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劳务输出合同(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4-24 06:03:17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劳务输出合同

劳务输出合同

甲方:

乙方:_______________ (身份证号:__________________)

经乙方申请,甲方决定派遣乙方赴日本某公司(以下简称日本公司)进行劳务输出,双方在平等自愿协商基础上,签订本协议:

第一条:到日本工作期限

1.1 乙方到日本公司工作的期限为从 年 月 日到 年 月 日,期限届满乙方应立即回国并回甲方工作;甲方有权自行决定缩短、调整或结束工作期限的权利。

第二条:出国费用承担及出国履约保证金

2.1 乙方应在出国前向甲方支付以下费用:

(1)办理护照等出国手续费用人民币13500元;

(2)单程去日本机票约人民币3500元(按实结算);

(3)出国前三个月在国内的培训费用人民币1000元。

2.2 除上述约定外,乙方还应在出国前向甲方支付出国履约保证金人民币壹万元,若出现下列情况之一,乙方除要赔偿甲方因此造成的损失外,该出国履约保证金还应作为违约金赔偿给甲方:

(1)乙方不愿出国;

(2)因乙方的原因而无法出国、不能出国;

(3)因乙方的原因,乙方被日本公司退工等而导致乙方无法完成三年工作时间。

如未出现上述情况,乙方回国到甲方工作后,上述出国履约保证金即退还给乙方。

第三条:工作报酬及回国履约保证金

3.1 乙方在日本公司工作期间的报酬约定为:第一年每月为5万日元、第二年和第三年每月皆为6万日元;加班报酬约定:第一年每小时为300日元、第二年每小时为320日元、第三年每小时为350日元。

3.2 乙方同意,甲方可要求日本公司每月从上述报酬中扣除2万日作为乙方的回国履约保证金,若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该回国履约保证金应作为违约金赔偿给甲方:

(1)三年工作期满,乙方不愿回国或因乙方的原因无法回国、不能回国;

(2)乙方回国后拒绝和甲方签订期限为三年的劳动合同或拒绝回甲方工作的;

(3)乙方回国在甲方工作期间,乙方以个人理由解除劳动合同,或乙方严重失职或违反劳动合同中的条款而被甲方解雇。

如未出现上述情况,乙方回国到甲方工作三年后,上述回国履约保证金即退还给乙方。

第四条:在日本公司工作期间的义务

4.1 乙方在日本公司三年工作期间的食宿等费用开支皆由乙方本人承担,国内的养老等社会保险金皆由乙方个人承担,先由甲方代为支付,乙方回国后直接支付结算给甲方。

4.2 乙方从工作中获得的任何技术、知识、信息,均应保密,未经甲方事先书面允许,不得公开、泄露或提供给予他人,乙方的保密义务在本合同终止后继续有效三年。

4.3 乙方应认真学习、勤奋工作,在出国期间不得有下列违约行为:

(1)触犯法律,违反当地有关劳动或其他条例;

(2)参与或牵涉政治敏感性活动;

(3)闹事、扰乱社会秩序和作出有损甲方和日本公司声誉的举动;

(4)进行危险性运动或活动;

(5)故意致使自己不能或无法继续参加工作的任何行为;

(6)抵触或违反日本公司的劳动纪律及规章制度。

第五条:本合同经甲方的授权代表、乙方签字后生效。

第六条:本合同中如有任何条款被裁定无效,并不影响其余余款的效力,合同双方应协商修改有关条款,使合同保持有效。

第七条:本合同未尽事宜,双方可随时协商签订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效力。

第八条:双方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如发生争议应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可通过甲方所在地法院诉讼解决,双方同意不在其他任何机构提起针对对方的诉讼、仲裁或劳动仲裁。

第九条:双方确认,本合同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是以双方平等协商一致基础上签订的,双方对合同内容理解一致。

甲方签章: 乙方签章:

日期: 日期:

新加坡劳务输出合同的内容

一、合同:

新加坡劳务输出项目必须具备以下三种合同:

(一) 新加坡雇主或合法中介机构与我国经营公司的劳务代理合同;

(二) 国内经营公司与赴新劳务人员劳务代理合同;

(三) 新加坡雇主与赴新劳务人员劳务合同。

二、主要条款内容:

(一) 合同签署双方名称、法定地址;

(二) 执行合同地址:劳务人员在新加坡工作单位及地址;

(三) 合同工作内容:职业,职务(工种),技能要求;

(四)合同期限:雇佣起止日期,注明延长合同将采取的办法,强调应由雇主、雇员、派出单位共同确认延期条件;

(五)报酬:明确劳务人员工资、奖金标准,确定工资计算方法、支付方式和支付日期。劳务人员的工资应至少不低于新加坡同行业、同工种的工资水平;

(六)工作时间:明确按新加坡法定工作时间确定每周工作时间为若干小时,根据职业特点,也应在合同中对具体工作时间表做相应说明;

(七) 加班费:明确超时加班以及节、假日加班付费标准,限定最长加班时间;

(八) 带薪休假:明确劳务人员应享有的节假日和每年固定带薪休假天数;

(九) 国际差旅费:明确劳务人员往返国际旅费承担方式;

(十)工作条件与劳动保护:明确劳务人员应享有适宜工作的条件与安全设施,免费享有行业劳保用品保障供给的权利;

(十一)食宿和工作交通:明确劳务人员食宿负担方式,若由雇主提供食宿,要具备适宜居住的设施与卫生设备。明确由劳务人员住宿地至工作地之间交通解决办法和费用负担方式;

(十二) 保险:合同中必须明确劳务人员的保险由雇主负责办理并承担费费用;

(十三)伤、亡及病假:明确劳务人员出现伤、亡,除保险公司应承担部分外,雇主及经营公司应采取的措施。明确劳务人员因病住院治疗或不住院病休天数及免费享受治疗待

遇。明确由雇主负责劳务人员到新加坡后体检及其费用;

(十四) 税金:明确税金交纳标准、支付方式及负担方式;

(十五)不可抗力及意外事件:明确在执行合同期间因不可抗力和意外意外事件发生而造成中止合同的处理程序和各方应承但的责任与义务;

(十六) 解聘:明确劳务人员被解聘的条件及解聘程序和各方应承但的责任和义务;(十七)仲裁:明确执行合同期间产生争议时的解决方式,确保各方应享有平等的合法权益,明确仲裁程序和仲裁规则;

(十八)法律手续:明确雇主(或中介机构)应负责办理劳务人员的入境、工作准证、居留手续,并负担有关费用。经营公司应负责办理劳务人员的出国任务批件、护照和出境手续。劳务人员应负责提供本人真实无误的履历表、政审表、毕业证书、健康证书、身份证明、照片;

(十九)经营公司和中介组织的收费原则:经营公司应贯彻执行我国政府和承包商会关于收取管理费和中介费的规定要求,明确外方中介机构收费标准,抵制过高收取中介费的做法。

(二十)其它:明确雇主(中介机构)、经营公司、劳务人员在执行合同中各自的职责与权益,合同要体现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克服盲目随意和暗箱操作的错误做法,坚决反对任何带有歧视性的条款。

推荐第2篇:劳务输出合同

劳务输出合同

施工方:中冶东北建筑安装有限公司简称甲方 劳务输出方:安徽省奋发农用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简称乙方 甲方承建定远县炉桥镇境内盐化工程“安徽华塑”活性石灰工程钢结构房一栋, 面积为m2,经甲乙双方协商达成如下劳务安装协议:

1、甲方将该栋厂房交由乙方人员安装,工程期限为自2011年4月10日至2011年5月20日。

2.甲方提供该厂房的全部安装图纸,以及施工所需消费材料,乙方最终必须按该图纸标准达到验收合格。

3、甲方给付劳务费的标准为使用每吨钢材给付1200元劳务费;使用钢材数量以双方签字为准。

4、甲方须按施工进度提供施工材料,因甲方迟延提供施工材料导致乙方耽误工时,除顺延工期,另外补偿工资元。

5、乙方只负责安装施工,所需外加工件由甲方另行安排并付费;乙方仅提供手电钻等微小工具,其他较大型工具由甲方提供,乙方在施工中所需小配件可自行加工。

6、甲方付款方式为:每月25日报工程量、下月15日给付工程款;全部工程结束时扣留百分之二十的工程劳务费,余下工程款全部付清;所扣留百分之二十工程劳务费,待该工程验收合格的一周内全部付清。

7、乙方施工中接受甲方的管理和监督,并由甲方负责发放进出施工场地所需证件。

8、乙方明确书面或电话告知工程施工结束的30日内,甲方无条件给予组织验收,逾期验收视为合格。

9、协议自双方签名时生效,各执一份,同等效力。无反悔条件,违约方承担合同总额的百分之十,作为违约金。

甲方签名(盖章):乙方签名(盖章):

地址:地址:定远县炉桥镇经济开发区

负责人:负责人:

电话:电话:13909604119

年月日

推荐第3篇:劳务输出

关于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 ----利辛县劳务经济发展局

农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和根本,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而当前农村经济中的突出问题是农民增收。自1997年以来,农民的收入增长一直比较困难,为此,2012年3月5日至3月10日,我局根据亳州市委关于开展农民征收情况专题调研的通知精神,组织专门人员对我县新张集乡的农民的状况进行了实地调研。主要从新张集乡农民增收的途径、困难、思路和对策进行报告。

一、新张集乡农民收入的现状及途径

在新张集全乡范围内,我们随机抽取了3个行政村,分别是友谊村、金桥村、前圩村,共调查60余户,通过对这些样本对农民收入,农民外出务工及产业结构调整情况进村入户实地调查,基本上对新张集乡农民收入情况有所了解。

从新张集乡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向来看,新张集乡农民增收情况可分为四类:一类是离土不离乡。这些劳动力有的在乡镇企业从业。有的在当地经营

二、三产业。二类是离乡不离土。这部分劳动力主要是外出承包和租赁土地进行蔬菜、药材开发,实行大户经营,有效地进行了土地流转和土地增值,促进了农民收入增长。三类是不离乡不离土。由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综合开发,使农民从传统的农业经营领域中转移出来,从事专业养殖,实现了农业的综合效益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四类是离土不离乡和离乡不背井。这部分劳动力主要是外出务工,进入城市,走工业化、城市化相结合的路子。

调查表明,新张集乡农户家庭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三个方面:一是农业收入,二是畜牧养殖业,三是劳务经济收入。

二、制约我乡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2012年3月5日至3月6日,我局领导班子成员在新张集乡党委书记韩涛、乡长李健的陪同下,开展了走访入户,和群众面对面亲切交谈的活动,对新张集乡农民的收入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了解发现我乡农民增收的主要制约因素有很多,经过整理,有如下几个方面:

1、思想不够解放。随着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农业增产增收越来越多地依靠知识、技术、信息和资本集约的结合,与劳动力素质的相关程度越发显著。目前大多数农民依然存在小富即安、小成即满、安于现状的思想,以传统种植业作为农业生产的主要途径。

2、农村劳动力转移素质偏差。从目前转移的劳动力中,大多数都是未经过正规职业技术培训,导致务工人员素质普遍低,只能干重活、粗活,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厂家、企业对务工人员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这种现象十分普遍,加之受到非农就业机制的限制,经过多年外出务工,外出务工人员增长的势头会下降,这都影响非农收入的增长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3、农业基础差,资金投入不足。近年来财政、金融机构虽然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及农业项目建设的投入,但与整个农村发展的实际需求相比,仍相差很远,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仍显薄弱,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在旱涝之年无法保证农业收成。而作为投资主体的农民,其基本收入多用于求医问药、子女上学、婚丧嫁娶等固定性支出。依靠农民自身力量扩大再生产,难度非常大,部分农民即便有好项目,也常因资金匮乏而放弃。

4、农业产业化程度低,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差。新张集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规模总体偏小,产业关联度低,仅能影响周边为数不多的村庄发展生产,很难刺激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产生,也很难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农业经营仍处于小而散、小而全的小农经济状态,难以形成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生产的格局,应对和抵御自然灾害、市场变化的能力弱。同时土地流转困难,农户间流转合同口头化,流转效益不高,阻碍了高效农业规模化进

5、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新张集乡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加之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效益低,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多。近年来,新张集乡党委政府虽做了大量工作,仍显不足。一是劳务输出数量少,没有形成规模;二是劳务质量差,没有打出品牌;三是劳务输出的组织力量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显得薄弱;四是吸引人才回流难度大。

6、农户信息不灵。改革把农户推向市场经济的前台,农户成了真正意义上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者和决策者,在这种情况下,农户还不能够通过正确地掌握信息,指导生产经营。但就目前而言,农户信息不灵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三、实现农民增收的具体思路

据此次调研的共同发现和研究,结合对农民增收的考虑,我们认为新张集乡的农民增收要实行“三条出路、一个思路”,具体内容是:

第一条出路是:要大力推进新张集乡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这是新形势下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新的问题表明,主要农产品已由长期短缺变成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农业发展不仅受到了资源约束,而且越来越受到市场需求的约束。必须根据这种阶段性变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适应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增加农民收入。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有利于农民增收的产业体系和利益机制,使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更多地向农业回流,提高农业附加值和综合效益,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二条出路是:促进新张集乡农村富余劳动力向第

二、第三产业转移,农业人口向小城镇转移,这是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重要渠道。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最大的难题是农业资源少,农民太多。庞大的农村人口基数,降低了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即使农业产生很高的回报率,但由于规模上不去,农民收入也难以有较多增加。农村人口减少,从而增加农业人口资源占有量,并通过非农产业对农业的反哺,反过来又可以使经营农业的人口收入增多。因此,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做好增加非农收入和减少农业人口这两篇文章。一方面,要继续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特别是发展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乡镇企业相对集中,带动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引导农民向小城镇转移,逐步减少农业人口。

