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工作汇报

资质认定评审工作汇报(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05 03:44:05 来源:工作汇报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资质认定评审总结

资质认定现场评审总结

这次资质认定评审准备工作历时月余,作为一名工作在检测一线的员工,从工作至今已参加过大大小小四次评审工作,对评审工作还是有一些感触。身处其中,紧张和压力在所难免,但评审结束后的成就感让人感觉一直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准备期间也是收获很大。

一是个人的迅速成长,对我公司的管理体系有一个整体的掌握。以前只是单纯的负责自己的检测项目,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出具公平公正的检测报告,做到对检测结果负责就可以了。经过评审之后对我公司其他的检测项目也有了一些了解,由单一的检测工作向全面发展过渡。

二是专家现场评审中发现的问题也有利于提高我公司检测水平,促进我公司更好的发展。

另外,作为一名经历过四次现场评审的员工,我想提几点我个人的看法:

1、发展、培养新员工

我公司正处于政企分开的转型期,很多技术骨干都要离开多年的工作岗位,新的员工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就直接上岗容易导致出现工作断层。建议在各个岗位都发展有潜力的新员工,做好人才储备,应对可能的突发状况。同时个人也要加强学习,尽快成为我公司的中流砥柱。

2、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评审工作任务重、压力大,这次评审工作能够顺利通过也是全公司员工通力合作,共同努力的结果。毕竟一个人的能力再大业务再强,也会有疏漏的时候,仅凭一两个人的努力很难做到尽善尽美,而且也会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人员分

工明确、各司其职可以明确每个人的工作范围,充分调动全公司员工的积极性,避免盲目工作造成时间的浪费,精神上的疲劳。

3、讲究工作效率,弹性工作

此次评审准备工作历时近一个月,这一个月的时间大家每天都在认真工作,精神上都比较疲劳,工作效率也比较低。我认为一味的拉长战线只会让大家人困马乏,事半功倍。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考虑提高一下工作效率,虽然缩短了工作时间,但是一样能够圆满完成工作。这样大家会有一个更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以后的工作中去。

最后,我想说,作为一名一毕业就来我公司工作的大学生,三年的工作经验让我迅速成长,同时也对我公司充满了感情。我相信在公司领导的英明领导下,我公司的发展一定会迈上新的台阶,我也会在检测公司这个平台上走得更远。

推荐第2篇: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汇报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评审专家:

上午好!首先我代表×××环境监测站全体人员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各位领导莅临指导表示衷心的感谢。为迎接资质认定评审组的审查验收,为了保证我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实验室的资源配置,以及开展的质量活动能够满足《实验室质量定评审准则》的要求。我单位制定了一系列的质量体型文件,并对实验室环境进行了改造升级。下面就我单位的基本情况,运行管理体系以及迎检筹备方面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环境监测站是依法设立的独立法人实验室,例属于×××环境保护局管理单位现有工作人员20人,其中中级以上技术职称6人,内审员4人。总办公面积300多平方米,其中检测实验区面积150平方米,分为接样区、制样区和检测区等6个室区。质控办公区150平方米分为;质量保证室、办公室、综合技术室、档案和仪器设备室。本次申报的监测项目包括废水中的水温、PH值COD等18项。大气中的烟尘粉尘两项,噪声5项,共计25项。单位现有仪器40余套台,其中与此次资质认定相关的有21台套,今年完成采购的大型仪器有栗子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石墨炉火焰原子吸收光谱仪、紫外可见光光度计等仪器设 备16台套。固定资产200余万元。

二、管理体系运行情况

我单位于2013年2月颁布实施了第一版管理体系文件《程序文件》《质量手册》《作业指导书》《质量记录》和《技术记录》共5个文件。管理体系文件依据《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编写,涵盖了《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和《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的要求。

2013年7月20日至20日我单位进行了第一次全面的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由两名具有资质的内审员常鹏、王勇对单位的领导和各区室进行了全部审核、体系运行情况、总体符合性较好。为此单位资质认定评审奠定了基础。

2013年7月27日按照计划、由沈彤组织,进行了一次管理评审,我们结合本单位从准备、联系、培训、考核。比对等多个环节中的情况,进行了一次管理评审。通过管理评审,我认为我们的管理体系是充分的,有效的,适宜的。管理体系在本单位工作运行中基本正常。

三、实验室筹备建设情况

今年3月份,我们制订了实验室建设、规划方案;将实验室分为样品区、制样区、检测区,其中检测区分为;高温干燥室、加热消解室、试剂配制室、纯水室、天平室、仪器分析

一、二室和前处理室等共10个功能区室。先后投资约200万元对实验室进行了仪器购置和装修。

四、人员培训工作情况

为了使检测人员能快速适应检测工作,我单位陆续派人到市环境监测站,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各县兄弟单位学习培训20余人次。并邀请市站专家老师来我单位指导授课,为提高人员的基本素质与基础知识,我们邀请专家和通过内部学习的方式,对全体人员进行了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等内容的学习培训。组织学习了检验方法标准并予以考核,考核合格持证上岗。

五、扎实练习,提高基本技能

从今年3月分开始,我们先后组织了多次内部培训和操作练习,质控样联系20余次,完成了持证上岗的盲样测试,资质认定盲样测试共计10余次,共完成了10多次完整的检测报告记录。

六、完善档案资料及标识

我们按照规范化管理要求,给多有设备编写并表明了唯一性标识,建立了设备档案和设备计量检定台账,完善了人员档案,规范了样品的编号及样品的管理。

七、邀请专家查找问题夯实基础

我单位是初次认定的监测分析实验室,为了夯实基础,我们在今年准备的各个阶段,分各批次邀请市局监测站的专家领导到我站检查指导逐步提高改正,对于专家指出的问题,落实到人立即纠正

各位评审专家,领导同志,我们监测站实验室刚刚起步,虽然我们走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也这样和那样的 不足。因此,我们真心的希望各位专家领导们给予帮助指正。

最终我代表监测站全体工作人员对各位专家领导们的辛勤付出表示最真挚的谢意 谢谢大家!

推荐第3篇: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要点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要点

一、组织的评审要点:

1、实验室是否具有法律地位的证明文件,从法律上认定是否是一个能够承担法律责任的实体。独立法人性质的实验室是否有合法的设立或注册证书;非独立法人的实验室是否有批准文件、授权书、最高管理者的任命文件和母体的公正性声明。实验室应承诺保证客观、公正和独立地从事检测/校准活动,有保持第三方公正地位措施,满足“授权”、“独立”的有关要求。

2、审阅实验室注册、登记文件和工作场所的所有权、使用权的证明文件,确认实验室是否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审查食品设备的所有权、使用权的证明文件,确认实验室是否具备能够独立调配使用的固定的、临时的或可移动的检测/校准设备和设施,以及设备、设施能否保证正确进行检测/校准。

3、通过审阅管理体系文件,特别是各部门和岗位的职责以及各项管理活动的控制程序,确认其管理体系是否覆盖了所有的工作场所或地点。检查实验室所有场所的所有工作,验证质量体系能否对其有效的覆盖。

4、查阅实验室在册人员证明,或劳动合同证明,确认实验室是否拥有对稳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5、查阅实验室是否制定了保证检测和或/校准工作公正、客观的有关措施;能否保持第三方公正性;能否有效防止任何有损独立性和诚信度的活动;能否有措施防止任何形式的商业贿赂。并考查实验室的实施效果如何。

6、实验室是否制定了保护国家秘密和客户秘密的有关措施,以及在有关的活动中实施情况。

7、分析实验室内部机构设置是否合理,部门职责是否明确,是否能够保证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

8、查阅实验室的最高管理者、技术管理者、质量主管、各部门负责人和监督人员是否有符合要求的任命文件,他们的职责规定是否明确、恰当,以及履行职责的状况。

9、是否规定了所有管理、操作和核查人员的职责,所有的管理、操作和核查人员是否明确本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关键人员是否明确了代理人。

10、检查监督工作的范围、计划和记录,监督员职责是否到位,评价其工作有效性。

11、是否任命了技术管理者和质量主管,是否明确了技术管理者和质量主管的职责和权力。

12、依法设置或依法授权实验室是否有措施完成政府下达的指令性任务,确保检测数据的公正性和及时性。

二、管理体系的评审要点:

1、建立管理体系的职责是否明确并得以落实;质量过程是否予以明确;建立的管理体系是否符合本实验室的特点(如移动的、多检测场所等);相应的质量记录能否证明体系的运行;是否存在系统性或区域性不符合。

2、审阅实验室管理体系文件的系统性和协调性,以及对照本准则的完整性和符合性。结合本准则全部要素的评审情况和实施效果,评判管理体系文件与实验室自身状况的适应性和实际运行的有效性。

3、在评审过程中,注意与实验室的重要岗位人员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其对本岗位的职责和管理体系、质量方针目标是否清楚明了。

4、是否建立了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质量方针是否适宜;质量目标是否可测量和可操作。

5、本要素的评审一般要衡量全面评审情况、分析管理体系关键和重点环节管理状况,整体评价管理体系符合本准则的状况和实际效果。往往不是某个评审人员的意见,应当是评审组集体评判的意见和结论。

三、文件控制的评审要点:

1、实验室是否具有文件控制和管理程序,有关的内容和环节是否齐全,规定是否合理且具有可操作性。

2、实验室内部文件的审批手续是否齐全;注意现场使用的各种文件是否标识清晰。

3、实验室现场是否使用失效或废止的文件;是否存在一个文件出现不同版本的问题。

4、实验室受控文件是否定期审核,必要时进行修订,更改的文件是否经过再批准,并加以注明。

四、检测和/或校准分包的评审要点:

1、实验室是否确定了分包实验室名单,行个分包实验室是否符合本准则和相关技术能力。

2、实验室分包项目是否符合本准则限定的三种情况。

3、实验室每一次分包是否征得客户书面同意。

五、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的评审要点:

1、实验室是否制定了服务和供应品的选择、购买和验收、储存的相关管理程序文件。

2、实验室是否对服务方和供应方进行了评价,是否建立了服务方/供应方名单。

3、实验室已发生的采购是否受控,是否正确选择具备资格的供应方。

4、实验室是否规定了对采购品的验收要求,对供应品、试剂和消耗性材料是否经过验收。

六、合同评审的评审要点:

1、实验室是否制定评审客户要求、标书和合同的相关程序文件,不同情况下的评审规定或要求是否明确。

2、实验室是否对不同类型的委托书、标书或合同,按照不同的规定实施了评审。

七、申诉和投诉的评审要点:

1、实验室是否制定处理申诉和投诉程序文件,主动征求客户意见。

2、实验室处理申诉和投诉过程是否符合程序文件的规定和要求。

3、确属实验室原因造成的投诉或申诉,是否对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纠正措施,对有关工作领域或管理休系进行改进。

3

八、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及改进的评审要点:

1、实验室是否编制了不符合工作的控制程序,对不符合工作予以及时处理。

2、实验室是否编制了纠正措施程序,在“评价表明不符合工作可能再度发生”时,执行纠正措施程序。并根据实验室的实际,分析程序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3、实验室对出现的不符合工作或对潜在造成不符合的原因,是否采取了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

4、实验室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实施结果是否进行了验证。

九、记录的评审要点:

1、实验室是否编制了记录管理程序,内容是否齐全、合理。

2、实验室的管理记录和技术记录的信息是否“足够”,是否能够“复现”管理和技术活动。

3、实验室的各种记录填写和更改是否正确、完整、清晰、明了。

4、实验室足否规定了记录的保存期限,保存期限是否合理,是否按照规定保存相关记录。

5、实验室现存记录是否安全储存、妥善保管,保存方式是否合理,方便存取、查阅方便。

6、实验室是否做到为客户保密。

十、内部审核的评审要点:

1、实验室是否制定了内部审核控制程序。

2、实验室是否按照程序开展了内部审核,审阅其完整的内审资料。

3、实验室内审工作程度是否规范、记录是否齐全、不符合报告是事实清楚、定性准确、针对不符合工作制定的纠正措施是否合理、纠正措施是否实施、实施的结果是否进行了验证等。

4、每个年度的内部审核工作是否包括管理体系的所有要素,是否覆盖了实验室的所有部门和工作场所。

5、内审人员是否进行了资格确认,是否经过恰当的培训;内审人员是否做到了独立于被审核的工作。

十一、管理评审的评审要点:

1、实验室是否编制了管理评审控制程序文件。

2、管理评审工作是否按照规定和计划组织实施,每次评审输入是否明确,评审是否充分,结果是否恰当。

3、管理评审报告提出的有关措施是否纳入改进,其结果是否得到验证。

十二、人员的评审要点:

1、实验室人员的数量和能力是否满足所从事工作的需要;合同制人员、其他的技术人员和关键支持人员是否胜任,其工作是否符合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2、所有人员的持证上岗记录,有无资格确认,上岗授权是否明确;

3、实验室是否制订人员培训程序和计划,有无培训计划实施的培训记录;

4、对培训中人员的监督要求;

5、查实验室人员档案是否符合要求;

6、实验室技术主管、授权签字人的资格条件是否符合要求;

7、依法设置和依法授权的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其授权签字人是否满足要求。

十三、设施和环境条件的评审要点:

1、实验室设施和环境条件是否满足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的要求;

2、设施和环境条件影响结果时,实验室是否有监控记录;非固定场所检测时是否有规定;

3、实验室安全作业管理程序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有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

4、实验室环境保护程序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有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

5、区域间的工作相互之间有不利影响时,是否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

6、对影响工作质量和涉及安全的区域和设施是否有效控制并正确标识。

5 十

四、检测和校准方法的评审要点:

1、实验室是否选择使用适合的方法,是否制定必要的作业指导书;

2、实验室是否对选用的新方法(包括变化的方法)进行确认,是否使用标准的最新有效版本;

3、与实验室工作有关的标准、手册、指导书是否现行有效并便于相关工作人员使用;

4、实验室采用的国际标准和自行制定的非标方法是否仅限特定委托方的检测,非标方法是否经过确认;

5、实验室对检测/校准方法的偏离是否有相关技术单位的验证、有关主管部门的核准、实验室负责人的批准、客户接受,是否将偏离方法形成文件;

6、实验室是否建立并实施计算和数据转换及处理的规定,是否建立并实施数据保护的程序。

十五、设备和标准物质的评审要点:

1、实验室是否配备了正确进行检测/校准所需的全部设备及软件、标准物质;所有仪器设备是否正常维护;

2、仪器设备出现缺陷时,是否立即停用并明显标识;修复的仪器设备是否经检定、校准等方式证明其功能指标已恢复;实验室是否检查这种缺陷对过去的检测/校准的影响;

3、实验室使用的永久控制范围以外的仪器设备是否仅限于使用频次低、价格昂贵或特定的检测设施设备,是否符合本准则的相关要求;

4、所有设备是否均由授权人员操作,设备使用和维护的有关技术资料是否便于有关人员取用;

5、实验室是否保存对检测/校准有重要影响的设备及其软件的档案,档案内容是否符合要求;

6、所有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是否均有明显的状态标识;

7、脱离实验室直接控制的设备,返回后、恢复使用前,实验室是否对其功能和校准状态进行检查并显示满意结果;

8、需要时,是否建立设备期间核查程序并执行;

9、校准产生修正因子时,实验室是否正确应用;

10、未经定型的专用检测仪器设备是否有相关技术单位的验证证明。

十六、量值溯源的评审要点:

1、实验室是否制定并实施仪器设备校准、检定、验证、确认的总体要求;是否确保结果能溯源至国家基标准;设备校准时,是否可确保在用的测量仪器设备的量值符合计量法制规定;

2、检测结果不能溯源至国家基标准的,实验室是否能提供设备比对、能力验证结果的满意证据;

3、实验室是否制定设备检定/校准计划;是否在设备使用前进行检定/校准;

4、实验室是否制定参考标准的检定/校准计划;是否在参考标准进行任何调整之前和之后均进行检定/校准;测量参考标准是否仅用于校准,若用于其他目的是否可证明不影响参考标准的性能;

5、实验室是否使用有证标准物质;没有有证标准物质时,可否确保量值准确;

6、实验室是否制定并实施参考标准和标准物质的期间核查程序;

7、实验室是否制定并实施参考标准和标准物质的安全处置、运输、存储、使用的管理程序。

十七、抽样和样品处置的评审要点:

1、实验室是否建立样品的抽取和处置管理程序;当实验室有抽样要求时,检查有无抽样计划和程序,抽样过程是否得到控制,能否确保抽样的代表性。

2、实验室是否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或标准实施样品的抽取和处置;没有相关的技术规范或标准时,实验室是否根据适当的统计方法制定抽样计划,并注意抽样过程中需要控制的因素;

3、实验室是否保存抽样记录,该记录是否包括所用的抽样计划、抽样人、环境条件、必要时有抽样位置的图示,可能时包括抽样计划所依据的统计方法;

4、实验室是否详细记录客户对抽样计划的偏离、添加或删节的要求,并告

7 知相关人员;

5、实验室是否记录接收样品的状态,包括与正常(或规定)条件的偏离;

6、实验室是否建立样品的标识系统,该系统是否可避免样品或在记录提及时的混淆;

7、实验室是否有适当的设备设施贮存、处理;实验室是否保持样品的流转记录。

十八、结果质量控制的评审要点:

1、实验室是否建立质量控制程序和质量控制计划;采取了哪些质控措施,并对其定期评审。

2、实验室是否充分运用统计技术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并能发现测量系统的变化趋势;是否预先确定质量控制结果是否合格的判断依据,是否分析质量控制的数据,是否针对不合格的质量控制结果采取有计划的纠正措施。

十九、结果报告的评审要点:

1、实验时否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标准、程序的要求,及时出具结果报告;结果报告是否准确、客观、真实;报告是否使用法定计量单位;

2、结果报告的内容是否符合要求;

3、检测报告中包含分包方的结果时,是否清晰标明;分包方是否书面或电子方式结果;

4、使用电话、电传、传真或其他电子/电磁方式传送结果时,是否满足本准则的所有要求;

5、已经发出报告需要做实质性修改时,是否以追加文件或更换报告的形式实施;是否包括如下声明:“对报告的补充,系列号„„(或其他标识)”;报告修改是否满足本准则的所有要求,若有必要发新报告时,是否有必要发新报告时,是否有唯一性标识,并注明所有替代的原件。

8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1.总则

1.1 为贯彻实施《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确保科学、规范地实施实验室资质认定(计量认证/审查认可)评审,为实验室资质行政许可提供可靠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准则。

1.2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对从事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的实验室资质认定(计量认证、授权、验收)的评审应当遵守本准则。

1.3本准则所称的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是指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实验室的基本条件和能力是否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以及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实施的评价和承认活动。1.4实验室的资质认定评审,应当遵循客观公正、科学准确、统一规范、有利于检测资源共享和避免不必要重复的原则。

1.5对取得国家认监委确定的认可机构认可的实验室进行资质认定,只对本准则特定条款(黑体字部分)进行评审。同时申请实验室认可和资质认定的,应按实验室认可准则和本准则的特定条款进行评审。 2.参考文件

GB/T15481:2000《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 ISO/IEC1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

《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第86号局长令)

《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评审准则》(试行)(质技监认实函[2000]046号) 3.术语和定义

本准则使用《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和GB/T15481:1999《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中给出的相关术语和定义。

9 4.管理要求 4.1组织

实验室应依法设立或注册,能够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保证客观、公正和独立地从事检测或校准活动。

4.1.1 实验室一般为独立法人;非独立法人的实验室需经法人授权,能独立承担第三方公正检验,独立对外行文和开展业务活动,有独立帐目和独立核算。 4.1.2 实验室应具备固定的工作场所,应具备正确进行检测和/或校准所需要的并且能够独立调配使用的固定、临时和可移动检测和/或校准设备设施。 4.1.3 实验室管理体系应覆盖其所有场所进行的工作。

4.1.4 实验室应有与其从事检测和/或校准活动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4.1.5 实验室及其人员不得与其从事的检测和/或校准活动以及出具的数据和结果存在利益关系;不得参与任何有损于检测和/或校准判断的独立性和诚信度的活动;不得参与和检测和/或校准项目或者类似的竞争性项目有关系的产品设计、研制、生产、供应、安装、使用或者维护活动。

实验室应有措施确保其人员不受任何来自内外部的不正当的商业、财务和其他方面的压力和影响,并防止商业贿赂。

4.1.6 实验室及其人员对其在检测和/或校准活动中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负有保密义务,并有相应措施。

4.1.7 实验室应明确其组织和管理结构、在母体组织中的地位,以及质量管理、技术运作和支持服务之间的关系。

4.1.8实验室最高管理者、技术管理者、质量主管及各部门主管应有任命文件,独立法人实验室最高管理者应由其上级单位任命;最高管理者和技术管理者的变更需报发证机关或其授权的部门确认。

4.1.9实验室应规定对检测和/或校准质量有影响的所有管理、操作和核查人员的职责、权力和相互关系。必要时,指定关键管理人员的代理人。

4.1.10 实验室应由熟悉各项检测和/或校准方法、程序、目的和结果评价的人员对检测和/或校准的关键环节进行监督。

10 4.1.11 实验室应由技术管理者全面负责技术运作,并指定一名质量主管,赋予其能够保证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职责和权力。

4.1.12 对政府下达的指令性检验任务,应编制计划并保质保量按时完成(适用于授权/验收的实验室)。 4.2 管理体系

实验室应按照本准则建立和保持能够保证其公正性、独立性并与其检测和/或校准活动相适应的管理体系。管理体系应形成文件,阐明与质量有关的政策,包括质量方针、目标和承诺,使所有相关人员理解并有效实施。 4.3 文件控制

实验室应建立并保持文件编制、审核、批准、标识、发放、保管、修订和废止等的控制程序,确保文件现行有效。 4.4 检测和/或校准分包

如果实验室将检测和/或校准工作的一部分分包,接受分包的实验室一定要符合本准则的要求;分包比例必须予以控制(限仪器设备使用频次低、价格昂贵及特种项目)。实验室应确保并证实分包方有能力完成分包任务。实验室应将分包事项以书面形式征得客户同意后方可分包。 4.5 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

实验室应建立并保持对检测和/或校准质量有影响的服务和供应品的选择、购买、验收和储存等的程序,以确保服务和供应品的质量。 4.6 合同评审

实验室应建立并保持评审客户要求、标书和合同的程序,明确客户的要求。 4.7 申诉和投诉

实验室应建立完善的申诉和投诉处理机制,处理相关方对其检测和/或校准结论提出的异议。应保存所有申诉和投诉及处理结果的记录。 4.8 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及改进

实验室在确认了不符合工作时,应采取纠正措施;在确定了潜在不符合的原因时,应采取预防措施,以减少类似不符合工作发生的可能性。实验室应通过实施纠正措施、预防措施等持续改进其管理体系。

11 4.9 记录

实验室应有适合自身具体情况并符合现行质量体系的记录制度。实验室质量记录的编制、填写、更改、识别、收集、索引、存档、维护和清理等应当按照适当程序规范进行。

所有工作应当时予以记录。对电子存储的记录也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原始信息或数据的丢失或改动。

所有质量记录和原始观测记录、计算和导出数据、记录、以及证书 /证书副本等技术记录均应归档并按适当的期限保存。每次检测和/或校准的记录应包含足够的信息以保证其能够再现。记录应包括参与抽样、样品准备、检测和/校准人员的标识。所有记录、证书和报告都应安全储存、妥善保管并为客户保密。 4.10 内部审核

实验室应定期地对其质量活动进行内部审核,以验证其运作持续符合管理体系和本准则的要求。每年度的内部审核活动应覆盖管理体系的全部要素和所有活动。审核人员应经过培训并确认其资格,只要资源允许,审核人员应独立于被审核的工作。 4.11 管理评审

实验室最高管理者应根据预定的计划和程序,定期地对管理体系和检测和/或校准活动进行评审,以确保其持续适用和有效,并进行必要的改进。

管理评审应考虑到:政策和程序的适应性;管理和监督人员的报告;近期内部审核的结果;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由外部机构进行的评审;实验室间比对和能力验证的结果;工作量和工作类型的变化;申诉、投诉及客户反馈;改进的建议;质量控制活动、资源以及人员培训情况等。 5.技术要求 5.1 人员

5.1.1实验室应有与其从事检测和/或校准活动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实验室应使用正式人员或合同制人员。使用合同制人员及其他的技术人员及关键支持人员时,实验室应确保这些人员胜任工作且受到监督,并按照实验室管理体系要求工作。

12 5.1.2对所有从事抽样、检测和/或校准、签发检测/校准报告以及操作设备等工作的人员,应按要求根据相应的教育、培训、经验和/或可证明的技能进行资格确认并持证上岗。从事特殊产品的检测和/或校准活动的实验室,其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还应符合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要求。

5.1.3实验室应确定培训需求,建立并保持人员培训程序和计划。实验室人员应经过与其承担的任务相适应的教育、培训,并有相应的技术知识和经验。 5.1.4使用培训中的人员时,应对其进行适当的监督。 5.1.5 实验室应保存人员的资格、培训、技能和经历等的档案。

5.1.6 实验室技术主管、授权签字人应具有工程师以上(含工程师)技术职称,熟悉业务,经考核合格。

5.1.7 依法设置和依法授权的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其授权签字人应具有工程师以上(含工程师)技术职称,熟悉业务,在本专业领域从业3年以上。 5.2 设施和环境条件

5.2.1实验室的检测和校准设施以及环境条件应满足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或标准的要求。

5.2.2 设施和环境条件对结果的质量有影响时,实验室应监测、控制和记录环境条件。在非固定场所进行检测时应特别注意环境条件的影响。

5.2.3实验室应建立并保持安全作业管理程序,确保化学危险品、毒品、有害生物、电离辐射、高温、高电压、撞击、以及水、气、火、电等危及安全的因素和环境得以有效控制,并有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

5.2.4实验室应建立并保持环境保护程序,具备相应的设施设备,确保检测/校准产生的废气、废液、粉尘、噪声、固废物等的处理符合环境和健康的要求,并有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

5.2.5区域间的工作相互之间有不利影响时,应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5.2.6对影响工作质量和涉及安全的区域和设施应有效控制并正确标识。 5.3 检测和校准方法

13 5.3.1实验室应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使用适合的方法和程序实施检测和/或校准活动。实验室应优先选择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如果缺少指导书可能影响检测和/或校准结果,实验室应制定相应的作业指导书。 5.3.2 实验室应确认能否正确使用所选用的新方法。如果方法发生了变化,应重新进行确认。实验室应确保使用标准的最新有效版本。

5.3.3与实验室工作有关的标准、手册、指导书等都应现行有效并便于工作人员使用。

5.3.4需要时,实验室可以采用国际标准,但仅限特定委托方的委托检测。5.3.5 实验室自行制订的非标方法,经确认后,可以作为资质认定项目,但仅限特定委托方的检测。

5.3.6检测和校准方法的偏离须有相关技术单位验证其可靠性或经有关主管部门核准后,由实验室负责人批准和客户接受,并将该方法偏离进行文件规定。5.3.7 实验室应有适当的计算和数据转换及处理规定,并有效实施。当利用计算机或自动设备对检测或校准数据进行采集、处理、记录、报告、存储或检索时,实验室应建立并实施数据保护的程序。该程序应包括(但不限于):数据输入或采集、数据存储、数据转移和数据处理的完整性和保密性。 5.4 设备和标准物质

5.4.1 实验室应配备正确进行检测和/或校准(包括抽样、样品制备、数据处理与分析)所需的抽样、测量和检测设备(包括软件)及标准物质,并对所有仪器设备进行正常维护。

5.4.2 如果仪器设备有过载或错误操作、或显示的结果可疑、或通过其他方式表明有缺陷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加以明显标识,如可能应将其储存在规定的地方直至修复;修复的仪器设备必须经检定、校准等方式证明其功能指标已恢复。实验室应检查这种缺陷对过去进行的检测和/或校准所造成的影响。 5.4.3如果要使用实验室永久控制范围以外的仪器设备(租用、借用、使用客户的设备),限于某些使用频次低、价格昂贵或特定的检测设施设备,且应保证符合本准则的相关要求。

14 5.4.4 设备应由经过授权的人员操作。设备使用和维护的有关技术资料应便于有关人员取用。

5.4.5 实验室应保存对检测和/或校准具有重要影响的设备及其软件的档案。该档案至少应包括: a) 设备及其软件的名称;

b) 制造商名称、型式标识、系列号或其他唯一性标识; c) 对设备符合规范的核查记录(如果适用);

d) 当前的位置(如果适用);

e) 制造商的说明书(如果有),或指明其地点; f) 所有检定/校准报告或证书; g) 设备接收/启用日期和验收记录; h) 设备使用和维护记录(适当时); i) 设备的任何损坏、故障、改装或修理记录。

5.4.6所有仪器设备(包括标准物质)都应有明显的标识来表明其状态。5.4.7若设备脱离了实验室的直接控制,实验室应确保该设备返回后,在使用前对其功能和校准状态进行检查并能显示满意结果。

5.4.8 当需要利用期间核查以保持设备校准状态的可信度时,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

5.4.9 当校准产生了一组修正因子时,实验室应确保其得到正确应用。 5.4.10未经定型的专用检测仪器设备需提供相关技术单位的验证证明。 5.5 量值溯源

5.5.1实验室应确保其相关检测和/或校准结果能够溯源至国家基标准。实验室应制定和实施仪器设备的校准和/或检定(验证)、确认的总体要求。对于设备校准,应绘制能溯源到国家计量基准的量值传递方框图(适用时),以确保在用的测量仪器设备量值符合计量法制规定。

5.5.2检测结果不能溯源到国家基标准的,实验室应提供设备比对、能力验证结果的满意证据。

15 5.5.3实验室应制定设备检定/校准的计划。在使用对检测、校准的准确性产生影响的测量、检测设备之前,应按照国家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进行检定/校准,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5.5.4实验室应有参考标准的检定/校准计划。参考标准在任何调整之前和之后均应校准。实验室持有的测量参考标准应仅用于校准而不用于其他目的,除非能证明作为参考标准的性能不会失效。

5.5.5可能时,实验室应使用有证标准物质(参考物质)。没有有证标准物质(参考物质)时,实验室应确保量值的准确性。

5.5.6实验室应根据规定的程序对参考标准和标准物质(参考物质)进行期间核查,以保持其校准状态的置信度。

5.5.7实验室应有程序来安全处置、运输、存储和使用参考标准和标准物质(参考物质),以防止污染或损坏,确保其完整性。5.6 抽样和样品处置

5.6.1实验室应有用于检测和/或校准样品的抽取、运输、接收、处置、保护、存储、保留和/或清理的程序,确保检测和/或校准样品的完整性。

5.6.2实验室应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实施样品的抽取、制备、传送、贮存、处置等。没有相关的技术规范或者标准的,实验室应根据适当的统计方法制定抽样计划。抽样过程应注意需要控制的因素,以确保检测和/或校准结果的有效性。

5.6.3实验室抽样记录应包括所用的抽样计划、抽样人、环境条件、必要时有抽样位置的图示或其他等效方法,如可能,还应包括抽样计划所依据的统计方法。5.6.4实验室应详细记录客户对抽样计划的偏离、添加或删节的要求,并告知相关人员。

5.6.5实验室应记录接收检测或校准样品的状态,包括与正常(或规定)条件的偏离。

5.6.6实验室应具有检测和/或校准样品的标识系统,避免样品或记录中的混淆。5.6.7 实验室应有适当的设备设施贮存、处理样品,确保样品不受损坏。实验室应保持样品的流转记录。

16 5.7结果质量控制

5.7.1 实验室应有质量控制程序和质量控制计划以监控检测和校准结果的有效性,可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a) 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参考物质)进行监控和/或使用次级标准物质(参考物质)开展内部质量控制; b) 参加实验室间的比对或能力验证; c) 使用相同或不同方法进行重复检测或校准; d) 对存留样品进行再检测或再校准; e) 分析一个样品不同特性结果的相关性。

5.7.2 实验室应分析质量控制的数据,当发现质量控制数据将要超出预先确定的判断依据时,应采取有计划的措施来纠正出现的问题,并防止报告错误的结果。 5.8 结果报告

5.8.1 实验室应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要求和规定的程序,及时出具检测和/或校准数据和结果,并保证数据和结果准确、客观、真实。报告应使用法定计量单位。

5.8.2检测和/或校准报告应至少包括下列信息: a) 标题;

b) 实验室的名称和地址,以及与实验室地址不同的检测和/或校准的地点; c) 检测和/或校准报告的唯一性标识(如系列号)和每一页上的标识,以及报告结束的清晰标识;

d) 客户的名称和地址(必要时); e) 所用标准或方法的识别; f) 样品的状态描述和标识;

g) 样品接收日期和进行检测和/或校准的日期(必要时); h) 如与结果的有效性或应用相关时,所用抽样计划的说明; i) 检测和/或校准的结果;

j) 检测和/或校准人员及其报告批准人签字或等效的标识;

17 k) 必要时,结果仅与被检测和/或校准样品有关的声明。

5.8.3 需对检测和/或校准结果做出说明的,报告中还可包括下列内容: a) 对检测和/或校准方法的偏离、增添或删节,以及特定检测和/或校准条件信息;

b) 符合(或不符合)要求和/或规范的声明;

c)当不确定度与检测和/或校准结果的有效性或应用有关,或客户有要求,或不确定度影响到对结果符合性的判定时,报告中还需要包括不确定度的信息; d) 特定方法、客户或客户群体要求的附加信息。 5.8.4 对含抽样的检测报告,还应包括下列内容: a) 抽样日期;

b) 与抽样方法或程序有关的标准或规范,以及对这些规范的偏离、增添或删节; c) 抽样位置,包括任何简图、草图或照片; d) 抽样人;

e)列出所用的抽样计划;

f)抽样过程中可能影响检测结果解释的环境条件的详细信息。

5.8.5检测报告中含分包结果的,这些结果应予清晰标明。分包方应以书面或电子方式报告结果。

5.8.6 当用电话、电传、传真或其他电子/电磁方式传送检测和/或校准结果时,应满足本准则的要求。

5.8.7对已发出报告的实质性修改,应以追加文件或更换报告的形式实施;并应包括如下声明:“对报告的补充,系列号„„(或其他标识)”,或其他等效的文字形式。报告修改应满足本准则的所有要求,若有必要发新报告时,应有唯一性标识,并注明所替代的原件。 18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要点

一、组织的评审要点:

1、实验室是否具有法律地位的证明文件,从法律上认定是否是一个能够承担法律责任的实体。独立法人性质的实验室是否有合法的设立或注册证书;非独立法人的实验室是否有批准文件、授权书、最高管理者的任命文件和母体的公正性声明。实验室应承诺保证客观、公正和独立地从事检测/校准活动,有保持第三方公正地位措施,满足“授权”、“独立”的有关要求。

2、审阅实验室注册、登记文件和工作场所的所有权、使用权的证明文件,确认实验室是否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审查食品设备的所有权、使用权的证明文件,确认实验室是否具备能够独立调配使用的固定的、临时的或可移动的检测/校准设备和设施,以及设备、设施能否保证正确进行检测/校准。

3、通过审阅管理体系文件,特别是各部门和岗位的职责以及各项管理活动的控制程序,确认其管理体系是否覆盖了所有的工作场所或地点。检查实验室所有场所的所有工作,验证质量体系能否对其有效的覆盖。

4、查阅实验室在册人员证明,或劳动合同证明,确认实验室是否拥有对稳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5、查阅实验室是否制定了保证检测和或/校准工作公正、客观的有关措施;能否保持第三方公正性;能否有效防止任何有损独立性和诚信度的活动;能否有措施防止任何形式的商业贿赂。并考查实验室的实施效果如何。

6、实验室是否制定了保护国家秘密和客户秘密的有关措施,以及在有关的活动中实施情况。

7、分析实验室内部机构设置是否合理,部门职责是否明确,是否能够保证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

8、查阅实验室的最高管理者、技术管理者、质量主管、各部门负责人和监督人员是否有符合要求的任命文件,他们的职责规定是否明确、恰当,以及履行职责的状况。

9、是否规定了所有管理、操作和核查人员的职责,所有的管理、操作和核查人员是否明确本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关键人员是否明确了代理人。

10、检查监督工作的范围、计划和记录,监督员职责是否到位,评价其工作有效性。

11、是否任命了技术管理者和质量主管,是否明确了技术管理者和质量主管的职责和权力。

12、依法设置或依法授权实验室是否有措施完成政府下达的指令性任务,确保检测数据的公正性和及时性。

二、管理体系的评审要点:

1、建立管理体系的职责是否明确并得以落实;质量过程是否予以明确;建立的管理体系是否符合本实验室的特点(如移动的、多检测场所等);相应的质量记录能否证明体系的运行;是否存在系统性或区域性不符合。

2、审阅实验室管理体系文件的系统性和协调性,以及对照本准则的完整性和符合性。结合本准则全部要素的评审情况和实施效果,评判管理体系文件与实验室自身状况的适应性和实际运行的有效性。

3、在评审过程中,注意与实验室的重要岗位人员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其对本岗位的职责和管理体系、质量方针目标是否清楚明了。

4、是否建立了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质量方针是否适宜;质量目标是否可测量和可操作。

5、本要素的评审一般要衡量全面评审情况、分析管理体系关键和重点环节管理状况,整体评价管理体系符合本准则的状况和实际效果。往往不是某个评审人员的意见,应当是评审组集体评判的意见和结论。

三、文件控制的评审要点:

1、实验室是否具有文件控制和管理程序,有关的内容和环节是否齐全,规定是否合理且具有可操作性。

2、实验室内部文件的审批手续是否齐全;注意现场使用的各种文件是否标识清晰。

3、实验室现场是否使用失效或废止的文件;是否存在一个文件出现不同版本的问题。

4、实验室受控文件是否定期审核,必要时进行修订,更改的文件是否经过再批准,并加以注明。

四、检测和/或校准分包的评审要点:

1、实验室是否确定了分包实验室名单,行个分包实验室是否符合本准则和相关技术能力。

2、实验室分包项目是否符合本准则限定的三种情况。

3、实验室每一次分包是否征得客户书面同意。

五、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的评审要点:

1、实验室是否制定了服务和供应品的选择、购买和验收、储存的相关管理程序文件。

2、实验室是否对服务方和供应方进行了评价,是否建立了服务方/供应方名单。

3、实验室已发生的采购是否受控,是否正确选择具备资格的供应方。

4、实验室是否规定了对采购品的验收要求,对供应品、试剂和消耗性材料是否经过验收。

六、合同评审的评审要点:

1、实验室是否制定评审客户要求、标书和合同的相关程序文件,不同情况下的评审规定或要求是否明确。

2、实验室是否对不同类型的委托书、标书或合同,按照不同的规定实施了评审。

七、申诉和投诉的评审要点:

1、实验室是否制定处理申诉和投诉程序文件,主动征求客户意见。

2、实验室处理申诉和投诉过程是否符合程序文件的规定和要求。

3、确属实验室原因造成的投诉或申诉,是否对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纠正措施,对有关工作领域或管理休系进行改进。

21

八、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及改进的评审要点:

