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工作计划

有效工作计划(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05 08:05:04 来源:工作计划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有效教学工作计划

有效课堂工作计划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优化教学、减负增效”为主题,以提升教师素质为抓手,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线,强化教学过程的精细化管理,认真开展“有效教学”研究,努力构建有效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聚焦“有效课堂”

认真学习以“优化教学、减负增效”为主题, 努力构建 “有效课堂”,扎实开展校本研究,形成有特色教学的校园。

二、明确“一个中心”

“教学质量”是教育永恒的主题,“五严”规定是为学生“减负”,“增效”就是要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关注“二个层面”

关注课程标准的“执行力”。从本学期开始认真解读细化课程标准,科学合理地设定教学目标,按照学校“列出目标点,梳理知识点,把握重难点,找准中考点”的备课要求,制定学科达成细目表。

关注学生的“学习力”。“有效课堂”的核心就是教学的高效益,其有效性体现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获取知识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课堂上具有良好的参与、交往、思维的情绪状态,促进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四、兼顾“三个方面”

心中有教材。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知识体

系和逻辑结构,明确教材中的重点章节(课文)和学习要求,理解和掌握教材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注意补充现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新成果等资料,整合教学资源,做到思路清晰,容量恰当,难易适度,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贴近学生。

眼中有学生。了解所教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水平、兴趣爱好和需要、思维特点和学习能力、思想状况和学习习惯等方面所存在的共性特点以及个性差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打好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各有所得的要求,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确保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手中有方法。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研究教学内容与培养学生“双基”的关系,精心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选择教学方法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能力提高,实现在教师组织指导下的学生有效学习。在方法运用上,学生会的不讲、不需要讲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重视情感在教学中的能动作用,关心每一个,关注每一个,关爱每一个。

有效课堂工作计划

关丽

“有效课堂”是教育永恒的主题,“五严”规定是为学生“减负”,“增效”就是要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了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制定了以下的工作计划:

首先要了解所教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水平、兴趣爱好和需要、思维特点和学习能力、思想状况和学习习惯等方面所存在的共性特点以及个性差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打好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各有所得的要求,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确保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一、要落实四个“精”字

教学设计精巧。其“精巧”表现在:教学目标明确、资源开发充分、教材钻研透彻、主体地位突出、教法合理有效、过程设计缜密、教案规范完整。

课堂讲课精炼。其“精炼”表现在: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准确、教学方法科学、信息反馈及时、教学行为规范、教学艺术精当。

作业布置精心。进一步明确我校作业的布置和批改“五项要求”:

(1)作业设计“四句原则”: 量有适度、质在其中、精心选择、效益当先。

(2)作业设计“四性”:针对性、迁移性、延伸性、整体性。

⑶作业布置和批改的“四精”:精选、精评、精练、精批。

⑷作业布置和批改的“四必”: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纠。

⑸作业布置和批改的“四提倡”:提倡教师“面批精批”;提倡教师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作业和作品进行评价;提倡教师收集整理学生作业中的错题,建立学生“错题册”;提倡分层类布置作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二、强化“五个尽量”。

尽量让学生自己观察、尽量让学生自己思考、尽量让学生自己表述、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尽量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三、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

本学期我加强学习、反思,重视总结交流,继续发扬已形成的一个教师上公开课,全组教师出谋划策;一个关键问题,全组共同商量探讨;一个成功典型,全组学习推广的好风气。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努力在全区、全市创建优势特色学科,学科要进一步完善“教学形式小班化、教材使用复式化、教学活动生活化” 的教学特色;并多鼓励和支持学生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数学组在分层教学,“错题册”建立上要彰显特色;理化组在“主题性复习”、“情景设置教学”上要做好文章;政治组要在“案例教学”上有所建树。

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注重集体备课的实效。在集体备课组织形式上,继续坚持备课组活动统一安排,要求校长、教务主任、教研组长均深入备课组参与备课,共同研究。学校领导既要为集体备课活动策划,更要为集体备课活动服务。

有效课堂工作计划

关丽

围绕“高效”这一主题,扎实开展教学改革。严格贯彻教育教学方针政策,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转变观念,立足学生发展,改革教学管理,教学方法,不断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各项改革工作稳步发展,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到更高的层次。

一、工作方面:

1、把教育教学质量

放在首位,下最大力气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学习其他学校的先进经验,认真执行教学中的各个环节的要求,各教研组继续完善“预习—展示—反馈”课堂教学模式,大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进一步完善“周清规程”,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形成制度。

二、高效课堂,开展课堂教学效益分析,切实提高教学改革领导力。

1、开学后至11月末,确定为“听课月”。学校成立“课堂教学效益分析小组”,大面积的开展听课、评课活动,多学习,听评价,快速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

2、建立教师结对子帮扶制度。依据教师教学改革的能力和态度,将教师结成帮扶对子,从课堂教学、育人能力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学校要将实施帮扶者的工作效果作为考核该教师绩效工作和校内教师格级管理的重要依据。

三、关注有效教学,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为第一要务抓好落实。

1、突出抓好备课环节,扎扎实实提高备课质量。

(1)全体任课教师要在“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的基础上下功夫,扎扎实实的备好课。“吃透教材”就是要求教师做到熟背每一课,明确每节课所学知识点在整个单元、整册教材所处的地位、作用及来龙去脉,梳理清各知识点间的关系,做到每节课的重点、难点都了然于胸。 “吃透学生”是要求教师了解、把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要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分析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难点和学生的心态来确定教学重点、难点,针对班级所有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使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特点相符。 (2)任课教师严格按照市教研室的要求制定学期教学进度表,严格按照学校的要求和教学进度表上课。今后任何教师都不能擅自更改课时顺序。

(3)教案要严格按照学校的教案书写要求书写,导学案与书写教案相结合,手写教案占60%以上。多数教师课堂教学效率低,课堂气氛不好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认真备课。要深入班级听课,注重查看教师是否做到充分备课后开展课堂教学。开学初至11月底,发现有教师未充分备课即上课或教案与教学实际“两层皮”的教师在绩效考核中扣分。第二次发现年终考核末位,取消一切评优选先的资格。

(4)落实集体备课制度。任课教师要在充分的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开展有效的集体备课活动,每一名教师都要在集体备课中提出合理化建议,让集体备课真正的成为教师间开展备课研讨的主阵地,摒除“备课浪费”现象。

有效课堂工作计划

关丽

为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开展课堂教学效益分析,切实提高教学改革领导力。

全体语文任课教师在“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的基础上下功夫,扎扎实实的备好课。“吃透教材”就是要求教师做到熟背每一课,明确每节课所学知识点在整个单元、整册教材所处的地位、作用及来龙去脉,梳理清各知识点间的关系,做到每节课的重点、难点都了然于胸。 “吃透学生”是要求教师了解、把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要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分析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难点和学生的心态来确定教学重点、难点,针对班级所有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使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特点相符。

二、突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减少浪费现象。

(1)加大力度打造高效课堂。把教学质量的增长点毫不动摇的转移到课堂上,把精力、注意力都聚集在课堂上,倾尽全力打造高效课堂。 (2)以优化课堂结构为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优化课堂结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保证。我们要努力使课堂教学做到教学目标更简单、教学内容更简化、教学过程更简洁、教学手段更简易、作业练习更精练、学生双基更扎实、学生思维更灵活。教导处在学期初将这些目标作为优化课堂教学的标准,依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构建高效课堂的评价标准,开展示范课、汇报课。

(3)学校要完善教学检查制度,全体教师要认真组织课堂教学,严

格遵守上课纪律,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拖堂、不无故离开课堂,不擅自调课、不在上课时间接打电话。学校成立日常教学检查领导小组对以上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将检查结果运用到对教师的考核中。

3、以激发、保护并持续激发、保护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根本,确保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1)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最需要的是激发学习的兴趣,从根本上减轻乃至消除学习疲劳感、兴趣压抑感。这就要求教师真正认识学生、适应学生、包容学生、欣赏学生、热爱学生;要求教 师真心实意去发现甚至放大学生的长处,去实施“适时鼓励、即时表扬”的执教策略。

(2)教师要努力钻研教法,认真备课,每周至少奉献给学生一节精品课。要求教师抓住要点,精讲精练,彻底根除课堂上教师喋喋不休、学生昏昏欲睡的低效教学现象的反复发生。

(3)要求教师坚定不移的树立“当堂任务当堂完成”的思想,坚持闭卷形式的当堂训练。课内能做的作业,不拿到课外做,坚决不布置机械性、重复性的课外作业,开展分层训练,设置作业超市,力求每一个孩子都有学习的兴趣。作业布置符合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设计科学、选题精当、题量适当,重视方法训练、能力训练。对学生作业每做必改。今后的作业批改除了认真之外,还必须多写一些鼓励性批语。

唯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得到学生的欢迎;唯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使学生流连忘返;唯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

真正提高效率;唯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大面积的提高质量。

有效课堂工作计划

关丽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终端”。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要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全体教师要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上课不得迟到、早退,更不能无故不到。不能打手机,不能私自接待客人,不能干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等。要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其积极主动地学习,课堂教学体现民主氛围,不要单以学生掌握知识与否作为衡量是否完成教学目标的唯一标准,还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诸方面得到发展,向课堂要质量、要效益。

注重课堂也要注重作业的重要性

:要精心布置和认真按时完成作业批改任务,简易作业尝试学生自改、互改,以利于学生进步,重视面批。作业量符合教师教学工作量化评估要求,不布置机械性重复性作业,坚决杜绝随意性、惩罚性作业,提倡布置适量活动性、实践性的家庭作业,给学生有自由选择的体验,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感受成功的愉悦。

重视辅导工作:课外辅导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培养个性特长、发展能力和因材施教的重要方式和途径。要注重查漏补缺,释疑解难,培优补差,加强对后进生的帮扶。要指导学习方法,注意促进各类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有针对性和实效

性。

教师要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教材,能把握编者思路,结合学生实际,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做到内容完整、明了、齐全。要变“备教案”为写“教学设计”,变“共性教案”为“个性教案”,变“课前预设”为“课前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备课要“注重过程与方法”,变“一次备课”为“多次备课”,推崇“集体备课”、“有个性教案”。六年教龄以下的教师一定要备详案,注重教学设计的规范性。六年以上教龄的教师重在教学设计的创新和个性化,突出重、难点,可以备简案。50岁以上的老教师备简案。提倡电脑备课。集体备课要定时定要求定主讲人等,教后要进行反思,讲究实效,写好调整与批注或教学效果分析,集体备课内容以本册教材每单元的重点或典型课2—3节为详案备课,每节课要有所得益。

一切的目标都是为了学生,所以所有的计划都要首先要热爱学生,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做好经常性家访工作,建立一种民主和谐、合作的新颖师生关系。这样我们的计划才能更好的实施,我们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目标才能更好的完成

2009——2010年度第一学期

有效教学工作计划

关丽

2009——2010年度第二学期

有效教学工作计划

关丽

2010——2011年度第一学期

有效教学工作计划

关丽

2010——2011年度第二学期

有效教学工作计划

关丽

2011——2012年度第一学期

有效教学工作计划

关丽

推荐第2篇:有效教学工作计划

有效教学工作计划

一、有效计划

1、科学计划教学,有效教学工作计划。市、县教研部门每学年必须分学科制定教学工作意见。中小学校必须每学期制定教学进度实施计划。各科任教师每学期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认真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并经学科教研组集体讨论及学校审定通过后实施。学科教学计划的内容包括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时间分配、教学方法选择、教学内容检测及评价手段等,是本学期实施学科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学校要通过查教案和作业、随机听课、抽测等手段,检查指导教师学科计划落实情况,并把检查情况列入教师年度目标任务考核内容之中。

二、有效备课

2、推行集体备课。中小学校要积极推行教研组和年级学科组集体备课制度,建立学科间教学协作机制,形成“教师个人自备——集体议课——反思修改”的集体备课模式,实现同学科年级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经验通用、失误同戒。集体备课每周至少进行一次,备课进度要适当控制。要加强对教师备课情况的检查,把检查的重点放在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上,坚决禁止不备课就上课现象。

3、把握备课环节。每节授课之前,教师要充分地备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资源的整合,力求做到备深教材、备透学生、备好教法和学法、备足教学资源,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和教案,为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奠定基矗

4、精细备课内容。备课时,必须解决好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问题,有学生活动安排、有教学内容分析、有教学方法设计、有教后反思记录,课时齐全,内容翔实,格式规范。力戒形式主义,禁止机械照抄照搬教材、教参、旧教案等资料。

5、创新教案形式。教案要重内容、轻形式、看效果。积极探索教案写作方式,把教师从繁重的书写教案中解脱出来,用更充足的时间来思考和研究教法与学法。鼓励使用电子文印教案或被教师共同认可的规范教学设计册,但必须有明显的个人充实、修改的备课痕迹和教后反思,否则,视为无效教案。

6、重视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考和再学习过程,教师在课后必须及时反思,当天写出反思记录,切忌空洞的客套话,要实实在在地反思自己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工作计划《有效教学工作计划》。 反思内容主要包括成功的经验、失败的原因或不足之处、捕捉瞬间灵感、珍视学生见解等。教务处或教研组要定期通过一定的形式对教师的反思集中整理、归类、研究、分析,为掌握教情、学情提供依据,为其他教师教学提供借鉴和帮助。

3、把握备课环节。每节授课之前,教师要充分地备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资源的整合,力求做到备深教材、备透学生、备好教法和学法、备足教学资源,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和教案,为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奠定基矗

4、精细备课内容。备课时,必须解决好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问题,有学生活动安排、有教学内容分析、有教学方法设计、有教后反思记录,课时齐全,内容翔实,格式规范。力戒形式主义,禁止机械照抄照搬教材、教参、旧教案等资料。

5、创新教案形式。教案要重内容、轻形式、看效果。积极探索教案写作方式,把教师从繁重的书写教案中解脱出来,用更充足的时间来思考和研究教法与学法。鼓励使用电子文印教案或被教师共同认可的规范教学设计册,但必须有明显的个人充实、修改的备课痕迹和教后反思,否则,视为无效教案。

6、重视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考和再学习过程,教师在课后必须及时反思,当天写出反思记录,切忌空洞的客套话,要实实在在地反思自己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反思内容主要包括成功的经验、失败的原因或不足之处、捕捉瞬间灵感、珍视学生见解等。教务处或教研组要定期通过一定的形式对教师的反思集中整理、归类、研究、分析,为掌握教情、学情提供依据,为其他教师教学提供借鉴和帮助。

10、积极开展互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努力实现人人参与,多向交流,教学共振,听、说、读、写相结合,论(讨论)、演(演示)、作(操作)、板(板书)相统一。课堂讨论、角色表演等教学活动要坚持形式为教学服务,力戒形式上的热热闹闹,真正起到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目的。

11、重视提问讨论。课堂提问和讨论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检测教学的效果。提问必须做到难易结合,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学生都有成就感。提问和讨论的问题要精心设计,紧密联系课堂的重点和难点,尽量具体化,做到数量、质量和形式的统一。避免集体群答式提问,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12、强化课堂练习。课堂练习是保证和检测学生知识获取率的有效途径。每节课学生即时训练时间不得少于10分钟。练习可以采取口头或书面形式。练习内容要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突出重难点。教师要随堂对练习答案作出评析。

13、加强实验教学。中小学校必须把实验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列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学科教学计划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实验装备的效益,开足开齐各类实验。每次学生实验结束后,务必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报告,并及时评阅。坚持开展小学科学、劳技和中学理化生实验技能考核和计算机操作能力考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14、关注情感评价。课堂中,教师要注意发现不同学生的亮点,及时进行点评和表扬,以促进学生学习兴趣。课堂评价要多用肯定、赏识性语言,切忌打击、讽刺。禁止发生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

15、注重言谈举止。精心组织教学语言,增强语言表达的针对性、准确性、科学性和感染力,做到清晰精炼、重点突出、逻辑性强。上课要有激-情,富于亲和力,教态要大方自然,衣着得体,维护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

16、科学分配课时。中小学校要合理分配教师带课量,做到人尽其用,不提倡超负荷工作,给教师充分的研修业务和生活休闲空间。中学不允许教师在同一学科跨年级带课,不提倡同一教师带两个以上学科,促进教师专业性发展。坚决执行学校领导带课制度,发挥校长的示范、辐射和龙头带动作用,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校长带课情况作为其晋职晋级的重要依据,作为目标任务考核的主要内容。

四、有效作业

17、完善作业制度。作业是课堂教学的继续,是帮助学生巩固和内化知识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中小学校必须全面落实“精癣精练、精讲、精评”和“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纠”的作业制度,严格管理流程,提高作业效益。健全作业检查记录制度,做到定期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并把每次检查情况计入教师个人目标任务考核的重要内容。

推荐第3篇:如何有效完成工作计划

如何有效的按时完成工作计划

一、首先要制定一个有效的、严谨的、可量化的、合理的工作计划。

1、制定工作计划的程序。

周五晚下班前店总/公司副总组织参加公司周会的管理人员总结上周未完成工作,并汇总下周工作计划周六早上参加公司大周会(必须要认真倾听、用专用笔记本做笔记、专职文员做记录并录音)周六中午店总/公司副总组织参会人员讨论学由文员打印出工作计划交由店总/公司副总审核各店面/部门周六晚10:00前必须把电子版工作计划上交公司人事部人事部在周日中午12:00前把各店面/部门的工作计划整理完毕后上交公司总经理审批公司总经理审批后由人事部在周日晚9:30前下发到各店面/部门负责人手中(文字版+电子版)。

2、怎样写工作计划。

2.1最重要的工作计划内容要加粗、加黑(最多三项),并要写在

计划的最前面一看就知。

2.2上周未完成的工作计划要放在“最重要的工作计划”下面,并

在备注栏用“★”标注。

2.3 区分职责、计划、目标的区别,按标准填写工作计划(职责是

定性的、定方向的,职责是“做什么”;计划是可细化的具体工作步骤,计划是“怎么做”;目标是定量的、可量化、可考核的,目标是“做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样的结果”)。

2.4工作计划的目标来源:

A 岗位职责(本职工作)B 上级安排工作

C 客户需求D 其它工作安排和应急事项

2.5经营、管理、培训各项工作计划要分开写,各单独写一页,并

都要从第“1”项开始。

二、有效的完成工作计划的必要条件

1、店总/公司副总在周一晚下班前必须主持开完酒店/主管部门周会。由店总主持的酒店周会主管级(前厅/厨房)及以上级别管理人员和后勤员工代表 (职餐员、宿管员、洗碗工)必须参加,并适当要求酒店骨干员工参加酒店周会,参会人员不低于15人(要让尽可能多的人参加周会,培养他们的管理意识和参与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让他们感觉到被重视,让他们在工作中更具激情和活力);由公司副总主持的二线部门周会必须全员参与(财务可财务经理1人参加)。

2、公司各分部门周会由各分部门负责人主持,必须在周三晚下班

前全部开完。

3、计划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专人提醒(电话、当面或短信提

醒,可用飞信软件),计划要贴到公共区域,要全员知晓、全员参与。

4、每天碰头会必须带上工作计划,计划总负责人要要每日协调、每

日沟通、每日催进(计划不是放在夹子里到周五才拿出来看的东西)。

5、工作计划在完成时要用笔划掉,不能按时完成的应立即调整确定

完成时间并对相关责任人做好通知和要求。

6、工作计划的总负责人要及时与上级、下级做好沟通,做到对计划

的完全掌控;每项计划都要有专人替补,不能因人而随意变动。

7、把每周、每月都固定的重点工作要做成固定计划(计划必须严谨、

合理,要与公司各项计划要求一致,并加上自己部门职能内的工作计划),计划要上墙,由专人提醒,不按计划做的要做好自罚,把完不成计划接受处罚形成一种习惯。

8、工作计划在开周会当周周五未完成的,要提前用红笔勾勒出来,

并提前做好总结。

9、周六开公司周会汇报的下周工作计划内容不是周五才开始想的,

下周工作计划是每时、每日提前不断积累好的。

10、管理人员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自身管理能力,通过自己

能力的提高,不断的影响和培训下属员工,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优化工作流程,明确岗位职责,不断的提高个人的工作效率。

11、管理人员所安排的工作要量化、细化、标准化,要有明确的责

任人和完成时间,要有可考核的量化标准,并要有检查;能用表格表示的就用表格表示,更要领头去干,关注过程,不断沟通,强调结果。唯有提高执行力,才能按时有效的完成工作计划。

带头制定,领头去干,

关注过程,强调结果 。

东营市一家亲餐饮有限公司

2008年11月20日

推荐第4篇:有效教学工作三年工作计划

有效教学工作三年工作计划

实验小学张海蓉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将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课程改革为重点,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按照教育部门的工作部署和我校的工作要点开展工作;发挥教学研究、指导、服务、管理的功能,促进课堂教育内涵的积累与提升。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态度,寻求新发展,用敏锐的眼光审时度势,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班级基本情况:

全班总人数:56人,其中男生28人 ,女生:28人.。 行为习惯方面:学生能按照一日行为规范来做,但自觉性还有待提高,尤其是男孩子在这方面的养成习惯做得还不够,经常要老师同学提醒。学习情况:大部分学生较聪明,思维活跃,作业能认真完成,有一定的互相竞争意识。但也有少数学生没有很好的学习习惯。品德情况:学生爱集体,爱劳动,爱师长,爱同学,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

三、工作思路:

(一)、从常规入手落实有效课堂教学。

1、追求真实有效的课堂教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本学期,本人将继续学习《课程标准》、《标准解读》等内容,领会其精神实质,明确基础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改革目标、具体要求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倡导自主、创新、合作探究、实践体验等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认真备课、上课、作业设计、学习评价等教学常规工作。追求真实有效的课堂教学,避免华而不实,确保课程改革顺利进行。

2、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把好教学质量关。

立足课堂教学实践,把课改的精神扎扎实实地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思想上要趋于以学生为本,能力为中心、活动为重点;过程上趋于开放和灵活;组织形式上要趋于宽松民主;评价上要趋于多元。课堂教学目标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除关注学生的一般能力外,更要关注学生能力的提高,以及探索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信心、意志、毅力等。

(二)、加强学生作业指导

1、完成作业的标准

向学生提出作业应达到的标准,是对学生作业的数量和质量进行控制的有效手段。当学生理解了完成作业所要求的标准时,他们的专注程度将会大大提高,专心致志于达到规定的标准。如果缺乏必要的标准和要求,学生的作业将处于自流状态,学生会表现出懈怠和潦草应付行为,作业的效果自然也就降低了。

