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辩论赛赛评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8-30 12:01:27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辩论赛班级赛主持稿

辩论赛主持稿

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来到xx中学第十四届xx辩论x赛第(

)轮第(

)场。 (此处开场白可扩展)

下面请允许我介绍参赛的两个班级。坐在主席台右手边的是本场辩论赛的正方(

)班,他们的论点是 坐在主席台左手边的是本场辩论赛的反方(

)班,他们的论点是

接下来介绍双方辩手。他们分别是正方一辩________,正方二辩________,正方三辩________,正方四辩________。反方一辩________,反方二辩________,反方三辩________,反方四辩________。祝各位辩手在比赛中有精彩的发挥。

今天很荣幸邀请到下列评委。他们分别是_______老师,_______老师,以及学生评委,他们分别是(学生会执委)______________

现在,让我们进入正式比赛。首先是开篇立论环节。尊敬的正方一辩,你有3分钟的时间进行开篇理论,请发言。》》》

感谢正方一辩精彩的发言。下面有请反方一辩,你同样有3分钟的时间进行开篇立论,请开始。》》》 同样感谢反方一辩精彩的立论。

下面进行的是攻辩环节。每方提问总时间不超过一分半,每次提问总时间不超过30秒,每次至少提问3个问题,答方共有三分钟的回答时间,每次回答不超过1分钟。在此环节中,辩方不得反问攻方,而攻方则只能进行提问,不能进行陈述。如有违规,将会受到酌情扣分。请双方辩手注意。

尊敬的正方二辩,你可以选择反方二辩或三辩或二者一起进行一对一或一对二的攻辩,不同的问题可以请不同辩手回答,也可以只问一位辩手。你现在可以开始提问。》》》【注意 反问、陈述

感谢双方的精彩发挥。尊敬的反方二辩,你可以选择正方二辩或三辩或二者一起进行一对一或一对二的攻辩,不同的问题可以请不同辩手回答,也可以只问一位辩手。你现在可以开始提问。》》》

同样感谢双方的精彩发挥。接下来是自由辩论环节。此环节总时长为8分钟,双方各有4分钟的时间,由正方先开始。尊敬的正方辩友,请你们先开始发言。》》》》》》》》

双方辩友的唇枪舌战无疑将本场比赛气氛推向高潮。现在,请我们给评委们一些讨论时间。讨论之后,请评委们向反方和正方分别提出一个问题,双方将会予以作答。评委准备好了就可以开始,先向反方提问。》 请反方辩友作答

下面,我们请评委向正方提出一个问题。 请正方辩友作答。

感谢评委们的提问及双方辩友的作答。接下来是总结陈词的环节。尊敬的反方四辩,你有3分钟的时间进行总结陈词。》》》

感谢反方四辩精彩发言。尊敬的正方四辩,你同样有3分钟的时间进行总结陈词。》》》

最后再次真挚感谢双方辩友,感谢你们为我们奉上了一场精彩的比赛。接下来我们请评委对本场比赛进行点评。

请全场稍等几分钟,马上公布本场比赛晋级的队伍。 本场辩论赛晋级的是(

)方,(

)班。

效实中学第x届xx辩论赛x赛第(

)轮第(

)场到此结束,感谢各位的到场,也恭喜晋级的班级。

推荐第2篇:课堂教学评赛心得体会

课堂教学评赛活动心得体会

为了提高我校教育教学水平,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深入贯彻新课改精神,强化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学校于2012年11月20日至11月30日举办了全校范围内的“课堂教学评赛活动”,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参与了此次比赛,收获颇多,当然也存在很多的不足,现总结如下:

一、所看所闻

1、参赛教师准备充分

首先,参赛教师对所讲的内容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和理解,参照新课改要求,准确把握每节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并逐一进行突破。其次,在讲课之前,对整个课堂过程进行了细致、全面的设计,每一环节都准备得十分充分,做到对知识的处理既源于教材,又能有所创新。

2、参赛教师教学策略得当。

(1)教学过程中,做到三维目标与《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及新课改要求相吻合。

(2)教学内容立足教材,整合教辅和教材内容,使二者合理组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3)在指导学生对旧知识进行逐一再认识和巩固的基础上,能够引导学生理解各个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并且让学生逐步建立起正确的知识网络结构。

(4)在各个知识点的落实上,做到通过变式教学、典型范例分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有关概念和原理的本质以及运用方法。

(5)让学生独立思考,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选择的练习题层次分明,目的性强,通过训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得。

(6)发挥了教师应有的示范作用,帮助学生形成应用学科语言进行表述的能力;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归纳和概括。

(7)通过采用启发和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学生能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积极质疑。

(8)学生回答问题能做到积极、准确,课堂练习效果好,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二、我存在的问题

1、对新课改方向把握不准,需要继续研究和不断学习。

2、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把握的不够准确,起点太高。

3、在讲课的过程中,对重点、难点知识的处理不准确。

4、课堂中学生参与面不广,学生参与研究、动手的时间不充分。

5、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没有做到引导学生多角度、联系地看问题,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6、理论了解部分浪费了很多时间,导致操作练习的环节时间不够。

7、没有设计有效的课堂练习任务,只是停留在讲——练上,导致操作练习没有目的性。

8、学生的基础操作能力欠账很大,今后需要多加练习。

三、收获与体会

通过此次课堂教学大赛,使我获益匪浅,让我在教学领域里取得了更大的进步和成长。

1、对新课改有了更新的认识和更近距离的接触。

2、更好地领悟和理解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理念,真正做到变老师的“教”为学生的“学”。

3、增强了驾驭课堂的能力,注重了对学生的关注程度。

4、提高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

5、注重了对学生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四、今后的努力方向

1、个人的专业知识需要不断更新。对于信息技术课程而言,新生的前沿科学不断更新,对于个人而言,及时的注入前沿的知识对我们的授课教学有很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拓展老师的知识面,同时可以作为导入新课时吸引学生兴趣的兴奋剂。

2、虚心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俗话说,“当局者迷”。自己上课的缺点自己很难发现,有必要走出自己的课堂,一方面“走出去”——走进别人的课堂取经;另一方面“请进来”——欢迎同行、督导等听自己的课,提出宝贵意见。

3、备课不只是“备”教材,更要“备”学生。教师一般对教材比较熟悉,不过一堂好课似乎更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综合情况的了解,认识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达到师生良好的课堂互动。

4、课堂气氛需要调度。学生一进入机房就兴奋,而兴奋过度反而会影响新知识的学习探究。最近我也一直在探讨课堂调控和组织教学的有效方法,希望有经验的同仁多多指教。

5、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多媒体。多媒体的应用使得课堂效率、效果显著提高。然而,使用多媒体不是教材“搬家”。应该以生动形象的动画把抽象的东西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如临其境在体验中学习获取知识,同时利用音频、图片等背景资料使自己的备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平时应有意识地积累材料,建立自己的“资料库”,只有平时多“存储”,才能厚积薄发。这样,要用材料的时候,信手拈来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一定会继续努力,在新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业务水平;同时,及时改掉自己的不足并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还请各位领导、老师多批评指正!

推荐第3篇:赛课专家评课

全国第三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赛课专家评课(薛峰)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中午好!刚刚其实柯老师已经非常全面地对这一次观摩活动做了总结,我在下面听了,而且有很多的想法和我们柯老师讲的一致。同时,因为柯老师要赶飞机,所以他本来是在我后面讲的,后面讲的和前面讲的,其实应该不一样的,所谓不一样,后面讲的更应该有总结性的,由于做了一些变化以后,各位先听到了总结,也好,先有一个概括的说,有一个对于写作教学的一个高屋建瓴的指导,下面我就说说,我对阅读课听课过程当中的一些感受,跟各位老师做沟通。

昨天晚上在写的时候,我写下的一个词就是,就阅读教学而言,我们这么多老师,八位吧,八位上阅读课的老师,对于学生学习经历的一个关注。我这里所说的,学习经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那就是对学生必要的学科活动的关注。

其实就是刚刚柯老师所说的,我们应该教什么的问题,高中的课标已经出台了,关于我们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提了四个关键词,一个叫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把语言放在最前面,就想告诉在座的各位,告诉所有的语文老师,我们语文的根本,我们语文学科的基础是在哪里。所以就我所看到的,我们的阅读课,我们的老师能够紧紧地抓住这么一个核心的内容,是语言这么一个核心的内容,去展开你的教学。

当然,语言这个词太大了,那么就小学阶段,我们的语言应该关注什么呢?我想我们首先要关注的是语言的积累。今天早晨我们江苏的李亮老师也在说,我们要关注语言的积累,我非常认同,那么语言的积累是包括什么呢?可能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那就是语言知识的积累,语言材料的积累,由此进一步说的是语感的积累。小学阶段,我想语言的积累一定是重中之重。

今天我就只对其中一个积累做一点展开,那就是语言知识的积累。知识到底要不要?刚刚柯老师说,统编教材在编写过程当中非常的纠结于知识怎么样传递出来,知识要不要?我个人认为当然要,关键是这个知识是怎么样传递,传递什么样的知识,这是必须的,我们必须要去思考的。

在我们2011版的课程标准里面其实有一段话,大概的意思是希望我们语文知识的学习,伴随着课文的教学进行,用我们的话来说,随文学习语文知识,随文学习适度有用的语文知识。这个话其实在1963年的课标里面已经有了,叶老、吕叔湘先生、张志公先生他们在做这个课标的时候,非常清晰地提出我们要教知识的,但我们的知识不仅是停留在术语和概念上,要结合课文来教,结合课文教容易懂。

这个课文教不是简单地去传递一些基本的术语,要不要,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后面的一步,那就是让孩子实际的获得,我借用的是叶老在1956年课标里面,他在写每一年要达成的相应的知识要点,他写了一句话,以下内容到二年级结束,学生能够实际获得,后面很多都是知识,都是知识,这个实际获得,我的感受是什么,就是紧紧地抓住文本所提供的情境,让学生在语言实践的过程当中,有所感受,逐步掌握。

所以,我在听的时候,当时我就印象有几堂课,我感受非常深,比如讲有一堂课《繁星》就是现代诗三首,冰心的。其中就有知识的传递,什么,对a的变调的处理,有老师说你干嘛为什么对这个变调的处理这么感兴趣,因为我们沪教版教材,原来有一篇课文叫《桂林山水》,这里面就有a的变调,你得教,你不教我们真不会,每一次碰到这个a字怎么读,我得脑子里想一想,因为它有规则。那么是不是我们作为老师在教的时候,就是我告诉你变调的基本规则是什么,该怎么做。没有,而是让孩子基于这样的情境我们先读一读,我告诉你这读呀,这读那,等等,读的时候有那么一点感受,好了。所以我在旁边注了一句话叫:注意而不刻意。不着急,下一次碰到我再碰一碰,因为这不是很关键的东西,但是这个知识,我可以传递给你,而且是正确地传递给你,包括对韵脚的处理,你讲一个韵脚,这是个知识吧。要讲吧,要讲的,让孩子去发现,但是如果你仅仅是停留在韵脚上面,那么就是单纯的静态的知识的传递,而现在老师让孩子通过朗读,与朗读的融合让孩子去感受这个节奏感,这个韵,当然我在听的时候,还有一种感受,我是和这位老师一起商榷的,我们是不是可以再进一步,当然再进一步要看孩子的实际情况了,譬比如讲后面有一个诗是押ang韵的,作者为什么要押ang韵呢?你再去看这首诗的内容的话,你就知道。

所以,钱理群先生写过一篇文章叫《用笔如舌》,各位老师有兴趣可以去看看,音韵的应用是很有味道的。我是跟这位老师做沟通,做探讨的,再譬如讲,《书戴嵩画牛》,在这个文言的教学过程当中,一定传递着很多知识的,怎么传递,我继续聚焦,这个“数”就是一个知识,这个知识怎么教?老师就是借助对句子意思的了解,让孩子去判断这个多音字的读音,这就是个知识,要不要?要,而传递的一种方法,其中还有一个“以”字的处理,我觉得也特别有意思,因为学生读不懂,这个“以”是什么意思,他不知道,那老师告诉他这里是用什么什么,学生就知道了,这个“以”是用,当然能再进一步后面还有一个“以”,怎么样再去和他更好,让孩子知道这个“以”就这个意思,好,我们今天就学到这里,而不是把这个“以”字的意思一步到位,甚至虚实词去讲,这就出问题了,而不是我刚刚所说的,不是叶老所说的叫实际的获得的。

譬如讲《古诗三首》里,“寒”字的理解,“孤”字的理解,都是在孩子朗读的过程中,读的过程中,带着他的一种对作者写的这首诗的感受过程中,去切实地体会他所要表达的意思,而不是简单地知道这个知识什么意思,那个知识什么意思。可能在我们小学里看不到,我也不敢讲初中,但是很多我儿子在读书的时候可能就这样,一个字一个字讲过了,一个一个字疏通过了,好像是在讲知识,好像很扎实,但是过了这个时候,所有的都忘记了。

所以我在想的是,语言知识的传递是一种语言积累的一部分,那么这个语言知识的传递,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呢?还是那句话,在动态的语言实践活动当中让学生实际的获得。这是我对刚刚所说的,学习经历的第一个部分,是我们要关注他的一个语言的积累,其中我对语言知识的积累,做了一些自己的,谈了自己的一些体会。

“ 第二个,这一次我在听阅读课当中感受最深的一个就是学习路径。

学习路径的一个传递,我不敢说学习策略,我怕提的太高,但是好多位老师,在他的教学过程当中,有意无意地都在传递一种基本的学习的路径,学习阅读写作的路径,口语交际的路径,综合学习的路径等等,关注这种学习路径的形成,这个其实在我们统编教材当中是有呈现的,如果老师们去研读统编教材,特别是中高年段的,三年级有一个叫交流平台,各位老师就可以看得出,这里面就隐含着编者希望传递的一个意思,就是我要传递,你要想这个问题,要解决某一个问题,你应该想哪几个问题。或者说你应该去做哪些事情。很实实在在的贴着课文走的,而不是所谓的高大上的一些概念性的东西的呈现。

举个例子,《繁星》还是这首诗,现代诗三首,我当时特地把老师ppt上面放出的东西我把它拍下来了。他是要求学生做两件事,第一件事叫想象诗中的情景,你仿佛看到、闻到、听到什么。第二个,诗中的情节,让你想起自己童年的哪些事情?老师们,这其实是读现代诗的一般的路径,起步的时候,你读诗的时候要有画面感,你要想象的,你跟孩子们说你读诗要有画面感,你等于白说,那你就有一个具体的问题,或者是一个任务让孩子去选。具体而微的,这是一条。接着要读懂还要做什么,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去做,这就是两条路径。传递给了学生,将来学生在读到类似的这种现代诗,他至少要朝这两方面去想,以帮助他更好地去读懂古诗,作者想表达什么。

再譬如讲,《古诗三首》也是这样,我记下来几点,譬如讲要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要看注释,要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还有两篇文言文的学习,提供了阅读文言文的一个一般的路径,譬如讲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读课文找到人物的表现,我觉得这位老师这样做真好,不然的话,前面就变成我们只是为了疏通了,他前面有两个任务,如果老师们去看他的教案的话,教学设计的话,就可以看的出,他前面有两个任务,但是如果只做到这两个任务的话,那么我们的文言文起什么作用呢?其实就是疏通,了解一个故事的作用。

朱自清先生早就说过,文言文不仅仅是为了疏通,这些好的文言文留下来,就是一篇1篇的文章,我们也要让孩子去感受到这个文章是怎么样做下来的,如果单纯的就是疏通,就是读懂一些意思,这个是什么意思,那个是什么意思呢,就会把整个文章给打断,鸡零狗碎,所以在基于前面的这么一个基础上面,我们还是,如果有时间,如果学生能够接受,我们还要看作者是怎样把这篇文章做下来的,这个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觉得老师们的这个意识是非常强的,因为我们知道,教是为了不教,所以教什么呢,我们要教方法,但是我们有时候教方法教到后面就变成什么了?变成概念了,那么老师这一次做的,我的感触很深,他就通过一个具体而微的问题去引领学生,这一点我真的感触非常深,老师们真的做的很好,再譬如讲,今天听的我们的阅读策略单元,我们课后的提示,各位老师可以看到,教材本身就提示了预测的路径。譬如讲他说故事还没有结束,你认为后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这是预测。但进一步,还要想,你为什么这样想,听老师把故事讲完,看看自己的预测和故事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今天老师很聪明,因为我这个课,我曾经跟徐轶老师聊过,我们上海也想去做这堂课,我说预测单元有一个特殊性,那就是往往是在读小说的时候,你会去预测。一般来说在同一个版面里面,你说了我读了第一自然段,我怎么去预测下面一个自然段的内容呢?我很难做,我不见得,把手遮住,我就看着,他能预测后面,这很奇怪这个读书。在同一个页面里面,我可能看到的是,我就看下去了,就很难预测,很难做了,孩子们都知道了,这个怎么预测。

我觉得今天这个老师做的很有意思,给我很多启发,我知道是您的知识产权,但是我还是愿意拿过来给我借鉴,我们也去研究这个课。那就是基于课文呈现的特殊性,结合原文的部分,展开相应的教学。它有一个原文的,他说这里想到了,那么,你这里想想看是什么样,你原来是和原来作者,作者原来写的内容是相吻合的,我就觉得这个很有意思。他把原文作为一个教学的资源来做,不是去比较原文好,还是教材好,我们不比较这个,而是说变成他今天要完成的这么一个教学目标的一个资源,这是一个。

