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小学语文小课题研究(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6-01 18:07:58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小学语文小课题研究计划

小学语文小课题研究计划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向阳学校李艳

一、课题的提出

语文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情感教育是教师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教师在尊重学生情感的基础上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在情感教育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挖掘情感因素,采用适当方法拨动,震撼学生的情感之弦,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因此,研究本课题其意义与核心概念就在于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建立一个生爱学、师乐教的良好教学氛围,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二、实验假设与理论依据

(一)实验假设

由于情感教育具有渗透性,能够通过语文教学将文中所承载的情感溶进学生的血液,成为学生的情感。我们通过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可以对学生起到的熏陶作用,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可以调控学生的情感。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有助于学生内化情感,并在情感的渗透和驱使下去发现美,感受美,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建立一个生爱学、师乐教的良好教学氛围,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二)理论依据

1、人文主义教学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分为技能、认知和情感三个主要方面,三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情感活动是心理整体技能的基础和动力,教学的各个环节必须考虑学生情感、态度等认为因素,其事情干问题放在教学过程的首要地位。

2、发展教学理论强调,教学进儿童的一般发展,不仅仅局限于人世能力的发展,要求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教育他们学习方法,让学生过丰富的他点生活、情感、机制品质都得到发展。

3、近一年的实验以及有关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和研究,都已3表明,良好的环境和科学的教育明显有力儿童心理素质的发展,特别是儿童的心理品质,心理能力争处于形成的过程中,之以科学,系统的心理品质,心理能力培养,就能巩固有效地促进个性的完善,人格的健全。

4、解读国家新课标标准义务教育之处:目前,有部分教育工作者并没有吧教育二字落实实处,片面强制学校教授知识的能力,你了育人,从而出现了许多问题,而与育人也正是新课题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正确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一纲领性文件,历史性地将心理素质作为国民素质之一,这就赋予了教育者帮助学生提高情感素质的历史使命,又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对学生心理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要求教育工作者,通过多种形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培养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三、研究的目标

1、与语文教学相关的问题。

2、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诱发情感共鸣,传达情感,增加情感体验,塑造健康人格。

3、通过课堂教学的研究、教学中情感教育的资料搜集、整理、分类形成论文。

4、推广本课题在教学中的应用。

四、研究的内容

与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相关资料的搜集,与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相关资料的分类,课堂教学情感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和生活中诱发情感共鸣,塑造健康人格。

五、具体做法

1.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习作读与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引导学生在读自己与他人的习作中,发现自己与他人习作中的“闪光点”,欣赏习作,培养习作兴趣和自信心。引导学生在欣赏中互相学习,感悟表达。

2.每完成一篇习作都要引导学生修改。培养学生乐于修改的良好态度和兴趣;培养学生在自我修改与相互修改中提高作文能力。对学生的修改及时作出评价。

3.培养学生对欣赏与修改的兴趣,还必须与写作指导教学紧密结合。写作教学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表达真情实感;注重学生的观察、思考、想象,鼓励学生的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积累素材和语言材料。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辟习作园地,展示学生作品,组织或让学生自行向报刊杂志投稿。

4.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

5.建立学生习作档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形成性评价与定性评价的方式。

6.培养学生对习作的欣赏与修改的同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在各学科领域转变。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合作交流以及收集与处理信息等能力。建立民主、平等、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六、研究的对象、方法、步骤

(一)研究的对象

以中高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实验的前一阶段,以五年级二班3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的方法

行动研究法、资料收集法、个案分析、文献。

(三)研究的步骤(计划周期为一年)

1、准备阶段(2012年3月-----2012年5月):

在理论学习、集体讨论的基础上,确立课题内容,聘请有关专家进行指导设计研究方案,明确研究思路,填报科研课题申报表,成立课题研究工作小组。

2、实证研究阶段(2012年6月-----2012年8月):

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并按方案实施,围绕本课题组织校本教研活动,并对每一时段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不断充实实施方案。

3、总结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2月):

汇总、结题、完成结题报告。

推荐第2篇:小学语文小课题研究计划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的课题研究规划设计

岑春佳

一、课题的提出

语文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反映,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法制教育内容,法制教育是教师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教师在尊重学生情感的基础上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在教育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挖掘法制教育因素,采用适当方法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获得共鸣。因此,研究本课题其意义与核心概念就在于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建立一个学法、知法、懂法的良好教学氛围。

二、研究的目标

为了在校园中更好地营造起一个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为了探索更多新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法制教育方式,为了让学生能够从更多的渠道和不同的角度感知与体验法治精神,构思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力求将法制教育融入到语文学科教学之中,以改变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法律是神圣的,但法律离我是遥远的”、“我不犯罪,法律就与我无关”等错误观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到法律与我们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增强其法制观念及法律意识,学会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不去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进而通过他们将正确的法律知识与观念传播到家庭与社区,实现“小手牵大手,共做文明人”的良好愿望。

三、实验假设与理论依据

(一)实验假设

由于法制教育具有渗透性,能够通过语文教学将文中所承载的法制内容溶进学生的血液,成为学生意识。我们通过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法制教育,可以对学生起到的熏陶作用,可以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有助于学生意识内化,并在法制的渗透和驱使下去知法从而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提升他们的法律意识境界。

(二)理论依据

该课题的实施,将我校多年来的法制宣传教育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真正把“依法治校”落到实处。

四、研究的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法制教育相关资料的搜集,分类,课堂教学法制渗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和生活中诱发共鸣,树立增强其法制观念及法律意识。

五、思路与方法

(一)、课题实施第一阶段(2013年9月至2013年12月)

1、实验教师第一期培训增进教师法律知识了解的深度和广度,为确立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教学内容要点做充分准备。(2013年9月)

(1)、课外聘有经验的教师作专题讲座; (2)、校本培训法制专题学习。

2、确定语文学科不同年级段课堂教学法制教育渗透的渗透点,并要求在学科教学计划、备课、作业、测验等常规课堂教学环节中予以实施。

(1)、成立集体备课小组:

(2)、分析教材,确立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教学内容要点、找出可以穿插渗透法制教育的章节;列出备课思路,提交课题组讨论。(2013年10月)

(3)、首批试点教师召开研讨课,根据实验教师备课情况,选出首批开课人员;组织集体听课、评课,总结成绩,找出问题。(2013年11月) (4)、完成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完成撰写阶段性小结;研究资料存档;推荐发布研究成果、表彰先进个人等工作(2013年12月)

(二)、课题实施第二阶段(2014年3月至2014年7月)

1、结合上一阶段教学案例,开展实验教师第二期培训:组织听专家讲座;开展校本法制专题学习。

2、全面开展课题实施研究。

(1)、利用寒假,对新学期教材进行研究,找出可以穿插渗透法制教育的章节;学习掌握相关联的法律知识,做好课堂教学的备课设计。

(2)、做好课堂教学的实践,积极探索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把握好课堂教学实践及内容分配上的分寸与尺度,确保学生学科知识与法律知识获得双丰收。

(3)、组织课题组成员互相听课,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3、完成课题结题工作

(1)、组织聘请上级领导来校听课研讨,发现问题,总结成绩;做好课题的评估鉴定,不定期对学生开展访谈和对比调查,检验课题实施效果。

(2)、鼓励课题组成员边试验,边总结,多思考,多出研究成果并安排专人负责课题研究实施的过程资料积累整理,积极开展对外宣传,推选优秀成果发表;汇总完成结题报告,编印成册。

六、计划达到的效果

为了在校园中更好地营造起一个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为了探索更多新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法制教育方式,为了让学生能够从更多的渠道和不同的角度感知与体验法治精神,构思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力求将法制教育融入到语文学科教学之中,以改变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法律是神圣的,但法律离我是遥远的”、“我不犯罪,法律就与我无关”等错误观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到法律与我们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增强其法制观念及法律意识,学会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不去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进而通过他们将正确的法律知识与观念传播到家庭与社区,实现“小手牵大手,共做文明人”的良好愿望。

推荐第3篇:小学语文小课题研究计划

小学语文小课题研究计划

———小学二年级语文易错生字的实践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与研究目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与写字教学是一项基本任务。它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是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工具,是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前提。但通过平时的作业及考试检测情况来看,二年级学生的错别字现象很多,这对语文学习带来了很多障碍。要是学生避免写错字的现象,牢固掌握所学生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将学生的错字现象作为生字教学的一个突破口,找到其出错原因,并研究相应的解决策略,迅速提升二年级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提高教学效率。

1、将研究重点放在课本上,并不是将视野局限于课本,适当课外阅读,在课外阅读中巩固,贯通课本知识,培养能力。了解语文课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的原因与对策。

2、在获取丰富关于易错字的基础性资源,从而建构符合实际的语文课程资源。探索高效的语文活动课的方式、方法和途径,构建小学语文的操作模式。

二、课题概念的定义

关于易错字------顾名思义,易即容易,错即错误,易错字就是特别容易出错的字。出现错误的字,我们叫它错别字,一般分为错字和别字。易错字就是指容易写错或混淆的字。

在生字实践教学中,我们发现先入为主的现象是值得注意的,生字的书写,第一次正确是很重要的,有不少学生,第一次书写的时候出现错误,事后再去弥补,效果事倍功半。然而,通过一定的干预,在以后的书写中,正确率将会大大提高。

这要求教师具有对易错字有提前的预设,知道这个字出现的常见错误,并且知道用恰当和巧妙的方法,在课堂上对这个生字进行提前干预,防止大部分同学

出现这样的错误,甚至达到把错误扼杀在萌芽状态。

易错字的提前干预,是指教师在知道学生学写新字之前,对易错字进行归类,通过教师和学生自己巧妙地利用比一比,编故事,顺口溜等有趣的形式进行提前干预,让学生自行特点后再进行书写,尽量把错误扼杀在第一次落笔之前。现场跟进指的是在第一次作业出现第一次错误的时候,在第一现场及时跟进,通过一定的干预措施,让学生避免出现错误,或及时纠正该错误。由此对易错字的产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

三、课题研究原则

(1)科学性原则:从研究设计到具体实验应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有序地安排研究活动。在作业设置上最大限度的减少机械性,增强情趣性。

(2)综合性原则:合理构建作业结构体系,注意作业设计的相互协调,合理搭配。对于学生作业设计要以新课标为准绳,依据新课标对作业体系进行定向和控制。

(3)以人为本原则:同一年龄的学生存在生理、心理、知识水平、接受能力、意识倾向、兴趣爱好的个别差异,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区分对待,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促使教师的专业成长。

四、课题的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

(一)我们研究的理论依据是精加工策略------精加工是指在工作记忆中完成的对新信息的精心制作或精细加工,是对要记住的新信息附加额外信息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使新信息更有意义,从而促进对新信息的理解,可以加深对学习材料的记忆,通常用的方法有:(1) 对信息进行联想; (2) 产生关于新信息的视觉表象;(3) 将信息的字面意思进行扩展;(4)把进信息同别的事物进行比较; (5)举出一个信息的实例;(6) 补充新信息的细节;(7)

找出信息的上位概念或下为概念;(8)对信息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等。

(二)我将二年级所有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方法如下:

⑴文献资料研究:在研究初期,对相关研究材料进行学习,作为本课题的理论支撑,帮助制定研究方案,指导课题研究;

⑵调查分析研究:在课题研究初期、中期和后期,通过调查测试,分析了解学生识字能力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并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提高研究实效;

⑶个案分析研究:在教育调查的基础上,确定研究对象,对具有典型特征的学生建立个案登记表,首先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其后对其施加影响并跟踪观察,从观察记录中作出深入的理性分析研究,得出比较科学的事实结论; ⑷经验总结研究:重视资料积累,对研究活动中取得的经验、体会及时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研究的规律及方法。

(三)具体做法:

(1)把本册所有的生字按照教材的单元编排进行汇总。

二年级的生字数量固定,每课课文后面要求“会读会认会写会默”的四会进行汇总。因为二年级教学的识字量相对有限,每个生字的相关词语也相对固定。因此,我们预先对每一课课文的四会字进行扩词,让这些常见词语让孩子们多读多写,扎实训练。这样的八张词汇表包括所有的生字和词组,以及相应的针对性训练。应该说,这就是所有易错字的范围,打个比方来说,这就是我们用来猎取易错字的一张大渔网。

(2)把学生出现的易错字按照原因进行归类。

生字教学之后,在学生的各项作业中,如看拼音写词语,听写、写句子等,学生的易错字就会逐渐显现。迅速测查和总结,整理了易错字汇总表。 ① 根据错别字出现的原因,汇总归类,可分成这样三类:(别字)

② 改变字形:如“黄”字中间“由”写成“田”,“原”的第一笔写成撇。(错字)

③ 添加或遗漏笔画:如“试”多加一撇,“球”遗漏最后一个点((错字)

(3)根据易错字的不同原因,进行相应的教学干预。

① 第一类:用法混淆而产生的易错字。

A措施一:充分理解字意,进行分辨训练;

B措施二:适当提供语境,进行强化训练:

这些同音字,学生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需要进行一定的练习,要求学生不仅理解,掌握,更要学会运用。如“比一比,再组词”的练习,学生能够掌握常见的固定词组。如“选词填空”的练习,学生在句子中理解字义词义,真正掌握字词。

② 第二类:改变字形而产生的易错字。

措施一:根据字形,进一步挖掘字义。

这一类易错字的产生,学生大部分因为粗心,不注意字形特点,写字时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把笔画写错,或是把字的某部分写错,导致字形完全改变,成为错字。如“黄”字中间“由”写成“田”,这是因为学过“田”,而不认识“由”。又如“原”的第一笔写成平撇,是因为前期对“后”的印象太深,第一笔顺手就写错了。这种错字不存在字义理解的问题,多是因粗心而引起。这种情况。我们适当的把字形和字义加以联系。在教学时加深孩子的第一印象,让孩子对字形有先入为主的印象,尽量避免首次错误发生。

措施二:正面强化,提倡现场跟进

这一类易错字的产生,很多是受到形近字的定势影响。有一些孩子会在写字时张冠李戴。把A的偏旁移到B的身上,又把B的底部放到A的身上。比如,学过“高”字,再学到“亮”,因为两者相似,就会出现把“高”的上半部分套到

“亮”上。又如,前面写过“学”字,下一课学到“常”时,因为上半部分相似,粗心的孩子受定势影响,就把“学”的头,套到了“常”的脑袋上。这样的错字,简直是移花接木,不伦不类。

如教到“常”字。教师在教完字形之后,在学生第一次落笔写字时,注意巡视,发现有学生出现错误时,立刻跟进。马上让学生停笔,将错误现象拿出来,进行对比,仔细分析字形之后,再让孩子提笔写字。这样的跟进,可以将易错字在第一时间加以纠正。

第三类:添加或遗漏笔画而产生的易错字。

措施一:强调关键笔画,将字形生动化,形象化。

这一类易错字,原因与第二类相似,同样是受定势的影响,遗漏或添加了关键笔画。如“试”多加一撇,“球”遗漏一点。最后一点。这就是老师们反复强调,但学生又反复出错的“经典”易错字。

