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大学听课记录范文大全(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8-13 18:00:19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大学英语听课记录

课堂设计

Section A (3 periods): A Test of True Love

1st---2nd periods: Pre-reading activities ( theme-related questions for warming up;)

While-reading activities (cultural notes; useful words and expreions;

difficult sentences) rd3period: While-reading activities (text structure; main ideas)

Post-reading activities (comprehension questions; exercises)

具体内容

1.Pre-reading Activities

1) Check the homework

Topics

1.What do you think very important in someone whom you will love? (For example, do you care very much about his/her appearance?)

2.Have you ever seen a movie or read a novel about love that moved you deeply?

3.What kind of love do you expect in your life?

2.While-reading Activities

1) Use questions as a means of clarifying the organization of this paage.Check the Ss’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 with following questions

1.Why was John Blandford staying in Grand Central Station in New York?

He was waiting to see a woman who had filled a special place in his life for the past thirteen months.

2.How did John get connected to the woman?

3.How was John’s first response to the woman different from that of his friends?

4.What had the woman, Hollis Meynell, done in the past thirteen months?

She had faithfully written to John.Even when his letters did not arrive, she wrote anyway, without decrease.

5.How did he feel as long as he received her letters?

6.When he asked her for a photo, what did she do?

7.Did Hollis Meynell come to the station as they had arranged?

Yes, but she had asked a lady well over forty to wear the rose on her coat.

8.Why did Hollis Meynell want to test John Blandford?

2) Language Points:

1.without fail: (Line 6) ① when you tell sb to do sth without fail, you are telling them that they must do it; with complete certainty 务必,一定 ② always 总是,必定

I want you here by two o’clock without fail.我要你两点钟务必来到这里。

He writes every week without fail.他每周必定写信。

2.Soon after he volunteered for military service, he had received a book from this woman.(Para.2)

Meaning: Not long after he joined the military, he had received a book from this woman.

volunteer: offer to do sth without being forced to do it or without getting paid for it 自愿做,义务做,无偿做volunteer (sth) (for/as sth)

John volunteered to organize a petition.约翰自告奋勇组织请愿/上访。

He volunteered his services as a driver.他自愿服务充当司机。

Several staff members volunteered for early retirement.几位职员自愿提前退休。

volunteer (for sth): join the army, etc.without being forced to 自愿参军,当志愿兵

volunteer for military service / for the navy 自愿服兵役; 自愿参加海军

volunteer: (n) a person who does a job without being paid for it 义务工作者,志愿者; a person who offers to do sth without being forced to do it 自告奋勇者,主动做某事的人

3.And while they all got strength from it, and appreciated her support of their cause, John Blandford was the only person to write Ms.Meynell back.(Para.2)

while: (used at the beginning of a sentence) although; in spite of the fact that… (用于句首)虽然,尽管

While I am willing to help, I do not have much time available.

尽管我愿意帮忙,但是没有多少时间。

While (he is) respected, he is not liked.他虽受人尊敬,却不受人喜爱。

write (sb) back; write back (to sb): write sb a letter replying to their letter(给某人)写回信,复信

I’m afraid I never wrote back.我恐怕从未写过回信。

She wrote back saying that she couldn’t come.她回信说她来不了。

I wrote back accepting their offer.我回信表示接受他们的提议。

4.overseas: (Line 13) (ad) in or to a country acro the sea; abroad 在国外,在海外

The product is sold both at home and overseas.这个产品行销国内外。

This is Obama’s first visit overseas since taking office.这是奥巴马就职后的首次海外之行。 live/work/go overseas在国外生活/工作;出国

overseas : (adj) coming from or happening abroad 外国的,海外的

overseas markets/trade 海外市场,海外贸易

overseas students/visitors 海外/外国留学生,海外/外国游客

5.During the difficult days of war, her letters nourished him and give him courage.(Para.3) Meaning: During the difficult days of war, her letters gave him strength and courage.

Here, the verb “nourish” is used metaphorically, meaning “maintain, encourage, strengthen sth”.Nourish: allow a feeling, an idea, etc.to develop or grow stronger 培养,助长(情绪、观点等) By investing in education, we nourish the talents of our children.

我们通过教育投资,培养孩子们的才能。

Letters of love only nourished her longing for him.情书只是增加了她对他的思念。

University study nourished his ability to think critically.大学学习培养了他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6.But when he asked her for a photo, she declined his request.(Para.4)

Meaning: But when he asked her for a photo, she refused politely.decline: ① refuse a request or offer, usually politely 谢绝,婉言拒绝

I offered to give them a lift but they declined.我主动邀请他们搭车,但他们婉言谢绝了。 Their spokesman declined to comment on the allegations.

他们的发言人拒绝对这些指控加以评论。

decline an offer/invitation 谢绝对方的主动帮助/邀请

② (v.) become smaller, fewer, weaker, etc.减少,下降,衰弱,衰退

The number of tourists to the resort declined by 10% last year.

去年到这个胜地旅游的人数减少了10%。

Her health was declining rapidly.她的健康状况迅速恶化。

7.Either way, I would forbid myself from loving you.(Para.4)

Meaning: In either situation, I would keep myself from loving you.

forbid: (vt) order sb not to do sth: order that sth must not be done 禁止,不准

Her father forbade the marriage.她父亲不允许这桩婚事。

You are all forbidden to leave.你们都不准离开。

He forbade them from mentioning the subject again.他不准他们再提到这个问题。

8.One minute to six … Blandford’s heart leaped.(Para.5)

Meaning: The time was one minute to six o’clock … Blandford was so excited that his heart beat fast.

9.fancy: (Line 34) (n) [sing.] a feeling of liking sb or sth 喜爱,迷恋

Take a fancy to sb/sth: (esp BrE) start liking sb/sth, often without an obvious reason 喜欢上,爱上(常指没有明显原因)

I have taken a fancy to that dre.

10.She was standing almost directly behind the girl, a woman well past forty, and a foil to his young eyes, her hair sporting patches of gray.(Para.10)

Meaning: The woman who he thought was Hollis Meynell was standing just behind the girl.The woman, in her forties, was quite old in his young eyes and she had patches of gray hair.

sport: wear sth or have hair in a particular style; have or wear sth in a proud way so that everyone can see 惹人注目地穿戴,触目地蓄着(胡须),故意显示,夸示,炫耀

sport a beard / a diamond ring / a flower in your buttonhole

故意显示蓄着的长胡子/手上的钻戒/扣眼里插着的花

Summer or winter he sports a white suit.

不论冬夏,他都惹人注目地穿着一身白色西服。

Many of them sported beards and moustaches.

他们当中有好多人留着触目的大胡子和小胡子。

11.She was more than fat; her thick legs shook as they moved.(Para.10)

Meaning: She was very fat, so her thick legs shook as they moved.

more than: very; extremely 十分,非常

This expreion is often followed by an adjective to show that the adjective itself is not adequate enough to modify the subject.

I’m more than happy (= extremely happy) to take you there in my car.

我非常乐意用我的车带你去那儿。

She was more than a little shaken (= extremely shaken) by the experience.

这次经历对她产生了极大的震动。

12.vanish: (Line 43) (vi) disappear or go suddenly out of sight (莫名其妙地)突然消失 The magician vanished in a puff of smoke.魔术师在一股烟雾中突然不见了。

My glaes seem to have vanished.我的眼镜似乎不翼而飞了。

He seems have vanished without trace.他似乎消失得无影无踪。

13.compre (sth) (into sth): (Line 44) pre or squeeze sth together or into a smaller space; be preed or squeezed in this way(被)压紧,压缩

compre sth (into sth): reduce sth and fit it into a smaller space or amount of time 精简,浓缩,压缩

She comprees her nostrils.她捏紧鼻孔。

Her lips compreed into a thin line.他的双唇抿成了一道缝。

The main arguments were compreed into one chapter.主要的论证被压缩进了一个章节。

He comprees a lifetime as a soldier into a few sentences.他把一生的戎马生涯压缩成几句话。

14.… yet so deep was his longing for the woman whose spirit had truly companioned and brought warmth to his own… (Para.11)

Meaning: … but his wish to meet this woman, whose spirit had truly been with him and made him feel warm, was so strong…

longing: (Line 46) n.[C,U] ~ (for sb/sth)︱ ~ (to do sth): a strong feeling of wanting sth/sb (对…的)渴望,热望

a longing for home/peace 对故乡的思念,对和平的渴望

The young writer has a strong longing for fame.那位青年作家强烈渴望出名。

She was filled with longing to hear his voice again.她热切希望再听到他的声音。

15.resist: (Line 49) refuse to accept sth and try to stop it from happening; prevent oneself from having or doing sth 抵制,阻挡;忍住,抗拒,

They are determined to resist preure to change the law.他们决心顶住要求改革法律的压力。 The bank strongly resisted cutting interest rates.银行强烈反对降低利率。

I found the temptation to mi the cla too hard to resist.我抵挡不住逃课的诱惑。

3.Post-reading Activities

1) Discuion

Ask the Ss to discu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If you were John Blandford, would you invite the forty-year-old lady to dinner? Why or why not?

2.Do you think love needs testing? Give your reasons.

2) Aignment

Review the key points of Section A

Finish the exercises after cla

Finish online homework

授课的优点

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并展示出了教师关爱学生、循循善诱等方面的教学特点。特别是在知识的引入过程中,十分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并在这一过程中努力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益友语言知识的运用能力。 教学环节设计安排清晰明了,过渡自然。 能结合学校分组分享教学法和英语教学的学科特点,有效开展分组活动。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并能充分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进行英语表达;合理运用教学资源方面做得比较好。

教师能组织学生开展教学活动。每个教学环节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能够清晰准确地交代教学任务。 认真备课,精心进行教学设计,课堂思路清晰,教学目标明确。教师关注问题导入,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气氛活跃。教师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思路清晰,传授知识的量适中,突出重点,教学目标达成。加强情感交流,注重教学互动。点评学生把握很好。引人自然、合理,学生容易接受。 教学过程由浅到深,易于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点。将语法点与例句相结合,生动形象,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的板书思维严密,逻辑性强,浅显易懂。便于带动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师走。教师给学生更多的鼓励,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生互动活跃,从而带动了课堂的学习气氛。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效率。层层深入,逐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

推荐第2篇: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

本学期第十四个工作周是初中部的听课周,在这一周中,各位青年教师发挥了自己的优势,让我受到许多的启发,现在联系我平时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来说一说我的心得体会。

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在上课时,教师语言的魅力深深地令我折服;尤其是课堂教学评价的语言,对学生回答问题或对其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时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评价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新课改提倡多鼓励、多表扬和多肯定学生,帮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深入学习和研究语文的信心。老师和学生都是评价的一员,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能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得失,反思自己的行为,改正自己的缺点,学生的这一过程是他们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作为一名新教师,我一直苦于课堂语言,尤其是对学生的评价。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们的多维评价:“虽然你说得不完全正确,但老师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和胆量”,“你说的观点很有创见,非常可贵,老师想请你再响亮地说一遍”, 以上这些评价,我认为既是对学生感悟结果的评价,也指向了学生的感悟态度,指导了感悟的方法。同时,其激励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在课堂上用我们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去激励学生,只要用心去做我们是能办到的。

在听课中,老师们精心的备课和新颖的设计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在听课中时常看到老师们独特的教学设计,精美的课件让我心动!这些使我明白一切的手段都可以用来服务我们的教学,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着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的习惯,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是由“道德教育”转化为“道德学习”,强调在老师的组织帮助下,学生自己学习,自己认识,自己体验,自己实践,通过听课可以看出老师们对教材研读是非常透彻的,对教学环境、环节处理的独具匠心,设计精妙,虽然我们知道“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但是我们对通往广场的结果心知肚明,瓜熟蒂落,才能水到渠成啊!

通过这次听课学习,让我在欣赏别人精彩的同时感受到了自己的缺陷与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做到课前认真研读教材,反复设计不同种类的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种种方面,以不变应万变;同时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虚心向他们请教,听从他们的经验教训;再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情况设计出完美、合理的教学流程,从而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生机,令学生爱学、乐学、酷学,彻底改观以往同学们被动的局面,积淀教学素养,虽不能成

为名师名家,但也会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成为一名让学生、家长和同事、领导赞誉的教师。

2013.12.18

推荐第3篇:听课记录

《送元二使安西》听评课记录

日照第四实验小学

赵辉

吕凤荣:《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诗歌的前两句写的是送别的地点、时间。环境虽美,但送别友人,心情却十分沉重。后两句写别前劝酒,实际是敬酒赠言,表达了诗人对老朋友的关怀及深厚的友情。通过情境对话,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的进入送别题材的古诗意境中。

周瑞芳:赵老师在教学中力求将文字符号化为一种情感符号,将叙述转化为一种有生命体验的联想和想象,通过“读、想、议、写”等教学方式,实现师生、生生互动,让拓展思维与丰富积累并行。

宋丽娜:通过情景对话,去解读和领悟王维的内心,这既是一种想象语言训练,又是对朋友情的感悟。实际上还表达了学生自己的心声,文与人、人与己的相遇交融。

亓玉霞:引导学生理解诗的词句,感悟诗句、走进诗的意境,是深入理解古诗内涵、体会作者感情的重要一环。整个环节的设计是“以读为本”,始终让“读”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采用“以读代讲,层层推进”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层进式的以情“引读”,学生心潮逐浪高的“复读”。以“以读代讲”的魅力,去引领学生进行一次精神的洗礼,从而感受王维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赵辉:在这次古诗教学中,我大胆尝试了“读,唱,吟,舞”的

方式教学古诗。首先为学生创设情境。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全部感情都倾注在一杯“酒”中。所以开始导入问孩子们:家人在什么时候喝酒。学生很快进入到“幸福酒”的氛围中,对比引出此诗中的送别酒。渗透了古人饮酒送别,折柳赠别的习俗。

刘青:当学生的情感急需待发时,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抒写自己情怀的舞台,让学生的情感尽情挥洒,达到了课已尽,意未了的效果。

付成桂:以一首诗带动学生对同类诗的了解,既拓展了学生视野,又增加了学生积累,让其进一步了解了不管是怎样的送别诗,所体现的诗境都是人间真情。

周鲁艳:指导古诗诵读从“平长仄短”“尾韵拖长”“依字行腔”的最基本的读法要求做起。就在那平长仄短之间,就在那曼声唱和之间,就在那尾音的颤动.修饰.延绵之中,感受到了诗人的心境,沟通了与诗人的情感。

相丽:“有比较才有鉴别”,利用比较阅读进行古诗词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活跃思维,学会思考。同一个诗人写的诗要比较,通过比较,我们会发现诗的特点,进入诗的境界。

卞玉洁:看图理解字词,是创造了直观、生动情景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重点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为下面悟诗情奠定了基础

推荐第4篇:听课记录

《骨干教师展风采》听课记录

2015年4月17日在湟源县城关第一小学,举行了一小片区骨干教师展风采的教学活动,对于刚参加工作的我,很荣幸的参加了这次教学活动。这次的学习我受益匪浅,在教学设计、讲课方法等方面我学到到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

初进这片校园时,干净整洁的校园,鸟语花香,活泼可爱的学生,热情有礼貌,带着这舒畅的心情我们进入了第一堂由一年级语文老师马虹带来的展示课《小壁虎借尾巴》。从激趣导入到简单的课堂总结,整堂课张弛有度,气氛活跃,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我认为本节课有很多精彩的亮点,如:

其一:思路清晰,教学环节自然、流畅,教师的语言简练。从课文回顾到新课学习,从教师指导学生学习

一、二自然段到小组合作学习四。五自然段,做到了井然有序。

其二:注重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通过朗读体会每一种小动物的内心世界。如对“小壁虎是一个有礼貌的孩子”的理解,对“一震”等疑难字词的理解,既读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读出了美感,是一种美的享受。

其三:语文教学,离不开学生对生活的感悟。本课教学,注重联系实际,通过体验、实践来了词语。如“墙角”“一震”“小鱼尾巴”“游来游去”“摆”等等,显得生动形象。

其四:改变了以前只有教师小结的常规做法,通过一个“因为......所以......”句式的运用,将教师小结和学生小结巧妙的结合,既达到了小结的目的,又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盲生对于分散的知识如何整合的能力较弱,需要从低年级开始培养。

其五:学习方法的指导贯穿始终;

其六:板书很整洁,并且在板书上用卡片,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很有帮助。 其七:马老师和学生之间沟通时很亲切。

这堂课使我茅塞顿开,使我意识到课堂上原来还可以这么有活力,这么轻松。但是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如要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归纳、总结 ;另外对小壁虎的性格、品质挖掘不够。如,“一震”体现了小壁虎的聪明;“爬呀爬”体现了小壁虎坚持不懈,不怕辛苦;“多难看呀”体现了小壁虎也很爱美。要是把这些再深入体会,小壁虎会显得更加亲切。 紧接着是第二堂五年级的语文《再见了 亲人》。课前三分钟是本节课的亮点之一,借着问题“谁能说说最关心你的人是谁?他们是怎么关心你的?”导入本节新课,老师上的课思路清晰,紧紧围绕“亲人”这条主线展开。采用读——找——悟——读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通过问题“再见了亲人这句话谁对谁说的?”“课文写了哪些人为中国志愿者送行?”让学生自行阅读学习,最后由老师总结。教师教态自然,给人一种奋进的力量。她着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具体表现如下:

一、情境营造,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气氛,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这一节课就体现了用有语言色彩的朗读来感染读者的特色。老师在教学时利用朗读,把学生带到志愿军离开朝鲜时的心情和场面,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调动学习兴趣。让学生由衷地感叹-----亲人啊!

