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求异同法 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9-01 09:08:44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排水法求体积

教学内容:第51页的例题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积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况,应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应变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具体方法来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具准备:

一个西红柿,一个量杯,一块橡皮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吧。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生答略)

你们的联想真丰富。我们已经会计算一些比较规则的物体(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而生活中经常见到一些不规划形状的物体(如西红柿、土豆、石块等),它们的体积又该怎么计算呢?

生1:我由“乌鸦喝水”想到,可以把量杯里先放些水,然后把西红柿放进水里,根据两次水面的高度,就可以求出西红柿的体积。

生2:也可以先把西红柿放进量杯里,然后再添水至西红柿完全被埋住为止,再取出西红柿,根据两次水面的高度,就可以求出西红柿的体积。

生3:也可以把西红柿捣成泥后,把它榨成汁来求体积。

……

二、探求新知

1、出示教材第51页教学例题6。

(1)出示水果(老师课前准备好一般大小的桔子)

刚才大家说了这么多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方便,也能准确地计算出结果。

(2)给每一个小组一个量杯,一个水果,一桶水,请大家动手实验,把实验的步骤记录下来,让学生分工合作。

(3)汇报试验过程:请一个组一边汇报过程,一边演示。先往量杯里倒入一定量的水,估计倒入的水要能浸没西红柿。看一下刻度,并记下。接着再把西红柿放入量杯里,要让完全浸没在水中,再看此时的刻度,也要记下刻度。最后把两次刻度相减西红柿的体积。

即350-200=150(ml)=150(cm3)

答:这个西红柿的体积是150cm3。

(4)提问:为什么上升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西红柿的体积?

2、完成课文第52页“做一做”的第2题。

(1)观察这两缸的水,什么发生了变化?为什么?

(2)你想怎样求珊瑚石的体积?为什么?

(3)解:8×8×(7-6) =64(cm3)

答:珊瑚石的体积是64cm3。

三、巩固练习

1、一个棱长是4分米的正方形水箱中装有半箱水,再把一块石头完全浸入水中,水面上升了6㎝,求石头的体积。

2、一个长方体玻璃缸长15分米,宽12分米,原有水的高度是35厘米,放进一个菠萝(完全浸入)后,水面上升了15厘米。求菠萝的体积。

3、完成教材第54页练习九的第7~15题。

四、全课总结:

谁能谈谈这节课的收获?(生回答略)

推荐第2篇:《城乡规划法》和《城市规划法》的异同

《城乡规划法》与《城市规划法》的区别有哪些? 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新法——《城乡规划法》与老法——《城市规划法》有七大区别:

第一,由“城市规划”到“城乡规划”,一字之差,调整的对象即从城市走向城乡,从而将原来的城乡二元法律体系转变为城乡统筹的法律体系。

第二,从坚持的原则来看,老法是“指导建设”,而新法则是强调资源保护。

新法可以说从规划的编制到组织实施,始终贯穿着对耕地、自然资源、文化遗产资源、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而且对规划区内的各类资源进行多种形式的保护。比如,关于城乡规划的实施,新法作出明确规定:在城市新区的开发和建设中,应当严格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体现地方特色;在旧城区改建中,应当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风貌;在城乡建设和发展中,应当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风景名胜和生态资源。

第三,从方法上来看,老法重规划的编制和审批,新法则重规划的实施和监督,我认为这是新法与老法最大的区别。以前之所以出现“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现象,就是因为缺乏对规划的实施和监督。为了强化监督检查,新法专设了监督检查一章,完善了对规划的人大监督、公众监督、上级监督,以及各项监督检查措施的落实。

第四,以前违反规划后没有对责任主体的处罚,新法则有严格的责任追究,并把对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自身工作的约束摆到重要的位置。比如,对实施违法行为或者批准实施违法行为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规定了相应的行政责任,对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还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老法强调规划部门的作用,新法则强调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比如,根据新法,今后城乡规划报批前应向社会公告,且公告时间不得少于30天。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充分考虑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并在报送审批的材料中附具意见采纳情况及理由。村庄规划在报送审批前,还要经村民会议讨论同意。除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公开的内容之外,城乡规划经批准后应及时向社会公布。

第六,新法完善了对违章建筑的处理机制,依法设定了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改正、处以罚款、限期拆除、没收违法实物或者违法收入等各类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措施。同时,还规定当事人不停止建设或者逾期不拆除的,当地人民政府可以责成有关部门查封施工现场、强制拆除。从而有望改变相关部门“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的现象。

第七,在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规划必须充满弹性,才能动态地适应城市的快速变化。为此,新法同时也重视了规划的修改,专门设立一章,明确城乡规划修改的条件和修改审批的程序。 本文来源于城市规划博客 http:// , 原文地址: http:///archives/207

推荐第3篇:用反函数法求值域

用反函数法求值域

一、反函数法

分子、分母只含有一次项的函数,也可用于其它易反解出自变量的函数类型

对于存在反函数且易于求得其反函数的函数,可以利用“原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分别为其反函数的值域和定义域”这一性质,先求出其反函数,进而通过求其反函数的定义域的方法求原函数的值域。

二、例题讲解

1、求函数y2x的值域。x1

由于本题中分子、分母均只含有自变量的一次型,易反解出x,从而便于求出反函数。 yy2xx反解得x即y x12x2y

故函数的值域为:y(,2)(2,)。(反函数的定义域即是原函数的值域)

ex

12、求函数yx的值域。e1

解答:先证明yex1有反函数,为此,设ex1x1x2且x1,x2R,

ex11ex21ex1ex2y1y2x12x10。 e1ex21(e1)(ex21)

所以y为减函数,存在反函数。可以求得其反函数为:y1ln。此函数的定义域为1x

x(1,1),故原函数的值域为y(1,1)。

推荐第4篇:两税法与一条鞭法异同

3.比较两税法与一条鞭法的异同:

两税法是以户税和地税来代替租庸调的新税制,将过去租庸调制以人丁为本、以均田制为基础的原则,转变为以资产为主的量贫富、据等第征收的原则。措施为取消租庸调及一切杂役、杂税。不分主户、客户(外来户),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一律上籍征税。根据资产定出户等,按户等征收户税;按田亩数量征收地税。每年分夏秋两季征收。

一条鞭法是中国明代中后叶,一项赋役方面的重要改革。主要是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税总为一条,按亩折银缴纳。赋役的征收解运,由民办改为官办。

相似:

①背景相似:旧有的赋税制度弊病丛生,土地兼并严重,政府财政出现严重危机,社会矛盾尖锐。 唐朝中后期,均田制遭到严重破坏,国家纳税户大量减少,使租庸调制无法实行。明中后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广大农民纷纷沦落为无地的佃农,靠户税和田赋两税为主的政府财政收入锐减。 同时行政俸禄和军费大量增加,支出庞大;此外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财政体制也被严重破坏。苛捐杂费众多,农民负担沉重,民怨沸腾,社会矛盾尖锐。

②都归并税目,税费合一,化繁为简。两税法:把当时混乱繁杂的税种合并统一起来,归并为户税与地税两种,而且集中征收时间;将各种名目繁多的收费全部改为正税,一同并入两税之中。一条鞭法:合并各项税赋为田赋一种,以田亩为对象,一次征收,并且把扰民最重的役并入田赋之中;将各种名目的收费摊派,额外附加等也合并为一条,归入田赋,税费合一。都限制官吏巧立名目,加征赋役,而且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其生产积极性。

③将徭役归于地,计亩征收;把力役改为雇役,由政府雇人代役。

④按土地多寡征税,都体现了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到以土地和财产为主、税收由实物到货币、赋税名目由繁至简的转变过程。

⑤都加强了管理,由地方官直接征收后解缴国库。

不同:一条鞭法是在两税法基础上的发展。

①缴税方式不同。两税法按户等纳钱,按田亩纳粟米,但户税在征收时有时折算成绢帛,征钱只是一部分。一条鞭法完全改用银两收税,实现了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的转变。纳银代役的规定,标志着白银货币化的完成。使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这就给城市手工业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来源,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②两税法包括人头税和地租税。一条鞭法地税和人头税合并统一。

推荐第5篇:求近似数、四舍五入法说课稿

求近似数、四舍五入法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第六册数学教材第22-23页:教学近似数的概念和“四舍五入”法,完成例10及相应“做一做”题目和练习五第1—3题。

2、教材内容的地位及其作用

近似数的概念学生虽然没有接触过,但在日常生活中是很多的。通过学生对生活事例的调查和直观描述,不仅让学生了解近似数,同时也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体现数学学习的有用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求近似数、四舍五入法的教学,一方面为学习—求较大数的近似数(省略万或亿后面的尾数)、求积的近似值、求商的近似值以及为除法试商等内容做好知识上的铺垫;另一方面通过数学小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四舍五入法进行计算的国家,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学好数学的热情。

3、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

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近似数的概念,会写、会用“ ”;

使学生初步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⑵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用“四舍五入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⑶情感目标

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教学重点

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5、教学难点

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根据哪一位上的数来决定是“四舍”还是“五入”。

6、教学准备 1) 布置调查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描述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不一定要说出它们的准确数量,只

要知道它们大概是多少就可以了,如我们的祖国陆地国土面积大约有960万平方千米,海洋国土面积大约有300万平方千米或我家房子的面积大约有70平方米等,像这样的大概数在生活当中还有很多很多,你了解吗?请你收集有关这方面的数据。 2) 制作教学课件

二、教法、学法指导

1、近似数的概念虽然学生没有接触过,但在日常生活中是很多的。教学近似数的概念,教师采用调查法和直观描述法,让学生在调查和直观描述中了解近似数的用处,体会到近似数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科渗透德育,是促进学科综合的需要。通过数学小知识的教学,让学生 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四舍五入法进行计算的国家,让学生在了解祖国悠久的文化史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教师采用学生身边的素材(语、数教材的页数作为数据)编题,一方面克服例题给予学生可能造成的思维定势,减少机械模仿的成份;另一方面素材是学生自己熟悉的,解答起来会兴趣更浓。

