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徐文荣(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3-15 06:01:07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徐文长传

一天傍晚我坐在陶太史楼上,随意抽下书架上的书,拿到一卷诗集《阙编》,纸质低劣,刻工粗糙,烟煤染黑了书页,稍微有点字的形状。稍稍靠近灯下读它,读了没几首,不自觉地惊跳起来,马上叫周望:“《阙编》是什么人写的,是现在的人,还是古人?”周望说:“这是我同乡徐文长先生写的。”两人跃起,在灯影下读了又叫(好),叫了又读,童子仆人睡下了也都被惊醒。嗨,我活了三十年,才刚刚知道海内有个文长先生。噫,这相识是何其晚也!因此,用我从越人(绍兴)那里所听到的事情,依次略加编写,写成《徐文长传》。

徐渭,字文长,是山阴的秀才,声名盛大。薛公蕙在绍兴主持考试时,非常惊奇徐渭的才华,把他看作国家的杰出人才。然而徐渭却命运不好,遇事不顺,屡次科考总是失败。中丞胡宗宪听说他后,请他到他的幕府中做幕僚。文长每次去见胡公,都穿着隐士的粗布衣戴着隐士的黑头巾,放任地谈着天下之事。胡公非常高兴。这时,胡公指挥管理着几支边防军,威振东南,普通士兵(在胡公面前)跪着说话,匍伏着往前走,不敢抬头,而文长以一个胡公手下秀才的身份狂傲地对待胡公,议论的人把他比作刘真长与杜甫。胡公恰巧得到一头白鹿,嘱托文长写一个表(一种文体,呈给皇帝的表章)。表递交上去后,永陵皇帝看了很高兴。胡公因为这个而更加惊叹徐渭的才华,一切惦记奏章,都出自徐渭之手。

文长自负自己的才华,喜好出奇怪的计策,谈用兵之道大多被他说对,看当时的士人没有一个看得上眼,然而竟然遭遇不顺利。文长既然已经在做官方面不得志,于是就放浪于酒,纵情于山水,游遍齐、鲁、燕、赵之地,看遍北方的沙漠。他所看到的山崩海立,沙起云飞,风鸣树倒,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的形状,一一都写入了诗。他胸中又有不可磨灭的勃勃生气,英雄无用武之地,投靠无门的悲愤,所以他写的诗,如怒如笑,如水在峡谷中鸣叫,如种子出土,如寡妇的夜哭,如旅行在外的人夜半冷了起床;虽然有些诗技巧也有不好的,但匠心独出,有诗国君王的气派,不是那些有妾妇之道(女人气)而替别人做事的人所能写出来的。文章有不凡的见识,沉得住气而写法严谨,没有因为模拟而损伤他的才华,也没有因为议论而伤害了文章的格调,与韩愈与曾巩是同流的。文长既然向来不与潮流合拍,当时所谓诗坛的主要风云人物,文长都骂他们,认为他们是奴才,因此,他的名声出不了绍兴,可悲呵!他喜欢写字,笔意奔放像他的诗一样,苍劲中透中妩媚姿态,就像欧阳修所说的“艳丽美好的女子老了自有余韵”。有时候还有余力,还兴趣旁溢画些花鸟画,都超然飘逸有情致。

最终因为多疑而杀他的继妻,关到监狱要被处死。张太史元汴全力为他辩解,才得以出监狱。晚年愤懑越来越深,假装疯狂也越来越厉害,达官贵人到他家,他会拒绝不让他们进门。时常带着钱到酒店,招呼仆人与他一起饮酒。有时拿着斧头击破自己的头,血流满面,头骨都折断,揉上去有声音。有时拿尖利的锥子锥自己的两耳,刺进去一寸多,竟没有死。周望说:徐文长晚年的诗更加奇特,没有刻本,集起来后藏在家里。与我同年科考的人在绍兴做官,我托他抄下来,现在还没有拿到。我所见到的,只有《徐文长集》、《阙编》两种而已。然而,文长竟然因为当时不得志,抱着愤怒而死。

石公说:文长先生一生不幸不止,于是变得疯狂;疯狂不止,于是被抓到监狱里。古今文人牢骚不满穷困苦难,没有像文长先生一样的。即使如此,胡公是稀有的豪杰,永陵皇帝是英明的皇帝,在幕府中胡公对文长不同于对别人,是胡

公理解文长呵。表上奏给皇帝,皇帝高兴,这是皇帝对文长的理解呵。可偏偏文长没有显贵起来。文长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诗文的贫乏肮脏习气,百代之后,历史自有定论,为什么他那么不顺利呢?梅客生曾寄信给我说:“文长是我的老朋友,他的病比他的人奇,他的人比他的诗还奇。”我说文长没有什么是不奇的。没有什么不奇,所以什么也就不顺利了。可悲呵!

《徐文长传》参考译文

徐谓字文长,是山阴县的秀才,名声很大。薛蕙

先生在浙江主持考试时,认为他的才能是少见的,把他视作国内最杰出的人士。然而他命运不好,屡次参加考试总是失败。都御史胡宗宪听到他的名声,聘请他作幕僚。文长每次见胡宗宪,总是身穿布衣,头戴黑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十分高兴。当时胡公统领几省的边防军,权势显赫,威震东南。那些披甲戴盔的将领,在见胡公时都是匍伏向前跪禀,不敢抬起头来。可是文长作为部下的一名秀才却傲视他。有人议论

他,把他比作品格高尚、不事权贵的刘真长、杜少陵。此时,恰好遇到有个地方抓获罕见的白鹿进献朝廷这件事,胡宗宪吩咐文长作表章庆贺。表章进呈朝廷,嘉靖皇帝看了很高兴。胡公因此更加重视他,一切疏表奏记,都是出于文长的手笔。

文长自以为有才能谋略,喜欢提出奇特的计策,

议论军事大多切中要害,看今世人士没有一个满意

的。然而始终遇不到机会。不久,文长因为在官府不得志,就放纵地喝酒,忘情地游山玩水,在齐、鲁、燕、赵等地游历,最远游览到北方的大沙漠。他所见到的逶迤的山峰,咆哮的海洋,移动的沙丘,飘荡的白云,呼啸的风暴,倒地的大树,幽深的峡谷,繁华的都市,各式的人物,多姿的鱼鸟,所有令人惊愕的情景,一一通过诗歌表达出来。他的胸中又积郁着不可磨灭的豪气和英雄穷途末路无用武之地的悲哀,所以他写的诗,如发怒如嘲笑,如急流在峡谷中轰鸣,如种子顶立厚土发芽,如寡妇在深夜哀哭,如游子在寒风中彷徨。虽然他的诗格调有时卑弱,但独运匠心,有王者的气象,不是那些像妇女那样侍候人的作家所敢企及的。他的文章有卓越的见识,气势雄浑而法度严整,不因为模拟古人而损伤才情,不因为议论而破坏格调,可与韩愈、曾巩的文章相媲美。文长因从来不与盛行的文风合流,对于当时那些所谓的诗坛盟

主,文长都加以斥责,并把他们视为奴才,所以他的名声不能超出浙江,真是可悲啊!他还喜欢书法,笔意和他的诗一样奔放,苍劲之中闪现出秀丽的姿态。正如欧阳修所说‚美女迟暮,仍保存着风韵‛。有时以他剩余的精力,另外从事花鸟画的创作,这些画都超逸而有风致。后来因为疑心后妻不贞而将她杀死,

被关进监狱处以死刑,经太史张元汴竭力解救才得以出狱。

晚年他悲愤越深,更加故作狂态,显贵的人到门

口,有时拒不接纳。经常带着钱到酒家,招呼下人奴仆与他一起喝酒。有时自己拿斧头打破头,血流满面,头骨都折断了,摸上去有骨头碎裂的声音。有时用尖锥刺自己的双耳,深入一寸多,居然不死。周望说:‚文长晚年的诗文越加奇妙,没有刻本,诗文集藏在家中。‛我的同榜进士有在浙江做官的,就托他抄录徐文长的诗文集,至今没有收到。我现在所能见到的,仅有《徐文长集》《阙编》两种。文长最终因为在当世不能施展抱负,怀着满腔忧愤而去世。

石公说:‚先生不断遭受厄运,于是变得狂傲偏

激;不断地狂傲偏激,于是成为囚徒。古今文人都是牢骚满腹处境困苦,但没有像先生这样的。先生的诗文在当代崛起,一扫近时文坛荒废杂乱的状况,百世之后,自有定论,怎么能说先生生不逢时呢?梅客生曾写信给我说:‘文长是我的老朋友,他的病比他的人奇,他的人比他的诗奇。’我说文长无处不奇。正因为处处不平凡,才处处倒霉,可悲啊!‛

推荐第2篇:和时间赛跑 徐荣

和时间赛跑

四年级 徐荣

一 预习探究。

1 读课文,解决字词。

2 查找有关林清玄的资料。 二 合作交流。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对时间有什么认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时间有关的文章。看老师板书课题 《和时间赛跑》齐读课题。 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词 认读。 疼爱 童年 庭院 喘气习惯 度过 扑 跑赢了 受益不浅 2.积累有关时间的谚语。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3.质疑。

谁? 交流林清玄的资料。

为什么?

怎么样?

结果?

„„ 三 品读体验

1.师:同学们课下预习得很好。刚才我们提的问题,该怎么解决呢?(读书) .那就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拿着你的笔,针对问题,边读边想,做好批注。 2.同位交流 3.全班交流。 A.为什么?

生:我知道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因为时间一去就永远不会回来了。 师:把有关内容读给我们听听好不好?

出示 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你的昨天过去了,它就永远变成了昨天,你不能再回到昨天。爸爸以前也和你一样小,现在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时间,就永远不会回来了。 师:那父亲认为有哪些事物永远都不会回来了? 生::昨天、爸爸的童年还有外祖母。

师:当爸爸和自己的孩子说起这些的时候,他会是怎样的心情? 生:难过。

师:为什么而难过?

生:为失去亲人而难过。因为外祖母也是爸爸的亲人哪!

师:看到自己至亲至爱的人在无情的时光隧道中走完人生之路,的确是很让人难过的事情。那你能读出来吗? (生读)

生:我也认为是一种难过的感情,但是是爸爸为时光的流逝而难过。因为他说“爸爸原来也和你一样小,现在再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说明他对再也不能回到童年感到无望。

师:“无望”这个词用得好!言简情重,我很欣赏。还有其他的情绪吗? 生:爸爸感到很无奈,因为时光的流逝他也挽留不住。

师:眼睁睁地看着时光就这样从身边溜走,却又无力挽留,当然无奈。你来把这种无奈读一读吧。

生:爸爸还对我寄予了一种期望。“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也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所有时间,也会像外祖母一样,永远不会回来了。”这说明爸爸希望我不要太难过,希望我能够正确看待这件事。

师:看来,这一段当中凝结了爸爸太多的感情。有失去亲人的悲伤,有挽留不住时光的无奈,还有对孩子的一种安慰。这么多复杂的感情纠结在一起,你能读出来吗?请你试一试。

(指导朗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师:小作者听了是什么想法?

生:这谜语比课本上的“日历挂在墙壁,一天撕去一页,使我心里着急”和“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还让我感到可怕;也比作文本上的“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更让我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师:能说说你的看法吗?

师:是呀,就像刚才这一分钟过去了,就再也找不到它了。爸爸的话让我警醒,于是,我开始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我发现哪些事物也是这样一去不回了?请你把相关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注意:尽可能读出自己的感受。

生:以后,我每天放学回家,在庭院里看着太阳一寸一寸地沉进了山头,就知道一天真的过完了。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 师:多可惜呀!一天又过去了。

生:我看到鸟儿飞过天空,它们飞得多快呀。明天它们再飞过同样的路线,也永远不是今天了。或许明天飞过这条路线的,不是老鸟,而是小鸟了。 师:是的,小鸟一天天长大,明天的小鸟也不是今天的小鸟了。 师: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也是这样永远不会回来了呢? 师:是呀,所以当作者懂得了父亲的话的意思,他决定和时间赛跑。作者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呢?请同学们认真读第8段,找一找,说一说。

B. 怎么样? 结果?

生:作者在路上狂奔,以前太阳落了才能到家,现在到了家太阳还没落,这就是和太阳比赛。 师:出示

有一天我放学回家,看到太阳快落山了,就下决心说:“我要比太阳更快地回家。”我狂奔回去,站在庭院前喘气的时候,看到太阳还露着半边脸,我高兴地跳跃起来,那一天我跑赢了太阳。

师:谁来读一读?

师:跑赢了太阳,心情怎样?(高兴,激动„„)能读出来吗? 师:再读,现在,你就是小作者,带着想象读。 师:还怎样与时间赛跑?

生:和西北风比快;十天做完假期作业;三年级做五年级的题„„ 师:你能具体想想作者是怎样做的吗? 生:早晨早点起来写。 生:不出去玩。

生:写的时候不边看电视边写。

„„

师:这就是和时间赛跑呀。

师:那你能把这些事给总结一下,和时间赛跑就是怎样做? 生:就是珍惜时间,不浪费时间。 生:就是提高质量。

生:就是做事的时候要认真,做的快点。

„„

师:原来和时间赛跑就是这样做的,那你有没有和时间赛跑过?或是你知道哪些人都和时间赛跑过?说一说

这样的赛跑对你有什么好处?

师:那我们来看看这样的赛跑对作者有什么好处?(生读第

9、10段) 师:说说你的看法?

师:是的,作者说“和时间赛跑”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的事。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请你们再来读读这两段话,在读中体会体会。

四.巩固延伸。

1.师:课文学到这儿,对于时间,你想说些什么?(可以引用名言、谚语、诗歌等来说) 2.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和时间赛跑》一课,从中获得了很多的启迪。将来有一天,我们也会和作者一样长大,面对我们的孩子,我们会告诉他——

生: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师:此时此刻,如果我请你把这句话也送给我,你会说—— 生:假若您一直和时间赛跑,您就可以成功。

师:如果我请你用这句话来激励自己,你会握紧了拳头在心里暗暗地说—— 生:假若我一直和时间赛跑,我就可以成功!

师:在这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请同学们全体起立,把这句话声音洪亮地送给台下听课的老师,让我们一起和时间赛跑——

生:假若我们一直和时间赛跑,我们就可以成功! 3.布置作业:

搜集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谚语、诗歌等,把自己感受最深,最喜欢的一句贴在桌子角或床头上,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激励自己一直和时间赛跑。

板书设计:

和时间赛跑

珍惜时间

抓紧时间

提高效率

……

推荐第3篇:文朝荣事迹

学习文朝荣事迹心得体会

14日, 省委省政府召开电视会议,组织全省党员干部学习文朝荣同志的先进事迹报告会,看后深受感动。

文朝荣同志一贯忠诚于党的事业,忠诚于党和人民。他心系百姓,勤政为民,其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忘我的工作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他的先进事迹,集中体现了当代新农村干部的精神风貌。

通过学习文朝荣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我了解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个农村干部如何按照党的要求,如何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大问题。他的精神集中体现了农村干部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集中体现了当代新农村干部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文朝荣同志作为一名农村领导干部,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新农村内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他干工作一步一个脚窝,处处显示出当代新农村干部的高风亮节和高尚情操。作为一名会计,我要以文朝荣同志的先进事迹为镜,努力查找自身差距,学习他为党、为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自我加压、负重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创业精神;勤政为民、鞠躬尽瘁的公仆情怀;坚持原则、顾全大局、克己奉公、清正廉洁的革命本色。

文朝荣同志为我做出了榜样,我要像他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我将从自身思想深处入手,把文朝荣的先进事迹,作为鼓励自己克服困难的动力,在创新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今后,我们要把文朝荣精神落到各项工作的具体行动中,学习文朝荣同志努力拼搏的勇气和精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时刻把百姓装在心中,把工作的出发点定位于是否有利于经济发展,是否有利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认真学习,提高素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通过自己的努力,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二〇一五年七月十七日

推荐第4篇:文朝荣报告文学

砰的一声,大自然放下一块雄奇壮美的高原,贵州!

见到彝族老支书文朝荣。一张黝黑脸膛刀刻斧凿,一双凛然威目正气逼人。一座雕像。一尊雄魂。与各族人民化为一体。凝立。眺望。沉思。诉说。 老人与历史—— 苦在前头

云雾缭绕,奇峰连绵,山路弯弯,深谷流泉,风光如画……

开窗见美景,出门临高峰。其实,很多自然美景后面都隐藏着历史的愁容:贫困与艰难。‚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石头山,羊肠道,浅表土,漏水地,小块田,存不下的雨水哗哗流进深不可测的地下溶洞。一个字就可以概括贵州的历史:穷!几千年来秦皇汉武、夜郎君主、土司酋长,无论怎样的英雄,都没能拔掉贵州大地盘根错节的穷根子。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春风吹到这里的时候,一户农家分得六块田,绵绵细雨中,女儿和父亲兴冲冲上山数田,女孩扔下斗笠,用手指点着,数来数去却只有五块。另一块呢?父亲笑眯眯地说,在你的斗笠下面呢。女孩哭了。这是一个传说,却从侧面反映了贵州各族人民的苦和穷。

何人何时能拔掉贵州的穷根子,成了穿越千年的历史悲问。中国共产党执政后,这份渗透辛酸和血汗的考卷放到了所有共产党人面前。正如穿着补丁棉裤的毛泽东在进京前夜所说,我们进京赶考去了,这是一场‚大考‛。

曾经,苦与穷、泪与血,造就了烈火怒潮般的革命贵州。

文朝荣小时听老辈人讲过,被数十万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的红军路经这里时,死伤累累,疲惫不堪,一声‚打土豪分田地‛却喊亮了穷人的天!乌蒙山下,赤水河畔,乡亲们世代传唱着一支悲伤的歌谣:‚买上一尺遮羞布,肩膀要当脚板磨!‛如今红军来了,他们的歌一夜之间变了:‚最后一碗饭,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缝军装;最后的亲骨肉,送儿上战场……‛贵州数万名各族儿女呼号着参加了红军,仅毕节地区就有五千多人入伍。新中国成立后,毕节没出一个将军——他们大都战死了,活下来的没几个。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以后,贵州出兵六十五万多人,他们穿短裤、踏草鞋、戴斗笠、背大刀,冒着漫天风雪远征到上海、武汉、南京,直至缅甸,死拼到底。日本鬼子曾惊呼,在淞沪战场上,中国的‚草鞋军‛把上海变成了‚血肉磨坊‛。

战争,以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巨大牺牲证明: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是国家的真正主人!那时的共产党人,每人都懂得这个大真理。所以,他们制定了‚为人民服务‛的立党宗旨,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铁律……

文朝荣记得,毕节解放不久,身穿军装的工作队进了赫章县

1 的海雀村,一个大胡子老八路笑呵呵地告诉他,娃儿,我们在邻村办了个小学,你可以去读书识字了。他急哭了,用彝语说,我家没钱啊!

不要钱!