二、自读自悟,自主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那么要说在学案教学的过程中,有可以改进的地方,就是针对这篇课文的学案改变课堂的教学过程的细节上来说。

一、学案的自习可以用阅读片断(当时环境、事件、历史的介绍)来代替。对进入课堂教学时取代多媒体图片,对五年级学生来说,可能更能让学生接近那个时代,理解那个时代,走进那个时代。

二、学生的学习方式、阅读方式表现得太少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作用减弱了。

课间时走在校园里看着各种文化宣传墙,我想这对陶冶学生的品德情操是很有帮助的。而边做操边背古诗,这不仅能锻炼到身体,还能对知识点温故而知新。总之校园里到处洋溢着书香气息。

第三堂是由宋海燕老师带来的四年级英语《Unit3 Weather》,以最轻松的打招呼的方式进入课堂学习,拉近了与学生之间关系,能使课堂更顺利的进行。之后又分组在课堂上进行答题比赛,我认为这一教学设计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调动课堂气氛特别好。在通过录音学习了新单词“snowy cloudy windy sunny rainy ”之后,通过在地球仪上找地理位置和播报天气预报的方式识记单词和短语。稍有不足的是语速过快,可以给学生更充分的时间讨论,适当控制教学节奏。总之在教学设计上独到新颖,很值得学习。

最后由铁老师带来的《Unit3 Weather》,整堂课轻松活跃的同时重难点也很突出,通过做游戏的方法识记单词和短语,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快乐的学习。能立足双基展开教学,知识点回顾较全面、详细,能利用练习加以复习巩固,从而夯实基础知识;能创设例情景,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活跃课堂气氛,课堂教学效果很好;两位老师课堂教学的应变能力都很强,虽然授的是同一堂课,但在教学设计上却相差甚远,课堂效果却都很好,主要还是因为都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由此我也学到了很多。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对我会帮到很多。

有了这次的学习活动,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会更努力,多向优秀的教师取经,通过不停的学习来不断的完善自己。

推荐第5篇:听课记录

文 章来

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m 7

听课记录

2012.5.21 第一节 语文

让同学介绍“七夕节”

朗读课文《乞巧》

划出重点字眼——七夕

自由朗读诗文,读完举手

课文抽读(现学生的读音错误,并纠正)

反复齐读诗文(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

讲解朗读方法(注意停顿点并划分出来)

注释重点字词的意识

分组让其自由讨论并提问课文意思

同桌再次复述诗文意思

提问同学对诗人的理解并在其旁边注上朝代

自由背诵课文并

及时抽背诗文

感情的背诵诗文

生字教学(老师写字,学生说比划)

乞巧 林杰(唐)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翻译】一年一度的七夕节又来到了,牵牛织女再度横渡喜鹊桥来相会。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挨家挨户的巧手女子都穿起红丝,至少有几万条。

听课记录

22012.5.21 第二节 数学

讲评数学单元测试卷

(六)小数的初步认识

拿出铅笔和红笔,记录错题

抽查学生是否带试卷

学生朗读数学题目并说出答案(如有错误师生一起纠正其)

如: 清楚题目:“请填写小数”6角=(0.6)元

比较大小: 0.49千克(

9.2-4.5(>)9.2-5.4

(通过计算或是记口诀“被减数相同,减数越大,得数越小)

排名次要写清楚是第几名而不只是写数字

单位替换:9cm=0.9dm≠0.9cm

留时间订正错题

给5分钟再次检查(思考为什么出错)

反思:部分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如何提高?

1.及时表扬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下讲台进行观察,提醒学生跟上上课节奏,提高注意力。

听课记录

32012.5.21 第五节 英语

回顾以前学过的单词(用字卡展示)并大声读出

如:spring festival、christmas

介绍这两个节日

spring festival christmas

We have a big family dinner we sing song

We have peanuts and sweets we have a Christmas tree

We say “happy new year” we give presents

We eat peanuts and sweets

阅读课文并唱圣诞歌曲(复习完毕)

进入新课《season and weather》教学

继续图卡教学单词并大声读出来

如:Spring、summer、autumn、winter

用手拍上下左右其对应的季节,使学生能够更生动形象的记住单词

Spring

summer winter

autumn

接下来介绍每个季节具体的天气状况,再让学生用具体而生动的动作加以展示,进一步了解并掌握更多单词

听课记录

42012.5.22 第一节 数学

讲评昨天的数学作业(用铅笔指着讲评中的练习)

抽查作业完成情况(作业都有做的举手并在作业本前加分表扬,没有的坐直)

让学生起来念题目并说出答案

思考题,同桌互改

课外实用问题引入:

班级要买礼物,每个礼物0.5元,班级有56人,每人三个礼物,一共需要多少钱? 0.5*56*3=84(元)

回归课本读懂题目,提炼条件

讲解重点字词 :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里面的“方阵”的意思?

让学生上讲台画直观图并加以讲解

不同意识有不同算法,记住“单位不同”

听课记录

52012.5.22 第二节 语文

复习上节课的生字词(形近字的比较,读音、比划的不同)

进入新课《嫦娥》教学

主题切入(从作者讲起)

学生自由朗读诗文

抽读诗文

划停顿节奏

齐读诗文

学生分组讨论诗句的翻译

体味的诗文意思(抓住不理解的词语注释)

抽学生起来朗读,其他学生闭眼倾听,体味诗中的感情

带感情的齐读诗文pk

嫦娥 李商隐(唐)

云母屏风烛影深, 深:幽暗

长河渐落小星沉。 星:晨星 沉:落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夜夜心:表示孤单

此诗文为民间传说,属于神话故事

听课记录6

2012.5.22 第三节 音乐

听伴奏,打节拍(观察学生是否认真听并及时表扬)

看节拍,打节拍

如: XX XX ︱X XX︱X -︱X -︱

X XX ︱X XX︱X XX︱X 0︱

X X X︱X XX︱X X X︱X -︱

举手划拍(调动学生积极性)

进入新课教学

看着简朴伴随着音乐,试唱一遍

齐唱几遍(熟悉歌词)

用动感的音乐伴奏引发学生想唱的兴趣(活跃课堂)

听课记录7

2012.5.23 第一节 语文

新课《西门豹》教学

提问课文情节(引起学生对课文的了解兴趣)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思考“这段好在哪里?”

用横线划出情节重点

提问“这句话有何作用?”

认识生字词

如:淹 yan Y (淹没)

官 guan G (达官贵人)

逼 bi B (官逼民反)

姓 xing X (隐姓埋名)

睁 zheng Z (眼睁睁)

旱 han H (旱灾)

徒 tu T (徒劳无功)

腾 ten T (腾云驾雾)

催 cui C (催人奋进)

吊 diao D (提心吊胆)

渠 qu Q (水到渠成)

划下节课需要听写的词组

同桌互查昨天的作业完成情况并登记没做的同学号数

抽查点到号数的同学的作业

听课记录8

2012.5.23 第二节 数学

讲评数学作业(理解数学题目将其重点找出并归纳)

讲评书本p103 .8习题(说出题目的中间问题)

如:我住的这栋楼有21层5个单元,每个单元每层住3户,这座楼里一共有多少户? 中间问题是每个单元共有多少户?

看完数学题目后应该提炼数学条件

抽问没举手的学生(提高听课效率)

学生回答错误,由他学生来帮助他

表扬遇到计算题在旁边列竖式

经过老师讲解过后,让学生自己指出之前错误的地方,一提醒大家

提出疑问,大家一起解决

留时间让学生对这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并说说从中有何收获

听课记录9

2012.5.24 第一节 语文

朗诵昨天教的课文《西门豹》并复习昨天的生字词

听写生词并用3分钟默写诗文《乞巧》《嫦娥》

如:引水灌田,水到渠成,提心吊胆,催人奋进,腾云驾雾,隐姓埋名,官逼民反,达官贵人,摇尾乞怜,小巧玲珑,九霄云外,暗渡陈仓,孔雀开屏,风烛残年,家喻户晓,偷天换日,眼睁睁,淹没,灌溉,跪下

新课《女娲补天》教学

ppt展示图片引入课题

问“女娲是怎么不天的呢?”

学生自由朗读并找出答案

用“开火车”的方式读生字词

如:轰隆隆、塌下、熊熊大火、冶炼 ……

课文抽读

在书上“圈圈画画,哪一个词或是哪一句中感到了可怕”

以图片放映的方式(更直观形象)

分组朗读课文并让学生自评哪组读的好

听课记录10

2012.5.25 第二节 语文

继续之前的《女娲补天》教学

自由背诵课文并抽背课文

让学生复述自己浓缩的课文主要内容

用波浪线画出课文的重点句段

当中遇到学生太吵的情况,老师让学生安静一分钟,果然是班主任,学生没一会儿就安静了

请学生复述之前那个同学的回答

进入生字教学

如:露 lu L (原形毕露)

Lou (露一手)

熊 xiong X (熊熊烈火)

挣 zheng Z (垂死挣扎)

喷 pen p (血口喷人)

遇到不好写的字,老师在黑板上写,学生一起读比划

自告奋勇讲自己知道的神话故事

文 章来

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m 7

推荐第6篇: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

《离骚》第一课时

1、屈原简介及《离骚》创作背景

屈原,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他出身于楚国贵族,学识渊博,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2、题目“离骚”解读

离,遭受。骚,忧愁。离骚就是遭受忧愁。

3、课文解读 (1)字词解释

朕(我。先秦时期“朕”字贵贱通用) 考(亡父) 贞(正当)

惟(句首发语词) 肇(开始)

锡(通“赐”,赐给)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取名) 字(名词活用为动词,去表字) 句子分析

肇锡余以嘉名(状语后置句)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屈原名平,字原) (2)结构分析

第一段写了屈原高贵的出身、奇特的生日、美好的名字,显示出他强烈的使命感

4、布置作业:翻译第一段。

《离骚》第二课时

1、复习回顾(知识点提问)

2、新课教学 字词解释

纷(众多的样子)

美(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修能(优秀的才能) 扈(楚方言,披)

纫(名词用作动词,连结)

汩(水流很快的样子,这里比喻时间过得很快) 辟(通“僻”) 及(赶上) 忽(迅速)

美人(指楚怀王) 不(省略“何不”)

以(连词,表目的,用来) 道(通“导”) 句子分析:

不吾与(“不与吾”宾语前置,不我等不等我)

纫秋兰以为佩(以为:①认为,以为。②以之为,把什么作为) “江离”、“辟芷”、“秋兰”这里运用象征,用移情法,比喻美好的品德。 “莽”经东不枯,比喻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中,表现坚毅的品质。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作文素材,描写时光飞逝的句子)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骐骥,马。渴望被赏识,被重用,为国效力)

结构分析:

第二段写了屈原美好的品德、杰出的才能、忠贞的理想,表现了屈原对美好的品德追求以及感受到报国的紧迫感。

3、布置作业:翻译第二段

《离骚》第三课时

1、复习回顾(知识点提问)

2、新课教学 字词解释

昔(从前)

纯粹(古今异义,没有杂质,比喻品德纯正,完美) 固(确实) 何(何等) 彼(那)

夫(助词,无实义) 惟(只) 夫(那些) 及(赶上) 舍(舍弃,终止) 正(通“证”) 惟(只是) 遁(变心) 数(多次) 句子分析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希望楚怀王能像三位君王,招贤纳士。) 所在:所+动词=名词性词组

所在的地方。 众芳:申椒、菌桂、蕙茝,象征高尚品质。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昌披兮,夫惟捷径以窘步。”(用尧舜与桀纣对比,借古喻今。)

而、以:表原因,因果关系关联词。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之,取消句子独立性,用在主谓间) “路幽昧以险隘”(以,表目的)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表明屈原忠君爱国之心,忧国忧民)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为,动词,招来) “指九天以为正兮”(以为正:以之为正,即以九天为正)

(做人应像铜钱,外圆内方。屈原是“回”字,内外都是方正。而小人是外方内圆。) 结构分析:

第三段写了屈原期待的德政、表现幽昧的现实、不公的遭遇,表达对圣君贤臣的向往之情,忧国恨奸焦愤之情

3、布置作业:翻译第三段。

《离骚》第四课时

1、回顾上节课(知识点提问)

2、新课讲解

《离骚》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屈原:高大的抒情主人公。

1、突出的外部形象特征 。血统高贵,气度不凡。(“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身披花草,华彩美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2、鲜明的高洁品格。勤勉修行,自强不息。(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赤胆忠心,主张美政。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唯纫夫蕙茝?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嫉恶如仇,鄙视群小。(唯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追求真理,坚强不屈(“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离骚》有什么突出的艺术特色?

大量运用比喻象征的手法,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的色彩。 用香草喻美德,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用美人喻理想中的君王,荃草喻现实中的君王,用黄昏婚期而中道变卦喻君王失信。诗人 抒情不是空洞苍白的喊叫,而是用美丽的想象、诗化的语言表现丰富的内心世界,形象鲜明而有韵味。诗篇充满激情,想象奇幻,塑造了一个为理想而献身的伟大爱国者的形象。诗人想象的羽翼飞翔于天上地下,风伯雨师、虬龙鸾凤,重华佚女,无不召之笔下,为抒情主人公所驱使,完全打破了天国与人间、神话与现实的界限。瑰丽的色彩,奇妙的情节,纷至沓来,编织成一幅宏伟壮丽的画卷,使《离骚》成为精彩绝艳的浪漫主义杰作。 总结文中的古文知识:(并详细讲解) 通假字

肇锡余以嘉名(通“赐”) 扈江离与辟芷兮(通“避”) 来吾道夫先路(通“导”) 指九天以为正兮(通“证”)

词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名→动:取名) 字余曰灵均(名→动:取字) 纫秋兰以为佩(动→名:佩饰)

朝搴阰之木兰兮(名→状语:在早晨) 夕揽洲之宿莽(名→状语:在黄昏) 不抚壮而弃秽兮(形→名:秽政)

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 ——宾语前置 肇锡余以嘉名——介词结构后置 纫秋兰以(之)为佩——省略句 (美人)不抚壮而弃秽兮——省略句

《迢迢牵牛星》

1、导入

你知道哪些牛郎织女的传说?

2、《迢迢牵牛星》简介

《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这十九首诗没有题目,一般拿每首第一句作题目。诗作表现了动荡、黑暗的社会生活,抒发了对命运、人生的悲哀之情,艺术风格含蓄动人,朴素凝练。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3、重要考点

从形态和声响方面写织女勤劳的诗句(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直接描写织女相思之苦的诗句(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含蓄而深沉地表达相思之苦的诗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4.赏析 讨论:《迢迢牵牛星》全诗没有一字直接写织女对牛郎的思念,却处处能感受到她的深切思念,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达到的?叠词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

《迢迢牵牛星》塑造了一位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表达的是愁苦哀怨之情。开头两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写出了牵牛和织女夫妇相距之遥远。然后,“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抒。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四句正面描写织女美丽勤劳的形象和她的悲痛情怀。接下来的“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又写织女的内心独白,那阻隔了他们夫妇的银河既清且浅,相去也并不甚远,却偏偏成了不可逾越的障碍,因此,当织女回眸河汉时,强烈的相思再也无法抑制,情感达到了高潮。“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两句生动地写出了凝视对岸、悄然无语、外表极平静而内心极凄苦的思妇形象,“此时无声胜有声”,令人回味无穷。

5、思想感情

本诗写了牛郎织女隔河相望,不能团聚,比喻人间男女相爱,但受压制不能欢聚。

6、本诗写作特色:

1、情景交融,哀婉动人。

2、叠音叠词,琅琅上口。

思考:运用叠音词对诗歌表达的影响(找出叠音词,从内容和情感两方面思考)。 这首诗共运用了六个叠音词:

“迢迢”是写牵牛星之远,

“皎皎”是写织女星之明,

“纤纤”是写素手之细,

“札札”是写机杼之声,

“盈盈”是写银河之水,

“脉脉”是写相视之态。

叠音词的运用与全诗缠绵哀怨的感

情十分和谐,显得意韵深长。

《“布衣总统”孙中山》第一课时

1、导入

传记: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文体。

“读传记,学做人”从传记中,你可以了解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体悟一个人的情感世界,追寻一个人的思想演变的线索,剖析一个人成败的缘由。

2、作者简介

陈廷一,当代传记文学作家。陈廷一先生在文学界被誉为我国传记文学的扛鼎作家。 著有《宋氏三姐妹》。“读传记文学不读陈廷一不可;写传记文学史不写陈廷一不行。”

3、孙中山简介

孙中山,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中国同盟会主要创始人。1911年武昌起义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4、字词积累

籍贯(jí)

菜肴(yáo)

水泄不通(xiè)

推崇(chóng) 卤水(lǔ)

奢侈(chǐ)

喧闹(xuān) 卤水:用盐水加五香或用酱油煮。 一介:形容小。

却之不恭:对于别人的馈赠、邀请等,如果拒绝,就显得不恭敬。

5、走进课文

解题: “布衣总统”

孙中山“布衣总统”的称呼由何而来? 与张之洞的交往

张之洞上联: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 孙中山下联: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 思考:

从孙中山和张之洞的交往中,你认为孙中山表现了什么品性? 血气方刚,不畏权贵;沉着机智,富有才华;胸怀大志 张之洞转变态度接见孙中山说明了什么? 1.孙中山不同凡响,早怀大志,年少多才。 2.张之洞爱才、重才。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文中从哪些方面体现孙中山先生身上的“布衣”色彩?

