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表现性评价(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26 06:03:12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

所谓表现性评价,就是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的任务,然后依据学生的各种表现进行评价。例如,指导学生组成调查小组,调查所在城市的旅游资源的现状与开发。学生必须进行项目研究,运用多种技能,如提出问题、设计调查方案、收集资料、实地考察、分析资料、合作讨论、绘制地图、写调查报告、口头陈述等,还可进一步引发学生产生新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表现性评价能及时有效的反馈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情况.因为评价的作业与真实生活情境相关,使用这种评价能很好的重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能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同时在交流讨论过程中通过仔细聆听还可以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这样,可以了解学生在真实情境下实际技能的表现 ,应该说这才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对学生学习成就的真实评价.同时学生也会很愉快的完成任务,因为他们自己也会觉得这是培养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是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中动态推进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聆听学生的发言,扑捉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及时做出回应与评价,学生通过老师的评价,思维得到确认,点拨和启迪,这样教师的主导地位得以彰显,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

一、要把学生的思维现状与教学目标进行对接,找到教学现实与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的衔接点,增强教学的实际效果,这里的目标指的是三维教学目标.学生在一个真实性的学习任务中的成功表现都是以有关的知识为基础,以临场的各种操作技能为外部表现,并体现了有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备教材,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备学情、备学法.我们要明确实施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评价时要重视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重视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定目标、自我评价、自我调整,从而促进学生学习非结构性知识,发展实际操作能力,获得全面发展.

二、要依据学科、学生的特点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行为或结果采用相应的评价标准,要有据可依,要体现出评价的可操作性.应注意评价的学科启发性,教师不是单纯采用\"对\"或\"错\"为目的的客观性评价,而应是集知识性 ,过程性和情感性于一体的评价,学科思考的指向性非常鲜明,也使激励性与启发性在学习中得到高度统一,实现了评价的有效性.

三、善于倾听,边听边思考,边听边考虑如何给予积极有效的回应,比如有些教师不仅能恰当的评价学生,还能从学生的回答中听出其隐蔽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并给予及时的引导,使学生看到自己思想方法中的亮点,领悟到自己在学习方面值得发扬光大的地方,使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和信心得到增强.

推荐第2篇:表现性评价特点及作用

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特点:程继来 ( 1 )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是通过完成一些实际的任务,诱导出学生的真实表现,以此评价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和能力的方法。具体来说,就是运用真实的任务或模拟的练习来引发学生真实的反应,由教师或高水平评定者按照一定标准进行直接的观察、评判。表现性评价的形式可以有多种,主要有反应题、书面报告、作文、演说、操作、实验、资料收集、作品展示等。 表现性评价的特点如下:

①有助于阐明学习目标

真实的表现任务与复杂的学习目标匹配的程度比较高。当把实际的任务呈现给学生或者告知学生家长时,会使学习目标更为清晰。

②可以评价学生“做”的能力

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结果是学生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性评价将学生置于真实的任务情境中,要求其执行一定过程或创造出产品,这就可以对这种“做”的能力做出评价。

③注重知识技能的整合与综合运用

复杂的任务表现,特别是那些持续时间比较长的任务,通常要求学生使用许多不同的技能与能力。表现性评价往往要求学生运用几个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及许多不同的能力。 ( 2 )过程性评价

作为新课程的评价理念而提出的过程性评价,其“过程”是相对于“结果”而言的,具有导向性,过程性评价不是只关注过程而不关注结果的评价,更不是单纯地观察学生的表现。相反,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智能发展的过程性结果,如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等,及时地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水平做出判断,肯定成绩,找出问题,是过程性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

过程性评价的功能主要不是体现在评价结果的某个等级或者评语上,更不是要区分与比较学生之间的态度和行为表现。从教学评价标准所依据的参照系来看,过程性评价属于个体内差异评价,亦即“一种把每个评价对象个体的过去与现在进行比较,或者把个体的有关侧面相互进行比较,从而得到评价结论的教学评价的类型”。评价的功能主要在于及时地反映学生学习中的情况,促使学生对学习的过程进行积极地反思和总结,而不是最终给学生下一个结论。

过程性评价有如下特点:

①关注学习过程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不同的学习方式又会导致不同的学习结果。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式,通过对于学习方式的评价,将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到深层式的方向上来。比如,过程性评价中的学生自评、互评的方法,可以使学生逐步把握正确的学习方式,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掌握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从而真正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果。其结果是形成“深层式学习方式——高层次学习结果——深层式学习方式”的良性互动。

②重视非预期结果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丰富多样的,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学习经历,从而产生不同的学习结果。过程性评价则将评价的视野投向学生的整个学习经验领域,认为凡是有价值的学习结果都应当得到评价的肯定,而不管这些学习结果是否在预定的目标范围内。其结果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学习经验的丰富性大大增强。应当指出的是,过程性评价也会对学习的结果进行评价,与传统评价所不同的是,这里的结果是过程中的结果,并且其评价标准不是预设的,而是目标游离和价值多元的。比如,学生自己的一些非正式的学习活动,如与人谈话、浏览网络、看电视或者阅读一些教师所列书单上没有的书籍,等等,都可能引发新的思考,这些新思考往往成为新思想、新发现的重要来源。

( 3 )发展性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发展性教育评价的理念。发展性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育价值观,评价者与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共同制定双方认可的发展目标,运用适当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学生的发展进行价值判断,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不断实现预定发展目标的过程。它的核心思想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评价标准、内容、过程、方法和手段都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评价提出了发展性教育评价的基本理念,这一理念具体到学生评价上,便集中体现为发展性学生评价的理念和方法。这一评价理念和评价体系有以下突出特点。

①发展性评价应基于一定的培养目标,并在实施中制订明确、具体的阶段性发展目标 ②发展性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达到目标,而不是检查和评比

③发展性评价是注重过程的

④发展性评价关注学生发展的全面性

⑤发展性评价倡导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⑥发展性评价关注个体差异

⑦发展性评价注重学生本人在评价中的作用

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作用:

表现性评价

现性评价不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了有益的学习方法。学生表现性评价从发展的角度,注意了不同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注意挖掘每一个学生身上的潜力,发展他们的个性,展示他们的才能,使几乎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进步。由于评价的多元性,使得每位学生从不同方面得到了激励,从而使他们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能够持久的保持对物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深层理解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表现性评价的及时反馈功能更是使教师和学生都能从中获益,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通过它得到了沟通和改进。最后由于表现性评价的系统性,使得一些新的教学方式,如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实验、课外小实验等得以顺利开展,并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过程性评价

1、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

终结性评价通常用来总结一个较长阶段的已告段落的教育活动,而过程性评价则伴随着教育活动进行,两者功能各异。由于教育评价本身也是一种教育手段,而不是教育过程的结束,过程评价因为具有反馈及时,提出问题及时,调控管理及时等优势而显得特别重要。在“重结果更重过程”的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们在采用两种评价方式的同时,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

2、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在过程性评价中,我们应用较多的是定性评价,绝大多数学生也希望用较多的定性评价去取代大量的定量评价,它有利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树立学习理想,而定量评价则容易使学生为分数而学,成为分数的奴隶。为了追求高分,学生势必陷人“题海战术”而不能自拔,但它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增进学生的竞争意识,形成一种追求“完美”的良好的学习心理态势,能比较客观地反映教师教学及学生的学习情况。使我们对教育教学效果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所以这两种评价方式只是侧重点不同,却分别具有各自的优势。所以我觉得应该减少对学生的定量评价,除了半期考试和期末考试仍采用定量评价外,平时的过程性评价基本上都采用定性评价。

3、教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

采用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自我评价及批评能力,使学生学会自己教育自己,全面、公正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同时发扬教学民主,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互相激励,不断上进。

发展性评价

1、发展性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发展性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让学生不断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因而使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增强。例如不少学生在小结中写道:“‘我的作品’这个项目能够让我知道自己原来有那么多的优秀作业。”; “我发现物理实验其实是一个很有趣、很有成功感的学习过程。”„„另外,学生在进行评价时,看到自己在不断进步,以及同学、家长和老师写上的赞赏、鼓励的字句,都能够使他们形成一股强大的学习动力,激励他们继续前进。

2、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就是要关注学生是否积极地、独立地思考问题,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物理思维策略和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否具有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是否能够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否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能否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并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等。

3、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人格和谐发展

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中,通过组织学生与学生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多方面评价,激活了学习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交往的能力,激励了学生奋发向上、互相合作与竞争,从而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尤其促进了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的个性化品质,促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学会合作与交往,促进学生在新型的人际关系与学习交往中得到和谐发展。

推荐第3篇:表现性评价与初中作文教学

课程简介

表现性评价与初中作文教学

【课程简介】

表现性评价从 2000 年开始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但只停留在观点译介和理论探讨方面,鲜有学者关注如何将表现性评价与中学语文教学相结合,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流程与评价流程。本课程以“表现性评价与初中作文教学”的结合为核心内容,着力探讨如何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嵌入”表现性评价,帮助学生了解优秀作文的评价标准,判断自身与标准存在的距离,并在教师的帮助下逐渐“内化”标准,自觉“接近”标准,逐步提升写作水平。本课程旨在解决初中作文教学中表现性评价标准的确立以及具体的操作方式。课程目标如下:

1.了解表现性评价的一般特点及操作方式。

2.了解表现性评价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3.借助案例明确基于表现性评价的初中作文教学流程。

【学习要求】

在学习过程中,学员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要注意实验校与本校实际情况的差异,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1.表现性评价的一般理论,即表现性评价的特点、基本原则、操作方式。

2.初中作文表现性评价标准的确定依据及评价维度。

3.准确理解初中作文表现性评价标准的分级表述。

4.明确基于表现性评价的初中作文教学基本流程。

5.了解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6.深入思考如何立足于本校实际开展基于表现性评价的初中作文教学实验。

专题讲座

表现性评价与初中作文教学

吴欣歆(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一、表现性评价的基本理论

(一)表现性评价的概念

在教育评价领域,表现性评价最初只是一个与传统多项选择题目为代表的标准化测验相对立的术语,是以客观测验以外的一类以行动、作品、表演、展示、操作、写作、制作档案资料等更真实的表现来展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思维思考力、随机应变力、想象力创造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及学习成果与过程的测验。

表现性评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有助于测查高级思维能力。

2.有助于测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问题的真实性与情境性。

3.重视学生解决问题得出的结论,更重视评定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

4.有助于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的潜力尽可能得到发展。

(二)表现性评价兴起的现实背景

表现性评价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210 年我国汉代的取士制度,即通过考试与推荐来选拔各级官吏。它之所以重新引起国外教育评价与测量领域研究者的关注,是由于在教育改革的推动下,各国教育界期望通过评价的革新来更好地选拔人才,与此同时,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来促进教学与学习质量的提高。国外学者认为表现性评价方式产生的三个基本原因是:

其一,知识的更新每三年成倍增加,要求学生们采用“记忆”的方式是极为愚蠢的。

其二,高级思维及问题解决过程常常非常复杂,要求多个步骤、多个问题解决这,要求跨时间、跨学科知识与技能的运用,要求补充一些校外工作。

其三,当前评价面临困境,即大部分的教育结果不能转化为客观纸笔测验题目的形式。

其实,表现性评价的出现表现出教育界对以选择题为代表的标准化测验的普遍不满。许多教育者认为,与常见的标准化测验形式相比,表现性评价而已更进一步地测量学生实现志向的能力,甚至可以作为解决当前教育问题的重要方式。

(三)课程嵌入式表现性评价

课程嵌入式表现性评价,又称课堂表现性评价,指的是以教师为评价主体,以学生日常学业表现为评价课题的表现性评价形式,其特点在于与所学课程内容匹配,风险性较低,属于校内评价的范畴。国外学者认为,只有通过经常的、有规律的课堂评价与反馈,学生们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因此,许多研究者建议将表现性评价作为一种课堂教学工具。还有学者通过研究指出,在实施课程嵌入式表现性评价时,通过在自然背景对学习者的观察与资料积累,表现性评价的重点在学习过程;在实施后期,评价虽然也包括对学生成长的观察,但要越来越注意学习的产品。我们在这里探讨的就是课程嵌入式表现性评价。

(四)表现性评价的特点

根据学术界对表现性评价特点的界定,我认为表现性评价的主要特点有五个。

1.任务框架

表现性评价与学习任务紧密联系,基于表现性评价的学习任务应该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学习任务之间联系紧密,形成系统的框架体系。表现性评价的目的即为整体推进学习任务的完成。

2.评价先行

基于表现性评价的作文教学,评价是带动学习任务前进的“火车头”,而非判定任务完成情况的“火车尾”。学生先明确写作的评价标准,在写作过程中主动向“标准”靠近,逐渐将评价标准内化为自身对写作的认识与理解。

3.标准自定

表现性评价标准是基于学习任务和学生情况制定的,情境特点较为突出。因此,依据同一个评价标准体系,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自定”充分体现出教师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性,体现出教师对写作教学的认识与理解。

4.主体多元

表现性评价的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其他成员。评价主体多元有助于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了解自身的写作情况,多方获得鼓励与支持。主体多元也有利于写作教学的多元互动和资源共享,扩大学生思考的广度,增加学生思考的深度。

5.自主修正

学生参与了评价过程,对自己的习作与评价标准的差异有较为清晰的认识,有利于发挥评价的完善、修正功能。评价过程对学生的自主修正起到了较好的启发和激励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养成主动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

二、初中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初中作文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没有为学生的写作营造良好的作文环境。作文教学的随意性大,很多教师都是走进教室,在黑板上写一个题目,要求学生完成写作任务,教师批改,发回作文本,一次写作教学宣告结束。这样的写作教学,一是缺少序列性,二是缺少学生自主感受、修正的空间。另外,学生在写作前和写作过程中都没有得到教师的有效指导,只是在完成写作任务后得到教师的几句评语,学生处于“被匡正”的状态,写作能力的提高没有“助推力”。

这里所说的“作文环境”,不是指作文时的课堂气氛、课堂纪律、训练的状态,而是指学生在作文之前和作文之时这两个时段中,对作文的动机、欲望、冲动、兴奋,这是一种作文的内驱力,这种内驱力是源于学生自身的。

良好的写作环境包括四个因素:

第一,学生想写,有写作的动机、欲望和冲动。

第二,学生有的写,教师帮助学生营造现实情境,引发学生的回味与联想,帮助学生在生活体验与作文题目之间建立起联系,

第三,学生能写,教师帮助学生深化情感、思考与感悟,帮助学生找到与写作内容相适合的表达方法与写作方法。

如果教师能够从整体上设计写作教学的序列,每次作文教学都注意写作前的指导与写作后的点评,学生就能在良好的写作环境中整体提升写作能力与写作水平。

三、表现性评价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表现性评价的最大作用就是帮助教师和学生明确标准。

首先,教师借助标准明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方向,借此设计写作任务,为学生寻找达到标准的路径。

其次,学生借助标准明确自己写作努力的方向,并在写作过程中努力实践。 最后,师生通过评价明确学生现有水平,进而明确现有水平与标准的差异,共同制定计划,整体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与写作水平。

表现性评价并非独立于作文教学的“评价”,而是融入作文教学全过程的,是作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表现性评价的引领下,师生更容易明确方向,确定方法,了解差距,教师的教学更有的放矢,学生的完善、修正更有路可循。

四、初中作文表现性评价标准的制定

评价标准的制定一般可以有“自上而下的演绎”和“自下而上的归纳”两种形式,如果采用两种形式得出的评价标准一致性较高,评价标准的信度就比较好。相比较而言,“自上而下的演绎”更多地体现着社会的要求,“自下而上的归纳”则更多地反映学生的需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明确规定了第四学段写作的阶段目标,学生的中考作文能够反映其写作水平及有待提高的角度。本方案结合《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表现确定评定标准,“自上而下的演绎”和“自下而上的归纳”相结合,既能反映学生的发展成长也能表现出他们各自的弱点,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初中作文表现性评价”评价标准的基本框架如下表所示:

价评价维度 项

作搜集列纲修改加工 过素材 起草

内容 表达 文面

对象

明确

视角详略写独特 得当 作书写美观 材料语句结格式规范 真实 生动 果 标点正确 发散词汇

合理 丰富

感悟

真切

每个评定维度又分为 3 — 0 四个分数等级。具体描述如下。

“初中作文表现性评价”评价项目及评价维度描述

写作过程

搜集素材

3.能够根据写作目的和内容自觉搜集丰富的写作素材。

2.能够根据写作目的和内容自觉搜集写作素材。

1.能够在教师的要求下根据写作目的和内容搜集写作素材。

0.没有搜集写作素材。

列纲起草

3.能够根据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构思立意。

2.能够根据构思立意自觉列纲起草。

1.能够在教师的要求下列纲起草。

0.没有列纲起草的过程。

修改加工

3.已经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修改作文,做到文从字顺。

2.已经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能借助语感修改作文,做到文从字顺。

1.能够在教师指导下修改作文,借助语感修改作文,做到文从字顺。0.没有修改作文的过程。

写作成果

内容·对象明确

3.写作对象明确,能根据写作目的和对象选择恰当的写作内容。

2.写作对象明显,能根据写作目的和对象选择写作内容。

1.写作对象不明显,能根据写作目的选择写作内容。

0.选择写作内容时没有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内容·视角独特

3.能够选择独特的写作视角呈现写作内容。

2.能够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呈现写作内容。

1.有选择切入点的意识,但在行文中表现不明显。

0.没有选择切入点的意识。

内容·材料真实

3.写作内容真实具体,叙事有细节,描写景物特征明显。

2.写作内容真实,叙事清晰,描写角度明确。

1.写作内容比较真实,叙事完整,有描写。

0.写作内容不够真实,叙事不完整,没有描写。

内容·发散合理

3.合理运用联想和想象,写作内容丰富且发散合理。

2.合理运用联想和想象拓展写作内容

1.写作内容有所发散,但发散不够合理。

0.就事论事,写作内容没有发散。

内容·感悟真切

3.情感真挚,能够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真切感悟。

2.情感真挚,能够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真实感悟。

1.情感真实,能够借助别人的观点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0.情感不够真实,没有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

表达·详略得当

3.能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2.能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1.能显现出叙事的先后和详略,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0.写作顺序不合理、详略不得当,表达不清楚。

表达·语句生动

3.能根据表达对象和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运用个性化的语言表情达意。

2.能根据表达对象和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语言准确、流畅。

1.能根据表达对象和中心选择表达方式,语言通顺。

0.不能根据表达对象和中心选择表达方式,语言不通顺。

表达·词汇丰富

3.词汇丰富,能够选择有表现力的词语。

2.词汇比较丰富,能够选择表达准确的词语。

1.词汇不够丰富,但用词准确。

0.词汇贫乏,词不达意。

文面·书写美观

3.文面整洁,汉字书写美观。

2.文面整洁,汉字书写规范。

1.文面不够整洁,汉字书写正确。

0.文面凌乱,汉字书写有错误。

文面·格式规范

3.标题位置正确,分段符合要求。

2.标题位置正确,能够准确分段。

1.标题位置不正确,段落划分不准确。

0.标题位置不正确,没有分段。

文面·标点正确

3.能够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借助标点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2.能够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1.能够有意识地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0.标点符号的使用不正确。

五、基于表现性评价的初中作文教学流程

初中作文表现性评价方案采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传统的评价方式以他评为主,虽然评价结果客观、科学、全面,但不利于评价标准的内化。评价标准是外在于评价者并要求评价者接受的社会要求,这种接受过程在以他评的方式进行时,由于认知差距等因素的影响,接受的速度比较缓慢,评价标准内化的过程变长。而通过自评,可以通过评价实践加深领会评价标准,使评价标准变成自我接受的准则,加速评价标准的内化。

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在保证评价结果客观的同时,对学生写作能力的促进作用也更加明显。另外,初中作文表现性评价方案的评价标准是在分析学生实际状况的基础上确定的,是一种期待性的评价标准,其意义主要在于借助评价标准的导向性,期待更合理、更有效的写作策略的出现,帮助学生的写作水平逐步提高,最终实现阶段目标。

评价过程是学生写作过程的一部分,与整个写作过程紧密联系。传统意义上的评价活动大都在写作后进行,延误了评价的最佳时机。评价应该是促进学生写作的动力,而不是“跟着车头走的车厢”,如果学生一开始脑子里就有评价的概念,他们就能够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在更高的层次上去思考、探讨问题,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

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方案的评价流程如下。

(一)公布写作任务和评价标准。

(二)学生依据评价标准完成写作任务。

(三)作者本人、小组成员和教师三方共同完成“初中作文表现性评价”报告单。

推荐第4篇:表现性评价的概念及其特点

表现性评价的概念及其特点

一、表现性评价的概念及其发展

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 aement)并不是在教育领域最先提出并得到运用的,它最早是运用在心理学领域和企业管理领域。如在非语言的心理测试中,要求被试者通过动手操作具体的实物而对被试者的某种技能进行评价;在工厂里,主管人员通过观察受雇者在完成一项特殊工作任务时的表现来对工人的工作作出评价。直到20世纪40年代表现性评价才开始被教育测量学家关注并加以研究,并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获得迅速发展,成为今天国外在学校课程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的一种独立的学生评价方式。

美国教育评定技术处(The U.S.Office of Technology Aement,1992)将表现性评定界定为“通过学生自己给出的问题答案和展示的作品来判断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此定义主要有三层含义:

(1)表现性评价,学生自己必须创造出问题解决方法(即答案)或用自己的行为表现来证明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而不是选择答案

表现性评价侧重于评价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要求学生建构各自独特的答案,且答案不存在对错之分,只存在程度之别(如优秀、中等、合格或不合格);不提供被选答案,以便学生有充分作答的自由。原因在于,表现性评价认为提供被选答案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抹杀学生的创造性。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同一问题的解决有着不同的途径,强行规定问题解决方案是不合理的。

(2)表现性评价,评价者必须观察学生的实际操作或记录学业成果

表现性评定需要记录学生实际操作(如学生的口头陈述、表演或舞蹈等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外显行为)或学业成果(如论文、方案设计等),以此评价学生的操作能力。在表现性评价中,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根据详细的评分规则进行观察和记录才能保证资料的全面性、完整性、真实性。这与传统评价中的资料收集方式有着明显的差别,因为传统的学生评价只需要学生的卷面成绩。但是,表现性评定所需资料必须经过长期不断的观察、记录、收集和整理。

(3)表现性评定,能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

表现性评价的目的不在于评价,也不在于给学生分等级或贴标签。它很重视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很重视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定目标、自我评价、自我调整,从而促进学生学习非结构性知识,发展实际操作能力,获得全面发展。在传统的教育评价中,学生作为被动的客体只能接受评价。这种被动性很容易造成学生对评价的厌烦和畏惧,形成心理抵触,阻碍评价的进行,妨碍评价功能的发挥。与此相反,表现性评价积极主张学生参与评定,并成为评价的主体,让学生意识到评价是发现问题、自我提高的方式。

在学校教育背景下,所谓表现性评价是指通过观察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时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它是建立在对传统的学业成就测验(academic achievement testing)的批判的基础之上的。学业成就测验是把学生的学业成就从整个教育中、从学生完整的学校生活中、从课程中游离出来,单独进行评价,所以,这种测验比较长于测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识记、理解和简单运用的情况,关注于低水平的、孤立的知识和技能,对于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在真实的世界中运用书本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包括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内的高度综合的心智技能却难以测查,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学业素质的测评更是无能为力。而表现性评价正好能克服传统学业成就测验的上述弊端,它重新回归于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在课程教学中的完整而真实的生活,强调在完成实际任务的过程中来评价学生的发展,不仅要评价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学生表现的观察分析,评价学生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以及健康的情感、积

极的态度、科学的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正因为表现性评价具有上述超越于传统学业成就测验的优势,它才在当代教育评价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也正因为表现性评价体现了重视过程性评价、重视质性评价、重视非学业成就评价等最新评价理念,它才成为了当前国内外学生学习成效评价不可缺少的又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方法,备受人们的青睐。

二、表现性评价的特点

1.表现性评价的优点

(1)有助于阐明学习目标

真实的表现任务与复杂的学习目标匹配的程度比较高。当把这一任务呈现给学生或者告知学生家长时,就通过实际的例子而使学习目标更为清晰。

(2)可以评价学生“做”的能力

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结果是学生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以及引导一种有用生活的能力,而不是只回答关于如何做的答案的问题。表现性评价将学生置于真实的任务情境中,要求其执行一定过程或创造出产品,这就可以对这种“做”的能力作出评价。

(3)注重知识技能的整合与综合运用

复杂的任务表现,特别是那些持续时间比较长的任务,通常要求学生使用许多不同的技能与能力。表现性评价往往要求学生运用几个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及许多不同的能力。

(4)与教学活动有密切联系

一些表现性评价的提倡者认为,理想的表现测验其实是很好的教学活动。从这一观点看,编制得好的表现测验,既可以作为评价工具,又可以作为教学活动。

2.表现性评价的缺点

(1)高质量的表现任务与评分办法难以编制好的表现性评价与复杂的学习目标相对应。 编制高质量的任务,需要学习许多知识技能。在评价复杂的推理能力或有多种正确答案的任务时,很难确定高质量的评分办法。

(2)表现性评价的实施比较困难

学生完成表现性任务要花费许多时间,而且,教师对表现性任务进行分析评价也要花许多时间,此外,对表现性任务的评分信度往往也较低。

(3)难以评价学生在其他表现性任务上的迁移能力

这就是说,学生在一小部分评价任务上的表现,难以概括到一大类表现性任务上去。

(4)不能评价所有类型的学习目标

对于集中于记忆和回忆信息、规则、原理及理论的学习目标,客观形式的测验项目(简答、多项选择、匹配、正误判断)是更好的选择。当评价逻辑思维、理解概念、言语推理时,客观形式的测验仍比表现性评价优越,因为前者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评价更广泛的内容。此外,客观形式的测验更易于评分,得出的结果更可信。在实际应用时,最好两种评价方法结合起来使用,这样可以相互弥补,更全面地对学生作出评价。

推荐第5篇:4科学地使用表现性评价

科学地使用表现性评价

我们学校虽然在城镇,但是大多数学生都来自农村,所以说算是一所农村学校。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农村小学在课堂教学中也会越来越多地用到表现性评价,现对此谈一谈我的粗浅认识。

表现性评价是指在学生生活和学习中,通过对学生的表现的观察,依靠教师的专业判断,对学生成就进行整体判断的评价方式,它可以衡量一个学习者用所掌握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或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它打破原有的成绩评价方式。具有灵活性、评价方便、容易操作等性能。从一堂堂生动有趣的课上我们可以看到:有效的评价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也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其中表现性评价尤为重要,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合理地运用。

首先,表现性评价要适时、恰当,不能形式化和套路化。不能简单地说:“你真棒”(有的甚至在高年级和初中都还在讲)、“你说得对”、“你讲得太好了”,要根据具体的情景作出恰当的评价。

其次,评价的方法要多样。针对学生在完成任务时的表现,根据需要,我们可以采用口语评价、体态语评价、实物评价、符号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来激励学生。

再次,评价时要把握时机。把握时机对学生的学习及时进行评价,能迅速矫正错误认识,强化正确认识,使其顺利完成知识结构的重新构建。面对课堂上学生的反应,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提高与发展的角度出发,实事求是地做出及时、公正、恰当的评价。这样的评价给了学生成功的快乐,让他们树立了信心。

最后,我觉得评价的语言要“幽默”。 我想:这种幽默的评价语言对有效的开展教学有着非同一般的作用。

总之,在使用表现性评价时,要立足于学生实际、课堂教学实际,要使用好表现性评价功能,这样表现性评价才会成功,才能“有的放矢”。

推荐第6篇:教学中有效使用表现性评价

教学中有效使用表现性评价之我见

说实话,在学习本模块之前,我对“表现性评价”是陌生的,也许老师们会说我是孤陋寡闻,但这的确是事实。学习后,我才发觉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也曾有意无意中用过“表现性评价”,只不过那是无意识的“杰作”。可以这样说,本模块的学习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她至少让我从心里真正认识和领悟了表现性评价的以下方面:

一、认识了“表现性评价”概念:在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情境里,通过对学生完成实际作业表现的观察,依靠教师的专业判断,对学生学业成就进行整体判断的教学评价方式,它可以系统地衡量一个学习者使用以前所掌握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或完成一项任务的能力。

二、明确实施“表现性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评价时要重视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重视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定目标、自我评价、自我调整,从而促进学生学习非结构性知识,发展实际操作能力,获得全面发展。

三、感悟了“表现性评价”的好处:有效的评价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也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

四、掌握了“表现性评价”关键:首先要确定所要评价的能力(倾向)、表现性任务、评分的方法,然后直接对能力(倾向)的行为表现进行评价„„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继续去理解、探索有关表现性评价的优势和价值,并尽最大可能地有效使用,力求表现性评价在我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优势和作用„„

推荐第7篇:表现性评价与初中作文教学

表现性评价与初中作文教学

一、表现性评价的基本理论

(一)表现性评价的概念

在教育评价领域,表现性评价最初只是一个与传统多项选择题目为代表的标准化测验相对立的术语,是以客观测验以外的一类以行动、作品、表演、展示、操作、写作、制作档案资料等更真实的表现来展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思维思考力、随机应变力、想象力创造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及学习成果与过程的测验。

表现性评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有助于测查高级思维能力。

2.有助于测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问题的真实性与情境性。3.重视学生解决问题得出的结论,更重视评定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 4.有助于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的潜力尽可能得到发展。

(二)表现性评价兴起的现实背景

表现性评价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210 年我国汉代的取士制度,即通过考试与推荐来选拔各级官吏。它之所以重新引起国外教育评价与测量领域研究者的关注,是由于在教育改革的推动下,各国教育界期望通过评价的革新来更好地选拔人才,与此同时,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来促进教学与学习质量的提高。国外学者认为表现性评价方式产生的三个基本原因是:

其一,知识的更新每三年成倍增加,要求学生们采用“记忆”的方式是极为愚蠢的。

其二,高级思维及问题解决过程常常非常复杂,要求多个步骤、多个问题解决这,要求跨时间、跨学科知识与技能的运用,要求补充一些校外工作。

其三,当前评价面临困境,即大部分的教育结果不能转化为客观纸笔测验题目的形式。

其实,表现性评价的出现表现出教育界对以选择题为代表的标准化测验的普遍不满。许多教育者认为,与常见的标准化测验形式相比,表现性评价而已更进一步地测量学生实现志向的能力,甚至可以作为解决当前教育问题的重要方式。

(三)课程嵌入式表现性评价

课程嵌入式表现性评价,又称课堂表现性评价,指的是以教师为评价主体,以学生日常学业表现为评价课题的表现性评价形式,其特点在于与所学课程内容匹配,风险性较低,属于校内评价的范畴。国外学者认为,只有通过经常的、有规律的课堂评价与反馈,学生们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因此,许多研究者建议将表现性评价作为一种课堂教学工具。还有学者通过研究指出,在实施课程嵌入式表现性评价时,通过在自然背景对学习者的观察与资料积累,表现性评价的重点在学习过程;在实施后期,评价虽然也包括对学生成长的观察,但要越来越注意学习的产品。我们在这里探讨的就是课程嵌入式表现性评价。

(四)表现性评价的特点

根据学术界对表现性评价特点的界定,我认为表现性评价的主要特点有五个。 1.任务框架

表现性评价与学习任务紧密联系,基于表现性评价的学习任务应该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学习任务之间联系紧密,形成系统的框架体系。表现性评价的目的即为整体推进学习任务的完成。 2.评价先行

基于表现性评价的作文教学,评价是带动学习任务前进的“火车头”,而非判定任务完成情况的“火车尾”。学生先明确写作的评价标准,在写作过程中主动向“标准”靠近,逐渐将评价标准内化为自身对写作的认识与理解。 3.标准自定

表现性评价标准是基于学习任务和学生情况制定的,情境特点较为突出。因此,依据同一个评价标准体系,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自定”充分体现出教师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性,体现出教师对写作教学的认识与理解。 4.主体多元

表现性评价的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其他成员。评价主体多元有助于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了解自身的写作情况,多方获得鼓励与支持。主体多元也有利于写作教学的多元互动和资源共享,扩大学生思考的广度,增加学生思考的深度。 5.自主修正

学生参与了评价过程,对自己的习作与评价标准的差异有较为清晰的认识,有利于发挥评价的完善、修正功能。评价过程对学生的自主修正起到了较好的启发和激励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养成主动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

二、初中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初中作文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没有为学生的写作营造良好的作文环境。作文教学的随意性大,很多教师都是走进教室,在黑板上写一个题目,要求学生完成写作任务,教师批改,发回作文本,一次写作教学宣告结束。这样的写作教学,一是缺少序列性,二是缺少学生自主感受、修正的空间。另外,学生在写作前和写作过程中都没有得到教师的有效指导,只是在完成写作任务后得到教师的几句评语,学生处于“被匡正”的状态,写作能力的提高没有“助推力”。