4、本课教学重点是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在突出重点方面教师把突破口放在指导学生理解省略百位后面的尾数的方法,让学生采用比较(想: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先看这个数更接近哪个整百数的方法来确定这个数的近似数),再让学生按想这种思路尝试求一些数的近似数,然后组织学生对这些数进行分组、观察和比较,体会这些数的特点,讨论得出省略百位后面的尾数的方法,从而理解“四舍五入法”。同时又通过迁移类推的方法,找到省略千位或十位后面的尾数的方法,从而为总结求万以数的近似数的方法提供铺垫。本课的难点在于根据哪一位上的数来决定是“四舍”还是“五入”。为解决这个难点,教师采用题组练习,如求6253≈(几千) 6253≈(几百) 6253≈(几十), 让学生在练习、比较和观察中明确求一个数的近似数,首先要了解省略的最高位是谁,再根据省略的尾数最高位上的数来决定是“舍”还是“入”,省略的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满“5”,就“入”,否则就是“舍”。

三、教学程序设计 • 交流导入

师让学生将收集到的数据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交流时,老师随机板书这些数据,然后指出以上数据都是近似数,并告诉学生近似数是一个与准确数比较接近的数。过渡: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导入,板书课题) (本设计的训练意图:

学生通过直观描述,体会到近似数的广泛应用,培养交流能力的同时,也为 引出近似数的概念和新课的导入起到过渡和、铺垫的作用。 • 自主探索,领悟新知

1、学习求近似数,会写、会用“≈” 1) 尝试找近似数

师让学生汇报:第六册数学书和语文书分别有几页?学生汇报之后,师通

过媒体,出示题目:第六册数学书有123页,第六册语文书有165页。求这两个数的近似数?(师让学生读题后,说说自己对题意的理解。) 接着,学生思考、讨论:123大约是几百?165大约是几百?说明理由。(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123大约是100 想:因为123与100只相差23,与200相差77,所以123 比较接近100。

165大约是200 想:因为165与100相差65,与200只相差35,所以165 比较接近200。 2) 教学“≈”

123大约是100 可以写作:123≈100

约等号

读作:123约等于100

师让学生练习:165大约是200,写作什么?读作什么? 1) 练习、比较,理解省略百位后面的尾数的方法 练习:下面各数大约是几百?说说你的想法。 103≈ 113≈ 133≈ 143≈ 153≈ 163≈ 173≈ 183≈ 193≈

师让学生汇报结果和想法后,请学生观察并给这些数进行分组,说明理由。然后再请学生比较两组数,说说它们的异同点。最后思考讨论:省略百位后面的尾数,有没有更加简便的方法?(学生根据板书,思考讨论省略百位后面的尾数的方法。) 103≈100 113≈100 123≈100 133≈100 143≈100

省略的尾数最高位不满5,尾数直接舍去,改写成0 163≈200

173≈200

183≈200

193≈200

省略的尾数最高位满5,把尾数改写成0后,向它的前一位进1 (本设计的训练意图:让学生弄清省略百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是本

节课重点环节,教师让学生采用比较(想:要求一个数,先看这个数更接近哪个整百数的方法来确定这个数的近似数),再让学生按想这种思路,找一组数的近似数,然后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出省略百位后面的尾数的方法,理解“四舍五入法”。学生理解和初步掌握省略百位后面的尾数的方法为学习省略千位后面的尾数及省略十位后面的尾数提供迁移类推的依据。)

2、阶段练习

1) 完成第22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练习之后,师组织学生交流思路并引导学生说说:省略百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 2) 思考讨论并填空

6253≈(几千) 6253≈(几百) 6253≈(几十) 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本设计的训练意图: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通过讨论,让 学生搞清求近似数的关键—确定省略的最高位是谁,是否满5或不满5来决定“舍”还是“入”,为总结求万以内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做铺垫。) • 总结交流,提炼方法 a) 揭示“四舍五入法”

学生讨论:求万以内的近似数,根据要求省略这个数的十位、百位、千位后

面的尾数,应该怎样做?。(链接资料:求近似数的方法除“四舍五入法”之外,有时根据实际需要,可以采用“进一法”或“去尾法”或“四舍六入法”);

(本设计训练意图:为今后学习“进一法”和“去尾法”等知识提供铺垫,同时也突出了数学学习的延续性。)

b) 数学小知识学习—渗透德育教育

(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积极性。) • 强化和巩固

1、学生看书,进一步理解“近似数”和“四舍五入法”的含义及掌握求近似 数的方法;

2、完成练习五第

1、2题 • 课堂总结

什么是近似数?怎样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 课堂练习

1、指导练习五第①课时;

2、判断正误,说明理由。a) 7830=8000 ( ) b) 5063≈6000 ( )

3、填空题

a) 当3 60≈3000时, 内取的数字可以是 。

b) 一个整数的近似数是500,这个数最小可能是 ,最大可能是 。

c) 一台空调的价格是1080元,小明家决定买2台。算一算,然后建议小明 爸爸大约需要带多少钱? 附板书:

近似数和四舍五入法 10.3≈100 15.3≈200 11.3≈100 16.3≈200 12.3≈100 17.3≈200 13.3≈100 18.3≈200 .3≈100 19.

3≈200 14

推荐第6篇:法 官 的 追 求(定稿)

法 官 的 追 求

汝州市人民法院 李亚芳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同志: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法官的追求》。

四年前的七月一日,我郑重的举起右手,在党旗下庄严宣誓,从那一刻起,我就深深地知道,作为一名党员,不能淡忘,更不能违背党旗下曾经的誓言;三年前的二月一日,我通过公开招考成为一名法院干警,从此,我深深地懂得,庄严的国徽是我最大的守望,庄重的制服是我最美的新衣。

先锋、模范、骨干、带头人……人们常常这样评价身边的共产党员、优秀法官。而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宋鱼水、李其宏、蒋庆……一个个广为人知的名字,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不懈地奋起。

革命先烈的功勋让人敬仰,模范人物的

1 事迹催人奋进。可有人会说,我只是六千八百万党员中普通的一个,三十万法官中平凡的一员,没有生在烽火硝烟的战争年代,没有身居要职,岗位很不起眼,要不然,我也会做出骄人的业绩来。

同志们,在我们身边,就有无数普通党员,无数普通的法官,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在人民心中树起了一座又一座丰碑,使“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法院形象在九十万汝州父老的心中扎根。让“人民满意”是他们唯一的追求。“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正是千千万万普通法官的真实写照。他们的事迹并不惊天动地,但正是因为他们的默默奉献,我们的事业才蒸蒸日上;他们的努力或许显得渺小,但正是因为他们的付出,我们才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一件件小事,至今清晰可见,犹如发生在昨天。2005年7月20日,我们的好院长刘志国同志了解到临汝镇关庙村有600多名

2 群众因吃水问题发生纠纷,案件诉至法院后,当事人情绪激烈,案件审理和调解难度都很大。刘院长决定亲自审理此案,他带领主管院长和审判员一起,深入乡村,调查情况,组织调解。经过

10多个小时耐心而细致的工作,终于解开双方思想上的疙瘩,困扰600名群众1年零8个月的吃水问题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6组组长张进邦当场作诗一首:“山民吃水比油难,院长知情亲自管;废寝忘食口舌干,难题各个解决完;家家用上自来水,干群心中比蜜甜。”

“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正是由于刘院长身先士卒,忘我工作,深深地激励了每位干警奋发进取,无私奉献。在他的带动下,汝州法院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普通就意味着平凡。但是,如果能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别无所求,能够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好,做得让人民满意,让组织放心,这不也是一种不平凡的表现吗?不也

3 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伟大人格和高尚情操吗?汝州市人民法院副院长韩自敬同志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人。他常说:“工作不求升官发财,只求挖掘并发挥自己的潜能,为社会做出自己的最大贡献。以诚信为本、廉洁为本、奉献为本,为社会努力工作,做一名平凡的法官。”

平顶山市法院系统“十大优秀法官”之一的刘国卿,家住深山区,又长期在一线工作,深知群众疾苦,他牢固树立司法为民的观念和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正确处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关系,充分考虑裁判的社会影响。在工作中保持清正廉洁、一身正气的高尚品德,不徇私情、不贪钱财,用他的话说就是“我们是法官,要无愧于我们头顶的国徽、肩扛的天平。”

真的,就是这样的一些人,他们的工作平淡无奇,他们的行为质朴无华,他们的事迹谈不上惊天动地,他们的故事也未必能够催人泪下。然而,正是这一个个普通的人,

4 一件件平凡的事,一曲曲沁人心脾的乐章,才将我们的天空点缀得如此灿烂辉煌。更坚定着我,坚定着人民法官为这项光荣的事业奋斗一生的信仰!

我是一个普通的党员,一名平凡的法官,党是我心中一面永远飘扬的旗帜,先进人物的事迹是激励我不断前进的动力!在伟大的社会主义法治事业中,我做不了大海的滚滚波涛,就做一股山涧的潺潺溪流;我做不了峰顶的参天大树,就做一棵河边的青青小草。所以,我愿做一滴水/法治建设道路上最普通的那一滴/当阳光照射到我身上的时候/我愿意毫无保留地反射给他人/奉献给社会!

