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探究式作业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9-05 21:07:55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英语探究式作业

提高学生单词识记能力的研究阶段性总结

-------英语探究式作业

于海霞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起步阶段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但随着英语学习难度的增加,学生刚开始的那股新鲜劲和积极性逐渐退却,学习兴趣慢慢淡弱。尤其是从四年级出现大量需要记忆的四会单词开始,学生更觉得枯燥无味。部分学困生更因单词多、难记忆等因素而对英语学习的畏难情绪与日聚增。要让四会单词不再成为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的拦路虎,教师就应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帮助学生有效记忆以减轻其记忆负担,带领学生及时复习以验证其记忆成果,从而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一、有效记忆,提高四会单词掌握效率

四会单词是要求学生能听、说、读、写的单词。记忆是人脑对经验过的事物的反应,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的过程。四会单词的记忆是学生在学习中碰到的一大难题,在教学中教师应渗入学法的指导,灵活运用多种单词记忆方法,把单词的“意义”教给学生,引导学生有效记忆,提高四会单词掌握效率。对于教学四会单词和指导学生记忆四会单词可采取如下方法:

1.以旧引新记词法

由于较多四会单词在词形上十分相近,教师可以通过在旧单词的基础上稍加改动而轻松引出新单词,便于学生记忆。例如:old——cold;three——tree;shirt——skirt;three——there,破折号后面的新单词在原有的旧单词上,加、减、换、调一个字母就成了另一个新单词。

英语中有些复合新词是由几个简单旧词组合而成,教师可以利用这种复合现象,减轻学生记忆压力。例如:cla(班级)+room(房间)——claroom(教室);foot(脚)+ball(球)—— football(足球);T + shirt(衬衫)——T-shirt (T恤衫)。

此外教师还可以教予学生简单的派生法,例如在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教师在教学四会单词singer, cleaner, TV reporter时,可让学生在已学单词sing, clean, TV report的基础上加上后缀-er,构成新词。 2.联想记词法

小学生的大脑极易产生联想,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和帮助学生把四会单词与其读音、词形等有机地联系起来,加深记忆。

(1)谐音联想

谐音联想,即根据读音规则记忆单词,例如在教学如下单词时,我为学生编了单词口诀:wonderful——了不起的,弯的手不能表示four(四),如果弯的手还能表示four(四),这个“弯的four(四)()”肯定“了不起”;bye-bye——再见,“摆摆()”手就是“再见”;sand——沙子,“散的()”是“沙子”。虽然这种谐音并不完全相同,有时看起来甚至“牵强附会”,但是却使学生的记词充满了乐趣,难度也大大降低。

(2)词“形”联想

有些单词可以根据它的词“形”进行丰富的联想,使学生在会心一笑中轻松记住单词。例如:Eye,eye仔细看,左右两只大眼睛(e);Foot,foot顿顿脚,中间两只大脚板(o);here here在这里,踢(t)了一脚到那里(there)。

(3)故事、谜语联想

故事和谜语因其内容丰富、有趣的特点,深受学生们的喜爱。用故事来帮助学生记忆四会单词,可以寓“记”于乐。

例如四年级上册学生刚接触四会单词时,鸡肉chicken由于字母多,读音难等特点把一大片学生难住了,为此,我给学生们编了一个小故事:小鸡楚楚(c)口渴了,很想喝(h)水,她找来找去都找不到水,最后遇到了长颈鹿爱爱(i),爱爱伸出长长(c)的脖子,从树上啃(k)了一串荔枝,小鸡说:“谢谢你,你是我的恩(en)人。”学生听完故事后,马上兴奋地在自己的本子上一边重复我讲的故事,一边把chicken写出来了。虽然故事不一定很动听,但是却能让学生记中有乐。

此外,用谜语记单词能给学生一个颇为深刻的印象。如:What is the largest ant in the world?——elephant;What is black when it is clean and white when it is dirty?——blackboard;I am a kind of fruit, green outside and red inside.What am I?——watermelon.3.归类与比较记词法 归类即按类别(食品、文具、交通工具、衣物和动物等)将单词组成一个序列。通过归类法将同类词汇放在一起记忆,当看到其中一个单词时,头脑中出现的便是整组单词,记忆效率大大提高。

比较记忆法是把联系较大的单词放在一起,加以区别、说明来掌握单词的方法。如英汉比较mama,sofa,tofu等;同音词比较right-write,eye-I,wear-where等;形近词比较white-write,four-your,quite-quiet等;同义词比较big-large,fat-strong,nice-pretty等;反义词比较young-old,come-go,hot-cold等;词的阴阳性比较actor-actre,policeman-policewoman等。这种记忆方法不仅可以记住单词拼写,同时还可掌握词与词的区别和各自特殊的用法。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更可以把以上几种记忆方式综合运用,例如《PEP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 4 It’s Warm Today第三课时要求学生默写jeans, pants, socks, shoes四个单词,在教学中,我结合多种记忆方式,给学生编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天,Sarah去购物,正好来到了四家并连的商店处,第一家商店卖牛仔裤,店主说:“我店的牛仔裤都是金(jean )质布料,耐磨耐刺,刀枪不入。”第二家商店卖长裤,店主说:“我店的长裤方便实用,天热了可以盘(pant)上来,天冷了,可以盘(pant)下去。”第三家商店卖袜子,店主说:“我店的袜子更方便实用,穿着袜子最适宜扫客(sock)厅,既不会伤脚,又不会伤地板。”第四家商店卖鞋子,店主说:“我店的鞋子独一无二,鞋带有型像s,鞋身长长像h,鞋头圆圆像个o,但是此鞋缺一(e)不可,必须买两只。”此时,另外三家店主说:“这不是废话嘛!鞋子、袜子本来就是成双的,还有裤子,有两个裤管,也是成双的,都要加s。”在听了这个故事后,很多学生当堂课就把四个单词记住了,而且还时时不忘提醒自己加“s”,四会单词的掌握效率明显提高了。

二、及时复习,提高四会单词记忆牢固度

复习,就是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再现和回顾。从信息处理的角度上,单词的第一次学习只是一个输入编码的过程,但是较多学生只关注了单词记忆的当时效果,忽视了单词记忆的牢固度,因此单词遗忘率高成为了一个较为广泛的问题,它阻碍了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不是均衡的,而是呈现“先快后慢”的规律。因此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帮助学生复习巩固。 1.课尾“扫描”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学生在学习一个新单词后,在前20分钟后是最容易遗忘的。根据这一规律,教师可以在一节课的课尾及时指导学生进行复习和归纳。并从各个角度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使学生的记忆内容的保存时间得到延长。

2.课首听写

单词听写也应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以提高单词的复现率。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开始出现了四会单词,教师从这一单元开始,每节课首让学生听写五个单词,并随着年级的提升,逐步增加,并及时反馈,在循环反复中牢记所学四会单词。

3.课后练笔、阅读

从人类学习语言的顺序来看,听说只是开端,然后是读写。词汇学习的目的并非只是记住单词的音、形、义,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听、说、读、写的实际活动中准确熟练地使用词汇。教师可以跳出回家作业只是单纯的抄写、背诵的局限,给学生布置一些趣味性强的作业,拓宽英语课堂。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Unit 4 I Have a Pen Pal 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给自己的笔友或好友写一封信;在学习六年级上册Unit 6 The Story of Rain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把“雨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或者让学生制作一本“雨的故事”的小册子;再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Unit 1 How Tall Are You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调查同班同学的身高体重;在学习六年级下册Unit 4 My Holiday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的假日活动,把最有意义的一次记录下来。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收看电视英语节目,阅读课外英语读物等。在这些“学而后用”的过程中,学生更可以“温故而知新”,充分发挥无意识记忆的功能,在不知不觉中进一步投入学习和记忆的过程。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在四会单词的教学中,教师要潜心钻研,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单词的记忆规律,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复习策略。师生共同探索能提高学生单词记忆效率的多种有效途径,使学生突破四会单词易学难记的瓶颈,提高四会单词记忆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综合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终身学力。

推荐第2篇:探究式教学法

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的问题和策略

广东省清远市第一中学 叶天才

新教材从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呈现到课堂教学的实施均以“活动”为主要形式。新课标强调在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和灵活运用物理知识,体验科学过程和方法,培养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探究活动已成为物理课堂中的主旋律。课堂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实践活动。实质上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知识,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关于这种探究式教学的模式,应是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集中体现,是深层次的问题,笔者不敢妄语。但在这种探究式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及由此引发的思考,笔者认为有普遍性。现就一些具的问题及相应策略进行分析。

一、关于认识的问题和策略

对任何一门学科而言,都包含有“概念、原理的知识”和“过程、方法的知识”,而且两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科学的概念、原理体系只有和相应的过程及方法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智力品质和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高。如果学生经过教育的过程之后,只是熟悉了一些现成结论并形成了对这些结论确信无疑的心态,那么这种教育不是对个性的发展与解放,而是对个性的控制与禁锢,因此,科学的探究过程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新课标倡导这两类知识的统一。让学生从自己的直接经验中学习,或是从他人的经验中通过再发现来学习,经历知识的发现和建构过程,达成知识掌握、能力培养、情感体验和道德水平提高的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探究式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因而知识与能力的获得是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亲身体验出来的。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去获取知识,并在获取过程中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包括观察、测量、制作、提出假设、进行实验、模型构建和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能力,进而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习的兴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因此,探究式教学成为物理教学的主要方法,是必然的。

在策略上,教师应把着眼点由“怎么教?”转移到“学生怎么学?”,应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学设计要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创新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为宗旨,以指导型探究为主要教学方法,以问题解决为主线,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为主攻。

二、关于探究式教学过程的问题和策略

探究式教学中的探究活动,与科学探究有所不同。科学探究中,探究者并不知自己的探究结果会是怎样的,而探究教学中的探究活动是有着明确探究结果的,虽然这些结果学生并不知晓。如果没有达到这些探究结果,探究教学是不成功的。科学探究所面临的问题情境远比探究教学的情境复杂,无关变量特别多,而探究教学中的问题情境一般是无关变量较少。大多数科学探究活动都以结论的得出而告终,而探究教学中这一过程并未完结,还要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进行反思,挖掘教育的价值。

探究教学的实质是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方式,一般的程序应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在每一个步骤中,学生都有若干能力得到培养。因此,教师要在各个阶段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

(一)提出问题

这一过程主要是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同时也明确探究的目标。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表现需要有一定的激发条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适当的问题,营造一种学生能够明显意识到的疑难情境,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困难或困惑,从而激发他们对探究活动的动机和兴趣。在策略上,教师提供问题情境时,要注意做好下面几点:

1.导向性。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能反映教材和课标对教学的要求,能准确地反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能体现教材中潜在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2.可知性。所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通过努力探索且必须努力探索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太难会导致“启而不发”,使探究过程无法进行;太易则会使学生感到简单、乏味,从而影响学生探究的兴趣。要适当控制变量的数量,无关变量要尽可能少出现,以免学生对问题情境产生太多的迷惑,增加了探究的难度。

3.程序性。所设计的问题要切合学生的心理状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按教学知识的发展过程,组成一个循序渐进,且有内在联系的问题体系,对于难点的问题设计还要逐层递进。把握好问题的程序性,程序过细,问题过于显露,引不起争议,不利于思维的开展;程序过粗,隐含条件太多,学生不易抓住要点,会影响探究的进行。

4.新颖性。所设计的问题要联系现实生活,注意真实性与生动性,力争开放、新鲜、奇特,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之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二)猜想,提出假设

这一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是问题解决十分关键的一步,在策略上,首先是教师不要对学生进行过多的干涉,即使有时学生的假设看起来相当幼稚。若学生的注意偏离了目标,教师可给予简单的提醒,但这种提醒仅仅帮助学生不偏离目标而已,决不能干涉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其次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进行理性分析,提出合符逻辑的猜想与假设。如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根据实验所得到的纸带上的点的间距变化,肯定它是加速直线运动,这种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是怎样的呢?在对学生的猜想结果进行点评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加速有先快后慢、先慢后快、时快时慢和均匀加速四种情形和从物体只受重力及这个力是不变的角度去思考推断。

(三)设计方案,验证假设 这一过程中,学生主要是进行心智技能的学习,即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策略上,教师应以一个参与探究者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去,对个别重要条件可以言语提醒,但不要急于去干涉学生的活动。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完备的实验设备。在学生做实验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巡视并与各小组进行交流,倾听学生的问题和想法,不时评价学生的探究进程。必要时,可通过讲评、示范或讨论等形式提供其他信息。

(四)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这一过程是完成具体到抽象的思维飞跃,是探究教学中的难点。策略上,首先,要安排学生进行小组间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倾听他人的探究经验,通过交流,发现彼此间的差异,并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因为在很多时候,一个人或一个小组很难发现自己的缺陷,而当与别人交流时,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智力从“常态”跃迁到“激发态”,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其次,要提醒学生注意到彼此间的不一致,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别?哪一种结论更正确?通过反思探究过程,反思推断的依据,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然后达成共识,并把结论用书面或口头方式表达出来。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实验模拟,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知实验现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从而通过现象归纳出本质和规律。通过这样,学生就会逐步学习分析数据的策略,得出结论的技能和进行小组合作的态度和方法。这种方法的掌握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有很深远的影响。

三、关于探究式教学特征的问题和策略

通过对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笔者认为,探究式教学具有以下四方面的特征。 1.探究是从问题开始,围绕问题解决展开,以验证猜想与假设为目标。发现和提出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主线。教师要考虑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怎样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怎样引导学生学会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触景生疑,激发动机,培养兴趣、情感是前提和基础。策略上要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激发潜能,形成创新力的环境和氛围,引导学生情感处于积极、自由、宽松、安全的心理空间,使学生们在课堂上敢想、敢问、敢发表自己的见解。验证假设过程是学生心智技能得到发展和科学素养得到提高的关键所在,可锻炼学生的推理及批判思维能力。策略上教师要加强指导,帮助解决各种技术上的问题,避免学生盲目的活动,使活动紧紧围绕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

2.开放性和指导性有机结合。探究式课堂教学具有很大程度的开放性,学生会提出怎样的问题,会有怎样的观点,经常会是意料之外的。开放性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体现。但在探究过程中,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建立假设,如何验证假设等,学生不是生而知之的,它只能依赖于教师的诱导,逐步习得和提高,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无可替代的。策略上要坚持开放性和指导性相结合的原则,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诱导,即所谓“变教为诱,以诱达思,促进发展”,才能使探究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

3.学生自主参与是主要形式。探究式教学不是先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再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加以验证,它是通过“思考”、“活动”来学习的。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如观察、实验、讨论与交流、阅读资料等,亲自得出结论,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建构起新的对自然的认识,并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这种通过多样活动情境来获得知识的过程,可以使学生从多角度深入地理解知识,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从而使他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更容易地激活知识,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策略上教师可将探究的内容问题化,以系列问题形式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教师必须要准确把握探究的问题体系,熟悉学生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的思维过程,在此基础上做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中要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考虑通过怎样的问题讨论来纠错。

4.合作与交流是主要过程。在探究教学中,常常需要分组实验、讨论、意见综合等合作学习。在探究活动中学生都是基于已有的经验来建构对于客观事物的理解。由于已有经验、知识背景、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也会不尽相同。合作学习能扩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从而建构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和交流探究成果的时候,策略上要关注每个学生,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方案和探究结果进行认真的分析和评价,让学生感到他的思想和劳动的价值,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并鼓励大胆质疑。