第三条出路是:进一步调整新张集乡分配结构,不断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并且,要从投入、政策和服务三个层面给农民生产经营创造环境和条件,把农业投入的着重点放在改善农田水利、市场建设等基础设施上,以及科技服务和信息服务上发挥更大作用。 最后一个思路是:在当前农民增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要下决心减轻农民负担,以切实减少农民的支出。目前由于农产品出现阶段性、结构性剩余,农产品价格走低的问题一时难以明显改善;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乡镇企业速度和效益下降,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也在减弱,农民外出打工的困难增多;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还需要一个过程。在农民增收困难、渠道还不多的情况下,尤其要注意减轻农民负担,让农民休养生息。减少农民的不合理开支,可以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这对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提出多项举措提高农民收入

有了思路之后,我们会同新张集乡领导班子成员,乡直干部、村两委班子成员、群众代表、乡人大代表等人员参加的“金点子”座谈会,旨在对新张集乡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建言献策,大会上同志们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收集整理,对于新张集乡农民增收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1、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培育和发展本地龙头企业。以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实施产业扶持,引导农村劳动力向某些特色产业和行业转移,同时,深化乡镇企业改革,发挥企业活力,吸收大量农村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特色农业、特色产品在局部地区逐渐形成规模,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不仅解决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而且有效地增加了农户的经济收入,保持了农村的社会稳定,有利地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同时要狠抓农业科技培训。

2、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基础设施得到加强,重点建设成效显著。进一步完善保护扶持政策,把有限的资金真正用在与农民增收直接相关的项目建设,引导和支持工商企业资本、民间资本、信贷资本、外资等多种资本投向农业,多渠道借助外部资本的参与。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确保旱涝保收,同时公路建设要有新突破,全面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努力实现农民增收,有力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3、解放思想,提高农民素质。广大农民要努力克服“满、安、等、靠”思想,把握机遇,加强学习,增强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以积极进取的精神,以想干事、干成事的勇气,开拓思路,干事创业,增加收入。加强劳动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办法,也是农民走出去务工得以更好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必须把农民培训这项工作抓起来,结合各地实际,制定和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规划,整合职业技术教育资源,形成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体系。以劳动、教育、农业为主,以实施“就业技能培训工程”为切入点,以初高中毕业生为重点,大力培训农村各类劳动力,培育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的新型农民。就当前而言,关键是要做好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使“体力型”劳务输出向“技能型”劳务输出转变,促进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化。

4、要健全服务体系。加强劳务经济的服务体系建设,对于农民合理有序地外出务工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有利于当地劳务部门更好地服务,便于协调组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保护农民权益,当农民权益受到侵害时有组织管。因此,应当建立灵活高效的劳务管理体制,健全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协调,形成统

一、开放、规范、高效的劳动力市场网络,使自发盲目的劳务输出转变为科学有序的人力流动。进一步加强劳动力就业信息网络建设,为农民群众提供准确的劳务信息。注重培育各地的劳务品牌,加强与输入地的联系协调,在上海、浙江、江苏等省区以及我县工业园区建立相对稳定的劳务市场基地,延长农村劳务在外务工的时间,使季节性劳务输出向常年性务工转变。

5、是要保障农民权益。农民的合法权益保障问题,值得引起重视。以人为本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必须更加重视保障农民权益,使农民能够安心务工、放心务工、舒心务工。因此,必须把优化劳务经济发展环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在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真心真意地替农民着想,加大对一些危害农民利益的人和事进行追踪曝光,对一些比较好的典型事例进行正面宣传引导。同时不断完善农民工劳动合同制度,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逐步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劳务输出的跟踪服务,帮助农民维护好自身的合法权益。

6、多种方式为农户提供信息。要与大中城市建立长期的劳务协作关系联系点,及时捕捉信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手段,及时为农民提供农产品价格、需求等各种可信、有效的信息,抢占较多的劳务市场份额,同时要积极鼓励、吸引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带技术、资金、信息回乡创业,既造福家乡,又吸纳剩余劳动力。

7、从扩大劳务输出中增加农民收入。新农村建设涉及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做的工作很多。而最核心的问题是,要持续不断地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外出务工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渠道。近年来,许多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一些富裕劳动力走出家门,来到城市打工,一方面增加了收入,用于家庭生活质量的改善和孩子上学,另一方面也学到了一些本领,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回到家乡开始创业,带动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我们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配臵,企业化运作”的原则,多年实践证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通过实地调研、通过和各个阶层群众的座谈,对自然村农户的走访调查,对新张集乡促进农民增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但是由于调研的范围有限和专业的限制,其中难免会有不足和缺漏之处,希望上述报告能为实现我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提供一点意见和建议。

2012年3月12日

推荐第4篇:劳务输出

我们一起学习我们科室的主要 业务今天主要讲三个方面

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这就是我们以前所说的劳务输出)现在统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二劳动保障平台建设 三是职业介绍

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1、什么是农村劳动力:农村劳动力是指乡村人口中年龄在16周岁以上、经常参加集体经济组织(包括乡镇企业、事业单位)和家庭副业劳务的劳动力。男16至59周岁、女16至54周岁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员。统称为劳动力。

2、农村劳动力主要包括以下四类:①从事农林牧渔业、农村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等各种生产活动的劳动力,从事采集、捕猎、农民家庭兼营工业等副业生产劳动并从中直接取得实物、现金收入的劳动力。②从事农村房地产管理、公用事业、居民服务和咨询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视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金融、保险业,以及乡镇经济组织(政务)管理等项工作,并取得实物、现金收入的劳动力。③国家向乡村调用的建勤民工,由集体经费支付工资或补贴的乡村脱产干部,到全民所有制单位或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工作,并取得实物、现金收入的合同工、临时工。④自行外出就业但没有转走户口的劳动力。年龄在十六岁以上的在校 1 学生和由国家支付工资的职工,不统计为乡村劳动力。

3、我县劳动力总体情况:我县总人口74万,其中农业人口64万,全县农业劳动力37万,男性20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54%女性17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6%,按年龄结构划分16---35岁141586人,36---45岁128832人,46---(女)55(男)60岁101244人。其中富余劳动力18万人(正常富余劳动力15万人、季节性富余劳动力3万人)。这就是我县的总体情况。我县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已经经历二十几个年头,从过去零散输出发展到现在成建制有规模输出,从最初年输出几千人(次)到现在十几万人次,从过去人们不想出去到现在我要出去 劳务输出已形成规模,不仅充分发挥了我县劳动力资源优势,也解决了城乡就业问题,更增加了群众的收入。从2004年开始,我县把劳务输出作为富民强县的一项重要产业,近5年来累计输出劳务90万人次,劳务经济收入达56亿元,在农村人均中占据36%的份额,我县劳动力转移任务年初就分配到各乡镇已实名制录入数据库为主每月报表,要求做到表库一致。

4、劳动力转移主要分:有组织输出、成建制输出、自行流动输出、就地就近输出。

5、劳动力转移的概念:农村劳动力转移就是劳动力从农业活动中转移出来,进入二三产业。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劳动力转移的动因。正是因为劳动力过剩了,所以才要促使他们向二三产业转移,这样才能够使要素得到充分利用,利润最大化。由于二三产业在我国主要处于城镇,所以一般农村劳

2 动力转移就是向城镇转移。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也是促使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

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二是劳动保障平台的搭建:

根据国务院《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8)5号及省、市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精神,为进一步做好我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工作进程2008年我县搭建了劳动保障平台三级平台是市县乡(镇)机构名称:乡镇级工作机构名称为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所,村级工作名称为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站,各级工作机构要统一悬挂牌匾。人员配置劳动保障事务所配备2名专职劳动保障协理员,所长由乡(镇)劳动助理兼任,村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站配备1 名专职劳动保障协理员,以上人员为公益性岗位聘用人员。补贴由我局领取统一下发。

(一)乡(镇)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所工作职责

1、积极推行劳动力资源储备、职业技能培训、转移就业、返乡创业、维权服务“五联动”的工作模式,建立和完善劳动力输出工作长效管理机制。

2、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资源储备数据库。充分利用现代化办公手段,发挥四级联网作用,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调查登记和管路工作,手机和提供信息,开展职业介绍,组织劳务输出。

3、重点组织好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工作。以市场为导向,以乡镇为依托,充分发挥乡镇培训基地和职校作用,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订单式”、“定向式”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确保培训质量,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经济附加值和就业稳定性,促进劳务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4.加强劳务协作,拓宽就业领域。加强与市、县劳动部门和输入地劳动部门的联系,互通信息,掌握外出务工人员的生活、工作等情况;

5.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政 策咨询。加强对他们的跟踪服务,切实维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6.大力宣传返乡创业典型,营造全民创业的良好氛围。有重点地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跟踪考察,广泛搜集外出务工及返乡创业典型,并通过新闻媒体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激发更多的城乡劳动力加入到就业、创业的行列中来: 7.指导村劳动保障服务站开展工作:

8.做好上级劳动和保障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村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服务站工作职责

1.向农村劳动者宣传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及相关政 策,开展劳动保障政策咨询。协助上级宣传部门做好对外出务工和返乡创业典型的宣传工作;

4 2.建立农村劳动力普查制度,随时了解和掌握本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动态,建立劳动力台帐,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及时准确向乡(镇)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所报送各种统计报表; 3.做好乡(镇)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所与村服务站的信息联 网,搞好劳务用工信息的收集、整理、筛选和发布: 4.以劳务输出工作为龙头,开展职业指导、求职登记和职业介绍工作,提供用工岗位信息和职业技能培训信息; 5.对劳动力输出及动态变化情况进行跟踪服务,了解本村劳动力求职需求和技能培训需求,及时将相关信息与上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沟通,共同做好服务;

6.完成上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安排的其他工作。 三职业介绍:合法职业介绍所是指有固定经营场所,在经营场所的醒目位置悬挂《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经营性职业介绍许可证》、《经营服务性收费许可证》、《经营服务性收费价目表》、监督机关名称和监督电话,工作人员进行业务活动时,须佩戴工作证和由劳动保障部门统一印制的上岗证的一种机构。没有这些东西的都属于非法。

1、职业介绍所的业务:主要包括:

1、搜集、整理劳动力供求信息;

2、对谋求职业的劳动者提供职业介绍、就业指导;

3、对求职劳动者的能力作评估、测试;

4、提供职业培训等等。

2、职业介绍所的类型

职业介绍所分为盈利性和公益性两类。

1、盈利性职业介绍所一般要收取一定费用,由于它对有劳动力需求的公司、企业情况很了解,因此往往能够为求职的劳动者提供更为有效的服务。

2、公益性职业介绍所由政府资助,提供免费服务,大多为退伍军人、残疾人、青年人及有特别需要的组织提供就业方面的服务,有的还提供职业培训。职业介绍是指劳务中介机构对社会所有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及个人提供服务,满足其就业与用工需求的一种形式。它是待业人员和在职职工实现就业与用工需求的一种形式。它是待业人员和在职职工实现就业和转换就业,用人单位寻求合格劳动者的重要渠道,是就业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我国职业介绍工作,在国家统筹规划指导下,运用市场调节手段,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劳动力资源,不仅为劳动力供求双方建起相互选择的桥梁,还为就业的训练、职业培训提供了信息和导向;通过对劳务信息的收集、汇总,为有关部门进行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在劳动就业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劳动法第十一条规定,“地

6 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发展多种类型的职业介绍机构提供就业服务。”

3、企业办理求职需准备:企业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法人身份证复印件、招工简章、正常先考察企业我们要为老百姓负责

4、申办职业介绍所需准备:提交材料情况

1、《辽宁省人力资辑服务许可证申请表》一式二份,其中一份报省厅备

2、由发起人提出的设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决议或申请,开展相关业务的可行性报告

3、机构法定代表人的任职证明、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4、机构章程或有关工作制度

5、办公及服务场所的证明。自有场所需提交房产证原件及复印件,租用场所需提交不少 于1年的房屋租赁协议和出租万的房产证原件及复印件

6、会计师事务所事务所出具的验资证明

7、工作人员名单及相关材料复即件(份证明、学历证明、从业资格等)

8、经办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9、工商部门的单位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或机构编制部门的

7 批准文件

推荐第5篇:劳务输出工作总结

南厂宅社区劳务输出工作总结南厂宅社区全面调整工作思路,全力破除思想障碍,牢固树立品牌意识, 立足优势,整合资源, 采取“政府推、干部带、宣传促、政策引”的措施和办法,大力推进劳务经济发展步伐,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工作情况汇报

一、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建立了由街道统一领导,社区紧密配合,内外协调,上下联动的劳务输转组织网络,为靠实责任,镇政府更加突出了劳务输出在全镇经济工作中的重要位置,加大劳务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和强大的工作合力,使劳务工作远有目标,近有措施,务工人员出去有人管,挣钱有保障,为劳务输出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广泛宣传发动,营造浓厚氛围

一是充分利用板报、标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劳务输出的重要意义、扶持政策,引导群众转变观念,进一步增强外出务工的积极性。二是在社区干部广泛宣传。三是及时总结劳务输转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组织务工能人召开座谈会和巡回报告会,现身说法,交流他们外出务工的经验、做法,用身边的事引导身边的人。四是结合 “春风行动”和“再就业援助月”活动,积极开展职业介绍和“五送一落实”活动,拓展就业援助渠道。

三、整合资源优势,认真组织培训

实现劳务输转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分散型向规模型转变,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是关键。一是整合资源强化素质培训。有计划、分阶段对外出务工人员开展了就业知识、生活常识、法律法规等项目的素质培训。二是因需施教进行对接培训。采取依托用人单位,实行委托培训、定点培训、联合企业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经过培训的人员均实现了转移就业。三是立足优势进行岗位培训。在原有培训设施的基础上成立劳动力培训基地,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班。