(共1585个字)

推荐第7篇:“西方”与西行求“法”解析

中国传统文化两次与外来文化深入而全面地相涉,都与\"西方\"有关。第一次是与佛教的\"西方\"有关,第二次则是与耶稣教东来以后的\"西方\"有关。所谓\"西方\",原本都只是一个地理概念,但在长期的文化相涉相融过程中,慢慢地被赋予了新的涵义,并对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两种\"西方\"两种情感

\"西方\"在中国上古文化中,就是一个充满神秘的地方,在《山海经》中即有关于西方传闻的记述。秦汉以降,随着大一统国家的建立,西方(域)的含义随之而演变成为边国蛮民之地。汉人西行,如张骞、甘英远抵西域,其实都带有一种\"化民\"的优越心理,体现了中央大国\"柔远\"的政治手段和目的。正是佛教的传入给中国人带来了一个新的\"西方\"。

佛教的\"西方\",有两个不同层面上的内涵。

其一是从中外交通史上所言的西方,即是指中国历代西行求法僧们所赴的西域、中亚、印度甚至南亚一带。中土最早接触的佛教就是由西域、中亚一带所传入,所以历史上\"西方\"是一个不确指的概念,其范围随着国人认识的深入和西行范围的扩大而不断扩大。在汉地佛教徒的心中,以五印之地为代表的\"西方\"本是圣地,因为那是佛祖所生活、教化的地方,是佛光所曾普照的地方,所以对此表现出无尽的渴望和向往。\"西方\"的神圣性和优越性以及其所代表的宗教情感的至上性都是华夏之地所不能比拟的。同样,在那时的西方来华僧人看来,\"中土\"不过是一个蛮荒落后之地,所以鸠摩罗什才对慧远有如此的赞叹:\"边国人未有经,便暗与理合,岂不妙哉!\"(《高僧传?慧远传》)

其二是从佛教宇宙观或信仰角度所言的\"西方\"。根据佛教教义,西方有无数的净土,其中有一处是阿弥陀佛即无量寿佛的国土,人们又将之美誉为\"西天\"、\"西方极乐净土\",它离我们有十万亿佛国的距离。可以说,随着中国净土宗的形成及其对社会心理的广泛渗透,\"西方\"便从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或圣地,逐渐被赋予了宇宙论的意义。以至于后世信众所说的佛教\"西方\",有时往往仅指这一层意义。他们相信,通过不懈的念佛就能够往生于此。

再来看耶稣教东来后的\"西方\"。

尽管唐代时有景教、元代时有耶里可温教传入中国,但是,那时还没有形成后来意义上的\"西方\"观念。也许直到公元1552年(明嘉靖三十一年)来华的耶稣会士沙勿略之抵达广州,以及公元1574年范礼安、罗明坚等西方传教士陆续抵达中国之后,中国人才慢慢有了现代意义上的\"西方\"概念。尤其是利玛窦的《山海舆地全图》(公元1600年)和《坤舆万国全图》(1602年)第一次为中国知识界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随着地理知识的扩大,一种全新异样的\"西方\"就呈现在国人面前,使中国士人不仅更新了观念,扩大了视野,加深了对地球的认识,更从情感上体认到了中国并不是在\"中央\"。这从本体论的角度改变了知识界所固有的\"中央帝国\"的概念,使中国士人不仅认识到天主之奥秘\"与吾国圣人语不异\"(东林党人邹元标语),也能够以平和的态度来认识\"西方\"。

尽管此时国人对这些西方传教士还有着不解、怀疑,甚至一些地方的民众和地方官还与他们发生了冲突,但是总体上说,中国人对这种\"西方\"还不算是太有敌意,人们对此更多的是观望,感到好奇。在意识形态和心理认同上,传教士们最初带来的\"西方\",可能还只是一个中性的词。

但是,随着西方列强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阶段,基督教传教士与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所具有的那种千丝万缕的关系,使国人对\"西方\"的情感有了本质的改变。尤其到了近代,由基督教传教士们所代表的\"西方\"已经失去了早期利玛窦等人所具有的那种仁和敦厚的\"西方\"儒者形象。随着以坚船利炮为手段的欧洲\"文明\"对中国的入侵,国人对\"西方\"的印象是与殖民、掠夺以及中华民族的屈辱史联系在一起的。这种\"西方\",中国人是排斥和反感的,即使\"西方\"之所长也被视为奇技淫巧,属于形而下。这样,\"西方\"的地理意味便越来越淡,其政治的、军事的内涵就占了主导地位。\"西方\"成了贬义的、面目狰狞的殖民主义或帝国主义代名词。这种\"西方\"意识一直存在于国人的深层意识之中。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的内涵又有了更新。除了其所具有的帝国主义含义之外,\"西方\"也成了高度文明和发达富裕的象征,甚至成了\"榜样\"。尽管如此,人们仍然没有对此种西方完全认同的心理和感情的基础。尤其是在所谓的后殖民时代,\"西方\"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所具有的赤裸裸的扩张性和所谓的\"普世性\"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困惑着甫开国门、走向世界的国人。

\"西行\"求法与文化交流

传统上中国士人在情感上和心理上对佛教\"西方\"认同的最大表示,也许就是\"西行求法\"。从西域和五印之地来的众多僧人,在中国弘扬佛法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回报。他们通过自己的弘教活动在中国社会完成了对\"西方\"的圣化,并使这种圣化了的\"西方\"深入中国的社会心理之中。\"西方\"成为中国人心中的圣地,众多中国学人或僧人都满怀激情\"誓游西方以问所惑\",求得真经\"导利群生\"(《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一)。故而他们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莫测所之\",只能\"视日以准东西,望人骨以标行路\"(《高僧传?法显传》)的西行之路。据后代学人统计,这种绵延千余年的求法活动,有史可证的求法者就达千余人。这不仅是中\"西\"交通史上的奇迹,他们所留下的大量游记和回忆录,也已经成为人类文明的珍贵遗产,所以鲁迅先生曾高度称赞过这些西行\"舍身求法的人\"。

明中叶以降,虽然耶稣会传教士带来的\"西方\"基本为中国知识界所接受,并受到尊重和理解;虽然传教士们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像徐光启、李之藻等传统士大夫乐于与之游并皈依之,以李贽为代表的\"异端\"者也与之相善;虽然中国的知识界对这些异样的文化有着强烈的兴趣,并以很大的热情协助这些来自\"西方\"的传教士翻译了众多的西学著作,但是,中国士人根本没有热情、社会似乎也没有体现出某种动力或必要让这些虔诚者去欧美求\"法\"---不论是耶稣教之\"真经\"还是西学的最新发现。费赖之的《入华耶稣会士列传》中的467人中,华人也仅有70人(参见《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译者序言)。这与僧人们络绎不绝西行求法、高僧辈出的局面形成鲜明对比。而且,大量珍贵的传教文献记录也都是西方耶稣会士们留下的,中国人的撰述寥寥无几。因此,耶稣教的\"西方\"对于中国社会和士人既是如此熟悉又是那么遥远,一点也不像佛教的\"西方\"就存在于国人的心中。

真正让中国士人感到有着强烈西行\"求法\"之急需的是19世纪后半叶以后。这时,中国社会涌动起一种可与佛教求法僧在热情和责任上相媲美的求\"法\"活动。志士仁人漂洋过海西行万里,他们所渴求的不仅仅是形而下的知识和技术,而尤为重视对西方政治制度或意识形态的引进。尽管没有像日本那样打出脱亚入欧的口号,但是他们大都把效法西方看成富国强兵的手段。在这百余年的西行求\"法\"过程中,由于求法者世界观的不同,所求得的\"真经\"也各不相同。他们有的从西方\"求\"来了无政府主义的政治理想,有的求来了君主立宪的或议会民主的政治体制,也有的\"求\"来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正是从西方\"求\"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近百年来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但是,不论是西域僧人赍藏东来译经传法,还是汉地僧人求法取经而回,都是旨在传佛法于汉地。除了因生活或宗教活动的需要所造成的一些植物传播或语言的吸收之外,他们在主观上似乎都没有把各自所属的文化互相传播的意图。虽然人的交流是双向的,但是,作为文化的交流则基本上是单向的,即大都是把印度佛教经典译成汉语。在千余年的佛教交流中,仅有为数极少的汉地著作(如据说玄奘回译的《大乘起信论》)被译成梵文,大量中国文化的基本典籍则根本没有被翻译到印度。而且,广义的文化交流内容也是单一的,即仅仅局限于佛教经典的传译,非佛教的著作译为汉语也极为少见。正是这种文化交流的单向性和单一性,造成了中印之间一旦佛教交流停止后,人员交往和文化交流几乎随之而完全中断,造成了两个民族在很长时间里几乎完全陌生、互不了解。

相反,虽然耶稣教传教士所带来的\"西方\",没有像佛教\"西方\"那样深入中国社会心理之中,但是,中西文化的交流却是双向的。传教士们出于策略上的考虑,他们不仅传教于中国,也带来了西方古典的或近代的文化、科学和技术。更重要的是,正是西方传教士把中国文化翻译介绍到西方,使西方公众从对马可波罗的怀疑中清醒过来,认识了以孔夫子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古国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科学技术和思维方式,从而对莱布尼兹、伏尔泰和歌德等欧洲文化巨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尽管作为人的交流是单向的,但是中西文化交流却是双向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可以说,正是耶稣会士们的努力,拉近了\"东方\"中国和\"西方\"的文化距离,使中国受到了西方社会和知识界的尊重。从这一点上说,耶稣会传教士们的业绩不仅远远超过了西域来华僧人,也超过了汉地西行的求法僧。

超越\"求法\"走向世界

随着国际政治生态的改变,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以及因之而增强的民族自信心,当代\"西方\"在国人的意识之中已经慢慢从敌对的、政治性的概念演变成了一个具有先进科学技术的发达经济实体。因此,今日之中国面对西方,既不妄自菲薄,也不恐惧困惑,而是以平等自信的心态看相互的差距,勇于走近西方、了解西方,并与之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因此,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向外大规模派出的求\"法\"者---留学生,并不仅仅是单纯地西去求法,他们事实上也是中国文化的使者,把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样,西方也发现了中西文化的互补性,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越来越多地向中国派出了留学生,以求中国之\"法\"。因此,只有到了这个时候,中外(西)文化交流,才超越了历史上对西方的种种情感和心理的困惑与误区,在形式和内容上体现出了主动性、双向性和互动性。也只有如此,才能使中国在文化交流中超越历史上\"求法\"之窠臼,在全面发展中面对\"西方\"、走向世界。

推荐第8篇:求近似数、四舍五入法教案

求近似数、四舍五入法

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来认识求近似数的实用性. (二)使学生掌握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三)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难点:掌握近似数的判断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教师通过启发谈话,即从学生生活贴近的事物中引出近似数.

