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中国经济论文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7-08 15:03:20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经济论文

关于殡葬业暴利的分析

【摘要】

本文主要分析研究中国殡葬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如殡葬业存在暴利的事实,殡葬业暴利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本文还多方面分析形成殡葬业暴利的主要因素,提出解决殡葬业暴利问题的思路策略,以及倡导绿色殡葬。

【关键词】殡葬业;现状;暴利;负面影响;主要因素

引言

近年来,各地殡葬价格“水涨船高”,动辄1平方米数万元。记者调查还发现,与墓穴价格上涨相似,殡葬用品价格也在攀升。在深圳市殡仪馆,绝大多数骨灰盒价位都在1000元以上,高的超过了4000元。在成都酱园公所街,一家殡葬用品商店主人指着两个黑檀木骨灰盒说:“我们只卖2000元,同样的骨灰盒在殡仪馆里要卖到6000元。”一名业内人士直言不讳:“近几年,一些地方出现了墓产商‘捂盘’及炒墓现象,殡葬价格上涨是显而易见的。早前有媒体报道称,从2003年开始,中国内地殡葬业已连续数次入围“中国十大暴利行业”。粗略计算,在浙江省从火化到埋葬,即使是条件不好的家庭,简单的办理下也需要近万元。这些现象引起了大家的广发关注,“死不起”成了2010年又一年度热词。

一、殡葬业暴利的负面影响

但按说殡葬业事关人的生老病死,应当带有福利性质,殡仪馆又属于民政部门特殊管理的领域,是为公共服务的事业单位,所以无论从哪方面讲,它都不应成为暴利行业。而最不应该的,却偏偏成为了现实,殡葬业成为暴利行业会给社会造成很多的负面影响。

1、殡葬暴利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使消费者在痛失亲人的情况下,又在经济上挨宰,老百姓快连人也死不起了。

2、殡葬暴利为一部分人的暴富提供了不当机会。据新华社2004年10月12日消息,江西南昌市审计部门在对南昌市殡葬管理处审计时发现,2003年殡葬处全年除工资外发放职工奖金、福利477万元,人均约5.6万元。其工资外收入,便为该省城镇职工年平均收入的8倍(江西省城镇职工2003年的人均收入仅6900元)。这可能是个别现象,但从中也可以看出,中国很少有哪个行业的暴利程度能望其项背。

3、殡葬暴利极易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四川省广汉市审计部门对该市原民政局局长徐维清进行离任审计时,发现徐主管的广汉市殡仪馆财务混乱,两年就花掉94万多元招待费。后经反贪部门调查认定,广汉市原民政局局长徐维清、殡仪馆馆长、副馆长兼会计等4人私分骨灰盒款118.81万元,贪污挪用的“死人钱”共计588.49万元。据我所知,这种腐败案在殡葬业并非个别现象,仅江苏南通市检察机关近两年就查处了14起殡葬业腐败案。 由此看来,再也不能让殡葬业的暴利继续下去了。

二、殡葬暴利主要形成因素

这让人连死都死不起的暴利的背后是什么呢,下面从几方面分析殡葬业暴利的主要形成原因:

1、厚葬意识与风水迷信

记者随机采访得知,约有九成的民众还存在“入土为安”、“人死为大”的观念。“尽孝心不能打折。”一句具有杀伤力的话,让无数想在骨灰盒、墓地等价格上砍价的子女,纷纷不惜重金。不可否认,现在仍然有不少人还停留在“生要有个窝,死要有块土”的传统习俗上,总认为人死后不能归入黄土,就等于没有一个好的归宿。这种陈规陋俗为私下土葬的违规行为提供了土壤。特别是在乡镇、农村,土葬的风行无疑给火葬的推行增加了相当大的阻力。

而当地有关部门对违规殡葬行为的查处不力,又为“有钱”、“有势”者土葬提供了方便之门解决方案。殡葬改革难以进行,还与民众的旧有观念和土葬陋习有关。

殡葬行业好赚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少人,尤其是某些官员们和做生意人相信风水命理学说,希望为祖先找到一块好“阴宅”,以便泽被后世,自己官运亨通,财源广进。在我的印象里搞风光大葬的人,不少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他们不但借殡葬机会炫耀权势,而且趁机聚敛钱财。

另外碍于传统文化,抑碍于对逝者的尊重,公众和舆论对殡葬暴利的追问,往往也只是停留在每年清明前后的短短几天。虽然清明那段时间的公众和舆论“攻势”凶猛,但对公众和媒体时令性监督套路心知肚明的民政部门早就形成了熟练的应对策略:老实几天换得一年暴利何乐而不为?至少,数年来没有人因殡葬暴利承担责任。

2、价格紊乱背后的体制问题与监督无力

在中国,运尸、火化和寄存3项服务的收费由物价部门决定,所以,由市场调节价格的殡葬用品和墓穴利润空间最大。北京市殡葬管理处副处长姜晓刚也曾对央视表示:骨灰盒的价格很高,是300%的利润,还包括寿衣。另一些媒体引述自揭黑幕的老板的话:殡葬业利润可达1000%-2000%。调查中一位业内人士说“越是高档的骨灰盒利润越高,在市场上售价3800元的红木骨灰盒,到了殡仪内价格跃到6000元。” 记者对多家殡仪馆进行调查,有些地方虽未禁止“外带”骨灰盒,但又明示:若要在该馆寄存骨灰,就必须在馆内购买骨灰盒。 “这是明显的霸王条款,”骨灰盒商人张先生说,“就像在西单买了衣服,却不能穿着在王府井走路。” 我国殡葬服务价格方面是混乱的,造成这种混乱的根本原因是体制问题和执行力的问题。

进入殡葬业的行政审批大权,仍紧紧握在民政部门手中,造成了殡葬服务行业机制不健全,信息不透明、不对称的现状,使得殡葬用品价格高高在上。同时,由于行业标准不健全、行业质检中心尚未成立,监督管理缺乏力度。

另外公众与舆论监督的时令性导致监督的所起的作用很有限,就像春节时想起了春运,七月想起了高考一样。即便不是这些特殊因素,公众和舆论也很难承载对一个问题自始至终地监督,除非权力部门足够重视,或以此作为惩戒考量因素。如此解读时令性监督并非表明这种监督的不重要,而是现实社会架构中理应有人比如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积极主动地落实民声民意,把时令性监督变成一以贯之地跟踪追问。跟踪追问虽未必一定就能解决问题,但更快地解决问题,往往离不开更频繁地跟踪追问。

只有理顺体制,才能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才能充分发挥依法行政的作用。所谓理顺体制,他解释说,就是要将行政管理和具体提供服务分开,政事分开,政企分开。

3、行业垄断

尽管从理论上说,中国的殡葬业已作出了打破垄断的姿态,但实际上,中国的殡葬业还是垄断经营。我们回顾一下殡葬业的准入发展过程。

“一些地方民政部门将‘准入审批权’转化为‘经营独占权’,稀里糊涂地垄断了殡葬,老百姓也是稀里糊涂地接受了。”长沙民政学院殡仪系教授王夫子分析。从1950年代开始,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1990年代中期。 1997年7月国务院颁布的殡葬管理条例,也只规定了建设殡仪馆、火葬场、骨灰堂、公墓、殡仪服务站等设施须报经民政机关批准。

民间对这个市场觊觎已久,还包括外资———美国殡葬协会的一位负责人曾对会员们说:“你们要把眼光瞄准中国,那里才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但1990年代后期,民营资本的进入并没有改变殡葬业暴利局面。对此,民政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司长张明亮也感到困惑:“现在50%以上公墓经营已经放开,100多家殡仪馆也采取了个人办以及个人和民政部门合办的方式,但殡葬服务高价问题为什么还比较严重?”

1997年,商人孙向明投资110万元创办全国第一家殡葬中介机构———“积善堂有限公

司”。还未正式营业,当地民政部门的执法车即开到门口,拿着封条查封了公司,连工商部门发放的营业执照也被扯掉。

孙向明觉得很冤:公司法里规定特殊行业需要前置条件——相关部门的行政审批,但不包括民政项目。他去申请营业执照时,工商管理部门也顺利批准。何况,他的公司不会和公立殡仪馆形成竞争——他主要开展前期服务,不销售最能赚钱的骨灰盒,更不涉及墓地。后来在法庭上,当地民政局答辩说,“积善堂”的服务大部分是殡葬行业中能产生盈余的服务,而艰苦、赔钱的工作却扔给了政府。

1998年2月,工商部门给他换发了新的营业执照,经营范围竟变成“婚礼设计”,由“白色服务”改穿“红妆”。

第一家民营殡仪馆也是命运多舛。总投资达3000多万元的“天渡殡仪馆”开业后,就因“非法”被叫停。2003年12月25日,天渡殡仪馆强行营业,然而当地各医院不准死者家属将遗体送往这家殡仪馆。最终,国家的政策占了上风———2004年4月3日,民政部就天渡殡仪馆建设项目问题的答复函,对其持肯定态度,民营殡仪馆终于取得合法身份。

“天渡殡仪馆事件,让民政部门遭到强大的舆论压力。”一位民政部前官员对本报记者称。所以,有专家分析:民营资本的介入只是从表面上打破了垄断,但由于多年的“积累”,整个行业需要理顺的地方还有很多。

和其他事业单位一样,殡葬行业经历了从全额拨款到差额拨款直到自收自支的过程。作为事业单位,它直接介入行业的经营和管理;而作为产业,它是公众心目中的公益事业,担负着国家殡葬改革的重任。而民营资本的进入,只是从表面上打破了垄断,由于多年的“积累”,整个行业需要理顺的地方还有很多。

所以虽然在政策上已经允许民营企业进入,可由于进入殡葬业的行政审批的大权,仍紧紧地握在民政部门的手中,所以中国殡葬业的垄断经营依然故我。一方面是一些合法的民营殡葬企业受到排挤,另一方面黑殡葬却大行其道。居然新进入的民营的殡仪馆与国营的殡仪馆结成价格同盟,为殡葬暴利推波助澜,看来不立法还真的没治。

三、殡葬业暴利的解决思路策略

虽说解决殡葬业的暴利问题不是简单一句话可以概括,但其思路策略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述,那就是:让殡葬业回归公益本位。通过以下的方法来实现殡葬业回归公益本位。

1、通过吸引更多的投资火葬场打破垄断的现象

2005年,成都大安园(新东郊火葬场)项目向民营资本抛出“绣球”,欢迎私人资本入驻。大安园火葬场经营范围主要为火化遗体费、骨灰寄存费、祭品销售及出租费、殓房出租费等。按投资15000万元预测,项目投资利润率为8.27%,年平均经营收入3537万元,年平均净利润1257万元,投资回收期为8.29年

私人资本进入火葬行业没有政策障碍,没有必要担心政策和法律风险。目前,国家正在修改殡葬管理条例,殡葬是特殊行业,不是完全开放的市场,私人资本可以通过BOT方式(Build—operate—Transfer的缩写,即建设—运营—移交)进入。业内人士认为,要遏制殡葬服务业职务犯罪高发的势头,就必须真正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允许其他公有、混合或民营经济开设不涉及火化环节的殡葬服务

2、限价是消除殡葬暴利的关键

2006年2月28日,深圳殡葬用品超市悄然开张。它再次为特区赢得了“改革者”的名声——由政府主导、殡葬用品生产厂家进驻殡仪馆直销的经营模式,是中国首创。

殡葬业的所有价格都必须进行价格听证,因为它涉及公共利益。在部分条件成熟的城市搞改革试点,将价格听证制引入殡葬行业,对殡葬行业的商品和服务价格进行价格听证,使其合情、合理、合法,其后逐步在全国推广。政府出台有关行政法规,将殡葬服务收费分为基本服务收费和特需服务收费两类,基本服务收费实行政府定价,实行最高限价。

3、墓葬方面的税收政策

制定墓葬方面的税收政策,引导其合理发展。全国各地公墓迅速发展,每年消耗的土地数量非常可观,因此国家通过制定法规限定墓穴面积、限定墓穴的使用周期,在必要时应该征收限制消费的墓地税金;同时,通过税收政策鼓励开发利用不占地或少占地的骨灰安置方法,海葬、树葬、塔葬、壁葬和室内葬;鼓励各地殡仪馆自觉限制木制棺木的使用,转向采用再生和速生材料的替代材料制作棺材。随着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作用的正常发挥,资源在殡葬活动中的消耗才会自觉地维持在适当的水平上

4、完善殡葬法规,加强政府管理

竞争不是万能的,竞争机制的建立离不开法制,没有法制,竞争不是发展为恶性竞争,就是走向价格同盟。铲除殡葬暴利之害,一味寄希望于“看不见的手”是不现实的。长期以来,国家虽然重视对殡葬的管理和改革,但我国的殡葬法制建设步伐却十分缓慢。到目前为止,《殡葬管理条例》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已无法解决目前殡葬管理中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我们更需要有一部《殡葬法》来管管作为“特殊行业”的殡葬业了。殡葬业的所有价格都必须进行价格听证,以使其合情、合理、合法。否则,一边是殡葬从业人员暴富,一边是老百姓快连人也死不起了,这到哪里去寻求和谐呢?

修订多年的殡葬管理条例目前已由民政部送交国务院法制办,如果顺利的话,可能于今年10月颁布。新条例的亮点,是明确民营资本的合法地位,以及配套的“准入”办法。新条例规定除了火化具有公益性质,殡仪服务全部放开,公民、法人、组织,只要符合行政许可条件,都可以从事殡仪服务。

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力量开展立法调研,研究尽快出台《殡葬法》,为政府部门以法制手段介入殡葬行业的监管提供法律依据。现在看来,中国需要一部《殡葬法》来管管作为“特殊行业”的殡葬业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力量开展立法调研,研究尽快出台《殡葬法》,为政府部门以法制手段介入殡葬行业的监管提供法律依据。现在看来,中国需要一部《殡葬法》来管管作为“特殊行业”的殡葬业。

综上可知殡葬业的暴利的形成与我们消费者、经营者和政府都脱离不了关系,而改变这种状况也要从这些方面着手,需要改变我们厚葬传统观念,需要法制法律的完善,加强监督管理实现殡葬业回归公益本位。

四、结论

殡葬事关民风,它和中国的传统陈旧思想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传统上历来重视殡葬仪式,帝王以山为陵、军士马革裹尸、普通百姓讲究入土为安。“有丧者”吹吹打打,奔丧守灵,也一直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同时殡葬也关系经济。据统计,我国死亡人口数量每年大致在800万左右。如果以平均每人2000元的低标准丧葬费用估算,殡葬行业每年有160亿元的巨大市场。如果再算上骨灰存放、购买墓地等费用,殡葬行业的销售总额将超过2000亿元。我国早就在大力推行移风易俗、绿色殡葬,就是为了能在改善社会风气的同时,减轻普通公众的经济负担。所以,群众要树立“厚养薄葬”、“厚养薄祭”的观念,从俭办丧事、搞祭祀,共同创建社会文明形象;要保护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积极倡导文明祭奠,可以采取树葬、海葬、网络祭祀等多种“绿色殡葬”的文明方式,为构建节约型、环保型社会做出一份贡献。

参考网址:

[1] 殡葬业暴利根源何在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09-03/23/content_11054918.htm

[2]殡葬业暴利暴露价格监管漏洞http://.cn/epaper/hxdsb/html/2010-04/04/content_173368.htm

[3] 新浪财经 行业专题-殡葬业http://finance.sina.com.cn/nz/binzangi/

推荐第2篇:经济论文

我国金融机构海外并购风险及防范思考

(云南师范大学 魏思琦650000)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海外并购成为中资银行制定多元化发展、获取技能或者进入新兴市场的基石。目前,部分资本实力较强的中资银行已经逐步开始通过并购方式推进国际化、综合化经营。如何准确识别和防范并购风险,是稳健推进并购业务时应当考虑的重点问题。本文基于我国银行业海外并购现状的分析,探究了并购的特点和风险,并提出了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

关键词: 金融机构; 海外并购风险; 风险防范

一、中国金融机构海外并购的现状及特点

(一)现状:自2003年12月银监会决定逐步开放中国银行业市场,允许外国投资者最高参股25%以来,国际银行业纷纷掀起了抢滩中国市场,入股中国本土银行的热潮,这对中国本土银行带来了极大挑战。当今形势下,全球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外资银行不断在本国“攻城略地”抢占市场,银行的国际化经营成为大势所趋,有实力的中国商业银行必须顺势而为,积极审慎地开拓国外市场,以实施国际化经营。

截至2009年底,全球最大的五家上市银行中,有三家来自中国,其中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的市值分别居全球第一和第二位。这说明,中资银行已经步入全球银行业巨头的行列,具备了海外并购的能力。同时随着外资银行在华业务的发展,中资银行面临着较大竞争压力。

(二)特点:与西方发达国家不断掀起的银行业并购浪潮相比,我国的商业银行境外并购正处于起步发展的阶段,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研究中国商业银行境外并购的历史演进,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国经济金融业的改革开放进程和成效。包含以下几点:

1.并购方式以现金并购为主。

2.混业并购开始出现。

3.股权控制是并购的主要战略意图。

4.并购对象以华语和英语语系地区为主。

二、我国银行业海外并购动因

(一) 市场经济环境下,银行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其一切经济行为都受利益动机驱使,银行并购行为的目的也是为实现其财务目标——股东财富最大化。

(二)同时银行并购的另一个动力来源为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通过并购可以克服内部增长的限制,迅速扩大资产规模,增加市场份额,提高竞争力。

这两大原始动力在现实生活中会以不同的具体形态表现出来,即在多数情况下,银行并购并非仅仅出于某一动机,而是将多种因素综合平衡考虑的。和国外银行业的并购活动相比,我

国银行业跨国并购的历史并不长,由于经济体制、银行业的法律法规和发展策略等因素,除了国际银行业并购的普遍动因之外,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动因还有其自身的鲜明特色。

三、中国金融机构海外并购的风险分析

海外并购是一项充满风险的经营组织活动,从并购前的调研准备开始,直到并购交易结束后对标的行的整合,各种各样的风险因素贯穿其中。我国银行海外并购遇到的主要风险包括:

(一)政治风险。政治风险是指东道国会以并购项目涉及重大国家利益为由,动用法律或者政策直接干预。较其它行业而言,银行业较易遭遇政治风险,因为其并购除了会吸引东道国内的优质客户外,还有可能威胁到金融稳定,增加监管当局风险处置的复杂性。而“中国威胁论”等意识形态也增加了中国银行业并购的政治风险。如中资银行对美国银行业的并购就曾受到美国政府的严格审查。

(二)市场风险。由于中国银行在并购交易和海外市场方面缺乏经验,不太熟悉海外监管和法律环境,中介机构的职能也没有完全发挥,因此许多投资者的质疑将会使银行的海外并购面临严峻的挑战。此外,国内行政审批制度的僵化、缺乏有效的监管体制、行政法规代替国家法律等因素也会影响到银行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比如,中国银行收购法国洛希尔银行的案例中,收购失败的原因是由于在监管审批期限内,银监会未做出反应,导致相关协议自动取消。

(三)财务风险。由于自有资金的充足和融资渠道的丰富,相对其他行业而言,银行业的跨国并购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会相对小一些。银行业海外并购的财务风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价格风险。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并购方不可能完全了解对方的财务状况、盈利能力、成长能力、运营风险等,据此制定出来的并购价格可能会偏离标的物的实际价值。此外,在公开竞标的并购中,由于出售意图明确,竞争者的参与很明显地增加了并购方的价格风险。比如在招商银行收购永隆银行的过程中,招行就面临着多家中、外资金融机构的激烈竞争,但由于报价不具有竞争力而在第一轮竞标后就被淘汰了。当重返竞购行列后,招行与永隆银行最终达成了协议,但却是以3倍左右的市净率进行收购的。这使得招行的资本充足率也由前一年度的10.67%降至并购后的8.1%。二是交易风险。由于中资银行的海外并购大部分进行现金交易,并购成本偏高,从而使银行面临支付风险。

(四) 整合风险。并购可以给双方带来“1+1>2”的收益,而这仅仅靠企业规模扩大是不够的,还需要对被并购企业的管理结构、原有业务、企业文化等要素进行整合,形成双方的完全融合。整合是整个并购过程中的核心步骤,在这一阶段,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有管理、文化和经营等风险。以文化整合风险为例,中资银行的成长背景、管理模式和规则制度与国外银行相比存在较大差别,对外来文化的排斥极易影响银行整合的进度。目前,中国银行业进行的海外并购均是“以强吞弱”,弱势银行对优势银行的认同感是并购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虽然中国银行是并购方,但由于它们大部分为国有控股银行,国际化程度和知名度较小,因此国外银行能否轻易接受中国银行的文化还有待观察。

四、银行业海外并购的风险防范措施

并购是高风险的投资行为,而我国银行业海外并购的经验较少,因此银行需要做的就是在并购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或规避风险。风险的防范不仅需要并购银行引起警觉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在银行国有控股的现实条件下,我国政府也要通过制定合理的法律法规制度和政策来为银行海外并购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多管齐下,规避政治风险。政治风险是我国银行业海外并购中最先遇到的风险,有效预测和化解政治风险是银行能够成功实施并购的关键。在了解被并购方所在国的政治经济情况和法律制度的同时,银行要加强对外活动能力,积极培养与东道国政府的合作关系。中资银行应谈化国有控股的身分,以上市公司的角色去同外国机构进行沟通。此外,不断完善自身的政治风险评估机制,充分利用国际上专业的风险评估公司的评估结果,也是中资银行避免政治风险的有效手段。