1、实验室是否编制了不符合工作的控制程序,对不符合工作予以及时处理。

2、实验室是否编制了纠正措施程序,在“评价表明不符合工作可能再度发生”时,执行纠正措施程序。并根据实验室的实际,分析程序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3、实验室对出现的不符合工作或对潜在造成不符合的原因,是否采取了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

4、实验室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实施结果是否进行了验证。

九、记录的评审要点:

1、实验室是否编制了记录管理程序,内容是否齐全、合理。

2、实验室的管理记录和技术记录的信息是否“足够”,是否能够“复现”管理和技术活动。

3、实验室的各种记录填写和更改是否正确、完整、清晰、明了。

4、实验室足否规定了记录的保存期限,保存期限是否合理,是否按照规定保存相关记录。

5、实验室现存记录是否安全储存、妥善保管,保存方式是否合理,方便存取、查阅方便。

6、实验室是否做到为客户保密。

十、内部审核的评审要点:

1、实验室是否制定了内部审核控制程序。

2、实验室是否按照程序开展了内部审核,审阅其完整的内审资料。

3、实验室内审工作程度是否规范、记录是否齐全、不符合报告是事实清楚、定性准确、针对不符合工作制定的纠正措施是否合理、纠正措施是否实施、实施的结果是否进行了验证等。

4、每个年度的内部审核工作是否包括管理体系的所有要素,是否覆盖了实验室的所有部门和工作场所。

22

5、内审人员是否进行了资格确认,是否经过恰当的培训;内审人员是否做到了独立于被审核的工作。

十一、管理评审的评审要点:

1、实验室是否编制了管理评审控制程序文件。

2、管理评审工作是否按照规定和计划组织实施,每次评审输入是否明确,评审是否充分,结果是否恰当。

3、管理评审报告提出的有关措施是否纳入改进,其结果是否得到验证。

十二、人员的评审要点:

1、实验室人员的数量和能力是否满足所从事工作的需要;合同制人员、其他的技术人员和关键支持人员是否胜任,其工作是否符合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2、所有人员的持证上岗记录,有无资格确认,上岗授权是否明确;

3、实验室是否制订人员培训程序和计划,有无培训计划实施的培训记录;

4、对培训中人员的监督要求;

5、查实验室人员档案是否符合要求;

6、实验室技术主管、授权签字人的资格条件是否符合要求;

7、依法设置和依法授权的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其授权签字人是否满足要求。

十三、设施和环境条件的评审要点:

1、实验室设施和环境条件是否满足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的要求;

2、设施和环境条件影响结果时,实验室是否有监控记录;非固定场所检测时是否有规定;

3、实验室安全作业管理程序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有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

4、实验室环境保护程序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有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

5、区域间的工作相互之间有不利影响时,是否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

6、对影响工作质量和涉及安全的区域和设施是否有效控制并正确标识。

23 十

四、检测和校准方法的评审要点:

1、实验室是否选择使用适合的方法,是否制定必要的作业指导书;

2、实验室是否对选用的新方法(包括变化的方法)进行确认,是否使用标准的最新有效版本;

3、与实验室工作有关的标准、手册、指导书是否现行有效并便于相关工作人员使用;

4、实验室采用的国际标准和自行制定的非标方法是否仅限特定委托方的检测,非标方法是否经过确认;

5、实验室对检测/校准方法的偏离是否有相关技术单位的验证、有关主管部门的核准、实验室负责人的批准、客户接受,是否将偏离方法形成文件;

6、实验室是否建立并实施计算和数据转换及处理的规定,是否建立并实施数据保护的程序。

十五、设备和标准物质的评审要点:

1、实验室是否配备了正确进行检测/校准所需的全部设备及软件、标准物质;所有仪器设备是否正常维护;

2、仪器设备出现缺陷时,是否立即停用并明显标识;修复的仪器设备是否经检定、校准等方式证明其功能指标已恢复;实验室是否检查这种缺陷对过去的检测/校准的影响;

3、实验室使用的永久控制范围以外的仪器设备是否仅限于使用频次低、价格昂贵或特定的检测设施设备,是否符合本准则的相关要求;

4、所有设备是否均由授权人员操作,设备使用和维护的有关技术资料是否便于有关人员取用;

5、实验室是否保存对检测/校准有重要影响的设备及其软件的档案,档案内容是否符合要求;

6、所有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是否均有明显的状态标识;

7、脱离实验室直接控制的设备,返回后、恢复使用前,实验室是否对其功能和校准状态进行检查并显示满意结果;

8、需要时,是否建立设备期间核查程序并执行;

24

9、校准产生修正因子时,实验室是否正确应用;

10、未经定型的专用检测仪器设备是否有相关技术单位的验证证明。

十六、量值溯源的评审要点:

1、实验室是否制定并实施仪器设备校准、检定、验证、确认的总体要求;是否确保结果能溯源至国家基标准;设备校准时,是否可确保在用的测量仪器设备的量值符合计量法制规定;

2、检测结果不能溯源至国家基标准的,实验室是否能提供设备比对、能力验证结果的满意证据;

3、实验室是否制定设备检定/校准计划;是否在设备使用前进行检定/校准;

4、实验室是否制定参考标准的检定/校准计划;是否在参考标准进行任何调整之前和之后均进行检定/校准;测量参考标准是否仅用于校准,若用于其他目的是否可证明不影响参考标准的性能;

5、实验室是否使用有证标准物质;没有有证标准物质时,可否确保量值准确;

6、实验室是否制定并实施参考标准和标准物质的期间核查程序;

7、实验室是否制定并实施参考标准和标准物质的安全处置、运输、存储、使用的管理程序。

十七、抽样和样品处置的评审要点:

1、实验室是否建立样品的抽取和处置管理程序;当实验室有抽样要求时,检查有无抽样计划和程序,抽样过程是否得到控制,能否确保抽样的代表性。

2、实验室是否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或标准实施样品的抽取和处置;没有相关的技术规范或标准时,实验室是否根据适当的统计方法制定抽样计划,并注意抽样过程中需要控制的因素;

3、实验室是否保存抽样记录,该记录是否包括所用的抽样计划、抽样人、环境条件、必要时有抽样位置的图示,可能时包括抽样计划所依据的统计方法;

4、实验室是否详细记录客户对抽样计划的偏离、添加或删节的要求,并告

25 知相关人员;

5、实验室是否记录接收样品的状态,包括与正常(或规定)条件的偏离;

6、实验室是否建立样品的标识系统,该系统是否可避免样品或在记录提及时的混淆;

7、实验室是否有适当的设备设施贮存、处理;实验室是否保持样品的流转记录。

十八、结果质量控制的评审要点:

1、实验室是否建立质量控制程序和质量控制计划;采取了哪些质控措施,并对其定期评审。

2、实验室是否充分运用统计技术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并能发现测量系统的变化趋势;是否预先确定质量控制结果是否合格的判断依据,是否分析质量控制的数据,是否针对不合格的质量控制结果采取有计划的纠正措施。

十九、结果报告的评审要点:

1、实验时否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标准、程序的要求,及时出具结果报告;结果报告是否准确、客观、真实;报告是否使用法定计量单位;

2、结果报告的内容是否符合要求;

3、检测报告中包含分包方的结果时,是否清晰标明;分包方是否书面或电子方式结果;

4、使用电话、电传、传真或其他电子/电磁方式传送结果时,是否满足本准则的所有要求;

5、已经发出报告需要做实质性修改时,是否以追加文件或更换报告的形式实施;是否包括如下声明:“对报告的补充,系列号„„(或其他标识)”;报告修改是否满足本准则的所有要求,若有必要发新报告时,是否有必要发新报告时,是否有唯一性标识,并注明所有替代的原件。

26

推荐第4篇: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要点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要点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共19个要素,其中管理要求:11个要素,技术要求:8个要素;评审要点有75条,178款。

4.1组织:

1)实验室是否具有法律地位的证明文件。 独立法人性质的实验室是否有合法的设立文件或注册证书; 非独立法人性质的实验室是否有批准文件、授权书、最高管理者的任命文件和母体的公正性声明;

实验室应承诺保证客观、公正和独立地从事检测/校准活动,有保持第三方公正地位措施,满足“授权”、“独立”的有关要求。

2)审阅实验室注册、登记文件和工作场所的所有权、使用权的证明文件,确认实验室是否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审查仪器设备的所有权、使用权的证明文件,确认实验室是否具备能够独立调配使用的固定的、临时的或可移动的检测/校准设备和设施,以及设备、设施能否保证正确进行检测/校准。

3)通过审阅管理体系文件,特别是各部门和岗位的职责以及各项管理活动的控制程序,确认其管理体系是否覆盖了所有的工作场所或地点。检查实验室所有场所的所有工作,验证质量体系能否对其有效的覆盖。

4)查阅实验室在册人员证明,或劳动合同证明,确认实验室是否拥有相对稳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5)查阅实验室是否制定了保证检测/或校准工作公正、客观的有关措施;能否保持第三方公正性;能否有效防止任何有损独立性和诚信度的活动;能否有措施防止任何形式的商业贿赂。并考查实验室的实施效果如何。

6)实验室是否制定了保护国家秘密和客户秘密的有关措施,以及在有关的活动中实施情况。

7)分析实验室内部机构设置是否合理,部门职责是否明确,是否能保证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

8)查阅实验室的最高管理者、技术主管、质量主管、各部门负责人和监督人员是否有符合要求的任命文件,他们的职责规定是否明确、恰当,以及履行职责的状况。

9)是否规定了所有的管理、操作和核查人员的职责,所有的管理、操作和核查人员是否明确本岗位的职责和权限; 关键人员是否明确了代理人。

10)检查监督工作的范围、计划和记录,监督员职责是否到位,评价其工作的有效性。

查监督人员是否有任命,是否由熟悉各项检测方法、程序、目的和结果评价的人担任;是否对检测的现场和操作过程、关键环节、主要的步骤、重要的检测任务以及新上岗人员进行重点监督;监督记录是否对样品状态、环境条件、仪器设备情况、标准方法、监督过程等进行了详细描述。

11)是否任命了技术主管和质量主管,是否明确了技术主管和质量主管的职责和权力。

12)依法设置或依法授权实验室是否有措施完成政府下达的指令性任务,确保检测数据的公正性和及时性。

两个名称的实验室,如中铁XX局检测中心/XXX检测公司,应按独立法人和非独立法人实验室两种方案准备(两个营业执照、非独立法人实验室最高管理者授权、管理人员任命等)。

4.2管理体系:

1)建立管理体系的职责是否明确并得以落实;质量过程是否予以明确;建立的管理体系是否符合本实验室的特点(如移动的、多检测场所等);相应的质量记录能否证明体系的运行;是否存在系统性或区域性不符合。

2)审阅实验室管理体系文件的系统性和协调性,以及对照评审准则的完整性和符合性。

结合评审准则全部要素的评审情况和实施效果,评判管理体系文件与实验室自身状况的适应性和实际运行的有效性。

3)在评审过程中,注意与实验室的重要岗位人员进行沟通,了解其对本岗位的职责和管理体系、质量方针和目标是否清楚明白。

4)是否建立了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质量方针是否适宜;质量目标是否可测量和可操作。

5)本要素的评审一般要衡量全面评审情况、分析管理体系关键和重点环节管理状况,整体评价管理体系符合评审准则的状况和实际效果。应当是评审组集体评判的意见和结论。

4.3文件控制

1)实验室是否具有文件控制和管理程序,有关的内容和环节是否齐全,规定是否合理且具可操作性。

无论是文本文件还是电子版文件,都要按照规定要求实施有效的控制。

2)实验室内部文件的审批手续是否齐全;现场使用的各种文件是否标识清晰。

3)实验室现场是否使用失效或废止的文件;是否存在一个文件出现不同版本的问题。

4)实验室受控文件是否定期审核,必要时进行修订,更改的文件是否经过再批准,并加以说明。

4.4检测和/或校准分包

1)实验室是否确定了分包实验室的名单,每个分包的实验室是否符合本准则和相关技术能力。

2)实验室分包项目是否符合评审准则限定的三种情况(使用频次低、价格昂贵及特种项目)。

3)实验室每一次分包是否征得客户书面同意。

4.5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

2 1)实验室是否制定了服务和供用品的选择、购买和验收、储存的相关管理程序文件。

包括选择合格的检定或校准的服务方、仪器设备和消耗材料的供应方和对购买、验收、存储和不合格品的处理规定等内容。

2)实验室是否对服务和供应方进行了评价,是否建立了服务方/供应方的名单。 实验室对供货单位或服务提供者的质量保证能力应当进行评价,并建立合格供应商和服务方的名单。

3)实验室已发生的采购是否受控,是否正确选择具备资格的供应方。 查供应商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检定授权书等。

4)实验室是否已规定了对采购品的验收要求,对供应品、试剂和消耗性材料是否经过验收。

4.6合同评审:

1)实验室是否制定评审客户要求、标书和合同的相关程序文件,不同情况下的评审规定或要求是否明确。

2)实验室是否对不同类型的委托书、标书或合同,按照不同的规定实施了评审。 对于常规的、一般性的或非常明确的客户需求,可简化评审的过程,经有关人员在委托单上加以签字确认即可;对于偏离标准的或检测法律后果需要论证的,以及需要落实工作量工期能否满足客户要求的,实验室应按照有关程序的规定实施合同评审。

4.7申诉和投诉:

1)实验室是否制定处理申诉和投诉程序文件,主动征求客户意见。

2)实验室处理申诉和投诉过程是否符合程序文件的规定和要求。

3)确属实验室原因造成的投诉或申诉,是否对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纠正措施,对有关工作领域或管理体系进行改进。

4.8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及改进

1)实验室是否编制了不符合工作的控制程序,对不符合工作予以及时处理。

2)实验室是否编制了纠正措施程序,在“评价表明不符合工作可能再度发生”时,执行纠正措施程序。并根据实验室的实际,分析程序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3)实验室对出现的不符合工作或对潜在造成不符合的原因,是否采取了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

4)实验室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实施结果是进行了验证。

4.9记录

1)实验室是否编制了记录管理程序,内容是否齐全、合理。

2)实验室的管理记录和技术记录的信息是否“足够”,是否能够“复现”管理和技术活动。

3)实验室的各种记录填写和更改是否正确、完整、清晰、明了。

4)实验室是否规定了记录的保存期限,保存期限是否合理,是否按照规定保存相关记录。

5)实验室现存记录是否安全储存、妥善保管,保存方式是否合理,方便存取、查阅方便。

6)实验室是否按照4.1.6条的规定,做到为客户保密。

实验室所有的工作是否当时予以记录,不允许事后补记或追记。无论是书面文本记录还是电子信息记录,均要按程序文件的规定进行控制,对电子版的记录应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数据的丢失或未经批准,有关人员擅自修改记录。对记录的要求是:及时、真实、完整、准确、再现。

4.10内部审核:

1)实验室是否制定了内部审核控制程序。

2)实验室是否按照程序规定开展了内部审核,审核其完整的内审资料。

3)实验室内审工作程序是否规范、记录是否齐全、不符合报告是否事实清楚、定性准确、针对不符合工作制定的纠正措施是否合理、纠正措施是否实施、实施的结果是否进行了验证等。

4)每个年度的内审工作是否包括管理体系的所有要素,是否覆盖了实验室的所有部门和工作场所。

5)内审人员是否进行了资格确认,是否经过恰当的培训;内审人员是否做到了独立于被审核的工作。

4.11管理评审

1)实验室是否编制了管理评审控制程序文件。

2)管理评审工作是否按照规定和计划组织实施,每次评审输入是否明确,评审是否充分,结果是否恰当。

3)管理评审报告提出的有关措施是否纳入改进,其结果是否得到验证。 管理评审十一个方面的输入:1政策和程序的适应性;2管理和监督人员的报告;3近期内部审核的结果;4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5由外部机构进行的评审;6实验室间比对和能力验证的结果;7工作量和工作类型的变化;8申诉、投诉及客户反馈;9改进的建议;10质量控制活动;11资源以及人员培训情况等。

5.1人员:

1)实验室人员的数量和能力是否满足所从事工作的需要;合同制人员、其他的技术人员和关键支持人员是否胜任,其工作是否符合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2)所有人员的持证上岗记录,有无资格确认,上岗授权是否明确。

所有从事抽样、检测、签发报告、操作设备的人员都必须持证上岗,上岗的授权必须明确、具体,如授权进行某一项检测工作签发某范围的报告、操作某一台设备等。上岗前的资格确认方式可以根据工作的复杂程度、个人学历、经验水平、专门培训、见习、考核情况进行确定。

3)实验室是否制订人员培训程序和计划,有无培训计划实施的培训记录。

4)对培训中人员的监督要求。

5)查实验室人员档案是否符合要求。

6)实验室技术主管、授权签字人的资格条件是否符合要求。

7)依法设置和依法授权的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其授权签字人是否满足要求。

5.2设施和环境条件:

1)实验室设施和环境条件是否满足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的要求。

2)设施和环境条件影响结果时,实验室是否有监控记录; 非固定场所检测时是否有规定。

3)实验室安全作业管理程序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有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 接触化学危险品、毒品、有害生物的实验室,要从存贮、领用、标识、交接、试验、无害化处置等各环节建立严密的安全控制措施,确保不泄露、不流失、不会对检测人员和公共安全造成危害。对涉及电离辐射、高温、高电压、撞击,要确保监测设施有效,环境条件处于严格控制,防止意外事故发生。水、电、火、气等日常管理也应高度重视,建立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和检查制度。

4)实验室环境保护程序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有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 实验室要正确配置相应的设施和设备,确保检测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液、粉尘、噪声、固体废弃物等得到合理的处置,处置的效果符合环保要求, 并做好相应记录。超出实验室处置范围的,应委托环保部门处置。

5)区域间的工作相互之间有不利影响时,是否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

6)对影响工作质量和涉及安全的区域和设施是否有效控制并正确标识。

化学试剂、药品的管理:a)危险剧毒化学药品需双人、双锁保管。b)化学试剂、药品的管理要有台帐。台帐应注明生产厂家、级别、有效期、规格等。出入库要有登记。

5.3检测和校准方法:

1)实验室是否选择使用适合的方法,是否制定必要的作业指导书。 2)实验室是否对选用的新方法(包括变化的方法)进行确认,是否使用标准的最新有效版本。

①实验室使用新标准、新方法实施检测,对所用的仪器设备、环境条件、人员技术等条件予以确认,并提供相应的验证证明,以证明实验室能正确使用该新标准实施检测。

要按《开展新工作项目的管理程序》予以确认:

a)、明确新开展检测项目的标准。对于国家有检测方法标准的项目,应按国家检测方法操作;对于国家没有检测方法标准的项目,应按实验室自定检测标准的要求予以确认。

b)、编制原始记录表格格式和确定检测报告格式。 c)、培训检测人员。

d)、相关检测人员负责准备新项目所需的技术资料、仪器设备和试剂等。 e)、采购部门负责所需物品的购置。

f)、新仪器的计量检定,建立仪器档案。

g)、按标准规范、检测细则进行试验并记录,形成检测报告并审批。同时应组织安排一次比对验证试验,确保新开展项目的可靠性。

5 h)、对照标准要求评审检测工作,证实其结果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i)、若完全符合要求并经指定次以上检测校准后,方可确认。

②实验室应根据三种不同情况分别提出对标准变化的处置意见:

a)、标准只是代号变更,其检验方法、技术指标或参数没有变化的,只需将标准名称和代号用文字统一汇总后报认证机构办理标准变更手续。

b)、按正常情况更新、修订后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实验室应对标准内容进行研究。如检验方法、技术指标或参数有轻微变化,实验室应及时进行比对试验/能力验证、数据分析,在确认数据准确可靠后,填写“办理标准变更申请及审批备案表”,报告资质认定部门,待监督评审或复查评审时由评审组现场确认报发证机关予以批准。

c)、不仅年号发生变化,检验方法、技术指标或参数也随之提高,实验室必须配备相应的仪器设备才能满足标准要求,属于检验性质发生变化。实验室应申请扩项评审,经评审组现场确认后,由发证机关核发新的项目附表。

3)与实验室工作有关的标准、手册、指导书是否现行有效并便于相关工作人员使用。

实验室至少应制定以下四方面的作业指导书:

方法方面:用以指导检测过程的(如检测细则、大纲、指南);

设备方面:设备的使用,操作规范(如自校、在线仪表的特殊管理方法等); 样品方面:包括样品的准备、处置和制备规则;

数据方面:检测的有效位数、修约、异常值的剔除以及测量不确定度的表征规范等。

除以上四种最基本的作业指导书外,实验室还可以编制现场取样作业指导书,比对试验作业指导书,数字修约和用法作业指导书,不确定度的评定作业指导书,仪器设备期间核查作业指导书等。

对常识性的操作技能则不需要编制作业指导书,如对使用游标卡尺,千分尺,玻璃量器,万用表等等操作,属于检测人员“应知应会”范围。

检测细则的编写应以申请实验室资质认定的“产品检测标准”或“检测方法标准”为依据。如果这些标准已详细地规定了检测的步骤、方法和顺序,且实验室按照这些标准执行检测时,实验室可以保证检测活动的有效性和一致性,那么实验室技术主管可以考虑将这些检测标准直接转化为检测细则。

4)实验室采用的国际标准和自行制定的非标方法是否仅限特定委托方的检测,非标方法是否经过确认。

5)实验室对检测/校准方法的偏离是否有相关技术单位的验证、有关主管部门的核准、实验室负责人的批准、客户接受,是否将偏离方法形成文件。

实验室应当建立在例外情况下允许偏离的规定或程序,对方法的任何偏离必须以不得背离质量方针和目标为前提。偏离仅限于在该偏离已被文件规定,并经技术判断、授权和经客户同意的情况下才允许发生。

6 6)实验室是否建立并实施计算和数据转换及处理的规定,是否建立并实施数据保护的程序。

对数据控制和核查的要求,是检测/校准活动中十分重要的环节。要查验实验室检测管理软件的核查验证记录。

a)、实验应当对检测/校准活动中的计算处理和数据转换作出相应措施规定,以确保检测/校准获得的数据得到正确的计算和转换。避免因计算处理和数据转换出现的错误而造成结果不可靠。因此,当计算作为检测活动的一部分时,如有条件应尽可能由检测以外的人对各种计算进行详细检查,并被文件化。手抄数据也应该核查,以保证没有抄错,或错误地输入到计算机文件中。

b)、当实验室使用计算机或自动化设备对检测数据进行采集、处理、记录、报告、存储或检索时,实验室应对出具的数据进行质量控制,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保密性,包括建立并实施数据保护程序,其内容包括:使用者开发的软件应被制成足够详细的文件,并加以验证;要逐步开展对计算机软件的测评,以确保软件的功能和安全性;计算机操作人员应实行专职制,未经批准不得交叉使用;计算机硬盘应有备份,并建立定期刻录和电子签名制度;软盘、光盘、U盘应由专人妥善保管,禁止非授权人接触,防止结果被修改;软件应有不同等级的密码保护:当很多用户同时访问同一个数据库时,系统应有几层不同级别的访问权,以确定对每个用户的开放性。应经常对计算机或自动化设备进行维护,确保其功能正常,并提供必需的环境和运行条件;防止病毒感染。

5.4设备和标准物质:

1)实验室是否配备了正确进行检测/校准所需的全部设备及软件、标准物质;所有仪器设备是否正常维护。

2)仪器设备出现缺陷时,是否立即停用并明确标识;

修复的仪器设备是否经过检定、校准等方式证明其功能指标已恢复;实验室是否检查这种缺陷对过去的检测/校准的影响。

3)实验室使用的永久控制范围以外的仪器设备是否仅限于使用频次低、价格昂贵或特定的检测设施设备,是否符合本准则的相关要求。

4)所有设备是否均由授权人员操作,设备使用和维护的有关技术资料是否便于有关人员取用。

5)实验室是否保存对检测/校准有重要影响的设备及其软件的档案,档案内容是否符合要求。

档案至少应包括:a) 设备及其软件的名称;b) 制造商名称、型式标识、系列号或其他唯一性标识;c) 对设备符合规范的核查记录(如果适用); d) 当前的位置(如果适用);e) 制造商的说明书(如果有),或指明其地点;f) 所有检定/校准报告或证书;g) 设备接收/启用日期和验收记录;h) 设备使用和维护记录(适当时);i) 设备的任何损坏、故障、改装或修理记录。

6)所有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是否均有明显的状态标识。

7 仪器设备的状态标识分为“合格”、“准用”和“停用”三种,通常以“绿”、“黄”、“红”三种颜色表示,具体标志为:

a)、合格标志(绿色):经计量检定或校准、验证合格,确认符合检测/校准技术规范规定的使用要求的;

b)、准用标志(黄色):仪器设备存在部分缺陷,但在限定范围内可以使用的(即受限使用的),包括:多功能检测设备,某些功能丧失,但检测所用功能正常,且检定校准合格者;测试设备某一量程准确度不合格,但检验(检测)所用量程合格者;降等降级后使用的仪器设备。

c)、停用标志(红色):仪器设备目前状态不能使用,但经检定校准或修复后可以使用的,不是实验室不需要的废品杂物。废品杂物应从应予清理,以保持实验室的整洁。停用包含:仪器设备损坏者;仪器设备经检定校准不合格者;仪器设备性能无法确定者;仪器设备超过周期未检定校准者,不符合检测/校准技术规范规定的使用要求。

d)、状态标识中应包含必要的信息,的如检定/日期校准、有效期、检定校准单位、设备自编号、使用人等。

7)脱离实验室直接控制的设备,返回后、恢复使用前,实验室是否对其功能和校准状态进行检查并显示满意结果。

8)需要时,是否建立设备期间核查程序并执行。

a)、期间核查不是一般的功能检查,更不是缩短检定校准周期,其目的是在两次正式校准/检定的间隔期间防止使用不符合技术规范要求的设备。

b)、“期间核查”的对象主要是针对仪器设备的性能不够稳定漂移率大的、使用非常频繁的和经常携带运输到现场检测以及在恶劣环境下使用的仪器设备。不是所有的设备都要进行期间核查,对无法寻找核查标准(物质)(如破坏性试验)也无法进行期间核查。

c)、开展“期间核查”的方法是多样的,基本上以等精度核查的方式进行,如仪器间的比对,方法比对、标准物质验证、加标回收、单点自校等都有是可以采用的。更多的期间核查是通过核查标准来实现的,所谓核查标准是指用来代表被测对象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仪器、产品或其它物体。它的量限、准确度等级都应接近于被测对象,而它的稳定性要比实际的被测对象好。核查标准本身也应进行校准和确认。

d)、实验室进行“期间核查”后,应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以达真正达到“期间核查”要求的目的。

9)校准产生修正因子时,实验室是否正确应用。

10)未经定型的专用检测仪器设备是否有相关技术单位的验证证明。

5.5量值溯源

1)实验室是否制定并实施仪器设备校准、检定、验证、确认的总体要求;是否确保结果能溯源至国家基标准;设备校准时,是否可确保在用的测量仪器设备的量值符合计量法制规定;

对于校准证书、测试报告要进行是否满足使用要求的确认。

8 2)检测结果不能溯源至国家基标准的,实验室是否能提供设备比对、能力验证结果的满意证据;

3)实验室是否制定设备检定/校准计划;是否在设备使用前进行检定/校准; 4)实验室是否制定参考标准的检定/校准计划;是否在参考标准进行任何调整之前和之后均进行检定/校准;测量参考标准是否仅用于校准,若用于其他目的是否可证明不影响参考标准的性能;

如校准试模用游标卡尺不应用于钢筋试验。参考标准的检定计划和检定周期表应单列。

5)实验室是否使用有证标准物质;没有有证标准物质时,可否确保量值准确; 6)实验室是否制定并实施参考标准和标准物质的期间核查程序;

7)实验室是否制定并实施参考标准和标准物质的安全处置、运输、存储、使用的管理程序。

5.6抽样和样品处置

1)实验室是否建立样品的抽取和处置管理程序;当实验室有抽样要求时,检查有无抽样计划和程序,抽样过程是否得到控制,能否确保抽样的代表性。

2)实验室是否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或标准实施样品的抽取和处置;没有相关的技术规范或标准时,实验室是否根据适当的统计方法制定抽样计划,并注意抽样过程中需要控制的因素;

3)实验室是否保存抽样记录,该记录是否包括所用的抽样计划、抽样人、环境条件、必要时有抽样位置的图示,可能时包括抽样计划所依据的统计方法;

4)实验室是否详细记录客户对抽样计划的偏离、添加或删节的要求,并告知相关人员;

5)实验室是否记录接收样品的状态,包括与正常(或规定)条件的偏离;

大多试验室一般为委托检验,样品管理员应与客户办理委托手续,填写委托单,如客户有特殊要求,应报请技术主管进行合同评审。样品的状态描述应当具体,从颜色、尺寸、形状、表面观感、赋存状态(固体、液体、气体等)、粒径大小、数量等多方面叙述,不能仅以“正常”或“完好”二字代替。

6)实验室是否建立样品的标识系统,该系统是否可避免样品或在记录提及时的混淆;

实验室建立样品的唯一标识系统是样品管理的关键环节,它是每个样品在检测/校准过程中识别和记录的唯一的标记。样品除物类标识外,还应有状态标识,表明该样品的检测/校准状态,是待检,检毕,还是留样。建立唯一标识系统的目的是确保样品在实验室自始自终不会发生混淆。标识的第二个作用是实现样品的可追溯性。

7)实验室是否有适当的设备设施贮存、处理;实验室是否保持样品的流转记录。 实验室应有适当的设施条件,确保样品在储存、搬运、准备和检测中不发生变质或损坏,也不会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完整性。贮存环境条件应与样品要求相符,如通风、防潮、控温、清洁等到,还应做好记录。当样品及其部件需妥善保存时,实验室应有贮存和安全的措施,保持样品及其部件的状态完好,这点对承担检测认证产品的实验室特别重要。样品应规定保存期限。对仲裁检验,样品需留样,以备在客户有争议时复测。对于价值昂贵的样品,更需保险、防盗,并在程序中有相应的防护规定。有些样品上有可调部位,如在样品流转过程中有人随意触动这些部位,可导致校准失效。因此,在可调部位应贴上封印。

5.7结果质量控制

1)实验室是否建立质量控制程序和质量控制计划;采取了哪些质控措施,并对

9 其定期评审。

检测过程是检测机构质量体系运行的主要过程。影响过程输出(检测报告)的因素很多,包括人员、设备、和环境条件、检测方法、设备、测量的溯源、抽样及样品的处置等。检测结果准确与否,是体系运行中对各种因素控制好坏的综合反映。为确保检测结果的有效性,实验室应有质量控制程序和和质量控制计划。以监控检测/校准工作的全过程。

技术校核是对检测过程进行监视和测量的重要方法,通过技术校核能对检测过程是否持续满足预定目标的能力(通常是检测准确率质量目标)进行确认。

实验室技术校核的方法有:a)、利用内部手段,如对盲样检测、留样检测、人员比对、方法比对等验证检测工作的可靠性;b)、借助外部力量,如实验室间比对和参加能力验证等验证检测能力。在标准更新、人员交替、设备变化和检测质量波动的情况下,尤其应加强技术校核工作。

如果检测机构没有技术校核计划、不能提供技术校核证据,就不能认为是检测过程控制有效、体系运行良好的实验室。在资质认定现场考核中,将技术校核作为重点考核项目,对提高检测机构检测工作的准确性可靠性十分重要。

2)实验室是否充分运用统计技术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并能发现测量系统的变化趋势;是否预先确定质量控制结果是否合格的判断依据,是否分析质量控制的数据,是否针对不合格的质量控制结果采取有计划的纠正措施。

实验室应记录并分析质量控制的结果数据,记录方式应便于发现其发展趋势;实验室应制定质量控制结果是否可接受的判断依据,即对每项质量控制结果,在可接受限以内则判断为符合要求、可以接受,在可接受限以外则判断为不符合要求、不可接受;对于所有被判断为不可接受的质量控制结果,实验室应查找原因并采取有计划的纠正措施,消除造成不可接受结果的影响因素。

5.8结果报告

1)实验时是否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标准、程序的要求,及时出具结果报告;结果报告是否准确、客观、真实;报告是否使用法定计量单位;

实验室应及时出具检测/校准数据和结果。一是依据的正确性,即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或标准的要求和规定的程序;二是报告的及时性,按规定时限向客户提交结果报告;三是报告的准确性,即对报告的质量要求,应当准确、清晰、客观、真实,易于理解;四是对使用计量单位的要求,应当使用法定计量单位。

2)结果报告的内容是否符合要求;

3)检测报告中包含分包方的结果时,是否清晰标明;分包方是否书面或电子方式结果;

4)使用电话、电传、传真或其他电子/电磁方式传送结果时,是否满足本准则的所有要求;

5)已经发出报告需要做实质性修改时,是否以追加文件或更换报告的形式实施;是否包括包括如下声明:“对报告的补充,系列号„„(或其他标识)”;报告修改是否满足本准则的所有要求,若有必要发新报告时,是否有唯一性标识,并注明所替代的原件。

未经允许不得部分复制报告。

推荐第5篇: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培训考试试题

姓名:科室:分数:

一、判断题(每题4分,共40分。对的打“ √ ”,错的打“×”):

1.实验室的资质认定评审,应当遵循客观公正、科学准确、统一规

范、有利于 检测资源共享和避免不必要重复的原则。( √ )

2.实验室一般为独立法人;非独立法人的实验室需经主管部门授权,

独立对外 行文和开展业务活动,有独立帐目和独立核算。( × )

3.实验室及其人员不得与其从事的检测和/或校准活动以及出具的

数据和结果 存在利益关系。( √ )

4.管理体系应形成文件,阐明与质量有关的政策,包括质量方针、

目标和承诺, 使所有相关人员理解并有效实施。( √ )

5.实验室对口头形式表达的投诉应及时处理,但可以不记录归档。

( × )

6.分包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实验室在承担检测任务时应提倡多分

包。( × )

7.内审员应经过培训并确认其资格,只要资源允许,内审员应独立

于被审核的 工作。( √ )8.管理评审是资质认定评审组专家对

实验室管理体系是否有效运行的审核。 ( × )

9.所有仪器设备(包括标准物质)都应有明显的标识来表明其状态。

( √ )

10.所有的检测仪器设备都必须进行期间核查。( × )

二、单选题(每题5分,共60分)

1.管理体系文件包括( E )

A.质量手册B.程序文件C.作业指导书 D.质量记录E.以上都

2.( B )是客户对实验室提供的检测服务或数据、结果的异议。

A.投诉B.申诉C.上诉D.报怨E.举报

3.实验室每年应进行至少( A )次涵盖全部要素的内审。

A.1次B.2次C.3次D.4次E.以上都不是

4.实验室技术主管和授权签字人应具备的条件是( D )

A.工程师(含)以上技术职称B.熟悉业务C.经考核合格D.

以上都是E.以上都不是

5.实验室采用的检测方法应优选选择( C )

A.国际通用标准B.欧洲标准C.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

准 D.企业标准E.以上都不是

6.计量认证证书有效期为( B )

A.2年B.3年C.5年D.6年E.长期

7.计量认证工作的法律依据是( D )A.《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

准则》B.《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 C.《检测和校

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D.《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 E.以上

都不是

8.为避免重复和漏检现象,实验室对样品应有( D )

A.客户标识B.名称标识C.状态标识D.唯一性标识E.以

上都是

9.授权签字人是指检测报告的( C )

A.编制者B.审核者C.签发者D.检验者E.以上都是

10.为保证检测和/或校准结果的有效性,实验室应进行( A )

A.质量控制B.内部审核C.管理评审D.期间核查E.以上

都不是

11.量值溯源的要求是指实验室应确保检测结果能够溯源至( B )

A.国家标准B.国家基标准C.计量主管部门标准 D.法定计量

单位E.以上都不是 12.计量认证的徽标是( B )A.

B.C.

D.

推荐第6篇: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欢迎词

2011年实验室定期监督评审欢迎辞

各位专家: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全体职工对各位专家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我所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将实验室的简要情况向各位专家汇报如下:

威海市质检所成立于1987年10月,由一个县级市所升格为地市级检验机构。国家渔具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山东省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威海市纤维检验所均附设在威海市质检所。

2007年10月19日,我所由原统一路搬迁到了现在的办公地点,检验环境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目前,我所拥有实验室面积近5000㎡,其中检验室面积3280㎡, 拥有总面积260㎡的两个国家一级恒温恒湿实验室,设备固定资产920余万元,设有食品、化工、机械、电器、轻工、纺织、建材、珠宝、渔具9个专业检测室。现有在职职工55名,其中研究员1人,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12人,研究生学历1人,本科学历41人,已形成了良好的人员梯队,能够满足检验工作的需要。

目前全所有1579个项目通过了省局资质认定(其中584个产品,635个方法,360个产品参数),有46个项目通过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的认可。

附设的国家渔具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是目前国内唯一的渔具专业检验机构,1999年通过国家总局的三位一体审核,自99年以来,连续承担渔用绳网的国家监督抽查任务,2003年中心获准安全网发证检验资质,2004年以来连续承担安全网的国抽任务,抽查工作得到了总局领导的好评。

为迎接本次监督评审,我们从改善环境条件、设备配置、人员素质方面入手做了大量工作,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及精力,但有些工作可能与准则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恳请各位专家将各自的宝贵经验传授给我们,多提建设性意见,我们力求通过本次评审,推动我所的各项工作及业务管理水平再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最后,预祝各位专家在威海期间生活愉快、工作顺利,谢谢!

