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沁园春雪诗词(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4-12 12:08:29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分上下两篇。上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抒发诗人伟大的抱负。

上篇因雪起兴,借雪景抒写情怀。起笔不凡,“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不先写“雪”字,而首推“北国风光”,不仅突出了诗人对北方雪景的感受印象,而且造境独到优雅,可以冠结全篇。接着是对雪景的大笔铺陈,“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大雪覆盖了一切,黄河也失去了滔滔流动貌,无边无际的茫茫雪景。这里“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十分准确、传神,凸现了北方雪景的深度。“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可谓静中写动,披满白雪、连绵起伏的群山,像银蛇舞动,而白雪皑皑的高原丘陵地带,像蜡白色的象群在奔兀。群山高原与低垂的冬雪云天相连成一片,因而作者信手拈来“欲与天公试比高”之句。“银蛇”“蜡象”两个生动比喻,一下子赋予雪境以生命感,且有动中见静的艺术效果。这就“水到渠成”地引出“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多么自然巧妙的联想,使雪境发生阴晴之间的转化,一个“红装素裹”的美人的象征,初步形成这首词的意境。

下篇首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可谓承上启下,将全词连接得天衣无缝。“江山”这一双关语词,与上片中的“长城”“大河”相融合,具有画龙点睛之意,“江山如此多娇”,可以理解为这首词的基本构架。作为政治家的词人,对“北国风光”的抒怀,最终还是对江山社稷的关怀。1935年末,毛泽东领导中央红军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中国革命有了新的转机。毛泽东怀着拯救中华民族、创建新中国的政治抱负和雄才大略,必然会在这首词中曲折地反映出来,并且不同凡响。古往今来,无数英雄豪杰为江山社稷奔走操劳。“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成为六七十年代称誉“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绝句。

《沁园春·雪》突出体现了毛泽东词风的雄健、大气。作为领袖毛泽东的博大的胸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发生同构,作者目接“千里”“万里”,“欲与天公试比高”;视通几千年,指点江山主沉浮。充分展示了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

全词用字遣词,设喻用典,明快有力,挥洒自如,辞义畅达,一泻千里。毛泽东讲究词章格律,但又不刻意追求。全词合律入韵,似无意而为之。虽属旧体却给人以面貌一新之感。不单是从词境中表达出的新的精神世界,而首先是意象表达系统的词语,鲜活生动,凝练通俗,易诵易唱易记。

推荐第2篇: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

选自《毛泽东诗词选》,作者毛泽东,字润之。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原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译文(参考):

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 ;宽广的黄河上下 ,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好像蜡白色的巨象在奔驰 ,它们都想试一试与天老爷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江山如此十分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一代上天骄宠的儿子成吉思汗,只知道弯弓射大雕。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数一数英雄豪杰,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理解默写:

1、总写北国风光的句子: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2、写远望之景的句子: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3、写改天换地的气息和浪漫主义思想的句子: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4、写想象中雪后初晴的句子(虚写):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5、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6、主旨句: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推荐第3篇:沁园春 雪

《沁园春 雪》教学反思

景航学校:196681syx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诗词教学中的反复朗诵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下面就本文的教学反思如下:

1、教学中教师导入课文后,课堂先后分别采用了一下朗读方式:学生自由放声朗读、听录音、全班朗读、教师范读、教师指定学生个别朗读、分组朗读、课内背诵、全班齐背。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从停顿和语调的高低、强弱、缓急、情感的处理等方面给学生以正确引导,从而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和激情。

2、在朗读中找句子、析词语、悟风格,明白雪景壮美的特点,诗词风格的豪放,加深了对诗词意境的感悟。

3、我在整个教学过程,包括诗歌分析都贯穿以朗诵。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来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主题,理解毛泽东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之情及一位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壮志和远大抱负。

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课堂上无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若能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现一幅幅绚丽多姿的雪景图,展现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的画面,更能给学生以具体可感的视觉形象,唤醒学生对生活美好画面的记忆,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推荐第4篇: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想象,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理解诗歌中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3.诗歌的朗读。

课时:两课时。

课型:讲读课。

教学设施:投影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扫清文字障碍,朗读诗歌。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分析上阕,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想像,理解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2、理解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上阕的朗读。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1 引入、显示课题。

在初一时,我们学过了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在老舍笔下,冬天的济南是一块温晴的宝地。而毛泽东的著名诗篇《沁园春•雪》写的不是某一处的景象,而是整个北国大地的壮丽雪景。其气势更磅礴,气魄更宏大。

2体裁和题目分析:体裁:词;沁园春:词牌;雪:题目。

3背景介绍:《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同志率长征部队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二上阕分析。

1.请一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朗读。

2.分析前三句。

(1)这三句在上阕的作用:

要点:总写了一个壮阔雄奇、玉砌银装的冰雪世界。

(2)由此可见上阕的结合特点是什么?先总写,后分写。

(3)“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两句在情态的描写上有何不同?明确:前者是静态描写,后者是动态描写。

(4)分析分写部分。

“望”所管辖的句子是哪些?

要点:由“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也就是说,诗人把自己想像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站在高山之巅,不畏严寒风雪,远眺北国大地,欣赏北国壮丽雪景。其气势可等豪迈。

分析“长城”、“大河”几句

“惟余莽莽”的意思是:只剩下白茫茫的一遍。

本词写黄河与一般表现黄河的作品在情态描写上有何不同?

要点:一般作品表现黄河的动态,如李白的《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

海不复回。而本词写的却是黄河的静态。

这样写“长城”、“大河”表现了什么?要点:描写了一个视野广阔,寒威凛烈的冰雪世界。更显示了作者博大宽阔的胸怀,雄伟旷达的气魄。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偶。

(5)分析描写群山,高原的几句。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偶、比喻、拟人。

为什么觉得群山像银蛇在舞动,高原像一只只白象在奔驰?(学生发挥想象回答) 要点:诗人站在高山之巅极目远眺,被白雪覆盖的群山宛延曲折,伸向向远方,仿佛一条条银蛇在舞动;一座座披着白衣的高原,仿佛一只只白象在奔驰。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腾壮丽;二者又都有奔放活泼的气势,显得神采飞扬。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就更有一种奋飞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这样浪漫的想象实际上正是以雪压冬云,天地混沌一片的景象为基础的。

(6)“长城”、“大河”和群山、高原的描写,在情态上有何不同?(学生回答后,老师操作电脑显示)要点:前者静态、后者写动态;塑造了一个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意境。

5、分析最后三句。

(1)“须”的意思是什么?(学生回答后,电脑显示)

明确:等待

(2)思考:这几句写的是否眼前所见实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先让学生发挥想象去体会,回答。)明确:这几句是从眼前所见展开的想象,是虚写。展现了一个红白交映生挥的景象。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红日映照下的北国河山比作一个红装素裹的少女一样格外艳丽动人。

6 全班朗读

7 小结:

(1)修辞手法小结:比喻、拟人、对偶等,使描写更形象生动,更能加强表现效果。

(2)表达方式和内容概括: 要点:描写与抒情相结合,描绘了北国的壮丽雪景,热情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了诗人的豪迈情怀。

1.电脑演示配乐朗颂欣赏。

2.全班把上阕背诵一次。

预习下阕:

1、朗读这一部分。

2、表达方式的特点。

3、表达诗人的什么思想感情?

4、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分析下阕部分,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主题。

2、理解议论抒情相相结合的特点。

3、朗读和背诵。

4、练习测试。

教学内容与步骤:

1.复习旧课。

2.全班背诵上阕。

3.分析下阕:

1.显示思考题:

思考题内容:

(1)前两句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不用“赞美”而用“折腰”?

(2)“惜”的作用与上阕哪个词相近?

(3)“文采”、“风骚”、“弯弓射大雕”各指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诗人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对“成吉思汗”的评价态度是否 一样?分别体现在哪些词语上?

(5)“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怎样理解?

(6)这一部分在表态方式上有何特点?“俱往矣”前后有何联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要点:

(1)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受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2)其作用与上阕的“望”相近,都有领起下文的作用。

(3)“文采”、“风骚”指的是文学才华,这里指的是广义的文化,指的是文治;“弯弓射大雕”指的是武功。都用了借代的手法。

(4)不同。对前两者并不是一概否定,而对后者的惋惜之情近于嘲讽。这种感情分别体现在“略”、“稍”、“只”等词上。

(5)“风流人物”指的是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看今朝”的“今朝”指的是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广大的人民群众。这不但是一种坚强的信心和伟大的抱负,而且是一种昂扬的斗志。抒发了自己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壮志和抱负。

(6)议论与抒情相结合。既谈古,又论今,把古代与今天作比较。热情歌颂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广大的人民群众。抒发了诗人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壮志和抱负。4 全班朗读下阕。

5 背诵下阕。

推荐第5篇: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936年2月)

推荐第6篇: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推荐第7篇: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妆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推荐第8篇:沁园春雪

俱往矣,数风流大人雕物。,

还看今朝!

一代天骄,成稍吉逊思风汗骚,。只

识弯弓射

惜江秦山皇如汉此武多,娇略,输引文无采数;英唐雄宗竞宋折祖腰,。

须晴日,看红装比素高裹!,

分外妖娆。

山舞银蛇,

原顿驰失蜡滔象滔,。欲

与天公试望长北城国内风外光,,惟千余里莽冰莽封;,

大万河里上雪下飘,

园春雪

推荐第9篇:沁园春 雪

《沁园春·雪》教学案(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沁园春·雪》的思想感情,了解鉴赏诗词的方法。2.能力目标:运用鉴赏诗词的方法。

3.情感目标:有表情朗诵《沁园春·雪》或吟唱《沁园春·雪》,感受其艺术魅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沁园春·雪》的思想感情,了解鉴赏诗词的方法。2.教学难点:运用鉴赏诗词的方法。 【明标先学】

1.温故知新:诗词鉴赏的方法。

2.自主学习:结合注释,理解大意,熟读成诵,质疑探究。3.小组合作:思考、讨论、聆听、争辩、集中,分工协作。 【导入激趣】

中央电视台最近有一档诗词音乐节目很火,知道是什么吗?《经典咏流传》。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被京剧表演艺术家李胜素和她的弟子京剧少年王泓翔传唱。一代伟人毛泽东,也是才华卓绝的诗人。今天我们要一起来传唱、鉴赏毛泽东的代表作《沁园春·雪》。 【课堂导学】

一、抛砖引玉

我们把课堂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唱读时刻和鉴赏时刻。

先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要注意节奏,读出感情。教师点评朗读,节奏不宜过快,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要有变化(幻灯片展示节奏划分)。再读一遍,女生读上阕,男生读下阕。

二、唱读时刻

欢迎同学们以个人或组合形式上台,朗诵、歌唱,展示才情。

师生点评。音乐给诗词插上了翅膀,让诗词飞得更远,飞进我们的心里。

三、鉴赏时刻

1.合作探究

探究之前,请同学们想想,你知道哪些鉴赏诗词的方法?