还有一个,我觉得很有意思,那就是基于学生所呈现的要素,他让孩子们自己去推测故事后面讲什么,进一步的是讲什么之后,他是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就让孩子们去推测,这个同学可能会想些什么。他把学生的东西,作为一个资源彰显出来,我觉得给我很大的启发。

这个路径它更多的要表现为什么,我想我们为什么要给学生这些路径,是让学生在做事的过程当中悟理,这个做事指的是语言的实践活动,这个悟理是找到一些规律或者是一些法则,以便于孩子们能够将来迁移,由技能变成能力,这是我觉得我刚刚说的关注学习经历的第一个方面,叫作关注学科的活动,是我们语文学科的活动。

第二个关于学习经历里面,我感觉到是老师们非常关注学生必需的学习过程。我们知道过程是有长短的,六年是一个过程,小学阶段、中学阶段这是一个过程,今天我可能更多的讲的是一堂课里面,或者说一个单元里面,学生学或者习的过程是否充分。

那么老师们知道,我们当去谈一个过程的时候,你就必须得思考,它的起点在哪里,它的终点在哪里,我就一堂课而已,我想如果你要去考虑起点的话,那就是学情,如果你要应该要考虑终点的话,那就是课时的目标,也就是目标意识的强烈性。只有这样的话,你的整个教学设计,才可能让孩子有一个过程,就学情而言,非常感佩我们这么多老师,10分钟的接触就对学生能有比较全面的把握,都是非常优秀的老师,孩子们的大致情况,我看通过10分钟的交流,老师们都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关于目标,今天柯老师也说了,我们好教,是因为统编教材,它的目标的清晰和明确。所以老师们在突显单元语文要素,准确定位课文类型,基于这两点,关注教材的语文要素,准确定位课文的类型,制定了比较集中、明确、适切的教学目标,同时这个教学展开能够围绕这个教学目标。这里,我特别要提我们三位老师,为什么呢?我觉得这三位老师真不容易,因为他们上的都是略读课。

我记得我好像和一位老师在同一个饭桌上吃过饭,在北京开会的时候,他当时跟我说他抽到了一篇略读课,我说了一句话,难上的,我不敢上的。但是我们这一次看到我们的略读课老师们,真的是把略读课的位置定得很准,如果说精读课是学的话,那么略读课就是习,要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要体现一种课程的价值,你必须要做,我想精读课和略读课,它应该,分类,这个课型的分类,我觉得是去检验你是否真正落实单元教学的指标之一。

我说实话,那就是我们现在有单元,没有单元教学,为什么?因为我们很多时候没有处理好所谓的精读课和略读课之间的关系,学、习之间的一种关系,具体表现为什么,或者说将略读课上成精读课,或不知道如何引导学生将精读课当中学到的知识技能,在略读课当中加以练习或运用。没有。而我这次听到的三位老师所制定的这个略读课的目标以及它的一个展开,我觉得真的很不错,譬如讲《那一定会很好》,只有两个任务,主任务只有两个,吃透教材,用好教材,那就是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板,它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历程,教师以任务单的形式呈现,运用以前运用动词的方式,这个表达是不是好,另外一回事,来学习来要求学生讲述历程。

其二比较这篇课文和《去年的树》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一个集合,两个集合,我不知道这个怎么说,后来昨天有一个老师告诉我,是奥数里面的一个说法,我没学过奥数,所以我也不会,两个集合,一个是相同的,一个是不同的,相同点在哪里,不同点在哪里,就做这两件事。

温故知新,知新温故,我觉得这个做得很巧妙,用好教材,简简单单扎扎实实,当然我在听的时候,我也有点吹毛求疵,我就在想老师能不能在学生填好这些内容之后,我们的教学还没结束?我个人认为,老师还要让孩子去发现一个东西,要指出思考的方向,要让孩子向自己的伙伴学,什么意思,譬如讲有孩子说:树木是共同的点,都是讲树木的。老师你要跟孩子说,这是从内容的方向找到的相同点,哪个是不同的,你是从你自己读这篇文章的感受当中,找到了不同点。其实这个归纳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梳理思路的过程,梳理思考思路的过程,那么我想再进一步的话,可能孩子们获得的会更多。譬如讲《冰项链》,让学生练习提练小标题的,就是借助前面所学的一些方法,我们在这里提炼,我觉得也很好,孩子们通过自主的活动,在小卡片上写上,全部贴上面,各有各的,而且写出来各有各的理由。

当然我也是吹毛求疵,我们进一步要想的是,最后老师突然的留下了几个小标题,我当时可能听的还不够专注,没反应过来,我就问旁边老师,我说为什么其他的都拿掉了呢?可能那位老师告诉我,他说是因为,老师说这个是比较准确的,其他的都拿掉,其实我个人认为,未必是这样。那我知道老师的目的,那就是想让孩子借助这些小标题,能够把这个故事说下来,好吧?好的呀,那么怎么做使得孩子们拿下去觉得自己也是可以的呢?

其实你只要说一句话就可以了,那就是,你跟孩子们说,如果我们现在要把这个故事讲下来,你觉得哪些小标题会留下来更合适呢?也就是说,在一定的条件之下去做这件事,那就是会不一样。所以我们经常在讨论,你概括自然段的段意的时候,哪一个句子简练了?简练,个人不一样,那么怎么办呢?是根据一定的条件来做的。多少字,我给你50个字也可以叫概括,给你30个字也叫概括,那就是要给定一定的条件,可能就会不一样。这是一个我觉得在我们教学过程当中的一个对学生过程的一种关注。

第二个就是要让学生学的充分,学的过程清晰,就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阅读的时间,我昨天写下几句话,我说叫,书声朗朗重要的,议论纷纷重要的,情意浓浓重要的,静心思考同样重要。而且越朝高年级去越重要,这一次我觉得非常好,我们这么大的一个场合,我看到了静悄悄的课堂,我想这是课堂朴实的一种表现,而这种朴实是有效的。至少我们今天这一次上课的那些老师不再恐惧,不再恐惧什么?那就是在沉默中死亡,老师们我感受到的是他们更期待的是在沉默后的爆发。静悄悄地课堂,才是生命在涌动的课堂,我把这个“才”拿掉吧,静悄悄的课堂,生命在涌动。

那么,这是我在听课当中,我觉得非常好的,启发很大的地方。当然在听课过程当中也有一些思考,不一定对,没有像柯老师那样高屋建瓴,我只是就具体的事来说。

第一,怎么样进一步践行基于单元视域下的单课的教学。提出这个,你就必须去思考,必须去牵扯到一些问题。比如讲单元目标的制定,你必须去分析单元课文之间的关系,譬如将精读课、略读课、课外阅读等等。还有一点,可能我今天稍稍要展开说的,就是单元教法的确定及其稳定性。也就是说单元你要涉及整个一个单元的教学活动,老师们不是这一课我用这个教法,那一课用那个教法,我们听很多名师的课这个很好,我拿回来做做。那个也很好,我拿回来做做。各位老师,学生一会儿用这样的思路学,一会儿用那样的思路学,他无法形成一个一般的学习的思路,是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的。所以我除了说单元目标也好,单元的课文关系的分析也好,还有一点非常重要,从我们教师教的角度,以及学生学的角度去思考的,那就是单元教法的确定及其稳定性。

这两天一直在和老师们聊天的时候说,因为这一阶段一直在做一些工作,我还是要说这句话,那就是教法即学法,教路即学路。我们有一本古书叫《学记》,古人这个“学”和这个“教”是一个字,教就是学,如果说要做到教即是学的话,那么你老师要做一件事,做什么事,老师要将自己学的过程可视化。

吕叔湘先生有一句话,叫正确的模仿反复的练习,正确的模仿,模仿谁学生?首先是老师,在我们的语文课程当中,首先是老师,模仿的是老师,所以老师你要示范,模仿你老师怎么学的,所以你老师首先要学,你会学了,你会阅读了,你想想你是怎么样把这篇文章阅读下来的,然后把它可视化,什么叫可视化?设计一定的一组任务,或一个问题链,说这句话也就是说,每个链之间,每一个问题之间,它是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的,或者说严密的逻辑关系。这个逻辑关系就如同我刚刚上面所有说的,提供思考的路径,所以我觉得不论是写作,还是阅读,要让学生学习教师是怎样学习的,不然的话,教法不停的在变,教法变则学路变,不利于学生的相关能力的形成。

所以,基于我对教即是学这么一个认识,我说在单元视域下的单课的教学应该这么做,老师的教学一定要有站在一类课文的高度教这一课。

第二,正确认识课堂中学习学生的犯错和碰辨。碰辨和犯错都是学习经历的一部分,说实话是教师存在的价值,是一堂课最精彩的部分,因此,我们的教学一定要在学生的障碍点上下功夫,要让学生有试错的可能。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沉浸到文本中,我个人体会到学习的过程,很多时候是磕磕绊绊的过程。教学的时候应该是学生暴露问题的时候,一帆风顺可能是一个大问题。

第三,是务必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育。很可惜,这一次几乎没有看到对孩子们这方面的关注,我觉得要注意的。那也就是说,我看到对面的,我们另外一个场也有一个策略单元,是关于问题的,我想说的是,不是到了阅读单元,策略单元才去关注这个阅读策略的,当然在培育学习问题意识的过程当中,还要引导学生探寻解决问题的路径。我把这句话再重复一遍,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要引导学生探寻解决问题的路径。抱歉我稍微要举点例子了,那就是我记得我们上海有一位老师上了一堂课,一个课题叫什么,叫《看不见的爱》,他让孩子提问,学生就提问了,为什么叫《看不见的爱》,老师们,顺着这个思路,你怎么教下去?结果你们知道老师问了一个什么问题吗?好,同学你这个问题很好,请问要解决《看不见的爱》这个问题,请问你还要至少解决哪两个问题?这是第三个。

第四,一句话,需要关注目标教学作业的一致性。我们的语文教学,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我这一次看到很多老师出现的几乎没有作业的布置,我们去思考,我们语文老师拼命上课的内容,能不能成为你的作业呢?

我就说这一些,说错的地方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就说这些,谢谢大家!

推荐第4篇:教学评赛总结

百里中心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评赛活动总结

为了促进我校教师在课堂教学方面互相交流学习,提高各自的教育教学技能,努力打造高效课堂,全面提升我校教育教学整体质量,学校教导处于2013年3月5日——2013年3月13日特此开展了本次课堂教学评赛活动。各位老师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密切配合,全力做好评赛的各项工作,使本次课堂教学评赛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现将本次课堂教学评赛活动具体总结如下:

1、整个评赛活动自始至终秩序井然。

2、所有参赛人员均能按时参赛,认真准备,每堂课都上得很精彩,大多数老师都借鉴“洋思经验”,采用先学后教的模式开展教学,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人人注重了备教备学、课堂教学、课后反思这三环节和情感投入这一关键,课堂上突出了当堂达标训练,这些都为打造高效课堂提供了很大帮助。

3、各位参赛人员说课不但陈述了自己的教学设计,还说出了依据,突出了教学新理念,说课时的教学反思能够紧贴教学实际,反思深刻、透彻,有利于改进今后教学。

4、评委根据上课质量和说课质量,能分别公正打分。

5、评课完全依照县局提出的“2+2+2”模式,肯定了亮点,直言不讳的指出了问题,真心的提出了建议。

6、统分人员严格按照既定的课堂教学占70%,说课占30%,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的原则来计算平均分,进行排名。青年组评出了于红灵、杨红萍、杨涛、李宏强四名优胜者,中老年组评出了张宏科一名优胜者,并推荐学区参加决赛。

百里中心小学

2013年3月15日

推荐第5篇:国足伊拉克赛评

Music: What About Us——Samantha Jade

在冲击世界杯与亚洲杯的路上,国足曾数次在只要踢平,就能出线的情况下遗憾落败,无缘正赛。而在上周的沙迦,面对同样的境遇,主队再度让国足尝到了失败的滋味。只不过,好运眷顾,国足成功进军亚洲杯正赛。

小组赛5轮过后,沙特已提前出线。中国队领先伊拉克2分。伊拉克必须争胜才能争夺出线权,中国队打平即可锁定出线。如果落败,中国队仍有望以“所有小组中成绩最好的小组第三”的身份突围。 此战仍由代理教练傅博指挥,而备受瞩目的国足新帅佩兰也出现在了场边教练席上。此役郑智回撤与冯潇霆搭档中后卫,黄博文与杨昊任后腰,前卫线由于汉超、王永珀与于大宝搭配,郜林突前。主教练保守的阵型显示出国足求稳的想法,似乎是力保一场平局。 开场后伊拉克便迅速以快速长传展开连续冲击,围绕尤尼斯展开进攻的战术十分清晰。中国队也通过右路回敬冲击,体现了迅速合围逼抢的面貌。此后一段时段内伊拉克阵型持续前压,后卫线已提到中线附近。在对手压迫下,中国队后场传递接连出现失误,频频出现险情。伊拉克就此形成持续攻势,没多久便由尤尼斯凭借一粒有越位嫌疑的进球首开记录。落后的中国队阵型立刻前压,并时不时自后场展开传递推进。然而上半场临近尾声时,中国队禁区前解围失误,尤尼斯门前补射再次得手。连失两球的中国队有些失稳,很快又出现了后卫线传球失误险些被断的情况。半场结束,中国队两球落后。

下半场开始,中国队展开反攻。然而先进球的却又是伊拉克。在背水一战的情况下,傅博派上了3名攻击手,终于有所成效。于汉朝禁区内被犯规,主裁果断判罚点球。张稀哲操刀冷静主罚命中,扳回一城。此后的比赛双方再无建树,比分保持到了最后。而由于另一小组的黎巴嫩只领先泰国队3球,净胜球少于国足,中国队以1个净胜球的优势惊险地力压黎巴嫩出线,幸运地与伊拉克携手出线。 新帅佩兰的首秀与代理教练傅博的谢幕演出并不成功。尽管国足通过了亚洲杯预选赛,但这是靠着泰国队打进的救命一球侥幸出线。可以说多亏泰国“绝杀”黎巴嫩,才为国足换来这一线生机。联想到赛前国足鼓吹的保平局,争取胜利的口号,可谓是个巨大的讽刺。如同此前,但凡面对踢平就能出线的局面,国足总是寻求死守,浪费大好的局面,让球迷只能边看球便感叹。没有足球赛场上的激情与魅力可言,没有掌握自身命运的信念,也没有破釜沉舟的勇气,更没有黎巴嫩队在生死战中的荡气回肠,虽败犹荣的精神。当球队三球落后时,整个球队缺

乏斗志,身心懒散,鲜有代表国家而战的荣誉与尊严。这场比赛国足死里逃生,但是这种耻辱的逃生却难以让广大球迷喜悦。

去年在合肥五球惨败泰国还历历在目,恒大问鼎亚冠的疯狂欢呼还回响在耳边。国足需要反思,需要改正的地方太多了。实现足球强国梦,不是通过换主教练而一步登天,也不是靠大量投资取得亚冠冠军,更不是孤注一掷地进军大赛,而是应该靠基层最扎实的培养以及推广。祝福国足在亚洲杯以及接下来的赛事中有上佳的表现,也祝福国足今后能不断发展,涌现出更多像武磊这样年轻而又有才华的球员,能让球迷为之疯狂呐喊庆祝,而不是提心吊胆。的确,留给中国队的时间不多了。

推荐第6篇:赛课评课稿

听木洞片区青年语文教师赛课有感

本次青年语文教师赛课,我非常有幸的聆听了全部的课。这次赛课,代表了木洞片区在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研究方面的最高水平,使人受益匪浅。听了两天半的课,给我的印象是:一是,选手优秀。表现在形象佳,素质精,精神好。二是,组织周密。表现在学生优秀,会场井然,保障有序。三是,体现在赛课水平普遍较高。表现在课堂上书声琅琅,读写结合更紧密了,年段特点更鲜明了。

这次赛课,充分地体现了新课改的精髓——教会学生学习。本次赛课的主题是“有效课堂”,课堂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孩子需要能够终身学习的能力,正如《学会生存》中所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非常欣喜地看到,每一堂课的老师都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渗透,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同时, 让学生切切实实地实践,真正地习得方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语文阅读教学必须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从阅读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阅读是一种以疑为起点,以思为核心,以体验领悟为目的的认知过程和意义过程。可以说,阅读的目的就是在不断的质疑解疑的过程中与文体进行交流,并获取意义和体验情感。能够质疑的学生才是肯动脑筋、主动学习的学生:能够提出有思考价值,有助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学生,才是思考力较具有一定穿透力的好学生。《与时间赛跑》、《女娲补天》、《三个儿子》、《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神奇的玻璃家族》等课,老师都注意引导学生质疑。尤其是杨莉莉老师执教的《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在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探究研读的学习欲望方面做得尤为成功。

二、加强了学生朗读的指导。一是朗读的形式多样化,自由读、指名读、同桌读、分组读、分角色读、齐读、默读、浏览等。二是在课堂上让孩子的读书时间更充裕,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让孩子能有这种安静的时间,潜心的阅读,如《中彩那天》、《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神奇的玻璃家族》等许多的课例,出现了连续3到5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让学生在静心的读,安静的想,动笔批,这种批注,显然增加了阅读理解的程度,让孩子的思维能力更具有深刻性。《中彩那天》、《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这两课,更是将讲语言的理解、积累、运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读写给合,给了我们一些非常好的启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些课例呢,向我们展示了认知的过程,体现了学习的规律。