这里所说的“作文环境”,不是指作文时的课堂气氛、课堂纪律、训练的状态,而是指学生在作文之前和作文之时这两个时段中,对作文的动机、欲望、冲动、兴奋,这是一种作文的内驱力,这种内驱力是源于学生自身的。

良好的写作环境包括四个因素:

第一,学生想写,有写作的动机、欲望和冲动。 第二,学生有的写,教师帮助学生营造现实情境,引发学生的回味与联想,帮助学生在生活体验与作文题目之间建立起联系,

第三,学生能写,教师帮助学生深化情感、思考与感悟,帮助学生找到与写作内容相适合的表达方法与写作方法。

如果教师能够从整体上设计写作教学的序列,每次作文教学都注意写作前的指导与写作后的点评,学生就能在良好的写作环境中整体提升写作能力与写作水平。

三、表现性评价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表现性评价的最大作用就是帮助教师和学生明确标准。

首先,教师借助标准明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方向,借此设计写作任务,为学生寻找达到标准的路径。

其次,学生借助标准明确自己写作努力的方向,并在写作过程中努力实践。

最后,师生通过评价明确学生现有水平,进而明确现有水平与标准的差异,共同制定计划,整体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与写作水平。

表现性评价并非独立于作文教学的“评价”,而是融入作文教学全过程的,是作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表现性评价的引领下,师生更容易明确方向,确定方法,了解差距,教师的教学更有的放矢,学生的完善、修正更有路可循。

四、初中作文表现性评价标准的制定

评价标准的制定一般可以有“自上而下的演绎”和“自下而上的归纳”两种形式,如果采用两种形式得出的评价标准一致性较高,评价标准的信度就比较好。相比较而言,“自上而下的演绎”更多地体现着社会的要求,“自下而上的归纳”则更多地反映学生的需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明确规定了第四学段写作的阶段目标,学生的中考作文能够反映其写作水平及有待提高的角度。本方案结合《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表现确定评定标准,“自上而下的演绎”和“自下而上的归纳”相结合,既能反映学生的发展成长也能表现出他们各自的弱点,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初中作文表现性评价”评价标准的基本框架如下表所示:

评价项目

写作过程

搜集素材

内容 对象明确

视角独特

写作结果

材料真实 发散合理

评价维度

列纲起草 表达 详略得当 语句生动 词汇丰富

修改加工 文面 书写美观 格式规范 标点正确

感悟真切

每个评定维度又分为 3 — 0 四个分数等级。具体描述如下。

“初中作文表现性评价”评价项目及评价维度描述

写作过程

搜集素材

3.能够根据写作目的和内容自觉搜集丰富的写作素材。2.能够根据写作目的和内容自觉搜集写作素材。

1.能够在教师的要求下根据写作目的和内容搜集写作素材。0.没有搜集写作素材。 列纲起草

3.能够根据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构思立意。2.能够根据构思立意自觉列纲起草。 1.能够在教师的要求下列纲起草。 0.没有列纲起草的过程。 修改加工

3.已经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修改作文,做到文从字顺。2.已经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能借助语感修改作文,做到文从字顺。 1.能够在教师指导下修改作文,借助语感修改作文,做到文从字顺。 0.没有修改作文的过程。

写作成果

内容·对象明确

3.写作对象明确,能根据写作目的和对象选择恰当的写作内容。2.写作对象明显,能根据写作目的和对象选择写作内容。 1.写作对象不明显,能根据写作目的选择写作内容。 0.选择写作内容时没有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内容·视角独特 3.能够选择独特的写作视角呈现写作内容。 2.能够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呈现写作内容。 1.有选择切入点的意识,但在行文中表现不明显。 0.没有选择切入点的意识。 内容·材料真实

3.写作内容真实具体,叙事有细节,描写景物特征明显。2.写作内容真实,叙事清晰,描写角度明确。 1.写作内容比较真实,叙事完整,有描写。 0.写作内容不够真实,叙事不完整,没有描写。 内容·发散合理

3.合理运用联想和想象,写作内容丰富且发散合理。2.合理运用联想和想象拓展写作内容 1.写作内容有所发散,但发散不够合理。 0.就事论事,写作内容没有发散。 内容·感悟真切

3.情感真挚,能够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真切感悟。2.情感真挚,能够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真实感悟。

1.情感真实,能够借助别人的观点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0.情感不够真实,没有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 表达·详略得当

3.能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2.能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1.能显现出叙事的先后和详略,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0.写作顺序不合理、详略不得当,表达不清楚。 表达·语句生动

3.能根据表达对象和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运用个性化的语言表情达意。2.能根据表达对象和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语言准确、流畅。 1.能根据表达对象和中心选择表达方式,语言通顺。 0.不能根据表达对象和中心选择表达方式,语言不通顺。 表达·词汇丰富

3.词汇丰富,能够选择有表现力的词语。2.词汇比较丰富,能够选择表达准确的词语。 1.词汇不够丰富,但用词准确。 0.词汇贫乏,词不达意。 文面·书写美观

3.文面整洁,汉字书写美观。2.文面整洁,汉字书写规范。 1.文面不够整洁,汉字书写正确。 0.文面凌乱,汉字书写有错误。 文面·格式规范

3.标题位置正确,分段符合要求。2.标题位置正确,能够准确分段。 1.标题位置不正确,段落划分不准确。 0.标题位置不正确,没有分段。 文面·标点正确

3.能够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借助标点增强语言的表现力。2.能够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1.能够有意识地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0.标点符号的使用不正确。

五、基于表现性评价的初中作文教学流程

初中作文表现性评价方案采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传统的评价方式以他评为主,虽然评价结果客观、科学、全面,但不利于评价标准的内化。评价标准是外在于评价者并要求评价者接受的社会要求,这种接受过程在以他评的方式进行时,由于认知差距等因素的影响,接受的速度比较缓慢,评价标准内化的过程变长。而通过自评,可以通过评价实践加深领会评价标准,使评价标准变成自我接受的准则,加速评价标准的内化。

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在保证评价结果客观的同时,对学生写作能力的促进作用也更加明显。另外,初中作文表现性评价方案的评价标准是在分析学生实际状况的基础上确定的,是一种期待性的评价标准,其意义主要在于借助评价标准的导向性,期待更合理、更有效的写作策略的出现,帮助学生的写作水平逐步提高,最终实现阶段目标。

评价过程是学生写作过程的一部分,与整个写作过程紧密联系。传统意义上的评价活动大都在写作后进行,延误了评价的最佳时机。评价应该是促进学生写作的动力,而不是“跟着车头走的车厢”,如果学生一开始脑子里就有评价的概念,他们就能够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在更高的层次上去思考、探讨问题,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

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方案的评价流程如下。

(一)公布写作任务和评价标准。

(二)学生依据评价标准完成写作任务。

(三)作者本人、小组成员和教师三方共同完成“初中作文表现性评价”报告单。“初中作文表现性评价”报告单

评定项目

评定维度

作者评定 小组评定

老师评定

搜集素材

写作过程

列纲起草

修改加工

对象明确

视角独特

材料真实

内容

发散合理

感悟真切

对象明确

写作成果

详略得当

表达

语句生动

词汇丰富

书写美观

文面

格式规范

标点正确

注:评定分数在 3 — 0 之间,根据评价维度确定。

(四)整合报告单相关数据,返回评价结果报告单。“初中写作表现性评价”反馈报告单

评价项目

教师评价

学生评价

写作过程

写作成果

推荐第8篇:表现性评价的概念及其特点

一、表现性评价的概念及其发展

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 aement)并不是在教育领域最先提出并得到运用的,它最早是运用在心理学领域和企业管理领域。如在非语言的心理测试中,要求被试者通过动手操作具体的实物而对被试者的某种技能进行评价;在工厂里,主管人员通过观察受雇者在完成一项特殊工作任务时的表现来对工人的工作作出评价。直到20世纪40年代表现性评价才开始被教育测量学家关注并加以研究,并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获得迅速发展,成为今天国外在学校课程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的一种独立的学生评价方式。

美国教育评定技术处(The U.S.Office of Technology Aement,1992)将表现性评定界定为“通过学生自己给出的问题答案和展示的作品来判断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此定义主要有三层含义:

(1)表现性评价,学生自己必须创造出问题解决方法(即答案)或用自己的行为表现来证明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而不是选择答案

表现性评价侧重于评价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要求学生建构各自独特的答案,且答案不存在对错之分,只存在程度之别(如优秀、中等、合格或不合格);不提供被选答案,以便学生有充分作答的自由。原因在于,表现性评价认为提供被选答案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抹杀学生的创造性。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同一问题的解决有着不同的途径,强行规定问题解决方案是不合理的。

(2)表现性评价,评价者必须观察学生的实际操作或记录学业成果

表现性评定需要记录学生实际操作(如学生的口头陈述、表演或舞蹈等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外显行为)或学业成果(如论文、方案设计等),以此评价学生的操作能力。在表现性评价中,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根据详细的评分规则进行观察和记录才能保证资料的全面性、完整性、真实性。这与传统评价中的资料收集方式有着明显的差别,因为传统的学生评价只需要学生的卷面成绩。但是,表现性评定所需资料必须经过长期不断的观察、记录、收集和整理。

(3)表现性评定,能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

表现性评价的目的不在于评价,也不在于给学生分等级或贴标签。它很重视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很重视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定目标、自我评价、自我调整,从而促进学生学习非结构性知识,发展实际操作能力,获得全面发展。在传统的教育评价中,学生作为被动的客体只能接受评价。这种被动性很容易造成学生对评价的厌烦和畏惧,形成心理抵触,阻碍评价的进行,妨碍评价功能的发挥。与此相反,表现性评价积极主张学生参与评定,并成为评价的主体,让学生意识到评价是发现问题、自我提高的方式。

在学校教育背景下,所谓表现性评价是指通过观察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时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它是建立在对传统的学业成就测验(academic achievement testing)的批判的基础之上的。学业成就测验是把学生的学业成就从整个教育中、从学生完整的学校生活中、从课程中游离出来,单独进行评价,所以,这种测验比较长于测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识记、理解和简单运用的情况,关注于低水平的、孤立的知识和技能,对于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在真实的世界中运用书本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包括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内的高度综合的心智技能却难以测查,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学业素质的测评更是无能为力。而表现性评价正好能克服传统学业成就测验的上述弊端,它重新回归于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在课程教学中的完整而真实的生活,强调在完成实际任务的过程中来评价学生的发展,不仅要评价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学生表现的观察分析,评价学生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以及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科学的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正因为表现性评价具有上述超越于传统学业成就测验的优势,它才在当代教育评价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也正因为表现性评价体现了重视过程性评价、重视质性评价、重视非学业成就评价等最新评价理念,它才成为了当前国内外学生学习成效评价不可缺少的又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方法,备受人们的青睐。

二、表现性评价的特点

1.表现性评价的优点 (1)有助于阐明学习目标

真实的表现任务与复杂的学习目标匹配的程度比较高。当把这一任务呈现给学生或者告知学生家长时,就通过实际的例子而使学习目标更为清晰。

(2)可以评价学生“做”的能力

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结果是学生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以及引导一种有用生活的能力,而不是只回答关于如何做的答案的问题。表现性评价将学生置于真实的任务情境中,要求其执行一定过程或创造出产品,这就可以对这种“做”的能力作出评价。

(3)注重知识技能的整合与综合运用

复杂的任务表现,特别是那些持续时间比较长的任务,通常要求学生使用许多不同的技能与能力。表现性评价往往要求学生运用几个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及许多不同的能力。

(4)与教学活动有密切联系

一些表现性评价的提倡者认为,理想的表现测验其实是很好的教学活动。从这一观点看,编制得好的表现测验,既可以作为评价工具,又可以作为教学活动。

2.表现性评价的缺点

(1)高质量的表现任务与评分办法难以编制好的表现性评价与复杂的学习目标相对应。

编制高质量的任务,需要学习许多知识技能。在评价复杂的推理能力或有多种正确答案的任务时,很难确定高质量的评分办法。

(2)表现性评价的实施比较困难

学生完成表现性任务要花费许多时间,而且,教师对表现性任务进行分析评价也要花许多时间,此外,对表现性任务的评分信度往往也较低。

(3)难以评价学生在其他表现性任务上的迁移能力

这就是说,学生在一小部分评价任务上的表现,难以概括到一大类表现性任务上去。

(4)不能评价所有类型的学习目标

对于集中于记忆和回忆信息、规则、原理及理论的学习目标,客观形式的测验项目(简答、多项选择、匹配、正误判断)是更好的选择。当评价逻辑思维、理解概念、言语推理时,客观形式的测验仍比表现性评价优越,因为前者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评价更广泛的内容。此外,客观形式的测验更易于评分,得出的结果更可信。在实际应用时,最好两种评价方法结合起来使用,这样可以相互弥补,更全面地对学生作出评价。

表现性评价的形式

一、演示

演示是一种按要求作出的能力表现,学生借此展示他能够使用知识与技能来完成一件定义良好的复杂任务。构成演示的任务通常是定义良好的,而且学生和评价者通常也知道完成演示的正确或最佳的方式。

在学校中,学生可以演示他们使用仪器设备的技能,如烘烤设备和实验仪器;演示在图书馆或因特网上查找信息;在体育课上演示怎样爬绳。对大多数演示来说,演示集中于学生运用其技能的程度有多好,而不是集中于学生解释自己的思维或说出现象背后的原理的情况如何。

二、实验与调查

实验和调查也是一种按要求作出的能力表现,学生从中计划、实施及解释经验研究的结果。研究集中于回答具体的问题(如这所学校的大多数学生支持本州的死刑法律吗?)或调查具体的研究假设(色彩鲜艳的广告被记住的时间长)。

实验和调查可以评价学生是否运用了适当的探究技能与方法,还可以评价学生是否形成了适当的观念框架及对所调查现象是否形成一种理论性的、基于学科知识的解释。为评价这些能力,应要求学生在开始收集数据前作出估计与预测,而后收集、分析数据,展示分析的结果。接下来在所收集证据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并进行论证。此外还要陈述其假设并能识别其方法或数据中可能的错误源。最后要能有效地交流实验或调查的结果。

三、科研项目

这是指让学生或学生群体完成一项科研项目,从而对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作出评价。在实际运用时,主要有两种形式:个体项目与群体项目。

1.个体项目

这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学生活动,最终产出如下产品:模型,有一定功能的物体,实质性的报告或收集物。精心编制的研究项目,要求学生应用和整合广泛的知识与能力。例如,当写一篇图书馆研究论文时,学生必须运用查找并使用参考文献的技能:列纲要、组织、构思报告;用书面语言、文字处理器等呈现方式进行交流。此外学生还要运用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

2.群体项目

作为评价技术的群体项目,其主要目的是评价学生能否以合作性的及适当的方式一起工作,来创造出一个高质量的产品。群体项目的学习目标取决于学科内容及所评价的学生的水平。例如,群体项目可集中于:行动定向的学习目标(出版一份通讯);学生兴趣定向的学习目标(对感兴趣的问题写一篇论文);学科内容定向的学习目标(理解河流是如何形成的);或学科间的学习目标(设计一个理想的城市)。

四、口头描述与戏剧表演

口头描述可允许学生说出他们的知识,并以会谈、演讲的方式使用其口语技能。例如,在语言及语言艺术课程中,许多学习目标集中于语言的流利及交流技能的方式上,而不是内容的正确上。争论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口头表现。这是让一个学生与另一个学生对立起来,有理有据地争论问题。评价集中于论证与辩驳的逻辑与说服的质量上。 戏剧表演将言语化、口头与演讲技能及运动能力表现结合在一起。例如,学生可以将他们对虚构人物或历史人物的理解,通过扮演角色将这些人的理想位置和个人特点表现出来。

五、作品选集

作品选集(portfolios)最初是艺术家、摄影师、作家用来收集和展示其最佳作品的。这一方法,后来被一些教育工作者用作表现性评价的基本或唯一方法。作品选集是学生作品的有限集合,用于展示学生的最佳作品,或者展示学生在给定时间段内的教育成长过程。作品选集并不仅仅是学生所有作品的集合,放进选集的只限于那些最佳地服务于作品选集目的的作品,其中往往还包括判断优秀作品的标准、学生对作品的修改及对作品的自我分析与反思。