品味语言、探究手法(板书前两种)、把握情感(主旨)、体味意象(意境)„„ 鉴赏诗词的方法很多,今天我主要给大家说说前两种方法。①品味语言:品妙词,如封、飘、望、顿、舞、驰、竞、惜、略、稍、只等;赏佳句,如“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等。②探究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如对比、衬托(正衬、反衬,反衬如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动静(动静结合,化静为动)、联想想象、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移情于物、象征、抑扬、用典等。

请找出最打动你的地方,自选一种方法来鉴赏。先独立思考,再与小组交流,最后分享给大家。

2.展示提升

①品味语言。示例:

“封”字显得凝然安静,“飘”字显得舞姿轻盈,一静一动,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上阕领字:“望”。取“登高远眺”之意,点明所写都是远望所见。

“顿”:“一下子”的意思。表明黄河迅速封冻,极为夸张地写出了严寒的威力。 “竞”:争着,古往今来的英雄都为之倾倒,也体现了激烈的斗争。 下阕领字:“惜”。引出作者对“无数英雄”中最杰出的几个代表的评价。 “略”、“稍”:“略微”“稍微”的意思,委婉地指出了历史上四位非常伟大的封建帝王的历史的局限性。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祖国的北方,风光大好,千里大地坚冰封冻,万里长空大雪纷飞。这三句将北国壮丽的冬令雪景展现出来。“千里”“万里”两句互文,极写天地之辽阔;“冰封”“雪飘”一动一静,紧扣题目,使“风光”二字落实。

上下阙之间的过渡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前句是对上阕的总结,以“江山”概括长城、大河、群山、高原,以“多娇”总结“北国风光”的面貌;后句“无数英雄”四字,引出下文中的历史人物顺序登场,使这首词由对万里江山的描绘,转为对百代历史的评述。构思上,此句把上下两阙连接得天衣无缝;上阕的写景与下阕的论史结合得浑然一体。抒发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此句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有异曲同工之妙)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统统都过去了,要说真正的英雄人物,还得看今天。那“今朝”的“风流(英雄)人物”究竟指谁?毛主席自注:末三句,指无产阶级。雄视百代,超越往古,充分表达了无产阶级创立伟大事业的自豪和自信。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95周年大会上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

②探究手法。示例:

修辞手法:“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待到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互相映照,看去好像装饰艳丽的美女裹着白色外衣,格外娇媚。诗人奇思妙想,用“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设喻、拟人,描绘想象中的晴天雪景,是对美好未来的展望。

表现手法:下阕以“往矣”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从以上探究得知,鉴赏诗词的方法往往要结合运用,很难独立运用一种方法。 【课堂小结】

教师范读。齐诵《沁园春·雪》,领会词情意境。

《沁园春·雪》充分展示了毛泽东的宽广胸襟和盖世才华,是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完美融合。 【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课外选读毛泽东诗词,去领略一代伟人的博大情怀。如《沁园春·长沙》《菩萨蛮·黄鹤楼》《西江月·井冈山》《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卜算子·咏梅》《蝶恋花·答李淑一》等。 【达标检测】(9分)

一、判断题(5分)

判断下面对毛泽东《沁园春·雪》赏析的正误,正确的选“A”,错误的选“B”。

⑴这首词的意境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雄伟的气魄。[A][B](A) ⑵这首词的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前十句写眼前的实景,后三句写的是虚景。[A][B](A)

⑶“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个“惜”字,表达了作者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历史功绩的否定,他们远远不能与今天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相比。[A][B](B)

⑷“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是过渡句,传统称为“过片”,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A][B](A)

⑸ 这首词表现了毛泽东的“帝王思想”“欲专制独裁”。[A][B](B)

二、简答题(4分)

赏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说说它的妙处。

答:运用了对偶、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对仗工整,把连绵的远山比作飞舞的白蛇,把起伏的高原比作奔跑的白象,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群山的舒展柔美,高原的奔腾壮烈,把冰雪覆盖的群山、高原写活了,生机勃勃,生动传神。“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拟人,既表现群山、高原与低垂的冬雪云天相连成一片的景象,又表现了作者大无畏的抗争精神。洋溢着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

【板书设计】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品味语言 热爱壮丽江山 探究手法 抒发伟大抱负

推荐第10篇:沁园春 雪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词大意;体会作者作为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激情。

2.理解上下阕的内容层次及艺术手法;3.朗读,背诵默写。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默写。 教学难点:

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 教学策略

1.以协作式为主的教学策略: 2.自主学习策略: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投影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的《水调歌头 读毛主席诗词》: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 眼底六洲风雨,笔下有雷声。

细检诗坛李杜,词苑苏辛佳什,未有此奇雄。

(诗风豪迈、飘逸的诗仙李太白、风格沉郁顿挫的诗史杜子美,身行万里半天下词风豪放的苏东坡,笔力劲健、气势雄放的辛稼轩都相形见拙,未有此奇雄。)

2.投影著名诗人柳亚子赞毛泽东《沁园春·雪》的一段文字:

“余索润之长征诗见惠,乃得其初赴陕北看大雪沁园春词一阕,展读之余,叹为古今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犹未能抗,况余子乎!”

今天我们有幸来欣赏学习这“伟大的篇章”——《沁园春·雪》。这首词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

3.作者简介: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 年12 月26 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 年9 月9 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4.写作背景: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

1 地,雪原壮景,触景生情,胸中豪情激荡,于是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壮词,抒发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壮志豪情。1945年发表于重庆《新民晚报》,引起极大轰动。

二、听范读,正读音,感受气势。1.重点注意下列字的发音。

沁qìn 莽莽mǎng mǎng

分外妖娆fèn ráo 数风流人物 shǔ

折腰zhé

思汗hán 稍逊风骚xùn sāo 还看今朝

huán zhāo 2.听第二遍时,想象一下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怀。

三、朗读课文,理解词意。

(一)学生自由朗读全词,要求读准确、流畅。

(二)疏通字词,理解本词大意

[沁园春]词牌名。

[北国]北方。

[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惟余,只剩。莽莽,这里是无边无际的意思。

[大河上下]黄河的上上下下。

[顿失滔滔]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意思是黄河水结冰了。 [山舞银蛇]群山好象银蛇在舞动。

[原弛蜡象]高原(上的丘陵)好象白象在奔跑。 [须]等到。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景象。 [分外妖娆]特别艳丽多姿。

[娇]美好可爱。

[折腰]鞠躬、倾倒。这里有称颂、赞美的意思。 [略输]稍差。

[文采]文学才华,这里指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等。 [稍逊]稍差。

[风骚]义同“文采”。风, 原指《诗经》里的《国风》;骚,原指《楚辞》里的《离骚》。后来“风骚”代指文学才华,。

[一代天骄]称雄一世的人物。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意思是天所娇纵宠爱的人。

[弯弓]拉满弓。

[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俱,都。

[数]数得上。

[风流人物]这里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四、整体感悟,了解思想内容。

2 1.上下阕各写什么内容?它们又分哪几层?

答案:这首词的上阕写北方雪景,其中前三句是概括写,中七句是具体写,后三句是想象雪过天晴之景。

词的下阕是评论古代帝王,抒发壮志豪情。其中前两句起承上启下作用。中七句是评论古代帝王,后三句是抒发壮志豪情。

投影:

上阕 写北方雪景

(1)概括写北方雪景 (前三句)

(2)具体写北方雪景 (中七句)

(3)想象雪过天晴之景(后三句)

下阕 评论古代帝王,抒发壮志豪情。

(1)承上启下 (前二句)

(2)评论古代帝王(中七句)

(3)抒发壮志豪情(后三句)

2.哪个字在上阕中起到了引出主要内容的作用? “望”字。在古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阕各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领字。

3.“望”字可否换成“看”字?为什么?

答案:不可。因为是登高远眺,只能用“望”。 4.“顿”字可否删去?为什么?

答案:“顿”不可删去,因为它写出了变化之速,寒威之烈。 5.那么,“望”字在文中领起了哪几句话?作者抓住哪些具体的事物来写的? 从“长城内外”到“试比高”。长城、大河、群山、高原。

6.作者当时是站在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看到的这些景象,作者的视野非常开阔。即便是作者视野开阔,但这些景象已经远远不是作者视野所能达到的范围,这说明,这个“望”字带有很大的什么成分? 想象。

7.想象仅限于这几句吗? 还有后三句。

8.上阕的写景,哪几句是实景,哪几句是虚景?

答案:从“北国风光”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是实景;“须”字以下是虚景。

投影:

上阕 写北方雪景 (写景)

(1)概括写北方雪景 (前三句) 实景

(2)具体写北方雪景 (中七句) 实景

(3)想象雪过天晴之景(后三句) 虚景 9.上阕哪几句是静景,哪几句是动景?

投影答案:

静景:千里冰封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动景:万里雪飘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山舞银蛇,原弛蜡象

10.作者是怎样将上阕的写景与下阕的议论有机的结合起来的?(从文中找出) “江山„„折腰。”

11.这句话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江„„”承接上文的写景,总结上文,“引无”领起下文,正因为有了这句话,才使这首词的上下阕更加浑然地有机的成为了一个整体。

12.祖国的江山正因为如此的多娇,才引得无数英雄竞相为之倾倒,作者对他们又是怎样评价的呢? “惜秦皇汉武„„射大雕”

13.作者在评论这些帝王时又用了哪个领字?管到哪句? 惜。“只识弯弓射大雕”。 “惜”字含有哪些意味?

答案:“惜”中含有多种意味。(1)含褒意,肯定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英雄,具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过巨大贡献。(2)批评这些英雄的不足,批评他们短于文治,在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欠缺。(3)自信自己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和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

14.下阕提到的五位帝王,诗人认为哪一位最缺乏文采?你的根据是什么?