在日常生活中,描述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不一定要说出它们的准确数量,只要知道它们的大概是多少就可以了,因此不用准确数表示,而是用一个与准确数比较接近的整

十、整百、整千数表示.如:我们国家的领土大约960万平方千米;我国人口大约12亿;我们学校有学生大约1200人等等.这样做比较方便、记忆容易、计算简单.

(二)学习新课 出示例题:

同学们浇树.浇了206棵松树,浇了284棵杨树.求这两个数的近似数大约是几百? 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206接近哪个整百数?(接近200) 206≈200用“≈”连接,“≈”叫做约等号.读作:206约等于200.

讨论下面几个数的近似数大约是几百?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求的? 314≈300(十位上的1不满5) 325≈300(十位上的2不满5)

336≈300(十位上的3不满5) 347≈300(十位上的4不满5) 那么我们进一步讨论284接近哪个整百数?为什么?怎样想的? 284≈300(十位上的8满5,把十位、个位上的数改写成0,向百位进1) 继续进行小组讨论:395,486,573,264, 358的数大约是几百? 395≈400

486≈500

573≈600 264≈300

358≈400 根据同学讨论的情况,归纳小结:

要求三位数的近似数,关键是看它十位上的数是不是满5,(也就是4或3,2,1)就把位和个位上的数去掉写成0.如果满5,(也就是5或6,7,8,9)就把十位和个位上的数改写成0,同时向百位进1.这样的方法我们称作“四舍五入”法.

(三)巩固反馈

1.说出下面各数的近似数.(投影) 386≈400

247≈200

579≈600

739≈700 462≈500

305≈300

758≈800

428≈400 观察比较两组题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小组讨论) 相同点:两组题都是求三位数的近似数.

不同点:第(1)组各数十位上的数都满5,(大于或等于5),所以都把十位和个位上的数改写成0,同时向百位进1.第(2)组各数十位上的数都不满5,(小于5)就把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舍掉改写成0.

请同学们强调:把一个三位数改写成整百的近似数关键是什么? 关键是看十位上的数是否满5,来决定四舍五入.

那么,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如何求四位数的近似数?关键要看哪一位上的数呢? 出示:6250大约是几千? 6250≈6000 6250百位上是2(小于5),就把百位后面的尾数舍掉,改写成0. 2.做一做.(投影)

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独立写在本上) 3845≈4000

2489≈2000

5290≈5000

4562≈5000

2908≈3000

8397≈8000 订正时请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求一个四位数的近似数,要看百位上的数是否满5,百位上的数不满5,直接把千位后面的尾数舍掉改写成0.如果百位上的数满5,把千位后面的尾数改写成0,同时还要把百位上的数向它的前一位进1) 3.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

根据学生掌握情况教师总结:

求万以内数的近似数,要根据要求省略这个数的十位、百位或千位后面的尾数.如果尾数的最高位不满5,就直接把尾数舍去,改写成0;如果尾数的最高位满5,把尾数改写成0后,还要向它的前一位进1.

作业:看书第20、21页.

推荐第9篇:树状图法求概率教案

用列举法求概率——树状图法

李文辉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有限等可能性事件概率的意义。

2、会用树状图列出一次试验中分三步或更多步完成(涉及3个或更多个因素)时,不重不漏地求出所有可能的结果,从而正确地计算事件的概率。

3、进一步提高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掌握有关数学技能(树状图)。

4、了解在什么情况用“列表”,什么情况用“树状图”较为方便。

【学习重点】用树状图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构建数学模型,培养思维的条理性 【学习难点】会用树状图法不重不漏地列举出所有可能的结果 【学习过程设计】

一、复习回顾

1、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掌握了用哪些方法求概率?

2、刚才老师提的这个问题有很多同学举手想来回答:

①如果老师就从甲、乙、丙三位同学中随机地选择一位来回答,那么选中丙同学的概率是多少?

②如果老师想从甲和乙两位同学中选择一位同学回答,且由甲和乙两位同学以猜拳一次(剪刀、锤子、布)的形式谁获胜就谁来回答,那么你能用列表法求得甲同学获胜的概率吗?

【由以上进行说明】:

当一次试验只需一步完成或者试验的结果只由一个因素决定时,用直接列举法即可较简单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

当一次试验需要两步完成或者试验的结果需由两个因素决定时,用列表列举法即可较简单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

列举要完全,不重不漏。

列举完成后即可用以下公式求某个事件的概率:P(A)=

二、新知学习

甲口袋中装有2个相同的小球,它们分别写有字母A和B;乙口袋中装有3个相同的小球,它们分别写有字母C、D和E;丙口袋中装有2个相同的小球,它们分别写有字母H和I。从3个口袋中各随机地取出1个小球。

(1)取出的3个小球上恰好有1个、2个和3个元音字母的概率分别是多少?

m。 n(2)取出的3个小球上全是辅音字母的概率是多少?

1、思考:

在这个试验中,一个结果由几个因素决定 ?

当一次试验涉及3个因素或3个以上的因素时,列表法能胜任吗?

2、教师说明:

当一次试验要涉及3个或更多的因素时,列表就不方便了,为不重不漏地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通常采用画树状图法。

3、教师示范问题解法(过程略)

4、总结:

用树状图列举的结果看起来一目了然,可以清晰地表示出某个试验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当试验要经过多个步骤(三步或三步以上)完成时,用画树状图法求事件的概率很有效。

三、课堂练习

1、(2012年·襄阳)襄阳市教育局为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扎实开展了“课内比教学”活动。在一次数学讲课比赛中,每个参赛选手都从两个分别标有“A”、“B”内容的签中,随机抽取一个作为自己的讲课内容,某校有三个选手参加这次讲课比赛,请你求出这三个选手中有两个抽中内容“A”,一个抽中内容“B”的概率。

2、(2014年·襄阳)从长度分别为2,4,6,7的四条线段中随机抽取三条,能构成三角形的概率是多少?

四、拓展

1、(1)思考:当一次试验需要两步完成或者试验的结果需由两个因素决定时,用树状图列举法可以吗?

(2)(2013年·襄阳)襄阳市辖区内旅游景点较多,李老师和刚初中毕业的儿子准备到古隆中、水镜庄、黄家湾三个景点去游玩.如果他们各自在这三个景点中任选一个作为游玩的第一站(每个景点被选为第一站的可能性相同),那么他们都选择古隆中为第一站的概率是多少?

2、一个试验的结果由三个因素决定,其中第一个因素的结果有a种,第二个因素的结果有b种,第三个因素的结果有c种,那么这个试验一共有多少种可能的结果?

五、课堂小结

1、什么时候用“列表法”方便?

2、什么时候用“树状图法”方便?

六、布置作业

P140习题25.2

6、

7、8题

推荐第10篇:美国婚姻家庭法与中国婚姻法之异同

美国婚姻家庭法与中国婚姻法之异同

来源于:

在处理涉外婚姻案件的实践中,涉美案件日益增多,这就要求婚姻律师对美国婚姻家庭法律有所了解和掌握。笔者在多年的涉外婚姻家庭法律案件的代理中,渐渐掌握了一些美国婚姻家庭法律知识,通过和中国婚姻法的比较,可使广大读者对于中美婚姻法律的异同有所掌握,从而在代理案件中,运用这些知识,为当事人提

供更好的服务。

一、婚姻缔结实质要件的异同。

(一)美国法律规定的条件。

1、资格条件。美国多数州规定,在美注册结婚,不论男女年龄应均满18周岁;

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结婚,还要获得其父母或法官同意。

2、注册条件。在美国,结婚须注册登记以及举行结婚仪式。《美国统一结婚离婚法》第201条规定,获得批准、举行仪式并进行登记的男女之间的婚姻在本州有效。绝大多数州的法律也要求结婚的男女须在牧师等神职人员、法官或政府官员面前依法举行婚礼。《统一结婚离婚法》第206条规定,法院和经过授权的政府官

员都可以主持结婚仪式,也可以按宗教仪式举行结婚仪式。

与中国法律不同,在美国,不同的州结婚证书是有有效期限的,这一点与美国类似。即结婚证书的有效期限从30天到60天不等。在这一期限内,男女双方必须举行婚礼,否则须重新办理结婚登记。另外,申请登记注册的男女双方须等候3-5

天的等待期,最终由法院或政府签发。

(二)中国法律规定的条件。

1、资格条件。中国《婚姻法》规定,在中国登记结婚的年龄,男方不得少于22周岁,女方不得少于20周岁,比美国规定要晚一些,提倡婚姻自由,合法婚姻

的结合不受干涉。在禁止结婚条件方面,禁止患有恶性传染病特别是有可能传染给

下一带疾病携带者结婚,并禁止直系血亲以及三代以内傍系血亲结合。

2、注册条件。婚姻关系的成立,必须男女双方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结婚登记,否则不是合法夫妻关系。一经登记,即确立夫妻关系,不必经过公告期。

二、无效婚姻的异同。

(一)美国法律规定无效婚姻的情况。

美国法律指的无效婚姻是指当事人缺乏结婚的法律能力和意愿,或者是存在其他严重的婚姻障碍。根据美国多数州的法律,婚姻无效不产生任何法律效力,男女

双方不产生任何夫妻的权利义务,目前,婚姻无效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类:

1、婚姻缔结双方是在法律禁止结婚的限制内。根据大多数州的法律,任何男子不得与其直系血亲以及一定范围的傍系血亲的亲属结合,否则是无效婚姻。比如,马萨诸塞州法律规定:任何男性都不能与他的母亲、祖母、女儿、孙女、姐妹、继母、祖继母、孙媳、岳母、岳祖母以及妻子的女儿、妻子的孙女、兄弟的女儿、姐