住:房间不大;摆设数目少,简单;外面,客厅兼饭厅 衣:衣着朴素(改“中山装),外表整洁

《布衣总统“孙中山”》第二课时

1、回顾上节课内容。

2、新课讲解 食:(正面描写)孙中山俭朴,每餐三元左右

(反面描写)唐绍仪,伍延方奢侈

行:着普通制服,制止巡官,绕道回府,不事张扬,关心群众

3、孙中山性格

富有才情,心怀大志 甘于淡泊,生活简朴 不事张扬,心装民众 推翻帝制,政绩卓著

4、写作特色

1、紧扣标题

2、选材角度的“独特性”

3、于细微处见真情,以小见大

5、写作技法借鉴(写人记事)

1、从日常生活角度入手,以小见大,表现人物品格与情怀;

2、选材真实、典型,紧扣文题;

3、恰当运用对比手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4、详略得当,穿插有致。

6、小结

记取了孙中山先生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后的衣、食、住、行的几个生活片断,以小见大地突出了孙中山先生作为世纪伟人所具有的非凡品质和精神:早年便怀有大志,在取得一定的成就后又甘于淡泊,关心群众,并由此辐射出永不褪色的个人魅力。

《荷塘月色》第一课时

1、导入

散文有什么特点? 形散神聚

2、作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字“佩弦”。著名诗人、作家、教授、民主战士。 散文名篇有《春》、《绿》、《背影》、《威尼斯》、《匆匆》、《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3、课文字词

4、解题“荷塘月色”(荷塘:地点

月色:时间)

5、课文讲解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直抒胸臆

(2)请同学们把第二段描写的画面画出来

(3)请同学们把第四段描写的画面画出来,并展示画面图片 月光下的荷塘(素淡宁静) 荷塘—曲曲折折

荷叶—田田

亭亭的舞女的裙

荷花—袅娜

羞涩

星星

明珠

美人 荷香—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荷波—闪电

凝碧 流水—脉脉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

1、回顾上节课内容,分析第四段句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比喻) “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拟人)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博喻)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通感).博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的比喻句。 2.用博喻写出了月光下的荷花的各种姿态,形象生动。 通感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它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也称之为移觉。 举例:(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视觉转为感觉)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

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视觉转为听觉)

2、荷塘上的月色(朦胧柔和) 月光:泻、浮、洗、笼 月影:画

光与影: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

杨柳: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阴阴的

乍看像烟雾般 树梢:远山 树缝:灯光 树上:蝉声 水里:蛙声

由远及近、由静及动

《荷塘月色》第三课时

1、回顾上节课内容

2、新课讲解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触景生情

“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表达美中不足的遗憾)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写出作者对江南眷恋之深)

“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回到现实)

3、总结本文的三“美”:画面美、语言美、情调美

画面美:

文中写景的语段,勾勒了一幅幅经典的画面。

第4段:月光下的荷塘 第5段:荷塘上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色

语言美: 1.叠词美

如“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荷叶、“亭亭”的荷花、“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高高低低”的绿叶、“隐隐约约”的远山……一连串的叠词,诉诸人的视觉、听觉、嗅觉,使人如见其形,如听其声,如闻其香,非仔细品味不足以体会其妙处。

2.动词美

动词锤炼得很形象。

如“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个“浮”字又突出了雾的轻飘朦胧。

3.比喻美

4.拟人美

情调美

月光下的荷塘 荷塘上的月色 荷塘四周的景色 画面——美丽 气氛——宁静 格调——雅致

推荐第7篇:听课记录

外出听课心得体会

新源县中心小学 帕孜拉

2016年10月218日,我校双语数学教师参加了在临沂金雀伊宁市一小和伊宁市2小小学听课结对子交流活动。并听了这次两个学校的四位老师的课:尼露帕尔老师的《角的认识》、阿斯彦老师的《分数的认识》、尹老师的《和倍问题》、和古丽江的《找规律》他们的课堂教学风格各有千秋,都浸润着浓浓的求知精神和探索理念,真实、朴实、扎实、精彩呈现,她们的教学都充满了激情,分别以自己的特色诠释着数学课堂教学中生命的对话,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回想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从他们的教学中我学到了很多,也着实让我感觉到了自己的渺小。这次听课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老师精心独到的课堂设计

细细品味这四节数学课,从每位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能感受到教师的准备是相当充分的:不仅“备”教材,还“备”学生。她们的教学看似水到渠成,却包含着精心的准备,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都有自己的特点,但都是那样令人耳目一新,过目难忘。每位老师的课,都设计精巧,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在练习设计方面针对性也很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分层合理得当。课堂效率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数学 在这次听课中我明显地感受到上课的老师都很善于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去解决问题。如尹老师的《和倍问题》中,老师准备了三道找单位“1”和等量关系,使学生理解新授课有了很好的铺垫。一节课就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探索、发现新知。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建构新知,发展思维,完成了教学目标。我深深的感受到教师的有效引导是一节课成功的保障。

三、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通过这四节数学课,让我深刻的认识到,一节好的数学课不仅要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课本知识,还要自始至终的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和经历数学。在体验中丰富经验、获得方法、形成态度、享受快乐、得到发展,感受到“数学好玩”。

总之,这四节课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很实在,值得借鉴。在以后的教学中应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自主学习,重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最终实现快乐学习、快乐成长。认真回想,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发扬成绩,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推荐第8篇:听课记录

3.美丽的小兴安岭

(一)导入:(8:00)

1、欣赏一幅小兴安岭森林的图片,请同学说一说“图上的树木多不多?”(学生回答“千千万万”“数不清”“像绿色的海洋”)

2、连续欣赏几幅图片说说怎么样板书美丽的小兴安岭。

3、观看录象资料。(8:09)

(二)学习课文

1、集体学习

2、小组学习其余部分

3、交流讨论

(三)朗读课文。(8:35)

一人朗读,配乐,其余同学观看动画。

(四)深入理解课文

1、板书花园、宝库

2、思考: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花园、宝库?

(五)作业:可以写写自己的家乡。

点评:

这节课老师通过图片、录像、课文等多种形式来使学生认识美丽的小兴安岭,使学生对小兴安岭的景色、物产有了深刻的印象。讲课过程中还设计了几处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语句,让学生选择会在什么季节去小兴安岭旅游等环节,都体现了老师重视学生的学习感悟,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

1.刘维丽老师执教《小小竹排画中游》一课,今天把听课记录整理如下。

授课的过程如下:

一、导入:

出示老师拍摄的江南景色图片,请学生欣赏。

继续展示江南美景的图片,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景色。

二、初读课文

1、投影出示课文,学生接龙读,一人读一句。指导朗读“绿油油”。

2、认读生字,课件演示生字——帮小白兔采蘑菇。

3、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江南的哪些景物。

三、朗读课文

1、学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学生读完后老师问能听出小竹排在画中游的感觉吗?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

2、老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想象,然后说说自己想象到的东西。

3、动画演示课文,学生背诵。

四、课外延伸

教师板书课题,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家乡哪里美。

五、布置作业

把自己家乡的景物画成一幅画,并写上几句话。

在评课时老师们分析了这节课,一致认为老师通过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这一点做得很好。由此我想到老师在讲

课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不能说看到别人画得好,自己也去学着画,要切合自己的实际。有的老师朗读的比较好,那就可以用自

己有感情地朗读去感染学生;有的老师知道的知识很丰富,那也可以把适合的故事讲给学生听。最终形成有个人风格的教学艺术。

有的老师谈到给一年级学生上课,课前组织教学很重要,在上课过程中也离不开这一环节。在识记生字时老师能让学生联系实际来记住生

字,不过还可以让学生多组一些词。由于是一年级学生刚接触课文,有的老师指出在让学生找老师画图中的错误时,应该投影出示课文的内容

2.课前谈话:

送礼物:观看视频,分享这份礼物,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一、揭题:

1.刚才我们欣赏了美丽的宇宙,有些现象人们不知道是怎么来的,所以创造了一个个神话故事。

2.今天,我们就学习其中的一个故事:《盘古开天地》(板书课题)

1)齐读课题。读课题可有讲究了,谁开天地?用朗读告诉我。盘古干什么?

2)你觉得怎么样?真是太不可思议了!神话故事透着神奇的色彩,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过渡: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个神话故事。请大家把书翻到71面,自由地读读课文。读之前先听清要求:(1)把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找出概括全文内容的句子,找到了用横线划出来。开始吧。

2.检查词语:混沌

清浊

血液

滋润

3.检查短语:隆隆的雷声

辽阔的大地

奔流不息的江河

滋润万物的雨露

(1)这组词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怎么样的什么,具体了 生动了

(2)师范读,谁能学着老师读。

(3)听着她的读,眼前出现了这些景象。 齐读

(4)你能学着说说吗?

)的高山

)的大海

)的草地

)的太阳

)的月亮

)的花

4.下面谁来说:课文哪一句话概括地介绍了这个神话故事?(指名)

(出示句子)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三、学文。

过渡:同学们,创造需要工具,需要行动,劳动人民就是在生活与劳动中创造了神话。神话故事里处处有着神奇,默读第1-3段,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神奇,用横线画出来。

交流:

(一)很久很久以前„„十万八千年。

1、混沌:是怎样的景象?

2、一直、十万八千年

在这混沌之中,盘古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对,十万八千年,好长好长的时间哪!(盘古沉睡)

4、师:多么神奇的一幕呀!让我们自己一起读第一自然段,让这画面变得生动起来。

(二)还有什么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到神奇呢?

1、出示句子: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

让我们再读这句话,读出盘古的气势。

师:只听得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盘古的这一劈,劈开了天地,我们用一个词来形容盘古的这个举动,叫——开天辟地。师板书。

2.盘古一猛劈之后,我们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出示: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

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

师:这里的写法也很神奇,读读,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反义词:轻—重,清—浊

上升—下沉

天--地

1)近义词:缓缓—慢慢

2)工整之美 变化之美。

3)师生对读,男女生对读。

4)在轻重分离了,清浊分清了,天地分开了,盘古该是怎样的心情呀?

请生带着喜悦读这句话。

(三)继续交流神奇

1、指名回答。(出示句子)

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盘古也随着越长越高。

2、师:盘古头(顶着天),脚(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每天,盘古会长高2丈,也就相当于2层楼那么高。这是多么神奇啊!

一天过去了,天升高(

),地下沉(

),盘古头(),脚()

3、师:100天过去了,天升高,地下沉,生——盘古头(),脚()。

师:一百年过去了,天升高,地下沉,生——盘古头(),脚()。

师:一万年过去了,天升高,地下沉,生——盘古头(),脚()。

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盘古始终(生齐: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4、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逐渐成形了,盘古已经筋疲力尽了。终于有一天,“轰”的一声,盘古倒在了地上,永远地倒了下去。你心中的盘古是怎样的一个人。指名生说)

6、让我们再次感受这感动的场面吧。“天地分开后,----”一起读。(齐读第三自然段)

7、小结延伸

同学们,盘古不仅开创了“成形的天地”,还向我们展现了“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四、讲述故事要讲好故事,我有2个秘诀。

秘诀一:按一定的顺序,讲得有条理,(整理板书,按顺序重贴)

秘诀二:抓重点词

混沌一片

十万八千年

抡起

猛劈

轻而清

重而浊

顶着天 蹬着地 累倒在地

自由说 指名说

请生评价。师评:有条理 抓住了关键词,还加上了自己的想象。建议:表情 动作。

板书:

18.盘古开天地

盘古沉睡

宇宙混沌

顶天蹬地

天地形成

猛劈黑暗

这位老师在教学时紧紧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以“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神奇?”为主线展开教学,在朗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盘古这一神话人物那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和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领略神话故事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回忆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觉得做得比较成功是抓住重点,创设情景,感受人物形象 。

推荐第9篇: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

第一节 《孙权劝学》

授课人:

执教年级:八年级下(人教版)

一、导入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出处是哪里?

二、教学过程

1.结合注释了解课文出处、编者 2.介绍《资治通鉴》、司马光

3.提问:课文有几个人物?介绍三个人物

4.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标记生字词,注意老师的语气 5.解决生字词:“更”为什么读一声

6.学生齐读,老师指出学生读错的字。讲解“邪”

7.学生跟老师一起读,注意语气语调→指出学生的停顿有所改善,但三个人说话的不同语气读得不到位。

8.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语气

9.讨论文章大意,检查讨论结果、请学生翻译并提出问题→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第二节 《钱塘湖春行》 授课人:

指执教年级:七年级上(人教版)

一、导入

欲将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提问:西湖有多美?

二、介绍作者

请学生介绍白居易并在注释中标记白居易。

三、整体感知 1.全体齐读

2.朗读指导:本诗的内容是写的春游,七言诗的节奏为二二三 3.教师示范朗读 4.要求学生带着春游的喜悦心情读,注意停顿→请一位学生读

四、研读课文

1.找出四联中的描写景物 2.翻译,学生记录生字词。

3.提问:通过那些词可以看出来是写的初春? 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渐、才

3.教师描绘整体的春景→提问:在这样的景色中诗人有什么样的心情?→最爱湖东行不足。

4.全班根据板书背诵全诗

五、布置作业

翻译全诗,完成练习册。

第三节 《春》 授课人:

执教年级:七年级上

一、导入

跟老师一起唱儿歌《春天在哪里》。请学生描绘自己心中的春天。

二、讲解朱自清的生平

三、文体介绍:散文,神散形不散

四、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学生标记生字→讲解学生提出的生字

2.提问:同学们喜欢过年吗?→盼望过年的心情引入盼望春天的心情。

五、研读

1.“盼”引出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来、近:拟人

2.分析课文,列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中的景物。

六、整体回顾,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对春的热爱之情。

推荐第10篇: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含点评)

时间:9月18日 星期四 第3节 听课学校: 董恒甫高中 班级:高三3班 课题:《归去来兮辞》 教时:1 执教者:沈艳老师 教学过程:

一、背古诗文

读背诗歌并 默写

二、朗读《归去来兮辞》

三、品味课文

1、弃官为民:心为形役、何等庆幸

2、划分:归途中 抵家时

四、讨论鉴赏

1、师:归途中作者的心情怎样? 生:念切(恨、问)

轻松(物)

2、抵家后的快乐体现在哪里? 家园之乐: (1)家人欢聚之乐 (2)室中独处之乐

(3)游园忘返之乐 联系高一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3、“云”、“鸟”与情之关系? 内心写照

无心的云,急切的鸟回家——归隐

4、“松”“菊”在文中的用意? 品质的象征:高洁、孤傲、坚贞

5、写法:托物言志

五、布置作业

第11篇: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范文

听课对象:三(6)班 李音 老师

听课内容:《庐山的云雾》 第2课时

过程:

一、复习巩固: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庐山的云雾》这一课,读课题,读出吸引力。

生:(有感情地朗读)

复习生字词。(字的结构、部首、读音)

增 光 添 彩

(上大下小) (下半部分勿写成“小”)

笼(注意读音) “返”的第4笔

遮 半包围结构

师:课文介绍了庐山云雾的哪些特点?

生:千姿百态、瞬息万变(变化又多、又快、又美)。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庐山云雾的特点吗?

生:(畅所欲言)

二、质疑、引导学生学会品文的方法。

师、你觉得这节课我们该解决哪些问题?

生:

1、作者是怎样把这两个特点写明白的?

2、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三、精读课文:

师:读课文,作者是怎样把庐山云雾的特点写清楚的?

第一小节:

生:庐山有高山,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有云雾,景色十分秀丽,在这众多美妙的景色中,作者最喜欢的是云雾,从“尤其”可以看出来。

“在山上游览„„漫步山道„„”体现了庐山云雾的神奇美,人们漫步山道有虚

无缥缈的感觉。

(教师补充词汇:缭绕、腾云驾雾、飘飘欲仙)

师:读完这一小节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仿佛自己如临其境。

师:读好这一小节,读出美。

第二小节: (千姿百态)

生:这一小节,作者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句式基本相同。

山头的云雾(像白色绒帽)

半山的云雾(像一条条玉带)

山谷的云雾(像茫茫的大海)

遮挡山峰的云雾(像巨大的天幕)

庐山的云雾,美不胜收。

写作顺序由上往下。

师:你最喜欢哪个位置上的云雾,为什么?

生:(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分句,并谈谈喜欢的理由,说说自己的感受。)

师:仿照书上的句子来说说别的位置的云雾。

(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教师对学生的错句进行纠正,适当补充词汇。)

(读第二小节)

第三小节:(瞬息万变)

生:这一小节,作者运用了一些词语,突出变化的快:

“眼前的--刚刚还是--转眼间”

“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

师:这“一缕轻烟”“九天银河”“白马”“冰山”都是作者的想象,你能像作者一样展开丰富的想象,仿照他的写法也来说说云雾的瞬息万变吗?