答案:认为成吉思汗最缺乏文采。因为其他几位是“略输”文采,“稍逊”风骚,而成吉思汗是“只识”弯弓射大雕。

15.全词的主旨句是哪一句? 答案: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6.由这句话,老师不禁想起了毛泽东的词《沁园春

长沙》,在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的毛泽东,在1925年,分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式,面对生机勃勃的辽阔大地,毛泽东感慨

4 万千,在《沁园春

长沙》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11年后的1936年,作者同样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审时度势,在《沁园春雪》中写出了自己的心声——谁主沉浮呢? “数风流人物”:注释中“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结合时代背景说是指“无产阶级及其革命领袖和人民大众”或“当代英雄”。

17.这首词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它的写景和议论抒情有什么特点? 答案:这首词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达了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这首词写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议论,上下几千年,气雄千古,风流豪壮。

主题:本词描写了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对无产阶级及其革命领袖和人民大众的歌颂,表达自己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写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

议论,上下几千年,气雄千古,风流豪壮。

重温柳亚子的评价以印证,说明毛泽东“一身文武双栖,将军利剑诗人笔”。

五、品味、赏析词语。1.这首词作者在写景和评论历史人物时用了十分贴切和极富形象、饱含深情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试举例说明。

写景时:“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封”显凝然静态,“飘”显轻盈动态。动静结合,淳朴净美,意境广阔,气魄宏大。“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舞”、“驰”:化静为动,对群山在冰雪中延伸无际、高原在冰雪中起伏向前的情态作了生动的描写。“长城内外,惟余莽莽”的“惟余”是“只剩下”的意思;“莽莽”指白茫茫一片。“惟余”强化了白茫茫的景象,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气象奇伟而雄浑。“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的“顿失”是“顿时失去”的意思;“滔滔”指波涛滚滚的气势;“顿失滔滔”写出了变化之速,寒威之烈。

评论时:“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竞”字写尽了英雄之间的激烈争斗,写尽了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的雕”的“略输”“稍逊”都是稍微差一些,意思说他们在文治方面略显不足,用词却富有变化。“只识”二字对“文治”方面的批判要严厉一些。

六、多角度赏析。

这首词除了词语经过千锤百炼,运用得贴切、传神以外,精妙绝伦之处可以说比比皆是的。请你以“《沁园春雪》妙就妙在——”为开头,自选一个角度赏评课文。

参考:

5 A.妙就妙在写景变化多端,特色鲜明。

虚实结合:上阕前十句实写雪景,后三句虚写雪后美景。 动静结合:山、原——舞、驰,化静态为动态。 纵横结合:写景——空间;议论——时间。 B.妙就妙在修辞手法的运用极为巧妙。 比喻兼对偶: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互文: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拟人:红装素裹,欲与天公试比高

C.妙就妙在写景、议论、抒情三者的有机结合。

上阕写景,句句都表现出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下阕评论古代帝王和抒写革命抱负相结合。由于“情”由“景”生,“议”由情“发”,产生了感人的艺术效果。

D.妙就妙在跨越时空的纵横驰骋

时间:从秦、汉、唐、宋、元到当代。

空间:从千里大地, 到万里长空,从长城黄河到雪山高原。 E.妙就妙在雄壮豪放的崇高美 “千里”、“万里”、“长城”、“大河”、“高山”、“高原”这些高大雄伟的形象衬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豪放的英雄人物的名字,在读者心中唤起一种雄壮的情感,衬托现实的“英雄人物”,产生阳刚之美。“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则雄视千古,充分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空前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心,形成彪炳千秋的崇高美。

七、指导分角色朗读。

1.指导分角色朗读如下。投影下述滚动文字: 女领 沁园春 雪 男领 北国风光,(豪迈,高而慢) 齐

千里冰封──,(拉长)

万 里 雪 飘。↗(高昂) 女

望 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男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慢) 女

山 舞银蛇,

原 弛蜡象, 男

欲与天公试比高。(高昂) 女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 妖 娆,(慢) 齐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男

惜秦皇汉武,↘(低沉)

略输文采;(慢) 女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慢) 男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低,慢) 领

俱 往矣──,(慢,拉长) 齐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高昂,坚定)

数 风流 人物──。

还 看 今 朝!(一字一顿)

五、作业 背诵这首词

六、板书设计 沁园春

雪 毛泽东

上阙:写景————望------ 赞祖国山河 下阕:议论、抒情—惜----- 评古代英雄

抒豪情壮志

第11篇:沁园春 雪 学案

《沁园春 雪》预习学案

一:明确目标,学法点拨

1:口诵心悟全词,感知内容;

2:凝神细听范读,领会感情;

3:赏读关键字词,品析语言;

4:解读作者背景,掌握灵魂。

二、基础落实

1.给划线字注音沁园春莽莽素裹妖娆稍逊分外 成吉思汗数 折腰风骚还看今朝

2.理解词义

莽莽:无边无际,白茫茫的一片

大河:指黄河

须:等到

红装素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

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

折腰:倾倒,称颂赞美之意

风骚:指文学才华

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

风流人物:指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3.识别黑体字字形

惟余莽莽原驰蜡象须晴日

红装素裹竞折腰俱往矣

分外妖娆如此多娇一代天骄

三、朗读思考:1.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词的上阕与下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读上阕,学会写景

我认为(某字,某词或某句)写得好, 它运用手法(修辞,动静,虚实,情景, 点面,感官,色彩等角度),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描绘了 抒发了的美景/画面/感情

4、解读下阕,由上阕咏雪转入下阕论史的过渡句是哪两句?

5、诗人是如何评价历代帝王的(抓住“惜”“稍逊”“略输” “只识”字词)?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6、读毛泽东诗词,领悟伟人气吞山河,气势磅礴的风格。

第12篇:《沁园春雪》教案

《沁园春 雪》教案

【教学目标】1.熟读诗词

2.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3.品味诗词的语言,领略诗词的意境

4.掌握分析诗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词,体会作者豪放的情感 【教学难点】分析词并从中理解作者的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诗词 3.感受词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豪放情感 【教学过程】

一、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熟读诗词

3.初步掌握诗词内容

二、知人论世,走进诗歌境界

毛泽东于1936年2月在率领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全军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时写的借景抒怀的咏雪名词。在风雪弥漫的北国,一位伟人,诗兴勃发,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那恢宏的气势和壮美的意境,一起去感受诗人的情怀吧!

三、朗读

1.播放录音,解决生字词的读音

2.全班同学一起朗读,初步体会诗词中的情感

3.老师提问:结合重音、停顿等知识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分组进行朗读,合作学习,共同探究。

4.老师请几位代表来为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并作出指导,讲解需要注意的重音和停顿的读法。

5.指导后,老师播放背景音乐,再请其他同学结合音乐诵读。6.全班同学再次朗读全词,体会辽阔恢宏的气势。

四、初步解读诗词

1.结合创作背景,老师讲授全词的基调和主要情感

2.同学们结组探究情感的具体内容和体现之处,学生代表到讲台上板书展示成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3.老师进行指导反馈

五、课后作业

1.继续练习朗诵,品味全词的情感 2.细入分析诗词,找出统领诗词的关键词,体会其作用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感受词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豪放情感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词

二、展示教学目标 1.领略诗词的意境 2.体会作者情感 3.品味诗词的语言

三、品味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1.老师用幻灯片展示北国的雪景,并提出问题:结合《沁园春 雪》中的内容,大家能够感受到怎样的景色呢,又能体会到怎样的意境呢,通过景的描写我们是否能体会到作者寄托的情感呢? 2.小组合作学习,探讨问题

3.小组派出代表在班上进行回答,展示合作成果,同学之间进行相互的提问和补充

4.老师进行指导,要依据诗词具体的内容去品味,根据写景的表现展开对景的分析,来体会蕴含在其中的情感。结合当时的时代和创作背景,加深同学们对于本诗词中豪迈、激昂的情感的理解。

三、品味诗词的语言

1.老师提问:这篇诗词分为上下两阙,总领各阙的有关键的字词以及叠字,请大家去品读然后找出,并且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从诗词中找到依据,体会诗词的语言有什么特色,说出自己的感受。 2.小组讨论,并且展示合作成果

3.老师展示幻灯片,进行讲授总结

四、老师播放背景音乐,全班再次感情充沛地朗读诗词,体会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五、小结

同学们在品味诗词的时候,要知人论世,根据诗词中的景色描写去感受诗人的情感,并深入去品味诗词的语言,加以学习,感兴趣的话可以自己练习创作诗词,就更能够感受寓情于景的创作手法。

2012级文学院1班

2012014182

陈婷婷

第13篇:《沁园春.雪》教案

重庆市长寿区云台中学校

剑客yu制作

沁园春·雪 毛泽东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领略词的意境。

2、品味精练优美的语言。

3、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其中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4、感悟毛泽东宏大气魄的精神境界。教学重难点:

1、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想象,理解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2、理解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及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下雪过后的绮丽风光吗?……谁起来给我们描述一下…….整个大地白茫茫一片,房屋、树木、庄稼都披上了银装,眼前是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 ——多媒体展示“雪后风光”照片。

提问:当你欣赏到这一幅幅雪景照片时,会有什么感想呢? ——欣喜若狂、心潮澎湃、热血沸腾、豪情满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伟大领袖毛泽东写的一首咏雪“名词”——

1 《沁园春·雪》,看看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当年(1936年)登上黄土高原时看到了一幅怎样的雪景?抒写了他当时怎样的豪情壮志?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走进作者

【毛泽东】(1893 — 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韶山人。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主要作品】《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毛泽东诗词》等。

四、欣赏“领袖风采”照片

五、背景介绍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1936年2月初,毛主席在陕北清涧县袁家沟,正准备率领红一方面军渡黄河东征,开赴河北抗日前线。当时陕北下了一场大雪,毛泽东同志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看到了大雪纷纷扬扬的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坡、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面对苍茫大地,毛主席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就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

2 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六、题解 :

沁园春

本文体裁:词,沁园春,词牌名。相传东汉窦宪仗势夺取沁水公主园林,后人作诗以咏其事。此调以此得名。又名《东仙》、《寿星明》、《洞庭春色》。

毛泽东一生写过不少诗词,其中我们熟悉的用“沁园春”填词的有《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

七、复习“词”的知识

词,是诗的一种别体,起于隋,在唐、五代得到发展,两宋时达到鼎盛时期。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曲子”是它的燕乐曲调(“燕”同“宴”,因常在宴会上演出),即“词牌”,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常见的词牌有:“沁园春”、“浣溪沙”、“水调歌头”、“满江红”、“清平乐(yuè) ”、“菩萨蛮”、“渔歌子”、“蝶恋花”、“念奴娇”、“永遇乐”、“西江月”等,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词”是与这些曲子相谐和的唱辞。由于“曲子”的唱法今已失传,现在我们欣赏到的只是它的文辞部分。因此,写词也叫填词。

“词”有小令和慢词之分。58字以内为小令,短而节奏快;长而节奏慢的为慢词。词一般分为上下两阕(片)。

八、字词积累

惟余莽莽

mǎng

顿失滔滔

tāo

稍逊风骚

xùn sāo 成吉思汗

hán

数风流人物 shǔ

今朝

zhāo

3 【莽莽】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 【妖娆】娇艳美好。

【折腰】弯腰行礼,文中是倾倒的意思。

【红妆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 【风骚】这里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在内。

九、听读诗词

体会魅力

先听后读

注意:

重音、停连、节奏等,把握本词的感情基调,读出感情。

十、诗词欣赏

(一)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慢词,分上下两阕,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请归纳。 ——上阕: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河山的

壮丽。 ——下阕: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抒发诗人抱负。

(二)细读感悟

1、词的上阕描写了哪些景物?哪些是实景?哪些是想象中的景象?哪些是雄壮的景象?哪些是艳丽的景象?用了哪些修辞? ——冰、雪、长城、黄河、群山、高原、红日 ——“北国风光……试比高”——实景

(壮)

——“须晴日……分外妖娆”——想象中的景象

(丽)

实景与虚景相结合,雄壮景象与艳丽景象相结合,意境极美。 ——对偶、拟人、比喻、夸张、互文

2、找出写实景部分的总写句和具体描写句子。思考:具体写雪景句子是由哪个字领起的?领到哪里?

