制造行业巨头。目前,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

12

装备制造大型企业正在进入农机行业。约翰迪尔、爱科、久保田、洋马等外资巨头通过建厂、合资、并购等多种方式在中国安营扎寨,大举进入中国农机市场。国内外诸多企业的进入,必然会加剧农业装备制造业的竞争,行业洗牌不可避免。同时,随着农机补贴逐步向大型、高效和高端产品倾斜,主要在低端竞争的企业可能因经营困难而面临整合,只有资金充裕、研发实力强,并有先进管理能力的企业才能在行业整合中胜出。

2.2.3 农机产品结构面临调整变化

随着我国农村发展形态的变化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农民对农机产品的需求结构发生变化。一是对大型拖拉机、大型农机具和大型收获机械等与粮食作物相关的大型产品需求增多。二是在发达的平原地区,我国多数粮食作物耕种收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机械化的重点将向收获后深加工、烘干等处理机械转移。三是由粮食作物机械化向经济作物机械化转移,在水稻、小麦和玉米等粮食作物逐步推广机械耕种后,小种类作物和经济类作物耕作的机械化需求将逐步扩大。四是对适宜丘陵山区作业的中小型机械、微耕机械及适合西部高原地区地貌特征的免耕机械、植保机械和牧草机械等需求快速增多。

2.2.4 用户主体发生变化,对农机生产商的要求更高

近年来,随着农村土地流转的加速,新兴农民组织蓬勃发展。据统计,2012年农业合作社数量达73万家,涉及5300多万农户。农

13

业合作社的快速增长推动农机市场消费主体悄然生变,过去分散的个体消费群体被农机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和农民合作社等消费集群所取代,成为农机厂商争夺的主要客户群体。

用户主体的变化,一方面要求农机厂商能够提供从整地准备、种植、管理、收获到产品加工等系列化机械、成套农机装备;另一方面,随着工商资本的进入和农业的规模化运营,用户更加需要系统化综合解决方案,对农业生产解决方案提供商,合作社、家庭农场运营模式策划商等需求强烈,这对仅能提供农机产品的厂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其提供了转型升级的机遇。

2.2.5 农机产品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农机产品对机电液一体化、电脑智能、故障诊断监控系统、地头自动管理系统和GPS定位系统等的应用将进一步扩大,因此先进适用、智能化、精准化、多功能和高效率的保护性耕作、复式作业、精细农业等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装备成为农机工业的技术发展趋势。同时,用电子信息化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机械,促进自动化、智能化和精准化农业技术的研发及应用,是未来农业机械发展的必然。

低碳经济时代的来临,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水、土地、能源等资源不断趋紧的压力下,高效节能、低碳排放等绿色环保技术将引领未来农机行业发展。

14

2.2.6 农机销售模式面临转型

一是农机销售对金融工具的需求增加。当前多数农机产品仍然依靠传统的方式销售,运用金融工具销售产品的比例较小。随着全价购机模式的推广,合作社、家庭农场对大型、高效农机需求的增加,使用金融工具减轻用户购机资金压力的需求将不断增加。二是电子商务拓展农机销售渠道。2013年农机电商开始萌芽,预计已经进入的企业和机构将在未来加快线上销售的步伐,新的电商将会大量涌现。由于电子商务有助于销售者快速突破地域限制、匹配买家,降低商品流通和交易成本,可能会对传统销售渠道带来冲击,争取终端客户将成为各厂商争夺的焦点。

3 国内农机市场现状及需求特点

3.1 国内农机市场需求现状分析

(1)我国粮食需求刚需增长,进口增长,促进农机行业整体发展

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粮食需求将继续增长,产需缺口不断扩大,粮食品种和区域结构性矛盾加剧,供求平衡难度加大。因此,中央提出,抓紧构建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国内粮食生产,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对于粮食产量有一定的促进和加速生产

15

的作用。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土地流转形成种植大户等因素影响,农业机械化必将成为提高农民生产效率、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2)机械化水平较低,行业提升空间巨大

我国目前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随着我国未来经济的升级转型和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将逐步减少,人工成本呈稳步上升态势,再加上土地流转和土地集约经营的发展,农机行业未来提升空间巨大。

近年来,虽然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但绝对数值仍较低。数据统计显示,2013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59.48%,较2012年提高2.3个百分点,玉米收获环节的机械化率仅为51.57%,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我国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仍待提高。进一步来看,机械化水平低的子行业成长空间更大,因为机械化水平较低的行业能获得国家更多的支持,从而得到较快发展;本身市场空间大的子行业,如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也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在粮食安全受高度关注背景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子行业也将迎来发展良机。2011年工信部发布的《农机工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鼓励部分农业机械细分行业的发展:

16

(3)更新换代频率较高,行业将会持续稳定发展

随着农机补贴政策的持续实施和农业机械工业的强劲发展,我国各项农业机械保有量大增。在农业机械化进程中,由于市场需求、技术水平等因素的限制,不同农业机械处于不同的生命周期。以农业机械细分行业收获机械为例, 2013年全国谷物联合收割机保有量已达113.43万台,而玉米收获机2013年全国保有量仅为28.68万台,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机械化率较高的行业已经进入成熟期,新增需求逐渐减少。但值得一提的是,包括小麦收割机、玉米收获机在内的各种农业机械是农业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具有使用时间集中、使用频率较高的特点,一般在使用5年左右即需要更新。

此外,由于农机更新换代有助于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推动农机节能减排,减少农机事故隐患,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农户对农机报废更新。2012年农业部、财政部、商务部联合制定了《2012年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试点工作实施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在试点范围内依法报废旧机并换购新机的农户可申请享受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补贴机具

17

包括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

因此,即使农机行业快速发展,达到较高农业机械化率,农机更新换代的需求仍然存在,农机行业将会进入持续稳定发展阶段。

3.2 存在的问题

(1)产品适应性弱,供给不充足

我国农机市场存在很多问题,就目前来说,农机市场就有很多弊端农机市场出售的农机产品很多,但都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造成供过于求,使农机市场货品囤积,增加生产成本,农机业的发展步履维艰像高科技农机特别少,市场上缺乏实用耐用的农机,性价比高的农机少,正品名牌农机缺乏,这些正是农民所需要的农机,然而市场却很少,生产不及时,使农民对农机业很失望同时,农民不需要的农机却很多,如杂牌农机低质低价新潮农机品牌传统小型农机等都非常多,造成了供过于求的局面,并且生产这些农用机械的成本很高,一时又销售不出,结果严重影响了农机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一些商家为了降低成本,增加收入,提高经济效益,改变了经营策略他们开始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欺骗农民,农民由于文化素质低,根本无法辨别农机真伪,农民购买的机器都或多或少存在问题,由于假冒伪劣产品的一时盛行,使农民不再敢买农业机械,这严重影响了质优名牌农机的出售,使农民原就有限的购买力又大打折扣,这对农机市场起到了抑制作用,极大地影响了它的发展。 (2)农民收入有限,购买力弱

18

农机市场主要是销售农机,它的消费对象是农民,农民的收入极其有限,主要依靠种地来换取钱财,由于他们的文化水平相对低,掌握的技术也特别少,种地主要是凭借多年的经验,根本不是科技种田,如果年头不好,收入就会减少,收入十分不稳定农民所花的每一分钱都要精打细算,由于种种原因,农民的购买力极其有限,这严重阻碍了农机市场的发展。 (3)售后服务质量差

由于大多数购买农机的是农民,农村交通差,设施不齐全,造成售后服务的负担,农机市场发展的不景气,利润少,在农村设置的售后维修与保养的站点也很少,这样使农民买到机器后维修却成了问题,尤其是在农忙季节,如果机器出现故障,维修会占用很多农忙时间,不但没有缩短农忙时间,反而加大,使农民的成本提高,形成了买机器容易维修机器难的局面,而且有些机器单位,十分不负责任,在售完机器后,什么责任都不承担,农民的机器在出现问题后,百般推脱,不加以解决,由于以上原因,农民不再相信农机企业,不再购买农机,这严重影响了农机业的发展。

3.3 当前农村对农机需求的特点

(1)需求潜力大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农业是我国的基础,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高新技术的引进,农业一改以前的手工作业为机器作业,逐步向农业机械化迈进,农民对农业机

19

械的需求不断增大,因此,农村对农业机械的需求十分大,潜力十分大,这极大地促进农机业的发展,农机业的前景一片广阔。 (2)农机需求存在差异性

农机市场最重要也最突出的特点是差异性我国农业地区分布广,居住闲散,地形复杂这造成了农机需求的差异性首先,不同地区的农民的购买力也不同,富裕地区的交通便利地区的农民对农机的购买力就大,贫困地区农民对农机的购买力就小,无论在质量上还是数量上对农机的购买力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其次,消费环境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我国的地形变化大,包括平原、丘陵、盆地、高原、草地、沙漠、江河、湖海等,由于地形的不同,对农机的要求和性能上也不同,这存在很大的差异并且,同一个地区,农民的生活水平不同,自然购买力也就不同,富足的农民对农机的质量性能和外观上都有要求,贫困的农民对农机的要求可能会少,只要求经济适用就可以,这都决定了对农机需求的差异性,因此,在做调查时,一定要充分考虑这种差异性,才能更好地发挥农机市场的特点。

4 政策及环境

农机促进法及农机补贴出台极大释放农机购置需求。我国2004年出台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以及一系列配套政策,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别安排专项资金,对农民及农业生产组织购买农业机械给予直接补贴,极大释放了农机购置需求。

中央对农机购置的财政补贴资金从2004年的0.78亿元增加到

20

2015年的236亿元,增长300多倍;补贴机型已扩展到12大类175个品目,基本覆盖农林牧渔生产的主要机械设备,补贴范围也已达到全国所有农牧业县。农机补贴资金的增长,加速了国内农业机械化进程和农机装备产业的发展。

农机购置补贴保持增长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支持之下,我国农机装备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从2006年7.25亿千瓦增长至2015年的11.17亿千瓦,累计增幅54.06%。2015年全国规模以上农机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284亿元,较十一五末增长73.6%;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63%。

21

农业机械总动力持续增长

规模以上农机工业企收入保持增长

无人机补贴政策逐步推出,利好产业推广发展。国内农业机械的推广与国家补贴政策高度相关,对于植保无人机产业来说,政策补贴的全面推行将推动行业发展。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农用航空建设,国家层面开始重视农业航空建设,各地方政府也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植保无人机产业发

22

展。河南省财政拨出专项资金用于无人机的购置补贴,扣除省级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后,用户仅用1/3售价即可购买植保无人机。

各地出台的植保无人机补贴政策

5 农机营销模式

5.1 植保类农机将成为又一个蓝海市场

(1)补齐农机短板植保类产品备受瞩目

从农机工业协会官方数据看,我国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在2015年已经达到63%,但当前植保环节的农机化水平仅有35%。

此外,农村劳动力的日益短缺,也在倒逼植保机械向更高效率、更安全、更舒适的方向发展。但面对植保产品的巨大需求,其保有量却严重不足,尤其是大型高效植保机械保有量更是捉襟见肘。2015年国内农业植保机械仍是以手动和半手动的小型机器为主,其中手动喷药机、背负式喷药加起来仍占国内植保机械总量的98%;而近几年声名鹊起的植保无人机每年也只有约1000多台销量,作业量只有约

23

1200万亩次,仅占需防治面积的0.13%;而大型的自走式的植保设备,虽然作业效率高,逐渐得到市场的认可,但当前仍处于市场推广期和用户培育期,很难对整体机械化水平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另一方面,植保机械使用频率高,机手的作业收益更有保障。企业研究报告显示,仅单纯的喷药作业,在南方地区的喷药机一年平均使用5次,如果加上水肥一体化施用,一个机械一年最多使用11次。因此,购买大型高效植保产品的机手一年的收益更高,更容易收回成本,这对植保产品的推广无疑是最大的优势。 (2)发展格局初现自走与无人机是方向

改变当前“人抬肩扛”植保现状,迅速提高植保机械化水平,发展高效自走式喷施机械和植保无人机是两个主要方向,其中植保无人机近几年发展迅速,俨然成为一个单独的行业。

截至去年,我国植保机械年产量1500万台,其中机械植保设备600万台,虽然数量惊人,但绝大比例是带微小动力的小微型设备。

经过约30年的发展,国内植保机械已经形成相当规模的产业集群,浙江台州、山东临沂是我国最大的两个植保机械制造和销售基地,约有100家植保企业。其中浙江台州集聚了富士特、浙江大农、程阳、奥晟等知名企业,这些企业主要以电动背负式喷雾机为主,手动背负喷雾机为主,并且以出口为主,国内销售为辅;山东临沂以华盛中天、山河永佳为主的产业集群则主要以牵引式或悬挂式、大型自走式拉杆喷雾机、自走式风送喷雾机、弥雾机和电动喷雾机为主,两个产业集群加起来占全国总产销量的70%。此外河北、天津、北京、河南也有

24

独立的企业或小型的产业集群,如北京丰茂植保机械有限公司、北京现代农装科技有限公司等也是行业内知名的企业。

在传统植保机械领域,国内植保企业主要面临日本和韩国企业的竞争,尤其是日本丸山和井关两家企业,其南方水田型的自走式喷杆机在竞争中优势明显。当前丸山在上海和东北有自己的组装厂,随着国产化水平的提高,以丸山和井关为代表的日资品牌将是国内中型植保设备的最强劲对手。

国内大型植保机械的竞争在华盛中天、北京丰盛、北京现代农装等企业之间展开,但近两年福田雷沃集团、中国一拖、中联重科、江苏沃得、中农博远等强势企业也都推出了自己的自走式植保机械,但从市场销售看,其产品还没有形成规模销售。不过这些大品牌有遍布全国的优质销售渠道,如果这些企业投入精力和资源重点推广植保产品,相信国内植保行业的竞争格局将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另外,山东临沂和浙江台州两个最大的产业集群里的企业都在向大型化、自走式产品转型,所以未来传统植保机械的竞争将在自走式、高地隙等中高端领域展开。

国内植保无人机方面的竞争主要在专业无人机厂商、传统农机制造商、上市公司之间展开。其中,国内专业无人机厂商绝大多数是从航模爱好者转型而来的,所以许多企业只有组装和简单的改造能力,真正有能力开发全新机型的企业并不多,数量不会超过十家。无锡汉和、极飞科技、农飞客、田秀才、安阳全丰、珠海羽人、陕西韦德、北方天涂、深圳大疆等多家植保无人机制造和服务厂家在固定翼、单

25

旋翼、多旋翼或在服务方面形成了各自的竞争优势。

而随着植保无人机热度的增加,受不了诱惑而进入无人机领域的传统农机企业也不在少数,比如国机集团、常发集团、中农博远这些大佬级的企业也先后进入,另外也有农机具制造企业比如河北圣和等企业加入竞争。

(3)行业需求惊人孕育巨大的蓝海市场

现阶段,植保类农业机械正是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重点支持的当家花旦,5年内将是行业快速上升期,另外由于农村劳动力的长期性短缺,未来5年也将是植保无人机的快速渗透期。

在农业植保无人机领域,日本走在全球前列,目前日本植保无人机保有量约为3000架,我国耕地面积18亿亩,是日本的27倍,如果我国也能达到同样水平,植保无人机的新机需求为8.1万架,交易额超过120亿元。

而理想的渗透率为50%,以耕地面积18亿亩,年作业次数5次,单机作业面量2万亩/年,每亩作业价格15元来为标准进行计算,未来我国植保无人机的硬件需求和作业服务需求将有千亿级的市场总额,这将养活数十家制造、流通和服务公司,另外产业链上下游,如零配件、软件、培训、药剂等还将有数亿级的衍生市场。

5.2 发展农机流通电商化有诸多的有利条件

第一,国家农机购机补贴允许农民跨区域购机,为农机流通电商化提供了政策支撑。

26

为进一步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推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国家逐步放开了农机购置补贴条件。从县级为单位享受购机补贴,到逐步在部分省市试行省内购机当地补贴政策,有力地推进了农机流通市场化。特别最近已经有消息显示,国家将进一步打破购机区域限制,推行全国范围购机当地补贴模式,这种大区域无限制购机模式,无疑为农机流通电商化提供了机遇。

在互联网模式下,市场具有无边界、无区域和无缝隙的特点,可以支撑企业超常规发展,这已经在多个行业予以证明。那么在农机流通领域,一定会有优秀的流通企业通过电商模式做大做强,打破过去的经营模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第二,农机有形市场的建设,成为农机流通电商化运营的孵化基地。

一方面,农机大市场业态的成熟,将各区域农机分散、无序经营统一划行入市,增进各农机流通经营者之间的联络和沟通,面对激烈竞争经营困难的情况下,促成他们联合发展;另一方面,有形农机市场一般都具备展示中心、演示中心、体验中心、物流中心、维修中心、配件中心以及信息中心等模块,有形市场的功能定位为农机电商发展准备了条件,成为农机流通电商化运营的孵化基地。

第三,互联网普及发展,为农民购买农机提供了新渠道。 互联网普及发展,信息和认知呈现无距离化、透明化和全面化特点,消费者可以通过互联网方便、全面和透彻地了解到各种农机产品的技术性能及用途,消费者无需到达现场即可以知晓哪些产品更适用

27

自己,方便自己选择产品。

在这种互联网模式下,以农机有形市场为基础,再打造出农机流通网上平台,将农机信息集中在平台体现出来,能够将消费者的需求得以明确化,很方便地即可打破消费者在产品认知方面的不对称性,实现消费者自主购机即成为可能。

5.3 农机流通电商化运营思路及措施

第一,强化生产企业的职能作用。

生产企业作为产业链的上游,其核心链接对象是电商流通企业,双方在信息沟通、物流组织及资金往来等方面产生直接关系,与区域网点及用户主要辅以物流发送和信息交流联系。

第二,发挥流通电商在市场流通中的核心作用。

在农机产品流通环节中,流通电商是最核心的环节,因此,要充分发挥流通电商的核心作用。

一是流通电商必须按照电商发展要求建立线上平台以及线下有形农机市场,线上平台主要提供信息传导及成交功能,线下有形农机市场主要发挥根据地作用,建立形象展示、物流中转、体验和演示、学习培训、配件供应、维护维修及运营组织管理等中枢版块职能。

二是流通电商通过对大区域市场内的传统农机经销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将原分散的流通主体统一划行入市或者转化为驻外区域网点,按照职能定位重新梳理,转化原来全职能的流通经销商为单纯化、专业化职能部门,这样将分散的品牌管理、区域市场和市场规模等资

