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4-09 09:01:51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书笔记

读“与现象搏斗”的感悟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书笔记

王屋一中 李 杰 小小一片云的《我和学生的两次交锋》非常精彩,王老师的点评更让人惊叹。教育学生,不要停留在“与现象搏斗”的水平,就是要走进学生心灵、触及事物本质。而好多时候,我之所以与现象搏斗,并屡屡有挫败感,就是因为“管理的冲动”和“道德的冲动”,唯独没有研究的冲动。

发生的今天下午的事件进一步说明了自己的无知。

第二节课刚刚结束,学校正准备组织学生问卷调查活动。我接到我们班英语老师周老师的电话,她话语沉重、严肃,且有些急迫,问我能不能抽空出来一下。正在开会的我,内心一紧,不得不回到办公室。一会儿,看见满脸怒气的女英语老师,后面跟前一位高个男生。看来又是师生冲突!

英语老师径直走到我面前,把手里的一份英语试卷交给了我,说让我看看试卷上写的东西。

英语试卷上老师批语后面,写有一句极其粗俗的话,看似对老师批评的回答。

我大该明白了问题的起因经过:英语老师在阅卷时,对每份试卷都做了辛苦的点评,在课堂上又要一一查看同学们是否改正了试卷,在查看时发现了这句话,认为是对自己的辱骂,于是告到了我这里。 看到这句话时,我内心五味杂陈,理解英语老师的气愤,真想立马给

这个学生两巴掌,但我知道我不能打他。再看看这个学生,他涨红着脸,身姿笔直。我感觉他内心充满着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时间有限,让英语老师平静后,我呵斥了一通这个学生,然后责成他自己反省,并联系家长通报情况。

匆匆离开办公室,我去组织学生问卷调查活动。活动结束后,我带着这个学生再一次来到了办公室。时间离下节课还有15分钟。这一次我还是没有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本质,依然与现象搏斗:向这个学生询问了整个事件过程,他说是在和同学相互说笑时随手写下那句惹事的话的。不能不说他的理由很充分,这里乡风粗俗,有些粗话已成了一些人的口头禅,就像网络中有些人动不动说的“SB”一样。偶尔在校园的公共场合也会听到同学之间的这样恶语。我想这位同学平时和同学之间骂这样的话是经常的事情(这一点我是坚信的)。 了解了大致情况后,我让这个学生先到办公室门口等候。】我,同时我也征求了英语老师的处理意见。

处理结果当然主要还是向老师道歉和解释。至于后续的处理,还得进一步征求英语老师的意见了。

现在回过头来,看今天发生的这件事,我有种无力感。感觉自己就像站在风中,被风吹得摇摇摆摆,但却不知道风从何而来,自己将要到何处去。

在案例《我和学生的两次交锋》的点评中,王老师说,他最感兴趣的角度是,小小一片云老师与学生有两次交锋,为什么第一次几乎惨败而第二次获胜?王老师的结论是,在第一个回合里,教师没有深

入问题,没有走进学生的心,是在与表面现象搏斗。

和小小一片云老师相比,我值得庆幸的是,那个学生没有给我难堪,在我斥责时,尽管心里并不服气,但没有用语言表达出来,现在想想,如果他表达出来了,我会怎么办。我有小小一片云老师那样的涵养吗?肯定没有,说不定自己比当事的那位老师更生气。

在《我和学生的两次交锋》里,小小一片云老师,不但避开了锋芒,而且通过“下一堂课,你怎么办”这个问题就把事情引开,给了学生台阶。但是我今天却丝毫没有给学生台阶,甚至没有给学生过多的解释机会。

更高明的是,小小一片云老师把学生心理过程梳理清楚,展示给他自己看,突破了“承认错误”的“与现象搏斗”阶段,是研究,而非单纯的管理。而我在今天的事件处理中,没有一丝地对现象背后的进一步追问,只满足于学生承认错误(尽管这个结果可能就是那位老师想要的结果),既没有对学生心理过程进行梳理,也没有想到心理干预,那怕问一句“那么以后你和同学开玩笑时,你觉得怎样说才合适?”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学生也没有,更不用说查一查是否这是学生的心理宣泄行为?敬业的英语老师对学生的一片“爱心”是否会被学生如愿接纳?等等。

慌乱中,人往往用习惯做事。我读过了好多书籍、学习了好多理论。但很少有理论融入生命、成为习惯,大多数理论对于我来说只是装点门面和评点别人的借口(这些读书笔记何尝不是如此?)。也许,人不在读多少书,关键看读透多少书;不在学多少理论,关键是对理

论有多少体味;不在写了多少字,关键有多少穿越了自己的生命。

推荐第2篇:《做一个聪明的教师》 读后感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 读后感

莱阳市吴格庄小学 于伟东

最近看了王晓春老师写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我感觉要多学习实践,走出思维方式的误区,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做一个睿智的教育者。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给我深深的震憾。那里面许多精彩语句深深吸引我,许多的教学案例自己就亲身经历过,从中能看见自己的影子。读后,我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王晓春老师:

王晓春,男,1943年生,北京人,祖籍沈阳。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退休教师,北京老教师协会家庭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教师观念更新,语文教学改革,家庭教育。2003年至今主持教育部重点课题“跟踪指导家庭教育的实验研究”的子课题——“家庭教育个案跟踪指导”。 已发表的专著有《寻找素质教育的感觉》、《开辟素质教育的绿地》、《我们现在怎样做教师》、《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家庭教育难题会诊》、《家教参谋》、《家长的位置》、《走进孩子的心灵》、《孩子,让我们一路同行》、《富裕时代的家庭教育》等13部,200万字左右。常在报纸杂志发表文章,经常在电视台做节目,经常应邀给北京市及外地教师、家长做报告。堪称现代一位出色的教育学家。

其次,精彩语句分享:

1、教育科学是一门指导和启发的科学,是引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科学,是研究如何帮助学生的科学,是研究师生如何交流的科学。

2、教育的本质不是管理,而是帮助和交流。

3、在现在的学校制度下,没有管理是不行的,问题在于,我们需要什么类型的管理,管多少,管在什么地方,哪里应该严,哪里应该宽,哪里必须管,哪里不必多管。千万不要迷信“管”字,迷信管理的人,永远不会懂得什么是教育。

4、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帮助他学会自己管住自己(培养主体性、自觉性),最可靠的办法不是使他立刻让我满意,而是让他自己确实有所成长。

5、安全固然重要,但安全如果压倒了教育,学校就不再是学校,变成保险公司了。学校的一切管理措施,都应该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只为了管理者管理的方便。

6、我感觉习惯可以分成两类:初级习惯和高级习惯。一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属于初级习惯,这种东西,通过管理式的训练比较容易养成。高级习惯,比如阅读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这种东西需要的内驱力特别大,它的活动主要在脑子里,用行为训练的方式就很难奏效了。你能强迫他做注意听讲状,却无法强迫他真正专心听你的课;你能强制学生摘抄,却无法保证他抄的时候真的在“阅读”,你更无法强迫他喜欢阅读。于是当你不强制的时候,它的本相就露出来了。好习惯不光是管出来的,它更是有好习惯的人带出来的。这就叫“熏陶”。熏陶比管理和训练更接近教育的本质。

7、该当医生的时候,你别当警察;该当警察的时候,你别当医生。

8、请注意不要同时解决好几个问题,一段时间重点抓好某个问题,初步解决好之后再抓下一个,这样效果较好。在重点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出现其它问题,只要影响不是太大,可以置之不论。

9、不要以为专家说的都是对的,要相信自己的思维。

10、教师的爱是一种关心,一种关切,一种理解,一种宽容,一种帮助,教师是可以一视同仁地把这样的爱献给学生的,比爱更重要的是尊重。

11、只要下课铃一响,时间就不是我的了。我要占人家的时间,只好和人家商量。这不是什么“爱”,这是起码的尊重,这是教师的法制观念问题。我不能借口“我是为你们好”来侵犯学生的休息权。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常常感到事情很多,感觉都那么累了,可效果却一般。反思是学校的管理体制的问题?还是我的工作方法有问题?看了这本书后,我发现我应该改变一下我的思维方式了。让我们走出思维方式的误区,做一个聪明的教师。王晓春老师对聪明人的界定太经典了:聪明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我们教师太重要了。看了这本书,我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提炼出一些属于自己的教学观:

一、教育的本质不是管理,而是帮助和交流。

的确,在现在的学校制度下,没有管理是不行的,问题在于,我们需要什么类型的管理,管多少,管在什么地方,哪里应该严,哪里应该宽,哪里必须管,哪里不必多管。书中谈到,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者,最关注的应该是学生本身的发展,而管理者则不然,管理者最关心的是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教育者以人为本,管理者以任务为本,管理者只把人看成完成任务的工具。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管住自己。最可靠的办法不是使学生立刻让我满意,而是让学生自己确实有所成长。教育必须深入孩子的灵魂。我们天天念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常常以行为规范为准绳,从制度上在各方面对学生进行管理,可总不能如愿。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是更多地去做一名温情的教育者,还是做一名严厉的管理者呢?