表现性评价的设计要点

一、确定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

表现性评价是对学生在完成任务时的具体行为表现的评价,因此,必须事先确定评价的内容(即教学目标),并将它分解为构成表现成果的可观察的具体行为,制订评价这些行为优劣的标准。关于教学目标的分解,我们在单元二中分析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基本步骤时已经作了较为详细的说明,在此不再多述。

明确而清楚地界定表现性行为的评价标准,是成功实施表现性评价的关键。为保证评价标准的有效性,制订评价标准时可以借鉴以下几项行动策略:

·对要评价的行为表现,教师自己先实际表现一下,记录和研究自己的表现或任何可能的表现成果。

·列出这些表现或成果的重要方面,作为指导观察和评价的表现标准。 ·为方便观察和判断,表现标准的数量不宜太多,一般限制在10~15项之间。尽可能用可观察、可测量和可量化的学生行为或成果特质来界定表现标准,避免用含糊不清的字眼来描述表现标准。

·按行为表现出现的顺序排列表现标准,以方便观察和判断。

·检查是否已有现成的表现评价工具,若有,则可直接借用;若无,再自行编制。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下面以演讲为例,展示为评价学生的演讲技能而制订的表现性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

·站立姿势自然。

·与听众保持良好的目光接触。 ·面部表情适当。 ·有效使用肢体语言。 ·音量适当。 ·吐字清楚。

·以有条理的方式呈现观点。 ·正确使用修辞。

·有效保持听众的兴趣和注意力。

二、设计表现性任务

表现性任务是与表现性评价紧密联系的一个重要概念。表现性评价实际上就是对被评价者在完成表现性任务过程中的表现情况进行观察与评估。而所谓的表现性任务就是在表现性评价过程中评价者要求学生完成的具体任务。因此,能否设计出适当的表现性任务是保证表现性评价的信度和效度的基本前提。

设计表现性任务,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 1.适当选择表现性任务的类型

在学校教学情境下,常用的表现性评价任务主要有六种类型:结构性表现任务、口头表述、模拟表现任务、做实验或调查、创作作品、完成研究项目等。在实际教育评价活动中,到底选择哪一种或哪几种表现性任务,需要教师根据具体情境的特征来决定。一般来讲,教师选择表现性任务的类型除了需要考虑所要评价的内容的特质以外,还需要考虑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时间、空间与设备条件的限制。

学生的发展水平是选择表现性任务种类的重要依据。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其可能完成的任务是存在很大差异的。这种差异集中体现在表现性任务的复杂程度和综合程度上。造成这种差异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学生的年龄。一般来说,学生年龄越小,越不适合完成那些包含大量知识信息、同时涉及多个变量和要素的复杂任务。第二,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例如,研究表明,处于具体运算思维发展水平的学生还不能系统、成功地解决两个变量交互作用的问题,而抽象思维能力已经获得初步发展的中学生则可以学会处理涉及两个变量相互关系的研究。第三,学生知识结构的广度与宽度。例如,关于水污染问题的计算机模拟实验就是典型的多变量任务,它要求探究五种变量(气温、垃圾种类、水的种类、治理方法、生成废弃物的速度)以何种方式组合起来影响水中的氧气与废弃物的浓度,完成这一研究任务,就需要学生拥有宽广的知识面和较强的推理能力。

时间、空间与设备条件也是影响表现性任务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要开展实验研究,就需要一定的时间、空间和特殊的实验仪器设备。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教师就不能选择做实验研究这种表现性任务,而只能选择要求学生完成回答实验的操作步骤和实验可能的结果等纸笔表现性任务或口头表现性任务。

下表所列举的就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水平而选择的表现性任务的形式(种类)以及设计出来的具体的表现性任务。

表1 教学目标、学生水平与表现性任务

教学目标 学生的水平合适的形式 表现性任务 与他人合初中生 课堂教学中的小组通过小组合作制作长方形状的包装盒 作的能力 合作学习

高中生 小组项目或个人—三人一组,就“城市白色污染的成因与对策

—小组项目 分析”展开调查研究

英语口语小学生 模拟表现、情境对话两人一组,通过角色扮演来模拟商店里售货技能 或角色扮演 员与顾客的对话

大学生 课堂演讲、小组讨论围绕“中国加入WTO的利与弊”发表演讲

或公开辩论

想象能力 小学一年级 口头表述、模拟表现用两个相同的三角形拼组出各种不同的图

或操作表演 形,越多越好

归因分析初中生 实验或调查 通过实验测试吸水纸的吸水性 能力 高中生 计算机模拟 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验,确定细菌更适合什么

环境:有光还是无光,潮湿还是干燥

2.设计完成表现性任务的适当情境 在设计表现性任务时,教师除了要恰当地选择表现性任务的类型并具体设计表现性任务的内容以外,还要设计实施表现性任务的条件、情境以及观察的次数。

这里的条件是指表现性任务实施的时间、地点或需要使用的设备用具等。 这里的情境是指自然情境或者特殊控制的情境。情境的选择和设计要根据表现性任务的特点和表现性评价结果的用途来决定。如果某种表现在教室中自然发生的频率不是很频繁,那么教师就要特别创设一种情境,增加这种表现出现的机会,以便于观察;如果表现性评价的结果将用来决定学生的分流,那么教师就必须提供一个标准化的正式情境,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公平的表现机会。下面的表格,可以作为表现性情境的典型例子。

表2 表现性情境示例

表现性目的:以小组合作探究为基础,制作长方形状的包装盒。 指导语:告诉学生在仔细观察长方形包装盒展开图的基础上,展开想象,通过分工合作,设计制作一个外观精美、经济实用的长方形包装盒,并派一名代表向全班介绍小组的产品。

情境:

(1)利用课堂教学中的30分钟常规教学时间。

(2)自备可拆开的长方体的包装盒以及制作新包装盒所需要纸板、直尺、剪刀、胶水、彩笔、铅笔。

(3)对包装盒的大小、尺寸、用途不作统一要求。 (4)当制作时间只剩5分钟时提醒学生。 评分标准:

(1)分工明确、合作协调。(4分)

(2)作品的制作巧妙,动作灵活迅速。(2分)

(3)图案设计美观、大方,有创意和个性。(2分) (4)作品介绍全面,语言流畅,富有特色。(2分)

这里所谓的观察的次数,是指教师为了作出可靠的评价结论而需要的观察学生表现的次数。不管评价的目的、任务的性质如何,单独一次的观察结果只能代表学生的一次行为表现,不具有普遍的代表性。因此,要保证评价结论的可靠性,教师必须多次观察,多次收集资料,然后作出综合的分析。如果在不同观察中都能获得相同的表现结果,就说明这些信息是可靠的;相反如果每次观察到的表现都不一致,那么就需要教师再做更多次的观察,收集更多的信息,然后方可作出比较可靠的结论。

三、选定或设计表现性评价的工具

任何评价都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施评手段和记录工具)来进行。有时,所评价的活动非常简单,评价工具可能内化于评价者身上,从外表来看并不明显。如教师对学生握笔姿势的评价,只要借助于教师的视觉和大脑进行简单的观察和分析,即可发现问题并进行矫正,而无需借助于任何外在的手段和记录工具。但对于较复杂的表现行为和情境的评价,则需要借助于一定的工具通过系统的观察和详细的记录来进行,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和有效性。

推荐第9篇:用表现性评价促进学生学习

用表现性评价促进学生学习

教育评价是教育过程的重要环节,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只注重评价的鉴定与选拔功能,忽视了其对于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新课程的实施,人们逐渐认识到了传统评价方式的不足以及改革的必要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了“改革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择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1]的要求。怎样发挥评价为教学服务,促进学生和教师的成长与发展的积极功能成为教育评价研究的重点。表现性评价正是符合这种要求的评价方式之一。表现性评价是测量学习者运用先前所获得的知识解决新异问题或完成特定任务能力的一种系统的评价。具体来说就是运用真实的生活或模拟的评价练习来引发最初的反应,由高水平评价者按照一定标准进行直接的观察、评判。其形式主要包括建构式反应题、书面报告、作文、演说、操作、实验、资料收集、作品展示。表 现性评价以其独特的理念和方式,为教育评价带来了可喜的改变,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表现性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的前提在于其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评相分离的状态,实现了三者的有机统一。传统教育中,教师传授,学生接受,评价一般是在教学结束后以纸笔测验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检测,给出一个分数或等级,注重的是评价的“鉴别、检验、验证”的功能,极少有对学生将来发展的有效反馈,评价结束后,又匆匆进入下一阶段的教学。教、学、评三者处于一种分裂状态,评价孤立于教学之外,相互之间毫无增益。而表现性评价的一个关键特征就是,它既可以是一种课堂活动,也可以是一种测验形式。在表现性评价理念下,表现性评价过程即教学过程,教、学、评三者处于动态互动状态,融会贯通在教学的整个过程,是三位一体的。教、学与评相互促进,共同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学业成长与自身的发展以及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评价的作用不再局限于“鉴别、检验、验证”功能,而且加强了“引导、反馈、补充”教学的功能,成为完整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这种新的评价理念下,学生的学是中心,不管是教还是评,都是围绕学生的学而进行,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业的进步和发展。表现性评价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致力于以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它因为学生提供了清晰可行的学习目标、有意义的表现性任务、有效的学习反馈及带动了学生的积极课参与而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清晰可行的学习目标

表现性评价的两个关键因素是:真实或接近真实的表现性任务和清晰明确的表现性准则。表现性任务代表了教学的内容和要开展的活动,即“教/学什么”和“评什么”。表现性准则指明了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和水平,即“教/学成什么样子”和“根据什么评”。表现性评价代表了学生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是指向评价本身,而是指向评价所代表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表现性评价不同于传统评价的滞后性和保密性,它制定于教学开始之前,提倡在教学和评价开始前公开表现性任务和准则,把表现性准则教给学生,甚至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由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来确定表现水平的标准(表现性准则),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成绩和进步的基础。 这有助于教师与学生清楚的了解将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和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学生因而能获得明确清晰的学习目标,知道将要做什么,做到什么样才足够好。明确的目标是前进的强大动力,他们不会对如何才能成功而感到“疑惑”,不用猜测什么是最重要的,或者教师将如何评价他们的表现,而是成竹在胸,充满自信的向目标努力。

二、有意义的表现性任务 表现性评价要求学生完成一定数量的比较有意义的任务,评价针对过程也针对结果。完成表现性任务是一个生成过程,而不只是选择一个答案。一般来说,表现性任务有六种类型:结构性表现任务、口头表达、模拟表现性任务、做实验或调查、创作作品、完成研究项目。

比如要评估学生的演讲能力,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任务来进行评价:1.让学生完成一些判断题,题目的内容主要是演讲的技巧问题。2.学生完成一系列的选择题,题目主要是列举关于演讲的特性,让学生选择哪些代表了优秀的演讲。3.学生简短的回答关于如何演讲的问题。4.给学生一个主题,让学生写一篇短文,说明围绕这个主题该怎样演讲。5.给出演讲主题,让学生撰写演讲稿并进行演讲,教师对整个过程予以观察和评判。可以发现,第

一、二种方法都是选择———反应评价,它们没有让学生建构任何反应。第四种方法与第一种比更具有表现性任务的特点,第五种是最典型的表现性任务,与教学目标所要求的行为最为接近。 表现性任务体现的是“做”的能力,它将学生置于真实的任务情境中,要求其执行一定过程或创造出产 品。这个任务是作为实地现场的表现而设计的,根植于学生的现实世界经验,它模拟(或可能就是)现实世界中的难题,它既是学习任务,也是评价所要完成的任务。此外,这样的任务(比如进行一次演讲)和埋头于做无数选择题、判断题相比无疑更加生动有趣。表现性任务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好的表现性任务能促成学生的深度理解,而不仅仅是事实上的知识。在真实性任务中,学生必须要考虑许多关于技能的选择和策略的制订方面的复杂的决定。迫使学生运用事实性知识,还可以揭示出学生关于某一概念或主题的不完全的学习或误解。学生到底有没有掌握所学知识在做任务的过程中一目了然。这样的任务和评价更具有挑战性,也更有意义,更能促进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

三、学生的积极参与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由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而获得,而不是被动接受的。这就意味着学生必须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才能获得知识,不断进步。表现性评价的转变之一就是由过去的教学和评价中教师一人说了算到学生和相关人员一起参与进来,其中学生的参与尤其得到了强调。只有真正参与进来,学生才能满腔热情、充满自信的去学习,表现出极高的主动性。 斯克里文(Scriven)区分了学生在评价中的不同参与程度。从表面的参与水平开始,各个水平递进描述了学生的参与情况。学生参与评价的各个水平是:[6] ●参加测验,得分。 ●在教师的要求下提出改进测验的建议。●建议可能的评价方法。●实际制定评价方案。 ●帮助教师修订评分规则。●创建自己的评分规则。 ●应用评估规则来评估自己的表现。 ●开始理解评价和评估是怎样影响他们自己的 学业成就的。 ●开始理解他们自己的自我评价与教师的评价 以及他们自己的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

传统的评价中,学生的参与程度绝大部分停留在第一级水平,偶尔可以达到第二级水平,到第三级水平的就比较稀少了。而表现性评价中学生的参与程度最起码的已经达到了第七级水平,高质量的表现性评价中,甚至可以达到第

八、九级水平。鉴于表现性评价施测方法的特别,它在第一个水平“参加测验”上的表现与纸笔测验极为不同:即对表现性任务的全身心参与。因此表现性评价中学生的参与可简单归纳为如下几项:参与制定或修改表现性准则,完成表现性评价任务,应用评分规则来评估自己或同伴的表现,利用评估结果改进学习。 表现性准则的来源有几种:采用现有的他人制定好的准则,根据实际情况改编已有表现性准则,自己制定表现性准则。通常情况下,如果是第三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进行,先找一定数量的样例,区分一件好的任务或成果与差的任务或成果有什么不同之处,找出有哪些方面的特征,精简出关键性的因素,然后经过界定、应用、提炼等各个步骤制定出适用的准则。如果是改编已有准则,教师可和学生一起分析哪些是符合实际可以保留的,哪些又要怎样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修改。而如果是直接采用已有准则,则要将准则教给学生,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来学习并深入理解每一条准则的含义。通过这些不同程度的参与,学生对学习目标也就了然在胸了。 此外,表现性评价重视学生自评与同伴互评,利用表现性准则,学生可以对自己和同伴的作业进行评价。这种独立应用表现性准则进行学习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表现。

四、及时有效的学习反馈

评价应该向所有学生提供有意义的反馈,而且也能确实地评价对反馈的使用程度。传统的终结性评价只是对学习结果的评价,一个简单的分数或等级能提供给学生的反馈是微乎其微的,而且由于其与教学过程相分离,并且无法重新进行,能给出的反馈对学生改进学习的作用也是极小的。W.詹姆斯·波帕姆(W.JamesPopham)认为,评价有助于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两种策略如下:一是根据评价的结果,做出教学决策。二是设计教学,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水平。 [7] 教师根据明确的目标设计教学已在上一部分论 述。表现性评价结果的反馈,能成为教学进展的调节器,有效的调整教学活动的具体开展。W.JamesPopham指出,有三个主要的教学决策可以受到评价结果的影响,即:教什么,教多长时间,实际教学效果如何。 [7] 教学前进行的表现性评价可以使教师弄清楚 学生已经具备哪些知识和技能,确定哪些教学活动是真正需要的,哪些教学活动将会是多余的。从而抛弃多余的教学活动,而专注于适合特定学生的教育目标的教学。能从表现性评价结果中获益的第二种教学决策涉及到教学持续的时间。教师为完成特定教学目标需要的教学时间有多长?这可以根据教学进行过程中的表现性评价来抉择。受表现性评价影响的第三类教学决策是关于教学效果的评定。教师们都想知道他们设计的教学计划是否真的有效。如果该教学是成功 的,那么这一教学设计还应继续采用。但是,如果评价证明教学过程的效果只是一般,甚至很差,那么在下次的教学设计中就要进行重大的改变。 表现性评价是形成性评价,伴随教学过程始终,而且可以反复进行。学生也许会花数天在一项写作任务上,他们有很多机会来修改它,根据老师的反馈或者自己的反馈进行调整、改写或重写,直至写出比较满意的文章。这个过程能给予学生许多机会来证实他们的学习,完成它可以代表对知识整体的精通与掌握。 反馈和指导不同,反馈告诉你的行动有一个什么结果;而指导告诉你怎样改进这个结果。反馈是对现实表现与理想表现进行比较得出的。最好的反馈是能根据目标和标准非常具体、直接地揭示或细微地描述对表现者来说是清晰的、可利用的实际结果。[8]在表现性评价中,表现性准则为反馈提供了清晰具体的参照目标和标准,而反馈的来源主要有教师评价、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自我评价和反馈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对照评分规则,看自己的表现达到了哪一级别的准则,而优秀的标准应该是怎样的,从而有的放矢的进行自我调整。 综上所述可见,表现性评价顺应了教育教学发展的要求,成功实现了教、学、评的整合与互动,使评价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评价过程即是学习过程。它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有目标做动力,有生动有趣的任务吸引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活动,有及时的反馈为学生的前进指明方向,因而,表现性评价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推荐第10篇:表现性评价与初中作文教学)表现性评价与初中作文教学作业