1——3句总写北国雪景,4——10句具体写雪景。 ——“望”字,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

3、本词写黄河与一般描写黄河的诗句在情态描写上有什么不同? ——

一般作品——动态 ——本词——静态

一般描写黄河动态的诗句:李白的《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刘禹锡《浪淘沙》中的“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李白《赠裴十四》中的“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4、词人为什么觉得群山像银蛇在舞动,高原像一只只白象在奔驰? ——词人站在高原之巅极目远眺,看到白雪覆盖的群山蜿蜒曲折,伸向远方,高原披着白衣,眼前的雪景如此壮丽,于是豪情满怀,仿佛觉得一条条银蛇在舞动,一只只白象在奔驰。

这是词人的主观感受

5、“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二句在文中有何作用?为什么不用“赞美”而用“折腰”一词?

——这两句在文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上文写景与下文抒情议论之间的过渡

——“折腰”本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之意,而它

5 比“赞美” 程度更深,感情更强烈,更能体现无数英雄人物为祖国的壮丽河山而倾倒之情。

6、“惜”字的作用与上阕哪个词相近?怎么理解这个“惜”字? ——与“望”字的作用相近,都有领起下文的作用。

——一个“惜”字,定下了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评之意。(

1、“惜”含褒义,肯定文中所指杰出的英雄人物,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过巨大贡献。(2)、“惜”字又委婉批评了他们短于文治。(3)、“惜”字还包含作者对自己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和革命英雄的自信,必将胜过前人的伟大气概。)

7、“文采”、“风骚”、“弯弓射大雕”各指什么?

——“文采”、“风骚”——指的是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在内,即“文治”

——“弯弓射大雕”——指的是“武功”,即武力征服和统治。

8、诗人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成吉思汗”的评价态度是否一样?分别体现在哪些词语上?他们有什么共性? ——不一样

——对前两者作者并不是一概否定,“惜”中含褒,而对后者的惋惜之情近于嘲讽,传神地表现出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在用词上很有分寸,分别体现在“略”和“稍”、“只”等词上。 ——共性: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都是无数英雄人物中的姣姣者,都有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都长于“武功”短于“文治”。

9、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两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和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大众的歌颂,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

10、下阕在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俱往矣”的前后有什么联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议论与抒情相结合

——“俱往矣”的前面谈古,后面论今,把古代的帝王(英雄人物)与今天的“风流人物”作比较。

——热情歌颂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广大的人民群众,抒发了诗人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壮志和抱负。 十

一、收集写雪的名句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4、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以上几句都是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诗句)

6、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7、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8、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十

二、全词小结

上阕写景抒情,下阕评古论今,从赞美祖国大好河山到评说封建帝王的不足,水到渠成地过渡到歌颂真正的英雄人物——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的中国人民,从而将议论和抒情结合起来。 十

三、书法欣赏(欣赏毛泽东草书《沁园春·雪》)

十四、练笔天地

发挥想象, 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并谈谈你的感受。

第14篇:沁园春雪学案

目标导学案七年级:科目:语文主备人 :备案时间: 2014年5月26日互评结果: (优秀合格不合格)互评签字:编号:(学生版)

第五单元

【学习目标】

1、积累重要字词,背诵默写本词。

2、品味精练优美的语言,并用精练优美的语言仿写句子。

3、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感受冰雪形象以及雪山、雪原的雄浑壮美,认识毛泽东的宏大气魄。

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③问题:“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4学生再读两遍课文用心体会作者的情感。

2、指出下列句子所用修辞。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词作。

批阅等次:时间:次数:

《沁园春·雪》(一课时)动。

4.自读本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解释。分() 娆() 逊() 数() 汗()沁()莽()骚() 裹() 惟馀: 竞: 折腰: 红装素裹

风骚: 北国: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文采: 一代天骄: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今朝:

【探究】

【基础积累】

Ⅰ.教材助读 1.题解:

“沁园春”词牌名,“雪”词的题目。

2.作者简介: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 年12 月26 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 年9 月9 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36 ~1976),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主席(1943 ~1945)和中央委员会主席(1945 ~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49 ~1954)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54 ~1959)。

3.写作背景: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

I.合作探究

1结合书下注解再读课文,能初步把握文意,把词的上下两阙的意思归纳出来。

2学生听录音跟读,小组展示 3学习词的上阙,指名学生朗读

(1)、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2)、逐层分析上阕结构: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当堂训练】

1、写出含“雪”的四句古诗词。

第15篇:沁园春雪教案

你可以写,我心中的分流人物,是具有敏锐头脑和杰出洞察力的人,并且,有挑战一切既有的陈规的勇气的人,是具有伟大领导能力的人,是会巩固一切友谊,宽容所有敌人的人,更是一个能守得住寂寞,耐得住诱惑,而从不言败的人——这样的人才能在我心中堪称“风流人物”。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毛泽东的主要事迹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读准“沁、莽、裹、娆、逊、分、汗、数”等词的字音。

3.掌握课下注释中列出的重点词语的字形及含义。

能力目标 1.能够准确熟练地背诵全诗。

2.揣摩诗歌中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写景、抒情、议论的写法

情感目标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想像,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想像,理解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2.理解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培养兴趣(播放歌颂毛泽东歌曲)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展示毛泽东手笔《沁园春.雪》,欣赏毛泽东的书法艺术

三、朗诵:先学生朗读背诵对比,后与播放录音对比效果

四、读一读:沁 莽 裹 娆 逊 分 汗 数

五、深入阅读,理解词的思想和艺术

上阙:

1.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前三句总写雪景,把读者带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里。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体现了诗人北国赏雪的豪迈情怀。

2.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

明确:“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等景观,尤其是“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

3.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虚景,“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清朗、娇艳、多姿多彩的景象。

4.找出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明确: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化动为静的写法;写出了山的连绵起伏,原的高大雄伟。

5.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他怎样的胸怀?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如同顶天立地的巨人,他的胸怀博大宽广,他的气魄雄伟旷达。作者的感情充满喜悦,豪迈奋发,充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下阙:

1.上下阕是如何过度连贯起来的?找出有关句子。怎样理解“折腰”?

明确:用“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2.“引” 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

明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他们都长于武功,短于文治.

3.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

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4.诗人认为谁是真正的英雄?

明确: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

5.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6.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转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六、小结这首词,上阕描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

七、概括文章主旨

本文借景抒怀,通过描写北国雪景,纵论历代英雄,赞美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

探究:你心目中的“风流人物” 应具备哪些素质?

八、课外拓展:欣赏毛泽东的词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板书设计

上阙:描绘北国雪景(总写--分写)

实景:望(化静为动,以动写静)

虚景:看(想象)

抒情:热爱祖国壮丽河山

下阙(议论):评古颂今,抒发个人抱负

教学反思:

对于本课的教学,我自己认为最成功之处有

1.整个课堂设计显得有秩序、有重点。

2.重视了有感情的朗读。从形式上看,本节课学生的主要活动就是朗读,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3.通过找句子、析词语、悟风格。明白雪景的特点是“壮美”,其风格是豪放。并对秀美、纯美、凄美风格作延伸。通过比较,加深对意境的领会,重点突出对动词和修辞的教学。

4.读诗词,讲积累。毛泽东其他诗词选读。

不足之处:整节课小组合作讨论少,师生互动和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一对一”的问答。教学形式单一,加之学生对诗词语言悟性不强,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第16篇:沁园春雪 读后感

气吞万里雄视千古

——重读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

毛泽东的词《沁园春 雪》问世已经70余年了,公开发表也有60多年了。至今捧读,仍然会被他那气吞万里的胸怀和雄视千古的睿智所深深打动,所强烈感染。想想历史,看看现实,我们惊人的发现,历史的车论仿佛一直在朝着毛泽东所指出的方向前进!

70 年前的中国,积贫积弱,列强肆虐,中国人在国际上被人鄙视为“东亚病夫”。

70年前的中国,中国人民受着三座大山的重重压迫,难以生存。中国工农红军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五次围剿,面临绝境。是毛泽东毅然率领余下不多的红军,历尽千难万险,突破蒋介石军队的围追堵截,终于杀开一条血路,胜利到达陕北,高举抗日救亡的大旗,中国才有了希望。

1936年2月,站在陕北高原上,面对漫天大雪,还没有来得及抖掉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风尘,洗去一路奋战的血污,毛泽东诗兴大发,满怀一腔豪情,挥动如椽的大笔,写下了《沁园春 雪》这首千古名篇。尽管当时的红军的力量是那么的弱小,面对的敌人是那么强大,既有不消灭红军不罢休的数百万国民党军队,又有狂暴的已经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还想进一步吞并中国的日寇,但是,毛泽东没有丝毫的悲观,反而对前途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历史的发展,果如其言:“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经过八年抗战,到1945年,中国人民终于打败了凶恶的日本帝国主义。

然而,正当全国人民渴望建设一个和平、民主的新中国的时候,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仍然企图消灭共产党和红军。为了民族大义,为了粉碎蒋介石发动内战的阴谋,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决然地应邀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应国民党好友和诗人柳亚子索取诗稿之请,毛泽东就把这首词亲笔书写赠之。于是,这首气概非凡、大气磅礴的伟大诗篇得以传世。这首词被公开发表,无异于爆炸了一颗精神原子弹,反动派惊恐万状,革命派深受鼓舞。

历史的发展,再一次证实了毛泽东的预言:“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于悍然发动内战,大失民心,蒋介石兵败如山倒,于1949年逃到了孤岛台湾,而“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

