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生理学笔记(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20 18:08:36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运动生理学笔记(3)

体育专业—我的笔记(3)

第七章 内分泌机能

第一节 内分泌概论(重点、难点)

知识点:内分泌与内分泌腺、激素概念、作用途径、生理效应、分类、一般作用特征

1学时

第二节 主要内分泌腺及其作用

知识点:肾上腺髓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激素简介

1学时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内分泌及内分泌腺的概念;重点掌握激素的基本概念、作用途径、生理效应及一般作用特征;了解激素的分类;了解肾上腺素髓质激素及皮质激素、生长激素的基本作用

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课件课堂讲授。

第一节 内分泌概论

一、内分泌与内分泌腺

(一)内分泌系统组成:内分泌腺、内分泌细胞

内分泌激素通过血液或淋巴液循环运送至靶细胞或靶器官发挥生理作用。(区别于外分泌导管输送,如唾液、胆汁、消化液)

(二)生物放大作用

内分泌作用的特点,经多个信息传递系统完成。

第一信使:微量激素

第二信使:cAMP——环一磷酸腺苷等

明显生理反应

生物放大系统——生物放大作用、生物放大效应

(三)远距分泌 旁分泌 自分泌 神经分泌

二、激素

(一)激素概念: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经体液运输至靶器官发挥生物调节作用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

靶细胞:能够与某种激素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细胞(组织、器官)。

激素的生理效应:加速或抑制细胞原有的代谢过程,不发动新的代谢过程,不提供能量,不添加成分。主要有:

激活酶系统

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

引起肌肉收缩或放松

刺激蛋白质的合成

引起细胞分泌

激素的分类:含氮类激素:蛋白质(肽类):生长激素等

氨基酸(胺类):肾上腺髓质激素、甲状腺素

类固醇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

(二)激素的一般作用特征 1.生物信息传递

激素以化学信号的形式,在细胞与细胞之间进行信号传递,从而加强或减弱靶组织原有的生理生化过程。

如:生长激素促进长骨生长

胰岛素促进糖分解产生能量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促进脂肪分解等

2.相对特异性

选择性作用于某些细胞、组织和器官。特异性程度不同。

3.高效能生物放大作用

微量激素与受体结合后,在细胞内发生一系列酶促逐级放大作用。

1mg甲状腺激素可使机体增加产热4200KJ

4.颉抗与协同作用

颉抗作用: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

协同作用:生长激素与甲状腺激素

允许作用:糖皮质激素与儿茶酚胺

(三) 激素的作用途径、生理效应及其意义

非类固醇激素不能穿过细胞膜,故其受体一般位于细胞膜上。而类固醇激素的受体一般位于胞浆甚至胞核中。两类激素受体在细胞的分别位点不同,故作用机制也不同。

1、非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机制与过程:

第一步,激素到达细胞后,与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

第二步,激素-受体复合物激活了细胞膜上的腺苷酸环化酶;

第三步,在腺苷酸环化酶作用下,ATP分解为cAMP(第二信使);

第四步,cAMP激活蛋白激酶„

第五步,蛋白激酶再诱导出一系列的继发性、特异性反应。

2、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机制与过程:

第一步,激素到达细胞后,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在细胞内与受体结合构成激素-受体复合物;

第二步,激素受体复合物进入细胞核,与细胞的DNA结合,激活某些基因;

第三步,在这个基因活化过程中,在细胞核内合成mRNA;

第四步,mRNA进入细胞浆,促进蛋白质类物质的合成,并诱发继发性的生理反应。

激素的生理效应及意义主要包括:激活酶系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引起肌肉收缩或放松,刺激蛋白质的合成,引起细胞分泌。

第二节 主要内分泌腺及其作用

一、腺垂体生长激素

促进长骨生长(巨人症、侏儒症、肢端肥大症)

影响代谢促进蛋白合成,促进糖分解,促进脂肪分解利用

神经垂体—加压抗利尿激素

使全身小血管平滑肌收缩--升压,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上皮细胞,减少对水分的重吸收。

二、甲状腺—甲状腺激素

促进体内糖和脂肪的分解;

大剂量促进蛋白质的分解——负氮平衡——肌肉蛋白分解——肌无力;

提高能量代谢水平,增加组织的耗氧量和产热量(1mg=1000Kcal甲亢);

促进脑和长骨的发育;

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对心血管产生正性变时、变力、变传导作用。

三、肾上腺皮质激素

对物质代谢的作用:促糖原异生、贮存,使血糖增高;促蛋白质、脂肪分解;

应激反应作用:对抗有害刺激,维持生存——抗炎、抗过敏、抗休克;

增强骨髓造血功能;延长、加强儿茶酚胺的作用。

四、肾上腺髓质激素

对心血管活动的促进作用。

五、胰岛

胰岛素:促进葡萄糖的利用——降低血糖;

促进脂肪合储存,如缺乏则引起脂肪分解增强;

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与分解促进生长激素的作用。

六、甲状旁腺

甲状旁腺素:促进远曲小管对钙离子的吸收,促进维生素D的转化,动员骨入血,升高血钙;

降钙素:抑制破骨细胞活动,促进骨细胞生成,降低血钙;

维生素D3:来源:食物、皮肤7——脱羟胆固醇经日光照射转化

代谢:D3——25—羟-维生素D3(肝)——1,25-二羟维生素D3(肾,有活性)

作用:促进小肠上皮对钙的重吸收,使血钙升高;动员骨钙,促骨盐吸收

七性腺

睾酮:男性性腺睾丸所分泌

作用:促进男性生殖器官发育,促使男性副性征出现 促进骨骼肌蛋白质合成

雌激素:女性卵巢所分泌

作用:促进女性生殖器官发育,促使女性副性征出现; 影响钙磷代谢,刺激骨细胞活动,有利于水钠潴留和蛋白质合成;影响多种生理功能

孕激素:女性卵巢分泌

作用:促进妊娠期子宫、乳腺等的发育

第三节、激素分泌的调控

一、激素分泌的负反馈调控 胰岛素为例

神经调控 肾上腺髓质激素为例

人体三大内分泌腺功能轴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作用机制:上位——中位——下位——靶器官(靶器官效应对以上发生负或正反馈调控)

功能轴相互关系:运动状态为例

协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皮质及髓质激素同时分泌增多

颉抗: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抑制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抑制

抑制轴反作用于应激轴,维持自稳态:运动性疲劳、运动性免疫抑制等表现

二、内分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

1、儿茶酚胺

在运动期间儿茶酚胺必然升高,且升高的程度与运动强度密切相关,即运动强度越大,升高的幅度也相应越大。儿茶酚胺的分泌对长期运动训练有适应性。这种适应性表现为随运动训练水平提高,对同一负荷方式,儿茶酚胺分泌的增高幅度越来越小。

2、糖皮质激素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在运动期间糖皮质激素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

3、生长激素

运动时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浓度升高,并且随运动强度加大其升高幅度越大。运动时生长激素的升高同运动员的训练水平有关。在完成相同负荷时,训练水平较低者血液中的生长激素水平高于训练水平高者。

4、抗利尿激素和盐皮质激素

运动时抗利尿激素和盐皮质激素分泌增多

5、胰岛素和高血糖素

运动时,高血糖素升高而胰岛素降低。

第八章 感觉与神经机能

第一节 感觉器官

一、概述

感受器是指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改变的结构或装置。

感觉器官是指感受器与其附属装置共同构成的器官。

(一)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

1.适宜刺激

每种感受器都有它最敏感的刺激,这种刺激就是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2.换能作用

各种感受器可将其所接受的各种形成的刺激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传向中枢,故称为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3.编码作用

感受器不仅将外界刺激能量转变成电位变化,同时将刺激的环境信息转移到动作电位的排列组合之中。把这一作用称为编码作用。

4.适应现象

当一定强度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其感觉神经产生的动作电位频率,将随刺激作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称此现象为适应。感受器不同而适应的速度也不同。(二)感觉信息的传导

1.特异性传入系统:各感受器传入的神经冲动都要经脊髓或脑干,上行至丘脑换神经元,并按排列顺序投射到大脑皮质特定区域,引起特异的感觉,故称为特异性传入系统。

2.非特异传入系统:特异投射传入系统的神经纤维经脑干时,发出侧枝与脑干网状结构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通过多次更换神经元后,上行抵达丘脑内侧部再交换神经元,发出纤维弥散的投射到大脑皮质的广泛区域,此投射途径称为非特异传入系统。

(三)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功能

1.体表感觉

特点是:

(1)感觉冲动向皮质投射呈左右交叉,但头面部感觉冲动投射到左右双侧皮质。

(2)投射区域的空间位置是倒置的,即下肢的感觉区在皮质顶部,上肢感觉区在中间,头面部感觉区在底部

(3)投射区的大小与不同体表部位的感觉灵敏程度有关。

2.运动感觉区:运动感觉投射代表区位于中央前回,该区是运动区,也接受关节和肌肉的感觉投射。

3.视觉感觉区:位于枕叶距状裂上下缘。

4.听觉和前庭觉:为余颞叶的颞横回和颞上回,听觉皮质代表区是双侧性的。

5.内脏感觉:内脏感觉的投射区位于第一和第二感觉区。

二、视觉器官

(一)眼的折光系统及调节

1.眼折光系统及成像 2.视调节

正常人的眼球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能够随物体的移近而相应的增强,使物像落在视网膜上而看清物体,这一调节过程称为视调节。

(1)晶状体的调节

(2)瞳孔调节

(二)眼的感光机能

1.视网膜的感光机能

视锥细胞:分布在视网膜的中内部分,以中央凹处密度最大,主要功能是色觉,三种视锥细胞,分别对红、绿、蓝光最敏感。

视杆细胞:分布于视网膜的周围部分,可引起明暗视觉。

2.视网膜的光化学反应:如果维生素A补充不足,就会影响人在暗处的视力,即引起夜盲症。

3.色觉:光线本身无颜色,但作用于视网膜的视锥细胞后,就能引起大脑产生色觉。

(三)空间视觉及眼肌平衡与运动

1.视力:是指眼对物体微细结构的分辨能力。通常以分辨两点之间的最小距离为标准。

2.视野:单眼不动注视正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一般来讲,鼻侧视野小于颞侧。不同颜色的视野也不一样,白色>黄色>红色>绿色,不同项目运动员的视野不同,足球运动员绿色视野较大。

3.立体视觉:双眼视物时,不仅能看到物体的平面,还能看到物体的深度,从而形成立体视觉。

4.眼肌平衡

眼球的运动是靠运动眼球的六条眼肌,即上、下直肌,内、外直肌和上、下斜肌控制的。眼肌平衡决定于这些肌肉的紧张和松弛是否协调。

三、听觉与位觉

听觉:能使人对一定距离以外环境变化有预先发生适应的反应;听觉分析作用是语言思维和意识的生理学基础。

位觉:即前庭器官(椭圆囊、球囊、三个半规管)引起前庭感觉。其适宜刺激是耳石的重力作用与直线的加减速度,及旋转运动的加减速度。

前庭反射:是指前庭器官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后,除引起一定位置觉改变以外,还引起骨骼肌紧张性改变、眼震颤及植物性功能改变。例如眩晕、恶心、呕吐和各种姿势反射等。

晕车晕船反应:人体受到加速度和颠簸、左右摇摆、振荡等的同时的作用刺激前庭器官感受器引起的前庭—植物神经反应。

四、本体感觉

肌肉、肌腱和关节囊中分布有各种各样的本体感受器(肌梭与腱梭),它们能分别感受肌肉被牵拉的程度以及肌肉收缩和关节伸展的程度。这种本体感受器受到刺激所产生的躯体感觉,称为本体感觉。

(一)本体感受器结构与功能

1.肌梭

肌梭呈梭型,位于肌纤维之间并与肌纤维平行排列, 是一种长度感受器。当肌肉被拉长时肌梭也随之拉长,于是肌梭的感受部分受到刺激而发生兴奋,冲动经感觉神经传入中枢,反射性的引起被牵拉肌肉收缩。当肌肉收缩时,肌纤维长度缩短,肌梭也随之缩短,于是消除了对肌梭的刺激,使传入冲动停止。

2.键梭

腱梭分布在腱胶原纤维之间,与梭外肌纤维串联,是一种张力感受器。当肌肉收缩张力增加时,腱梭因受到刺激而发生兴奋,冲动沿着感觉神经传入中枢,反射性的引起肌肉舒张。

第二节 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

一、神经系统概述

1.神经元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中的基本结构单位。它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

突起可分为树突和轴突。树突的分枝较短,由胞体发出后逐渐变细,不断分支,其功能为接受信息,并将其传向细胞体。轴突是一条较长的突起,在末梢处形成一些终末侧支。其主要功能是将细胞体加工、处理过的信息传出,输向另一个神经元或效应器。

2. 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

突触:前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分枝与后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相互接触的部位。

二、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

1.牵张反射

当骨骼肌受到牵拉时会产生反射性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牵张反射有两种类型:一种为腱反射,也称位相性牵张反射;另一种为肌紧张,也称紧张性牵张反射。

腱反射: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肉时发生的紧张性收缩。

牵张反射的反射弧特点是感受器和效应器都是在同一块肌肉中。

牵张反射主要生理意义在于维持身体姿势,增强肌肉力量。

2.姿势反射

在身体活动过程中,中枢不断地调整不同部位骨骼肌的张力,以完成各种动作,保持或变更躯体各部分的位置,这种反射活动总称姿势反射。 (1)状态反射

状态反射是头部空间位置改变时反射性地引起四肢肌张力重新调整的一种反射活动。规律:头部后仰引起上下肢及背部伸肌紧张性加强;头部前倾引起上下肢及背部伸肌紧张性减弱,屈肌及腹肌的紧张性相对加强;头部侧倾或扭转时,引起同侧上下肢伸肌紧张性加强,对侧上下肢伸肌紧张性减弱。

(2)翻正反射

当人和动物处于不正常体位时,通过一系列动作将体位恢复常态的反射活动称为翻正反射。翻正反射包括一系列反射活动,最先是由于头部位置不正常,从而引起头部的位置翻正。头部翻正以后,头与躯干的位置关系不正常,使颈部关节韧带或肌肉受到刺激,从而使躯干的位置也翻正。例如,体操运动员的空翻转体,跳水运动员的转体,都是要先转头,再转上半身,使动作优美、协调且迅速。

(3)旋转运动反射

人体在进行主动或被动旋转运动时,为了恢复正常体位而产生的一种反射活动,称为旋转运动反射。例如,在弯道上跑步时,身体向左侧倾斜,将反射性的引起躯干右侧肌张力增加。

(4)直线运动反射

人体在主动或被动地进行线加速或减速运动时,即发生肌张力重新调配恢复常态现象,这种反射称为直线运动反射。例如,人从体操器械掉下来时用手撑地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三、条件反射的抑制

条件反射的抑制可分为非条件性抑制和条件性抑制。条件性抑制的本质也是建立条件反射(阴性条件反射)。

1.非条件性抑制

非条件性抑制是先天性的,是不需要后天学习训练就具有的。可区分为外抑制和超限抑制两种。

外抑制:由于引起条件反射抑制的刺激是在条件反射中枢以外,故称为外抑制。

超限抑制:由于过长或过强的刺激超过了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的工作承受能力、为防止皮质细胞受损害而产生的保护性抑制,通常被称为超限抑制。

2、条件性反射

(1)消退抑制

在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不给予非条件刺激强化时,已形成的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这种现象称为消退抑制。运动员纠正错误动作,本质上是消退抑制。

(2)分化抑制

在学习动作开始阶段,由于泛化现象会产生错误或多余的动作,通过对正常动作的强化和对错误动作不强化,可以加强正确动作的掌握。 (3)延缓抑制

在反射中枢产生了一定时间的抑制过程后才发生的反应,这种抑制称为延缓抑制。

在体育运动中,有很多运动技术要求形成延缓抑制。如排球的扣球,过早或过迟起跳都会使扣球失误。

(4)条件抑制

以建立起的条件反射,用条件刺激与附加刺激同时作用时不予强化,只对原条件刺激单独作用时给予强化,多次重复后,对单独的条件刺激仍能产生兴奋反应,而对复合刺激则不产生兴奋反应。

四、两个信号系统的概念

人类不仅对具体的刺激可建立条件反射,还可对抽象的语言和文字建立条件反射,这是人类与一般动物的主要区别之一。

第一信号是指现实的具体的信号,如声、光、味、触等。第二信号是现实的抽象信号,是表达具体信号的信号,如表示某物体的词语等。

第九章 运动技能

第一节 运动技能的基本概念和生理本质

一、运动技能的基本概念

1.运动技能的基本概念:人体在运动中有效地掌握和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即在准确的时间和空间内大脑皮质精确支配肌肉收缩的能力。

2.运动技能的分类:分为闭式运动及开式运动两类。

闭式运动的特点:不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动作;动作结构周期性重复;反馈信息来自本体感受器;田径、游泳、自行车等项目属闭式运动。

开式运动的特点: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动作;动作结构为非周期性;反馈信息来自多种感受器,以视觉分析器起主导作用;球类、击剑、摔交等对抗性项目属开式运动。

3.运动技能的生理本质

根据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人随意运动的生理机理是以大脑皮质活动为基础的肌肉活动。大脑皮质动觉细胞可与皮质所有其他中枢建立暂时性神经联系,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其生理本质就是建立运动条件反射的过程。

人形成运动技能就是形成复杂的、连锁的、本体感受性的条件反射。

复杂性:有多个中枢参与运动条件反射的形成。

连锁性:反射活动是一连串的,具有严格的时序特征,前一个动作即后一个动作的条件刺激。

本体感受性:在动作形成的过程中,肌肉的传入冲动起重要作用。

运动动力定型: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内支配部分肌肉活动的神经元在机能进行排列组合,兴奋和抑制在运动中枢内有顺序地,有规律地和有严格时间间隔地交替发生,形成了一个系统,成为一定的形式和格局,使条件反射系统化。

动力定型越巩固,动作完成越轻松自如;动力定型越建立得多,改建越容易皮质的灵活性越高。即基本技术掌握越多,越熟练,新的运动技能掌握越快,越自如。

大脑皮质机能的可塑性:在一定条件下,新的动力定型可以代替旧的动力定型。

4.运动技能的信息传递与处理

形成运动技能的信息来自体内和体外

体内信息:大脑皮质视觉、听觉、躯体感觉中枢的联合区形成一般解释区,由此转移信号到运动中枢。

体外信息:教师信息传输,学生感官——神经分析综合。

第二节 形成运动技能的过程及发展

运动技能的形成可划分为相互联系的三个阶段或三个过程。

一、泛化过程

发生在学习技术初期。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以及自己的运动实践,都只能获得一种感性认识,而对运动技能的内在规律并不完全理解。由于人体内外界的刺激通过感受器传到大脑皮质引起大脑皮质细胞强烈兴奋,另外,因为皮质内抑制尚未建立,所以大脑皮质中的兴奋与抑制都成扩散状态,使条件反射建立不稳定,出现泛化现象。表现为动作费力,僵硬不协调,有多余动作。这些现象是大脑皮质细胞兴奋扩散的结果。教学重点是强调动作的主要环节和纠正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强调正确示范,不强调动作细节。

二、分化过程

发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外界刺激引起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逐渐集中,分

化抑制发展,条件反射建立渐稳定,动力定型初步建立,大脑皮质的活动由泛化进入分化阶段。表现为不协调和多余动作逐渐消失,错误动作逐渐纠正,但动力定型不巩固,遇新异刺激可重新出现多余和错误动作。教学重点是强调错误动作的纠正,让学生重点体会动作细节。

三、巩固过程

发生在反复练习之后。运动条件反射系统已建立巩固,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加集中、精确。动力定型牢固建立。表现为动作准确、优美,某些环节出现自动化。由于内脏器官活动与动作配合协调,动作完成轻松省力。环境变化时动作结构也不易受破坏。应精益求精,不断完善巩固动作技术。

四、动作自动化

所谓动作自动化,就是练习某一套技术动作时,可以在无意识的条件下完成。其特征是对整个动作或者是对动作的某些环节,暂时变为无意识的。

动作技能巩固之后,在无意识的条件下完成技术动作。此时大脑皮质有关区域兴奋性可较低,但动作完成仍是在大脑皮质的控制之下,必要时又可转换为有意识活动。

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与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相对脱离,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可独立进行。必要时,两个系统的活动仍可成为运动动力定型的统一机能体系。

动作自动化阶段仍应不断检查动作质量,以防动作变形、变质。

第三节 影响运动技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影响运动技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1、充分利用个感觉技能之间的相互作用。

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就是在多种感觉技能参与下同大脑皮质动觉细胞建立暂时的神经联系,特别是本体感觉,对形成运动技能尤有特殊意义。人体各种感觉都可帮肌肉产生正确的肌肉感觉,没有正确的肌肉感觉就不可能形成运动技能。在形成运动技能时,除视、听、位、皮肤感受起重要作用外,同时也与内脏感觉机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2、充分利用两个信号系统的相互作用。

运用两个信号系统相互作用的规律,可以加速运动技能的形成与发展。发挥第一信号系统的作用,多利用具体的直接的形象刺激,是建立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实践证明,在注意利用第一信号系统的同时,更要发挥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

3、促进分化抑制。

分化抑制属于内抑制,是纠正错误动作建立正确动作的重要神经过程。特别在掌握动作的初期,大脑皮质暂时神经联系尚未形成,易出现多余动作,此时,教师应该用明确的语言以促进分化抑制的发展,尽快形成精细的分化。与此同时,应特别注意对动作细节的分化,此外,还可以利用正误对比的方法,加速分化抑制的发展。

4、消除防御性的反射心理。

在运动实践中因某种原因以造成运动员防御性反射和害怕心理时,教师要及时找出产生防御性反射和害怕心理的原因,同时,要制定消除防御性反射的具体措施。

5、充分利用运动技能间的相互影响。

在各项运动中都有很多基本环节相同的动作或附属细节相同的动作。在练习中,运动技能彼此会产生相互影响,善于利用良好影响,以加速运动技能的形成。

第十章 有氧、无氧工作能力

第一节 概述

一、需氧量与攝氧量

(一) 需氧量

需氧量是指人体为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氧量。通常以每分种为单位计算,正常人安静时需氧量约为250ml/min(毫升/分)。运动强度越大、持续时间越短的运动项目,每分需氧量则越大;反之,运动强度较小、持续时间长的运动项目,每分需氧量少,但运动的总氧量却大。

(二) 攝氧量

单位时间内,机体攝取并被实际消耗或利用的氧量称为攝氧量(oxygen uptake)。有时把攝氧量也称为吸氧量(oxygen intake)或耗氧量 (oxygen consumption),通常以每分钟为单位计量攝氧量。

二、氧亏与运动后过量氧耗

在运动过程中,机体攝氧量满足不了运动需氧量,造成体内氧的亏欠称为氧亏

运动结束后,肌肉活动虽然停止,但机体的攝氧量并不能立即恢复到运动前相对安静的水平。将运动后恢复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消耗的氧量称作运动后过量氧耗运动后恢复期的攝氧量与运动中的氧亏并不相同,而是大于氧亏。

影响运动后过量氧耗的主要原因:

1、体温升高

运动使体温升高,而运动后恢复期体温不可能立即下降到安静水平,肌肉的代谢和肌肉温度仍继续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上,经一定时间逐渐恢复。实验证明,体温和肌肉温度与运动后恢复其耗氧量的曲线使同步的。因此,运动后体温较高是运动后耗氧量保持较高水平的重要原因之一。

2、儿茶酚胺的影响

运动使体内儿茶酚胺增加,运动后恢复期仍保持在较高水平。去甲肾上腺素促进细胞膜上的钠、钾泵活动加强,因此消耗一定得氧。

3、磷酸肌酸的再合成

在运动过程中,磷酸肌酸逐渐减少以至排空,在运动后CP需要再合成。在运动后恢复期CP的再合成需要消耗一定的氧。

4、钙的作用

运动使肌肉内钙的浓度增加,运动后恢复细胞内外钙的浓度需要一定时间。钙有刺激线粒体呼吸的作用。由于钙的刺激作用使运动后的额外耗氧量增加。

5、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

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也有加强细胞膜钠、钾泵活动的作用。运动后的一定时间内,体内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水平仍然较高,因而使钠、钾泵活动加强,消耗一定量的氧。

第二节 有氧工作能力

所谓有氧工作,是指机体在氧供充足的情况下由能源物质氧化分解提供能量所完成的工作。

一、最大摄氧量

(一)最大摄氧量概念

最大攝氧量是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的极限水平量,单位时间内(通常以每分钟为计算单位)所能攝取的氧量称为最大攝氧量(maximal oxygen uptake,VO2max).最大攝氧量也称做为最大吸氧量(maximal oxygen intake )或最大耗氧量(maximal oxygen consumption)。

最大攝氧量(以下中文均以VO2max)的表示方法有绝对值和相对值两种。绝对值是指机体在单位时间(1分钟)内所能吸的最大氧量,通常以1L/min(升/分为)单位;相对值则按每千克体重计算的最大攝氧量,以ml/kg/min(毫升/公斤/体重/分)为单位。正常成年男子最大攝氧量约为3.0-3.5 L/min,相对值为50-55ml/kg/min;女子较男子略低,其绝对值为2.0-2.5 L/min,相对值为40-45 ml/kg/min。

(二)最大摄氧量的测定方法

1、直接测定法

通常采用以下标准来判定受试着是否以达到本人的VO2max (1) 心率达180次/分(儿少达200次/分)

(2) 呼吸商达到或接近1.15 (3) 摄氧量随运动强度增加而出现平台或下降

(4) 受试者以发挥最大力量并无力保持规定的负荷即达筋疲力尽 一般情况下,符合以上四项标准中的三项即可判定达到VO2max

2、间接推算法:应考虑误差因素的影响

(三)最大摄氧量的影响因素

1.氧运输系统对VO2max的影响

(1)肺的通气与换气机能是影响人体吸氧能力的影响的因素之一。

(2)血红蛋白含量及其载氧能力与VO2max密切相关

(3)而血液运动氧的能力则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循环系统的运输效率,即心输出量的大小,它受每搏输出量和心率报制约。所以,有训练者与无训练在从事最大负荷工作时心输出量的差异主要是由每搏出量造成的。由此可见,心脏的泵血机能及每搏输出量的大小是决定VO2max的重要因素。

2.肌组织利用氧能力对VO2max的影响

每100 ml动脉血流经组织时,组织所利用(或吸入)氧的百分率称为氧利用率。

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主要与肌纤维类型及其代谢特点有关。许多研究表明,慢肌纤维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分布,肌纤维中的线粒体数量大、体积大且氧化酶活性高,肌红蛋白含量也较高。慢性纤维的这些特征都有利于增加慢肌纤维的攝氧能力。

3、其它因素对VO2max的影响

(1)遗传因素 VO2max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许多学者的研究也指出,VO2max与遗传的关系十分密切,其可训练性即训练使VO2max提高的可能性较小,一般为20%-25%。

(2)年龄、性别因素

VO2max在少儿时期随年龄增长而增长,并于青春发育期出现性别差异,男子一般在18-20岁时最大攝氧量达峰值,并能保持到30岁左右;女子在14-16岁时即达峰值,一般可保持到25岁左右。以后,VO2max将随年龄的增加而递减。

(3)训练因素

长期系统进行耐力训练可以提高VO2max水平,戴维斯(Davis)对系统训练的人进行了研究,受试者的VO2max可提高25%,表明经训练VO2max是可以得到一定程度提高的。越野滑雪和长跑等耐力性项目的运动员最大攝氧量最大,明显高于在非耐力性项目运动员和无训练者。

在训练引起VO2max增加过程中,训练初期VO2max的增加主要依赖于心输出量的增大;训练后期VO2max的增加则主要依赖于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的增大。但由于受遗传因素限制,VO2max提高幅度受到一定制约。

(三)VO2max与有氧耐力的关系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1、作为评定心肺功能和有氧工作能力的客观指标

VO2max是反映心肺功能的综合指标。发现耐力性项目的运动成绩与VO2max之间具有高度相关的关系

2. 作为选材的生理指标

VO2max有较高的遗传度,故可作为选材的生理指标之一。

3. 作为制定运动运动强度的依据

将VO2max强度作为100%VO2max强度,然后以VO2max强度,根据训练计划制定不同百分比强度,使运动负荷更客观更实用,为运动训练服务。

二、乳酸阈

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递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那一点(乳酸拐点)称为“乳酸阈”,这一点所对应的运动强度即乳酸阈强度。它反映了机体的代谢方式由有氧代谢为主过渡到无氧代谢为主的临界点或转折点。

VO2max反映了人体在运动时所攝取的最大氧量,而乳酸阈则反映了人体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开始积累时的VO2max百分利用率,其阈值的高低是反映了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又一重要生理指标。乳酸阈值越高,其有氧工作能力越强,在同样的渐增负荷运动中动用乳酸供能则越晚。即在较高的运动负荷时,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有氧代谢而不过早地积累乳酸。将个体在渐增负荷中乳酸拐点定义为“个体乳酸阈”个体乳酸更能客观和准确地反映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高低。

在渐增负荷运动中,将肺通气量变化的拐点称为通气阈

乳酸阈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1、评定有氧工作能力

VO2max和LT是评定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二者反映了不同的生理机制。前者主要反映心肺功能,后者主要反映骨骼肌的代谢水平。通过系统训练 VO2max提高可能性较小,它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而LT较少受遗传因素影响,其可训练性较大,训练可以大幅度提高运动员的个体乳酸阈。显然,以VO2max来评定人体有氧能力的增进是有限的,而乳酸阈值的提高是评定人体有氧能力增进更有意义的指标。

2、制定由氧耐力训练的适宜强度

理论与实践证明,个体乳酸阈强度是发展由氧耐力训练的最佳强度。其理论依据是,用个体乳酸阈强度进行耐力训练,既能使呼吸和循环系统机能达到较高水平,最大限度的利用有氧供能,同时又能在能量代谢中使无氧代谢的比例减少到最低限度。研究表明,优秀耐力运动员有较高的个体乳酸阈水平。对训练前后的纵向研究也表明,以个体乳酸阈强度进行耐力训练,能有效的提高有氧工作能力。

三、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

(一)持续训练法

持续训练法是指强度较低、持续时间较长且不同歇地进行训练方法,主要用于提高心肺功能和发展有氧代谢能力。主要表现在:能提高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均衡稳定性,改善参与运动的有关中枢间的协调关系,并能提高心肺功能及VO2max,引起慢肌纤维出现选择性肥大,肌红蛋白也有所增加。

(二)乳酸阈强度训练法

个体乳酸阈强度是发展有氧耐力训练的最佳强度。以此强度进行耐力训练能显著提高有氧能力。有氧能力提高的标志之一是个体乳酸阈提高。由于个体乳酸阈可训练性较大,有氧耐力提高后,其训练强度应根据新的个体乳酸阈强度来确定。

(三)间歇训练法

间歇训练法是指在两次练习之间有适当的间歇,并在间歇期进行强度较低的练习,而不是完全休息。

1、完成的总工作量大:间歇训练比持续训练法能完成更大的工作量,

2、对心肺机能的影响大:间歇训练法是对内脏器官进行训练的一种有手效手段。在间歇期内,运动器官(肌肉)能得到休息,而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活动仍处于较高水平。

