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音乐美学论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25 06:07:13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音乐美学论文

内容摘要:

经过一个学期的音乐美学课的学习,我的体会颇多。尤其是老师在讲音乐欣赏活动的美学原理中的音乐欣赏的一般本质时深深触动我。音乐欣赏是音乐审美实践活动最基本的形式。聆听音乐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而理解音乐欣赏的本质则有助于我们对音乐作品欣赏与理解。 关键字:

音乐欣赏 音乐欣赏的本质 韦伯 《自由射手》歌剧

从美学上认识音乐欣赏的本质

在经过一个学期学习音乐美学,老师孜孜不倦的讲解,让我懂得什么是美,美在音乐中是如何体现的,也让我逐渐感觉到音乐的美其实就在我们的周围。音乐美可以大到一步庞大的音乐著作,小到我们身边几个动作发出的音响。也让我明白了罗丹的一句话“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今天,我就从美学角度上谈谈我对音乐欣赏本质观点欣赏的理解。

音乐欣赏是音乐审美实践活动最基本的形式。聆听音乐,感受音乐的美,早已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脱离了音乐欣赏,离开了听众,音乐创作活动和表演活动也就会失去意义。在课堂上,老师已经为我们详细的讲解了音乐欣赏的本质有:

1.听觉审美的需要是人类本质力量的显现。我们人的耳朵不仅有接受外部信息的功能,还有对音乐美与丑的判断,即听觉审美的能力。

2.感性体验是音乐欣赏的根本目的。

我们人通过听觉获得对音乐内容的体验,享受从美好的音乐感觉来获得音乐价值。

3.理性认识对音乐欣赏活动具有强化作用。

理性认识我认为就是在欣赏一部音乐作品之前,我们对作品所作的功课,即了解这部音乐作品创作的背景,以及作曲家的生平品经历和他所处的历史环境。

下面我用实例来解释一下我对音乐欣赏活动的本质的理解。 我第一次听《自由射手》歌剧时,只是知道到这部歌剧大概内容是讲,一个守林园马克斯与护林官的女儿相爱。为了能与阿加特成婚,马克斯必须在射击比赛中获胜。第一天马克斯在射击比赛中失败了,为此他忧心忡忡。这时出现了一个猎人轿卡帕尔,卡帕尔把自己的灵魂卖给了魔鬼,为了赎回自己的灵魂,他骗了马克斯去与魔鬼交换一种叫百发百中的魔弹。魔鬼给了马克斯七发魔弹,并告诉他第七发子弹打中的猎物要归魔鬼所有。第二天,比赛时马克斯六发全中。王子命马克斯用最后一发子弹射向一只白鸽,但是没想到这只白鸽居然是与他相爱的阿加特化身。王子特别生气,决定要治马克斯的罪,就在这时,丛林中走出一位老人为马克斯求情,最后马克斯与阿加特终于结为伴侣的爱情故事。

欣赏音乐剧时,我其实很不理解音乐为什么这样出现。只能感觉到音乐律动所带来的美。通过这一节课的讲解,我知道欣赏音乐要有听觉审美,通过音乐审美对音乐内容的感受。再通过了解音乐作品的写作背景,以及与作曲家的生平及他所处的历史环境。于是我又重新对这部歌剧进行了一番功课。

《自由射手》又叫《魔弹射手》,是浪漫主义时期最具代表人物韦伯的作品。韦伯创作高峰是他完成《自由射手》,这部作品也被认为是最具有浪漫主义特征的德国民族歌剧。浪漫主义音乐形成于法国大革命后的复辟与反复辟的历史时期,浪漫主义的作曲家在黑暗社会现实下,他们强烈渴望追求新的社会理想,阐发新的音乐思想,表达自我的感情色彩。这些在韦伯的《自由射手》都有体现。歌剧的序曲用圆号和单簧管的配合表现了作者向往的社会生活。森林自由和平,欢乐的生活。突出了猎人马克斯与护林官女儿阿加特相爱的浪漫气息。第一幕中马克斯在射击比赛中失败所唱的宣叙调和咏叹调“无法忍受失败的痛苦”,表现出主人公内心的绝望,然后用抒情的咏叹调表述自己的失败回忆起以前欢乐的记忆不由得心痛,最后能听到单簧管显示出主人公内心的矛盾,也为下一幕做了铺垫。第二幕,主人公向恶势力屈服,也表现了浪漫主义时期社会的黑暗与不公平。祈祷歌“微风轻吹,将我祷告带上天”表现力女主人公善良的心。第三幕,带有民族风格的合唱“猎人大合唱”雄伟壮观,与序曲中的圆号描写的森林自然景色相互照应,也能从这里表达出韦伯对生活的美好憧憬。

从韦伯这一部作品能够深刻体会到音乐欣赏活动本质,理解认识对我们欣赏音乐审美力的提高起到很大的作用。

以上,就是我对音乐欣赏的本质从美学方面的理解。

音乐学院

推荐第2篇:音乐美学结业论文

音乐美学结业论文

主题:论迪里拜尔与吴碧霞演唱《一杯美酒》的区别。

摘要:《一杯美酒》是一首新疆民歌,它有它浓郁的民族特色。演唱者们,由于生长环境不同,接受的艺术熏陶也不同,所以,在演唱同一首歌时,受个人的理解,演唱习惯,伴奏元素等因素音影响,产生不同的风格,给人不同的感觉。

关键词:音乐美学

吴碧霞

迪里拜尔

新疆民歌

引言 音乐美学是一门古老而有年轻的学科,他是音乐和美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是具有哲学性质的音乐基础理论学科。他研究的是1人与音乐的审美关系。2音乐的价值和功能3音响结构及其表现对象4音乐实践中的美学问题5美学史的研究。音乐美学的研究,从三个方面着手:1心理学角度2社会学角度3心态分析学角度,进行分析。

当代著名声乐表演艺术家——迪里拜尔(Dilber)和曹秀美(Sumi Jo),同为美声歌坛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亚裔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她们一位来自中国,一位来自韩国,拥有近似的东方文化背景和相似的艺术成长经历。然而,她们却在声乐作品演唱方面表现出了不尽相同的理解,并形成和确立了截然不同的个人演唱风格。本文拟从两位歌唱家的个人生平入手,对其人生成长经历加以相应的比较;而后对照二者在演唱相同或不同的古典艺术歌曲、歌剧作品和本国声乐歌曲时所采用的演唱速度、旋律音调、演唱技术、吐字方法、力度、歌唱音色和作品诠释等多方面内容,进行整体的综合比较,进而对二人的演唱风格作较为全面的研究;并通过具体比较分析先天生理条件和后天环境因素对歌唱家们的影响,继而探究其演唱风格的形成原因。 笔者将声频分析法、音乐心理学、能力心理学、音乐人类学等学科研究方法交叉渗透到论文中,对迪里拜尔和曹秀美的演唱风格及其成因进行对比分析,力求“点面兼顾”、“客观理性”地给予中肯的评介。

声乐是一种社会性的艺术,它是以有组织的、在时间上以流动的音响为物质手段,用人的声音结合语调为表现手段,来塑造一定的音乐形象,表达人们的审美情感,体现艺术美的歌唱艺术。但由于地理环境、审美情趣与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尤其是语言的差异,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声乐艺术风格。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源于传统的戏曲艺术,在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历史孕育之下,民族声乐文化瑰丽多彩,并通过千百年来的声乐艺术实践、交流吸收及演化

声乐艺术作为人类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本文就我国习惯性化分的三种唱法中的美声、民族两种唱法从产生渊源、发声特点进行阐述,并着重就其异同进行比较,就我国现今美声化的民族唱法及民族化的美声唱法提出了见解。

吴碧霞:吴碧霞,被称作是在民歌和歌剧里穿行的“中西合璧的夜莺”。 吴碧霞:“中西合璧的夜莺”

吴碧霞是首位集中华民族唱法和西洋美声唱法于一身,并获得最高国际奖项的歌唱家。她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清澈、纯净、甜美的极佳音色和高超的演唱技巧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并在中外两类声乐作品演唱中做到游刃有余,被海外媒体誉为“中西合璧的夜莺”。

在声乐上中西兼修,她不仅是音乐界少见的一个,更难得的是,不论唱民歌还是唱歌剧,她均有很好的成就,在国内。“不幸的是,父亲患了喉癌,人们都说,父亲的嗓子是给了吴碧霞。”吴碧霞出生在湖南常德一个热爱音乐的家庭,父亲是花鼓剧团团长,从小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吴碧霞受到很好的民间音乐教育,而在演唱中,父母借鉴戏曲手法,对她进行的训练,也使她受益终生。

长着一张娃娃脸、身材矮小的吴碧霞曾被人戏称为“袖珍歌手”,也是因为这一点使她受过挫折,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她学习的脚步,这也是让我钦佩的地方,她用自己的歌声证明了自己的实力,被称作是在民歌和歌剧里穿行的“中西合璧的夜莺”。

一、“取”得艺术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对于鱼和 西班牙报界称其演唱为“天上传来的声音”,俄罗斯媒体称她为“来自东方的声乐天使”,中国人民日报、新加坡联合早报、法国竞赛周刊等多家媒体对吴碧霞亦有专题报道。吴碧霞:歌喉婉转的夜莺@莫恩你为歌唱而生晶亮的眼眸里蕴涵着湘女火辣辣的热情无论是在西班牙...吴碧霞近影9突围生命的“高度”——记女高音歌唱家、中国音乐学院教师吴碧霞!本刊记者@丁丁在人的一生中,高度并不仅仅用尺寸来丈量,因为它常常意味着某种域限。比如说一个人的体态、相貌、意志力、品格等等。这种“高度”有的与生俱来...百度“吴碧霞吧”中常常有人提出:我的民歌应该和谁去比,我的外国作品应当和谁去比,吴碧霞更适合发展哪一条路等等。这些问题我从不评论,但心里一直在思考。我没有将二者看作截然不同的东西,而外界却一定要强迫我去选择。如同吃饭,用筷子或刀叉都行,没有...

迪里拜耳

迪里拜尔是中国著名的世界级歌唱家。她在声乐方面的造诣极高,特别是在演唱中国传统曲目时,做到了西方美声唱法与中国民歌艺术完美结合,形成了独特风格。与此同时,她在声乐艺术上的成长经历与奋斗过程更是值得众多声乐艺术工作者学习。更多地关注和研究歌唱家们的歌唱艺术,对于促使声乐艺术的正确向上的发展是必需的条件。作为中国优秀的艺术家、歌唱家,迪里拜尔的成功是中国美声教育成功的典范,对她的艺术成长道路及歌唱特色进行研究和总结,对于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以及对年轻一代的声乐艺术学习,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参考、借鉴价值。 迪里拜尔出生于新疆喀什一个维吾尔族知识分子家庭,这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深深地影响着她,能歌善舞的民族文化氛围使她从小就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她的音乐也一直都保留着很多民族性的东西。迪里拜尔很早就显示出不凡的音乐天赋,先后师从两位声乐名家——郭凌弼教授与沈湘教授。两位老师的教育风格与艺术理念对迪里拜尔产生了终身的巨大影响,这两段学习经历也为迪里拜尔以后声乐艺术的发展与成功打下了坚实深厚的基础。 迪里拜尔的声乐演唱艺术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特征。她发声圆润、吐字清晰、音色纯净,精湛的花腔技巧和大师艺术修养的完美结合使她在全世界获得盛誉。与此同时,她在演唱不同声乐题材如不同国家艺术歌曲、歌剧以及中华民族歌曲时,都能根据其题材的不同风格加以精彩演绎,体现出高超的表演能力与精湛的艺术技巧。 她的成长道路和声乐艺术,以及沈湘教授的声乐理念与教育方式,都对当今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声乐教育事业的进步以及声乐工作者具有巨大的贡献和启发意义。当今国内对迪里拜尔声乐艺术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全面,她对歌曲的诠释能力和歌唱的艺术特点还有待我们去发掘和整理。我希望通过论文的写作,能对迪里拜尔的歌唱艺术有更进一步的思考,使自己今后在声乐学习、演唱以及教学水平等方面有一定提高。

美声唱法要求歌唱的发声自然,声音宏亮,音色美妙清纯,有适当的共鸣和圆润的连贯音,特重的起音法,巧妙的滑音,稳定的持续音,有规律的渐强、渐弱以及装饰音等,其目的是要使旋律演唱得更华丽、更灵活、更圆润、更富有光彩,音高更为准确,声音更具有穿透力。意大利著名歌剧作曲家罗西尼认为美声唱法应该具有三项要求:

一、具有自然优美的嗓音,在整个歌唱音域范围内能将声音保持均匀与统一。

二、通过严格训练后,达到对极为华丽的、具有高度技巧性的音乐作品能够唱得毫不费力。

三、通过聆听赏析意大利优秀歌唱家的歌唱并能融会贯通,充分掌握美声唱法的风格。这三项要求,给美声唱法做了一个较为科学、完整的总结。

民族唱法听起来声音明亮,位置靠前,语言清晰,演唱亲切自然、提倡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在呼吸的运用上,借鉴戏曲唱法中的“气沉丹田”,在共鸣的运用上,更多地使用口咽腔与头腔的共鸣,紧抓额窦、眉心,使声音集中靠前。运用民族唱法的歌手喉器的位置相对美声唱法歌略显得高一些,这无碍于歌唱,但必须要处于相对稳定的位置。在放松下腭,打开颌骨,提笑肌,舌头平放,脖子、肩部放松,强调腰腹肌的力量等方面的要求与美声唱法一致。近年来,民族唱法大胆地吸收美声唱法的精髓,在保持我国民族风格的原则上,在高音区的发声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解决了民族唱法中高音区的演唱问题,这是民族唱法一个新的突破。不仅如此,在我国,通过美声化的民族唱法或通过民族化的美声唱法同样赢得了人们的认同和喜爱。气息的支持与对抗以及高音区运用关闭或掩盖的方法来找到转换之后的最佳高音等方面,

出自中国人手笔的作品不论是旋律还是行腔都无不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理想与情趣,无不体现出固有的民族风格与特点。民族唱法美声化、美声唱法民族化,是中西文化相互溶合、相互影响的结果,也是我国声乐教育发展取得的一大成果。

总之,声乐艺术作为人类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殊的传情达意的方式是任何一门学科都不能代替的。美妙的歌声是人类的精神财富,是无价之宝。它可以使歌唱者自己引为无限的愉悦和荣光,并能感动万千听众。

新疆

新疆古称西域,受儒家文化影响较小,所以各民族性格开朗外向,自由奔放。新疆音乐蓬勃舒展,直抒胸臆,热烈绮丽,太阳般光辉明朗,壮美绚丽。新疆是我国著名的多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万花筒般绚新疆地区各族民歌的统称。流行于新疆以至会国各地。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居住着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回、柯尔克孜、乌孜别克、锡伯、满、塔吉克、塔塔尔、达斡尔、俄罗斯等十三个民族。他们能歌善舞,故新疆素有“歌舞之乡”的美称。各族民歌的旋律优美动听,节奏活泼鲜明,结构规整对称,情绪热烈欢快,大多采用七声自然调式,也有用五声调式,b

7、#

1、#

2、#

4、#5等变化音的使用丰富而有变化,色彩鲜明独特,乡土气息较浓。主要伴奏乐器有手鼓、冬不拉、热瓦甫、铁鼓等。歌词通俗易懂,大多结合现实生活,民歌手与民间诗人普遍受到尊敬,他们在民歌的创作、加工以及传播等工作中,作出了有益的贡献。维吾尔著名的大型民族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长期流传民间烂。

推荐第3篇:关于音乐的本质(音乐美学论文)

关于音乐的本质

音乐早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由古代的相对单一到近现代的复杂多变,音乐也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地提升自己。在音乐充斥着世界每一个角落的现代社会,人们已经习惯于伴着音乐的节奏生活,可以说,没有音乐,世界将变得异常寂寞。如今,音乐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变迁的影响已不言而喻,然而,生活在音乐海洋中的人们也许很少深思过音乐到底是什么,音乐对人类社会究竟起着怎样的作用以及如何起作用的问题。

关于音乐的本质的问题,即音乐究竟表现什么的问题,自音乐产生以来便长久地困扰着人们,同时也吸引着人们为之探索,并导致了一门专门学科一音乐美学的诞生。

古今中外许多伟大的思想家、音乐理论家都曾孜孜以求,在音乐本质问题上耕耘播种,著书立说,形成众多的美学流派,这些流派在音乐艺术发展的各个时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然而迄今为 止,仍找不到一种较为完善、普遍为世人所接受的权威理论。但是这些流派和学说的存在,对于音 乐本质问题的探索无疑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不仅如此,对于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窥探音乐王国的奥秘,进行音乐欣赏是大有好处的。以下将介绍几种主要理论:

一、造型说 造型说是音乐美学史上较早产生的一个美学流派。这个流派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创立的 “模拟论”为理论依据,认为音乐是对于客观现实中各种音响的模拟,它从属于现实,也依赖于现实; 现实中的声音原形象是第一性的,根据现实中声音原形象而创造的音乐形象是第二性的。

二、表情说

音乐学中造型说的缺陷引起了表情说的出现,并与之相抗衡。表情说以感情论作为立论的根据,在德国的唯心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观念中得到了特别的发扬。它倾向于主要地、有时是绝对地把音乐的内容看做是人的感情和灵魂的“内在世界”的表现。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认为,音乐 “仅仅与具有完全直接性质的内在精神运动有关,可以说是与没有思想的情绪的音响有关系”。

三、快乐主义

快乐主义的音乐美学倾向在古代就巳出现。该倾向认为,音乐不能模拟任何东西,不能影响人 们的精神生活。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因素具有纯形式的性质,而音乐所给予人的快感,类似于烹调艺 术产品、吃饭和饮水带来的快感。

四、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的美学观点与快乐主义是对立的。快乐主义强调的是感性,而形式主义则完全诉诸 于理性,但两者都否定音乐内容。

(五)快乐主义强调的是感性的享受

形式主义的美学观认同理性,把纯粹而狭隘的职业性提到首位,将音乐外部世界和人类社会的现实生活、人类的情感等隔离起来。

尽管以上理论的美学观点各不相同,但各派理论都同意音乐具有意义。自音乐产生以来,西方音乐以不同的审美思想、艺术风格,以及相应的体裁形式为标志,形成了不同时期的流派和思潮。各个时期的流派对音乐的本质和意义均有不同的理解,

音乐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它不仅为我们带来审美的愉悦感,而且可以起到调节情绪、净化灵魂和陶冶化育的作用

在音乐艺术的大千世界里,各种美学标准和艺术需要造就了丰富多彩的风格、类别、形式和体 裁,这一切都体现在浩瀚的音乐作品中,并且,还在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丰富和发展。因此,很难用美学观点来解释音乐的全部本质和意义。但是,各种理论观点对于我们站在宏观的角度上了解、探索和把握音乐艺术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的作品进行具体的观照和体验,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推荐第4篇:美学论文

学院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班级 11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4班 学号 20112286 姓名 何进

论影视作品中的美学

引言部分

自从1905年第一部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电影《定军山》上映后,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文化生活不断丰富起来,其中一个很广泛的方面就在于众多优秀的影视作品的诞生。电视的普及,带来的是人们在欣赏影视作品的过程中享受到的美的视觉感受以及心灵上的感动。

在感受美的历程中,就牵涉到美学和审美的问题了。在影视艺术发展的历史中,创造了许多补课磨灭的美好的东西,这些都是我们在欣赏影视作品中不断地被吸引、被感动的原因。下面我将结合个人的经历,谈谈影视作品中的美学以及在这些审美的过程中,我个人的新的与收获。

一.影视作品中的色彩美

在影视的世界中,最能打动我的一点就是光影的交错和重叠。这一手法,在许多的电影作品中都有体现。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张艺谋的《英雄》和《十面埋伏》以及《满城尽带黄金甲》。这几部作品中,明艳的色彩,让人在欣赏电影的过程中,视觉收到了巨大的冲击,这对于故事情节的推动、表现剧中人物情感和矛盾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尤其是在《英雄》中,有着大量色彩的碰撞。包括人物的造型上,甚至都以统一一色的服装为主。有一场戏是在湖心亭中,以九寨沟为取景地,没有台词,仅仅是主人公在湖中的打斗,让人在明亮广阔的背景中,看到了中国武侠的那种飘逸灵动的美感,它可以是愤怒的、可以是柔情的、同样可以是为了刺秦而放弃

小我的大义。这一切,在张艺谋选取的充满了童话色彩的色彩鲜明的九寨沟的这场戏中展露无遗。

同样是张艺谋,他的代表作《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高墙、深宅、大院、红灯笼,在巩俐的那句“在这个院里,人算是什么东西?”中,大院的灰色调给人带来的逼仄压抑的感觉,它是一种象征,象征着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束缚。然而,在一片沉重的灰色中偏偏有一点红色强烈地出现了,这无疑给人一丝慰藉,一丝希望。众姨太太对红灯笼的渴望是这群被压抑、被损害的女性对自由幸福的执着与向往。张艺谋借灰色与红色的对比冲突巧妙传达出一种抗争,这一点红色和浓厚的黑色的抗衡,其结果无疑是一个悲剧。灰、红、白三色的冲突与合流准确传达出影片凝重冷寂,焦躁窒闷,饱含热情又渗透罪恶的悲剧意蕴,也充分让观看电影的人感受到了人物在这庄严和气派的高墙中,困兽般的生活境地。

而说到影视作品中的色彩美,不得不说的一部经典的、也是我个人印象很深刻的一部作品就是《辛德勒的名单》。这部作品本身的美妙之处很大一部分就在于黑白的基调和唯一的一个身穿红衣的小女孩。纳粹失败后,被关押的犹太人走出集中营。画面上突然出现了光亮的色彩,使观众感受到犹太人被释放那一刻,是从黑暗突然走向了光明,在色调上的巨大变化给人的心情造成了巨大的改变,从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到重新获得自由,一种感同身受的巨大喜悦顿时充满人心。最终人们从这种色调的反差变化中,反战的主题被鲜明地体现了出来。