(二)效规避市场风险,重点防范价格风险。我国银行在海外并购交易实施中,重点应该防范的是价格风险。现阶段我国银行对并购机构价值的考虑更多是从战略价值出发,包括扩展新市场、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和扩大市场占有率等。但如果我国银行在与目标企业进行谈判时,过度强调并购的战略性质和对目标企业志在必得的意愿,反而会为对方所利用,借机提高谈判价格,导致我国银行承担额外的价格风险。因此,银行在对收购企业进行价格评估时,要利用多种分析方法理性考虑目标企业的战略价值,将溢价水平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另外,银行确定并购方案的可行性后,应该实施快速收购策略,避免股价的过度波动增加并购的价格风险。

(三)快速高效的整合计划,规避整合风险。整合是伴随在并购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中的,它应于并购交易达成前的目标银行尽职调查阶段开始。银行在成立并购团队的时候应该包括专门的整合评估团队,如果经过调查发现整合方面有难以克服的问题时,银行应果断撤出并购行动。经营方面的整合,主要是对业务和技术的整合。对于银行业这样一个特殊的行业来讲,IT系统的对接是重点整合内容。因此,设计一个顺利让被并购方连接自身平台的系统成为中资银行的最优选择。我国银行在海外并购过程中文化的整合应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寻找不同民族文化和企业文化之间的交汇点,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企业文化塑造活动,形成新的更具包容性和归属感的企业文化体系。

(四)政府转变职能,服务于海外并购。随着我国银行业海外扩张步伐的不断加快,国内的政策法规支持体系跟不上步伐,这将加大银行并购的风险。因此,政府应出台相关的管理条件,指导银行业的并购,使银行业的国际化扩张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减少盲目的投机因素。对我国银行业重点布局的海外地区,我国政府应尽可能地与这些地区国家签署有保障性的中外双边投资条约或多边投资条约,特别是在金融方面的条约,以具备法律效应的程序来规范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规避法律方面的风险。统一银行业海外并购审核批准的基本标准、健全审查程序以及明确各监管机构的基本职责等问题是政府应该做的另一项工作。此外,政府可以考虑利用国家经济信息中心、驻外使馆、国际商会以及银行业本身广泛的海外网点,建立起跨国并购专用的信息数据库,并以此为基础成立专业的风险评估机构,定期发布相关的风险信息,减少并购风险。

五、我国金融机构并购业务发展策略

(一)业务发展策略

1.扩大资金渠道 。资金因素是我国投资银行并购活动所面临的最大障碍,也是并购企业

亟需投资银行伸以援手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证券公司大多数总股本在20亿元以下,可行的融资渠道是通过市场拆借、股票质押和债券回购等方式进行,虽然略比以前有所增加,但由于我国分业经营的管理模式以及对证券公司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不能直接为企业或客户提供融资的种种限制,使得融资渠道更加萎缩。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投资银行可以考虑组织银团贷款或引进国外大型投资银行共同参与融资策划的方式,不仅解决了资金不足的问题,还在同知名投行的合作中取得经验,扩大了自己在国际市场的地位。

2 .增强风险意识,提高管理水平。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尚处于发展阶段,所面临的金融风险较大。大部分投资银行的风险控制管理薄弱,没有完整的风险防范机制,这无疑加大了经营风险。加之各投资银行质量参差不齐,管理水平不等,人员基础差,信息渠道狭窄,从而又加大了管理风险。我国投资银行必须加强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要设立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建立、健全风险约束和风险管理机制,在稳定运行、保证收益的前提下开拓并购业务。

3 .努力创新,完善资本市场 。创新是行业的生命,并购业务在投资银行中的开展,其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投资银行要紧跟时代潮流,加大创新力度,分析中国金融市场和行业竞争的风险和收益,组合出一系列新的金融工具来扩展并购业务,防范并购风险,提高并购成功率。同时,可以加大基础金融工具和投资银行基本业务的在资本市场的延伸,通过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反过来带动企业的重组和并购,更为有效的实现资源配置。

4 .实施制度改革,同国际市场接轨 。制度因素是近年来促使我国投资银行发展,同时又是制约其扩张的重要因素。主要原因还是我国金融市场根基尚浅,金融体系不健全造成的。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一个稳定的金融资本市场为依托,所以迄今为止,我国的金融市场还残留着政策的影子。国外著名投资银行高盛近几年来对中国的并购业务涉及很多,成功的案例也不少,但是其明显感觉到由于对中国的政策和法规的不适应而造成并购过程屡屡受阻。虽然我国正在逐步放松对个别金融业务的管制,但进程缓慢,并不能紧跟市场和行业发展的脚步,投资银行业内缺乏一个统一的业务标准也使得开展并购业务的风险加大。因此,我国投资银行应利用东道主的优势,把握国内经济政策动向,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和研发,有效地规避市场风险,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开拓市场,早日跻身世界先进投行之列。

(二)对我国商业银行并购风险管理的政策性建议

1 .是明确本行并购战略并贯彻执行。如准备通过并购方式实施国际化或综合化经营战略,应当首先衡量本行优劣势和国际化发展的整体思路,明确本行并购战略,并努力贯彻执行,防止目标模糊,执行不力。

2 .是谨慎选择并购区域和并购目标。要综合考虑全球经济走势,区域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环境和与中国贸易往来等情况选择并购区域,综合目标区域市场环境、监管准入政策、目标银行资质、股东股权转让意愿和方式、与本行战略契合度等因素,谨慎选择并购目标。3 .是综合各方面因素,慎选并购时机。要综合考虑经济走势、监管政策变动、资本市场动态、并购机会出现窗口等因素,谨慎选择并购发起时机。但是,并购机会出现往往不确定,稍纵即逝,既要谨慎决策,也要防止过于保守丧失良机。

4 .是规范实施和优化并购操作流程。并购实施是并购战略的具体执行过程,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其中既涉及纵向的并购过程组织,也包括横向的支持体系建设,如并购基础条件和部门协作配合等。防控并购风险需重视并购流程,通过规范并购操作流程并严格执行(特别

是重视尽职调查的有效实施)、夯实人员和信息等并购基础条件、优化部门协作配合,最终在人员、流程、内控等方面形成并购质量控制体系。

5.是高度重视并购整合的高效推进。并购整合涉及利益关系复杂,时间要求紧迫,整合效果关系重大,商业银行要高度重视可能的整合难度,尽快开始整合规划,高效推进整合进度,持续进行有效沟通,保持兼容并蓄的沟通心态,及时、高效解决相关沟通问题,尽快完成并购整合过程。

参考文献:

[1] 洪崎.走出去的跟斗与警示[J].商学院,2010;(1):2

3[2]于扬.中国工商银行市值稳居全球银行业之首[N].证券时报,2010;7(A6)

[3]郑士进.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风险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经济学院,2007

[4] 王向荣:“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的路径分析”,《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月。

[5] 葛兆强:“银行并购、商业银行成长与我国银行业发展”,《国际金融研究》,2005年第2期。

[6] 陈璐:“银行并购实证研究的发展及方法论演进”,《金融研究》,2005年第1期。

[7]路妍:“跨国银行国际竞争力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推荐第3篇:中国失业与就业问题经济论文

中国失业与就业问题

【摘要】我国失业人口激增、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对大量失业问题做出合理科学的解释,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在我国,一方面由于人口基数大,近年来劳动力增长快,待业人数增加;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导入,原来靠牺牲效率而处于隐蔽状态的失业,在市场化的过程中成为公开的失业。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并没有缓解,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更加日渐突出。如何解决中国的失业与就业问题,是目前比较重要的一个经济问题。

【关键词】劳动力失业就业

一、什么是失业者,失业率?

失业者包括能够工作且在之前4周内努力找工作但没有找到工作的人,还包括被解雇正在等待重新被招回工作岗位的人。

失业率是指劳动中失业者所占的百分比。

二、失业的类型

宏观经济学通常将失业分为三种类型,即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以及周期性失业。

(一)摩擦性失业是指由于工人寻找最适合自己嗜好和技能的工作需要时间而引起的失业

(二)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某些劳动市场上可提供的工作岗位数量不足以为每个想工作的人提供工作而引起的失业

(三)周期性失业是指失业量围绕自然失业率逐年波动,它与经

济活动的短期上升与下降密切相关。

三、失业的影响

①失业使劳动力资源闲置,减少了社会总供给,而家庭收入的减少,使得家庭减少了购买,使社会总需求也减少。另外家庭购买的减少使得GDP也减少,使国家经济停滞甚至衰退。

②失业使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闲散人员,易产生社会动荡,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四、为解决就业难,减少失业而提出的一些建议

①政府应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运用经济手段控制减少人口大幅流动,构建多样经营模式,增加就业岗位,减少失业人口。

②政府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拓宽就业渠道。

③通过公共培训计划使处于衰落行业的工人易于转移到增长行业中,并帮助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众脱贫。

④发布并普及失业与就业的相关信息,使人民能快速了解当前就业形势,从而做出正确选择。

⑤完善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机制,要求高校除了提供理论知识外更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使大学生逐步与社会接轨,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

⑥宣扬树立正确价值观以减少目前社会上“高不成低不就”和“有的岗位缺人却没人应征而有的岗位则应征者过多”的现象,减少失业者,降低失业率。

⑦采取多途径找工作法,在当今信息社会,找工作的途径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人才市场和中介,而已扩展至网络求职等方方面面。

【参考文献】

[3]乔榛《中国失业引论》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1-175页

[4]张抗私 《就业问题:理论研究与实际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316页

[5]杨宜勇等 《就业理论与失业治理》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第4页

推荐第4篇:区域经济论文

产业集群发展及其经济意义分析

产业集群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 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一、产业集群发展类型有以下几种

(一)创新型产业聚集

1.创新型产业集群是以创新型企业和人才为主体,以知识或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品牌产品为主要内容,以创新组织网络和商业模式等为依托,以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和文化为环境的产业集群。

2.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有:

(1)是拥有大批致力于创新、不断开展创新活动的创新型企业、企业家和人才。(2)是集群内的主要产业是知识或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3)是具有创新组织网络体系和商业模式。(4)是具有有利于企业创新的制度和文化环境。

3.创新型产业集群按照不同标准还可进一步进行分类,按照产业类型可分为传统产业创新型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型产业集群;按照创新类型可分为产品或技术主导创新型产业集群和商业模式主导创新型产业集群。

(二)

1.资源型产业集群立足于资源型产业,是以资源型产业发展为前提的,是以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和依托的产业。

2.特点:(1)在资源型产业发展的生产要素构成中,自然资源占据主体核心地位。(2)资源型产业体系和贸易体系甚至城镇发展都以资源开发利用为中心,由资源优势所决定的资源型经济循环体系成为其显著特征。

3.分类。根据相关产业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可把资源型产业分为资源依赖型产业、资源依附型产业、资源依从型产业。在资源丰富、市场需求旺盛时期,资源型产业发展迅速稳定。伴随着资源的减少、质量下降或枯竭,以及市场的变化,资源型产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资源型产业集群结构的局限性叠加上政府对资源型产业的强烈干预,使资源型产业、资源型产业集群乃至资源型地区的发展受到很大约束。如中国许多资源丰富的地区,在国家经济分工格局中被定位为能源重化工基地,这种定位和格局正是中西部资源富集区经济发展滞后的直接原因之一。资源型产业集群从依附于自然资源向集群化发展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从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二、产业集群发展的意义。

(一)产业集群的发展提高了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当产业集群形成后,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降低成本、刺激创新、提高效率、加剧竞争等,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能力,并形成一种集群竞争力。集群加剧了竞争,竞争是产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动力。

(二)加强了集群内企业间的有效合作。在绝大部分市场经济国家中,企业都是创新体系主体,因此,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和其他的非正式互动关系就成了知识转移的最直接、最重要

的形式。集群运行机制的基础便是信任和承诺等人文因素。群内的企业因为地域的接近和领导人之间的密切联系,形成共同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行为规范和惯例,彼此之间容易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从而减少机会主义倾向,降低合作的风险和成本,增加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促进企业增长

(三)集群不仅有利于提高生产率,也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创新。这种创新具体体现在观念、管理、技术、制度和环境等许多方面。一般地讲,集群对创新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三 个方面:

1.集群能够为企业提供一种良好的创新氛围。集群是培育企业学习与创新能力的温床。企业彼此接近,会受到竞争的隐形压力,迫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在产业集群中各种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和新知识的传播,形成知识的溢出效应,获取“学习经济”,增强企业的研究和创新能力。

2.集群有利于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扩散。产业集群与知识和技术扩散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自增强关系。在新经济时代,产业相互关联、高度专业化的产业有规律地聚集在一个区域,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3.集群可以降低企业创新的成本。由于地理位置接近,相互之间进行频 繁的交流就 成为可能,为企业进行创新提供了较多的学习机会。尤其是隐性知识的交流,更能激发新思维、新方法的产生。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竞争合作机制,有助于加强企业间进行技术创新的合作,从而降低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成本。

4.集群对新企业的进入和企业增长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方面,良好的创新氛围、激烈的竞争环境以及完善的地方配套体系,使集群在吸引新企业进入方面具有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地理集中性和良好的外部环境,不仅鼓励产业新手的出现,也有利于现有企业的增长和规模扩张。

(四)发挥了资源共享效应,有利于形成“区位品牌”。

1.产业集群具有地理集聚的特征,因此,产业关联企业及其支撑企业、相应辅助机构,如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金融部门与教育培训机构都会在空间上相应集聚,形成一种柔性生产综合体,构成了区域的核心竞争力。此外,集群的形成使政府更愿意投资于相关的教育、培训、检测和鉴定等公用设施;

2.这些设施的设立又明显地促进了集群内企业的发展。公共物品共享使资源在产业集群内具有更高的运用效率。随着产业集群的成功,集群所依托的产业和产品不断走向世界,自然就形成了一种世界性的区域品牌。“区位品牌”即产业区位是品牌的象征,如法国的香水、意大利的时装、瑞士的手表等。区位品牌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更形象、直接,是众多企业品牌精 华的浓缩和提炼,更具有广泛的、持续的品牌效应,它是一种珍贵的无形资产。

3.区域品牌同样具有外部效应。这种区域品牌效应,不仅有利于企业对外交往,开拓国内外市场,确定合适的销售价格,也有利于提升整个区域的 形象,为招商引资和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而区域品牌共享大大增强了集群内企业的比较竞争优势。

(五)产业集群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产业集群依靠内部联系网络,有力推动了当地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产业集群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把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通过分工专业化与交易的便利性,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是推动地方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

首先,发展产业集群,可以提高区域生产效率。此外,在现代产业集聚体内,经济活动主体的合作交易往往能够在社会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上达成共识,这种基于社会网络信任基础的合作分工,可以减少企业之间的相互欺诈,对于维持集群稳定和提高生产效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次,发展产业集群,可以产生滚雪球式的集聚效应,吸引更多的相关企业到此集聚。集聚本身产生的外部经济就是外部企业进入的动力,产业集群的雏形一旦形成,便进入了内部自我强化的良性循环过程,即吸引更多的相关企业与单位向该集群聚集,而新增的企业与单位又增大了集群效应,如此产生滚雪球效应,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第三,发展产业集群,可以促进集群内新企业的快速衍生与成长。在集群内部,不仅有很多的相关企业在此集聚,而且还有很多相应的研发服务机构及专业人才,新企业在此发展,可以面临更多的市场机遇,获得更丰富的市场信息及人才支持,从而降低市场风险。

2.区域创新系统的一种重要实现方式

(1)创新是区域发展最根本的内在动力。首先,在产业集群内部,容易产生专业知识、生产技能、市场信息等方面的累积效应。其次,企业之间紧密的网络关系,使得生产企业和相关机构之间更容易形成一个相互学习的整体,推动了集体学习的进程,降低了学习成本,促进更多有创新价值的活动发生。

(2)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方式。以柔性专业化为特征的大量中小企业集聚群体。 它们彼此之间通过分工与合作而结成稠密的区域网络组织,共同面对快速变化的外部市场环境和技术条件,这些专业化的产业集聚体内部的生产率不断提高,创新活动不断涌现,从而呈现很强的区域竞争力,如意大利东北部与中部地区、美国的硅谷地区、德国的南部地区等。在区域经济联系网络化的推动下,企业不仅仅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更重要的是在合作中追求整体利益最大化,然后从整体利益中分成,企业之间的合作也不断加强,形成了联系密切的产业集群,并成为增强区域竞争力的主要方式。所以,通过产业的柔性集聚而快速发展起来的区域,往往具有更强的创新功能和竞争力。3

推荐第5篇:微观经济论文

审判结果

专案组调查,驾车的人名叫药家鑫,现年21岁,家住西安市新城区公园南路二十街坊,系西安某高校大三学生,而该车行驶证显示,该车车主也正是药家鑫。

10月22日,专案组将犯罪嫌疑人药家鑫抓获。专案组民警透露,经审讯,药家鑫起初没有供述自己撞伤人持刀杀人的犯罪事实。直到10月23日,当其父母再次带他到专案组后,经进一步审查,药家鑫这才交待了自己于10月20日晚将受害人张妙撞倒后又杀害的犯罪事实。

据疑犯药家鑫供述:案发当晚11时许,自己驾驶枣红色自家的雪佛兰科鲁兹轿车前往事发地附近的某高校看望女友。在自己返回途中,到翰林路中段时将正在骑电动车同向行驶的女子撞倒。“我担心受害人记住我的车牌号码。”药家鑫向警方称,自己遂下车用携带的一把单刃切肉刀

又连捅受害人8刀致其死亡,后驾车逃跑。

11月23日晚,疑犯药家鑫被长安警方依法刑事拘留。11月25日,经长安检察机关批准,因涉嫌故意杀人罪,疑犯药家鑫被依法逮捕。案件介绍

2010年10月20日22时30分许,药家鑫驾驶陕A419N0号红色雪弗兰小轿车从西安外国语大学长安校区返回市区途中,将前方在非机动车道上骑电动车同方向行驶的被害人张妙撞倒。药家鑫恐张妙记住车牌号找其麻烦,即持尖刀在张妙胸、腹、背等处捅刺数刀,将张妙杀死。逃跑途中又撞伤二人。同月22日,公安机关找其询问被害人张妙被害案是否系其所为,药家鑫矢口否认。同月23日,药家鑫在其父母陪同下到公安机关投案。[1]

2细节阐述

药家鑫说,当日他开车行至事发地时,正在给车里的音响换碟,不清楚车是否

药家鑫

在走直线,突然听见“嗵”地一声,感觉出事了便下车察看。结果发现车后有一个女的侧躺在地上,发出呻吟声。“天太黑,我不清楚她伤的程度,心里特别害怕、恐慌,害怕她以后无休止地来找我看病、索赔。”于是,两三秒后,“一念之差”下,药家鑫从随身带的包里取出一把单刃刀,向张妙连捅数刀,然后驾车逃跑。

开出一段路后,因为“心里发慌,手打颤、脚也不听使唤”,药家鑫又撞上两名行人。这次,他没能跑掉,被赶来的村里人堵住了。之后,肇事车辆被交警大队暂扣,药家鑫和父母赶往医院处理后来的两名伤者治疗事宜。在经历了警方的两次询问后,2010年10月23日,药家鑫向父母说出实情,并向警方投案。

3一审宣判

开庭

2011年3月23日上午9点多,可容纳500人的西安市中院大法庭里座无虚席,被告药家鑫的亲属、受害人张妙的家人以及近400名在校大学生有序落座,静待开庭。其中,张妙的父亲张平选和她的丈夫王辉,以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的身份出现在法庭。另两位原告人——张妙的母亲及两岁的儿子未出庭。据悉,迫于外界压力,药家鑫的父母也没有在庭审现场出现。 受害人张妙的家人提起了附带民事赔偿请求,请求法庭从重追究药家鑫刑事责任,并判令赔偿受害方死亡赔偿金、精神损害赔偿等共计53万余元。

面对公诉人的指控,药家鑫表示对罪名与事实均“没有异议”,并在公诉人宣读完起诉书时,向受害人家属下跪表达歉意,同时称“愿和父母尽最大努力赔偿受害人”。

当庭,各方对案发日的事实基本没有争议。药家鑫辩护律师称他的行为应为“激情杀人”,请法庭酌情量刑。庭审现场,公诉方当庭出示了多组证据,包括捅刺张妙的作案刀具、带血的裤子等。庭审还首次证实,经法医鉴定,药家鑫共捅了张妙6刀,而非之前所传的8刀。 “药家鑫自首情节是否应该被认定”、“即便认定有自首情节,是否足以影响量刑”成为庭审焦点。对此,控方、民事原告方、辩护方意见并不一致,有待法庭查明。此外,药家鑫的辩护人还向法庭递交了一组证据,包括药家鑫从小获得各种奖励13份,同学等联名书写的请愿书,希望证明药家鑫平日表现良好。但受害人家属对此不予认可,公诉人亦认为与案情无关。 23日中午12点50分,经过3个多小时的庭审,法官宣布休庭,待合议庭合议后择日宣判。[2]

