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30《诗四首》

发布时间:2020-03-01 20:19:3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12周第1课时

八上语文第六单元 第30课

课题:《古诗四首》

(主备:稼轩中学 李德智 )

《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课标与教材分析】

1、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对七—九年级古诗词的目标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对七——九年级阅读教学的建议是:“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2、本文是第六单元的古诗。《归园田居(其三)》写的是田园之乐,实际表明的是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声。《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渡荆门送别》描绘的是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登岳阳楼》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衰败、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 【教材重点】品读赏悟诗歌

【教材难点】吟读品味,在明确背景基础上,整体感悟,赏析重点词、句。 【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不高,认知、品析诗歌还欠火候;他们年龄尚小、阅历尚浅,品悟诗情也须点拨。选择一个好的教学方式、确立一个好的教学策略,是学习本文的制高点。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深入理解诗句,感悟诗意,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体会杜甫诗歌炼字炼句的妙处。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朗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②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促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情怀。 思维目标:

通过对关键词的品味,提高学生辨析能力。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构建动场】

一、教学导入:

导入新课: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走近诗人: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山水田园诗人。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时年四十一岁。后世称“靖节先生”。

二、诗歌的朗读与鉴赏 语文活动一:读出诗韵

(1)学生自读两首诗歌。教师提示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自己对诗歌感情的理解。

(2)教师点个别学生朗读两首诗歌,并且由学生解说自己这样读的想法。 (3)师生共同点评学生的各读,教师做重点的指导,并适时范读。 (4)学生个别读。 (5)学生齐读。

语文活动二:绘诗境。

读诗歌,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人笔下“园田”的景象。 教师导学:

明确:我在南山下种豆,豆地里野草长得很茂盛,豆苗却长得稀疏。我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晚上在月光下扛着锄头回家歇息。道路狭窄,路边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沾在我的衣服上(打湿了我的衣服)。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语文活动三:悟出情感 教师导学:

探究: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教学参考】

明确:“愿”字蕴含了作者要按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污浊的现实中失去自我的意思。表明诗人要保持人格的完整,坚持人生理想,以真诚的态度、自然的方式生活。

【综合建模】

教师导学:

结合《归园田居》其他四首古诗,谈谈陶渊明的主要思想? 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 时复虚里人,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以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板书设计】

方法

整体把握悟诗情

生动形象绘诗境

炼字赏句品诗韵

【作业】

1、背诵、默写诗歌。

2、自读《归去来兮辞》,体会陶渊明的思想。

《使至塞上》

【构建动场】

一、教学导入: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走近诗人: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朝著名诗人。其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与孟浩然并称“王孟”。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写作背景:

这是一首纪行诗。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bō)的河西副使崔希逸,但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诗人身负朝廷使命前往边塞,诗即记述这次出使途中所见所感。

二、诗歌的朗读与鉴赏 语文活动一:读出诗韵

(1)学生自读两首诗歌。教师提示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自己对诗歌感情的理解。

(2)教师点个别学生朗读两首诗歌,并且由学生解说自己这样读的想法。 (3)师生共同点评学生的各读,教师做重点的指导,并适时范读。 (4)学生个别读。 (5)学生齐读。 语文活动二:绘诗境。

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语言说说王维在“塞上”的所见所闻。教师导学: 明确:

我轻装简从出使边塞,来到居延以外的地方,慰问边疆的将士。就像飘飞的蓬草随风飘出了汉朝的边界,北归的大雁飞入了胡人的天空。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一缕青烟直上青天,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走到萧关恰巧遇到侦察兵,说都护正在燕然山前线。语

文活动三: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使至塞上》诗中有什么样的画面?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画面。

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一缕青烟直上青天,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

活动四: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向黛玉学诗一节中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同学们想想,能不能把“直”“圆”换成另外两个字,看看效果如何?

明确:

这句精于炼字,“直”字、“圆”字用得好以传神的笔墨描写了奇丽壮美的塞外风光,诗歌以烽烟之直、落日之圆突出大漠的辽阔无边、空旷荒凉。笔力苍劲,视野开阔,意境雄浑。用笔简洁却意蕴无穷,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

【综合建模】

教师导学:请大家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

明确:

就像飘飞的蓬草随风飘出了汉朝的边界,北归的大雁飞入了胡人的天空。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板书设计】 直 圆 征蓬 归雁

方法

整体把握悟诗情

生动形象绘诗境

炼字赏句品诗韵

【作业】

1、背诵、默写诗歌。

2、自读王维的其他古诗,体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0 诗四首教案

30诗四首教案

30诗四首教案

30《诗四首》教案

30诗四首学案设计

30诗四首2课时修

诗四首

诗四首

诗四首

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30 诗四首学案

30《诗四首》
《30《诗四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30诗四首一 诗四首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