二.影视作品中的生活与情感美

在审美的过程中,应当伴随着审美人的思考和选择。影视作品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大众生活的需求,产量也在不断地增长中。如何在繁多的作品中,选择好的作品,去吸收它所要传达的积极精神,这也是在影视作品在欣赏的过程中的一

个问题。往往大众在观看影视作品的过程中,更加倾向于去选择那些贴近生活,却又能反应大众渴望的作品。

所谓的艺术,必将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的存在。因此,在虚构的影视作品中,如果能够看到和自身生活中相类似的情节,或是剧中人物能够反应本身的欲求,将很容易引起观者的情感共鸣。黑格尔也说“人们通常从艺术作品所引起的愉快、惊赞、恐惧、哀怜之类的感情中去看艺术作品”。

在观众观看艺术作品的过程中,艺术家借由作品中的人物所唤起的大众的公共情感引起了观众的共鸣,这才使得作品能够被观众所铭记。这尤其体现在一种社会现象、一个时代精神的反映上。

通俗的大众电视剧,有几部作品在近几年尤为火热,主要是因为它们体现了当代的社会问题或者公众迫切的某种诉求。例如,《蜗居》、《裸婚时代》、《北京爱情故事》等一系列的影视剧,它们分别反映了“房奴”、在金钱欲望的冲击之下当代青年新的爱情观和婚姻观的转变。尤其体现了在大都市的快节奏和浮华的生活之下,没有强硬的自我打拼的社会青年的困惑和迷茫。在《裸婚时代》中,男女主人公在没有父母看好的婚姻中摸爬滚打,当爱情的甜蜜伴随冲动带着他们踏入了婚姻之路,他们看到了生活并不是只有爱情的甜蜜,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种种琐事,伴随着不断加大的生活压力,一度致使他们分开。这是当今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没有钱,我们应当拿什么来经营我们的爱情和生活?这样一个现实的问题被编剧提出来,被演员表现在大众眼前,自然会让身处这样社会环境下的广大80后青年人们感到共鸣,也就能引起人们对于这种现象的反思。幽默风趣的台词之下,利用家长里短的摩擦和问题,揭露一定的社会现象与人性共通的情感,这就是我在影视作品中感受到的人性情感的美。

不仅仅是反应社会共鸣的现象,尤其是在反应某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的情感的时候,影视作品也做的很好。最近在热映的电影《赛德克巴莱》,讲述的是在险恶的日据时代,赛德克族被迫失去自己的文化与信仰,男人必须服劳役不得狩猎、女人派遣帮佣不能编织彩衣,骁勇善战的赛德克族马赫坡社头目莫那鲁道,见证这三十年来的压迫统治,看着族人过着苦不堪言的日子。因一场误会种下日警和赛德克族的紧张关系,自此族人便活在恐遭日警报复的阴霾中,忍辱负重的莫那鲁道在深思后,虽知这场战役将面临灭族危机,但他明白唯有挺身为民族尊严反击,才能成为真正的赛德克人,于是决心带领族人循着祖灵之训示,夺回属于他们的猎场。影片中大篇幅的利用原生态的自然场景,回归人性最原始的情感,把民族精神和特定的时代背景相结合,也更能激起观众的情感。虽然放在了日据时代的背景之下,影片却着重表达了主人公心灵蜕变的过程,寻求人类的本真,这在当下浮华聒噪的社会风貌之下,也令人感到了一个新锐的切入角度。

三.影视作品中的变幻之美

影视作品还有一个值得欣赏的美在于它的变幻之美。这就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审美者、甚至不同版本有关了。俗话说“一百个读者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在审美的过程中,不同的生活经历早就了审美者不同的审美角度。同一部作品,寓于不同的时代,给不同年龄段的人观看,都会造成截然不同的反响。电影《罗生门》是大导演黑泽明的代表作,然而,这部被很多中年人奉为经典的作品,并没有如第五代导演们的作品在当下的年轻人中流传得广。当我在屡次的推荐下看了这部影片,产生的观后感却与很多年长的人截然不同。可能美学的魅力就在于此,不同的审美交换出不同的审美感受。

我想,影视中我所能看到的美学可能只是冰山一角。但是,也正是因为影视

这个角度贴近我们的生活,才能让我们对美的感受更为直观和立体。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我们都能在美的历程中找到自己的心路体验,找到愉悦的审美感受。

推荐第5篇:美学论文

美学感受之

——经典电影回顾

1、《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苏联彩色故事片,1972年高尔基儿童电影制片厂出品。根据同名经典中篇小说改编,导演斯塔尼斯拉夫。影片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只是表现了一场局部战斗,几位女士兵在准尉的带领下展开了与德军的战斗。影片采用鲜明对比的表现手法和独特的蒙太奇手法,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穿插女战士们战前梦幻般的爱情和生活,用朴实的黑白表现战争的残酷,用柔美的彩色高调来表现一个主题:战争本不应该是姑娘们的事,但德国法西斯把姑娘们逼上战场。同时表现了女兵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影片感人的力量在于它的真实性,像生活本身那样朴实自然。影片结尾处,准尉在女兵们的坟墓前凭吊的时候,观众们也都不由自主地为德国法西斯犯下的罪行表示愤慨并为女兵们的牺牲流下热泪。那五位付出生命、青春和明天的女兵,她们的面孔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影片主题与战争、女性、生存相关,其深刻的哲学内涵和精湛的电影表现技巧使其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

2、《两个人的车站》

前苏联彩色故事片,莫斯科电影制片厂1982年出品,导演:梁赞诺夫。是不是拥有一颗真诚的心就会获得真诚的爱呢?两个人的车站,爱情的车站,生命的车站… …钢琴家普拉东为妻子承担了车祸的责任。在法庭审判之前,他动身到戈里巴耶道夫去与父亲告别。途中,在一小车站上,他与车站餐厅女服务员薇拉从争吵到相互同情、关心,最后产生爱情。这两个不幸的人虽然社会地位、文化教养差距很大,但两颗善良的心使他们最终走到了一起。

本片是最能代表前苏联喜剧电影特色的影片之一:一部多义性影片,既歌颂了中年男女的美好爱情,又反映了复杂社会生活的一个横断面。它时而令人发笑,时而催人泪下,是一部独特新颖的悲喜剧。影片风格简洁流畅,情节性强,人物性格鲜明,心理刻画细腻。 作品带有抒情色彩的悲喜剧,既让观众笑声不断,又能在笑声背后感受到小人物无奈的悲哀。影片呼吁对人加以关怀,展示生活本身应该具有的瑰丽色彩。影片有着令人难忘的细节和台词。

4、《公民凯恩》

《公民凯恩》的拍摄距今已有60多年,但依然被视做“电影史上十大影片”当之无愧的冠军和头号经典,它在英国权威性杂志《视与听》自1952年起、每隔10年由全球最顶级的导演和影评家参与的“世界电影十大佳作”评选中连续3届荣登榜首,其影响力可见一斑。然而,令人迷惑不解的是,《公民凯恩》也是一部票房与所获声誉极不相称的影片,在解释这种现象时,资深影评家说:“它并不是那种让人一望而知的情节片,而是一部对生活高度凝炼、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心理世界的理性体验的影片,它的意义深邃,需要反复咀嚼,它是一部纯粹的„电影的诗‟!”《公民凯恩》有一种挣脱时间羁绊的不朽性,它在每一个方面都上升到全新的高度,其中某些方面后来被人模仿到泛滥,但有些至今没人敢去突破。追随它的许多电影只是在某个层面或某个点上做了突破,便受到大家的强力追捧,而《公民凯恩》在每一个层面部大大突破了电影艺术原有的表现手法,有些几乎到了“后无来者”的高度。

5、《星球大战》与美国文化

《星球大战》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更是美国文化的象征。“美国的文化是构成美国全球性力量的一部分”(前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兹比格·由热津斯基语),英国人麦克雷则在其著名的《2000年的世界》一书中更进一步指出:“美国的优势和大国之尊,既不表现在天然资源的丰富,也不表现在经济规模的强大,甚至也不表现在政治影响的广泛,美国强权最为隐秘而且最具杀伤力的表现在于文化上的扩张和渗透能力。” 《星球大战》就是一部集美国文化的扩张和渗透能力之大全的电影。在它当中集中使用了最先进的高科技电脑及数字制作手段,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太空世界,它对宇宙中各种星系、文明、生物的描述,它所创造的各种奇形怪状的外星人与航天器,它所表现的波澜壮阔的太空场景和星球大战场面,确实超出常人所思,非一般科学技术所能表现,不能不说是一种梦幻般的视觉奇观。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星球大战》是一部贴鲜明的美国标签的电影,美国人的政治、经济意图以及所谓的美国精神是这部电影立身的基础与灵魂。《星球大战》对太空秩序的描绘,对崇尚武力解决争端的崇拜,对美国英雄式的太空武士维护“太空正义”的极度渲染,其实就是美国的现实地球上推行霸权外交,搞强权政治,用武力解决问题和干涉他国内政的生动写照,当然,这一切是在“正义”的前提下进行的,这一“正义”是典型的美国式的正义。

但综合看来,《星球大战》仍是一部表现了人类智慧和科技进步的电影。《星球大战》的成功,在于它十分擅长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在于它非常会讲故事,在于它有相当开阔的文化视野,在于它超常的想像与创新能力,在于它有丰富的情感。

推荐第6篇:美学论文

浅论自然美和艺术美

摘要: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其主要美感对象是自然美和艺术美,本文将从美的概念出发,对自然美和艺术美进行系统的理解和区分,同时从实践角度进而提出审美价值反思。

关键词:美自然美艺术美价值反思

一.美的概念

什么叫做美呢?在一般人看,美是物所固有的。比如一朵鲜花、一尊雕塑、一眼清泉,大多数人都认为是美的,然而认定这些美的标准是什么呢?又如一幅毕加索的绘画,有人认为很有深度、值得回味,而有的人却觉得杂乱无章、毫无美感,这虽然与个人艺术修养有关,但也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同一个对象,有的人说美,有的人说丑。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指任何能够引起我们感官或五官快乐的事物和属性。

美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审美活动是人类精神的自然需求,所以美是人对事物主观情感的感知和表露。美的主要美感对象是自然美和艺术美,前者是自然造化的形成,而后者则是人类的创造。

1.艺术美的内涵。艺术是人类了解和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它是为了更好的认识世界并深化人类生存的涵义,认识生活和创造生活的方式。什么是艺术美,艺术美就是艺术家通过自然,通过个人主观意识的表达所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所蕴含的美。艺术美是艺术作品的精髓,是反映世界,认识世界的高度概括的人的感受。因此艺术美是人认识世界时主观对事物提炼概括进行再创造并符合人的审美情趣的一种感觉。艺术美使人的审美能力不断的提高,对美的要求不断的深入和变化,而审美能力的提高又促使艺术家对艺术作品的艺术美向更高级和更多面去扩展,正是在这种相互促进中,艺术不断向前发展艺术美也不断的提高。

2.自然美的内涵。自然美是造化的杰作,是自然界天然形成,是符合了人的审美情趣被人感知的美。它显示着自然伟大的生命力量,蕴含着强大的生命活力。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就是对自然生命的崇尚。自然美不是人的创造,自然美是自身活力展现出来的生命美。当我们远离人迹,投身到大自然时,高山雄健,小溪的缠绵,湖面的粼光,小树的妖娆,自然中无尽的美感让我们目不暇接。人与自然几乎无任何隔膜,因为人本来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善于在自然中寻找美丽,也善于在自然中寻找自己精神的乐园,自然美只有被人欣赏后,它的美才被赋予更深刻的含义。在人类看来自然美就是自然创造出来的伟大的艺术作品。

二.自然美和艺术美的联系

在西方哲学大师黑格尔的美学观点中,艺术美是绝对高于自然美的,而中国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诠释了道家的美学观是自然美绝对高与艺术美的。事实上不论是自然美还是艺术美,只要是能使人心灵受到净化,品德得到提升,人生充满幸福的美都是至高的美。所以不论自然美还是艺术美都是平等的,无关乎谁高于谁,而关键在于它们体现的美是否蕴含了美的真谛。

艺术美与自然美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艺术美的产生和创造是以自然为源泉的,所以自然美启发了艺术美的创造,自然美是艺术美的基础,同时艺术美里面也隐含了自然美,是自然美的一部分。学习过美术的人都知道,初学者开始学习美术时必须要通过临摹和写生事物并掌握造型和色彩的基本规律,然后才能搜尽自然万物来扩展和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通过研究自然界的景、物,逐渐掌握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这个过程就是充分学习自然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很难

进行艺术创作。所以说艺术创作是艺术家通过学习自然表现自然的再创造活动。反之没有学习和感受自然,你就不会有真实的情感和切身的体验,也就没有艺术创作中非常重要的艺术感觉,那创造出来的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品,更不能打动观众。西方艺术大师塞尚在自己的书信中曾说“我必须作画,理论只有在与自然的联系中加以运用和发展才有价值,艺术领域尤其是这样。”可见对于艺术而言自然是多么重要。

三.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区分

区分艺术美与自然美,对后来美学的意义影响重大,有了这一区分,在美学解释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区分自然美与艺术美,首先,是承认审美生活中的基本事实, 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中,就有自然美与艺术美。其次,也是为了建立自然美与艺术美的联系,为文明的自由理解开路。第三,是为了美的更丰富的理解,为人的审美创造确立合法性地位。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区分,以人作为分界,人的审美创造属于艺术的活动,而自然事物本有的审美情调则优先于人的生活存在,这里,一定要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或者人类至上的观点。必须认识到,人类只是自然事物的一部分,自然先于人类而存在,不过,也要承认,人类在自然生活中是最高的智慧生物,人的活动对自然世界产生了直接影响。在现代文化语境中,承认自然美或自然生活的优先地位,极为重要,人们已经认识到,越是符合自然的生活,越是美的生活,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人类不从事任何建设工作呢?在自然世界中,有限地建立人类栖居的世界是必要的,但是,如果要以破坏自然的生活为前提,那么,就是美学的反动。在自然世界中,人的建筑艺术,越是与自然和谐一致,越具有美的意义, 因为纯粹自然的美, 往往脱离了人类生活存在。自然美,一旦经历人类生活的改造, 就会显示出独特的文化魅力。欧洲文明所显示出来的美丽生活景象, 就在于,它们在保护自然美的前提下,创造了优美的建筑艺术的美或园艺艺术的美,更创造了诗歌绘画音乐等纯粹艺术的美。人类艺术的审美创造, 总要受到各种局限, 而且,由于艺术品的价值与交换价值,只能为少数人所拥有;自然美则不同,它既为民族国家所拥有,为全人类所共有;只要我们到达这个特定的时空中, 就会自由地享受自然美的生活。“自然美”永远是艺术家的伟大导师,自然美的巧夺天工,往往是艺术美所无法企及的美丽世界;人类正是想把自然美永远保留下来才创造出了艺术的美,当然,艺术美更能让艺术家自由地表达他们对世界与生命的自由想像与自由理解。

四.本源的信念: 自然美永远高于艺术美

黑格尔指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而且再生的,心灵及其产品比自然及其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自然美只是属于心灵的那种美的反映,它所反映的只是一种不完全,完善的形态。”应该承认,在美学中,黑格尔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自然美只是粗糙的美,不值得讨论”这一观念,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支配了我们对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说,这种错误的看法,影响了我们对美学的真正理解。自然美是独一无二的,虽然不能体现主体性意志,但是,自然美是人们可以共同享受的。更重要的是,自然美随着季节变化,永远是鲜活的,具有直接的生命推动力。必须承认,自然美永远高于艺术美,在自然美中存在着无限让人惊叹的东西人类的经验局限使我们无法全面地理解自然美。自然美,使人类一切丑的生活与艺术变得毫无意义,它也使人类的一切丑的模仿与创造变得如此缺乏价值。自然美, 超越了人的想像力,你不亲历它,就无法想像,而当人类亲历自然美时,发现它是如此美艳绝伦,无可比拟。真正伟大的诗人和画家以及电影艺术家,都在伟大的自然美中,找到“无限的

美感”,同时,面对艺术的局限,也在自然美面前生出“无限的喟叹”。当我们知道把自然美当作对象之后,就要善于欣赏自然美;虽然许多民族国家的自然美被日益工业化的生活所破坏,但是,人们还是知道保存自然美, 发现自然美,欣赏自然美。自然美,是以自然的天光和气象来构成的,所以,日出日落,清风明月山川,雨雪云雾风霜,这是自然的美;与此同时,山川地理和风土人情,草木花卉杨柳,竹林藤萝林荫,人工盆景和工艺美术,人们在城市生活中尽力保持自然的美丽。人们从环境美学或价值论美学的角度,已经确认:自然美,就是要保留自然的原始意味,而不是按照人类的自我意志赋予自然以许多人为的东西。在这些自然美丽生活的理解中要强调,“自然美永远高于艺术美”,但是,也应看到,“自然美不能代替艺术美”。自然美与艺术美必须同等发展历史正在缓慢前进,其中,具有无限美丽的精神。自然美是自然的伟大创造,它永远是活的,显示出神秘的生命力量。自然美是永远欣赏不尽的,它常看常新,具有自由的力量。在自然的生命运动中显示美, 在自然的生命和谐中创造美感,“自然美与自然美的艺术发现”,就是价值论美学的伟大探索任务,也是价值论美学的自由尊严表达与思想确证方式。

五.审美价值反思:保护自然美与创造艺术美

自然美与现代科技生活,自然资源和我们的生命索取之间,越来越显出巨大的矛盾。从当代生活体验意义上说,现实与理想之间已经有了尖锐的冲突,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生命存在困境。美的生活,仅仅依靠美本身是保证不了的;美的自然的保护,只能通过严格的律法来保证,美的理想要靠法律来保证。保护自然美,就不能一任人的自然欲望要求,所以,保护美就涉及政治生活的设计,政治生活必须最大限度地追求政治正义理想,永远遵守政治生活的自由民主平等法则。我们相信传统习俗的力量,就是不要真正的法律,就是不愿意遵守公平的法律,就是回避束缚,但是,没有严明的法律,人的欲望就会随意的表达,审美的理想就变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社会只有解决好了政治正义问题,才有可能保证审美生活的理想。有了公共自由价值准则,审美自由的生活才有可能,保护自然的美丽才有可能。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地创造艺术美,因为美的生活的价值,通过艺术得到了很好的继承。艺术美有无限的创造形式,这是美的未来景观。在美的文明的创建中,保护自然美和创造艺术美,是最重要的工作。艺术美更具独特性,我们强调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但是,如果强调艺术处处模仿自然,一定是自然的翻版,我们可以更自由地理解艺术的创造。对于审美创造而言,就是要把自然美全部发掘出来,与此同时, 我们要通过感知自然美和生活的美来创造艺术的美。文明就这样有了自己的意义。

六.结语:

美学最大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在于美育。这不仅塑造了人的个性和品质,而且给人以快意的情感和健康积极的心理态度。无论是自然美还是艺术美,我们都应该去主动的观察学习,从而提高自己的艺术创造能力,艺术欣赏能力。

推荐第7篇:美学论文

《论语》中的孝道之美

12汉语言文学袁红2012221102110078

摘要: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提倡仁、义、礼、智、信,而孝亲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组成部分,孔子将孝道简单概括为“无违”,进而阐释为“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要求在父母活着的时候应该按照礼节侍奉他们,父母死了要按照礼节好好安葬他们,死了之后还要常常纪念父母,按照礼节祭祀父母。这些孝道通过《论语》中的语言对话呈现在人们面前,是一种存在于纯粹语言艺术中的成文之道,是一种伦理的语言形式,但是孝道也通过其它的非艺术的形式存在并且保留下来,如思想观念上的保留。

【关键词】孝道成文之道艺术活动

孝道是一种成文之道。“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篇》当父亲还活着的时候要观察其志向,父亲死了要考察其行为,若是对其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孔子就说做到孝了。就像曾子听说的“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子张篇》孟庄子的孝其他方面别人都容易做到,而留用他父亲的部下继续做官和不改变他父亲的施政纲领是别人难以做到的。在父亲去世以后,长时间的保留父亲在政治主张上的合理部分,就是孔子所谓的孝道。这种成文的孝道通过《论语》中的语句将自己说了出来。作为道的语言虽然是作为纯粹的语言,不是欲望和技术的语言,但它具有各种历史形态,《论语》中的孝道就是一种伦理的形态。这样看来孝道的显现就可能是艺术的,但是也可能是非艺术的。“事实上,道作为语言的发生并没有艺术和非艺术的绝对差异,如原始宗教的巫术礼仪始终伴随着诗、歌、舞这样的艺术活动;中国儒家之道的开端也是所谓的礼乐文化,圣人制作礼乐以化成天下。道的艺术与非艺术的发生形态只是历史分化的产物。”(《美学原理》,彭富春,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第224页)孝道以一种成文之道显现于艺术之中。

存在于纯粹语言中的孝道对于其它艺术而言是一种预先给予的。孝道在人们生活中已经预先存在且被人们积极广泛地发扬着,只是书本艺术来表达孝道的时候,孝道才开始了自己的生成,并且还显现在各种非艺术的形态之中,如哲学、宗教和政治的非艺术的形态,它们和艺术共同存在而且彼此相遇,这是孝道成为肉身并进入生活世界并进入生活世界游戏的直接显现,而艺术是孝道各种显现形态中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孝道通过《论语》这样的文学艺术成果呈现出来,它是具体的、朦胧的、感性的而不是抽象的、明确的、理性的。