存在的问题:

一是外出务工人员组织化程度低,由于中介组织发展缓慢,规范的劳务中介组织在群众中的影响不够,部分群众盲目外出创市场,导致就业率、稳定率和收益率差,从根本上影响了群众外出的积极性。

二是劳动者整体素质偏低。培训缺乏相应的师资力量和培训设施,由于务工人员没有一技之长,大部分外出从事苦、累、脏、险、重的体力劳动,季节性多,长期性少,自发、零散、季节性、体力型的输出所占比例大,而大规模集中组织输出、常年输出、技能型输出所占比例小,个别输出人员素质低,吃苦精神不强,输出质量低,还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尽管我社区的培训基地购置了部分设施,但还是比较单一,使培训有一定的局限性。

下一步的打算:

1、进一步理顺有组织劳动力转移渠道。加强与东南沿海劳务中介组织的联系,有计划的选择一批务工基地,以劳务基地的进一步拓展,保证劳务输转的持续发展。

2、树立品牌意识,抓好特色培训工作。坚持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转移的原则,大力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充分发挥培训网络和阵地作用,提高务工人员素质,以需定培,让更多的人学到一技之长,计划在三年内,将全社区40岁以下富余劳动力全部培训一次,动员有特长的人做好技能鉴定,提高技能型输出比例。

3、狠抓劳动力市场建设。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强工作人员培训,大力开展宣传,按照竞争公平、运行有序、调控有力、服务完善、城乡一体的目标,实现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

推荐第6篇:劳务输出工作意见

采取切实措施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近年来,我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取得了显著成绩,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今年以来,全州开展了春风行动系列活动,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至2月底止,春节前返乡过节的农民工100376人,90%以上已经返回原就业企业工作,另外新增转移就业人员4.3万余人(有组织输出3200人),其中:省外就业33000余人,省内就业6000人,县内就业3000人。

一、近期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通过到车站、街天天人员集中的场所开展政策宣传,发放宣传资料,并利用广播、电视台、网络、报刊等新闻媒体报道宣传,全面开展2010年春风行动。重点宣传《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及国家对农民工各项就业再就业优惠、扶持政策,共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份,扩大了活动的影响。

(二)增强服务意识,开展免费服务。州、县公共职业介绍服务机构都将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纳入公益性服务范围,为其提供免费的职业介绍、就业指导、技能培训等就业服务。根据有关要求,积极落实为农民工提供免费服务的职业介绍补贴和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建立有利于扩大对农民工免费职业介绍和职业技能培训服务范围的补贴发放机制。1—2月份,各县共开展农民工技 - 1 -

能培训、引导性培训1597人,通过培训实现就业1274人。

(三)建立返乡农民工数据库,切实做好就业服务的准备工作。春节前,州县就业局在各公共职业介绍服务机构、各乡(镇)劳动保障所、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设立了返乡农民工监测调查点,对返乡农民工进行就业状况的摸底调查工作,摸清农民工返乡原因、今后外出务工或返乡创业意向。

(四)开展以“求职就业有门路,岗位信息送到家”为主题的春风送岗位活动,推进“春风行动”的开展,切实为农村劳动者进城求职和外出就业提供有效服务。2010年2月10日州县就业局以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和放心职介为载体,组织专人深入各类用工单位收集适合农村劳动者的就业岗位和用工信息,通过劳动力市场网络、信息栏、电视台等及时进行发布。依托各乡(镇)劳动保障所、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把这些信息送到村、送到户,送到准备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手中。活动期间,共为农村劳动者提供岗位8000余个。

(五)组织“春风行动”专场招聘会,积极为农民工和用工单位牵线搭桥,扎实推进“春风行动”的开展,州县劳动保障部门通过收集用工信息,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招聘会。2月27日,砚山县人民政府与福建晋江劳动保障部门一起,引进福建晋江的部份企业,召开了专场招聘会,晋江和当地的用工企业10余户参加招聘,提供岗位600个,为福建晋江的企业招聘200余名人员。同一天,文山县依托当地企业金光公司,从外地引进企业,

开展了为农民工外出务工就业的专场招聘会,为农民工外出就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根据省委的安排部署,要把劳务输出作为抗旱减灾的重要措施,实现农业减产劳务补的目标。今年的目标任务是:全年开展劳务输出前培训10万人次,其中职业技能培训1000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万人。

二、下步工作意见

(一)继续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要进一步形成州、县、乡、村四级联动的宣传工作格局,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当前抗旱减少农业损失的一条重要措施,宣传到千家万户,在组织农民做好生产自救的同时,积极支持和鼓励农民外出务工,增加工资性收入。

(二)畅通信息渠道,提供便捷服务。

推荐第7篇:劳务输出总结

碧泉乡人民政府

2009年劳务输出工作总结

2009年我乡劳务输出工作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劳务办的关心支持下,通过强化技能技术培训,成规模定向输出,实现了年初预定目标:全年转移剩余劳动力6300多人,其中县外输出5000人,县内输出1300人,国外输出8人;全年开展技术培训3000人次,实现劳务收入3200万元,推动了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社会和谐。现将一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到位,责任落实。

成立了由乡长唐明平,副乡长刘跃为组长,财政所长郑尚国、党政办公室主任刘静玉、社会事务办公室主任罗龙江、信用社主任陈奎、网络公司经理陈远红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全乡劳务输出的组织和领导工作,在全年工作中努力做好劳动技能培训、劳务信息提供,以及与县劳务办的协调联络等工作。

二、深入开展劳动力资源普查,建好了台帐。我乡很好地利用了春节期间大量民工返乡的有利时机,认真地开展了一次劳动力资源普查工作,切实掌握了劳动力的分布情况、性别比例、行业分布、技术技能特点以及流量流向,摸清各地的用工需求,建好劳动力资源台帐,为组织劳动技术培训,有序转移剩余劳动力等工作奠定基础。

三、组织学习和宣传《劳动法》。

乡村很好地利用了逢场天、春节前后民工返乡等有利时机,通过召开广播会、举办电视专题讲座、大小会议广泛宣传《劳动法》,组织民工交流维权心得,提高了民工的法律知识水平,增强了民工的维权意识,并时时保证维权渠道的畅通,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四、积极组织民工进行劳动技能培训。

负责劳务输出的领导小组积极的与县劳务办合作,详细地掌握了劳动局、农业局、扶贫办等单位实施的“阳光工程”等面向农民工的免费技能技术培训项目的开班时间、专业安排情况,及时发布了用工信息和培训信息。各村积极地组织适龄对象参加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学有所长,增强竞争力。

在抓好劳务输出培训的同时,乡村还努力做好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工作,实现了“人有一技”。充分利用了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通过听讲座、聘请专家现场授艺、到外地学习考察,开拓群众的视野,增强致富本领。按照“培养一批,带动一批,影响一片”的办法,培养了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如双埝村的杨凡,通过他们带动周围的群众共同发家致富。

五、全力以赴做好劳务输出工作。

为避免民工的盲目流动,我乡以畅通就业信息为基础,以成建制输出为抓手,引导剩余劳动力从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从沿海开放城市向西部新兴城市转移,从“替人打工”向自主创业转变。一是组织有一技之长的民工参加人才招聘会,通过双向选择实现就业;二是通过加强与县劳务办的合作,定向安排一部份人实现就业;三是通过我乡在外务工的“包工头”、企业家,帮助一部份人实现就业。

二00九年十二月五日

推荐第8篇:劳务输出工作总结

2013年劳务输出工作总结

今年来,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我村把劳务输出工作列入主要工作议事日程,并成立组织,制定措施,把该项工作作为实现农民增收的一项主导产业来培育,做出了一定成绩,2013年劳务输出人267人次,人均劳务收入达9272元,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2013年劳务输出工作,呈现以下特点:

一、各方齐抓共管,形成了较强的发展合力。

我村群众自古就有外出务工的习惯,主要是搞建筑。但由于缺少组织,缺乏维权意识和能力,群众要不到工钱,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是时常发生的事情。农民外出务工门路日益狭窄。决定把劳务输出当作一项重要产业来扶持,加强政府行政推动,利用政府职能做好引导和服务工作。

二、成立劳务输出服务站,指定年富力强、思想活跃、信息灵通的人员负责办公,抽调各村文书为信息员,从组织上为劳务输出的发展提供保障。

三、将劳务输出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与干部签定目标责任书。

四、积极培育民间劳务输出中介机构,健全劳务输出服务网络。通过政府和民间劳务中介机构的齐抓共管,形成了较强的发展合力。

五、强化服务,劳务输出工作逐步实现了三个转变。

(一)是建立劳务输出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准确掌握了本村劳动力资源状况和劳务市场供需信息的情况下,就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强化技能培训,服务外出群众,提高劳务水平上来。开展以劳动技能、安全知识、维护权益为主要内容劳动技能培训活动,开设过劳动知识讲座2场次421人次,通过技能培训活动的开展使外出的务工人员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同时还教会了他们如何注意自身安全,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使全镇外出务工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明显地提高,也使部分想外出打工、而又怕挣不到钱、拿不到工钱的群众,敢于挺直腰杆大胆地走出山门进行劳务输出,促进了劳务输出队伍规模的不断状大;

(二)、加强跟踪服务,解决了务工群众的后顾之忧。务工人员常年在外,家庭牵挂是影响其安心在外务主要原因,为此,专门成立了帮扶组织,做到对务工人员提供务工前、务工中、务工后的全方位服务,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把劳务输出当作全社会、全民动员的事业来抓。

劳务输出是一项长期性工作,我们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群众的希望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决心在今后工作中,全面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加强领导,强化措施,一如既往地把劳务输出产业做大做强,为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开好头,起好步,为新农村建设做出新贡献。

推荐第9篇:劳务输出工作总结

一、基本情况

二、工作措施及成效

1、强化组织领导,基础网络建设基本完善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为了加强对全乡劳务产业的领导,乡上成立了以乡长为组长,分管副乡长为副组长的劳务产业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劳务产业组织协调。并定期召开劳务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劳务输出工作。二是坚持跟踪督导。按照海原县人民政府《关于对劳务输出工作进行责任目标管理考核的通知》要求,对劳务产业进行跟踪督促指导。三是积极发展劳务输出中介机构。我乡按照《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定》的要求,积极鼓励有条件的行政村开办劳务产业中介机构,并加强引导服务和市场监管,推动劳务产业向规范化、市场化方向发展,目前已建立腾飞劳务中介公司、田福劳务中介公司、田宏劳务中介公司、三源劳务中介公司、欣欣劳务中介公司、贾塘劳务协会等中介机构6家。

2、创建劳务基地,对外劳务合作日益广泛

建立劳务输入基地,是打造劳务品牌、引导外出务工人员有序流动、提高劳务输出质量、维护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的有效措施。近年来,我乡专门派人赴银川、内蒙、新疆、河北等地考察劳务基地,建立了广泛的协作关系,使我乡劳务产业基地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我乡已在永宁、大武口、银川、内蒙、新疆、河北、广东、福建等地建立了12个相对稳固的劳务输入基地。广泛的劳务协作不仅推动了劳务产业的发展,而且带动了招商引资工作和非农产业的发展。

3、加强劳务培训,提高输出质量

按照“先培训后输出、以培训促输出、定向培训、定向输出”的思路,把培训和劳务输出有机结合起来。为进一步扩大劳务输出培训数量,提高培训质量,我乡积极联系就业局合理设置培训内容,确定培训教材,及时为培训合格者进行技能鉴定、颁发资格证书,并始终坚持将观念教育融入培训工作的全过程,使农民工既学到了技术,又转变了观念,实现了培训与输出的良性互动。目前我乡引导性培训任务2700人,完成率为100%;技能性培训任务341人,完成率为243%;中长期培训任务40人,完成率为100%;特困家庭就业援助任务10人,完成率为100%。

4、培育劳务品牌,打造劳务大乡

按照县政府的要求,积极开展“创劳务输出品牌,促劳务经济发展”活动,努力打造具有地域特点和市场竞争力的劳务品牌。目前,我乡已形成了石油勘探、建筑装潢、机砖加工等劳务品牌,外出劳务人员已达5385人,占全乡外出务工总数的75%,年创劳务收入近3230万元。一是以贺川村为代表的石油勘探劳务品牌。自2002年以来,堡台村大力发展劳务输出产业,并组建了田福劳务中介服务公司,先后输出3169人次,收入2230万元,其中2010年组织输出1500人;二是以后塘村为代表的机砖加工劳务品牌。三是以马营村为代表的建筑装潢劳务品牌。四是以黄坪村为代表的旧房拆迁劳务品牌。

三、存在的问题

我乡劳务产业虽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部分农民的恋家思想和“小富即安,不富亦安”的

观念较重;二是信息服务跟不上,特别是村级信息服务网络建设亟待完善;三是外出务工人员的技能素质偏低,特别是中高级技能人才尤为短缺;四是劳务输出品牌有待于进一步培育,除建筑劳务品牌以外,其它劳务品牌的技术含量和市场认知度较低,从业人数较少,市场竞争力较弱。

四、下一步的打算

针对发展劳务产业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

1、教育引导。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形式多样的宣传手段,切实搞好宣传,大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帮助广大农民转变观念,主动离开土地外出务工、经商。

2、建立劳务输出信息共享平台。在各类传媒上开设劳务产业信息窗,定期发布务工信息,强化村级劳务产业服务网络建设,使农民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务工信息 。

3、强化农民工培训。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在积极实施“阳光工程”的同时,进一步整合社会培训资源,多渠道筹集培训经费,创新培训形式,降低培训门槛,将培训与输出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广大农民愿意学、有处学、学得起,努力形成“以培训促输出,以输出带培训”的良性互动机制。