历史的发展,继续按照毛泽东揭示的方向前进:“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新中国建立至今快60年了,一穷二白的破帽子早已被抛到太平洋去了,一个文明、民主、富裕的新中国赫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令世界各国刮目相看。

想想60年前,70年前的中国,再看看今天的中国,奥运梦圆北京,五洲健儿齐聚,各国政要云集,我们无比自豪。重读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更加被毛泽东词作雄浑的气魄,开阔的意境,壮丽的画面,博大的情怀所打动,更加感到这首词字字千钧,句句写实,毫无夸饰,绝无虚言,它的预言,一一成为现实。今天的中国,“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正迎接五洲宾客;今天的中国,更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中华儿女正在为振兴中华,实现强国梦而努力拼搏;历史将继续证明:“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第17篇:沁园春雪说课稿

九年级语文上册《沁园春·雪》说课稿

代小银

《沁园春 雪》是今年10月我校组织公开教学周活动期间我上的一堂课。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程序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沁园春 雪》编排在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是教读课文,居单元之首。这个单元还有以送别为题材的古代歌行体抒情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具有强烈时代精神的当代诗歌《恩总理,你在哪里》和《青纱账--甘蔗林》,还有充满革命激情的外国散文诗《海燕》。

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能领略诗情画意,感受其意境美;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既提高欣赏能力;也感受诗人抒发的强烈情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2、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①引导学生欣赏词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③引导学生领会词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前两点侧重能力目标,后一点侧重德育目标。这是符合美闺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等人关于教学目标分类六级认知理论的。词的下阙第三层是全词点睛之笔,表现全词主旨,因而定为教学重点;词上阕写景是下阙评古颂今的基础,起铺垫作用,下阕评古是为了颂今--这是作者立意之所在,对初中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本课主要使用诵读法,提问法和练习法。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初读全词--听读全词--导读全词,最后分组诵读;从方式上看,播放录音,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听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欣赏、领悟词的优美语言和优美

意境,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我在寻思上多下功夫。根据认识原理,设计并尝试了\"连环--顶针\"提问教学法,四组提问\"切入\"\"顺承\"\"深化\"\"引伸\" ,力求一气呵成,分别解决词的上阕、下阕、教学重点和难点,且四组提问所辖18个小问题,\"成语接龙\"似的一个衔着一个,形成一种\"追问\",把全篇课文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希望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达到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目的--这是提问法。

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2个反馈检测题,运用练习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这是练习法。

本课采用了《沁园春 雪》朗读磁带1件,用于听读训练,直接服务于诵读法;使用《我爱你,塞北的雪》VCD片导入新课,形象生动;《沁园春雪》VCD片和课文插图《江山如此多娇》的运用,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提供了保证。投影仪和打印资料,增强教学直观性,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这节课在教学中将朗读训练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学生在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感受这首词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习诗词重要方法--诵读法。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为此,安排大量的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根据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采用五人讨论小组讨论活动,把全班分为十三大组,确定发言代表,调动各层次学生积极性,收到较好效果。

此外,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习步骤,提供预习方法,已形成常规;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读书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导入新课 在投影仅上播放VCD片《我爱你,塞北的雪》片断。由\"滋润着春天的麦苗,迎春花叶\"的北方柔美深情的雪,过渡到北方豪迈的雪。这样导入从视听上吸引学生,营造气氛,开启学生形象思维。板书课题。

第二步、简介背景 展示词人创作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毛泽东在特定历史时期担负的历史使命,有助于学生理解词的内容,理解词的主旨。

第三步、初读全词 在解题之后,指名学生轮读上下阙,全班听读,检查学生课前自读情况。针对学生易错字音,借助投影仪进行正音教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齐读形式品味词的语音之美,初步感知教材。

第四步、听读全词 要求学生闭眼听读,联想优美画面,初步感受词的形象之美,训练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第五步、导读全词 先让学生以五人讨论小组为单位,讨论屏幕上用投影仪投出的四大问题:

一、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二、下阕作者是怎样评论古代帝王的?

三、请找出主旨旬,你怎样理解运用这句话? -

四、有人说词的上阕写景和下阕评古论今没有什么联系,你看呢?

学生经过3分钟小组讨论后,教师将早先设计好的四个大问题之下的18个形成顶针特色的\"连环问\"按序抛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带着学生深深地进入课文。力求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这18个小问题是:

1.词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 (北国雪景图 板书\"景\")

2.作者欣赏北国雪景的立足点在什么地方? (千米高的塬上)

3. 登高就能--(远眺),词的上阕有一个字能表达这个意思,这个字是--(望)。

4.作者在高处望见了哪些具体的景物? (长城、大河、山脉、高原)

5.(讲析了\"长城\"\"大河\'两句后) 如果说长城、黄河两个名词本身就带有雄壮的气势,那么作者怎样赋予山脉、高原以奔放的气势? (使用比喻、拟人修辞,化静为动……)

6.上述感受全是作者看到的吗? (不全是) 其中带有很大的什么成份? (联想、想象)

7.除此以外,作者还作了怎样的联想和想象? (在雪中想象雪后红日当空,白雪交映的壮丽景色) (插入学生诵读训练1分钟)

8.词中哪一句话可概括上阕这个意境磅礴,气势雄伟的画图? (江山如此多娇)(用投影仪展示课本插图,板书\"江山多娇\")

9.显然这是一个承上句,总括上阕,有没有启下句总起下阕?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10.这说明下阕由景到人,写了哪些英雄人物?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五位) (板书\"评古代帝王\")

11.说说你对他们的认识。(雄才大略,战功赫赫… )

12.作者用哪一个字概括他对五位历史英雄的评介? (惜)(板书\"惜\")

13.(概括\"惜\"字用词讲究分寸的表达作用后) 词中还有几个类似的作用的字,大家找找。(略、稍、、只)

14.作者这样评论古人,目的是什么?(评古为颂今) (板书\"颂\")

15.歌颂今天的哪种人? (人民大众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板书\"人民大众\")

16.那么主旨句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板书\"主旨\")

17.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真正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应看今天的人民大众) (插入学生诵读下阕1分钟)

18.词上阕写景下阕评古颂今,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前者是基础,正是由于\"江山如此多娇\"才会引无数英雄折腰,评古颂今就很自然)

这18个小题由易到难,由己知到未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的起铺垫作用,有的起过渡作用,有的其引思作用,有的起活跃气氛作用,使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通过连环追问导读方式,学生对词的理解和认识大大加深了,本课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也基本突破了。怎样在此时趁热打铁,再给予重锤强化?

第五步、赏析全词 播放《沁园春 雪》VCD片,旨在通过视听感观共同作用,调动学生形象思维积累,从主客观方面同时点燃学生形象思维的火点,使学生形象思维燃起熊熊烈火。

至此,课堂教学达于高潮,似可嘎然而止。然而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反馈越及时越好。我推出2道\"反馈检测题\"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馈。两道题围绕着教学目的设置8个选择支项,检查学生教学目标掌握情况。同时,考虑到初三学生面临升学考试,注意考查学生审题的能力,一题要求选出正确项,一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

最后一步,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用一段文字描绘诵读本词时脑中浮现北方雪景画面。这是用教学中以读促写,把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结合起来的一点作法。

以上我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这节课有关设想,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附件:

板书设计:

沁园春 雪

毛泽东

景: 江山多娇 (望)

评: 古代帝王 (惜)

颂: 人民大众 (主旨)

正音材料:

沁园春(qìn) 分外(fèn)

妖娆(ráo) 稍逊(xùn)

数风流人物(shǔ) 素裹(guǒ)

反馈材料:

1、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①能概括上阕内容的句子是\"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②能概括全词内容的句子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③\"大河上下\"的意思不是黄河的上面下面,而是黄河的上游下游。

④\"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是说必须在天睛时,才能看到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的景色。

2、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①\"望\"的内容是\"长城内外……欲与天公试比高\"。\"惜\"的人物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

②这首词上阕写北方雪景,赞美祖国大好河山;下阕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

③词的下阕论今是为了评古,而评古今人物又是为了写景。全词主要是表现作者的爱国热情。

④\"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一句综合了对偶、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舞\"\"驰\"\"银\" \"蜡\"写得有声有色,把群山、高原写活了。

第18篇:沁园春 雪教案

《沁园春雪》 教案

【教材分析】

《沁园春 雪》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坛的一首杰出的词作。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介作者毛泽东的主要事迹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积累重要字词。

〈能力目标〉

1、背诵默写本词。

2、品味精练优美的语言,并用精练优美的语言仿写句子。

3、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情感目标〉

1、感受冰雪形象以及雪山、雪原的雄浑壮美,认识毛泽东的宏大气魄。

【教学重点】

1、品味精练优美的语言。

2、流利朗读课文,读出感情,理解课文,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其中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2、感悟毛泽东宏大气魄的精神境界。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合作探索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毛泽东这个名字,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一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名字。但这是作为一个革命领袖的名字为大家所熟悉的。其实,毛泽东不仅是一位叱咤风云的政治家,他的诗词造诣,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词《沁园春·雪》(板书课题、作者)

二、写作背景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三、配乐朗诵

读准“稍逊 风骚 莽莽 滔滔 分外 妖娆 沁园春 成吉思汗 今朝 多娇 原驰 蜡象 素裹 略输 数风流人物 ”。

(答案:xùn sāo mǎng tāo fân ráo qìn hán zhāo jiāo chí là guǒ luâ shǔ)

四、词上阕

《沁园春 雪》中,“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内容跟“沁园春”没有关系。

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句子是写雪的?

老师明确:词的上阕

2.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国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什么意境?老师明确:前三句。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

3.赏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老师明确: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化动为静的写法;写出了山的连,原的高。

4.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试加以分析。

老师明确:虚景,从“须”可以看出

五、词下阕

1.作者对词中杰出的历史人物进行的总体评价是?

老师明确:“惜”,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批评他们缺乏文学才华。

2.谁是真正的英雄人物?

老师明确:新时代的人民群众。

再次富有感情的诵读。注意诗的节奏。

六、小结

《沁园春 雪》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七、课后作业

1、《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也是与雪有关,反复朗读这首词,说说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情与景是怎样交融的?