“作为美的感觉物并不是一些超感性的存在者,如一些幽灵和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些感性的存在者,是一些自然、人类和心灵的现象。它们表现出一些感性特征,如形象、声音、气味、硬度和热度等。这些感性特征并不是假象而掩盖了事物的本质,相反它们就是事物的本质所显现的现象。事实上,一切现象的存在者都是感性存在的,一切美的事物都是感性显现的,感性是美的现象的基本特性,没有感性的事物就不是美的。”(《美学原理》,彭富春,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第142页)孝道作为一种美的事物,也是感性存在的,表现出一些感性特征,也就是人的行为表现,通过人的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去感觉,看到子女为父母做一些尽孝的行动,如父母在世时好好地侍奉父母,父母离开了好好地为父母办丧事,听见别人评价子女尽孝的情况等等。

对孝道的认识是审美中的一种道德的感觉,充道德的高度对别人、对社会进行评价。“道德的感觉中不以事情为主,而是以自身的感觉为主,这种感觉就是所谓的道德感,人们从道德的规则或良心出发,去感觉事物,发现它是否合乎道德或者是不合乎道德。因此,事物必须从它所是的样子转化成它应该所是的样子,也就是由事实的存在转向道德的存在。同时,作为感觉自身,它不仅要感觉事物的事实,而且要评价事物的价值。于是,感觉成为了评价。”(《美学原理》,彭富春,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第129页)当感觉成为了一种评价的时候,人们就用自己的道德感去看待这个世界,从道德的规则,从自己的良心出发去感觉身边的事物,去观察身边的行为,发现自己的或者别人的行为是否合符道德,也正为这样的道德评价方式,人们的行为就由它所是的样子转化成它应该所是的样子,由一种事实转化成为道德的存在,人们也就去追求道德的行为,追求对父母尽孝达到道德的高度。

人的生活世界是欲望、工具和智慧的游戏,人的活动都与欲望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道德则是用来试图规范人的欲望,它要确定欲望的界限,让它不至于破坏了一般社会既定的伦理道德的规范,《论语》中的孝道就是用来规范人的行为的,让社会中的人的行为符合社会 既定的道德规范:

1父母在世时,应该怎么做。

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是鬼?”“未知生,焉知死?”想要侍奉好鬼神,必须首先侍奉好活着的人,所以在孔子看来,尽孝第一位的就是在父母还在世的时候好好侍奉他们。要竭尽全力,以礼对待父母,不违背父母的意愿,不要让父母为自己担心,不仅是要在物质上满足父母,更重要的是始终以好的容面对父母,让父母从心灵上快乐,还要把这种对父母的尊敬延伸到身边其他丧失亲人的人和身边的伤残者。

“生,事之以礼”《为政篇》,父母活着侍奉他们要依照规定的礼仪,“事父母,能竭其力”《学而篇》侍奉父母能尽心竭力,按照规定的礼仪侍奉父母而且还要做到尽心竭力,不能有丝毫的保留。

“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篇》父母不担心你其它方面事情,只要担心你的身体,换言之就是不让父母为你担心,“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篇》父母在不出门远游,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这就是不让父母担心的表现,这是落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产生的孝顺父母的方式,但这种孝顺父母的心意、精神境界是值得提倡和发扬的,在日常生活中不要让父母为我们太担心。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篇》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够养活爹娘就行了,至于狗马都能得到饲养,若不存心严肃地孝顺父母,那养活爹娘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分别呢?在孔子眼里,真正的孝道不仅仅是能够养活父母,让父母在物质上得到满足,应该首先具备孝敬父母的孝心。孔子问道:“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篇》儿子在父母面前经常有愉悦的容色,是件难事,有事情年轻人效劳,有酒有肴,年长的人喫喝,难道这竟可以认为是孝么?在孔子眼里即使是让父母吃好的、喝好的也不是孝,这刚好和前面的孝敬父母物质上给父母的满足是次要的,首先应该具备的是孝敬父母的心,要以好的面容对待父母,让父母从心情上精神上愉悦,而不是只是让父母不做劳累的事情、让他们有好酒好肉吃就行了;“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里仁篇》侍奉父母,如果看到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得轻微婉转地劝止,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被听从,仍然恭敬地不触犯他们,虽然忧愁但不怨恨。这也体现孔子孝敬父母重在敬,不违背父母的意思,只是委婉的劝谏,即使会有忧愁但是也不能怨恨,在父母面前表现出不好的面容。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喜,一则惧。”《里仁篇》父母的年纪不能不时时记在心里,一方面因为父母高寿而欢喜,另一方面又因为其高寿而有所恐惧。就像孔安国说的:“见其寿考则喜,见其衰老则惧。”父母享的年寿寿高,子女应该为其感到高兴,但是父母年寿

高就越接近衰老,子女就为其衰老而恐惧,一个合格的孝子,以父母的心为自己的心,以父母的优乐为自己的优乐,应该时刻惦记着父母,这才是一个合格的孝子。

“子见齊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子罕篇》孔子看见穿丧服的人、穿戴着礼貌礼服的人以及瞎了眼睛的人,相见的时候,即使他们很年轻也一定站起来,走过的时候,一定走快几步。看见别人家中死了人,心里就悲哀,看到瞎子心里就伤感,表现了一种同情之心,对身残者的尊敬。“见齊衰者,虽狎,必变。”《乡党》看见穿孝服的人,就是极其亲密的也一定要改变态度,“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乡党》看见戴着礼帽和瞎了眼睛的人,即使常相见也一定有礼貌。“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党》行乡饮酒礼后,要等老年人都出去了,自己这才出去,这变现一种对老年人的一种尊重,这在根本上是对自己父母的尊敬的一种延续,同时也是孝敬父母的一个前提的准备阶段,因为尊敬老人、同情家里死了人的人和身体残疾的人相比孝敬父母而言是比较简单的事情,连这样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到的话就更别说去孝敬父母,而且还是从心底里孝敬父母,把父母放在心上,这样更难了。

2父母离世了的时候应该怎么做。

生命能够延续多久都是命运决定的,人无法决定生命的长短,有时候很好的人也早早的过世,对于人来说是无可奈何的,就像孔子在探病伯牛时感叹道:“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可以看出孔子在这方面是无可奈何的。人最终是要过世的,活着的人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在亲人朋友过世了以后葬之以礼,依照规定礼仪办理丧事,一心一意的哀悼那些失去的人,对别人失去亲人也像自己失去亲人一样发自内心表示哀痛,这是一种社会道德心的体现,还要经常追思逝去的人、追思祖先,在日常生活中去每时每刻的真正的把祖先放在心中。

“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篇》父母过世了要按照规定的礼仪安葬他们、祭祀他们。“丧,与其易也,宁戚。”《八修篇》对于葬礼与其温和平静没有悲伤,不如心里真正悲哀,孔子主张从内心真正哀悼追念爱戴死去的人。“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八修篇》参加丧礼的时候不悲哀,这样子孔子是看不下去的,孔子对这种临丧不哀的现象是极其愤恨的,孔子主张参加别人的丧礼要悲哀不要若无其事。“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述而篇》孔子在死了亲属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孔子同主人一样哀伤悲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然的哀悼之情,表达出对逝者的敬重。“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述而篇》孔子在为人办丧事的那一天哭吊,就不再唱歌了,说明孔子在哀吊死去的人的时候专心哀吊一定不会有快乐的时候,也就是古训说的“哀乐不同日”,对逝者要一心一意的追念,不能想其它快乐的事情。“丧事不敢不勉”《子罕篇》有丧事一定要尽礼,要严肃恭敬、悲痛哀伤。“羔裘玄冠不以吊。”《乡党篇》紫羔和黑色礼帽都不穿戴着去吊丧,特别看重丧事礼仪,这种葬之以礼的做法是社会普遍的文化形式,把它们用文字记录写下来也符合孔子的目的性,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规范社会的行为,然后再在此基础上使社会稳定。

古代的丧礼还包括为父母、为君主、为老师守孝三年的一个礼仪,“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守孝这三年住在凶庐,不言语,也就是在父母、国君、老师守孝的时候要尽量克制自己,使自己一切从简,更不能享乐。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八修篇》祭祀祖先就像祖先在,祭祀神就像神真的在那里,通过祭祀这种手段表达对逝去的父母、祖先的追念。在真正祭祀的时候,即使是自己吃得不好穿得不好,也要把祭祀做得很好,就像禹“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泰伯篇》大禹自己吃得很坏,却把祭祀办得极其丰盛,穿得很坏却把祭祀服做得很华美,住得很坏却把力量完全用于沟渠水利,孔子把大禹对于祭祀的态度和对于国家水利建设放在一起谈,说明孔子对祭祀的重视,而孔子对大禹这样的行为方式是没有什么可以批评指责的了,也就是说孔子对于宁愿自己生活得差点也要把祭祀做得很好的作

法是非常赞同的。在古代那样物质条件不够丰富的时代,祭祀典礼不是经常能够办得起的,所以孔子主张在日常生活之中要把对祖先的追念放在心中,“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吃饭先祭祖先,不管是否有好菜,都得像斋戒那样严肃恭敬,反映了孔子履行“死祭之以礼”的孝道,追念祖先深入到日常生活之中,这样在日常生活之中去每餐饭的时间都把父母、祖先放在心中更有利于家族礼仪观念的潜移默化。

结论

综合可以得出,孔子眼中的孝主要有四个基本的原则,第一是对父母不失礼,一切按照规定的礼仪来对待父母,包括父母在世时以社会规定的礼节侍奉父母,父母逝世以后也按照社会规定的礼节安葬父母,还要按照社会规定的礼节祭祀父母;第二不辱亲,用父母对待自己的心对待父母,继承父母的品德;第三敬亲,不仅要奉养父母,还要从心底里孝顺父母,让父母精神上生活愉快;第四爱亲,让父母时时刻刻都喜欢自己的子女,在父母面前和气可亲,笑脸相迎,喜悦相从,婉容相待。《论语》中的孝道是基于现实的社会生活的,是现实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通过这样的艺术表现形式传达一种正能量的东西,规范人的行为,使人的行为合符社会整体的社会规范,最后由“真”的境界到达“善”的境界。由此可见审美活动是有利于社会正能量的积累和发挥作用的,是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的。

参考文献

《论语通解》,邓球柏撰,长江出版社,1996年12月

《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2009年12月

《美学原理》,彭富春,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

推荐第8篇:音乐美学 教学大纲

《音乐美学》课程教学大纲

总学时数:22

学分:1

适用专业:音乐学 音乐表演

一、课程教学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从理性高度认识音乐艺术的普遍规律, 使音乐技能的学习上升到理论层面。通过基础美学理论学习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念和教育观念。开拓学生的理性思维, 培养一定的理论素养与思辩能力, 为以后更加深入的学习和研究音乐打好基础。音乐美学是音乐学当中一门基础理论学科。既研究探讨音乐艺术的普遍规律、关注音乐文化层面的问题, 又与美学相结合。它是以哲学作为理论基础, 以心理学、社会学等方法解释音乐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 具有边缘学科的性质。同时, 这门课程又对其他音乐理论及技术课程提供理性关照, 以及阐明音乐艺术表现的感性原理, 是师范生的一门提高性课程。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掌握一般的音乐美学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能运用一定的美学理论知识讨论和解释音乐的形式与内容等具体问题。并且自觉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获取多种音乐学习与理论研究的途径和有效方法。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理论与感性(经验)相结合的原则。在理论讲授中紧密联系学生对音乐的感性储备、临场音响等, 以免理论与实际的相脱离。

2.以音乐本体观察研究为主, 多方辐射的原则。从音乐艺术的独特性出发, 辐射其他学科中的相关问题, 以及其他艺术门类的共性特征。

3.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原则。对一个章节中的核心观点、或者与之相关的、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澄清问题、锻炼逻辑思维和理论能力。

4.动脑与动笔相结合的原则。适当时候, 要求学生书面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自觉运用理论知识。

5.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更深刻地理解、巩固课堂的学习内容。 对一些知识点及主要论点提供有关的课外材料让学生阅读。

三、课程教学内容 绪论 第一节

音乐美学学科历史的回顾 第二节

音乐美学的学科性质 第三节

音乐美学的研究对象 第四节

音乐美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音乐表现的美学特征

1 对音乐音响与其表现对象之间联觉对应关系规律的心理学研究 2 音乐表现性的分析

3对与音乐表现相关的音乐美学问题的讨论 主要知识点:音乐声音的表现特性和现实基础 讨论题:怎样理解音乐材料的现实基础 第二章

音乐的形式 1 音乐构成的基本要素 2 音乐的基本组织形式 3 音乐形式美的法则

主要知识点:音乐的基本组织形式

讨论题:音乐形式美的法则与人的审美心理的关系 第三章 音乐的内容

1 音乐内容的基本含义与复杂性 2 音乐性内容

3 非音乐性内容 4 音乐与感情

主要知识点:音乐的音乐性内容与非音乐性内容;音乐与感情 讨论题:音乐如何表现人的情感?

五、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因为本课程属于理论提高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思辩性,所以本课程是音乐学专业共同的专业基础课。

六、教学时数分配 总学时数:22

学分:1 章节:4 内容时数:8 一 绪论

二 音乐表现的美学特征 三 音乐的形式 四 音乐的内容

七、教材、参考书

教材:音乐美学王次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年第一版 参考书:音乐美学教程张前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音乐美学导论叶纯之、蒋一民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

八、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

以教师讲授为线索,以学生讨论和音响感受多媒体试听为辅助的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 媒体要求:多媒体教学系统(录音、DVD 实物投影仪、电脑等)

推荐第9篇:影视美学论文

浓墨重彩 酣畅淋漓

——试析张艺谋电影的美学特质

摘要:张艺谋,这是当前中国电影界上的一个重量级名字。二十年来,在中国电影面临时代困惑的时候,他凭借一股锐气带来了艺术的创新、文化的颠覆,将中国电影推向了一个高峰;他以大胆的实践、广阔的胸襟重新为中国电影撑起了一片天地。在他执导的众多影片中,早期拍摄的《红高粱》等经典,不仅震动了中国电影界,更在世界电影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张艺谋在电影色彩、造型艺术和叙事手段上不懈探索,大大加强了其影片的艺术表现力,也丰富了观众的视觉审美体验。

关键词:色彩语言 叙事方式 内聚焦 象征性 创造性

作为我国“第五代电影导演”的杰出代表之一,张艺谋通过多年的艺术实践,形成了自身较为鲜明的创作风格。本文通过对张艺谋所执导的电影之分析,探求其间的独到审美意蕴。

一、斑斓瑰丽的色彩语言

作为一种美学形态,电影色彩是电影艺术的构成元素之一,离开了色彩的诠释,电影艺术将黯然失色。“色彩是—门视觉艺术,根据再现美学原则,视觉艺术的本性应是物质现实的复原,强调视觉真实性;而根据表现美学原则,视觉艺术的图像则更重视表现心灵及激发心灵的功能,注重视觉表现性。”①电影艺术中的色彩象征地表达出情感与主题;色彩之间的相互配合,又构成完美的艺术效果,推动电影艺术向着富于文化哲理意蕴的纵深发展。

张艺谋擅长运用缤纷的色彩为其电影谱写华美乐章,其电影中的色彩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享受,而且使电影艺术具有无可比拟的艺术气质与美感,极大地丰富了电影艺术的审美张力和表现内涵。

1、对红色的偏爱

张艺谋的电影之旅也是色彩之旅,色彩的运用是其画面造型、影片表达的主要手段。而几乎他的每一部电影中都显示出红色的显著地位:

他的影片的片头字幕基本都是红色,如《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英雄》等等;其次是从服饰到道具再到场景,红色被最大限度地运用了:如《红高粱》中的红轿子、红盖头、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红灯笼;《秋菊打官司》中成串的红辣椒;《英雄》中漫天黄叶中飞舞的两位红衣侠女等等。这些红色的物体都成为画面中的亮点,使整个画面显得生动活跃。

张艺谋自己从不讳言他对红色的偏爱,创造性的运用红色已成为他的一种艺术自觉。红色是中国的传统色,代表着喜悦、吉祥和喜庆,给人的视觉感受是热烈而活跃的,具有蓬勃向上的感觉。张艺谋在运用红色的基本意义外,融入了自己的创作理念,将红色的寓意根据影片表达的需要进行了延伸和扩大。

《红高粱》与《大红灯笼高高挂》的红色有着迥异的意象潜流:《红高粱》中的红色透着旺盛的生命力,象征着活力和灵性;《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红色则几乎是散发着腐朽的美丽气息和压抑的悲剧气氛,让我们感到心酸、悲哀和无奈。《秋菊打官司》中完全是一种本能色彩的展现,具有象征意义的辣椒的红色,代表了一种生命的坚忍不拔和命运的顽强不屈。在这里,红色更多地具有了表意的功能和暗示。而影片《活着》中,红色是被作为影片不同时代突出的饰物和象征性的幕景来运用的。红色的皮影戏、挂着大红灯笼的赌场、红色的毛主席画像、红袖章、红宝书等各色物品成为了民族文化特色的象征和代表。此时,色彩被张艺谋赋予了更多的文化象征意味。

2、色彩浓郁、大胆而夸张

色彩是张艺谋电影中的关键,对银幕造型的热衷、视觉冲击力的执着是其孜孜以求的创造理念。在色调方面,张艺谋极其喜用红色,即使用其他的颜色也是坚持浓烈、大胆而夸张的原则。

“色彩的表现力不在于颜色的绚烂,而在于恰当的选择和调配、和谐的介入剧情内容、实现更充分和更有力的表达。”②早在《黄土地》的摄影阐述中他就说到后来在他电影中一以贯之的视觉追求:“我要表现天之高远,地之深厚,„„设色取浓郁,不取清淡,„„构图取单纯,不取繁复„„”,于是,在《黄土地》中我们看到了:排除绿色,突出黄色,大块黄土地占据画面主面积的造型。《红高粱》中漫山遍野的高粱的红、汪洋恣肆的酒的红、热气喷发的血的红,这些大片大片的红,浓墨重彩地涂抹出张艺谋电影的色彩基调,浓郁之风由此而生。《英雄》中如油画般的重彩渲染,用红、白、蓝三色呈现三种故事的样貌,“真情在色彩中流动”。

3、冷暖色调的强烈对比

“色彩布局的关键就是如何处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用色彩来构图使它们联合产生一种明确清晰且富有特色的表现效果。”③创作者根据故事情节来定色调,强烈的冷暖色调的对比是渲染气氛、烘托环境的最佳方法。基本上在张艺谋的每一部影片中,都可以看到他用冷暖色调的对比给我们带来视觉上的刺激。

《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大红灯笼的红和灰色的高墙作出一种强烈的对比。冬日寒风凌厉地呼啸着,雪下得紧,只有那高高挂在院门前的灯笼发出丝丝微弱的灯光,但它仍然有着张扬的本性,让人感到一丝暖意,看到了一丝希望。在这里,暖色调与冷色调赫然地对立着,渲染出一种森严、幽闭、阴暗的氛围。在《我的父亲母亲》这部影片中,现实时空和过去时空分别采用了冷暖对比的色调,营造出不同的气氛。

4、光与色的巧妙搭配

阿恩海姆在《色彩与视知觉》中说“光是帮助我们知觉空间的最重要的标志物,是揭示生活的因素之一。”光影与色调是一个可感的充满欢乐与哀愁、温馨与幸福、阴险与狡诈、狂热与宁静的多义的无形的语言世界。银幕上的光与色是最易穿透人物的表层空间直达人物内心世界的造型因素,它将人物的心灵和灵魂像物品那样通过银幕展示给观众。

凡是看过《红高粱》的人,对其光影下大片大片的高粱地记忆犹新:成熟的高粱二三米高,雄浑一片,借着风势,像海浪般涌动,银幕上充满着飞扬流动的活力。导演用近景拍摄风中狂舞的高粱,并把阳光带进画面,灿烂的阳光在一棵棵高粱之间跳跃闪烁,把墨绿色的高粱染成一片金黄。高粱在各种光线、角度变化之中神采飞扬,逆光中半透明的晶莹的高粱在风中新鲜而舒展,传达出导演着意突出的活力与神韵,把高粱拍成人化的自然。色彩与光影的表现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影片创作的美术特性能够借助光与影的神奇力量创造神秘意境,因而大大地强化了视觉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内聚焦的叙事特征

内聚焦的叙述是以某一个人作为叙事视角,摒弃了零聚焦模式那种无所不知、无所不至的万能姿态,其基本特征是叙事范围的“限定性”。根据内聚焦的叙事方式,张艺谋电影的叙述可分为:第一人称的内聚焦和第三人称的内聚焦。

1、第一人称的内聚焦

第一人称内聚焦的“我”的叙事模式,在影片中明显地呈现为“讲故事人的身份”,能够使观众直观性地感受到叙事者同影片中人物的或近或远甚至原本就是画内人物的亲近关系。正因为如此,使得第一人称的内聚焦呈现为不同的叙事张力和美学风格。

(1) 画外“我”的内聚焦

《红高粱》采取的是这种模式,在这种叙事中“叙述人并不呈现在或偶尔出现于画面上,主要以第一人称的‘画外音’介入影片文本,因此,让·比埃尔·沙基埃称之为‘仅闻其声的第一人称影片’”。《红高粱》一开始,叙述者用追忆、平稳、沧桑的语调说道:“我跟你说说我爷爷奶奶这段事。”这种聚焦方式的设置,奠定了全片“神秘性”和“传奇性”的叙事格局和情感基调。这种叙事角度的设置使我们一方面能够感到“画外我者”叙事具有某些零聚焦叙事的特征,所呈现的原始情调如颠轿、野合、祭酒神等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另一方面,这种叙事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和个人化特征,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我”的情感价值取向。 (2)画内“我”的内聚焦