四、关于探究式教学的时间问题和策略

探究式教学,其探究过程是开放性的,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践表明,这种开放性的教学形式最容易导致课堂结构的分散和课堂教学进度的滞后。因此,如何做好探究时间的分配、控制就成了探究教学成败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探究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策略上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使探究时间分配更切合教学实际的需要。首先,能把握探究活动的节奏。主要是指教师在设计探究教学时,要对具体的探究过程心中有数,能够比较精确地预估每一个步骤所需的时间,把握好整体时间的分配,使整个探究活动的节奏加快,转换自然,避免无为的时间浪费。

1.要对学生的探究知识准备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学生在每一步骤中可能做出的反应要尽可能估计到,对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预想和心理准备。

2.要对变量进行控制,过少则达不到探究的目的,过多会使学生不知所措,造成探究活动的推迟。对探究活动所需的学习材料,实验器材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准备,争取以最明了,最简练的语言或方式来使学生对问题情境和探究要求有清晰的理解,使探究活动能够按照预定的节奏进行下去。

3.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提醒和引导使学生能够顺利地从一个探究步骤转入到另一个探究步骤中去。其次,尽可能地增加学生的专注时间。

4.对探究问题情境的呈现进行精心设计,使问题含有与学生原有知识的矛盾,引起探究兴趣和内在动力。

5.精心设计探究活动气氛。教师以一个探究者的身份与学生合作,会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民主气氛。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最好让学生能够轮流主持,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为探究负责,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更加积极更加专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 6.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阶段性督察,对学生的探究行为给予及时的鼓励和反馈。对探究活动能力低的学生予以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对注意力脱离探究活动的学生予以提醒,使其注意力回到探究活动上来。

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Inquiry Teaching),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可见,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强。

目录

1提出

2教学过程 3教学设计 4缺点

5相关内容

1提出

最早提出在教学中使用探究方法的是杜威。他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从1950年到1960年,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变得越来越明确。探究式教学含义

2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欲望

探究式教学的载体与核心是问题,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探究式教学的出发点是设定需要解答的问题,这是进一步探究的起点。从教学的角度讲,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精心考量,提出难度适度、逻辑合理的问题。

(二)开放课堂,发掘自主探究潜能

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进行实验探究。这是教学的关键步骤,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拟定合理的研究计划,选择恰当的方法。同时,要求教师提供一定的实验条件或必要的资料,由学生自己动手去实验或者查阅,来寻求问题的答案,提出某些假设。这时,教师起到一个组织者的角色,指导、规范学生的探索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由单个学生自己完成,也可以由教师将学生分组来完成。要注意培养学生寻求合作的团队精神。经过探究过程,学生要把自己的实验过程或者查阅的资料进行总结梳理,得出自己的结论和解释。不同的学生或者团队可以就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的解释或看法。他们要能够将自己的结论清楚地表达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三)适时点拨,诱导探究的方向

教师为了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学生不明白时可适当点拨,诱导探究的方向

(四)课堂上合作探究,训练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探究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新事物。因此,必须正处理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探”的关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让学生漫无边际去探究,也不能过多牵引。

1、交流自学成果。

在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自学成果。在互相交流中,使大家思维相互碰撞,努力撞击出创造思维的火花。交流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也可以让学生先在四人小组交流,然后派代表在全班汇报。

2、合作学习,探究疑难。

让学生对“交流成果”环节中所提出的问题以及普遍存在的模糊认识进行讨论,在合作学习中大胆质疑解疑。讨论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同桌互帮,四人小组研讨,全班辩论等,为学生充分表现、合作、竞争搭建舞台,使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传授知识和解决问题相结合,单一性思考和求异性思维相结合。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诱导。如:“你认为他说得对吗?为什么?”“对他的回答你满意吗?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等等,把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讨论中,教师要做到:

(1)要密切关注讨论的进程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引导; (2)要发现多种结论,特别注意和自己备课时不一致的结论,变教案为学案; (3)要充分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及时发现优点,特别是善于捕捉后进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讨论要使学生思维碰撞,闪现思维火花,激发表现欲,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

(五)课后留创新作业,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兴趣,课后,教师布置的作业要改革,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1、留因材施教的作业。教师要客观看待学生身上存在的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留作业应做到因材施教,采用按能力分组、分层、适度布置作业。如学习了课文后,我设计三个层次的作业。

(1)自由读你喜欢的段落,抄写课后词语;

(2)摘抄并背诵你认为优美的词语,喜欢画画的同学还可以画一幅山水画; (3)写读后感或请你当一回导游写一段导游词。

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选择其中的一项来完成。这样,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训练,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提高了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2、留课外阅读的作业。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最有意义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课外阅读的作业,不但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而且能促进学生积累词语,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3、留写日记的作业。日记是学生畅谈自己喜、怒、哀、乐的广阔天地,是学生诉说心里话、观察社会、评头论足的阵地,学生在写日记时觉得有话可写、乐写、想写。留写日记的作业,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持之以恒,学生的写作水平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4、留想象的作业。亚里士多德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必须善于想象。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课文中可延伸、可拓展、又能升华和突出主题的地方,鼓励学生发散、变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兴趣。如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于是,我让学生在课后充分发挥想像力。 3教学设计

(一)、目的性原则

充分考虑探究内容应达到的目的以及应发挥的作用。在实施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和实际操作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动手能力,并在实践与研究过程中体会和学习科学方法。

(二)、部分探究与全部探究相结合的原则

设计探究式教学,就是要创造条件选择一些合适的内容让学生完整地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由于探究内容和课堂教学时间、任务的限制,在具体设计探究活动的过程时,要站在整体和全局的高度用系统的观念进行有意识的设计,逐级推进,系统安排

(三)、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在整个实践与研究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和互相启发。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同时,提高对教师人要求。教师应成为物理探究活动的设计者和活动过程的引导者与组织者。要求教师要努力寻找教育对象与教育内容之间最佳的结合点,研究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善于将各种间接经验转化为学生生活情景中的直接经验,并善于使学生将直接经验与所学的知识结合,力求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四)、面向全体学生,主动发展的原则

“发展的主体的主动行为学生的”,“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了什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要表现为主动构建新知识,积极参与交流与讨论,并不断对自身的学习进行反思,改进学习策略。在教学设计中,确定教学要求时,要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应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并始终坚定“每个学生都能成功”的信念,充分发挥每一个同学的最大潜能,人从而满足各种水平学生发展需要,使教学过程更能满足其个性发展的需要。

(五)、与多种教学方式相互补充的原则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组织不同程度的探究活动,通过探究式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的结合进行,使教学具有时效性。

(六)、实践性与创新性的原则 鼓励学生在原有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的基础上学习创新。

(七)、科学性和教育性的原则

一个可行的、高质量的创造性教学设计必须以科学性作保障。科学性是指物理探究活动的目标、内容等是科学工作者的,采用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等是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的。

教育性原则是指探究活动要有教育意义,寓教育于探究活动之中。科学性和教育性的原则要求探究活动要有明确的方向和教育目的,把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起来。

4缺点

1、多数比较适合小班教学,在许多大班级实施时难度较大。

2、耗时比较长,在课时比较少的学科实施探究式教学时只能够选择性应用。

5相关内容

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或称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立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它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式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

推荐第3篇:自主探究式

z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自主探究式教学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进入新世纪,以科技创新为基础,以经济全球化、停息化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潮流,正把人类社会带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创新时代。现代教育现代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使受教育者不但要学习知识与技能,而且首先要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是世界性基础教育改革的潮流,也是终身学习理论的具体实践。

自主探究式教学是对我国传统教育反思的结果。审视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过分注重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手段滞后,教育内容琐碎,问题探索缺失,思维含量低;教育机械、沉闷、程式化,使学生失去了生命的灵气和学习的乐趣。这样的学习限制了思维,束缚了思想,背离了学习的本意和目的,既不符合人自身发展的规律,也不符合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实施自主探究式教学,改变过分强调“接受式”学习的现状,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能动性真正得到张扬和升华。

自主探究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面对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生产过程日益智能化以及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挑战,现代社会急需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个体创造潜能的发挥,首先依赖个体主体性的充分体现。弘扬人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每个人一生的发展,越来越关注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跨世纪教育变革的根本任务之一。自主探究式教学可以改变学生在原有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那种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师知识传授的学习方式,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

自主探究式教学是推进教师教学行为变革的重要方式。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行为是新课改目标得以实现的桥梁和中介,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要具有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倡导并指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主动体验、敢于创新,主动地自我发展;可见,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变化,“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而“自主探究式教学”将有效地推进教师教学行为的变革。

自主探究式教学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有效手段。学生学习行为的转变,被看成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自主探究式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有助于牵引出学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也会因此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学生不仅将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且还将成为生活的主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将会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幸福的人。

自主探究式教学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理想选择。教学改革旨在打破传统教学束缚学生手脚的做法,遵循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观念给学生发展以最大的空间,并能根据教材提供的基本知识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课堂教学选用自主探究式符合教学改革的实际,并能满足改革者的心理需要。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在观察比较中探究,在矛盾冲突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从而使班级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和效力。给教师提供了学习别人和对比自己的机会,也提供了认识自己和认识学生的机会,破除“自我中心”,促进教师在探究中“自我发展”。“自主探究式教学”便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理想选择。

自主探究式教学是实现我校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和保证。⑴深化课改研究成果的需要。我校研究过两项市级课题:《读报活动教学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作用与影响的实验与研究》、《农村小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这些成果需要推广和应用,还有些问题需深化研究;“贫二”子课题“农村小学教研新构想”在教研工作中得到实施并坚持不懈,但这种常规教的组织格局,需要注入深化研究的活力。⑵创建学校特色的的需要。作为市级“教学研究示范学校”、“教育科研实验学校”和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重点学校”,该课题将有助于创生其特色,深化其内涵。⑶发展学校理念的需要。我校提出的学校“培养目标”是:“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具有特长,适应未来学习和生活的现代中国人”;教学理念:“用教学科研创造教学辉煌,用教学新理念和高科技创造教学高效益”;学习理念是:“用科学的方法学习,用生命的灵气学习。”

探究性学习的研究,我国从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而与之相关的研究,国内80年代后期就已开始,如北京师大林崇德教授的“学习与发展”研究;东北师大附小“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探索;上海市课程发展研究所、课改综合研究课题组“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学力与创造性学力的课改目标”;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小学生及幼儿创造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验”;四川广元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读报活动教学实验”;江西的“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研究”;江苏的“浅谈信息技术课程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四川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行为的变革的理论与实践”;等等。这些研究,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推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及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转变,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等方面,从理论与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以上探索,或侧重于学生发展的“自主性”,或侧重于学生发展的“创造性”,对“自主探究式教学”的研究,仅侧重于模式的建构,针对农村教育现状开展的研究则更少。本课题与以上研究相比有以下突破:

1、强调自主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整合;

2、探索在农村小学的现实背景下开展自主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和操作模式。

3、从理念到实践,对农村小学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做更深层次的立体化研究;

鉴于此,对自主探究式教学进行研究,有效变革教师教学行为,努力提高教师教学能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广和深化课题研究成果,构建新的校本教研运作样式,全面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终身教育理论,“教育不在于获得有用的知识或技能而在于发展求知能力,不在于学习而在于达成理解,不在于获得信息而在于完成智慧。”未来的社会,需要的不是仅仅掌握了一定知识技能的工具化的人,而是具有求知能力和发展智慧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教育不再是仅仅为了适应就业的需要,教育将贯穿于学习者的整个人生,终身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是面向未来,立足新世纪的全面教育,是以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和谐发展的教育,“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应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认知心理学的学习和教学理论中的加工过程论、认知结构论。该理论非常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马斯洛·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管理心理学和强调实现人的潜力的最大发展,提出以人为中心,发展为本,注重激发师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有意义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主张建构性的学习、积累性的学习,强调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课堂教学活动应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现行教学改革更注重陈述知识的程序性,策略性教学过程。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不要把人当作被动的接受者,应当把人当作自主参与与探究知识过程的人。实施自主创造教育,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自由、宽松、探究的思维空间,培养创新意识,调动学习的自主性。斯瓦布认为探究学习的过程,是在儿童对客观事物进行探究的过程中,通过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去自主探究,发展他们的探究意识和能力。社会学也认为极大地发展人的创造性和潜能的同时,培养人对社会的责任感,主体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实现自主探究学习知识是社会责任感的具体体现。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习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出发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于是,在教学中注重改革教与学的方式,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便已显得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我们从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及教学论等方面看出,实施自主探究式教学,有其丰厚的理论指导和支持,是本课题实施研究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构想

(一)研究范围的界定

该课题的内涵包含着两层意思:第一层什么是农村,什么是自主探究式;第二层什么是自主探究式教学。

这里的“农村”是指: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教育教学资源缺乏,设施设备简陋,班级容量较大,教师素质不高,学生知识面窄等,相对城市,区域性落差较大的广大地区;这里的“自主”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并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始终把学生的学放在教学的中心位置,学生要自觉主动地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探究”,就其本意来说,是探讨和研究。探讨就是探求学问,探求真理和探本求源;研究就是研讨问题,追根求源和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

“自主探究式教学”,就是以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这里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有如下几个主要特征:

1.它是以农村教育的现实为背景开展的教学研究,而非广义上的教学研究活动。

2.它是以自主、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及其相

互促进,并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组织形式,而非唯一的教学方式。

3.它是适宜于多样化的科目和不同学段,并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活动形式,而非局限

于理科课堂,并针对个别优生的教学方式。

4.它是在辩证处理学生与教师有效指导下的教学活动,而非流于形式的花样翻新和表

面热闹。

5.它是对传统教学的扬弃,在于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而非对接受式学习的否定。

因而,本课题以农村教育的现实状况为背景,其研究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作为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浓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由此可知,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他们都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进入自主探究式课堂。

(二)研究目标

研究成果目标:探索出一套适于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开展自主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和操作模式,及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学校目标:构建新的校本教研运作样式,大力推进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目标: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教师教学行为,培养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创新精神的新型学科骨干教师队伍。

学生目标:有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研究内容

1、农村小学自主探究式教学目标的研究与实践。

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重要标志,是指导与形成小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依据。确立教学目标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必须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学会学习。一方面,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应紧紧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另一方面,应正视和科学处理课堂中教学目标的“预设”、“预设生成”与“非预设生成”。

2、农村小学自主探究式教学实施策略的研究。

自主探究式教学围绕怎样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和加快新型人才培养这一主题,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和培养团结协作精神,为其终身学习、与时俱进奠定良好基础。其实施策略主要包括课前、课堂及课外实践活动三方面。

课前实施策略:教师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创新教学设计策略;学生预习、收集有关材料等的策略;

课堂实施策略: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探究问题、学生自主探究、教师解疑导拨及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策略等。

课外实施策略:学生投身社会实践的策略;开发和利用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促进新课程教与学的策略。

3、构建农村小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

学校将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从小善于创新,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为目标。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实践过程中,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基本模式:激趣引题—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研讨评价—拓展应用

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操作模式根据特定的学习者、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环境的不同做适当的调整,或创建新的课型模式。