(四)高原训练法

在高原训练时,人体要经受高原缺氧和运动缺氧两种负荷造成缺氧刺激比平原更为深刻,促使HB和红细胞数量增加。

第三节 无氧工作能力

无氧工作能力是指运动中人体通过无氧代谢途径提供能量进行运动的能力。

一、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基础

无氧工作能力是指运动中人体通过无氧代谢途径提供能量进行运动的能力。它由两部分组成,即由ATP-CP分解供能(非乳酸能)和糖无氧酵解供能(乳酸能)ATP-CP是无氧功率的物质基础,而乳酸能则是速度耐力的物质基础。

1、ATP-CP和CP的含量:人体在运动中ATP和CP的供能能力主要取决于ATP-和CP含量,以及通过CP再合成ATP-的能力。肌肉中的ATP和CP在10秒内就几乎耗竭。,

2、糖原含量及其酵酶活性:糖原含量及其酵解酶活性是糖无氧酵解能力的物质基础,糖无氧酵解供能是指由肌糖原无氧分解为乳酸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实验表明,通过训练可使机体能过糖酵解产生乳酸的能力及其限度提高。不少学者提出用运动后最大乳酸评价无氧代谢能力。他们发现最大乳酸值与多种无氧代谢为主的运动项目的成绩相关。

3、代谢过程的调节能力及运动后恢复过程的代谢能力:代谢过程的调节能力包括参与代谢过程的酶活性、神经与激素对代谢的调节、内环境变化使酸碱平衡的调节以及各器官活动的协调等。血液缓冲系统对酸性代谢产物的缓冲能力,以及组织细胞尤其是脑细胞耐受酸性代谢产物刺激的能力都是影响糖酵解能力的因素。

4、最大氧亏积累:在剧烈运动时,需氧量大大超过攝氧量,肌肉能过无氧代谢产生能量造成体内氧的亏欠,称为氧亏。最大氧亏积累是指人体从事极限强度运动时(一般持续运动2-3分钟,)完成该项运动的理论需氧量与实际耗氧量之差。最大氧亏积累是目前检测无氧工作能力的最有效方法。

二、无氧工作能力测试与评价

(一) 无氧功率 无氧功率:是指机体在最短时间内、在无氧条件下发挥出最大力量和速度的能力。

1、萨扎特纵跳实验法:这种方法简便易行,但精确性较差。

2、玛加利亚跑楼梯实验法

3、温盖特无氧功率试验:是反映无氧能力较理想的试验,评价爆发力

(二) 恒定负荷试验:最常用的是无氧跑速试验,以受试者能够维持运动的时间长短来判定无氧做功能力。

(三) 无氧能力的生理学检验:通过实验室运动时测得的最大氧亏积累和最大血乳酸水平等生理指标来反映无氧能力的大小。

三、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

(一)发展ATP-CP供能能力的训练

主要采用无氧低乳酸的训练方法,其原则是:1)最大速度或最大练习时间不超过10秒;2)每次练习的休息间歇时间不短于30秒。3)成组练习后,组间的练习不能短于3-4分钟,因为ATP、CP的恢复至少需要3-4分钟。

(二)提高糖酵解供能能力的训练

1、最大乳酸训练

机体生成乳酸的最大能力和机体对他的耐受能力直接与运动成绩有关。血乳酸在12-20mmol/L是最大无氧代谢训练所敏感的范围。为使运动中产生高浓度的乳酸,联系强度和密度要大,间歇时间要短。

2、乳酸耐受能力

乳酸耐受能力一般可以通过提高缓冲能力和肌肉中乳酸脱氢酶活性而获得。因此,在训练中要求血乳酸达到较高水平。一般认为在乳酸耐受能力训练时以血乳酸在12mmol/L左右为宜。

第十一章 身 体 素 质

通常人们把人体在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等机能能力统称为身体素质。 第一节 力量素质

肌肉力量是绝大多数运动形式的基础。肌肉力量可表现为绝对肥力、相对肌力、肌肉爆发力和肌肉耐力等几种形式。绝对肌力是指肌肉做最大收缩时所能产生的张力,通常用肌肉收缩时所能克服的最大阻力负荷来表示。相对肌力又叫比肌力,是指肌肉单位生理横断面积(常以1cm2为单位)肌纤维做最大收缩时所能产生的肌张力。肌肉爆发力是指肌肉在最短时间收缩时所能产生的最大张力,通常用肌肉单位时间的做功量来表示。肌肉耐力是指肌肉长时间收缩的能力,常用肌肉克服某一固定负荷的最多次数(动力性运动)或最长时间(静力性运动)来表示。通常所说的肌肉力量主要是指绝对肌力,它是上述各种肌力形式的基础。

一、影响肌肉力量的生物学因素

1.肌纤维的横断面积

力量训练引起的肌肉力量增加,主要是由于肌纤维横截面积增加造成的。由运动训练引起的肌肉体积增加,主要是由于肌纤维中收缩成分增加的结果。肌纤维中收缩成分的增加,是由于激素和神经调节对运动后骨骼肌收缩蛋白的代谢活动发生作用,使蛋白质的合成增多。研究证明,训练引起的肌肉中蛋白质增加,主要是使肌球蛋白增加。

力量训练引起的肌肉横断面增大,除蛋白质增多外,同时伴随着肌肉胶原物质的增多。肌肉周围结缔组织中的胶原纤维起着肌纤维附着框架的作用。

2.肌纤维类型和运动单位

肌纤维类型和运动单位大小、类型直接影响到肌肉力量。对于同样肌纤维数量而言,快肌纤维的收缩力明显大于慢肌纤维,因为快肌纤维内含有更多的肌原纤维,无氧供能酶活性高,供能速率快,单位时间内可完成更多的机械功。运动单位是指一个α-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骨骼肌纤维,由于所支配的肌纤维类型不同,运动单位可分为快肌运动单位和慢肌运动单位。通常情况下,同样类型的运动单位,神经支配比大的运动单位的收缩力强于神经支配比小的运动单位的收缩力。

3.肌肉收缩时动员的肌纤维数量

当需克服的阻力负荷较小时,主要由兴奋性较高的慢肌运动单位兴奋收缩完成,此时动员的肌纤维数量较少,随着阻力负荷的增加,运动中枢传出的兴奋信号亦随之增强,兴奋性较低的运动单位亦逐渐被动员,兴奋收缩的肌纤维数量也随之增多。 4.肌纤维收缩时的初长度

肌纤维的收缩初长度极大地影响着肌肉最大肌力。研究表明,肌纤维处于一定的长度时,肌纤维收缩力增加。另外,肌肉被拉长后立即收缩,所产生的肌力远大于肌肉先被拉长、间隔一定时间后再收缩所产生的肌力。

5.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

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主要通过协调各肌群活动、提高中枢兴奋程度、增加肌肉同步兴奋收缩的运动单位数量来提高肌肉最大肌力。

6.年龄与性别

肌肉力量从出生后随年龄的增加而发生自然增长,通常在20-30岁时达最大,以后逐渐下降。10-12岁以下的儿童,男孩的力量仅比女孩略大。进入青春期后,力量的性别差异加大,由于雄性激素分泌的增多,有效地促进了男孩肌肉和骨骼体积的增大,使其力量明显大于女孩。

7.体重

体重大的人一般绝对力量较大。体重较轻的人可能具有较大的相对力量。

二、功能性肌肉肥大

功能性肌肉肥大是指由于运动训练所引起的肌肉体积增大。肌肉的功能性肥大主要表现为肌纤维的增粗。肌纤维的增粗可表现为肌浆型功能性肥大和肌原纤维型功能性肥大两种情况。

肌浆型肥大是指肌纤维非收缩蛋白成分的增加所致的肌肉体积增加。通常,较小强度长期运动训练会导致此类功能性肥大,肥大出现的部位主要是慢红肌(Ⅰ型肌)和快红肌(Ⅱa型肌)肌纤维中。

肌原纤维型的功能性肥大表现在肌纤维中的收缩蛋白含量增多,肌原纤维的体积明显增加。这种肥大导致肌肉绝对肌力和相对肌力的显著提高。长期大负荷力量训练可导致肌原纤维型功能性肥大,产生部位主要在快白肌(Ⅱb型肌)纤维中。

三、力量训练原则

(一)大负荷原则

此原则是指要有效提高最大肌力,肌肉所克服的阻力要足够大,阻力应接近(至少超过肌肉最大负荷能力2/3以上)或达到甚至略超过肌肉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通常低于最大负荷80%的力量练习对提高最大肌力的作用不明显。

(二)渐增负荷原则

此原则是指力量训练过程中,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肌肉所克服的阻力也应随之增加,才能保证最大肌力的持续增长。某一负荷最初对某一个练习者来说可能是最大负荷,须竭尽全力才能克服,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这一负荷对他来说已经不是最大负荷了。

(三)专门性原则

专门性原则是指所从事的肌肉力量练习应与相应的运动项目相适应。力量训练的专门性原则包括进行力量练习的身体部位的专门性和练习动作的专门性。

运动技术的专门性有时显得更为重要。在一些情况下,两类运动中使用的肌群是相同的,但运动的形式却是不同的。

(四)负荷顺序原则

负荷顺序原则是指力量练习过程中应考虑前后练习动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总的来说应遵循先练大肌肉、后练小肌肉、前后相邻运动避免使用同一肌群的原则。

(五)有效运动负荷原则

此原则指要使肌肉力量获得稳定提高,应保证有足够大的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以引起肌纤维明显的结构和生理生化改变。

(六)合理训练间隔原则

合理训练间隔原则就是寻求两次训练课之间的适宜间隔时间,使下次力量训练在上次训练出现的超量恢复(超量恢复的概念见第十二章)期内进行,从而使运动训练效果得以积累。下次训练间隔时间与训练强度和训练虽有密切的关系,训练强度和训练量大,间隔时间应长。通常较小的力量训练在第二天就会出现超量恢复,中等强度的力量训练应隔天进行,而大强度力竭训练一周进行1-2次即可。

四、力量训练要素

(一) 运动强度 常用最大重复次数来表示力量训练的负荷强度。最大重复次数是指肌肉收缩所能克服某一负荷的最大次数。最大重复次数越少,负荷强度越大。

(二) 练习次数和频度

在力量训练中,练习次数和频度的安排受训练目的、运动形式和练习者身体训练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三) 运动量

运动量包括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两个因素,是二者的乘积。

第二节 速度素质

速度素质是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或在最短时间完成某种运动的能力。按其在运动中的表现可分为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周期性运动的位移速度三种形式。

一、速度素质的生理基础

(一)反应速度

反应速度(reaction speed)是指人体对各种刺激发生反应的快慢,如短跑运动员从听到发令到起动的时间。反应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兴奋通过反射弧所需要的时间(即反应时)的长短、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和运动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

1、反应时与反应速度

反应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感受器的敏感程度、中枢延搁和效应器的兴奋性。其中,中枢延搁又是最重要的,反射活动越复杂,历经的突触越多,反应时越长。

2、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况与反应速度

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况与反应速度有密切的关系。良好的兴奋状态及其灵活性,能够加速机体对刺激的反应。运动员处于良好的赛前状态时,反应时缩短。反之,反应时将明显延长。

3、运动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与反应速度

随着运动技能的日益熟练,反应速度加快。研究发现,通过训练,反应速度可以缩短11%-25%。

(二)动作速度

动作速度(movement speed)是指完成单个动作时间的长短,如排球运动员扣球时的挥臂速度等。动作速度主要是由肌纤维类型的百分组成及面积、肌肉力量、肌肉组织的兴奋性和运动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等因素所决定的。

1、肌纤维类型与动作速度

肌肉中快肌纤维占优势是速度素质重要的物质基础之一,快肌纤维百分比越高且快肌纤维越粗,肌肉收缩速度则越快。

2、肌肉力量与动作速度

肌力越大,越能克服肌肉内部及外部阻力完成更多的工作。凡能影响肌肉力量的因素也必将影响动作速度。

3、肌肉组织机能状态与动作速度

肌肉组织兴奋性高时,刺激强度低且作用时间短就能引起肌组织兴奋。

4、运动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与动作速度

在完成动作过程中,运动技能越熟练,动作速度就越快。此外,动作速度还与神经系统对主动肌、协调肌和对抗肌的调节能力有关,并与肌肉的无氧代谢能力有密切关系。

(三)位移速度

位移速度(displacement speed)是指周期性运动(如跑步和游泳等)中人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周期性运动的位移速度主要取决于步长和步频两个变量。步长主要取决于肌力的大小、肢体的长度以及髋关节的柔韧性;而步频主要取决于大脑皮层运动中枢的灵活性和各中枢间的协调性,以肌快肌纤维的百分比及其肥大程度。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好,兴奋与抑制转换速度快,是肢体动作迅速交替的前提;而各肌群间协调关系的改善,可以减少因对抗肌群紧张而产生的阻力,有利于更好的发挥速度。所以,在周期性运动项目中,肌肉放松能力的改善也是提高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此外,速度性练习时间短,主要依靠ATP-CP系统供能,因此,肌肉中ATP-CP含量较多是速度素质重要的物质基础。研究发现,通过速度训练,肌肉中CP的贮备量随训练水平的提高而增加。

二、速度素质的训练

(一)提高动作速率的训练 如牵引跑、在转动跑台上跑和顺风跑等借助外力提高动作频率的练习,都可使练习者在不缩短步长的情况下增加步频,提高神经中枢兴奋与抑制快速转换的能力。

(二)发展磷酸原系统供能的能力

一般常用的方法是重复训练法,如短跑运动员常采用10秒以内的短距离反复疾跑来发展磷酸原系统供能能力。

(三)提高肌肉的放松能力

有人曾对肌肉放松训练与肌肉力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在力量练习后进行放松练习的实验组与无放松练习的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肌肉的放松能力明显提高,同时肌肉力量和速度及100米跑成绩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

(四)发展腿部力量及关节的柔韧性

对短跑运动员来说,腿部力量对增加步长是十分重要的,除负重训练外,可进行一些超等长练习(如连续单腿跳、蛙跳等练习)来发展腿部力量。另外,改善关节柔韧性的练习也有利于速度素质的提高。

第三节 耐力素质

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工作的运动能力,也称为抗疲劳能力。

一、有氧耐力

有氧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以有氧代谢供能为主的运动能力

有氧耐力主要涉及氧运输系统(呼吸、循环系统、血液)与氧利用系统肌组织的有氧代谢,这两个机能系统之一,或一起提高和发展都可以增长有氧耐力。在训练初期最大摄氧量的增大主要依赖心输出量的加大,如再训练下去则主要依赖动脉脉氧差的增加。心脏的泵血机能往往构成影响最大摄氧能力发展的限制因素。肌组织进行有氧代谢的机能影响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因而也必然影响有氧耐力。

目前已肯定认为,心输出量是决定Vo2max的中枢机理,而肌纤维类型的百分组成及其氧化供能能力测定是Vo2max的外周机理。

“最大摄氧量是指运动每分钟能够吸入并被身体利用的氧的最大数量。”

“最大摄氧量是人体氧运输系统及氧利用系统被动用达到最高水平时的耗氧量”。它标志着人体有氧耐力的最大潜能。”

“当人体进行长时间的剧烈运动时,每分摄氧量达到最高水平,称为最大摄氧量”。

无氧阈是指人体在递增工作递增工作强度运动中,由有氧代谢供能开始大量动用无氧代谢的供能的临界点(转折点),常以血乳酸含量达到4mm时所对应的强度%Vo2max,中人体保持有氧代谢的能力。无训练健康男子的无氧阈约为55—65% Vo2max。优秀耐力运动员ATP可达80% Vo2max。

不少学者认为,Vo2max的值受遗传因素较大影响,可作为重要的选材。AT受训练的影响较大,在耐力训练过程中,阶段性的测定AT,可以判断有氧耐力的增长情况,据此调整训练计划。研究发现,以耗氧量表示的AT值每增加1ml,10000米跑成绩可提高200秒。

二、无氧耐力的生理基础

无氧耐力(anaerobic endurance)是指机体在无氧代谢(糖元氧酵解)的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无氧耐力有时也称为无氧能力(anaerobic capacity)。提高无氧耐力的训练称为无氧训练。

无氧耐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肌肉内糖元氧酵解供能的能力、缓冲乳酸的能力以及脑细胞对血液pH值变化的耐受力。

1、肌肉内无氧酵解功能的能力与无氧耐力

肌肉无氧酵解能力主要取决于肌糖原的含量及其无氧酵解酶的活性。优秀赛跑运动员腿肌中慢肌纤维百分比及乳酸脱氢酶活性随项目不同而异,长跑运动员慢肌纤维百分比高,中跑居中,短跑最低;而乳酸脱氢酶和磷酸化酶的活性却相反,短跑运动员最高,长跑最低。

2、缓冲乳酸的能力与无氧耐力

机体缓冲乳酸的能力主要取决于碳酸氢钠的含量及碳酸酐酶的活性

3、脑细胞对酸的耐受力与无氧耐力

尽管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能中和一部分进入血液的乳酸,但由于进入血液的乳酸量大,加上因氧供不足而导致代谢产物的堆积,都将会影响脑细胞的工作能力,促进疲劳的发展。因此,脑细胞对这些不利因素的耐受能力,无疑也是影响无氧耐力的重要因素。 提高无氧耐力的训练

1、间歇训练法

2、缺氧训练:减少吸气或憋气条件下进行的练习,其目的是造成体内缺氧以提高无氧耐力。

第四节 灵敏和柔韧素质

一、灵敏素质

灵敏素质(agility)是指人迅速改变体位和随机应这的能力。它是多种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在运动中的综合表现,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素质。

灵敏素质具有明显的项目特点,如体操运动员的灵敏主要表现为对身体姿势的控制和转换动作的能力,球类运动员的灵敏则主要表现为对外界环境变化能及时而准确地转换动作以作出反应的能力。

灵敏素质的生理基础

1.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及其分析综合能力

2.各感觉器官的机能状态

3.掌握的运动技能及其他身体素质水平

二、柔韧素质

柔韧素质(fiexibility)是指用力做动作时扩大动作幅度的能力。关节运动幅度的增加,对于提高动作质量十分重要,往往柔韧性越好,动作就越舒展、优美和协调,并且有助于减少运动损伤。

柔韧素质的生理基础:

1.关节的构造及其周围组织的伸展性

关节面结构是影响柔韧性的重要因素,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但训练可以使关节软骨增厚。关节周围体积过大将影响临近关节的活动幅度使柔韧性降低。

2.神经系统对骨骼肌的调节能力

神经系统对骨骼肌的调节能力,尤其是主动肌与对抗肌之间协调关系的改善,以及肌肉收缩与放松能力的提高,可以减少由于对抗肌紧张而产生的阻力,有利于增大运动幅度。

发展柔韧素质的训练:

1.拉长肌肉和结缔组织的训练

2.提高肌肉的放松能力

3.柔韧性练习与为量训练相结合

4.柔韧练习与训练课的准备活动相结合

5.柔韧练习要注意年龄特征并要持之以恒

推荐第2篇:生理学

1.氢化可的松的主要作用是——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

2.同时影响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重吸收的因素是——血浆胶体渗透压

3.某人的红细胞与B型血血清凝集,而其血清与B型血的红细胞不凝集,此人血型为——AB型 4.心肌不会产生强直收缩,其原因是——心肌的有效不应期长 5.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动增强时——肾脏排钠量减少 6.最重要的消化液是——胰液

7.大量饮清水后尿量增多,主要是由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8.切除狗的肾上腺皮质,出现——血容量、血钠、血钾 均减少 9.基础体温随月经周期变化,与何激素有关——孕激素 10.机体保钠的主要激素是——醛固酮

11.下列哪种属于类固醇激素——氢化可的松 12.觉得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物质是——清蛋白

13.用已知B型人的血液与待测者血液做交叉合血,若主反应凝集,次反应不凝集,待测血型是——O型 14.心室肌的前负荷是——心室舒张末期压

15.人体安静状态下,哪种器官的动脉血和静脉血含氧量差值最大——心脏 16.下述钾的生理功能中错误的是——高钾使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 17.胃泌素的生理作用中错误的是——刺激幽门括约肌收缩 18.衡量组织兴奋性的指标是——阈强度

19.使重症肌无力病人的肌肉活动恢复正常可给予——新斯的明 20.机体的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

21.下列哪项不是评定心功能的指标——循环血量 22.下列哪项是左心室的后负荷——主动脉压 23.甘露醇利尿的基本原理是——渗透性利尿

24.对脂肪和蛋白质消化作用最强的消化液是——胰液 25.心脏正常起搏点是——窦房结

26.下列哪项可引起心率减缓——迷走神经活动增强 B型题

1.肌肉松弛剂箭毒的作用机制是——与乙酰胆碱争夺N型受体

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抑制胆碱酯酶活性 2.测得肺通气功能的较好指标是——时间肺活量

……肺换气效率……………..是——通气/血流比值 3.甲状腺素由哪个腺体产生——甲状腺

降钙素由哪个腺体产生——甲状腺C细胞

4.重度营养不良引起的水肿原因是——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心衰时水肿原因是——毛细血管压升高

变态反应时组织水肿的原因是——毛细血管、微静脉管壁通透性增加 5.血液中CO2的主要运输形式是——碳酸氢盐

……….O2…………………….是——氧合血红蛋白 6.给高人病人用冰帽降温是通过增加——传导散热

穿棉衣御寒主要是降低——对流散热

给高人病人酒精擦浴是为了增加——蒸发散热 吹电扇可增加——对流散热 7.鼓膜穿孔可导致——传音性耳聋

耳蜗底部病变可导致——高倾听力受损 8.黄体生成素来源于——腺垂体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来源于——下丘脑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来源于——胎盘

9.甲状腺手术中误切除甲状旁腺时——两者都有(高磷低钙)

维生素D3代谢障碍时——低钙

10.使抗利尿激素释放的有效刺激是——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使醛固酮分泌增多………………——血K浓度升高和血钠浓度降低 X型题

1.增强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因素AB A.Ca+ B新斯的明

C K+

D.胆碱酯酶

E.箭毒 2.胃次全切除的病人贫血与何有关 CE AFe2+

B.维生素B2 C. 维生素B12

D.维生素E

E.内因子

3.用已知A型血与待测血交叉配血,若主反应凝集,次反应不凝集,待测血型为 BE A AB

B. O

C. A1

D.B

E.A2 4.影响血钙水平的激素是 ABE A.降钙素

B.1,25(OH)2D3

C. 胰岛素

D.11-去氧皮质酮

E.甲状旁腺激素 5.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是ABCDE A促进蛋白质分解 B使淋巴细胞减少

C 升高血糖

D使胃酸和胃蛋白酶增加

E刺激11型肺泡细胞产生二软脂酰卵磷脂

6.孕激素的生理作用ACDE A助孕

B促进排卵

C安胎

D促进乳房腺泡发育

E产热 7.内脏痛的特点是BE A定位精确

B有牵涉痛

C对牵拉烧伤敏感

D对炎症、切割敏感

E对缺血敏感 8.哪些是胆碱能神经纤维ABCDE A交感节前纤维

B支配汗腺的交感节后纤维

C副交感节后纤维

D交感舒血管纤维

E躯体运动神经纤维 9.感受器有哪些共同生理特征ABDE A需适宜刺激

B有感觉阈值

C容易疲劳

D有适应现象

E有换能作用 10.使瞳孔缩小的因素是BCE A肾上腺素

B视近物

C副交感神经兴奋

D阿托品

E有机磷农药 11.突触传递有何特征ABDE A单向传递

B总和

C相对不易疲劳

D中枢延搁

E对内环境变化敏感 12.肾脏 内分泌功能ABCE A分泌肾素

B分泌前列腺素

C分手活性维生素D3

D分泌肾上腺素

E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 13.M样作用DE A心跳加快、增强

B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C血压升高

D缩瞳肌受损

E胃肠道平滑肌收缩 14.瞳孔反射BDE A强光时瞳孔缩小,弱光时瞳孔变化不大

B光照一侧瞳孔时,两侧瞳孔都缩小

C看近物时,瞳孔扩大 D看近物时晶状体前凸

E看近物时副交感神经兴奋

1.机体内环境相对恒定是指细胞内液的化学成分与理化性质经常在一定范围内变动× 2.体重50公斤的正常人的血液总量为3.5-4.0L 3.由于胆汁中含有脂肪酶,所以胆汁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4.血液运输CO2的主要物质是血红蛋白× 5.呆小病是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

6.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互不干扰,且不易疲劳× 7.甲状旁腺分泌的降钙素,有使血钙降低的作用× 8.睾丸不能分泌雌激素,卵巢不能分泌雄激素× 9.孕激素有助孕、促进排卵和抑制子宫收缩的作用× 10.内脏痛的特点是有牵涉痛,定位准确× 11.躯体运动神经属胆碱能神经×

12.呼吸的频率与深浅对肺通气量影响很大

13.人体只有心肌才有自动节律性×

14.胆囊炎病人吃油腻蛋白食物可诱发胆绞痛×

15.ABO血型是根据血清中所含抗体的不同而命名× 16.Ca2+降低神经肌肉的兴奋性× 17.心肌的有效不应期很长,0.3-0.4s 18.促胰液素可抑制胃液分泌

19.基础代谢率不是机体最低水平的代谢率

20.妇女月经流出的血不易形成凝块是因为流出的血液中血小板含量低× 21.使血沉加快的决定性因素在红细胞本身,而不在血浆的变化×

填空题

1.晶体渗透压影响红细胞内外水的移动;胶体渗透压主要影响毛细血管内外水的移动。 2.缺铁可使血红素形成减少,缺乏叶酸和维生素B12影响DNA合成 3.蚕豆病是儿童先天性缺乏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所致 4.血凝过程中,内源性途径的始动因子是X11 5.无ABO标准血清时,可将B型交叉配血

6.父亲AB型,母为O型,其子女血型可能为A或B 7.心动周期为0.5s,左心室搏出量40mL,左室心输出量为4800 mL 8.人胎盘分泌的激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人胎盘生乳素(或人绒毛膜生长素)、雌激素、孕激素 9.影响血压的主要因素是心排血量

外周阻力

10.抗利尿激素(ADH)释放增加的有效刺激是: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血容量降低 11.微循环的三条通路是:迂回通路、直捷通路、动-静脉短路 12.眼的调节反应包括:晶状体前凸、瞳孔缩小、视轴会聚

13.肺泡11型细胞分泌的表面活性物质的主要成分是二棕榈酰卵磷脂(或二软脂酰卵磷脂) 14.测定24小时尿中17-羟类固醇的含量,可了解糖皮质激素的代谢

15.调节肾小管Na、K交换的激素是醛固酮,调节肾小管水重吸收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 16.甲状腺功能减退时,血中胆固醇水平升高;甲亢是,血中胆固醇水平低于正常

推荐第3篇:大学 考研 笔记 教案 植物生理学讲稿(2003年38月)

讲 稿

课程名称:植物生理学

学时:70学时

适用专业:植物科技学院本科专业

(园艺2001级、农学2001级)

授课时间:2003年3月—7月

任课教师:冯乃杰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推荐第4篇:生理学 教案

(一)自我介绍~中文名、英文名,是理论课老师,询问大家是否有英文名,没有呢,就是第一个作业,给自己一个英文名,要有由来,有代表意义,说一下自己英文名的由来

询问知识背景及相关从业背景。让大家想象一下学科的样子,给出一些词描述学科。强调学科的特点,及如何学习。生理学是一门很大的学科设计人体方方面面,运动生理是其中的一个板块。是不是我们学过这两天的课程就可以完全了解呢,不是,但是针对于我们教练日常的工作,是基本够用的。

(二)学习运动生理学的意义,PT为何要学习~(互动)制定方案、处理运动中发生的突发情况、更快达到客户要求的理论基础,使教练回答问题时在更有说服力、透彻。直接关系销售课程的成功与否和课时量。想要有清晰的思路,扎实的基础去解决客户的问题,那我们了解人体,这个精密的整体,就从以下五个系统了解 @、@、@、@、@。

(三)人得以生存的每天不停歇的做的事情,没有呼吸就会死掉。当然,在潜水时候,也会暂时的暂停呼吸。所以注意我们考虑事情要全面。学习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还要有自己的思想,对事情的全面、正确的看待和认知。带着这样的思路,我们开始学习呼吸系统,从结构、功能、与生活和训练的联系来了解。

(四)首先说结构。闭眼,深呼吸,感受气流进入身体的感觉,感受他经过的身体的什么部位 @、@、@、@、@、@、@。想象一下嚼薄荷口香糖的感觉,互动提问。肺有几页?气管中有很多倒长的纤毛,摆动,把脏的东西运动出去,通过咳嗽和痰的方式,排出体外。复述结构包含内容

(五)在呼吸这个简单的动作,我们身体的内部发生什么反应和变化。原本简单的环节,包含了什么?引出肺泡和毛细动脉静脉血管,肺泡,完成氧气与二氧化碳的交换。具体怎么做呢?