联系自身的写作教学实践,对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写作(写话/习作)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探讨当前写作教学的经验与不足。

在我的作文教学中,部分语文功底薄弱的学生对作文有着厌烦情绪,把写作文当成负担,觉得在作文中没有话写,写出的作文没有真情实感。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可采用以下方法:

一、培养学生阅读、记笔记和写日记的习惯。

1、阅读和作文是相通的,培养作文能力,一靠多读,二靠勤练;

2、指导学生勤记读书笔记。记笔记也是一种写作,对提高作文能力有着直接意义,最好可以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

二、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1、创设情境,营造放飞空间。对新鲜事物好奇与好问,是学生的天性。作文教学可以利用生活、实物、图画、音乐、语言、表演等途径,创设丰富的、形象生动的情境,然后引导学生对情境进行细致观察。这样,既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又使学生获得愉悦的感受。

2、积极评价,激发表达欲望。学生都是好表扬、爱模仿的。教师只有善于运用评价,才能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激发他们强烈的表达欲望。

3、注重生活实际,放飞理想和希望。生活与语言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在习作中,倡导向生活开放的习作素材观,指导学生习作要重视生活经历, 从生活中去摄取。

三、加强指导,让学生高效率的写作

1、要认真审题,把握好文章的方向。

2、确立文章的主旨中心,主旨中心要结合实际,要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或给人以启迪,一定要符合题目的要求。

3、围绕中心选材,所选的材料一定要为主旨中心服务,要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组织材料列提纲,提纲视其时间而定,可详可略,但一定要注意,必要的步骤一定要说清楚。

4、文学体裁的确定,表达方式的运用。

5、修辞手法的选取,根据不同的内容选取最合适的修辞手法。

6、文章结构的安排、布局,从全篇和局部都要有所考虑。精心拟定题目,一个好的题目也是作文成功的关键。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做好作文前的准备工作是写好一篇优秀习作的基本要求和有力保障。 总之,只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一点一滴地累积,一定可以让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最终写出优秀作文。

第11篇:表现性评价与初中作文教学作业

(表现性评价与初中作文教学)表现性评价与初中作文教学作业

联系自身的写作教学实践,对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写作(写话/习作)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探讨当前写作教学的经验与不足。

作业要求:

(1)字数要求:不少于300字。

(2)作业内容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作业,成绩为“0”分。

(3)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最好先在文档编辑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4)本次培训作业分三批发布,您需要完成6份作业

对于初中生来说,部分语文功底薄弱的学生都对作文有着厌烦子那里,把写作业当成任务,而不会在作文中说自己的话和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写出的作业特别空而无味。

一、想解决写作的这个难题,我认为应培养好学生的阅读和记好笔记。

1、阅读和作文是相通的,培育作文能力,一靠多读,二靠勤练;然而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正视组织学生多练而不年夜注重指导他们多读,却是存在着的现实问题。 阅读是作文的基本。阅读就是念书,经由过程念书可以体味前人堆集起来的常识和珍贵的糊口经验,可以领略前人考验成熟的思惟作风和合适纪律的思维体例,能够进修到前人来自糊口的经由加工的说话精髓和熟练的表达技巧。作文是对说话文字的运用,其中领受长短常主要的基本。教学生作文,必然要让他们体味念书的主要性,让他们热爱念书、学会念书、读更多的书,从阅读中多多领受说话常识和说话技巧。鼓舞激励学生多读多看。这是堆集的一个主要方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的古训说得极是。良多喜欢读课外书的学生作文好,就是因为课外常识丰硕。书是常识的海洋,具有充实和培育人的丰硕资本和强年夜魅力。古今中外,凡有丰硕常识的学问家,写作成就卓越的文学家,无一不是孜孜不倦的博览群书者。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也要鼓舞激励他们下功夫多念书,这是为了丰硕学生的常识。培育他们的阅读乐趣和阅读能力。全面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需要。

2、指导学生勤记读书笔记。记笔记也是一种写作,对提高作文能力有着直接意义,最好可以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

二、师生共同支撑起写作的环境

1、教学理论告诉我们:任何教学使命的完成都需要师生的双向沟通。调动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养成学生的主体意识。

2、优化教师的主导浸染。

现代化教学,教师必需力争登上时代和科学的制高点,才能顺应时代成长潮水。正如常言所说:\"打铁先得自己硬\"。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以尊贵得师德、文德,过硬的功底,强化自己,优化自己,最后达到优化教学之目的。

三、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1、创设情境,营造放飞空间。对新鲜事物好奇与好问,是学生的天性。作文教学可以利用生活、实物、图画、音乐、语言、表演等途径,创设丰富的、形象生动的情境,然后引导学生对情境进行细致观察。这样,既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又使学生获得愉悦的感受。充满情趣的活动情境,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手、脑、口,使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活动过程中。

2、积极评价,激发表达欲望。学生都是好表扬、爱模仿的。教师只有善于运用评价,才能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激发他们强烈的表达欲望。

3、注重生活实际,放飞理想和希望。生活与语言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在习作中,倡导向生活开放的习作素材观,指导学生习作要重视生活这源头活水, 从生活中去摄取,我们可以利用孩子爱玩的天性,引导他们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余活动中选择习作素材,让他们在游戏中完成习作。

四、加强指导,让学生高效率的写作

1、要认真审题,把握好文章的方向。

2、确立文章的主旨中心,主旨中心要结合实际,要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或给人以启迪,一定要符合题目的要求。

3、围绕中心选材,所选的材料一定要为主旨中心服务,要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组织材料列提纲,提纲视其时间而定,可详可略,但一定要注意,必要的步骤一定要说清楚。

4、文学体裁的确定,表达方式的运用。

5、修辞手法的选取,根据不同的内容选取最合适的修辞手法。

6、文章结构的安排、布局,从全篇和局部都要有所考虑。精心拟定题目,一个好的题目也是作文成功的关键。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做好作文前的准备工作是写好一篇优秀习作的基本要求和有力保障。

五、教师利用表现性评价做好学生作业的评价 所谓表现性评价是指通过观察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时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表现性评价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发展水平,重视学生在整个写作过程中的全部表现,尽力发掘其闪光点,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信心。对于单次作文结果不理想的学生,表现性评价也充分顾及他们的自尊,给予他们重新回炉的机会,少打慎打甚至于不打“不合格”等伤自尊的等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总之,初中作文教学的探索任重道远,只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不畏艰辛、不惧力微,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一点一滴地累积,一定可以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最终会写出优秀作文来。

第12篇:表现性评价与初中作文教学作业

表现性评价与初中作文教学作业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这就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写作教学的内涵。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但是在教学中,现实教学任务束缚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主要表现为学生写作时经常是速成式,文章千篇1律,缺乏创新,这些问题的出现与现在的考试制度有关,但无论怎样,初中作文教学都要以学生的终身学习为宗旨,关注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我认为作文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写作的积累,注重写作与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联系,注重学生的实践等方面的内容,这样更容易让学生写出言之有物的文章。在作文评价中,要多给学生鼓励,要低门槛进入,培养兴趣和自信心。要把握好“作文闪光点”,它指的是一篇作文写得最成功的地方,它可能是一个生动细节,也可能是成功的一段话,一句话,乃至一个词语。将其摘录进该评价体系,给予适当的鼓励分。对作文水平不高的学生尤其要加大“闪光点”评分的力度,目的是激发广大学生,尤其是作文后进生的写作兴趣。由于我们始终以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的作文,尽可能挖掘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许多学生正是在不断看到自己作文中的“闪光点”后,发现了自己的写作潜力,从而树立信心,努力习作,作文水平、作文技能提高较快。也可以强化读者意识,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写作都要积极在5人以上的范围交流,把评价权尽可能地多交些给同伴、父母、社会,而不是只是“作者——自己的老师”式的单项交流。通过这种交流,来验核作品的真实、真情和读者对象的考虑。

第13篇:高中作文表现性评价研究意义介绍

高中作文表现性评价研究意义

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推进,表现性评价在许多国家受到了青 睐。美、英等西方国家十分重视表现评价在课堂教学评价中的应用,我国台湾地 区在2001年至2004年期间实施的“九年一贯”课程改革中,也格外重视“实作 评量”,即表现性评价方法。在我国大陆,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和中 小学教育评价改革的深入进行,表现性评价也引起了我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不 少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对其进行了研究和介绍。为适应国内外课程评价改革的发 展趋势,进一步推动新课程评价改革的实施,解决我国传统作文教学在评价方式 方面的弊端,我们有必要在中学作文教学中使用表现性评价。

一、课程评价新理念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所追求 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或分数与他人比较,而 是了解学生发展的需求,重视被评价者的差异,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 变化,给予及时的评价与反馈,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这种课程理念 的实施,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建立评价内容 多元、评价方式多样和着眼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新的评价体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 标准》还就评价目标、评价对象、评价功能、评价方法、评价主体等提出了原则 性建议。 (--)评价目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 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 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将表现性评价应用于作 文教学,能很好地将教学和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 师的教学的目的。 回评价对象

评价应以课程目标为基准,“在保证达成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 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学习需要。评价要有利于鼓励学 生对课程的自主选择,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 化要求,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评价面向全体学生”。 白评价功能

评价要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语文课程评价重在激发学生提 高语文素养的热情;并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学习上的优势、不足及其形成原因, 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引导教师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不断调整 和完善教学过程,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侧评价主体

评价要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语文课程评价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主

体地位,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促进反思,另一方面要鼓励同伴、家长等参与 到评价之中,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同伴、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 与的交互活动”。

虽然以上论述是针对整个语文教学而言的,但也为我们如何进行作文评价 指明了方向,也就是说,作文评价也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这里的发展不仅 仅是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更是作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作文教学不仅担负着培养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责任,而且还担负着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智力品质、人格修 养的责任,关系着学生的终身发展。作文评价作为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既 是对作文教学效果的检查,也对学生作文素养的发展起着激励、导向和发展的作 用。

表现性评价作为一种充分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的质性评价方法,顺应了新一 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评价的需要,它与新课程提倡的发展性评价理念具有高度的 一致性。表现性评价强调评价标准的多维性,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强调 将评价作为教学的反馈,强调评价的个体化与层次性等等,正切合了《标准》提 出的发展型性评价理念。因此,作文表现性评价将有效地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发展, 并为新课程作文评价改革的实施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作文评价新方式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过程,是个人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 造性表述的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是中学作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和重要 内容之一。新课程改革以来,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改革有了一些成效,但是由于“应 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作文教学并没有受到广泛的重视,改革的步伐迈得还很艰 难。作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违背作文学习的规律,尤其是作文评价体系滞后,严 重影响了作文教学前进的步伐。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评价从意识到行为顽固地 滞留在传统的注重结果的终结性评价上,评价与教学分离,评价主体单一,评价 方式单调,评价功能突出甄别与选拔,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发展性需求。在这种评 价制度下,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自尊心和自信心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主体能动性 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这一问题己经成为影响中学作文教学发展的障碍。 (--)作文评价重结果轻写作过程

传统作文评价过分注重作文结果(作品)的评价而忽视作品形成过程的评

价与控制。在这种评价制度下,学生形成作品的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运用语言 的思考过程,推理、推敲过程等无从展示,被摒弃于作文评价之外。受这种观念 的影响,集中反映教师评价结果的作文评语,也是只重论断式的结论而不重作文 形成过程和作文进步程度的描述,教师给的作文评语大多都是诸如“内容不够充 实”“思路不够清晰”“语言不够形象生动”之类的笼而统之的话,学生很难从中 感受所取得的进步,也很难获悉具体问题及问题的原因所在,因此这样的评语很 难发挥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

口作文评价重写作知识与技能,轻情感态度价值观 传统作文评价过分重视对学生在作文中反映出的知识积累(尤其是写作技 能方面的知识)、语言运用能力及感受力、思维能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的评价, 而忽视对学生在作文中反映出的兴趣、情感、态度、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评价。 因此,有时东拼西凑、虚情假意、词藻华艳的“好文章”能博得欣赏,而认真写、抒发真情实感但语言不够成熟的“差文章”只能受到体无完肤的无情批判,其结 果是“好学生”不能正确判断自己的优长,“差学生”无法发现和感受自己的努 力所取得的进步,自然也无从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久而久之,其导致结果是 学生对作文的厌倦和畏惧。

曰作文评价重甄别与选拔功能,轻诊断、激励和发展性作用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作文评价体系过分关注学生评价的甄别和选拔的 功能,对于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性功能认识不够,没有有意识地通过评价活 动激励学生的发展,诊断学生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对学生的发展提出有针对性和 建设性的建议。在这种评价体系下,评价就是为了判断学生作文水平和作文能力 的高低,评价就是学生间的横向比较。而且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教师总是用学生 群体中水平较高的作文作为评价的参照标准来评价学生。很显然这种评价体系无 益于问题的发现与改进,无益于大多数学生作文积极性的激发,无益于学生作文 的发展。

侧作文评价主体单一

在传统作文评价体系中,教师占有无可替代的主体地位,学生始终是处于 从属的被评价的对象。由于学生自我评价价值的被忽视,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丧 失。而学生一旦失去评价的主体地位,失去评价自己作品的机会,也就会失去学习的主体意识,失去学习的自觉性和责任心,甚至出现对评价持消极应对、冷漠 排斥的情况,于是作文效率也就因学生主体地位、主体意识的丧失而大大降低。 学生的作文过程是一个复杂、综合和动态的过程,传统的作文评价体系已 不能适应当今作文教学发展的新形式和新要求。在传统评价片面、单一和静态的 方式下,学生得不到合理的评价,更谈不上发展了。因此,树立全新的评价理念, 构建全新的评价体系,运用先进的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势在必 行。

三、表现性评价的优势

表现性评价作为一种充分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的质性评价方法,被适时引入 我国教育界,并且日益受到重视。北师大心理学家赵德成认为:“在教学情景下, 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领域都可以使用表现性测验” “相对而言,在后几个领域,表现性测验的使用就更加普遍一些”‘。在新课程 改革背景之下,将表现性评价法应用于作文评价领域,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客观地 评估自己的教学,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反思、改进自己的学习;不仅可以评价学生 语文知识的积累,还可以评价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运用语言的能力;不仅能够评价 学生作文水平方面的发展情况,而且适合于评价学生作文过程中的作文态度、构 思修改策略等。具体地说,表现性评价对作文教学的积极影响表现在: 曰有助于测查学生在真实环境中的语言表达能力

现行作文评价命题形式主要有: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 作文。事实证明,不管是哪一种作文形式,都很难评价学生在真实环境中运用所 学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现行作文评价命题形式下,由于与实际生活 相脱节,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往往内容单调空洞,情感虚假,语言乏味。这既不能 反映学生作文的真实水平,也不能考查学生语言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力,这不 能不说是当今作文教学一大瘤疾。而表现性评价的优势则在于,它强调在模拟真 实或完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它反映的是问题解决与学习的真实面貌。在作文评中,如果嵌入一个真实或模拟真实的、可引发人兴趣的 场景,让学生根据或在这样一个场景中作文,将会唤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和复杂的 认知行为,从而实现考查学生真实作文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口有助于优化作文教学过程,使教学与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日常作文教学中的评价与教学应是有机结合的统一体。而表现性评价正是 将作文评价与教学整合起来的有效形式。在表现性评价中,评价既是对教学情况 的检测,也是促进教学发展的重要方式。就教师而言,教师可以通过评价发现学 生的个性和作文特长,了解学生在某一方面的努力和进步,发现学生有待解决的 赵德成:《表现性测验及其在中小学课堂评价中的应用》载《语文建设》2002年第n期。 问题,明确学生发展的需求,以便调整教学,并给学生以适当的帮助;就学生而 言,学生在完成表现性任务的过程中,不断自我审视,自我评价,倾听意见,借 鉴学习,完善作品,主动发展。因此可以看出,表现性评定在日常的作文评价中 一方面可以整合教学过程,另一方面可以优化与促进教师教学与学生成长。 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终身学习打基础