三、让孩子触类旁通的学。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他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交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了。正所谓“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在这次赛课中也非常欣喜的感受到了像《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迷人的九寨沟》、《女娲补天》等更多的课例,都在关注着学生学法的指导,学习策略的形成,体现了有效课堂的“导-学-练”的精髓。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在15节课中,没有读写结合的课是很少的,尤其使人鲜明地感受到这一次读写结合深入人心。教师们都真正围绕文本进行拓展,进行读和写结合。课堂上不再是君子动口不动手。有的课是创设情境写一段话;有的是联系课文的内容补充几句话;有的是围绕课文要填写一些词语。总之,这些课在努力的挖掘出读写结合的点。尤其是《中彩那天》让学生再现父亲面对彩票那种矛盾的情景,学生抓住父亲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将父亲的矛盾心理写得栩栩如生,非常精彩,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然,这次赛课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探讨问题,再此提出自己的愚见。

一、合作学习、生生互动大多流于形式,缺乏有效性。合作学习是通过小组活动,在完成教学目标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绝大多数教师没有交给学生切实可行的合作学习的方法,小组学习成为一种形式,大多都存在时间不够,学生没有进行有效的交流、讨论、沟通,全班交流反馈时不能体现合作学习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的老师也注重了生生的互动,但主要局限于朗读时的学生评价,并且学生的评价也只是简单笼统的“声音洪亮”、“有感情”、“很流利”之类的,包括部分老师的评价也如此,学生并不知道怎样评价,教师也没交给方法,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同时也说明我们教师在这方面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做。

二、朗读指导缺乏实效。老师们虽然都意识到朗读的重要性,课堂上有琅琅的书声,读书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但究竟怎样才能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让学生的朗读水平有所提高,我们的教师的方法还比较单一,大多局限在理解相关内容后,请学生读,指名评价,再请学生读,齐读等流程。我们都知道:文章重在读中感,读中悟,语文的美是学生读出来的,是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品出来的。语文课程强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在学习中,学生需要借助文本,读懂文字背后的意思。但遗憾的是:大多数老师在学生读的指导上,并没有体现出层层推进,一次比一次更投入,一次比一次更到位。小学语文,尤其是中低年级的朗读教学,老师一定要给予具体的指导——把握感情基调,抓住重点字词,节奏的快慢,语调的抑扬顿挫等等,必要时,教师还要范读。

三、有的教师放手不够,问题简单化。新课标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提倡尊重儿童独特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有个性化的理解。但总观整个赛程,老师牵着学生走的痕迹严重,并没放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了要出自己心中的答案,好像不是在让学生感悟课文,而是在让学生感悟老师的感悟。所以感悟不到老师所感悟到的,就频频问,问一个两个问到第五个终于问出来。或是老师说前半句,学生接后半句,让学生接出自己心中那词。这还体现在稍有难度的问题或是小练笔的拓展中,填空式题型特别多,这其实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总之,我们本次赛课的老师们基本功扎实,普通话标准,板书设计新颖,课件制作精美,教育理念先进,他们对孩子的那份喜爱,对教育事业的那份激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都值得我学习。“博采众长,熔于一炉”、“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跃”, 我坚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们的努力一定会让新课改这朵鲜花在巴南大地绽放。

推荐第7篇:辩论赛冠军争夺赛邀请函(录像)

邀请函

DV社团的成员们:

你们好!

文化艺术节之“激情飞扬,辩出自我”辩论赛最后一场冠军争夺赛将于月日在阶梯一举行,特此邀请你们前往录像全场辩论过程。

再次感谢你们一直以来对记者团的支持,你们辛苦了!

校团委记者团

2012年12月25日

推荐第8篇:评课稿(郑赛)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评课稿

一. 背景资料

这是一节高二的生物课,主讲人是郑康。本课选自浙科版普通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四章最后一节,主要是讲述了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对细胞的最终去向做了分析,细胞在经历增殖、分化后,最终会走向衰老,而细胞的普遍衰老则表现为人体的衰老;另一个方面是介绍了细胞的程序性死亡——细胞凋亡,这是由基因控制的,是生物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而逐步进化的结果。这节课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世界上不可能有长生不老的传说,让学生相信宏观是微观的放大,生活中的许多自然现象都可以用科学来进行解释,培养学生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

作为必修一的总结课,这节课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知识,所以上好这节课尤为重要。而郑康是一位课外知识丰富、富有激情的老师,他的课堂很有趣味,教学设计思路清晰,学生非常活跃,总是会有奇思妙想。所以,我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师生关,各环节的教学方法以及是否合理,各环节教学媒体的使用,各环节的时间处理,教学基本功(板书、口误、教态等),环节之间的过渡是否自然和教学效果来评价本节课。

二. 评课内容

(一)课堂实录:课堂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什么样的明星? 生:回答明星的名字(我们都不认识的)

师:老师在你们这个阶段呢,特别喜欢雅芝姐姐和哈林哥。大家猜猜看他们现在多少岁了? 生:三四十岁

师:赵雅芝是59岁,哈林52岁。岁月并没有在他们脸上留下痕迹,但是我们正常人,在步入这个年龄的时候,都会走向衰老。从10岁的懵懵懂懂、20岁的花样年华、30岁的成家立业、40岁一直到80直至死亡。

1.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师生关系

教学一共提问2次,分别是“同学们喜欢什么样的明星?”和“猜猜看他们现在多少岁了?”,学生都是集体回答,回答都是不定向的。教师提问非常简单,能够结合当今盛行的娱乐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师生关系处理良好。不过如果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将学生回答改为集体回答后再个别回答,个别猜测年龄,可能效果更佳。 2.各环节的教学方法以及是否合理

本环节采用演示法,第一次用图片展示张雅芝和哈林的图片,第二次用图片展示刘德华10到80岁的一组图片,能够在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眼球,使其产生极大的视觉效果,此教学方法十分合理。

3.各环节教学媒体的使用

本环节采用ppt展示图片

4.各环节的时间处理

本环节耗时1分38秒,时间控制合理

5.教学基本功(板书、口误、教态等)

本环节无板书和口误,教师教态自然,不过没有走向讲台,深入学生,如果能走下讲台就更好了。

(二)课堂实录:个体衰老特征,个体衰老和细胞衰老的关系,细胞衰老的特征,延缓衰老的方法

师:人体衰老有什么特征,观看图片,请注意观察老人的外部形态有哪些特征? 生:白发,皱纹,老年斑,耳聋,眼花,行动迟缓,记忆力减退等现象。

师:老年人体内有没有幼嫩的细胞?年轻人体内有没有衰老的细胞?能否举例说明一下? 生:都有,老年人体内有红细胞,年轻人体内有没有衰老的细胞不能举例。

师:一到冬天,我们体外会脱落很多角质层,这些是皮肤表皮细胞衰老的结果,这能否说明年轻人体内有衰老的细胞呢? 生:能

师:个体衰老和细胞衰老有什么关系?可以从单细胞和多细胞入手。 生:对于单细胞而言,细胞衰老就是个体衰老 生:对于多细胞而言,细胞衰老不是个体衰老。 师:对于多细胞而言,细胞是在不断更新的。

师:人体衰老可见,细胞衰老不可见,细胞衰老有什么特征?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17页,回答问题。

生:书本上的总结。

师:一大一小一多两低。把细胞衰老的特征反映到个体上,从微观到宏观的表现,细胞衰老又会对应着怎样的个体衰老呢? 生:细胞水分减少——皮肤干燥,酶活性降低——头发变白等等。 师:老年人骨折后为什么比年轻人恢复慢的多 生:老年人新城代谢慢

师:与成骨细胞衰老有关,细胞代谢减慢,影响细胞生长。 师:如何延缓衰老?

师:多摄入新鲜瓜果,运动,保养,保持好心情......,在四十岁的时候像林志颖,而不是像郭德纲。

1.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师生关系

教学一共提问6次, (1)“人体衰老有什么特征?”和(2)“观察老人的外部形态有哪些特征?”,问题(1)是引入的作用,问题(2)才是让学生回答,学生集体回答后老师再让学生个别回答;(3)“老年人体内有没有幼嫩的细胞?年轻人体内有没有衰老的细胞?”学生思考后个别回答;(4)“个体衰老和细胞衰老有什么关系?”,教师点拨后学生个别回答;(5)“细胞衰老又会对应着怎样的个体衰老呢?”,这个问题即引入了细胞衰老和个体衰老的关系,又引发学生思考,学生个别回答;(6)如何延缓衰老?,教师自问自答。

这6个问题中教师提问非常简单明确,PPT上都能展示相应的问题,即作为提问,又引入了下一内容的学习,循序渐进,十分合理。集体回答,个别回答能够巧妙的结合,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同时,教师会采用自问问答的方式来讲述一些简单的常识问题,处理非常得当。不过如果能够将最后一个问题设为学生个别回答可能效果更佳。

2.各环节的教学方法以及是否合理

人体衰老的特征采用谈话法和问答法;个体衰老和细胞衰老的关系采用演示法;细胞衰老的特征采用可孝象列表法、练习法和演示法;延缓衰老的方法采用演示法和讲授法。

3.各环节教学媒体的使用

人体衰老的特征:老人的图片;个体衰老和细胞衰老的关系:单细胞和多细胞图片;细胞衰老特征:书本211页和表格;延缓衰老的方法:林志颖和郭德纲的图片。

4.各环节的时间处理

人体衰老的特征:1分15秒;个体衰老和细胞衰老的关系:1分30秒;细胞衰老的特征:5分钟;延缓衰老的方法:30秒。时间安排合理,细胞衰老的特征为教学重点,所以花时多,而延缓的方法为课外延伸知识,所以略讲。

5.教学基本功(板书、口误、教态等)

本环节无板书和口误,教师教态自然,能走向讲台,深入学生,教学基本功扎实。

(三)课堂实录:细胞凋亡,细胞坏死,练习巩固

师:图上展示的是小蝌蚪找妈妈,为什么小蝌蚪要找妈妈,而小鲤鱼不用? 生:小蝌蚪与妈妈长得不一样

师:为什么会长得不一样呢?有没有想过其中蕴含着深奥的科学原理。阅读课本118页,归纳出细胞凋亡的概念。 生:细胞凋亡概念的阅读

师: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就叫细胞凋亡,是细胞内遗传信息程序性调控的结果,又叫细胞编程性死亡。

师:细胞凋亡是一种自然现象,蝌蚪尾巴消失,人在胚胎时期也经历有尾的阶段都是细胞凋亡,那同学们能解释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了吧?

师:想想看如果没有细胞凋亡,会怎么样?是不是没有灵活的手啦,我们还有尾巴。细胞凋亡对生物体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稳定,抵御外界因素干扰起关键作用。 师:小朋友不小心撞到了流鼻血属于细胞凋亡吗? 生:不属于

师:那我们称它为什么呢?我们把它叫做细胞坏死。细胞坏死是指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由于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细胞的损伤和死亡,它是细胞的一种病理性死亡。 师:那我们现在来判断一下下面的是属于细胞凋亡还是坏死? 生:学生集体回答。 师:做练习来巩固知识。

1.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师生关系

教学一共提问7次, (1)“为什么小蝌蚪要找妈妈,而小鲤鱼不用?”,引出了细胞的凋亡,学生集体回答小蝌蚪和妈妈长得不一样。(2)“为什么会长得不一样呢?”,学生没有回答,属于无效提问,教师自问问答;(3)“那同学们能解释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了吧?”属于无效提问,学生教师都没有回答;(4)“想想看如果没有细胞凋亡,会怎么样?”,教师自问自答;(5)“那我们称它为什么呢?”,教师自问自答;(6)小朋友不小心撞到了流鼻血属于细胞凋亡吗?学生集体回答。

这7个问题中大部分都是教师自问自答,有效提问少,问题都是为了引出下一部分的内容而设置,在ppt里并没有明确地展现出来。学生思考问题却不回答问题,这也是课堂师生互动的一个方式,将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思考问题。 2.各环节的教学方法以及是否合理

小蝌蚪找妈妈:案例分析法;细胞凋亡:概念是读书指导法,意义是图片演示法;细胞坏死:讲授法;判断细胞凋亡还是坏死和练习题:练习巩固法。教学方法多样化,交叉互换,十分合理。

3.各环节教学媒体的使用

小蝌蚪找妈妈:图片;细胞凋亡:概念是教学书本,意义是图片;细胞坏死:图片;判断细胞凋亡还是坏死:图片。

4.各环节的时间处理

小蝌蚪找妈妈:1分5秒引入;细胞凋亡:约4分钟;细胞坏死:1分45秒;判断细胞凋亡还是坏死:40秒;练习题:2分钟。时间分配合理,细胞凋亡花时多,为教学重点。而细胞坏死花时少,略讲。

5.教学基本功(板书、口误、教态等)

本环节无板书和口误,教师教态自然,能走向讲台,深入学生,教学基本功扎实。

(四)课堂实录:植物根尖有丝分裂的观察实验

师:实验目的要求,材料用具,实验原理,试剂。 师:为什么选择洋葱根尖?

师:根尖结构的介绍。分生区细胞有什么特点? 生:正方形,排列紧密。

师:10%的盐酸有什么作用?醋酸洋红有什么作用?请同学们观看视频 生:观看视频

师:盐酸用于解离,醋酸洋红用于染色

1.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师生关系

教学一共提问3次, (1)“为什么选择洋葱根尖?”,教师自问自答,是引出了根尖的结构。(2)“分生区细胞有什么特点?”,学生看图回答问题;(3)“10%的盐酸有什么作用?醋酸洋红有什么作用?”学生观看视频,教师回答问题。

这3个问题中2个是教师自问自答,问题(3)没有什么意义,学生观看视频后却没有去解决问题,应该改为学生回答。师生互动教师语言过多,学生太少。

2.各环节的教学方法以及是否合理

实验前准备:讲授法;根尖的结构:演示法和讲授法;实验过程:演示法。这个环节教学方法单一,没有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可以改进。

3.各环节教学媒体的使用

根尖的结构:图片;分生区细胞特点:图片;实验过程:视频。其中实验过程的视频播放效果不好。

4.各环节的时间处理

实验前准备:2分钟;根尖的结构:4分钟30秒;实验过程:9分30秒。这个环节时间分配不合理,根尖的结构讲解花时太多,而实验的现象却没有涉及。如果根尖的结构略讲就好了,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实验结果分析上就好了。

5.教学基本功(板书、口误、教态等)

本环节无板书,多次出现语序混乱,醋酸洋红和龙胆紫未介绍清楚,提问不明确,一会儿醋酸洋红,一会儿龙胆紫。教态还算自然。

(五)课堂实录: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生:回顾内容 师:填写板书

1.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师生关系

教学一共提问1次,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学生集体回答,教师点拨,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有利于巩固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画概念图。

2.各环节的教学方法以及是否合理

组织策略,该教学方法能够在小结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十分合理而且新颖。

3.各环节教学媒体的使用

板书

4.各环节的时间处理

花时5分钟,时间控制合理。

5.教学基本功(板书、口误、教态等)

本环节有板书,字体大,不过比较难看。口误无,教态自然。

三.评课总结

1.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师生关系

教学一共提问19次, 其中有效提问多,无效提问少,有简单的概念性提问,有复杂的综合提问,通过提问贯穿着整节课堂内容,能够抓住关键,提纲挈领,循序渐进,深入知识,条理非常清晰。学生个别回答、集体回答交错进行,教师自问自答引出内容,提问无人回答引发学生思考,师生互动和谐,有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得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2.各环节的教学方法以及是否合理

整节课以演示法为主,辅之以讲授法、练习法、谈话法、案例分析法等等。教师能结合时代特点,从学科内容与特点,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心理特征、学习基础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不过除演示法外,讲授法用得过多,如果能加入讨论法,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将学生分为几组,给出一些案例,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和课外知识,解释这些内容,可能效果更佳。

3.各环节教学媒体的使用

图片、视频、表格、板书和书本有机地结合,其中图片使用多,而且图片都是最新图片,涉及面广,教学媒体多样,能够抓住学生的眼球,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4.各环节的时间处理

前期的时间处理合理,教学重难点把握得当,细胞凋亡的意义和细胞衰老的特征为教学重点,花时多;后期的时间安排不合理,根尖的结构属于课外知识,应当略讲,而教师却浪费大量的时间讲解,造成后期学生没有时间思考实验的结果。如“在一个细胞内能否找全有丝分裂的各个时期”,“我们观察到的细胞是死的,还是活的,为什么?”“我们能否观察到正在分裂的细胞?”等等。

5.教学基本功(板书、口误、教态等)

经过四节课的真实课堂,教师基本功变得越来越好,教态自然,基本无口误,不过板书部分有待加强。

6.环节之间的过渡是否自然

各个环节过渡自然,以猜测明星年龄引起学生兴趣,通过一组刘德华从10岁到80岁的图片,揭示生物体最终都会走向衰老的事实。紧接着以“人衰老有哪些外部表现”引入个体衰老是细胞的普遍衰老,然后通过小蝌蚪找妈妈的图片,引入细胞的分化。以小孩子撞伤后流鼻血是不是细胞分化引起学生的反思,开始进入细胞坏死和细胞分化的比较。环环相扣,衔接自然,每个环节几乎都有导入语,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相当于环节中的小导入,让整节课不至于枯燥。

7.教学效果和目标是否达成

整节课的教学效果不错,教师重难点拿捏得当,师生互动融洽,学生掌握情况良好,回答几乎是异口同声,在讲解三个练习题时,学生能够快速地做出反应,教师没有时间对个别学生提问,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师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四.建议

1.练习题可以稍微难点,学生可以一起回答,不能压制学生的活跃。

2.举例涉及面应该更广,不能仅仅局限于骨折,本节课骨折的例子有3次,次数太多。3.由于这节课相对比较简单,学生参与的时间应该更多,我建议可以把整堂课上成合作学习的形式,比如布置任务,让学生解释手的形成的原因和解释老人有老年斑、白发的原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4.在实验中需要增加有关于实验结果的课后思考题。5.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练习书法。

五.参评人员

1.周丹楠: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师生互动关系。2.向竞萍:各环节的教学方法以及是否合理。 3.张希茜:各环节的教学媒体使用。 4.郑志飞:各环节的时间处理。 5.王璐赟:教学基本功。

6.吴亚南:各环节的过渡是否自然。7.郑赛:教学效果和目标是否达成。

推荐第9篇:《北京》教学评赛教案

《北京》第二课时

邵寨中心小学 刘小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优美词汇“鲜花盛开、绿树成阴”等六个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有感情的读懂课文。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首都、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北京的美。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录音、挂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小朋友,你们去过北京吗?你从哪里看到过北京?谁说说北京怎么样?(课题后划)那谁能读读课题,读出你心中的感情。

2、师相机板书:(**、纪念碑、柏油马路、立交桥、名胜古迹、公园、高楼大厦)

师:哦,北京美丽的地方还真不少啊!现在我们就一起去游遍北京美丽的风光,好吗?