二、安全与德育,孰轻孰重。

书中,王老师在分析管理与教育的关系时谈到了安全问题。他说,安全固然重要,但安全如果压倒了教育,学校就不再是学校,变成保险公司了。学校的一切管理措施,都应该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只为了管理者管理的方便。 在校园里不许跑跳打闹,不许玩沙,可是孩子活泼爱玩的天性被压抑了。怎样把握这个度呢?安全问题也成了捆绑学校德育活动开展、削弱德育职能、束缚学生身心发展的绊脚石。德育教育和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依赖于各种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与载体。让学生们有一个丰富多彩的童年体验和记忆。

三、学做一个聪明的“严师”,理智地适度的“师爱”。

看了这本书后,当我碰到违纪学生时,我都会动一番脑筋再作处理。学生犯了一些错误,批评一顿。可现在我想到王老师在书中说到的一种思维误区便是“迷信师严”,我提醒自己要变得“聪明些”,于是我采取让学生做好事来弥补,使他们在做好事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的错误,从而受到教育。后来只要遇到犯事的学生,我就采取这样的方法,效果要好一些。

王晓春老师也反复强调,爱心是师德的灵魂,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爱与责任”是当代教师之灵魂,“师爱”是师德之必备。但是,王老师同时指出,不能因此迷信“师爱”。他说,迷信“师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好心的糊涂人,真的以为爱能点石成金,爱是万应灵药,一旦他不能把学生“爱成”好学生,他会怀疑自己爱得不够。另一种人则不然,他们其实是把“爱”当成棍子用,他们的本事是把自己对学生施加的一切压力都解释成“爱”,他们嘴里是“爱”,心里想的是“权”,是对学生的“管、卡、压”。王老师指出,现在教育界流行的做法高唱廉价的“爱的颂歌”,现实中也的确有老师只求“爱岗敬业”,而在实践中大碰钉子。我们不能要求师爱去完成本不属于它的任务,就好像我们不能要求医生光用爱心就能把病人治好一样。所以说,没有爱是不行的,光有爱是不够的。爱不是迁就,爱需要理智。

我是一个行者,步履轻盈,走在教育的大路上,我的心中充满阳光,在我我的行囊中为教育准备了一切:澎湃的热情,宽容的胸襟、迷人的书香、思考的大脑。我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砥砺前行。

推荐第3篇:《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看了王晓春老师写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后,我发现我应该改变一下我的思维方式了。老师们,让我们走出思维方式的误区,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做一个轻松、睿智的教育者吧! 去年,我校兴起了一股读书热,我挑选了王晓春老师写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有空时翻了翻。不仅,新颖的前言阐述深深的吸引了我;同时书内的一个个案例以及王晓春老师的案例点评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平时,我也偶尔阅读过一些教学书籍,可从来没有如阅读《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样,给我深深的震憾。那里面许多精彩语句深深吸引我,许多的教学案例自己就亲身经历过,从中能看见自己的影子。读后,我觉得自己完全不够一个聪明的教师,于是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学历程。

下面谈谈我的点滴感想: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常常感到事情很多,感觉都那么累了,可效果却一般。反思我的工作:为什么我感觉那么累,效果却一般呢?是学校的管理体制的问题?还是我的工作方法有问题?看了王晓春老师写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后,我发现我应该改变一下我的思维方式了。各位老师们,让我们走出思维方式的误区,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做一个轻松、睿智的教育者吧!

王晓春老师对聪明人的界定太经典了:聪明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我们教师太重要了。所以看了这本书我也思考了,我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提炼出一些属于自己的教学观:

一、教育的本质不是管理,而是帮助和交流。

的确,在现在的学校制度下,没有管理是不行的,问题在于,我们需要什么类型的管理,管多少,管在什么地方,哪里应该严,哪里应该宽,哪里必须管,哪里不必多管。书中谈到,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者,最关注的应该是学生本身的发展,而管理者则不然,管理者最关心的是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教育者以人为本,管理者以任务为本,管理者只把人看成完成任务的工具。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管住自己。最可靠的办法不是使学生立刻让我满意,而是让学生自己确实有所成长。教育必须深入孩子的灵魂。我们天天念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常常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绳,从制度上在各方面对学生进行管理,可总不能如愿。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是更多地去做一名温情的教育者,还是做一名严厉的管理者呢?

二、做一个聪明的“严师”,理智地施展“师爱”。

看了这本书后,当我碰到违纪学生时,我都会动一番脑筋再作处理。在平时,学生犯了一些错误,我一定会把他们课后留下来批评一顿。可现在我想到王老师在书中说到的一种思维误区便是“迷信师严”,我提醒自己要变得“聪明些”,于是我采取让学生做好事来弥补,使他们在做好事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的错误,从而受到教育。后来只要遇到犯事的学生,我就采取这样的方法,效果要好一些。

王晓春老师也反复强调,爱心是师德的灵魂,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爱与责任”是当代教师之灵魂,“师爱”是师德之必备。但是,王老师同时指出,不能因此迷信“师爱”。他说,迷信“师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好心的糊涂人,真的以为爱能点石成金,爱是万应灵药,一旦他不能把学生“爱成”好学生,他会怀疑自己爱得不够。另一种人则不然,他们其实是把“爱”当成棍子用,他们的本事是把自己对学生施加的一切压力都解释成“爱”,他们嘴里是“爱”,心里想的是“权”,是对学生的“管、卡、压”。王老师指出,现在教育界流行的做法高唱廉价的“爱的颂歌”,现实中也的确有老师只求“爱岗敬业”,而在实践中大碰钉子。我们不能要求师爱完成本不属于它的任务,就好像我们不能要求医生光用爱心就能把病人治好一样。所以说,没有爱是不行的,光有爱是不够的。爱不是迁就,爱需要理智。

三、安全与德育,孰轻孰重。

书中,王老师在分析管理与教育的关系时谈到了安全问题。他说,安全固然重要,但安全如果压倒了教育,学校就不再是学校,变成保险公司了。学校的一切管理措施,都应该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只为了管理者管理的方便。

时下,安全问题似乎成了一所学校的核心问题,大部分学校一些做法:在校园内不准丝毫地跑跳打闹,不准投掷轻物,有时也会对部分学生狠狠的训斥一番,说不定还会移交给班主任处理,可是孩子活泼爱玩的天性却被压抑了。怎样把握这个度呢?安全问题也成了捆绑学校德育活动开展、削弱德育教育职能、束缚学生身心发展的一块绊脚石。德育工作的开展依赖于各种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德育的核心与载体。

最后,我想用书中的一句话来总结我现在的教学观。“我是一个行者,步履轻盈,在教育的路上,我的脸上带着笑容,我的心中充满阳光,我的行囊中为教育准备了一切:澎湃的热情、宽容的胸襟、迷人的书香、思考的大脑。”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更应严格要求自己。

推荐第4篇: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自从读了《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这本书之后,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谈心,开开心心组织每一次活动,我们高兴,学生也快乐,在此分享读后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读后感1

当我手捧《做一个聪明的教师》阅读的时候,我只有一个感觉,那就是“亲切”;当我在每次合上这本书反思我一年工作的时候,就会有当头一棒的感觉;当我在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我如同在黑暗中行驶的小舟朝着那点点光芒的方向前进……

如果将我们在学校学习的教育理论联系我们的实际工作,教学中往往将简单浅显的问题变得复杂,往往将现成的问题肢解细化,细嚼慢咽的灌输给学生,往往有“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渠沟”的感慨,让我们这些青年教师有点儿不知所措。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老师》给像我这样的新教师送来了一剂沁人心脾的良药。

王晓春老师认为“教育科学研究的内容不外乎两个方面:客观世界的研究(教育规律的认识、教育对象的认识等)和主观世界的研究(教师的自我认识)。”我们在这两个方面的研究都很薄弱,而第二个方面尤其薄弱。教师普遍缺乏反思意识,很少有“解剖自己”的认知冲动,结果就是严重缺乏自知之明,不是盲目自信,就是盲目自卑。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思想的芦苇。”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教师应该是个思考者。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做个有心人,去认真总结教育的得与失,要经常有解剖自己的认知冲动,要善于思考。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认识自己比了解学生更重要。

在初登讲台的一年里,很多老教师就会发现我老是和学生较劲,他们就会开玩笑的说我,像孩子一样老是和学生吵,说以后心态变了,连吵的劲都没有了。当时听到这些话,我会觉得和学生吵也是需要激情的,我甚至还洋洋自得的认为,我的激情要一直保持下去。就从来没有反思过自己,这样的激情是不是有作用,有多大的作用呢?难道在很多问题的处理上,靠着这样的激情和学生较劲,就能完全解决吗?

直到,我看了这本书,我开始反思我这一年的幼稚行为,我发现我的思维方式是单一的、主观的,甚至是狭隘的。总是以我的要求为准,学生做不到,我就在那干着急,结果是学生觉得我莫名其妙,我自己气的跳脚,旁观的人无奈的摇头。那么改变我的思维方式究竟有多难呢?