这时可以运用精加工策略,将这个容易添加或遗漏的关键笔画进行强调,赋予这个笔画以形象的意义,让他符合儿童认知特点,让抽象的笔画产生具体的含义,深深印在孩子的心上。

措施二:抓住字形特点,编故事,唱儿歌。

有一些笔画,还可以抓住整个字形的特点,让笔画融合在字形里面,把整个字编成故事或者儿歌,用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牢牢记住字形,对这个笔画更是印象深刻。

六、课题的预期成果

(一) 初步打算

(1)让易错字的统计更具科学性。二年级易错的生字基本来源于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学生学习过程出现的错字。那么这样的汇总是否存在疏漏呢?我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A 进行全体语文教师问卷;B在二年级进行同步测查;C在现在的二年级进行返回测查。

(2)呈现不同错误,反复出现。

易错字在统计后进行简单的归类,从教学进度上,从出现错误上进行归类。比如“旁、傍”“川、州”“刻、孩”等,反复呈现错误。将“精细加工原理”加以深化运用,在理论上寻找支点。

(3)将课题与教学进一步紧密靠拢,整理相关教学案例等资料。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将易错字研究进行渗透,更新学生的识字观念。

(二) 预期成果

(1)对易错字有了初步的归类汇总

(2)积累了一部分易错字的实施策略。

A同音字易混字的辨别训练,注意练习的节奏,不能过多强化。 B第一次干预效果之后,注意效果的保持,隔一段时间加以巩固训练。C易混字的练习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避免比较难理解的,生僻的字句。如 “木耳”“耳目”,“升高”“高声”这样颠倒词语,不提倡强化训练。 D儿歌故事等手段恰当使用,不能太泛滥,太牵强,不要刻意为“生动”而“生动”。

(3)学生学得轻松积极,错误率降低。

(三)结果呈现

(1)整理相关数据材料以及案例分析。

(2)撰写教学论文,结题报告。

七.课题研究时注意的问题

总而言之,以上是为课题研究指定的初步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有小的调整,但是会努力完成课题的研究。

推荐第4篇:小学语文小课题研究规划

小学语文小课题研究规划

———一年级语文易错生字的实践研究滨湖学校熊小燕

一、课题的提出与研究目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与写字教学是一项基本任务。它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是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工具,是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前提。但通过平时的作业及考试检测情况来看,一年级学生的错别字现象很多,这对语文学习带来了很多障碍。要是学生避免写错字的现象,牢固掌握所学生字,作为一名语文工作者,将学生的错字现象作为生字教学的一个突破口,找到其出错原因,并研究相应的解决策略,迅速提升一年级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课题概念的定义

关于易错字------顾名思义,易即容易,错即错误,易错字就是特别容易出错的字。出现错误的字,我们叫它错别字,一般分为错字和别字。易错字就是指容易写错或混淆的字。

在生字实践教学中,我们发现先入为主的现象是值得注意的,生字的书写,第一次正确是很重要的,有不少学生,第一次书写的时候出现错误,事后再去弥补,效果事倍功半。然而,通过一定的干预,在以后的书写中,正确率将会大大提高。

三、课题研究原则

(1)科学性原则:从研究设计到具体实验应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根据本地区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有序地安排研究活动。在作业设置上最大限度的减少机械性,增强情趣性。

(2)综合性原则:合理构建作业结构体系,注意作业设计的相互协调,合理搭配。对于学生作业设计要以新课标为准绳,依据新课标对作业体系进行定向和控制。

(3)以人为本原则: 同一年龄的学生存在生理、心理、知识水平、接受能力、意识倾向、兴趣爱好的个别差异,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区分对待,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促使教师的专业成长。

四、课题的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

(一)我们研究的理论依据是精加工策略------精加工是指在工作记忆中完成的对新信息的精心制作或精细加工,是对要记住的新信息附加额外信息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使新信息更有意义,从而促进对新信息的理解,可以加深对学习材料的记忆,通常用的方法有:(1) 对信息进行联想; (2) 产生关于新信息的视觉表象;(3) 将信息的字面意思进行扩展;(4)把进信息同别的事物进行比较;

(5)举出一个信息的实例;(6)补充新信息的细节;(7) 找出信息的上位概念或下为概念;(8) 对信息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等。

(二)我将一年级所有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方法如下:⑴文献资料研究:在研究初期,对相关研究材料进行学习,作为本课题的理论支撑,帮助制定研究方案,指导课题研究;

⑵调查分析研究:在课题研究初期、中期和后期,通过调查测试,分析了解学生识字能力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并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提高研究实效;

⑶个案分析研究:在教育调查的基础上,确定研究对象,对具有典型特征的学生建立个案登记表,首先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其后对其施加影响并跟踪观察,从观察记录中作出深入的理性分析研究,得出比较科学的事实结论;

⑷经验总结研究:重视资料积累,对研究活动中取得的经验、体会及时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研究的规律及方法。

(三)具体做法:

(1)把一年级所有的生字按照教材的单元编排进行汇总。

(2)把学生出现的易错字按照原因进行归类。

(3)根据易错字的不同原因,进行相应的教学干预。

五.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2年9月)

⑴. 确定研究内容,制定课题方案

⑵. 申报课题方案

⑶. 成立研究小组、进行理论学习

(二) 实施阶段(2012年9月——2013年6月)

⑴.针对学生易错生字,研究并寻找相应的解决策略

⑵.及时记录与整理教学的体会与经验并撰写案例

(三) 总结阶段:(2013年6月)

⑴.整理分析与处理有关的数据、材料

⑵.整理相关的教学论文、案例等

⑶.课堂展示

⑷.撰写结题报告

六. 课题的预期成果

(一) 初步打算

1、让易错字的统计更具科学性。一年级易错的生字基本来源于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学生过程出现的错字。那么这样的汇总是否存在疏漏呢?我从这几个方面入手:(1) 进行全体语文教师问卷;(2)在一年级进行同步测查;(3) 在现在的二年级进行返回测查。

2、呈现不同错误,反复出现。易错字在统计后进行简单的归类,从教学进度上,从出现错误上进行归类。将“精细加工原理”加以深化运用,在理论上寻找支点。

3、将课题与教学进一步紧密靠拢,整理相关教学案例等资料。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将易错字研究进行渗透,更新学生的识字观念。

(二) 预期成果

1、对易错字有了初步的归类汇总

2、积累了一部分易错字的实施策略。(1)同音字易混字的辨别训练,注意练习的节奏,不能过多强化。(2) 第一次干预效果之后,注意效果的保持,隔一段时间加以巩固训练。 (3)易混字的练习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避免比较难理解的,生僻的字句。如 “木耳”“耳目”,“升高”“高声”这样颠倒词语,不提倡强化训练。

(4) 儿歌故事等手段恰当使用,不能太泛滥,太牵强,不要刻意为“生动”而“生动”。

3、学生学得轻松积极,错误率降低。

(三)结果呈现

1、整理相关数据材料以及案例分析。

2、撰写教学论文,结题报告。

七.课题研究时注意的问题

总而言之,以上是为课题研究指定的初步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有小的调整,但是会努力完成课题的研究。

推荐第5篇:小学语文小课题研究论文

小课题研究论文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变革。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成为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我们的教学呼唤生本课堂的到来,需要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那么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如何做到以生为本、还学于生呢?在此,我想结合自己教育教学,谈以下几点做法。首先,教师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遵循“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原则,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视为语文课的灵魂。

一、从趣入手,让学生产生自学学习意识

我认为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主动去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吃透教材,研究学生,使用各种教学方法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

小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通过语文学习,小学生学会了练字、造句、看图说话、鉴赏美的事物、体验生活等等。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启发、想象等有效的途径,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其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小学语文课程有趣味丰富、知识性强、情感丰富的特点。语文教学活动中要达到丰富学生的生活,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的目的,就必须将语文课上得活泼,思想性、知识性要深挖,要融为一体去讲授和训练,努力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小学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只有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才能够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探索知识。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上应该多下功夫。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贵在疑,只有学会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思考才能真正主动地去寻找其中的知识。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二、创设情境,形成自主学习良好氛围

语言存在于特定的情景中。如果离开了情景,语言将成为无源之水,无土之木。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的脑力活动,就会带来疲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导入举足轻重,直接关系到能否迅速的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设计一个科学合理得的导入方式,创设一个宽松、有趣的情境,可以吸引学生学习。

(一)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

游戏和表演能调动学生的感官进行感知和表达。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经常用游戏的形式来上课,把语文知识组织成一个个的小游戏,学生就会感兴趣、爱学。

(二)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学习。

我们生活在社会中,我们所学到的知识也是为生活来服务的。因此,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动脑、动手,体会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语文并不是枯燥的,而是有意思的。

(三)让学生在自身体验中学习。

教材只是一个载体,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依据,但不是唯一的,学校、社会、家庭中的课程资源无处不在。学生本身就有着丰富的内容和价值。我们在教中就可以从分利用学生自身的资源,让学生在开心的体验中主动的学习。例如:在学习生字的时候,我让学生先在小组中分析、记忆字形、学习生字,学生们在一起研究、讨论,通过自己的体验得出记住这些字的好办法以后,在全班中交流自己的方法,得到学生们的认可后,他们会感受到开心快乐。

(四)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语文教学应该走出教室,走入社会,走进生活。新教材中的实践活动就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通过开放教学地点来达到较好的效果,以真实的活动来接受语文知识。例如: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出教室、走出房间,到外面多看看,在生活中把自己看到的字、听到的话记下来,到课堂中大家互相交流、学习。学生们在这个活动中既增加了识字量,又提高了语文的表达能力。

三、指导学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过“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的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地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的宝藏。” 阐明了“授人鱼不如授人渔”的道理。

教师的教主要不是把知识教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在不断的学习、探索中掌握学习语言知识的基本方法,是要把处理知识的能力教给学生,所以,教师的工作就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对教师的“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初学英语的小学生来说,离开了教师学法的指导谈自主学习,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手段,才能真正实现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获得发展,才能当好真正学习的主人,从而保证自主学习顺利、有成效地进行。 学贵有法,但无定法。良好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而良好学习方法的养成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引导学生选择、运用和掌握。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充分培养和形成,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正面评价,巩固自主学习的能力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赏识学生;要以积极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不怕错误,敢于求异的良好的学习心理,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合理恰当的使用激励性语言来激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善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激励性评价用,可指导他们制订适度的学习目标,做些有一定难度的练习,但要把握尺度,以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给学习感到有困难的学生以足够的肯定信息,要时时督促,让每位学生都感到自己的进步,看到自己的成绩,调动他们“我能行”的内驱力,从而增强自主学习的信心和愿望。教师要做到使不同层次,不同情况的学生在教师的激励性评价中都能看到自身发展的起点与潜力,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 自主学习任重而道远,每个阶段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是不同的。我们广大教师要更新观念,适应时代的发展,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始终把培养学生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放在第一位,把自主学习的能力从小培养起来。在教学过程通过创设一种宽容、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采取各种灵活有效的方式来突出和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主体意识,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获得和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推荐第6篇:小学语文小课题研究计划

小学语文小课题研究计划

学会欣赏与修改——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习作评改研究

一、研究的目标

通过研究,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评价、欣赏与修改。在这一过程中体验作文成功的乐趣,激发作文兴趣,增强作文信心,并主动积累素材、品味语言、感悟表达,不断提高作文水平,发展作文能力。

二、研究的内容

1.欣赏的引导。欣赏与德育、美育的导向作用;学生自己欣赏与教师指导下的欣赏相结合,欣赏与习作要求相结合;怎样引导学生欣赏“真实”、“新鲜”、“创意”、“个性”的表达。

2.修改的引导。怎样根据习作要求确定修改的目的、范围、内容;成功的修改需达到的要求;对学生修改的评价。

3.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各种评价方式以及多种评价方式结合对于学生作文能力发展的影响。

4.对学生习作的形成性评价与定性评价研究。

5.“学会欣赏与修改”对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对于新型师生关系建立的研究。

三、实验假设

几乎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篇习作都有闪光点。这闪光点可能是一句话、一个词、一处标点甚至是格式、行文布局、字迹等等。只要学生经过了努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哪怕从一个很小的方面接近或达到他的“最近发展区域”,这个“闪光点”就会显现。及时肯定学生的“闪光点”,欣赏学生并引导学生发现、欣赏自己的优点,能增强学生习作的信心,激发习作的动力与兴趣,不断促使学生向着新的“最近发展区域”迈进。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习作都可以通过修改达到更高的水平,得到更理想的成绩。在教师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自行修改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解决问题、改进学习,明确努力的方向,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提高作文水平与

能力。让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欣赏、评价与修改,能增进学生相互间的了解与交流,合作、探究学习,促进全体共同提高。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思路

1.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习作读与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引导学生在读自己与他人的习作中,发现自己与他人习作中的“闪光点”,欣赏习作,培养习作兴趣和自信心。引导学生在欣赏中互相学习,感悟表达。

2.每完成一篇习作都要引导学生修改。培养学生乐于修改的良好态度和兴趣;培养学生在自我修改与相互修改中提高作文能力。对学生的修改及时作出评价。

3.培养学生对欣赏与修改的兴趣,还必须与写作指导教学紧密结合。写作教学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表达真情实感;注重学生的观察、思考、想象,鼓励学生的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积累素材和语言材料。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辟习作园地,展示学生作品,组织或让学生自行向报刊杂志投稿。

4.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

5.建立学生习作档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形成性评价与定性评价的方式。

6.培养学生对习作的欣赏与修改的同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在各学科领域转变。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合作交流以及收集与处理信息等能力。建立民主、平等、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二)研究的方法

行动研究法、对比实验法、个案发展观察法、调查测查法。

五、拟形成的成果。

通过实验,能及时肯定学生的“闪光点”,欣赏学生并引导学生发现、欣赏自己的优点,能增强学生习作的信心,激发习作的动力与兴趣,不断促使学生向着新的“最近发展区域”迈进。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习作都可以通过修改达到更高的水平,得到更理想的成绩。

推荐第7篇:小学语文小课题研究计划

小学语文小课题研究计划

_______在语境中学习,培养识字能力

一、课题研究现状分析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培养读写能力,识字是前提,同时识字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又是一个新的任务,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阅读必须要有一定的识字量才可以进行;而习作又建立在阅读和写字的基础上才得以完成。低年级学生识字量不足,将严重制约读写能力的发展。识字教学的速度和质量,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速度和质量。然而从以往实践看,识字教学形式还比较单一,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方面办法还比较少,识字和书写缺乏有效的指导。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普遍存在“逐个识字效率低、无章可循周期长、回忆再现难度大、易于混淆错别多”的缺陷,高耗低效的现象严重。

二、课题研究目的

1、转变观念,愉快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变“苦学”为“乐学”。

2、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化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养成主动求知的好习惯。

3、引导学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在观察中学会比较、辨析,发现规律,掌握识字方法

三、课题研究方法

1

1、文献研究法,各地类似实验借鉴法;