2、出示目标、引导自学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放录音,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2、学习第一段

3、齐说:北京是我国的首都。你能换个说法吗?

三、细读课文,学习第二段,理清方位顺序

(一)了解广场的位置。

1、你知道**广场在北京城的什么位置呢?请小朋友读一读第2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2、把投影屏幕看作整个北京城,那么这个**广场在什么位

3、自学课文。听了导游的介绍,我们已经对北京留下了一个美好的印象。大家想不想对北京有更多的了解? 置呢?请一名小朋友上来摆一摆。

三、合作学习、引导发现

问题:

1、课文写了北京的哪些地方?

2、广场的其他几个方位又有哪些景物呢?

3、为什么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在广场的中央?有什么深刻含义?(再读这个句子,同桌讨论)

四、拓展训练、反馈练习:

五、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推荐第10篇:评课稿(郑赛)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评课稿

一. 背景资料

这是一节高二的生物课,主讲人是郑康。本课选自浙科版普通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四章最后一节,主要是讲述了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对细胞的最终去向做了分析,细胞在经历增殖、分化后,最终会走向衰老,而细胞的普遍衰老则表现为人体的衰老;另一个方面是介绍了细胞的程序性死亡——细胞凋亡,这是由基因控制的,是生物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而逐步进化的结果。这节课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世界上不可能有长生不老的传说,让学生相信宏观是微观的放大,生活中的许多自然现象都可以用科学来进行解释,培养学生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

作为必修一的总结课,这节课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知识,所以上好这节课尤为重要。而郑康是一位课外知识丰富、富有激情的老师,他的课堂很有趣味,教学设计思路清晰,学生非常活跃,总是会有奇思妙想。所以,我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师生关,各环节的教学方法以及是否合理,各环节教学媒体的使用,各环节的时间处理,教学基本功(板书、口误、教态等),环节之间的过渡是否自然和教学效果来评价本节课。

二. 评课内容

(一)课堂实录:课堂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什么样的明星? 生:回答明星的名字(我们都不认识的)

师:老师在你们这个阶段呢,特别喜欢雅芝姐姐和哈林哥。大家猜猜看他们现在多少岁了? 生:三四十岁

师:赵雅芝是59岁,哈林52岁。岁月并没有在他们脸上留下痕迹,但是我们正常人,在步入这个年龄的时候,都会走向衰老。从10岁的懵懵懂懂、20岁的花样年华、30岁的成家立业、40岁一直到80直至死亡。

1.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师生关系

教学一共提问2次,分别是“同学们喜欢什么样的明星?”和“猜猜看他们现在多少岁了?”,学生都是集体回答,回答都是不定向的。教师提问非常简单,能够结合当今盛行的娱乐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师生关系处理良好。不过如果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将学生回答改为集体回答后再个别回答,个别猜测年龄,可能效果更佳。 2.各环节的教学方法以及是否合理

本环节采用演示法,第一次用图片展示张雅芝和哈林的图片,第二次用图片展示刘德华10到80岁的一组图片,能够在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眼球,使其产生极大的视觉效果,此教学方法十分合理。

3.各环节教学媒体的使用

本环节采用ppt展示图片

4.各环节的时间处理

本环节耗时1分38秒,时间控制合理

5.教学基本功(板书、口误、教态等)

本环节无板书和口误,教师教态自然,不过没有走向讲台,深入学生,如果能走下讲台就更好了。

(二)课堂实录:个体衰老特征,个体衰老和细胞衰老的关系,细胞衰老的特征,延缓衰老的方法

师:人体衰老有什么特征,观看图片,请注意观察老人的外部形态有哪些特征? 生:白发,皱纹,老年斑,耳聋,眼花,行动迟缓,记忆力减退等现象。

师:老年人体内有没有幼嫩的细胞?年轻人体内有没有衰老的细胞?能否举例说明一下? 生:都有,老年人体内有红细胞,年轻人体内有没有衰老的细胞不能举例。

师:一到冬天,我们体外会脱落很多角质层,这些是皮肤表皮细胞衰老的结果,这能否说明年轻人体内有衰老的细胞呢? 生:能

师:个体衰老和细胞衰老有什么关系?可以从单细胞和多细胞入手。 生:对于单细胞而言,细胞衰老就是个体衰老 生:对于多细胞而言,细胞衰老不是个体衰老。 师:对于多细胞而言,细胞是在不断更新的。

师:人体衰老可见,细胞衰老不可见,细胞衰老有什么特征?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17页,回答问题。

生:书本上的总结。

师:一大一小一多两低。把细胞衰老的特征反映到个体上,从微观到宏观的表现,细胞衰老又会对应着怎样的个体衰老呢? 生:细胞水分减少——皮肤干燥,酶活性降低——头发变白等等。 师:老年人骨折后为什么比年轻人恢复慢的多 生:老年人新城代谢慢

师:与成骨细胞衰老有关,细胞代谢减慢,影响细胞生长。 师:如何延缓衰老?

师:多摄入新鲜瓜果,运动,保养,保持好心情......,在四十岁的时候像林志颖,而不是像郭德纲。

1.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师生关系

教学一共提问6次, (1)“人体衰老有什么特征?”和(2)“观察老人的外部形态有哪些特征?”,问题(1)是引入的作用,问题(2)才是让学生回答,学生集体回答后老师再让学生个别回答;(3)“老年人体内有没有幼嫩的细胞?年轻人体内有没有衰老的细胞?”学生思考后个别回答;(4)“个体衰老和细胞衰老有什么关系?”,教师点拨后学生个别回答;(5)“细胞衰老又会对应着怎样的个体衰老呢?”,这个问题即引入了细胞衰老和个体衰老的关系,又引发学生思考,学生个别回答;(6)如何延缓衰老?,教师自问自答。

这6个问题中教师提问非常简单明确,PPT上都能展示相应的问题,即作为提问,又引入了下一内容的学习,循序渐进,十分合理。集体回答,个别回答能够巧妙的结合,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同时,教师会采用自问问答的方式来讲述一些简单的常识问题,处理非常得当。不过如果能够将最后一个问题设为学生个别回答可能效果更佳。

2.各环节的教学方法以及是否合理

人体衰老的特征采用谈话法和问答法;个体衰老和细胞衰老的关系采用演示法;细胞衰老的特征采用可孝象列表法、练习法和演示法;延缓衰老的方法采用演示法和讲授法。

3.各环节教学媒体的使用

人体衰老的特征:老人的图片;个体衰老和细胞衰老的关系:单细胞和多细胞图片;细胞衰老特征:书本211页和表格;延缓衰老的方法:林志颖和郭德纲的图片。

4.各环节的时间处理

人体衰老的特征:1分15秒;个体衰老和细胞衰老的关系:1分30秒;细胞衰老的特征:5分钟;延缓衰老的方法:30秒。时间安排合理,细胞衰老的特征为教学重点,所以花时多,而延缓的方法为课外延伸知识,所以略讲。

5.教学基本功(板书、口误、教态等)

本环节无板书和口误,教师教态自然,能走向讲台,深入学生,教学基本功扎实。

(三)课堂实录:细胞凋亡,细胞坏死,练习巩固

师:图上展示的是小蝌蚪找妈妈,为什么小蝌蚪要找妈妈,而小鲤鱼不用? 生:小蝌蚪与妈妈长得不一样

师:为什么会长得不一样呢?有没有想过其中蕴含着深奥的科学原理。阅读课本118页,归纳出细胞凋亡的概念。 生:细胞凋亡概念的阅读

师: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就叫细胞凋亡,是细胞内遗传信息程序性调控的结果,又叫细胞编程性死亡。

师:细胞凋亡是一种自然现象,蝌蚪尾巴消失,人在胚胎时期也经历有尾的阶段都是细胞凋亡,那同学们能解释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了吧?

师:想想看如果没有细胞凋亡,会怎么样?是不是没有灵活的手啦,我们还有尾巴。细胞凋亡对生物体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稳定,抵御外界因素干扰起关键作用。 师:小朋友不小心撞到了流鼻血属于细胞凋亡吗? 生:不属于

师:那我们称它为什么呢?我们把它叫做细胞坏死。细胞坏死是指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由于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细胞的损伤和死亡,它是细胞的一种病理性死亡。 师:那我们现在来判断一下下面的是属于细胞凋亡还是坏死? 生:学生集体回答。 师:做练习来巩固知识。

1.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师生关系

教学一共提问7次, (1)“为什么小蝌蚪要找妈妈,而小鲤鱼不用?”,引出了细胞的凋亡,学生集体回答小蝌蚪和妈妈长得不一样。(2)“为什么会长得不一样呢?”,学生没有回答,属于无效提问,教师自问问答;(3)“那同学们能解释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了吧?”属于无效提问,学生教师都没有回答;(4)“想想看如果没有细胞凋亡,会怎么样?”,教师自问自答;(5)“那我们称它为什么呢?”,教师自问自答;(6)小朋友不小心撞到了流鼻血属于细胞凋亡吗?学生集体回答。

这7个问题中大部分都是教师自问自答,有效提问少,问题都是为了引出下一部分的内容而设置,在ppt里并没有明确地展现出来。学生思考问题却不回答问题,这也是课堂师生互动的一个方式,将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思考问题。 2.各环节的教学方法以及是否合理

小蝌蚪找妈妈:案例分析法;细胞凋亡:概念是读书指导法,意义是图片演示法;细胞坏死:讲授法;判断细胞凋亡还是坏死和练习题:练习巩固法。教学方法多样化,交叉互换,十分合理。

3.各环节教学媒体的使用

小蝌蚪找妈妈:图片;细胞凋亡:概念是教学书本,意义是图片;细胞坏死:图片;判断细胞凋亡还是坏死:图片。

4.各环节的时间处理

小蝌蚪找妈妈:1分5秒引入;细胞凋亡:约4分钟;细胞坏死:1分45秒;判断细胞凋亡还是坏死:40秒;练习题:2分钟。时间分配合理,细胞凋亡花时多,为教学重点。而细胞坏死花时少,略讲。

5.教学基本功(板书、口误、教态等)

本环节无板书和口误,教师教态自然,能走向讲台,深入学生,教学基本功扎实。

(四)课堂实录:植物根尖有丝分裂的观察实验

师:实验目的要求,材料用具,实验原理,试剂。 师:为什么选择洋葱根尖?

师:根尖结构的介绍。分生区细胞有什么特点? 生:正方形,排列紧密。

师:10%的盐酸有什么作用?醋酸洋红有什么作用?请同学们观看视频 生:观看视频

师:盐酸用于解离,醋酸洋红用于染色

1.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师生关系

教学一共提问3次, (1)“为什么选择洋葱根尖?”,教师自问自答,是引出了根尖的结构。(2)“分生区细胞有什么特点?”,学生看图回答问题;(3)“10%的盐酸有什么作用?醋酸洋红有什么作用?”学生观看视频,教师回答问题。

这3个问题中2个是教师自问自答,问题(3)没有什么意义,学生观看视频后却没有去解决问题,应该改为学生回答。师生互动教师语言过多,学生太少。

2.各环节的教学方法以及是否合理

实验前准备:讲授法;根尖的结构:演示法和讲授法;实验过程:演示法。这个环节教学方法单一,没有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可以改进。

3.各环节教学媒体的使用

根尖的结构:图片;分生区细胞特点:图片;实验过程:视频。其中实验过程的视频播放效果不好。

4.各环节的时间处理

实验前准备:2分钟;根尖的结构:4分钟30秒;实验过程:9分30秒。这个环节时间分配不合理,根尖的结构讲解花时太多,而实验的现象却没有涉及。如果根尖的结构略讲就好了,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实验结果分析上就好了。

5.教学基本功(板书、口误、教态等)

本环节无板书,多次出现语序混乱,醋酸洋红和龙胆紫未介绍清楚,提问不明确,一会儿醋酸洋红,一会儿龙胆紫。教态还算自然。

(五)课堂实录: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生:回顾内容 师:填写板书

1.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师生关系

教学一共提问1次,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学生集体回答,教师点拨,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有利于巩固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画概念图。

2.各环节的教学方法以及是否合理

组织策略,该教学方法能够在小结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十分合理而且新颖。

3.各环节教学媒体的使用

板书

4.各环节的时间处理

花时5分钟,时间控制合理。

5.教学基本功(板书、口误、教态等)

本环节有板书,字体大,不过比较难看。口误无,教态自然。

三.评课总结

1.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师生关系

教学一共提问19次, 其中有效提问多,无效提问少,有简单的概念性提问,有复杂的综合提问,通过提问贯穿着整节课堂内容,能够抓住关键,提纲挈领,循序渐进,深入知识,条理非常清晰。学生个别回答、集体回答交错进行,教师自问自答引出内容,提问无人回答引发学生思考,师生互动和谐,有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得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2.各环节的教学方法以及是否合理

整节课以演示法为主,辅之以讲授法、练习法、谈话法、案例分析法等等。教师能结合时代特点,从学科内容与特点,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心理特征、学习基础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不过除演示法外,讲授法用得过多,如果能加入讨论法,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将学生分为几组,给出一些案例,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和课外知识,解释这些内容,可能效果更佳。

3.各环节教学媒体的使用

图片、视频、表格、板书和书本有机地结合,其中图片使用多,而且图片都是最新图片,涉及面广,教学媒体多样,能够抓住学生的眼球,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4.各环节的时间处理

前期的时间处理合理,教学重难点把握得当,细胞凋亡的意义和细胞衰老的特征为教学重点,花时多;后期的时间安排不合理,根尖的结构属于课外知识,应当略讲,而教师却浪费大量的时间讲解,造成后期学生没有时间思考实验的结果。如“在一个细胞内能否找全有丝分裂的各个时期”,“我们观察到的细胞是死的,还是活的,为什么?”“我们能否观察到正在分裂的细胞?”等等。

5.教学基本功(板书、口误、教态等)

经过四节课的真实课堂,教师基本功变得越来越好,教态自然,基本无口误,不过板书部分有待加强。

6.环节之间的过渡是否自然

各个环节过渡自然,以猜测明星年龄引起学生兴趣,通过一组刘德华从10岁到80岁的图片,揭示生物体最终都会走向衰老的事实。紧接着以“人衰老有哪些外部表现”引入个体衰老是细胞的普遍衰老,然后通过小蝌蚪找妈妈的图片,引入细胞的分化。以小孩子撞伤后流鼻血是不是细胞分化引起学生的反思,开始进入细胞坏死和细胞分化的比较。环环相扣,衔接自然,每个环节几乎都有导入语,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相当于环节中的小导入,让整节课不至于枯燥。

7.教学效果和目标是否达成

整节课的教学效果不错,教师重难点拿捏得当,师生互动融洽,学生掌握情况良好,回答几乎是异口同声,在讲解三个练习题时,学生能够快速地做出反应,教师没有时间对个别学生提问,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师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四.建议

1.练习题可以稍微难点,学生可以一起回答,不能压制学生的活跃。

2.举例涉及面应该更广,不能仅仅局限于骨折,本节课骨折的例子有3次,次数太多。3.由于这节课相对比较简单,学生参与的时间应该更多,我建议可以把整堂课上成合作学习的形式,比如布置任务,让学生解释手的形成的原因和解释老人有老年斑、白发的原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4.在实验中需要增加有关于实验结果的课后思考题。5.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练习书法。

五.参评人员

1.周丹楠: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师生互动关系。2.向竞萍:各环节的教学方法以及是否合理。 3.张希茜:各环节的教学媒体使用。 4.郑志飞:各环节的时间处理。 5.王璐赟:教学基本功。

6.吴亚南:各环节的过渡是否自然。7.郑赛:教学效果和目标是否达成。

第11篇:评课稿:赛课评委点评

评课稿:赛课评委点评

篇1:把“比较”教学法进行到底

--观听杨慧老师作文指导课有感

杨慧老师的课堂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刻。因为,十二个参赛选手她是第一个亮相的人;还因为,她的课堂始终贯穿着目前很少提及,说来也不够时尚,却极为实用、极为科学、极为重要的一种教学法--比较。听完杨慧老师的课,我的想法就是:把“比较”教学法进行到底。

一、在比较中求同,感知“画龙点睛”的作用。

求同比较就是将相同的知识,或性质相似的材料放在一块加以比较,使学生利用材料之间的联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记忆。

杨慧老师这节课指导的是写作上的一个小技巧:画龙点睛。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画龙点睛”在写作中的作用,她没有直接给出一个结论性的知识,而是为学生提供了下面一组相关的材料:

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走一步,再走一步》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象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散步》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春》

给出材料后,杨慧老师没有急着让学生直接去找“点睛”之笔,而是先让学生认真感知,然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同学们仔细品读一下,这几篇课文的结尾之处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杨慧老师提出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在这几组材料中,进行求同比较。学生在比较中很快就发现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无论怎么学,得出的结论往往都是一致的。但是,思考的过程不同,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方式方法的培养程度是绝对不同的。成功的求同比较,往往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智力,同时也能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二、在比较中求异,体会“画龙点睛”的方法。

事物之间存在着差异,这是极为普遍的现象。世上没有两粒完全相同的沙子,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一见解早已得到人们的认同。而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引导学生将这种差异揭示出来。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理解得深刻,掌握得牢固。

杨慧老师的这节课,开口小,驾驭起来比较容易。但是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接受并掌握“画龙点睛”的写作技法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她充分考虑到了学情,在“掌握运用”这一教学环节,她再次用到了比较法,与前面不同的是:这次是让学生在比较中求异。

首先,杨慧老师出示了下面一组材料:

在我奶奶80岁大寿的那一天,各地的亲朋好友都来探望奶奶。奶奶表面上是不开心,说什么浪费钱,不用送什么礼物了,可是心里却非常开心的。因为以前往往只有她的八个儿女为她庆祝生日,今日却有非常多的人特意赶来庆祝,她肯定很开心!大家聚在一起,小的大的,男的女的,人们聚集一起真是其乐融融!