其实,只要我将“你怎么可以这样?”“你为什么不按我的要求做?”这样的话省去,换一种逻辑,换一种语气,事情处理的结果完全不一样。比如,以前在教学结束的时候,学生乱七八糟的就出机房了,有的椅子就这样散落在各个角落,装鞋套的袋子也满天飞,学生在机房里就把鞋套脱掉了,还有追逐打闹的,那个场面简直可以用混乱来形容。以前我总是在那大叫大喊的,收到的效果是微乎其微,学生根本不听我的,我的威信自然也降低了很多。

这学期开始,我要求学生听到我说“准备下课”的时候,就把椅子和书归位,在身边寻找垃圾抓在手里准备带出机房,然后那一小组表现好,就哪一小组先出门,在走廊上脱鞋套。这样一来,混乱的场面没有了,我也用不着在那拼命的指挥了。要求也深入学生心中,长此以往,我相信会成为一种习惯的。

“我是一个行者,步履轻盈,在教育的路上,我的脸上带着笑容,我的心中充满阳光,我的行囊中为教育准备了一切:澎湃的热情、宽容的胸襟、迷人的书香、思考的大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更应严格要求自己,学会反思和改变自己,向做一个智慧的教师这个方向而努力。

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读后感2

在学校组织的读书活动中,我有幸读了《做一个聪明的教师》一书,并且深深爱上了它。该书通过点评一个个教育案例,传达着王晓春老师的思想,传播着他的理念,我有机会读到他的书的真是受益匪浅,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甚至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我边读边思考,有很多句子印象深刻。

要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是我读后感触最深的一点!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给我们这些在教育一线苦苦摸索的教师们送来了一剂沁人心脾的良药。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要做到不容易。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我们工作的不细致,想的不周全。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上的鼓励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带着一些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

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教师太重要了。由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孩子。老师在孩子们面前有年龄优势、经验优势、知识优势、权力优势,面对很多问题时省却了思考,所以,思维定势的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

书中一个个案例解开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困惑。我曾因为学生的问题而烦恼,我也曾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头疼,然而这一切都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面临的正常问题,不要让自己的烦恼扩大,让我们坦然去面对,因为学生的生命存在着差异,我们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长得一样高、一样强壮、一样美丽,而是与学生的原有基础相比,让每个学生的生命有所发展,而老师应该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体会自我的发展,教会学生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生活、求知的能力。王老师的话无疑为身处迷茫中的我找到了方向,看到了希望和未来。就像王老师说的一样,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谈心,开开心心组织每一次活动,我们高兴,学生也快乐。

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读后感3

前段时间,读了一下《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现在谈谈我的点滴感想: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常常感到事情很多,感觉都那么累了,可效果却一般。反思我的工作:为什么我感觉那么累,效果却一般呢?是学校的管理体制的问题?还是我的工作方法有问题?看了这本书后,我发现我应该改变一下我的思维方式了,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做一个轻松、睿智的教育者。

王晓春老师对聪明人的界定太经典了:聪明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我们教师太重要了。所以看了这本书我也思考了,我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提炼出一些属于自己的教学观:

一、教育的本质不是管理,而是帮助和交流。

的确,在现在的学校制度下,没有管理是不行的,问题在于,我们需要什么类型的管理,管多少,管在什么地方,哪里应该严,哪里应该宽,哪里必须管,哪里不必多管。书中谈到,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者,最关注的应该是学生本身的发展,而管理者则不然,管理者最关心的是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教育者以人为本,管理者以任务为本,管理者只把人看成完成任务的工具。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管住自己。

二、做一个聪明的严师,理智地施展师爱。

看了这本书后,当我碰到违纪学生时,我都会动一番脑筋再作处理。在平时,学生犯了一些错误,我一定会把他们课后留下来批评一顿。可现在我想到王老师在书中说到的一种思维误区便是迷信师严,我提醒自己要变得聪明些,于是我采取让学生做好事来弥补,使他们在做好事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的错误,从而受到教育。后来只要遇到犯事的学生,我就采取这样的方法,效果要好一些。

王晓春老师也反复强调,爱心是师德的灵魂,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爱与责任是当代教师之灵魂,师爱是师德之必备。但是,王老师同时指出,不能因此迷信师爱。他说,迷信师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好心的糊涂人,真的以为爱能点石成金,爱是万应灵药,一旦他不能把学生爱成好学生,他会怀疑自己爱得不够。另一种人则不然,他们其实是把爱当成棍子用,他们的本事是把自己对学生施加的一切压力都解释成爱,他们嘴里是爱,心里想的是权,是对学生的管、卡、压。王老师指出,现在教育界流行的做法高唱廉价的爱的颂歌,现实中也的确有老师只求爱岗敬业,而在实践中大碰钉子。我们不能要求师爱完成本不属于它的任务,就好像我们不能要求医生光用爱心就能把病人治好一样。所以说,没有爱是不行的,光有爱是不够的。爱不是迁就,爱需要理智。

三、安全与德育,孰轻孰重。

书中,王老师在分析管理与教育的关系时谈到了安全问题。他说,安全固然重要,但安全如果压倒了教育,学校就不再是学校,变成保险公司了。学校的一切管理措施,都应该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只为了管理者管理的方便。

时下,安全问题似乎成了一所学校的核心问题,大部分学校一些做法:在校园内不准丝毫地跑跳打闹,不准投掷轻物,有时也会对部分学生狠狠的训斥一番,说不定还会移交给班主任处理,可是孩子活泼爱玩的天性却被压抑了。怎样把握这个度呢?安全问题也成了捆绑学校德育活动开展、削弱德育教育职能、束缚学生身心发展的一块绊脚石。德育工作的开展依赖于各种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德育的核心与载体。

推荐第5篇: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周倩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真本书是王晓春老师的作品,读了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每一次品读,感受都不样,在做老师的这两个月里,遇到的很多问题都可以从书上受到启发,真是缺乏经验老师的良师益友!

“教育的本质不是管理,而是帮助和交流。”“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帮助他学会自己管住自己,最可靠的办法不是使他立刻让我满意,而是让他自己确实有所成长。”

看着书中的一个个案例总觉得自己曾经也有这样的经历,但是自己的处理方式有时候几乎也是没有科学研究,缺乏人文关怀。对于那些喜欢惹事,不肯消停的孩子,我会缺乏耐心,有时候根本就不愿意听他们多解释就把他们“制裁”了,真的像是“教书的警察”。看了这些案例分析后,我觉得我们作为老师在接手一个班后要尽快了解每个学生,在遇到问题时首先自己要心平气和,了解清楚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在没有结果前不乱下定论,有的孩子的行为是需要时间来改正的,在处理问题时需要多一份理智。

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势必还有很多值得学习和改进的。因为既然是当了一名教师,是自已选择的也好,是无奈之举也好,既然当了,那就既来之,则安之,要乐于做一名教师,要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教育,学会做一名更聪明的老师。用文中的一段话来表达,即是“我是一个行者,步履轻盈,在教育的路上,我的脸上带着笑容,我的心中充满阳光,我的行囊中为教育准备了一切:澎湃的热情、宽容的胸襟、迷人的书香、思考的大脑。”

推荐第6篇:《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心得体会

如何做一位聪明的老师,是每位教师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题目。曾有一位老教师说过,成为一位聪明老师就是让学生既爱你又怕你,此言简洁明了,一语中的。要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这是我在浏览此书后感慨最深的一点!《做一个聪明的老师》一书给我们这些在教育一线苦苦摸索的教师们送来了一剂良药。让我们在少走弯路的同时,也体会到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在要做到不轻易。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类情况实在还是我们工作的不细致,想的不周全。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特别是对行为偏差生上的鼓励老师更应当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题目,用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无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书中一个个案例解开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困惑。我经常为孩子的题目而烦恼,为孩子的调皮而头疼,然而这一切都是教育进程中必须面临的正常题目,不要让自己的烦恼扩大,让我们安然去面对,由于孩子的生命存在差异,我们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长的一样高,一样强健,一样美丽,而是与他们的原有基础相比,让每个孩子的生命有所发展,而老师应当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体会自我的发展,教会孩子知道生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体格,具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具有生活、求知的能力。教师要讲求对学生评价的方法,评价很重要。不论是课堂评价还是学生的自评、互评都要正确。课堂上要多鼓励,及时鼓励,肯定评价要多于否定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要掌控好度,不要使学生的自评、互评变成自我炫耀、自我贬低,或相互进行攻击、相互挑刺,评价要中肯,要切合实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细细读完《做一个聪明的老师》发现,原来老师可以这样做,这本书集中展现了作者王晓春的教育教学思想、艺术和科学的思惟方式。在一个个曲折动人的故事里,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机灵、教育技能、教育情感全都融会其中,发人深醒,撼人心魄。我想我会积极的乐于请教,勇于思考,广于浏览,善于积累,勤于写作,努力去理解厚积薄发的深入含义。

推荐第7篇:《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这是一篇关于教师读后感,教师读书有感《做一个聪明的教师》,

读后感的文章。看了王晓春老师写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后,我发现我应该改变一下我的思维方式了。各位老师们,让我们走出思维方式的误区,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做一个轻松、睿智的教育者吧!王晓春老师对聪明人的界定太经典了:聪明人其实就是善于„„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去年,我校兴起了一股读书热,我挑选了王晓春老师写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有空时翻了翻。不仅,新颖的前言阐述深深的吸引了我;同时书内的一个个案例以及王晓春老师的案例点评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平时,我也偶尔阅读过一些教学书籍,可从来没有如阅读《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样,给我深深的震憾。那里面许多精彩语句深深吸引我,许多的教学案例自己就亲身经历过,从中能看见自己的影子。读后,我觉得自己完全不够一个聪明的教师,于是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学历程。