于是,这个十多岁的光脚娃爬山越岭,在油灯下读了三年小学。因为生产队急需记工员,他不得不终止了学业。请记住,从共和国草创之初到改革开放中期的数十年间,贵州山村绝大多数学生娃都是光脚走进校门、走出校门的。‚流连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无论我们走出大山多远,娃儿赤脚翻山的苦,父母拿不出学费的泪,破麻布裹着的课本,还有父老乡亲期待的目光,都不能忘,忘记就是背叛!

海雀村是苗族和彝族的聚居村,文朝荣成了新中国成立后村里第一个文化人,第一个会说普通话,第一个识文断字,第一个读红头文件,第一个铁心跟共产党走的人。距离赫章县城近百公里、藏在大山窝里的海雀村曾被称为‚苦甲天下‛,全村海拔两千三百米以上,长年过着刀耕火种的日子。坡田薄土,包谷只长半米高,结一个小棒子,村民戏称田鼠也要跪下才能啃到。一年四季,家家户户一季包谷三季野菜,许多人家连盐巴都买不起。男人们衣衫褴褛,女人们的裙子烂成了麻条。霜雪满天的冬季,四面透亮的‚杈杈房‛(窝棚)里,乡亲们钻草铺、盖秧被,和牲畜们挤在一起睡,为的是老黄牛的呼吸可以带来些微微的暖意。六十二岁的村民王学芳告诉我,他十三四岁还没穿过裤子,那年月‚山上只要没毒的都找来吃,大便像小便一样稀‛,‚一袋炒面、十个鸡蛋就可娶回一个媳妇‛。

政府发一次救济粮或衣物,海雀村就得大哭一场。村民要,干部也要,‚狼多肉少,分不下去啊!‛村委会上,火爆脾气的文朝荣说,这是救命粮,不能搞平均,不能撒芝麻盐儿,‚救命粮一定要给那些最穷最饿的人吃‛。他铁青着脸,逼着干部让。那时没有计划生育,好些人家都有四五个娃,最多的有九个。谁家都吃不饱,谁都让不起,村干部蹲地大哭。文朝荣吼道:‚我带头!咱别忘了,红军打仗时干部冲在前头,现在干部要苦在前头!‛苗族老奶奶安美珍家几个月不见粮食粒儿了,锅里只有一点野菜,而且发了霉。文朝荣来了,‚砰‛的一声把一袋包谷放到地上——那是他让出来的救济粮。老奶奶活过来了,活到今天,九十三岁了,瘦小、结实、驼背,像半截老树根。去年家里杀了两头四百多斤的猪。就这样,文朝荣吼了四次‚干部要苦在前头‛,喊了四次‚我带头‛,先后让了四次救济粮,让得老婆哭孩子叫,让出一个皮包骨的铮铮硬汉,让出一个响当当的共产党员,让出一个温暖人心、凝聚人心的村支部书记。这件事上了当年的《人民日报》。

2

千年穷困,十年浩劫,一穷二白的贵州旧伤未愈又添新伤,各级干部们灰心丧气,束手无策。海雀村成了全县有名的填不满的‚大深坑‛,政府愁,干部怕,路途远,村民多年没看到干部的身影了。1984年,数月的大旱和低温让毕节地区的饥荒愈发严重。1985年5月29日,新华社记者刘子富走访了几个县后,又来到赫章县海雀村。文朝荣沉痛地对他说:‚我领你去看看村民的穷日子吧,我这个支书干得不好,不争气啊!‛两人转了三个村组、十一家村民。这里的赤贫和饥饿让刘子富深感震惊,一篇报道急电中央:

贵州省赫章县各族农民中已有一万两千零一户、六万三千零六十一人断炊或即将断炊。安美珍大娘瘦得只剩枯干的骨架支撑着脑袋。她家四口人,丈夫、两个儿子和她。全家终年不见食油,一年累计缺三个月的盐,四个人只有三个碗,已经断粮五天了。苗族社员王永才,全家五口人,断粮五个月了。走进苗族大娘王朝珍家,一下就惊呆了,大娘衣不蔽体,那条破烂成线条一样的裙子,一走动就暴露无遗。见有客人来,大娘立即用双手抱在胸前,难为情地低下头。

……记者在海雀村一连走了九家,没发现一家有食油、有米饭的,没有一家有活动钱,没有一家不是人畜同屋居住的,也没有一家有像样的床或被子,有的钻草窝,有的盖秧被,有的围火塘过夜。由于吃得差、吃不饱,体力不支,一天只能干半天活。这些纯朴的少数民族兄弟,尽管贫困交加,却没有一个外逃,没有一人上访,没有一人向国家伸手,没有一人埋怨党和国家,反倒责备自己‚不争气‛……

数天后,即1985年6月4日,刊有这篇报道的《国内动态清样》放到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习仲勋的写字台上。这位出生在穷困陕北的老革命家、红区创始人之一,一定读得很激动也很沉重。老人做出如下批示:‚有这样好的各族人民,又过着这样贫困的生活,不仅不埋怨党和国家,反倒责备自己‘不争气’,这是对我们这些官僚主义者一个严重警告!!!请省委对这类地区,规定个时限,有个可行措施,有计划、有步骤扎扎实实地多做工作,改变这种面貌。‛

批文电传贵州。1985年7月24日,刚刚就任省委书记几天的胡锦涛指示相关部门以最快的速度,紧急调拨大批粮食和救援物资,星夜兼程运进毕节各县。海雀村欢声如雷,那里的炊烟有史以来第一次变得如此饱满、温馨,飘散着米面包谷的袅袅香味。同时,胡锦涛亲自赶往赫章县等地,走访了许多村寨。看到那里到处是秃山野岭,土地贫瘠,人民生活极度贫困,他的心情十分沉重,笔记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数据和干部群众的意见。结论是明确和严峻的:靠救济解决不了贫困,让山绿起来,让土肥起来,让水

3 留下来,才是脱贫致富的根本大计。这是一个悄悄的重大的启程:科学发展观思想就这样在毕节大地上起步了。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旨的经济社会发展系统工程——‚毕节试验区‛宣告成立。

贵州,终于踏上一个前所未有的伟大进程。 老人与时代—— 走在前头

‚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的科学发展观思想迅速传遍贵州大地,老支书文朝荣的心里像打开了一扇门,霍地亮了!1986年春节前的一天,他在村干部会上提出,要发动村民上山义务种树。大家怀疑老支书的脑壳儿进水了,周围几座大山全是光秃秃的‚和尚坡‛,都绿化了要干几辈子啊!文朝荣说,我们的山本来是绿的,为什么现在成了秃山?为什么我们的田亩越来越薄?粮产越来越低?为什么我们穷得穿不上裤子?因为我们世世代代把树砍光了当柴烧,再这样下去,子孙后代连树长什么样都不知道了。

村民代表会上阻力更大,许多人七嘴八舌叫,不行!山上有我们很多地,粮都没得吃,种树能填饱肚子吗?

文朝荣说了一个很朴素的道理:山上有林才能保山下,有林才有草,有草才能喂牲口,有牲口才有肥,有肥才有粮。我们必须豁出去,坡地本来打不了多少粮,干脆种树!

有村民站起来大喊,我们的女人裙子都烂成麻条了,让她们光屁股上山啊?

文朝荣说,亏你还是个爷们儿呢!把你的裤子给女人穿,你找块麻布围上就行了!

村民们哄地笑炸了场。

几天后,无论情愿的还是不情愿的,无论骂娘的还是抹眼泪的,个个破衣烂褂,草鞋斗笠,都让文朝荣轰上了山。那些亲手把自家地刨了的村民,像死了亲人一样跪在地头直掉泪。但不管怎样,哭归哭骂归骂,许多年来文朝荣一直铁骨铮铮,苦在前头,办事公道,大家都服他,信任他。上山时,文朝荣走在前头,老伴和三个大孩子跟在后面,小女儿扔在家里托付给老人,常饿得哇哇哭喊爹妈。工地上,有老大娘饿昏了,有男人累倒了,有孩子冻哭了,有很多人动摇了,文朝荣黑着脸教训干部:‚天大的难,地大的难,干部带头就不难!‛可眼看村民累成这样,他能不心疼吗?文朝荣风风火火跑下山,把家里的一点点存粮倒空了,把二女儿文正巧准备坐月子的一百多个鸡蛋‚偷‛来了,又跑到区政府含泪要救济要支援:‚要是山上饿死累死一个,我这辈子都活得不安宁啊!‛区政府很感动,吃的穿的都送来了,村民们举着锹镐,用苗语、彝4 语、汉语,一起跳脚高喊‚区长万岁!‛这时候,文朝荣默默站在一边,默默抹着眼泪。我们的父老乡亲,多知道感恩啊!

山高路陡,天天饿着肚子爬山谁都扛不住。为节省体力,春寒之夜,村民们经常围着篝火,盖着烂衣,睡在星星底下草窝里。连续四年,衣裙越来越破了,胡须越来越长了,三个春节大年夜,村民们都是在山上过的,喝的是山沟水,吃的是洋芋(马铃薯)、包谷菜团子。苗族、彝族的青年男女围着篝火载歌载舞:‚太阳出来照半坡,哥和妹来栽树多。哥在前面挖坑坑,妹在后面盖窝窝。‛那热闹景象,仿佛一个来自夜郎国的古老部落凯旋,出现在当世……

海雀村史无前例的‚栽树运动‛(当时还没有‚退耕还林‛的说法和政策),就这样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轰轰烈烈地坚持下来了。这是全省第一个自发、自觉、自费的‚村办绿化运动‛,应入贵州史记。1986年,海雀村造林八百亩。接下来的三个大冬天,有经验也有自育的树苗了,又展开更大规模的造林大会战。经统计,四年间海雀村共造林一万三千四百亩。进入新世纪,国家制定了退耕还林优惠政策,村民们能得到补贴粮款,积极性更高了。十多年拼下来,周围几座石山秃岭变成了郁郁葱葱的林海,绿化率由原来的百分之五提高到百分之七十以上,人均拥有林木十五亩,全村每年享受退耕还林补贴二十四点八万元,林业价值达四千多万元,人均五万多元。这是村民义务造林得到的‚意外横财‛。

还有一件大事,记挂在老支书的心头:计划生育。他痛切地体会到,村民极度贫困,是自然环境造成的,也是人多地少形成的。村民越穷越生,越生越穷,形成一代代的恶性循环。他大会小会、苦口婆心搞动员,可村民们怕‚开肠破肚‛,吓得一听计生人员到村就满山遍野躲,好多孩子都是‚超生游击队‛在山洞密林中的‚运动战‛中横空出世的——出了娘腹一声哭,落地睁眼见天空。

千年习俗,乡野痼症,少造人比多种树还难。老支书知道,这项国策要执行到底,干部必须走在前头。他动员只有一个男娃的大儿子文正全率先节育,给全村树个榜样,小两口哭了几次躲了几次。老支书说:‚我是村支书,说话连你都不听,哪个还愿意执行?‛文正全和媳妇揩干眼泪,领回了全村第一个‚独生子女证‛。从夜郎国到共和国,这是海雀村开天辟地的一件大事,很震撼。后来文朝荣的二儿子文正友生了一男一女,也节育了。

老支书有底气了,脚板咚咚响,到了有两个女儿的苗民王兴全家。

你要是再生个男娃,亲不亲爱不爱?他问。

自家的儿,能不爱吗?王兴全抽着烟闷头说,他知道老支书上门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文朝荣拎起他家的小半袋包谷糠粒儿说,再生个娃儿,就给他吃这个?你爹妈生了你兄弟姐妹七八个,哪个过好了?哪个能养老?你爹最后是饿着肚子走的,后事是我给办的。娃多嘴多,越多越穷,这个道理你应该想得通。一通话说得王兴全心服口服,节育了。

海雀村几个村寨很分散,分坡隔谷。那以后,文朝荣夜夜提着马灯挨家做思想工作,有人劝他用村委备的手电筒,他说,电池四角钱一对呢,一个来回就用完了,舍不得啊。

中国改革办了两件最伟大的事情:物质生产由‚计划性‛转为‚市场化‛,人口生产由‚市场化‛转为‚计划性‛。从多造林到少造人,老支书坚定不移地走在前头,起了表率作用。新世纪以来,海雀村没发生一例政策外生育,这在少数民族村落,是开了一代新风。

——‚地膜覆盖‛‚定向移栽‛等多项科技种田的技术和种子引进来了,老支书带头试种示范,包谷亩产从两百斤蹿升到五百斤。全村二百零八户人家开始了杀猪过年的好日子……

——1985年,村小学的杈杈房快塌了,五个读书娃又变成放牛娃。老支书卖了家里的牛,带头捐款捐物,动员全村翻盖了新小学,木板当课桌,石头当坐凳,交不上学费的村里垫付,不送娃娃读书的罚款。2009年,海雀村开天辟地出了两位大学生王光全、王光祥,全村像过盛大节日,载歌载舞敲锣打鼓,一直送到山路口……

——海雀村地处高坡,人畜饮水要从深谷挑上来,一条扁担、一个猪槽子,从秦皇汉武时候一直用到21世纪。老支书带人上山到处钻洞找泉,胶鞋磨破了两三双,骨头磕碰得鲜血横流。终于,一条管线飞流直下三千尺,家家吃上了‚自来水‛……

如此尘封千年的艰难环境,仅靠老百姓的肩膀硬扛是扛不动、搬不走的,需要党、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需要党的群众路线和干部的脚步真正打通‚最后一里路‛。许多年来,来自省、市和中央的滚滚暖流不断涌向毕节试验区,涌向海雀村。在中央统战部的部署下,远在北京的台盟中央对口帮扶海雀村,十多年来,他们动员社会力量投入八百多万元,把这个古老村寨变成了赏心悦目的‚花园村‛。粉墙乌瓦,花树成行,文化中心,超市商铺,还有小学操场上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和如花朵一般的孩子们……

老人与海—— 干在前头

‚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一篇小说,说的是一位性格倔强的老渔夫,在大海风暴里与一条巨大马林鱼搏斗不休,当6 他终于把鱼拖回码头时,这条大鱼被鲨鱼吃得只剩了一副骨架。老渔夫所获无几,他的奋斗精神却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和激励。大海的风浪与考验成就了那位坚忍不拔的老渔夫;大山的险峻与磨砺成就了贵州的彝族老支书文朝荣。

老支书有不离身的三件宝:镰刀、背篓、笔记本。2000年,五十九岁的老支书退休离任,又当选了‚名誉支书‛,按国家规定不拿村干的津贴了。可老人依然还像在任上,天天拎着镰刀,背上背篓,揣上小本子,四处爬山巡看他最心爱的华山松、马尾松林子,检查三个护林员的工作。每天两次,来回数十里,‚出门天不亮,回家月亮上‛。在村里遇上什么事儿了,还要说几句,吼几声。村民都把他当‚老革命‛一样敬着爱着,说话都听,听了都办。有趣的是,老支书教育人的水平日见提高,发火骂人则是改了再犯,犯了再改,而且只用苗话和彝话——普通话一向是用来开会的——骂也听着亲切。

2013年春,劳苦一生的老支书病倒了,前列腺癌,动了手术。眼瞅着身体越来越弱了,老人家要求家人扶着他上山再看一次林子。走不动了,儿子便背起他。蓝天丽日下,漫山坡的林海青翠苍郁,花草芬芳,松香扑鼻,斑斓的翠鸟在枝头快乐地歌唱。老人动情地抚摸着一棵棵高大笔挺的华山松,像爱抚自己的孩子。‚以后你们要护好这片林子啊,‛他对身边的村干部和儿子说,‚这是全村老百姓的心血汗水,也是子孙后代的传家宝啊,我死了也会惦记的……‛说着,老人泣不成声,泪水纵横。

那是他心中一片永远的绿海,老人与海,永不分离!

2014年2月11日,七十三岁的彝族老支书文朝荣与世长辞,全村失声恸哭,天也哭了,寒风呼啸大雪纷飞。安葬的日子选在农历正月十五,天寒地冻,白雪皑皑,周围几个村子的数千名老百姓都赶来了。大家强烈要求,每村出八个人,一村抬一程,都送送敬爱的老支书。跟在后面的人群排起了绕山过谷的长队,泪水哭声洒了一路。九十三岁的苗族老奶奶安美珍走不了远道了,在路口拦住灵柩,老泪纵横说:‚老支书,你累了一生,这回好好歇吧……‛

风雨兼程数十年,一个彝族老农民,一个村支书,面对困难‚苦在前头‛,勇于改革‚走在前头‛,投身建设‚干在前头‛。文朝荣在人民心里走成一个路标,站成一尊雕像,活成一座丰碑!中组部追授文朝荣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专程到海雀村考察,高度评价了文朝荣的事迹和贡献,省委号召全省干部‚远学焦裕禄,近学文朝荣‛。文朝荣一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愚公移山,改变面貌‛的伟大精神,如今已成为全省干部和四千多万各族人民心中长久回荡、铿锵有力的座右铭。

其实,文朝荣的精神代表的就是‚贵州精神‛。贵州很穷,贵州又很富——这里的人民具有超乎寻常的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这里的‚文朝荣‛不止一个,而是千百个。

——大方县红岩洞寨地处高山坡,下河提水有五百米深。苗族村支书杨明旭号召全村上山开凿悬崖,把山头泉水引进村,村民们热烈响应,呼啦啦上了工地。没想到一次爆破死了三个人,所有村民都打退堂鼓了。杨明旭不吭声,每天用一根绳子把自己吊在悬崖上,继续凿,那孤独的锤声叮当叮当响彻山谷,敲击着村寨的心扉,十天、二十天、两个多月过去了,终于有村民忍不住了,哭着嗓子喊,老支书是为我们好!不能让老支书一个人干,不怕死的跟我来!历时整整五年,水渠凿通了,杨明旭将第一瓢水,含泪洒在牺牲的三个村民的坟头上……

——胡索文,一个老农民,年轻时家里困难,没有蒸饭家什,他跑到林子里偷伐了一棵小杉树,挨了公社批斗,他不得不亡命天涯。第二年回到村里,老婆跑了,地也没了。胡索文只好在山林里开了一块荒地度日。这时候,他想起了那棵小杉树,觉得很痛苦很内疚,决定‚种树还债‛。三十年过去了,胡索文独居山里,从壮小伙儿变成弯腰老人,整整种了四百多亩杉树林。临终前,他把全部林地捐给了国有林场,说‚这是我欠国家的……‛

——杨文学,行走在贵阳的‚背篓‛,靠卖力气挣了十三万多元,回到家乡打算建新房。老父亲说,咱村出山路不通,你还是给大家修条路吧。修了半截没钱了,杨文学又背上背篓,村里二三十位青壮年齐刷刷站出来说:‚我们跟你一起去背!‛这支‚背篓军‛悲壮地踏上了征途,杨文学和村民们‚背条大路回家乡‛的壮举轰动了贵州也感动了贵州……

——青年农民李进进城打工,靠勤劳和诚信当了小包工头,攒了五十万元。想到小时读书难,他想为家乡捐建一所希望小学。可父母还住着茅草房,他问父母,这笔钱为老人家盖新房还是捐建小学?父母说,我们才五十多岁,还能干活儿,给村里孩子们建小学吧。五十万元全捐了,一所崭新的希望小学昂然崛起……

在贵州,这样的人物和故事不胜枚举,他们都是‚文朝荣‛,都是高山上的一棵松,大地上的一面旗。他们的胸怀像大海一样辽阔广大。他们的决战意志像大海一样涌动不息。他们用汗水足迹,在大山里书写着‚老人与海‛的壮丽人生。

2014年3月,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听取了贵州代表团的讨论发言。之后,他重温了老一代革命家习仲勋1985年的批示,并动情地说,毕节曾是西部贫困地区的典型,那里的发展变化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干部一定要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才能使贫困地区群众不断得到实惠。

8

改革已经成为中国的常态,成为中华民族不可动摇、不可阻挡的必由之路。在贵州,老支书文朝荣艰苦奋斗、改天换地的精神,正在激励各族人民奋发图强,向着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呼啸猛进;在中国,海雀村变为‚花园村‛的壮丽史诗,将更大规模地书写下去。

那时,落地生根的‚中国梦‛,一定是一片花海啊!