妹的女儿、父亲的姐妹、母亲的姐妹通婚。

2、未达到法定婚龄的结合为无效婚姻。如果举行婚礼时,一方不满十八周岁,很可能会导致婚姻的无效。未达法定结婚年龄的男女须登记注册,一般需经过父母

或法官批准。

3、重婚的婚姻为无效婚姻。目前除非洲和个别穆斯林国家外,世界绝大多数国家不承认重婚的婚姻效力。目前,在美国绝大多数州都规定,重婚是无效婚姻。

且同中国法律一样,重婚一般导致刑事责任。

4、虚假婚姻为无效婚姻。虚假婚姻一般指为了某种意图或某种目的而结婚。这种情况多数发生在移民领域。即美国之外的公民欲通过与美国公民结婚而移民美国本土。为解决这一问题,目前,美国移民法案已规定,美国之外的公民欲基于婚

姻而取得绿卡,须在美国居住二年以上。

(二)中国法律规定无效婚姻的情况。

根据中国《婚姻法》第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无效:

1、重婚的;

2、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

3、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

4、未到法定婚龄的。

三、可撤销婚姻的异同。

(一)美国法律关于可撤销婚姻的情况。

1、精神和身体的不健全。精神不健全,主要指当事人在结婚时,根据当事人当时的精神状态,不能够理解结婚的性质以及不能够理解结婚的权利与义务,一般指精神病患者、重度智力低下患者。而身体的不健全,主要指当事人性无能,而他

方在缔结婚姻关系时,不知道对方的此种症态。

2、胁迫婚姻。即缔结婚姻关系是由于另一方胁迫而不得不表示同意结婚的。比如,当事人一方以暴力手段迫使对方与自己结婚,或者第三方以威胁、利诱等方

式迫使当事人结婚的。

(二)中国法律关于可撤销婚姻的情况。

根据中国《婚姻法》第十一条的规定,因胁迫结婚的,受胁迫的一方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或人民法院请求撤销该婚姻。受胁迫的一方撤销婚姻的请求,应当自结婚登记之日起一年内提出。被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当事人请求撤销婚姻的,应当自恢复人身自由之日起一年内提出。因此,中国可撤销婚姻的情况限于受胁迫一种,性无能及拒绝性生活不能成为婚姻可撤销的法定理由,但可以成为认定夫妻感情是

否确以破裂的参考依据。

四、离婚的条件及程序的异同

(一)美国法律规定离婚的条件和程序。

在美国,离婚必须通过法庭进行,不能像中国一样从婚姻登记管理机关办理离婚登记手续。即使双方合意一致离婚,也要法庭裁判。而提出离婚的理由有过错和无过错之分,目前美国所有的州都适用无过错离婚原则,确定离婚的标准是夫妻感

情确已破裂,这一点,与中国相同。

1、管辖法院;离婚应当在一方所在地法院提起诉讼,目前,绝大多数州均规定,当事人需在本州居住一定期限后,方可有提起离婚的诉权。各州对提起离婚诉讼必须在本州居住时限的长短规定不一,最长的为期一年,如华盛顿州、新泽西州、纽约州;最短的没有期限,如南达科他州。而一般的州规定在6个月左右,如密西西比州、夏威夷州;较短的规定从60天到6周到90天不等,如爱达荷州规定为6

周、伊利诺斯州为90天等。

2、离婚程序:同中国法律规定一样,起诉离婚的原告须要交纳诉讼费用。在离婚诉讼过程中,可以要求法院发布禁令,禁止夫妻任何一方转移、抵押、隐匿共同财产,禁止一方骚扰、妨害另一方或任何子女的安宁。如果遇有伤害人身或感情的危险,法院可以责令一方从共同住宅中暂时迁出。有的州还规定,在离婚诉讼中,应当对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与中国法院几乎所有的案件都适用调解程序不同,美国法院一般只有在无过错离婚的案例中,才适用调解程序。对于涉及子女监护和探

视问题,一般均要进行调解。

3、过错理由:主要有三种,即通奸、虐待、遗弃。通奸是最常见的过错离婚的理由。与中国司法审判实践一样,美国通奸证据的取得也是非常困难的。但与中国法院处理案件不同,有些美国州法院的法官在处理离婚案件确定过错时,往往会采用推定的方式,确定当事人一方是否有婚外性行为,比如,有配偶与其他异性在宾馆一起开房的证据、异性男女同居一室的证据。如果有这些间接证据而没有直接性关系发生的证据,法官也可以通过一般常人思维行为方式的推理,确定发生过性

关系,除非被怀疑者能举出反证。

4、分居制度:美国大部分州都规定了分居制度。即当事人在主观上有离婚的愿望前提下,不在一起共同居住超过一段时间就可以离婚的制度。美国各个州规定分居的时间长短不一,最短有六个月,最长有五年。一般大多数州规定在1~3年左右。根据《统一结婚离婚法》,当事人分居超过180天即可向法院申请离婚。

(二)中国法律规定的离婚条件及程序。

中国法律规定的解除婚姻关系的途径有两种:协议登记离婚与单方诉讼离婚。

对于离婚合意的双方当事人,可以到一方户口所有地的婚姻登记管理机关申请离婚登记,不必亲自到法院办理。第二种途径,是适用于一方不同意离婚而一方坚持离婚的当事人之间,可以通过一方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的方式解除婚姻关系。法院查明,如果当事人有婚姻法四十六条规定的情况之一的,即:有下列情形之一,调解

无效的,应准予离婚:

1、重婚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

2、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3、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的;

4、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的;

5、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一方被宣告失踪,另一方提出离婚诉讼的,应准予离婚。

除了上述几种情况,中国法院第一次判决,基本不会同意当事人的离婚请求。除非已证实夫妻感情确已破裂。但当事人在一审判决书生效六个月后再次提起离婚诉讼,法院支持原告诉讼请求的可能性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由此可见,与美国婚

姻家庭法相比,中国离婚程序显得简洁而具有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结合。

五、离婚时共同的分割

(一)美国法院离婚时财产分割的原则

1、广泛实施婚前财产协议。美国所有的州均允许夫妻双方在离婚前就财产处理自行达成协议并签署相关协议书。协议内容包括共同财产如何分配、债务债权的

承担。离婚协议须经法院审查批准后方能生效。

2、离婚时作为共同财产分割的范围及分配原则。根据1983年美国《统一婚姻财产法》,结婚后双方获得的所有财产均为共同财产,双方对共同财产均享有不可

分割的一半利益。下列财产除外:

(1)由赠与所得的财产或第三人死亡时留给夫妻一方而非双方的财产;

发布日期:2007年12月18日网站编辑:谢小娟

第11篇:用列举法求概率教学设计

用列举法求概率教学设计

用列举法求概率教学设计 2007-11-21 00:05:30.0

王珍 提供

设计思路与理论依据

本节内容是第二十五章第二节“用列举法求概率”的第三课时,主要介绍用列表法和树形图法求概率。从上节课所学用列举法求概率出发,以探究快捷明确的新方法为目标,以两个实际问题为载体,通过学生动手解决问题、观察分析、评价解题方法获得新知。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活动,难易程度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解决问题以学生为主,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教师从中指导、总结、示范。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充分体现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教育思想。

学情分析

在七年级的学习中,学生通过丰富的实际问题认识到概率是刻画不确定现象的数学模型,学习一些计算概率的方法,通过大量试验对结果做出估计,从而做出合理决策。通过八年级的学习,学生经历了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了解总体、个体、样本,掌握了频率、频数、频数分布直方图等相关知识。本节课为以后利用试验或模拟试验的方法估计一些复杂的随机时间的发生的概率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了解概率的意义,能够运用列举法(包括列表法、画树形统计图)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并阐明理由。

(2)

使学生能够从实际需要出发判断何时选用列表法或画树形统计图求概率更方便。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察列举法的结果是否重复和遗漏,总结列举不重复不遗漏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应用列表法或树形图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引导学生对问题观察、质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2)

提高自身的数学交流水平,增强与人合作的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辩证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够运用列表法和树形图法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并阐明理由。

教学难点

判断何时选用列表法或画树形图法求概率更方便。

教学方法

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讨论。

教学过程

教学 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1 问题

(1)

具有何种问题的实验称为古典概型? (2)

对于古典概型的试验如何求事件的概率?

学生回答:

(1)

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是有限多个;各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相等。具有以上特点的试验称为古典概型。

(2)

对于古典概型的试验,我们可以从事件所包含的各种可能的结果在全部可能的试验结果中所占的比分析出事件的概率。

一般地,如果在一次试验中,有几种可能的结果,并且它们发生的可能性相等,事件A包含其中的m种结果,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P(A)=

通过问答的方式,帮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准备好知识基础。

(二)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活动2 问题

掷一颗普通的正方形骰子,求: (1)“点数为1”的概率 (2)“点数为1或3”的概率 (3)“点数为偶数”的概率 (4)“点数大于2”的概率

活动3 问题

1、

同时掷两个质地均匀的骰子,计算下列事件的概率: (1)

两个骰子的点数相同; (2)

两个骰子点数的和是9; (3)

至少有一个骰子的数为2。

2、列举时如何才能避免重复和遗漏?

教师总结分析:当一次试验要涉及两个因素(例如掷两个骰子)并且可能出现的结果数目较多时,为不重不漏地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通常采用列表法。我们不妨把两个骰子分别记为第1个和第2个,这样就可以用下面的方形表格列举出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

3、重新用列表法解决上题。

教师结合教科书表25-4,指导学生体会列表法对列举所有可能的结果所起的作用,总结并解答。

4、如果把例5中的“同时掷两个骰子”改为“把一个骰子掷两次”,所得到的结果有变化吗? 活动4 问题

1、(用课件展示例6)

教师介绍树形图法:当一次试验要涉及3个或更多的因素(例如从3个口袋中取球)时,列方形表就不方便了,为不重不漏地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通常采用树形图。 解法见教科书。

2、总结何种概率问题适合用树形图法解决。

(三)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 活动5 练习

想一想,什么时候使用“列表法”方便,什么时候使用“树形图”方便?

1、在6张卡片上分别写有1~6的整数。随机地抽取一张后放回,再随机地抽取一张。那么第一取出的数字能够整除第二次取出的数字的概率是多少?