第一,我对本书作者王晓春老师做一个简介:本文由一起去留学编辑整理,转载自一起去留学http://转载请保留出处。

王晓春,男,1943年生,北京人,祖籍沈阳。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退休教师,北京老教师协会家庭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教师观念更新,语文教学改革,家庭教育。

2003年至今主持教育部重点课题“跟踪指导家庭教育的实验研究”的子课题——“家庭教育个案跟踪指导” 。

已发表的专著有《寻找素质教育的感觉》、《开辟素质教育的绿地》、《我们现在怎样做教师》、《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家庭教育难题会诊》、《家教参谋》、《家长的位置》、《走进孩子的心灵》、《孩子,让我们一路同行》、《富裕时代的家庭教育》等13部,200万字左右。常在报纸杂志发表文章,经常在电视台做节目,经常应邀给北京市及外地教师、家长做报告。堪称现代一位出色的教育学家。

第二,我摘录几句本书中的部分精彩语句与大家共享:

教育科学是一门指导和启发的科学,是引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科学,是研究如何帮助学生的科学,是研究师生如何交流的科学。

教育的本质不是管理,而是帮助和交流。

在现在的学校制度下,没有管理是不行的,问题在于,我们需要什么类型的管理,管多少,管在什么地方,哪里应该严,哪里应该宽,哪里必须管,哪里不必多管。千万不要迷信“管”字,迷信管理的人,永远不会懂得什么是教育。

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帮助他学会自己管住自己(培养主体性、自觉性),最可靠的办法不是使他立刻让我满意,而是让他自己确实有所成长。

安全固然重要,但安全如果压倒了教育,学校就不再是学校,变成保险公司了。学校的一切管理措施,都应该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只为了管理者管理的方便。

我感觉习惯可以分成两类:初级习惯和高级习惯。一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属于初级习惯,这种东西,通过管理式的训练比较容易养成。高级习惯,比如阅读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这种东西需要的内驱力特别大,它的活动主要在脑子里,用行为训练的方式就很难奏效了。你能强迫他做注意听讲状,却无法强迫他真正专心听你的课;你能强制学生摘抄,却无法保证他抄的时候真的在“阅读”,你更无法强迫他喜欢阅读。于是当你不强制的时候,它的本相就露出来了。好习惯不光是管出来的,它更是有好习惯的人带出来的。这就叫“熏陶”。熏陶比管理和训练更接近教育的本质。

该当医生的时候,你别当警察;该当警察的时候,你别当医生。 请注意不要同时解决好几个问题,一段时间重点抓好某个问题,初步解决好之后再抓下一个,这样效果较好。在重点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出现其它问题,只要影响不是太大,可以置之不论。

不要以为专家说的都是对的,要相信自己的思维。

教师的爱是一种关心,一种关切,一种理解,一种宽容,一种帮助,教师是可以一视同仁地把这样的爱献给学生的,比爱更重要的是尊重。

只要下课铃一响,时间就不是我的了。我要占人家的时间,只好和人家商量。这不是什么“爱”,这是起码的尊重,这是教师的法制观念问题。我不能借口“我是为你们好”来侵犯学生的休息权。

第三,谈谈我的点滴感想: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常常感到事情很多,感觉都那么累了,

可效果却一般。反思我的工作:为什么我感觉那么累,效果却一般呢?是学校的管理体制的问题?还是我的工作方法有问题?看了王晓春老师写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后,我发现我应该改变一下我的思维方式了。各位老师们,让我们走出思维方式的误区,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做一个轻松、睿智的教育者吧!

王晓春老师对聪明人的界定太经典了:聪明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我们教师太重要了。所以看了这本书我也思考了,我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提炼出一些属于自己的教学观:

一、教育的本质不是管理,而是帮助和交流。

的确,在现在的学校制度下,没有管理是不行的,问题在于,我们需要什么类型的管理,管多少,管在什么地方,哪里应该严,哪里应该宽,哪里必须管,哪里不必多管。书中谈到,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者,最关注的应该是学生本身的发展,而管理者则不然,管理者最关心的是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教育者以人为本,管理者以任务为本,管理者只把人看成完成任务的工具。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管住自己。最可靠的办法不是使学生立刻让我满意,而是让学生自己确实有所成长。教育必须深入孩子的灵魂。我们天天念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常常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绳,从制度上在各方面对学生进行管理,可总不能如愿(举例:我班中的一些调皮生就是这样,在我面前表现还是不错的,可一离开我的视线,就不自觉了,这可能就是我平时太严所造成的

吧)。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是更多地去做一名温情的教育者,还是做一名严厉的管理者呢?

二、做一个聪明的“严师”,理智地施展“师爱”。

看了这本书后,当我碰到违纪学生时,我都会动一番脑筋再作处理。在平时,学生犯了一些错误,我一定会把他们课后留下来批评一顿。可现在我想到王老师在书中说到的一种思维误区便是“迷信师严”,我提醒自己要变得“聪明些”,于是我采取让学生做好事来弥补,使他们在做好事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的错误,从而受到教育。后来只要遇到犯事的学生,我就采取这样的方法,效果要好一些。

王晓春老师也反复强调,爱心是师德的灵魂,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爱与责任”是当代教师之灵魂,“师爱”是师德之必备。但是,王老师同时指出,不能因此迷信“师爱”。他说,迷信“师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好心的糊涂人,真的以为爱能点石成金,爱是万应灵药,一旦他不能把学生“爱成”好学生,他会怀疑自己爱得不够。另一种人则不然,他们其实是把“爱”当成棍子用,他们的本事是把自己对学生施加的一切压力都解释成“爱”,他们嘴里是“爱”,心里想的是“权”,是对学生的“管、卡、压”。王老师指出,现在教育界流行的做法高唱廉价的“爱的颂歌”,现实中也的确有老师只求“爱岗敬业”,而在实践中大碰钉子。我们不能要求师爱完成本不属于它的任务,就好像我们不能要求医生光用爱心就能把病人治好一样。所以说,没有爱是不行的,光有爱是不够的。爱不是迁就,爱需要理智。

三、安全与德育,孰轻孰重。

书中,王老师在分析管理与教育的关系时谈到了安全问题。他说,安全固然重要,但安全如果压倒了教育,学校就不再是学校,变成保险公司了。学校的一切管理措施,都应该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只为了管理者管理的方便。

时下,安全问题似乎成了一所学校的核心问题,大部分学校一些做法:在校园内不准丝毫地跑跳打闹,不准投掷轻物,有时也会对部分学生狠狠的训斥一番,说不定还会移交给班主任处理,可是孩子活泼爱玩的天性却被压抑了。怎样把握这个度呢?安全问题也成了捆绑学校德育活动开展、削弱德育教育职能、束缚学生身心发展的一块绊脚石。德育工作的开展依赖于各种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德育的核心与载体。

最后,我想用书中的一句话来总结我现在的教学观。“我是一个行者,步履轻盈,在教育的路上,我的脸上带着笑容,我的心中充满阳光,我的行囊中为教育准备了一切:澎湃的热情、宽容的胸襟、迷人的书香、思考的大脑。”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更应严格要求自己

推荐第8篇:《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读完了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便想到了泰戈尔的一句名言: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如果把自己当作槌,那该是怎样的辛劳呀,而培育出的学生又能像卵石那样完美吗?王晓春老师从教师的思维方式入手,通过90个案例讨论教师思维方式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帮助教师“认识自我”。本书分两部分,上篇主要剖析了教师的各种常见不良思维方式,重在“破”;下篇则主要是讨论教师应持的思维方式,重在“立”。

看着书中的一个个案例总觉得自己曾经也有这样的经历,但是自己的处理方式有时候几乎也是没有科学研究,缺乏人文关怀。对于那些喜欢惹事,不肯消停的孩子,我会缺乏耐心,有时候根本就不愿意听他们多解释就把他们“制裁”了,真的像是“教书的警察”。看了这些案例分析后,我觉得我们作为老师在接手一个班后要尽快了解每个学生,在遇到问题时首先自己要心平气和,了解清楚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在没有结果前不乱下定论,有的孩子的行为是需要时间来改正的,在处理班级问题时需要多一份理智。

我们应该努力终结伤害孩子心灵的话语,寻找滋润孩子的自信的甘露。倡导一种相互尊重的沟通方式。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学会用这种方式和我们交谈。要培养学生的倾听兴趣首先教师自己要先学会倾听,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欣赏他们思维中的闪光点。

无论学生回答是否正确,教师都应该给学生表达的机会,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对于学生回答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足,教师不应当简单的否定,而是要给与学生鼓励,启发和引导。教师要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愿意倾听,乐去于倾听。同时,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发言的学生也会增强自信心。

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教师太重要了。由于我们面对的是学生,是孩子。在他们面前,我们有年龄优势、经验优势、知识优势、权力优势,因而面对很多问题时反而省却了思考,思维定势影响了我们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

王晓春老师对聪明人的界定太经典了:聪明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我们教师太重要了。我会向着这个目标努力,希望自己在教学生涯中像水那样且歌且舞。

推荐第9篇:《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周德文

我有幸阅读了王春晓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本书是一本案例点评,中心问题是教师的思维方式,与其说这是一本书,不如说是王晓春老师编写的一部长篇论文。全书引用九十个案例,先剖析了教师的各种常见的不良思维方式,然后研讨和推荐了一些比较科学的思维方式,先破后立,重在改变教师的旧有不良思维方式,完善教师科学的思维方式,以期更科学,更客观,更准确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