4、自主探究式教学对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研究。

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创新过程,而非学生在预设框架内机械被动的回应,教师在教学中会不断遇到新的疑问。要解决教师在课堂中遇到的实际教学问题,改善教与学行为,“实践+反思”的行动研究,将显得十分必要。行动研究的过程,将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引领教师走专业化之路。

5、自主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研究。

实施自主探究式教学,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扩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6、自主探究式教学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

自主探究式教学的研究,将有助于落实校本教研制度,促使学校走校本教研课改之路,提升新课改内涵,充实新课改理论,全面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推荐第4篇:探究作业

黄山迎客松位于玉屏楼左侧,倚狮石破石而生,高10米,胸径0.64米,树龄至少已有800年,一侧枝丫伸出,如人伸出臂膀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雍容大度,姿态优美。是黄山的标志性景观。

迎客松姿态优美 ,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龙爪松、送客松、蒲团松、凤凰松、棋盘松、接引松、麒麟松、黑虎松、探海松、团结松──这就是黄山的十大名松。

黄山奇松千姿百态,或耸立挺拔,似擎天巨人;或翠枝舒展,如流水行云;或虬根盘结,如苍龙凌波;或矫健威武如猛虎归山,令人浮想联翩……

黄山奇松的特点是针叶短而稠密,树冠平整如盖苍翠欲滴,惹人喜爱。

推荐第5篇:探究式模式教案

教案《探究式模式》教学

一, 教学内容

介绍探究式模式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教学方法。 二, 教学目标

让即将成为老师的同学们了解探究式模式的教学方法,并且熟练应用到以后自己的教学中。让学生有更大的兴趣去学习。实行此教学模式会让师生一起参与在教学中,让学生单单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从此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三, 教学要求

明确清晰的讲解探究式模式的意思,其应用方法,施行方式。

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式模式的实行。 教学难点:怎样实行让学生学到的更多。 五, 教学准备,教学环境

教学准备:做ppt,详细了解此教学内容及其相关例子。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一间;使用设备:多媒体电脑,投影。 六, 教学对象 同为师范生的同学。 七,教学设计理念

在学习什么是探究式模式,让学生理解,实行。 八, 教学过程:(15分种)

首先了解学生对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初步又怎样的了解。

1,模式的介绍。(按照ppt)给下面学生念并且让他们知道是不是吻合自己之前理解。

2,模式的特点。把最明显最特殊且最容易理解的特点重点分析及让学生记住,其他次要特点让学生了解。 3,实施过程。解释实行此教学模式的方法,列出第一步,第二步。。。。。。及让学生便于理解,有一个清晰的思路。

4,注意事项。让学生知道若要实行这一教学模式必须注意到的事项以及对教师的要求,把握好学生心理。 九, 教学反思

对自己的一些不好的小动作,与学生的交流,声音的大小,气氛的调动,教学时间的把握。

推荐第6篇:《探究式教学》读后感

自推行新课改以来,探究教学一直是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在广大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努力下,业已产生了大量相关理论成果与实践案例,但与同时,仍有很多教师不会也不愿开展探究教学。的几年来,笔者十分关注探究教学进展情况。并经常到中小学进行课堂观摩。观摩过程中尽管也遇到过精彩的探究,但总体来说主流仍是讲授。在与任课教师的交流中,我感到他们对探究还有诸多困惑与误解,并严重阻碍着探究教学实践的推广。下面结合科学课程就就这些问题作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什么是探究教学

这个问题在今天似乎无讨论的必要,但实际上最令人困惑。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重要在于,有关重要文献多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谈论的多是学生应该怎样做,而很少谈论教师怎样做,用语上偏爱“探究学习”,而不是“探究教学”。在讨论探究学习的内涵时,要么引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的定义:“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科学探究也是指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要么引用我国《科学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过程的说明: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观察实验与制作、搜集整理信息、总结与思考、表达与交流。这种用科学探究解释科学学习的做法,一方面容易使人产生认识上的混乱,将学生的探究等同于科学家的探究,要求学生探究时遵循探究的基本程序;另一方面也使教师开展探究教学时不知所措,不知道怎样做才能引起和促进学生的探究。

了解科学探究的定义与程序虽然有助于开展探究教学,但对于习惯讲授的一线教师来说,即使对定义与程序能倒背如流,也不意味着以用其指导课堂实践。事实上,对教学起直接指导作用的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探究教学的理念与策略只有转化成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才能形成相应的教学信念,发挥有效的指导作用。因此,若能帮助教师多了解探究教学方法,并从实践中去体会,从而获得更为感性、直观的认识,无疑更能促进他们的探究教学实践。为此,我们建议一线教师可多了解一些探究教学模式,并根据实际情况尝试使用这些模式,在实践与反思中深化探究教学的理念与实践。美国是开展探究教学较早的国家,现介绍四种常用模式供教师参考。

①结构的探究。教师给学生提供要通过动手活动来调查研究的问题、程序及材料,但不提供预期结果。学生要自己对收集到的数据作概括,发现变量间的关系,作出自己的结论。这种探究在性质上有点类似人们常说的“照方抓药”,只不过学生在观察和收集数据时教师的指导相对较少,因而被研究者称为低级水平的探究。②指导型探究。教师只提供调查研究的问题与材料,学生需自行设计解决问题的程序,寻找问题的答案。由于指导型探究要求学生承担更大的责任,发挥更大的主观能动作用,因而被研究者称为中级水平的探究。③开放型探究。这种模式与指导型探究基本类似,所不同的是学生也要自己形成调查研究的问题。也就是说,在开放型探究中,学生需独立完成所有探究任务。从很大程度上说,开放型探究类似科学家搞科研即科学探究,因而被研究者称为高级探究。④学习环。这一模式包括探索概念、引入概念、运用概念三个基本环节。在探索阶段学生从事动手活动,以便获得某个概念的实际经验;接着由教师引入这个概念的科学术语;在运用阶段学生把概念运用到新环境中,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上述模式中,前三种主要侧重于发现科学概念或原理,第四种模式侧重于科学概念或原理。教师尝试运用运用前三种模式时应注意由易到难,把握好师生在提出问题、设计程序、得出结论中的角色要求与参与程度。至于第四种模式,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前三种模式结合起来使用,即发现概念或原理后增加拓展运用环节。

我国也有各种水平的探究教学,从易到难如“做中学”、“演示探究”、“实验探究”、“纯理论探究”等。因此,教师要认识到探究教学不仅有多种类型,而且真实的探究课不可能一开始就完美无缺,也不可能节节都精彩纷呈。用科学探究来要求课堂上的探究,用精彩的案例来示范,虽让人高不可攀,但对探究教学有引领作用。教师可把这些要求和范例当作努力达到的终点,并从低水平的探究即起点做起。

二、探究教学适合所有儿童吗

在许多教师看来,探究教学只适合聪明学生。这种看法当然欠妥。正确的看法是,有些探究适合所有孩子,有些则可能对聪明孩子更加有效。自20世纪中期美国学者萨其曼、施瓦布等人掀起探究教学热潮后,研究者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来研究探究过程,近20多年来研究者又多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考察学习过程,这些研究基本上取得以下两个共识:第一,探究过程涉及大量的归纳和演绎推理。一般来说,从问题的形成到假设的提出需运用归纳推理,而假设的扩展及检验需运用演绎推理。第二,处在动作思维与形象思维发展阶段的儿童,理解抽象概念时会遇到很大的障碍。对中小学生而言,这意味着并非所有知识点都适合采用探究教学,或都能取得理想的探究效果。尽管从理论上讲,处在具体思维发展阶段的学生适合探究具体概念,处在抽象思维发展阶段的学生可探究抽象概念,但从实际教学结果来看,具体概念远比抽象概念容易探究。如在小学四年级“摆的研究”这一课中,“摆”是个具体概念,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主要是摆线的长短,但处在具体思维阶段的小学生,会认为摆线、摆角、摆锤都可能影响到摆摆动的快慢,因而适合开展探究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做摆和注意观察摆,所以他们能在亲身经历的基础上,通过具体思维较为顺利地完成各阶段的探究活动,得出“摆线越长,摆动越慢;摆线越短,摆动越快”的正确结论。

有时即使是具体概念的探究,如果对小学生的推理活动要求太高,也不会取得理想结果。如对于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学习,教师用学生熟悉的“水”进行探究。为引起学生注意观察水位的变化,教师事先用墨水把水染成红色。当学生观察水加热与降温的演示实验,并对观察结果作讨论得出“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结论后,教师问学生:“煤油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学生毫不含糊地回答:“没有!因为煤油不是红色的。”当教师再次通过实验显示煤油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再问酱油是否也能热胀冷缩时,令教师失望的是学生仍然异口同声地回答:“没有,因为酱油烧不着。”这些回答反映出小学生尚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他们的思维受事物外部特征的影响很大,不能摆脱具体形象(红色、燃烧)抽象关键变量(液体)作假设推理,从而不能以水、煤油或酱油的热胀冷缩为依据,得出所有液体都具有热胀冷缩性质的假设。至于液体热胀冷缩的分子运动模式这一抽象观念的探究,那更是小学生力所不及的了。

此外,实践还表明,学生越熟悉探究所开展的活动、采用的材料、涉及的背景,探究教学过程就越顺利,相反若越陌生,探究过程越难持续下去。如为探究“空气”的阻力,教师用真空管设置问题情境,当小学生看到真空管中羽毛与石头下落速度一样时,学生感到这“很神奇”、“很奇怪”、“有点吓人”,得出“没有空气,羽毛就变得与石头一样重”的结论,根本想不出与空气阻力有关的问题,以致教学无法进行。这种情况主要是学生置身陌生环境中,产生的惊奇情绪影响了正常的思维活动。因此,为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探究,并从探究教学中获益,我们建议:①选择具体、可观察的概念即具体概念开展探究教学;②围绕学生可通过直接调查研究加以解决的问题开展探究活动;③探究活动要尽量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材料与情境;④选择适合学生知识技能水平的探究活动。

三、在成功的探究课堂上教师做什么

尽管探究应由学生自主进行,但它的成功与教师的努力密不可分。教师必须具备鼓励和引导学生成功开展探究学习的某些态度与技能。

首先,教师必须支持探究教学,必须深信学生自主决定探究活动类型及其方式的重要意义,并进而在课堂上创造民主的课堂气氛,允许学生大胆发表意见,鼓励学生自由交流。往往有这样的情况:面对学生的意外问题,由于教师自己也是“胸中无数”,于是索性抛开事先的教学预设,建议学生想办法自己解决问题,结果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思维相当敏锐,反而取得意想不到的理想效果。新课改涌现出许多这类案例,这从另一方面说明,相信学生,鼓励支持学生自主探究很有必要。

其次,要促使学生的探究成功,教师必须具备抽象思维能力即皮亚杰所说的形式思维能力,深刻理解要探究的学科内容,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选择和设计那些既符合学科内容要求,又适合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探究活动,并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展思维。因此,在成功的探究课堂上,当学生从事各种探究活动时,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操作活动,耐心倾听学生的表达与交流,敏感判断学生存在的困难与障碍,及时调整探究教学模式与策略。

为促进学生的探究学习成功,我们建议教师采取如下教学行为:①多提开放性或发散性问题,使用诸如“你们想研究哪些问题”、“你们有哪些想法”、“如果某种情况发生,你们认为会出现什么情况”;②在提出问题之后,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而不是急于要他们回答;③对学生的回答作回应时,教师宜重复或重述学生的表达,而不是作出表扬或批评,以免学生从中得到某种暗示或偏向,从而鼓励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而不是从教师那里寻找答案或证明;④制订诸如提问、答问、分组、交流等课堂活动常规,维持课堂纪律。

四、教师如何维持课堂纪律

探究教学过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对许多教师来说,探究活动多种多样,课堂情境复杂多变,管理起来非常麻烦。从实际来看,探究的确比讲授容易引起混乱,很多教师为课堂纪律恼火,甚至出现难以收拾的局面。我们认为,探究不同于讲授,它的管理一方面需要教师树立新的课堂纪律观,改变习惯的“静听”课堂,逐步适应新型的“活动”课堂;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探究过程中的生成不是盲目的,学生的自主也不等于放任自流,仍需要教师的计划和指导。因此,为减少课堂混乱,教师应加强课前的准备与安排,课中的引导和调控,以使自主有法,生成有序。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越是强调生成,越要加强计划,做到“精彩产生预设”。

计划与准备探究教学时,重要的是使师生双方都能逐步从接受教学转向探究教学,在熟悉和掌握某种新形式的教学活动后,再作下一个新尝试。比如,对于教师而言,前面所说探究教学模式,宜从有结构的探究开始,因为它与传统教学并不存在巨大差别,师生过渡起来相对容易。如美国兰本达倡导的小学科学教学“探究一研讨”法,便属于这种有结构的探究,它之所以为我国许多小学科学教师所熟知,并得到较广泛的运用,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充分利用儿童喜爱的活动形式与日常所熟悉材料,但却又避免对教师和学生提过高的推理要求,一般都是让儿童在归纳自己动手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得出描述性的科学结论,而很少涉及因果关系的判断与推理。反之,教师若贪多求快,一下子从开放性探究开始,课堂难免会陷入混乱状态,无法达到探究的目的,甚至会使整个课堂计划流产。

对于学生而言,他们需从事的多侧面探究活动如观察、提问、假设、分析数据、表达交流结论等有难易之别,教师应让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我们建议刚开始探究时,教师可把数据的选择与分析留给学生自主探究。比如,当实验活动结束获得大量数据后,让学生自己决定记录哪些数据,以及怎样记录这些数据。刚开始学生可能会感到迷惑与混乱,不知道哪些数据有用,哪些数据不合适,但只要教师给予恰当引导,询问他们为什么要作这样的选择,是随意作出的还是有什么依据,学生会慢慢明白数据的选择不能随心所欲,而要看它们是否与要解决的问题有关,明确哪些数据支持假设,哪些数据与假设相冲突。数据的选择与分析之所以适合探究,原因在于它既不是单纯的动手活动,也不是纯抽象的动脑活动,需要学生弄明白的是数据与观点之间的联系,这虽需思考活动,但不需太大的跳跃,因而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学生习惯自己记录和分析数据后,教师再作其他调整,逐步让他们独立完成探究程序中的两个或更多阶段,直到最后从事开放探究。

推荐第7篇: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研究

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研究 铁岭市实验学校

崔学深

关键词:初中

化学

探究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的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过程。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一、化学探究式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面向全体”教学目标的实现

我国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中,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传统的化学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通过探究式教学,学生以自己的经验和思考方式来完成学习,可促使每个人都能得到积极的发展。

近些年来美国在化学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也是考虑如何面对全体学生,强调科学为大众的思想。美国的《教育周刊》报道:“一项民意测验表明,在理科课堂中使用身边实验的学生和参加问题解决小组的学生,比那些通过讲授和阅读教材的方式学习的学生来说具有较好的态度。年龄在10-17岁的中学生中,60%的学生说,如果他们能做更多的实验,并且和同学极其他人进行交流,就会觉得科学更加直观。有54%使用以探究为基础方法的学生说理科是他们感兴趣的学科之一。相对而言,接受传统教育的学生这样认为的比率为45%。同时,在传统教育中接近25%的学生认为理科是他们比较难学的学科,而经历探究教学的学生这样的情况仅占18%。”