《千里走单骑》舍弃了那种“唯画面主义”的审美追求,用平实、朴素的镜像语言讲述了一个关于“父”与“子”的故事,叙事的聚焦方式采取画内“我”的视点,将“我”视点之外的人和事采用录像带和电话的方式串联起来,使一切叙事内容都置于我的视野之下。 影片中的“我”既是故事的叙述者同时也是故事事件的参与者。画内我者的叙述方式使叙事者具有一种独特的内部视觉,具有更强烈的主观叙述倾向。影片表述的只能是我眼中的世界和内心的感受。——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影片采取的叙事策略是截取“我”当下的生存境遇、困惑和行动。影片展示的只是在叙述人视野内的“果”,而相应的没有在叙述人视点之内的“因”则一笔略过:如高田父子之间的矛盾为什么竟达几十年而无从化解?李加民为什么会有个私生子、近在咫尺却无法见面?这些叙事文本中的“史前史”因超出了叙述者的聚焦范围,只是采取高田旁白和邱林转述的方式得以呈现——而把叙述的重点放在了高田远渡重洋来到丽江的所见所感所思所想;在结构上就显得紧凑,富于艺术张力。

(3)画外“我”和画内“我”的交叉

《我的父亲母亲》是张艺谋以散文化的叙事方式建构的一个“爱情童话”,分为两个叙事板块:作为叙事者的“我”呈现为画内和画外两种方式。“九十年代的故事”以“我”的视点为聚焦方式,主要描写的是死亡和奔丧,用黑白镜语来表现;“五十年代的故事”以回忆和想象为视点,通过画外“我”的视点来追述父亲母亲初恋的故事,主要表现的是青春和爱情,以彩色的镜语来呈现。这种叙述聚焦方式体现的是生命的两极:青春与死亡!葬礼是对生命终结时的最隆重的祭奠,爱情是对生命最灿烂时的升华!在这个叙述视点下,影片在讲述五十年代的故事时,删繁就简地遮蔽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矛盾和生存困顿,营造出一种伊甸园式的田园牧歌。

(4)多重声音的内聚焦

所谓多个‘我’或‘多重声’叙述,是指那种虽然以人物‘我’作为影片本文的叙述人。„„是由好几个‘我’者视角,共同承担着本文的叙事。”这种内聚焦方式,每一个叙述角度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艺术个性,彼此之间不能互相取代,《英雄》的叙事聚焦巧妙地运用了这种叙述方式。

《英雄》的多重内聚焦在建构故事结构的“核心事件”上,即秦王的“该刺”却不能“刺”。围绕这一核心事件在两个层面上展开:在情感层面上,秦王该刺,无名和飞雪都背负着家仇国恨,这决定着刺秦的合理性和正义性;在理智层面上,秦王不能刺,残剑悟出了天下和平的重要性,这决定着不刺的合法性和伟大性。

为达到刺秦的目的,必须骗取秦王的信任,棋馆之战、习字馆求字、屋顶挡箭、书馆论剑、秦营大战等都是在无名的内聚焦中呈现的;同时,无名又虚构了飞雪、残剑、长空的“三角恋”的故事。无名的谎言被秦王识破之后,影片转变为秦王的叙述,包含有两个层面:秦王与残剑的宫中之战,二是秦王想象的无名与残剑在湖面上的“意念之战”。前者以秦王的视角叙述了宫中之战中对残剑、飞雪的认识,“二者气概非凡,绝非你所说的心胸狭小之辈”,解释了“三年前秦王当死而没有死”的原因,也就是说在三年前残剑就认识到秦王对于“天下”的重要性,从而弥合了无名单个视野下叙述的缺陷。后者是秦王想象的无名、残剑祭奠飞雪的方式,而不是真实的“存在”——于是,无名转述了残剑的叙述,从残剑的内聚焦叙述了残剑、飞雪从相识、相知到相爱的过程,这种叙述角度的转换,缝合了无名和秦王叙述的裂隙,使观众明白二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从叙述的层面陈述了残剑何以放弃刺秦进而升华到天下、和平的大义。

总之,《英雄》的聚焦方式尽管采用了内聚焦的多种声的我者叙述,主要还是在无名和秦王之间进行。这种聚焦方式截取叙述主体要呈现的横断面,在一个事件链条上讲述在不同空间发生的事件,从而建构一个完整的文本。

2、第三人称的内聚焦

第三人称的内聚焦中,影片所呈现的事件都通过一个人的眼睛得以表现。《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和《大红灯笼高高挂》采用了这种聚焦方式。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通过一个从乡下到城里的孩子的眼睛,展示上海滩黑帮势力之间及内部的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以及舞女小金宝被作为玩物而遭受的欺凌和毁灭的过程。水生的眼睛构成了一个特殊的视角,“他只是乡下来的一个小孩,什么都不懂,他看到的所有事情对他来说都是稀奇古怪的、闻所未闻的,而他身边这些男人女人都是不正常的”。“通过孩子的眼睛展开故事”,这种叙述方式一方面可以造成一种“陌生化”的艺术效果,因为他什么都不懂,充满了好奇和新颖感,又因为他处在“这些男人女人”之外,使他能够从旁观者的视域观看一出人间“生活剧”;这种陌生化的聚焦方式使整个影片充满了悬念;影片构成了两个相对的叙述层面:一个是水生眼中混乱的世界,一个是水生心中茫然的世界,二者的对比和错位构成了影片的叙述张力。

《大红灯笼高高挂》是一部从色彩到造型、从风格到仪式都非常精致化的影片,通过颂莲的视点呈现得更加惊心动魄。从颂莲走入陈家大院成为四太太到最后失宠发疯,时间跨度上只有一年,却经历了一个从人到鬼、从鬼到疯子的过程。在颂莲的视角中,整个陈家大院是一个封闭森严的阴冷的铁屋子意象,而每一个太太包括丫头燕儿呈现在她眼中既是人又是鬼,表现的是“人与人与生俱来的那种敌意、仇视,那种有意无意的自相损害和相互摧残”。

张艺谋的叙事内聚焦的建构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是独一无二的,在艺术形式的探索和叙事模式的整合上,张艺谋同其他导演有了“分界岭”,也从而具有了史学的意义。

别具一格的叙事方式和叙事视角,加上浓墨重彩的色彩诠释,使张艺谋在众多导演中凸显了他自己的风格。他的影片无论是高潮的渲染或是形式的夸张都强烈而简单,浓墨重彩、酣畅淋漓,具有难以抗拒的视听冲击和情感冲击,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深层的文化底蕴,既具民族性,又有世界性,达到了其独特的主题表达和审美追求。 【注释】:

①伊顿·约翰内斯:《色彩艺术》,杜定宇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

②颜纯钧:《电影的读解》,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版

③彼得·沃德:《电影电视画面的语法》,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82页 【参考文献】

[1] 王志敏:《现代电影美学基础》,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版 [2] 张寅德:《叙述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3] 尹利强:《影视作品分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 [4] 周星:《中国电影艺术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 彭吉象:《中国经典电影作品欣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推荐第10篇:美学论文题目。

1、文艺学、美学

编号

论文题目 1-1 论马克思主义的悲剧观

1-2 马恩论文艺批评“历史观点”与“美学观点”的统一 1-3 马克思论希腊艺术 1-4 恩格斯论现实主义 1-5 恩格斯论文艺批评 1-6 论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 1-7 论文学的社会作用 1-8 论“文学是人学” 1-9 论文艺的娱乐作用 1-10 意境的美学特征 1-11 神韵说与境界说比较 1-12 意境与典型比较 1-13 典型人物的审美特征 1-14 象征形象的结构特征 1-15 心态结构与情节结构比较 1-16 意识流的基本特点及审美特征 1-17 论文学语言的多义性 1-18 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1-19 艺术象征的类型与特征

1-20 现实主义心理描写与意识流方法比较

1-21 论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以《红楼梦》为例) 1-22 文学语言、日常语言、科学语言之比较 1-23 论鲁迅的文学语言观

1-24 论文学作品结构的审美原则 1-25 通俗文学之我见

1-26 喜剧的艺术手法——莎士比亚喜剧欣赏

1-27 短篇小说的结尾艺术——以鲁迅、契诃夫、莫泊桑小说为例1-28 小说的悬念艺术

1-29 情节小说、性格小说与心态小说 1-30 试论寓言的艺术特点 1-31 试论童话的艺术特点 1-32 抒情诗的情感结构

1-33 创作构思中的理性与非理性因素 1-34 艺术灵感的特质 1-35 创作个性的基本特征

1-36 从一部作品看象征主义的艺术特点 1-37 文学欣赏的特点

1-38 简论文学批评的标准

1-39 科学思潮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 1-40 论文学与人性的关系 1-41 文学与宗教

1-42 试论“虚静”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1-43 文学与社会心理

1-44 论不同民族文学的横向交流 1-45 文学与自然地理 1-46 文学与道德更新

1-47 论小说现代化在二十世纪中国的推进 1-48 当代中国文艺传播的特点 1-49 文学欣赏中的“共鸣”问题 1-50 论艺术形象的基本特征 1-51 想象、虚构与典型化

1-52 现实主义文学心理描写的特点 1-53 论“悲喜交融”(以《儒林外史》、《阿Q正传》或《外套》为例)1-54 曹禺剧作女性形象论 1-55 曹禺创作思想研究

1-56 郭沫若早期文学观念研究 1-57 郭沫若历史剧创作论 1-58近年来的反腐小说评议 1-59 新旧武侠小说观念比较谈 1-60 网络文学刍议

1-61 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挑战 1-62 文学的生态学研究

1-63 关于女性主义批评的思考 1-64 性格的内在冲突与性格美 1-65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 1-66 试论“比兴”说的历史演变

1-67 《诗》可以“兴、观、群、怨”析 1-68 曹丕“文气”说述评

1-69 魏晋玄学对中国文学理论的影响 1-70 佛教语言观概述

1-71 “言志”说和“缘情”说异同辨 1-72 评中国诗学的开山纲领——诗言志 1-73 正变学说与中国古代诗学史理论 1-74 中国古代文学思想中的地域观念

1-75 直觉性语词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特色 1-76 从诗歌地位的界定看中国古人的精神需求 1-77 从诗史理论看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价值观 1-78 中国古代诗学中的情感论

1-79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文气说”述评 1-80 试论刘勰“文之枢纽”的整体性 1-81 《文心·原道》浅析

1-82 从《辨骚》论刘勰的“通变观” 1-83 就《辨骚》论刘勰对屈赋的评价 1-84 “通变”论析

1-85 试论“风骨”在创作中的融合 1-86 从《体性》、《定势》看《文心雕龙》风格论的内在因素 1-87 评《知音》“六观”说 1-88 论《神思》的主客观关系 1-89 论《物色》的主旨

1-90 从钟嵘的“三义”说和白居易的“六义”说看中国诗学的两大流派 1-91 浅论钟嵘“滋味说”与司空图“韵味说”的关系 1-92 论钟嵘的评诗标准

1-93 钟嵘对“永明体”批评得失论

1-94 从《戏为六绝句》说杜甫评诗的审美价值观 1-95 司空图的“韵味”说述评

1-96 严羽“兴趣说”与司空图“韵味说”的异同 1-97 评《二十四诗品》的意境说

1-98 司空图的“四外”和严羽的“四中”比较观 1-99 试评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 1-100 韩柳古文见解异同论 1-101 禅境与诗境

1-102 试论严羽“别才”、“别趣”说 1-103 试论严羽的“妙悟”说 1-104 严羽“气象”说述评 1-105 严羽反对江西诗派得失谈 1-106 曹丕与韩愈的“文气”说比较 1-107 欧阳修的文学思想 1-108 黄庭坚的文学思想

1-109 苏轼“自是一家”与李清照“别是一家”词学观之比较 1-110 评李清照的《论词》 1-111 李清照诗词观比较研究 1-112 从《词源》看张炎的词学观

1-113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中的文学思想 1-114 公安派性灵说的文学趣味 1-115 王夫之诗学思想述评

1-116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的诗学批评观 1-117 黄宗羲的诗学观 1-118 论叶燮的《原诗》

1-119 王士祯“神韵说”得失谈 1-120 沈德潜的诗学批评观 1-121 袁枚性灵说的文学趣味

1-122 明清诗学中的“诗史说”略评 1-123 明清诗学中的“格调说”述评 1-124 《石洲诗话》的诗学批评观

1-125 从《古文辞类纂》看姚鼐的古文观

1-126 清代浙常两派词学见解异同辨 1-127 试论周济的宋四家门径论

1-128 比兴学说与古代词学理论的建构 1-129 传统词学理论中的老庄思想 1-130 略论中国词学中的“忏情”意识 1-131 陈廷焯“沉郁”词说与儒家诗学 1-132 王国维的纯文学观 1-133 《人间词话》综论 1-134 王国维“境界”说

1-135 王国维“境界说”与况周颐“词境说”异同辨 1-136 梁启超文学思想得失谈

1-137 梁启超艺术精神的近代化内涵

1-138 从《谈艺录》看钱钟书的清代诗学研究 1-139 论叶嘉莹的词学批评特色

1-140 试论中国古代的闲适思想与当前的休闲文学 1-141 亚里士多德《诗学》研究 1-142 柏拉图文艺思想研究 1-143 布瓦洛《诗的艺术》 1-144 狄德罗文艺思想评述 1-145 谈莱辛的《拉奥孔》

1-146 诗与画的界限——从《拉奥孔》谈起 1-147 歌德文艺思想述评——读《歌德谈话录》 1-148 黑格尔的悲剧论 1-149 黑格尔的文学人物论 1-150 斯达尔夫人文艺思想述评 1-151 雨果文艺思想述评 1-152 华兹华斯的诗学理论 1-153 巴尔扎克文艺思想述评 1-154 别林斯基文艺思想述评 1-155 丹纳的《艺术哲学》

1-156 “新批评”的批评原理——读韦勒克的《文学理论》1-157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批评

1-158 文艺的心理分析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1-159 审美与人生 1-160 论壮美与崇高 1-161 论真、善、美

1-162 审美教育与人格建构 1-163 审美活动的社会历史性质 1-164 艺术美的特征

1-165 优美与崇高的比较分析 1-166 略说崇高感 1-167 略谈悲剧感 1-168 论荒诞与美

1-169 美感是一种自由感受

1-170 美感的直觉性和社会性

1-171 审美判断标准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1-172 审美欣赏中的再创造 1-173 审美与想象 1-174 人格美之我见 1-175 论山水美 1-176 论形式美 1-177 论风格美 1-178 论审美想象 1-179 论审美移情 1-180 论审美态度

1-181 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1-182 审美理想与艺术时空 1-183 论科技美学

1-184 略谈自然美的特征 1-185 小说与诗歌的审美差异 1-186 短篇小说的审美特征 1-187 中篇小说的审美特征 1-188 长篇小说的审美特征 1-189 喜剧小品的审美特征 1-190 谈新时期小说的审美流向 1-191 悲剧的审美类型

1-192 简说艺术美和现实丑的关系 1-193 比较文学的理论与方法 1-194 接受美学的理论与方法 1-195 结构主义批评的理论与方法 1-196 天人合一思想的美学意义

1-197 中国古代美学中审美趣味的研究 1-198 论中国自然美意识的历史发展 1-199 “比德”与“畅神”审美观之比较 1-200 《周易》美学思想浅析 1-201 儒家的美育思想 1-202 道家的美育思想 1-203 庄子美学思想浅析

1-204 庄子心斋、坐忘的美学思想

1-205 论道家之“虚静”与宋儒之“主静” 1-206 “错彩镂金”与“芙蓉出水”之比较 1-207 论禅境的审美特征及其人文精神 1-208 试析词家对词人心性的德性解读 1-209 词品观念与词体的道德美学 1-210 境界观念的词学走向及其意义 1-211 音乐艺术与词体审美个性的关系 1-212 《古诗十九首》接受史研究 1-213 唐诗名篇接受史研究

1-214 古文名篇接受史研究 1-215 古典名剧接受史研究 1-216 古典小说接受史研究

1-217 试论李贽童心说的审美个性 1-218 试论龚自珍的心力美学思想

1-219 从《野草》看鲁迅的生命悲剧意识 1-220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

1-221 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读《文艺心理学》) 1-222 朱光潜的诗学理论(读《诗论》) 1-223 宗白华的艺境理论(读《美学散步》) 1-224 蔡仪的美学思想(读《新美学》) 1-225 李泽厚的美学思想(读《美学四讲》) 1-226 丰子恺的美学思想(读《丰子恺论艺术》) 1-227 席勒美育思想述评 1-228 卢卡奇美学文艺学述评 1-229 普列汉诺夫美学思想述评 1-230 霍克海默的批判理论 1-231 阿多诺的“否定的美学” 1-232 马尔库塞的新感性研究

1-233 论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思想 1-234 先秦儒道思想互补研究 1-235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236 “天人合一”思想的当代启示 1-237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 1-238 《庄子》寓言故事中的艺术精神 1-239 论中国古典诗歌的宗教功能 1-240 茶道浅析

1-241 试析词家对艳词体性的文化诠释 1-242 当前大众文化现象研究

1-243 当代大学校园人文精神的现象分析 1-244 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批评研究 1-245 论艺术创作中的“技”与“道” 1-246 中国山水画的生命意识 1-247 中国园林艺术的文化内涵 1-248 中国诗画艺术的共通性 1-249 园林建筑美刍议 1-250 试论中国的书法艺术

1-251 兴发感动与中国古代的艺术精神 1-252 试论中国古代艺术的浑化理论 1-253 享乐心理与唐宋词艺术的娱乐性 1-254 士心复苏与唐宋词艺术的典雅化 1-255 刘熙载“厚而清”艺术思想评价 1-256 中国盆景艺术的生命精神 1-257 电影的艺术欣赏

1-258 1-259 1-260 1-261 1-262 1-263 1-264 1-265 相声的艺术技巧

从《雷雨》看戏剧的结构原则 戏剧的结构形态 悲剧的艺术特征 喜剧的艺术特征

电视连续剧的艺术欣赏 读托尔斯泰的《艺术论》 本雅明的机械复制艺术论

第11篇:美学论文 美学学习心得

美学学习心得

——“风景”这边独好

姓名

班级

学号

提要:大千世界,美无处不在。“人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史的学术认知的巨大贡献。所以就有了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纵观我们所处的世界,我们的生活,因美的存在而使它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生趣盎然。古人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的旷世之美,如今“美乡的醉梦者”又是我们的追求。或用美学散步,谈论科学研究中美学神韵,审美距离与移情的微妙。 关键词: 美

美学

艺术

人生

美,汉语拼音是“mei”,英文是“beauty”,然而世界上它的表现形式数不胜数,千奇百怪。从而历史上又诞生了一门“美学”学科。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学问。而这又是大多数人对之的理解。有幸的是我在大二这学期接触了美学的课程,让我对美学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并让我能够在这个未知的国度里尽情遨游。

在现实中,美可以分为3种,即社会美、艺术美、自然美。人的美就是社会美,艺术作品的美就是艺术美,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的美就是自然美。犹如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从而现实中的美又成为了从致用、比德到畅神,或许“美不自美,因人而彰”。人类社会发展初期,中国和欧洲对美的致用已形成。因为致用是人类从实用的、功利的观点看待自然的一种审美观。狩猎时代的原始人洞穴壁画和岩刻都能体现这一点。比德是以自然景物的某些特征来比附、象征人的道德情操的自然审美观。春秋战国(儒家)已形成,同时它意味着人对自然景物的欣赏,已经同功利相脱离。孔子曾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是屈原的旷达。《橘颂》是著名的比德文章,也是中国文人写的第一首咏物诗。魏晋南北朝时期,畅神是盛行时期。专注于对审美对象本身的欣赏,不要求用自然景物来比附道德情操,而是让自然景物来触动空明的心境,较“比德”更进一步。也许正是这样,造就了古人的清淡佛老,纵情山水,归隐山林。支遁真是这样一位典型的僧人。艺术的美或许就如《兰亭集序》、《画山水序》和《洛神赋》等等。空覃写春,古镜照神,清露晨流,新桐初引。不过我想这所有的美人是主导要素,因人而彰。自然中“澄怀”和“味象”又如何做到呢?自然美是人与自然的契合。或许陶渊明、谢灵运的是可以告诉我们,拥有纯正的心感悟大自然的美。人的觉醒和文的自觉是任务品藻的背景。“子温而历,危而不猛,恭而安”“尧眉八采,舜目重瞳,禹耳三漏”论证了这一点。从政治学的人物品藻到美学的人物品藻就如《人物志》到《世说新语》。《容止》中描述了很多对人物的品藻。外貌和内心的评价让我们想起了《亚里士多德全集》中的《体相学》。它包含着对人体美的欣赏,并且将秩序、匀称、确定性作为美的性质。从猿到人历经几个世纪到当代社会是人体美和人体美学的认识和发展。从感觉到知觉再到表象,想象到联想,通感到理解再到情感,这些最终都指向“美感”。许是同杜甫“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变换为苍狗”那般。

宗白华先生认为“美学研究不能脱离艺术,不能脱离艺术的创造,不能脱离‘看’和‘听’”。朱光潜先生也曾说“不通一艺莫谈艺,实践实感是真凭”。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哲学稿》中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美乡的醉梦者说他们看来是无可厚非的了。20C60年代德国的尧斯和伊瑟尔认为艺术活动中的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和艺术欣赏,最为显著的是艺术欣赏。艺术欣赏又存在着客观性和主观性,而艺术欣赏中的胜境就是“美乡的醉梦者”。艺术是具有多功能性的,例如中国的四大名著,莎士比亚的著作,卢梭等等。它的研究和发展概况大致分为3个阶段,50年代以前的多元阐释到50~70年代的模式化、固定化再到80年代在新的理论层次上的系统阐释。艺术功能又分为补偿功能、净化功能、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在20C最强调艺术补偿功能的是费罗伊德。而早期莎士比亚戏剧中的莪菲莉亚就是一种艺术补偿。净化是精神上产生的一种快感与美感。西方明确把道德教育效果当作艺术评价标准的第一人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指出:人的本性谋求的不仅是能够胜任的劳作,而且是能够安然享有闲暇。