阅读《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感觉好像走进了教育界精英教师聚集一堂所展开的一场教育教学研讨会,眼前浮现的是一位位满怀爱与希望,高度对学生负责的老师与王晓春老师热烈探讨的画面。真实的故事,鲜活的形象,经典的问题,精辟的点拨,使我迫不及待一气读完。

第一,我对本书作者王晓春老师做一个简介:

王晓春,男,1943年生,北京人,祖籍沈阳。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退休教师,北京老教师协会家庭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教师观念更新,语文教学改革,家庭教育。

2003年至今主持教育部重点课题“跟踪指导家庭教育的实验研究”的子课题——“家庭教育个案跟踪指导”。

已发表的专著有《寻找素质教育的感觉》、《开辟素质教育的绿地》、《我们现在怎样做教师》、《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家庭教育难题会诊》、《家教参谋》、《家长的位置》、《走进孩子的心灵》、《孩子,让我们一路同行》、《富裕时代的家庭教育》等13部,200万字左右。常在报纸杂志发表文章,经常在电视台做节目,经常应邀给北京市及外地教师、家长做报告。堪称现代一位出色的教育学家。

第二,我摘录几句本书中的部分精彩语句与大家共享:

教育科学是一门指导和启发的科学,是引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科学,是研究如何帮助学生的科学,是研究师生如何交流的科学。 “人们因无知而傲慢,因傲慢而更加无知。在孩子面前傲慢,是最没出息的傲慢。”

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帮助他学会自己管住自己(培养主体性、自觉性),最可靠的办法不是使他立刻让我满意,而是让他自己确实有所成长。

好习惯不光是管出来的,它更是有好习惯的人带出来的。这就叫“熏陶”。熏陶比管理和训练更接近教育的本质。

适度的修剪,小树可以挺拔向上的茁壮生长;不修剪,小树会长不高;而过度修剪,小树也会被束缚,失去向上的动力。教育也是这样,应该适度。

不要以为专家说的都是对的,要相信自己的思维。

教师的爱是一种关心,一种关切,一种理解,一种宽容,一种帮助,教师是可以一视同仁地把这样的爱献给学生的,比爱更重要的是尊重。

第三,谈谈我的点滴感想:

1、教育的本质不是管理,而是帮助和交流。

的确,在现在的学校制度下,没有管理是不行的,问题在于,我们需要什么类型的管理,管多少,管在什么地方,哪里应该严,哪里应该宽,哪里必须管,哪里不必多管。书中谈到,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者,最关注的应该是学生本身的发展,而管理者则不然,管理者最关心的是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教育者以人为本,管理者以任务为本,管理者只把人看成完成任务的工具。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管住自己。最可靠的办法不是使学生立刻让我满意,而是让学生自己确实有所成长。教育必须深入孩子的灵魂。我们天天念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常常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绳,从制度上在各方面对学生进行管理,可总不能如愿,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是更多地去做一名温情的教育者,还是做一名严厉的管理者呢?

2、学习完了王晓春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后我明白了:“要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要做到不容易。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我们工作的不细致,想的不周全。在现实生活中,事情往往包含多种可能性,要在矛盾中思考;在事物的互相联系中思考;刨根问底的思考;假设多种可能性,在思考中反驳自己。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教师太重要了。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上的鼓励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带着一些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所以,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

3、王晓春老师也反复强调,爱心是师德的灵魂,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爱与责任”是当代教师之灵魂,“师爱”是师德之必备。但是,王老师同时指出,不能因此迷信“师爱”。他说,迷信“师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好心的糊涂人,真的以为爱能点石成金,爱是万应灵药,一旦他不能把学生“爱成”好学生,他会怀疑自己爱得不够。另一种人则不然,他们其实是把“爱”当成棍子用,他们的本事是把自己对学生施加的一切压力都解释成“爱”,他们嘴里是“爱”,心里想的是“权”,是对学生的“管、卡、压”。我们不能要求师爱完成本不属于它的任务,就好像我们不能要求医生光用爱心就能把病人治好一样。所以说,没有爱是不行的,光有爱是不够的。爱不是迁就,爱需要理智。

细细读完《做一个聪明的老师》发现,原来老师可以这样做, 也许我们都应该改变一下我们固有的思维方式。老师们,让我们走出思维方式的误区,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做一个轻松、睿智的教育者!

推荐第10篇:《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我读完了《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通过点评一个个教育案例,传达着王晓春老师的思想,传播着他的理念,我有机会读到他的书的真是受益匪浅,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甚至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我边读边思考,有很多句子印象深刻。

“要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这是我读后感触最深的一点!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老师》给我们这些在教育一线苦苦摸索的教师们送来了一剂沁人心脾的良药。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要做到不容易。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我们工作的不细致,想的不周全。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上的鼓励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带着一些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

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教师太重要了。由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孩子。老师在孩子们面前有年龄优势、经验优势、知识优势、权力优势,面对很多问题时省却了思考,所以,思维定势的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

书中一个个案例解开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困惑。我曾因为学生的问题而烦恼,我也曾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头疼,然而这一切都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面临的正常问题,不要让自己的烦恼扩大,让我们坦然去面对,因为学生的生命存在着差异,我们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长得一样高、一样强壮、一样美丽,而是与学生的原有基础相比,让每个学生的生命有所发展,而老师应该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体会自我的发展,教会学生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生活、求知的能力。

细细读完《做一个聪明的老师》发现,原来老师可以这样做,这本书集中展示了作者王晓春的教育教学思想、艺术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作者的教育表达朴实、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他擅长把理性的思考倾注于可读性较强的教育案例中,在一个个曲折动人的故事里,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会其中,发人深省,撼人心魄。

我想我会积极的乐于请教,勇于思考,广于阅读,善于积累,勤于写作,努力去理解厚积薄发的深刻含义。我也认为只要今天的我比昨天有进步,长此以往,必然将越来越好,从而尽可能达到自己所可以达到的最好程度,同时也就为教育事业做了自己最大的贡献。

第11篇:做一个聪明勇敢的人

做一个聪明勇敢的人

――读《小兵张嘎》有感

暑假中,我在爸爸妈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了一本小说《小兵张嘎》。我很喜欢小说中的主人公――张嘎子。

张嘎子是一个聪明伶俐的人,他非常热爱八路军,痛恨日本鬼子。八路军经常在他家休养,其中有个叫老钟叔的八路军给他做了一把小木枪,装上子弹还打的响呢。但是鬼子却将嘎子的奶奶杀死了,把老钟叔抓走了。张嘎子加入了八路军,成为一名小侦察员。

一次,张嘎子因为跟小胖墩打赌打输了却不认帐,被钱队长批评教育了,还差点被关了禁闭。后来他将功补过,在打了一次胜仗后,将小木枪送给了小胖。

最后,在解救家乡和老钟叔的战斗中,张嗄子用他的聪明才智,将鬼子吸引到一处,让八路军给全部消灭了,张嗄子还抓了一个俘虏。战斗结束后张嘎子受到了表扬,奖励他一把真正的手枪。

《小兵张嘎》让我懂得了要像小兵张嘎一样热爱党、热爱人民;要学习小兵张嘎的勇敢,勇于面对各种困难;要像小兵张嘎一样将聪明才智运用到学习生活中,长大后为祖国争光,为人民 1

服务。2

第12篇:读书笔记——《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读书笔记】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杨宏军

利用空余时间,细细研读了《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读后真有一种相见恨晚之感。这本书从教师的思维方式入手,通过90个案例讨论教师思维方式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帮助教师“认识自我”。这本书传达着王晓春老师的思想,传播着他的理念,那里面许多发人深省的语句深深吸引着我,从许多的教学案例中我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要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这是我读后感触最深的一点!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老师”如一缕春风让教师们呼吸到春的气息,如丝丝细雨滋润着教师的心田,给迷茫中前行的我们指明了方向。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要做到不容易。

“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我们工作的不细致,想的不周全。”此时,我的眼前又出现了这样一幕:有次排队做操时,我发现一位男生在交头接耳,于是批评了他,男孩羞愧得低下了头,眼泪也在眼眶里打转,我心软了,问他:“以后还讲废话了吗?”男孩委屈极了,“老师,我是提醒同学戴上红领巾,才讲了这句废话的。”我顿时为自己的简单粗暴的做法后悔不已!如果早看到这句话,我也许就不会好心办坏事了。

“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上的鼓励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带着一些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读到这,我想到了去年我班转来的一名新同学。上课时,他总爱把手伸进抽屉里做小动作。刚开始时,我看到时轻轻地叫一下他的名字后,他就坐端正了。过了一会儿,老毛病又犯了。几天下来,总不见起色。我想,是不是我方法上出了问题。后来,我说:“这几天我发现某某同学比以前上课用心听讲了,作业也做得很棒了。希望他做个永远的乖孩子。”听了我的表扬,他很端正地坐好。几天下来,尽管有时还要做一下小动作,但比以前少多了。在以后的几次默写中,空格也少了很多。好多次早晨,他看扫地的同学没来,都主动打扫着,看着他认真的背影,我的心里一阵激动。是啊,我们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

