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地理学英语(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6-27 21:01:32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旅游地理学

简答题

1.简述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07 09

探查阶段:是旅游地发展的初始阶段,是有零散的旅客,没有特别的设施;

参与阶段:旅游者人数增多,旅游逐渐变得有规律,本地居民开始为旅游者提供一些简便的设施,旅游市场范围已基本可以被界定出来,旅游季节也逐渐形成;

发展阶段:形成成熟的旅游市场,外来投资骤增,规模大、现代化的设施取代了先前简陋的设施。旅游地自然面貌的改变已比较显著;

巩固阶段:游客增长率将下降,但总游客量将持续增加并超过常住居民数量,常住居民产生反感和不满。旅游地有了界线分明的娱乐、商业区;

停滞阶段:游客量达到最大,旅游环境容量已趋饱和或被超过,接待设施过剩,旅游地的良好形象不再时兴,旅游市场很大程度上依赖重游游客和会议游客;

衰落或复苏阶段:在衰落阶段,很多旅游设施因旅游地对游客的吸引力下降而消失,房地产转卖率高,本地居民介入旅游业的程度大大增加,旅游地可能完全失去旅游能力;要进入复苏阶段,有两种途径:a 增加人造景观吸引力b 发挥未开发的自然旅游资源的优势,重新启动市场。

2.简要分析旅游区划的目的

a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通过实地工作和综合分析,找出比较合理的旅游区界线;

b确定各旅游区的性质、特征和地位,指出其今后的发展方向;

c 分析确定区内各级旅游经济中心

3.简要介绍城市游憩商业区(RBD)的类型

RBD是建立在城镇与城市里,由各类纪念品商店、旅游吸引物、餐馆、小吃摊档等高度集中组成,吸引了大量旅游者的一个特定的零售商业区。类型包括:大型的购物中心型、特色的购物步行街型、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新城文化旅游区型。

4.简要分析主题公园的特点

主题公园是具有特定的主题,由人创造而成的舞台化的休闲娱乐活动空间,是一种休闲娱乐产业。特点:1强烈的个性,普遍的适应性:要能吸引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游客;

2被动游憩形式:游客长时间地停留,必然带来门票之外的其它消费,从而提高经济效益;3投入高,占地规模大;4高门票,高消费。

5.简要分析旅游交通的层次

旅游交通是为旅游者由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的往返,以及在旅游目的地各处旅游活动而提供的交通设施及服务。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外部交通,是指从旅游客源地到旅游地所依托的中心城市的交通,所涉及的是大尺度空间,

主要交通方式是航空和铁路;

第二层次是旅游中心城市到风景区的交通,一般是中、小尺度空间,交通方式主要是铁路、公路和水路;第三层次是内部交通,是风景区内的交通,主要靠步行与特种旅游交通,如游船、索道

6.简要分析影响旅游者出游决策的主要因素

a感知环境:人们把进行旅游决策时收集到的各种信息摄入脑中,形成对环境的整体印象,人们期望了解与自己居住地有差异的地方的环境;

b 最大效益原则:人们在作旅游决策时倾向于追求在资金和闲暇时间限制下的最大旅游效益,主要表现为1最小的旅游时间比2最大的信息收集量——选择最有名的旅游地旅游,选择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与居

住地差异较大的旅游地旅游;

c 旅游偏好:旅游者因其各自的个性特征,在认知活动、情感和意向活动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可以从年龄、职业、学历三方面去研究。

7.简要分析旅游区划的原则

a综合性和整体性原则:旅游区划必须从整体上综合衡量,通盘考虑;

b相似性原则:包括旅游资源成因的共同性、形态的类似性和发展的相一致性,旅游资源类型相近的,

应划在同一旅游区内;

c主导因素原则:区划时可以突出旅游区内部其中某种起着主导作用的旅游资源;

d完整性原则:各级旅游区能独立承担一定的旅游职能,旅游区划应保证其地域上和职能上的完整性;e 旅游中心地和交通便捷性原则:可以使旅游者的旅游不适和费用等减少到最低程度;

f 区域社会经济原则:旅游区是一个社会-地理系统,应考虑其区域社会经济背景。

另外还应注意1旅游区与行政区相协调2旅游区的地域不连续性

8.简析在旅游管理与规划中,解决旅游饱和与超载的措施

旅游地域和场所承受的旅游流量或活动量达到其极限容量,称之为旅游饱和,一旦超出其极限容量值,即是旅游超载。在日常的旅游管理工作中,有时视旅游地域接待的旅游流量达到其合理容量为饱和,越过合理容量值为超载。

解决措施主要分为两个方面a 从旅游需求方便着眼,减低旅游旺季的高峰流量,使旺季的旅游流量在旅游地域饱和点之内,一般通过大众传媒对旅游者的决策行为产生影响;b 提高旅游供给能力,或调控旅游供给的内部结构并辅之以对旅游需求的引导措施,这一方法的着眼点在于对旅游者实行空间上的分流。

9.简析旅游交通运输的类型及其各自的特点

根据交通工具、线路以及地理环境,可将旅游交通划分为航空、铁路、公路、水路和特种旅游交通等基本类型。

a 航空旅游交通:成本高、能耗大,但快速省时,可跨越各种天然障碍,使旅游者能在短期内到相距遥远的世界各地旅游,在长距离旅游和国际旅游中占重要地位;

b 铁路旅游交通:铁路工程造价高、易受经济和地理条件限制。但运载量大、运价低、受气候变化影响小、安全系数高、环境污染小。旅客在车厢内可以尽情饱览沿线的自然风光,开阔视野;

c 公路旅游交通:运载量小、运费高、速度慢、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但灵活性大、对自然条件适应性强、能随时停留,路线建设投资少、占地少、施工期短、见效快;

d 水路旅游交通:在运输速度、准时性、连续性和灵活性方面难以和铁路公路比拟。但载运量大、耗能少、成本低;

e 特种旅游交通:分为三类1用于景点景区或旅游区内的专门交通工具2在景区内的某些特殊地段为了游客安全或节省体力而设的缆车、索道等3带有娱乐、体育、辅助老幼病残旅游者和特种欣赏意义的特种旅游交通如轿子马匹等。

10.简述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在具有广域旅游市场的国际级旅游地的规划建设与管理中的应用

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主要分为:探查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

具有广域旅游市场的国际级旅游地,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均会走向稳定成熟阶段,在这个阶段,旅游地在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重要的是保持自己持久连贯的旅游形象,控制好旅游环境容量,尽量避免负面影响,这样的旅游地将维持长久的稳定成熟阶段。

分析题论述题

1.试分析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1 旅游产生的条件及其地理背景:条件可分为一个国家的旅游需求水平(一般要素)和旅游者的个人情况(专门要素)。由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而形成的旅游资源的互补性是旅游产生的重要条件; 2 旅游者的行为规律:包括旅游动机、旅游动力、决策行为、空间行为、旅游者行为规律研究的实践意义等;

3旅游流(旅游需求)预测:主要研究要发展一套在不同条件下适宜的预测模型,主要有1趋势外推模型2结构模型3仿真模型4定性模型;

4 旅游通道:主要是对可进入性的研究,以及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匹配研究;

5 旅游资源评价:是旅游开发中最重要的部分。对旅游资源的分类、各类旅游资源建立评价模型及合理、客观地确定权重是研究的难点;

6 旅游地演化规律和重要旅游地研究:旅游地生命周期和旅游地空间竞争是主要的研究内容,掌握了不同类型旅游地的发展演变规律,才能在旅游规划和管理中具有前瞻性,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方案和政策;

7 旅游环境容量:一是自然环境容量,二是社会经济意义和旅游者感应气氛的环境容量。研究的焦点是各种旅游资源、各种旅游目的地的旅游生态指标、社会经济承受能力标准、旅游者个人空间标准的确定;

8旅游区划:首先是区划原则、区划指标的研究,然后针对具体的区域进行区划,在区划的基础上进行分级、分类及区域相互关系研究;

9 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主要研究a 经济影响b环境影响c社会文化影响;

10旅游规划:从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价出发,分析各种旅游规律和要素,综合评价区位和区域经济条件,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关系,研究和制定旅游规划。可分为旅游发展规划和旅游地规划两个层次。

2.试分析主题公园布局的影响因素

1.客源市场和交通条件:主题公园要求选址在经济发达、流动人口多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以保证

有良好的客源市场条件;还必须有良好的城市对外公共交通(即可进入性要好)以及城市内部交通;

2.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一方面是投资规模,另一方面是游客的消费水平;

3.城市旅游感知形象:是指城市旅游者在游览城市的过程中通过对城市环境形体的观赏和市民素

质、民俗民风、服务态度等的体验所产生的城市总体印象。主要影响大、中尺度旅游者的决策行为;

4.空间集聚和竞争:空间聚集一般指主题公园在同一城市的集聚,多个主题公园在空间上的集聚可

以增加这一地区的总体吸引力,同时也产生空间竞争,使游客分流;

5.决策者行为:一个层次是投资者的决策行为,从投资规模和主题选择两方面影响主题公园的发展;

另一个层次是政府决策行为,各级政府对旅游投资给予扶持和优惠政策对主题公园的经营成本有很大影响;

因此,客源市场和交通条件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主题公园布局的客观因素的必要条件,城市旅游感知形象以及空间集聚和竞争是客观因素的限制条件,而决策者行为是主观因素。只有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关系协调,主题公园的开发才会成功。

3.试给出一套你自己设计的中国旅游地理区划方案

1.京华古今风貌旅游带:包括以北京为中心,以津、冀为腹地的小华北;

2.白山黑水北国风光旅游带:包括东北三省全境,用白山黑水自然奇景

3.丝路寻踪民族风情旅游带:

4.试介绍某一个你熟悉的旅游地规划方案与内容,并对其进行评价

旅游地规划是指对旅游地的开发建设所作的规划。以丹霞山为例,规划方案主要包括:

1总体规划

2专项规划与旅游开发:1)经济发展与生产布局问题2)人文景观维护与利用规划3)植被抚育与绿化规划4)接待服务设施现状和规划5)旅游经济及旅游商品规划6)客源市场分析与客流量预测7)旅游活动行为研究及经营对策8)环境容量估算9)管理规划;

丹霞山规划的主要内容:

1旅游开发评价1)景观资源综合评价a科学价值b历史文化价值c景观美学价值d环境生态价值

2)开发利用现状评价:目前只有以丹霞山为中心的约20km2 的范围得到了开发利用

和保护;

3)旅游活动行为特点分析:a以节假日一日游为主b以观光活动为主c回头客较少d海外游客占比例较大e游客包括短期休假的港澳劳动阶层、本地其周边省市短期

假日游客和国内南下出差人员;

4)开发条件与开发潜力评价:丹霞盆地交通条件较好,开发的潜力是巨大的;

2 旅游开发总体规划1)指导思想a以保护为前提,合理有效地利用风景名胜资源;

b

5.根据旅游资源、区位及区域经济背景的不同,不同的区域应该采取怎样不同的区域旅游

发展(规划)模式?

6.试论述城市旅游吸引之建设的主要内容

7.试分析旅游宾馆微观选址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

8.试对我国现有的主要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方案进行述评

9.旅游区划的主要原则是什么?试据此对你籍贯所在省或你熟悉的我国某个省进行旅游

区划。

10.试针对一个你自己感兴趣的旅游地理问题,设计一个研究计划

案例题实践题

1.你是否参加过旅游规划实践?如果是,试介绍一个你参加过的旅游规划方案,并对其优

缺点进行评价

2.试介绍一个你熟悉的区域旅游规划方案,并对其优缺点进行评价。

3.从旅行社的角度看,旅游产品的销售最终必须落实到具体的旅游路线。试分析旅游产品

的特点,然后设计一条中国之世界遗产十日游旅游线路,并简要说明设计理由。

4.2009年11月4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授权宣布:上海迪士尼项目申请报告已

获得国家有关部门核准。试根据主题公园布局影响因素等理论,分析迪士尼乐园即将落户上海的原因。

推荐第2篇:旅游地理学

1.非传统旅游资源:是指指在功能定位上具备双栖服务功能(既能满足当地居民的休闲需求又能满足外来旅游者旅游需求的休闲资源),或者以信息技术、创意产业为介体,突破传统的自然、人文资源范畴,能为旅游者创造新鲜休闲体验的资源。

2.非传统旅游资源的类型:A、文化产业资源(软性资源),包括文艺演艺事业、大众娱乐业、教育产业、体育产业、文化/博物馆、美术馆、档案馆、历史建筑、地方民俗风情、节庆事件、新兴艺术中心等。B、商务和娱乐类休闲资源(硬性资源),包括会议展览、餐饮资源、运动健身场所、购物场所、城市开敞空间等。C、新兴服务资源(中性资源):该类资源突出时尚文化元素和丰富大众休闲生活为目的、产业文化程度相对较低,例如各种美容美体场所、足疗、婚纱摄影、养生馆、休闲吧、网吧等。

3.基于非传统旅游资源的专项旅游产品:A、购物旅游:都市购物旅游是指购买具有都市风情或地域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工艺美术品、土特产品和生活实用品(时装及生活用品),以及品味现代都市生活(如小吃)的旅游购物消费活动。(成都春熙路)B、体育旅游:Thomas Hinch将体育旅游定义为出于体育运动的动机而在特定的时间内离开常驻地所作的旅行。(北京奥运经济)C、节事、会展旅游:节事旅游是指依托某一项或某一系列的旅游资源,通过开展丰富的、开放性强和参与性强的各项活动,以吸引大量受众参与为基本原则,以活动带动一系列旅游消费,进而带动地方经济增长为最终目的所有活动的总和。会展旅游是指以完善的基础设施为支撑,以旅游景观为补充,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或者展览活动,吸引大批与会、参展人员及一般人员前来进行经贸洽谈、文化交流或旅游观光,以此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一种旅游产品,是都市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绵阳安县罗佛山温泉养生文化旅游节)D、工业旅游:张永庆认为,都市工业旅游体验,是指以工业企业的生产场景、高科技生产设施、厂区环境和企业文化为资源,以参观工业企业的生产环境、重要生产环节及生产过程为重点,以体验、感知、学习工业生产基本工艺与流程为主的都市旅游活动。(燕京啤酒集团工业旅游)E、都市休闲娱乐旅游: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水平的提高,娱乐活动已经成为大多数旅游者的一种基本要求,成为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都欢乐谷主题公园)F、博物馆旅游:博物馆成为游览线路中重要的游览景点,甚至还出现了博物馆专线旅游。(法国卢浮宫)

4.旅游资源调查的类型:旅游资源调查分为旅游资源详查和旅游资源概查,其调查方式和精度要求不同。旅游资源详查适用于了解和掌握整个区域旅游资源全面情况的旅游资源调查,要求对于全部旅游资源单体进行调查。旅游资源概查适用于了解和掌握特定区域或专门类型的旅游资源调查,要求对涉及到的旅游资源单体进行调查。

5.旅游资源调查的程序:A、调查准备阶段,a、成立调查小组b、制定调查工作计划c、收集整理资料.B、实地调查阶段,本阶段是在前述准备工作,特别是在第二手资料收集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地勘察的方法获得调查区域旅游资源详尽的一手资料。一般分为初步调查和重点调查两个阶段。C、文件编辑阶段,这一阶段是前两阶段收集到的文字、照片、影像、地图等进行整理

总结,进行图文资料编辑,绘制各种图样,编写旅游调查报告。

6.旅游资源调查的方法:A、文案调查法,通过收集旅游资源的各种现有信息数据和情报资料,从中摘取与资源调查项目有关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的一种调查方法。B、野外实地踏勘法,这是旅游资源调查的最基本方法,调查人员通过观察、踏勘、测量、登陆、填绘、摄像等形式,获得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及对调查对象直观系统的感性认识。C、询问调查法,通过走访当地居民或开座谈会的形式向有关人员了解旅游资源情况,以获得更多信息,为实地勘察提供线索的辅助调查方法。D、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例如定位仪、测量仪和遥感技术。

7.旅游资源评价:旅游资源评价是在旅游资源调查的基础上,运用一定方法对旅游资源的价值及外部开发条件做出评判与鉴定的过程。

8.旅游资源区划的目的:在于充分认识旅游资源的区域特色,以及旅游开发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因地制宜地合理开发利用各地的旅游资源,配置相应的旅游产业,建设风格不同、各具特色的旅游区,扬长避短形成合理的旅游地域分工体系,以取得良好的旅游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促进各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9.旅游资源区划的意义:为制定区域旅游发展战略,制定与实施中长期的区域旅游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反映旅游资源形成的区域旅游地理环境背景和地域分异规律,有利于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旅游资源;有利于统筹安排区域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系统的建设,进行旅游点与旅游地的系统建设;有利于形成和强化各地的旅游活动特色,组合设计与开发相关旅游产品,统一开展促销活动和组织客源;有利于旅游业与区域内其他经济部门的协调发展和相互促进。

10.旅游资源区划原则:A、旅游资源区划的一般性原则。a、地域性原则,广大的旅游地理环境和多种多样的旅游资源,受自然地理分异规律和人文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表现出鲜明的区域特色;b、发生学原则,考虑旅游资源形成和演化过程上的相对一致性,把发生学上相对一致的旅游资源群体划入同一区内;C、多级序原则,只有按照一定的层次等级划分旅游资源区,才能真实地反映出不同等级层次旅游资源区的区内相似性和区际差异性程度的大小,以及区际的客观从属关系。B、旅游资源区划的具体原则。a、突出主导因素原则,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制约旅游资源形成、特征、功能、属性和利用方式的主导因素,从而发挥旅游资源的优势,建设特色突出的旅游资源区。b、资源相似性原则,相似性原则包括旅游资源成因的共同性、特征的类似性、功能的通用性、形态的共通性和发展方向的一致性等多重含义。

C、资源完整性原则,它主要强调三个方面:一是旅游中心地的重要性;二是旅游资源区域系统层次结构的完整性;三是同一旅游资源地域的连续性。d、与行政区划、交通状况相协调原则,旅游资源区划应可能在行政区范围内进行,也要注意交通便捷性。

11.我国10个旅游资源区的分布特征:1.东北林海雪原旅游资源区:本区位于我东北部,范围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本区自然环境的突出特色是山

环水绕,沃野千里,山区森林密布。2.中原古文化旅游资源区:本区位于我国黄河中下游,范围包括北京、天津两市和河北、河南、山西、山东、陕西五省。本区是我国旅游资源种类最多,数量最丰富,分布最集中,质量最高的旅游中心。3.华东山水园林旅游资源区:本区位于东南沿海中部,行政范围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省一市。本区是一个结构完整、层次丰富、功能齐全的现代化“综合型”旅游资源区,也是国内最重要的旅游资源客源地。4.华中名山峡谷旅游资源区:本区位于我国中部的长江中、上游地区,包括重庆、四川、湖北和湖南三省一市,是全国唯一既不靠海又无国境线的一级旅游资源区。5.华南热带风光旅游资源区:本区位于我国最南端,北回归线穿过广东的德庆、三水、汕头等地。区域范围包括广东、福建和海南三省。它是一个以热带风光为主,山海景色、阳光海岸和名特优产品为特征的开放型的旅游资源区。6.西南奇山异水风土人情旅游资源区:本区位于我国西南部,青藏高原东侧,包括云南、贵州两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它是一个以岩溶景观,热带、亚热带高山深谷风光,以及多民族的文化习俗为特色的旅游资源区。7.西北“丝路”文化旅游资源区:本区位于我国西北部,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8.内蒙古草原风情旅游资源区:本区以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为特色,配以众多的名胜古迹、古老的原始森林、浩瀚的沙漠戈壁风光等,是我国地域特色鲜明,开发潜力巨大的旅游资源区之一。9.青藏高原旅游资源区:本区位于我国西南部,包括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全部。10.台港澳旅游资源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

12.旅游资源开发的内容:1.景点或风景区的规划和建设,这项工作是旅游资源开发的核心部分,也是整个旅游开发工作的出发点。2.提高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可进入性,可进入性问题,主要是指交通、通信条件、包括交通线路、交通设施、交通方式以及现代化的通信设施等。3.建设和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旅游配套设施包括旅游服务设施和旅游基础设施。4.完善旅游服务,旅游服务是旅游产品的核心。因此必须通过各种方式,根据客源市场的变化以及旅游业发展的要求,对从业人员不断进行提高培训,以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达到完善旅游服务的目标。5.加强宣传促销。开拓客源市场。市场开拓工作,一方面是将景点建设及旅游活动的设置与旅游需求趋向联系起来,即根据旅游者消费行为特征,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具体工作;另一方面,通过多种媒介加强宣传促销,将旅游产品介绍给旅游者,不断开拓市场、扩大客源,实现旅游资源开发的目的。6.重视旅游资源的保护。一方面要在旅游从业者和当地群众间树立资源保护的观念,把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思路融入旅游地的每一个角落;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保护旅游资源机制,定期进行检查、维护,及时发现问题并合理解决,从而有效地保护旅游资源,保护旅游资源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7.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该项工作主要包括:制定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旅游政策;制定方便外来旅游者出入境的管理措施;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安定的社会秩序;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修养,培养旅游观念,养成文明礼貌、热情好客的习惯等。

13.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基本内容:旅游区性质定位、规划范围与规模、规划分期实施目标、总体项目布局、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客源市场分析、投资效益估算等诸多方面。

14.旅游对环境的积极影响:1.促进了旅游地自然环境的良性发展: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质量,旅游业的发展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也会促进旅游区生态环境的治理和建设工作;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必要的经费,很多地区旅游收入成为环境保护经费的重要来源,有力地促进了环境保护工作;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由于看到了旅游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无论是旅游地区的政府还是个人,都意识到了环境保护对于地区发展和个人利益的重要性,自觉投入到环境保护和改善中去,此外,通过旅游,特别是生态旅游的环境保护教育功能,使旅游者懂得作为一个文明的旅游者应该承担的义务和行为的准则。2.促进了旅游地人文环境的良性变化:促进旅游地社会的进步,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改变旅游地居民的社会地位,甚至促成当地社会结构的变化;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给目的地国家或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成为区域经济发生内容与发展的助推器,主要表现在旅游创汇与平衡收支、促进市场繁荣与稳定。带动相关行业发展等;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保护,旅游促进不同地域文化的沟通和融合,在文化的比较与交流中促进创新,推动人类文化进步,旅游者对不同地域文化的渴求,提高旅游地保护历史文化的自觉性,旅游收入为文物古迹,传统文化和民间工艺的保护提供资金来源,使得一些已经被遗忘或被弱化的民族或地方文化获得保护和发展。

15.旅游对环境的消极影响:1.旅游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旅游对水环境的不利影响;对生物资源的不利影响;旅游活动对大气的污染;对地表和土壤的冲击。2.旅游对人文环境的负面影响:干扰了旅游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对旅游地传统文化产生冲击;加速了文物古迹的破坏。

16.主体功能区的定义:就是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按照区域分工和协调发展的原则,将特定区域确定为具有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与规划区域。

17.各主体功能区的保护性开发要点:1.优先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该区域保护性旅游开发过程中,一定要实现严格的环境管理,严格控制旅游开发过程中新增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旅游发展规划中要特别加强旅游环境影响评价;2.限制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的旅游发展必须立足于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和旅游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开发与建设,积极探寻旅游产业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模式,促进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进。3.禁止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的保护性旅游开发措施主要如下所述:加强对旅游环境保护的立法和执法工作;加强对旅游环境的科学保护;建立动态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监控和调整机制。

18.旅游经济区的概念:旅游经济区属于产业概念,是以旅游产业为核心和依托的区域经济体系,它是以十分完美的旅游产业体系为表征的行政区划单位,要求旅游产业链十分发达,旅游产业群高度聚集。

19.旅游经济区的主要特征:1.区位特征,靠近具有快捷的立体交通网络的大中城市或者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地区更容易形成结构完整、产业完善的旅游经济区。2.空间特征,旅游经济区在空间形态上通常表现为区域空间的高度整

合和聚集。3.资源特征,旅游经济区的成功构建往往依托于一些高品质的旅游资源,甚至是一些具有世界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旅游资源。4.产业特征,旅游产业的聚集发展是旅游经济主要特征之一,它要求旅游产业链结构要十分完善和发达。

20.区域旅游合作的定义:是指区域范围内不同地区之间的旅游经济体,依据一定的章程、协议或合同,将资源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旅游经济活动。

推荐第3篇:新经济地理学

浅谈余干县在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圈中的

经济发展思路

[摘要] 余干县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昌九一体化”双核区域联动,余干经济发展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关键词:余干县 环鄱阳湖经济圈 昌九一体化 产业聚集 绿色崛起

一、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圈

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位于江西省北部,上承赣、抚、信、饶、修五江之水,下接我国第一大河——长江。跨南昌、新建、进贤、余干、波阳、都昌、湖口、九江、星子、德安和永修等市县。是我国十大生态功能保护区之一。环湖地区全部人口1847.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61万人,分别占全省总数的42.8%和49.5%。

环鄱阳湖经济圈,即“环鄱湖经济圈规划区”,是鄱阳湖滨湖城市合力打造环鄱阳湖经济区,是江西着力推进鄱阳湖地区经济发展的《环鄱阳湖经济圈规划》目标,是环鄱阳湖经济圈规划的重点产业链。2009年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省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规划》明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市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国土面积为5.12万平方公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等重要经济板块的直接腹地,是中部地区正在加速形成的增长极之一,具有发展生态经济、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良好条件。

“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决策,是江西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实践,对于促进江西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快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利于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有利于探索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的新模式,有利于构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的新支点,有利于树立中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形象。

二、余干县域经济状况

余干县是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圈卫星县,地处江西省东北部、鄱阳湖南岸,东与鹰潭、贵溪接壤,南和东乡相连,西界南昌,北邻万年、鄱阳、景德镇。全县国土面积2330平方公里,辖20个乡镇场,100万人口。自秦朝建县,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古有“百越咽喉”、“鱼米之乡”、之美誉,今以“南昌后花园”、“鄱阳湖新明珠”而扬名。盛产稻谷、油菜籽、金银花、芝麻、花生、大豆、莲藕、藜蒿、薏仁、芡实,是鄱阳湖周边地区优质农副产品集散地。全县拥有优质、无污染可养水面36万亩,鱼类资源118种,是鄱湖银鱼、甲鱼、鳜鱼、河蟹、珍珠等珍稀水产品的集中产地。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余干县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2456”的经济社会工作思路(奋力进位赶超、加快绿色崛起的两大任务;突出强攻工业、做优农业、做美城乡、突破旅游服务业的四大重点工作;实施工业、农业、旅游服务业、基础设施和民生等五大领域五十个重大项目;创优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宽松有序的政策环境、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谋事创业;舆论环境的六大环境),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13年全县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达到101.8亿元,增长10.5%,分别高于全省、全市平均增幅0.4和0.5个百分点。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达到11.05亿元,增长20.1%,分别高于全省、全市平均增幅4.9和4.7个百分点。