推荐第7篇:《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关于印发《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通知

(国认实函(2006)14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为贯彻实施《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国实验室的实际状况、国内外实验室管理经验和我国实验室评审工作的经验,国家认监委组织制订了《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以下简称《评审准则》)。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为保证《评审准则》的顺利执行,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认真组织学习《评审准则》,加强宣传和指导,及时进行新评审准则的宣贯,督促实验室及时进行转版。

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对从事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的实验室资质认定(计量认证/审查认可)的评审应当遵守本准则。

三、国家认监委将依据《评审准则》编写培训教材,并组织开展国家级评审员及省级评审员师资的培训、考核和发证工作。各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组织开展省级以下评审员培训、考核和发证工作。执行实验室现场评审任务的人员必须经考核合格,具有注册评审员资质。

四、取得国家认监委确定的认可机构认可的实验室申请资质认定(计量认证/审查认可)的,只对本准则有别于认可准则的特定条款(黑体字部分)进行评审。同时申请实验室认可和资质认定(计量认证/审查认可)的,应按实验室认可准则和本准则的特殊条款进行评审。

五、本准则有关规定与原有关文件规定不一致的,以本准则规定为准执行。

六、本评审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各计量认证/审查认可实验室应于2007年12月31日前完成转版工作,届时, 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评审准则》(试行)废止 。

特此通知。

附件: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1.总则

1.1 为贯彻实施《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确保科学、规范地实施实验室资质认定(计量认证/审查认可)评审,为实验室资质行政许可提供可靠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准则。

1.2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对从事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的实验室资质认定(计量认证、授权、验收)的评审应当遵守本准则。

1.3本准则所称的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是指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实验室的基本条件和能力是否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以及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实施的评价和承认活动。

1.4实验室的资质认定评审,应当遵循客观公正、科学准确、统一规范、有利于检测资源共享和避免不必要重复的原则。

1.5对取得国家认监委确定的认可机构认可的实验室进行资质认定,只对本准则特定条款(黑体字部分)进行评审。同时申请实验室认可和资质认定的,应按实验室认可准则和本准则的特定条款进行评审。

2.参考文件

GB/T15481:2000《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 ISO/IEC1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

《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第86号局长令)

《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评审准则》(试行)(质技监认实函[2000]046号) 3.术语和定义

本准则使用《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和GB/T15481:1999《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中给出的相关术语和定义。

4.管理要求

4.1组织

实验室应依法设立或注册,能够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保证客观、公正和独立地从事检测或校准活动。

4.1.1 实验室一般为独立法人;非独立法人的实验室需经法人授权,能独立承担第三方公正检验,独立对外行文和开展业务活动,有独立帐目和独立核算。

4.1.2 实验室应具备固定的工作场所,应具备正确进行检测和/或校准所需要的并且能够独立调配使用的固定、临时和可移动检测和/或校准设备设施。

4.1.3 实验室管理体系应覆盖其所有场所进行的工作。

4.1.4 实验室应有与其从事检测和/或校准活动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4.1.5 实验室及其人员不得与其从事的检测和/或校准活动以及出具的数据和结果存在利益关系;不得参与任何有损于检测和/或校准判断的独立性和诚信度的活动;不得参与和检测和/或校准项目或者类似的竞争性项目有关系的产品设计、研制、生产、供应、安装、使用或者维护活动。

实验室应有措施确保其人员不受任何来自内外部的不正当的商业、财务和其他方面的压力和影响,并防止商业贿赂。

4.1.6 实验室及其人员对其在检测和/或校准活动中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负有保密义务,并有相应措施。

4.1.7 实验室应明确其组织和管理结构、在母体组织中的地位,以及质量管理、技术运作和支持服务之间的关系。

4.1.8实验室最高管理者、技术管理者、质量主管及各部门主管应有任命文件,独立法人实验室最高管理者应由其上级单位任命;最高管理者和技术管理者的变更需报发证机关或其授权的部门确认。

4.1.9实验室应规定对检测和/或校准质量有影响的所有管理、操作和核查人员的职责、权力和相互关系。必要时,指定关键管理人员的代理人。

4.1.10 实验室应由熟悉各项检测和/或校准方法、程序、目的和结果评价的人员对检测和/或校准的关键环节进行监督。

4.1.11 实验室应由技术管理者全面负责技术运作,并指定一名质量主管,赋予其能够保证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职责和权力。

4.1.12 对政府下达的指令性检验任务,应编制计划并保质保量按时完成(适用于授权/验收的实验室)。

4.2 管理体系

实验室应按照本准则建立和保持能够保证其公正性、独立性并与其检测和/或校准活动相适应的管理体系。管理体系应形成文件,阐明与质量有关的政策,包括质量方针、目标和承诺,使所有相关人员理解并有效实施。

4.3 文件控制

实验室应建立并保持文件编制、审核、批准、标识、发放、保管、修订和废止等的控制程序,确保文件现行有效。

4.4 检测和/或校准分包

如果实验室将检测和/或校准工作的一部分分包,接受分包的实验室一定要符合本准则的要求;分包比例必须予以控制(限仪器设备使用频次低、价格昂贵及特种项目)。实验室应确保并证实分包方有能力完成分包任务。实验室应将分包事项以书面形式征得客户同意后方可分包。

4.5 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

实验室应建立并保持对检测和/或校准质量有影响的服务和供应品的选择、购买、验收和储存等的程序,以确保服务和供应品的质量。

4.6 合同评审

实验室应建立并保持评审客户要求、标书和合同的程序,明确客户的要求。 4.7 申诉和投诉

实验室应建立完善的申诉和投诉处理机制,处理相关方对其检测和/或校准结论提出的异议。应保存所有申诉和投诉及处理结果的记录。

4.8 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及改进

实验室在确认了不符合工作时,应采取纠正措施;在确定了潜在不符合的原因时,应采取预防措施,以减少类似不符合工作发生的可能性。实验室应通过实施纠正措施、预防措施等持续改进其管理体系。

4.9 记录

实验室应有适合自身具体情况并符合现行质量体系的记录制度。实验室质量记录的编制、填写、更

改、识别、收集、索引、存档、维护和清理等应当按照适当程序规范进行。

所有工作应当时予以记录。对电子存储的记录也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原始信息或数据的丢失或改动。

所有质量记录和原始观测记录、计算和导出数据、记录、以及证书 /证书副本等技术记录均应归档并按适当的期限保存。每次检测和/或校准的记录应包含足够的信息以保证其能够再现。记录应包括参与抽样、样品准备、检测和/校准人员的标识。所有记录、证书和报告都应安全储存、妥善保管并为客户保密。

4.10 内部审核

实验室应定期地对其质量活动进行内部审核,以验证其运作持续符合管理体系和本准则的要求。每年度的内部审核活动应覆盖管理体系的全部要素和所有活动。审核人员应经过培训并确认其资格,只要资源允许,审核人员应独立于被审核的工作。

4.11 管理评审

实验室最高管理者应根据预定的计划和程序,定期地对管理体系和检测和/或校准活动进行评审,以确保其持续适用和有效,并进行必要的改进。

管理评审应考虑到:政策和程序的适应性;管理和监督人员的报告;近期内部审核的结果;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由外部机构进行的评审;实验室间比对和能力验证的结果;工作量和工作类型的变化;申诉、投诉及客户反馈;改进的建议;质量控制活动、资源以及人员培训情况等。

5.技术要求 5.1 人员

5.1.1实验室应有与其从事检测和/或校准活动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实验室应使用正式人员或合同制人员。使用合同制人员及其他的技术人员及关键支持人员时,实验室应确保这些人员胜任工作且受到监督,并按照实验室管理体系要求工作。

5.1.2对所有从事抽样、检测和/或校准、签发检测/校准报告以及操作设备等工作的人员,应按要求根据相应的教育、培训、经验和/或可证明的技能进行资格确认并持证上岗。从事特殊产品的检测和/或校准活动的实验室,其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还应符合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要求。

5.1.3实验室应确定培训需求,建立并保持人员培训程序和计划。实验室人员应经过与其承担的任务

相适应的教育、培训,并有相应的技术知识和经验。

5.1.4使用培训中的人员时,应对其进行适当的监督。

5.1.5 实验室应保存人员的资格、培训、技能和经历等的档案。

5.1.6 实验室技术主管、授权签字人应具有工程师以上(含工程师)技术职称,熟悉业务,经考核合格。

5.1.7 依法设臵和依法授权的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其授权签字人应具有工程师以上(含工程师)技术职称,熟悉业务,在本专业领域从业3年以上。

5.2 设施和环境条件

5.2.1实验室的检测和校准设施以及环境条件应满足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或标准的要求。5.2.2 设施和环境条件对结果的质量有影响时,实验室应监测、控制和记录环境条件。在非固定场所进行检测时应特别注意环境条件的影响。

5.2.3实验室应建立并保持安全作业管理程序,确保化学危险品、毒品、有害生物、电离辐射、高温、高电压、撞击、以及水、气、火、电等危及安全的因素和环境得以有效控制,并有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

5.2.4实验室应建立并保持环境保护程序,具备相应的设施设备,确保检测/校准产生的废气、废液、粉噪声、固废物等的处理符合环境和健康的要求,并有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

5.2.5区域间的工作相互之间有不利影响时,应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5.2.6对影响工作质量和涉及安全的区域和设施应有效控制并正确标识。 5.3 检测和校准方法

5.3.1实验室应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使用适合的方法和程序实施检测和/或校准活动。实验室应优先选择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如果缺少指导书可能影响检测和/或校准结果,实验室应制定相应的作业指导书。

5.3.2 实验室应确认能否正确使用所选用的新方法。如果方法发生了变化,应重新进行确认。实验室应确保使用标准的最新有效版本。

5.3.3与实验室工作有关的标准、手册、指导书等都应现行有效并便于工作人员使用。5.3.4需要时,实验室可以采用国际标准,但仅限特定委托方的委托检测。

5.3.5 实验室自行制订的非标方法,经确认后,可以作为资质认定项目,但仅限特定委托方的检测。 5.3.6检测和校准方法的偏离须有相关技术单位验证其可靠性或经有关主管部门核准后,由实验室负责人批准和客户接受,并将该方法偏离进行文件规定。

5.3.7 实验室应有适当的计算和数据转换及处理规定,并有效实施。当利用计算机或自动设备对检测或校准数据进行采集、处理、记录、报告、存储或检索时,实验室应建立并实施数据保护的程序。该程序应包括(但不限于):数据输入或采集、数据存储、数据转移和数据处理的完整性和保密性。

5.4 设备和标准物质

5.4.1 实验室应配备正确进行检测和/或校准(包括抽样、样品制备、数据处理与分析)所需的抽样、测量和检测设备(包括软件)及标准物质,并对所有仪器设备进行正常维护。

5.4.2 如果仪器设备有过载或错误操作、或显示的结果可疑、或通过其他方式表明有缺陷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加以明显标识,如可能应将其储存在规定的地方直至修复;修复的仪器设备必须经检定、校准等方式证明其功能指标已恢复。实验室应检查这种缺陷对过去进行的检测和/或校准所造成的影响。

5.4.3如果要使用实验室永久控制范围以外的仪器设备(租用、借用、使用客户的设备),限于某些使用频次低、价格昂贵或特定的检测设施设备,且应保证符合本准则的相关要求。

5.4.4 设备应由经过授权的人员操作。设备使用和维护的有关技术资料应便于有关人员取用。 5.4.5 实验室应保存对检测和/或校准具有重要影响的设备及其软件的档案。该档案至少应包括: a) 设备及其软件的名称;

b) 制造商名称、型式标识、系列号或其他唯一性标识; c) 对设备符合规范的核查记录(如果适用); d) 当前的位臵(如果适用);

e) 制造商的说明书(如果有),或指明其地点; f) 所有检定/校准报告或证书; g) 设备接收/启用日期和验收记录; h) 设备使用和维护记录(适当时);

i) 设备的任何损坏、故障、改装或修理记录。

5.4.6所有仪器设备(包括标准物质)都应有明显的标识来表明其状态。

5.4.7若设备脱离了实验室的直接控制,实验室应确保该设备返回后,在使用前对其功能和校准状态进行检查并能显示满意结果。

5.4.8 当需要利用期间核查以保持设备校准状态的可信度时,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 5.4.9 当校准产生了一组修正因子时,实验室应确保其得到正确应用。 5.4.10未经定型的专用检测仪器设备需提供相关技术单位的验证证明。 5.5 量值溯源

5.5.1实验室应确保其相关检测和/或校准结果能够溯源至国家基标准。实验室应制定和实施仪器设备的校准和/或检定(验证)、确认的总体要求。对于设备校准,应绘制能溯源到国家计量基准的量值传递方框图(适用时),以确保在用的测量仪器设备量值符合计量法制规定。

5.5.2检测结果不能溯源到国家基标准的,实验室应提供设备比对、能力验证结果的满意证据。5.5.3实验室应制定设备检定/校准的计划。在使用对检测、校准的准确性产生影响的测量、检测设备之前,应按照国家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进行检定/校准,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5.5.4实验室应有参考标准的检定/校准计划。参考标准在任何调整之前和之后均应校准。实验室持有的测量参考标准应仅用于校准而不用于其他目的,除非能证明作为参考标准的性能不会失效。

5.5.5可能时,实验室应使用有证标准物质(参考物质)。没有有证标准物质(参考物质)时,实验室应确保量值的准确性。

5.5.6实验室应根据规定的程序对参考标准和标准物质(参考物质)进行期间核查,以保持其校准状态的臵信度。

5.5.7实验室应有程序来安全处臵、运输、存储和使用参考标准和标准物质(参考物质),以防止污染或损坏,确保其完整性。

5.6 抽样和样品处臵

5.6.1实验室应有用于检测和/或校准样品的抽取、运输、接收、处臵、保护、存储、保留和/或清理的程序,确保检测和/或校准样品的完整性。

5.6.2实验室应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实施样品的抽取、制备、传送、贮存、处臵等。没有相关的技术规范或者标准的,实验室应根据适当的统计方法制定抽样计划。抽样过程应注意需要控制的因素,以确保检测和/或校准结果的有效性。

5.6.3实验室抽样记录应包括所用的抽样计划、抽样人、环境条件、必要时有抽样位臵的图示或其他等效方法,如可能,还应包括抽样计划所依据的统计方法。

5.6.4实验室应详细记录客户对抽样计划的偏离、添加或删节的要求,并告知相关人员。5.6.5实验室应记录接收检测或校准样品的状态,包括与正常(或规定)条件的偏离。 5.6.6实验室应具有检测和/或校准样品的标识系统,避免样品或记录中的混淆。

5.6.7 实验室应有适当的设备设施贮存、处理样品,确保样品不受损坏。实验室应保持样品的流转记录。

5.7结果质量控制

5.7.1 实验室应有质量控制程序和质量控制计划以监控检测和校准结果的有效性,可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a) 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参考物质)进行监控和/或使用次级标准物质(参考物质)开展内部质量控制;

b) 参加实验室间的比对或能力验证;

c) 使用相同或不同方法进行重复检测或校准; d) 对存留样品进行再检测或再校准; e) 分析一个样品不同特性结果的相关性。

5.7.2 实验室应分析质量控制的数据,当发现质量控制数据将要超出预先确定的判断依据时,应采取有计划的措施来纠正出现的问题,并防止报告错误的结果。

5.8 结果报告

5.8.1 实验室应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要求和规定的程序,及时出具检测和/或校准数据和结果,并保证数据和结果准确、客观、真实。报告应使用法定计量单位。

5.8.2检测和/或校准报告应至少包括下列信息: a) 标题;

b) 实验室的名称和地址,以及与实验室地址不同的检测和/或校准的地点;

c) 检测和/或校准报告的唯一性标识(如系列号)和每一页上的标识,以及报告结束的清晰标识; d) 客户的名称和地址(必要时);

e) 所用标准或方法的识别; f) 样品的状态描述和标识;

g) 样品接收日期和进行检测和/或校准的日期(必要时); h) 如与结果的有效性或应用相关时,所用抽样计划的说明; i) 检测和/或校准的结果;

j) 检测和/或校准人员及其报告批准人签字或等效的标识; k) 必要时,结果仅与被检测和/或校准样品有关的声明。

5.8.3 需对检测和/或校准结果做出说明的,报告中还可包括下列内容:

a) 对检测和/或校准方法的偏离、增添或删节,以及特定检测和/或校准条件信息; b) 符合(或不符合)要求和/或规范的声明;

c)当不确定度与检测和/或校准结果的有效性或应用有关,或客户有要求,或不确定度影响到对结果符合性的判定时,报告中还需要包括不确定度的信息;

d) 特定方法、客户或客户群体要求的附加信息。 5.8.4 对含抽样的检测报告,还应包括下列内容: a) 抽样日期;

b) 与抽样方法或程序有关的标准或规范,以及对这些规范的偏离、增添或删节; c) 抽样位臵,包括任何简图、草图或照片; d) 抽样人;

e)列出所用的抽样计划;

f)抽样过程中可能影响检测结果解释的环境条件的详细信息。

5.8.5检测报告中含分包结果的,这些结果应予清晰标明。分包方应以书面或电子方式报告结果。 5.8.6 当用电话、电传、传真或其他电子/电磁方式传送检测和/或校准结果时,应满足本准则的要求。

5.8.7对已发出报告的实质性修改,应以追加文件或更换报告的形式实施;并应包括如下声明:“对报告的补充,系列号……(或其他标识)”,或其他等效的文字形式。报告修改应满足本准则的所有要求,若有必要发新报告时,应有唯一性标识,并注明所替代的原件。

推荐第8篇: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第5.6.7条:

实验室应有适当的设备设施贮存、处理样品,确保样品不受损坏。 实验室应保持样品的流转记录。 本条款关注:贮存、处理及流转。

(一) 本条款要求实验室需有适当的设备及设施条件,来确保样品在储存、搬运、准备和检测过程中不发生变质或损坏,不会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完整性。(二) 贮存的环境条件及保存期限

1)贮存的环境条件

必须与样品要求的条件相符。

如:通风、防潮、防尘、控温、控湿等。

设施的环境条件满足了要求,相关的记录也要跟进。 2)样品保存期限

不同类别及同一类别的样品,根据不同的需要,其保存期限是不同的,实验室应对其保存期限做出明确的规定。

(三) (3)对样品及其部件需妥善保存时,实验室应有贮存和安全的管理措施,来保持样品及其部件的状态完好。

这一点要求对承担检测认证产品的实验室尤为重要。

对价值昂贵的样品,实验室更是需要保险、防盗,并在程序中有相应的防护规定 (四) (4)关于留样

主要针对客户对检测结果有异议时来进行复测。

尤其是对仲裁检验,样品需保留,以备在客户有争议时复测。 (五) (5)关于可调部位的样品

针对有些样品上有可调部位,如果在流转过程中有人随意触动(或误动)这些部位,可导致检测/校准的失效。

关键是在可调部位上贴上封印。 (六) (6)关于危险品

实验室必须有明确的书面规定,不仅要确定正确的处理技术,而且要说明在发生意外时,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 (七) (7)关于流转记录

实验室应保持样品在整个周期内的流转记录,以便于核查。

1)实验室的样品标识系统是否合理、完善,能否保证样品在整个周期内不发生任何混淆。

2)样品的接收是否有详细的记录,是否建立样品登记台账。

3)样品的管理制度是否完整,对样品管理的各个环节是否有明确规定 (8)现场评审

1)实验室是否有适当的设备设施贮存、处理样品? 2)是否保留样品的流转记录? 3)重点检查样品库的管理要求。

推荐第9篇: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工作

附件4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工作

指 导 书

(2009)

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二九年四月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工作指导书

为规范福建省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工作,保证评审结果公正、准确,评审过程、评审要求和评审方法一致,特编制本指导书。

本指导书适用于评审组在接受任务后进行评审策划、实施文件评审、现场评审、对评审中发现的不符合项进行纠正,以及纠正措施的跟踪验证和结果报告的全过程。

指导1.评审进程和关注

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实行评审组对评审结论负责制。评审组由组长、管理体系评审员、技术能力评审员/(或、和,下同)技术(专业)专家组成,负责对被评审的实验室进行资质认定的评审工作,必要时可派观察员参加。

一、职责 1.评审组长

对评审结果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负责评审策划和预评审(需要时)。

完成/组织完成对被评审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和技术资料的评审。 编制评审日程表,主持和管理现场评审工作。 负责向质量管理与认证处提交完整的评审报告。 2.管理体系评审人员

完成/协助评审组长对被评审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评审。 协助评审组长对实验室推荐的授权签字人的考核评定。 3.技术能力评审人员/技术专家

完成/协助评审组长对被评审实验室技术文件的评审。

评审实验室申请资质认定范围内的技术能力和评审中发现的技术问题。 协助评审组长对实验室推荐的授权签字人的考核评定。

技术专家作为评审专业能力的补充和支持,协助进行专业评审。 4.观察员

熟悉《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及评审方 2 法等,做好评审组与被评审实验室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

负责监督现场评审过程及结论的客观、公正,但不干预正常的评审工作。 提请评审组长督促实验室按时整改并及时上报评审报告。必要时,对被评审实验室的整改情况进行跟踪检查。

必要时,可直接向上级报告评审中的有关情况。 5.上述相关人员

履行保密守则,保守被评审实验室的技术秘密及商业秘密。对观察到被评审方属于保密的内容不得对外泄漏。

遵守廉洁自律规定,不得擅自加派评审人员增加实验室的额外负担。

二、评审过程 1.任务接收

文件资料的审查实行评审组长负责制。

评审组长收到申请资料(含电子版本)后,对申请材料进行初步审查。需要时,根据审查情况,可向质量管理与认证处推荐评审组成员。将相关的技术资料(电子版)交由相应评审员审查,并向评审员提出资料审查的要求。

评审组成员对资料进行审查,将审查结果(至少应包括申请项目的有效性)反馈给评审组长,并做好评审准备(含现场试验的建议和盲样准备)。 2 .文件资料审查

评审组按《实验室资质认定申请文件审查意见表》的要求对申请人提供的资料进行审查。

评审组在进行资料审查时应注意:

a) 评价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可操作性。

b) 审查多场所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时,是否覆盖申请资质认定的所有场所,各场所实验室与总部的隶属关系及工作接口描述清晰,沟通渠道通畅,明确各分场所内部的组织机构(需要时)及人员职责。

c) 申请书中申请资质认定范围的描述是否符合要求、申请资质认定的标准是否现行有效版本。

d) 实验室参加相应能力验证/实验室内的比对活动的情况。

3 评审组长负责将文件资料审查时发现的疑点、问题及时反馈给申请人,要求进一步说明问题、补充相关资料或进行修改,需要时将修改的信息通报质量管理与认证处。 实验室补充提交的资料/修改材料,经审查合格后,提交文审报告(见附件3.其他工作表格之表A ),并建议实施现场评审。若实验室的体系文件进行重大修改或换版,评审组长应根据修改内容的审查情况,向质量管理与认证处提出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需再运行一段时间后进行现场评审的建议。 3.预评审(需要时)

评审组长对实验室提交的申请文件审查后,对以下情况应提出安排预评审的建议,经质量管理与认证处与被评审实验室沟通商定后,实施预评审:

a) 尚不能确定现场评审的有关事宜时。

b) 实验室申请资质认定的项目对环境设施有特殊要求时。 c) 对大型、综合性、多场所的实验室需要预先了解有关情况时。

预评审中发现的问题,可告知实验室,但不应提供有偿咨询。预评审的结果不作为评价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和技术能力的正式依据。

评审组长应在预评审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向质量管理与认证处以书面或邮件形式报告情况,并提出近期安排或暂缓安排现场评审的建议。 4 .现场评审策划

评审组长在接到现场评审“任务书”后,应及时组织本次现场评审。负责拟定《实验室资质认定现场评审日程表》。

现场试验的选择应符合以下要求:

a) 初次评审(复评审)和扩项评审时,应尽可能覆盖实验室所申请资质认定的仪器设备、检测/校准方法、类型、主要试验人员、试验材料等(前述未尽的项目小于10%时,可审查其检验报告等经历)。

b) 依靠检测/校准人员主观判断较多的项目(参数)。 c) 难度较大、操作复杂的项目(参数)。 d) 很少进行检测/校准的项目(参数)。

e) 被考核的进行现场试验的人员应具有代表性。

f) 能力验证和比对结果为有问题或不满意的项目(参数)。

4 g) 客户质疑次数较多或出现不符合结果的项目(参数)。 h) 实验室资质认定管理需要安排的检测审核项目(参数)。 另外,监督评审时关注:

a) 新上岗人员进行操作的项目(参数)。

b) 上次评审不符合项整改验证的项目与简易扩项、标准变更的项目(参数)。 c) 实验室技术能力发生变化的项目(参数)。

d) 同一项现场考核试验应选择与此前评审时不同的试验人员进行操作。

由评审员/技术专家所带的盲样进行现场考核时,应保证样品的赋值、不确定度以及相关重要性能(例如稳定性)是准确、可靠的。

当评审组成员因为特殊原因需变更评审计划时,评审员应在现场评审前3个工作日将变更原因通知实验室和质量管理与认证处。 5.现场评审工作预备会

根据情况可以集中召开、分别召开、或采取其他方式,但预备会内容必须完整。 预备会由评审组长主持,参加评审的评审员和技术专家参加。

预备会应包括:

a) 明确评审任务及工作方式。 b) 对评审要求统一认识,达成共识。 c) 介绍实验室资料审查情况。

d) 调整并确定评审组成员分工和职责。 e) 讨论现场试验计划及能力确认方式。

f) 明确每个评审员现场评审时需完成的任务以及填写的表格。 g) 检查评审的准备情况(文件资料及评审表格)。

h) 听取评审组成员有关工作建议,解答评审组成员提出的问题。 i) 对新参加评审工作的成员进行简短培训。 j) 宣布评审纪律,重申评审员行为准则。 6.现场评审活动 首次会议

5 评审组长主持召开由评审组和实验室有关人员参加的首次会议,会议内容:

a) 介绍评审组成员,宣布评审组成员分工。

b) 明确评审的目的、依据、范围和将涉及的部门(岗位)、人员。 c) 实验室负责人介绍实验室概况、主要工作人员及被评审准备工作情况。 d) 确认评审日程表,明确提交现场试验结果的时间。 e) 介绍评审的方法和程序要求,强调评审的判定原则。 f) 强调公正客观原则,并向实验室做出保密的承诺。

g) 澄清有关问题,明确限制条件(如洁净区、危险区、限制交谈人员等)。 h) 实验室为评审组配备陪同人员,确定评审组的工作场所及所需资源。 现场观察、完善评审日程表

必要时,首次会议结束后,由陪同人员带领评审组进行现场观察。可采用不同形式,对小型的、专业单一的实验室可统一进行,对大型的、综合类实验室也可分组或分专业领域进行。 现场评审

○1现场评审应根据《实验室资质认定现场评审日程表》进行,对评审过程予以记录。 ○2技术能力的确认原则上应基于现场试验的结果和评审员的专业判断能力,尽量减小确认风险,选择适宜的确认方法进行确认。

○3 评审员在现场评审时应做到:

a) 关注试验过程的关键步骤。

b) 现场试验时应注意观察试验设备和试验环境。 c) 对照试验用检测标准或校准规范,进行核查。

d) 现场见证试验时应就相关技术问题对试验人员进行提问。

○4 现场评审时评审组应重点关注以下问题:

a) 关注实验室参加能力验证比对活动的结果。 b) 实验室内审和管理评审是否取得预期的效果。 c) 管理评审形成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和验证。 d) 实验室对培训有效性的评价。

e) 实验室的环境设施,有毒有害废弃物的无害化排放或处理。

6 f) 仪器设备的量值溯源情况,校准/检定证书有足够的信息量。 g) 实验室质量控制的有效性。

○5 在现场评审时,应视对被检测产品的合格与否,或仅出具数据来确定认定范围,不同的评审类型技术能力确认的方式不同。

a) 初次评审和扩大资质认定范围(包括资质认定变更中新增的内容),对被测对 象所涉及的所有项目/参数必须逐项确认,并且应尽可能的采用现场试验和盲样测试的方式确认。

b) 监督评审和复评审,可以将已获资质认定的技术能力按照最终公布格式进行整体 确认,确认单元可以是产品、项目(若干参数)或参数的任意一种,也可以是其组合。但对涉及能力验证/比对结果不满意、申投诉、变更及其他有疑义的技术能力,必须采用现场试验/盲样测试的方式进行重新确认。重新确认的项目应填写能力确认表。对以往已经通过的项目若本次评审发现不具备能力的,可以增加限制或直至删除该项目或标准,并在评审报告中做出相应说明和报告。

○6 现场评审时,对于耗时较长的现场试验,评审员可结合试验关键点的操作、现场提问或演示的方式进行确认。

○7 现场试验尽可能利用实验室正在进行的检测/校准活动,也可以采用实验室留样进行重复检测/校准。

○8某项试验可由多人进行操作时,应考虑采用人员比对的方式进行现场考核;可在多台仪器设备上进行时,应考虑采用设备比对的方式进行考核。

○9 评审组不必要求实验室对所有的现场试验都出具试验报告,评审员可根据情况,要求仅对部分现场试验出具报告,但应保留全部试验记录备查。 必要时可以召开座谈会。 评审组内部会

在现场评审期间,需要时评审组长可每天安排一段时间召开评审组内部会,交流当天评审情况,讨论评审发现的问题,了解评审工作进度,及时调整评审员的工作任务,组织、调控评审进程,必要时调整评审计划,对评审员的一些疑难问题提出处理意见;最后一次评审组内部会,应确定不符合项,作出不符合项报告,讨论评审结论,形成书面报告。 与实验室沟通

7 评审组可随时与实验室代表简要沟通当天的评审情况。在最后一次评审组内部会结束后,评审组应与被评审实验室领导进行充分沟通,听取被评审实验室的意见,解答被评审实验室关心的问题,以便消除双方观点的差异(容许各执己见,但评审组应及时、如实报告质量管理与认证处)。对于多场所的实验室,在各分场所,评审组均应与实验室交换意见,通报评审中发现的问题,强调待各场所评审情况汇总后,统一出具不符合及观察项报告。

末次会议

评审组在完成评审报告后开末次会议,由评审组长主持,主要内容:

a) 向实验室报告评审情况,对评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加以说明,确认不符合项; b) 宣布现场评审结论,提出整改要求及具体的整改验证日期,并声明在需要时,评审组还要回到评审现场对不符合项的整改情况进行核查。

c) 说明评审的局限性、时限性和抽样评审也存在一定风险的提示。但评审组应对本次评审,尽量使这种抽样具备代表性,使评审结论客观、公正和科学作出说明。 d) 实验室对评审结论发表意见并签字。若有不同意见的,双方都有权向主管部门申诉。

e) 介绍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依法对实验室的有关管理规定。

对于多场所实验室,各分地点实验室评审结束后,召开的末次会议,评审组全体成员应尽量参加,至少各分组组长应参加。对于实验室方面至少应要求各分场所实验室主任(主管)参加。 后续工作

a) 评审组在结束前,应将现行有效质量手册、现场实验报告及原始记录、附表 2(现场试验项目汇总表)复印件、不符合项复印件一并封存在被审实验室。

b) 评审组长应将质量管理与认证处提供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以及现场评审时 实验室提供的文件、资料(除申请书及其附件外)全部归还实验室。 7.跟踪验证

现场评审后,评审组长或其指定的评审员对实验室的纠正措施进行跟踪验证,并确认其是否有效。

评审组应从以下几方面对实验室提交的整改材料进行验证:

8 a) 对不符合项是否进行了原因分析。 b) 制订的纠正措施是否具有针对性。 c) 不符合项是否已得到纠正。

d) 纠正措施是否有效,能否保证类似问题不再发生。 评审组应要求实验室提交对不符合项实施纠正的证据或复印件。 在以下情况下,评审组对不符合项的整改,应考虑进行现场验证:

a) 对于涉及影响检测结果的有效性和机构诚信度的不符合项。 b) 涉及环境设施不符合要求。 c) 涉及仪器设备故障、欠缺的。

d) 对整改材料仅进行书面审查不能确认其整改是否有效的。

评审组对实验室提交的整改材料不满意的,应及时上报质量管理与认证处,征得同意后,再进行现场核查。

对实验室未按期完成整改的,评审组长应及时报告质量管理与认证处。

跟踪验证的期限:评审组长在收到实验室的整改材料后,应在15日内提出确认意见,确认有效后,应在5个工作日内向质量管理与认证处提交评审报告。 8.监督评审

实验室的监督评审有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等形式,监督评审应按照国家认监委《资质认定获证实验室监督管理办法》等规定要求进行。根据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对实验室的管理需要适时安排,对实验室实施监督评审工作。

监督评审重点:主要评价被监督实验室获证后的检测活动与《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符合性,以及对已批准的技术能力的持续符合性;特别关注是否超范围出具报告或虚假报告;应关注实验室主要管理人员、检测工作地点(环境条件)和主要设备的变更情况,上次评审发现的不符合项是否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观察项的整改等;以及参加获证项目的能力验证情况。

监督评审应依照《福建省资质认定监督评审表》进行。 监督评审时资质认定标准/授权签字人的变更

○1 现场监督评审时,对实验室提出资质认定标准变更要求的,评审组应视评审的情况,

9 对变更内容进行评审。

a) 变更内容在评审组成员能力范围内,且不影响评审计划进度时,评审组可在现场受理变更。但对实验室未及时向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变更申请,应开具不符合项。

b) 变更内容在评审组成员能力范围内,但需延长评审时间时,评审组长应请示质量管理与认证处后再做决定。

c) 超出评审组成员能力范围的变更,评审组不予确认;但评审组有义务在评审报告中进行说明。

○2 资质认定标准变化,与原资质认定标准无直接联系时,评审组应建议实验室按扩项提出资质认定申请。

○3 在监督评审时,实验室提出增加或变更授权签字人的,评审组不予确认;特殊情况下,评审组长应将情况通报质量管理与认证处,经同意后,评审组才对新增的授权签字人进行考核确认。

监督评审时被评审方已更名/迁址

○1在得到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确认的更名/迁址,评审组应核实有关证明文件,一并评审。

○2没有得到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确认的更名/迁址,评审组应责成被评审方须尽快按变更处理程序办理(需要时,征得质量管理与认证处同意后,一并评审报批),告知在未得到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确认之前,不具有资格,不得使用CMA、CAL等标志。 监督评审时发现的不符合项的整改期限最长为二个月,对影响检测结果的不符合项的,要在一个月内完成。

监督评审时,评审组若发现实验室已获资质认定的项目不具备能力,应撤销其检测能力;若实验室已获资质认定的能力范围表述不准确的,可予以纠正。

监督评审或复评审时,评审组若发现以前的评审组将被评审实验室不具备能力的项目已认定的情况,应当即向质量管理与认证处报告情况、请示更正与否。

监督评审(不包含扩项)时,如果实验室的能力没有扩大(维持能力或对已经获得授权的能力进行删减),现场评审时可以不填写建议批准项目表、能力确认表、授权签字人考核表。但必须在评审报告的“说明”中注明删减的表格和删减的原因;如果对已经授

10 权的项目进行删除,还必须对删除项目和删除的原因进行说明,同时必须在评审上报材料中提交已删除项目后的完整的建议批准的证书附表以及变化了的项目(参数)批准表。 9.复评审

程序和要求与初次评审时相同,但在技术能力确认方式上可以有所简化。

在对已获资质认定的技术能力进行复评审时,对技术能力的考核应在对实验室获资质认定期间维持情况及参加能力验证活动结果的评价基础上进行,如在整个资质认定有效期内均能保持良好的状态,则可采用简便的考核方式进行确认[如整体确认,即表4.1《实验室检测/校准能力确认方式及确认结果一览表》只要按照该产品项目(参数)之标准展开,不用对标准中的各指标(参数)进行展开],但评审范围应覆盖所有的领域。 应对初次评审和监督评审提出的不符合项、观察项的整改情况进行认真核实。 整改期限不超过两个月。 10.扩大资质认定范围的评审

扩大资质认定范围的评审参见初次评审程序。

如果只是对原资质认定项目中相关能力的简易扩充,基本不涉及新的技术和方法,且急需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简易扩项(并非简单扩项)形式提出(表格式见附件3:其他工作表格之表H),经专家审查的方式直接上报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予以认定,该项目现场考核待日后监督评审或复评审时进行。 11.填写评审报告的要求

现场评审(含初审、复评审和监督评审)使用的表格原则上全部采用国家认监委2007年4月发布的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报告及附表,为适应在福建省使用,在附表4《整改完成记录、评审组长确认及审批意见》中增加了整改确认后的审核栏,另外增加“不符合/观察项记录表”及“能力确认表”等。

获证后的变更申请和审批可以单独使用:实验室资质认定标准变更申请审批表、授权签字人变更申请审批表、实验室资质认定名称/地址变更备案/更换证书申请表,以及实验室人员(法人代表、质量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等)变更备案表。 评审报告和记录表格的填写原则:

a) 不允许改动评审报告和记录表格的结构。

11 b) 针对不同评审任务性质(初审、复评审或监督评审),而选用附表1.1(A、B、C)。 c) 现场评审时,一般情况下,未经质量管理与认证处同意,评审组不得擅自更改申请项目和标准的内容,应依所受理申请项目和标准的内容进行评审,确认的项目和标准应与申请书所对应的受理申请项目一致。

在监督评审时,若评审组推荐维持资质认定的能力与原资质认定能力完全一致,则可不填写附表,但应在评审报告正文中说明“推荐/建议维持(批准)资质认定的能力见原资质认定证书附件”的字样。若监督评审与扩项评审同时进行时,评审报告中确定的项目表和对应的能力确认记录可以只体现扩项内容,但最终递交的建议批准证书附表的项目表只是变化(增减)部分。

评审员只需在自己确认的项目页签字,并注明确认内容的序号。

完成表格时需要确保评审组确认的检测能力中4.1《实验室检测/校准能力确认方式及确认结果一览表》(打“Y”部分)、4.2《建议批准的计量认证/授权/验收/项目及限制范围》和证书附表清样三者的项目的序号、名称和相应标准完全一致。

指导2.若干要求和问题的处理

1.现场试验/盲样试验结果处理

现场试验结果复现性差或者与已知数据明显偏离,应要求实验室分析原因,如属偶然原因,尽可能安排重做试验;否则该项目不予推荐资质认定。 2.对申请资质认定项目/参数的检测/校准经历要求

评审组必须对申请资质认定的各个场所的项目/参数逐个评审,对于初次评审和扩项评审的项目,没有检测/校准经历的项目/参数原则上不予认定;但若可以进行现场试验的项目,在确认现场试验表明实验室检测能力符合要求时方可认定。

监督评审时,可以依据实验室提供的报告/证书(不受年限限制)作为经历确认,但必须关注项目能力涉及要素的变化情况(如:人员变化、设备更新等)。 3.对除标准方法以外的其它方法的资质认定要求 实验室采用的方法可分为以下两类:

12 a) 标准方法可以直接选用。

b) 除标准方法以外的其它方法均需经过确认后才能采用;采用时,应明示“非标”方法。

对标准方法以外的其它方法进行现场评审时,评审组应对所提供的方法确认资料进行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核查,对实验室是否具备非标方法进行检测/校准的能力进行评审,最后作出是否予以资质认定的建议(建议中,应明示“非标”方法)。并注以说明现场评审时所核查的相关、详细的记录。 4.涉及能力验证的要求

由于能力验证活动具有验证性,所以:

参加了省级及以上的政府机关(或授权)组织的能力验证活动并获得满意结果的实验室,若实验室的试验人员、环境、试验用仪器设备、资质认定的标准/方法没有变化,且仪器设备在校准周期内且持续确认有效,现场评审时,可免除对该项目的现场试验,即直接确认。

评审组在现场评审时应关注能力验证和比对结果为不满意和有问题的项目,应:

a) 先行安排现场试验。

b) 核查整改报告及采取的纠正措施。

c) 特别注意能力验证结果所涉及的相关要素的评审。

d) 在评审报告中对能力验证结果为不满意和有问题项目的整改情况进行说明。 5.对量值溯源有效性的要求 承认的量值溯源的机构有: a) 国家法定量值溯源系统中依法设立的计量检定机构。 b) 国家认可的校准实验室。

现场评审时,被评审方应提供计量检定/校准机构或本实验室出具连续、适时有效的检定、校准证书或检测报告,作为量值溯源的依据。对校准证书或检测报告中给出的数据,应进行结果确认。报告/证书中数据必须覆盖仪器预期使用范围和准确度的要求。 当无法溯源,采用实验室间比对的方式来提供测量的可信度时,应保证:

a) 选择的实验室不得少于三家以上(含三家)。

13 b) 制订比对方案,并确认其适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 c) 对比对结果进行分析评价。 具有溯源性的标准物质有:

a)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的有证标准物质。 b) 国际、国内行业公认的标准物质。 c) 标准物质应在规定的有效期内使用。 6.授权签字人的确认:

实验室申请资质认定的授权签字人应是由实验室明确其职权,对其签发的报告/证书具有最终技术审查职责,对于不符合资质认定要求的结果和报告/证书具有否决权的人员。 评审组对授权签字人进行考核时应重点考核其是否熟悉准则的相关要求,技术能力是否满足要求。行政管理领导如不能满足这些要求则不予认定。

当有关规定最终批准人必须是单位法定代表人,且该人不具备授权签字人资格时,实验室应在体系文件中明确授权签字人签署的位置仅次于批准人,且规定经过授权签字人签署的报告/证书交批准人批准时,不得更改报告/证书的数据和结论。

不进行诸如通过资料审查、电话考核等非面试考核方式增加授权签字人。 7.不符合项和观察项要求 不符合项和观察项的判定依据:

a)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判定依据是《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b)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运行记录、人员操作的判定依据是《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检测标准/方法、校准规范/方法等。

不符合项和观察项判定时,应本着就近的原则,选择与缺陷事实最相近文件和条款的规定。

不符合项应事实确凿,其描述应客观公正,如具体的检测记录、检测报告、检测校准的标准/方法及具体活动等,在保证可追溯的前提下,应尽可能简洁,不加修饰。 对多个同类型的不符合项,评审组内部会议时,应汇总成一个典型的不符合项。 对多场所实验室开具的不符合项报告应注意:对各个场所实验室都有的相同的不符合 14 项,应统一开一份不符合项;如果属于总部的问题,不符合项应开在总部的管理机构;如果是涉及部分场所实验室的不符合项,可在不符合项报告中,注明发现问题的相应分场所。 严禁评审组对有确凿证据表明不符合事实的问题,只作口头交流,而不开不符合项的报告。

发生以下情况应开具观察项报告:

a) 被评审实验室的某些规定或采取的措施可能导致相关的质量活动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尚无证据表明不符合情况已发生。

b) 评审组已产生疑问,但在现场评审期间由于客观原因无法进一步核实,对是否构成不符合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评审组开具的观察项报告应将事实描述清楚,以便实验室进一步调查和落实。 观察项的提出,是为了提请实验室注意,实验室应纳入其改进系统,必要时应制定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

对于观察项,评审组不一定要求实验室提供书面整改报告,但应要求实验室对观察项进行说明,随整改材料上报。

在监督评审和复评审时,评审组应关注上次评审时开出的观察项。 8.对有移动设施的实验室的要求 现场评审时,评审员应关注:

a) 实验室须通过对实际情况的分析,制订可行的相关程序。 b) 实验室对仪器设备的检查、维护、校准周期须与固定设施不同。 c) 可移动的仪器设备使用条件和环境条件须符合技术标准的要求。 使用移动设施的项目在评审报告附表的“限制范围及说明”栏中应注明。 9.对于租用设备的要求

以下情况均满足,且被评审实验室与设备出租机构不是分包关系时,被评审实 验室租用设备,可作为实验室的能力予以资质认定:

a) 租用的设备由被评审实验室的人员进行操作。

b) 被评审实验室对租用的设备进行维护,并能控制其校准状态。 c) 被评审实验室对租用设备的使用环境、设备的贮存应能进行控制。

15 10.关于自校准实验室

最高工作标(基)准应具备溯源性,并经计量行政部门考核合格,取得《计量标准证书》。

自校准规程若属非标方法,应符合《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对非标方法确认程序的要求。

从事自校准的试验人员能力,须符合国家对校准实验室人员能力的要求。 11.关于实验室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现场评审中发现实验室的工作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例如环境保护法、职业安全法等)要求时,评审组应书面报告质量管理与认证处,提请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注意。评审组可以用观察项的形式提出,以引起实验室重视。

现场评审时,评审组应检查实验室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情况,如计量标准器具的核准,特种设备检验机构和人员的资格等。

对法律法规中有从业资质要求的人员(如从事无损检测、珠宝鉴定、建筑行业评估的人员)不得在实验室所在法人单位以外兼职。现场评审时,评审组应要求实验室提供人员未兼职自我声明及相关证据。

实验室中符合法律法规资质要求的人员应与实验室有长期、固定、合法的劳动关系。 12.对于多场所的现场评审问题

对于实验室申请多场所资质认定时,现场评审应覆盖所有的场所。现场评审时,评审组长应按评审通知要求,派相应专业的评审员对所有场所实验室进行评审。

各分场所实验室现场评审开始前,评审组应召开由评审组相关人员和实验室有关人员参加的评审说明会,评审结束前,应召开情况通报会,由分组长主持,并告知分场所实验室评审不做结论,待各场所实验室情况汇总后,统一做结论。

各分场所的评审组应在现场完成评审报告的检查表,表中相关条款的检查记录。 各分场所实验室评审时的现场试验报告/证书,统一封存在总部或按照实验室要求的地点封存。

现场评审过程中,评审组长应与在各分场所实验室评审的评审组保持联系,及时沟通情况。

13.现场评审发生危及人身健康安全情况的处理

16 评审员在现场评审时一旦发现有危及人身健康安全的情况,有权不再进行相关项目的评审,并可要求实验室停止相关项目的试验直至安全得到保证。此种情况发生时,评审组长应立即向质量管理与认证处工作负责人汇报。

14.初次评审对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记录审查的起始时间的要求

对于初次评审的实验室,当实验室提交的有效版本的体系文件不是第一版,且运行时间不足6个月时,评审组需从被评审实验室第一版体系文件(实施时间应早于申请时间前6个月)运行的时间开始审查体系运行记录。

现场评审时,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12个月以上的,可审查12个月内体系运行的记录。

当被评审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开始运行的时间距现场评审不足6个月的(特殊情况3个月的),评审组应向质量管理与认证处汇报,经质量管理与认证处工作负责人同意后,可中止现场评审。

15.现场评审时,实验室提出更改资质认定范围

评审组进入现场评审时,不接受扩大资质认定范围的申请。特殊情况并经请示质量管理与认证处同意的除外。 16.评审员不能按计划参加评审

现场评审时,评审员由于特殊情况,不能按评审计划到达评审现场或需提前离开评审现场时,评审组长应及时向质量管理与认证处报告,并在评审报告中“需要说明的问题”栏中予以说明。 17.中途停止现场评审

评审组在下列任何情况之一,经请示质量管理与认证处同意,可以停止评审:

a) 实际状况与申请资料描述严重不符。 b) 质量管理体系控制失效。

c) 现场不具备评审条件(如:关键管理、技术人员不在场)。 d) 有意妨碍评审工作,以致无法进行评审。 e) 有恶意损害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声誉的行为。 18.关于实验室资质认定标志的使用问题

17 实验室资质认定标志按有关规定实施,应在资质认定证书附表中确定的项目和标准范围内、以及证书有效期内使用,没有认定的项目和标准不得使用该标志。对使用作废的标准进行检验时不得使用标志,若因司法仲裁等原因需使用作废的标准进行检验时,必须提供该标准曾获得实验室资质认定证明文件方可使用标志。

19.在本实验室内对重要岗位人员(质量负责人、技术负责人、授权签字人、内审员、监督员、检验员等)兼职的问题。主要是评审该兼职人员是否能履行其岗位职责和在履行其岗位职责时,是否会造成有失公正性。

20.对一个机构以不同名义分别申请计量认证的,其人员兼职按上述要求进行评审,但有多个名义称谓的机构,其环境设施和仪器设备所有权必须明确归属权,对项目范围也应合理界定。

21.一次性检定的测量设备的范围是:

a)结构简单、准确度低、性能不易改变的计量器具。

b)工具性的计量器具,即只作为维护工具、不作为测量工具的器具。 c)指示性仪表,即该仪表不直接用于测量,只是显示某个参数的范围。 d)相关计量行政部门规定的一次性检定计量器具。

一次性检定的凭证是指经过法定计量技术机构或授权机构的检定,以检定证书或校准证书为据。

22.国外提供的标准物质在使用前必须进行验证,验证的方法包括:

a)同一被测样品的实验室间比对。 b)同一被测样品的方法比对。

c)利用不同批的标准物质对同一被测样所出具的计量数据的结果来验证。 以上三种验证方法其结果均满足规定的要求方可使用。 23.实验室须进行期间核查的条件或要求

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仪器设备,当具备相应的核查标准和实施条件时须进行期间核查。

a)所有的测量标准都必须进行期间核查。

b)重要参数检测的仪器设备即对产品关键或主要参数检测质量影响大的。 c)经常携带现场、使用频繁、使用条件恶劣和性能变动较大的仪器。 d)检测/校准方法规定或仪器本身规定必须期间核查的设备。

18 24.与国家实验室认可合并评审

合并评审时,对相同的检测能力,可以接受认可评审的项目确认结果以及体系评价情况(含不符合项)。对不同的检测能力: ○1对于管理体系的评价除按照CNAS评审检查表之外,还必须增加《实验室资质认定特殊要求评审表》的内容; ○2申请资质认定的项目应按照本指导书的要求对能力进行独立考核。

以不重复考核、减轻实验室现场评审负担为原则,资质认定评审组可以根据现场情况安排与国家实验室认可相同项目的考核,在管理体系评价时可不限于《实验室资质认定特殊要求评审表》的内容,但是评审组长应加强与国家实验室认可评审组的沟通。 25.工作记录

现场评审结束后,评审组长负责现场封存的材料应包括:现行有效的质量手册、现场实验报告及原始记录、附表2(现场试验项目汇总表)复印件、不符合项复印件。监督评审不必将实验室的质量手册再次封存,但期间进行过重大修订的例外。对封存的上次现场评审资料启封时应通过任务下达部门的项目负责人同意,查阅完后评审组长应负责将其再次封存。

评审组长在确认整改符合要求后,应在规定时间内核对现场评审资料,报送所有评审材料和记录,并同时提交纸质和电子版本的证书附表清样。

推荐第10篇:资质认定评审汇报材料4

资质认定评审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评审专家:

上午好!首先,我代表XXX实验室全体同仁对各位评审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欢迎来我公司评审指导工作。下面我就公司的基本情况、管理体系运行以及筹备方面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公司的基本情况

XXX公司是依法登记注册的高起点第三方专业检测机构。公司筹建于XXX年X月,现有员工XX人,其中工程师X人,内审员X人。

实验室面积达XXX多平方米,分为接样办公室区、制样区、检测区。本次申报评审的检测项目包括:XXX、XXX、XXX等。

公司目前运行的大型仪器有:国际先进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C-MS/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气相色谱仪(GC)、原子吸收光谱仪(AAS)、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双通道原子荧光光度计(AFS)、大气采样器等仪器设备80余台(件), 固定资产投资XXX余万元。

二、管理体系运行情况

我公司于XXX年X月XX日颁布实施了第一版管理体系文件《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记录表格》,《作业指导书》共4个层次的文件。管理体系文件依据《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ISO/IEC17025:2005)编写,涵盖了《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国认实函[2006]141号)和《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CNAS-CL01:2006)的要求。

XXX年X月XX日至XX日我公司进行了第一次全面的管理体系内部审核,

由4名具有资格的内审员对公司领导层、办公室、检测室等部门进行了全部审核,体系运行情况总体符合性较好。为公司资质认定评审奠定了基础。

XXX年X月X日,按照计划,由XXX经理组织,进行了一次管理评审,我们结合近半年来公司从准备、练习、培训、考核、外部比对、模拟客户等多个环节中的情况,进行了一次管理评审。通过管理评审,我们的管理体系是充分的,有效的,适宜的,管理体系在公司的运行中基本正常。

三、实验室筹备建设工作

(一)、实验室的规划布局

XXX年XX月,我们制定实验室建设、规划方案:将实验室分分为接样办公室区、制样区、检测区。

检测区分为:样品室、试剂室、天平间、液相色谱质谱室、气相色谱质谱室、有机前处理室、无机前处理室、光谱室、培训室共9个功能室,先后投资约XX多万元人民币对实验室进行了购置仪器设备和装修。

(二)人员培训工作

为了使检测人员能很快适应检测工作,我公司陆续派人到XXX、XX检中心、XXX等单位学习培训8人次,并邀请XXX、XXX、XXX、XXX及XXX公司的专家老师来我公司指导授课,为了提高人员的基本素质与基础知识,我们邀请专家和通过内部学习的方式,对全体人员进行了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等内容的学习培训。组织学习了检验方法标准并予以考核,考核合格,持证上岗。

(三)实验室比对情况

为了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我们采用内部比对,外部比对的方式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共进行了5次15个项目的内部比对。我们与XXX进行了18

个项目的比对,比对结果满意。与XXX进行了4个项目的比对,比对结果满意。此外,我们还报名参加了7个项目的测量审核,一个项目的能力验证。6月份参加了XXX检测中心的XXX的测量审核,结果满意。7月份参加了 XXXX土壤样品中铜、铅、砷、锌项目的测量审核,结果满意。

(四)扎实练习,提高基本技能

从今年3月份开始,先后组织了94次练习,盲样练习共10多次,共完成了94份完整的检测报告记录。

(五)完善档案资料及标识

我们按规范化管理要求,给所有设备编写并标明了唯一性标识,建立了设备档案和设备计量检定台账,完善了人员档案,规范了样品的编号及样品的管理。

(六)邀请专家,查找问题,夯实基础

我们是全新的实验室,为了能夯实基础,我们在今年准备的各个阶段,分3次邀请了陕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省农业厅农产品质检站、西北有色地质研究院的多名专家到公司检查指导,对于专家指出的问题,落实到人,立即纠正。

各位老师,我们的实验室刚刚起步,犹如一棵期待阳光雨露渴望成长的小树。虽然我们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难免会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和问题。因此,我们真诚地希望各位专家老师给予帮助指正。

最后,我代表我们公司对各位专家的辛勤付出表示诚挚地感谢!

谢谢你们!

XXX公司

XXX年X月XX日

第11篇: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整改报告

资质认定评审整改报告

编写人: *****

审核人: *****

签发人: *****

************************ ***年**月****日

资质认定评审整改报告

***************4人组成认证评审组,于***年**月**至****日依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要求对我公司进行现场考核评审。经过两天的评审,评审组认为我公司基本符合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各项要求,能够承担第三方公正性检验工作。

评审结论为基本符合。评审过程中,评审组对我公司的检测工作和内部管理体系管理活动等方面的做法和成效给予充分肯定,对我公司管理体系建设、实验室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足和缺陷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经过努力,我公司对管理体系运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的不足和缺陷进行了整改,现已基本整改完成,特报告如下。

一、强化责任,任务到人。

首次评审一结束,我公司即***********日召开全体人员会议,将评审组在评审中提出的缺陷项目和整改意见,逐条深入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制订出整改计划和整改要求,并分解落实到具体责任人。

二、集中精力,认真梳理,确保每一项整改都按时保质完成。

根据整改计划和要求,组织技术力量制定具体整改措施,抓紧时间查漏补缺。质量负责人及时组织质量监督员对整改措施的实施过程和时效性进行跟踪,对责任人提交的整改结果进行验证和有效性评价。

根据评审组的要求,对评审中发现的*****个基本符合项、1个不符合项,已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整改,整改结果满足《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有关规定,并报评审组长确认。具体内容和整改结果如下: 基本符合项整改:

1、需整改章条号:4.

3问题表述:文件发放记录中缺少对***********等标准的发放记录。原因分析:对评审准则和管理体系文件学习不到位,未能正确理解文件控制要求。

整改措施:质量负责人组织评审准则(第二篇第三章第二节)和《文件控制程序》的学习培训,综合办公室负责补全对********等标准的发放记录。整改结果:经检查,资料员对***********等标准补全了《文件发放、收回记录》。整改证据见附件1(《文件发放、收回记录》、《人员培训签到表》《人员培训记录表》)。

2、需整改章条号:4.

5问题表述:缺少对标准物质供应单位环保部标准样品研究所的评价记录。 原因分析:对《服务和供应品采购程序》理解不全面,未按《服务和供应品采购程序》对标准物质供应单位环保部标准样品研究所及时进行评价。

整改措施:质量负责人组织对《服务和供应品采购程序》培训学习,综合办公室负责收集环保部标准样品研究所的相关资质和证书,对其进行评价,确定环保部标准样品研究所为合格供方,填写了《供方评定记录表》,并把该单位列入《合格供方名录》。

整改结果:经检查,综合办公室对环保部标准样品研究所进行了评价,填写了《供方评定记录表》,并把该单位列入《合格供方名录》。整改证据见附件2(《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能力验证计划提供者认可证书》、《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生产者认可证书》《环境保护部办公厅文件(环办[2009]100号)》、《供方评定记录表》、《合格供方名录》、《人员培训签到表》《人员培训记录表》)

**************

*************

评审组提出的***个基本符合项和**个不符合项与评审准则对照情况、整改措施及完成情况见附表和附件。

1、附表:现场评审提出的问题、整改措施及完成情况表。

2、附件:整改完成材料。

请评审组安排予以审核,并感谢评审组对我公司工作上的指导!

***********************

****年**月****日

附表现场评审提出的问题、整改措施及完成情况表

第12篇:资质认定评审整改报告式样

资质认定评审整改报告

编写人:

审核人:

签发人:

XXX有限公司试验室

2010年5月11日

根据我单位的申请,实验室资质认定(计量认证) 评审组受海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委派,依据国家认监委国认实函[2006]141号《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于2010年5月6日对我单位试验室环境进行现场查看,对检测人员进行提问、理论考试、操作考试和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进行了考核,并对技术文件、原始记录和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对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要求,评审组认为我单位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编制了相应的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各种记录表格等,覆盖了计量认证所规定的条款。组织管理、实验室环境、仪器设备、量值溯源、人员素质、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符合实验室资质认定(计量认证)评审准则的规定。对照“评审准则”,评审组认为我单位存在的不足有8项(基本符合项)。

(一)问题表述

1、沸煮箱放置位置不合理。

2、标准养护试块摆放位置不够。

3、建议适时参加实验室比对或能力验证试验。

4、关键设备操作人员未经授权。

5、有质量监督员任命文件,无质量监督记录。

6、原始记录有涂改现象,个别记录检测人员和审核人员未签名。

7、在开展内部审核活动时,个别条款的检查情况和检查结

果不一致。

8、管理体系建立起来后无宣贯学习记录。

(二)整改措施

针对评审组在本次评审中发现的问题,我单位从领导到检测人员都非常重视,针对问题的整改召开了专题会议,由问题所在科室提出具体的整改措施,并经我单位计量认证工作组讨论同意,由相关科室负责整改措施的实施,具体整改措施如下:

1、检测组负责把沸煮箱重新摆放在正确位置。

2、检测组负责重新摆放标准养护试块,做到每一试块都达到摆放要求。

3、检测组负责编写比对与能力验证计划,并做到适时参加比对或能力验证试验。

4、试验室负责落实并授权相关的设备操作人员。

5、质量监督员负责填写质量监督记录。

6、检测组负责杜绝原始记录涂改现象,并保证检测人员和审核人员签名。

7、质量负责人负责内审个别条款检查情况与检查结果相一至。

8、质量负责人负责管理体系宣贯时,必须有宣贯记录。

(三)整改完成情况

我单位由相关室(组)负责人按照制定的整改措施对本室(组)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质量负责人负责监督验证,并经技术负责

人确认。按照评审组的要求,对评审中发现的8个基本符合项,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整改,整改结果已满足“评审准则”的有关规定,并报评审组长认可。

1、检测组已把沸煮箱摆放在正确位置。

2、检测组已把试块重新摆放,并达到相关摆放要求。

3、试验室已经编制比对与能力验证计划,并随时根据情况适时参加比对与能力验证检测。

4、试验室已经把没有授权的设备操作人员重新授权,并把授权文件添加到质量手册里。

5、质量监督员已按文件要求填写质量监督记录。

6、检测组已把有涂改的原始记录按规定更正,没有签名的都已签完名。

7、质量负责人已修改内审报告,个别条款的检查情况与结果全部一致。

8、质量负责人已把质量管理体系宣贯时的宣贯学习记录补齐。

评审组提出的8个基本符合项、与评审准则对照情况、整改措施及完成情况见附表。

附表

现场评审提出的问题、整改措施及完成情况表

附件:

第13篇: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整改报告

资质认定评审整改报告

编写人: 史阳

审核人: 杨 金 兰

签发人: 毛 志 丹

襄阳锦坤新型建材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

2013年7月24日

湖北省建工评审组,于2013年7月21日依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要求对我实验室进行现场考核评审。经过两天的评审,评审组认为我实验室基本符合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各项要求,能够承担第三方公正性检验工作。

评审过程中,评审组对我实验室的检测工作和内部管理体系管理活动等方面的做法和成效给予充分肯定,对我实验室管理体系建设、实验室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足和缺陷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经过努力,我实验室对管理体系运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的不足和缺陷进行了整改,现已基本整改完成,特报告如下。

一、评审一结束,我实验室即于7月22日召开全体人员会议,将评审组在评审中提出的缺陷项目和整改意见,逐条深入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制订出整改计划和整改要求,并分解落实到具体责任人。

二、根据整改计划和要求,组织技术力量制定具体整改措施,抓紧时间查漏补缺。质量负责人及时组织质量监督员对整改措施的实施过程和时效性进行跟踪,对责任人提交的整改结果进行验证和有效性评价。

根据评审组的要求,对评审中发现的5条需整改的款项,已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整改,整改结果满足《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有关规定,并报评审组长确认。具体内容和整改结果如下:

1、质量负责人对检测管理不够熟悉

原因分析:对评审准则和管理体系文件学习不到位,未能正确理解文件控制要求。

整改措施:质量负责人认真学习了组织评审准则和管理体系文件。

整改结果:在当天购买了《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检测技术管理规范》(GB50618-2011),组织全体实验人员认真学习了上面的内容,让大家对检测工作和自己的职责有了更详细和深入的了解。

2、内审记录不完整

原因分析:由于内审员培训是在2011年参加,对于现在实验室资质认定的评审准则没有及时学习。

整改措施:组织实验室人员重新学习了《实验室资质认定及实验室认可培训教材》(2013年4月)

整改结果:对照新的实验室资质认定教材,组织实验室人员将第一次内审不完整项重新进行了审核。

3、设备使用记录信息不完整

原因分析:设备管理员没有详细学习管理体系文件

整改措施:组织设备管理员重新学习管理体系文件和检测技术管理规范(GB50618-2011)上的附录B(检测机构基本岗位职责)。

整改结果:针对评审组提出的设备标识不完整,重新购买了标签纸,对设备标识进行了完整的填写。

4、检测人员试验操作不够熟悉

原因分析:由于检测人员是2012年取得上岗资格,经验不足,导致在试验操作过程中一些细节不能把握好。

整改措施:组织实验员认真学习作业指导书及企业试验室检测人员培训教材

整改结果:通过对作业指导书和培训教材的学习,实验员对试验操作过程有进一步的了解,在未来的三个月内,实验室要组织实验员进行操作考核,特别是一些操作细节(如开机预热等)。

5、检测人员对检测标准不够熟悉

原因分析:由于检测人员是2012年取得上岗资格,经验不足,对检测标准的学习部够。

整改措施:组织实验员认真学习管理体系文件及企业试验室检测人员培训教材

整改结果:通过对管理体系文件和培训教材的学习,实验员对检测标准有进一步的了解。

我实验室针对评审组专家提出的整改项进行认真研究,及时制定整改计划,并对整改情况进行专项检查,目前已全部整改到位,请评审组安排予以审核,并感谢评审组对我公司工作上的指导!

为进一步强化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和质量体系规范运行,提高实验室检测工作的公正性、准确性,今后实验室将进一步组织全体人员深入学习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和中心制定的质量体系文件,严格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有关规定要求进行规范运作,长效管理,推动实验室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

附件:整改结果证明资料

襄阳锦坤新型建材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

2013年7月24日

第14篇: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工作指导书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工作

指导书

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目 录

1 目的.........................................................................................................1 2 范围 .......................................................................................................1 3 职责.........................................................................................................1 3.1 评审组长...............................................................................................1 3.2 副组长...................................................................................................1 3.3 评审员...................................................................................................1 3.4 实习评审员............................................................................................2 3.5 技术专家...............................................................................................2 4 评审过程..................................................................................................2 4.1 任务接收...............................................................................................2 4.2 文件资料审查........................................................................................2 4.3 现场评审策划........................................................................................2 4.4 现场评审工作预备会..............................................................................3 4.5 现场评审活动........................................................................................4 4.5.1 首次会议............................................................................................4 4.5.2 现场观察、完善评审日程表...................................................................4 4.5.3 确认现场试验.....................................................................................5 4.5.4 现场评审..........................................................................................5 4.5.5 召开座谈会...............................................………………………………6 4.5.6 评审组内部会.................................................………………………….7 4.5.7 与实验室沟通................................................…………………………..7 4.5.8 末次会议..........................................................................................7 4.5.9 后续工作.............................................………………………………….8 4.6 跟踪验证.............................................................................................8 5 现场评审时常遇问题的处理.....................................................................8 5.1 现场试验/测量审核/盲样试验结果处理..................................................8 5.2 对申请认定项目/参数的检测经历要求...........................................8 5.3 方法的认可要求...........................................................................9 5.4 涉及能力验证的要求..............................................................................9 5.5 对实验室评估测量不确定度的要求.......................................................9 5.6 对量值溯源有效性的要求....................................................................10 5.7 授权签字人的确认...............................................................................11 5.8 不符合项和缺此项要求........................................................................11

5.9 不适用项要求......................................................................................12 5.10 对有移动实验室的要求.......................................................................12 5.11 关于实验室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12 5.12 对于多场所的现场评审问题................................................................12 5.13 初次评审对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记录审查的起始时间...................13 5.14 关于分包...........................................................................................13 5.15 关于租/借用设备................................................................................13 5.16 关于仪器设备的期间核查...................................................................13 5.17 关于关键技术人员的兼职...................................................................14 5.18 关于“评审组确认的检测能力”表.........................................................14 5.19 现场评审时,实验室提出更改认定范围.................................................14 5.20 现场评审时,评审人日数需要调整.......................................................14 5.21 评审员不能按计划参加评审................................................................14 5.21 中途停止现场评审..............................................................................14 5.23 关于整改期限.....................................................................................14 6 监督评审................................................................................................14 7 复评审....................................................................................................16 8 扩项评审................................................................................................17 9 标准变更评审.........................................................................................18 10 授权签字人变更评审.............................................................................18 11实验室检验场所地址变更评审.................................................................19 12 填写评审报告及工作用表的要求............................................................19 13 对评审员的评价....................................................................................21 14 工作记录..............................................................................................21 15 相关表格..............................................................................................22

版次:A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工作指导书

修订:0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工作指导书

1 目的

为规范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工作,保证评审结果公正、准确,评审过程、评审要求和评审方法一致,编制本指导书。

2 范围

本指导书适用于评审组在接受任务后进行评审策划、实施文件评审、现场评审、对评审中发现的不符合项进行纠正及纠正措施的跟踪验证和结果报告的全过程。

3 职责

3.1 评审组长

3.1.1 管理评审组保持与省局认证监管处、被评审实验室之间的联络; 3.1.2 负责评审策划;

3.1.3 完成/组织完成对被评审实验室文件资料的审查; 3.1.4 编制评审日程安排,并主持现场评审工作; 3.1.5 必要时,对评审组成员进行必要的培训;

3.1.6 协调和监督评审员与技术专家的活动,对评审组成员的现场评审表现做出评价;

3.1.7 协调评审组与监督员的工作联系;

3.1.8 向认证监管处提交完整的评审材料,并对评审结果的准确性、真实性、客观性、完整性负责。 3.2 副组长(适用时) 3.2.1 协助评审组长工作;

3.2.2 当评审组成员较多或评审专业跨度较大或评审场地较多时,认证监管处或评审组长可设置副组长,由认证监管处或评审组长赋予其职责。 3.3 评审员

3.3.1协助评审组长完成对被评审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管理要素和技术要素的评审;

3.3.2评审实验室申请认证范围内的技术能力;

3.3.3协助评审组长完成对实验室推荐的授权签字人的评审;3.3.4 对所负责内容的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负责。

发布日期:2010-XX-XX

第1页

实施日期:2010-XX-XX

版次:A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工作指导书

修订:0

3.4 实习评审员

在评审人员的指导下,协助完成评审组长安排的评审工作。 3.5 技术专家(必要时)

作为评审专业能力的补充和支持,但不能单独从事评审工作。

4 评审过程

4.1 任务接收

4.1.1 评审任务实行评审组长负责制。

4.1.2 评审组长收到申请资料后,对申请材料进行初步审查,确认任务的接收,并关注是否能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评审任务。原则上,评审组长接到任务之日起1个月内应安排评审时间,从接到任务到评审结束3个月内(包括整改时间)必须完成评审的全部工作,并将现场评审材料及实验室的整改材料(存在时)递交省局认证监管处。需要时,根据审查情况,向省局认证监管处提出确定评审组成员的要求,将相关的技术资料交相应评审员审查,并向评审员提出资料审查的要求。

4.1.3 评审组长对接收的任务存在原则问题的应在5个工作日内与认证监管处反馈。

4.2 文件资料审查

4.2.1 评审组按《实验室资质认定申请资料书面审查意见表》(表1)的要求对认证监管处提供的资料进行审查。

4.2.2 审查时发现有疑点问题应及时反馈给认证监管处,并按认证监管处要求通知被评审实验室进一步说明问题、补充相关资料或进行修改,并对实验室补充提交的资料和/或修改材料进行重新审查。

a) 当审查结果为建议“进行现场评审”时,评审组长应尽快安排并完成现场评审,并经与被评审实验室沟通后至少提前1周向认证监管处建议实施现场评审的具体日期。评审组长应根据评审任务提出评审员(专家)的人数及专业要求,需要时同时填写《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组成员建议/批准名单》(表2)。

b)当审查结果为建议“不合格”时,评审组长应及时在“申请资料存在问题”中详细填写发现的问题,并将文件资料退还给认证监管处。

4.2.3 当评审组长接到任务后2个月内都不能完成/计划完成现场评审,应书面向认证监管处报告并说明理由。 4.3 现场评审策划

4.3.1 评审组长在资料审查的基础上,全面策划本次现场评审。

发布日期:2010-XX-XX

第2页

实施日期:2010-XX-XX

版次:A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工作指导书

修订:0

4.3.2 对于监督评审或复评审,评审组长可要求被评审实验室提供前几次评审的资料,策划本次监督评审或复评审。

4.3.3 评审组长负责拟定《实验室资质认定现场评审日程表》(表4),具体策划本次评审。制订评审日程表时应注意:

a) 现场评审日程表应详细制订现场评审过程中各环节的评审时间、评审内容; b) 当涉及多场所评审时,日程表应覆盖所有场所;

c) 涉及多场所时,评审组长应提前与被评审方确认各地点间的距离、路程用时、交通方式等;

d) 现场评审前,提交给被评审实验室和评审组成员。

4.3.4 评审组长应在进入评审现场之前准备好评审用的文件和表格,并将实验室申请的检测能力资料尽早分送给各技术要素评审员。

4.3.5评审组长应要求和指导各评审组成员就自己所负责的评审范围进行评审策划,特别是现场试验的评审策划,并提前与被评审实验室沟通,关注是否需要提前实施现场试验的安排。

4.3.6 首次评审时现场试验项目的选择原则上应符合以下要求:

a) 应覆盖实验室申请认定项目全部类别的主要参数、主要仪器设备、关键检测方法、主要试验人员、试验材料;

b) 一般情况下现场试验(包括已完成的实验室间比对等)应包括所申请参数的百分之十五以上;

c) 依靠检测人员主观判断较多的项目,难度较大、操作复杂的项目,很少进行检测的项目。

4.3.7 评审组在以下情况时,应考虑安排盲样试验或测量审核:

a) 在以往的评审中不符合项多、或有问题的项目; b) 能力验证结果或实验室间比对结果不满意的项目; c) 认证监管处指定安排的项目。

4.3.8 由评审员/技术专家携带盲样进行现场考核时,应保证样品的赋值、不确定度以及相关重要性能(例如稳定性)是准确和可靠的。

4.3.9 当评审组成员因为特殊原因需变更评审计划时,评审员应在现场评审前3个工作日将变更原因通知认证监管处。 4.4 现场评审工作预备会

4.4.1 现场评审工作预备会根据情况可以集中召开或分次召开,也可以根据情况采取不同方式,但内容必须完整。

4.4.2 预备会由评审组长主持,参加本次评审的评审员和技术专家参加。 4.4.3 预备会至少应包括:

发布日期:2010-XX-XX

第3页

实施日期:2010-XX-XX

版次:A

修订:0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工作指导书

a) 明确评审任务及工作方式; b) 对评审要求统一认识,达成共识; c) 介绍实验室资料审查情况;

d) 调整并确定现场评审日程表及评审组成员分工,明确评审组成员职责; e) 讨论现场试验计划及能力确认方式;

f) 明确每个评审员现场评审时需完成的任务以及填写的表格; g) 检查评审的准备情况(文件资料及评审表格);

h) 听取评审组成员有关工作建议,解答评审组成员提出的问题; i) 对新参加评审工作的成员或技术专家进行简短培训; j) 宣布评审纪律,重申评审员行为准则,签署公正性声明。 4.5 现场评审活动 4.5.1 首次会议

评审组长主持召开由评审组和实验室有关人员(一般应包括最高管理者、技术质量负责人、各检测专业负责人)参加的首次会议,与会人员在《实验室资质认定现场评审签到表》(表5)上签到,会议一般不超过30分钟。会议内容为: a) 宣读评审通知,介绍评审组成员及监督员;

b) 明确评审的目的、依据、范围和将涉及的部门(岗位)、人员;

c) 宣读评审组公正性声明,强调公正客观原则,并向实验室做出保密的承诺; d) 介绍评审的方法和程序要求,强调抽样评审特性及评审的判定原则; e) 实验室负责人介绍实验室概况和主要工作人员及实验室评审准备工作情况;

f) 确认评审日程表,宣布评审组成员分工,明确提交现场试验结果报告的时间;

g) 澄清有关问题,明确限制条件(如洁净区、危险区、限制交谈人员等); h) 实验室为评审组配备陪同人员,确定评审组的工作场所及所需资源; i) 介绍监督员工作职责;

j) 监督员宣读公正性声明,说明评审工作纪律要求。 4.5.2 现场观察、完善评审日程表

4.5.2.1 必要时,首次会议结束后,由陪同人员带领评审组进行现场观察。 4.5.2.2 现场观察可根据实验室的规模,采用不同形式,对小型的、专业单一的实验室可统一进行,对大型的、综合类实验室也可分组或分专业领域进行。 4.5.2.3 现场观察的目的是了解实验室各功能布局的位置,并对实验室环境条件、设施配置、设备及其管理、样品管理、文件控制等进行初步的审查,观察中发现的疑点或问题应做好记录。

发布日期:2010-XX-XX

第4页

实施日期:2010-XX-XX

版次:A

修订:0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工作指导书

4.5.2.4 评审组长应控制现场观察的时间,各评审员不需在现场观察的阶段深入了解评审的事项。

4.5.2.5 现场观察后,必要时,评审组可进一步完善评审日程表,调整技术能力考核方式。

4.5.2.6 对于有多场所或分支机构的实验室,在可能的情况下,评审组长应尽量到各现场进行观察。 4.5.3 确认现场试验

4.5.3.1 评审组通过现场观察后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现场试验项目及试验要求; 4.5.3.2 将与实验室沟通后的现场试验项目书面委托给实验室,并明确每一现场试验的试验要求;

4.5.3.3 对耗时较长的现场试验可以采用部分参数或偏离的方式进行,包括对已提前实施现场试验的项目,评审员观察其最后结果或重新演示实验室中重要的步骤。

4.5.3.4 原则上现场试验应出具完整的记录和报告,当由于评审时间所限,相关评审员可以采用其它方式对实验室出具完整记录和报告的能力进行确认,比如查看相同项目以往出具的完整记录、报告的情况或要求撤离现场后由实验室补充相关材料。 4.5.4 现场评审

4.5.4.1 现场评审应根据《现场评审日程表》进行,对评审过程予以记录。 4.5.4.2 评审员采用现场提问、查阅记录、观察试验等方式开展现场评审,对发现的疑点和问题应予以详细记录。

4.5.4.3 现场评审时评审组应重点关注以下问题: a) 实验室法人地位和或不影响公正性独立运作的情况; b) 实验室人员的聘用情况; c) 实验室场地的使用权情况;

d) 针对实验室制订的参加能力验证或实验室间比对活动的计划,核查其实施情况,并关注实验室参加能力验证或实验室间比对活动的结果; e) 实验室独立控制的仪器设备配置情况; f) 实验室内审和管理评审是否取得预期的效果;

g) 实验室内审和管理评审形成的纠正措施和改进的实施和验证; h) 实验室对培训有效性的评价; i) 实验室的环境设施;

j) 仪器设备的量值溯源情况,提供量值溯源服务的机构能力的评价,校准/检定证书的信息量;

发布日期:2010-XX-XX

第5页

实施日期:2010-XX-XX

版次:A

修订:0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工作指导书

k) 实验室出具记录、报告的能力; l) 实验室质量控制的有效性。

4.5.4.4 技术能力的确认原则上应基于现场试验的结果和评审员的专业判断能力,尽量减小风险,选择适宜的确认方法进行确认。 4.5.4.5 技术要素评审员在观察试验时应做到: a) 全程跟踪试验过程;

b) 现场试验时应注意观察试验设备和试验环境; c) 对照试验用检测标准,进行核查;

d) 现场试验时应就相关技术问题对试验人员进行提问。

4.5.4.6 在现场评审时,不同的评审类型技术能力确认的方式不同。

4.5.4.6.1 初次评审和扩大认证范围(包括标准变更中新增的内容),对被测对象所涉及的所有参数必须逐项确认,并且应尽可能的采用现场试验、测量审核(盲样测试)或利用能力验证结果、实验室间比对结果的方式确认。

4.5.4.6.2 监督评审和复评审,对涉及能力验证或实验室间比对结果不满意、申投诉、变更及其他有异议的项目,上一评审周期内很少进行检测的项目、试验人员发生变化的项目以及上次现场评审没有采用现场试验和测量审核(盲样测试)的方式确认的部分项目,应尽量采用现场试验、测量审核(盲样测试)或利用能力验证结果、实验室间比对结果的方式进行重新确认。

4.5.4.6.3 其它情况还可以采用核查仪器设备配置、现场提问、现场演示、查阅记录和报告四种方式中的至少两种方式进行确认,其中核查仪器设备配置是最基本的方式。

4.5.4.7 现场评审时,对于耗时较长的现场试验,评审员可结合试验关键点的操作、现场提问和现场演示的方式进行确认。例如某项试验样品前处理过程难度较大,操作复杂,样品处理完成后进行常规仪器测试,则评审员应主要见证其前处理过程。