悔过

在一审最后陈述时,药家鑫边哭边说:“我知道我的行为深深伤害了两个家庭,我和我的家人将会尽最大的努力赔偿张妙的家人,希望张妙的家人、父母还有孩子能好过一些。”说到这里,药家鑫的声音颤抖不停:“我会怀抱着一颗忏悔的心、感恩的心,回报社会给我的机会,向受害人的家属赎罪。如果有可能的话,我愿意给张妙的父母养老,给他们当牛做马,请求他们的宽恕……我对不起他们……”最后,药家鑫向法庭递交了悔过书,以表达自己的忏悔之意。[2]

宣判

2011年4月22日上午,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被告人药家鑫故意杀人案作出一审判决,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药家鑫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赔偿被害人家属经济损失45498.5元。

法院认为,被告人药家鑫开车将被害人张妙撞倒后,为逃避责任而杀

央视截屏

人灭口,持尖刀捅刺被害人胸、腹、背等处数刀,将被害人杀死,其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药家鑫在公安机关未对其采取任何强制措施的情况下,由父母陪同到公安机关投案,并如实供述了犯罪事实,属于自首。药家鑫交通肇事后杀人灭口,不属于激情杀人。药家鑫开车将被害人张妙撞倒后,不予施救,反而杀人灭口,犯罪动机极其卑劣,主观恶性极深,手段特别残忍,情节特别恶劣,后果特别严重,属罪行极其严重,应依法惩处。其虽有自首情节,仍不足以从轻处罚,遂依法作出前述判决。[1]

4提起上诉

2011年4月28日药家鑫提出上诉。上诉状显示,药家鑫上诉理由具体为:

第一,原判决对“犯罪手段特别残忍,情节特别恶劣,罪行极其严重”认为定性不当。原因是“案发在车辆少和行人少的郊区路上;路灯暗,光线不如白天的好,药家鑫高度近视眼神不好;不确定捅伤张妙的部位,药本人也不知道捅了多少刀,致命仅有一刀,是激情和瞬间作案;是由平时的抑郁和压力所致。

第二,西安中院认可了药家鑫的自首情节,却未按自首减轻判罚。 第三,药家鑫是初犯、偶犯,父母又进行积极地赔偿。 第四,根据国家目前针对死刑的慎重态度,认为中院量刑过重。 此案已于5月5日立案。[3] 5二审宣判

2011年5月20日,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对被告人药家鑫故意杀人一案进行了二审公开开庭审理并宣判,依法裁定驳回药家鑫上诉,维持原判。

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一审认定药家鑫故意杀人犯罪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药家鑫开车撞倒被害人张妙后,为逃避责任将张妙杀死,其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药家鑫在作案后第四天由其父母带领到公安机关投案,如实供述犯罪事实,构成自首,但药家鑫开车将被害人撞倒后,为逃避责任杀人灭口,持尖刀朝被害人胸、腹、背部等处连续捅刺,将被害人当场杀死,其犯罪动机极其卑劣,手段特别残忍,情节特别恶劣,属罪行极其严重,虽系初犯、偶犯,并有自首情节,亦不足以对其从轻处罚。对其上诉理由及辩护人的辩护意见不予采纳。陕西省人民检察院的意见正确,予以采纳。原审判决定罪准确,量刑适当,程序合法,故裁定驳回药家鑫的上诉,维持原判,并依法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4]

6执行死刑

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故意杀人罪犯药家鑫于2011年6月7日在陕西省西安市被依法执行死刑。

最高人民法院经复核认为,第一审判决、第二审裁定认定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定罪准确,量刑适当,审判程序合法,故依法作出核准死刑的裁定。[5]

7遗赠之争

张家起诉

2012年2月8日,张药双方因为索款事件发生肢体冲突,索款无果而终。 张妙家属正式向法院起诉药家,要求兑现药家鑫“遗赠”的20万元。西安新城区法院已于2012年2月27日正式受理此案。

对于打这个官司的原因,张平选说,药庆卫一方面在微博中大肆宣扬愿意向张家捐款;另一方面,在他们去取这笔钱时,不仅不给钱,甚至连面都不见。在直接取钱受阻后,他们只得向法院起诉,要回这20万元。

列举证据

张家的起诉状上详细列举了药庆卫所发的数条微博。其中,2011年5月31日,药庆卫在微博中写道:“二审结束后,药家鑫留下两条遗愿:一是让我们看望一下张妙的父母,二是让我们看望一下张妙的孩子。2011年5月26日,在律师的陪同下,我们看望了张平选夫妇及张妙的孩子,并给张平选留下20万元现金,做为他们养老之用。” 2011年6月5日,药庆卫再发微博:“现在这20万也被你父母不知出于何故退回来了,我们也会把这20万用专门的账户存着留待你的父母和孩子将来确实需要的时候再来拿,因为这是药家鑫最后的愿望,做父母的一定会去完成。张妙,你放心吧,我们一定会尽全力帮助你的父母和孩子,愿你早日安息,落土为安!”

否认遗赠

针对张家的起诉,药庆卫夫妇已全权委托其代理律师兰和处理此事。

“此次起诉理由我们认为并不成立。”兰和说,药庆卫微博中提到药家鑫的两条遗愿,没有提到钱的事。因此,张家起诉的所谓药家鑫“遗赠”,实际上也是药庆卫在药家鑫遗愿之外,自己的主张。其性质也是药庆卫的赠与行为,与药家鑫“遗赠”无关。其次,药家鑫作为一个学生,并没有工作,没有经济来源,名下也没有财产,根本没有能力向张家“遗赠”20万元。同时,即便是药家鑫“遗赠”,根据我国法律,必须在知道受“遗赠”2个月内,作出接受或放弃的表示,如果到期没有明确表示,即视为放弃。现在2个月时间早已过去,张家实际已放弃了受“遗赠”的权利。“张家这次起诉实际只是上次‘索款门’事件的延续。”兰和说。

专家观点

“其实整个事件中,张家和药家都是受害者。”四川省社科院法学所副研究员黄泽勇说,自药家鑫案开始,张家和药家就被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中,两家人都被频繁地曝光、评论甚至是谩骂,已经严重影响了两家人的生活。从药家鑫案发生后,舆论对药家的一片谩骂,再到现在对张家的指责,两家人在舆论面前都伤得不轻。

“现在两家需要的不是继续采取敌对的行动,而是逐渐淡出舆论的视线,重新开始新的生活,这才是更有价值的。”黄泽勇说。[6]

推荐第6篇:旅游经济论文

学号:11305050120

班级:会展策划与管理113-1姓名:李轶亭

摘要:大学生旅游成为新的经济亮点,大学生在求知心理、好奇心理、解脱心理等动机影响下,加入到旅游大军之中,但因其消费水平的偏低,必然带来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所以本文调查了大学生旅游消费的现状,对大学生旅游消费心理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大学生作为旅游群体所具有的独特心理和行为特征。关键词:大学生旅游行为旅游消费

近年来,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我国高校数量和大学生人数快速增长。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消费群体,随着社会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从家庭中获得的零花钱也提高了很多,加上大学生讲究追求精神生活,又有较多闲暇的时间,本身对于“旅游”又非常喜好,这促使校园旅游市场日渐活跃,旅游消费逐渐成为大学生消费的热点,形成一个庞大的旅游细分市场,在整个旅游市场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大学生在毕业工作有了一定收入后,将成为旅游消费的主力军。

一、大学生旅游消费在总体旅游消费中所占的比重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教育问题意识的不断提高,学校数量已供不应求,越来越多的学校被创办起来,现今,我过已有高校数量2000多所,在校就读学生超过两千万人,可见在中国大学生旅游这一新热点将会成为一个巨大的市场。但是,由于大学生旅游市场利润低,回头客少,使得国内很多大型旅行社都忽视了大学生旅游。所以,要想赢得这个商业新机,必须对其深入了解探究,找出大学生消费心理需要,抓住其特点,找到其兴趣,从而引导其消费,壮大这个区域市场。据调查显示,到目前为止,喜欢旅游甚至非常喜欢旅游的大学生在总人群比例中占86%,不喜欢旅游的人不到一成。这就表明大学生本身潜在着巨大的旅游消费倾向。所以,抓得住大学生的旅游消费心理,也就抓住了大学生旅游消费市场的关键点,就能赢得这一市场。

二、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分析

(一)、大学生作为设为的一个特使群体,它具有一定的经济独立能力和生活能力,有相对多的空闲时间,这些促使了大学生的旅游,大学生产生旅游消费行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态度。大部分学生都喜欢旅游,由于在学校不能很好的释放自己的心情,因此他们想要在旅游中寻求快乐,从而放松自己的心情。且大学生的处于比较好动的年纪,因此他们出游的动机是非常强烈的。

2、攀比心理。大多数大学生产生了攀比心理,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经常外出旅游去的都是一些比较好的地方,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很少外出旅游甚至没有外出旅游过,因此家庭经济不好的学生为了面子与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攀比,给自己的家庭经济带来了负担。

3、好奇心理。由于平时都是家和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所以都想出去放松一下,出去看看外面的时间。一部分喜欢探险旅游,探险旅游目的主要是寻求刺激、欣赏风景、探索未知事物。

4、求知心理。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已经普及基本都是人手一台所以大多数人的空闲时间都是在网上度过的,对外界的东西有很多的不了解,所以当他们想要认识那些东西时,就会外出旅游。

(二)、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

1、积极方面

(1)、如今大学生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大多数学生都在寻求一种减压方法,而出外旅游便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旅游作为自我解压放松的途径,因为在旅游途中,不仅可以使自己放松紧张的神经,舒缓心里的压力,还可以在旅游途中学到、看到、听到、接触到一些新事物,从中学习、领悟到一些事情,使得自身的素质得以提升。

(2)、大学生旅游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也有助于增长知 识。他们通过旅游,可以了解世界、熟悉社会增长知识和才干,同时锻炼自己。

(3)、大学生旅游活动的开展具有增加旅游业收入, 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作用。虽然大学生整体旅游消费水平较低, 但因其人数庞大, 带给旅游业的收益仍然是可观的,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繁荣发展;

(4)、大学生旅游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培养爱国情操, 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影响。大学生在旅游时可以亲身领略各地名胜古迹, 亲眼目睹祖国的发展成就,从而激发和增强其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2、消极方面

(1)、由于有些旅游项目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加上少数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出现了正常上课时间逃课外出旅游的现象, 使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受到冲击, 加大学校管理难度, 对学生学业产生一定的干扰;

(2)、大学生不良的旅游消费行为干扰旅游业的正常发展。大学生属文化素质较高的人群, 其旅游消费行为总体上是健康、文明的, 但仍有一些不和谐之声。比如部分大学生偷逃车船票和门票的行为, 或者在旅游景点乱丢垃圾, 会给交通和旅游业造成一定的损失和影响。

三、大学生旅游的开发策略

(一)、总的思路要灵活多变,不拘束与一种线路模式

首先,在开发大学生旅游市场时要主次分明,才能事半功倍。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旺盛、旅游动机多样化且追求个性化,所以在开发市场时要机动灵活:

(1)、在旅游产品是组合上机动灵活。吃、住、行、游、购、娱各个项目分别标价,以供学生自由选择,形成短、中、长线路的包价旅游或半包价旅游,甚至是零包价旅游;

(2)、旅游方式多样化。针对大学生不同需求,设计多种可选择的旅游方式,如徒步、自行车、轮船、汽车火车等;

(3)、组团要机动灵活。大学生出游前大多需要找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旅游业可以根据各自内部格式及特点对这一市场进行调节,推行自组旅游团等新方案;

(4)、要在产品特色上下功夫,想要吸引大学生就要生产出符合其心理特点的产品线路,不仅可以使其在行程中放松还能使其学到很多知识;

(5)、必须以诚信为本,明码标价,有淡季旺季之分。

(二)、推出多种符合大学生需求的产品

基于大学生心理与生理特点,有以下几个新兴旅游方式:

(1)、修学旅游。很多的大学生把休闲度假时间作为一个可以增长见识、开矿眼界的时机。这部分人出游常带着一定的学习目的,行程设计上可以多些学习目的较强、增进社会实践经验和开拓眼界的休学旅游,如革命根据地考察游、少数民族地区文化采风游等。就避免了学生无心学习逃课旅游的问题。

(2)、探险旅游。大学生喜欢标新立异,追求个性自由,好奇心重,喜欢探险或令人惊心动魄的活动。旅游企业也可在安全有保障的条件下,开展漂流、攀岩、蹦极、探秘等活动。

(3)、生态旅游。新时代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很强,许多高校还成立了环保社团。针对大学生崇尚保护环境的心态,设计生态旅游产品,一定会得到很多人的青睐。

(三)、采取多种旅游促销方式

(1)、旅游公司可在在节假日(“十一”、“五一”)推出各种优惠政策,增加旅游项目,吸引更多的大学生选择旅游。

(2)、旅游公司可以将旅游的宣传定位成对大学生眼界、独立能力的拓展,以得到更多家长的经济支持。

(3)、旅游公司可提供一些适合的兼职给大学生,增加他们的经济收入,有更多的额外资金去选择旅游。

(4)、旅游公司在推出交通工具上可选择市场细化,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增加自己的旅游交通方式,满足更多的目标群体去选择。

(5)、应该提高服务水平,比如食宿等,可以增加更多便捷实惠的青年旅社。

(6)、“自主组团旅游”是新兴的DIY游,有可能是新的盈利点。

(7)、进行网站促销,大学生多爱好上网,现已有大学生旅游网,但远远不足以满足他们对于不同方面的需要。旅游企业可在学生较关注的网站,如学校的网站内设立旅游专栏,为学生提供相关资料,如不同线路、租车信息、不同季节旅游的信息等等。

四、结语

当代大学生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方面明显不同于一般旅游者,因此旅行社、餐饮、住宿、旅游购物、旅游景点,以及旅游交通等旅游企业在开发大学生旅游市场时应转变经营观念,不断创新,为其提供更有针对性的

旅游产品和服务而努力。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投入旅游消费的行列中,为国家旅游业发展也作出重要贡献,带动相关产业链条共同前进。

参考文献: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年第01期

西南高专学报 2005年第3期

蒙睿,赵文丽,刘嘉伟.在校大学生旅游行为分析旅游科学

金平斌,郎富平.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分析旅游学刊,2004.4

推荐第7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摘要:实践证明,推动经济体制的全面深化改革,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是实现社会经济稳健发展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将经济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与关键。本文着重通过有效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以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经济体制改革,政府与市场关系 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衔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为城乡居民提供同中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体制。它的目标模式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它经济成份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一,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第二,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第三,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并针对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就为我们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深化改革和保持稳定、应对当前挑战和完善体制机制之间的关系,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加快破除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具体内容如下:

一是推进转变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全面可持续发展。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加快推进国有大型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落实鼓励引导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制定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和支持政策,出台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稳步推进电价改革,完善成品油、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和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扩大资源税改革实施范围,在部分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推行增值税改革试点。调整完善房地产相关税收政策。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培育农村新型金融机构。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境外投资风险防控机制。

二是深化农村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政策和实施办法,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改革农村征地制度。推进国有农场、林场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积极推进水价改革。

三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和水平。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一方面要重点健全宏观调控体系,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推进宏观调控目标制定和政策手段运用机制化,不断增强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另一方面要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坚决做到“三个一律”,即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层管理;深化投资体制改革,除关系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涉及全国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等项目外的企业投资项目,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要特别强调的是,政府职能转变要注重简政放权和加强监管同步推进,权力要下去,标准要定好,监管要上来,增强政府治理能力,提高政府效能,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要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工作流程,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

四是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一直是围绕调整政府和市场关系进行的,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的力量一步步得到释放。正是认识上的不断深化,才使得我们在实践中更加注重发挥市场作用,有力促进了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我们更要看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具有与时俱进的特征和现实针对性。改革开放后相当一段时期内,我国市场体系和机制尚未建立健全,市场还不能有效配置资源,需要我们实施渐进式改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和条件逐步形成,社会各方面也有了相应共识。当前,我国仍存在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规则不统

一、市场秩序不规范、市场竞争不充分,政府权力过大、审批过杂、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影响了经济发展活力和资源配置效率。我们必须不失时机地加大改革力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在思想上更加尊重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这一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在行动上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

五是全面实行科学管理,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绝不是说政府就无所作为,而是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提高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的水平。这次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各国对发挥政府作用有了新的认识,我们也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发挥好政府作用,要善于底线思维,注重宏观思考,深入研究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举措和问题;要围绕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切实解决政府职能越位、缺位、错位的问题。要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切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推动可持续发展。要提供更多优质公共服务,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共同富裕。要更加注重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创造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的条件和环境,让市场主体有更多的活力和更大的空间来创造财富、发展经济、造福人民。

六是加强协调配合,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是看得见的手,主要是弥补市场失灵。无论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都要搞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协调配合。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也不是简单地让市场作用多一些、政府作用少一些的问题,而是统筹把握,优势互补,有机结合,协同发力。要划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凡属市场能发挥作用的,政府要简政放权,要松绑支持,不要去干预;凡属市场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政府应当主动补位,该管的要坚决管,管到位,管出水平,避免出问题。要善于运用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只告诉市场主体不能做什么,至于能做什么,该做什么,由市场主体根据市场变化作出判断。要找准市场功能和政府行为的最佳结合点,切实把市场和政府的优势都充分发挥出来,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色和优势。

七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

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财税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之一,这项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些年,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不够清晰、税制结构不合理、预算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一般不采取挂钩方式,建立规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完善国税、地税征管体制。

八是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坚持改革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理念,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坚持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领域改革协同推进,下大气力改变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状况,加快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步伐,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更好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必须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社会事业改革创新既要保证政府履行好应尽的职责,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需求。

九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格局深度调整,世情、国情正发生深刻变化。客观形势要求我们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要放宽投资准入,统一内外资法律法规,保持外资政策稳定、透明、可预期,扩大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确立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主体地位;坚持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扩大内陆沿边开放,允许沿边重点口岸、边境城市、经济合作区在人员往来、加工物流、旅游等方面实行特殊方式和政策,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政府和市场是相互关联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是经济管理和调控主体、涉及发展全局的重大利益协调主体,市场是把政府同各类微观经济运营主体连接起来的桥梁、配置各类经济资源的基础环节、媒介产权产品和其他要素交换活动的基本场所。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决定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走向和运行质量。政府行为往往表现为经济管理和宏观调控,市场功能往往表现为供求、价格自发调节和自由竞争,两者紧密关联、相互交织、缺一不可。因为政府行为不可能完美无缺,市场功能也不可能完全有效,两者都有弱点,都存在局限性,需要协调互补。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并不断完善,但在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处理上,既存在政府干预过度,也存在“市场失灵”,政府作用和市场功能都亟待进一步完善。如在政府作用方面,不合理的限制性规章制度和审批程序过多过细,各种政策工具选择搭配不适当,过多运用行政性手段干预市场主体特别是微观主体,抑制了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对公共产品生产分配的管理调节作用弱化,影响社会公平和民生改善。又如在市场功能方面,不少企业为获取市场高额利润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大量排放污染物,对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一个时期以来,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事业发展过度市场化,造成利益导向扭曲,使公共服务长期处于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状态,等等。这些问题近年来虽有不同程度解决,但从总体上看,仍有较大改进空间。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当然是首先保证一部分,发展一部分,由东向西的发展经济。还有就是现重点发展乡村的建设,以加大需要。对现企业进行体制硬件改革,加强人才培育。引进经济点,扩大出口。总之,就是使国民经济进入良性循环。但是问题也相当多,就业情况没有想像的那么乐观。社会保障不力。老百姓的生活保障不足,加大了改革实现目标的难度。教育人口,和社会对此的重视不足。根本不牢,功夫不深,想练内功,过于理想化。 国民社会的发展不同于治大水,灭大火。水火无情有人情。对物对人要分清。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问题为核心,围绕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统筹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要巩固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加快改革财税体制、金融体制,使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能够扬长避短、有机结合,都得到有效发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推荐第8篇:经济论文问题

1、在平日经济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情或现象让你舒心,哪些最闹心,哪些看到明白,哪些感到困惑,试以调控房价包括物价为例,谈谈这其中政府最该做什么?房地产商最该做什么?百姓做什么?