余干经济虽然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必须清楚认识到余干经济发展的不足。余干是国家贫困县,经济发展总体比较落后,经济总量偏小,人均量更少,传统滨湖农业大县,经济结构不优。工业化、城镇化程度低,城镇辐射带动能力弱,社会管理、基层基础薄弱,发展滞后仍然是余干最基本的县情、最大的县情。

三、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圈对余干经济的影响

余干县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德昌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后,改变了余干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余干在鄱余地区中心区位的形成,给县域经济发展带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一)产业聚集带来的便利

所谓产业集聚是指在某个产业领域内,相互关联的企业及其支撑体系在一定区域内大量集聚发展,并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鄱阳湖经济区是江西粮棉水产主产区,自古以来都是鱼米之乡,粮棉油料丰富。环鄱阳地区也是江西工业的集中区,有汽车、机械、冶金、石化、电子、建材、食品、纺织、医药、陶瓷、精密光学仪器、有色金属等一系列工业体系,支柱产业日益壮大。同时鄱阳湖经济区有着以沿长江、环鄱湖、经浙赣、通京九的水陆交通优势并辅之以全省空中交通最密集的重要口岸区。可以说,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形成产业集群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随着江西经济快速发展,“昌九一体化”江西双核引擎的联动,形成江西产业区域集合效应势所必然。而在产业聚集过程中,所带来的集群企业竞争优势和区域红利是显而易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有助于上下游企业都减少搜索原料产品的成本和交易费用,使产品生产成本显著降低。(2)集群内企业为提高协作效率,对生产链分工细化,有助于推动企业群劳动生产率的提高。(3)集聚使得厂商能够更稳定、更有效率地得到供应商的服务,比较容易获得配套的产品和服务,及时了解本行业竞争所需要的信息。(4)集聚形成企业集群,有助于提高谈判能力,能以较低的代价从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处获得公共物品或服务。(5)由于集聚体本身可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会,会对外地相关人才产生磁场效应。集聚区内有大量拥有各种专门技能的人才,这种优势可使企业在短时间内以较低的费用找到合适的岗位人才,降低用人成本。作为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圈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余干县也将受益于环鄱阳湖区产业聚集。

(二)区域联动带来的机遇

江西省政府正式下发了《昌九一体化发展规(2013-2020年)》,为昌九两地规划了发展蓝图。根据《规划》,江西省将“昌九一体化”战略定位为:全省发展升级引领区、中部地区崛起重要增长极、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重要支点、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先行区。 南昌作为中心城市,拥有人才、资金、技术和产业的优势,九江的港口则可以帮助南昌形成通江达海的交通优势。昌九“双核”联动,可迅速改变“各自为战”的局面,提升对全省经济的辐射力和带动力,将是1+1﹥2的发展效应。 余干与南昌一衣带水,鄱阳湖生态经济圈新型城镇化发展专项规划将余干纳入南昌一小时经济圈后,地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区的余干县 ,“昌九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将为余干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余干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在生态农业资源、劳务供应方面的优势。

三、余干积极助推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圈建设

余干县按照“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龙头, 紧紧围绕建设“五个余干”、实现进位赶超的奋斗目标中,进一步深化“依托南昌、对接沿海”的积极开放战略,进一步优化“一城三区(余干县城和黄金埠工业园区、瑞洪休闲度假区、滨湖现代农业示范区 )”的生产力布局,以加快发展为主要任务,以项目为主抓手,以城区为主阵地,以园区为主战场,以旅游休闲度假区为突破口,以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主打牌,做大总量,稳中求进,确保主要经济指标的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努力实现余干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一)对接南昌,发挥区位优势

余干县处在南昌、鹰潭、景德镇“金三角”经济圈的中心区域和环鄱阳湖区公路“咽喉”地带,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重要的交通节点。余干县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紧紧抓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发展专项规划将余干纳入南昌1小时经济圈这一重大战略机遇,以“依托南昌、对接沿海”为战略开放取向,打造“一条快速通道,一个休闲度假区,两个供应基地”,快速融入南昌1小时经济圈,实现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

打造南昌一小时经济圈,既可以让南昌抱团发展,也可以让周边县(市、区)靠大联强,不断释放同城效应。余干是个人口过百万、面积逾2330平方公里的大县,粮食、水产等大宗农产品资源丰富,电力能源充足,湖区旅游资源潜力巨大,每年在外务工人员20万人,其中在南昌务工人员有2万多人,这些自然禀赋和要素优势,对推动“大南昌”建设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借助南昌的平台和辐射效应,将加快余干食品加工、汽车配件工业、现代农业等产业的发展,在融入南昌一小时经济圈的进程中实现余干崛起梦。

(二)强攻工业,创优发展环境

余干深入实施“主攻工业、决战园区”的核心战略,一手抓招商引资,一手抓平台建设,不断补齐一直以来制约自身发展的工业这块“短板”,推进新型工业化,加速形成以资源优势产业为龙头、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柱、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工业体系。今年上半年,完成工业固定投资13.4亿元,增长16.3%;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61.3亿元,增长23.9%;新增入园企业16家。

余干将创优发展环境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全力打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宽松有序的政策环境、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谋事创业的舆论环境等“六大环境”,努力实现“商务环境要优于周边地区、办事效率要高于周边地区、企业感觉要好于周边地区”的工作目标。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只准做加法、乘法,不准做减法、除法。对所有的招商引资项目采取代办制,做到县内手续一日清、市内手续一周清、省内手续一月清,有效减少审批环节。所有办证单位全部进驻行政服务中心,所有办证项目必须行政服务中心办结。余干将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坚持以“依托南昌、对接沿海、面向乡友、强攻产业”为开放战略取向,转变招商理念,创新招商方式,深入开展小分队招商、产业链招商、主题概念招商、商会招商,紧盯大企业、大集团、大公司,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升级。大力实施“回归创业”工程,规划建设回归创业产业园,目前已吸引了禾丰电子、鹏辉高科、雄兵橡胶、江西丸杰等项目落户园区。

(三)绿色崛起,主打生态品牌

余干县抓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历史机遇,全力打响“候鸟天堂、梦里水乡”的原生态旅游新品牌,使余干成为环鄱阳湖地区新兴的生态旅游热地。余干计划用5年时间,在保持全县乡村自然人文环境原真性的前提下,培育乡村度假型、依托景区型、文化村落型、农业观光型、滨湖渔家乐型、特色餐饮型、民俗风情型等乡村旅游业态,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效益可观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作为鄱阳湖畔的“鱼米之乡”,余干有着丰富的农业生态资源和优质的美食材料,不但是鄱阳湖银鱼、甲鱼、鳜鱼等珍稀水产品的集中产地,还盛产芝麻、藜蒿、芡实等农特产品。余干通过对特色农产品的包装、饮食文化的挖掘提炼,以“生态食材、文化美食”为推介理念,擦亮余干美食品牌,进一步打响枫树辣椒、鄱湖银鱼等一批具有鄱湖特色的美食文化品牌,全力建设“中国美食之乡”。余干县始终坚持以市场化的理念、工业化的办法,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去年,该县启动了1平方公里的乌泥食品产业园建设,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92家,新发展家庭农场28家。今年又加紧实施粮食种植加工、蚕桑种植加工、芡实种养加工、皇禽鸭养殖、肉鸽养殖、余干辣椒种植加工、甲鱼养殖、特色水产养殖、加工农业观光采摘、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等十大农业产业化工程建设。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保护是第一位。余干坚持保护和治理并举的原则,积极开展湿地保护、水源保护、污水治理和造林绿化等工作。为保护好候鸟的家园,该县目前正着手将余干县康山候鸟自然保护区这片湿地申报为国家级湿地公园。项目已经通过省市专家现场考察,下一步将开展湿地恢复、河道疏浚、候鸟保护等工作的实施规划和认证。

参考文献: [1]余干县情简介,余干之窗http://www.daodoc.com/Item/list.asp?id=1542 [2]张丽.解读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J].当代江西[J].2010年第一期

[3]尹世洪 麻智辉.让县域经济成为壮大江西经济总量的强大支撑点.企业经济.2006.5-8

推荐第4篇:旅游地理学

一、闲暇、游憩和旅游

闲暇;(leisure)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的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的时间之外的剩余时间。

游憩:(recreation)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游憩可以恢复人的体力和精力,它包含的范围极其广泛,从在家看电视到外出度假都属于游憩。

旅游:(tourism)是指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

二、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第三章 旅游者行为 第一节 旅游者

最早的国家旅游定义是1937年由联盟统计委员会提出的。该定义为:旅游者离开定居国,到其他国家旅行24h以上的人。1963年罗马会议提出“游客”、“旅游者”和“短途旅游者”三种人。

游客——是指任何一个因为休闲、娱乐、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离开常住国(或者常住地)到其他国家(或地方),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12个月,并且在其他国家(或地方)的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得报酬的人。不包括因工作或学习在两地有规律往返的人。按出游地分国际游客和国内游客;按时间分为过夜旅游者和一日游旅游者。

入境(过夜)旅游者:指入境游客中,在我国旅游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

入境一日游游客:指入境游客中,未在我国旅游住宿设施内过夜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

国内游客:指报告期内在国内观光游览、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的本国居民,其出游的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的活动谋取报酬。

国内过夜旅游者:指国内居民离开惯常居住地在境内其他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最长不超过12个月的国内游客。

国内一日游游客:指国内居民离开惯常居住地10km以上,出游时间超过6h,不足24h,并未在境内其他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内过夜的国内游客。

出境游客:指我国(大陆)公民因公或因私出境前往其他国家或地区观光、度假、探索、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的人数。

出境(过夜)旅游者:指我国大陆居民出境旅游,并在境外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旅游住宿设施至少停留一夜的游客。

出境一日游游客:指我国大陆居民出境旅游,在境外停留时间不超过24h,并未在境外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旅游住宿设施内过夜的游客。

旅游者分类:有组织的大众旅游者、个体大众旅游者、探索者和漂泊者。

第二节 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及活动行为层次

一、旅游需要分析

马斯洛旅游需要层次理论:基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归属与相爱)、尊重感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旅游动机及其种类 一)田中喜一 心情动机、身体动机、精神动机和经济动机 二)罗伯特 麦金托什

身体健康的动机、文化动机、交际动机、地位和声望的动机

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行为层次:基本层次:旅游观光。提高层次:娱乐购物。专门层次:休养,疗养、出席会议、宗教朝拜、考察,调查、商业活动、其他专业活动。 第三节 旅游者的决策行为

一、影响决策的主要因素

1、感知环境

人们把进行旅游决策时所收集到的各种信息摄入脑中,形成对环境的整体印象,这就是感知环境。人们在选择旅游地时受感知环境而非客观环境的限制。

2、最大效益原则 1)最小的旅游时间比

当从居住地到旅游地的单调旅行所耗费的时间与在旅游地游玩所耗费的时间的比值小于某个临界值时,人们才会做出到该旅游点旅游的决策,这个比值就是旅游时间比。

2)最大的信息收集量——选择最有名的旅游地旅游;选择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与居住地差异较大的旅游地旅游

3、旅游偏好

年龄、学历、职业等

第四节 旅游者的空间行为

一、大尺度旅游空间行为(省际、全国、国际)

1、力图到级别较高的旅游点旅游。

1)倾向于选择有高级别旅游点的地方做旅游目的地

2)到达目的地后,往往只玩目的地附近级别较高的旅游点。

2、尽可能游玩更多高级别旅游点

3、力图采用环状路线旅游

二、中小尺度旅游空间行为(中尺度:省内、地区市内;小尺度:县市内、风景区内)

1、采用节点状路线旅游 1)在居住地附近旅游 2)在暂住地附近旅游 第五章:

旅游资源(Tourism resources):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定义的含义:吸引力、现实性、效益性

旅游资源体验性评价:旅游资源体验性评价是基于评价者(一般旅游者,或旅游专家)对评价客体的质量体验。根据评价的深入程度及评价结果的形式,可以分为一般体验性评价和旅游资源美感质量评价。

(看课件)

一、气候的适宜性评价(舒适指数、风效指数、风寒指数等)

地形的适宜性评价:一般说来,地形因素对于运动类型的旅游活动至为重要,是关键的旅游资源因子。

资源要素组合的技术性评价:在旅游开发的实际工作中,通常是要求对特定地域的旅游资源总体进行评估,就旅游资源的技术性评价而言,则要求评价资源要素组合的适宜性状况和等级。

一、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探查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

三、喀斯特溶洞旅游地

1、遍在性旅游资源

2、共性大、独特性小、重游率低 第三节 旅游地空间竞争

一、旅游地空间竞争的理论解释

一般是同类型的旅游地之间的竞争,不同类型的旅游地之间一般是互补作用。但由于旅游者旅行的空间尺度不同,他们选择旅游地的级别也不一样,因而也产生竞争。P114

二、名山旅游地的空间竞争 一)名山旅游资源的特点

1、遍在性旅游资源

2、共性大,个性强

3、重游率高低取决于名山的旅游功能

二)名山旅游地空间竞争的主要因素和特点

1、主要因素:地位级别、功能和可进入性

2、特点:非替代性

三、喀斯特石林旅游地的空间竞争 一)喀斯特石林旅游资源的特点

1、非遍在性旅游资源

2、地域分布相对集中

3、共性大、独特性小、以观光行为为主。二)名山旅游地空间竞争的主要因素和特点

1、主要因素:地位级别、可进入性

2、特点:替代性竞争

城市旅游吸引或称旅游资源:泛指城市一切能引发游客的旅游兴趣并构成旅游产业的生产要素以满足游客需求的客观事物与现象。特点是:复合性、营造性。 城市旅游吸引(资源)要素

1 自然与文化遗产类2公务政务类3经济类4文化类5信息科技类6环境类7娱乐类8形象

城市吸引营造的主要内容:第一层次:城市功能、城市地位和整体形象。第二层次:城市个性、主题与特色。第三层次:核心要素

城市旅游吸引(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a 形象吸引

b 活动吸引

c 设施吸引

d 景观与环境吸引

e

氛围吸引

f 服务吸引 第二节 城市游憩商业区(RBD)

一、RBD的概念

建立在城镇与城市里,由各类纪念品商店、旅游吸引物、餐馆、小吃排档等高度集中组成,吸引了大量旅游者的一个特定的零售商业区。

四、城市RBD的类型

1、大型的购物中心型

2、特色购物步行街型

3、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

4、新城文化旅游区型

二、主题公园的类型

1、以主题内容划分

2、以吸引范围划分 1)具有国际吸引力的主题公园

2)具有区域吸引力或国家吸引力的主题公园 3)具有地方吸引力的主题公园

3、以规模大小划分

三、主题公园的特点

1、强烈的个性,普遍的适宜性。

2、被动游憩形式

3、投入高,占地规模大。

4、高门票,高消费

第四节 主题公园布局的影响因素

一、客源市场和交通条件

二、经济发展水平

三、城市旅游感知形象

六、影响因素系统分析

1、客观因素

两个必要条件:客源市场和交通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两个限制条件:城市旅游的感知形象、主题公园的空间集聚和竞争

2、主观因素

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和政府的决策行为 第八章 旅游环境容量

一、基本容量

1、旅游心理容量(旅游感知容量)

2、旅游资源容量

3、旅游的生态容量

4、旅游的经济发展容量

二、非基本容量

1、旅游合理容量和旅游极限容量

2、既有旅游容量和期望旅游容量

3、与旅游活动的空间尺度相联系的容量概念(景点、景区、旅游地和区域旅游容量 基本空间标准

表征基本空间标准的指标,在量测旅游的资源容量时通常用人均占有面积数,在量测设施容量时多用设施比例,在量测旅游的生态容量时则用一定空间规模上的生态环境能吸收和净化的旅游污染物量,在两侧旅游的心里容量时的基本空间标准亦用人均占用面积数的指标。

第四节 旅游环境容量在旅游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

一、饱和、超载和旅游污染

1、周期性和偶发性饱和与超载

2、长期性连续性饱和与超载和短期性饱和与超载

3、空间上的整体性饱和与超载和局部性饱和与超载 消极影响:

1、践踏后果

2、对水体的影响

3、噪声

4、对设施的影响

二、超载与旅游的空间分流

1、从旅游需求方面着眼,减低旅游旺季的高峰流量,使旺季的旅游流量在旅游地域饱和点之内。

2、提高旅游供给能力,或调控旅游供给的内部结构并辅之以对旅游需求的引导措施 第九章

社区旅游

社区旅游的定义:墨菲认为:“社区旅游是以社区为资源,把社区当做产品出售的一种产业,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的生活都受到影响:”。

中国社区参与旅游的特点:1 注重经济利益诉求2、被动参与

3、社区力量薄弱

产生的原因及思考:

1、民主化进程不高

2、ngo(非政府组织)与npo(非营利组织)等民间组织的发育程度较低

3、旅游发展阶段:处于旅游发展阶段的中国,经济驱动成了旅游发展的根本动力。

4、土地所有制不同

5、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当中国民主化进程、民间组织、旅游发展阶段等深层次因素无法对社区旅游发展提供重大帮助时,占主导地位的政府对旅游的理性决策、规范管理和注重民意就变得至关重要。其次,应避免认识上的误区——强势主体往往主观认为社区是可以任意被决定的。最后,社区的参与力量是可以成长的。 第十章 新兴旅游

替代性旅游的含义:游客直接寄宿于当地居民家中,并在居民家中获取其他服务和设施。

生态旅游:一切以自然生态或自然生态和原生性地域特色文化为主要吸引物,基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活动。

生态旅游的目的地:

1、公共保护区域

2、私人保护区

3、次生环境空间

4、特殊生态旅游地

遗产旅游:遗产旅游在供给上是一种到具有特殊性质的旅游地的活动,在需求上是一种人们选择遗产旅游资源的现象,因此可以界定遗产旅游为“以遗产为吸引物,到国家、城市和社区遗产地内进行的旅游活动”。

遗产属性:

1、稀缺性

2、保护要求的长期性

3、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

4、资源开发利用角度的非排他性和竞争性以及旅游消费角度的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事件旅游;由于事件能够作为旅游吸引物而使人们前往事件举办地旅行,事件旅游一词出现并用来指由“节庆或特殊事件”做为吸引物而引发的一种旅游产品。

事件主要指:特殊事件,节事,标志性事件,重大事件

温泉旅游:温泉旅游是指人们离开常驻地,以温泉为活动载体的闲暇活动。

茶旅游:由于对茶的历史、传统和消费的兴趣而产生的旅游活动,这种旅游形式是和茶的历史、生长、生产、加工、拼配和消费联系在一起的。

葡萄酒旅游:以品尝葡萄酒或体验葡萄酒产区特色为主要动机的游客访问葡萄园、葡萄厂、葡萄酒节庆和葡萄酒表演秀的活动。 第十一章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第一节 旅游对区域的经济影响

一、旅游业的经济特性

1、是一种无形的出口产业。

2、是一种零散的综合产品。

3、是一项极不稳定的出口产业。

1)旅游产品不能储存,旅游需求的季节波动性大。 2)受外部不可预测的因素影响。 3)旅游者动机复杂多样,难以比较。 4)价格和收入的弹性很大

二、旅游与经济发展

1、旅游作为无形出口业的优越之处:

1)提供服务产品,无需提供很多物质产品,不消耗很多能源,不破坏资源即可创汇。 2)旅游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由本国控制,旅游目的地可以通过价格调整来刺激旅游者。 3)旅游收入是现汇收入,资金可马上投入周转使用。 4)换汇成本低,获利高。

三、旅游与收支平衡

四、旅游与就业

五、旅游与税收

六、旅游与经济结构

七、旅游对区域经济的消极影响

1、旅游过度超前发展

2、过分依赖旅游业

3、通货膨胀和土地价格

旅游总收入;在旅游过程中,游客购买相应的服务或货物以满足自己旅行、住宿、饮食、娱乐、购物等方面的需要而支付的货币,构成旅游经营者的旅游总收入。 第三节 旅游对区域的社会影响

一、旅游地居民态度——从欢迎到憎畏

二、示范效应

三、新殖民主义

四、旅游和社会道德

五、旅游与宗教

六、旅游与语言:

1、经济变化

2、示范效应

3、直接的社会交往

七、旅游与健康

游增加值:旅游总收入扣除外购的物品和服务(中间消耗)为旅游增加值。 第四节 旅游对区域的文化影响

一、旅游与文化的变更和交流

1、旅游作为跨文化交流的形式,成功与否与下列三因素密切相关 1)游客

2)时间、空间和交流 3)文化经纪人

二、旅游与文化的传承和复兴

三、旅游与文化商品化和“舞台化的真实”

推荐第5篇:地理学论文

对城市边缘区发展模式的初探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艺设13-1 孙小翔

摘 要 :随着城市外延式扩张的不断加速,城市边缘区作为全面推进城市化的重要切入点,其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边缘区各功能类型的城镇组团作为城市建设的一个空间与社会单元,是构成城市的基本元素,也应是城市边缘区建设的出发点。城市边缘区的发展要正确引导工业发展方向;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公共设施配套合理;要保护环境,发展生态农业。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针对城市边缘区发展的成因及现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模式三方面进行了研究。本文仅此谈些个人看法,下面就这三方面进行逐一分析。

关键词 :城镇、边缘区、发展模式

城市边缘区是一个混合的土地利用带,是从城市到乡村之间的过渡地带。农业用地不规律(有很大随机性)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随着中心城市规模、吸引强度不同而发生变化。城市边缘区是特指大中城市附近的一种不连续的空间现象,它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的复杂动态过程的结果。由于城乡经济的共同作用,在相同的自然条件下,与一般区域相比,城市边缘区的人口密度、生产力布局、经济和产业结构以及人们的经济、社会活动和生产、生活方式等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它具有不同于城市和乡村的特性。城市边缘区是任何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都会出现的,变化最大、最敏感的地域实体,而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其变化速度要更快,矛盾也更为错综复杂。

城市地理学课程论文

目录

一、城市边缘区发展的成因及现状 ...............................................................................3

(一)产业转移是边缘区发展的外部动力。...............................................................3

(二)城市就业饱和导致边缘区的人才和资源得以积聚。.......................................3

(三)乡镇企业的发展成为边缘区发展的内在动力。...............................................3

二、

城市边缘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4

(一)用地布局混乱,结构不合理,缺乏统一规划管理。.............................................4

(二)土地利用效率低,土地资源严重浪费。..............................................................4

(三)基础设施落后,公共设施匮乏。..........................................................................4

(四)城市的“扩散效应”对边缘地区的副作用。...................................................5

三、城市边缘区发展主要模式 .......................................................................................5

(一)产业主导模式。...................................................................................................5

(二)旅游发展模式。...................................................................................................5

(三)农业产业化主导型模式。...................................................................................6

(四)卫星城镇模式。...................................................................................................6

(五)交通主导模式。...................................................................................................6

(六)园区模式。...........................................................................................................6

参考文献 ................................................................7

2

城市地理学课程论文

一、城市边缘区发展的成因及现状

我国城市边缘区的发展成因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外延式扩张过程中首先影响到的地区,也是接受城市辐射作用最集中的地区,城市的辐射作用对推动边缘区的发展举足轻重。

(一)产业转移是边缘区发展的外部动力。

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过程中,1城市产业结构不断地调整和完善,引起产业转移现象的发生,即某些产业从相对发达的地区转移到相对落后的地区。从而带动生产要素的转移,给边缘地区带去先进的技术和急需的资金,带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引起就业结构的变化,提高劳动力素质,进而加快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产业转移比其他任何形式的经济辐射更直接、更显著、更广泛地推动落后地区的发展,它是当前城市边缘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外部动力。

(二)城市就业饱和导致边缘区的人才和资源得以积聚。

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里,而城市中也存在着隐形失业集群或就业不充分的人口。如以前作为就业主要对象的国有企事业单位,现今有的处于饱和,有的企业已买断工龄、重组甚至破产、关闭,对安置劳动力已难有多少空间。这就使得大量的工人、技术人员有可能到边缘区来就业和发展。这些都使得边缘区的人才和资源的积聚迅速提升,使其发展较以往更有主动性,与城市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差距也将会越来越少。

(三)乡镇企业的发展成为边缘区发展的内在动力。

以城镇集体、乡镇集体和私营为主的中小企业,适应市场能力强,已成为国家经济新的增长点。从生产力分布现状分析,城市边缘区也是中小企业相对集中的地方,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的沃土。相对低廉的土地、劳动力和宽松的开发条件,使边缘区的竞争优势更加明显。

3

城市地理学课程论文

二、城市边缘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城市边缘区发展中所出现的社会、经济、环境等诸多问题中,土地利用和规划无疑是形成城市边缘区发展模式的基础环节。当前,也正是在这方面,各地存在不少问题。

(一)用地布局混乱,结构不合理,缺乏统一规划管理。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在城市边缘区这一快速发展地带,存在管理不严、政策引导不当等诸多问题,导致产业结构在由第一产业向

二、三产业转化的过程中,用地布局混乱,结构比例失衡,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等相互交织,布局零散,既破坏了居住环境,也不利于工业自身发展。

(二)土地利用效率低,土地资源严重浪费。

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造成边缘区土地的占有率高,利用率低,产出率更低,破坏了土地利用的整体性,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边缘区土地非农开发,特别是房地产开发容易造成土地投机,农民拥有耕地数量减少,农业兼业化经营,使土地利用的效率和效益都容易出现下降趋势。

(三)基础设施落后,公共设施匮乏。

城市边缘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严重缺乏,主要表现在道路网分布和结构不合理,路网密度低,功能不明确,道路狭窄曲折,不成系统,无法满足人流、物流、停车及消防的基本要求;电力、电讯线路走向杂乱;煤气管道无法铺设;排水排污不分,排量有限,导致经常内涝;学校、幼儿园、医疗卫生等公共设施的数量和质量都严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和边缘居民区的需求,这些因素都成为边缘区发展的“瓶颈”,极大地制约了边缘区的城市化进程。

4

城市地理学课程论文

(四)城市的“扩散效应”对边缘地区的副作用。

城市的“扩散效应”在给周边地区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造成周边地区的产业结构单一和重复,经济发展被动,技术含量低。这些因素进一步导致了企业的短期行为,忽视基础设施建设,缺乏可持续发展目标,无视生态环境的破坏,因而环境恶化问题比中心城市还严重。

三、城市边缘区发展主要模式

大城市边缘区的城镇由于特殊的空间区位,其城镇发展和空间拓展在镇区自身的生长力之外,更主要的是受到城市扩张、镇域产业发展(尤其是工业)以及大型项目的多元推动,从而使这类城镇的发展具有更强的活力。