28

源统筹规划,规避不对等合作、区域保护、不良竞争和瓦解分割等弊端,形成“1+1>2”的效应。三是以线下有形农机市场为载体,以线上平台为纽带,承载运营组织管理、形象展示、物流中转、体验和演示、学习培训、配件供应及维护维修等中枢版块职能。

第三,强化区域网点的销售和服务功能。

农机产品作为高价值生产资料通过作业获取收益,农机购买者非常重视农机的使用性能、配件保障以及售后服务情况,甚至这些是决定购买者是否购买的最为关键性因素,这在农机电商运营中每个环节都是必须要重视的。

大区域农机电商运营,因区域较大,为方便购机者体验购买及享受售后服务,必须就近提供这些服务功能,布置在各地的区域网点则实现跨越购买达成的最后一公里。

如果说线下有形的农机市场是大本营,那么围绕有形农机市场辐射在各个区域的网点就是根据地,主要由三包服务人员及配件人员构成,承载在流通中临时性产品周转、客户体验、配件供应和维修服务的落地功能。

第四,让用户享受超值产品和服务。

在农机产品流通模式改变的情况下,收益最大的应该是广大的购机用户,他们通过线上线下能够深刻体验并准确判断购买方向,并享受由于电商化的规模效应带来的购买高性价比,分散各地的区域网点又能及时提供配件支持以及专业的维修服务,保障用户作业收益。

总之,在“互联网”及开放政策的大时代背景下,农机流通电商

29

化运营发展是大势所趋,而且已经具备初步可行性条件,是完全可以大力研究和推广的。

6 国内农机领先企业简介

6.1 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一拖)前身为第一拖拉机制造厂,是国家“一五”时期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1955年开工建设,1959年建成投产,新中国第一台拖拉机、第一辆军用越野载重汽车在这里诞生。经过60余年发展,已经形成以农业机械为核心,同时经营动力机械、零部件等多元产品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集团,是中国农机工业的重点骨干企业。2008年2月,国务院国资委批准了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一拖的重组方案,中国一拖正式进入中央企业序列。建厂以来,中国一拖已累计向社会提供了340余万台拖拉机和260余万台动力机械,为我国“三农”建设作出积极贡献。所属第一拖拉机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和上海证交所上市,是中国唯一拥有“A+H”上市平台的农机企业。

面向“十三五”,中国一拖将坚持“聚核铸强、创新驱动、发展成套”战略发展思路,以产品技术升级为动力,以制造水平和产品质量提升为基础,以资源整合和国际化经营能力提升为重点,以管控变革、协同强化、人才获取为保障,保持现有核心业务领先优势,发展农业装备成套产品,创新业务发展模式,为用户提供最有价值的农业

30

装备成套解决方案,做中国农业装备领导者,致力于成为卓越的全球农业装备供应商。

联系方式:4006591899 6.2 中联重科农业装备

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92年,主要从事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等高新技术装备的研发制造。20多年的创新发展,使中联重科逐步成长为一家全球化企业,主导产品覆盖9大类别、49个产品系列,800多个品种。中联重科先后实现深港两地上市,成为业内首家A+H股上市公司,注册资本达76.25亿元。目前,公司积极推进战略转型,打造集工程机械、农业机械和金融服务多位一体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

联系方式:400-800-0157 6.3 沃得集团-沃得农机

江苏沃得集团是从事机械制造生产的民营企业,创立于1988年,致力于打造成中国南方最大的机械制造专业生产基地。集团主要涉及农业机械、压力机械、园林机械、工程机械、汽车零部件等五大产业板块,成员公司21家,其中骨干成员公司包括:江苏沃得机电集团有限公司、沃得精机(中国)有限公司、沃得重工(中国)有限公司、江苏沃得农业机械有限公司、江苏沃得植保机械有限公司、江苏沃得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等,产品类型在行业内占据了领先地位。集团注

31

册资本16亿元,资产总额超200亿元,占地面积400万平方米,员工近2万人,2016年沃得集团销售收入超240亿元。

沃得集团享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江苏省百强工业企业、江苏省创新型领军企业、江苏省民营企业纳税大户、镇江首家境外上市企业等荣誉,集团拥有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联系方式:0511-86348922 6.4 山东五征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五征集团拥有车辆厂、汽车厂、农业装备公司等5个制造事业部和五征安旭机械公司、日照五征电动车公司等5家子公司,员工14000人,总资产68亿元,2005年底进入汽车产业。主导产品有三轮汽车、载货汽车、客车、皮卡车、农业机械、电动车、汽车配件等多个系列1000多个品种,畅销全国,并已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品先后荣获“山东名牌”和“全国免检产品”等称号,曾两进中南海,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

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140亿元,位居全国同行业第2位,全国机械工业第34位,山东省工业企业第51位,山东省机械工业第7位,资产收益率列全国工业企业第10位。

“十五”期间(2001-2005年),五征全力提升产品水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企业销售收入连年增长、经济效益成倍增长,各项经济指标均处于同行业前列,以小搏大,迅速成为行业龙头企业,创造了发展优势。

32

“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五征积极推进科技进步与发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全力提升研发能力和制造水平,实现了由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的转变,产品和产业竞争优势更加突出。

“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五征全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打造各产业细分市场、细分产品的子品类领先优势,形成了多元化、齐头并进的产业发展格局。

联系方式:400-6582-999 6.5 常州东风农机集团有限公司

常州东风农机集团有限公司始建于1952年,2003年8月改制为民营企业。改制10多年来东风农机始终秉承“服务农业、造福于民”的经营理念,着力深化调整、苦练内功,突出外销和大拖二个战略重点,在实现企业转型发展的良性互动中实现了质的转变。公司每年以20-30%的速度发展,目前东风牌轮式拖拉机产品产销位列全国同行业第三位,25-60马力轮拖产销量和出口量居全国同行第一,是中国拖拉机工业具有影响力的企业之一。企业年销售收入从改制初期的1.8亿元,发展到现在的25亿元,并成功跻身《中国机械工业百强企业》。

东风农机通过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企业的研发、制造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江苏省农业装备与智能化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拖拉机及机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发挥了巨大作用;一批先进、实用的新产品相

33

继荣获国家及江苏省科技进步奖;近年来公司相继被授予“全国自主创新能力行业十强”;全国农机流通行业优质服务“杰出创新标杆单位”;“中国质量诚信企业”;“全国五一劳动奖状”;“机电商会推荐出口品牌”;“江苏省管理创新示范企业”;“江苏省文明单位”等奖牌、荣誉。

公司组织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生产已有近60年历史,主要产品累计产销超过300万台,遍及国内31个省、市、自治区,经销商由2003年的327家扩大到目前的852家;外销国家和地区由2003年的69个扩大到目前的135个。年出口创汇突破6000万美元。

如今,东风农机已形成以事业部制为单位的生产经营格局,产品涉及手扶拖拉机、轮式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插秧机、柴油机、旋耕机、驾驶室、传动零部件、系列机具等“一主两翼”领域。

联系方式:86-519-83256508

34

推荐第6篇:西峰区农机培训调研报告(修订)

西峰区农机化技术推广培训工作调研报告

庆阳市农机推广站:

按照你站《关于做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培训工作调研的通知》要求,我站本着“实事求是、科学准确”的原则,深入各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生产经营企业和农机户,全面了解区乡农机推广人员、农机驾驶人员、农机操作人员、农机合作社员、农民等对农机培训工作的要求、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掌握了西峰区近年来农机培训方面的工作成效、培训需求、存在问题以及意见建议,圆满完成了此项工作,为今后开展好农机技术培训,促进农机化技术普及应用奠定了基础。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机化技术培训工作整体情况

西峰区共有7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99个行政村,农业人口24.27万人,截至2015年底,全区农机总动力31.2万千瓦,拥有拖拉机6320台,联合收割机123台,配套农机具19177台(部);农机专业合作社14个(其中部级示范社2个),农机服务组织92个,农机户5348户,农机销售企业20户,农机制造企业2户,农机从业人员8869人。

2013年以来,西峰区农机培训工作,按照《甘肃省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大行动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和市、区农机主管部门的具体安排部署,按照“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

1 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要求,以农机驾驶员培训、农机操作手培训、劳务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组织开展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培训、农机化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和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培养和造就了一支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精干高效、充满活力的现代农机队伍,为全区农机化发展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三年来,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8期,培训农机操作人员5746人,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员856人。联合农机企业开展科技“三下乡”活动9次,举办农机新机具现场演示会27场(次),发放《卷帘机安全知识读本》、《农机驾驶员知识读本》、《保护性耕作技术要点》、《旱作农业机械化技术问答》、《新型农机驾驶员培训读本》、《农机安全生产知识手册》、《小型农机具安全操作注意事项》、《农机安全生产挂图》等培训资料3.2万份。

(一)、主要做法

1、加大宣传力度。为了扩大培训影响、巩固培训效果,我们利用网络、电视、电台、报纸、“三下乡”活动等途径,深入宣传开展农机化技术培训的目的和意义,提高农民机手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我们积极联系陇东报社、区委宣传部、区广播电视网络中心等单位,对培训情况进行宣传报道。三年来,《陇东报》、《今日西峰》、西峰电视台、西峰网等媒体对农机培训工作报道15次,西峰电视台《希

2 望的田野》栏目对油菜机械化收获、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演示培训制作了专题节目。通过以上多方位、全覆盖的宣传报道,及时播报工作进展,扩大培训影响,营造了推动农机化培训工作的良好舆论氛围,极大的调动和激发了农民群众学习应用农机化技术知识的热情,促进了农机化培训工作的开展。

2、扩展培训平台。加强同农口相关单位、农机企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协同合作,充分发挥农口相关部门的职能优势,农机合作社的场地、机具优势以及农机企业的人才优势、技术力量,综合利用教育培训平台和资源,大力实施企业、合作社、农机大户集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模式,把培训送到田间地头。先后在什社乡三姓果业合作社建立了果业机械化技术培训基地,在彭原镇鄢旗坳养殖小区建立了畜牧养殖机械化技术培训基地,在后官寨镇金麦穗农机专业合作社建立了旱作农业机械化技术培训基地,与区瓜菜办共同在肖金镇万亩蔬菜基地联建了设施农业机械化培训基地,与庆阳常林、民耕农机公司共同开展了微耕机等“五小”农业机械操作使用培训,针对不同需求,侧重施教,以点带面,促进全区农机培训工作的良好开展。

3、创新培训形式。培训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取理论学习、实践操作、企业观摩的方式,使培训内容实例化、趣味化、实用化,激发了农民学习兴趣。

3 一是教学方式多样化。全体培训教员,按照培训大纲的要求,针对群众农机化知识需求,制作了《西峰区农机化发展现状与对策》、《微耕机的操作与使用》、《常用畜牧养殖机械的操作与使用》、《拖拉机安全使用常识》、《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旱作农业技术》等理论培训课件,运用现代多媒体手段进行理论授课,保证了学员愿意学,乐于接受。

二是操作演示实地化。培训过程中,在上好理论课的基础上,注重实践操作。协同区内农机销售企业,携带新型农机具,将课堂办在农家场院,将机械开到田间地头,现场讲授如何操作和使用新型机械,技术人员手把手地进行指导,培训人员与参训学员互动,现场解决学员操作过程中出现的故障,使学员学有所得。许多有实践经验的农机手进行了现场交流,谈心得、讲技巧,增强了培训的实效性和直观性,有效地解决了产学脱节的问题,很受群众欢迎。

三是学练结合现代化。我们认真总结以往的培训经验,不断改进培训方法,实行理论授课、实践操作、经验交流为主的新型培训办法,即:理论知识由专业人员讲解,实地操作由企业技术人员指导,经验做法由农机手相互交流。组织受训农民到庆阳前进机械制造公司,庆阳昊丰、常林、民耕等销售企业实地观摩,强化了理论学习的效果。

(二)、工作成效

一是农机培训规模不断扩大。

4 我们整合利用各类农机教育培训资源,加强同农口相关部门配合,加大与企业、农机合作社的协作,不断创新培训形式,认真组织开展农机化技术培训工作,培训范围逐年加大,培训人数逐年递增,2013年完成培训1826人次,2014年完成培训1940人,2015年完成培训1980人,均超额完成了市局下达的年度培训任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二是农机化教育培训内容丰富实用。

紧紧围绕全区农业支柱产业和农机化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技术、重点机具开展了丰富实用的教育培训活动。第一加强了农机操作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确保农民正确使用农机具,提高农机使用效益和安全生产水平。第二加强了农机化新技术的培训,针对制约农机化发展的薄弱环节,开展了保护性耕作、旱作节水、畜牧养殖、果业、设施农业、玉米机收、油菜机收等等一系列培训活动。第三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加大同果业、农技、畜牧、瓜菜等部门的协同合作,共同开展农民技能培训,在培训农机化技术知识的同时,加大农业生产新品种、新技术的培训力度,不断丰富农机化教育培训的内容,拓宽了农机化技术的应用领域。

三是农机化教育培训能力明显增强。

首先根据农机培训需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购置投影仪1套、笔记本电脑2台、课桌椅40套,改造多媒体教室100㎡,硬化了700㎡驾驶员训练考试场地,通过硬件设施

5 的完善,增强了培训能力。其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针对培训人员所学知识和技能与实践脱节、掌握的培训方法和手段明显落后的状况,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职工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组织职工“走出去”,到庆阳市前进机械制造公司、布谷鸟机械制造公司,庆阳昊丰、长林、恒阳、广盛等农机销售企业,参观机械制造流程、熟悉机械性能结构; “请进来”,邀请市农机推广站站长(正高级工程师)杨汉卿、市农机研究所副所长(副高级工程师)王治斌等农机专家,进行农机知识讲座; “坐下讲”,开展“一月一讲”活动,要求全体教员根据农机培训工作的要求,制作课件, “人人当教员、个个上讲台、全体做评委”,机关学着讲、田间巡回讲。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人员理论素养显著提升,培训能力明显提高,为农机化教育培训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二、农机化技术培训工作创新情况

2013年以来,西峰区农机教育培训工作,针对新形势下农机培训工作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积极探索,改革创新,在培训资源开发上,优化整合农机企业和农机推广站的培训场所和培训力量;在培训方式方法上,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以会代训与送教下乡相结合,安全教育与技术指导相结合,整体联动,力争使农机培训工作适应农业产业化和农机化发展的需要。

6 一是培训与安全监理相结合,积极主动与区农机监理站加强协调,协同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形成合力,做到监理、培训两不误,同促进。2014年4月,针对全区微耕机等小型农业机械事故频发,安全隐患严重的问题,我站与区农机监理站一起,按照区政府《关于在全区开展微耕机等小型农业机械操作培训及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通知精神,精心安排,在全区7个乡镇开展了为期14天的农机实用技术暨安全生产培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是培训与推广相结合。结合全区农机化重点工作和重点技术推广项目,通过举办培训班或现场演示会等形式,多批次、多层次做好技术推广培训工作,对保护性耕作技术、机械深松、果园机械化管理、旱作农业、设施农业、畜牧养殖、玉米机收、油菜机收等机械化实用技术,搞好培训指导和科技服务,满足农民“耕、种、管、收”等方面的技术需求。四年来,举办各类新机具新技术现场演示会27场次,达到了较好的“以会代训”的效果。

三是与机具补贴相结合,为了节省群众时间、减少办事环节,我们将驾驶员培训、考证与农机具补贴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采取分散办班、随到随学的方式,与区农机监理站联合开展培训,以拖拉机安全驾驶、农机具操作常识、机械使用与维护为培训重点,采取农机专家讲课、播放教学片、实践操作等方式,提高培训效果。四年来,共举办拖拉机驾驶员培训班6期,培训农机驾驶员856人次。通过培训,提高了农机手的安全意识

7 和操作技能,减少了农机事故的发生。

三、农机化技术培训工作需求情况

1、农机推广人员需求情况

经过对区乡两级20名农机推广人员的交流调查,普遍认为,随着近年来新型机械的普及使用,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自身专业素养不够,不能很好的适应新形势下培训工作的需要,急需学习掌握农机化法律法规知识、国家惠农政策知识、新型农业机械、农机化新技术应用知识。需要参加业务培训,学习先进地区农机培训工作的经验、做法和培训模式。希望上级主管部门多给基层人员创造一些培训、学习机会,参加省内外农机主管及业务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

2、农机专业合作组织需求情况

经过对全区14家农机专业合作社、20个农机经营服务组织的交流,普遍需求农机经营管理知识;农业机械驾驶、操作、维修保养、安全生产等知识;农机农艺融合知识;土地流转、订单农业相关政策;希望到国内农机发达省份如黑龙江、山东考察学习。

3、农机从业人员需求情况

经过对69个农机户的询问调查,农机手和农民普遍需要农业机械驾驶、操作、维修保养、安全生产等知识的培训;需要农机化新技术,如油菜机械化收获技术、设施农业机械

8 化技术、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等的培训。

四、农机化技术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四年来,西峰区农机化技术培训工作,紧紧围绕全区农村经济、农业生产和农机化事业发展,真抓实干,勇于创新,在提高农民科技实用技术和农机教育培训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已不能适应农机化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农机培训工作自我改革和措施创新势在必行。

(一)、存在问题

在国家购机补贴政策的持续实施、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以及农业机械免费管理的新形势下,农机培训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问题,西峰区农机培训存在一下几方面的问题:

1、培训经费严重不足。

西峰区农机推广站全年区级预算仅有人头经费3.9万元,只能维持单位正常运转,区级财政未列支一分钱的推广、培训经费,致使农机培训工作难以正产开展。

2、培训内容单一,内容陈旧。

农机培训面较为单一,主要是农业机械的使用、操作,但是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变化,农民对新机具新技术的需求不断加大。此外,培训注重了驾驶、操作技能,忽视了机具保养、维护、维修以及田间生产实际作业的培训,农

9 机手在生产中遇到问题无法解决,达不到应用的培训效果。培训方式方法不灵活,目前,培训方式依然是召集农民集中课堂培训,口述讲解居多。被培训人员听起来索然无味。同时,培训对象狭窄,仅限于农机驾驶、操作、维修人员,培训人员也只是照本宣科,起不到培训活动应有的效果。

3、师资力量不足,培训设施简陋。

西峰区农机推广站肩负着全区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引用推广以及农机培训工作,全站13名工作人员中,取得培训教员资格证的仅有3人,并且由于经费困难,培训学习、继续教育的机会基本没有,不能及时更新和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所学知识和技能与实践脱节,对大量新机具、新技术束手无策,知识更新跟不上农机化发展,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培训过程中纸上谈兵。掌握的培训方法和手段明显落后于新时期农机培训工作的要求,要种制约了培训工作的发展。由于受资金条件的制约,教学设施陈旧,缺乏先进适用的电教设备、教学直观的实物教具和教学挂图,很多设备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不能满足培训需求。