4、制定完善有利于农民外出务工的相关政策。针对外出务工农民土地流转、子女上学、户籍管理、劳动保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为农民工外出提供政策保障。

推荐第10篇:劳务输出经验

阜宁:狠抓技能培训 强化输出服务 全力开拓农民就业新天地

阜宁是一个农业大县和人口大县,现有人口 106万,其中农业人口76.9万,农村劳动力35万,劳动力富余问题十分突出。近几年来,该县突出抓好劳动力技能培训,切实加快农村劳务输出产业化进程,取得了显著成效。至目前,阜宁共输出农村劳动力近16万人,其中2004年新增输出21098人,按输出人员年平均收入5000元计算,该县输出人员一年可挣回人民币8个亿。劳务输出已发展成为阜宁富民强县的重要产业之一。

1、精心组织,强化责任,创优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机制。一是强化组织建班子。 阜宁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中心工作之一,成立了全县劳务输出协调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县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为小组成员。协调小组下设了办公室,从劳动保障、教育、城建等部门抽调了经验丰富的中层干部集中办公。各镇也建立了相应的工作班子,明确劳动保障事务所为具体办事机构,财政统一安排了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配备了微机等办公设备。 二是出台政策造环境。 阜宁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意见》、《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考核办法》、《鼓励发展农村经济的若干政策规定》、《关于规范农村劳务输出培训补助资金管理的通知》等文件,积极以优惠政策和经济杠杆引导、激励全县各级力量投身农村劳动力输出培训事业,进一步推进了该县劳务输出的产业化进程。 三是落实责任压担子。 阜宁县委、县政府与各镇和有关部门签订责任状,层层分解落实农村劳动力培训和劳务输出工作任务,明确主要领导直接抓。对各镇和有任务的部门实行量化考核,每季度检查一次,年中和年末组织考核评比。该县提出,凡不能完成目标任务的镇和部门不得评为先进,其主要领导不得提拔使用。

2、深入搞好资源普查,广泛搜集用工信息,努力促进县内外劳动力供需双方有效链接。一是摸清“库存”。 阜宁明确各行政村的会计、妇女主任为劳动力信息统计员,对所在村的劳动力和有意向外出务工的农民逐一登记,全面掌握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技能特长、外出流向、培训和求职需求,在县输出办和各镇经管站分别建立了“农村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并实行微机化管理。据统计,该县现有农村劳动力 35.5万人,目前已有19万人基本转移到了非农产业,农村种植养殖业大约需要10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还有约7万人左右。 二是了解“市场”。 在摸清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的基础上,专门组建了一支由县驻外办事处人员、外地用工单位的劳资干部为主的专、兼职劳务信息员队伍,深入北京、上海、苏州、无锡、常州等经济发达地区,收集、筛选有价值的劳务用工信息,快速发回阜宁。 三是当好“红娘”。 阜宁通过多种渠道发布用工信息,积极以信息指导各类培训机构按照市场变化调整培训方向,引导广大劳动者按市场供求确定求职定位。去年,该县通过报纸、电视和网站等媒介定期发布职业培训和劳务用工信息31期,并在劳动力市场的显示大屏和触摸式查询台上实时发布信息,对有外出打工意向的农民还采取发信、打电话等方法,将职业培训与用工信息在最快的时间内送到其手中。

3、推进技能培训,强化考核发证,着力提高农村劳动者职业素质。阜宁紧紧围绕“以培训促就业”的思路,认真贯彻“四年四万”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培训计划,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 一是构建社会化大培训体系。 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创办职业培训机构,利用社会力量广泛开展培训。近年来,该县共发放“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 36份,形成了长、中、短相结合,职业教育、行业培训、实用技术辅导并举,专业全面,覆盖城乡的大培训格局。目前,该县各培训点共有680台电动缝纫机、125台编织机、218台电脑、43台车床(数控车床5台)、20台焊机等培训设备。2004年,阜宁各培训机构共开设缝纫、编织、电子装配、车床、电子、钳工、喷漆、创业者、美容美发、摄影、烹饪、汽车和摩托车修理、车辆驾驶等20多个专业培训班,培训农村劳动力8714人。 二是积极尝试建立县外培训基地。近两年,阜宁先后和苏州、常州等地的就业培训机构广泛开展劳务合作,利用外地培训力量对县内劳动力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根据当地用工需求,把阜宁农村劳动力先送过去培训,培训合格后由对方直接介绍到当地用工企业。去年,该县通过联合培训的办法共使300多人实现了异地就业。 三是大力加强职业技能考核。 为了与大中城市用工制度接轨,让农村富余劳动力顺利外出打工,阜宁加快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了专门的考评员队伍,送考到企业和培训机构。最近两年,先后到北京、上海、苏州等地考核了木工、瓦工、钢筋工、混凝土工等16个工种,同时对县内培训的学员进行考评鉴定,核发职业资格证书6555本,提高了农村劳动力外出求职的成功率。

4、加强舆论宣传,强化就业服务,切实扩大农村劳动力输出规模。一是加强舆论引导。 专门印制了《给农村青年的一封信》、《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须知》等宣传品,深入到农村进行宣传。在报纸、电视上开辟专栏,推出了 10名劳务输出先进典型,多次组织外出劳务集中出征、为出国劳务人员送行等活动,通过造舆论、造声势,引导农村劳动力主动外出打工,增长才干,脱贫致富。 二是发展劳务中介机构。 为拓宽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渠道,阜宁出台了培育发展劳务输出载体的一系列文件,鼓励和支持具备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兴办劳务输出中介机构,全县现有各类劳务中介机构29家,初步形成管理规范、竞争充分的劳务中介服务网络。去年 9月份,该县专门举办1期职业中介经纪人培训班,邀请省厅的同志前来授课,69名学员参加培训,考试合格人员由省厅颁发经纪人资格证书,进一步 壮大了劳务中介经纪人队伍。 三是组织交流洽谈。 阜宁与数百家县内外企业建立了用工联络制度,定期集中开展劳务输出交流洽谈活动,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牵线搭桥。 2004年来,该县先后 举办了 “夏季城乡劳动力交流洽谈会” 等 7场劳动力交流洽谈活动,共有5046名求职者进场求职应聘,有2108人与用工单位达成意向性协议。 四是做好管理服务。 在上海、苏州、常州等周边大中城市设立了劳务办事机构,向务工人员集中的用工单位派驻了专职管理人员,主动参与外出务工人员劳动争议调解、工伤事故处理等,积极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劳动法律咨询、劳动合同鉴证、义务辩护等服务,做到人员输出一批、稳定一批,基地建成一个、巩固一个。目前,阜宁共建有20人以上的劳务输出基地502家,成为该县农村劳务有组织输出的主要阵地。

5、注重政策引导,发挥榜样效应,激发民工返乡创业热情。阜宁是中国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试点项目指导小组和省劳动保障厅指定的农村劳动力返乡创业试点县,该县对此非常重视,成立了专门领导班子和工作班子,积极研定实施方案,全力促进返乡创业工作。在具体落实过程中,阜宁始终坚持“以优惠政策吸引人,以真情服务感动人,以成功典型鼓舞人”的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为广大返乡创业者创造良好的人文化环境,动员和引导已经完成技术、知识和资金积累的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创业。 一是出台优惠政策,改善返乡创业环境。 阜宁县信用合作联社每年从农业专项贷款基金中安排 1000万元,专门设立了返乡创业贷款基金,工商、税务等部门在税费减免、土地征用等方面给予返乡创业人员与外商投资者同等的优惠条件,在子女入学、就业上返乡创业人员也享受城市居民待遇等等。沟墩镇的李德军同志,原在上海从事粮食经营业务,后被家乡优厚的投资环境所吸引,回到该镇投资创办了阜宁县宝盛米业有限公司,该公司在沟墩镇跃进村征地8亩,投资200多万元,专业从事稻米加工业务,年加工大米15000多吨,全部销往上海,年创利税100多万元。 二是树立亲商意识,提供返乡创业条件。 阜宁各有关部门主动为返乡创业者着想,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提供全方位服务。只要返乡创业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合同、章程等文件齐备、符合要求的,县内有权审批的一天内办结,需要市级以上政府部门审批的两天内转报上级机关。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可以边施工,边营业,边办手续。县政府设立办证大厅,提供办理各项手续所需的全部材料目录和文件范本,一次性提出对返乡投资申报材料的修改意见和要求。办证大厅公开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和减免条件,所有行政事业性收费都由办证大厅统一征收。办证大厅还接受返乡创业人员委托,义务代办项目材料编制、申领批准证书和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及项目建设审批等各项手续。 三是注重示范效应,树立返乡创业典型。 阜宁培育、树立了曹征庆、朱共山、单正华等10个返乡创业典型,并在电视、报纸上开辟专栏进行宣传,以典型引路,激励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创业、报效家乡,带动更多的农民走上致富之路。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该县共有返乡创业人员3000余人,领创办各类企业近1000个,固定资产投资约2亿元,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2万余人。

无锡:以服务为本 以环境为重 全面推进农村劳务输入工作

2004年,我市各级劳动就业管理机构全面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精神,紧紧围绕省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务输出工作的意见》的要求,积极开展农村劳务输入工作,全年完成吸纳苏北地区农村劳动力 7.2 万人,其中对口徐州地区劳动力 4.18 万人,超额完成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2004年11月4日,在中央电视台活力中国城市评选中,无锡市被评为“2004年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之一,同时荣获最具人情味的“农民工满意奖”称号,这是对我市近年来致力创建外来民工良好就业环境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南北劳动力交流在促进全省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所发挥积极作用的充分肯定。去年以来,我们着重抓好四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协调,抓好目标责任和工作机制的双落实 在市农村劳务输入输出工作协调小组和市劳动保障局的领导和协调下, 各级劳动就业管理机构把促进外来民工就业,特别是南北劳动力对口交流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工作中始终坚持“两个落实”。一是落实目标责任,在年初制订就业工作目标任务时,既下达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任务,也下达吸纳外来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的任务,特别是把招收徐州地区农村劳动力列入年度就业工作重点目标管理项目;二是落实工作机制,建立南北劳动力对口交流合作工作机构。各市(县)、区劳动就业管理部门作为具体负责任务落实的职能部门,坚持每月报表报送制度,及时掌握工作进度,逐级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通过加强领导,实施目标管理,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南北劳动力交流工作顺利开展。

二、对口交流,强化南北劳务输出输入协作体系 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无锡和徐州两市构建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一是送岗上门,积极开展交流活动。 每年组织两次以上赴徐州大型招聘洽谈会,开展各种经常性、多形式的赴徐州劳动力现场交流活动。去年我市与徐州对口地区举办的各类招聘洽谈会达到 35 次,共计提供就业岗位 4.8 万个。今年春节刚过,我们就组织 200 余家用人单位, 2 万余个就业岗位赴徐州举办新年首场招聘洽谈会,在徐州劳动保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徐州地区参会求职者超过 3.3 万人,当场达成意向录用 8500 余人。 二是畅通交流渠道,在建立长效交流机制上下功夫。 全市各级劳动就业管理机构组织专业“岗位开发人员”在本地企业中联系岗位,与徐州地区建立信息通报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将本地的用工信息传达到对口市(县)、区,并利用南北劳动力交流信息网提高劳动力交流效率。民办职介机构响应政府号召,参与转移对口地区劳动力活动,去年全市各类民办职介机构共转移徐州地区劳动力近2000 人。同时,有关市(县)、区与对口地区建立培训合作关系,根据用工需求开展用工匹配培训,部分对口地区通过培训,基本实现了两市劳动力交流以市场为中心、以信息为导向,按需流动。

三、搞好服务,全面营造外来民工生活就业良好环境 面对民工大军,我们积极探索城乡统筹就业的市场新机制,以人为本、优化环境,在就业管理、服务上积极为外来民工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生活就业环境。

1、取消阻碍民工流动的政策限制。目前,无锡市已基本实现了取消身份限制、户口限制和地域限制的“无差别”就业,外来民工一律办理统一的《就业登记证》,与城镇劳动力就业享受同样待遇,本地农村劳动力就业登记工作也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无锡已把外来民工和本地农村劳动力就业真正纳入城镇就业管理范围。

2、搭建外来民工进城就业服务平台。为确保到锡的外来民工尽快找到合适工作,无锡在全市范围内构建了一个以各级劳动力市场为枢纽,各类职业中介和劳务输入企业为主体,街道(乡镇)劳动保障所为基础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劳务输入输出服务网络体系。全市公共职介机构全部向外来民工开放,免费为他们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服务、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鼓励发展各类民办机构,形成以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为主导、各类职业介绍机构为补充、统一开放的职业中介服务体系,积极促进外来民工有序流动,为他们就业与择业提供良好的服务平台。

3、充分发挥公共职介机构在促进外来民工就业中所起的作用。市劳动保障部门成立的全省首家专门为外来民工服务的“外来人员职介所”, 四年来累计为 20 余万人次外来民工提供就业服务,并对他们一管到底,相关的配套、保障工作全面跟上:( 1)、与输出地和用人单位签订管理协议,明确管理职责,定期沟通协调,解决问题;(2)、对使用徐州劳动力的用人单位一律上门服务,及时办理用工手续,并安排好外来民工的食宿和生活;(3)、督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及相关用工管理协议,并成立工会组织,保障双方合法权益;(4)、统一为外来民工办理社会保险,对遭遇困难或突发事件民工及时给予帮助。该所又在火车站等外来民工集中地设立了两家公益性公共职介机构分部,并率先对外来民工就业实行新颖灵活的“就业派遣”用工方式,这一用工方式,尤其受到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欢迎,企业省力、省钱,外来民工权益有了保障,解决了用人单位和民工的后顾之忧。通过这种方式,外来人员职介所已为 8000 多名外来民工在数百家企业中找到工作,效果明显。目前,无锡实行“就业派遣”的职业中介机构已达 40 余家。