有人说人生如戏,有人说人生如梦,可我想说人生非戏非梦,人生是艺术。这是一种风景,似是张道洽《岭梅》的“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风景这边独好。从工具本体到情感本体,以及宇宙、社会和器皿中的生命意蕴,告诉我们本色的活着。朱自清先生在《匆匆》里面就曾写到过。朱光潜先生在《文艺心理学》中提到了关于近代美学的侧重点问题。布洛是第一个提出距离说的。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又提出来移情说。记得朱光潜先生说他的美学观点是儒家影响的。而儒道结合的精神就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蔡仪、李泽厚和朱光潜又是美学三派的代表人物。然而我们知道科学研究中的美学神韵又是别有洞天。科学美和技术美又升华为科学美学和技术美学。科学和美是交融的、互动的、互补的,好比爱因斯坦对科学和美的追求。技术美学又比文艺美学、哲学美学重要,它可以有条件的称为艺术设计理论。或许就如同蔡元培先生告诉我们的,德育,体育,美育的重要,他对美育的推广和实施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正因如此,有人把他称为“中国美育之父”。

美学是一门意义深远的学问,或许我们应该时刻带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正确态度去探索美学的奥秘。美学它不仅仅是“美”,更是一种能够让我们自我发觉,自我提高的学问。所以关于美学,我想这边风景独好。

注释:

1.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论语》·中华出局出版社 2.战国末期(楚国人)·屈原《离骚》·世豪博文出版社

3.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人民出版社 4.中国·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第12篇:《护理美学》论文

序号(学号): 学号(字体Arial,字号:四号字)

1

贵州工程职业学院

课程论文

护理美学论文

课程名称 护理美学 姓

名 杨娅芳 系

别 生命科学系

业 护理 班

级 护理GZ1501 指导教师 张璐

论文评分

2016年4月20日

摘 要 „„„„„„„„„„„„„„„„„„„„„„„„„„„„3

一、护理美学的概念„„„„„„„„„„„„„„„„„„„„„„„3

二、学习护理美学的重要性 „„„„„„„„„„„„„„„„„3

三、护理美学包含的内容 „„„„„„„„„„„„„„„„„4

(一)护理职业道德美 „„„„„„„„„„„„„„„„„„„4

(二)护理形象美 „„„„„„„„„„„„„„„„„„„„„„4 (1)护士职业的外在美„„„„„„„„„„„„„„„„„„„„„„4 (2)护理职业的内在美 „„„„„„„„„„„„„„„„„„„„„4

(三)护理礼仪美 „„„„„„„„„„„„„„„„„„„„„„5 1.礼仪美„„„„„„„„„„„„„„„„„„„„„„„„„„5 2.语言美„„„„„„„„„„„„„„„„„„„„„„„„„„5

(四)护理职业中的环境美 „„„„„„„„„„„„„„„„„„„„6

结 论„„„„„„„„„„„„„„„„„„„„„„„„„„„„„6

参考文献„„„„„„„„„„„„„„„„„„„„„„„„„„„„6

2 【摘要】

护理美学是美学与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是运用护理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在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一系列护理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审美现象以及审美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在护理教育中加强护理美学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在人际交往中,礼仪不仅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和魅力,还体现出一个人对社会的认知水准、个人学识、修养和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医疗护理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护理美学中的礼仪美,对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营造完美的医疗环境,维护医院的整体形象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礼仪、规范、教育、护理美学、礼仪美、发展需要。

一、护理美学的概念

美学是一门研究美与审美及其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且以哲学提供指导理论和方法。可以说美是客观的,但是美感却是主观的,美有一定的规律性和相似性和可造性,所以美学就是研究这些的学科。所以我们学习美学也是探讨研究如何发现美并创造美的一个过程。护理美学附属于美学的一门学科,是护理学和美学相互渗透的结果,是美学在护理实践中的体现,是一门交叉性的应用学科。护理人员运用美的规律来创造护理美,不只是美的外表、美的环境、美的操作和美的护理器材,更重要的是美的职业形象。

二、学习护理美学的重要性

护理与美学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一名护士仅有熟练的操作技巧是不够的,而仅有美学知识也是不够的、两者却以不可。美学的知识与专业的的操作相结合,才能给患者一种高素质的服务。美学教会了我们如何与患者沟通;如何让正确的在技能操作中以最精神的面貌去面对患者;如何微笑的对待患者。工作。作为一名“白衣天使”。我们从事着救死扶伤这项神圣的工作。要求我们与患者交往时必须真诚相见,团结合作;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廉洁奉公,坚持原则以及宽容谦让等。尤其是护理工作者,因其工作性质和需要,在医院所占人数最多、分布面最广,因此与各方面人员联系广泛,与患者接触的机会,时间也最多。在护理工作中、要到优质高效,必须要有一个良好、融洽的人际关系。但要做到这些,又必须有一个美的精神境界;美的言语行为、美的仪表美的环境气氛。所以学习和掌握了护理美学,有助于改善与协调护患、护医以及其它相关的人际交往关系,能够更好地发挥护理的能动作用和更有效地完成护理任务。

护理人员学习护理美学,将其应用于护理过程中,无疑可以把护理是工作做得更具有深度、给患者更为有效的治疗、更为完善,使护理事业在高层次上得到更好地开拓。所以护理美学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护理美学是将护理专业的学生培养成21世纪的“白衣天使”的重要课程之一,将护理美学学习好是终身受益的。

三、护理美学包含的内容

(一)护理职业道德美

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生命十分的宝贵,我们护理工作是和人打交道的工作,是与生命健康相关联的工作,就像南丁格尔,未来促进健康,奉献着毕生精力

3 ,就像白求恩大夫,勇赴前线,不畏艰险。所以要求我们有高尚的品质和美好的心灵,就是很高的职业道德素质,这是评价护理人员的行为是非、善恶的标准。 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的要求:

1、热爱护理专业

2、严守护理制度

3、爱护护理对象

4、钻研护理业务

5、开展心理护理

6、讲究护理艺术

特质包含:可靠性、同情心、可信赖、尊重病人、诚实热枕、谦恭有礼

(二)护理形象美

我觉得人总是不可能十全十美的,总会存在那么一些些缺陷使得我们感到自卑,或是不自信。我粗略地翻了一下我们的护理美学的这个章节,对于标准的美的定义,有许许多多的标准,即对于外在形象,比身体的比例,脸部五官当然比例等等。其实现实中很少能可以达到那些标准的,我们的父母天生赋予我们的体型是先天的条件,我们很难去改变,那么何不抛开那些繁琐的程序。既然我们无法改变我们的外在形象,但是我们可以通护士上岗时应对自己的容貌加以修饰,要求淡妆上岗,这不仅仅是对病人的尊重,也是有利于护患之间的良好交往。护士的职业淡妆源于生活淡妆;护士的服饰应以整洁、庄重、大方、适体、衣裙长短适度、方便工作为原则,并与工作环境协调一致;护士举止行为应该是能够给予病患安全感的。

(1).护士职业的外在美

护士的形象美是护士素养的体现。一个合格的护士,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熟练的技术操作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还要有良好的护士形象。形象美是护士素养的体现。形象美包括形体美、表情美、操作美,礼仪美,语言美。

1.形体美

护士的制服与帽子,代表了护理专业的特征,体现了护士特有的精神风貌,象征着护士的自信,凝聚着护士的骄傲和希望。因此,护士的妆饰要适度,头发前不遮眉,后不过领,淡妆上岗,不佩戴首饰及粗大的耳环、项链,与护士角色相适应,自然、大方、健康、高雅,使患者感到亲切、和蔼、可信,切忌花枝招展奇装异服,使人感到庸俗和浅薄。护士应以庄重典雅为美,站立稳重,步态轻盈,仪表大方。面带微笑,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给患者以亲切感。

2.表情美 护士与于病人交谈时,要时刻注意自己的情绪与表情,即使在没有休息的情况下,也要精神饱满,面带微笑,进入工作状态。如果一脸倦容,或绷着脸,很容易引起误解,也会损害护士形象。所以,护士温和的表情会给病人带来愉快的心情,使病人愿意与你交朋友。

3.操作美

护理技术操作的娴熟美:在护理操作中审美要求是:在护理操作中的一举一动都要体现稳重、准确、轻柔和敏捷;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抢救患者时忙而不乱,有条不紊地执行各种医嘱来体现技术娴熟美与业务精确美。如注射法、导尿法、输液输血法等种种无菌技术操作,决容不得半点含糊,因为它直接影响着医疗质量。如给患者进行静脉穿刺时,能一针见血,做肌内注射时做到两快一慢,即进针、拔针快,推药液慢,使患者能真正体会到无痛注射的美感。

(2)护理职业的内在美

1.思想美 热爱护理事业,不怕脏,不怕累,不怕苦,树立正确的医德功利观念,对患者一视同仁、真诚相待,及时了解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的需求,为患者排忧解难。当个人利益与患者以及集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个人利益应该服从患者及集体利益。体现护士的高尚医德和仁爱之心,树立完美的白衣天使形象。

2.自信美

不同疾病、不同心理素质的患者,都承受疾病带来的一系列的压力,自信心下降,感情脆弱,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因此要求护士不仅要具有娴熟的操作技能和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必4 须具备战胜困难的自信心,护士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患者的病情,一个自信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不仅给患者增添了战胜疾病的信心,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也提高了自己的影响力。

3.心灵美

语言美、行为美、仪表美,均来源于心灵美。南丁格尔曾经说过:“护士是没有翅膀的天使,是真、善、美的化身”。这里的美主要是指心灵美,心灵美是人的内心世界的美,在整个护理过程中起决定作用。心灵美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前提,只有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崇高的道德情操,才能忠实于护理事业,把毕生的精力贡献给每一位需要帮助的患者。不论患者的出身、职业、地位、性别、外貌如何,都应一视同仁地给予同情和帮助,使他们在痛苦中得到安慰,在失望中得到鼓励。

(三)护理礼仪美 (1)礼仪美

礼仪是是什么?我记得张老师在讲这个话题的时候讲过这样的一句话,她说:“礼仪是外表的一部分,而内在的素质也是要具备的„.” 它所以它的内涵包括很多,不仅仅是那些原来我们看到的门口站着的礼仪小姐,站的笔直就可以叫做学会了礼仪。书上说;礼仪是一种行为规范,同时礼仪也属于美的一种范畴,礼仪分为在日常生活中的利益、生产和社会中的礼仪以及外交的礼仪。

我们中国从古至今,被誉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所以我们要认真学好礼仪。对于我们这个专业来说,护士仪表和风度是护士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是自我感情的表露,也是与病人传递交流信息的方式,是人类交往中的第一语言,优美的体态语言,是职业美与艺术美的完美结合和高度统一。良好的护理礼仪可以无声地营造着完美的医疗环境,提高护理服务质量,而良好的护理礼仪不但能使护理人员在护理实践中充满自信心、自尊心、责任心,而且其优美的仪表、端正的态度、亲切的语言、优雅的举止,可以创造一个友善、亲切、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能使患者在心理上得以平衡和稳定,同时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将起到非医药所能及的效果。学习了礼仪,不仅仅有利于改善护患之间的关系,提高护理质量,而且很好的维护了医院的整体形象。我们应该学会在交往中秉着尊重、自律、适度、真诚和宽容的原则,认真学好我们在交际中的礼仪。因为它是善的行为和美的表现的和谐护士仪表和风度是护士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是自我感情的表露,也是与病人传递交流信息的方式,是人类交往中的第一语言,优美的体态语言,是职业美与艺术美的完美结合和高度统一。良好的护理礼仪可以无声地营造着完美的医疗环境,提高护理服务质量,而良好的护理礼仪不但能使护理人员在护理实践中充满自信心、自尊心、责任心,而且其优美的仪表、端正的态度、亲切的语言、优雅的举止,可以创造一个友善、亲切、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能使患者在心理上得以平衡和稳定,同时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将起到非医药所能及的效果。通过学习护理礼仪美护士应该做到以下两点举止端庄 护士已从单纯的疾病护理转向对病人的身心整体护理,护士举止端庄可获得病人的信任和尊重,态度热情使病人产生亲切感和温暖感,在操作中应做到动作轻巧,节奏明快,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严格规范自己的各项正规操作行为,使病人产生信赖感。运用微笑这种无声的语言微笑是人际交往的金钥匙,作为白衣天使的微笑是美的象征,是爱心的体现,给患者以生的希望,它能改善同事间、护患间的关系。当身患重病满怀信心来到病房求医时,不仅得到医护人员的热情接待、精心治疗和护理,并且从我们微笑中得到信任,看到真诚。中华民族素以“文明古国”、“以礼治邦”著称于世。随着世道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医疗护理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学习礼仪知识,不仅能体现护理礼仪美,更正要的是可以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维护医院的整体形象。

(2)语言美

语言美是护患沟通的重要手段。语言美是护患进行有效沟通的重要手段,在实际工作中,护士必须高度重视语言的学习与提高,提高个人修养。善于使用语言进行交流,帮助病人恢复健康。护士不但要有熟练的操作技术,而且应具备广博的学识,要熟悉了解自己所接触的每一类患者,给予最恰当的语言交流。这就要求护士一定要注意语言的

艺术修养,提高自己的交流技巧,使患者的心理在最佳状态中接受治理与护理。一位名医说过:“世5 界上有两件东西能治病,一是药物,二是语言。”在整体护理工作中,护士要经常与病人进行思想交流,语言美尤为重要。语言美最主要体现在护士语言的“柔”、“勤”、“亲”三个字上。这是语言修养的根本问题。同时还要使用文明用语。 “柔”即语言要柔和。面对病人一声柔和的问候,一语柔和的答应,一句平和的探询,刹那间让病人体会到人际关系的平等。俗话说:“说话听声,锣鼓听音”。柔和的语言使病人觉得温暖、亲切、舒坦放心并从中得到安慰与鼓励。

“勤”即勤问、亲回答、亲谈心。勤问才能了解病情,问是一种责任,一片关切情。面对病人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答,不要一问三不知,或者说“不知道,去问医生吧”。对于患者提出的问题,如果在你的知识范围内解答不了,可以问医生明白后再给病人以满意答复。同时经常与病人谈心,既能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又能拉近与病人之间的距离,密切了护患之间的关系。 “亲”即亲切。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一句亲切的问候,一声亲切的招呼,一句亲善的语言能产生良好的心理安慰效应。要用礼貌用语。如病人入院时可以说:“您好!请坐,我来给您做检查。”让病人体会到被尊重的感觉。静脉穿刺失败时,可以说:“实在对不起,让您增加痛苦了!”这样可以得到病人的宽容与理解。如果这样说:“您的血管也太不好了!”会引起病人的反感,认为你的技术水平不行。病人出院时,要详细讲解出院指导,并热情相送,让病人满意而归。所以,语言柔和,勤回答、亲切诚挚,“请”字当头,“您”子常用,是护士素质和语言素养的必须。比如通过对艺术的欣赏比如绘画,书法,音乐,文学,舞蹈等,也可以通过对自然美的欣赏以及熏陶下,成为一个懂得欣赏美,更懂得创造美的人。

(四)护理职业中的环境美

色彩美

瑞典的颜色学家卡尔-里贝格说:“我们的大脑接受颜色,我们周围的颜色能影响我们的感觉、心情,甚至能治疗一些疾病。

结 论

通过学习护理美学,我进一步加深了对美学思想内涵的研究,塑造自己美的思想灵魂,转变和提高自己的审美精神素质。我对“护士”这个职业的内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历练的更加稳健成熟了。在工作中,产房工作节奏快,抢救病人多、精神高度集中,助产过程中既是高强度体力劳动,又是高精力的脑力劳动。产程是需要耐心去守的,观察宫缩、宫口扩张、先露下降、胎心变化。对不够配合的产妇进行耐心的说服和解释。产房的工作需要极大的爱心,分娩的过程是一个女人一生中最刻骨铭心的时刻,在这时给予贴心关怀是产妇顺利分娩的信心和动力。哪怕是一口水,一口饭,一双支持的手。

参考文献: 王艳.护理专业临床教学角色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5): 42 具惠珍.带教时如何提高护生在患者心中的威信(J).实用护理杂志,1998,14(12):655

王志红,周兰妹主编.危重症护理学[M].第二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5

陈庭秀.多媒体CAI课件在基护教学中应用价值[J].护理研究2003.17(10B):1226-1227 莫丹妮.关于提高医师队伍素质的几点思考[J].中外健康文摘2007,4(1):72-74

6

第13篇:美学概论论文

2013-2014学年学术论文

美学概论论文

姓名:安永博

学号:13031800006 专业:视觉传达设计 指导老师:牟爰西

论现代时尚与美学

——现代时尚与艺术在全球环境下的共存理念

安永博

云南工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专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学号:13031800006

摘要:时尚在当今世界代表的是最前沿,从外观美学上来说,其代表着最具争议性的一群人和物,西方市民化发展到顶峰的产物。与当代艺术相比,时尚的产生似乎更为容易被市民接受,然而对于时尚的研究与美学却是截然相反的,时尚在人们眼中一直属于肤浅流俗,时尚学似乎与美学一直在挂钩,却又不属于学者们眼中最具科学性和代表性的课题,时尚一直被学者们流放在主流文化研究的边缘。时尚与美学一直是我们所关注的问题,时尚特有的包容性让它在全球经济化的今天几乎无孔不入,从现今的文化趋势来看美学从根本上影响着时尚的走向的同时,时尚也在悄然刺激着着现代美学拥有更加直观的表现力。

关键词:时尚文化;同性恋亚文化;美学;包容性,

引言:

时尚在其发展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文化领域,并让这种独特的具有魅力的文化活跃在繁华的世界里。随着文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时尚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现象在当今社会中的影响日益加大,世界性的时尚潮流一波接一波的不断涌现,时尚的气息与文化几乎充斥着每个领域。

1 解读时尚,宏观美学:

1.1时尚的基本含义:

从字面上来看,时,即是时间;尚,是崇尚,那么我们理解为在一定时间内所崇尚追求的某种东西,时尚是一种极具潮流性的文化现象,在一定的时间限制下,时尚不得不站在流行的最前沿,现代社会的高压力下,时尚像一股清泉,又像浓郁优雅的咖啡一般渗透进社会每一个阶层,时尚是什么,按照英国作家韦尔斯(Herbert GeorgeWells)的论断,时尚是狂野的海洋上泛起的泡沫,是庸俗的繁荣。在诸多的正统学派的研究中都可以发现时尚从来都是凡俗间充满浮华的代表,就像英国作家赫利特(Williarn Hazlitt)所认为的时尚不过是放荡和空虚。但人们对现代时尚的理解并不是千篇1律的反面经典。[1]那么时尚是什么呢,时尚也是文化,在著名服装史学家莱佛(James Laver)的眼中,时尚和服装是思想的体现,在多个世界级艺术博物馆任职的布兰德(Susan Ferleger Brades)认为艺术与时尚交替进行,共同追求新视觉的新发现。 1.2时尚文化的审美

无论学派的学者们怎样认为,英文为Fashion的时尚一词几乎风靡全世界,现代时尚对于时尚的解读庞大而繁杂,让人无从下手,从而形成了模糊的观念,时尚家居,时尚服饰,时尚建筑,时尚领域几乎无所不包,却又并未精准的定位,美国人类学家特德(Ted Polhernus)和南美洲的林恩(Lynn Procter)认为,在当代西方社会,时尚一词的意义已经等同于“装饰”“服饰”和“风格”,而“装饰”这个解释的加入更使得时尚的定义变的广阔且复杂。[2]于是我们会在其中发现流行这个词汇的大量出现,流行出现在不同领域却不等于时尚。日本著名服饰史学家,专栏作家中野香织认为,流行说穿了,不过是在历史中找到源头,在复古中寻找灵感,在混搭中找风格罢了,一点创意,再加一点创意就是属于自己的时尚。他推崇的是”Satisfashion”,意思是“绝不满足于现状的流行时尚“[3],走在最前沿的社会风气,文化的外在表现。社会学家们眼中简单而又狭小的时尚,在专业领域的人看来却是贯穿于整个人类生活的多元领域,尤其在现代社会,我们不难见到纯艺术和实用艺术领域中时尚的身影。 1.3美学简述

然而相对于时尚来说,美学这门在西方国家具有悠久历史的学科从引进中国到今天只过了一个世纪。

每个人都有审美的能力,每个人都是美的代言,什么是美,在两千年前雅典贵族统治的古希腊城邦时代,这一话题就活跃在哲学世界。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为代表的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就是在当时人们对本质属性,及美的争议下诞生的,但这种诞生却是在传统哲学与美学的相互排斥中得到发展,柏拉图的《理想国》一书,极端的表示了文艺

与传统哲学相悖的同时也矛盾的表达出美与艺术是理式世界最高的法则。美学发展到当代依然争议不断,各种尖锐的问题将美学一波一波的推向批评家的笔尖。 1.4美学强大的包容性

2006年悉尼双年展以策展人查尔斯·梅诺威瑟(Charles Merewether)的《接触的地带》(Zones of Contact)为主题,对准当今世界的焦点:地域冲突和宗教矛盾,从地域性、种族和性别问题入手,试图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以及人与城市、土地、家园,日常生活空间的接触等问题,在美学上勾画出一个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乌托邦。“接触地带”的理论代表着新美学的成就,无论地区和民族的文化知识在教育分配上如何平均,由于权力的不平等,知识的传播依然是不平等的,法国理论家波瑞奥(Nicholas Bourriaud)认为艺术活动应该与周围世界产生关系,而不仅仅是在现它,艺术作品的功能性应该反映真实存在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美学” 与“接触地带”理论的相互映证,都强调当代艺术的相互作用、即兴创作、开放性和异质混合的重要意义。[4]这场美学盛宴穿插在人种、道德、政治,宗教,人权,文化,艺术,尖锐矛盾,文明传播,群体力量里面。艺术没有边界,这就是美学,艺术将一切矛盾体融合嫁接,促进人类文明繁荣,将一切极端变为融洽,将一切不可能变为可能,不同的艺术家感受不同的世界,创造不同的艺术品,审视属于自己的来自于文明世界的美,还有文明给予自身的美,时尚元素就是在这个异常活跃而纷繁的美的世界展露自己的身子,就像美学一样,时尚挑战自我,更是在挑战那些需要不断革新而却淹没在洪流中的现实,发现逝去和未来即将产生的美,宏观美学,将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融合,推出陈新,不断完善自身的同时也在影响着现代社会。