4、受训农民文化素质低,安全观念淡薄。

由于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民(农机手)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安全意识淡薄,思想观念落后,部分群众认为农机培训费时、费力、费钱,积极性不高,不愿接受培训学习,购置农机、农机具后,仅靠经验和供货商的粗略指导,

10 参照产品说明书就上机操作,上路行驶、加工生产,在实用中,不当或者违规操作,造成了财产损失甚至人身伤害,给安全生产带来极大隐患。

(二)、对策建议

针对当前西峰区农机培训工作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要搞好培训工作,提高培训质量,适应新形势下农民对农机培训的新要求,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现场会、演示会、机具补贴、“三下乡”、科普宣传等多种途径进行广泛宣传,使农机户充分了解农机培训的重要性,逐步提高广大农民学农机、讲技术的积极性和安全操作意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农机培训的必要性,变被动培训为主动培训。

2、深化培训改革,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培训条件。基础设施建设是搞好培训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要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资金扶持,按照培训要求,购置必要的教学仪器、电教设备,编写适应当地农业和农机化发展实际的培训教材,努力改善自身条件,保证培训工作正常开展。

二是努力壮大师资力量,提高培训质量。提高农机培训人员的自身素质,是搞好农机培训工作的根本保证,这就要求首先有较高的技术素质和丰富的讲授经验,要积极组织人

11 员参加培训和继续教育,加快知识更新步伐,不断学习,更新观念,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领域,改变培训队伍知识老化、技能单一的被动局面,满足农民群众对日益更新的新机具、新技术的培训需求。同时从教育、科研、推广和专业协会等机构中聘请一批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兼职教师,充实农机培训队伍。

三是更新培训模式,改变培训方式,提高农民参训积极性。要根据全区农业主导产业和农机化发展方向,积极开展适用技术培训,扩大培训范围,根据农民所使用农机具的更新换代和新机械、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及时更新培训内容。在培训方法上,把现代培训手段和农民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结合起来,运用投影、幻灯等电教设备和模型、机具等实物教具,开展多媒体教学,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在培训方式上,实行“示范推广+培训服务”模式,利用基层管理人员推广新机具、新技术演示会、观摩会、现场会、专题会等展开培训;实行“购机补贴+培训服务”模式,以农机购置补贴为抓手,以农民带机审核为契机,通过现场讲解、解答、直接指导机手操作,散发政策、技术相关资料展开培训。在培训时间上,多利用农闲时节,采取上门办班的方式,解决集中培训时间长、误工多的问题。

总之,近四年来,西峰农机培训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会操作、守规章、重安

12 全”的农机实用人才。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勇于创新,尽快适应新常态下农机化发展的需要,努力提高农机培训水平,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知识、有技能的实用型农机化人才。

推荐第7篇:我市农机信息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2004年11月1日实施的《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明确将发展农机信息网络作为农机社会化服务的一部分,使发展农机信息化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06年8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对《“金农”工程一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央本级投资部分)》进行了批复,再次确立了农业基础信息化建设的地位。可以说,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经历着一

场信息化的变革,农业的现代化离不开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的现代化进程离不开农机信息化的发展。农机信息化在农机管理、科研开发、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应用、农机销售和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我市近年来农机化信息工作的发展现状

(一)农机信息化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近年来,我市各级农机部门高度重视农机信息化工作,先后下发了《**市农业机械管理局关于加强农机化网络信息工作的意见》(日农机字[2005]30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机化宣传工作的意见》(日农机字[2006]4号),制定了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考核办法,将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列入全年重点工作和目标量化考核体系,加强了农机化宣传工作的组织协调力度,定期对信息宣传情况进行汇总和调度,并对重点季节、重点事项的宣传进行统一部署和安排,保证了农机信息化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农机信息化体系日益完善。通过整合资源,加强合作,初步形成了行业媒体、地方媒体、系统内媒体三个层次的农机化新闻宣传体系。一是农机化信息网络初步形成。近几年来,我市各级农机部门相继增加了投入,添置了微机、打印机、传真机、数码相机、采访机等信息化宣传工作必要的设备,为农机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市级农机化信息系统建设方面,完成了市农机局局域网建设,实现了局内部计算机的联网共享和与国际互联网的连接,并与各区县农机部门、各媒体通过电子邮件实现了互联互通。建立了《**市农机化信息网》,为广大农机手、农机基层管理组织、农机行业从业人员、农机管理部门等提供了信息交流的平台。通过农机化信息网可以方便的将典型经验、做法宣传出去。二是农机化信息宣传渠道进一步优化。市农机部门加强同新闻媒体单位的联系,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让记者更多地了解农机,认识农机,熟悉农机,形成了**电视台《今日乡村》栏目组、**日报社、《新农村周刊》、《中国农机化导报》等一些较为固定的合作关系,为信息宣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农机部门内部实行了信息员制度,进一步畅通了信息沟通渠道。三是农村网络基础不断改善。随着我国“金农”工程的实施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市农村对信息网络的投入也不断加大。这其中,部分农机手和农机大户由于资金较为充足且接受外界信息能力和需求较强,纷纷添置了微机并接入了互联网。他们通过这种新的方式学习农机知识,了解行业动态,寻找致富门路的积极性很高,这为在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的广泛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农机信息化服务逐步展开。全市各级农机部门紧紧围绕农机化中心工作,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采取传统信息传播与现代电子网络信息传播两条腿走路的形式,广泛开展农机信息化服务。一方面充分发挥农机化传统信息媒体的作用,在报刊、电视等公众宣传媒体上开辟专刊、专栏,向全社会提供农机化信息。并通过《农机化情况》在内部各级、各有关部门传递农机工作情况,注重多个层面的宣传。如在《**日报》上开辟专版,学习贯彻《农机化促进法》、《省农机管理条例》、《省农机化促进条例》等;在《**日报》、市电视台发布农机跨区作业信息,公布跨区作业服务电话等。另一方面,积极应用现代电子网络信息手段开展信息服务。以市农机化信息网为主要平台,发布农机动态信息、推广农机先进技术、宣传本地农机化情况,初步建立起了农机化政策法规数据库,配备了专门的人员和设备,专职负责“**市农机化信息网”的管理工作。互联网的宣传方式满足了大信息量和交互性的要求。如:三夏、三秋生产期间每天在网络上公布各区县播种面积、联合收割机需求状况、跨区收获价格等信息,为农机管理部门和农民、机手及时掌握机收动态,促进联合收割机有序流动,提高跨区收获社会、经济效益;农机购置补贴工作中,公布农机购置补贴产品名录,发布相关的农机购置补贴信息;为广大机手提供机具养护知识、新机具新技术知识、农机产品市场行情信息等。同时,农机化信息网络的建立还为本地农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了企业展示平台,提高了企业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二、存在问题

近几年来,我市的农机信息化建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信息网络服务也进一步展开,但由于我市的农机信息化工作起步较晚,农机信息化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尤其农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其他先进地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主要有: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区县农机管理部门

对农机化信息体系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信息工作没有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二是投入不足,特别是区县农机信息化建设缓慢;三是信息网络管理队伍不稳定,人员专业素质较差,不能满足当前信息工作的需要;四是信息服务水平较低,信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五是信息采集、处理系统比较落后,信息发布、传输方式有待改进和加强。

三、加

快我市农机信息化发展建言对策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农机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要进一步提高对农机化信息工作的认识,把农机化信息工作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机结合,同农机化重点工作相结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机化信息工作全局。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工作流程的整合与优化重组,以提高服务质量为目标,切实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全力支持农机化信息工作。通过产业信息化、管理现代化、决策科学化、经营集约化推进农机化信息工作。当前,要重点加强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将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充分发挥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的重要作用,将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同重点工作有机结合,以信息宣传促进重点工作开展。切实做到思想认识到位、领导力量到位、机构人员到位、资金投入到位、组织协调到位的五到位。

(二)加强基础建设,为农机信息化快速发展夯实基础。一是针对当前农机系统信息化人才不足的现状,要采取引进与培训并举的方式加强农机化信息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加强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信息人才的引进,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农机化信息工作人员的培训,以适应农机化管理工作的需要。在适当的时机要组织一次全市农机化信息工作培训班,重点针对当前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实际,加强农机化信息采集、编撰、传递、发布等方面的学习,推动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上水平。二是要加强农机化信息工作的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建立和完善自上而下的农机信息网络体系。针对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政策等方面的支持,通过发掘农村信息化建设中潜在的市场价值,吸引投资,强化农村信息化基础硬件建设。农机信息化是一项综合的社会公益事业,而农机又是个弱质性行业,因此,在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的同时,迫切需要各个部门的通力支持与合作,形成政府“搭台”,多方 “唱戏”的格局,以加快农机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三是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农机化信息网建设。继续将农机化信息网发展成为集提供农机信息发布、电子公文传输、农机公用数据查询的综合性系统。

(三)加强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信息采发质量。信息只有及时有效地传递到农机户和生产经营者手中,才能让农机户和生产经营者得以运用,进而从中得到实惠。加强信息采集工作不仅要提高信息质量,还要在信息的实效性、有效性上力求有所突破。信息的采集是农机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的基础,如何及时收集最基层、最真实的原始信息,并整理、加工为有用的信息加以利用,是农机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的重点和难点。要进一步落实农机信息宣传员制度和完善信息上报制度,同时加强农机管理部门和农机大户、农机经营服务组织之间的联系,及时了解基层群众对农机工作的信息反馈。同时,要与外地农机部门建立广泛的联系,及时了解最新的农机科技信息和农机发展动态。

推荐第8篇:聊城市农机推广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聊城市农机推广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近年以来,聊城市农机推广部门积极进取,认真负责,努力做好各项工作,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农机科技推广工作基本情况及取得的成绩

1、大力推广农业机械,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全市农机推广部门按照省局要求,配合计财部门,严格执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扎实推进农机推广工作。重点推广玉米收获机械、保护性耕作机械、深松机械,引导农民购置适宜我市作业的重点机型。2011年全市推广各类农机具1.24万台(套),受益农户7909户。其中推广玉米收获机3100台(享受补贴1992台),大中型拖拉机1477台,免耕播种机753台,深松机753台,田园管理机械2106台,打捆机39台,大棚卷帘机1107台,大蒜收获机19台,孵化机465台,提高了我市农业机械化水平。

2、积极推进玉米机收,提高机械化收获水平。2011年我市机收玉米331.6万亩,机收率达到74%,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玉米机收率创历史最高水平。一是领导重视。玉米机械化收获水平低是我市农机工作的一项薄弱环节,为尽快提升玉米机收水平,在年初的全年工作会议上,对提升玉米机收率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措施,制定工作计划,各县市区也对玉米机收工作制定了细致的实施方案,并认真贯彻执行。二是推广机械。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引导农民购置玉米收获机,将玉米收获机列入补贴重点目录。今年我市农民购买玉米收获机的热情空前高涨,全市共发展玉米收获机3100台,其中享受补贴的玉米收获机1992台,由于补贴资金限制,没有享受到农机补贴,农机手自发购买的近1100台。全市玉米收获机保有量达到6500台,机械数量的迅速增加,为玉米机收技术推广奠定了坚实的装备基础。三是加强宣传及培训。9月22日聊城市“三秋”生产暨玉米机收保护性耕作现场会在东阿县新城办事处召开, 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各县相继召开了玉米机收、小麦免耕播种现场演示会,极大地提高了玉米机收的宣传效果,和广大农民应用玉米收获机的积极性。四是积极引导玉米机收跨区作业。为加快秋收进度,提高玉米机收水平,农机部门强化跨区作业组织领导,及时发布信息,加强机具调度,共引进外地玉米收获机1300余台,三秋高峰期全市上阵玉米收获机达到7800余台,有力的提升了我市玉米机收水平。

3、认真搞好免耕播种,扩大保护性耕作覆盖面积。2011年,全市推广小麦免耕播种机 753台、免耕播种机保有量达到5758台,玉米联合收获机3100台、深松机753台,各类保护性耕作机具保有量达3万多台套,小麦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211.1万亩,覆盖率达34%,实施面积继续名列全省首位。一是领导高度重视,政府部门大力支持。市农机局把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列入对县市区农机部门重点考核内容。茌平、高唐等县的政府部门将

保护性耕作发展列入各乡镇年度考核目标,冠县、阳谷等县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农机、农业、财政等部门和有关乡镇领导为成员的保护性耕作领导小组。莘县、东阿、临清、东昌府区等县市区农机局也成立了以分管局长为组长、有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保护性耕作领导小组,确保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各县市区农机部门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茌平县财政拨出20万专项资金,东阿县财政拨款5万元,用于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阳谷县农机局自筹15万资金,在享受国家补贴机具30%的基础上,每购买一台背负式玉米联合收获机补贴3000元,每购买一台免耕播种机补贴1500元;冠县的兰沃乡和清水镇政府对使用免耕播种作业的农户每亩补贴20元。三是广泛召开现场演示会,积极开展“大培训、大推广、大普及”活动。9月22日聊城市“三秋”生产暨玉米机收保护性耕作现场会在东阿县新城办事处召开,把现场演示与机手培训相结合,扩大保护性耕作影响面。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各县相继召开了玉米机收、小麦免耕播种现场演示会,极大地提高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宣传效果,和广大农民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积极性。全市举办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班101班次,共培训各类人员2万余人次,发放宣传材料及农机实用技术手册14.8万份,媒体宣传80余次。四是加强示范基地建设。临清市建设了1个5000亩以上的市级示范基地,示范基地总面积达1.8万亩。茌平县建成两个5000亩以上的示范片区、两个万亩免耕播种示范基地,并且建成两个万亩深松作业示范大方。全市每个乡镇均建有200-500亩的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临清市把示范基地建设列为对各镇(办)农机站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制定了《临清市农机化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并由市政府印发到各乡镇、办事处,明确了建设内容和标准,作出了详细的时间安排,同时出台了激励政策对建设农机示范基地较好的镇(办)给予资金补贴。

4、全力推动深松整地,助力农业增产增收。2011年,我市临清、茌平两个先行试点县(市),共计落实农机深松作业补贴1210万元,全市共计推广深松机753台,配套大型拖拉机448台,完成深松作业面积72.2万亩,预计冬季深松10万亩,全年完成深松作业将达到82万亩,超额完成目标任务。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切实完善工作机制。聊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机深松整地工作,市委副书记刘加顺、副市长赵庆忠就深松整地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市农机局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要求各级农机部门把土地深松作为当前农机工作重点之一。各县市农机部门高度重视农机深松整地工作,临清市、茌平县成立了以分管县(市)长为组长的农机深松工作领导小组,并研究制定了各自的《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贴实施方案》,严格把握政策,遵守补贴程序,完善操作办法,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监督检查,为农机深松整地作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机制保障。二是搞好宣传示范,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为使农机深松技术得到迅速推广,全市农机部门在强化宣传上狠下了功夫。印发农机深松整地作业技术简介及补贴办法等宣传材料8万余份,张贴到各镇(办)

村,发放到农民手中,让他们充分了解农机深松技术和政策,真正认识农机深松整地作业的意义和重要性。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农机深松作业的宣传,大力宣传农机深松整地作业的意义及政府扶持补贴政策、工作动态、工作成效及先进典型等。多次召开现场演示会,3月23日聊城市在金郝庄镇组织召开了全市的农机深松整地作业现场演示会, 9月下旬到10月上旬,各县市又多次召开农机深松整地作业现场会,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三是精心抓好落实,确保补贴政策到位。开展农机深松整地作业主要是做好农机购置补贴和农机作业补贴两方面工作。确保两方面补贴政策落实到位,是调动农民购置深松整地机械、开展深松整地作业的重要动力。今年全市共计落实深松机购置补贴1800余万元,新购深松机753台、配套大型拖拉机448台,保证了深松整地作业的机械需求。落实农机深松作业补贴1210万元,确保农户享受补贴政策实惠。临清市农机部门在农机深松整地工作中,提出“七个明确”的要求:明确任务目标,明确补贴对象,明确作业范围,明确补贴标准,明确技术要求,明确工作程序,明确补贴时间,确保了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贴落实到农户。四是强化服务意识,创造良好工作环境。临清、茌平农机部门围绕推行农机深松整地作业,主要加强了八个方面的服务:一是搞好政策咨询服务,二是搞好农机购置服务,三是搞好农机维修服务,四是搞好计划指导服务,五是搞好技术培训服务,六是搞好跨区作业服务,七是搞好农机监理服务,八是搞好基础管理服务,为开展农机深松整地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

5、努力发展经济作物,不断提高机械化水平。目前,我市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约188万亩,其中,棉花种植面积70.8万亩,花生种植面积45.5万亩,大蒜种植面积21.2万亩,占据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前三位。另外,地瓜、大棚蔬菜、水果、大葱、生姜等作物也有一定种植面。目前,全市棉柴收获机械保有量480台,花生联合收获机19台,大蒜收获机44台。为推动经济作物机械化发展,制定了2011年经济作物机械化工作计划及《聊城市经济作物机械化创新发展考评办法(试行)》,并积极组织实施。一是加强机具推广。2011年全市共推广田园管理机械2106台,捡拾压捆机39台,大棚卷帘机1107台,大蒜收获机19台,畜牧水产养殖机械558台(其中孵化机465台)。其中茌平、冠县的田园管理机械,莘县的畜牧水产养殖机械,莘县、冠县的日光温室设备,茌平的大蒜收获机,高唐的捡拾压捆机推广较好。二是搞好宣传。为提高农民群众对经济作物机械化新技术的认识,农机部门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宣传,通过电视、报刊、网络,赶科技大集等形式,不断强化农民群众对棉花、花生、大蒜等经济作物机械化技术的认识和了解,全市农机部门共发放经济作物机械化宣传资料2万余份。三是加强培训。邀请农机和厂家技术人员对机手进行现场操作培训,讲解操作要点,提高机手的操作水平。共举办经济作物培训班20余次,培训人员3000余人。

二、制约农机科技推广的问题与不足

1、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较低。我市经济作物机械保有量较少,机械化程度较低,经济作物收获环节机械化尚处于起步阶段。

2、农机与农艺的发展不相协调。对我们推广保护性耕作机械,部分群众的认知程度还不够,要改变传统的耕作习惯,应用先进的耕作种植模式,进一步促进农机与农艺的融合,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推广过程。