2、加强作业的监控

对学生作业的进行过程作必要的监控和指导,是提高作业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并能定期检查学生作业的进展情况,及时发现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适当的矫正和指导。在课堂作业期间,教师还应经常在教室内走动巡视,与学生进行个别交流,开展个别辅导。一些研究表明,师生之间进行交流所用的时间与学生的学习成绩进步呈明显的正相关。显而易见,如果学生在各自座位上从事作业活动而无监督,往往难以产生高的参与度与成功率。与此相反,如果教师对学生从事作业的进展情况进行经常的监控,在必要时给作业提供进一步的指导,如帮助学生明确作业问题的性质提示作业解答的思路、策略和方法,那么学生完成作业的效果就会得到很大的增进。

3、独立完成学生作业

作业独立性是指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程度。学生的认知方式有两种基本的类型:独立性和依赖性。独立性的学生更喜欢独立思考问题,严谨仔细,不易受暗示;而依赖性的学生更喜欢用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容易受环境的暗示,希望得到教师的提示。所以,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的独立程度,确定班级中哪些学生可以独立地完成作业任务,哪些学生需要详细的指导。这样,教师就可以按照每个学生的需要提供适当的帮助,使班上的每一个学生在作业活动中都有所收益。

4、合作完成学生作业合作学习指学生在从事作业活动过程中的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在通常情况下,合作学习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作业的完成率和成功率也可望达到最大限度。促进学生合作学习的主要途径是对学生进行编组:一是按学生的不同能力混合编组,即将能力差的学生和能力较强的学生编在一组,使差生在必要时得到一些帮助;二是按学生的交往关系编组,即把相互视为朋友的学生编入同一小组,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可以促进作业中的交流与合作。教师应根据作业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分组,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监督,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一、既要尊重家长又要坚持原则

尊重家长是做好家校沟通的基础,只有在尊重家长的前提下,教师和家长才有可能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共商教育大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都有被尊重的需要,人在受到尊重的时候会感到心情愉快,产生认同感。家长不是我们的学生,孩子犯错误不等于家长犯错误!因此和家长的联系可以采用家访,或者打个电话,

单独交流。非请不可的时候,可以把谈话的地点安排在小办公室、空的教室,态度要诚恳,当家长感觉到老师的诚意,肯定会积极配合的。

尊重家长并不是不要原则。真心诚意地为学生着想,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坚持必要的原则,那么即使当时有什么不愉快,过后家长也会理解的。

二、既要大胆交流又要讲究方法

我年龄比较小,没有带小孩的经验,面对年龄比自己大、经验比自己丰富的家长,总觉得开不了口,说不出话,担心家长不能接受自己。其实,只要我们有足够的诚心和信心,家长总是可以接受的。只要我们真心诚意地与家长交流,切实为孩子着想,家长都是会接受的。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要注意大胆与家长交流。

大胆交流固然很重要,但也要注意方法的恰当性。

三、既要及时沟通又要把握好时机

孩子在学校里有什么事情,老师应及时告诉家长,以取得家长的支持和谅解。把事情的经过告诉她,老师要理解家长的心情,要体谅家长,有事情应及时交流,把工作做好做细。一旦取得家长的支持和理解,工作就好做了。

但及时沟通也要把握好时机,有时候缓一缓也未尝不是好办法。双方情绪激动的时候容易出口伤人,就不适宜交流,应待情绪稳定一些再做打算。

教育好孩子是老师与家长的共同的目标,家校之间的有效沟通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保证。既要尊重家长又要坚持原则,既要大胆交流又要讲究方法,既要及时沟通又要把握好时机,是提高家校沟通有效性的途径。

行动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启动阶段

1、制定切实可行的有效教学计划,学习有效教学基本理念。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1、认真学习有效教学理念。

2、全面实施各项行动内容,并及时进行反思,总结有效教学经验。

3、积极撰写有效教学为主题的教学论文(案例)、教学设计。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1、全面总结有效教学行动的实施情况,形成书面材料

2、提炼并建立有效教学行动长效机制,巩固行动成果。

推荐第5篇:有效课堂教学工作计划2

杨岗中心学校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高效课堂教学工作计划

新的一学期即将开始,为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逐步提高教学质量,特制定本学期高效课堂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贯彻《鸡西市教育局有效课堂教学》方案精神,以贯彻科学发展观为主线,走实走好科学发展、内涵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路子,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及具体措施

1.学期初,我们根据上级要求和学校的实际,认真制定教师高效课堂教学工作计划。

2.在教学工作中,紧紧围绕教育教学实际,以课堂为载体,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使自己的高效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

3.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校本培训工作,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4.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认真撰写“教学随记”。根据本学科特点和实际情况,有计划的开展教研和学习活动,做到学深学透,都有所得。从而及时了解教改动态和前沿理论,并善于将学习和教学实践联系起来,对自身的教学情况作经常反思,按时、认真撰写“教学随记”。

5.在课余时间自学教育科研理论知识,提高业务水平。每月必须完成读书笔记和体会。

6.认真学习“双向五段”教学模式研究目标及要求。使自己明确 “双五教学模式”的总体目标和本学期的工作目标。

7.极参与教学研究,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能力。使40分钟的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让课堂成为学生和家长最满意的地方。

8.积极学校组织课堂展示活动。

9.不断地总结科研成果。每学期期末向学校上交科研成果论文、教学案例、反思、叙事等。

推荐第6篇:做一个有效 的工作计划

做一个有效的销售计划

一个销售人员的任务指标,80%是在年初而非年底完成的。只有在年初想明白了销售额会从哪里来、如何获得这些业务,到了年底你才可能如期完成任务。否则,你只能撞大运了。

2008年,王鑫大学毕业,由于没有工作经验,找工作非常困难,只好先选择在一家小公司做销售代表。一年后,算是有了工作经验,王鑫再次求职,终于在一家规模较大的企业——腾达公司谋到了一个销售职位。

经过两周的产品培训,王鑫正式上岗,销售经理给王鑫下达的销售任务是500万元/年。500万?王鑫觉得有点多,以前在那家公司一年只做100多万。看看其他同事,都领了几百万的任务,据说去年的销售冠军一年做了900多万,也许在这家公司能多做业务吧?王鑫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开始了工作。

接到销售任务,王鑫边开始跟着师傅学习销售。为了多学习师傅的经验,王鑫天天跟着师傅,帮师傅干活。公司规定师傅带徒弟的时间是3个月。3个月后,王鑫开始独立做业务。又过去3个月,王鑫只签下了70多万订单,眼看试用期到了,销售经理找王鑫谈话,讨论去留问题。为了能留下来,王鑫解释说,前半年主要是学习,后半年保证完成任务。由于腾达公司从事的是大客户销售,销售周期较长,因此,公司规定,对于有潜质,但在试用期内没有完成预期指标的销售代表,可以把试用期再延长半年,叫做留用观察,在正式签劳动合同时,不考虑这半年。王鑫接受了留用观察。

很快,王鑫到公司已经9个多月了,算算销售额,还不到200万。离年底只有不到3个月时间了,但还差300多万的销售额。经理的脸越变越难看,同事们也开始远离他,被辞退似乎已成定局。“我很努力的在工作,到底哪里做错了?”王鑫痛苦的想。

现在,请你思考:王鑫到底错在哪里?他应该如何做,才能完成销售任务?

其实,一个销售员的任务80%是在年初“完成”,而非年底完成的。年初完成就是要订立一个有效的计划,只有在年初,你想明白了,你的500万销售额会从哪里来,你将如何获得这些业务,年末,才会如期完成任务。如果不做计划,到年底,只能撞大运了。所以,好的销售员会在年初做一个周密有效的销售计划。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制定销售计划呢?

制定明确的销售目标

明确的销售目标要符合Smart原则。Smart就是:

Specific(具体)。具体就是要能详细规划出要实现的结果,不能太笼统,笼统的目标没有约束力。

Measurable(可衡量)。可衡量就是要具体的,量化的标准,以便能衡量目标是否实现。

Attainable(可达到)。可达到是指设定的目标要实现,要有可能实现。

Relevant(相关)。相关是说你的目标要和你的事业发展相关,也就是说目标要有意义。

Time-able(以时间为基础)。以时间为基础是指你的目标要有时间限制。

制定销售目标要做到两项工作:首先明确销售任务,其次,把销售任务转化成对我们有约束力和指导意义的Smart目标。

我们来做王鑫的例子。假设王鑫从2010年1月1日开始到腾达公司上班,他的销售任务是500万,销售额的确认以回款为准,通常的回款周期是一个月,王鑫应该如何指定销售目标呢?

王鑫的目标:

在2010年11月30日前,签订500万元的销售合同,并于2010年12月30日之前收回500万元的货款。

这就是一个Smart目标,它非常具体,确定了明确的数字指标和时间期限,并且考虑了回款等各方面的要求。这样的目标才会对王鑫有指导意义。看了这个目标,王鑫就会明白,他并不是要在12月底之前签500万订单,而必须在11月底之前完成,因为还要考虑回款。

如果你不是仅仅完成销售任务就满足了,那你还可以确定自己的目标。你可以考虑自己的收入目标,例如年收入多少钱,或者事业目标,例如成为销售冠军等。然后,根据你自己的目标,确定一个新的销售目标。要注意,个人目标必须高于销售任务规定的目标。假设王鑫通过计算,发现完成500万销售额,自己能获得16万左右的收入,然而,他急于买房结婚,不满足于16万收入,他希望一年能赚到30万元左右。那么,他可以通过公司的销售激励政策,计算他自己想要实现的目标,假设是850万。这时,他的个人目标就变成:

王鑫的个人目标:

在2010年11月30日前,签订850万元的销售合同,并于2010年12月31日之前收回850万元货款。

制定Smart目标,是你成功的开始,接下来,你还必须考虑清楚如何实现这个目标,也就是考虑成功的途径,并且进一步把总目标细化成可操作的目标。

确定销售额的来源

在你确定了要完成的销售额后,就要考虑,你应该从哪里获得销售额?

销售额通常来自以下几个方面:老客户重购、老客户开发、遗留的订单、增加交易金额、新开发的客户。

1.老客户重购。对于有一定客户资源的销售员来说,首先考虑老客户重购,因为这部分订单比较容易获得,也比较有保障。假设一个销售员,以前有10个经常会重复购买的客户,每个客户平均每年会购买50万元的产品,那么这10个客户就会带来500万元的销售额。对于生产原料的销售员来说,老客户重购是销售订单的重要来源,因此,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维护要这些客户,不让他们被竞争对手抢走。

2.老客户开发。即挖掘老客户的需求,向老客户销售新产品。老客户关系比较熟,销售比较容易。销售员可以在新一年开始之前先做好调查,使自己心中有数。

3.遗留的订单。有时谈好的订单,由于客户预算或者工作进程的原因,没有在当年签约,或者,签了约但已无法计入当年的销售额,例如客户是在12月底签的约,需要一个月回款,而公司确认销售额就在12月底,且以回款为准。这样的订单,就可以计入下一年的销售计划中,作为订单来源。

4.增加交易金额。增加交易金额是指通过向客户销售价值更高的产品来提高销售额。例如,原来客户每次购买3台设备,每台设备100元,总额300元。现在,通过让客户购买更先进的,价值150元的设备,在采购数量不变的情况下,销售额就提高到450元。

5.开发新客户。如果通过上述计算,依然无法获得足够的销售额,就要考虑去开发新的陌生客户。新人,由于没有积累,通常需要把重点放在新客户开发上。即便是一个有经验的销售员,过去的客户资源能带来比较确定的销售额,也会需要开发一些新的客户资源,作为补充手段,来确保销售任务的实现。

销售额的来源要宽裕一些,如果是850万的销售目标,至少要规划出1000万的销售额来源,因为客户会有变化,预期的订单可能会落空,如果没有补充来源,很可能完不成任务。

下面,我们来看王鑫应该如何规划销售额的来源。由于新到一个公司,老客户重购和遗留的订单都不存在,所以,王鑫应集中考虑老客户再开发,开发新客户。王鑫以前工作过一年,手里有20多个关系不错的客户,按照惯例,这些客户应该可以实现180万元的销售额。其余的部分,则只能靠开发新客户来补充。

描述实现路径

描述路径,先要制定分目标,然后,根据目标,确定需要采取的行动。最后把行动变成计划,并落实到月。

1.制定分目标。王鑫可以制定如下分目标:

首先是老客户开发:向熟悉的客户销售腾达产品,并在2011年11月30日之前获得180万订单,12月31日之前回款。

其次,是新客户开发目标。根据腾达公司的经验,想获得320万元订单,必须和50个左右的潜在客户建立联系。为了留些余地,王鑫要和60个潜在客户建立联系。由于客户政策周期较长,所以,必须在上半年建立联系,否则,就不能在年内产生订单。因此,王鑫的第二

个分目标是在2011年6月31日之前,找到60个潜在客户,并和他们建立联系。

2.确定实现分目标要采取的行动。现在要确定需要采取什么行动,才能实现分目标。例如找到60个潜在客户,要考虑谁是目标客户,你将需要多少潜在客户消息,你如何获得这些信息?你如何与这些客户建立联系等相关内容,我们已经在客户开发课程中做过探讨。如果要从老客户中获得销售额,这些老客户是谁?你如何获得他们的订单?为此你需要做哪些工作?投入多少资源?在规划好之后,要尽可能把方法指标化。例如打200个陌生电话,组织3次技术交流,实现4次拜访等。

3.制定行动变化。接下来,就要制定全年的行动计划。先要确定每个月的工作任务。例如:王鑫会制定如下工作任务:

一月份:

找到200个潜在客户信息。

邀请60位客户参加新年推广会

和20个老客户联系,告知自己工作单位变更情况。

二月份:拜访20个老客户,给他们拜年

从参加推广会的60个客户中找出20左右的有希望的客户,和他们建立联系。

表1工作计划表

本周工作重点

星期日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表2

本周工作重点

星期日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打60个邀请电话

拜访环信科技

打20的邀请电话

给5个老客户打电话 打30个邀请电话

打60个邀请电话

上午打30个邀请电话

下午销售例会

实现10个新客户的陌生拜访、、、、

确定月工作任务后,就要逐月设计工作事项,填入月计划表(见表1)

月计划表的第一个作用是做全年的工作备忘录。它实际上是你的一份个人日历。在做完年度计划后,你有一些事情已经能够确定具体的日期,如果不标注在日历上,到时候可能会遗忘。此外,你可能会随时确定一些远期的事情,例如:和客户约好下周见面,或者客户承诺下个月回款等,只要这件事情会在当年发生,你就可以提前把它记录在相应的位置,到时候,一看月计划表,就知道了,不会遗漏。

填月计划表时,首先要填写月工作任务。在年度总计划中我们已经为每个月制定了工作任务。接下来,根据年度总计划中每个月的重点工作,确定每周的工作重点,填写在本周重点一列中。对于已经能确定具体日期的工作,例如3月18日某客户生日,填入到具体日期框中,以防止遗忘。如果有定期要做的常规工作事项,例如:每天打10个开拓电话,每周五写销售报告等,也先填到相应的日期中去。

回到王鑫的案例。在确定了每月的工作任务后,王鑫可以每个月制定计划。我们以一月份为例。王鑫一月份的工作任务是:找到200个潜在客户信息;邀请60位客户参加新年推广会;给20个老客户打电话,告知自己工作单位变更情况。

现在,把这些任务在进一步细化,变成可执行动作。例如,邀请60个客户参加新年推广会根据经验,必须给200个客户打电话,发出邀请,才能实现60个客户到场。而且,邀请一个客户到场,需要打3次电话:第一次发出邀请,并Email会议资料;第二次,在客户看过资料之后,了解客户意向;最后,还要在推广会即将开始前,再次电话确认客户是否会到场,这就意味着王鑫要为此打600个左右的电话。动作分解后,王鑫要把这600个电话分配在相应的日期下。假设王鑫决定1月6日~10日打第一轮电话;2月11日~20日打第二轮电话;2月21~26日打第三轮电话。那么,在相应的时间段内,加上其他工作,衡量时间分配,就可以做出每日的工作计划。我们以1月6日~10日为例,具体内容见表2.

在制定计划时,要记得先把常规事项填入表中,例如,王鑫就要先填入销售例会,以免忘记考虑这些常规事项所占用的时间,为某一天分配了不合理的工作任务。如果王鑫忘记考虑销售例会,在周五的时候,也规定要打60个电话,到了周五,才发现只有半天时间,那就意味着这天的任务无法完成。而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月的计划通常是全盘计划,一天打乱了,后面的计划也会跟着乱,导致整个计划失效。所以,定计划时一定要考虑周全,为所有工作留下充裕的时间

如果王鑫能在一年之初,就制定这样详细的销售计划,那么,年末的收益基本上是可以预期的,不会出现到了9月份,才发现无法完成任务的尴尬局面。所以,制定一个有效的销售计划非常重要!

推荐第7篇:如何制定有效的工作计划[材料]

高效工作 计划先行

——记如何做有效的工作计划

随着科学管理的日益推进,对工作效率的提升及工作执行力的提高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因而制定有效的工作计划对各项工作的推进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美国思想家W.P.弗洛斯特曾提出一条著名的弗洛斯特法则:在筑墙之前应该知道把什么圈出去,把什么圈进来。这条法则说明:如果一开始就明确发展的界限,知道要达到怎样的目的,最终它就会随着目标前进,不会做出超越界限的事来。而计划作为管理的四大职能中的首要职能。计划工作就是在我们现在所处的地方和我们想要去的地方之间铺路搭桥。工作计划就是指明发展目标,界定发展方向,并能有效的减少重复和浪费。工作计划的制定与执行的好坏,往往可以决定一项工作项目的成功和失败,乃至决定整个企业的兴衰存亡,因而工作计划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一、指明方向 协调行动 提高工作效率

目前公司的工作状态主要分为两种形式:

第一种是消极式的工作,主要表现特征是“等事做”,等待上级安排工作,等待下属请示工作,出现意外时去补救工作,也叫“救火式”的工作。

另一种是积极式的工作,主要表现特征是“找事做”,不等领导安排,按照自己或部门的工作目标,提前制定工作计划,明确要做的工作。也叫“防火式”的工作。

由于公司的经营是处在一个动态可变化的环境之中的,只有时刻明确公司的前进方向、位置和处境,时刻把注意力集中在真确的航向上,公司才能健康稳定的发展。工作计划就能指明公司发展方向,是公司上下协调行动的纲领。科学、合理的工作计划可以保证各部门的工作始终能有条不紊的进行。制定工作计划是我们积极式工作的起点。

二、预测变化 少走弯路 化繁为简 化难为易

计划是面向未来的,而未来又是未知的,存在诸多的不确定因素,制定工作计划则可以经过周密的思考,寻找各项工作的推进达成方法,对将要进行的工作进行步骤预测、时间预测、分工预测、资料预测,将一些“意料之外”的不可控因素转化成“意料之中”的可控因素,制定出相应对策和紧急预案,并在必要时对工作计划进行调整,变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从而减少各种变化所带来的冲击。

同时制定工作计划也是对事情进行剖析的过程,如果把复杂的事情进行分步骤、分员工完成就可以更快的达成工作目标。

三、分清轻重缓急 使公司运营处于受控状态

工作计划不单是将工作事件罗列,同时也是一次时间和人力资源的整体分配和控制,做工作计划时

可以分清“重要且紧急、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不重要不紧急”四种类型的工作。根据这种情况再分配时间资源和人力资源,这样就可以对每件事情做到游刃有余。

要保证公司目标的实现,必须使各项工作都得到有效的控制。计划和控制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计划是控制的基础,控制是计划得以有效贯彻的保证。有效制定工作计划将使各项工作处在可控范围内,有利于公司的稳步发展。

此外,计划能力也是个人水平的体现 。

个人的发展要讲长远的职业规划,对于一个不断发展壮大,人员不断增加的部门来说,计划显得尤为迫切。部门小的时候,还可以不用写计划。因为部门的问题并不多,沟通与协调起来也比较简单,只需要少数几个人就把发现的问题解决了。但是部门大了,人员多了,问题也多了,沟通也更困难了,领导精力这时也显得有限。计划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

我们的工作是无形的,如果我们都不做计划,谁都不知道对方在做什么,平级之间不知道,上下级之间也不知道。问题是必然会发生的。所以我们需要把我们的工作化无形为有形,如何做到,工作计划就是一种很好的工具!