书中有这样一篇案例:集体批评——对任何事情都要采取分析的态度。一个叫平的同学因为老和同学处理不好关系,被老师“请”上讲台接受同学们的集体谈话,最后同学们原谅了他,事态也就平息了。

在我们身边,也会有这样调动集体舆论批评、教育问题学生的情况。我们有时会指着一个孩子对全班学生说:“以后我们都不要理他!”但是我们的教师显然对事情的原因不感兴趣,教师不想走进孩子的心,老师只想管住他。于是调动集体舆论告诉他:“你这样做是不对的!再这样做,我们不理你了!”问题学生迫于集体舆论的压力,暂且“改邪归正”,一旦离开集体他又会露出他的“真面目”,这就是所谓的“两面派现象”,学校、家庭判若两人。

王老师说:这就是我们的教育,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掩盖问题的教育。所以我主张,对任何事情,都采取分析的态度。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教育,千万不要浮在“管理”的表层,不要只抓现行问题。教育必需深入孩子的灵魂。

“教育科学是一门指导和启发的科学,是引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科学,是研究如何帮助学生的科学,是研究师生如何交流的科学。”、“教育的本质不是管理,而是帮助和交流。”的确,在现在的学校制度下,没有管理是不行的,问题在于,我们需要什么类型的管理,管多少,管在什么地方,哪里应该严,哪里应该宽,哪里必须管,哪里不必多管。书中谈到,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者,最关注的应该是学生本身的发展,而管理者则不然,管理者最关心的是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教育者以人为本,管理者以任务为本,管理者只把人看成完成任务的工具。但是,我们要知道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管住自己,而是帮助他学会自己管住自己(培养主体性、自觉性),最可靠的办法不是使学生立刻让我满意,而是让学生自己确实有所成长。教育必须深入孩子的灵魂。

“安全固然重要,但安全如果压倒了教育,学校就不再是学校,变成保险公司了。学校的一切管理措施,都应该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只为了管理者管理的方便。”时下,安全问题似乎成了一所学校的核心问题,大部分学校不准学生外出活动、在校园内不准奔跑打闹,可是孩子活泼爱玩的天性却被压抑了。怎样把握这个度呢?安全问题也成了捆绑学校德育活动开展、削弱德育教育职能、束缚学生身心发展的一块绊脚石。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应该多多思考,如何让安全与德育并行并重。

王晓春老师反复强调,爱心是师德的灵魂,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爱与责任”是当代教师之灵魂,“师爱”是师德之必备。但是,王老师同时指出,不能因此迷信“师爱”。他说,迷信“师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好心的糊涂人,真的以为爱能点石成金,爱是万应灵药,一旦他不能把学生“爱成”好学生,他会怀疑自己爱得不够。我想到了自己,有时好同学犯了错误,不是让他意识到自己错在哪里,以后该怎么做,而只是告诉他:“你是个乖孩子,以后不要这样,老师就依然喜欢你。”这种缺乏帮助的爱不是真正的爱!

另一种人则不然,他们其实是把“爱”当成棍子用,他们的本事是把自己对学生施加的一切压力都解释成“爱”,他们嘴里是“爱”,心里想的是“权”,是对学生的“管、卡、压”。“只要下课铃一响,时间就不是我的了。我要占人家的时间,只好和人家商量。这不是什么‘爱’,这是起码的尊重,这是教师的法制观念问题。我不能借口‘我是为你们好’来侵犯学生的休息权。”真是一语中的,令人深思啊!

反思我们的德育工作:为什么我们那么多人喊累?是管理体制的问题?还是我们的工作方法有问题?也许我们都应该改变一下我们固有的思维方式。老师们,让我们走出思维方式的误区,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做一个轻松、睿智的管理者!王晓春老师对聪明人的界定太经典了:聪明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对于我们教师太重要了。

最后,我引用书中的一句话来激励自己——“我是一个行者,步履轻盈,在教育的路上,我的脸上带着笑容,我的心中充满阳光,我的行囊中为教育准备了一切:澎湃的热情、宽容的胸襟、迷人的书香、思考的大脑。”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更应严格要求自己。

第13篇:读《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有感

读《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有感

教师——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教师——要教会学生知识;教师——要教给学生锻炼身体的本领,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来为祖国服务。说到底就是一句话,让学生在德、智、体全面发展,做一个有益于祖国和人民的人。从教师的出发点来说,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从学生的出发点来说,到学校是为了学习知识;是为了学习做人的本领。从理论上来说,教师和学生目标一致。从具体操作上来说,却是矛盾重重。这主要是:

1、人具有惰性,刚开始时感到新鲜、好奇时就会认真学,随后感到枯草、乏味时,特别是有困难时而不知怎么学时就会不想学。

2、学生就是儿童,儿童的天性是顽皮好动。学习是要专心。静不下心来是学不好的。学生的每个家庭先天条件不一样;每个家庭周围环境不一样;每个家庭教育方法不一样,这样就造成每个家庭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性格、脾气、人生观是不同的,所以造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很多矛盾。教师良好的出发点,往往学生并不领情。《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里有90个案例和案例点评,如果你把它读完,就会在脑海里留下一个印象——教师对学生要进行教育和管理,教育是主要的,管理是次要的。聪明的教师在于教育学生有一个好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在于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教育和管理,两者最后结果一样,内涵却有很大不同。什么是教育?什么是管理?举个例子把,比如上课要求不讲废话,这就是管理。让学生明白上课为什么不能讲废话而自觉的不讲废话这就是教育。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应时刻考虑教育好学生。

读了《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认识到教育与管理的区别。教育要分析原因,要明辨是非,要调查研究,花费的时间比较长。而管理只要一个规定,短时马上就能见效。我认为只要时间允许,就应该是教育,而不是管理。教育能使学生懂得怎样做人。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里有90个案例都是从实际出发,帮助我们认识到做一个教师应有的教育方法。以下几点我们平时应该注意。

1、教育要面对实际情况,那些该管,那些不该管。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有篇《草木皆兵》,说的是学生皓的口袋里有一个硬东西,老师非要他拿出来。结果是一个小盒子,老师又非要打开,结果里面是65元钱。学生又不愿把这个秘密告诉老师。老师又要追问学生,又要把这件事告诉家长,但是家长并不领情。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有关个人隐私的事,教师不应该管。有些事太小,学生双方有能力解决的,教师也不应该管。还应该教育学生自己能解决的事自己解决。

2、学生如走火入魔,教育往往无效。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有篇案例,说的是有一名女生早恋走火入魔,教育无用。在平时如果学生对某一事情的看法象吃了秤砣无法改变时,你对他进行的教育往往无效。这时只有对他进行冷静处理。这时简单的管理反而好用。要等他冷静下来,再慢慢进行教育。另外对一些调皮捣乱的学生,教育也往往无用,只有加强管理,等学生态度端正了,再慢慢进行教育。

3、爱是一种情感,爱的方式要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有个案例讲的是爱心与科学的关系。平时我们教育学生都是以爱为出发点去教育学生。似乎爱很神奇,一旦爱学生学生就教育好了。爱是一种情感,如何去爱是一种手段。我们应该科学地去爱学生,爱要达到良好的效果,爱的方式要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4、对学生的教育要有的放矢。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有些案例讲了学生犯错误有以下几种情况:(1)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2)学生不恰当的处事方式:(3)学生故意的行为。教师对学生不同原因形成的错误应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处理。对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要教育和管理,只要改正就好。对学生不恰当的处事方式教师要教给学生处事方法。对学生故意的行为要严肃批评,使其端正态度。

5、教师教育学生要讲究策略。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有的案例讲了教师教育学生的策略。教师教育学生要有利于学生改正错误缺点,不要让学生下不了台而失去改正错误缺点的机会。有个案例讲了讲台上少了一元钱,教师如果大声呵斥谁偷了钱,学生由于害怕不会把钱拿出来。教师如果说一元钱滚到地上,那个小朋友拾金不昧看到后把钱交给老师,那么学生多数会把钱交出来。所以批评是为了教育学生。

教育是做人的思想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针对不同的学生,对一个学生适合的教育方式不一定适合另一个学生。我们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学生,规范学生(让学生尊重别人),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才能更好的教育学生。俗语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东珠小学王峙群

2008-8-27

第14篇:读《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有感

当我手捧《做一个聪明的教师》阅读的时候,我只有一个感觉,那就是“亲切”;当我在每次合上这本书反思我一年工作的时候,就会有当头一棒的感觉;当我在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我如同在黑暗中行驶的小舟朝着那点点光芒的方向前进……

如果将我们在学校学习的教育理论联系我们的实际工作,教学中往往将简单浅显的问题变得复杂,往往将现成的问题肢解细化,细嚼慢咽的灌输给学生,往往有“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渠沟”的感慨,让我们这些青年教师有点儿不知所措。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老师》给像我这样的新教师送来了一剂沁人心脾的良药。

王晓春老师认为“教育科学研究的内容不外乎两个方面:客观世界的研究(教育规律的认识、教育对象的认识等)和主观世界的研究(教师的自我认识)。”我们在这两个方面的研究都很薄弱,而第二个方面尤其薄弱。教师普遍缺乏反思意识,很少有“解剖自己”的认知冲动,结果就是严重缺乏自知之明,不是盲目自信,就是盲目自卑。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思想的芦苇。”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教师应该是个思考者。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做个有心人,去认真总结教育的得与失,要经常有解剖自己的认知冲动,要善于思考。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认识自己比了解学生更重要。