推荐第5篇:文朝荣事迹

村支书的楷模——文朝荣

2014-5-15 10:05| 发布者: 蒋敦萍| 查看: 100| 评论: 0|原作者: 宫喜祥 周黎兵 刘 莹 马 刚|来自: 乌蒙新网——乌蒙新报

摘要: 老支书文朝荣从毕节市人民医院做完手术回家后,已经是2013年8月。3个月的住院时间和术后治疗,他感觉到身体大不如从前。他问儿子文正友自己得了什么病,儿子支支吾吾。他也不再追问,照例每天拿着镰刀巡山,与已经有 ...老支书文朝荣从毕节市人民医院做完手术回家后,已经是2013年8月。3个月的住院时间和术后治疗,他感觉到身体大不如从前。他问儿子文正友自己得了什么病,儿子支支吾吾。他也不再追问,照例每天拿着镰刀巡山,与已经有缸钵粗的华山松近距离接触,可是每每走到村口,爬上两段山路,已累得气喘吁吁。

苍翠挺拔的华山松,从村头一直绵延到山顶。30多座山坡,交织成郁郁葱葱的林海,海雀村掩映其中。文朝荣说:“海雀人选择用华山松构筑绿色生态和谐之梦,就是因为华山松经霜耐寒,在贫瘠的土地里能壮成、涵水养土,还能生籽结果,福荫后人。”

看着父亲对华山松林难舍难分的眷恋,好几次,悄悄跟在后头的文正友眼里噙着泪花。看着父亲身体越来越差,从双脚行走到依靠拐杖才能靠近山林,文正友忍不住劝说父亲:“您身体不好,不要太过劳累。”

“其实你不说我也知道自己得的是什么病。我只是忍不住想到山林里走走,听听鸟叫,和华山松说说话,我心里就高兴。”文朝荣说到这里,话变得语重心长起来。“儿啊,现在的政策越来越好,日子越过越红火,你记住一定要守住这些松林,有青山常在,才有绿水长流,不然海雀又会回到过去我们过怕了的苦日子。”

青山有幸埋忠骨,翠松无悔护恩人。时空定格在2014年2月11日,苍天垂泪,林海肃穆,文朝荣因患癌症不幸病故,永远和他钟爱的华山松相伴在一起。

生存怪圈里的苦日子

“海雀村,作坊河;罩子遮齐门槛脚。要想扯尺遮羞布,肩膀当作地皮磨。”地处乌蒙大山深处的赫章县海雀村,平均海拔2300多米,山寒水冷;森林覆盖率不到5%,荒山秃岭;缺水,缺电,无通村公路,全村的苗、彝群众基本是文盲,没有一名初中生。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海雀村的状况。

按照彝语,“海雀”是 “候确”的音译,是“湖水灌注”的意思。海雀村过去有3个海子,水从高到低从一个海子流到另一个海子。当时的海雀,却找不到一处海子,没有绿水青山,有的只是让人揪心的穷山恶水,连年水打沙壅的生态灾变。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不少地方都享受到开荒种地带来粮食增产的好处,可我们海雀却没有。”年过半百的村民王永刚回忆,当时的海雀村,地势高寒不适宜玉米生长,群众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生产方式种一坡收一萝,粮食作物以洋芋、荞麦为主,更为致命的是,由于从大集体开始时在山上过度放牧,面积上万亩的草山草坡和次生林沙化严重,满眼荒山秃岭,石头越长越高,土地越种越薄。山下的人给海雀村编了几句顺口溜:“海雀地无三尺平,有女莫嫁海雀人。踏着云雾去种地,抬起楼梯进家门。”

经济的贫困导致了生态的恶化,生态的恶化又加剧了群众生活走向水深火热。每到年关,就出现群众开始缺粮,而到青黄不接的四五月,海雀村700多苗彝同胞几乎家家断炊,靠挖野菜、吃洋芋叶度日,一些饿得睁不开眼的群众到山下借粮,借一斤包谷,秋收后要加倍偿还。尽管赫章县当时的恒底区考虑到海雀的贫困程度,把救济粮指标多拨给海雀村,但犹如杯水车薪,只能解决一时之急。

1985年5月,新华社一篇不足千字的报告里这样写到:“在海雀村3个村民组察看了11户农家,家家断炊。苗族老大娘安美珍瘦得只剩下枯干的骨架支撑着脑袋。她家4口人,丈夫、两个儿子和她,全家终年不见食油,一年累计缺3个月的盐,4个人只有3个碗,已经断粮5天了。苗族社员王永才家靠吃野菜等物过日子,更谈不上吃油、吃盐。在他家的火塘边,一个3岁多的小孩饿得躺在地上,发出“嗯嗯嗯”的微弱叫唤声,手中无粮的母亲无可奈何。走进苗族大娘王朝珍家,给一下子惊呆了,大娘衣不遮体,见有客人走来,立即用双手抱在胸前,怪难为情地低下头,她的衣衫破烂得掩不住胸肚,那条破烂成线条一样的裙子„„大娘看出了记者的难堪,反而主动照直说:“一条裙子穿了三年整,春夏秋冬都是它,唉,真没出息,光条条的不好意思见人。”大娘的邻居是周光华家。主人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地说:“早在去年年底就把打下的粮食吃光了,几个月来,找到一升吃一升„„”新华社的这篇报告在最后说到:“这些纯朴的少数民族兄弟,尽管贫困交加,却没有一个人外逃,没有一个人上访,没有一人向国家伸手,没有一人埋怨国家,反倒责备自己‘不争气’,这情景令人十分感动。”

海雀村的极度贫困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并作出批示:“有这样好的各族人民,又过着这样贫困的生活,不仅不埋怨党和国家,反倒责备自己‘不争气’,这是对我们这些官僚主义者一个严重的警告!!!请省委对这类地区,规定个时限,有个可行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扎扎实实多做工作,改变这种面貌。”

批示引起了贵州省委的高度重视,省委将这篇报道和批示用急电传给各地(州、市)委负责同志,并连夜召开全省电话会议,布置各地(州、市)、县立即检查安排群众生活。

省委随即派出8个工作组对贫困地区进行调查,详细了解农村缺粮情况。中央分两次拨给贵州生产救灾款3600万元,增调粮食5亿斤。贵州省委、省政府派调查组星夜兼程奔赴海雀村核实情况,决定批给赫章县100万元救济款,帮助解决农户渡过生活难关。

1985年7月24日,刚到任的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马不停蹄来到赫章县等地调研。1988年6月9日,由胡锦涛亲自倡导并报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了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的毕节试验区。海雀村也因此被誉为毕节试验区的“发祥地”。

在乌蒙山区这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视为“不适宜人居”的土地上,海雀村人在文朝荣支书的带领下,展开了一场战天斗地,绝处求生的惊天壮举。

为绿荒山白了头

海雀村拉开决战贫困的大幕,是从种树开始。

1986年春天的海雀村,山上一棵像样的树也没有,就连护卫在一些人家房前屋后的树也少得可怜,掰起手指头就可以数出来。

和往常一样,文朝荣吃了午饭扛着锄头去对门的营盘山挖地。春日的阳光很暖,他的身后跟着的小黑狗摇着欢快的尾巴。

天有不测风云,还没到山顶的沙地里,对面的红房子村方向尘土飞扬,气势汹汹的狂风正朝营盘山这边扑来。文朝荣想起去年冬天,邻居家的杈杈房就是被这样的狂风吹垮的,他不由自主地为自己的杈杈房捏了一把汗,想着赶回去,但风势来得凶猛,已经来不及了。文朝荣迅速趴在地上,闭上眼睛,任沙尘从身上狂扫而过。

等到狂风过后,文朝荣从山上回来,看到寨子里有几栋杈杈房被狂风扯得支离破碎,鼻子一阵酸楚,老天不开眼,我们偏要活,他暗下决心:“一定要与风沙战斗,否则海雀人真的活不下去。”

很多天,文朝荣苦苦思索:“风沙大,可以盖土墙房来抵挡,但每年的水打沙壅,肥泥不断被冲走,庄稼越长越矮,石头越长越高,怎么办?”

他想到了种树:“只要山上有树,就可以把风沙挡住,山上有林就能保山下,有林才有草,有草就能养牲口,有牲口就有肥,有肥就有粮。”

下定决心后,文朝荣迅速召开党支部会、村民代表大会、寨老会等各种形式的思想动员会,动员村民们种树。

会还没开完,就引来大多数村民的激烈反对:连饭都吃不饱,哪有力气?树能当饭吃?

村民思想不通,村支部领头做给大家看。文朝荣与另外两名苗族村干部商量:“看来做通群众的思想工作要花时间,我们先把树苗找到,带头做给大家看。村里苗族群众占多数,你两个苗族干部多做工作,只要村支部团结起来扭成一股绳,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就这样,三名村干部白天干农活,晚上就去串门,挨家挨户搞动员。一次说不通,两次,两次说不通,就三次。个别村民意见大,文朝荣就上门苦口婆心地劝说了五六次,终于做通了工作。

在群众思想基本统一后,又一个难题困住了文朝荣。全村大大小小30多个光秃秃的山头,要在这么大的面积上种树,到底种多少棵树?种什么树?这么多树苗又要去哪里找?树要种到哪年哪月?一连串的问题,让他睡觉都闭不上眼睛。

文朝荣左思右想,古代愚公都能挖山开路,我还不信种树会有挖山难?只要全村人齐心协力,把冬天闲着烤火的时间都用上,一年一年地栽,一片一片地栽,光秃秃的山坡一定能长出树林来。

为了找到苗木,他每天早早地起床,一边向乡里汇报,一边往周边的村子和乡镇跑,县区乡的各级干部都被他这样的精神打动了。1987年初冬,林业部门免费提供给海雀村100亩华山松苗,村委自力更生培育了35亩苗圃。

这一年的冬天,文朝荣带领全村200多名青壮年顶风冒寒,背着洋芋上山当午饭,开始了海雀村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壮举。

这年冬天,文朝荣带领大家在几座山头栽种了800多亩华山松。面对那些只剩下荒砂的山头,文朝荣总结出了“点穴种树”、“浅坑植苗”、“同向移栽”、“借泥成肥”等种树经验,他还编了鼓励大家种树的顺口溜:种树之人下决心,千难万苦不灰心。关键窝窝要打好,树子最怕栽坐根。一年更比一年大,一年更比一年青。

第二年春天,种下的苗木迎风生长,村民们看到了绿色的希望,对海雀村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初冬,庄稼刚刚收完,全村男女老少自发扛起锄头树苗,背着洋芋上山,继续种树。临近除夕,村干部们商量,“叫花子也要过三天穷年”,还是放大家一天假准备过年。一些村民说,时间不等人,树还是要继续种。文朝荣出了主意:“干脆每家出一个男劳力上山种树,其余在家准备年饭。”

除夕当天,天空中下起毛毛雨,村民们冷得直发抖,带去的十多斤洋芋中午就被大伙吃完了。到晌午时候,大家肚子咕咕叫唤,有人停下来歇口气时,发现文朝荣不见了。

一会儿,文朝荣提着一大篮煮熟的鸡蛋,喘着粗气跑上山来。原来,文朝荣趁大伙不注意,偷偷跑了回去,他瞄准了头晚上妻子放在木箱子里的五十个土鸡蛋,一回到家就把正在蒸饭的甑子抬开,把鸡蛋全部放进锅里。

正在外面做事情的妻子钻进屋来,瞪大眼睛质问文朝荣:“你这是干什么?这鸡蛋是我凑了几个月,专门给姑娘坐月子吃的,你把鸡蛋全部煮给别人吃了,你还是她家爹不是?”

文朝荣怪难为情地说:“大家栽树也辛苦嘛,栽树也都是为了全村人好,况且我是村支书,我不能看着大家饿肚子啊!”李明芝气得直咬牙,狠狠地说:“树、树、树,你就知道树,去年家里杀来过年的两只大公鸡,我们汤都没得一口喝,全让你抬上山给他们吃了,你怎么不把自己也煮了给别人吃,这个家你还要不要,婆娘儿女你还要不要!”说完哭着摔门而出!

大伙吃完鸡蛋,来了力气,来了精神,一直干到天黑才回家!

绿了荒山白了头。经过1987年以来十多个冬春的艰苦奋战,加上2002年退耕还林的一千多亩山林,目前,海雀村共有林地达1.34万亩,户均65亩,人均14.3亩,退耕还林143户共1120亩。群众每年可获退耕还林补助款24.8万元,森林覆盖率从不到5%上升到现在的70.4%,海雀村因植树造林成绩突出,受到国家绿化委表彰,荣获“全国绿化千佳村”称号。据估算,海雀村的万亩林场,经济价值达4000多万元,人均近4万元,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良性互动,青山变成了村民的绿色银行。

科学发展的榜样力量

在带领大家饿着肚子种下千秋树的同时,文朝荣一刻也没敢忘记这些年海雀人那些吃不饱穿不暖的苦日子。

20多年前,村里的赤脚医生王富华向文朝荣哭诉:“文支书,家里揭不开锅了,我那儿子、孙子都跟媳妇回娘家恒底村去了,我这张老脸往哪里搁啊!”“他们都会回来的。”文朝荣拍着肩膀安慰王富华。其实,他的心里更难受,这都是穷根惹的祸,水从低处流,人往好处走啊„„这成为文朝荣心里挥之不去的苦难回忆。

多少次,文朝荣在下山赶场或偶有机会到区里开会时,看着山下别的村寨种出的玉米又大又好,他心里好生羡慕。海雀村地处高寒地带,主要农作物是荞麦和洋芋,种的玉米苗因为肥力欠缺,长得又矮又小,耗子都要跪起吃,要是能有办法种出像别人这样的玉米来,那该多好呀。

文朝荣心里想:“这些年,政府给我们的救济粮不少,但老是靠政府救济,海雀人腰杆直不起来,我们也要有志气,要想办法不再让领导们担心牵挂。”

1990年,为了使村民们尽快走出贫困,文朝荣又背上他的小黄包,装上洋芋下山了。他首先来到农技站。

那是一个阳光好得喜人的天气,文朝荣在农技站的墙壁上看到了白刷刷的四个大字:“科技兴粮”。一间屋子里堆着一捆捆像胶子一样的东西。

他找农技人员取经,农技人员告诉他,那胶子就是地膜,要让海雀村长出大包谷,你扛两捆去试试,肯定很神奇,技术我们来教你。

这年春天,在海雀村破天荒出现了白色地膜,村民们围拢来看稀奇。

文朝荣借机向村民们大讲科技兴粮的好处和知识,村民们表示怀疑,地都被胶子蒙住了,还能长出庄稼?第一年,文朝荣没有说动一户人,只有自家地里种上了地膜苞谷。

秋收时节,他的地膜苞谷长得又粗又大,全村各寨的老老小小看得眼睛发亮,村民们做梦也想不到,稀奇了,使用地膜覆盖种植,竟然能增加好几倍的产量。后悔、叹息的声音一阵接着一阵。

第二年,海雀村民都在自家地里开始使用地膜种苞谷。

之后,文朝荣根据海雀海拔高、土地瘦薄的特点,以科技兴农为先导,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他一边积极推广地膜包谷,全村每年盖膜不少于200亩,粮食单产亩产从不足50公斤上升到174公斤。他又一边大种绿肥,实行土地的有机改良,每年绿肥面积不少于100亩,有效提高了土地的使用效率。1994年,全村粮食总产创历史最高水平,达到14.46万公斤。是十年前粮食总量的两倍多,人均占有粮203.5公斤。

文朝荣笑了。有了科技兴粮,海雀人终于吃上了饱饭。

正当大家沉浸在温饱即安的快乐中时,文朝荣开始尝试寻找挣钱的门路。随着山上林茂草丰,文朝荣又带着村民们开始从发展畜牧业着手,走上了喂猪养牛致富之路,改变了传统的养牛耕地,喂马骑耍,养羊避寒,养猪积肥,养鸡买盐的观念,教会了村民养畜赚钱。

这一次,海雀人不再瞻前顾后,村民们都说:“跟着老支书干,错不了!”文朝荣用一次又一次的正确判断,让海雀村人彻底信服了。

山变绿了,温饱解决了,可见过世面的文朝荣没有满足。“与自己的过去相比,海雀村确实变了个样。可是,与山

下的村寨相比,海雀人还差得远。”他心里琢磨着,海雀村过去穷,除了地势高寒,土地贫瘠等自然因素外,最关键的原因在于全村人缺文化,思想观念落后,耕作方式原始,搞发展放不开手脚。

要保住海雀村的青山绿水,必须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并举。不能放任人口过快增长,不能让下一代再吃没有文化的亏!

文朝荣又一次带起了头。

上世纪80年代,海雀村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村民们传闻计划生育是要拿人去开刀,个个怕得要命,都到处躲藏。国家的政策执行不下来,文朝荣横下了心。他特意找来几个胆子大的计生户到家里喝酒,几杯包谷酒下肚,他说:“我们吃饭靠借的另一个深层次原因,就是多生了孩子,人口增多,一个人的粮几个吃。结扎手术对身体一点影响也没有,我来带个头结扎,你们大家总不会有想法吧。”第二天,就有9户人家跟着文朝荣走进区公所的计生手术室。村里的计生工作刚打开局面,有人又说,老支书年纪大了,反正也生不了孩子,割不割都一样。文朝荣听到后,伤透了脑筋,为了让少生快富的观念深入人心,他动起了结婚后才生了一个孩子的大儿子文正全的脑筋。他说:“儿子,生一个够了,你还记得你们小时候因为兄妹多,我天天带着你到处借粮的苦日子吗?”