明确了制定工作计划的重要性,但在日常做工作计划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最突出的就是以下几点:

1、计划内容没有突出重点

2、总结与计划不对应

3、周计划不是月计划的分解,月计划有不是年计划的分解

其实我们并不能很好的把握怎样来制定工作计划。以周计划为例,我们在制定工作计划是需进行以下几个步骤:

1、对照当月重点工作,找出工作重点

做周计划时要对照当月计划,不要把阶段性的重点工作内容遗漏了。 周计划一定要与月计划相对应。

2、对照上周工作计划,看哪些计划没有完成。

上周没有完成的工作计划,写在本周工作计划内。不能把没有完成的工作丢弃了。

3、梳理本周重点工作,提炼出重点工作内容,避免写每周都要做的常规性、重复性的日常工作。

4、收集本周需要关注和重点事件的进展和即将进行的重点事件。

部门领导重点关注的事件就是工作计划。作为集团的一个部门、一个公司,一周内,部门主管、公司领导关注的事件至少有三到五个,如果工作计划只有两三条,证明部门领导这一周内没有重点关注的对象。

因此,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要做有效的工作计划首先就是要把握工作计划的内容。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在行动前如果我们有一个周密的行动计划,对要去做什么和如何去做都能了然于胸,那么我们就能以更大的信心和把握投入到行动中去,这样行动的成功率就会大大提高。要提高公司的执行力和工作效率,就必须做好工作计划,并准确定位工作计划的内容,工作计划的内容可用“5w1h”来概括:

(1) 做什么?(what to do it?)即明确所要进行的工作活动的内容及其要求。只有做好前期准备,

明确工作目标,才可以在工作投入过程中不浪费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2) 为什么做(why to do it?)即明确工作计划的原因和目的,并论证其可行性,只有把“要我

做”转变为“我要做”,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才能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

预期目标而努力。

(3) 何时做?(when to do it ?)即规定工作计划中各项任务的开始和完成时间,也就是所谓的

工作进度的管控,以便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对能力及资源进行平衡、评估。

(4) 何地做?(where todo it?)即规定工作计划的实施地点和场所,了解工作计划实施的环境

条件和限制,以便更合理的安排工作计划实施的空间。

(5) 谁去做?(who to do it?)即规定有哪些部门和人员去组织实施工作计划。例如:一个物业

服务项目的承接,从前期物业服务项目策划到后期接管,这项工作可粗略地划分为如下几

个阶段:前期物业服务项目策划、投标文件制作、前期物业服务介入等阶段,在工作计划

中要明确规定每个阶段的责任部门和协助配合部门、责任人和协作人,还要规定由何部门

和哪些人员参加鉴定和审核等。

(6) 如何做?(how to do it ?)即规定工作计划的措施、流程以及相应的政策支持来对公司资源

进行合理调配,对员工能力进行平衡,对各种派生计划进行综合平衡等。

工作计划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计划的内容远比形式来的重要。我们拒绝华丽的词藻,欢迎实实在在的内容。简单、清楚、可操作是工作计划要达到的基本要求。

此外,一个完整的工作计划还应该包括各项控制标准即考核指标等内容,要使计划执行的部门和人员知道,做成怎么样,达到什么水平才算是成功完成了工作计划。

工作计划写出来,目的就是要执行。执行可不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我的方案已经拿出来了,执行是执行人员的事情。出了问题也是执行人员自身的水平问题”。执行不力,或者无法执行跟计划其实有很大关系,如果一开始,我们不了解现实情况,没有去做足够的调查和了解。那么这个计划先天就会给其后的执行埋下隐患。同样的道理,我们的计划能不能真正得到贯彻执行,不仅仅是执行人员的问题,也是写计划的人的问题。

1、要结合实际情况,根据本部门结合企业现实情况,做出的计划才会被很好执行。

2、各部门每月的重点工作计划应公开。目的有两个:其

一、是通过每个人的智慧检查方案的可行性;其

二、部门的工作难免会涉及到其他部门,通过讨论赢得上级支持和同级其他部门的协作。

3、工作计划应该是可以调整的。当工作计划的执行偏离或违背了我们的目的时,需要对其做出调整,不能为了计划而计划。

4、在工作计划的执行过程中,部门领导要经常跟踪检查执行情况和进度。发现问题时,就地解决并继续前进。不应该仅仅只是做所谓的方向和原则的管理而不深入问题和现场。

最后,我们还应关注工作总结的撰写。工作总结是工作计划完成情况的说明。工作总结要针对工作计划逐条注明完成与否,或完成的量,如果没有完成,注明没有完成的原因,并列入下周工作计划。

对于领导交办的临时工作,由于未列入工作计划,在工作总结时予以注明。

推荐第8篇:《有效教学方法》

读书笔记之——《有效教学方法》

作者:(美)加里〃D〃鲍里奇

第一章:有效教师

好教师不一定有效的教师。

促成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成功率。

清晰授课:这一行为是指教师向全班呈现内容时清晰程度如何。

有效教师的情况:使要点易于理解;清晰的解释概念,使学生能按逻辑的顺序逐步理解;口齿清楚不含糊,没有分散学生注意力的特殊习惯。

清晰授课的表现:1。告诉学生课时目标,2。为学习者提供先行组织者,3。在上课开始时,检查与学习任务相关的先前学习内容,4。缓慢而明确的发出指令,5。知道学生的能力水平,教学适应学生的当前水平或略高于当前水平,6。用列举、图例和示范来解释和澄清,7。在每一节课的结束时进行回顾和总结。

多样化教学:多样而灵活的呈现课时内容。

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提问,其次是对学习设备、材料、展

示方式以及教室等的运用。

多样化教学与学生的注意力有关。

有效教师多样化教学的表现:1。使用吸引注意的技巧,2。通过变化目光接触、语言和手势来展示热情和活力,3。变化呈现方式,4。混合使用奖励和强化物,5。把学生的想法和参与纳入教学的某些方面,6。变化提问类型

任务导向:用多少课堂时间用于教授教学任务规定的学术性学科。

我讲课、提问用了多少时间?鼓励学生咨询或独立思考又用了多少时间?

我组织教学并使学生做好学习准备用了多少时间? 我评估学生行为用了多少时间?

有效教师的表现:1。制定单元和课时计划,能反映课程指南或所选课文的重要特征,2。有效率的处理行政事务性干扰,3。以最小的扰乱课堂的代价,制止或阻止不当行为,4。为教学目标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模式,5。用明确限定的事件准备单元成果

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致力于增加学生学习学术性科目的时间。

有效教师的表现:1。在教学刺激之后立即诱发理想行为,2。

在一种非评价性的氛围中提供反馈的机会,3。必要时使用个人活动或小组活动,4。使用有意义的口头表扬,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学习过程并保持积极性,5。监督课堂作业,在独立练习期间频繁地检查进展情况。

确保学生成功率:指学生理解和准确完成练习的比率 高成功率:学生理解任务,只是偶尔因粗心而范错误。 中等成功率:学生不完全理解任务,犯一些实质性的错误。 低成功率:学生根本不理解任务。

组织和安排能产生中高水平成功率的教学,并向学生提出超越给定信息的能力。

有效教师确保学生成功率的表现:1。所建立的单元和课时内容反映先前学习内容,2。在最初的回答之后立即给予纠正,3。把教学刺激划分为小块,4。应该以容易掌握的步骤安排向新材料的过渡,5。变换刺激的呈现节奏,并持续不断地为教学高潮或关键事件做准备。

与有效教学有关的一些辅助行为:

利用学生的思想力量:包括认可、修改、应用、比较和总结学生的回答,从而促成课时目标,并鼓励学生参与。

组织结构:教师用来组织将要呈现的内容,或者总结以及呈现的内容的语言。

提问的艺术:

问题的类型:内容问题和过程问题

内容问题:如教师提出一个问题,看学生能否回忆并理解特定材料。问题的答案教师事先知道,答案也直接在课堂上或书本上出现过,这个问题不需要解释,也没有别的意义,即使有也很少。

内容问题的类型:直接的,低层次的,聚合的,闭合的,事实的。

过程问题:

过程问题的类型:

间接的:问题有多种可能的解释和替代的意义。

高层次的:问题所要求的心理过程比简单的回忆事实要复杂(如概括和推理)

发散的:从不同的资料源可以有不同的答案。

开放的:并不期待、或者甚至不可能有唯一的答案。 概念的:问题要求抽象、概括和推理等处理。

探寻:教师用来鼓励学生详细阐述自己或别人答案的陈述。 教师的作用被限定在诱导、澄清、探寻额外信息和调整方向上。

教师情感:适度合适的热情

第三章: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意图:1。详细列出能实现教学亩的地特定课堂策略,从而使教学目的向课堂成就靠近,2。表达教学策略,表达的形式使你能够测量这些策略对学习者的影响程度。

认知领域: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情感领域:接受—反应—价值化—组织—个性化 动作技能领域:模仿—控制—精确—连接—自动化

第四章:单元和课时计划

课时计划的骨干结构:

1.吸引注意:技巧:引发好奇心,呈现,图表、图片、比例模型和电影

2.把目标告诉学习者

3。激发学生回忆与任务相关的先前知识

4.呈现刺激材料

5。引发期待行为

6.提供反馈

7。评估行为

第五章:直接教学策略

推荐第9篇: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数学研讨课总结

9月份,我们的有效教学研讨课讲完了,这次汇报课和以往的课堂相比可以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教师都能以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来上课,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挖掘学生的潜力,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创设了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在学生的练习设计上给予了广阔的空间,关注学生的差异,不强调一律,让学生有更自由的发挥空间来展示自己,树立每个孩子的自信,让每个孩子都获得了成功的喜悦。能深入钻研教材,准确理解教材编写意图,跳出教材,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进行大胆的改革,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紧密结合起来,强化教学互动,对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就对此次活动做如下总结。

一、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教学;培养数感,注重积累;学生思维与表现方法多样化,学用结合;鼓励学生质疑求异,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于彩荣老师在教学生认字时总是先给生字组词然后用所组的词语造句,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放开种种束缚;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关注了儿童的生活与情感世界。

二、教学效果显著。

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学习积极性高,兴趣浓,教学任务完成较好。不同层次学生均有所得,有所提高。

然而在欣喜的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在我们的课堂上还有更多不足: 1教师备课准备不充分。如果课前充分的准备,做到胸有成竹,课上就会游刃有余,随意发挥,就不至于说上句想不起下句,讲完一个知识点接下来不知干什么。在备课时应该尽量想到哪些知识点上学生可能会卡壳,然后采取什么办法突破。

2、抓不住重点。抓不住重点和难点,平铺直叙,一味的讲解,时间分配不合理,导致该讲的内容没讲,完不成教学任务。课上应该精讲巧练,大多数学生都会的知识就不要浪费口舌只要一笔带过即可。在你的课堂上总的有精彩之处,哪怕只有一处你的课堂就是成功的。应随时调控课堂作为老师我们都清楚,课堂上如果学生不听你在前面讲的天花乱坠也毫无效果。课上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适当的鼓励,眼神示意,或表扬其他学生在这方面做的真好,等很多种方法。总之得让学生买你的帐,你的课堂才能有效。

通过这次活动的开展,给我校有效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新鲜空气,虽然有效教学的路还很漫长,但我们深信,经过我们的努力,一定会结出丰厚的果实。郑家小学

推荐第10篇:有效教学

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这一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育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受到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心理学影响下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以后,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选中。而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是教学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实现有效教学已成为我国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课题。

崔允漷对有效教学概念进行了解重构,认为“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进展,而“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此观点认为有效教学中的“效”主要指教学效益,有效教学是寻求教学效益的活动,有效教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提高教学效益。此观点中有效教学只包含教学效益这一重涵义,而评价教学效益的唯一标准就是学生的发展,因此学生的发展是有效教学的唯一评价标准。

对于有效教学的含义:

第一, 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是学生的有效学习,其核心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是否有效, 关键是看学生的学习效果, 看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有效学习, 取得了怎样的进步和发展, 以及是否引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

第二, 整合、协调地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是学生进步和发展的基本内涵。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并不只是传统教学强调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而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全面、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 是注重全面教学目标的进步和发展。如果背离或片面地实现教学目标, 那么教学就只能是无效或低效的。

第三, 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通过合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有魅力的教学获得的。教学是否有效, 既要考察教学目标的合理有效性及其实现程度, 也要看这种目标的实现是怎样取得的。合规律, 即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进步、发展, 不是通过加班加点、题海战术、机械训练或挤占挪用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和其它学科教学时间等损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取得的, 而是从教学规律出发, 科学地运用教学方法、手段和策略实现的。有效果, 主要是指通过教学给学生带来的进步和发展。

从表层、中层、深层三个层面对有效教学进行结构化分析。这种观点认为,从表层分析,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形态,从中层分析,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思维,从深层分析,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理想。实践有效教学,就是要把有效的“理想”转化成有效的“思维”,再转化为一种有效的“状态”。因此,有效教学就是为达成“好教学”的目标而自觉树立先进的教学理想,并通过综合利用一切教学策略和教学艺术,使这种教学理想转化为能使师生协调发展、不断超越的教学形态的过程。这种观点认为,有效教学是师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

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在抵制“应试教育”的失效教学、探寻素质教育的“有效教学”的过程中,中小学教师角色正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第一,教师的能力正在发生着从“传递力”向“创造力”的转变。凡被认为是成功的、有效的教学,作为参与者的每一位教师一定会从中感受到挣脱“灌输中心教学”走向“对话中心教学”的激情,并且享受着教学创造的快乐。这就是说,教师不再满足于如何有效地传递现成教材内容的“传递力”,而在谋求学生独立解决课题的学习中,立足于教师对学生行为的预测,创设新的学习情境。这意味着教师的传递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升,而这些能力的提升又是以理解学生的能力为前提的。每一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越是关注学生主体的学习活动,就越是需要教师洞察学生的学习:他们是如何活动的,是沿着什么方向展开的,面临哪些问题,等等。倘若缺乏这种洞察,与学生一起随波逐流,学生主体的能动的学习活动就会灰飞烟灭。

第二,教师的视野正在发生着从“学科视野”向“课程视野”的转变。传统的分科主义课堂教学的弊端是,忽略了学科教学的道德价值;割裂了学科之间的整体关系;脱离了儿童世界和现实的社会生活世界。在“有效教学”的创造中,“三维目标”替代了“单维目标”,跨学科的“课程视野”替代了“学科视野”,因而促成了多种多样的充满探究、体验、实践、合作、创意、表达为其特征的课堂教学类型: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的教学新课堂、以体验性学习为主的教学新课堂、以社会性学习为主的教学新堂、以合作性学习为主的教学新课堂、以个性化学习为主的教学新课堂、以信息化学习为主的教学新课堂。这些新课堂无疑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综合化和实践化,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第三,教师的作用正在发生着从“控制者”向“引领者”的转变。一味强调教师的控制作用,学生唯命是从、言听计从,是难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的。这样,如何发掘教师的实践智慧,借助教师“支援”和“帮助”作用的发挥,用引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教学艺术去替代教师发号施令的教学技术,成为促进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关键。“支援”不等于“放任自流”,“支援”的教学行为大体包括:建议、发散性提问、气氛调节、肯定性评价等。可以说,“有效教学”研究中教师的角色作用不再是单纯的技术熟练者,而是“反思性教学”专家。

在“有效教学”的研究中,教师不再以知识权威和绝对权力的姿态走进教室“传道、授业、惑”,而是充当课程实施的“积极推进者”、“平等对话者”、“行动研究者”的多种角色。

而关于有效教学的特正主要有:

第一,强调教学目标要明确;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明确的教学目标不仅可以为教师开展有效教学提供指导,还可以为评价教师教学效益提供依据。

第二,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有效教学以学生发展为目标,而学生发展不能通过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教学内容,而是必须通过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才能实现。

第三,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一方面体现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师要设计和组织好课堂教学。

第四,强调课堂气氛和课堂环境要民主、自由和安全。在民主、自由和安全的环境中,学生敢想敢说,没有太多的心理压力与负担,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然而与国外“有效教学”的研究相比, 我国学者对“有效教学”的研究起步晚、发展慢、成果少。我国学者对有效教学内涵和策略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不但澄清了“有效教学”的概念, 而且探索出一些在实践中有指导意义的有效教学策略。此外, 他们在有效教学的行为和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但学者们针对有效教学的特征和方法所开展的研究却严重不足。因此, 从整体上看, 有效教学的研究仍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说,研究成果重复现象比较严重,研究内容缺乏深度,实证性研究匮乏等等。

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集中地体现了这个改革逻辑,它冲破了旧的教学法研究的束缚,立足于新的教学研究的视点。“有效教学”是寻求教学效益的活动,是转型教学规范的活动,是关注学生成功的活动。有效教学是师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 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 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

第11篇:有效提问

有效提问——课堂单向对话走向多向对话的必经之路

江苏省高邮中等专业学校 周兵

[内容摘要]“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反馈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最常用的手段,它是一种教学方法,同时更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善问、巧问,不仅可以及时检查学情,开拓学生思路,启迪思维,还有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节教学进程,活跃课堂气氛,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本文从有效提问的功能出发,分析了当前课堂提问中存在的一些误区,着重阐述了课堂有效提问的策论。

[关键词] 有效提问 问题难度 发问次数 理答

课堂单向对话不是指教学对话中的独白,而是指对话教学中教师的问题只是引发少数学生的简单回应,由于师生间的对话缺乏交互性,这种回应无法引发其他学生相应的心智活动。这是一种看似有效却只注重显性知识传授的对话,是一种看似能引起学生思考却无法促进学生思维的对话,是一种关注眼前忽视学生发展性的对话,所以这种单向对话所带来的教学效果也非常有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能着力去改变这种课堂单向对话状况,努力使之向师生间相互对话,开拓更多交流渠道的多向对话转变,那么在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的同时也有利于师生、生生互动,和谐与健康的人际关系、教学生态的形成与发展。要实现从单向对话向多项对话的转变,有效提问至关重要。

一、有效提问的功能

有效提问是指教师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教学设施的投入,取得课堂提问的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手段。其功能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诱发学生参与教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兴趣是提问的第一要素。已有研究证实,由教师引导的问答活动学生参与程度最高。这可能是由于问答包括听和说的活动,给予了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第二,提供联系和反馈机会。学生若要很好地完成老师的问答,势必就要关注教材中某些特定信息,竭力回忆所学相关内容,并围绕这些内容展开积极思考,这样便给了学生重复接触或思考学习任务提供了机会。

- 1断力。

(二)问题措辞要清晰。研究表明,教师表述问题的清晰度和明确性,将会影响学生答题的明晰性和一致性。问题的措辞要精炼、具体、明了。一次仅提一个问题,是保证问题清晰的最基本要求。一般来说,那些包含抽象、笼统、概括化语言的问题,学生通常认为是不清晰的问题,理解起来往往困难。教师一次提出一连串问题,学生从中找不出核心问题,也会使得问题变得模糊。

(三)发问次数要科学。大量的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结果一致表明,教师高频率发问对学生学习有重要的积极作用1。如在一项初中数学教学的相关研究中,50分钟的一节课,高效教师平均问24个问题,而低效教师平均问8.6个问题。而且高效教师会更多地问过程性问题,如“解释你是怎样得出这一结论的?”,高效教师平均会问6个过程性问题,而低效教师只有1个或2个。当然,发问的次数并不是多多益善,而是要与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向匹配,并且能保证每次发问都是有效的,也就是能提出是学生积极组织答案并因此参与学习的过程。

(四)提问对象要全面。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调动每位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并非一刀切,而是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充分培养学生个性。教师应对学生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不同的问题以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必须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一个最佳的“智能培养高度”进行提问,使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思考都能够回答出问题。2

(五)提问时机要得当。“抓时机,提问题”是教师在教学中掌握时间度的问题。有些时候,学生的思维缺乏主动性,这时就必须通过一定的手段,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而这时候,教师组织有效提问,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掌握好提问的时机不仅可以及时检查学情,开拓学生思路、启迪思维,还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

(六)问题理答要区分。课堂问答行为的一般过程包含发问、候答、叫答、应答、理答等五个环节。课堂多向对话的实现当然离不开教师科学 12Rosenshine,Teaching functions.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1986,pp.376-391 鲁宏飞著:《课堂教学艺术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一版,第89页

- 34 -

第12篇:治理有效

探索法治为本、德治为先、自治为基治理机制

关键词 治理有效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治理有效则必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 日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化村民自治实践,严肃查处侵犯农民利益的“微腐败”,建设平安乡村,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广东在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中,积极开展农村基层治理探索,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创新基层民主协商机制。在清远,探索推动党组织建设、村民自治、农村公共服务的“三个重心下移”,完善村级基层治理体系;在潮州,短短3个月,覆盖全市1015个村居的乡贤咨询委员会建成,成为村民自治的有益补充和提高基层治理的新路径;为让农村基层党组织严起来、强起来,2016年,我省从省市县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1955名优秀干部到软弱涣散村(社区)、2277名优秀干部到相对贫困村驻村……

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在建立法治为本、德治为先、自治为基的基层治理机制方面作出积极有效的探索,为加强农村政治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个重心下移”成中央政策

治理有效 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政府推动,必须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以民主自治激活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清远通过推动党组织建设、村民自治、农村公共服务的“三个重心下移”,完善村级基层治理体系。截至去年10月,清远在行政村一级成立1013个党总支,在村小组一级成立9707个党支部,建成1100个村级社会综合服务站,为农民提供8大类108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同时,清远还在自然村(村民小组)全面建立村民理事会,共成立了16803个理事会,作为村委会加强村民自治与服务的重要辅助力量。全市村民理事会在村“两委”的领导下,累计召开理事会议12.3万次,调解矛盾纠纷3.9万宗,协调组织开展公益事业建设3.6万件。

在梅州市蕉岭县,为有效激活农村基层治理活力,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组织村内群众,在自然村建立村民理事会(村民小组),调动乡贤能人参与社会治理,发挥村庄治理职能。村民理事会、村民小组与广大农户参与,村民的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与选举权四个权利同步发展。全县8个镇97个行政村1503个村民小组已建立592个村民理事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表示,2015年中央出台的《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中,在健全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制度,探索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上,便在某种程度上借鉴了清远的“三个重心下移”经验,对基层放权,充分挖掘基层自治能力。

省委农办主任陈祖煌认为,在解决一些农村治理难题上,村民理事会可发挥巨大作用。“关键要加强引导培育规范,使村民理事会成为村党组织领导和村民委员会指导下,协助开展村民自治的群众性组织。”

截至去年10月,全省20户以上自然村成立村民理事会、乡贤理事会等群众组织113963个,覆盖率80.4%。

近2万领导干部驻点联系群众 收回拖欠土地租金、完成口粮田分配、恢复分红,这“三大招”一出,当年远近闻名的“后进村”——珠海市白蕉镇虾山村的账不仅清了,口粮田也到位了。现在,在党支部的“硬气”作风和“温情”服务下,村民的生活正过得越来越滋润。虾山村的新气象,正是广东深入推进基层治理工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省按照“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的要求,大力推进基层治理,强化责任担当,狠抓工作落实,着力解决基层治理中的突出问题。

2015年,全省整顿转化了2805个软弱涣散党组织。2016年,全省排查确定1955个软弱涣散党组织,安排市县镇三级党委书记均挂点包村整顿。

一批侵蚀基层政权和群众利益的“毒瘤”得以铲除。“蚁贪成群,其害甚于虎”。从2015年6月到2017年初,全省纪检部门排查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违法违纪线索5.8万多条;检察部门立案查处涉农职务犯罪案件1500多件2000多人。

在全省总动员推进乡村基层治理补齐短板的同时,各地还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治理机制。在茂名市信宜市,1892名镇(街道)干部组成400个驻点团队,开启“白加黑”工作模式,实行“夜访”。驻点日当天,针对部分农民白天不在家的实际情况,打破8小时工作制,利用群众晚上空闲时间夜访。

全省全面推行乡镇(街)领导干部驻点普遍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全省1587个镇街近两万名领导干部,组团进驻村(社区)、群众家庭、企业工商户,打通了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一线案例

2000余村民理事会带头干 阳山美丽村庄建设掀热潮 “生我养我的山根好棒啊,变化太大了!”12月20日,阳山县下坪村山根自然村外嫁女梁朝雯在回村办事时,看到原先留存在记忆里牛粪遍地的村道变得干净整洁、杂草丛生的荒地变成了健身小广场、破败不堪的泥砖房拆除后改成了菜园子,难抑心中喜悦之情,特意拍摄了小视频在微信朋友圈传播,为山根村点赞。

“有一年我带女儿回来过年,女儿玩耍时不小心摔了一跤,结果摔到了一堆牛粪上,哭着喊着以后再也不来了。”梁朝雯感慨地告诉记者,回家后要把拍摄的山根变化告诉女儿,更要带她回来亲眼看看妈妈的家乡变化有多大。

山根村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其实是始于2017年山根村村民理事会换届,热心村庄公益事业的村民梁福建、梁远志等当选理事会成员。

