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美学专题课程论文

发布时间:2020-03-04 04:08:5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教学中心:__佛山_____

数:_______

北京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作业论文

 论文题目_论王维诗中“禅”之美

课程名称___美学专题____________________

级_______13级_________________

专业层次___________专升本_____________

号_________13370941014__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谢亮军_______________

2016 年

1 月

15 日

论王维诗中“禅”之美

摘要: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美的世界。自然山川的壮丽,花草的秀美。诗歌的婉转,悲壮高昂,画作的丰富传神......。令人心旷神怡,令人慷慨激昂,令人流连忘返,也令人如临其境,如痴如醉,如临其境。有沉迷,有感悟。是体验,是享受。使我们欢欣鼓舞,使生活更有意义。而,美的东西,更多是使从发现开始,就触动着心灵。接着是一系列的变化:发现,体验,品味,启迪,升华。而诗歌,其中的意境,更是空灵,壮美。大诗人王维,被人称为“诗佛”。多因为其中诗歌,多参杂着禅中故事,禅宗道理。多有人生哲学,多能启迪智慧。我们欣赏,品味,并获得启迪感悟。生活,原来有这么多美,原来可以这样美。 关键词:王维;禅宗;启示;智慧;美

大诗人王维,并不陌生。号称“诗佛”诗人,写了几首经典的诗。但是,同样是诗人,或许会更加关注李白,应为李白更加的豪情万丈,更加的贴近生活。然而,当看到王维的《终南别业》中的两句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自己的眼光,自己的思维,似乎也在那一刻停留。无限的,是自由的心灵和奔腾的想象.....这是一种怎样的意境,这是一种怎样的画面,这是一种怎么样的态度人生?由此,我开始走进王维诗歌的世界。

《终南别业》又题为《初至山中》、《入山寄城中故人》,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年),王维四十二岁以后,刚刚隐居终南山时写下的诗作。终南山又称为南山、中南山,是“在天之中,居都之南”的意思,在都城长安以南五十里处,此地山峦峭拔,风景秀绝,历来就是著名的宗教圣地,相传全真教祖师吕洞宾、刘海蟾曾在此修炼,此地还有香积寺、兴教寺等佛教名刹。终南山不仅是宗教信众向往朝拜的灵山,而且还是高人雅士独隐修身的佳处,宋之问、李颀、储光羲等名士都曾在此卜居归隐。

一、王维诗歌中的佛教熏陶,禅宗思想。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后分化为大乘、小乘两派。至南北朝时传播于全国,出现了很多学派。隋唐时期进入鼎盛阶段,形成了很多具有中华民族特点的宗派。宋代以后,佛教各派趋向融合,同时儒、佛、道的矛盾也渐趋消失。之后,受儒、道、玄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一派――禅宗。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即从生活中,从自然中直接掌握真理,通过实践,领悟真理,最后到真正认识自我。“禅宗”的中心内容是“顿悟见性” ,即众生自性本净,圆满具足;见自本性,直了成佛;只需“自身自性自度”,不需向外驰求。

二、禅理之美

禅理的美,在于其通过禅宗的概念、术语、典故等告诉我们一个规律或者道理,是我们得到启发。我们先看一看王维的名作《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这首诗把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这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如见其人。以自在安闲的口吻表现了作者与大自然,与山中人亲切交流的态度。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而“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便闲情逸致了。而经典之处在于“行到水穷处”,一般人可能要兴阑而返,或大为扫兴,王维则不同,“水穷”则坐下“看云”,并不因此一“穷”而挠乱心中的自在平静。也就是说,一切都不着意,都不放在心上,只是随遇而安。又特别是其中所发现所蕴含的自然道理。就好像是我们上课学的江河湖海还有万物中的水,通过蒸发成水气,到了天上成了云,而云在一定的条件下,交融而的雨,雨落地而又成水被大地万物吸收。这就是佛家的轮回。世间万物也是一个轮回,是因也是果。这也是道家的阴阳相抱,相互包容,同时也是相互转化。水穷处,看如终点,形似尽头,但同时,也是另一种“云”的形式的开始,是水的一种升华。看是不好的结果,其实也可能是另外一种美好的开始。就好像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看是不好的结果里面也有好的因子,好事和坏事,福和祸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僵死不变的,其自身的矛盾都会在定条件下发生转化。在自然界中,白天转化为黑夜,黑夜转化为白天。春夏秋冬,依次互相转化。一种能可以转化为另一种能。一种元素可以转化为另一种元素。在社会生活领域中,各种社会形态也在互相转化,有一些看来是绝对立的东西,如战争与和平,生与死,富与贫,等等,也都可以随条件的变化而转化。 客观的乐观的对待,可能结果并不会差。王维却“水穷”则“看云”,无所滞碍,真正是寄逸兴于山林,不起世虑。王维如此超然,不仅是个性闲淡所致,更主要是汲取了南宗“任性”“无住”之旨。于佛法看来,总是个无我,行无所事。行到是大死,坐起是得活,偶然是任运,此真好道人行履,谓之好道不虚也。”从艺术上看,这种义理渗入形象的“禅诗”还是有值得借鉴之处的。