4、延伸人性化服务,解决外来民工实际生活困难。在市区街道社区建立 25 个房屋租赁服务社非正规劳动组织,对外来民工租住人员进行各种政策咨询、代办证件、代收租金等便民服务及开展调解纠纷、扶贫帮困等活动,为他们提供一个稳定、公平、团结的生活环境; 05年春节前,市外来人员职介所为外来民工办实事,切实解决民工返乡购票难等具体问题,帮助他们集体订票、送票,助在锡打工者顺利回家;惠山区就管中心为减轻外来民工就业成本,组织用人单位深入对口地区乡镇,把招聘会开到民工家门口。这些措施,改善了外来民工在锡务工的环境,为南北劳动力交流深入开展提供了条件。

四、加强监管,维护外来民工合法权益 一是堵疏并重,全面净化和发展劳动力市场。 04年6月,我市在全省率先成立第一个职业介绍行业协会,通过半年多的发展,会员单位已超过 100 家,协会为全市职介机构提供了一个自我监督、自我教育的规范运作平台,标志着我市职介市场逐步走向成熟; 05年春节前,我市通过开展“诚信职介” 评选活动,加强对取得职业介绍资质机构的监管,引导外来民工到合法职介机构寻找工作;春节后,在全市开展以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切实维护外来民工合法权益,完善对外来民工求职的就业服务环境为总体要求的春风行动,在火车站等地区开展了“迎新春,送春风” 诚信职介机构系列招聘集市活动,提供就业岗位 8000 多个,推荐外来民工就业 5000 余名,发放“春风卡” 1.2 万余份,并联合开展了整顿劳动力市场的统一行动,在非法中介集中出没地拉网式检查了 212 家各类中介组织,责令停业 47 家,当场处理外来民工与职介机构纠纷 95 起,退回不合理收费 4770 元。 二是加大对民办职介机构管理力度。 主要有五项措施:( 1)、依法实施职业介绍行政许可,严把“入口关”;(2)、建立规范职业介绍服务制度;(3)、加强职介机构从业人员业务培训;(4)、在全市民办职介机构中开展信用等级评估,倡导诚信服务;(5)、加强职介机构年审。 三是加大监管力度。 协调有关部门联合对用人单位招工行为和与外来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情况进行监督,尽可能杜绝用人单位向外来民工收取保证金或押金以及扣押身份证等行为。近二年来,共审查企业自制合同文本 300 多份,取消违法不平等条款 3000 多条,从源头上堵住侵犯外来民工权益情况的发生,并将自发形成的外地建筑队伍和装卸运输劳动力市场纳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有效地控制了此类市场混乱的局面,维护了外来民工的合法权益。 新的一年,我市各级就业管理机构将在省、市劳务输出协调小组和上级劳动保障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创新思维,扎实工作,全力做好农村劳务输入工作,为创建和谐社会、促进全省经济协调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南京:加强领导 群策群力 加快农村劳务输出工作

在省农村劳务输出工作协调小组的领导下,我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 高度重视“三农”工作, 按照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创新思维,与时俱进, 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战略部署,以劳务输出促进农民致富奔小康为指导思想,在落实责任目标、完善政策体系、实现城乡统筹、加强南北交流、优化就业服务等方面着力抓好农村劳务输出工作,为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南北劳务交流工作做出了一定贡献。 2004年立足于机制、体制创新,进一步推动了农村劳务输出工作,主要做法有:

一、明确目标,分工合作,推动农村劳务输出工作顺利开展 小组成立以来,各成员单位始终坚持把促进农村劳务输出作为振兴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劳动力就业结构的重要途径来抓,全力推动农村劳务输出工作顺利开展。 年初,劳动保障部门将吸纳苏北劳动力 6万人(其中宁淮交流2万人)的指标和农村劳动力转移5万人考核目标分解到各区县,指定专人负责,加大考核力度,制定考核办法,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责任体系。教育、工会、共青团、妇联、建工等小组成员单位均从各自工作范围和职责出发,制订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维权等方面的计划和目标。各成员单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集合各部门力量共同做好此项工作,形成全市一盘棋的工作态势。

二、不断完善机制,搭建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平台 目前我市共有 130个街道和镇,其中58家涉农街道、镇已经全部建立了劳动保障所,并配备劳动保障协理员。市劳动就业信息网逐步向劳动保障所延伸,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构建了全市农村劳动力开发转移就业的机构平台。 同时我市已将农村劳动力纳入公共职业介绍机构服务范围,积极为进城农民工免费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职业培训等就业服务。全市 13个市、区(县)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全部免费对外来劳动力开放,并 在服务大厅设立专门服务窗口, 民工只需凭身份证等合法证件就可登记求职。 2002年成立的专门服务于民工就业的安德门民工就业市场也发挥了引导进城农民正规就业的积极作用。政府发动、中介拉动、企业推动等多渠道的劳务输出格局已基本形成,劳务输出的范围不断拓宽。

三、强调以人为本,从政策层面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我市不断调整和完善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有关政策,降低门槛,取消各种限制和收费项目,方便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 04年年初,我市劳动保障部门根据部、省有关文件精神,取消了流动就业证卡制度,我市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所有门槛全部撤除,管理类收费全部取消。另外,劳动保障部门还要求所有用人单位使用农村劳动力都要和城镇职工一样以书面形式签订劳动合同、执行最低工资标准、享受同等的工资待遇、参加社会保险。 目前,我市正在草拟《关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意见》,该意见将对我市农村劳动力就业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和培训补贴制度、维权等提出新的要求、新的做法。

四、加强科技创新,应用信息网络技术提升管理服务工作水平目前,南京市已经建成了覆盖市、区(县)、街道(镇)和部分社区(村)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实现了“一点录入,全市共享”,农村劳动力可免费享受求职登记、推荐就业等“一条龙”的就业服务。同时,我市劳动部门已开始应用自行开发的农村劳动力管理系统,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现已有 15.75万条农村劳动力相关数据录入数据库,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数据统计及服务管理水平。宁淮两市劳动保障部门还建成了宁淮流动就业信息网络,南京的用人单位与淮安的劳动力可以直接在网络终端了解到对方信息,并可进行远程视频面试,为宁淮劳动力对口交流开辟了现代化的高速通道。

五、合理引导就业, 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 为做好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合理引导,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组织、指导, 提高政府主导的劳务输出的组织化、协作化程度,一方面 我市着重培育发展了一批劳务中介机构和经纪人,规范和发展各类农村劳动力转移中介组织,提高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组织化、规模化。另一方面开展有组织的劳务交流招聘会, 04年我市劳动保障、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单位多次组织用人单位下乡举办招聘活动。如04年2月赴栖霞区参加“送岗位、送培训、送政策”活动,帮助缓解当地由于近年来的大拆迁、大开发造成的被征地农民就业压力;04年4月下旬,赴溧水县举办“南京、溧水农村劳动力转移洽谈会”,到场群众近3.5万人,求职报名6091 人,培训报名 224人,政策咨询500多人,意向性求职成功527人。

六、贯彻省委决定,南北劳动力交流成效卓著 04年全年,我市共吸纳苏北劳动力6.2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103.3%,其中吸纳淮安劳动力2.9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149%。 一是 送岗位上门,开展大型劳动力交流活动。 04年,南京淮安两市以政府联合主办、劳动保障局联合承办的方式分别于2月和10月举办了两次大型城乡劳动力交流活动。两次活动南京市共组织了约400家用人单位共近3万个岗位,到场群众近4.5万人,求职报名2.60万人,意向性求职成功1.88万人。南京市政府在活动中向淮安方面捐赠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共计40万元。2月29日,市共青团联合劳动保障局等多家小组成员单位在淮安市洪泽县举办“南京—淮安农村青年转移就业供需现场洽谈会”招聘活动,整场活动达成用工意向5800人。 二是 落实挂钩责任制,加强对口支援。我市的白下、鼓楼、建邺、江宁等 4个区分别与淮安市的4个区建立了宁淮劳务交流挂钩关系,各区县认真落实挂钩责任制,加强信息交流,根据挂钩地区的实际情况定期组织用工单位上门开展招聘活动。我市建筑工程局还与淮安市建筑工程局结成了“帮扶对口支援单位”,与淮安市建筑企业互通企业用工需求信息,并有针对性地对淮安施工企业相关施工管理人员加强组织和培训,帮助淮安市建筑业企业发展有计划的订单劳务。

七、强化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环节,按照“以培训促输出,以输出带培训”的思路, 04年,我市有关部门加大了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工作力度。劳动保障部门积极开展“百镇百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开发计划,04年全年共培训农村劳动力3.1万人。南京和淮安两市劳动保障部门还将“订单式”培训模式应用到了两市农村劳务交流工作中。04年,南京苏宁电器、海尔曼斯等十二家知名用人单位与淮安市十家培训机构签订订单式培训协议。淮安地区4600多名农村青年劳动力分期实施技能培训后,直接输入企业上岗就业。 市教育部门进一步加强了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建设和成教师资队伍建设,现已建立街道(镇)农村成教中心校 77所,区(县)成教中心校7所,从事农村成教工作的专职管理干部已达100余人。成教中心校与企业签订定向培训协议,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近几年来,仅江宁区湖熟镇成人学校就为“金城”集团培训合格员工达500多人。 我市建工部门将今年列为“培训年”,联合劳务输入地教育部门组织培训、鉴定、发证工作,促进“技能培训、持证上岗”工作深入开展。 团市委举办“农村青年创业半月谈”讲座 6期,针对农村青年劳动力,特别是失地农村青年展开职业技能培训。 市妇联注重抓好农村妇女劳动力培训工作,在一些区(县)建立了以缝纫、家政、花艺、编织等适合妇女劳动力的培训种类为主的职业培训中心。 04年培训妇女劳动力达9400人次。

八、坚持依法维权,切实维护农村劳动力的合法权益 为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强化劳动合同管理,对拖欠农民工资问题进行专项整治 ,并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精神,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在遵纪守法、权益维护等方面开展跟踪管理和服务,2004年,我市劳动保障部门集中开展了 “劳动用工、工资支付、社会保险、职业介绍四位一体执法检查” 活动。 执法检查 坚持以规范劳动合同为龙头,理顺了各类用人的劳动关系、工资关系和社保关系 ,打击了各类非法职介机构,逐步建立了预防和解决拖欠工资的长效机制和欠薪保障制度, 为农民进城就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04年全年,我市共为2.3万名民工追回工资3352万元;督促用人单位补签合同7.74万份、补交社会保险费7256.5万元,取缔非法职介92户。 2005 年,我市农村劳务输出工作协调小组将在省农村劳务协调小组的领导下,在各成员单位的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下, 用创新的思路,改革的办法,发展的理念,确保完成各项工作目标。重点在以下五个方面取得突破: 一是统筹城乡就业,发展劳务经济。 将城乡劳动力就业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把控制城乡失业和增加城乡就业岗位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指标,加强考核。制定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规划, 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和失业登记制度。培育一批劳务中介机构和经纪人, 积极引导发展各类劳务中介组织,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 二是政策扶持、多方参与,共同做好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 进一步统筹、整合城乡培训资源,建立起以技工教育、职业指导、技能培训、技能鉴定等为主体,贯通市、区(县)、街道(镇),连接市内外城乡一体的职业技能培训网络,巩固和发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市、区(县)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社会力量办学单位根据企业用人需求,组织农村劳动力开展“定向招生、定岗培训”。 三是鼓励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建立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服务体系。 制定、完善为农民自主创业提供与其他投资主体同等的市场准入制度,出台扶持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的政策、措施,提供完善的服务,定期面向社会征集、择优选取一批适合农民的项目, 优先、免费推荐给有创业愿望的农村劳动力, 鼓励发展特色行业 。 四是实施积极转移就业政策, 积极营造良好就业环境。 建立职业中介机构介绍农村劳动力就业补贴制度,激发职业中介机构介绍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积极性。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制度。采取发放“培训券”等办法,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实行培训补贴。建立鼓励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的扶持政策体系。减收、免收农村劳动力创业项目部分税费。 五是放眼全省,千方百计推动宁淮劳动力交流工作。 加强与淮安市的区域协作,落实劳务南北挂钩责任制,不断完善农村劳动力北输南接的机制,积极拓宽协作渠道、扩大协作规模,推进农村劳动力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的转移。 培育和扶持一批从事宁淮劳务交流的劳务中介机构和经纪人,提高宁淮劳动力交流的规模和组织化程度。

昆山:加强南北劳务合作 促进经济共同发展

2004年,昆山各级各部门以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视察昆山为动力,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两个率先”统揽全局,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扎实工作,主要经济指标在较快速度上持续增长,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70亿元,比上年增长25%;全口径财政收入85.8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1.5亿元,分别增长29.6%和30.5%;完成进出口总额238亿美元,其中出口130亿美元,分别增长71%和8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00元左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左右,分别增长15%和10%。在全国百强县(市)评比中跃居第二位,荣获最佳中国魅力城市称号。 昆山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的成就,是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兄弟县市的大力支持下取得的,近年来 ,我市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做好南北劳务交流合作.自2002年起,沭阳县成为我市新一轮对口帮扶、挂钩合作对象。双方优势互补、紧密合作、共同发展,劳务合作工作成效显著。到2004年底,苏北地区来昆务工人员有18万人,其中,沭阳籍在昆就业人数累计近3万人,他们与其他外来务工人员一起,为我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市场进一步繁荣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为家乡沭阳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收益。可以说,南北劳务合作已成为增强两地交流、促进两地合作的紧密纽带。