--《美丽家事》结尾之一

姐姐不计较我平时待她有多差,在那天我生病时,她尽心尽职地照顾我。我惭愧,平时我用不好的态度对待她,她却用美好的心态对待我。将心比心,我羞愧不已…… 家事就是家人相处而编写的一本沉厚的记事本。是的,家事是你与你的家人一道编写的记事本,里面记载着你与家人的快乐与忧愁,幸福与悲伤……这些家事都是美丽的!

--《美丽家事》结尾之二

……原来是这样,不过也对了,做人要讲究卫生吗!于是我便去把那些餐桌上的盘盘碗碗全部洗了一遍,还把全家都打扫了一遍,家里又恢复了妈妈在家时的整洁、干净的样子了!晚上,我做了一个梦,不过这次是梦见他们谢谢我……

--《餐桌上的世界》结尾之一

有些人热衷于追求灯红酒绿的生活,常常奔走于花花绿绿的世界。而有些人则喜欢平平凡凡地过日子,安安静静地享受快乐。这些人,不追求过多的欲望,享受清淡,乐在清淡。他们的心,如清蒸豆腐般纯净。清蒸豆腐,它让我学会放弃追求欲望,静心生活,乐在平淡。哦,吃的学问还真多:餐桌上的世界,可真丰富!

--《餐桌上的世界》结尾之二

材料给出后,杨慧老师问:大家比较一下,同一篇文章,结尾有什么不同?

杨慧老师这样设计问题,目的是让同学们在比较中,理解并自主掌握如何“画龙点睛”,这远比直接交代如何“点睛”容易让学生接受。因为这是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的结果。其实,有时结果并不是第一位的,往往探究与发现的过程才是首要。因为这关系到能力培养的大问题。而不同的探究方法,炼就着不同的能力和不同程度的能力。

教学效果=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

不言而喻,无论是学与教,方法问题都是至关重要的。

综观语文教学的实践,比较教学法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条条道路通罗马。教师借助于比较,让学生鉴别异同,从中找出事物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有效地保证教学质量。

叶圣陶先生有言:“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杨慧老师的这节指导课,从不同角度灵活而科学地运用了比较教学法,十分符合本节指导课的指导内容及学生的思维水平。可以说,教法运用的得当、有效,值得借鉴。

比较产生发现,人生和事业也需要多比较,与杨慧老师比较,与他人比较,我们便容易发现自己,修正自己,提升自己。

感谢杨老师。通过你的课堂,我发现:比较教学法真好!

任水亮

2008年12月20日

篇2:成于“点”,功在“拨”

--观听潘金菊老师作文指导课有感

听潘金菊老师的课,觉得时间过得很快。我不由自主地被她轻快而严整的教学带入了学生的角色,惋惜:我没有举手表现自己。我太想以一个学生的身份去回应她的每一次质疑、每一次点拨。因为,她的每一次点拨都撩动着每一个听者的心扉,激越着每一个听者的智慧。

可以说,潘金菊老师的这节作文指导课成于“点”,功在“拨”。所谓“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这种点拨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启发思维、排除疑难、交给方法、发展能力。

一、点要害之处,拨学习方向。

潘金菊老师的课堂,每一次给出学习材料,她的设疑都是恰到好处的选择切入口,切中问题的要害,给学生以明确的探究方向。同时,她设置的问题都是层递性推进,不断扩张着学生的思维领地。例如:在研究阅读材料三时,她环环相扣、循循善诱追究了这样几个问题:

1.找出对折翅“小天鹅”李月相关的细节描写

2.哪些文字是图片上所没有的?

3.图片上所没有的抒情文字,作者是通过图片中的哪一个具体细节联想出来的?

问题一,从写实切入,学生容易把握思维方向,也帮助学生明确了这节指导课所谓“加法”的基数问题。没有基数,何为“加”?所以,这个问题是一切问题之“本”,也是这节课的成功之“本”。

问题二,从问题一起源,因势利导,学生的思维顺势逆转,进入了就实捕虚的过程,轻松地解决了写作上“加法”的问题。

问题三,进一步深入,触及到写作时如何生成“加法”的问题,即如何找“虚”的生成点。对于初一学生来说这是极具挑战性的,由于前面的设疑起到了铺设台阶的作用,这个难题便迎刃而解。

设疑的追究性和层递性,本身就是最好的点拨与引导。这样的“功势”形成了,学生的思维跨越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二、善于设疑,相时而导。

潘金菊老师善于设疑。因为她不仅能在有疑处设疑,更能在无疑处设疑。这样的课堂,学生会从心底升起一种强大的求知欲,学习的过程就会演变成一个自主释放智慧光芒的过程。

例如:在“豁然开朗试技法”这一个环节,在引导同学们观察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姚明和林浩牵手入场的感人画面时,她问了一个这样问题:从姚明、林浩的神态与表情我们看到了什么?

看似平常的一问,在这里却是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拓展的一举,推动了学生由表及里、由观察到联想的思维跨越。如果没有这一问,这个环节的学习就是残缺的,或者说是低效益的。有了这一问,就犹如给学生的思维插上了翅膀。

教师之教,不在于全盘讲授,而在于相机诱导。所谓相机诱导,就是适时点拨。潘老师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整节课都闪动着“适时点拨、相机诱导”的教学智慧。这是一个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实践的结果,这是课堂教学的大智慧,也是新课程、新课标所要求的一名语文教师必备的素质。

例如:在潘老师提出了上一个问题后,学生一时很迷茫,无所适从。终究,这是一群初一的孩子,思维的发散性还比较欠缺。这时,潘老师相机诱导,说:“透过林浩咬着的嘴唇,姚明的目光,我们可以猜猜他们在想些什么?”

学生感知材料后,开始向材料的深度进发,但一时又难以突破思维的临界点,处于胶着状态。经潘老师这么一点拨,学生的思维开始启动,在临界点发生了质的飞跃,完成了从感知到认识、从表象到理性的学习过程,取得了良好的点拨效果。

潘金菊老师的课真好!期待能多与她交流,从而收获她的收获。

任水亮

2008年12月21日

篇3:他的教学起点:学生意识

--观听杜少凡老师作文指导课有感

杜少凡老师的课,我听得很仔细,生怕漏掉他的一言一行。边听我边为他的学生而庆幸。

余秋雨七岁就代替村民写信,那时,他面前就“站着”一个收信的人。杜少凡老师走上讲坛不足一年,他的心中就已站满了学生,难能可贵。学生意识--这是他这节作文指导课的起点,也是他语文教学的起点,更是他事业的起点。

一、他的课堂追求:不是教师的“表演”,而是学生的“表现”。

“表演”和“表现”,一字之差,相距万里。前者是“目中无人”,只有教师自己;后者是“目中有人”,和学生一起,切磋交流,相互教育,共同成长。

在杜少凡老师的课堂上,他自己的言行很简单,他没有刻意去表演,而是着力去拓展学生的表现空间。例如:每个研讨环节结束后,他不是把教师预设好的结论滴水不露地讲一遍,展示一番,灌输一通。而是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中肯的点评,在点评中帮助学生学到正确的知识。

在杜少凡老师的课堂上,他的指导过程不是一种入侵,更不是一种心灵的殖民行为。

在个体学习遇困难时,他会放弃教学进程,及时组织群体进行讨论,不一味追求那种所谓的“教学过程完整。”小组式学习,贯穿始终。这是这节指导课的重要学习方式。

二、学习材料的选择考虑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

下面是本节指导课课堂学习第二个环节提供给学生的学习材料:

咱家是猫。名字嘛……还没有。

哪里出生?压根儿就搞不清!只恍惚记得好像在一个阴湿的地方咪咪叫。在那儿,咱家第一次看见了人。而且后来听说,他是一名寄人篱下的穷学生,属于人类中最残暴的一伙。相传这名学生常常逮住我们炖肉吃。不过当时,咱家还不懂事。倒也没觉得怎么可怕。只是被他嗖的一下子高高举起,总觉得有点六神无主。

--夏日漱石《我是猫》

“喀嚓,喀嚓,哧……”一个黑暗的厂房里,我--一张100元假钞,和我的兄弟姐妹们一起出世了。

“去,把它换成真钞!”随着一个诡秘的声音,我从一个主人的手上转到了另一个主 人手里。

菜市场里,肉铺胖老板生意特别好。在肉刀的飞舞中,我被扔进了一个油腻的木匣子内。主人眉飞色舞地飞车走了。

--《一张百元假钞的自述》

这两段材料的语言不但鲜活,服从了本节指导课的需要,而且生动、有趣,十分符合初一孩子的心理特点,便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兴趣。特别是材料的内容,猫和钞票的自述都符合初一孩子的生活经验,他们很快就能进入材料所提供的情境,进而共同分享大快朵颐鲜活语言的乐趣。

三、问题的设置民主而不专制,开放而不封闭。

这次大赛,很多教师设置的问题的答案都事先预设好了,并储存在了电脑中。所以,问题的设计指向性很强。这样,教学过程也就演变成为了对学生思维、情感、认识的一场残忍绑架,教师想方设法去“勾引”学生说出电脑里即将弹出的答案,也好自然进行下个环节,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华彩而无懈可击。

杜少凡老师的课这点做得不及他人,却因此高于了他人。

例如:展示了两幅玫瑰图片之后,他设置的问题是:在欣赏完这两幅作品之后,请你分别写出你对这两幅作品的感受。

如果问题这样设置:哪一幅作品好,为什么?

显而易见:前者是开放的、民主的、人性的。它没有强行要求学生得出哪个好和哪个不好的结论,而是重在引导学生欣赏、感知、体验。这样,学生就不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寻求答案上,而是集中在对美的感受上。这种没有结论的感受过程远比一个有完美答案的思考过程有价值。因为它培植了写作上很重要的一样东西:丰富的情感。

杜少凡老师很年轻,我们本不该要求他太多,但他这节课却给了我们很多。至少对于我是这样。

祝他更好!

任水亮

2008年12月22日

篇4:点评叶妙玲老师作文指导课《悬念之始》

作为比赛,教学当然也应该上出自我,上出个性,《悬念之始》一课中,叶妙玲老师巧用表演,先声夺人,一下子调动学生的兴趣,充分显示了教学机智,与课题不谋而合;在比较阅读中注意引导学生发现材料中的不足,教会学生辩证思考;教师教学在求真的同时注重解惑,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提高。当然,叶老师这节课也为我们指出了不少需要努力的方向,比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首先就亮出了设置悬念的几种方法,然后再让学生通过训练加以验证的思路,虽然在我们目前教学中十分常见,却仍然是值得商榷的。有效的教学过程应是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提出概念--实验论证”的过程,因为唯有建立在主动发现基础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课堂教学的结果也证明这一过程的重要性,由于这些方法的学习不是“习得”的,在实际运用“学以致用写悬念”环节中,学生习作并没有能很好地运用本节课所学。当然训练设计本身导向上的集中性,也让学生无法拓开思路,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上又打出一个折扣。

点评人:张毓中

篇5:点评罗红梅老师作文指导课《言为心声》

高超的调控课堂能力和教师思想深处真正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是罗红梅老师《言为心声--人物描写技巧大发现》一课的两大特色。整节课教师教学语言干净利落,一气呵成,对学生的发言及时到位的点拨评价,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为可贵的是罗老师始终在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节教学节奏,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真正落实了“以学定教”的教学思想。然而金无足赤,白玉有瑕,本节课的不足与特色一样也是明显的,在我们强调作文教学的知识性、可操作性的前提下,更应注重写作知识的科学、准确。“个性、声像、灵动”是否可平列为人物语言描写的三大技巧?“灵动”是否就是指“引语、提示语的位置变化”?即或题目“言为心声”能够概括表示“人物描写的技巧”吗?正由于在教学内容上探究不够,在授课中教师将“引语、提示语的变化”作为实际教学的重点,而这一内容又明显地不是学生写作实际最需解决的问题,也不是人物语言描写中最具有价值的核心知识。

点评人:张毓中

篇6:点评丁光楣老师作文指导课《一切景语皆情语》

作为青年教师,丁光楣老师对一堂常规的教学内容《一切景语即情语--景物描写衬心理》上进行了深度的发掘,从景情的关系、多角度具体写景、多修辞使写景形象化上组织教学,思路清晰,上出了新意。然而丁老师的这节课也暴露了一些青年教师教学中急需改善之处。首先是教学语言节奏过快,使学生无法细心的倾听;其次是在探讨解决问题的环节中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明显不足,给人以“拖着学生走”之嫌;最明显的不足是在不同教学环节过渡转换中,教师的引导不够或者说教学语言不够严谨,使教学环节不能环环相扣;比如由第一个知识点“一切景语即情语,情异则景异”进入“多角度写景、多修辞写景”时,建议通过两段“寓情之景物描写”和“不带情感的景物描写”相比较,进行适当的引导“景物本身并不着情,景物描写本身也不一定就寓情,只有将景物描写具体形象化,景物才会‘含’情”。如果我们能够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从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角度进行教学,我们的课堂也许就能高效得多。

点评人:张毓中

篇7:怎样的作文教学才是有效的,才是符合我区初中语文教学实际的呢?本次大赛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创新,也是一次卓有成效的实践。参赛老师对于有效教学共同想到的是“实践出真知”,任何能力都只能在有意义的活动中才能真正形成,语文教学必须建立在不断的听、说、读、写的语言活动中,在“怎么学”这一环节上,彻底打破了传统教学中评讲式的作文教学模式,通过设计激发学生兴趣、具有鲜明导向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感受、感知、感悟中学习语言、学习写作,提升语文素养,这是参赛教师共同的优点,也是本次大赛的特点,更应该成为我区语文教学的方向。作文教学可以这样,阅读教学亦能如此。

点评人:张毓中

篇8:以小见大之以小事见大

(执教:松岗中学黄建林老师)

一、特点:

1、关注学情。能把自己摆在学生的学习伙伴的位置上。在授课前真心实意地了解学生对作文的喜爱情况和写作上的困难。这样的开场,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很快就从情感上接受了这位“新”老师,“亲其师,信其道”,也就为下面的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目标明确。黄老师在了解学情之后,发现学生在写作上急需解决的问题中就有他预设的问题(这说明他的预设符合学情),于是黄老师就向大家亮出了本节课的目标:感受“以小见大”写作手法,掌握“以小事见大”的写作规律和方法。不仅师生明确了这堂课的目标,而且本节课黄老师也始终围绕着这一目标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

3、选题小,操作性强。“小事见大”是松岗中学作文序列“以小见大”中的一个小“枝点”。他们把“以小见大”细化为“以小人物见大”、“以小事见大”、“以小物见大”,这就象魏书生老师的知识树一样,使每次训练的目标更单

一、集中,也就增强了操作性,提高了训练的有效性。

的确,我们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多数学生能学会把小事写得精彩或比较精彩,并能尝试着通过小事传递出美好的情感或某一方面的人生哲理。即多少有了“以小见大”的意识。

二、亮点:

1、黄老师始终满怀激情,以自己对作文教学的热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师生。

2、课堂生成性强,特别是“如何把小事写得精彩”这一环节引导到位,师生互动到位,效果好。

三、建议:

1、对“小”与“大”的理解及其互相的关系,特别是“大”的内涵引导要更到位些,让学生体会得更透彻些。虽然黄老师也点到了“情”与“理”,但不够具体,不够明确。

2、对怎样“以小见大”这一重难点突破得不太好。怎样才能水到渠成,由点到面,由浅到深,由事到“情”,由事到“理”?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这个地方可能收获不太大。

点评人:杨峥嵘

篇9:诗化我们的情感表达

(执教:新华中学江细凤老师)

一、特点:

1、江老师自身素质高,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透露出书卷味,且善于引导,善于点燃学生的激情,课堂气氛好,师生交流自然,顺畅。

2、选题针对性强,目标明确、有效。语言表达确实是初中生,尤其是初一学生头疼的问题,不仅要让他们把真情实感准确地表达出来,还要用“诗化”的语言表达出来,具有挑战性,也有可探讨性。通过本节课的一系列“诗化”活动,相信多数学生都有了“诗化”自己语言的意识,会在今后的写作中有意识地让自己的语言美一点,向着“诗化”的目标努力。