4.5.4.8 现场试验尽可能利用实验室正在进行的检测/校准活动,也可以采用实验室留样进行重复检测。

4.5.4.9 当某项试验可由多人进行操作时,应考虑采用人员比对的方式进行现场考核。

4.5.4.10 当某项试验可在多台仪器设备上进行时,应考虑采用设备比对的方式进行考核。

4.5.4.11 根据评审员的分工对各授权签字人进行考核,考核时尽量采用灵活的方式营造轻松的气氛,考核的重点见本工作指导书5.7。 4.5.5 召开座谈会(必要时)

发布日期:2010-XX-XX

第6页

实施日期:2010-XX-XX

版次:A

修订:0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工作指导书

4.5.6 评审组内部会

在现场评审期间,评审组长应每天召开一次评审组内部会,交流当天评审情况,讨论评审发现的问题,了解评审工作进度,及时调整评审员的工作任务,组织、调控评审进程,必要时调整评审计划,对评审员的一些疑难问题提出处理意见;最后一次评审组内部会,应确定不符合项,收集不符合项证据,写出不符合项报告,讨论评审结论,写成书面报告。 4.5.7 与实验室沟通

4.5.7.1 评审组应在每天工作结束前,与实验室代表简要沟通当天的评审情况,以及提出配合要求。

4.5.7.2 在最后一次评审组内部会结束后,评审组应与被评审实验室领导进行充分沟通,介绍不符合项情况,听取被评审实验室的意见,需要时解答被评审实验室代表关心的问题或消除双方观点的差异。

4.5.7.3 对于多场所的实验室,在各分场所,评审组均应与实验室交换意见,通报评审中发现的问题,强调待各场所评审情况汇总后,统一开不符合项报告。 4.5.8 末次会议

4.5.8.1 末次会议前评审组应完成评审报告。

4.5.8.2 末次会议由评审组长主持,实验室方与会人员原则上应包括首次会议人员,与会人员在《实验室资质认定现场评审签到表》(表5)上签到,会议内容至少包括:

a) 向实验室报告评审情况,对评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加以说明,确认不符合项;

b) 宣读评审报告的主要内容,提出整改要求及具体的整改验证日期(原则上整改时间不超过一个月),并声明在需要时,评审组还要回到评审现场对不符合项的整改情况进行核查;

c) 说明评审的局限性、时限性、抽样评审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但评审组已尽量使这种抽样具备代表性,使评审结论公正和科学;同时要求实验室对现场评审发现的问题采取举一反三的做法进行自我完善; d) 再次说明保密的承诺;

e) 实验室对评审结论发表意见并签字; f) 介绍实验室资质认定动态管理的有关规定; g) 监督员对现场评审过程的进行评价。

4.5.8.3 对于多场所实验室,各分地点实验室评审结束后,最终在总部召开末次会议,评审组全体成员应尽量参加,至少各分组组长应参加。对于实验室方面至少应要求各分场所实验室主任参加最终的末次会议。

发布日期:2010-XX-XX

第7页

实施日期:2010-XX-XX

版次:A

修订:0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工作指导书

4.5.9 后续工作

4.5.9.1 评审组撤离现场前,应签署评审报告及工作用表,封存现场试验报告及原始记录,并将评审不符合项报告复印,留存实验室。

4.5.9.2 评审组长应将现场评审时实验室提供的文件、资料全部归还实验室; 4.5.9.3 评审组长应提醒实验室填写《被评审单位对评审组成员的评价表》(表8)并传真给认证监管处。 4.6 跟踪验证

4.6.1 现场评审后,评审组长或其指定的评审员对实验室的纠正措施进行跟踪验证,并确认其是否有效。

4.6.2 评审组应从以下几方面对实验室提交的整改材料进行验证:

a) 实验室对不符合项是否进行了原因分析; b) 实验室制订的纠正措施是否具有针对性; c) 不符合项是否已得到纠正;

d) 纠正措施是否有效,能否保证类似问题不再发生。

4.6.3评审组应要求实验室提交对不符合项实施纠正的证据复印件。4.6.4 在以下情况下,评审组对不符合项的整改,应考虑进行现场验证:

a) 对于涉及影响检测结果的有效性和认定机构诚信度的不符合项; b) 涉及环境设施不符合要求; c) 涉及仪器设备故障、部分欠缺的;

d) 对整改材料仅进行书面审查不能确认其整改是否有效的;

4.6.5 评审组对实验室提交的整改材料不满意的,应与实验室沟通要求再进行整改。

4.6.6 对实验室未按期完成整改的,评审组长应及时报告认证监管处。 4.6.7 跟踪验证的期限:评审组长在收到实验室的整改材料后,应在规定时间内确认并提交认证监管处。

5 现场评审时常遇问题的处理

5.1 现场试验/测量审核/盲样试验结果处理

现场试验结果复现性差或者与已知数据明显偏离,应要求实验室分析原因,如属偶然原因,尽可能安排重做试验;否则不予推荐认定。 5.2 对申请认定项目/参数的检测经历要求:

评审组必须对申请认定的各个场所的项目/参数逐个评审,没有检测经历(或一个复评周期内没有经历)的项目/参数或没有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进行过评价、确认,或没有实施质量控制的项目/参数一律不予认可确认。

发布日期:2010-XX-XX

第8页

实施日期:2010-XX-XX

版次:A

修订:0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工作指导书

5.3 方法的认定要求

5.3.1 原则上只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及医药卫生行业药典进行认定;

5.3.2对国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可以认定国外标准;5.3.3特殊情况下,需对国家部委办等政府部门批准的检测方法等进行认定时,必需得到认证监管处的同意。 5.4 涉及能力验证的要求:

5.4.1 参加了国家质检总局、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及CNAS组织或委托组织的能力验证计划,且获得满意结果的实验室,若实验室的试验人员、环境、试验用仪器设备、试验的标准/方法没有变化,且仪器设备在校准周期内且持续确认有效,现场评审时,可免除对能力验证项目的现场试验,对其技术能力直接确认。 5.4.2 评审组在现场评审时应关注能力验证结果为不满意和有问题的项目,这类项目不仅是实验室已获认证范围内的,还应包括认证范围外的项目。

关注的含义即:

a) 优先安排现场试验;

b) 核查整改报告及采取的纠正措施;

c) 特别注意能力验证结果所涉及的相关要素的评审;

d) 在评审报告中对能力验证结果为不满意和有问题的项目的整改情况进行说明。

5.4.3 当评审组对能力验证结果为不满意的项目进行关闭验证时,评审组需:

a) 核实整改报告的真实性,分析不符合发生原因的正确性; b) 通过现场试验验证实验室纠正措施的有效性; c) 现场试验的方式可以是:

1) 尽量做已赋值的盲样试验; 2) 做比对试验; 3) 现场常规试验。

5.4.4 对于由实验室或其他机构开展的能力验证计划和实验室间比对,由评审组在文件评审和现场评审时核查,做出判断。 5.5 对实验室评估测量不确定度的要求:

5.5.1 实验室应建立并实施测量不确定度评估程序,规定计算测量不确定度的方法。

5.5.2 对检测实验室,当检测方法有要求时,或不确定度影响到对结果符合性判断时,则实验室应有评估这些数值结果不确定度的能力。因检测方法的原因无发布日期:2010-XX-XX

第9页

实施日期:2010-XX-XX

版次:A

修订:0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工作指导书

法用计量学或统计学方法进行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估时,实验室至少应尝试识别不确定度分量,并作出合理评估。

5.5.3 若检测结果不是用数值表示的或者不建立在数值数据基础之上的(如合格/不合格,阴性/阳性,或基于视觉或触觉以及其他定性检测),则不需要对不确定度进行评定。

5.5.4 评审组可通过抽查典型试验不确定度评估报告或询问相关人员进行评审。不确定度的评估过程有缺陷或相关人员对评估过程解释不清或不了解时,应开不符合项。

5.5.5 评审测量不确定度时,评审员可参考JJF10

59、ISO57

25、EA 4/0

2、APLAC TC005。

5.6 对量值溯源有效性的要求: 5.6.1量值溯源的机构有: a) 依法设置及授权的计量检定机构; b) 实验室自身已建立计量标准; c) CNAS认可的校准实验室;

5.6.2 现场评审时,被评审方提供的校准证书应包含满足量值溯源要求的信息,至少包括:

a) 相关数据信息; b) 不确定度信息; c) 量值溯源信息。

5.6.3 对属于强检的计量器具,应提供计量检定证书。

5.6.4 当无法溯源,由实验室采用比对的方式来提供设备测量的可信度时,应保证:

a) 选择至少一台相同性能的其它实验室的设备进行比对; b) 制订比对方案,并确认其适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 c) 对比对结果进行分析评价。 5.6.5具有溯源性的标准物质有:

a)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的有证标准物质; b) CNAS认可的RMP生产的标准物质;

c) 由ILAC和APLAC MRA认可的标准物质提供者提供的标准物质; d) 国际、国内行业公认的标准物质。 5.6.6 标准物质应在规定的有效期内使用。

5.6.7 现场评审时,需关注量值溯源机构的授权或认可项目及能力范围能否覆盖所校准的设备。

发布日期:2010-XX-XX

第10页

实施日期:2010-XX-XX

版次:A

修订:0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工作指导书

5.7 授权签字人的确认:

5.7.1 实验室申请资质认定的授权签字人应是由实验室明确其职权,对其签发的报告/证书具有最终技术审查职责,对于不符合资质认定要求的结果和报告/证书具有否决权的人员。

5.7.2 原则上,授权签字人应具有签字领域的检测经历或学习经历。

5.7.3 评审组对授权签字人进行考核时应重点考核其是否熟悉资质认定的相关要求,技术能力是否满足要求。行政管理领导如不能满足这些要求则不予认可。 5.8 不符合项和缺此项要求: 5.8.1不符合项和缺此项的判定依据:

a)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判定依据是《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b)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运行记录、人员操作的判定依据是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检测标准/方法等。

5.8.2 不符合项是指体系文件中有描述但未实施或不能有效实施,以及已实施但体系文件描述不准确或没有描述的事项。

5.8.3 缺此项为实验室适用的但体系文件中没有描述也没有实施的事项。 5.8.4不符合项和缺此项应事实确凿,其描述应严格引用客观证据,如具体的检测记录、检测报告、检测的标准/方法及具体活动等,在保证可追溯的前提下,应尽可能简洁,不加修饰;不能只使用“有的”、“部分”、“不完善”、“不规范”等定性的词语来描述。

5.8.5 《不符合项/缺此项记录表》(附表7-5)中的“依据的管理体系文件/检测项目”应填写实验室的体系文件名称或检测项目,只有体系文件没有描述的不符合事项才可填写《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条款。

5.8.6 对于多个同类型的不符合事项,评审组内部会议时,应汇总成一个典型的不符合事项。

5.8.7 对多场所实验室开具的不符合事项报告应注意:对各个场所实验室都有的相同的不符合事项,统一开一份不符合项,如果属于总部的问题,不符合事项应开在总部的管理机构。如果是涉及部分场所实验室的不符合事项,可在不符合事项报告中,注明发现问题的相应分场所。

5.8.8 严禁评审组对有确凿证据表明不符合事实的问题,只与实验室做口头交流,而不开不符合事项报告。

5.8.9 发生以下情况应以观察项的形式提醒实验室:

a) 被评审实验室的某些规定或采取的措施可能导致相关的质量活动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尚无证据表明不符合情况已发生;

b) 评审组已产生疑问,但在现场评审期间由于客观原因无法进一步核实,发布日期:2010-XX-XX

第11页

实施日期:2010-XX-XX

版次:A

修订:0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工作指导书

对是否构成不符合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c) 现场评审中发现实验室的工作不符合其它法律法规要求时。

5.8.10 对于观察项,评审组应在《不符合项/缺此项记录表》中予以说明,评审 组不需要求实验室对观察项提供书面整改报告。

5.8.11 在监督评审和复评审时,评审组应关注上次评审时开出的观察项。 5.9 不适用项

5.9.1 不适用项为实验室运作不涉及的《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条款,如不从事抽样工作的实验室的抽样事项;

5.9.2 体系文件有描述但未发生的事项不属于不适用项;

5.9.3不适用项不需要整改,但体系文件应予以描述不涉及的行为。5.10 对有移动实验室的要求: 5.10.1 现场评审时,评审员应关注:

实验室须通过对实际情况的分析,制订相关的程序;

实验室对移动设施上的仪器设备的检查、维护、校准周期须与固定设施不同; 移动设施上的仪器设备使用条件和环境条件须符合要求。

5.10.2 使用移动设施的项目在评审报告“4.评审组确认的检测能力”的“限制范围及说明”栏中应注明。

5.11 关于实验室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5.11.1 现场评审中发现实验室的工作不符合其它法律法规要求时,评审组应书面报告认证监管处。评审组可以用观察项的形式提出,以引起实验室重视。 5.11.2 现场评审时,评审组应检查实验室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情况,如计量标准器具的核准,特种设备检验机构和人员的资格等。

5.11.3 实验室人员资格应符合相关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在特殊领域应用说明的要求。

5.11.4 对法律法规中要求从业资质人员(如从事无损检测、珠宝鉴定、建筑行业评估的人员)不得在实验室所在法人单位以外兼职的,现场评审时,评审组应要求实验室提供人员未兼职自我声明及相关证据。

5.11.5 实验室中符合法律法规资质要求的人员应与实验室有长期、固定、合法的劳动关系。

5.12 对于多场所的现场评审问题

5.12.1 多场所实验室是指同一实验室存在多个能独立完成检验/检测工作的场所,独立完成检验/检测工作是指在能在同一场所完成样品的处理、检测、签发报告。

5.12.2 对于实验室申请多场所认定时,现场评审应覆盖所有的场所。现场评审发布日期:2010-XX-XX

第12页

实施日期:2010-XX-XX

版次:A

修订:0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工作指导书

时,评审组长应按评审通知要求,派相应专业的评审员对所有场所实验室进行评审。

5.12.3 各分场所实验室现场评审开始前,评审组应召开由评审组相关人员和实验室有关人员参加的评审说明会,评审结束前,应召开情况通报会,由分组长主持,并告知实验室评审不做结论,待各场所实验室情况汇总后,统一做出结论。 5.12.4 评审各分场所的评审组应在现场完成评审报告。

5.12.5 各分场所实验室评审时的现场试验报告/证书,按照实验室要求的地点封存。

5.12.6 现场评审过程中,评审组长应与在各分场所实验室评审的评审组保持联系,及时沟通情况。

5.13 初次评审对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记录审查的起始时间

5.13.1 对于初次评审的实验室,当实验室提交的有效版本的体系文件不是第一版,且运行时间不足6个月时,评审组需从被评审实验室第一版体系文件运行的时间开始审查体系运行记录。

5.13.2 当被评审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开始运行的时间距现场评审不足6个月的,评审组应向认证监管处汇报,经同意后,可中止现场评审。 5.14 关于分包

5.14.1分包是指实验室在某些情况下,委托其它的实验室为其提供检测数据的业务活动;

5.14.2 严格的分包包括将不能检测的部分参数进行分包,也包括由于客观原因将有检测能力的部分参数的分包;

5.14.3 将不能检测的部分参数进行分包的技术能力不是实验室的,不能写入评审报告“4.评审组确认的检测能力”的项目中。 5.15 关于租/借用设备

原则上对租/借用设备,其检测能力不予确认。 5.16关于仪器设备的期间核查

5.16.1 实验室应有管理期间核查工作的程序,规定需进行期间核查仪器设备的选择原则或方式;

5.16.2 实验室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需期间核查的仪器设备清单、计划时间和期间核查方法;期间核查的方法应包括核查的参数、核查参考标准、核查方式、核查的控制限、计算及评定方法等内容。

5.16.3 实验室应根据期间核查计划实施期间核查,并保留相关的核查记录。 5.16.4 无需对所有仪器设备进行期间核查,不鼓励对计量性能稳定的仪器设备进行期间核查,根据仪器设备的实际状况可对期间核查的仪器设备清单进行调发布日期:2010-XX-XX

第13页

实施日期:2010-XX-XX

版次:A

修订:0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工作指导书

整,对没有技术手段实施有效的期间核查而做的形式上的期间核查是无谓的。但当不进行期间核查极可能带来检测结果的风险时,就必需进行期间核查,当确需对某仪器设备进行期间核查但又不具备技术手段时,可以采用检测结果的质量控制、分析已进行的多次溯源数据或缩短溯源周期等其它方式代替。 5.17 关于关键技术人员的兼职

技术负责人、授权签字人不得在不同实验室兼职。 5.18 关于“评审组确认的检测能力”表

5.18.1 评审报告“4.评审组确认的检测能力”中的“检测参数名称”原则上不能写“全参数”,应根据标准中的检测参数名称逐一填写,对综合性检验所应逐步按此要求填写。

5.18.2 “依据标准”应对应每一“检测参数名称”进行填写,当不同参数采用相同的标准时才可在“依据标准”栏合并填写。

5.18.3 当标准中对参数有多种检测方法时,适用时视实验室的实际技术能力在“限制范围及说明”栏中予以注明。

5.18.4 对多场所的实验室,需分别填写每一场所的检测能力。 5.19 现场评审时,实验室提出更改认定范围

现场评审时,评审组不得擅自接受扩大认定范围和授权签字人、多场所的申请。

5.20 现场评审时,评审人日数需要调整

在现场评审时,若“现场评审通知”中的人日数需要调整时,评审组长应征得认证监管处的同意。 5.21 评审员不能按计划参加评审

现场评审时,评审员由于特殊情况,不能按评审计划到达评审现场或需提前离开评审现场时,评审组长应通报认证监管处。 5.22 中途停止现场评审

评审组在下列任何情况之一,经请示认证监管处同意,可以停止评审: a) 实验室实际状况与申请资料描述严重不符; b) 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控制失效; c) 现场不具备评审条件;

d) 实验室有意妨碍评审工作,以致无法进行评审; 5.23 关于整改期限

原则上所有类型的评审整改期限均不超过1个月。

6 监督评审

发布日期:2010-XX-XX

第14页

实施日期:2010-XX-XX

版次:A

修订:0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工作指导书

6.1 评审重点:监督主要评价被评审实验室与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已认定技术能力的持续符合性,实验室变更情况,上次评审发现的不符合是否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等。

6.2 监督评审时,评审组长须及时与实验室沟通获得实验室已认定项目。 6.3 监督评审应涉及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全部要素和部分技术能力,以下是监督评审重点关注的要素和事项:

重点关注的要素:

a) 申诉和投诉

b) 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和改进; c) 内部审核;

d) 管理评审; e) 人员; f) 方法; g) 量值溯源; h) 结果质量控制。 重点关注的事项:

i) 查证前次评审中要求的整改是否均已得到落实,效果如何; j) 实验室自身运作体系是否有重大变更; k) 认证标识、认证印章的使用情况;

l) 是否有严重的违反资质认定管理办法规定和评审准则的事项,是否有重大失误;

m) 检查实验室技术能力跟踪最新标准/规范的可能性,以及是否持续符合评审准则和相关技术要求;

n) 授权签字人、关键岗位人员、关键设备、技术标准等是否变化及是否按实验室动态管理要求办理相关手续; o) 新上岗人员的技术能力; p) 设备持续管理能力及变化情况。

6.4 现场试验项目的选择原则上应符合以下要求:

a) 一般情况下现场试验(包括已完成的实验室间比对等)应包括所监督领域参数的百分之十五以上; b) 新上岗人员进行操作的项目;

c) 能力验证、实验室间比对结果为有问题或不满意的项目; d) 上次不符合项整改验证的项目;

e) 同一项现场考核试验应尽量选择与此前评审时不同的试验人员进行操作。

发布日期:2010-XX-XX

第15页

实施日期:2010-XX-XX

版次:A

修订:0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工作指导书

6.5 监督评审时需出具评审报告,其中只填写监督的技术能力内的《现场评审能力确认方式及确认结果一览表》,当实验室的项目没有变化时,不需填写“4.评审组确认的检测能力”表。

6.6 监督评审时认定标准变更的处理

6.6.1 现场监督评审时,对实验室提出认定标准变更要求的,评审组应视评审组的情况,对变更内容进行评审。

a) 变更内容在评审组成员能力范围内,且不影响评审计划进度时,评审组可在现场受理变更。但对实验室未及时向认证监管处提出变更申请,应开具不符合项。

b) 变更内容在评审组成员能力范围内,但需延长评审时间时,评审组长应请示认证监管处后再做决定。

c) 超出评审组成员能力范围的变更,评审组不予确认。但评审组有义务在评审报告中进行说明。

6.6.2 认定标准变化,与原认定标准无直接联系时,评审组应要求实验室按扩项提出认定申请。

6.6.3 在监督评审时,实验室提出增加授权签字人的,评审组长应将情况通报认证监管处,在得到认证监管处的同意后,由实验室提出授权签字人变更申请,并填写“授权签字人申请表”,交认证监管处,评审组对新增的授权签字人进行确认。 6.7 监督评审时发现被评审方已更名

6.7.1 得到认证监管处确认的更名,评审组应核实有关证明文件;

6.7.2 没有得到认证监管处确认的更名,评审组应告知被评审方须尽快按变更处理程序办理更换名称,在未得到认证监管处确认之前,实验室不具有认定资格,不得使用认证标志;

6.7.3 当实验室已申请更名,但尚未得到认证监管处确认时,评审报告及所有评审用表格中实验室的名称,均应使用评审通知中出现的名称。

6.8 监督评审时,评审组若发现实验室已获认定的项目不具备能力,应撤消其能力,若实验室已获认定的能力范围表述不适宜的,应予以纠正。这些情况下评审组需填写“4.评审组确认的检测能力”表。

6.9 监督评审时,评审组若发现以前的评审组将被评审实验室不具备能力的项目予以了认定的情况,应在评审报告中说明情况。

7 复评审

7.1 复评审时必须涉及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全部要素和实验室已获证的全部技术能力。

发布日期:2010-XX-XX

第16页

实施日期:2010-XX-XX

版次:A

修订:0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工作指导书

7.2 复评审时需特别关注实验室管理体系及技术能力的维持情况,除按初次评审的要求外,还需:

a) 查证整个获证周期内各次评审中要求的整改是否均已得到持续落实,效果如何;

b) 认证标识、认证印章的使用情况;

c) 检查实验室技术能力跟踪最新标准/规范的能力,以及是否持续符合评审准则和相关技术要求;

d) 授权签字人、关键岗位人员、关键设备、技术标准等是否变化及是否按实验室动态管理要求办理相关手续; e) 新上岗人员的技术能力;

7.3 对已获认定的技术能力进行考核时,应在对实验室获认定期间维持情况及参加能力验证活动的结果的评价基础上进行,如在整个认证有效期内均能保持良好的状态,则可采用简便的考核方式进行确认,但评审范围应覆盖所有的领域。 7.4 现场试验项目的选择原则上应符合以下要求:

a) 一般情况下现场试验(包括已完成的实验室间比对等)应包括所有领域参数的百分之十五以上;

b) 新上岗人员进行操作的项目;

c) 能力验证、实验室间比对结果为有问题或不满意的项目; d) 以往评审中不符合项整改验证的项目;

e) 同一项现场考核试验应尽量选择与此前评审时不同的试验人员进行操作。 7.5 复评审时对管理记录及技术记录的检查范围应是整个获证周期内的,但对实验室已改正的事项不应出具不符合项可出具观察项。 7.6 复评审时评审组需出具完整的评审报告。

8 扩项评审

8.1 扩项包括:

a) 增加检测依据的标准,可能增加检测项目或参数;

b) 增加原检测依据标准中所开展的项目、参数或改变原限制范围; c) 由于标准变更增加检测项目、参数或改变限制范围。 8.2 扩项评审需安排现场评审。

8.3 如果只是对原认证项目中相关能力的简单扩充,基本不涉及新的技术和方法,可以简便考核。

8.4 扩项评审时需对申请的每一项技术能力进行确认,现场试验要求同首次评审时的发布日期:2010-XX-XX

第17页

实施日期:2010-XX-XX

版次:A

修订:0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工作指导书

要求,但对管理体系评审时原则上只涉及与扩项项目及扩项管理相关的要素和体系文件,重点是文件控制、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记录、人员、设施和环境条件、方法、设备和标准物质、量值溯源、结果质量控制、结果报告等要素。

8.5 扩项评审必然同时存在授权签字人扩项评审,评审时可以只考核扩项项目的技术经历和判断能力。

8.6 扩项评审需填写评审报告和工作用表,对评审报告中的“4.评审组确认的检测能力”表只填写扩项的项目,但同时存在其它其它类型评审时需在“限制范围及说明”栏中注明“扩项”;对评审报告附表1:CMA/CAL计量认证/授权/验收评审表中不涉及的要素可以注明“不涉及”而无需逐一条款给出评审意见。

9 标准变更评审

9.1 当标准变更后,新标准与原标准相比并没有实质性的不同,仅仅是标准代号、版本号或参数名称等发生变化而不涉及新的技术和方法、不涉及仪器设备变化时,不需要安排现场核查或评审,评审组长通过资料审查的方式直接予以确认。评审员应将审查情况填写实验室各类变更用表之《实验室标准变更申请及审批表》和评审报告“4.评审组确认的检测能力”表,并在“评审组确认的检测能力”说明栏注明“变更”。 9.2 当标准变更后,新标准与原标准相比有部分技术要求变化,但这些变化可以通过要求实验室递交相关证明材料(如检测记录、报告,仪器证书等)予以确认的。这种变化主要体现为:参数要求变化、实验室需要增加或改变部分仪器设备的配置或指标、改善环境条件,或数据处理方式有所改变,等。此时由评审组长通知实验室递交相关证据材料进行资料审查的方式直接予以确认。填写实验室各类变更用表之《实验室标准变更申请及审批表》和评审报告“4.评审组确认的检测能力”表,并在“评审组确认的检测能力”说明栏注明“变更”。

9.3 当标准变更后,新标准与原标准相比有变化,但这些变化不可以通过要求实验室递交相关证明材料予以确认的,而需要到现场观察才可确认的,评审组长向认证监管处建议安排现场评审,参照扩项评审的方式和要求进行。

10 授权签字人变更评审

10.1 对授权签字人变更评审需采用面试的方式进行,按本工作指导书5.7的要求进行。

10.2 面试时需检查学历证书、技术职称证书原件、签字能力,带回证书复印件,填写评审报告“5.评审组推荐批准的授权签字人”、《实验室授权签字人评审记录表》(附表7-4)。

发布日期:2010-XX-XX

第18页

实施日期:2010-XX-XX

版次:A

修订:0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工作指导书

11实验室检验场所地址变更评审

11.1 实验室检验场所地址变更评审需进行现场评审;

11.2 当实验室整体搬迁时,需关注实验室新地址的使用权,需评审新地址的设施和环境条件是否符合要求,需评审搬迁后的仪器设备是否需要重新溯源。

11.3 单纯的地址变更一般不需要进行现场试验而直接确认原批准的检测能力,当地址变更伴随着检测人员变化、设备变化或需核实相关设施是否有效时,需安排相应的现场试验。

11.4 评审组需出具评审报告,一般情况下评审报告附表1只需描述设施、设备两个要素是否符合要求,评审报告“3评审组意见”需描述地址变更的情况及实验室有无变化的情况。

11.5 实验室增加地址的评审需按扩项评审进行。

12 填写评审报告及工作用表的要求

12.1评审报告和记录表格的填写原则:

a) 不允许改动评审报告和记录表格的结构; b) 可以根据需要取舍对部分栏目的填写;

c) 现场评审时,一般情况下,未经认证监管处同意,评审组不得擅自更改申请书的格式和内容,评审报告的内容应与申请书一致。

d) 评审报告中

1、2项按申请书的信息核实后填写。12.2 “3.评审组意见” 12.2.1评审组意见一般包括:

a) 依据的现场评审通知文号; b) 评审组人员; c) 现场评审时间; d) 评审的依据; e) 评审的类别; f) 评审的范围(要素);

g) 对实验室法律地位的描述以及承担第三方公正检验的评价;

h) 评审过程,对机构体系运行有效性、资源、和检测报告等方面的评价; i) 对上次评审不合格项整改的评价(监督评审、复评审时); j) 建议批准的项目及授权签字人的数量; k) 不符合项数量及分布; l) 需说明的专门事项。

发布日期:2010-XX-XX

第19页

实施日期:2010-XX-XX

版次:A

修订:0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工作指导书

12.2.2 当进行标准变更评审、地址变更评审等专项评审时,评审组意见可根据评审内容予以简化。

12.3 “4.评审组确认的检测能力”表

12.3.1“评审组确认的检测能力”表中“说明”栏,除根据本工作指导书5.10、5.17进行说明外,还应说明以下内容 a) 需要时对认定方法的说明;

b) 若同时进行扩项评审、监督/复评审,有关变更、扩项的项目注明“变更”、“扩项”的字样。

12.3.2 在监督评审时,若评审组推荐维持认定的检测能力与原认定的检测能力完全一致,则可不填写该表,但应在评审报告正文中说明“推荐维持原批准的检测能力范围”的字样。若监督评审与扩项评审、标准变更评审同时进行时,该表可只填写扩项和变更的项目。

12.3.3 评审组成员在每一场所的“评审组确认的检测能力”表首、末页签名。 12.3.4 本表的其它栏目填写要求见本工作指导书5.17。 12.4 “5.评审组推荐批准的授权签字人”表

12.4.1 表中的授权签字领域应填写专业领域,除非专业领域非常复杂不便描述,尽量不要使用“批准的所有授权领域”等用语。

12.4.2 备注栏应注明“新增”、“维持”或“扩项”授权签字人。 12.4.3 对多地点的实验室,可在备注栏注明授权签字人的工作场所。 12.5 《CMA/CAL计量认证/授权/验收评审表》(附表7-1) 12.5.1 对评审中涉及的所有要素逐项在相应的评审意见栏中打“√”。 12.5.2 当评审意见为“不符合”、“缺此项”和“观察项”时,需填写“整改项及说明”,且应来源于《不符合项/观察项/缺此项记录表》。 12.6 《现场评审能力确认方式及确认结果一览表》(附表7-2) 12.6.1 各类评审,须在此表中对所有评审项目的所有参数逐项确认。 12.6.2 对于监督评审,本表只填写本次监督所涉及的内容。

12.6.3 原则上该表中的“检测项目”、“检测参数”、“依据标准”等信息应与申请书或已批准检测能力表对应栏目一致,填写要求见本工作指导书5.17。 12.6.4 对每一项目每一参数的现场考核方式共有8种,其中可利用“现场试验”、“利用能力验证结果”、“测量审核盲样试验”、“利用实验室间比对结果”中的任一种方式进行确认,当利用上述4种以外的方式进行确认时,需至少采取两种方式进行确认;评审员在采用的确认方式栏中打“√”。 12.6.5 当“是否确认”栏为“N”时,需简要说明理由。

12.6.6 当申请书或已批准检测能力表的“检测项目”、“检测参数”、“依据标准”发布日期:2010-XX-XX

第20页

实施日期:2010-XX-XX

版次:A

修订:0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工作指导书

等栏目表达不准确时,评审员可以按本工作指导书5.17的要求填写本表的相应栏目,并修改评审报告“4.评审组确认的检测能力”。 12.6.7评审员只需在自己确认项目的首末页签字。 12.7《实验室现场试验记录表》(附表7-3) 12.7.1 各类评审,当采用现场试验的方式进行技术能力确认时,须填写本表;采用其它方式进行确认的项目、参数不需要填写本表。

12.7.2 本表中的“检测项目”、“检测参数”、“依据标准”栏目填写要求同本工作指导书5.17。

12.7.3 “试验要求”栏根据实际情况填写“常规试验”、“留样再测”、“人员比对”、“设备比对”、“盲样试验”。

12.7.4 “主要仪器设备”应填写仪器设备名称及编号。

12.7.5 本表应与“4.评审组确认的检测能力”、《现场评审能力确认方式及确认结果一览表》(附表7-2)的对应内容相一致;其中本表的序号采用“A(B)”的方式表达,A为本表项目数的自然序号,B为附表7-2的序号;本表“检测参数”中的“序号”与对应的附表7-2内容一致,因此本表中的该序号可能不连续。 12.7.6 评审员只需在自己确认项目的首末页签字。 12.8《实验室授权签字人评审记录表》(附表7-4) 12.8.1 评审员按该表中规定的考核内容对每一授权签字人进行考核,为做出“是”、“否”具备能力的判断,并给出推荐意见,当推荐为授权签字人时,需填写签字范围的专业领域。该推荐表的内容应与“5.评审组推荐批准的授权签字人”一致。 12.8.2 当不推荐时,应在“需要说明的问题”栏中简单说明原因。 12.9 《不符合项/观察项/缺此项记录表》(附表7-5) 12.9.1 当不符合事项属于本工作指导书4.6.4描述的事项时,需采用“现场跟踪访问”的方式进行纠正工作的确认。

12.9.2 本表中的其它内容填写要求见本工作指导书5.8要求。

13 对评审员的评价

13.1评审组长每次对评审组成员进行评价,并验证其专业判断能力的水平,填写《评审组长对评审组成员现场评审表现评价表》(表6)。

13.2 评审组长有权对评审员专业能力的扩充或删除向认证监管处提出建议。 13.3 对于多场所需分组进行评审的评审组,各分组的组长对自己组内的评审组成员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告知评审组长,由评审组长统一做出评价。

14 工作记录

发布日期:2010-XX-XX

第21页

实施日期:2010-XX-XX

版次:A

修订:0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工作指导书

14.1 现场评审结束后,评审组长应在规定时间内报送所有评审材料和记录,并通过电子邮件(认证监管处邮箱)或电子媒体的方式同时提交电子版本的评审报告正文、附表及附件。 14.2 报送的材料包括:

a) 申请材料(含变更的申请材料) b) 评审报告及其附表 c) 现场评审工作用表 d) 资质认定证书附件

e) 首次评审营业执照复印件(注明“此件与原件相符”特殊情况需前置审批的,需提供相关部门批文复印件。

15 相关表格

实验室资质认定现场评审工作用表:

表1:实验室资质认定申请资料书面审查意见表 表2: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组成员建议/批准名单 表3:评审组公正性声明

表4:实验室资质认定现场评审日程表 表5:实验室资质认定现场评审签到表

表6:评审组长对评审组成员现场评审表现评价表 表7:评审组长对实习评审员的评价表 表8:被评审单位对评审组成员的评价表

评审报告附表:

附表7-1:《CMA/CAL计量认证/授权/验收评审表》 附表7-2:《现场评审能力确认方式及确认结果一览表》 附表7-3:《实验室现场试验记录表》 附表7-4:《实验室授权签字人评审记录表》 附表7-5:《不符合项/缺此项记录表》 附表7-6:《现场资质审查记录表》

发布日期:2010-XX-XX

第22页

并加盖单位公章); 实施日期:2010-XX-XX

第15篇: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141号

关于印发《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通知

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国认实函〔2006〕141 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为贯彻实施《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国实验室的实际状况、国内外实验室管理经验和我国实验室评审工作的经验,国家认监委组织制订了《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以下简称《评审准则》)。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为保证《评审准则》的顺利执行,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认真组织学习《评审准则》,加强宣传和指导,及时进行新评审准则的宣贯,督促实验室及时进行转版。

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对从事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的实验室资质认定(计量认证/审查认可)的评审应当遵守本准则。

三、国家认监委将依据《评审准则》编写培训教材,并组织开展国家级评审员及省级评审员师资的培训、考核和发证工作。各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组织开展省级以下评审员培训、考核和发证工作。执行实验室现场评审任务的人员必须经考核合格,具有注册评审员资质。

四、取得国家认监委确定的认可机构认可的实验室申请资质认定(计量认证/审查认可)的,只对本准则有别于认可准则的特定条款(黑体字部分)进行评审。同时申请实验室认可和资质认定(计量认证/审查认可)的,应按实验室认可准则和本准则的特殊条款进行评审。

五、本准则有关规定与原有关文件规定不一致的,以本准则规定为准执行。

六、本评审准则自2007 年1 月1 日起开始实施,各计量认证/审查认可实验室应于2007 年12 月31 日前完成转版工作,届时, 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评审准则》(试行)废止 。

特此通知。

附件: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二○○六年七月二十七日

2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1.总则

1.1 为贯彻实施《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确保科学、规范地实施实验室资质认定(计量认证/审查认可)评审,为实验室资质行政许可提供可靠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准则。

1.2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对从事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的实验室资质认定(计量认证、授权、验收)的评审应当遵守本准则。

1.3 本准则所称的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是指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实验室的基本条件和能力是否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以及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实施的评价和承认活动。

1.4 实验室的资质认定评审,应当遵循客观公正、科学准确、统一规范、有利于检测资源共享和避免不必要重复的原则。

1.5 对取得国家认监委确定的认可机构认可的实验室进行资质认定,只对本准则特定条款(黑体字部分)进行评审。同时申请实验室认可和资质认定的,应按实验室认可准则和本准则的特定条款进行评审。

3 2.参考文件

GB/T15481:2000《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 ISO/IEC1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 《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第86 号局长令)

《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评审准则》(试行)(质技监认实函[2000]046 号) 3.术语和定义

本准则使用《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和GB/T15481:1999《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中给出的相关术语和定义。

4.管理要求 4.1 组织

实验室应依法设立或注册,能够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保证客观、公正和独立地从事检测或校准活动。

4.1.1 实验室一般为独立法人;非独立法人的实验室需经法人授权,能独立承担第三方公正检验,独立对外行文和开展业务活动,有独立帐目和独立核算。

4.1.2 实验室应具备固定的工作场所,应具备正确进行检测和/或校准所需要的并且能够独立调配使用的固定、临时和可移动检测和/或校准设备设施。

4.1.3 实验室管理体系应覆盖其所有场所进行的工作。

4.1.4 实验室应有与其从事检测和/或校准活动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4.1.5 实验室及其人员不得与其从事的检测和/或校准活动以及出具的数据和结果存在利益关系;不得参与任何有损于检测和/或校准判断的独立性和诚信度的活动;不得参与和检测和/或校准项目或者类似的竞争性项目有关系的产品设计、研制、生产、供应、安装、使用或者维护活动。

实验室应有措施确保其人员不受任何来自内外部的不正当的商业、财务和其他方面的压力和影响,并防止商业贿赂。

4.1.6 实验室及其人员对其在检测和/或校准活动中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负有保密义务,并有相应措施。

4.1.7 实验室应明确其组织和管理结构、在母体组织中的地位,以及质量管理、技术运作和支持服务之间的关系。

4.1.8 实验室最高管理者、技术管理者、质量主管及各部门主管应有任命文件,独立法人实验室最高管理者应由其上级单位任命;最高管理者和技术管理者的变更需报发证机关或其授权的部门确认。

4.1.9 实验室应规定对检测和/或校准质量有影响的所有管理、操作和核查人员的职责、权力和相互关系。必要时,指定关键管理人员的代理人。

4.1.10 实验室应由熟悉各项检测和/或校准方法、程序、目的和结果评价的人员对检测和/或校准的关键环节进行监督。

4.1.11 实验室应由技术管理者全面负责技术运作,并指定一名质量主管,赋予其能够保证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职责和权力。