2、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探究式教学,在一定情景下进行科学知识学习,可有利的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亲自动手参与,可以加强学生的设计能力,以及加深对科学和技术的理解,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的学习,可以对科学在环境、能源、健康等方面的作用的两面性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可以更深刻的认识到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的历史,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合作,形成自己的观点,尊重其他人的观点和经验。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按不同层次设计问题,分组既注意组内间的配合,更注意组际的合作,相互关注,共同感受探索的焦急、艰辛,承受探索失败的挫折。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和喜悦。

3、有利于学生在体验成功经验的同时体现自我价值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H.Waslow)认为:人类的所有需要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同时,也让他们感觉到了自我价值。

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一课中,学生探究出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和装置后,对探究结果是否可行还有疑惑。此时让学生亲自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制取出气体并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根据观察的现象学生马上就可以马上判断自己的探究结果是可行的。当学生真正体验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后,自我体现的需要得到了满足,这种满

1 足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着不可低估的、积极的影响。

二、探究式教学的特征

通过对探究式教学内涵的研究与分析,笔者认为,探究式教学具有以下五方面的特征。

第一, 以问题为中心,激发学生的思维

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探究式学习的开端。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只有当个体活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麽办”的时候,思维才真正启动。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通过实验、观察、阅读等途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景中,使获得新知识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二, 强调自主参与

探究式教学不是教师直接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实现自身主体构建与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就是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与发现者,成为主体构建与发展的主宰者,并在每次参与过程中实现其自主性、生动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探究活动如观察,调查,制作,收集资料等亲自得出结论,使他们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可以使学生从多角度深入的理解知识,建立知识间联系,从而他们面队实际问题时,能更激活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第三, 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

认知理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不是从空白开始的,已有的经验会影响现在的学习,教学上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实际出发,才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才能是主动的。

例如,做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来开展探究时,让学生从已掌握的“化学反应时常会看到气泡”这一知识,在探究实验时从金属和大理石分别与酸反应放出气泡,探究出酸雨对金属制品和建筑物等会造成腐蚀。 第四, 注重合作交流

在探究活动中,常常需要分组制定探究计划,分组实验和调查,需要讨论,争论和意见综合等合作学习。在探究活动中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基于已有的经验来构建对客观事物的理解,由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背景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也有着不同,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也各有不同。合作学习能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和批判,从而构建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

第五、重视收集实证资料

实证是科学与其他知识的重要区别。科学探究学习中,学生要根据实证资料作出对科学现象的解释。如开展“酸雨对植物的危害”的探究时,除了部分同学的资料介绍,教师还可以准备好用“酸雨”浸泡时间较长的植物叶子,让同学们观察到较为明显的现象,这样学生的认识就更真实了。

二、探究式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一) 创设情景,诱发探究

这一点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初中学生刚刚接触化学,一切化学知识对于他们都是新奇而陌生的,但是他们对自己身边的事物都是非常熟悉的。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一些贴近学生生活,接近社会的实例或现象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他们产生探究的欲望。例如在探究酸碱中和实验时,先出示给学生一束白颜色的绢花,就像魔术师在变戏法一样先给它喷上一点“水”(无色的酚酞试液)然后再喷上氢氧化钠溶液,学生就会惊奇地发现白花变成了红色,带着悬念继续上喷稀盐酸,红花又奇妙地变成了白色,这一反一复的颜色变化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产生了酸碱反应的欲望。

(二) 激发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疑问是思维的先导。学生只有善于质疑、提出问题,才能形成善于动手和动脑的好习惯。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的条件。例如,第一个探究实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中,按教材中的做法,检验水时烧杯发烫,且学生难掌握倾倒石灰水的时机,看不到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有的学生提出: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最后师生经过不断的尝试,研究出不同于课本的实验方案:(1)将蜡烛放在装有石灰水的烧杯中点燃。(2)在三角架上放一张铁丝网,将蜡烛点燃放在铁丝网上,蜡烛另放在一盛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中,在小烧杯和火焰上方罩一个大烧杯。两套实验装置都能看到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学生第一次体验到创新的喜悦,这种喜悦要比学生照方抓药做完实验后的感受更加猛烈和持久,更加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 利用管理策略,促进科学探究

在管理、教学和学习之间存在着重要的联系。在探究活动中,应用有效的管理技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以探究为基础的教学允许学生有更多的自由去创造,但学生的探究应该在一定的框架之内,教师利用管理策略为学生提供良好、积极、和谐的环境框架。在这里,学生能学习和理解核心内容。

教师通过在教学中的走动和与个别学生谈话的方式来积极的管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保证在多样化的学习的前提下,与尽可能多的学生进行合作,教师强调学生要积极的参与,并选择保证他们积极思考的活动,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查找资源。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去指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完成任务,知道什么时候进行讨论和转化新的问题,保证课堂进程向学习目标前进。

(四) 通过教师对话,鼓励学生探究

在师生对话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诉说与表达。教师的听和说同等重要,有时教师的听比说还重要,教师真诚的倾听,可以使学生觉得自己受到重视,价值得到肯定,即使教师没给学生什么指点和帮助,但有了耐心的倾听,教师就是心灵上给了学生十分丰厚的精神馈赠,它的意义原远远不是仅仅给了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更深层次的意义,它带给了学生的人格尊严,点燃的是思维的火炬,铸就的是价值与信念的追求,倾听是理解,沟通是尊重,是接纳是期待。教师与学生对话过程中,要善于宽容,允许学生出错,不求全责备,不能使学生感到气馁,要使

3 探究性学习有一个宽松的环境。对话要善于等待,尊重学生的差异,相信每个学生都会取得成功,对学生要说“你能行”,对于学生说错的问题,要鼓励学生再想一想,用另一种方式再试试。

所以,我们在实施化学新教材,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的学习活动作为一种教学资源进行开发,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整合与提升,改变传统的教师一桶水,注满学生一碗水的教学行为方式,让学生自己取水,而教师要在引导学生自己寻找水源在哪里,自己寻找取水的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2]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化学培训资料 [3]《中学化学教与学》2005.10

推荐第8篇:探究式教学方法设计

探究式教学方法设计

【摘 要】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探究式教学是符合新课标要求的一项新的教学模式。文章首先阐述了探索式教学的重要意义,然后分析了探究式教学的步骤,最后以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为例,列出了探究式教学的设计实例,以期为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高中地理 探究式教学 意义 步骤 设计

高中地理是一门具备科学性、综合性、地域性、复杂性特点的学科。地理学研究的内容不仅包括地理环境,地球的自然要素、人文要素,还包括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分布、发展规律,地理要素之间的各种联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地理空间想象力和演绎推理能力,使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和言论,通过实践来消化分解知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力,不仅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地理学科探索发现的要求。

一、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的要求

高中地理新课标要求,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高中地理教师要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要教会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地理原理、规律来分析问题,并得出结论,通过思考、实践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探究式教学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活跃课堂氛围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地理知识有的比较抽象,如果教师讲课枯燥,学生很容易走神,无法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课堂效果也就大打折扣。而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则颠覆了传统的课堂。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自己只需要把控好全局即可;学生对地理知识更加感兴趣,学会自主地进行探究,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且探究式教学能够将教材、课堂、教师、学生有机融合起来,使四者之间相互作用,构建一个活泼生动的课堂,打造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并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评价方式,促进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二)探究式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探究式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即教师引入情境,然后让学生去自主发现探索,提出问题,在发现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去获得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判别,然后对信息进行加工,评价提取信息,整理归纳信息,再通过师生对话、小组讨论等探究方式将自己整理的信息表达、分享出来,最终将问题解决。这一过程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信息搜集、加工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锻炼。

三、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的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探究式教学的基础步骤是创设情境。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堂情况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所创设的情境可以是一种有趣的地理现象,也可以是一种奇妙的地理景观。情境的??设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关注度。要使情境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顺利导入课题,教师就需要对情境进行精心设计。

(二)提出问题

创设情境后,教师就要设计一系列问题来解决课题。可以是课本中固有的问题,也可以是教师设计的问题,还可以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提出的问题,这些都是探究式教学要分析的对象。

(三)分析探究讨论

根据提出的问题制定探究的方式。对于内容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在正式讲课前的课堂时间让学生自主进行思考分析,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探究讨论;对于内容复杂、相对较难的问题,可以先提出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课前进行分析探究,然后在课堂上讨论,给学生留充足的思考空间,这样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提高思考能力。

(四)得出结论

在探究讨论过后,师生共同归纳讨论结果,总结问题答案,总结学习成果。

(五)迁移拓展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美解决问题,教师在此过程中应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

四、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的设计

以人教版第一章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为例。

(一)导入课题

太阳每天都在源源不断地向外界放射着能量,那么我们地球上不同地区获得的辐射能量是相同的吗?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气候类型?南北半球为什么会有差异很大的植物类型?这和太阳辐射有关系吗?

(二)提出问题

读《一年内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示意》,提出问题一:看图分析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有什么规律?设计意图:学会读坐标图。

读《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生物量的差异》,提出问题二: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生物量有什么差异?问题三:问题一和问题二有什么联系?设计意图:学会读景观图和统计图。问题四:描述这两个地区自然景观差异。设计意图:由生物量差异进一步拓展到动物、气候等要素的差异。

(三)分析讨论

学生各自提取图像信息进行分析讨论,教师做出评价。

(四)归纳总结

太阳辐射量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一般说来,太阳辐射量大的地区,其相应的生物量也大。

(五)迁移拓展

热带雨林的动植物数量、种类十分丰富,是生物的乐园。你们能解释一下热带雨林为什么如此生机勃勃吗?

五、结语

探究式教学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课堂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讨,学习任务明确,教学过程脉络分明,学生的思路也会相对清晰。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强化课堂内容,对于课堂教学效果也有很大的提升作用。

推荐第9篇:探究式教学教案

探究式教学教案

作者: 于静华 (高中物理

河北廊坊物理二班 ) 评论数/浏览数: 3 / 82 发表日期: 2009-07-24 09:04:23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快慢,即加速度大小与力有关,也与质量有关。

2、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定量关系。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掌握在研究三个物理量之间关系时,用控制变量法实现。

2、指导学生根据原理去设计实验,处理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3、帮助学生会分析数据表格,利用图象寻求物理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

2、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相互学习,交流,共同提高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1、怎样测量物体的加速度

2、怎样提供和测量物体所受的力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选器材,设计方案,进行实验。作出图象,得出结论 ★教学方法

1、提出问题,导入探究原理――自主选器材,设定方案,进行操作,总结归纳――进行交流。

2、对学生操作过程细节进行指导,对学生实验过程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教学用具:

多媒体、小车、一端带滑轮长木板、钩码、打点计时器、学生电源、纸带、刻度尺、气垫导轨、微机辅助实验系统一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投影下图: 定性讨论:物体质量一定,力不同,物体加速度有什么不同?力大小相同,作用在不同质量物体上,物体加速度有什么不同?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快慢取决哪些因素?定性关系如何?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后回答:第一种情况,受力大的产生加速度大,第二种情况:质量大的产生加速度小。

学生再思考生活中类似实例加以体会。

点评:教师还可举日常生活中一些实例,如赛车和普通小汽车质量相仿,但塞车安装了强大的发动机,牵引力巨大,可产生很大加速度。再如并驾齐驱的大货车和小汽车在同样大的制动力作用下,小汽车容易刹车.通过类似实例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加速度大小既与力有关,也与质量有关,为下一步定量研究做好铺垫.

(二)进行新课

1、物体加速度与它受力的定量关系探究

教师活动:现在我们探究物体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定量关系(用控制变量法)。保持物体的质量不变,测量物体在不同力的作用下的加速度,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定量关系。请同学生据上述事例,猜测一下它们最简单关系。 学生猜测回答:加速度与力可能成正比。

教师活动:如何测量加速度a?需什么器材?请同学样设计方案。 学生回答:第二章我们已探究过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可用该实验器材测加速度。小车在钩码牵引下作匀加速运动,利用打出纸带求加速度。

教师活动:现实中,除了在真空中抛体(仅受重力)外,仅受一个力的物体几乎不存在,但一个单独的力作用效果与跟它等大、方向相同的合力作用效果相同,因此实验中力F的含义可以是物体所受的合力。如何为运动物体提供一个恒定合力?如何测?请同学们想办法。

教师引导:可利用前边测加速度的器材,在钩码质量远小于小车质量条件下,钩码重力大小等于对小车拉力(至于为什么以后再讨论),但必须设法使木板光滑,或使用气垫导轨以减少摩擦直至忽略不计。这样小车受的合力就等于钩码重力。教师对学生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估,筛选出最佳方案进行实验。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设计可行方案测量,也可借鉴教师提供案例进行设计。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把小车在不同拉力下的加速度填在设计好的表格中。 学生活动:学生设计实验步骤,进行分组实验,取得数据。

教师活动:如何直观判断加速度a与F的数量关系?指导学生以a为纵坐标,以F为横坐标建立坐标系,利用图象找规律。利用实物投影展示某同学做的图象,让大家评价。 学生活动:学生在事先发给的坐标纸上描点,画图象,看图象是否是过原点的直线,就能判断a与F是否成正比。 分析研究表格中数据,得出结论。

2、物体的加速度与其质量的定量关系探究 教师活动:保持物体所受力相同,测量不同质量的物体在该力作用下的加速度,探究加速度与质量关系,请同学们用最简单关系猜测一下二者是什么关系?教师解释:若a与m成反比,其实是a与1/m成正比,a-l/m的图象应是什么?

学生猜测回答:加速度与质量可能成反比。 应该是过原点直线。

教师活动:保持钩码质量一定,即拉力大小一定,如何改变小车质量?