一、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南北劳务合作取得明显成效 自建立对口挂钩关系以来,昆山与沭阳两地交流合作进一步密切,劳务合作稳步推进。各级党委、政府,劳动保障部门以及相关工作部门都对劳务合作给予高度重视,投入大量的精力,倾注极大的热情,深入细致开展各项工作,想方设法采集就业岗位信息,仅 2004年,昆山向沭阳提供就业岗位信息52750个,实际来昆务工达8184人。

1、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近年来,昆山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南北劳务合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经常听取劳务合作情况汇报,关注劳务合作工作动态。市委、市政府明确要求劳动保障部门再接再厉,重点立足沭阳,面向苏北,广泛采集和提供就业岗位信息,赴沭阳多次举办招聘专场。市劳动保障部门作为具体承办部门,将劳务合作列为专项重点工作,建立专门的工作班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局长具体抓,确保全面完成劳务交流合作任务。

2、明确责任,全力推进各项工作。为确保完成任务,我市专门建立了工作目标考核责任制,将各项目标任务进行层层分解,落到实处。市劳动保障部门深入到开发区、各镇,落实好每一项具体任务。同时,基层劳动保障部门深入企业采集就业岗位信息,并明确要求优先向沭阳提供,重点镇还明确专人负责采集岗位。劳动保障部门坚持每月召开专题会议,就搞好劳务合作的事宜专题进行研究讨论,建立相应的工作台帐和统计月报制度,做到月初调研分析、月中巡回督促,月底统计汇总,认真分析工作进展情况,以更好地开展下一步工作。

3、主动服务,多渠道采集岗位信息。市劳动保障部门经常性深入企业,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协调,针对企业的不同特点开展工作。对批量用工企业,主动帮助做好招用工的前期准备,协调解决遇到的用工需求实际问题。对新建企业,在筹建阶段就提前介入,积极上门做好宣传工作。依靠良好的服务和细致的工作,全力争取企业的理解和支持,动员企业尽可能招用沭阳籍劳动力。

4、加强合作,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在劳务合作过程中,我市开发区和 10个镇与沭阳的乡镇建立了定向劳务合作挂钩关系,并建立了各自的劳务输入和输出基地,进行一对一的挂钩交流。同时,为加快劳务交流速度,减少劳务合作中间程序,我市在全市范围内进行动员宣传,确定用工量大的122家外资企业和28家民营企业,作为与沭阳长期挂钩的劳务合作企业,明确沭阳驻昆办事处可随时随地与他们联系,采集就业岗位,定向进行劳务合作交流。市劳动保障部门与沭阳办事处建立了联合办公制度,两地劳动保障部门还建立了就业岗位与劳动力资源信息联系制度,实现了从岗位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反馈到正式录用、跟踪服务的良性互动机制,两地劳务费合作交流始终处在正常化轨道。

5、全力以赴,办好劳务招聘专场。我市坚持每年到沭阳举办劳务招聘专场不少于 2次,为办好每次招聘专场,市劳动保障部门都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多次深入企业,采集提供更多合适的就业岗位。同时,全力做好企业的服务工作,减轻企业负担,得到了各类企业的理解和支持。2004年,我市先后2次赴沭阳举办大型劳务招聘专场,共组织51家用人单位,提供就业岗位信息8246个,达成用工意向2923人次。今年2月18日,在春节上班的第二天,我市又组织26家用人单位赴沭阳招聘,提供就业岗位信息2826个,达成用工意向1691人,当场录用281人。

二、加强合作,完善服务,开创南北劳务合作新局面 昆山与沭阳的劳务合作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明显成效,为继续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苏北发展的战略,推动南北对口挂钩合作, 3月1日、2日,市委曹书记率领我市党政代表团赴沭阳进行对口交流活动,签署了两地2005年度挂钩合作协议,昆山将在产业转移、劳务合作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合作力度,促进南北两地经济共同发展,实现“双赢”。

1、加强培训,切实提高劳务人员的技能素质。随着我市企业产业层次的提高和产品的更新,对企业员工的工作技能和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一方面为沭阳方面提供培训经费,积极支持沭阳加强对来昆务工人员的培训;另一方面由市劳动保障部门组织对外来务工人员进行培训,以上门培训、订单培训等形式,已为 112家企业培训外来劳动力25124人。同时,积极支持配合企业自主培训外来员工,为企业发展提供更高技能的劳动者。

2、优化服务,积极做好劳务输入的服务工作。我市相继取消了外来人员就业使用管理费、企业使用外来人员的审批和外来人员外出就业登记卡。去年,我市又解决了外来人员因一时不能提供婚育证明而影响录用备案的难题,现在只要企业承诺在规定时间内补齐材料,即可先办理录用手续,使他们与昆山本地人一样,进入劳动力市场平等竞争择业,并统一纳入我市就业管理与服务范围,与本地职工一样享受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等待遇。

3、加强执法,依法维护外来人员合法权益。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以规范企业的用工行为和提高职工的维权意识。同时,进一步加大执法监察力度,认真做好日常巡查,积极开展专项检查。在我市去年 5月底组织的“ 劳动保护和农民工劳动保障权益保护专项检查”过程中,发现一台资企业在使用几名沭阳籍职工时有违法行为,劳动监察部门当场责令企业整改,补签了劳动合同,补办了社会保险,有效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

4、加强组织,努力巩固双方劳务合作成果。我市在招商引资、人才招聘等各个环节,多渠道、多形式宣传推介沭阳,优先向企业推荐沭阳籍劳动力。根据企业用工量逐年增加的趋势,我市将进一步狠抓落实,尽可能多吸纳苏北劳动力。今年,我市将继续向沭阳提供就业岗位信息不少于 5万个,组织转移沭阳籍劳动力6000名以上,为沭阳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提供100万元,改善办学条件。

加强劳务合作交流是一项长期性工作,今后,我市将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创新工作,加大力度,切实做好南北劳务合作,促进两地经济共同发展。

宿豫区:实施“四全工程” 促进“三个转变”

全面提升农村劳务输出工作水平

宿豫区地处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区,全区农业人口 54 万,占总人口数的 80% ,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 19.4 万人。为了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推进农村劳动力内转外输,近年来,我们在全区大力实施以全员普查、全员培训、全员就业、全员转化为主要内容的“四全工程”,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由人口向人力、由人力向人才、由人才向资本的转变。目前,全区有组织培训、输出各类专业技术型劳务人员 8.9 万人,占农村在外务工人口 80% 以上,全区年劳务收入 10 亿元以上,劳务输出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坚持全员普查,着力构建农村劳动力信息库 建立完善、高效的劳务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了解和发布劳务供求信息,是实现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一个重要环节。自 2003 年开始,我们坚持从摸清底数、夯实基础入手,对全区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进行了全面普查登记、分类建档。 一是逐户调查,逐一登记。 各乡镇专门成立由劳动、农经、统计等部门组成的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工作组,登门入户开展调查,将全区劳动力的基本底数、就业经历、技能水平、学历层次、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登记造册,录入微机。 二是梳理分类,建立档案。 在全员普查的基础上,我们对全区 50 岁以下的男性和 45 岁以下的女性劳动力,按照年龄、学历、技能水平等分别进行梳理分类,建立档案,并录入区农村劳动力资源数据库。目前,全区已为 31.2 万农村劳动力建立了档案,真正做到了“人人有表、村村有帐、乡乡有库”。 三是形成网络,畅通信息。 2004 年,区政府在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挤出 200 万元,用于区劳务信息中心和乡镇信息站的建设。区劳务信息中心配置了电子显示屏、触摸屏等硬件设备,设立了失业登记、培训登记等 10 个窗口;全区 17 个乡镇的信息站全部实现了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六个到位”。同时,我们启动了农村劳动力资源管理系统,实现了区、乡两级联网,对全区劳务信息管理系统实行动态管理,使区劳动主管部门、各类培训主体、社会中介机构和区内外企业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劳务信息。

二、坚持全员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 。为切实解决农村劳动力低学历、低技能、低报酬的“三低”问题,实现农村劳动力由体能型向技能型、待业型向择业型、打工型向创业型的转变,近年来,我们通过调动各方力量,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了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有效地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通过“两后双百”开展培训。 2003 年,我们在全省率先实施了“两后双百”工程,即对初中、高中毕业后不能继续升学的学生,百分之百组织技能培训,百分之百实现输出就业。为确保让每位“两后生”都能如期参加培训,我们组织乡镇、教育部门、劳动保障部门、培训机构、学生及家长签订“五方联保协议”,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再收费,由区财政安排 100 万元设立了“两后”培训专项基金,为参加培训学员垫付培训费用。两年来,全区共培训“两后生” 8360 人,适龄学员已全部实现就业。 通过职教集团开展培训。 全区原有 2 所职中、17 所乡镇成人学校、48 家社会培训机构,但普遍规模偏小、设备简陋、师资薄弱、经费匮乏,与我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要求极不适应。为了整合资源, 2003 年初,我们以区职教中心为龙头,以职业学校、成人学校、进修学校以及部门、行业和社会力量举办的各类培训机构为依托,以民有民营为发展方向,组建了宿迁职业教育集团。职教集团广泛吸纳政府部门、行业、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办学。目前,职教集团年培训能力达 3 万人,两年来已培训各类劳动力 4.2 万人。 通过社会培训机构开展培训。 为了最大限度地为农民提供方便、快捷、实用的职业技能培训,我们将各乡镇闲置的农具厂、粮管所、供销社及行政村合并后闲置房屋盘活,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培训机构,引导他们主动承担培训任务。对工作积极、任务完成好、成绩突出的培训单位,由区财政按每培训一人给予 20 元的奖励。目前,全区已创办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学校 89 家,年培训能力近3 万人。

三、坚持全员就业,大力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劳务输出作为“第二政绩”,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政策上全力扶持,在渠道上不断拓宽。 强化组织领导。 为了切实加强对农村劳务输出工作的领导,区委、区政府专门成立了由农工、农业、教育、劳动保障、财政、科技等部门组成的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一名区领导专门负责; 各乡镇、村居也都相应组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办事机构。同时,区委、区政府还把劳务输出工作列入每年为民办实事项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考核体系,进行重点督查考核。 拓宽就业渠道。 坚持“政府推动、多方参与、市场运作”方式,紧紧抓住与张家港南北挂钩合作契机,积极组织大规模的劳务输出。为促进双方在劳务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我区与张家港市每年都要举办大型专场招聘会 2 — 3 次。 3 年来,张家港本地企业为我区提供用工岗位 3.1 万个,张家港在宿豫企业提供就业岗位 6000 多个。为了进一步开拓苏南、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劳务市场, 2004 年,我们在这些地区共设立了 16 个经济联络处,分别由一名区领导带队长期驻外,一方面开展招商引资,一方面捕捉务工信息,促进与外地企业的劳务合作。通过联络处的协调对接,去年以来,全区已有 4.9 万人被输送到南方发达地区就业。 抓好跟踪服务。 我们始终把对外出务工人员的跟踪服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对内延伸到村组农户,对外延伸到工厂车间。对成建制输出 20 人以上的企业,由组织人事部门选派一名机关工作人员跟踪服务,与输出人员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协助企业对输出人员加强管理的同时,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目前,全区已选派 58 名机关干部进驻苏南、浙江等地的劳务输出合作企业。此外,各乡镇还通过开展农忙帮工等活动为外出务工农民家庭的生产和生活提供及时便利的服务,确保劳务输出人员在外安心工作。

四、坚持全员转化,大力营造全民创业的浓烈氛围 “外出打工,回乡创业”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 最终实现农村小康的最有效途径。近年来,我们在抓好劳务输出工作的同时,积极鼓励、支持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促进农村劳动力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由农到工的转化。 营造氛围,鼓励创业。 每年春节期间,区委、区政府都专门召开外出务工暨回乡创业人员团拜会,组织乡村干部登门拜年,鼓励外出务工有成人员破除传统观念,摒弃小富即安、小成即满的守摊子思想,抢抓政府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机遇,利用我区低交易成本、低创业成本的“双低”优势回乡创业。通过 树立典型、宣传典型,在全区营造了“劳动为本、创业立身”的浓厚氛围。 出台政策,扶持创业。 2003 年, 区委、区政府专门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私营个体经济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的意见》等文件,在土地使用、税费征收等方面为回乡创业者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一大批在外务工有成人员纷纷带着资金、带着技术、带着项目、带着订单,同时也带着建设家乡、报效父老乡亲的强烈愿望,回乡创业,发展当地经济。 2003 年以来,全区回乡人员共创办各类经济实体 1230 个、公司 158 个,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 2.1 万人。 倾情关怀,帮助创业。 我们要求全区上下要把回乡创业农民与招商引资客商同样对待,同样扶持,同样服务,在感情上贴近他们,在事业上支持他们,在生活上帮助他们,为他们提供及时、周到、高效的服务,真正做到想他们之所思、急他们之所需、解他们之所难。

各位领导、同志们,我们在农村劳务输出工作中,虽然做了一些探索性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与兄弟县区相比,也还存在很多不足。我们决心乘这次会议的东风,以开拓创新的发展理念,继续深入地实施好“四全工程”,促进我区农村劳动力的“三个转变”,为实现富民强区的奋斗目标,为全省的“两个率先”作出应有的贡献。