3、部分机具的性能不高,有的企业售后服务不到位,影响农民购机用机的热情。部分农机具从结构设计到产品质量、作业性能、适应性以及可靠性等方面,还需要作一定的改进,影响了农户购机用机的积极性,制约了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展开,企业应该加大科研开发的投入,提高机具的作业质量。另外,在农机生产作业期间,因为机手操作不熟,调整不当等原因发生机械故障,厂家技术员和配件不能及时到位,对部分机手的收益和先进农业机械的推广造成了一定影响。

三、加快农机推广工作的建议

1、进一步促进农机与农艺融合。对粮食作物采用先进的种植模式、收获模式、管理模式,把农艺要求和现代农业机械的作业特点结合起来,推广一批技术可靠、性能优良、作业效率高、适合当地种植习惯的保护性作业机械,提高配套农机具的数量和质量。

2、结合本地实际,筛选适用机型,搞好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工作。一方面抓住秋收秋种的有力时机,筛选一批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服务到位的农业机械大力推广,结合秋季玉米机收、小麦免耕播种现场演示会,加大玉米联合收获机、免耕播种机等保护性耕作机械的推广力度;另一方面对玉米收获机和免耕播种机的机手建档入册,督促有能力的农机生产企业加强对机手的操作技术培训,完善售后服务,以确保我们推广的农业机械不被购机户闲置,确保先进农业机具的使用效果。

3、加强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巩固和发展农机配件、供油、维修等服务体系。加强农机推广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建设一支技术过硬的农机技术推广服务队伍,进一步发挥农机部门作用,推动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工作。

4、加大资金投入,并且培育一批典型。扩大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对先进高效的农业机械尽量都进行补贴,充分利用购机补贴政策的拉动作用,重点培育一批善管理、会经营的农机大户,培育一批高标准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组织他们参与跨区作业,提高农业机械使用效益,让他们示范带动农民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他们的现身讲演和带动,将为农机技术推广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有力地促进我市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

5、加大示范基地建设力度。努力抓好示范基地建设,实行重点扶持,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建立高标准的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每个县(市、区)要完成新建一个示范基地的任务,示范基地面积不低于5000亩;小麦种植面积1万亩以上的乡镇都要建设500亩以上示范基地,尽快形成“以点带户、以户带村、以村带乡、以乡带县”的示范推广模式。

6、搞好农机土地深松整地技术推广。按照省局实施方案和技术要求,大力推广农机深松整地技术,依托项目实施,推动全市农机深松整地工作取得新成绩。

7、积极开展经济作物机械化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经济作物机械化年度实施计划与目标,大力推广棉花、大蒜、花生等主要经济作物种植与收获机械,争取召开经济作物机械化现场演示会。(张士新)

推荐第9篇:某区农机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某区农机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据粗略统算,截至年底,全区农机总动力达30.69万千瓦,农机总值实现1.52亿元,完成农机经营收入0.954亿元,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4.32%,分别比去年增长了5%、9%、6%、6%。全区农机工作呈现出了健康、持

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发展现状

**农机局下设农业机械研究所、农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站、农机校三个副科级事业单位,并设有业务科、推广站、质量监督投诉站下设21个乡镇农机管理站、12个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全区农机大户3243个,拥有各类农机维修点51个,专业维修点13个,农机供应点18个,初步形成以农机局为龙头,乡镇农机站为纽带,村级农机大户为依托,集管理、推广、培训、安全监督为一体的管理和服务网络。

1、农机装备总量持续提升,结构进一步改善。今年落实中央农机补贴资金373万元(是去年的3.85倍),带动全区新增机具557台套,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12台,免耕播种机52台,玉米联收机15台,秸秆还田机17台,深耕犁21台,旋耕机59台,田园管理机256台,其他机械25台,受益农户达494户,带动农民直接投入970万元,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并呈现出高性能、高质量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2、农机作业水平稳步提高。全区共上阵机具6825台套,完成机收面积28.38万亩,机耕面积25.5万亩,机播面积35.98万亩,全区农机化综合作(来源:好范文 http://www.daodoc.com/)业水平达到74.32%,同比增长近6个百分点。

3、跨区机收效益明显。三夏三秋结束后,引导全区280台小麦联收机和71台大型秋耕秋种机械到平度、乳山等地进行了跨区作业,跨区作业面积17.2万亩,实现作业总收入720万元。

4、农机服务组织蓬勃发展,产业化进程加快。通过政策宣传、资金扶持、大户带动,今年我们新组建了三家农机专业合作社,使注册登记的农机专业合作组织覆盖全区16个乡镇、开发区、街道办事处,组成了当地及跨区作业的主力军,并承担起了全区60%以上的收、耕、种作业量,打破了我区素来主要依赖外地机械作业的局面。

二、存在问题

1、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新型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区农机技术推广站虽有一支较高素质的科技队伍,但由于推广经费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普及推广。

2、乡镇农机站人员少,工作分管头绪较多,不能专心从事农机工作,使农机业务开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3、农机具无处存放现象严重。近年来,农机具场库棚、机耕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机化快速发展的短腿。由于场库棚的建设投资大,农民无力承受,建设简易场库棚又不能很好的应对突发灾害,而且用地审批难度非常大,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农机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建议与对策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政策强力实施,农业机械化发展正面临着新的机遇。为此,我们要抢时奋力,强力推进,加快全区农机化发展进程。

一要高度重视。首先,在思想上重视。实施农业机械化作业,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提高农民耕作效益,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各级党委、政府要将农机化摆上突出位置,纳入到本地发展规划之中,成立领导组织,加强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其次,在政策上扶持。借助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农机项目支农资金,积极引进先进、适用的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在保证农机总量稳步增长的前提下,加快农机具的更新换代,努力提升全区农机化整体装备水平。再次,在资金上支持。根据《农机化促进法》要求,区财政每年可适当增加专门经费,用于农机项目配套、农机具补贴和农机示范推广工作。积极探索和完善“政府扶持、企业主导、项目支撑、大户带动”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投入新机制。各乡镇也要拿出一定奖励资金,以奖代补,鼓励农民购买农机具,加快我区新型农机具的推广步伐。

二要突出重点。围绕农机产业化发展的要求,要在平原乡镇重点提升玉米收获及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水平;在山区乡镇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重点提升以秸秆、黄烟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借鉴贵州先进经验,建设由政府出资,农民交费有偿使用的大型场库棚,每台机械只需缴纳30-50元不等,就可

以在库棚内存放一年。这种模式使得农机具集中存放,不仅便于技术人员检修保养机具,而且最大程度地节省了农机存放用地。同时,农民有偿使用的模式也较好地解决了库棚建设投资过大的问题,不失为一种解决农机具存放问题的好办法。

三要完善体系。要建立农业机械化工作任期目标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把农机化发展作为农村经济考评一

项指标,健全考评细则,实行专项考核。要加强农机队伍建设,切实加强区、乡农机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业务培训,着力培养农业机械化专业技术人才。大力实施“农机大户培训工程”,在继续办好拖拉机和收割机驾驶人员培训班的同时,分步骤开展工程机械维修培训班,提高农机大户经营服务能力和增收后劲。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机协会、合作社、经纪人等中介服务组织,形成以区为中心、乡镇为骨干、村为基本、专业户为补充的农机管理体系和服务网络。要鼓励和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机械经营服务组织,重点组织农机服务队进行有序的跨区作业服务,建立和完善信息搜集、整理和发布制度,为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信息服务。积极探索建立区域推广服务中心,逐步实施农机服务热线和农机服务网站、农机连锁经营、农机示范场以及农机作业和承包跨区作业等推广模式,为农民增收创造平台。

推荐第10篇:富民县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富民县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根据昆明市农业局《关于组织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工作的通知》精神,我们围绕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内容开展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富民县农机事业的发展情况

(一)组织机构情况。富民农业局下辖局农机科、县农机安全监理站、县农机管理服务总站(含农机化学校、农机推广站、汽车培训站)及5镇1街道农机管理服务机构,有人员编制50人(不含原大营镇5人、原勤劳乡5人、原者北乡4人;按照历次机构改革精神,全县应有各类人员编制64人),实有人员43 人(含乡镇招聘干部6人)。其中:局农机科纳入行政管理、有公务员编制3人(实有人员2人),县农机安全监理站为参公管理事业单位、有人员编制4人(实有人员3人),县农机管理服务总站还有自收自支人员2名,其余人员为财政供养的事业单位人员。

(二)2011年全县农机事业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1.农机拥有量稳步增长。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11.95万千瓦,拥有各型拖拉机2141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400台,小型拖拉机1734台,各型拖拉机配套农具742部;耕整地机械344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1177台,田间管理机械75台,农副产品加工动力机械2301台;机动脱粒机719台;田园管理机械75台;农用运输车376台;塑料大棚43万平方米,农业机械原值达7034万元。

2.农机推广工作成效明显。完成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9.5752万元人民币。其中,钢架连体大棚5户,总面积16666平方米,耕整地机械9台,手扶拖拉机1台,挖掘机械1台,受惠农户共37户;开具农机购置直补超市购机证明68份,向农户印发相关法律法规资料190余份,邀请市农机校技术员对农户进行针对性技术培训2期、168人次,联合省市农机主管部门检查农机销售网点两家,没有查出销售伪劣农机具现象,也没有农机产品质量事故投诉。

3.强化农机培训,提升作业水平。教练场地标准化建设工作通过验收、正式投入使用。县农机化学校通过了云南省县级农机培训机构办学水平A级评估,全年培训拖拉机驾驶人232人,农机修理工204人,农机操作工297人。县乡农机人员下乡10205人次,农机手6560人次参加农机农田作业,检修农机具2090台,投入拖拉机2090台,配套农具742部,排灌机械1849 台次,完成机械耕地面积120000亩次,机械植保面积38000亩次,机械浇灌面积35000亩次,机械脱粒粮食135000吨,初加工农产品108500吨,农机运输作业量1935万吨·公里。

4.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全县有农机经销点和经销企业17个(含国营农机经销企业1个)、年销售额450 万元;有农机维修点35家、从业人员70人。其中,专业维修点6 家,农村从事农机维修的非营业性专业技术人员40人。富民款庄镇农机管理服务站拥有、并经营农机供油点1个。

5.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制度化、经常化。办理新车落户148台,专段号牌10台;过户转籍拖拉机12台,其中转入5台,转出7台,检审拖拉机1576台,已换拖拉机驾驶证50本。全年共出动人员98人次,深入村社120个次,开展了拖拉机道路交通专项整治、“六月安全生产月”等活动,参加警示教育的拖拉机驾驶员、学员2500人,发送《致全县农机使用者的提示信》、《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2500份,发“遵章守法、平安和谐”宣传光碟98张,同机手签订《农机驾驶员承诺保证》1626份,签定率100%。协助市农机监理所开展拖拉机培训审批、监考,3批、234人。

二、存在问题和不足

近几年来,虽然我县的农机推广、农机服务、农机安全管理等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随着产业化发展和新机具、新技术的综合推广应用,也逐步暴露出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人员编制限制、农机队伍出现断层

1.基层农机服务机构在履行工作职能的同时,还要参与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人员流动性大,上级农机惠农政策不能及时迅速地传达到农户和农机手中,新机具新技术推广、社会化服务等工作难以得到很好开展。

2.县、镇(街道)机构改革和人员编制等因素限制,县、镇(街道)农机管理服务机构存在空编现象(局农机科空编1人,县农机安全监理站空编1人,县农机管理服务总站空编3人,散旦镇、赤就镇、东村镇的农机管理服务机构由镇农科站工作人员兼职、代管)。人员得不到及时补充,增加了基层农机管理服务机构的工作压力,也导致基层农机管理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的年龄结构不合理,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农机队伍出现人员真空和断层。

(二)服务需求难以满足

1.基层农机队伍建设只到镇(街道)、没有延伸到村(居)委会一级,镇(街道)农机管理服务机构直接面对基层具体事务,存在人少事多、顾此失彼的现象。

2.农机维修网点设备简陋,不能满足社会化服务需求。农村长期从事农机操作和维修工作的社会化专业技术人员,身份得不到明确,无法落实专业技术职称、生活待遇,一定程度上制约农机事业的发展。

3.燃油税改革后,柴油价格持续走高,时常出现断油现象,农机用油的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严重影响农机作业服务,农民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

4.基层农机管理服务机构虽然纳入财政供养,除工资以外、仅有1200元/人·年的办公经费。工作经费严重不足,基层农机管理服务机构缺乏必要的办公条件、工作举步维坚。特别是县农机管理服务总站不仅要承担2名自收自支人员的经费开支,每年还要上缴县财政10万元,农机科技入户、试验示范推广等工作难以开展。

(三)扶持政策不够配套

1.当前,农机作业服务主要是农田作业、农用物资运输,农副产品加工,科技含量较高的精、深加工所占比例很少。农民想发展新的服务领域,或扩大生产、或添置先进的机具设备,都苦于资金不足,而政府的购置补贴对机具类别和补贴度比例都有比较严格的限制。

2.机具不配匹,动力机械多,而缺少配套机具,大中型机具跟不上发展需求,服务单一,范围较窄。

(四)农机化培训机构工作难度大

1.县级农机化学校缺少技术人员(仅有3人拥有拖拉机驾驶员培训资格),管理人员整体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受教练场地和油料价格上涨的制约,拖拉机驾驶员培训工作,难以满足基层需求。

2.在基层操作农业机械的多属留守老人或青少年,农机操作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多数农机操作手不重视农机技能培训,加之经费比较紧张,农机管理、科研推广、培训工作不能很好开展,一些新机具及现场演示不能组织实施,影响了推广力度,示范引路力不从心。

3.汽车驾驶员培训实行承包经营后,培训安全管理工作难度大,一定程度上留下安全隐患。

(五)执法力度依然欠缺,农机安全生产仍有隐患

1.随着农机购置补贴的实施,基层农机拥有量不断增加(全县仅农用拖拉机就有2178台/套),且点多面广、增加监管工作难度。

2.农村通行条件的制约,特别是乡村道路硬化以后,山高、坡陡、弯急、路窄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留下安全隐患。

3.人员、装备、设施等制约,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缺乏必要的手段和载体。

4.脱检2年以上的拖拉机得不到及时处理,农机违章作业、拖拉机无牌无证行驶、拖拉机载人等现象依然存在。

三、工作措施及建议

农业的出路在农业机械化,机械化作业是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的有效途径,针对当前农机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现就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提出如下工作建议:

(一)切实加强基层农机队伍建设

1.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法促进法》、《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精神,按照经济区域、农机拥有量、土地面积、人口等因素,因地制宜设置区域性农机管理服务机构。按农机总动力每6000-7000千瓦配备1名编制,力争镇(街道)配备2名以上专职农机管理服务员,行政村配备1-2名兼职农机安全员。

2.进一步理顺管理体系、明确职能,把公益性职能与非公益性职能分开。公益性职能人员的编制、工资关系统一归县级农机主管部门管理。非公益性职能在编在职人员,逐步建立完善工资、福利、医疗和养老等社会保障,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对农村农机操作能手或非营业性维修人员,通过“农民专业技术职称”评聘等工作,逐步落实相关待遇。

(二)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精神,加快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1.大力发展各类形式的农机作业服务队,支持乡村农机作业服务队以承包服务为主要形式,投入机耕、机插、植保、排灌、机收等农机作业服务市场,努力提高机械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增强自身服务功能和实力。

2.扶持股份制、合作制和农机专业合作社成长壮大。对这些新兴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要给予政策扶植,特别是要注重发挥农机专业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以加快农机服务组织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进程。

3.创新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打破地区、行业及经济所有制性质等限制,使农机社会化服务为解决“三农”问题出力,为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作贡献。

4.农机购置补贴、农机田间作业用油综合直补等政策向农机大户、农机作业服务队和农机协会等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倾斜,帮助其发展壮大,银行应优先对固定资产多、管理规范、服务与效益好的农机专业大户和农机作业服务组织给予贷款,逐步建立起政府扶持、银行支持、群众自筹、集资入股等多渠道多形式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对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的扶持力度。

5.发展农机中介服务组织、农机经纪人,建立农机协会或农机服务协会,推进农机服务专业化、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

(三)在技术推广上要有新举措

1.以政策、法规宣传为引领,以技术推广为先导,以技术培训为平台,通过考察、论证、争取项目、选择机型、搞好示范,将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主要参数等编制成资料或教材,以传单、宣传册或电视讲座等形式直观地传达到农民、农机手当中,通过演示示范增强直观效果。

2.将无证机手、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机大户作为培训重点,根据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新特点,把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安全生产、经营管理、保护性耕作、法律知识作为重要内容创新培训方式,做到集中与分散、现场演示与实地操作、市场管理与入户培训、课堂传授与送教下乡相结合。适时采用广播、网络、短信、电视、横幅、标语、《致农机手的一封信》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广泛宣传推广。

3.通过学习培训等方式提升教职员工培训资格、资质,逐步改善办公条件、教练场地及教学设备设施,加强农机培训机构能力建设。

(五)加大对农机推广和安全监管工作的投入

1.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逐年增加投资,形成以国家投入为导向,以乡村集体为动力,以农民自筹为主体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2.政府在实行费改税政策时,要制定出农田作业和农业加工机械农用油料的补贴政策,以保护农机户的的利益。

3.各级政府要增加农机管理、试验、推广、教育培训机构的事业经费, 为县、镇(街道)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开展经常性的宣传教育、隐患排查治理、源头管理、执法监控等工作提供经费保障。允许县、镇(街道)农机管理服务部门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利用现有条件,开展有偿服务弥补事业经费不足。

4.减免县农机管理服务站每年上缴县财政的10万元经费,并把县农机管理服务站2名自自支人员纳入财政供养。

(六)切实加强农机安全监督管理

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深入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宣传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案(事)例,增强广大农机手安全意识、落实防范措施、规范牌证管理,做到监督管理法制化、业务管理规范化、行政管理制度化。以创建“平安农机乡、村”为载体,开展“优质服务,文明监理”等活动,构建农机安全生产的源头管理、执法监控、宣传教育三大防线,协调整合公安、交通、安监等部门力量,开展隐患排查治理等工作,实现农机安全生产全程监督管理,杜绝各类农机事故发生。

第11篇:某县农机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某县农机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近几年,**县农机产业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县先后被授予“全省农机产业基地”和“全省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但在这些殊荣的背后,仍然存在很多不容忽视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何使**农机产业能进一步做大做强,笔者带着这一课题进行了调查和思考。

