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述评性新闻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9-11 12:02:05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新闻述评

大学生寝室探访述评

大学生是一群即将步入社会的宏大群体,良好价值观和长期可持续发展也会在大学生身上得到社会渗透。中国当代的大学在课程设定上为了充分给予大学生自由时间,大多学校选择将课程定量为三分之一高中周(即高中课程量的三分之一)。显然,这给予了大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将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权利毫无保留的交还给了学生,对于“空闲”时间的利用,也一直成为各高校的焦点性问题。

从内在来看,大学生的自律性普遍不高,高中紧张生活之后,大学成为放松的大舞台,对于何时做什么,需要做什么,怎么样去做,都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在理想的划分上,我们可以大概分为实践性和幻想性两大类。实践性,便是要在本学科和自己的能力要求上进行稳健的学习和发展,也包括很多的课余文化,娱乐,会友等活动:幻想性,是对于新兴的事物有极大的被新引力的群落,对于更发展的地区,城市,乃至国家有着心灵的归属感,从而在很多行事做为上往往与众不同,或许这一群落的在学科上并不名列前茅,但有很多受到外界影响的独到之处。从外在来看,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剧以及高校优雅教学环境的考虑,大多数校区都坐落于城市的远郊地带,这一方面有利于学校的教学和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生活中,另一方面又会形成各高校簇拥的群落效应,成为有各项基本设施功能的卫星城---大学城。但是远郊地区离人口聚居区较远,这无疑给学生的出行造成了阻力,选择寝室生活了解大学生无疑成为方便,快捷,高效的途径之一。

在一周内的多次探访中,敲门之后往往得到室内学生的质问,之后便是一阵凌乱的声响,方才进入寝室。很显然,很多学生对于寝室中的外来人员有一些抵触情绪,对于个人的隐私十分的关注,这不免根源于现在独生子女为社会家庭主要成分的诟病,独居成为许多学生长时期的习惯。在进一步多的相互了解中,许多学生在寝室中相互之间也会有保护主义,对自己的某些物品,如手机,电脑,音像设备,尤其是自己的隐私物品,这不免会造成一定的寝室室友之间的不融洽气氛。但我认为保护贵重物品和隐私物品是每位同学的固有权利,这应该坚持的好习惯,是公共社会生活一贯遵循的条例,学习用品,书籍和课堂笔记,乃至日用品,食品,体育器材在很多寝室早已经成为了公用,这不得不说,大家相处的蛮好啊!气氛的融洽使得相互之间的了解也在时间的磨砺中逐渐的加深。室友的兴趣爱好,平常的生活喜欢,对什么东西厌恶,伤感,失落,兴奋之事,很多往往是本人不了解,室友们却能略评一二,真是其乐融融。

作为有理想和抱负的新时代学子,成为社会堪当一面的栋梁是每位在校生的本职第一要务,社会行业的诸多和千变万化使得我们的选择也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寝室文化虽然已经有很多年的发展,但真正处于寝室中的学生在很多事情上仍有诸多的焦虑,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之后固然会存在很多的差异,用一个经典的例子:世界上找不出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在校园这颗大古树中的学生们有着自己不同的性格,这会影响到其将来的就业发展的道路,同一屋檐下的几个同龄人在不同的个人性格和理想抱负之下发展,业余的大量时间和空间意识的自我很容易形成小的隔离区,在探访中,了解到寝室中的口角之争在大学生之间微乎其微,高学历的新时期知识青年们似乎不屑于用口角这种市井之术来解决问题,有朋友会认为这很好,但是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能用语言的解决的问题是直面性问题,即是某某讲出,让某某知道,至于效果可以不计较。但在大学生寝室中,“冷战”和“潜意识敌对”往往是相互认为不合格的室友的处理办法。“别扭,但也就这么着吧”,这是很多同学的回答,用一个恰当的比喻:几只雏鹰相互望着唯一个狭小的飞出口争相张开翅膀,却没有愿意谦让的一只,很显然被困在了这唯一的生命口之下,“狭口之鹰”,这个小比喻很适合寝室中的一些情况。青春在挥洒,友谊在嫁接,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家相聚在一起,让我们荡起双桨的过往时代早已经消逝于那段清濛初开的“季节”。知心朋友的真心面对;不轻意之间的点点关心;分

享收获和喜悦的成功时刻;离开了谁?我们又将会得到谁?回想着《真心英雄》中康强有力的歌词,重复这那久违的!!!



推荐第2篇:新闻述评选题报告

把狗救下了,猪怎么办

——高速公路救狗该不该

一、基本内容:2011年4月15日中午,北京通州区京哈高速公路张家湾收费站附近,一辆载有500多条待宰狗的大货车,被数百名动物保护组织志愿者拦下。双方僵持15个小时,最终以志愿者集资11.5万元把狗整车买下,连夜送往流浪动物收留中心安置而告终。述评京哈高速百人拦运狗车阻止杀狗。

二、选题重要性阐述:救狗事件包含趣味性和人情味在大众之间造成了热烈的讨

论究竟是救还是不救 成为了热点 是道德意识霸权还是国人精神的升华。

三、采访对象:绿翼公益协会社长、校园内随机采访学生、电话采访太原小动物保护者协会(有条件的话)

四、报道思想:到底应不应该救助这车狗或者这种交易进行下的狗,各有各的说辞,最终只有抱希望与立法,希望法律可以出台相关条文,解决此类事件。

五、报道角度:新闻述评记者角度 述评结合各占50%新闻舆论监督

六、报道形式:模仿《新闻调查》 “踩猫事件”分三个层面介绍 A 反对救助者 :警惕道德意识霸权

B 支持救助者 : 拦车救狗,见证了国人精神的升华

C 本台观点:法律的缺位导致拦车救狗,希望国家能够颁布一些法律对动物进行保护。

七、问题提问:

3

4你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 你觉得他们的行为可取吗? 你觉得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解决这种问题吗? 面对如此具有争议行的话题,国外是怎样做的呢?(保护小动物协会)

八、新闻特色:先述后评述评结合各占50%

九、时间长度:8min——12min

结语动物保护法是人类保护动物的一种公约,从法律角度确认了动物生命的权利。从法律角度强化和提高人们保护动物的意识。动物保护法制定了对待、驯养和保护宠物的一些具体行为规范。把人们对待动物的认识和行为纳入了法律规范。散养、遗弃、迫害、随便杀戮动物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惩罚和制裁。这是目前人类对待动物的一种文明和进步的态度。相信遗弃宠物狗的现象会越来越少,依法保护动物,依法善待动物,让动物在地球大家庭的环境下共享温暖的阳光雨露必将成为越来越多善良人的共识。

推荐第3篇:新闻述评的要求[1]

新闻述评的特点与写作要求

孙聚成

2008年8月18日,鸟巢。站在田径跑道上的刘翔因伤退赛,留给世界一个孤独的背影。事件发生后,各大媒体在第一时间都推出了自己的新闻述评,及时报道事件并引导社会公众的情绪。如新华网推出的《人性庆典》、《刘翔因伤退赛依然是英雄》、《刘翔是人不是神》、《让我们给刘翔送上真情安慰》等一系列述评文章,让读者理解了奥运精神,理解了体育赛场上的拼搏与失败。

新闻述评为什么可以发挥这么大的影响力?这是由新闻述评的特点决定的。

新闻述评是介于新闻和评论之间的一种融叙与议于一炉,合事与理为一体的新闻体裁,兼有新闻与评论两种作用;新闻述评不只报道新闻事实,还需要对事实进行必要的分析、解释;或者对某种形势、某个带普遍性的问题发表意见和看法。新闻述评可以及时剖析新闻事件,揭示事物或形势的特点、本质和趋向,用以指导实际工作,达到启发、引导受众的目的。记者在写好消息、通讯等体裁的基础上,应重视对新闻述评的研究与写作。

新闻述评的特点

1、评述结合,以评为主。述评集新闻报道和评论的职能于一身,既及时报道新闻事实,反映现实生活的发展变化,又揭示新闻事实的本质和意义,指明事物的发展趋势。述评作为一种具有独特个性的新闻体裁,一般都要对新闻事实进行比较全面的、多角度的介绍,包括典型的具体事实、概括的情况以及必要的背景材料等,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进行议论。评述结合并不意味着评和述在篇幅或比重上的相等,它主要表现在兼有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特点,具备两者的功能,同时它又是以评为主的。评述结合、以评为主,这就是说,述评的目的在于评,述是为评服务的;述是评的基础,评是述的目的。因此,就一篇述评来说,评多于述,或述多于评都是常见的现象,有时在叙述新闻事实的同时,已经包含了作者的倾向和分析,只要再加以画龙点睛的议论,就足以说明问题了。如2008年春天,新华社针对藏独分子破坏行为所发表的述评《暴力事件戳穿*集团“非暴力”谎言》,就很鲜明地把藏独的本质清楚地揭露出来。

2、述中有评,评中有述。述评以事实为依据,这些事实来自现实生活,反映现实生活。述评的评,或者说它所讲的道理,就是在对这些事实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加以阐明的。述和评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易于被人们所理解。述评的评,并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为了弄清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它所包含的带有普遍性的新经验、新问题。许多述评采取夹叙夹议的论述方式,述中有评,评中有述,可以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把握事物之间的共同规律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如2008年两会期间,新华社发表的系列述评《科学发展新征程》,就是很典型的叙述与评论的有机结合,在述与

评中把各地贯彻科学发展观所取得的成就进行了概括,对如何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进行了展望。

3、由述而评,以评统述。述评摆事实和讲道理兼而有之。它所讲的道理,是作者通过大量新闻事实进行分析而得出的结论。这也正是述评与某些推理性评论的区别。因此,述评更注重材料和观点的统一。述评中对新闻事实的叙述,有时多一些,有时少一些,但都服务于观点,或者说接受观点的统率。述评的作者要掌握大量的事实和各种背景材料,这样才能经过分析研究,得出正确的结论。但是,在述评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所有的事实和材料都罗列出来。运用哪些新闻事实,哪些情况概括地叙述,哪些情况用具体的典型事例加以说明,都要服从于评,服从于作者阐明观点的需要。如新华社针对国家林业局拍卖野生动物狩猎权所发表的述评《枪杀野生动物,以“保护”之名?》,作者用了四个疑问来展开述评,疑问一:非得靠人们手中的枪来维持“生态平衡”吗?疑问二:就算是有必要用枪来解决“生态平衡”问题,有必要非得“变现”吗?疑问三:有必要“和国际接轨”,发展狩猎产业吗?疑问四:为什么只允许有钱人猎捕以及如何做到有效监管?这样,作者就以评驭述,很准确地把假保护之名,行捕杀之实的真相披露出来。

新闻述评的类别

述评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其选题可以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目前我国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的述评,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其内容来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工作述评。工作述评,顾名思义是针对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或问题进行评述。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层出不穷。人们不仅需要及时得到各种必需的信息,而且在他们对各种新闻事实进行思考的同时,也需要了解新闻媒介或记者的看法和主张,以便作出自己的判断,辨明是非和方向。对于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热点”或“难点”问题,更是如此。

2、形势述评。形势述评是对国内外形势,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其他领域形势的述评。它的内容所及,可以是全局的形势,也可以是某个特定地区或某一条战线在一个时期、一定阶段的形势。这类述评的特点是着眼于形势的变化和转折,着眼于群众普遍关心或需要引起群众注意的问题和动向,概括全貌,指明发展趋势,帮助读者开阔眼界,提高认识。

3、事件述评。这类述评是根据记者直接调查和掌握的材料,对国内外发生的重要事件或某些影响较大的突发事件进行评述,它的特点主要是从具体的事件,联系到它产生的原因和背景,探索其性质和意义,或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澄清事实,说明真相。

怎样写好新闻述评

1、把握新闻述评的结构。新闻述评无论写什么内容,首先要从结构入手,把握好“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吃透了,写好了,述评就具备了成功的基础。述评的这种写作方法可以把新闻事实的前前后后各个侧面囊括进去。但在具体写作中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是什么”重在求细,翔实地占有大量事实和细节;“为什么”重在求深,深入地探求事实背后的真象;“怎么办”重在求实,给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三个部分水乳交融,就可以把问题讲清楚,说明白。

2、实现新闻述评的事理交融。新闻述评的优点在于,它不仅报道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而且对事实的意义做出解释和说明。所以,如果从内容上分析,一篇好的新闻述评一定包括新闻事实和评论两个部分。有的作者在采写述评的时候,要么把事实淹没在评论里,要么使精辟的评论被冗长的事实叙述所遮挡,难以吸引读者的眼球。因此说,采写述评一定要注意事理交融。

事理交融就是在述评中事实与观点相互依存,相互确认。新闻述评如何实现事理交融呢?首先,展示观点的建构过程。展示由事实到观点的分析推理过程,事实与观点才会在这一建构过程中达到统一。其次,公开而明确的因果关系表达。事实的叙述总是有明确观点指向的叙述,事实的安排也总是在一个公开的观点统率下的事实聚合。第三,让观点闪烁出感性的光芒。述评观点应具有现实性和大众化,抓住普通人的情感。

3、提高综合判断能力。和事件性新闻、工作通讯等体裁相比,新闻述评对采写的要求更高。采写新闻述评不但要了解一个个的事实,而且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还需要对新闻事实有整体的把握。采写述评,记者要常常引述不同领域、各个层面权威人士的观点,常常概述不同的事例来分析其中的关系,探析事情的前因后果,预测形势的发展。这不但要求记者有高于别人的分析概括能力,还要求记者进行深入细致地采访,以第一手的事实来支撑自己的分析。有些述评之所以没有吸引力,除了因为作者本身缺乏积累外,还与没有独到的观点有关。

胡乔木同志1991年11月5日约见新华社负责同志时说过:“培养名记者的一条重要方法是多写评论和述评”,“评论和述评是一种高层次的新闻报道”。可见,要做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就必须锻炼和加强自己的素养,就应当懂一点新闻评论学,在阅读和写作新闻评论上孜孜以求,日有长进。新闻报道从感性向理性发展,从浅层向深层发展,从单个信息向密集信息发展,从客观性向科学性发展,是新世纪受众需求变化的必然趋势。新闻报道和评论的互相渗透,对记者和评论员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当努力提高自己,充实自己,以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

推荐第4篇:话题性新闻

话题性新闻评论版是党报引导舆论新的有效载体

徐永恒

主持人语:近几年,不少报纸上话题性版面脱颖而出,受到广泛欢迎,个中原因耐人寻味。

什么是话题性版面?目前虽无明确定义,特点却也各方公认:围绕编者设置的特定话题,广泛吸引读者“发言”,或贬或褒,议论风生。借鉴广播电视及互联网交流互动之长,同时发挥纸质媒体公信度高、留存性强的特色,适应现代读者既看新闻也评新闻的心理需求,这就是话题性版面“开市大吉”的全部秘密。

从广义上说,话题性版面也是“评论”版面,只不过这种“评论”不再只是编辑方面的“一花独放”,而是你说我说大家说的“百家争鸣”。撞击时现火花,道理越辩越明,贴近性、可读性便含于其中。当然,报纸不是为“话题”而“话题”,要把舆论引导融入话题之中。如何选题,如何编排,这里面有规律,有艺术。本期《前沿关注》讨论这一题目,选发5篇文章,所述真切具体,所论缘事而发,确能给人以启迪。

提要:党报必须主动担当主流媒体的职责,一方面针对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发表意见,引导舆论;另一方面时时关注社会上的各种思潮,尤其是各界群众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解疑释惑,帮助他们正确地判断形势,放下思想包袱,乃至理顺情绪。

以时事话题为评论对象的新闻评论版,是党报引导舆论的新的有效载体。党报开办话题性新闻评论版,要始终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放在首位,在选题上要坚持“三贴近”原则,在“度”的把握上要坚持政治家办报的原则。

新闻媒体特别是各级党委机关报,承担着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重要职责。这就要求党报主动担当起主流媒体的职责,一方面针对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发表意见,引导舆论;另一方面时时关注社会上的各种思潮,尤其是各界群众的思想动态,对他们关心的重大问题、热点问题和关系切身利益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解疑释惑,帮助他们正确地判断形势,放下思想包袱,乃至理顺情绪。

《成都日报》从2001年7月出刊后,一直高度重视舆论引导工作,通过定期发表评论员文章、新闻述评,为典型报道配发短评,开办理论专刊等工作,积极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但我们在工作中体会到,仅仅做好以上工作,对于确保党报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有效性、针对性和权威性,还有一定距离。从2002年末开始,我们开办了以时事话题为评论对象的新闻评论版,开始探索通过话题版这种新的评论载体来引导舆论。我们的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

话题性新闻评论版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强和吸引力、感染力强的独特作用

传统的党报言论,除少量读者来稿外,大多由专业评论员秉笔应命而作,代表的是一级党委、政府的立场,所评述的对象往往是党政中心工作。这种评论者的构成和选题范围造成了还有许多的社会生活现象和读者关注的问题没有进入报社评论员的视野和笔触,读者无法在报纸上看到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和分析。

传统的党报言论的表达方式,往往是单向传输的,报纸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是主动表达与被动接受的关系,社论、评论员文章自不待言,即使是编辑配发在报道前后的编前语、编后语和短评,也大多是一种耳提面命的语气。

以上两点,是传统的党报言论存在的不足。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逐步提高,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能力进一步提高,因而对报纸的报道、言论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按照与时俱 进的要求,党报除了要强化主动引导舆论的各项工作,发挥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等传统言论武器的威力外,还应该根据现实生活的新变化和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把体现党的意志与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统一起来,多报道、多评论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多反映、多评论群众的呼声,因为这些热点问题和群众呼声往往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或根本利益,眼前利益或长远利益。

这就要求我们扩大评论作者的构成面,扩大评论文章的选题范围,使报社以外的专家学者、各方面代表人士乃至普通读者也能有机会经常在报纸上发表自己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从而在满足读者要求的同时,更有针对性、更加有效地实现引导舆论的目的。

经过近年来的新闻实践,许多党报和新兴媒体都选择了开办新闻评论版,围绕某一个或某一类新闻话题集中组织和刊发评论稿件的方式,来适应社会生活的变化和读者需求的变化引发的对报纸言论工作的新要求。

原中国青年报评论员、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马少华曾经撰文阐述其对于报纸言论版的看法。他认为,言论版把许多言论聚集于一版,与单篇的言论作品相比,并非单纯量的增加,而有一种微妙的质的变化。许多篇观点不同、利益背景不同、论据和逻辑不同的言论放在一起的时候,它们各自具有的那种对读者的强势、支配力受到了弱化,而读者———一个在不同观点之间评判取舍的认识主体的地位,则不期然得到了提升。言论版的这一特点,本身说明了比之单独的一篇言论或一个言论专栏,它对读者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说,言论版因为更加尊重读者的主体地位,更加注重满足读者的期待和要求,因此就传播的有效性而言,言论版不仅没有弱化言论的影响力,反而强化了言论的影响力。这既是言论版的生命力、竞争力之所在,也对办好言论版提出了比写好一篇言论、办好一个言论专栏更高的要求,对我们如何运用言论版这种新的传播载体引导舆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话题性新闻评论版的选题要求

我们在工作中体会到,党报开办话题性新闻评论版的选题要求,最主要的是要坚持“三贴近”的原则,从党政工作中心、人民群众关心的交叉点上去观察和分析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新闻事件,既避免脱离各级党政部门正在做的事,也避免脱离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事,力争做到不闭门造车,不讲空洞无物的大道理。

从2002年末《成都日报》推出第一期新闻评论版开始,我们就坚持把“针对重大问题发言,担当主流媒体职责”作为办版方针,注意选择紧扣党政工作中心、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重大新闻题材进行评论。一年多以来,《成都日报》评论版先后推出了以关注困难群众生产生活、“三农”问题、抗击非典、社会转型中的公正问题、推进民营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增长、行政体制改革、反腐倡廉、安全生产、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等为主题的系列评论。这些系列评论采用本报评论员和社外读者共同撰稿的方式,以党和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正在开展的重要工作或刚刚发生的重大时事新闻为对象,在坚持正确导向的前提下,进行多种角度的探讨和评论。

我们还立足四川省和成都市的工作实际,把地方党委作出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决策、重要举措和人民群众对加快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性意见,作为《成都日报》新闻评论版经常化的评论题材。如2002年春夏,四川省组织党政干部学习考察团赴沿海学习考察,目的是加快观念更新、机制创新,促进四川民营经济的发展。我们及时在报纸上开展了“向沿海学 什么?”的讨论,不仅吸引了许多社外作者的来稿,许多参加学习考察的干部也写文章来参加讨论。

由于我们在评论选题中注意紧扣中央、省、市的工作中心,注意解析广大群众急需了解和理解的重要方针政策或重大新闻事件,同时在文章和版面的表达方式上尽量做到让普通的读者都读得懂、喜欢读,许多评论选题、评论文章推出以后,受到了上级领导和各层次读者的充分肯定,也使刊发新型的党报评论成为《成都日报》的一大特色。

话题性新闻评论版要注意对“度”的把握

我们在工作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体会,就是党报开办话题性新闻评论版,在具体的编辑实践中一定要注意“度”的把握。把握好“度”,核心是要始终把正确舆论导向放在首位,把政治家办报的原则贯穿于工作的各个环节。

对一个新闻性很强的公众话题展开评说,往往会出现各种观点,甚至是截然不同的观点。这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评论的属性。评论作为对客观存在的认识,本身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虽然有科学眼光、求实精神的评论者总是力求使自己的认识准确地反映客观存在,然而经验告诉我们,要做到这一点是并不容易的。

更何况生活在现实中的评论者(包括读者),常常具有不同的利益背景、学养水平乃至各不相同的工作、生活具体环境,这些都有可能造成他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不同。但是,科学的认识论告诉我们,如果说只给出一个答案,我们很难判断它与真理的接近程度的话,若围绕同一问题我们得到了多个答案,我们便有可能比较出它们与真理的接近程度了。这就为我们如何把握好“度”提供了可能。