国内物价普涨,各个部门对于通胀问题终于不再否认。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日前在“全国煤炭工作会议”上表示,估计今年的物价指数升幅比3%要稍为高一点,这是国家有关部委负责人首次表态承认今年通胀率将超过3%的警戒线。他更不讳言:“年初国家制定的物价涨幅目标是3%,但现在看来,比我们想象的要严峻一些。”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马德伦日前也表示:“作为中央银行来说,对于通胀的风险,始终保持高度警惕,不会放任通胀的出现。”在中国的语境下,官员们认可通胀,意味着通胀问题可能已很严重。这不禁令人想起今年“两会”前温家宝总理与网友交流时对通胀的表态,他当时说:“我从几十年的政治生涯中懂得,两个问题可以危及到社会的稳定以致政权的巩固,一个是贪污腐败问题,一个是物价问题,我是从这样的高度来看待物价问题的。”然而,从今年的主流舆论看,警惕通胀从总理的个人意识转化成政策部门的集体意识,看来是费了不少周折的。

今年以来,反映物价的CPI不断走高,市场普遍预期,10月CPI很可能突破4%,而中国央行将推出进一步的紧缩

政策。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他们现实生活中的物价上涨体验,要比抽象的CPI数据来得更高、更真实。

大范围的、较大幅度的物价上涨显示,通货膨胀已经现实地来到我们中间。它已经不是什么通胀预期,而是活生生的现实。在当前中国仍是负利率的情况下,较高的通胀无异于是对老百姓征收“通胀税”,对普通百姓的生活影响极大。就笔者所见,已经有很多普通家庭开始缩减日常开销了,因为他们手中的钞票开始迅速变得“毛”了起来,家庭主妇们抱怨,同样的钱,现在可买到的东西大大减少,小白领们也不敢像往年一样随意添加换季衣物。

很显然,物价上涨比房价上涨对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影响更大,因为物价与百姓的生活休戚相关,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影响的是最底层百姓的生活;而房价上涨只是资产泡沫,对于有房者和现有城市居民,没有多大关系。

如果收入增长足够快,那么普通人对通胀的承受能力会增强一些。但居民收入增长的情况并不乐观。以统计局今年前三季度公布的经济数据为例,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10.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0.5%,如果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只有7.5%。要指出的是,国内居民收入增长一向慢于经济增长,显示我们的经济增长并没有很好地转化成居民的收入和财富。收入增长跑不过GDP,而通胀在后面快速追赶,居民的实际可支配收入增加也变得极为有

限,就像一碗肉汤被兑得越来越稀。

更让人担忧的是,当前的涨价还不是全部。资源价格改革和税制改革,像两头涨价的老虎,正在前面等着我们。资源价格改革酝酿已久,在结构调整、节能减排背景下已不能不推,但在当前环境下,资源价格改革就意味着涨价。税制改革表面上看是结构性调整,有增有减,但增税的种类显著多于减税的种类,房产税、资源税、环境税、社会保障税等全都“虎视眈眈”。

在全球流动性过剩、大宗商品涨价、资源价格改革以及增税的环境下,中国无异进入了一个稳定通胀的阶段,这也是普通百姓必须面对的“加税”时代。

2、传统经济学中描写了亚当斯密“一只看不见的手”,也提到凯恩斯“一只看得见的手”,你认为在当前我国的现实经济中应如何实现两只手的作用。

经济学上有“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两个概念。“看不见的手”出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这部著作,指的是市场机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看得见的手”出自英国另一位经济学家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指的是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他们的理论,都对当时和以后的经济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他们之后各国的实践表明,社会经济的发展,光靠其中一只手发挥作用

或片面强调其中一只手的作用,都是不行的,而必须“两手抓”。问题的关键是对这两只手的功能与职责应当合理界定,明确各自应该抓什么、怎么抓。

看得见的手要求法律能够在市场经济中充分地起作用,而不必由看得见的手来进行调控;而看不见的手就是在法律不能纠正市场错误的时候而“伸出援手”,目的是弥补法律的某些不足。

注重协谓“两只手”,实践证明中国政府应对国际全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是有力有效的,中国的发展模式也在这次国际全融危机冲击中经受住了考验,中国政府在积极应对国际全融危机冲击中,也积累了在复杂经济环境中推动经济又好又怏发展的重要经验。慨括起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注重发挥政府和币场两只手的作用,一方面积极应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充分发挥我国社会政治制度高效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采取果断措施,迅速稳定币场运行 提升社会信心,扩大社会需求,同时尊重市场规律,坚持政府调控和币场机制的有机结合,这既是弥补市场水平,又激发了币场活力,同时充分发挥企业和社会各个方面的作用,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协同一致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这是中国应对国际危机最重要的方面。

二、注重处理好短期和长期两者关系,远近结合,既符合短期规建要推出重点,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为发展奠定基础,在经济增长遇到严重困难的特殊时期,采取超常规做法,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放在首位,同时重视短期增长目标和长期目标相衔接,保持宏观调控的针对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效益,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全球受经济金融危机冲击的情况下,更加注重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裉本立足点,充分发挥内需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同时坚定不移地实现开放战略,采取有力措施稳定外需,努力保持国际市场的份额,形成内需外需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四、注重兼顾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两个方面,既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加快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动力,注重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发展,加大公共财政支出,加强社会公共服务,着力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建立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五、注重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中央政府审时度势,总揽全局调动各种资源,及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和调控经济发展的运行,帮助地方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同时鼓励各级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从而

调动了中央和地方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了强大动力与合力。

特别重要的是,在积极应对国际全融危机冲击的过程中 高度重视推进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这方面包括增强政府的决策力,建立宏观经济检测和预警制度,做到决策准,行动快,并完善政府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增强政府的应变能力 创新政府管理理念,优化行政结构,完善政府运行机制做到反映敏捷,增强政府的执行力,加强行政督查检查,建立行政问责和绩效评估制度,确保国家各项决策部署得到贯彻落实。增强政府的公信力,政府带头勤俭节约,压缩行政开支 降低行政成本,菅造行政新风,同时大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改进全融监管,防范全融风险,强化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发展电子政务,提高办事效率,推行政务公开,提高行政决策和政府执法的透明度。加强行政法制建设,推进依法行政,通过推进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有力的提升了政府管理行政水平。

以上这些做法和经验,不仅便中国经济化危为机,取得明显成效,而且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发展模式的科学内涵。

推荐第9篇:经济论文题目

论文题目:

公司发起人问题研究 一人公司法律问题研究

债转股实施中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公司资本管制改革趋势研究 一人公司法人格否认论 公司章程法律制度研究

论我国竞争法法律责任制度的构建与完善 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之关系探讨 论行政垄断的行政法及反垄断法规制 反垄断诉讼制度研究

反垄断法中的中小企业保护与规制研究 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研究 有限公司股权转让法律问题研究 有限公司股权转让的法律问题研究 对我国企业法人登记一体制改革的思考 合资企业反垄断规制研究 论我国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完善

山寨产品的法律视角分析 论网络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消费者“冷静期制度”的法律思考

垄断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 论消费者反悔权

论消费者安全权利的司法救济

论消费者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

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

论电视购物中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上述题目任选一题或者 内容方向相关题目进行研究,撰写论文。

要求:

一、格式:中文字体:宋体;西文字体:Times new roman;字号:正文小四号;全文左对齐,断首缩进2字(4字符);行间距:固定值22磅。

二、字数:3000字以上(不含参考文献及标注)。

三、参考文献标准参照《参考文献格式国家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UDC 025.32 GB 7714-87 国家标准局 198705 批准,198801 实施)

四、5月30日之前将论文交至班主任处

推荐第10篇:区域经济论文

坚持科学谋划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摘要】促进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促进群众增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发展特色农业、引导第三产业和积蓄发展后劲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全面加快全市经济的措施。

【关键词】镇域经济 工业经济特色农业第三产业

要坚持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工业经济为中心,农业为基础,第三产业为突破口,增加群众收入为核心,坚持从实际出发,选择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模式,推进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同时不断创新镇域经济发展体制,增强发展活力,促进全市特色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大力发展工业经济

(一)提供保障,创设优良的投资环境

从自身出发,练好“内功”,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建设一支勤政廉洁高效的领导队伍,创优工作作风;加大基础实施建设和政策保障,创优发展环境,创建一个和谐、稳定的投资环境,让项目引得进、留得住、无干扰、快发展。

1、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忠于职守的道德准则;二是加强业务知识和专门技能的训练,提高对执行能力和业务能力;三是建立和完善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等工作机制,坚决杜绝敷衍塞责、推诿扯皮、争利避责等现象;四是依法行政,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努力创造积极向上、高尚文明、刻苦干事、团结和谐的投资环境和氛围。

2、加大基础设施。通过多元化投入,加强交通运输、通讯、水利、电力、供气及城市供排水,等的建设,在交通运输方面,以成渝铁路、夏蓉高速公路、成渝高铁、成资高速公路、成简快速通道为基础,建立完善简阳铁路、高速公路和各级道路的运输网络;在通讯方面,积极引导电信、移动和联通等通讯公司,正当竞争,为辖区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在能源方面,加大水电气的维护和改造,优化水电气供应机构,科学增加动能电覆盖、生产生活用水和天然气用户的范围。

3、加大规划保障

用发展的眼光编制新一轮规划,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经济融入成都的区域优势和劳动力资源优势,

4、加大用地保障

(二)大力招商选资

发展镇域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依托,而在资金的来源上,招商引资是有力的依托。招商引资要立足自身优势、创新思路、积极拓宽渠道。首先要围绕资源优势抓招商,发挥农村劳动力、农副产品、自然资源等优势,积极引进加工贸易、农产品深加工和资源开发项目,尽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其次是围绕特色产业抓招商,加大产业招商力度,在膨胀规模的同时,提升“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水平。再次是要抓住

当前国内外产业加快转移的机遇,坚持围绕大项目抓招商,积极参与市场分工,发展配套经济,使镇域经济在分工协作中发展壮大。最后是积极实施走出去招商战略,实行蹲点招商、召开招商引资推介会等多种形式,增加招商的时效性。

(三)以园区为主导培育经济增长极

以工业园区建设为平台,全力加快工业化进程

工业的发展要走集约化、区域化发展思路,也就是走发展工业园区的发展思路。工业发展的集约化、区域化符合工业发展规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既能够加快产业聚集,也有利于基础设施配套和项目服务,还可以节约利用土地、减少环境污染。因此,要本着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集约发展的原则,在中心镇和区位、资源、交通、基础条件较好的区域,集中规划建设乡镇加工制造业基地工业园区,同时积极引导各类加工制造企业向基地集中。在管理服务上,要牢固树立“企业发展我发展、企业发展我服务”的亲商、安商、富商的服务理念,靠特优服务打造“投资洼地”,增强环境的吸引力。每个园区均实行闸口式管理,企业除正常生产管理以外,其他方面的社会事务基本上由园区接管,让客商把主要精力放在生产上。通过实施园区带动战略,使园区真正成为镇域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的良好载体和平台。

(四)大力发展规模企业

二是加大规模企业扶持力度。坚持不懈地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着重对天湖化工、福临化工、成宇制药、信润木业等55家中小企业建立联系制度,在相关政策性资金投入、技改项目、融资、土地等生产要素配置上实行重点倾斜,及时为企业排忧解难,促进现有企业的做强做大,着力培育一批产值过亿、税收过千万的成长型企业。三是加大支柱产业培育力度。我们将立足现实基础,通过政策引导和结构调整,充分发挥湖北稳健、成宇制药、科田制药、合福油脂、诚鑫化工等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促进纺织服装、医药卫材、精细化工、农产品深加工等四大支柱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不断增强产业吸纳和集聚功能,逐步实现从企业集聚式发展向产业配套型发展转变。

二、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一)稳定粮食生产

(二)发展特色农业

1、加大科技投入

2、大力推进土地流转

3、变革农村经营方式

(三)着力推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四)推进新农村建设

三、创设经济增长点,引导发展第三产业

(一)以市级规划为依托,发展特色街区

(二)以环境、文化为载体,发展旅游业

(三)以多元化手段引导,发展新兴产业

(四)以投入为基础,解决融资难题

四、立足长远,为发展积蓄动力

(一)增加科技投入,调整产业结构

(二)以发展的理念,注重人才的培养

(三)多方努力,力争引入高等教育学校

第11篇:经济论文读后感

>读后感2012物电学院电子2班马力

在当今的投资市场上,沃伦~巴菲特无疑是财富和成功的象征,是当之无愧的世纪股神,他以100美元起家,靠着非凡的智慧和理智的头脑,在短短的40多年时间里创造了400多亿美元的巨额财富,从而演绎了一段从平民到世界巨富的不朽传奇。

投资股市市场,风云多变,极易让人迷失,但巴菲特的任何一项投资,都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所以才不断地做出正确的决策并取得胜利。巴菲特不仅教会了我们如何投资,还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投资首先要人缘,巴菲特投资要看他对某个企业经理人或者领导者的能力及品质的信任。

巴菲特40多年的投资生涯中,经历过两位数的银行利率,高通货膨胀,股市崩盘等险恶情况,但他都安全地度过了这些风风雨雨,没有使自己和伯克希尔遭遇重大灾难。而且这些风雨更磨练了他坚韧的性格和永不放弃的精神。他通过一生的投资证明了自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投资人。

如今,巴菲特的独特而高效的投资理论和方法,已成为全世界股市投资者的金科玉律。他的“价值投资法”、“集中投资法”、“长期持股”、“简单投资”、“选股法则”、“安全边际”、“投资组合”等投资方法和理念对每一个投资者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书中教给了我巴菲特投资的9项智慧:

1.淡定从容:成功投资必备的素质和心态

2.先做人后投资:做人和投资要完美结合

3.投资必须理性:把握正确的市场规律

4.选择决定财富:寻找最合适的投资对象

5.决胜技巧:掌握高超的投资技巧

6.理财策略:高效管理和配置盈余

7.趋利避害:走出投资的误区

8.习惯制胜:培养良好的投资习惯

9.大原则必须遵从:合理投资原则及其应用

一个优秀的投资家,必须具有良好的心态和过硬的基本素质。这是在投资领域获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巴菲特的自信、理智、坚毅、耐心、独立思考等良好品性,成就了他从普通投资者到“股神”的传奇。

首先要相信自己的判断,独立思考的能力最可贵。投资中,要协调运用知识和直觉,投资要懂得市场规律,懂得投资理念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时候,直觉也会成为制胜的法宝。每一项投资,都要胆大心细,勇于判断却不疏忽,敢于自我突破,养成坚毅的品格。风云万变的股市里,要学会有耐心,耐心等待才有机会,并且不断地学习知识。

做人和投资也具有密切的关系,巴菲特获得人们的尊敬和推崇,并非仅仅只是他的投资智慧和伟大成就,更重要的是他的做人艺术和智慧,因为他把人格和投资完美的融为一体,所以他才赢得了整个世

界,赢得了巨大财富的同时,也赢得了人们的信任和一份无比的荣耀。

要投资而不要投机,投机取巧一定会让你失败,用善念进行投资,保持一颗善良的心,巴菲特在取得财富的同时,也积极向社会回报,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在股市里,要多帮助朋友渡过难关,最后你才会得到巨大的回报,不要把投资当成挣钱,把它当成你的一个生活方式,顺其自然地用惯性取胜。

投资市场上最大的陷阱就是狂热而缺乏理性。在巴菲特看来,赚钱的秘密不在于冒险,而是要理智地避免风险,所以,把握市场的规律,了解市场特性,发现风险的所在在投资领域里很重要。

投资时,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到自己的愚蠢才能利用别人的愚蠢,正确掌握市场的价值规律,永远做价格合理的生意。

寻找正确的投资对象是致富的关键,投资要以非常谨慎的态度和精细的分析来选择投资的企业。以企业家的眼光和所有者的心态关注投资的对象,从企业的实际价值和未来创造价值的能力来判断企业的优劣。同时坚持“不熟不做”的原则,最终能找到最理想的投资对象。

投资时首先选择最优秀的明星企业,亏损的几率会巨幅减小;也可以选择最有潜力的企业,这样可以取得更大的利润;选择自己熟悉的企业,投资要掌控在自己的手中。寻找最值得尊敬的行业也可以帮助你正确的理财。

投资要从长远利益进行投资,不能只看见眼前的利益,善于套利,选择合适的时机,运用合适的选股法,进行集中投资,处处留心被投

资企业的状况,并且关注它的声誉。

一个企业的成功,不仅在于它的累积资金,而且要看它运用盈余的能力进行再投资。具备强烈的风险意识和避免急功近利的短期炒作,别总想着跟大势被别人左右,切忌利欲熏心。养成反思失败的习惯,控股投资,珍惜时间,追求效益。

掌握市场规律和被投资者动态,进行合理的投资,将会取得胜利。

第12篇:水资源经济论文

水资源经济的认识

摘要:水资源经济学是研究日渐稀缺的水资源优化配置问题的经济科学。文中介绍了水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并简要的谈了水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内容,针对不同时期水资源经济学在国外和国内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相应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最后对水资源经济学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稀缺性;不可替代性;水资源经济学;水资源综合管理;环境影响

水资源经济学就是研究日渐稀缺的水资源优化配置问题的经济科学,旨在使消费者以同样的水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用满足或者以尽可能少的水资源消耗获得同样的效用满足,使生产者以同样的水资源投入获得尽可能高的产出水平或者以尽可能少的水资源投入获得同样的产出水平。

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保证。

中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是人均占有量只相当于世界人均的1/4。中国已被列为全球13个贫水国之一。据统计, 目前中国农业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中国目前面临的水资源问题表明:水,正在从“可再生资源”转化为“不可再生资源”。 经济学认为稀缺性是指相对于消费需求来说可供数量有限。从理论上来说,它可以分成经济稀缺性和物质稀缺性。假如水资源的绝对数量并不少,可以满足人类相当长时期的需要,但由于获取水资源需要投入生产成本,而且在投入一定数量生产成本条件下可以获取的水资源是有限的、供不应求的,这种情况下的稀缺性就称为经济稀缺性。假如水资源的绝对数量短缺,不足以满足人类相当长的时期的需要,这种情况下的稀缺性就称为物质稀缺性。经济稀缺性和物质稀缺性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缺水区自身的水资源绝对数量不足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因而当地的水资源具有严格意义上的物质稀缺性。但是,如果将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节水、循环使用等等增加缺水区水资源使用量的方法考虑在内,水资源似乎又只具有经济稀缺性,只是所需要的生产成本相当高而已。丰水区由于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加之缺乏资金治理,使可供水量满足不了用水需求,也会变成水资源经济稀缺性的区域。这些都说明了水资源的稀缺性。

同时水资源是不可替代的,且具有绝对和相对两个方面。从功能来分析水资源一般可分为生态功能和资源功能两大类。其生态功能是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水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材料,水使人类及一切生物所需的养分溶解、输移。这些都是任何其他物质绝对不可替代的。水资源功能的大部分内容也是不可替代的重要生产要素。如水的汽化热和热容量是所有物质中最高的,水的表面张力在所有液体中是最大的,水具有不可压缩性,水是最好的溶剂等等。水资源的不可替代性不仅说明其在自然、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程度,也提高了水资源的稀缺程度。

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水资源保护问题也是至关重要的 水资源的污染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 我国经济发展转轨时期 水资源的污染已经给社会、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保护水资源除进行技术改造,使工业、企业、生活污水排放要达到标准外,更重要的是加强水资源保护的管理,实现依法治水、依法管理

水资源具有十分广泛的用途和极其丰富的功能,大体上具有生活用水功能、生产用水功能和生态用水功能。生活用水功能包括饮用、梳洗、装点等功能,生产用水包括农业用水、工业用水、运输用水、养殖用水等功能,生态用水包括水生态景观、水生态调节、水环境容量等功能。这种水资源的多用途性,就需要经济学研究如何将稀缺的水资源配置到人们最急

需的地方去,以产生最高的效用。

水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及发展过程主要有以下3方面:水利经济计算,例如水利工程投资、工程概预算等都在这个范围之内;流域的水资源综合管理,包括流域水资源的风险投资管理、污水处理投资管理、进行水资源管理的决策等;进行水资源价值的评估,进行以水为核心的生态经济评估,包括生态恢复的资金投入,考虑人们可能采取的取水等方案可能带来的一系列后果,以及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考虑如何就一系列可能的方案进行决策。

国外关于水资源经济学的研究起步较早,但是在不同的时期,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在前期,其研究重点主要在于水资源本身的价值研究以及对水资源和其它经济环境的估价。例如有文献认为水的价值是在给定时问和给定地点为购买单位体积水的社会愿意和能够支付的最大值,或者采用机会成本的方法,即是在既定时问、地点和水流条件下,当某人取走用水时,水资源所有者可以接受的每单位水的最小费用。1972年,杨格和格雷考察了几项实验,认为水的价值不可能超过最经济水源的边际成本,1973年,诺德豪斯和托宾提出用“经济福利准则”修改国民生产总值,由此引发了对环境资源进行计量的关注,许多学者先后提出多种方案研究经济活动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如赫费德尔和尼斯(Herfindakl and Kneese)提出如何利用与污染和控制污染有关的费用及利润来修正GNP。1977年联合国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对某些自然资源进行核算,进入2O世纪8O年代以后,资源与环境问题更加严重,更加引起各国政府、多种组织研究机构、环境学家、经济学家的重视。

到20世纪90年代,采用经济杆管理水资源的研究日趋活跃。1991年Schneider研究了一定用户需水量弹,它为进一步研究节约用水提供了有益的经验;Murdock分析研究了用水预测中社会经济和人口统计特性的作用,它指出人口统计和社会经济变量如住户年龄、种族、家庭成员的组成对用水量有很大影响,在研究户均用水量时,这些因素通常比经济、气候和其它自然因素重要得多。Murdock将需水量与社会经济相结合,拓宽了水资源价值研究中所涉及的范围。Wichelns的研究表明,通过灌溉用水划区收费促使减少排放量,收费提高了用水效率。意大利Hayward对收费产生的反应—— 一项水管理议案进行了分析。水资源定价也是当今水资源研究热点之一,1995年9月26日~30日在瑞典召开城市地区水综合管理国际研讨会上,水资源和废水定价被列为重要的一项议题。