在表现性评价中学生不再仅仅是被评价的对象,他们也是评价的主体。作 文表现性评价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给予学生充分展示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参 与制定作文评价标准和评分准则,并根据评价标准和他人建议对自我进行评价和 反思,从而使学生明确自己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产生评价的主体意识。正是由 于作文表现性评价强调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这就为学生创造了一种积极的 学习氛围和展示自我形象的舞台,使学生的学习和评价变成了一种自觉的行为, 从而增强了对学习的兴趣和责任感,并最终促进终生学习。 侧作文表现性评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说的就是反思,也就是心理学所指的元认知。在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中,自我反省智能就是指反思能力。反思对学习者极其重 要,没有反思,学习者很难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监控调整,自然很难对已有的学习行为进行改进。作文表现性评价既是教师评价学生作文的过程,更是学生根据评 价标准和他人建议对自我进行反思和改进的过程。通过反思,学生发现自己的优 势与不足,扬长补短,在优势中获得信心,从不足中看到改进的方向;通过反思, 学生增强自我责任意识,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田作文表现性评价关注对学生发展过程的评价

作文表现性评价作为一种典型的发展性评价,既关注作文的结果(作品) 又注重作文的过程,既反映知识积累和语言运用能力,又反映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在表现性评价过程中师生可以通过核查表、轶事记录等评价 工具对学生形成作品的整个过程(包括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运用语言的思考过 程,推理、推敲过程,情感态度等)进行观察和记录,反映学生在达到目的的过 程中付出的努力与进步,发现遇到的困难与不足。可通过评价目标和评定量表对 形成的作品进行评价、反思与改进。由于表现性评价关注写作的整个过程,因此 它能够更为全面地反映学生的作文进步过程和努力程度,有利于对学生的写作行 为进行公平、公正和客观的评价。

作文表现性评价是评价学生作文素养的理想方式。它重视评价的实践性, 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 差异,关注评价与教学的有机整合,有效地发挥了评价的教育功能。 第三章高中作文表现性评价系统构建

一、表现性评价模式

曰美国学习、评价和学校结构中心关于评价的设计逻辑

《教育性评价》较为详细地描述了美国学习、评价和学校结构中心 (CenteronLearning,ASSement,andSehoolStrueterCLASS)关于评价

设计的逻辑和评价应考虑的因素‘。图1列出了在评价设计逻辑中有待考虑的十 一个因素,图2显示的是在一项学习能力的评价中这些因素的相关描述。 图1评价设计的逻辑 系统阐述成就目标

制定有效且合适的表现性标准 成就中隐含的准则和指标

隐含的表现种类}}隐含的不同情境}】隐含的内容 种类、情境、内容中隐含的准则和指标 { 建立资料库的指导原则:所需的适当证据 设计个别的表现性任务

【美】Grandwiggins著:《教育性评价》,国家基础教育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 目组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109一110页。 指导与任务相关的准则 建构评分规则

图2评价设计的逻辑:例子

目标:解决重要的、复杂的且非程式化问题的能力 标准:全国教育评价处的水平一350水平;科学一大学水平隐含的准则:有效且有效率地解决问题 种种类:研究,结结 果果展示示 情境:实验室, 社区,个人生活, 工作场所 内容:科学, 数学

隐含的准则:完整的研究,有说服力且清晰的报告,满足顾 客/听众的需求,精确适当、科学的数学推理,适当的知识 资料库:实验室、、计划、测试、家庭作业、展品 关键任务:开展与现实生活的问题有关的科学研究 特定任务的准则:识别一些细微的组成部分 以上流程 评评分规则:解决方案的有效性,报告的说服力力 种可能程

序,评价的开发者/评价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处理,而非把它视为设计的 固定模式。而且从评价的整个系统看,远不只这些步骤和因素。 口)乔治王子郡公立学校的电子学习社区提供的表现性评价模式‘ 第一步:确定内容标准(或结果)和指标

1.结果和指标是什么?他们如何同学习的内容领域和情境相联系? 指标和目标有什么区别? 结果和指标如何在发展的任务中使用? 第二步:创设有意义的任务情境

在任务中能够吸引学生、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是什么? 如何建立有意义的情境? 确定有意义情境有哪些选项? 第三步:确定结果和表现

1.为了确定任务的结果和表现应考虑哪些因素? 2.设计任务活动教师应考虑哪些因素? 第四步:考虑任务设计的选项

1.任务会在多大程度上考虑学生的选择? 2.学生需要获得多大范围的外部资源? 3.学生完成任务的形式是单独完成还是合作完成? 4.学生向谁介绍和展示他们的表现或成果? 5.学生专心完成这个任务需要多久? 6.将由谁来评价学生的表现或成果? 7.评价结果如何呈现? 第五步:设计任务活动 1.任务都包括哪些活动? 2.将记录哪个活动的得分? 1.活动中的哪些指标需要评价? 第六步:定义评价标准

1.与确定的标准(或结果)和指标相关的哪些标准将用来评价学生的 表现和结果? 2.如何建立标准? 第七步:产生一个最佳答案

lhttp://www.pgeps.pg.k12.md.us/一ele/designstepsl.html 第八步:根据得分作出决策

从以上评价流程可以发现,乔治王子郡公立学校的电子学习社区提供的 表现性评价模式准确地说应该是表现性评价开发的设计流程,而非表现性评价 流程,与美国学习、评价和学校结构中心关于评价的设计逻辑一样,它侧重的 是评价的开发设计,因此并不能涵盖评价的的所有过程和所有因素。尽管如此, 由于它的严密逻辑和较强的可操作性,在开发设计表现性评价方面仍然有较高 的参考价值。

臼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组表现性评价模式‘ 第一步:明确评价目标和评价标准 1.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构建评价目标; 2.确立明确、简洁和可操作的评价标准; 3.让每个学生熟悉并理解评价目标和标准。 第二步:设置表现性任务

1.正确理解“任务”的含义及其作用;2.紧扣教育教学目标; 3.体现学科特色和价值; 4.个人任务与小组任务相结合; 5.根据学生特点和环境条件因地制宜。

第三步:管理和指导评价过程,进行资料和数据收集 1.确定教师在表现性评价中的角色 ①促进者; ②指导者; ③管理者; ④开发者。

2.合理运用多种数据和资料收集方法 ①仔细观察,及时纪录; ②直接访谈,深入细致; ③录音、录像,忠实还原; ④项目核查表,紧密联系评价目标; ⑤进行多种形式的测试,体现学生水平和成就; ⑥用档案袋进行作品收集,体现过程、进步和个体差异。 第四步:判断和达成评价结论

①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参考多种评价资料; httP://sjbyw.ezedu.eom.en/home/AttaehedFiles/943/1391.PPt ②同时关注过程和结果; ③多维度,多层次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 ④鼓励学生本人参与到评价中,促进他们的自我反思; ⑤将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

第五步: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学改进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根据学生的表现,参照评价目标和标准,结合学生自身的因素和环境因 素,以发展的观点指出学生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作为 教师,应当从表现性评价中认识到教学已经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不断改 进教学。

该模式从实践的层面描述了表现性评价的逻辑顺序和应考虑的因素,逻 辑结构合理,内容涵盖周全,几乎触及了表现性评价系统的所有步骤和因素, 而且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为本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模式。 下面分别就表现性评价系统所涉及的主要步骤和因素作介绍分析。其中 涉及的案例参见本文第四章,在此就不再举它例了。

二、表现性评价目标、标准 曰表现性评价目标

明确评价目标是理解和施行表现性评价的前提,表现性评价目标的构建可 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步:确定目标结构

评价目标主要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学生写作的心理过程以及 学生实际情况来构建。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有关写作目标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表达与交流部分对写作教学提出了如下目 标: (l)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 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多方面地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

(2)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以负责的态度表达自己的看法,激发 表达真情实感的热忱,培植科学理性精神。

(3)作文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 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通过写作实践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分析 和综合等基本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李永裙张向众:《新课程评价中的表现性评价》,载《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第12期。 (4)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在生活 和学习中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提倡自主拟题,多写自由作文。 (5)根据表达的需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恰当运用叙述、说明、描 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力求 准确、鲜明、生动。

(6)写作理论类文本,如评论、随感、杂文等;写作实用类文本,如提要、自荐书、考察报告、读书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会议纪要、访谈录等; 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等文学类文本的写作。

(7)养成多写多改、相互交流的习惯,对自己的文章进行审读、反思,主 动吸纳、辩证分析他人的意见。乐于展示和评价各自的写作成果。45分钟能写 600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还指出:“语文课程评价要突出 整体性和综合性,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方面进行 全面考察”。尽管这是对针对整个课程的,但同样也适用于作文评价。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有关写作的目标涉及写作整个心理过程及写 作过程中各环节诸多因素,既有写作前观察、思考、积累的要求,也有写作中 的知识、能力、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还有写作后的复查、交流等写作方法和习惯方面的规定或建议。这无疑是写作评价的最重要依据。 2.学生写作的心理过程

写作是以书面语言表达观念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智慧技能。目前关于 写作的心理过程的研究比较有影响的是弗劳尔和海斯的写作模型。弗劳尔和海 斯写作过程的认知模型认为:写作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这个过程有任务环 境、学生的长时记忆和学生的工作记忆三个主要部分,每一部分又包括若干成 分。

任务环境包括学生的写作任务,以及可供学生利用的外部资料。在表现 性评价中写作任务的设计很重要,下文将作详细介绍。

在人的长时记忆中有三类与写作有关的知识,它们是有关主题的知识、有关读者的知识、有关修辞的知识。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知识是可以用语言直接 描述的一种陈述性知识。它们可以通过学生的作品反映出来,因此对这方面的 知识储存的评价我们可以通过评价学生的作品来完成。

弗劳尔和海斯认为,学生的工作记忆经历三个过程:计划、述写和复查。 计划是述写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建立目标、生成和组织三个部分。这个过程大 致相当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写作前的构思。在表现性评价中对计划过程我们主要 考查学生是否有写作前构思的习惯(可通过表现清单或核查表来实现),生成 的观念、内容以及作品的布局谋篇(可通过用评价细则对作品的评价来完成)。 述写就是把把观念转化为文章。对这部分的考查主要围绕述写的熟练程度和卷 面的书写来进行(此项在高中作文评价中不作重点要求)。

复查是指将写好的文章与心中的标准作比较,进行必要的修改。它包括 两个子过程:评价和修改。复查常发生在文章完成之后,但有时也发生在写作 过程中。基于课堂教学的表现性评价既是考查学生是否具有复查优良品质评价 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形成复查习惯的一项教学方法。

无疑,了解学生的写作心理过程及其特点有助于我们正确确定作文评价 目标,但由于写作心理过程涉及的写作因素比较多而复杂,在表现性评价中, 我们不可能每次评价都面面俱到,还要根据课程标准、学生情况及评价的需要 有侧重地选择几个因素确定评价目标,作重点评价,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才有 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第二步:清楚明确地陈述目标。在表现性评价中,评价目标既是教师评 价的标准,也是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依据,因此清楚表述评价目标是至关重要 的,这决定着表现性评价是否能顺利、有效地进行下去。

第三步:征求教师、家长和学生意见,修订目标。在传统评价体系中, 由于评价目标往往是由教育专家或教师确定,因此评价目标对于学生来说是一 个秘密,但表现性评价目标是开放的,允许也需要各方面人员(包括教育专家、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参与,共同制定修改评价目标。

第14篇:开展基于表现性评价的教学设计

浅谈表现性评价

摘要:表现性评价,顾名思义就是由表现来进行评价,许多学者都对表现性评价作出界定,我比较赞同美国评价专家斯蒂金斯说的:表现性评价就是让学生参加一些活动,要求他们实际表现出某种特定的表现性技能,或者创建出符合某种特定标准的成果或作品。究竟什么是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的由来,以及基于表现性评价的学力问题;表现性评价的实施以及与现今教育的结合等,这些都是我们所要理清的思路。学习评价一直是教育界研究的热点,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就出版发行了一份倡导提高学力的报告性文件《处于危机中的国家》(a nation at risk)引起了美国民众的极大关注,“真实性评价”论正是基于批判和质疑“标准化考”的声音所诞生的。而真实性评价又是什么呢?下文,我将予以赘述。表现性评价在我国也有悠久的历史,我们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就大量使用了表现性评价,在考生中举之后,吏部在正式任命之前还要施以表现性评价,其标准为“身言书判”,即要考察应试者的字体是否“楷法遒美”文章是否“文理优长”表达是否“词论辨正”,仪表是否“体貌丰伟”等,但是到近代以来,评价适应科学化,客观化的潮流,表现性评价日趋式微。在我国,对表现性评价的研究还处在实验和探索阶段,对表现性评价的运用基本处于感性的,随意实践阶段。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影响了这种方法潜在优势的发挥和功能的实现。所以,我们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践上对表现性评价做充分的研究,促进表现性评价的有效运用。

关键词:表现性评价;学力;评分规则 ;相对评价;基于目标评价;真实性评价

一、教育评价的主要形式及发展,优缺点对比

首先出现的是相对评价,何为相对评价,就是一群体为基准的评价,是通过评定学生在群体中的相对位置来评价学生状况的。我们所熟知的排名次就是这一评价模式,它所采用的就是学生在学年,班级中的相对位置评价,相对评价具有客观性和可靠性,但是他也存在一系列问题。首先,相对评价只能显示学生在所属集体中的名次式排名,不能让人具体理解某一位学生达到了什么程度的学习目标,其次只注重位置关系,并不能细致地顾及到各个学生的有点,潜力及进步情况,再次依照统计学建构的方法,针对五六十人的班级很难发挥其作用。尤其1969年二月日本发生的成绩册大讨论事件,将相对评价推上了批判的层面。相对评价是以“一定会有掉队生存在”这一不具有教育意义的见解为基础的,以相对评价作为评价的手段,容易产生“学习就是成王败寇”的学习观,就使排他性竞争普遍化。而且一旦学生学习不好就归咎于学生不努力或能力不足,这就违背了教育评价本来的目的和作用。 根据历史上对相对评价的批判,另一种教育评价的观点开始诞生,这便是到达度评价,到达度评价是基于“学力保障”的观点而提出的,即通过教育让所有孩子都掌握在公共社会中生存下去所必需的学习能力,采用相对评价时,对学习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教师容易将责任归咎于学生本身,即认为学习成绩落后学生不努力才会在学习竞争中败北,而到达度评价中,老师要根据评价的结果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最终实现所有学生的“学力保障”,另外,基于目标的评价还有美国教育家斯克里文提出的“形成性评价”,但是基于目标的评价也存在一系列问题,第一,基于目标的评价以教师规定的“目标”为评价基准,容易忽视没有被规定但也十分有益的学习活动,第二,基于目标的评价对于学生来说是外部评价,并没有着眼于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内部评价。第三,基于目标的评价因为重视客观性,所以其测试范围相对狭窄。

鉴于此,真实性评价产生,真实性评价是质疑和批判“标准化考试”的声音中诞生,真实性评价又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档案袋评价,一种是表现性评价,下面就有关真实性评价论的几项指标做一番说明。真实性评价的情境具有“真实性”,“真实性”是指布置的评价任务和教学活动必须具有真实性;以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为前提,学习并不是知识的量性积累,而是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由主体不断构建出自我经验的内涵,从而获得新的知识技艺的过程。评价不只注重学习结果,也注重学习过程;开发评价学习成果的方法,并且让学生也可以选择评价方法;评价必须促使自我评价的提高,评价不仅仅是为了让教师给学生评定成绩,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天天向上,所以评价的“所有权”也应该归于学生自己;评价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加,更是家长和社区居民等利益共同体共同参加的教学实践活动。但是表现性评价性评价也存在一系列不可避免的局限性,首先,表现性评价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劳动力,对老师的教师素养要求很高,其次,任务题的数量有限,在数量极为有限的表现任务当中,只能针对某些特定范围内的知识和能力进行考察,再次是与客观题相比“可靠性”较低,最后是制定评分规则比较困难。