一、农机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年来,**县着力强化农机服务管理,加快农机新技术开发推广,全力推进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机产业整合升级,推动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农机普及推广速度快。一批高效复式、环保节能的大中型作业机械得到快速推广。,全县新增农机总动力26768台/12.8万千瓦,全县农机总动力达132236台/73.1万千瓦,比同比增长10%;全县机耕面积达93万亩(按二季算);机电排灌面积达72.5万亩;动力植保面积达14万亩;机收面积达60万亩;机插面积近1万亩;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7%;比同比增长4%。

2、农机服务组织发展好。全县农机作业服务组织300余个,作业范围覆盖湖北、安徽、广东、浙江等省。农机作业服务收入达6.1亿元,农机经营服务收入达1.9亿元,农机化为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11.8%,全县农业机械原值达5.4亿元,农业机械化成为了农民致富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3、农机机电产业整合优。全县32家规模企业已兼并重组为7家集团(股份)公司。经整合后,企业逆势突围,走上了康庄大道。如五丰、五金、金三角、正兴等4家农用运输机械生产企业整合成新的**县五丰机械厂,生产各式农用运输车8000多台,产值近亿元;自主研发了农村沼气池抽渣运输车、多用农田作业机等新产品,年上交国家税费逐年增加,纳税88.13万元。湖南省农友机械集团,产值达1.2亿元,上缴国家税费200多万元。

4、农机产业园区引力强。农机产业园区目前已形成规模,现占地有800多亩。已入驻产业园区的有农友、定源、金峰、湘源、神手、韶峰等农机企业15家。还有劲松、灿华、丰彩、永达、家福王牌等企业也提出了入园申请,意在园区征地发展。

5、农机产业发展影响大。自来,我县已连续7年承办了全国(区域性)、全省农机展销会。9月,首次成功举办了湖南**农机机电产品展览会,,成功举办了湖南**第二届农机机电产品展览会。还积极组织我县规模农机企业参加全国、全省农机订货会,南宁东盟博览会,昆交会,越南国际贸易展览会等专业会展。由于我县农机出省、出国,1月18日,获得了省经委授予的全省唯一的金字招牌——“湖南省农机产业基地”。

6、农机购机补贴数量多。争取(来源:好范文 http://www.daodoc.com/)了农机购机补贴项目资金260万元,争取了1016.46万元,是的3.91倍,占全市补贴资金的48%。

二、发展农机产业问题重重

**县农机产业在欣欣向荣的景象背后,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农机产业的发展壮大。具体表现在如下七个方面:

1、农机企业小厂多、大厂少。目前,**县有大小农机机电终端产品生产企业36家,其中,通过近两年的组合合并,注册资金上1000万元、产值上亿元的也只有7家,即**县五丰机械厂,湖南省农友机械集团,湖南省湘中兴华机电有限公司,湖南省劲松机械有限公司,湖南省南方农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湖南省银杉机电有限公司,湖南省家福王牌机械有限公司。规模农机企业仅占全县农机企业总数的19.4%,小厂占据了80.6%。

2、农机品牌哑牌多,响牌少。目前,我县各类生产农机机电企业中,终端产品的牌子不少于60个,但真正在消费者心目中有影响力的牌子没有几个。有些企业连对自己的牌子都失去信心,靠冒用外地的牌进行销售。近年来,虽然有4家农机企业获得过省级名牌的称号,但真正能产生名牌效应的不过一两家。

3、农机产品仿制多,研发少。长期以来,我县的农机机电产品,停留在简单的仿制上,对产品无改进和开发能力。许多企业没有研发机构,有研发机构的企业也并没有取得大成果。以小型米机为例,这种产品是我县的发家产品,有近20年的历史,在90年代初,约占全国销量的70%。但一直以来,只对外观作过一些改进,产品的加工性能和操作性能一直未有大的提高。真正属于本土研发出来的产品只有几个品牌。如农友集团的智能柜式米机等。

4、农

机成品产量多,达标少。近几年来,我县农机产业逐步壮大,,我县农机机电产值达到了11.3亿元,产品总体质量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在技术指标上仍存在较大差距。以小型组合米机为例,产品的装配质量加工性能仍有50%左右的企业难以达标,又如近三年发展起来的近20家微型电机生产厂家,生产量在40万台以上,产值达1.2亿元,但这些厂家产品退货率

平均达15%,个别厂家达30%。有的厂家的产品已在一些省退出了销售市场。有些企业为了稳住市场,竟采取了假冒上海、浙江等地品牌违法销售。

5、农机资源充数多,作用少。被调查的10家农机机电企业里,人才资源缺乏,生产资源落后,检验资源闲置。仅有一家集团公司有4名大专以上学历的技术人员从事技术和质量管理工作,其他9家几乎没有专业技术人员,有也只是滥竽充数,当南郭先生而已。有4家粉碎机的生产企业的生产设备无法满足其产品的加工精度,销售出的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因粉尘浓度大,造成用户抱怨。2家收割机厂和一家耕整机厂无任何出厂检验设备,8家购置了检验设备的企业中,有3家企业并未利用检验设备对产品进行出厂检验,只用来应付有关部门检查。

6、农机培训呼声多,真干少。无论是农机手还是农机部门,都多次提出要加强农机培训。县政府已开办了农机学校。但由于县财政对农机教育培训投入不够,教学设备陈旧落后,农机教育培训人员自身素质偏低,因而农机培训举步维艰,有组织地培训活动开展得很少。

三、壮大农机产业还须努力

毛泽东同志在50年代末就提出了“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伟人在50年前就看到了农业机械化对于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作用。今天,“要用工业化的思维发展农业”,无疑是对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意义的最好阐释。**已经具备了基础好、来势好的优势,国家对农业、农机的重视,使农机产业前景一片光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农机产业要进一步做大做强,真正成为“全省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享誉中外,务必做到产业规模大,产品名气大,专业队伍大,社会化服务组织影响大,富民强县贡献大。具体来说要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1、加大整合力度,创金字招牌。生产规模化,能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县五丰机械厂是由原五丰、五金、金三角、正兴等4家农用运输机械生产企业整合而成,注册资金1200万元。经过二年多的发展,企业效益日增。共和产各式农用运输车8000多台,产值近亿元,年均增长20%。湖南省农友机械集团,产值达1.2亿元,上缴国家税费200多万元。比整合前的几家企业的总产值和上缴税额要多得多。其他经整合后的企业同样摆脱了金融危机,走上了宽广的发展大道。实践告诉我们,走整合的道路,是**农机规模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农机整合,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溪流汇成大海”,将全县30多家企业逐步整合成数家大集团,实现资金整合、资源整合、技术整合。第二步是“大船变航空母舰”,将数家大集团再次整合,集团实现上市,分厂实现专业化生产。在此基础上,**农机品牌优胜劣汰,集中力量,打造金字招牌,走黑龙江做大牛奶“完达山”品牌的道路。

2、加大研发力度,创实力企业。**农机产品基本属仿制产品,直接导致了产品竞争力弱的现象。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使企业拥有自己的特色,企业要掌握产品的核心技术,只有这样,**农机才谈得上是真正的强者。要拥有核心技术,就必须有自己研制出来的产品,所以就必须加大研发力度。企业要舍得在研发方面的投入,要对技术人才高看一眼,厚看一层。要成立专门的研发机构,创造技术人才良好的研发环境。政府要积极帮助企业引进农机人才,可以帮助企业与农机技术学校建立长期联系,对口引进人才或者合作研发。我县农友集团已经与湖南农大组建了湖南省农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研发了智能柜式米机、谷物加工成套设备等系列新产品,其做法很值得借鉴、推广。

3、加大监管力度,创优质产品。要加强企业内部的质量管理。质量管理是企业持续稳定地生产出合格产品的基本保证,企业一定要从传统的作坊式管理模式中解脱出来,要树立增加短期的质量成本来增加长期的经济效益的观念,积极采用科学先进的现代管理模式,积极创造条件,推行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努力争取通过9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政府质量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监督和服务的职能,在加强对企业的质量监督和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提高方面要充分显示出工作的有效性。上级要积极积极**县质监局成立“湖南省农机检测中心”。

4、加大服务力度,创优良环境。服务水平和服务程度影响农机产业发展的进程。要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强化乡镇农机管理站职能,保障农机宣传推广经费;壮大农机服务组织,提高农机服务水平;加强农机培训,增强农机手素质。要优化发展条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田整理力度,加快机耕道建设,加速农田流转,为普及农机和提高农机耕作水平打下良好基础。

5、加大补贴力度,创富农平台。农机补贴能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是农民致富的推动器。今年中央决定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规模,我省提出争取10亿元的农机补贴,目前已到位5亿元。**要紧紧抓住这一重要信息,利用**是“全省农机产业基地”和“全省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这一“试金石”,争取更多的补贴资金,全年补贴农机具3万台以上,全面提升全县农机化整体装备水平。同时,要从方便农机户、保证公平公正着手,不断完善补贴机制,如改变补贴下发时间,农用燃油补贴落实到农机户等等。

6、加大教育力度,创强县财源。发展农机产业,要实现三赢局面:群众要富,企业要富,国库要富。农机产业要走出一条阳光大道,就要能创造更多的税收,为全县经济发展输入更多更强的动力。为此,必须加强对企业业主的引导、教育,引导他们合法经营、诚实经营,教育他们遵纪守法,讲求奉献,做到“颗粒归仓”,为全县农机产业发展、全县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第12篇:滕州市农机合作组织调研报告

滕州市农机合作组织调研报告

农机合作组织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对农机经营体制的创新,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农机合作社的组建和发展,可有效破解农民购不起农机、农机利用率低、使用不经济、作业耗能高等问题。为更好发展农机专业组织,全面掌握滕州农机合作组织发展状况,更好地促进农机合作组织发展,就目前滕州合作组织现状进行了调研,并提出发展建议。

一、基本情况

今年以来,滕州市农机合作组织发展迅速,仅上半年就新增了14家。截至目前,全市拥有各种类型农机合作社22家,共有社员618人,总注册资金3040万元,拥有各类农机具1390多台(套),农机资产达7000多万元。合作社主要围绕农业生产,开展机械化作业服务。服务领域涉及粮食生产和特色农业产业的机械化作业,既体现了专业化,又体现多样性和综合性。合作社服务领域包括机械耕作、机械收获、机械植保、机械播种、机械排灌、机械挖土、机具维修、粮食加工和农产品运输、农机配件供应等。服务范围已打破区域限制,实现了跨镇、跨市、跨省作业。目前,服务范围已辐射到安徽、河南、江苏、河北等省市。今年上半年,农机合作社作业面积达46.58万亩,作业收入达到1388万元。

这些农机合作组织均严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组建,全部经工商部门登记注册。他们都有明确的章程,较为齐全的财务制度,维修保养、作业管理、安全生产等各项规章制度也一应俱全,并且都建立了社员大会决策、理事会日常管理、监事会负责监督的运行机制。在运作模式上,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松散联合模式,大约占60%。由农机专业大户牵头,农机大户带机入社,所有权归个人所有,入社机械大部分由社员自己存放。合作社统一联系业务、统一组织作业、

统一收费标准,实行单机核算,按机械或按作业量统一提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另一种是股份合作模式,大约占40%。这种合作社产权明晰,运作规范,利益联结比较紧密,是滕州重点引导的运作模式。合作社成员带机作价或带资入股,财产共同拥有,自主经营,自我约束,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自我累积,自我发展。机械由合作社统一调配、统一存放、统一管理、统一维修保养。合作社统一联系业务,统一组织作业,统一收费标准,统一核算,统一提取管理费和公积金,社员实行按劳分配和按股分红相结合。

从滕州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主体看,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农机大户、经纪人、能人带动型农机户之间的联合。即农机大户、农机经营能人等利用生产、经营服务等优势,根据农机户的需要而进行自愿联合合作。如滕州金牛、庆丰、惠泉等农机合作社;二是由村集体牵头,村委会主办。这些合作社以本村机械为主,主要服务于本村农业生产。如洪绪镇龙庄村、轴村、西候庄村以及张汪镇周楼村农机服务合作社。三是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合作。主要是基层农机部门组织牵头,利用技术、服务、信息等优势把农机户组织起来的合作社。如界河镇为民马铃薯机械化合作社、官桥镇奚仲农机合作社、东郭镇惠民农机服务合作社等。从目前运行情况来看,“农机大户带动型”合作社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经营活力,因为他们的领头人本身从事农机作业多年,精通农机使用和维修技术,有一定的市场经营管理经验,并且有较为固定的作业市场,可保证合作社的正常持续发展。

滕州现有农机合作社的迅速发展,有效地解决了机手分散经营,信息不灵,机械闲置时间长和机具维修保养困难等方面的问题,提高了机械的利用率,减轻了劳动强度,增加了农民收入,实现了农户与机手之间的双丰收。例如:滕州市金牛农机合作社成立后,筹集60多万元,购置各种播种、施肥、收获、耕翻等农业机械9套,在保证本村作业任务的同时,积极开拓邻村及周边区市农机作

业市场,取得了良好的效益。滕州市洪绪龙庄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依托本地资源,实行土地集约化规模经营,即把村里一家一户的土地,重新集中起来集体经营。在农业机械配置上,实行自己购置与改造相结合,既实用又节约了大量资金,还培养了自己的农机技术人员,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目前,该社现有专业人员35人,其中管理人员5人,各类农机人员30人,种植面积1423亩,配套农业机械28台(套),拥有固定资产600余万元,其规模和效益均十分可观。

二、主要做法

1、重视合作社的发展。滕州市农机局把合作组织建设纳入全年工作重点,在年初提出的“一二三四”工作思路中,专门把农机合作组织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还把农机合作社建设纳入对镇街的年度考核内容,从而在全市形成了各级齐抓共管的局面。

2、积极宣传引导。紧紧抓住当前各级高度重视农机合作社发展的机遇,大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山东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极力推介各地典型和成功经验,为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营造了较好氛围。同时对一些好的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在全市农机工作会议上进行表彰,发放了奖励资金,极大提高了广大农机户组建农机合作社的积极性。

3、加强指导和服务。对组建成功的合作社,滕州市农机局全力做好指导和各项服务工作,使合作社感觉有“家”可依。帮助合作社健全规章制度,在农机补贴政策上对合作社予以倾斜,邀请省市农机专家为合作社带头人讲课,传授致富经验,使合作组织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三、存在问题

一是农机装备水平较低。大多数农机合作社存在农机装备类型单一,新型农机数量较少等问题,服务领域还局限于机耕、机收、农用运输等方面,还不能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农机专业化服务,没有彻底解决农户由于大批劳动力外出打工而产生的农作物耕、种、收后顾之忧。

二是大机械与小地块矛盾突出。由于土地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造成一家一户小块经营,严重制约了大型机械效能的发挥,导致拥有大型机械的机手收益不高。

三是贷款、融资较为困难。社员购买农机需要资金较多,除少部分政府补贴外,绝大部分还需要自筹,资金的短缺制约着合作社的发展。另外,因油料价格上涨等因素,而农田作业价格同比并未增加,从而直接影响了合作社的经济收益,不利于农机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四是人才、知识匮乏。当前,农机作业合作社多数以村级为单位,以村干部为核心组建而成。由于条件所限,村干部中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较少,从而影响了合作社的长远发展。目前,合作社社员大多政策法规意识较为淡薄,缺乏组织管理能力,在开拓市场、驾驭市场和抗御市场风险方面的能力较弱,市场调研水平和信息捕捉能力较低。部分社员对农机化新技术的学习重视程度不够,尤其在高性能农机具的维修技能方面存在较大不足,影响和制约了新技术和新机具的推广应用。

五是内部管理运行机制不够健全。目前,大多数农机合作社由社员分散经营,单独核算为主,社员只交少量管理费,部分合作社甚至不交,导致合作社自身无资本积累,从而影响了农机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四、发展建议

一是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农业、财政、工商、国土、农机等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扶持政策,在合作社注册登记和农机库房和场地建设用地等方面提供便利,及时帮助社员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二是规范管理,完善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机合作组织章程、运转规则、作业质量标准、价格承诺等规章制度,注重加强农机合作社的场地、库棚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逐步实现农机合作社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公司化经营和农机合作社与入社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均摊的良性运行机制。

三是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在稳定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加快土地重组,积极引导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实行土地“全程托管”、“承包经营”、“预约经营”,以利于农机服务的产业化、规模化、效益化发展。

四是强化服务,拓宽市场。进一步创新服务方式,积极推进合作社作业能力和专项作业能力建设,通过强化作业服务,延长作业时间,提高经营效益,努力实现农机合作社产前、产中、产后和农产品加工产运销“一条龙”作业服务。

五是抓好典型示范。注重借鉴吸收其它地区的好经验和做法,挖掘本地区农机合作社发展亮点,大力宣传农机合作社的成功经验,促进农机合作社发展壮大。

第13篇:齐河县基层农机推广调研报告

齐河县基层农机推广调研报告

一、基层农机推广机构人员情况

齐河县总面积1411平方公里,耕地125.3万亩,辖13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1个省级黄河经济开发区,总人口62万人。

1、机构设置情况。县级农机推广站1个,属于财政差额股级事业单位,与农机局合署办公。乡镇农机推广站14个,属于乡镇事业编制,乡镇管理县站技术指导。

2、人员编制情况。县推广站编制6人,实有4人;乡镇编制14人,实有22人。县站人员干部2人,工人2人;55岁以上1人,45岁以上3人;中专学历2人,高中学历2人;高级工程师1人,助工1人,技术员2人。乡镇22人中有干部6人,工人16人;助工6人,技术员16人。综合看26名推广人员中专以上学历8人,占31%,助工以上职称8人,占31%,40岁以上的9人,占35%。

3、经费保障情况。县站财政50%拨付工资,其余由农机局在办公经费中补齐,活动经费由局机关统一拨付。乡镇站工资由县财政全额拨付,经费由县局在推广项目或监理业务中给予适当补贴,有的乡镇政府也给与拨付,数量很少,大部分为零。

4、办公设备情况。县站有面包车一辆,在办公楼合署办公。乡镇有1间办公室的占60%,其他与农业综合办公室合署办公,没有交通工具和电化办公设施,条件比较简陋。

二、农机技术推广取得成效

2011年未,农机总动力222.5万千瓦,拖拉机4.6万台,50马力以上拖拉机0.48万台,小麦联合收割机2059台,玉米联合收获机1297台,保护性耕作机具572台。农机总值5.2亿元,动力与配套机具比达到1:2.6,全省前列。先后推广了小麦玉米联合收获、小麦机械化免耕播种、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机械深松、机械化肥分层深施、玉米精量直播、节水灌溉、设施农业等农机化节本增效新技术,推动了全县农机化事业快速科学发展。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玉米保护性耕作播种全覆盖,小麦保护性耕作推广28万亩,玉米机收发展较快,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92.3%,全市第一。