(一)产业主导模式。

由于市中心区过于饱和、房租地价、生态环保等方面的原因,有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由内城区迁移到边缘区小城镇,大部分新建的大型工业企业也布局在边缘区小城镇。工业布局和产业集群促进了边缘区小城镇社会、经济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产业主导发展模式

(二)旅游发展模式。

城市边缘区小城镇依托自身的风景名胜进行旅游发展,服务主体主要是中心城区和外地游客。大多数旅游发展型城镇与城市中心保持着紧密联系,又因为地处城乡结合部,既受到城市的深刻影响,又没有被完全城市化,生态环境状况比较理想,有的拥有良好的自然景观和浓厚的乡野情趣。边缘区旅游城镇现已成为城市居民周末和节假日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这类旅游城镇的发展建设要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旅游规划结合衔接,加强规模效益和产业化经营

5

城市地理学课程论文

(三)农业产业化主导型模式。

即以农业重点产品和行业作为小城镇发展的支柱产业。这一模式首先要根据当地的现有资源,如土地资源、水资源及地理环境等,来确定该地区的种植业,充分发展壮大适合本地区种植的特色作物,并且在统一规划的原则下,形成一定的种植规模:同时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带动本地区的特色产品,以本地区企业为依托使特色产品走向市场

(四)卫星城镇模式。

卫星镇的发展依托于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理论。当某些区域的空间聚集形成累积发展之势时,就会获得比其外围地区强大得多的经济竞争优势,形成区域经济体系中的中心卫星城镇是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城市类型。兴建卫星城镇的目的在于防止大城市市区人口规模的过度膨胀。旨在吸引大城市市区人口前往居住。并吸引从外地准备进入大城市市区的人口。

(五)交通主导模式。

许多城镇因优越的交通运输而发展起来,流通经济在其经济总量中占有比较大的比重。依托城市交通干线,发展加工型、商贸型、流通型城镇。可兴建各种类型的专业市场,着力扩大物流规模。在交通优越的区段,可积极扶持综合物流和专业物流的发展,组建特大型物流企业集团,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原材料加工和零部件装配。

(六)园区模式。

即在园区内建有不同形式的产业集聚地域,通过园区经济的高速发展,促进其他产业群的发展

6

城市经济学课程论文

参考文献: [1] 崔功豪等著.区域分析与规划.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Peter Hall著.陈闽齐译.城市的未来.国外城市规划.2004/4.[4]郭荣朝.“边缘效应”与城镇发展空间组合研究.城市规划汇刊.2003/ [5]吴红莉,吴柏清.我国生态小城镇发展模式研究——以陕西西安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07) [6] 王卫华,陈家芹.国外小城镇的发展模式[J].中国农村科技.2007(07) [7] 钱俭.城市边缘区发展困境及摆脱途径——以杭州市转塘地区为例[J].城市问题.2010(06) [8] 王正新.扩大消费需求视角下小城镇发展模式的新探索[J].中州学刊.2010(03) [9] 王林,张文祥.浅谈边缘效应与城市边缘地区旅游的开发[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1) [10] 夏瑾瑶.我国城市边缘区发展阶段划分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2(02)

推荐第6篇:地理学概况

地球是人类的家,人类一直都十分关心自己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面的状况,从而萌生出各种地理概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地理知识的积累,逐步形成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区域分异的学科。简单地说,地理学就是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开发和保护地球表面的自然资源,协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地理学研究的是地球表面这个同人类息息相关的地理环境,它是地球各个层圈——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圈相互交接的界面,具有一定的面积和厚度。在地球表面,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组成一个宏大的地表综合体,它具有以下的特征:

一方面,地球表面是由五个同心圈层组成的整体,它们分别是大气对流层、岩石圈上部、水圈、生物圈和人类圈。

大气对流层主要由气态物质组成,也包括部分液态水和固体颗粒。由于对流层同地面和水面接触,因此大气中各种要素都受到下垫面的强烈影响;

岩石圈上部主要由固体物质组成,包含部分气态、液态物质和微生物,它是生物和人类所依附的场所,也是各种圈层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最集中的地方;

水圈主要由液态水组成,以海洋为主还有陆地地表水和地下水。水圈在地球表面物质和能量循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生物圈和人类圈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生物圈是有生命活动的圈层,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生物圈同大气对流层、岩石圈上部、水圈相互交错,组成一个巨大的复杂的自然综合体;

人类的出现是地球表面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人类以其特有的智慧和劳动,通过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地球表面施加影响,创造了一个新世界,并发展成为一个新的层圈——人类圈。

上述各层圈所组成的地球表面这个综合体,这是自然历史发展的结果,各层圈的形成在实践上亦有一定的顺序: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全是无机的物质,首先出现;有机的生物圈及其相关的土壤,是在无机圈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类则是生物圈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种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地球内部和外部力量——太阳能。

另一方面,地球表面是一个不均一的层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分异。造成地球表面不均一和区域分异的主要原因是太阳能在地球表面分布的不均匀性和地球内

能分布的不均匀性。人类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因此人类的体制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比如人种的差异、生活方式的差异等等。在有,地球表面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在地球表面形成过程中,大陆与海洋的面积和位置几经变迁,气候历经了炎热与寒冷、湿润与干旱的多次交替,生物由海洋发展到陆地,有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

自然地理的变化影响人文地理、人文地理也反作用于自然地理。特别是在现代工业化时期,人类的活动是地球表面发生深刻的变化,一方面控制或减轻了某些自然灾害,另一方面诸如森林的砍伐、污染、荒漠化等等情况的出现,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资源的大量消耗,人类的影响程度还在加剧。

地理学研究的特点

地理学研究的综合性:地理学不限于研究地球表面的各个要素,更重要的是把它作为统一的整体,综合地研究其组成要素及它们的空间组合。它着重于研究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以及地表综合体的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地理学的综合性研究分为不同的层次,层次不同,综合的复杂程度也不同。高层次的综合研究,即人地相关性的研究,是地理学所特有的。

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地理学是一个横断学科,它与研究地球表面某一个层圈或某一个层圈中部分要素的学科都有密切的关系,如研究大气的大气物理、研究岩石圈的地质学、研究人类圈的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等等。地理学从这些学科中吸取有关各种要素的专门知识,反过来又为这些学科提供关于各种要素及与其它现象间联系的知识。

地理学研究的区域性: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空间分布不均匀的特点,决定了地理学研究又有区域性的特点。由于不同的地区存在不同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一种要素在一个地区呈现出的变化规律在另一个地区可能完全不同,因此研究地理区域就要剖析不同区域内部的结构,包括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区域整体中的作用,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之间发展变化的制约关系。

地理学研究的动态的观点地球表面不断变化的特点,决定了地理学必须用动态的观点进行研究的特点。地理学研究及注重空间的变化,也注意时间的变化。这种变化既有周期性的又有随意性的;有长周期的,也又短周期的。

用动态的观点研究地理学,研究不同发展时期和不同历史阶段地理现象的规律。现在现代地理学已经有可能对于某些区域的未来发展提出预测,并根据预测结果进行控制和管理,以满足人们对区域发展的要求。因此。时间和空间统一的概念,在地理学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地理研究方法地球表面的复杂性决定了地理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现代地理研究主要采用野外考察与室内实验、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关于地球表面的属性和特征的资料主要来自于野外考察,随着航空遥感、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航天技术的成果广泛应用于地理学研究,提高了野外考察的速度和精度。地理数据的处理、各种地理现象的实验室模拟等也迅速的发展起来,这不仅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还促进了地理学的快速发展。

地理学学科体系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特征、结构及其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演化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两个基本学科中的一个。其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大气对流层、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上部。所属的分支按研究特点分为两组:

一组是综合性的,包括综合自然地理学、古地理学等。

一组是部门性的,包括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生物地理学,还包括新近发展起来的,同其他自然学科结合而成的一些边缘学科,如化学地理学、医药地理学,以及异特殊自然要素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如冰川学、冻土学等。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和变化,以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学科,是地理学两个基本学科中的另一个。按研究对象可分为社会文化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分支。

社会地理学即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人种地理学、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等。

经济地理学包括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交通地理学,以及新近形成的旅游地力学等。

政治地理学包括狭义的政治地理学和军事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层士聚落地理学的一部分,隶属于社会文化地理学,经过近20年的发展,它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已经超出了聚落和社会文化的范围,成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这是地理学的一个年轻的分支学科。

区域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某一区域地理环境的形成、结构、特征和演化过程,以及区域分异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区域地理学强调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统一,注重研究区域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区域综合和空间联系。

地图学是研究编制和应用地图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学科,是一门以地图的形式来综合表达某一地区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的学科。它是地理学中的技术性学科,同地理学各分支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在促进地理学的发展和实际应用中历来起着重要的作用。

理论地理学是研究各类地理现象在统一性的基础上所遵循的总体规律的学科。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空间结构论、人地关系论和区位论等。

应用地理学是运用地理学的理论、原则和方法解决实际的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的学科。实际上,地理学的不少分支学科就是为了应用而发展起来的,如医药地理学、军事地理学等。由于许多重大问题,比如荒漠化、环境保护、土地利用等问题的解决与研究不是一门学科所能单独胜任的,而地理学由于是综合性的横断学科,特别适于这种应用性研究。

其它的还有数量地理学、地名学、方志学等等。

总之,21世纪的地理学将是一门在理论化和数量化基础上,进一步综合化、生态化、社会化的理论与应用并举的两栖科学。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又称娱乐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系指观光旅游而言,娱乐地理学则包括康乐在内,是广义的旅游地理学,二者均为人文地理学的分支。旅游地理学不仅同地理学的许多分支关系密切,而且与社会学、民俗学、考古学、历史学、建筑学、园林学、经济学彼此渗透,因此它又是一门边缘学科。

旅游和娱乐是指人们闲暇时间内进行的旅行游览、观赏风物、交流文化、增长知识、锻炼身体、度假疗养、消遣娱乐、探险猎奇、宗教朝觐、考察研究、购物留念、品尝佳肴以及探亲访友等非定居性的暂时性移居过程,也是一种以各种不同方式分配空间和利用时间的社会现象。一般来说,旅游仅指离家在外逗留至少一夜以上的活动,而娱乐包括离家不超过一昼夜的活动。构成旅游的有三大要素: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对象(风景名胜和娱乐活动等)和旅游手段或旅游媒介(旅游宣传、组织、运输和接待设施)。旅游地理学所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旅游的起因及其地理背景,旅游者的地域分布和移动规律,旅游资源的分类、评价、保护和开发利用论证,旅游区(点)布局和建设规划,旅游区划和旅游路线设计,旅游业发展对地域经济综合体形成的影响等。

旅游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它起始于剩余劳动出现之时,随着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而发展。1986年,全世界参加旅游的人数已达40亿人次,旅游业总收入突破一万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部门。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关旅游记述大量地见诸诗歌、散文、游记和专著中。如《水经注》、《佛国记》、《大唐西域记》、《徐霞客游记》等。中国的方志也含有极为丰富的古典旅游资料。

现代旅游地理学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

麦克默里发表的《娱乐活动与土地利用关系》,被认为是现代旅游地理学的第一篇论文。早在1935年,英国地理学家布朗就倡议地理学家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究旅游业上。他和詹姆斯、卡尔森等先后论述了局部地区的自然资源、发展基础、聚落构成的差异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测定了旅游形态及其经济价值,并阐述了旅游形态和旅游设施的意义。

20世纪40年代艾塞林、迪赛对游客客流进行了分析。

50年代联邦德国地理学家哈恩从游客的性质、逗留时间、季节性变化方面划分了德意志联邦旅游地类型。可是,这段时间内绝大多数旅游地理著作主要是描述某些旅游胜地,或限于一般论述旅游的经济意义,对旅游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极少探讨。

20世纪60年代以来,旅游地理学的学科属性和理论问题逐渐为人们所重视。

1964年,加拿大地理学家沃尔夫指出:旅游地理学是从经济地理学中分离出来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

英国地理学家罗宾逊则把旅游地理学当作一门应用地理学。

70年代鲁彼特等结合联邦德国实例,对旅游市场和旅游区位做了分析研究。

法国在这一时期对地中海沿岸的沼泽、沙丘地进行规划建设,成功地建成了富有魅力的国际海滨旅游胜地。同期,国际地理联合会(IGU)和国际地理大会(I.G.C)开始专门讨论旅游和娱乐地理。

旅游地理学的理论研究存在不同的见解。如1966年意大利的布鲁诺提出5个方面的研究课题:旅游的基本动力;旅游的环境和空间;旅游对人们居住地的影响;旅游的运行;旅游区规划。罗宾逊在《旅游地理学》中,着重阐述了旅游的发展,人类需求的演变,旅游的动力,国际旅游者的流向,旅游的计量和范围,旅游的组织、运输、经济、社会意义以及旅游规划,旅游与环境,世界区域旅游的发展等。

苏联地理学家科特利亚罗夫所著《休憩与旅游地理》,主要阐述游憩地域综合体形成的理论基础,游憩地域综合体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游憩用地区划和评价,游憩地域综合体的布局,游憩用地的自然保护和改造。美国地理学家布里顿1979年提出了闲暇地理学的概念,他认为闲暇地理学的研究包括国际旅游、国内旅游、娱乐旅游、城市娱乐、运动等活动,旅游和娱乐只是存在着功能上的差异。

目前,旅游地理学研究已从传统的定性描述转入结合数量方法、系统工程,模型研究,参与旅游区(点)布局和开发规划。

推荐第7篇:金融地理学[定稿]

金融地理学.txt7温暖是飘飘洒洒的春雨;温暖是写在脸上的笑影;温暖是义无反顾的响应;温暖是一丝不苟的配合。8尊重是一缕春风,一泓清泉,一颗给人温暖的舒心丸,一剂催人奋进的强心剂 本文由重读柏格森贡献

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38 理

金融地理学

金雪军

融地 理学是近年来兴起 的一门 边缘学

金科。学术界尚未对这一学科的研究范围

和研究内容达成一致。目前国内该学科的研 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而国外关于金融和货 币的地理学文献中, 很大一部分是论文。它 们选取了相对狭窄的领域但进行了深入的探 讨, 以至于难以出现全面的概括性的文献。 金融地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金融地理学属于地理学庞大体系的一个 分支, 更准确地说, 它是经济地理学科的一 个子集。金融地理学家 Leyshon 和劳拉詹南 均认为金融地理学是由经济学衍生而来的。 国外很多学者将经济地理学分为旧经济 地理学和新经济地理学, 并认为金融地理学 的学术渊源应该在于新经济地理学。经济学 家眼中的 新经济地理学! 与地理学家眼中 的 新经济地理学! 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 顾朝林等, 2002) 。经济学家认为, 新经 济地理学! 基本包括两个重要主题, 即经济 活动的空 间集聚和区域 增长集聚的 动力分 析。另外, 作为主流经济学分支的新经济地 理学特别强调模型分析的方法。地理学家却 对经济学家认为的 新经济地理学! 持批评 态度, 他们眼中的 新经济地理学! 更多地 考虑了区域的个性, 文化、社会、历史、制 度这些要素普遍受到重视。 国内的学者一般更加关注作为主流经济 学分支的 新经济地理学!, 而国外研究金 融地理学的学者则格外推崇地理学家的 新 经济地理学!。我们可以从 Yeung ( 2003) 对 新经济地理学的定义看出这一点: 新经济地 理学的主要特征包括对经济行为的社会根植

性 ( embeddedne) 的理 解; 对社 会主体变 动性身份的描绘; 探讨耗散背景在塑造经济 行为方面所起的作用。 金融地理学的研究现状与研究内容 金融地理学的研究是繁杂、琐碎和不系 统的, 本文只是尝试对其目前的研究工作做 一梳理。

一、关于在金融学研究中是否纳入地理 要素的争议。传统的观点是以 O?Brien 为代 表的 地理已死! 的观点。伴随着经济全球 化和金融全球化的进程, 信息交流的速度削 弱了空间作用, 实际上, 情况可能是 可替 代的货币仍将继续避免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成 功地逃离现存地理条件的限制! ( O?Brien, 1992) 。一些学者从不对称信息的角度提出 了相反意见。Porteous ( 1995) 认为, 尽管存 在当今的电讯革命, 借贷双方的物理距离仍 是金融交 易的重要影响 因素。Zhao ( 2002) 则将信息分为标准化信息和非标准化信息。 正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质, 金融部门需要 更接近信息源。 更多的学者则从社会和背景等软性要素 出发, 转向了 缺失的地理学!, 认为需要 对全球金融系统的多元化地理学认真看待。

二、强调地理因素在金融现象实证分析 中的作用。Beaverstock & Doel ( 2001) 分析 了东亚金融机构的空间体系结构, 指出危机 的空间性和由这场危机产生的关于全球金融 系统 的 地 理 学 上 的 争 论。 Clark & Wojcik ( 2003) 对德国的资本市场进行了实证分析, 认为欧洲一体化水平及资本市场有效性低, 一些职业投资者仍然可以从搜寻信息、分析 2 0 0 4 年

第 6 期

理 论

态 39 信息中获利, 因此需要离信息源近一些。对 德国的研究表明, 不仅国家边界而且区域边 界 对 市 场 透 明 度 和 有 效 性 至 关 重 要。 Maurseth ( 2001) 利用空间 回归分析 法介绍 了欧洲经济的收敛性, 同时凸显了地理因素 的作用。较为系统的实证研究是 Labae 在 1995 年写出的关 于里昂地区金融地理学的 博士论文, 劳拉詹南对其给予了相当高的评 价。

三、关于货币地理学的研究。这方面的 文献相对来说是最多的。如 Marx , Weber & Simmel 对 货 币 支 配 模 式 的 研 究; Douglas, Polanyi & Zelizer 对 货币 社 会 含 义 的 研 究; Dodd 对货币网络的研究; Thrift 对国际信用 货币网络的研究; Leyshon & Thrift 对金融基 础设施和金融排斥性的研究等等。 从相关文献可以看出, 有关货币、货币 网络和金融网络的研究有着浓重的哲学味道 和人文色彩, 在很大程度上是有关历史和社 会人类学的。如 Zelizer ( 1989; 1994) 对传 统社会关于货币的作用与效果提出了批评。 Dodd ( 1994; 1995a; 1995b; 1995c) 的理论 贡 献 突 出 体 现 在 其 货 币 网 络 的 概 念 上。 Thrift ( 1994; 1996) 主要致力于金融网络的 研究。这三位学者在研究货币地理学的过程 中, 都坚持货币是比政治经济学所指的复杂 得多的多元化现象, 在分析过程中, 应更多 地关注社会结构和具体化过程。 还有一部分学者致力于研究货币交换与 信用和债务的地理学。另外, 货币地理学的 相当一部分研究 集中于政 治经济方 面。如 Leyshon ( 1998) 特别 研究 了金 融 的排 斥性 ( Financial exclusion) ; 另 有一部 分研 究主要 集中于城市的金融经济, 在研究经济因素的 同时, 也强调了 世界城市 的社会和 文化因 素。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 货币地理学的研究 开始由一般性转向特殊性, 由对系统、网络 研究 的 关 注 转 向对 主 体 的 关 注。如 Wills ( 1996a; 1996b) 关于财 经服务 社工 会的地 理学; Allen & Pryke ( 1994; 1995) 关 于伦

敦金 融 市 场 的 空 间 表 示; Clark ( 1997a; 1997b) 关于信息、知识与金融决策的研究。 所有这些研究目前处在关于经济、文化、空 间和位置关系争论的最前沿。

四、关于金融流动和金融中心的研究。Clark ( 2003) 论述了全世界时空范围内金融 的流动。Leyshon & Thrift ( 1997) 以及 Martin ( 1998) 对货币怎样流动、如何将远距离的 地区联系在一起、如何成为资本主义运转之 轮的润滑剂等问题做了深入的分析。 很多学者都是从信息以及交易成本的角 度来讨论金融的流动。Portes & Rey ( 2000) 主要从信息地理学的角度探讨了股权资本跨 界流动的决定因素。 金融中心问题同样是金融地理学家研究 的热点。Gehrig ( 1998) 利用市场摩擦理论 和大量的实证分析, 证明了某些金融活动在 地理上的聚集趋势与另外一些金融活动在地 理上的分散趋势并存。他同时论述了金融市 场的离心力与向心力, 探讨了金融中心的未 来。将信 息腹 地 ( information hinterland) 理 论应用到金融地理学领域中, 并探讨中国金 融中 心 的 演 化, 这 方 面 的 工 作 由 Zhao、Smith & Sit 合作完成。 金融地理学的应用前景 金融地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或者说学 科联盟, 在分析 问题时 必然会用 到多种方 法。首先, 我们可以将金融资源的分布、流 动绘制在区位地图上, 这种视图上的直观感 受使人们更加清晰地了解金融资源的地理分 布及 其 演 化。其 次, Yeung ( 2003) 认 为, 作为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支, 金融地理学的研 究者不应再继续完全依托已建立的所谓 科 学! 方法进行实证调研和数据分析, 而应该 采用基于过程的 ( proce- based) 方法论研 究框架, 从而探讨互补性的方法论实践; 它 不仅寻找经济行为的微观基础, 而且以反馈 的形式, 从经济行为的多维度角度产生理论 上的洞见。( 摘自 2004 年第 4 期 #经济学动 态?) 1

推荐第8篇:地理学科组总结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地理学科组工作总结

在过去的一学期中,在***中地理学科组在学校领导和教务处的正确领导和学科组长*****老师的精心组织带领下,全组成员凝心聚力,始终紧紧围绕“*******”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为中心,以培养学生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坚持每周四的集备活动,根据地理学科特点和团队特色开展特色教研活动,加强了教学五认真的常规管理,开展了连片教研活动,发挥教师特色打造优质校本课程。为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更好、更有效的开展今后的工作,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现将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的教研工作总结如下:

一、扎实推进教育教学工作,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1、“定时·定点·定人”,三定主抓集备。在学科组长***老师的组织安排下,这一学期中地理学科组一如既往地坚持每周四上午的集备活动,

七、八年级两头并进,做到周周集备、课课集备的同时,集备内容也更加多样化,备教材、备教学过程、备教案、课件(复备)、备学情、备课堂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每一节新课先由本组的青年教师自己主备,在集备时由经验丰富的***老师和已经带过几轮的***两位老师则会提出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由于***和***两位青年教师本学期所带年级课程都是第一次授课,因此本学期集备任务重,内容细且杂,但经过每一次认真且高质量的备课和集备,两位青年教师成长很快,达到了预期的培养目标。

2、大力开展听课活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学科组内本学习共组织了9次集体听课活动,听课主要是本组课程,通过听课、评课和磨课,一堂堂精美的地理课就是地理学科交出的完美答卷。同时学科组内还要求教师经常深入班级听课,徒弟必听师傅的课,听名师的随堂课,听老教师的示范课,听新教师的亮相课和汇报课。组织的形式多样,采用集体组织与个人行动相结合。全组集体组织听课达人均达到40节以上。通过听课调研活动中,老教师多出主意,年轻教师虚心好学,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二、全面落实教学常规,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1、加强教学“五认真”常规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求本组教师严格遵守学校教学常规。扎实落实备课和集备活动,保证有“备”上课。上课时提前3分钟进班候课,杜绝迟到、早退、拖堂以及其他教学事故的发生。要求平时多听课,每人听课节数不少于40节。严格作业批改,要求及时、准确,尽量做到二次批改等。每周四集备时对教案、听课、作业定期检查和反馈。以此来规范教师的从教行为,使组内教师养成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

2、尝试“面批”作业,重点了解学情、教情。在地理学科组长***老师的带领和引导下,本学期地理学科也开始尝试“面批”。与其他学科目的不同,这次尝试只利用上课前候课和下课后的时间,不增加学生的额外负担。通过作业的面批可以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并了解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为之后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同时也实现了“培优”和“补差”。地理学科教师本身工作量大,但此项工作仍然得到了坚持,并在今后的摸索中以面状进行推广。

3、全面落实“教学五认真”教学常规,提高业务水平。配合教学处开展“教学五认真”教学常规检查和“推门听课”活动 ,通过教学常规检查活动和学期末学校“均衡化发展”迎检工作,进一步规范了全组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极大地提高全组教师业务水平。

4、积极撰写教学反思,要求教师对每一堂课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并积极撰写教学反思。还要求本组青年教师在每课反思的基础上每月撰写一份教学反思,在总结反思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打造特色教研,努力做到教学相长

1、借助“***”连片教研平台,全面提升地理学科组建设。伊宁市第***学于2016年10月26日-28日承办了“***教科研交流活动,地理组则承接了地理学科的连片教研活动。本次活动由学科组长***老师同意安排,精心组织安排。从会议议程安排、会场布置、资料的收发、整理、安排授课班级、选手抽签等工作都圆满而顺利的完成,受到参加活动的评委、选手、观众的一致好评。同时,在经验丰富的***老师的引导下,全组的通力配合,经过不断地听评课和磨课下,也为六校老师带来了一堂精美的教学改革交流课和课改评课观摩课。

2、教学紧扣“***·***”,摸索从“入模”走向“出模”之路。自学校全面铺开“***·***”课堂教学模式以来,地理学科在学科组长***老师的坚持和领导下一直在这条探索教学改革的道路上坚定前行。利用教研活动进行学习、交换,取长补短,以不断进步课堂教学能力和教研水平,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参与课改实验。在本学期

七、八两个年级的地理教学都已经基本实现了“***·***”教学模式的渗透,并通过不断地实践教学和提炼升华,总结了“5步教学法”的教学流程,课改已见初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新的教学理念渗透到了教学中,教学重视了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换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为主,重视了尊重学生的需要,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本学期组织的“***”教科研交流课和说课观摩课中也是采用了这一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得到了一致好评。

3、具有学科特色的“校本课程”,拓展学生视野。学科设校本课程时,本着开阔学生视野、了解世界各地风情以及以专业的角度来观察一种地理事物的目的。在这一学期的授课中,主要关注学生感兴趣的“奥秘”类,环境教育的动手“实践类”和知识普及的“科普”类,尽量与学生现有知识面相契合,同时拓展学生视野、提升实践能力和进行情感渗透和深华等目的。教学结束还是会有一些不尽如人意支出,因此每次校本课程都会对学生不感兴趣或者教学效果不好的内容进行记录,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修改或者删去,从而打造一门具有地理学科特点的精品“校本课程”。

4、立足学情和乡土地理,开展学生活动。伊宁市***位于天山北麓、西北边陲,这里有多个少数民族。作为乡土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尔邦节”和“中秋节”两节期间,地理学科组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对“两节”和不同民族的风俗进行调研,并举办了“民风民俗大观园”的手抄报比赛,每班选出五名优秀作品展出并颁发奖状。本次活动是学科组的一次尝试,将乡土地理渗透入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在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同时,增加了学生对大美家乡的了解,也将民族团结渗透到教育教学课程中。

四、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1、理论学习需要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模式在我校各年级全面实施,对我们的教师在备课、上课等各个教学环节提高更高的要求。这需要对现代教育理念进一步的加强学习与研究,提升自身的认识水平,今后将组织和参加各类学习活动,提升理论水平。同时,鼓励组内教师多反思多提升,通过撰写论文等方式提升理论水平,培养一支既能“较好学”,又能“肯钻研”的地理教师队伍。

2、课题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由于学科组内教师社会工作较多,当前课题研究存在着认识不深,热情不高,参与不多的状况等问题,学校级别的小课题已经圆满结题,所申报的市、州一级的课题还在审核过程中。

推荐第9篇:计量地理学实习

以《KFC在北京城区的空间扩散模型》为例,

分析模地理型的构建问题

① 建造一个数学模型,首先必须明确建模的目标;

分析:

建模的目的是将在20年内KFC在北京城区内的扩散趋势数量化,以达到商业预测。

② 地理问题其构成要素是什么?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及其动态变化应该由什么形式的变量被模型所反映?其中哪些变量是以量化变量的形式出现的?