比如,2003年12月,深圳市出台了拟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的预防干部职务犯罪条例初稿,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在各界群众中反响热烈,有的读者在给我们的评论来稿中称新闻媒体是“第四种权力”、记者是“无冕之王”,他们对公共权力运行的监督负有更大的职责,被寄予更高的期望。显然,“第四种权力”的提法不符合我国宪法和法律,更不符合客观实际。但是,作者提出的加强新闻舆论监督、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都要自觉接受新闻舆论监督的看法却是值得肯定的。

所以,我们在编辑这篇文章的过程中,对文中的错误提法给予了纠正,对文章中的正确看法又给予了强化。

对话题性新闻评论版的组织者来说,把握好“度”,还包括能不能在坚持政治家办报、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把评论的视野放得更宽,把评论的笔触探得更深,使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一些重大问题、热点问题乃至敏感问题,都能够在报纸上看到评论,受到引导。

在党报开展新闻评论的工作中,往往存在这样的情况,由于抓不准党政工作中心,对形势变化不够敏感,对群众意愿不够了解,以及畏惧新闻评论的政治责任、社会影响,认为多写多出错、少写少出错等原因,相当部分党报在开展新闻评论工作时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没有充分发挥,与党报应当承担的社会职责和应当具有的舆论影响力有着较大的差距。

《成都日报》自推出话题性的新闻评论版以后,结合把《成都日报》办成新型城市党报和主流传播媒体的发展目标,在新闻评论的题材选择、讨论程度的把握上,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较好的反响和效果。

比如,对于每年全国“两会”精神的宣传,地方党报往往都采用刊发新华社通稿和领导传达讲话等方式。

这种方式的针对性和感染力不够强,与群众的要求相距较远,还有比较大的改进余地。2003年全国“两会”结束后,我们很快就组织了总题为《〈政府工作报告〉读后感》的专题评论版,从报告提出的2003年政府工作的重要建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国有经济改革的新思路、对宏观经济预期目标的调整、政府自身建设等不同方面,对“两会”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解读,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

类似的新闻评论实践告诉我们,党报开办话题性的新闻评论版,还必须敢于和善于接触那些被认为重大的乃至敏感的问题,这是对党报评论工作者的一大考验。只有通过了这一考验,才能真正使党报担当起党的“喉舌”和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的功能,推动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发展,引导人民群众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无愧于评论作为报纸的旗帜和灵魂的称号。

(作者是成都日报社编委)

贴近读者 引导舆论

———党报话题性版面的竞争优势 张航

提要:党报的性质,决定了其话题性版面也具有独特的定位和编排理念。

善于在新闻事件中寻找选题,为关注群众利益明确立意,按贴近读者、引导舆论的要求编排版面,党报的话题性版面方能显出特色,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占得先机。

近几年,以围绕读者关心的某个话题展开讨论,实施有效互动、进行舆论引导的话题性版面,被各类媒体普遍采用。话题性版面所独具的参与性、开放性、互动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者积极参与其中,并成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一种媒体宣传方式。

尽管从党报到都市报,从晨报到晚报,从综合类报纸到专业性报纸等,我们都不难看到同属话题性的一类版面,但不同定位的报纸,其话题性版面的设置与经营依然有着较大差异。

作为主流媒体的党报,话题性版面的出现,已成为其加快新闻改革和新闻创新,实现报纸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与其它类别报纸上同类版面相比较,党报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其话题性版面具有独特的定位和编排理念。从这个角度出发,要办好党报的话题性版面,一方面要力求版面能做到贴近读者,“想读者所想,急读者所急”,尽可能选取与广大读者的生活最贴近、最受广大读者关注的社会话题进行多方互动式的讨论;另一方面,则要发挥党报的舆论引导作用,对来自读者的不同声音进行合理引导,从而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与增强报纸可读性更好地结合起来。

作为一份党报,《解放日报》的大众话题版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从版面选题的选取到话题内容的编排,《解放日报》大众话题版一直力争做到:既能贴近读者,吸引读者,又能引导读者,引导大众舆论。

选题:在新闻事件中找“热点”

选取读者关注度高,有讨论价值、讨论意义的话题,这是办好话题性版面的一个基本前提。有了好的选题,版面就成功了一半。

追求新闻性,是各类媒体、各种专题性版面赢得活力的一个共同点。话题性版面并不活跃于新闻报道的第一线,但对于新闻性的追求,同样不可或缺。许多时候,讨论话题有无新闻性,甚至决定一个版面能否编排成功,能否吸引广大读者积极参与话题讨论,实现报纸与读者的有效互动。

党报的话题性版面要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要起到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来充分反映群众意愿,倾听群众声音的作用,就更加离不开对新闻性的追求,离不开从各类与读者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中寻找讨论选题。在实际生活中,众多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往往包含于各类新闻事件中,而这些热点、焦点正是备受广大读者关注的话题来源。紧扣新闻性,选题才会新;扣紧新闻性,版面才可读;扣紧新闻性,才能吸引读者关注和参与,从而真正做到“三贴近”。

2003年5月,在非典这个不期而至的灾难突然袭击我们生活的时候,《解放日报》大众话题版针对这一社会焦点问题,适时推出了“防治非典,你有什么好建议?”、“非典时期,婚宴如何办?”等话题预告。由于反应及时,预告内容又紧扣当时受到群众极大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这两期话题预告一经刊出,立即吸引了广大读者的高度关注和热情参与,读者来信纷至沓来。在非典肆虐的日子里,大众话题从专副刊的角度,引导读者开展了专题讨论。通过读者自己的文字,话题版介绍了各种防治非典的办法和措施,并结合非典事件,对中国传统婚宴存在的种种弊端进行剖析,提出了改进办法和建议。两期话题版的成功,很大一个原因归功于在寻找讨论的选题时,我们牢牢抓住了新闻性这一要素。

2003年11月22日,球王马拉多纳乘飞机抵达上海。在随后的短短几天里,从其经纪人到接待方,从球迷到一些媒体记者,一窝蜂地用热情和鲜花包裹起老 马。然而,马拉多纳在上海的表现却难令人满意:原定行程一再取消,安排好的活动一再变更,甚至搞出夜奔浦东机场,准备“打道回府”,随即又改变主意折返而归的“闹剧”。当时,一方面个别媒体对马拉多纳依旧追捧不停,对其在上海的每日生活起居等琐事追根刨底;另一方面,不少群众对老马的种种行为和表现颇为不满,也对个别媒体的一味炒作啧有烦言。在这样的新闻背景下,《解放日报》敏锐地抓住这个新闻事件,快速反应,立即在大众话题版刊发了“需要如此追逐老马吗?”

的话题讨论预告,引导读者讨论他们正在关心的,尚处于进行中的新闻事件。这样的话题一下就抓住了读者的眼球,吸引了广大读者积极参与,畅所欲言。

在《解放日报》大众话题版,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

立足于讨论话题的新闻性,一以贯之地在平日生活中不断发生的新闻事件里寻找“热点”、“焦点”,并从中选取合适的讨论话题,努力做到这一点,我们才能以此为基础真正实现报纸与广大读者的成功互动。

立意:把握“群众利益无小事”原则

办好话题性版面,第一步是选取读者关注的新闻事件,并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讨论选题。随之而来的,则是如何把握好已经定下来的选题,选准切入题目的角度。换句话说,就是在选好题目的基础上,话题性版面如何以一个适当的角度对选取的题目进行阐述,从而有利于引导读者展开版面编辑者所希望看到的围绕一定主题的互动式讨论。

在这方面,《解放日报》大众话题版始终如一遵循的,是“群众利益无小事”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评判标准。

众所周知,作为新闻媒介之一的党报,其所承载的社会责任是两方面的。一方面,党报是党和政府的“发言人”,是党的“喉舌”。这样的定位决定了党报必须能够及时传达党和政府的政策、法令、指示和方针;另一方面,党报也是人民群众的“代言人”,要能够“想民所想,忧民所忧”,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受众的需要,反映读者心声。

党报的话题性版面,无疑是在政府和市民之间创造了一种比较直接的联系,能够起到相互沟通的作用,并能让相关管理者倾听到群众对一些社会问题的真知灼见。建立在这样的目的之上,党报的话题性版面在把握主题、斟酌立意时,就应该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大局观、全局观的基础上,本着“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衡量标准对选题进行更为准确、深入的剖析、阐述,以引导读者做出有意义、有价值的讨论。

“结婚不再需要单位同意,强制婚检也取消啦!”2003年8月18日,我国新《婚姻登记条例》正式颁布,街头巷尾,人们互相传递着这一喜讯。

取消单位证明、废除强制婚检,新条例的这两大“亮点”,让结婚不再是件“烦心事”。同样,离婚手续也大大简化。新条例的颁布施行,仿佛开启了一扇方便之门,让人们结婚、离婚变得更加方便轻松。

毫无疑问,由于新条例与长期以来我国施行的婚姻登记管理办法存在着很大不同,其一经颁布,便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抓住这一新闻事件提炼一个讨论话题,显然会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和积极参与。选题基本确定后,关键要解决的是如何把握这个选题素材,从什么样的角度来引导读者针对这一新闻事件展开讨论?

围绕新《婚姻登记条例》,可以选取的讨论角度是比较多的,如:“怎样看待新条例?”、“强制婚检取消,利大弊大?”、“新条例下,你还会去做婚前检查吗?”等等。

在把握这一选题素材时,《解放日报》大众话题版遵循的是“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原则和标准。新条例的颁行固然是一种进步,但对于广大人民群众而言,当法律赋予公民在婚姻登记环节上更加充分的方便、自由时,人们冷静之后,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维护与每一个人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婚姻关系之神圣与严肃,如何做到慎重、负责任地“婚姻自律”和道德自律?于是,本着从最广大群众根本利益出发考虑问题的价值取向,《解放日报》大众话题版推出了“面对新条例,怎样加强‘婚姻自律’?”的讨论话题。

2003年9月,上海市8家公立医院率先延长门诊时间,以方便群众就医。这一举措的积极意义自不待言。在从这个新闻事件中提炼讨论选题时,《解放日报》没有就事论事,泛泛而谈地做一些已经在进行的相关讨论,而是依然从“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角度去深入挖掘这一素材。我们注意到,生活中,类似医院门诊时间给群众带来不便的问题,并不是个别现象。群众对市政建设、水电煤气、交通住房以及各行各业的服务质量等等,尚有不少意见和建议。可以说,在众多公益企事业单位和“窗口”服务部门,未能便利群众的服务“盲区”,还为数不少。基于此,大众话题版推出了题为“为民服务还有哪些‘盲区’?”的讨论话题,很快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积极响应。

不难看到,作为党报的话题性版面,只有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充分把握“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版面编辑原则,才能做出满足读者需要的话题性版面。

编排:坚持正确导向,增强可读性

话题性版面是一种把视角真正投向群众,千方百计加强群众参与度的专题性版面。传统的报道形式,将广大读者视为被宣传被灌输的对象。现在,在面对话题性版面时,读者则可以比较直接地对种种社会问题发表各种不同的见解,或者提出建议和批评。这样,读者从报纸等媒体的“客人”地位一变而成为相关媒体的“主人”,原本的单向灌输也成为双向交流和对话。这不仅密切了传媒与受众的关系,也使媒介内容增强了亲切感。必须明确的是,党报的话题性版面,一方面要力求反映社会舆论,使人民群众的各种舆论都能得到有效表达,健康发育和顺利整合;另一方面也要对群众舆论进行正确合理的引导,并推动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舆论上升为主导舆论。

在这方面,《解放日报》大众话题版的做法是:尽可能不偏不倚、保持中性地选刊读者对某一话题的来稿来信,并力求围绕某一话题展开讨论时,做到多角度、多方位,而不仅仅局限于“正方”、“反方”的话题讨论模式,从而增强版面的可读性。同时,为了坚持正确导向,引导读者,我们在版面编辑中,往往通过话题预告、专家观点、媒体话题搜索等栏目来委婉地表达出报纸的立场与观点,起到正确、合理地引导读者舆论的作用。

总体而言,在各类报纸都普遍设置了话题性版面,以吸引读者目光,增强报纸可读性、互动性的情况下,党报的话题性版面要在竞争中扬长避短,就必须从党报自身的定位和报纸的性质出发,在新闻事件中寻找选题,为关注群众利益明确立意,按贴近读者、引导舆论的要求编排版面。做到这些,党报的话题性版面方能显出特色,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占得先机。

(作者单位:解放日报社)

精心选题 认真策划 注重实效

许挺斐 罗卫

新闻宣传做到“三贴近”,需要有不断创新的意识和主动周全的策划组织。《羊城晚报》一直坚持的《公众话题》栏目(或专版),以及近年来不断发展的类似话题性专栏专版,应该说是比较成功的“三贴近”形式。

《羊城晚报》的话题性专栏,开设于上世纪80年代末,当时开宗明义就叫《公众话题》。这个专栏不定期在

一、二版等重要新闻版刊出,主要形式是编辑部与读者互动,围绕一个新闻话题,有时以刊登读者来信来电为主,有时以记者采访述评为主,有时加上一些小评论或图片。根据新闻话题的不同内涵,讨论短则数天、数周,长则数月,个别重大的话题甚至时间更长。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变化和采编手段的多样化,《公众话题》的形式也趋于多样化,派生出一批多种多样的话题性专栏,尤其是近两年依托读者热线的大量来电所开设的一些话题讨论,更加具有时代特色,大大增加了原有话题专栏的影响力。

我们认为经营好话题性专栏,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选题。选题是否恰当,是成败的关键。

报纸具有传播学所谓“议程设置”的权力,谈什么不谈什么,对社会舆论的形成有直接影响。因此,话题性专栏的选题,首先应该有利于社会主流的利益要求,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进步。由于话题专栏需要广泛参与,所以选题应该尽量考虑贴近群众,贴近社会关注点,有一定的可讨论空间,也就是各色人等都有话可说,否则只是很小范围的人感兴趣,话题就谈不起来。

《羊城晚报》曾经组织过一个关于文明与陋习的话题讨论,起因是有些人出国旅游时不讲文明,受到当地媒体批评。我们认为讨论这个话题对提高人们的文明素质很有好处,也是党委和政府正在大力提倡的工作,便就此用大篇幅从各个角度进行了解剖,持续数月,影响很好,最终引起政府和企业的关注,还采取了若干具体措施鼓励大家摒弃陋习。去年10月,《羊城晚报》组织了一个广州公交问题的话题讨论。当时北京塞车比较严重,传媒多有谈及,广州虽然经过“三年一中变”,交通状况大有改观,但同样存在机动车增长很快的问题。未来三五年内会不会出现塞车的情况?应该如何未雨绸缪?广州市人人关心。根据这种情况,我们推出了一个《未雨绸缪话交通》的公众话题,让政府部门、专家学者、普通市民分别亮出“说法”,由于内容贴近,讨论参与度很高,来电来信、网上投稿等非常火爆。来自政府方面的信息我们则注重权威性,包括正在采取的措施以及效果,更重要的是披露了广州市领导的表态:广州绝不会限制私家轿车上牌!让许多准备买车的市民安了心。专家意见重点则放在如何科学解决交通拥堵上,让他们开出解决问题的“药方”。市民议论则重在引导他们出谋献策。

其次是组织。话题性专栏和一次性新闻报道不同,也不是一般读者来信专栏,组织得不好,版面内容容易重复,话题讨论“原地踏步”,无法深入。这就需要编辑有策划意识,精心组织。

去年《羊城晚报》组织了一个小学生课后管理的话题讨论,题目叫《请您说说孩子放学该去哪里》,从连续报道一所小学让孩子放学后集体站在街边等候家人来接一事开始,让广大家长发表看法。由于涉及面广,反映非常热烈。但是,编辑也意识到,仅仅停留在让家长提意见的层面,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学校这样做也不是完全没有理由,只让家长一吐为快,讨论无法深入,也容易引起学校“反弹”。因此,编辑有意识地及时引导学校正面发表意见,让他们有理有据地陈述客观困难,双方相互沟通,深化讨论主题。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深入一步,采访教育主管部门,提醒他们重视这一问题,研究制订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方案,并且让他们在专栏上发表意见。由于组织得当,持续数天的讨论并不重复,当话题最后结束时,各方都引起了重视,学校和家长都有所理解,实际情况也大有改善。

类似的例子,在《羊城晚报》多年的《公众话题》组织中还有很多。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只有通过编辑有意识的组织,不断推进讨论向深度发展,这种话题专栏才有生气,才能充分体现其存在价值。

第三是实效。话题性专栏不能说完就算,必须注重实效,才会受读者欢迎。当然,这种实效未必体现在每一次都有具体结果上,而是说每个话题都应该力求对大众有所帮助,让读者有所得益。相对而言,羊城晚报近两年更注意这方面的探索。

前年《羊城晚报》新设了一个话题栏目叫《城事众谈》,首个话题就是“北京路如何建成国际级步行街”。读者可以围绕北京路商业步行街要突出什么个性特点,景观应如何设计,功能区如何体现以人为本,如何提高文化品位以体现“古城商都”内涵等进行讨论,反响非常热烈。我们感到这种话题能够帮助群众认识城市发展,有一个参与城市建设的渠道,政府相关部门能接受。讨论意见最终体现在城市建设上,群众也能得益。

2003年2月,我们接到不少读者关于收到莫名手机短信后被扣钱的来电,最初只是作了一般报道,后来发现这类来电相当多,而“中招”的情况各不同。我们意识到“短信陷阱”的话题值得一做。于是让编辑进行分类,以话题专栏的形式,对如何防止“短信陷阱”进行深入讨论,并告诉读者中招后如何脱身。在3月间连续出了19期,期间还不断根据读者的最新来电增加新的内容,使讨论非常具有时效性和服务性。最后,编辑部以《短信管理现状能改变多少》为题,归纳列出“短信花招大全”,提出了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还有运营商的反馈,为这个话题作了总结。

类似的题目,《羊城晚报》2003年还推出了“独生子女父母退休补助答疑”、“中小学一费制答疑”等等,重点都是放在让读者充分参与讨论,也给出问题的答案。这种专栏使原来零散的信息产生了规模效应,服务性强,非常有用,以至许多读者天天“对号入座”追着看。

从《羊城晚报》的情况可以看到,话题性专栏对于提高报纸质量的作用是明显的,主要表现在:

能够加强与读者的沟通。报纸与读者沟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一种形式,话题性专栏因为比较“原汁原味”,都是群众语言,社会参与面比较广泛,社会影响往往比较直接,经过引导,还具有一定的群众自我教育功能,沟通的效果就显得比较好。

能够有效提高报纸的公信力。由于话题性专栏选题基本上来自群众,服务性强,真实可信,道理深入浅出,群众喜欢,对提高报纸的公信力会产生正面影响。从长远来看,坚持做好这种专栏还能够产生良性循环,因为读者对报纸的信任度提高,就会提供更多信息,双方互动性就会更好,而加强互动性正是当前办好报纸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能够丰富新闻表现形式。从新闻传播的角度看,话题性专栏增加了新闻的受众渗透力,传播效果更好,也使报纸版面手段更丰富。

目前,针对现代信息传播的一些新变化,尤其是吸收网络传播手段的一些特点,报纸话题性专栏形式也有必要进行新的研究和发展。这方面的工作,《羊城晚报》也正在做。

(作者许挺斐是羊城晚报总编室主任,罗卫是羊城晚报要闻部副主任)

找准话题性栏目的切入点

黄绿

媒体之间激烈竞争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迫使各个媒体在新闻报道上不断寻求突破,以便在竞争中占得先机。时下显现于一些媒体上的话题性版面或栏目,就是这种突破的形式之一。这种突破不仅体现在形式上,也体现在内容上,甚至直接影响着各个媒体的传统观念以及对新闻价值的判断,这些潜于意识、张扬于媒体界面、时而凸现的或大或小的变化,恰恰是媒体新闻报道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基点。话题性版面或栏目在受到读者和观众欢迎的同时,也引起了媒体业内人士及传媒研究者的高度关注,所以,探讨党报的话题性版面或栏目也有其特殊的价值。

话题性版面或栏目出现于党报,已经有几年了。

《甘肃日报》这些年在话题性版面和栏目报道上,也作了有益的尝试。我们认为,不论是话题还是版面栏目除了作为报纸一种新的自我表现形式外,其重要的是体现了增强读者参与及报纸与读者之间互动的办报新理念。这些话题有轻松的,也有严肃的;有现象性的,也有事件性的;表现在版面或栏目上形式多种多样,个性鲜明。但是如何才能办好话题性版面或栏目,依据我们的实践经验,其首要的前提就是找准话题和栏目的切入点。能否睿智而巧妙地选择这些切入点,直接关系到话题性版面或栏目在受众中的认可度、参与度以及话题自身价值、影响等一系列问题。

切入点一:形成与读者的共鸣

从话题栏目诞生之日起,其初衷就是让更多的读者参与进来,形成读者支持报纸、报纸关心读者的互动格局,这不仅提高了读者对报纸的兴趣,而且重要的是打破了传统的办报方式,极大地拓宽了办报的视野和思路。具体在话题上其基本含义有两层:其一是话题的读者化,这就是说从话题的确立就要有读者参与;其二是话题的生活化,这就是说话题要来自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所以,话题推出后要引起读者的关注,那么设立话题时,就一定要考虑到所谈话题内容与读者有共鸣点。

随着社会生活的剧烈变化,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行为、认识等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些变化当中人们自然而然地也产生了许许多多新的看法、想法,表现在言语或口头上可谓是众说纷纭。这些“纷纭之说”既是读者口头上议论的,也是编者经常会面对的,而这就恰好构成了报纸与受众之间形成共鸣的基础。《甘肃日报》在1999年开办话题版面之初,也正是从这里找到切入点的。这样可以在话题版面开办之初,最大限度地调动读者的情绪和参与意识。