2、写出四句写雪的古诗。

【板书设计】

沁园春 雪

毛泽东意境壮阔热爱

上阕:写景具体实景

过渡:

论史评古:

论今:动静结合艳丽多姿承上启下缺少文治风流人物

江山多娇祖国 山河 歌颂 英雄折腰风流人物

第19篇:沁园春雪读后感

毛泽东诗词的哲学解读半期作业

浅析《沁园春.雪》的艺术与思想魅力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第一首广为流传的词,也是将毛泽东作为世人展现在中国与世界面前的惊世作品。同时,它也是公认的毛泽东诗词的巅峰之作,由此可见其文学价值、实现价值以及在当时的影响力都非同小可。下面,请容我简单地谈谈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发表影响以及它的艺术与思想魅力。

创作背景

《沁园春.雪》作于1936年2月,在此之前1935年中中央红军刚刚经过长征洗礼,虽然损失惨重,却也创造了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等军事史上的经典战役,并于1935年到达陕北吴起镇,革命暂时转危为安(

一、

二、四方面军还未会师)。另一方面,毛泽东本人也于1935年走出了自己的人生低谷,在遵义会议上确定了他对革命的领导。不过,距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尚有一段时间。简言之,在写下这首词时,形势谈不上一片大好,却足以在毛泽东心中燃起一片希望之火。

至于当时毛泽东的军事与政治目标,许多研究者都认为是开赴抗日前线,准备直接抗日。对此,有学者考证说其实当时毛泽东的对敌策略是全力反蒋,或者至少主要是反蒋。最为明显的证据便是证据便是同年11 月25 日,毛还对《红色中华》记者说:“苏维埃中央政府愿意与国内任何武装队伍订立反蒋协定。”1个人也认为对于刚刚受到重创的红军而言,要在日本发动全面侵华之前全力抗日是力不从心的,也暂时算不上主要矛盾。

当时的时代大背景与党内外形势的转变大概让毛泽东感觉虽然形势紧张,不容乐观,却让人充满希望与干劲,犹如遍地的冰雪正要消融,所以词里体现的革命的乐观精神才会如此真实而耀眼。

发表影响

多年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国内外矛盾让毛泽东只能一心扑在革命上,作诗写词只能作为业余爱好。我有时甚至会想,当时借写诗自娱自乐的毛泽东恐怕自己都从未将自己看做一个诗人。正因如此,像《沁园春.雪》这样的佳作才会在十年后才以令人惊艳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让广大的国统区人民认识到一个全新的毛泽东。

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将自己这篇得意之作赠给了民主人士柳亚子,柳亚子以词相和,对《沁园春.雪》大加赞赏,并将和词发表,引起了各路记者对原词的浓厚兴趣。他们想尽办法找来原词发表。

《沁园春.雪》一经发表,轰动山城。国统区的知识分子突然发现,毛绝非他们想象中的不识风雅,只会喊打喊杀的农民运动领袖,而是一位有文采,有思想的文化人。十多家报纸发表和作、文章和来信,其中不乏大家之作。

在重庆谈判这个大家都渴望和平却又深知难免一战的关键时刻,《沁园春.雪》的发表或多或少让中共拉近了与知识分子群体的距离,让全国的知识分子感到了一丝亲切,明白了中共领导是与他们一样的文化人。这一切都使中共在争取除工农以外的各阶层的支持时多了一点希望。

当然,无限夸大一首词对历史的影响也就过分了。不过不可否认,这首词的发表对中共而言或多或少起到了一些正面作用。

至于《沁园春.雪》的发表是偶然的还是某些人蓄意安排的,已经不重要了。1本段参考:马以君 “民主” 反” 专制”---- 试析毛泽东《沁园春.雪》的主题思想

国民党时候大力张罗御用文人填沁园春词却终究无出其右者的事实已充分说明了毛泽东的才华,而人的才华,终究是会显现出来的。

艺术与思想魅力

古往今来,与雪有关的诗词大多将雪作为一个背景,表现路途或时世的艰难,或是着力于描写雪本身,抒发作者的情趣情调。将雪景塑造得如此磅礴大气而又能不受漫天风雪支配,尽情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的名作大概只有这一首吧。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何其恢弘大气的开头,然而这一切对于广大的中国北方而言,也未必算是一个夸张,只是让人感叹作者的广阔视角;而对于毛泽东而言,这样的气势也并不奇怪,只是让人感叹伟人的豪迈。

然而这宏大的雪景并不是作者所喜爱的场景,从思想上来说,应该是暗指敌对势力(将中国东北搅得暗无天日的日本,或是让中共甚至全国人民笼罩在阴霾中的国民党),所以才说“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仿佛在毛泽东大部分的诗词中,雪及其同类物冰与霜, 不是反动势力的代名词, 就是艰难险阻的同义语。在著名的《卜算子.咏梅》中,雪不也是用来衬托梅花不畏强暴,傲然独立的恶势力代表吗?不过,冰雪终究是会在春天消融的,也许选择冰雪这个意向本身就说明了毛的革命乐观精神。“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更是体现了作者在严酷的环境中积蓄力量,寻求转变的信心与乐观。是啊,革命的春天一到,什么反动势力不都会被强力的革命洪流击碎吗?所以,作为革命的领导者,作者可以大气地指点江山,品评历史,雄视千古,这就自然地引出了下阕。

面对如此多娇的江山,无数英雄为之倾倒,然而作者确认为他们都还有所不足。这是事实,任何人都不会是完人,哪怕是英雄。像毛泽东这样熟读历史的人,自然明白所有英雄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而马克思主义本身也主张人们不要盲目崇拜任何人,加上毛本人的大气概革命领袖身份,发出这样的豪言并不奇怪。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改古人文章里盛行的今人不如古人的论调,表现了作者对现实、对人才的乐观精神。即使在今天,对现实,对未来抱以期待依然是一种符合时代要求的自信与乐观,所以贝利的“下一个进球”才能成为一段佳话。然而,不知为何,在国民党以及后来一些人看来,这字里行间的豪气却和帝王思想画上了等号,在我看来,这着实有些过分了。无论如何,《沁园春.雪》也只是一首艺术作品,艺术本身会留给人很大的想象空间,而这也正是将艺术的魅力所在。而把艺术作品对照现实来一番牵强附会,尽量描黑作者为读者留下的想象空间,基本属于文字狱的做法。而这些抹黑他人言论的人,却还把自己放在了道德的高位,放在了自由民主的启蒙思想的阵营中,似乎有些站不住脚。

至于把自己与历代帝王比较的做法本身,其实也不奇怪,毛本来就是一个熟读中国经典且没有受过系统的西方教育的人的人,偶尔的兴致之作,信手拈来的伟人自然就是秦皇汉武这些人。硬要他改成写伏尔泰、华盛顿、甘地、玻利瓦尔,既不符合他的知识结构,也不符合古体词的韵味。说到底,作品中顶多可以看出一点个人英雄主义,而在文学作品中,这也并不奇怪。要知道,毛自己知道,柳亚子是著名的民主人士,这首词倘若有封建帝王思想,又怎会被赠与柳亚子。何况民主人士柳亚子也没看出什么封建帝王思想,倒是让国民党给看透了,甚是可笑。

简言之,这首词在艺术上是大气与唯美的,思想上是乐观激进的,很是符合毛泽东革命领袖的身份。

参考文献:

《沁园春·雪》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探析 曹映辉

“民主” 反” 专制”---- 试析毛泽东《沁园春.雪》的主题思想 马以君 关于毛泽东《沁园春.雪》一词艺术缺憾的一些看法姚晓雷 《沁园春·雪》发表的前前后后朱永芳邵建新

《沁园春.雪》的艺术特色朱子政

第20篇:沁园春雪心得

建立新中国,他是谁?

生:毛泽东(生齐答)。 -------《沁园春 雪》课堂实录 湖北十堰外国语学校 唐荷平读到深处情正浓 师:同学们,在我们中国现代史上有一位伟人,我们中国人民几乎无人不知道他,他带领中国人民

师:对,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更是一位出色的诗人,他的一生写下了许多催人奋进、震撼人心的光辉诗篇。我们今天将要学到的《沁园春 雪》就是其中的典范之一。请大家看课下注释一,这首诗写于什么时候?

生:1936年2月。(生纷纷答)。

师:1936年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时期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1931年5月,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地区,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华北地区,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而此时,国放党政府却奉行不抵抗政策。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长征部队顺利以达陕北,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抗日先遣队准备东渡黄河,奔走抗日前线。在渡河前夜,恰逢大雪,毛泽东曾于雪后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面对祖国的壮丽河山,茫茫雪景,毛泽东意气风发,豪情满怀,于是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让我们一起走进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下面请大爱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遍课文,注意屏幕上的字音,要求读正确流利。 (生以自己的方式读文,有的声音大,有的声音小,有的速度快,有的速度慢。)

师:读完了我们一起把屏幕上的字词朗读一遍。

(投影展示字词,生齐读,声音不够响亮。)

我们再来一遍,声音洪亮点。

(生再读,声音响亮)

师:接下来,我们想请一位同学读这首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生举手,读)

师:好,这位女同学不但读的正确流利,而且注意了诗词的情感,确实这样,读诗词更重要的是读出?? 生:感情。(生纷纷说)

师:感情是发自肺腑的。不过在朗读时还是有一定技巧的。同学们知道朗读有哪些技巧呢? 生1:要注意停顿、重音。

生2:还要注意语速语调。

生3:抑扬顿挫。

师:那我们试着注意这首诗的停顿、重音和语气语调,把词的情感读出来。首先,我们提示一下,看屏幕,把这词的重音和停顿读出来。 (投影展示重音和停顿,生读)

师:好,老师试着读几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请同学们根据老师读的节奏和重音来读一遍课文,注意突出节奏和重音。

(生看屏幕齐读)

师:同学们读的很好。只是有两句需要注意,节奏要更加明显点。

“欲与天公试比高”,“俱往矣”。来再把这两句读一遍。 (生齐读)

师:节奏和重音读出来了,但是情感还差点,其实真正的读出情感,还要结合诗词的内容来理解。我想请同学说说,你通过朗读,你觉得这首诗词我们应该读出怎样的情感呢?