分析:

地理问题的构成要素首先肯定是空间位置和时间尺度。本文是以在一定形状的空间范围内的KFC数量作为统计要素的。然后 时间代表了扩散次序。其次,经济文化的影响也是地理要素的重要方面,比如 在文章最后指出,扩散是以螺旋形方式进行是因为中心地的消费影响力太大,在周边的扩散形成时,也加强了中心地的扩散。

③在各类变量中必须明确哪些变量是可控变量?

分析:

本文中可控变量是距离中心地的距离和角度,观测变量是KFC的密度和次序。

④ 在模型中,如何处理时间概念?

分析:

在本文中 时间概念体现在阶段的划分和数据的筛选上。最初的6年由于外来文化的传播不充分,未计入在内,然后的14年分为了3个阶段。

⑤ 所建模型将采用什么观点、解决哪些理论问题,与此问题有关的建立模型的基本假设,以及所依据的理论,将要解决的问题等都将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在模型之中; 分析:

1、本文采用了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且K=3的系统,将城区划分为众多六边形,假设次级中心地位于三个一级中心地中央。并以此划分

1、

2、3。。。。环。

2、假设所有城区的交通和购买力是均匀的。

⑥ 能用于建模的有关数据、资料是什么?其可能性如何?应采用什么样的建模技术?有现成的技术方法可供借鉴还是需要建造新模型?采用什么方法确定模型的参数? 分析:

本文用于建模的数据是在三个阶段中个商业圈中建店的频次,由于为了可以比较,处理成单位面积的建店频次。这样数据之间可以比较。开始,本文尝试使用Skellam扩散模型和极半径空间变量扩展模型,但在回归分析中,解释量很小。最终采用极坐标模型,拟合较好。

⑦ 所建模型的精度,以及该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如何?采用什么方法和手段检验所建模型?

分析:

本文最终的模型极角度扩散模型显示店铺和中心的角度与次序有很大关联,与北京城区各个方向消费能力差距不大有关,较为合理。而且其螺旋扩散的模式与中心地的影响力有关,有效的解释了其分布模式。

推荐第10篇:旅游地理学论文

我的旅游------成都

成都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是一种无价的旅游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丰富的蜀文化资源是古蜀先民留给我们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珍宝,我们应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将文化优势转化为旅游优势,推进成都文化旅游的纵深发展。“蜀文化”简而言之即蜀人的文明,是蜀地人民在数千年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蜀文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50年代,由徐中舒、蒙文通等老一辈史学家率先提出的,它是以一个族称命名的考古学文化,它包含了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和战国时期的文化(又称青羊宫文化),是继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宝墩文化之后的考古学文化。蜀文化旅游资源是指以蜀文化为支撑,客观存在于“蜀”这个地域空间并因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而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旅游吸引物。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谭继和研究员曾以时间为线索对蜀文化人文旅游资源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江源文明水利工程系列;古蜀文明历史古迹遗址系列;秦汉与三国蜀汉历史文物古迹遗址系列;唐宋至明清四川历史文物古迹、遗址、陵寝系列。

成都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城市文明的起源地之一,有4500年以上的文明发展史。成都早在一万多年前就已成为蜀族先民活动的中心和舞台。成都作为蜀汉政权的首都,处于蜀文化的核心地位。成都的蜀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内涵丰富、文化厚重的优势,从以下就可以看出:

以“金沙”为代表的古蜀文化旅游资源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旅游价值。成都城市是在灿烂的古蜀文化的基础上孕育而成,众多新石器遗址广泛分布于成都平原及岷山区域,金沙遗址、十二桥商周建筑遗址、新都区水观音、羊子山土台、古蜀船棺葬等遗址望帝、丛帝陵等均是古蜀文明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址,它们神奇、神秘和神妙,令人叹为观止。当然还有有关古蜀的各种传说、文献和民俗,也是蜀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极具浪漫色彩的诗文及传说,同样是具有极大开发利用价值的文化旅游资源。两者组成了一条完整的古蜀文化链条,充分展示了古蜀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具有重大科学研究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

以武侯祠、南郊公园为代表的三国文化旅游资源蕴涵大量的历史文化典故。三国文化影响深远,遍及欧美等世界各地,成都是蜀汉政权的首都,三国文化积淀在成都地区特别丰厚,在现今的城市中,成都留下了最丰富的三国遗迹。武侯祠是三国文化中最主要的代表,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是是全国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纪念地和全国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馆内拥有诸葛亮殿、刘备殿、刘备陵园、鼓楼、桂荷楼、琴亭等重要古迹,以及大量具有珍贵价

值的牌匾楹联和馆藏文物。三国文化长期以来已经渗透到成都人生活中的各个层面,在在人们的记忆中、市民的口碑中,都能看到三国文化的影响,除了武侯祠,成都的大街小巷,许多为人熟知的地名皆因三国而来,如九里堤原叫糜枣堰,又称刘公堤、侍郎堤。始建于唐代乾符年间(874~879年),宋代重建,是为了防洪而建。从清代中后期开始,因“蜀人每事好归诸葛亮”,九里堤又称“诸葛堤”。

“诗歌文化”旅游资源展示出成都优雅的人文氛围。灵秀的蜀地山川、古代成都的闲适富庶和神秘的古蜀文化养育和熏陶了中国历史上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古代的“三苏”、扬雄、司马相如、李白、杜甫、苏轼、陆游,再到现代的巴金、郭沫若„„,虽然有的并没有出生在成都,但曾经在成都获得更多灵感,迎来他们创作的高峰期,如:我国唐代“诗圣”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先后居住近四年,留下诗作二百四十余首,其中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夜喜雨》、《蜀相》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成都杜甫草堂因诗名扬天下,借诗圣而后世流芳,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还有许多中国古代的著名诗人都到过蜀中,在成都留下了一处处风流胜迹,如: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风流佳话而演绎的琴台、文君井等一系列古迹,还有薛涛望江楼、陆游祠、杨升庵桂湖,等等。诗宗文豪的创作活动为成都留下了魅力无穷的诗歌文化宝库,给成都营造出非常优雅的人文氛围和社会生活情调,使成都成为文化旅游的向往之都。

以青城山、青羊宫为代表的道教文化旅游资源是本土宗教的重要载体。道教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具有民族思想和信仰的特征。中国道教从创教以来,~直道脉不断,成为中国的本土宗教。成都是道教的发源地和发祥地。相传东汉末年,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曾在此设坛布道,晋唐以后宫观林立,极盛时达一百余座,称为“第五洞天”,自古为探幽访胜和隐居修炼之地。青城山也成为了道教的祖庭和圣地。青城山列入联合国文化遗产保护区后,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成为了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之地和朝拜、观光的圣地。成都青羊宫则是中国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道观,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宫观。殿内九米多高的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等像,堪为全国道观一流。青羊宫原名青羊肆。据《道藏辑要》记载,这里曾是老君为关令尹喜真人演法传道之所,后名青羊观,玄中观。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扩建后改名为青羊宫。

以文殊院、昭觉寺、宝光寺为代表的蜀禅文化旅游资源是佛教文化重要载体。佛教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宗教,据考古材料证明,早在东汉时佛教己传入蜀地。成都作为中国佛教文化的重镇,历朝历代高僧大德辈出,对蜀文化的影响极为巨大。入唐以后,佛教禅宗在蜀地发展极盛,产生了一大批杰出人物,如唐代禅宗十大家中就有马祖道

一、圭峰宗密等五家是

蜀中人,隋唐、两宋时期,蜀中佛教文化更一度冠盖于全国,以至于宋代第一大文豪、大诗人苏东坡曾赞叹道:“成都,西南大都会也,佛事最胜。”蜀中佛教文化的影响深远,至今仍在海内外享有崇高威望。成都著名的寺院有文殊院、昭觉寺、石经寺,宝光寺,灵岩寺等。众多的禅林古刹,既是众多佛教徒朝圣拜祖的圣殿,同时也构成了蜀文化的一大景观。

以马镇、平乐古镇为代表的古城古镇旅游资源是蜀地乡土文化最典型、最生动、最直观的写照。距成都郫县县城9公里的古城镇古名“马镇”,又称马街,早在三国时代,蜀汉大将魏延曾在此屯兵养马而得名,20世纪40年代初改称古城。古城内的蜀汉街古韵犹存,唐街古风遗响,宋街、明清街更是阡陌交通,人来车往。街道两旁的仿古建筑,旌旗猎猎,商贾云集,展现的是一派古文化、古街坊、古建筑的韵律。古城还是成都平原上著名的竹编、棕编、草编的“三编”之乡,其编织工艺源于宋代,产品精巧纤丽,远销东亚、东南亚一带,是颇具地方特色的旅游工艺品。古城的武术源远流长,早在三国蜀汉时代就已开展。

成都周边有十大著名古镇,各具特色,或历史久远,或文化深厚,或建筑精巧,或依山傍水,或习俗奇异,或地理位置突出。其中,邛崃平乐古镇、大邑安仁古镇、黄龙溪古镇、洛带客家古镇都是成都市古镇代表,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邛崃平乐古镇始建于隋代,史为南方丝绸之路第一驿站;安仁古镇秀美清丽;黄龙溪古镇以浪漫水乡表达浓郁的民俗风情;洛带古镇是中国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客家古镇。

以川菜、川酒、川茶为代表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品位独特。成都美食源远流长,川菜、火锅、特色小吃闻名遐迩,享有“中国美食之都”的美誉。川菜在我国八大菜系中名列第二位,仅次于北方菜的代表鲁菜,具有干烧、干煸、鱼香、宫保、麻辣、怪味、椒麻、红油八大特色,拥有4000多个菜肴点心品种,原料有江团、岩鲤、雅鱼等珍品以及银耳、竹荪、香菇等土特产。著名的菜点有:宫保鸡盯麻婆豆腐、回锅肉、夫妻肺片、赖汤圆、龙抄手等。醇香浓郁的川酒最能体现四川天府之国精髓,五谷精华和着四川人性格的火辣、善良、辛勤、勇敢、智慧都尽在川酒那醇、香、辣、回味悠长的酒水里被一一体现得淋漓尽致。四川几千年的文化、风俗都溶进了清洌、酣香的酒水里。另外,自古就有“蜀土茶称圣”的说法,唐宋时期,川茶产量居当时各地首位。

以成都灯会、花会为代表的民间节庆旅游资源尽显蜀地遗风。每年的节庆盛会都是传承数千年的民俗和民间风情,无疑也是蜀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蜀地民风纯朴,一向为人所称道。蜀地风范和遗风在我国民俗史上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至今仍保留在大众的生活中,影响着一代代成都人。成都的民俗文化类资源丰富多彩历史悠久,如:正月元宵灯会起于唐时。唐玄宗幸蜀曾在元霄上街现灯,有青羊宫的道灯,昭觉寺的佛灯,

大葱寺的水灯,从此形成极富特色的成都灯会。新中国成立后,成都灯会集中到青羊宫举办,一年一次,成为春节期间人们游乐的重要去处。除此之外还有流行于郫县一带的望丛歌会,新津龙舟会,都江堰清明会和放水节等。

第11篇:旅游地理学实习

旅游地理学实习报告

一、实习

(一)实习目的

1.了解海南黎苗少数民族文化以及开发建设情况和海南5A级景区呀诺达热带雨林景区开发建设情况,参观游览南丽湖旅游度假区

2.通过对不同类型景区的参观了解感受彼此之间的异同

3.通过实习加深对旅游地理学、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的有关知识的理解

(二)实习内容 1.海南南丽湖

前往定安县参观省级风景名胜区——南丽湖,作为琼北最大的人工淡水湖,观看南丽湖优美的风景,感受南丽湖的优雅环境。

2.甘什岭黎苗文化景区

感受海南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参观了解民族风俗、民族仪式、民族歌舞等,品尝黎族饮食自助餐。

3.呀诺达热带雨林景区

游览呀诺达热带雨林景区,观赏雨林动植物资源,体验索道之旅,观看蟒蛇馆,品尝雨林特色自主餐。

(三)实习时间

6月21日——6月22日

(四)实习地点

1.海南南丽湖旅游度假区

2.甘什岭槟榔谷原生态黎苗文化旅游区 3.呀诺达热带雨林景区

二、收获与感想

这次实习开拓了我的眼界,增长了知识,加深了对旅游地理学和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的这两门专业课的深入学习和理解,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这次实习之旅就目前景区的情况谈谈我个人的收获与感想。 1.南丽湖之行

定安县南丽湖的开发定位是旅游度假风景名胜区,可能由于现在正是海南旅游淡季,整个景区的氛围相对比较幽静,感觉上南丽湖善处于开发的初级阶段,仍有待进一步的开发,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现有整个南丽湖的项目开发目前仅建有少量的几个度假型酒店的。南丽湖的资源环境整体还是比较好,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需要进一步规划与开发。

2.槟榔谷之行

甘什岭槟榔谷原生态黎苗文化旅游区的旅行,让我体验到海南的少数民族文化——黎苗文化,不同于以往的滨海旅游经历,这次多了文化的体验,体会到一种不同的少数民族文化。了解了他们的一些风俗习惯、节日等,开拓了自身的眼界。这次行程分为两个部分进行,黎族村寨之行和苗族村寨之行。

首先,我们参观了原始的黎苗村寨。走进黎苗村寨,我们看到黎族特有的建筑——船型屋。黎族老人和我们友好的打招呼,这些黎族老人的身上有着他们黎族的纹身,这些纹身图案代表着他们的血统,同时也是为了防止近亲结婚。走进船型屋我们看到了黎族人民日常起居生活所用的一些物品,如黎族瓷器和盛放东西的竹篓。这些东西简单,没有太多的修饰,给人一种原始部落的感觉。这儿的老人坐着正在织着黎锦(已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黎锦上的图案向我们展示了黎族少数民族文化。我们从导游口中了解到黎族的妇女的地位不高,她们从小要经历刺身的痛苦,死后确不能葬在夫家,而是要由娘家人来认取,这种民俗让人心里感到有点悲凉。听了黎族人的婚嫁习俗,看了黎锦,听了鼻箫深情的演奏,这些都让我对海南的黎族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苗寨之行给人的体验完全不同于黎族,虽说黎苗文化自治区,但是感觉这两个民族之间没有很大的共同性。当地黎族导游告诉我们黑苗

与黎族这两个民族之间一直是相互讨伐的关系。黑苗这个民族给人的感觉有点野蛮,进入村寨他们给人的感觉不像黎族那样友好,反而感觉自己处在戒备森严的区域。而且村寨里面的大量的牛头骷髅使我感到冷意。

最后我们体验了索道,观看了大型的景区少数民族舞蹈。景区的少数舞蹈的表演给我们的感觉是商业气息太浓重,更像是一群训练有素的专业舞蹈人员的表演。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如果这些表演让当地的黎苗民族把他们真正的生活搬上舞台加以创造会不会更好,这样不仅表演真实自然也能解决周围一些居民的生活就业问题。

听导游说我们见到的这些黎族老人是最后一代纹身老人,而这恰好正是吸引游客前来的旅游吸引物,这些老人过世后景区应该怎么发展,如何不断开发新的旅游吸引物招徕游客前来,延长旅游景区的生命周期是槟榔谷景区开发与运营过程中面临的重要任务。

海南南省对外旅游宣传一直是以“椰风海韵”、“热带滨海度假”为面目示人,加上海南作为“中国唯一拥有热带滨海城市”的这一特色太过抢眼,外界对海南的旅游印象也主要是以阳光、沙滩、椰风、海韵为主,这给海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区的建设与开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呀诺达热带雨林之行

大三上冬季小学期的时候,听到有关呀诺达景区的介绍,一直很想去游览一下国家5A级景区呀诺达热带雨林景区。

到达呀诺达景区后,整个景区的绿化做得很好,而且景区的空气很新鲜,但是就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我个人觉得仍需改进。比如说厕所,只有游客中心有一个厕所,对于5A级景区,我想他的接待游客量必定是很大的,一个厕所仅有少数几个隔间,试问这样的设计是出于什么的考虑?我实在不能理解游客和景区工作人员共用这仅有的一个厕所,这是否能够满足需求。对比槟榔谷的厕所建设方面显然比呀诺达做得更好,槟榔谷厕所建设的位置也处于相对通风的地区,厕所也能够满足一定的需求。

游客中心很大,但是实际上感觉上用途不是很大,巨大的LED屏幕显示的信息的准确性有问题,其次显示的内容过于单调,从头至尾仅仅是“踏瀑细水”这条新的旅游路线的宣传。这让等候在大厅休闲的人们倍感无聊。另外大厅的手机自动充电机并没能正常的工作,仅是起到摆设作用,有些已经不能使用了,这反映呀诺达景区在设备定期的维护检修方面做得不够,这从侧面说明景区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问题的。

呀诺达热带雨林景区运用了电子地图导游的先进技术,让我们切身体会高科技技术在景区中的运用。电子导游地图可以说是我们了解雨林景区知识的工具,所以说他普及的知识应该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准确性。电子导游地图里面介绍“热带雨林是地球之肾”的时候,瞬时我们惊呆了,在我们的印象中“热带雨林是地球之肺”。语音导游信息的科学性、准确性是否值得有待考证。

三、建议及其他

1.南丽湖

南丽湖有待进一步的规划与开发。 2.景区索道安全问题

槟榔谷地区的索道较短,索道下面是水泥铺设的道路,为了安全考虑,索道下方如果换成水池或者草地这类相对比较柔软的着陆地相对而言可能会更好,把因索道发生安全事故对人的伤害降低到最小程度。

3.景区服务设施

呀诺达景区管理应该加强有关设备的维护检修,尽可能解决厕所问题,由于雨林景区旅游资源的破坏短时间难以恢复,所以可以通过游客中心的LED显示屏对游客进行游前教育宣传,更好的进行景区资源的保护。雨林的天气多变,应该在显示屏上及时提供雨林的各方面信息,如气温、湿度等,以方便散客进行旅游活动。另一方面,可以给游客提供一些雨林游览的建议和注意事项。

第12篇:《地理学》实践报告

本周,在陶老师和胡老师的带领之下,我们在学校后山展开了一次地理实践之旅。浩浩荡荡的学生队伍被自然界的奥妙所吸引,所陶醉。亲切的陶老师侧重为我们介绍后山的地质现象, 胡老师则为我们生动地展示了多种典型的亚热带植被。以下是我的实践报告:

地质现象

亚热带的典型植被:

1,台湾相思树

基本资料:别名相思树、相思子,含羞草科金合欢属。为常绿乔木,高达15米,胸径在40-60厘米,树干灰色有横纹,枝灰色无剌,叶退化,叶柄呈叶状,披针形,头状花序叶腋生,花期5月份。花后结扁平荚果。原产台湾省,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皆有栽培。喜光,根深材韧,抗风力强。根系发达,具根瘤,能固定大气中的游离氮。萌芽力强,生长较快。对土壤要求不严,耐干旱瘠薄,病虫害少。是荒山造林的先锋树种,又是防护林、水土保持林、薪炭林、四旁绿化的主要树种,当前也用于石场复绿、山坡绿化、生态绿化等,直接用种子撒播。

分布:原产中国台湾,遍布全岛平原、丘陵低山地区,菲律宾也有分布。广东、海南、广西、福建、云南和江西等省(自治区)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均有栽培。其水平分布,在北纬25°~26°以南生长正常;垂直分布,则因纬度而异,在海南热带地区可栽至海拔 800米以上,而纬度较高的地区一般只在海拔200~300米以下的低地栽植。 种类:相思树目前在全世界一共有1200多种。除了欧洲和南极以外,各大州都有分布,其中在澳大利亚最多,大约有800多种,其次为亚洲,大约有150种,在中国只有台湾相思一种。现在我国种植的相思树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属于三级保护植物,大多生长在长江以南,分布也比较广。

形态特征:常绿乔木。株高可达16米。枝叶细致紧密,如同一团团绿色的云朵,金黄色的花朵就像夕阳余晖下的云彩.小枝无刺。幼株2回羽状复叶,长大后小叶退化。头状花序腋生,圆球形;花瓣淡绿色,具香气;雄蕊多数,金黄色,伸出花冠筒外。荚果扁平,长4~11厘米,具光泽。种子椭圆形,长5~7毫米,褐色。花期4~8月。果期8~10月。

相思树分布于低海拔丘陵及野外,虽然是豆科的一员,但却没有羽状复叶,原来它的羽状复叶只在小时有,当成为大树时,满树都成为镰刀状的假叶了.

生长习性:台湾相思树生长在低纬度的亚热带附近,中国以岭南、台湾岛等濒海处居多。喜暖热气候,亦耐低温,喜光,亦耐半阴,耐旱瘠土壤,亦耐短期水淹,喜酸性土。

2,簕仔树

属于:落叶灌木。

产地:荔枝林周围有栽培。

分布:香港、广西。原产热带美洲。

用途:绿篱。

形态特征:有刺,多枝、直立灌木,高约2-4米。小枝柔弱回折成\"之\"字形,有明显皮孔。叶互生,为二回羽状复叶,硬革质。花两性,头状花序腋生。花小,多而密集,黄色,极香。荚果膨胀成近圆筒状,花期10月为含羞草科含羞草属 。

勒仔树适宜在年降水量大于650毫米地区种植。建植后非常抗旱,由于根系能够深入到土壤深层,因此抗旱能力非常强。

3,三叶鬼针草

基本资料:鬼针草,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生于海拔50-3100米的路边荒地、山坡及田间。国内外均有分布。为我国民间常用草药,可在夏、秋季开花盛期收割地上部分,拣去杂草,鲜用或晒干,以全草入药。《中华本草》功效分类为:清热解毒药、消肿药。

产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各省区。生于村旁、路边及荒地中。

广布于亚洲和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喜温暖湿润气候。以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粘壤土栽培为宜。 药理作用:将等量鬼针草与海州常山混合制成的水煎剂或酒精浸剂,予大鼠口服,剂量为10克(生药)/公斤/天,共五天,对甲醛性及蛋清性\"关节炎\"均有明显的消炎作用。豨莶草与海州常山混合制成的水煎剂同且口服,同样有效,说明鬼针草可代替稀英草作消炎药应用。单味鬼针草或海州常山、豨莶草均无明显作用;说明它们之间有相互加强的作用。作好制剂后临时合并应用,同样有效,说明它们混合后作用增强,并非生成新的成分。从复方中分离出的总生物碱及类甾醇虽均有消炎作用,但作用较弱,似非主要成分。其中含大量胆碱,非消炎成分,却可引起副作用如唾液分泌、流泪等。 鬼针草的乙醇浸液在体外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有抑菌作用,花、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有抑菌作用。

4,香草

象草:因大象爱吃而得名,象草又名紫狼尾草。原产于非洲,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栽培的一种多年生高产牧草。我国在20世纪30年代从印度、缅甸等国引入广东、四川等试种,80年代已推广到广东、广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福建、江西、台湾等省(自治区)栽培,生长很好,是我国南方饲养畜禽重要的青绿饲料。

植物学特征:象草是禾本科狼尾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大,一般株高2~3米,高的可达5米以上。根系发达,具有强大伸展的须根,多分布于深40厘米左右的土层中,最深者可达4米。在温暖潮湿季节,中下部的茎节能长出气生根。种子成熟时容易脱落。种子发芽率很低,实生苗生长极为缓慢,故一般采用无性繁殖。

生物性特征:喜温暖湿润气候,适应性很广,在广西海拔1200米以下地区均能良好生长,能耐轻霜。具有强大根系,能深入土层,耐旱力较强。对士壤要求不严,沙土、粘土和微酸性土壤均能生长,但以土层深厚、肥沃疏松的土壤最为适宜。象草再生能力强,生长迅速。 经济价值:象草柔软多汁,适口性很好,利用率高。除四季给畜禽提供青饲料外,也可调制成干草或青贮。象草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蛋白质含量和消化率均较高。象草是我国南方建立人工草场的一种优良牧草。此外象草还能替代煤炭石油发电。

潺槁树

特征:潺槁树是樟树科常绿阔叶乔木,高可达15米,常见于疏林、灌木丛及海边地带。潺槁树树皮光滑,呈灰色。叶互生,椭圆形,革质,叶面深绿色,有光泽,叶背淡绿色,叶长

6.5至10厘米,边全缘。初夏时花繁满树,花细小,腋生,淡黄色;果实为球形浆果,成熟时深褐色至黑色,直径7毫米。 据资料显示:有潺槁树的地方就有黄边凤蝶,黄边凤蝶的世代变化与潺槁树的生长密切相关。黄边凤蝶产卵都是产在潺槁树的枝头新芽里面或附近,幼虫的食物就是潺槁树的幼嫩叶片。若潺槁树顶梢被黄边凤蝶幼虫吃掉,会再萌发,此种萌芽特性与黄边凤蝶生态密切配合。潺槁树一年四季都会发芽,所以有黄边凤蝶的地方,都有潺槁树。潺槁树分布于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印度、缅甸、菲律宾等地,而黄边凤蝶亦是如此分布。

来源:樟科木姜子属植物潺槁树。以根、皮、叶入药。夏秋采收,根洗净切片晒干;叶、皮多鲜用。

性味归经:甘、苦、涩,凉。

药用功能:清湿热,消肿毒,止血,止痛。 根:内服治腹泻,跌打损伤,腮腺炎,糖尿病。 皮、叶:外用治腮腺炎,疮疖痈肿,乳腺炎初起,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日日新