2、课堂教学案例研究法;

3、不同教师同类型课堂教学观察比较法;

5、综合试验教师对课题的收获,谈经验总结法。

四、课题研究重点

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从关注识字结果到同时关注学习过程,从关注识字技能的记忆保持到关注汉字在不同情境中广泛灵活的迁移,注重培养识字能力,促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由“被动的学”变为“主动的学”,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提高学习效率。运用各种各样巧妙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把枯燥的识字教学变得充满乐趣,使识字教学的面貌发生改观,识字教学不拘于死板的公式,因文而异、因词而异、因地而异,把课内外有机整合,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去理解,积累和运用,给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打下扎实的基础。

五、课题研究的设想和设施

八月份:

1、制定本组小课题研究计划,各研究教师根据分工制定自己的研究计划;

2

2、组织学习当前课题的研究现状以及与客体类似的相关理论。

3、精心组织教研组一课两评活动,在活动中全面开展课题的研究

九月份:

1、教研组小课题成员对自己课堂的一次教学反思。

2、在教研博客上传课教后反思。

3、充分利用好“达标课”,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同时对教学评价进行研究。

十月份:

1、学习有关“生本高效高效语文课堂“的教学新理念的文章;进一步明确“生本高效语文课堂”如何上才能体现高效。

2、每位教师精心设计一篇识字教学课堂教案,寻找教学模式,归纳教学流程。

3

六月份:

1、设计师生调查问卷,归纳总结课题研究中的成果和不足。

2、收集整理过程性研究材料,从材料中寻找研究策略。

十一月份:

1、研究教师针对研究过程,提出自己的研究认识,开好课题的期末总结会议。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六、课题研究预期效果

我们希望经过这样的实践研究,最终让孩子们对识字充满了兴趣,提高识字能力,扩大识字量,感受阅读的乐趣。

推荐第8篇:小学语文课题研究

小学语文“草根”课题研究:如何让学生过好背诵关

浍南镇中心小学:于三红 陈素梅

我的课题研究来得很是偶然。本学期开学的第一天,新课本刚发下来,不少学生刚打开课本,就发出阵阵惊呼:“怎么这么多要背诵的内容!这一学期可怎么过呀!”这也难怪,上学期很多学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背完了课本上指定的背诵内容,而我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推荐给他们背诵的20首古诗词,很多学生一首都没背。

背诵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基本要求,可大部分学生对此不太感兴趣,掌握的情况也不尽如人意。怎样指导学生进行背诵呢?我的眼前突然一亮,看过那么多的课题研究,我何不把这也当作一项课题来研究呢?于是我给自己确定了本学期的第一个研究课题——如何让学生过好背诵关。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怎样才能让学生对背诵感兴趣呢?如果能让他们认识到背诵的妙处,他们肯定会对背诵感兴趣的。《杨氏之子》是本册要背诵的课文中较长的一篇。教学时,我一改以往先范读课文的做法,开场白之后,我合上课本,抑扬顿挫地背诵起来。在我背诵的时候,学生们不时发出惊讶声。下课之后,很多学生都围着我:“老师,你背得真好,一个字都没错!”“老师,你花了多少时间才背下这么长的课文的?”

可能是受了我的影响,这篇课文的背诵情况非常好,三节早读课,全班46名学生都啃下了这块硬骨头。我留心观察了一下,很多学生背诵时都模仿我的语调。见学生的积极性已被调动起来,我决定趁热打铁,给他们下了一道“战书”——本星期的班会课上,我将和他们比赛背诵古诗,全班同学可以联合起来对付我。我还和他们一起友好协商了比赛规则:比赛双方轮流背,已经背过的,不能再背;谁背得多,谁就获胜。

古诗背诵比赛,学生以两首诗的优势战胜了我。我心里非常高兴,因为从背诗情况看,上学期20首古诗大家都能比较熟练地背诵了。

比赛结束后,我和学生又有了新的约定:今后只要有背诵的内容,我都和他们一起背,看谁背得快,背得好!

日积月累,学生通过背诵积累的东西越来越多,有时课上我信手拈来古诗词的前一句,他们能很快地接上下一句。背诵已不再让学生头疼,他们也都体会到了背诵带来的乐趣,正如一位学生在题为《乐在背诵》的作文中写的那样:“背诵课本上的精彩华章,让我的作文文采飞扬;背诵优秀的古典诗词,让我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源远流长。”

没想到,第一次给自己确定研究课题,收获就如此之大。

推荐第9篇:小学语文课题研究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

课外阅读的研究 目标:总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

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内容: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学生对课外书籍的兴趣,使学生扩大知识面,学会理解、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形成自学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

假设:让生怎样有感情的来进行一篇阅读课

思路与方法:(1)每周组织1次“我喜爱的一篇文章(一首好诗、

一个好故事)、”“我喜爱的一个文学形象”、“我喜爱的一位作家”等活动。形式可以是故事会、演讲会、朗诵比赛、阅读知识竞赛等;(2)每周,教师举办“语文课外阅读名著讲座”;(3)教师每周上一节课内阅读指导课,指导课有教案,教案要备阅读方法指导、阅读内容、阅读要求等;(4)班级语文课外阅读活动课要有活动方案设计;(5)教师有对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跟踪检查记录;

获得成果: 通过研究分析,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监督和知道,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明显提高,在试题检测中,阅读题失分率明显下降,学生获益较大,值得推广。

推荐第10篇:小学语文小课题研究实施计划

小学语文小课题研究实施计划

“小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与个性化表达”课题研究方案 岳阳楼区东方红小学:吴小围

一、课题名称:小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与个性化表达

二、课题的提出:

多年来,小学语文教学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阅读教学走进了一个繁琐分析、机械训练的怪圈,学生只是被动地听,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体会和见解,更谈不上从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东西,这使学生的表达倍受困惑。与此同时,作文教学又远离儿童的生活,一些作文教学观念或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摆脱原有作文教学费时、高耗、低效的弊端。在作文教学研究上依然沿用传统的思维方法,重视对作文教学各个部分进行个案研究,忽视了作文教学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的探讨,学生完全是为老师布置的任务而作、为应付考试而作,下笔时往往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语文课程标准》已把语文实践活动和语文积累放在了小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为了让学生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掌握积累语言方法,充分积累,全面积累,并自由表达,主动用自己的方式说自己的话,抒自己的情,写自己独特的见解,真正将习作作为自己的发展需要、成长需要。我提出“小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与个性化表达”这一研究课题,旨在进一步以作文教学为重点,拉动语文整体改革,从而加强语文实践活动,充分张扬学生个性,还真实于学生,让表达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确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理论假设:

“小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与个性化表达”以“大语文”观、素质教育观为指导思想,用立体化的、科学的训练模式,开放的、灵活多样的活动,全方位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养成广泛阅读、全面观察、处处留意、时时思考、主动记录的良好习惯,从课堂到课后,校内到校外,将习作生活化,生活习作化,让学生感受习作的乐趣。使学生情动词发,叙童趣,抒童情,写童真,勇于创新,张扬自我,从而活化语文教学,深化能力培养,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其研究的理论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文课程标准》理念

《标准》指出:“语文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同时强调“写作教学应该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手,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情感。”这就要求我们在学生积累与写作中坚持个性化之路,才能使学生在生动活泼、自由发展的环境中成为个性特色鲜明的学习者,学会学习,学会发展。

(二)《小学教育学》理论

教育学理论指出:“同一年龄段的少儿在身心发展上存在差异。不同的个性特点,表现了儿童未来不同的发展趋向。”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在写作教学中,“对这些个性特点因材施教,便可使学生成为学有专长,富于个性的人才。”

(三)名人名家教育思想。

①中共中央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发展。”要实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其基础就在于学校教师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与条件,在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而习作能力的培养也应体现这一精神。

②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能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精彩。”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只有尊重学生个性,他们才会乐于去学、去写,也才会养成健康的人格。

③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善读未写书,不进图书馆,阅览室,万物皆书卷”。天地万物都是阅读的好教材,只有善积累,才能为写出独具个性的文章奠定扎实的基础。

④语文学家吕叔湘说:“语文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文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只有让学生独具个性的感官去观察社会、生活中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学生的习作才会有新意,有个性。。

四、研究目标:

1、该研究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树立育人观念,培养出对知识能主动学习,灵活使用且具有健全人格的素质型人才;构建教学新格局,通过系统的、开放的实验,使学生主动积累,自由表达,确实为乐于表达而习作,逐步形成个性化的习作品质。

2、探索一整套科学的研究体系,构建课题自身的理论体系。

五、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小学中年级

具体设想如下:

1、从学生兴趣入手,广辟阅读资源,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积累具有个性化语言特点的材料.“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讲的是积累对于创作的重要性。小学生的习作更需要大量的语言积累和生活积累,并在积累中进步。语言积累只能通过有声语言和阅读获得。有声语言积累往往在人与人的对话中无意识便获取,阅读积累则主要来自书籍和网络。现代的书籍和网络信息多如牛毛,个人无法完全获悉,因此必须讲究阅读方法。教师要教给学生如何去读,让他们能巧妙运用选读、速读、跳读、精读、批注、笔记等方法,还要给学生创造大量的阅读条件,建设班内小书架,开放校阅览室,与某些图书馆友好联络,鼓励同学间书籍推荐和互借,开展班内和小组阅读交流会、精彩片段赏析,让学生有机会阅读,乐于阅读积累。

2、优化开放阅读教学,让学生自由地在读中学写。在阅读中、生活中搜集积累语言,主动地在写中巩固自己的语言,培养学生主动收集有关课文资源的资料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把语言描述的情境,表达的意思既能概括化,又能具体化;要能把语言还原于生活,发表一定的见解;在课外阅读中,对自己喜欢的语言,要能大体理解它的意思,才摘抄下来;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自己喜欢的语段叙述出来,并注意运用语段中的一些词语。理解了的语言在记忆仓库中处于激活状态,犹如整装待发的士兵。

3、作文教学全方位“开放”,不受任何束缚,指导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充满个性的习作。引导学生开展具有趣味性的、实践性的活动。结合游戏、实验、参观游览、调查采访等特意安排的活动进行,让学生在玩乐中积极主动地获取写作素材,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和写作的兴趣。习作练习一定要“重视个人独特感受”,“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充分肯定和展示发自学生内心的声音,鼓励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要引导他们用眼睛洞悉,用耳朵倾听,用皮肤感触,用心灵抚摸自然、社会以及人类的道德情感,引导他们学会“生命体验”,培养其张扬的个性。

4、创设情景,平时多设计一些学生喜欢的话题,激发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写出充满新意的文章。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在习作这片天空中自由翱翔。

5、重视在修改过程中提高习作能力。“文章不厌百回改”,关于写作的教学建议有“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使习作修改氛围轻松、团结、和谐,充分调动全班、小组和个人的积极性;

6、进行作文口头训练。结合阅读教学,通过朗读、背诵、扩句、复述、谈学习体会等途径,在课堂上加强口说练习,并展开讲新闻、一分钟演讲、朗诵会、故事会、辩论赛等语文活动,训练学生说话围绕中心,思路清晰,口齿清楚等技能。

7、评价以激励为主,蕴含指导意图。一味的批评会使学生丧失兴趣与自信,一味的颂扬也会使学生迷失进步的目标,止步不前。因此,优秀的评价语既要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充满自信心,又要指明他们有待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培养评价能力,要侧重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反思、修改、加工润饰。

8、在班上设立“习作”进步奖,每次习作教师认真审阅,对习作有明显进步的学生给予鼓励,让他们不断树立自信心。同时设立“佳作欣赏”栏目,让每一个成功者享受写作文的乐趣。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动机能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学生都希望能以自己的行动品尝到成功的快乐,而学生的习作是学生辛勤劳动的成果,要充分发挥学生作文成果的激励功能。

9、每学期组织全班学生开展习作竞赛,并办习作专集,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同时把学生的优秀成果向全国性少儿杂志推荐发表,不断激励他们充分展示自我的积极性。

七、研究步骤:

研究拟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0

4、3--2004.4)学习理论,成立组织,拟定研究方案,研究工作全面启动。

第二阶段:(2004.4--2004.6)教师针对学生习作与习作教学弊端,探求研究“小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与个性化表达”的教学思路,摸索出让学生乐于积累,个性化习作的途径与方法。

第三阶段:(2004.6--2004.7)整理研究资料,撰写总结报告,推出研究成果,申报结题验收。

八、研究组织:

指导老师:余细兰、吴波、双容

课题组长:吴小围

研究成员:杨莉、杨翔

第11篇:小学语文小课题研究阶段性报告

小学语文小课题研究阶段性报告“指导学生欣赏与修改、变学生被动作文为主动作文”--------小课题研究阶段性报告伊通满族自治县靠山中心校田晓杰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的难点,而在作文教学研究领域,一直侧重于“写前指导”的研究,对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却忽略。教师在作文评改中耗费时间与精力却收效甚微。主要原因是作文评改多采用单一的“教师指导”的形式,也就是只重视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未能从知识与技能获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未能从学生的内部发展需要激发学生对于作文评改的共鸣。以致于学生对作文的评改视若无睹,评价的反馈作用难以实现。最终的结果是学生不知作文的目的,没有了写好作文的内在动力,作文水平提高缓慢,教师的教学效益低下。提出本课题,就是为了探索一条落实有效的作文评改之路,让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作文学会评价、欣赏与修改,使“写好作文”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经过半年的尝试、探讨,在理论上对学生欣赏与修改作文有了进一步认识,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研究目标

(一)1.指导学生欣赏,培养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

2.培养学生在作文过程中主动修改作文的习惯。

3.提高评价和修改作文的能力,全面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

(二) 实验对象:我校五年级的二个班同学。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对学生作文欣赏与修改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研究。

(三)、研究内容:

(1)激发学生欣赏与修改作文兴趣的研究

(2)培养学生欣赏与修改作文能力的基本方法和途径的研究

(3)养成自改作文和互改作文习惯的研究

三、研究的过程

研究本身是一个拓荒者,一个耕耘者。在这个课题研究中我基本按这样四个阶段进行:

1、建题阶段(2010年1月—2月)

这是起步探索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我积极学习、搜集有关培养小学生作文欣赏与修改能力方面的资料,分析学生现状,讨论、确定课题研究内容。

2、第一实施阶段(2010年3月—7月)

在这个阶段里,我听取学校课题领导的开题论证,聘请了苏校长作为研究指导者。紧接着,我对学生批改作文的兴趣和习惯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确定近期的研究重点——调动学生主动欣赏、参与作文修改的积极性。指导学生发现闪光点,谈如何指导修改作文,进行方法上的研讨。对学生修改情况进行评价,表彰会修改、能修改、帮助他人修改、修改能力提高快的的学生。7月对课题的研究反思,进行课题第一阶段小结,也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制定新的研究方向,将课题研究引向深入。

3、第二实施阶段(2010年8月—11月)(未进行)