二、学力与表现性评价的关系

学力即学习的能力,在表现性评价中不可避免地要出现衡量学力的评价指标,学力又分为容易可视化学力和不容易可视化学力,可视化学力是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计算能力的基础性学力,而不容易可视学力,则是支撑这些基础性学力的基石——父母的文化水平和学生经验的内涵,表现性评价中,希望通过教育让所有孩子都掌握在公共社会中生存下去所必需的学力,在相对评价中,排名靠前的学生,说明他学习成绩好,并不能说明他是否获得了“扎实的学力”而真实性评价则是学生是为了获得扎实的学力,以便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表现性评价的方法

表现性任务:设计题目时尽量让试题满足以下四个特征和条件。 A要求学生描述自己的思考全过程

B学生能够使用各种各样的表现手法(公式语言图表绘图) C采取与现实世界中相同或相似的情境设计 D解法可以有很多种 评分准则和设计流程:

评分追则所要评价的包括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推论与学习策略,交流能力等。

表现性评价的流程就是学生的解答、评分准则以及评分结果之间反复校对的一个过程,寻找学生背后所隐藏的学生思维过程及表现特征。 解法的种类,针对学生在卷面该学生运用的的记述,需要评分者一面预测学生运用的是哪一种解法,一面遵循该学生的思维过程分析并诠释他的学力水平,并最终作出合理判断。 解题方式的类型: A单纯型:运用事先想好的解法之一解题

B列举型:在区别多种解题思路的基础上,列举了好几种解法 C混合型:运用好几种解法,但没有区别描述不同的解题思路 D新型:没有运用事先预想到的任何一种解法 E不恰当型:没有找到任何一种确切的解法。 需注意,这些解题方式并不是为了关注类型本身,而是为了利用不同类型的特点更加简便有效地辨别学生的思维方式的不同。 概括来说,评价准则可分为以下步骤:

每个学生的解答——答题特征的归纳——数字化——分类进行评分——得出总分——受试群体的平均得分及标准偏差等——样本群体的顺序 要让表现性评价在教学中发挥作用,最重要的是从个案分析入手,仔细分析每一个学生的状况,因此,统计总分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但如果要直观性、总体性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从总分发布状况统计表入手比较便捷。

四、对于开展表现性评价对我国的启示

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评价不能只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重视学生多方面潜能和素质的发展。传统的学生评价在很多方面已经不能适应这一趋势,而起源于美国的表现性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学生评价的不足。在我国,对表现性评价的使用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性为对评价理念的理解不全面、评价标准缺乏弹性、表现性任务设计不当、评价反馈无效等四个方面,我国《新课程标准评价建议》指出,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方面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向表现性评价迈出的一大步。

启示:教师要树立表现性评价观,从 “从考试观”到“评价观”,提高教学质量,考试的分数并不能代表学生的学习能力;尽快建立包括表现性评价在内的多元评价系统,单一的评价模式来评定学生的成就与能力是不科学的,也无法使学生们感受到学习与成长的快乐与动力;国家要加强对教育评价的重视 多培养这方面的专业人才。

另外,表现性评价虽然是当今潮流,但并不意味着可以用表现性评价代替一切,充诉各种评价与考试,表现性评价虽然具有众多优势,但是也存在着许多待于解决的问题,作为评定者,应当了解各种评价方式,配合教学目标及素质的目标,妥善灵活地进行运用,最终充分发挥考试评价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学习评价的挑战 表现性评价在学校中的应用》郑谷心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表现性评价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应用》 申宣程 大象出版社 《教育测量与评价》黄光扬 中国知网 百度文库

第15篇:品德与社会表现性评价案例课稿

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社会课程表现性评价的设计与实施教学案例

红岛中心小学

赵红格 1 品德与社会课程表现性评价的设计与实施教学案例

《普通中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为品德与社会课确定了总目标和分类目标。分类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品德与社会课与其它学科不同,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一门德育课,所以应当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和能力目标为优先目标。这一目标很难通过传统的纸笔测验评价出来,因此,将表现性评价引入到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下面就以“对学生创业意识和品质的评价”为例来探讨一下表现性评价的设计与实施问题。

一、实验案例:对学生掌握《企业与劳动者》中创业意识和品质的评价

《企业与劳动者》本课的教学内容由二个框题组成,第一框题是《公司的经营》,主要介绍公司的不同类型、公司的经营目的与成功运营的条件,第二框是《新时代的劳动者》介绍劳动者权利、义务和正确的人生观。

该课的教学目标是:识别公司的不同类型,描述公司的经营表现与发展状况,阐述锐意进取,诚实守信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价值:列举儿种就业途径和创业方式;树立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积极创业的观念,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对学生创业意识和品质的评价设计与实施:

创业意识是创业活动中对学生起动力作用的个性心理倾向,包括创业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心理成份和自信、自主、自立、自强的创业精神。创业品质是创业者的个性人格特征,包括责任心、进取心、自信心、迎接挑战的勇气,敢冒风险的魄力、超越常规的思维和诚实守信、合法经营等品质。 1.评价设计

为评价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品质,设计了以下二项活动: (1)收集、分析资料的活动

收集就业政策和市场需求方面的信息,概括出就业的总趋势:收集创业成功者和下岗工人再就业的事例,概括出成功者的主要素质。目的是评价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和对资料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评价学生创业意识中对创业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及对创业品质的认识,同时为第二项活动作准备。 (2)模拟招聘会 招聘职位:某公司营销人员

主考官:聘请校外某酒店经理担任(为学生家长)

2 应聘者:学生

招聘环节:

1、自我介绍

2、考官提问

以上活动完成后,进行自评、互评、教师评,并由同学评出“最佳应聘形象” 2.评价实施

同学们认真地完成了任务,其中对模拟招聘会进行了评价,模拟招聘会上有6名同学以应聘者身份参加,招聘活动分二个环节,一是自我介绍,二是考官提问:

1、你所应聘职位的业务是向宾馆、酒店推销商品,你认为你有那些优势从事这项工作?

2、现在向你提供三件卫生间用品:烘手机、卷筒纸、毛巾,你如何向我(酒店经理)推销?下面以对李洪同学在这二个环节中的表现的评价为例说明: (1)学生自评 (2)学生互评

同学对李洪的评价是:“他设计的履历表,结构合理,一目了然,说明他思维的条理性较好。但在与考官谈话时,坐姿较拘谨,说话声音小,不流畅,说明自信心不强。”说明同学对他作了认真观察,合理的推断使李洪对自己有更清晰的认识。

(3)主考官评价

“李洪回答自己的优势时,实事求是地表现出自己的态度。但回答第二个问题时,考虑问题不全面,没有对三种商品进行比较。推销这三种产品需要向酒店经理比较长期的成本,让他考虑酒店近期的预算,应聘者应有综合考虑问题能力。”他希望李洪以后思考问题时要善于发现事物的联系。同时,指出:“同学们缺乏自信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社会实践,你们应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主考官从更专业、更深层次的角度作了评价,他提出的建议针对性强,同学们深受激励。

最后,评选了“最佳应聘形象”,评选中,采用了表现性评价中的人物推定法,人物推定法是由同学按要求推举出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物的一种简单评价法。方法是:简要地向每位学生提供一系列的行为描述,要求他们写出与每项描述及要求最相宜的同学的名字。

评选过程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在推荐优秀的同学时,对自己也是一种鞭策,并且在欣赏别人的过程也认识了自己;对被评为“最佳应聘形象”的同学来 3 说,是一种激励,能增强自信心。

二、对该案例的分析评价如下: 1.选择了适合进行表现性评价的内容

⑴ 教学目标

在本案例中,评级内容的选择考虑了教学目标,设计者认为“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适合运用表现性评价。”虽然本案例中的教学目标的陈述不符合表现性目标取向的要求,但设计者能正确判断出该表现性评价所对应的目标,是其可贵之处。

⑵ 知识性质

本案例中,设计者也做到了这一点,他认为“正确的择业观属于程序性知识,适合运用表现性评价。”并进一步认为,正确的择业观中最重要的也是最难以运用纸笔测验进行评价的是创业意识和创业品质。因此,他设计了表现性活动来评价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品质。

2.创设了有效的任务和情境

⑴ 真实性

这两个任务是以现实社会中就业形势严峻、人才结构不完善等现象为背景提出来的,而且很多学生身边就发生过诸如“下岗”、“再就业”等现象,是学生所关注的问题。

⑵ 新颖性

这两个任务基本上是学生以前所没接触过的或者不熟悉的,学生只是通过电视、报纸或网路等接触这方面的信息,在学本课前,大多数学生都没有亲身经历或练习过这些任务。

⑶ 激发性

这两个任务比较复杂,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全面展现学生的素质。在执行和完成第一个任务中,不仅需要搜集充足的信息,还要作出准确的概括。这就需要进行小组的合作,需要深入的思考,从而体现和考查出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在第二个任务和情境中,让学生在众人面前进行自我介绍,回答考官的提问,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3.确定了多元的评价主体

在本案例表现性评价的具体实施中,有多个评价主体,包括学生、教师、社会人士等,符合表现性评价实施的要求。

三、反思——进行表现性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1、适用性问题

表现性评价弥补了传统评价的很多不足,在很多方面都有显著的优势,但是,我们不应夸大表现性评价的作用和功能,更不能盲目扩大表现性评价的适用范围。只有考查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隐性素质时才适用表现性评价,而关于事实性的知识则适合用标准化测试。

2、实用性问题

首先,表现性评价需要耗费大量教学资源,不仅包括人力、物力、财力,还包括教学时间,特别是课程标准对课时数做了明确的规定,如果经常进行表现性评价势必会影响教学进度。其次,表现性评价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很多教师,带的班级比较多,负担比较重,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研究、设计和实施表现性评价。再次,由于现在班级人数多,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很难关注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化表现。

3、准确性问题

首先,表现性评价与传统标准化测试相比,其主观性非常强,影响了评价的效度和信度。例如教师对学生的主观印象会先入为主地影响评价的准确度;学生自评往往会由于种种因素(如担心与期末成绩挂钩、自我认知能力差等)而过高或过低。其次,评价标准、评价工具的制定和选择目前仍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总之,表现性评价体现了新课改倡导的以评价促发展的精神,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弥补了传统评价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思想品德等多方面束手无策的缺陷,尤其适合品德与社会课的评价,因此越来越受到欢迎,但它也存在很多缺陷,仍需与传统的评价方式互补,在这方面还有待我们教学工作者的不断探索。

第16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表现性评价研究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表现性评价研究

摘要:表现性评价是指“通过学生自己给出的问题答案和展示的作品来判断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表现性评价的常用形式有历史小论文、口头表述、历史情境演示及历史调查四类。表现性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表现性评价是客观测验量性评价的反思与革新,是传统性评价的补充。

关键词:量性评价 质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形式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呈现出许多的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尤其是对学生的评价方面,测验考试这种量性评价成了对学生的唯一评价标准,过分强调教师对学生这种上位对下位的评价模式,忽视了对质性评价作用的认识与实践。在这次新课程改革浪潮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着重于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所以课程设置中增加了学科研究性学习等内容,反映了今后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了重视。但在贯彻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如何来评价学生的这些能力呢?表现性评价能很好地完成这一任务。

一 什么是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最早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并以其明确的评价标准、客观的评分规则、灵活的评价方式以及有效的评价结果为教育界所推崇。

表现性评价目前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美国教育评定技术处(TheU•S•Office of Technology Aement,1992)将表现性评定界定为“通过学生自己给出的问题答案和展示的作品来判断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此定义主要有三层含义:

第一、表现性评价,学生自己必须创造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即答案)或用自己的行为表现来证明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而不是选择答案。

这样就侧重于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学生建构各自独特的答案,因为答案没有对错之分,不提供被选答案,以便使学生有充分作答的自由,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第

二、表现性评价,评价者必须观察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作品或者思考等。它是一种直接的描述性的评价,相对于传统的纸笔测验而言,不仅仅是一个分数,能较好地反映了学生发的状况。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详细的评分规则进行观察和记录才能全面、完整、真实地体现学生的准备、参与、反思和改进的过程,要经过长期不断的观察、记录、收集和整理。

第三、表现性评价,要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表现性评价的目的不是在于评价,而是在于重视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定目标、自我评价、自我调整,从而促进学生学习非结构性知识,发展实际操作能力,获得全面发展。表现性评价是学生发现问题、自我提高的一种方式。

以上三层含义总的来说,都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好表现性任务给学生,这种任务可以让学生生成书面的或口头的答案,或者是参与群体活动,或者是创造具体的产品。并且根据任务,明确评价的准则,根据高中历史学科的特殊性,考虑这一任务中包含的知识技能是什么,要考查学生哪一方面的和水平,按等级水平用准确的语言进行描述,并赋予一定的分值,将分值与相应的等级水平联系起来构成评分标准。

二、历史教学中常用的表现性评价形式

(一)历史小论文

这是在历史教学中最常用的表现性任务的形式。让学生或学生群体就某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某一特定的历史专题进行史论结合的评述,发表自己对这一人物、事件、现象或专题的创造性见解。通过这种形式,学生学会查找资料、分析文献;学会组织、构思论文;学会处理文字、语言表达;此外学生还要创造性、批判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作出评价。

对于历史小论文,一般采用以下评价标准:

A级

能对某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某一历史专题做出史论结合的评述;论点突出、论据充分;能质疑求真,有创造性;语言较流畅,条理较清晰。

B级

能对某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某一历史专题做出评述;论点较突出;能引用历史材料论证;语言较流畅,条理较清晰。

C级

小论文写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介绍;论点不明确;对论点缺乏材料论证;语言不够流畅D级

小论文写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简单介绍;没有论点;语言不流畅,缺乏条理。

(二)口头表述

口头表述是指要求学生以独白或对话的形式来完成的表现性任务。如做课堂演讲、参与辩论等。通过口头表述的测查,可以较好地反映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的逻辑性和概括能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思维过程以及对所掌握知识的理解程度。很多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开展的“课前三分钟”、作业演示、回答问题等让学生说出他们的知识,在此过程中使用其口语技能,学习的目标集中于语言的流利及交流技能的方式上。辩论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口头表述,让一个学生与另一个学生或一组学生与另一组学生对立起来,评价则集中于论证与辩驳的逻辑与说明的质量上。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很多史学界争论的未定的观点可作为任务提供给学生辩论,如在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Ⅱ》第6课中的“近代前夜的危机”中就可将“康乾时期是盛世或是危世”表现性任务。

对于此类形式,有很多的表现性评价,可采用以下评价标准:

A级

论据鲜明,典型充分,提问有针对性,反驳切中要害,雄辩有力,条理清晰,反应敏捷,分工合作,配合默契

B级

论据比较鲜明、充分,提问较有针对性,反驳比较有力,条理清晰,反应比较敏捷,分工合作,配合默契

C级

论据不够充分,提问缺乏针对性,反驳没有抓住要害,条理比较清晰,反应比较敏捷,能较好地分工合作

D级

论据很不充分,提问完全没有针对性,反驳无力,没有条理,分工、配合不当。

(三)历史情境演示

为配合或代替真实情境中的表现,局部或全部模拟真实情境而设立的表现性任务。在历史学习中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创造性地将他们对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理解表现出来。如在学习岳麓版的《高中历史必修Ⅰ》中的第一第二单元后,可以让学生用简单语言和动作扮演秦始皇、唐太宗、屋大维等历史人物,体现其特点。又可以布置表现性任务让学生

按小组或个人分别设计演示秦朝、汉朝、唐朝、宋朝、明朝及清朝皇帝与大臣之间的关系。在学习岳麓版的《高中历史必修Ⅱ》中的第13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时,可布置让学生分别演示不同时期的见面礼等,以此类推。

这类表现性任务,可制订以下评价标准:

A级

站立姿势自然,与听众保持良好的目光接触,面部表情适当,有效使用肢体语言,音量适当,吐字清楚,以有条理的方式呈现观点,正确使用修辞,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理解准确而且以很好的方式表达。

B级

站立姿势比较自然,与听众有较好的目光接触,面部表情较适当,较有效地使用肢体语言,音量适当,吐字清楚,以有条理的方式呈现观点,能正确使用修辞,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理解比较准确而且以较好的方式表达。C级

站立姿势不自然,与听众保持较少目光接触,面部表情不自然,不能有效使用肢体语言,音量过小,吐字不够清楚,阐述的观点没有条理,使用修辞不正确,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理解不准确而且表达的方式不适当。

D级

站立姿势非常不自然,与听众完全没有目光接触,所阐述的观点完全没有条理,使用修辞错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理解完全错误而且表达的方式很不适当。