(六)包括三个环节@、@、@。首先~~,然后~~,最后~~。看似简单的过程,并不简单哦。回顾之前的结构、功能、三环节。肺泡数量是一定的,堵塞就会死掉,不会重生长。举例抽烟的人。

(七)问,之前有没有剧烈咳嗽到自己胸痛的经历或者描述自己如此经历。大家在之前已经学过解剖,知道是肌肉牵动骨骼做出动作,提问:自己做一次呼吸的动作,看看我们都用到来我们的哪些肌肉?复述@、@、@、@。其实咳嗽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加强版的呼吸,肌肉短时间内,大量的运动,会有痛感。注意和解剖的链接。

(八)回到课程,我们说呼吸,是把气体吸入肺和排出去,那有没有想过,是什么样的原理,来让我们可以这样做呢?来看图。比如针管,抽动活塞,吸气,出气。很相似

(九)具体人体适怎么做呢?吸气步骤@、@、@、@、@。结合图去讲。

(十)呼气步骤@、@、@、@、@。回顾内容~提问+复述

(十一)“通气量”名词提问。介绍ppt内容。

(十二)“肺活量”名提问。介绍ppt。举例:菲尔普斯15000ml、孙杨7000ml、宁泽涛可以油100m不换气。自己肺活量巅峰5800ml。与大家互动肺活量提问。对比通气量讲。

(十三)胸式呼吸,介绍ppt,演示胸式呼吸,互动一起做

(十四)腹式呼吸,介绍ppt,演示腹式呼吸,互动。联系实际:客人在一开始训练时候,找身体稳定位置时,收腹就是用到此,在训练中强调把腹部收紧,也是此。区别收肚子与吸肚子的区别。再举例卷腹,吸肚子,没法做动作。所以强调呼吸在训练中的重要性。

(十五)回顾。思考题:互动提问有没有跑步时腹痛,降低强度一会就好了,排出病理,是什么原因?给出答案。

(十六)想象一下地贴系统,线路纵横交错,但是有条不紊,用车把我们送到我们想去的地方。就像我们的心血管系统,把血液和血液中的营养喝废弃物送到该去的地方,让人这个整体,可以有条不紊的正常运转。地铁有时会遇到人流郁积,人同样也是。但是一旦在血管中发生郁积,就叫做血栓了,后续我们会有提到。现在我们先看这个系统的组成。

(十七)顾名思义,心血管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是密闭的~和地铁系统最大的区别。如果不密闭会怎么样?~栓塞。流血,有伤口的时候,手术的时候,还可不可以叫密闭?可以去查,然后了解下。 (十八)心脏的功能,就像地铁的车厢,是我们人体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失去动力后人的血液将无法流动,比如心脏停搏或者休克。血管,就是地铁的线路,为我们的血液流通提供通路,会复杂,会看起来很凌乱,但是混沌中自有秩序,所有人才能正常运转,如果心血管疾病就会失衡紊乱,比如:心肌梗塞、静脉曲张。 (十九)心肌构成,是不随意肌,解释不随意肌。分为两个房和两个室。心房心室有瓣膜。心房心室对比楼房格局几室几厅,瓣膜对比屋的门,是有方向打开的。着重分清左右。互动问有没有不分左右的同学。复述结构,叫同学上来写房,室名称。教具心脏模型 (二十)教具大白,互动,叫同学上来比划心脏所处位置。呼应呼吸系统,膈肌,肺,胸腔,肺有5页。心脏边会少一页。 (二十一)心脏每次跳动会产生压力,把血液送到每一个部分,细枝末节都不会落。提问,手脚冰凉?痛经?血液循环不畅。如何解决呢?留下一个疑问,之后解答。

(二十二)刚刚有提到,瓣膜,就像房子里的门,我们来看一下,这个门的结构和功能是什么。结构@、@。功能@、@。如果出现问题~缺失或者闭合不严,就会出现血液反流或者循环障碍~瓣膜性性脏病:头晕,气短,加大心脏负荷,疲劳。严重则采取心脏瓣膜置换手术解决。 回顾

第一天上午结束

(二十三)地贴的轨道有双方向的车,同样我们的血管也有不同的方向与分工,有@、@、@。每一个都有会有它自己的作用 (二十四)现在来说动脉,功能就是@、@。但是有一个例外的地方~@。这趟列车的设立的思路就是把人从住宅区送到工业区干活。列车员会一直在车上,跟随回到原来的地方。教具 (二十五)静脉呢,作用就是@、@。但也有一个例外的地方~@。思路是把劳动完的人,送回到住宅,补充能量和休息。教具 (二十六)毛细血管作用@、@。联系呼吸肺泡和内呼吸讲解作用。有用的拿进来,没有用的推出去。回顾

(二十七)血管,心脏,肺,与呼吸结合,讲循环的方式~上下腔动静脉,肺动静脉。集合图,讲解ppt。留作业让学生画。 (二十八)介绍心率,静态心率如何测量,一般坐办公室的人群心率男、女各多少下。静态心率是定数,谁先跳完谁先over。 (二十九)解释ppt,运动中会上升,但是到一定程度,就不会再变。

(三十)1L血液中有900g左右水,解释ppt内容,组成由@、@、@。联系献血,200~400cc血液,或者献血小板。一般都会给补充水,鸡蛋等,但实际上,人体的恢复能力很快,正常情况不用补充。红细胞恢复最慢,但是半个月也会ok。

(三十一)动脉壁承受的压力。联系之前血管堵塞时候讲血压,会升高。

(三十二)血压如何测得~安静状态下15分钟后,左臂等。测血压方法,水银,电子,动脉壁内植入。

(三十三)提问肥胖为什么血压高~挤压血管,动力提高才能正常循环,所以血压高。之前说的血栓,如果实老年人在脑部会中风。运动中憋气血压会上升,所以用力时候呼气。给出数值,判断是否高血压。回顾 (三十四)最大心率,目标心率如何计算,给案例,让学生计算。 (三十五)每次心室收缩排出的血量70ml,一只针管,吸水的程度,就是身体状态,吸满则为最大。

(三十六)联系运动中的状态,心跳加快,排量增加

(三十七)跑步时候的分部,潜水时超过8分钟会保证重要器官优先使用氧气。吃饭完后会困也是。

(三十八)长期有规律的有氧运动。举例长跑运动员,耐力自行车运动员的心室体积和心跳。

(三十九)代谢速度会加快,酶活性高参与的就快,线粒体多,燃烧脂肪的工厂就会多,毛细血管增加,循环变好,所以长期有氧减脂会快解,决之前所说的手教凉的问题可能。

(四十)台阶测试,运动队用专业设备测量,结合其他数据,改良运动方法,提高运动表现。回顾

(四十一)支配全身,指挥官和传达命令。中枢神经~指挥官。神经线~电线,传递信号,在他的调节下相互配合。 (四十二)颅腔~结合解剖平面,提问。教具

(四十三)结合解剖,提问腰椎几节,如果受伤或者椎间盘突出,会造成什么结果。

第一天下午结束

(四十四)恐龙的反射弧很长,踩到尾巴,需要2个小时以后才会觉得痛 (四十五)举例:看到,想,做动作。听枪,起跑。看到吃的,想吃,买来吃。看到好看衣服,买,穿~买家秀,卖家秀。 (四十六)缩手,手心打手背,互动 (四十七)库里,肌肉记忆,郎朗弹琴。回顾 (四十八)枝杈像树~树突,辫子~轴突,细胞体

(四十九)指导整个细胞有条不紊的工作,发出并接受命令的部分。像是一个细胞的大脑。

(五十)树根吸收水分与养分~接受信号

(五十一)末端有膨大的部分,像章鱼触角的吸盘。这个部分会将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传递下去,像我们的手机,把声音变成无线电信号,传给接通的人。回顾

(五十二)游戏,一个比划,中间人猜,然后向下传递,最后一个人说出来是什么。但是误差几乎为零。抽筋是例外

(五十三)接受外界的刺激,热,冷,痛等,然后将信号传给中枢神经,中枢神经做出反应。

(五十四)中枢神经做出反应后,将信号传递给运动神经元,它将控制的肌肉做出相应的动作或者反应。

(五十五)是一个接线员的角色,老式打电话的总机,需要接转给其他的神经元,以完成不同神经元的信号传递。神经元在收到刺激的时候会形记忆,树突,轴突会不断的扩张,与其他相对的神经元连接变多。反应变快,说能生巧,脱口而出就是从此而来。

(五十六)能量是身体工作的动力来源,没有能量,每个系统都没办法工作,而且会出现不良症状,头晕,眼黑,无力感等。闹我们来看,身体是怎么提供能量的呢?分以下两大类,三个系统。结合我们运动来看,先体几个问题,让大家想一下。百米跑、举重、5000m跑、15分钟中等重量,每组12次,组间休息30s的平板卧推。分别都是用到了什么能量系统主要供能。

(五十七)能量的代谢有@、@、@、@。电厂发电,血糖~电线转移,组织、肌肉等~用户家里的电器利用,消化运动~在利用中释放能量。肝糖原,肌糖原,atp~电池储存。

(五十八)分成两个部分。摄取,分解。呼吸、吃东西、产热维持体温。像汽车发动机。然后进来,燃烧,释放能量,推动汽车前进。 (五十九)A代表腺嘌呤,t代表3个,p代表磷分子。 (六十)段一个高能磷酸键,释放能量,变成adp,而后在身体内代谢,重新合称为atp。

(六十一)不是我们喝的酸奶中的乳酸菌。是糖类无氧代谢的产物,长时间不锻炼或者突然大强度锻炼,会使得肌肉酸痛,影响肌肉收缩动作。需要身体代谢走,才会恢复正常。回顾。

(六十二)联系一开始问的训练项目和运动实际情况,讲解图表。(六十三)联系功能讲解如何进行减脂锻炼, (六十四)讲解训练的方法,并互动

(六十五)互动,算出一个学生的60%运动强度心率,然后按照训练的方法进行互动。强调无规律,类似游戏,以主观的感觉强度为主。 (六十六)联系功能特点,讲解。提问怎么设计训练与休息时间 (六十七)设计并执行互动

(六十八)提问,到底是刚刚的间歇有氧快,还是连续中低强度减脂快?循环训练?Hiit?考虑总能量的消耗和消耗的速率。回顾

第二天上午结束

(六十九)结合街跑和之前的课程,肌肉牵动骨骼,在神经支和有能量供应的情况下,做出肢体动作和维持内脏等正常工作。(七十)若没有,肌肉划分则会有里脊,后腿,中腰?不是。而是平滑肌~内脏~不随意肌、心肌~心脏~ 不随意肌,缓慢而又节奏的收缩,不易疲劳,不随人的控制而收缩。骨骼肌~肢体肌肉~随意肌,意识控制收缩

(七十一)组成像军队~班,连,排对应骨骼肌组成部分 (七十二)按照肌原纤维划分,按照收缩性和代谢划分, (七十三)结合图,放松时张开,用力时收缩,活动重叠。互动,找同学当模特,一遍说边做示范 (七十四)讲解表格

(七十五)不对集合打仗,同一兵种不同人数,不同兵种。肌纤维,募集,整体力量

(七十六)举例:一名司令可以命令多个士兵去做同一件事或者不同士兵协同做一件事,但是一个司令不能被多个司令领导否则会错乱不会执行任务。(七十七)拿铅笔,举哑铃,杀鸡用牛刀。色彩有浅到深越来越不容易激活,说明蕴含的能量越来越高,跆拳道白带到黑带 (七十八)讲解

(七十九)联系训练,6~8次,发展肌力,8~12次发展肌肉,~高于12次,发展肌肉耐力,结合之前的快慢机讲解。回顾 (八十)结合客人训练的需求,结合刚刚讲过的肌肉募集,训练每组的次数,在训练中可以达到三种目的。运动员的骨壁会比普通人粗,运动中适当补钙可以促进骨骼。募集能力变强所以会获得力量。肌肉纤维变粗,收缩时迸发更多能力,所以会力量变强。

(八十一)举例:单价*数量=总价。募集能力增强,所以数量增加,数量到达极限还无法达到负载,则肌丝会有轻微撕裂破损,机体自我修复增生,肌肉纤维变粗,所以力量进一步增大。需要时间的积累。互动。有没有感觉是如此

(八十二)互动有没有在约会时候,之前先练一下,会感觉穿衬衣更好看更有型?充血,使肌肉膨胀,维度暂时变大,可能在还没有约会完就已经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慢性肥大是不断的微损伤然后进行自我修复,修复过后会慢慢肌丝增生变粗,联系之前的训练部分说。 (八十三)在进行训练时候,有没有感觉到有肌肉酸痛,有的是当下就有感觉,有的则是在训练过后一段时间会有?

(八十四)例如在训练肱二头肌或者股四头肌时候有没有灼烧感和酸痛感,是因为...自己距离,7+7+7二头弯举时候尤其明显。互动交流 (八十五)由于肌肉会有一些小的损伤,发炎带来的痛感,由于乳酸堆积带来的痛感等会造成痛感,互动。自己距离,我实在第二天午饭后开始有感觉痛。

(八十六)提问互动,问问大家的办法给自己或者给别人做过的 (八十七)什么是离心收缩,如何进行正确的拉伸,强度~正金字塔训练,由易到难,有低到高。 (八十八)串讲回顾知识点复习

推荐第5篇:生理学实验报告

生理学实验报告

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学习蛙类动物双毁髓的方法

掌握制备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操作技术,为此后有关的神经肌肉实验打下基础。

二、实验原理

蛙或两栖类动物的一些基本生命活动及生理功能与温血动物近似,而且其离体组织需要的生活条件非常简单,易于控制和掌握。因

此在生理学实验中,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是研究神经肌肉生理最常用的对象,经常用来研究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刺激与反应的规律、肌肉收缩的特点、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等。

三、实验对象

蟾蜍或蛙。

四、实验器材及药品

蛙类手术器械一套(金属探针1根,粗剪刀、眼科剪刀各1把,圆头镊子、眼科镊子各1把,玻璃分针2根),蛙板和玻璃板各1块,培养皿,滴管,废物缸、锌铜弓,丝线,棉花;任氏液。

五、实验方法及步骤

1、双毁髓:左手握蟾蜍,背部向上。用食指按压其头部前端,拇指压住躯干的背部,使头向前俯;右手持毁髓针,由两眼之间中线向后方划触,触及两耳后腺之间的凹陷处即是枕骨大孔的位置。将毁髓针由凹陷处垂直刺入枕骨大孔,然后针尖向前刺入颅腔,在颅腔内搅动,以毁脑组织。再将毁髓针退至枕骨大孔,针尖转向后方,与脊柱平行刺入椎管,以捣毁脊髓。脊髓彻底捣毁时,可看到蟾蜍后肢突然蹬直,然后瘫软,此时的动物为双毁髓动物。

2、剥制后肢标本:左手持手术镊提起两前肢之间背部的皮肤,右手持手术剪横向剪断皮肤,然后往后肢方向撕剥皮肤。剪开腹壁肌肉,用手术镊提起内脏,翻向头部,在看清支配后肢的脊神经发出部位后,于其前方剪断脊柱。

3、分离两后肢:将去皮的后肢腹面向上置于解剖盘上,右手持

金冠剪纵向剪开脊柱,再剪开耻骨联合,使两后肢完全分离。

4、分离坐骨神经:将一侧后肢的脊柱端腹面向上,用玻璃分针沿脊神经向后分离坐骨神经,股部沿腓肠肌正前方的股二头肌和半膜肌之间的裂缝,找出坐骨神经,剪断盖在上方的梨状肌,完全暴露坐骨神经,剪去支配腓肠肌之外的分支,再剪去脊柱及肌肉,只保留坐骨神经发出部位的一小块脊柱骨。

5、分离股骨头:沿膝关节剪去股骨周围的肌肉,保留股骨的后2/3,剪断股骨。

6、游离腓肠肌:在腓肠肌跟腱下穿线并结扎,提起结扎线,剪断肌腱与胫腓骨的联系,游离腓肠肌,剪去膝关节下部的后肢,保留腓肠肌与股骨的联系,制备出完整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标本应包括:坐骨神经、腓肠肌、股骨头和一段脊柱骨四部分。

7、检验标本:用任氏液沾湿的锌铜弓的两极接触神经,如腓肠肌发生收缩,则标本机能正常,把标本固定在肌槽上。

8、连接好装置,调节适宜的灵敏度及刺激强度,开动记录仪,走纸速度为10mm/s,用手控触发开关,以单脉冲刺激神经,记录肌肉的单收缩曲线。

9、分别用1 Hz、2 Hz、3 Hz、4 Hz、6 Hz、12 Hz、24 Hz、30Hz等频率去刺激坐骨神经,记录肌肉的收缩曲线。

六、分析及讨论

七、思考题

• 1.剥去皮肤的后肢,能用自来水冲洗吗?为什么?

• 不能。自来水会对肌肉产生刺激。

• 2.金属器械碰压、触及或损伤神经及腓肠肌,可能引起哪些不良后果?

金属器械碰压神经与腓肠肌,会引起肌肉收缩,如果碰的较重,损伤部位及近端的神经就死亡了,以后刺激只能从损伤处向肌肉处之间的部分.另外容易使标本疲劳,失去活性.• 3.如何保持标本的机能正常?

金属器械不要碰及、损伤神经或腓肠肌,保持湿润,常加任氏液,最好先泡一会。

• 4 .锌铜弓刺激检测标本活性的原理是什么?

• Zn的金属电势比铜低,形成一定的电势差(就相当于有电压),锌铜弓是把一根锌棒和一根铜棒一端焊在一起,另一段分开,则接触样本(例如神经干)时,会引起样本局部去极化,引发动作电位。

• 何为复合动作电位,如何产生的?

• 3

• 什么是阈刺激,如何产生的,是多少?

• 什么是最适刺激,如何产生的,是多少?

• 何为双向动作电位,如何产生的,图像的每一部分产生的原理是什么? •

• 何为单向动作电位,如何产生的,图像的每一部分产生的原理是什么?

推荐第6篇:生理学实验报告

生理学实验报告,请按照以下格式书写,将实验结果(包括图表)填写在实验结果项下,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与分析,每次实验课结束后一周内提交有效,逾期将无法提交。(写作业时可将本报告格式模板复制粘贴,以方便书写) (临床医学)专业生理学实验报告 第( 1 )次 【实验名称】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

【实验目的】掌握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技术,为以后实验打下基础。

【实验材料】两栖类手术器械一套(粗剪刀、组织剪、眼科剪、组织镊、金属探针、玻璃分针、蛙板)、手术线、蛙尸缸、滴管、平皿、锌铜弓、脱脂棉、任氏液。 【实验步骤】

1· 手术

(1) 破坏脑和脊髓

取蟾蜍1只,用水冲洗干净。左手按住蟾蜍,用拇指按压背部,食指按压头部前端使其头部前俯,右手持刺蛙针在头前缘沿正中线向尾端刺划,所触划到的头部后端的凹陷处,即枕骨大孔。在此处将刺蛙针垂直刺入皮肤,有突破感后再将刺蛙针折向前经枕骨大孔刺入颅腔,左右搅动捣毁脑组织;再将刺蛙针刺入脊椎管,反复提插捣毁脊髓。此时若蟾蜍的四肢松软,呼吸运动消失,表示脑和脊髓已完全破坏,否则应按上法再行捣毁。

(2) 剪除躯干上部及内脏

在骶髂关节位置用左手将蟾蜍提起,在骶髂关节水平以上0.5~1cm处用粗剪刀剪断脊柱,然后将粗剪刀向下深入体腔沿躯干两侧剪开皮肤,是蟾蜍头、上肢与内脏自然下垂,将其一并剪除弃去,仅留后肢、骶骨、脊柱及紧贴与脊柱两侧的坐骨神经。在整个剪除过程中注意误伤神经。

(3) 剥皮

左手用组织镊夹紧脊柱断端(注意:不要夹住或触碰神经),右手捏住其上的皮肤边缘,用力向下剥掉全部后肢皮肤,将标本放在盛有任氏液的平皿中。将手及用过的全部手术器械洗净,再进行下述步骤。

(4) 分离两腿

用镊子从背位夹住脊柱将标本提起,剪去向上突出的骶骨,然后沿正中线用粗剪刀将脊柱分为两半,并从耻骨联合中央剪开两侧大腿,然后将分离的两条腿浸于盛有任氏液的平皿中备用。

(5) 制作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

①游离坐骨神经

取一腿放于蛙板上,用玻璃分针沿脊柱侧游离坐骨神经。将标本背侧向上放置,划开梨状肌群及其附近的结缔组织,循坐骨神经沟,找出坐骨神经的大腿部分,用玻璃分针小心剥离。用玻璃分针将坐骨神经轻轻提起,以眼科剪剪断其所有分支,并将神经一直游离至腘窝为止,再用粗剪刀剪下一小段与坐骨神经相连的脊柱,并将游离干净的坐骨神经搭于腓肠肌上。

②去除大腿肌肉

在膝关节周围剪掉全部大腿肌肉并用组织剪将股骨刮干净,然后在股骨中部剪去上段股骨。

③完成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

用眼科剪剪开跟腱腱膜,在跟腱处穿针结扎,并于结扎线远端剪断跟腱。游离腓肠肌至膝关节处,然后沿膝关节将小腿其余部分全部剪掉,这样就制得一个具有附着在股骨上的腓肠肌并带有支配腓肠肌的坐骨神经的标本。 2.用锌铜弓检查标本

将锌铜弓在任氏液中沾湿后,迅速接触坐骨神经,如腓肠神经发生明显而灵敏的收缩,则表示标本的兴奋性良好。即刻将标本放在盛有任氏液的平皿中,以保持其兴奋性。

【实验结果】(图表粘贴处)

【结果讨论与分析】这次试验总体来说,是非常成功的。我们完整地观察了蟾蜍坐骨神经反射的全过程,还观察到了阈上刺激和阈下刺激,通过串刺激观察到了蟾蜍的肌肉完成的强直性收缩过程,我们得到了清晰的数据图表。很好地锻炼了我们的动手实践能力。深刻理解了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完成的不同刺激强度、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实验。尤其是强直收缩的生理意义:正常体内由运动神经传到骨骼肌的兴奋冲动都是快速连续的,体内骨骼肌收缩几乎都属于完全强直收缩。强直收缩显然可以产生更大的收缩效果,强直收缩所能产生的最大张力可达单收缩的4倍左右。另外肌肉发生强直收缩时,结合课文所学,动作电位也不会发生融合,肌肉动作电位只出现频率加快,却始终各自分离而不会发生融合或叠加。这是由于肌肉的动作电位只持续1~2ms,即使刺激频率落于前一次刺激引起的动作电位持续期间之内,组织又正好处于兴奋性的绝对不应期,这时新的刺激将无效,既不能引起新的动作电位,也不引起新的收缩。最后应注意,为了保证试验成功,用玻璃分针分离神经时,不可用金属器械碰触。及时用任氏液浸湿标本,保持其兴奋性。

推荐第7篇:头皮生理学

>

(一) 造成脱发、白发的主要成因如下:

1、头发屑及皮脂 分泌过剩

2、荷尔蒙失调

3、血液循环不良

4、精神压力 的问题

5、营养障碍

6、身体其它疾病引起

7、其它原因如化学漂染

内在原因: 是人体内荷尔蒙分泌过多引起,生态区域的影响/染烫过度/机械伤害/用脑过度/化疗/老年性遗传性/饮食不当 .脱发根据原因的不同可以是永久的,也可以是永久 的,也可以暂时的,永久性脱发伴姑随着毛囊周围的胶发质的积累和硬化而发生.

二. 《脱发》

1.遗传性脱发

2.脂益性脱发。

3.真菌感染性脱发。

4.生理性脱发。

1.

遗传性脱发:

特征:一般为顶秃,额秃,年龄在30后,常见于男性。

原因:中医认为肾功能的不正常或不健全引起,西医却一直不知其原因。

治疗方法:需内调外治,重在内调,外治只起巩固已生长的头发只能预防作用。 2

脂益性脱发: 特征:

脱发处形成\"小米粒\"状斑秃,头皮为乳白色,头发细小,两天不洗头 头皮就很油,严重的头皮有痤疮和红肿。 原因:

油脂腺分泌过盛,造成毛囊口角化并堵塞毛囊产生炎症,使毛发不能正常生长。

治疗方法: 保持头皮清爽,两天清洗一次头皮,使用不含化学合成的药品,无刺激的天然洗发剂为最佳。每月四次头皮滋养护理,补充头皮营养,加弹并巩固头皮,头发的强健,使已长出的有效头发的生长,健康的再生。

保持头皮清洁 每月配合四次的头皮护理

(含鼠尾草类能刺激毛囊的生长和杀菌作用的精油)

注:注意个人营养的均衡,适度的有规则的锻炼身体保证充足的睡眠,少食刺激性强的食品才能有效的配合治疗。 4.

生理性脱发: 特征:

每天脱落50-100根头发,头发为青灰色。

原因:

人类每天脱落50-200根头发

属于正常的情况,而每个人的生理要脱落100-200 根,造成的原因是内分泌和新陈代谢的更换。 治疗方法:

使用不含刺激性和化学成分的清洗剂,保持头皮的清爽,两天清洗一次,7天见效。

《头皮生理学》

头屑性头皮:

原因:皮脂腺分泌的功能不健全,造成头皮的油份和水分失衡,这就刺激大菌 生长,主要的细菌有芽孢菌花斑藓菌,真菌,革兰氏阳性菌,大肠杆菌等细菌,形成了头屑头皮变干。

在总体上分为

1、油脂性头皮屑

2、真菌感染性头皮屑。

3、敏感性头皮屑

4、生理性头皮屑

1.

油脂性头皮屑:

(米粒状)特征:头皮为乳白色头屑形状为米粒状头皮易出油。 原因:

头皮分泌过多的油脂,使头皮不能正常的吸收空气中的氧气

和正常的角质脱落,不能正常的代谢,进而造成细菌的过量繁殖,形成头屑。 治疗方法:

保持头皮的清爽,隔一天清洗一次,不可使用含化学成份及复合性的洗发水

清洗,以免刺激油脂腺的分泌,不可以使碱性过高的洗发水,以免伤害自然皮脂膜。 2.

真菌感染性头皮屑:

(片状)特征:头皮痒,有痤疮,常发生在发际线及头顶。 原因:

空气的污染,化学环境,造成头皮细菌的过量繁殖,氧化头皮的角质层

,使头皮细胞大面积的死之,形成角质脱落,另一种原因是在清洗头皮的过程中抓破头皮即使用一些含化学药剂超标的洗发水等都会形成头皮感染,产生炎症而形成的角质脱落。 治疗方法:

长期保持头皮清洁,使用植物性去屑洗发水,每天清洗一次,持续一星期后每两天清洗一次,清洗过程中避免使用\"抓\",禁止使用复合性清洗剂,配合使用头皮清洁,杀菌并不伤害自然皮脂膜的头皮护理。

3.

敏感性头皮屑:

(块状)特征:头皮微红,痒,头皮屑 为块状,有出现浓水。 原因:

同真菌感染性头皮屑区别在于细菌进入到头皮的毛细血管,形成炎症。 治疗方法:

保持头皮清爽清洁,使用纯植物

的治疗性清洁剂清洗,采用非常轻柔的处理方法,禁止头部按摩以免炎症的扩散,必须配合防敏感的的头皮滋养护理,每周不少于两次,一个月后可改为每周一次直到炎症消失。两个月为一个疗程护理。

4.生理性头皮屑:(粉末状)特征:头皮为青灰色,不氧,没有其他的不适的症状。原因:

根据科学家的考证;人体的细胞在无污染的营养充足

的状态下,生理周期28天,脱落期为7天,人体细胞的代谢、从分裂

生长

死亡

脱落为1800次,也就是说人在这种状态下能活到150年,但是受到环境(污染)、营养(不均衡)、情绪(喜、怒、哀、乐)、氧化机等多方面的原因都会造成周期的缩短,而这些都是造成生理性头皮原因(细胞的角质脱落)。 治疗的方法:

保持头皮的清洁,以免脱落的细胞在头皮上形成堆积,给灰尘中的细菌形成繁殖的环境,而感染头皮建议顾客每月做一次,头皮放松理疗 ,保护头皮表面的自然皮脂膜,充足头皮营养。

1,油脂性头皮

特征;头皮为乳白色,头皮很油。

原因;睡眠不足、长时间的情绪急噪、精神压力过大、过度紧张、服用一些含有激素的药品及内分泌失调等多方面的原因,都会造成,脑下垂体促成油脂腺分泌过多的油脂 。

治疗的方法:保持头皮的清洁、两天清洗一次,严重的必须每月两次深层头皮护理,注意睡眠的质量,避免使用复合性洗发水,以免进一步的刺激油脂腺的分泌,而造成毛囊 深度角化,形成脂益性头皮、脂益性脱发,最终形成敏感性头皮。(注意:在处理、治疗此类头皮时按摩

的力度不可以过大,需要轻柔的处理,如果伴有头皮屑的需要配合去油脂的头皮滋养护理,保护头皮的自然皮脂膜)

2.敏感性头皮

特征:头皮为乳白色,有红肿,痤疮,奇痒 ,脱发,头皮痛,严重时流浓水,奇痒。

原因;机械性的,环境的,物理的或营养的影响,会令头发过度敏感,即:空气的污染,化学的工作环境,农场的甲烷等高污染环境中生活,工作,营养的失衡等原因,都会造成个人皮肤的免疫力下降,油脂腺的分泌过盛,造成头皮细菌的大量繁殖,感染头皮的毛细管

,淋巴而产生的炎症,囊肿,结节等皮肤问题。 治疗方法:极轻柔的清洁,建议顾客上医院治疗。

额头---多吃鲜红水果如萝卜、苹果、洋桃、西瓜、草莓

顶端---宜吃脂肪食物

后脑---常吃新鲜蔬果或烈酒、浓茶及咖啡

有些食品可使头发乌黑功能

黑芝麻---有养血、润燥及乌发 之功效

核桃------能补血气,乌黑毛发作用

鸡油------有生发 之功效

推荐第8篇:生理学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今天向各位进行《生理学》课程说课。我说课的对象是15级三年制专科护理专业的学生。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性质:生理学即人体生理学的简称,是研究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专业基础课,每个医学生进入学校都必须学习的一门必修课程。生理学属于医学B类课程,理论与实验相结合。

2. 课程地位:生理学是医学的基础和核心课程,是护理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它以解剖学、组织学和生物学为基础,它同时也是病理学、药理学和临床课程的基础,所以说生理学是联系护理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中枢课程,也护士资格证考试必考基础课。 3.课程目标

据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本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设定为: a、理论目标:掌握正常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及其调节机制,能阐述并会解释重要器官的功能、代谢以及人体生理功能

b、实验目标:具备生理学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一些简单的实验标本制作以及生命体征的监测;

二.课程设计 1.教材与参考资料

按国家对高等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要求,结合我院培养学生的宗旨,选定由彭波教授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医学高职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之《生理学》。 2.教学内容

生理学分成理论和实验两大模块。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根本,及突出护理专业特点,结合生理学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的分配如ppt所述,理论60课时,实验12课时,合计72学时。 本课程是一门实验性的课程,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良好平台,注重实验课教学。 3.重点与难点

a、重点:基本概念、机体各系统的重要生理功能及其功

能调节.b、难点:生物电、肌细胞的生物特性、神经系统的功能。 c、解决办法:结合前继课程的知识,由浅入深。投入较多的学时数,深入细致的讲解,重点讲清,难点讲透。借助与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现代的教学技术。 三.课程实施

1.学情分析:a、授课对象是15级专科护理专业的学生

b.优点:高中毕业,好奇心强,有求知欲,对学习有一定的主动性 。 c缺点:一年级新生;文科生占大部分,基础薄弱;抽象思维能力较弱 2.教学方法: 采用的是引导-发现”式的教学模式,课前预习,导入新课,课堂教学,课后总结。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有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因材施教, 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三、课程实施

1、师资队伍:

主讲教师有6位, 学历均在本科及以上学科均为医学及相关专业, 其中有二位教师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老师们有优良的师德师风、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责任心强、治学严谨、从严执教,具有敬业、奉献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教学团队老-中-青结合,发挥传帮带作用,教学梯队合理,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

2.教学环境、场所:生理是注重实验的理论课,所以教学环境分为理论环境和实验环境,理论课的学习场所主要是教室,每班50人左右。小班教学有利于老师了解每位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进度和教学方法。实验课的学习场所主要为实验室,采取分组实验方式,每组约6名学生。先由教师讲解实验操作方法或演示实验,再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3.其他资源:学校图书馆藏有大量生理学及相关书籍、练习题集,可供学生扩充知识,也设有电子阅览室,供学生上网查询、搜集生理学及相关知识。

四、课程评价

1.学生成绩评价:生理的总成绩由百分之十的平时成绩加上百分之十的作业成绩加上百分之二十的实验成绩最后再加上百分之六十的期末成绩得出来最后的成绩。

2.教师教学评价:学院通过网络培训、外出培训、校内培训、访问学者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师的培训。生理学教学内容应符合职业教育学生需求,与职业资格考试对接,注重与后续课程的衔接。

五、课程特色

本身的教材具有连续性、科学性、实用性的特点;突出生理学趣味性、实用性 教学体现逻辑性强(加强理解记忆)

贴近学生:增加临床病例、生活小常识、结合实践教学。 注重实践训练。

六、课程反思

1、生理学与临床联系密切,教师临床经验缺乏

2、作为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基础课,应加强实践技能教学

3、科研方面欠缺。

4、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加强。改进措施:

1、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加强教师进修、培训学习,到临床一线实践

2、增加实践课时,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设立科研课题研究(申报生理学精品课程)。通过科研与学习提升教师知识面和教学水平

4、保持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下,建立校内精品课程网站,不断开发微课、反转课堂教学模式。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各位专家、评委的聆听。请批评指正!