文正全说:“我听父亲的,但还是要和妻子商量一下。”

文正全没有说通妻子罗文兰,文朝荣就亲自出马,去做儿媳的思想工作。

在文朝荣的动员下,大儿子文正全带头办理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成为全村乃至全乡、全县第一批少有的办理独生子女证的人。就这样,婚育新观念在海雀村蔚然成风。目前,全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涌现出3户独生子女户和12户双女户。

“人口虽然得到控制,但素质不高,不懂得发家致富也是枉然。”文朝荣还是放不下心。他想:“改革开放好多年了,偌大一个海雀村,只有5个文化人,初中毕业生一个都没有,海雀贫困的一个主要根源也在于教育发展的滞后。治穷要先治愚,要让群众摆脱贫困,就必须抓好教育。”

要好好办个小学,培养更多孩子读上初中乃至更高的学校,是文朝荣平生最大的心愿。1988年一个秋天的早晨,文朝荣心情激动地在村民大会上说:“现在我们最最紧要的任务,就是好好为我们村的孩子们盖一所学校,不能再让他们像我们这一代一样,进城连个厕所都找不到„„”

“是啊,早就应该有了,早就应该有了!”“有钱的捐钱,有材料的捐材料,好好给孩子们盖一个学校。”文朝荣首先带头捐了168元钱。

文正友回忆说:“那168元钱,是我家当时的全部财产,是我父亲头天瞒着我母亲把家里的牛牵到四方井街上卖掉得的钱。”

如今,在文朝荣的努力下,帮扶赫章县的台盟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投资46万元,为海雀村建起了一栋8间校舍的教学楼,办学能力从3个年级升到了6个年级,不仅解决了整村儿童入学难的问题,也吸纳了邻近村的部分儿童到海雀小学读书。目前,村里最美的地方是学校,村里还成立了教育基金,考上大学有奖励,读职校都可以申请无息贷款。灵魂深处的群众情怀

“再穷也没见父亲哭过。”在二儿子文正友的记忆中,父亲这一生只哭过三回。

第一回:2008年,文正友担任村主任已经三年有余,为了方便给自家的小超市运货,他花了7万元买了一辆小皮卡,高高兴兴开回家中。过了不久,河镇乡乡长余朝斌来村里调研,把文正友喊到办公室说:“正友啊,你买车可千万不能用下拨的资金啊。”文正友拍着胸脯对乡长保证说,我父亲是老党员,我也是党员,买车这7万元是自己多年来的积蓄,政府拨给村里的12万元基础建设资金自己一分都没动。为了让乡里领导放心,文正友先后跑到乡里三次,每次都去汇报资金的使用进度。

消息传到老支书耳里,文朝荣火速把文正友叫到老屋。文正友刚一进屋,老支书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拉住文正友说:“儿啊,你父亲当了二三十年支书,一辈子做事情光明磊落,没给你们留下一点扯不清的账,你不要让老百姓看不起你„„”话还没说完,文正友明白了,原来是父亲听说自己跑到乡里算了三次账,害怕自己挪用公款。文正友向父亲详细解释了一遍,眼眶不禁湿润了。他想起父亲平日里艰苦朴素,克己奉公,有多少次,自己和大哥甚至还埋怨过他,什么好事都为老百姓,对自家儿孙照顾得却很少。

第二回:“要是没有老支书,我们母女不知道该怎么活。”三十多岁的王兴秀每每想到这些,都会流下感动的泪水。2003年,文朝荣每天上山巡林,都会遇到从海雀组嫁到可乐乡的苗家姑娘王兴秀。

“这姑娘是我看着长大的,是个乖娃儿,怎么来娘家住了这么长的时间,也不回婆家?是不是家里出什么事了?”就这么一想,这么一问,文朝荣回想起80年代种树和90年代推广地膜苞谷的时候的一幕幕,那时王兴秀才十来岁,特别勤快,她和大人一起上山栽树,纤细的小手,拿着树苗一株一株地放在她爸爸妈妈挖好的坑里。文朝荣一看她这么小,就从兜里拿出一块小粑粑递给她。对她说:“小闺女,你真听爷爷的话,来帮爷爷种树。”小姑娘说:“爷爷,这

不是帮您栽树,我爸爸妈妈告诉我,这是帮我们自家栽的。”

一问才知道,王兴秀嫁出海雀村后,丈夫不管她,公婆也不管她,丢下她和两个孩子,一分钱也不给娘三个。文朝荣一听,眼泪就流了下来。

海雀村的一人一草一木,文朝荣都熟悉,海雀人的生活越来越好,可嫁出去的海雀女儿却受了苦。文朝荣心里很难受,他真情地对王兴秀说:“孩子,回到娘家来吧,爷爷会想尽一切办法,让你们安心住下来,有地种、有房住,娃儿有学上。”

回到家中,文朝荣叫来了大儿子文正全,把王兴秀的事情讲给了文正全听,随后又说:“儿啊,你我都是党员,你现在又是村干部,在外边有活干,不靠土地生活,干脆就分个3亩地给她种,让她有口饭吃,也要向上级反映她的情况,安排她回来,帮助她把房子盖起,让她母女三人有房子住。”

文正全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因为他知道父亲的品性。早年,村民王德光3兄弟分家后,一家4口只有一亩地,地里刨食糊不了口,他曾起过开荒的念头。是父亲主动找到王德光把自家的4亩地送给他种;苗族老人安美珍过去一家4口挤一间茅草房,是父亲领着二十几个青壮劳力,给老人修了土墙房;饿饭的年月里,掌管着救济粮分配大权的父亲,先后四次将救济粮指标让给了乡亲们。父亲一生想的都是为老百姓做事,做儿子的更不该推脱。

在文朝荣的帮助下,王兴秀母女三人得以把户口又重新迁回海雀,2007年,经过文老支书的积极争取,上级给了建房款,文老支书又请人帮她家建房,母女三人住进了新房,有了自己的家。

第三回:今年2月11日,海雀村下着漫天大雪。已经预感到自己不久将辞别人世的文朝荣把两个儿子叫到身边,挣扎着从病床上坐起来,紧紧握住二儿子文正友的手,大哭着说:“儿啊,我不想死,我想活下来,2020年实现小康,我真想看见那一天。儿啊,如果我走了,到那一天,你一定要多放鞭炮把我震醒,我要看看海雀的小康„„”

乌蒙山上挺立的华山松

老支书走了。下葬那天,大雪纷飞,华山松林银装素裹。与海雀相邻的四方村、红房村、双乐村、双河村、新营村、新寨村、老街村、恒底村、河坝村、板底村„„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乡亲们都在追忆发生在老支书和自己之间的故事:走的路、过的桥、住的房、山上林、兜里钱„„哪一样没有老支书的艰辛付出?

新丰组50岁的王光荣平日里都会赶着羊上山吃草,这一天,他静静地把羊关在羊圈里。“我去送送我们的老支书,我们心里的老支书啊,不能不去。”

这一天,从寨门到墓地,一路上全是送他的人,邻村的人都来了百十个,他们说,过去大家都不想种树,支书对他们的帮助特别大,天寒地冻都要来送一程。无论壮年还是长胡子的老人,都争着在棺木上山的时候使把劲儿,都争着为老支书的墓地添一把土。

老支书走了,93岁的安美珍老人活动不便,就坐在门口喃喃念叨。“舍不得啊!好人啊。当年我的房子要垮要垮的,是文支书找人给我修房子,还对来帮忙的人说,人家家里困难,修好房子各人回家吃各人的饭,不要给老人家添麻烦。”老人沧桑的脸上挂着眼泪。

“你放心,我一定会帮你守好这片林!”51岁的苗族汉子王德光接过护林队长的重任,他每次巡山都要到老支书坟前,默默地和老支书说几句心里话。

“只有他配得上这个地方!”曾担任10年村支书的苗族老人王学方说,朝荣老哥下葬的地方正是海雀的“心脏”。是啊!老支书弥留之际,仍然割舍不下那片他倾注了毕生心血的华山松林。他的墓地背靠海雀山,与华山松林相伴,听得见小溪的歌唱,看得见海雀的村庄,如同一棵傲然屹立、万古长青的华山松,就这样痴痴地守望着家园,守望着海雀的未来。

“老支书是海雀村的灵魂,他为海雀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心愿就是我们的心愿。”得知老支书病重,赫章县委书记黄光江前去看望,并认真听取老支书对海雀村发展的意见和建议。老支书忍着病痛说:“我们海雀要管好森林,保护好生态,要在海雀赶场,让老百姓有买卖东西的地方;如今海雀的孩子在大家的关心下,有很多进入了初中、高中,还有两人考取了大学,要抓好这里的教育,让孩子学得更好,长大有出息。要搞好医疗卫生,方便老百姓看病。面对老支书的想法,黄光江说:“请您放心,您的心愿我们一定会好好落实,尽快落实。”

老支书走了,几代中央领导对海雀村的期盼和愿景已经变成了现实。海雀渐渐浓缩成为贵州扶贫攻坚变迁的一个缩影,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样本。

省委书记赵克志不久前专程来到海雀村调研,非常动情地说:“老支书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愚公移山、改变面貌、造福子孙的精神,是全省人民学习的榜样。艰苦奋斗就是不甘落后、不怕困难,无私奉献就是勤政为民、清正廉洁,愚公移山就是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改变面貌就是发展经济、脱贫致富,造福子孙就是着眼长远、打牢基础。文朝荣同志是贵州农村党支部书记的杰出代表,是全省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是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面镜子。”

推荐第6篇:顾荣文(材料)

“四风问题”个人对照检查材料

烧杠小学顾荣文

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主要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查摆问题、开展批评,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我们要对照“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表现形式逐项查摆剖析,严肃深刻剖析问题产生的根源,明确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联系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实际,重点查找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个人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更深层次的剖析,以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修正缺点、增强党性的目的。下面是我的个人对照检查材料,请监督批评指正。

一 关于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的情况

在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方面,我始终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在政治原则、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路线、方针、政策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我始终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国统一,坚决同“三股势力”作斗争,为新疆社会大局稳定作出应有的贡献。

但政治上不够坚强的问题有:

一是,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存在片面性,缺乏对理论的系统研究和深刻理解,缺乏系统性、深入性的学习。

二是,没有把政治理论灵活的用于实践中去。对于马列主义、毛

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仅仅限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学习的比较死板,也比较浅,在实际生活实践中却没有用这些伟人的思想精髓灵活的运用,没有用来分析解决问题。

三是,作为老师对于党章的学习、贯彻、维护不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党章就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全党全人民必须遵循的总规矩。对于党章的学习层次比较浅,。对于贯彻党章、维护党章的意识不够。

四是,没有很好的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作为一名共老教师我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不够,只是很狭隘的认为只要自己遵守好党章就可以了,并没有切实的做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二、关于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形式主义的表现。

一是理论知识研读还不够深入。尽管自己是坚决拥护党的领导,但对党的知识学习了解得不够全面。

二是工作的主动态度还不够。只求把自己的任务完成就好,没有把它做得更全面,更完善的进一步的探索精神。

(二)官僚主义方面

一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尽管自己是认真在上好每一节课,但对于自己在学生中的定位有所失偏,认为自己在辛苦的上好每一节课,理应受到所有学生的尊重,对于学生来说,我就是权威的存在,所以平时上课时过于严肃,不能很好的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不能很好的与学生沟通。

二是作为一名班主任,没能主动多接触本班人员,没确实在科研方面指导他们。

(三)享乐主义方面

一是明白自己承担着教书育人这一重要的岗位职责,自己也了解“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这句话的重要内涵,但在课较多的情况下,心里不免有所抱怨。

二是有时在工作中存在有惰性,面对上级布置下来的任务有畏难情绪,有时不能克服自己的焦躁情绪。

(四)奢靡之风方面

喜欢网购,花钱有时不注意节制。

三、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一是办公室状况及面积:学校职工宿舍约20平米。二是“三公经费”开支和人情消费、职务消费方面问题:无三公经费职务消费的问题,人情消费是请朋友吃饭;近三年无因私、因公出国情况:无出国情况。四是家庭成员情况:未婚。

四、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1、理想信念方面

坚持党的领导,也坚信在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在健康有序的发展。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能够始终与党站在统一战线上,但遇到网络上或现实中抨击党的言论,自己不能有力的回击,究其原因,还在于自己对党的知识太过浅薄,对党出台的各项规定与政策还不够了解,平时对党、政治的知识都只局限于政治学习中,自己不能主动、系统的

学习,不能拿起、运用党的知识这把应对反动言论者的武器。

2、宗旨意识方面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对教师而言,更具体的体现应是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自己过于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没有注重道的传播这方面,以为道德品行的培养是辅导员、思想品德课老师的责任,殊不知,自己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在用自己的言行、工作态度在影响学生,以后在工作中要注意这些方面。在教学工作中,缺少与学生的沟通,教学内容多是一个方面,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自己的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较淡漠,教学就是在为学生服务,如果没有与学生的沟通,怎么知道自己的教学效果,怎么了解学生的渴求,怎么能够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那针对学生的特性进行个性化的教学更是无从谈起,所以为了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心中一定要牢牢树立为学生服务的宗旨,想学生之所想,送学生之所需。

3、政治纪律方面

遵守学校的各项政治纪律制度,支部的每次政治学习也准时参加,但学习时偶尔会开小差。

4、党性修养方面

虽然自己作为一名党员,要求自己不断的应在各个方面进步,但相比其它一些优秀党员,自己的进步还太慢,党性修养方面还要提升,不但党的理论知识要深入学习,为人处世方面也要加强。力争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党员。

5、道德品行方面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和整改措施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做到广泛学习,深入学习,在学中悟,以理论武装头脑,以理论指导实践,不断使自己的党性修养得到提升。

二是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努力实现知识能力上的高水平。不断加强对专业知识、素质教育等方面的学习与研究,把知识更新、大脑“充电”,做一个乐于读书的人,使自己的教学、德育工作能够扎实的进步。

三是大力增强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了解学生学习中的需求。及时的、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虽然所查找的问题不够准确、剖析存在问题的根源还不深刻、制定的整改措施不十分得力,为了做好今后工作,真诚希望领导和同志们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我虚心接受,认真改正。

顾荣文

2014—3-17

推荐第7篇:李文荣事迹材料

无 悔 的 选 择

――李文荣同志的典型材料

依安县第一小学

李文荣同志的主要事迹

无悔的选择

她是一位很普通的女人,像一棵草、一棵树,更像一泓平静的湖水,一条潺潺流淌的山泉,既有小草和绿树对大地、高山的眷恋和执着,又有湖水与小溪一样的清澈与透明。她热衷于党的教育事业,用生命之火谱写了共产党人壮丽的人生。构成了她人生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她就是依安县第一小学党支部书记兼校长李文荣。

选择——无怨无悔

人们常说,人生就是选择。是的,李文荣之所以能在17岁这多姿多彩的年华里踏上三尺讲台,便是一次选择,一次无悔的选择。

1977年毕业于克山萌芽学校的李文荣,由一名稚气未脱的女学生成长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在那一刻,庄严地改写了她人生花季的历史,从此,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便永恒的选择了她。上班的第一天,她没有更多的炫耀,和普通的教师一样,在老教师的呵护下、在孩子们的企盼的眼神中伴着鲜花登上了三尺讲台。从此她更坚定了

1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决心。一封信念坚定的入党志愿书便从这位年轻的教师手中郑重递交校党支部。为了教好学生,她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认真钻研教学大纲,积极向经验丰富的老师虚心求教,把寒暑假充分利用起来,多次自费去外地进修学习,她边实践边摸索,根据学生的特点,挖掘教材精华,更新教学方法。课堂上她把枯燥的知识转化为有趣的游戏,变生硬的讲述为有趣的提问,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小学教师五年级数学大讲赛中,获全县第一名。她的每一节课都是这样精心设计的,教学结构严谨科学,提问巧妙恰当,教学手段先进,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取得了显著的课堂教学效果,她所教的班级连续多年在学校、县里成绩抽查中均名列第一。

她不但教好书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在各方面全面发展,她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作为一名班主任,她不但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她培养的学生不但成绩优异,而且品行兼优。她出色的工作得到了广大家长和社会的认可。

寒来暑往,八五年九月二十三日,党没有忘记这位扎根教育、矢志不悔的好儿女,在震耳欲聋的宣誓中,李文荣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行列,从此为她以后的成长

2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年五月,纪检委缺一名文书,组织部决定在教育系统中物色一位三十岁以下工作出色的女党员,李文荣被选中了。县直机关,工作条件好,工作负荷轻,轻松、悠闲的工作环境令人羡慕,可李文荣却在大家的不解、猜疑中放弃了这次难得的机会。

耕耘——不倦不辍

一九九0年二月,她被任命为一小副校长。这时她如鱼得水,一头扎进了教学管理工作中,有人说她壮得像头牛,有人说她犟得像头牛,因为她把牛的精神完全融入了教学工作中,每天早来晚走,深入教研组指导教师备课,亲临课堂听课,发现不足及时纠正,关键之处亲自做示范,她指导的语文课《海底世界》,数学课《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倍的应用题》先后荣获市一等奖,在李文荣的言传身教下,一小教师的业务素质提高较快,慕名前来求学者络绎不决,1990年、91年学校每年学生递增人数达百余人,班级人员均超过60人。为了不负家长厚望,为了让社会放心满意,李文荣高瞻远瞩在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文化水平上下了功夫,她率先垂范,带头自学文化知识,九三年参加全国成人高考,获得大专学历,在她的影响带动下,学校三十名教师中有近二十人参加了高函学习,该校

3 教师大专达标率位于全县之首,师资力量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全县名列前茅,身受家长、社会好评。她本人专科毕业后继续参加本科的函授学习,在哈师大中文毕业后,又在东北师大教育学原理研究生课程班结业。

一九九二年三月,李文荣被任命为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她的人生坐标上又加重了砝码。作为年轻的领导者,她头脑灵活思维敏捷,勇于创新、大胆开拓,一小学区地处县城中心,学生家长多数是上班族,学生三点钟放学无人管理,基于这种状况,李文荣同领导班子商议决定在放学后对学生实行看护,直到家长下班为止,课后看护,解决了家长后顾之忧;而后,她又从学校实际出发,创办了校园食堂,此举不但方便了学生而且为资金短缺的学校增加了许多收入。以上几项重大举措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认同,其他学校纷纷效仿,现已在全县普及。

每天清晨第一个到校,傍晚最后回家的李文荣,十几年如一日,她从没休过一个星期天,一个节假日,在她的意念中,根本就没有“休息”二字。当别人与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之时,她仍在岗位上不停地思索工作。一九九四年春天,这位壮实如牛的校长病倒了,由于过度的疲劳,超负荷的工作使她过早地换上了多种疾病。家人和亲

4 朋好友时常埋怨她说:放着轻松的工作不干,偏要自己找罪受,每当这时,她都会发自内心的说:“党的需要就是我最大的志愿,今生从教,我无怨无悔。”