轻松入手。党报在读者脑海中的印象往往是活泼不足,严肃有余。但由于生活节奏的变化,人们越来越喜欢以更轻松的方式生活。不仅党报自身向着贴近读者努力,读者也是如此希望的,这中间轻松随意的话题就成了两者沟通的桥梁。我们刊登的一些话题如《邻里邻居还亲吗》、《如今爱情是啥样》、《单身苦乐》、《我们还看电影吗》、《我说甘肃足球》等等,这些话题一预告,立刻就在读者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一下子就拉近了党报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从而也为初办话题版面开了一个好头。

读者点题。话题版面本身就是为读者提供的参与场所,读者不仅是话题讨论的参与者,同时也要成为选择话题的参与者。读者参与选择话题,一方面可以避免编辑部选择话题时的片面性和过分主观意识,扩大选题选择范围,另一方面也是调动读者参与话题的又一手段,同时还是报纸与读者对话题形成共识的过程。

小中见大。老百姓在生活中常常有许多“牢骚”,这些“牢骚”看似小事情,却隐含着许多大问题。巧妙地把这些“牢骚”以话题方式表现出来,上可以了解民情,有助于引起社会关注;下可以表达民意,形成读者对报纸的认同感。读者有了认同感,自然就会产生共鸣。例如老百姓对医疗机构服务、药费等意见很大,我们开辟了一期话题《生病的日子》,这一题目显得十分亲切,患者与医疗机构都谈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促进了两者的相互沟通,也促进了医疗机构服务态度的改善。又如,兰州一直是冬季大气污染十分严重的省会城市,加之西部生态环境的恶化,沙尘暴的增加,群众对此多有担忧与不满,我们为此设置话题《你有环保意识吗》,鼓励读者从自身谈起、做起,也让群众的呼声督促政府切实采取强有力的治理措施。小话题反映了读者关心的大问题,报纸又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不言而喻这是两者产生共鸣的结果。

切入点二:从当地实际中找焦点

我国各级党报的性质都是相同的,但每张党报所处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现实状况、面对的问题等等却不尽相同。正是这种共性下所存在的差异,形成了党报的不同特色。这种特色反映在党报的话题性栏目上,就是在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话题时,还要具有针对性,这样有助于提高话题性栏目的层次,避免话题流于形式乃至于热闹中趋向低俗,从而把栏目的话题引向实际,引向深入。一旦话题性栏目切入到当地实际问题亦或热点之中,现实问题是焦点,栏目本身也是焦点。这样,栏目在具有广泛性的同时,也增加了栏目话题探讨的深度与价值。

其一,审时度势。小话题有小环境,大话题有大环境,所以话题的产生总有其一定的前提与背景。每当国家或一个省(区)出台一些具有全局性影响的政策或措施时,总会在特定的地区和特定的人群中产生巨大的反响,这也就给话题性栏目适时地选择热点话题,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如果话题角度准确,做到以点带面,深入浅出,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2000年是党中央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启动年,西部一下子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作为西部省区的甘肃也在积极思考如何应对,其中提得最响的就是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是年4月又恰是每年一度的职称外语考试,这便引发了许多人对诸如外语、计算机等职称考试的议论。对此,编辑部立即推出了话题《说说职称考试》。话题一经预告,稿件便像雪片一样飞向了编辑部。读者如此热情,大大出乎编辑部的意料。之后,就此话题连续推出两个整版,可读者要求继续进行深入讨论的电话、信件仍然不断。这一话题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话题充分利用了各种大小背景提供的有利时机。

其二,研讨问题。话题不仅在于有感而发,或就事论事,其终极目的还在于形成某种共识和判断标准,或者是推动某一问题得到解决。一般的话题往往多趋于老百姓探讨生活或工作中遇到的普遍难题,这是符合实际的,也是许多报纸仍需加强的。但这只是一个方面。省级以上党报都具有高屋建瓴、统揽全局的宏观舆论驾驭能力,所以,党报的话题栏目适时地把话题切入到当地一些重大的实际问题之中,借助多方力量集中探讨,其强势舆论所形成的合力,会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对一些重大问题的认识和解决,从而使话题栏目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非常值得重视的。

2001年,我们有意识地组织了一组关于如何发展甘肃旅游的话题报道,在编辑部的引导下,地方政府、旅游部门及有关专家、学者纷纷各抒己见,一时全省上下形成了一股强劲的探讨开发旅游热。这一话题直接促成了甘肃省部分全国政协委员关于天水麦积山石窟申报世界遗产提案的完成,天水市最后正式提出申请。

同时,话题促成了有七千年历史的秦安县大地湾人类历史遗址开掘报告的完成。2003年,甘肃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决策,经过深思熟虑,《甘肃日报》又具有前瞻性地开辟了话题栏目“弘扬陇文化系列报道”,广请专家、学者及各方人士畅所欲言,纵论高见。这一栏目的开办,在吸引了大批高层次的读者、作者同时,在省内外都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其三,扬其所长。许多党报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都形成了自己非常明显的优势,其所具有的权威性、指导性、公信力、号召力及认可度等,是其它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在当地实际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也是其它媒体无法替代的。建立在党报诸多优势之上的话题栏目,自然要扬其所长,紧紧把栏目话题的选择着眼于党报所具有的实际长处,在党报影响力最强的方面诸如有关是非、道德、标准等等方面选择话题,更好地发挥作用。我们的实践也多次证明,以此作为切入点,话题往往都会有令人满意的效果。

切入点三:及时延伸新闻事件

在各式各样的媒体当中,读者“点击率”最高的无疑是各种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种种新闻事件不但构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焦点,而且事件本身也不断影响或者改变着人们在生活中的认识和行为。换言之,就是不时发生的新闻事件,除给人们各种感官上留下的刺激与印象之外,更重要的是它给人们留下了足够大的思考空间。这种思考可能是短暂的,也可能是十分长久的,但不论其长短它都给话题栏目提供了随时切入的契机,成为选择话题的广阔空间。从另一方面来看,不论是什么样的话题,其本身就是新闻报道形式的延伸和拓展,话题就肩负着诠释新闻的责任与义务。就现实情况来看,从新闻事件中提炼出的话题,更容易为受众所关注和接受,讨论话题时更富激情,也更具有深刻性和穿透力。

2003年,《甘肃日报》的一些报道,便很好地体现了由新闻事件延伸出的话题魅力。年初非典疫情发生后,报纸一方面积极组织新闻报道,另一方面不失时机地以非典疫情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为话题,与读者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发表了《危机中的契机》、《抗击非典:我们共同的责任》、《“一号”问题》、《非常时刻的别样假日》、《分餐制缘何难以实行》、《当非典已经过去》等几十篇报道和文章,许多读者与编者一道对非典给予我们的教训和启迪进行了热烈而认真的探讨。同时我们还以2003年发生在兰州的供热问题、公交官司等新闻事件为话题,发表《五问供热大声喊涨》、《兰州热价为何一波三折》、《公交IC卡引出的官司》等各方面的文章与报道。这些话题得到了许多读者的大力支持与赞扬,同时帮助解决了一些讨论中的难点问题。

话题性栏目是新闻报道的一种新形式,如何找准话题性栏目的切入点,这既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需要报纸不断探索的实践课题。从根本上说,要找准话题性栏目切入点必须坚持一个最基本的前提,这就是认真贯彻“三贴近”的原则。如果脱离了这一前提,一切探讨都会变得毫无意义。

(作者单位:甘肃日报社)

营造平面传媒的立体话语时空

张静民 夏清泉

在广播节目电话热线频繁,电视谈话节目纷纷登场,互联网上一个话题挂出来,帖子满天飞的情势下,以报纸为代表的纸传媒在这方面曾一度无所适从,甚至有一段时间竟变异为腾出版面,专门刊登诸如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北京电视台《荧屏连着你和我》、湖南电视台《有话好说》、广东电视台《女性时空》等电视谈话节目的精彩谈话文稿。直至2001年《深圳商报》推出《谈话空间》,才为纸传媒的“谈话节目”———报纸话题式谈话栏目找到了一条出路。与此同时,在国内报业中深具影响的《南方日报》、《广州日报》、《深圳特区报》、《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等也相继定期或不定期开出了《新闻·话题》、《社会·关注》、《大家谈》、《公众论坛》等话题式谈话版面,一时间,报纸上的谈话栏目成为吸引视线和公众参与的又一传媒热点。

报纸新闻谈话栏目的出现、创新和编排艺术

(一)中国报纸新闻谈话类栏目诞生的催产素是报业与报业,报业与广播、电视、互联网间激烈竞争的结果。工作在《深圳商报》的于冰曾在人民网上撰文说:进入21世纪,电脑的家庭化、网络化进程加快,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四种媒体的竞争日趋激烈,互联网这种媒体较传统媒体的优势也很快显现出来———它不但传播速度极快,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使受众直接参与信息传播过程,满足受众的个性表达需要。相对于网络的瞬间可达、即时沟通,相对于电视、广播的视觉与听觉语言同步立体形象传播及能够模拟人际交流的特长,纸质媒体怎样在与受众互动、交流中走出自己的路子,从而吸引受众的关注,获得持久的吸引力,创造公信力与影响力,已经成为业界人士亟待思考的问题。近年来报纸谈话类栏目的出现,是传媒竞争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报纸业界人士的一种大胆尝试。

(二)既是尝试,就必然要有所创新。从受众参与媒介的感受来说,谈话类栏目必须根据自己的传媒特性来满足受众的心理欲求。通过广播电话热线参与媒介传播,参与者追求的是就某一话题所作的话语表达带来的人际交流的快感;参与电视谈话节目,则更复杂些,这里既有话语表达的快感,又有镜前表演和多向互动的心理快感;而网络上的话题参与,带来的则是一吐为快的快感。

纸传媒作为平面传媒乍看并不具备上述种种传播特长。但这并不等于纸传媒在这方面就毫无优势可言。

纸传媒固有的或经营得来的权威性、公信力和留存性不仅可以弥补新闻传播时效性和缓慢的互动性带来的不足,甚至还可以化不利为有利———根据纸传媒的特点,打造报纸新闻谈话类栏目的话题的代表性、参与的广泛性、观点的典型性(权威性)、联系的紧密性。以《深圳商报》来说,数百期的《谈话空间·你说我说》话题,有60%以上是读者点的题,是真正来自民间,来自受众,其代表性是不言而喻的。对同一话题的受众参与指数,在新旧四大传媒中,报纸新闻话题类栏目仅次于互联网,排在第2位。2002~2003年,《深圳商报·谈话空间》的受众参与稿件年均3万余件,相当于每场有200名观众参与的电视谈话节目150余场的观众总量,以每周1期节目计,报纸一年的新闻谈话类栏目的参与人数足够一档大型电视谈话节目用上3年。至于谈话观点,由于是从众多的来稿中选取,加之可以约请某一话题的权威人士参与进来,所以每一期都可以确保观点的典型性和权威性。同时,由于报纸的订阅特点,加之纸传媒“白纸黑字”成果呈现方式带来的成就感,受众中的参与者,尤其是从订户中发展出来的常年话题参与者非常多。据初步统计《深圳商报》常年话题参与者达2万余人。庞大的参与人群,既是栏目的发展动力,又是栏目的质量基础。

(三)报纸新闻话题谈话类栏目的策划与编排是门全新的艺术,需认真钻研方可得其门而入。以策划者和编辑者来说,开栏第一件事,就是在你的栏目里,你要通过什么和怎样营造立体的谈话空间,从而获得大众化的、时代化的、有意味的话语资源,并通过对话语资源的有机整合,形成具有可读性和长远吸引力的报纸版面。这里有几点要重点把握———

其一,谈话氛围的营造。《深圳商报·谈话空间》所以能成就今天这样的“气候”并非偶然。该栏目开版时就要求放下架子,用口语化的、活泼自然的表达方式来提高亲和力,重点营造朋友聊天式的谈话氛围,让谈话栏目充满人文关怀。为此,编辑拟定了“说真话讲实话最烦套话,你来说他来议欢迎参与”的别具一格的栏目宣传词。

其二,真诚、亲切、朴实的语言风格的建树。《深圳商报·谈话空间》尽可能在所编选的每一则读者发言的小标题和行文中来体现这种风格。另外,在《编辑留言板》上不定期地与读者交交心、说说编辑思路,“希望我们大家的谈话空间里,充满了轻松、亲切、入理入心的真诚交流。把刻意端的架子放下,把你的心打开”,从而让读者、作者觉得编辑不是在说套话和大话,而是在平等地与自己真诚交流。

其三,栏目的策划设置。说明确些,就是在有限的版面中设置尽可能多的谈话方式,以吸引更多层面的受众参与到栏目中来。

《深圳商报·谈话空间》的策划与编辑者们深知,在谈话栏目的编辑与策划过程中,谈话话题、发言内容与形式也同样不能忽视。从某种程度上讲,没有形式的不断创新,也就没有内容的持续深入人心。为了丰富谈话方式,多为读者奉献一些谈话的“花色品种”,开版3个月后,编辑在每期话题的读者发言后增加《特约发言》(请有关权威、专业人士谈看法)、《话题链接》(有关深度背景信息)和《编辑发言》(编辑对本话题读者观点的大致印象及自己的看法)。从2001年3月份开始,在广泛听取读者意见的基础上,每周又增设一次《谈话现场版》———每周由编辑主持,请两位嘉宾(由大学教授、律师、作家、社会学家等专业人士组成)在酒吧或报社现场谈论近期某一热点话题,谈后由记者整理3000字左右配照片在谈话版见报。有时当天发生的新闻热点当天就可以找嘉宾来谈,当天做版,第二天就可以见报。

谈话现场版的开辟大大提高了谈话的时效性。

为进一步丰富内容,从2002年1月开始,《谈话空间》在将谈话现场版扩为每周两次的基础上,还增加了每周一次的观点碰撞版,一般选取专业性较强的话题,请4位专业人士发言,进行针锋相对的观点大碰撞。同时,考虑到读者除了对特定的话题有兴趣外,有时也会有自己的酸甜苦辣要倾诉,他们对生活的理解、感悟与慨叹也需要一吐为快。为此,《谈话空间》又增加了每周一次的今日无主题版。在这个版上的每篇读者的文章后面,都有长短不等的编辑留言,这种读者说话、编者响应的方式很受读者欢迎。

到目前为止,《谈话空间》以读者参与版———谈话现场版———观点碰撞版———今日无主题版四种形式与读者见面,每周至少要谈论5个话题和一期的无主题版,尽可能多方位满足受众需求。

与《深圳商报·谈话空间》不同,《南方都市报》的《广州新闻·话题》设置了《记者调查》、《市民意见》、《律

师观点》、《部门说法》等子栏目,《广州新闻·关注》设置了《事件回放》、《专家说法》、《读者发言》、《记者调查》、《观点集萃》等子栏目,在话语汇集的全面性、权威性和栏目的实用性上又向前迈了一步。

谈话话题的策划、选择和设置

总栏目确立之后,子栏目的设置策划与版面的编辑编排只是报纸新闻话题谈话类栏目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另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在坚持报纸工作的党性原则,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策划好谈话话题。

什么样的话题才称得上报纸新闻话题谈话类栏目的优秀话题?或者说我们应该策划、选择和设置怎样的话题才能营造出一个立体的、通畅的谈话时空,从而把报纸新闻话题谈话类栏目办好?根据《深圳商报·谈话空间》几年来的成功经验,以及其它报纸的实践成果,我们认为有这样几条标准值得栏目策划者与编辑者在话题策划、选择和设置中仔细把握———

(一)策划、选择和设置具有较强的新闻性的谈话话题。《深圳商报·谈话空间》是2001年1月起创立的全新新闻谈话类报纸版面。开版伊始就以每天半个版,每周7期的高频率出现。其主打子栏目《你说我说》首先定位于以近期发生的新闻事件为话题,让读者来稿发言参与讨论,每天选择6至7名读者的发言,每人的观点以300至500字的文字篇幅呈现。

我们将《谈话空间》的部分话题罗列在这里,其新闻性一目了然:50元机场建设费该不该收?

小孩女性化是女教师多造成的吗?

“末位淘汰制”之我见

病人该不该有知情权?

未婚同居,你赞成吗?

“安乐死”可行吗?

你如何看待中小学生上网?

禁止员工谈恋爱,这样规定对吗?

为什么这么多的女性陷入罪恶?

从“陈太”退休说女强人“第一女儿”喝酒被罚

当奥委会传来消息„„

你会接受婚前财产公证吗?

《谈话空间》的策划与编辑者们之所以首先强调话题的新闻性,是考虑到这个栏目要有长久的生命力,保持编者常做常新,谈者常谈常新,读者常读常新,就必须期期保有新鲜的由头、新鲜的观点和新颖的做法。

(二)策划、选择和设置大众关注度高或大众最新关注的热点现象作为谈话话题。由于我们不能预知新闻,更不能提前策划新闻(不能策划新闻事件,而只能策划新闻宣传报道的时机、方式、规模、人员等),加之报纸新闻时效性的制约,使那些大众关注度高的新闻话题往往成为报纸谈话类栏目的首选。

大众新近关注的热点现象是报纸新闻话题谈话类栏目选题的又一重点。2003年底,广州相继举办“美在花城”、“明日之星”、“新丝路模特大赛”,加上近邻香港的“港姐”、“亚姐”之类,荧屏上“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针对这一新近大众话题,《广州日报》在娱乐版作了一期“炮轰选美怪现象”的谈话专题,请操作者、实践者一起发言,探讨选美的方方面面,碰撞出的种种观点见解还真让人耳目一新。

在策划、选择和设置大众关注度高和新近关注的热点现象的话题时,策划和编辑者应该特别引起注意的就是不能“一厢情愿”和“越俎代庖”,即以为自己关注的就一定是受众关注的。《深圳商报·谈话空间》为确保选到读者关心、关注的热点话题,进一步提高受众的直接参与热情,避免编辑个人视角的局限性与片面性,开版不久,就在报上留言推出有奖点题制度,请读者参与推荐话题,读者点的话题被采用后即发点题奖。事实证明,读者点题的做法非常有效,现在读者点题被采用的已占《谈话空间》所谈话题的60%以上,不仅有数量保证,而且在质量上也可确保所选的一定是受众关注度高和新近关注的话题。

(三)策划、选择和设置与受众生活和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谈话话题。报纸谈话版所策划、选择和设置的话题是否与受众生活和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将直接关系到参与谈话者的数量与热情,同时,也将关系到参与者是否有话想说和是否想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深圳商报·谈话空间》《你说我说》曾策划了两期“病人该不该有知情权?”的话题。由于话题与受众生活关系紧密,因此不仅发言者众,而且皆能切中肯綮。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策划谈话话题时作为面向大众的报纸,其话题在强调新闻性、关注度和贴近性的同时,还必须坚持话题内容的广泛性。这一点《谈话空间》做得较好,策划和设置的话题涉及的领域很广:有关于反腐倡廉的《高薪养廉》、《廉政账户》、《腐败与年龄》等话题,有关于社会治安的《怎样看待民间义务反扒队》、《我为整治出租屋献一计》等话题,还有关于婚姻情感的《网上老公是第三者吗?》等话题,有《性教育该不该引进课堂》、《恢复女子中学是进步还是倒退》、《儿童读“四书”“五经”好不好》等教育类话题,有《春运期间火车票涨价合理吗?》、《5万5一颗荔枝,值吗?》等经济类话题,还有《行为艺术,离艺术究竟有多远》、《纯文学期刊过时了吗?》等文化艺术类话题。策划的关于新闻人物、人才就业、法律制度、公民道德、心理健康、体育等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话题,更因与社会生活中的大众关心的热点紧密相关,从而调动了大家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满足了不同层次受众的兴趣点和阅读欲求。

(四)策划、选择和设置能够碰撞出思想火花的话题。对于既无影像又无声音的报纸谈话栏目来说,能够碰撞出思想火花的带有争议性的话题就显得更加重要。譬如:

如今的孩子怎么管?

让老人住养老院就是不孝吗?

用女性裸背做广告,有辱女性?

考分是否属学生隐私?

院士该不该花钱做广告?

在读大学生可否开婚禁?

怎样做个好母亲?