将不同质量的小车的加速度填入设计好的表格中,建立a一1/m坐标系作图象。 学生回答:在小车上加砝码。

学生设计实验步骤,进行分组实验,测出不同质量时加速度。在坐标纸上描点,作a-l/m图象,据a-l/m图象建否是过原点直线就能判断加速度是否与质量成反比。 点评:由于学生刚开始从事探究实验,缺乏经验,需要教师指导,比如设计方案,利用图象处理数据,学生一无经历,二不习惯,所以宜采用定向探究,逐步使学生走向自由探究。

3、对实验可靠性进行评估

教师活动:如果同学们猜想是正确的,那么根据实验数据,以a为纵坐标,以F横坐标,或以a为纵坐标,1/m为横坐标,作出图象都应该是过原点的直线,但实际描的点并不严格在某直线上,也不一定过原点。若真是a∝F,a∝l/m得需多次实验才能证实。 学生讨论结果,看书讨论相关问题。 ★课余作业

1、课后完成实验报告。

2、预习第三节牛顿第二定律。★教学体会

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灵魂,是物理教学的根本;亲自实践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离开了思维方法和实践活动,物理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素质的培养就成了镜中花,水中月。 实验分析

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规律,是本章重点和中心内容,而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是学习下一节的重要铺垫。该实验的器材选取、方案设定,因第二章使用过,学生自然会想到用该器材测加速度。但测力有一定困难,还需平衡摩擦。为此可借助气垫导轨避免这一点。另外,测加速度可在气垫导轨上安放两个光电计时门,通过微机辅助系统记录,小车通过两个计时门的时间间隔,测出两计时门间距离,可由 求加速度a,数据完全可由微机处理,甚至a-F,a-1/m图象由微机处理作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分析

该实验是探索规律的实验,学生对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的定量关系是未知的,但通过实例,对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定性关系是可以理解的。怎样定量研究需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动手、动脑进行设计研究,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评判者,只要学生的设计方案合理,亲身体验探究过程,至于能否得出正确结果并不重

推荐第10篇:“探究式”课堂教学之我见

“探究式”课堂教学之我见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式课堂教学是符合教学改革的实际,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是帮助学生搞好学习的催化剂,是激发兴趣、调动学生激情的兴奋剂,能使班级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能打破教师的自我中心论,促使其在探究中“自我发展“,让学生的主体性能充分发挥出来。

在整个教育步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传统教育还屡屡可见,教学改革显得十分缓慢。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以下的几种现状:(1)学生的知识面狭窄。(2)学生自学能力差。(3)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没有养成。(4)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等。造成这些现状的主要因素就在于教师,他们总是不经意地给学生带来太多的限制。例如:让学生汇报时,总是尽揽对结论有效的信息,甚至对一些探究的信息作出彻底的否定,严重地扼杀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试问这样的课能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吗?因此,只有落实探究性教学,让课堂始终处于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才能不断满足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要求,才能在课堂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如何开展“探究性“课堂教学呢?就这个问题简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教师是探究性教学的关键。

新课程标准要求改革课堂教学,不能再停留在传统教学上。但课堂教学改革难,很大程度上就难在教师自己本身,事实上也证明这一

点。新《大纲》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不少教师口头上也接受了,为什么一到课堂上还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死气沉沉地听;教师接二连三地问,学生咿咿呀呀地答。学生忙来忙去还是处于被动地位,还是教师的观念没有完全转变过来,教师“自我中心”的顽固性和传统性影响了课堂改革的进程。因此,教师必须下定决心去改变自己,怎样改革呢?我认为有以下的几个方面:首先,教师要认真学习有关的现代教育理论,尤其是新课程标准,转变传统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其次,教师要有民主的教育作风,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勇于质疑,大胆创新,力求达到“情意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思维活跃流通”的意境。再次,教师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会他们自主探究的方法,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二)问题是探究性教学的开始。

“探究始于问题”。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经历探究过程,并从问题开始。当然,学生所遇到的问题,也许大多数已是人类知识系统中已经解决的问题,但对于天真活泼的学生来说就是一个新问题。那么,教师如何引发问题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采用不同的方法。例如:运用悬念、实物、实验、故事、录像、游戏等富有趣味的教学手段,也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还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

题······不管采用哪种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问题。比如在学《海滨小城》一课时,围绕“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这句话。学生提出:“笼罩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凤凰树开的花用‘热闹’来形容呢?”“作者把凤凰树的花比作红云而不比作红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就是这样带着自己发现的问题,兴趣盎然地进入下一步的探究活动。

(三)生活是探究性教学的源泉。

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可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而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天性又可驱使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因此,教师就应该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开展探究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有时要有意识地创设生活情景,把探究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以唤起他们生活的体验,学生就会油然而生出一种亲切感,探究的自信心也更为强烈。

如在教《中彩那天》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一个人只要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这句话,我在课室创设一种临时的家居摆设,让几个学生饰演“我”、“父亲”、“母亲”,让他们先想想父亲把汽车还给库伯后,一家人说些什么,并饰演出来。在探究中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能力。

(四)时间是探究性教学的保障。

众所周知,大多数教师考虑教学设计时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在40分钟内使教学有一个完整的过程,最终的目的是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为此,教师不得不缩短探究问题的时间,或者是草草收场,甚至在下课时有未探究的问题,却往往在课后不了了之。这种做法表面上

实施了新课程标准,实质上仍是步入“牵着鼻子走”的死胡同而难以自拔,从而使课堂教学转化为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成为一句话。事实上,以40分钟来实施探究式教学,其功能是难以发挥。因此,教师要善于把局限的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通过上网、看报、到图书馆、到社会生活中继续去探究,寻找答案。通过课余时间与教师、同学交流和分享。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搜集资料的能力。所以,从探究实质出发,合理地调控时间,才是让课堂精彩起来的良好途径。

获得成功是每一位教师的向往。教师在开展探究式课堂中时有必要树立服务意识,努力做到: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现状;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探究式课堂教学进入理想的境界!“探究式”课堂教学仍是处于试验阶段,但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我们教师必须试着去“爱”,相信会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有爱的硕果。

第11篇:合作探究式教学

浅谈合作探究在学科中的运用

康 倩

合作探究式教学,可以称为群体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组成小组,组内成员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探究,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群体为主体,让学生组成小组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可见,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强。(注意这种合作还包括与教师一起的研讨与学习。)

课堂教学选用自主、探究、互动的学习方式符合教学改革的实际,一是它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束缚学生手脚的一套做法;二是它遵循了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给学生发展以最大的空间;三是它能根据教材提供的基本知识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

合作探究法是一种新兴的热门教学方法,它以探究相关课题为载体,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讨论、分析等互动活动,促进知识主动内化吸收的一种方法。与前两种合作教学相比,这是最有发展空间的一种教学方法。原因有二。第一,“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新学习方式之一,较于“表演”、“游戏”,“探究”是一种新生方法,可借鉴的有效方法不多,科学的、多元的实施方法还在不断试验之中。第二,合作探究的内容对学生有强烈吸引力。生活中有很多奇特的现象极易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一、合作探究的实施途径主要是以小组合作为主的生生合作探究。米老师的课和陈老师的课在探究假分数为整数和带分数的环节,以生生合作小组为单位,利用学已有的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分别从观察、判断的角度探究。

二、关于合作教学有效运用的思考

以上是合作教学的综述,主要介绍的是“怎么合作”。在课程改革后的课堂中,“合作”已经成为数学课堂新气象的重要标志之一,合作教学已经基本达到每个教师都竞相运用的普及程度。从表向上看,或许我们有些教师的数学合作活动和上面的案例相差无几,那为什么教学效果却是南辕北辙呢?因为他们只是模仿、复制后的“形似”,而并没有从观念上真正理解合作教学,更不知道如何科学运用合作了,所以达不到“神似”。衡量合作教学的运用是否恰到好处,归根结底还是教学效益,那就是,合作教学的运用,到底有没有促进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体验,有没有促进重、难点知识的学习,有没有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合作精神。教学中某一环节所安排的合作教学是不是带来了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才是合作教学运用的根本目的。为了使合作教学有效运用,我们必须理清楚几个问题:

(一)合作教学是为了学“合作”,还是为了学“知识”? 因为进行了合作活动,所以学生对于内容有了更清楚的了解、对于知识增强了体验性、了解了如何学、增加了学习的兴趣,也促进了生生的交流,增进了学生间的情感。简言之,通过合作活动,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增进了学生间的人际关系。

由此我们知道,合作与学科既是过程也是目的,具有双重性。从合作教学的开展看,合作与学科两个元素缺一不可;从教学结果看,能力培养是显性目标、第一目标,合作能力培养是在合作教学中潜生的隐性目标、第二目标。 根据上述观点,对照我们现实中的合作教学,发现有不少教师一味强调合作,出现盲目合作的现象。表现有二。第一,合作泛滥。不考虑教学内容为合作而合作。能独立完成的简单学习任务,花费大量的课堂时间通过合作探究完成;如音乐课,音乐所描绘的情境,在音色、音强、配器上不符合通过合作来表现的,违背音乐内容地进行合作表演。第二,合作变质。合作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促进音乐学习,但合作探究中不少合作学习凌驾在知识之上,只进行加强合作、学会合作的说教与训导的形式化合作学习,无视合作学习的内容,使合作“流于形式,浮于表面”。

这两种情况都是重合作活动略知识本体的情况。在合作教学中,合作与学科是相辅相成,互为基础的。合作是合作教学的前提,学科是合作教学的载体。没有实质性的合作过程,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而这一实质性合作过程,只有溶入各种审美、体验、探究活动,才是名副其实的合作教学,才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和发展合作能力。

(二)合作教学如何发挥最佳教学效益?

1.从内部条件看,促使合作教学发挥最佳教学效益的策略有: 第一,呈现异质分组合作性,实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良性循环。

合作教学是以小组为单位协同合作,为了体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思想,各小组间应该势力均衡,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发挥协作能力。若按照座位、学号、性别等自然合并,随机组合,势必使小组之间实力悬殊,淡化竞争气氛。因此,要在对学生的音乐表现、音乐基础、音乐思维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异质分组”的原则按一定的比例合理搭配学生,使之分工明确、有序合作、实现信息组合、智慧组合,发挥最大群体优势。

三、以全体学生为中心,培养每个学生的合作精神。

合作教学的最佳教学效益并不是把好学生学好,把差学生学掉,而是持有全体总进步的思想,“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合作学习目的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合作活动中享受音乐,培养交往能力。每一位学生包括缺乏自信、思维迟钝、不善言谈、五音不全的学生。合作教学中教师要一视同仁给所有学生提供的表现机会,使每位成员以主人翁的态度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并互帮互助、取长补短,实现音乐教学的良性循环。

从外部条件看,促使合作教学发挥最佳教学效益的策略有: 第一,科学安排合作时间,创设美感合作空间。

合作活动的时间必须以合作的内容为依据,教师在组织合作教学前应事先有所估算。合作时间和课堂时间不存在绝对的关系,不能因为临近下课就匆忙结束合作小组,也不能因为上课时间过于充裕而使合作小组无休止进行。因为时间因素所导致合作学习的“走过场”和与“放任自流”都会影响合作学习的效率。

任何一门学科教学以审美为核心,“美”应该体现在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合作教学更强调宽松和谐情境的创设。合作空间上,过去彼此分隔的“秧田式”空间环境抑制了美感的传递。可用半圆形、圆形、梯形、马蹄型、内外圈型的座位安排,这类空间安排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便于相互交流,也增进了课的美感。

第二,合作教学必须与其他教学方法相融合。

程教学目标的多重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综合性,在合作教学的实际运用中,不能仅孤立抓住合作教学,要以系统、整体、优化的观点整合各种方法。合作教学中除了溶入歌唱教学、器乐教学、探究学习,还可以溶入创造教学。比如,学生可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群体的智慧制作沙球、排箫、笛子等各类简易乐器;可以利用铁皮、塑料袋、沙球、废纸、电灯等素材合作模拟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可以进行即兴节奏问答、即兴旋律接龙、即兴表演音乐短剧等。

四、结语

合作教学的引入是培养21世纪新型人材的客观要求,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家埃里斯和福茨在新著《教育改革研究》中也断言:“合作教学如果不是当代最大的教育改革的话,那么它至少也是最大的之一”。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对合作教学进行的研究与实验,音乐合作教学研究则源于世纪之初,实践表明,音乐合作教学中的合作表演、合作游戏、合作探究等活动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产生互相帮助、互相接受、互相信任的意识,能改善人际关系使学生从小学会参与,学会交流。但从方法的理论基础以及系统性发展角度看,对于音乐合作教学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任重而道远,因此,对音乐合作教学的探究要实事求是、踏踏实实。

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兴趣,课后,教师布置的作业要改革,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1、留因材施教的作业。

2、留课外阅读的作业。

3、留写日记的作业。

4、留想象的作业。

未来加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构建合作探究的课堂模式,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在观察比较中探究,在矛盾冲突中探究,在生生、师生合作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等等。它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的讲授;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

第12篇:探究式教学设计

计算机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设计

郭素君

[摘 要]计算机教学中探究式教学设计包括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教学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三个环节。

探究式教学应把握主体性原则、问题原则、开放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探究式课堂教学 教学模式教学设计

所谓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教师的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最早提出在学校教育中要用探究方法的是杜威。他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后来,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变得越来越明确了。由于多种原因。人们在理解和实施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两方面的偏差:一种是对探究的泛化,另一种是对探究的神化。这两种理解都背离了探究式教学的本质意义,将极大地影响探究式教学的实施。计算机学科中偏重技能和应用的部分比较适合学生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去学习。采用“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已不适应现代计算机学科的教学。笔者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法,取得了一定成效,有一些体会和经验,在此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

(一)学生的探究活动是围绕教师预先设计好的问题展开的。学生通过对所提供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一系列独立探究活动,最后获得知识。不过设计的问题难易要适中。

(二)探究式课堂教学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要使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索获得新知识,所设计的问题必须是学生根据现有的经验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一定的努力就能实现的。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学生才能主动地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探究式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根本目的。探究式教学只是为学生提供一种理解个人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探究活动,诸如观察、调查、制作、搜集资料、上机验证等,亲自得出结论,也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探究式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民主的教师和学生都参与的过程。为此,教师要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留有自由广阔的思维空间。

(五)重视教学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经过独立的探索,是否解决了问题,学到了什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提高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否得到锻炼?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这些问题都依赖教师的教学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

(六)探究式课堂教学向教师的教育观念和科研能力提出了挑战。探究式课堂教学,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发生了本质的改变,教师由知识的权威者变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参与者。探究式教学形式多样、灵活、内容广泛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进行课题研究、论证,评价。这对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要求是相当高的。

二、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下图是本人设计的计算机教学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是以教材为凭借,教学目标为导向,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不断探索领悟实质,把握规律。教师根据课题和教学目标,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在一个个具体问题的驱动和目标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收集资料、分析并上机验证来解决问题,获得新知识,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整个探究过程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列出教学目标,提出问题,创设教学情景。 第二阶段:根据问题,展开探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个阶段是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或互相协作等多种形式展开探索。通过各种各样的探究活动,诸如观察、调查、制作、网上资源搜索、图书查阅和上机验证等,发现解决问题的规律,从而达到教学目标。教师要及时启发诱导,以便使探究不断地进行下去,在经过努力以后,让学生有所发现和收获。

第三阶段: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教学评价。探究过程结束后,学生要对本堂课的探究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如:自己是否积极参与探究活动?会不会分析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最终找出规律没有?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老师也应针对全体学生和教师自身去评价整个探究过程,如:本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哪些学生表现得好,哪些学生对问题的探讨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哪些学生在解决问题有一定的创造力,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启发和点拨是否到位?整个探究过程组织的是否有条不紊?对学生的优点和成绩给予肯定,对存在的问题应多给一些鼓励和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

三、计算机教学中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 根据以上教学模式,教师课前需选定课题,分析制定教学目标,设计好问题。课堂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索,最后归纳总结形成结论。学生根据问题,充分探索协作学习,上机验证,获得成果。

探究式教学的具体教学步骤设计如下: (一)课前准备 教学研究

1.选择课题。教师首先要根据课本的内容选择合适的课题。并根据课本内容作适当的补充和延伸。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编写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本第四章“数组”,当课程讲到一维数组的应用举例时,选择“排序”作为课题,原因是:

(1)通过排序,既能练习巩固一维数组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巧,又能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不懈的探索能完成任务。

(3)排序”是计算机专业课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部分,《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后续课程《数据结构》中有专门研究排序的章节。

2.确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立,可根据国家的教育 方针、目标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目标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并结合实际来制定。“排序”一节的教学目标是:掌握排序的方法,会编写程序并能上机验证。通过它,掌握用数组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规律。

3.设定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课前要考虑好设定哪些问题能驱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并向着教学目标接近。

本节中设定了两个问题:

(1)现实中按高矮个排队是如何进行的?你能找出几种排队方法? (2)如果将排队看成数组的排序,利用学过的数组知识如何排序?根据所探索的排序方法,编写多种算法的源程序。

(二)课堂教学内容设计

1.引入课题,列出教学目标。学习如何利用数组排序。 我们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

(1)掌握至少一种排序方法,会编程并上机验证正确性。通过它,掌握用数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规律。

(2)通过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2.提出问题,创设探究情境。探究式课堂教学过程主要 包括提出问题、决定探究方向、为探究而自我组织、查明或收集资料、分类和资料处理、得出结论等方面。对学生而言,任何一个探究过程,都是由问题引起的,学生只有在明确了问题之后,才能去进行有的放矢的探究。老师提出本次探究的第一个问题: 现实中按高矮个排队是如何进行的?有几种排队方法? 3.围绕问题,进入情境。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进行排队演示。一段时间后,每个小组分别展示自己的探究结果。其中有1个小组提出2种排序方法,2个小组提出3种排序方法,1个小组给出4种排序方法。这时候,学生给出的排序方法仅仅是感性的。接着教师又提出问题:大家探究的方法属于什么排序方法?请查阅相关资料给出名称。学生通过分组排队演示和查阅各种资料,最后找到了三种排序方法:选择排序法、插入排序法和交换排序法。老师评价各个小组的探索情况。然后各个小组之间协作交流排队方法,每一位学生写出排队的多种方法。教师评价交流情况。

4.展开探究,发现规律。老师提出第二个问题是:如果将排队看成数组的排序,利用学过的数组知识如何排序?根据所探索的排序方法,编写多种算法的源程序。老师提示学生首先将现实的问题抽象成计算机领域的问题,然后继续探索。有的学生将身高量化成数据,存储在数组中,通过数组排序。有的学生利用本班的学习成绩进行排序。学生采用独立或多人协作的形式,通过多种探究活动完成任务。在探究的过程中,老师要给学生留出思考、探索、醒悟的时间,切忌在学生“困惑”尚未形成时给予讲解,否则难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老师应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探究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在恰当的时候予以点拨。

5.编写源程序,上机验证。根据所探究的排序方法,编写至少一种源程序。通过上机验证,很多学生对自己的源程序进行了修改,真正体会到实践出真知,知识要放到实践中去检验。

6.展示交流,归纳总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思考问题,查找资料,分析整理资料、最后通过交流讨论,编写出程序,顺利完成了问题的探究。最后,老师要用形成性的评价方式。老师对排序的方法作总结,给出多种排序方法。

(三)课堂教学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的指标应该是二维的:一个维度是教师的教,一个维度是学生的学。在这两个纬度中,应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作为组织者,每个环节设计必须合理。教师作为指导者,在每一个环节是否加强了对学生的指导,是否参与到某一具体的环节中去,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任务。学生自我评价完后,教师应对学生整体做一些评价。例如针对提出的问题,学生会不会分析问题,能不能主动去探究,问题解决了没有,任务完成的怎样?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没有提高,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哪些学生表现出了一定的创新思维,哪些学生对问题的探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等等。对学生的成绩给予肯定,并提出一些可行性意见和建议。

四、探究式课堂教学应把握的几个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在探究式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只有通过他们自己的学习实践才能实现。教师是指导者、组织者与参与者。在教学中一定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尽情发展 自己,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问题原则。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设计问题一定要注意新颖性与层次性,问题要有思考价值和有可探索的余地,多设计“为什么”和“怎么样”之类的问题,少问简单的“是什么”之类问题,以让学生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思维或让学生动脑思考、讨论,要鼓励、诱导学生的求异思维。其次,教师不能直接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法,结论和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发现;同时,不仅要重视学生思维的结果,更要重视学生思维过程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三,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课堂上一定要创设问题的环境,容忍学生幼稚的甚至荒诞的想法,使学生逐步做到想问、敢问和善问。

(三)开放性原则。探究式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既不拘泥于教材,也不局限于教师的知识视野。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思维训练,不能轻率地否定学生的探索。教学方法不能局限和满足于课本,满足于权威、教师的标准答案等。

(四)创新性原则。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时,至少要做到三点:选择多种结论的问题,否则思维无法散开。开导思维流畅性、变通性和精确性,尤其要在变通性方面下功夫。鼓励学生大胆运用假设,对一个问题提出的合理假设越多,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

(五)激励性原则。包括成功激励、评价激励等。成功激励是从已有的成功中获得激励,从而增强创新的动机、热情和信心。评价激励就是:评价学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寻找学生的成功和进步;评价要以学生个体表现为参照系,即强调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坚持表扬、激励,对学生的不足要宽容。

[参考文献] [1]戚建庄,金 洁.素质教育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8.

[2]张 建.从传统教育观到建构性教育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1,(9).

[3]李召存研究性学习初探[J],中国教育学刊,2001,(2). [责任编辑:降小宁】

第13篇:专题六作业3:《钠》探究式教学设计

专题六作业3:《钠》探究式教学设计

作者: 杨直莲 (高中化学

云南怒江化学一班 ) 评论数/浏览数: 7 / 70 发表日期: 2009-07-26 09:52:29

教学过程 ㈠ 创设实验情景,导入新课。

首先大屏幕展示“滴水生火”图片,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并提出问题。

教师:我们知道“水火不相融”,那么 “滴水生火”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

然后教师演示实验:“滴水点灯”(课前在酒精灯芯里暗藏一小块钠,实验时用胶头滴管在灯芯内滴一滴水)。果然是水能生火。

教师:在酒精灯芯里暗藏一小块钠,和滴进去的水发生了化学反应。

(设计意图:创设实验情景,让学生产生欲知其所以然的状态,激发学习兴趣。为金属钠性质的学习做铺垫。)

㈡、提出问题,分组实验。

教师:钠元素大量储存在海水中,我们怎么才能提取金属钠? 播放录像:海水晒盐,电解熔融氯化钠的装置与过程。 学生观看。

【提问】你对钠了解多少呢?请同学们画出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判断钠的性质。 教师板书

一、钠的物理性质 [操作探究1]:

用镊子夹取一块钠,放在滤纸上,吸干煤油。钠能否用刀切?钠是什么颜色的?硬度是大还是小?能否导电和导热?切取绿豆粒大小一块钠放在滤纸上,其余迅速放回瓶中。 [教师引导]:

在我们的印象里,金属都是沉甸甸的,难以熔化,钠不是这样:它的熔点只有97.81℃、沸点882.9℃,密度 。也就是说,钠在100℃以下就熔化,比水轻。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了钠有哪些物理性质? 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熔点、沸点低、导电导热能力强。

二、钠的化学性质 [课堂小组合作研究] 钠的核电荷数是多少?写出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根据钠的原子结构,你认为钠可能有哪些化学性质?为什么? 教师板书:

二、钠的化学性质:

[学生讨论汇报]:钠能和氧气等非金属单质、水、酸等反应,因为它容易失去最外层的一个电子,是活泼的金属。

[操作探究2]:观察放在滤纸上的钠的切面颜色,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是什么颜色的? 教师板书:1.钠和氧反应;

[教师总结、引导]:钠极易和氧反应,一相遇就迅速结合,使钠生“锈”、变质。你们分析在空气中,钠能否像木材、煤那样燃烧呢? [观察探究1] 教师演示1:取一小块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燃烧。

[教师引导探究]:请同学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 能否和水反应?生成什么?NaOH是强碱还是弱碱?由此你能推断本族元素称为碱金属的原因吗? (2)钠在空气中能燃烧,火焰是什么颜色的?生成什么? 请同学观察石棉网上生成物的颜色,教师展示装有 的试剂瓶 [引导探究]:(1)钠和 氧气的两个反应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钠是氧化剂还是还原剂?强的还原剂还是弱的?为什么? (2)通过以上学习,你知道钠和氧反应有什么规律?你推断 和 哪种物质稳定? [学生回答]钠和氧反应常温下一般生成 ;加热或点燃一般生成 。 比 稳定。 (3)钠和硫、氯气、溴等物质能反应吗?写出化学方程式。 教师板书:在“钠和氧气反应”中在氧后面加入“等非金属”,使其成为“钠和氧等非金属反应”。

2.钠和水反应

[操作探究3] 钠和水能否反应?夹取滤纸上的钠放入盛水烧杯中,盖上玻璃片,仔细观察有什么现象? 教师板书:2.钠和水反应

[观察探究2] 教师演示2:一只盛水的培养皿放在实物投影仪上,放入一小块钠,请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

学生回答:钠熔成小球,漂浮在水面上,四处游动,放出气体,发出嘶嘶响声,最后消失。 [课堂小组合作研究] 你分析钠和水反应可能生成什么?怎样用实验证实生成物的存在? [讨论汇报] 往烧杯中滴加酚酞,变红,证明有NaOH生成;用排水集气法收集生成的气体,点燃,发出“噗”的响声或爆鸣声,证明是氢气。

[教师引导探究] 漂浮在水面上的钠,在水面上到处游动,反应速率极快,怎样才能收集到气体呢? [学生回答] 用镊子夹持,减小钠和水的接触面积。

[大屏幕放录像]:铝箔包住一小块钠,针刺一些小孔,用排水取气法收集氢气。 [操作探究4] 检验生成的物质是NaOH,收集钠和水反应生成的气体并点燃,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后,放收集的气体燃烧的录像。

[结论]:钠和水反应生成NaOH和氢气,学生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自学探究] 翻开教材84页,自学“钠和水的反应”。自学后,结合以上实验,“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你能设计出哪些问题提问同学或老师?提出的问题解答不了不要紧,关键的是提出。 [学生提出的问题] (1)钠为什么漂浮在水面上?为什么熔成小球?为什么在水面上游动? (2)能用手取用钠吗?为什么? (3)实验室中怎样贮存钠?为什么? (4)一大块钠放入水中,有什么现象?为什么? [教师提问](1)实验中残留的钠,能否扔进纸篓或下水道?为什么?应怎样处理? (2)钠失火后怎样救火?50年代末,我国出了个女英雄叫向秀丽,她所在的制药厂用钠作吸水剂。一天工厂不慎失火。从火海中冲出的向秀丽突然想到车间里有很多钠,这时救火车已经来了,她毅然冲进火海往外抢救钠。钠全部救出了,向秀丽由于重度烧伤,医治无效,壮烈牺牲。同学们,救火车来了,向秀丽为什么要去抢救钠? (3)少量的水和较多的钠反应,有什么现象? [观察探究3] 教师演示3:

一只大表面皿上铺一张湿的滤纸,放一小块钠,滴几滴水,钠熔成小球滚动燃烧,为什么产生这种现象? (4)钠和水反应,钠是氧化剂还是还原剂?强的还是弱的?钠在自然界以什么状态存在?为什么?钠和盐酸能反应吗?比和水反应更加剧烈吗? (5)你认为钠和熔融状态的 或 溶液能反应吗?现象一样吗?为什么? [总结]钠是十分活泼的金属,是很强的还原剂。这是由它的原子结构决定的。 [练习反馈]: 一块钠在空气中放置,表面逐渐变暗,后来有一薄层固体出现,过些时候有液滴出现,该液滴加盐酸有无色无味气体产生,该液滴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写出各步主要反应方程式。(本题文字配有各种现象变化的照片,通过多媒体计算机打在屏幕上。) [钠的制备] 同学们,钠的化学性质这么活泼,它是哪个国家的哪位科学家,通过什么方法发现和制得的?钠是由出身贫寒、靠自学成才的英国伟大化学家汉弗莱·戴维在1807年(实物投影仪打出戴维像)通过电解熔融NaOH的方法发现和制得的。戴维从小酷爱化学,经常找一些瓶瓶罐罐做实验.他是以差点付出生命为代价制得了第一块钠,当时濒临死亡边缘的戴维想,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把实验坚持到底并将结果公布于世,靠这种献身科学的精神,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一人发现了钠、钾等七种元素,成为化学史上发现元素最多的科学家。他还发现和培养了伟大的物理学家一法拉第。有一本书叫《元素的故事》详细介绍了他的事迹,很值得一读(教师展示《元素的故事》一书)。

[学生自由提问] 以上是这节课学习的主要知识。下面同学们自由发言、整理笔记。通过以上学习,你心中还有哪些疑问?还能提出哪些问题问老师? [学生发言] (1)老师,请问钠和氢气能不能反应? (2) 中氧的化合价是几价?为什么? (3) 能和水反应吗?生成什么? [课外学习建议](屏幕打出) 课后思考和探索课题

(1)钠和水反应为什么冒白雾? (2)推测钠和 溶液的反应现象,并用实验证实推理的正确与否,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3)查找资料,写出戴维的生平和贡献年表。

第14篇: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研究化学科第二阶段学习作业

探究课题:

氢氧化钠、硝酸铵溶于水放热、吸热实验的改进

(南雄市雄州中学刘发荣)

2011年12月15日 (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研究)化学科第二阶段学习作业

一、实验原有缺陷:

氢氧化钠、硝酸铵溶于水放热、吸热的实验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溶液的形成》的第二部分。教材把此实验安排成“活动与探究”,作为实验教学,特别是对于学生分组实验而言较好,有利于探究习惯的培养。但是对于农村中学实验器材不够,无法进行分组只能做演示实验,并且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演示,以此实验演示,教学效果就不理想,存在不足:

1、现象不够明显,温度计读数只能让学生一个个轮流看。

2、实验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不够深刻,无法提高学生兴趣,教学效果就不够好。

3、如果做分组实验,化学药品需要量大,不节能。

二、作为演示实验的改进方法和过程:

(一)、【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

1、试管内倒入10毫升水,在酒精灯外焰上加热至沸腾,拿离后停止沸腾。

2、向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钠,观察水重新沸腾。

(二)、【硝酸铵溶于水吸热】

1、向100毫升烧杯中加入0℃的水30ml,在小木板上滴6-7滴水。

2、向烧杯中加入25克硝酸铵搅拌,放在小木板上,在烧杯内放一支装1-2毫升的0℃的水。等待2分钟观察。

三、实验改进后效果:

1、实验简单,操作方便。

2、改进后的实验对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较大的帮助。

3、能增强学生探究意识地培养,比教材上实验效果好。

第15篇:浅谈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

浅谈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

七一中学物理组

唐熙君

所谓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猜想、探索、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等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它的价值在于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它更能充分展现出同学们各方面的智力特长,也便于多元评价的进行。探究式学习冲击了传统的教育方法,为构建新的教学体系,增添了新的内涵。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物理探究式教学是我国基础物理教育改革的取向,它为实现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教育途径。下面谈谈我对探究式课堂教学理解。

一、探究式教学中教师的心理准备

知识是非常容易的,但对于学生,他们作为初学者,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可能很容易被老师忽略。这就使得教师和学生很难产生同样的感受,这种师生之间不同的心态往往会对学生学习产生不良的影响。

在探究式学习中,为了避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差异,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共同去探究新知识,为此,教师应与学生有同样的渴求知识的心理,和学生一起参与新知识的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把自己当成一名初学者,退到和学生在同一起点线上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共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因此,在探究式教学中,要求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学生知识学习的参与者。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和指导学生去获取知识。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教师要能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思路的构思,让学生通过自己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主动地获取知识,在学生得到结论后,教师还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分析和总结,最后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因此,在探究式教学中,还要求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播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指导者。