这个阶段,我们着力于培养学生作文修改能力的方法和途径的研究,交流经验,解决困惑。

4、结题升华阶段(2010年12月)(未进行)

在这个阶段,我们分析整理实验中收集的资料,对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

习惯和能力等方面进行调查和分析,撰写研究报告。

四、阶段性研究的成果和结论

我总结上半年的实验,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

1、提高认识,明白了学生作文欣赏与修改能力的重要性。

2、强调情感教育,在欣赏中激发修改的兴趣

(1)写评语激趣。平时,在改作文中采取写评语鼓励的方法激发学生改文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改文的兴趣。在学生的作文上,我们不仅有眉批、尾批,更随机批闪光点,写些鼓励性的评语:“这句话说得真精彩,改得真妙。”“这个结尾这样一改,比原来更有鼓动性了,说明你听讲评的特认真。”实践证明,老师把情感倾注于笔尖,化作激励的批语,会激发学生改文的积极性。

(2)用比较引趣。先启发几个有作文功底的学生修改作文,然后张贴出草稿和改稿,再让全班同学参观、评议。学生一对照,就发现改后的作文明显比改前要好。结果,先走一步的同学尝到了乐趣,后面的同学也会跃跃欲试。

(3)借榜样激趣。把作文中修改的原稿摘剪下来张贴在学习园地里;把较好的修改原稿装订成册,让学生传阅、学习。好的作文经常念,提供班级发表园地,满足学生的发表欲。

3、指导修改的方法

(1)教师示范。学生初次修改时,往往出现较多的随意和不合理,甚至感到无从下手。然而写作的技巧大多又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多给学生提供一些精巧的范例就成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示范的作文可以是经过教师批改后的学生优秀作文,也可以是教师的下水作文。选取切合学生的实际的范例,示范修改,启发学生,然后综合学生修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讲评课上有选择地指导、点评。既有利于培养学生鉴赏文章的自觉,又有利于逐步提高学生

的作文水平。当然,采用范例也要注意防止学生可能产生的盲目模仿和照抄照搬的不良行为。

(2)学生自改。学生作文完成后,老师收上来,冷放数日,再发下去,让学生再读,精心修改。文章是自己辛辛苦苦写出来的,所以完稿后,往往有些问题看不出来。经过一段时间拿出来再看,不用高人指点,自己就可以发现毛病了。再过一段时间再拿出来看,就又有不满意的地方了。我们教育学生,鲁迅就是这样做的。等到作品完成后,搁它几天,然后再来复看,删去若干,改换几字。文章经常这样修改,才能出佳作。

(3)同桌互改。学生写完作文后,我不急于让他们把作文草稿交给老师,而是安排专门的时间让他们读自己的草稿。学生朗读自己的文章,运用听觉器官来辨别、修改。如从感情的强弱、停顿的长短,查看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否正确;从语句是否拗口,查看语句是否通顺;从语言形式与内容的表达,查看用词造句是否确切;从内容的混杂,前后纠缠,查看段落层次是否分清。至于文章中的错别字,每朗读一遍都要从字的音、形、义三个方面查看,发现错处或有疑问的地方,随时标上符号,通过查阅字典或课本,做出判断后及时订正。

(4)小组轮改。我的班级采用学生轮流作文制,将全班学生分为5个组,每组6人。每天每组安排一人习作,5天一个循环。第二天习作的学生负责修改头一天学生的习作,并做出点评,写评语。写得好修改地好的作文全班念。一个循环下来,看看哪个小组念的作文多,就被评为优胜组。学生将登台朗读自己的作品视为莫大的荣誉,积极性很高。

(5)全班集体改。我在学生们的课内外作文训练中挑选作文水平中等的学生的文章,每次选几份打印出来,每组发两份,在组长的组织下分成小组分别在这些文章上进行修改、点评。完毕,各组再将修改、点评后的文章贴到专用

黑板上,一方面是供全班同学学习之用,另一方面是接受全班同学的第二次评价,即各小组的评价是否能为原作增色不少。同学们就在这样的读读、评评中认识到“文章不厌百回改”,从而强化评改意识,培养修改能力。

4、学生养成了修改的习惯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由于重视了修改,学生的作文水平大有提高,刚开始学生的作文由于没东西写,所以文章是干巴巴的,学生对写文章的兴趣不大,现在,我的学生从不喜欢写到不怕写,再到已经有点喜欢写了。平时的大量训练,方法的指导,学生的作文现在已初步走上了正轨,慢慢地出现了好文章。现在,大多数学生作文后,已经养成了自觉修改的习惯。学生写好作文后,自己感觉怎么样,有一个简单的评价。交给家长看一看,家长写一个评语,学生再修改,同学改一改,几经易稿,作文质量提高了,学生的成就感也高了。这种情况让我深深感到:作文训练要重视修改,提高作文水平要从修改入手。

五、思考与展望

培养学生欣赏与修改能力与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息息相关。我现在研究的对象是五年级学生,这种策略是否可以推广到中年段乃至低年段学生作文修改能力的培养呢?是否可以推及中年段的习作教学乃至低年段的写话教学呢?我们将继续探索。

其次,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还有很多微环节需要我们更妥善地进行处理。比如,小学生作文修改能力的培养,主要还是需要互相修改和修改他人的作品。小学生因为年龄小,眼高手低,修改别人的文章感觉容易,修改自己的文章感觉难,所以很多时候需要同伴合作互助。可就有些孩子将别的孩子正确的词语改错了,通顺的句子改成病句了,搞得哭哭啼啼的,影响了合作的质量。我们也想了很多办法,学生也不是故意的,遇到这种情况,还有哪些更好的操作方

式? 再比如,在轮流作文中,学生每组每天一人写作,第二天必须带到学校来,交给本组下一位同学修改评价,并接着习作。如果有一人忘带或忘做,势必影响本组的评比。可在实践中,总会有个别同学拖小组的后腿,影响小组的和谐,甚至影响小组的积极性。在组织小组活动的艺术上,如何做得更巧妙些?诸如此类的问题,如何处理相关的微环节?我将进一步的研究。

第12篇: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小课题培训心得体会

“以导促学,同伴合作,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小课题培训心得体会

王东子

参加了小课题研究培训活动,对我的启发很大。是我知道了所谓小课题,指的是以教师自身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问题的解决为研究目标的课题。小课题的特点是切口小、范围广、方向明、周期短、投资少、收益高。课题追求有实用价值。即解决日常教育教学当中遇到的问题,或为教育教学中的某个现象寻找答案。这种课题的针对性、时效性都比较强。往往随问题而来,问题解决了,课题也就结束了。

研究报告、论文不是小课题研究成果的唯一表达方式。还包括:

1、“活动记录”是教师对教育教学生活事件的定期记录,是用语言符号和文字梳理自身的行为,记载真实的生活场景,有意识地表达自己。通过撰写教育日志,教师可以定期回顾和反思日常的教育教学情境,更多地了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2、“教育笔记”是以自我叙述的方式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并通过反思来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其基本特征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怎么做,而是让你从一个或多个故事中体验到教育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做。

3、“教育案例”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含有问题和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写作教育案例对教师有以下好处:①案例写作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记录自己教育教学经历的机会;②案例写作可以促使教师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③案例写作可以促进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提升教学专业水平;④案例写作为教师之间分享经验、加强沟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

4、“专题反思”是个体对自身教育观念及行为的认识、监控和调节。美国学者布鲁菲尔德认为:“反思性实践过程的核心是通过不同的视角

来观察我们是怎样思考和工作的。” 教育反思的类型很多,有专题反思与整体反思,即时反思与延时反思,课前反思、课中反思与课后反思等。

课题研究既是一种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也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活动。积极开展小课题研究,对于改善传统教学中教与学的主客体的地位,平衡学生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培养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综合能力,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第13篇:语文小课题研究总结

小课题研究工作总结

西关小学

语文教研组

本学期的小课题研究工作已结束。回顾本学期研究的点点滴滴,现将“读写结合”课题研究小结一下。在第一阶段中,先组织教师学习有关资料,领会实验精神,申报子课题。在第二阶段中,经过课题研究小组的讨论,分析当前学生阅读与写作的能力,找出症结所在,按照课题研究计划,运用读写结合策略,上好研究课。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及形式

内容:1依托教材,促使课内外有衔接,让学生形成“依托教材”进行“主题阅读”的习惯性。

2、研究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的程度,数量、方式以及参与活动是否有效。

3、研究课堂合作的行动策略和理念。

形式:围绕“读写结合 的有效性策略研究”的内容,每位教师人人确定子课题后,并与同事进行深度的研讨并付诸于课堂实践。

二、研究过程

本学期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我们组织了同组共研讨课活动,在有限的时间里吃透教材,分工撰写教案,以组讨论定稿,每个人根据本班学生情况说课;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公开轮说,反复听评,从研、说、听、评中推敲完善出精彩的案例。

1、学写自读批注,激活练笔潜能

在阅读文本时,读者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自己熟悉的生活、或自己曾经历的事情,进而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对此,教师高度重视,让学生“读出自己”,将阅读的心得、评语写在文章后正文空白处,有机整合原有知识与文章知识,体会写法,品味和欣赏、积累语言。写自读批注,是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钥匙;是加深读者感悟的桥梁;是提升思辨的平台,是由读到写的自然迁移。

写批注采用了“三读三写”法。一读,扫清文字障碍。二读,赏析文本语言。第二遍阅读时,勾画优美或者自己喜欢的语句、段落,必要时写上“注意”,“用心牢记”等提醒语,看似简单的勾勾画画,却能很好的帮助学生丰富语言,积淀语汇。三读,记录智慧火花。第三遍读时,要边读边思考,及时记录自己感触较深,或有感而发的瞬间思想火花。“三读三写”法,让各个层面学生的读写潜能都得到了发挥,使读有所获,写有所依,为他们的动态发展提供了空间。

2、巧用课文插图,读想说写交融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融入了大量的课文插图,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画图,图文并茂成了小学语文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可以说课文的插图是教材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教学时,教师如果很好的利用插图,不仅能帮助学生化难为易,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能逐步提高观察和想象等能力,还可以提升学生表达和写作的愿望,激发学生写的乐趣。思维在广阔的想象空间驰骋,语言在宽松愉悦的氛围里流淌, “要我写”自然变成了“我要写”。

3、品味经典段落,掌握写作技巧

在教学时抓住课文中的典型片段,适时进行片段的模仿与迁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如何结尾。掌握句式的表达和段落的构成,以及一些简单修辞方法的运用,继而在仿中创,打通读写结合的思维通道。因此,我引导学生仔细读文,并谈谈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学生答道:“我喜欢‘如果不能成为大道,那就当一条小路’。这句话中‘大道’和‘小路’正好相对,让人体会到大道自然美好,但自己达不到时就降低目标,做最好的小路,这也是最好的选择。这种比喻与比较运用的很准确,也很生动。而且,学生一下就体会到了作者的用意。

4、感悟古诗意境,培养写作品质

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 古诗教学时,在课上,可引导学生感悟古诗词的悠远意境,品味令人叫绝的凝练之笔,激发对古诗词的热爱。课下,注重古诗词的拓展、延伸,运用对古诗改写等方式,使学生与诗人、诗情的激情共鸣。改写过程中,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展现,诗与情,情与境,境与言交融,也激发了丰富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品质。

三、阶段成果:

在教学中自然地把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揉到一起,由读句写句,到读段写段,到读篇写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读写结合。这样的教学,有助于读中借鉴从读学写;在教学中提供程度适合的范文,学生学有榜样,便于模仿,逐渐由仿到创;安排大量的读写训练,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表现的机会。实验做到读写同步,以模仿为桥梁,以片断训练为重要手段,符合儿童心理特点,满足儿童心理需要,因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 四.实验结论与问题讨论

通过实验研究,我们的结论是:在语文教学中科学地实施读写结合策略,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理解能力和书面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我们的实验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但并不意味着本项实验研究活动的结束,该课题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主要有:

(一)由于学生的语文基础与学习能力在同一班级存在着客观的差异,实行“读

写结合策略”实验时,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如何让尖子学生“吃得饱”,程度差的“吃得好”,使全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最佳的发展,这是值得研究的长远课题。

(二)如何编制出各年级、各册教材读写结合的读写点,进行科学化、序列化的训练,以此全面推进读写结合策略的推广,这是今后的实验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三)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高效的促进每位学生能力的提高,从有效性策略上升到高效性策略研究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新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为了更好的贯彻这一理念,激发学生阅读书籍的兴趣;提高学生思考和写作能力,在实验中,每位教师注重在教学中运用“读写结合”,让学生在多读书,在读中感悟,在阅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勤于思考,把自己所感所想随时记录下来。

在课题研究中,我校教研组为教师们提供了学习“读写结合”实践方法的平台,在教研活动中,学校将先进的思想传达给老师,营造了浓厚的研究氛围。与此同时,学校让每位实验教师上公开课,及时进行自评、互评,提出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的问题。课题研究小组的成员注重交流,将自己在实践中的成果与大家分享,相互学习借鉴有效的实践方法,切实的提高学生读写结合的能力。在分享成果的同时,老师们将自己在实验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对策,如,在课外阅读中,学生没有依照教师的要求自觉读书,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无法充实学生的知识面。针对这个问题,要求老师们在每天早读课时间,或者利用写字课时间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专门用来读书,并利用阅读课时间,让学生相互分享读书的乐趣。

六年级是小学高年级段,要求教师全面把握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要求,“实效性读写结合”课题研究,当然要“读”在先行,以“读”领航!读得充分,读得快乐,才能写得主动,写得轻松。在实验教学中,在课堂上,首先对精读课文的教学,指导学生朗读、默读,并经常进行训练。这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在课前,冯文娟和秦美娜两位老师都要做充分的准备,让学生在自主读书中学习、思考,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在课前课后让学生学会如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会学生阅读方法,提示阅读思路,用圈点、勾画、批注等方法,读、思、记课文中需要重点领悟的部分。对于选读和略读的课文,他俩主要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取的知识与方法,独立阅读、思考、交流,体会文章内容,给空间让学生讨论、交流。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进一步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本次课题不仅要求学生提高阅读能力,把写作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因此,对学生“读书笔记”记什么要进行准确地定位——学生们的笔记内容都能紧密围绕“读”而展开:读有所获——找出读书时积累的好词好句;读有所悟——记下读书时的理解和看法;读有所感——留下读书时的感悟和体会;读有所成——写成一篇读后感与朋友分享„„ 学生人手一本的“读书笔记”,内容包括好词、好句、好文章的摘抄、读后感、生活随笔等,五年级的李桂琴老师要求每周一让学生上交检查学生积累的情况,并选出一部分优秀的读书笔记供大家学习、借鉴。。读书笔记的开展让孩子们读得兴致盎然,读得津津有味,读得不亦乐乎,读得受益其中。

开卷有益,真的是这样。有益情感的熏陶,有益身心的成长,有益语文素养的培养,有益语文能力的提高。让我们与孩子一起,一起徜徉书海,一起感受书香,一起成长,一起进步!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