三、享受美,感受美的智慧启示。

诗中蕴含的禅意思想也给了我们重要的人生启示以及生命的思考。就如王维的诗告诉我们的――人生无常,困难、失败、挫折、烦恼,都是人生的一部分。但我们也要认识到穷尽复通,黑暗只是暂时的,就像在阴影里的青苔一样,只要抱着阳光会再次光临的希望,就是幸福的。最后,我们还应该有颗“禅心”――淡泊、宁静,任岁月流逝、世间百态、富贵繁华,也能简单、纯净,做最真的自己。或许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保持平常心才能面对人生中的无常。

四、美的“禅”带给我们的的影响

由于禅宗讲“以心为本”、“即心即佛”,要求不执著、不系念与万物,这才使得王维在经历的人生的挫折与官场的黑暗后,能保持心灵的“空”、“静”,没有走向消沉,而是开始冷静地思考。在诗歌的创作上,也正是由于王维深厚的禅意造诣,才使得其诗作超越了普通意义上的山水诗,山水不再只是简单的意象,而是玄机尽显,是心灵的传达。在中国诗歌史上,王维之所以被称为“诗佛”,能与与李杜比肩,与他把禅意融入诗中,使佛境与诗境相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是分不开的。 人生经历的复杂、坎坷使他更能够领悟禅宗的妙谛。禅宗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他的创作,使他的诗歌表现出随缘适性、色空一如、物我相忘、超然物外的禅机禅趣,成为中国诗学园苑中一株奇葩。

五、美就在身边

生活不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的眼睛。这个世界给了我们太多的审美领域。春花秋月,长河落日,世外桃源,都是美。恩格斯说“大自然是宏伟壮观的,为了从历史的运动中脱身休息一下。我总是满心爱慕的奔向大自然。”1谢眺被自然美景陶醉是,也挥笔写下:“不对芳草酒,还望青山郭。”2的诗句。美景让人痴醉。而禅理,多亦源于自然,从自然中来,从自然中领悟升华。人生也是如此。遵循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变能安泰。从生活中感受人生,从自然中领悟生活。从自然中领悟禅理,从禅理中启迪智慧。自然界中的景物很美,从中蕴含的禅理更美。喝酒能让人身最,而美,却整的能让人心灵沉醉。“禅”理,让我们更加透彻深刻的看清自然,领悟自然。让自然之美不仅仅表现在表面,而是在心灵里面。让我们更加明白事物的发展规律,人生的发展规律。更加懂得人生。自然很美,而“禅理”就是锦上添花,画龙点睛的东西。再如,《终南别业》中诗人用行与坐的行为对举,体现出自己行止皆宜,动静随心的自在;把水穷与云起的状况并提,体现出自然万物生灭的圆融;在这里,人的知性、行为与自然运行浑然一体。而人,最往事万物的看待,也更加的清晰透彻。我们佩服自然,佩服诗人王维,佩服他最“禅理”的理解,对自然的理解,对人生的理解。将自然看透,将人生看明。 自然的美,禅理的光辉,跃然纸上。此刻,美在心里。此刻,我们内心,满是美的享受,没的震撼,美的启迪。自然的看待人生,努力而不是强求,积极的看待,热情的生活,不急不躁,得之泰然,失之泰然,事事自然。生活中的种种,自然会越来越美。用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我们的每一天,都是美的。我们的内心,都是美的。

1.恩格斯:《致乔.威.兰普卢》(189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3页。 2.谢眺:《游东田》

生活美学课程论文

美学论文

美学论文

美学论文

美学论文

美学课程心得

影视美学论文

美学论文题目。

美学论文 美学学习心得

音乐美学论文

美学专题课程论文
《美学专题课程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