这些都属于带有一定争议性的话题。这样的话题对于报纸的谈话栏目来说,不但可以以语言的交流、智慧的碰撞,活跃版面的谈话气氛,调动受众阅读时智力参与的积极性,而且更有利于《谈话现场版》的主持与编辑制作,拓展谈话空间的深度和广度。

报纸新闻话题谈话类栏目的出现,大大拓展了报纸这一纸传媒的话语空间,不仅使开设此类栏目的报纸因参与性和互动性的增强而加大了受众覆盖率,而且使报纸的语态完成了从“我不说”到“要我说”,再到“我要说”和“我要充分地说”的发展进程。这是中国报纸的进步,也是近年来中国新闻业发展的一大收获。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新闻系)

推荐第5篇:新闻类期刊国庆专题策划述评

新闻类期刊国庆专题策划述评

《新闻记者》 2009年第12期 字数:3234 字体: 【大 中 小】

在中国新闻类期刊的崛起中,专题策划可以说是新闻类期刊开拓市场的一个法宝。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创刊的《新周刊》,便因出色的专题策划奠定了其在中国新闻类期刊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里,笔者通过分析纪念新中国诞生60周年的专题报道,考察新闻类期刊进行策划的一些特点。国庆60周年报道,并没有“独家”的性质。而这也就恰恰更能体现各家期刊在专题策划方面的实力与匠心。

本文的分析对象是覆盖全国市场的6种知名度较高的新闻类期刊:北京的《三联生活周刊》《中国新闻周刊》,广州的《新周刊》《南方人物周刊》,上海的《新民周刊》和香港的《凤凰周刊》。就笼统的意义来说,这些期刊的读者定位均指向高收入的知识分子和白领,但由于风格定位方面的迥异,导致读者年龄层次和性别上有进一步细分。例如,《三联生活周刊》力求从文化的角度解读新闻,强调生活的理念;《中国新闻周刊》秉持宏大叙事的报道模式,以大背景,大视角,大事件来解读时事政治;《新周刊》被誉为“中国最具煽动性的周刊”,擅长制造时尚概念;《南方人物周刊》则把人物报道作为对各种资讯题材的统一表达方式,通过关注人物的命运展现社会动态、折射时代背景。上海的《新民周刊》则有一种温和的海派气息,不偏不倚、沉着稳重,实行海纳百川的传媒操作模式;《凤凰周刊》则声称坚守“客观立场、多元视角和国际语境”,打造华语圈最令人瞩目的政经新闻。通过国庆60周年的专题报道,各新闻类期刊的精彩纷呈的比拼,可以考察他们如何秉承自己的鲜明风格。

一、《三联生活周刊》:做有文化的新闻

《三联生活周刊》从2009年初便推出“共和国60年重访历史系列报道”,数位资深记者历时6个月,亲访6位共和国建国元勋的家人或身边工作人员,重现6大城市1949年政权交替前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态,真实再现共和国诞生的辉煌历程。

这个系列报道包括:《“进城之始”,1948~1949年的沈阳》《“旧都重生”,1949的南京》《“通衢活力”,1949年的武汉》《“民族资本蜕变”,1949年的上海》《“商埠新传奇”,1949年的广州》《“从北平到北京”,1949年的北京》。这组报道通过对细节的发掘,重新回到历史现场,再现中国共产党人在60年前对一个人民民主政权,对团结各界社会力量管理城市、管理国家的思考。这种回顾,或许对于60年后的今天,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从2009年8月31日第32期开始,《三联生活周刊》推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纪念”特刊,包括《1999年后军事发展加速度——2009阅兵猜想》《独家采访全部主创人员——〈建国大业〉诞生记》《百年从屈辱到崛起的25个文本——中国》《25位代表见证“全国人大”制度演进——人民》。

在新闻类杂志中,《三联生活周刊》最明显的特色就是文化性与新闻性并重,擅长使文化具备当下的活力,使新闻具有历史的品格,这生动地体现在其主编朱伟曾提出的内容定位有关“新闻、文化、生活”这三者关系的描述中:“选择新闻为由头,通过文化、历史的角度队新闻的透视,达到提炼生活的目的。”国庆60周年的报道策划凸显了这个内容定位。他们动用了很大的报道力量,以中国大地上最重要的城市变迁为基点,从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和管理的回顾,为我们展现了新中国政权建设60年的风风雨雨。这两个系列报道的大手笔大策划,不露痕迹,视角独特,文本厚重,深度与广度并举,把并不是“独家”的新闻做出“独特”处理,体现了三联的风格和特色,可圈可点。

二、《中国新闻周刊》: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中国新闻周刊》从2009年8月31日起连续推出6期“新中国60年系列报道”:《新中国60年系列报道之理想中国》讲述李大钊、方志敏、陈独秀等先贤们的新中国畅想。社论版登出《共和国?再出发》的社长言论,指出此次系列报道的目的。《新中国60年系列报道之民主中国》讲述我国民主政治的进程。社论版刊出《“官话”为何要清理》,提出常态的政府之责任及基本职能。《新中国60年系列报道之财富中国》讲述60年来中国人民获得财富、失去财富、恐惧财富、追求财富和拥有财富的历史。社论版刊出《谨防大国企的挤出效应》,提出关注经济结构问题的迫切性。《新中国60年系列报道之自由中国》讲述了中国人民为了追求自由幸福走过的60年艰辛之路。社论版刊出《打破部门主义的新闻出版体制》,提出传媒在这个社会上应该扮演的角色,认为言论自由永远是最重要的自由。《新中国60年系列报道之开放中国》讲述中国的对外政策发展。社论版刊出《一个甲子:完成的和未完成的》,提出现代化的艰辛与迫切,“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意味深长。《新中国60年系列报道之希望中国:给未来中国的九封信》邀约9位当今中国和华人社会知名人士,写下他们对未来中国的思考和希望。社论版刊出总编辑寄语《为自己为中国让我们希望》,给人们期待,给人们勇气。

一般来说,目前新闻类周刊的专题策划有三种类型:一是对新闻的整合和梳理;二是自己做的调查报道,三是对一些即将发生的事情有一个引导和前瞻性的构想。《中国新闻周刊》在这个系列报道中,把这三种类型结合得顺理成章,其中既有对60年来中国社会各方面发展的梳理,也有对其中历程的调查采访,更有创意的是国民对未来中国的期望,点面结合,富有深度,涉猎广泛,秉承其一贯的大背景、大视角、大事件报道的传统,整个叙事方式非常恢宏,而且每一期的报道配有社论,表明杂志的立场,体现了其“影响有影响力的人”的办刊宗旨。

三、《南方人物周刊》:记录普通人的命运

地处岭南的《南方人物周刊》,看来没有上述两家期刊那样的气势磅礴,但同样有其特色。他们推出两期有关报道,包括2009年9月21日第38期的《共和国60年最美丽12人》,以共和国60年来最美丽的12女性的角度来梳理中国60年的历史脉络。而2009年9月28日第39期的《60人的中国梦》则选择60位普通中国人为采访对象,他们来自各行各业,通过回答同样的7个简单问题,来展现自己的梦想。

以“记录我们的命运”为办刊宗旨的《南方人物周刊》,宣称本着“平等、宽容、人道”的理念,关注那些“对中国的进步和我们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在与命运的抗争中彰显人类的向善力量和深遂驳杂的人性魅力的人”。在《南方人物周刊》的这组报道中,“国家的命运”、“时代的命运”和“人的命运”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专题策划带给我们的是作为时代主角的“人”,他们做了些什么,他们怎样思考,他们如何行动。这些“人”的思考和行动所散发出来的人性的力量在潜移默化中引领着读者的思考。

这也是我们一直熟悉的《南方周末》的味道,这就是我们一直熟悉的《南方人物周刊》味道,也就是“人”的味道。他们记录的,有我们这个时代的领袖和精英,但也没忘记那些在社会边缘挣扎的普通人。

四、《新周刊》:另类体现新锐

《新周刊》在10月1日出版了自己的总第308期。这一期《新周刊》,大红的封面,丰收的油画,契合了其封面专题《青春——从新中国到新新中国六代人的青春影像》的内容。

这六代人的代表分别是:1949~1959年,王蒙的“必须快乐的青春”;1959~1969年,张贤亮的“没有女人没有爱情的青春期”;1969~1979年,陈丹青的青春细节与国家悲喜,感慨“幸亏年轻”;1979~1989年,查建英“疯狂寻求各种新鲜的可能性”的激情燃烧的青春;1989~1999年,老愚讲述他卖给市场的青春,是“生命中最长的季节”;1999~2009年,蒋方舟说她的青春“不曾历经沧桑”,但已经过早地觉醒。

每一个10年都配有一篇那个年代的“青春纪事”。黑白的照片记录着逝去的岁月,历历在目。《新周刊》用这样的一种方式描述我们的祖国,“青春”总是让人心潮澎湃的人生一段,有遗憾,也有美好的回忆,给与我们向前的力量,走向美好,共和国就这样走过六代人的青春,继续向前。

五、《新民周刊》:不事张扬,以小见大

《新民周刊》的国庆60周年报道,也秉承了海派媒体的风格,冷静,理性,润物细无声的风格。他们没有在封面做专题,而是在“特稿”板块中从8月中旬连续7期设立“建国六十周年系列报道?新四世同堂”专栏,其中包括:《柳氏六十年:惯看秋月春风》:讲述上海的知名电影家族柳氏家族,与共和国的历史息息相关的荣辱与共;《何氏家族:走出寄啸山庄》,讲述中科院理论物理所的何祚庥院士家族,跟新中国一起成长的历史;《茅氏家族:太阳照常升起》,茅以升、茅于轼的家族,见证一个古老而动荡的国度逐渐走向现代化;《十三亿分之一:张至璋大陆寻父》:张至璋的故事折射出60年来的历史印迹和社会变迁;《家族之树常绿》:作家程乃珊讲述程家的新版“红楼梦”;《资氏:沉默是一种大爱》,金融实干家资耀华一家的银行业和新中国的故事;《母爱,让我们离散》,上海梨园大师周信芳的女儿周采茨走过共和国60年;《从贫二代到好三代》,讲述百年建筑世家张氏家族的奋斗史。另外,国庆前出版的第38期封面专题是《大阅兵,看门道》,同期还有一个特稿,是鲁迅先生的儿子周海婴撰稿的《共和国诞生前夜,我们回来了》。

《新民周刊》的策划,从家族的变迁讲述共和国走过的60年,讲故事,讲爷爷,讲奶奶,讲爸爸妈妈,讲自己,讲新中国的成长,坎坎坷坷,娓娓道来,冷暖自知,不事张扬,小处见大。

六、《凤凰周刊》:彰显“独立意见”

香港凤凰卫视主办的《凤凰周刊》对大陆新闻事件的报道一向以来有其自己非常独特的视角。在共和国60周年的报道中,该刊并没有专门的策划报道,笔者收集了一下2009年4~10月的该刊杂志,罗列一下有关“国庆”的报道:

2009年4月25日总第325期,封面故事讲述“长安街政治史中国第一政治地标‘大修’1949~2009”。北京的长安街变迁,对应着这个国家的政治变迁,是60年来世事沧桑最浓缩的注释。2009年7月25日总334期,封面专题为《解密大阅兵1949~2009 阅兵武备大点验》,包括6篇报道:“解密2009大阅兵”“国庆阅兵武备大点验”“世界最大最严谨的方阵”“谁会成为大阅兵典上的客人?”“中国阅兵演进史”“一部意识形态演进史”。其中有一些在内地媒体上看不到的消息,如“揭秘阅兵保障费用”等。2009年9月5日总338期,其“鲜时事”栏目(重要性仅次于其“封面故事”栏目)中有一篇《60周年国庆安保全面升级》文章,在“文化”栏目中有一篇《内地200部影视剧“献礼”成潮》。2009年9月15日总339期“鲜时事”栏目中有两篇有关国庆主题的报道:《香港国庆观礼团名单解读》《60周年国庆台湾嘉宾名单出台?——300台胞受邀国庆观礼》。

从《凤凰周刊》的有关报道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本杂志以独家新闻及其内幕为我们提供的“独立意见”,与其他新闻类周刊最大的区别也就在于此。选材独特、视野独到、立场独立,以一种客观的姿态“重视记录转型期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民主和法制发展进程”。这是该刊一贯的风格,也是其被政商两界关注的最重要原因。

中国现在新闻类期刊同质化的竞争还不是特别激烈,所以上述新闻期刊在专题策划中都有比较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也跟他们十几年的品牌累积相对应。作此分析,或许能给新闻类期刊今后的策划做一些参照,受一点启发。■

(作者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推荐第6篇:述评

述评:述评是一种以夹叙夹议、边叙边评的方式,反映社会热点或国内外重大事件或问题的新闻体裁,是以事实为基础的评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范例:

公开曝光劣质商品好

梁长春

国家有关部门对广东、山东、吉林三家酒厂生产恶性杂质酒事件予以公开曝光,好得很!

劣质商品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利益,而出口的劣质商品还严重影响国家的声誉。近几年,劣质产品屡禁不止、愈演愈烈,其重要原因就是约束机制不健全。一些生产劣质产品的厂家,不怕罚款,不怕内部通报,就怕公开曝光。因为劣质商品一经曝光,企业面子便\"栽\"了,商品牌子便\"砸\"了。为此,有的企业往往感到委屈。然而对于消费者来说,产品虽然只有千分之几或万分之几不合格,而在他们身上则是百分之百的倒霉。

公开曝光劣质商品,不仅可以将其置于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有效地维护消费者的利益,而且有利于促使企业猛醒,重新掂量产品质量的分量。80年代中期广州的\"万宝\"电冰箱质量问题曝光后,企业痛定思痛,重新视产品质量为生命,加强了企业管理,强化了质量保证系统,重新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赖,便是一例。

公开曝光劣质商品,应成为一项监督企业产品质量的制度。近年来政府有关部门已开始定期将商品检测结果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公布于众,让消费者知道什么商品合格、什么商品不合格。这种做法值得称道。

推荐第7篇:新闻要素接近性探讨

对新闻“接近性”的探讨

接近性是新闻价值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指新闻与受众在地理、性别、思想和情感等方面的关联。其关联程度越紧密,读者就越关心,新闻价值就越大。地理空间的接近性与距离成反比,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往往有着比较集中的兴趣和关注,形成辐射圈;而新闻中与读者情感接近和利益息息相关的内容,又自然成为受众乐于接受的、喜欢接近的东西。所以,长期以来,新闻的接近性成为了人们衡量新闻价值的标杆和舍取新闻的重要标准之一。然而在新闻实践中,有的人还固守老观念,片面地把新闻接近性的内涵定格在地理距离上,一味地强调地域的接近性,而忽略了信息和人的感情、兴趣带来的新闻传播分众化的需求,这是一种误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需求都在朝着多元化发展。过去,我们传统的新闻传播,面对的受众群体,都是教育水平相对较低,思想、生活、文化相对比较单一。人们的经济和社会活动都有固定的模式,因此对新闻传播的需求也很简单。再加上传统媒体注重自身的主题意识,强调宣传的影响和舆论引导,不注重受众的兴趣和心理需求,将新闻单方面的硬塞给受众,缺少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闻的接近性比较单一,通常表现在地域、思想、利益关系上,而缺少一些人情味。当市场经济开始兴起后,人们的需求开始变得多样化,他们接受信息的形式也逐渐变得多元化。阅读报纸、收听广播、收看电视、上网浏览等,以此弥补某些心理和精神需求。这种需求是多元的,因此,新闻的接近性也随之以多元化的视角展现着新闻价值。

当今,新闻传播拥有着越来越多的受众,传播的辐射面也变得更加宽广。而与此同时,媒体又不得不针对不同的受众层面,主动迎合公众,不断调整传播形式和内容,使其与多数人的工作时间、生活习惯、文化教育等相适应。

但是有些媒体却曲解了这个“贴近”原则。“三贴近”要求是向受众本位、向满足群众需要的方向回归。贴近实际,就是坚持立足于社会主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把回答和解决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作为中心任务,使新闻报道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贴近生活,就是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关注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使新闻报道充满生活色彩,富于生活气息,反映生活本质;贴近群众,就是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把握群众脉搏,了解群众愿望,使新闻报道可亲可信,深入人心。但在一些媒体看来,贴近实际,就是不断制造欲望、满足欲望的这个实际,人们想要什么,我就提供什么;既然人们拒绝严肃、沉重和思考,我们就提供搞笑、搞怪、刺激的新闻内容,满足他们的需求,这样贴近生活就成了反映生活原生态,特别是能满足市民看热闹的一些奇闻怪事等内容。既然是生活中发生的,就应该不惜版面、不惜时段的为市民推出,让人民产生认同感、亲切感。

例如曾经轰动一时的北京“五胞胎”的新闻。众多媒体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尤其是“近水楼台”的北京媒体更是闻风而动,不惜动用大量版面和时段,争相将此事作为重要新闻处理。于是,从孕妇住进医院到孩子平安出生,从院方准备手术到“五胞胎”引起社会关注„„受众不但看到了连续多日的追踪报道,还不时看到整版推出的图片新闻。媒体的过分渲染引发了受众的质疑:五胞胎是不是要闻?是不是应该成为重大新闻?是否可以作为连续报道、系列报道的选题?而这种新闻的炒作也导致五胞胎成为商机,蒙牛则趁此机会为自己打了软广告。而到最后,所谓的“五胞胎”竟是这对农民盼儿心切吃错药的结果。面对这样一个内幕,当初大肆渲染的媒体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沉默。

对新闻接近性的认识误区不止以上一点,文章开头我们也提到,部分媒体依然强调过去那种比较单一的地域接近性。而他们又会经常打一个比方:身边的邻居出了重大车祸,你一定会很震惊和难过。但假如一个相距很远的陌生人出了车祸甚至死亡,你可能无动于衷。而这个比喻看似很有道理,但是这只能说明新闻事实在地域距离上对人心理的刺激,而没有真正揭示新闻接近性的内涵。正是这种片面的认知,使一些记者只追求本土新闻,本地以为的新闻基本上不予理睬,即使是带全局性的重大新闻也是如此。地域距离在新闻的接近性中固然重要,但它不是接近性的全部内涵。受众对新闻的兴趣是一种心理反应,新闻首先要从空间距离转换为心理距离。在新闻实践中,我们不难体会到,接近性真正的本质是情感,是人情味。一条新闻,无论是地域的接近性,还是时间、思想、利益关系的接近性,它首先作用于人的心理,对受众来说,能触动到人心就能产生兴趣。

比如汶川地震时期,尽管自己没有遭受这种灾难,但人们总是高度关注这方面的新闻。为什么?是因为一种情感。这种情感改变了新闻与受众的空间距离,拉近了受众间的心理距离。

又如很多体育赛事、明星活动,无论离人们多么遥远,一旦有媒体报道,总是有很多的受众。像世界杯,不管在哪个国家进行,我国都有千千万万的人通宵达旦地守在电视机前看直播。简单地说,这是人们对足球的喜爱,而进一步分析,则是人们的心理需求和情感的反应。

当然,新闻的过分接近地域是与市民受众的消费需求有直接关联的。随着都市化进程的加快,市民群体也在不断膨胀,他们在现代生活中日益形成了接近的价值观,特别是进入市场经济时期,逐渐开始关注个人利益等方面。他们希望媒体能像商品一样可以消费。紧张的工作和生存压力,使得他们不愿意再接受教导,对政治、经济等较为严肃的新闻产生厌倦,而对法制、生活、娱乐类新闻产生兴趣。

因此,都市生活类报纸在现代消费文化背景下开始崛起,它源源不断地向市民灌输消费观念,并刺激消费欲望。从小处着手,积累生活中的点滴,将新闻事实与市民个人利益产生直接关系,即使是题材很硬的主题,也往往被其处理成很小的新闻。

也因为都市类报纸的发展,使得媒体追求的“接近性”也只是对市民的接近、对城市的接近,而不是对农村、对农民的接近。尽管农民仍占总人口的大部分,急需媒体的信息帮助,但媒体依然将重心放在市民关注的地方并迎合他们,导致与农民的沟通问题越来越严重。从这也带出另一个问题——媒体运营。媒体在经营中总会衡量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在哪里付出的成本越低而得到的回报越高,媒体就越倾向于这一区域的选择。在城市中,因为经济、文化高度发展,人口密集且流动频繁,生活变动多,更容易产生新闻,按照就近原则,媒体机构总是设立在城市,而不是那些偏远、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的农村。前往偏远地区制作新闻,不仅耗时耗力,对于城市中的受众来说也不具有吸引力。将来的媒体依然依赖于城市的发展,在对农民的接近性上依然是不够的,因为后者能为他们带来的收益太少,经济上总是不划算。

新闻的接近性作为衡量新闻价值的重要因素是毋庸置疑的,准确理解它,可以使新闻传播的功能得以充分体现,并且产生更好的社会效果。如何更好地体现新闻的接近性,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对受众是引导而不是迎合。改变一些媒体奉行“读者想知道的就是我们应当提供的”这一错误思想。对于受众来说,他们想知道的信息很多,但一味投其所好,客观上就助长了低俗之风,使不良社会风气蔓延,降低受众的素养。媒体应当在内容选择上做好把关,在注重接近性的同时选取一些积极的、有益的、引发思考的新闻内容。

2、正确使用“接近性”元素,体现新闻价值。接近性是在“知悉意义”的范畴之内,对受众而言,既涉及到切身利益,又要对他们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吸引受众关注本地新闻的同时,也要善于从事实背后发现意义。

3、坚持正确导向,充分认识不同环境下的新闻接近性。认真做好“三贴近”,让新闻更好地服务大众。服务现代化建设。我国的新闻传媒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其受众关注程度越高,接近性就越近,喉舌的作用发挥得就越充分。新闻传播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把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认识到传媒分众环境下新闻的接近性,满足不同受众群体对不同类型新闻的需求。

推荐第8篇:在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新闻

在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新闻

发布会上的发言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住房保障处处长 盖凌洋

(2011年6月28日)

各位来宾、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省政务公开办、省政府纠风办和民心网以及省建设厅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就当前大家十分关注的,我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的进展、督查等有关情况进行专题发布。

辽宁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保障性安居工程这项重大民生工作。从2005年开始,时任省委书记李克强同志带领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棚户区改造,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辽宁棚改成为全国先进典型。在此基础上,面对新一轮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辽宁省委、省政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力领导下,在建设部的关心指导下,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保障性安居工程全面推进,进展顺利。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一、工作进展情况。

自3月1日政高省长主持召开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电视

电话会议以来,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进展情况良好:国家明确了今年我省33.79万套的保障任务,我省提出了“保3争4”的目标,即确保完成34万套,力争完成40万套;国家已补助我省26.2亿元,省财政已下拨配套资金15.6亿元;工程进度、质量、安全三项督查体系已全面建立;建设用地指标基本到位。

截至6月15日,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建项目已开工31.78万套,开工率91.1%。其中:国有工矿棚户区今年改造任务10.2万户,37个项目,已开工34个项目,8.1万户,开工率79%;国有林区棚户区今年改造任务3144户,61个项目,已开工42个项目,3824户,开工率122%;国有垦区危旧房今年改造任务1.5万户,41个项目,已开工39个项目,1.41万户,开工率94%;中央下放煤矿棚户区今年改造任务3.03万户,14个项目,已开工14个项目,1.99万户,开工率66%;公共租赁住房今年新建任务6.07万套,49个项目,已开工37个项目,6.73万套,开工率111%;廉租住房今年新建任务0.96万套,48个项目,已开工47个项目,1.44万套,开工率150%;经济适用住房今年新建任务2.26万套,34个项目,已开工26个项目,2.4万套,开工率106%;限价商品住房今年新建任务500套,是鞍山市的1个项目,目前已竣工;城市棚户区今年改造任务10.47万户,89个项目,已开工64个项目,9.28万户,开工率88%。