2、加强合作,相互影响:

不论时尚与美学在各自领域中具有怎样的影响力,但他们依然是不可分割的,具有共生性。

2.1艺术与时尚共存的新理念

弗龙格在他的著作《穿着的艺术—服装心理揭秘》中指出“时髦的矛盾之处就在于一方面每个人都想与其他人相似,同时每个人又刻意追求不同于别人。”还有人说“不是我跟不上潮流,而是它变幻的太快了”。时尚可以高高在上,为之敬仰的文化理念,亦可以是融入百姓,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或是经过设计者呕心沥血,为之疯狂的艺术瑰宝。伴随着展览、插画设计、时装电影等表现手法的融会贯通,文化艺术与时尚时装的界限日益模糊。将时尚带入传统美学的圣殿,昔日传统美学所塑造出来的东西,开始被时尚所融汇,于是时尚成了大赢家,也成了会展造钱机。世界各地任何时刻至少十几个博物馆提供给主流时尚展示的舞台,而那些昔日只展示艺术作品的画廊,美术馆都开始接纳时尚这一

带给他们巨大审美价值和经济效益的新理念。于是时尚无所不在,这一全球性的现象包括Alexander McQueen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上演的“Savage Beauty(野性美)”秀演,且由于大受欢迎延长展览期。在当代博物馆馆长Philippe de Montebello和Vreeland的管理下,1983年对Yves Saint Laurent进行了研究,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为还活着的设计师早博物馆举办的时装秀。[5]时装,时尚展览将传统的博物馆,画廊世界推向另外一座高峰,时尚艺术性在经济和商业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得当代美学从传统的理念中开辟出属于时尚的一片新领域。 2.2时尚的艺术化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最高雅的东西是什么,所有人都会毫不犹豫的说艺术,多少人为那些艺术作品痴迷,为了一件艺术品情愿倾家荡产。于是时尚开始被赋予了艺术性,时尚不再是单调的奢侈,不再单调的为商业服务,它在当代艺术领域开始所向披靡,时尚与当代艺术成为亲密无间的邻居,时尚美学被人们用新的目光去审视。 2.3时尚对当代艺术家的影响与反省

传统美学即代表了过去艺术家的思想高度,在时尚开始已开放的姿态迎接整个市场的冲击的时候,艺术家本身也开始收到这股浪潮的影响,他们不再像过去一样在自己工作室里专注于创作,他们也越来越关注时尚。艺术本身是无价的 ,但艺术作品却必须被赋予价值,当代艺术家们更在乎自己的作品能获得怎样的评价,是不是能被更多人收藏,画家曾梵志更常选择出现在时尚杂志封面而不是艺术杂志,然而,在这种浪潮下,我们不得不提起艺术的本质,艺术最有魅力的地方,就是它能够超越时间,而时尚的本质,则是一场又一场的轮回,时尚艺术在他们出现的那一刻就注定不可分割,但是它们的本质是否相悖呢。当代艺术家应该反思自己在漫长道路中应该吸取和借鉴的经验知识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不是一味的去迎合。 3.亘古不变的原罪,迎合市场

时尚被赋予艺术性的同时又以浓郁的商业味道和和对市场的原罪,但是这就是时尚的本质,从诞生开始他就与市场共存,时尚也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在设计、创意和对美的追求上,永远是时尚设计师们在领导着潮流,奢侈,华美,精致,赋予了他们独特的艺术魅力。

中国著名艺术家丁乙认为:“艺术家一定要坚持创作的自由度,大品牌与艺术家合作,希望能从艺术家那里获得更多的创作灵感和活力,而一旦品牌方过于强势,艺术家为了时尚而放弃创作的自由,不仅会影响今后的创作,也会影响艺术声誉,自然得不偿失。

“当代艺术家应该比过去更加具有审视力度,时刻提醒自己,艺术的本质是创造,而不是迎合。

时尚与艺术,美学在发展中收到的冲击,使得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依然模糊,我们不得不警醒,时尚依然是时尚,艺术依然是艺术,我不认为时尚和艺术会融为一体,尽管他们相互依存,相互借鉴,相互影响,从某种角度来说,他们更像是合作者。 4.时尚与美学同具包容性的同时所带来的尖锐话题 4.1同性恋亚文化对当代时尚和艺术市场的冲击

同性恋文化无论在什么阶层,什么时间段,一旦出现,必然引起轩然大波,然而这一敏感的话题在时尚圈和艺术圈却是风光无限。

范思哲VERSACE自从创始人范思哲老先生被同性恋人枪杀后,风光大减,Donatella也是时尚界的风云人物,可她打理的范思哲之性感就跟以往的风情多少缺了点难以琢磨的味道。中国著名时尚杂志《ILOOK》以中国最好的设计师周翔羽为主编,将中国同性恋群体用视觉的方式惊艳的搬上了杂志,巨量的篇幅,直面中国同性恋群体生存现状。封面标签是“中国真高兴——Gay China”,坦诚的英文名和文艺范的中文名。但是英文名的背后似乎有更多的含义,GAY一词是福科发明来形容同性恋的,从”快乐的“引申而来,在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教授为同性恋群体说话的时代,这是饱含讽刺词语,但是如今呢。在时尚艺术领域同性恋开始以自己的形态创造文化,Dior创始人Dior老先生不仅是优秀的女性服装设计师,还是现代服饰设计的伟大开拓者,更重要的是他是同性恋。【6】有人问现代时尚界与同性恋有什么关系,那么放眼一线时尚设计品牌的设计师有几个是同性恋,十之八九,那么这是什么关系呢,也就是说现代时尚艺术有十之八九十同性恋创造的,身处两性界限外的同志们往往能从异性和同性两个视界来审视女人,女性的优雅与性感也许是他们追求不到的,因此在时尚与艺术共存的今天,在全球一体化的经济体系下,他们创造的东西影响着一个时代,从艺术领域延伸出的特殊的文化现象是否为我们带来新的体验呢,我想在同性恋们大胆放纵的以艺术为焦点释放自己的魅力的时候时尚美学,时尚圈的强大包容性才是真正让他们无所顾忌的源头。

无数学者,为此抛头露面,从可可·香奈儿时代开始,简约奢侈的时尚理念开始巴黎盛行,传统的贵族统治阶级,眼高于顶的上流社会贵妇开始接触这种能够吸引男性眼光的新兴产物,香奈儿女士是现代女装的先锋,当代奢侈品行业的开山鼻祖什么是时尚,这一论题曾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风靡一时,

5.时尚美学和时尚文化对当代青年的价值观的影响

时尚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以其自身独特的方式影响着青年的思维、行为和成长,时尚的影响是深远的,追求自由,彰显个性,享受生活,勇于挑战,创造激情,不崇拜权威,不循规蹈矩,这些为现代社会所认可的价值观念逐渐在青年的身上体现出来,使得他们在包含创造力的同时又收到观念的约束。但是时尚却未必带来的都是正面影响,由于社会性的特点,时尚文化并未被过滤优化,大量负面信息对当代青年造成了消极影响。在这种文化的大潮流下,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更应该保持自我,坚持积极向上的原则,吸取接纳新事物的同时不被消极的物务所影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后记

当今社会大众和少部分学者对时尚文化依然持有意见,时尚文化长期处于被扭曲的异化状态,而造成这种异化扭曲的原因,又迫于时代原因,这是一个大时代,我们处于过度的最激烈的时期。也有迫于时尚本质的内在性质,时尚的奢华,炫耀性使得人们不能把持自我,时尚的活力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人类深层次的暴力倾向,面对现代时尚的张力,有人将美学意义上的性感无限夸大成为色情艺术。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应该认清时尚的本质意义。

当代时尚观念与美学相辅相成的前提下,时尚文化更应该达到自己应有的境界,耀眼,气质,魅力,通过特殊的自我否定心理将自己从一种普罗大众的心理状态摆脱出来。坚定自信,充分尊重自己的个性和人格权利,放开自我成就未来 结论:

这些一系列的研究和案例证明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到时尚与现代美学的共存性,时尚并不是纯粹的艺术,艺术也不是时尚,在全球大环境下两者只有合作包容才会让人们更好地接受事物的快速发展,让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保持冷静客观的头脑,由于资料和水平的限制,文章的叙述仍然不够全面,从更深层次的发掘比较困难,在时尚与美学关系上还有模糊的概念,应该进行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周进.关于时尚理论的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14(3).上海 :200433 [2] 贺南德.透视时装【M】.纽约:柯达莎出版社.1994.[3] (日)中野香织 ,赖庭筠译.时尚方程式【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9-2-1.[4] 邵亦杨.接触的地带还是冲突的地带?——悉尼双年展的当代性[J].2006,9.

[5]造梦机或是摇钱树,

http://fashion.eladies.sina.com.cn/industry/2013/0117/200836344.shtml,2014-01-02.[6]时尚与同志不解缘,网易女人,2014-01-02.

持稿人: 安永博 持稿院校: 学院云南工商学院

持稿院系:艺术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

第14篇:民俗美学论文

客家民居门楼的民俗文化艺术鉴赏

班级:08旅1学号:0818020101姓名:余航

[论文关键词]客家民居门楼民俗与艺术文化特征

[论文摘要]门楼是客家民居中最为人注意的突出部位之一。由于受特殊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客家民居门楼充满着浓郁的客乡风情,其外在的艺术表现形式往往内在地蕴涵着深刻的客乡文化,体现了客家人的生活生产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及审美观念。

客家民居建筑主要有围楼、走马楼、五凤楼、四点金、殿堂式、围龙屋和中西混合式等,围龙屋是其中最普遍也是最具特色的。它与北方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民间五大传统民居建筑形式,被誉为“中国古建筑的奇葩”,“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客家民居不但在外型上具有独特的“客”味,在具体的细节中也能突出地反 映“客”的文化特征。门楼乃客家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蕴含着浓郁的“客家”文化底蕴。客家民居建筑 的独特外形及其浓郁的客家文化特征早已受到了中外客家学研究者的重视,①然而,客家民居门楼却似乎被忽略,在对客家民居建筑的研究中几乎未作探讨。本文旨在对此作一初步的探讨,从客家民居门楼的设置及其装饰艺术,揭示其设计中的民俗与文化内涵。

一、客家门楼的类型及影响门楼安置的因素

门楼是一栋大型建筑物的最主要甚至是整栋建筑物的通道 口,是人和物进出的主要通道。客家民居的门楼通常包括大门、侧门、斗门三大类。大门是整个民居的中心,其位置与造型、装饰都是非常重要的。有安全、交通、分隔、采光、保温等功能,还具有风水、象征功能。围龙屋、五凤楼、土楼等所有的客家民居都必有大门。门的造型和色彩对客家民居的整体装饰效果影响很大,因此,一般都将其纳入建筑总设计的重中之重。围龙屋的大门两旁,设方形石座,有的设石狮。大门进去则是下厅,过天井之后则是上厅。

侧门是围龙屋、五凤楼等府第式客家民居特有的门类,是堂屋两侧横屋的外大门,呈对称在大门两边。小的民居有一对,大的民居有三对,根据两边的横屋排数而定。

有些客家民居正大门前有禾坪,其周围有高高的墙,在墙的两端各开一个大门,叫“斗门”。外围门楼的功能有如现代住宅小区的出口和保卫室。客家民居通过房屋的外墙和围墙把整座民居、门坪、池塘等围成相对独立、而紧骤的一个区域。一般来说,整座民居里居住的都是叔伯、妯哩等近亲,传统的近亲意识比较浓郁。

一方水土养一方文化,因自然气候、地理环境等条件的不同而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带有鲜明的、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的文化。客家民居门楼的安置与客家人的生活与生产以及具体的生产生活方式、环境息息相关,也与客家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心理有关,贯穿着独特的理念。

1.百年开基观念

在客家人看来,客家民居的修建将是百年立基的开始,而客家门楼的安置则是整个建筑中的关键事项,甚至被认定将影响整个家族未来发展是否兴盛的重要决定因素。因此,它的朝向、它的安置时刻、它的大小规格甚至于它细微局部的装饰如色调设计等,所有这些都有着严格的规定性。

敬祖是中国传统家族制度的一个核心。客家人的敬祖思想表现得更显著更强烈,他们对祖宗的崇敬在客家民居中得到充分的表现,不管是土楼、五凤楼,还是围龙屋,祖堂总是处在中轴线上,是整座民居的中心,祖堂正对大门人口,开间比环周的房间显著加宽,一进民居大门,一眼就能看见它显要突出的地位。

2.家族、宗族观念的影响

客家人有着强烈的家族聚居观念。客家地处山岭重叠的山区,往往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其间溪流密布,山水之间大小不一的盆地便成为客家先民南迁时~村一族聚居的好地方。光绪《嘉应州志》说:粤东“无平原广陌,其 田多在山谷间,高者恒苦旱,下者恒苦涝。”严酷 的生存环境也往往要求他们共同开发耕作。为适应当时当地的环境,客家人的民居建筑也形成 了典型的集群居住特征,通廊式方楼、圆楼突出地显示出了家族宗族的群体性。居于中心的祖祠显示着宗族的尊严,而防盗、防火、饲养、加工储藏等各种生活设施综合在一起,血缘近亲聚居在一个屋顶之下 ,连为一体,达到在生活和生产中互助合作 的目的。这种建筑形式显然有利于家族宗族的安居乐业和兴旺发达。而所有这些观念则都使整个建筑处于一个宏观的整体之中,使门楼往往成为整个建筑的核心出口,维系着整个家族的大统一。

3.劳动和生活条件的影响

客家生活除去出外谋生的外,留下者多以农业为主,因此,农业生活对房屋布置也起着很大的影响。为了从事农业生产方便及就近看守农作物,住宅常常建于所垦种的田野中,造成住宅各个分散,并不紧密排列的布局。为了要解决农务上打谷、晒谷、扬谷及其它杂粮整 理的需要,一般住宅大门外就都有禾坪的设置。再外筑围墙、池塘和斗门,使之显得相对独立与安全。

4.门楼突出的防护功能

客家民居的外墙很厚,围龙屋除中间大门及横屋前端的小门外 ,很少再设其他门户出入。土围楼就只有一个大门出入。整座民居窗户开得少而且狭小,具有特别强的防御性。一方面则是因为客家人所有的“家当”都集中在楼内,必须给

予很好的保护,另一方面是对“敌人”或者“外人”的防范。客家住宅大都建于平地山坡交界的地方,前置禾坪、后设堂楼、左右夹峙横屋以及“围龙”、炮楼、枪眼,既可以护卫自己,又可以居高临下,击退敌人。为了避免敌人的侵入,所有民居在房屋内部的门却开得极多窗也很大,可以畅行无阻。这既使敌人难于攻入,而自己却能迅速调配力量。此外,春房、磨房、鸡舍、猪圈、牛栏、柴房、谷仓、水井等设于宅内,在必要时可作为老弱妇孺及贵重财物的避难场所。

5.地理环境和风水观念

客家民居非常注重地理环境,包含龙脉(山神地理走势)风水等,特别是其中的风水观念,门楼则是其中的决定性因素。客家先民热衷于祈求自己住宅的安全与族人的平安。汉族本来就有信赖风水先生的习俗,而客家人显得尤为热心。所谓风水,是以相看墓地、家宅的防卫和形状来判断凶吉的迷信;所谓风水先生就是鉴定风水的人。迷信风水与客家住宅的兴建有着很大的关系。因为讲究风水,必须慎重地观测研究其来龙去脉,选择优良的位置。因此往往找到的位置不一定是在自己的土地上,而必须以高价购买,所以对客家人来讲,要盖房子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不但是选择地形注重风水,就是选择吉日良辰兴工,又必须与全家的出生时辰相配合房子的高矮大小式样 ,除财力因素外,基地的高低房屋的方向及建筑的结构都决定于“地理风水”的要求。因此,尽管同在一个地方,有些是圆楼,有些是方楼,主要是依靠风水先生鉴定的结果而修筑的根据古老的传说,面向正南,可以人丁兴旺,所以建筑大都采取朝南的方向。

二、客家民居门楼装饰的社会文化与审美特征

建筑装饰是附加于建筑构件上的一种艺术处理,如柱梁的雕饰、屋面脊饰、外檐装饰,大门入口装饰等。其艺术特征是充分利用材料的质感和工艺特点进行艺术加工,恰当地选择我国传统的绘画、雕刻、书法、色彩、图案等多种艺术特点,相互结合,灵活应用,从而达到建筑风格和美感的协调和统一在客家传统的民居建筑中,所有这些装饰的目的除了美化建筑物外,也有着严肃的心理和文化意义,尽管它们在生活中不一定会影响建筑本身的实用价值。

1.客家民居门楼装饰的一般社会意义

在我国传统封建等级社会中,民居建筑的装饰是显示户主地位和财富的标志。据史料记载,民宅使用装饰装修的制度规定极严。宋制规定“非官室寺观,毋得彩画棱宇及朱黑漆梁柱窗雕。”明制规定,“庶民所居房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及彩色装饰”。直到清代,有关民居建筑装饰的制度限制才被放宽,南北各地民宅装饰有了很大发展,不但在木材上施以雕饰,而且充分运用了传统的石雕、砖雕等优秀工艺,各地各民族结合和发挥各地区的传统技艺和特点,创造了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装饰 。

在客家民居的 门楼装饰中,也深刻地体现表现门第贫富贵贱观念。门楼装

饰中的各种木雕、石雕绘画装饰,其目的是把装饰部位显示出来为人们观赏,也是表现门第贫富贵贱的一个重要部位,故户主都不惜花费资财,从用料、式样、题材到色彩、装饰等各方面,竭其能力而为之。有些在海外的客家华侨不惜花重金从海外运来材料,耗时多年建一客家民居。客家民居主大门是客家礼仪、礼俗的重要场所和必经之地,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客家民居门楼装饰与表达祈望心理的文化特征

现存的较完整的传统客家民居主要是清中期和清晚期时的建筑,典型的如粤东大埔县黄塘乡张弼士故居“光禄第”、大埔百侯的“通尔第”、黄砂乡的“进士第”、梅县松口铜琶村谢姓“荣禄第”等。这些建筑外型堂皇美观,布局严谨,多采用我国民族传统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和“穿斗式”混合结构,且其用料讲究,多采用三合土或青砖为墙,雕梁画栋,工艺精美。清晚期,客家华侨将传统的客家房屋结构结合西洋的建筑艺术,在故乡修建了一些中西混合式民居,典型的有梅县白宫的“联芳楼”、程江乡的“万秋楼”等,其外观上吸收了西洋的艺术装饰,内部则仍然是道地的客家民居传统结构。

3.客家民居门楼装饰的审美情趣

客家民居门楼装饰的目的,首先是为了使门楼建筑物美观悦 目,并不是随意使用装饰就能表达出来的。因而也是客家民居外观装饰最重点部位,无论在装饰题材,用料工艺、色彩,甚至尺度处理上都是最突出和隆重的。客家民居门楼外观属比较庄重朴实的屋檐式。较富裕的住家常对大门两侧墙面进行装饰,墙裙、墙基、门楣用麻石雕饰。檐下梁枋用木雕,木雕装饰结合实用功能在建筑构件上进行装饰,增加了建筑的精巧与美观,大门上方的梁柱木雕通常采用通雕或空雕法,外观表现简朴粗犷,适合于远视。门屏等雕饰则用浅浮雕、工艺精致,适合于近观。门楼装饰中的收口部位,通常进行雕饰处理,既藏拙又美观。如大门梁架的桃尖粮头,有的地方称为楚尾或倒吊莲花。因为客家民居很少大面积使用鲜艳耀眼的色彩 ,而多以白、灰或以材料原色为主,因而在门楼装饰的色彩处理上,常以较为鲜艳的色彩进行重点装饰。如红、黑、金、绿等,光彩夺目,鲜艳的色彩增加了立面变化,打破了客家民居建筑单一而朴素的色彩感觉。

总之,客家门楼在客家建筑中是如此之重要,甚至已经成为决定客家民居的最基本因素,它寄托着客家人对未来的憧憬,也成为他们对未来的信心之源。比如,全家人的生活似乎都受到门楼朝向的指引。因此,当客家人建新房时,总爱去找风水先生,寻求的最佳朝向。当觉得家里人不太顺畅时也往往会归咎于门楼朝向。直到今天,客家农村地区,甚至在非常现代化的城市中间的高级公寓中都常常可以看到经过特别“纠偏”的门户朝向。客家门楼特殊的建筑过程、客家门楼的特殊组成及其上面的一些装饰都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如,门外的狮子具有特殊的镇邪作用,门上的一些绘画亦有着同样的意义。显然,客家门楼浓缩了客家

文化特色,深刻地反映了客家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或许,所有这些皆可称之为客家人的“门楼心态”,在客家人的生活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参考文献 :

[1]黄汉民.客家土楼民居 [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5.

[2] 房学嘉.客家源流探奥[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丘权政.客家的源流与文化研究 [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1999.

[4]房学嘉等.客家文化导论 [M].广州:花 城出版社,2002.

[5] 林爱芳.试论木雕艺术在客家民居中的应用 [J].嘉应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2005,23(2):75—77.

[6]杨赐文.论围龙屋与客家居住文化[J].嘉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1998,16(5):123—126.