2、经过某十字路口的汽车,它可能继续直行,也可能向左转或向右转。如果这三种可能性大小相同,三辆汽车经过这个十字路口,求 下列事件的概率: (1)三辆车全部继续直行;

(2)两辆车向右转,一辆车向左转; (3)至少有两辆车向左转。

活动6 作业

教科书155页习题25.2第4至6题。

学生思考后回答:

掷一个骰子时向上一面的点数可能为

1、

2、

3、

4、

5、6,共六种,这些点数出现的可能性相等。(1)

P(点数为1)= (2)

P(点数为1或3)= (3)

点数为偶数有3种可能,即点数为

2、

4、6,P(点数为偶数)= (4)

点数大于2有四种可能,即

3、

4、

5、6,P(点数大于2)=

学生思考、解答、发言。

由于本题用列举法求解,所列内容较多,教师应组织学生重点观察解答中列举的内容有无遗漏,有无重复。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并发言。

学生分析思考。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组织学生分析本问题如何应用列举法和列表的可行性。

用树形图列举出的结果看起来一目了然,当事件要经过多次步骤(三步以上)完成时,用这种“树形图”的方法求事件的概率很有效。

学生思考,做练习1.由附表一可以看出,可能出现的结果有36个,他们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满足条件(记为事件A)的结果有14个(表中的阴影部分),记(1,1),(1,2),(1,3), (1,4),(1,5),(1,6), (2,2),(2,4),(2,6), (3,3),(3,6),(4,4), (5,5),(6,6),所以P(A)= 学生思考做练习2 由附图一可以看出,可能出现的结果有27个,它们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1)三辆车全部继续直行的结果只有一个; P(三辆车全部继续直行)= (2)两辆车向右转,一辆车向左转结果有3个; P(两辆车向右转,一辆车向左转)= (3)至少有两辆车向左转结果有7个, P(至少有两辆车)=

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教师批改总结。

通过简单的回顾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在具体情境中了解概率的意义,能阐明运用列举法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的理由,为本节课探索列表法和树形图法求概率奠定基础。

通过对较为复杂的概率问题的探索,激发学生找到新解法的学习欲望。

通过学生自主探求列表法,使学生对如何时应用列表法,如何应用列表法有更深的理解。

指导学生如何规范的应用列表法解决概率问题。 使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下体会列表法的特点。

通过对本题解法的分析,激发学生学习新方法的学习欲望。 通过示范树形图解法,加深学生对此种解法的理解,使学生初步掌握用树形图法解决概率问题的技能。 加深学生对树形图解法的理解。

巩固学生对列表法和树形图法的理解和认识。

使学生能够从实际需要出发判断何时选用列表法或画树形图求概率更方便,巩固学生使用列表法和树形图法求概率的技能。

了解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课堂 小结

1、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内容,有哪些收获?

2、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几种列举法来求概率,它们各使用于哪些问题?

25.2 用列举法求概率例5

P(A)=

P(B)=

P(C)=

P(三个辅音)=

教 学 反 思

例6

P (一个元音) = (两个元音)=

P(三个元音)=

P

本节课注重学生的合作和交流活动,的活动中促进知识的学习,并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学生对概率的理解应是多方面的,概率应尽量让学生通过具体试验领会,从而形成对某一事件发生的概率的较为全面的理解,初步形成随机观念,发展学生初步的辩证思维能力。

第12篇:用列举法求概率教学设计

用列举法求概率

鲁富青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用列表法求概率的意义,掌握用列表法求概率的常规方法。 过程与方法:以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归纳总结出用列举法求概率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熟悉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掌握用列表法求概率的常规方法。

难点:.逐步熟悉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1.复习回顾:

教师带领学生回忆:概率的概念、公式。步骤。 一般地,如果在一次试验中,

有n种可能的结果,并且它们发生的可能性都相等, 事件A包含在其中的m种结果, 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 求概率的步骤:

(1)列举出一次试验中的所有结果(n个);

(2)找出其中事件A发生的结果(m个);

(3)运用公式求事件A的概率:

2.例题导入

教师出示引例:掷两枚硬币,求下列事件的概率: (1)两枚硬币全部正面朝上; (2)两枚硬币全部反面朝上;

(3)一枚硬币正面朝上,一枚硬币反面朝上; 为了不重不漏地列出所有这些结果, 你有什么好办法么?

掷两枚硬币,不妨设其中一枚为A,另一枚为B, 用列表法列举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 3.典例示范

教师出示两个例题,引领学生用列表法列举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 例1:如图,甲转盘的三个等分区域分别写有数字

1、

2、3,乙转盘的四个等分区域分别写有数字

4、

5、

6、7。现分别转动两个转盘,求指针所指数字之和为偶数的概率。

例2:掷一个骰子,观察向上的一面的点数,求下列事件概率: 1.点数为2

2.点数为奇数

3.点数大于2且小于5 4.小试牛刀

紧扣本节课主题,教师选择两个难度不太大的习题:

1、甲、乙两人在玩转盘游戏时,把转盘 A、B 分别分成 4 等份和 3 等份,并在每一份内标上数字,如图 2.游戏规定,转 动两个转盘,停止后,指针所指的两个数字之和为奇数时,甲 获胜;为偶数时,乙获胜.用列表法求甲获胜的概率.

2、甲、乙两人各掷一枚质量分布均匀的正方体骰子,如果点数 之积为奇数,那么甲得1分;如果点数之积为偶数,那么乙得1分。 连续投10次,谁得分高,谁就获胜。

(1)请你想一想,谁获胜的机会大?并说明理由;

(2)你认为游戏公平吗?

5、小结

“列表法”的意义:

当试验涉及两个因素(例如两个转盘) 并且可能出现的结果数目较多时, 为不重不漏地列出所有的结果,

通常采用“列表法”。

板书设计

“33.1用列举法求概率

列表法”的意义:

当试验涉及两个因素(例如两个转盘) 并且可能出现的结果数目较多时,

为不重不漏地列出所有的结果,通常采用“列表法”。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学生都能够掌握用列表法求出事件概率的方法。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由学生小组讨论,通过具体的例子总结得出用列表法求出事件概率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的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教学时,我根据课改理念精神,利用学生的感性材料的作用,以启发和小组讨论交流为主,进行谈话式的引导,并注意利用设计练习题,以期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让学生在理解用列表法求出事件概率的方法的基础上学会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数学问题。我觉得这节课学生的收获不小。

第13篇:异同比较

,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总结 相同点:

1.原因相同::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都是为了掌握政权,为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革命.资本主义发展受到阻碍,英法的阻碍来自封建专制制度,美国的阻碍为英国的殖民统治.

1、性质:都是资产阶级革命,但美国的独立战争具有双重性质,它还是一场民族解放斗争.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都是为了掌握政权,为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革命.资本主义发展受到阻碍,英法的阻碍来自封建专制制度,美国的阻碍为英国的殖民统治.2.领导阶级:都是资产阶级领导;

3、革命动力:人民群众在三国革命中都起了推动作用.

4、结果相同:三国的资产阶级都取得胜利,掌握了政权,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欧美各国革命都有很大影响.

:都建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但具体制度不同:英国为君主立宪制(这是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的结果),美国为联邦总统制,法国为民主共和制.5.所受影响(思想方面):英国受文艺复兴影响,法、美受启蒙运动影响.

6、参与者(主要力量):都有人民支持,但法国发动群众最为广泛.都比较曲折、艰难.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具有反复性,美国的独立战争受到了国外力量的支持,法国受到了外国的干涉.

7、意义:都为本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传播了进步的自由民主的思想,美国还获得了独立.这些都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不同点:

1、原因不完全相同:英国革命为了要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美国革命是为了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法国革命是要推翻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

2、领导阶级不完全相同:除了资产阶级领导革命以外,英国还有新贵族 ;美国还有南方种植园奴隶主阶级;法国还有自由派贵族参加对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

3、特点:英国是建立了由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共同执政的君主立宪制度;美国独立战争不仅是资产阶级革命,也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法国革命则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大的、最彻底的、最典型的资产阶级革命.

4、意义不同:英国揭开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开辟了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美国摧毁了英国殖民枷锁,赢得国家独立;法国扫荡了国内的封建势力,动摇了欧洲其他国家封建制度的基础.

—— 《 权 利 法 案 》 ——意义:

革命胜利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重大的进步,大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胜利后出现了长期政治的稳定局面,为英国资本主义顺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英国从此走上了世界工商业强国与殖民霸国的道路; 揭开了革命运动的序幕,世界现代史的开始.《人权宣言》提出的平等、自由、权利是建立在确保私有财产这个基础之上.意义:积极意义: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对法国大革命起了指导作用。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要求具有进步意义。消极意义:人生来平等与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必以。财产不平等代替出身不同的平等,

因此具有虚伪性。

《 独 立 宣 言 》意义:

《独立宣言》的发表对发动群众进行独立战争,起了重大作用.宣言对推动后来的欧洲各国资产阶级革命,特别对法国大革命及其《人权宣言》产生了积极影响.【法国大革命】 影响:

1、政治上,法国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资产阶级革命,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为以后的各国革命树立了榜样.拿破仑战争早期传播了法国革命的思想,在客观上有利于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和农民的解放.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2、经济上,法国在18世纪中期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当时仅次于英国的工业国家,推动了工业革命在欧洲的发展.