日日春、日日新、日春花、四时春、五瓣梅、雁来红

目前台湾育种出多个品种,近年来育种以花朵越大为趋势。青草药用途上,全草入药可止痛、消炎、安眠、通便及利尿等。亦有医者配伍入治疗癌症的复方,作为药材中的一味,可能是考量到它所具有的抗肿瘤成分。全株具毒性需斟酌注意。误食后,会造成白血球减少、血小板减少、肌肉无力、四肢麻痹等症状。其乳汁中所含生物碱,如长春花碱和长春新碱(vincristine),被提炼出来作为多种癌症如白血病、哈杰金氏症所用的化学治疗药物。纯化的长春新碱中文商品名为维克思丁®

第13篇:旅游与地理学

旅 游 与 地 理 学

旅游与地理的关系

我国是世界上风景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旅游资源当中的自然风光资源都是以自然地理景观为基础的。其中种类很多。自然风光资源就使指那些具有美感和欣赏价值,能够吸引人们参观游览的自然风光。我国辽阔的疆域,巨大的家纬度差异和背倚亚欧大陆,面向太平洋的地理位置,呈网格状分布的地貌格局,以及地形的高差,形成自然地理地域分异中的水平地带交错,加深了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是形成我国类型多样、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资源的地理基础。自然风光资源以名山奇峰、秀水胜景、天象气候、珍禽异兽、观赏植物为旅游业发展增光添彩。

1、山岳风光。我国多山,山岳风光是以其形体给旅游者以雄伟、高大、庄重、深邃、奥秘、秀丽、奇绝等丰富的美感。一般说,这里植被茂密,空气清新,气候变化多端,可以进行消夏避暑、观光旅游、登山健身、科学考察等多种活动。根据美学形象和观赏效果,结合成因,山岳风光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花岗岩山岳风光,花岗岩坚硬耐蚀,三维节理发育,球状风化现象十分普遍,常常形成许多别具风格的奇山怪石景象,例如海南崖县“南天一柱”,黄山“莲花峰”、“仙人指路”、九华山“观音峰”等。我国自北向南均有分布,著名的有黄山、千山、普陀山、天台山、莫干山、三清山等。①喀斯特山水风光。喀斯特地貌天然造型极为丰富,常见的有:峰林、孤峰、石林、天生桥、地下河、溶洞等。我国有石灰岩面积130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4%,以喀斯特山水著称的云南、贵州、广西分布面积最广,发育最典型。这里有桂林山水、漓江风光、云南的路南石林、四川型纹的石海洞乡、广东肇庆七星岩等。同时南方喀斯特区几乎无山不洞,例如广西阳朔月亮山、贵州安顺的龙宫洞、柳州的万华洞等,北方如北京十渡、北岳恒山等。我国还有一种特殊的喀斯特地貌——石灰华,串状起伏,形如梯田,凹处积水滋生出各种藻类,呈现出斑斓多彩的色调,景象异常壮丽,以四川松潘境内的黄龙寺附近最为典型。②丹霞山风光。红色砂岩造型以广东仁化的丹霞山最为典型,故称“丹霞地形”红色砂岩胶结、固结程度较差,岩石硬度较小,易风化侵蚀,也便于人工斧凿或雕刻,例如四川乐山大佛、广元摩崖石刻等。我国红色砂岩主要分布在南方,著名的风景区除丹霞山外,福建武夷山市的武夷山、江西贵溪的龙山、四川青城山、安徽齐云山、四川乐山等。河北承德避署山庄四周的山岳也是丹霞风光。③火山地貌风光。火山是一种地质活动的产物,火山地貌景观中火山锥、火口湖、堰塞湖、温泉、熔岩洞穴等。对游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我国火山地貌主要分布在东北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以及台湾和雷琼地区与西南地区,著名的长白山景区天池,镜泊湖和黑龙江德都得五大连池、台湾大屯火山群、广东湛江湖光岩、云南腾冲打鹰山等。④其他名山风光。我国还有发育在其他岩层上的名山。庐山是由沉积岩形成的垒式断块山,张家界和天子山主要有石英砂岩夹薄层砂质页岩构成,五台山由前寒武纪成积岩构成,中越嵩山主体由石英砂岩构成,武当山主要由火山碎屑岩构成,峨眉山主要由成积岩断块隆起而成。

2、河湖泉瀑。水是自然界最活跃的物质。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幽。自然风光中的山水景象历来是自然界中最妩媚、动人的画卷。①河山峡谷风光。我国江河众多。著名的长江三峡气势磅礴;黄河波澜壮阔,气势雄伟;漓江碧水清彻见底;明丽的富春江碧波帆影;天下奇观的钱塘江潮汹涌澎湃;四时长丰的珠江,沿岸林木葱茏,山清水秀。湖泊水库。我国湖泊星罗棋布。以天然景色取胜的大深湖泊有著名的五大淡水湖、长白山天池、云南滇池、台湾日月潭以及高原湖泊等。园林湖有杭州西湖,嘉兴南湖、武汉东湖、人工湖有三门峡、刘家峡、十三陵等。②瀑布风光。我国瀑布很多。贵州有黄果树瀑布,吉林白头山天池有长白瀑布,云南路南有大叠水瀑布等。他们个个状如万马奔腾,使风景区充满无限活力。泉水风光。我国山间、平地都有泉涌。多数温泉、矿泉所在之地山川秀丽,风景如画,是旅游胜

地,也是疗养、沐浴的好去处,例如陕西的华清池、广东的从花温泉,山东崂山的矿泉水。③海岸、沙滩、岩岛风景资源。我国大陆海岸线曲折绵延,海滩众多,海岸类型多样,不仅有沿岸、沙岸、泥岸,还有热带红树林海岸和珊瑚海岸。在海湾的顶部常分布着空气清新、阳光和煦、滩缓细沙的海滩,为优良的海滨浴场和避暑胜地。例如大连、青岛、北戴河、威海、普陀、鼓浪屿、鹿回头、天涯海角等早名扬远外,还有烟台、连云港、南通、北海等广阔海滨游览休息地有待开发利用。我国辽阔的海疆拥有5000多个岛屿,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为我国三大岛;舟山群岛、澎户列岛、庙岛群岛以及南海海域的东沙、西沙、中沙、南沙是我国著名的群岛。大连市西的小龙岛,岛上蝮蛇触目皆是,成为著名的蛇岛,此岛附近另有一鸟岛。台湾的兰屿,构成了海滨风景资源的雄厚基础,加以温暖的气候条件,有较长的旅游季节。所以,我国海岸、沙滩、岛屿风光,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

3、气象气候风光资源。气象风光是指在日照、温度、水分等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天气和气候现象,如云、雾、虹、雨、雪、冰、淞、冷、暖等都是可供观赏和游乐的独特景观。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类型多样,因而气象气候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各地都有不同特色的气象气候景观。南北跨越五个气候带,地势高差数千米,就形成了气候类型多样垂直差异特点,可促进旅游季节均衡发展。我国自古就有因时制宜安排游览活动的优良传统,例如春戏桃柳、夏赏风荷、秋临丹桂、冬咏寒梅之类。在冬季西北和被服要开展滑雪、冰灯节、滑冰、爬山、骑马、狩猎等活动;南方可开展游园、泛舟、垂钓、冬泳等活动。我国东北林海雪原的雪景,冰城哈尔滨的冰雕,华山、黄山、庐山的云海,峨眉山的宝光,太白山的积雪等,都是著名的气象气候旅游资源。

4、生物景观旅游资源。植物是构景中不可缺少的。据调查,我国有高等植物32000多种,仅乔木就有2000多种。许多植物种属为我国所独有。故我国有“世界树木宝库”之称。云南省素称“植物王国”,植物种类约占全国一半。而西双版纳则被誉为“植物王国皇冠上的绿宝石”,那里有100多种世界植物“大全”上没有记载过的品种,可谓无奇不有。例如贵州的鸽子树珙桐、公孙树银杏、活化石水杉等。还有一些树木,因历史悠久,或造型奇特,而成为游览探胜的对象,如黄山游客松。我国有鸟类1160多种,占世界的13.5%;兽类420多种,占世界的11.3%,两栖和爬行动物500多种,占世界12%;陆栖动物占世界10%,动物资源极其丰富。我国珍贵稀有的动物有寒温带、寒带的丹顶鹤、东北虎、紫貂;温带草原、半荒漠、荒漠地带的高鼻羚羊、野骆驼、野马等,多分布于青藏高原和川、甘等地的高原草甸;寒漠中的珍稀动物野牦牛、蓝马鸡等,山地森林又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我国四川西部、北部山地和陕西南部秦岭海拔2000-4000米的高山箭竹林中,是世界唯一有大熊猫生存的地区,大熊猫非常珍贵,是中国的国宝。热带森林中有长臂猿、孔雀、野象等珍贵动物。珍贵的水生动物有扬子鳄、白鳍豚、文昌鱼等。

5、风沙、戈壁和黄土高原景观资源。我国是世界上沙漠面积最广的国家之一。“黄沙西海际,百草北连天”,这是唐代诗人岑曾描绘新疆沙海莽莽的诗句。沙漠、戈壁、雅丹等干旱地貌构成了特殊的。具有吸引力的观光旅游资源的一个类型。沙漠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例如腾格里沙漠南端宁夏中卫沙坡头的鸣沙,甘肃敦煌月牙泉和鸣沙山,新疆乌尔禾“风尘”,将军戈壁上“魔鬼城”等均是沙漠、戈壁景观;而黄土塬、梁、峁、黄土柱、黄土溶洞、黄土天生桥则是独特的黄土侵蚀景观。它们都是诱人的旅游资源,吸引着众多的猎奇、探险者和研究者前往一睹风采。

6、其他。我国一些地区,还有较特殊或典型的地学旅游资源。例如泥石流和地幔现象,前者以云南东川蒋家沟为代表,后者以河南鹤壁上峪村附近保存最完整,吸引着不少游人。同时底层下面也埋藏了丰富的动物化石,著名的山东临沂山旺村,是我国第一个古生物化石重点保护区,四川自贡市已建成一座恐龙化石博物馆。

第14篇:地理学有什么用

地理学有什么用

在收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愣了许久,作为一个理科生,在大学前对地理最深的印象就是跟会考有关的知识点,学习地理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考试与成绩,其次是高中的地理老师非常幽默风趣,因此虽然我的文科成绩都出奇地差,但还是对地理抱有浓厚的兴趣 在上大学之前并没有料想到会进入地遥,从初进校园前与朋友们开玩笑说自己以后也许会当一个导游,可能回去深山老林里挖石油。到现在抱着好奇与模糊去完成这篇调查报告,也许也称不上成长了许多,但总算是探索地理道路上的一些前进吧。

当我问我自己

“学地理有什么用?”时,浮现在脑海中的还是一些模模糊糊的轮廓。入学半年,我了解到北师的地理专业有三个分支,分别是自然,人文与遥感。

自然着重于研究我们所居住的地球的环境,包括土壤,地质,水文,气候等等。大自然就像一本永远都读不完的书,我们所居住的,所呼吸的,所依靠的,也许我们自认为我们足够了解它,但它的魅力远不只有我们所接触到的这些。说大一些,学习自然研究自然,是人类与地球与山河逐渐磨合的过程中摸索出的一条道路,帮助我们更加科学地与地球相处,更加有效绿色地运用资源。短期来看,学习自然人类对自己的保护,是寻求利益与可持续发展的平衡,长期来看,对自然的研究与学习更像是贯穿了人类文明史书的并行线。

人文则着重于研究不同地域的人文活动与经济发展,不同区域的功能性的开发。如若说自然是对地球环境的探索,那人文就是将我们的生活与它密切联系的一条不可或缺的纽带。 人总是喜爱群聚而居,不论是城市亦或是农村,都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产物,通过人文地理的研究与学习,我们能深入地研究城市问题及完成城乡规划等等,根据受益对象的不同调整城市或农村中不同功能区域的布局与规划,从而使得当地的经济,交通等得到良好的改善。 以我的家乡贵州为例

这里山清水秀,气候宜人,保留了多处古镇遗址等等。崇山峻岭,蜿蜒小溪,还有浓厚的民族风情都为黔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坚实的基底与良好的条件。近年来,各大风景区纷纷开放,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如黔灵山公园,青岩古镇,天河潭,十里河滩,西江苗寨,小七孔等等。还有以贵州喀斯特地貌为卖点的公园等等。

而遥感相较于自然与人文两个分支则是较新的一门科学/技术? 它的实用性很强,包括遥感数据,遥感图像等等。近来兴起的各种地图软件也少不了遥感的身影。卫星影像,航拍,GPS数据等等。遥感的应用相当广泛,包括灾害预防,农业信息,军事应用,智慧城市,城市规划管理等等…..

第15篇:地理学科组工作总结

2014—2015合肥新城高升学校上学期地理学科组工作总结

於丙选 高升中学地理教研组分为三个备课组,;高一备课组由张斌、朱颜培、孙娟、於丙选四位同志担任,张斌任备课组长;高二地理备课组由翟守志、秦世轩、王培停四位教师组成,翟守志任备课组长;高三地理备课组由代义娇、王培停、於丙选、方惠娴四位老师组成,代义娇任备课组长。通达路校区地理教学有代义娇老师负责兼任。不同的工作经验和不同的年级,让十位老师在工作过程中能取长补短、相互配合,激发更大的潜力;在各位领导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下,使教学工作在原有基础上推陈出新,有了更大的进步。总结一学期所做所想,我们收获了以下心得和经验。

一、本学期所做的工作

1.支持学校工作,积极完成任务。

刚刚过去的一学期,地理教研组圆满地完成了学校和年级组分配、布置的各项任务。全组老师积极支持学校和教研组的工作,群策群力制定教学计划;认真按时按质进行集体备课;积极落实的教学观摩课、公开课和评课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坚持开展公开课、示范课、集体备课,不断钻研教学。

本组的成员都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吃透《课程标准》,精心备课,既备教法又备学法,落实好各项教学常规和教学计划。本组坚持按时集体备课,讨论授课的方法,能够做到目标、进度、作业、测试的统一,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写出教案,点明教学重点和难点,选择恰当的教法和学法。然后大家研讨、交流,最后集思广益,确定统一的“学案”,再由各个老师针对班级实际情况进行“二次备课”,确定具体操作环节。通过集体备课,我们相互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态度踏实认真,能刻苦钻研教学大纲,精心备课,精心上好每一节课,精心批改每一个作业本,都做到了备、教、批、辅、考的统一,工作可谓兢兢业业。

3、发扬团体合作精神,注重相互交流探讨。

本组的老师无论是谁在网上收集到的或在别处得到的教学资料,都努力做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备课效率。为了深入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组员坚持相互听课,当面或利用集体备课时间实事求是的有针对性的交流意见,提出改进教学的建议,共同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和路子,形成教学的互动,实现教学相长。我们组内的教研气氛非常浓厚,除都能按时参加组内的正常集体备课活动外,我们还在平时利用课余时间碰在一起讨论问题,研讨教法,互相切磋,共同提高。同事们通过讨论,不但提高了对许多模糊问题的认识与理解,而且还进一步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

4、立足高一高二,着眼高三,目标明确,稳打稳扎。

《必修1》部分内容属于高考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教研、教学过程中,我们组始终坚持为高考备战的原则,不仅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思维习惯和解题能力的培养,严格按高考要求讲授知识、考核学生,而且对近年的高考试题进行分类编辑,开创性地提出旧题新考,强化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消化理解,扎扎实实抓规范。尤其是本组针对高一新教材学习难的特点,为了提高教学水平,我们确定了一个教改课题“一课一练一结”。各备课组周周均开展了备课组活动,教研组长基本上三个备课组的活动都参与,直接深入到备课组。

三、今年努力的方向

1.更好更严格地抓好教研组、备课组建设,特别是从组员的思想入手,要不满足于现状,做到精益求精。同时,要认真研究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改进地理课堂教学。进而全面完成高中地理教学工作。

2.强化对课程改革的有关方针和政策以及有关资料的学习,掌握更多的信息,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每一个老师要加强自己的各方面学习和能力的提高,促进教师的成长和成才,成为“高素质人才”的引路人。 3.使组内的教研、讨论气氛进一步浓厚起来,通过讨论、交流,使备课组成员的知识、理论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适应高考改革的要求,努力研究自已的教学工作,形成独特的个人教学风格,使自已不断向“名师”靠近。 4.加强同事之间的团结互助、互相关心,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再作不懈的努力。

5、关怀本组老师家庭生活,鼓励年轻老师积极主动去追求个人幸福。今年我组代义娇、方惠娴、王培停三位老师均结束单身生活,组建了幸福家庭。 总之,本学期我们地理教研组的十位老师都在竭心尽力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且大胆推陈出新,在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第16篇:旅游地理学试卷

一、单选

1、旅游资源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2、我国大陆最新的火山是:阿其克库勒火山。

3、“三山秀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形容的风景名胜是:武夷山。

4、“一山有四季 ,十里不同天”指的是:横断山区。

横断山区位于亚热带,山麓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海拔较高,水热变化幅度较大,所以在海拔不同的地点产生不同的气候现象。

5、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高原是:云贵高原。

6、“华南虎”又名:中国虎。

7、中国最早建立的自然保护区是: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8、现在保留的长城主要是哪个朝代建设的? 明朝。

9、海上丝绸之路从福建泉州开始,经过东南亚、印度、波斯湾,最后到达非洲各地。

10、海市蜃楼和佛光产生于光的折射。

11、北京作为封建王朝统治中心从什么时候开始:元朝。

12、融北方和南方园林于一体的特点,在清代统治中占用重要作用,保持了大自然的原有风景,天造地设自然成趣,风景优美:承德避暑山庄。

13、“江城树挂”指的是:吉林。

14、“世界第八奇迹”是:秦始皇兵马俑。

15、.“世界第三极”:珠穆朗玛峰。

16、造形地貌博物馆是哪一座山:雁荡山。

17、河南省目前规模最大的寺庙:中岳寺。

18、泥塑是麦积山石窟中最有艺术特色的部分,被誉为“东方雕塑馆”。

19、我国最大的一组群岛是:舟山群岛。20、高原上的聚宝盆:柴达木盆地。

21、广东曲江马坝乡发现的马坝人距今多少年:12.95万年至13.5万年,是介于中国猿人和现代人之间。

22、“色如渥丹,灿若明霞”指的是:丹霞山。

23、我国的湖泊风景名胜遍布南北,首推杭州西湖风景区。

24、明代文学家杨慎题写的“天下第一汤”是指:安宁温泉。

25、杜甫草堂位于成都,自五代十国建园立祠纪念杜甫以来,经历代修建,总面积约20公顷。

26、燕山山地和渤海间的一处长城隘口:山海关。

27、我国现存最完好的一座古城是明宣德五年所建的:宁远卫城,平面呈正方形,各边长800余米,城墙高10米,辟四门,门上有城楼。

28、“东南第一名山”:雁荡山。

29、峭壁上的寺庙——恒山悬空寺。(建于北魏晚期) 30、“海内长联第一佳作”:大观楼长联。

二、多选

1、中国旅游地理的研究方法:地图辅助学习法、综合分析与主导原则法、对比分析法、实地考察法、溯源阅读拓展知识领域法、问卷调查法、资料统计分析法、旅游图表分析法。

2、旅游动机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强度性、指向性。

3.属于花岗岩山体的有哪些:花岗岩名山主要有:泰山,华山,黄山,衡山,九华山,崂山,天台山,鼓浪屿,普陀山,千山及闽浙沿海,粤中低山,丘陵都属于花岗岩名山。

4、21世纪世界旅游组织预测的时尚旅游产品有:生态旅游、沙漠旅游、海洋旅游等。

5、中国四大名园:北京的颐和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拙政园,苏州的留园

6、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岳麓(今湖南善化岳麓山)书院、白鹿洞(今江西庐山)书院、嵩阳(今河南登封)书院、应天(今河南商丘)书院合称中国古代四大书院。

7、广东四大名山:霞山、西樵山、鼎湖山、罗浮山。

8、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9、中国四大名镇:湖北汉口镇、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镇、河南朱仙镇。

10、旅游产品的特征包括:综合性;无形性;不可转移性;同时性;脆弱性;季节性;不可储存性。

11、中国三大名楼:藤王阁;黄鹤楼;岳阳楼。

12、岁寒三友:松、菊、梅。

13、苏州四大名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

14、北京被列入世界遗产的地方:长城;天坛;故宫;十三陵;颐和园;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15、中国的火山堰塞湖:长白山天池,东北大连池,镜泊湖,新疆天池,湖光岩。

16、“晋祠三绝”: 晋祠内圣母殿的宋塑侍女(泥塑)、老枝纵横的周柏(齐年柏)、长流不息的难老泉,并称“晋祠三绝”。

17、我国三大古建筑殿宇:天祝殿、故宫太和殿、孔庙大成殿。

18、狭义的南岭指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五个山岭,故又称五岭。

19、华南地区主要河流属于:珠江、闽江、韩江。

20、分布在广西和广东省的北部、湖南南部的少数民族是:壮族、瑶族、高山族。

三、填空

1、旅游需求概念:具有一定支付能力和闲暇时间的人愿意按照一定的价格购买一定的数量。

2、无论是日出、日落,还是与此几乎同时出现的霞光,都是在太阳接近晨昏线时的景观。

3、九朝古都——洛阳。

4、奇秀甲天下的避暑名山——庐山。

5、我国温泉数量分布最多的省份——云南省。

6、佛教传入我国后的第一座庙宇是在——洛阳白马寺。

7、位于广西兴安县著名的水利工程是——灵渠,又称“湘桂运河”,也称“兴安运河。

8、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线。

9、我国现存最高最古老的木结构佛塔是——山西应县木塔。

10、“鸟的天堂”位于距广州市100公里外的江门市新会区天马河的河心沙洲上,岛上有一株500多年历史的奇特的大榕树。

11、澳门博彩业历史悠久,一向以此吸引游客,故有“赌埠”之称。

12、云南高原上分布的小型山间盆地当地称为坝子,被称为高原上的“仓谷”。

13、历代达拉喇嘛避暑行宫是——布达拉宫,汉代译为珍珠花园,解放后辟为人民公园。

14、我国红层地貌分布在秦岭、大别山一线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地区。

15、我国最大的草原——呼伦贝尔草原。

16、黄河在中条山和岐山之间穿过最后一个峡谷:三门峡。

17、东坡赤壁也称为文赤壁。

18、苏州的称号:东方威尼斯。

四、名词解释

1、旅游资源

所谓旅游资源是能够直接使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实施旅游行为,并能为旅游业所利用,产生一定经济及社会与环境效益的任何旅游地吸引性因素。按旅游资源本体的成因性质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2、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是旅游业者通过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提供给旅游者的旅游吸引物与服务的组合。即旅游目的地向游客提供一次旅游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服务的总和。

3、国际旅游者

中国旅游局给出的概念是:来中国参观、探亲、修养等的国外人、华侨或港澳台同胞。八种人除外。

4、国内旅游者

国内旅游者是指在本国某目的地旅行超过24h而少于一年的人,其目的是娱乐、度假、运动、商务、会议、学习、探亲访友、健康或宗教。国内短途旅游者是指基于上述任一目的在旅游目的地逗留时间不超过24h的人。

五、简答题

1、影响旅游需求的因素:

A、旅游者因素:收入水平、闲暇时间、动机、素质。。 B、旅游资源因素:数量、等级、组合因素。。 C、旅游交通因素:便捷程度、交通工具及其安全性 D、旅游地接待因素:服务体系、区位、价格

E、经济社会条件:发达程度、开发程度、旅游政策等等

2、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观赏性与文化性;地域性与广域性;季节性与节律性;组合性与整体性;永续性和不可再生性;时代性和变异性。

3、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及举例: 按占有者身份分 1.皇家园林

现存为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和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 2.私家园林

现存的私家园林,如北京的恭王府,苏州的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网狮园,上海的豫园等。

按园林所处地理位置分

1.北方类型:北方园林的代表大多集中于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其中尤以北京为代表。北京中山公园。

2.江南类型:南方园林的代表大多集中于南京、上海、无锡、苏州、杭州、扬州等地,其中尤以苏州为代表。拙政园。

3.岭南园林:现存岭南类型园林,有著名的广东顺德的清晖园、东莞的可园、番禹的余荫山房等。

4、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旅游地理研究出现的基本趋势: 1)学科理论体系的建立、基本概念的研究和应用受到高度重视; 2)研究内容将更为丰富多彩; 3)定量研究愈来愈广泛;

4)学科研究更加注重思路的理性化。

六、论述题

1、旅游开发对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影响有哪些,如何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影响:

1)经济:积极:旅游开发制造大量的就业岗位,是重要的创收和创汇渠道,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消极:盲目投资,超前发展;单一经营,缺乏风险意识;通货膨胀、地价上涨。 2)社会:积极:旅游者的先进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有示范效应。消极:给当地带来社会风气的败坏;对宗教的亵渎。

3)文化:积极: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刺激传统艺术形式的复兴。消极:削弱民族文化,导致民族文化商品化、庸俗化以及价值观的退化与遗失;破坏文化遗产,导致当地文化遭受破坏;旅游开发使当地文化呈庸俗化的倾向。

4)环境:积极:随着旅游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环境对旅游的重要性,从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同时,旅游收入能够促进环保工作的开展。消极:旅游业的发展给当地带来更多的污水排放、生活垃圾,加重了当地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其他各种污染;破坏了当地的地理环境,破坏生态平衡。

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与管理要做到:

1)旅游风景区内的一切开发建设活动必须按照规划要求和国家有关基本建设的管理规定进行;

2)严格保护旅游风景区的地貌景观和生物资源;

3)对旅游风景区管理机构已设置标志的古树古木、古建筑物、古园林、革命遗址和文物古迹等要严加保护,禁止在建筑物、古迹、岩石、树木上刻划、涂污等违章行为; 4)旅游、国土、建设、环保等部门要加强对各旅游风景区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检查,与有关部门密切协作。

2、华南旅游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及旅游资源特征? 自然地理环境:

1)破碎的地形与丰富的水资源。岭南(华南)旅游大区水系多,河网密度大,主要河流属于珠江、闽江和韩江三大水系。

2)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台风影响是华南气候的重要特色,对本区旅游有一定影响。

3)优越的地理位置与发达的经济。

4)异域文化色彩的岭南文化。广府、客家和潮汕文化、闽南文化的地域独特性非常强;少数民族风情迥异;侨乡文化发达;地域建筑多姿多彩,如客家民居、客家围屋、客家土楼、潮汕民居、习惯大屋、闽南民居、海南民居等具有典型代表性。 旅游资源特征:

1)热带雨林景观与岭南特产。本区自然植被四季常青,花果期长,古老品种,如苔类、蕨类植物,“茎花现象”、“附牛现象”非常普遍。经济作物橡胶、咖啡、黄麻;热带水果荔枝、龙眼、芒果、香蕉、甘蔗、菠萝等。 2)丹霞、岩溶、海岸等地貌旅游资源丰富。

3)中外交融的岭南特色文化。岭南园林建筑融北方园林和江南园林的建筑艺术风格于一体,又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性,此外民居建筑独具特色。 4)侨乡文化发达。

5)革命胜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名人资源丰富。包括洪秀全故居、鸦片战争的林则徐虎门硝烟、三元里抗英纪念地、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纪念地、孙中山民主革命的遗址、中山纪念堂、越秀公园、黄埔军校遗址、农民运动讲习所等。黄飞鸿、康有为、梁启超、李小龙、孙中山等名人文化。

6)城市旅游资源丰富。深圳的华侨城、世界之窗、锦绣中华等;商务活动众多,会展与商务旅游业发达;城市休闲旅游资源丰富。

第17篇:地理学常见谚语

地理学常见谚语

2014年12月17日 20:57 新浪博客

一、风的谚语

关于北风的谚语:“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方干到底。”(立秋节气)“北风不欠南风债,北风不受南风欺(南霜北雪)。”(春秋季节的冷暖气团相互交替,来回移动)

描写南风的:“小暑南风十八天,夏季南风似火炎。”(小暑节气和三伏天)“九月南风二日半,十月南风当日转。”(农历九月和立冬时节)“秋季南风雨淋淋,冬季南风天不晴。”(秋冬季刮南风会有降水)“五月南风涨大水,六月南风干露水。”(农历五月的梅雨和六月的伏旱)“冬至南风夏至雨,冬至南风短,夏至主干旱。”(根据冬至南风推测来年夏至天气状况)“腊月南风正月雪,正月南风雨湿脚。”(腊月和正月的南风会带来丰富的降水)

描写西风的:“久晴西风雨,久雨西风晴。”(西风在晴雨之间起的作用) 描写东风的:“春发东风,雨水跟淙。”(春季南方的暖气团与北方的冷气团相遇形成锋面雨)“春天东风雨涟涟,夏天东风无云烟,秋季东风禾生芽,冬天东风雪满天。”(四季中东风会带来不一样的天气)“一日东风三日雨,三日东风雨更凶。”(东风持续时间的长短对降水时间的影响)

二、云的谚语

“天上花花云,地上晒死人。”(云稀薄,水汽含量少)“天上起了鲤鱼斑,地上晒谷不用翻。”(夏收时节,云像鲤鱼斑一片一片时,无降水)“清早城堡云,下午雨淋淋。”(堡状高积云—夏季雷阵雨的标志)“天上炮台云,来日雨淋淋。”(暴风雨前的浓黑云,底平而阔,上部隆起)“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钩卷云)“有雨山戴帽,无雨云拦腰。”(春夏季,丘陵山地地区,根据云在山的不同位置判断是否降水)“云向东,车马通,云向西,雨凄凄。”(通过云运动的方向判断风向,从而判断天气)“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乌云遮住了西坠的太阳叫做乌云接日)

三、雾、露、霜的谚语

雾:“大雾不过三,重雾过三必有大雨。”(通过雾持续时间的长短判断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春雾晴,夏雾雨,秋雾茫茫晒死鬼。”(雾的发生时间不同所预示的天气也不同)

霜:“早上出门一片白,今日一定晴到黑。”(大气的保温效应比较弱意味着天气晴朗)“冬至打了霜,夏至引湖江。”(根据冬至是否出现霜,预测来年夏至前后的天气) 露:“露水起晴天,天干无露水。”(晴天大气的逆辐射比较弱,夜晚温度低,容易出现露)

四、晴、阴、雨、雪

雨:“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春雨意味着暖湿的夏季风越来越强,气温越来越高,秋雨意味着干冷的冬季风越来越强,气温越来越低)“发尽桃花水,黄梅干渴肚。”(春雨偏多将会导致梅雨时节降水偏少)

雪:“冬雪兆丰年,春雪讨人嫌。”(立春前为冬雪,后为春雪,冬雪一可杀死病虫害,二科改良土壤,春雪会带来倒春寒,给农作物带来严重的危害,减产甚至绝收)“大雪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三九四九是最冷的时期,很容易出现降雪)

阴:“早晨阴一阴,午时晒断背脊筋。”(夏季早上的云层很快会消散) 晴:“春无三日晴,夏无三日雨。”(长江流域,春季冷暖气团频频汇合形成锋面带来降水,夏季气团相对比较稳定,降水时间短)“夜晴不是好晴天,天亮又将雨绵绵。”(春季多雨季节)

五、雷电

雷声:“先雷后雨不必慌,雨后闻雷无处藏。”(根据雷声的发生时间判断降水的大小)“春天久雨闻雷声,雨停马上要转晴。”(春季多绵绵细雨,如闻雷声,意味着转晴)

闪电:“东方在闪电,必是太阳现,西方在闪电,起风吹瓦檐,南北闪电雨相连。”(初夏时节,闪电的方位预示不同的天气)

六、天空景象

霞:“早晨红霞要下雨,傍晚红霞晴到底。”(彩霞出现的时间判断天气) 彩虹:“彩虹出在东,有雨也不凶,彩虹出在西,屋沟里淹死鸡。”(彩虹的方位判断天气)

晕:“日晕而雨,月晕而风。”(晕是太阳、月亮光线照射到卷层云、卷积云上而形成的光的现象,卷层云的出现意味着有暖湿气流侵入高空)

月:“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中秋和元宵天气的对应现象)

七、物象

烟:“烟不出屋,晴不到吃粥。”(烟混合雨前空气中水汽,不易扩散) 桂花:“桂花花飘香,六十天可见霜。”(江南地区)

螃蟹:“螃蟹爬上岸,必有大雨降。”(夏秋季节,雨来临前,水中氧气不足)

鸟:“鸟飞高叫不停,天气马上要转晴。”“燕子飞高是晴天,燕子低飞雨涟涟。”(下雨前,空气湿度增大,小虫普遍飞低,鸟低飞捕食) 知了:“雨后知了叫,预报晴天到。”(雨后空气湿度减少,知了的叶翼变干,开始鸣叫)

蜘蛛:“蜘蛛织网在活动,久雨必晴捉昆虫。”(蜘蛛网受潮后不容易粘住昆虫,所以根据蜘蛛织网的情况可以判断天气)

蛇:“大蛇出洞,大雨咚咚。”(秋末冬初,经常出现闷热天气) 蚯蚓:“蚯蚓路上爬,风雨乱如麻。”(地下比较闷热)

蚂蚁:“蚂蚁上树,大水盖路,蚂蚁爬下地,路上尘土飞。”(蚂蚁喜欢干燥的环境)

猫狗:“狗吃草雨必到,猫啃草雨滔滔。”(猫狗正常天气很少喝水,吃草解渴意味着天气比较闷热)

鸡:“鸡晒翅,雨凄凄,鸡打窝,雨必多,鸡落脚,有雨落。”(鸡喜欢干燥环境,怕潮湿)

第18篇: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题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

1、是我国最古老的地理文献之一,它概述了先秦时期中国地理上的重要内容,把天下分为九州。

2、先秦时期是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的萌芽时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最早的旅游地理著作

3、不仅是我国正史中第一部地理志,也是我国第一部以疆域、政区为纲的地理名著,它的作者是

4、我国现存最早而又最完整的区域性地方志是东晋 撰写 。

5、中国历史上现存最早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专著是 ,其作者是北魏的 。

6、《元和郡县志》是我国保存较完好的最早的地理总志,作者是唐朝的

7、历史时期中国的地图学取得了较大成就,汉代的 是目前见于记载的最早的图经。

8、清代康熙年间,西方传教士白晋等按照西方经纬度制图法绘制的 ,是我国第一部全国性的实测经纬法绘制的地图。

9、的作者是宋朝的沈括,他对自然地理现象的探索颇有建树。

10、《大唐西域记》和 的作者分别是 和徐霞客。

11、《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读史方舆论纪要》的作者分别是

12、我国正史中第一部有地理志的是 ,第一部有河渠书的是 。

13、唐李吉甫所撰 和宋乐史所撰 ,是我国古代两部地理名著。

14、《水经注》作者是 ;《水经注疏》作者是 。

1、历史气候研究表明,从近2000年的气候变化来看,前1000年相对更加( ),后1000年相对(

)。

2、历史时期黄河以“善( )、善( )、善( )”而著称。

3、见于先秦文献记载的黄河下游河道是( )大河和( )大河。

4、见于《汉书》《水经注》中的“大河故渎”是指( )中期至( )末期的河道。

5、历史上黄河发生过1500多次决口泛滥,其中有( )次重大改道。

6、1048年黄河第三次改道,形成( )与( )并存的局面,称二股河。

7、清初胡渭著《禹贡锥指》,详细记载了黄河在清代以前迁徙改道的情况。

8、明朝万历年间治黄专家( )推行“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方针,下游被固定为单股河道,即今地图上的淤黄河。

9、自古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之说,“荆江”常有( 九曲回肠 )之称。

10、历史上随着长江三角洲不等量下降和沿海泥沙的淤积,太湖面积逐渐( )。

11、我国沙漠分布最广的省区是( )。我国面积最大最干燥的沙漠是( )。

12、中国西北沙漠地带的优良树种是( )。

1.今西藏地区唐时称(

),元时属中央(

)管辖。

2.西汉时,在河西走廊设立( )( )( )( ),称河西四郡。 3.汉武帝时,在朝鲜半岛设置的四郡是( )( )( )( )。 4.我国最早设县的两大诸侯国是( ) 和 ( )。

5.秦朝时,在今四川和重庆地区设立的两郡是(

)和(

)。

6.明代从中央到地方一般实行:“中央——布政使司——府——州——县”地方政区管理体系,有的地方也会出现“直隶州”。“直隶州”相当于( )级行政区,直接隶属( )管辖。 7.北京曾作为辽的陪都,时称南京( )府。

8.中国历史时期筑城思想在《 》有充分的体现。

9.《周礼•考工记》较为确切地规定了中国古代营国制度,“方九里,旁三门,国中( )经( )纬,经涂(途)九轨,左( )右( ),面( )后( )”。

10.根据《周礼》,中国古代的都城一般都分为三重,( )城、( )城和( )城。 11.北京作为全国性的都城始于( )朝,今天北京故宫主体是( )时期的宫城。 12.东晋南朝时都城( ),即今南京市;南宋时都城( ),即今(

)。 13.宋朝的东京指今( ),西京指今( )。

14.在我国历史上设陪都,即两京制度,始于西周。西周京城( ),陪都( )。15.玉米、甘薯等高产旱地农作物是 ( ) 时期传入中国的。

16.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战乱频仍,人口比例也由( )%跌至( )% ,从此失去了它作为中国人口重心的地位。

17.文献记载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统计是西汉平帝元始( )年,即公元2年,西汉人口达到了6000万。

18.中国历史时期人口的增长一直处于( )率、( )率和( )率。 19.中国历史上三次大移民的标志性事件是( )( )( )。 20.战国时期,在北边修筑长城的国家有( )( )( ) 。 21.明代的长城,西起( )关,东迄( )关。

22.隋炀帝开大运河,其中沟通河淮的称(

),贯穿河北平原的称(

)。 23.北魏是( )族建立的政权;辽是( )族建立的政权。

二、选择题

1、我国现存最早而又最完整的一部区域性地方志是(

A、《华阳国志》 B、《元和郡县志》 C、《汉书地理志》 D、《国语》

2、水经注的作者是(

),水经注疏的主要作者是(

)。 A、班固 B、裴秀 C、杨守敬 D、郦道元

1、距今5000年,中国大部分地区处于( )。 A、温暖气候期 B、寒冷气候期

2、商代在今黄河以北有野象分布,说明(

A、当时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 B、当时人口密度很低 C、当时的植物比现在丰富 D、当时人重视生态保护

3、位于内蒙古东南部的西拉木伦河和西辽河流域的沙地是( ) A、科尔沁沙地 B、毛乌素沙地 C、呼伦贝尔沙地 D、腾格里沙漠

4、黄河下游容易决口和改道的主要原因是(

A、地势平缓 B、水量变化太大 C、堤防不巩固 D、中游流经黄土高原

5、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共发生过( )次重大的改道。 A、四 B、五 C、六 D、七

6、东汉王景治理黄河是与黄河的第几次改道有关( )。 A、第一次 B、第二次 C、第三次 D、第四次

7、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是(

A、洞庭湖 B、太湖 C、洪泽湖 D、鄱阳湖

8、苏北的洪泽湖形成于(

A、宋代 B、元代 C、明代 D、清代

9、洞庭湖湖水面积大幅度萎缩发生在(

A、东汉三国时期 B、唐宋时期 C、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

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与外国平等划定边界的条约是( )

A瑗珲条约 B北京条约 C尼布楚条约 D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2.1689年中俄两国缔结《尼布楚条约》,( )年中俄又订立《恰克图条约》。 A.1586年 B.1689年 C.1728年 D.1812年

3.西藏成为中原王朝的一部分开始于( )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4.在河西走廊设立行政区划开始于( ) A秦 B西汉 C东汉 D唐朝 5.西汉的朔方大致在今天的( )

A河西走廊 B山西 C蒙古高原 D内蒙古南部 6.历史上最稳定的行政区划是( )

A县级政区 B省级政区 C州级政区 D乡或镇 7.行政区划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的增加 B农业区的扩大 C分封制的终止 D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8.哪一种政区主要设置于少数民族地区( ) A都护府 B节度使 C双头郡 D厅

9.清代在全国设置八总督,其中湖广总督辖区主要包括( )。

A湖南与广东 B湖北与广东 C湖北与湖南 D湖北、湖南与广东、广西10.政区划开始于( )

A 金朝 B 元朝 C明朝 D 清朝 11.太原府的设置是在( 唐 )。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 清代 12.我国建立的第一个民族自治区是( )

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B西藏自治区 C广西壮族自治区 D内蒙古自治区

13.努尔哈赤称帝、建立(后)金的地点是( )

A赫图阿拉 B萨尔浒 C建州女真 D盛京

14.“苏湖熟、天下足”形容太湖流域物产丰富,这句民谚流行于( )。

A、隋唐时期 B、南宋时期 C、明清时期 15.战国时期所说的山西是指( )。

A、今山西省 B、太行山以西 C、崤山以西。 16.中国历史上农业和牧业的分界线大致在( )

A阴山 B贺兰山 C终南山 D太行山

17.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移民都是由北而南,主要是因为(

A南方经济比较发达 B南方远离政治中心 C异族由北方侵入

省正式成为行

D南方具有对移民的拉力

18.中国人口突破4亿是在( ) A宋代 B元代 C明代 D清代

19.法显是(

)的高僧,慧能是( 唐 )的高僧

A汉代 B唐代 C北魏 D东晋

20.丝绸之路由数条道路组成,以下各条道路中,中原王朝最早开通的是( )A由玉门关至今库尔勒、库车、阿克苏、喀什一线的西域北道 B玉门关至今哈密、吐鲁番、库尔勒一线的新北道

C玉门关经哈密至今巴里坤、乌鲁木齐、伊犁一线的北新道。 21. “悲歌慷慨”是先秦时期( )。

A郑卫之地的民俗 B燕赵之地的民俗 C齐鲁之地的民俗 22.古代由华北地区通向东北各地的主要关口为( )

A函谷关、古北口、山海关 B古北口、喜峰口、山海关 C古北口、山海关、居庸关

三、列举

1、列举《尚书·禹贡》中的九州

2、列举历史时期四位治理黄河的水利专家

3、列举六大古都,并按由西到东的顺序排列

4、北宋四京四府

5、《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的四个经济区

6、列举中国历史上自北向南的三次人口迁移的标志性事件及时期

7、列举唐初设置的十道

四、问答题

1.从东北起接逆时针方向写出今天与我国有共同边界线的邻国名称 2.试述郡县制的形成过程。

3.试述西汉武帝至南北朝州郡制度的演变 4.简述隋唐至明清中国政区之沿革 5.唐代“十道”的大致地理范围 6.清代政区与边疆建设的成就及贡献 7.《尚书·禹贡》中记载的我国古九州的名称

8.简要分析中国古都的选址条件

9.黄河中下游平原成为主要农业区的主要原因 10.明清时期主要外来农作物的品种及影响

11.略述我国历史上三次自北而南的人口大迁徙的时间及其影响 12.分析历史时期中国人口发展中“两高一低”特点形成的社会原因 13.试分析清朝人口巨增的原因

14.隋代所开大运河各段的名称,起迄地点及其作用 15.历史时期黄河改道变迁的原因及影响 16.历史时期主要沙漠的名称及其地理位 17.影响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 18.研究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的主要方法

19.举例说明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0.东汉以后黄河安流800年的原因

五、名词解释

第19篇:旅游地理学论文

旅游地理学论文

年 级: 2012 级

学 号:2012011014.20120110

43、20120110

28、2012011007

姓 名:罗松、周平、王小庆、黄宗瑜

专 业: 地 理 科 学

指导老师: 禹 真

摘要]:旅游城市化趋势,使城市越来越成为旅游吸引的中心。而作为城市休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RBD的建设则成为研究的热点。有关城市RBD形成的研究对于城市RBD的功能定位以及发展前景的预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从贵州省整体出发论证贵州省城市RBD建设的必要性;然后再从微观上对贵州省城市RBD所表现出的贵阳、遵义、等形态进行说明,以期对贵州省游憩商业区的建设和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贵州省 城市RBD 形成

一、研究背景

RBD是英文recreational busine district 的缩写,通常直译为“游憩商业区”。这一概念由是斯坦斯菲尔德(Stansfield C)和里克特(Rickert J E,1970)首次提出的。而在国内RBD研究的开山鼻祖

RBD的概念引入国内。1998年,保继刚和古诗韵对RBD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并将其定义为:城市中以游憩与商业服务为主的各种设施(购物、饮食、娱乐、文化、交往、健身等)集聚的特定区域,是城市游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1]。至此,学术界引起城市RBD研究的热潮。而对于RBD的形成的研究更成为城市RBD理论的探讨的一大亮点。

贵阳市素有“避暑之都”的称号,在我省地理位置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我省的省会城市。同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相比,虽然贵阳市的游憩商业的发展还存在一定差距,但是贵阳城市RBD的建设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目前已经形成以云岩区、南明区为框架,以观山湖区为蓝本,而贵州省又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红色文化为底蕴的遵义市会议会址、风景优美的安顺黄果树瀑布等为游憩商务带。以下就将其形成机制进行详细说明。

二、从宏观上来看贵州省城市RBD形成的必要

自1995年保继刚引入RBD的概念,城市RBD形成机制的研究就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总结前人的研究再结合贵州省的实地情况,贵州省城市RBD的形成已经是历史的必然。关于贵州省建设城市RBD的必要性笔者将其总结为:四个需要和一个推动。 2-1 贵州省市民游憩的需要

[1]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推进,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享受闲暇的时间普遍增多。目前我国已有法定假日114天,意味着人们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闲暇中度过的。而广大城市居民更是长期生活在拥挤的环

他们急需利用这三分之一的时间来放松一下心情、缓解一下压力。研究表明:中国城市居民休闲偏爱在自家及城市近距离的休闲活动较为集中的城市区域进行。原来的城市公园系统,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多样的游憩需求。[2]于是一系列的广场、步行街等公共设施应运而生。但城市人口的高密度和昂贵的地价限制了大规模的公共设施的建设。城市居民日益扩大的游憩需求和城市用地紧张的矛盾摆在人们面前。解决这个矛盾的途径唯有建设集游憩和商业服务于一身的城市RBD,通过这个途径既能满足居民的游憩需求,也可以通过商业活动收回成本。 2-2 城市旅游发展的需要

做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贵州省并不缺乏旅游资源,例如贵阳黔灵山公园、遵义市遵义会议会址、安顺黄果树瀑布等都是省内内乃至国内上都享誉盛名的景点。但是长期以来,贵州的一些景点在游客中的形象一直停留在旅游中转站而不是目的地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贵州省部分地区旅游配套设施的缺乏。据笔者了解,贵州省极少有专营贵州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和服务的商家。这不仅会减少贵州的旅游收入更会影响到贵州省旅游形象的建立。建设城市RBD不仅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而且可以延长旅客的停留时间,再配合贵州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贵州省的大多数地区变旅游中转站为旅游目的地将不在遥远。 2-3 城市发展的需要

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第4次会议通过的《雅典宪章》中指出居住、工作、交通与游憩是城市最基本的四大功能。而1977年

《马丘比丘宪章》进一步明确提出“必须努力把城市创造成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雅典宪章》和《马丘比丘宪章》这两部城市规划文献,是城市规划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两个文体,是人们经过无数的实践总结出来的客观规律。[3]因此武汉市要发展,就要从各方面为市民服务,充分发挥城市的功能。大力建设城市RBD显然是个明智的选择。 2-4政策的推动作用

事实证明城市RBD的建设对于推动城市的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因此,贵州省政府一直大力支持该市的RBD建设。近年来贵州省在城市中心区开发建设和环境整治中,自觉地选择了以游憩功能开发为导向的策略。这在贵州省对贵阳市观山湖区的建设、遵义市遵义会议会址周边环境的改造、安顺市黄果树瀑布环境的整治、六盘水银杏之乡环境的维护等的开发就可见一斑。

三、从微观上看贵州省贵阳、遵义、安顺等游憩商务带的形成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同国内外其它旅游城市一样贵州省城市RBD的形成是城市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贵州省的许多城市RBD并不是像其它大多数地区一样表现出单核辐射式的发展方式,其RBD表现为具有多核心结构的贵州省贵阳、遵义、六盘水等游憩商务带。这是由贵州省的地理形态、发展历史、历史文化和资源禀赋等诸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3-1 以贵阳市关山湖区游憩商务带的形成为例

观山湖区境内,有“两湖一库”:观山湖、金华湖、十二滩水库。金华

湖总面积达20多万平方米,最深处有20多米深。观山湖原来叫观山水库,库容量15万立方米。十二滩水库积雨面积3.75平方公里,水面积16.2万平方米,有效库容36万立方米。观山湖公园共占地5500余亩,其中森林面积4160亩,园内林木茂盛,苹果树、梨树、樱桃树、桃树等各种果树以及白玉兰、檫木、垂柳、杜英、鹅掌楸、二乔玉兰、法桐、枫香、广玉兰、桂花、红果冬青、厚朴、鸡爪槭、乐昌含笑、栾树、水杉、香樟、银杏、樱花、紫薇、柚树等各类树木,森林资源极为丰富。根据Gets(1998)的研究:RBD的区位选择一般是依附于CBD,或者是与CBD重合。表现在实践上就是观山湖区的规划建设。观山湖区因为风景优美、情色迷人、综合开发的特征,是学者们公认的发展城市RBD的理想地段。因此观山湖区将成为贵阳市旅游地旅游者们的首选,虽然它的起步晚,但纵观全局,观山湖区将成为游憩带要成为必然,完全可以满足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及精神享受。 综上所述观山湖区具有其发展滨水旅游的优势,这就促使了贵阳游憩商业带的形成。这也从另一个侧面提醒贵州省政府,要提升贵州省的旅游形象,深度开发贵州省旅游资源,完善贵州省旅游功能就必须要大力发展贵州省旅游带的建设。 3-2 遵义市遵义会址游憩商务带的形成

1935年1月上旬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遵义后,总司令部驻此。中共中央于15日至17日在此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纠正了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并在组织上作了一些调整。因此次会议成为了中国革命历史的

转折点,所以遵义市成为了世界闻名的地方,这为遵义市成为游憩商务奠定了夯实的基础。加上贵州省政府和遵义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不仅将遵义市建设成贵州省重要的城市之一,而且对遵义市的环境打造成绿树成荫的优美城市。由于遵义市发展的历史、规模、速度都具有不同的特色,遵义市内部都有各自规划的区域RBD区,其形成、形式以及分布也各具特色。

3-3安顺市黄果树瀑布游憩商务带的形成

黄果树瀑布出名始于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经过历代名人的游历、传播,成为知名景点,是世界著名大瀑布之一。新中国成立后,贵州省安顺市及镇宁县对其进行了开发。1982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这样就带动的黄果树瀑布走遍的商业金融,也另一方面带动了安顺市的商业金融,这也侧面的形成了游憩商务带。

四、总结

一个城市的自然、文化、交通、工商业、旅游业、金融、城市环境、社区与政府、媒体等因素都会影响RBD的发展,影响RBD发展的因素具有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各种因素组成了RBD发展的互动型动力系统。 ⑴、需求系统和供给系统

RBD的形成首先要具备供需双方,即人的游憩需求、购物需求、城市商业、旅游业和游憩业的发展,构成了RBD形成动力机制中的游憩需求子系统;而游憩景观、游憩设施、游憩活动、服务设施构成

了游憩产品供给子系统,为需求系统提供产品和服务。 ⑵、支持系统和中介系统

RBD的形成只具有需求和供给双方是不够的,还需要由城市建设、人文环境、环境卫生、城市交通、游憩政策、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等因素组成RBD的支持系统作为RBD发展的基础和支持条件;并通过由城市良好的形象、公众口碑宣传、广告宣传、便利的旅游交通、旅行社服务引导等多种因素组成的中介系统对RBD进行宣传促销,引导和促进人们在RBD的消费。

总之,RBD的形成与发展,既要有持续旺盛的游憩需求,又要有持续的游憩吸引力,同时也需要有良好的城市大环境的支持以及积极主动的宣传、培育和引导。因此,将RBD的发展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致力于创造城市游憩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解决好影响RBD发展的各种问题,为RBD的发展创造各种有利条件。

第20篇:高中地理学考

2018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大全

(根据湖南考试大纲编写,内部使用,不得外传)

编辑老师: 班级: 学生姓名:

必修一部分

考点001:天体系统及层次

1、天体:自然天体有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等。人造天体包括航天飞机、宇宙飞船、人造卫星、太空垃圾等。其中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恒星自身可以发光,星云为气体和尘埃组成的云雾状天体。陨石和待发射的航天器不算天体。

2、天体系统的层次:共四级,总星系包含银河系和河外星系,银河系包含太阳系,太阳系包含地月系。河外星系与银河系为并列关系。

考点002:太阳系概况及地球在太阳系的位置

1、八大行星距太阳由近及远排序: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

2、八大行星分类:类地行星有水、金、地、火,巨行星有木、土,远日行星有天王、海王。

3、八大行星运动特征:同向性(自西向东)、共面性(同一平面)、近圆性(椭圆)。

4、小行星带位于火、木之间。

5、哈雷彗星运动特征:自东向西绕日公转,周期76年。

6、冥王星降级为矮行星,原因: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它天体。考点003:地球是太阳系中普通而特殊的行星

1、特殊性:太阳系中唯一具有生命的行星。

2、存在生命的条件:外部条件有太阳光照稳定、运行轨道安全(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自身条件有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大气(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液态水(温度适宜)。考点004:太阳辐射的概况

1、概念:以电磁波的形式源源不断地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

2、形式:紫外光(波长小于0.4微米,7%)、可见光(波长0.4-0.76微米,50%)、红外光(波长大于0.76微米,43%)。

3、太阳能的其它存在形式: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生物能等。

4、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纬度、海拔、天气、日照时间。

5、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是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透明度好),最弱的地区是四川盆地(阴雨、云雾多)。

6、对地球的影响:提供光热能源、维持地表温度、植物光合作用、水循环和大气运动的主要动力。考点005: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外部大气分层:从内向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2、太阳活动的类型:黑子(光球层)、耀斑和日珥(色球层)、太阳风(日冕层)。其中,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它们的周期都为11年;太阳风是脱离太阳引力的高能带电粒子流。

3、对地球的影响:黑子与降水量有相关性、耀斑干扰电离层和地球磁场,引起短波通信中断和磁暴现象、太阳风在地球两极高纬度地区形成极光(夜晚可见) 考点006: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1、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俯视为顺时针。

2、速度:角速度除南极点和北极点为0外,其余都相等,约为15°/小时; 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极点和北极点为0.