除了以新建方式筹集房源外,我省还积极以购买、改建、长期租赁等方式筹集保障性住房房源,廉租住房继续发放租赁补贴。并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各类在租、空置房源及集体宿舍也进行排查摸底、统计建档,由政府或机构统一租赁后面向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对象配租,最大限度的增加公共租赁住房房源,发挥既有房源的公共属性和租赁作用。截至6月15日,其进展情况为:公共租赁住房及廉租住房购、改、租房源筹集情况:今年全省计划通过购买、改建、长期租赁等方式,筹集保障性住房房源4.47万套,已筹集2.46万套,占全年计划的55%,其中购买5170套、改建5195套、长期租赁1.42万套;新增廉租住房租赁补贴:今年全省计划新增廉租住房租赁补贴9700户,已完成2103户的发放工作,发放率21.7%,其中:营口、大连、本溪、葫芦岛市已开始发放,其余各市正处于调查摸底和审核阶段,计划6月末陆续开始发放。

二、督查情况及下步检查方案

(一)督查情况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5月20—30日,省政府组成7个督察组,对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进行了全面检查。刚才已经介绍了截至6月中旬的具体工作进展情况,这里就不再重复了。从检查的情况看,通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目前各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总体进展顺

利、态势良好,大多数市进展符合省政府总体进度要求。

在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过程中,省、市齐抓共管,为确保工程质量安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省里出台了《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导则》,明确了建设标准。特别是对各类新建项目尤其是棚户区改造项目,都明确要求建设坡屋顶,立面要有特色。二是成立了省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安全督导组,共分7个组对各市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安全进行了专项督导检查,对规划选址和设计方案进行审查。三是为了把“棚改楼”、“保障楼”建成“优质楼”、“放心楼”,严格把好设计审查关、材料设备关、隐蔽工程关、竣工验收关,各地对每个项目都实行工程质量专业监督。四是各地建立了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安全投诉举报制度,建立健全了工程质量信用档案和不良记录公示制度。五是监察全程介入,为了确保保障性安居工程分配的公平、公开、公正、工作队伍的廉洁高效、工程项目的质量安全,省纪委会同8个省直部门成立了省保障性安居工程监督检查驻在组,各市也参照省里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

(二)下步检查方案

为贯彻落实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会议和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切实加强我省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监管,按照省纪委《保障性安居工程监督检查工作方案》的要求,省建设厅决定对全省在建保障性安

居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近日即将下发《关于对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进行监督检查的通知》。

检查范围:全省在建保障性安居工程。

检查重点:重点对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履行质量安全监督、施工许可、工程项目落实安全生产措施、安全生产责任制以及安全管理机构和人员配置等环节进行监督检查。

检查内容:一是工程质量方面,包括:开展工程质量专项检查的情况,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理情况,建设单位是否履行基本建设程序,参建各方主体是否具有相应的资质、人员是否具有相应的资格,主要建筑材料的质量情况,房屋使用功能中质量通病的防治情况,是否严格执行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制度等。二是工程安全方面,包括:施工企业是否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建设项目是否按规定办理了项目安全监督手续,建设单位是否对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重大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是否按规定进行安全管理,施工现场岗位防火责任制是否落实,消防器材配备是否齐全,建筑施工现场是否依据有关规定开展文明施工等。

检查方式:在工程项目参建单位自查整改、各市监督检查的基础上,省厅组成质量和安全生产两个督查组到各市进

行检查。督查组将听取各市工作情况汇报,随机抽取在建工程项目进行现场检查。

三、下步工作安排

6月17日,省长陈政高在阜新市主持召开了第176次省长办公会议,专题研究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工作。会议听取了各市工作汇报,对有关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对下步工作作出了安排部署。会议强调,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站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高度,充分认识搞好保障性安居工程的重大意义。第一,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省委、省政府对全省人民的承诺,是一项必须完成的硬任务。第二,这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必须向全省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第三,这是改善城市发展环境、加快辽宁全面振兴的客观需要。第四,这是促进全省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会议要求,一是省政府已经下拨的资金,必须保证专款专用,各市的配套资金也要尽快落实到位。二是要抓紧做好信贷申报工作,确保所需信贷资金及时到位。三是要依法依规认真解决好建设用地问题。四是电力、通讯、供水、供暖、供气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绿化工程要同步进行。五是对于工期较紧的建设项目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快进度,确保如期完成任务。六是省直各有关部门要对任务重、困难多的地区给予重点关注和支持。七是要做好保障性住房的分配预案,

切实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八是要在保证工期、质量和安全的同时,把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成为廉洁工程。

为进一步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按照省领导的要求,我们下步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抓工程进度。一是对没有开工的项目促进其尽早开工建设,年底要竣工的项目必须在6月底开工,其他的新建项目7月底全面开工。同时,对购买、改建、长期租赁等方式筹集的房源督促各市在9月份筹集到位,在四季度完成配租。二是对已经开工的项目,促其加快施工进度,争取早日竣工。确保到今年年底,全部完成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任务、100%竣工,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40%竣工,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60%竣工,实现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目标。

(二)抓资金保障。省财政尽快拨付省级补助资金;省国开行尽快落实贷款资金;各市县政府积极筹措配套资金,将筹集到的资金最短时间内拨付到项目。

(三)抓配套建设。电力、通讯、上水、下水、煤气、暖气、道路、小区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进行,做好基础设施配套和环境建设,附属设施及配套工程同时竣工、同时验收、同时交付使用。

(四)抓质量安全。强化对开工项目的质量、安全等环节的监管,继续开展层级督查,在保证项目进度的同时,保

证质量和安全,使人民群众即能住,又能住得好,住得放心,把民生工程好事办好。

(五)抓后续管理。省政府将出台《辽宁省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实施意见》,各市将制定实施办法或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一是提前谋划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准入、退出机制,进一步完善分配管理制度,做好房屋分配的预案,发放补贴实施保障的要及时、足额发放,使后期分配管理平稳有序。二是切实加强保障性住房分配的监督管理,建立住房保障管理信息系统,设立监督举报电话,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确保分配过程公开透明,结果公平公正,使用合理有序,使各项优惠政策真正落实到中低收入的家庭。三是省纪委会同有关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保障性住房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在保障性安居工程分配过程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行为依法进行处理。

(六)抓信息公开。按照国家要求,各市、县要将保障性安居工程年度建设计划、开工和竣工项目等信息,按项目分别在市、县政府网站和项目建设地点进行全面、及时、准确的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让真正符合保障条件的家庭受益,让老百姓满意。

推荐第9篇:新闻策划的曲折性原则

一个好的新闻策划,不应该只是“一锤子买卖”,一次报道之后就没了下文,而是应该有很强的发展性,能够不断“产生”出新的事件和新的角度,紧紧围绕主题层层推进,以“组合拳”的方式进行“新闻轰炸”,从而更好地达到策划目标。就像好莱坞的经典电影,故事必须一波三折,曲折离奇,才能自始至终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下面是一个充分展现曲折性原则的经典案例:

【案例】“砸奔”,野生动物园名利双收

从2001年12月中旬到2002年3月下旬,在整整三个多月的时间里,中国的媒体几乎都被发生在武汉的一起“砸奔驰”车事件所深深吸引,并为之进行了连篇累牍的报道,而这一新闻事件的最大受益者,正是一手“导演”了“砸奔驰连续剧”的武汉野生动物园。

由于这一“新闻连续剧”“几波几折”、高潮迭起,值得反复回味。下面我们就以时间为顺序,“重播”每一“集”故事的主要内容:

●2001年12月19日 武汉野生动物园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由于对奔驰公司的售后服务不满,将于12月26日砸毁自己价值89万元的奔驰车。

据武汉森林野生动物园董事长王笙介绍,这辆德国原装进口的SLK230型奔驰车是2000年12月19日在北京宾士汽车销售中心购得,但买来后发现有方向机漏机油等毛病,经过奔驰公司5次修理,问题依旧没有得到解决。该车的一年保修期,几乎有一半是在“病休”。由于奔驰公司拒绝了换车或退车的要求,失望之余,他们决意公开砸烂此车,还将在各汽车博览会上展示这辆奔驰车,并起诉奔驰公司及北京宾士汽车销售中心,要求赔偿损失。这一天,是这辆奔驰车保修期的最后一天。

●2001年12月25日 在开砸奔驰的前一天,武汉野生动物园又以一个“老牛拉奔驰游街”的行动,有效扩大了这一事件的影响力。

下午两点,在十多家媒体记者的镜头下,一头老水牛缓缓拉着那辆SLK230型奔驰车在武汉人民会议中心旁的马路边绕行一圈。再次展示了砸车的决心。

一头水牛拉着奔驰游街

●2001年12月26日 上午11时整,在众多媒体的关注下,武汉森林野生动物园五名年轻力壮的员工挥舞着木棒、铁锤砸向这辆奔驰SLK230轿车,几分钟后,奔驰的外表已面目全非,车前的大灯和挡风玻璃全部破碎,原本光滑的引擎盖变得凹凸不平。据武汉野生动物园方面介绍,只让奔驰车受“外伤”的原因是要保留好相关证据,以便以后诉诸于法律。●2001年12月27日 “砸奔”的第二天,梅赛德斯—奔驰公司驻北京办事处就此事发表声明:问题的原因已被查明是由于客户使用非指定的燃油所致。我们出于好意为客户提供清洗燃油系统的免费服务,这一免费服务将于2002年1月31日之前有效,不幸的是客户拒绝了这一善意的提议。我们对客户选择不接受我们对他的帮助而深表遗憾。对有关人士在这件事件上所采取的极端的、没有必要的行为深表遗憾。

●2001年12月27日晚武汉野生动物园针对奔驰的声明作出回应:我们并未简单拒绝奔驰公司提出的“清洗燃油系统”的做法。只是我们要求奔驰承诺:“如果第六次仍未解决这辆奔驰车存在的问题,就应答应我们的退车要求。”

并郑重声明:“即日起一周时间内,我们将拭目以待奔驰公司对待消费者的积极举措,并保留我们起诉奔驰公司的权利。”

●2001年12月28日 媒体报道了“奔驰车被砸事件”的新进展:中国质量管理协会全国用户委员会将对这一事件中的质量问题展开调查。同时,北京《中国质量万里行》杂志社派代表到武汉,向车主提出欲全程“代理”该车的诉讼、索赔等事宜,并想买下这辆奔驰跑车。不过武汉野生动物园表示还没打算卖掉被砸的奔驰车。

●2002年1月7日 在武汉野生动物园的牵头下, 6名与奔驰车“有过节”的中国消费 1

者聚首武汉,宣布成立“奔驰汽车质量问题受害者联谊会”。除武汉森林野生动物园董事长王笙外,另外5人分别从北京、宁波、深圳、珠海、西安专程赶来,他们都遭受了由奔驰汽车的质量问题造成的不同程度的人身和财产伤害,有的甚至失去了亲人。当他们通过各种渠道与奔驰公司进行交涉后,遭遇到的始终是“无理拒绝”和“故意拖延”。

联谊会发表了对奔驰公司的联合声明,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联合国《保护消费者准则》的有关规定对奔驰公司的做法予以批评,并要求奔驰公司在10个工作日内给他们答复;只要联谊会中任何一个投诉未能解决,他们的维权行动就不会结束。●2002年1月8日晚 奔驰公司发表措辞强硬的声明:“我们对王笙先生和武汉野生动物园的这一非理性的而且无意义的举动表示遣责。我们认为此举纯属一种炒作行为,完全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并称可能对其行为采取相关的法律措施。

武汉野生动物园立即反击:砸车的行为是一名中国消费者对奔驰公司不负责任态度的一种抗议,绝非炒作。

●2002年1月9日 一位浙江义乌奔驰车主由于“座驾”问题多多,义愤之下也表示要学武汉野生动物园的做法砸车。

●2002年1月10日 奔驰问题汽车受害者联谊会在北京发表声明,要求奔驰公司就解决奔驰车质量问题尽快予以答复,否则将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包括将病车运往北京要求鉴定,并沿途停留,“向广大群众公布我们所购奔驰车的质量。”

●2002年1月11日 有媒体以《“奔驰”车事件没完没了 又有车主要烧车》为题,报道了西安奔驰车车主高成武的声明:如果奔驰公司再不能修好他2001年3月买的ML320奔驰车,宁愿将车烧掉!

●2002年1月13日 成都一位叫瞿小林的奔驰车主欲加入“奔驰汽车质量问题受害者联谊会”,并称如果自己的“问题车”再不妥善解决,也会效仿武汉野生动物园的做法,先“牛拉奔驰游大街”,然后砸“大奔”。

●2002年1月14日 晚上21时15分,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以“武汉车主怒砸奔驰”事件为话题进行“实话实说”。同一天,又有多名奔驰车主加入“奔驰汽车质量问题受害者联谊会”。

●2002年1月15日 奔驰公司再次给武汉野生动物园发去严正声明,要求后者公开道歉。武汉森林野生动物园随即发表声明进行回复,表示要坚持进行正当的维权行为。●2002年1月16日 被砸奔驰从武汉起运前往北京,据武汉野生动物园称,他们希望在北京能等到奔驰公司解决此事的答复。如仍没有答案,就将此车交由国家质监部门作质量鉴定,取得证据后起诉奔驰公司。

●2002年1月18日 德国媒体开始关注砸车事件,法兰克福评论报的记者专程采访了被砸奔驰车的车主。这一题为《王先生和他的奔驰车》的报道于1月23日刊发。

●2002年1月19日 就在奔驰车**在中国愈演愈烈之际,深圳街头上演了“纤夫”拉奔驰的“奇景”:深圳车主张先生的奔驰车出了故障,他一气之下雇请8名民工将奔驰车拉往奔驰服务中心。据其称,这辆奔驰车已经修过11次。

●2002年1月24日 在将“问题奔驰车”运到北京一周后,由于没有得到可鉴定的任何答复,维权行动受挫,武汉野生动物园发表声明:不再委托中国质量协会全国用户委员会对奔驰车质量问题的调解。但表示将把维权进行到底。

中国质量协会全国用户委员会回应武汉野生动物园的声明,决定终止调解“砸奔驰”纠纷,并发布了《关于终止调解武汉森林野生动物园有限公司投诉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有限公司汽车质量纠纷》的公告。

●2002年1月29日 由于在北京维权无果,被砸“大奔”被运回武汉,放在武汉野生动物园里供游客们参观。

●2002年3月5日 太原市的田先生将其“百病缠身”的奔驰S280车运往北京向奔驰公司讨个说法。他指着那辆花了他120余万元的奔驰车气愤地说:“看着它,就来气,修了几十次,最高时速还是上不了20公里,声音就如拖拉机。”

●2002年3月8日 在经过了多次事先张扬之后,一位北京奔驰车主(也是此次“砸奔事件”主角王笙的朋友)终于信守诺言,开始砸他一辆无任何故障的奔驰车,这使武汉野生动物园再次成为媒体的焦点。

整个砸车的过程持续了不足10分钟,奔驰轿车的两个前车灯、前风挡玻璃、两侧车窗玻璃以及奔驰的徽标均被砸毁。50余名媒体记者在现场目睹了砸车的全过程。

据介绍这位北京老板一直在关注“砸车事件”,对奔驰公司的态度极为愤怒,并发誓“如果中国消费者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今生决不再坐奔驰车”。为了号召同胞拒绝奔驰、唤醒国人的尊严,他委托野生动物园砸烂自己的奔驰车。

与此同时,一位广州奔驰车主也表示将把自己的一辆奔驰S500轿车运往武汉,并在武汉野生动物园当众砸掉。

●2002年3月8日 针对第二次公开砸奔驰事件,奔驰公司又发表声明,表示“客户采取任何持续的极端行为都无助于促成此类和其他问题的积极和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2002年3月12日 武汉野生动物园再次发表声明:“奔驰如果不改变对中国人的态度,我们将奉陪到底。我们的口号是:公理不回、砸车不止。”

●2002年3月14日 《中国质量万里行杂志》在北京召开“中国奔驰车主维权座谈会”,就“武汉奔驰车是否该砸”、“如何使商家和消费者的利益冲突合理解决”等问题展开讨论。●2002年3月15日 就在“3·15”消费者权益日到来之际,在“奔驰汽车质量问题受害者联谊会”准备借“3·15”采取进一步措施之前,事情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奔驰公司与武汉野生动物园突然达成和解。奔驰同意对汽车燃油系统进行彻底清洗,使之恢复至原厂标准。之后,武汉野生动物园将进行为期一年的路试以确认车辆始终保持良好状态。

协议签署后,武汉野生动物园表示“我们双方又恢复了良好的关系”。

梅赛德斯奔驰公司也发表声明说:“我们期待着与武汉野生动物园保持长期而愉快的合作关系。”

因武汉方的突然“倒戈”,由其组织的“奔驰汽车质量问题受害者联谊会”“3·15”北京维权活动也因此不了了之。

●最后的结局 这辆曾被砸得面目全非的奔驰车又修复一新地回到车主手中,在几乎没损失任何东西的情况下,武汉野生动物园赢得了巨大的名声。

案例分析: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表面上是为了奔驰,实际上是宣传了武汉野生动物园。其中巧妙地利用了民族感情——延续了中国人在东芝笔记本电脑、三菱帕杰罗吉普车后对西方先进国家高档工业产品的一种不信任情绪。层次分明,一波多折,环环紧扣,高潮迭起,不断制造新闻亮点,乃高手所为。

此策划最高妙之处就是不一下子把所有的底牌都亮出来,而是欲发先收、欲迎还拒,一步步地将新闻事件推进,并在不同阶段形成不同的高潮,使整个事件的有效关注时间大大延长,有利于新闻的充分报道,也有利于新闻在其操控下按着策划的目标逐步发展。应该说这一案例完美地体现了新闻策划的“曲折性原则”。

比如最开始的“砸奔”,武汉野生动物园并不是简单地在开砸的时候请记者来报道,而是先来一个新闻发布会,把消息先放出去,一方面扩大事件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向奔驰公司施压;然后也不是马上开砸,而是推出了一个令人叫绝的“老牛拉奔驰游街”活动。奔驰车是现代汽车科技最高水平的体现,牛是农业文明的体现,现在却让牛拉着奔驰车走,来体现这辆病奔驰还不如一头牛,真是一个奇妙的创意。正是这个绝对新奇的新闻,使全国的媒体都对这一事件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在做足了前期气氛烘托的文章之后,武汉野生动物园才开始真

正砸车,很自然、很容易地就把“砸奔”事件推向了高潮。

毫无疑问,这样的“砸奔三步曲”,在新闻宣传的效果上要比直奔主题砸车有效得多。而像这样一波多折的策划在整个事件中还有不少。比如为给奔驰公司更大的压力,使新闻能继续向纵深发展,武汉野生动物园先是发起“奔驰汽车质量问题受害者联谊会”,然后联合进京申讨奔驰,把个体行为转为更容易被同情和认可的群体行为,并通过“联谊会”成员的口传达出准备采取更进一步的“烧车”的行动,使这个已成为“中国消费者针对外国大公司采取的正当维权行动”的事件愈演愈烈。

此外,“被砸奔驰入京讨说法”、“再砸奔驰”和最后未真正实施的“奔驰汽车质量问题受害者3·15京城大行动”等预先策划的活动也都被演绎得曲折动人,而最后在经历了多次反反复复的不妥协后,武汉方面利用“3·15”的机会见好就收,策略也非常高明。正是这一个个精彩的小故事,构成了整个“砸奔传奇”。

当然,奔驰公司的应对失误,也客观上帮助武汉野生动物园把故事讲得更为曲折。比如奔驰公司在事件发生后只是一味地发表不客气的声明,这正好被策划人找到借口,乘机反击奔驰方的声明,凭空增添了新闻素材。

另外许多意外的题材,比如浙江义乌和成都的两位奔驰车主也要仿效武汉野生动物园的做法砸车、深圳街头上演“纤夫”拉奔驰的“奇景”等,也给整个事件增添了不少色彩。

加上这本身就是一件有争议的事,争议越激烈,关注度就越强,传播效果也就越好。在事件发生的整整三个月中,全国媒体刊播了不计其数的新闻,仅新浪一个“车主砸奔驰售后纠纷事件”专题就选登了100多篇相关新闻和多篇网络评论。使得武汉野生动物园名声大震。

而且策划人选择的时机极佳。当时眼看就要到元旦、春节了,又是假日经济的黄金时段,在这个节骨眼上,砸奔驰事件报道处处拉扯到动物园的名称,无疑对门票销售会有很好的推动。

一个不需要多少实际投入的策划,简直胜过一个亿的广告,让全国都记住了武汉野生动物园,非常成功!而且在砸车期间,武汉野生动物园已把票价提高了30元,策划的收益立刻就看见了。

武汉不是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相信经此策划,各地到武汉的人如闲着无处可玩,去武汉野生动物园肯定会成为一个选择。

结论:在“砸奔”事件刚一出现,就有不少人认为这是“炒作”,还有人举例说:以前武汉野生动物园搞的活牛与狮子的肉搏,还有申请枪毙伤害游客的狮子等,都说明武汉野生动物园一贯善于炒作。但明知这是炒作,还能吸引那么多媒体前仆后继、奋不顾身地前来抢新闻,同样也说明了这一策划的高明。

总之,此案例以其过程之曲折、角度之多、篇幅之大、持续时间之长、传播范围之广和宣传效果之好,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新闻策划案中的一个经典。