三、农机推广的基本做法

1、强化领导,完善服务体系建设。针对乡镇没有农机推广人员的现状,及时向县委县府领导汇报,同乡镇负责人沟通,在乡镇建立了农机推广站,解决了基层推广有人管的问题。不断向村级延伸,60%的村有兼职推广员。

2、突出新技术的宣传和农机从业人员的培训。通过媒体专题节目、发放明白纸、张贴标语、现场演示、参观厂家、进村宣讲、现场指导等方式宣传新技术特点、使用方式和取得效益。提高县乡镇村干部对新技术的认知,突出培训农机从业人员,手把手教会使用新技术,维修新机具,取得好效益。

3、农机农艺融合,做好新技术机具的选型。根据本地农民种植习惯和耕作水平,按照技术要求,选择适合作业的机具类型进行试验示范,给生产厂家提出反馈意见,改进机具参数和耕作参数,达到农机农艺融合,提高作业效率和机手效益。

4、重点抓抓重点,广泛推广先进的农机化新技术。通过农机补贴政策对农机结构优化调整的作用,重点抓了大型拖拉机、玉米联合收获机、深松机、免耕播种机和秸秆还田机的推广示范,抓住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推广这个重点,运用国家农机补贴政策和县政府专项补贴资金180万元,破解玉米收获机械化制约农机化全面发展的瓶颈。推动经济作物、畜牧水产养殖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技术的推广进度。

5、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桥梁作用,加快新技术推广速度。协助91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工商注册,注册资金1.18亿元,入社社员9600户。引导社员进行土地流转和跨区作业,实现订单作业和一条龙作业规模,今年合作社订单作业达到30万亩,成为新技术推广的主力军。

四、存在问题

1、基层农机推广人员不适应技术推广要求,农机推广只有依靠县站人员来做。乡镇农机编制不足,人员文化层次低,年龄偏大,缺少经费。并且由于受管理权限的制约,大部分乡镇站人员还承担着乡镇的中心工作,或包村驻点,无法正常开展农机技术推广工作,这也是困扰农机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基层农机推广人员较少或未纳入编制,严重制约了农机化先进技术的宣传、推广、指导和服务等工作,致使很多农机化创新示范项目进展缓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机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应用。

2、农机操作人员技能和认识程度影响推广进度。由于从事农机作业的人员年龄偏大,对新事物的认知能力和使用新机具的能力较弱,造成操作障碍,易发事故,影响机具水平的发挥。

3、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的关键机具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玉米联合收割机和免耕播种机受自然条件限制,平时作业动力大,耗油高,作业效率低,每小时一般3-5亩,收费60-70元/亩,机手收益少,遇到玉米倒伏或行距不适或秸秆还田效果不好,玉米

收获机和免耕播种机不能作业,严重影响玉米收获和免耕播种作业效果和和收益,降低了农民购机的积极性。

4、土地连年旋耕,造成板结和耕层减少,影响新机具作业效果。

五、解决问题的建议

1、健全完善基层推广服务体系,推进运行机制创新。增加县乡推广编制,实行全额财政政策,完善保障机制,加快人才引进,改善年龄和知识结构,适应新形势下的农机推广工作。

2、强化培训,提高农机从业人员的认知和操作能力。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对农机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强化使用和维修能力培训,严格资格证的培训、考取程序和考核标准。

3、狠抓科技创新,农机农艺融合,提高效率和收益。加大投入实行重点环节重点投入,完善机具性能,提高作业效率,对重点机具实行市县补贴的形式,鼓励合作社成员和农机手购买玉米联合收割机,破解制约机械化发展的瓶颈,加快耕种收综合农机化水平。

4、实行积极的土地深松政策,为节能减排和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做出贡献。土地深松是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关键一项措施,在不耕翻和破坏地表覆盖物的前提下,每2-3年一次深松,通过深松技术打破犁底层,疏松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粮食产量,减少耕作环节,节省能源,减少碳排放。

第14篇:日照市农机维修管理工作调研报告

日照市农机维修管理工作调研报告

根据局办公会的统一安排部署,结合上半年组织开展的农机生产、经营、维修企业调查摸底情况,积极组织开展农机维修管理、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农机质量监督投诉管理等工作调查研究,并在分管局长的带领下,深入到莒县和日照经济开发区,在进行全市农机化及农机工业发展情况调研的同时,既掌握了解全面工作情况,也针对部分比较有代表性的农机生产企业、经营企业、维修企业以及县、乡(镇)农机管理机构进行调查走访,详细记录大量的基层基本情况,发现了许多存在问题,同时广泛征求各级管理机构和从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从中提炼精髓,现将调研具体实际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市农机维修管理、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农机质量监督投诉管理工作发展现状

1、加强农机维修行业管理,是落实实施《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农业机械维修、更换、退货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维修行业准入制度的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可以行之有效的提高农机三包服务维修质量、提高农机维修技术水平、杜绝和打击假冒伪劣农机产品及零配件的流通,规范农机市场的正常经营秩序。经过调查摸底了解情况来看,全市各区县共有从事农机维修管理、农机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监督投诉专兼职管理人员6人,农机经营、维修企业(网点)总计546家,其中农机销售企业50家,农机维修(网点)企业496家,办理维修技术合格证并上传至全国农机维修信息管理系统的经营、维修(网点)企业202家。

2、农机职业技能资格是农机维修行业执业资格准入制度的基本条件,凡是从事农机制造工业三包服务、经营、维修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和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初级以上职业技能资格的条件,才能具备相应的技术操作和维修服务,确保维修质量和服务水平达到相关规定要求。全市近年来共考核鉴定农机职业技能资格人才4277人,其中2011年1至8月份考核鉴定1056人,所办理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有农机修理工、电焊工、拖拉机驾驶员、联合收割机驾驶员、车工、钳工、挖掘机装载机驾驶员、农业机械操作工、农机轮胎修理工等十几个工种资格,目前正在开发的还有农机合作社经理人、农机技术指导员职业资格等项工种。

3、农机质量监督投诉管理是以保护广大消费者权益为根本,全面加强农机产品质量监督、农机作业质量监督的主要职能职责。我市自成立农机质量监督投诉管理机构以来,各级农机质量监督投诉管理人员,积极认真学习相关业务知识,及时受理投诉,按时调解处理,共受理农机产品质量投诉100多起,调查调解处理96起,移交法院和仲裁机构4起,为农民和机手挽回损失80多万元,极大维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切实做到为农机购置补贴、农机作业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保驾护航;与此同时,我们还积极与本市已纳入管理,计划申

请产品推广鉴定、申报进入国家、省级购置补贴目录的生产企业联系沟通,帮助企业改善生产技术条件、不断研发农机新产品、努力提高产品性能质量、整理完善技术资料,协调联络上级业务部门进行产品推广鉴定,协助配合鉴定专家组进行试验鉴定,积极指导企业申报国家、省级购置补贴目录,全面支持农机工业的壮大发展。

到目前为止,全市已纳入农机部门管理的农机生产企业18家,其中所生产农机产品已通过农机产品推广鉴定并进入国家、省级补贴目录的有8家,进入国家、省级农机购置补贴目录的农机产品共6大类59项,这8家生产企业三包维修服务组织健全,产品质量性能比较稳定,深受广大农户的欢迎,产品销往国内多个省市地区。

二、全市农机维修管理、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农机质量监督投诉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意见

1、农机维修经营企业、维修(网点)企业管理方面,一是缺乏同工商、质监等相关执法部门配合,行政管理职能弱化;执行力度不大,二是是小型、个体户等经营、维修网点服从管理的理念淡薄,监管难度增大;三是维修行业质量监督管理无专项经费支持,设备设施陈旧,交通工具缺乏,管理人员配备较少,且大多数都是兼职,造成监管手段与措施不强,难以实现有效的正常管理,从而不能全面细致的掌握基层经营、维修(网点)企业准确数据,规范管理更是无从谈起。

2、农机行业职业资格技能鉴定(开发)组织宣传发动力度不足,机手和从业人员主动申请报名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较少,主动报名参加培训鉴定的人员中,大多数都是受周边地区影响或迫于无奈的情况下被动申请报名的,而且技能鉴定工种过于集中,在农业机械试验工、农产品加工机械操作工、农机营销员、农机服务经纪人、内燃机维修工等工种考核鉴定仍是空白,与先进省市、地市差距较大;鉴定考核程序和档案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规范。

3、农机质量监督投诉管理方面,普遍存在无机构编制及专职人员,缺乏受理投诉、调查调解处理所必需的车辆、摄录取证设备、微机、打印机、传真机等设备设施投入资金来源,日常业务处理经费紧张,设施设备硬件的不足,既达不到上级业务部门的要求,也满足不了日常开展农机产品质量监督、产品质量跟踪调查、农机作业质量监督等工作的需要,大多数业务只能靠电话联系沟通处理,既不方便现场调查取证也不符合办案程序,农机打假护农等专项治理行动基本处于应付,流于形式状态,并且兼职管理人员素质不一致,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工作主动能力差,等靠应付心理严重,这些现象及原因的存在,直接导致各项农机质量监督投诉管理业务全面展开受到限制。

4、中小型农机生产企业发展不平衡。生产设备齐全、技术力量雄厚的企业较少,大多数都是以小作坊的形式存在,且小作坊之间无序竞争较为激烈,这些小作坊生产的农机产品

大都是“三无”产品,一般以来料加工制作、贴牌制作、套用进入补贴目录企业品牌型号来实现产值效益,这些无序竞争力量的存在,给较有规模的中小型农机生产企业造成压力很大,迫切需要农机部门扶持较有规模农机企业,规范行业标准,加强行政执法检查力度,淘汰小作坊,净化农机生产加工市场。

5、农机工业、销售企业、维修(网店)企业缺乏政府在政策、资金、技术方面的大力扶持,并且生产加工企业、经营企业资金压力较大,其资金主要是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产品研发、先进适用设备投入、人才引进培训、流动资金等方面,以前一小部分靠从银行贷款,其余不足部分依靠职工筹借、社会融资机构借贷、其他渠道筹措等多种方式解决资金困难问题,一方面牵扯精力较大,另一方面利息支出也相应增加产品制造成本,存在一定风险,对企业壮大发展、专业化发展、集团化发展影响较大,成为提高农机工业制造水平和产品质量、建设现代农机流通体系的瓶颈。

三、全市农机维修管理、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农机质量监督投诉管理工作发展计划和建议措施

1、完善健全农机维修管理、质量监督投诉管理机构体系。各级政府应将农机维修管理、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监督投诉管理等职能,纳入农机质量监督管理机构体系独立编制范围,配备相对应的办公设备设施、交通工具及专业人才,并将日常监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各项业务的全面开展,同时明确农机、工商、质监等部门职能职责,严格实行行业准入制度,组织协调开展联合执法检查,进一步加大行政处罚力度,净化规范农机生产加工、经营、维修市场,对较有规模、信誉较好、维修服务较高的农机工业、经营、维修企业,给予税收、资金、金融服务支持,帮助更新添置设备设施,并鼓励开展网络化、连锁经营,从而提高经营、维修质量和服务水平。

2、全方位的引导、支持、扶持农机经销企业发展。应该对推广先进性、实用性、可靠性农机产品的农机经销企业在税收、资金、融资政策、奖励扶持政策方面给与扶持,帮助解决企业发展资金及流动资金缺口问题,对于建立补贴产品展销厅、形象店、三包服务站及为推广政府补贴产品提供一站式服务平台的农机流通经销企业,给与相应的奖励扶持政策,有利于企业的壮大发展。

3、发挥政府综合协调能力,帮助农机工业壮大发展。各级政府、发改、科技、财政、商务、银行等部门应给予农机工业帮助支持,帮助解决企业急需低息或无息扶持资金,有效缓解研发投入、设备投入和流动资金方面压力,帮助生产企业改进生产设备和加工工艺,引进高级人才,切实提高产品性能和质量,改进操控性能,重点支持高、精、尖农机产品研发、制造,助推农机工业快速发展壮大。

4、严格农机行业就业准入制度,促进农机从业人员基础素质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各级政府、农机管理部门应大力支持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开发)工作,加大组织宣传发动力度,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在一段时间内,将从事农机工业、经销、维修、农机合作组织、农机大户、农机作业、农机操作的从业人员进行全面覆盖式培训、鉴定,稳步提高农机行业从业人员的技术能力和服务水平,为农机各业全面可持续较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逐步在农业机械试验工、农产品加工机械操作工、农机营销员、农机服务经纪人、内燃机维修工等多工种开展培训鉴定,农机管理部门内部各科室、站、所应相互配合,共同组织开展培训及鉴定业务,促进农机生产、加工、经销、维修、作业、租赁市场稳定有序的快速发展。同时财政部门应给予安排相应的培训资金补助。

5、严格加强农机产品、农机作业质量监管,不断提高农机产品、农机作业质量。定期开展农机产品质量跟踪调查、农机作业质量跟踪调查、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活动等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进一步明确办事机构和人员,逐步完善基层农机质量监督网络,拨付专项经费,配备专用设备和车辆,加大对私自改装农业机械行为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机产品的行为,建立健全农机报废更新制度,规范和整顿农机市场,全面细致的开展农业机械质量监督管理,切实做到为农机购置补贴、农机作业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保驾护航。

第15篇:齐河县农机安全监管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齐河县农机安全监管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农机安全监理作为整个农机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农业机械牌证的发放、审验;农机驾驶人员的考核、安全教育;农业机械的事故处理等工作,肩负着为农机化发展保驾护航、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安全生产环境的重要责任,始终处在农机化工作的最前沿,是农机化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政府均高度重视农机化工作,也充分显现了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国家先后出台了《道交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明确了农机监理执法的主体地位,农机安全监理法制化、规范化建设不断得到加强。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农机事业的快速发展、农机具数量的急剧膨胀,使农机安全生产的形式依然严峻,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制约因素显得尤为突出:

一、当前齐河县农机安全管理现状

目前,齐河县农机安全监理站现有人员28名,均为专职监理人员。全县拥有拖拉机4.4万台,联合收割机3300台,是典型的农机大县。“三夏”“三秋”农业生产期间农机从业人员约5万名。农业机械作业地点分布于田间、场院、乡村道路等广大农村地区,量大面广,即使发生事故也多在邻里乡亲之间,受农民认知度的影响,大都不向农机监理部门报告,而是自行处理,加之信息不畅,农机监理部门很难掌握事故具体情况。另一方面,农机事故发生季节性强。农业机械事故多发生于“三夏”, “三秋”的大忙季节。这时期农民为了抢收抢种,各种农业机械投入使用,满负荷作业,驾驶操作人员疲

劳驾驶操作,机具的维修保养也无暇顾及,导致事故多发。驾驶操作人员整体文化水平、技术水平偏低,各种机具的技术状况较差,形成农机事故隐患,造成安全生产形势严峻。

二、当前农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制约因素

(一)农机安全监理基础设施和装备落后

按照农业部《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建设规范》要求,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具有适应农机安全监理工作需要的办公场所,配备安全检查、事故救援车辆和宣传教育、信息化管理及办公自动化等仪器设备,并按照农机安全监理行业标识规范设置相关标识标志。目前,齐河县农机监理装备不足和落后,安全检查、事故应急救援车辆少,不能适应农机安全检查的需要。检测设备还处于耳听手摸的老式做法,缺乏先进的流动检测仪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机监理规范化建设和农机工作效率的提高。

(二)农机安全监理力量的制约

一方面,随着各级政府购机补贴等惠农政策的普及,农机化发展势头空前迅猛,大型、优质农机具急剧增加,农机作业范围不断扩大,农机安全不但在农田作业,同时也存在于交通运输、机具转移过程中,农机事故隐患大量存在,另一方面是乡镇农机安全监管人员配备不到位。

(三)农机安全认识上的制约

一是对农机安全生产缺乏足够认识,存在重农机推广、轻农机安全的倾向,忽视农机安全发展,农机安全生产未能纳入农机化发展战

略。农机“安全第

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没有落到实处或者停留在讲话中、文件上,农机安全生产还没有成为自觉行动。二是农机安全生产基础总体比较薄弱,农机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投入不足。三是农机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不到位。对农机安全生产意识不强。四是农机安全生产监管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农机安全生产监管缺乏权威性和有效性,对农机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查处力度不够。

(四)宣传教育培训及农民群众安全意识薄弱的制约

宣传教育工作相对滞后,培训方式和手段落后。大量未经过培训的农民涌入农机生产领域,广大农民要千方百计减少生产成本,追求经济效益,自愿接受培训需要一定的财力和较多的时间投入,同时宣传教育培训工作方法和手段落后,不愿进行必需的安全投入,致使安全隐患严重。导致一些农机从业人员,缺乏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忽视安全操作,处险境而不自知,遇险情而难自救,常常因小小疏忽或操作失当,酿成重特大事故,付出惨痛代价,“十年辛劳奔小康,一场事故全泡汤”。

三、做好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应采取的对策

政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要全面落实“安全第

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大安全生产的治本力度。当务之急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监理执法队伍建设

全面推进农机安全监理事业的发展,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监理执法队伍。加强队伍建设,打牢农机监理工作的基础。一是保障农机监

理执法工作经费来源。二是夯实监理队伍基础。采用平中选优、人尽其才、量才使用的用人机制,选配熟悉机械、法律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工作中实行岗位竞争制,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专长。三是加大教育培训力度。通过各种有效形式,抓好监理员的法律法规、农机专业技术、职业道德等教育。使监理员熟练使用计算机和各类检测设备,成为业务精通、办事高效的业务能手。四是建立岗位责任制。将岗位职责进行细化分解,将责任落实到人、到岗。强化考核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五是完善外部监督。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实行政务公开,利用聘请监督员、印发征求意见函、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规范各项业务行为。六是是推行岗位绩效考核制度。年初根据全年的整体工作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分解,明确到人,层层签订岗位责任状,年底根据奖惩措施对监理员考核,奖罚分明。