3、周期:1恒星日为真正周期,自转360度,时长为23小时56分4秒; 1太阳日为生活周期,自转角度大于360度,时长为24小时整。 考点007: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三个地理意义:昼夜交替、时差、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赤道不偏)。

2、晨线与昏线:合称晨昏线或晨昏圈。随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变夜为昏线,由夜变昼为晨线。

3、太阳高度:太阳光与地平面的夹角度数。昼半球大于0度,夜半球小于0度,晨昏线上各地等于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为12时的太阳高度。其计算公式为90°-纬度差(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是由直射点所在的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4、地方时与区时:地方时是指每条经线各自的时间,东早西晚;区时是指各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他代表整个时区的常用时间。全球分为24个时区,区时换算采用东加西减的规律,若相加结果大于24,则减去24,将日期加一天;若相减结果小于0,则加上24,将日期减一天。东12区比西12区快一天,但时间相同。

5、日界线:由两条经线组成,一条为固定的180°经线,其东侧日期晚一天,其西侧日期快一天;另一条为移动的0时经线,其东侧快一天,西侧慢一天。两条日界线重合时,全球为同一天,0°经线为0时时,全球平分为两个日期。

6、晨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18时,夜半球中央经线地方时为0时,昼半球中央经线地方时为12时。

考点008: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

1、方向:自西向东

2、轨道:椭圆,太阳位于其轨道的 一个焦点上

3、速度:角速度平均每天约为1°,线速度平均每秒约为30千米。两种速度都是近日点(1月初)大于远日点(7月初)。

4、周期:1恒星年为真正周期,公转360度,时长365天6时9分10秒;

1回归年为常用周期,公转角度小于360度,时长365天5时48分46秒。 考点009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共四个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季节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产生五带。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3月21(春分)至6月22(夏至)由赤道向北回归线移动;6月22至9月23(秋分)由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9月23至12月22(冬至)由赤道向南回归线移动;12月22至下年3月21由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

3、节气日判别:春分或秋分--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昼夜平分、全球无极昼极夜。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极昼、南极圈极夜、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最大值、南半球各地夜长达到最大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极圈极昼、北极圈极夜、南半球昼长达到最大值,北半球夜长达到最大值。

4、昼夜长短判别: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长夜短,另一半球昼短夜长。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则北半球昼渐长,南半球昼渐短;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则南半球昼渐长,北半球昼渐短。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时,越往北昼越长,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时,越往南昼越长。赤道上各地永远昼夜等长,且总是地方时6时日出,18时日落。

5、五带划分: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太阳直射的范围;南北极圈内为南北寒带,极昼极夜的范围;回归线与极圈之间为南北温带,季节变化最明显。

6、太阳直射点坐标:纬度由节气日决定,经度由地方时12时所在经线(昼半球中央经线)度数决定。

7、影子:方向与太阳所在方位相反;长度由太阳高度决定,可通过三角函数计算,太阳高度越大,影子越短(太阳高度为90°时无影)。

8、黄赤交角: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称为黄道平面,与地轴呈66.5°夹角;自转轨道平面称为赤道平面,与地轴垂直;两平面之间的夹角称为黄赤交角,目前约为23.5°。黄赤交角的度数即为回归线的度数,若变大,则地球的热带和寒带面积增大,温带面积缩小。

9、四季划分(北半球):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

9、

10、11月为秋季,

12、

1、2月为冬季。考点010:地球的内部圈层及其特点

1、地震波:纵波速度快,可在固、液、气态介质中传播;横波速度慢,仅可在固体中传播。

2、三个内部圈层:从外到里依次为地壳、地幔、地核。地壳厚度不均,平均17千米,陆地大于海洋,高原大于平原,上层为硅铝层(不连续,海底缺失),下层为硅镁层(连续);地幔为固态物质,分上

地幔和下地幔,其中上地幔顶部和地壳合称岩石圈;岩石圈以下为软流层(岩浆发源地);地核厚度最大,铁镍为主,分外核(液态)和内核(固态)。

3、不连续面(分界面):莫霍面—地壳与地幔界面,横波、纵波速度都加快;古登堡面—地幔与地核界面,横波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 考点011:地球的外部圈层

1、三个外部圈层: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它们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人类生存的有机统一的自然环境。

2、特征:大气圈厚度2000-3000千米,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密度越小,气温越低;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具有固、液、气三相变化,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又可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生物圈由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组成,不独占一个圈层,而是渗透在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中,它是最活跃的圈层。 考点012:矿物及其基本存在形式

1、地壳组成物质关系:元素-矿物-岩石-地壳,元素含量从大到小为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2、矿物:组成岩石圈的基本单元,具有固、液、气三态存在形式。有用矿物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称为矿产。自然界最多的矿物是石英(二氧化硅),最软的矿物是滑石,最硬的矿物是金刚石。花岗岩主要由石英、长石、云母组成,石灰岩及大理岩主要由方解石组成。 考点013:岩石的成因类型及其代表性岩石

1、三大类岩石:岩浆岩(火成岩)--分为喷出岩(有气孔,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和侵入岩(花岗岩);沉积岩—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石灰岩、砂岩、砾岩、页岩、煤);变质岩—高温高压条件下变质而成,主要有大理岩(石灰岩变质)、片麻岩(花岗岩变质)、板岩(页岩变质)、石英岩(砂岩变质)。

2、建筑材料:一般常用硬度较大的侵入岩(如花岗岩)和变质岩(如大理岩)。考点014:地壳的物质循环和岩石转化

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岩石衰变产生的热能转化为机械能。

2、范围:岩石圈与软流层之间。

3、原理: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但三类岩石都可形成岩浆;岩浆岩可转化为沉积岩和变质岩,但沉积岩和变质岩不能转化为岩浆岩;沉积岩与变质岩可相互转化。

4、转化过程:冷却凝固—岩浆形成岩浆岩;重熔再生—三类岩石形成岩浆;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变质作用(高温高压)--形成变质岩。 考点015:地质作用的分类

1、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都是外力和内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内力作用:来自地球内部(热能),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板块运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3、外力作用:来自地球外部(太阳能),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016:板块构造考点学说的主要内容

1、全球岩石圈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位于大洋)、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含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大陆、新西兰南北二岛)、南极洲板块。各大板块以海沟(碰撞,消亡边界)或海岭(张裂,生长边界)为分界线。赤道穿过全球六大板块。

2、特征: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和地震;板块内部地壳稳定。

3、塑造地貌: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高大的高原和山地,如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都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而成),阿尔卑斯山脉(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海沟、海岸山脉、岛弧,如东亚岛弧(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落基山脉(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安第斯山脉(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马里亚纳海沟(世界最深,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板块张裂—裂谷和海洋,如大西洋(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张裂),红海(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张裂),东非大裂谷(非洲板块内部张裂)。

4、变化趋势:消亡边界--面积会缩小(如地中海、太平洋),海拔会升高(如青藏高原);生长边界—面积会增大(如红海、大西洋)。

考点017: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常见的地质构造:褶皱—分为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和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断层—分为地垒(两侧断裂下降,中间抬升的部位)和地堑(两侧断裂上升,中间下沉的部位)。

2、应用:背斜是石油、天然气的良好储存构造(油气密度小于水)和隧道施工构造(符合力学原理,不易塌陷,安全稳定,工程难度小,防止积水);向斜是地下水的储藏构造(水的密度大于油气,向低处汇集);水库等大型工程建设应避开断层构造(下渗量大,漏水,诱发地震等地质灾害)。

3、特征:背斜岩石中间老、两翼新,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被侵蚀而成谷地;向斜岩石中间新、两翼老,槽部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从而易沉积形成山地。地垒形成块状山地,如泰山、庐山、华山等。地堑形成谷地或盆地,如渭河谷地(平原)、汾河谷地、吐鲁番盆地等。 考点018: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风化作用:岩石破碎形成碎屑物,即风化壳,如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2、侵蚀作用:分为风力侵蚀(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雅丹地貌,如戈壁、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洼地等)、流水侵蚀(湿润半湿润地区,如河流峡谷、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瀑布、喀斯特地貌等)、冰川侵蚀(高山高纬地区,如冰斗、角峰、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加拿大的湖泊、阿尔卑斯山脉以北的湖泊等)。

3、沉积作用:分为冰川沉积(颗粒不分粗细,杂乱无章)、流水沉积(上粗下细,出山口的冲积扇、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平原)、风力沉积(沙丘、黄土高原的黄土层)。

4、规律:沙丘迎风坡的坡度缓,背风坡的坡度陡;喀斯特地貌分布在石灰岩广布、降水较多的地区,主要有溶洞、石林、峰林、地下暗河等地貌,如桂林山水、云南路南石林、瑶琳仙境、云贵高原崎岖地形等;河流上游一般以流水侵蚀为主,形成V型谷,下游以流水沉积为主,形成U型谷;由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河流偏向的一侧河岸侵蚀强,河水深,流速快,适宜建港口;另一侧沉积强,河水浅,流速慢,河岸易与河心洲相连,适宜建居民区。冰川沉积一般形成U型谷。 考点019: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主要有填海造陆(荷兰造陆比重最大、中国以澳门最为突出)和修建梯田(一般在丘陵区,可减轻水土流失、改善土壤肥力,但坡度大于20度不宜修建梯田)。 考点020: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点

1、自下而上分为三层: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2、特征:对流层—厚度随纬度升高而降低(赤道17-18千米、中纬12千米、两极8-9千米)、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每升高100米降低0.6摄氏度)、大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大气中的固体杂质和水汽几乎全部在对流层中)。平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晴朗且能见度好(适合飞机飞行)、含有臭氧层(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高层大气—气温随海拔升高先递减后递增、航天器(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飞行的场所、含有电离层。 考点02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三种削弱形式:吸收—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可见光几乎不能被吸收);反射—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越强);散射—有选择性(黎明和黄昏不因太阳位于地平线以下而完全黑暗、晴朗天空呈蔚蓝色因蓝色光最易被空气分子散射)。

2、对流层大气增温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物体温度越高,辐射波长越短(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大气辐射和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考点022:大气保温作用及基本原理

1、原理:大气吸收了大部分地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同时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将大部分热量补偿回地面。如冬季农田烧烟雾防冻。

2、全球气候变暖: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升高,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能力强。

3、昼夜温差:晴天大于阴雨、多云、大雾天气;陆地大于海洋。 考点023: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1、纬度因素:即太阳高度,为主要因素。纬度低,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被削弱少,地面吸收热量多,地面辐射强。

2、下垫面因素:即反射率因素。反射率大,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少,地面辐射弱。陆地反射率大于海洋,裸地大于植被,新雪大于裸地。

3、其他因素:天气状况、昼长时间、海拔高低等。考点024: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1、根本动力:太阳辐射能

2、根本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3、原理:热地面空气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冷地面空气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在水平面上,大气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

4、气压大小比较:垂直方向上看海拔(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水平面上看流向,箭头总是指向低压。

5、天气状况: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气压,一般指的是近地面气压。低压控制,阴雨、大风、多云等天气;高压控制,晴朗天气。

考点025: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形成

1、根本动力(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2、直接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等压线,从高压指向低压)

3、近地面的风:与等压线斜交(有一定夹角),受三个力的作用,即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4、高空的风:与等压线平行,受两个力的作用,即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

5、风的画法:第一步画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等压线,从高压指向低压);第二步画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基础上南左北右进行偏转,近地面偏一锐角,高空偏一直角);第三步画摩擦力(与风向相反);第四步画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南左北右)。 考点026: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季节移动

1、四个气压带

(1)赤道低气压带:赤道附近,空气上升,热力因素,气候湿热。

(2)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纬30度附近,空气下沉,动力因素,气候干热。 (3)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纬60度附近,空气上升,动力因素,气候温湿。 (4)极地高气压带:南北纬90度附近,空气下沉,热力因素,气候干冷。

2、三个风带

(1)东北信风带:赤道与北纬30度之间,为东北风,干热风。

(2)中纬西风带:北纬30度与北纬60度之间,为西南风,温湿风。 (3)极地东风带:北纬60度与北纬90度之间,为东北风,干冷风。

3、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移动,即北半球夏季北移,南半球夏季南移。判别方法是依据赤道低气压带的位置(完全在赤道以北,表明北半球为夏季;完全在赤道以南,表明为南半球夏季)。 考点027:大气活动中心与季风环流

1、大气活动中心:1月为蒙古高压(亚洲高压或西伯利亚高压)中心,切断副极地低气压带;7月为印度低压(亚洲低压),切断副热带高气压带。

2、季风环流:东亚—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冬季西北风(来自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的干冷气流),夏季东南风(来自太平洋暖湿气流)。南亚—冬季东北风(来自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夏季西南风(来自印度洋暖湿气流),由于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形成。 考点028:气团和锋面的概念及分类

1、气团:冷气团气温低,气压高;暖气团气温高,气压低。

2、锋面: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为冷锋,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为暖锋,冷暖气团势均力敌为准静止锋。

3、相同点:冷气团都在锋面以下,暖气团都在锋面以上;过境时一般都出现降水天气;过境后天气转晴;雨区都位于冷气团一侧;水汽都来源于暖气团。

4、不同点:冷锋移动快,雨区窄,降水持续时间短(暴雨);雨区在锋后;其前方为暖气团。暖锋移动慢,雨区宽,降水时间长(连续性降水);雨区在锋前;其前方为冷气团。 考点029:锋面、高低气压系统与天气

1、锋面判别方法:冷锋—冷气团箭头笔直向前,迫使暖气团上升;暖锋—冷气团箭头后转,暖气团主动爬升。

2、气旋与反气旋、锋面气旋判别方法:闭合等压线低压中心为气旋,闭合等压线高压中心为反气旋,气旋和锋面同时存在形成锋面气旋(中纬度最常见,雨雪和风力更大)。

3、天气:冷锋—我国主要降水形式,过境时阴雨、大风或雨雪天气,过境后天气转晴、气压上升、气温下降;暖锋—过境时连续性降水,过境后天气转晴,气压下降,气温上升;准静止锋—长时间阴雨连绵天气;气旋—阴雨;反气旋—晴朗。

4、实例:冷锋天气—我国北方暴雨、沙尘暴、寒潮、一场秋雨一场寒;暖锋天气—一场春雨一场暖;准静止锋—华南清明时节雨纷纷、江淮地区梅雨(6月)、云贵高原冬季天无三日晴;气旋—台风;反气旋—长江中下游伏旱(7月)、秋高气爽。

5、气流运动:气旋—垂直方向上上升,水平方向上北半球逆时针辐合,南半球顺时针辐合;反气旋—垂直方向上下沉,水平方向上北半球顺时针辐散,南半球逆时针辐散。

6、等压线:气压相等各点的连线。向高气压凸出为低压槽(阴雨天气),向低气压凸出为高压脊(晴朗天气)。锋面只能在低压槽部位形成,不能在高压脊部位形成。在锋面气旋中,左侧总为冷锋,右侧总为暖锋。

考点030: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地理意义

1、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2、过程:水的固、液、气三相变化周而复始。

3、三种类型:海陆间循环(跨区域最广)、陆上内循环(参与水体最少)、海上内循环(参与水体最多)。

4、主要环节:蒸发(植物为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

5、地理意义:塑造地表形态、陆地淡水资源得到更新和补充、促进自然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6、人类影响水循环最大的环节:地表径流(如调水工程、水库等)。考点031:洋流及其分布规律

1、按性质分为暖流(低纬流向高纬,高温区流向低温区)和寒流(高纬流向低纬,低温区流向高温区)。

2、分布规律:中低纬海区(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北顺南逆,东寒西暖;中高纬海区(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仅限北半球)——逆时针,东暖西寒;北印度洋海区——夏顺冬逆,皆为暖流;北半球西风漂流为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南半球西风漂流为寒流(环绕地球一圈,原因海陆分布)。

3、世界主要洋流:太平洋中--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北太平洋暖流、阿拉斯加暖流、千岛寒流、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秘鲁寒流;大西洋中—南北赤道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加那利寒流、拉布拉多寒流、巴西暖流、本格拉寒流;北印度洋—季风环流;南印度洋—厄加勒斯暖流(马达加斯加暖流)、西澳大利亚寒流。 考点03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2、形成渔场:寒、暖流交汇处和上升流易形成渔场(冷海水上泛,营养物质多,鱼类饵料丰富)。世界四大渔场中,属于寒、暖流交汇处有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纽芬兰渔场(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和北冰洋南下冷海流交汇);属于上升流形成的渔场是秘鲁渔场。

3、影响海洋污染:加快海水净化速度,但扩大了污染范围。

4、影响航运:顺流使航速加快,逆流使航速减慢;寒流沿岸易形成大雾天气,影响航行安全。 考点033: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包括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人类圈等。 考点034: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及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含义:“牵一发而动全身“,各地理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从而形成有机统一的转入地理环境整体。

2、整体性的表现:两个方面,一是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因素甚至整体环境的改变(如破坏植被,会加重水土流失);二是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而且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如黄河中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导致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 考点035: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的综合利用

1、土壤: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由成土母质(岩石风化后的碎屑物,即风化壳,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含量最大)、水分(过多则缺氧)、空气(过多则缺水)、有机质(来源于生物,土壤肥力高低的标志)组成。

2、影响土壤肥力的因素:气候—湿热地区微生物活跃,有机质被大量分解,土壤肥力低(如亚热带红壤呈酸性,肥力低;东北平原黑土肥力高);干旱区荒漠土植被稀疏,土壤有机质含量低,肥力低。地形—陡坡土壤薄,肥力低;平原土壤深厚,肥力高;迎风坡水分条件好于背风坡;阳坡水分条件差于阴坡,但光热条件好于阴坡。人类活动—合理的活动有利于改善土壤质量(如增施有机肥),不合理地活动会降低土壤质量(如过多使用化肥和农药等)。 考点036: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1、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热量为主导因素。自然带随纬度变化、向纬线延伸,又称从赤道向两极地域分异。如我国东部地区自南向北依次为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

2、经度地带分异:水分为主导因素。自然带随经度变化、向经线延伸,又称干湿度地带分异或从沿海到内陆地域分异。如我国北方自东向西依次为温带森林(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

3、垂直地带分异:由水分和热量共同作用,分布在山地。自然带随海拔变化、大致沿等高线延伸,又称从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如喜马拉雅山脉南坡,自山麓到山顶依次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高山草甸、地衣、冰川。

4、非地带性分异:又称地方性分异,从整个自然环境而言没有地带性和规律性。如沙漠中的绿洲、东非高原上赤道地区的热带草原、南美大陆南部的巴塔哥尼亚荒漠、澳大利亚东北热带雨林、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热带雨林等。

附注:南半球无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季风气候。 考点037:主要陆地自然带及其分布

1、热带雨林带: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控制,砖红壤。

2、热带草原带:南北纬10-20度大陆中西部,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气压(夏,雨季)和信风带(冬,旱季)交替控制,燥红壤。

3、热带季雨林带:南北纬10-20度大陆东岸,热带季风气候,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砖红壤。

4、热带荒漠带: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中西部地区,热带沙漠气候,终年副高或信风带控制,荒漠土。

5、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北纬25-35度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气候,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红壤。

6、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南北纬30-40度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副高(夏,干燥)和西风带(冬,湿润)交替控制,褐土。

7、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分两种情况,一是温带季风气候区,只分布在东亚(即北纬35-55度亚欧大陆东岸),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棕壤;二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南北纬40-60度大陆西岸,常年受西风带控制,棕壤。

8、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中纬度大陆中部,温带大陆性气候,常年受大陆气团控制,前者黑钙土,后者荒漠土。

9、亚寒带针叶林带:只分布在北半球北纬50-70度地区(东岸至70度,西岸因受暖流影响可延伸至70度以上),副极地低气压控制,灰化土。

10、苔原带(属寒带):只分布在北半球北纬70-80度,寒带苔原气候,极地东风带控制,冰沼土。

11、冰原带(属寒带):南北纬80-90度,寒带冰原气候,极地高气压带控制,未发育土壤。

2018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大全

(根据湖南考试大纲编写,内部使用,不得外传)

考点038:地形对聚落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聚落:分为乡村聚落(规模小、交通线路单

一、第一产业为主)和城市聚落(规模大、交通方式多样、第二三产业为主)。乡村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城市是区域的中心,对乡村发展起着辐射带动作用。

2、地形对聚落的影响:平原—聚落规模大,呈团聚型、棋盘式分布,人口数量大且集中;山地丘陵—聚落规模小,沿河或交通线路分布,相对分散呈带状,人口数量少。

3、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平原—交通线路密集,交通方式多样,网络状,建设成本低;山区—交通线路稀疏,交通方式单一,“之”字形,建设难度大,成本高。

4、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决定性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技术、经济实力等)。如青藏铁路的冻土、南昆铁路的喀斯特地貌、京九铁路跨越了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 考点039:全球气候变化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全球气候变化的三个时期:地质时期——距今1万年前,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但总体上温暖期长,寒冷期短,新时代以湿润期为主;历史时期——近1万年以来,温暖期北极冰盖消失,寒冷期欧洲农作物歉收;近现代时期——近一两百年以来,总的而言全球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全球变暖),导致全球雪盖和冰川面积减少、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降水量变化显著(北半球中高纬度和热带增加,亚热带减少)。

2、全球变暖对人类的影响:利用气候资源的难度加大、加剧自然灾害、改变原有的生态系统(生物灭绝)、影响农业生产、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增多(厄尔尼诺、旱涝等)、扩大某些疫病流行而危害人体健康。

3、树木年轮的指示含义:年轮宽度大,表明树木生长快,为温暖湿润的年份;年轮宽度小,表明树木生长慢,为寒冷干旱年份。

考点040: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1、自然资源概念:存在于自然界,能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福利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

2、分类:可再生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非可再生资源——主要为矿产资源和核能,如煤、铁、石油、天然气、各有色金属矿等。 考点041:自然资源的利用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利用(以煤炭为例):木柴时代——18世纪中期前(产业革命前),主要能源为木柴和水力;煤炭时代——20世纪初,主要能源为煤炭,如俄国的顿巴斯、德国的鲁尔、美国的阿巴拉契亚都形成了煤炭和钢铁工业为骨干的大型工业区;石油时代——20世纪60年代,石油取代煤炭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新能源时代——未来,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多样化利用时代。

2、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农业社会——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依赖性大;工业社会——矿产资源对工业布局有决定性影响;后工业化阶段——后天性资源(人工合成材料、智力资源、信息网络等)地位上升,自然资源对经济和产业布局影响弱化。 考点042: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

1、概念:发生在自然界的造成人们生命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

2、分类:主要有四类,地质灾害(地震、泥石流、滑坡、地面沉降、崩塌、土地荒漠化)、气象灾害(洪涝、干旱、寒潮、台风、沙尘暴、龙卷风、干热风)、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赤潮、咸潮)、生物灾害(虫灾、鼠害、森林火灾)。

3、我国危害最大、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干旱。考点043:中国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

1、中国雨带移动规律:华南地区——

4、5月份(春夏之交)江淮地区——

6、7月份 华北和东北地区——

7、8月份 东南沿海台风——

8、9月份

2、洪涝频发原因:季风气候显著,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东部地区地形平坦、低洼,排水不畅等。

必修二部分

考点044:人口自然增长及影响因素

1、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为某年出生人口与原总人口的比值,死亡率为某年死亡人口与原总人口的比值)。

2、影响因素:多样,如自然因素(自然灾害等)、社会经济因素(文化教育水平、医疗条件、婚育观念、宗教信仰、国家人口政策等)。其中,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考点045: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

1、人口增长模式: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高-低-高模式(过渡型)、低-地-低模式(现代型)。

2、分布:高-高-低模式目前少见,只分布在非洲个别国家及原始部落;高-低-高模式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三低模式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

3、实例:欧洲自然增长率最低,某些国家出现负增长(德国、俄罗斯);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已为现代型,整体上从过渡型向现代型转变(计划生育政策影响大)。

4、衡量高低标准:出生率1.5-2%,死亡率1-1.5%,自然增长率1-1.5%,低于这些区间为低率,高于这些区间为高率。

5、人口问题与人口政策:发展中国家增长过快,导致资源和环境压力大、就业困难,应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甚至负增长,导致人口老龄化、社会养老负担重、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应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附注:中国目前放开二孩政策,目的是增加劳动力,应对社会老龄化。 考点046: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1、概念: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如出国留学和务工、民工潮、去外地就读等,但旅游、出国考察、探亲访友、朝山拜佛等短时间的人口流动不算迁移。

2、分类:国际迁移(国家到国家)和国内迁移(国家内部地方到地方)。

3、迁移方向: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目前主要迁移方向是乡村到城市;发达国家目前主要迁移方向是城市到乡村。

4、现代社会人口迁移规模大、范围广的原因:主要得益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考点04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生态环境因素:如环境难民、美国东北老年人向南方“阳光地带)迁移等。

2、经济因素:现代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如民工潮、因工程建设的移民等。

3、政治因素:包括国家政策和战争,如战争难民、解放后的中国移民支边等。

4、社会文化因素:如文化教育、婚育家庭、宗教信仰等引起的人口迁移。考点048: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1、人口容量: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下,某国家或地区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它有三个特征,即临界性(实际人口若超过人口容量会引起环境恶化)、警戒性(实际人口应低于人口容量)、相对性(随社会发展人口容量会变化;面积相同的地区人口容量并不相同)。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有两类,正相关因素(资源、社会生产力水平、科技水平、文化教育水平等)和负相关因素(消费水平、自然灾害等)。