二、物理探究式教学在课堂上实施的主要环节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尽管科学探究没有绝对固定的程序,但仍有一般的程序可循。而这个一般程序是学生做探究的必要知识,也是完成一个完整探究过程的基本环节。所以,教师在探究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程序上的“工作单”,让学生学习探究。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比较好的形式有以下几个主要环节。其教学结构如下图所示:

具体在进行科学探究过程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要将学生引入他们认为值得探究问题中,教师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之后可以是教师提出问题,也可以是学生提出问题。教师的提问必须问在学生有疑之处。有些问题表面看学生好像没问题,换个角度提问就出现问题,实质是学生自觉无疑问,实则有疑问。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疑问,教师可以采取一种逆向思维的方法,反其道提出问题,在教学策略上我们可以称它为变换提出问题角度的策略。

第二,引导学生猜想与假设的策略。猜想与假设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主要在这一环节来实现。当学生提不出假设时,教师可以采用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和知识提出假设的策略;当学生假设过于发散时,教师还可以采用引导学生从个人假设转化到团体的共同假设的策略;当学生的假设不能继续深入时,教师启发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时,教师还可以采用多角度提问的策略。例如:在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时,在学生猜想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受力面积有关后,可进一步问学生:如果压力变大或变小,压力作用效果怎样变?如果受力面积变大或变小,压力作用效果怎样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互交流讨论。

第三,要指导学生通过自己去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数据,并指导学生对实验数据或相关信息进行比较、处理。

第四,要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归纳,尝试对探究结果总结结论。

第五,引导学生交流与合作。探究教学中的交流与科学研究中的交流不同,不要求术语精确形式规范。它可以形式多样,既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教师可以按照课标对交流环节能力的要求,由低向高循序渐进的要求学生。

三、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一切现象、事物、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设法激发学生探究的乐趣,探究的动机,注意利用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身边的物理现象。如

(一)以语言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引言是学习物理的前奏。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课本内容提出一些常见而有趣的问题:如雷电时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用为什么下雪天在马路上撒些炭渣能防止汽车打滑?而为什么啄木鸟的嘴又长又尖?创设问题情境引用报道:2000年7月15月,广州市一栋大楼11层窗户上掉下一块碎玻璃,将停放在楼下一辆轿车的车顶扎穿。一块碎玻璃为什么有如此大的破坏力呢?等来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产生“愿听其详”的心理渴望,激发学生求知欲。

(二) 以实验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

也可引导学生动手做一些简单有趣的实验,实验既是物理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又是进行科学物理探究的重要途径,也是呈现问题情境的基本素材和方式,如课本中介绍的鸡蛋不随纸板飞出而掉入杯子中的惯性实验;用平口玻璃杯、水、和硬纸板来验证大气压存在时的“覆杯托水”实验;给盛有刚烧开的水的烧瓶浇冷水时烧瓶里的水重新沸腾,剥皮的熟鸡蛋堵住火罐的瓶口实验等,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产生问题“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激发学生探索物理奥秘的强烈愿望。

(三) 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多媒体可以形象、直观地显示常规教育难以显示的教学情境。例如:在学习“物态变化”时,教师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冬天原野里的大雾,房屋上的白霜,西藏的雪山,树枝上的冰凌;展示春天到来时,冰雪融化成水等现象。创设出“雾、霜、雪、冰是怎样形成的”等一系列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四、营造探究式教学的条件,教师要重视备课

教师首先要精通教材内容,掌握教材重难点,备课时才能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和制订出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方法和措施,教学时才能运用自如,得心应手,生动活泼。如可以编写一些课前预习提纲,并先印发给学生预习,使学生对要学习的问题有一定了解,掌握学习的主动性,以便活跃课堂气氛,课堂教学才能引而有发,教有成效,学有所得。

例如在“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学中,可编写下列具有针对性和探索性的问题:①声音是怎样产生的?②声音是怎样传播的?③不同介质传播声音有何不同?④回声是怎样产生的?有何应用?这样一来,学生能根据教师提出问题,结合课本内容进行自学、思考和探索活动。教师讲课时再加以点拨、引导,鼓励学生自己分析和回答问题,教师只作补充小结,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最后,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课本中丰富而生动的插图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探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要尽心编写教学详案,设计好各个教学环节。设疑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学环节过渡的好方法,设疑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思维活动,设疑能促使学生面对“矛盾”而去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设问、设疑,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大气的压强”教学中,教师用平口玻璃杯、水和硬纸板来验证大气压存在时,先往玻璃杯倒满水,盖上纸板并用手托住纸板后把杯子倒置过来后问:放开托住纸板的手,水会洒下来?让学生思考猜想,接着放开托住纸板的手,当学生观察到水和纸板都不会掉下来时,既觉得不可思议又不得不在事实面前口服心服,必然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烈。教师再围绕“水为什么不会洒下来?”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同时要求学生课余自己动手做这个实验,感受实验成功时带来的乐趣。

充分发掘实验素材,让实验更贴近生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可以用最直观的证明或解释一些物理现象。如:双掌互击产生痛感;两同学互相力推同时后退等现象,可证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手按喉头发声感到声带振动,证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双掌用力互搓发热,证明摩擦生热;使相同大小的力用手指和拳头压脸部,前者产生的痛感强,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有关。 也可以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实验,如:使相同的力用小刀的刃和背分别试切削土块、裁纸,帮助理解压强与受力面积的关系;用易拉罐制作简单的小孔成像实验仪器,观察小孔成像的倒立的实像;在塑料瓶中装入一定量的水,在其中加入适量的奶粉,将激光笔发出的光透过瓶底,对着瓶盖照射,会看到光沿直线传播的光柱;利用身边的塑料瓶等物品制作喷泉、闭口浮沉子等的实验装置等。

五、引导学生进行物理实验的探究

(一)放开探究实验的思路,实现探究实验教学的多元化

实验研究的方式是多样的,由于学生的思想水平,思维方式是有差异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就不应该也不可能要求不同学生完成同样过程任务。否则,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教师在为学生准备实验器材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小物品与实验器材结合,设计物理实验。例如: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时,引导学生除老师提供的教材外,也可利用铅笔盒中的工具设计实验。结果,在实验交流中,学生的实验设计令人惊叹,器材选择有以下几组:a、橡皮泥、小木块;b、大小拇指各一个、橡皮泥;c、四个手指和一个大拇指、气球;d、一支铅笔和手指;e、橡皮泥、小木块、细线、弹簧测力计。学生利用上述器材根据橡皮泥或气球形变大小都能探究出一个或两个因素,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验变量多样化处理。由于不同学生认识水平的不同,在一节课上,学生不一定能同时研究完所有的问题,这时,老师就应该有目的、有重点地组织学生的实验活动,使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计划地完成。

(二) 开放实验管理,把合作权利和方法交给学生

在实验教学中,随时指导合作活动,帮助学生明确目标,充分调动学生间合作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互助互爱的良好品质,是进行实验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更好地完成实验教学任务的必由之路。在这种合作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可不能代替。例如:实验中,学生的分工问题就应放给学生。因为讨论分工的过程就是学生分析研究实验的过程,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应观察什么?记录哪些数据?实验仪器的使用等,这个过程对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三) 将研究方法贯穿于实验教学的始终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不断地体会和应用实验研究的方法,增强学生运用科学研究方法的意识和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实验的优势,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过程,潜移默化地接受科学方法的教育,对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中学物理研究的方法有很多,例如: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类比法;理想化法;归纳法。

六、将探究延续到课外

作为一种学习或学习方式,科学物理探究既可在课堂教学中出现,又可在实践活动或课外活动中应用。教师引导学生采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探究、发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通过物理小实验、小制作,引导同学就地取材。虽然课外实验活动在许多方面略显粗糙与不规范,但其教学功能显而易见,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高。同时使同学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应用无处不在,激发他们自觉应用物理知识创造性地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实践证明,课外实验中呈现出千变万化的物理现象,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心理,实验一旦有所收获,有所创新,就会使学生趣味性更加稳定,从而更加喜欢物理,热爱科学。例如,当学生看到自制的潜水艇在水中悬浮、上浮时,就会兴趣盎然,于是,有的询问老师,有的翻阅有关潜水艇的书籍,了解现代化潜水艇的构造和操作过程等等。

通过实验的重视及加强,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自身的实验素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创造能力,克服了黑板上讲实验学生背实验的现象,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也为学生今后物理的学习和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亲身体验物理,在体验中感受物理,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物理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一定的学习能力。

第16篇:浅谈问题探究式教学法

浅谈“问题探究式”教学法 城区一中教研室

有道是:聪明的人会说,精明的人善听,高明的人善问!学问、学问!就是学习问的,不是学答的,可我们现的教学就是很多情况是是学答的。怎么问?决定了思维的方向与角度,方向与角度决定了智慧的长远。为适应新课程理念,探索有效的物理课教学方法,真正地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培育受益终生的有效学习思维模式与习惯。开展以学生自主学习为途径,以合作学习、学生为主体的探究、讨论为主要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开展问题

“问题探究式”教学法之环节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想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一种内在动力,它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自觉努力去探索、去攀登,向着认知的目标前进的欲望。因此,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物理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有意义的情境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成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以问题为先导,不断推动学生去学习思考,养成学问的习惯。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两点:一是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入手,同时联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二是尽可能地

二、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会问”。

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景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因此,“想问”的基础上还要求“会问”,“会问”才会增长智慧。这就是说,学习过程就是从“有问题”到“没问题”再到“有问题”的求知过程,学习的终点不是“没问题”而是产生“新问题”。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同时,指导学生自学,阅读教材,自己质疑,对教材中不懂或似懂非懂的概念提出疑问。在讲课时学生对老师出示的材料可能有许多不同的问题,教师应针对学生的提问,给予充分肯定,并逐一讲解。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

(即质疑和提问)是一种发现探究活动,既有利于学生内在动机的培养,又能给学生带来愉快的情绪体验,以此作为教学的切入口,更有利于知识的理解、融会贯通和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这当中要注意:把教材内容的重点难

三、教师重点点拨,实现认知飞跃,使学生“会学”。

“会问”还要“会学”。在整个自学过程中,读书“由薄到厚”是量的积累,“由厚到薄”是质的飞跃。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由厚到薄”呢?教师应指导学生按照科学知识的系统性,把知识顺理成章,编织成网。这样知识就可以“并联”在一起,上下通气,互为因果地“串联”起来,节与节可以“接线”,章与章也可以“接线”。一旦知识理成线、结成网,复杂的内容在学生脑子里也可以融会贯通,了及时查漏补缺,抓住知识的精华和内在联系,完成了学习知识过程中“由厚到薄”的飞跃和升华。这一步既是对探究成绩的巩固,又是对探究效果的检验,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一旦学生学会进行知识整理,就抓住了知识的精华和内在联系,就完成了学习知识

四、实行激励评价,再创问题情境,实现知识“再造”。

“会学”是不够的,还要实现对知识的“再创造”,这才是教学的真义所在。正如常言道:授之以渔,简言之就是要使学生有“创造思维”。因此,教师要再创新的问题情境,或者是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或者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联系的生活实际或社会情境,试想自己会怎样做,会有什么样的预期后果,今后又怎样改进。

我们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应当具备跨学科多元知识结构、多向和谐的教育交往能力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二、在实践探究中教学,就能师生在实践探究中共同提高,教学相长。改变“自我中心”,

三、要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方案。目前,评价仍然是制约着新课程实验健康稳步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以升学考试成绩的好坏衡量教学水平高低的观念一时还难以更新,要全面地引导师生开放地开展“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关键是怎么把考点知识贯穿其中,思维与知识、过程与结论、情感与理性巧妙结合。

第17篇:情境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情境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莱阳四中政治课题组

一、设计意图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程,立足学生现实生活经验,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主题之中,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在课程实施上,强调实践性和开放性;在关注知识与能力的同时,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情境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思想政治课新课程的上述理念和要求,并与教科书的编写思路和内容呈现方式相符合,是思想政治课新课程的基本课堂教学模式。

二、主要教学环节第一环节 情境创设,问题引领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通过文字、音像、角色模拟等形式精心设置探究情境,提出探究问题。旨在提供感性素材,创设探究氛围,引导探究方向,调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积极性。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是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前提。第二环节 自主探究,合作释疑要求学生进入问题情境,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解决情境创设中设置的问题。一般先由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对自主探究不能解决的问题和新的疑难问题,教师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进行分组或随机组合,通过同学之间相互帮助、合作探究解决。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调控指导,平等交流,鼓励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新问题。第三环节 交流展示,成果共享自主合作探究后,由学生或小组代表向全体同学展示探究成果。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补充、质疑,并进行点拨、评价和鼓励。第四环节 提炼整合,巩固升华师生共同提炼观点,形成明确结论,构建知识体系,揭示内在联系,并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提升和引导,以及在思考探究方法上的启迪。在此基础上教师采取多种方式督促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理解巩固。第五环节 走进生活,学以致用1.选取典型材料,设计具有基础性、典型性、针对性的问题,使学生在运用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认识。2.教师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在合作交流和思维碰撞中达成共识,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社会生活,通过调查、访问等形式,去进一步探究、验证所学知识,从生活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升华,达到学以致用。

三、主要特点1.“情境创设,问题引领”、“自主探究,合作释疑”、“交流展示,成果共享”“提炼总结,巩固升华”,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发挥思考的作用,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走进生活、学以致用”,则是把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使之得到修正和完善。这一课堂教学策略符合人们认识的规律。2.强调情境创设在课堂教学中的引领作用。在教学中把基本观点和原理融入到生活题材中,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搭建探究平台,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质疑、探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真正理解结论,培养能力,升华情感。3.强调全面落实“三维”教学目标。既强调知识落实和能力的培养,又强调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4.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和展示交流。教师要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教为学服务”的观念,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主要是创设情景、引导点拨、激励评价。5.强调教学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在教学中要把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既要把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材料引入课堂,又要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带着问题走进社会。

四、注意问题

1、情境创设的要求 (1)情境设置的内容:要针对课堂教学内容设计,体现“三维目标”的要求,具有明确的针对性、目的性、典型性;情景创设要符合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学生容易进入情境;既要将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材料引入课堂,又要充分利用和挖掘教科书所创设情景的探究价值。 (2)情境设置的形式: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情景创设的形式应当多样化,如文字、图表、图片、音像(录音、歌曲、漫画、录像等)、实物、角色模拟活动等。 (3)情境设置的主体:既可以由教师设计,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搜集整理材料在课堂上交流、展示。 (4)情境创设的取舍: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学生已有感性经历且易于理解的知

识,可以由学生直接认知,或通过情景“唤醒”、归类和重组的方式集中呈现;对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和生活经历的知识,则需要教师在广泛占有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精心设计和引导。

2、问题设置要与情境具有关联性,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要具有层次性,体现过程性;要有梯度,可操作性强;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具有可探究性。

3、探究过程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和展示机会,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教师要鼓励创新,对学生的创造性思考和认识,要给以积极的鼓励和评价。

4、思考探究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但要注意依据教学内容(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确定,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防止形式主义。

5、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注意引导探究方向,调控好课堂,落实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6、本模式既可以是一堂课五个教学环节,也可以在一堂课某一教学内容中使用。课题研究情境探究课堂教学模式