“前期工作是不好做,就连老婆也埋怨自己多事。为了做通个别村民无偿拆除废弃泥砖房的思想工作,上门不下十多次。”回想起半年多来的经历,梁福建咧嘴笑了起来,现在村庄环境有了明显变化,村民尝到了甜头,积极性特别高。截至目前,山根村已筹资80多万元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

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阳山县充分发挥村级基层组织自治作用和村民主体作用,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发动村民自己议、自己筹、自己干、自己管,由村民齐心协力,形成共识,制定村规民约,从“要我建”“要我美丽”向“我要建”“我要美丽”转变,形成了“人人为村庄建设发展出一份力”的良好氛围。

在小江镇双山村委会雷公岩村,村民理事会发动村民拆除危旧泥砖房、猪牛栏圈、露天厕所45间,仅用半年时间,就将雷公岩美丽乡村建成示范村。理事会成员陈金强告诉记者,为了激发美丽乡村建设,理事会经常组织村民到周边建设较好的村庄参观,“看到别人的村庄建设那么好,干劲就被激发出来了。” 在黎埠镇升平村委会瓦潭村,由村民理事会动员乡贤朱育权回乡带头捐资,并发动村民筹资,已投入资金约90万元建设美丽乡村,村中面貌焕然一新。

目前,阳山县共建立159个村党总支和971个村级党支部。在自然村(村小组)一级组建村民理事会共2453个,理事会成员10145人,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让村中事情有人理、有人管,共建家园齐齐出力;村民理事会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发动村民在农村承包土地整合整治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人居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2016年度阳山县共有199个村庄通过美丽乡村市级验收,其中整洁村169个,示范村28个,特色村2个,发放奖补资金5000多万元。2017年,全县美丽乡村建设热情持续高涨,非省定贫困村美丽乡村创建共223个,其中整洁村177个,示范村42个,特色村4个;省定贫困村55个、20户以上的自然村660条。

以乡村振兴战略带动城乡融合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党委书记、副会长兼理事长陈炎兵认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基本前提,乡村振兴的核心和最根本的问题是经济振兴。必须形成城乡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的充分自由流动,彻底打破现存的城乡二元结构——

改革开放将近40年来,我国全面推进城市改革,城市发展成效显著,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农业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并凸显了许多不容忽视、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

乡村产业的核心是农业,但我们不能走传统农业发展的老路,必须发展现代农业,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新型城镇化可以将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城乡接合部为切入点,引导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态势,有力推动了乡村产业发展

衡量我国城镇化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它是否带动了乡村发展,是否成功就地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等农业转移人口,并成功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什么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如何认识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近日,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党委书记、副会长兼理事长陈炎兵接受了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的采访。

记者:为什么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陈炎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我们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因此必须采取重大战略措施全面提升农业及农村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实现全国所有农民的小康愿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是促进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将近40年来,我国全面推进城市改革,城市发展成效显著,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农业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并凸显了许多不容忽视、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这些问题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成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补齐这块短板,就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并提出全面、系统和根本性解决方案及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现代化是一个全面和整体进程,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和体现,同时也是全面现代化的薄弱环节和难点。乡村振兴战略,也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举措。

记者:如何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内涵? 陈炎兵: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基本前提。乡村振兴的核心和最根本的问题是经济振兴。乡村产业的核心是农业,但我们不能走传统农业发展的老路,必须发展现代农业,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产业兴旺是关键,生态宜居是前提,乡风文明是灵魂,治理有效是保障,生活富裕是根本。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实现乡村振兴,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关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快速城镇化阶段,截至2016年底,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57.4%,不过,总体上的城乡二元结构依然没有破解,城乡之间不平衡发展问题日显突出。不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因此,必须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加强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形成城乡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的充分自由流动,彻底打破现存的城乡二元结构。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根本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薄弱环节是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我国未来的发展潜力、空间和机遇也在农业和农村。而且,我国工业和城市也具备了反哺农业和农村的力量和条件。因此,把乡村振兴作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既具有现实必要性,又有现实可行性。

记者:如何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陈炎兵: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具有重大全局意义的发展战略,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改革勇气和创新精神,系统谋划、统筹推进。 一是要切实做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顶层设计。乡村振兴的战略顶层设计,核心是加强政策和制度的顶层设计,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通过改革与创新,消除不利于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障碍和制度瓶颈,形成各行各业支持农村农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是要切实加强产业培育和产业支撑,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强化农村产业培育和产业支撑,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通过农村闲置宅基地整理、土地整治等新增的耕地和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三是要切实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合理配置。要建立健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以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三权分置”)为契机,促进农村土地的流转和收益。创新农村金融政策,推动金融资本向农村流动。推动城镇化过程中企业创造和积累的资本下沉到农村,推动企业下乡。推动科技、管理、劳动力等要素下乡。深化户籍、医疗和社会保险、就业创业等制度改革和创新,促进人才自由流动,尤其是激励和吸引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

四是要切实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保障农民基本权益。改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加强农村土地整治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建设环境友好新农村。完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配套设施,继续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水平,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

记者: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发展格局。在您看来,应如何理解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 陈炎兵:新型城镇化是乡村振兴的助推器。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振兴,关键是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新型城镇化最根本的作用就是促进城乡产业融合,直接结果就是实现城乡产业要素自由流动。另一方面,我国农业人口占全部从业人口的比重高达27.7%,发达国家一般低于10%,要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并缩小其与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距,就要通过新型城镇化来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从这个角度看,新型城镇化是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新型城镇化是城乡产业发展的融合剂。新型城镇化可以将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城乡接合部为切入点,引导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态势,有力推动了乡村产业发展,实现了大中小城市和乡村产业资源要素的流动、交换和融合,实现了城镇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协同共进。

从另一个角度看,乡村振兴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然结果。新型城镇化一方面是人的城镇化,让城市中的农业转移人口真正成为市民,或者通过大力发展小城镇,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的就地市民化。另一方面,城镇化的结果是城乡产业融合化,实现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乡村振兴也是新型城镇化成功的重要标志。我国的城镇化是不同于欧洲和美国等先行城市化国家的新型城镇化,这个“新型”最突出的体现是我国人口多,推进城镇化速度快,根本的路径是就地就近城镇化。因此,带动乡村发展是我国城镇化的重要任务,衡量我国城镇化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它是否带动了乡村发展,是否成功就地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等农业转移人口,并成功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林火灿)

当前城乡融合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

核心提示:当前,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当中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的不充分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事实上,早在本世纪初党中央就基于城乡发展的现实,开始对城乡关系做出重大调整。

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体现。 当前,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当中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的不充分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事实上,早在本世纪初党中央就基于城乡发展的现实,开始对城乡关系做出重大调整。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城乡一体化;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后城乡发展一体化成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之一;2017年,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从统筹城乡发展,到城乡发展一体化,再到城乡融合发展,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但是从内容上体现出党中央对于城乡发展失衡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对于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思路不断升华。

当前城乡融合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新形势下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阶段性目标。201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领导人指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主要内容包括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以及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对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是新型城乡关系的最终目标,是一个需要花费较长时期,直到我国实现全面现代化才能完成的历史任务。从我国城乡关系的现实出发,城乡融合发展则是一个阶段性目标,只有通过城乡融合发展程度的不断深入,最终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基于以上认识,结合我们近几年对于城乡发展一体化评价的相关研究成果,将当前城乡融合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城乡二元经济问题突出

城乡二元结构始终是制约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障碍。近年来,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加快,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城乡二元经济问题呈逐年持续改善趋势,但改善程度十分有限。更为严峻的是,部分地区城乡二元经济问题还呈现恶化趋势。

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尚未建立 我国要素市场改革明显滞后,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受到诸多限制,要素价格扭曲和市场分割现象仍然存在,严重制约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提升。

一是,农民进城的门槛依然较高。虽然本世纪以来,户籍以及城市就业、社会保障等制度改革改善了农民向城市流动的环境,也降低了农民在城市就业和居住的成本。但是促使农民家庭整体迁入城市的制度环境依然没有建立,特别是城市的住房、子女教育等制度成为农民在城市定居的最重要限制因素。

二是,城乡金融市场存在严重的藩篱,资金缺乏有效的双向流动。特别是商业化改革以来,随着国有银行城乡金融规模的不断扩大,城乡金融机构分布更加失衡,现存农村金融机构有效供给不足,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对农业农村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与此同时,由于现行土地制度的缺陷,城市资本适度合理进入农村土地市场的机制也未建立起来。

第三,土地财政以及城乡二元土地市场刺激了城市蔓延扩张,土地城镇化速度显著快于人口城镇化速度。其结果一方面造成了土地利用的低效率,同时也使得农民无法同等分享城镇化发展的好处,加剧城乡发展不平衡程度。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任务艰巨 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近年来,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了显著成效,城乡居民在医疗保障、义务教育以及基本养老保险方面均实现了制度全覆盖。但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差距依然较大,其中教育发展不均衡和卫生发展不均衡是主要短板。

一方面,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素质不断提高,城乡义务教育教师素质差距不断缩小,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妇女健康和保健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医疗人力资源数量不断增加,但由于起点较低,进展缓慢,因而,整体提高程度较小,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依然较差。

另一方面,城乡人口受教育水平、城乡医疗人力资源配置差距有所扩大,由此减缓了教育均衡发展和卫生均衡发展实现程度的提高,并最终制约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的提高。以上还仅仅是从基本公共服务数量的角度进行城乡比较,如果进一步考虑质量差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可能会成倍增加。

新农村建设提升空间巨大

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要求,要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使之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互惠一体,形成双轮驱动。虽然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按照城乡融合发展的要求依然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在村庄布局、乡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乡村文化保护和传承,以及村庄治理方面均存在相当大的改善空间。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对策思考 稳步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

城镇化是农业现代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国际经验表明,只有城镇化进入稳定期以后,农村人口大量减少,城市反哺农村的能力显著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在农村的普及率明显提高,才能逐步迈向全面的城乡融合发展。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城镇化。

一是,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一步放宽落户条件,允许农业转移人口在就业地落户,制定实施推动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激励机制,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在农村的合法权益,实施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

二是,提升县城和重点镇基础设施水平,加强县城和重点镇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特色镇发展,带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就近城镇化。 三是,完善土地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机制。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改革。

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

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体现。就目前来看,主要是要打破要素从城市向农村流动的体制和机制障碍。积极创新城乡在人才、土地、资金、技术方面的制度安排,推动优质要素向农村流动。

一是在稳定土地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深化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城市资本、人才和技术进入农村创造条件。

二是拓宽融资渠道为农业农村提供金融支持。大力推进农村金融创新,完善农村金融体系,适当增加农业政策性银行。农村金融服务机构要加大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信贷支持力度,要明确将“取之于农”的存款按照一定投放比例“用之于农”。不断增设或升级改造营业网点,加大乡镇及以下网点的布设力度;促进金融机构间的合作,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大力拓展资金来源,发展互联网金融,规范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拓展农村信用卡业务,解决农民短期资金周转需求。建立农民信用体系,将农民就业生活的微观行为转化成可计量的信用程度,为农民贷款申请和发放提供可靠的依据,进而降低门槛并提高授信额度。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内容。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着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强城乡一体化的教育规划,优化教育布局。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以常住人口为准的教育服务体系,按照人口动态监测情况布局教育资源,并通过财政拨款、设备添置和教师配置等向农村学校倾斜。积极推动优质教师资源在城乡的合理流动。 第二,加快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和就业援助制度。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和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以国有公益性人力资源市场为主体、职业中介机构为补充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保证城乡劳动力就业和企业用工;开展城乡劳动力免费职业培训,提高城乡劳动力就业素质和能力。

第三,加快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建立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为总体目标,巩固和提高城乡社会保障并轨成果。一是建立健全更加公平可持续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注重统筹各类社会群体和各类保障待遇。二是建立健全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社会保障向外来落户人口覆盖。

推动规模经营,消除城乡二元经济

发展规模经营的目的在于提高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实现城乡产业协调发展,从而消除城乡二元经济。当前,发展规模经营除了土地制度不适应以外,缺乏高素质的现代职业农民也是非常重要的制约因素。针对农村劳动力素质继续恶化的趋势,国家应该继续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并且对农村留守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培训。

进一步可以考虑将职业农民教育纳入现行教育体系当中,并从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尤其在办学用地场所、创业基地建设、办学设备购置和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推动职业农民教育顺利、健康发展。(编辑:任琳贤)

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基本保障和实现路径

通过“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振兴乡村目标,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提出强国富民战略安排之一。深入研究这一宏伟构想十分必要。

一、振兴乡村战略各项目标之间的基本关系 振兴乡村的各项目标中,核心是让乡村居民的生活富裕起来,特别是让乡村的农业居民富裕起来。欠发达国家普遍特征,是由收入指标差异所反映的城乡二元结构,即乡村居民收入显著低于城市居民,农民贫穷,乡村凋敝。让农民富裕起来,不仅是负责任政党和政治家的最有价值的承诺,更因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成功转型的现代经济体系的强大支撑,所以实现目标异常艰难。此项承诺真可谓一诺千金,必经万般努力,方可玉汝于成。实际上,中国农村近年之所以发生巨大变化,也依赖于中国经济结构的良好转型所提供的支撑,其中,最核心因素正是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市场关系对农村社会的渗透,以及农业技术的巨大进步。

生活富裕的前提是产业兴旺,而农民富裕的前提则一定是农业产业兴旺发达。生活富裕的标志是货币收入增长带来的购买力强大,而其支撑力则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高,即越来越少的劳动力生产更多的产品。若一个国家的吃饭问题要使用国家半数以上的劳动力资源,则意味着这个国家农业劳动生产率很低,农民便不可能富裕。

生活富裕、产业兴旺也是乡风文明与治理有效的重要基础。去年到今年笔者在农村调研注意到一个普遍性的变化,乡村居家妇女彼此间吵架的事情变得罕见,邻里关系变得友善起来,互相帮助已成风气。小偷小摸的事情近乎绝迹。原因其实很简单,也很重要。随着农民收入提高,邻里的亲情相对升值了。我们在调研中还注意到,农民富裕以后,农村公共事务的协商合作水平也在提高,一些过去难以达成的公共事务协议也变得容易达成了。我们在几个省的调查都发现,过去一些涉及拆迁、调地的事情,总令百姓抱怨、干部发怵;现在情况不同了,农民之间商量出一个方案的概率明显增加。这些变化固然与乡村治理变革有关,例如实行政经分离改革、自治体设置下沉到组改革以及建立各种理事会等,更与农户富裕引起的价值判断变化以及农户经济活动平台的变化有关。 生活富裕、产业兴旺与生态宜居水平的提高也有密切关系。农村生态宜居包括排放减量、景观怡人、密度适宜、交通便捷等要素。农民生活富裕达到一定水准以后,才开始看重这些要素的价值。产业进步之后,人们才有能力通过持续技术创新,不断降低同一单位的热量产出所必须开发的土地面积,使更多的土地用于维持自然风貌。

提出生活富裕、产业兴旺两大目标对于其他目标实现的基础性意义,当然不是说其他几个领域可以无所作为。相反,近几年一些地方在农村宜居环境和乡风文明建设以及乡村社会治理诸方面积极开拓思路,取得了许多好的经验,推动了农业关联产业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例如,生态宜居水平的提高,推动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社会治理的改善鼓励乡贤发挥作用,一部分从农村流出的资源开始反哺村庄公共事业建设;乡风文明建设则直接提升了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促进农业进步与农民收入提高。

二、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乡村振兴的保障

十九大报告将“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作为实现振兴乡村五大目标的主要路径,是对我国既往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的一个总结。坚守这一经验,的确关乎乡村振兴的成败。

按我理解,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要求我们改变关于城乡关系的一系列旧认识,树立新观念:

第一,必须建立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进一步扩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从国民经济宏观尺度看,城乡要素流动合理性的标准,是要素在城乡间流动的边际国民福利产出率相等。这个教科书标准虽然无法绝对实现,但把它作为一种原则性的要求,十分有利于国民经济整体效率的提高。按照这个标准衡量,我国城乡要素市场统一的目标远没有实现。城市经济部门劳动要素的经济贡献仍显著大于乡村领域,说明劳动要素的转移任务没有完成。评价土地要素市场均衡的建立较为复杂。表面上看,我国城市单位面积土地的平均产出水平要远大于农业用地,但如果我们把环境因素考虑在内,用“福利”产出来评价土地的收益,关于均衡的计算就要另做考量。虽然农业也有排放问题,但扩大到更广大的包括森林在内的乡村地区,其对环境就有正的贡献,而城市领域则目前是负的贡献。另外,我国城市用地的平均GDP 产出显著小于发达国家。根据这些信息,大致可以判断我国城乡农用地与建设用地的市场还远没有达成均衡,突出表现是各类地价过高,而城市地价更高得离谱。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之一,是通过土地要素的进一步市场化,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第二,必须抛弃将农村视为两个“蓄水池”的陈旧思想。我们过去接受了一个“事实”,把农村农业领域当作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和贫困人口的“蓄水池”。如果这两个“蓄水池”的存在是合理的,振兴农村的五个目标基本无从谈起。报告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上不能继续把这两个“蓄水池”与农村农业捆绑在一起。农村的主体居民要逐步成为现代农业的从业者,两个“蓄水池”应该转变为常规的国民经济变量,即整体上的失业和半失业人口,并接受国家主要经济参数的调节,而不能让农村农业负担这样的“蓄水池”。今后的目标是,由农村领域资源不良匹配产生的贫困人口,转变为国民经济周期性因素与摩擦性因素产生失业半失业人口,让贫困人口生活在更容易就业、更容易得到帮助的城市,使农村经济部门与城市经济部门实现真正的“融合”。

第三,必须将农业竞争力提高战略纳入国民经济整体竞争力提高战略。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即使一个国家各个经济部门的竞争力整体薄弱,但其相对优势部门仍然可能向另一竞争力整体强大的国家出口产品,只要另一国家的对应产业部门的优势在本国相对弱小。贸易的结果是进一步强化两个国家的专业分工水平。必须看到,我国近些年与欧美的贸易格局,使我国农业的尴尬局面被显著放大。我国制造业出口已经保持多年强势地位,服务业正在迎头赶上,而农业相对优势下降。我国农业的绝对水平在提高,但国际竞争力相对于制造业显得弱小。这种情况很可能继续下去,最坏的情形是步日本农业的后尘。按报告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要求,我们不能在未来中国更大开放的格局下丢掉农业竞争力,不能让农业成为依靠高补贴存活的产业部门。不妨在这里提出一个大胆的问题:我们为什么不能让中国的国际贸易地位发生一个逆转,让中国同时生成强大的、依靠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与土地及资本密集型农业支撑的“双强”贸易结构,而让其他某些国家成为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立足的国家?事实上,这不能是虚幻的异想,而必须是非实现不可的“伟大梦想”,否则城乡融合发展就没有实现可能。这个目标当然不能靠敲锣打鼓来实现。中国当下正在推动农村脱贫攻坚宏伟社会发展工程以及城乡教育一体化杰出构想,这将助力这一伟大目标的实现。

第四,必须使各项经济政策推动中国人口布局大调整。如前所述,中国农民要富裕起来,归根结底要靠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的低劳动生产率难以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实现“融合”。我们的现实是,依靠超过40% 的农业劳动力产出占比8% 的GDP。这个相对劳动生产率太低,不可能让农民富裕起来。如果去掉农村那些实际上没有真正下地的劳动力,我国生产出约8% 的GDP 的农业劳动力大约占总劳动力的25%。这个劳动生产率仍然低于城市经济部门。如果能通过城乡区划的合理调整,建立更合理的统计口径,我国目前城市化率还会有所提高,估计可达到62% 左右。考虑到国际经验数据,再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如果政策调整比较好,粗略可判定在2035 年前后,我国农业产业GDP 占比可能下降至5% 左右,农业从业人口占比下降到10% 左右,这将使农业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这个时候,我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下降至20% 以下,相应地,我国城市化率也会达到80% 左右。这个目标实现,意味着农业更加强大,农民平均收入接近城市水平,城乡融合发展获得成功,十九大确立的2035 年的其他社会进步目标也相应实现。这个过程也意味着人口布局的大调整;这种调整是所有其他发展目标实现的基础。

第五,必须完成现行农村政策在实施对象上的转变。在全国城乡区划不合理、城乡各地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不匹配、村庄人口与农业从业人口相当不对应的情况下,我国农业农村政策体系内包含了许多矛盾,大量基础性的信息不真实、不充分。信息失真使我们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缺乏决策依据,甚至造成决策误导。2017 年,笔者在东部某省某镇做调查,注意到该镇85% 的道路被称为农村道路,并按照相应的规范建设和管理,但实际上该镇工厂林立,商贸繁荣,人口密集,农业从业人员只有5% 左右。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这种情况比比皆是。基于这种情形,现有农村政策也要转变,一些政策要归并为一般性的覆盖城乡的政策,一部分要转变为城市发展政策,还有一部分要转变为单纯的农业产业政策。通过这个转变,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才会更精准,更有利于提高城乡融合发展水平。

三、振兴乡村的关键举措

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振兴乡村,需要国家一系列社会经济政策发生转变。笔者认为下列政策模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技术进步模式转变。应该大力发展劳动替代型农业技术和水肥药节约型农业技术,前者如大中型农业机械,后者如转基因育种技术。通过这两类技术可以极大提高我国劳动生产率,改善农村环境。多年来,在转基因问题上,外行的声音压倒了技术专家的声音,极不正常,应通过有效的科普活动改变这种局面。

农地保护模式转变。现行农地保护政策的综合性约束力弱,效果不够好。应该将目前多种农地保护区政策统一为国家农业保护区,并对保护区内的村庄、河流、道路采用目标匹配度高的统一政策,增强农地保护的效力。此项政策的转变还应配套解决土地用途的预期不稳定问题,使各类土地价格回归正常水平,特别是降低农用地地租率。

城乡区划模式转变。如前文所述,不合理的城乡区划办法严重降低政策的有效性,也扭曲国民经济的基础信息,必须做出调整。应该将作为行政区划的城市与人口密度意义上的城市区别开来,将后一种概念作为区别于乡村的统计概念。例如,可以考虑将建筑用地连续的、人口总量超过两万,且其核心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超过5000 人的地理单元定义为城市,将城市以外的其他非工矿区、非机场等特殊设施的区域定义为乡村。按照这个定义,我国城市数量会增加到数千座,发达地区的某些村庄也会联合为城市。适应这个变化,我国还可以设立“县辖市”行政区划类别。这种城乡区划建立后,城市的设置将会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大量相关政策也会更容易操作。

城乡社会治理模式转变。如果城乡区划模式实现转变,真正的乡村就是另一番面貌,以往讲是乡村治理也会相应发生变化。若城市化率达到80% 左右、农业从业人口占比达到10% 左右,大量专业农户因生产发展需要,会分散居住,还有一些农户会与其他约10% 的逆城市化人口一起居住在小的村镇。这个时候,大量的村委会设置可能就不再必要,公共服务的中心将是一批小城市和少量的村镇。绝大部分农户距离城市不会超过半个小时的车程。农户可能会在自己的名片上写上自己的住地“某省、某县、某市和某路几号”。对于这样一个人口布局形态,社会治理不再需要区别城乡,农民就是市民,只是因为他的职业需要住在乡村。这样一来,城乡分野将只具有景观差别的意义,其他差别将不再重要。

土地产权变革。适应城乡融合发展的需要,土地产权制度以及农业经营制度也应发生变革。中央已经肯定的“政经分离”模式应该推行,乡村的公共服务由小城市或村镇直接提供,乡村经济服务由农民自己的组织及政府农业机构提供。乡村土地管理应该置于农业保护区框架之下。在土地用途不变的情况下,农业保护区内土地可以自由交易。通过此项政策转变,目前许多复杂的土地制度难题将不复存在.