3、课堂学习活动安排得科学有序,非常精细。

学习活动一 创新表达悟技巧;学习活动二 赏析例文品技巧;学习活动三练习写作用技巧。

符合认识规律,也体现了作文教学活动化,指导过程化的原则。

二、亮点:

1、教师的言谈举止,特别是教师的语言和课堂氛围都充满了诗情画意。整堂课让所有在场的师生都沉浸在这种美的氛围里。

2、选题小,设计精,学习活动有效。要美化情感表达的语言,诗化情感表达语言的方法是很多的,江老师却只选取了“化虚为实”和“情景烘托”两种技巧来让学生反复体验、感悟、实践,使学生学有所得。

三、建议:

1、预设性太强,生成性不够。正因为江老师把课堂预设得过于精细、严谨,就没能给自己和学生留下太多的自由发展、自动生成的空间了。一定要按既定的目标、环节走下去,哪怕是非常细小的地方。其实预设精细一点、严谨一点是对的,但不能太死、要留有“空白”,要允许自己根据现场情况做及时地调整,要有现场生成的意识。如有时学生的回答已经相当精彩了,但老师还是每次都要给出自己的答案,把学生拉到既定的轨道上来。

2、选材太窄,所选材料几乎全是“忧愁”的,容易让学生误会为诗化的情感表达都是忧愁的、悲苦的。

3、对“不再是决堤的海”这一诗句的理解,不能忽略“不再”二字。

点评人:杨峥嵘

篇10:“以实写虚”显真情

--表达能力提升体验课

(执教:海滨中学彭宏云老师)

一、特点:

1.善于鼓励学生,如开头的励志语填空,既让学生释放了紧张的情绪,又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

2.选题务实,选材典型。

与江老师相比,彭老师的选题更小,更实在,而选材更典型,更全面,避免了只选一种情感的材料,课堂也因此更阳光灿烂。

3.课堂设计层次感强,有梯度,有深度,可操作。首先是让学生在体验中明白什么是“以实写虚”,再以名家片段引路,让学生感悟怎样“以实写虚”。在怎样“以实写虚”这一环节中同样是有梯度的训练。由“运用比喻,以实写虚”到“写景烘托,以实写虚”,再到“描写情境,以实写虚”这一过程就是让学生在“幸福树”--幸福的写作文树上爬行,越爬越高,学得有趣又有效。

二、亮点:

1.重视学生的自主发现,课堂生成性强,写作知识技巧全是引导学生习得的,体悟的,不是灌输的。

2.课堂始终洋溢着阳刚与阳光,老师游刃有余,学生兴趣浓厚,学习积极性高。

三、建议:

1.对部分学生的发言,点评要更精细。彭老师常常就是“非常好”三个字。

2.作文教学的主题意识需加强。形式只能也必须为内容服务。课堂也好,学生的思维也好,都应当努力做到收放自如--既要能发散开来,也要能围绕某一中心收得拢来。

点评人:杨峥嵘

第12篇:学年度展赛评活动总结

韩集小学2007学年度开展“展赛评”活动工作总结

为深入贯彻落实州委、州政府开展的“知荣辱树新风、构建和谐新临夏”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和“展赛评”活动精神,推动我校教育事业又快又好发展,学校班子高度重视,多次专题研究部署该项工作, 精心组织安排,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取得了明显的实效。现将本学年度工作总结如下:

一成立活动领导小组,明确活动目标

为了更好地开展“展赛评”活动,我校及时成立以校长马有胜同志为组长、韩生华、沈彩霞同志为副组长、以马升荣、徐春花、姚田兰、马少白同志为组员的活动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组织领导机构,确定了主要领导和专职工作人员,专题研究部署各项具体工作任务,及时制定韩集小学开展“知荣辱树新风、构建和谐新临夏”主题教育及“展赛评”活动的实施方案。积极组织全体教职员工学习有关文件,明确此次活动紧紧围绕贯彻落实省、州、县党代会精神和县委十三届二次全委会暨全县工作会议精神,按照“速度加快、总量增大、质量提高、位次前移”的要求, 学校之间比发展,班级之间比成绩,教师之间比贡献,在全校营造比学赶超、争先创优、攀高比强的浓厚氛围,确保全校工作整体推进,全面推进构建和谐校园进程。

二提高认识,加强学习宣传

一是结合县文教体局动员会议精神,制定了开展“展赛评”活动的主要内容及时间安排表,制作了专题版面和宣传栏。二是在“七·一”到来之际,组织我校师生开展了庆“七·一”、“知荣辱树新风”、开展“展赛评”活动主题歌咏比赛。进一步展示了全体师生昂扬向上、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的精神面貌,增强了凝聚力,活跃了节日气氛。 三是注重实效,在全校开展“知荣辱树新风、构建和谐新临夏”和“展赛评”活动情况进行督查。四是组织开展了不同层次的评比总结活动。

1、开展班级与班级比学风、比文明、比各类文体比赛成绩等活动。2.开展教研组与教研组比教研活动、比教学论文、比教研成绩等活动。

3.开展教师与教师比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综合素质等活动。 我校通过开展“展、赛、评“活动,进一步制定完善了岗位责任制,严格实行了上、下午两次签到,确定了每周至少学习一次的学习制、工作日志制等,职工的组织纪律性显著增强,没有发生上班时间从事与工作无关的事情等现象发生,同志之间团结互助、工作上争先创优、落实到位的良好风气正在逐步形成。

临夏县韩集小学

2007年11月27日

第13篇:全国小学语文赛体育馆评课

2014全国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大赛 倪文锦教授评课

本次活动与以往相比,内涵有很大发展,由单一的阅读发展到阅读与表达(习作和口语交际)这是语文教学实践的全面展示,其本身也是一种创新。从两者的关系而言,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理解是吸收,运用是表达。没有吸收,何来表达?反之,表达对吸收能起促进作用,两者不可偏废。任何一个方面的缺失,都会动摇语文课程的根本宗旨,影响语文课程功能的发挥。

本次活动是基于课标。强调语用是2011版课标的亮点。本次活动又是基于教材、基于文本的。本次活动也是基于学生的。语文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因此,语文课程设计与教学,不能为课程而课程,而应是基于学生、为了学生和发展学生。毫无疑问,它必须围绕学生进行,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下称“生本”)

语文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离开了这个宗旨,语文课程的任何功能都不能得到实质性的发挥。在本次观摩活动中,重人文轻语文的现象不复存在,大家都在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这是因为大家明白了语文课程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固然需要具有文质兼美的教学内容,但如果学生缺乏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能力,不能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无法驾驭语言工具,那么无论言语作品具有多么伟大的人文精神,多么崇高的思想境界,都是不起作用的,因为它们都外在于学生的精神世界。 本次活动有许多亮点,目标聚焦较准,教学设计:一是整体感强(如:人物描写一组)二是层次性丰富(我)三是有创意(画家与牧童、卖火柴的小女孩、丰富的影响世界)四是教学中注重语文因素,(寓言两则,第一次抱母亲)五是文言文教学也有新的尝试(活见鬼和伯牙绝弦)再如,有的表达设计将交际语境功能性写作等新理论应用到具体教学中,多媒体手段的应用比较得体,没有喧宾夺主的感觉。

一、有专家指出,当前我们的教师教育需要实现三种转型,其一从“定型化教学”转向“情境化教学”,其二从“技术性实践”转向“反思性实践”,其三从“理论的实践化”转向“实践的理论化”。这当然是理想的状态,但从实践方面看,要求多数语文教师在短时期内实现这种全面的转型恐怕还为时过早。换句话讲,多数语文教师既需要学习“情境化教学”但仍会不可避免的保留一些“定型化教学”。他们既需要技术性实践,也需要学习乃至学会“反思性实践”;他们不仅需要“理论的实践化”也需要走向“实践的理论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呢?这是因为在我国专业化仍是语文教师的短板,在经历语文新课改后,当前语文教师的角色更多的被聚焦在实际教学中的功能性定位,即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一定位相当于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传递知识的权威而言,他无疑是一种进步。但是这一定位同时也表明我们的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尚未在社会上获得普遍的专业认可。本次活动中同样存在“定型化教学”、“技术性实践”和“理论的实践化”种种痕迹,而“情境化教学”,“反思性实践”和“实践的理论化”不足的表现。 从教学目标看,当下的语文教学教师在目标制定中常常会犯两种错误,其一是“多而杂”碎片化。其二是“大而空”。新课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厘定教学目标,这本身并没有错,但它并不要求生搬硬套,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很多是隐性目标,语文教学讲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从教学实施看,初读——再读——细读——最后……这类定型化模式化教学痕迹从方法角度看,习惯于围绕知识点展开的所谓方法传授,如:写人的外貌、动作、语言、心里、细节……进行的“技术性”实践缺少反思量。“理论的实践化”只强调某种理论的运用,如对话的问答仪式是典型的表现,而不善于总结实践,从实践上升为理论。但阅读教学我要强调的是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一些老师的课总体上上得不错,但仔细推敲还有漏洞。如:画家和牧童中商人的称赞,教书先生的赞扬和牧童的话,为什么不对照着强化一下?抓了“呆”字,为什么不抓“这声音好像炸雷一样?”活见鬼中背景:夜、大雨、饮酒(易生幻觉),心疑生鬼,于是恐鬼,告知遇鬼,实则无鬼,这是连贯的,而不是简单的由疑到恐。联想到怎么抓关键词句,文章思路。坐井观天:井底,天上,守株待兔:不知怎么的,见兔——捡兔——想兔——等兔——无兔,咕咚中动物的话(小兔、小猴,众动物)

我们的写作教学一方面缺乏固定的必学的知识内容,没有人人必须达到的、统一的写作技能指标。而另一方面又要学生写作“个性化”的有“创意”的散文,乃至进入各种创作,这就使得作文课堂难以操作,原本自然天成的“真情实感”的抒发与刻意追求“个性、创意”的“训练”之间便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学生为了“个性创意”不得不去制造“真情实感”。构建有效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内容至少符合三个条件,第一在向度上教学内容必须符合目标的指向与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第二在质量上,教学内容要有课程必须的内在知识含量和价值,第三在数量上,教学内容能对达成目标提供足够的支撑。我们平日说的话,写的文章,包括话语形式(怎么说)和话语内容(说什么)两个方面,所以语言与思想的关系就是话语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一定的话语内容生成于一定的话语形式,一定的话语形式实现一定的话语内容,因此“说什么”生成于“怎么说”之中,因此,写作教学的重心应该转移到切实加强对学生怎么写的指导上。当学生不能用话语形式恰当地表达他的话语内容时,这话语内容一定是外在于他的心灵的,以往我们要求学生写作时叙述要清楚,描写要形象,语言要生动等,强调的事实上都是“正确的废话”,谁不想生动、形象、清楚?但怎么写才能做到叙述清楚,描写形象,语言生动?我们却缺乏具体指导,这是需要矫正的。课改强调“生本”是对的,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需要“以学定教”,但“重学”是否意味着一定要“轻教”?语文教学需要不需要、能不能“以教促学”?所谓“生本教学”不是让学生脱离教师的“教”去自学而是教学要更好地为促进学生的学服务。表达要抓怎么说,怎么写的指导,而不是随便说,随便写。如:导游词写作,明确任务,导游向游客介绍风景,角色扮演,对白训练相互交流,完整介绍。讲特点,山是什么特点,水,建筑等。可以先学后教,针对说中的错误做正确地引导。

特级教师王雷英校长评课 思想者的课堂

本届大赛和以往所有的大赛很不一样,堪称颠覆,我想这就是因为创新,因为开启了阅读系列课、表达系列课,我们感觉这大赛一下子活跃了,或者说跳跃了,没有内容雷同的课也没有老气横秋的课,大赛的课耳目一新了,它所呈现出来的理想主义色彩和思辨意义让人迷醉。虽然我们说有些教育的旧疾就如同北方的雾霾一样,挥之不去,但是我们看到了全国上下总有一批先行者,从未放弃过思考,我想每一次课堂的展示都是一次思想的风暴,每一次课堂的展示都使我们离教育的理想国更进一步,我觉得这就是他的积极意义所在。我们非常庆幸,两年一届的大赛总能一次又一次地提醒我们去追问教育之道,我们是不是要问孩子在哪里?老师要做些什么?课堂要做些什么?只有这样的追问才能够让我们不断地清醒,不断地领悟,毫无疑问,这变化带动了价值追求的质变。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全国各个省市的思想者团队的带领下,大赛的课堂非常得丰富可以说异彩纷呈。首先我们看到了课堂空间非常广阔,这是我们第一次全国的公开课第向小学语文的所有领域开放,课型多样,流派纷呈,可能有纯粹的精读课,略读课,作文指导课和讲评课,也有混合型的读写结合课,以写促读课,口语交际课和作文一体化的课,课的内容的开放引发了课的形式的多样性,也有情感性,悬念性有的课到结束才揭题,也有任务型,我们常看到一是什么任务二是什么任务,还有自主实践性很强的,学习单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开展,任务型实践型的课,同时我们也看到在课堂上呈现了我们各地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当中各地较为特色的成果,就拿今天上午来讲我们欣喜地看到爱派进驻课堂,长三角地区的未来教育、智慧教育等很多方面的元素,江西的课让我们耳目一新,还有我们也看到了北京的课肯定是当地小学教研机构已经有了一定的探索,非常感谢我们十六位上课选手为我们今天到场的同行呈现了一道色香味俱全的饭菜。其二我们看到大赛课所有教学设计更关注学生多元能力的发展,更趋向于儿童化,生活化,体现趣味性、语用性。我们发现课堂上还是非常扎实的重视语文基本功的训练,注重在语境中开展语文学习,脱离语境是万万不行的,我们关注语文能力的形成过程,重视教学环节开发,而且学生的参与度比较广,其三,教师的素养非常全面,板书漂亮,普通话流利,语感真好,老师个人教学风格已经在课堂上彰显出来,有渲染情景型的,有循循善诱型的,有扎实训练型的,更有理性思考型的老师,这让我们感到欣喜,大赛的确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教师。其四,教学方法因课而异,我们看到课堂上有一些学习方式的变革的影子,比如课内学习单的使用,富有创意的情境创设,四人小组,像今天的六人小组学习,学生参与讨论、参与板书,参与评价等,我想教学方法是每一课都有每一课的特色。昨天看到微信有文章说,未经凝视的世界上是毫无意义的,我们再来回头看每堂课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也都有值得回味的亮点。

1、《古诗两首》叙事类故事,用化诗为文的方法,三年级的孩子熟读成诵,很扎实。

2、《情景体验作文》太有震慑感,老师们也和我一样,担心鸟飞出来还是不出来,老师做了两种预设,而且非常尊重真实和现场感的,孩子们非常兴趣,他的课有弹性。

3、《跟我走吧》这堂课把握学情,方法多样,而且手段运用比较恰当。

4、《第一次抱母亲》从课前谈话十分钟起就精心做预设,欣赏课前谈话,以言语交流形式为主与课文内容有一定巧妙的联系,课前设计讲究策略。而且整堂课的课风和文风比较一致,尤其是扣词揉读,比如“没想到”“瘦”。

5、《丰富的音响世界》板块清晰,精心准备口语交际元素,创设情境。

6、《学写读后感》有阅读活动参与的阅读体验作文,老师的方法指导强。

7、《人物描写一组》,单元组块方式大胆,阅读思维跳跃。

8、《伯牙绝弦》知音文化,古文拓展和大量信息阅读,上得盖了。

9、《画家和牧童》遵循低年级的读词读句读段的学习特点,老师的评价语太好了,关注到了低年级的学习习惯,尤其是浓墨涂抹,轻笔细描。

10、《小足球赛》 教师基本素养好,作文指导意识强,注重倾听和会话。

11、《活见鬼》学法指导清晰,这是文言文,对文言文教学的把握很有自己的想法,学法迁移比较到位。

12、《卖火柴的小女孩》非常新颖,读写结合本来难上,老师注重指导,小组互评点赞

13、《我》 目标集中,明确一贯,本课目标清晰,环环紧扣,始终对话,对话有比较稳定的框架,围绕环节递进,教学效果非常好。

14、《寓言两则》环节有创新,关注到语言现象,印象深刻后半段,抓住两个独特的语言现象,把寓言推向深处, 老师的教学语言非常贴近儿童。

15、《有趣的动植物》

现代教育手段在这堂课的运用,交际情境有趣,注重交际礼仪,注重表达,小组合作学习有体现。

16、《保护有益动物》朴实、贴近低年级孩子眼里的特点

这些天听课下来一定对理想课堂和创新课堂有自己的思考,斗胆在这里跟大家分享我的思考。

首先,立化教材,取舍有道。

如今进入大数据时代,对传统的教科书提出挑战,而且对老师选用教材也提出挑战,我们要敬畏教材,虽然教材有不完美之处,也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孩子,但是他凝聚了一大批思想者的智慧,关键看我们如何用教材教。我想,要立体看教材,可否把教材当成是一个可以开发的资源包,我们可以删减,可以增,可以整合,可以重组,可以去挖掘教材中的全息元素。建议,从语文素养,语言学习和能力发展角度去仔细梳理训练系列,读写之道,让教材立体又系统,这是我们自己要干的活。取舍要有道,取舍要有法。我想什么是重要的,什么该舍,什么该得?好朋友推荐哈佛大学的书中两句话:智慧往往是安静的,细微的,需要潜心理解的东西。减法比加法更能使灵魂成长。教材在用时先进行研究,然后找到最有价值的教学目标,最适合我的孩子的教学目标,最有发展性的教学目标,目标意识非常重要,你想要什么就在课堂上种什么,一定有所收获,目标意识非常关键。