4.1.12 对政府下达的指令性检验任务,应编制计划并保质保量按时完成(适用于授权/验收的实验室)。

4.2 管理体系

实验室应按照本准则建立和保持能够保证其公正性、独立性并与其检测和/或校准活动相适应的管理体系。管理体系应形成文件,阐明与质量有关的政策,包括质量方针、目标和承诺,使所有相关人员理解并有效实施。

4.3 文件控制

实验室应建立并保持文件编制、审核、批准、标识、发放、保管、修订和废止等的控制程序,确保文件现行有效。

4.4 检测和/或校准分包

如果实验室将检测和/或校准工作的一部分分包,接受分包的实验室一定要符合本准则的要求;分包比例必须予以控制(限仪器设备使用频次低、价格昂贵及特种项目)。实验室应确保并证实分包方有能力完成分包任务。实验室应将分包事项以书面形式征得客户同意后方可分包。

4.5 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

实验室应建立并保持对检测和/或校准质量有影响的服务和供应品的选择、购买、验收和储存等的程序,以确保服务和供应品的质量。

4.6 合同评审

实验室应建立并保持评审客户要求、标书和合同的程序,明确客户的要求。

4.7 申诉和投诉

实验室应建立完善的申诉和投诉处理机制,处理相关方对其检测和/或校准结论提出的异议。应保存所有申诉和投诉及处理结果的记录。

4.8 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及改进

实验室在确认了不符合工作时,应采取纠正措施;在确定了潜在不符合的原因时,应采取预防措施,以减少类似不符合工作发生的可能性。实验室应通过实施纠正措施、预防措施等持续改进其管理体系。

4.9 记录

实验室应有适合自身具体情况并符合现行质量体系的记录制度。

实验室质量记录的编制、填写、更改、识别、收集、索引、存档、维护和清理等应当按照适当程序规范进行。

所有工作应当时予以记录。对电子存储的记录也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原始信息或数据的丢失或改动。

所有质量记录和原始观测记录、计算和导出数据、记录、以及证书 /证书副本等技术记录均应归档并按适当的期限保存。每次检测和/或校准的记录应包含足够的信息以保证其能够再现。记录应包括参与抽样、样品准备、检测和/校准人员的标识。所有记录、证书和报告都应安全储存、妥善保管并为客户保密。

4.10 内部审核

实验室应定期地对其质量活动进行内部审核,以验证其运作持续符合管理体系和本准则的要求。每年度的内部审核活动应覆盖管理体系的全部要素和所有活动。审核人员应经过培训并确认其资格,只要资源允许,审核人员应独立于被审核的工作。

4.11 管理评审

实验室最高管理者应根据预定的计划和程序,定期地对管理体系和检测和/或校准活动进行评审,以确保其持续适用和有效,并进行必要的改进。

管理评审应考虑到:政策和程序的适应性;管理和监督人员的报告;近期内部审核的结果;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由外部机构进行的评审;实验室间比对和能力验证的结果;工作量和工作类型的变化;申诉、投诉及客户反馈;改进的建议;质量控制活动、资源以及人员培训情况等。

5.技术要求 5.1 人员

5.1.1 实验室应有与其从事检测和/或校准活动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实验室应使用正式人员或合同制人员。使用合同制人员及其他的技术人员及关键支持人员时,实验室应确保这些人员胜任工作且受到监督,并按照实验室管理体系要求工作。

5.1.2 对所有从事抽样、检测和/或校准、签发检测/校准报告以及操作设备等工作的人员,应按要求根据相应的教育、培训、经验和/或可证明的技能进行资格确认并持证上岗。从事特殊产品的检测和/或校准活动的实验室,其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还应符合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要求。

5.1.3 实验室应确定培训需求,建立并保持人员培训程序和计划。实验室人员应经过与其承担的任务相适应的教育、培训,并有相应的技术知识和经验。

5.1.4 使用培训中的人员时,应对其进行适当的监督。

5.1.5 实验室应保存人员的资格、培训、技能和经历等的档案。

5.1.6 实验室技术主管、授权签字人应具有工程师以上(含工程师)技术职称,熟悉业务,经考核合格。

5.1.7 依法设置和依法授权的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其授权签字人应具有工程师以上(含工程师)技术职称,熟悉业务,在本专业领域从业3 年以上。

5.2 设施和环境条件

5.2.1 实验室的检测和校准设施以及环境条件应满足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或标准的要求。

5.2.2 设施和环境条件对结果的质量有影响时,实验室应监测、控制和记录环境条件。在非固定场所进行检测时应特别注意环境条件的影响。

5.2.3 实验室应建立并保持安全作业管理程序,确保化学危险品、毒品、有害生物、电离辐射、高温、高电压、撞击、以及水、气、火、电等危及安全的因素和环境得以有效控制,并有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

5.2.4 实验室应建立并保持环境保护程序,具备相应的设施设备,确保检测/校准产生的废气、废液、粉尘、噪声、固废物等的处理符合环境和健康的要求,并有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

5.2.5区域间的工作相互之间有不利影响时,应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

5.2.6对影响工作质量和涉及安全的区域和设施应有效控制并正确标识。

5.3 检测和校准方法

5.3.1 实验室应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使用适合的方法和程序实施检测和/或校准活动。实验室应优先选择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如果缺少指导书可能影响检测和/或校准结果,实验室应制定相应的作业指导书。

5.3.2 实验室应确认能否正确使用所选用的新方法。如果方法发生了变化,应重新进行确认。实验室应确保使用标准的最新有效版本。

5.3.3 与实验室工作有关的标准、手册、指导书等都应现行有效并便于工作人员使用。

5.3.4 需要时,实验室可以采用国际标准,但仅限特定委托方的委托检测。

5.3.5 实验室自行制订的非标方法,经确认后,可以作为资质认定项目,但仅限特定委托方的检测。

5.3.6 检测和校准方法的偏离须有相关技术单位验证其可靠性或经有关主管部门核准后,由实验室负责人批准和客户接受,并将该方法偏离进行文件规定。

5.3.7 实验室应有适当的计算和数据转换及处理规定,并有效实施。

当利用计算机或自动设备对检测或校准数据进行采集、处理、记录、报告、存储或检索时,实验室应建立并实施数据保护的程序。该程序应包括(但不限于):数据输入或采集、数据存储、数据转移和数据处理的完整性和保密性。

5.4 设备和标准物质

5.4.1 实验室应配备正确进行检测和/或校准(包括抽样、样品制备、数据处理与分析)所需的抽样、测量和检测设备(包括软件)及标准物质,并对所有仪器设备进行正常维护。

5.4.2 如果仪器设备有过载或错误操作、或显示的结果可疑、或通过其他方式表明有缺陷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加以明显标识,如可能应将其储存在规定的地方直至修复;修复的仪器设备必须经检定、校准等方式证明其功能指标已恢复。实验室应检查这种缺陷对过去进行的检测和/或校准所造成的影响。

5.4.3 如果要使用实验室永久控制范围以外的仪器设备(租用、借用、使用客户的设备),限于某些使用频次低、价格昂贵或特定的检测设施设备,且应保证符合本准则的相关要求。

5.4.4 设备应由经过授权的人员操作。设备使用和维护的有关技术资料应便于有关人员取用。

5.4.5 实验室应保存对检测和/或校准具有重要影响的设备及其软件的档案。该档案至少应包括:

a) 设备及其软件的名称;

b) 制造商名称、型式标识、系列号或其他唯一性标识;

c) 对设备符合规范的核查记录(如果适用);

d) 当前的位置(如果适用);

e) 制造商的说明书(如果有),或指明其地点;

f) 所有检定/校准报告或证书;

g) 设备接收/启用日期和验收记录;

h) 设备使用和维护记录(适当时);

i) 设备的任何损坏、故障、改装或修理记录。

5.4.6 所有仪器设备(包括标准物质)都应有明显的标识来表明其状态。

5.4.7若设备脱离了实验室的直接控制,实验室应确保该设备返回后,在使用前对其功能和校准状态进行检查并能显示满意结果。

5.4.8 当需要利用期间核查以保持设备校准状态的可信度时,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

5.4.9 当校准产生了一组修正因子时,实验室应确保其得到正确应用。

5.4.10 未经定型的专用检测仪器设备需提供相关技术单位的验证证明。

5.5 量值溯源

5.5.1 实验室应确保其相关检测和/或校准结果能够溯源至国家基标准。实验室应制定和实施仪器设备的校准和/或检定(验证)、确认的总体要求。对于设备校准,应绘制能溯源到国家计量基准的量值传递方框图(适用时),以确保在用的测量仪器设备量值符合计量法制规定。

5.5.2 检测结果不能溯源到国家基标准的,实验室应提供设备比对、能力验证结果的满意证据。

5.5.3 实验室应制定设备检定/校准的计划。在使用对检测、校准的准确性产生影响的测量、检测设备之前,应按照国家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进行检定/校准,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5.5.4 实验室应有参考标准的检定/校准计划。参考标准在任何调整之前和之后均应校准。实验室持有的测量参考标准应仅用于校准而不用于其他目的,除非能证明作为参考标准的性能不会失效。

5.5.5 可能时,实验室应使用有证标准物质(参考物质)。没有有证标准物质(参考物质)时,实验室应确保量值的准确性。

5.5.6 实验室应根据规定的程序对参考标准和标准物质(参考物质)进行期间核查,以保持其校准状态的置信度。

5.5.7 实验室应有程序来安全处置、运输、存储和使用参考标准和标准物质(参考物质),以防止污染或损坏,确保其完整性。

5.6 抽样和样品处置

5.6.1 实验室应有用于检测和/或校准样品的抽取、运输、接收、处置、保护、存储、保留和/或清理的程序,确保检测和/或校准样品的完整性。

5.6.2 实验室应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实施样品的抽取、制备、传送、贮存、处置等。没有相关的技术规范或者标准的,实验室应根据适当的统计方法制定抽样计划。抽样过程应注意需要控制的因素,以确保检测和/或校准结果的有效性。

5.6.3 实验室抽样记录应包括所用的抽样计划、抽样人、环境条件、必要时有抽样位置的图示或其他等效方法,如可能,还应包括抽样计划所依据的统计方法。

5.6.4实验室应详细记录客户对抽样计划的偏离、添加或删节的要求,并告知相关人员。

5.6.5 实验室应记录接收检测或校准样品的状态,包括与正常(或规定)条件的偏离。

5.6.6 实验室应具有检测和/或校准样品的标识系统,避免样品或记录中的混淆。

5.6.7 实验室应有适当的设备设施贮存、处理样品,确保样品不受损坏。实验室应保持样品的流转记录。

5.7 结果质量控制

5.7.1 实验室应有质量控制程序和质量控制计划以监控检测和校准结果的有效性,可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a) 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参考物质)进行监控和/或使用次级标准物质(参考物质)开展内部质量控制;

b) 参加实验室间的比对或能力验证;

c) 使用相同或不同方法进行重复检测或校准;

d) 对存留样品进行再检测或再校准;

e) 分析一个样品不同特性结果的相关性。

5.7.2 实验室应分析质量控制的数据,当发现质量控制数据将要超出预先确定的判断依据时,应采取有计划的措施来纠正出现的问题,并防止报告错误的结果。

5.8 结果报告

5.8.1 实验室应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要求和规定的程序,及时出具检测和/或校准数据和结果,并保证数据和结果准确、客观、真实。报告应使用法定计量单位。

5.8.2 检测和/或校准报告应至少包括下列信息:

a) 标题;

b) 实验室的名称和地址,以及与实验室地址不同的检测和/或校准的地点;

c) 检测和/或校准报告的唯一性标识(如系列号)和每一页上的标识,以及报告结束的清晰标识;

d) 客户的名称和地址(必要时);

e) 所用标准或方法的识别;

f) 样品的状态描述和标识;

g) 样品接收日期和进行检测和/或校准的日期(必要时);

h) 如与结果的有效性或应用相关时,所用抽样计划的说明;

i) 检测和/或校准的结果;

j) 检测和/或校准人员及其报告批准人签字或等效的标识;

k) 必要时,结果仅与被检测和/或校准样品有关的声明。

5.8.3 需对检测和/或校准结果做出说明的,报告中还可包括下列内容:

a) 对检测和/或校准方法的偏离、增添或删节,以及特定检测和/或校准条件信息;

b) 符合(或不符合)要求和/或规范的声明;

c)当不确定度与检测和/或校准结果的有效性或应用有关,或客户有要求,或不确定度影响到对结果符合性的判定时,报告中还需要包括不确定度的信息;

d) 特定方法、客户或客户群体要求的附加信息。

5.8.4 对含抽样的检测报告,还应包括下列内容:

a) 抽样日期;

b) 与抽样方法或程序有关的标准或规范,以及对这些规范的偏离、增添或删节;

c) 抽样位置,包括任何简图、草图或照片;

d) 抽样人;

e)列出所用的抽样计划;

f)抽样过程中可能影响检测结果解释的环境条件的详细信息。

5.8.5 检测报告中含分包结果的,这些结果应予清晰标明。分包方应以书面或电子方式报告结果。

5.8.6 当用电话、电传、传真或其他电子/电磁方式传送检测和/或校准结果时,应满足本准则的要求。

5.8.7 对已发出报告的实质性修改,应以追加文件或更换报告的形式实施;并应包括如下声明:“对报告的补充,系列号……(或其他标识)”,或其他等效的文字形式。报告修改应满足本准则的所有要求,若有必要发新报告时,应有唯一性标识,并注明所替代的原件。

17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要素及要点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共19个要素,其中管理要求:11个要素,技术要求:8个要素;评审要点有104个,其中管理要求:51个要点,技术要求:53个要点。

认证实验室体系覆盖所要求的19个要素,并针对性掌握了104个评审要点,现场评审时应该无大问题。

分为管理要求和技术要求,共19个要素。

1.管理要求(11个)

1.1组织

1.2管理体系

1.3文件控制

1.4检测和/或校准分包

1.5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

1.6合同评审

1.7申诉和投诉

1.8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及改进

1.9记录

1.10内部审核

1.11管理评审

2.技术要求(8个)

2.1人员

2.2设施和环境条件

2.3检测和校准方法

2.4设备和标准物质

2.5量值溯源

2.6抽样和样品处置

2.7结果质量控制

2.8结果报告

各个要素与评审要点分布具体如下:

4.管理要求(51个)

4.1组织(12个)

4.2管理体系(5个)

4.3文件控制(4个)

4.4检测和/或校准分包(3个)

4.5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4个)

4.6合同评审(2个)

4.7申诉和投诉(3个)

4.8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及改进(4个)

4.9记录(6个)

4.10内部审核(5个)

4.11管理评审(3个)

5.技术要求(53个)

5.1人员(7个)

5.2设施和环境条件(6个)

5.3检测和校准方法(6个)

5.4设备和标准物质(10个)

5.5测量溯源(7个)

5.6抽样和样品处理(7个)

5.7结果质量控制(2个)

5.8结果报告(5个)

1)实验室是否具有法律地位的证明文件。

独立法人性质的实验室是否有合法的设立文件或注册证书;

非独立法人性质的实验室是否有批准文件、授权书、最高管理者的任命文件和母体的公正性声明;

实验室应承诺保证客观、公正和独立地从事检测/校准活动,有保持第三方公正地位措施,满足“授权”、“独立”的有关要求。

2)审阅实验室注册、登记文件和工作场所的所有权、使用权的证明文件,确认实验室是否有固定的工作场所。

审查仪器设备的所有权、使用权的证明文件,确认实验室是否具备能够独立调配使用的固定的、临时的或可移动的检测/校准设备和设施,以及设备、设施能否保证正确进行检测/校准。

3)通过审阅管理体系文件,特别是各部门和岗位的职责以及各项管理活动的控制程序,确认其管理体系是否覆盖了所有的工作场所或地点。

检查实验室所有场所的所有工作,验证质量体系能否对其有效的覆盖。

4)查阅实验室在册人员证明,或劳动合同证明,确认实验室是否拥有相对稳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5)查阅实验室是否制定了保证检测/或校准工作公正、客观的有关措施;

能否保持第三方公正性;

能否有效防止任何有损独立性和诚信度的活动;

能否有措施防止任何形式的商业贿赂。

并考查实验室的实施效果如何。

6)实验室是否制定了保护国家秘密和客户秘密的有关措施,以及在有关的活动中实施情况。

7)分析实验室内部机构设置是否合理,部门职责是否明确,是否能保证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

8)查阅实验室的最高管理者、技术主管、质量主管、各部门负责人和质量监督员是否有符合要求的任命文件,他们的职责规定是否明确、恰当,以及履行职责的状况。

9)是否规定了所有的管理、操作和核查人员的职责,所有的管理、操作和核查人员是否明确本岗位的职责和权限;

关键人员是否明确了代理人。

10)检查监督工作的范围、计划和记录,监督员职责是否到位,评价其工作的有效性。

11)是否任命了技术主管和质量主管,是否明确了技术主管和质量主管的职责和权力。

21

12)依法设置或依法授权实验室是否有措施完成政府下达的指令性任务,确保检测数据的公正性和及时性。

4.2管理体系:5个。

1)建立管理体系的职责是否明确并得以落实;

质量过程是否予以明确;

建立的管理体系是否符合本实验室的特点(如移动的、多检测场所等);

相应的质量记录能否证明体系的运行;

是否存在系统性或区域性不符合。

2)审阅实验室管理体系文件的系统性和协调性,以及对照本准则的完整性和符合性。

结合本准则全部要素的评审情况和实施效果,评判管理体系文件与实验室自身状况的适应性和实际运行的有效性。

3)在评审过程中,注意与实验室的重要岗位人员进行沟通,了解其对本岗位的职责和管理体系、质量方针和目标是否清楚明白。

4)是否建立了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质量方针是否适宜;

质量目标是否可测量和可操作。

5)本要素的评审一般要衡量全面评审情况、分析管理体系关键和重点环节管理状况,整体评价管理体系符合本准则的状况和实际效果。应当是评审组集体评判的意见和结论。

22

4.3文件控制(4个)

1)实验室是否具有文件控制和管理程序,有关的内容和环节是否齐全,规定是否合理且具可操作性。

2)实验室内部文件的审批手续是否齐全;现场使用的各种文件是否标识清晰。

3)实验室现场是否使用失效或废止的文件;是否存在一个文件出现不同版本的问题。

4)实验室受控文件是否定期审核,必要时进行修订,更改的文件是否经过再批准,并加以说明。

4.4检测和/或校准分包(3个)

1)实验室是否确定了分包实验室的名单,每个分包的实验室是否符合本准则和相关技术能力。

2)实验室分包项目是否符合本准则限定的三种情况。

3)实验室每一次分包是否征得客户书面同意。

4.5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4个)

1)实验室是否制定了服务和供用品的选择、购买和验收、储存的相关管理程序文件。

2)实验室是否对服务和供应方进行了评价,是否建立了服务方/供应方的名单。

3)实验室已发生的采购是否受控,是否正确选择具备资格的供应方。

23

4)实验室是否已规定了对采购品的验收要求,对供应品、试剂和消耗性材料是否经过验收。

4.6合同评审(2个)

1)实验室是否制定评审客户要求、标书和合同的相关程序文件,不同情况下的评审规定或要求是否明确。

2)实验室是否对不同类型的委托书、标书或合同,按照不同的规定实施了评审。

4.7申诉和投诉(3个)

1)实验室是否制定处理申诉和投诉程序文件,主动征求客户意见。

2)实验室处理申诉和投诉过程是否符合程序文件的规定和要求。

3)确属实验室原因造成的投诉或申诉,是否对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纠正措施,对有关工作领域或管理体系进行改进。

4.8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及改进(4个)

1)实验室是否编制了不符合工作的控制程序,对不符合工作予以及时处理。

2)实验室是否编制了纠正措施程序,在“评价表明不符合工作可能再度发生”时,执行纠正措施程序。并根据实验室的实际,分析程序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3)实验室对出现的不符合工作或对潜在造成不符合的原因,是否采取了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

24

4)实验室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实施结果是进行了验证。

4.9记录(6个)

1)实验室是否编制了记录管理程序,内容是否齐全、合理。

2)实验室的管理记录和技术记录的信息是否“足够”,是否能够“复现”管理和技术活动。

3)实验室的各种记录填写和更改是否正确、完整、清晰、明了。

4)实验室是否规定了记录的保存期限,保存期限是否合理,是否按照规定保存相关记录。

5)实验室现存记录是否安全储存、妥善保管,保存方式是否合理,方便存取、查阅方便。

6)实验室是否按照4.1.6条的规定,做到为客户保密。

4.10内部审核(5个)

1)实验室是否制定了内部审核控制程序。

2)实验室是否按照程序规定开展了内部审核,审核其完整的内审资料。

3)实验室内审工作程序是否规范、记录是否齐全、不符合报告是否事实清楚、定性准确、针对不符合工作制定的纠正措施是否合理、纠正措施是否实施、实施的结果是否进行了验证等。

4)每个年度的内审工作是否包括管理体系的所有要素,是否覆盖了实验室的所有部门和工作场所。

25

5)内审人员是否进行了资格确认,是否经过恰当的培训;内审人员是否做到了独立于被审核的工作。

4.11管理评审(3个)

1)实验室是否编制了管理评审控制程序文件。

2)管理评审工作是否按照规定和计划组织实施,每次评审输入是否明确,评审是否充分,结果是否恰当。

3)管理评审报告提出的有关措施是否纳入改进,其结果是否得到验证。

5.1人员(7个)

1)实验室人员的数量和能力是否满足所从事工作的需要;合同制人员、其他的技术人员和关键支持人员是否胜任,其工作是否符合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2)所有人员的持证上岗记录,有无资格确认,上岗授权是否明确。

3)实验室是否制订人员培训程序和计划,有无培训计划实施的培训记录。

4)对培训中人员的监督要求。

5)查实验室人员档案是否符合要求。

6)实验室技术主管、授权签字人的资格条件是否符合要求。

7)依法设置和依法授权的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其授权签字人是否满足要求。

5.2设施和环境条件(6个)

26

1)实验室设施和环境条件是否满足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的要求。

2)设施和环境条件影响结果时,实验室是否有监控记录;

非固定场所检测时是否有规定。

3)实验室安全作业管理程序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有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

4)实验室环境保护程序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有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

5)区域间的工作相互之间有不利影响时,是否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

6)对影响工作质量和涉及安全的区域和设施是否有效控制并正确标识。

5.3检测和校准方法(6个)

1)实验室是否选择使用适合的方法,是否制定必要的作业指导书。

2)实验室是否对选用的新方法(包括变化的方法)进行确认,是否使用标准的最新有效版本。

3)与实验室工作有关的标准、手册、指导书是否现行有效并便于相关工作人员使用。

4)实验室采用的国际标准和自行制定的非标方法是否仅限特定委托方的检测,非标方法是否经过确认。

27

5)实验室对检测/校准方法的偏离是否有相关技术单位的验证、有关主管部门的核准、实验室负责人的批准、客户接受,是否将偏离方法形成文件。

6)实验室是否建立并实施计算和数据转换及处理的规定,是否建立并实施数据保护的程序。

5.4设备和标准物质(10个)

1)实验室是否配备了正确进行检测/校准所需的全部设备及软件、标准物质;所有仪器设备是否正常维护。

2)仪器设备出现缺陷时,是否立即停用并明确标识;

修复的仪器设备是否经过检定、校准等方式证明其功能指标已恢复;实验室是否检查这种缺陷对过去的检测/校准的影响。

3)实验室使用的永久控制范围以外的仪器设备是否仅限于使用频次低、价格昂贵或特定的检测设施设备,是否符合本准则的相关要求。

4)所有设备是否均授权人员操作,设备使用和维护的有关技术资料是否便于有关人员取用。

5)实验室是否保存对检测/校准有重要影响的设备及其软件的档案,档案内容是否符合要求。

6)所有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是否均有明显的状态标识。

7)脱离实验室直接控制的设备,返回后、恢复使用前,实验室是否对其功能和校准状态进行检查并显示满意结果。

8)需要时,是否建立设备期间核查程序并执行。

28

9)校准产生修正因子时,实验室是否正确应用。

10)未经定型的专用检测仪器设备是否有相关技术单位的验证证明。

5.5测量溯源(7个)

1)实验室是否制定并实施仪器设备校准、检定、验证、确认的总体要求;是否确保结果能溯源至国家基标准;设备校准时,是否可确保在用的测量仪器设备的量值符合计量法制规定;

2)检测结果不能溯源至国家基标准的,实验室是否能提供设备比对、能力验证结果的满意证据;

3)实验室是否制定设备检定/校准计划;是否在设备使用前进行检定/校准;

4)实验室是否制定参考标准的检定/校准计划;是否在参考标准进行任何调整之前和之后均进行检定/校准;测量参考标准是否仅用于校准,若用于其他目的是否可证明不影响参考标准的性能;

5)实验室是否使用有证标准物质;没有有证标准物质时,可否确保量值准确;

6)实验室是否制定并实施参考标准和标准物质的期间核查程序;

7)实验室是否制定并实施参考标准和标准物质的安全处置、运输、存储、使用的管理程序。

5.6抽样和样品处理(7个)

29 1)实验室是否建立样品的抽取和处置管理程序;当实验室有抽样要求时,检查有无抽样计划和程序,抽样过程是否得到控制,能否确保抽样的代表性。

2)实验室是否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或标准实施样品的抽取和处置;没有相关的技术规范或标准时,实验室是否根据适当的统计方法制定抽样计划,并注意抽样过程中需要控制的因素;

3)实验室是否保存抽样记录,该记录是否包括所用的抽样计划、抽样人、环境条件、必要时有抽样位置的图示,可能时包括抽样计划所依据的统计方法;

4)实验室是否详细记录客户对抽样计划的偏离、添加或删节的要求,并告知相关人员;

5)、实验室是否记录接收样品的状态,包括与正常(或规定)条件的偏离;

6)实验室是否建立样品的标识系统,该系统是否可避免样品或在记录提及时的混淆;

7) 实验室是否有适当的设备设施贮存、处理;实验室是否保持样品的流转记录。

5.7结果质量控制(2个)

1)实验室是否建立质量控制程序和质量控制计划;采取了哪些质控措施,并对其定期评审。

2)实验室是否充分运用统计技术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并能发现测量系统的变化趋势;是否预先确定质量控制结果是否合格

30 的判断依据,是否分析质量控制的数据,是否针对不合格的质量控制结果采取有计划的纠正措施。

5.8结果报告(5个)

1)实验时否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标准、程序的要求,及时出具结果报告;结果报告是否准确、客观、真实;报告是否使用法定计量单位;

2)结果报告的内容是否符合要求;

3)检测报告中包含分包方的结果时,是否清晰标明;分包方是否书面或电子方式结果;

4)使用电话、电传、传真或其他电子/电磁方式传送结果时,是否满足本准则的所有要求;

5)已经发出报告需要做实质性修改时,是否以追加文件或更换报告的形式实施;是否包括如下声明:“对报告的补充,系列号……(或其他标识)”;报告修改是否满足本准则的所有要求,若有必要发新报告时,是否有必要发新报告时,是否有唯一性标识,并注明所有替代的原件。

31

第16篇:资质认定评审员考试题目

资质认定评审员考试题目

判断题:(每题1分,共11分。正确划√,错误划×)

1、为社会出具公正数据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必须取得省级以上计量行政部门的资质认定证书。( )

2、质监系统依法设置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必须取得县级以上政府质监部门的审查认可(验收)证书。( )

3、实验室仅要求技术主管应具有工程师以上技术职称。( )

4、对非独立法人的实验室授权即意味着授予实验室的责任、义务及独立经营权。( )

5、质检机构在承接任务时,如果条件不够,可以将产品或参数分报给通过实验室资质认定的实验室。

6、A类不确定度与B类不确定度之间其实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

7、量值一般由一个数乘以计量单位所表示的特定量的大小,它不随计量单位的改变而改变。( )

8、检定和校准是量值溯源的两种不同方式。( )

9、申诉是客户对实验室提供的检测/校准服务的不满意。( )

10、对客户提出的所有检测项目都应该进行合同评审。( )

11、每年的质量体系内审活动应选择与检测工作有关的重点要素进行审核。( ) 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我国法定计量单位包括

a.国际上通用的计量单位; b.英制计量单位; c.国家选定的其他计量单位。

2、质量体系内部审核属于

a.第一方审核; b.第二方审核; c.第三方审核。

3、作业指导书是为 准备的。

a.技术人员; b.管理人员; c.关键工作岗位人员。

4、实验室内部审核工作的频度应该是

a.合适的时间间隔; b.每年一次; c.每年二次。

5、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中对监督员的要求是

a.质量管理方面的; b.专业技术方面的; c.职务方面的。

6、原始记录的保持时间应该为

(a.一年; b.三年; c.体系文件中规定的时间。

7、数字测量仪器的分辨率引起的不确定度服从 。 a.均匀分布; b.正态分布; c.三角分布。

8、测得电阻值为R=5004.7Ω,其扩展不确定度为V95=34Ω,测量结果可完整地表示为 。 a.R=(5004.7±34)Ω; b.R=(5004.7+34)Ω;

c.R=(5005±34)Ω。

9、为满足准则要求,质量负责人应该是

a.最高管理者; b.管理层成员; c.工程师以上技术人员。

10、内审员在每个部门进行审核时,用作提示或记录的文件叫 做 。

a.审核计划; b.检查表; c.审核进度表。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7分)

1、实验室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是为了实施 ,并使其实现和达到 和 ,以便以最好最实际的方式来指导 和 的工作人员、及 的协调活动,从而达到顾客对 和 。

2、实验室应建立和保持能够保证其 性、性并与其 和/或 活动相适应的质量体系。

3、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要素是、、、。简答题(每题5分,共35分)

1、内审的目的是什么? 答:

2、质量体系审核的特点是什么? 答:

3、内审和监督有什么不同? 答:

4、结合自己熟悉的技术机构,绘制工作流程图,明确需重点进行质量监督的过程。答:

5、如何评价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答:

6、管理体系审核与评审的内容有哪些? 答:

7、质量体系需要控制的文件和资料有哪些?举例说明 答:

四、案例题(判断下列事实是否有不符合项,如有指出不符合准则的哪些条款,并简述理由。共47分)

1、在一家质检机构的办公室中,审核员询问如何对客户的抱怨意见进行处理,机构负责人回答:我们非常重视对客户抱怨意见的处理,虽然程序文件规定了处理方式,但为重视起见每次都是由我亲自处理。(10分) 答:

2、某产品检验规程规定,试验温度80°C,保持10小时,查成品检验报告是48°C,15小时。检验组长说这两种方法是等效的。(10分) 答:

3、实验室有一间作特殊用途的房间门上标记者“清洁间”并且有一打印的标识“试验重地——此房间必须穿戴防护帽、鞋罩和无尘实验室工作服”。实验室主任对评审员说:“在这房间做的检测,需要无尘环境,正因如此,要求检测人员穿戴工作帽、鞋罩和无尘工作服”。当他们进入该房间时,评审员注意到:五名检测人员中有三人没有穿戴工作帽和鞋罩。(10分) 答:

4、某国家规定的分析方法较复杂(费时费力),经实验室人员讨论,使用了一种非标准方法(省时省力,浓度增加但原理相同)来代替国标方法,并编写了作业指导书,也经过了方法确认,两种方法结果是等同的,也有批准手续。于是实验室在报告中的标准依据栏仍以国标编号写入。(10分) 答:

5、某环境监测实验室,开展大气、水质等基本环境监测项目,询问服务和供应品的供方材料时,回答未有过记录。(7分)

第17篇: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复习题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

1.如果在管理体系审核中没有发现任何不符合项,则( D)。

A、审核无效,审核员应重新抽样调查B、此管理体系没有不符合项

C、审核员应延长审核时间直到发现不符合项D、以上各项都不正确

2.授权签字人是(C)。

A、实验室技术负责人B、检测组负责人

C、必须经过评审机构认可的人D、实验室质量负责人

3.计量认证的法律依据是( A)

A、计量法B、质量法C、标准化法D、评审准则

4.在体系审核和管理评审中发现的不符合项,采取纠正措施完成的期限是(C)。

A、下次审核或评审之前B、三个月C、议定的时间D、一个月

5.实施计量认证的法制性质是(B)。

A、自愿性B、强制性C、自愿+强制D、都不是

6.原始记录保存的时间是( B)。

A、适当的时间B、两年C、长期D、十年

7.实验室对管理体系运行全面负责的人是(B)。

A、最高管理者B、质量负责人

C、技术负责人D、授权签字人

8.下列活动中的(C)须由与其工作无直接责任的人员来进行。

A、管理评审B、合同评审

C、管理体系审核D、监督

9.审核过程中确定的不符合项的证据必须( A)。

A、记录B、被受审核方管理层认可

C、能在日后检查D、能在日后监督

10.进行现场管理体系审核的目的主要是(B)

A、修改质量手册B、验证管理体系文件实施情况

C、寻找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以便改进C、查验检测报告

11.我国法定计量单位是以(C)为基础加上国家选定的其它单位构成的。

A、基本单位B、导出单位C、国际单位制单位D、A+B+C

12.每台仪器设备都应(D)。

A、指定专人保管B、按周期校验C、加以维护D、A+B+C

13.向社会提供公证数据的检测机构应通过(C)。

A、ISO9000认证B、检测站认可C、计量认证D、A、B、C均可

14.授权签字人是指检测报告的(C)。

A、编制者B、审核者C、批准人D、A+B+C

15.为社会提供公正数据的产品质量机构必须经(A)以上的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计量认证。

A、省级B、市级C、县级D、乡镇级

16.检测机构的(C)应该由具备工程师职称的人员担任。

A、法人代表B、项目负责人C、技术负责人D、主要检测人员

17.实验室计量认证的评审标准依据是(D)。

A、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 审查认可(验收)评审准则(试行)

B、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

C、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

D、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18.现场评审是为了对(C)是否符合认定准则进行验证所作的一种访问。

A、有资质的实验室B、出现问题的实验室

C、提出申请的实验室D、有能力的实验室

19.能力验证是利用实验室间(C)确定实验室的检测能力。

A、考试B、考核C、比对D、对比

20.实验室间比对是按照预先规定的条件由两个或多个实验室对(D)的被测物品进行检测的组织、实施和评价。

A、相似B、相同C、完全一致的D、相同或类似

21.检定的目的是全面确定被测计量器具的计量性能是否(C)。

A、准确B、一致C、合格D、存在系统误差

22.CMA是(B)的英文缩写。

A、国际计量认证B、中国计量认证C、计量合格证D、计量资格证

23.有CMA标志的检验报告可用于产品质量评价、成果司法鉴定等,具有(D)。

A、合格标志B、准确性C、保护性D、法律效力

24.原始记录如果修改,作废数据应画(D),并将正确数据填在上方。

A、一条斜线B、一条水平线C、两条斜线D、两条水平线

25.报告应使用(B)计量单位。

A、国际单位制B、法定C、英制D、非法定

26.实验室在确认了不符合工作时,应采取(A)措施。

A、纠正B、预防C、纠正和预防D、改进

27.实验室在确定了潜在不符合的原因时,应采取(B)措施。

A、纠正B、预防C、纠正和预防D、改进

28.内审的首末次会议由(C)主持。

A、审核组B、最高管理者C.审核组长D、质量负责人

29.管理评审会议由(B)主持。

A、审核组B、最高管理者C.审核组长D、质量负责人

30.实验室应具备固定的工作场所,应具备(C)进行检测所需要的并且能够独立调配使用的固定、临时和可移动检测设备设施。

A、完整B、准确C、正确D、全部

31.实验室应建立并保持文件编制、审核、批准、标识、发放、保管、修订和废止等的控制程序,确保文件(B)。

A、完整准确B、现行有效C、经过审批D、标识齐全

32.每次培训应当做好实施记录,培训实施记录包括(E)。

A、培训实施计划B、培训签到表C、培训记录

D、考试试卷和/或岗位技能操作考核表E、A+B+C+D

33.实验室应配备正确进行检测所需的测量和检测设备是指(D)。

A、仪器设备的技术指标和功能应满足要求

B、设备量程应与被测参数技术指标相适应

C、采用自动化程度最高的检测设备

D、A+B

34.实验室应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要求和规定程序,及时出具检测数据和结果,并保证数据和结果(D)。

A、准确B、客观C、真实D、A+B+C

35.检测报告应当有(D)后生效。

A、评价意见B、检测人员签名C、授权签字人签名D、A+B+C

36.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主要靠(B)。

A、监督B、日常检查C、内审D、内部质量控制

37.对仪器设备的审查主要是审查(B)。

A、校准/检定证书的合法性B、量值溯源结果的有效性

C、仪器设备使用记录的完整性D、仪器设备维护的准确性

二、多项选择:

1.质检机构负责人应具备的资格(ABD)。

A、工程师以上职称B、具有3年以上专业工作经验

C、具有质量负责人经历D、熟悉所管辖的业务

2.认证是第三方依据程序对(ABC)符合规定的要求给予书面保证(合格证书)。

A、产品B、过程C、服务D、仪器

3.实验室间比对是按照预先规定的条件由两个或多个试验室对相同的或类似的被测物品进行检测的(ABC)。

A、组织B、实施C、评价D、鉴定

4.检定是由( AB )为确定和保证计量器具是否完全满足检定规程的要求进行的工作。 A、法定计量部门 B、其他法定授权组织 C、实验室 D、国家计量局

5.要取的CMA认证必须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对其(ABC)合格者才能获得CMA认证。

A、计量检定B、能力测试C、可靠性考核D、资格认证

6.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规定实验室应该依法设立或注册、能够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保证(ABC)从事检测或校准活动。

A、客观B、公正C、独立D、科学

7.质量记录应包括(CD)。

A、来自质检机构的审核报告B、原始数据

C、来自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的报告D、纠正措施的记录

8.检测和校准的方法应该优先使用(AC)发布的最新的方法。

A、国际标准B、企业标准C、国家标准D、地方标准

9.实验室应配备正确进行的检测和校准所要求的所有(ABC)设备。

A、抽样B、测量C、检测D、校准

10.结果通常应以(AD)的形式出具 ,并且应包括客户要求的说明,检测或校准结果所必须的和所用的方法。

A、检测报告B、有效证书C、有效报告D、校准证书

第18篇: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员管理办法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员管理办法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2007年第24号)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员管理办法》已经2007年8月20日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告,自2007年12月1日起施行。

附件: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员管理办法》

二○○七年九月十二日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员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员管理工作,规范资质认定评审员行为,根据《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等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员,是指经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认监委)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以下简称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考核合格取得评审员证书,并受其指派对实验室进行资质认定评审的专业人员。

第三条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员的申请、培训、考核和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国家认监委主管全国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员的考核和监督管理工作。

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所辖区域内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员的考核和监督检查工作。

第五条 未取得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员(以下简称评审员)证书的人员,不得从事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工作。

第六条 申请评审员的人员(以下简称申请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专科(含同等学历)以上相关专业学历或者中级以上相关专业技术职称;

(二)在实验室从事产品检测、校准、检查或者管理工作两年以上;

(三)掌握实验室资质认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掌握《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内容以及相应的评审方法和技巧;

(四)具有与资质认定评审工作要求相适应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能够协助或者独立开展现场评审活动;

(五)国家认监委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七条 承担国家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工作的申请人应当向国家认监委提出书面申请。