奋力开启江西乡村振兴新征程

龚建文

2017年12月04日07:44 来源:江西日报

分享到:

  

 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把这个战略庄严地写入党章,这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新特点、深刻认识我国城乡关系变化新特征的基础上,着眼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任务,对“三农”工作作出的新的战略部署、提出的新的时代要求,是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十分丰富,其中“四大提升”意蕴深刻。一是从“‘四化’同步发展”提升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业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三农”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表现。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党中央着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导向和农业农村“短腿”、短板的问题导向作出的战略安排。二是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升为“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定位更高、目标更明、路径更宽,更好地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要求,体现了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时代要求。三是从“农业现代化”提升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过去讲农业现代化,更多的是侧重发展现代农业,是侧重农业服务于工业、农村服务于城市。但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稳固的,农村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是从“统筹城乡”提升为“城乡融合”。 由“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到“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再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城乡融合发展”,更加强调城乡地位的平等、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城乡空间的共融。城乡关系中的乡村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深刻变化和战略调整,乡村不再是单纯被动地接受城镇反哺,也不再是单纯被动地被统筹带动,乡村成为与城镇并行发展的主体,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近年来,江西全省上下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对江西工作重要要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嘱托,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整洁美丽、和谐宜居”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农村发展保持了好态势,农村改革实现了新突破,农村民生得到大改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影响和制约农村发展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因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的决策部署,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力争走出一条新时代江西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新路。

着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构建江西特色现代农业新体系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应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以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为抓手,向绿色生态优势要竞争力,加快形成“产地生态、产品绿色、产业融合、产出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一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促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全面推进优质稻、蔬菜、果业、茶业、中药材、草食畜、油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九大特色产业工程,突出抓好油茶、竹业、香精香料、森林药材、苗木花卉、森林景观利用六大林下经济产业,变特色优势为经济优势。二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充分用好全国唯一的“全国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试点省”这块金字招牌,着力打造农业基地江西样板;积极开展绿色生态品牌建设,大力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加强培育“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品牌;积极开展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循环化再利用模式研究,探索循环农业、低碳农业和绿色农业新模式,加快构建现代化绿色有机产业体系。三是推进农村

一、

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产品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加快推进农业与信息、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农业机械设备、农业智能装备、物联网、智慧农业等新产业和新业态,促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构建农业与

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让农民更多地分享

二、三产业创造的价值增值和收益分配。四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创新集体经济增收模式;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夯实农民增收致富的基础。

着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生态宜居”江西样板

以农村“整洁美丽、和谐宜居”为目标,开展美丽乡村升级行动。一是大力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绿色化、生态化,发展绿色产业,培育“美丽经济”; 培育一批高标准、高普惠、可推广的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建设一批集生活、生产和生态于一体的乡村田园综合体、村落风景区、旅游风情小镇,打造一批美丽小镇、美丽村庄、美丽庭院、美丽田园,让美丽乡村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宜居家园和市民休闲养生养老的生态乐园。二是深入开展乡村人居环境整治。集中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深入推进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完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度,建立乡村环境治理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农村无序、违规建房整治,改造提升传统民居、老旧院落,实施“百年住宅”保护工程,“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三是加大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探索开展耕地休养生息机制;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四是推进智慧乡村建设。以“互联网+农村”为手段,构建“村级管理+为民服务+对外宣传”美丽乡村智能化平台,培养乡村信息人才队伍,不断提升乡村信息化水平,助推“美丽经济”和美好生活,促进乡村社会生活现代化、科技化、智能化发展,与智慧城市同步推进,培植乡村特有的智慧化生活价值体系。

着力推进乡村文化复兴,建设乡风文明新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江西的乡村文化底蕴深厚,有稻作文化、陶瓷文化、茶业文化、药业文化等。一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乡村文化。加强乡村文化遗产和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历史文化名村保护,注重传统艺术、民俗技艺、人文典故、地域风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深入发掘乡村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基因,保留原始风貌和乡土特色,保护乡村社会价值体系和集体情感记忆,打造乡土的、健康的、休闲的、历史的乡村,使之成为守望乡愁的重要依托。二是加快完善乡村公共文化设施。推进乡村文史馆、文化站、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农民体育健身、广播电视户户通、互联网“光纤入户”等一系列惠民工程建设,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三是推动乡风文明的传播。把移风易俗、乡风文明建设与群众文化活动紧密结合,创新民俗文化样式,着力挖掘乡村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名人传记等乡村文化的时代生命力,形成与历史文化传统相承接、与时代发展相一致的乡村特色文化,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自觉意识,将乡村建设成为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人文家园、和谐家园。

着力推进“三治结合”,构建乡村治理新秩序

乡村治,百姓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一是抓好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和党建模式,建立科学高效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坚定乡村治理的领导力量。二是构建“三治结合”制度体系。坚持村民自治为基础,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发展农村协商民主,强化村务公开、规范村规民约,构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体系;坚持乡村法治为保障,提高涉农立法速度和质量,完善乡村法律服务体系,推动基层干部群众形成亲法、信法、学法、用法的思想自觉,建立“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乡村法治体系;坚持德治为支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道德风尚,培养家风、规范村风,形成“以规立德、以文养德、以评树德、以德育人”的乡村德治体系,实现村民自治、政府服务、道德共建的有机互动。三是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充分发挥村集体和农民的主体作用,积极搭建社会各类人才、新乡贤与乡村社会结构有机融合的平台,积极探索“党建+N”“村‘两委’+群众会”“村‘两委’+乡贤会”等乡村治理新模式,形成治理有效的共建共治共享乡村文明新秩序。

着力推进城乡配套改革,构建城乡融合的命运共同体

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走融合发展之路,是实现乡村振兴、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的客观要求。一是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全面推进符合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户籍制度、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等改革;加大农村各项事业建设力度,探索建立教育、医疗、养老、住房保障、就业等城镇资源共享机制,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形成工农互惠、城乡融合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二是建立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城乡要素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打破阻碍乡村吸纳城市资源要素的“栅栏”,建立健全乡村开放的发展制度环境,鼓励工商资本下乡,支持返乡农民创业,促进城市的资本、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与农村丰富的资源和劳动力结合,引导城市消费向农村延伸,形成城乡地位平等、城乡开放互通、城乡互惠互利、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着力培育乡村人才队伍, 造就乡村振兴生力军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根本。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一是培养造就一支优秀的农村干部队伍。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干部的培养、配备、使用,选优村支书和村主任、配强村“两委”班子;大力实施村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强化农村干部教育管理,改进考核激励机制,切实提高农村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二是培养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发挥农业高校、科研单位人才优势,培养一批高层次农业技术专家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打造“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的科技创新“领航团队”;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人才的培养,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实施“农技推广特岗计划”,创新农技推广模式,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三是培养造就一支有能力的致富带头人队伍。重点争取有经营头脑、投资意向的人才回乡创业,发掘、扶持农业产业化等产业集群发展所需的领军人才、创业团队,通过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将分散经营的小农户联合起来,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四是培养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时代职业农民。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骨干、家庭农场主、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产业精准扶贫户等为重点,加强环境、制度、政策等层面的引导和扶持,坚持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三类协同”培养,让新时代职业农民成为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主力军。

专访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城乡融合发展上寻求突破

在城乡融合发展上寻求突破——专访农业部部长韩长赋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聚焦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举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哪些重要意义?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和着力点又在哪里?为此,记者专访了农业部部长韩长赋。 鲜明的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

记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具有哪些重大意义? 韩长赋: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作为七大战略之一写入党章,释放出了鲜明的重农强农信号,社会各界对此反响强烈,农村干部群众欢欣鼓舞。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全面部署,我们要坚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履职尽责抓落实,不断开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局面。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有鲜明的目标导向,又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突出表现,必须解决好。虽然我国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在变小,农民在减少,村庄也在减少,但现实的国情是,农村还有约6亿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没有变、农民是最值得关怀的最大群体的现实没有变、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没有变。如果说在决胜全面小康阶段,我们要消除绝对贫困,那么在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阶段,就要缩小城乡差别。

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很多:农产品供给的数量和质量不平衡,农业的质量发展不充分;农业生产的规模与效益不平衡,农业的效益实现不充分;农业的生产与生态功能不平衡,农业的生态功能发挥不充分;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利用不平衡,农业国际市场和资源作用发挥不充分;各类经营主体发展不平衡,小农户分享农业现代化成果不充分。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乡村振兴就不能顺利实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给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战略机遇。党的十九大在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鲜明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是重大原则,也是重大方针,是顺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保障。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在干部配备、要素配置、资金投入、公共服务等方面作出制度性安排,真正向“三农”倾斜,这必将有力地促进乡村加快发展。农业部门要在城乡融合发展制度设计、政策创新上想办法、求突破,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争取更大支持,创造更好条件。 科学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

记者:中央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20字的总体要求,对这一总要求应如何科学把握?

韩长赋: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描绘了光明前景、指明了努力方向。

实现乡村振兴,不仅要经济振兴,还要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全面振兴,这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具体体现。相较于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字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20字总要求,更加注重促进乡村整体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宏观版,内涵更丰富了,部署更明确了,要求也更高了,体现了时代的进步,回应了群众的期待。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推进乡村振兴,要把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首位,紧紧围绕产业兴旺下功夫,做大做强高效绿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乡村服务业、乡土特色产业、乡村信息产业,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要从农业内外、城乡两头共同发力,探索促进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的有效政策措施,进一步调动城乡两个积极性,大力培育乡村生产经营管理人才,激发农村创业创新活力,增强农民就业增收能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竞争力,为实现乡村繁荣、农民富裕提供物质条件,并在产业发展进程中促进其他方面发展。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记者: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动力来自哪里?

韩长赋: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依靠改革和创新两大动力。一方面要坚持不懈推进农村改革,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围绕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制约,加快构建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 当前农村改革的重中之重,是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和农垦改革三项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重点是抓紧研究制定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政策,配合加快修订农村土地承包法,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基本完成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确保政策衔接、平稳过渡。要全面开展农村集体产权清产核资工作,继续扩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多途径发展集体经济。深化农垦改革要坚持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方向,抓好农场分离办社会职能改革和农垦土地确权任务。

要加快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体制改革,激发农业科研和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以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为抓手开展联合攻关,推进科技人员分类评价和科技成果权益改革,大力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

此外,要创新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重点在支持农业绿色发展、经营风险分担、金融支农、农民培训等方面求突破。推动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支持保障体系,加快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健全完善农民风险分担机制,实施农业大灾保险试点。创新金融支农政策,健全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激励各类人才到农村广阔天地大显身手。

奋力开启江西乡村振兴新征程

2017-12-04 14:22 来源:江西日报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把这个战略庄严地写入党章,这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新特点、深刻认识我国城乡关系变化新特征的基础上,着眼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任务,对“三农”工作作出的新的战略部署、提出的新的时代要求,是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十分丰富,其中“四大提升”意蕴深刻。一是从“‘四化’同步发展”提升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业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三农”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表现。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党中央着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导向和农业农村“短腿”、短板的问题导向作出的战略安排。二是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升为“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定位更高、目标更明、路径更宽,更好地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要求,体现了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时代要求。三是从“农业现代化”提升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过去讲农业现代化,更多的是侧重发展现代农业,是侧重农业服务于工业、农村服务于城市。但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稳固的,农村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是从“统筹城乡”提升为“城乡融合”。由“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到“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再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城乡融合发展”,更加强调城乡地位的平等、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城乡空间的共融。城乡关系中的乡村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深刻变化和战略调整,乡村不再是单纯被动地接受城镇反哺,也不再是单纯被动地被统筹带动,乡村成为与城镇并行发展的主体,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近年来,江西全省上下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对江西工作重要要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嘱托,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整洁美丽、和谐宜居”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农村发展保持了好态势,农村改革实现了新突破,农村民生得到大改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影响和制约农村发展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因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的决策部署,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力争走出一条新时代江西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新路。

着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构建江西特色现代农业新体系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应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以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为抓手,向绿色生态优势要竞争力,加快形成“产地生态、产品绿色、产业融合、产出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一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促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全面推进优质稻、蔬菜、果业、茶业、中药材、草食畜、油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九大特色产业工程,突出抓好油茶、竹业、香精香料、森林药材、苗木花卉、森林景观利用六大林下经济产业,变特色优势为经济优势。二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充分用好全国唯一的“全国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试点省”这块金字招牌,着力打造农业基地江西样板;积极开展绿色生态品牌建设,大力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加强培育“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品牌;积极开展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循环化再利用模式研究,探索循环农业、低碳农业和绿色农业新模式,加快构建现代化绿色有机产业体系。三是推进农村

一、

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产品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加快推进农业与信息、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农业机械设备、农业智能装备、物联网、智慧农业等新产业和新业态,促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构建农业与

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让农民更多地分享

二、三产业创造的价值增值和收益分配。四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创新集体经济增收模式;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夯实农民增收致富的基础。

着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生态宜居”江西样板

以农村“整洁美丽、和谐宜居”为目标,开展美丽乡村升级行动。一是大力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绿色化、生态化,发展绿色产业,培育“美丽经济”;培育一批高标准、高普惠、可推广的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建设一批集生活、生产和生态于一体的乡村田园综合体、村落风景区、旅游风情小镇,打造一批美丽小镇、美丽村庄、美丽庭院、美丽田园,让美丽乡村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宜居家园和市民休闲养生养老的生态乐园。二是深入开展乡村人居环境整治。集中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深入推进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完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度,建立乡村环境治理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农村无序、违规建房整治,改造提升传统民居、老旧院落,实施“百年住宅”保护工程,“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三是加大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探索开展耕地休养生息机制;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四是推进智慧乡村建设。以“互联网+农村”为手段,构建“村级管理+为民服务+对外宣传”美丽乡村智能化平台,培养乡村信息人才队伍,不断提升乡村信息化水平,助推“美丽经济”和美好生活,促进乡村社会生活现代化、科技化、智能化发展,与智慧城市同步推进,培植乡村特有的智慧化生活价值体系。

着力推进乡村文化复兴,建设乡风文明新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江西的乡村文化底蕴深厚,有稻作文化、陶瓷文化、茶业文化、药业文化等。一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乡村文化。加强乡村文化遗产和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历史文化名村保护,注重传统艺术、民俗技艺、人文典故、地域风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深入发掘乡村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基因,保留原始风貌和乡土特色,保护乡村社会价值体系和集体情感记忆,打造乡土的、健康的、休闲的、历史的乡村,使之成为守望乡愁的重要依托。二是加快完善乡村公共文化设施。推进乡村文史馆、文化站、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农民体育健身、广播电视户户通、互联网“光纤入户”等一系列惠民工程建设,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三是推动乡风文明的传播。把移风易俗、乡风文明建设与群众文化活动紧密结合,创新民俗文化样式,着力挖掘乡村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名人传记等乡村文化的时代生命力,形成与历史文化传统相承接、与时代发展相一致的乡村特色文化,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自觉意识,将乡村建设成为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人文家园、和谐家园。

着力推进“三治结合”,构建乡村治理新秩序

乡村治,百姓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一是抓好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和党建模式,建立科学高效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坚定乡村治理的领导力量。二是构建“三治结合”制度体系。坚持村民自治为基础,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发展农村协商民主,强化村务公开、规范村规民约,构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体系;坚持乡村法治为保障,提高涉农立法速度和质量,完善乡村法律服务体系,推动基层干部群众形成亲法、信法、学法、用法的思想自觉,建立“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乡村法治体系;坚持德治为支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道德风尚,培养家风、规范村风,形成“以规立德、以文养德、以评树德、以德育人”的乡村德治体系,实现村民自治、政府服务、道德共建的有机互动。三是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充分发挥村集体和农民的主体作用,积极搭建社会各类人才、新乡贤与乡村社会结构有机融合的平台,积极探索“党建+N”“村‘两委’+群众会”“村‘两委’+乡贤会”等乡村治理新模式,形成治理有效的共建共治共享乡村文明新秩序。

着力推进城乡配套改革,构建城乡融合的命运共同体

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走融合发展之路,是实现乡村振兴、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的客观要求。一是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全面推进符合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户籍制度、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等改革;加大农村各项事业建设力度,探索建立教育、医疗、养老、住房保障、就业等城镇资源共享机制,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形成工农互惠、城乡融合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二是建立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城乡要素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打破阻碍乡村吸纳城市资源要素的“栅栏”,建立健全乡村开放的发展制度环境,鼓励工商资本下乡,支持返乡农民创业,促进城市的资本、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与农村丰富的资源和劳动力结合,引导城市消费向农村延伸,形成城乡地位平等、城乡开放互通、城乡互惠互利、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着力培育乡村人才队伍, 造就乡村振兴生力军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根本。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一是培养造就一支优秀的农村干部队伍。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干部的培养、配备、使用,选优村支书和村主任、配强村“两委”班子;大力实施村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强化农村干部教育管理,改进考核激励机制,切实提高农村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二是培养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发挥农业高校、科研单位人才优势,培养一批高层次农业技术专家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打造“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的科技创新“领航团队”;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人才的培养,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实施“农技推广特岗计划”,创新农技推广模式,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三是培养造就一支有能力的致富带头人队伍。重点争取有经营头脑、投资意向的人才回乡创业,发掘、扶持农业产业化等产业集群发展所需的领军人才、创业团队,通过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将分散经营的小农户联合起来,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四是培养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时代职业农民。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骨干、家庭农场主、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产业精准扶贫户等为重点,加强环境、制度、政策等层面的引导和扶持,坚持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三类协同”培养,让新时代职业农民成为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主力军。

(作者系江西省社科院副院长、首席研究员)

探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到底靠什么?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要科学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些都是在深刻认识我国城乡关系变化特征基础上,立足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对新时代“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从新农村建设到美丽乡村再到乡村振兴,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一以贯之,思想内涵却又不断丰富创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绘就了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顺应了农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将给“三农”发展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新要求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基础。农村活不活,农民富不富,关键取决于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兴旺农村产业,农业现代化是关键基础,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重要途径。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提升农业生产功能,还要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功能的全面拓展。兴旺农村产业,主线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保障好国家粮食安全,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还要着力推动城乡融合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在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上求突破,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快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培育农村产业发展新动能,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旺盛活力。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要求。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实现生态宜居,关键要加强农村资源环境保护,构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途径。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农村的协调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离不开文明乡风的助推、精神文化的涵育。要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推动移风易俗、文明进步,弘扬优良传统,使农民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农村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让文明乡风吹遍乡村的每一个角落。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保证。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层基础,是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治理水平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关系农民切身利益。实现有效治理,需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其中,自治为本、德治为基、法治为要,只有“三治并举”、有机结合,才能让自治运行更加高效、法治建设在村庄落地生根、道德建设真正融入村民日常生活,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会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农村才会更加和谐、安定有序。

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目的。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生活富裕就是要让农民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济宽裕,衣食无忧,生活便利,共同富裕。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城乡收入差距总体缩小,但农民增收基础还比较脆弱,农村民生短板还很突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顺应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民持续增收好势头;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全方位缩小城乡差距,让广大农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

积极稳妥推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振兴,也是生态的振兴、社会的振兴。推进乡村振兴,既要积极又要稳妥,要处理好“乡”与“城”、“人”与“地”、“统”与“分”、“予”与“活”的关系,找准三大着力点,加快推进乡村振兴重点突破。

一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产业融合是产业组织方式和形态的重要突破和创新,是实现产业兴旺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技术、市场和要素条件的深刻变化和交互影响,正在集聚和催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动能。在这一过程中,积极营造农村产业融合加快发展的良好生态,乃题中应有之义。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深化农业管理体制改革,创设有利于要素跨界配置的制度条件。健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快培育农村要素市场,引导农村产权有序流转交易。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加快数据整合共享和有序开放,深化大数据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创新应用。强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组织等主体带动,构建类型多元、活力迸发的融合主体。建设产业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创新产业融合服务方式,提升服务产业融合发展水平。

二是培育农民增收新动能。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增收,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当前,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需要挖掘农村规模经营、集体经济发展、三次产业融合等领域增收潜力,形成传统增收动能提升与新动能发展的“双支撑”;重点在促进贫困户脱贫增收,形成外部多元扶贫与内部自我脱贫互动机制,确保贫困人口如期脱贫不掉队。要坚持开源增收和节本减负增收并举,实施政策挖潜促增收、深化改革促增收、强化创新促增收、弥补短板促增收、精准扶贫促增收,构建农民长效增收机制。

三是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三治结合”是加强乡村治理的思路创新。加强乡村自治,重在强化资金投入和人才保障。要健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制度,加大农村公共事务支持力度,夯实村民自治的基础。加强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提高乡村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推动返乡下乡人员积极参与乡村治理。采取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扶持农村社会组织发展。健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推进村务公开,发挥社会各类人才、新乡贤等群体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加快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在村委会建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为农民和村委会提供法律服务。引导村民制定完善乡规民约,推进移风易俗,加强农村家庭文明建设,广泛开展诚信教育、孝敬教育、勤劳节俭教育,激发农民荣誉感上进心,引导农民群众向上向善。 乡村振兴到底靠什么?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那么,对于乡村振兴战略,让我们来看看专家们都怎么说?