【案例】 “寻找成都男骇”,英特尔成为焦点

2002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英特尔CEO贝瑞特开始了第六次中国之行。出发前他说:“美国只占世界人口的4%,我要征服另外96%的人心。”在他野心勃勃的目标里,中国无疑占据了重要地位。因为征服了中国市场,就等于征服了世界1/5的人心。

要想征服中国人的心,必须赢得中国人足够的关注。为此,英特尔为贝瑞特的此次中国之行进行了精心策划,在成都发起的“寻找成都男孩”活动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5月11日,贝瑞特在抵达成都后不久,就向蜂拥而至的成都各媒体记者出示了一张照片。这是一张由英特尔公司工作人员于2001年7月27日16时11分在成都某电脑城抓拍的照片,照片的主角是一个身着白衣黄裤的小男孩,正一心一意地玩着电脑,眼睛中似乎充

满了对这台电脑的渴望,该照片为侧身照。贝瑞特希望成都媒体帮助找到这名男孩,并表示要满足这名成都男孩“想拥有一台更好电脑”的愿望。

5月12日,成都各媒体均在版面显著位置上隆重推出贝瑞特急找“幸运男孩”的消息,同时这一事件也开始成为成都市民谈论的话题。

5月13日,小男孩浮出水面,但结果却具有戏剧性,成都三家主要的报纸竟然找到了三个不同版本的“成都男孩”。《成都商报》找到的王佳宇、《成都晚报》找到的汪琪明和《天府早报》找到的方子昂,都与贝瑞特提供的侧面照极为神似。这一变故,更使这一事件成为全成都关注的焦点。

5月14日,面对成都三家媒体的不同结果,英特尔公司又喜又“恼”。但谁才是贝瑞特要找的小男孩呢?为进一步印证,英特尔中国公司发来了3张拍摄于去年7月同一时间和地点的小男孩的正面照,并承诺3个男孩均有礼品。

5月15日,英特尔中国公司与成都媒体联系,称仍未能确定各媒体报道的男孩中到底哪一位是贝瑞特要寻找的人,表示将派人赴蓉与成都媒体报道的3男孩面对面,进而作出确认。

5月17日上午,经过一个小时与3位成都男孩面对面,这张照片的拍摄者、英特尔公司中国区总监庄海鸥给出了一个意料之外却又是情理之中的答案:考虑到确认“主角”对另两位男孩及家庭可能带来不良感受和影响,他拒绝指认哪一位是“真”的成都男孩。庄海鸥说,从感情上讲,3个成都男孩都是真的,都将获得一台英特尔赠送的世界上速度最快的个人电脑并随时享有由英特尔提供的终身免费培训。由于国内还没有装备当时最快的“奔4”2.53GHz芯片的个人电脑,为此英特尔展开搜索,在全球寻找装有该芯片的电脑,并承诺最快可以在三个星期内将电脑送到3位成都男孩手中。

对于这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已经回国的贝瑞特专门从美国发来电子邮件,对英特尔中国公司向成都3位男孩各赠送一台电脑的决定深表满意。贝在发给中国区市场总监庄海鸥的邮件中说:“我本想满足一个成都男孩的心愿,你却让我满足了3个成都男孩的心愿,让3位孩子高兴,我更高兴。”

案例分析:贝瑞特当然是高兴的,因为他的来访本属于IT新闻,最后竟演变成一个人人关注的社会新闻,使他的成都之行满城倾动。

其实单以最初的“寻找成都男孩”来说,就已是一个足以赚到“眼球”、凸现英特尔品牌的好策划。但在策划实施过程中由于突然出现的意外,使整个事情变得更曲折、更有趣、也更好看。使媒体更投入,使老百姓更关注,当然也使得策划的效果远远超过了原先的预计。其实到最后谁是真正“„成都男孩”已经不重要,因为英特尔公司已经超额达到了他们的目的。这就是“曲折性”给策划带来的好处。

不过,写到这里的时候我突然有一丝怀疑,那就是这个“偶然”其实也是英特尔策划的。在回答记者关于“为何没在第一次送照片时就拿出该小男孩的正面像”这一问题时,英特尔公司中国区总监庄海鸥以“因为工作疏忽”一语带过。真是工作疏忽吗?

还有,在第一次用男孩的正面照片进行对照时,庄是否真的无法确定3个男孩中谁是他镜头下的“主角”?

因为如果英特尔一开始就拿出孩子的正面照片,也许就不会有这么一个轰动的结局。 而如果庄海鸥在对比照片时马上认出真正的“成都男孩”的话,这个故事也将过早结束。这,肯定不是英特尔所希望的。

结论:给策划增添“曲折”,就能让策划的效果大大提升。

推荐第10篇:述评消息

所谓述评消息,就是以叙述新闻事实为主,加上作者对新闻事实的恰到好处的评论,述评消息。它的特点是:有述有评,边述边评,述评结合。述评消息是介于消息和新闻评论之间的一种报道形式,它常用以分析形势,或针对某种思想倾向,或对实际工作有普遍意义的重要问题,或为群众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和方向,给读者以启迪。通常有事件述评、问题述评、形势述评、事态述评、思想述评、工作述评等。

〈实例〉

走出“温州模式”

——温州非国有经济发展趋势述评

本报记者

李本军

蔡文良

初冬之际,记者来到温州市区、平阳县、乐清市的一些企业和市场,以及“温州模式”发源地之一的乐清柳市镇。深感温州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人们熟知的“温州模式”,正被今日温州人所扬弃、所突破。

企业目标:由致富型向事业型转变

办企业为了什么?过去温州人目的比较简单:脱贫致富。今日温州一些新型企业家的回答却要响亮得多:干一番事业,创中华名牌,兴民族工业!

这样的话,记者听到不止一位温州老板讲过。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只有32岁,管理着资产总额达2亿多元的大集团,个人资产已有几千万元。他说,我挣的钱足够花三辈子。一些朋友看我还在起劲地把公司做大,问我图个什么。究竟图个什么呢?我到许多国家去过,见过许多外国大老板,有两点深刻体会,一是那些国际知名的大老板并不多么聪明过人,比我们中国人没有什么了不起;二是中国货在国际市场上不少,中国人自己的国际驰名品牌却不多。我原先也曾想过富足而安,现在我不这样想了,我一定要办好正泰,把它办成全球低压电器行业最好的公司之一!南存辉讲这话是有资格的,他的集团刚刚晋升为国家级企业集团,主要产品刚刚通过国际iso9001认证,获得了进入世界市场的通行证,范文《述评消息》。

温州市委常委、乐清市委书记黄德余分析了这一转变的政治环境因素:在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后,企业和政府都放下思想包袱,企业主们纷纷把积累拿出来扩大规模,乐清企业在1992年后进入大规模扩张期,企业主自身也实现了向企业家转变。

企业制度:由家庭型向集团型转变

“温州模式”的最大特色,是前店后厂的家庭作坊企业,人人都是相互独立的老板,因此有“经济发展靠老板”之说。这种特色缘于“邻居效应”,你办厂我也办厂,你生产打火机我也生产打火机,于是出现了“一镇百厂、百厂一品”的格局。由于一家一厂,资本有限,技术、设备落后,规模又小,因而企业大都缺乏新产品开发能力,以仿制为主;为了争夺市场,相互压价,价格上不去,利润率很低。尤其是这一模式被外地学会后,温州已没有了先发优势,激烈的竞争使企业看到,一家一户独立作战不行了,必须走联合、合作之路。目前,温州股份合作企业和集团越来越多,仅柳市一镇,产值过亿的大集团就有10个,温州全市的股份合作企业多达4万多家,工业产值占全部的60%以上。集团企业达84家。与此同时,原先维系并促使家庭工业迅速发展的家族血缘关系也逐步为现代契约关系和法制关系所取代。

企业用人:由用亲向用贤转变

随着企业经营目标的提升,企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过去那种“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家族式企业管理亦被突破,企业管理者由用亲向用贤大步转变。

仅柳市一镇,近几年就引进人才3000多人,其中有中高级职称者达1300多人,他们中不少已走上了当地企业的主要领导岗位。李忠宽是浙江大学企业管理专业博士生,毕业后在温州大学任教,硬是被求贤若渴的浙江天正集团老板高天乐请到自己麾下,出任副总经理,而高天乐却不让自己的妻子到集团担职。今日天正集团,4位副总经理全是引进的人才,公司80%的部门经理和分厂厂长具有大学学历。其它几家大集团亦是如此。

今日温州人对“温州模式”的突破远不止此。温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薛振安在分析非国有经济出现的这些深刻变化时认为,这些转变表明,温州经济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温州模式”正被突破,随着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带来的市场经济的全面确立,温州人在明天的经济舞台上,必然有着更出色的表演。

祝福你,温州。

(7)标题新闻

所谓标题新闻,是用标题反映新闻事实的一种报道形式。其特点是:以题代文,题含文意,标题和新闻内容完全融为一体。这一报道形式的出现,是报纸改革的成果之一。

〈实例〉

标题新闻

△江泽民会见外国知名人士

△李鹏致电慰问以色列爆炸事件死难者家属

(均据新华社)

第11篇:时事述评

时事述评

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本周三开始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还真摸到了些底细。这不,重庆查出13万亡人还保留着户口,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为了冒领死者的福利;广西南宁有这么一群富乞丐,大白天点头哈腰上街乞讨,可夜里摇身一变竟也人模狗样地住进了酒店;广州人倒是很支持人口普查,不过也有不少男人纷纷休妻,目的只是为了给自己的婚外私生子女上户口,可谓父爱无边、用心良苦!上海更有稀奇女子裸体“勇拒”普查员的泼妇之举。但我们最应该感谢和致礼的便是那些冒着人身和财产安全的危险却不辞辛苦的全国500万普查员和100万指导员们!

国人瞩目的九届人大18次常委会议于10月31日闭幕,通过了通用语言文字法等5部法律。但是早前备受关注也是争议最为激烈的婚姻法修正案却未获通过,多少让人有些许遗憾。更为令人关注的是,人大常委王明时发言时首次公开斥责有些主管部门借起草法律饱部门私囊这一为了部门的暂时利益却阻碍有关产业长远发展的不当行为。

国家计委本周宣布本年度第三次药品大降价,但同时计委也坦言药价虚高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据业内人士透露,其症结在于“回扣”。再者,处方权掌握在医生手中,而药品之间的替代性又极强,国产药降价而其他药不降价,医生就有漏洞可钻了!看来,药品价格体系还需要多下些功夫。

台湾本周真是多事之秋!10月31日发生的新航空难令人伤心。SQ006客机误入施工中的05右跑道而坠毁,目前已有81人死亡,44人受伤。而台风“象神”也猛袭台湾,目前已有60人死亡,更有多人惨遭活埋。“核四”案引发的“倒扁”行动已获得足够成案的票数,台湾岛内可谓政局动荡、经济低迷、股市连跌、乱象丛生。

中国人的眼睛可以看得更准更亮了!10月31日凌晨我国研制的第一颗导航定位卫星成功发射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为“北斗导航系统”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郑百文”的破产可是让人跌破眼镜!企业上市“能上不能下”的机制和部分地方领导不负责任地树典型行为更是严重干扰了市场经济的基本游戏规则。我们的确需要的乃是规范破产机制,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根据澳门特首何厚铧的提名,国务院近日任命白英伟为澳门特别行政区警察总局局长。至此澳门所有需要澳门特首提名、中央任命的高级官员都已尘埃落定。

第12篇:个人述评

2011年度个人述评材料

一年来,自己紧紧围绕公司“强化管理、固本强身、夯实基础、稳步发展”的经营思路开展工作,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在各级领导和同事的关心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如期完成了公司赋予的各项工作任务。

1、强化自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适应新形式公司和客户对客户服务的要求,一年来自己努力学习业务知识,积极参加公司组织的《杨善洲先进事迹材料》学习活动及《管理基础知识》等培训,并认真做好了笔记和写心德体会,通过学习自身各项能力提高了不少,结合工作实践,履职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2、履行岗位职责,全力做好本职工作。自己在工作中爱岗敬业,对工作认真负责、自觉主动,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一年来,协同部门全体成员,重点在书面档案材料的电子归档、购买商信息补全及月度交易状况对比分析等方面开展了工作,同时密切配合其它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了购买商投诉率超标处理、物资使用管理等制度的执行力度,工作中敢说敢管、认真执行,通过努力,除日均购买商进场人数未能完成外,公司年初下达的其它各项工作任务均已如期完成。

3、严格自律,牢固树立务实工作作风。为人师表、尽职尽责、工作认真主动是自己在履职方面一贯要求。在已过的一年中,自己能自觉严格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按时上下班、全年考勤为全勤,不管是作为部门负责人还是购买商注册信息录入等具体执行人,我都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能团结互助,不让自己掉队,也不让部门其他人掉队。

回顾一年的工作,自己虽取得了一定成绩,自身也还存在工作方法和经验单

一、不够丰富,与客户沟通及对问题的分析、处理还不够深入等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再接再厉,进一步加大学习力度,不断完善自身思想认识、努力提高业务知识和服务水平,提高各项工作及管理能力,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认真履行职责,争取更大、更好的工作成绩。

2011年12月25日

第13篇:工作述评

脚踏实地办教育,愿育桃李满园香

——岳阳楼区双塘小学2011年度工作述评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

忠心感谢教育局能给我校年终工作述评的机会。我校是一所农村完全小学,学校占地面积4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10平方米。有一至六年级六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16人,教师十人。在教育局领导的关爱下,我校现有多媒体教室、仪器室、实验室、卫生室、体育器材室、图书室、阅览室、美术室等。回顾一年来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欣慰,也有不足。借此机会,我就我校今年的工作向大家汇报,我汇报的题目是《脚踏实地办教育,愿育桃李满园香》。

一、贯彻落实义务教育精神,做好保学控流工作

每期开学时,我们都把重点放在保学控流上。学校统一思想,分责到人,各自包干下到村组,上门做好相关学生家长的工作,并采取帮扶措施,送学习用品,解决中午就餐等,让爱庭有困难的学生都能上学。由于我校工作扎实、到位,这几年的学校招生范围内的入学率达到100%,巩固率达100%。

二、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学校制订了学习制度,并坚持执行,组织教师学习应具备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明确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组织教师学习

1《凝心聚力 奋发求为,全力锻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的报告,加强师德建设。由于我们重视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一年来,教师们工作认真负责,敬业心强,学校教师无一人无故旷课,无违法乱纪、无上访行为。全校安定团结,教师事业心强,关爱学生,如白中未、王涛教师经常接济家庭较为困难的学生,如有学生意外受伤,老师们都像是自己的孩子样,关爱之致,因而师生关系融洽。

三、关注学生六大习惯养成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小学阶段是人生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我校长期坚持学生六大习惯养成教育,利用班会,少先队的活动,黑板报、手抄报进行宣传教育,并开展一些有争对性的具体活动,激发学习的兴趣。由此,学生文明礼貌,校园整洁。

四、抓教学工作,促教学质量的提升

争对几年来教学质量低下情况,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抓教学的专门领导小组,经常深入课堂。我们还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教学常规制度,不定期的进行常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严格按制度办事。平时的工作表现及考试的结果与绩效工资挂勾,奖勤罚懒。这样一来,老师工作状态焕然一新,特别是今年下期来,白中未,潘红梅、王玮等老师工作认真负责,成绩突出。

五、力争硬件建设的完善,以适应当代的教学趋势

前几年,我们得到了上级支持,让我们一所农村小学达到了合格学校的标准,添置了新课桌椅、多媒体教室,图书室,阅览室,

美术室,试验室等,今年下期,我们又安装了“班班通”,我校还得到了楼区地税局的支持,更进一步完善了“班班通”教室的布置。对每位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让每一位教师都能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有了好的条件,并得到了充分利用,老师们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充分显示了现代教育技术的魅力。

六、开阔学生视野,重视学生全方位能力培养

为了让学生全方位的受到教育,我们举行了爱我南湖、黄梅港清污活动,开展了《同顶一片蓝天,共护一方水土》环保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在建党九十周年之际,举行了《光辉的旗帜演讲比赛》,让学生充分展现个性特长。与楼区地税局开展“大手拉小手,税收进校园活动”,让学生明确税收的意义。加强安全教育,让学生增强安全意识,特别是针对学生上下学交通行为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排查,坚决杜绝各种安全隐患。一年来,我们特别注重安全教育,我们有计划、实施细则,专门有负责人,定期进行活动,如:疏散演练,防空演练,观看安全教育专题片等。每期开学聘请法制副校长为学生时行法制安全教育等,利用黑板报,国旗下的讲话等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并及时提示学生每一时段的注意事项。一年来,学校平安无事,家长放心,师生安心。

七、抓教研工作,着力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

我们设立了教研课题,有计划,有组织的严格执行,我们的方

法是相互探讨,相互交流,请进来,走出去等。学校教师分语、数、外三个小组,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教学交流与探讨,还采取老带青结对子的方法,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

我们请了局教研室领导多次来我校进行教学视导。教师积极参加各项教研活动及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全年共派出教师20多人次,花费经费一万余元,在这方面学校肯花财力,有付出就有收获,今年很多年轻教师进步快,如王玮、白中未等。

我校由于有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先后被评为岳阳市绿色学校、学生六大习惯养成教育一星级学校,岳阳楼区骨干教师定期定点示范教学优秀教学点,学校多次被评为目标管理先进单位。一年来的耕耘,看到了满园桃李芬芳,倍感欣慰,但是也有不足之处,如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教师们的教学技能有待加强,今后在上级领导的正确指导下,我们会齐心协力,一定会更上一个台阶!

祝各位身体健康,万事胜意!谢谢大家!

第14篇:鲁迅人物述评

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字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

作品有小说集《呐喊》(1923年),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药》、《故乡》、《社戏》、《一件小事》、《**》等14篇作品;《彷徨》(1926年),包括《伤逝》、《祝福》等11篇作品;《故事新编》(1936年),包括《补天》、《奔月》、《理水》等8篇作品。 散文集《朝花夕拾》(1927年),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10篇作品。 散文诗集《野草》(1927年),包括《秋夜》、《过客》等24篇作品。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 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9年回国,先后 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 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 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 运动的伟大 旗手。 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 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他以“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反叛思维和战斗精神建筑了现代思想文化大厦,把“先行着“的悲剧性和荒诞性体验提升到生命存在的价值高度,为中国现代思想和文学贡献了最宝贵的思想智慧和精神品格。 他的启蒙思想和立意“深切”、格式“特别“的文学具有现代思想和文学的革命的原型的意 义。他关注人的思想的觉醒和社会、民族的解放,大胆实践和推动中国文学的意义和文体形式变革,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反思、批判中国历史的“非人道“现象和传统文化的惰性力量,提倡思想的“立人“和“致人性于全“主张,认为思想启蒙和社会的变革“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人是社会的主体,是文化的根本,“尊个性而张精神“,“掊物质而张灵敏,任个 性而排众数“(《文化偏至论》)才是社会变革的当务之急。“立人“即要实现人的意识觉醒相精神的独立,释放人的生命能量,怀疑和反叛一切制约人的生命和思想的意识观念和社会制度。人是社会的目的,而不是社会的工具,一切文化和文明都是人所创造而有益于人的生存和 发展的,如果背离这一点,多么高深的文明和高级的社会形式都有不合理性,都值得怀疑和改造。西方社会的文艺复兴、思想启蒙和现代主义思想给了鲁迅以启示,只不过它们是以反叛神权和宗教,建立世俗社会和人的思想为目标。中国传统社会有一套以“官本位“和“礼“文化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价值系统,人要么是“官“的奴隶,要么是“礼“和“理“的物化对象,没有独立的人格和价值,所以,现代思想启蒙就是以挣脱传统思想的束缚,争得做人的地位和价值为目标。鲁迅是现代思想革命的先觉者和建设着,他以“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反叛思维和战斗精神建筑了现代思想文化大厦,把“先行着“的悲剧性和荒诞性体验提升到生命存在的价值高度,为中国现代思想和文学贡献了最宝贵的思想智慧和精神品格 。

鲁迅的文学是精神的“反抗”与生命“挣扎“的文学,是为了争取做人的资格:生存、温饱和发展的“反叛“,对生命体验的“彷徨”、“孤独“和“绝望“的“挣扎“。它所显示出的思想的深刻性和彻底性、生命体验的独特性和丰富性,正是鲁迅思想和文学的魅力所在,也是区别他人具其独特价值的地方。他在文学中所表现的“改造国民性“主题和“绝望的抗战体验也是2O世纪中国乃至世界思想史上最有价值深度的母题之一。要“立人“,就要进行思想的启蒙,就要反叛“非人“的思想和“吃人“的社会制度,就要揭露“吃人者“的把戏和“被吃者“的人性弱点。鲁迅对传统思想和礼教制度,从汉语表达的方式到伦理道德的面具,从人的潜意识到社会制度都进行了深刻而彻底的揭露和批判,对沉默的国民灵魂也进行了真实的去蔽

总而言之,鲁迅:他“俯首甘为孺子牛”,他一生都为改变整个民族的命运忙碌着;年轻时看到整个民族病弱的状态激发了他学医救国的志向,后来在日本学习过程中认识到中国人是病在思想上,因此弃医从文,决心用自己手中的笔改变中国人的思想;他的著作无数,其中《阿Q正传》、《孔已己》、《药》、《狂人日记》等都深刻反映了当时畸形社会下人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和思想状况。他的著作对当时的社会尤其是青少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人们为改变中国落后状况而努力奋斗。他的精神可以用三个字来形容——民族魂,这也是当时的人们在追悼会上盖在他遗体上的三个字。最后,他是一个有思想、有民族大义、思想开放进步,时代造就的伟大的文学家

