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古今词义异同》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1 20:46:1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古今词义的异同

语言是发展的,学习语言一定要有历史发展的观点。现代汉语是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们必须承认语言的继承性,看到古今汉语相同的方面;但是更应该重视语言的发展,看到古今汉语不同的方面。语言的三要素中(语音、词汇、语法),词汇的变化最快。旧词不断消亡,新词不断产生,词义不断演变。在学习古代汉语时,我们必须特别注意古今词义的异同。词义是随着时代的推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时代不同,词义就可能有变化。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情况我们大致可从以下几个不同的角度来看,首先从词义的范围来看,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其次古今词义感情色彩也会转变,另外古今词义也有轻重的不同,等等。下面我们就通过具体实例的分析来看看古今词义的发展演变情况。

一、词义扩大

古今词义相对照,今义大于古义,(外延扩大)古义包括在今义之中。

睡:《说文》:“睡,坐寐也。”古义专指坐着打瞌睡。欧阳修《秋声赋》:“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今义扩大了:坐着睡,躺下睡,白天睡,黑夜睡。

词义扩大在词汇史上是常见的现象,再如《木兰诗》末尾:“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句,“雌、雄”两字在这儿指走兽,但二字从“隹”表义,本义是指鸟之雌雄,后扩大为兼指兽类了。

再如“江、河”两词在古代汉语词汇史上一开始是专用名词,特指长江、黄河,现在变成通用名词了。古代汉语河流的通用名词是“水”,有淮水、汉水、江水、河水等称呼。

二、词义缩小

今义小于古义,(外延缩小)今义包括在古义之中。

粪:《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对于此“粪”字的理解,连有名的学者也出现错误。2002年《收获》杂志第4期上有一篇题为《美好的中文》的谈话录音,是复旦大学的章培恒教授和作

1 家陈村的一段谈话,其中,陈村在谈到《论语》当中这个“粪”字时,他的理解就和大家一样,认为是农田里常施的肥料,粪便。

《说文》:“粪,弃除也。”段玉裁注:“古谓除秽曰粪,今人直谓秽曰粪,此古今义之别也。”

《礼记·曲礼》:“凡为长者粪之礼,必加帚于箕上(如是得两手奉箕,恭也,谓初执而往时也);以袂拘而退,其尘不及长者(谓扫时也,以袂拥帚之前,扫而却行之);以箕自向而扱之(扱读曰吸,谓收粪时也,箕去弃物以向尊者则不恭)。

《论语》中的这个“粪土”是指泥墙年久风化后掉下的土屑。 粪:除秽(V.)→所除之秽(N.)→粪便

再如:金,古义泛指一切金属,黑金(铁)、赤金(铜)、青金(铅)。现在只指黄金、白金。

丈人,古代指长辈、老者,现在就指岳父。

三、词义转移

词义由甲范围转移到乙范围,但新旧义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应该属于同一个上位语义场。

我们举一个古今词义转移的典型例子:走。

“走”字在古代,词义相当于现代汉语“跑”字,古时“徐行曰步,疾步曰趋,疾趋曰走。”故有“飞禽走兽”、“飞鹰走犬”等成语。古代还流传有“走马观花”的故事,说有一个跛足者去相亲,为掩饰自己的残疾而乘马从女子面前跑过去;而女子是兔唇,手持一朵鲜花放在鼻子下掩盖着,结果双方的生理缺陷都没有被对方发现。

今人用现代汉语理解成语“走马观花”,难免出错。如1997年《当代》杂志第2期上有铁凝的《疾步热岛》:“看宝岛由南向北,节目紧密,令我感到用‘走马观花’都不足以表现我们行色的匆忙,或者把此行称作‘跑马观花’更为合适。”

《现代汉语词典》“走”字第二义项即为“跑”,举例是“奔走相告”,成语“走马观花”的“走”字正是此义,这些都是古语的留存。现在我们所讲的“走”,词义发生了转移。

再如:去,古义是离开,今义是到某地,词义正好相反。

四、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在现代汉语中,由“之徒”构成的成语都含贬义,如“亡命之徒”、“不法之徒”等,不能说“守法之徒”。受此影响,郭沫若先生在《关于宋玉》(《郭沫若古典文学论文集》第35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2月)这篇文章中以今律古,认为古人用“之徒”时也有贬义,他说:“对宋玉首先提出了严正批评的应该数司马迁。这位对封建秩序不大买账的大历史家,他在《屈原列传》里面说过这样的话:‘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请细细玩味这几句话吧。司马迁对宋玉、唐勒辈称为‘之徒’,首先就表示了有些鄙屑的意思。”

这里郭沫若先生犯了一个语言学的错误,他不知“之徒”在古汉语中是一个中性的词汇,并无明显的褒贬色彩,既可用于坏人,也可用于君子以至于圣人。例如:《史记·淮阴侯列传》:“假令韩信学道谦谦,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显而易见,司马迁不可能对古代文化的圣人周公、召公及姜太公这类伟人表示鄙屑。

“徒”在古汉语中用作名词指人时是“徒党”的意思。 ⑴有时候指手下的人。《左传·宣公二年》:“倒戟以御公徒。” ⑵有时候指同类。《论语·微子》:“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⑶有时候指同一集团、同一学派、同一政治主张的人。也可引申为徒弟、门徒。《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孟子·梁惠王上》:“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直到宋代,“之徒”仍然是中性的。但现代汉语中,它带有贬义色彩。

古今词义感情色彩的演变方式也有多种:

⑴由古代的中性、褒义色彩变为现代的贬义,如“爪牙”在唐宋前一直是褒赞之词,指“勇猛的得力帮手”,近现代汉语变为贬义。

再如“横行”,古义指“痛痛快快地干一番事业。”《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

⑵由古代的贬义色彩变为现代的中性、褒义,如“锻炼”一词本指“酷吏拼命罗织罪名对人进行诬陷”,现代汉语词义转移用于体育而成为褒义词。

古代汉语教案_古今词义异同

古今词义异同举例

古今词义浅析

“光棍”古今词义探析

浅谈古今工匠精神异同

古今百岁寿星的养生异同探秘

古今异义 教案

古今异义教案

词义比较

词义辨析

《古今词义异同》教案
《《古今词义异同》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