产业兴旺

调优结构 效益更高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两稳”“三进”,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形势的突出特征。“两稳”,就是农业生产稳,农民收入稳。“三进”,就是农业结构调整有序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大步迈进,农村改革稳步推进。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在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农村“四化同步”的交汇期中,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产业兴旺被摆在第一位。 乡村产业兴旺,必须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当前,就是要扭住农村发展的矛盾,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转型。

具体来说,推进农业现代化,要突出抓好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三个重点。当前,要以构建“三大体系”为抓手,推动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等转型升级,努力向现代农业迈进。要推进产品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调优调高调精农业产业,促进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强化物质条件支撑能力建设,提高农业良种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提高农业的产业素质和竞争力。要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发挥适度规模经营的引领作用,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水平。 乡村产业兴旺,必须大力推进农村各项制度改革。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三权分置”改革、“三块地”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为乡村产业发展厚植改革优势。农村改革要从生产端发力,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着力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制,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从整体上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使农业供需关系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新的平衡。 生态宜居

乡村美了 生活更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领关于“三农”工作的部署,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生态宜居的好环境是重要内容。

在过去相当长时期内,为了吃饱肚子,人们曾不惜代价毁林毁草开荒种粮,超采地下水以抗旱夺丰收,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以获取高产。这种农业发展方式虽然带来了丰富的农产品,但也造成亟待改善的生态环境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农村的要求,不仅要提供充足、安全的农产品,而且要提供清洁的空气、恬静的田园风光等生态产品,还要提供农耕文化、乡愁等精神产品。满足这些需求,离不开生态宜居的好环境。 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不仅要搞好农村房前屋后的垃圾处理、村内道路的硬化,而且要加强生态建设,在农业农村发展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

应当说,近年来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以及免费义务教育、新农合、新农保等基本公共服务从无到有的变化等,都为实现生态宜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实现生态宜居,要加强农村生态保护。把农业绿色发展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让我国农业尽快“绿”起来。要靠建立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加强对农业生产者的规范和约束,更为关键的是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使农民从绿色发展中得到真金白银,进而使绿色生产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

实现生态宜居,还要努力建设农民的幸福家园。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注重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科学编制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和村庄规划,同时开展人居环境治理,让新时代的乡村不仅绿起来,更要美起来。

乡风文明

心齐风正 邻里更睦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把乡风文明作为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重提乡风文明,具有重要意义。乡风文明不仅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也对乡村产业、乡村生态、乡村治理以及百姓生活富裕等发生着重要影响。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和重要保障,是乡村建设的灵魂所在。 新时代的乡风文明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我们不仅要传承优秀的家风、村风,继承和发扬尊老爱幼、邻里互助、诚实守信等优秀传统文化,也要体现“五位一体”和五大发展理念等新内容。新时代的乡风文明要实现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融合。不仅要体现传统民俗、风俗等乡村文化,也要让农民在村庄享受到现代城市文明。新时代的乡风文明要体现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中国乡村是文化宝库,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理念,中国的乡风文明建设在吸纳世界文明成果的同时,也要对世界文明做出中国贡献。

乡风文明建设要注意三方面问题:第一,充分认识乡村的价值。把乡风文明建设融入乡村建设的方方面面,乡村振兴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充分认识乡村作为文化载体的重要性。乡风文明建设要在尊重原有乡村文化体系的基础上吸纳现代文化,而不是离开原有文化基础另搞一套,更不能以破坏乡村文化载体为代价。第三,充分认识乡风文明建设的综合性与发展性特点。乡风文明的综合性特点不仅表现为内容上,也表现在建设途径和方法上,乡村建筑格局、公共服务、组织制度、乡规民约等都是影响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社会发展了,环境变化了,乡风文明的内容与形式也会与时俱进。乡风文明建设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治理有效

公平稳定 村庄更兴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院乡村治理研究室主任-谭秋成】农村治理有效意味着以最高效的方式为农村居民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维持公平正义,保持农村社会稳定。治理有效需要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坚持民主选举村委会主要成员,完善村民议事会和监事会制度,让农村居民有表达对公共服务需求偏好的渠道,能对村民委员会进行有效监督,降低公共服务供给的成本;治理有效需要处理好村民自治与上级政府的关系。行政村只是整个社会治理中的一个小的单元,必须执行国家意志,贯彻国家的方针政策,上级政府通过转移支付交办的道路、水利、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供等工作,一定要完成好。当然,上级政府也需要了解村民的真正需求,平等对待每个村和村民,将适合村民自己管理的事务下放到乡镇和村一级,扩大村民自治内容,同时接受村民和社会监督。坚持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理顺村与上级政府关系的制度保证。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和社会转型,农村社区从封闭走向开放。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振兴乡村的关键是利用好农村的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因此,可以预见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将出现农村和城市之间、不同农村社区之间要素相互流动,如部分农村居民进城,部分城市居民、资本、知识和技能下乡。当前农村社区治理最要紧的任务之一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土地等集体资产的产权界定清楚,保护现在农村居民的利益;任务之二是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让新加入农村社区的居民参与决策、管理和监督,保护这部分新型农村居民的权益。

生活富裕

腰包鼓了 干劲更足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就是“人”,农民生活好了,干劲足了,农业农村的发展才会一片生机勃勃。近年来,农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这得益于党和政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采取了一系列的惠民措施,让农民收入渠道越来越多元。

在家庭经营性收入方面,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农产品生产不断“调优”“调绿”。正是顺应了市场对优质健康农产品的需求,特色农产品价格行情看涨,不少农民实现增产又增收。在工资性收入上,近年来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不断发展,住房、就业等优惠政策密集出台,让越来越多的农民转变成了市民,有了更多的增收机会。在财产性收入上,农村改革全面深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工作成效显著,各地探索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赋予农民对集体经营性资产的占有收益分配权力,让农民变股东,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同时也应该看到,未来一段时间农民持续增收的压力在增大。比如农业生产面临着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农民工工资上涨空间受限等。未来政府应从三方面着力:首先,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观光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其次,加大对农村农民的支持力度,特别要注重优惠政策的精准性。当前不少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积极返乡创业,针对这一群体面临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用地等难题,应给予相关政策扶持。第三,实现小农户和大市场的对接。鼓励新型经营主体探索不同模式,带动普通农民、贫困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以乡村振兴战略统领农业农村发展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着墨颇多,并有不少新表述。比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并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优先发展”“城乡融合”“农村现代化”,这些概念都是首次见于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部署。

乡村振兴,让乡村焕发生机与活力,实现繁荣与兴盛,是6亿农村居民的福祉所系。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向前推进,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在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表示,真正做到乡村振兴,必须以改革创新的思路,清除阻碍农业农村发展的各种障碍,激发农村各类要素的潜能和各类主体的活力,不断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动能。

第一位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夯实经济基础

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要求农业农村经济更加全面地繁荣发展

南方日报:党的十九大报告用“五句话、二十字”概括了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曾提出过“五句话、二十字”的新农村建设总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上述表述的变化,反映出哪些新的主旨呢?

叶兴庆: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要求农业农村经济更加全面地繁荣发展。无论是新农村建设还是乡村振兴,第一位的任务都是发展生产力、夯实经济基础。但在不同形势下,发展生产力的着力点是不同的。2005年前后,农业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供给不足,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供给水平是主要任务。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

面向未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而且要把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作为主攻方向。与此同时,还要拓展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视野,全面振兴农村二三产业,防止农村产业空心化。当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辟了我国工业化的第二战场,虽然分散布局造成环境污染、土地资源低效利用,但提供了大量就业,使一些乡村完成了资本积累。随着上世纪90年代初期乡镇企业改制、集中布局的推进,以及90年代后期土地管理制度的调整,除了硕果仅存的部分“明星村”,全国大多数乡村的二三产业发展陷入低谷。如果这个局面不改变,农村局限于发展农业、农业局限于发展种养,在我国这种资源禀赋条件下,农民不可能得到充分就业,乡村不可能得到繁荣发展。现代化的农村,不仅要有发达的农业,而且要有发达的产业体系。为此,要瞄准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新变化,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现代食品产业等新产业新业态为引领,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使农村产业体系全面振兴。

南方日报:从“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上述字眼的变化,释放哪些新的信息呢?

叶兴庆:从“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要求持续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民消费升级、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2005年前后,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刚刚从温饱转向小康,消费支出的恩格尔系数仍高达46%左右,处于联合国划分的40%-50%的小康标准范围内,总体上刚刚温饱有余。按每人每年2300元(2010年不变价格)的现行农村贫困标准,2005年全国农村还有贫困人口28662万人,占农村人口的比重高达30.2%。当时,农业税刚刚取消,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刚刚迈过刘易斯第一拐点、就业很不充分,新农合制度刚刚建立、筹资水平和保障程度很低,低保和新农保制度尚未建立,农村义务教育尚未全面免费。基于当时这种现实,把“生活宽裕”作为未来新农村的一种愿景,是恰当的。

随着这些年农民就业和收入来源的多元化,农村教育、医疗、养老、低保制度的完善,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很大改善。2016年全国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恩格尔系数为32.2%,即将跨越联合国划分的30%-40%的相对富裕标准,进入20%-30%的富足标准。2016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仅剩下4335万人,仅占农村人口的4.5%。这表明,即便按国际标准,把“生活富裕”作为未来乡村振兴的一种愿景,也是切实可行的。实现“生活富裕”,必须注重提高农民的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把农民作为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的扶持重点,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多渠道促进农民工就业创业;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努力让每个农村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使绝大多数农村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要适应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

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要求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农业农村

南方日报:村居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是否可以理解成通过对农村脏乱差的环境治理,实现村容整洁,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生?

叶兴庆: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要求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农业农村。2005年前后,我国农业仍处于增产导向的发展阶段,没有精力关注农业资源环境问题。农村还不富裕,没有定力和底气抵制城市污染下乡。农村建设缺乏规划,人居环境脏乱差,大多数农村处于“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状况。基于这种现实,同时为了避免大拆大建,当时仅仅提出了“村容整洁”的要求。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已充分暴露,有必要也有能力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农民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日益增长。发展休闲旅游养老等新产业,吸引城市消费者,也要求有整洁的村容村貌、优美的生态环境、怡人的居住条件。适应这些新的变化,未来有必要把“生态宜居”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遵循。为此,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大农村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开展农村绿化行动,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继续搞好农村房前屋后的绿化美化、垃圾和污水处理、村内道路硬化。

南方日报:新农村建设要求管理民主,尊重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政治权利,让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管理民主是社会治理的有效手段,但社会治理的效果更关乎人民群众利益。那么,在治理体系上,会有哪些新的要求呢?

叶兴庆: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要求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新体系。2005年前后,农村税费改革正在推进,公共财政覆盖农村刚刚开始,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还需要农民负担部分费用;乡村债务较为繁重,如何化解需要审慎决策;农业补贴制度刚刚建立,补贴资金如何真正发放到农民手中需要周密部署;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制度还不完善。解决好这些问题,缓解农村社会矛盾,当时把着力点放在“管理民主”上,强调在农村社区事务管理中村干部要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规范的是干群关系。随着农村人口结构、社区公共事务的深入调整,以及利益主体、组织资源的日趋多元,仅仅依靠村民自治原则规范村干部与群众的关系是不够的。人口流动的增多、外来资本的进入、产权关系的复杂化,需要靠法治来规范和调节各类关系。自治和法治都是有成本的,如果能够以德化人、形成共识,促进全社会遵守共同行为准则,就可以大幅度降低社会运行的摩擦成本。为此,需要在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根据农村社会结构的新变化、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健全乡村治理机制。

探索建立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农村的用地保障机制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特征仍十分明显,在未来的现代化新征程中,必须补齐农业现代化这个“四化同步”的短板、农村现代化这个国家现代化的短腿

南方日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并突出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您怎么理解上述政策安排呢?

叶兴庆:之所以这么强调,原因在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特征仍十分明显,在未来的现代化新征程中,必须补齐农业现代化这个“四化同步”的短板、农村现代化这个国家现代化的短腿。

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各类资源要素会自发地流向高回报率的工业和城市,农业和农村在这场资源要素争夺战中往往会败下阵来。特别是对我国这种后发追赶型国家而言,在现代化进程中,工业化城镇化往往是快变量,农业农村农民向现代化转型往往是慢变量。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要想避免农业衰退、乡村衰落,实现国家协调均衡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理念,切实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

面向未来,无论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还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三农”问题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从城市这头看,不仅需要农业提供数量充足、品种丰富、品质安全的农产品,而且需要农村提供清洁的空气和水源、怡人的田园风光。从农村这头看,今后即便城镇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仍将生活着几亿人口,他们也需要稳定的就业、富足的生活、宜居的环境。

南方日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您看来,离不开哪些制度建设?

叶兴庆:首先要建立健全有利于各类资金向农业农村流动的体制机制。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仍然适用“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的思路,投入的重要性甚至更加凸显。一要改革财政支农投入机制。一方面,要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领域,确保农业农村投入适度增加;另一方面,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创新使用方式、提高支农效能上。要做好“整合”和“撬动”两篇文章。“整合”,就是要发挥规划的统筹引领作用,把各类涉农资金尽可能捆绑使用,形成合力。“撬动”,就是要通过以奖代补、贴息、担保等方式,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向农业农村。

同时要加快农村金融创新。农村存款相当部分不能在农村转化为投资,通过金融机构的虹吸效应流向城市,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要从“建机制”和“建机构”两方面采取措施。“建机制”,就是要落实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对涉农业务达到一定比例的金融机构实行差别化监管和考核办法,适当下放县域分支机构业务审批权限,解决投放“三农”贷款积极性不足的问题。“建机构”,就是要优化村镇银行设立模式、提高县市覆盖面,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支持现有大型金融机构增加县域网点,解决投放“三农”贷款市场主体不足的问题。 三要消除社会资本进入农村的制度障碍。重点是探索建立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农村的用地保障机制。例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将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以入股、联营等方式,与社会资本共同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项目。又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通过出租、合作等方式,引进社会资本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等改革,也有利于促进社会资本进农村。

鼓励部分农民工返乡创业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必须提高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效能

南方日报:国家财政对“三农”的支持,在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大背景下,支持政策与过去相比,会出现哪些调整呢?

叶兴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必须提高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效能。近年来,随着农民收入水平提高,补贴在农民收入增量和总量中的占比都在下降;随着农业生产成本提高,补贴中越来越多的部分被成本上涨“吃”掉了。还要看到,目前部分农业补贴是与当年生产挂钩的,属于世界贸易组织认定的“黄箱”政策,不能超过一定比例,今后即便国家财政有钱也不能随意增加这类补贴。

最近两年,国家已开始着手调整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如实行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推行玉米“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推进农业“三项补贴”制度改革。今后,我国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力度还应继续加大,但要调整政策的着力点。应突出竞争力指向,加大对农田水利、土地整治、农业科技、职业农民培训等的投入,促进农业降成本、提效率。还应突出绿色生态指向,加大对退耕还林、退耕还湿和退养还滩、节水灌溉、耕地地力保护、化肥和农药减量、农业废弃物回收、地下水超采和重金属污染地区治理等的投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南方日报:有观点提出要大力发展多元化的农业生产性服务,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探索建立公益性农技推广与经营性技术服务共同发展新机制。具体可以在哪些领域先推行起来? 叶兴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必须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经过多年努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四梁八柱”已经搭起来,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转变。目前主要问题在于公共服务领域的城乡差距仍然太大,农村公共服务的保障水平太低。应把从“有”到“好”作为主攻方向,继续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着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便利性,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着力增加农民基础养老金,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着力提高农民报销比例,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着力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和覆盖面。特别是要针对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化,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构建农村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

南方日报:农村“空心屋”“空心村”的现象也是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对此,您有哪些建言呢?

叶兴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必须为乡村聚人气、添活力。随着大量农村人口转移进城,部分地方出现了“空心屋”“空心村”,缺乏人气,甚至略显凋零,这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也是正常现象。我们没有理由阻止农民进城,也阻止不了部分村落的衰退和消亡。我们要做的,是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以县域为单元,前瞻性地规划好村镇体系,把传统民居和古村落保护好,把今后将长期存在下去的村庄建设好。应从目前还在务农的人中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农民,鼓励部分农民工返乡创业,吸引城市各类人员下乡创业和休闲旅游养老。只有这样,乡村才能重聚人气,最终避免衰退、实现振兴。

第13篇: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观摩培训心得体会

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幼儿园 王文娟

很幸运,我能到川大培训,在这短短的两天培训中,我观看上海幼教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的教学观摩活动,给了我强烈的震撼和深深地思考。拓宽了学习的视野,更新了教育观念。留给我的是有感而触的反思,反思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使我的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改进和提升,真是受益匪浅。那么如何进行课堂的“有效教学呢”?从这次的观摩课中,我有以下的体会:

一、教师要用心设计教学活动。

老师要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儿童的本位出发,从幼儿最熟悉、最喜欢的生活入手,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创设有趣的情境,运用多变的手段让孩子轻松自然的学到知识。使我感受最深的是何洁老师选的有趣的课题《小鱼游游》,它是大班的音乐活动,通过请幼儿观看PPT,在PPT中寻找小鱼的状态,听歌曲第一段感受音乐的节拍与风格。通过游戏让幼儿创编歌曲。让幼儿学会倾听别人的讲述来丰富自己的讲述内容。无论从课题选择还是游戏的设计,都激发了孩子的兴趣。让孩子在轻松中快乐的学习。

二、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艺术的重要性。

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相互交流的工具。语言是一门高深的艺术,每个人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幼儿教师语言一定要亲切。在培训中,我的体会就是不同的主题活动要以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比如在龚敏老师阅读活动《谁要了我的大饼》课上,她的语言非常的亲切、优美,情感非常的投入。在教学中她通过优美的身体动作、抑扬顿挫声音和情感的投入,让幼儿体验故事的快乐。听她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在蒋静老师的课上,我体会到科学的严谨,语言的精炼。也让我明白了知识不是给予的,而是自己探究发现的。在她的综合活动课《各种各样的书》,让孩子通过不同的观察、猜想、判断等来说说书的种类和不同,让孩子不断地探索发现,同时她不断的用语言鼓励孩子去思考,激发孩子的探索精神。比如她是这样夸奖孩子的:“你的想法与众不同,我喜欢。”“你的思维很活跃.” “你的观察力是那么的细致”等等。

三、教师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情景体验。

反思自己在上课的时候,更多的是注重结果,迎合家长的需求,而忽视了对孩子各种能力的培养。在这次的教学观摩中,老师们注重的是孩子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让幼儿在一次次的体验中感知活动的主题。

四、要做终身学习型的教师。

作为教师,我体会到要终身学习,平时多看看专业方面的知识,了解一些新的教学动态和教学方法。并还要多了解一些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不断地充实自己,满足孩子们的需要,在面对竞争和压力时,我们才可能从容面对,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同时还应把学习贯彻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将学习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通过总结经验,提高自身,向更完善的目标努力。

经过这次培训,一些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不断地冲击着我的心灵,使我充满活力,重新审视幼儿教育,带着对幼教事业的执著追求,不断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我要站在呵护生命,关注祖国未来的高度把今后的工作做好,让我的孩子们在幼儿园健康、幸福、快乐的成长。

第14篇:有效课堂教学

“有效课堂教学”校本研修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扎扎实实练好教学基本功,立足我校教育发展的实际,深入开展教学研究,以课程改革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重点,抓好教学常规管理的同时,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不断改革完善教学方法和措施,扎实开展我校的校本培训和研究工作,加强语文师资队伍的建设。为了让全体语文教师从政治思想、师德修养、教育教学等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小语教研组制定了“科研兴语”的工作目标,希望从中培养出一批教学骨干,使学校能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善于从事素质教育的新型语文教师队伍。

二、工作目标

1、通过开展有效性课堂教学系列研讨活动,让“规范课堂”成为需要,让“反思课堂”成为习惯,让“高效课堂”成为素养。

2、通过多样化的研修形式,进一步明确有效教学的标准及特征,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高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3、探讨自主、高效的“有效性课堂教学”元素构成及评价。

4、探讨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三、工作思路及方法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课改作为全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关系到培养目标的大问题,每个教师都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只有立足于校本培训,不断学习,才能尽快地转变观念,适应时代的要求,希望通过校本培训,我们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1、重新认识“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教师的重任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而在教学中教师也常常忽视了学生的发展,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我们只有通过校本培训,达成共识,教师主动地由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传授获取知识的技能和方法,围绕学生设计课堂教学,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

2、以旧换新,将先进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

多年来,老师教,学生学;老师讲,学生听,这已经成为固定的教学模式,新课改向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不能焕发学生的潜能。与此同时,希望通过实行“合作学习”、“主动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新型的教学模式为课堂注入生机与活力。让大家认识到:这些新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更加自由的学习空间,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二)健全校本研修二级研修网络。

语文教研组建立教研组、教师二级研修网络,以语文教研组为中心,层层负责,逐级推进,欢迎学校教学领导分工蹲点教研组,参加教研组活动,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教研组抓好教师培训,定期给老师布置工作任务,定期检查,通过教研组二级研修活动,对全校语文教师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培训,重新构建教师对“有效课堂”的认知结构。

(三)通过创新培训,提升教学理念

1、有效教学理念培训。

校本研修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对有效课堂理念的认识程度直接影响校本研修的成效。为此,学习、实践、验证依然是重点任务。保证培训时间:用足、用好业务学习时间。形成培训系列:重点围绕说课、上课、评课开展教研组活动,并且详细记录。在一个个案例中实践、体验新的课程理念。加强合作交流:邀请专家、教研员来校讲座、辅导;派教师外出学习、观摩,要求外出学习的教师返校后,及时向教研组、教师传达先进思想、理念,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学期末,根据学期计划,完成对培训教师的考核工作。

2、营造浓厚氛围,积极科研探索。

(1)积极组织开展教科研及加大常规培训力度。

A、校内教研组活动的开展,语文组于每周四下午第一二节课。

B、各位教师自学教育教学科研基础方法的培训。如论文、案例、教学设计、教学故事等的撰写和说课的要求。

C、加大教科研的力度,促教师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提高。继续推荐部分中青年教师参加市骨干班培训,以提高中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及能力。继续开展教师相互听课活动,要求一学期教师相互听课不少于20节,每次课要做记录并写出听课反思。

D、组织教师观看教学光盘,并写出观看后的心得体会,按时上交到教研组。

E、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各类专题讲座。

F、加强教学科研工作。本学年对立项课题“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研究。

(四)以全员性参与为基础,探讨“有效性课堂教学”。

教研组提前公布教师研究课的教学内容,研讨课例开展参与式集体备课(在年级学科组内,人人同备同上一节课,进行研讨)即同课异构。展示课结束,现场进行效果检测;进行上课教师说课、听课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讨论与评课,最后由专家点评、提升。

全组教师围绕自己期初制定的教学研究目标进行研究,积极参加教研组举行的“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系列活动,评课的过程中,既要客观地评出优点,也要评出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努力方向。