生1:豪迈,慷慨激昂。

生2: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生3:淋漓酣畅。 师:“淋漓酣畅”这个词用得好。

生4:我认为,还要读出“气吞山河”的气势。

师:不错,“气吞山河”的气势。

生5:我感觉还要读出自信,通过后面的这一段读出来的。

师:好,总结一下,就是读出一种赞美,读出一种歌颂,读出一种豪迈,读出一种自信。下面我们分成两大组,这一组同学讨论一下,在这种总体感情基调下,上阕每一句话,我们该用什么样的的语气语调来读,才能有这种情感。另一组同学讨论下阕该怎么读。才能有这种情感。

一、

三、

五、七排同学向后转,小组讨论一下。边读边议,边议边读。

(生分组讨论读法,师随机指导)

师:首先请这一组同学说说上阕该怎么读。

生1:就是开篇写的是作者眼中的雪景,“千里”“万里”要表现它的长,语音要拉长一点,表现雪景的美丽。

师:这个长,我们用另一个词来换一下,就是非常“开阔”。

生2:第四句的“望”要读出由近及远的眺望的感觉。要拖一点。“莽莽”“滔滔”展现了那种几千里地都被大雪覆盖的场景,所以要有激昂的感情。“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试比高”一字一顿,就表现了能与天公比个高低的气势。最后“分外妖娆”要读出一种委婉的感情。

师:“委婉”“多姿多彩”是不是?很美的,那请你把上阕读一遍。让我们感受一下这种美。 (生读,全场掌声)

师:我听清了,我看见了。我听到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赞美,我看到一幅北国壮美的雪景展现在老师的眼前。对于上阕的语气语调的把握,还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3:我是从整体分析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语调不要那么高,因为这是非常漂亮的景色,如果语调很高的话,感觉没那么优美。“唯余莽莽”到“欲与天公试比高”应该稍低沉一些,反衬诗人内心的情怀,他敢与天公试比高,体现了他的自信。到“须晴日”要读的舒缓一些,可以把“妖娆”读的很委婉。

师:不错“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一个人理解这首词,在总体情感的把握的基础上,都有自己不同的体味,但是总体情感是不变的。好,我们一起根据这两个同学的分析 ,把上阕读一遍。

(生齐读上阕)

师:有一个地方,我们在读的时候要特别到位,“欲与天公试比高”, 同学们跟老师一起读一下。 (师示范读,生跟读)

师:还有一句“妖娆”要美美的读,可不可以这样读呢?“分外妖娆”。(师示范读,生跟读)读的婉转一点,读出那种艳丽多姿。

师:好让我们带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歌颂,带着自己的体味,走进北国的飘雪世界,美美的读上阙。 (生投入的自读) 师:我们再请同学说说下阕怎么读?

生1:我认为下阕主要是作者对一些古代骄子的惋惜,因为作者说到的的帝王虽然都是一代骄子,但他们不都是文武双全的。所以要读出惋惜和对现代风流人物的赞赏和让我们学习他们的精神。 生1:我认为“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都要读的惋惜的感觉。后面几句要读出自信豪迈。

师:是从总体把握的,情感把握比较准确,理解比较透彻。那么还有谁想从具体的地方说说呢? 生2:我觉得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还有“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都要读出惋惜,因为他们都有一点点缺憾。“只识弯弓射大雕”要读出瞧不起古人的意思,因为他们只建立自己的王朝,而没有想到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祖国是那样的美丽,不应该忽略这么美的景色不顾人民的感受,而一味的发生战争。

生3:我觉得前面要读的惋惜,后面要读的越来越高昂。古人的不足今人可以弥补。

师:很有思想,今人胜过古人。

生4:我觉得要把那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气吞山河的气势读出来,作者非常自信。

师:好,我们总结一下,“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要读出惋惜;“只识弯弓射大雕” 要读出轻蔑;“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要读出气吞山河的气势。老师想请一位同学读下阕,读出这种情感,看看谁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英雄气慨?

(生举手,师随机请一位同学读)

师:很好,注意到了气势和语态,最后几句应该要高亢一点,我们一起把下阕读一遍。

(生齐读)

师:听了同学们对诗词的理解,老师也心潮澎湃,也想把全词读一遍。请大家看看画面,边听边领略这壮美的风光。

(课件展示,教师配乐诵读,全声掌声)

师:接下来,老师想和同学们合作演读这首词,要带着情感读出情感展现作者的情怀。

(投影展示课文,分老师、男生、女生、全体分部演读)

师:整体上很流畅,注重了情感,只是有一点瑕疵。我们女同学稍有点儿羞涩。不过,我们接下来,可更深入的体会。通过朗读,大家对诗词的内容都非常熟悉了,请同学们快速思考,上下阕各表现了什么内容和情感,用什么表达方式?看谁最先体会出来。

生1:上阕写祖国大好河山,对河山的感慨和赞美,用了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师:准确,那么下阕呢?

生2:觉得下阕用了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评论古代人物,对今代英雄人物的佩服。 师:老师也作一个小结,请同学们读出来。

(投影展示,生读)

师:这首词,情感与景物相生,描写与议论结合,产生了感人的艺术魅力。那么在上阕的描写中,你最喜欢的那句话,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生1:我最喜欢“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用了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宏大的气势,让我们想象出祖国最美丽的风光。

生2:我最喜欢“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气势磅礴,令人感到振奋。 生3:我也喜欢这句,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群山比作一条条银蛇在舞动,把高原比作蜡象在奔跑,展现了一种豪迈的情感。

师:这句除了比喻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4:拟人的修辞手法。

师:用拟人手法把静态的群山和高原写的很有生机,所以大家喜欢。 生5:我喜欢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形象的写出了雪后的初晴,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景象,表现了那种美妙多姿的景象。

师:雪后天晴,美妙多姿。

生6:上阕我都喜欢,我喜欢那种无与伦比的豪迈的情感。

(全场笑声)

师:行,老师体会到了你说的无与伦比的情感,其实,“一切景语皆情语”,所有的写景都是为抒情所服务的,那么在下阕当中提到了哪些英雄人物?从“惜”字上你能看出作者对它是什么态度?快速思考。

生1:提到的古代英雄有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我觉得表达了他对古人很惋惜的态度,因为古人都是一些只会武功,略输文采的人,都没有文武双全的,在后面,他感觉自己就比这些人好多了。

生2:除了惋惜之情,也有批判,我是从“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知道的。“只识”语气较重,说明成吉思汗只会用武力解决问题,没有政治思想,有批判的意思。

师:体会很深入,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情感有惋惜轻蔑那么在作者眼中,谁才是真正的英雄呢?你认为我们今天的风流人物有哪些?那谁又是将来的风流人物呢? 生1:我觉得在作者的眼中,在抗日战争年代的人们是真正的英雄。文采,谋略方面完美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生2:我觉得作者眼中的英雄人物应该是为了国家勇于献身的人们,无论是老百姓、学生、军人都是。

生3:我觉得我们的“神六”的英雄聂海胜是今天的风流人物。因为上天是有危险的,但他为了国家毫不犹豫的飞上天。

师:有“献身为国”的精神。

生4:我觉得是“嫦娥一号”登月卫星的工作者,因为他把我们华夏几千年的登月梦想终于实了。让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月球,探索宇宙的奥秘。 师:实现了华夏几千年的登月梦想。

师:那谁又是将来的风流人物?

生1:我觉得是我们,因为我们是祖国的花朵。

生2:我觉得我们将来会在各行各业作出突出的成绩,我们班的同学都会是风流人物。 师:同学们,只要我们学习伟人的胸襟,伟人的抱负,伟人的气魄,我们一定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成为真正的风流人物,让我们再一次带着这种豪迈的情感把诗词背诵一遍。

(投影配乐,生充满激情背诵)

师:同学们,“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只要我们大家立下鸿鹄大志,并为这个目标,这个理想,这个志向,为之拼搏着,奋斗着,相信我们一定能成为真正的风流人物!

注:此课获2007年湖北省中青年教师语文优质课竞赛一等奖。

《沁园春 雪》教后的几点思考

湖北十堰外国语学校 唐荷平

《沁园春 雪》是我参加湖北省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的参赛课,这节课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同行的好评。课后静心回想,收获较大,也引发了我的诸多思考。

一、在课堂上,有一种爱叫作“放手”。

教书10多年来,和身边的同行们对语文课堂也在进行有益的探索,但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也迫于开学压力,不敢放手,很大程度上还是把学生当作知识的接收器,总怕遗漏了一点知识,强化了语文的工具性,而淡化了语文的人文性,让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苦口婆心”的爱。

这节课上,我力求体现 “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我只是把握住课堂教学环节,预设几个问题,给学生搭建良好的平台,尽可能让学生与文本对话,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并能表达这种情感体验。在课前,自己心里也没底,担心要是学生理解不到位,认知水平未跟上,课堂上岂不冷场了。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没必要的,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学生已把文本理解的非常到位,老师认为要讲授的知识,学生自己完全能领悟。这节课,让我意识到,只有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落实了,学生才能真正学到知识,提高能力,语文课堂才会有“语文味”。由此悟到,一个老师对学生爱体现在课堂上就该叫作“放手”。

二、诗词教学要让学生在“酣畅淋漓”的读中感其情悟其境。 在这节课上,我先后引导学生读了六遍课文,通过背景介绍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用画面、文字、音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愿望。把学生自由朗读、分组研读、教师范读、师生合作读、深情诵读结合,教师从节奏、韵律、语调、情感上加以引导,从熟读—研读—品读—美读出发,力求让学生感受—入境—品味—再现,达到对诗歌由浅入深赏鉴的目的。这节课,用学生自己的话说就是读的“酣畅淋漓”。我想,也正是这样,学生才能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心灵对话,才能感受到诗词的意象,领悟到作品的内涵。

进而,我想到我们现行教材里选的都是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经典的诗文,读来都是朗朗上口,一唱三叹的精品。只要我们在课堂上充分用好“读”字,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就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自己去朗读,去吟唱,去感悟。教师只要有的放矢的引领、点拨,让学生直接、迅速的体会体验,效果会更佳。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增强语篇2:第一课《沁园春雪》 1沁园春·雪

毛泽东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二、能力目标:

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三、素质教育目标: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教学重点

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教学媒体

ppt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题解与背景:

毛泽东同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和领导者,他的卓越的 军事才能和指挥才能

被世人所公认,他的文学才华也同样被世人所称道,尤其是他的诗词更是表现出了很高的文学修养。 1936年2月,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到达陕北,领导全党和 人民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一次,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之后,写下了这首诗词。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 上阕:描写北国雪景

下阕: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三、研究下列问题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

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

5、“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

6、作者用一个惜字统领全文、评价历史人物,包含着什么样的感情? (惋惜、委婉批评不足)

7、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

四、反复朗诵课文并能达到熟练成诵

五、作业:

1、查找资料。抄录一首毛泽东的诗词并谈谈你的理解

2、背诵抄录《沁园春 雪》

六、教后反思:

一、复习上内容

第二课时

1、背诵默写这首诗词

2、交流所抄录的另一首毛泽东诗词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3、学生评价

二、阅读课后诗《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并比较两首词的异同点

这两首诗共同点都是写雪景,都有雄壮的气势、豪放的风格。前者是借景抒怀之作,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后者是写景叙事之作,描写行军的一个场面,表现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前者上片写景下片议论,后者上片写景,下片叙事。