3、思想上,法国启蒙思想家把欧洲的启蒙运动推向高潮,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启蒙思想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第14篇:浅谈儒法道墨教育思想的异同

浅谈儒、法、墨、道四家教育思想的异同

摘要:儒、墨、道、法家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适应当时社会的思想,分别由孔子、墨子、老子、韩非子创立并得到发展。一定的社会孕育一定的思想,且具有一定的相同点和必然的不同点。本文将主要采用文献法,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作用来阐述儒、法、墨、道四家教育思想的异同。

关键词:儒、法、墨、道的教育思想;比较异同

一、儒、法、墨、道四家教育思想的相同点

(一)从产生背景来看,儒、墨、道、法家的思想都是在社会动荡且四分五裂的春秋和战国时期产生的;

(二)从内容来看,这些思想无疑都是孔子以及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及庄子,和韩非子的对治理国家的各自的态度;

(三)从产生的作用来看,都是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

二、儒、法、墨、道四家教育思想的不同点

(一)关于教育目的:

1、儒家:孔子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推行其政治主张,在政治上主张举贤才,在教育上主张培养“君子”“圣人”“贤人”或“君子儒”“大丈夫”“大儒”等,着力培养德才兼备以德为主,能为实现德治、仁政、礼治的理想而奋斗的人才。

2、墨家:造就“兼士”的教育目的论,主张培养“兼士”“义侠”等,认为要实现“兼相爱,交相利”,只有培养能“以兼易别”的“兼士”,才能建立一个“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的“公平合理”社会。

3、道家:主张培养“上士”“隐君子”“上士闻道,勤而行之„”道家强调“道法自然”即回到自然中去,过者“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活,方能体悟自然之道。

4、法家:主张培养“耕战之士”或“智世能法之士”,主张以法治国,反对儒家的“仁义道德”和墨家的“兼爱”等说教,也反对道家的“恍惚之言、恬淡之谈”。要求教育也“服之以法”,以培养“法术之士”为教育目的。

(二)关于教育内容

1、孔子重视道德教育,主张以道德教育为主,以“六经”为主要教材。墨子与孔子一样重视“德行”,也讲《诗》《书》但全盘否定了《礼》《乐》的价值。墨子十分重视武艺、科技的教育。还注重辩论学、逻辑学。这说明墨家的教育内容大大突破了儒家的“六经”的范畴。

2、墨家的教育内容大致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中国古代文化知识,二是实用知识和技术。其教育内容为我国科技发展史和科学发展史写下了极为难得的光辉篇章,他们在科技方面的创造,不仅在中国每就在当时的世界科技发展史上也居于领先和突出地位。

3、法家的教育内容突出了“法”,“以法为教”、“以吏为师”,重视“耕战”和军事教育,以提高人民的实际作战能了为主。

4、道家的教育内容不同于儒、墨、法家。道家没有书本教材,主张回到古朴的原始自然状态,因此道家主张以“天道”为其教育内容。,要求人们听凭自然、顺应自然。

(三)关于人性论及教育作用

1、儒家: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的所提倡的社会规范思想是“礼”,其核心是“仁”;孟子是孔子之道的忠实捍卫者,他提出了“性善论”,包括“仁”、“义”、“礼”“智”四个“善端”;而荀子则主张人性恶,认为人的恶性本身是无法根本改变的,但是可以用“伪”来抑制人的恶性而使之归于善;荀子和孟子的人性论是截然不同的,但是他们都是对孔子“性相近,习相远”之人性论的发展。

2、墨家认为人的本性是“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也变”。认为人没有先天的思想意识,只有一种可塑的素质,一切知识和道德观念都是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造成的。墨子提倡“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即墨子的社会整合方案是“兼爱”,社会控制方案分别为“天志”、“明鬼”、“尚同”,社会平等的思想是“尚贤”。

3、道家的人性论是一种自然的人性论。人是“无知无欲”“无识无情”的,一切听凭自然的安排,一切人为的东西都是错误的,包括教育。一切智慧和道德只有害处,没有好处,教育的作用只能加速对人性的背叛,加重社会的纷争。教育是多余的。

4、法家认为人性是自私的,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商鞅认为凡人都是贪怕死、好逸恶劳的。只有严刑峻法,才能使恶人就范。教育作用的发挥应建立在“因人情”的基础上,他说:“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具矣”。

我们国家现在充分将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也是对儒家和法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金平主编.中外教育史纲[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2】周龙.儒法道三家法律思想之比较[J].青海社会科学,1996,03:104-108.【3】喻中.儒法道三家思想之“要旨”[J].人民检察,2012,19:49-50.

第15篇:用列举法求概率教学案(学生用)

九年级数学人教版第25章 概率初步教学案(廖明钢)

25.2用列举法求概率(3) --------画树形图求概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概率的意义。

(2)会画树形图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

过程与方法:(1)通过画树形图求概率的过程培养思维的条理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不同列举方法的比较和探究,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进一步发展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主动探究和建构知识结构,培养勇于探索的学习精神,在利用概率解决某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应用意识。

(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习兴趣,感受数学的简捷美,及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教学重点:画树形图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画树形图计算概率,构建数学模型,培养思维的条理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列举一次试验可能出现的所有结果时,学过哪些方法?

2、用列举法求概率的几个基本步骤是什么?

二、情境

三江中学在2011年10月26日至28日隆重的举办了体育艺术节,初中部2012级9班有甲、乙、丙三个实力相当的同学都想参加男子200米的比赛,可是根据规则,每班每人限报两项,每项限报两人,所以只能有两名同学参加比赛,于是老师就想了一个办法,三个同学玩“手心手背”游戏决定哪两个同学参加比赛。问题:一次游戏就能确定是哪两个同学参加的概率是多少?

三、例题

甲、乙、丙三个盒中分别装有大小、形状相同的小球若干,甲盒中装有2个小球,分别写有字母A和B;乙盒中装有3个小球,分别写有字母C、D和E;丙盒中装有2个小球,分别写有字母H和I;现要从3个盒中各随机取出一个小球。求

(1)取出的3个小球中恰好有1个,2个,3个写有元音字母的概率各是多少? (2)取出的3个小球上全是辅音字母的概率是多少?

1 九年级数学人教版第25章 概率初步教学案(廖明钢)

四、练习

1、在3张卡片上分别写有1~3的整数.随机地抽取一张后放回,再随机地抽取一张.那么第二次取出的数字能够整除第一次取出的数字的概率是多少?

2、在3张卡片上分别写有1~3的整数.随机地抽取一张后不放回,再随机地抽取一张.那么第二次取出的数字能够整除第一次取出的数字的概率是多少?

3、经过某十字路口的汽车,它可能继续直行,也可能左转或右转,如果这三种可能性大小相同,同向而行的三辆汽车都经过这个十字路口时,求下列事件的概率:

(1)三辆车全部继续直行(2)两辆车右转,一辆车左转(3)至少有两辆车左转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有什么收获?

第16篇: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教学反思

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教学反思

实验附小 数学组

对于近似数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也已经接触到,不过没有出现这样的概念。而本课的学习相对系统一些,同时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教材的编排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有些教学内容难以展现出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我想方设法为抽象的教材内容选择、补充生活背景,使数学贴近学生生活,变得易于感受。通过提供富有生活气息的四个城市小学生人数的统计表,让学生初步感受这些信息,引入准确数,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67人大约是几十人,四个城市小学生人数大约是多少万人,并谈谈理由。从学生用“接近”一词来表述理由可以看出:学生不仅体验到了这些数的近似数,而且明白了为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入“近似数”和“≈”,顺理成章,学生非常容易接受。

一、结合实际背景,认识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一些比较大的数据,由于书写的不方便,需要将一些较大的数据改写成以万或者亿作单位,这样既方便书写,又便于读数。教材中安排的“国土面积”中的一些数据都是比较大的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改写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改写的必要性。因此,数据改写的活动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安排在一定的背景下进行,从而使学生体会改写所带来的方便。

数据的改写是对数据表示形式的变化,它的大小并没有发生变化。对此,在改写过程中应向学生说明改写后为什么要写计数单位的道理。如9600000=960万,等号左边的数是以“个”为单位,一般以“个”

为单位就不写计数单位了。而等号右边是以“万”为单位,如果这个计数单位不写,那么就会变成以“个”为单位,这样两者之间就会相差很大。这些道理,可以结合具体的情景加以说明,以便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减少错误。

二、近似数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运用的数,它与精确数不同 ,表示的仅是某一对象的一定范围。对于近似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已接触到,不过没有出现这样的概念。而本单元的学习是相对系统一些,同时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主要是以四舍五入法为主)。

第17篇: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教案.doc

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教学目标:

1.结合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数的具体事例,经历把精确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近似数的过程。

2.知道什么是精确数,理解四舍五入法的意义,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精确数改写成近似数。

3.了解近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用四舍五入法近似数。

教学难点:

准确地求出近似数。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同学们,你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吗?

除汉族外,其他的都是少数民族,你们知道为什么这些民族叫少数民族吗? 中国人多数是汉族,所以把人数比较少的民族叫少数民族。我们应该关心少数民族的同学及每一个人。你们想了解一些少数民族到底有多少人吗?(课件出示课本60页的四幅图)

二、自主学习。1.观察思考: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四幅图,思考以下问题:

图中有几个少数民族?人口数各是多少?这个数是怎么得来的?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回族:8602978人 纳西族:278009人 壮族:15489630人 蒙古族:4806849人

这几个少数民族的人口数都是1990年我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得到的真实数据。

像这样的数,我们把它叫做精确数。 2.求近似数。

在实际生活中,还经常用近似数描述一些事物。你能把少数民族的人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近似数吗?