第15篇:电气技术工作述评

电气技术工作述评

1.发展势头良好

从总的来看,根据高压开关协会2010年统计资料,2010年高压开关行业发展势头良好,出现了快速增长的局面,电气技术工作述评。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07.23亿,产品销售收492.7亿元,工业增加值134.76亿元,实现利润总额39.08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37.13%,其中高压开关部分为21.33亿元,同比增长23.42%。亏损企业从2003年的12家减为2010年的9家。

2010年高压开关行业涌现了一批经济效益有显著提高的企业。如厦门ABB开关有限公司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13.48万元/人,在行业中名列第1位,远高于行业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平均水平,极具竞争力,2003年工业总产值为13.42亿元,2004年已高达24.3亿元,发展速度令人瞩目。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企业还有上海西门子高压开关有限公司(58.2万元/人);广州东芝白云电器设备有限公司(43.44万元/人);上海大华电器设备有限公司(43.34万元/人)等企业。

但同时也应看到,2004年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钢材、有色金属和铸锻件等主要电工原材料大幅涨价,加上行业市场竞争激烈,造成行业整体效益的增长幅度明显低于2003年。

2010年统计的306个企业中,工业总产值(现行价)超过亿元以上者有118个,其中工业总产值8亿元以上者有12个;3亿元以上者49个;2亿元以上者67个。全员劳动生产率10万元/人以上者102个;5万元/人以上者180个。

工业总产值中高压开关产值前10名的企业依次是厦门ABB开关有发公司(24.3亿元)、西安西开高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17.58亿元)、平高电气集团有限公司(11.55亿元)、华仪电器集团有限公司(11.02亿元)、泰开电气集团有限公司(9.18亿元)、宁波天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8.4亿元)、大全集团有限公司(8.1亿元)、广州白云电器设备有限公司(6.44亿元)、新东北电气(沈阳)高压开关有限公司(6.42亿元)、河南森源电气股份有限公司(28602万元)。

工业增加值前10名的企业依次是厦门ABB开关有发公司(80003万元)、正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56560万元)、大全集团有限公司(55862万元)、华仪电器集团有限公司(38986万元)、泰开电气集团有限公司(32764万元)、平高电气集团有限公司(32280万元)、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31177万元)、广州白云电器设备有限公司(30872万元)、西安西开高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28602万元)、河南森源电气股份有限公司(28602万元)。

同时,许多行业、地方及民营企业投资的新企业纷纷上马,高压开关行业从业人数从2003年12.13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12.72万人;高压开关产品产值从2010年的231.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12.5亿元,增幅达到34.88%。

2010年高压开关产品产量有很大提高,详见表1和表2。以下各分别论述各类产品的发展和技术进步。

2.高压超高压SF6断路器和GIS的制造实力增强,高压超高压SF6断路器和GIS有了大幅增长。

如2010年生产550KVSF6断路器372台,增长409%;363KVSF6断路器43台,增长95%;

252KVSF6断路器2375台,增长209%;126KVSF6断路器7444台,增长85.6%;72.5KVSF6断路器1251台,增长60%。

2010年生产550KVGIS8间隔,363KVGIS19间隔,252KVGIS679间隔,126KVGIS2280间隔。与上年相比都有大幅度增长。特别是126KVGIS增幅极大,上年126KVGIS产量为1494间隔,而2010年达到2280间隔,增幅达到34%还多;252KVGIS也从2010年的511间隔增加到679间隔,增幅达32%还多。

高压超高压开关设备制造厂不断增多,现已有18家之多。生产72.5~550KVSF6断路器产品的企业有:西安西开高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平高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新东北电气(沈阳)高压开关有限公司、山东泰开电气有限公司、北开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如高高压电器有限公司、上海华通开关厂、瓦房店高压开关有限公司、上海平开华明高压开关有限公司、宁波天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开关有限责任公司、湖北永鼎红旗电气有限公司、重庆新汇源高压开关有限公司、云南开关厂、西安西电高压开关有限责任公司、西安高压电器研究所电器制造厂、青岛益和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福州天宇公司等。

生产126~550KVGIS(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的企业有:西安西开高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平高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新东北电气(沈阳)高压开关有限公司、山东泰开电气有限公司、北开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西门子高压开关有限公司、西安高压电器研究所电器制造厂等。

高压超高电压SF6断路器的技术进步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我国已掌握了126KV自能式SF6断路器制造技术,已有十几家厂生产。产品型号多达十几种。

(2)在126KV自能式SF6断路器基础上,西高所与北京北开电气公司于2010年联合开发出LW11-252/3150-40型252KV自能式SF6断路器。该断路器的灭弧室采用了国际上属于第二代自能技术的上、下触头在开断时反向运动的结构(双动),在几乎不增加操作功的情况下,使弧触头的刚分速度达到10m/s左右,保证了高电压下大电流的开断,同时可确保切容性电流无重击穿;采用以上灭弧原理后,单极操作时配用更轻的弹簧操动机构,分闸功低于100kgm。合闸功低于200kgm。由于整机的机械受力较小,机械寿命达到了6000~10000次。其水平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水平。

(3)西安西开高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完成了550KV单断口罐式SF6断路器产品的开发,并在荷兰KEMA试验站及国家高压电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通过了全部开断型式试验项目。其技术参数为额定电压550KV,额定电流4000A,额定短路开断50KA。该产品是我国首台550KV单断口罐式断路器,使我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掌握该技术的国家之一,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并为我国进一步研制800KV、1100KVSF6断路器和GIS设备奠定了技术基矗

(4)西高所自行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相共箱型ZF口-126/T3150-40型智能化GIS。该方案断路器三相采用直线式布置,配用弹簧操动机构,三工位隔离接地组合开关及机构采用了目前最先进的技术方案,融合了母线筒的功能,工作总结《电气技术工作述评》。该产品采用了西高所自行研制的电压传感器和电流传感器,可全面监视系统运行状态。

(5)252KVSF6断路器和GIS参数上一个新挡次,都达到252KV4000A63KA。

总之,我国550KV高压开关设备有大的发展空间。据电力部门提供的资料,2010年电力系统装备550KVSF6断路器164台,而2010年高压开关行业才生产73台,2010年也只有77台(不包括外资及合资企业),缺口基本为外国产品所填补。550KVGIS的产量更少,2010年仅生产4间隔,由于国内能力及装备政策关系,三峡左岸39间隔550KVGIS全部被ABB公司中标。550KVGIS反映了一个企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它是附加值很高的高科技产品。

高压超高压领域是国内企业提高国内市场占有率的一个重要方面。超高压部分市场上升空间大,技术含量高,现已有引进消化的基础,需要加大研制力度,提高核心技术水平,争取在断路器、GIS和混合技术开关设备产品方面扩大市场占有率。

3.特高压开关设备需加大自主研发力度

2010年初,国家电网公司在2010年工作会议上提出建设“以百万伏级交流和80万伏级直流系统组成的特高压国家骨干输电网架”的目标。据研究资料显示,特高压电网具有跨区域、大容量、远距离、低损耗输电等优点。以百万伏级交流为例,1回1000KV输电线路可替代4~5回500KV交流线路,通过减少线路回数,可节省线路走廊,而且能使输送单位容量的价格降低。

2010年5月底,国家电网公司已经启动了交流特高压示范工程的初步设计工作。这项示范工程为1000KV交流输变电工程,具体线路:陕北-晋东南-南阳-荆门-武汉。荆门1000KV特高压变电站是该示范工程的第一个建设项目。在2年之内,国家电网公司还特开工建设第二项交流特高压工程,具体线路为:淮南-皖南-浙北-上海线。

由以上可见,上特高压势在必行,而且时间紧,任务重,这是中国电力的一次历史性跨越,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电网格局。特高压,打造中国电网新格局。

特高压为高压开关行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且慢说特高压。就是超高压,我国市场多为国外企业或合资企业占领,如长江三峡550KVGIS工程和800KVGIS示范工程,都被国外产品中标。而550KVGIS和800KVGIS价格昂贵,国外公司往往开出“天价”。一但国内能生产,则价格很快回落。

以市场换技术,寄希望于利用重点工程加快核心技术的二次开发,尽快掌握世界一流的研发技术,目前看来只是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望。事实证明,采用所谓以“市场换技术”的模式局限性越来越大,国外公司技术垄断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我们必须发挥行业优势,依靠自已的创新能力,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从技术上讲,我国已自主研发出550KV单断口罐式SF6断路器,这就为研发1100KV特高压开关设备打下了良好的基矗在世界上,当初日本先开发出550单断口SF6断路器,然后开发出1100KV双断口GIS。因此,我国在自主开发的550KV和800KV工程基础上,完全有能力开发1100KV特高压开关设备。

在开发特高压(百万伏级)开关设备方面,在时间紧任务急的情况下,可采取如下两途径实现国产化:其一,采用技资结合的方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进行合作生产,逐步实现国产化;其二,采取以自主研发为主,积极进行国际合作的方式,以实现百万伏级开关设备国产化。

目前西开电气在自主研发出550KV50KA单断口SF6罐式断路器的基础上,800KV罐式SF6断路器正在研制中,1100KV罐式断路器已进入开***证阶段。

新沈高与韩国晓星公司合作已为我国750KV输电示范线路官亭变电站和兰州东变电站分别提供了800KVGIS。这就为沈高公司研制1100KVGIS奠定了基矗

新沈高公司将采取技贸结合,引进技术的方式,合作制造与自行开发相结合,以掌握核心技术,逐步实现国产化。

4.混合技术开关设备在升温

高压开关设备一般为空气绝缘开关设备(AIS)、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GIS)。20世纪末世界上出现了另一种开关设备,即混合绝缘技术开关设备(MIS)。包括ABB的pASS型、三菱的MITS型、东芝的GID型、西门子的HIS型、Alstom的GIM型等。它们是空气绝缘或/和气体绝缘组合的紧凑型开关设备。其优势是,它比AIS大大节省了占地面积,而比GIS却大大节省了费用。欧洲当时处于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老电站的改造时期。用此设备可节约费用和减少占地面积。

在这三种解决方案中,AIS以优化投资成本为特征,GIS以最不的空间需求为特征,MTS则以可靠性极高的单线布置为特征。

在2004年国际大电网会议上,对MTS的优势予以肯定。这种设备在降低费用的同时,带来极为灵活的解决方案。它减少了使用的元件数量,同时提高了可靠性。由于它使用标准化模块,可以在故障情况下,能以极短的时间恢复运行(要求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投入的500KV变电站约224座,其中采用550KVGIS的变电站仅7座。其根本原因是550KVGIS的价格昂贵,投资太大。2010年我国500KVIIV变电站开始选用550KVMTS设备。如2010年南方电网公司在6座变电站选用MTS设备,2010年国家电网公司在3座500KV变电站选用了MTS设备,近期又有4座500KV变电站采用了MTS设备。

进入我国500KV变电站的MTS设备有日本三菱的MTS型,东芝平高的GID型及西开高压电气的ZHW型。

这些550KVMTS设备的主要参数为:额定电压550KV,额定电流4000A(三菱,平高东芝),3150(西开);额定短路开断电流63KA(三菱,平高东芝);50KA(西开);基准雷电冲击绝缘水平(BIL)1675KV。550KV断路器特点为:

三菱单断口,恒高压液压机构;平高东芝双断口(复合灭弧),液压机构;西开双断口,液压弹簧操动机构。

电流互感器型式为:

常规电磁式(三菱,西开),内置式;常规电磁式,外置式(平高东芝)。

平高电气公司最新自主研发出ZHW1-252/3150-50烈混合技术开关设备(MTS)。该产品由断路器、母线侧组合式隔离/接地开关、出线侧组合式隔离/接地开关、电流互感器、进出线套管等5部分组成。母线侧采用五工位组合式隔离/接地开关;出线侧采用三工位组合式隔离/接地开关,能满足开合电容电流2A、电感电流0.5A,母线转移电流1600A的要求。该产品额定电压252KV,额定电流3150A,额定短路开断电流50KA,机械耐久性3000次。

由以上可见,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世界上出现了MTS设备,而且各大制造公司都有自己的MTS产品,现国内用户已越来越多采用这种设备。国内也虽有MTS设备,但还得加大研发力度,以自主研发的更多MTS产品,满足电力市场的需求。

5.高压隔离开关的完善改进有成效

40.5~550KV高压隔离开关产量有较大幅度增长。如以2010年产量为例,2010年生产550KV级高压隔离开关产品470组(427组),363KV级产品248组(131组),252级产品7723组(6932组),126KV级产品17554组(14796组),72.5KV级产品2612组(2292组),40.5KV级产品23329组(19826组)。括弧内给出2010年产量,以资比较。

高压隔离开关技术有了很大进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主研发出800KV隔离开关;另一方面是现有产品进行完善改型,更好地满足运行要求。

平高电气公司2004年自主研发设计的GW27800型隔离开关和JW8800型接地开关在荷兰KEMA试验站和国内试验站通过各项型式试验。西安西电高压开关公司也完成了800KV隔离开关的试制工作。

平高电气有限公司的GW27800(W)型隔离开关在合闸过程中采用先进水平旋转后自转的动作特性,操作力小,电接触结构合理。当发生短路电流时,触指更紧密地夹紧动触头,使运行稳定可靠。该产品为额定电压800KV,额定电流4000A,机械寿命2000次。

近年来高压隔离开关在电网中故障频发,究其原因,有制造和运行两方面。制造部门对产品设计、选材、加工工艺、组装调试及质量控制,未能给予足够重视,造成产品质量和性能难以保证。而运行部门又忽略了对隔离开关的管理。高压隔离开关实际上处于“不坏不修,坏了再修,修了还坏”的状况,没有统一法定的检修规程。

高压隔离开关在运行中反映出的问题主要是多年来存在的四大问题:即瓷瓶断裂,操作失灵,导电同路过热和锈蚀。

根据国家电力公司发输电运营部“关于开展高压隔离开关完善化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大制造公司积极行动起来,对其产品从结构设计、制造工艺、材料选用等方面进行了完善改型工作,提高了高压隔离开关性能和可靠性。

第16篇:护理技术工作述评

护理技术工作述评

1阅读护理的涵义与原理

阅读治疗与护理(Bibliotherapy),又名“阅读疗法”、“阅读自助疗法”、“文献治疗”、“图书治疗”、“阅读治疗”、“图书护理”、“图书疗法”、“读书疗法”、“图书辅助治疗”、“读书治疗”、“阅读辅助疗法”、“书目疗法”、“阅读干预”等,护理技术工作述评。阅读治疗与阅读护理本出一源,是专指医院的医生与护士在心理咨询师和图书馆员的共同指导下,以文献为媒介和手段,有针对性地为患者精心设计、科学选择和提供文献,指导和督促患者适当阅读,努力使患者的情感、心理与文献中的人、事产生共鸣、认同,净化、领悟,并从中体味温情、忘却烦恼、改善情绪、愉悦身心、陶冶心境、消除焦虑、免除恐惧、减轻压力、***内心,缓解身心不适,增强保健意识,消除对自身疾病的心理恐慌与心理误区,在认知、情感及行为方面发生变化,进而主动配合治疗,更好更快地达到心身健康。这是一种心理治疗技术和心理干预方法,也可称之为辅助治疗的艺术,属于职业或教育疗法。这种方法本身是通过医护人员、图书馆员和心理咨询师三者配合进行,最终的实施和具体操作主要由护士帮助指导患者来完成,因此也可称之为“阅读护理”。它包括治疗与康复两个阶段。不同于普通的自助阅读。关于阅读护理的原理,依照国外较有影响的弗洛伊德学派观点是:患者通过阅读作品,可以产生认同、净化和领悟等心理现象,从而对自身心理和身体产生有利于健康的作用。王波从发生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多个角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阅读疗法的原理,认为:心理学、生理学原理是阅读疗法的科学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活动本身即起源于人类治疗身心疾患的需要,自发生之时就具有治疗功能,阅读过程既能带来共鸣、净化、平衡、暗示、领悟等各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又调动着五脏六腑做着看不见的体操,这些活动综合作用,能够调节人的情绪、锻炼人的器官机能,从而收到保健祛病的效果。

2阅读护理的历史与现状

在国外,阅读护理实践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第1篇专门研究阅读疗法的论文早在1848年就已诞生。之后近160年来,阅读护理研究与实践逐渐成熟,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芬兰、瑞典、丹麦、匈牙利、斯洛伐克、以色列、埃及、日本、澳大利亚、南非等许多国家,医生在处方中开列有利康复的书目清单已经非常普遍,尤其是在英、美等国,已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治疗功能。不仅在医院,而且在学校、疗养院、养老院、戒毒所和监狱等众多社会机构中,都普遍设立有图书治疗与护理设施;医院患者、儿童、老人、残疾人、犯人、酗酒者、吸毒者和困居家中者(Houseboundpeople)等一切需要帮助的人,都能享受阅读疗法服务,阅读护理逐渐普及,并且效果良好。特别是对于抑郁症、焦虑症、进食障碍、偏执、成就焦虑、心理失调、心动过速、手术应激反应、生理疾并慢性疾并人格障碍、儿童自我形象紊乱、问题儿童、夜尿症儿童等病症,效果更加明显。截止到70年代早期,关于阅读疗法的论文就已达400多篇。1984年,国际图联(IFLA)医院分会还专门制定了《图书馆为医院病人和残疾人服务纲要》,特别强调了阅读治疗在病人康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要求图书馆,特别是医院图书馆全力为病人服务。2010年9月,英国在西约克郡的哈得兹菲尔特地区推出了一项为期6个月的耗资60万英镑的阅读护理试验计划,要求当地的家庭医生除用药给人治病外,亦可选择将患上精神紧张、轻度或中度精神***症、焦虑和压抑的病人送去图书馆进行治疗和护理。目前,美国84%的心理医生、俄勒冈地区90%的心理咨询师和医生都在使用阅读护理。

反观我国,阅读治疗与护理虽然作为一种医疗实践早已存在,史籍中也记载了不少关于良书医病的医案,从古至今诞生了如陆游、朱熹、张学良、马寅初、季羡林等无数因好读书、会读书而健康长寿,耄耋之年依然思维清晰、反应敏捷、年久不衰的名人;民间也一直有“书犹药也”、“好书胜过良药”、“读书养生”、“读书养颜”等众多经验之谈。但所有案例均属个体偶然行为和人们自发感受的一种自然现象,并非有目的、有组织的科学治疗与护理行为,工作总结《护理技术工作述评》。系统研究阅读治疗与护理1993年才刚开始。之后,主要用于住院精神病患者的辅助治疗、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和其他愿望并且能够接受阅读护理帮助的住院患者。

近20年来,随着现代医学护理模式从单一的疾病医学护理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护理模式的全身心整体医学护理模式的转变,随着图书馆服务功能的日益拓展和多元化,作为心理护理重要方法之一,利用阅读书籍辅助治疗疾并强化治疗效果的“阅读护理”,日益引起了我国医学界、图书馆界乃至心理界的关注,艺术治疗(其中包括阅读治疗)在东西方各国迅猛发展。科学家们预言,人类对大脑在防治疾病方面的重要作用的高度重视和全面利用,将是21世纪医学的突破,人的大脑将成为自我治疗的有力工具,思想、意志、情感、想像、信念、心理、情绪等在防治疾并增进健康方面必将发挥前所未有的作用。精神医生、艺术家、教师等传统职业界限正在逐渐淡化,各领域之间富有成效的对话和互动正在方兴未艾地展开,阅读治疗与护理也必然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3医院开展阅读护理的优势与意义

众所周知,患者的心理因素与疾病的关系十分密切。医院的本质是通过生理医学、心理医学等各种科学方法手段医治人类的身心疾患。如上所述:阅读治疗与护理是非常重要的心理治疗技术手段。要使医疗工作取得更好效果,重视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必须根据患者的心理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疏导方法,通过护理人员语言、行为或人际关系的影响,给患者以精神上的安慰和鼓励;纠正患者的异常情绪和异常行为,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进而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患者身体的全面康复。

3.1阅读护理经济实用,方便有效,容易推广对于住院病人来说,尤其是对由心理、精神因素引发的疾病和长期卧床或因慢性病长期住院的病人,治愈疾并恢复身心健康不仅有赖于医师、护士的精心治疗和无微不至的关怀,还取决于自身的调节。运用阅读护理作为心理治疗的辅助方式,存在着得天独厚、无可替代的优势,不用药品,不用家长、亲人、教师乃至社会的权威进行强制,经济实用,方便有效,容易推广,容易被接受,是自身调节的最佳方法。阅读护理适宜于治疗因精神和情绪因素而引发的疾病,如抑郁、精神性焦虑、紧张、恐惧、偏执症等,适宜于辅助治疗生理残疾、慢性疾患等躯体疾病以及情绪问题、人格障碍和社会经济问题(如酗酒、嗜毒、青少年男女关系、家庭问题、代沟、种族和伦理问题)等众多领域。

3.2有助于缓解我国现有医疗机构的不足我国社会13亿人口逐渐老龄化,经济、文化、政治各方面又处于转型期,高科技现代工业和信息化带来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使得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情感性疾患、身心疾病和残疾人口日益增多。仅靠现有的医疗机构远远满足不了需求。因此,必须重视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群体卫生保健意识,重视影响个体健康的社会、心理和精神因素,提倡动员自身力量,强化对疾病的抵御能力,强调增进健康和预防为主。图书文献到处都有,只要有所选择地去指导、跟踪患者阅读,把阅读护理作为一项新兴的护理方法和制度,这种最经济、最容易被患者接受、最容易推广的方法和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现有医疗机构数量、经费与医护人员的不足。

3.3有助于提高我国现有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和医疗水平我国现有医疗机构长期以来大量存在着人文环境差、敬业意识薄弱、误诊率高、医患纠纷多等问题和矛盾,医疗质量和医疗水平常受到社会的误解与怀疑。医院如能普遍开展阅读治疗与护理,医护人员必然要首先大量阅读相关文献,患者及其亲人也必然大量阅读相关书刊,有助于提高医护人员的整体医护质量与水平,也有助于医院营造一个良好温馨的人文环境,帮助病人消除对医院环境的陌生感、孤独感和恐惧感,缓解病人的紧张情绪和不安心理,有益于病人及家属了解有关的医学知识和病情,增强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主动与医护人员配合;更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增强病人对医务人员的亲近感,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和医疗纠纷。