在上述的研究中,以水资源的定价和确定水资源价值为主要内容。随着近几年全球环境的变化和人们日益认识到生态环境的作用,以水为核心的生态环境服务研究成为重点,研究人类活动带来的经济效益和对生态环境破坏后应当采取的决策分析。Stefano Pagiola在2003的《World Conservation》探讨到水是价值昂贵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但绝大部分水的使用者并没有为之付出任何代价。而且他认为,更为严重的情况是,土地管理者因拥有土地,调节了水文流速,改变了环境,为水资源利用创造了服务,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获得 任何补偿。他们的措施影响了水的渗入、径流和土壤水分蒸发的速度,从而影响到水流的数量、质量和时间安排。但没有任何鼓励措施能让这些影响考虑到关于土地使用决策中,结果这些有价值的服务也就消失了。因此他提出了“环境服务的补偿”这一解决途径,它为土地使用者们所创造出来的环境服务支付一定的补偿金,这样就可以将这种鼓励措施与整个社会的鼓励措施达成一致。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被广泛接受,并成为各国政府21世纪行动纲领的重要承诺,可持续发展成为了水资源经济学科的研究热点。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水文计划工作组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支撑从现在到未来社会及其福利而不破坏它们倚赖生存的水文循环和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水的管理与使用”。它的实质含义是指运用经济学的决策方法做出对未来造成的遗憾达到最小的决策。

我国关于水资源经济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大多数都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参考国内的实际情况进行有侧重点的改进。20世纪70年代,国内有关水资源经济学的研究侧重于水资源价值的评估,很多学者提出多种方案对GNP进行修正,包括运用污染和控制污染的费用及利润。

有关水资源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则侧重于水价制定和水服务费用的收取,最为典型的是水资源费用收取的研究,例如1979年11月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发布了《上海市深井管理办法》。可以说,这一时期是我国关于水资源经济学研究的萌芽阶段。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向自然环境索取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强,同时,对水资源缺乏有效的保护管理机制,掠夺 性地开发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严重地威胁了人类生存环境,也制约了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有关研究如何合理地配置自然资源,如何保护并维持自然资源本身的再生产成为这一时期的重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确定了市场经济体制,国内学者对宏观经济的水资源管理有了探索性的研究,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在其承担的“华北地区宏观经济水资源规划管理的研究”中,采用了投入产出模型与线性规划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华北地区宏观经济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为将市场经济机制引入我国水资源管理研究做了开拓性的工作 。以后,由水利部、中国科学院、国土资源部共同主持的“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项目中,为西北地区各流域开发建立了宏观经济水资源模型,为西北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张为东在1996年利用线性规划模型,探讨了北京市可利用水资源在各部门之间的合理配置问题。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水是生态环境的控制因子,人们在谋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与生态的和谐发展,如何在促进经济发展同时又不破坏环境的情况下获得可持续发展成为这一时期的研究内容。其研究重点是以水为核心因子的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服务价值,例如2004年丰华丽在《人与生态和谐的水资源配置理论与实践》等研究中提出,水的服务功能主要是指水资源的供给功能,即供给社会一定质量的水资源量的多少,用以维持人类健康、支持经济生产、稀释和运输废物、提供娱乐休闲等,同时认为,从维持人类健康的角度出发,饮用水数量的多少、质量的优劣和人类的福利息息相关,不但人们生活用水,对于干旱区,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就没有粮食生产。可以说这一时期我国学者已经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开始形成既面向全球又结合我国具体情况的关于水资源经济学的新的思路。

发展水资源经济.无论从历史现实还是从未来发展来看.水资源发展都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发展水资源经济的政策措施都必须适合我国国情,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相一致,从而去创新发展机制.这是历史赋予水资源经济研究者、实务工作者的历史重任。

水资源经济学是水利学科和经济学科的一个更高的层次,从水资源经济学的发展过程演变来看,水资源经济学的研究进展非常迅速,并且研究前景非常广阔,水资源经济学的学科也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水资源经济学融会贯通水资源学和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随着水资源学和经济学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贡献的不断认识,水资源源经济学的研究不仅显得更为必要,而且将呈现出更为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沈满洪 水资源经济学的发展与展望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6卷

第6期

[2] 崔延松对水资源经济研究的一般认识《经济师》2006年第3期

[2] 陈耀邦,等.21世纪议程[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3-5.

[3] ColinH.Green.Handbook of Water Economics:Principles and Practice[M].UK:

John Wiley& Sons.Ltd.2003,17375.

[4] 王浩,许新宦,甘弘.华北地区宏观经济水资源规划理论与方法[M].郑州:黄河水利

出版社,1999,17—19.

[5] 丰华丽.人与生态和谐的水资源配置[D].北京:中国科学院,2004,5-6.

[6] 孙富行

第4期 资源水利与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水利水电工程设计DWRHE2000年 第19卷

第13篇:市场经济论文

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时空条件是处在20世纪90年代并向21世纪交替期中的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环境,其目标指向是发达的现代市场经济。而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崇尚经济法治,把法律作为对经济运行实行宏观调控和微观调节的最主要手段,其他各种手段也都必须纳入法制的范围,并要求整个社会生活的法治化与之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确立一整套完备的市场规则,形成和维护高度规范化的市场秩序,保障市场机制的良性运行。所以,现代市场经济必然是法治经济。为此,本文特就此主题进行一些法哲学的思考和探索,以期有利于深化对这一重大问题的认识。 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有了商品生产和交换就有了市场。然而,在严格的意义上,作为经济类型和经济范畴的市场经济,则是伴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并在出现了权利本位、契约自由、法人制度等重要的法权关系和法治状态的情况下才正式形成的。从封建专制体制下的义务本位进展到权利本位,重视人权、自由、民主、平等,这是人类社会的一个伟大进步。当然,资本主义社会的权利本位实质是私权本位,即主张绝对私有权和私有财产神圣,把私权和私利作为推动人们从事一切活动和交往的原动力。这既给资本主义经济注入了活力,又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渊弊。 由于权利本位的确立,使人们的社会关系实现了从\"身份到契约\"的重大转换,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平等权利。特别是契约自由原则又促进了商品生产、经营者在平等、自愿、等价、有偿的原则下进行彼此有利的交往和交易,意味着可以凭靠契约规范来约束交易行为乃至全部经济行为,从而形成所谓\"私法自治\"的原则,即所谓\"协议即法律\"。正如法国民法典第1134条规定的:\"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因此,可以说,权利本位、契约自由,这是市场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法治条件,也是市场经济对法律之需求的深厚基础和源泉。它们并通过民事责任制度中的过错责任原则(即\"无过错便无责任\")而得以强化,使对个人人格的绝对尊重和个人意志的充分自由成为市场经济自由发展的宽阔天地。近代发达的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还得益于法人制度的产生和确立。因为生产要素商品化,法人以商品交换为纽带形成交换关系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前提。法人作为\"社会积累的新的强有力的杠杆(\"马克思语),使获得资本和积聚资本具有了稳定的法律形式。法人制度有利于确认和保护商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地位和权利,有利于确认和维护市场经济关系中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它把法律的保护领域和规范范围从经济活动中的自然人个体扩大到社会组织及其行为,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市场机制的社会化程度和进程。 发达的市场经济经由了从自由经济向垄断经济的发展,虽然由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私权本位被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所谓社会本位或团体本位所补充,绝对私有权也受到一定限制,契约自由原则因团体契约和法规限制而有所修正,过错责任原则也因无过失赔偿之成立而受到冲击,但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法治条件不但未被削弱,反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市场经济对法律的需求越来越突出、迫切。包括对市场主体的法律地位及其权利、义务关系的确认;对诸如产权关系、市场体系、市场组织和结构等市场经济制度的规定;对各种生产要素的商品化、市场参加者的行为及相互关系等市场经济关系的界定;对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和各环节的规范等等;以加强对市场经济秩序的法律保障,并反对不正当竞争和垄断等失序性行为。特别还有一个重要方面便是规范政府调控市场的行为,以法制权,以权利制约权力。这些都必须要靠强化法治,健全法制体系和完备法律手段,而且它们已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有机构成。法律对经济运行不仅起着规范和保障的作用,而且起着调节、引导、组织、管理、预测等作用,它为市场交易行为和整个经济发展提供一种稳定、明确、普遍的准则和模式,提供一种平等、自由、公正、公开的空间和条件。这正是市场经济发展所极为需要的。因为市场经济运行的根本规律即价值规律所体现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以及商品交换的等价原则和竞争机制决定了商品和市场都是\"天生的平等派\",都是自由、民主的载体,都要求体现公开、公平、公正。而且市场经济最需要有序化运转,否则,任一方面和环节脱序,都会造成交易行为和经济运行的紊乱。只有法律才是保障经济有序化的最权威、最切要、也

最有力的武器,因为法律权威为全社会所共识,法定的权利为全社会所共享、法律规范也必须被全社会所普遍遵行。 市场经济具有二重性,既具有利益原动力和竞争机制所驱使的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和价值规律所蕴含的一定自我调节能力;又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时滞性、波动性等非有序化倾向和强调本位物质利益的消极方面,容易滋生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因此,适度的计划调控和必要的行政管理也是应当的,特别是现代市场经济所不可缺少的。否则就不利于保证经济总量平衡、防止经济剧烈波动、合理调整重大经济结构,以及保护生态平衡和自然资源等,对于防止贫富悬殊、两极分化更是无能为力。计划与市场并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发展经济的两种不同的手段;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也是既具有相斥性,又具有互补性。只能说作为经济类型的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不能同时并存,然而计划经济中有市场,市场经济也需要计划,现代市场经济所要求的计划调控必须是以自觉运用价值规律为前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计划调控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计划体制。而且无论是计划调控或是行政管理都必须依法进行。要符合法律的规定,由法律授权,受法律所监督和限制。否则,就会使受不到监督和限制的政府意志和权力任意施行和膨胀,从而反过来限制、干扰甚至侵害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关于市场经济的法哲学思考发展的经验表明,在一定的条件下,政府对市场事务的直接干预越小,政府机构的职能越是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市场经济运行的效率就越高。法治经济所需要的是有限的政府权能和受控的政府行为。总之,怎样做到使适度的计划调控和必要的行政管理与市场机制有机耦合,关键也要靠法治。法者度也,只有靠法律的力量才能制衡作为权力主体的国家(政府)的干预与作为权利主体的市场参加者(生产、经营者)的行为之间的关系,使之均不失度、越轨。而且法律的规范性作用在于使社会\"摆脱单纯的偶然性或任意性\"的支配,以有效地防止政府权力的滥用和国家计划的随意性,保障市场机制的自主、独立和稳定性。正如马克思在谈法律的这种重要社会功能时所说:\"这种规则和秩序本身,对任何要摆脱单纯的偶然性或任意性而取得社会的固定性和独立性的生产方式来说,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因素。\"由此可见,统一都纳入法律轨道的计划调控和市场调节,二者纵横结合,成为市场经济发展所要求的经济法治运作中的两翼。 至干为什么说现代市场经济必然是\"法治经济\"而不是通常所说的\"法制经济\",个中亦有其深刻的意蕴。\"法制经济\"与\"法治经济\"这两个概念虽密切联系,但又有严格区别,这正如\"法制\"和\"法治\"有严格区别一样。一般含义的\"法制\"即法律制度之谓,它与国家和法律相伴并随,与民主没有必然的联系(只是到了近代社会,法制才与民主政治成为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因此,既有专制政体下的法制,当然也有民主政体下的法制,所以秦王朝的严刑峻法和秦始皇的暴政正是导致秦朝很快覆亡的重要原因,而希特勒也可以利用其法西斯主义的法律制度来残害人类,因为这些都可以说是一种\"法制\",都可以在\"法制\"的外衣下推行暴虐的专制独裁。可见专制政体下的法制实际上是人治,法律不过是最高统治者实行专制独裁的工具。而\"法治\"即依法而治,它与人治相对立,由民主相融而共存。作为一种先进的治国方式,法治乃是近代民主制度的产物,它必须以民主政治为前提,它与任何形式的人治和专制绝难并存。换言之,有了国家和法律也就有了法制,只不过其健全和完善程度不同而已。但有了国家和法律,建立了法制,却并不等于就实现了法治,它还须在法制健全的基础上充分实现了民主政治,即彻底弃绝了人治,禁绝了专制,从而使良好的法律得到有效的执行和一体遵行,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最高权力层的行为都无例外地纳入了法制的轨道和范围。所以\"法制\"所重视的不过是法律体系的完善和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过程和机构的健全,其关注点是维护公共秩序和约束公众行为;而\"法治\"所强调的则是整个国家体制和社会机制必须依法而治,其关注点是确保人民权利,有效制约和合理运用公共权力。因此如果仅提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还只能是从形式上说明了市场经济要依靠法制(这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在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前,我们也都知道改革和经济建设离不开法制),但却没有揭示出市场经济需要什么样的法制?是适应市场经济客观规律,合乎民主、自由、公

平、正义及效益的法制?还是适应计划经济体制要求的很大程度上是搞人治的法制?只有明确地提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才能更确切地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特征及其根本属性,才能准确地概括市场经济对法的内在的深刻的本质需求,也才能体现市场经济对法律的价值选择和理想追求。 二 现代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所发展到的一个高级阶段,不仅市场领域和规模都空前扩展,市场机制也更加成熟,而且国家调控手段也相应完善,尤其是法律手段和法治条件被予以高度重视和强化。在现代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各个国家的市场经济模式,又各具其优劣和特色。 目前,从有关资料来看,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主要呈现五种模式:

(1)美国模式,人称\"分散型的市场经济\",有的又称为\"宏观需求干预型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微观经济由市场导向,政府通过法律条文和执法程序来保证市场竞争,同时通过财政金融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干预。这样,投资者就敢于冒风险、把资金投入高科技产业,资金流动也比较灵活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2)英国和北欧等福利国家模式。企业和家庭由市场维系,政府作为第三者调节社会福利和国民收入的再分配。(3)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微观经济自发调节;宏观关系政府控制,实行\"尽可能多的竞争,最必要的计划\"。同时实施提供社会保障、社会公正和社会进步的社会福利政策,但它们都不能妨碍市场机制作用的发展,主张使带来效率的市场和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结合起来。(4)法国的指导性计划模式。生产和交换等由市场组织;由政府制定中长期规划进行指导。(5)日本的国家发展导向模式,或称为\"协调型的市场经济\"或\"社团市场经济\"。注重经济关系的协调与和谐,在发挥市场作用的前提下,政府通过产业政策进行引导,限制过度的市场竞争,并与企业巨头紧密协作实施指导性经济计划,着力解决宏观经济体制的互相约束与彼此协调。 这些均说明,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无论是市场机制或是国家的宏观调控都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因为随着经济规模和领域的扩展,市场体系的日益复杂庞大,市场经济关系的覆盖面、触及面越来越宽广,现代市场经济已不能单靠\"私权自治\"或\"意思自治\"而自发运行和发展,还需要有良好的公共权能体系予以宏观调控,进行间接干预,才能保持在高层次、高水平上运转。但是这种宏观调控和间接干预必须适度和具有自控能力,否则就会打乱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破坏市场经济关系,以至走向它的反面,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枷锁。而如何使市场机制与国家的宏观调控有机契合,就只有靠法律,关键就是实行法治。从法治的观点看来,各种宏观调控手段,包括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都可以归结为法律的手段,都必须由法律所武装和整合,受法律的监督和限制,并使其规范化、制度化和更具有权威性,以避免其随意性和偶然性,也便于使计划从指令性向指导性转化,政府职能从管理型转向服务型、协调型。经济调控手段法制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法律手段是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的基础和效力依据。法律的手段比起其他手段所具有的优点在于:法律是一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化调整手段,它与经济手段相比更具有权威性、普遍制约性;与行政手段相比也有其特具的优点:第一,它可以避免因政策性变换造成的短期行为等不利后果,有利于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第二,它不是简单地抑制某一种社会现象,而是通过对人们权利、义务关系的调整,力求消除某一类社会现象产生的条件和原因、并保护和发展所需要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至于制止经济活动中的违法行为、打击经济犯罪、矫正越轨的行为习惯和恢复被破坏的社会关系,就更得靠法律的手段了。所以法律的调整手段比较有利、有效,也更少产生副作用和后遗症。 法律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对经济发展的总量和全局上进行宏观调控,以及规范协调和统筹各种宏观调控手段,而且还深入到了微观经济领域。即无论是市场或是企业的管理和运行,都要靠法律的规范性作用作保证,都必须依法进行,这已无需赘言。同时,企业和市场的管理和运行所需要的一切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的内部规章、双边及多边协议、契约等,只要是涉及到人们的权利、义务关系或具有一定规范作用,得到有关部门的认可并符合程序,都具有相应的约束力和效力,从广义上讲,都是经济法治的必要补充和组成部分。 由此可见,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发达的市场经济与现代法治相融合,其具体含义就是成熟

的市场机制与良好的宏观调控机制都通过法律的整合作用而相契合、衔接。其中,法律贯穿始终、深入到各个环节和领域,通过发挥其全方位的整合作用而实现法治的整体效应,从而使现代市场经济成为一种新型的、规范化、制度化了的市场经济,即法治经济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以法律为纽带,以市场为中心,把国家(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的活动和行为紧紧地、广泛地与市场经济的各个环节连结在-起,以充分获求和实现经济活动乃至一切社会活动的效率和效益。在这个过程中,法律的影响和作用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经济利益和法律后果支配和左右着人的各种行为。一方面,有利可图成为人们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和经济组织、经济关系产生、形成、发展、变更的吸引力、聚合力;另一方面,行为自由和无所顾忌便是法无限止或有法可依,而法律所不允许者是人们作行为选择时必须最慎重予以权衡的社会禁令。因此,效益原则和合法性原则就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两大基本原则,现代市场经济的利弊优劣都与此相关,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的一系列重大矛盾关系都与此相联系。 例如,现代市场经济既要求经济上的自由贸易和竞争,又要求秩序和机会均等;既追求效率和效益,又必须考虑社会公平和公正;既要求民主、公开的氛围和人的行为自由及独立、自主的权利,又要求对各种利益倾向、利益主体、利益集团施以统

一、协调、制衡。但是,自由并不是为所欲为,真正实现自由贸易必须以反对不正当竞争为前提,反对对市场的垄断、操纵和诈欺行为,反对以权力等非经济因素来肆意干预、左右经济。正当的竞争是平等的竞争,是机会均等而且又是风险均等的竞争。然而竞争既带来效率和效益,又可能扩大社会差别和经济差距;这种差别和差距如果得不到适度的控制和缓解,就会成为妨碍经济进一步发展乃至社会稳定的因素。因此,即使是在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也不得不采取社会福利政策和社会保险措施来予以缓解,并通过调整生产结构和产业结构使企业得到平均利润。这一切都离不开法律和法治。法治既可以保障自由竞争和效率,又利于保障和协调社会分配,平衡利益冲突,达到必需的社会公平。公平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实现社会公平是一个动态的辩证的过程,它只能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适应,任何时候都不可能作到绝对平等和公平,公平和平等都以权利对等和机会均等为参照系。绝对平均主义既丢掉了效率又不可能达到虚拟的公平,因为如果缺乏在经济发展基础上的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机会均等,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社会公平,而只能造成普遍贫困。走上现代市场经济的国家都无一不重视运用法律手段来协调和平衡公平与效率的矛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摆脱不了效率与公平这一人类物质生产与生活的固有矛盾,然而通过改革而保持和发挥出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生命力有条件比较更好地解决这一矛盾。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改革十多年来的经验表明:既不能以单纯追求公平来牺牲效率,因为如果不以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效率的提高为基础,就没有条件实现社会公平;又不可因着意强调效率而忽视、放弃社会公平,因为分配不公、不合理,不仅会刺伤劳动者的积极性,而且会减弱广大人民群众对改革的支持力和承受力,从长远来说,也不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当然,防止分配不公,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即既不能再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又不应加大贫富悬殊、放任两极分化。至于诸如\"脑体倒挂\"\"非商不富\"等不正常现象,则本身就是国民再分配不当、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的,是对按劳分配原则的扭曲,须尽快改变,否则也会加大分配不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主导,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就是兼顾社会公平与效率的良好基础,提供了一种在新的基点和层面上来解决效率与公平的矛盾的条件和可能性,既允许先富后富,提倡多劳多得、不劳动者不得食,分配上拉开档次,经济发展和效益上体现出差距,鼓励在正当、合法的前提下发财致富,以有利于搞活经济、提高综合国力;同时,又要防止两极分化和贫富悬殊。避免加大社会差别和经济差距。特别是制止非法致富,禁止用不正当手段攫取社会财富和他人财富。并通过改革把劳保福利变为国家既承受得起,又有利于调动和保护劳动者积极性,发展社会保障和公益事业,加强人权保障和环境保护等。这样,就便于通过市场竞争机制进行初次分配反映效率和差距,又通过国家调节的作用进行的再分配体现社会公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而这一切,更离不开法律和法治。 为解决好效率与公平的矛盾,还必须处理好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问题。不能把精神生产排除在国民再生产和再分配体系之外,因为科学技术和教育文化,都直接或间接地形成生产力(科学技术乃是第一生产力),特别在现代社会,它们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正与日俱增。因此,科学技术和教育文化事业不仅要为经济建设服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且它们本身就是整个社会生产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智力劳动及其成果,正越来越多地进入市场,变为商品,直接或间接地产生出经济效益。但是,又不能使精神生产、文化领域以及政治行为都一概简单地适用商品交换和市场法则,因为它们有自己特定的价值体系和对经济基础的相对独立性。经济基础的发展只能要求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而不能要求与之亦步亦趋甚至予以销融和吞并。否则,就不仅会妨碍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发挥积极能动的反作用,而且不利于社会分工和社会结构趋于合理,而社会分工,既是任何社会发展的前提,又是社会发展程度的标示,与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互为因果。所以,发展市场经济绝不等于要全民经商和一切社会关系商品化、一切经济关系商业化。现化市场经济越是发达,就越是需要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教育文化与之相配合,否则,经济发展就缺少后劲,还会失去动力。即使是在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也是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双重发展,也在努力建设为其物质文明服务的精神文明(只不过性质不同而已)。任何对精神生产和精神文明的削弱和损害,都将导致扼杀经济发展本身。为此,就必须为创造性智力劳动及其产品和服务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使之有力地促进经济建设;同时从法律上明确地区分和界定生产要素和非生产要素,物质生产要素和精神生产要素,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等等,以避免构建市场经济关系时的简单化,庸俗化倾向。可见现代市场经济使社会关系的商品化、市场化程度更高,领域更宽、范围更广、商品及市场经济关系更复杂、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市场经济运行的有序化要求也更突出,就更需要有完备的市场规则和严密的法制保障。否则就会失序和乱套。 现代市场经济不仅覆盖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领域,而且要求把整个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都作为其运行空间,要求突破区域限制和关税壁垒。因为市场的存在和发展本身就具有广延性,市场机制本能地就趋向于广泛联系性和不受局限性。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市场的空间范围不断扩大,从区域性扩大到全国性,从国内扩展到国际。一般说来,市场空间越宽广,交换成本就越低,效益就越高,资源配置也越易趋于合理。所以,现代市场经济不但与条块分割及地方保护主义尖锐对立,并且与狭隘的关税保护、封闭的双边贸易不相适应,而要求整个世界市场都畅通无阻,连为一体。条块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既是封建主义的遗物,又是权力经济惯性的表现,使企业\"婆婆\"\"保姆\"争属,令出多门,限制和阻隔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破坏了机会均等,是阻碍市场经济发展的顽敌。而关税壁垒不过是它们在对外贸易上的延伸,是闭关锁国习俗遗留下的经济屏障而已,恢复我国在关贸总协定中的缔约国地位,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可使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衔接,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相接轨,从而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世界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相合拍。这对我国经济建设和法制建设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又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促使我们加快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以及从人治向法治的转换。这就给我们提出了必须使国内法律制度和体系与国际法律体系规范相衔接,国内市场运行规则还应符合有关国际惯例的任务。为此,就既要考虑到中国国情,而不能简单、完全地移植西方市场经济体制;又必须打破空间界限,不囿于姓\"资\"姓\"社\",积极、大胆地引进和借鉴世界各国市场经济的丰富经验和法律规则,制定既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世界通例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以便继承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财富,收到超前和简便之功效,从而大有益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和发展。在这个问题上,强调国际性与注意中国国情并不矛盾,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在国际化、全球一体化的大格局中来调配、适用各国特色的国情。 三 由此可见,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正发育于90年代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面临的发展条件既有利又有弊。这主要是表现在