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说好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小节。)

四、揭示中心:

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呢?

生:希望有更多的人去欣赏庐山云雾的美景。

体现出作者喜爱庐山的云雾,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五、板书:

山头 绒帽

千态姿态 半山 像玉带

庐山的云雾

山谷 大海

奇丽

瞬息万变 眼前„„刚刚„„

转眼间„„

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又变成„„

评:这堂课的教学中,李老师自始至终都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质疑部分便慢慢指导学生该如何来品味一篇文章,让学生通过以往地学习自己探索出品文的方法,而并未采取繁琐地讲解。在接下来的授课中,通过启发、点拨,让学生充分地想象、概括、说话、读书,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你能像作者一样展开丰富的想象,仿照他的写法也来说说云雾的瞬息万变吗?”。此外,李老师还注重学生语言、词汇的积累,补充好词、纠正学生的语病等等。学生学得

带劲,课堂气氛十分活泼。

听 课 记 录

听课对象:三(6)班 李音 老师

听课内容:习作3 《春游》

过程:

一、看图:

师:你觉得图中哪些景物能体现春天的特点?

要求:按顺序说,要体现三年级学生的水平。

生:燕子从南方回来了,报告着春天的消息。

麦苗、岸边的小草长得正旺、柳条、河流、鸭子、花

二、学习例文:

师:有一位小朋友就用文字写出了春天的特色。

请同学们用“~~~~~~”划出观察的地点

用“(三角形)”划出看到的景物

生:麦田旁 麦苗 绿油油 泛起波浪

小河边 桃花、小草、河水、鸭子

(清、缓慢、荡起波纹)

师:作者又是怎样写出这些景物的特点的呢?

用圈把相关句子划下来。

(划句子)

师:你觉得这些句子好吗?好在什么地方?

生:

1、麦苗:不光写出颜色,还写出了它的动态美。

2、娇嫩的景物 让人不忍去破坏它。

3、鸭子:春江水暖鸭先知

动作写出了鸭子的可爱。

师:作者选出了最能体现春天到来的动物,鸭子选得与众不同。

齐读例文。

三、指导习作:

师:那天春游,哪些景物能体现春天的特色?该怎样来写?

归纳要点:

1、写景不需要写人或事。

2、有详有略,选最能体现春天特色的景物来写。

3、观察景色的地点之间转换要有连贯性。

学生口头说景:(内容见板书)

可挑选景物有详略地进行描写。

四、板书:

阳光、空气、风

花 柳树 动物

五颜六色 千姿百态 (杜鹃、紫藤)

柳枝吐翠 柳絮飞舞 (枝、叶、絮)

柔软

忙碌的蜜蜂、昆虫

小河

评:课堂伊始,通过仔细观察图,进而说图的方式,使学生能将自己说的内容与例文进行对比,找出自己的不足,发现例文的缺陷,为自己的写作指明了方向。整堂课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例文,来发现写作手法与要点,而并未框定学生的写作内容。给予了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易于写出精彩的文章。“观察景色的地点之间转换要有连贯性。”这一写作要点的归纳,也使学生明白文章的条理性十分

重要。

第12篇: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1

科目:物理

课程章节:曲线运动 教学过程及方法:

1.寻找生活中的曲线运动,提出问题。

2.猜测物体在经过某一位置(某一时刻)时的速度方向,实验探究,理论分析,得出结论。

3.推广应用,提出问题: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4.实验探究,形成结论,分析事例。

优点: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如何学、如何做,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教学目标非常明确,而且学案切合学生实际,课件的制作非常实用。

缺点:

1、本节课老师一直没有板书课题。

2、老师教具准备应加以改进。

建议:建议老师不会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多用小黑板,以便节省不必要的抄题时间。老师 上课是真正留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很少,实验班应尽量放手让学生去思考。

听课记录2 科目:物理

课程章节: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 教学过程及方法:

1、设计验证抛运动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和在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

2、通过对平抛轨迹的分析,培养学生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

3、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发现规律;

4、分组实验。优点:

1、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目标明确;

2、通过训练入手,让学生总结规律,教师评析,符合教学规律;

3、语言亲切自然,有亲和力。

4、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学生参与欲望强烈。

缺点:两个比较法的课件是搜集而来,有缺点,关于竖直方向的比较应该两次的高度不同而不是课件中的平抛速度不同;关于水平方向的比较应该是两次平抛的速度不同而不是课件中的高度不同。 建议: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最后没有使学生意识到这一点(教师未点明),使部分学生感觉本节课没有收获,认为只有具体知识才是收获。

听课记录3 科目:物理

课程章节:圆周运动 教学过程及方法:

1、让学生了解做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共性和个性,展示一些物体的圆周运动情景。

2、通过生活实例或多媒体资料,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做圆周运动的物体有运动快慢与转动快慢及周期之别。

3、根据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弧长与时间的值保持不变的特点,进而引出线速度的大小与方向。

优点:老师在课堂中采用实验演示、多媒体、电脑动画模拟辅助手段,帮助学生建立形象直观的认识,降低难度。结合课件引导学生认识到“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间的关系”这几个物理量,之间是有联系的,并引导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缺点:

1、学习线速度的概念,应向学生指出线速度就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瞬时速度。

2、练习时应放手让学生做题,老师不应在旁边指点。

建议:在讲解圆周运动快慢与转动快慢及周期时,有必要引入相关的物理量加以描述。

听课记录4 科目:物理

课程章节: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 教学过程及方法:

1、引入新课

2、学生实验引出向心力的定义

3、学生观察得到向心力的方向

4、引导学生分析得到向心力的作用效果

5、通过三个典型题目引导学生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6、实验探究:向心力的大小

7、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出向心加速度

优点:

1、课堂有知识落实有当堂练习,落实得好,联系的实。

2、课堂朴实,实实在在,没有任何玄虚。

3、注重文本教学,突出了文本与中考的链接。

4、目标设置合理,并且整节课紧紧围绕着当堂的目标来进行。缺点:学生自主学习时间较少。

建议:应给学生留些思维的空间、空白的地方,不要面面俱到。

听课记录5

科目:物理

课程章节: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教学过程及方法:

1.人类对行星运动规律原因认识的过程:追寻得出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中交流和独创的意义;

2.引力的推导: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优点:

1、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根据行星与太阳之间距离和行星饶太阳旋转的周期数据通过EXCEL软件探究行星饶太阳旋转的加速度与半径的关系;

2、老师通过严谨合理的数学推导得

,学生知道它的来龙去脉,真正理解其中道理,更容易接受。

缺点:节奏过快,有些成绩差的学生较吃力。

建议:老师多进行板书讲解,以免用多媒体使教学过快。

听课记录6 科目:物理

课程章节: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

教学过程及方法:

1、通过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的比较认识弹性势能

2、根据弹性势能与弹力所做的功的关系设计理论探究方案、用重力这个恒力对弹簧做功改变弹簧的弹性势能,设计实验探究方案

优点:

1、老师的这节课体现了探究形式的多样性,对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有积极意义 课流程设计很科学,自然流畅,围绕目标,突出重点。 语言教态好,板书字体美

缺点:实验探究的能力要求较高。尤其是测定重物的最低位置,由于是在重物运动过程中记录该位置,难度较大。

建议:

1、教师设计实验时应选取一些课堂上易于观察,实验误差受影响不大的实验。

2、选择劲度系数适当小一些的弹簧实验效果比较好。

听课记录7 科目:语文

课程章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教学过程及方法:

1、导入新课。听录音:《阳光总在风雨后》

2、用多媒体介绍作者生平

3、诗文品味:听配乐朗读、同学结合录音又感情的朗读、找同学读、谈谈你是怎样理解欺骗两个字的

4、积累名句

优点:

1、开课娓娓导入,给学生以平静而实在感。

2、朗读时,给学生以方向感,平静和谐而有效。

3、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参与度高,师生互动,效率高。缺点:分析课文的问题设计不够精炼。

建议:

1、课堂教学要避免全是教师评点,应多让学生讲。

2、要力求学生带着问题去感悟文本。

听课记录8 科目:语文

课程章节: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过程及方法:

1、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扫除字词障碍

2、深入学习课文,体会设喻说理的特点及其好处

3、在全文学习的基础上,评价人物形象

4、欣赏简洁生动的语言特色,以及三层排比的巧妙结构 优点:1.语言亲切自然,有亲和力。

2.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学生参与欲望强烈。

3.突出了文言文复习特点,诵读和文言现象落实到位。

缺点:课堂容量过大,课堂结尾收场匆匆,时间安排就会给人感觉有点“败笔”。 建议:课程内容较多,安排成两节课较好。

听课记录9

科目:物理

课程章节:动能和动能定理 教学过程及方法:

1.设置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2.探究和验证过程中掌握观察、总结、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

3.经历科学规律探究的过程、认识探究的意义、尝试探究的方法、培养探究的能力。 优点:

1、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所在,利用实验演示激发学生兴趣;

2、充分利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适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自主构建知识框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由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中构建物理模型,体现了物理知识“从 生活中来,又回归社会”的教学理念;

缺点:对一些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点,教师在语言描述上重复过多。

建议:在学生进行探究操作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结论教师应及时给予纠正。

听课记录10 科目:数学

课程科目: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学过程及方法: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2、自主探索推导公式

3、变式训练学会应用

4、学生小结教师点评

5、课外练习巩固提高

优点:

1、整堂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设计合理。学生的课堂习惯 非常好,每个人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课堂效果较好。

2、老师利用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起,有许 多地方值得学习。

缺点:课堂中虽说注意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对单个学生提问,但个别地方做的不是很到位,一些个别的知识点让学生一起回答,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理解情况。 建议:老师应加强课堂上与学生的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理解情况。

第13篇:听课记录

燕子专列(吴文祖)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

1、齐读课题

2、这个故事发生在春天(板书),你会想到哪些词语?(春光明媚,春暖花开)

3、出示词语:

气温骤降、风雪不止、料峭的春寒、冻得坚硬的山路、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间、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 a.指名读

b.说说读了这些词语的感受 c.齐读

二、品读课文

(一)小燕子在这寒冷的冬天遇到了哪些麻烦?读一读,想一想 交流

(二)出示第二自然段

1、天气冷 指名读

2、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饥寒交迫——“饥饿”

3、再来看看这个词语,你还能体会到什么? (显示“濒临死亡”)

师:燕子从南方飞回北方,要经过长途跋涉,他们已经非常疲劳,再加上找不到事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

“濒临死亡”就是——即将死亡,再看看这个词语,你想到了什么? (配乐)齐读

4、过渡:然而悲剧没有发生,这是怎么回事?指名说

(三)学习第

三、四自然段

1、当你读完这个故事,你将会被感动。读一读,找一找最感动自己的话,在旁边写写感受。

2、交流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她不在乎什么?在乎什么?

2、齐读第四自然段

3、认识小贝蒂(出示图片)

在什么地方寻找?怎么发现的?她会怎么想?怎么做?同桌说一说。 交流

师生接说:小贝蒂不在乎——,不在乎——,她在乎的是——,多么令人感动的画面。

4、还有什么地方也深深地打动了你? (五)学习第三自然段

1、“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人很多,把燕子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2、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什么危险?

3、找一找,还有没有其他地方令你感动的?(政府做出这么大的决定,为的是一群燕子。

4、师:回到充满温暖的列车,齐读第一自然段(配乐)

5、如果你就是车厢内的一只燕子,当你看到曾经帮助过你的人,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

6、写话:

以“这怎能不令人感动„„”为开头写一段话。(播放“小燕子”歌曲)

7、交流

三、总结课文,提升感情 让我们记住——,记住——。

教学设计:

一、感受春天的寒冷

1、学生说春的字词,体会春天的美好。

2、找找课文中春寒的词语,读读说说给你的感受,再一次读好这些词。

3、找找课文中描写春寒的句子,读悟感受。

二、感受严寒中的温暖

1、找打动自己的句子。

2、步步深入读、悟。

3、充分谈自己的感受,及时的追问引导体会,悟后读。

4、动笔写写:如果你就是燕子,当你看到人们这样帮助你,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让燕子专列开进学生幼小的心灵。

评析:

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老师能及时的捕捉学生回答中的亮点和惑点,本节课执教的老师能及时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学生感悟后能及时让他把自己的感受用朗读来表达。整堂课的教学思路清晰,板块与板块之间衔接较紧凑。

不足:政府如何帮助小燕子这部分理解还没有到位,对与学生的回答要有个整体的梳理,使层次更分明。小贝蒂那段的话与插图在教学时应交换顺序,让学生在感观图片中小贝蒂的形象后,再读文,可能学生的感受会更深。

听课时间:10月13日

听课班级:四年级

老师:王天斌

听课内容:爱我中华

教学过程:

一、点明本单元主题

1、板书单元主题:民族之花

2、读了民族之花这几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3、预习后对这一单元有了哪些了解?

二、歌曲导入,整体感知

1、放歌曲《爱我中华》

同学们可以听,也可以边听边唱。

请同学来谈谈刚才听歌曲或唱歌曲的感受。

2、介绍创作背景和作者

这么熟悉的、感人的歌曲,除了会唱,你对它还有哪些了解?请同学们来交流交流。教师适时的补充介绍。

三、感情朗读,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

1、自由朗读歌词,读通句子,标上小节号。

2、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朗读。从这段歌词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标注出来。

四、细读感悟,美读背诵

1、文中有多处重复的语句,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小组交流。

2、指名朗读,想想: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3、小组内联系实际想一想诗歌为我们展示了怎样的场景?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爱我中华,健儿奋起步伐。”可联系刚结束的奥运会谈谈自己所知道的,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爱我中华,建设我们的国家。”让学生说说谁在建设我们的国家?可举出自己知道的人或事。 (3)“爱我中华,中华雄姿英发。”让学生想想是谁雄姿英发? (4)你作为一个中国人你为国家做了什么?仿照这三句话自己写一到两句。全班交流。 指导有感情朗读。

4、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歌词。试着背诵。

五、形式多样唱歌曲,升华情感。

长征

江苏如皋师范附小

彭之俊

一、第一板块——背景介绍

1、简介“长征”情况;

2、引入《长征》诗歌,(课件)

3、教师配乐朗诵。(声情并茂)

二、第二板块——整体感知

4、学生自由自读;

5、指读课文;

6、评价朗读

7、引导提出问题。(为什么说不怕远征难、走泥丸、逶迤、五岭?)

三、第三板块——抓总起句

8、文中有两行诗句概括了全文,用笔画下来;

9、交流结果;

10、引导学生朗读这两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1、你是如何理解的

12、理解“远征”和“万水千山”

13、指导朗读:“节奏、气势”

14、指学生朗读展示

四、第四板块——由总及分 A、

1、哪里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

2、学生通过课文内容回答。

3、深入理解“不怕”:这五座山有什么特点?(学生介绍)

4、通过数字“1300公里”理解“长”,引导朗读,读出“长”;

5、通过学生的资料理解“乌蒙山”,引导学生朗读,读出“高”(教师:读得再高一点,再高一点;仅仅是“声音高”能解决的吗)

6、从这两句你读懂什么?(教师:“革命的大无畏气概”)

7、能通过朗读表现出这样的气概吗?

8、小结:五岭乌蒙一长一高,所以毛主席在开始用了来概括:“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

1、引导学生理解“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教师:有人从“暖、寒”推测出红军过桥渡水的时间在春天和冬天,你认为呢?

2、学生发表看法;

3、引导学生阅读课外故事《巧渡金沙江》,交流阅读感受;

4、再次理解“暖”,交流;

5、帮助学生理解“寒”,播放录像《泸定桥》;写出观后感

6、交流观后感

7、朗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指名读,齐读。

8、回顾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要求学生在此读这两句。 C、

1、为什么“喜”?

2、岷山给红军带来哪些困难?(学生交流)

3、引导学生课外资料“过雪山”(课件出示)

4、这么艰难的事情,诗句中却用了一个“喜”字,你如何理解?

5、小结学生回答,引导朗读本句。

6、再次回顾到首句话。

五、第五板块——由总及分

1、朗读全文;

2、教师总结,过渡扩展《清平乐

六盘山》,学生自读,指读,齐读;

3、扩展《娄山关》„„

4、总结:长征是„„(出示课件:电影片段)一起背诵全诗。

我叫“神舟号”江苏如皋师范附小

彭之俊

一、复习生字词,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

二、学习第一句,练习说话。

1、出示第一句话和图片,指名读

2、师范读,注意听老师停的地方。

3、什么时候,一艘飞船在太空散步?

一天晚上,什么在太空散步?

一天晚上,一艘飞船在哪儿散步?

一天晚上,一艘飞船在太空干什么?

4、看三幅图,运用这样的句式来练习说话。

过渡:出示第二幅图和图片,读这句话。

你想一想,嫦娥姐姐遇到小飞船会问什么?

三、读课文。

1、自由读全文。

2、标自然段序号。

指名分自然段来读课文。

3、自由练习朗读。

四、学习课文。

1、师讲引号的作用。只读嫦娥姐姐的话。

按老师教的方法,找找第

二、三自然段中他们说的话。小组可讨论。

2、指名读第二段,指名只读飞船说的话。你从这句话知道什么?