推荐第9篇:生理学习题

四、各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正常人的直肠温度、腋窝温度和口腔温度的高低应当是(

)

A.口腔温度>腋窝温度>直肠温度

B.直肠温度>口腔温度>腋窝温度

C.直肠温度>腋窝温度>口腔温度

D.腋窝温度>口腔温度>直肠温度

2.人体体温昼夜节律变化中,体温最低的时间是(

)

A.上午 8~10 时

B.下午 3~4 时

C.清晨 2~6时

D.夜间 10~12 时

3.女性月经期中,体温最低的时间是(

)

A.行经期

B.排卵前

C.排卵后

D.排卵日

4.人体腋下温度正常值是(

)

A.36.0℃~37.4℃

B.36.7℃~37.7℃

C.36.9℃~37.9℃

D.37.5℃~37.6℃

5.影响能量代谢最重要的因素是(

)

A.环境温度

B.进食

C.精神、情绪

D.肌肉活动

6.劳动或运动时,机体主要产热器官是(

)

A.肝脏

B.脑

C.心脏

D.肌肉

7.当环境温度等于或超过体温时,机体的主要散热方式是( A.辐射

B.传导和对流

C.发汗蒸发

D.不显性发汗

8.给高热病人使用乙醇擦浴是(

)

A.增加辐射散热

B.增加传导散热

C.增加蒸发散热

D.增加对流散热

9.给高热病人作用冰帽或冰袋的作用是(

)

A.增加辐射散热

B.增加传导散热

C.增加蒸发散热

D.增加对流散热

10.中枢温度敏感神经元较多的部位在(

)

A.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B.下丘脑后部

C.大脑皮层运动区

D.脑干网状结构

11.决定体温调定点的部位在(

)

53 A.下丘脑

B.大脑皮层

C.下丘脑后部

D.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12.人体感受外界环境温度降低刺激的主要感受器是(

) A.中枢冷敏神经元

B.皮肤热感受器

C.中枢热敏神经元

D.皮肤冷感受器

13.当环境温度高于 30℃时,人体基础代谢率的变化是(

A.降低

B.升高

C.先升高后降低

D.不变

14.食物特殊动力效应最高的物质是(

)

A.糖

B.脂肪

C.蛋白质

D.混和食物

)

)

15.当下丘脑温度升高时,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的变化是(

)

A.减少

B.不变

C.增加

D.先增加后减少

16.下列哪种物质,既是重要的贮能物质,又是直接的供能物质(

)

A.二磷酸腺苷

B.三磷酸腺苷

C.磷酸肌酸

D.葡萄糖

17.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产热量来衡量,下述哪项不是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

A.体重

B.环境温度

C.蒸发散热

D.精神紧张程度

18.测定基础代谢率要求的基础条件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

A.空腹

B.无体力活动和精神紧张

C.环境温度 18~25℃

D.深睡状态

19.下列哪个部位不存在中枢温度感受器(

)

A.PO/AH

B.小脑

C.中脑

D.下丘脑

20.患下列哪种疾病时,基础代谢率明显升高(

)

A.糖尿病

B.红细胞增多症

C.阿狄森综合征

D.甲状腺功能亢进

21.关于三大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

A.只有将能量转移至 ATP,才能为组织活动所利用

B.人体在不作外功的情况下,所消耗能量全部转化为热能

C.蛋白质在体内氧化和体外燃烧时所产生的能量相等

D.人体所需总能量的 70%以上来自糖的分解

22.关于体温生理性变异的叙述,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

A.幼儿高于成人,新生儿易波动

B.剧烈运动可使体温升高 1~2℃

C.清晨 2~6时最低

D.女性一般高于男性,而且排卵之日最高

(二)多项选择

1.女性月经周期中,体温的变化有(

)

A.排卵前较高

B.排卵后降低 C.排卵前较低

54 D.排卵后升高

E.行经期高

2.安静状态下的主要产热器官是(

)

A.心脏

B.肾脏

C.肠

D.脑

E.肝脏

3.当蒸发成了唯一散热途径时,是因为(

)

A.环境温度低于体温

B.环境温度高于体温

C.环境温度等于体温

D.精神紧张时

E.与环境温度无关

4.某病人受到致热原的作用体温升至 39℃,在此情况下(

)

A.机体产热量一直大于散热量

B.机体产热量小于散热量

C.体温升高时,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D.维持高热阶段时,产热量大致等于散热量

E.产热量与散热量变化不明显

5.中枢温度感受器的分布比例为(

)

A.热敏神经元多

B.热敏神经元少

C.冷敏神经元多

D.冷敏神经元少

E.冷、热敏神经元相等

6.近年来发现视前区-下丘脑前部是(

)

A.控制产热活动的中枢部位

B.控制散热活动的中枢部位

C.控制产热和散热活动的中枢部位

D.对体温调节起整合作用的部位

E.只存在热敏神经元而不存在冷敏神经元

7.汗液与血浆成分相比较(

)

A.氯化钠浓度低于血浆

B.葡萄糖浓度几乎为零

C.脂类浓度相等

D.尿素氮高于血浆

E.蛋白质浓度为零

8.影响体温发生生理性变动的因素有(

)

A.环境温度

B.测量时间

C.性别

D.体重

E.年龄

9.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有(

)

A.肌肉活动

B.环境温度

C.食物特殊动力效应

D.精神活动

E.体温

10.在环境温度低于 20℃时,人体散热的方式主要有( A.辐射

B.传导

C.对流

D.不感蒸发

E.汗液蒸发

11.刺激下丘脑后部的产热中枢,可引起(

)

55 A.骨骼肌紧张性增强

B.发生寒战

C.交感神经兴奋

D.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E.产热增加

12.人在寒冷环境中的反应有(

)

A.皮肤血流量减少

B.皮肤温度降低

C.代谢降低

D.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E.儿茶酚胺分泌增加

13.引起出汗的因素有(

)

A.环境温度升高

B.情绪激动

C.交感神经兴奋

D.精神紧张

E.注射乙酰胆碱

14.使得汗液蒸发加快的因素有(

)

A.环境温度高

B.环境温度低

C.空气湿度大

D.空气湿度小

E.空气对流速度快

15.恒温动物生理性体温调节反应主要表现(

)

A.温热性发汗

B.寒颤

C.皮肤血流量增加或减少

D.寒冷时蜷曲身体

)

E.伸展肢体促进散热

1.B 2.C 3.D 4.A 5.D 6.D 7.C8.C 9.B 10.A 11.D 12.D 13.B 14.C15.C 16.B 17.A 18.D 19.B 20.D 21.C 22.D (二)多项选择

1.CD 2.DE 3.BC 4.CD5.AD 6.CD 7.ABE 8.ABCE9.ABCDE 10.ABCD 11.ABCDE 12.ABE13.ABCDE 14.ADE 15.ABCDE

五、简述题

1.人体体温临床上常用的测量部位有哪些?其正常值各是多少?

2.根据散热原理,如何给高热病人降温?

3.简述人体的散热器官和散热方式。

4.什么是食物特殊动力效应?正常情况下三种营养物质的特殊动力效应各为多少?

六、论述题

1.试述人体体温相对恒定的原理。

2.为什么发热病人常伴有寒战反应?

1.腋下温度:36.0~37.4℃;口腔温度36.7~37.7℃;直肠温度:36.9~37.9℃。

2.①利用冰袋或冰帽给高热病人的降温(传导散热);②注意通风,降低室温(对流散热);③用乙醇擦身(蒸发散热);④降低室温,增加辐射散热。

3.散热器官主要是皮肤,另外还有其他排泄器官(如肾)借排泄活动散发少部分热量。散热方式有:辐射、传导、对流、蒸发(不显性蒸发和发汗)。环境温度低于皮肤温时,可借辐射、传导、对流和不显性蒸发散热;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可借蒸发散热。 4.进食后机体产热量比正常情况下额外有所增加,叫食物特殊动力效应。其中蛋白质为30%,而糖和脂肪则为4%~6%。

六、论述题

1.①体温相对恒定有赖于体内产热与散热过程的动态平衡;②产热主要来自体内食物分解代谢;③散热方式有四种,辐射、传导和对流是物理性散热方式,安静状态下以辐射散热为主,当环境温度等于或超过皮肤温度时,则蒸发成为唯一散热途径;④体温调节是反射活动。感受器分为外周温度感受器(皮肤、粘膜与内脏,以冷感受器为主)和中枢温度感受器(下丘脑,以热敏神经元为主),当环境温度改变后通过感受器,将信息传入体温中枢(下丘脑),然后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产热和散热系统,使体温适应温度变化而恒定;⑤人类还存在有行为性调节来保持体温恒定。

2.某些疾病引起发热时,由于细菌生长和组织破坏所产生的致热原,可以使视前区-下丘脑前部与调定点有关的热敏神经元的阈值升高,使调定点上移,而机体的温度通常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达到调定点水平,在此之间体温低于调定点温度。由于调定点上移,下丘脑后部产热中枢兴奋加强,骨骼肌出现不随意收缩,并伴有寒冷感觉称为寒战。寒战开始后,产热过程明显加强,加上散热减弱,体温逐渐上升,直到体温升高到新的调定点水平后,产热和散热出现新的平衡,寒战终止。

推荐第10篇:生理学课件

第一章

一、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研究内容

概念:生理学(physiology)是研究生命有机体生命过程和功能(function)的科学。 人体及高等动物机体的各种机能。 生理学研究的不同水平(层次): 细胞、分子水平组织和器官水平系统水平整体水平

1)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 主要是研究机体各种细胞的超微结构的功能活动,以及细胞内各种物质(尤其是生物大分子)的物理化学变化(包括基因表达)过程

2)组织和器官水平的研究

主要研究各种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组合而成的组织,以及由相关组织构成的器官的生理活动和作用机理。 3)系统水平的研究

主要是研究机体各种系统生理功能活动的规律及其调控机制,以及它们对整体水平的生理功能有何作用和意义等。

4)整体水平的研究

以完整的机体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各系统之间的功能联系,正常机体内、外环境之间维持相对平衡的生理过程及其机制。 研究的方法 动物实验法

急性实验:离体 (in vitro) (细胞、组织、器官)实验和活体 (in vivo)解剖实验。

慢性实验:指的是在完整而且清醒的动物身上,并在机体保持内、外环境处于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对动物进行各种实验研究的方法(在体)。 根据研究水平分 细胞生理学

器官生理学:神经肌肉、感官、心血管、消化、呼吸、生殖、内分泌等 整体生理学 生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1、古代

《内经》——经络

C.Galen (130-200)(古罗马): 从人体解剖知识推论生理机能

2、近代 W.Harvey (1578-1657)(英国):《心血运动论》(1628)一书。生理学真正成为一门实验性科学。奠定了现代实验生理学基础

M.Malpighi (1628-1694)(意大利): 运用显微镜观察微循环,证实Harvey对循环系统结构的推论

L.Galvani (1737-1798)(意大利):发现生物组织的电活动

C.Bernard (1813-1878)(法国): 首先提出“内环境”的概念

Павлов(1849-1936)(俄国): 关于循环、消化和高级神经活动的研究 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中国生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现代生理学的发展已有80年历史。林可胜教授发起创建中国生理学会(1926)。

《中国生理学杂志》、《生理学报》、《中国应用生理杂志》、《生理科学进展》

二、内环境稳定是细胞功能活动的基本条件

(一)内环境与稳态

外环境 (External environment):

人体生活的外部环境(如大气环境) 内环境 (Internal environment):

细胞生存的细胞外液环境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经常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或自稳态。

内环境的理化因素的相对稳定是高等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 Cannon WB,1926年

三、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Nervous regulation)

(二)体液调节 (Hormonal regulation)

(三)自身调节 (Self-regulation)

(一)神经调节 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 神经调节的基本过程是反射 (reflex) 反 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刺激发生的规律性(适应性)反应。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reflex arc)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反射可分为(Павлов提出):

非条件反射 (Unconditioned reflex):先天的,其反射弧较为固定,其刺激性质与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是由种族遗传因素所决定

条件反射 (Conditioned reflex):后天获得的,它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根据所处的生活条件“建立”起来的,其刺激性质与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不固定的、灵活可变,且具有预见性 神经调节的特点

传导迅速,作用准确,表现自动化 (二)体液调节 (Hormonal regulation) 定义:机体某些细胞产生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激素),通过体液的运输,到达全身各器官组织或某一器官组织,从而引起该器官组织的某些特殊反应。

体液调节往往受神经系统的控制,因而成为神经调节的反射弧中传出通路的延伸部分,因而称之为神经-体液调节。

体液调节的特点

传导缓慢,作用较持久,影响面较大

(三)自身调节 (Self-regulation) 定义: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机体器

官、组织、细胞可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特点:调节范围较小,也不十分灵敏,但对生理功能的调节仍有一定意义。

(二)反馈控制系统

生理功能自动控制原理中,受控部分不断将信息回输到控制部分,以纠正或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从而实现自动而精确的调节,这一过程称为反馈(Feedback) 闭合回路(Closed-loop System) 具有自动控制能力

根据反馈信息的作用效果分为

1)负反馈 (Negative feedback):反馈信息能使控制中枢的原始信息减弱。可逆,维持系统稳定 (如体温调节等);缺点:滞后,波动大 2)正反馈 (Positive feedback):反馈信息的作用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一致,起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不可逆,破坏系统稳定 生理情况下,血液凝固、排尿反射、分娩以及动作电位发生过程中细胞膜钠离子通道的开放和钠离子的内流过程;病理情况下,大失血和心脏活动。

第二章

细胞(膜)生理

—细胞膜动力学和跨膜信号通讯

一、细胞膜的结构 质膜 单位膜

化学组成:脂质 蛋白质 糖

液态镶嵌模型

基本内容:膜的结构特征是以液态的类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各种蛋白质分子。 脂质以双分子层形式存在 :

磷脂:>70% 亲水性的极性基团(磷酸和碱基) 疏水性的非极性基团(脂肪酸侧链) 胆固醇:<30% 鞘脂:少量

脂质的性质:液态,脂溶性,柔软性和一定的流动性。 其流动性大小与某些成分的含量有关。 脂质的作用:屏障

蛋白质

a-螺旋或球形结构 整合蛋白质或内在蛋白质

周围蛋白质或表面蛋白质

细胞膜蛋白质的主要功能

物质、能量、信息的跨膜转运或转换 载体

通道

离子泵

受体

免疫

细胞膜的糖类

寡糖或多糖链 形成糖脂和糖蛋白 糖被或细胞外衣

主要功能:①细胞的“标记”,如作为抗原决定簇②膜受体的“识别”部分

二、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

转运形式包括:

被动转运

主动转运 (一)单纯扩散

扩散是溶液中的溶质或溶剂分子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净移动 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或气体顺浓度差的跨细胞膜转运。如O

2、CO

2、乙醇、脂肪酸。

离子在溶液中的扩散通量决定于

离子的浓度差(浓度梯度)

离子所受的电场力(电位梯度) 跨膜物质转运的扩散通量决定于

电化学梯度

膜的通透性 (permeability)

(二)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

1.易化扩散

不溶于脂质或难溶于脂质的物质,在细胞膜上某些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形式称易化扩散,如葡萄糖、氨基酸、离子等。 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 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 1)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

特点:

高度结构特异性 (specificity) 饱和现象 (saturation) 竞争性抑制 (competition) 2)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 通道:与离子扩散有关的膜蛋白质

跨膜电流 (transmembrane current):当通道开放引起带电离子跨膜移动形成的电流

被动转运的特点:顺浓度梯度移动,无需细胞额外供能 2.原发性主动转运

定义: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经细胞膜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的过程。 特点:逆浓度梯度进行,消耗能量 钠-钾泵

存在于细胞膜上的一种具有ATP酶活性 的特殊蛋白质,可被细胞膜内的Na+增加或细胞外K+的增加所激活,受Mg2+浓度的影响,分解ATP释放能量,进行Na+、K+逆浓度和电位梯度的转运。 ATP:Na+:K+=1:3:2 钠-钾泵的生理意义

维持细胞内高K+,是许多代谢反应进行的必需条件;

维持细胞外高Na+,使得Na+不易进入细胞,也阻止了与之相伴随的水的进入,对维持正常细胞的渗透压与形态有着重要意义; 建立势能贮备,是神经、肌肉等组织具有兴奋性的基础,也是一些非离子性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进行继发性主动转运的能量来源。 3.继发性主动转运

一些物质在进行逆浓度梯度或电势梯度时,所需能量不直接来源于ATP分解,而是利用某种离子浓度梯度作为能量来源,而后者是由钠泵分解ATP获得的能量建立的。

间接利用ATP能量的转运方式,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

(三)胞吞和胞吐胞吞:指某些物质团块或分子与细胞膜接触,接触部位的质膜内陷,向内卷曲将该物质包被,然后出现膜结构的融合和断裂,使物质团块或分子连同包被它的质膜一起进入胞质的过程。吞噬 (Phagocytosis) 吞饮 (Pinocytosis)

胞吮、包膜窖胞吮(小面积膜内陷)、受体介导式入胞 (网格蛋白-有被小窝)(现认为是一种最重要的入胞形式)

胞吞是细胞的一种主动活动过程,任何形式的胞吞都需要ATP供能 胞吐(出胞):指一些大分子物质或固态、液态的物质团块由细胞排出的过程。(分泌)入胞和出胞均要消耗能量 第二节 细胞间通讯和信号转导 信号到达细胞的三种方式

电信号和化学信号通过细胞间的缝隙连接或细胞间连接在胞质间的直接传递

通过旁分泌、自分泌或神经调质进行的局部化学通讯 使用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相结合的长距离通讯方式

内环境中的各种化学分子选择性与靶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间接引起细胞膜的电变化或细胞内其他功能的改变。

——跨膜信号传递

受体:镶嵌在细胞膜表面或存在于细胞内的特异蛋白,可与化学信号分子(配体)发生特异结合。

(一)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传递 通道由镶嵌在细胞膜中的特异蛋白质组成

可与特异化学分子结合,导致通道蛋白变构,引起通道开放 感受膜电压变化,引起变构及通道的开放和关闭 通道转运离子的机制

─门控 (Gate control)化学门控通道 (兴奋收缩耦联)

nAChR:α

1、α

2、β、γ、δ

Glu、Asp、GABA、Gly、ATP、5-HT受体 电压门控通道 (神经、心肌) 3种Na+、5种K+、3种Ca2+ 机械门控通道(平滑肌细胞、内耳毛细胞

(二)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特征:膜表面受体是与膜内侧的一种称为鸟核苷酸结合蛋白(G蛋白)相偶联启动通路

1、G蛋白耦联的受体:mAChR、多巴胺、5-HT、P物质、K物质、组胺受体等(7次跨膜α螺旋)

2、G蛋白又称鸟苷酸结合蛋白(GTP-binding Proteins) G蛋白: α、β、γ(多种)

(三)激酶相关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

1、激酶受体:一次跨膜

胞外:结合配体的部位

胞内:激酶的催化部位

配体-受体结合后,激活受体的蛋白激酶活性,引起一系列磷酸化级联反应,引起细胞生物学效应。

酪氨酸激酶受体、鸟苷酸环化酶受体

2、JAK相关激酶受体

激酶活性不位于受体本身,而是位于与受体直接作用的一类包内激酶家族

第11篇:病理生理学

中国医科大学2017年12月考试《病理生理学》考查课试题

一、单选题 (共 20 道试题,共 20 分)

1.I型呼吸衰竭血氧指标诊断标准为

A.PaO2低于30mmHg

B.PaO2低于40mmHg

C.PaO2低于50mmHg

D.PaO2低于60mmHg

E.PaO2低于70mmHg

正确答案:D

2.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典型表现不包括

A.中心静脉压降低

B.心输出量降低

C.动脉血压降低

D.肺动脉楔压增高

E.外周阻力增高

正确答案:D

3.肝性脑病病人血中芳香族氨基酸含量增多的毒性影响是

A.支链氨基酸浓度减少

B.引起酸中毒

C.能源物质减少

D.生成假性神经递质

E.对神经细胞膜有抑制作用 正确答案:D

4.肝硬化患者哪种饮食易诱发肝性脑病

A.高脂饮食

B.高钙饮食

C.高热量饮食

D.高蛋白饮食

E.高盐饮食

正确答案:D

5.碱中毒时出现手足搐搦是因为

A.血清钾离子减少

B.血清氯离子减少

C.血清钠离子减少

D.血清钙离子减少

E.血清镁离子减少

正确答案:D

6.慢性肾功能衰竭时出血倾向主要是由于

A.红细胞脆性增加

B.血小板数量减少

C.血小板功能异常

D.促红素生成减少

E.铁的再利用障碍

正确答案:C 7.水肿首先出现于身体低垂部位,可能是

A.肾炎性水肿

B.肾病性水肿

C.心性水肿

D.肝性水肿

E.肺水肿

正确答案:C

8.体温每升高1°C,基础代谢率约增高

A.5%

B.10%

C.13%

D.20%

E.23%

正确答案:C

9.体温调节中枢主要位于

A.中脑

B.延脑

C.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D.桥脑

E.脊髓

正确答案:C

10.吸氧疗法改善下列何种病变引起的缺氧效果最佳 A.严重缺铁性贫血

B.先心病而致的右-左分流

C.肺间质纤维化

D.氰化物中毒

E.亚硝酸盐中毒

正确答案:C

11.下列哪种疾病可引起急性心衰

A.心肌梗死

B.高血压

C.肺动脉高压

D.肺动脉瓣关闭不全

E.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正确答案:A

12.下列哪种疾病能引起右心衰竭

A.主动脉瓣狭窄

B.二尖瓣关闭不全

C.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D.高血压

E.肺动脉瓣狭窄

正确答案:E

13.下列哪种情况导致的缺氧有发绀

A.休克 B.贫血

C.CO中毒

D.氰化物中毒

E.亚硝酸盐中毒

正确答案:A

14.下列哪种药物可降低心脏前负荷

A.ACEI

B.钙拮抗剂

C.利尿剂

D.β受体阻滞剂

E.地高辛

正确答案:C

15.休克初期发生的急性肾功能衰竭是由于

A.肾灌注不足

B.持续性肾缺血

C.肾毒素作用

D.急性肾小管坏死

E.输尿管阻塞

正确答案:A

16.血氧容量正常,动脉血氧分压和氧含量正常,静脉血氧分压与氧含量高于正常见于

A.心力衰竭

B.呼吸衰竭 C.失血性休克

D.氰化物中毒

E.慢性贫血

正确答案:D

17.引起肾后性肾功能不全的病因是

A.急性肾小球肾炎

B.汞中毒

C.急性间质性肾炎

D.输尿管结石

E.肾

结核

正确答案:D

18.影响体内外钾平衡调节的主要激素是

A.胰岛素

B.胰高血糖素

C.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D.醛固酮

E.抗利尿激素

正确答案:D

19.应首选缩血管药治疗的休克类型是

A.心源性休克

B.烧伤性休克 C.过敏性休克

D.失血性休克

E.创伤性休克

正确答案:C

20.与应激无关的疾病是

A.原发性高血压

B.应激性溃疡

C.冠心病

D.白化病

E.PTSD

正确答案:D

二、名词解释 (共 5 道试题,共 20 分)

1.发热

发热是指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0.5℃),称为发热。

2.肝性脑病

肝性脑病(HE)又称肝性昏迷,是指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有急性与慢性脑病之分。

3.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4.脑死亡

脑死亡(brain??death):是指全脑机能永久性丧失,即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因此,脑死亡成了近年来判断死亡的一个重要标志。

5.心力衰竭

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心脏的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即心泵功能减弱,使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下降,以致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病理生理过程或综合征称为心力衰竭。

三、主观填空题 (共 3 道试题,共 10 分)

1.ARF的病因可分为##,##和##。

肾前性 肾性 肾后性

2.肺换气功能障碍包括##,##和##。

弥散障碍 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 解剖分流增加

3.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展过程可分为##,##,##和##四期。

肾功能代偿期 氮质血症期 肾功能肾衰竭期 尿毒症期

四、问答题 (共 5 道试题,共 50 分)

1.简述DIC患者的出血机制。

答:(1)各种凝血因子、血小板因大量消耗而明显减少。

(2)纤溶系统同时被激活,纤溶酶增加,使得纤维蛋白凝块溶解,同时纤溶酶还可水解因子Ⅴ,Ⅶ,Ⅱ,Ⅻa等使之进一步减少。

(3)FDP形成:可抑制纤维蛋白单体的聚合、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和抗凝血酶作用。

2.简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的机制。

答:①患者平卧后,胸腔容积减少,不利于肺通气:

②入睡后,迷走神经相对兴奋,使支气管收缩,气道阻力增大;

③入睡后,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抑制状态,对缺氧的神经反射敏感性降低。

3.简述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机制。

答:①胃粘膜缺血;

②胃腔内H+向粘膜内的反向弥散;

③酸中毒,胆汁逆流。

4.脑死亡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答:(1)先决条

件:昏迷原因明确,排除各种原因的可逆性昏迷(如药物中毒、低温、内分泌 代谢性疾病等)。

(2)临床诊断:深昏迷,脑干反射全部消失.无自主呼吸(靠呼吸机维持,呼吸暂停试验 阳性)。

(3)确认试验:脑电图平直,经颅脑多普勒超声呈脑死亡图形,体感诱发电位P14以上 波形消失,以上3项中必须有一项阳性。

(4)脑死亡观察时间:具备以上条件,观察12小时无变化,方可确认为脑死亡。

5.什么是发绀?缺氧患者都会出现发绀吗?

答:氧合血红蛋白颜色鲜红,而脱氧血红蛋白颜色暗红。当毛细血管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的平均浓度超过5 g/dl时,皮肤和粘膜呈青紫色的体征称为发绀。

发绀是缺氧的表现,但不是所有缺氧患者都有发绀。低张性缺氧时,因患者动脉血氧含量减少,脱氧血红蛋白增加,较易出现发绀。

循环性缺氧时,因血流缓慢和淤滞,毛细血管和静脉血氧含量降低,亦可出现发绀。患者如合并肺循环障碍,发绀可更明显。

高铁血红蛋白呈棕褐色,患者皮肤和粘膜呈咖啡色或类似发绀。而严重贫血的患者因血红蛋白总量明显减少,脱氧血红蛋白不易达到5g/dl,所以不易出现发绀。

碳氧血红蛋白颜色鲜红,一氧化碳中毒的患者皮肤粘膜呈现樱桃红色。组织性缺氧时,因毛细血管中氧合血红蛋白增加,患者皮肤可呈玫瑰红色。

第12篇:生理学教案

绪 论

第一章 第一节 一.内容:绪论 二.目的要求:

1.了解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 2.熟悉生命的基本特征 3.掌握兴奋性、刺激的概念 三.重点与难点: 1.重点:兴奋性

2.难点:兴奋性;刺激三要素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1.首要简要介绍生理学的概念,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2.从经典的和近代的两方面分析讲解兴奋性 3.介绍刺激、反应,及其与兴奋性间关系。

第一章 第二节

一.内容:生理功能的调节;生理功能的调节控制原理 二.目的要求:

1.掌握神经调节的概念、基本方式和特点,体液调节的概念、神经-体液调节概念和特点、正反馈和负反馈的概念 2.熟悉反馈和前馈概念 3.了解自身调节、局部体液调节 三.重点与难点:

1.重点: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调节的控制原理 2.难点:正反负和负反馈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1.介绍反射弧的五个组成部分及反射的种类,

2.介绍体液调节的概念和神经-体液调节概念并分析其调节特点。3.分别以排尿反射和血压的调节为例着重介绍正反馈和负反馈的概念及其特点。

第二章 第一节

一.内容:细胞的基本功能;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二.目的要求:

1.掌握细胞膜的四种物质转运方式

2.了解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液态镶嵌模型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易化扩散,主动转运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首先在简要介绍细胞化学组成的基础上,结合图片建立单位膜的立体概念,然后结合膜的化学成分讲授各种物质转运方式,重点介绍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

第二章 第二节

一.内容: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 二.目的要求:

1.掌握兴奋、兴奋性、可兴奋组织、阈值、阈刺激的概念;组织兴奋及其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 2.了解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常用指标 三.重点与难点:

1.重点:兴奋、兴奋的标志、阈值、阈刺激 2.难点:绝对不应期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在复习已有的兴奋性概念基础上,以兴奋的电学本质为主线讲授兴奋、兴奋的标志、可兴奋组织等。结合生活实例介绍阈值和阈刺激概念,进透绝对不应期现象、本质和意义,最后介绍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和低常期。

第二章 第三节

一.内容: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二.目的要求:

1.掌握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2.熟悉动作电位曲线的组成及其与兴奋性变化的时间关系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首先介绍生物电现象记录方式及结果,进而在胞内记录的基础上引入静息电位概念,借助物理学手段着重讲授极化、去极化等概念,然后讲授动作电位概念并分析证明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第二章 第四节

一.内容: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二.目的要求:

掌握滑行理论的主要内容,肌丝滑行的基本过程,兴奋-收缩耦联, 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前负荷、后负荷和肌肉收缩能力对收缩的影响。 三.重点与难点:

1.重点:肌丝滑行基本过程,兴奋收缩耦联,前负荷、后负荷程肌肉收缩能力对收缩的影响。

2.难点:等长收缩、等张收缩、强直收缩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简要介绍骨骼肌的结构,然后依次讲授滑行理论、滑行过程和兴奋-收缩耦联。重点讲解等张收缩、等长收缩,联系心肌的舒缩和生活实例讲深讲透。

第三章 第一节 一.内容:血液 二.目的要求:

1.掌握体液与内环境,血液的组成、理化特性和功能,红细胞的生理特性,血量与血型。2 .熟悉生理止血。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内环境与稳态,红细胞生理特性,血型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印发讲授提纲,自学约1.5学时,用0.5学时进行总结。

第四章 第一节

一.内容:心脏和泵血功能 二.目的要求:

1.掌握左心室泵血过程,评价心脏泵功能指标,心脏泵功能的调节。2.熟悉血液循环的功能,心脏的功能。 3.了解心动周期中心房压力的变化。 三.重点与难点:

1.重点:左室泵血功能,心指数,异长自身调节 2.难点:心室功能曲线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首先介绍血液循环功能和心脏的功能,然后讲授左室泵血过程。分析评定心脏泵功能的各项指标的优缺点。着重结合骨骼肌的长度-张力曲线讲解心肌初长度对收缩功能影响的特点。

第四章 第一节

一.内容:心脏泵功能的贮备、心音和心音图、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 生理特性 二.目的要求:

1.掌握工作细胞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2.了解心功能贮备,心音和心音图。 三.重点与难点:

1.重点:室肌细胞和窦房结细胞的跨膜电位 2.难点:窦房结细胞4期自动除极机制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简要介绍心功能贮备和第

一、第二心音。深入分析室肌细胞和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及形成机制。列表比较两种自律细胞跨膜电位特点,最后简要小结。

第四章 第一节

一.内容:心肌细胞分类,心肌的电生理特性 二.目的要求:

1.掌握工作细胞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2.熟悉影响心肌电生理特性的条种因素。 3.了解心肌细胞的类型。 三.重点与难点: 1.重点:心肌电生理特性

2.难点:影响心肌传导性的因素,膜反应曲线,Na+通道的效率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列表介绍心肌细胞的类型。深入讲授心肌细胞兴奋过程中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的特点,期前收缩和代偿性间歇,窦房结所以能成为心脏正常起搏点的原因,心脏内兴奋传导的途径及特点。分析影响心肌生理特性的因素。

第四章 第二节

一.内容:动脉血压、静脉血压、静脉回心血量 二.目的要求:

1.掌握动脉血压的形成、正常值和影响因素。2.熟悉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3.了解动脉脉搏。 三.重点与难点:

1.重点:动脉血压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2.难点: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1.进一步深入分析讲授动脉血压的形成过程,讲透影响因素。2.简要介绍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3.自学动脉脉搏。 4.小结。

第四章 二节

一.内容:微循环、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 二.目的要求:

1.掌握微循环的三条血流通路,组织液的生成及影响因素,学会分析水肿形成的可能原因。2.熟悉微循环的组成、定义

3.了解血液和组织液间的物质交换、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微循环血流通路,组织液的生成及影响因素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微循环的定义、组成、血流通路。

2.自学微循环血流动力学,血液与组织液间的物质交换。3.组织液的生成及影响因素,分析水肿的可能原因。 4.自学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 5.小结。

第四章 第三节

一.内容:心血管功能的神经调节 二.目的要求:

1.掌握减压反射,学会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与此有关的现象。2.熟悉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和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4.掌握心、血管的N支配和基本中枢。

5.熟悉分段切除法,使学生学会生理学分析问题的一种常用方法。三.重点与难点: 1.重点:减压反射

2.心血管的神经支配和基本中枢

3.掌握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对心血管的生理作用及意义。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复习上次课内容。

2.深入讲授减压反射的过程,特点并结合生活实例讲授其生理意义。3.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和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4.简介心血管反射的中枢整合型式。5.小结(强调减压反射)。

第五章 第一节 一.内容:肺通气 二.目的要求:

1.掌握肺通气的原理:动力和阻力,掌握肺内压、胸内压的概念。2.胸内负压的形成原因及生理意义。 3.了解肺的基本容积及相关概念。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胸内负压的形成,肺的顺应性概念及变化的意义。 气道阻力的主要影响因素,等均为重点内容。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首先讲解呼吸全过程,肺通气与换气是本章重要内容,理解胸内负压的重要意义用简单例子说明,胸膜腔的密闭及负压具有重要生理意义。 第五章 第二节

一.内容:基本内容容积和肺容量、肺通气量、呼吸气体的交换 二.目的要求:

1.掌握肺容量及肺退气量的概念。

2.掌握气体交换的一般原理及影响肺换气的因素。三.重点与难点: 1.肺容量及肺通气量。 2.气体产换的原理。 3.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肺容量很容易理解,重点解释肺活量及时间肺活量的概念、区别及意义。肺通气量的讲解中解释无效腔,在中间起的作用。讲气体交换,重点是讲清原理、气体的扩散,分压的作用、气体溶解度(结合O

2、CO2的不同)以及扩散速率,结合生活实际、病例等讲解影响因素。第五章 第三节 一.内容:呼吸的调节 二.目的要求:

1.掌握呼吸中枢的概念,延髓及脑桥呼吸中枢的不同作用。2.掌握呼吸的反射性调节,以及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三.重点与难点: 1.呼吸中枢

2.反射性调节,肺牵张反射

3.化学感受器及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作用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不同阶段的呼吸中枢所具有不同作用一知识的来源,从而说明呼吸节律的产生部位,高位中枢在调节中的作用。重点讲解CO

2、[H+]以及缺O2对呼吸的影响,三者之间的关系等。第六章 第一节

一.内容:消化概述、口腔内消化 二.目的要求: 1.消化生理概述。

2.掌握唾液分泌的神经调节。三.重点与难点: 1.消化、吸收的概念; 2.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3.胃肠激素的概念及几种常见的胃肠激素;4.唾液分泌的调节——神经调节(单纯)。 难点:生电钠泵概念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自学为主:提出重点掌握内容、列出提纲。最后总结:(1)讲消化道平滑肌电生理特性,中先电钠泵及慢波;(2)消化道神经支配特点;(3)胃肠激素;(4)唾液分泌调节为单纯性神经调节。 第六章 第二节

一.内容:胃液分泌及调节、胃运动及排空等 二.目的要求:

1.掌握胃液性质、成分、作用、各期分泌调节及其特点 2.掌握胃排空的动力及影响因素 三.重点与难点: 1.胃分泌的调节

2.促进和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 3.胃运动的形式难点:生电钠泵概念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用图表对比方式讲解头期、胃期、肠期胃液分泌的神经和体液的调节,各期调节的特点及对胃液分泌量的影响,讲胃运动时,强调头期舒张的意义和其N支配,最后将胃液分泌调节和唾液分泌调节比较为下次课铺垫。 第六章 第三节

一.内容:小肠内消化、大肠内消化及吸收 二.目的要求:

掌握肌液及胆汁的作用及分泌的调节特点,小肠在吸收中的作用,有利条件,大肠内消化一般了解,重点排便反射。 三.重点与难点:

1.肌液的成分、性质作用,调节以体液调节为主 2.胆汁在脂肪消化中的作用。

3.小肠在吸收中的作用、条件,各种物质吸收途径,排便反射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提出重点掌握内容,据提纲及思考题进行自学。最后30分钟讲本章节的主要内容及特点。讲解消化管的运动方式、特点、再讲排便反射及其反射弧,归纳消化道神经支配特点。 第七章 第一节 一.内容:能量代谢 二.目的要求:

1.掌握能代的测定原理、方法、食物长价、氧热价及呼吸商 2.基础代谢的正常水平及影响因素 三.重点与难点: 1.测定原理

2.基础代谢的正常水平及影响因素。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1.能量的来源与去路。 2.直接测热法的原理及缺点。

3.间扫测热的原理及其三个条件,食物卡价、氧热价、呼吸商、非蛋白呼吸吸商的测定,及临床测定法。4.基础代谢的标准:本章讲解时着重讲解研究内的思路及分析内方法。 第七章 第二节

一.内容:体温相对恒定及其调节 二.目的要求:

掌握体温概念、产热器官及其影响因素,散热的方式及调节体温相对恒定的机制(调定点学说),中枢及感受器特征。 三.重点与难点: 调定点学说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体温指体内平均温度,列出正常体温变动及测定时注意事项产热器官与机体的状态和基础代谢率有关,讲其调节反应。散热方式:强调幅射及蒸发散热形式,强调发汗的调节及作用。体温相对恒定的调节,从反射缴弧入手,讲感受的过程中把特征以调定点学说作全面总结。 第八章 第一节

一.内容:肾脏结构及功能概述、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二.目的要求:

掌握肾小球超滤过作用的动力,实验依据及影响因素 三.重点与难点:

1.肾小球的超滤过作用及实验依据。

2.滤过动力:入球端,出球端有效滤过压,影响有效滤过压的因素。3.在肾脏结构特点中比较皮层肾单位与近髓紧单位的特点。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比较皮层肾单位及近髓肾单位的各种特点(如部位、出入球动脉口径、N支配,落脚在尿形成中的作用不同,为下一节尿的浓缩机理打一基础)。

肾小球滤过动力:由实验入手讲原尿,深尿差别,列出有效滤过压,用着重分析入球端与出球端的压力强调血浆胶渗压的改变为主要因素。 第八章 第二节

一.内容: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分泌与排泄;尿的稀积与浓缩 二.目的要求:

1.掌握各段肾小管与集合管在泌尿中的作用及特点。2.尿的浓缩机制——逆流倍增说。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1.重吸收功能中,Na+、葡萄糖、K+及Cl-、H2O的重吸收排泄和分泌功能中K+、H+的分泌。 2.尿浓缩机制——渗透压形成原理

难点:Na+在主动重吸收的全过程,Cl-继发性主动再吸收尿浓缩的机制。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重点讲述Na+在肾小管各段简吸收的过程及机制,并加以归纳比较,便于对Cl-和葡萄糖的再吸收的理解。讲解HCO3-吸收时同时联系H+的分泌。

尿浓缩机理:a.在观中溶液的流动,b.逆流系统,c.逆流培增的原理,d.肾小结束结构与逆变倍增系统相像,e.外髓及内髓管腔液,组只液及血管中梯度形成。 第八章 第三节

一.内容:肾泌尿功能调节 二.目的要求:

1.掌握肾脏对水、电介质平衡的调节,ADH的作用及其调节。2.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的作用,K+、Na+调节。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抗利尿素的分泌及调节及其在维持体水中的作用,醛固酮系统在维持电介质平衡中的作用。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基本按讲义内容逐步理解,对重点内容做到条理清晰,归纳特点。 第八章 第四节

一.内容:肾清除率,尿的排放 二.目的要求:

1.掌握肾清除率的概念。2.掌握尿的排放。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排尿反射

难点:肾清除率的概念及其临床应用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难点处理:以实验为例引出概念及公式。

从分析公式中因素入手讲清除率,与肾小球滤过率及血流量间的关系,简述临床的应用。 第九章 第一节

一.内容:神经系统总论

(一) 二.目的要求: 1.掌握神经细胞的分类 2.了解神经纤维的分类 3.掌握神经传导兴奋的特点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神经传导兴奋的特点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首先简要复习神经系统的解剖知识,讲述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其中重点讲解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点,简要介绍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方法,最后简要介绍胶质细胞的功能。 第九章 第二节

一.内容:神经系统总论

(二) 二.目的要求:

1.掌握经典突触的结构,突触传递过程。2.掌握突触后电位的种类、产生机制、突触的抑制和易化。 3.掌握突触传递的特点,了解突触的可塑性。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1.突触传递过程

2.突触后电位的种类、产生机制;突触的抑制 3.突触传递的特点 难点:1.突触的抑制和易化 2.突触的可塑性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该部分多为重点内容,力求讲精、讲透,重点讲解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定义、产生机制,通过简图说明突触抑制的产生,种类,一般应能够理解。最后简介兴奋传递的其他方式。 第九章 第三节

一.内容:神经系统总论

(三) 二.目的要求:

1.掌握神经递质、受体的定义。2.了解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 3.掌握反射的概念和分类,基本过程。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神经递质、受体的定义;反射。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递质和受体系统内容较为繁杂,注意讲解的条理性,按照中枢递质系统和外周递质系统进行分类。反射的相关内容虽不是难点,但非常重要,通过图解说明反射弧的基本组成,反射的过程。 第九章 第四节

一.内容: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二.目的要求:

1.掌握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2.了解感觉传导通路 3.了解大脑皮层的感觉代表区 4.痛觉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1.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2.痛觉的分类、内脏痛。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感觉传导通路知识,重点讲解感觉投射系统;对于躯体感觉和内脏感觉这部分内容,将时间重点放在痛觉的相关内容。 第十章 第五节

一.内容:脑的电活动与觉醒、睡眠机制 二.目的要求:

1.了解皮层诱发电位、脑电图 2.觉醒与睡眠的机制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1.皮层诱发电位

2.快波睡眠、慢波睡眠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先介绍皮层诱发电位的定义,组成和意义,在介绍脑电波的波形组成及形成机制,重点讲解觉醒与睡眠的机制,使学生对快波睡眠及慢波睡眠有较深的认识,了解慢波睡眠的意义。 第十章 第六节

一.内容: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二.目的要求: 1.掌握牵张反射

2.了解运动调节系统和运动传导通路 3.姿势调节系统的功能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1.牵张反射

2.肌紧张,去大脑僵直,α僵直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先介绍运动调节的基本机制,重点讲解牵张反射;运动调节系统的功能,姿势调节系统的功能,重点讲解脊髓对运动的调节和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功能;最后介绍基底神经节的功能。 第十章 第七节

一.内容:自主神经系统 二.目的要求:

1.了解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 2.脑的高级功能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1.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功能

2.学习与记忆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先介绍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特征,其后重点介绍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功能,结合已学过的内容讲解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 第十一章

一.内容:内分泌系统 二.目的要求:

1.激素的分类,激素作用的一般特点及其机制 2.激素分泌的调节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激素分泌的调节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先介绍激素的分类,激素作用的一般特点及其机制,其后重点讲解激素分泌的调节,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第十二章 一.内容:生殖 二.目的要求:

1.睾酮、雌激素和孕激素的生理作用。

2.女性卵巢周期与子宫周期的激素调节。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性激素的生理作用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先介绍男性生殖功能与调节,然后重点讲解女性生殖功能与调节女性生殖功能与调节;妊娠与分娩。

第13篇:生理学教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000001

课程中文名称:生理学

课程英文名称:Physiology

课程性质:专业主干课程

开课专业:生物医学工程

开课学期:5

总学时:40(其中理论32学时,实验8)

总学分:2.5

二、课程目的和任务

生理学是研究生物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提供了通向服务临床医学的重要桥梁。生理学课程的教学任务不仅着重使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还通过适当介绍一些新进展,启发学生智力,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基本要求(含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

第一章绪论/细胞。了解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了解细胞膜的结构功能。熟悉肌肉收缩功能、产生原理。掌握细胞兴奋性、生物电现象机理。

第二章血液。了解血液的组成、特性,熟悉血细胞生理、止血与凝血机制;掌握血型、输血原则。

第三章血液循环。掌握心脏生理(心脏泵功能及心肌电生理),了解血管生理,熟悉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器官循环。

第四章呼吸。了解呼吸各环节的基本过程。掌握肺通气和肺换气的的原理及肺功能的评定,呼吸节律的产生、调节。熟悉气体的运输形式。

第五章消化。了解食物消化和吸收的基本过程。掌握胃、小肠内消化、内分泌功能及其调节,熟悉消化道平滑肌的电活动。

第六章泌尿。了解肾脏功能。掌握尿生成的过程及影响因素,肾脏泌尿功能的调节。

熟悉肾脏功能的研究方法。

第七章感觉。了解各主要感觉器官的功能、感受原理,掌握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第八章神经。了解神经元活动、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熟悉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及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掌握大脑的高级和脑功能研究方法。

第九章内分泌。了解激素的一般特性。掌握几种主要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细胞的基本功能(3学时)

1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

2细胞膜的结构功能

3掌握细胞兴奋性、生物电现象

4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第二章血液(3学时)

1血液的组成、特性

2血细胞及功能

3生理止血与凝血

4血型与输血原则。

第三章血液循环(4学时)

1心脏泵血功能

2心脏电生理

3血管生理

4熟悉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器官循环

第四章呼吸(3学时)

1肺通气

2呼吸气体的交换

3气体的运输

4呼吸运动的调节

第五章消化(3学时)

1概述

2食物消化的基本过程

3食物的吸收

第六章尿的生成和排出(3学时)

1了解肾脏功能解剖及肾血流量

2肾小球的滤过

3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功能

4尿液的浓缩与稀释

5肾脏泌尿功能的调节

6肾脏功能的研究方法。

7尿的排出

第七章感觉器官的功能(3学时)

1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2视觉器官

3听觉器官

4前庭器官

5嗅觉与味觉

6皮肤感觉

第八章神经系统的功能(8学时)

1神经元活动、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2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及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3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4大脑的高级功能

5脑功能研究方法

第九章内分泌系统(2学时)

1概述

2几种主要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含现代化教学手段及研究性教学方法))

上课采用多媒体教学,辅以教学录像,采用讲授与讨论结合的方式,结合临床案例,使同学们能对生理学的知识有深入的认识。

六、实验(或)上机内容

实验一:肌电图的测定。学习肌电图的测定方法,了解不同情况下肌电图的变化。 实验二:视野测定及声音传导途径检测。学习视野计的使用方法,测定正常人白、红、

黄、绿各色视野;采用音叉振动法检查声音空气传导和骨传导的特点。

实验三:家兔血压的调节。以动脉血压为指标,在整体条件下,施加某些因素,观察神

经、体液因素对心、血管的调节作用。(选做实验)

实验四:肺通气量的测定及呼吸运动的调节。了解人体肺通气量的测定方法和正常通气

量。观察不同条件下呼吸运动的变化。(选做实验)

七、前续课程、后续课程

分别为人体解剖学、生理系统仿真建模

八、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 姚泰.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年8月第2版.

第14篇:生理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

第八版教材(供五年制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专业用)

前 言

生理学是研究生物机体的活动现象和机体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也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生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能在学习中不断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课程以及从事医疗、卫生实践打下必要的坚实基础。因此对生理学第六版教科书各章节的学习内容提出目的与要求,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了解”、“理解”、“掌握”、“熟练掌握”等不同程度的要求,供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与复习时参考使用。

理论课总学时为64学时。

绪论2学时,细胞的基本功能10学时,血液4学时,血液循环12学时,呼吸6学时,消化与吸收5学时,能量代谢与体温3学时,尿的生成与排出6学时,感觉器官的功能4学时,神经系统功能10学时,内分泌5学时,生殖1学时。

理论讲授部分的教学大纲如下。

第一章 绪论

【目的要求】

了解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理解机体的内环境、稳态、兴奋性等基本概念。熟悉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机体生理功能调节方式和自动控制系统原理。

【教学内容】

熟练掌握: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负反馈和正反馈的概念及其意义。

掌握:人体生理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

理解: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了解: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自身调节。前馈。非自动控制系统。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目的要求】

学习物质跨膜转运过程、细胞生物电现象、兴奋的传导、横纹肌收缩过程及其原理;了解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及肌肉收缩的力学分析。

【教学内容】

熟练掌握: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极化、去极化、超极化、阈强度和阈电位概念。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特点及其产生机制。局部兴奋特点及其意义。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

掌握:动作电位的引起和传导。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

理解:继发性主动转运。细胞膜的被动电学特性。横纹肌的微细结构:肌小节、肌纤维、肌管系统。骨骼肌的收缩机制。后负荷、前负荷、肌肉收缩能力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了解:细胞膜基本结构。出胞和入胞。生物电现象的观察和记录方法。细胞间信息传递的形式。缝隙连接。平滑肌的结构和生理特性。

第三章 血液

【目的要求】

掌握血液在内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生理止血的机制。熟悉血液的功能、血液的主要理化特性。了解各类血细胞的功能。

【教学内容】

熟练掌握:血细胞比容、红细胞沉降率 (ESR)、血液凝固的概念。生理性止血的概念及其基本过程、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血液凝固的控制与止血栓的溶解。

掌握:血小板的生理特性与止血功能;

理解:血液的主要理化特性:血液的粘度、血浆渗透压、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了解:血液的组成,血浆的化学成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正常值。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目的要求】

掌握生物电活动及其形成机制、心脏的泵血过程和机理、心输出量的调节及其评价。掌握动脉血压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熟悉心肌细胞生理特性及其影

响因素。了解心脏的功能和电学与力学的基本概念;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与血液动力学概念。

【教学内容】

1.心脏生理功能

熟练掌握:心肌工作细胞和自律细胞跨膜电位变化特点及其形成机制、心肌细胞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及其与收缩的关系。

掌握:心动周期的概念、心室射血和充盈过程、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

理解:心肌细胞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等电生理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心泵功能的基本评定指标-搏出量、射血分数、心输出量、心指数的概念、正常值及其生理学意义。

了解:心音的特点及其产生机制、心泵功能的储备。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其生理学意义。

2.血管生理与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熟练掌握:动脉血压的概念、正常值、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中心静脉压的概念及其生理学意义、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及其影响因素。

掌握: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特点,延髓的心血管中枢及其作用、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和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的概念、作用、特点、机制及其生理学意义。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和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对心 血管活动的调节作用。

理解: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血流动力学三要素-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冠脉循环、脑循环和肺循环的生理特点及其调节。

了解:动脉脉搏波形及其生理学意义、微循环的组成、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物质交换的方式、淋巴液的生成与回流。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和心房钠尿肽等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作用,局部血流调节,循环血量的调节。脑脊液的生成,血-脑脊液屏障和血-脑屏障的概念及其作用。

第五章 呼吸

【目的要求】

熟练掌握肺通气、肺换气的原理,呼吸运动的调节。掌握气体在血液中主要运输的

形式。熟悉呼吸节律形成的机制。了解呼吸的意义及其三个环节的基本过程。

【教学内容】

熟练掌握:肺通气的动力; 呼吸运动时肺内压的变化;胸内压的概念及生理意义。肺泡表面张力;肺表面活性物质及其生理学意义;肺通气量、肺泡通气量;通气/血流比值的概念及其数值发生变化时对肺换气的影响。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波尔效应、何尔登效应;呼吸运动的调节:肺牵张反射的概念、过程及意义。动脉血液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氢离子浓度对呼吸运动的影响,影响途径及意义。

掌握:肺通气的弹性阻力,顺应性的概念、顺应性与弹性阻力的关系。肺容积:潮气量、残气量。肺容量:功能余气量、肺活量、用力肺活量和用力呼气量。无效腔。肺换气与组织换气:气体扩散速率及其影响因素。影响肺气体交换的因素:呼吸膜的厚度、呼吸膜的面积;O2与CO2在血液中的主要运输形式;

理解:呼吸的全过程。外呼吸和内呼吸的概念。呼吸运动的形式,人工呼吸。肺顺应性、滞后现象、肺泡表面张力三者之间的关系,比顺应性的概念和意义。Laplace定律的内容和意义。气道口径与气道阻力的关系、呼吸时气道阻力的变化。肺扩散容量的概念。脑干呼吸中枢的组成,各级呼吸中枢在呼吸运动调节中的作用和地位。中枢化学感受器的解剖定位、分区,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位置,中枢和外周化学感受器分别感受的有效刺激及其生理意义。

了解:呼吸道与呼吸膜的组成、组织学结构及其功能。气胸的概念和危害。呼吸功的概念。组织换气的过程,影响组织换气的因素。呼吸节律形成机制的两种学说。防御性呼吸反射。

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目的要求】

掌握食物在胃内和肠内的消化功能及其调节。熟悉各消化腺的作用和消化道的运动形式。了解食物在消化道内消化和吸收的基本过程,以及神经和激素对消化腺分泌和消化道运动的调节作用。

【教学内容】

熟练掌握:胃液的成分和各成分的作用,消化期的胃液分泌(头期、胃期、肠期胃液分泌)的调节,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盐酸、脂肪、代谢产物、十二指肠内高渗溶液);胰液的性质、成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胆汁的性质、成分、作用及其分泌和排出的调节;刺激

胃液分泌的内源性物质(乙酰胆碱、胃泌素、组胺)。

掌握: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 ;消化、吸收、慢波电位、胃肠激素的概念。胃的排空及其调节。胃的运动。小肠运动的调节。小肠的运动形式。

理解: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胃肠的神经支配及各支配神经的作用,胃肠激素的作用。

唾液分泌的调节。胃的容受性舒张和胃的蠕动。大肠的运动形式、排便与排便反射。

了解:消化的两种方式:①机械性消化②化学性消化。胃肠激素的作用方式。唾液的性质、成分及其作用;咀嚼与吞咽。胃肠道各运动形式的概念及生理意义。回盲括约肌的功能。大肠液的分泌。糖、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产物(葡萄糖、脂肪酸及氨基酸)的吸收的过程。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目的要求】

掌握基础代谢率测定方法;维持提温相对稳定的机制。了解能量代谢测定的原理和方法及其影响因素,机体的产热与散热过程。

【教学内容】

熟练掌握:食物的热价,食物的氧热价,呼吸商,基础代谢、基础代谢率、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调定点学说。

掌握:能量代谢率的衡量标准。主要产热器官。产热的调节反应;汗腺的神经支配。几种散热途径(传导、对流、辐射、蒸发)。散热的调节反应(发汗、循环系统的调节反应)。调定点学说。

理解: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去路;耗氧量与CO2产量的测定方法;

了解:能量代谢测定的原理和方法(直接测热法和间接测热法)。

第八章 尿的生成与排出

【目的要求】掌握尿生成的过程、影响因素及其调节。了解肾脏在机体排泄中的地位,在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中的意义。

【教学内容】

熟练掌握:肾小管滤过率、滤过分数、肾小球血浆流量、管-球反馈、滤过平衡等概念;决定和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掌握:滤过膜的屏障作用;近球小管、远球小管和集合管对Na+、Cl-和水的重吸收机制与特点;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重吸收机制;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与分泌的因素:葡萄糖的重吸收机制,葡萄糖的最大转运率及肾糖阈等概念;渗透性利尿、球管平衡等概念及生理意义;肾素- 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在尿生成调节中的作用,肾素释放的调节机制;血管升压素的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水利尿;心房钠尿肽对尿生成的调节。肾清除率的概念。

理解:皮质肾单位及近髓肾单位的特点及功能;球旁器的结构及功能;肾的血液供应特点;测定肾脏清除率的意义。髓袢对小管液中水和溶质的重吸收;尿液的浓缩机制及其过程。

了解:逆流倍增、逆流交换现象。膀胱与尿道的神经支配,膀胱容量和膀胱内压的关系;神经系统损害引起的排尿异常。

第九章 感觉器官

【目的要求】掌握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视觉与听觉的感受原理。了解各主要感觉器官的功能及活动的一般规律。

【教学内容】

熟练掌握:掌握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换能作用、编码作用、感受器的适宜刺激、适应现象)。视近物时眼的调节。视杆细胞感受器电位的产生机制;耳蜗毛细胞感音换能作用。

掌握:视敏度的概念;近点、远点的概念;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特点;暗适应和明适应的概念;视野的概念。鼓膜和中耳听骨链的增压效应;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基底膜的振动和行波理论。前庭器官的感受装置和适宜刺激。

理解:瞳孔及瞳孔对光反射;视紫红质的光化学特性。耳廓和外耳道的集音和共鸣腔作用;外耳和中耳的传音作用;耳蜗的生物电现象。

了解:感受器的分类。眼的折光成像原理;简化眼的主要光学参数;视网膜的结构特点;视杆细胞外段的微细结构和光-电转换过程;色觉的三原色学说。咽鼓管的功能;耳蜗的结构要点;听神经动作电位。前庭反应和眼震颤。

神经系统

【目的要求】

掌握突触传递的原理,中枢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和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功能,兴奋在反射弧中枢部分传播的特征。了解神经组织的基本功能,中枢感觉功能和脑的高级功能。

【教学内容】

熟练掌握:经典突触传递机制及突触传递特征;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和抑制;神经递质和受体;乙酰胆碱及其受体;儿茶酚胺及其受体;神经递质、受体、激动剂、拮抗剂、配体的概念;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中枢抑制和易化;突触后抑制和突触前抑制;反射活动的中枢控制;丘脑的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征;内脏痛特征与牵涉痛的概念;牵张反射;去大脑僵直的概念;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特征;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脑电波的正常波形及其出现条件,慢波和异相睡眠的生理意义;

掌握: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性、传导速度;轴浆运输;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突触的可塑性;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电突触传递;神经递质鉴定标准,神经调质的概念,递质和调质的分类、递质共存、受体分类、突触前受体、受体调节;大脑皮层的感觉代表区定位及功能特点;内脏痛与牵涉痛;体表快痛和慢痛的特点、传导纤维及皮层投射;深部痛的特点;运动单位;脊休克;肌梭的神经支配及功能;肌紧张;去大脑僵直;基底神经节的功能;脊髓、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皮层诱发电位;脑电图正常波形及其形成机制;觉醒状态的维持(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睡眠的时相;学习的形式,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人类的条件反射。

理解:神经元的基本功能;神经的营养作用;影响化学性突触传递的因素、突触传递的可塑性;脊髓对姿势反射的调节;小脑对运动的调控;大脑皮层主要运动区及运动传导通路;摄食行为和饮水行为调节;情绪的生理反应。

了解:感觉皮层的可塑性;本体感觉;内脏感觉传导路;触-压觉、本体感觉、温度觉及特殊感觉(视觉、听觉、平衡感觉、嗅觉和味觉)的中枢分析功能;脑干对姿势调节;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本能行为和情绪;行为觉醒和脑电觉醒的概念及机理;睡眠;记忆。

第十

第十一章 内分泌

【目的要求】

掌握几种主要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了解内分泌系统在调节功能中的作用及其原理。

【教学内容】

熟练掌握:下丘脑-腺垂体系统和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1,25-二羟维生素D3的生物学作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生物学作用;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的生物学作用。

掌握:内分泌及激素的概念,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下丘脑调节肽的概念;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催乳素的生物学作用及分泌的调节;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1,25-二羟维生素D3的分泌调节;肾上腺皮质分泌的激素及分泌调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调节

理解:激素的作用方式和激素分泌的调节机制;下丘脑与垂体之间的功能联系。

了解:四大类激素的化学本质,通过其化学本质了解其可能特性;激素作用机制(第二信使学说和基因表达学);甲状腺素的合成与碘代谢,及其在血中存在的形式;肾上腺髓质激素的合成与代谢;胰岛素受体和受体后机制;生长抑素和胰多肽、前列腺素、褪黑素和瘦素的生物学作用。

第十二章 生殖

【目的要求】

掌握性腺的主要内分泌功能与生殖过程的重要环节。

【教学内容】

熟练掌握:睾酮的生理作用;雌激素、孕激素的生理作用。

掌握:卵巢周期、子宫周期及周期中相关激素分泌水平的变化。

理解:睾丸的生精过程;睾丸功能的调节;卵巢生卵过程及功能调节;妊娠的维持及分泌的调节。

了解:雄性激素(睾酮)的合成与代谢;妊娠过程:受精、着床、妊娠维持及分娩;性成熟

第15篇:生理学教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

前言

生理学是研究生物机体功能的科学。生理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理论课之一,学习生理学,不但为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基础,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生理学教学,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生理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分为理论和实验两部分。理论课内容主要以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根据重要程度的差别,将理论课教学内容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三级。大纲中用横线标记的,是要求学生牢固掌握的重点内容。大纲中规定的熟悉和了解内容,要求学生有一般概括性认识。通过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基本技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提高对重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本大纲是根据我校护理学专业三年制专科生理学课程基本要求和教学计划,以全国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生理学》第二版为基准制定的。

生理学教学总学时数为72学时,其中理论课52学时,实验课20学时。

理论教学时数分配表

目次 内容 学时数

第一章 绪论 2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4 第三章 血液 2 第四章 血液循环 10 第五章 呼吸 6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4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2 第八章

排泄 6 第九章 感觉器官 2 第十章 神经系统 6 第十一章 内分泌 6

第十二章 生殖 2

总学时 52

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理论部分

第一章绪论

[学习目标]

掌握:生理学概念;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有效刺激的三个条件;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意义;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三种调节方式的特点。

熟悉:刺激与反应、兴奋与抑制、阈强度或阈值、兴奋性概念及其关系;反射、反馈、正反馈、负反馈及其意义。

了解:生理学研究的对象、任务和三个水平。 [学习容]

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学习生理学的意义,学习生理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

人体与环境:人体体液与内环境及其稳态。

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反射及反射弧,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人体功能调节的反馈控制,反馈的概念(正反馈与负反馈)。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学习目标]

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方式;静息电位的概念和产生机制;动作电位的概念和产生机制;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过程。

熟悉:细胞膜的结构、各种细胞器的主要功能、细胞膜物质转运的特点、动作电位的特点、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和收缩机制。