然后基于教科书、基于儿童、基于文体特点。关注文体,不能所有的文体都用一种方法去教,童话有童话的味道,寓言有寓言的味道,诗歌有诗歌的味道,散文有散文的味道,所以遵从文体特点还有课型特征,表达课不是整堂课没有阅读,只是侧重于表达,阅读系列也是不是没有表达,而是侧重于阅读,所以我想我们要让课程站起来,课程是跑道,要让学生立体地思辨,让孩子在跑道上跑得开心,可以设置不同课程,不同跑道。如当前的单元整组、海量阅读、诗词吟诵等,这样的课以后的比赛还会出现。特别注意,目标确定要实施,实施要有一贯性。回顾16节课,是不是每一节课每个环节都贴近设置的目标,有没有偏移?有没有偷换概念?因生而定。上课的老师们思考如何让学生接近达成目标,而不是偏离?立化教材,取舍有道就是想清楚怎么去研究,怎么去锤炼取舍的眼光。 思考二:遵循规律,落实语用。

语用就是言语实践,语用要与内容理解、情感熏陶和学法指导相融合的。课堂要呈现丰富性,有意义的语言训练,抓文本中典型的语言现象,让学生走个来回。课堂要呈现多义性要语用前提下的体验式学习,比如(个人想法,不一定成熟)结合孩子生活经历,唤起阅读多元理解,关注语言表达交互,让生充分展示,分享啊。语用就是两句:听说读写,反复结合,知能情意,始终贯穿,也就是说语用落实时要学习言与意的转换,转换是艺术。各省市的课,怎么思考,怎么研究的,团队是怎么探索的,但是到了现场往往课山下来还有朗读、讨论、咀嚼、评价、练笔、整合不足等,这是转换艺术中的问题。也可能是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动态生成的缺失,与课背后的思想无关,因为大赛课借班,压力非常大,备受煎熬,上完课才略轻松,如果自己感觉不好,还继续煎熬。把大赛课当成思想者的课,这一切都可以抛开。遵循规律,我尝试的分析,可能不成熟,遵循小语教学的规律。小:儿童元素,身体,年段生理特征成长规律,语:语言本身规律,元素。构词,构句、构段,成篇的方法特色等,教学的教更侧重教师的策略元素,从整体到部分到整体,先说后写,大胆试先仿写后评价,大赛是思想者的课,可以调整,学更多的是学习元素,学生的学习,认知有规律,读写结合、迁移创造都有规律,不知是否科学,但老师明白我的意思。遵循这样的规律基于课程规范和标准,基于课堂规范,只有遵循规律,才可以把语用落到实处。

三、我的思考:关注素养,提升学力

素养,对语文的听说读写烂熟于心。看看课堂,我们发现不仅是这些还有讨论素养,讨论争起来?争论该如何引领?交际素养?今天上午的口语交际,很欣喜,起来表示礼貌。倾听素养,对话素养,有想法先听别人,再说个人建议,评价素养,先说好的,再说不足,别人说过的不重复等,这也许是通常所说的涵养,语文要关注立意更要关注立言。情景作文课中,学生的表达:留下是你的自由,我的心咯噔一下,老师反映快,正能量引导不够,怪现场老师,给予成人思考,有功利因素,给现场孩子掌声,后面的学生就从自由发展角度谈,正能量重要,个性允许保留,师可以尊重孩子,现场课对教师现场感和随机应变的能力要求很高。学力的提升更关注学生从进课堂到出课堂的语文学力的提升。桂林的孩子很好。处理课堂上的操练和提升的关系,如何控制课堂节奏的缓急,练习的多少,深度的沉与浮,方式的同与异,均值得思考。

三个和大家一起思考的课题,可能研究的时间会很久:

1、遵守常规和追求创新的关系。每个学段都有常用的常规训练和常规教学,是看家法宝,不要轻易丢弃,在传承基础上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有意义,理念先行,方法先行,简明高效。

2、是否尊重教材与适度拓展的关系。有的课对教学内容有拓展,对教科书的目标进行调整,要寻找最佳,最适合最有发展性的目标,但是有的调整不那么恰当,假如我们自己还不太具备创新能力,不如先用好教材,先用好教材中的课标,更符合语文学习的基础。

3、教师指导与以生为本的关系。总觉得老师问得多,指导细,说得话长,学生自主质疑,练习时间、交流时间不够,多数的大赛课,表达系列的课学生动笔的时机太迟,动笔的时间太少,尤其点评就是评讲缺失。我们看到桂林孩子生机勃勃,其实我们的孩子也一样,但是孩子间有差异,家庭背景,教学元素不同,这样对老师的要求更高,学生觉得好玩的容易摘到桃子的学习才是有趣的,入心的,大赛课有小组合作学习,但还不是真正意义的学习共同体的建设把,我们要对话的形式,交互的角度让孩子充分自主参与,这样才可以满足现在孩子信息量越来越大,让他们感受课堂的活力,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势在必行。我坚信两年一度的大赛一定会让我们看到老师们在这方面有更细更广地探索。只有课堂有灵魂了,我们才会有有灵魂的教育,学生在哪里我们始终要记得。感谢小语鼓励全领域的课堂教学展示,这是一种创新,虽然对很多问题我们依然迷惑,但是创新是一把双刃剑,它开启了思想风暴,我们会走出破霾之路,独立创新研究孩子研究语文。

第14篇:夹球接力教学评赛样板

龙门中心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讲赛教学设计

科 目: 体育 教 者:任园琴

课 题: 游戏“夹球接力 ” 课 时:一课时

授课班级: 五年级 授课时间:2016.10.2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体育游戏的教学,使学生从玩游戏中提高组织动作能力与身体协调性。锻炼学生的手臂、腿部力量,提高反应能力和灵敏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玩游戏的方式,使学生了解该课中所玩的游戏及认识体育游戏的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玩体育游戏,使学生从中愉悦身心。培养学生的互助精神与集体荣誉感。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夹球接力”游戏规则。

教学难点:两人一组相背而立,两背用力靠近夹住一个球前行。 教学准备:篮球(2个)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1.集合整队,清点人数,师生问好。 2.教师宣布课堂纪律要求和安全注意事项。 3.热身游戏“数数抱团”。

二、基本部分。

1.教师讲解游戏规则及注意事项。

规则:全班分成两队,每队内两人一组相背而立,两背用力靠近夹住一个球。两人需绕过中点的障碍物再返回起点,下一组接力运球。如最后有人单出则由他抱球往返,先运球完毕的一队为胜。)

注意事项

(1)运球期间手臂与手不得助力控制球。

(2)球落地则原地停留5秒再继续前行。

(2)完成运球任务的队员在旁观看,不得归队,以免扰乱秩序。 2.教师做出完整正确的示范。 3.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4.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比赛。 5.教师正确评定胜负。

三、结束部分 1.回收体育器材。 2.教师总结评价。 3.下课。

第15篇:赛教及2 2 2听评课

青年教师高效课堂赛课及2+2+2评课实施

为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加大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力度,推进我校课改,探索新路工作,学校决定开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中心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活动。

赛课活动能够引导教研组、备课组通过关注课堂、研究课例、探讨学案,探索课堂教学行为,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引导全体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进而发现和培养一批敢于探索、勇于创新、教有风格的名师队伍,通过赛课真正提高每位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把课堂变为学堂,把学习还给学生,从而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本次赛课活动不仅要求关注教师的“教”,更要求关注学生的“学”;不仅要求关注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更要求关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鼓励教师将学习借鉴先进经验与自我内化相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和风格。

为保证此活动的顺利进行,学校专门安排全员赛课活动领导小组,制定客观科学统一的评价方案标准,评奖方式。并在每堂课后组织评课说课活动,由领导班子、同头课老师及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严格遵照“2+2+2”的模式落实了评课环节。

第16篇:苏州市初中化学教师解、评题赛

2013年苏州市初中化学教师解、评题赛

A卷评析及参考得分点

一、综合评价(依据下列要点给分,其他合理答案亦给分)

1.试卷性质和命题范围试卷属于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用,范围九年级上册教材(1分)。

2.试卷结构及分值 全卷满分为100分。试题分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列式计算题四种题型。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非选择题共6题,共40分(1分)。

3.难易度比例 参照学段仅是上学期期末,故全卷难度系数控制在0.80左右。试卷中容易题(难度系数在0.7以上)中档题(难度系数在0.4~0.7之间)、较难题(难度系数在0.4以下)的比例大约为8︰1︰1(1分)。

4.有关要求

(1)命题基本体现课改理念,能依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着重考查相

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试要求(1分)。

(2)试卷主要考查九年级上册的主要知识,试卷中主要以身边的物质为考核对象,实验题

分值约为20分(2分)。

(3)试卷每题的题号和选项字母及其有关数据均能使用Times New Roman字体编辑。试卷

以教材为范本改编题为主(1分)。

5.存在问题(以下属于非科学性错误的问题)

(1)图形题分布不匀称,第

1、

4、5页接连有2图或表,其余页面无图。图中标注的字体

字号不统一,且仪器图和框图均为不清晰的扫描图(2分)。

(2)试卷排版不够规范。段落起始留空不统一,有的试题二级序号标注字体、字号不统一。

试卷主体部分字号小于5号宋体。答卷的评分标准不够详细(2分)。

(3)考点重复、雷同点过于明显。如“铁燃烧”出现4处:第2题A选项、第10题C选

项、第13题B选项、第36(2)题(1分)。

(4)答案前后试题互为提醒:如第12题题干问“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答案是铝为B

选项,但第24题C选项又出现“铁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的语句(1分)。

(5)元素质量分数或比例计算均集中对有机化合物,如第

19、26和30题;且对选择题的

计算要求偏高,如第26的D选项由元素质量推算分子中原子个数这是高二年级的要求;第30题有机物燃烧后各成分的检验、测量的过程很复杂,而且又是不完全燃烧的情景,对于刚刚学习化学才一学期的初中生不适合(2分)。

二、亮点点评(每个要点1分,其他合理答案亦给分)

1.作为启蒙化学开始教学的第一学期期末试卷,多数题目的难易度比较适中。

2.第23题利用高科技灭火瓷砖作为信息,使得考生通过解题考试达到学习新知识的目的。

3.第35题框图题给予信息比较具体充分,重基础、重能力,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网络。

4.题干情景注意到联系生活、生产实际的题目约占25分。

5.图表、选择、简答和计算等题型呈现形式多样化。

三、失误剖析(每个要点1分,其他合理答案亦给分)

1.第2题:“铁丝”打成了“铁比”,也许是五笔输入法的误笔。

2.第16题:A选项内容“原子在化学变化中能够再分”当作错误选项属于科学性问题,因为氧化还原反应中存在电子得失,原子可分为原子核和电子。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对于氧化还原反应没有提出要求,在沪教版九年义务化学教材中也是回避的。

3.第20题:题干化学方程式中生成物水的分子式错打成“H2O”,即其中2应该是下标字体,正确符号是“H2O”。

4.第36题:第(3)小题的题干情景失真。一定量的固体氧化铜与一定量的稀硫酸作用时,往往稀硫酸要过量较多且在加热条件下,固体氧化铜才能充分地较快溶解。否则稀硫酸既不过量又不加热,固体氧化铜溶解反应的速率会越来越缓慢,很难达到“恰好反应”的理想状态。

5.第36题:其中第(3)①小题“滤渣B的化学式”的提法是错误的,因为根据题目内容推断滤渣B是混合物,其组成成分不确定无法写出混合物的化学式。只能设问“该滤渣B中所含物质是什么?”。

四、改进建议及其他(每个要点1分,其他合理答案亦给分)

1.加强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研读、分析,提高把握学科研判、解析等能力。

2.加强利用计算机软件对试卷规范排版、作图、优选字体字号等训练及其素养能力的提升。

3.要制定针对考试范围及其题型、题量和内容的“命题双项细目表”,避免知识点的重复无效考查。

4.计算题编制要遵循“真实的、有用的和实验的化学”课程理念,杜绝凭空捏造、想象虚假的计算情景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之不良倾向。要用“计量”统摄引领“计算”,实现实验与计算的融合。

5.框图题要从纯粹的、抽象的物质之间简单关联转化类题型向有具体实验制备或工艺流程类题型转化。当然工艺和实验制备流程要紧密联系初中生能够理解和教材、课标内容要求的实际,不可将高中、大学和复杂工业生产的内容下放到初中化学中进行。

第17篇:第八届“明达杯”辩论赛季军争夺赛落下帷幕

第八届“明达杯”辩论赛季军争夺赛落下帷幕

12月7日晚6:30,湖州师范学院第八届“明达杯”辩论赛季军争夺赛于创新创业楼215拉开帷幕。出席本次辩论赛的评委嘉宾有湖州市人民满意政法干警、市人民检察院院十佳公诉人周芸检察官,党委宣传部杨国庆老师以及校团委宣传部胡政老师。

本场辩论赛中,正方教师教育学院的辩题为:“创建文明寝室,更应重视道德建设,反方生命科学学院的辩题为“创建文明寝室,更应重视制度建设”。双方选手自我介绍之后,辩论赛正式开始。双方一辩开篇立论,慷慨陈词。辩论过程中选手们思维敏捷,语言流畅,不仅通过言语陈述,更有通过形象的画作来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自由辩论环节更是紧张而激烈,各自四分钟的观点阐述和辩驳让整场辩论赛达到了一个高潮。最后,双方四辩进行了总结陈词,以最后论证各自观点。周芸检察官对本场比赛进行了细致的点评,肯定了选手们的辩论风采,同时也提出了一定的建议。

最终,生命科学学院在本场比赛中胜出,成为本届“明达杯”辩论赛的季军。辩论体现的是个人的思维、应变和表达能力,更体现了团队的合作精神,是对辩手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辩论风采,我们共同见证。

校团委宣传部

钱新芬

第18篇:课堂教学技能展示赛评课有感(整理)

评课稿

《??》这节课***老师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以提高学生生物学科素养为核心任务,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真正让学生感受到了生物学科之美。纵观整节课,亮点纷呈,精彩不断,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地方:

一、以学生为主体,努力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理念新

老师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在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同时非常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根据建构主义的思想,通过一步一步建构知识体系

二、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教材处理妙

该师对本节教材的地位和教学意图领会深刻。能很好地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进行巧妙的处理,有独创性,给人以新鲜的感受。教学内容??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入手,循循善诱,既确立了知识、技能和情感的三维目标,又实现了重难点的突破

三、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教学方法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本节课教师很好地利用了这一搓火药,通过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这个问题让学生感到熟悉,同时又新奇而富有挑战性,使学生处于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点燃了学生求知的火药,引起强烈的探究求知的欲望,使学生“想学、爱学”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并围绕着学习目标对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讨论,在层层的深入分析与讨论的过程中产生了思维的真正碰撞,做到了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探究中创新。使学生“乐学、会学”

小组合作结束后,先有学生评,后有教师点,通过适当点拨,将学生的思考提高一步,深化一层,拓展一圈,使学生“评学、懂学”

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师生关系和

这节课中我看到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是相互尊重,理解,平等的。教师实行赏识教育,每个学生提出的或回答的问题,无论是对是错,都得到了同样的尊重与回应,比如??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与方式是感到兴奋的,愉悦的,并表现出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所以他们都在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

五、知识完备,情感升华,教学效果好

通过前面有价值的学习活动,激发了班级各种水平的学生都产生了积极的思维,促进了学生情感的升华和人格的完善,让“课堂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通过本节课,我感受到,学生除了掌握到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在各自的基础上都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能力,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喜悦和成功的体验,很好的实现了三维目标,是一节难得的好课。

六、值得商榷之处篇2:参加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有感

参加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有感

虎台小学 陈建华

上周,我校举行了35岁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比赛包括:说课、讲课、评课这三部分内容,通过这次教师教学技能比赛,我看到了学校青年教师的风采,也让我知道自己的不足,学到了许多平常学不到的东西,比赛也为我以后的教学生涯指明了前进的路。

这次比赛对我触动很大的是——要加强业务学习。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千日功。”在进行现场抽课题写说课稿的比赛中,我抽到了此前从未执教过的一课,即三年级科学《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由于很长时间没有写过说课稿,因此起初连说课的基本步骤和程序都记不起来了,这足以令我汗颜。好在之后一点一点想了起来,虽说写出了基本步骤,但其中仍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对于教法和学法没有交代清楚,教学过程也是平淡无奇,没什么新意,总之留下了不少遗憾。

从今天开始,我要花时间把每个年级的教材去钻研钻研,提高自身的素质。在课堂展示这一环节,开始我上得很顺利,因为自己的教育机智不丰富,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程序颠倒的现象。这与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有关,今后,我还应该多各位同行请教,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比赛,让我成长了。比赛,也让我知道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这次比赛,我真的受益匪浅。篇3:《教学技能》课堂活动感想

《教学技能》课堂活动有感

众所周知,说课是现在应聘教师以及提高教学技能的主要手段之一,自然也是该门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老师为了让我们队说课这项技能有更深刻的体会以及能对课堂知识运用自如,也就开展了这次活动。