第15篇:生活美学论文

城市生活中的审美体验

一、生活

花草树木,日月星辰构成了这个世界,宇宙苍茫,千万人中,每个人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但正是这样形形色色的人创造了他们属于自己的色彩斑斓,那便是生活。生活是美丽的,美的不仅是它多样的存在,还在于它的艺术性,它满足了人们的精神追求,激发了人们创作的灵感,促进了人们对这个世界的热爱。

想象那别具个性的服饰,美无处不在;想象那绝味的各式美食,香浓的咖啡,香醇的鸡尾酒,美无处不在;想象那自然地插花,略带复古情怀的红木桌,闪亮的水晶灯,美无处不在;还有那历史悠久的青花瓷,赏心悦目的绘画,美无处不在……

生活如此平凡却又如此唯一,我们如何用我们创作的灵感去为之涂上绚烂的色彩,去彰显生活的魅力呢?我的生活,我的美丽,我的追求。

二、现代条件下的审美体验

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我对生活美学这个词没有什么概念,印象中觉得这是上层社会才会有的体验,但在理解了它的含义后,我发现它本来就在我们身边,也许连我们都难以去说那就是生活之美的体验,它没有那么多的讲究,没有那么的丰富,没有那么多姿多彩,但却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平时我们都有去赴宴的经历,除了这是品尝当地美食,满足口福

的机会之外,我们更体验了宴会上的讲究与礼仪,比如说主客之间的座位安排体现了来宾的尊卑,点菜遵循量入而出、相互体谅的礼规,还有上菜的内容也是有特定顺序的……

回忆一下自己那温馨的家,其实处处都有美的身影,夏天和冬天的家显现出截然不同的味道,冬天的暖色,地毯的出现,织物的密布给予我们我们无限的温暖,夏天的冷色,单调的装饰又给我们清凉一夏;客厅的吸顶灯明亮和谐,卧室的壁灯又营造出舒适温暖的氛围;还有家里的装饰画为山间瀑布,自然优美;就连我们最习以为常的杯子盘子都包含精湛的陶瓷工艺……

还有那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家里招待客人那是必不可少的饮品;酒,朋友间吃饭畅言的调味品;还有自己平时还来点红酒显示自己的品味……

虽然这样看来,我们在生活中已经拥有了不少的审美体验,但整体看来我们还只是在房子里呼吸从花园里传送过来的香气,我们不断喝着速溶咖啡,从不知道如何冲泡一杯好茶,从来只是看着墙上的花语买着已经插好的花,等等如此。

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我们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金钱去追求我们的生活之美,我们无法尝尽天下美食,我们无法改变我们的生活环境,我们无法付诸行动去完成对生活的遐想,虽然我们受环境的局限,缺少创造力,但对生活的热情是不减的,我们期望去好好体验生活中的美并营造美丽的生活环境。

三、未来的完美体验

我们即将步入社会,并完全跟随城市那匆忙的脚步。在这种生活环境下我们更要冲破枷锁拓展我们的生活空间。生活空间,不是物化的概念,而是由心灵把握的生命体验。我们通过营造居住、活动和旅游的空间,追求丰富的身心愉悦。我们追求生活美的境界,居家、旅游、健美锻炼、各式聚会等等去创造生活的完美体验,让我们在千篇1律、高强度的现代生活中神游一番。

下面就让我来对未来的生活憧憬一番:

首先,我要尝尽天下美食,体验中西方不同的饮食文化和由饮食说折射出来的文化内涵。自古中国有八大菜系,鲁菜的纯正,川菜的酸辣,粤菜的新颖独特,闽菜的细腻等等都是我所向往的,更有那最著名最豪华的大宴满汉全席更是中国饮食业的伟大结晶,我一定会去好好体验这唯美的美味佳肴。当然,除了纯粹的饮食之外,它的很多方面更有讲究,餐饮有很多种情况,意义也不尽相同,比如举行一个宴会,餐前筹备,如何安排餐桌,如何位次安排可要大费周章了,因为这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来宾的尊卑,主人的态度,就连点菜都要满足中国的传统礼仪。餐桌上的礼仪同样不可忽视,西方则更为艺术,如何使用餐具,刀叉、餐匙、餐巾,都有特定的用法,一个动作可能就有截然不同的意思,你一个不小心可能就让服务员把你餐具给收了。上菜也有一定的程序,先是开胃菜,再是主菜副菜以及汤,这一般都比较科学,满足饮食的特性。每个地方的饮食方式都相差甚远,它受各个地方不同风俗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人们的性格态度与

价值观取向,比如西方人更注重品味,高贵以及现代的开放,中国人则更重视伦理以及十=事物的口感十足……饮食文化永远都是生活之美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人们对它的向往永远不会消停。

说完了食,接下来就是住了,家是我们心中永远的归宿,我们自然要把它布置的美好,我也不例外。在风格方面我更倾向于清新自然淡雅,以轻松的浅颜色为主要格调,简单而又不单调,再加上自然地插花,恬淡地装饰画,让每个置身于其中的人都能找到生活的闲适,体验回归自我的美好。我还要经常对它改变,富于动感,将所有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彰显自己的个性,因此,它还是一片属于自己灵感创作的土地。

我要学会插花,用自己的艺术构思和技术插花创造美丽;我还要学会品尝中国的茶文化,一本书,一杯茶就是生活;我还要学会品尝咖啡,高雅的生活离不开咖啡加牛奶;还有那酒,香醇诱人……

四、结语

生活可以包含所有艺术。她不仅有着艺术品的表现力,更有着艺术品的精髓——震撼心灵的感情漩涡。年轻的我们是艺术品的塑造者,用手,更用心,创造着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艺术品。

好好体验生活,美就在身边!

第16篇:美学欣赏论文

高校美学现状调查

090301304 冯帆

通过近一个月来对美学的学习,我对美学有了浅薄的认识,在谈及当代大学生对美学学习的现状时,首先我们要理解什么是美学。

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简单地说,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学问。它既不同于一般的艺术,也不单纯日常的美化活动。

有人认为学习美学很枯燥,其实是不懂得如何去欣赏美学,从而获得一种心灵上的’美感”享受。美感人对客观事物的外在美或内在美的特征的一种情感体验。它是由具有一定审美观点的人对外在客观存在事物的美的特征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肯定、满意、愉悦、爱慕的情感。美感体验有两个鲜明的特点:

1、对审美对象感性面貌特点、如线条、颜色、音韵、谐调、鲜艳、匀称等的感知,是产生美感的基础。

2、对美的对象的感知和力量。美感是人对审美对象的一种主观态度,是审美对象是否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的反映。审美就是对美与丑进行鉴赏,只有通过认识、评价、鉴赏活动,才可能产生美感。由于每个人的审美需要、观点、标准、能力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因而对同一对象的美感体验也不相同,不仅对美与丑的评价鉴赏能引起人的美感,而且对善恶的评估也会影响人的审美感受与体验。

审美是一种人类精神活动,是一种给活动主体以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感受的精神活动,并且还是一种通过这些主体的心理感受而获得其意义的活动。因而研究审美,首当其冲应该研究的,就是人类在这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中获得的各种各样的心理感受,人们将这种感受称之为“美感”。 审美能力是人的一种本质能力。审美的需要是人的一种基本的需要。所以美的本质,基于人的本质。美的哲学,是人的哲学中一个关键性的有机组成部分。研究美则不研究人,或者研究人而不研究美,在这两个方面都很难深入。

我们关于“本质”的理论,是一种方法论,而不是本体论。它是我们把一事物与一切其他事物及其有机整体区分开来加以研究的方法。宇宙本体是一个有机的和生态的过程,一股生生不息的永恒之流,如果没有这样一种方法,则所有的事物在其终极的意义上将合而为一,而在现象上的多样性将不可理解。

分开来看,一事物、一过程与其他事物、其他过程是有区别的,但不是独立的。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

个人认为,它的最根本意义就是让我们当代大学生更充分了解和掌握绘画、舞蹈、雕塑、音乐、文学艺术等学科的运动规律,通过对这些规律的掌握,能让人在生活方式上产生更大的改变,在精神上获得更多的自由。 学习美学的现实意义在于实现人类自身的美化。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净化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如:

1、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2、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3、培养审美创造能力

4、实现完美人格的塑造 美是人类欲望的源泉;美学是维持这种欲望的动力。建立审美观,培养审美能力,提升大学生审美品位,学会感受美和创造美.审美欣赏有所根据,使美学成为一种精神哲学。一个方面,审美活动也就是审美。首先我觉得把审美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有着现实的根据。在现实中,在我们生活中间,审美现象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审美的活动,审美的文化,审美的现象,可能到处都有,甚至可以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不可能离开这些审美的活动,审美的氛围。第一个就是自然美,就是对自然界的审美。随着人类文化的进展,越来越多的自然界的东西进入了我们审美的视野

高校现在的美学发展状况大概是这样的:高校的哲学系,美学是必修课;中文系则是有的属必修,有的属选修。师范院校的哲学系、中文系也都有美学课,也是有的必修有的选修。另外还有两年制师范学校也都有美学课。所以,大学里普遍都有美学课,甚至包括工科大学、农业大学,没开美学课的学校都觉得这是一种缺陷这说明美学还是很受大家欢迎的。我们说“真善美”,如康德的三个批判里有一个批判是美学,黑格尔也有一本美学,大的哲学体系里面总有一部分是美学,缺了美学是不行的,整个哲学体系是不完整的。 我们大学生之所以要学习美学,学会感受没,培养审美情节主要是因为世界上存在着许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取舍,找到适合我们需要的那部分,即美的事物。有句话说得好“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套用一下,“上帝为我们开启了心灵的窗户,我们用它来寻找美”人的智慧从客观上决定了我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动物只是本能的适应这个世界,那人们则可以通过自己的指挥发现世界上存在的许对美的东西,丰富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家园,以达到愉悦自己的目的。除了愉悦自己的之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完善自己。 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提高审美能力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审美能力很多是决定于这个人的生活方式,他的价值观,兴趣爱好,家庭,但是也是可以后天的培养的。审美能力高的人对于制作和欣赏艺术作品会有更多的见解,更深的领会和想象。相反那些低级趣味的人,他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很多有看不懂,不理解的感觉,甚至贬低唾骂,这些都是很不好的表象。审美能力高的人对生活的态度应该是有意义的,因为在他们看待生活的时候能有更有趣的方式,对生活中的琐碎也有平和的态度,对问题也有多方面的观点帮助他们去理解,这样的时候人将变的更加平静,脱离了很多愚昧的烦恼和不必要的抱怨。比如我们人生中遭遇痛苦时候就要想到一点如果我们能够化悲痛为力量,换一个角度来审视人生的挫折和痛苦,将这些人生历练作为一种难得的财富加以咀嚼和收藏,则能够从人生的风浪中,变得成熟,或许这样的人生才算真正的有意义,能够真正做到这些的人才算真正的活过。我想审美的最高境界或许就在这里吧!

提高人们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能力。美学理论可以指导人们的审美活动,通过这种指导,使人们的审美从一种朴实的、自发的活动上升到一种主动的、自觉的活动。审美是一种超越性、综合性的教育。审美作为一种具有形式化、动情化的教育特性,其目标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的感性能力,包括感受力、鉴赏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塑造完美理想人性,以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自身感性和理性的和谐的终极追求。审美强调的是“韬养”,是主体的主动参与和全身心的投入,让你体验美好、体验成功、体验快乐、体验崇高,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及自我完善的能力,不让“美丽”悄悄溜走。

第17篇:清代美学论文

服 装 学 院

西安工程大学

服装美学论文

题目: 清代宫廷服饰文化

学生姓名

********

************** 指导教师

*********

服装设计与艺术

服艺***班

******级

摘要

衣冠服饰,是人类生活的必备要素,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以外,还代表这一定时期的文化。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审美意识的嬗变。中国服饰经过几千年的不断传承、发展和创新,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形态。因此服饰史是一个国家特别是文化史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本文以清代宫廷服饰为研究对象,在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清代宫廷服饰发展的历史背景为基础,阐述可清代宫廷服饰的发展和改制,详细介绍了清代皇帝、皇子、皇室宗亲、后宫命妇、百官的服饰,以此来代表清代宫廷服饰。我从最为直观的服饰款型、色彩到不同等级人的服饰要求再到稍微细节的绣饰图案、配饰五个方面剖析了清代各种服饰要素的文化和服饰演变的内在因素以考察清代的兴衰流变,从而研究出清代宫廷服饰的时代价值、所代表的符号意义以及对现代服饰的影响。清朝时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随着其建立、强盛。衰弱以及灭亡直接牵动着中华服饰艺术风格的重大变化。在中国服装史上,清代服饰形制是历朝服饰中最庞杂、最繁复、等级之最森严的一个朝代、所以研究清代宫廷服饰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清代;宫廷服饰;文化;影响

目录

摘要································································1 第一章 绪论························································3 第一节 综述························································3 第二节 本文内容····················································3 第二章 清代宫廷服饰的发展和历史背景································3 第一节 清代历史简述················································3 第二节 清代入关前的服饰············································3 第三章 清代宫廷服饰的发展史········································4 第一节 清代入关前的官服制度········································4 第二节 清代前期宫廷服饰制度········································4 第三节 清代中后期宫廷服饰制度······································4 第四章 清代皇族服饰················································5 第一节 皇帝服饰····················································5 第二节 皇子、皇室宗亲的服饰········································8 第三节 后宫命妇服饰················································10 第五章 百官服饰···················································13 第一节 清代官服制度的形成··········································13 第二节 清代各级官员的服饰·········································14 第六章 清代宫廷服饰对时代价值和对中华服饰的影响···················15 结论······························································17 参考文献···························································18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综述

清代服饰史在《清十录》和《大清会典》中详细记载的,清代虽然不太注重服饰的记载,但对服饰有明确的要求。近年来清代服饰一直不乏关注,王云英的《清代满族服饰》讲述了清代习俗与服饰的关系、清代的官服等方面的内容,考证了清代满族服饰的流源及其制度。黄能馥、陈娟娟编著的《中国服装史》,系统的将历代服饰制度、形式、面料、纹样、首饰、配饰、等一一展现出来。后来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戴争《中国古代服装简史》等都对清代服饰有了深刻的阐述和剖析。

第二节 本文内容

本文以清代的宫廷服饰为研究对象,内容为:从头到脚,从里到外对清代宫廷里的人物服饰进行分析。从服饰的材料、色彩、款式、图案、配饰等。不同场合皇帝、皇子、皇室宗亲、后宫命妇、百官的服饰一一展现出来并进行分析。

第二章 清代宫廷服饰发展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清代历史简述

三、清朝是以满族为核心建立的中国最后一个君主集权制王朝。在其经历的268年统治过程中,服饰从满清入关时坚持典型的游牧服饰并强制汉人更易服制,到满汉两族服饰融合的短期繁荣,再到西风渐进时的后期衰落等变化,而这种发展和演变与当时的政治密不可分。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一、满清入关,汉人易服,

二、短期繁荣,满汉相融

三、后期衰败,西风东渐。

第二节 清代入关前的服饰

一、女真先民的服饰

清代服饰的起源,还要从最早的肃慎人说起,肃慎人的服装非常简陋,用动物毛皮制袍服,禽类尾做装饰。真正的服饰出现了

二、女真服饰

女真由于生产力发展,并且与契丹、高句丽、汉族来往更多,受影响大,服饰有着更明显的地域特点。体现贫富等级分化。女真建立金国之后,开始重礼仪服饰制度。吸收宋代官服制度,也开始穿朝服。冠服的款式为窄袖、盘领、缝掖 衣长到小腿和胫骨之间,行动自如,便于骑马。衣服以白色为主,装饰上以“鹘捕鹅”“杂花卉”花色为主,一方面麻痹猎物,另外体现可渔猎的生活方式。

三 入关前的清代服饰

努尔哈赤、皇太极,女真在穿衣打扮上不理旧俗,有明确的服饰制度,体现等级的至高无上。还利用服饰,进行整治的笼络手段。

努尔哈赤时期的女真贵族冬天戴貂皮帽,穿齐膝的毛皮镶缘袄或蟒衣。男子戴元狐大帽、春戴尖樱貂帽,穿缎靴;女子冬戴尖樱貂帽,缀樱团帽,夏戴尖樱凉帽。这是对官宦人的要求。这一些列服饰的改制都是为了政权的需要,显示等级制服的出现。

第三章 清朝宫廷服饰的发展史

第一节 清代入关前的官服制度

一、努尔哈赤初定服制

清代的官服制度始于后金,即努尔哈赤在基本结束统一女真各部落战争之后,于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大金。起初并没有尊卑贵贱的分别,但后来满族统治者为了维权,逐渐形成服饰禁制,令众家贝勒一律穿带披肩的朝衣,“披肩领”形似披肩,叫“大领”区别臣庶。当时“披领”是尊卑身份的标志。文武百官的朝服配套穿用,这也是清代官服制度的开端了。

命天六年三月,努尔哈赤又进一步制定了官员的补服制度,就是带有补子的衣服,作为官员的品级或文武职别的徽识。

到此为止,努尔哈赤时期的服制已初步完成,随着后金政权有奴隶向封建制的转变清代官服制度不断发展、健全。

第二节 清代前期宫廷服饰制度

一、清代前期的宫廷服饰沿革

这次定制,在款式、衣料及纹样上都进行了详细的厘定,不仅对文武百官、朝野上下的服制进行了规定,而且对八旗命妇的服饰也进行沿革的规定,这也是请满族入关后进行的对衣冠最详细的定制,伺候清代再次基础上进行了更加完善的更改和补充。 二、剃发易服变革

满族统治者初入关时,实行残酷的镇压政策,对于服饰强行推行剃发易服的制度,清军入关以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半剃半留”的满族人传统发式。

第三节 清代中后期宫廷服饰制度

服饰是文化的载体,随着清朝的稳定和发展,清朝服饰制度逐渐建立起来,禁止以汉族服饰替换满人骑射服装。其特点是不同的服饰,纹章与官位品级相互

对应,冠服中的蟒袍,三品以上绣九蟒,四品以下绣八蟒,七品以下为五蟒,袍的下摆绣上水云图案,以天蓝色为正色。皇太子着杏黄色,皇子用金黄色,下属官员未经赏赐不得着黄色。

补子服则以缝补在褂子上不同图案的补子来区分品级的高低。如贝子以上的官员用圆形补子,一品至九品官员皆用方形的补子。补子的内容也有所不同,文官为飞禽,武官为走兽。按照一品至九品补子上的飞禽的顺序依次是仙鹤、锦鸡、孔雀、云鹤、白鹇、鹭鸶、鹌鹑、练鹊。此外,帽子上也有标示品序的“顶戴”“花翎”。乾隆之后便把汉族传统的“十二章”和补子服纹饰应用到了清朝的服饰制度上,这也是清朝服饰制度进一步完善的体现。

第四章 清朝皇族服饰

清代的冠服制度按等级分为皇帝、皇子、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额驸、公、侯、伯、子、男、将军、一至九品官等多层。皇太后、皇后、妃嫔 以下至公主、福晋、夫人、命妇等,他们的冠服、朝珠及其它装饰业各有所不同的规定。

第一节 皇帝服饰

保留了满族的服饰特征,同时借鉴了历代帝王的服饰图案、章纹、创造出了独特的一代王者衣冠制度。按用途不同分五类:规格最高的是举行盛大典礼时穿的礼服、吉服、常服、行服、雨服。穿不同的服装要戴不同的冠帽如礼服冠、吉服冠、常服冠、行服冠、雨服冠,且腰间系相应的“带”。 一 礼服

1、朝服

朝服是在登基、大婚、万寿圣节、元旦、冬至、祭天等重大典礼所穿的礼服,由披领和上衣下裳的袍裙相配而成。衣袖分两种,一种由三部分组成:袖身、综袖、马蹄袖;另一种由袖身和马蹄袖组成。

清代虽沿用了十二章的纹饰,但在位置上和历代有所不同。(如图4.1所示)

图 4.1 朝服

与朝服相配的还有朝冠和朝珠。

此款冬朝服为康熙皇帝所穿,披领和边用紫貂制成,袖端用熏貂皮制成。袖由袖身、接袖、马蹄袖三部分组成,右衽,两肩及胸前后各绣五爪正龙一条,明黄缎地,绣五彩金龙,海水江牙纹饰为主,紫貂皮缘边。(如图4.2所示)

图4.2康熙皇帝黄缎绣云龙貂皮冬朝袍 2皇帝的端罩

端罩,满语称作“打呼儿”是清代皇帝及各级官员冬季套在朝服、龙袍或蟒袍外的一种礼服。 3 衮服

皇帝的礼服之一。举行重大典礼时皇帝将衮服套在朝服或吉服外,

图 4.3 衮服

二 吉服

吉服就是每逢吉庆典礼时,穿用的一种服装。皇帝的吉服分为龙袍、衮服以及与之相配的吉服冠。 1 皇帝的龙袍

龙袍是圆领、大襟、右衽、窄袖、马蹄袖端,四开裾式的长袍,明黄色,用缂丝或妆花、刺绣作金龙九条,再装饰十二章纹样,间以五色云幅纹,下幅装饰八宝立水。领前后饰正龙各一条,左右及交襟处饰正龙各一条,马蹄袖端饰正龙各一条。领和袖均用石青色镶织金缎边饰。随季节变换棉、纱、夹、裘等材料。(如图4.4)

图4.4十二章

三、常服

皇帝的常服就是平时宴居时所穿的衣服。

四、行服

行服饰一种专供出行骑马时所穿用的衣服。

五、皇帝的雨衣

皇帝的雨衣有六种,均是明黄色,加立领。

第二节 皇子、皇室宗亲的服饰

作为历代封建王朝的未来统治者,皇子的地位在其所在的历史时期极为重要的,仅次于皇帝,皇子的服饰与皇帝的服饰一样讲究,象征着其特殊的身份。清代的皇子也不例外,有朝服,吉服等不同。

1、皇子的朝服

只是纹样和皇帝的有所不同而已。有两种形式,两种纹样的颜色均为金黄色。

2、皇子的吉服

(1)蟒袍

蟒袍也称箭衣。一般官员着蟒袍。以蟒数和蟒爪数量区分等级。皇太子着杏黄色,皇子用金黄色,下属官员未经赏赐不得着黄色。

(2)龙褂

龙褂是皇子专用的服饰,它是穿用于蟒袍之外的一种礼服。据《大清会典》规定:“龙褂,色用石青,正面绣五爪金龙四团,两肩前后各一,间以五色云。”