奉献——不计得失

一九九六年李文荣被教委调到依安艺校工作。这项工作在别人看来算是清闲的工作,可天生工作狂的她脑海又不停地思索了,我县艺术教学工作一向薄弱,既然领导把我放在这个位臵上,我就要把它干好,不能因为自己身体不好而耽误了工作。就这样她在“零”的起点上开始了二次创业。

艺校是新组建的学校,一没校舍,二没师资,三没生源,这样的校长如何当,况且自己又是门外汉,于是她顶着重重阻力开始了艰难的工作,在教委领导的支持下,决定把实验小学和六小作为临时性授课教学点,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她在自己业务不熟的情况下,多方了解、咨询,决定聘请我县在艺术方面有一定威望的老师授课,由于授课费不高,人们对此不予了解,聘任工作有一定困难,于是李文荣便亲自登门拜访,她的诚心打动了老师们,师资确定了,下一步就是生源。她召开各校主抓艺校校长会,向她们讲清当前形势,让她们动员好本校学员,就这样,

5 通过她的积极努力,艺校班终于开课了。李文荣深入教学第一线,实验、六小两头跑,由于领导管理到位,教师授课认真,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生、家长、老师由不了解到认可最后到支持,艺校班越办越兴旺了,三年来先后培养特长生近千人。其中美术、书法作品先后在市、省、国家及国际比赛中获大奖,音乐、乐器、独舞、独唱在市“三独”比赛中也取得了较好的名次,艺校录制的专题片“小荷才露尖尖角”受到社会的好评。李文荣又一次成功了,她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成果。

从不服输的李文荣,以超人的智慧和才能战胜了一个个困难,创造了一项项佳绩,教育事业需要这样有胆有识、敢想敢做的工作者。一九九九年八月在教育内改刚刚拉开序幕之即,她被任命为依安县第一小学党支部书记兼校长。上任后严峻的问题便摆在她面前,教育内改形势严峻,环境、人员都很陌生,如何打开僵持的工作局面,一向笑容可掬的她紧锁双眉,领导内部团结协作,发动群众公开考核。主意拿定,说做就做,虽然领导职数较少,但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在领导监督、群众公开选举下,成立了职工代表大会,领导教师在公平合理的竞争中进入了自己新的岗位,由于领导工作到位,竞争合理,学校内改工作

6 进展顺利。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迈过一沟,又遇一坎,她又面临新的难题:教学大楼拔地而起,教学设备亟待更新,十几万元的债务急于还清。面对困境,她虽然着急,但不灰心,不气馁,她常说:该做的事不管困难多大也要做。学校厕所年久失修,雨季使用危险性较大,李文荣来校后,便把此项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多方求援,终于得到款项便立即动手修建,可由于包工者偷工减料,致使厕所质量较差工期延误,她拒理力争,为学校挽回重大经济损失。李文荣常以陶铸的话自勉:心底无私天地宽。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来校短短几年间,修建近二百平米的自行车棚一个,瓷砖花坛21个,购臵桌凳五百余套,完成了幼儿园规范化建设,修建了校墙、平整了操场、美化绿化了校园。

抓外部建设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育教学工作,作为一校之长,虽然工作头绪繁多,但却从未忽视教育教学工作,亲自挂帅进行师德讲座,先后学习邓小平理论、江总书记教育改革讲话、教师师德修养等多项内容,在教师思想素质提高的同时业务素质必须提高,二者相辅相成,她深深地认识到这一点,在狠抓教师“五功、六能”等常规工作

7 的同时,经常深入班级听课,并多次选派青年教师到省、市学习、取经,并鼓励教师多写经验论文,为提高自身业务奠定坚实基础。

奋斗——执政为民

在奋斗与求索面前,她一刻也没有停歇过,她深知,一名党务工作者为党利民永无止境。在2005年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她首当其冲,走在活动的前头,认真钻研党的建设性理论,积极落实上级党委工作布署,特别是在查摆阶段,她勇于解剖自己,并积极广泛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为支部顺利开展先进性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一小的老师们说:“李书记执政为民,一心扑在事业上,在她心里学校的事、老师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她自己家的事再大也是小事,为有这样的好书记而自豪。”的确,她就是这样身体力行,用共产党员人无私的情怀续写着她执政为民的人生坐标。

严慈相济,体恤部下是她的又一特征。

一九九九年冬天,我校退休教师牛殿金老师老伴病故,还未相识的李文荣协同领导班子成员在百忙中到家中看望,并帮助牛老师料理了丧事,感动得牛老师老泪纵横。二000年春节期间,我校取消坐班的赵淑平老师儿子结

8 婚,没有告诉校长信儿,那天李文荣儿子正好过生日,可当她从老师口中得到消息后,急忙赶到饭店,赵老师握住书记的手不知说什么好!

多少年来,她就是这样,教师家里的婚丧嫁娶、大事小情,她都挂在心上。

第一小学的每位老师都深为李文荣感动过,退休的赵淑萍老师的孩子结婚,老教师花丽艳的丈夫病重,李书记第一个赶到她家中看望;老教导主任李波得了尿毒症,需要输血,她毫不犹豫的献出200CC鲜血;青年教师国忱搬家,李书记亲自到场忙上忙下;青年教师郑伶、马丽红教学经验不足,李书记就不厌其烦地手把手的教……在第一小学只要是一提起李书记的为人,没有一位不挑大姆指的,她们深为有这样一位好领导、好知己、好姐妹而骄傲和自豪。

在第一小学,每天第一个走进校园的是她,最后一个走出校园的还是她,她用鼓励和希望的笑脸相迎每一位走进校园的师生,她又用安慰和谢意的笑容送走每一位归家的师生,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她每天都是这样周而复始,甚至在年三十晚上她都要在学校和值班的教师一起吃年夜饭。一次她的儿子问她:“妈妈你每天早出晚归整日忙

9 于工作,是不是把我们都忘了?”李文荣笑着安慰儿子:“妈妈是党的干部,你是党的孩子,我们能有今天是党给的,我们应该把党的温暖送到老师们的心坎上。”

一个人当她把青春与情感、热血与才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一片沃土,奉献给她所衷爱的教育事业,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相信她能创造出辉煌的业绩呢!

收获——硕果累累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一小连续七年在教育系统评估中荣获教育、教学前三名,几年来,先后获省“注题”实验先进学校、省“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省“档案管理”先进单位、市“德育科研先进单位”、市“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市级“绿色学校”、市“安全工作”先进单位、市“关心下一代”先进单位、市“创新理论与实践”先进单位、市“公安机关先进单位”、市“文明学校”、市“合格小学”、并连续七年荣获市“五比五看五争当”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她本人先后荣获全国青少年“中国精神”读书教育活动优秀指导教师、市教改先进工作者、市优秀教师、市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省、市少儿文化先进工作者、“九五”期间跨世纪合格校长、市校务公开工作先进个人、市“廉政工作先进个人”、市优秀校长、市“帼国建功”

10 先进个人、县“三八”红旗手、县政府模范工作者等三十多项荣誉。她撰写的论文先后编入《中华现代教育》和《中国教育管理精览》、《中国百科专家学者经典》、《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中国当代创新人才》、《当代中国科教文集》等著作中,发表在《黑龙江教育》上。

面对荣誉,她笑得坦然,因为荣誉只能代表过去,它是对以往的肯定,也是对未来的鞭策。

在布满鲜花与荆棘的路上,她将无怨无悔地走下去……

推荐第8篇:徐文燕先进事迹

关于徐文燕优秀教师事迹材料

徐文燕,女,1990年出生,2009年于江西省宁都师范学校毕业,通过函授学习,于2010年取得江西师范大学毕业证书,从2009年3月进入韩坊小学以来,一直从事小学数学工作。四年来,她本着对工作的热爱与负责,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平时以身作则,严以律己,和同事友好相处。

一、爱岗敬业,关爱学生。

作为教师,她深深懂得这一职业选择的本身就意味着奉献与牺牲,奉献的越多,付出的也就越多,但她无怨无悔。因为她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四年来,她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弟弟妹妹,从生活上,学习上,思想上去关心爱护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爱与期待,从而化为积极向上的内部动力。用十二分的耐心与爱心帮助学生解决各种问题,使他们得到进步,能茁壮成长。在她看来,教师是最幸福的人。她常说“付出了不一定有收获,但不付出就一定不会有收获。”所以,她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对后进生进行辅导,就算进步很微小,她也从不放弃对他们的努力,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大力的表扬与鼓励,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很多孩子从新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最终取得了令人欣慰的进步。

二、教书育人,潜心研究。

作为一名教师,她深知“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更要成为长流水。”所以她不断地刻苦钻研业务,认真研究教材教法,研究新课程标准,注重多方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学习习惯,对工作讲

求实效,对学生因材施教。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她经常虚心向资质深厚的老师请教,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吸取好的教学方法。备课时,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努力钻研教材,上网查阅资料,了解学生特点,做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资源,结合课堂实际运用课件配合教学,向40分钟课堂要质量。课堂上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循循善诱的引导,做好学生的学习合作伙伴,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三、团结协作,积极进取。

作为副班主任的她能与班主任和其他任课老师密切配合做好教育工作,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为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该同志很注重与家长的协调工作,经常电访与家访,了解学生在家表现以及向学生家长及时汇报孩子在校表现,根据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四、以身作则,以德服人。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受过专业教育训练的她深知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学生就是教师的形象,教育无小事,处处重细节,她对学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首先要学会做人。”每当看到学生的言行,她就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思想态度、方法。要求学生有德,她首先用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以德服人。

五、锐意进取,不断超越。

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以来,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诲人不倦。时时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坚持出满勤,干满点,从不迟到早退。以校为家,热爱学生、团

结同志,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在多年的教育教学中,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业务素养,提高自己的教学认识水平,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工作要求,在教学中不错过任何一个可以提升自身业务素质的机会,积极参加各种政治学习和政治活动,积极参加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向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学习,并认真写心得体会。工作期间,既教书又育人,经常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学生做人要自立自强,诚实守信,为人正直;在学习上要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待人要宽厚,做事要有责任心;在生活上要勤劳节俭,生活俭朴。经常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集体,做一个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

她说“我庆幸我选择了教书育人——这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我将无怨无悔地耕耘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让娇嫩的生命之花永远绽放在这希望的田野上!”她把美德传递给学生,用宽广的爱融化学生,用人类的智慧改变学生,率先垂范,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无愧教师是人类工程师的赞誉。

推荐第9篇:《徐文长传》教案

《徐 文 长 传》教案

教学目的:

1.要求了解《徐文长传》的相关背景知识。

2.重点掌握《徐文长传》的思想蕴含及艺术价值。 教学重点:

作者创作《徐文长传》的思想情感,人物传记的写法。 教学难点:

《徐文长传》对文长结局的正确认识。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和步骤:

第 一 课 时

一、《徐文长传》的背景知识介绍

(一)、袁宏道与徐文长

1、徐渭是晚明前期的著名文士,主要活动在嘉靖年间,在诗文、戏曲、书画等方面均有相当成就。而且,他“好奇计,谈兵多中”,满腹韬略。徐渭的杰出才能和他清高傲岸、豪放不羁的个性,在当时卓然独立,颇受士林景仰;而他一再失意于科场,潦倒终生,乃至忧愤成疾,癫狂到以斧银自戕以求速死的悲惨命运,在当时也可谓绝无仅有,致使知者为他流涕痛惜。 (1):身世经历、;

梵高式的艺术家,(1521~1593),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别号青藤、天池、田水月等,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我国明代晚期杰出的文学艺术家,列为中国古代十大名画家之一。

二十岁考取山阴秀才,然而后来连应八次乡试都名落孙山,终身不得志于功名 。青年时还充满积极用世的进取精神,“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孜孜于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之中,并一度被兵部右侍郎兼佥都御史胡宗宪看中 。招为幕僚为胡宗宪出谋划策,曾为胡宗宪草《献白鹿表》,得到明世宗的极大赏识。本以为能施展抱负,但后来胡宗宪被弹劾为严嵩同党,被逮自杀,徐渭深受刺激,一度发狂,精神失常,蓄意自杀,竟然先后九次自杀 。

后怀疑其继室张氏不贞,居然杀死张氏,因之下狱,度过七年牢狱生活。 后为好友张元忭(明翰林修撰)营救出狱。出狱后已53岁,这时他才真正抛开仕途,四处游历,开始著书立说,写诗作画。

晚年更是潦倒不堪,穷困交加。 常“忍饥月下独徘徊”,杜门谢客,其中只在张元汴去世时,去张家吊唁以外,几乎闭门不出, 最后在“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的境遇中结束了一生。

徐渭的寂寞真可以用他自己的一首《题墨葡萄诗》来概括: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 闲抛闲掷野藤中。“青藤门下牛马走”(郑板桥),“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 (齐白石)

1 (2)、绘画与书法

A、泼墨大写意画 :

他的写意花卉,用笔狂放,笔墨淋漓,不简单的追求物象外表形式,独创水墨写意画新风,与陈道复并称“青藤、白阳”,对后来的影响很大。 B、书法学米芾 :

徐渭最擅长气势磅礴的狂草,但很难为常人能接受,笔墨恣肆,满纸狼藉,他对自己的书法极为自负,他自己认为“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 C、戏剧: 《四声猿》(《翠乡梦》,《雌木兰》,《狂鼓史》,《女状元》

2、袁宏道年辈比徐渭略晚,与徐素昧平生,但对其才略品行由衷钦佩,对其不幸遭际深抱同情,他将惺惺相惜之意托诸笔端,写下了这篇《徐文长传》。(附:知音出现--徐渭死后二十年,“公安派”领袖人物袁宏道偶于友人陶望龄家翻到一本徐渭的诗文稿,“恶楮毛书,烟煤败黑,微有字形”。但在灯下读了几篇,不禁拍案叫绝,惊问此人是今人?还是古人?竟拉起陶望龄一起彻夜阅之,“读复叫,叫复读”,以致把童仆惊醒。而后袁宏道不遗余力地搜罗徐渭的文稿,研究徐渭,大力宣扬徐渭,认为徐渭诗文“一扫近代芜秽之气”,认为徐渭书法“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在王雅宜、文征明之上”;又云“不论书法论书神,诚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也”(《书林藻鉴》)。)

(二)、作者介绍:

袁宏道---- “公安派”领袖

1、(1568~1610)明代文学家,”公安派”主帅,字中郎,号石公,又号六休。荆州公安人。

2、与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一起领袖文坛,时称三袁。他们都反对当时摹仿秦汉的伪古文,而提倡清新的文体。这种文体,被称为公安体。开创了“公安派”这一明代著名的文学流派。

3、文学主张: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文学观,倡导:“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三)、明代当时的文坛背景

明代中叶,文坛出现了以“前、后七子”为代表的拟古思潮。他们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相与号召,以模拟因袭古人的诗文作为创作的根本原则,致使当时的诗文创作了无个性与生气,流弊日甚。袁宏道对此深为不满,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作诗为文,应通于人之喜怒哀乐,以见从肺腑中流溢出的真性情。因而,他看到徐渭的诗文书画充溢着作者的真情真性而深为激赏。而他之所以为徐渭刊印文集及为其立传,也正是为了宣扬“独抒性灵”的主张。

2

二、《徐文长传》作品的讲解: 课文讲解第一部分(第一段):

1、原文:

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籍甚。薛公蕙校越时,奇其才,有国士之目。然数奇,屡试辄蹶。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镇东南,介胄之土,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喜。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计,皆出其手。

2、翻译:

徐渭,表字文长,是山阴生员,声名很盛,薛公蕙作浙江试官时,对他的才华感到震惊,视之为国士。然而他命运不佳,屡次应试屡次落第。中丞胡公宗宪听说后,把他聘作幕僚。文长每次参见胡公,总是身着葛布长衫,头戴乌巾,挥洒自如,了无顾忌地谈论天下大事,胡公听后十分赞赏。当时胡公统率着几支军队,威镇东南沿海,部下将士在他面前,总是侧身缓步,跪下回话,不敢仰视。而文长以帐下一生员对胡公的态度却如此高傲,好议论的人把他比作刘真长、杜少陵一流人物。恰逢胡公猎得一头白鹿,以为祥瑞,嘱托文长作贺表,表文奏上后,世宗皇帝很满意。胡公是以更加器重文长,所有疏奏计簿都交他办理。

3、段意:

写徐渭的非凡才略及豪放个性深为胡宗宪倚重和喜爱,深得信任,但“大试辄不利”,一再失意于科场。

第 二 课 时

一、课文讲解第二部分(第二段):

1、第一层:

原文: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然竟不偶。 译文:文长深信自己才智过人,好出奇制胜,所谈论的用兵方略往往切中肯綮。他恃才傲物,觉得世间的事物没有能入他眼目的,然而却总是没有机会一层身手。

2、第二层

原文: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蘖,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摸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

译文:文长既然不得志,不被当道看重,于是乃放浪形骸,肆意狂饮,纵情山水。他游历了山东(齐鲁)、河北(燕赵),又饱览了塞外大漠。他所见的山如奔马、海浪壁立、胡沙满天和雷霆千里的景象,风雨交鸣的声音和奇木异树的形

3 状,乃至山谷的幽深冷清和都市的繁华热闹,以及奇人异士、怪鱼珍鸟,所有前所未见,令人惊愕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他都一一化入了诗中。他胸中一直郁结着强烈的不平奋争精神和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凉。所以他的诗有时怒骂,有时嬉笑,有时如山洪奔流于峡谷,发出轰雷般的涛声,有时如春芽破土,充满蓬勃的生机。有时他的诗像寡妇深夜的哭声那样凄厉,有时像逆旅行客冲寒启程那样无奈。虽然他诗作的格调,有时比较卑下,但是匠心独运,有大气象和超人的气概。那种如以色事人的女子一般媚俗的诗作是难以望其项背的。徐文长于为文之道有真知卓见,他的文章气象沉着而法度精严,他不为默守成规而压抑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也不漫无节制地放纵议论以致伤害文章的严谨理路,真是韩愈、曾巩一流的文章家。徐文长志趣高雅,不与时俗合调,对当时的所谓文坛领袖,他一概加以愤怒的抨击,所以他的文字没人推重,名气也只局限在家乡浙江一带,这实在令人为之悲哀!