(五)以小课题为突破口,开展行动研究。

从“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系列活动中发现值得研究的课例,以课例为主要研究方式,让教师确定有研究价值的专题,进行有效的课堂观察,采取一课多讲,在同伴的互助下,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反思,以课例展示理念,让理念回归课堂。做到“小课题库——需求评估——拟定方案——读教育专著——写读书笔记——自主设计——课堂实践——评课交流——自我反思”的研修流程。引领、帮助教师研究课堂教学,内化新课改理念,真正做到理念先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进课程改革向前发展。

相信通过这些扎实有效的校本研修,我校的有效课堂教学一定会有声有色,取得不错的成效。

第15篇:有效沟通

第九讲 管理激励的机理分析

(二)

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的相互关系

如上所述,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都有其各自的作用,在管理激励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Æ 防止激励因素向保健因素的转移。

【案例】

在中国企业改革的进程中,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就是减轻企业包袱,由于以前的国企多是企业办社会,都有自己的子弟学校和幼儿园等机构,在企业改制过程中,就要将这部分包袱从企业剥离,由政府管理。在这些企业里,幼儿园也就是保健因素。而在国外,像日本的松下和索尼也为职工提供了幼儿园,但是这却是激励因素,这是由于在日本,人们对企业的定位就是赚钱,企业没有为职工提供幼儿园的义务。

可见同样是幼儿园,在不同的情景下就会由激励因素变为保健因素,失去激励的作用,这应当引起管理者的深思。

Æ 在维持保健因素的基础上,应当尽可能促进其转化为激励因素。

【案例】

一家1999年新创业的公司,选择了一个很不错的行业进入,由于进入时机和发展策略恰当,连续数年发展很好,从1999年50人发展到了2003年的200人。1999年员工年底就领到了3000元奖金,到了2002年的时候,180人的企业每人发了6000元的奖金,平均每年增长1000元。 但是到了2003年的时候,公司遇到了发展的问题,受大环境影响,国家紧缩银根,公司陷入经营困境,眼看到了年底,财务科的账上还没有准备好给员工发奖金的钱。后来,凑的钱也只够每人发3000元奖金,公司领导觉得直接这样将3000元发到员工手上,不仅不会起到激励作用,可能还会招致一片骂声。该怎么办呢?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每一百人里面就会有一两个擅长打听和传播小道消息的人,这种人以能传播小道消息为荣。想到这点,老总就想到了一个办法。距离年关放假还有十天了,老总就找了一位这样的人到他的办公室谈心,聊了几分钟,副总进来了,老总就交待这人先坐一会儿,等一下再聊。老总跟副总进里间,虚掩上门,这人就在外面竖起耳朵偷听,听到副总说银行答应的流动贷款不给了,本来要拿这笔钱发奖金的,这下就困难了,没钱发年终奖了,副总就提议要不就不发年终奖了,而老总也没有给出答复,只说再商量商量。然后老总就出来又和这人聊了一会天,关心他的近况,鼓励鼓励他。这次谈话不久,到中午的时候全公司就传遍了不发年终奖了,大家都在那里发牢骚和抱怨,但是都不敢找老总确认,因为这毕竟还是传闻。

又过了五天,公司里的士气已经很低落了,大家都不愿干工作了。这时老总又找了另一位爱打听小道消息的人,如法炮制,将准备要裁员三分之一渡过难关的消息刻意地透漏给他。这下可好了,本来死气沉沉的公司又闹哄哄的了,虽然说不发年终奖很不痛快,但是谁都不愿在年前被裁掉,于是又都互相打听看谁最有可能被裁员。

等到放假前一天,公司召开了全体职工会议,由副总亲自发言,澄清了谣言,向大家介绍了公司目前的困境,告诉大家公司不会裁员。散会后,又要求部门副经理以上人员留下。大家一听不裁员了,终于都心安了,也没有心思留意这些事情了。不一会儿,这些经理、副经理们兴冲冲地跑过来说到,大家快到财务处领奖金,不过不太多,每人三千元。可想而知,大家有多高兴,这三千元充分发挥了年终奖的作用。老总的妙计终于将本来只是保健因素的三千元奖金,成功地转变为激励因素。

先不论本案例的真实性,从激励因素转换的角度考虑,我们可以看出,保健因素转变为激励因素的作用还是很大的。

第十讲 管理激励的机理分析

(三)

期望理论

1.理论内容

期望理论是一种过程型的激励理论,它是由佛隆(V·H·Vroom)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人的固定要求决定了他的行为、行为方式。

期望理论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

激励的效果=∑效价×期望值

效价是指个人对他所从事的工作和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估价。期望值也叫期望概率,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往往根据过去的经验来判断一定行为能够导致某种结果或者满足某种需要的可能性。一个人对某个目标,如果他的估计完全可能实现,这时概率为最大(值为1);反之,如果他估计完全不可能实现时,那么这时的概率为最小(值为0)。

激励的效果的大小取决于受激励者心目中的效价,就是他对目标价值的评估值,和他认为实现目标的概率值的乘积。

【案例】

一家汽车销售公司出台了一个措施,就是在2004年如果有人的销售额超过了500万元,那么就奖励一辆吉利豪情,价值4万元。但是在一年多的实践中,公司发现这个激励措施好像并没有什么效果。原来对于员工而言,这样的措施没有人感兴趣,因为从2000年以来就没有哪个员工的销售额突破过400万元,达到目标的概率太小了。另一个原因就是,有车的员工基本都开的是尼桑档次的小车,与此相比,一辆吉利豪情的效价太低了。正因为目标实现的概率太小,效价也不大,所以,公司的这个措施的激励的效果自然很低。

针对此种情况,公司高层调整了今年的奖励措施,新措施是:任意员工的销售额突破400万元,那么年终就奖励一辆宝马车;销售额在350万元到400万元之间的奖励帕萨特一部;销售额在300万元到350万元之间的奖励桑塔纳3000一部;而如果达到200万元,就可以得到吉利豪情一部。这一新政策,立马引起员工的兴趣,首先去年的前十名都觉得自己有机会一搏,因为他们去年的销售额基本都在350万元到380万元之间,大家都是有机会达到400万元的,目标可行。另一个就是宝马的诱惑力还是蛮大的,也就是效价很大。所以这样的激励措施明显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况且这种分层激励的方式使得获益面更宽,大家觉得只要努力多少都能有点利益,于是就形成了一种全员参与的盛况,大家都觉得这样的激励措施真正做到了和员工的需求挂钩。

所以,在激励的过程中,无论是奖励还是惩罚,都要清楚你的激励措施在员工心目中的效价有多大,期望值有多高,只有这样,才能使措施更加符合实际情况,激励的效果才可能最好。

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是由美国的管理心理学家亚当斯(J·S·Adams)提出的,亚当斯的这一理论主要是为了解决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人们都喜欢去和别人比较。这包括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纵向比较,自己同自己的过去进行比较,看看现在的状况和以前相比是否有进步;第二种情况是横向比较,与自己条件相当的人比较,看看投入和收益是否均衡,如果不均衡的话就会产生不公平感,感觉到内疚。而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人们更多的是进行横向比较,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智模式,会按照自己的思路考虑问题,总觉得自己是对的,自己是应该的,如果发现自己的投入和收益与对方相比有差距的话,立刻会产生不公平感。

【案例】

一公司招聘大学本科毕业生,基本待遇是月薪6000元,外带一居室的房子。进入公司的这些名校的毕业生们个个都很高兴,因为与其他的同学相比,这样的待遇是打着灯笼都难找,所以他们在工作中也是兢兢业业,不敢出任何差错。到了第二年,公司又招人了,这次开的底薪更高,达到7000元,还能分到两居室的房子。这个消息一传开,这伙人就立马炸开了锅,心里是极度的不平衡,这些新来的人凭什么比我们多得这么多利益,房子比我大、钱比我拿得多,并且学校名气还不太大。于是就去找老总诉苦,自己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工资到现在还是6000元,而今年刚来的就有7000元,这也太不公平了。如果加薪顺利,他可能还会平稳情绪,如果没能加薪的话,这伙人的工作热情就会大受影响,不会再像以前那样辛勤和认真了。

在企业里面,经常会涉及到这样不公平的问题,这种现象是没有办法消除的,因为每个人都是渴望自己能处在公平的状态。其实,在现实的工作生活中,不公平才是一种常态,每个人都想要争取自己的公平,这样的话,根本就不可能做到完完全全的公平。

但是,对于管理者而言,在管理工作中,可以通过公正的态度和处事方式,做到程序公正和结果公正,最大限度降低不公平的因素。

目标和情景

在管理的过程中,目标和情景是非常重要的。人的动力很大程度上源于目标,如果没有目标的话就会像无头苍蝇,无法辨明方向,没有动力。当然,只有目标是不够的,管理者在对下属进行激励的过程中,还应当为其设定一定的情景,让他知道如何去实现目标,这样的话就会给下属很大的激励。也就是说,管理者在对人的管理中,应当首先为其设定目标;其次,要将这些目标细化,一步一步来实现。如果下属清楚地了解了目标所处的情景,他就会发现自己处在一种主动状态,更利于工作的进行。

【案例】

司机在开车的时候不会晕车,但是,很多司机在坐车的时候却会晕车,原因何在呢?这主要是因为,在开车的过程中,他是处于一种主动状态,能够随时把握路面的情况,处在一种积极的状态;而坐车的过程中,他处于一种被动状态,所以就容易晕车。同样道理,坐在车前排和后排的感觉也不一样,坐在前排的就很少晕车,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它能够看到路面的情况,知道哪里有坑,何时拐弯,在心理都有一个准备的提前量;而坐在后排的就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只能是随着车子的颠簸而颠簸,没有几下就吐了。

这些情况都表明,不了解情景的话,就会造成被动的局面,从而影响到工作生活的质量。

所以当管理者既给下属制定目标,又给下属设定情景状态的时候,激励的效果就会大大增加,下属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明显增强。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管理者要善于把目标进行细化,最好是过程化和给出相应结果。当然也要避免只看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有些情况下,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把结果性的内容变成过程化步骤,也会大大增加激励效果。例如,现在实行工资卡后,一般情况下,领取薪水已经很少能拿到现钱了,都是一张卡了事。但是如果偶尔用现金发工资,让员工从数钱的过程中,体会那种喜悦和高兴的心情也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种直接感受到的效果将会大大增强发薪水的作用。

【自检8-1】

不定项选择题

目标和情境的关系描述正确的是:(

) A.目标是动力,情景是氛围

B.设定目标后应当将目标细化到可执行

C.设定情景有利于增加激励效果

D.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第十一讲 综合运用激励模式(上)

在介绍完激励的源头和激励的机理后,我们来看看如何综合运用激励模式。对于人员的激励,一般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在此,我们将它分为三块内容进行讲述,它们分别是:物质和利益激励、地位和权力激励、信念和文化激励。

物质和利益激励

1.物质和利益激励内容

对于企业管理来说,要做好激励工作,就离不开物质和利益,必须要先搭建一个平台,以此为基础开展激励工作,这个平台就是要能使员工在基本的物质需求上得到满足。如图9-1所示:

图9-1 物质和利益图

【图解】

上图表明了物质激励常用的几种方式,包括收入激励和股权激励。

如上图所示,物质激励包括两大块:

Æ 收入激励是指员工可以拿到的各种物质利益。包括四个方面:

① 岗位工资:岗位工资,是指根据岗位付酬,衡量这个岗位值多少工资。它有别于技能工资,所谓技能工资是指为个人付酬的一种工资机制,个人价值有多大就付多少报酬;在现实的管理实践中,应当是以岗位工资为主,实行技能补贴,这样不仅可以发挥岗位的作用,也利于员工个人技能的发挥,充分调动积极性。

② 年终奖金:也叫绩效工资。根据公司绩效和个人绩效来体现。 ③ 职务消费:对于管理者而言,承担一定的责任就会引发相应的消费。这类费用主要是针对管理人员或者专业人员制订的。例如:当你的职位达到一定级别的时候,公司就会为你配专车,甚至配专职秘书等。当然,职务消费并不完全是金钱消费,它还可能是同地位和文化相联系的待遇等。在微软,有一类高级程序员是没有任何行政职位的,但是却拥有随时约见比尔·盖茨的权力,这种待遇甚至超过了微软的全球副总裁。因为,这几十位全球副总裁也不是随时都可以见到比尔·盖茨本人的。

④ 福利补贴:包括住房公积金、养老金等项目。

Æ 股权激励,主要包括:

① 股票,是可以及时兑现的。 ② 期权。

第十二讲 综合运用激励模式(下)

地位和权力激励

地位和权力的需求属于精神激励的范畴,每个人多少都会有这方面的需求,只是有些人表现得明显,而有些人显得更隐蔽而已。不过每个人都会通过自己的方式展现出对于地位和权力的渴望。图9-2就表明了地位和权力的关系。

图9-2 地位和权力

【图解】

地位和权力激励目标包含安逸的目标、人际关系的目标、追求肯定及地位的目标、权力的目标、自主创新的目标。对于中层管理者,要达到这些目标可采取的方式较多,包括授权参与、加强下属的自我管理、指导下属得到培养和发展、根据情况进行工作再设计。对于高层管理者更多的是经营权力,在企业的层级结构中,一般是董事长代表董事会,负责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总经理负责日常经营管理活动,然后分解工作给下属。

【自检9-1】

多项选择题

中层管理人员如何运用地位和权力激励下属,描述正确的是:( )

A.授权参与

B.指导下属,使其得到培养和发展

C.引导其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D.对其进行工作设计

信念和文化激励

1.信念和文化的内涵 在信念和文化激励中,信念是最核心的东西,而文化更加广泛,既包括物质层面,也包括意识形态层面,还包括一些行为层面的内容。在公司的管理中,最高层的激励就是文化激励。如图9-3所示:

图9-3 信念和文化激励

【图解】

由上图可以看出,信念和文化的激励贯穿于企业发展的整个过程,经历三个阶段:人治、法治和文化治。其实,在公司刚起步的阶段就需要企业领导的人治,要有胆量和魄力实现企业的发展;等到公司不断发展壮大的时候,只有人治就没法管理了,必须建立相应的规章管理制度。例如:联想集团在发展的过程中就特别强调制度的作用,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来尽可能杜绝失误。但是当企业的制度越来越细的时候,就会患上大企业病,就需要对机制进行创新,灵活机制,否则,就会限制企业的发展;等到企业的流程化和制度化完成以后,整个企业就像一架结构严密的大机器,每个员工都成为了其中的一个小螺丝钉。但是制度抠得过细,企业的灵活性就丧失了,这时就需要建立一套企业文化,靠信念和文化来治理企业,将制度内化为企业的价值规范,植根于员工的行为活动中,这样的话就达到了文化治理的最高境界。

2.构建新秩序

Æ 建立秩序通道 企业要想有好的文化氛围,应该建立一个秩序的体系,形成等级差别。等级差别核心的意思就是要承认每个人的能力差别,能力差别导致了等级差别,由此就形成了差异的秩序观点。而有了秩序通道后,每个人都会想办法通过秩序通道努力去奋斗,发展自己。通过这种方式就可以逐渐建立起企业基本的文化特点。而现在企业很难建立企业文化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形成一个秩序通道。

Æ 倡导合作和互相帮助的概念

建立了秩序通道后,就需要倡导合作和互相帮助的企业文化,要学会尽力辅佐上司,与相关的同事互相支援。企业中的纵向沟通是条命令链,一般不会存在太大的沟通问题。但是部门和部门之间的沟通,只能靠协调处理。但是很多部门没有这种意识,这就导致了这个公司缺少一种不断向上看的思想。

【案例】

对于人力资源部经理来说,应该是横向发展的。首先,人力资源部是为其他部门服务的;其次,还为企业的整体经营战略服务。如果每个部门的经理和工作人员都抱有这样的想法,那么企业管理中的很多管理和沟通问题就一下子解决了。企业管理中,当跨部门沟通的时候,每个部门经常只是向内看,不顾其他部门。这样的话,自然会有管理和沟通的障碍。

所以,在企业中,每个部门都应当不断向上和向外看,同时部门间还要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在统一的战略下,进行目标的分解,否则,企业的战略只能是空中楼阁。企业文化建立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建立起这种意识,如图9-3中所示,联想集团的两句话:对事,严格认真,主动高效;待人,平等信任,欣赏亲情。

管理实践的科学与艺术性

从整体而言,管理是一门科学,但是管理工作更是一种艺术,沟通和激励只是管理工作中的一个小问题。每个人的管理能力的提高和发展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从现有水平到期望的水平的发展过程,应当是踏踏实实,一步一个台阶走过,这样企业的管理水平才能不断向上发展。如图9-4所示:

图9-4 管理实践的科学与艺术性

第16篇:有效学习心得

初中语文有效性阅读教学

长期以来,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我们还处于静态的阅读客体(文章)的分析层面上, 单纯着眼于文章的内容分析、关系分析、结构分析、写作特点分析以及段落大意、内容要点、中心思想和作者观点的归纳等等方面。即使是所谓的“阅读鉴赏”,也无非只是局限于“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来表现文章的内容”,“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等等。诚然,这种形式的阅读教学方法,对于以打好语文基础的初中生来说,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它注重了语文基础知识的巩固与积累。可是这种阅读教学法,学生除了能一个一个的解决阅读材料中的各项问题之外,却不能从整体上把握材料内容,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此这种阅读教学方法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

那么,语文阅读应该如何教学才能使其有效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呢?结合新课改背景,以及自身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有效的备课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精彩的课堂离不开精心的准备,课前充分的准备是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所以,在课堂阅读教学之前,教师要充分地解读教材,查阅资料并写好教案,大致明确阅读文本的结构体系、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并掌握本课题的教学重点、难点以及选择好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比如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时,我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了解作者的经历和写作背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欣赏事物内在美的能力;理清文章的线索,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思路,理解文章蕴含的人生哲理。希望通过这样的目标,能让学生学会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前提下来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写作能力。

新课程呼唤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仅要认真仔细地备教材,同时还要备学生,做到“心中有人”,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估计学生可能会在哪些方面出现困惑,思考怎样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让学生从心底里愿意阅读、爱上阅读呢?特级语文教师于漪老师曾经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好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对事物感知的印象是先入为主的,强化第一印象,对后续学习至关重要。因此,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导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设计出有效的课堂导入,正确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学习。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语言的时候要注意语言的趣味性,要想把阅读课教得生动形象,就要把文本中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运用形象的比喻、风趣的语言和绘声绘色的描绘来感染学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情绪,让他们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又能享受到学习所带来的乐趣。

三、有效的阅读方法

有效的阅读教学,并不是老师单纯的教学,它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所以说,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教会学生读什么,为什么读,怎样读,从而调动学生的内在潜力,以便于学生主动参与到阅读教学活动中来。那么,在教学生如何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读”的重要性,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故此,在阅读教学中,应当把朗读教学提到应有的高度来加以重视,琅琅上口地读,有节奏的读,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想象,在朗读中加强对阅读文本的内容理解,并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同时,在教学中,还应重视对默读和速度的训练,默读有利于提高理解水平,速度则有利于在一定的时间内快速获取文本信息。这几种阅读方式都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要教会他们选择正确的阅读方式来进行阅读。

三、有效的提问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就是通过提问,引起学生的思考,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启发学生自省,从而引起学生的活动。而现实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多半是教师问、学生答的方式。教师在提问时,往往就是把课前备课时准备好的问题一个一个地向学生发问,出现“一问到底”的现象。学生看似在回答教师的问题,可实质上

还是教师在讲授,学生只是在揣摩教师的意思。《新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是说,我们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要改变以往“一问到底”的现象,教师在提问时,能问一些学生可以自由发挥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自己去探究答案,而不是教师先设定一个答案,然后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钻进设定好的答案,我们要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创造思维得以形成和发展,进而加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课堂有效性。

四、有效的课后练习及教学反思

一堂课下来,我们总会给学生布置适当的课后练习,目的是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消化课堂上的内容,并进一步积累语文基础知识,提高语文理解能力。但是课后练习并不是越难越好,我们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布置难度适宜的练习。比如,对于“必做题”,我要求所有的学生全都要掌握,而对于“选做题”,只是针对于语文能力较强的学生而言,这样,既做到了因材选题,又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又给学生提供了选择的机会,让他们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教学又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每次教学我们不可能十全十美,都会留下或多或少的遗憾,对于这点,我们要积极地反思,认真地面对。既要看到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又要总结不足之处,深刻剖析这些不足的原因,是备课准备不充分,还是教学方法没有选择正确,或者是课堂引导不到位,对于教学反思进行整理归纳,日积月累就成为了自己的教学经验,使自己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不断调整教学理念,改善教学行为,使教学活动做到日臻完善。

五、有效的课外阅读

阅读仅限于课堂内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毕竟课堂时间有限,阅读文本有限,因此,阅读教学还应跳出课堂,把课堂外面的一些丰富多彩的信息与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结合起来,从而进一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教学呢?

首先,我们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要指导学生选择正确的、积极的阅读内容,比如,报告文学、中外名著、国内外科技动态、国内外形势等等。

其次,我们要选择恰当的阅读形式,在选择书本的基础上,还可以结合丰富网络资源,在网络环境下开展课外阅读,使网络成为学生学习、阅读的一种有效工具,网络的使用能使人在阅读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从而进一步提高语文阅读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要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应当注重实效,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做好课堂内阅读教学,并在此基础上,跳出课堂,结合课堂外的阅读,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课前、课堂上、课后三方面入手,课内课外双管齐下,定能够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学习心得体会】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马集中心学校:刘健

第17篇:有效互助

有效合作

有效互助

建瓯市第一小学

葛增仁

“先学后教 自主互助”中的“先学后教”主要是针对教师的“教”和学生“学”关系的定位,而“自主互助”则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小组合作提出的基本要求——开展“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同伴互助活动,其符合新的学习观、教学观,理念是正确的。但在实践中,也暴露出来一些问题,我们有必要冷静反思和总结提高,并希望能起到一些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初期困惑——6+7的弊端

受小学生年龄特点的限制,受班级人数多的影响,受长期以来的教学模式影响,受小学生的语文积累少,阅读经验浅,在实践中,在初期遇到的一些困难:

1、对视良久。相当部分的学生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做什么,怎样做,发愣发傻,“大眼瞪小眼”。

2、浑水摸鱼。貌似讨论,实则在谈天,或胡言乱语;或海底捞月,或隔岸观火等等。

3、凝聚力差。小组虽有,但凝聚力、默契感不强,组长没有领导示范作用,甚至有的小组一盘散沙,“窝里斗”,更谈不上互助合作,结果造成高耗低能,合作互助的有效性被大打折扣。有时组长用手势提醒一下组员提高注意力,组员却大叫起来:“你敲我的桌子干什么”;抑或吹胡子瞪眼:“要你管”等。

4、声浪干扰。刚开始,在先学阶段,在小组互助议学中,彼此的声浪较大,彼此相互影响,置身其间,简直就是“听取蛙声一片”。

二、灵活应对——改进的措施

1、优化组合,平等合作

合作学习要求人人参与,因而合理配置人员,达到最优化组合是首要条件,惟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效应。那么,小组成员的组合要怎样才能达到有向心力、有凝聚力、能共同促进呢?