分组自学。(一组使用文字资料,一组使用图片资料,另一组看幻灯片。)

大组交流。

再读飞船说的话。

3、嫦娥姐姐又是怎么说的?

读了她的话,你们有什么问题?

听故事《嫦娥奔月》。

嫦娥姐姐的家在哪儿?

谁能把这句话读好?指名读,练习朗读,指名读。

五、小组练习表演。学生自我评价。

评课稿

这一课,整节课教者都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法迁移,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课堂中,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让学生运用学法自由组合学习小组,经过小组讨论,最后由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而且增强了创新的意识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二、情境营造,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气氛,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这一节课就体现了信息技术全程营造情景的特色。教者在教学一开始,就利用课件,把学生带入情境,诱发学生追踪故事情节,调动学习兴趣。

三、自读自悟,自主学习,自我评价。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方面陈在课堂中也处理得很好。

四、以情促读,读中感悟,加强读书方法指导

语文新课标注重了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五、积累迁移,将规范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

小学语文改革方向“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这一节课在最后安排了学生表演的形式,也很不错,学生把课本上学习的语言内化以后加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这也是规范学生语言的一个途径。表演的情况,由学生自己来进行评述,也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第14篇: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

一、自我介绍

二、介绍目标

三、过程

1、“吹泡泡”游戏导入 你吹的泡泡哪里不一样(大小)

2、出示两只小熊(一大一小)请幼儿说一说大小

3、分别出示两顶帽子

4、总结:只有一个物体是不能比较大小的,要给它找个朋友

5、把两顶帽子送给小熊,哪顶帽子送给哪只小熊比较合适?

6、游戏:送娃娃回家

出示“两座房子”,每个幼儿一大一小两个娃娃分别放进大小房子里

7、每个幼儿拿一个自己喜欢的娃娃,分别和老师手里的娃娃进行比较,再和旁边的小朋友比一比。

8、回班

丰田九年制学校幼儿园

王忠楠

第15篇:听课记录

2、授课老师:许青娟(大班社会)

2012年11月8日 活动名称:十二生肖

一、活动目标:

1、感知十二生肖所包括的12种动物,十二生肖的排列顺序,感受、了解十二生肖一年一种属相,12年一轮回的规律。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

二、活动准备: 教具:自制生肖中。 学具:十二生肖动物图片。 知识准备:幼儿已认识时钟。

三、活动过程:

1、了解十二生肖的12种动物,简单感知其顺序。

(1)、情景导入:出示生肖钟。提问小朋友这是什么呀?

(2)、出示一只一只动物一一问完后,让小朋友上来把动物贴在生肖钟上面。

(3)、刚才我们是先从哪只动物贴起的?我们来数数看,有多少只动物?这些动物可以叫什么呀?12生肖贴在时钟上,我们可以把这个时钟称为生肖钟。

(4)、老鼠排第一,那谁排在第三,谁排在第六,在第九和第十一的中间是谁呀?小猪排第几?(让小朋友一一指出来)

(5)、分成几组,让每个小组成员合作给动物排队?

2、发现、感受十二生肖12年轮回一次的规律及属相。

(1)生肖钟上面一共有多少种属相?12种属相一个个轮下来要多少年?(小结:原来,钟面上的12种动物就是人得12种属相)

(2)、十二属相轮流一次要多少年?

(3)、你还知道什么人的属相?(自由讲素述)

(4)那你知道今年是什么年呀?龙年过完后又该是什么年?

(5)每个小朋友都有属相,你知道自己的属相是什么吗?你还知道你的属相和什么人一样吗?可以回家问问你周围的人?

3、制作生肖钟。

今天我们自己也来做做生肖钟。(让每个幼儿都参与到活动当中)

听课教师:王育丽 听课时间:2012年11月8日

评语:在活动开始时,许老师出示生肖钟,然后通过提问、回答,许老师将这些动物的图片逐一出示,特别清晰,孩子们看得一目了然。孩子们通过看和贴,了解了十二生肖中有哪些动物,这时候,许老师又抛出了新问题:这些动物们是怎么排列的?有顺序吗?当时课堂气氛热烈,孩子们纷纷举手、竞相回答。这样就引出了十二生肖的故事,许老师边讲故事边把转盘上的图片的位置进行了调整,按顺序排列。我觉得这是我这节活动的一个亮点,通过这样的环节孩子们印象深刻,效果很好。

最后,为了让孩子们对十二生肖的顺序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并在转盘上的图片每个生肖下面编了号,这样孩子们就看得很明白,记得牢。通过提问巩固识记之后,让孩子们转动:十二生是肖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是用来代表年份和人的出生年的十二种动物。然后又抛出问题:1.你属什么?爸爸妈妈呢?2.一个属相表示多长时间?今年出生的属什么?明年呢?去年呢?引导幼儿运用。为了让幼儿了解十二生肖的循环特点,我又问:十二生肖排完了怎么办?为什么同一属相的人年龄不同?幼儿积极思考,踊跃举手回答,既定目标得到了完成。

不足之处是,幼儿对于生肖的循环特点还有些不清楚,需要多练习。在做生肖钟的过程中,孩子们不懂得把老鼠画在12点,好多都画在了1点上,应着重强调一下

3、授课老师:冯小红(大班科学) 2012年11月15日

活动名称:《神奇的盐水》

(一)活动目标: 1.在实验中发现盐溶于水后会增加水的浮力,盐越多浮力越大。 2.乐于探索科学现象,体验与同伴交流、合作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杯子、提子、勺子、筷子。 2.盐、味精、糖。 3.记录单、勾线笔。 4.“死海”图片。

(三)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引出活动内容: (1)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教师出示一个提子,这是一个提子,如果我把它放到水里,会沉下去还是浮起来?(沉) 那你们有没有什么办法,让它不沉下去,浮在上面呢? (2)教师演示 师:我有魔法的,我不用你们说的方法,我只要跟它说一声让它浮起来,它就会浮起来了,信不信? 出示两只注满水的杯中(一杯是自来水,一杯是盐水)师先故意将提子放在自来水中,提子沉于杯底,再将提子放于另一杯盐水中,提子浮于水面。 师:咦,真奇怪,提子为什么在这个杯子中会沉下去,而在另一个杯子中会浮起来呢?(幼儿猜可能是放了东西) 师:那到底是什么东西提子浮起来呢? 2.小组合作,操作探索 实验:盐能增加水的浮力 (1):说明实验规则: 出示盐、糖、味精 师:这儿有3样东西(出示3杯东西),教师逐一介绍:红—盐,黄-糖,绿-味精。在这三种东西里有一种可以使提子浮起来,请你们来做小科学家,分组合作进行实验。先把碗里的盐、糖、味精分别倒进和它们相同标记的三个杯子中,再用相同标记的筷子搅拌到它们完全溶解(全部溶化)后,再放入提子。看看有什么有趣的现象?然后请每组的组长把你们组观察到的现象用喜欢的图画或符号记录在这张记录表上。比如沉下去可以用(↓)浮起来用(↑) (2)师解释记录单:(幼儿记录单)

提子 糖(黄)

味精(绿)

盐(红)

(3):幼儿进行实验,师巡视,发现问题。 (4):汇总幼儿实验情况:哪组愿意先来说说你们在实验中发现了什么? 师将幼儿的实验结果统计在大记录表上

1 2 3 4 糖

味精

师生共同总结:从刚才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水中放了糖、味精和盐,但糖和味精都没能使提子浮起来;只有盐溶解在水中才能让提子浮起来。 师:为什么盐能让提子浮起来呢? (因为盐溶解在水中后会增加水的浮力。) (3).扩展经验:死海 看一张有关“死海”的图片。师边给幼儿看边进行提问。为什么人能这么悠闲的浮在海面上看书? 师小结:死海里有非常非常多的盐,它的含盐量是普通海水的十倍,死海里的水浮力非常大,所以人能漂浮在海面上。

3.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把魔术变得那么成功,是靠谁呢?嗯,是盐,它有神奇的魔力能让提子浮起来,小朋友们回家好好的试一下盐还可以让什么东西浮起来,好吗?今天我们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变魔术,小朋友们,再见。

听课教师:王育丽 听课时间:2012年11月15日 评语: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盐水》冯老师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从幼儿常见、熟悉的现象沉浮入手,引导幼儿主动地参与学习,亲历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使每一个幼儿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1、材料选择合理有效,材料投放得好,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如提子在盐水中很容易浮起来,对盐越多浮力越大.2、活动过程自主开放,老师创设了宽松的环境氛围,积极为幼儿提供贴近幼儿生活的操作材料,多途径的引发幼儿投入到活动中与材料积极互动,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首先让幼儿知道提子在水中是沉的,然后让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说说让提子浮起来的方法,让幼儿大胆想象之后,老师又故弄玄虚的施以魔法让提子在另一只杯子中浮起来,将幼儿的注意力拉到杯中的水上,这不仅为下一环节埋下伏笔,而且大大激发了孩子探索的欲望。接着进行了两次实验,让幼儿在自己的探索、尝试中发现现象,然后再揭示其隐含的科学知识。一次次的实验让孩子获得了一次次的惊喜,他们在活动中充分感受到了探索的乐趣,这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科学探究精神。不仅提高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激发了幼儿对科学知识探究的欲望。

活动中幼儿思维活跃,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两次实验都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的,孩子们自主组合、合作默契。对于重点和难点的把握,老师运用了一些启发性、开放式和递进式的提问。所有的实验结果及其隐含的科学知识都是和幼儿一起归纳得出的。在活动中孩子们学会了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初步的科学探究精神。

不足之处是在活动结束时把上升的箭头标错了。

4、授课老师:郑春蕊(中班科学) 2012年11月20日 活动名称:比高矮

一、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的高矮,学习用正确的方法比较高矮。

2、初步掌握高矮的相对关系。

3、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感受活动所带来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1、环境准备:入场处悬挂的小铃铛。

2、材料准备:分配好的积木。

3、幼儿用书第4-5页。

三、指导要点

1、

活动重点:感知高矮,学习比较高矮的方法。

2、

活动难点:理解高矮的相对关系。

3、指导要点:引导幼儿用观察、对比的方法比较高矮,初步了解比较高矮是需要参照物的。

四、活动过程

1、

体验高矮。

(1) 带幼儿入场。(幼儿依次从入场处悬挂的小铃铛下走过。)

(2)提问:为什么有的人走过的时候小铃铛响了?有的人走过去的时候小铃铛没有响呢?

(3) 教师总结:小朋友有的高,就碰到了小铃铛。有的矮,就没有碰到小铃铛。

2、比高矮——比高矮的正确方法。(1) 教师和幼儿比高矮。

教师站在地上立正,幼儿站在地上立正,比一比,谁高谁矮? 学说:老师比小朋友高,小朋友比老师矮。 (2) 幼儿与幼儿比高矮。

两个幼儿站在不同的高度比高矮(再对换位置进行比较)。引导讨论,两个人比高矮应该怎么比才是正确的?

小结:比高矮的正确方法,是在同一水平线上比。

3、初步理解简单的高矮的相对关系。

(1) 请一高一矮两个小朋友比较,再让高的小朋友跟老师比较。让幼儿理解比较高矮是需要参照物的。

(2) 为三个幼儿排队(从高到矮),并说出谁高谁矮,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3)请三个幼儿来搭积木,搭好后再进行比较谁搭的积木高,谁搭的积木矮。

4、

活动延伸

(1)课后指导幼儿完成幼儿用书第4-5页。

(2)让幼儿回家后跟爸爸、妈妈分别比高矮。如果小朋友和爸爸和妈妈三个人一起比高矮,该怎么比? 听课教师:王育丽 听课时间:2012年11月20日

评语:在活动开始时,郑老师选择两位高矮有明显差异的孩子从小铃下走过,通过一位幼儿走过小铃没有碰到,而另一位幼儿碰到了小铃发出声响这一直观现象来引起幼儿的兴趣,引出高矮;然后通过两两比较高矮得出比较的正确方法,即站在一个水平线上直立比较;最后,通过图片比较印证上一步得出的结论。

我认为本次活动设计比较好的是在幼儿分组操作时,第一组:两两比较,分出高矮。第二组:在一组物体中找出最高和最矮的物体。第三组:按高矮排序。第四组:目测物体高矮。这样操作的目的性比较明确,层次清晰,由易到难的让幼儿能根据自身情况多层次的选择操作。最后,通过游戏《找朋友比高矮》让幼儿理解物体高或矮的相当性。

活动结束后,我认为幼儿都能正确分辨物体的高矮;能找出一组物体中最高和最矮的物体;能将物体按高矮排序;能正确运用高、矮、一样高的词语。但郑老师在活动设计上没有突出比较高矮的正确方法,虽然也有要求幼儿两两比较、感知高矮。可由于要求幼儿站在地上比较,没有为他们提供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比较的机会,仅仅通过教师小结性的语言将概念灌输给幼儿,反而使幼儿对于物体比较高矮需要在同一水平线上直立进行的概念理解不深。虽然在设计时希望通过下一步图片比较来印证概念,可由于上一步的薄弱,使得图片比较得不到预期的效果。我觉得应该调整课的流程,增设材料。如:在幼儿两两比较高矮时为幼儿提供一些大型积木、椅子等,让幼儿有机会站在不同水平面比较,能自己寻找出比较高矮的正确方法。同时将高矮的相对性引出,使层次与层次之间过渡自然。

5、授课教师:何丹梅(中班语言)

授课时间:2012年12月11日

活动名称:《伞》

一、活动目标

1、理解儿歌内容,学习有感情地朗诵儿歌。

2、学习动词:飞、跑、跳、爬等。

二、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下雨天观察各种各样的伞,观察下雨天人和动物不同的躲雨方式。

2、材料准备:幼儿用书、大树、蚂蚁、蘑菇、花瓣、荷叶等图片、小动物头饰大小两份。

三、活动重难点

理解儿歌内容,学习动词并能有感情地朗诵儿歌。

四、活动过程

1、播放下雨的录音,营造意境,引发学习兴趣。

提问:(1)下雨的声音是怎样的?用什么词来形容?(哗啦哗啦) (2)下雨的时候,人们用什么来挡雨?

(3)小动物会用什么来挡雨?(出示儿歌中出现的小动物图片,引导幼儿自由想象和表达)

2、完整欣赏儿歌

播放已准备好的教师配乐朗诵的儿歌。

导语:老师把小动物躲雨的情景编成一首好听的儿歌,这首儿歌的名字叫《伞》。 提问:小动物是什么躲雨的?它们的伞是什么伞?

3、理解儿歌内容。

(1)出示图片,把图片贴在黑板上,教师引导幼儿回忆已听过的儿歌内容,帮助小动物们找到它们的伞。

提问:(1)这是谁呢?它是怎么到伞下的?它的伞是什么伞?(依次呈现蚂蚁、青蛙、瓢虫、小鸡等小动物的躲雨方式,学习飞、跑、跳、爬等动词,学„„伞。

(2)请几位小朋友带上动物头饰,扮演小动物在已布置好的场地找它们的伞。(巩固飞、跑、跳、爬等动词和什么伞。)

4、学习朗读儿歌。(1)幼儿跟读儿歌。 (2)集体朗读,边做动作边朗读。

5、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儿歌《伞》,知道了人和动物的躲雨方式,学会朗诵这首儿歌。大家表现都很棒,我们来表扬一下自己。

听课教师:王育丽 听课时间:2012年12月11日

评语:活动中何老师通过语言的渲染、画面展示、音乐烘托、表情、肢体动作, 把诗歌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表现的淋漓尽致,把孩子们带入诗歌美妙的意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孩子们学说优美的语句的欲望一下就被勾起来了。同时为幼儿提供了尽兴探索、尽情表达的机会,创设了创造性表达、表现的空间,从活动开始到结束,老师始终以鼓励的言行让幼儿大胆想、大胆说,经常听到老师这样说:“说说你的想法,说错没关系的。”不管幼儿的回答是否满意,始终以赞许的口吻激励幼儿。使幼儿活动积极,情绪高涨,如:在为小动物找伞时把自己想到的办法毫无顾忌地表达出来,潜能得以发挥,使孩子们在学习诗歌中想说,敢说,喜欢说。

在学习朗读诗歌时,运用了多种方式让幼儿练习,看图片说,分角色说,利用语言游戏说,边做动作边说,有目的地促进每个幼儿的语言兴趣、能力的发展。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说。

图谱的运用,在本次活动中也功不可没。它不仅可以使幼儿较快地理解诗歌,同时也让孩子对诗歌保持了更深刻、持久的印象。如:学习词语乘风凉,教师通过图谱的演示,孩子很快就弄清了词义。图谱把语言材料简单化、形象化,使活动变得生动、富有趣味性,充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当老师像变魔术一样拿出图片时,孩子们充满了兴奋和期待,儿童形象思维占优势,这是他们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图谱的运用,可以促使孩子自己动脑,发展他们的观察比较能力,让孩子思维处于最佳状态,从而积极思考,自觉接受新知识。

当然还存在许多问题,如:你的眼神总是更多和那几个活跃的、回答问题积极地孩子交流,看他们的眼神是那种充满着期待、鼓励。在边上的或者是不怎么回答问题的孩子眼神更没有交流,而且让孩子互相交流的机会也特别少,这违背了新《纲要》中指出的“幼儿的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教师与幼儿的个别交流、幼儿之间的自由交谈等,对幼儿语言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6、活动名称:会动的身体

授课老师:吴瑞(中班健康) 2012年12月14日

目标:

1、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了解自己身体能动的一些部位,从而对自己的身体产生兴趣。

2、鼓励幼儿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正确健康的运动习惯。

准备:

1、图片:有人体图,幼儿在跳舞、踢球、跑步等。

2、请一名老师扮演木头人、及肢体名称卡片。

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1、听音乐做《健康歌》。通过活动要让幼儿知道身体的哪些部位都能动,让幼儿说出身体能动的部位。 a,出示图片:人体图 提问:小朋友们刚刚在表演时,都有哪些部位在动?你们能指出来吗?