与世界现代市场经济的关系以及在其发展进程中所处的地位问题上。由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已历经数百年,因此我国发展市场经济可以通过人类共同体的\"获得性遗传\"作用而有一个高的起点,即利用其已有的成就与现代市场经济相接轨,这样就不必从头做起,从而简约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和行程。显然,这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但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而从半封建、半殖民跃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再加之以住\"左\"的错误的影响,使我国的市场发育至今还不充分,市场机制不成熟,长期计划经济的固有模式、传统习惯和观念都具有顽强的抗力。特别是市场规则和法制环境不完备、不健全,人治习惯还顽固存在。这些都给发展市场经济造成诸多阻力和困难,使我们尚未具备立即直接迈入现代市场经济的主客观条件。因此,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些,努力创造好条件,排除种种阻力和困难,力争尽快地与现代市场经济接上轨。 在这个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必须高度重视法律在引导和保护市场经济发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深切认识和牢固树立现代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的的观念,以便增强我们运用法律手段来引导和规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大力加强经济法制建设以及整个民主、法制建设,加速这一转变过程,使我国经济发展快步迈向现代市场经济的新台阶。 为此,就需要正确理解\"法治经济\"的特征和内涵。

(一)\"法治经济\"是相对于\"人治经济\"而言,是人治经济的对立面。而人治经济中弊病最多,危害最大,传统势力也最为顽固的,就是权力经济。因此,为使问题更明确起见,现特就法治经济与权力经济作一比较,二者的对立除了以上所谈及的以外,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l、权力经济是一种人治经济,无规则的非程序性经济,排斥平等、公开、公平、公正,也无自由、民主可言。封建社会的所谓\"官商\",现代社会的所谓\"官倒\",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买办\",都是权力经济的一种典型形态,主要是靠手中的权力或特权来操纵控制经济,以攫取超额利润。权力经济习惯势力造成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很容易导致滥施权力,而政府权力无限制地介入经济活动,就必然造成不平等的竞争环境和发展机遇,从而成为市场经济发育、发展的破坏性因素。在当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权力经济仍继续以各种方式在顽强地表现自己。如国有企业利用独占生产经营权对市场进行垄断,经济行政管理部门利用行业管理权力实行操纵和控制,行政性冒牌公司牢牢抓权并利用权力抢掠式经营,地方之间为保护地方利益而实行经济封锁等等。这些既是权力经济的恶劣表现,又是计划经济带来的后遗症。以往的计划经济给权力经济准备了土壤和温床,计划经济本质上就是种权力型经济、人治经济。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史来看,计划经济只适合于政权初建和巩固政权并凭靠政权来变革旧的生产关系的

第14篇:矿业经济论文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技术经济评价在矿业投资决策中的作用与方法

(武汉理工大学,湖北 武汉 430000)

摘 要:在矿业投资特点基础上,阐述技术经济评价在矿业投资中的目的及作用。介绍了矿业经济评价方法的基础和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分析了矿业项目经济评价两种最主要方法,即净现值法和内部收益率法。其各有优缺点,本文通过对两种方法的比较提出了采用实物期权评价法评价矿业项目更为科学合理。 关键词:技术经济评价;矿业投资;净现值法;内部收益率法;实物期权评价法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431 (2014) xx-xxxx-xx

The Role and Method of Technical and Economic Evaluation on Mining

Investment Decision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00,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ning investments, the paper elaborate the purpose and function of technical and economic evaluation on mining investment.The article introduces the basis of mining industry economic evaluation method and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then analyses the two methods of the main mining project economic evaluation, the net present value method and internal rate of return method.They both hav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By comparing the two methods, the paper proposes using real option evaluation method for the evaluation of mining projects is mor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Key words:technical and economic evaluation;mining investments;net present value method;internal rate of return method;real option evaluation method 1

矿业投资特点

矿业投资是指以一定的资金或者实物直接或间接地从事矿业资源开发和利用并预期获得利益的行为。矿业投资主要特点有:

一是矿产品价格的波动性强;

二是矿产资源为不可再生资源,工程投资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大;三是矿业投资时滞长,投资不确定性高;

四是矿山生产外部成本高,资源开发常常对生态环境影响大;

五是矿山生产的交易费用大,诸如信息、运输、购销等方面的费用较高。

矿业投资的这些特点反映了矿业这类投资的重复性、地域性不同于一般工业企业的投资。矿产资源的开发受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且价格风险、地质风险很难预测,使得矿产投资从矿床勘探到矿山建设、运营始终处于不断探索之中,这就形成了矿业资源投资的高风险性。但是这些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反过来能给矿产投资项目创造价值,因此正确认识矿业投资的不确定性,并对投资项目进行经济评价是必要而又有重要意义的。

矿业投资项目经济评价目的及作用

矿业投资项目经济评价是指对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的资金价值的评估,以便对其进行资金筹集、成本估算、经营课税及矿产品的销售等经济活动,是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经济评价的目的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以及矿业、地区发展规划的要求,在做好矿产品开发、市场需求预测及厂址选择、工艺技术选择等工程技术研究的基础上,计算项目的效益和费用,通过多方案比较、比选推荐最佳方案,对拟建项目的财务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以及项目投资的不确定性进行定量计算及分析论证,做出比较全面的经济评价,为投资项目的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矿业投资项目的经济评价对工程项目的成功实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经济评价做得认真细致,其结论又能比较接近地反映出项目的真实情况。那么,有可能做到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风险低的效果。如果经济评价做得不认真,其结论就不准确,有可能使矿山投资项目失败。

矿业经济评价方法的基础

3.1 现金流量

以项目为一个系统,从该系统的角度看,在一定的周期内,流出系统的货币(实际流出的资金)称为现金流出,流入系统的货币(实际收入)称为现金流入,同一时间(时期)现金流出与现金流入的代数和称为现金流量。在矿业项目中,现金流入包括:收益、残值、启动基金的返还和税收减免,现金流出包括:产前基建支出、基建维护支出、生产成本、生产期基建支出和课税支付。 3.2 资金的时间价值

在经济学中,时间能产生一个正的回报,也就是说资金具有时间价值。因此资金的时间价值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所以在经济分析和决策中要考虑到时间对现金流量的影响。对于资金时间价值的衡量,在早期的经济理论中,简单的为应用利率。而在生产和投资领域中,包括矿产投资项目,资金的时间值不能简单地用利率来衡量,而是用资金成本,在项目中资金成本是一个最小可以接受的回报。

矿业经济评价的指标体系

4.1 现金流量指标

如果在不考虑时间价值的情况下,现金流量指标是一种静态的指标。主要包括总收益、项目规模、相对成本和返还期等指标。

总收益,是在项目期内每一年的现金流量的总代数和,虽然它的计算中没有用到资金成本,但它是项目的经济潜在性的一个指标。

项目规模,对于一个矿业项目,其规模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衡量,比如地质规模以矿石的储量吨位和可回收的金属成分来衡量,但是在经济评价中用项目期内每年的总收入的和的大小来表示项目的规模。

相对成本,是通过开采成本来计算,其表现形式如盎司黄金的成本、每磅镍矿的成本和每吨煤的成本。

返还期,这是一种衡量投资方案经济吸引力的简单而常用的指标,可以定义为从生产期开始,将产前的负现金流量或投资从生产期正的现金流量中返还回来所用的年份。 4.2 现金流量的贴现指标

因为一个项目的经济效益受多种因素影响,要对其作出科学的,客观的分析评价,必须采用科学的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才能取得真实、满意的结果。由于矿业项目一般都具有很长的周期,使用静态的指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真实反映出投资回报和成本的比较,因此在一个矿业项目的评价中必须要考虑到时间价值的影响,也就是现金流量的贴现指标或动态指标,主要有:年等值、净现值、现值比和回报率。

年等值,就是应用资金成本和时间价值的原理,将所有评价的现金流量转化成一个特殊时期(项目期)内一系列每年相等的值,年等值是由正的年等值返还和负的年等值成本组成,对于一个项目年等值返还越大,年等值成本越小越好,最基本的可以接受的条件是年等值返还大于零。在实践中,年等值方法主要应用于设备更新方案的比较和选择中,也应用到勘探投资环境评价中。

净现值,是将项目内所有的现金流量通过资金成本贴现到项目的起始点,求得的代数和就是净现值。也就是说,生产期正现金流量的贴现值与生产前投资负现金流量的贴现值之差。净现值是衡量一个项目实际经济价值的方法,代表的是在一个预期资金成本下的投资回报,对于一个项目净现值越大越好,最基本可以接受的净现值是零。净现值法主要应用在对矿产勘探、矿山发展和矿山开发的收购、转让、风险投资等行为的评价中,也应用于多个投资方案的分析、比较和选择中。

现值比,是单位投资的净现值的大小,也就是用净现值除以生产前投资的贴现值(以资金成本为贴现率),现值比主要是用于在净现值有一定的局限性时来划分项目的等级,对一个项目来说,现值比越高越好,最基本可以接受的现值比为零。现值比也主要应用于对多个项目的分析、比较和选择中。

回报率,是一个项目在其生命期内平均每年的回报的百分比,回报率是一种贴现率,以此使得生产期的正现金流量的贴现值与生产前的负现金流量的贴现值相等,也就是说,回报率是使净现值为零时的贴现率。在项目中回报率越高越好,最基本可以接受的回报率大于资金成本。回报率常用于对多个项目的分析、比较和选择中。

矿业项目经济评价的方法

就目前所采用的矿业经济评价方法,其思路是一种定量化的、模型化的方法,即通过估算项目在未来的寿命期内各年可能发生的现金流入和流出,计算矿业项目的有关经济效益指标。按照国家对建设项目评价的要求,当前一般采用净现值(NPV)、内部收益率(IRR)等反映资金利用效率的指标作为矿业项目的动态评价方法。 5.1 净现值(NPV)法

项目的净现值(NPV)是指项目在寿命期内各年的净现金流量(CI-CO)t,按照一定的折现率i0折现到建设期初时的现值之和,其表达式为:

式中:NPV净现值;(CI-CO)t为第t年的净现金流量,其中CI为现金流入,CO为现金流出;i0为基准收益率(或基准折现率);n为计算期,n≤30年。 t0NPV=(CI-CO)(t1i0)n如果项目的净现值等于0,表示项目正好达到了规定的基准收益率水平;如果项目的净现值大于0,则表示项目除能达到规定的基准收益率之外,还能得到超额收益;如果净现值小于0,则表示项目达不到规定的基准收益率水平。

因此,用净现值指标评价项目的准则是:若NPV≥0,项目是可行的;若NPV<0,项目是不可行的。

净现值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能够全面完整地反映项目整个寿命期的经济效益,是普遍采用的一个指标,但是净现值的大小和行业的基准收益率或设定的折现率有关,如果设定的折现率取值不当,既可能使本来可行的项目变成不可行的项目,也可能使本来不可行的项目变成可行的项目。 5.2 内部收益率(IRR)法

内部收益率不需要事先给定折现率,它求出的是项目实际能达到的投资效率。因此,在所有的经济评价指标中,内部收益率是最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内部收益率就是净现值为零时的折现率。内部收益率也可通过解下述方程求得:

式中:IRR内部收益率;其他符号意义同上。 t0(CI-CO)(1IRR)=0ttn内部收益率反映了项目本身的投资收益水平,其大小与基准收益率无关,但对很多非常规矿业项目投资支出和收入交叉发生的项目来说,可能不存在内部收益率,给项目经济评价带来了不便。因此,内部收益率是有缺陷的项目评价准则。如果一定要用内部收益率来评价投资项目,需要对某些项目的现金流进行特殊的处理。一般采用增量内部收益率来解决这个问题。 5.3 NPV与IRR的应用比较

NPV和IRR虽然都考虑了项目整个寿命的全部因素及资金的时间价值,但各有特点,在实际运用中究竟该选择哪个指标好,应具体分析:

a.在概念的理解上,IRR比NPV更容易理解。大多数投资者用IRR作为其投资机会是否值得的评价标准,这是因为:一个项目如果将给你的投资提供20%的收益率回报比该项目将给你带来5000元的NPV更容易理解。

b.从计算方法上,NPV计算比较简单,但必须给定基准收益率,并对项目的现金流量的正负号是否改变或改变多少次没有任何要求。只是基准收益率的制定对项目的评价决策具有重大的影响:基准收益率定得太高,会把许多可行的项目排斥在外;定得太低,又会把不可行的项目当成可行的项目。同时,基准收益率的测算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时间;一旦定下来又不易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而IRR的计算比较复杂,一般需要试算求解,对项目的现金流量有特殊的要求,即:至少同时具有正、负现金流量,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现金流量不存在正的IRR解或无解。

c.从项目实施日期是否延期来看,对NPV和IRR二者的影响是不同的。用NPV、IRR进行评价时,一般假设项目开始日期是项目评价年的年初。如果项目实施日期是未来的几年中,则NPV将减少,因为每年的净现金流量被折现更多。

d.从项目经济效果来看,NPV是一个绝对数,它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经济效益的好坏;不同的项目方案以相同的折现率计算的NPV具有可比性;当对多个项目方案进行评估时,只要折现率相同,NPV越大,方案就越好。而IRR是一个相对数值,不同项目方案的IRR无可比性,而且常会使人产生误解;因为IRR较低的项目方案可能由于其规模较大,而具有较高的净现值,因而更值得建设;相反,IRR较高的项目,未必就有较高的收益。 e.从项目决策直观性而言,对于非常规项目,NPV只有唯一值;而IRR可能具有一系列解,给项目方案的决策带来了较大的困难。NPV和IRR法又称现金流量法,投资的刚性是这种方法基本假设之一。也就是说,要么投资,要么放弃,投资过程中出现的状态事先就必须精确预计,因而投资策略也是不可更改的。但是,矿业项目受到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投资者不得不根据矿产品的市场行情、利率、汇率等的变动随时准备调整投资策略,如延迟投资、追加投资或放弃投资等,这被称为投资的管理柔性。在这种情况下,再应用现金流量法来对项目进行评价就难以正确描述项目价值。事实上,这种柔性使得投资者尽可能规避项目失败的巨大损失,又能最大程度争取最大利润,因而是有价值的。现金流量法评价的结果往往使得项目价值被低估,导致许多虽然风险很大但很有潜力的项目被放弃。因此采用考虑项目期权价值的实物期权评价法对矿业项目进行经济评价更为科学。 5.4 实物期权评价法

投资项目决策的关键在于对投资项目的价值进行评估。传统的经济评价方法是通过估计投资项目未来的现金流量,选择合适的折现率,计算净现值,根据净现值决定接受或拒绝投资项目。传统的经济评价方法仅考虑了投资项目的预期现金流,忽略了投资项目中的期权价值。项目中的期权价值是指初始投资所创造的未来的投资机会,这个机会相当于金融期权中的看涨期权,它的价值就是看涨期权的价格。任何项目的价值来自如下三个方面:a.项目的内在价值,该价值表现为现在(t=0)投资时项目的净现值;b.项目本身所形成的内含的期权价值,如为企业带来的市场信誉、市场地位等;c.因资本成本和价格运动所带来的期权价值。一个项目,由于资本成本和价格运动总是存在的,因而期权总是普遍存在的。在评估项目价值和进行投资决策时,不仅要考虑项目的内在价值,还必须考虑投资项目的期权价值。所以,考虑具有期权特征的投资项目时,投资项目的全部价值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投资项目的内在价值,这正是原来的净现值;另一部分是投资项目的实物期权价值。即

Y=NPV+C 式中:Y投资项目的全部价值;NPV投资项目的内在价值;C投资项目的实物期权价值。 在项目评估时,净现值方法是一种静态的分析方法,它不能反映管理灵活性所具有的价值,不能考虑复杂情况时的决策问题。实物期权方法一方面能更真实地反映项目的价值,另一方面可以反映项目的不确定性和灵活性。投资者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出适时的调整,提高投资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因此,使用期权的方法处理不确定性情况下的投资决策问题比传统的净现值法更能挖掘不确定环境下项目所具有的期权价值。

结束语

项目经济评价是项目可行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项目建设前期工作的重要内容,为了避免和减少投资决策的失误,提高项目的综合经济效益,必须做好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经济评价。矿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也是经过长期发展的传统产业,在整个工业体系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但因其行业艰苦、技术独特和生产条件恶劣,没有取得社会同步发展,其投资项目投入产出率较低,因此,必须进行严格的经济评价,综合考查项目的经济效益,以使投资合理、有效,从而促进矿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万享.矿产资源经济学[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5.5-9.[2]张忠.矿业项目经济评价的特点与方法[J].矿业工程,2004(4).[3]项银仕.NPV与IRR在项目评估中的实证分析[J].价值工程,2003(2) [4]张能福,蔡嗣经,刘朝马.矿业工程项目投资价值实物期权评价方法[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3(4) [5]成金华,吴巧生.中国矿产资源经济研究综述[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3,3(6):36-40.[6]朱丽娟,黄雪莉.硝酸钠卤水沸点变化的研究[ J] .化工矿物与加工,2005,(10) :7- 8.