在初登讲台的一年里,很多老教师就会发现我老是和学生较劲,他们就会开玩笑的说我,像孩子一样老是和学生吵,说以后心态变了,连吵的劲都没有了。当时听到这些话,我会觉得和学生吵也是需要激情的,我甚至还洋洋自得的认为,我的激情要一直保持下去。就从来没有反思过自己,这样的激情是不是有作用,有多大的作用呢?难道在很多问题的处理上,靠着这样的激情和学生较劲,就能完全解决吗?直到,我看了这本书,我开始反思我这一年的幼稚行为,我发现我的思维方式是单一的、主观的,甚至是狭隘的。总是以我的要求为准,学生做不到,我就在那干着急,结果是学生觉得我莫名其妙,我自己气的跳脚,旁观的人无奈的摇头。那么改变我的思维方式究竟有多难呢?其实,只要我将“你怎么可以这样?”“你为什么不按我的要求做?”这样的话省去,换一种逻辑,换一种语气,事情处理的结果完全不一样。比如,以前在教学结束的时候,学生乱七八糟的就出机房了,有的椅子就这样散落在各个角落,装鞋套的袋子也满天飞,学生在机房里就把鞋套脱掉了,还有追逐打闹的,那个场面简直可以用混乱来形容。以前我总是在那大叫大喊的,收到的效果是微乎其微,学生根本不听我的,我的威信自然也降低了很多。这学期开始,我要求学生听到我说“准备下课”的时候,就把椅子和书归位,在身边寻找垃圾抓在手里准备带出机房,然后那一小组表现好,就哪一小组先出门,在走廊上脱鞋套。这样一来,混乱的场面没有了,我也用不着在那拼命的指挥了。要求也深入学生心中,长此以往,我相信会成为一种习惯的。

“我是一个行者,步履轻盈,在教育的路上,我的脸上带着笑容,我的心中充满阳光,我的行囊中为教育准备了一切:澎湃的热情、宽容的胸襟、迷人的书香、思考的大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更应严格要求自己,学会反思和改变自己,向做一个智慧的教师这个方向而努力。

第15篇:《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1000字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1000字

滑台路小学 宋翠霞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我想每个人都想做这样的一位老师,但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要做到并不容易。在暑假中我看一本书《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我的感触颇深。

这本书中没有高深的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生动的教学事例的剖析,从思维方式的角度切入,向我们阐述着做为一名老师应该如何来看待自己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

\"教师思考和叙述问题的时候,只喜欢朝一个方向走……\"\"多数老师很不习惯在矛盾中思考,很不习惯在事物的互相联系中思考,很不习惯刨根问底的思考,很不习惯在思考中反驳自己。\"\"教师普遍缺乏反思意识,很少有解剖自己的认知冲动,结果就是严重缺乏自知之明,不是盲目自信,就是盲目自卑。\"诸如此类的话语在书中多处可见。

看着书中的一个个案例总觉得自己曾经也有这样的经历,但是自己的处理方式有时候几乎也是没有科学研究,缺乏人文关怀。对于那些喜欢惹事的孩子,我会缺乏耐心,有时候根本就不愿意听他们多解释就把他们\"制裁\"了,真的像是\"教书的警察\".看了这些案例分析后,我觉得我们作为老师在接手一个班后要尽快了解每个学生,在遇到问题时首先自己要心平气和,了解清楚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在没有结果前不乱下定论,有的孩子的行为是需要时间来改正的,在处理班级问题时需要多一份理智。

看了这本书后,当我在碰到违纪学生,我都会动一番脑筋再作处理。有一次,孩子们营养餐加餐的时候,正好老师开会,但每次吃喝的时候,时刻提醒孩子,()吃完的面包包装袋和喝完的奶盒,放到垃圾桶里或纸箱里,当我开过会来教室的时候,发现教室满地是面包包装袋。随时火冒三丈,大声训斥:\"过来,看看你们在干什么,教室里到处乱扔垃圾!\"要在平时,我一定会把他们课后留下来批评一顿。可现在我想到王老师在书中说到的一种思维误区便是\"迷信师严\",我提醒自己要变得\"聪明些\",于是要他们每人去捡三十片垃圾为清洁的班级出点力。后来只要遇到犯事的学生,我就采取这样的方法。班级自然清洁多了,效果也不错。

李镇西老师说过:\"做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适从容,也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荡气回肠。\"多意味深长的描述啊!的确是,《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让我知道如何更好的面对问题,那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遇到问题,必须要保持平和的心态,选择适当的时机,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探究现象背后的原因。虽然我不能说自己在这方面表现很出色,但起码我也在不断的努力,因为我明白聪明的教师是特别受学生欢迎的。

教育是一种行动的艺术,而不是靠嘴巴吃饭的职业,我们要做一个智慧型的、研究型的教师,要不断地读书学习,要时常重新认识自己,在工作中思考,在思考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第16篇:《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材料]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小辛发表于2012-9-1317:01:00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通过点评一个个教育案例,传达着王晓春老师的思想,传播着他的理念,我有机会读到他的书的真是受益匪浅,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甚至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

我边读边思考,有很多句子印象深刻。“要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这是我读后感触最深的一点!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老师》给我们这些在教育一线苦苦摸索的教师们送来了一剂沁人心脾的良药。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要做到不容易。

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我们工作的不细致,想的不周全。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上的鼓励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带着一些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

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教师太重要了。由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孩子。老师在孩子们面前有年龄优势、经验优势、知识优势、权力优势,面对很多问题时省却了思考,所以,思维定势的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书中一个个案例解开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困惑。

我曾因为学生的问题而烦恼,我也曾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头疼,然而这一切都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面临的正常问题,不要让自己的烦恼扩大,让我们坦然去面对,因为学生的生命存在着差异,我们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长得一样高、一样强壮、一样美丽,而是与学生的原有基础相比,让每个学生的生命有所发展,而老师应该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体会自我的发展,教会学生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生活、求知的能力。

细细读完《做一个聪明的老师》发现,原来老师可以这样做,这本书集中展示了作者王晓春的教育教学思想、艺术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作者的教育表达朴实、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他擅长把理性的思考倾注于可读性较强的教育案例中,在一个个曲折动人的故事里,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会其中,发人深省,撼人心魄。

阅读全文|回复(16)|引用通告|鲜花()|编辑上一篇:小学数学多样化作业如何设计

下一篇:异彩纷呈,百花齐放

No.16 讨论:《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阿邱 发表评论于2012-9-2816:43:00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做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个人主页|引用|返回|删除|回复

No.15 讨论:《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风清扬 发表评论于2012-9-2420:48:00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生活、求知的能力。

个人主页|引用|返回|删除|回复

No.14 讨论:《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梦想飞扬 发表评论于2012-9-1522:30:00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生活、求知的能力。

个人主页|引用|返回|删除|回复

No.13 讨论:《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星空心语 发表评论于2012-9-1522:03:00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教师太重要了。同样的感慨。

个人主页|引用|返回|删除|回复

No.12 讨论:《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星空心语 发表评论于2012-9-1522:03:00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教师太重要了。同样的感慨。

个人主页|引用|返回|删除|回复

No.11 讨论:《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长城丽颖 发表评论于2012-9-1520:26:00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努力!

个人主页|引用|返回|删除|回复

No.10 讨论:《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天不再蓝 发表评论于2012-9-1510:55:00教会学生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生活、求知的能力。

个人主页|引用|返回|删除|回复

No.9 讨论:《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龙行天下 发表评论于2012-9-1416:27:00老师应该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体会自我的发展,教会学生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生活、求知的能力。

个人主页|引用|返回|删除|回复

No.8 讨论:《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龙行天下 发表评论于2012-9-1416:27:00老师应该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体会自我的发展,教会学生

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生活、求知的能力。

个人主页|引用|返回|删除|回复

No.7 讨论:《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山妹儿 发表评论于2012-9-1415:34:00表达朴实、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他擅长把理性的思考倾注于可读性较强的教育案例中,在一个个曲折动人的故事里,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会其中,发人深省,撼人心魄。

个人主页|引用|返回|删除|回复

No.6 讨论:《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星晴雪 发表评论于2012-9-1415:03:00让每个学生的生命有所发展。个人主页|引用|返回|删除|回复 No.5 讨论:《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一粒沙子 发表评论于2012-9-1412:10:00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

个人主页|引用|返回|删除|回复

No.4 讨论:《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雨啸 发表评论于2012-9-1322:28:00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

个人主页|引用|返回|删除|回复

No.3 讨论:《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幸福像花儿一样 发表评论于2012-9-1317:55:00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

个人主页|引用|返回|删除|回复

No.2 讨论:《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123 发表评论于2012-9-1317:50:00教会学生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

124 个人主页|引用|返回|删除|回复

No.1 讨论:《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吉祥鸟 发表评论于2012-9-1317:05:00要做一个聪明的老师,更要做一个聪明的人。

个人主页|引用|返回|删除|回复

第17篇:读《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有感

读《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有感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教师思维方式案例点评》一书,从教师的思维方式入手,一个个真实的教育案例,把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会其中,帮助教师“认识自我”,发人深省,撼人心魄。

今天我摘录几句本书中的一些语句与大家共享。

“教育的本质不是管理,而是帮助和交流。”“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帮助他学会自己管住自己,最可靠的办法不是使他立刻让我满意,而是让他自己确实有所成长。”

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者,最关注的应该是学生本身的发展。很多教师心里想的嘴里说的最多的一个字是什么?“管”。常常挂在嘴边的是,管好学生,管好自己教的科目,管好自已的班级等等。孩子在老师高压的、无微不至的管理下,表现确实是乖巧的,但其实只有当老师不在的时候,孩子们的表现才是最真实的。作为教师,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是更多地去做一名温情的教育者,还是做一名严厉的管理者呢?