(3)吉冠服

二、皇室宗亲服饰

清代皇室宗亲的名号自上而下分别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奉国将军、固伦额驸、公民、侯、伯、子、男。清代官服制度是从亲王、贝勒、贝子等的制服开始的。

1、朝服及配件

早在后金时期,带有披肩领的朝衣就是皇室宗亲区别庶民的标志,这便是后来清代朝服的雏形。

2、吉服及配件

皇室宗亲的吉服样式、性质、用途几乎和皇帝的龙袍、衮服、吉服冠相同、只是在颜色和纹样上有所不同,以区别尊卑贵贱。亲王补子,绣五爪龙四团,前后为正龙、两肩为行龙,如图4.5所示

图4.5官服补子

3、马褂| 马褂是清代最常见的一种服饰:长不过腰,袖长及肘的短衣,形制为对襟、大襟和缺襟(琵琶襟)之别。对襟马褂多当礼服。大襟马褂多当作常服,一般穿袍服外面。缺襟(琵琶襟)马褂多作为行装。

图4.6(2) 琵琶襟

图4.6(3)大襟马褂

4、行袍

行袍是外出服饰之一,与行褂相配,右衽、大襟、窄袖、有箭袖、四面开衩,右面的衣裙下短一尺,比常服袍短十分之一,袍右襟裁下一块,骑马时打开,平时用纽扣系住,又称“缺襟袍”。

5、行裳

第三节 后宫命妇服饰

清代满族贵族妇女亦有官服,同清代男子官服制度一样,也有朝服、吉服之分,并且同样一招穿着者的不同身份,分设不同的图案和各种饰物。妇女官服根据妇女的特点,增加了一些饰物和特点,如金约、领约等。

一、皇太后、皇后的服饰

1、皇太后、皇后的朝服由朝褂、朝袍、朝裙、朝冠、朝珠等组成,朝袍以明黄色缎子构成,分为冬夏两类,冬季另加貂缘,穿朝袍时必须与朝褂配套。

(1)皇太后、皇后的朝褂

有四种样式,都是石青色,织金缎或织金绸镶边,圆领、对襟、缺绣、后开衩,上身瘦下身宽松的长背心式,其中三款有襞积,一款为通体竖裁,朝褂领后还垂明黄色的涤条,条上缀饰珠宝。

图4.7皇太后、皇后朝褂

(2)皇太后、皇后朝袍 分为冬夏朝袍,均为明黄色,冬天有三种,夏天有两种,基本款式为:披领、护肩与袍相结合(如图4.8)

(3)朝裙 朝裙上面是右衽背心,下面为大摆裙,两部相连为一个裙子,中间有襞积,上为红色织金寿字缎,下为石青行龙妆缎(如图4.9)

图4.8 皇太后、皇后朝袍

图4.9 朝裙 (4) 朝冠

“冠体为圆顶呈斜坡状”|(如图4.11)

(5) 朝珠

朝珠是挂在颈项间垂于胸前,由一百零八颗珠子串成,无疑是源于佛教的数珠。(如图4.10(1)(2))

图 4.10 (1)朝珠 图 4.10 (2)朝珠 图 4.11朝冠

二、贵妃、嫔妃服饰

(1) 朝褂 褂用金黄色,与皇后相同

(2)朝袍 皇贵妃用明黄色,与皇后相同,贵妃朝袍用金黄色,嫔用香色。 (3)朝裙 与皇后相同,皇贵妃朝褂与皇后相同

(4)朝冠 “冬用熏貂,夏以青绒为之,上缀珠纬,顶三层,贯东珠各一,皆承以金凤,饰冬珠各三,珍珠各十七,上衔大珍珠一。” (5)朝珠 “三盘,密珀一,珊瑚二,与皇后同。”

(6) 金约 “镂金云十二,饰东珠各一,间以珊瑚,红片金里,后系金衔绿松石结,贯珠下垂,凡珍珠二百有四,三行三就,中间金衔青石结二,每具饰东珠,珍珠各六,末缀珊瑚。与皇后同。”

(7)领约 贵妃领约 “ 镂金为之,饰东珠七,间以珊瑚。” (8) 彩悦 用金黄色“云芝瑞草”,嫔妃五绣纹,余与贵妃同”

2、吉服 贵妃以下的冠服及垂绦皆用金黄色,前后两肩正龙各一,襟夔龙四”

三、其他服饰、配饰

1、霞帔 在我国南北朝时,就出现,隋唐盛兴,宋以后作为贵妇的命服,不同的朝代色彩,款式各有变化,因用鲜艳的五彩锦绣材料制成,故名为霞帔。常与“凤冠”配套使用,“凤冠霞帔”,已成为封建社会妇女向往荣华富贵的象征。

2、氅衣 氅衣与衬衣的款式大小异同,是清代后期出现的女服,是袍服的一种,衣肥,袖子宽大,氅衣和衬衣都是圆领,右衽,捻襟,直身,平袖,但衬衣没有开衩,氅衣则左右开衩,开衩一直延续到腋下。(如图4.13)

3、云肩 云肩是女子披在肩上的装饰物,清代多在女子婚礼服上穿用。清末江南女子梳低垂的发髻,恐衣服肩部被发髻油腻沾污,故多在肩部戴云肩。(如图4.12)

如图4.12 云肩 如图4.13 氅衣

4、簪 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实用簪多用于固定发髻和发型用。另一种为装饰簪,多选质地珍贵的材料,制成精美图案的发簪,专门用于发髻梳理后戴在明显的位置。

5、满式女服

长袍:满族妇女着直身长袍,袖口平且大,圆领,右衽,有五颗纽扣,长可掩足。长袍的衣领开始较低,后逐渐加高,如果无领时往往在颈间围一条围巾。(如图4.14(1)(2)(3))

6、旗鞋

清代皇后服饰--妇女的缠足之风,到了清代尤为盛行。汉族妇女以穿弓鞋为多。满族妇女不缠足,大多穿旗装穿木低的丝鞋,时称“高底鞋”。由于形似花盆,也有称为“盆底鞋”。有的像马蹄,称“马蹄底鞋”。鞋跟都用白细布裱蒙,鞋面用刺绣、穿珠等工艺,慈善太后穿的高底鞋,把鞋头做成一个凤头形,嘴衔珠穗,称为“凤头鞋”。此图为满族妇女所穿的高底旗鞋。 (如图4.15)

如图4.14长袍

如图4.15(1)高低旗鞋

如图4.15(2)旗鞋

如图4.15(3) 旗鞋

7、荷包

荷包在清代宫廷是一种精巧的配饰,除了平时挂戴,在生日、满月、过礼、迎亲等活动,都将荷包作为礼品和信物送给对方。

第五章 百官服饰

第一节 清代官服制度的形成

清代的官服有严格的制定,早在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大部落开始就坚持以满洲族的传统服饰为基础,制定官服制度。历经数十次的修订,越了近一百五十年的时间,最终鼎成于经济、政治处于巅峰的乾隆盛世。此次制定,直到清末,并无大的改动,作为一代衣冠制度,传承于清代。

第二节 清代各级官员服饰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分化大臣权利,以防权篡位,建立可一套有别于以前各朝的官服制度。

一、官员服饰

1、顶戴花翎 “顶戴”俗称 “顶子”,是指清朝官吏帽子上所嵌的宝石而言,是清朝官服中特有的一种标志方法。以下是从《大清会典》上总结而成的(表5.)

表5.1 各级官员顶戴朝冠顶戴

2、补服

补服是清代重要的礼服,文武百官的补服与皇帝的衮服、皇子的龙褂的作用一致,皆为圆领、对襟、平袖、袖与肘齐,衣长至膝下,门襟有无颗纽扣的青色外衣。

图5.1官员补服

根据《大清会典》规定:圆形补子为皇亲贵族所用,方形补子为文武官员所用。文官为飞禽,武官为走兽(如图5.2)是补子的图案。

如图5.2补子的图案

3、朝服

朝服就是朝觐之服,一般说天子视朝、巨属入朝时所穿的礼服,文武百官的朝服,其款式与穿法与前所述的皇帝的朝服一致。只是颜色与纹绣不同。

四品官以上为“蓝及石青,诸色随所用”;五品至七品“色用青石,片金缘,通身云缎,前后方阑,行蟒各一”;八九品至未入流官员朝服,“青石云缎,无蟒,领、袖俱青委缎,中有襞积,冬夏用之。”

4、蟒袍

穿在外褂之内的一种以蟒纹饰的袍。其中款式和皇子的相同,只是服色和蟒的多少油严格的区分。

5、朝带和朝珠

(1)朝带 是一种四块金属板为装饰,衔接丝带的“腰带”。带子的的颜色和金属板的镂花镶嵌,有严格的等级差别。

(2)朝珠 目的辨别等威,昭品秩。

第六章 清代宫廷服饰的时代价值和对中华服饰的影响

通过对以上清代宫廷服饰的梳理,使我认识到服饰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学术界

认为:“中国服饰与服饰文化的发展、演变的历表明,随着文明传播与时代进步,御寒避暑已不再是服饰的主要功能,与此相应,服装及文化的政治、礼教等一系列社会功能连同服饰的展现等社会作用,却愈益凹显,并且不断得以强化,从而为人们的社会生活注入可异常丰富的内涵,而在此过程中,清代服饰从主到官各个层次的规制与样式都表现尤为突出。”就清代宫廷服饰而言,也发生了一系列非常明显的流变,具体表现为:第一,入关前由于地域性显著,服饰表现为使用价值突出。第二,清朝定鼎中原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清代宫廷服饰审美的价值凸显。

清代服饰对现代服饰也产生了一些深渊的影响,一些清代宫廷服饰如:马褂、旗袍等不但是当时男女的典型服饰,而且现在已经成为中国的传统服饰,备受推崇,旗袍是我国富有民族风的的妇女服装,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由于满族人成为“旗人”故称“旗袍”。旗袍的顽强的经受了政治革命和潮流时尚的巨大冲击,成为今天最能体现中国女性美的服饰之一。

结论

清代服饰史我国服装史上改变最大的一个时代,专家指出:“清代服制的变化,是由外力促成而产生的改革与变化,从着衣的特点和后世传播的持久性来分析,,形成它是以新代替旧的一种进步,是时代前进的产物。因此,可以说是这种变革,已经形成我国传统式服饰的又一次飞跃,是历史上“胡服骑射”、“开放唐装”之后的第三次明显突变。所以说这种改革是起到了推进服饰演变的积极作用。”

本文以清代发展的背景为基础,通过对清代服饰的发展史和清代的服饰改制的研究,详细介绍了清代皇帝、皇后、百官等的服饰。清朝在吸收其他民族实用东西的同时也长期保存着其本名族特色。

服饰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每个人身上的衣着如一面镜子,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参考书目:

1、《后汉书》卷85《东夷列传-挹娄》

2、《大清会典》,尊孔子社藏书,卷二十九。

3、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4、孟森:《明清史讲义》,中华书局,1981年版。

5、方式济:《龙江纪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6、《清太宗文黄记录》,卷十二,中华书局,1985年版。

7、《清太祖实录》卷一,中华书局,1985年版。参考文章:

1、魏松青:《文武参考资料》,《介绍几件朝袍衣料》,1958年版,第九期。

2、王云英:《故宫博物院院刊》,1983年版,第三期。

3、何本方《文史知识》《清代官服中的袍与褂》,1987年版,第二期。

4、刘璐:《故宫博物院院刊》,旅游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一期。

第18篇:色彩美学论文

色彩美学论文

在人类发展过程中,长期客观存在着色彩,且对人类审美文化有机孕育,将一些人性化的情感特征赋予给了色彩。如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会经常提到一些青出于蓝、心灰意冷等成语,都是借用了色彩,说明将诸多情感赋予给了色彩。且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表明,相较于形来讲,人们更容易注意到色彩。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今生活中遇到了大量的宣传广告,需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将消费者注意力吸引过来,引导消费者关注、判断和购买产品,方可以提升商品的销售率。从本质上来讲,色彩不具备生命,但是其有机联系了人类情感及意识活动时,就会将一些含义赋予过来。

在设计中,色彩美学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借助于其特定内涵及社会属性来实现情感表达,色彩之间的关系中也得到了明确体现。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类对美的追求不断提高,推动了室内设计的产生和发展。而色彩美学作为一种哲学理论性的思想,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这就使室内设计有了更好的理论指导依据。室内设计作为时代发展的进步产物,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独立产业。当代色彩美学涵盖了传统美、古典美以及具有现代艺术气息的时尚美,在“理论指导实践”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断地指导室内设计,使各种美在室内设计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人们不再拘泥于以前整齐合规的家具设计摆放,而是遵循了它的指导,将传统美、古典美与现代美结合在一起,在看似不搭配的视觉效果中营造出一种极具各种艺术气息、各种美的室内环境,无不在传统古典美中表现出现代美的特点,保守而又奔放。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室内环艺设计,不会给人不协调的感觉,反而更符合当代人类的审美要求,韵味十足。

众所周知颜色会对人们的情绪有着影响作用。很多时候,颜色会成为人们的一种内心的表达。室内设计遵循了色彩原则,无论是明色系还是暗色系,都体现着当代美学在室内设计中不一样的美。随着色彩设计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人们不再拘泥于以前单调的色彩设计,而是勇于打破常规,在遵循色彩原则的基础上,体现当代美学的色彩美。另外,简约随意也成为当代室内设计的一大主题。在室内设计过程中,人们不再循规蹈矩,而是自由随性,设计出简单大方的符合人们审美理念的室内环境。与以往复杂的室内设计相比较而言,当代简约随意的室内设计为人类营造了轻松舒适的居住环境,并减轻复杂感带来的压迫感。所以说合理科学的把握色彩要素,运用得当可以给人们创造一个合理舒适的居住环境,因此设计师要遵循设计学的色彩规律,打造完美的居住环境。

一般来说,选用尽量不要使用色值相等的、相互排斥的对比色,而应该尽可能的采用能够对人们的生理、心理起平衡稳定作用的调和色,使用少量对比色来活跃气氛。比如赏心悦目的白色调,给人轻快的美感,能激起人们快乐、开朗、适合新时代年轻人的居住需要;或者是红色给人温暖感,在寒冷的冬季或难见阳光的室内空间,就可以选择红色等暖色调的组合搭配房间。不同的颜色会创造并营造出一种温馨的环境。

色彩传达的强烈艺术,能使人们体会到新的空间氛围,这是一种升华,一种超越单纯艺术品视觉效果的升华。它给人们带来一种意境,引起无限遐想。环境与历史文化相关,表现了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是一种独特的历史文脉。以故宫为例,室内陈设创造了具有典型的中国传统网络基调的室内空间形象。宫内环境设计采用轴线对称的布局方式,具有恢弘无比的尺度与气势。织物采用黄色,那是中国传统华贵的象征,金碧辉煌的视觉冲击力,让人心灵震撼。 宇宙就爱你的一切事物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变化,但又统一于某种形式之中。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亦是如此,所有的艺术表现更是如此。如自然中的植物,五彩缤纷、形态各异、千变万化,但又那么有条理,在不同季节里,花开花落、草枯叶生,显得那么有规律,那么统一。人类社会中的事物,其变化更为复杂,但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变化着的庞大的统一体。艺术取材于自然界,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我们也就必须把这种变化与统一的规律带入色彩与美学之中,这样才能赋予室内强烈的形式美感,从而产生诱人的艺术魅力。

第19篇:生活美学_论文

论述服装的审美价值及意义:

就我个人观点认为,个人日常生活中的服饰搭配不仅是个人生活品位和美感的体现,更重要的是个人服饰搭配有着神奇的魔力,一个人的服饰搭配得当与否,将与个人的情绪和自信心等情感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选择合适的服饰搭配,有助于释放压力,获得自信,是当今快节奏生活迈向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款式搭配也是服装搭配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一,长短搭配。

二,宽窄搭配。

三,人的体型多种多样,如何巧妙地扬长避短,衬托出人体的自然美,是选择服装是主要考虑的因素。

着装除了与体型身材协调外,还应注意与年龄相吻合。不是所有的服装服饰搭配都时候同一个年龄。由于年龄的差异,从服装款式到色彩均有讲究。一般而言,年轻人可以穿得鲜亮、活泼随意些,而中年人相对应穿得庄重严谨些。年轻人穿着太老气就显得未老先衰没有朝气,相反,老年人如穿太花哨就被认为老来俏。随着生活的发展,人们着装的观念发生了许多变化,一个很明显的趋势就是:年轻人穿得素雅,中老年人相对花哨,老年人希望通过服装来掩盖岁月的痕迹,年轻人试图通过服饰来强化自己的成熟期,这自然无可厚非。然不管怎么说,服装打扮始终还是有年龄距离的,一个老年人如穿上少女的娃娃装总欠妥当。青春自有自己独特的魅力,而中老年人自然也有年轻人无法企及的成熟美、服饰的选择唯有适应这种美的呼应,方能创造出服饰的神韵。

怎么理解生活美学是一个融合性与开放性的系统?

对于“生活美学”首先要给它下个定义,你才可能去分析它的特性。在美学的发展史上,我们可以看到,有人定义生活美学为实用美学,也就是包括那些人体美学、服装美学、饮食美学、建筑美学、旅游美学、环境美学等,同时,也有人认为,生活美学是指日常生活美学,是民生,是大众文化的美学等等,不同的人,理解不同,对生活美学下的定义不同。然而,按照现在绝大部分人的看法,更认为,首先,生活是指人类在历史时空中感性具体地展现出来的所有真实存在和实际生活,包括人的物质的、感性的、自然的生活,也包括人的精神的、理性的、社会的生活,是人作为”人“所历史地敞开的一切生存状态和生命行为的总和。所以,所谓生活美学,也就是将美的始源、根底、存在、本质、价值、意义等直接安放于人类感性具体丰盈生动的日常生活世界之中的美学,这种美既不高于蹈于人类生活之上,也不隐匿在人类生活背后,而是在鲜活生动感性具体的人类生活之中,当然,美也不等同于世俗生活本身。本质上,美就是人类在具体直接的“此在”中领会到和谐,体验到快乐的生活形式,是人类在日常现实中所创造出的某种彰显着特定理想和意义的生活状态,是人类在安居于他的历史性存在(即具体生活)中所展示的诗意境界。总而言之,“生活美学”就是一种回到生活世界的“本体论美学”,它所持的是崭新的“审美观”、“生活观”、“艺术观”、“环境观”、“哲学观”等等。

第20篇:美学考试论文

《美学基础》结课论文与参考书目

题目:试论艺术创作(产品设计、绘画、书法、电影、戏曲、

小说、音乐、舞蹈、诗词)中的美学运用

——小题目自拟

一、小题目指南(以下任选其一)

形式表现(单纯齐

一、对称均衡、调和对比、多样统一) 形式与内容的的统一(冲突)

美的发现

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形式美的法则

艺术与现实

意境与传神

优美与崇高

讽刺与夸张

从具象到抽象的建构与解构的意义

二、具体要求

逻辑清楚、语言通顺。如雷同均视为0分。

严禁剽窃、抄袭,但可以逻辑组合,且注明出处。(至少参考三篇文章)。

A4纸打印。

正文要求:宋体小4,1.5倍行距。

做一封面(见下图)。

全文2000字左右。

摘要:150字左右。

关键词:3—5个。

参考文献(包括网络):3—5篇(部)。

第十七周交,即2013年6月20日交。过期无成绩。

2013—2014—

2《美学基础》结课论文

试论艺术创作(产品设计、绘画、书法、电影、戏曲、

小说、音乐、舞蹈、诗词)中的美学运用

——小题目自拟

院系:

班级:

学号:

姓名:

日期:

试论艺术创作(产品设计、绘画、书法、电影、戏曲、小说、

音乐、舞蹈、诗词)中的美学运用

——小题目自拟

姓名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参考书目:

一、书籍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下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朱立元主编《西方美学范畴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王振复主编《中国美学范畴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王振复:《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凌继尧:《美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李泽厚:《美学四讲》,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彭峰:《美学的意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李泽厚:《美学三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胡家祥:《审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邵大箴:《图示与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金开诚:《文艺心理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熊明:《建筑美学纲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苏珊·朗格:《艺术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葛赛尔:《罗丹艺术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马克·西门尼斯:《当代美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丹纳:《艺术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尼采:《悲剧的诞生》,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

马克思:《184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亚里斯多德:《诗学》,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周杨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出版。 尼采:《悲剧的诞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

朱光潜:《朱光潜全集》

一、二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 。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美)梯利:《西方哲学史》,葛力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

(瑞士)巴尔塔萨著:《神学美学导论》,刘小枫选编;曹卫东,刁承俊译,三联书店,2002年版。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刘庆福:《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读》,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陆梅林辑注:《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上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陆梅林选编:《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选》(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书),陆梅林等译,漓江出版社,1988年版。

(法)米盖尔·杜夫海纳主编:《美学文艺学方法论》,朱立元,程未介编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年版。

杨柄著:《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文艺和美学理论》,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 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袁伟时:《帝国落日:晚清大变局》,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老子》

《论语》

《周易》

《庄子》

《四书》(可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本)

《荀子》

刘勰:《文心雕龙》

郭熙:《林泉高致》

王国维:《人间词话》

二、电影

《小城之春》(费穆版):表现平淡之中的生活无奈及凄美

《阳光灿烂的日子》:表现时代的合理与荒诞、青春的躁动及情感表达的另类美 《秋菊打官司》:在零零散散的平凡生活中表现人性的朴实之美

《让子弹飞》:看似诙谐,其实隐喻着壮美之感

《大话西游》:以搞笑的方式,表达人生所含的哲理

《东邪西毒》:疑似一部被轻视的、包含了太多美学意义及复杂人性解读的影片。 《穆赫兰道》:用典型的电影语言及意识流的叙事方式解构了佛洛依德学说 《爱德华大夫》:希区柯克电影,通俗易懂的解构佛洛依德学说

音乐美学论文
《音乐美学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