前者写的是北国雪景,壮阔而美好,并有诗人的想象,后者写的是南国雪景,虽有气势而难与前者相比,只是展现眼前的实景。

三、理解《沁园春 雪》的艺术特色(小组讨论)

1、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

(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有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 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片议论,有上片之景而产生感情有祖国的壮丽山河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人物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涵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最后一句由评论落到赞扬,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2、这首词语言上有什麽特点? 这首词语言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

(望、看、惜——贯穿全文;飘、舞、驰——动词生动;运用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

四、梳理巩固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五、拓展延伸

听《沁园春?长沙》的录音一遍,《沁园春?长沙》。多媒 体展示,放录音。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齐读《沁园春?雪》一遍,注意体会两首词的意境和毛泽东的思想发展规迹。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找毛泽东的诗词自读,体会其思想发展的规迹。

七、板书设计:

沁园春 雪 毛泽东

绘北国风光——赞祖国壮丽山河

评历代帝王——抒凌云壮志 豪迈情怀

八、教后反思:篇3:沁园春雪_打印版

沁园春 雪 (1936.02 )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原注】

“原”指高原,即秦晋高原。

【注释】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和宋太祖。 风骚:《诗经·国风》和屈原的《离骚》,泛指文学。

天骄:汉朝人称匈奴为“天之骄子”,见《汉书·匈奴传》。

成吉(ki)思汗(han2):建立了横跨欧亚的大帝国的蒙古征服者。 射雕:《史记·李广传》称匈奴善射者为“射雕者”。

【题解】

题解: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毛泽东从延安飞重庆,同国民党进行了 十三天的谈判。其间柳亚子屡有诗赠毛,十月七日,毛书此词回赠。随即发表

重庆《新华日报》上,轰动一时。

【作法】

这词的“成吉思汗”和《十六字令》的“离天三尺三”,一个不是汉名, 个是直接引用民谣,都不必拘守平仄。篇4:沁园春雪教案 完稿 北京市垂杨柳中学教案

后附相关材料

北京市垂杨柳中学教案 篇5:《沁园春雪》说课稿

《沁园春雪》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领袖毛泽东的一篇诗词《从沁园春 雪》,下面我就教材、教法、

学法、教学程序、板书五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沁园春 雪》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诗歌,居单元之首。本单元的主题 是“诗歌拔萃”,这个单元还有贺敬之、徐志摩、白居易、辛弃疾等诗人的诗词。将本课放

在第一篇有其目的性与示范性。

而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可以倾听领袖毛泽东对祖国壮丽山河、古今英雄人物的纵

情吟唱,二是能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所以,学好这一课有利于本单元其他课文的学习,

对培养学生诗歌欣赏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说学情:

本课授课对象为七年级学生,处于该阶段的学生对周围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求知欲强,

形象思维活跃,对于直观事物接受较快,但对诗歌的理解体悟还缺乏一定的能力,对一些复

杂的诗歌无法欣赏。因此,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力求做到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 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诗歌欣赏能力。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本课教材自身的特点,我把这节课的教学

目标定为:

1、了解课文的背景和基本内容。

2、引导学生品味词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

3、多样朗读加深理解词所描写的祖国壮丽山河,引导学生领会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

情。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朗读及品味鉴赏诗歌能力。

教学难点:学生对作者的胸怀和豪情理解。

本课是本单元第一篇诗词,因此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能力不够强,无法有感情的朗读品

读诗歌,因此要把培养学生的朗读及品味鉴赏诗歌能力视为教学重点。由于时代和历史的原

因,学生可能无法理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豪情壮志,所以难点在于学生对作者的胸怀和豪

情理解。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 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再结合本篇课

文的实际特点,我准备运用以下几种主要教学方法:

1、朗读法:贯彻课堂教学始终。

初读:让学生初步感受词的思想内容。再读:加深理解词的思想内容。片段朗读:突出

重点。个别朗读:便于朗读指导或起示范作用。最后齐读:形成一种气势,营造一种浓浓的

感情气氛,引导学生领会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另外,要指导学生朗读技巧:停顿、

重音、语调、节奏等,体会词的意境。

2、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思维受阻或产生偏差等现象时有发生,这时教师充

满了暗示性或点拨意味的一个动作都会成为一个很好的破解重难点的契机。

3、比较法:化解难点用比较法。

这种方法用在学生自己学习下片,比较上下片的结构,达到理解全词的目的。

三、说学法

学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学生在课堂中诵读全词,升华感情,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

词味,感受这首词音美,形美,意美。借此落实教学目的。

2、合作探究法——合作探究,巩固提高。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快地融入课文中,我设计了如下导入:

我们的祖国——中国幅员辽阔,美丽富饶,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同时 也有着勃勃生机的生命力。可是,你们知道吗?中国也有过一段屈辱的历史,大

批如狼似虎的帝国主义列强们曾在这片土地上烧杀抢夺。那么,又是谁给了这片

土地新的希望?带领中国人民开创新的时代?(学生回答)没错,那就是伟大的

领袖毛泽东。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伟大军事家政治家作为诗人创作的伟大

篇章《沁园春雪》,来看一看他的雄心壮志。(板书课题、作者)

老师介绍作者、写作背景

毛泽东,字润之,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著名诗人,书

法家。

本文写于1936年2月,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继侵占东

北三省以后,又将魔爪伸向华北,国家和民族处于危急存亡之秋。与此同时,毛

泽东同志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袁家沟,准备渡河东征,奔赴抗日前线。

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里白雪覆盖的土原上,当“千里冰封”

的大好河山展现在他的眼前时,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欣然命笔,写下了这

一首豪放之词。此词于1940年发表后,在重庆乃至全国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在《沁园春雪》这首词中,毛泽东以文人的气质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胸怀与气魄

征服了大后方的民众,甚至是他的敌人。

(二)、走进文本,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强调字音,指出易错字、生字词。

2、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全文, 想~想词的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片:绘北国壮丽雪景,抒爱国之情。

下片:评历史人物,赞当代英雄。 (三)、研读文本,指导朗读

1、走进雪国,感受诗人形象 (1)、虽然历史风云已经散去,但我们仍可以用“第三只眼睛”在想像的世界里

再现当时豪壮的雪景。请同学们自由地放声诵读上片,为大家描述一下你最喜欢

的画面。(学生交流)

教师点拨:①读着“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这几句,这几个句子

让人仿佛看到一轮红日喷薄而出,给大地披上了红纱,皑皑白雪在红日的映照下,

宛如青春美少女一般妩媚动人。 (2)、诗人的词写得好,同学们理解的也很到位。诗言志,那毛泽东笔下的雪世

界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是人呢?(学生交流)

例如:

生一:从“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这两句我感到毛泽东是一个勇敢的人,一个有

大气魄的人,一个伟大的人。

生二:从“欲与天公试比高”,可见毛泽东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

生三:从“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这几句,可以看出毛泽东是一个热

爱祖国大好山河的人。 (3)、刚才同学们能够结合文章,介绍画面,感受诗人形象,谈得都很好,但是

却未能通过你的朗读展示词的魅力,将这首词的磅礴大气传递出来。下面请同学

们观察画面,揣摩意境,再次朗读文章上片。(配上幻灯片)

注意:朗读要收到成效,做到适当的停顿、重读则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个别示范朗读,自评(你是如何处理重读、停顿的);同学点评,穿插老师点拨。 (把握关键处:如“冰封”和“雪飘”动静结合;望领起七句写景;山舞的“舞”、

原驰的“驰”;竞折腰的“竞”;“惜”等) 师生一起朗诵上片。

2、俯仰古今,探询诗人心路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面对北国雪后美景,毛泽东又该如何?请同

学们听读下片,探寻诗人心路。

教师范读

请同学们借助刚才的听读,体味作者情感,做一次“朗读指导老师”,范读并讲

解理由。

(学生四人小组活动,互听互评互指点)

例:

生一:“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应重读“如此”、“无数”和“竞”

字,“江山”、“引”、“英雄”后应停顿。这样可以突出江山之美,突出英雄为江

山之美折服人数之多。(示范)

生二:“惜秦皇汉武”中的“惜”字可轻读,但要延长,表现诗人对秦皇汉武、

唐宗宋祖缺少文治的惋惜之情。(示范)

这几位老师指导的多好啊!朗读就要这样,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下面请同

学们一起朗诵一下下片。师生一起朗诵下片。

注意:朗读方法的指导很有必要,不然的话,学生对于作者的情感把握可能不那

么顺利,对于重点词句的理解就不会那么深入。这一环节,在指导朗读时,对重

点词语要作品析,只有如此,才能传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品读文本,激扬文字

感受了诗人豪迈的胸怀、宏伟的气魄,读懂了诗人那傲视群雄的天骄情怀,下面

我们把目光收回来,关注文章的语言之美。(投影:品读文本,激扬文字)

诗词的语言凝练而形象,特别有表现力。如“舞”字,既让人感到舞蹈的轻盈灵

动,又展示了群山绵延的秀丽之美、生机之美。你还对那些词感受较深,用一句

话说一说。

生一:“千里冰封”的“封”字写出了万里河山被冰雪覆盖的景象,“飘”写出了 雪花飘飘悠悠落下来的样子。动静结合,表现力强。

生二:我喜欢这个“望” 字,一下子将长江黄河等祖国江山尽收眼底,这诗人

真像个顶天立地的巨人。

在这个环节又加入词语品析,通过词语品析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事半功倍。 (四)、诵读全词,升华感情

看!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和词人溶为一体,也变的气宇轩昂,意气风发。老师

是灵机一动,又有了一个新的提议,看看我们同学能否给词配上必要的神态、动

作等,更好地展示这首词的魅力。

【设计意图】诵读是不讲之讲,是熏陶。诵读文本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音的

抑扬顿挫,无不传递着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感悟与态度。诵读时的文本成了读者

心灵间的一个载体,交流与沟通汇集于文本一身。 (五)、徜徉诗路,吮吸营养

一首《沁园春雪》只不过是毛泽东播撒在民族精神文化长河中的一朵小花,在毛

泽东的诗里,有蓬勃的青春意气,有婉丽的爱情悲欢。有残阳如血的壮烈,有战

地黄花的灿烂。有风流人物的慷慨。课下请同学们徜徉诗路,搜集毛泽东诗词,

吮吸香甜的文化之蜜,让自己的人生摇曳多姿。请让我们一起上路吧!

教材只是个例子,为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特设计此环节。

板书设计 本文的板书设计为: 上片: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

抒发诗人对祖国热爱的情感 下片:点评历史英雄

以上我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这节课有关设想,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沁园春雪诗词
《沁园春雪诗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