2、引探教学法的心理学依据是迁移规律。\"迁移\"是已学知识在学新知识时的运用。学生可以用已有知识运用迁移规律去探求学习新知识。引探教学法首先让学生自学课本,这是知识迁移的初用;接着,在引探准备的基础上让学生先讲(回答思考题),这是知识迁移的再用;然后是教师的补讲,弥补学生讲的不足,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是知识迁移的提高;接下来是学生质疑,这是知识迁移的深化;最后是题组练习,这是知识的检验。

3、引探教学法的学习论依据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好奇心强,很喜欢问也喜欢答。运用引探教学法上课,在布置学生初学时,学生会出现第一个疑问:下节课要学习什么内容?从哪几方面去学习理解新内容?到上课时再学,学生会出现第二个疑问:新的内容我懂了多少?老师的问答思考题我能回答几个?当教学程序进入到让学生质疑时,这些问题在引探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中都有机会让学生提出来。这样,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疑问得到解决,独创思维得到发展。

4、引探教学法符合现代教学论思想

现代教学论认为:一种教学方法的产生与发展,受着许多因素的影响。各个时代的教学方法除了继承以前的教学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之外,都有一些反映某一时代特征的具有代表性和倾向性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教学实践的内外部条件的变化以及教育教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也就是说,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内容、时代要求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影响教学方法发展的直接因素。在当代,生产和科学技术得到迅猛发展,知识的总量急剧增长,而且更新知识过程空前加快,这对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使学生掌握一些现成的知识,而应着力发展学生的能力,尤其是独立学习的能力。

引探教学法之所以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广大教师的欢迎,是因为它符合现代教学论思想。现代教学论思想与传统教学思想最大的区别是教学过程不是单纯传授知识,而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发展智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从引探教学法的几个步骤看,都是强调了学生的\"探\",也就是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探\"的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性得到了高度发挥。当然,在学生\"探\"的过程中,教师和教材的作用也得到了充分发挥。

5、引探教学法符合培养目标,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

引探教学法课堂教学结构四个环节紧紧围绕着学科大纲要求。引探教学法注重学生的\"探\",渗透了科学的学习方法,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这些有利

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形成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品质与习惯。素质教育主要有三个要义: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二是让每个学生全面发展;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引探教学法认真落实了这三个方面。因此,引探教学法符合培养目标、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标准,要求教学结构应反映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为了体现这一要求,我们进行了小学教学“引探”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引探”教学模式的基本策略就是要在教师的“引”,学生的“探”字上下功夫,那就是在教师的诱导引发下,激起学生去自行探求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寻求准确、科学解决问题的规律与途径,主动运用自身探求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由此,能充分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三主”原则,真正做到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掘学生自行学习的潜在动力,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第18篇:探究式主题教育总结

专题总结:探究式主题课程的深入开展

西小三班 张艳

本学期西园主要针对探究式主题教育展开了一系列的研讨和探索,我班实行的主题是:好吃的果果。现在我就根据自己对探究式主题的理解来总结一下本班这学期的主题工作。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由此可见,我们的教育要融入生活,教育内容也要来自于生活之中。

由于牙齿的发育情况导致小班幼儿每次吃水果的时候都会有不想吃或者吃不完的情况,虽然我们每次都把水果切开,但还是有孩子说:“老师,我不想吃。”问起孩子:“那你想吃什么啊?”孩子们的回答就五花八门,有的想吃桔子,有的想吃香蕉,有的想吃葡萄等等。借此机会,我们开展“好吃的果果”主题教育,让孩子认识水果和干果的营养价值,并知道吃水果的卫生,了解水果和干果的制成品等等,引导孩子对水果和干果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二、探究式主题活动实施的途径

探究式主题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以前的被动接受转化为现在的主动学习。在活动中,幼儿敢于发现、研究并解决相关的问题,使幼儿学会了思考,增强了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家长之间的交往与合作的能力。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为幼儿提供了想象、创造和操作的机会,使每个幼儿都能够富有个性地发展。而活动中的实施途径对幼儿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实践探索我总结出了以下几个实施途径:

1、幼儿园日常探究活动

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育模式也随之呈现出来—幼儿园探究活动。经过思考、实践、总结,我们有了这样一种认识:幼儿园日常探究活动是一种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的课程,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来开展活动,在活动开展之前需要教师的支持、帮助和引导,可以说它是一种师生共同建构的课程。因此在幼儿园开展探究活动是我们开展探究式幼儿主题活动最主要的实施的途径。

作者:张艳

我们从儿童生活经验出发,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选择或生成符合儿童天性的主题,师生共同来编制主题网络,活动内容由教师和幼儿共同确定,老师为幼儿创设宽松、平等、鼓励的一个开放式的环境,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上,注重对幼儿兴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活动中孩子们的学习能力不断提高。比如能够相互讨论商量学习;产生疑问能自主地通过收集资料、采访成人等途径解决疑问等。孩子们养成了关心关注周围现象,喜欢探索研究的良好习惯

2、家园合作开展探究活动

在幼儿教育中,家庭教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充分利用学前教育机构、家庭、社区的教育资源,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使家长成为学前教育机构的合作者。因此我们通过主题活动这一载体,大力实施家园合作的途径,充分挖掘家园合作的实际,增加家园合作的密度,共同促进幼儿发展。

(1)家园合作收集资料

为了让家长及时了解幼儿探索中的需要,教师会通过家园互联网、《幼儿成长档案》、《家长园地》、便条等形式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为活动提供更多的资料,满足幼儿的需要,使活动顺利开展下去。

在进行《好吃的果果》的主题活动中,为了使孩子对水果有更多的了解,我们就鼓励孩子通过收集资料来获得经验,初步培养孩子的尝试收集信息的能力。在家长的支持配合下,不久很多孩子把收集到的水果图书、图片和实物水果带来了,老师就利用实物水果来开展一个朋友聚会,让幼儿品尝各种水果的味道、观察各种水果的颜色等等,把图片投放到区角或布置在墙面上,教室里成了水果园。孩子们在看看、摸摸、分分、尝尝活动中对水果有了更大的探究兴趣。通过家园合作收集资料不仅满足了孩子探究的需要,推动了主题的发展,而且也锻炼了幼儿当遇到问题尝试自己自己通过收集资料来解决, 这为孩子将来学会学习奠定基础。

(2)挖掘家长优势力量

如今家长的学历层次、素质能力都较高,而且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挖掘家长中的优势力量,以能者解疑法帮助幼儿解决疑问,作者:张艳

充实探索过程,满足孩子谈就需要。同时也弥补了老师知识、技术上的不足,这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家园合作的途径。

在《好吃的果果》主题活动中,当孩子们认识了一些常见的水果后,一天豪豪带来了一只颜色鲜艳、形状有点像花的水果,孩子们立刻对这只特别的水果产生了兴趣,可是我也不清楚这种水果的名字。怎么办呢?这时我想到了我们班级的一位家长正好开了家水果店,孩子们的许多关于水果的问题她一定知道。于是在和家长取得联系后,我们带孩子们参观了水果店。在参观的过程中,孩子们对水果店里各种各样、五颜六色、各种形状的水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问这问那,在所有的问题都得到了答案后,孩子们才算满意。而家长的丰富知识不仅满足了孩子的需要,也给老师上了生动的一课,因此老师要充分发挥家长的优势力量,让家长资源充分的为我们科技主题活动的开展服务。

(3)家园合作探索实践

当主题活动逐步深入和幼儿合作欲望的提高,及时与家长沟通,让家长配合教师教育工作,带孩子转超市的时候就多看一看水果和干果的制成品,在家里和孩子一起制作水果沙拉等等,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探索需求,给予及时的支持,与孩子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

在研究式主题活动中,通过家园合作这种途径对于主题的展开和深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老师应充分利用家长这一教育资源,引导家长积极参与活动,发挥家长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幼儿、家长、老师三者之间真正形成互动,将主题活动不断推向高潮。这样的活动能让我们更充分地感受到家园合作带来的巨大作用,我们的活动也更添生机,也使幼儿园、幼儿、家庭走得更近。

探究式主题活动的实施途径远远不止这些,但是不管怎样老师一定要根据幼儿的需要、活动的需要合理、灵活、充分地运用各种途径,使主题活动能更好地深入开展,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更好地促进幼儿科学态度的培养、科学知识经验的获得、科学方法能力的提高和科学行为习惯的养成。

通过这学期的探究式主题教育探索,我认识到:以儿童为本位,以儿童的发展为基本原则,以儿童的兴趣、需要、自发性活动为原点,通过师幼的探究式主题活动,使儿童的内在潜能得到展现,使儿童的内在能力得到发展,使儿童在游作者:张艳

戏或活动中度过幸福的有意义的童年生活。——这才是探究式主题课程的特质与旨归之所在。

作者:张艳

第19篇:探究式阅读教学的心得体会

“探究式阅读”的课题研究在一线教师的不懈努力下已走近尾声,回首三年来奋斗实践的路程感慨万千。从不解到释惑,从探究到理解,从拘泥到扩展,虽说艰辛,却充满收获。现就我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阅读”与大家交流一下。

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许多语文老师没有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没有选择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手段,没有找准启发探究的切入点,更可能所提的问题太难等等。受应试教育填鸭式教学的影响,学生总是被动地坐等知识,重知识记忆而轻问题思考,习惯于听老师讲解,习惯于背诵书本知识,忽略了语文这门课程的特殊性。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教学中,我多采用以下方法。

一、启发教学引导探究

启发式教学主要是教学过程中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强调学生要有主动的、积极的、能动的学习状态,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创造。中学语文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展开积极的思考,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分析判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1、运用多种启发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教师在引入新课时,或介绍写作背景,或表情朗读,或巧妙设疑,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这时,一句隽永精警的名言,一则简短而寓意深刻的寓言,一首流传千古的诗词……都能成为教师手中的道具。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以声、形、色等形象多方面多角度地吸引学生,穿插读、议、讲,在有疑难处点拨解答,于无疑处设疑深究,做到对课文有理解,对生活有感悟,在字里行间读出作品中的喜怒哀乐、悲苦酸甜,加深学生对生活的认识。比如在教长春版教材中的《窦娥冤》时,借助电影《窦娥冤》中窦娥临行前的一段唱导入课文,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探究:“窦娥冤吗?”由此引导开去,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涵。

2、把握恰当的启发时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时机问题不仅在于教师对几个问题先后顺序的安排,更在于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的把握。有些教师提出问题后急于要求学生回答,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没有经过深刻的思考,没有结合课文内容做全面的剖析,这样的回答仍然是机械的。在教学中若能结合一些紧贴课文中心句和一些重点关键的语句提出种种疑问,无疑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大大拓宽思维的范围,提升思维的层次。

熟练运用多种启发方式,则能让学生始终保持思维新鲜感,促使学生的探究性思维的形成,而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启发,可以获得更好的思维效果。

二、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认知需要是学生学习中最稳定和最重要的动力。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要创设认知需要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解决新的问题的需要,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探究的意识,激活探究的思维。

三、自主选择激发兴趣

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中,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并从不同的视角,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它最终表现为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权利,追求人性化、个性化,尽可能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 “选择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1、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目标

一个班几十个学生,因环境、条件、基础和个人爱好的不同,总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一堂课或一项探究活动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或自主确立。但教师应把握学生自主性的“度”,避免过于自主而脱离了教学中心。

2、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的内容

一篇课文值得探究的内容很多,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内容进行探究。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时,每位同学的兴趣着眼点均不同。有的同学喜欢朗读,就去探究课文该怎么读,怎样才能读出情,读出神;有的同学喜欢抓重点句体会句子蕴涵的意思,就去探究一篇课文中哪些句子含义深刻,该怎么理解;有的同学不明白课文某些情节,就会带着疑问去找答案,等等。总之,应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学习,提高阅读水平。

3、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伙伴

在课堂上,探究同一内容的同学可以组成临时探究小组,共同合作,这样每堂课的伙伴会不同,就有了多元的优势互补。课外的研究,学生更多地是愿意和自己喜欢的同伴共同探讨,商量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课题。

四、巧拨妙引教给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探究式阅读教学提倡让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巧妙点拨,相机

诱导,在教学中教给自主探究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1、围绕矛盾处质疑

课文中常常有一些看似矛盾其实合理的地方,引导学生围绕矛盾大胆质疑,是寻找探究切入点的方法之一。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daodoc.com】

2、扣住情境点换位

课文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产物和思想轨迹,在教学中我常引导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去换位思考,使自己进入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当好工作人员这一角色,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研究课文,取得了较好地效果。

3、捕捉“空白”点延伸

课文是例子,更是艺术品,有许多“留白”之处。引导学生捕捉这些启人深思、促人挖掘的空白点,尽情发挥想象,是寻找探究之路的最好切入点。

引导方式各有所长,相互之间应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不可偏废。教学中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教师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激活学生探究思维,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教给他们探究的方法,为学生终生发展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第20篇:探究式教学模式总结

探究式教学模式总结

李翌

我围绕学校数学教学模式确立研究课题是数学应用题教学模式研究。小学应用题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能力,以体现联系实际生活,学以致用,沟通互动的精神,使学生在应用题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实践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分享知识,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针对数学应用题的特点与新课程标准的新要求,我在应用题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初探,确立模式名称“情境——探究式”教学模式。把教学过程分成四个环节: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2审明题意,分析关系。3自主探究,交流归纳。4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教学中我结合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选择素材要注意生活化、儿童化,抓住学生活动的兴奋点,创造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例如:教学买电器时让一名学生当导购员介绍一下电器的名称,其他同学当顾客,你想买什么?这样学生积极性很高,提出的问题也各有千秋。 二 审明题意,分析关系

审明题意是解题的重要环节,题意弄不明白,学生就无从下手,在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时,我常用实物演示法、手势法、改变句子说法、问法等方法帮助学生明确题意,在明确题意后,我又教会学生运用分析法、综合法分析数量关系。 三. 自主探究,交流归纳

自主探究刚开始还不能完全进行。它必须建立在学生具备一定分析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在理解题意、理顺思路之后让学生自己探究,然后和同桌或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然后教师在学生汇报反馈加以归纳总结,甚至进行纵向、横向的比较。 四. 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这一环节,精心设计模拟习题、变式习题,此外还要设计对比练习、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的形式,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根据以上四个环节在进行教学时我有不少收获: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这种方法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学生的问题非常广泛,有些问题是老师也料想不到的。

2.教会学生分析理解思路,就是教会学生去想,是送给学生打开应用题大门的钥匙,学生已经会分析、会思考,形成初步的解答应用题的能力。3.教师的归纳是点睛之笔。也是教师在总结的基础上将知识系统化,便于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

4.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的形式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帮助很大,但是由于自己的能力有限,时间较短,理论基础还不丰富,使自己的探索还不够深入,其中也存在很多不足和困惑:

1.虽然注意训练学生审明题意,但是还很不到位。不少学生存在看不清题,没弄懂题就下笔的坏习惯。

2.少数学生还没有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

3.小组的合作探究还很不到位,有的时候还停留在表面。

4.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环节中,有时学生会提出很多问题,有些是本课需要的有些是不需要的。

这些困惑和不足在以后的工作中需要我不断探索,不断深入。

探究式作业范文
《探究式作业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