了解: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骨骼肌收缩的外在表现。 [学习内容]

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入胞和出胞。 细胞的跨膜信号传递:由离子通道完成的跨膜信号传递,由受体完成的跨膜信号传递,受体的概念。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静息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机制,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机制,锋电位,后电位(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动作电位的产生与阈电位,局部反应的特点,动作电位的传导与局部电流,跳跃式传导。

骨骼肌细胞的收缩功能: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传递的特点,终板电位。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肌原纤维与肌小节,肌管系统(横管和纵管)。骨骼肌细胞的收缩机制肌,粗肌丝,细肌丝,滑行学说,钙离子在细肌丝滑行中的作用。骨骼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骨骼肌的收缩形式,等长收缩与等张收缩,单收缩与强直收缩。影响骨骼肌收缩的主要因素,前负荷,后负荷,肌肉收缩能力。平滑肌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第三章 血液

[学习目标]

掌握:血液组成和理化特性、三种血细胞的正常值和功能以及血液分型、临床输血原则。 熟悉:血细胞的生理特性、常见贫血原因。 了解:纤维蛋白溶解的过程。 [学习内容]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血细胞比容,血液的颜色,血液的密度, 血液的粘滞性,血浆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的作用,学浆的PH值。

血细胞生理:红细胞的数量和功能,红细胞的生理特性,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促红细胞生成素,雄激素。白细胞的分类和正常值,各类白细胞的功能。血小板的数量和生理特性,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凝血因子与凝血过程,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抗凝与促凝,肝素与抗凝血酶Ⅲ。纤维蛋白溶解。

血量和血型:血量,ABO血型系统,凝集原,凝集素。Rh血型系统,输血原则

第四章血液循环

[学习目标]

掌握:心脏泵血功能,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心肌自律性的产生及正常起博点;心肌兴奋性周期性的变化与心肌收缩性的关系;心传导的途径和特点;动脉血压的形成;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影响组织液生成和回流的因素;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感受器反射。

熟悉:自律细胞和非自律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形成原理和不同点;心音的形成、特点和意义;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了解:影响自律性、传导性、兴奋性、收缩性的因素;重要器官血液循环的特点。 [学习内容]

心脏的泵血功能:心动周期和心率。心脏泵血过程及心房、心室内压力,容积,瓣膜活动和血流方向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每搏输出量,每分输出量,心指数,射血分数,搏出功与每分功。影响心脏泵血功能的因素,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力,心率。心力储备。

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心肌细胞的类型,自律细胞和非自律细胞,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心室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形成机制,窦房结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形成机制。

心肌的生理特性:心肌的自动节律性,正常起搏点和潜在起搏点,影响心肌自律性的因素。心肌的兴奋性,影响心肌兴奋性的因素,心肌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期前收缩与代偿性间歇。心肌的传导性,兴奋在心脏内的传导过程和特点,影响传导性的因素。心肌的收缩性。心音和心音图,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生理意义。

血管功能: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动脉血压的形成和正常值,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动脉血压的相对稳定及其生理意义。动脉脉搏。静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和外周静脉压。静脉血流及其影响因素。微循环的组成和血流通路,直捷通路,动-静脉短路和迂回通路,微循环血流量的调节,毛细血管内外的物质交换。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机制,有效滤过压,影响组织液生成和回流的因素。淋巴液循环。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心脏的神经支配,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的作用。血管的神经支配,缩血管神经纤维和舒血管神经纤维。心血管中枢,延髓心血管中枢,延髓以上的心血管中枢。心血管反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减压反射)及其生理意义。

第五章呼吸

[学习目标]

掌握:外呼吸、内呼吸、肺活量、时间肺活量、无效腔、每分肺泡通气量等概念;呼吸的三个过程;肺泡表面张力与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氧的运输;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呼吸的化学感受性调节。

熟悉:肺通气阻力和动力来源;胸膜腔负压形成的原理及意义。

了解:呼吸运动;呼吸运动过程中肺内压的变化;二氧化碳的运输;肺牵张反射和防御性呼吸反射。 [学习内容]

呼吸的意义。

呼吸过程:肺通气,肺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和内呼吸。

肺通气:肺通气的动力,呼吸运动,呼吸运动的类型,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胸式呼吸和式呼吸,呼吸运动时肺内压和胸膜腔内压的变化,胸膜腔负压的生理意义。肺通气阻力,弹性阻力和顺应性,肺表面活性物质,非弹性阻力。肺通气功能的评价,肺容量, 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残气量,深吸气量,功能余气量,肺活量,用力呼气量和肺总容量。肺通气量,每分通气量,最大随意通气量,通气贮量百分比,无效腔和肺泡通气量。

呼吸气体的交换:气体交换的原理,气体分压差,气体的分子量与溶解度。肺换气,影响肺换气的因素,通气血流/比值。组织换气,影响组织换气的因素。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氧的运输,氧与血红蛋白(Hb)的结合,氧容量,氧含量和血氧饱和度,氧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二氧化碳的运输,碳酸氢盐形式和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氯转移。

呼吸运动的调节:呼吸的中枢调控,呼吸神经元,延髓呼吸中枢,脑桥呼吸中枢,呼吸节律的形成。大脑皮层对呼吸的调节作用。呼吸的反射性调节,机械感受器反射,肺牵张反射,呼吸肌本体感受器反射。化学感受器反射,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CO

2、H+和低O2对呼吸的影响。防御性呼吸反射。

第六章消化和吸收

[学习目标]

掌握:消化、吸收的概念;胃液、胰液、胆汁的生理作用;营养物质吸收的部位、形式及途径;胃、小肠的运动形式及意义;小肠在吸收中的作用。

熟悉: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及其意义;胃液的成分及作用,影响胃排空的因素;主要胃肠道激素的生理功能;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消化器官的生理作用。

了解: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过程;小肠液的性质、成分、生理作用及意义;大肠液的作用及排便反射过程;消化器官活动的反射调节。 [学习内容]

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消化管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及电活动,基本电节律。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液的功能。

口腔内消化:唾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咀嚼和吞咽。

胃内消化: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盐酸分泌的机制。胃运动的形式及意义,紧张性收缩,胃的容受性舒张,胃的蠕动。胃排空及其控制。呕吐。

小肠内消化: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胆汁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胆囊的功能。小肠液及其作用。小肠的运动形式及其意义,紧张性收缩,分节运动,蠕动。

大肠的功能:大肠液及其作用,大肠内细菌的活动,大肠的运动与排便。

吸收:吸收的主要部位。糖的吸收,蛋白质的吸收,脂肪和胆固醇的吸收。水的吸收,无机盐的吸收,维生素的吸收。消化器官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及其作用,壁内神经丛及其作用。非条件反射性调节,条件反射性调节。体液调节,胃肠激素及其生理作用,消化期胃液分泌的调节。

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 [学习目标]

掌握: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基础代谢率;体温的概念及正常值;散热方式。 熟悉:能量代谢的概念;体温调节;能量代谢的测定。

了解: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去路;食物的能量指标;体温的生理变动。 [学习内容]

能量代谢: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去路,三磷酸腺苷,糖,脂肪和蛋白质的能量转化。能量代谢的测定,直接测热法和间接测热法。食物的热价,食物的氧热价,呼吸商,非蛋白呼吸商。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肌肉活动,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精神活动,环境温度。基础代谢与基础代谢率。

体温及其调节:体温的概念及生理变动。临床常用的测定体温的方法和部位。人体的产热过程,主要产热器官。人体的散热过程,皮肤的散热方式,辐散热,传导散热,对流散热和蒸发散热(不感蒸发和发汗)。散热过程的调控,汗腺与汗腺活动的调节,皮肤血流量改变。自主性体温调节和行为性体温调节,温度感受器,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机制,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的整合作用,调定点的概念。

第八章排泄

[学习目标]

掌握:尿液生成的基本过程及其主要调节机制;肾小球滤过率。

熟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及分泌功能;尿量及常见的排尿异常。

了解:肾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特点;尿液的浓缩和稀释;尿液的理化性质;排尿反射。 [学习内容]

机体排泄的概念及途径:呼吸器官,消化器官,皮肤,肾脏。

肾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特征:肾单位和集合管,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球旁器。肾血液应及肾血流量的调节。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滤过膜及其通透性,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滤过率和滤过分数。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重吸收方式,主动重吸收,被动重吸收。Na+、Cl–、水、HCO3–、K+、葡萄糖等物质的重吸收。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因素。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H+、NH

3、K+的分泌。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尿浓缩和稀释的基本过程,肾髓质渗透压梯度的形成和保持,影响尿浓缩和稀释的因素。

尿生成的调节:小管液的渗透压,球-管平衡。抗利尿激素的来源及作用,抗利尿激素分泌和释放的调节。醛固酮的来源及作用,醛固酮分泌的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血K+和血Na+的浓度。血浆清除率:血浆清除率的测定方法,测定血浆清除率的意义及应用。

尿液及其排放:尿量,尿的理化性质。排尿,膀胱与尿道的神经支配,排尿反射。

第九章感觉器官

[学习目标]

掌握:感受器的生理特性、眼的调节、两种感光细胞的功能、中耳的传音功能、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

熟悉:明适应、暗适应以及视野等基本概念。 了解:内耳的感音功能、前庭器官的功能。 [学习内容] 感受器、感觉器官的概念和分类。感受器的生理特性,适宜刺激,换能作用,编码作用和适应现象。

视觉器官:眼的折光功能,眼的折光与成像,简化眼。眼的调节,晶状体的调节,瞳孔的调节,两眼会聚,瞳孔近反射(瞳孔调节反射),瞳孔对光反射,互感性对光反射。眼的折光异常,近视,远视,散光。

眼的感光功能,视杆系统(晚光觉系统),视锥系统(昼光觉系统)。视网膜的光化学反应,视紫红质,视网膜的信息传递。暗适应,明适应,色觉,视敏度。视野,双眼视觉和立体视觉。

听觉器官:外耳和中耳的传音功能,鼓膜和听骨链的增压效应。声波传入内耳的途经,气导和骨导。内耳的感音功能,基底膜的振动与行波理论,耳蜗的生物电现象,蜗神经动作电位。听阈和听域。

前庭器官:椭圆囊和球囊的功能,半规管的功能,前庭反应和眼震颤。 嗅觉和味觉器官

第十章神经系统

[学习目标]

掌握: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特征;突触的概念和突触传递过程;中枢兴奋传布的特征;内脏痛的特征;牵张反射的概念及类型;自主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

熟悉:突触后抑制与突触前抑制的区别;特异性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异同;去大脑僵直;小脑的功能;外周神经递质的种类及相应受体的功能;各级中枢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了解:帕金森病与舞蹈病;脑电图与大脑皮质的语言功能。 [学习内容]

神经元及反射活动的调节:神经元与神经纤维,神经纤维传导冲动的特征,神经纤维的分类与传导速度。突触的概念,突触的基本结构和分类,突触传递的基本过程,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电突触传递。神经递质,外周神经递质和中枢神经递质。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中枢兴奋传布的特征。中枢抑制,突触后抑制,突触前抑制。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脊髓感觉传导通路,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特异投射系统与非特异投射系统的功能。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体表感觉区(第一感觉区),内脏感觉区,本体感觉区,视觉区,听觉区。痛觉,内脏痛与牵涉痛。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脊髓的躯体运动反射,运动神经元和运动单位,脊动物与脊休克,屈肌反射与交叉伸肌反射,牵张反射及类型。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去大脑僵直。小脑调节躯体运动的功能,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紧张,协调随意运动。基底核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大脑皮层的运动区,锥体系及其功能,锥体外系及其功能。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征,自主神经的主要功能,自主神经的递质及其受体,胆碱受体和肾上腺素受体。脊髓、脑干、下丘脑、大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脑的高级功能与脑电活动:条件反射的形成、消退、分化及生物学意义,人类条件反射的特点,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学习与记忆:简单学习和联合型学习,记忆的过程,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大脑皮层语言功能的一侧优势。大脑皮层细胞的电活动,正常脑电图, 脑电波形成的机制,大脑皮层诱发电位。觉醒与睡眠的产生机制。

第十一章内分泌 [学习目标]

掌握:生长素、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胰岛素的生理作用。

熟悉:激素的概念及特点;下丘脑、腺垂体分泌的激素种类;下丘脑与垂体的功能联系;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的分泌调节。

了解:激素的分类及作用原理;肾上腺各部位分泌的激素种类及作用;甲状旁腺素、降钙素的生理作用。 [学习内容]

激素的概念,激素的运输途径,激素的分类,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激素的作用机制,含氮激素的作用机制,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机制。

下丘脑与垂体:下丘脑-腺垂体系统,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腺垂体激素及生理作用,生长素(躯体刺激素),催乳素,促黑激素,腺垂体功能活动的调节。神经垂体激素的作用,抗利尿激素,催产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运输,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盐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肾上腺髓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胰岛:胰岛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甲状旁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降钙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维生素D的生理作用及其生成的调节。

第十二章生殖

[学习目标]

熟悉:男性睾丸和尿道的结构和功能;女性生殖器官的结构、功能以及月经周期形成的机制。

了解:生殖系统的组成;输精管道以及乳房和会阴。 [学习内容]

男性生殖:睾丸的生精功能。睾丸的内分泌功能,雄激素的生理 作用。睾丸功能的调节。

女性生殖:卵巢的生卵功能。卵巢的内分泌功能,雌激素和孕激素的生理作用。月经周期,月经周期中卵巢和子宫内膜的变化,月经周期形成的机制。妊娠,受精与着床,胎盘激素与妊娠的维持,分娩与授乳。

二、实验部分 实验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实验项目

学时数

实验一

刺激频率和强度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4 目的要求:1.掌握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

2.熟悉刺激频率和强度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3.熟悉生理学实验常用仪器(包括多媒体)。

实验二 心音听诊、心电图描计、动脉血压和肺活量的测定。 4 目的要求 :掌握各项实验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三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4 目的要求:1.掌握直接测定血压的方法。

2.观察心血管活动的某些影响因素。

实验四 呼吸运动的调节。 4 目的要求:1.掌握气管插管方法。

2.观察各种因素对呼吸运动的影响。

实验五 尿生成的影响因素。 4 目的要求:1.了解本项目的实验原理和方法。

2.观察影响尿生成的各种因素。

第16篇:生理学说课稿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你们好!

我是xxx老师,我叫x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_____》。本次说课共分五个板块,首先我们来进行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生理学是医学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生理学知识是学习后继医学课程的必要基础。本节课出自xxx出版社出版的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创新教材第一版《生理学基础》的第八章第二节。本节课分两个部分内容,分别是:1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2影响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和分泌的因素。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肾脏的解剖学相关知识,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本节内容前面承接本教材的尿生成的过程内容,后面是本教材的尿液及其排放这部分内容,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形成学生合理知识链的重要环节。所以学好这个内容为学好以后的临床知识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本内容包含的一些重点知识,是对口升学的常考内容。

根据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本教材特点,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我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掌握:小管液溶质浓度对尿液生成的影响;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的作用。

(2)熟悉: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3)了解: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分泌的调节。

2.能力目标;

(1)通过多媒体示教小管溶质浓度对尿液生成的影响,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设置案例分析糖尿病病人的多尿等,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2)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对学习生理学的热情。

当我们对教材进行了分析并且了解了知识目标之后,就不难理解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三)重点难点

1.重点:小管液溶质浓度对尿液生成的影响;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的作用。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这些,才能理解和掌握影响尿生成过程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 1

最后我们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5分钟)

由上节课学过的尿生成过程知识和本次教学将要讲授的影响尿生成因素知识设置案例导入。

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生理学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讲授新课:(78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确的分析教材的难点。 我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选择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讲授过程中,我还要重视学生对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课堂小结:(5分钟)

由学生来作小结,然后同学补充,最后由我点评知识性内容的小结,这样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4、布置作业:

为了达到知识迁移、提高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自学效果,发展学生知识整合的能力,针对中专学生素质的特点,我布置了以下的课堂作业:

课堂作业:

(1) 什么是水利尿?水利尿的机制。

(2) 大量饮清水和大量注射生理盐水引起尿量增多的原因有何不同?

5、板书设计: 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能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板书:

以上是我对《影响尿生成因素》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整个课堂中,我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尿生成过程知识,并把它运用到对影响尿生成因素的认识,使学生的认知活动逐步深化,既掌握了知识,又学会了方法。

总之,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和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指导思想。并且能从各种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第17篇:运动生理学

第五小题答案(第二问未作答)

分析“极点”和“第二次呼吸”产生的机制。

答: “极点”及其生理机制

进行具有一定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周期性运动时,在运动进行到某一段时程,运动者常常产生一些难以忍受的生理反应,例如:呼吸困难、胸闷、头晕、心率急增等,这种状态称为“极点”。(2分)

“极点”是机体在进入工作状态阶段产生的生理反应,其原因主要是内脏器官的功能惰性与肌肉活动不相称。这不仅影响神经肌肉的兴奋性,还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循环系统活动紊乱,这些功能的失调又使大脑皮层运动动力定型暂时遭到破坏。(3分)

“第二次呼吸”及其生理机制

“极点”出现后,如依靠意志力和调整运动节奏继续运动下去,不久,一些不良的生理反应便会逐渐减轻或消失,动作变得轻松有力,呼吸变得均匀自如,这种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2分)

“第二次呼吸”产生的原因主要由于运动中内脏器官惰性逐步得到克服,氧供应增加,乳酸得到逐步清除;同时运动速度的下降使运动的每分需氧量下降又减少了乳酸的产生,于是出现了“第二次呼吸”。 它标志着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的结束。

3.影响“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的因素

“极点”出现的迟早,反应的强弱以及消失的快慢等,与运动项目、运动强度、训练水平、赛前状态、准备活动和呼吸等因素有关。

第一小题答案:(见豆丁网参考答案) 肌肉收缩的过程

答:生理学角度:

从肌细胞兴奋开始,肌肉收缩的过程应包括三个互相衔接的环节:

1、细胞兴奋触发肌肉收缩,即兴奋 -- 缩耦联;

2、横桥运动引起肌丝滑行;

3、和收缩肌肉的舒张。( 1 )兴奋 -- 收缩耦联

兴奋 -- 收缩耦联至少包括三个步骤:动作电位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处;三联管结构传递信息;纵管系统对 Ca 2+ 的释放和再聚积。 ( 2 )横桥运动引起肌丝滑行

一般认为肌肉收缩的基本过程是: 当肌浆 Ca 2+ 的浓度升高时,细肌丝上对 Ca 2+ 有亲和力的肌钙蛋白结合足够 Ca 2+ ,引起自身分子构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又传递给原肌球蛋白分子,使后者构型亦发生变化,其结果,原肌球蛋白分子的双螺旋体从肌动蛋白双螺旋结构的沟沿滑到沟底,抑制因素被解除,肌动蛋白上能与横桥结合的位点暴露出来。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形成肌动球蛋白,后者激活横桥上 ATP 酶的活性,在 Mg 2+ 参与下,横桥上的 ATP 分解释放能量,横桥获得能量,向粗肌丝中心方向倾斜摆动,牵引细肌丝向粗肌丝中央滑行。当横桥角度发生变化时,横桥上与 ATP 结合的位点被暴露,新的 ATP 与横桥结合,横桥与肌动蛋白解脱,并恢复到原来垂直的位置。紧接着横桥又开始与下一个肌动蛋白的位点结合,重复上述过程,进一步牵引细肌丝向粗肌丝中央滑行。 ( 3 )收缩肌肉的舒张,当刺激终止后, Ca 2+ 与肌钙蛋白结合消除,肌钙蛋白恢复到原来构型,继而原肌球蛋白也恢复到原来构型,肌动蛋白上与横桥结合的位点重新被掩盖起来,肌丝由于自身的弹性回到原来位置,收缩肌肉产生舒张。 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

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指的是肌肉收缩时的张力与速度、长度与张力的关系,它们反映了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1、后负荷:肌肉开始收缩时才遇到的负荷或阻力称后负荷。当肌肉在后负荷的条件下收缩时,最初由于肌肉遇到阻力而不能缩短,只表现张力的增加,但当肌肉张力发展到与负荷阻力相等时,肌肉开始以一定的速度缩短,负荷被移动。

2、张力和速度呈反比关系

在一定的范围内,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和速度大致呈反比关系;当后负荷增加到某一数值时,张力可达到最大,但收缩速度为零,肌肉只能作等长收缩;当后负荷为零时,张力在理论上为零,肌肉收缩速度达到最大。

肌肉收缩的张力-速度关系提示,要获得收缩的较大速度,负荷必须相应减少;要克服较大阻力,即产生较大的张力,收缩速度必须缓慢。

3、训练对肌肉收缩的张力—速度关系的影响

(1)训练可改变肌肉收缩的张力—速度曲线。有训练运动员,其张力- 速度曲线向右上方偏移,即在相同的力量下,可发挥更大的速度;或在相同的速度下,可表现出更大的力量。

(2)不同训练负荷,对张力- 速度曲线可产生不同的专门性影响。

a 无负荷(0%Pmax)的最大缩短收缩训练,能最有效地增进最大速度; 最小负荷训练,增加速度,如短跑,快跳

b 100%Pmax的等长训练,则使最大力量增进最多。 速度不变,负荷增加,如扛哑铃

它们的张力- 速度曲线在训练后的特点是分别在速度或力量上有较大的改变。

c 在30%Pmax和60%Pmax训练,表现力量和速度全面增进,因而其张力-速度在训练后成平行的改变

肉收缩的影响——长度与张力关系

(1)、前负荷:前负荷是指在肌肉收缩前就加在肌肉上的负荷,它使肌肉收缩前就处于某种被拉长状态。前负荷 ,初长度

改变前负荷实际上是改变肌肉收缩的初长度。 (2)、长度与张力关系

逐渐增大肌肉收缩的初长度,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也逐渐增加;当初长度继续增大到某一数值时,张力可达到最大;此后,再继续增大肌肉收缩的初长度,张力反而减小,收缩效果亦减弱。

如要跳的更高,先蹲下,肌肉拉长。

第二小题答案(第

二、三问未作答)网络上没答案

呼吸包括哪几个过程? 呼吸包括外呼吸(肺呼吸),气体的交换与运输,内呼吸(组织呼吸)三个过程。

第三小题答案(见豆丁网参考答案)

经常从事体育锻炼或运动训练,可促进人体心血系统的形态,机能调节能力产生良好的适应,从而提高人体的有氧工作能力,心血管系统的良好适应如下: ①出现窦性心动徐缓:长期进行耐力性训练可使心迷走中枢紧张性增强,心交感中枢紧张性减弱,从而表现为安静时心率减慢,可降至36—40 次/分。 ②每搏输出量增多:经长期训练,有训练者可出现安静状态下心率慢而每搏输出量较无训练者为多,在进行最大强度运动时,有训练者心力贮备潜力大,每搏输出量可明显增加,从而增加心输出量。

③运动性心脏肥大:长期从事静力性或力量运动的运动员,可由于超负荷刺激使心肌内核糖核酸含量增加,从而使心肌纤维内蛋白质合成增加,分解减慢,心肌纤维收缩成分增加,心肌粗壮,同时肌肉作长时间强烈收缩,压迫血管,使后负荷增加,产生以心肌增厚为主的心脏适应性增大;从事耐力性运动者则由于运动持续时间长,静脉回心血量增多,使心舒末期充盈量增多,心室容积增大,增加心脏前负荷而肌纤维被拉长,从而出现以左心室腔增大的适应性变化。 ④心血管调节机能改善:长期从事运动或锻炼者,进行定量工作时动员快,机能稳定,恢复快,进行最大强度工作时,不仅动员快,恢复快,而且心血管机能能发挥出最大的潜力,达到最高值。

(1)一般人和运动员在安静状态下和从事最大运动时每搏输出量与每分输出量(每分输出量=心率×每搏输出量)的变化可以看出,安静状态下两者每分输出量相等,但运动员的心率较低,故每搏输出量较大。从事最大运动时,两者的心率都可达到同样的高度,但运动员的每搏输出量可从安静时的100ml增加到179ml,每分输出量可高达35L。无训练者的每搏输出量只能从安静时的71ml增加到113ml,每分输出量只能提高到22L,运动员每搏输出量的增加是心脏对运动训练的适应。

(2)经过训练心肌微细结构会发生改变,心肌纤维内ATP酶活性提高,心肌肌浆网对Ca2+的贮存、释放、摄取能力提高,线粒体与细胞膜功能改善,ATP再合成速度增加,冠脉供血良好,使心肌收缩力增加。

(3)运动训练不仅使心脏在形态和机能上产生良好适应,而且也可使调节机能得到改善。有训练者进行定量工作时,心血管机能动员快、潜力大、恢复快。运动开始后,能迅速动员心血管系统功能,以适应运动活动的需要。进行最大强度运动时,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可发挥心血管系统的最大机能潜力,充分动员心力贮备。运动后恢复期短,也就是运动时机能变化很大,但运动一停止就能很快恢复到安静时水平。

第四题答案

1、运动时的能量供应

人体运动时、能量的直接来源是ATP 的分解,ATP 由三种不同的能源系统供应 ①高能磷酸化物系统(ATP—CP 系统) ATP=======ADP+Pi+E(能) CP+ADP——→ATP+C(肌酸)+E ②乳酸系统:(无氧酵解系统) 肌糖原——→HL(乳酸)+E(合成ATP) ③有氧系统(有氧氧化系统)

④糖元脂肪——→CO2+H2O+E(合成ATP)

2、人体运动时各功能系统的特点

、①ATP—CP 系统:无氧条件下分解供能,供能速度快但所生能量较少,且CP 来源有限

②糖酵解系统:无氧条件下分解供能、供能启动较慢,生成ATP 有限,且代谢产物乳酸如堆积至一定量时,可反馈性抑制该系统工作。

③有氧氧化系统:有氧条件下分解供能、能源物质充足,糖、脂肪彻底氧化可产生大量能量。

第六题见豆丁网

第18篇:生理学作业

第一章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新陈代谢 2.兴奋性 3.阈值 4.内环境

二、是非题:

1.反射是反应,反应不一定是反射

2.组织接受刺激后活动增强,说明其兴奋性增强。 3.稳态是指人体内环境的各种因素稳定不变的状态。

三、填空题

1.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有、和 。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其结构基础是 ;它是由、、、、五个部分组成。 3.反应的基本表现形式有 和 。

4.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客观指标是 ,其与兴奋性呈 关系。 5.反射分为 和 两大类。

四、选择题

1.人体从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合成自身新的物质,并贮存能量的过程,称为( ) A.新陈代谢 B.合成代谢 C.能量代谢 D.异化作用 E.以上都不是 2.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特征是( ) A.兴奋性 B.新陈代谢 C.适应性 D.生殖 E.反馈作用 3.某组织的阈值越大,说明其( ) A.兴奋性越高 B.兴奋程度越低 C.兴奋程度越高 D.兴奋性越低 E.没有兴奋性 4.人体内环境是指( ) A.细胞内液 B.血浆 C.体液 D.血液 E.细胞外液 5.关于内环境的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有( )

A.是维持细胞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 B.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 C.人体的一切调节活动的意义在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D.内环境中各种理化因素和物质浓度保持相对稳定 E.细胞的代谢和外环境的因素对内环境的稳态没有影响 6.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 ) A.反射 B.反应 C.神经冲动 D.正反馈作用 E.负反馈作用 7.人体生理功能调节方式最重要的是 (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自身调节 D.适应性 E.正反馈作用 8.在生理学实验中,破坏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后,下列何种现象消失( ) A.反应 B.抑制 C.兴奋性 D.兴奋 E.反射 9.下列生理过程哪些是属于负反馈( ) A.排尿 B.排便 C.分娩 D.血液凝固 E.动脉血压相对稳定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名词解释

1.单纯扩散 2.易化扩散 3.静息电位 4.动作电位 5.阈电位

二、填空题 1.细胞膜对物质转运的主要方式有四种,即(1)__________、(2)__________、(3)________、(4)_________。

2.CO2和O2等气体分子进出细胞膜是通过_________进行的。 3.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的共同之处是转运的物质都是__________,不同之处是主动转运是______的浓度差的转运。

4.静息电位主要是_________所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5.动作电位的上升相是__________所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是细胞膜由_______平衡电位转为_________平衡电位的过程。

三、选择题

1.大分子蛋白质进入细胞膜的方式是

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 C.主动转运 D.入胞作用 E.以上都不对 2.钠泵的本质

++A.ATP B.ATP酶 C.膜蛋白 D.Na-k-ATP酶 E.糖蛋白载体 3.体内葡萄糖分子进入细胞内是通过

A.单纯扩散 B.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

C.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 D.主动转运 E.入胞作用 4.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哪种离子的通透性最大

++2+-2+A.Na B.K C.Ca D.Cl E.Mg 5.当细胞受到刺激时,首先引起的变化是

A.钠离子通道全面开放 B.钾离子向膜外扩散

C.膜产生超极化 D.产生动作电位 E.膜发生局部去极化 6.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膜内电位负值减小称作

A.极化 B.去极化 C.复极化 D.超射 E.超极化 7.动作电位的特点之一是

A.刺激强度小于阈值时,出现低幅度的动作电位 B.动作电位随刺激的强度增大而增大幅度 C.动作电位传导随传导距离增加而变小 D.电位可以总和

E.各种可兴奋细胞动作电位的幅度和持续时间可以各不相同 8.阈电位是指

+A.造成细胞膜对K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

+B.造成细胞膜对K通透性突然减小的临界膜电位

+C.造成细胞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

+D.造成细胞膜对Na通透性突然减少的临界膜电位 E.以上都不对

9.受体的化学本质主要是

A.糖类 B.脂类 C.蛋白质 D.核酸 E.胺类 10.有关动作电位传导的特点的是

A.传导呈衰减性 B.可以有总和现象 C.幅度随传导距离增大而减少 D.动作电位随刺激的强度增大而增大 E.双向性传导

四、简答题

1.简述载体易化扩散的特点。 2.简述动作电位传导的特点。

第三章 血液

一、名词解释 1.血细胞比容 2.等渗溶液 3.血液凝固 4.血型

二、填空题

1.血液可分为

两部分。血细胞包括 、

和 。 2.血浆蛋白可分为

三类,血浆蛋白中形成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是

,具有免疫功能的是

,参与血液凝固的是

3.正常男性红细胞数量为 ,女性为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

4.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包括、

三个阶段。 5.凝血因子中除因子

为钙离子,其余均为 。

三、是非题

1.血细胞比容是指血细胞与血浆容积之比。 2.血清是血液去除血细胞后的液体成分。

3.血浆晶体渗透压是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的主要因素。 4.如果食物中长期缺乏维生素B12会引起缺铁性贫血。 5.紧急情况下,同型血输血前不一定要做交叉配血实验。

6.Rh阴性的人初次不能接受Rh阳性的血液,以免发生溶血反应。

四、选择题

1.关于血浆渗透压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由晶体渗透压与胶体渗透压组成 B.胶体渗透压数值小,主要由白蛋白形成 C.晶体渗透压主要由电解质形成 D.血浆渗透压主要由胶体渗透压形成 E.晶体渗透压对保持红细胞正常形态具有重要作用 2.构成血浆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