B,请一名老师,让小朋友在老师能动的部分贴上名称卡片。

C,请两位小朋友上来,一名扮演木头人,一名贴名称卡片。

二、探索身体可以动的部位,并做出标记

出示幼儿在跳舞、踢球、跑步等图片,让小朋友们都分别模仿动作。 导语:请小朋友们模仿看看,看看这些动作都用到身体上的哪些部位了?

3、幼儿互相交流,模仿动作给其他幼儿看.

三、通过讨论,知道多运动,身体才会健康

1、小朋友,我们平时是怎么样运动的?

跳舞、做操、跳绳、跑步、打羽毛球、打拳)

2、讲述运动后的感觉。

提问:运动之后有什么感觉,舒服吗?

3、讨论运动对身体的好处,经常运动身体会变的怎么样?

(强壮、不会生病、健康)

四、小结:为了健康,小朋友们要从小多运动、多锻炼身体,才使身体变得更健康更强壮!

听课教师:王育丽 听课时间:2012年12月14日

评语:幼儿在寻找会动的关节的游戏时,惊喜之态毫无掩饰地表现出来,积极主动地通过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抢着将红苹果贴在会动的关节处,充分体现了同伴间的合作意识,让幼儿在充分自主的活动中主动获得体验。体现了教育要以幼儿的发展为主的观念以及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不足的是对本班幼儿部够了解以及在课堂上忽略了一部分的孩子,如:你的眼神总是更多和那几个活跃的、回答问题积极地孩子交流,看他们的眼神是那种充满着期待、鼓励。在边上的或者是不怎么回答问题的孩子眼神更没有交流,而且让孩子互相交流的机会也特别少。

7、神奇的筷子(中班健康)

授课者:王小妹 时间:2012-12-19

活动目的:

1、了解筷子的产生及用途,知道筷子是中国人独特的发明创造。

2、尝试使用筷子进行各种实践和游戏活动。

3、培养幼儿小手肌肉的灵活性和各手指配合的协调性。活动准备:

1、每个幼儿一副筷子,一个不锈钢小碟子。事先按6个一组分好后放入大托盘中并用餐巾布遮盖起来。

2、每6名幼儿分为一个小组,每组一个不锈钢水果盘,放入豌豆,彩虹糖果。活动重、难点:幼儿正确操作筷子,并用筷子开展各种活动。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师:小朋友,今天王老师啊,想给小朋友们介绍一位新朋友,你们想不想认识?(出示筷子)。幼:筷子。A:问幼儿筷子有哪些作用?B:师简单说明筷子的发明。

2、学习活动。① 请每一组的小组长为幼儿分发筷子与小碟子,幼儿将各自的筷子按老师的要求拿在手上。 ② 师:先将筷子像老师这样拿在手上,细的一头向下,粗的一头向上,且两只筷子的两端要对齐,然后用大拇指,食指夹住,将中指放在两根筷子之间,这样,我们的筷子就能够自由的开合,夹取东西了。现在。让我们互相看看,谁的小手最灵巧。(幼儿间相互交流,检查,老师则巡回指导,并帮助那些还不能正确持筷的幼儿掌握要领。) ③ 师:现在,让我们举起我们手中的筷子来做个筷子操吧! 放音乐,幼儿跟随老师练习筷子使用的各种模仿,如:并拢筷子拨饭,张开筷子夹菜,横着筷子挑面条,竖着筷子*馒头,搅动筷子搅拌等等,反复多次练习。

3、实践活动。① 请小组长分发果盘。 ② 师:小朋友们非常能干,这么快已经学会使用筷子了,现在老师有好吃的东西请大家吃,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吃的时候,大家要用手里的筷子夹着吃,而不是手或别的东西,那样不卫生。大家先将喜欢吃的豆子夹到自已的碟子里,再用筷子夹着吃,吃多少就夹多少,不要浪费,如果还想吃,再去盘子里夹,大家都记住了吗?就让我们开始吧! ③ 放音乐,幼儿边吃边交流,老师一边巡回指导,帮助那些掌握得还不够好的幼儿,一边和孩子们交谈,品尝食品。

4、筷子游戏。① 跳筷子舞。

幼儿的品尝活动快结束时,老师随音乐用筷子敲出欢快的节奏,吸引幼儿起立与老师一道跳筷子舞,或用筷子敲击桌子发出清脆而欢快的乐点,使幼儿在游戏中感受快乐。 ② 活动小结。 音乐结束。

师:大家今天玩得开不开心?小朋友们真能干,学会了一样新本领,能用筷子夹住这么小的豆粒,真是不容易;而且我们还能用筷子来跳舞呢,要是你们天天在家里吃饭的时候都用它,你们的小手会越来越灵巧,脑子会越来越聪明,我现在可喜欢我的筷子了,你们呢? ③ 鼓励幼儿大胆尝试与筷子有关的各种游戏活动。

师:还有谁能想出我们神奇的筷子还可以做些什么?、

幼: 蘸颜料画画、妈妈拿来打屁股、打毛线、挖泥巴、搭房子。。。。。。

5、结束活动。

师:刚才有小朋友说,筷子还可以象积木一样搭房子,这真是个好主意,就让我们带上筷子,到外面去搭一个大大的房子吧! 听课教师:王育丽 听课时间:2012年12月19日

评语:在《神奇的筷子》活动中,首先用谜语导入课题,拿筷子、夹豆豆、筷子操等技法幼儿的浓厚兴趣。通过实物、动手,操作中引发幼儿的积极性,知道筷子的用处。筷子是谁发明的,它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这个活动使孩子们很感兴趣,每个孩子都在活动中兴趣盎然、生动活泼,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自主性,在活动中孩子们感受到了游戏的快乐,能够主动积极参与探索筷子的变化,培养了幼儿的探索精神。

但是在教学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讲解拿筷子的方法,若能多例举幼儿平日生活中一些不正确的持筷子的方法,接着再利用幼儿的向师性和善于模仿的特点,运机抛出正确的拿筷子的方法,之后再让幼儿来模仿。我想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还能很快达到教学目标。此外,在后面的教学步骤显得有点凌乱,如果适当加以调整,这样就能使整堂课更加紧凑、更加连贯。

8、吃的糖果

小二班 授课老师:王慧

一、活动目标

1、通过看看、摸摸、尝尝等多种方式,了解糖果的颜色、味道等特征,知道糖果的种类是丰富多样的。

2、参与探究糖果的活动,并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觉。

二、活动重难点

重点:通过看看、摸摸、尝尝等多种方式,了解糖果的颜色、味道等特征,知道糖果的种类是丰富多样的。

难点:参与探究糖果的活动,并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觉。

三、活动准备 各种糖果,碟子

四、活动过程 (1)问候

师:小朋友们,今天来了很多客人老师,我们跟她们打声招呼,好不好? 生:客人老师好! (2)律动

师:小眼睛,看老师。小嘴巴,不说话。小手小手拍拍,我把小手藏起来。 (3)基本过程: 第一阶段(糖果的数量)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一看碟子里面有什么? 生:糖果。

师:你们吃过糖果吗?好不好吃? 生:好吃。 师:我就知道你们喜欢吃,所以今天小王老师给你们准备好吃的糖果,数数看,碟子里面有多少颗糖宝宝啊?

生:两颗。

师:这个小朋友数这么快,快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数的?

喔,原来你是用手指一颗一颗慢慢数,我们大家一起数数看,我们把糖宝宝请出来好不好?一颗,两颗。桌子上是不是有两颗糖,我们把糖宝宝送回去好不好,一颗,两颗。(观察是不是所有小朋友都送回去了)

第二阶段(糖果的颜色)

师:小眼睛看一看,糖果宝宝穿什么颜色的衣服? 生:红色,绿色。

师:用你们的小手把红色糖果举起来。 接着把绿色糖果举起来。

(意外事件:老师看到一位小朋友在吃糖宝宝了,糖宝宝很伤心,他还想跟你们做朋友,玩游戏呢,你们能不能把它们吃掉啊?还好,小王老师还有,你们不能再吃了,不然糖宝宝要生气了,它还要玩游戏呢。)

师:糖宝宝现在累了,它要回家休息了,我们送它回家,等一下再找它们玩。 师:现在小王老师想请小朋友找找看我们身上有没有颜色和红色糖果宝宝的一样呢?小朋友互相检查一下。穿红色衣服的小朋友请举起小手。

师:红色糖宝宝很开心,今天交到这么多和它一样颜色的好朋友。绿色糖宝宝着急了,它说,你们也快帮我找找,绿色的好朋友在哪呀?

第三阶段(糖果的硬度)

师:今天糖宝宝们很开心,找到这么多相同颜色的好朋友。现在你们把糖宝宝放在手上,摸一摸,试试看捏上去什么感觉?

生:捏不动。

师:捏不动是什么感觉,是硬的还是软的?这个捏得动的是软软的,捏得动是硬硬的。跟老师说,软软的,硬硬的。

师:把硬硬的糖宝宝举起来。

师:把软软的糖宝宝举起来。好了,现在糖宝宝累了,把它送回家,休息一下。 第四阶段(糖果的形状)

师:现在老师来变个魔术,想不想看啊?我们数

1、

2、3,好不好? 生:

1、

2、3。

师:当当当当,变出一个大糖罐,大糖罐肚子里面装了各种形状的糖果。有些是方形的糖果、有些是圆形的糖果、还有心形的糖果。原来糖宝宝是有多种多样的。有些颜色是红色,绿色,彩色。有些形状是方形,圆形,心形。还有一些摸上去是硬硬的,有些摸上去是软软的。那小朋友想不想尝一尝,它们是什么味道呢?

师:可是这个像蝴蝶结一样的糖果,我们要怎么打开它呢?小朋友们,试试看。 师:拧一拧,转一转,糖宝宝的衣服放哪里啊?我们先把它放在碟子里面。 第五阶段(糖果的味道)

师:你们吃起来是硬硬的还是软软的?它是什么味道啊? 生:甜甜的。

师:那你们知道老师吃的糖果是甜甜的还是酸酸的吗?嘘~(咔嚓,咬断糖果)老师的是硬硬的,味道是酸酸甜甜的。原来有些糖果是酸酸的,有些是甜甜的,有些是酸酸甜甜的。有些是硬硬的,有些是软软的。那这么好吃的糖果能不能都吃光啊?

生:不能。

师:糖果虽然好吃,但不能吃多,不然就会长蛀牙,疼疼的。吃完糖果我们要刷牙,防止长蛀牙。

师:现在碟子里面还剩多少颗糖啊? 生:一颗。

师:今天你们都吃到糖果了,可是还有这么多的客人老师没吃到,你们愿不愿意把你们剩下的糖果分享给客人老师啊?愿意吗?我很愿意,我现在就把我的糖果送给我的好朋友,你们跟着老师一块送给别的客人老师吧。

师:今天小朋友表现得真棒,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跟客人老师说拜拜。

听课教师:王育丽

评语:《吃的糖果》这一活动源于幼儿的日常生活,源于幼儿的兴趣。因此,选择这个来源于幼儿生活,又是幼儿感兴趣的糖果作为数学活动内容,既是幼儿熟悉的,又基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只要动手操作,就会有体验,有收获。活动中,王老师创设了良好的游戏情节,提供了丰富的、开放性的教、学具,充分调动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使孩子始终在积极的状态中自主地学习。 在活动中让孩子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去探索,如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捏一捏、吃一吃、说一说。首先引导幼儿认识糖果的形状和颜色,有圆形的、爱心形的;有红色、绿色和黄色的;知道糖果有软有硬的,并通过同时摸来进行比较区分糖果软硬的不同;最后引导幼儿吃软的糖果,并教育幼儿糖果不能吃太多,预防蛀牙的现象‘第二个小活动,充分调动幼儿的动手能力,以粘贴的形式让孩子将三种不同颜色的糖果送回家,这一活动孩子很喜欢,也能积极,基本能根据目标完成,效果较好。

9、授课教师:李文姬(小一班语言)

授课时间:2013年1月9日

活动名称:猴子开车子

一、活动目标:

1、

理解儿歌内容,学习象声词“咚”“哇”的延长读法。

2、

喜欢朗诵儿歌,能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

二、活动准备

教学挂图,幼儿用书第四页,头饰

三、活动重点:理解儿歌内容,大胆表现自己的看法,有感情地朗诵儿歌。

四、活动难点:学习象声词“咚”“哇”的延长读法。

五、活动过程

1、情境表演导入,完整地欣赏儿歌

提问:儿歌里有谁?发生了什么事?谁在哭鼻子?

2、理解儿歌内容

出示挂图: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寻找小猴子哭鼻子的原因

提问:小猴子为什么哭了?我们应该如何安慰它?(别难过,不用哭了,开车要小心点)

3、

学年儿歌 (1)教师示范朗读儿歌 (2)幼儿跟读练习

(3)分解儿歌内容依次指导朗读理解(按照每句儿歌内容,分解挂图,引导幼儿通过纸偶积极说出没句儿歌)

4、讨论“咚”与“哇”的读法

提问:小猴子的车子碰到了,是什么声音啊? (1)鼓励幼儿讨论车子碰车子时的声音。

(2)情境释演(1)、抽出两名幼儿模仿两只猴子开车子的情景;引导幼儿安静听车子碰车子的声音学习象声词“咚”的延长读法。

(3)提问:小猴哭鼻子的声音是怎样的。(引导幼儿讨论象声词“哇”的读法)

5、完整朗读儿歌

附儿歌:

猴子开车子

两只小猴子

开着小车子

咚!车子碰车子

哇,猴子哭鼻子

听课教师:王育丽 听课时间:2013年1月9日

评语:在这次教学活动中,整个活动设计,循序渐进,图片准备充分,很好地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也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环节流畅紧凑,引导到位,也能关注幼儿的学习需要,幼儿学习积极性高,参与性强,虽然幼儿基本都能够流利地朗诵儿歌,但是我觉得这节课还是有很多不足:

1、解儿歌内容时,虽然教师提出了问题,但激发幼儿充分的表达机会还做得不够。

2、基本能流利的朗诵儿歌,但到“咚,哇”的象声词把握的不是很好,影响个别幼儿朗诵儿歌。

3、师在进行情景表演时表情不够形象,影响教学效果,应该在课前多练习几遍。

10、幼儿动动小手洗洗脸》教案(健康)

小二班 授课老师:王据

活动目标:

1、通过儿歌学习把毛巾打开,把脸上的部位都洗到的正确方法,把 耳朵、脖子两个部位也洗到。

2、提高幼儿自我服务意识和能力,愿意做力所能及的事。活动准备:小兔、小象玩具、儿歌、自编故事 活动过程:

一、出示手偶,引起幼儿兴趣 看,谁来啦?向小兔、小象问好

二、通过故事进行活动

1、讲故事

(一)

(1)提问:a怎样把脸洗干净?大家讨论 b我们要做好什么准备工作? (2)老师用儿歌中的语言边讲边示范洗脸 (3)老师帮小象洗脸,小朋友学

2、讲故事

(二):

(1)提问:怎样把耳朵、脖子擦干净呢? (2)老师示范,幼儿学习

三、学念儿歌 现在小象的脸洗干净了,耳朵、脖子也擦干净了,小兔又和它一起玩了它很高兴,送给小朋友一首儿歌。 老师念儿歌,边念边做动作

四、幼儿实践,一组一组去练习附儿歌:小毛巾,四方方, 打开放在手心上。 左擦擦,右擦擦, 上擦擦,下擦擦, 耳朵脖子别忘记, 脸儿洗的真干净。

附故事

(一): 小象和小兔是好朋友,他们每天在一起玩。有一天,小象又高高兴兴来找小兔玩,可小兔不愿意和它玩,说:“你的脸太脏了,我不和你玩。”小象听了小兔的话急的都哭了,谁来帮帮小象啊?

附故事

(二): 洗好了,小象又来找小兔玩,小兔看了看还是不和它玩,说:“你的脸洗干净了,可耳朵、脖子都是泥,我不和你玩。”小象又哭了,谁来帮助它呢?