承担省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工作的申请人应当向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书面申请。

申请人申请时,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表;

(二)工作情况报告(包括工作经历和评审经历);

(三)相关证明文件(包括学历证明以及其他资格证书等)。

第八条 国家认监委或者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应当对申请人提交的材料和相关证明文件进行审查,并对申请人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进行考核,经考核合格,符合本办法第六条规定条件的,由国家认监委或者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向其颁发评审员证书。

国家认监委制订统一的考核题库,印制统一的评审员证书。

第九条 评审员证书有效期为3年。

第十条 评审员进行评审活动时,应当恪守职业道德,坚持客观公正、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

第十一条 评审员严格禁止有下列行为:

(一)未依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规定的程序或者时限实施评审活动;

(二)对同一实验室既实施咨询又实施评审;

(三)与所评审实验室有利害关系或者其评审可能对公正性产生影响,未进行回避;

(四)透露工作中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

(五)收受和谋取当事人的钱财等其他形式的不当利益;

(六)出具虚假或者不实的评审结论。

第十二条 评审员通过参加国家认监委和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的定期业务培训,以提高其评审技术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

第十三条 国家认监委和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应当对评审员的评审活动实施定期或者不定期的监督检查。

监督检查可以采取查阅评审档案记录和询问等方式进行。

第十四条 评审员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中

(一)、

(二)、

(三)规定的,国家认监委或者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应当暂停其承担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工作,并予公布。

评审员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中

(四)、

(五)、

(六)规定的,国家认监委或者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应当停止其承担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工作,并予公布。

第十五条 对特殊领域的实验室进行资质认定评审时,国家认监委或者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可以安排具有特殊领域执业资格的人员参加评审。

特殊领域的实验室由国家认监委或者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确定。

第十六条 检查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员参照本办法进行管理。

第十七条 取得实验室认可评审员资格证书的,申请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员时,国家认监委或者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可以对相同考核项目予以简化。

第十八条 本办法由国家认监委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2007年12月1日起施行,原国家认监委2002年9月发布的《计量认证/审查认可评审员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第19篇:新旧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对照表

新旧《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区别分析

新准则调整的内容

整体框架改变:由原来的19个要素变为5个要求和1个特殊要求,增加3个术语解释,参考文件关注“诚信” 4.2.4强调人员能力监督,而非关键过程,并计入人员档案; 4.3.1管理体系覆盖的场所包括离开固定设施的场所

4.3.4强调良好内务,有必要时制定内务管理程序(包括安全、环境程序) 4.5.2强调质量方针至少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a) 最高管理者对良好职业行为和为客户提供检验检测服务质量的承诺; b) 最高管理者关于服务标准的声明; c) 管理体系的目的;

d) 要求所有与检验检测活动有关的人员熟悉质量文件,并执行相关政策和程序; e) 最高管理者对遵循本准则及持续改进管理体系的承诺。 4.5.4 强调文件控制规范,尤其是外部文件和法律法规 4.5.5合同变更的规定

4.5.6分包条件废除3个限制,需要事先客户同意;4.5.7强调各类供应品管理 4.5.14强调质量和技术记录控制要求

4.5.17.1 删除偏离须有相关技术单位验证其可靠性或经过有关主管部门核准的内容 4.5.17.2 应该优先使用国际、区域或国家标准 新准则增加的要求: 4.1法人和其他组织 4.1.5识别利益冲突 4.1.6可设立专门委员会

4.2.1人员管理程序,包括人员录用、培训和管理;4.2.3人员只能在一个机构从业 4.2.5增加意见和解释人员的要求 4.2.7 增加3类人员当前工作的描述 4.2.9最高管理者负责管理体系的整体运作 4.2.10和4.2.11 同等能力要求,不再使用工程师 4.2.12特定检验检测人员要求 4.4.8保留无法溯源设备可靠性证据 4.4.9标准物质溯源程序 4.5.8客户服务程序

4.5.9处理投诉和申诉程序,包括回避程序 4.5.10不符合项处理程序 4.5.16增加管理评审程序

4.5.17.3非标方法,删除仅限特定委托方 4.5.17.5非标方法规范确认记录 4.5.18评定测量不确定度

4.5.21检验过程前、检验过程中、检验过程后 4.5.22能力验证程序 4.5.26意见和解释

4.5.31涉及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领域时,应建立和保持相应识别、评估、实施程序 4.5.32年度报告、统计数据等相关信息,公开公布自我声明

4.5.33办理变更内容:名称、地址、授权签字人、项目取消、方法变更、其他事项 4.6 必要时,认监委发布特定领域补充要求。

新旧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对照表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新版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旧版

4.1组织

实验室应依法设立或注册,能够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保证客观、公正和独立地从事检测或校准活动。4.1 依法成立并能够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4.1.1 检验检测机构或者其所在的组织,应是能承 4.1组织

担法律责任的实体,检验检测机构对其出具的检

实验室应依法设立或注册,能够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保证客观、公正验检测数据、结果负责,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和独立地从事检测或校准活动。 4.1.2 检验检测机构应有明确的法律地位,不具备4.1.1 实验室一般为独立法人;非独立法人的实验室需经法人授权,能独立

承担第三方公正检验,独立对外行文和开展业务活动,有独立帐目和独立核法人资格的检验检测机构应经所在法人单位授

算。 权。

4.1.3 检验检测机构及其人员从事检验检测活动,应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遵循客观独立、公平公正、诚实信用原则,恪守职业道德,承担社会责任。

4.1.4 检验检测机构应明确其组织和管理结构、所 4.1.7 实验室应明确其组织和管理结构、在母体组织中的地位,以及质量在法人单位中的地位,以及质量管理、技术运作管理、技术运作和支持服务之间的关系。

和支持服务之间的关系。

4.1.5 检验检测机构所在的单位还从事检验检测

以外的活动,应识别潜在的利益冲突。

4.1.6 检验检测机构为其工作开展需要,可在其内

部设立专门的技术委员会。

4.2 具有与其从事检验检测活动相适应的检验检4.1.4 实验室应有与其从事检测和/或校准活动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

理人员 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4.2.1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人员管理程序,确保人员的录用、培训、管理等规范进行。检验

检测机构应确保人员理解他们工作的重要性和相关性,明确实现管理体系质量目标的职责。

4.2.2检验检测机构及其人员应独立于其出具的检4.1.5 实验室及其人员不得与其从事的检测和/或校准活动以及出具的数据验检测数据、结果所涉及的利益相关各方,不受和结果存在利益关系;不得参与任何有损于检测和/或校准判断的独立性和任何可能干扰其技术判断因素的影响,确保检验诚信度的活动;不得参与和检测和/或校准项目或者类似的竞争性项目有关

系的产品设计、研制、生产、供应、安装、使用或者维护活动。 检测数据、结果的真实、客观、准确。 4.2.3 检验检测机构及其人员应对其在检验检测活动中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负有保密义务,并制定实施相应的保密措施。检验检测机构有措施确保其管理层和员工,不受对工作质量有不良影响的、来自内外部不正当的商业、财务和其他方面的压力和影响。从事检验检测活动的人员,不得同时在两个及以上检验检测机构从业。

4.2.4检验检测机构管理者应建立和保持相应程序,以确定其检验检测人员教育、培训和技能的目标,明确培训需求和实施人员培训。培训计划应与检验检测机构当前和预期的任务相适应,并评价这些培训活动的有效性。检验检测机构人员应经与其承担的任务相适应的教育、培训,并有相应的技术知识和经验,按照检验检测机构管理体系要求工作。应由熟悉检验检测方法、程序、目的和结果评价的人员,对检验检测人员包括在培员工,进行监督。

4.1.5 实验室及其人员不得与其从事的检测和/或校准活动以及出具的数据和结果存在利益关系;不得参与任何有损于检测和/或校准判断的独立性和诚信度的活动;不得参与和检测和/或校准项目或者类似的竞争性项目有关系的产品设计、研制、生产、供应、安装、使用或者维护活动。

实验室应有措施确保其人员不受任何来自内外部的不正当的商业、财务和其他方面的压力和影响,并防止商业贿赂。

4.1.6 实验室及其人员对其在检测和/或校准活动中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负有保密义务,并有相应措施。

5.1.3实验室应确定培训需求,建立并保持人员培训程序和计划。实验室人员应经过与其承担的任务相适应的教育、培训,并有相应的技术知识和经验。

5.1.2对所有从事抽样、检测和/或校准、签发检测/校准报告以及操作设备4.2.5检验检测机构应对所有从事抽样、检验检测、签发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提出意见和解释以及等工作的人员,应按要求根据相应的教育、培训、经验和/或可证明的技能

进行资格确认并持证上岗。从事特殊产品的检测和/或校准活动的实验室,操作设备等工作的人员,按要求根据相应的教育、培训、经验、技能进行资格确认并持证上岗。 其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还应符合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要求。 4.2.6检验检测机构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应具有所需的权力和资源,履行实施、保持、改进管

操作和核查人理体系的职责。应规定对检验检测质量有影响的4.1.9实验室应规定对检测和/或校准质量有影响的所有管理、所有管理、操作和核查人员的职责、权力和相互员的职责、权力和相互关系。必要时,指定关键管理人员的代理人。 关系。检验检测机构应保留所有技术人员的相关5.1.5 实验室应保存人员的资格、培训、技能和经历等的档案。 授权、能力、教育、资格、培训、技能、经验和监督的记录,并包含授权、能力确认的日期。

4.2.7 检验检测机构应与其工作人员建立劳动关 5.1.1实验室应有与其从事检测和/或校准活动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系、聘用关系、录用关系。对与检验检测有关的管理人员。实验室应使用正式人员或合同制人员。使用合同制人员及其他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关键支持人员,应保留其技术人员及关键支持人员时,实验室应确保这些人员胜任工作且受到监督,

并按照实验室管理体系要求工作。 当前工作的描述。

4.2.8检验检测机构相关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关键支持人员的工作描述可用多种方式规定。

a) 至少应包含以下内容:所需的专业知识和经验;b)资格和培训计划;

c)从事检验检测工作的职责;

d)检验检测策划和结果评价的职责; e)提交意见和解释的职责;

f)方法改进、新方法制定和确认的职责; g)管理职责。

4.2.9 检验检测机构最高管理者负责管理体系的整体运作;应授权发布质量方针声明;应提供建4.2 管理体系 立和保持管理体系,以及持续改进其有效性的承

实验室应按照本准则建立和保持能够保证其公正性、独立性并与其检测诺和证据;应在检验检测机构内部建立确保管理和/或校准活动相适应的管理体系。管理体系应形成文件,阐明与质量有关体系有效运行的沟通机制;应将满足客户要求和的政策,包括质量方针、目标和承诺,使所有相关人员理解并有效实施。

法定要求的重要性传达给检验检测机构全体员工;应确保管理体系变更时,能有效运行。 4.2.10 检验检测机构应有技术负责人,负责技术运作和提供检验检测所需的资源,检验检测机构技术负责人应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者同等能力。检验检测机构应有质量主管,应赋予其在任何时候使管理体系得到实施和遵循的责任和权力。质量主管应有直接渠道接触决定政策或资源的最高管理者。应指定关键管理人员的代理人。

4.1.11 实验室应由技术管理者全面负责技术运作,并指定一名质量主管,赋予其能够保证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职责和权力。

4.1.6 实验室及其人员对其在检测和/或校准活动中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负有保密义务,并有相应措施。

4.2.11检验检测机构授权签字人应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者同等能力,并经考核合格。以下情况可视为同等能力: a) 博士研究生毕业,从事相关专业检验检测活动1年及以上;硕士研5.1.6 实验室技术主管、授权签字人应具有工程师以上(含工程师)技术职究生毕业,从事相关专业检验检测活动3年及以称,熟悉业务,经考核合格。 上;

b) 大学本科毕业,从事相关专业检验检测活动5年及以上; c) 大学专科毕业,从事相关专业检验检测活动8年及以上。

非授权签字人不得签发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

4.2.12 从事国家规定的特定检验检测的人员应具

有符合相关法律、行政法规所规定的资格。

4.3具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工作环境满足检验检测

5.2 设施和环境条件

要求

4.3.1 检验检测机构的管理体系应覆盖检验检测机构的固定设施内的场所、离开其固定设施的场所,以及在相关的临时或移动设施中进行的检验检测工作。

4.1.3 实验室管理体系应覆盖其所有场所进行的工作。4.3.2 检验检测机构应确保其环境条件不会使检验检测结果无效,或不会对所要求的检验检测质5.2.1实验室的检测和校准设施以及环境条件应满足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量产生不良影响。在检验检测机构固定设施以外范或标准的要求。

的场所进行抽样、检验检测时,应予特别注意。5.2.2 设施和环境条件对结果的质量有影响时,实验室应监测、控制和记录对影响检验检测结果的设施和环境的技术要求应环境条件。在非固定场所进行检测时应特别注意环境条件的影响。 制定成文件。

4.3.3 依据相关的规范、方法和程序要求,当影响检验检测结果质量情况时,应监测、控制和记录环境条件。对诸如生物消毒、灰尘、电磁干扰、5.2.2 设施和环境条件对结果的质量有影响时,实验室应监测、控制和记录辐射、湿度、供电、温度、声级和振级等应予重环境条件。在非固定场所进行检测时应特别注意环境条件的影响。

视,使其适应于相关的技术活动要求。当环境条件危及到检验检测的结果时,应停止检验检测活动。

4.3.4 检验检测机构应对影响检验检测质量的区域的进入和使用加以控制,可根据其特定情况确定控制的范围。应将不相容活动的相邻区域进行有效隔离,采取措施以防止交叉污染。应采取措施确保实验室的良好内务,必要时应建立和保持相关的程序。

4.4具备从事检验检测活动所必需的检验检测设备设施

4.4.1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安全处置、运输、存放、使用、有计划维护测量设备的程序,以确保其功能正常并防止污染或性能退化。用于检验检测的设施,包括但不限于能源、照明等,应有利于检验检测工作的正常开展。

5.2.1实验室的检测和校准设施以及环境条件应满足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或标准的要求。

5.2.5区域间的工作相互之间有不利影响时,应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

5.2.6对影响工作质量和涉及安全的区域和设施应有效控制并正确标识。

5.4 设备和标准物质

5.4.1 实验室应配备正确进行检测和/或校准(包括抽样、样品制备、数据处理与分析)所需的抽样、测量和检测设备(包括软件)及标准物质,并对所有仪器设备进行正常维护。

4.4.2 检验检测机构应配备检验检测(包括抽样、

5.4.1 实验室应配备正确进行检测和/或校准(包括抽样、样品制备、数据物品制备、数据处理与分析)要求的所有抽样、处理与分析)所需的抽样、测量和检测设备(包括软件)及标准物质,并对测量、检验、检测的设备。对检验检测结果有重所有仪器设备进行正常维护。 要影响的仪器的关键量或值,应制定校准计划。 5.5.3实验室应制定设备检定/校准的计划。在使用对检测、校准的准确性设备(包括用于抽样的设备)在投入服务前应进产生影响的测量、检测设备之前,应按照国家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进行检行校准或核查,以证实其能够满足检验检测的规定/校准,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范要求和相应标准的要求。

4.4.3 检验检测设备应由经过授权的人员操作,设备使用和维护的最新版说明书(包括设备制造商 5.4.4 设备应由经过授权的人员操作。设备使用和维护的有关技术资料应提供的有关手册)应便于检验检测有关人员取用。便于有关人员取用。 用于检验检测并对结果有影响的设备及其软件,如可能,均应加以唯一性标识。

4.4.4 检验检测机构应保存对检验检测具有重要

5.4.5 实验室应保存对检测和/或校准具有重要影响的设备及其软件的档影响的设备及其软件的记录。该记录至少应包括:案。该档案至少应包括: a) 设备及其软件的识别;

a) 设备及其软件的名称; b) 制造商名称、型式标识、系列号或其他唯一性

b) 制造商名称、型式标识、系列号或其他唯一性标识; 标识;

c) 对设备符合规范的核查记录(如果适用); c) 核查设备是否符合规范;

d) 当前的位置(如果适用); d) 当前的位置(如适用);

e) 制造商的说明书(如果有),或指明其地点; e) 制造商的说明书(如果有),或指明其地点;

f) 所有检定/校准报告或证书; f) 所有校准报告和证书的日期、结果及复印件,

g) 设备接收/启用日期和验收记录; 设备调整、验收准则和下次校准的预定日期;

h) 设备使用和维护记录(适当时); g) 设备维护计划,以及已进行的维护(适当时);

i) 设备的任何损坏、故障、改装或修理记录

h) 设备的任何损坏、故障、改装或修理。

4.4.5 曾经过载或处置不当、给出可疑结果、已显

5.4.2 如果仪器设备有过载或错误操作、或显示的结果可疑、或通过其他示出缺陷、超出规定限度的设备,均应停止使用。这些设备应予隔离以防误用,或加贴标签、标记方式表明有缺陷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加以明显标识,如可能应将其储存以清晰表明该设备已停用,直至修复并通过校准在规定的地方直至修复;修复的仪器设备必须经检定、校准等方式证明其功或核查表明能正常工作为止。检验检测机构应核能指标已恢复。实验室应检查这种缺陷对过去进行的检测和/或校准所造成查这些缺陷或偏离规定极限,对先前检验检测的的影响。 影响,并执行“不符合工作控制”程序。

4.4.6 检验检测机构需校准的所有设备,只要可行,应使用标签、编码或其他标识,表明其校准 5.4.6所有仪器设备(包括标准物质)都应有明显的标识来表明其状态。 状态,包括上次校准的日期、再校准或失效日期。

5.4.7若设备脱离了实验室的直接控制,实验室应确保该设备返回后,无论什么原因,若设备脱离了检验检测机构的直在使用前对其功能和校准状态进行检查并能显示满意结果。

接控制,应确保该设备返回后,在使用前对其功能和校准状态进行核查,并得到满意结果。 4.4.7 当需要利用期间核查以保持设备校准状态的可信度时,应建立和保持相关的程序。当校准产生了一组修正因子时,检验检测机构应有程序确保其所有备份(例如计算机软件中的备份)得到正确更新。检验检测设备包括硬件和软件应得到保护,以避免发生致使检验检测结果失效的调

5.4.8 当需要利用期间核查以保持设备校准状态的可信度时,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

5.4.9 当校准产生了一组修正因子时,实验室应确保其得到正确应用。

整。

4.4.8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对检验检测结果、抽样结果的准确性或有效性有显著影响的设备,包括辅助测量设备(例如用于测量环境条件的设备),在投入使用前,进行设备校准的计划和程序。当无法溯源到国家或国际测量标准时,检验检测机构应保留检验检测结果相关性或准确性的证据。

5.5.3实验室应制定设备检定/校准的计划。在使用对检测、校准的准确性产生影响的测量、检测设备之前,应按照国家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进行检定/校准,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4.4.9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标准物质的溯源

验室应制定和实施仪器设备的校准和/或检定(验证)、确认的总体要求。

SI程序。可能时,标准物质应溯源到测量单位或对于设备校准,应绘制能溯源到国家计量基准的量值传递方框图(适用时),有证标准物质。检验检测机构应根据程序对标准以确保在用的测量仪器设备量值符合计量法制规定。 物质进行期间核查,以维持其可信度。同时按照 程序要求,安全处置、运输、存储和使用标准物5.5.6实验室应根据规定的程序对参考标准和标准物质(参考物质)进行期质,以防止污染或损坏,确保其完整性。 间核查,以保持其校准状态的置信度。 4.5.1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实施和保持与其活动

4.2 管理体系 范围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应将其政策、制度、计

实验室应按照本准则建立和保持能够保证其公正性、独立性并与其检测划、程序和指导书制订成文件,并确保检验检测和/或校准活动相适应的管理体系。管理体系应形成文件,阐明与质量有关结果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应传达至有关人员,的政策,包括质量方针、目标和承诺,使所有相关人员理解并有效实施。

并被其获取、理解、执行。

4.5.2 质量手册应包括质量方针声明、检验检测机构描述、人员职责、支持性程序、手册管理等。检验检测机构质量手册中应阐明质量方针声明,应制定管理体系总体目标,并在管理评审时予以评审。质量方针声明应经最高管理者授权发布,4.2 管理体系 至少包括下列内容:a) 最高管理者对良好职业行

实验室应按照本准则建立和保持能够保证其公正性、独立性并与其检测为和为客户提供检验检测服务质量的承诺; 和/或校准活动相适应的管理体系。管理体系应形成文件,阐明与质量有关b) 最高管理者关于服务标准的声明;

的政策,包括质量方针、目标和承诺,使所有相关人员理解并有效实施。

c) 管理体系的目的;

d) 要求所有与检验检测活动有关的人员熟悉质量文件,并执行相关政策和程序;

e) 最高管理者对遵循本准则及持续改进管理体系的承诺。

4.1.5 实验室及其人员不得与其从事的检测和/或校准活动以及出具的数据

5.5.1实验室应确保其相关检测和/或校准结果能够溯源至国家基标准。实4.5.3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避免卷入降低其能力、公正性、判断力或运作诚信等方面的可信度的程序。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保护客户的机密信息和所有权的程序,该程序应包括保护电子存储和传输结果的要求。

和结果存在利益关系;不得参与任何有损于检测和/或校准判断的独立性和诚信度的活动;不得参与和检测和/或校准项目或者类似的竞争性项目有关系的产品设计、研制、生产、供应、安装、使用或者维护活动。

实验室应有措施确保其人员不受任何来自内外部的不正当的商业、财务和其他方面的压力和影响,并防止商业贿赂。

4.1.6 实验室及其人员对其在检测和/或校准活动中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负有保密义务,并有相应措施。

4.5.4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控制其管理体系的内部和外部文件的程序,包括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性文件、检验检测方法,以及通知、计划、图纸、图表、软件、规范、手册、指导书。这些文件可承载在各种载体上,可是硬拷贝或是电子媒体,也可是数字的、模拟的、摄影的或书面的形式。应明确文件的批准、发布、变更,防止使用无效、作废的文件。

4.3 文件控制

实验室应建立并保持文件编制、审核、批准、标识、发放、保管、修订和废止等的控制程序,确保文件现行有效。

4.5.5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评审客户要求、4.6 合同评审

实验室应建立并保持评审客户要求、标书和合同的程序,明确客户的要标书、合同的程序。对要求、标书、合同的变更、偏离应通知客户和检验检测机构的相关人员。 求。 4.5.6 检验检测机构因工作量大,以及关键人员、

4.4 检测和/或校准分包 设备设施、技术能力等原因,需分包检验检测项

如果实验室将检测和/或校准工作的一部分分包,接受分包的实验室一目时,应分包给依法取得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定要符合本准则的要求;分包比例必须予以控制(限仪器设备使用频次低、并有能力完成分包项目的检验检测机构,并在检价格昂贵及特种项目)。实验室应确保并证实分包方有能力完成分包任务。验检测报告或证书中标注分包情况,具体分包的实验室应将分包事项以书面形式征得客户同意后方可分包。

检验检测项目应当事先取得委托人书面同意。 4.5.7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选择和购买对检验检测质量有影响的服务和供应品的程序。程序应包含有关服务、供应品、试剂、消耗材料的购买、接收、存储的要求,并保存对重要服务、供应品、试剂、消耗材料供应商的评价记录和名单。

4.5 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

实验室应建立并保持对检测和/或校准质量有影响的服务和供应品的选择、购买、验收和储存等的程序,以确保服务和供应品的质量。

4.5.8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服务客户的程序,应保持与客户沟通,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对客户进行检验检测服务的满意度调查。在保密 的前提下,允许客户或其代表,合理进入为其检验检测的相关区域观察。

4.5.9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处理投诉和申诉的程序。明确对投诉和申诉的接收、确认、调查和处理职责,并采取回避措施。

4.7 申诉和投诉

实验室应建立完善的申诉和投诉处理机制,处理相关方对其检测和/或校准结论提出的异议。应保存所有申诉和投诉及处理结果的记录。

4.5.10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出现不符合工

4.8 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及改进 作的处理程序。明确对不符合工作的评价、决定

实验室在确认了不符合工作时,应采取纠正措施;在确定了潜在不符合不符合工作是否可接受、纠正不符合工作、批准的原因时,应采取预防措施,以减少类似不符合工作发生的可能性。实验室恢复被停止的不符合工作的责任和权力。必要时,应通过实施纠正措施、预防措施等持续改进其管理体系。 通知客户并取消不符合工作。

4.5.11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在识别出不符

4.8 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及改进 合工作时、在管理体系或技术运作中出现对政策

实验室在确认了不符合工作时,应采取纠正措施;在确定了潜在不符合和程序偏离时,采取纠正措施的程序。应分析原的原因时,应采取预防措施,以减少类似不符合工作发生的可能性。实验室因,确定纠正措施,对纠正措施予以监控。必要应通过实施纠正措施、预防措施等持续改进其管理体系。

时,可进行内部审核。 4.5.12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识别潜在的不符合原因和改进,所采取预防措施的程序。应制定、执行和监控这些措施计划,以减少类似不符合情况的发生并借机改进,预防措施程序应包括措施的启动和控制。

4.8 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及改进

实验室在确认了不符合工作时,应采取纠正措施;在确定了潜在不符合的原因时,应采取预防措施,以减少类似不符合工作发生的可能性。实验室应通过实施纠正措施、预防措施等持续改进其管理体系。

4.5.13 检验检测机构应通过实施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应用审核结果、数据分析、纠正措施、预

防措施、内部审核、管理评审来持续改进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4.5.14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识别、收集、索引、存取、存档、存放、维护和清理质量记录和技术记录的程序。质量记录应包括内部审核报4.9 记录 告和管理评审报告以及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记

实验室应有适合自身具体情况并符合现行质量体系的记录制度。实验室录。技术记录应包括原始观察、导出数据和建立质量记录的编制、填写、更改、识别、收集、索引、存档、维护和清理等应审核路径有关信息的记录、校准记录、员工记录、当按照适当程序规范进行。 发出的每份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的副本。每项检

所有工作应当时予以记录。对电子存储的记录也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验检测的记录应包含充分的信息,以便在需要时,原始信息或数据的丢失或改动。 识别不确定度的影响因素,并确保该检验检测在

所有质量记录和原始观测记录、计算和导出数据、记录、以及证书 /证尽可能接近原始条件情况下能够重复。记录应包书副本等技术记录均应归档并按适当的期限保存。每次检测和/或校准的记括抽样的人员、每项检验检测人员和结果校核人录应包含足够的信息以保证其能够再现。记录应包括参与抽样、样品准备、员的标识。观察结果、数据和计算应在产生时予检测和/校准人员的标识。所有记录、证书和报告都应安全储存、妥善保管以记录,对记录的所有改动应有改动人的签名或并为客户保密。

签名缩写。对电子存储的记录也应采取同等措施,以避免原始数据的丢失或改动。所有记录应予安全保护和保密。记录可存于任何媒体上。 4.5.15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程序,以便验证其运作是否符合管理体系和本准则的要求。内部审核通常每年一次,由质量主管负责策划内审并制定审核方案,审核应涉及全部要素,包括检验检测活动。审核员须经过培训,具备相应资格,审核员通常应独立于被审核的活动。内部审核发现问题应采取纠正措施,并验证其有效性。

4.10 内部审核

实验室应定期地对其质量活动进行内部审核,以验证其运作持续符合管理体系和本准则的要求。每年度的内部审核活动应覆盖管理体系的全部要素和所有活动。审核人员应经过培训并确认其资格,只要资源允许,审核人员应独立于被审核的工作。

4.5.16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管理评审的程序。管理评审通常12个月一次,由最高管理者负责。最高管理者应确保管理评审后,得出的相应变更或改进措施予以实施。应保留管理评审的记录,确保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管理评审输入应包括以下信息:a)质量方针、目标和管理体系总体目标; b)政策和程序的适用性

4.11 管理评审 c)管理和监督人员的报告;

实验室最高管理者应根据预定的计划和程序,定期地对管理体系和检测d)内外部审核的结果;

和/或校准活动进行评审,以确保其持续适用和有效,并进行必要的改进。 e)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管理评审应考虑到:政策和程序的适应性;管理和监督人员的报告;近f)上次管理评审结果跟踪;

期内部审核的结果;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由外部机构进行的评审;实验室g)检验检测机构间比对或能力验证的结果;

间比对和能力验证的结果;工作量和工作类型的变化;申诉、投诉及客户反h)工作量和工作类型的变化;

馈;改进的建议;质量控制活动、资源以及人员培训情况等。 i)客户反馈;

j)申诉和投诉; k)改进的建议;

l)其他相关因素,如质量控制活动、资源配备、员工培训。

管理评审输出应包括以下内容:

a)管理体系有效性及过程有效性的改进; b)满足本准则要求的改进; c)资源需求。

4.5.17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使用适合的检验检测方法和方法确认的程序,包括被检验检测 5.3.1实验室应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使用适合的方法和程序实施

检测和/或校准活动。实验室应优先选择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物品的抽样、处理、运输、存储和准备。适当时,还应包括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和分析检验检测数如果缺少指导书可能影响检测和/或校准结果,实验室应制定相应的作业指据的统计技术。检验检测方法包括标准方法、非导书。 标准方法和检验检测机构制定的方法。

5.3.1实验室应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使用适合的方法和程序实施4.5.17.1 如果缺少指导书可能影响检验检测结果,检验检测机构应制定指导书。对检验检测方法的偏离,须在该偏离已有文件规定、经技术判断、经批准和客户接受的情况下才允许发生。 4.5.17.2 检验检测机构应采用满足客户需求,并满足检验检测要求的方法,包括抽样的方法。应优先使用以国际、区域或国家标准形式发布的方法,检验检测机构应确保使用标准的有效版本。必要时,应采用附加细则对标准加以说明,以确保应用的一致性。

检测和/或校准活动。实验室应优先选择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如果缺少指导书可能影响检测和/或校准结果,实验室应制定相应的作业指导书。

5.3.6检测和校准方法的偏离须有相关技术单位验证其可靠性或经有关主管部门核准后,由实验室负责人批准和客户接受,并将该方法偏离进行文件规定。

5.3.1实验室应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使用适合的方法和程序实施检测和/或校准活动。实验室应优先选择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如果缺少指导书可能影响检测和/或校准结果,实验室应制定相应的作业指导书。

4.5.17.3 检验检测机构为其需要,自己制定检验检测方法的过程应有计划性,并应指定资深的、有资格的人员进行。提出的计划应随着制定方法工作的推进予以更新,并确保有关人员之间能有效沟通。当使用非标准方法时,应遵守与客户达成的协议,且应包括对客户要求的清晰说明及检验检测的目的,所制定的非标准方法在使用前应经确认。

5.3.5 实验室自行制订的非标方法,经确认后,可以作为资质认定项目,但仅限特定委托方的检测。

4.5.17.4 无规定的方法和程序时,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开发特定的检验检测方法的程序。如果检验检测机构认为客户建议的检验检测方法不适当时,应通知客户。使用非标准检验检测方法的程序,至少应该包含下列信息:a) 适当的标识;

b) 范围;

c) 被检验检测样品类型的描述; d) 被测定的参数或量和范围;

e) 仪器和设备,包括技术性能要求; f) 所需的参考标准和标准物质;

5.3.5 实验室自行制订的非标方法,经确认后,可以作为资质认定项目,但g) 要求的环境条件和所需的稳定周期;

仅限特定委托方的检测。

h) 程序的描述,包括:

——物品的附加识别标志、处置、运输、存储和准备;

——工作开始前所进行的检查;

——检查设备工作是否正常,需要时,在每次使用之前对设备进行校准和调整; ——观察和结果的记录方法; ——需遵循的安全措施;

i) 接受(或拒绝)的准则、要求;

j) 需记录的数据以及分析和表达的方法; k) 不确定度或评定不确定度的程序。

4.5.17.5 方法确认是通过检查并提供客观证据,判定检验检测方法是否满足预定用途或所用领域

的需要。检验检测机构应记录确认的过程、确认的结果、该方法是否适合预期用途的结论。

4.5.18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应用评定测量不确定度的程序。应对计算和数据转移进行系统和适当地检查。当利用计算机或自动设备对检验5.3.7 实验室应有适当的计算和数据转换及处理规定,并有效实施。当利用检测数据进行采集、处理、记录、报告、存储或计算机或自动设备对检测或校准数据进行采集、处理、记录、报告、存储或检索时,检验检测机构应确保:a) 对使用者开发检索时,实验室应建立并实施数据保护的程序。该程序应包括(但不限于):的计算机软件形成详细文件,并确认软件的适用数据输入或采集、数据存储、数据转移和数据处理的完整性和保密性。

性;

——相关硬件或软件的定期再确认; ——相关硬件或软件改变后的再确认; ——需要时,对软件升级。

b) 建立和保持保护数据完整性和安全性的程序。

:数据输入或采集、数这些程序应包括(但不限于)据存储、数据转移和数据的处理;

c) 维护计算机和自动设备以确保其功能正常,并提供保护检验检测数据完整性所必需的环境和运行条件。

4.5.19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需要对物质、5.6.1实验室应有用于检测和/或校准样品的抽取、运输、接收、处置、保材料、产品进行抽样时,抽样的计划和程序。抽护、存储、保留和/或清理的程序,确保检测和/或校准样品的完整性。 样计划和程序在抽样的地点应能够得到,抽样计

5.6.2实验室应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实施样品的抽取、制备、传划应根据适当的统计方法制定。抽样过程应注意送、贮存、处置等。没有相关的技术规范或者标准的,实验室应根据适当的

统计方法制定抽样计划。抽样过程应注意需要控制的因素,以确保检测和/需要控制的因素,以确保检验检测结果的有效性。当客户对文件规定的抽样程序有偏离、添加或删或校准结果的有效性。

节的要求时,这些要求应与相关抽样资料予以详

5.6.3实验室抽样记录应包括所用的抽样计划、抽样人、环境条件、必

要时有抽样位置的图示或其他等效方法,如可能,还应包括抽样计划所依据细记录,并纳入包含检验检测结果的所有文件中,同时告知相关人员。当抽样作为检验检测工作的的统计方法。

一部分时,应有程序记录与抽样有关的资料和操

5.6.4实验室应详细记录客户对抽样计划的偏离、添加或删节的要求,

并告知相关人员。 作。

4.5.20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对用于检验检测样品的运输、接收、处置、保护、存储、保留、清理的程序,包括保护样品的完整性、保护检验检测机构与客户利益的规定。检验检测机构应有样品的标识系统。样品在检验检测的整个期间应保留该标识。标识系统的设计和使用,应确保样 5.6.1实验室应有用于检测和/或校准样品的抽取、运输、接收、处置、保品不会在实物上或记录中和其他文件混淆。如果护、存储、保留和/或清理的程序,确保检测和/或校准样品的完整性。 合适,标识系统应包含样品群组的细分和样品在5.6.6实验室应具有检测和/或校准样品的标识系统,

避免样品或记录中的混检验检测机构内外部的传递。在接收样品时,应淆。 记录样品的异常情况或记录对检验检测方法的偏

5.6.7 实验室应有适当的设备设施贮存、处理样品,确保样品不受损坏。离。应避免样品在存储、处置、准备过程中出现实验室应保持样品的流转记录。

退化、丢失、损坏,应遵守随样品提供的处理说明。当样品需要存放或在规定的环境条件下养护时,应保持、监控和记录这些条件。当样品或其一部分需要安全保护时,应对存放和环境的安全作出安排,以保护该样品或样品有关部分处于安全状态和完整性。 4.5.21 检验检测机构应明确区分检验前过程、检验过程、检验后过程的要求。检验检测机构应建5.7.1 实验室应有质量控制程序和质量控制计划以监控检测和校准结果的立和保持监控检验检测有效性的质量控制程序。有效性,可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通过分析质量控制的数据,当发现偏离预先判据

a) 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参考物质)进行监控和/或使用次级标准物时,应采取有计划的措施来纠正出现的问题,并质(参考物质)开展内部质量控制;

防止出现错误的结果。这种质量控制应有计划并

b) 参加实验室间的比对或能力验证;

加以评审,可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a) 定

c) 使用相同或不同方法进行重复检测或校准; 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进行监控和/或使用次级标准

d) 对存留样品进行再检测或再校准;

e) 分析一个样品不同特性结果的相关性。 物质开展内部质量控制;

b) 参加检验检测机构间的比对或能力验证计划;

5.7.2 实验室应分析质量控制的数据,当发现质量控制数据将要超出预

先确定的判断依据时,应采取有计划的措施来纠正出现的问题,并防止报告c) 使用相同或不同方法进行重复检验检测;

错误的结果 d) 对存留物品进行再检验检测;

e) 分析一个样品不同特性结果的相关性。 4.5.22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能力验证程序。检验检测机构应当按照资质认定部门的要求,参加其组织开展的能力验证或者检验检测机构间比对,以保证持续符合资质认定条件和要求。鼓

励检验检测机构参加有关政府部门、国际组织、专业技术评价机构组织开展的检验检测机构能力验证或者检验检测机构间比对,并将相关结果报送资质认定部门。

4.5.23检验检测机构应准确、清晰、明确、客观地出具检验检测结果,并符合检验检测方法的规定。结果通常应以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的形式发出。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应至少包括下列信息:5.8.1 实验室应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要求和规定的程序,及时出具检

测和/或校准数据和结果,并保证数据和结果准确、客观、真实。报告应使a) 标题;

b) 标注资质认定标志,加盖检验检测专用章(适用法定计量单位。

5.8.2检测和/或校准报告应至少包括下列信息: 用时);

c) 检验检测机构的名称和地址,检验检测的地点

a) 标题;

b) 实验室的名称和地址,以及与实验室地址不同的检测和/或校准的地(如果与检验检测机构的地址不同);

点; d) 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的唯一性标识(如系列号)和每一页上的标识,以确保能够识别该页是属于

c) 检测和/或校准报告的唯一性标识(如系列号)和每一页上的标识,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的一部分,以及表明检验检以及报告结束的清晰标识;

测报告或证书结束的清晰标识,检验检测报告或

d) 客户的名称和地址(必要时);

e) 所用标准或方法的识别; 证书的硬拷贝应当有页码和总页数;

f) 样品的状态描述和标识; e) 客户的名称和地址;

g) 样品接收日期和进行检测和/或校准的日期(必要时); f) 所用检验检测方法的识别;

g) 检验检测样品的描述、状态和明确的标识;

h) 如与结果的有效性或应用相关时,所用抽样计划的说明; h) 对检验检测结果的有效性和应用有重大影响

i) 检测和/或校准的结果;

j) 检测和/或校准人员及其报告批准人签字或等效的标识; 时,注明样品的接收日期和进行检验检测的日期;i) 对检验检测结果的有效性或应用有影响时,提

k) 必要时,结果仅与被检测和/或校准样品有关的声明。 供检验检测机构或其他机构所用的抽样计划和程序的说明;

j) 检验检测检报告或证书批准人的姓名、职务、签字或等效的标识;

k) 检验检测机构应提出未经检验检测机构书面批准,不得复制(全文复制除外)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的声明;

l) 检验检测结果的测量单位(适用时); m) 检验检测机构接受委托送检的,其检验检测数据、结果仅证明样品所检验检测项目的符合性情况。

4.5.24 当需对检验检测结果进行解释时,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中还应包括下列内容:a) 对检验检测方法的偏离、增添或删节,以及特定检验检测5.8.3 需对检测和/或校准结果做出说明的,报告中还可包括下列内容:

a) 对检测和/或校准方法的偏离、增添或删节,以及特定检测和/或校条件的信息,如环境条件;

b) 相关时,符合(或不符合)要求、规范的声明; 准条件信息;

c) 适用时,评定测量不确定度的声明。当不确定

b) 符合(或不符合)要求和/或规范的声明;