教师教学论文

克拉玛依市第七小学 马婷

2010年6月

第14篇:一年级语文小课题研究

小学一年级语文朗读训练

三十四团中学小学一年级语文小课题研究姚子淑

一、课题研究背景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的一项重要训练内容,朗读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是学生对文本认知和文本理解、感悟的重要体现形式。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训练,尤其是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更是离不开朗读的训练。《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段对朗读的要求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崔峦老师在“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若干问题的问答:低年级学生的朗读,最要紧的不是读出感情,而是把字、句读正确。所谓读正确,要读准每个字的字音,不仅是生字的字音,还包括轻声、儿化和变调;要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读字句;还要读出句中、句间以及自然段之间的停顿。上述每一项要求,都要经过反复训练才能达到。

二、研究对象

一年级的全体学生。

三、研究的内容、目标与重点

课题研究的目标:

1、研究小学一年级学生朗读感情不到位的主要原因。

2、研究纠正小学生有感情朗读的策略。

3、提高学生有感情朗读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感情朗读到位的能力。

意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读出适当的语气。针对这一要求,我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有些低年级教师在朗读训练中并不能够真正落实,如:有些学生不会读书,常常会出现读天书、唱读、读破句、丢字、添字等现象。究其原因,归纳如下:

1、教师分析讲解多、提问多,学生读书时间少。

低年级语文的教学重点是识字教学和朗读教学。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是: “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语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课标对课文内容的要求只是了解,而教师往往把一篇课文问得支离破碎,讲的头头是道,教师的“辛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挤掉了学生思维的时间。

2、朗读训练学生陪衬多,学生参与读书少。

课堂上,教师的角色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是引导学生学习,不是学生为教师服务。而在有的课堂上,朗读训练只是为教师下一步的教学环节服务,一两个学生读正确了,读流利了,读的有语气了,就进行下一个环节,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朗读情况。

3、教师对低年级朗读的要求并不明确。

有的教师的课堂上,对朗读教学的要求不够明确,表现在对“读正确”概念不清,教材中出现的轻声、儿化和变调落实不好,朗读的层次性不强,看不到训练的过程。

4、教师朗读认识到位,朗读指导方法少。

有的老师课下交流的时候已经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但是在课堂上,朗读指导的方法单调,一遇到指导朗读就不知如何是好,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朗读效果也不好。

五、在课题研究方法上更为有效

如何落实小学一年级语文朗读训练呢?我认为朗读方法上应该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1、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

朗读是阅读教学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这样教师就必须从繁琐的、没有必要的讲解中摆脱出来。低年级的课文篇幅短小,琅琅上口,对课文内容的要求只是了解。因此,低年级语文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要求,不拔高,对课文内容不做过多地讲解、分析,真正潜下心来带领学生读书、读书、再读书,直到读正确为止。

2、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朗读训练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限于少数几个学生的读,听别人读三遍不如自己动口读一遍,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全体学生创造读书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朗读中去。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自读、同桌互读、座位前后四人结成小组轮流读、齐读等。对于重点句子、重点段落还要反复读。

除了在读的形式上加以指导,教师还要注意用恰当的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比如在听《画风》一课时,当学生读到赵小艺画了空中飘的旗子时,老师适时进行评价:老师仔细听了你读的,听出来你把“飘”字读重了,我仿佛看到风吹过,把旗子吹得飘起来了,你真是个爱读书的孩子!这样既能激发这个孩子朗读的兴趣,同时还教给了其他同学读书的方法,可谓一举两得。

3、要体现朗读训练的层次性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的要求是逐步提高的。具体到一课书,学生也要经历一个逐步读通、读熟、读懂的过程。就年级要求来说,一年级朗读课文的主要任务是学生在教师的有效训练下,能够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做到不唱读、不丢字、不添字、不读天书。二年级学生则要在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语气,读好长句间的停顿,不读破句,读好句间、自然段间的停顿。以后随着年级的升高,朗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朗读的重点也有所不同。

具体到一课书的朗读,也应体现出层次性:首先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读正确课文;其次是在读正确的基础上,再要求读流利;最后要求读出课文的感情。课堂上要看出学生朗读水平由低到高的变化,看出学生的发展。

六、选择适当的朗读方式

课堂上读书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选择恰当的方式。

1、范读

范读是指导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朗读的最快捷的方法。一年级学生由于受识字量的制约,朗读的文章少,学生不会连词、断句,掌握不好语速、语调,读不出句子的语气和表达不出相应的感情。因此,课堂上教师必要的范读非常重要,通过教师的示范,才能指导学生怎样读好课文,在教师范读的时候,教师要求学生做到耳到、眼到、心到、口到,“四到”。即耳朵听到,眼睛看到,心里想到,嘴巴读到,这一点尤为重要。

2、评读

重视朗读后的评价,通过有效的评价,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享受朗读的乐趣,体验朗读成功的喜悦之情。课堂上,教师请一名学生读书时,要求其他孩子用心看书,认真听同学读书,读后评一评,说说哪里读的好,哪里有丢字、漏字、读错字现象,评完后,再进一步进行小组赛读、男女生赛读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读书认真、会听、会评价的的学生进行表扬,持之以恒,促进学生用心读书、认真倾听良好习惯的形成。

3、教读

小学生乐于表现自己,喜欢得到别人的夸奖,针对这一特点,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小老师的作用,让他们当小老师教读。这样,老师既可以有时间去巡视,督促孩子们是否做到“四到”,还可以随时纠正教读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和问题。同时选“小老师”这个做法也能极大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在他们眼里,老师是那么神圣,能当上“小老师”对他们来说,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肯定!人人都会为之而努力。

4、自读

自读有利于学生边读边思,有利于学生反复练习朗读,学生人人都能参与。这种方法在初读课文和练习用自己的体会读课文时经常用到。学生自读时,教师可以巡视指导,表扬读书认真专注、读书姿势正确的同学,适时帮助、指导读书有困难的同学。

5、分角色读

分角色是小学生特别喜欢的一种读书方式。它有利于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低段课文文字兼美,有的故事性强,人物对话多,比较适合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朗读要在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进行。分角色朗读时,首先要弄清每个角色的身份、年龄和特点。然后讨论该怎样读才能体现出角色的特点,接着指名试读----师生评议---练读---指生分角色读,最后还可以按小组分角色读,人人参与,提高课堂效率,朗读水平逐步提高。

6、表演读

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戴头饰、做动作进行表演读,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又培养了表演能力,还能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我先让大家去记记每个角色说的话,想想每个角色的表情、动作,然后分别选了几组孩子进行表演,请其他孩子当旁白。演了评,评了又演。孩子们一次比一次演得精彩,逼真,热烈的掌声久久在教室回荡…… 通过演,孩子们仿佛身临其境,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认识了其中的每个角色。把自己真正融入了这个童话故事中……

7、齐读

齐读训练面大,读起来比较有气势,适合短小精悍的课文,但齐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让学生不唱读,学生不能有口无心的读,不能只用口,不用眼。 总之,低年级的阅读课堂上,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精心地设计,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朱熹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我在课堂上要按《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有较充足的时间朗读,同时要用心指导,扎实训练,如此持之以恒,定能卓有成效。

七、本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有序展开:

第一阶段( 2013年9月-10月)

通过观察与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所学生字掌握的情况, 文献资料的搜集与研究,把握当前关于“均衡性”、“差异性”研究的理论动态,确定试验计划。

第二阶段(2013年11月~2013年12月)

1.根据课题实验预案实施课题研究,围绕课题研究各阶段的具体目标有的放矢,确保阶段性目标的达成,为实现课题实验总目标奠定基础。

2.强化课题实验过程管理,充分发挥管理的规范和引领功能,促进教师在实践、交流、合作、反思中创造性地开展研究工作,增进课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第三阶段(2014年1月)

在第二阶段课题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汇总、整理课题实验资料,审察、聚合课题实践经验,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通过分析、归纳、概括,完成课题实验结题报告。

研究方法:

准备阶段主要采用调查法、观察法。

实施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同时结合使用观察法、调查法等。 总结阶段主要采用文献法、经验总结法。

总体上采用行动研究法,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边总结。

八、实验研究人员:

一年级两位语文老师:姚子淑吴云星

第15篇:小学英语小课题研究

小学英语小课题研究

--“英语、双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实验课题方案

任映露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将教学模式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始于20世纪70年代,一般认为教学模式研究是从美国乔伊斯(B.Joyce)和韦尔(M.Well)合著的《教学模式》(Modle of teaching )一书正式出版(1972年)开始的。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用以组织和实施具体教学过程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是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目前,小学英语、双语课堂中还存在着一些传统低效的教学模式。它们的弊端有: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过分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习自主能力的培养。过分强调教学的预设性,忽视问题的生成性。过分强调知识传授,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过分强调机械训练,忽视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和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在旧的教育模式中,英语教学费时较多,收效不大,效率较低。因此,我们希望研究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注重处理教与学、讲与练的关系,最大限度的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着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小学快乐英语教学模式是以愉快教育思想为指导,系统整合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情感教学心理学的原理,主张“快乐、感悟、创造”的英语教学境界观。快乐,就是要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减小对错误的焦虑;感悟,就是把单纯语言形式的重复刺激变为思想情感的体验、理解、熏陶和感染;创造,就是让儿童的听和读与感染熏陶相结合,读和写与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发展相结合,从整体上引导儿童进入快乐、感悟、创造,充满心灵愉悦的英语学习生活。首先,要求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

(二)高效课堂是从学生出发的教育。也就是要从学生的权利、兴趣、基础、能力出发,变教中心为学中心。这个变的基本含义是:捍卫学生学习的权利;为学习提供一切必需条件;一切的学习都是自学(自主学习的简称,包括独学、对学、群学,合起来叫自学)。高效课堂的核心教育思想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它的目标和追求是:发展学生、成就教师。相信学生是最高师德,解放学生是第一使命,利用学生是第一专业,发展学生是最终目的。高效课堂要求教师必须完成“角色”转变,即变“二传手”为放手发动“一传”的那个人;所谓二传,是指传统课堂上教师扮演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所谓“一传”是指课堂学习形式,即让学生和学习直接对话,教师不再乐于充当“传递者”。

(三)人本教育理论。现代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思想逐步为教育工作者所接受。教育的本质在于“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一位学生健康地、积极地、主动地、活泼地发展。教育工作者必须眼中有人、脑中有人、心中有人。

三、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英语、双语高效课堂教学课堂模式,充分发挥“导学案”的方向标作用,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构建一种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作为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程序相统一的一种范式,探索符合我校校情、学生学情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本课题的研究将丰富和发展课堂教学理论,为人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认识小学英语、双语课堂教学提供基础的实践理论借鉴。

目前,我校采用的英语教材是《快乐英语》。该教材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划分。每单元分为六课时完成。如何合理分配六课时的教学任务,最大限度的提高每个课时的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希望解决的问题。我们提出了课堂自主学习三特点,即主体式、大容量、快节奏;自主学习四大版块,即预习,展示,检测、反馈;课堂展示五环节,即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工学习,展现提升,达标测评教学模式框架。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主要思路

1.实验初期开展高效课堂教学理论的学习与自我提升,进行资料检索与收集、观点分析,提炼本课题组的具体研究方向和具体途径,形成课题研究方案,做好课题研究的物质和精神准备,思想统

一、行动有序、目标明确。

2.实验中期具体开展课题的实践研究,探索英语、双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并在活动过程中,及时反馈,有所改进。研究对象:本校确定的实验班级。

3.后期对各项活动适当总结,明确经验教训,收集资料,形成研究成果。

(二)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教学模式是“教育理论的具体化,又是教学经验的一种系统的概括。它可以直接从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中通过理论概括而形成,涉及文献研究法、教育经验总结法、课例研究法、观察法等。通过多种方法的研究,充分展示本课题研究的现实性和实践性。

五、课题研究过程

(一)成立领导小组。学校专门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学校领导亲自参与课题研究工作,与英语、双语教研组成员共同制定研究方案,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给与详细的指导。学校投入专项资金购置专业书籍、光盘等英语教育资源,为课题的顺利研究提供了保障。

(二)理论学习与准备。学校组织英语、双语教师每周五进行课堂教学模式实验研讨活动,充分研究探讨实验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与疑难,提高自己对课题研究的认识。

(三)研究工作的开展。1.钻研教材。

从总体上全局上了解所任教教材的性质、内容、编排意图、训练线索及体系,做到对全册教材的教学任务胸中有数,从而居高临下,从宏观上整体把握教材。只有对教材有较深刻的理解,才能驾驭教材。要理解教材,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任何知识都不是孤立的, 都有它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不了解前后内容的关系,就不能准确地制定出每单元和每课书的导学案,就不能在处理教材时突出重点。

2.开展示范课、公开课、研讨课等教学活动。

综合每位老师教学环节设计,经过研究、探讨、整理、改进,提炼出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为高效教学模式的形成做好了铺垫。 3.重视课堂反思,做教学的有心人。

学校注重引导教师做教育教学中的有心人,随时把自己的体会、感想、成功的方法记录下来,做到一课一小结。一课一反思,一日一体会,及时写好课后反思。在自修自研、初步反思的基础上,再以教研组为单位,集体研讨,集思广益,采用“换位思考、角色转换”的方式进行群体评议反思。反思后及时进行调整,改进教学。

4、充分发挥“导学案“的引领作用

“导学案”应课堂教学改革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矛盾而生,我认为它很好的解决了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它既可以将学生自主学习引入正轨,又将学生可以自主探究理解完成的知识点与题目以预习提纲的形式在课下解决,这样,课堂上教师就有足够的时间与学生共同研究解决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导学案”绝不是教学内容的拷贝,也不仅是教师讲授要点的简单罗列,它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将新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链接,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附着点,另一方面也要对帮助学生对新学的知识进行多方面的加工,以利于学生形成更为牢固的知识体系,另外还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新知识的方式方法。因此,“导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简言之,“导学案”的作用就是不仅要成为沟通教与学之间的相互作用,还承担着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也就是引导学生在预习、交流、展示和巩固过程确立和使用适当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这样 “导学案”才能够真正起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打造高校课堂的功效。

六、课题实施步骤和保障条件

1、实施步骤:

本课题计划实施三年:2013年开题,2016年结束,历时三年。期间经过实验的准备、起步、运行、中期评估和最后的总结与验收几个阶段。

1) 准备阶段:(2013年5月—2013年9月)

开展基本情况的调查。进行课题的论证与申报立项工作。查阅国内外有关英语、双语教学的资料;了解国内外有关英语双语教学的相关研究成果;明确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学习与本课题研究的必备知识,收集有关资料等等。

2) 实验起步阶段(2013年10月—2013年12月) 撰写开题报告,筹备课题开题会,部署实验有关要求并进行课题有关培训与指导。成立实验领导小组,明确实验任务与要求,确定实验班级与实验教师,组织教室开展课题的实验与研究。

3) 第一阶段工作验收(2014年6月或10月)

2014年适当时间,实验校总结课题阶段研究经验基础上,课题组召开一次大型交流研讨活动我们需要提交材料如下:

(1) 课题第一阶段研究报告或调查报告(A4纸打印,一式两份),可以配音像等资料。

(2) 选拔推荐不同年级、不同内容的典型性英语、双语教学课堂活动光盘

(3) 实验校推荐优秀论文1—2篇(不超过3000字,A4纸打印,一式两份)

4) 第二阶段验收工作(2015年6月或10月)

2015年适当时间召开课题第二阶段研讨会,进行交流研讨,并为课题结题做准备。有关要求如下:

(1) 实验学校提交第二阶段研究报告或调查报告(A4纸打印,一式两份)

(2) 选拔推荐不同年级、不同内容的典型性英语、双语教学课堂活动光盘

(3) 实验校推荐优秀论文1—2篇(不超过3000字,A4纸打印,一式两份)

4) 结题所需材料的准备 5) 课题结题(2016年6月)

课题组将全面系统地指导、检查、评估实验学校研究的经验和成果,同时表彰一批优秀的研究成果(课例、案例、论文等),并将按预定的成果表现形式进行课题验收。 (1) 实验学校形成终结性课题实验报告、工作报告及调查报告各一份(A4纸打印,一式两份)

(2) 实验教室在前几个阶段实验基础上进行总结,撰写有关英语、双语教学实践的论文你、课例、案例、教学反思等。

(3) 准备接受课题组专家的评估、验收。

七、课题不足及设想

(一)实验过程中缺乏科学的数据对比。目前,我们只采用了比较笼统的方法来进行数据的统计,缺乏科学性。应在实验准备阶段对学生的已有能力进行测验、记录,作为原始数据,在实验中作为对比之用,科学的进行实验统计。

(二)教师的研究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面对研究方案、研究方法设计、研究过程的实施及研究的经验总结与提升,教师能力有待于从理论到实践能力全方面的提升。

(三)导学案的编写对我们是一种新的尝试与挑战,导学案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方向盘、指南针。也就是说“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关系到我校“高效课堂教学改革”之成败。在这方面我们缺少经验。但我相信我们有智慧、有能力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第16篇:小学英语小课题研究

问题的提出

1、在当今小学英语书写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使我研究本课题 新课改标准下,我们所遵循的是 “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原则。”这的确是符合语言教学的规律,同时又紧扣了课改精神。但真正体现在教学时,却往往过于注重听、说训练,对于写则有点“浮光掠影了”,出现了 “发于声而止乎于写的尴尬”。新课程标准指出,听、说、读、写都是语言技能的一部分,他们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而不应该纯粹地认为学习英语就只要会说会表达就行了。其实,早已有专家指出,英语教学中加强写的指导,则更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单词、句子的理解,更容易记住每一个单词,每一句话。因此小学里加强英语书写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2、根据我校学生在英语书写能力方面的问题需要研究本课题

我学校大部分学生英语书写习惯较差;英语书写不规范、不美观;汉语拼音与英文字母混淆;写英语只求速度不求质量等方面的问题促使我研究本课题。

一、理论基础

英语新课标指出:小学阶段应该 “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对于语言的学习,听、说、读、写是必然的四部分,而它们之间的的关系又是十分紧密的,就如同一条铁链上的每一个环节,缺一不可。在英语教学中,四者之间是有先后的,但它们之间却是一个相互贯通,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二、

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是我校学生基本上做到26个英文字母、词、句到段落大小写、笔顺、词句、标点和格式正确,初步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三、

研究的主要内容

1、规范学生在四线三格中的大小写。(以26个英文字母为重点)26个英文字母是学习英语的基础,26个英文字母不把好关,后面则无法进行。

2、规范学生对26个字母的正确笔顺。

3、教给学生正确而且美观的书写英语。这是为学生后面的词、句、段、到篇的书写的基础。

4、从字母到单词,从单词到句子,从句子到段落逐层规范其书写。

5、学生成果展示。

五、研究对象 本校三年级学生

六、研究方法

1、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方法: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的书写水平及趣味落点,边行动边反馈,不断收集、调整合充实研究的内容,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使研究更符合学生实际,从而达到好的效果。

2、文献资料法

搜集相关的文献资料,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的研究水平基础上有所突破和提高。

3、在操作时有必要作有关的调查工作,通过调查与访谈,一是对前期水平和后期水平对比;二是了解学生对英语书写的不同态度。

4、经验总结法

课题实施过程中,根据研究的重点,总结研究的得失。

5、效果对比法

将课题研究对象的书写水平的前后进行对比,了解研究的成效

6、在研究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先从基本的26个英文字母开始,层层深入,通过每一个阶段的英语书写比赛是学生看到自己在每个阶段的进步以激励学生。

7、增强英语书写特别是英文字母的趣味性。通过观察、比较等规范学生书写并且采用多元化评价。像自己工整、干净、漂亮的得

A;

一般但有进步的得

B;不是很好的得

C,并且在学生写得非常出色处画

,以便使学生找出自己书写的优缺点。

七、研究的原则:

1、开放性原则: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条件在英语课堂教学和各种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不论观念、教材、主体、过程都应全面开放,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开放性的活动,以最大的自由度去发展英语交际与书写能力。

2、自主性原则: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开放主体,尊重学生个体体验,处理好师生关系,平等地交往,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努力挖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兴趣性原则:激发学生的书写兴趣,利用兴趣的内驱力作用,以解决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动力问题。成功的教育应该是巧妙地激发、引导、保护、强化学生学习的兴趣。写字教育也同样如此。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寓教于乐,将丰富多彩的活动融于写字教学之中。

4、实践性原则:实践性是英语学科的本质特点。语言训练要有真实的实践环境,教学过程应该是情境化、信息化、生活化的。教师在研究中着力挖掘教材的真实情景,让学生在情景的实践中充分理解单词、语句,在表演对话、游戏比赛等大量实践活动中,通过科学训练,学会与他人交流。

5、因材施教原则:教学因面向全体,又照顾到个别差异,努力实施分层教学,真正体现学校提出的“人人都能发展,人人都会进步”的教学理念,运用丰富的教学形式组织课堂教学,深入了解研究学生个性,注重学困生的研究引导,注重防差补差。

八、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申报立项阶段(2006年12月——2007年1月)学习、搜集有关理论。比如英语书写的基本知识。

第二阶段:调查分析阶段(2007年1月——2007年4月) 调查3年级学生书写能力的基本情况。了解该年级学生的英语书写水平,分析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三阶段:实施阶段(2007年4月——2007年12月)。按研究内容逐步开始实施。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注意过程性资料的搜集和整理。通过讲解示范、学生对比练习,使学生英语书写规范整齐、美观,从而培养学生冷静、宽容、清晰的思维习惯和性格改掉懒于练字、书写不专心等不良习惯。

第四阶段:成果展示阶段(2007年12月——2008年7月)

展示所研究对象在这一年里的收获——英语书写能力得体高。撰写论文、报告,展示成果资料。

九、完成课题研究的保证条件

课题主持人有较强的英语能力。在工作中勤与思考与钻研,深知教育科研与学科教学的密切联系,两年多来一直从事这英语教学,并且经常自己撰写有关英语教学的论文。论文反思等及课在市、区获奖。所学地专业以及一直从事着英语教学为本课题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第17篇: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

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我们原有的数学课堂教学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大潮的冲击下,逐渐显露出它对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无耐和乏力。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教育工作者渴求有力的支撑。无论从何种角度讲,我们都呼唤并迫切的想找到一把能解开这种困惑的钥匙。我们开始了基础教育新课程教学策略的研究,我们经历了艰难的摸索,在各种形式、各个层面的推敲和论证下,最终将研究的目标锁定在“数学小课题研究”上。

1.教学内容的局限性需要小课题研究来突破

我们以往的数学课堂更多的是关注书本知识的学习,教师们在习惯了“复习——新授——练习”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后,非常有责任感的、很自觉地就承担起了划分教材内容、选择相关习题的重任。即便师者见多识广,穷尽其才能,与浩瀚如海洋的知识比起来仍只是沧海一粟。教材内容有限、师者知识有限,学生将要被动接受的就是这有限的教学内容。殊不知我们完全忽略了学生、社会、生活中蕴涵的广阔教学内容。“小课题研究”正是由学生来完成的有关社会和生活中问题的研究。可以说,它是帮助我们突破教学内容局限性的一条崭新的而且前景看好的康庄大道。

2.组织形式的封闭性呼唤小课题研究来打破

我们的组织形式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连贯兴奋的思维被铃声打碎,共通互启的声音被围墙隔开”是很难改变的事实。这种封闭性极强的组织形式,很容易使同在一个授课班学习的学生在经历了若干年的共同生活和学习后形成几近相似的学习习惯。这和“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实现不同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数学课程基本出发点几乎是完全相悖的。而小课题研究组织形式的灵活性,正是我们迄今为止能够找到的可以弥补以上不足的有效方法之一。

3.数学学习的价值需要小课题研究来体现

学生学习数学最为重要的价值莫过于“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和“思考”。我们以往的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惯于生搬硬套公式定理,或惯于一问一答的短线思考,数学学习的“思考”价值不能说没有体现,起码体现得不够充分。学习是学习,生活是生活,这对本应互相依托的伙伴在学生的习惯中似乎也并不够亲密。而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能为学生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这双眼睛不仅能看出生活中存在的和数学相关的问题,还擅长发现研究中的问题,它使不断思考成为学生小课题研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生命元素。这样的研究成就了数学双重价值的充分体现。

二、数学小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过程

(一)数学小课题研究的基本框架

小课题研究不是数学学科的专利,他同样存在于其它学科,并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发挥着它不同的作用。因此,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将数学小课题研究的模式特立独行、束之高阁。在小课题研究的反复实践和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小课题研究已经有了它较为固定的基本框架。 其基本流程为:问题的生成——组建研究小组——制定活动方案——实施活动方案——汇报与交流

(二)数学小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 1. 问题的生成

选择课题是进行数学小课题研究的第一步,选题的过程就是学生跨进研究性学习大门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确立研究专题的第一步学习活动,是强化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创新精神的起点。 (1)生成问题的途径

途径一:教师开发教材资源而设定的。

目前来看,我们小学1到6年级的数学课堂一般都选用了人教版义务教材,人教版实验教材和北师大版实验教材这样三个比较权威的版本。在新课标精神指导下,教材内容的编排都更加倾向生活化,在我们的教材中实际就蕴藏着大量的小课题研究内容。因此,在小课题研究开展的初期阶段,为了保证所选课题有可研究的价值,实施时确实可行,由老师结合教材内容开发资源、设定选题是一个较为便捷的途径。比如说我们的教师就结合数学教材设计了许多富有创意的小课题。如:《人民币的认识》《制作七巧板》《理财窍门》等。 途径二: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的。

学生在进行了一段小课题的研究后,渐渐地养成了“学数学看生活,生活中想数学”思维习惯。更何况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决定了他们的好奇好问心理。这样,许多学生只要在生活中发现一个新鲜的问题,或在做某件事时突然生出的灵感,都有可能成为他们小课题研究的目标。《运动与身高》《植物园里的数学问题》《副食品种消费比例》《乘车的学问》《买一百送一百》等成果显著的小课题都来自学生的生活。

途径三:困扰学生的经常性问题

和学生离得越近的,经常困扰学生的问题学生势必要想方设法解决它。这类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学生小课题研究的内容。《必胜的拔河比赛》《高效作业完成法》《练字时间与质量》等小课题的研究,既使学生们体验了科研的快乐,也使他们排解了萦绕心头的愁云。 这些课题的确立不仅因为它们与教材内容相关,是学生学习的延伸,更因为它们是我校“让胜利成为习惯”培养目标下《思考决定成败》校本教研的实验场。比如我校四年一班l李佳等同学研究的小课题《必胜的拔河比赛》,就从数学学科的角度有力地诠释了思考对成败的决定作用。

2.研究小组的组建

研究小组组建得成功与否,对课题是否能顺利进行,研究是否能深入下去,成果是否能被有效地提升,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小组的组建绝不能任意形成,必须为以后课题研究的开展做好充分的保证。

课题的提出可能是一个学生也可能是几个学生思考的结果。而课题的研究仅靠

一、两个学生来完成显然是不科学也不太可能的。因此研究组的组建就显得极为迫切。

一般情况下,研究小组的组建有以下几种方式: (1) 按课题内容组建研究小组 a.课题研究内容相关且有共性的

在学生自己申报或选择的课题中,有时有好多研究内容是并列相关的,如《“妙脆角”的成分与健康》《“上好佳”的成分与健康》《“亲亲虾条”的成分与健康》这三个课题都是研究膨化食品成分及对健康的影响作用的,它们的研究内容既是相关的又是有共性的。因此这几位同学就可以组成一个大的以“膨化食品对健康的影响”为题目的研究小组。将他们各自研究中出现的有共性的部分拿来共同研究,可以节省研究时间,同时几个人研究同一问题得出的结论可以进行比较。这样也使研究结论的价值相对来讲更具可靠性。 b.课题研究内容相关且互补的

比如说在我校的小课题研究中有这样几个题目:《用眼时间与近视眼的研究》《户外运动与视力》《遗传与近视眼比例》,这三个课题都是研究学生视力的,是相关课题。但从内容上讲,它们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既不交叉又无共性,但同属造成视力结果的一方面因素。所以这三个课题的提出同学就可以组成一个以“影响视力的因素”为内容的大课题组。他们的研究方式可以是分组研究,成果展示就可以是综合展示。这样的组合,便于提升学生的研究成果价值。 c.课题内容相关却持相反意见的

例如《小学生上网时间与拓展知识面的关系》和《小学生上网时间长带来的危害》的调查,两者都围绕小学生上网的时间长短展开研究,但前一个观点是上网有益,而后一个观点则是上网有害。将这两个课题的提出者组成一个研究小组,在他们的研究不断深入的过程中,他们回发现上网的利与弊不能只单纯地取决于上网的时间长短,它主要还和上什么网、什么时间上网等好多因素息息相关。 (2) 按研究主体组建研究小组 a.研究小组由各有特长的学生组成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每个成员各有分工,擅长哪一项就做哪一项,可以保证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如果所有课题组成员都只擅长搜集资料,而缺乏综合评价、选择素材、推导结论的能力,我们的课题进行起来就会困难一些。

b.研究小组由住得近的几名学生组成

学生在研究时,经常需要小组成员在一起沟通、交流,组成小组的成员如果住得比较近,就便于经常性地、随时随地发现问题马上研究,制定下一步的实施方案。当然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也可以通过网络、电话等形式达到随时沟通的目的。这一组建原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家庭条件、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等因素灵活变通。 c.研究小组由关系融洽的学生组成

学生在进行小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许多内容是需要合作完成的。研究小组成员平时关系比较亲密,大家在做事时有一种默契,这对加快研究速度、促进研究工作的进程是很有好处的。当然,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应当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并培养他们与任何人合作的精神。因此,这一组建研究小组的原则可以因人而异,适当放宽政策。 3.制定活动方案