刚开始,老师以抽签的方式决定同学们说课的顺序,我抽到了二组十四号,也就是说,我将是我们班最后一个进行说课活动的。刚开始还为自己抽到了最后一个感到幸运。因为毕竟是第一次开展这样的活动。说课这种教研形式对同学们来说还比较陌生,有了前面的二十几位同学的说课过程和经验,我估计我应该不会心里没谱,不知道怎么下手了。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暗中庆幸!可是后来的情况,却不是我想象的那个样子。一开始,同学们说课确实有点生疏,也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第一组点式说课的前七位同学。有的同学把说课当成了讲课,很多时候都是在讲书本上的知识,脱离了说课的模式。有的同学把点式说课说成了线式说课,没有把重点放在“点”上面。有点牛头不对马嘴的味道。还有的同学准备不充分,上讲台说课,说的很结巴、模糊,也很紧张。各种各样的问题都体现了出来!可是到了第二组的前七位同学说课的时候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他们的表现让我很有压力。第二组的同学说课和前一组同学有了很大的不同。首先就表现在大家都知道了自己是在说课了。其次,都知道了自己说课的模式——线式说课。其中不乏说的很好的同学。这样一来我就倍感压力了,第一组说的同学毕竟是第一次说,没有同学演示,也没有经验,说的好坏都不会太有压力。可第二组同学开始就说的很好了,我作为最后一名参加这次活动的,要是我拿不出水平来,我都觉得对不起观众了。

在同学说课的同时,我们也在进行评课。有同学说,当然就有同学点评。其实点评也是一种很好的提高方式。在认真听取他人说课的同时,对其说课的内容进行分析,自己也会获益匪浅。要是点评得当,也会使说课人对自己说的课的优缺点有所认知,能够从中总结,汲取经验。刚开始,同学们的点评几乎都说不到点上,评的“不痛不痒”。老师在同学们评完之后会有对说课和评课的同学的点评,也正因为如此同学们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及时的吸取经验,在活动中稳步的提高。

在我说课之前还有个小插曲。由于在开展活动之前,老师布置的说课内容是“湘教版高一地理”的第一章第三节《地球公转》。我却没有听清楚。我以为是湘教版高一地理教材的内容任选,于是我就自己选了《地表形态》这一节的内容。在同学们说课的时候,我也注意到了,大家都是说的《地球公转》的内容。当时

我也没太在意,直到轮到我说课的时候,经过同学的提醒,我才知道原来自己上课没认真听讲准备的内容不符合要求!我厚着脸皮问老师,能不能就讲我准备的内容,死马当活马医了。可能是由于老师注重的是我们技能的培养,并没有追究我上课没认真听的过错。让我与众不同的讲了《地表形态》的内容。

在我说课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面对我们班那二十几张属性的面孔,我也会有一丝丝紧张,这直接导致了我说课的时候有些结巴。看来,这是我的一个大问题啊!以后必须好好锻炼,不能关键时候怯场啊!自我感觉,我自己的说课不算成功。以后得多进行些类似的活动,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整体来说,这次说课活动还是非常有意义的。大家都从中收获到了很多东西。相信这次活动之后,大家都能够从容的面对说课了。

第19篇:纺织品检测实务评展鉴赛设计

《纺织品检测实务》课程“评、展、鉴、赛”教学设计

1. 教学内容设计

(1) 纤维品质检验和原料鉴别;

(2) 纱线品质检验;

(3) 织物结构检测;

(4) 织物物理性能检测;

(5) 织物生态安全性能检测。

2. 教学组织设计

(1) 市场购买织物4块:其中机织物3块,纬编针织物1块;

(2) 收集纺织品检测标准(电子版或纸质版)28个,每人收集1个,标准清单见附

录;

(3) 织物原料的定性和定量鉴别;

(4) 纱线品质检验;

(5) 织物结构(厚度、长度、幅宽、密度、纱线线密度)检测;

(6) 织物物理性能(耐用性、外观性、舒适性)检测;

(7) 织物生态安全性能检测(pH值、甲醛、色牢度)检测。

3. 评价项目设计

第20篇:辩论赛

辩论赛 (1).txt12思念是一首诗,让你在普通的日子里读出韵律来;思念是一阵雨,让你在枯燥的日子里湿润起来;思念是一片阳光,让你的阴郁的日子里明朗起来。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时常发生冲突。我们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

一、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发展经济的本质要求。发展经济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我国发展经济是为了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我国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国。经济基础薄弱,工业化程度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矛盾普遍存在。保护环境包括保护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在城市存在发展经济尤其是发展工业对居民生活产生不良影响的情况,在农村更是存在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问题。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发展过程中因破坏环境影响人民生活,违背了发展经济的本意。

二、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我们生活的环境,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要在这里生活。我们发展经济破坏了环境,有些破坏是无法弥补的,是对子孙后代的犯罪。现在世界各国都已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大力发展绿色工业,无公害产业。我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文明的大国,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更应该重视环境保护,为子孙后代留下美好的生活空间。

三、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自然规律的要求。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自然环境受到了严重损害,那么我们将受到自然的严厉惩罚。重大的洪涝灾害都是破坏环境造成的必然结果。在抗洪救灾中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务恐怕已超过了牺牲环境的经济发展成果。自然规律是无情的,谁侵犯了它谁将受到它的报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发展经济过程中保护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四、解决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进一步发展经济。发展是硬道理。我们不能因为发展经济而失去对环境的保护,更不能因为以保护环境为由在发展经济问题上畏缩不前。出路还在于发展经济。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开动脑筋。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并不是必然矛盾。相反,发展经济应该促进环境保护。广泛多发展科技水平高,无公害的绿色工业。经济发展了,国家富强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了,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会进一步得到加强。人们不但有能力保护环境,还可以改造环境。将沙漠改造成良田。发展经济是保护环境的出路。

五、全社会都应该重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问题。目前许多地方、许多部门都存在着牺牲环境而发展经济的情况。这有历史和现实原因,但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人们会更加深刻认识发展经济过程中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各级领导都应该树立环保意识,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问题,立足全局,统筹兼顾,在保护好环境的同时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总之,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是不矛盾的。发展经济过程中必须注意保护环境。

因为污染当然会造成危害。地球是一个循环的世界。其实,在地球上没有绝对的废弃物。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循环利用。但是人类的介入,使这个循环出现了偏差,出现了不能循环的东西。比如早些年的发泡饭盒。如果这样的话,那么,就是一个恶性循环。这样地球的资源就会被消耗完。那么,地球就危险了。保护的措施应该是尽量的接近地球的自我循环。预防应该是多做些“远视”,不要老是盯在经济目标上。应该从人文和自然的角度出发

内容提要:保护环境是人类二十一世纪的重大课题。先秦保护环境的思想及对治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关键词: 环境 保护环境 尊重生命

土地沙漠化、海洋泛赤潮、水资源枯竭及水污染、南极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地球变暖、酸雨的面积不断扩大、沙尘暴步步紧逼、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洪涝灾害、干旱灾难、大气污染、人口爆炸、生态失衡、„„,进入二十世纪以来,人类社会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对自己所赖以生存的地球忧心忡忡、惴惴不安,每天各种各样的有关环境方面灾难性的消息报道令人类惶惶不可终日,大有坐在即将喷涌爆发的火山顶上等待一蹴而灭的恐惧、惊愕。有关环保方面的话题及行动,成为人类的世纪话题之一:

科学家认为,未来人类生存最大的挑战是生态环境。今天的地球在生态方面已经超负荷了。在新的世纪里,人类必须更有效地运用水源、能源、土地和原料等自然资源。

―――摘自INTERNET《环境保护》

保护和改善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人民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

保护和改善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

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如果使用不当,或轻率使用,就会给人类和人类环境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害。

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着全体人民和它们的子孙后代的利益而做出共同的努力!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正式报告《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

当前大多数的环境问题,都是来自于人类对生态系统的错误行动。

我们把征服自然看做是人类的进步,这就意味着常常因为我们的错误认识而破坏了自然界。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非正式报告《只有一个地球》

或许,我们需要从中国古人那里吸取有关保护环境的思想及对策,以兹检讨作为后人因为愚蠢的自高自大、蒙昧的战天斗地、征服自然所犯下的违背“古训”的过失,以俟更有效地改善生存环境,以便能够生存下去。

我们的祖先在生存斗争中十分注意改善环境与保护环境。“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女娲补天”就属于以神话传说形式流传下来的这一类活动。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保护环境者当数黄帝,据《史记·五帝本纪第一》卷一:黄帝“时搏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第三》告诉了我们“网开三面”的故事:尚汤还在作诸侯的时候,一天,“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这是古代君侯保护鸟类的最早记载。

据载,大禹具有良好的生态保护意识,“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逸周书·大聚解》)。

周文王临终之前嘱咐武王要加强山林川泽的管理,保护生物,因为国家治乱兴亡都要仰仗生态的好坏。他说:“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不麛不卵,以成鸟兽之长。是以鱼鳖归其渊,鸟兽归其林,孤寡辛苦,咸赖其生。”(《逸周书·文传解》)显然古人已经懂得在向自然界索取资源时,一定要有节制,要注意时令,要按一定的季节进行捕鱼、猎兽的生产活动。公元前11世纪,西周王朝颁布了《伐崇令》:“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这是中国古代较早的保护水源、动物和森林的法令。周景王二十一年,鉴于国库吃紧,国家打算铸金币。卿士单穆公表示反对,认为单靠铸钱币的办法并不能解决国库亏空的问题,因为铸钱所需金属原料要靠挖掘山林而得。而破坏山林是使不得的:“若夫山林匮竭,林麓散亡,薮泽肆既,民力雕尽,田畴荒芜,资用乏匮,君子将险哀之不暇,而何易乐之有焉?”①单穆公讲的很明白:如果山林资源枯竭,没有虞衡的管理,水泊不出产,人民无力生产,田地荒芜,物资匮乏,君长只有忙于应付危险局面,哪有安乐可喜呢?这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中心思想是把保护山林川泽和国计民生联系在一起了。

《国语·伯阳父论地震》曰:“夫水土演而民用也,水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伯阳父认为水土通气,土地润泽,人才可以利用它来种植谷物。水土不通气,土地死烂成了臭泥,不能种植谷物,缺乏财用,国家也就灭亡了。

儒家有“天有好生之德”思想。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论语·阳货》),这里所谓的天是指生生不已的自然之天,人、天、地、万物与自然都是一体的,保持和谐相通,《中庸》曰:“万物并齐而不相害,道并齐而不相悖”。“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礼记·郊特牲》云:“阴阳合而万物得。”这种“并齐”、“合”表达着“天行有常,不为桀存,不为纣亡”(《荀子·天论》)的客观规律,表明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应有节度。因而孔子反对滥用资源:“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论语·述而》记载孔子“钓而不网,弋不射宿”,孔子站在道德伦理的高度要求人们爱护自然界,他说:“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孝经》)曾子发挥孔子的这一思想:“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礼记·祭仪》)。亚圣孟子说:“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上》),建议粱惠王让老百姓:“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粱惠王章句上》)“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尽心章句上》)虽然这是一项经济主张,但其中包含保护环境的思想。他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粱惠王章句上》)这里,孟子告诫统治者,“仁民爱物”,重物节物,才可能维系人类的持续发展。可见,孟子主张发展经济是和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相提并论的。《诗经·周颂·时迈》有“怀柔百神,及河乔岳” ②的说法,即对百神、河川和大山都要善待。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不光有保护环境的思想,还记载有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令的故事:“里革断罟”(罟即渔网)。说的是,有一年夏天,鲁宣公到泗水撒网捕鱼,大夫里革出来干涉,说根据祖先规定的制度“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略”(在每年夏天鱼类生长季节不能到河里捕鱼),鲁宣公的做法违反了古制。里革不但把鱼网撕毁扔进水里,而且大声向鲁宣公宣讲古训:“且夫山不槎蘖,泽不伐夭,鱼禁鲲鲕,兽长麑□③,鸟翼榖卵,虫舌蚳(chi)蟓,蘩庶物也,古之训也。”④为了保护草木鸟兽鱼虫,使之繁衍生息,山上再生出来的树条不得再砍,水中未长大的水草不能割,捕鱼不捕小鱼,捕兽不捕幼兽,不能摸鸟蛋破榖卵,不能坏未成形的幼虫。这里的古训可以理解为就是法令,能以保护环境的法令制止君王的违法,说明古人对环境保护多么重视。

古代中国是以农立国,所以封建统治阶级不能不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山林河川若是破坏了,民众就被迫流亡,统治者也就统治不下去了。所以齐国宰相管子把自然保护提高到作为人君是否有资格进行统治的一个条件:“故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管子·轻重甲》)因为“山泽林薮”是“天财之所出”(《管子·立政》),“山不童而用赡,泽不弊而养足”(《管子·侈靡》,所以“童山竭泽者,君智不足也。”(《管子·国准》)管仲认为管制山林川泽,保护生物资源,并不是把山林川泽封禁起来不让人们利用,而是必须按照规定的季节时间开放,让人们充分利用其间的生物资源。“山泽各以其时而至,则民不苟”。(《管子·小匡》)管子还制定严厉刑法,“苟山之见荣者,谨封而为禁。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断,右足入,右足断。”(《管子·地数》)即便是皇宫贵人也必须遵守法令:“山林虽近,草木虽美,宫室必有度,禁发必有时。”(《管子·八观》他这是在告诉君王:山林虽然靠得近,草木虽然长得好,但建造房屋皇宫必须有一定限度,封禁与开发必须有时间限制。管子保护环境的思想和措施是从发展经济、富国强兵的目标出发的。管仲保护山林泽川的禁令是非常严厉的。可见保护环境必须以法律的手段来实施才可有效。

中国古代统治者还在生产管理上总结出一套把发展经济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使二者互相促进的做法。荀子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产卵——引者)之时,网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荀子认为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物种的生死存亡:“川渊者,龙鱼之居地;山林者,鸟兽之居地”;“川渊深而鱼鳖归之,山林茂而禽兽归之”;“川渊枯则龙鱼去之,山林险则鸟兽去之”(《荀子·致仕》)。又说:“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荀子·王制》)。荀子尊重生态环境、重视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思想被视为“圣王之制”的一部分,这一思想后来在历代统治者的法制中都继承下来了。例如秦始皇下令在全国范围修筑驰道同时,道两旁种植松林,每隔三丈,即“树以青松”,“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规模很大。1975年,湖北云梦秦墓发掘一批竹简,其中记载的《秦律·田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树木山林及雍堤水,不复月,毋敢业草为灰,取生荔,麛(卵)榖,毋„„毒鱼鳖,置肼罔,到七月而纵之。„„邑之近皂及它禁苑者,麛时毋敢将犬以田。”秦律大意是,从春季二月起,不准到山林中砍伐树木,不准堵塞林间山道。不到夏季,不准进山砍柴、烧野草作肥料,不准采集刚发芽的植物或取获幼兽、鸟卵和幼鸟(掏鸟蛋),不准毒杀鱼鳖,不准设置捕捉鸟兽的陷井和网罟。到七月,才可以解除上述禁令。其他还有住在养牛马之处和其它禁苑附近的人,当幼兽繁殖时不准带着狗去狩猎。当然,制定了严明的法令,统治者若带头不遵守,也会成为一纸空文。秦始皇在破坏环境方面也是罪恶昭彰的,《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记载:始皇到了湘山祠,“逢大风,几不得渡。上问博士:‘湘君何神?’博士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而葬此。’于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可见,保护环境的法令若不能制约最高统治者,成为统治手段而不是目的,也会最终破坏环境的。

在《吕氏春秋》中,对自然资源的保护规定得更为具体,称为“四时之禁”:“山不敢伐材下木,泽不敢灰僇,缳网苴罘不敢出乎门,罛罟不敢入乎渊,泽非舟虞不敢缘,为害其时也。”⑤简言之,也就是在规定的季节中,禁止随便进山砍树,禁止割水草烧灰,禁打鸟猎兽,禁止捕捞鱼鳖。《吕氏春秋》卷一至十二和《礼记·月令》都对每月不同的气候作了完全一致细致的规定⑥。这两本书大约成书于战国末年及汉初,其思想来源于先秦春秋时期无疑:

孟春之月,„„命祀山林川泽,牺牲无用牝。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毋麛毋卵。

仲春之月,„„安萌芽,养幼小,存诸孤。毋竭川泽,毋漉陂池,毋焚山林。祀不用牺牲。

季春之月,„„修利堤防,导达沟渎,闻通道路,无有障塞。田猎罝罘,罗网,毕弋,餧兽之药毋出九门。„„命野虞无伐桑柘。

孟夏之月,„„继长增高,毋有坏堕,毋起土功,毋发大众,毋伐大树。„„驱兽无害五谷,毋大田猎。

仲夏之月,„„游牝别群。无用火南方。

季夏之月,„„树木方盛,乃命虞人,入山行木,毋有斩伐。

孟秋之月,„„完堤防,谨壅塞,以防水潦。

仲秋之月,„„乃命宰祝,循行牺牲,视全具。乃命有司,驱民收敛。务畜菜,所积聚。乃劝种麦。毋或失时。

季秋之月,„„乃命冢宰,农事备收。天子乃教于田猎。草木黄落,乃伐薪为炭。蜇虫咸俯在内,皆瑾其尸。

孟冬之月,„„乃命水虞渔师。收水泉池泽之赋。 仲冬之月,„„农有不收藏积聚者,牛马畜兽有放佚者,取之不诘。山林薮泽,有能取蔬食田猎者,野虞教导之。

季冬之月,„„命渔师始渔。岁且更始,专而农民,毋有所使。

这里对耕种、打猎、捕鱼、伐木、孕育、放牧以及取火、烧炭都有明确的季节、月份限制,将保护环境与祭祀天地、祖先并列为国家大事。

这些关于保护山林、水道、植物、鸟兽和鱼类的法律规定,在世界上都属于较早的。中国以后的各朝代的法律也都有关于环境保护的类似规定

辩论赛赛评范文
《辩论赛赛评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