度与检测结果的有效性或应用有关,或客户的指

c)当不确定度与检测和/或校准结果的有效性或应用有关,或客户有要令中有要求,或当不确定度影响到对规范限度的求,或不确定度影响到对结果符合性的判定时,报告中还需要包括不确定度符合性时,检测报告中还需要包括有关不确定度的信息;

d) 特定方法、客户或客户群体要求的附加信息。 的信息;

d) 适用且需要时,提出意见和解释;

e) 特定检验检测方法或客户所要求的附加信息。

4.5.25 当需对检验检测结果作解释时,对含抽样结果在内的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还应包括下列内容:4.5.25 当需对检验检测结果作解释时,对含抽样结果在内的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还应包5.8.4 对含抽样的检测报告,还应包括下列内容: 括下列内容:

a) 抽样日期; a) 抽样日期;

b) 与抽样方法或程序有关的标准或规范,以及对这些规范的偏离、增b) 抽取的物质、材料或产品的清晰标识(适当时,添或删节; 包括制造者的名称、标示的型号或类型和相应的

c) 抽样位置,包括任何简图、草图或照片; 系列号);

d) 抽样人; c) 抽样位置,包括简图、草图或照片;

e)列出所用的抽样计划; d) 所用的抽样计划和程序;

f)抽样过程中可能影响检测结果解释的环境条件的详细信息。

e) 抽样过程中可能影响检验检测结果的环境条件的详细信息;

f) 与抽样方法或程序有关的标准或规范,以及对这些标准或规范的偏离、增加或删减。 4.5.26 当需要对报告或证书做出意见和解释时,检验检测机构应将意见和解释的依据形成文件。意见和解释应在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中清晰标注。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的意见和解释可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a)对检验检测结果符合(或 不符合)要求的意见; b)履行合同的情况; c)如何使用结果的建议; d)改进的建议。

4.5.27 当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包含了由分包方所

5.8.5检测报告中含分包结果的,这些结果应予清晰标明。分包方应以书面出具的检验检测结果时,这些结果应予清晰标明。或电子方式报告结果。 分包方应以书面或电子方式报告结果。 4.5.28 当用电话、电传、传真或其他电子或电磁方式传送检验检测结果时,应满足本准则对数据控制的要求。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的格式应设计为适用于所进行的各种检验检验类型,并尽量减小产生误解或误用的可能性。若有要求时,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检验检测结果发布的程序。

4.5.29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签发后,若有更正或增补应予以记录。修订的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应标明所代替的报告或证书,并注以唯一性标识。

5.8.6 当用电话、电传、传真或其他电子/电磁方式传送检测和/或校准结果时,应满足本准则的要求。

5.8.7对已发出报告的实质性修改,应以追加文件或更换报告的形式实施;并应包括如下声明:“对报告的补充,系列号„„(或其他标识)”,或其他等效的文字形式。报告修改应满足本准则的所有要求,若有必要发新报告时,应有唯一性标识,并注明所替代的原件。

4.5.30 检验检测机构应当对检验检测原始记录、报告、证书归档留存,保证其具有可追溯性。检

验检测原始记录、报告、证书的保存期限不少于6年。

4.5.31检验检测机构的活动涉及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领域时,应建立和保持相应识别、评估、实施的程序。应制定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并提出对风

险分级、安全计划、安全检查、设施设备要求和管理、危险材料运输、废物处置、应急措施、消防安全、事故报告的管理要求,予以实施。 4.5.32检验检测机构应当定期向资质认定部门上报包括持续符合资质认定条件和要求、遵守从业规范、开展检验检测活动等内容的年度报告,以及统计数据等相关信息。检验检测机构应当在其 官方网站或者以其他公开方式,公布其遵守法律法规、独立公正从业、履行社会责任等情况的自我声明,并对声明的真实性负责。 4.5.33 检验检测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应当向资质认定部门申请办理变更手续:a) 机构名称、地址、法人性质发生变更的; 4.1.8实验室最高管理者、技术管理者、质量主管及各部门主管应有任命文b) 法定代表人、最高管理者、技术负责人、检验

件,独立法人实验室最高管理者应由其上级单位任命;最高管理者和技术管检测报告授权签字人发生变更的; 理者的变更需报发证机关或其授权的部门确认。 c) 资质认定检验检测项目取消的; d) 检验检测标准或者检验检测方法发生变更的; e) 依法需要办理变更的其他事项。

4.6符合有关法律法规或者标准、技术规范规定的特殊要求特定领域的检验检测机构,应符合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或者标准、技术规范,针对不同行业和领域的特殊性,制定和发布的评审补充要求。

第20篇: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程序及

计量认证基础知识学习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程序及材料文书编制

资质认定是一项行政许可工作,对实验室进行的资质认定评审活动是行政许可前重要的技术性评价,是这项行政许可的依据和基础。

因此,评审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为提高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的科学性、准确性、有效性,保证评审过程的再现性和评审质量的可追溯性,有关程序介绍如下: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程序及材料文书编制

一、评审程序及要求

(一)评审准备

(二)实施现场评审

(三)整改的跟踪验证

(四)上报评审材料

(五)特殊问题处理

二、评审材料编报内容要求

(一)申请材料

(二)评审材料

一、评审程序及要求

(一)评审准备

1、下达评审任务

2、评审组长审查实验室申请材料(文审)

3、评审组长提出材料审查意见及评审组安排建议

4、现场评审策划

一、评审程序及要求

1、下达评审任务

实验室资质认定申请受理批准后,省局认评处应参照实验室的希望评审时间制定评审计划,根据实验室申请的项目领域范围组建评审组。批准后,向评审组长发送如下材料:

a.《申请书》;

b.法律地位证明文件及《实验室法人或负责人声明》;

c.《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及《记录表格》汇总;

d.内审及管理评审报告(复印件);

e.典型检验报告及比对/能力验证材料;

d.《检验机构新增检验项目意向申请表》的审批件

(注:对申请计量认证+依法授权或计量认证+审查验收实验室新扩项目时适用)。

2、评审组长审查实验室申请材料(文审)

评审组长通过申请材料对实验室的工作类型、工作范围、工作量及检测资源的配置、管理体系运作所覆盖的范围以及申请认定的项目、涉及的标准等技术内容进行审查,内容包括:

a.《申请资质认定项目表》审查。

b.《检验能力分析表》的审查。

c.体系文件的审查。

a.《申请资质认定项目表》审查。

应按产品/项目或参数认证的形式清晰准确填写,所执行的标准、规范必须与所申报的产品/项目及参数一一对应,并且现行有效。

b.《检验能力分析表》的审查。

应将能检的参数一一列出进行分析,该表及

《检验仪器设备一览表》应与《申请资质认定项

目表》内容相符,并能证明其检验能力。

c.体系文件的审查。

依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及相应

的技术标准,对申请人的质量手册及程序文件

目录进行文件符合性审查,并结合内审报告及

管理评审报告对管理体系的运行予以初步评价。

3、评审组长提出材料审查意见及评审组安排建议

评审组长在3-5日内完成质量体系文件的审查工作。将材料审查意见(是否能够进行现场评审)、拟定的评审时间、评审组安排建议报项目协调人(负责人),项目协调人(负责人)根据实验室申请能力的领域、专业覆盖面以及工作量大小安排评审组人员,拟定《实验室资质认定现场评审计划》,报省局认评处批准。

4、现场评审策划

项目协调人(负责人)按批准后的评审计划,开具《实验室资质认定现场评审任务书》(需要时,项目负责人实验室资质认定业务主管告知评审中须注意的问题及要求)。

评审组长接到《实验室资质认定现场评审任务书》后,编写《资质认定现场评审日程计划表》,对评审日期、时间、工作内容、评审组分工等进行策划安排。

一是做好与实验室的沟通,协调评审相关准备工作(文件、文具、交通和住宿等)。

二是做好与评审员的联系,分派评审任务(评审员分工)和要求(包括:现场评审所需的材料准备、现场试验的盲样准备,填写《现场试验计划书》等),特别强调的是能够进行盲样考核的项目,事先要准备考核样品,同时组织评审员集结的时间、地点。

评审组长不得随意更改评审计划内容。 如有特殊情况(时间变化、人员变化等), 导致评审不能按计划实施,需报请认评处,批准予以调整。 二)实施现场评审

1、预备会议(评审组长组织)

2、首次会议

3、参观实验室

4、管理体系考核(软件系统)

5、现场试验考核

6、查阅记录

7、填写现场评审记录

8、召开现场座谈会

9、考核授权签字人

10、确认检测能力

11、填写《评审组确认的资质认定项目表》

12、评审组内部沟通会

2 •

13、与实验室沟通

14、确定评审结论

15、形成评审报告

16、组织末次会议

1、预备会议(评审组长组织)

(1)评审组长重申评审工作的公正、客观、保密要求; (2)说明本次评审的目的、范围和依据; (3)介绍实验室文件审查情况;

(4)明确现场评审要求,统一有关判定原则;

(5)听取评审组成员有关工作建议,解答评审组成员提出的疑问; (6)明确评审组成员职责,并向评审组成员提 供相应评审文件及现场评审表格; (7)确定现场评审日程表;

(8)需要时,要求实验室提供与评审相关的补 充材料;

(9)需要时,组长对评审员/技术专家进行简短 的培训及评审经验交流。

2、首次会议

(1)主持人:评审组长

(2)参加人员:评审组全体成员,实验室最高管理者、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部门负责人及相关人员;

(3)会议内容:

a.介绍评审组成员及实验室人员情况;

b.评审组长宣读评审通知、明确评审相

关事项及评审组成员分工、宣布评审

的方法和程序;

c.强调评审的判定原则、重申工作纪律、作

出保密承诺(介绍每个条款评审结果会对应

5种结果中的一种;总体结论4种)

评审意见分为:符合、基本符合、不符合、缺此项、不适用5种类型。

其中:基本符合、不符合和缺此项者为整改项,实验室应当采取纠正措施予以整改,提交相应的整改材料。

d.明确事项:评审组的工作场所、联络人员、限制进入的区域及限制交谈人员;

e.实验室负责人介绍实验室概况及评审准备工作情况、其它需要说明的情况。

3、参观实验室

首次会结束后,实地考察实验室的相关办公、检测场所及设施。可采取提问、有目的的观察环境条件、仪器设备、检测设施是否符合检测要求等方式,收集与评审相关实验室信息。

评审组现场考察时,所提的问题一般应由现场工作人员回答,不应由管理人员统一回答,并要作为对检测技术人员素质考核的内容。

现场参观应在评审日程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防止陪同人员过细的介绍,拖延评审进度。评审员应将发现的情况记录下来。对一些特殊问题、特殊情况,

3 评审组长可以派一名评审员及时追踪审核,其他人员继续现场观察。

4、管理体系考核(软件系统)

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对管理体系及相关支持性文件的建立进行考核。

5、现场试验考核

实验室是否使用合适的方法和程序来进行所有检测(包括抽样、样品接收和准备、样品处理、设备操作、数据处理、结果报告,乃至于测量不确定度的测定、检测数据的分析和统计)。通过现场试验,考核人员的技术能力以及环境、设备等保证能力。

(1)选择考核项目

(2)确定考核方式

(3)评价现场试验

(4)现场试验结果处理 1)选择考核项目

现场考核项目必须覆盖申请范围内每个领域(如建材、食品、化工等),对产品分类的覆盖应达到100%(如水泥、混凝土、钢筋等)。总的考核技术参数应覆盖申请项目总参数的30%~50%(总参数:以不重复参数计)。

标准一般变更的产品、参数,被评审实验室应提供检测报告等有效证明材料(确认记录或经历报告),评

审组据此予以能力确认。以样品复测、人员比对、仪器比对的方式进行考核的参数覆盖一般应 大于15%,并选择主要性能技术参数。

填写《现场检验项目汇总表》的序号、产品/项目名称、参数名称应与《评审组确认的资质认定项目表》一致,以直接表示现场,试验项目的覆盖程度。 (2)确定考核方式

可采取盲样试验、人员比对、仪器比对、见证试验和证书验证、提问相关人员的方式进行。样品复测、人员比对、仪器比对、见证试验应出具检测报告,报告验证可不出具检测报告,人员提问要做好记录。

a.样品复测/盲样试验

由评审组成员预先准备有数据的样品,或实验室留样的样品由被评审实验室再次检测和赋值,其误差或不确定度应在允许范围之内。

b.人员比对

不同人员依据同一标准、使用同一设备、对同一样品实施检验,检验的误差或不确定度应在允许范围之内。

c.仪器比对

同一人员依据同一标准、使用不同设备,对同一样品实施检验,检验的误差或不确定度应在允许范围之内。

d.见证试验

对不宜做盲样试验、人员比对、仪器比对的检验项目,可采取过程考核的方式,考核检验人员操作的熟练、正确程度。过程考核可分为全过程考核、部分过程考核、加速过程考核(对持续时间较长、不能在评审期间完成的检验项目,可采取加速过程考核方式)。

e.报告验证

对于复评审的项目。如果已对外出具过正式检测报告,在评审期间又无样品

4 时,可以提供已出具的检测报告,在评审员的观察下,作设备的操作演示。

f.现场提问

现场提问是评价实验室相关技术人员工作经验和检测技能的一种重要形式。实验室主要领导人、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各质量管理岗位人员以及所有从事抽样、检测、报告签发和设备操作的技术人员均应接受现场提问。

提问可与现场参观、操作考核、查阅记录等活动结合进行,也可在座谈会、考核会等场合进行。

提问的内容包括:法律法规、评审准则、体系文件、检测技术标准、检验技术等方面的问题;也可以针对评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尚不清楚的问题作跟踪性或澄清性提问。

对所提问的问题及回答情况应有相应的记录,以便作出客观合理的评审结论。

(3)评价现场试验

现场试验结束后,评审员应对试验的结果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如下:

a.采用的检验标准是否正确;

b.样品的接收、登记、描述、放置、样品制备及处置是否规范; c.环境设施和适宜程度;

d.检测设备、测试系统的调试、使用是否正确; e.检测操作的熟练程度如何; f.检验记录是否规范;

g.检验结果的表述是否准确、清晰、明了; h.检验人员是否有相应的检测经验;

i.检验人员是否具备了相应的承担检验的能力。

(4)现场试验结果处理

在现场试验考核中,如果样品复测、人员比对、仪器比对的结果数据不合格,或与已知数据明显偏离,应认为该实验室不具备该项检测能力,撤销相应的能力申请。现场考核项目的处理结果,应体现在《评审组意见》中。

6、查阅记录

(1)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管理记录,以及检测过程中产生的技术记录是复现管理过程和检测过程的证据和载体。评审组要通过对各类记录的查证,评价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以及技术过程的规范性。

(2)对记录的查阅应注重以下问题:

a.档案管理是否适用、有效、符合受控要求,并有相应的资源保证;

b.实验室管理体系运行记录是否齐全、科学,能否能真实再现管理体系运行状况;

c.原始记录、报告或证书内容应合理,并有足够

的信息;

d.记录做到清晰、准确,应包括影响检测结果的

全部信息,如图表等形式;

e.记录的形成、修改、保管符合体系文件的管理

要求。

(3)对抽查的原始记录、检验报告的评价结论应

体现在《评审组意见》中。

7、填写现场评审记录

(1)对实验室评审过程要记录在《现场评审检查表》中。评审员在依据《评审准则》对实验室进行逐条评审的同时,要在《现场评审检查表》中逐条记录评审状况。评审结论分为“符合”、“基本符合”、“不符合”、“缺此项”、“不适用”几种,判定原则如下:

a.符合:体系文件中有正确的描述,并能提供有效的实施证明材料;

b.基本符合:体系文件中有正确的描述,但未能

准确、规范、全面地予以实施。

c.不符合:体系文件中有正确的描述,但尚未实

施; d.缺此项:《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中对实验室适用的条款,但体系文件中无此条款的描述,亦未实施;

e.不适用:实验室实际运作不涉及该条款。

(2)汇总讨论评审意见。当评审意见出现“基本符合”、“不符合”及“缺此项”时,应在“评审记录”栏内注明具体事实。对事实的描述应客观具体,不能以“不规范”、“不完善”等语句模糊、笼统地进行说明。应严格引用客观证据,并可追溯。例如观察到的事实、地点、当事人,涉及到的文件号、证书或报告编号,有关文件内容,有关人员的陈述等;描述应尽量简单明了、注重事实、不加修饰。

8、召开现场座谈会

通过座谈会考核实验室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基础知识、了解实验室人员对体系文件的理解程度、澄清现场观察中的一些问题、交流思想、统一认识。

(1)主持人:评审组长或组长授权的评审员。

(2)参加人员:评审组成员,实验室各部门

管理人员、内审员、监督人员、主要抽样人

员、检验人员、实验室新增人员参加。

3)座谈会的内容:

a.对《评审准则》的理解;

b.对实验室体系文件的理解;

c.《评审准则》和体系文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情况;

d.各岗位人员对其职责的理解;

e.各类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数据修约、法定计量单位、标准滴定溶液制备等);

f.评审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以及需要与被评审方澄清的问题。

9、考核授权签字人

授权签字人是指实验室提名(预先授权),经过资质认定部门或委托评审评审组考核合格,批准签发检测报告的责任人员。

(1)授权签字人的条件

a.具备签字领域相应的工作经历;

b.熟悉或掌握有关仪器设备的检定/校准状态;

c.熟悉或掌握所承担签字领域的相应的技术标准方法;

d.熟悉实验室管理和检测报告审核签发程序;

e.具备对检测结果作出相应评价的判断能力;

f .熟悉《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文件的要求

g.具备《评审准则》规定的职称和学历条件。

(2)考核

由评审组长主持,评审组成员尽量全部参加。考核结束后,《授权签字人考核表》。

10、确认检测能力

(1)确认实验室的检测能力

确认实验室的检测能力是评审组进行现场评审的核心环节,每一名评审员都应严肃认真的评定实验室的检测能力,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行政许可提供真实可靠的技术保证。检测能力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a.检测标准的选择。项目所依据的检测标准必须现

行有效;项目所依据的国际标准应译成中文,依据

外国标准立项时(必须注明仅限委托检测);实验

室自制非标检测方法的认证(必须注明仅限委托检

测),必须有充分的确认资料,否则不予立项;

b.设施和环境。检测活动的作业空间、所需的设施、检测环境条件必须满足标准要求;

c.仪器设备。检测所需要的全部设备的量程、准确度必须满足检测能力的支持要求;

d.所有的测量值均应溯源到国家计量基准;

e.所有的检测、抽样人员均能正确完成检测、抽样工作;

f.能够通过现场试验、盲样测试证明相应的检测能力。 (2)确定检测能力时应注意的问题

a.检测能力要以现实的条件为依据,不能以许诺、推测或计划条件作为检测能力确认的依据;

b.分包和临时借用设备的现场检验项目不能作为检测能力;

c.确认检测能力时,一般情况下评审组仅按实验室申请受理时所申请的范围进行确认,不得擅自增加或提示增加检测项目;

d.实验室不能提供检测标准、检验人员、不具备相应的技能、无主要检验设备或检验设备配置不正确、环境条件不满足检验要求的,均按不具备检测能力处理,不留整改项。

e.同一产品中只有部分满足检验要求的检验项目,应在“限制范围或说明”栏内一一注明限制范围。

11、填写《评审组确认的资质认定项目表》

(1)被确定的检测能力填写在《评审报告》的《评审组确认的资质认定项目表》中。

(2)按产品形式认定。当实验室具备产品全部参数的检验能力且需要对产品是否合格作出检验结论时,应根据产品标准认证检测能力,具体填写示例如下:

(3)按参数形式认定。当只有参数标准,或产品的参数不能全检时,可根据参数标准认证检测能力,具体填写示例如下: 注:“限制范围或说明”栏内应填写如下内容:

a.检验参数的限制:能检或不能检测的参数,选用最为简洁的方式填写,如:“只检…”、“…除外”;

b.检验量程的限制,如:能测3.5KV以下; c.检验方法的限制,如:限用分光光度计法;

7 d.对申请检测项目应用限制的说明,如:“限特定委托方”等。

12、评审组内部沟通会 (1)评审期间,每天安排一段时间召开评审组内部会。交流当天的评审情况,讨论评审发现的问题,确定是否构成不符合项;评审组长了解评审工作进度,及时调整评审员的工作任务,组织、调控评审过程,并对评审员的一些疑难问题提出处理意见。

(2)评审结束前,安排一次沟通会,评审组长主持对评审情况进行汇总,确定评审通过的检测能力,提出不符合项和整改要求,形成评审意见并做好评审记录。

13、与实验室沟通

(1)在形成评审组意见后,评审组长与被评审实验室领导进行充分沟通,简要通报评审中发现的不符合项情况和评审结论意见,听取被评审实验室的意见。

2)对不符合项和基本符合项,如被评审实验室提出异议并能出具充足证据,证明该条款符合要求,评审组确认后应撤销或修改该不符合项(或基本符合项)。若被评审实验室说明不符合要求的情况已被及时纠正,但该不符合项已经或可能造成不良后果,评审组经验证确认后,仍然应确定该不符合项,可以在提出不符合项的同时,说明不符合项已经得到纠正,但须验证实施纠正措施的有效性

14、确定评审结论

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山东省实验室资质认定管理办法》的规定及《山东省实验室资质认定现场评审要点及技术规范》的相关问题处理要求,评审结论分为“符合”、“基本符合”、“基本符合需现场复核”、“不符合”四种: (1)“符合”是指,体系文件适应质量方针目标,管理体系运作符合体系文件的规定,即实验室的人员条件、环境设施、仪器设备等基本能力及法律地位、体系管理等基本条件均不存在“不符合”、“基本符合”、“缺此项”;

2)“不符合”是指,管理体系运行中,存在着区域性不符合或系统性不符合,或实验室工作存在严重的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事实(问题的确认,参照《山东省实验室资质认定现场评审要点及技术规范》相关原则处理);

(3)“基本符合”是指,管理体系尚未构成区域性不符合或系统性不符合,存在的不符合内容的整改可以通过书面的形式见证;

(4)“基本符合需现场复核”是指,部分要素条款中的“不符合”项、“基本符合项”的整改有效性,不能通过文件的方式予以证明,必须通过现场的观察才能证实整改的完成。例如:整改项为“检测人员不能熟练操作检测设备”等。

15、形成评审报告

(1)评审组长负责撰写评审意见,评审意见主要内容包括:

a.现场评审的依据(包括评审通知的文号及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b.评审组人员组成;

c.现场评审时间;

d.评审对象、评审类型、评审范围;

e.基本过程;

f.对实验室承担第三方检验公正性及体系运行有

效性的评价;

g.对人员素质、仪器设备、环境条件和检测报告的评价(要有详细的数据对比

8 说明,特别是复审的实验室,要将设备、人员、环境的变化情况以及撤销能力项目情况做清晰的交代);

h.对现场实验操作考核的评价(现场盲样操作是操作考核,不是引导式地完成现场操作形式检测报告。考核不合格的项目,相应的检测能力不能保留);

i.建议批准实验室资质认定项目的数量及需要说明的其他问题(注:项目数量表述为:XXX个产品(项目)及XXX个产品(项目)中XXX个参数以及XXX个方法通过实验室资质认定;每个项目中的参数重复累加。);

j.撤销项目、标准变更、撤换人员(技术负责人、授权签字人)的情况,并说明原因

k.不符合项及需要整改的问题;

l.实验室违规违法行为及事实描述;

m.评审结论。

(2)《评审报告》属行政许可文书,必须使用

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规定的文本,所要求的项目

不得短缺,有关人员应在相应的栏目内签字。

16、组织末次会议

(1)评审组长主持,评审组成员全部参加,被评审单位主要领导必须参加。

(2)末次会议内容:

a.重申评审的目的、范围、依据;

b.说明评审的局限性、时限性、抽样评审存在的风险性;

c.评审情况和评审中发现的问题;

d.宣读评审组意见和评审结论;

e.对需整改项提出整改要求;

f.被评审实验室领导对评审结论发表意见并讲话;

g.致谢并宣布现场评审工作结束。

(三)整改的跟踪验证 现场评审结束后,实验室在商定的时间内对评审组提出的不符合项内容进行整改,形成完整的整改文件报评审组长确认。

(1)对评审结论为“基本符合”的实验室,应采取书面材料和证据评审的方式进行跟踪验证。

a.实验室提交整改报告和相应的验证材料;

b.评审组长根据见证材料确认整改是否有效,符合要求;当由于专业性问题组长不能判定是否符合要求时,应向当时负责专业评审的评审员征求意见;

c.整改符合要求的,评审组长在整改报告书相应位置填写确认意见并签名,连同其他材料一并上报项目协调人(负责人)进行材料审查。

(2)对评审结论为“基本符合需现场复核”的实验室,应采取现场检查的方式进行跟踪验证。

a.实验室提交整改报告和相关验证材料;

b.评审组长组织相关评审人员,对需整改的不符合内容进行现场检查,确认整改是否有效;

c.整改有效、符合要求的,评审组长在整改报告书相应位置填写确认意见并签名,连同其他材料一并上报。

(四)上报评审材料

评审组长在收到实验室的整改材料后,应在5个工作日完成跟踪验证,向

9 项目协调人(负责人)报送评审相关材料。

(1)评审组应提交如下评审材料:

a.实验室的申请材料;

b.评审报告(含概况、评审结论、评审组意见、评审组确认的资质认定项目表、现场评审检查表、需整改项汇总表、现场检验项目汇总表、现场检验结果评价意见表、授权签字人考核表、授权签字人识别、评审组人员签字及联系方式); c.现场考核所形成的报告(注:比对试验、盲样试验应提供比对分析报告); d.整改报告书及验证材料;

e、通过资质认定——XXX项目表(一式两份);通告;质量体系文件审查意见表;

f、评审日程计划表;首、末次会议签到表;首、末次会议记录表;评审组长对评审员现场评审工作考核表;评审组长对评审员专业能力考核表;

(2)评审组长同时按要求在网上提交电子版评审材料;

3)项目协调人(负责人)对评审组的材料进行审查,对满足完整性要求的予以接收,并在规定的时限内对评审材料进行全面审查,符合要求的上报省质监局,不符合要求的退回组长整改或经认评处批准后重新组织评审。

(五)特殊问题处理

1、关于终止评审

2、扩项评审与初审、复审的区别

3、多检验场所评审注意问题

4、标准变更、授权签字人变更、组织变更、名称变更等评审程序

1、关于终止评审

(1)评审组在如下情况(包括《山东省实验室资质认定现场评审要点及技术规范》提出的应终止评审的一些特殊情况)下应终止评审工作:

a.实验室的法律地位不清,无相应的法律地位证明文件或申请时所提供的法律地位证明文件与实际不符;

b.实验室实际状况与申请书严重不符;

c.不能提供实施《评审准则》的质量记录,实验室管理体系失效且在短期内不能纠正;

d.实验室有意妨碍评审的正常进行,以致无法进行评审;

e.实验室弄虚作假,骗取资质认定的。

(2)评审组终止评审时,应请示认评处,经同意后方可终止评审,并按要求填写《实验室资质认定现场评审异常情况说明表》同实验室其他材料一并报送项目协调人(负责人)。

2、扩项评审与初审、复审的区别

扩项评审与初审及复审在程序上是一致的。具体的实施过程有以下不同:

(1)在评审准备阶段,扩项评审文件评审的任务较轻(特殊情况除外);在编制评审计划时,侧重于技术要素的评审。

(2)在现场评审阶段,一般只参观与扩项有关的检测场所,只考核《评审准则》中与扩项有关的要素。

(3)只确认扩项部分的检测能力。

3、多检验场所评审注意问题

(1)多个检验场所的实验室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a.由实验室的某一场所出具检测报告,在几个不同场所实施不同或相同项目的检测;

b.实验室的几个不同场所实施不同或相同的项目检测,各场所分别出具检测报告;

c.使用同一证书出具检测报告的不同检测场所,

都具有独立法人地位;

d.使用同一证书出具检测报告的不同检测场所,

不具有独立法人地位。

(2)多检验场所评审应注意的问题:

a.在管理体系文件中,对多检验场所的组织结构、质量职责、质量管理有清楚的描述;多现场检测的,应符合“依法设立”和“固定工作场所”的原则;

b.现场评审要覆盖所有的检测项目及场所;

c.多检测场所的评审过程应符合初审、复审程序规定;

d.实验室新增检验场所时,须作扩项处理。

4、标准变更、授权签字人变更、组织变更、名称变更等评审程序

实验室的检测标准变更、授权签字人变更、组织变更、名称变更均需要到发证机关办理变更手续。评审组可现场对标准变更、授权签字人、技术负责人变更组织考核,在评审组意见中做出变更说明,并在相应的变更申请表格中填写专家意见,随评审材料一并上报。必要时,发证机关将委托相关人员到实验室对问题进行调查和核实。

二、评审材料编报内容要求

(一)申请材料

(二)评审材料

(一)申请材料

1、法律地位证明文件及法人授权文件

2、实验室法人代表或负责人声明

3、申请书

4、内审报告、管理评审报告

5、程序文件目录及质量手册

6、典型检验报告、比对试验报告及能力验证材料

(一)申请材料

1、法律地位证明文件及法人授权文件

法律地位证明文件的复印件应由实验室加盖公章确认,法人授权书应提供原件。组长现场评审时应仔细核对复印件与原件的一致性,并在复印件空白处签写“经核对,与原件一致”的字样并签名。

2、实验室法人代表或负责人声明

必须使用省局规定的固定格式,并提

供法人或负责人签名并加盖实验室公章的

原件。注:独立法人实验室必须由法人代

表签名。

3、申请书

1、(1)关于封面:

a.实验室名称:实验室法律地位证明文件指定的实验室名称;

b.主管部门名称:是指行政主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有主管部门的实验

11 室必须经其主管部门或其母体上级主管部门核准盖章;无主管部门的独立法人此处不填写。)

c.申请日期:距实验室的实际申请日期不超过5天。 (2)关于概况:

1.1实验室名称:与封面相同的名称;

注册地址:与实验室法律地位证明文件一致;

办公地址、检验地址及邮编均需如实填写;

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独立法人实验室必须填法人代表,

授权实验室必须填法人授权书中所授权的实验室负责人;

其他信息如实填写。

1.2非独立法人实验室所属法人单位名称:

针对非独立法人实验室,是指其母体或挂

靠单位的名称;其他信息如实填写。 1.3主管部门名称:

a.对于非独立法人实验室,此处填写其母体或挂靠单位的直接主管部门;

b.对于独立法人实验室,此处填写该实验室的直接行政主管部门。无行业主管部门的实验室此处不填写;其他信息如实填写。

1.4法人类别

实验室根据实际情况填写。注:非独立法人实验室由行政机关授权的,选择1.4.2中的“其他”。

1.5评审类型

实验室根据自身情况填写。注:复审时需

新增检验项目的,需同时选择“复审”和“扩项”。 1.6获取证书情况

实验室根据实际情况填写,特别注意不要混淆“依法授权证书编号”及“审查验收证书编号”。

1.7资质认定的专业类别:应填写申请认证项目的不同专业领域名称,如家电类、食品类、玩具类、生物类、化工类……(专业单一的实验室应进一步细化)

1.8实验室总人数:是指检测及检测质量管理人员,不包括后勤行政人员。

1.9实验室检验报告批准签字人

a.授权签字人需具备相关专业的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

b.签字领域是指1.7中范围内的具体领域名称。

1.10实验室资产情况:如实填写。

1.11实验室房屋面积:如实填写。

2、提供资料:如实填写。

3、希望评审时间:希望评审时间不得早于申报时间。

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签名:独立法人单位必须由法人代表签名;授权实验室必须由法人授权书中所授权的实验室负责人签名。

(1)关于组织结构框图

(2)关于申请资质认定项目表

(3)关于检验能力分析表

(4)关于检验仪器设备一览表

(5)检验人员一览表 1)关于组织结构框图

a.实验室内部:包括实验室名称、最高管理者、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业务管理部门、技术检测部门、监督管理部门(必要时)的组织结构关系;

b.实验室外部:

对于独立法人实验室,实线表明与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的关系;虚线表明与其注册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关系;

对于非独立法人实验室,实线表明实验室与

母体的组织关系,表明母体与上级行政主管部门

的关系;虚线表明母体与其注册的工商行政管理

部门、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等的关系,表明母体内

部对实验室起支持服务作用的职能部门与实验室

的关系;

c.在组织机构框图的空白处加盖有本实验室名称和

开户银行帐户的印章。 (2)关于申请资质认定项目表

a.“序号”用阿拉伯数字

1、

2、3……填写,产品下面的参数“序号”用⑴、⑵、⑶……填写;

b.将申请资质认定的项目按产品和产品的部分参数两大类的排序;序号连续,两大类之间空一行;

c.具备检验产品全部参数能力的,“项目名称”只填写产品名称;具备检验产品部分参数能力的,“项目名称”按能检验的产品名称下面续写参数名称填写,参数有方法标准的,要在“标准代号”和“标准名称”栏填写清楚;

d.申请资质认定的项目/产品,是指具有国家、行业、

地方标准的项目/产品;

e.“限制范围”指不能检测的项目,用“不能检:…”

表示;“说明”是对申请检验项目租用仪器设备或分

包的解释。

(3)关于检验能力分析表

a.此表的填写顺序必须与申请资质认定项目表的产品或项目的排列顺序一致。

b.无论是申报产品,还是申报产品中的部分参数,均要将检验的参数逐一列出,予以分析。

(4)关于检验仪器设备一览表

“检定(校验)日期”栏:对于复查换证的单位, 需填写前推3个检定(校验)周期的检定日期;对于初次申请的单位,只需填写申请时,仪器设备的检定(校验)日期。

a.检验人员:含最高管理者、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部门主管、各岗位管理人员及检测人员;

b.现在部门岗位:要指明最高管理者、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部门主管、各岗位管理人员及检测人员。

4、内审报告、管理评审报告

提供最近一次内审报告和管理评审报告,内容应完善、真实,符合评审准则的要求及实验室的实际情况。

5、程序文件目录及质量手册

需提供现行有效、审批手续齐全并符合评审准则和实验室实际情况的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目录。

6、典型检验报告、比对试验报告及能力验证材料

a.对于首次认证或扩项的实验室,所提供的典型检验报告及比对试验报告应覆盖所申报的检验项目/参数/方法;

b.对于复审换证的实验室,所提供的典型检验报告及能力验证材料应覆盖所申报项目/参数/方法。

(二)评审材料

1、文件审查意见表及改进说明

2、实验室资质认定现场评审日程计划表

3、首末次会议签到表及记录表

4、评审组长对评审员现场评审工作考核表

5、评审报告

6、现场考核试验报告

7、整改报告书及验证材料

1、文件审查意见表及改进说明

将文件审查的意见表及对其改进情况说明(复印件)收集归档。

2、实验室资质认定现场评审日程计划表

(1)评审地点:应与实验室实际申报检验地址一致。

(2)评审工作日程安排:当实验室申请多个检验地址时,该安排应明示在每个检验地址的日程安排。当需要时,也可每个检验地址分别做日程计划表。

3、首末次会议签到表及记录表

与会人员在相应位置签到,上级主管部门等非实验室人员填写在列席人员栏。

4、评审组长对评审员现场评审工作考核表

如实评价各评审员的表现;

评审组长建议中必须对表现优秀或较差的人员进行描述。

5、评审报告

(1)关于封面:

a.实验室名称:实验室法律地位证明文件指定的实验室名称;

b.评审时间:评审通知所规定的评审时间。

(2)关于概况:填写要求同申请书中对概况的要求。

(3)关于评审组意见

评审组长负责撰写评审组意见;

(4)关于评审组确认的资质认定项目表 (5)关于现场评审检查表

评审报告中的“现场评审检查表”可以打印,(省内还没有要求评审组所有成员均须将各自的现场评审记录签名后随评审材料一并交组长报项目协调人)。

(6)关于需整改项汇总表

对应条款号及问题描述应与《现场评审检查表》中一致。 (7)关于现场检验项目汇总表

此表的目的是,清楚表明使用哪些样品、选择哪些参数、以何种方式做了现场试验,以证明现场试验考核的充分性。

a.此表中如产品的全部检验参数均作现场考核,可直接填写产品/样品;如抽检产品/样品中的部分参数,则在产品/样品名称下续写所考核的检验参数。

b.现场试验项目涉及人员比对、仪器比对、样品复测等,

须在备注中表明。

14 (8)关于现场检验结果评价意见表

a.现场试验(比对)结果:凡是对产品(参数)实施了盲样考核、人员比对、仪器比对、样品复测的项目,均应以具体数据表明试验结果。

b.现场试验的评价

现场试验结束后,评审员应对试验的结果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应包括: 采用的检验标准是否正确;检测结果的表述是否准确、清晰、明了;检验人员是否有相应的检测经验;检测操作的熟练程度如何;环境设施和适应程度;样品的接收、登记、描述、放置、样品制备及处置是否规范;检测设备、测试系统的调试、使用是否正确;检验记录是否规范。 (9)关于授权签字人考核表

a.此记录表为每名授权签字人分别填写一张;

b.记录内容应包括证明其适于担任授权签字人的经历、现场提问的主要问题及其回答情况、评价的结论意见等。

(10)关于授权签字人签字识别表

a.相关签署信息必须齐全、真实;

b.经考核后所确认的签字领域不能覆盖全部认证项目的 ,应按评审报告给定的领域准确界定。

(11)关于评审组人员签字及联系方式

a.姓名:必须由评审员亲自签名,不能打印代替。

b.单位名称:填写该评审员当前供职机构名称。对于离退休人员可填写离退休单位名称。

c.职称/职务:可其一或二者都填写。

d.评审内容:填写该评审员具体评审的条款号。

e.评审员证号:应填写评审员编号的全称,技术专家参加评审组时不填写。

6、现场考核试验报告

(1)试验报告的项目应与“现场检验项目汇总表”中一致。

(2)试验报告的信息及格式应满足评审准则及技术标准的要求。

(3)试验报告应为正本原件,且含有检验委托书及原始记录。原始记录可以提供复印件。

评审组离开现场时,应将评审报告封存与实验室。

7、整改报告书及验证材料

(1)整改结果:实验室应说明整改完成情况,包括问题产生的原因、采取的整改及预防措施;对该问题已造成影响的,还应说明实验室所采取的补救措施。

(2)评审组长确认意见:评审组长对整改情况的简单评价,上报审批。

(3)整改验证材料:整改验证材料应与整改问题一一对应,其内容应能充分证明问题已从根本上完成整改。

计量认证领导小组 二0一一年六月一

资质认定评审工作汇报
《资质认定评审工作汇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