第15篇:农业经济论文

关于我国农村闲置农业用地的开发利用研究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进城务工人数逐年增多,一方面使农村的劳动力得以转移,促进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也应认识到不足:农村的闲置用地增多,田地无人耕种、缺乏管理,造成浪费土地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探讨农村闲置土地的开发利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确保闲置用地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促进农村经济稳定发展。

关键词:农村闲置土地;开发利用;分析研究

1.前言

土地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场所,对于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我国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耕地面积广,但由于受到人口的影响,使得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因此,需要提高对农村闲置土地的利用率,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与对土地的利用率。 2.闲置土地的定义

闲置土地也可称为抛荒,指的是空闲搁置、没有得到利用的土地,或者是土地的使用者在取得土地的使用权后,没有经过政府的同意,超过一定的期限而未进行开发、建设的用地。闲置土地又分成非农建设闲置与农业闲置土地两种,通常判断农地用地是否为闲置,主要根据农作物生长的周期作为参考的,当农田超过半年处于抛荒的,可称此农田是闲置的土地。我国将闲置农业用地分为三个级别:一级,根据土地的状况划分成隐性与显性用地;二级,根据土地的分类分成闲置园地、闲置耕地与农村建设用地等几方面;三级按照土地的成因分为污染型、灾害型以及抛荒型的闲置耕地与建设用地以及闲置园地等几类型[1]。 3.农村闲置土地的危害 3.1影响土质

农村土地闲置较多,无人耕种管理,长期发展将导致水土有机质的流失,出现土壤沙化或者是呈向碱酸化趋势发展,使土地的生产能力下降,影响农作物的种植。与此同时,还对周边非闲置土地造成严重影响,破坏生态环境,引起耕地质量下降,加快土地质量的恶化。 3.2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的闲置用地增多,可减少人均的耕地面积,使人地矛盾问题更加严重;农作物种植减产、农民的经济收入来源少,阻碍社会的经济发展,使得农业生产总值降低,不利于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

3.3对农民的生活造成影响

农村土地闲置还将影响农民的生活水平与经济收入的提高,削弱农民种植农作物的积极性,农产品收入降低,食粮产量减产,也导致乡村集体的经济收入下降,不利于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影响农村用地闲置的主要因素

4.1制度原因

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改革,使我国的农业制度取得较大的进步,承包责任制更是提高了农民的收入,然而当前我国农村的生产方式比较落后,分散经营,规模化生产程度低,大多是已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因此,农业生产效率与收入较低,使得农业的发展处于缓慢的发展阶段。 4.2经济原因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城乡贫富差距逐渐扩大,城市经济的发展急需大批的劳动力满足发展的需要,农村地区剩余劳动力充足,为了更好的生存,农大批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此外,部分农民搬迁至城镇,他们认为在农村进行耕种乏味且辛苦,工作也不体面,而在城市,各方面的配套设施齐全、生活也比较丰富、交通便捷,而不愿回到农村。因此,导致农村的用地常年闲置,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

4.3文化心理原因

受封建思想影响,农民轻农弃耕现象严重,部分农民不愿耕种也不愿放弃土地,认为自己持有土地,处于今后的养老保障考虑,哪怕让土地处于常年闲置的状态。农民不耕种,而是将田地作为今后的养老的后路,由此导致更多土地的闲置[2]。 5.解决农村闲置用地的开发利用之对策 5.1进行土地整理

根据多农村土地的规划与要求,确定用地的目标及用途,结合经济、技术以及法律、行政等手段进行有效的整理与改造,从而提高对土地的利用率。此外,还可对农村用地进行复垦或者是开发,对闲置土地进行充分利用,增加耕地面积。 5.2进行土地的自由流转

为了提高对农村闲置用地的利用率,可以采取自由流转、出租等的方式进行处理,并与受让方签定租赁合同,以次提高对闲置土地的利用价值。同时,政府不对农村闲置土地的承包或者经营权流转问题进行干预,也不承担因此产生的风险与责任,而仅仅是充分利用其的资源,对农村的闲置土地的转让、出租等信息进行公布,更好地使土地得到充分利用。 5.3落实好惠农政策促

加强农村地区的组织领导,并且加大农业种植的宣传力度,落实好水稻良种补贴与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各项惠农的政策,提高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家大对农村道路与水利的投入与基础建设,更好地提高对闲置用地的利用率。 5.4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加大农村地区的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充分利用闲置的土地,对土壤肥力不足或者是土地干旱等现象进行改造,增加农村耕地的数量与面积,改善农业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产量与农民收入,确保农业的稳定发展[3]。 6.结束语

总之,做好农村闲置农业用地的开发与利用工作,不仅需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提高农民种植的积极性,而且政府应给予有效引导、重视宣传、落实农业政策,促进农村闲置土地的充分利用,增加耕地面积,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官本仁.小议农村闲置土地的开发利用[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0):36-38.[2]钱立文.农村闲置土地的成因与对策分析[1].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113):69-71.[3]王海燕.农村闲置土地问题的综合治理对策[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1(15):66-66.

第一论文W

第16篇:航运经济论文

航运经济论文

题目:国际航线运量、运价变化

班级: 姓名: 学号:

国际航线运量、运价变化

[摘要] 今年跨太平洋航线运量预计下滑,美国西海岸各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十二月份,跨太平洋航线东西双向集装箱运量均呈现下滑态势。欧洲债务危机对集装箱货船的影响比去年要小。影响主要集中于政府,并非对公司和消费者。亚欧航线是目前国际航运航程最长的航线。2007年中国对欧盟的输出已超过对美国的出口,亚欧航线(含东亚对中东)现已超过跨太平洋的运量,成为世界最繁忙的航线。而今年在运费方面,欧亚海运航线集装箱运费逼近零,创下50年最低。而跨大西洋航线的运价普遍上涨,各大西洋航运的承运公司今年纷纷上调运价,可见大西洋航运暂时呈现兴盛之势,行情值得看好。

[关键词] 国际航线;运量;运价;跨太平洋航线;亚欧航线

一、跨太平洋航线

跨太平洋航线包括以下航线:远东——加勒比,北美东海岸航线、远东——东南亚航线、远东——北美西海岸航线、远东——澳大利亚,新西兰航线、远东——南美西海岸航线、澳,新——北美东西海岸航线。

今年跨太平洋航线运量预计下滑,美国西海岸各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十二月份,跨太平洋航线东西双向集装箱运量均呈现下滑态势。其中,长滩港集装箱吞吐量下降幅度较大;一向在出口市场占据优势地位的奥克兰港,本月集装箱出口量也微幅下滑;洛杉矶港尽管吞吐量有所增加,但与前十二个月的增幅相比大为逊色。

有鉴于此,业界预计,今年跨太平洋航线集装箱海运量的增长幅度将继续放缓。十二月份,长滩港集装箱进口量,与九九年同期相比,下降了百分之二点七,出口量下降了百分之八点五。洛杉矶港进口量增长了百分之二点九,出口量增长了百分之十一点七。另据统计,美西港口去年集装箱进口量增长百分之十五,出口量增长百分之十。

丹麦马士基航运为了配合客户实现从需求旺季到淡季的过渡,特对跨太平洋航线的部署重新进行了调整,新的航线部署将从9月份开始正式生效,以确保整个跨太平洋航线网络的运能能够更好地体现淡季的需求。

由马士基给出的航线部署网络安排,其未对TP1航线作任何变动,它将继续为盐田港提供周末截止的航行服务,为盐田港和厦门港提供直达洛杉矶港的服务,以及为高雄港提供前往洛杉矶港无中间停留服务。

将暂停TP2航线的运营,跨太平洋航线网络中的其它航线,将取代TP2航线为其所停靠的绝大部分港口提供服务。

未对TP3航线做任何变动,其东向航线的港口轮换顺序为上海、香港、盐田、丹戎帕拉帕斯、纽瓦克、诺福克和萨瓦那,西向航线的港口轮换顺序为纽瓦克、诺福克、萨瓦那、丹戎帕拉帕斯、香港、盐田、上海和釜山。重新部署后,TP5航线将停靠长滩。TP6航线的部署没有任何变动。

未对TP7航线的东向航线作任何的变动。对TP8航线所做的改进包括:引进在上海港两个码头的停靠以及将在长滩的停靠改为洛杉矶。调整后,其东向航线的港口轮换顺序为大连、新港、上海(外高桥)、上海(洋山港)、宁波、洛杉矶和奥克兰;其西向航线的港口轮换顺序为洛杉矶、奥克兰、大连、新港、上海(外高桥)和宁波。未对TP

9、TP10航线作任何变动。

在运量减少的大环境下,中国最大的集装箱海运公司中远运输集团(COSCO)宣布已经成功提高了跨太平洋航线运费率,以用来帮助遏制集团出现的亏损。

中远集团表示,公司几乎已经同所有的年度定价客户达成协议,把亚洲到美国西部的40英尺集装箱运费提高800美元以上。他还说中远从7月15日起征收400美元的旺季附加费。

美国消费者开支反弹提升了亚洲商品的需求,韩国韩进海运(Hanjin Shipping Co.)和中海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China Shipping Line)表示大部分客户接受了调高年度运费。在价格战导致了去年全行业的亏损,15家航运公司同意把集装箱的费率提高800美元。

今年中远已经接受了11条新的集装箱船,另外还将接受4条新船。合计新增运能将达到80000集装箱。

欧洲债务危机对集装箱货船的影响比去年要小。影响主要集中于政府,并非对公司和消费者。

二、亚欧航线

亚欧航线是目前国际航运航程最长的航线。2007年中国对欧盟的输出已超过对美国的出口,亚欧航线(含东亚对中东)现已超过跨太平洋的运量,成为世界最繁忙的航线。

不可能依靠陆路运输来缓解海运的压力,海运的主导地位是不可取代的。比较现实的做法是大力解决当前海运中的薄弱环节,比如印度的尼赫鲁港口设施落后,经常堵塞,可卸货于小型支线船只上,然后再转运至附近的海运中心,如斯里兰卡的科伦坡港或阿曼的萨拉拉赫港。欧洲的黑海和波罗的海的港口也很落后,必须由本国投资大力改进。据远东海运同业公会(FEFC)反映,这些港口处理亚洲货运日益增加。黑海港口2007年的亚洲业务量比上年增加44.9%,波罗的海增加47.4%。但是,现在人们都对这些落后港口设施的改进不抱乐观,它们同日益增长的亚欧贸易量增长的矛盾不断加剧。今后,在苏伊士运河南端夜间排队等候的舰队队伍还要不断拉长。

伦敦专门统计亚欧班轮航线数据的组织CTS日前公布,亚欧航线今年录得历年来最高的1月份运量,按年大升17%,至130万标箱。由中远、阳明和川崎等组成联运体CKYH刚公布,在4月中旬新增NE6航线,令旗下亚欧线运力约增20%,联运成员之一的韩进海运,宣布亚欧航线4月份每标箱加费200美元。

受金融海啸打击,亚欧线在09年1月整体运量只有100万标箱,而08年同期则有120万标箱,今年录得历年来最高的1月份运量,是承接去年第二季开始的货柜航运业复苏趋势。分列各区航线,亚洲至北欧线货量今年1月增加13%,地中海西部及北非航线增22%,而地中海西部及黑海航线则增26%。

而今年在运费方面,欧亚海运航线集装箱运费逼近零,创下50年最低。随全球经济持续放缓,削弱了市场的需求,世界第二大集装箱贸易航线──亚欧航线的每箱运费下跌了141美元,跌至史上最低点。另外,巴黎Alphaliner航运顾问公司表示,泛太平洋贸易航线今年至今运输收入损失惨重,损失金额达8亿美元。

亚欧线运费在过去8周已累跌14%,而新航线将在未来数月陆续推出。韩进已公布,将在4月1日开始,同时在亚航线和泛大西洋线加费,弥补增加的营运成本。远东至欧洲线每标箱加200美元,每大柜加400美元,东南亚至欧洲线加幅相同,日本至北欧航线则每标箱加300美元,每大柜加600美元。

由于竞争激烈业务减少和受到国际油价上涨等不利因素影响,欧洲往来亚洲的海运航线集装箱运输费目前已经接近于零(扣除燃油费、装卸费等),创下50年新低。

7月份全球几大船运公司在欧亚航线上的集装箱运输费最低一度降至零,也就是说扣除燃油成本之后船运公司根本无利可图。摩根斯坦利驻伦敦分析师Menno Sanderse说,进入8月份后情况依然没有明显变化。他说,欧亚航线上的集装箱运输数量已经连续4个季度下降。

Menno Sanderse说,这是全球经济面临衰退的一个重要信号。往年这个时候欧亚海运航线都比较繁忙,因为欧洲国家会为迎接圣诞节和年底销售旺季加大从亚洲国家进口商品的力度。他说,今年的情况表明,经济前景不明失业率增加等因素正在使欧洲的零售商更趋向谨慎。

丹麦海运咨询公司SeaIntel Maritime Analysis首席执行官拉尔斯-杰森(Lars Jensen)说:“这种情况令人担忧。”他说:“如果人们开始为一年之中最重要的圣诞节缩减开支的话世界经济前景真的不容乐观。”

三、跨大西洋航线

总部位于日内瓦的地中海航运今年宣布将自4月1日起将调涨跨大西洋东行航线运价,本次上调适用于所有北美至欧洲的合同货及现货。其它船公司,如韩进、日邮也已宣布将在当日调涨跨大西洋航线运价。地中海航的运价上调计划具体如下:

美国至西地中海:240美元/TEU,300美元/FEU; 美国至北欧、英国:240美元/TEU,300美元/FEU;

美国至斯堪的纳维亚、波罗的海沿岸国家:320美元/TEU,400美元/FEU; 墨西哥至西地中海:240,美元/TEU ,300美元/FEU; 墨西哥至北欧、英国:240美元/TEU,300美元/FEU;

墨西哥至斯堪的纳维亚、波罗的海沿岸国家:320美元/TEU,400美元/FEU; 加拿大至西地中海:240美元/TEU,300美元/FEU; 加拿大至北欧、英国:240美元/TEU,300美元/FEU;

加拿大至斯堪的纳维亚、波罗的海沿岸国家:320美元/TEU,400美元/FEU。

2011年9月,日本邮船已经公布了从10月1日开始上调跨大西洋双向运输的所有干货和冷藏集装箱普通运价。日本邮船上调运价为赫伯罗特集装箱航运公司宣布从10月1日上调运价的继续。日本邮船称,其综合费率上涨附加费(GRI)适用于美国、加拿大港口和欧洲之间的根据日本邮船独立关税和服务合同运输的所有货物。日本邮船称,30英尺集装箱综合费率上涨附加费200美元,40英尺集装箱综合费率上涨附加费300美元。

由此局部现象,反映了今年跨大西洋航线运价的普遍上涨。全球航运业呈萧条之势的状态之下,大西洋航线运价的上涨,是大西洋航运的兴,还是衰?这或许还得看接下来运量、运价的变化趋势。

结论

今年跨太平洋航线运量下滑,运费欧洲债务危机对集装箱货船的影响比去年要小,影响主要集中于政府,并非对公司和消费者。而欧亚航线今年的运量、运价均呈下滑之势,有的运费甚至逼零,这对某些航运公司无疑是沉重的打击。跨大西洋航线则普遍上调了运价,可见跨大西洋航运的形势较上两大航线的总体趋势要好,前景值得看好。

参考文献

《国际航运经济学》,杨靳,人民交通出版社,ISBN 978-7-114-07767-8 《航运交易公报》,航运交易公报杂志社 航运信息网http://www.daodoc.com/

第17篇:知识经济论文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食品安全问题

摘要:我国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经济增长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增长方式转变。然而,“地沟油”事件无疑又掀起了另一轮食品安全**。以卫生部、商务部以及部分媒体公布的数据与报道的事件,探析了不安全食品现状、出现的原因及其负面影响,得出了不安全食品产生的各种原因,无论是在源头还是生产加工,都会产生食品安全问题的结论,并阐明措施,以期能引起对食品安全政策的一系列反思。

关键词:市场经济;食品安全;经济增长

—、食品安全的现状

民以食为天,关于食物,中国人有着惨痛的族群记忆,吃过观音土、掰指头数过粮票和肉票。这些匮乏造成的记忆,已随着时间慢慢淡去。但近年来,中国人再一次被“吃”困扰,毒奶粉、毒馒头、地沟油和瘦肉精充斥于饭桌。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状况并不令人乐观:剧毒农药、添加剂的误用、滥用;各种工业、环境污染物的存在;但是,近几年来, 中国人再一次被“吃”困扰如苏丹红一号、“红心”鸭蛋、北京“福寿螺事件”、广东“云斑裸颊虾鱼”事件、大闸蟹涉癌、致癌“民工粮”、甲醛银鱼事件、奶粉肾结石事件、橘虫事件、鸡蛋三聚氰胺、大头娃娃事件等, 地沟油和瘦肉精充斥于饭桌,就连学校附近的商业街也出现了地沟油,无疑又掀起了另一轮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反思。

二、食品安全问题成因

(一) 如果从经济角度着眼剖析食品安全问题,还得从源头谈起。和以谷物为代表的淀粉类食物相比,以蛋奶肉为代表的高蛋白食物需要消耗更多粮食和劳动,因此价格也更贵。也就是说,生产力和收入决定食物结构。这个关于食品的最基本的热力学原理,即使在工业技术,也没有太大改变。但是收入却与食品结构存在矛盾性。如果一国居民的收入水平呈金字塔形或哑铃形分离态势,基尼曲线陡峭,低收入人群占比较大,且收入远低于高收入人群,低收入人群受到的“拖拽效应”就变得严重。于是,低收入人群想购买的食物品类、实际价格,与他们的实际购买力之间就产生了巨大差异,导致“低价预算和高价品类”的畸形需求。现在国内基尼曲线陡峭,多数居民的收入水平不高,据统计,总人口中20%的最低收入人口仅占到整个收入份额的4.7%,而1%的家庭掌握了全国41.4%的财富。从某程度上而言,多数国人都是被“拖拽”着,处于不同程度的畸形食物需求中。在贫富分化严重的状况下,“拖拽效应”把低收入人群的食物品类拉入较高层次,而因此而产生的畸形需求,则导致强烈的议价行为和价格敏感性消费,把高品类食物的价格拉入较低层次。于是,相关食品在这两方面意义上都产生了“跨界”。此类“跨界食品”,如奶粉、红酒,集中体现了“拖拽效应”和畸形需求,也成为最容易滋生假冒伪劣产品的土壤。

(二)若从生产加工方面来分析食品安全问题成因,加工厂

商难逃辞咎。当今世界是个竞争的社会,处处蔓延着惨烈的硝烟,为摆脱被淘汰的命运,为谋取暴利,,许多没有先进技术的厂商选择以低价吸引消费者,而低价的背后往往是成本的降低,那么如何使成本降低呢?不良厂商无视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权,选择用低劣的原材料、偷工减料、掺假、滥用添加剂等方法降低成本,生产出价格低廉的产品以吸引老百姓的眼球。近年来假冒伪劣食品在一些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肆意横行,造成食品的安全质量问题严重。有些生产者故意使用劣质原料,在食品中掺假使假,生产假冒伪劣食品,用病死畜禽肉加工熟食肉制品、用工业皮革残品生产假奶粉、水果表面用染料涂色,等等,所有这些食品安全问题都严重影响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但是,仍然有很多不法分子甘愿冒着的危险和不顾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生产劣质食品,生产数量惊人。

三、食品安全问题的影响

(一)影响食品安全问题目前从民生层面探讨得比较多,但其对消费增长潜力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与发达因家不同,食品支出至今在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中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美国自1980年以来的恩格尔系数平均为16.45%,日本1990年以来平均为24.12%。而2010年中国的恩格尔系数达到39.76%。可见,如果食品安全问题得不到有效的改观,国民的消费潜力将被抑制,扩大消费市场也将遇到阻力。发达的今天,也没有太大改变。

(二)在当代国际贸易中,食品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国际贸易的壁垒,市场准入条件也越来越苛刻。提高食品卫生检测标准,把食品安全作为“关口瓶颈”,已成为制约国际贸易的寻常策略。

中国作为WTO的新成员和农产品出口大国,一些国家以提高检疫标准、增加检测项目为手段,限制中国产品出口、保护本国产业的趋势越来越明显。2002年初,日本认定我国的出口蔬菜农药残留超标,大大提高进口蔬菜的技术标准,将蔬菜检测安全卫生指标由6项增加到40多项,鸡肉检查项目为40多项,果汁检查80多项,大米检测91项。据初步统计,受其影响2002年中国对日出口57亿美元,增幅为零,占比从2001年的35%下降至32%,2003年上半年同比又下降0.2%。此外,2002年欧盟全面封锁我国动物源性产品的进口,理由是药品残留超标,仅此一案就涉及我国94家企业,贸易金额达6.23亿美元;欧盟对蜂蜜的进口标准突然提高了100倍,且对其认为污染水(海)域的水产品完全禁运;美国以反恐为名,于2003年12月开始执行食品注册通报制度;近年来,加拿大、墨西哥、匈牙利等国均对我采取了各种贸易技术性措施。受此影响,2002年中国禽肉产品出口下降32.9%,畜产品下降4.1%,蜂蜜下降16.7%,对欧盟动物源性产品出口下降46.2%,使我国食品出口受到沉重压力。因此食品安全问题刻不容缓。

四、改善对策建议

(1)从生产源头保证食品的安全性。市场经济是开放性经济。商家为了获取利润,实现产品的价值,会不遗余力地开拓市场。合格的商人是通过生产消费者需要的产品,而不是制造假冒伪劣产品来赚钱。民以食为天,商家本身也回避不了食品消费者的角色。为了自己和周围人的的身体健康,商家应遵规守纪,保持诚信,尽到相应的社会责任,把诚信二字贯彻到食品加工、流通的各个环节,企业资本积累贵在有道,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就是自掘坟墓。有报道说,双汇集团至少因“瘦肉精”事件损失了100多亿元,中国企业每年因缺乏诚信而招致的经济损失高达5000多亿元。

(2)信息进行沟通,及时发现问题,披露问题,解决问题,确保食品安全。重建政府公信力。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食品安全问题仍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主要原因是监管不力。政府主管部门在执法的时候,不应该受到“影响就业~ 影响财政收入”等等因素的影响。而足执法严格,对所管辖企业的违法违规操作绝不姑息,净化消费市场,对劣质产品的负外部性进行惩罚,并加大经济处罚力度,使违法成本高于违法收益。注重地方政府的监管角色不被经济发展角色所转换,确保食品生产安全。

(3)消费者应理性消费。消费者购买商品时,不能只注重价格,同时应注重质量。应学法、懂法、用法,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 陈华,2006年中国十大食品安全事件回顾。2006年12月22日《中国日报》

「2」 「3」 高鸿业 微观经济学第三版,2004 年9 月 [ 2] 王长征.企业并购整合[M ]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

「4」 杨洁.企业并购整合研究[M ]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5.