强化技能培训 完善服务体系

全面深入地推进农村劳务输出工作

连云港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程学光

2004年,为加速推进农村劳务输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致富农民,快速崛起,连云港市农村劳务输出协调小组办公室和我本人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全省“两个率先”和全市“全民创业”工作大局,坚持“政府推动、多方参与、市场运作、完善服务”的工作原则,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农民技能培训,完善输出服务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全面推进了全市农村劳务输出工程的开展。全年在外就业人数达55.56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3.24%;新增农村劳务输出6.5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30%;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达15%。农村劳务输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为全市农村百万农民大转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加强部门协作配合,提高劳务输出领导水平。去年,根据市委市政府要求,农村劳务输出职能划归劳动保障部门,成立农村劳务输出工作协调小组,并将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劳动保障部门。为此,我充分 发挥协调小组办公室龙头带动作用,主动协调,积极配合,全面推进农村劳务输出工作。 首先是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合力。 牵头 22个 协调小组 成员单位建立“连云港市职业培训联席会议制度”,共同做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与财政部门协调建立农村劳务输出培训专项资金,形成正常的财政投入机制;与扶贫部门建立农村贫困人口技能培训机制;与宣传部门共同营造农村劳务输出的良好氛围。定期召开小组成员单位会议,建立经常性会商机制。 其次是细化部门分工,强化目标考核。 按照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在农村劳务输出工作中承担的工作内容确定目标,并作为年度考核重要内容。与各县区签订目标责任状,并层层分解,落实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目标责任体系。 特别是在乡镇,我提出主要依托“一个平台,三个中心”,即劳动保障事务所,乡镇农村劳务输出服务中心、劳动力技能培训中心、法律援助中心, 使乡镇成为农村劳务输出的主要组织载体。 对劳务输出工作目标按照序时进度要求跟踪检查,形成按月考核、每季通报、半年检查、年终评比的工作制度 ,同时不定期对培训机构运行情况、输出基地建立情况进行督查,确保劳务输出工作抓出成效。年末,超额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劳务输出悬赏目标,市委、市政府、市人大等部门对全年的劳务输出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二、突出农民技能培训,促进劳务输出深入开展。当前,只有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才能使劳务输出工作有质量、有规模、有突破。因此,我提议建立专门组织统筹培训,并得到市政府同意,成立了市职业培训联席会议,加强对农民培训方面的指导、协调。 一是整合现有培训资源。 在协调小组办公室的指导下,对职教、成教及各类职业培训学校按照集团化、产业化的要求,组建了赣榆县职教中心和东海县劳动技能培训中心等年培训 4000人以上的农民培训示范基地,大力开展农民特别是农村不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培训。 二是鼓励兴办民办培训机构。 扶持引导单位和个人举办的各类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开展针对性强、实用性广、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 三是完善资金投入机制。 在协调小组办公室积极争取下,财政部门加大了资金投入,市级财政每年按全市农业人口人均 0.1元标准安排农村劳务输出专项资金;县(区)财政每年分别按本地区农业人口人均1元(2元)标准安排专项资金。与上级补助资金统筹使用,统一建立农村劳务输出专项资金。 四是试行“培训券”制度。 去年初,我带领有关处室负责人到浙江考察劳动就业工作,回来后,结合考察成果,创新了培训办法,积极探索直接补贴农民培训经费的办法,并协调 50万元财政资金在全市范围内试行农民“培训券”制度。今年,将进一步总结经验,完善办法,全面推行农民“培训券”制度。 五是强化品牌意识。 我一直强调要在一定区域、行业和培训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做大做强,打造连云港劳务品牌。如今,我们已 基本上形成了赣榆县“建筑劳务”、东海县“服装缝纫”、灌云县“月嫂家政”、灌南县“服装针织”、连云区“茶叶制作”等一批劳务输出培训品牌特色。下一步,我们将继续 在建筑、缝纫、纺织、机械、电子、家政、水产加工等专业(工种)形成劳动力品牌优势,并 主动 到经济发达地区召开劳务推介会、说明会、洽谈会等, 宣传连云港劳动力的特点和优势,发挥品牌效应,全面推动连云港劳务输出工作。

三、扎实开展南北交流,提高劳务输出工作成效。近年,我市进一步完善了农村劳动力北输南接机制,形成了政府组织引导、多方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农村劳务输出新局面。 2004 年,协调小组办公室又进一步加强与镇江等苏南地区的联系,不断扩大劳动力交流合作层面。全年共举办南北挂钩招聘洽谈会 14 场, 共向对口交流城市镇江市输出劳动力 16100 余人,向 我省苏南地区输出劳动 力 58000 余人。 南北劳动力交流既做出气势,更注重实效;既搞活现场,更注重跟踪服务。为了将南北劳动力交流工作经常化,加强用人单位与农民联系的及时性,不断提高挂钩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我提出了劳务输出“大蓬车”工程。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自筹资金改装专车作为农村劳务输出的“大蓬车”,深入到乡村集市、田间地头,为农民兄弟送政策、送信息、送岗位、送技能、送指南,把“大蓬车”建成农民劳务输出流动的职业介绍所、政策咨询窗、就业信息宣传栏、南北劳动力交流平台。 为做好劳务输出宣传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组织力量专门编印了 5万份《外出务工指南》、《创业指南》、《外出务工维权指南》等通过“大蓬车”分发到农民手中。

春风化雨,情系三农。日前,为落实劳动保障部和省厅布置的“春风行动”,我们利用春节期间返乡民工相对集中的有利时机,结合我市实际在全市范围开展了以“树典型、送岗位、送政策、送温暖、创品牌,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为主题的农村劳务输出“春雨行动”。全市各县区紧紧围绕宣传发动、慰问座谈、招聘洽谈、品牌推荐、维权服务五个方面扎实、有效地推进农村劳务输出工作,截止正月底,全市外出务工人员已达 50多万人,连云港市再次掀起了农村劳务输出工作的新高潮。

四、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提升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 。我深刻地认识到,要想使农村劳务输出工作成规模、上台阶,只有提高组织化程度。为此, 我们通过加强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建立以公共职介机构为龙头、各级乡镇劳动保障所为主干、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村劳动力市场体系,不断提升组织化程度。 一是加快城乡就业服务机构和场所建设。 针对全市劳动力市场建设滞后的实际, 2004 年,我提出了“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观念,千方百计筹集资金按照 “高标准、高质量、高要求”方针 建设 劳动力 市场。全市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在劳动力市场建设方面投入近1700 万元,其中 1300 万元为自筹资金。目前全市建成的劳动力市场中被省评定为四星级的一个,三星级的三个;灌云县、灌南县、新浦区劳动力市场今年上半年将建成。 二是大力发展专业型劳务公司。 协调小组办公室鼓励发展以劳动力资源开发为核心、以劳动力资源经营管理为主业,集用工考察、信息发布、人员招聘、技能培训、职业中介、组织输送和输出后跟踪服务为一体的劳务公司。发展境外劳务输出,带动农村劳动力走出国门,全力拓展海外劳务市场。 三是鼓励基层兴办中介机构。 充分调动基层农经部门、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积极性,兴办劳务中介机构,拓展职介服务功能,提高农村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打破职介市场准入门槛,构建公平竞争平台,放手发展民营职介机构,大力培育和扶持劳务派遣型组织,提高劳务输出市场化程度。 四是净化劳动力市场环境。 积极开展劳动力市场检查,进一步加大对劳务中介机构的监察力度,坚决打击非法中介机构和非法中介行为,维护劳动力市场秩序,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新的一年里, 我们将继续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构建和谐社会为根本任务,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农村劳务输出工作的指示精神,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全面推进,使连云港市的农村劳务输出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实现“两个率先”作出积极贡献。

第11篇:劳务输出工作总结

劳务输出工作总结

根据2014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精神,我县劳务输出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我县“打工经济”战略就业,发展经济为目标,将输出工作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措施来抓,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精心指导下,在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我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始终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劳务输出工作,结合我县实际,充分发挥我县劳动力资源优势,全面掌握全县劳动力资源现状,努力将劳动力资源转化为劳动资本,促进农民增收,切实解决好我县贫困群众的温饱问题,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现将劳务输出工作总结如下:

一、劳务输出基本情况

近三年来,劳动力市场共接待咨询人数3万多人(次), 办理免费求职登记7605人,办理用工委托登记156家(次),累计发放宣传资料56300份,共播108期电视公告,共举办招聘洽谈会72次,提供就业岗位2650个;并成功推荐就业6300人(次),其中组织输出3650人(次),自谋输出2650人(次),就地转移1422人(次)。多年来,职业介绍工作在上级部门的关怀和指导下,劳务输出工作也得到了进一步的

- 12

进一步加强与劳务基地的对接与联系,及时掌握劳务市场需求状况,引导劳务人员合理有序输出。同时要充分挖掘本县用工岗位,紧紧围绕“兰坪县环邦卤水治理开发责任有限公司”和“啦井中心校”食堂试点用工单位,动员我县劳动力在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创业人员等领域就近就地务工。

(三)加强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工综合素质。

坚持以“适时、适地、适才,实际、实用、实效”为基本原则,针对外地用工和企业用工需求以及农民工的不同特点,加大转移就业培训力度,大力开展“订单式”、“对接式”、“储备式”技能培训,提升全县农民工技能水平,增强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对有资金、有技术、有创业愿望的返乡创业人员,开展SYB创业培训,提高其创业能力;对劳务经纪人和带头人开展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等一系列知识培训,切实规范其市场运作行为,提高依法经营水平。

(四)鼓励回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建立务工返乡人员创业信息库,多方收集市场信息,通过各种途径把信息及时传递给有创业愿望的农民工,举办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班,提供小额担保贷款支持,增强他们的创业能力和适应市场变化、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使更多的“打工者”成为“创业者”,促进经济回流,发展地方经济,带动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五)发展劳务中介机构,培育壮大市场载体 进一步培育壮大市场载体,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劳务中介市场行为,要充分发挥劳务中介门路广、反应灵、信息多、

行动快的优势,把“劳务中介”和“ 劳务基地”有机联系起来,建立资源共享、有序竞争的输出机制,搭建起市场需求与市场供给的对接平台,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为我县劳务输出建立更好的服务平台。

二○一四年九月三日

- 5 -

第12篇:劳务输出去向

劳务输出去向:省外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地。其中:京煤集团长沟峪煤矿现有我县籍务工人员400余人,鑫方盛集团现有我县籍务工人员200余人,天津中集集装箱有限公司现有我县籍务工人员150余人。省内主要集中在晋城、长治、太原等地。其中:晋煤集团宏圣公司现有我县务工人员400余人,晋城富士康现有我县务工人员2024人。

第13篇:劳务输出合同书

劳务输出合同书

甲方:

乙方:

甲乙双方本着“友好合作、平等互惠、优势互补”的原则,就委托招收保安人员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根据公司业务的需要,委托乙方为甲方招收保安人员服务;乙方根据甲方授权范围及服务要求,为甲方招收保安人员。

二、乙方服务范围:

1、根据甲方业务需要代理甲方业务的相关工作;

2、提供所招收人员的相关资料,包括身份证复印件,确保证件真实有效;

三、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1、甲方有权监督乙方的工作质量。

2、甲方应提供所需人员的工作岗位并负责岗位培训;甲方同时负责为员工购买人身意外保险和重大疾病保险。

3、甲方应按月付给保安人员的劳动报酬,每人月工资标准为2300——2500元,退伍军人的月工资标准为2500——3000元;工资按月付给员工,并为员工提供免费吃住。

4、甲方在员工工作满一月后,即报销员工前往上海的车费。

5、甲方应按月支付乙方劳务输送费用。甲方每月支付乙方的费用按照乙方为甲方输出的人员总数计算,每人付给人民币贰佰元整(即人数×200元的总额),如果有输出人员工作未满一月,即不计入当月人数。

四、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1、乙方按照甲方要求招收18至50周岁、身高1.70m以上且无法律前科的男性公民,。

2、乙方应教育所招人员遵守甲方的劳动纪律和就业规则,服从工作安排。

3、乙方应享有甲方应支付报酬的权利。

五、其它约定:

1、协议履行期间,任何一方、任何原因要求终止或者变更协议的,均应提前15个工作日天以书面形式通知对方,由甲乙双方协商决定。

2、本协议一式两份,甲方乙方各持一份,协议经双方签字或盖章后生效。有效期自 ___年 ___月 ___日至 ____年___月___日止。

甲方(签字):乙方(签字):

2011年10月 日2011年10月 日

第14篇:劳务输出宣传材料

劳务输出宣传材料

发展劳务输出,对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减轻城镇就业压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应树立外出务工光荣,市外就业的新理念,农村青年走出一步天地宽的新观念。

杜郎口镇劳动保障所是茌平县劳动局的下属分支,直接管理杜郎口镇的劳务输出工作。市、县、乡各级党委、政府非常重视劳务输出工作。杜郎口镇党委、政府更是如此。我所管理规范、信息可靠(县劳动局提供信息和我镇外出考察获取信息,签订劳动合同),服务周到。本站愿谒诚为有志外出青年出谋划策,共谋发展致富之路。

联 系 人:马洪玉孙玲

联系电话:4542011

杜郎口镇劳动保障所

二0一 0年三月六日

第15篇:劳务输出基本情况

鸿 畅 镇 岘 口 村 劳 务 输 出

基本概况及简介

岘口村位于鸿畅镇西约3公里,濒临禹神公里,与神后搭界,西靠凤翅山,东靠玉皇山,全村东西长约4公里,该行政村有7个自然村组成,12个村民小组, ,全村耕地面积1300亩,人口1580人,总劳动力814人,富余劳动力186人。其中16岁以下383人,16—59岁985人,60岁以上老人212人。村人力资源和劳动创业办公室为村民提供创业培训、创业指导、求职登记、职业培训、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