2、人口合理容量:能满足可持续发展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某地区能容纳的人口数量。

3、环境承载力:相当于人口容量,一旦超过环境承载力能承受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会引起环境恶化。考点049:地域文化与人口

1、地域文化:指的是某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的文化现象。

2、对人口的影响:外国文化——初婚年龄小,加快了人口增长;晚婚、不婚、不育、婚姻关系不稳定降低了出生率;大多宗教为了扩大势力,不反对人口增殖。中国文化——婚育观念变化(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职业变化(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迁移观念的变化(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考点050:城市区位分析

1、自然地理区位:指城市与河流、山脉、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的位置关系,如怀化位于雪峰山下,上海为长江口和东海沿海,广州位于珠江口和南海沿岸,岳阳位于洞庭湖畔,天津位于渤海沿岸,苏州和无锡位于太湖沿岸等。

2、社会经济区位:指城市与其他城市、大学、科研机构、旅游胜地、交通线、港口、企业、农业基地等社会经济事物的位置关系,如怀化位于湘黔铁路、焦柳铁路和渝怀铁路的交会处,上海位于京沪铁路与沪杭铁路交会处,广州靠近港澳经济特区和东南亚,岳阳靠近省会城市长沙,天津靠近首都北京,苏州和无锡靠近上海等。考点051:城市土地利用

1、概念: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对土地改造、利用和保护的全过程。

2、分类:可分为住宅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绿地、交通设施用地等。

3、意义:可以反映城市的空间布局形态和功能的地域差异。考点052: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三大基本功能区是住宅区(占地面积最大,位于商业区与工业区之间)、工业区(城市外缘或交通干线两侧)、商业区(市中心或街道交会口)。

2、中心商务区:CBD,又称中心商业区,位于市中心,是整个城市的事业核心地区,建筑物最为高大稠密(底层为零售),地价最高,人流量昼夜差别大(昼多夜少),交通便捷,商业、服务业、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

3、空间结构:三大类型,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4、工业防止污染布局原则:污染大气(水泥厂、酿造厂)应布局在盛行风下风向、最小风频上风向或垂直郊外;污染水资源(印染厂、造纸厂、皮革厂、电镀厂)应布局在河流下游;污染大气和水(化工厂、炼油厂)需防止两种污染;污染大气且有固体废弃物污染(火电厂、钢铁厂)既要防止大气污染,还应远离居民区、水源地和农田。 考点053:中心地理论

1、中心地含义:城镇是周围乡村的中心地。

2、中心地等级:自低到高依次为集镇、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3、中心地理论:等级越高,个数越少;等级越高,服务种类越多;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大;等级越高,数量越少;等级越高,相互间距离越远;高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完全包含低级中心地;相邻同级别中心地服务范围可有部分重叠。 考点054:城市化及其意义

1、城市化概念:又称城镇化,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三个标志:城市人口比重上升(最重要指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用%表示。

4、意义:有利于城乡交流、缩小城乡差距;改善产业结构(一二三产业比重趋于协调合理);提高工业生产效率;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城市文化向乡村渗透、提高乡村开放程度。 考点055:城市化动力机制

1、根本动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动力机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生产率提高—农村出现剩余劳动力—转向从事

二、三产业—成为城市人口—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城市化 考点056:城市化特点

1、发展中国家:起步晚、进程慢、水平低(大多约40%左右)、目前速度快、部分国家出现虚假城市化(巴西等拉美国家,70%以上)和滞后城市化(印度、孟加拉国、印尼等国,40%左右)。

2、发达国家:起步早、进程快、水平高(大多80%以上)、目前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人口从城市向郊区或乡村迁移)。

考点057: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改变地形地貌、河流水文、森林植被等。

2、对人文(社会)环境的影响: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居民就业方式、乡村景观变为城市景观、人口和产

业活动更加集中、促进现代文明向传统文化渗透。 考点058:城市环境问题(城市病)

1、问题: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治安难度加大等。

2、解决途径:加强城市绿化、合理规划城市交通建设、节能减排、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新区和卫星城)等。

考点059: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区位因素:地形、土壤、水分、热量(由气温决定)、光照(由太阳辐射决定)等。

2、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技术、市场(最终决定农业类型和规模的因素)、交通、政策、消费状况等。考点060:农业地域类型

1、水稻种植业:东亚、南亚和东南亚为世界三大产区,水热条件要求高,劳动力密集型农业,单产高但劳动生产率低,自给型(商品率低),小农经营,亚洲国家大都机械化水平低(日本除外)。中国产量居世界首位。如中国南方地区(秦岭-淮河以南)、印度、东南亚的泰国、越南、缅甸等国。

2、商品谷物农业:以小麦和玉米为主,基本特征是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要求地广人稀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商品率高,美国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如中国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俄罗斯、加拿大、乌克兰等国。

3、混合农业:两种类型比重较均衡,一般为谷物生产和牲畜饲养结合。如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小麦和养羊),中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

4、热带种植园农业:热带国家和地区,专门生产天然橡胶、油棕、蕉麻、椰子、咖啡、可可等热带经济作物,如中国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广东南部(雷州半岛)、台湾南部、海南岛和巴西、东南亚各国,其中马来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油棕产地和棕油出口国。

5、地中海式农业: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的混合农业,主要分布在南欧、西亚、北非等地中海气候区,作物以大麦、小麦(粮食作物)和葡萄、柑橘、橄榄(园艺作物)为主。

6、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在草原面积大的半湿润和半干旱气候区,美洲(美国、阿根廷)以牧牛为主,大洋洲(新西兰、澳大利亚)和南方以牧羊为主。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牧牛业为杰出代表。

7、乳畜业:主要分布在北美五大湖沿岸、西欧、中欧地区,面向大城市的市场(靠近大城市),产品为牛奶及奶制品(奶酪、奶粉、黄油)。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二,一是市场,二是饲料的供应。 考点061:工业区位因素

1、三大因素:交通运输、土地和集聚。

2、五种指向型工业:原料指向型(水产品加工、水果罐头、制糖厂等)、市场指向型(家具、饮料、啤酒、食品、印刷厂等)、劳动力指向型(纺织、普通服装、玩具、鞋袜帽伞、包带毛巾、电子装配厂等)、动力或能源指向型(有色金属冶炼,如炼铝、炼铜厂等)、技术指向型(卫星、飞机、集成电路、电子、软件、高级服装等)。

3、工业集聚的优势::有利于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节约成本、集中处理废弃物、有利于开展协作和促进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考点062:工业联系、转移和集聚

1、工业联系:分两种类型,一为“投入——产出”的联系,即产品由几道工序完成,前道工序的产品是后道工序的投入(如纺纱厂的产品纱是织布厂的投入、钢铁厂的产品钢材是造船厂的投入等);二为产品由多家工厂的零部件组装而成,易形成跨国企业(如轿车由来自不同国家的发动机、反光镜、轮胎等组成,飞机的零部件来源于世界各国)。

2、工业转移:目的是为了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如发达国家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顺序是英国-德国-美国-日本-亚洲四小龙(台湾、香港、新加坡、韩国)-中国东部沿海-中国中西部地区;大城市市内钢铁厂外迁等。但高端产品和技术仍然由发达国家垄断,如美国硅谷微电子技术、、日本数码电子产品、瑞士名表、德国高级轿车、法国高档化妆品等。

3、专业化产业区:一县一品、一镇一品、一乡一品等,有利于分享专业化协作、专业商场营销网络、社会化服务。

4、开发区:引进资金和技术,产品面向国际市场。

考点063:工业与环境

关系:工业单位产量的污染控制费用与污染物排放量呈反比。对环境质量要求高的企业希望环保法律法规执行严格,如电子元件厂(绿地面积大)。 考点064: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

1、农业和矿业:与自然环境联系最密切

2、工业: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较少。

3、商业和服务业:与地理环境条件关系不大,主要指向消费人群。考点065: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

1、三种联系方式:生产协作(如布匹、汽车、飞机)、商贸联系(如现代物流业,分为国内的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前者联系更密切)、科技信息联系(如互联网的普及、信息技术的进步等,有利于把握市场动态、加强协作和交流)。

2、钢铁工业:生产流程长,工艺复杂,各道工序之间衔接密切,形成工业链;与之相关的产业集聚(如耐火材料、制氧、修配等),形成钢铁城。其流程是铁矿选矿、烧结和焦煤配焦、焦化-高炉炼铁-转炉炼钢-连铸连轧-各种钢材。其区位变化依次经历了近煤-近铁-临海(即港口,一般市场消费量大)的过程。我国鞍山、本溪、攀枝花、包头等钢铁工业为原料、燃料指向型,宝山(我国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先进)钢铁工业为临海型。 考点066: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分布

1、五种运输方式:铁路—优点是运量大,速度快,连续性强,运费低;缺点是占地广,投资大(造价高)。公路—优点是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实现家门口到家门口服务;缺点是运量小,能耗大,运费较高。水路(包括海运和河运)--优点是运量大,投资小,运费低;缺点是速度慢,连续性差(受自然条件影响大)。航空—优点是速度快,效率高;缺点是运量小,投资大,能耗大,运费高。管道—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的运输方式,优点是连续性强,损耗小,运量大,安全;缺点是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2、交通方式选择:铁路—大宗、笨重货物,两地都位于铁路线上;公路—小宗货物,一般为省内短途;水路—大宗、笨重货物,两地位于河流或沿海;航空—小型、轻型、贵重、时效性物品(食品、急救药品、电子产品、鲜花等);管道—液态或气态货物(油气)。

3、交通与聚落分布:交通便利之处易形成聚落;河流干流与支流交汇处(具有三个方向的水运优势)、河流入海处(河口)易形成较大的聚落(大城市)。

4、实例:古代大都市多诞生于河流中下游平原(如黄河下游的郑州、开封、济南,长江中下游的南京、扬州等);我国大多数城市是沿海、沿湖、沿河发展起来的(如江西鄱阳湖畔的九江,江苏太湖畔的苏州、无锡,陕西渭河畔的西安,山西分河畔的太原,沿海城市大连、秦皇岛、天津、青岛、烟台、连云港、南通、杭州、宁波、温州、福州、汕头、湛江、北海等);沿河设城是我国南方城市布局的一般规律(江西赣江畔的赣州等);河口易形成大城市(长江口的上海、珠江口的广州、海河口的天津、钱塘江口的杭州等);河流交汇处大城市分布(长江干流与雅砻江交汇处的攀枝花、长江干流与嘉陵江交汇处的重庆、长江干流与岷江交汇处的宜宾、长江干流与汉江交汇处的武汉、珠江干流西江与桂江交汇处的梧州等)。

5、特例:交通布局的变化会引起城市的兴衰(如古代扬州因京杭运河而繁荣,现因京沪铁路的修建而衰落)。

6、我国北方和南方交通、聚落差异:古代南船北马。北方陆路交通为主,聚落沿陆路干道分布(如河北邯郸);南方水路交通为主,聚落临水分布(如江苏扬州)。 考点067: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

1、规模从大到小:商业中心(区域核心)、商业网点、商店。

2、布局原则:市场最优原则——商业网点布局在市中心;交通最优原则——商业布局在交通干线两侧。

3、交通的发展对商业布局的影响:高速公路的兴建,促使商业集聚在高速公路与促使的结合部;集装箱运输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出现了专业化市场、超市和连锁店;城市交通的改善,出现了大型购物休闲中心;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新型商业组织形式(如电子商务、网购、无人自动售货等)。

考点068: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产业革命前)

1、原始社会(采猎文明时期):崇拜自然,被动适应自然。

2、封建社会(农业文明时期):改造自然,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天人相关、因地制宜(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有了科学萌芽)。

考点069: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产业革命后)

1、19世纪:近代地理环境决定论(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

2、20世纪初: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

3、二战后:和谐轮,即人地协调论(针对工业文明时期征服自然的思想)。

4、20世纪80年代后:可持续发展论(更新、更全面、更深刻的科学理论)。考点070:环境问题概念与类型

1、概念:因自然原因或人类活动,对人类和生物的生存、发展造成破坏的问题,其本质是发展问题。

2、类型: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等)、生态破坏问题(森林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荒漠化等)、自然资源衰竭问题(森林、草原、矿产等减少和破坏)、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

3、分布特点:城市以环境污染为主;乡村以生态破坏为主;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更严重;酸雨、臭氧层破坏和气候变暖是全球性的三大环境问题。 考点07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三个方面:一是部分资源枯竭,人均资源占有量减少;二是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三是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的环境质量下降。

2、原因分析和措施:全球变暖——原因是人类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化石燃料)和滥伐森林;措施是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比重)、保护森林资源。臭氧层破坏(南极上空空洞最明显,以南半球春季为最)——原因是人类使用的制冷设备大量排放氟氯烃化合物;措施是改进技术,推广使用新型无氟制冷设备。酸雨——原因是人类使用矿物燃料排放大量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我国以煤为最主,故大量二氧化硫的排放,多为硫酸型酸雨);措施是减少矿物燃料的消费量、提高资源利用率、综合利用资源(洁净煤技术,如回收二氧化硫气体制成硫酸等)。沙尘暴(冬春季节,我国西北和华北为主)——原因是气候干旱、植被破坏、风力大、地表物质松散;措施是保护和恢复自然植被,修建治沙工程(建设防护林)。赤潮(河口、近海水体富营养化)——原因是人类大量排放含有高浓度的氮、磷、钾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海域封闭、水温较高、光照强,从而导致藻类过度繁殖;措施是对废水污水进行净化处理后排放。

考点07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

2、核心思想: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即全面的经济可持续(条件)、生态可持续(基础)、社会可持续(目的)发展。

3、基本内涵:即树立四个观念,发展的观念、公平的观念(包括区际公平和代际公平)、环境的观念和权利的观念。

073: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1、四个主要途径:控制人口规模(最根本途径)、转变发展模式(由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三高一低”模式转变为清洁生产、文明消费、减轻环境压力和资源枯竭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对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人地协调,从我做起(人人参与)。

2、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庞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短缺、深刻的环境危机。

地理必修三部分

考点074:区域的主要特征

1、具有一定的界线,分为模糊界线(如自然带、气候区等的界线)和明确界线(如行政区的界线)。

2、区域内部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每个区域都具有一定的的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具有联系性。考点075:区域空间结构

1、类型:乡村地域—范围较大,以农业生产活动(第一产业)为主,是城镇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城镇地域—范围较小,以非农业生产活动(第

二、三产业)为主,对乡村地域的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带动作用。

2、分布形式:农业—面状;交通线—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岛状 考点076: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表现: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

3、差异:传统农业区—第一产业比重大;工业区—第一产业比重小,第二产业比重大;高水平发展区域—比重从大到小依次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 考点077:区域发展阶段

1、区域发展指标:分为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和综合指标(即人文发展指数,包括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区域发展的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

3、三个发展阶段: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少,工业处于起步阶段且以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区域内部经济差异小,缺乏实力雄厚的大型中心城市,交通线路少且分布稀疏,对外开放程度低,对外贸易规模小,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大多数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的均衡发展状态。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劳动力由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大规模转移,出现大规模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内部差异大且中心城市发展速度显著高于整个区域的平均速度,交通建设加快,对外开放程度提高,整个区域处于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高,工业由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超过第二产业,高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形成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区域内部发展差异缩小,对外开放程度和联系大幅增强,整个区域处于高水平的均衡发展状态。

考点078:东、中、西部、东北部四大大经济地带及发展差异

1、四大经济地带划分(以经济水平为主要依据):东部经济地带——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香港、澳门(13个,除北京外都位于沿海);中部经济地带——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6个);西部经济地带——内蒙古、广西、新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西藏、云南、贵州、四川、重庆(12个);东北部经济地带——黑龙江、吉林、辽宁(3个)。附注:请同学们记住各省级行政区的简称。

2、发展差异:东部经济地带——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以轻型或轻重混合型工业为主,工业化进程快,城市化水平高,城市综合实力强,对外开放早且开放程度高,吸纳外资能力强;中西部地区——农业占的比重较大,重型工业为主,工业化相对滞后,城市化水平低且综合实力弱,对外开放晚且程度低,吸纳外资能力弱;东北经济地带---以重工业为主,是我国著名的老工业基地。 考点079:南方与北方的差异(秦岭-淮河为界)

1、北方地区:跨越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三个温度带,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森林、煤炭、石油和铁矿等资源丰富,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应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开放程度、改善生态环境。

2、南方地区:跨越热带和亚热带两个温度带,多山地丘陵,水分充足,有色金属、水力(水能)、生物资

源等丰富,洪涝灾害和环境污染严重,地形破碎(不利于机械化大规模耕作),应促进产业升级、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强污染的治理。 考点080: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及意义

1、范围:整个西部10省级行政区、中部的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及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吉林延边3个自治州。

2、开发条件:有利条件——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优势明显;不利条件——基础设施落后,人才、资金、技术缺乏。

3、意义: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缩小东西部经济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考点081:南水北调的原因、线路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原因:水资源地区(空间)分布不均,南多北少,制约了北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2、线路:三条线路,东线——从扬州取水,经京杭运河输往天津和山东的烟台和威海;黄河以南需动力提水,以北可自流(原因:黄河的“地上河”);水量大但水质差。中线——从丹江口水库取水,输往北京和天津;基本可以自流;水量较大,水质较好。西线——从长江上游的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建坝取水,输往黄河上游;需开凿巴颜喀拉山隧洞,工程量大;水量小但水质好。

3、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缓解北方地区用水紧张的局面;但长江径流量减少,枯水季节,可能造成长江河口盐度升高、水质降低、泥沙淤积加重、航道淤塞;对输水水道沿线水生生物生长不利;修建隧洞和建坝会破坏植被;北方引水灌溉区易导致土地盐碱化。

考点082:西气东输的线路、意义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管道运输)

1、线路:主体工程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到东部的上海,途径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共跨越9个省级行政区,三跨黄河,一跨长江,且穿越戈壁、沙漠、黄土高原等地形复杂区域。

2、意义:对东部而言,加大能源供应,促进经济发展;减轻铁路运输压力;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大气质量。对西部而言,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不利影响是管道建设会破坏沿线植被和生态环境。 考点083:西电东送的原因、线路、意义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原因:我国水能资源分布不均,90%集中在西南、中南和西北地区;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城市、工业集中,能源需求量大(消耗量大),但东部地区能源资源短缺。

2、线路:北线——山西火电送往京津唐(华北)地区;中线——三峡水电送往沪宁杭(长江三角洲)地区;南线——红水河(西江支流)水电送往广东(珠江三角洲)。

3、意义:对东部而言,保障能源供应;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对中西部而言,促进能源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拉动经济发展。

4、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减轻东部地区环境污染;缩小东西部差距;减轻铁路运输压力;优化能源结构等。 考点084:产业转移及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作用:促进劳动力、资金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流动。

2、原因:降低成本,环保因素等。

3、实例:中国东部沿海企业向内地转移,台湾企业向大陆转移,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等。

4、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欠发达地区而言,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城市化水平,但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对发达地区而言,有利于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改善环境质量,但减少了就业机会,失业人口增加。 考点085:荒漠化的含义

1、概念: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土地生产力下降)。

2、类型:沙漠化(西北干旱区)、盐碱化(华北平原灌溉农业区)、石漠化(西南云贵高原)、水土流失(黄土高原、东南丘陵地区)等。

考点086: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干旱、多大风、土质疏松、植被稀疏、降水集中且强度大等。

2、人为因素: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砍伐、不合理地利用水资源等。

考点087: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

1、危害:植被破坏、生物的生产力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印发饥荒;掩埋村庄、农田、水库、交通线路等设施;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沙源;沙尘暴会降低大气能见度,影响大气质量和交通安全。

2、防治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3、防治措施:退耕还林还草、封沙禁牧、禁樵禁采;营建生态防护林;合理利用水资源;合理确定载畜量、生态移民等。

考点088:湿地的概念及作用

1、概念:是一种特殊的土地资源,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浅水覆盖的土地。

2、类型:天然湿地——沼泽、河流、湖泊、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红树林等;人工湿地——水库、运河、稻田等。

3、作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中的污染物质(地球之肾)、保护生物多样性(地球基因库)等,此外湿地还称为“生命的摇篮”、“鸟类的乐园”。考点089:湿地资源问题及保护

1、问题: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功能和效益发挥受限、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

2、保护措施:退田还湖还湿地、退耕还林还草、防治水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生物多样性)。考点090: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

1、开发条件:丰富的水能资源(降水丰富,落差大)和煤炭、石油资源。

2、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水汽来源于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降水集中在12月到次年4月(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汛期在冬春季)。

3、自然环境:历史上过渡垦殖、滥伐森林及暴雨集中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芜、农业生产条件恶劣,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4、综合治理:治理的核心是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内容包括防洪、航运、发电、灌溉、旅游等;开发方式是梯级开发;主要措施,工业建设方面吸引大量高耗能工业,优化产业结构;农业方面因地制宜选择农作物,林业、渔业、牧业综合发展;环保方面做好灭蚊防虐、植树造林、保持水土、矿区土地复垦、城市垃圾处理工作;旅游方面建设公园、野生动物管理区、风景区。

5、成效:控制了洪涝灾害;改善了航运条件(大坝、船闸、运河组成了庞大的航运网);建成了美国最大的水电、火电、核电结合的电力系统;形成了以电力工业为龙头、高耗能工业为骨干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 考点091:美国农业生产条件

1、气候:本土大部分位于温带和亚热带,水热条件配合好。

2、地形:本土中部为平原,平坦开阔,土壤肥沃。

3、经济效益(首要因素):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4、交通运输:交通便捷、设施完善。

5、国家政策和法规:保护、支持农业生产的力度大。考点092: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形成和分布

1、美国农业生产布局最主要的特征: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2、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目的: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3、形成与分布:乳畜带——美国东北部及五大湖沿岸(纬度高,气候湿冷,不利于谷物生产,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靠近东北部工业区,人口稠密,市场需求大);小麦带——中部的冬小麦和北部的春小麦(温带大陆性气候;土壤肥沃,地形平坦);玉米带——乳畜带以南(夏季高温,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棉花带——东南部,北纬35度以南(光照丰富;热量充足);水果和灌溉农业区——太平洋沿岸的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积累);畜牧和灌溉农业区——西部落基山区(地广人稀;草场广阔);混合农业带——乳畜带以南,棉花带以北(经济发达;市场需求大);亚热带作物带——墨西哥湾沿岸(气候湿热,雨热同期)。 考点093: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对策:美国在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处方农业、精确农业、节水农业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美国

制定了一系列保护耕地和农业生产环境的政策、法规(限耕、休耕、补贴政策、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政策等)。 考点094:德国鲁尔区繁荣和衰落的原因

1、繁荣的原因(区位优势):丰富的煤资源、靠近铁矿(法国东北部洛林铁矿及瑞典、俄罗斯铁矿)、充足的水源、便捷的水陆交通、广阔的市场。

2、衰落的原因: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石油的竞争)、钢铁工业外迁、经济结构单一(重工业为主)、环境污染严重。

3、工业部门:煤炭工业、钢铁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工业。

4、工业城市:埃森、杜伊斯堡、多特蒙德。考点095:鲁尔区的综合治理措施

1、对企业进行集中化和合理化改造,减少煤炭和钢铁工业的数量,扩大其规模,提高效率。

2、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和服务业,优化经济结构。

3、对工业布局进行合理调整。

4、发展科技、拓展交通。

5、治理污染、美化环境。

考点096:珠江三角洲的位置和范围

1、位置: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

2、范围:通常指的是狭义范围,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中山、东莞的全部及惠州、肇庆的部分县市;广义的范围还包括香港和澳门。

3、区位优势:地形平坦,水热、光照丰富,农业基础好;交通便捷;改革开放早且程度高;靠近港澳和东南亚,有利于引进外资、技术和开拓国际市场;劳动力充足等。 考点097: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1、改革开放初期:以发展小城镇为主,形成城乡一体化(城乡界限模糊)。

2、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发挥中心大城市(广州、深圳)的带动作用,由城乡一体化向城市群模式转变。

考点098: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1、工业化的两个阶段:夯实基础阶段(90年代以前)、稳步发展阶段(90年代以后,工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2、三个方面的推动作用:工业化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工业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工业化加速了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考点099: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

1、表现:耕地被大量占用(商品粮基地的地位下降)、基础设施亟待完善、环境污染严重(包括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水质恶化、酸雨等)、资源和能源不足、发展空间不足(经济腹地小)、产业结构层次偏低(应加快产业升级)、工业和城市过于集中(应合理布局)。

2、对策:发展技术,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率;治理环境污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考点100:三大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1、地理信息系统(GIS):该技术应用于储存、管理、评估、分析、查询地理数据和地理事物;使用和制作电子地图;确定及预测洪涝灾害和森林火灾等范围;城市规划和土地、资源管理。

2、遥感技术(RS):该技术应用于辨析地表事物(依据地表不同事物反射的电磁波差异);如水域和陆地,裸地和森林,监测及分辨长势良好与病虫害作物等;拍摄卫星云图(注意:不是制作电子地图)。越接近地面,图片分辨率越高。

3、全球定位系统(GPS):确定地理事物的精确位置,即“四度”——经度、纬度、高度(海拔)和速度;轮船、飞机等导航;时间的测量。具有全方位、全天候、实时定位和导航功能。

考点101:主要图表

1、太阳系

2、地球自转

3、地球的公转

4、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

5、大气受热过程

6、热力环流

7、近地面与高空风的形成

8、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9、气候类型及气候特征

10、锋面

11、海水等温线与洋流流向、性质判别

12、水循环主要环节

13、气旋与反气旋

14、地域分异规律

21

15、洋流形成原理

16、地质循环

17、城市功能分区与地租

22

18、地图册:中国的省级行政区位置、轮廓、简称、行政中心(省会或首府)

19、地图册:中国主要地形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主要河流长江、黄河、黑龙江及松花江、珠江、塔里木河、淮河、雅鲁藏布江、澜沧江、怒江、额尔齐斯河、京杭运河,主要山脉大、小兴安岭、长白山、阴山、天山、昆仑山、太行山、巫山、武夷山、横断山、南岭、秦岭、祁连山、雪峰山、玉山等。

20、地图册:世界主要国家的位置、轮廓及著名城市。

21、地图册:世界主要地形区、岛屿、海湾、海峡、运河、半岛等。

22、世界主要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和气候类型的分布。

23、世界主要洋流的名称及分布。

24、锋面气旋示意图。

25、农业地域类型

23

祝大家考试顺利!

24

地理学英语
《地理学英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