让学生试着改写,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把你们改写的结果汇报一下,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8602978≈860万 278009≈28万

学生说想法时,可能不完整,只要意思对即可。

(尝试改写近似数的过程,使同学们对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有了初步的了解) 3.四舍五入法的意义。

师:把一个精确数改写成一个近似数,可以用四舍五入法。也就是把一个数按要求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近似数时,要看千位上的数是否满5,如果不满5,就把万位后面的尾数舍去,并加上“万”字;如果是5或比5大,把万后面的尾数舍去,向万位进1,最后加上“万”字,并用“≈”表示。 把壮族和蒙古族人数用近似数表示。 15489630≈1549万 4806849≈481万

学生改写后,让学生具体说一说改写的方法。使学生理解、掌握四舍五入法。

三、尝试练习。

(1)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本61页四副图下面的数据,试着判断哪个是近似数,哪个是精确数。

学生汇报时,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

(在交流的过程中,加深理解精确数和近似数的含义。) (2)把上面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四、练一练

(1)认真看图,了解有关信息。 (2)写出横线上的数。 (3)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五、拓展练习1.判断。

(1)2105643=211万

(2)850000≈85万

(3)784999≈79万

(4)2198000≈220万

(让学生通过判断,分清什么情况用“=”,什么情况用“≈”,熟练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

2.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万”为单位的数。

4512000、7898

521、45102

36、95000、154980、9825009 3.在下面的( )里填上合适的数。 47( )690≈48万 665( )987≈665万 4( )6213≈45万 69( )0123≈698万

(这几道题稍有难度,供学有余力的同学练习)

第18篇:求财法拿十个五十元的硬币

求财法拿十个五十元的硬币,和写有一张自己农历出生年月日的纸包在一起,再放入有装满水的铁碗中,放入冰箱结冰,找个有太阳的日子,拿到屋外晒成温水之后,将水洒在屋子四周,再将硬币用红包袋装起来,放在皮包里,随身携带即可。

苦恋开花法挑七个又红又熟的桑果放入红包袋内,如法泡制准备两份,男女一人一份,在晚上八点整,在各自庭院,埋入土里,并在上面用力踏七下,若无庭院就埋在盆景里,最后祈求两人关系越陷越深,最后会赢得双方家长的同意,获得世人的祝福。

心想事成法睡觉前,用一根新点燃的红蜡烛,在装满水的盆子里滴入12朵烛泪,在捞起来包在手帕里并压在枕头下面。这时将你的愿望说出,当愿望实现后,把蜡烛泪装入信封袋中,选一个月圆

(十五)的晚上,埋入土中即可!

金榜题名法准备18条,每条各九吋的红丝线,选一个安静的晚上,用胶水将红线贴在自己卧房的门上左右各九条。每贴一条时,心里默念九次六字真言[翁妈呢被眯哄]并且心中想著:自己所准备的都考出来。剩下的就是静下心来准备读书,期待金榜题名时。

开运法准备一套全新的砚台和毛笔,以及七张红色纸(长、宽各十公分),在红纸的正面写下“鸿运当头”,在每天同一时间内各写一张,共写七天,完成后将七张红纸一起放入皮包中,不久后,好运就会不停的到来唷!

促进阴缘法准备五条不同颜色,代表姻缘线的彩带,再准备五朵玫瑰花及一个新的圆形盘子,将五朵花放在盘内排成五角形,再在盘子中央点上一根红色小蜡烛,在半夜十二点时将蜡烛点燃合掌将月下老人许愿,等到蜡烛烧完就大功告成,姻缘将会很快到来!

求婚小秘方将一朵红色的玫瑰花,花瓣全部摘下,将摘下来的花瓣放进一个透明的玻璃杯中,在杯中加满水,放在阳光下晒一天,一天后,将花瓣拿出洗净,泡成一杯玫瑰花茶,自喝下一半,令外半杯给心仪的对象喝下,不用多久,心仪的另一半就会向你求婚了!恭喜你将会收到一份精致的礼物~莲花宝瓶天珠!

蛋壳转运法收集十个完整的空蛋壳,将它们用清水洗乾净,用黑色铅笔在每个蛋壳上写<怨>字再将蛋壳打碎,放在院子中过一夜,然后将蛋壳碎片拿到附近的公园中的泥土地上埋起来,不久后运气就会好转了!

催讨钱财法准备桂竹一支,香炉一个,朱砂两钱檀香粉少许将桂竹剖半用朱砂在内层写上债务人的名字及所欠的金额在将桂竹合起插在香炉之中每逢初一十五的子时,燃香祷告五路财神协助催讨欠款,这样实行三个月,债务便可回收!

招财法准备一个竹子做做成的存钱筒,每天存入一元,直到存入六十元止当存到六十元时用一小块红纸,写上‘小财进,偏财出’贴在竹筒上六天,六天后,将竹筒中的钱每日花掉三元,等到六十元花完,就会有偏财运到来

财源广进法买一个新的玻璃花盆(形状是圆形),再准备一颗小型的圆形水晶;将水晶放置在花瓶正中央,水晶周围放19枚硬币,再在花盆中放入阴阳水,将花盆放置在办公室的左方,这样便可以招来财运喔!

增进姻缘法准备一张喜帖及一张红纸,先用红纸将喜帖中他人的姓名;地址,贴盖掉在红纸上写下自己的姓名及出生年月日,并写下”婚姻急至”在将喜帖放置枕头下十二天,十二天后在清晨六点到户外挖一个洞,向上天祈求天赐良缘,再火化埋入土中即可。

招财法将一颗白萝卜中央挖一个如十元硬币大小之孔,并剪一圆形之红纸写上”金银财宝”四字,将红纸塞入白萝卜中央,白萝卜周围再黏一圈红纸,上午八点挂在门旁上方挂十二天即可每日对喊一次”招财进宝”,如此便有意想不到之财运。

招财法准备一个新的锅子,放入十二枚硬币(字面要朝上),放在屋外一夜,第二天在锅中放入榕树叶七片及七粒小石头,将它们和先前的硬币一起煮沸,等到冷却后,将十二枚硬币用红包袋装起,放置于客厅电视机上,而锅子内的水及树叶就洒向屋外四周,如此就会有一整年的好财运

第19篇: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教学反思。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人性化数学课堂,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活动中感悟、再创造中理解、研究中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教学反思》。 使学生经历、感受、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现思维过程,让课堂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活动的天地,让学生在和谐有效的课堂教学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一课之所以是教学的难点,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教材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脱离,学生不熟悉,不感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在导入新课环节就紧紧抓住学生的生活实际:从我们班的人数这个准确数到我们学校大约有多少人,引入新课。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不应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教材”,而应该是“用教材去教”。我认为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就要努力从学生身边挖掘、选取教学的素材,让数学走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所学的知识来源于他们的生活,学生必定倍感亲切,也就能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了。生活中的许多数量是用近似数表示的,你留心了吗?你在哪见过或听过?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意识到以下几点:

1、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并最终服务于生活。这堂课通过提供生活中的一些数据,例如:班级人数、学校总学生数、让学生初步感受这些信息,引入准确数,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来判断近似数的。从学生找出“大约、达、近”等一些词可以看出:学生不仅体验到了这些数的近似数,而且明白了为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入“近似数”和“≈”,顺理成章,学生非常容易接受。

2、让学生在比较中体验。比较是常用的一种数学思考方法。通过比较事物之间的相同来理解近似数的意义。

第20篇:顶点式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版]

顶点式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

①二次函数y=ax+bx+c(a,b,c 是常数,a≠0)用配方法可化成:y=a(x-h)+k,顶点是(h,k) 2

2

b24acb2)+,2a4abbb4acb24acb2对称轴是x=,顶点坐标是(,), h=-,k=, 所以,我们2a2a2a4a4a配方: y=ax+bx+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x+2把y=a(x-h)+k叫做二次函数的顶点式

②已知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坐标(h,k)或者对称轴方程x=h或者最大值k,最小值k,当

2然还要知道抛物线上的一个一般点时,通常设函数解析式为y=a(x-h)+k(a≠0),再将那个一般点的坐标带入,求出a的值,最后写出函数解析式再化成一般式就行了,有时可能需要两个一般点列方程组求出a的值或h或k的值。

例:已知抛物线的顶点为(-1,-3),与y轴交点为(0,-5),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解:设所求的二次函数为 y=a〔x-(-1)〕-3=a(x+1)-3,由条件得:点( 0,-5 )在抛物线上,a-3=-5, 得a=-2,故所求的抛物线解析式为 y=-2(x+1)-3,即:y=-2x-4x-5

例: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的最大值是2,图象顶点在直线y=x+1上,并且图象经过点(3,-6),求此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解:∵二次函数的最大值是2∴抛物线的顶点纵坐标为2又∵抛物线的顶点在直线y=x+1上,∴当y=2时,x=1。 故顶点坐标为( 1 , 2),所以可设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22y=a(x-1)+2,又∵图象经过点(3,-6),∴-6=a (3-1)+2 ,得a=-2,故所求二次函数的22解析式为:y=-2(x-1)+2,即:y=-2x+4x

例:如图,有一座抛物线形拱桥,在正常水位时水面AB•的宽为20m,如果水位上升3m时,水面CD的宽是10m.(1)建立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求此抛物线的解析式;(2)现有一辆载有救援物资的货车从甲地出发需经过此桥开往乙地,已知甲地距此桥280km(桥长忽略不计).货车正以每小时40km的速度开往乙地,当行驶1小时时,•忽然接到紧急通知:前方连降暴雨,造成水位以每小时0.25m的速度持续上涨(货车接到通知时水位在CD处,当水位达到桥拱最高点O时,禁止车辆通行),试问:如果货车按原来速度行驶,能否完全通过此桥?若能,请说明理由;若不能,•要使货车安全通过此桥,速度应超过每小时多少千米?

2

2

2

22

22解:因为抛物线的顶点为(0,0),所以可设抛物线解析式为y=a(x-0)+0,即y=ax,桥拱最高点O到水面CD的距离为hm,则D(5,-h),B(10,-h-3).∴25ah, 解得

100ah3.1a,12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2525h1. (2)水位由CD处涨到点O的时间为:1÷0.25=4(小时).货车按原来速度行驶的路程为:40×1+40×4=200

①抛物线顶点P(-1,-8),且过点A(0,-6),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②二次函数的图象的顶点在原点,且过点(2,4),求这个二次函数的关系式

③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坐标为(-1,-3),与y轴交点为(0,-5),求二次函数的关系式

④已知一个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0,1),它的顶点坐标是(8,9),求这个二次函数的关系式

⑤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原点,且当x=3时,有最小值-4, 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⑥已知抛物线顶点(1,16),且抛物线与x轴的两交点间的距离为8

⑦已知二次函数当x=-3时,有最大值-1,且当x=0时,y=-3,求二次函数的关系式

求异同法 范文
《求异同法 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