(四)历史调查

这也是一种按要求作出的能力表现,学生从中计划、实施及解释经验研究的结果。历史调查可以评价学生是否运用了适当的探究技能与方法,可以评价学生是否形成了适当的观念框架及对所调查现象是否作出预测、而后收集、分析数据,展示分析的结果,假设其发展方向或可能的错误等,最后是能有效地交流调查的结果。例如对家乡历史名胜古迹、历史名人、历史传说或革命传奇等的考察和调查。学生既可以个人完成,也可以组成研究性学习小组共同研究合作完成。

对于这类历史调查,一般可以有以下的表现性评价:

A级

内容详实,能清楚介绍历史名胜古迹、历史名人或历史传说的历史、概况;对参观、考察或调查的结果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并言之有据;对宣传、开放、保护名胜古迹能提出较合理的意见。

B级

内容较详实,能较清楚地介绍名胜古迹的历史、概况;对参观或考察的结果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能简单地提出保护名胜古迹的建议

C级

能介绍名胜古迹的历史、概况;对参观或考察的结果能发表一定的见解和看法

D级

不能清楚地介绍名胜古迹的历史、概况对参观或考察的结果不能发表任何意见,抄袭他人作品。

„„

三、表现性评价的意义

美国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Gardner)在1983年的《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和存在智力等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

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这世界上就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表现性评价就是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重在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这正是新课程改革中学生评价所倡导的方向:关注学生个体间发展的差异性和个体内发展的不均衡性,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标准分层,重视评价对学生个体发展的作用。

在历史教学中重视表现性评价,但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客观测验的量性评价,这种量性评价在逻辑思维、理解概念、言语推理等方面更优越,而且客观形式的量性评价更易于评分,得出的结果更可信。所以在实际应用时,最好是两种评价方法相结合,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以求对学生作出更全面的更具发展性的评价。

第17篇: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表现性评价论文

[摘要]表现性评价是要求学生在一定的真实情境中完成一项任务,根据事先确定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表现或者作品进行评定,以确定学生学业成就的一种评价方法。它能面向全体学生,获得关于学生的更多信息,全面考查学生的科学素养,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评价结论更具说服力。在信度、经济性和类推性等方面,表现性评价具有一定的局限。客观地认识并合理使用表现性评价,对小学科学教学将能发挥促进的作用。

[关键词]表现性评价传统评价科学教学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将原来的小学自然课改为科学课,科学课程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一个多元的目标体系,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观念上的转变,更需要探索与科学课程相适应的评价方法。《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以下简称《标准》)指出:“单纯的书面测验和考试已经不能适应科学课程的发展,运用多种方法对不同目标、不同内容进行教学评价势在必行。”表现性评价作为一种与传统的书面测验和考试不同的评价方式,比较符合新课程所提出的评价理念。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施表现性评价,将对科学教学发挥促进作用,有利于科学课程目标的实现。

一、什么是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是要求学生在一定的真实情境中完成一项任务,根据事先确定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表现或者作品进行评定,以确定学生学业成就的一种评价方法。表现性评价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1.表现性评价的实施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表现性任务。这些任务具有一定的真实情境,和现实联系密切。由于表现性评价更接近现实生活的情境,往往更能提供关于学生学业成就的真实信息,因此,表现性评价也被称作真实评价。

2.表现性评价是基于实际的表现,它不是给学生一些答案,让他们选择出一个正确的就了事,而是让学生亲自去构建自己的答案。它通过学生的表现或者作品来判断学生学到了什么和能够做什么。

3.评价学生的表现的时候,必须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这些标准是事先确定好的。

二、表现性评价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价值

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科学课程提出了很多全新的理念,对教学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评价方法,如填空题、选择题、判断对错题、连线题等纸笔测验无法实现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评价。科学课程要求多元评价体系的建立。表现性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传统评价的不足。小学科学教学中表现性评价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多种测试方式能获得关于学生的更多信息

《标准》在“学习建议”部分指出:“用不同的行为化动词表述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尽可能用表现性目标表达需长期积累才可能实现的目标”。传统的纸笔测验是学生通过纸笔把所学的知识表达出来,侧重于评价知识的识记,很难考查学生“会用什么”和“体会到了什么”。表现性评价是要求学生通过完成一项任务来评价他们知道了什么和能够做什么,其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口头陈述、书面报告、作图、制作模型、设备或仪器操作、搜集资料,等等。成长档案袋也可以作为表现性评价的一种形式。虽然表现性评价也有以纸笔方式进行的,比如书面报告或作图等,但有别于传统的纸笔测验,它通常比较强调在仿真情境中应用知识和技能。在各种形式的表现性评价中,教师都是根据评分标准对学生的表现或作品进行评分,不仅仅考查结果,还关注过程、方法以及学生在执行任务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态度和情感等,因而可以获得关于学生的多方面的信息。

2.开放性的问题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应该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在传统评价中,学生面对的试题的正确答案通常是惟一的,没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来证明他们已经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而在表现性评价中,答案通常不是惟一的,同一个问题往往有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法。例如下面的这个表现性任务:“观察几种昆虫,记录下它们的特征,如体态的大小、形状、颜色、腿的数量,等等。比较一下这些昆虫,试着给它们分类。和同学分享你的观察结果。”这个表现性任务就是一个比较开放的问题。学生观察的昆虫不同,结论就有所不同,即使观察相同的昆虫,由于观察的侧重点和分类的标准不同,也会导致结论各不相同。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习惯和思维方式自由地展开探究,可以尽可能多地去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案,这样比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真实的生活情境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

《标准》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引导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以及“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传统评价所呈现的往往是抽象问题,远离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而表现性评价往往具有很强的任务感和真实性,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例如下面的表现性任务:“夏天到了,天气炎热,你一定很喜欢喝冰凉的饮料吧!这里有三种装饮料的容器:纸杯、塑料杯、金属罐。如想让饮料保持冰凉,你会选择哪种容器?动手验证一下你的想法,并和大家交流。”这就是一个具有很强任务性、很现实的问题,它营造了一种比较真实的生活情境。由于表现性任务和真实的生活情境比较接近,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学生会对这种生活化的问题产生兴趣,从而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之中。

4.综合性任务能更全面考查学生的科学素养

《标准》指出:“科学课程的内容需加强科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强调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在评价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时候,也应该尽可能地从整体去考查。传统评价的每个题目考查的往往只是某一个知识点,将知识人为地分割成不同领域,每个领域又分割出不同的要点,有时还对要点再进行详细划分。而表现性任务往往更具有全面性和综合性。表现性任务通常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技能才能完成。不仅仅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结果,还考查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对学生的评价是多方面的。例如上面的那个关于“饮料保温”的表现性任务,通过这个任务,教师可以评价学生参与科学学习活动是否主动积极,是否实事求是;观察是否恰当,测量是否准确,设计是否合理,表达是否清晰,交流是否为双向或多向的;搜集、整理信息、进行合理解释的能力怎么样,动手能力怎么样,同伴之间交往合作的能力怎么样。

5.注重建构、应用,更利于探究能力的培养

《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去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也必然成为评价的重点内容之一。传统评价的试题大多是要求学生回忆或重认一些概念及命题。回忆或重认性的试题虽然也有一定的价值,但显然没有要求学生用事实、概念或命题建构一个作品或完成一个任务那么能真实反映学生掌握了什么。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评价不能仅仅让学生复述所接收到的信息,还必须要求学生证实他们已经准确地建构了教给他们的那些东西的意义,应该给学生投入到建构意义的活动的机会。表现性评价经常要求学生以真实的方式分析、综合,运用他们所学到的东西,这种建构的过程往往伴随着探究的发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创造了新的意义。

6.直接的证据使评价结论更具说服力

考查学生学习得如何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出一份考卷让学生回答;二是让学生展开一个活动去证明他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前者是靠学生提供的答案来判断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证据是间接的。比如,要求学生写出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学生如果回答得正确,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只能说明学生对温度计的使用很了解,但未必能证明这个学生可以很好地使用温度计,只有让学生实际去测量一下某个物体的温度,才能提供更真实的、更直接的证据。在科学教学中使用表现性评价,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关于“学生知道什么、能用那些知识做什么”的更直接的证据。

7.标准参照的评价更能面向全体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不但课程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评价方面也应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传统评价比较强调甄别,结果是给学生贴上了等级标签,属于模式参照的评价。表现性评价属于标准参照的评价,每个表现性任务都有评价标准,是把学生的表现与标准进行比较,而不是和同学进行横向比较。它淡化了评价的选拔和甄别功能,学得好的学生可能会达到最高水平,学得差的学生也能有所发挥,只要努力就不至于一无所获。这样既面向了全体,又有利于反映学生发展上的差异。

三、表现性评价的局限性

通过前文的分析可见,表现性评价相对于传统评价有许多优点,能在科学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但表现性评价并非万能的评价方法,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最明显的局限性莫过于以下三方面:

1.信度问题。信度问题主要集中于评分者信度方面,评分者信度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评分者对于某领域内一个或多个行为观察后评判的一致程度。表现性评价是由评分者依据评分标准进行评价,由于标准的执行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因此信度很难得到保证。

2.经济性。表现性评价对时间、财力、空间和设备等因素的要求比较高。各方面的投入比较大。尤其是时间方面,表现性任务的设计、评分标准的制订、评价的实施、评价结果的解释都需要教师投入很大的精力和时间。

3.类推性。类推性是指学生在某个任务方面的表现可以类推到其他相似任务中的表现的程度。表现性评价的任务如果比较少,就会影响类推性。而如果通过增加任务数量而提高类推性,就会使评价在经济性方面的弊端更加突出。

表现性评价作为一种新评价方法,之所以倡导它,是因为过去过分强调了传统评价。如今我们提倡表现性评价的使用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传统评价,表现性评价和传统评价并不是对立的,二者可以相互补充。科学课程提倡评价多元化,表现性评价作为多元中的一元,还需与其他评价方法结合使用,以实现对科学素养的全面评价。

第18篇:表现性电视专题片

第三章 表现性电视专题片

表现性电视专题片,是在保证真实的前提下,对被拍摄对象进行较多的艺术表现和主观介入的专题片。这类专题片国外称“格里尔逊模式”,也有称“文学式纪录片”的,国内也称创意或写意性专题片。

第一节 表现性电视专题片的叙事特征

一、画面加解说

声画对位,画面和解说相辅相成,和谐一体。有时为了突出解说词,与解说词无关的画面一律不要,无关的音响一律删去,画面很干净,音响很干净。不是再现一个过程,而是截取一个生活的断面来叙事。

二、艺术表达

1、营造意境:意境,就是创作者的主观思想情感与作品的客观生活环境有机的融汇成完整的艺术整体。也就是作品所体现的景与情、形与神有机的结合所创造的统一而又独特的艺术境界。如《西藏的诱惑》,表现了跋涉在宗教朝圣路上的僧侣,表现了跋涉在艺术朝圣道路上的艺术家,但它没有展现僧侣朝圣的过程,也没有具体记叙艺术家们的艺术创作道路。而是通过这些“符号”,来创造意境,同时也通过展现西藏的山、西藏的水、西藏的人等来创造意境,抒发热爱之情和赞美之意。

2、解说的文学性:纪实性专题片一般淡化解说词,而表现性专题片注重解说词,而且注重解说词的文学性。

3、注重形式美:主要是注重画面的构图、色彩、造型、影调等,也注重音乐、音响的使用。一切都是为了表现、为了增加艺术张力。

三、主观介入

1、表达思想:在很多表现性历史文献专题片和政论片中都突出了思想性,也就是用现在时态的画面和历史资料等来表述一种思想观念,传递一种精神。如《使命》,是记录中国共产党80年奋斗历程,表达了党的伟大历史意义。

2、抒发情感:很多风光专题片和文献专题片,直接通过解说词来抒发创作者的感情。

3、富于哲理:如《沙与海》,深刻揭示了生活的哲理,就是无论是在沙里还是在海里,要活下来都不容易。《西藏的诱惑》,揭示了人类普遍存在的“朝圣精神”——“人人心中有真神,不是真神不显圣,只怕是半心半意的人”。

第二节 表现性电视专题片的叙事手段

一、解说词

表现性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是电视语言的骨干,起着叙事、抒情、议论、表意、起承转接等作用。

二、蒙太奇和艺术表现

主要是叙事蒙太奇(平行式、交叉式、复现式)和表现蒙太奇(对比、隐喻、心理等)。艺术表现除了画面、音乐之外,还有就是通过解说词的文学手段:象征、比喻、对比、排比、渲染等手段。

三、音乐

在纪实性电视专题片中,几乎没有音乐,只有同期声音乐。而表现性电视专题片不仅有音乐,而且十分重要。

1、表达内容,深化主题 例如,宁浩片中使用的《外面的世界》两个版本,与当时要表达的内容和主题是非常相符的。

2、渲染情境,烘托气氛

例如,当表现一个人的心情和处境的时候,使用一些音乐,会很好的营造氛围,以达到“煽情”的效果。

3、衔接镜头,转换段落

例如,思念一个人,看着照片、他送的礼物,转到回忆从前和他在一起的时光,这时通过一段音乐就可以将现实和过去衔接起来。再如,思念曾经的恋人的时候是一段很忧伤的音乐,这时,突然变换成了一段轻松愉快的音乐,画面跟着转换成了你和朋友一起HAPPY的场景。音乐在这里完成了转场的功能。

四、表现性材料

表现性材料主要包括照片、画像、文字档案、文物、遗址、音像资料、影视资料,情景再现等。

五、人物口述

人物采访一般在室内,比较正式,讲究用光、布景等。采访中,被采访者可以谈的感性些,也可以理性些。由于事先有准备,采访时语言比较从容、连贯,谈得比较细致、全面。

赏析《西藏的诱惑》、《故宫》片段

第19篇:表现性评价与初中作文教学课程简介(推荐)

课程简介

表现性评价与初中作文教学

【课程简介】

表现性评价从 2000 年开始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但只停留在观点译介和理论探讨方面,鲜有学者关注如何将表现性评价与中学语文教学相结合,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流程与评价流程。本课程以“表现性评价与初中作文教学”的结合为核心内容,着力探讨如何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嵌入”表现性评价,帮助学生了解优秀作文的评价标准,判断自身与标准存在的距离,并在教师的帮助下逐渐“内化”标准,自觉“接近”标准,逐步提升写作水平。本课程旨在解决初中作文教学中表现性评价标准的确立以及具体的操作方式。课程目标如下:

1.了解表现性评价的一般特点及操作方式。

2.了解表现性评价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3.借助案例明确基于表现性评价的初中作文教学流程。

【学习要求】

在学习过程中,学员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要注意实验校与本校实际情况的差异,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1.表现性评价的一般理论,即表现性评价的特点、基本原则、操作方式。

2.初中作文表现性评价标准的确定依据及评价维度。

3.准确理解初中作文表现性评价标准的分级表述。

4.明确基于表现性评价的初中作文教学基本流程。

5.了解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6.深入思考如何立足于本校实际开展基于表现性评价的初中作文教学实验。

第20篇:表现性评价在英语教学中的使用心得[推荐]

表现性评价在英语教学中的使用心得

过去我们对一个学生的评价仅仅是一张成绩单,成绩低就全盘否定,成绩高就处处认可。我们看到成绩的高低并不能完全说明学生能力的高低,现实中有多少高分低能的,甚至,有人称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为“哑巴英语”。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使我们的课堂不再是老师一人唱独台戏,不再上“无声的英语”呢?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针对传统教学评价的弊端,新课程提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宗旨和改革方向。其中,一种新的评价方式——表现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被使用。这种评价方式一方面它打破了传统考试和测验的“唯分数论”,不仅能够评价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也能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探究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评价。另一方面,作为一种质性的评价方式,表现性评价的客观性又受到某种程度的质疑。

我以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使用表现性评价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语言习惯,使学生乐于参与课堂互动活动,敢于说英语。英语教学过程中,我经常用“谁愿意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谁觉得自己比他/她说的还好”等来激发学生参与朗读、对话活动和情景表演,他们在参与的同时,既是一种学习、交流、探讨,又参与了评价活动,从别人的评价中认识到自己的优缺,及时得以反馈,使得自己的英语听、说、读等能力不断提高。他评和自评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评价者的多元化。灵活性是表现性评价的最大优点。

我们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有创新精神,有实践能力,有探究能力等全面人才,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从我们的评价方式做起,“表现性评价”绝对是我们英语教学最佳的选择,它打破了充分调动了评价的诊断、激励、调节和教学功能,对学生的评价也更客观,更全面,它会使我们的英语课堂不再是“哑巴英语”。

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