活动方案的制定包括课题名称、研究目的、研究组成员名单及分工、研究方式方法、相关指导人员、实施步骤、展示汇报方式等部分组成。它的制定为下一阶段的实施工作做好了计划指南,因此方案的制定一定要具备民主性、合理性、简洁性,要有针对性、有科学依据。 这是小课题《乘车的学问》的活动方案,在这里重点为您展示“研究组成员分工”“实施步骤”这两个部分。 (1)研究组成员名单及分工 (2)实施步骤

1.在学校附近找到相对公共汽车站站牌若干; 2.分组记录站牌内容;

3.分析、比较,归纳站牌特点; 4.研究,看懂站牌;

5.访问指导人员以确定研究结论的正确性; 6.和家长乘不同线路的公共汽车验证结论; 7.准备相关小游戏;

8.和全班同学玩“乘车” 游戏,找到其中的数学问题; 9.推广数学结论。 4.实施活动方案

有了明晰的行动指南,问题的实施阶段便有法可依。在活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遵循以下原则: (1) 随时监控的原则

方案制定后,它很可能不仅不是尽善尽美的,还可能会出现大方向的偏差。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绝不能只有学生自己的随意行动,而没有老师的及时指导。教师等相关指导者应该和学生共同参与研究的实践,并在学生发现问题时因势利导,使学生在抓住“扶手”的情况下自行找到问题的症结并寻求合适的方式,或解决问题,或更改活动方案,改变研究方向等。这种修改也绝不能是盲目的,一定要在把握研究大方向的前提下,经过反复研讨,预见得失之后,方可决定。 比如在进行《人民币的认识》这一小课题时,学生们通过网络、拜访造币厂工作人员和收集样票等多种手段,搜集到了有关人民币的意义、发展史、相关法律、假币验证、残币兑换等大量有价值的资料。但这个课题在行进的过程中却忽视了它的“数学特色”。它不像前面我们提到的《必胜的拔河比赛》能用时间的先后、长短来监控成绩;而《乘车的学问》则使一年级的学生达到会看站牌、会预算站数、不会乘反车的目的。这样的研究促使研究结果的转化。使学生通过数学认识了社会,掌握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当然,学生在应用数学的同时,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学习数学的价值,认识到自己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水平。而在这么多有关人民币的知识中却没有和数学相关的知识,使原本进行的数学小课题走到了综合学科小课题的轨道上。这时我们就需要对活动方案进行修改。 (2) 合作共识的原则

在制定活动方案时,我们将研究组成员进行了分工安排,还用刚才的例子来说,比如齐峰石负责研究场地的提供,这绝不是说他只要找到可以研究乘车问题的车站后其他的事就什么也不用做了。比如李昂负责访问指导人员,并不是说他找到相关人员问几个问题就完事大吉了。你齐峰石找到的地方适不适合开展研究,你李昂找到的指导人员解没解决大家疑惑的问题,你要负责到底。另外,大家都在研究时各自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你同意不同意?为什么?自己的观点又是什么?都要有参与的意见。也就是说,分工只是你主要负责并由个人来完成的任务,而合作应当贯穿研究过程的始终。 记得契柯夫曾说过:“我们以人们的目的来判断人的活动。目的伟大,活动才可以说是伟大的。”因此,我们的小课题研究不能只是为研究而研究,我们的研究应当具有它高远的研究价值。

在“随时监控”、“合作共识”的原则下,我们的实践要让学生达到以下目的: (1) 认识社会的目的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实现着我们个人的生活目标和理想。因此,通过每一件小事、每一个活动点点滴滴地去认识社会,也就是使学生逐渐成熟、真正成长起来的累积过程。比如:学生在《家庭月花消》的研究中,了解到作为社会最小的构成单位的“家庭“想要立足社会、生存下去的必要条件,初步在学生头脑中打下生存意识的烙印。又如《节日商场促销计划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花样繁多、千姿百态的促销计划的百变面纱下,隐藏的是商家抓住消费者消费心理而制定的提升营业额、扩大知名度的商业行为。种种此类的研究让小学生们从小就养成了善于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理智面对社会现象的习惯。

(2) 认识数学的目的

我们每天都要上数学课,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在哪里,完全不需要老师们的理论归纳和说教。学生在进行小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自然就会认识到数学有多么重要。在任何一个数学小课题或部分非数学小课题的研究中,研究的手段和结论的得出都需要数学知识做支撑。因此,参与了数学小课题研究的学生不仅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强,而且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也照没参加过小课题研究的学生要积极。这是我校两个班在实验前和实验后的数学成绩跟踪调查单。 (3) 认识自我的目的

在我校的一项问卷调查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你学习的目的是什么?”答案中为了让老师表扬和为了让家长高兴的竟占到65%,为自己长大后当科学家的占22%,其他占13%。这个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自己的成长目标不明确。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结果呢?是因为学生根本不了解自己。他不知道自己的能力有多强,自己适合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哪方面的知识。只是处在老师你讲什么我就学什么的被动状态。而在进行小课题研究之后,我们发现这种情况大大改观了。学生们在研究的过程中知道了我擅长做什么,哪方面知识是我急需掌握的,他们开始要求自己主动学习。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达到了认识自我的目的。 5.汇报与交流

在交流和汇报阶段,第一要做到有选择的汇报。因为学生在课题研究阶段,通过调查、访问、网络等多种渠道获得的资料数目一定是相当可观的。如果面面俱到,从客观上讲,时间是不允许的;从主观上讲,哪些是对课题研究起到重要作用的主干,哪些只是相关课题滋生出来的枝节,有价值地选择也是对学生有价值的思考的鉴定和验证。第二要重视交流和汇报实验研究的过程。首先学生的小课题研究内容可能已经是前人研究过的,也可能是具有相当科技含量的而学生暂时还无法达到此高度的。既然是这样,那么此类课题是不是就不要研究了呢?不是的。因为学生的小课题研究是为达到体验科研过程,了解科研方法,学会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而开展的。即便学生的研究成果不具有典型性,甚至根本未果都不是重要的。因此,交流时的重点是学生采取什么方法展开研究的,在研究中感悟到了什么。

当然,并不是说研究成果不要展示,学生经过努力研究,辛勤取得的研究成果是一定要展示的。不但要展示,更要有提升。这就涉及到运用知识指导生活的问题了。 下面的片段中,李志远老师就将理论指导实践的提升展示了出来。(播放录象)

最后还要声明的是,所有的小课题研究并不是经历了以上三个阶段,在课上交流后就完全可以告以段落的。有些课题也许还有其他未被发现的研究价值,学生在课下仍可以继续研究。这样将研究的行为始终贯穿在学生课上、课下的每一个时段,使小课题研究深入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使研究氛围在学生中间弥漫。变最初的为完成任务而研究为自发的研究、主动的研究、实用的研究,是我们追求的一种理想效果。

再有就是学生的小课题研究一定要结合不同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以免科研的空架子无辜地套在老师和学生家长身上,而对学生的发展却毫无裨益。

三、

数学小课题研究带来的成效和变化 (1)学生的变化

以往的数学课堂经常是只要提到专业性较强的知识,学生就大眼瞪小眼,这时的课堂总是鸦雀无声,学生们甚至连动也不敢动一下,担心如果稍有响动,被老师误认为要发言而尴尬地站上几分钟。在我们各个行业做事的家长们的资源库帮助下,什么决算、利息,学生们都可以侃侃而谈。

这是我校两个同班额班级在学习《利息》一课时的相关概念知晓率的统计情况:(以概念解释正确、明白为合格) (2)教师的变化

教师们从前的备课是“教材+教参”的组合,从教几年后,书写教案甚至也成了老师们认为多余的负担,因为那些知识点早已被老师们烂熟于心。“教学没激情,教法无创新”成了老师们患的通病。而在开发教学资源之后,老师们仿佛又恢复了青春的活力,个个学理论、重钻研,研究之风也蔚然成行。

我校教师为开展好小课题研究而摘抄的自学笔记,平均每学期每人1万字。这是数学教师们自发组成的小课题研究指导小组。他们无偿地为研究组的老师和学生们提供技术支撑、理论辅导、成果鉴定等服务。这是我,我在总课题组去年组织的学习方式研讨会上上了一节题为《有余数除法》的数学观摩课,得到了与会老师的好评。我校赵艳梅、王坤、刘洪强、刘芳、杨冬和韩雪丹六位老师的教学设计在《数学教学策略导航》这本小学新课程校本培训用书中刊出,占全部被选教学设计总数的37.5%。总之,在多种学习培训和多次研究实践中,教师的一桶水不仅换了新水,甚至还成了芳香浓郁的咖啡、营养丰富的牛奶,口味诱人的果汁,学生们不仅爱“喝”,也尝试学着“自制”。真是我们在实验前完全没有想到的结果。 (3)课堂的变化

“一问一答”“一问多答”“追问再答”是以往我们数学课堂的经典模式。自从教师们和学生都参加了对优质教学资源的研究后,“学生提问”“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变成了如今课堂的主角。教学手段也从原来的粉笔、投影发展成录象、网络、课件。参与课堂的人员甚至也从“老师”“学生”扩展到“嘉宾”的莅临现场,不管感受也好,指导也罢,总之,我们的数学课堂正在走向多元化、立体化。

四、

新的问题与思考

在小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到处可以看到一张张因思索而涨红的脸、皱起的眉,到处可以听到一声声因小获肯定而兴奋的欢呼、激烈的研讨。可是就在这种看似繁荣的表象背后,我们也看到了新的问题,这不得不让我们静下心来、停下脚步、认真思考。 1.问题的局限性

在我们研究的课题中,大多数是教材知识的延伸问题,学生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而对不经常涉及的,也对生活有价值的个别问题(如:各行业的应用数学)研究较少。 2.研究的表面化

在小课题研究中,由于学生现有知识经验的限制,指导教师的专业技能初浅,研究方法的单一,造成了部分课题的研究没有继续深入下去。虽然小课题的研究不重结果,但过程的丰厚内涵也还不能通过我们的研究被深刻地感悟到。 3.评价的不及时

学生小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大多在课下进行,有时指导教师能伴随整个研究过程,对学生的研究方式、结论给予及时的评定,或让此种研究深入下去,或修改方式方法。但大多数情况学生的研究时间与教师的工作时间相冲突,就出现了指导不及时、评价不及时的情况,问题扩大了才发现才纠正,二次返工的情况时有发生。这种情况不仅容易使学生的研究热情降温,往往也使研究结论具有偏执性。 以上三点就是我们在实验中的困惑,也许我们的困惑在各位专家看来不成其为问题,我们忠心地恳请各位专家能借今天中期成果交流的机会多给我们一些理论的支撑和实践的典型案例,帮助我们将“小课题研究”这项科研工作更有成效地进行到底,使我们朝阳一校的研究型课堂真正发挥它深邃的文化底蕴和科研魅力。

我们学校对“数学小课题”的研究整整做了两年,在实验的过程中,使我们深深领悟到:

科研不是纯理论的堆砌,而是反复实践的经验;实验教师不是一篇论文、两摞资料的收集者,小课题名称的布置者,而是深入生活的探索者,指引实验方向的先行者,亲身经历实验的研究者,转化成果的创造者;实验学生不是被老师的指挥棒吆来唤去的傀儡,而是问题的发现者,深入研究的实践者,他们不仅是小课题研究实施的主体,更是思维的主体。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头脑里已然生成了解决问题的智慧,学生的个性正在飞扬,学生在数学中不同的发展便由此形成。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操作,掌握分类的方法,体会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

2、尝试运用自己的方式把整理数据的结果记录下来,感受图表的简洁。

3、在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中,体会分类的目的和作用。教学设计: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百货超市水果类的图片和两个书架的图片。师:你喜欢哪个书架?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都是解决同样的问题,方法为什么不一样? 生答略

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分类”。

师:生活中你还在哪儿看到过“分类”的情景。 生举例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超市分类可以让我们更容易的找到商品,房间物品分类可以让房间更整齐,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分类整理”。 板书课题:分类与整理

二、新授

(一)分类整理

1、描述感知分类的标准。出示:气球图片

问:你能把这些气球分分类吗?可以怎么分? 生答略

2、操作体会分类过程,尝试记录分类结果 老师给每个同学都准备了跟气球一样的图片,下面就请同学们先按照形状分一分,看看每种气球各有几个,把你分的结果记录在纸上。(可以摆一摆,写一写) ①展示先分再数的方法,

师:你分了几类?每类有几个? ②展示象形统计图的方法。

师:刚才的同学分成一堆一堆的,你为什么要排成一列呢? 生:整齐、清楚

师:你能看出谁最多吗?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这一排最长

师:看来这一行他是来记录葫芦形状的气球,我们在下面画上一个葫芦形,表示这一行记录的项目。有一个葫芦形气球就画一个。另外两行是记录心形和圆形的气球,我们也在下面表示出来。 ③展示表格记录数据的方法

师:这个同学记录方式你能看明白吗?

师:桃心形状的气球有几个?

师:他用一个数据来表示这一列的数量。(和图对应) 3表示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师:为了更加清楚整齐,我把同学们记录的画上线。

上面一行都是形状,下面一行都是个数,每一列又都表示这个形状的气球有几个,这样记录真清楚。 ④展示其它记录方法,让学生评价。

小结:同学们不仅能够按照形状把这些气球分为3类,而且自己设计图表把分类的结果表示出来,你们可真棒!

3、初步感受“一类”和“一个”的区别

师:如果增加一个 的气球,这个表应该怎样改变? 如果增加一个小兔子形状的气球呢?

师:都是增加一个气球,怎么表格的改变不一样呢?

引导学生发现第一次是桃心的增加一个,并没有增加种类,所以在桃心那列数上加1就可以了,而第二次增加的是一个新的形状,也就是增加了一类,所以在表格上要再添一列。

(二)感受不同情境下不同分类标准的选择。

1、尝试用图表记录分类结果

师:春天是出游的好季节,看很多小朋友和家长都来到了公园门口,你能把他们分分类吗? 生答略。(要说清按什么标准分)

师:那我们就选择其中的两种分类标准整理一下。

2、展示画图的方法

展示学生的不同画法,让学生交流看法。

3、对比体会分类的标准

生:因为两次分的标准不同。

师:那有什么是相同的呢?

生:总数不变。

小结:看来虽然分类的标准有很多,但在生活中我们还要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分类标准。

三、练习

1、把学具来分类。

2、完成课本上的练习七,第一大题、第二大题、第三大题。

3、把咱们班的同学分为两类,可以怎样分呢?