(二)加强农机监理装备建设

当前农机安全监理机构现有的检测方法及装备设施还不能适应农机监理工作向开放型、服务型发展的新要求,不能适应农业机械的新产品、新机具层出不穷的发展形势。要加大农机安全监理设施的投入力度,多渠道多途径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资金支持。配备添置一些先进的监理设备,用科学的手段进行管理,用现代化的装备为机手提供服务,进一步拓展农机安全监理事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要改变农机安全管理的现状,就要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加快财政投入,使监理装备要达到以下目标:一是农机检验设施现代化,通过建设固定式或

流动式检测线实行科学检验。二是农机监理巡查工作机动化。要根据农机拥有量配备一定数量的交通工具,以提高农机监理工作机动性。三是监理通讯设备电子化,以便作出快速反应。四是办公自动化。配备必要的电脑、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扫描仪。

(三)切实提高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在农机化事业发展中的地位积极向政府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领导汇报农机安全监理工作,想方设法争取政府和主管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努力将农机安全监理工作争取纳入社会大安全生产工作范畴之列,纳入政府达标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形成由政府牵头、部门配合的良好体系。由政府组织召开农机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将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切实落实到镇、到村、到户。

(四)加强农机安全宣传教育工作

充分利用“3.15”消费者日、安全生产月、“三夏”“三秋”等农机安全重点时节,进行广泛宣传;宣传地点可在乡镇集市、砖瓦窑厂及乡村学校举办农机教育安全讲座、播放农机安全知识宣传片,增强群众安全防护意识;形式上可通过新闻媒体、发放宣传材料对农民机手进行教育;还可以利用各级部门组织开展的一系列活动进行广泛宣传,营造舆论氛围,形成人人懂农机安全、个个讲农机安全的良好局面。

(五) 推进“平安农机”创建活动,加强三级管理网络

深入开展“平安农机”创建活动,建立健全农机安全生产制度,县、镇、村层层签订《农机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把农机安全

生产工作纳入政府考核机制,加强乡镇农机监理机构建设。加大宣传力度,认真落实“六个一”的要求。即在每个镇街组织一次“平安农机”宣传教育活动,给每个农机手送一封创建“平安农机”倡议信,为广大农机手和群众放映一部“平安农机”教育警示片,向每个村送一套“平安农机”安全宣传挂图,给每个农机手送一本“平安农机”知识手册,在每个村及中小学校上一次“平安农机”知识课。探索出一条既适应现阶段农机安全状况,又符合今后一个时期农机管理需要的长效机制,实现农机安全监理组织网络化、社会化。

第16篇:农机购置补贴工作调研报告

新合镇2014年农机具需求和农机购置

补贴政策调研报告

为加强农机化发展宏观研究,更好地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导向作用,新合镇农机站结合财政所、农科站、畜牧站、水利所、林业站开展农机具需求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调研。通过这项调研,清楚地摸清我们的家底,明确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近期目标,发现了存在的问题,为更好的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提供了依据。

一、农机具总量现状与农机化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1.新合镇目前拥有农业机械5288台,其中:手扶拖拉机3412台、30马力以上拖拉机341台。手扶式水稻插秧机19台,自走式水稻插秧机6台。水稻收割机9台,玉米收割机1台。各种耕整地机械1500台。全程机械化水稻育秧设备1套。

2.目前新合镇拥有各类农业生产合作组织31个,但真正拥有大量耕地的组织很少,500亩以上的仅有1家,真正做到合作经营的基本没有,基本还是自我经营自家土地。土地没有集约经营,极大的限制了农机现代化的发展。另外,农民对水稻机插秧和玉米机械收割还认识不上去,使用水稻插秧机需要集中育苗,农民嫌麻烦,品种太单一。使用玉米收割机,冬天取暖又成了问题。这些都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

阻碍。

二、农机具需求及结构优化分析

根据新合镇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新合镇目前仍需加大农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正确引导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方向。目前农机具需求量比较大的仍然是普通农户。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工作重点就是加大土地集约化经营的引导,加大招商引资、劳务输出,增加农民就业途径,加大农村城市化建设。

三、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制度建设与有关政策建议

对现行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我提出以下意见:

1、完善操作规程,对乡镇及村委会增加及明确责

任,提高村委会办事效率及开据村委会证明的

责任感。

2、加强农机站财政所的联合办公,强化监督,避

免漏洞。

3、强化补贴农机具监管工作,杜绝倒买倒卖的违

法行为。

梅河口市新合镇农机工作站

2013年11月13日

第17篇:东明县农机维修现状调研报告

东明县农机维修现状调研报告

随着东明县农用机械及作业机械的大量增加,农机维修需求也随之增加。几年来,东明县农机中心全面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履行好农机维修管理职能,切实加强对我县农业机械维修行业的管理,规范维修服务市场秩序,提高了了维修质量,维护了农业机械维修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近日,农机中心针对当前本县农业机械维修点的实际状况和存在的问题,组织人员对我县农机维修工作进行了全面的调查。

一、农机维修业基本情况

截止目前,我县农机总动力达到131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达到5005台,联合收割机保有量达到4050台,配套农机具达到35415台套。目前我县维修网点达到172个,农机维修工作的开展主要有以下二种形式:一是个体经营的农机维修网点;二是专业农机合作社维修网点。其具体发展状况如下:

1、维修点规模及从业人员状况

个体农机维修网点是我县农机维修的主力军,我县85%以上的维修业务依靠农机维修网点进行。根据调查,其中大多数是固定资产在10万元以下的个体经营者,约占总数的90%以上,由于农机维修网点大多经营规模较小,因此每个网点的从业人员一般只有1人,规模稍大的能够达到2~3人;合作社维修网点规模较大,从业人员一般达到3~6人。

2、维修业务范围及维修能力状况

目前,我县农机维修网点主要从事常用农业机械的局部性换件修理、一般性故障排除以及整机维护。目前,我县有四星级“文明农机维修网点”1家,三星级“文明农机维修网点” 2家,一星级“文明农机维修网点”18家,占全部维修点的12.2%,星级网点维修能力较强,可进行机械加工、柴油机修理、配件供应等一条龙服务。

3、经营业务量及经营收入情况

我县农机维修网点的年经营业务量和经营收入受其维修能力、维修质量、所在地点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经营收入还受到农机配件销售量的影响,即同时从事修理及配件销售的维修点,其经营收入较高。因此,我县各维修点经营业务量和经营收入存在一定差别。根据调查,各维修点的全年维修量从500~4000台次不等,而全年中“三夏”、“三秋”是维修高峰期。在这种维修业务量情况下,我县农机维修网点的年经营收入维持在1~4万元之间。

但是,星级维修网点业务量和收入都高,例如我县武胜桥镇占彪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维修点去年维修毛收入就达33万元。

二农机维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维修点分布不均匀,村级农机维修点短缺

我县的农机维修网点大多集中分布在各乡镇政府所在地,而村级农机维修网点短缺, 交通比较便利的三五个村中有一两处农机维修网点。在交通不方便的边远村,尽管有各种农机具上百台,却没有一家农机维修点,农机出现故障,尤其是在农忙季节,农民要跑到几十里外的集市去请人修理,有的甚至到县城修理。由此看来,没有或离农机维修点较远的村 ,农民购机容易,维修难。

2维修点经营规模较小,农机修理质量得不到保证

目前,我县的农机维修网点大部分是个体工商户,多为家庭作坊式、门铺式维修。这种小规模经营的维修点资金有限,属于低等级维修点,其维修能力较差。甚至有的农机维修点,修理设备简单,又缺乏修理技术,但也打出了修理拖拉机、农用运输车、柴油机的“旗号”;有的维修网点的水平只是拆换零件。一些农机具经他们“动手术”后,毛病照旧百出。有的修理业主对送修的农机具夸大“病情”,“小病”说成“大病”,“少病”说成“多病”;有的本来只需2个小时可以修好的机具,他们说要5个小时;本来可以继续使用的零件,却说报废不能用了,造成农机手多花钱,机具维修质量不能保证的现象。

3参加培训少,维修技术水平低

实际中,由于多数农机手在使用农机具的过程中,对其构造、故障分析与排除均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他们极易向农机维修业转行,成为维修人员,因此使我县农机维修业的从业人员中很多是没有经过培训并取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人,这种无证上岗的现象使农机维修过程普遍存在无规范、无质量标准、修后无监督的问题。这就直接导致维修点无法提升自身维修能力和维修质量。

三、建议与对策

1、建立强有力的质量监督保障机制和扶持制度

我们农机部门应该充分利用自身技术力量,通过推广培训与监督管理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农机维修质量保障机制的建立。向农机维修人员提供信息服务,宣传推广农机维修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修理设备和仪器;对农机维修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的宣传和教育,使之遵纪守法,诚信服务;同时积极扶持帮助具有一定实力的农机维修网点,使其扩

大经营规模,拓展业务范围,加强技术人员培训,逐步提升我县农机维修网点维修高新农机具的能力。

2、加强农机维修人员技能培训。

把我县农机维修人员培训工作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阳光工程培训工作结合起来,积极向有关部门争取部分培训经费,弥补农机管理部门经费不足的困难,减轻学员的经济负担;农机维修人员培训应与职业技能考试考核结合起来,使学员取得技能资格,更好地就业和创业;农机维修人员培训应与农机科技进村入户工作结合起来,使农民能就地就近学习农机维修技术知识,即方便农民、又可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在农机维修人员的培训方法上,要把课堂教学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做到边讲解、边示范、边指导、边操作,让学员听了就懂,学了会做。

3、建立各部门密切配合的高效管理模式

随着我县农机数量的不断增加,农机维修网点修理业务也逐渐增多,因此农机部门应联合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建立合理分工、密切配合的农机维修管理机制,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机配件的销售,严格对无证无照经营的维修点进行依法取缔,才能确保我县农机维修市场的健康发展。(尹建立)

第18篇:高青县农机服务组织调研报告

高青县农机服务组织调研报告

农机合作服务组织是农民、农机大户、农机使用者和各类农机服务组织为了维护和实现共同利益,按照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近年来,我县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得到了较快发展,为农机作业市场和农机户搭建起沟通的平台,有效地解决了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与统一大市场的矛盾,提高了农机作业组织程度和规模效益,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

高青县农机服务组织建设起步于2003年1月1日,农机个体协会成立,面对农业机械点多面广和大中型农业机械快速发展的现实,探索出的一条适合当地农机化发展的农机服务组织建设路子。农机服务组织建设带动了农机管理、技术培训、安全监理、农机推广等农机化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解决了农机手一家一户发展农机化的后顾之忧,促使了农机化走上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几年来,农机服务组织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建设和发展中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和问题,为了进一步促进农机服务组织健康发展,更好的服务于农机手,发挥农机服务组织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作用,根据市局要求,对农机服务组织建设几年来的工作进行了调研。

一、基层农机服务组织的现状及成效

目前,全县已经建立的农机服务组织4个。经工商部门注册登记成立的农机专业合作社1个,高青县惠青农机合作社,成立时间是2007年12月3日,业务范围是为成员提供农机跨区作业、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农机技术培训、交流、咨询服务。经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机合作组织3个:一是2003年1月1日成立高青县农机个体协会,业务范围是组织培训个体农机人员,开展农机咨询服务。通过统一组织农机作业,每台机械每年可多作业150亩,机手每年可增加收入4500元,按300台次机械计算,每年可为农机户增收135万元;二是2005年8月20日成立高青县农副产品运输协会,业务范围是组织农机运输经营者,进行技术、信息交流,扩大农副产品运输业发展规模,争创农机经营效益,发展农村经济。通过协会统一组织农副产品运输,车辆利用率显著提高,每年可为会员增收1500元,130名会员可增收19.5万元;三是2005年12月20日成立高青县农机跨区作业服务协会,业务范围是组织会员承揽跨区作业任务,增加农机经营效益,保护会员合法权益。通过统一组织农机作业,每台机械每年可多作业250亩,机手每年可增加收入10000元;按500台次机械计算,每年可为农机户增收500万元。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在县局的统一指导下开展工作,形成覆盖全县九个镇,635名农机手参与的农机服务网络,给农民和农机手带来方便和实惠。

(一)提高了农机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将分散的农机户组织起来,变单兵作战为集体作战,提高了组织化程度,在一定水平上实现了规模经营。便于农机

部门统一管理,有效地解决了单兵作战力量薄弱的局面,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有机户的作业收入。

(二)提高了农机产业化经营水平。农机合作服务组织,一头连市场,一头连农机户,使劳需、供求有机接合,从事同一工种或同一作业系统不同环节的农机户,联合起来,密切配合,有效地实现了农机供应、作业、服务等的产业化经营。目前,在我县具有规模效应的小麦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由农机跨区作业协会组成专门麦收作业队伍,实现了麦收产业化经营服务。

(三) 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农机合作服务组织能凝聚群体智慧,选择合适作业项目,合理决策,且具有信息畅通、规模作业的优势,从而保证了稳定的作业市场、持续增长的作业收入。除此之外,能共同面对困难,及时躲避市场风险,极大地降低了个人损失。

(四)农机服务组织活动内容多样化。农机服务组织尊重和发挥集体智慧,使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形成了以农机销售、维修和配件供应网点齐全的农机化综合服务基地,农机手联合组队外出作业,形成规模经营,农机作业效益逐年提高;降低成本,为农机手节约开支;农机服务组织农业机械装备水平高,大型自走式联合收割机、大型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齐全,针对麦收、秋收后农作物桔杆焚烧难题,在农机跨区作业服务协会组织机手开展小麦免耕播种作业,既解决农作物秸杆禁烧问题,减少了环境污染,同时增加了农机化作业项目,提高了农机手的经济效益;农机跨区作业服务协会在处理作业纠纷和农机作业事故,解决了农机手的后顾之忧,受到广大农机手的拥护。

(五)农机服务组织的平台作用。农机服务组织建设,注重发挥农机服务组织作用,由农机监理部门牵头每年开展“农机服务农家行”活动,对农业机械入户登记、驾驶证申办考核、农机技术培训、年度检验、农机安全教育等农机安全管理活动服务上门。建立了农机部门贴近农业、贴近农村、贴近农机手的工作机制,农机部门实现了与农机户的对接。在召开先进农机具、新技术展示、演示现场会,邀请农机服务组织负责人和农机户参加,让他们及时了解、掌握农机化的发展方向,使各类先进、适用、科技含量高的农业机械和农机化作业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同时党和国家农机化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得以迅速贯彻落实。

二、问题与不足

当前,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有以下几点:

(一)农机合作服务组织不规范。经营服务内容主要是中介服务,由于农机户的习惯思维和自身经济、法律意识的束缚,制约了合作服务组织的规范化建设。发生争议、出现问题、商量事情大多口头协定,很少有书面章程,日常管理不规范,发生纠纷难解决。

(二)组织服务范围小,力量分散,市场竞争力较弱。

(三)运行机制不灵活。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的主体是农民,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他们逐步走出来适应市场,但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适应能力较弱,往往无所适从,做不到灵活应变。

三、建议与对策

(一)坚持因地制宜,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督促各类农机专业合作服务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完备制度建设,加强组织间交流,增强法律意识,建立自我管理机制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

(二)坚持市场运作和政府监管扶持相结合,农机局要指导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制定健全章程、发展规划、内部管理制度,监督其规范化运转和制度执行等情况。加强与县委、县政府和上级农机主管部门的联系,积极争取扶持政策、扶持资金,改善农机服务组织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加快农机服务组织的发展步伐;与此同时,在市场运作为主的前提下,合理引导,积极扶植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服务组织做大做强,培植其龙头作用,并鼓励其他小组织合理发展,形成各类合作服务组织共同发展的局面。

(三)创建适应发展环境,完备扶持政策。一是财政扶持到位,各级财政应设立专项资金,逐步加大对农机专业合作服务组织的扶持力度,为其发展壮大提供财力保障。二是信贷支持到位。鼓励金融机构为符合条件的农机专业合作服务组织解决季节性资金需求,办理小额贷款。

(四)重视和发挥服务功能。农机服务组织建立在基层,最了解农机手的需求,应发挥农机服务组织的创新作用,放手让农机服务组织大胆工作,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和提高。对于农机服务组织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尽快加以研究解决,使农机管理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的制定更符合农机手的实际需求;同时农机服务组织及时教育督促农机手安全、正确地使用农业机械。

农机服务组织历经几年来的建设,为农机化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发挥了有力的促进作用。农机部门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服务上门”为核心的为农服务工作模式。农机服务组织需要农机管理等部门扶持和帮助,只有用足、用好、用活各项政策,建立、健全农机服务组织发展的保障机制,才能充分发挥其社会化服务功能,促进农机服务组织健康、规范发展。

第19篇:我省农机走出去情况调研报告

我省农机“走出去”情况调研报告

科技质量处

为促进企业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今年,我们分赴潍坊、聊城等,实地考察了时风集团有限公司、福田雷沃重工有限公司等农机生产企业,并在召开座谈会详细了解农机企业出口和境外投资合作情况,以及企业走出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就有关政策和技术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山东是农机生产大省。目前,全省农机工业拥有规模以上企业692家,资产合计370亿元。产品包括动力机械、耕整地机械、种植施肥机械、田间管理机械、收获机械、排灌机械、畜牧水产养殖机械、设施农业机械等十一大类,产品品种基本涵盖了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全过程。主要产品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50%。拥有时风、福田雷沃、五征、常林、华盛中天、海山机械、黑豹等十几家国内外知名的农机生产企业。2009年,全省农机工业年产值达到1200亿元,占据了全国的半壁江山。完成销售收入1100多亿元,实现利税70亿元,完成利润50亿元。近10年来,山东农机工业的年产值、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利润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居全国首位。

山东也是农机使用大省。到2009年底,全省农机总动力发展到1.1亿千瓦,亩均达到1千瓦,农机总值630亿元,拥有拖拉机240万台,联合收获机17万台,主要农机总量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左右。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5%,其中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86%,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达到56%。机械化在我省农业生产中已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农业增产增收增效的重要手段,成为减轻农民劳动强度的重要支撑,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保障,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力量。

农机“走出去”发展势头良好。企业是加强对外合作、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主体。农机企业在发展壮大国内市场的同时,主动出击,按照“走出去”和“请进来”的要求,加强经济技术合作交流,努力提升产品档次和科技含量,不断拓展国外市场。2009年,我省农机企业出口创汇突破10亿美元。最近,省政府制定出台了“山东省农业机械工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加快我省农机工业技术改造步伐,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切实提高农机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力争到2011年,全省农机工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800家,实现销售收入1350亿元,农机产品年出口创汇20亿美元。