(1)、遵循异质互补的原则

小组的目的是使成员彼此间在熟悉的前提下,主动参与、互教互学、合作探讨。通过一段时间的合作学习,笔者发现组间活动效果有很大的差别。有的组很快就高效完成了任务,而有的组却无从下手。其中原因就在于优生与优生走在一起,调皮的与好玩的走在一起,学习基础较差的走在一起。于是,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以及学生个体特点等情况下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并运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全班学生重新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

(2)人数要合理。2:2:2——两名是优等生,两名是后进生,两名是中等生。组间搭配力求做到均衡,无明显差异,给每个学生都提供发展的机会,便于公平竞争,并要求各小组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待,民主平等。每隔一段时间,根据小组成员的表现作相应的变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合理的人数组合使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效果明显。

2、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为了进一步激励学生小组合作的责任感,在小组内设小组长、记录员、纪律员、卫生员各一名。小组长由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纪律员的职责是维持上课组内的纪律,卫生员主要是维持好本组的卫生。当然这种角色并非一成不变的,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3、培训组长

学会合作

(1)、小组长的产生:每六至八人一组,各科成绩尽可能均衡分配(同桌对桌尽量实现优势互补),轮流产生值日组长,规范作业的收交及各成员的学习监督和评价;以单科成绩为标准,产生单科小组长,主要负责沟通各单科的教与学。组长与小组其它成员一帮一,优势互补,职有专责,形成坚强高效的学习小团队。

(2)、明确小组长职责:小组长要事事领先,时时争先,成为学习和做人的榜样,以能力赢得威信和尊严,进一步打造鲜明的小组精神。小组长要学会倾听,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与小组成员同甘共苦,齐心协力打造和谐小组,要学会组织讨论,要学会博采众长,要善于安排好“发言权”——让每个组员都能有发言锻炼的机会。 (3)指导学会合作技巧

A、注重“发言权”—— 改变“好学生讲,差学生听”的状况。在小组发言中,往往会听到学生无奈地一句感慨,“唉!又是组长。”接着,这些学生情绪马上从激昂跌入冷漠,小组活动时,不与其他同学配合,只是做他自己的事。可见小组并没有很好地分工,学生参与面不够。那么,小组合作学习要怎样才能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呢?首先,要求组长心中要由他人,要多给学习中的“弱势群体”——中等生差生机会,让他们多发表意见,组长补充、完善;其次,教师也要多关注这些“弱势群体”,要有意识地创造机会让其表现,让其感受成功感。如我班的“王子涵”同学,学习较差,常不及格,爱掉眼泪。一次《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语文课上,我有意识地请他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虽然他读得是断断续续的,可是在组员的帮助下,他也比较流利地完成了,末了,组员为他鼓掌,全班也掌声一片,自然的掌声,衷心的掌声,王子涵同学十分感动,竟悄悄地檫了几次眼泪。

B、学会倾听——“听人家说话,眼睛要望着对方”

要求学生学会倾听,要求学生在别人发言时,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话,眼睛要望着对方,要一边听一边想,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特别是要把别人发言与自己的问题联系起来思考,同时培养学生在别人的启发下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能力。让学生在体验合作中明白:既要善待自己,又要欣赏别人。

C、学会约束——律人之心律己,爱己之心爱人

如让习惯于夸夸其谈的学生担任记录员,使其既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又懂得自我控制发言时间的;让爱调皮、喜欢给别人出难题的学生担任组织者,使其既学会协调矛盾和冲突,又能够矫正自己干扰合作学习的行为。运用这种方法应定期调换各种角色,使学生在形成一定的合作习惯的基础上培养全面技能。

4、合理调控——人生是海洋,舵手是的罗盘

让小组长学会协调,在讨论中,学会用眼神暗示、用轻微的手势、动作提醒组员,同时,教师应尽好引导的职责,时刻关注各小组探究方向,如有的学生参与不够积极,有的学生合作不够友好等。这时教师要进行适当的调控指导,避免舍远求近,跑得无边无际。

三、反思

1、餐桌式的小组:收作业比较轻松,监控比较有效,究其原因,乃是化整为零,缩小目标所致,缺点:合作的有效性如何,组长的作用如何?上课可谓是左顾右盼,摇头晃脑。

2、困惑:(1)语文味被弱化。教师的心理是教有所忌,再加上小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较弱,结果一堂课匆匆忙忙,对文本是蜻蜓点水、浮皮蹭痒,处处刨坑,在做琐碎分析,停留在肤浅的表面,无法抓住文本的三点——人文内涵点、语言训练点和情感爆发点做有深度、有广度的深挖和解读;难得听到朗朗的、动情的读书声;无法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美,一言以蔽之,语文味得到了极大的弱化。 (2)怎样处理好“先学”与“后教”的节奏?怎样处理“先学后教”与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精美的矛盾?怎样理顺“先学后教”与“朗朗读书”的矛盾?

3、冷静反思,有机借鉴。可以把其当做一种理念,而不采用餐桌式的小组,教师既有意识地锻炼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的能力,有突出学科的特点。

第18篇:有效教学方法

语文学科有效教学方法

初二语文组

如何高效开发学习资源,力争预设、生成的和谐统一,最大可能提高素养,提升能力,是亟待反思的问题。现将我们初二语文组的教学方法总结如下:

方法一:学考结合。

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借助课本、习题等载体,衔接中考,归纳题型,点拨解题思路及技巧,并举一反三的进行训练,从而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及答题素养。新课改形势下,考题趋于灵活,但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在课堂中要集中问题,不求面面俱到,但求精讲精练。

方法二:读写结合。

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将写作指导渗透其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写作。文本中小到标点符号、字、词、句的运用,大到材料的选取,层次结构的安排,立意的确立等都是写作的活教材,是学生写作的母板,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

方法三:以读促学。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课堂上加强朗读,可以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语感,最终提升语文能力。

方法四:课前演讲。

每节语文课前让学生进行一分钟演讲。演讲内容学生根据自己喜好提前准备。可以是美文诵读,也可以趣闻轶事,还可以是时事点评、人生感悟等,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丰富学生的素材库。 方法五:贴近生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凡事都要从实际出发,一切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中不架空分析教材,总是千方百计的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通过让学生变身作者、变身主人公,更深层次解读文本,理解文章内涵。

方法六:珍珠入箱。

教会学生预习方法,做笔记技巧。要求学生预习时将字词积累在课题空白处,学完后将主旨、写法特点分别归纳在课题左右两侧,复习时一目了然。课后还要将该课的好词佳句分门别类的归入自己的百宝箱,梳理知识结构,对结构相同或相近的课文“同化”归并,这样将书本由厚变薄,便于应用拓展。

方法七:转换角色。

作文批改由师生共同参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点拨下,经历批改实践,不仅亲身感受到病句和错别字的危害,从而能引起足够重视,而且准确记住写作要求,还能扬长避短。学生换位做老师,转换角色思考问题,思维会更缜密,评价语言会更妥帖,提高会更快。

方法八:激趣导入。

课堂中要恰当导入,唤醒学生参与意识。因课型的不同,导语也呈现不同的式样:如“谈话”、“启发”、“歌唱”、“朗诵”、“设悬念”、“讲故事”、“创情境”等。做到“课伊始兴趣生”。

方法九:图文并茂。

在教学中,合理、恰当地运用课件,使学生通过图像、色彩、声音去感知事物的变化,去认识事物内在联系和发展演变过程,开拓视野,培养综合能力。

方法十:每课一得。

每课上完,要根据内容的不同安排多样化的拓展性训练题。如:给文配图、写解说词、学做导游、写读后感、续写情节、改编课本剧等,综合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方法十一:链接生活。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语文教师要注意引进生活中的“活水”,将学校语文与社会语文贯通,以增进他们的积累。诸如参加访问、社会调查、专题研究、旅行、社会公益活动等,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激发其积累兴趣。

总之:高效教学关键在于教师,我们一定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给每个学生提供一个广阔自由的实践空间和处理信息的平台,让每个学生尽其所能的激发潜能,张扬个性,在各自的人生跑道上,身心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正如“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场也。”

第19篇:有效教学

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的心得体会

一、中学化学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课程实施近几年来,发现化学课堂上教师“满堂灌”的现象少了,多媒体“整合”多了,不再死气沉沉,学生参与多了,课堂气氛活了,但还不同程度的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师观念还没有彻底转变,具体表现是教师只单一的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二是教学设计粗,表现在教学方法单一且以讲解式为主。三是教学过程虚,突出表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时间较少。四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低,课堂上存在学生昏昏欲睡的现象。五是学生参与演示实验太少,学生实验设计能力有待提高。六是化学教师学历高,年纪轻,但教学经验相对不足。七是教师普遍关注自己的教,忽视学生的学。

二、提高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的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环节是课堂教学,课堂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新课程要继续深入推进,必须抓住课堂,把好课堂教学质量关。针对当前农村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需要教师情绪良好,巧引妙导

新的化学课程倡导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培养良好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1.情绪良好。教师的情绪对一节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感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若教师一上讲台,即面带微笑,充满激情,信心百倍,衣着得体,言语铿锵有力,势必能使学生为之一振、情绪激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看整节课无不声情并茂、跌宕起伏、节奏明快。情绪把握自然和谐,学生岂有学不好之理?情感教育有熏陶性,感染性,有强大的作用,重大的意义,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决不可掉以轻心。 2.巧引妙导。引课导课表现在新课前的复习提问,也表现在课中的讲解。提问与导语应在知识连接点上得以突出,若过散、过缓,其结果白浪费10分钟左右的黄金时间,甚至更长。导入时,教师应当用最有效的方法,用最短的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般应该重导语轻提问,三言两语,开门见山,简洁明快,直奔中心。讲点和接点错位,是造成课堂教学费时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一位教师在执教九年级化学《绪言》一课时,先指导学生设计趣味实验“白纸显影”,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好奇心,使他们精神为之一振,然后引出新课,这样紧扣学生的心弦,巧妙设置悬念,其效果要比平铺直叙好得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导课引课的艺术性具体表现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教师要注意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师生感情,使学生愿意学、乐学,主动地去学。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课的形式、内容和语言,甚至导课时的情感动作。

(二)需要教师分组教学,突出探究

《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通过分组教学和科学探究,可以使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和发展探究能力。 1.分组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优势,它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分组合作学习,还活跃了课堂气氛,一些比较难的问题原来只有少数几个尖子学生唱独角戏,通过讨论,学生互相合作,互相启发,变难为易,举手发言的人数就会明显增多。在课堂中具体做法是这样,把水平不同的前后四个学生分为一组,并由他们选出组长。当需要进行分组讨论时,由组长负责让学生进行讨论。讨论时小组内可以以一人为中心发言人,其他同学如意见基本相同,可适当补充;如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质疑;如有不同观点可以反驳。这样通过小组成员互相帮助,互相交流,可以共同进步,并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2.突出探究。教师一定要吃透教材,活化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生”为本,同时要把握好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定位,从根本上实现三维目标。教师应积极采用“六段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六段式”教学模式即:提出问题——点拨方法——学生学习——明了学情——研讨学习——强化效应。此教学模式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自学、创新和探究思维能力的学生,营造一个“活”而有“效”的堂课。对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体现主导更要突出主体。一是观念实现“三变”,即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学生被动听为主动参与,变单纯传播知识为实现三维目标;二是课堂实行“四不讲”,即学生自学能懂的不讲,学生经过合作学习能弄清楚的不讲,学生已知的不讲,学生通过实验能明白的不讲;三是教学过程做到“六让”,即教材要让学生读,过程要让学生说,实验要让学生做,规律要让学生找,问题要让学生提,实验结论要让学生下。

(三)需要教师围绕重难点,放慢速度一次性讲全讲透

对于学生不易接受的知识点即教学重难点,课堂教学的速度应该放慢,而对于学生较易接受的知识点,则课堂教学的速度应该加快。学生课堂的反应或因节奏快跟不上而焦虑不安,或因节奏慢兴趣差而昏昏欲睡,不能一味的怪学生,这时,教师要反思自己是否主次不分平铺直叙或三言两语跳越太快而造成学生疲乏,进而及时调整教学的速度或节奏。重难点具有制高性,重难点突破,统盘皆活,纵他点稍有逊色,仍不失为一节好课;反之,若重难点未克,即使他点俱佳,也终鲜花涩果。然而,一次性突破重难点也是有办法的。一是要熟悉课标教材,把握好知识层次,找准重难点。二是选好突破口,以推理突破为好。三是精练语言,选取最精练、最富逻辑性的语言论证,使学生心领神会地一步步自动走向目标,无回复余地,茅塞顿开。若语言不精,会影响思维的流畅性。四是要慢,只所以要慢,因教师语言清晰柔和,间以充裕的回味时间,以利思维,完成翻转。重难点处置,系一节课成败,表现在课堂,功夫在备课。

(四)需要教师强化学法

《九年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解读》一书中指出,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解题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在解题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讲练习题时,如果每道题都讲,将会出现教师讲得苦,学生听得累,效果极差的现象。如果教师在绝大多数学生要求讲解的情况下,先找几位做错了的学生,把他们的解法即错例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找出错误的症结,并分析存在错误的原因和解决错误的办法,进而查明学生在掌握知识上存在的缺陷。这样做,有利于彻底改正错误,有利于弥补知识的不足,有利于判断性思维的培养。对一些难度较大的大多数学生都感到无从下手的试题,教师要对试题深入剖析,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这道题的解法是怎样想出来的?不能只注重解题的外部形式,更要注重解题的内涵——思维的内在活动,不能只讲“这样解”,更应该讲“为什么这样解”。这样评讲,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揭示了解题思维过程,教给了学生解题的方法,既消除了学生解题的畏难心态,又提高了其学习的信心。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老师在教学时要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学习,这样学生思维才能更加活跃,头脑才能更加聪明,学习起来才能事半功倍,并且达到终身学习终身受益的目的。

提高农村中学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做到以上四个方面还不够,还需要教师具有热爱农村化学教学、热爱学生的职业品质和精神境界;具有认真学习中学化学教法和实验教学理论、原则和方法的习惯;具有注意搜集整理运用国内外最新化学教育改革成果和先进教师经验的能力;具有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反思,不断进步,不断超越的勇气。这样,就可以减少农村化学教学的盲目性,做到事半功倍。

第20篇:有效教学

校本课程培训资料

有效教学的铁律

余 文 森 福建师范大学教科院院长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 教育部教学专业支持工作项目组组长

*铁律之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时候,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然后根据学生阅读和思考中提出的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

这条规律告诉我们:当学生处于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的学习阶段,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必须先学后教,这是教学的一条规则、规律,而不是一种可以采用也可以不采用的方式、方法。

学生学习的五个阶段(江山野): 第一阶段:完全依靠教师的阶段 第二阶段:基本依靠教师的阶段 第三阶段:相对独立地进行学习的阶段

第四阶段:在教师指导下可以基本上独立学习的阶段 第五阶段:完全独立地进行系统学习的阶段 当学生进入第三阶段,先学后教就是一条铁律了。 先学后教与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

现有发展区:先学——独立学习(自主学习)

校本课程培训资料

最近发展区:后教——课堂教学(教师教学) 一个案例:一学生写“一个晚上,我坐在葡萄架下,看着大大的月亮,想起我美丽的妈妈。”“一个晚上”显然太直白又没有味道。我引导孩子们把“一个晚上”换成了“在银色的月光里”,短短几个字,作文的开头立刻焕然一新了。最后,经过集体的智慧,用扩句加替换的方法,孩子把此段改成了“在银色的月光里,我手捧一杯清茶,坐在飘着甜味的葡萄架下,望着月,思绪飞向了美丽的妈妈。”

先学(独立——自主学习的特点)

1、超前性:课内与课外(建构与复制)

2、独立性:区别于预习

3、异步性:个性化学习后教(教师课堂教学)的特点

1、针对性:①针对问题 ②针对能力

一位特级教师给自己立下了“三不教”原则,即: (1)凡学生自己看书能懂,不教;

(2)凡看书不懂但自己想想能够弄懂,不教;

(3)想想也不懂但经过学生之间讨论能懂,也不教。 洋思“之教”三点:

(1)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即自学中暴露出来的主要倾向性的疑难问题,对学生通过自

校本课程培训资料

己已掌握的,一律不教。

(2)教的要求,不就题讲题,只找出答案,而要寻找出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还要引导学生预防运用时可能出现的毛病。

(3)教的方式都让已掌握的学生先讲(即使倾向性问题,也可能有人会),如学生讲对了,教师肯定,不必重复;讲得不完整、达不到深度的,教师要补充;讲错了的,教师则要更正。这样,教师讲的时间就少了,一般不超过5分钟,但能通过补充、更正的方式达到解决疑难问题的目的。

传统教学反思:信奉教决定学,只考虑教,系统、全面的教,讲得深、讲得透。学要系统,教要有针对性。

系统性:多教少学 针对性:少教多学

2、参与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①主动参与 ②全程参与 ③参与学参与教 ④参与教学参与评价

我开始思索自己的语文教学,才发现以前自以为成功的语文教学是那样地误人子弟:为学生设置好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规划好教学过程,想好切入点,设计好问题,一步步地把学生往里边引,最终 “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在这

校本课程培训资料

个过程中,学生毫无自主权可言。反思之后,我开始大胆地将课堂的主动权(讲解、思考、预设)还给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磨合,我和学生都喜欢上了这样的教学方式(江苏省南通市小海中学 陈松泉)

3、开放性:①不确定性——挑战性 ②生成性——提高性 先学后教的典型个案

1、尝试教学:“先练后讲,先试后导”

尝试教学简单地说,不是教师先讲,而是让学生在旧知的基础上先尝试练习,在尝试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引导学生讨论,在学生尝试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它的教学基本程序可分为五步: (1)出示尝试题 (2)自学课本 (3)尝试练习(4)学生讨论 (5)教师讲解

2、洋思经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课堂教学也分五个环节:

(1)出示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这堂课的自学要求; (2)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学,教师巡视发现学生自学

校本课程培训资料

中的问题;

(3)学生汇报自学结果(差生优先); (4)纠正、讨论、指导自学结果;

(5)学生完成当堂作业,教师当堂批改作业。

3、杜郎口模式:“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

第一个“三”指的是课堂教学三个追求:“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

第二个“三”指的是“预习—展示—反馈”三个环节。 六是指六个教学步骤。分别是: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4、我们的经验:“指导——自主学习”教改试验(98年-04年,初一至高三)

从数学科到其他学科 从初中到小学、高中

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一般课题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2008-2012) 三大理念:

让先学成为课堂教学的基础 让探究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 让指导成为课堂教学的升华 *铁律之二:先教后学——以教导学

当学生不具备独立阅读教材和思考问题的时候,教师要

校本课程培训资料

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教学生学会阅读和学会思考上面,这同样是教学的一条规则、规律,而不是一种可以采用也可以不采用的方式、方法。

这条规律告诉我们:当学生处于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必须先教后学,但是教的着眼点是为了不教,学的着力点在于自主、独立学习,因此,教师要致力于教学生学会学习,从而使学生慢慢地摆脱对教师教的依赖,许多优秀教师总结出这样的教学过程:教——扶——放。

会 —— 学

会 —— 会

|

|

| 即教即学

先教后学

先学后教 (教知识) (教方法)

(以教代学)(以教导学)(以学定教) 从主要依靠教到主要依靠学的转变 *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核心

从方法角度讲——学会阅读(思考) ①学会有目的的读 ②学会有思考的读 ③学会有兴致的读 ④学会动手式的读 2.从“学科”角度讲 ①掌握学科的基本语言

校本课程培训资料

②掌握学科的基本思路 ③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以教导学的典型个案

1.卢仲衡老师指导的“自学辅导教学”。

2.黎世法老师倡导的“异步教学”。3.钱梦龙老师的“语文导读教学”。

钱梦龙语文导读法是他在1982年针对语文教学的“讲读”模式提出的一种新构思。他指出:“导读”的“导”,指教师的因势利导,它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也限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活动方式是“导”而不是“牵”(导而弗牵),是启发、指导,而不是注入、填鸭;“读”,则指学生的阅读实践,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认识活动和能力训练。他认为教师“导”的水平,决定着学生“读”的质量,而学生“读”的状况和潜能,又影响着教师“导”的内容和方式。

4.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

5.江苏省东庐中学的“讲学稿”。

按照我们实验的体会,这个过程可分为教读、导读和自读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教读阶段。它的特点是:教师教读,学生仿读。教师教学生逐字、逐句地阅读,把课本读通、读懂。

第二阶段,引读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的作用由讲转

校本课程培训资料

为引,教师着力于引导,而不是直接讲解。

第三阶段,自读阶段。这一阶段是“从扶到放”、“从教到学”的落脚点,学生可以基本上独立地进行学习了。

*铁律之三:“温故知新”——学会了才有兴趣 一切教学都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这也是教学的一条规则、规律,而不是教学的一种方式、方法。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经提出这样的命题:“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这条规律告诉我们,新知识的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原有知识,所谓温故知新,没有“故”哪来“新”?

从大的角度讲,教学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原有知识出发,循序渐进,学会了前进,以实现掌握学习。

从小的角度讲,每节课的教学必须帮助和引导学生找准真正的直接的认知停靠点,尽快完成新旧知识的有机联系。

奥苏伯尔告诉我们:有意学习是新的知识有机作用的过程,有意义学习的最重要条件就是学习者头脑中应具有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旧知识)。如果我们把学习者头脑比做一片港湾,新知识比做一条轮船,那么所谓的适当观念就是固定和“拴住”轮船的“锚桩”,我们称之为认知停

校本课程培训资料

靠点。

*认知停靠点

1、直观停靠点 实际事物——语言文字 ①实物、实践直观 ②图像、形象直观 ③动作、操作直观

2、旧知停靠点 旧知识——新知识

3、背景停靠 ①“作者介绍” ②“时代背景” ③“历史典故”

4、思想方法停靠点

没有停靠点的学习一定是机械的学习,停靠点越多,理解就越容易,意义就越丰富。

促进学生意义学习的其他教学策略:

▲上海第八中学(刘京海)成功教育教学策略:“低、小、多、快”

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掌握学习”教学策略:目标——评价——掌握

校本课程培训资料

有效工作计划
《有效工作计划.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