A.白蛋白 B.氯化钠 C.纤维蛋白原 D.球蛋白 E.葡萄糖 3.下列溶液中哪一种是等渗溶液

A.5%葡萄糖 B.0.7%NaCl C.0.5%葡萄糖 D.9%NaCl E.10%葡萄糖 4.下列血液正常参考值,正确的是:

9A.正常男性红细胞数量为4.0~5.5×l0/L B.血液酸碱度为7.4±0.05

9C.中性粒细胞约占白细胞总数的30~50% D.血小板的数量为10~30×l0/L

12E.正常成人白细胞的正常植为4.0~10.0×l0/L 5.红细胞的生理功能主要是:

A.吞噬细菌 B.运输O2 和CO2 C.调节体温 D.参与血液凝固 E.免疫功能 6.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差会导致

A.红细胞容易凝集 B.血液凝固加快 C.溶血 D.红细胞脆性增大 E.血沉加快 7.将红细胞置于0.9%NaCl溶液中其形态:

A.不变 B.膨胀 C.破裂 D.皱缩 E.叠连 8.人体造血的主要原料是

A.铁和蛋白质 B.铁和维生素B12 C.蛋白质和叶酸 D.蛋白质和钙 E.叶酸和维生素B12 9.调节红细胞生成的最重要的体液因素是

A.肾素 B.雄激素 C.生长素 D.促红细胞生成素 E.糖皮质激素 10.关于血小板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小板是骨髓中巨核细胞脱落下来的小块胞质

9B.正常成人血小板数量为(10~30)×10/L C.血小板数量明显减少时,皮肤粘膜下可出现出血点或大块紫斑 D.血小板参与生理止血和凝血 E.维持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 11.关于血液凝固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液凝固是复杂的生化过程 B.大多数凝血因子在肝脏中合成

2+C.凝血过程中需要Ca D.凝血因子都是蛋白质, E.血液凝固的生理意义:防止血管损伤后造成大量出血 12.内源性凝血过程一般开始于

A.激活因子Ⅻ B.组织释放因子 C.激活因子Ⅹ D.激活因子Ⅱ E.激活因子 13.柠檬酸钠抗凝的机理是

A.去掉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 B.抑制凝血酶的活性

2+C.破坏血浆中的凝血酶 D.去除与血浆中游离的Ca E.减慢酶促反应

14.某人血清中无抗A、抗B抗体,红细胞膜无Rh抗原,其血型属于:

A.AB型Rh阴性 B.O型Rh阳性 C. AB型Rh阳性 D.O型Rh阴性 E.A型Rh阴性

四、问答题

1.试述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形成及其生理意义。 2.ABO血型的分型依据及其分型。

第四章 血液循环

一、名词解释

1.心率 2.心动周期 3 .有效不应期 4.中心静脉压

二、填空题

1.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有、、和 。 2.正常成人安静时心率为 ;心动周期长短与心率快慢呈 关系,心率过快主要使心动周期中的 显著缩短。

3.第一心音的发生表示心室 的开始状态,第二心音的发生表示心室 的开始状态。

4.前负荷是指 ,后负荷是指 。 5.老人血管硬化时,大动脉弹性减退可使收缩压 ,舒张压 。 6.影响静脉血回流的因素有、、、和 。

7.微循环的三条通路是、、。 其中 通路具有物质交换功能。

8.组织液生成的有效滤过压=( + )-

( + )。

9.心交感神经兴奋时,末梢释放的递质是 ,与心肌细胞膜上的 受体结合,其主要作用是使心率、心肌收缩力 。 10.心迷走神经兴奋时,末梢释放的递质是 ,与心肌细胞膜上的 受体结合,其主要作用是使心率、心肌收缩力 。

11.肾上腺髓质可分泌

两种激素,其中 临床上常用作“强心”解救药; 常用作“升压”药。

三、是非题

1.心房和心室不能同时收缩,但能同时处于舒张状态。 2.静脉回心血量越多,心肌的前负荷越大,则心肌收缩力也越强。 3.心肌有效不应期特别长,是保证心脏节律性舒缩的重要因素。 4.心输出量随心率的变化而改变,心率越快,心输出量越多。 5.第2心音的强弱可反映半月瓣的功能状态和动脉压的高低。 6.4期自动去极化,是所有自律细胞的共同特点。

四、选择题

1.在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中。自律性最高的部位是:

A.房室交界 B.心房肌 C.窦房结 D.房室柬 E.浦肯野纤维 2.房室延搁的意义是:

A.使心室肌不产生强直收缩 B.有利于心室肌几乎同步收缩 C.使心室肌有效不应期延长 D.使心房,心室不发生同时收缩 E.使心室肌收缩力增强

3.心脏不会发生强直收缩的原因是:

A.心肌具有自动节律性 B.兴奋后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 C.不受躯体运动神经的支配 D.心肌收缩形式是“全或无”式 E.细胞内钙离子储存量少

4.期前收缩之后出现代偿间歇的原因是由于:

A.窦房结的节律性兴奋少发放了一次B.窦房结的节律性兴奋延迟发放 C.期前兴奋所引起的有效不应期较长

D.窦房结的一次节律性兴奋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中 E.以上都不是 5.心肌收缩的前负荷是指

A.心室舒张末期充盈量 B.大动脉血压 C.平均动脉压 D.外周阻力 E.每搏输出量

6.在每搏输出量不变的前提下,决定心输出量的因素是:

A.前负荷 B.后负荷 C.外周阻力 D.心率 E.动脉血压 7.在心动周期中房室舒张的关系是: 。

A.同时收缩而不同时舒张 B.心室收缩结束心房立即收缩 C.心房收缩结束心室开始收缩 D.心室舒张结束心房开始收缩 E.心房舒张结束心室开始收缩 8.平均动脉压等于

A.(收缩压+舒张压)/2 B.(舒张压+脉压)/2 C.收缩压 1/3脉压 B.舒张压+1/3脉压 E.舒张压斗脉压 9.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条件是:

A.心肌收缩力 B.外周阻力 C.心肌前负荷 D.心肌后负荷 E.心血管中有足够的血液充盈 10.影响正常人舒张压的主要因素是:

A.心输出量 B.大动脉的弹性 C.血液粘滞性 D.小动脉和微动脉 E.循环血量 11.下列因素变化中主要影响收缩压的是:

A.搏出量 B.心率 C.外周阻力 D.循环血量 E.大动脉管壁弹性 12.中心静脉压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为腔静脉和右心房的压力 B.其正常值为40~120mmHg C.可作为临床控制补液量与速度的指标 D.可反映心脏射血能力和有效循环血量 E.右心衰可引起中心静脉压升高 13.正常情况下决定组织液生成和回流的主要因素是:

A.毛细血管血压 B.血浆胶体渗透压 C.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D.组织液静水压 E.血浆晶体渗透压

14.当血浆蛋白显著减少时,引起水肿的主要原因: A.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B.毛细血管血压升高

C.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D.组织液静水压升高 E.有效滤过压减小 15.迷走神经对心血管系统的主要作用是:

A.心率加快,传导减慢 B.心率减慢,传导加速

C.血管舒张,外周阻力降低 D.心脏收缩力减弱,搏出量减少 E.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

16.调节心血管活动的基本中枢位于:

A.脊髓 B.延髓 C.脑桥 D.中脑 E.小脑 17.动脉血压突然升高引起的减压反射是通过:

A.颈动脉体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 B.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压力感受器 C.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 D.颈动脉体和主动脉弓『匕学感受器 E.颈动脉窦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五、问答题

1.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哪些?各有什么作用? 2.心迷走神经和心交感神经对心脏的作用特点是什么? 3.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的作用有何不同?

第五章 呼吸

一、名词解释:

1.呼吸 2.潮气量 3.肺活量

二、填空题:

1.呼吸的全过程由、、和 四个环节组成。 2.肺通气与肺换气合称为 ,组织换气又称为 。 3.实现肺通气的原动力是 ,直接动力是 。

4.根据呼吸深度不同,可将呼吸运动分为 和 两种,根据引起呼吸运动的主要肌群不同,又可将呼吸运动分为 和 。

5.做一次最大吸气后尽力呼出的气量称为 ,其数值等于、及 三者之和。

6.O2和CO2在血液中的运输有 和 两种形式。O2在血液中的主要运输形式是 ,CO2在血液中的主要运输形式是 。

三、是非题

1.肺与外界环境进行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呼吸。

2.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呼吸运动是实现肺通气的直接动力。 3.胸膜腔负压主要是由于肺的回缩力而形成的。

4.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称肺活量。 5.通气/血流比值越大,肺换气效率越高。

6.通过肺换气,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通过组织换气,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

四、选择题:

1.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

A.肺通气 B.肺换气 C.气体的运输 D.内呼吸 E.外呼吸 2.正常成人的潮气量为450ml,呼吸频率为14次/分,则其肺泡通气量约为 A.3000ml B.3500ml C.4200ml D.4000ml E.6300ml 3.下列关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降低表面张力 B.维持肺泡的稳定性 C.防止肺水肿的发生 D.提高表面张力 E.由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分泌 4.CO2使呼吸加快的主要途径是通过

A.外周化学感受器 B.中枢化学感受器 C.直接刺激呼吸中枢 D.肺牵张反射 E.直接作用于肺泡

+5.缺氧或H浓度升高,引起呼吸运动加强的主要原因是通过

A.外周化学感受器 B.中枢化学感受器 C.直接刺激呼吸中枢 D.肺牵张反射 E.以上都不是 6.呼吸的基本中枢在

A.脊髓 B.延髓 C.脑桥 D.下丘脑 E.大脑皮层 7.下列关于平静呼吸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 B.吸气时膈肌收缩 C.呼气时呼气肌收缩 D.呼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 E.吸气时主动的,呼气是被动的 8.维持胸内压得必要条件是

A.肺内压低于大气压 B.呼气肌收缩 C.胸膜腔密闭 D.吸气肌收缩 E.肺的回缩力 9.有关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由肺泡Ⅰ型细胞合成和分泌 B.其成分是磷脂类物质 C.它能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D.防止肺泡塌陷 E.它使肺的顺应性增加 10.胸内负压形成的主要原因

A.肺的回缩力 B.无效腔的存在 C.气道阻力 D.吸气肌收缩 E.胸廓的弹性 11.肺活量等于

A.潮气量 + 补呼气量 B.潮气量 + 补吸气量 C.潮气量 + 补吸气量 + 补呼气量 D.潮气量 + 余气量 E.潮气量 + 功能残气量 12.CO2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形式是

A.物理溶解 B.碳酸氢盐 C.氧合血红蛋白 D.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E.以上都不是 13.在平静呼吸过程中,肺内压大于大气压的时期是

A.吸气中 B.吸气末 C.呼气中 D.呼气末 E.以上都不是

四、问答题

1.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意义有哪些?

2.胸膜腔负压是如何形成的?胸膜腔负压的生理意义是什么?

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一、名词解释:

1.消化 2.吸收

二、填空:

1.胃液的主要成分包括、、和 。 2.胃的运动形式主要有、和 。

3.胆汁由 分泌,参与脂肪消化和吸收的主要成分是 。

4.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这是因为食物在小肠内已分解为 ,且停留时间 ;加之小肠粘膜上的、和 ,使小肠具有较大的吸收面积。

5.副交感神经兴奋时,能使胃肠运动 ;括约肌 ,消化腺分泌 。

三、是非题

1.机械性消化是将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过程。 2.胃液中的内因子与维生素B12的吸收有关。 3.胆汁中与脂肪消化吸收有关的是脂肪酶。

四、选择题

1.有关机械性消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通过消化腺的分泌促使物质分解 B.通过消化管平滑肌肌的舒缩运动实现的 C.蠕动是消化管运动的一种基本形式 D.通过蠕动使消化液与食物充分混合 E.通过紧张性收缩,维持胃内压力,使胃液渗入食物 2.唾液成分中不包括

A.无机盐 B.粘蛋白 C.溶菌酶 D.麦芽糖酶 E.蛋白酶 3.关于胃酸的作用错误的是

A.激活胃蛋白酶原并提供适宜pH值 B.促进胰液胆汁小肠液分泌

C.促进小肠铁钙的吸收 D.促进维生素B12吸收 E.杀死进入胃内的细菌 4.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其原因之一是胃液中缺乏

+ A.盐酸 B.胃蛋白酶 C.粘液 D.内因子 E.Na5.胃蛋白酶原的激活物是

+A.HC1 B.NaHCO3 C.KHCO3 D.NaCI E.Na 6.下列不含有消化酶的消化液是

A.唾液 B.胆汁 C.胰液 D.小肠液 E.胃液 7.消化分解糖类的主要酶是

A.胃蛋白酶 B.胰脂肪酶 C.胰淀粉酶 D.肠致活酶 E.胆盐 8.下列哪一种不是胆汁的成分?

A.胆盐 B.胆固醇 C.胆色素 D.淀粉酶 E.卵磷脂 9.交感神经兴奋时,可引起

A.胃肠运动增强 B.蠕动加强 C.括约肌收缩 D.加速肠内容物的推进 E.消化液分泌增加

五、问答题:

1.试述胃液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2.比较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消化器官活动的调节作用。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一、名词解释

1.基础代谢率 2.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二、填空题

1.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2.在生理情况下,人的体温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而变动。体温一般在清晨2~6时________,下午1~6时________。其波动幅度一般不超过_______℃。 3.女子体温随月经周期而变化,排卵日体温_______,排卵后期体温_____。这种变化与______有关。 4.人体安静时,最主要的产热器官是________,运动时最主要的产热器官是________。 5.人体主要散热部位为________,其散热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四种。

6.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位于________,起调定点作用的部位是_______。

三、判断题

1.基础代谢率是人体在正常情况下的最低代谢率。 2.不显汗的蒸发不易被人们察觉,与汗腺活动无关。 3.甲亢时基础代谢率比正常值高20%~80%。

四、选择题

1.正常人能量代谢率在下列哪种情况下最低

A.安静时 B.熟睡时 C.外界温度高达30℃时 D.寒冷时 E.禁食达12小时后 2.影响能量代谢的最主要因素是

A.寒冷 B.高温 C.肌肉活动 D.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E.精神活动 3.患下列哪种疾病时,基础代谢升高最为明显

A.贫血 B.糖尿病 C.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D.红细胞增多症 E.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症 4.正常人的直肠温、口腔温和腋窝温的关系是

A.口腔温>腋窝温>直肠温 B.口腔温>直肠温>腋窝温 C.直肠温>口腔温>腋窝温 D.直肠温>腋窝温>口腔温 E.腋窝温>口腔温>直肠温

5.在安静状态下,产热量最多的器官是

A.胃肠道 B.脑 C.皮肤 D.肝脏 E.肌肉 6.当外界温度等于或高于机体皮肤温度时,机体的散热形式是

A.辐射散热 B.传导散热 C.对流散热 D.蒸发散热 E.辐射和对流散热 7.在体温调节中起调定点作用的部位是

A.脑干网状结构 B.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C.丘脑 D.脊髓 E.大脑皮质

五、简答题

1.简述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2.简述人体皮肤散热的方式。

第八章 尿的生成与排出

一、名词解释

1.肾小球滤过率 2.少尿 3.肾小球有效滤过压 4.肾糖阈 5.渗透性利尿

二、填空题

1.正常成人每昼夜排出的尿量约为 ;每昼夜尿量长期超过 称为多尿;持续界于 范围内称为少尿;不足 称为无尿。

2.尿的生成过程包括、和 。

3.有效滤过压= —( + )

4.促进神经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有效刺激是 和 。 5.抗利尿激素的主要作用是增加 和 对 的通透性,使尿量 。

6.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有、、。

三、是非题

1.大量饮清水时,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使尿量增多。 2.能使肾小管集合管对水重吸收增加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 3.当尿中开始出现糖时,此时尿中糖的浓度为肾糖阈。

4.肾小球滤过是指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的水分及小分子物质滤入肾小囊的过程。 5.抗利尿激素释放的有效刺激主要是血浆渗透压降低和循环血量减少。

四、选择题

1.直接促进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力量是

A.全身动脉血压 B.出球小动脉血压 C.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D.血浆胶体渗透压 E.肾动脉血压 2.滤过分数是指

A.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浆流量 B.肾血浆流量/肾血流量

C.肾血流量/肾血浆流量 D.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流量 E.肾血流量/心输出量 3.正常情况下,成人的肾小球滤过率为

A.120ml/min B.660/min C.125ml/ min D.180 ml/min E.200ml/min 4.肾小球滤过率是指

A.每分种两肾生成的原尿量 B.每分种每肾肾小球形成的滤液量 C.每分种每侧肾脏血浆滤过容量 D.每分钟每侧肾脏通过的尿量 E.每分钟两侧肾脏生成尿的总量 5.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最强的部位是

A.近端小管 B.髓袢降支细段C.髓袢升支粗段D.髓袢升支细段 E.远曲小管 6.近端小管重吸收率总是滤过率的

A.55-65% B.65-70% C.75-80% D.85-90% E.98-99% 7.调节性重吸收的主要部位

A.近端小管 B.近曲小管 C.近曲小管和集合管 D.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E.髓袢 8.饮大量清水后尿量增多,主要是由于

A.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B.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C.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D.醛固酮分泌减少 E.肾小囊内压降低 9.大量出汗时尿量减少,主要是由于

A.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导致肾小球滤过减少

B.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 C.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 D.交感神经兴奋,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

E.血容量减少,导致肾小球滤过减少 10.促使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的因素是

A.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B.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C.输入等渗盐水 D.疼痛刺激 E.以上都不是

11.给家兔静脉注射20%葡萄糖5ml,尿量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A.肾小管溶质浓度增高 B.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C.有效滤过压增加 D.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E.醛固酮分泌减少 12.交感神经紧张时尿量减少的原因是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下降 B.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少 C.滤过膜通透性减少 D.囊内压升高 E.以上都不是

五、简答题

1.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哪些?如何影响? 2.大量饮清水或静脉注射大量生理盐水后对尿量各有何影响?为什么?

第九章 感觉器官

一、名词解释

1.视力 2.气传导

二、填空题

1.眼的折光系统由、、和 组成.其中折光力最强的是 。

2.眼的屈光能力异常有、和 三种。 3.声波由外界传入内耳的两种传导途径包括 和 。 4.前庭器官包括、和 。

三、是非题

1.正常眼视近物调节过程的实现,主要靠晶状体的凸出。 2.老视眼主要是晶状体的透光性减弱或消失而形成的。 3.声波传人内耳的主要途径是骨传导。

四、单项选择题

1.在眼的折光系统中,折光能力最强的是

A.角膜 B.房水 C.晶状体 D.玻璃体 E.视网膜 2.视黄醛被消耗后需要以下哪种维生素补充

A.维生素A B.维生素B C.维生素C D.维生素D E.维生素E 3.人眼看近物时发生以下哪项变化 A.晶状体不变 B.晶状体变凸,折光力增强 C.晶状体变凸,折光力减弱 D.晶状体变凹,折光力增强 E.晶状体变凹,折光力减弱 4.下面哪种折光异常可用凸透镜矫正

A远视 B近视 C远视与老花眼 D散光 E近视眼与老视眼 5.以下哪项是老视发生的主要原因

A晶状体弹性减弱 B玻璃体弹性减弱 C晶状体弹性增强 D玻璃体弹性增强 E晶状体和玻璃体弹性均增强 6.以下哪项是近视形成的原因

A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折光力减弱 B眼球前后径过长.折光力增强 C眼球前后径过短,折光力减弱 D眼球前后径过短,拆光力增强 E眼球曲率半径长短不一 7.以下哪项是远视形成的原因

A眼球前后径过长.折光力减弱 B眼球前后径过长,折光力增强 C眼球前后径过短,折光力减弱 D眼球前后径过短,拆光力增强 E眼球曲率半径长短不一 8.声波感受器是

A.耳蜗基底膜毛细胞 B.耳石 C.球囊囊毛细胞 D.半规管壶腹部毛细胞 E.椭圆囊囊毛细胞

五、问答题

1.眼需要做哪些调节,才能看清近处物体。

2.试述眼折光异常的种类、产生原因及矫正措施。 3.简述声波传人内耳的途径。

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一、名词解释

1.EPSP 2.IPSP 3.牵涉痛 4.牵张反射 5.去大脑僵直

二、填空题 1.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有:、、和 。

2.中枢兴奋传递的特征包括

、和 。

3.牵张反射分为 和 。

4.视觉代表区在 ;听觉代表区在 。 5.与皮肤痛相比,内脏痛有如下特点:① ;② ;③ ;④ 。 6.交感神经兴奋时,可使心跳 ,皮肤血管 ,支气管平滑肌 ,瞳孔 。 7.人类和动物共有的信号系统是 ,人类特有的信号系统是 。

三、是非题

1.痛觉是没有适宜刺激的一种特殊感觉,任何刺激只要达到一定强度成为伤害性刺激,均可引起痛觉。

2.在中脑四叠体(上、下丘)水平之间切断脑干,出现去大脑僵直。 3.所有器官都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 。 4.NE与α受体结合,可引起小肠平滑肌舒张 。

5.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功能是产生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冲动 。 6.突触前抑制的结构基础是轴-轴型突触 。

四、选择题

1.神经冲动抵达神经末梢时引起神经递质释放的关键离子是(

2+ + +- 2+A.CaB.NaC.K

D.ClE.Mg 2.EPSP产生的机制是( )

+-A.突触后膜对K和Cl的通透性增加而引起( ) +2+B.突触后膜对K和Ca的通透性增加而引起

+++C.突触后膜对Na和K的通透性增加而引起,尤其是K通透性增加而引起。

+++D.突触后膜对Na和K的通透性增加而引起,尤其是Na通透性增加而引起。

+ 2+2+E.突触后膜对Na和Ca的通透性增加而引起,尤其是Ca通透性增加而引起。 3.EPSP是突触后膜产生( )

A.去极化B.超极化 C.反极化 D.复极化 E.极化 4.IPSP是突触后膜产生( )

A.去极化B.超极化 C.反极化 D.复极化 E.极化 5.下列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中可发生总和作用的是( )

A.单线式联系 B.辐散式联系C.聚合式联系D.连锁式联系E.环路式联系 6.突触前抑制的发生是由于( )

A.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 B.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减少

C.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所致 D.突触后膜产生了超极化,兴奋性减低 E.突触前膜超极化

7.下列哪项是内脏痛的特点(

A.对电刺激敏感 B.定位准确 C.对切割敏感

D.对牵拉.缺血.痉挛和炎症刺激敏感 E.疼痛持续时间短,并产生刺痛 8.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 )

A.动作电位 B.阈电位 C.局部电位 D.静息电位 E.超极化后电位 9.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动物脑干,将出现( )

A.肢体痉挛性麻痹 B.脊休克 C.腱反射亢进 D.去大脑僵直 E.共济失调 10.牵涉痛是指( )

A.内脏受到机械牵拉时产生的痛觉 B.内脏受到炎症刺激时产生的痛觉 C.肌肉和肌腱受到牵拉时产生的痛觉 D.伤害性刺激作用于皮肤引起的疼痛 E.由内脏疾患引起体表特定部位的疼痛或痛觉过敏 11.牵张反射的效应器是( )

A.肌腱 B.肌梭 C.梭外肌 D.梭内肌 E.腱器官 12.维持躯体最基本的反射是( )

A.腱反射 B.肌紧张 C.屈肌反射 D.对侧伸肌反射 E.条件反射 13.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递质是( )

A.乙酰胆碱 B.去甲肾上腺素 C.5-羟色胺 D.多巴胺 E.肽类 14.交感神经兴奋时可引起( )

A.瞳孔缩小 B.逼尿肌收缩 C.消化道括约肌舒张 D.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E.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15.下列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

A.腱反射 B.减压反射 C.排尿反射 D.咳嗽反射 E.谈论梅子时引起唾液分泌 16.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征是( )

A.具有较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B.具有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C.具有第一信号系统 D.具有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 E.具有学习和记忆的能力

五、简答题

1.简述神经中枢内兴奋传递的特征。2.简述内脏痛的特点。

第十一章 内分泌的功能

一、名词解释

1.激素的允许作用

二、填空题

1.幼年时期生长素分泌不足,会造成 ;若分泌过多则可引起 。而成年后生长素分泌过多则会导致 。

2.甲状腺激素主要有 和 两种,其中 含量较多, 生物活性较强。甲状腺激素可 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3.甲状腺激素主要影响 和 的发育和生长。

4.胰岛素的作用是使血糖水平,调节胰岛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是 。 5.子宫内膜失去 和 的维持,便会崩溃出血而形成 。

三、是非题

1.幼年时期生长素分泌过多,可导致肢端肥大症。

2.血管升压素和催产素由神经垂体合成,在适宜刺激下释放入血液。

3.糖皮质激素可促进糖异生,增加肝糖原的储存,并抑制肝外组织摄取和利用葡萄糖。 4.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引起向心性肥胖。

5.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可造成肾上腺皮质萎缩。 6.迷走神经兴奋时,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 7.肾上腺素和糖皮质激素均可提高血糖水平。 8.胰岛素是体内唯一能够直接降低血糖的激素。

四、选择题:

1.下列不是腺垂体分泌的激素为

A.生长素 B.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C.促甲状腺激素 D.催乳素 E.催产素 2.幼年时生长素分泌不足会导致

A.肢端肥大症 B.粘液性水肿 C.向心性肥胖 D.侏儒症 E.巨人症 3.生长素对代谢的作用是

A.抑制蛋白质合成,降低游离脂肪酸,降低血糖 B.促进蛋白质合成,降低游离脂肪酸,升高血糖 C.抑制蛋白质合成,增加游离脂肪酸,升高血糖 D.促进蛋白质合成,增加游离脂肪酸,升高血糖 E.以上均不对

4.影响神经系统发育最重要的激素是

A.胰岛素 B.甲状腺激素 C.生长素 D.肾上腺素 E.醛固酮 5.成年人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会导致

A.侏儒症 B.巨人症 C.肢端肥大症 D.粘液性水肿 E.水中毒 6.降低血糖的激素是

A.糖皮质激素 B.胰岛素 C.胰高血糖素 D.甲状旁腺激素 E.生长素 7.幼年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引起

A.肢端肥大症 B.呆小症 C.粘液性水肿 D.甲状腺功能亢进 E.甲状腺功能低下 8.关于胰岛素生理作用不正确的是

A.抑制糖异生 B.促进蛋白质合成 C.促进脂肪合成 D.促进糖原合成 E.促进蛋白质分解 9.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的激素是

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醛固酮 D.生长素 E.催产素 10.雌激素的生理作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促进输卵管的运动 B.促进肾小管对钠、水的重吸收

C.促进子宫内膜增生变厚、腺体分泌 D.刺激乳房发育、产生乳晕 E.促进骨骼生长、肌肉蛋白质的合成 11.子宫内膜脱落引起月经的原因是

A.血中雌激素浓度高 B.血中孕激素浓度高 C.血中雌、孕激素浓度都高 D.血中雌、孕激素浓度都低 E.血中雌激素、前列腺素增高 13.关于雄激素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刺激男性附性器官发育 B.刺激男性副性征出现 C.抑制蛋白质合成,促进其分解 D.维持正常的性欲 E.促进精子的发育与成熟

四、问答题:

1.试述胰岛素的主要生理作用。

第19篇:生理学大纲

【预习要求】

预习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目的要求】

1、掌握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的特点。

2、掌握反馈控制系统的概念(负反馈和正反馈)。

3、熟悉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

4、了解人体生理学的任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5、了解非自动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 【教学内容】

1、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

2、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三种方式的概念及其机制和特点。

3、反馈控制系统(负反馈和正反馈)。

4、生理学的任务,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5、非自动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结合各种生理现象来说明相关概念。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预习要求】

复习生物学中细胞膜的结构章节。 【目的要求】

1、掌握物质跨膜转运的方式和特点。

2、掌握生物电现象的两种表现形式(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和产生机制。

3、掌握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机制,横纹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

4、熟悉兴奋性、兴奋、阈电位、阈强度的概念。

5、熟悉动作电位和局部兴奋的特性,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

6、熟悉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

7、熟悉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

8、了解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横纹肌细胞的微细结构, 横纹肌收缩的分子机制;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9、了解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教学内容】

1、细胞膜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方式及其特点。

2、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

3、静息电位概念及其产生的机制。

4、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机制、特点;局部兴奋及其特性,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

5、组织的兴奋和兴奋性,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

6、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7、横纹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

8、横纹肌细胞的微细结构, 横纹肌收缩的分子机制。

9、前负荷、后负荷,等长收缩,等张收缩的概念。

10、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

11、平滑肌的结构和生理特性(自学)。【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结合多媒体课件或挂图,对生物电现象及其机制,以及骨骼肌单收缩和复合收缩进行讲述以加深理解。

第三章 血液 【预习要求】

复习组胚学中有关血细胞的生成与来源知识。 【目的要求】

1、掌握血液的组成;血细胞比容,血清与血浆的概念。

2、掌握血浆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晶体渗透压的形成及其生理作用)。

3、掌握血液凝固过程,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概念。

4、掌握血型的概念、红细胞血型、输血原则。

5、熟悉红细胞的生理特征与功能,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6、熟悉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

7、了解血浆的化学成分, 血液的比重, 血液的粘度, 血浆的pH。

8、了解白细胞的数量与分类, 白细胞的生成和调节, 白细胞的破坏。

9、了解抗凝系统。

10、了解纤溶系统,纤维蛋白与纤维蛋白原的降解,纤溶抑制物及其作用。【教学内容】

1、血液的组成,血液的比重,血细胞比容, 血量,血浆蛋白的生理功能,血液的 粘度, 血浆的pH。

2、血浆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晶体渗透压的形成及其生理作用)。

3、红细胞、白细胞主要生理特性和生理功能;红细胞和白细胞的数量、形态及其破坏。

4、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及其在生理性止血中的作用。血小板的生成、调节和破坏。

5、血液凝固的过程,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概念。抗凝系统。

6、纤溶系统,纤维蛋白与纤维蛋白原的降解,纤溶抑制物及其作用。

7、血型的概念、ABO血型和RH血型的临床意义、输血原则。【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重点讲解凝血及输血的有关知识,其余内容以自学为主。

第四章血液循环 【预习要求】

复习心血管有关的解剖知识。 【目的要求】

1、掌握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自律细胞电位的特点。

2、掌握心动周期,心脏泵血过程,心脏泵功能评定,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3、掌握动脉血压形成的原理及影响因素。

4、掌握静脉血压(中心静脉压), 静脉血流(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5、掌握组织液的生成, 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6、掌握心血管的神经反射活动机制。

7、掌握冠状循环的特点及冠脉血流量的调节特点。

8、熟悉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和生理特性,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和兴奋性,心肌的自动节律性,心肌的传导性和兴奋在心脏的传导。

9、熟悉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

10、熟悉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11、了解微循环的概念、组成和调节。

12、了解心电图的临床测定方法和意义。

13、了解心泵功能的贮备。

14、了解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15、了解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及其生理意义。

16、了解肺循环的生理特点,肺循环血流量的调节。

17、了解脑循环的特点, 脑血流量的调节,脑脊液的生成和吸收,血-脑脊液屏障和血-脑屏障。 【教学内容】

1、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2、心肌细胞的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等生理特性及其影响因素。体表心电图各波的意义。