听课教师:王育丽

评语:洗脸的一系列活动中,王老师创设了一些具体、生动的故事情景,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手,并能自觉地、有意地运用自己的小手来学做任何事。

让幼儿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手,更自觉的运用手,并对自己的手充满自信,我们的小手可以学做任何的事,并且再通过儿歌的学习让幼儿正确掌握洗脸的方法,从而提高孩子自我服务意识和能力,愿意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的积极性较高,都很乐意用自己的小手来学做一些事,孩子们通过边念儿歌,边动手操作,洗脸的方法基本上都能掌握了。不足的是没有亲身示范给幼儿看如何正确洗脸。

第16篇: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

1 听课时间:9月26日

授课老师:宗克玉 授课学校:机厂学校

授课年级:八年级

新闻两则

一、导入

二、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1、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2、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3、精读课文(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三、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思考题:

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四、学习小结:内容总结;方法归纳。

【评价:将方法的教学融入到具体教学内容中,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将我们的思维引向了一个新的领域。值得大家借鉴。】

2 听课时间:9月30日

授课老师:宗克玉 授课学校:机厂学校

授课年级:七年级

《羚羊木雕》

导入新课: 整体感知:

1.题目解说。 2.朗读要求。

(1)、把握好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2)、处理好语速、语气、语调的轻重、缓急。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文中有哪里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由什么事物引起(幻灯片6) 研读赏析:

1.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 分别对“我”、“妈妈”、“爸爸”、“奶奶”、“万芳”的语言进行揣摩、品味,并由此分析人物性格。

2、读文章最后3段,回答问题。

①写月亮冷冷的有什么作用?②写万芳的出现有什么作用? ③“我”为什么“止不住流下了眼泪”? 3.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4.你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课堂小结:

先表扬表现好的学习小组和充分肯定同学们认真学习,深入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并积极参与辩论解决问题的勇气。

布置作业:

评课:

导入部分生动、形象,语言贴切,营造了温馨了氛围,利于新课的导入。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第一要义,对人物性格的分析又要从语言入手,教学设计巧妙,到位。教态自然、大方,充满激情

3 听课时间:10月9日

授课老师:宗克玉 授课学校:机厂学校

授课年级:八年级

老王

一、导入。

二、设问导读。(一)、画说老王:

意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对他人关注的习惯。 (二)、问询老王:

意在唤起学生对他人的关心和同情,为后面学生阅读课文蓄势,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读书。 (三)、走近老王:

1、简介杨絳。杨絳--钱钟书--《围城》。

2、生读课文。

三、点拨导思 (一)评说老王:

请用"老王是一个______的人,表现在_______。"的形式表达出来。

(二)、品味老王: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断?在这个片断中打动你的又是哪些细节? 小组交流体会。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独到体会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意在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创新能力。)

【评:课堂的条理很清晰,亮点在什么地方呢?问题的设置上面真的很到位,每个问题都充分考虑到了对学生某个方面能力的培养。】

4 听课时间:10月11日

授课老师:宗克玉 授课学校:机厂学校

授课年级:八年级

中国石拱桥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三.检查预习

1.生字词积累。

2.读了本文,你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以及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不同之处?

四.初读课文,看看作者写出了石拱桥的什么特点。

1.提示:请同学们找出哪些段落是写赵州桥的,哪些段落是写卢沟桥的?联系课后思考练习题一,填空。

2.学生读,填空,教师巡视指导。

3.总结:

名称

位置

修建年月

赵州桥 横跨在河上 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

结构特征

1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

2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面三刀个小拱。 3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 4全桥结构均匀。

卢沟桥 位于永定河上 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

由11个半圆形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是一座联拱石桥。

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评:通过对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容易明白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学生也能够很容易找到答案。但是没有将说明文的方法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不能不说是遗憾。后来与老师交流得知,是第二课时的内容。】

5 听课时间:10月15日

授课老师:宗克玉 授课学校:机厂学校

授课年级:八年级

苏州园林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三.检查预习

四、课文解析:

1、提出问题:景物、特点、地方、不同类型、结构方式、说明方法、表达方式、说明顺序、情感。

2、自由阅读课文,找出苏州园林的特点。

整体:1.亭台轩榭2.假山池沼3.花草树木4.近景远景局部:1.角落美2.门窗图画美3.色彩美

3、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摹状貌、引用、作诠释。

4、修辞手法的查找

5、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总体评价

分析课文时很有层次感,从整体到局部很清楚,帮助同学很好地处理了课文的逻辑顺序。 在讲授新课时,也及时复习了说明方法,与实际相结合,巩固 了 知

识 点 。 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及时复习了说明方法、表达方式、修辞手

。分

。以

,同

6 听课时间:10月18日

授课老师:宗克玉 授课学校:机厂学校

授课年级: 七年级 紫藤萝瀑布

一、导入教师引入抒情性散文的概念。提示课题。

板书: 紫藤萝瀑布

宗 璞

二、教学过程

1、教师请同学起来朗读课文。

师:下面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朗读一下课文? 生:(稍待片刻,几位同学举起手)

师:(巡视片刻)还是请我们的语文课代表来朗读一下吧。 生:课代表朗读,其他同学看书。

(教师播放课件)

2、教师与全体同学一起朗读课文。

3、教师出示第一组问题,请一位同学朗读问题。并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以下问题。围绕紫藤萝花这一中心事物,作者安排了哪些内容?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一串挨着一串,花的瀑布,骨朵) 选择你认为作者描写紫藤萝花的精彩之处,说说你的看法?(题目)

4、教师出示第二组问题:师生在交流中解决问题。“我”既然很想摘一朵花,为什么没有摘?作者这样设计有何用意? “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止我眼前,也在我心上流过?”

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作者联想到了十年前家门外的一株紫藤萝,它有什么特点?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

5、教师出示第三组师生探究性问题: 本文开头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而结尾又说“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是否矛盾?为什么? 对作者说的“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你如何理解? 在生活中,你有过作者这样的深切的感受吗?请你谈谈。

三、总结全文

由文章作者的感遇,也希望对学生以后的生活有所帮助。 评课:

一个细节就是教师在出示问题的时候对同学说:这些问题是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提出来的,现在我们一起来解决(大意)。但是看着上面这三组问题,我怎么也不会相信是学生提出来的。因为作为学生来讲, 他们提的问题不会全部涉及到教学的重点,只会部分含概。而且提问的方式也是以询问式居多,他们的 提问只不过是想向老师核对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

7 听课时间:10月22日

授课老师:宗克玉 授课学校:机厂学校

授课年级:九年级 课题:《孤独之旅》(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提出了三个问题:①小说的主人公是谁?②他为什么有这个旅程?③他经历了些什么?由此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情况。

二、研读课文

1、感受杜小康在经历暴风雨之前的处境变化

学生发言,教师指导,屏幕投影:最厚实的人家——背井离乡——芦荡放鸭。

2、理解杜小康面临的最大困难——孤独。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表现孤独的词语和句子,体会杜小康的孤独。在此基础上,师生对话交流。

三、把握小说主题

师生对话交流,明确:小说《孤独之旅》通过描写杜小康背井离乡随父放鸭的一段经 历,告诉人们,孤独是成长的代价,也是成长的过程。

四、讨论环境描写

1、了解小说所描写的环境:鸭群、芦苇荡、暴风雨。

2、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突出小说主题。

五、学生谈读后的感受。教学评价:

这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突出,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采用问题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把握课文要点,整个教学流程清晰且紧凑。但我听课以后总觉得有一种不痛不痒的感觉,仿佛喝了一杯用温水沏的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我想主要原因在于这堂课的教学尚缺乏深度。

听课时间:10月25日

授课老师:宗克玉 授课学校:机厂学校

授课年级:八年级

8 诗四首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2、思考下列问题

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自由背诵。

3、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三、研读与赏析。

四、齐背课文

【评:从一点切入诗歌的教学,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学生学的也很轻松,老师教的也很轻松。。最后回归到主题的提炼上——回归自然,回归自我。】

9 听课时间:10月29日

授课老师:宗克玉 授课学校:机厂学校

授课年级:七年级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一个盲孩子出神地“望”着远方的画面)

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课文?它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读后有什么感受?(幻灯片2) 给加粗的字注音。(幻灯片3)

嬉戏( ) 哞哞( ) 霹雳( ) 潺潺( ) 踉踉跄跄 ( ) 汩汩( ) 痒酥酥( ) 红润( ) 孪生( ) 泥泞( )

2、读一读说一说:

这是一篇美丽的童话,它美在那里?你觉得有哪些字、词、句、段能表现它的“美”,把它有感情地读出来,并说说你的感受。(幻灯片4)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选择温馨欢快的背景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文字作媒介,再现文章展现的画面,让故事活在学生心里。 4.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教师设计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 多媒体显示:(幻灯片

5、幻灯片6)

①请用自己的话介绍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故事。

②盲孩子的心理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

(2)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之间交流切磋。(幻灯片

7、幻灯片8) 教师请学生自由回答,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研读赏析:

1.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学生交流看法。(幻灯片11) 2.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进一步归纳,设计学习卡片。 3.小组交流,汇报人发言。 课堂练习课堂小结 评课:

多媒体展示语言优美,画面唯美,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双基夯实,学生反应敏捷 。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互相交流、互相补充,互相合作,是新形式下学习方式。唯美动人的童话故事最能吸引学生的目光,教者充分利用这一点,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融入德育教育,恰当、自然。

第17篇:听课记录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听于永正老师的《给予树》听课记录文章内容由收集, 请记住本站网址:www.daodoc.com.以便下次访问!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听于永正老师的《给予树》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2课时)

一、导入

1、师语:告诉大家,今天我们要学一篇什么课文?

生:给予树

2、师板书,逐字进行写法指导,生齐读课题

3、正音,再读课题

二、生字学习

1、检查预习情况,出示带生字的词语,生自由练读

课件出示:宽裕

分享

担心

卡片

沉默不语

立即

援助

体贴

仁爱

如愿以偿

圣诞节

棒棒糖

2、指名读(师评价方式多样,贴切、平淡而有效)

3、齐读词语

4、师板书:如愿以偿

5、生读,找出文中含这个词的句子,读一读,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

6、师直接讲课文大致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如愿以偿”

7、书写指导:予、即、盼、仁

(1)

生观察,师作详细指导,每个字的注意点提醒到位,生书空练习(2)

师范写

(3)

生练写,写到自己满意再停笔

三、朗读课文

1、第一自然段

(1)

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师表扬学生注意标点符号的表现,齐读问句。 (2)

师引导发现课文前两句和后两句中,主人公的不同心情。 (3)

师范读,生观察师的表情

(4)

生自由练读,师语:看了老师的朗读,小朋友肯定有启发 (5)

再次指名读,强调生读得好的地方,相机板书“一百”、“五”

2、第二自然段

(1)

指名读,师直接评价,在肯定之后,提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2)

师范读

(3)

生自由练习,强调读这段就和说话那样自然

(4)

再请那位学生读,考验他的模仿能力和听课效率,让大家体会他的进步

3、第三自然段

(1)

指名读,发现优点时,不惜打断他,以插话的方式及时肯定 (2)

师范读

(3)

生自由练读,师语:象老师这样读,超过我,好吗? (4)

展示读,师语:展示你的进步,展示你的体会

4、第四自然段

(1)

指名读,直接说这一段非常难

(2)

引导发现金吉娅说话时要抓住的两个关键词“低”和“难过” (3)

帮助理解:金吉娅为什么难过?为什么说话声音低? (4)

生练金吉娅说的话

(5)

师范读,连读

4、5自然段,要求:仔细听,除了听出她难过之外,还听出了什么? (6)

交流:害怕、担心、善良……

(7)

生自由练习,师语:象老师这样去练,不仅要读出金吉娅外表的难过,还要读出她是个善良的、富有同情心的小女孩,那就更了不起了!

(8)

请同学推荐读金吉娅说的话,听的同学观察他的表情,开展同学间赛读

5、第五自然段

师语:还记得老师刚才是怎么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吗?你们一齐读一读!

6、再读词语“如愿以偿”引出问题:那个贫穷的小女孩,她的什么愿望实现了?她因为得到了什么而满足?她的愿望是谁帮她实现的?

7、师引导,交流:“一个贫穷的小女孩……当金吉娅知道后……如愿以偿了!” (休息5分钟)

一、巩固生字

观察字型——默写生字——自己检查——交流学习

二、练笔

10月21日上午,高新区教研室在付山小学举行语文教学研讨会。听了两节语文课,分别是付山小学邢慧清老师指教的三年级语文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和宝鑫小学宋杰老师指教的五年级语文上册《我的战友邱少云》。教研室曹志广老师对两节课做了精彩的点评,并针对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讲了四点意见。最后教研室晏景主任做了重要讲话。现将参加此次活动的感受整理如下。

一、美丽的小兴安岭

(一)导入:(8:00)

1、欣赏一幅小兴安岭森林的图片,请同学说一说“图上的树木多不多?”(学生回答“千千万万”“数不清”“像绿色的海洋”)

2、连续欣赏几幅图片说说怎么样板书美丽的小兴安岭。

3、观看录象资料。(8:09)

(二)学习课文

1、集体学习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并与同学交流。(8:13)

(2)投影出示文中的词语,检查朗读。

(3)指名朗读描写春天的部分,其他同学画出所描写的景物。

找出文中描写很美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

指导理解“抽出”

(4)总结本段的学习方法。(8:18)

2、小组学习其余部分

(1)投影出示学习要求。

(2)分小组学习描写夏、秋、冬部分的内容。(8:20)

3、交流讨论

(1)指名回答夏、秋、冬描写的景物。(投影出示表格,添表)。

(2)学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教师相机指导理解。

(3)如果要去小兴安岭你会选择在什么季节?

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朗读课文。(8:35)

一人朗读,配乐,其余同学观看动画。

(四)深入理解课文

1、板书花园、宝库

2、思考: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花园、宝库?

(五)作业:可以写写自己的家乡。

点评:

这节课老师通过图片、录像、课文等多种形式来使学生认识美丽的小兴安岭,使学生对小兴安岭的景色、物产有了深刻的印象。老师先带领学生一块分析描写春天的部分,并总结出学习方法,然后让学生分小组来学习课文的其余部分,这样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讲课过程中还设计了几处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语句,让学生选择会在什么季节去小兴安岭旅游等环节,都体现了老师重视学生的学习感悟,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

导入部分的录像资料只是让学生看了一遍,看完就过去了。我觉得这个地方应让学生根据预习的情况,联系录象资料来说说小兴安岭有哪些景物,给自己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然后再去理解课文。在第三个环节配乐朗读并让学生观看动画课件时,课件的内容并不能和课文完全相符,实际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这里可只留背景音乐,让学生边听朗读边去想象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

在最后对课文中心思想的理解和感悟上,还缺乏进一步的提升。小兴安岭向人们奉献出了丰富的物产,作者对小兴安岭的热爱之情,没有引导学生去体会,进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小学二年级语文听课评课记录(10次)》 经典文档:《葡萄沟》听课笔记今天在组内听了一堂《葡萄沟》。这是人教版二下年级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朴素,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应该是一篇理解感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范文。今天的课堂,教师的语言富于儿童化,很好地激发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可见老师是很适宜教学低年级的。遗憾的是,她在没有动足脑筋,把教学设计的更富有情趣一些。一堂课下来,自己有些不成熟的体会,趁着记忆还没彻底消失,记下一些,互相学习:今天主要说:定位教学目标,体现低年级特点。老 《小学二年级语文听课评课记录(10次)》

《葡萄沟》听课笔记

今天在组内听了一堂《葡萄沟》。这是人教版二下年级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朴素,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应该是一篇理解感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范文。

今天的课堂,教师的语言富于儿童化,很好地激发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可见老师是很适宜教学低年级的。遗憾的是,她在没有动足脑筋,把教学设计的更富有情趣一些。一堂课下来,自己有些不成熟的体会,趁着记忆还没彻底消失,记下一些,互相学习:

今天主要说:定位教学目标,体现低年级特点。老教材里这篇课文是放在三年级的,现在在二下就解决了,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把握好这一点,不要过渡挖掘。如:窦桂梅老师的目标设计了三个层次: 1:通过虚拟的情境,让孩子在葡萄沟游览一番,在情感的世界里深深感到: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2:识记“最、坡、梯、够、修、味、留,运用多种方法感悟“梯田”、“山坡”、“茂密”、“五光十色”、“热情好客”等词语及句子。

3:运用采访、角色朗读、节目表演、导游等形式,在整体感悟课文中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三个维度的目标互相渗透。其中:深深感受: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出发点,任何设计都必须围绕这一目标展开。我觉得其达成策略应该是朗读加感悟;手段是设计情景、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品味关键词句。第三条中的“整体感悟课文中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这在第一段的分析中我已经提到。而且其教学策略窦老师也已经在目标中说的非常明白。角色朗读、采访、节目表演、导游教师都可以大胆一用。 分享转发下载链接:小语全册试题 小数全册试题 小语全册课件 小数全册课件TOP发送短消息UID2精华80来自最后登录2011-05-26查看公共资料搜索帖子网站工作室

组别超级版主帖子86476积分86984性别注册时间2008-01-06网站工作室 2010-12-09 18:04|只看楼主 2#字体大小: tT 语文园地一(综合性学习)

1、教师介绍自己的姓。

2、让一组小朋友到黑板上写自己的姓。并用姓说一句话。(8生)学生说的都不一样,相信学生,他们会做得很好。

3、给自己认识的姓圈上圈。(教师课前把全班同学的姓打印在纸上,每位学生都一张)让学生们自主地学一学,他们学得很认真。而且因为是自己身边的知识,所以学生兴趣很浓。

4、把学生的练习纸投影出来,让他读一读。(2生)

5、四人小组合作读一读,认识还不认识的姓。

6、小组合作还没有认识字,请这个姓的小朋友帮助他。

7、如果你还有不认识的姓,请你课后找到该姓的小朋友,请他帮助。关注学生个体,并向课外延伸。

8、你还知道哪些姓?/8:50

9、放录音儿歌《百家姓》。(课间操)

10、导出“骆宾王”(课前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学生通过收集也还真知道不少呢!