请注意不要同时解决好几个问题,一段时间重点抓好某个问题,初步解决好之后再抓下一个,这样效果较好。在重点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出现其它问题,只要影响不是太大,可以置之不论。

只要下课铃一响,时间就不是我的了。我要占人家的时间,只好和人家商量。这不是什么“爱”,这是起码的尊重,这是教师的法制观念问题。我不能借口“我是为你们好”来侵犯学生的休息权。

“爱与责任”是当代教师之灵魂,但是也同时指出,不能因此迷信“师爱”。老师要努力做一个聪明的“严师”,理智地施展“师爱”,既不迷信“师严”,也不迷信“师爱”。 所谓“师严”,觉得严师出高徒,严格是有责任心的表现,严格要求是爱生的正确途径。不能说这样的想法有错,但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的行为,却造就了一个不苟言笑,让学生不敢勇敢、真实表达自己想法的老师,又何尝不是一种失败?正所谓“压力越严,弹得越高”。嘴里说的爱学生,实际上却把“爱”当成棍子用,把自己对学生施加的一切压力都解释成“爱”,其实就是对学生的“管、卡、压”。当然还不能迷信“师爱”。以为爱能点石成金,爱是万应灵药,一旦不能把学生“爱成”好学生,就怀疑自己爱得不够,应该胸怀更广博,应该能包容他的所有缺点和错误。至今都常常反省,是不是自己的爱还有不到的地方。王老师说“教师的爱是一种关心,一种关切,一种理解,一种宽容,一种帮助,教师是可以一视同仁地把这样的爱献给学生的,比爱更重要的是尊重。”如何爱,怎样爱,才是聪明的爱,理智的爱?不能要求师爱完成本不属于它的任务,就好像不能要求医生光用爱心就能把病人治好一样。没有爱是不行的,光有爱也是不够的。爱不是迁就,爱是尊重,爱需要理智。

通过细细品味这本书,让我获益匪浅。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势必还有很多值得学习和改进的。因为既然是当了一名教师,是自已选择的也好,是无奈之举也好,既然当了,那就既来之,则安之,要乐于做一名教师,要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教育,学会做一名更聪明的老师。用文中的一段话来表达,即是“我是一个行者,步履轻盈,在教育的路上,我的脸上带着笑容,我的心中充满阳光,我的行囊中为教育准备了一切:澎湃的热情、宽容的胸襟、迷人的书香、思考的大脑。”

第18篇:《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_13082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林琳

在学校组织的读书活动中,我有幸读了《做一个聪明的教师》一书,并且深深爱上了它。该书通过点评一个个教育案例,传达着王晓春老师的思想,传播着他的理念,我有机会读到他的书的真是受益匪浅,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甚至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我边读边思考,有很多句子印象深刻。

“要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是我读后感触最深的一点!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给我们这些在教育一线苦苦摸索的教师们送来了一剂沁人心脾的良药。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要做到不容易。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我们工作的不细致,想的不周全。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上的鼓励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带着一些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

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教师太重要了。由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孩子。老师在孩子们面前有年龄优势、经验优势、知识优势、权力优势,面对很多问题时省却了思考,所以,思维定势的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

书中一个个案例解开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困惑。我曾因为学生的问题而烦恼,我也曾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头疼,然而这一切都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面临的正常问题,不要让自己的烦恼扩大,让我们坦然去面对,因为学生的生命存在着差异,我们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长得一样高、一样强壮、一样美丽,而是与学生的原有基础相比,让每个学生的生命有所发展,而老师应该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体会自我的发展,教会学生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生活、求知的能力。王老师的话无疑为身处“迷茫”中的我找到了方向,看到了希望和未来。就像王老师说的一样,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谈心,开开心心组织每一次活动,我们高兴,学生也快乐。

细细读完《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发现,原来老师可以这样做,这本书集中展示了作者王晓春的教育教学思想、艺术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作者的教育表达朴实、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他擅长把理性的思考倾注于可读性较强的教育案例中,在一个个曲折动人的故事里,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会其中,发人深省,撼人心魄。对于像我这样的年轻教师来说,真可谓是思想的好向导,前进的指明灯。

我想我会积极的乐于请教,勇于思考,广于阅读,善于积累,勤于写作,努力去理解厚积薄发的深刻含义。我也认为只要今天的我比昨天有进步,长此以往,必然将越来越好,从而尽可能达到自己所可以达到的最好程度,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同时也就为教育事业做了自己最大的贡献。

第19篇: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就得开拓进取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就得开拓进取

安沙小学教师文晓年

读了《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让我茅塞顿开。这本书中点评的一个个教育案例,传播着王晓春老师的教育思想与理念,我读了他的书的真是受益匪浅,也是我在教育教学行为上认识到,必须要不断注入新的教育理念,去改变自己的,塑造自我。

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这是我读后感触最深的一点!《做一个聪明的老师》给我们这些在教育一线苦苦摸索的教师们送来了一剂沁人心脾的良药。在生活中,在工作中,我们常常会有好心办坏事的时候,往往造成我们工作上失误,这就是因为我们在工作中的不细致,想的不周全造成的。读书后。我明白,教学中要不断的鼓励孩子,只有采取求同存异的不同方法有,从多角度来考虑琢磨孩子的思想,带着一份宽容的心,去面对孩子,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

聪明的人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他必须是善于思考的人,那么一个教师思维方式是太重要了。我们教师面对的是学生——孩子。老师在孩子们面前有年龄优势、经验优势、知识优势、权力优势,面对很多问题时省却了思考,所以,思维定势的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教师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从而,我们知道,教师要变得聪明,也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注入新的教育教学思

想和理念。

人们常说:书中自有黄金屋。通过学习,我们在书中找到了解开一个个案例的钥匙,能打开深藏在我们心中的困惑。我曾因为学生的问题而烦恼,我也曾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头疼,然而这一切都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面临的正常问题。我们只有坦然去面对学生存在着差异,我们不是期盼所有的孩子都长得一样高、一样强壮、一样美丽,而是去寻找学生的原有基础相比,让每个学生的生命个性张扬,使孩子自我认识到在发展,教会学生努力学习的同时,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积极进取,开拓创新。

细细读完《做一个聪明的老师》我发现,做一名能教书的教师不难,但做一名合格的的德高望重的教师很难。。作者的的教育教学思想、艺术和科学的思维方式,送给了我们一把当一个聪明的教师的钥匙,教育家表达的朴实、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给我们注入了当好一名教师的激素,让我们振奋,激昂,向上,使我们在一个个曲折动人的故事里,去运用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去融会贯通,发人深省,撼人心魄。

做一名聪明的教师,就必须积极的乐于请教,勇于思考,广泛的学习,从而集思广益,勤于耕耘,坚持不懈,必然将越来越好,在教育事业的天地里走出自己的阳光大道。

第20篇:读《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有感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真本书是王晓春老师的作品,读了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每一次品读,感受都不样,在做老师的这两个月里,遇到的很多问题都可以从书上受到启发,真是缺乏经验老师的良师益友!

书中一章节提到如何控制纪律,对我启发颇多。书中王老师写到,“要控制课堂纪律,不但要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班集体,而且要看你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教师可以分为“强势老师,“弱势老师”,和“混合型老师”三种。强势教师伶牙俐齿,反应迅速,论辩能力强,三言两语就可以把学生闷回去,这种教师适合用先发制人和下马威的策略。弱势教师,语言能力一般较弱,对付学生的招数也不多,这种教师要注意尽量和学生在课堂上发生正面冲突,如果学生课堂上捣乱,当时步伐脾气,然而课下要和他没完没了,但是也要掌握火候,目的就在于给学生传达一个信息,老师还是不好惹,他有后劲。而混合型的老师我很赞成这种老师,就是该软就软,该硬就硬,但是这堆老师素质要求很高。” 这些话引起了我对自己课堂的无限思考!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呀!

工作的2个月时间里,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对于一个毫无经验的我来说也曾一直困扰着我。课堂的纪律该怎么来控制呢?如果是一个班风淳朴或者踏实的集体,纪律就没什么问题,上课很轻松,学习气氛就很好,如果是班风浮躁散漫的集体,有时候控制纪律就比较难,有时会被那些捣蛋的学生扰乱课堂。我也时常思考,为什么同一个纪律散漫的班级而有些老师能控制住呢?原来这就牵涉到不同类型的老师应该用不同策略来处理课堂的纪律问题。

看了王老师对老师的分类,我也明白了自己属于那一类,在以后的课堂上遇到纪律问题大概该从哪个大的方向解决了。自己发现了问题,就要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发现适合解决它得办法,我想只要有颗想不断进步的心,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都可以解决的,这也是每个年轻老师成长所必须经历的!

范清华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