四、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18篇: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

“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探索应用题 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 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探索应用题

一、选题的背景和动因从教以来深深感觉到,应用题对小学生来说是一大难点,多数学生读完题不知从何下 手,面对题目一筹莫展,其实,应用题的内容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与学生的生活密切 相干,所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探索应用题,是学会解应用题的关键。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不仅可以发展学生思维素质,而且在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使学 生感到“数学有趣”、“数学合理”、“数学有用”,从而增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让小 学生学会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感受数学的合理性,利用生活中的经验解决应用题,达成数学学习与生活经验的和谐同步。从 20 世纪中期兴起的人本主义教育观把主体意识推到极致, 认为教育是为学生个人自由 的发展提供服务的提倡学生在爱教育过程中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奋斗,最终达到自我 实现,奠定了“综合性学习”,倡导创造能力的理论基础,现代课程观认为数学来源于生活应 用于生活,特别是小学应用题更是生活的缩影,一起探索其所不知道的过程,从而实现认识 领域的拓展和延伸,而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教师所知道的过程。联合国教科组织,国际教育 发展委员会提出的“终生学习”、“全人发展”等思路,在教育的空间和时间两个纬度上,加强 教育和实际的联系,把教育从学校延伸到家庭生活的联系,把教育从学校延伸到家庭乃至整 个社会和人的一生。 就我们数学教学而言,它传承了中国传统教育的特点,在内容上,一味地给下一代传授 人类已经取得的科学知识和应用这些知识经验化了的技能,而舍弃了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和 方法,使其失去了亲自探索和发现锻炼的机会;在组织形式上,沿袭了几十年来夸美纽斯老 人家创立的“班级授课制”,以致“整段的时间被铃声打碎,连贯的空间被围墙隔开”,学 生在同一片天空中呼吸着同一种空气,几年以后成了同一种模子中浇涛出来的标准件。数学 教育成了单纯的传授而疏远了探索研究,数学学习成了单纯的继承而远离了创新发展,以致 人们提到学习便理解为知识的传承,而提到探索、研究、创新性的学习,反而感到陌生,如此 种种。长期以往,我们有意无意地实现了教育的“另一种功能”,扼杀了人类所具有的创造精 神。小课题研究,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形式,是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在实践中 选择课题,在主动探索中获取知识,并能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

际问题,它充分体现了问题性、综合性、实践性、社会性、开放性这几大特点,可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很多的实际问题,不是一个学科知识可以解决的,必须寻求相关的多个学科的知识,加以综 合应用才行。综合课程是力图实现所有课程的整合, 其目标是培养个性健全的人, 把学生视为 “完整的人” , 把“探究性”、“创造性”、“发现性”等视为人的本性,概括起来,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是积极 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来看,学生的创造潜力,探究意识和求知欲在综 合性学习过程中,更容易被激发。综合性学习特别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应用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策略,更注重学生学习创造性与主体性人格的培养。 早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潮,就开始重视个性发展和个体发展的智慧,尊重 儿童的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自然主义教育家主张让儿童自己在实践中锻炼观察力、求知欲、创造力。并积累学习经验。到了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更加关注儿 童,把教育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提出“儿童中心论”、实验“活动过程”。以瑞士皮亚杰和美国布 鲁纳为代表的教育观真正地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教育的问题, 为综合性学习奠定了心理学基础。 他们认为学生的主体认知结构和建构过程不能简单的靠教师教,而要通过学生的主动作用才能获 得,因此提出了“发现学习”。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世界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各国纷纷出台 各种措施,在注重教育历年上突破的同时,都强调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并试图以此作为突破 口来体现新的教育理念。美国强调的“探究”为特征的学习策略,采用的“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和 “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这两种模式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具有相同的理念、方向,强调以形式 4 为中心,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为主,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另外,一些国家开发 综合学习课,首先使学生能把各科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在实践中综合运用,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 题的能力。在国外,让学生做课题研究是很流行的。在国内,这类研究虽然近几年才开始,但在 很短的时间内便红火起来了。据了解,随着研究性学习的兴起,小学生搞课题研究越来越受到重 视。近年来有较多的学校也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为了有别于成人的课题研究,把小学生的课题研 究叫做“小课题”。

二、研究内容 研究的基本内容:小课题研究中教师角色与地位;应用题的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已有的 生活经验

验;如何应用生活经验去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研究的重点:小课题研究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如何应用生活经验去探 究; 研究的难点:如何应用生活经验去探究 三.研究方法 借助课堂教学和课外研讨活动等形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积极探索学科教学 的新教学模式。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取实验法、个案法, 分析法、研究法,实施的过程中结合问卷、听课、评课、案例分析进行,从根本上改变教与学的关系,打破教师一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将课堂 的学习与课外的应用有机的结合起来,要从传统的从教材中学习数学转移到在生活中学习数 学。而且提倡多学科的综合学习,结合本子课题的实际,我们采用以教学试验法为主,以其 他方法为辅助进行研究。 四.研究成果

1、《应用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探索应用题》论文集

2、实验记录册

3、结题报告;

4、学生小课题研究作业

4、实验课例 五.课题研究进度计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2006 年 3 月—2007 年 3 月) 设计课题实验研究方案,确定实验班级,选择实验教师,制定实验计划,申报立项 第二阶段:实施研究探索阶段 (2006 年 11 月—2008 年 7 月) 培养一批优秀实验教师,设计并展示一批优秀作业,探索数学学习新模式。力争探索 出一条有利于儿童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途径,使实验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及业务能力 都有一定的提高。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08 年 9 月—2008 年 12 月) 要拿出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的研究成果:系列论文、优秀教案集、案例集,学 生小论文、小课题演示文稿、结题展示课、实验报告等。 为了课题的研究,我们建立“学校课题研究系统”。建立这个系统,一般以一学年为一 个周期,每个周期由以下六个环节构成:

1、确定课题。在认真商讨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实际 和需要提出学校的总课题,由教导处提出落实总课题的项目与实施原则,再由校长办公室评 议确认;教研组分别召开会议讨论提出各科的子课题,经教导处确认。

2、定人定责。子课题 确认后,选出课题组长,由组长挑选成员组成课题组。各课题组集体讨论课题的研究方法、步骤,组长制定总的科研计划,实验教师制定学年的科研计划。

3、检查指导。教导处协调组 织课题的实施,由分管校长牵头组织有关的各科的教研组并邀请上级教研部门和有关专家进 行检查指导。

4、审查验收。课题须按按规定进度实施,接题时上报可以研究报告和有关材料, 由学校进行审查验收。

5、研讨完善。审查验收后,由学校召集教研组负责人和各课题组长进 行

第19篇:小学小课题研究计划

××小学小课题研究计划

为落实《××区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精神,引导教师树立“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

的教育科研理念,依据“小步子、低台阶、快节奏、求实效”的原则,从教育教学中的小象,

小问题,小策略入手,通过小课题研究的形式,引领教师人人开展教学行动研究,落实我校

提出的“教、研、训”三位一体的校本研究模式,特制定如下研究计划:

(一)开展校本培训活动、业务学习

学习内容分集体学习内容和自学内容两部分,以学习笔记和读书体会的方式呈现。集体学习

内容主要围绕课程标准和教育教学理论确定,由教导处与学期初发布,自学内容主要体现教

师的个性需要和学科特点,以强化教师的理论素

2、专家引领以学科为单位经常组织教师欣

赏“名师精品课例”以及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实现专家引领;

(二)、实现教研与科研的有机结合

1、建立课题研究网络图(学期教研计划)根据教研员提供的课题,学科组成员选交分管

主任,分管主任整理形成本学科的课题研究网络图,科研主任负责汇总形成学校小课题研究

网络图。(课题名称、责任人、研究人、完成时间)

2、教研活动课题化

各科教研活动采取备课组轮流坐庄的方式进行,每次活动,由坐庄方围绕研究课题提供集体

备课教案、课堂展示、集体评课、阶段研究报告(主要是围绕课题的解决策略)

3、建立课题成果展示机制

每学年第一学期轮番开展金点子、教学论文、教学反思、教育案例、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等

不同系列的小课题研究成果书面评选活动。 每学年第二学期开展教研组或备课组成果展评

活动。采取讲课、评课、研究成果总结报告、过程资料等现场与材料相结合的活动形式。

(三)、完善课题管理

学校科研处建立小课题研究的提交、审核、展示、鉴定的管理机制。并出台学校《小课题研

究程序》,规范课题管理。

(四)、保障措施

1、组织机构

建立以业务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科研主任、学科主任为副组长,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为

组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小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工作。

2、明确职责

业务校长负责协调、指导工作,教导主任负责各种活动的组织实施等工作,科研主任负责课

题的申报、评选、管理等工作,学科主任负责审核、研究及指导等工作。教研组长及备课组

长负责具体的研究实施等工作。

3、制度保障

将教师进行小课题研究情况纳入《优秀教研组评选办法》和《教师梯度评价管理办法》中,

并制定教师《小课题研究程序》

××小学

20

10、5

附件1 附件 附件1:

××区××小学小课题研究程序

为落实《××区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精神,引导教师树立“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理念,依据“小步子、低台阶、快节奏、求实效”的原则,从教育教学中的小现象,小问题,小策略入手,通过小课题研究的形式,引领教师人人开展教学行动研究,落实我校提出的“教、研、训”三位一体的校本研究模式,特制定《××小学小课题研究程序》,以规范研究过程,形成研究成果,促使教师专业发展。

我校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组织构建研究团队或者教师个人单独认领小课题而开展研究,形成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的研训一体的校本研训机制,引导教师立足自己的教学和管理实际,观察发现教育教学现象中存在的问题,在常规教研活动中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研讨解决问题,

提炼形成教学策略,指导自己和同伴的教学行为,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从而实现我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具体研究程序为:

一、征集问题

学期初,我校组织教师收集、整理教学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认真分析筛选,确定要研究的内容。学校根据教师研究的不同内容而确定本学期的研究类别,由项目负责人认领进行研究。(所选课题须是在教育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一般只针对教学实际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开展研究;所选课题一般应是所任学科或所教班级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一个要素、一个问题、一个章节、一个单元或某一个专题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种现象、一个案例等。)

二、课题申报

、教师向学校提交《××区小课题研究项目申请书》,制定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阐明所解决的问题和预期达成的目标,提出研究的方法、步骤和主要成员,明细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

2、教师将“方案”与“申报书”交学校教导处分管主任,学校分管主任组织力量对教师提交的课题进行审核,在规定的时间内择优上报区教研室审查申报立项。其余部分作为校级课题立项管理。科研处负责制定小课题研究网络图,制定研究管理办法和程序。

三、研究过程

学校科研处把各类研究问题汇总后归类,构建教师小课题研究团队,确定研究项目负责人,制定研究实施办法和评价办法。项目负责人加强研究的过程管理,对立项的教学小课题研究建立电子档案。织小课题承担教师认真积累研究过程资料,及时进行阶段小结,了解学校小课题研究的进程,发现研究进程中的问题,及时进行跟踪指导,为教师的小课题研究提供服务。科研处负责组织项目负责人进行交流研讨,培训学习,对各课题研究进行跟踪指导,引领向纵深发展。

四、结题鉴定

每学年结束前,科研处组织教师进行小课题结题鉴定。课题成果一般应是一份总结报告和相关附件(附件包括支持研究课题的论文、案例等以及研究的过程性材料),结题程序为:(

1)结题准备:提前一个月向学校科研处提出结题申请;(2)整理研究过程资料及成果资料,撰写研究报告;(3)将研究报告、过程资料及成果资料交学校教导处;(4)学校科研处组织有关专家听取研究者的报告,对课题进行评审,向研究者宣布评审意见。

第20篇:小学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小学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切实促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持续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将我校教育科研向更深层次推进,引导全校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研究,把科研与教研、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我校教学工作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战略转变。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树立“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理念,从教育教学中的小事情,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实实在在,对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讨论立为“小课题”,开展实实在在的研究,并通过小课题研究工作,探索总结教研、科研、培训互相促进的校本研究新模式。

二、实施目标

1.通过小课题研究,切实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有效性。

2.从机制上保证教研活动课题化,形成教研组科研氛围,提高教研成效,促进教研组建设。

3.通过小课题研究,提高教师将教育科研与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有机整合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总体思路

教师可以个人单独申报也可以多人共同申报进行小课题研究。形成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的研训一体的校本研训机制,引导教师立足自己的教学和管理实际,观察发现教育教学现象中存在的问题,在常规教研活动中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研讨解决问题,提炼形成教学策略,指导自己和同伴的教学行为。

四、实施流程

1.选题。教师根据自己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查阅、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认真分析筛选,确定研究课题。选择的研究课题,应该具备“针对性强、切口小、研究周期短”的特点,一般应是所任学科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可以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一个问题、一种现

象、一个案例等。小课题研究周期不要太长,原则上是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

2.申报立项。参加“小课题研究”的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向教育教学科研领导小组提交《第四小学小课题研究申报表》,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阐明所解决的问题和预期达成的目标,提出研究的方法、步骤等。教育教学科研领导小组组织力量对提交的课题进行审核,公布立项的小课题。不合格的,须重新选题、申报,直至完成立项。

3.实施研究。课题负责人组织成员按照课题方案,有计划地开展研究工作,积累研究过程资料,建立小课题研究档案袋。将常规教研与小课题研究相结合,在教学、听课、评课过程中开展实践研究,从而解决问题。

4.结题。每个季度结束,都要开展小课题研究成果总结鉴定汇报会,教育教学科研领导小组对研究状况进行评估。

课题成果一般应是一份总结报告和相关附件材料(附件包括支持研究课题的论文、案例、案例分析等以及研究的过程性材料)。结题程序为:

(1)课题组及时整理研究过程资料及成果资料,撰写研究报告;(2)将研究报告、过程资料及成果资料交教育教学科研领导小组;(3)领导小组组织有关人员听取研究者的报告,对课题进行评审,向研究者宣布评审意见。

5.成果鉴定与推介。结题后,教育教学科研领导小组将对开展的小课题研究成果进行鉴定、评奖。对优秀的研究成果推荐到县上,滚动升级为县级课题。

五、课题管理

1.营造良好的小课题研究氛围。学校要积极倡导和要求全体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并提供理论上和实践操作层面上的具体指导。要进一步强化“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新理念,以“短、小、实、快”为教育科研工作指导方针,促使广大教师破除教育科研“高不可攀”的神秘感,引导课题组选择一些内容具体、切口小、周期短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从而克服传统课题研究“假、大、空”的不良现象。

2.加强组织领导。学习成立教育教学科研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小课题研究的指导和评审等工作。制定具体可操作的《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加强研究的过程管理,对立项的小课题研究建立电子档案。制定小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评定、表彰奖励等制度,确保小课题研究扎实有序地开展。

3.培训小课题研究人员。进行专题培训,介绍与小课题研究有关的教育理论等,指导教师通过多种渠道查阅相关资料,激发教师研究小课题的兴趣和研究欲望,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出一些思想前瞻、能力突出、成果丰硕的研究型教师。

4.深化小课题研究。要把课堂教学作为实施小课题研究的主渠道,积极开展以上课、说课、评课为基本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深入探究各学科教学的基本策略;研究组成员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分析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共同研讨对策和措施;课题组内部也可以开展教学论文、教学反思、教育案例、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等不同系列的小课题研究成果评比活动,引导教师研教结合,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第四小学教研组

2013年09月

小学语文小课题研究
《小学语文小课题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