3、第三层:

原文: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欧阳公所谓“妖韶女老自有余态”者也。间以其余,旁溢为花鸟,皆超逸有致。

译文:文长喜好书法,他用笔奔放有如他的诗,在苍劲豪迈中另具一种妩媚的姿态跃然纸上,欧阳公所谓的美人迟暮另具一种韵味的说法,可用之于形容文长的书法。文长以诗、文、书法修养的余绪,涉笔成花鸟画,也都超逸有情致。

4、第四层:

原文: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太史元汴力解,乃得出。

译文:后来,文长因疑忌误杀他的继室妻子而下狱定死罪,张元汴太史极力营救,方得出狱。

5、段意:

介绍评述徐渭在诗、文、书、画诸方面的成就,以其杰出的才能与其坎坷的遭遇作对比映照,哀其不幸。

二、课文讲解第三部分(第三段):

1、第一层原文: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或拒不纳。时携钱 至酒肆,呼下隶与饮。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

译文:晚年的徐文长对世道愈加愤恨不平,于是有意作出一种更为狂放的样子,达官名士登门拜访,他时常会拒绝不见。他又经常带着钱到酒店,叫下人仆隶和他一起喝酒。他曾拿斧头砍击自己的头胪,血流满面,头骨破碎,用手揉摩,碎骨咔咔有声。他还曾用尖利的锥子锥入自己双耳一寸多深,却竟然没有死。

2、第二层原文:周望言:“晚岁诗文益奇,无刻本,集藏于家。”余同年有官越者,托以钞录,今未至。余所见者,《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译文:周望声称文长的诗文到晚年愈加奇异,没有刻本行世,诗文集稿都藏在家中。我有在浙江做官的科举同年,曾委托他们抄录文长的诗文,至今没有得

4 到。我所见到的,只有《徐文长集》、《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而今徐文长竞以不合于时,不得申展抱负,带着对世道的愤恨而死去了。

3、段意:

列举徐渭晚年的二三行事,说明他因不容于时而性格扭曲,发为狂疾。多次自残其身,最终抱愤而卒。并对其诗文著述未能全部刊行于世深表遗憾。

三、课文讲解第四部分(第四段):

1、原文:石公曰:“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虽然,胡公间世豪杰,永陵英主,幕中礼数异等,是胡公知有先生矣;表上,人主悦,是人主知有先生矣,独身未贵耳。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梅客生尝寄予书曰:‘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悲夫!”

2、译文:

石公说:徐文长先生的命途多艰,坎坷不断,致使他激愤成狂疾,狂病的不断发作,又导致他被投入监狱,从古至今文人的牢骚怨愤和遭受到的困难苦痛,再没有能超过徐文长先生的了。但尽管如此,仍有胡公这样的不世之豪杰,世宗这样的英明帝王赏识他。徐文长在胡公幕中受到特殊礼遇,这是胡公认识到了他的价值,他的上奏表文博得皇帝的欢心,表明皇帝也认识到了他的价值,唯一欠缺的,只是未能致身显贵而已。文长先生诗文的崛起,可以一扫近代文坛庞杂卑陋的习气,将来历史自会有公正的定论,又怎么能说他生不逢时,始终不被社会承认呢?梅客生曾经写信给我说:徐文长是我的老朋友,他的怪病比他这个怪人更要怪,而他作为一个奇人又比他的奇诗更要奇。我则认为徐文长没有一处地方不怪异奇特,正因为没有一处不怪异奇特,所以也就注定他一生命运没有一处不艰难,不坎坷。令人悲哀呀!

3、段意:

效法司马迁,对传主进行评价。认为徐渭生前虽未及荣华富贵,但声名远播,至于朝廷;文章伟丽,独步当时;足以不朽。文末三次重复“无之而不奇”,对徐渭其人其事,感慨至深。

四、小结段落层次、大意;

本文可分成四个部分:

1、第一段第一部分为,写徐渭的非凡才略及豪放个性深为胡宗宪倚重和喜爱,深得信任,但“大试辄不利”,一再失意于科场。

2、第二段为第二部分,介绍评述徐渭在诗、文、书、画诸方面的成就,以其杰出的才能与其坎坷的遭遇作对比映照,哀其不幸。

3、第三段为第三部分,列举徐渭晚年的二三行事,说明他因不容于时而性格扭曲,发为狂疾。多次自残其身,最终抱愤而卒。并对其诗文著述未能全部刊行于世深表遗憾。

5

4、第四段为第四部分,效法司马迁,对传主进行评价。认为徐渭生前虽未及荣华富贵,但声名远播,至于朝廷;文章伟丽,独步当时;足以不朽。文末三次重复“无之而不奇”,对徐渭其人其事,感慨至深。

文章以简捷明快的笔调生动地描述了传主横放杰出的才能、豪放不羁的个性、屡试屡败的遭遇和在文艺创作上所取得的多方面成就,表露出作者对徐渭才气性情的钦佩激赏和对其遭际境遇的怜悯同情。

第 三 课 时

一、深入分析内容方面;

此文是为徐渭做传,那么写出了怎样的一位人物?

才子 奇人 命运的不公

1、表面内容:

从表面上看,袁宏道在这篇传中突出写了徐文长的奇,其人奇,其事奇,他在传末总括一句说:“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传中用“奇”字的地方,达八九处之多:“奇其才”,“益奇之”,“好奇计”,“诗文益奇”,“病奇于人,人奇于诗”,“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徐文长不平凡,他的一生也不平凡;突出写他的奇,自然是抓住了这个人的性格与行事的特征。

2、但是真正的主旨,应该是传中所写的徐文长“雅不与时调合”这六个字。作者的旨意主要着落于徐渭“才奇”与“数奇”之间的矛盾这个重心。徐渭才气超人,术有专攻,业有专精,但在科举考试中却“不得志于有司”,一再落选。科举的不利,使徐文长成为一个失意的人,长期的怀才不遇,使他精神压抑、性情乖张,以致发为狂疾,抱愤而卒。对此,作者既深表同情,叹息“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更怀抱不平,感慨徐渭之所以命途多舛,是因为他的才能过于杰出。这就委婉地揭明了徐渭“数奇”的真正原因在于“有司”的不明不公,在于当时的世俗不能容人! 因此《徐文长传》主要叙述的是这样一个怀才不遇的封建时代具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描写他的狂放与悲愤,以及他不惜以生命与世俗相抗衡的悲剧命运。从侧面昭示了当时科举制度的腐朽,揭示了在封建社会中,一个优秀人物往往会横遭埋没、扼杀的悲剧性命运。这才是《徐文长传》的主旨。

二、艺术方面

1、以情贯注

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自始至终充溢着作者的强烈感情。文章或叙或议,时时表露出作者对徐渭才气性情的折服激赏。如言其诗,是“如水鸣峡,如种出土”;评论其书画,则是“笔意奔放”、“超逸有致”。在行文中,作者还每每情不自禁,平添感叹。此仅以文中的“竟”字为例:

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

一个“竟”字,则显现了作者对徐渭活受其罪,欲死不得的真心痛惜,至于文中两度出现的“悲夫”及篇末作者之议沦,对徐渭的同情更是直截明达,溢于言表。整篇文章,作者激情溢于辞,喜怒形于色,既见惺惺相惜之情,亦可见自

6 写胸襟之意。

2、以奇立骨

本文仅千余字,叙及的范围却较广,举凡徐文长之生平遭际、为人行事、才略性情、游踪嗜好及其诗歌、书画的成就,无不关涉。但又极其精炼,何故?原因何在? 清代林西仲评论此文,说它是以“奇”字立骨,中肯地揭示了个中奥秘。作者认为,徐渭此人“无之而不奇”世所罕见,因而他为之立传,笔墨行止也就紧扣一个宗旨——突出徐渭之“奇”。我们如若对文章所述各事作一粗疏的分析,即可发现它们众矢一的,旨意都在“奇”字。

具体说来,可大致归结为三个方面:(1)才能奇异。一是有经世济时之才,所谓“纵谈天下事”、“好奇计,谈兵多中”,胡宗宪因而慕名延其为幕僚,且甚为信任;二是有文艺才能,诗赋书画无施不可,且有个性。(2)性情奇怪。早先“自负才略”,“眼空千古”,“当时所谓达官贵人,骚士墨客,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寄人篱下之时,谒见上司,每“葛衣乌巾”;科场落第之后,则“放浪而乐,恣情山水”,将英雄失意之悲寓托于诗。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皆拒不纳”,兴来饮酒,则“呼下隶与饮”,甚至以斧银自戕。(3)遭际奇特。徐渭虽怀旷世之才,然“屡试辄蹶”,“不得志于有司”,“数奇”,终生与功名无缘,“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综上所述,可见作者的意图非常明确,他既以“奇”字为绳墨来取舍材料,又以“奇”字为骨架来结构文章,因而尽管所记事例纷杂,但文章却显得骨力劲健,神气凝聚。

板书:才子 奇人 命运的不公

“奇”:(1)才能奇异(2)性情奇怪(3)遭际奇特。----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表达敬仰之情,对世俗的愤慨。

3、以事传人

作为一篇人物传记,本文吸取了《史记》、《汉书》等史传文“以事传人”的优长,选择了传主生平事迹中有代表性的事例来展现他的才华与个性。然而,作者对这些事例的记述又不像史书那样具体完整,只是以极简省的三言两语粗陈梗概,意到即止。在此同时,作者往往抓住所记之事的突出特征,赋以一两笔简洁而生动的描绘,凸现出徐渭其人的独特个性。如写其在胡宗宪幕府时,作者以“文长乃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的正面描述和“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的烘托反衬,来显现徐渭负恃才略,清高自重,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个性。写他晚年用斧银自戕的癫狂,则以“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锥其两耳,深入寸余”。这些描述,显现出所记之事的真切、独特、离奇、典型,使读者对传主其人其事留下了清晰而深刻的印象,历久难忘。可以说,作者对前代史书描写人物的妙谛是深有会心的,所以能汲取其神髓而不拘泥于形迹,得心应手地运用于自身的创作实践,从而使这篇传记在人物描写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7

三、总结:

《徐文长传》文笔疏荡写意、形神兼备,读来又骨意森然、铿锵有力。这种骨力是徐渭人格力量的外化,使文章呈现出一种内外交融的艺术魅力。正如清代林云铭所评价“悲壮淋漓,文如其人,且令天下后世负才不遇者读之,一齐下泪”。

四、文学史上的地位

《徐文长传》体现了公安派文人在文学上的个性追求,袁氏与徐渭心灵上的共鸣使文章渗透了作者深切的个人体念,情感丰富、笔意深重。其实,袁宏道与徐渭一样,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自由本色的歌者,他们共同构成了我们为文写作的榜样。

五、思考题:在封建社会中,优秀人物往往横遭扼杀,对徐渭其人其事,你有何感想与认识?

六、《徐文长传》的相关链接与拓展

集评补选

微中郎,世岂复有文长!周望作文长传,谓中郎徐氏之桓谭,讵不信夫!(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 按:史载,文长天才超轶,诗文绝出伦辈,善草书,工写花草竹石。尝自言:“吾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有次之。”然皆自性中流出,不假人工雕琢,故能独擅一奇。(清·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

附:

《徐文长状》翻译:

徐渭,表字文长,是山阴生员,声名很盛,薛公蕙作浙江试官时,对他的才华感到震惊,视之为国士。然而他命运不佳,屡次应试屡次落第。中丞胡公宗宪听说后,把他聘作幕僚。文长每次参见胡公,总是身着葛布长衫,头戴乌巾,挥洒自如,了无顾忌地谈论天下大事,胡公听后十分赞赏。当时胡公统率着几支军队,威镇东南沿海,部下将士在他面前,总是侧身缓步,跪下回话,不敢仰视。而文长以帐下一生员对胡公的态度却如此高傲,好议论的人把他比作刘真长、杜少陵一流人物。恰逢胡公猎得一头白鹿,以为祥瑞,嘱托文长作贺表,表文奏上后,世宗皇帝很满意。胡公是以更加器重文长,所有疏奏计簿都交他办理。

文长深信自己才智过人,好出奇制胜,所谈论的用兵方略往往切中肯綮。他恃才傲物,觉得世间的事物没有能入他眼目的,然而却总是没有机会一层身手。文长既然不得志,不被当道看重,于是乃放浪形骸,肆意狂饮,纵情山水。他游历了山东(齐鲁)、河北(燕赵),又饱览了塞外大漠。他所见的山如奔马、海浪壁立、胡沙满天和雷霆千里的景象,风雨交鸣的声音和奇木异树的形状,乃至山谷的幽深冷清和都市的繁华热闹,以及奇人异士、怪鱼珍鸟,所有前所未见,令人惊愕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他都一一化入了诗中。他胸中一直郁结着强烈的不平奋争精神和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凉。所以他的诗有时怒骂,有时嬉笑,有时如山洪奔流于峡谷,发出轰雷般的涛声,有时如春芽破土,充满蓬勃的生机。有时他的诗像寡妇深夜的哭声那样凄厉,有时像逆旅行客冲寒启程那样无奈。虽然他

8 诗作的格调,有时比较卑下,但是匠心独运,有大气象和超人的气概。那种如以色事人的女子一般媚俗的诗作是难以望其项背的。徐文长于为文之道有真知卓见,他的文章气象沉着而法度精严,他不为默守成规而压抑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也不漫无节制地放纵议论以致伤害文章的严谨理路,真是韩愈、曾巩一流的文章家。徐文长志趣高雅,不与时俗合调,对当时的所谓文坛领袖,他一概加以愤怒的抨击,所以他的文字没人推重,名气也只局限在家乡浙江一带,这实在令人为之悲哀!文长喜好书法,他用笔奔放有如他的诗,在苍劲豪迈中另具一种妩媚的姿态跃然纸上,欧阳公所谓的美人迟暮另具一种韵味的说法,可用之于形容文长的书法。文长以诗、文、书法修养的余绪,涉笔成花鸟画,也都超逸有情致。后来,文长因疑忌误杀他的继室妻子而下狱定死罪,张元汴太史极力营救,方得出狱。

晚年的徐文长对世道愈加愤恨不平,于是有意作出一种更为狂放的样子,达官名士登门拜访,他时常会拒绝不见。他又经常带着钱到酒店,叫下人仆隶和他一起喝酒。他曾拿斧头砍击自己的头胪,血流满面,头骨破碎,用手揉摩,碎骨咔咔有声。他还曾用尖利的锥子锥入自己双耳一寸多深,却竟然没有死。周望声称文长的诗文到晚年愈加奇异,没有刻本行世,诗文集稿都藏在家中。我有在浙江做官的科举同年,曾委托他们抄录文长的诗文,至今没有得到。我所见到的,只有《徐文长集》、《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而今徐文长竞以不合于时,不得申展抱负,带着对世道的愤恨而死去了。

石公说:徐文长先生的命途多艰,坎坷不断,致使他激愤成狂疾,狂病的不断发作,又导致他被投入监狱,从古至今文人的牢骚怨愤和遭受到的困难苦痛,再没有能超过徐文长先生的了。但尽管如此,仍有胡公这样的不世之豪杰,世宗这样的英明帝王赏识他。徐文长在胡公幕中受到特殊礼遇,这是胡公认识到了他的价值,他的上奏表文博得皇帝的欢心,表明皇帝也认识到了他的价值,唯一欠缺的,只是未能致身显贵而已。文长先生诗文的崛起,可以一扫近代文坛庞杂卑陋的习气,将来历史自会有公正的定论,又怎么能说他生不逢时,始终不被社会承认呢?梅客生曾经写信给我说:徐文长是我的老朋友,他的怪病比他这个怪人更要怪,而他作为一个奇人又比他的奇诗更要奇。我则认为徐文长没有一处地方不怪异奇特,正因为没有一处不怪异奇特,所以也就注定他一生命运没有一处不艰难,不坎坷。令人悲哀呀!

9

推荐第10篇:徐文长传[全文]

文档

徐文长传

袁宏道

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籍甚。薛公蕙校越时,奇其才,有国士之目。然数奇,屡试辄蹶,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谭天下事。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镇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知刘真长、杜少陵云。会得白鹿,属文长表。表上,永陵喜。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记,皆出其手。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然竟不偶。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蘖,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崩海立,沙起雷行,风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先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暖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模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举媚跃出,欧阳公所谓“妖韶女老,自有余态”者也。间以其余,旁溢为花鸟,皆超逸有致。

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太史元汴力解,乃得出。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或拒不纳。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周望言:“晚岁诗文益奇,无刻本,集藏于家。”余同年有官越者;托以抄录,今未至。余所见者《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

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石公曰:“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虽然,胡公间世豪杰,永陵英主。幕中礼数异等,是胡公知有先生矣。表上,人主悦,是人主知有先生矣。独身未贵耳。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梅客生尝寄余书曰:“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悲夫!

提示:徐文长是明嘉靖至万历年间著名的文学艺术家,幼有文名,但只考上一个秀才,以后屡试不就。他好谈兵法,积极参与当时东南沿海的抗倭战争,曾入浙闽军务总督胡宗宪幕中,参预机宜,写过两篇对倭作战的方案,自称:“尝身匿兵中,环舟贼垒,度地形为方略。”后胡宗宪被捕下狱,他也受到牵连,忧愤成狂,抑郁而终。他怀才不遇,在仕途上备受倾踬,在文学上亦不得志。他与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同时,然却是李、王的反对派。他曾批判复古派效古人某篇某体是人而“学为鸟言者”(《叶子肃诗序》)当时复古派盛行。王、李之作遍天下,他自然受到冷落。徐文长生前虽有文集刊行,但鲜为人知。在他死后四年,袁宏道始偶然地在陶望龄的家中发现其诗集《阙编》,大惊异,叹为平生仅见,于是写了这篇传记。

徐文长一生侘傺潦倒,其磊落不平之气,一 一发之于诗文,“愤激无聊,放言高论,不复问古人法度为何物”。(《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诗实力公安一派的先鞭,尤其是他批判理学之伪,提倡一己之适,蔑弃礼法,作狂傲世,更与公安三袁的处世精神相通。因此袁宏道的这一篇传记便不同于一般记述人物的行状。全文从徐文长的诗文不得行于世写起,突出他怀才不遇、备受冷落的坎坷一生,同情之心溢于言表,景仰之情流注行间,寄情楮墨,表达了作者自己强烈的傲世疾俗的精神。

文档

第11篇:《徐文长传》教案

《徐文长传》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分析课文如何表现徐文长之奇的;

2.结合徐文长相关背景资料,明确袁宏道为徐文长立传的深层次追求。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课文如何表现徐文长之奇的。 难点:《徐文长传》对文长结局的正确认识。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作者介绍:

袁宏道(1568-1610),湖北公安人,是晚明反复古主义运动的“公安派”代表人物。袁家三兄弟: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并称“三袁”。袁宏道是中间一位,他字中郎,也许跟排行有关。三兄弟声望最高、成就最大的是袁宏道,他是“公安派”的领袖。

袁宏道的创作观点:

1、反对前后七子的模拟文风和复古倾向。强调“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2、重视向民歌学习,将民歌视为“真声”。

袁宏道为什么要给徐文长立传?