农机“走出去”主要有五种形式。一是产品出口。出口产品主要是拖拉机、收获机、发动机等,销往印尼、埃及、印度、巴基斯坦、阿尔及利亚、巴西、俄罗斯、土耳其等40多个

国家和地区。这几年,农业机械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在世界各国都受到来自国家层面的支持和保护,刚性需求明显。我省农机出口近3年来一直保持较好的增长幅度,包括欧美发达国家在内的国际市场对我省农机产品的接受程度不断提高,欧美发达国家也逐步成为我省农机产品重要的海外市场。二是在外建厂。部分企业以拖拉机生产为重点,在俄罗斯、巴基斯坦、印度、墨西哥、阿根廷、巴西等国建立了生产基地或散件组装工厂,就地进行组装生产。三是引进技术,从发达国家和地区引进了大马力拖拉机设计、玉米收获割台、花生联合收获、薯类收获、种子包衣等技术,并进行消化吸收和成果转化,技术嫁接后的产品返销国外。比较成功的是大马力拖拉机,由于性价比的优势,在欧美地区的市场前景越来越好。四是吸引外资来华建厂,据不完全统计,规模较大的独资或合资企业已发展到12家。全球最大的鲜食农产品采后处理及分选包装设备制造公司--法国迈夫有限公司,于2006年在我省烟台投资建造了迈夫诺达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目前该企业已生产出10种类型的果蔬分选设备,在销往国外的同时,还在国内建设了60多条果蔬处理线。五是贴牌生产,省内企业通过产品改造升级达到一定水准,获得国外企业认可后,实行贴牌外销。目前,这种方式多在农用植保机械中实行。

农机部门在农机“走出去”方面也做了一些推动工作。一是组团出访加强技术引进。近年来,省农机办先后组织7个团组,由办领导带队,安排10多家农机生产企业负责人和有关技术专家,分赴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对农牧业生产机械化、牧草生产机械化以及农机服务网络建设、农机新产品科研开发进行了考察交流,引进了花生联合收获、牧草收获、饲料加工等先进机械和技术,同时,组织有关人员分别随农业部、省政府团组赴英国、德国等考察农产品加工机械化技术,赴以色列和土耳其考察高效节水机械化技术,赴俄罗斯和匈牙利考察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特别是通过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的交流合作和先进技术、先进理念的引进,加速了我省玉米收获机械的研发生产,为山东率先在全国突破玉米收获机械化,率先基本实现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装备保障。近年来,山东省农机办还先后邀请委内瑞拉、南非、芬兰、法国等20多个国家、地区的考察团组来山东访问,进行技术交流和农机产品生产合作。二是搭建平台促进产品出口。积极组织省内农机生产企业选派名优农机产品参加中国农交会、广交会和全国农机订货会等重大展会,定期在潍坊和烟台举办农机博览会,利用一切机会宣传推介山东农机产品,努力扩大山东农机产品的国际知名度。三是沟通信息促进经济合作。这几年,省农机办连续组织召开了农机化发展形势分析会和高层论坛,举办了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及时交流国内外农机化发展的最新动态、研发动向和市场行情,便于企业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选准突破口和主攻方向,拓展国外市场。东南亚和南美中小马力拖拉机市场的开拓,与我们及时交流农机化发展的相关动态密不可分。

二、存在问题

尽管我省在农机“走出去”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走出去”起步晚,步伐慢,规模小,层次低,整体工作与山东农机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二是农机企业外向度低,普遍存在着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含量不高、出口量小、国际化程度低、总量大而不强、增量高而不优的问题,无论是产品出口总量,还是独资或合资企业的数量和资金规模,与兄弟省市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三是受农机企业管理体制的限制,农机部门在农机“走出去”方面发挥的作用有限。如何抓住当前有利机遇,在农机“走出去”工作中有大的作为,是农机部门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几点建议

一是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组织管理和生产等有关方面加强配合,合力引导企业更新观念,解放思想,树立放眼全球的战略理念,注重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开发利用,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和资本转移,加强与大型跨国企业的战略合作,引进资本、技术、品牌和管理理念,提高农机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是要加强人员培训和技术交流,积极搭建与国外企业交流平台,有计划、有组织地选派管理人员和企业负责人到国外进行技术培训,并邀请国外管理人员和企业技术人员来国内进行考察,增进了解,相互交流,加强协作。

三是要加强项目鼓励和政策扶持,实施相应的政府推动项目,加强农机“走出去”战略研究,鼓励有条件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同时要在财税政策、融资渠道、境外自主品牌商标注册和产品专利认证等方面给予扶持,帮助企业建立完善营销网络和海外研发中心,为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加强政府公关,提供必要的策略性支持。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

第20篇:赤峰市农机专业合作社调研报告

赤峰市农机专业合作社调研报告 赤峰市农机研究推广中心 李延军

【字体:大 中 小】 【关闭】

近几年来,赤峰市确定了以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促进农牧业机械化发展的新思路,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努力,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在数量上由少到多,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已经成为全市农机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力量。现有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较好地解决了农机规模化作业与小农户分散经营的矛盾,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减轻农户劳动强度,解放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有效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市农机研究推广中心对全市12个旗县区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进行了认真摸底调查,现将调研报告总结如下:

一、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基本情况

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是农机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建立和发展农村牧区农牧机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地方的农机化水平,代表着该地区的农机化发展程度。目前全市已经在工商部门注册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为98个,有社员6268个(户),拥有大、中、小型拖拉机及配套机具5698台(套),承担着全市1250万亩耕地的生产作业任务。

二、农机专业合作社组织形式和效应

(一)农机合作社与种粮农户之间的有机组合,互惠互赢,共同发展。

2009年,由阿旗农机大户孙祥振任法人代表的坤都镇振城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工商部门完成登记注册,登记注册资金100 万元。该合作社是一个由农民出资联办,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民主管理、实现共同发展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有成员7人,购置了大中型拖拉机、农机具、收获机械等农用机械,目前该服务组织已拥有拖拉机11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 6 台,自走式玉米收获机 1 台,配套农机具 17 台(套),配套机电井24眼,为农户提供青贮、翻地、播种、玉米收获等“一条龙”服务。该合作社现承包土地面积近5000亩,承包期限19年,服务农户87户。该合作社充分发挥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带动、服务作用,由于合作社农机服务收费合理,2009年农田、草场作业量达到 1.9 万亩,作业收入52万多元,推广新技术2项。

(二)龙头企业牵头与农机户、农户有机结合,其运转形式是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

宁城县德丰农机专业合作社原是经营种子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企业,在此基础上组建了德丰农机专业合作社。它改变了传统耕种模式,充分发挥优良品种的优势,实现“良种”配“良法”,挖掘品种的增产潜力,推广精量播种技术。2010年该社与农户签订耕种合同1200份,实现了统一给农户提供种子、化肥、药剂除草、农机作用服务,实现了跨旗、县的辐射作业规模。通过统一作业,使农户有更多的时间去从事其他产业活动。该社还安装了一套价值21万元高效、全自动、自走式现代化节水灌溉系统,为当地的节水灌溉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三)农机大户之间的有机结合,其运转形式是承包土地、代耕代种和作业服务为主,联合开展

机械化生产作业。

松山区长青专业合作社发展速度非常快,到2010年作业面积已达7000亩,占所在村土地面积的30%。它通过租赁、土地入股、代耕代管三种流转形式实现规模经营,对于租赁的土地,按当年每亩预计总收入的45%提前支付,差额秋后补齐;入股的土地,按近三年平均纯收益乘以经营权年限,减除资金时间价值(同期银行贷款利息)按年折价,算作股金,参与分红;代耕代管的土地,合作社每亩收取180-230元的代耕代管费,产量收入归农户所有。入股和租赁的耕地实行农资、耕、种、管、收、销六个生产环节都由合作社统一组织操作,分户核算,农户的经营权流转的地块,实际上只是保留了一种收益权,流转到合作社的地块采用“确权不确地”的管理办法,实现了集中连片、规模经营。连成片的土地,不但给大型多功能农业机械施展威力创造了条件,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也得到了迅速恢复

和提高。

(四)基层组织牵头,把有机户与农户联合在一起,统一调度、统一标准、统一作业,充分发挥

基层组织的服务功能。

2009年,在喀喇沁旗农机部门的组织指导下,乃林镇农机站牵头,成立了由112名有机户参加的乃林镇佳丰农机专业合作社,拥有大中机车122台,配套农机具254台(套),把松散的农机作业变成集中、划片、分组作业,使有机户和农户达到互惠互利合作双赢。合作社统一调度机车、统一作业标准、统一收费标准、统一规范外来作业车辆、统一为作业车辆联系配件、燃油供应。合作社在200亩高产项目区内进行了全程托管尝试,即把农户田间所有作业由合作社统一安排机械耕种,实行全程机械化,从播种到田间管理一直到秋天收获都用机械来完成。经过对比实验,项目区内农田投入成本减少200元,产出效益提高15%,农户的劳动力获得解放,可整年外出打工,增加收入。

(五)设立规模化种植示范基地,充分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

1、松山区哈拉道口镇郎君哈拉村是土地规模化经营试点之一。该村在土地规模化经营项目的实施中,结合松山区农机化发展实际,确定以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大户为经营主体,建设成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引进试验示范的基地。该项目区的经营权归郎君哈拉村农机合作社即“赤峰常青农机服务合作社”所有。合作社在项目区投资100多万元,打机电井8眼,铺设地下管道4000米,安装变压器4台,架高压线路3850米。共投入大型拖拉机4台,小型拖拉机10台,装载机1台,勾机1台,秸秆还田机2台,深松旋耕机8台,铲运机1台,助埂机3台,气吸式播种机15台,中耕机施肥15台,玉米联合收割机3台。合作社统一管理后,重新规划耕地,打破原来一家一户的界埂,重新规划畦田,以适应农机化作业,达到农机农业的有效结合。项目区规模化经营后,土地规模化面积逐步扩大,农业良种、测土施肥、新技术灌溉等模式得到有效结合,充分发挥了农机试验示范基地的作用,逐步成为土地集约化经营的典范,有效地促进了松山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2、松山区碱洼子村“金秋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是2008年由9个有机户联合起来在工商部门注册成立的,该村以合作社为依托的农机示范园区建设,直接发挥了“减少农牧民,富裕农牧民”的作用,在促进土地流转方面,活化了劳动力要素,产生了“走一家、富两家”的效果。该合作社购进大中型动力机械6台,精量播种机、深松机、玉米联合收获机等配套机具12台,合作社的资产达100多万元。为了实现了统一管理,统一存放,统一维护保养,金秋农机合作社自筹资金22万元,兴建了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的农机大院,设有办公室2间、会议室3间、封闭式车库8间、零配件库3间,机具棚120平方米。2009年该村召开村民代表及党员会议,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依托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土地流转及规模化经营试点工作,土地流转经营试点面积5000亩,该村土地流转采取三种形式,即合作社承租、农民土地入股和合作社代管代营,以此探讨不同形式农村土地流转经营的实施效果和有效途径,以达到四个目标:即在不减少土地种植面积、不减少粮食产量、不减少农民收益的前提下,达到土地经营规模化、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利灌溉自动化、生产技术标准化,把农民从传统农业中解脱出来,从事

二、三产业,增加非农收入。现在该专业合作社已完全带动了周边乡镇农机化技术的发展,充分发挥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带头作用。

三、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主要作法

(一)在培育上择优发展

在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中,把扶持较大规模、较强服务能力、有较好社会影响的农机大户作为扶持重点进行培育,采取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长效机制,以此推动我市农机专业合作社进入一个良性的发展轨道。

(二)在经营上培养引导

在运行过程中,我们注重培养农机专业合作社在服务功能上实现多元化,经营上走市场化的路子,不仅引导其开展田间作业,同时开展技术培训、机械维修、新技术推广等服务项目,推动我市农机社会化服务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需求为出发点,以综合效益为目标,通过合作社的优势跑业务,组织成员开展各种作业,以经济效益带动发展和建设,让农民看到合作社带来的实惠,激发大家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合作社建设和服务的开展。

(三)在发展上政策倾斜

积极协调与各部门合作,为农机户提供作业或需求信息,积极争取项目和优惠政策,充分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农机专业合作社购置和使用农机具给予补贴。在安排项目时,优先安排农机专业合作社,给予重点扶持,以农机项目的建设来带动合作社的建设。

四、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和效果

通过调研,我们对现有农机专业合作社所发挥出来的作用和效果总结如下:

(一)农机专业合作社将农机手与作业市场连结起来,提高机具利用率,增加农机手收入。通过合作社,把本地区拥有的农机服务组织调动起来,开展跨区作业,开辟了作业市场,实现了规模化生

产。

(二)农机专业合作社成为了联系政府部门和农民的桥梁,有效拉动农机消费市场,协助农机主管部门开展工作。向农机主管部门传达农民的真实想法和意图,使农民能够获得真实的市场信息及政

策精神,由此作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决策。

(三)农机专业合作社提高了农民的协作意识,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合作社为农民提供了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技术上互帮互学,利益上互助互利,信息上争相传播,增强了他们的自我保护、争取平等权利的意识,避免了自身利益受到侵害。

(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明显。农机专业合作社推动了农牧业产业化和订单农牧业的发展。实现了作物品种的统一,即可按订单生产,也可以按市场需求整体出售,从而提高了农畜产品增加值,

促进了农业的增产增收。

五、当前农机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调研发现,农机专业合作社在我市的农牧业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在今后的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主要的问题,其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业项目较少,服务领域狭窄。我市现有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大多数仅经营常规农业机械,如拖拉机、旋耕机、深耕犁、联合收割机,主要从事机耕和机收工作,而只有联合收割机实现了跨区作业,机械的利用率不高,作业量小,收入较低。并且合作社对新型农业机械信心不足,投资怕担风险。导致机耕作业市场竞争激烈,效益比较低,同时,也影响了先进适用的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推

广进程。

(二)土地分散、规模化程度低。受土地分散、地块过小的限制,农机作业的效率与节本增效的潜能没有发挥出来。完全依靠自我发展速度缓慢。地方政府及涉农部门,要制定出台相关的支持政策措施,要用扶持龙头企业和农牧业产业化建设的思路办法,来谋划农机合作社的发展,从而加快土地

流转和规模化生产。

(三)各地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不平衡。有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起步较早,到目前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但大多数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规模小,合作范围不广,层次不高,规范不严,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合作社的成员大多是农民,基本素质比较低,缺乏发展活力,自我完善、

自我发展能力差。

(四)政策、资金扶持难以到位。《合作社法》明确规定中央和地方财政应当分别安排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服务。国家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采取多种形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金融服务。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很多地区地方财政并没有建立专项资金,在对合作社建设机库棚场、示范区机耕道建设、深松免耕作业等项目的补贴资金不到位,并且金融信贷资金也不是很通畅,春耕作业所需贷款难以及时到位,这些都阻碍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

六、加强我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今后农机化发展与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各级农机主管部门要率先学习掌握《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精神,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典型经验,及时发现和总结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的新动态、新亮点和新典型,加深对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各级党委和政府应把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来抓,明确农机化发展的组织模式以合作社为主,将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支持主体,在财政、税收、信贷、政策性保险、用电、用油,特别是用地上给予支持,协调各部门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二)、要理顺发展环境,加大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的投资力度。首先要争取各级政府和领导的重视,切实把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纳入到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提供政策导向,及时研究解决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其次要多方投入,建立和完善投资机制,逐步建立以国家资金投入为引导,农民个人投资为主体,社会融资参股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要求各级财政要安排一定的农机化发展资金,用于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信用贷款

方面要给予政策倾斜,设立专项贷款项目。

(三)、加强农机专业合作社场库棚设施建设,确保农机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目前,农机具场库棚建设严重制约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农机具损失浪费现象严重,亟待各级财政的扶持与投入。首先各级农机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农机具场库棚建设给予支持和投入,同时要引导农民和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舍得投入,以适应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需要。其次各级农机农机主管部门要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底数,在投入上建议自治区、市级财政对农机固定、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给予一定的农机具场库棚建设扶持资金。

(四)依法发展规范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做好典型示范、推广工作。在认真贯彻落实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基础上,运用法律手段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稳定、发展。按照“先发展、后规范”的工作思路,和“农民自主、政府扶持、市场引导、社会服务、共同利用、提高效益”的原则,逐步将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纳入法制化发展轨道,使其有序健康发展。全旗各苏木镇都应引导建立农机专业合作社,以点带面,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作用。

(五)、加强内部管理,加大培训力度,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由初级阶段向规范的高级阶段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的宗旨是“民办、民营、民受益”,农机专业合作社隶属于现代农业企业行列,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组成部分。内部管理水平高低,代表着一个专业合作社的成熟规范程度。按《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要求,制定内部管理人员培训计划,每年利用农闲季节定期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人员进行一次政策法规、管理知识、服务意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管理水平、操作水平、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社会化服务水平。

(六)、充分利用农机与农艺的有效结合,做大做强农机专业合作社。通过组织协调,实行区域化种植,实现同类作物株、行距的统一,依照农艺要求,统一作业工序;通过土地合理流转,实现机械化连片作业,提高效率,保证作业质量。要以合作社为龙头,形成多项统一的规模化经营方式,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抗风险的能力,最大限度利用已成熟的农机化技术,创新新的技术理念,使农机与农艺有效的结合起来,成为合作社发展的技术纽带。

七、下一步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工作思路

(一)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以民办为核心,以利益为纽带,以协商为基础,建立起共同投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实现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组织“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农民群众和机手的意愿,做到推动而不强迫,扶持而不干预,参与而不包办。

(二)引导已成立的农机服务组织制定规范的组织章程,建立明晰的产权和利益联结机制,健全规章制度,加强监督管理。引导其按照制定章程、健全管理制度、实行民主管理、履行登记手续的要

求,进行规范运作。

(三)搞好信息服务。收集各种农机服务信息,经常向农机合作组织提供各种农机服务信息。做好技术服务,充分利用农机部门的技术优势,加强农机服务组织成员的技术培训,提高操作水平。

(四)现阶段我旗农机化整体水平不高、农机社会化服务的规模不大、市场不完善、管理机制不健全,2011年要重点培植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户,为其提供购机补贴、技术培训和市场信息服务,通过其不断的发展壮大,逐步为农机服务组织提供龙头支撑。

(五)进一步加强宣传,总结推广。要加强典型宣传,鼓励和支持种粮大户、农机大户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及时发现和总结基层农机部门的新动态和新亮点,引导和推广各地的好做法、好经验,使基层和广大农民群众增强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信心。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细致耐心的服务、坚持不懈的努力,逐步形成大力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内在动力,掀起大力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高潮。

农机调研报告
《农机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