11、你知道骆宾王的哪 些事?

12、让学生自己读一读《咏鹅》 (2生)

13、有感情地朗读。读给同桌听,请同桌评价。齐读,背诵。

14、想象当时骆宾王写诗时看到了什么呢?(10生)/9:06 学生说:骆宾王看到“咏鹅”说明他不懂这个题目的意思。老师应加以引导。

15、做一做,玩一玩。让学生自己选择,有些写诗,有些配图,有些既写以画。

16、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并送给他人。9:15/ 体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教育。

总评:

1、充分挖掘了本地、本班的课程资源。把学习姓氏与本班学生的姓氏相结合。并适当补充本地名人骆宾王的信息。

2、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去学本班 同学的姓氏。自己去 学骆宾王的诗。注重 学生自己的体验。

3、关注 学生的个体发展。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运用各种方式帮助他。

4、综合性学习的形式比较 多,让学生从身边学起,通过 读、画、找、玩、唱、写、收集等多种方法,学习语文。 下载链接:小语全册试题 小数全册试题 小语全册课件 小数全册课件TOP发送短消息UID2精华80来自最后登录2011-05-26查看公共资料搜索帖子网站工作室

组别超级版主帖子86476积分86984性别注册时间2008-01-06网站工作室 2010-12-09 18:06|只看楼主 3#字体大小: tT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实录——《我叫“神舟号”》听课记录以及评课稿

一、复习生字词,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

二、学习第一句,练习说话。

1、出示第一句话和图片,指名读

2、师范读,注意听老师停的地方。

3、什么时候,一艘飞船在太空散步?

一天晚上,什么在太空散步?

一天晚上,一艘飞船在哪儿散步?

一天晚上,一艘飞船在太空干什么?

4、看三幅图,运用这样的句式来练习说话。

过渡:出示第二幅图和图片,读这句话。

你想一想,嫦娥姐姐遇到小飞船会问什么?

三、读课文。

1、自由读全文。

2、标自然段序号。

指名分自然段来读课文。

3、自由练习朗读。

四、学习课文。

1、师讲引号的作用。只读嫦娥姐姐的话。

按老师教的方法,找找第

二、三自然段中他们说的话。小组可讨论。

2、指名读第二段,指名只读飞船说的话。你从这句话知道什么?

分组自学。(一组使用文字资料,一组使用图片资料,另一组看幻灯片。)

大组交流。

再读飞船说的话。

3、嫦娥姐姐又是怎么说的?

读了她的话,你们有什么问题?

听故事《嫦娥奔月》。

嫦娥姐姐的家在哪儿?

谁能把这句话读好?指名读,练习朗读,指名读。

五、小组练习表演。学生自我评价。

评课稿

这一课,整节课教者都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法迁移,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课堂中,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让学生运用学法自由组合学习小组,经过小组讨论,最后由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而且增强了创新的意识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二、情境营造,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气氛,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这一节课就体现了信息技术全程营造情景的特色。教者在教学一开始,就利用课件,把学生带入情境,诱发学生追踪故事情节,调动学习兴趣。

三、自读自悟,自主学习,自我评价。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方面陈在课堂中也处理得很好。

四、以情促读,读中感悟,加强读书方法指导

语文新课标注重了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五、积累迁移,将规范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

小学语文改革方向“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这一节课在最后安排了学生表演的形式,也很不错,学生把课本上学习的语言内化以后加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这也是规范学生语言的一个途径。表演的情况,由学生自己来进行评述,也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下载链接:小语全册试题 小数全册试题 小语全册课件 小数全册课件TOP发送短消息UID2精华80来自最后登录2011-05-26查看公共资料搜索帖子网站工作室

组别超级版主帖子86476积分86984性别注册时间2008-01-06网站工作室 2010-12-09 18:10|只看楼主 4#字体大小: tT 今天早上听陈老师的《小柳树和小枣树》,现点评如下:

一、亮点:

1、教态亲切、自然,富有亲和力。语言生动、简洁。

2、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课文内容分析得较清楚。

3、重视启发学生思维,善于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

4、朗读形式多样,时间较充分。

如分析小柳树的话,猜猜它怎么想,“喂,小枣树,你的枝干多难看,看我多漂亮。”这句话点了3名同学读,然后老师领读,学生齐读。读读小柳树在春天的美丽,小柳树的话点了5名学生读、全班齐读,分男女生读。

二、建议:

1、生字教学有点浮光掠影、粗略,没有落到实处,不符合阶段训练目标。

在播放完整篇课文的朗读录音后,要求学生找生字,标出自然段。然后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生字,只粗略地读了一两遍就收场。在讲解课文内容时,也只提到了一个多音字“曲”。还有“呗”字的读音也应着重强调。

2、教师没有挖掘好教材的教育意义,学生对课文的思想认识没有上升到一个高度。

学会表扬夸奖别人这一主题地挖掘不够准确。准确来说应是:谦虚,不能骄傲自满,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胸怀宽广,做到别人在挖苦、讽刺你时还能坦然面对,还能去称赞别人。当然也包含有学会表扬夸奖别人的意思,但不是主要的。

3、以听录音代替自由读,简化、省略了学生自主感悟的过程。

老师在教学时,每个自然段的教学都让学生先听课文录音,然后展开教学。如此千篇1律,只重视了学生听觉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在自由朗读中多种感官并用的作用。

4、读得较多,但忽略了对学生朗读的评价,只是枯燥地堆积。

比如一个学生读了之后,让另一个学生再读,上面提到的小柳树的一句话点了5名学生读。没有老师的评价和学生的评价,读得再多,可能效果也不太好。

5、按课文情节内容串讲,虽然层次清楚,但主体生动性不够,模式单一。

小柳树和小枣树的对话应是课文的重点,课堂中若能抓住分角色朗读这一环节,让学生两个一组自由搭配比赛读,读出各自的语气,课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不用过多的分析学生自然而然就会非常明白。 下载链接:小语全册试题 小数全册试题 小语全册课件 小数全册课件TOP返回列表 (本内容来自精华范文网http://www.daodoc.com 原文地址:http://www.daodoc.com/fanwen/c370704/)

第18篇:听课记录

听课体会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很快一个学期就要结束了。在这一个学期中,我跟随刘周堂老师学习了儒家思想这门课,收获颇多。以下则是我的听课心得体会。

在刘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好像又重新回到了战火纷乱的春秋战国时代。在这里,我仿佛看到了博学多才的孔子、孟子和荀子等人,并不断地在儒家思想中遨游。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对儒家深厚的底蕴和文化内涵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越来越清晰地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主要思想和现实意义等知识点。儒家思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并一度成为中国统治者的主流思想,占据着主导地位。自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以来,通过后人的不断继承与发展,儒家思想的合理内核一直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代又一代的国人不断地接受其熏陶,造就了中华民族这个礼仪之邦。儒家思想的精髓甚至漂洋过海,流传国外,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的文化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在现代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我们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都会有所帮助。因此,我觉得儒家思想是一门既能让我们学习儒家文化又能在现实社会中给予我们指导的课程。而作为一名大学生,选修儒家思想是非常必要的。

在儒家思想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我懂得了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关系。孔子说“与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说我们不想做的事情也不要强加到别人的身上。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确实要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要懂得将心比心。把自己不喜欢的,厌恶的东西扔给别人是不礼貌的,同时也是自私的,这样的人是不可能受人欢迎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时时刻刻地提醒自己要多点考虑别人,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论语·雍也》:“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作为君子的德行,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的观念,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原则。从刘老师的解释中,我懂得了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把握一个度。不管是在学校里时,还是在一个公司里,我们都要利用中庸之道来处理人际关系。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人,我们要收敛一下自己的锋芒,让自己去适应这个社会。人与人相处,行中庸,遇事心平气和,包容共济,相互谦让,文明处世,礼貌待人,人们就会减少摩擦与争斗,从而缓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关系。学习了儒家的中庸之道,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为人处世的手段,一种与人交往的技巧,这对于我们将来在社会中生存有很大的帮助。

学习了儒家思想这门课,改变了我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给我的思想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我尤其对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句话感受颇深。“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 虽然在这句话中体现了严格的阶级等级印记,但是确是维持社会的持续发展的最有效的方式。但是如果把“君君臣臣”理解为让臣子必须无条件地顺从君主,把“父父子子”理解为让子女无条件地顺从父母,其实,这完全是歪曲了此句话的本意。就拿“老师”来打个比方吧,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老师就要拿出师长的姿态,善意的提出自己建议,这时候就体现了二者之间的身份差别,尤其是老师所行使的权利,体现的地位。而在平时,一些正常的学习生活中,则没有必要特别强调师生之间的身份差别。个人以为就是君是君,臣是臣,君臣父子是有明显的区别的。“身在其位,要谋其政,称奇职。”也就是说身处什么样的位置,就要出色的行使自己的职责,充分实现该职位的作用。即“身在其位,必谋其政”。对于我来说,作为一个师范生,所需要做的就是做好努力学习,充分充实自己,增强自己,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时刻以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无论是穿戴,举止,行为,还是其他的种种行为,真正达到一个教师的水平。即“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值得我们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好好学习。我相信,选修这门课程只是我学习开始儒家思想的一小步,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将不断学习儒家思想的丰富内涵,争取更加了解中国传统儒家文化。

第19篇:听课记录

小壁虎借尾巴

一、随音乐拍手进场。

二、引入主题。

①森林里举行一场比赛,看看谁的尾巴最有用。

②出示图片,问:谁来参加比赛?(观察图片)

③谁的尾巴没有了?没有尾巴怎么办?

三、讲述故事。

①边讲述边提问。

②提问:故事内容。

③帮助幼儿巩固故事内容。

四、出示盒子,让小朋友猜猜。① 出示字卡, ② “壁虎”、“小鱼”、“老牛”、“燕子”

②学习字词。 △以动作加深印象。 △教师做动作,幼儿猜。

△检查幼儿掌握情况。

五、小结:教育幼儿懂的爱护动物。优点:①教师教态较好。

②利用多媒体教学,课堂气氛较好。

缺点:①没有更好地掌握本次语言教学活动的重点。 (学习礼貌 对话,知道小壁虎尾巴的作用以及与其他动物尾巴的区别)

建议:①故事第一遍,教师要完整地讲述。

②加强故事中的礼物对话,教育幼儿平时向别人借东西 时要有礼貌。 ③让幼儿知道不是所有动物的尾巴断了都可以长出来。 风儿来了、律动

二、出示挂图,引导幼儿观察。

①让幼儿说出这是什么地方。

②让幼儿听“风”声。

③依次出示教具“风”、“树”、“草”、“小宝宝”

三、引出课题“风儿” 。①教师逐句教幼儿儿歌。

②教师逐句带领幼儿朗读儿歌。

③幼儿集体朗读儿歌。

④请个别幼儿朗读。

五、出示字词:树、花、草、风、头发、弯腰、点头。

①教师带领幼儿朗读。

②教师任意抽取一张字卡,幼儿回答。

③个别回答。

六、总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儿歌?把这首儿歌送给爸 爸、妈妈

优点:①教师教态活泼、自然。

②利用“风”的声音较好。

缺点:

①教学活动内容有些多,对于大班的幼儿很难全部掌握。 ②注重侧重点,不能全部兼顾。

③教师个别发音发音不准。

④教学活动环节不够紧凑。

建议:①分清侧重点,加强学习。

②在朗读儿歌时,设置情境教学,如有些背景音乐。

③ 语言课重在法杖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应以幼儿为 主体,引导幼儿说,鼓励幼儿大胆的说。 小白兔找太阳

一、问好,音乐律动(合拢放开)

二、出示头饰,“小白兔” ①出示背景图,引导幼儿观察。

②引入课题“小白兔找太阳”。

三、教师讲故事,边讲述边出示教具。

①提问。

②学习字宝宝“兔”“子”。

四、游戏:丢手绢。

五、第二遍故事(教师讲故事)

提问:为什么它们把“灯笼”“萝卜”“气球”当成太阳。

六、提问总结:太阳是红红的,圆圆的,会发光,照在 身上暖洋洋。 优点:①具丰富,准备充分。 ②教师语音语速较好。 缺点:①教具利用不够。

②引入课题衔接不够紧凑。

③头饰太大。

建议:①在引入课题时,应让幼儿自由说说自己印象中的太阳 是怎样?

②第一遍故事要完整讲述。

④ 重点让幼儿掌握故事中角色对话,掌握太阳的特点

《猴子学样》 导入:

今天给孩子们带来一位神秘客人,闭上眼睛,数三声,1,2,3,当孩子们睁开眼睛时,老师已经戴上草帽,贴上白色胡须,扮演起了老爷爷的角色。

二、

进入主题:1观看绘本阅读的图片,强调幼儿仔细观看。

请幼儿回答你看到的现象,其中猴子表情奇特,请幼儿前来表演。 2继续播放下一幅图片,再次强调幼儿仔细观看,之后老师会进行提问。

请幼儿讨论并举手回答故事可能的发展情节。

幼儿回答完后,教师加以引导图中人物如何。

3图片播放结束,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述整个故事,讲故事过程中加上肢体动作。

4故事讲完后,教师提出问题,请幼儿回答。

如:谁抢走了老爷爷的草帽?

老爷爷生气时的动作?

老爷爷是如何要回草帽的 1老师以老爷爷身份出场,切合主题, 容易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在观看图片之前,强调幼儿仔细观看,提高幼儿的 注意度。

3、教师在讲述故事时要生动形象,富 有表现力,大胆夸张。

《寻找空气》

一、导入:

1先向来听课的老师们打招呼“老师好”

二、进入:

1、教师拿出一个空瓶子,

问:“孩子们瓶子当中有什么呀?”

2、教师在孩子脸前捏捏瓶子,感受气体的流动。

3、把一张废纸放进瓶子里,把瓶子竖直放进事先准备好的水盒中,问“瓶子中的纸湿了没有?”

幼儿大都回答“纸已经湿了”。

4、教师拿出瓶子发现纸并没有湿,幼儿对此感到很惊讶

教师问: “如果瓶子不再竖直又会怎么样呢?”

5、教师转动瓶子,让瓶子不再竖直,发现水盒中有气泡冒出,教师讲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6、幼儿在得知空气存在时,继续讨论空气的性质,

教师分发方便袋,请幼儿收集空气,了解空气无色、无味、无处不在、看不见、摸不着的性质。

三、结束:外面的空气很新鲜,我们出去寻找空气、

开始请幼儿与听课的老师们打招呼,满足幼儿的好奇心。

2、教师提问问题不明确,孩子们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3、讲述内容过多,应考虑幼儿的接受 能力

第20篇:小学教师听课记录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教学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 复习旧知:

1、这些词语还认识吗?(钓鱼、从未见过、允许、遵守规定、铭刻)

2、回忆课文写了什么?你能这些词语说出来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钓鱼”、“放鱼”)

三、进入新课: 第一板块:

1、由学生的回答开始,教师:钓鱼和放鱼的孩子的现在的情况吗?

2、引导读课文一到四小节:

学生读课文。(要求自由读)

3、读书交流:一到四小节,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踊跃) 1) 课文写„„

2) 我感受到这里景色很美;

3)你知道涟漪是什么意思(教师不经意的随便问),我们把“涟漪”可以读得再美一些,齐读“涟漪”这一句;

4)我读懂了他们高兴:两个感叹号。

.a引导学生朗读这些话语:A、分角色;B、抓重点词语; 汤姆为什么要很不情愿地嚷起来?

汤姆不肯放鱼的原因是什么?(听课疑问:孩子们,别人回答问题时,你静静坐着脑子里在想什么?)

”引导学生朗读,强调语气(斩钉截铁):“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先分别指读,接着邀请男子汉齐读;

小结板书:自觉遵守规定。

三年级(1)班

四 边 形

第二节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教师提问①:“在图中你能看到什么?”(让同桌互相交流)

学生1:我看到了正方形的蓝色地板砖利用录像引起学生的注意。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在屏幕上随机出现各种图形,这加深学生对四形的认识,从而引出新课的主题(

2、点明主题

(引出主题:四边形)

二、探究交流,学习新知识 (1)、涂一涂

教师的问题:在卡片上找出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并把它涂上颜色。

学生都很认真地找和涂

(2)、四边形的特点

教师投影出涂好的四边形,并问;“观察一下这些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3)、举例进一步深化

请两个学生到电视前提出长方体的面是四边形

(得出结论:长方形的六个面是四边形

三、动手实践,取得新知识

1、课前教师给每个小组一个信封(里有很多图形卡) 教师要求每个小组按不同的分法把图形卡分组。

2、游戏(准备工具:橡皮根、钉子板) 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围一个四边形

四边形教师循循善诱,使学生跟着一起动脑、动手,且让学生去发表自己的意见,提高课堂气氛

四、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本,如果有不明的地方提出,教师解答,并总结整节课

五、板书:

四 边 形

四 条 直 的 边

四 个

大学听课记录范文大全
《大学听课记录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