1、从徐文长此人来看,一个旷世奇人。一流的画家、书法家,著名诗人、戏曲家,在文学史和美术史上都有着崇高的地位。但一生坎坷,遭遇困厄。早年天才超逸,性格豪放,但科场失意,屡试辙蹶,难有用武之地。中年精神失常,发病时杀死继妻,饱受磨难。晚年以卖画为生,时常“忍饥月下徘徊”,最后在“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的悲惨处境中离开这个世界。

2、从作者的角度来看,

二、明代当时的文坛背景

明代中叶,文坛出现了以“前、后七子”为代表的拟古思潮。他们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相与号召,以模拟因袭古人的诗文作为创作的根本原则,致使当时的诗文创作了无个性与生气,流弊日甚。袁宏道对此深为不满,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作诗为文,应通于人之喜怒哀乐,以见从肺腑中流溢出的真性情。因而,他看到徐渭的诗文书画充溢着作者的真情真性而深为激赏。而他之所以为徐渭刊印文集及为其立传,也正是为了宣扬“独抒性灵”的主张。

第二节 《徐文长传》作品的讲解

一、

二、段落层次、大意

本文可分成五个部分。第一节 《徐文长传》的背景知识介绍 第一部分为

一、

二、三三段,交待写作缘起及对徐渭诗画等的赞赏。字里行间,既有相见恨晚之憾,又有不胜喜悦之情。

第二部分为

四、

五、六三段,写徐渭的非凡才略及豪放个性深为胡宗宪倚重和喜爱,深得信任,但“大试辄不利”,一再失意于科场。

七、

八、九三段为第三部分,介绍、评述徐渭在诗、文、书、画诸方面的成就,以其杰出的才能与其坎坷的遭遇作对比映照,哀其不幸。

十、十一两段为第四部分,列举徐渭晚年的二三行事,说明他因不容于时而性格扭曲,发为狂疾。多次自残其身,最终抱愤而卒。并对其诗文著述未能全部刊行于世深表遗憾。

末两段为第五部分,效法司马迁,对传主进行评价。认为徐渭生前虽未及荣华富贵,但声名远播,至于朝廷;文章伟丽,独步当时;足以不朽。文末三次重复“无之而不奇”,对徐渭其人其事,感慨至深。

文章以简捷明快的笔调生动地描述了传主横放杰出的才能、豪放不羁的个性、屡试屡败的遭遇和在文艺创作上所取得的多方面成就,表露出作者对徐渭才气性情的钦佩激赏和对其遭际境遇的怜悯同情。

三、文章4—13段的翻译

徐渭,表字文长,是山阴生员,声名很盛,薛公蕙作浙江试官时,对他的才华感到震惊,视之为国士。然而他命运不佳,屡次应试屡次落第。中丞胡公宗宪听说后,把他聘作幕僚。文长每次参见胡公,总是身着葛布长衫,头戴乌巾,挥洒自如,了无顾忌地谈论天下大事,胡公听后十分赞赏。当时胡公统率着几支军队,威镇东南沿海,部下将士在他面前,总是侧身缓步,跪下回话,不敢仰视。而文长以帐下一生员对胡公的态度却如此高傲,好议论的人把他比作刘真长、杜少陵一流人物。恰逢胡公猎得一头白鹿,以为祥瑞,嘱托文长作贺表,表文奏上后,世宗皇帝很满意。胡公是以更加器重文长,所有疏奏计簿都交他办理。

文长深信自己才智过人,好出奇制胜,所谈论的用兵方略往往切中肯綮。他恃才傲物,觉得世间的事物没有能入他眼目的,然而却总是没有机会一层身手。 文长既然不得志,不被当道看重,于是乃放浪形骸,肆意狂饮,纵情山水。他游历了山东(齐鲁)、河北(燕赵),又饱览了塞外大漠。他所见的山如奔马、海浪壁立、胡沙满天和雷霆千里的景象,风雨交鸣的声音和奇木异树的形状,乃至山谷的幽深冷清和都市的繁华热闹,以及奇人异士、怪鱼珍鸟,所有前所未见,令人惊愕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他都一一化入了诗中。他胸中一直郁结着强烈的不平奋争精神和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凉。所以他的诗有时怒骂,有时嬉笑,有时如山洪奔流于峡谷,发出轰雷般的涛声,有时如春芽破土,充满蓬勃的生机。有时他的诗像寡妇深夜的哭声那样凄厉,有时像逆旅行客冲寒启程那样无奈。虽然他诗作的格调,有时比较卑下,但是匠心独运,有大气象和超人的气概。那种如以色事人的女子一般媚俗的诗作是难以望其项背的。徐文长于为文之道有真知卓见,他的文章气象沉着而法度精严,他不为默守成规而压抑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也不漫无节制地放纵议论以致伤害文章的严谨理路,真是韩愈、曾巩一流的文章家。徐文长志趣高雅,不与时俗合调,对当时的所谓文坛领袖,他一概加以愤怒的抨击,所以他的文字没人推重,名气也只局限在家乡浙江一带,这实在令人为之悲哀!

文长喜好书法,他用笔奔放有如他的诗,在苍劲豪迈中另具一种妩媚的姿态跃然纸上,欧阳公所谓的美人迟暮另具一种韵味的说法,可用之于形容文长的书法。文长以诗、文、书法修养的余绪,涉笔成花鸟画,也都超逸有情致。

后来,文长因疑忌误杀他的继室妻子而下狱定死罪,张元汴太史极力营救,方得出狱。晚年的徐文长对世道愈加愤恨不平,于是有意作出一种更为狂放的样子,达官名士登门拜访,他时常会拒绝不见。他又经常带着钱到酒店,叫下人仆隶和他一起喝酒。他曾拿斧头砍击自己的头胪,血流满面,头骨破碎,用手揉摩,碎骨咔咔有声。他还曾用尖利的锥子锥入自己双耳一寸多深,却竟然没有死。周望声称文长的诗文到晚年愈加奇异,没有刻本行世,诗文集稿都藏在家中。我有在浙江做官的科举同年,曾委托他们抄录文长的诗文,至今没有得到。我所见到的,只有《徐文长集》、《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而今徐文长竞以不合于时,不得申展抱负,带着对世道的愤恨而死去了。

石公说:徐文长先生的命途多艰,坎坷不断,致使他激愤成狂疾,狂病的不断发作,又导致他被投入监狱,从古至今文人的牢骚怨愤和遭受到的困难苦痛,再没有能超过徐文长先生的了。但尽管如此,仍有胡公这样的不世之豪杰,世宗这样的英明帝王赏识他。徐文长在胡公幕中受到特殊礼遇,这是胡公认识到了他的价值,他的上奏表文博得皇帝的欢心,表明皇帝也认识到了他的价值,唯一欠缺的,只是未能致身显贵而已。文长先生诗文的崛起,可以一扫近代文坛庞杂卑陋的习气,将来历史自会有公正的定论,又怎么能说他生不逢时,始终不被社会承认呢? 梅客生曾经写信给我说:徐文长是我的老朋友,他的怪病比他这个怪人更要怪,而他作为一个奇人又比他的奇诗更要奇。我则认为徐文长没有一处地方不怪异奇特,正因为没有一处不怪异奇特,所以也就注定他一生命运没有一处不艰难,不坎坷。令人悲哀呀!

第三节 《徐文长传》的深入分析

一、内容方面

文章所记内容较为丰富,但作者的旨意主要着落于徐渭“才奇”与“数奇”之间的矛盾这个重心。徐渭才气超人,术有专攻,业有专精,但在科举考试中却“不得志于有司”,一再落选。长期怀才不遇的遭际,使他精神压抑、性情乖张,以致发为狂疾,抱愤而卒。对此,作者既深表同情,叹息“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更怀抱不平,感慨徐渭之所以命途多舛,是因为他的才能过于杰出。这就委婉地揭明了徐渭“数奇”的真正原因在于“有司”的不明不公,在于当时的世俗不能容人!其实,徐渭“独立一时”的才气与他数困于科场的遭际,还从侧面昭示了当时科举制度的腐朽,揭示了在封建社会中,一个优秀人物往往会横遭埋没、扼杀的悲剧性命运。

二、艺术方面

1、以情贯注

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自始至终充溢着作者的强烈感情。开篇伊始,作者就以与陶望龄共读徐渭诗集“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直至“童仆睡者皆惊起”的狂喜情态,鲜明地表示出他对徐渭诗歌的爱慕。尔后或叙或议,又时时表露出他对徐渭才气性情的折服激赏。如言其为人行事,是“信心而行,恣臆谈谑”;言其诗,是“如水鸣峡,如种出土”;评论其书画,则是“笔意奔放”、“超逸有致”。在行文中,作者还每每情不自禁,平添感叹。此仅以文中两个“竟”字为例:

甲:文长援笔立成,竟满其纸。乙: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

前一个“竟”字,体现了作者对徐渭才气超迈的由衷钦佩;后一个“竟”字,则显现了作者对徐渭活受其罪,欲死不得的真心痛惜,至于文中两度出现的“悲夫”及篇末作者之议沦,对徐渭的同情更是直截明达,溢于言表,无须赘述了。整篇文章,作者激情溢于辞,喜怒形于色,既见惺惺相惜之情,亦可见自写胸襟之意。

2、以奇立骨

本文仅千余字,叙及的范围却较广,举凡徐文长之生平遭际、为人行事、才略性情、游踪嗜好及其诗歌、书画的成就,无不关涉。而且,作者文笔疏荡,于所记各事,多则数十字,少则三言两语,俱不十分用力。然而,文章却显得神气凝聚。原因何在?清代林西仲评论此文,说它是以“奇”字立骨,中肯地揭示了个中奥秘。作者认为,徐渭此人“无之而不奇”世所罕见,因而他为之立传,笔墨行止也就紧扣一个宗旨——突出徐渭之“奇”。我们如若对文章所述各事作一粗疏的分析,即可发现它们众矢一的,旨意都在“奇”字。具体说来,可大致归结为三个方面:(1)才能奇异。一是有经世济时之才,所谓“纵谈天下事”、“好奇计,谈兵多中”,胡宗宪因而慕名延其为幕僚,且甚为信任;二是有文艺才能,诗赋书画无施不可,且有个性。(2)性情奇怪。早先“自负才略”,“眼空千古”,“当时所谓达官贵人,骚士墨客,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寄人篱下之时,谒见上司,每“葛衣乌巾”,长揖不拜;科场落第之后,则“放浪而乐,恣情山水”,将英雄失意之悲寓托于诗。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皆拒不纳”,兴来饮酒,则“呼下隶与饮”,甚至以斧银白戕。(3)遭际奇特。徐渭虽怀旷世之才,然“大试辄不利”,“不得志于有司”,“数奇”,终生与功名无缘,“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综上所述,可见作者的意图非常明确,他既以“奇”字为绳墨来取舍材料,又以“奇”字为骨架来结构文章,因而尽管所记事例纷杂,但文章却显得骨力劲健,神气凝聚。

3、以事传人

作为一篇人物传记,本文吸取了《史记》、《汉书》等史传文“以事传人”的优长,选择了传主生平事迹中有代表性的事例来展现他的才华与个性。然而,作者对这些事例的记述又不像史书那样具体完整,只是以极简省的三言两语粗陈梗概,意到即止。在此同时,作者往往抓住所记之事的突出特征,赋以一两笔简洁而生动的描绘,凸现出徐渭其人的独特个性。如写其在胡宗宪幕府时,作者以“文长乃葛衣乌巾,长揖就坐,纵谈天下事”的正面描述和“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的烘托反衬,来显现徐渭“信心而行,恣意谈谑,了无忌惮”,负恃才略,清高自重,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个性。又如写徐渭落笔千言,出口成章的才气,以“童仆续纸丈余进”,“文长援笔立成,竟满其纸”,“一座大惊”;写他晚年用斧银自戕的癫狂,则以“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锥其两耳,深入寸余”。这些描述,显现出所记之事的真切、独特、离奇、典型,使读者对传主其人其事留下了清晰而深刻的印象,历久难忘。可以说,作者对前代史书描写人物的妙谛是深有会心的,所以能汲取其神髓而不拘泥于形迹,得心应手地运用于自身的创作实践,从而使这篇传记在人物描写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第四节 《徐文长传》的相关链接与拓展

集评补选

微中郎,世岂复有文长!周望作文长传,谓中郎徐氏之桓谭,讵不信夫!(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 按:史载,文长天才超轶,诗文绝出伦辈,善草书,工写花草竹石。尝自言:“吾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有次之。”然皆自性中流出,不假人工雕琢,故能独擅一奇。(清·李 扶九《古文笔法百篇》)

第12篇:徐文长传读后感

《徐文长传》读后感

徐文长,一位才能出众的人杰,是当时候著名的诗人,戏曲家,又是一流的画家,书法家,在文学史和美术史都有着崇高的地位。但是让人可悲的是,他的一生所遭遇的,是如此感慨,如此的波折不断!真可谓,英雄无用武之地啊!考场上,他能挥笔如流,写出让世人感慨的诗集文章。但是却无伯乐,让认识这位良马,让他能在无尽的草原上尽情奔跑。于是他委屈自己于草市中,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改变自己的性格,也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才能,而是不断的奋斗,不断的向世人发出悲愤的怒喝!

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徐文长的那种狂放的傲气,记得刚开始,他被中丞相胡公赏识而被任命为幕僚。当时候,胡公任职大官,许多人见到他都要侧身缓步,跪下回话,不敢仰视。但是唯有徐文长与众不同,他那傲人的骄气,视官僚等级如粪土。他没有学其他官员如此,而是持着一种高傲的态度和胡公交谈。这种做法,不但得到了胡公的赞赏,还让世人佩服他的傲气,把他比作刘真长,度少陵等一流人物!可见,徐文长这种天生的气质,是他成为一代名人的暗示!想想如今,又有何许人物能有如此的傲骨的气质。如今的物质世界,已经让许多人失去了应有的本质,让许多人在物质与精神之间迷失方向,不断的被物质的虫子腐蚀着灵魂!所以,徐文长的这一特别让我刻骨铭心,让我向他的这种精神憧憬着,学习着!

不过正是他的这种特别的性格,而让他不断的遭遇挫折!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啊!在官场上,他这种漠视他人的态度,让他难以进入官场,让他报玉器而不得终

。但正是他不得志,而让他将所有精神投入文学之中,放浪形骸,肆意狂饮,纵情山水,使他的文章他的文章气象沉着而法度精严,打破以往的成规,让他攀登为与韩愈,曾巩等一流的文章家!但是他的性格也让他饱受折磨。他的爱妻也因此而断送了生命,而他自己,后来也变得狂妄而疯癫,狂病不断发作!导致他不停的生活在痛苦之中,最终怀着愤恨死去。

话说起来,即使徐文长的性格如此,即使他的做事风格如此让人难以接受!但是也有像胡公和世宗皇帝这样长着慧眼的伯乐,认识到了徐文公的真正才能!以我而言,徐文长不能得到更多的赏识,并不能太过于抵赖当时的社会,也要在他身上找原因!就是他的狂妄和自大,在他眼里,并不将任何人放在眼里,他将所有贵客都拒绝于门外!如果他将自己的身份放低,做到谦虚一点,将他那狂妄自大的性格改掉,我想,他的情况不会像现在的这样悲哀!所以,读完徐文长之后,我学会了谦虚!即使你有别人所没有的才能,即使你有出众的条件,你也不能将自己置于顶峰,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做到狂妄自大!一位谦虚的人,即使他的才能没有像徐文长那样出众,我想,也会比他更受人欢迎!

读完《徐文长传》后,我了解到徐文长的才能与悲哀!也在身上,学会到了一句先辈所教的至理明言:“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

第13篇:《徐文长传》读后感

《徐文长传》读后感

读完《徐文长传》之后,我与众多读者一样叹息:这样的才子才终生怀才不遇,愤疾而卒。但叹息之余,免不了反观徐文长为什么医生怀才不遇,真的是当时都没有认识这批“良马”的伯乐,还是徐文长吧自己的才华隔绝于现实之外?

徐文长是个全才,他不仅擅长于诗文,书画,在戏剧写作方面更有一番展现,袁中朗尊之诗文为名代第一,郑板桥对之诗画也非常敬服,层刻一印自称“青藤门下为走狗”,还有近代大师齐白石对之诗画也非常倾慕,另外,汤显祖对他的戏剧也是极力支持。如此一个得到名家名人普遍认可的才子理论上应有所作为,但他却终生不得志与有司,在科举考试中,一度落选。这时,我们可能会想那是科举制度的失败,淹没了人才,那是有司的不公,那是世俗的不能容人,我们现在作为后人来纵观历史,固然清楚科举制度的弊端,但是在当时那个年代,科举是千百年来呗君主认可的选拔人才制度,它怎么可能因为一个徐文长而改变它的选拔内容和标准呢?生于那个年代,想要有一片伸展才能的天地,就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否则它会被淘汰的。

徐文长这样一个才子却八次科举落选,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但细细分析,也有合理之处。科举考试要求考生正儿八经,规规范范地答题,而徐文长生性固执,偏激,喜欢独树一帜。在考场上个性飞扬,按照科举筛选标准,徐文长必被淘汰无疑。

除此之外,徐文长生性孤傲,这有注定了他与官场无缘。他擅长于书画,在当时人人皆知。对于那些达官显贵一重金上门求书画,他却无情拒别人与门外。可知,那些达官显贵可是处于上等地位,平时习惯了寿下属的巴结与承奉。而徐文长当时只是区区一名穷书生,却让那些达官显贵台阶课下。并不是人人都有海般度量,纵使徐文长再有才华,也难得博的官员开心。当然,不可否认,也有像胡公这种“伯乐”,但是这种伯乐只是少数,当这种伯乐不得世时,良马也只能捂自己的才华与怀中,终究被世俗所淹没。

在这里,我想,假如当时徐文长没有太过自我,或许结果会完全不同。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另一个全才——王守仁。他俩旷世奇才,但他们的命运却完全不同,王守仁这一生可谓是想什么就得到什么,同意是才子,为什么道路会如此不同呢?终究归根于个人人对生命的主宰。徐文长处人待事的确是太过于自我了,从鸣锣科举到杀妻入狱,不都是他过于注重自我的表现吗?而王守仁心中一直都“有他”,无论是“守仁格竹”,还是平定“宁王之乱”,甚至是北边在贵州的人生最低谷时期,他想做的都是为别人指一条光明之路。这或许就是性格决定命运。

假如当时徐文长能放下自我,规规矩矩的做人待事,规规矩矩地考科举,那么他必能在科举考试中有所胜出……或许有人会说,千百年来,有多少达官显贵能名流千古,恰恰是那些有个性有才华的人才会被历史所铭记。但是让徐文长规规矩矩地考科举并不意味着他的个性会权没了。假如他能通过科举考试,那么他就能达到一个更高的平台,这样他的才能采能够更好的被发挥出来。或许有一天他成了阅卷官员,碰到想他一样个性张扬的考生,能被他这位伯乐识别出来,让考生的才能为社会所用,而不至于导致科举淹没人才的悲剧。

徐文长晚年以自虐的方式来对待自己,作为读者,我倍感心寒。此时,我变联系起卡夫卡《变形记》,其中有写到“推销员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甲虫,尽管有人的感情与心理,但虫的外异逐渐使他失去了人的本质,化为“非人”,以一种非人的方式来对待自己。

徐文长的“数奇”与“奇才”终归于他主宰生命的结果,倘若他在人生关键时刻稍放低自我,在张扬个性的同时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或许他的人生会是另一番美景!