3、心动周期, 心脏泵血过程, 心音的产生。

4、心脏泵功能评定,心泵功能的贮备。

5、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6、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7、血压概念,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8、静脉血压(中心静脉压), 静脉血流(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6、微循环概念、组成和调节。

7、组织液的生成, 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8、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及其生理意义。

9、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

10、心血管中枢(延髓心血管中枢), 心血管活动的神经反射活动机制。

11、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12、局部血流调节。

13、动脉血压的短期和长期调节。

14、冠脉循环的解剖特点、冠脉血流的特点, 冠脉血流量的调节。

15、肺循环的生理特点, 肺循环血流量的调节(自学)。

16、脑循环的特点, 脑血流量的调节, 脑脊液的生成和吸收,血-脑脊液屏障和血-脑屏障(自学)。 【教学方法】

一、课堂讲授:结合挂图、多媒体课件对心血管活动进行动态讲述,以加深理解。

二、结合临床病例的讨论以加深基本理论的理解。

第五章 呼 吸

【预习要求】

复习有关呼吸系统的解剖知识以及肺泡的组织学结构。 【目的要求】

1、掌握肺通气的动力(直接动力,原动力,肺内压和胸膜腔内压),肺通气的阻力(弹性阻力和顺应性)相关的一些概念。

2、掌握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及其意义。

3、掌握肺容积, 肺容量(肺活量, 用力肺活量),无效腔和肺泡通气量的概念。

4、掌握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运输的形式。

5、掌握呼吸的反射性调节机制(肺牵张反射, 二氧化碳、H、低氧等化学因素对呼吸的影响)。

6、熟悉呼吸过程的三个环节。

7、熟悉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8、熟悉通气/血流比值的影响。

9、了解气体交换的原理, 组织换气;氧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 【教学内容】

1、呼吸过程的三个环节。

2、肺通气的动力(直接动力、原动力、肺内压和胸膜腔内压的生理功能)。肺通气的阻力(弹性阻力和顺应性,非弹性阻力),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来源及其生理作用, 呼吸功。

3、肺容积(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和残气量), 肺容量(深吸气量;功能残气量;肺活量, 用力肺活量, 用力呼气量),每分通气量,无效腔和肺泡通气量。

4、气体交换原理,肺换气(肺换气的过程,影响肺换气的因素)。组织换气。

5、通气/血流比值的影响。

6、氧在血液中运输的形式。血红蛋白与氧结合的特征,氧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二氧化碳的运输形式及其影响的因素。

7、呼吸的反射性调节(肺牵张反射, 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 二氧化碳、H、低氧等化学因素对呼吸的影响。

8、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脑桥呼吸调整中枢,上位脑对呼吸的调节。【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结合挂图或多媒体课件讲述呼吸的过程及其调节。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预习要求】

复习有关消化系统的解剖知识。 【目的要求】

1、掌握消化(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吸收和胃肠激素的概念。

2、掌握生物电活动:静息电位、慢波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机制。

3、掌握胃液、胰液和胆汁性质、成分、作用及其调节。

4、熟悉蠕动的概念,胃运动的主要形式(容受性舒张), 胃排空及其控制。

5、熟悉胃、小肠运动的方式。

6、熟悉小肠是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的主要部位。

7、了解胃肠道的神经支配小肠液的分泌,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8、了解大肠内消化,大肠运动、排便反射。【教学内容】

1、消化(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吸收的概念。

2、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和生物电活动:静息电位、慢波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机制。

3、胃肠道的神经支配(内在神经系统和外来神经系统)。

4、胃肠激素的概念和作用。

5、口腔内消化(自学)。

6、胃液的性质、成分和生理作用。

7、胃液分泌的调节(影响胃酸分泌的主要内源性物质,消化期的胃液分泌,头 期、胃期、肠期的分泌。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 。

8、蠕动的概念,胃运动的主要形式(容受性舒张), 胃排空及其控制,神经体液对胃运动的调节。

9、胰液的成分和作用,胰液分泌的调节及其特点。

10、胆汁的性质和成分, 胆汁的作用,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

11、消化期小肠的运动形式(分节运动),小肠液的分泌,消化期小肠的运动形式(紧张性收缩, 蠕动), 小肠运动的调节。

12、大肠内消化,大肠液的分泌。大肠的运动形式,排便反射,大肠内细菌的活动。

13、吸收过程概述,吸收的主要部位和机制 。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课件及挂图,联系临床有关消化系统疾病,以及正常生理情况下的有关消化系统的现象来说明其生理功能。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目的要求】

1、掌握食物的热价、食物的氧热价、呼吸商、非蛋白呼吸商的概念。

2、掌握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基础代谢率。

3、掌握体温的概念及其正常波动。

4、熟悉机体的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机理。

5、了解机体能量的来源与去路,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

6、了解体温调节,温度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定点学说。【教学内容】

1、能量代谢的概念,食物的能量转化,能量代谢的测定(能量代谢的测定原 理和方法)。

2、食物的热价、食物的氧热价、呼吸商、非蛋白呼吸商的概念。

3、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基础代谢率的概念。

4、体温的概念及正常变动。体表温度和深部温度,皮肤温度和平均体温。

5、机体的产热与散热,机体产热的主要器官及其影响因素, 机体散热的方式。

6、体温调节,温度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定点学说。【教学方法】

一、课堂讲授。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和方法同学进行自学。

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预习要求】

复习肾脏的有关解剖和组织学内容,尤其是肾单位的结构。 【目的要求】

1、掌握尿的生成三个基本过程;肾血液供应的特征;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2、掌握肾小球滤过率;有效滤过压;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

3、掌握近端小管中的物质转运功能(Na,Cl和水的重吸收;HCO3重吸收与H的分泌;葡萄糖的重吸收,肾糖阈)。

4、掌握尿生成的调节:肾内自身调节(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渗透性利尿,球-管平衡);神经和体液调节(抗利尿激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5、熟悉髓袢、远端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

6、熟悉尿排放的机制。

7、了解尿浓缩和稀释的原理,直小血管在保持肾髓质高渗中的作用。

8、了解肾清除率的概念和意义。【教学内容】

1、肾血液供应的特征及其功能解剖特点,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肾血流量的神经和体液调节。

2、肾小球的滤过功能(滤过膜及其通透性,有效滤过压),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肾小球滤过率、滤过分数和滤过系数。

+ --+

3、肾小管和集合管物质转运的方式,各段对原尿的重吸收和分泌功能。Na,Cl和水的重吸收;HCO3重吸收与H的++分泌;葡萄糖的重吸收,肾糖阈;K、H和NH3的分泌。

4、尿液的浓缩和稀释的机制。直小血管在保持肾髓质高渗中的作用。

5、尿生成的调节:肾的自身调节,球管平衡,神经和体液调节(抗利尿激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心房利尿钠肽)。

6、清除率的概念及其意义。

7、尿的排放(膀胱与尿道的神经支配,排尿反射)。【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结合挂图及多媒体课件,并联系临床上肾脏功能异常时产生症状,讲解肾脏的结构及其功能。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预习要求】

复习解剖学所学的眼、耳、前庭器官的解剖结构。 【目的要求】

1、掌握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2、掌握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视网膜的结构和两种感光换能系统。与视觉有关的其他现象(视敏度、暗适应和明适应)。

3、掌握内耳(耳蜗)的功能(基底膜的振动和行波理论)。

4、熟悉视锥系统的换能和颜色视觉。

5、熟悉前庭器官的感受装置和适宜刺激(适宜刺激的性质),前庭反应和眼震颤(眼震颤的概念)。

6、了解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分类。

7、了解眼的折光能力和调节能力异常。

8、了解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及其代谢)

9、了解视网膜的信息处理。视野、双眼视觉和立体视觉、视后像和融合现象。

10、了解内耳(耳蜗)的功能(耳蜗的结构要点,耳蜗的生物电现象)。听神经动作电位。

11、了解嗅觉、味觉和皮肤感受器的功能。【教学内容】

1、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分类。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2、眼的折光系统(简化眼的概念)。眼的调节(晶状体的调节,瞳孔的调节,双眼球会聚)。眼的折光能力和调节能力异常。

3、视网膜的结构和两种感光换能系统。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视锥系统的换能和颜色视觉。视网膜的信息处理。

4、与视觉有关的其他现象(视敏度、暗适应、明适应、视野、双眼视觉和立体视觉、视后像和融合现象)。

5、耳的听阈和听域。外耳和中耳的功能。内耳(耳蜗)的功能(基底膜的振动和行波理论,耳蜗内电位和微音器电位)。听神经动作电位。

6、前庭器官的感受装置和适宜刺激。前庭反应和眼震颤。

7、嗅觉、味觉和皮肤感受器的功能(自学)。【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结合课件、图表和课堂讨论,阐明眼的结构及其调节;内耳的结构及行波理论。

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预习要求】

复习有关神经系统的解剖学知识。 【目的要求】

1、掌握神经纤维传导的特征;突触传递的过程和原理(电-化学-电的传递过程);突触后神经元的电活动变化(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乙酰胆碱及其受体,儿茶酚胺及其受体)。

2、掌握两类感觉投射系统的结构及功能特点(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痛觉,内脏痛与牵涉痛。

3、掌握牵张反射的概念和牵张反射的类型。

4、掌握脊髓的整合功能(脊休克),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节,去大脑僵直的概念。

5、掌握小脑的功能。

6、掌握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及功能特点。

7、掌握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8、熟悉神经递质、调质和受体的概念。

9、熟悉中枢抑制、基底神经节的功能及其损害时的临床表现和病变的部位。

10、熟悉两种睡眠时相的特点。

11、了解神经元的一般结构和功能,轴浆运输。神经的营养性作用。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和特点。

12、了解经典的突触传递结构,突触的分类,突触传递的可塑性,非定向突触传递,电突触。了解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反射活动的反馈调节。

13、了解大脑皮层的感觉代表区的分区与功能。

14、了解大脑皮层运动区和运动传导通路。

15、了解皮层诱发电位。

16、了解学习的形式,记忆的过程,遗忘,学习和记忆的机制。

17、了解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相互关系。【教学内容】

1、神经元的一般结构和功能,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与纤维类型。轴浆运输。神经的营养性作用。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2、经典的突触传递结构,突触的分类,突触的传递过程,突触传递的可塑性,非定向突触传递,电突触。

3、神经递质的概念、鉴定,递质和调质的分类(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受体的概念、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乙酰胆碱及其受体,儿茶酚胺及其受体)。

4、突触后神经元的电活动变化(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概念及其机制);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中枢兴奋传递的特征,突触的抑制(突触后抑制和突触前抑制)和易化。

5、脊髓与脑干,丘脑的核团,感觉代表区的分区与功能。感觉传导通路,丘脑感觉投射系统(特异投射系统、非特异投射系统)的结构功能特点。

6、大脑皮层的感觉代表区的分区与功能,各种躯体感觉与内脏感觉(内脏痛与牵涉痛)的特点及意义。

7、特殊感觉的中枢分析。

8、脊髓运动神经元与运动单位,姿势的中枢调节:脊休克的概念及其机制,牵张反射的概念和类型,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节。

9、运动的中枢调节:随意运动的产生和协调。大脑皮层运动区和运动传导通路。基底神经节的结构与功能,有关疾病。小脑各部位的功能。

10、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特征及其功能特点 。脊髓、低位脑干和下丘脑对内脏功能活动的调节。本能行为与情绪反应的神经调节。

11、皮层诱发电位,脑电图,睡眠的时相(快波睡眠与慢波睡眠的特点),觉醒与睡眠的产生机制(觉醒状态的维持,睡眠发生机制)。

12、条件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学习的形式,记忆的过程,遗忘,学习和记忆的机制。大脑皮层的语言和其他认知功能。

13、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相互关系(自学)。【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课件或挂图,以及进行课堂讨论,帮助学生更深刻理解有关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

第十一章 内分泌 【预习要求】

复习各内分泌腺的组织学内容。 【目的要求】

1、掌握激素的允许作用的概念。

2、掌握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和胰岛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3、熟悉激素作用的一般生理特性。下丘脑与腺垂体的机能联系,下丘脑与神经垂体的机能联系。腺垂体激素(生长激素)的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4、熟悉应急反应和应激反应。

5、了解激素分类,激素作用的机制(激素受体的分类)。

6、了解催乳素和神经垂体激素的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7、了解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代谢,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1,25-二羟维生素D3生物学作用及其分泌调节。肾上腺髓质激素的作用及分泌的调节。胰高血糖素的主要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教学内容】

1、激素的概念和分类,激素传递方式,激素作用的一般生理特性。

2、激素作用的机制。

3、激素分泌的调节。下丘脑的内分泌功能,下丘脑调节肽,下丘脑与腺垂体的机能联系。腺垂体的激素(生长素和催乳素的作用及分泌调节)。神经垂体激素(血管升压素和催产素的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4、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代谢,甲状腺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甲状腺功能的调节。

5、甲状旁腺激素与降钙素、1,25-二羟维生素D3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6、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生物学作用,应激反应的概念,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

7、肾上腺髓质激素的生物学作用,应急反应的概念及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肾上腺髓质激素分泌调节。

8、胰岛素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胰高血糖素的主要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9、松果体的激素与前列腺素(自学)。【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课件或挂图对内分泌系统进行讲解。并适当联系一些常见的有关内分泌系统的生理现象或病例进行课堂讨论。

第十二章 生 殖 【预习要求】

复习睾丸和卵巢的组织学内容。 【目的要求】

1、掌握睾丸的内分泌功能(睾酮的生理作用)。

2、掌握卵巢的内分泌功能(雌激素和孕激素的生理作用)。

3、熟悉卵巢周期性活动的调节

3、了解睾丸的生精作用,妊娠。【教学内容】

1、睾丸的生精作用;睾丸的内分泌功能,睾酮和抑制素的生理作用。

2、睾丸功能的调节,下丘脑-垂体-睾丸轴活动的调节机制。

3、卵巢的生卵作用和内分泌功能,雌激素和孕激素的生理作用。月经周期中激素的变化。

4、卵巢周期性活动的调节

5、妊娠的过程:受精和着床,妊娠的维持和激素的调节,分娩(自学)。【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结合挂图及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

第20篇:生理学——神经系统

72.人类小脑受损后可出现一些症状,下列哪一项是不会见到的

a.运动共济失调

b.肌张力减弱

c.平衡失调

d .安静时出现震颤,做精细运动时震颤消失

e.以上症状可由大脑皮质代偿而缓解

73.下列哪项是人类新小脑受损时所特有的症状

a.肌张力降低

b.偏瘫

c.静止性震颤

d.意向性震颤

e.位置性眼震颤

74.下列关于小脑前叶功能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接受大脑皮质发出的冲动

b.接受躯体传入冲动

c.影响运动神经元的活动

d.不影响γ运动神经元的活动

e.调节肌紧张

75.震颤麻痹的主要症状有

a.感觉迟钝

b.肌张力降低

c.意向性震颤

d.运动共济失调

e.静止性震颤

76.震颤麻痹主要是下列哪个通路受累的结果

a.纹状体-黑质γ-氨基丁酸易化通路

b.纹状体-黑质γ-氨基丁酸抑制通路

c.黑质-纹状体胆碱易化通路d.黑质-纹状体胆碱抑制通路

e.黑质中的多巴胺神经元

77.治疗震颤麻痹的最佳药物是

a.左旋多巴

b.依色林

c.利血平

d.乙酰胆碱

e.5-羟色胺

78.舞蹈病主要是因下列哪条通路受累引起的

a.黑质,纹状体多巴胺易化通路

b.黑质-纹状体多巴胺抑制通路

c.黑质-坟状体胆碱能易化通路

d.黑质-纹状体胆碱抑制通路

e.纹状体内胆碱能和γ-氨基丁酸神经元病变

79.支配远端肢体运动的大脑皮质代表区在

a,中央后回3-1-2区

b.中央前回6区

c.中央前回4区

d.运动辅助区

e.第2运动区

80.下列对皮质运动区功能特征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对躯体运动的支配有交又的性质,但对头面部肌肉的支配多数是双侧性的

b.功能定位总的分布是倒置的,头面部代表区内部的分布为正的

c.肌肉的运动越精细、越复杂,其代表区愈大

d.人工刺激所引起的肌肉运动反应为协同性收缩

e.运动区的基本功能单位呈柱状结构

81.下列哪条通路不属于锥体外系

a.网状脊髓束

b.顶盖脊髓束

c.红核脊髓束

d.皮质脊髓束

e.前庭脊髓束

82.边缘系统不包括

a.大脑皮质边缘叶

b.苍白球

c.隔区

d.杏仁核

e.下丘脑

83.下列哪种神经元联系方式是产生反馈性调节作用的结构基础

a.单线式联系

b.辐散式联系

c.聚合式联系

d.环状联系

e.链锁状联系

84.运动单位是指

a.一个运动神经元

b.一组具有相同功能的运动神经元群

c.一组可产生某一动作的肌肉群

d.一束肌纤维

e.由一个运动神经元及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

85.根据神经元在反射弧中的地位,可分类为

a.胆碱神经元,肾上腺素神经元

b.传入神经元,传出神经元,中间神经元

c.多极神经元,单极神经元,假单极神经元

d.中枢神经元,外周神经元

e.Ⅰ类神经元,Ⅱ类神经元,Ⅲ类神经元,Ⅳ类神经元

86.运动神经元兴奋时,首先产生扩布性动作电位的部位是

a.树突

b.胞体

c.轴突

d.始段

e.轴突末梢

87.肾上腺素神经纤维末梢的受体阻断剂是

a育亨宾

b.心得宁

c.苯苄胺

d.心得乐

e.阿托品

88.突触前膜的突触前受体的生理作用是

a.促进轴突末梢合成递质

b.促进轴突末梢释放递质

c.减弱轴突末梢合成递质

d.减少轴突末梢释放递质

e.调节轴突末梢递质的释放量

89.下列关于神经胶质细胞的生理作用的描述, 哪项是错误的

a.是神经系统的支持组织

b.可以转运代谢物质,使神经元与毛细血管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c.构成血-脑屏障,使血液中的物质有选择地进入脑组织

d.胶质细胞增生,可以填补神经元死亡所造成的缺损,井能代偿神经元的功能

e.在外周和中枢均形成髓鞘

90.下列判定神经递质的条件中,哪种是不正确的

a.突触前神经元能合成该递质

b.合成的递质贮存于突触小泡内,兴奋冲动到达神经末梢时,小泡内递质能释放入突触间隙

c.递质可与突触后膜更体结合而发挥生理作用,井可被相应的酶破坏或被回收

d.用递质拟似剂或受体阻断剂能加强或阻断该递质的突触传递作用

e.突触前神经末梢只能释放一种递质

91.下列关于上运动神经元损伤表现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肌紧张增强

b.腱反射亢进

c.肌萎缩明显

d.巴宾斯基征阳性

e.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92.快速叩击跟腱时,由于刺激了下列哪种结构而引起与该肌腱相连的肌肉发生收缩

A.腱器官

b.肌梭

c.触-压觉感受器

d.痛觉感受器

e.皮肤感受器

93.易化肌紧张的中枢部位包括

a.网状结构易化区和小脑前叶两侧部

b.前庭核与小脑前叶两侧部

c.前庭核与网状结构易化区

d.前庭核、小脑前叶两侧部、网状结构易化区

e.网状结构易化区

94.基底神经节对运动的调节功能不包括下述何种结构的核团

a.纹状体

b.丘脑底核

c.黑质

d.红核

e.杏仁核

95.人类基底神经节调节功能障爵,主要表现形式不包括

a.肌肉强直

b.肌张力障碍

c.随意运动完全丧失 d.静止性震颤

e.不自主的舞蹈样运动

96.对肌紧张不正确的叙述为

a.是维持姿势的最基本的反射活动

b.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发生紧张性收缩

c.脑干网状结构对肌紧张的调节是通过网状脊髓束实现的

d.脊休克时该反射的反射弧被破坏

e.属于牵张反射的一种

97.脑干网状结构的下列叙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有加强肌紧张作用

b.有抑制肌紧张作用

c.去大脑后,加强肌紧张作用增强

d.去大脑后,抑制肌紧张作用减弱

e.去大脑僵直时,运动神经元活动提高,故主要属α僵直

98.丘脑非特异系统与下列哪项无关

a嗅觉传导道

b.视觉传导道

c.听觉传导道

d.头面部温痛觉传导道

e.四肢、躯干温痛觉传导道

99.丘脑非特异投射系统的下列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弥漫性投射到大脑皮质,无点对点关系

b.与皮质的各层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

c.不能单独激发皮质神经元放电

d.切断非特异投射系统的动物仍保持清醒

e.不引起特异感觉

100.一侧枕叶皮质接受哪侧视网膜的传入纤维投射

a.同侧眼

b.对侧眼

c.双眼全部

d.同侧眼颞侧和对侧眼鼻侧

e.同侧眼鼻侧和对刺眼颞侧

101.肌梭的传入神经纤维为

A.Ⅰ类纤维

b.Aδ纤维

c.α纤维

d.γ纤维

e.Ⅰ和Ⅱ类纤维

102.人类小脑损伤时出现

a.肌力增强

b.肌张力降低

c.肌张力不变

d肌张力先亢进后降低

e.肌张力先降低后亢进

103.视觉代表区位于

a.中央前回

b.中央后回

c.枕叶皮质

d.颞叶皮质

e.岛叶皮质

104.运动区主要位于

a.中央前回动脉 b.小央后回

c.枕叶皮质

d.颞叶皮质

e.岛叶皮质

105.闰绍细胞轴突末梢释放的递质是

a.甘氨酸

b.p物质

c.乙酰胆碱

d.5-羟色胺

e.多巴胺

106.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所释放的递质是

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多巴胺

dγ-氨基丁酸

e.乙酰胆碱

107.M型受体的阻断剂是

a.十烃季铵

b.六烃季铵

c.阿托品

d.心得安

e.酚妥拉明

108.轴突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与哪种离子内流有关

a.k+

b.Na+

c.Ca2+

d.cl-

e.H+

109.能够造成细胞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称为

a.动作电位

b.阈电位

c.局部电位

d.静息电位

e.后电位

110.γ僵直的机制是

a.高位中枢使闰绍细胞活动增强

b.高位中枢首先提高运动神经元的活动,转而使γ运动神经元的活动增强

c.高位中枢提高γ运动神经元的活动,使肌梭敏感性增加,转而使α运动神经元活动增强

d.高位中枢直接或间接地通过脊髓中间神经元降低γ运动神经元的活动

e.高位中枢直接或间接地通过脊髓中间神经元提高γ运动神经元的活动

111.总和的结构基础为

a.单线式联系

b.辐散式联系

c.聚合式联系

d.环状联系

e.链锁式联系

112.支配梭外肌的传出神经纤维为

A.Ⅰ类纤维

b.δ纤维

c.α纤维

d.γ纤维

e.Ⅰ和Ⅱ类纤维

113.萎缩性瘫痪是由于

a.中央前回运动区全部损伤

b.下运动神经元麻痹

c.纹状体受损

d.黑质病变

e.小脑后叶受损

114.黑质纹状体束释放的主要递质是

a.甘氨酸

b.p物质

c.乙酰胆碱

d.5-羟色胺

e.多巴胺

115.交感神经兴奋时可引起

a.瞳孔缩小

b.逼尿肌收缩

c.消化道括约肌舒张

d.妊娠子宫收缩

e.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116.交感神经系统不具有下列哪一特点

a.节前纤维短,节后纤维长b.支配几乎所有脏器

c.紧张性活动d.刺激节前纤维时反应比较局限

e.在应激反应中活动明显加强

117.副交感神经系统不具有下列哪一特点

a.节前纤维长,节后纤维短

b.不支配某些脏器

c.紧张性活动

d.刺激节前纤维时反应比较局限

e.在应激反应中活动明显减弱

118.下列哪项属于副交感神经的作用

a.瞳孔扩大

b.糖原分解增加

c.逼尿肌收缩

d.骨骼肌血管舒张

e.消化道括约肌收缩

119.副交感神经对代谢的影响是

a.促进甲状旁腺索分泌

b.促进胰高血糖素分泌

c.促进糖原分解

d.促进胰岛素分泌

e.促进甲状腺激素的释放

120.关于下丘脑主要功能的叙述哪项正确

a.为皮质下较高级交感中枢

b.为皮质下较高级的副交感中枢

c.为调节内脏活动的较高级中枢 d.为皮质下重要的运动中枢

e.为内脏、内分泌和躯体运动的整合中枢

121.破坏下列哪一脑区,动物会出现食欲增加而逐渐肥胖

a.边缘叶

b.中脑网状结构

c.延脑背侧区 d.下丘脑外侧区

e.下丘脑腹内侧核

122.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是

a.要有适当的无关刺激

b.要有完整的大脑皮质

c.要有非条件刺激

d.非条件刺激出现在无关刺激之前

e.无关刺激与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结合

123.谈论梅子时引起唾液分泌是

a.交感神经兴奋所致

b.副交感神经兴奋所致

c.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

d.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

e.非条件反射

124.新皮质处于紧张活动时脑电活动主要表现为

a.棘波

b.k-复合波

c.β波

d.α波

e.θ波

125.下列哪一项是与睡眠有关的主要神经递质

a.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和多巴胺

b.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

c.乙酰胆碱、多巴胺和5-羟色胺

d.多巴胺、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

e.γ-氨基丁酸

126.下列哪一生理活动的中枢不在延髓

a.消化道运动

b.呼吸运动

c.水平衡调节

d.血管运动

e.心脏活动

127.大脑皮质角回受损将导致

a.运动失语症

b.感觉失语症

c.失读症

d.失写症

e.穿衣失用症

128.下列关于语言优势半球的叙述,错误的是

a.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一种现象

b.与一定的遗传因素有关

c.主要是后天形成的

d.往往集中在一侧大脑半球

e.成人优势半球受损,常有语言障碍

129.一侧枕皮质接受哪侧视网膜的传入纤维投射

a.同侧眼视网膜

b.对侧眼视网膜

c.同删跟颞侧和对侧跟鼻侧视网膜

d.同侧眼鼻侧和对侧眼颞侧视网膜

e.同侧眼颞侧和对侧视网膜

130.一侧枕叶皮质受损引起的视觉障碍是

a.双眼全盲

b.两侧眼全盲

c.对侧眼全盲 d.双眼对侧偏盲

e.双眼同侧偏盲

131.左侧大脑皮质中央后回受损,引起躯体感觉障碍的部位是

a.左半身 b.右半身 c.左侧头面部 d.右侧头面部 e.双侧头面部

132.人的基本生命中枢位于

a.下丘脑 b.中脑网状结构 c.脑桥 d.延髓网状结构 e.脊髓灰质

133.下列关于曲张体的描述,错误的是

a.为神经与效应器发生接头联系的结构

b.为神经末梢上的结节状装置 c.内含贮存递质的小泡

d.只存在于肾上腺素神经束梢 e.在中枢内即为突触小体

134.摄食中枢位于

a.下丘脑前区 d.下丘脑后 c.下丘脑内侧区 d.下丘脑外侧区 e.乳头体核

135.呕吐中枢位于

a.脊髓 b.延髓 c.脑桥 d.中脑 e.下丘脑

136.刺激视上核可引起

a.瞳孔扩大

b.糖尿病

c.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 d.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

e.生长素释放

137.逆行性遗忘症的机理可能是

a.第一级记忆发生扰乱

b.第二级记忆发生扰乱

c.第三级记忆发生扰乱

d.第一级记忆至第二级记忆过程发生扰乱

e.海马环路的损害

138.第二级记忆的机理可能与下列哪项有关

a.新的突触建立

b.海马环路的活动

c.脑内蛋白质的合成

d.神经元活动的后作用

e.隔区的活动

139.电击头部或脑震荡可能导致

a.逆行性遗忘症

b.顺行性遗忘症

c.近期记忆受损

d.远期记忆增强

e.近期和远期记忆障碍

140.次要半球占优势的功能是

a.特异感觉

b.躯体运动调节

c.非语词性的认识功能

d.自主神经调节功能

e.内分泌调节功能

141.右侧大脑皮质顶叶损伤的病人常出现

a.失读症

b.失写症

c.感觉性失语症

d.穿衣失用症

e.运动失语症

142.下列关于皮质诱发电位的描述,错误的是

a.由感觉传人系统受刺激引起

b.出现于皮质某一局部区域

c.由主反应和后发放两部分组成

d.主反应为先负后正的电位变化

e.是一种研究皮质功能定位的方法

143.下列哪项指标较适用于检测睡眠的深度

a.体温变化

b.唤醒阈或脑电

c.呼吸变化

d.脉搏变化

e.血压变化

144.引起睡眠的主要中枢核团是

a.尾核和壳核

b.黑质和丘脑后腹核 c.丘脑线核群

d.下丘脑腹内侧核

e.中缝核和蓝斑桉

145.人类的第三级记忆机制是

a.神经元活动的后作用

b.海马环路的活动

c.与脑内新的突触联系的建立有关

d.与脑内蛋白质的合成有关

e.与维生素b1的作用有关

146.条件反射建立过程中暂时联系的接通

a.发生在大脑皮质中两个中枢之间

b.发生在丘脑联络核团内

c.发生在延髓和小脑之间

d.发生在基底神经节内

e.与脑内各级中枢活动均有关

147.下列哪个脑区的损害不会引起语言功能障碍

a.颞上回后部

b.额中回后部接近中央前回手部代表区

c.大脑皮质顶叶

d.布洛仁—三角区

e大脑皮质角回

148.下列关于条件反射的生物学意义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后天形成,数量无限

b.具有极大的易变性

c.具有高度的适应性

d.可脱离非条件反射独立形成

e.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就是学引记忆的过程

149.异相睡眠的生物学意义是

a.促进生长和体力恢复

b.促进细胞增殖和成熟

c.促进记亿和幼儿神经系统成熟

d.促进食欲和消化

e.促进脑电图的同步化

150.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征是

a.具有较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b.具有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c.具有第一信号系统

d.具有第一和第二两个信号系统

e.具有学习和记忆能力

答案

1.d2.d3.b4.d5.d

6.e7.a8.b9.b10.d

11.b12.c13.d14.e15.b

16.d17.c18.d19.e20.e

21.a 22.b 23.c 24.d25.d

26.d27.d28.d29.e30.d

31.d 32.e33.e34.c35.c

36.c37.d38.e39.c40.e

41.c42.e43.d 44.c45.b

46.b47.c48.b49.d50.d

51.d52.c53.c54.d55.d

56.d57.a58.b59.c60.b

61.e61.b63.c64.d65.e

66.e 67.e 68.e 69.d70.e

71.e 72.d 73.d 74.e 75.e

76.a 77.e 78.c79.d 80.c

81.b 82.d83.e 84.b 85.d

86.a 87.e88.d89.e 90.c

91.b 92.d 93.e94.c 95.d

96.e 97.a98.d 99.d100.e

101.b102.c 103.a 104.a 105.b

106.c 107.c108.b109.c110.c

111.c112.b113.d114.d115.d

116.e117.c118.d119.c120.e

121.e122.d123.d124.c125.b

126.c127.c128.a129.c130.d

131.b132.d133.d134.d135.b

141.c142.d143.b144.e145.c

136.d137.b138.c139.a140.c 146.e147.c148.d149.c150.d

生理学笔记
《生理学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