「5」 「6」 高宏星.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 2009 翁士洪.整体性治理及其在非结构化社会问题方面的运用

「7」 陈 共.财政学[M](第六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第18篇:市场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劳动价值论的思考

【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劳动价值论,应对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加以发展,对商品范畴的外延加以扩大,对价值的源泉做出新的说明,对我国实行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分配制度做出合理的解释。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以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为研究对象,运用劳动价值论以及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石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生产方式与马克思当时所面对的情况有本质不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能直接解释和回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全部经济问题。因此,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展劳动价值论的思考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劳动价值论,应对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加以发展

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是“生产劳动”,生产劳动是生产新增价值的劳动,界定好了“生产劳动”,也就界定好了新增价值的源泉。所以从理论上界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劳动是研究社会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首要任务。

马克思在研究生产劳动时,从两个角度界定了两对概念。一是从是否生产出物质产品的角度将劳动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一类是不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前一种劳动称为物质生产劳动,后一种劳动称为非物质生产劳动。二是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角度界定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认为只有与资本相联系、能够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否则是非生产劳动。马克思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对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界定无疑是科学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当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对于马克思时代发生了很

大变化,而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关系与马克思时代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更有本质上的差别,加上对生产关系具有决定作用的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带来了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与换代,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各行各业的广泛运用,改变了生产劳动方式。在这些情况下,马克思对生产劳动的界定已不能反映现阶段生产关系的新特征。因而有必要对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加以发展。

首先,必须把“生产劳动”和“物质生产劳动”区分开来。我国理论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把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等同于物质生产劳动,这种界定既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又撇开了特定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这样的所谓“生产劳动”可以套用于所有的社会形态,从而失去了界定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意义。马克思在界定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劳动时,不是从劳动成果的物质规定性来界定,而是从劳动过程能否体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来界定。只要劳动过程能体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不管该劳动是物质生产劳动还是非物质生产劳动,它们都是生产劳动。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十四章说过:“如果可以在物质生产领域以外举一个例子,那么,一个教员只有当他不仅训练孩子的头脑,而且还为校董的发财致富劳碌时,他才是生产工人。校董不把他的资本投人香肠工厂,而投入教育工厂,这并不使事情有任何改变。”马克思还说:“例如一个演员,哪怕是丑角,只要他被资本家(剧院老板)雇佣,他偿还给资本家的劳动,多于他以工资形式从资本家那里取得的劳动,那么他就是生产劳动者。”可见,马克思把不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教员和演员的劳动也算作是生产劳动,这说明,马克思已将资本主义生产劳动与物质生产劳动明确区分开来了。我们在界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劳动时,虽然不能完全照搬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劳动范畴的具体界定,但可以运用马克思的界定方法。对应马克思在界定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劳动时是从劳动过程能否体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来界定,我们在界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劳动时,就应当使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劳动也能体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从而也将社会主义“生产劳动”与“物质生产劳动”区分开来,将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范畴在“物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加以扩大。

其次,必须使“生产劳动”与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相吻合。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十四章指出:“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是商品的生产。它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工人不是为自己生产,而是为资本生产。因此。工人单是进行生产已经不够了。他必须生产剩余价值。只有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或者为资本的自行增殖服务的工人,才是生产工人。”马克思还说:”一个自行卖唱的歌女,是非生产劳动者。但同一个歌女,如果她是由一个企业家雇佣,在企业家的指挥下卖唱,而以赚钱为目的的她便是一个生产劳动者。因为她生产资本。”这两段话给我们的启示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榨取剩余价值,马克思把只有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者才算作生产劳动者,这就使资本主义的“生产劳动”与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相吻合了。我们认为社会主义的“生产劳动”也必须与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相吻合,这样才能使前后两个“生产”一致起来。就是说,进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劳动”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生产劳动”来达到。我们知道,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这里有两种需要,一种是物质生活需要,一种是文化生活需要,物质生活需要只能由物质生产劳动来满足,文化生活需要只能由精神生产劳动来满足。所以,从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来考察可以发现,社会主义生产劳动必须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和精神生产劳动两个部分,如果把生产劳动仅仅说成是物质生产劳动,那么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只能说成是不断满足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的需要了,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要不能算作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反过来说,如果你要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要算作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一个方面,那么你就必须把精神生产劳动也算作是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范畴,因为仅仅只有物质生产劳动是不能满足文化生活需要的。虽然电视机、收音机、计算机等行业的劳动是物质生产劳动,其劳动成果也能满足人们一部分文化生活需要,但这并不是电视机、收音机、计算机等产品本身直接满足的,而是由文学艺术工作者、各种理论工作者生产的精神产品满足的,电视机、收音机、计算机等产品不过是人们消费精神产品的工具或媒介。总之,如果仅把社会主义生产劳动说成是物资生产劳动,就无法回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由什么劳动来满足。

根据前面的论述,我们将社会主义“生产劳动”定义如下:社会主义生产劳动就是能直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劳动,包括工业、农业、建筑业中工人、农民及管理者的劳动商业部门中的包装、保管劳动运输部门的货运劳动教育部门教员的劳动科学家、文学家、各种理论工作者、各种艺术工作者的劳动旅游、医疗卫生、美容美发、与生活或生产有关的修理服务等部门劳动。

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劳动价值论,需要对商品范畴的外延加以扩大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考察的商品属于物质产品,考察的价值是凝结在物质产品中的价值,考察的价值创造也就是物质产品生产部门(马克思区分为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包含三次产业中的第

一、二产业)的价值创造,而将非物质生产部门(第三产业)获得的价值归结为价值让渡和再分配。这在马克思生活时代,第三产业不发达且所占比重不大的情况下做这样的处理有一定合理性。但是在当今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提高,我国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已越过40%,一些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已超过第

一、二产业总和的情况下,再不承认第三产业的价值创造,已无法解释现代社会价值的来源,也会使我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失去理论依据。

承认了第三产业的价值创造,就需要从理论上将第三产业的成果纳人商品的范畴,这样,我们就可以将商品区分为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也可以在将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区分物质生产劳动和精神生产劳动的基础上,将商品区分为物质商品和精神商品。

工业、农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生产的商品是传统意义上的商品,属于有形商品,商业部门中的包装、保管和运输部门的货运劳动生产的商品是一部分有可能被损坏而因为商业部门的包装、保管和运输部门的及时运输而没有被损坏的产品,这部分产品如果失去了包装、保管和运输劳动,其使用价值就会消失,从而其价值也就不能实现,所以这部分产品应当算作包装、保管和运输劳动生产的商品。教师、科学家、文学家、各种理论工作者、各种艺术工作者生产的商品属于无形商品或精神商品。旅游、医疗卫生、美容美发、

与生活或生产有关的修理服务等部门生产的商品属于无形商品。

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劳动价值论,应对价值的源泉做出新的说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就意味着进人交换领域的商品都是劳动产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非劳动产品进人交换领域成了商品,使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这里遇到了不能自圆其说的矛盾,如农贸市场的野生动植物、旅游市场的自然风光、矿产开发市场的各类矿产资源等等,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这些自然资源都不是劳动产品(将这些自然资源变成商品需要付出的开采、运输等劳动相对于其实际应有的价值小得可以忽略不计),都没有价值,没有价值就不能成为商品,因为商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可见,大量非劳动产品成为商品的事实使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必须对“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和“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两个判断的一个做出修改,要么改变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的判断,要么认为商品可以只具有使用价值一个因素。比较可行的办法是改变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的判断,承认自然资源等非劳动产品具有价值,否则,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的判断又会遇到矛盾:如果自然资源等非劳动产品不具有价值,那么自然资源等非劳动产品在交换中事实上获得的巨大的交换价值又是什么的表现形式呢?

不承认自然资源等非劳动产品具有价值,除了使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理论上产生上述矛盾,还会在实践上促使人们不加约束地掠夺自然资源,破坏水生态环境,阻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要承认自然资源等非劳动产品具有价值,就必须对价值的源泉做出新的说明。本文认为,可将特定时期社会总商品的价值区分为自然资源等非劳动产品的价值、物化劳动的价值、活劳动创造的新增价值三部分,将“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的判断,改为“劳动是新增价值的唯一源泉”。自然资源等非劳动产品的价值的大小可以通过假定人类活劳动生产与进人交换领域的自然资源等非劳动产品等量的相同使用价值所需消耗的一般人类劳动来换算。于是,我们在这里得出一个新的判断:劳动始终是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依据。

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劳动价值论,应对我国实行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分配制度做出合理的解释

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是劳动创造的新增价值,我们已经认定劳动是新增价值的唯一源泉,那么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的合理性是什么?本文认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合理性在于:生产要素是劳动创造价值的物质条件,也是前提条件,是劳动创造的价值的吸收器或物质载体,离开了生产要素,劳动作为一种活动就无从产生,劳动也就无法创造价值。这里的逻辑是:生产要素所有者通过提供生产要素创造劳动条件,使劳动得以产生,然后劳动创造价值。

既然如此,劳动者就不能独占劳动创造的价值,而要将其中一部分让渡给生产要素所有者,作为生产要素所有者创造劳动条件的报酬,也是生产要素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也可以看成是劳动者用劳动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向生产要素所有者购买劳动条件。生产要素所有者有权要求有偿创造劳动条件,劳动者不能要求生产要素所有者无偿创造劳动条件。劳动条件的价格(或者劳动者支付给生产要素所有者的价值占劳动创造的总价值的比例)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生产要素和劳动力的稀缺性以及生产要素所有者与劳动者谈判力量的对比。

第19篇:如何写经济论文

一、经济论文最后完成的项目构成

一篇完整、规范的经济论文通常要由以下项目构成:标题;作者署名;目录;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致谢;参考文献;附录。以上所列的10个项目是经济论文的全部构成项目。一篇具体的经济论文,既可能包括所有的项目,也可能不需要完全具备这些项目。通常,在一般的用于学术期刊发表的交流性论文中,标题、作者署名、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是必不可少的项目,而毕业论文和学位论文,由于其篇幅较长,除要有一般交流性论文必备的项目之外,还要有目录、附录和内容提要(比摘要略微详细一些)等项目。

二、经济论文各项目的写法与要求

1、标题。标题是作者给论文起的名字,它是论文的总代表,作者必须反复推敲、认真确定。其写作要求参见《经济论文的标题》,书写格式参见《经济论文的文面》。

2、作者署名。署名是文权所有和文责自负的体现。只有直接参加了研究工作,并且能对论文内容负责的人,才有权力,也有必要在论文上署名。至于专家、领导或非研究者挂名,则属于不正常现象,是学术研究中的不正之风,必须予以杜绝。其写法和要求参见《经济论文的文面》。

3、目录。篇幅较长的论文应编写出简单的目录。论文目录也就是论文中的各级小标题的依次排列。排出小标题,并标明标题所在页的页码,便于读者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逻辑体系,也为读者选读论文的有关部分提供了方便。其写法和格式与一般书刊的目录格式相同。

4、摘要。摘要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是一篇与论文主要信息量等同的完整短文,重点要说明论文的最终结论。其写法和要求参见《经济论文的摘要、关键词与参考文献》,书写格式参见《经济论文的文面》。

5、关键词。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而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的。

6、正文。正文包括绪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一般在行文中不必明确地表示出来,但若论文的主体部分分为若干个章节或部分来论述,应尽可能加上小标题表示出各个部分的论述内容。正文的写法和要求参见《经济论文的绪论》、《经济论文的本论》、《经济论文的结论》、《经济论文的引文》、《经济论文的格局》、《经济论文的构段》、《经济论文的表达》、《经济论文的表现》、《经济论文的语言》,书写格式参见《经济论文的文面》。

第20篇:国际石油经济论文

浅析中国石油进口来源多元化

中国是石油、成品油生产和消费的大国。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从1993年开始,中国加入石油净进口国行列,而且进口量逐年加大。2008年,我国进口原油1.79亿吨,原油对外依存度已接近50%。实现能源供应多元化,成为近年来我国能源安全战略的一个重要目标。经过多年努力,东北、西北、西南陆上和海上四大油气进口通道的战略格局已初步成型。中国进一步实施“走出去”的跨国石油经营战略,参与国际石油市场新秩序的建立,鉴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走势及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今后中国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参与度、影响度都将大大提高。

中国石油进口现状

由于我国石油储量和国内产能满足不了快速发展的经济需求,因此,我国石油进口规模越来越大。1993年我国成为石油进口国,1999年我国原油及油品净进口达4000万吨,占当年石油消费量的20% 以上。2000年我国石油进口达7000多万吨,2005年我国原油净进口11875万吨,成品油净进口1742万吨,全年石油净进口13617万吨。2006年,我国原油产量为18368万吨,同比增长1.7%;石油净进口16287万吨,同比增长19.6%。其中,原油净进口13884万吨,增长16.9%;成品油净进口2403万吨,增长37.9%。2010年,我国石油供需缺口达到1亿吨,据预测2020年将为2亿吨,(如表所示)

进口多元化的成就

1、分散进口风险 实行石油进口地域多元化战略,分散进口风险。作为世界石油供应“心脏地带”的中东,拥有世界最大的石油储量和出口能力。中国目前有一半以上的石油进口来自中东。由于中东地区局势动荡,因此,石油进口过分依赖中东存在很大的风险。为此,中国应在继续稳定中东传统石油进口市场的基础上,逐渐深化与俄罗斯及中亚产油国在石油领域的合作。可以以上海合作组织为平台,建立包括共同打击恐怖主义、跨国犯罪、地区主义及分离主义在内的石油安全战略联盟。另外,不断拓展非洲、拉美的新兴市场也是实行多元化战略的重要方向。

2、稳定市场和平抑油价

石油战略储备在稳定市场和平抑油价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美国攻打伊拉克期间,由于我国几乎没有战略储备,致使国内航空公司成本上涨,而美欧等国由于战略储备未出现航空票价上扬就是例证。当然石油略储备也应在储备地区、储备方式上采用多元化战略,如现货储备、资源储备和期货储备等,尽可能地分散和降低石油的储备风险。

3、可靠性提高

从资源安全的角度看,与周边国家的资源合作,受自然、军事和运输等外在不安全因素的影响较少,资源供应的可靠性相对较高。

4、避免供应链中断

实现石油进口多元化可以避免某些供应链发生中断所带来的后果。如果中国只是靠少数几个国家进口石油的话,那么石油的进口量将会不稳定,受别的国家影响比较大,因此从多个地区进口石油解决了这一困扰。

进口多元化的困局

1、进口集中度太高

这表明石油进口来源太集中,不利于分散风险(其中,石油进口集中度=本国进口石油最多的前3位国家的石油净进口量之和 /本国净进口石油总量)。目前,我国原油进口结构为:中东56.2%,非洲22.5%,亚太地区14.4%,欧洲中亚6.9%,石油进口的一半以上来自中东,其次是非洲,两者之和高达79%。这种进口结构风险很大,2005年前10个月中东继续成为中国原油进口来源地区,进口量达5,095万吨,占前10个月中国进口量1.0548亿吨的48.3%,较去年同期增主要是对中东以及欧佩克的过度依赖。中东是当今世界的热点地区,而且在今后几十年内也难以平静,退一步看,即使中东局势很快得以平静,如果某个大国控制了中东,则又可以间接地对我国实施石油能源控制。较高的进口集中度,再加上我国没有完备的石油战略储备,故我国石油进口的风险较大,应对突发事件的灵活性较差。尽管近几年国家调整进口策略,实施进口来源多元化取得一定成效,但进口来源地相对集中局面依然没有改变。

2、竞争激烈

从消费市场来看,当前及今后十几年内世界石油消费集中在北美、亚太和欧洲三大地区。但这三大消费地区的储量仅占世界的12%,产量仅占世界的24%。过去10年,亚太地区石油消费量年均增长54%,远远高于世界1.6%的平均水平,1992年超过欧洲而跃居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区。目前亚太地区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仅占世界总量的4.2%,石油产量占世界总量的10.4%,消费占世界的 26.4。据专家预测,2005 年,亚太地区将超过北美成为世界第一大消费区。对处于亚太地区的中国来说,未来石油供需矛盾尤为尖锐,中国将不可避免地要参与世界石油资源的竞争。

3、运输渠道单一

从中国石油进口运输方式来看,除极小部分从俄罗斯远东地区和哈萨克斯坦的零星陆路运输之外,绝大部分(约93%)是通过海多项措施应对上运输实现的。我国石油进口运输渠道单一,使得石油进口风险倍增。我国从中东进口石油主要是经过波斯湾,印度洋,穿过马六甲海峡运输的,运输距离遥远,运费相当高。过分依赖中东和非洲地区石油以及单一海洋运输,将使我国石油进口安全风险较大。马六甲海峡是战略要地,本身也存在安全隐患:一方面海盗活动十分猖獗,对通行船舶构成严重威胁;另一方面海峡的交通秩序比较混乱,穿越海峡的客货运输以及随意性极大的渔船已严重影响船舶航行的安全。马六甲海峡深水航道宽仅2.4至3.6公里,易于封锁。一旦出现冲突和危机都将给我国单一的石油运输线带来威胁。

解困之道

1、积极增加周边国家的进口份额

特别是俄罗斯、中亚等国,加快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和完善石油储备法律体系;充分利用开发技术和人力资源,探索开发国外油气田的新路子,力争拿到更多的份额油,确保我国石油供应的稳定性。俄罗斯是世界上主要油气生产和出口国之一,在油气资源上其与中国具有互补性。中国有实现油气来源多元化以缓解自身能源问题的需要,而俄罗斯有开发西伯利亚和远东油气资源的迫切要求,这种互补性带动双方合作中的互利。目前,来自俄罗斯的进口石油约占中国全部进口石油的10%左右。所以,我国应将俄罗斯作为其建立多元化供应体系的第一市场。

2、建立多元化的运输网络

要利用我国有利的地理位置,建立多元化的运输网络,以海运为主,管运为辅,铁路运输作为补充,合理安排海上进口和从北方陆路进口的关系,及与国内能源供给系统的相互配合;加快油港和油轮船队的现代化建设;强化军事力量;保障我国石油运输的畅通性。实现运输多样化是我国分散海上石油运输风险的基本出路。目前,我国的石油运输状况非常落后,花在这一部分的费用非常庞大,所以,制定石油运输战略迫在眉睫。因此建立大型专业的运输船队成为必要。此外,应在保障海上通道安全的同时实现石油进口通道的多样化,促使中国——中亚、中俄之间输油管道早日建成,减轻对海上石油生命线的依赖;而国内方面,应在原有的原油管网基础上,加快建设新的原油管道运输网,以提高原油运输效率及安全性。

3、加速能源多元化战略

要转变粗放、高耗能的经济增长方式,走上更为低碳环保的发展路径,以降低包括石油在内的居高不下的能源需求,加速自身能源多元化战略,调整能源结构以降低石油依赖。 要支持国内油企“走出去”,广泛寻找油源,并实现原油进口渠道多元化,以保障国内能源安全。逐步形成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地方储备、央企商业储备及中小型商业储备四级储备体系。

4、要支持国内油企“走出去”

由于我国对外采购管理体制的缺陷和期货市场的不健全,使我国成为国际油价的被动接受者,从而陷入了“高买低卖”的价格陷阱,给国家经济带来重大损失。但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的我国,在国际石油价格体系中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我国应充分发挥消费国的需求优势,积极融入全球定价体系,争取定价的参与权、发言权和调控能力,变国际油价的被动接受者为积极影响者。要支持国内油企“走出去”,广泛寻找油源,并实现原油进口渠道多元化,以保障国内能源安全。逐步形成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地方储备、央企商业储备及中小型商业储备四级储备体系。

事实上,我国充满爆发力的石油需求被视为近两年来国际油价涨落的关键因素,如何调整我国的石油战略以促进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发展,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面对我国对石油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的状况,我国有必要保持高度警惕,及早应对。我国石油产业应继续坚持独立发展、多边合作的石油合作之路,进一步借助各种平台走向世界石油市场。同时改善石油供应、需求和价格等方面信息的搜集和发布。

参考文献:

[1] 国际能源展望[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 世界能源展望·2002[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4.

[3] 王潼.我国国民经济第二个翻两番的艰巨性[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3(6):1-3.

[4] 孙永祥.俄罗斯油气工业近况和加强中俄能源合作的几点建议[J].当代石油石化,2004(10).

[5] 汉斯·摩根索.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153.

[6] 宿景祥.世界不会因缺资源而动荡[N].环球时报,2005-09-26.

[7] 王东海.论中国的石油资源安全战略[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3(6).

参考文献

[1]张抗,高油价的回顾和反思,中外能源,2009,14(2),9-15 [2]张抗,高油价一定要抑制经济增长吗?-一个对高油价影响的新观点,能源政策研究,2005,(1),31-34 [3]宿景祥,世界经济形势回顾与展望,见:世界经济年鉴编辑委员会主编,世界经济年鉴,2007/2008,1-5,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4]张抗,中国和世界地缘油气,北京:地质出版社,2009,1-892 [5]张抗,中东石油出口流向的变化及对我国的影响,世界石油工业,2007,14(1),34-39 [6]张刚、陈卓彪,中非石油合作迎来新的战略机遇,中外能源,2009,14(5),9-13 [7]吴国平,2008年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发展,见:苏进兴主编,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发展报告(2008-2009),72-88,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8]C、Z、日兹宁(王海运、石泽议),俄罗斯能源外交,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673 [9]张抗,越南石油生产和出口形势变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世界地理研究,2009,18(2),98-103

中国经济论文范文
《中国经济论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