第14篇:徐文超500字

许文超同志事迹

许文超,71周岁,中共党员,退休前任农安县农机公司主任,经理等职务,在工作中任劳任怨,对同事互敬互爱,家庭和睦相敬如宾,退休之后,怀着对生活的热爱,为居民服务的情感,在社区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组织并创立了古城社区“老年文体秧歌队”,积极策划组织一系列文化和文艺演出活动,通过演出,宣传党的政策创造和谐社会,文明城市一系列活动。在社区活动上,老许勇于创新,丰富老年文化生活,先后开展了老年乐队和开发了广场舞、集体舞、佳木斯体操等一系列深受群众欢迎的娱乐节目。老年秧歌队还多次参加县、区、街道举办的大型演出活动,均获得奖励名次和很好的成绩。

生活上老许言传身教,教育引导子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出三个优秀的子女。对患有良性脑肿瘤老伴儿不离不弃,照顾有加。老许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吃苦在前,工作务实。因为许文超同志临危不乱,沉着镇定,处事果断,相继救了两位社区秧歌队成员,避免了一场火灾的发生。

无论工作中还是退休以后,老许都始终不渝地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帮助社区宣传党的各项政策,反对邪教,倡导文明凝聚人心,他用满腔的热情,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15篇:徐真荣英语学习分析

徐真荣英语学习分析

(得分44/70)

小学英语的学习,主要是对于单词以及简单句子的学习。整张试卷涉及的知识点有:对于简单的名词,动词,指示代词,be动词,介词,物主代词等的考察,以及正确使用日常简单对话。

结合英语试卷分析,发现有如下问题:

1.词汇不过关。在试卷中,直接考察单词的题目共34分,他得到了21分。从做错的题目来看,他对于一些简单物品的英语名称,日常会话中所用到的动词,以及指示代词掌握的熟练程度还有所欠缺,这里所说的欠缺,并不是指拼写方面,而是指词汇量。尤其是指示代词that,those,these.并且在后面句子排列中,因为单词不理解不认识,而造成本来会的题也做不对,理解不好而不能获得正确的句子顺序。单词词组是英语的基础,如果不能认词,则连题目都有可能看不懂,离做对则更远。

2.会话用语不过关。在英语的基础学习中,常会出现一段对话,或给出几幅图片,要求学生选择合适的回答或者问题,使得对话完整。这就是考察学生对日常会话及句子的掌握程度。在第二大题翻译中,由于词汇及句子掌握不到位,他常常选择与题意完全不相关的选项,对于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对话,也会选错。其实,对于该阶段对英语的学习,句子掌握的不好原因有两个:一是词语掌握不好:二是不肯开口说英语。如最后一题排序题,他虽然填对了两个空得到2分,但是他并没有理解整个题目所考察的语境以及人物之间对话的顺序。其实,对于考察日常回话的题目要想的高分,就要常写,常说。

3.基础不太好。无论是词汇还是句子或是日常对话都是考查学生基础和理解的题,落脚点很小,所以需要学生平时对英语词汇及日常会话进行积累。各题目得分分别为4/6/12/20/2。都偏低。

徐真荣同学的优点:书写认真,卷面整洁,对于be动词、介词、物主代词的掌握比较熟练,对于单词的拼写很准确。

第16篇:徐荣珍《掌声》教学反思

《掌声》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写的是残疾小女孩小英子通过同学们给她的两次掌声,从一个内心自卑的人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课文通过小英子的变化表现了同学间的鼓励和关爱。文章语言质朴,但在平淡的叙述后面饱含着充沛的情感。我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去突破:

首先,我关注了学生多种方式的阅读。引导学生通过默读、自由读、感悟读、齐读等多层次多角度地读,让学生充分地接触文本,在阅读中感受小英的心理变化过程,突出了教学重点。

其次,我通过让学生补充想象,说一说变化后的小英子会是什么样的,从学生呈现的变化后的小英中去感受掌声的意义。让学生的情感又上升了一个高度。

本节课,我引导学生理解,提示理解的方法。比如在理解重点词“犹豫”时,我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犹豫的表现,再深入理解犹豫的心理状态(此时犹豫的小英在想什么呢)。又如,上课伊始,我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边画出描写小英神态动作的语句边体会,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又掌握了一种阅读的好方法。

本文的教学难点是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那么在突破难点时,我是这样去抓的:

1、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

如本节课重点指导第一次掌声时,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抓住英子动作神态来多角度的读,感受到情绪的变化和同学们对英子的鼓励。

2、在阅读中感悟。

整节课,以两次掌声为线索。通过抓住英子掌声前后的变化和人物动作神态,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到两次掌声的不同含义。懂得要尊重、关爱别人。作为新上岗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往往会出现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我没给学生更多更自由发挥的空间,特别是当学生不能很快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时,我显得比较着急出现替他补充的现象。更遗憾的是没能给学生更深入的解释“忧郁”、“自卑”的意思,应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充分的对比理解。没有给时间写一写小英子的变化。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提高对课堂节奏的把握。

第17篇:先进事迹材料鲍文荣

先进事迹材料

有一种感动叫师德

——石林镇螺蛳塘小学鲍文荣

教师既是知识种子的传播者,文明之树的培育者,人类灵魂的塑造者,又是人类社发展与进步的开拓者,是年轻一代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光辉典范。因而,教师的言行是构成对学生影响的最现实的因素之一,它不仅影响着学生学习状况及其效果,而且影响着学生人格等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心理健康的发展水平。

从2006年到螺蛳塘小学执教以来,不论是学校领导分配执教哪一个班级的哪一个科目,我都乐意接受,并告诉自己这是磨练的好机会。虽然所接手班级学生情况令人担忧,教学成绩的压力让人坐立不安,我从不怨天尤人。人们常说:“既然改变不了环境,那就改变你自己!”记得刚开始走上三尺讲台的时候,我被分配教五年级二班的语文,同时兼任班主任工作。知情的老师告诉我,你这个班学习学习习惯很差,调皮捣蛋的很多,成绩在全镇倒数第一。开始我还不相信,始终抱着热情对学生充满期待。等到正式上课一周后,我才发现情况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乐观,由于是少数民族散居地,我班除了部分汉族学生,大多数是彝族和苗族,虽然能和老师沟通交流,但他们的语音发音不标准,有五六个学生甚至连拼音都不会拼。针对这个情况,我绞尽脑汁想尽各种方法,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

1方式,对于调皮学生耐心教育,并总是用微笑和充满鼓励的眼神和他们谈心,对学生的生活关心备至。有一次我班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交不起30书费,我悄悄地帮他交上,他知道后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和对学生的关心,我们班教学成绩上升非常快,打破了螺蛳塘小学五二班干不过五一班的神话。乃至在后来执教二年级时,教学成绩也很好。

教师对于学生思想和情感的影响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学生心灵的成长和发育。,从心灵关注的角度来看,儿童的心灵具有可塑性,同时也是一颗脆弱的心灵,一颗向上的心灵,一颗善于学习的心灵。所以教育的效果,并不在于教育内容本身的正确与否,而主要在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是否贴近和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实际。同时,符合儿童身心实际的教育,又首先是建立在对儿童年龄特征的尊重与了解基础之上的,要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要使教师真正具有一种富有实效的教育行为,教师就必须认真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年龄特征,并以此作为教育的起点。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一如既往地坚持教师人格和教学风格的完美统一。教书育人,应该是先育人后教书,而育人必须先育己,教师只有拥有高尚的思想品质、崇高的人格情操,才

会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学生,我想,师德是一种璀璨夺目的指引学生走向光明的精神力量。

第18篇:奉献之文朝荣

奉献之文朝荣

杨姣

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原党支部书记文朝荣同志,担任海雀村党支部书记。他是一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不甘落后、不怕困难、爱岗敬业、清正廉洁、持之以恒的农村党支部书记的杰出代表,其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忘我的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农民书记”、“百姓书记”这一个个亲切的称呼正是人民群众对他努力工作的认可,对他无私奉献的肯定,对他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赞扬。

我作为教师党员,文朝荣的事迹让我明白了我的工作作风、工作态度、工作业绩与文书记比起来,相差甚远,深感愧疚。文书记干工作,一步一个脚印,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文明发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而我这个教师党员呢,上班等下班,周三盼周五,遇事绕道走,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缺乏调查研究,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

学习认识不够,思想意识里存在认为学习是务虚,工作才是务实,工作忙了就把学习丢在一边,把学习让位于工作,甚至以工作忙为理由放弃学习。深入学生不够,调查研究少。总是以工作忙为借口,很少与学生交流。

工作中缺乏闯劲,缺乏敢想敢干敢为敢当的锐气,究其思想根源,认为自己只是一名教师,没有奔头,思想上也就没有要求积极、进步,虽不甘人后,也不求人先,工作上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去多动脑,缺乏创新精神。工作中不想主动担当,不愿主动去表现,认为越是做得多做得好就越会有更多的任务与责任往你身上压,自己就会更辛苦更累,所以工作怕麻烦,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

文朝荣事迹让我领悟到了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将把文书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落实到各项工作的具体行动中,切实转变工作态度,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求真务实、认真学习、提高素质、爱岗敬业,为教育事业奉献。

第19篇:学习焦裕禄文朝荣

学习焦裕禄文朝荣

心得体会

为响应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就群众路线要求提出“远学焦裕禄近学文朝荣”的号召,学校多次组织教师学习了两位先进楷模的事迹。结合自学情况,现将学习心得概述如下。 两位同志均是党的优秀干部,是党员干部的学习榜样,其中焦裕禄同志是县委书记的楷模,文朝荣同志是支部书记的楷模。从他们的事迹中得知,都是党的基层领导,总是一心一意想着人民群众并从实际行动中去落实各项具体工作,为人民造福,得到广大群众的爱戴。

曾经看过电影,本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再次在学校集中观看学习,还从网络上认真学习了焦裕禄整个人生的多份事迹材料,对原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唯独欠缺的是还没有看到《永远的焦裕禄》纪录片,一旦有机会,无论如何也要去认真学习学习再学习。 通过学习得知,焦裕禄同志是山东省淄博市北崮山村人,一九二二年八月十六日出生在一个贫农家庭里。一九*年五月十四日,焦裕禄同志不幸逝世,时年四十二岁。焦裕禄同志参加革命工作十八年间,一贯听党的话,对党的工作忠心耿耿,为人民鞠躬尽瘁,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了一生。焦裕禄同志不愧为党的好干部,县委书记的好榜样、人民群众的贴心人。焦裕禄同志对革命无限忠诚,为人民鞠躬尽瘁。他参加革命工作以后,特别是担任领导职务以后,始终继承与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身不离劳动,心不离群众,艰苦朴素,永葆劳动人民的本色。他严于律己,坚决反对特殊化,坚持同破坏党的组织纪律等一切不正之风,作不懈斗争。焦裕禄同志诚恳待人,他时刻想着人民群众,爱护人民群众,关心人民群众,热情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具体困难,始终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 我们要学习他牢记宗旨、心系群众,“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精神,大兴服务群众之风;学习他勤俭节约、艰苦创业,“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学习他实事求是、调查研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学习他不怕困难、不惧风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大无畏精神,大兴知难而进之风;学习他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为党和人民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大兴敬业奉献之风。

文朝荣是贵州树立的典型,也是我们基层干部的学习好榜样。学习文朝荣是从今年5月开始的,先学习了《文朝荣:榜样的力量》和《村支书的楷模——文朝荣》2篇文章;6月8日从中央台、贵州台新闻及中央焦点访谈中再一次学习。

通过一次次深入学习,得知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河镇彝族苗族乡海雀村党支部书记文朝荣,通过20多年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带领群众,斗荒山,战贫困,绿化荒山上万亩,将全村13400亩荒山从风沙四起的“和尚坡”变成了万亩林海,价值超过4000万元,森林覆盖率达到70.4%,创造了海雀人吃上“林业饭”的奇迹,村民亲切地称文朝荣为“老愚公”,实现了从“苦甲天下”到“林茂粮丰”巨变。2014年2月11日,文朝荣同志因积劳成疾医治无效不幸去世。他的精神集中体现了农村干部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集中体现了当代新农村干部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我们要学习他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义利观、权力观、事业观,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于律己,以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以为民务实的良好形象和无私奉献的优良作风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学习他“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愚公移山、造福子孙”的精神;学习文朝荣精神,就是要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学习他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时刻把百姓装在心中,认真学习,提高素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做一名值得群众信赖的好党员好干部。

有些人总是想着要干大事,可是等了很久也似乎没有能办成大事。其实,所有的大事都是由若干个小事组合而成,只要将每一件小事做好,就做成了大事。有的人一天口号称爱党、爱国、爱人民、为人民服务,可涉及具体能表现出其口号的细节事情时,并不是认真去思考、对待、完成,不付诸实际行动,或简单应付或令他人代劳等。我们就应该向焦裕禄、文朝荣等先辈、模范们学习,从每一件小事认真做起,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只要人人都想着为国家、社会、集体付出努力,那整个社会也就快速前进,同时自己及家庭或小集体也会受到益处。愿全国人民团结一心,紧紧围绕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服从安排,努力工作,我们的“中国梦”就近在眼前。

第20篇:孟文荣同志先进事迹

孟文荣同志先进事迹 (绍兴市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

发布时间--2008-05-28 来源---宣教室 作者---管理员

孟文荣现任绍兴市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他从事纪检监察工作长达17年,始终保持刚正的品质、旺盛的斗志和创新的激情,始终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作风,始终注重修身养德、做到率先垂范,根据中央确定的“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败战略方针,深刻领会,努力把握,积极行动,不但为深化我市反腐倡廉工作、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而且为全市纪检监察战线树立了标杆,成为广大纪检监察干部学习的榜样。

忠诚敬业

在纪检监察战线上,孟文荣始终勤奋工作,以报效党和人民养育之恩。2001年至今,孟文荣先后在一位副书记缺位、一位分管常委外调,需要承担起分管或联系市纪委的干部管理、案件检查、信访、案件审理、案件管理等工作的繁重任务的情况下,不断取得查办案件工作的新突破。如相继组织查办了原绍兴县副县长李越明、原绍钢厂长李芝荣、原上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开建、原绍兴市交通局长副局长马志坚等违法违纪案件,通过案件的查处,为国家和集体挽回了巨额经济损失,有力遏制了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同时发挥了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推进了源头治腐各项工作。在抓好市本级办案工作的同时,认真指导、帮助和协调好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的查办案件工作,促进了全市查办案件工作的开展。如2005年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554件,处分党员干部592人。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直接经济损失3927.10万元。绍兴市办案工作多次受到省纪委的表彰。

在查办案件过程中,孟文荣表现出强烈的敬业精神。本级查办的每起案件,他在调查方案、选择突破口、收集重要证据、安全措施等环节,都直接参与把关。尤其在“两规”期间,凡是不因公外出的,每晚都到办案点,与同志们共同商讨案情,及时指导办案。对全市所办的重大案件,做到件件过问,及时指导,尽心支持和帮助下级纪委办案,妥善处理各种复杂疑难案件,使下级办案工作顺利推进,同时确保了依法文明办案,全市办案人员从未发生过体罚或变相体罚查处对象的违规行为,受到下级纪委同志的衷心爱戴。有一次到县里指导办案,发现涉案人员有“自伤”苗头,立即要求改变谈话方式,使案件马上突破,改变了被动局面,保证了办案工作的安全文明。

务实创新

在查办案件工作中,孟文荣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纪为准绳,要求办案工作做到“三个抓起”,即从初查抓起,从每个证据抓起,从每个办案环节抓起,确保所办案件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定性准确,量纪恰当,手续完备,程序合法。对人的处理,严格把握政策,始终做到慎之又慎,切实维护违纪者的合法权益。又如在查禁党员干部专项治理中,孟文荣作为全市的召集人,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提出七方面的查禁重点,要划清违法违纪同一般错误的界限,对一般“小搞搞”的坚持重在教育,力促改正。这一建议务实有效,对于全市禁赌专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凡是市纪委常委会决定的事、领导交办的事、自己分管的事,孟文荣从不图形式,不做表面文章,求真务实,注重实效,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结果。如领导交办的王国炎信访件,从怎样找本人谈话、寻找哪些证人及如何反馈均作认真布置,使长达5年之久的信访件得以了结。1999年,为了解决绍兴县中泽村村民连续27次信访问题,他亲自带队召集县、镇有关领导,共同研究解决问题,查处了村原书记及会计等人的严重违纪违法问题,平息了信访。

孟文荣重视学习,注重创新。他说,纪委做的是“管人”的工作,要“管人”首先要高人一筹才行,要高人一筹就要突破常规善于创新,要创新就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为此,他“学习理论以修德,学习知识以精业”。对一些重大政治事件、重要业务知识更加重视,如对三个条例、实施纲要、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理论和政策规定,认真研读,全面把握。2005年,在省委党校培训2个月,他十分珍惜机会,学习作业、调研文章和考试成绩获得全优,得到许多年轻同志的由衷赞誉。孟文荣同志不仅认真学习,还注意消化领会、用于实践。如为了发挥执纪的综合效应,他提出了“一案一总结、一案一建议、一案一剖析、一案一教育”的工作思路;针对基层纪委办案质量不高的情况,对下级纪委实行量化目标管理;为推进基层信访工作,总结推广了领导包案、双向承诺、有序信访等经验;在省内率先推行了案件协审制和“二审制”;在机关效能建设中,推动建立了效能监察投诉中心,组织起草了效能责任追究办法,建立健全了工作机制,使市机关效能建设有序推进、走在前列;2006年以来,查办案件工作面临许多新的困难,适时提出了办案工作重心前移,搞好两个延伸,提高自身素质的要求,等等。这些创新的举措,有效提高了绍兴市纪检监察工作的水平,促进了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开展。

刚正清廉

孟文荣为人正直,作风正派,严于律己。长期的执纪生涯,形成了他爱憎分明、公道正派、严格自律的优秀品质。针对当前办案面临许多困难的情况,他要求办案这条线的同志从要求所在、职责所系、现实所迫三个方面统一思想认识,加大办案力度,对于腐败分子,一经发现,就坚决进行查处。在他分管办案工作期间,每年在全市范围内都查处了一些有影响的案件,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果,有力遏制了腐败的滋生蔓延。但是,对于同志,他始终以诚相待,表里如一,互相尊重。对同志的不足,能出于公心,诚心帮助指出。面对不公非议,宁愿自己受点委屈,坚持既维护上级,又保护下级。

孟文荣深知“己不正焉能正人”的道理。 他能始终自觉执行上级各项廉洁自律规定,淡泊名利,谨慎用权。他身为局长,从不直接审批钱物;身为分管干部工作的副书记,从不直接提名干部;身为一名重权部门领导,从不为亲属朋友经商办企业等打招呼谋好处。两年前他的胞弟下了岗找他帮忙,他至今没有“帮上忙”,使一些亲朋不理解。他说,选择了纪检监察工作,就意味着奉献,这一奉献包括亲情和友情的损失。但是,只要自己凭信念敬业,凭良心做事,凭人格管人,就问心无愧。

徐文荣
《徐文荣.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