近年来,该村立足自身自然资源贫乏、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均耕地少等实际,依靠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走出了一条富民强村的阳光大道。今年1—6月,该村已向北京、广东、江浙一带输出农民工78人,较上一年增加21人;就地转移460人,返乡后二次就业人数25人,返乡后二次外出人数36人,组织人员参加再就业培训16人,组织人员参加创业培训15人,2009年我村农民人均劳务收入8500元,占我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5.3%,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该村年可实现劳务经济达到500多万元,形成了以从事保安、服务、运输、陶瓷加工为主的特色劳务品牌,是远近闻名的劳务输出专业示范村。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认识再提高,观念再更新。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认识,狠抓落实,制定和完善劳务输出工作的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增强劳务输出工作的有序性和实效性。加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新

观念的宣传教育,克服“守着山门过清闲”、“高不成,低不就”等旧观念。

(二)加大劳动技能培训力度,提高输出人员素质。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化分工的细化,劳动力市场对用工的条件和要求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单靠卖体力活的用工已不再是劳动力大市场的主流,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劳动力已日益受到社会各行业的欢迎和青睐。提高劳务输出组织程度,根据劳动力需求,加大对输出人员的技术技能和法律政策知识培训。

(三)培育较为稳定的输入基地,减少回流率。加强与输入地有关部门的联系,实行跟踪管理,是做好劳务输出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把人员输出去,不是劳务输出工作的全部,而是这项工作的开始。主动与输入地有关部门加强沟通和联系,建立稳定的输入基地,经常到输入地进行走访、了解,切实为输出人员排忧解难,使广大输出人员能安心、安全地在异地生存发展。

(四)加强管理服务,切实保护输出人员的合法权益。一是要把我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奔小康工程的重要工作来抓,专门抽调人员,组建机构,落实责任,及时协调解决劳动力转移中的困难和问题。二是劳动力管理机构要根据市场的用工需求,有计划地开展劳务输出,避免劳动力资源流动的盲目性。三是研究制订有效的管理措施,解决劳务输出人员在户籍地的权利、义务不落实问题。

岘口村就业创业办公室

第16篇:劳务输出工作总结

年度劳务输出工作总结

///年度我县劳务输出工作,在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及省州的关心指导下,克服困难,迎接挑战,不断创新,狠抓农民工技能培训,切实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转移就业助民增收服务,使劳务输出工作举得了一定的发展,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作完成情况

1、一年来,全县共完成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19365人(次),占州下达年度目标任务数的215.2%,其中有组织转移农业劳动力1205人,占州下达年度指标任务数的100.4%。全县在外务工人员总数6.43万人,年劳务收入达3.54亿元,其中新增转移就业经济收入6225万元,促进农民人均增收201元。

2、开展完成农民工技能就业培训1336人,占州下达年度目标任务数的178.1%。其中完成创业培训60人,占州下达年度目标任务数的120%;劳动预备制培训389人。

二、工作措施

(一)勇于探索创新。年初,为使我县劳动输出工作不断迈向新台阶,再创新业绩,我县主动出击,加强与输入地劳动部门及用工企业的沟通联系,县人民政府分管副县长亲自带队,深入输入地江苏、北京等地考察,建立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安置基地。

(二)转变宣传方式,促进劳动者就业。春节前后,我县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走乡入镇开展劳务输出宣传工作,在各乡镇集 1

市发放宣传资料,如发放农民工岗位培训教育读本、打工须知、进城务工维权手册等共计15000余册,以此提高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知识和技能。二是在县城客运汽车站、劳动力市场、中心街道等地方,大力开展《劳动法》、《合同法》、《就业促进法》、《贵州省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办法(试行)》等有关政策法规的宣传,为农民工提供有关劳动就业政策法规咨询服务,切实提高劳动者政策及法律法规素质,正确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推进和谐就业。

(三)狠抓技能培训,促进新增转移。我县针对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年轻、有文化基础、可塑性强等特点,大力开展转移岗前就业技能培训。我们主要是以劳动就业、农业、扶贫、职校等相关职能部门为载体,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特别就业技能培训等就业培训项目,以订单、定点和定向培训为重点,按照用人单位的用工需求,实行培训与输出互动,有针对性地组织农村劳动者进行劳动技能培训,提升就业层次,保障转移就业稳定成功率,有效促进新增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

(四)狠抓劳务协作,深化组织输出。为抓好劳务协作,促进劳务输出,我县积极向外多方联系,大力组织举办劳务招聘会,帮助农民工解决就业难问题。今年成功举办了“、、、、、、、、、、、、、、、、、、、、、”等,为农民工便利择业,促进转移稳定就业,提供了有效服务。

三、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劳务输出办公业务经费紧缺,严重制约劳务输出工作的

高效开展。由于我县是财力有限,拿不出相应经费用于开展劳务输出工作业务,劳务输出又不能收取农民工的钱,开展劳务输出工作压力很大。建议上级劳动部门给予解决一定的劳务输出办公业务经费,使之更好地抓好工作。

第17篇:劳务输出调研

农村劳务输出状况调查

为了深入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基本情况以及劳务

输出对整个农村社会的影响,从4月20日开始我对平湖街道办事处所辖的16个村,进行了实地走访、抽样调查,现对我的一些调研情况以及心得作以下汇报:

一、掌握的基本情况

平湖街道办事处积极开展城乡统筹就业工作,积极发挥街道劳务输出基地作用,通过加强对外协调,广泛联系,积极争取,2011年全街劳务输出人数达13119人,其中境外业务输出2001人,境内劳务输出11118人,劳务经济收入实现91117元。同时对城乡失业人员进行多渠道多形式安置,其中就业岗位开发117人,实现就业51人,创业促就业成功项目4个,办理《再就业优惠证》95个,为失业人员办理保证全国申请手续151人。

二、几点体会

1、通过对劳务转移输出工作进行调查,发现农村劳务输出已形成了一个农村经济的产业,在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解决农村就业、积累返乡创业经验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实现小康的宏伟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农村人口能否实现小康。而劳务输出则为农村人口增收致

富起到了最为直接和有效的作用,劳务输出,不仅能为输出者自己创造就业机会,也能直接或间接为未输出劳动力增加一定的就业机会。

3、劳务输出不仅对劳务输出者本人及其家庭产生重要

的影响,也会通过多种方式影响输出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如部分外出打工的人员在外劳务输出赚了一定的钱以后,回乡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几点思考

要扩大农村劳务输出,使其形成劳务经济,长远有效地提高农村经济水平,提以下建议和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促进择业就业观念的转变。要扩大农村劳务输出,首先要求各级党政领导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政策上大力扶持,要求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责,尽其所能,要在全社会营造“困难、困难,困在家里就难;出路、出路,出去才有路”、“外出务工光荣,劳务输出致富”、“一人打工,致富一家”的浓厚舆论氛围,使农村劳动力思想解放,观念更新,认识提高,消除顾虑,自觉、主动、勇敢地走出去。要进一步增强市场就业,择业的竞争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2、强化劳动力市场建设。第一,要狠抓职业介绍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培训;第二,进一步加大劳动力供需信息的收集力度,组织精干力量专门从事信息的收集、发布工作。

3、强化职业培训,提高劳动力技能含量和法制意识。动员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是基础性。

4、制定优惠政策,吸引返乡创业者。输出劳务,引回人才;输出劳动力,引回创业者。农村劳务输出不能仅仅停留在输出的层面,我们要有输出劳动力,使他们换脑子、增才干、抓信息,积累创业经验的初衷,从输出开始就为他们返乡创业或异地创业埋下“伏笔”,待条件成熟时给予大力扶持,为他们提供创业平台,从而达到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滚雪球”效应。

5、强化社会保障功能,抓好维权服务,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依法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是外出务工人员的迫切愿望,也是推动农村劳务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

第18篇:劳务输出协议

劳务输出协议

甲方:霍州煤电集团洪洞悦昌煤业公司(以下简称悦昌公司) 乙方:霍州煤电集团汾河多经经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汾河多经)根据悦昌公司的生产需要,双方本着和谐共建平等互利、自愿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订立本协议。

一、劳务输出岗位

1、

2、

二、双方权利和义务

(一)甲方

1、所有劳务工必须按照汾多办字(2008)12号文通知精神要求的年龄限制使用。

2、有权安排劳务工作,知道督促劳务工当月工作任务,对当月工作进行考核,并体依据当月的考核结果根据有关规定考核结算当月劳务工资。

3、对在用劳务工应视同在职员工进行管理,按企业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考勤、考核、奖惩和兑现。

4、劳务工服务期间的个人劳动保护用品由甲方按规定发放,发生工伤或职业病危害的费用由甲方负担。

(二)乙方

1、负责同向甲方输出使用的劳务工签订劳动合同书,甲方提出解聘和辞退劳务工时乙方同时解聘该劳务工合同,对劳务输出员工要单独建立档案、单独统计、单独管理。

2、负责搞好劳务输出员工的日常管理和其它时间的处理工作。

3、负责根据甲方劳资部门核定的劳工工资额连同管理费开据劳务税票进行结算入账,筹措资金保证劳务工能随月按时开资。

4、对劳务工的福利待遇按照劳动者同乙方签订的劳务合同执行。

5、有权对不服从管理的劳务工进行辞退。

三、其它

1、结算程序:每次月底由悦昌公司人力资源部将劳务工上月工资核定总额,出具劳务工费用单,经悦昌公司人力资源部审核签字,矿长批准同意后,报汾河多经公司结算。

2、外行资金由总公司财务处按月拨付。

3、劳务管理费取费标准为15%,税金5.58%,计20.58%。

4、根据国家政策调整相应的收费时甲方负责相应的费用。

5、新增(减)劳务工直接根据本协议调整当月劳务费用额,不再另行签订协议。

6、为方便管理,后勤口的劳务工由多经公司直接开资,生产口使用的劳务工工资由悦昌矿直接从多经财务提取,由悦昌公司统一发放。

7、固定工按月结算应付工资总额,收缴51.5%的“四险一金”。

8、劳务工按月结算应付工资总额,收缴41.5%的“三险一金”。

9、季节性用工增加人员须经双方同意,签订劳务合同方能上岗。

四、未尽事宜双方协商解决。

五、本协议期限:年月日至年月日,期限暂定为月。

六、本协议一式四份,甲、乙双方各两份。

甲方:霍州煤电集团洪洞悦昌乙方:霍州煤电集团煤业公司汾河多种经营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法定代表人:

委托代理人:委托代理人:

签订日期:年月日

第19篇:劳务输出工作计划

2012年新华街道认真贯彻落实市区就业局关于劳务输出工作的各项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促进就业这一中心,做好离岗、失业职工的分散就业工作。以搞好劳务输出为核心,以加强培训和落实异地就业岗位为突破,从关注离岗失业职工就业后的各项保障为切入点,积极组织离岗失业职工开展劳务输出工作,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加快服务阵地建设,使广大离岗失业职工拓宽就业门路,找到自己合适的就业岗位。以下就是对我们街道本年度劳务输出工作的简要计划:

一、提高对劳务输出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强化劳务输出工作。

为切实加强街道的劳务输出工作,街道党、工委将进一步从政策上、体制上为劳务输出创造有利的环境,街道将成立以工委书记为组长,分管主任为副组长的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街道所辖各社区也要成立由社区一把手负责的相应的劳务输出组织机构。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实现层层落实、层层负责、层层关注的新局面,把我街道的劳务输出工作从基础上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加强培训,以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的技术技能水平。

开展特色培训和对口培训,把用工需求与技能培训衔接起来,通过就业指导、技能培训、考核发证、推荐上岗等方式,实行先培训后输出。充分利用现有的培训渠道,按照“定点培训,定性培养,定向输出”的要求,做到先培训,后就业,提高我街道外出务工人员的综合素质,以适应就业岗位的需要,从而突破行业、岗位的条件限制,进而实现质的飞跃和量的突破。这样既提高了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同时又保障了劳务输出的稳定性,为劳务输出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规范管理,完善服务,抓好典型,搞好示范。

为保证外出劳务输出人员的合法利益得到充分保障,我们将严格规范劳务输出秩序,做好用工单位考察,合理引导劳动力输送,杜绝盲目输出现象的发生,积极探索政府引导、企业订单、人员培训三位结合的新形式,千方百计扩大输出的地域和规模。加大对外出劳务输出人员致富典型的宣传力度,用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典型进行现身说教,来告诉那些持等待观望甚至怀疑态度的人,使他们尽快加入劳务输出的行列,早日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

四、加快实施“异地转移”战略,拓宽劳动力跨区流动渠道。

充分利用原有多年的北京、河南等省市劳务输出基础,积极开拓新的输出基地,加快本地劳动力向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地区输送速度。加强与外地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沟通,为外出务工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做好输出人员的跟踪服务工作,切忌一锤子买卖,对用工单位和劳务输出人员不了了之的做法是最不可取的。实维护用工单位和劳务输出人员双方的权益,提高劳务输出效率。

五、认真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努力提高劳务输出干部队伍的素质。

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保障和政治优势,在劳动力资源转移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尤为重要,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快劳动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省、市、区关于劳动力资源开发的文件精神,以促进街道劳动力就业,实现居民增收为出发点,与时俱进,团结协作,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我街劳务输出工作的新局面。

第20篇:劳务输出工作制度

劳务输出工作制度

一、建立劳动力及富余劳动力资源库、劳动技能和择业意向档案,做到一村一册、一人一卡。

二、主动全面掌握用工信息,及时采取多种方式发布信息,保证用工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三、与外出用工单位依法签定《劳务输出协议书》,确保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四、监督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依法签定《劳动合同》,维护劳动关系双方的合法权益。

五、建立输出人员定期回访制度,巩固劳务输出基地,扩大劳务输出规模。

六、建立长效帮扶机制,解除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确保年度劳务输出任务的完成。

劳务输出合同
《劳务输出合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