3.4阅读护理有助于图书馆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和作用图书馆是人类全部知识与智慧的集中地,是人类文明和现代化的象征。图书馆所收藏的文献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动力和阶梯,每一本书,都有其“药用价值”,都可以对不同的患者发挥不同的作用;每一个受过专门训练的高素质图书馆员,都可以成为“阅读护理师”。特别是医院和医学院图书馆,可以方便地与医院有关医师和医学院的有关教师、研究人员进行联合协作,得到相关帮助,开展阅读护理的条件十分便利。但我国长期以来对图书馆的这种重要性认识不够,导致其潜在的巨大功能和作用远未发挥出来。实施阅读护理,将能够有效地整合图书馆资源,拓展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和领域,极大地调动图书馆员、医护人员、心理咨询师三者的力量,充分挖掘图书馆文献资源,真正发挥出图书馆“心智药房”的作用。这是患者的福音、医院的福音,也是图书馆的福音。开展文献信息服务是图书馆最基本的社会职能,开展疾病治疗与护理是医院的基本职能,二者结合开展阅读护理,应该成为图书馆和医院全新的读者服务模式与护理模式。相关理论研究已经接近成熟,实践上也必将日益被我国广大医护人员、图书馆员和心理学工作者所普遍接受。这是一个新的工作方向和发展趋势,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全身心整体护理学发展的需要,是医院开展以病人为中心、普及医学知识、增强保健意识、与病人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需要,是图书馆充分发挥馆藏潜在价值、开辟文献信息服务新领域的需要;也是落实国家卫生方针政策及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战略的需要。阅读护理应该在我国各级各类医院、医院和医学院图书馆乃至所有图书馆普遍推广。

第17篇:专业技术工作述评

本人于2001年8于大连医科大学毕业后就在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工作,经过一年的外科轮转后,一直从事神经外科,2007年晋升为主治医生,现将本人任职以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在政治思想方面,始终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主导思想,坚持改革、发展和进步,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积极参加各项活动,维护领导、团结同志,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工作任劳任怨、以提高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为前提,以增强理论知识和提高业务技能为基础,坚持走临床和社会工作相结合的道路。

在临床工作中,本人深切的认识到一个合格的神经外科科医生应具备的素质和条件。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不断加强业务理论学习,通过订阅大量业务杂志及书刊,写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丰富了自己的理论知识。经常参加院内外举办的专业学术会议,从而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知识储备。现在可以独立完成脑出血、颅脑损伤等高级别手术,并对脑肿瘤、脑血管病、神经介入治疗有较好的认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走近患者,贴近临床,不断在临床实践中去完善所学的理论知识,为广大病患服务。认真书写病志及医疗文书,及时向上级医师反应临床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从未出现过医疗事故或差错,受到了广大患者及同事们的好评,并在汶川地震发生后,参与组建了“爱心病房”,为伤员提供良好的医疗保障。

在科教研工作中,积极努力,认真备课,认真授课,临床实习和带教工作有生有色,对刚接触临床工作的学生,关怀备至,使他们更有兴趣去学习、探索。积极从事教改课题的研究,积极参与PBL授课及组织讨论,并有一项关于外科实习教学的科研项目。

总之,对今后的学习、临床工作、教学科研,我仍将一如既往的努力,为医院和医学院的发展,为伟大的医疗事业贡献力量。

第18篇:专业技术工作述评

本人专业技术工作述评

本人长期来从事公司的安全、生产、车辆技术管理工作,在汽车运用专业技术方面主要做好如下工作。

一、2000年3月,儋州公司购进一批桂林大宇GL6120客车,在使用过程中多部车辆出现横拉杆断裂情况。针对这一断裂现象,本人利用自己的技术专长,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对横拉杆发生断裂的层面、部位、裂痕等方面进行比较细致的检查,发现横拉杆芯靠近空气弹簧下支架的地方都有明显的碰撞痕迹,原因是:①横拉杆的安装高度接近与前左右气包座和车厢减振摇杆前支座在同一平现上,这是厂方的设计问题;②原横拉杆的杆芯部分杆壁过薄,这是质量问题。建议厂家对横垃杆进行如下技术改造:①将横垃杆接头改为垂直下弯,避免横垃杆被撞击断裂问题;②将横拉杆改为厚壁空心管,增加有效管壁厚度。

二、2004年8月,儋州公司安凯HFF6900K55型客车的发动机在使作一段时间后,上油的现象就日趋严重,到底是何原因?我通过组织技术人员进行检查后,发现该车的空气滤清器(敞开式)在安装设计方面不合理,位置设在靠近后左轮胎上部。因此当车辆在路况较差的路面行驶时(如黄土路),容易把该车后轮带起的灰尘吸入空气滤清器中,造成发电机磨损严重,影响了发动机的使用寿命。于是我一方面要求驾驶员在车辆收班后对该车空气滤清器进行及时的清理。,不仅节约了车辆的维修成本和运行油耗,通过对机械部位的改也提高了维修队伍的技术含量、锻炼了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主持编写的海汽儋州分公司ISO质量管理体系场所文件10个文件,并在全司得到贯彻实施,规范我司的管理工作,有效提高了全体员工的工作效率,促进了我司各项工作走向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和时效化。通过了中国船工级社质量认证公司的外审认证。

第19篇:本人工作述评

本人自二零零二年九月参加工作,于二零零七年走上技术工作岗位上以来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于二零零四年九月开始参加吉林省辽源职业技术学院采煤技术学习,并在此期间还参加了函授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采矿工程,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在二零零八年七月取得中专完成所有课程并以优异的成绩顺利毕业,同时在二零一零年一月获取函授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采矿工程专业的大专文凭并顺利毕业。本人在于二零零二年在沈煤集团运输部工作至二零零四年,于二零零七年毕业后在沈煤集团蒲河煤矿生产科、综采队、担任过技术员,在准备队担任副队长,在二零零九年工作调动到山西古县沈煤集团柳沟煤矿,由于工作突出使得领导信任,被矿领导安排到安监处担任主任工程师一职,自参加工作以来本人不断努力,积极进取努力专研业务,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一、在思想政治方面,本人自始自终都严格要求着自己,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坚持拥护党的领导,以技术员的高度责任感,立志献身与煤矿技术事业,遵守国家煤矿及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安全生产方针,与时俱进,爱岗敬业。这几年来我注意积累总结工作经验,不断学习,促进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工作水平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工作中我严格要求自己,虚心想有经验的领导及老工人请教。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我还积极参加矿组织的培训学习活动,如:计算机培训,采煤方法等经考试合格拿到了计算机中级数据库合格证书。

二、工作成绩方面。任现职以来在矿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本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下,我在技术专业上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总之,本人认为自己在学历、思想表现和工作作风等各方面都符合申报采矿助理工程师资格,特此恳请职务评审小组及各位领导同意审批本人的职务资格,望领导给予批准。

第20篇:文献综述、述评

文献综述、述评范文

我国现金股利政策研究文献综述

股利政策一直是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长期以来也是公司财务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早在1976年被称之为“股利之谜”,围绕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研究结论层出不穷。

一、影响现金股利政策的因素

国内关于上市公司选择现金股利政策的动机和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较多,由于选取的样本和采用的研究力一法不同,结论一也不尽相同。

吕民江和王克敏(1999)研究发现对于现金股利分配的公司,其股利支付水平主要受前期股利支付额和当期盈利水平及其变化;同时现金股利分配主要受到公司规模、股东权益、盈利能力、流动能力、代理成本、国有及法人控股程度及负债率等因素影响,而且公司的股票股利支付额与现金股利支付水平相互影响。

林海(2000)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现金股利发放水平与收益存在相关关系,上市公司的收益水平越高,相应的股利支付水平也越高,而且收益水平较高的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与股票股利存在着相互替代关系。

杨淑娥等(2000)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现金股利主要受货币资金余额和可供分配利润两因素影响。

陈国辉和赵春光(2000)研究结论表明对现金股利有解释作用的因素主要有股票股利、净资产收益率、利润增长率和股票市价。

赵春光等(2001)实证研究结果认为上市公司是否分配现金股利与是否分配股票股利、上年度是否分配现金股利和企业规模有关;每股现金股利大小与股票价格、市盈率、主营业务利润、是否分配股票股利有关。

吕长江和韩慧博(2001)实证研究结果认为在影响股利分配倾向的各因素中,盈利能力和经营风险是最主要的因素,盈利能力与发放现金股利概率呈二项式变动,经营风险与其呈.相反方向变动。

原红旗(2001)实证研究结论发现我国现金股利政策是代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的产物,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存在以现金股利从上市公司转移现金的行为;上市公司留存资金存在浪费行为,并非是股东利益最大化:规模大的公司倾向于选择现金股利。

李志彤和陈敏(2001)研究结果表明:现金股利主要受净利润和可供分配利润两因素影响;另外还存在上市公司通过现金股利政策来调节其净资产收益率并使之达到再融资标准的行为。

刘淑莲和胡燕鸿 (2003) 研究结论表明相当一部分公司的现金分红超过其股权自由现金流量,其分红的现金来源于配股融资;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和决策当期的每股收益和资产规模呈正相关,与资产负债率呈负相关;现金分红也与公司投资机会有关,相对来说,传统行业现金分红高于高科技行业。

伍利娜等 (2003) 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股本规模、流通股比例、大股东中证券投资基金个数、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是否接近配股达标线区间(6%,7%)、上市公司年限、上市公司当年是否发放股票股利或进行股票转增,均是“异常高派现”的显著影响囚素。袁大荣和苏大红(2004) 研究发现上市公司超能力派现与资产规模、净资产收益、上市年限显著负相关,与公司的股权集中度正相关。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有利于制约上市公司的

超能力派现行为。

李增福和唐春阳(2004)研究发现:行业是影响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行业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具有显著的差异。

上述研究只是分析影响发放现金股利的囚素,很少涉及现金股利与股东利益关系。有此文章偶尔从大股东角度出发,认为现金股利是大股东转移资金或者现金股利是调节其净资产收益率并使之达到再融资标准的工具。但是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与公众投资者的利益关系怎样,这此研究都没有涉及。

(其余部分略)

来源:(叶护华 现代管理科学 2006年第1期)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述评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Real Busine Cycle theory, RBC),通常又叫做随机动态一般均衡理论(Stochastic Dynamic General Equilibrium theory, SDGE),或简称动态一般均衡理论(Dynamic General Equilibrium theory, DGE)。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试图在所有行为人都是理性最大化者的竞争性一般均衡框架内解释经济波动,认为经济波动来自无摩擦的、完全信息的竞争性经济中的真实冲击,协调失灵、价格粘性、货币政策和政府政策对于解释经济周期通常不是必需的。目前该理论已经成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流范式,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也在随机动态一般均衡框架内研究名义冲击对经济波动的影响。

一、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基本内容

1.RBC的起源与理论背景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宏观经济学的主流还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经济学家们关注宏观经济短期稳定问题,强调旨在稳定经济的积极的总需求管理政策。基于IS/LM-AD/AS建立起来的大型结构宏观计量模型得以建立和发展,以为政府对宏观经济进行短期微调的经济政策提供定量依据。然而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对过分强调短期稳定问题的研究提出质疑。罗伯特·索罗在20世纪50年代开创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使经济学家从关注短期波动问题转为关注长期经济增长问题。(2)“卢卡斯批判”使得建立在理性人和市场迅速出清的新古典假设之上的一般均衡理论在宏观经济研究中被引人和日益受到重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在其开创性论文(1982)中引入技术冲击作为波动来源来解释经济周期。

(1)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资本积累是收益递减的,得出结论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如果没有技术进步,人均收人的增长就不可能维持。RBC理论家认为解释经济增长的理论同样可以解释经济周期—将新古典增长模型引人一个技术进步的随机过程,就构成RBC的基本框架。由于将产量波动本身视为行为人最优决策的结果,而不是产量对光滑的、确定性趋势的偏离,真实经济周期理论放弃了传统宏观理论短期波动与长期趋势的区分,将增长理论和波动理论统一在一起。

(2) 卢卡斯批判。卢卡斯 (1972) 对基于 IS/LM-AD/AS建立起来的结构性宏观计量模型中参数不变的假设提出质疑。如果政府变动某一经济政策,结构性模型中的参数也会发生变化从而使其不能再用来预测政策后果。卢卡斯认为这些参数的变化是经济主体对政策变化所作的最优响应,因此应当在宏观经济模型中引人描述经济主体行为的效用函数和生产函数来建模,以了解经济主体对政策变化所做出的实际反应。

(3) 刺激机制与传播机制。弗里希(Frisch, 1933)区分了引起经济波动的刺激机制(impulse

mechanism)和传播机制(propagation mechanism)。刺激机制是指引起经济波动的最初冲击,而传播机制是指最初冲击传递到多期的时际联系的机制。在RBC模型中,技术冲击是唯一的刺激机制。通过引人传播机制,技术冲击不会在一期之后立即消失,而是持续到以后若干时期,从而使得产量、消费、投资等宏观经济变量随时间周期性运动。

2.RBC基准模型

典型的RBC模型包括如下特点:(1)代表性家庭和厂商在资源约束和技术约束的条件下,最大化各自目标函数。(2)假定所有行为人的预期是理性的,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不存在信息不对称,且连续出清。(3)产量的波动由外生的技术冲击推动,并经传播机制的作用呈现周期性特征。传播机制可能有几种途径:一是行为人可能在面临冲击时倾向于平滑消费;二是投资滞后,当前冲击可能影响到将来的投资;三是行为人在劳动与闲暇之间的跨期替代。

3.RBC的政策含义

RBC模型的政策含义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政策含义完全不同。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那里,由于价格和工资的刚性或粘性,市场经济处于低于充分就业水平的非瓦尔拉斯均衡状态可能就是一种常态。因此就需要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机对经济进行调控,以使经济恢复到充分就业状态。RBC模型则认为,产量、消费和投资周期性波动时经济主体在一个完全信息的竞争性市场中有最优反应。在经济中实际观测的产量波动或其很大一部分并不是对某种假设的、乌托邦式的充分就业的产量水平的偏离。也就是说,经济波动是处于不断的市场出清和充分就业的均衡之中。因此政府干预以减轻和消除经济波动就是不必要的。由于经济波动本身就是帕累托有效的,因此政府干预只能使得经济运行偏离帕累托有效,从而降低福利水平。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提出以来,主要与之竞争的是新凯恩斯主义。他们捍卫凯恩斯主义的主要结论,对真实经济周期理论政府不应从事反周期政策的结论提出了批评。他们指出RBC模型中参数值的可行范围并不如最初设想的那样成功。实际上,真实冲击固然重要,但是不能完全解释经济周期。新凯恩斯主义者提出很多模型,比如说菜单成本、效率工资、垄断厂商定价等模型证明名义冲击仍然是经济周期的重要源泉。

二、理论模型的扩展与新近发展

1.理论模型的扩展

在基本的RBC模型里,没有货币和政府,而货币和政府可能在经济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和政府都是重要的变量。通过在模型中引人政府冲击、偏好冲击、货币冲击、不完全竞争等因素,RBC理论家从多个方面对模型进行了扩展。

(1)不可分劳动模型(Indivisible labor) 。 RBC模型预测就业波动的幅度远小于实际波动,这意味着RBC模型依赖于较大的劳动供给跨期替代弹性,而较大的劳动跨期替代弹性可能得不到经验支持(Lawrence Summers, 1986; Mankiw, 1989)。汉森(G.Hansen, 1985)提出劳动的不可分性,即劳动者的工作时间是不可分的,劳动者要么工作特定的时间,要么完全不工作。通过将不可分劳动纳人RBC模型中,汉森发现劳动的跨期替代弹性显著放大,工作时间相对于生产率的变动性明显提高,其模拟结果也更加接近于美国的经济现实。

(2) 劳动储藏模型( Labor hoarding)。很多经济学家认为RBC模型中的传播机制在现实经济中是很弱的,并且现实中也找不到生产率和工时数强相关的证据。Craig Burnside, Martin Eichenbaum, Seigio Rebelo (1990 )在模型中引入劳动储藏概念,厂商面对技术冲击会储藏一定的劳动,以应对未来的技术冲击。在技术冲击来临时,厂商通过劳动者调整劳动强度来应对。由于厂商可以在劳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改变劳动的有效供给,从而降低了生产率和工时数的相关系数。

(3) 家庭生产模型(Home Production)。家庭生产具有潜在的重要性,家庭生产的产出可

能占到GNP的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五十。Je Benhabib , Richard Rogerson,Randall Wright (1991)提出家庭生产模型。与厂商生产市场商品相对应,他们引入家庭生产函数生产家庭消费品。家庭不仅就劳动的跨期替代做出决策,还就劳动在家庭生产和市场产品生产之间的替代做出决策。在市场生产率变化时,市场生产率与家庭生产率的相对变化将改变人们的劳动供给,出现市场产品和家庭生产的替代。模型对美国经济模拟的结果发现,工时数和生产率的相关系数大幅度下降,这与经济中的实际数据更加接近。

(4) 引入货币模型。将货币引人RBC模型研究货币冲击对产出波动的影响,这主要包括:(1) 交易技术的进步。电子货币等新的交易手段的出现改变了经济中的货币供给,降低了交易成本。(2) 货币冲击产生的货币幻觉对产出波动的影响,结合卢卡斯(1972)不完美“孤岛”框架下的研究。(3) 货币现行约束对产出波动的影响(Cooley, G.Hansen, 1989)。通过引入货币冲击,改善了RBC模型对经济周期的模拟。

(5) 引人政府部门模型。政府支出冲击可能对产出波动有重要影响。Mary Fin (1991)认为政府支出冲击会减少产出波动,因为他发现政府支出冲击与索洛残差负相关。Christiano (1992)对可分劳动和不可分劳动模型分别考察了政府支出的影响,结果发现模型在模拟工时数和生产率之间的相关关系方面有了一定幅度的改善。Greenwood and Gregory Huffman (1992 ) , Magrattan (1994a,1994b)进一步发展了政府部门模型。与Christian。的一次性总付税不同,他在模型中引人了扭曲性税收。扭曲性税收扩大了冲击的持久效应,使得模型更加切近美国经济现实。

(6) 开放经济模型。将模型推广到开放经济,能够解释国际经济周期中的许多特征事实。

(1)贸易平衡是反周期的。(2)贸易平衡与贸易条件正相关(David Backus, Kehoe, and Kydland, 1994) o(3)储蓄与投资正相关(Finn, 1990)。但是模型在模拟国际经济周期的某些特征事实方面存在困难。比如:RBC模型假设各国面临不同的技术冲击,各国消费可以通过贸易进行平滑,则跨国消费的相关性比产出的相关性更高,但是这与实际经济不符。RBC模型通过引人非贸易商品、偏好冲击、能源价格冲击、不完全资本市场等大大改善了模型对国际经济周期的解释力。

2.理论的新近发展

(1) 货币冲击研究的最新进展。William T.Gavin , Finn E.Kydland and Michael R.Pakko (2005)在新近的一篇论文中考察了基于利率目标的货币政策冲击和非指数税收(non-indexed taxes)的相互作用对经济周期的影响。他们构建了一个包含货币政策冲击和名义资本收益税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并设定中央银行实行以利率调整为中间目标的货币政策。结果发现利率目标的货币政策冲击具有真实效应,对通货膨胀有持久性的冲击,导致实际通货膨胀率持久的偏离稳态时的通货膨胀率,从而扭曲了行为人的消费/储蓄决策,在长期内降低了资本存量。这与Cooley and Hansen (1989)的研究中设定中央银行实行货币供给量为中间目标的货币政策得到的结论完全不同。Cooley and Hansen在RBC基准模型中引入以货币供给量为目标的货币政策冲击,模型校准结果发现以货币供应量为目标的货币政策冲击导致价格水平的瞬时跳跃,但对通货膨胀率没有持久性的冲击,在长期内不影响行为人的消费/储蓄决策。

(2) 汇率波动问题。V.V.Chari , Patrick J.Kehoe , Ellen R.McGrattan (2002)考察T国际经济周期中的真实汇率波动之谜。他们构建了一个包含货币政策和价格刚性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结果发现如果行为人是高风险回避的,偏好是可分离的,价格刚性是真实汇率波动的主要原因,如果价格刚性超过一年,则真实汇率波动具有持久性。货币政策的变化只能在短期内影响汇率,并没有长期效应。

(3) 经济波动的福利损失。卢卡斯(1987)考察了经济波动中消费波动的福利损失,结论是消费变化相对稳态消费水平造成的福利损失很小。Gali, Gartner, and Lopez Salido ( 2003 )

认为考虑到经济波动引起的劳动的边际产出变动和消费一闲暇的跨期替代率变动之间的差距,即效率差距(efficiency gap ),则经济波动导致的福利损失比卢卡斯的结论大得多。他们构建了一个基于随即动态一般均衡的效率差距模型,并对美国经济时序数据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经济波动导致的社会福利损失大约占到稳态的28%75% 。 Matthias Paustian (2004)则在模型中引人价格和工资刚性,发现由效率差距引起的福利损失进一步放大。

(4) 存货问题。传统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强调存货投资对于理解总量波动是至关重要的,Blinder(1990)指出“经济周期在很大程度上是存货周期”,而RBC模型却没有对存货这一重要变量的研究。Aubhik Khan and Julia K.Thomas ( 2004)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中引人存货投资,他们假定存货投资是最终产品制造商持有的中间产品,得出了存货积累的顺周期性和存货变动和最终产品变动的同方向性。这个结论与现实相符。他们进一步指出,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存货变动幅度不断下降,从而可能是美国80年代以来经济波动幅度减弱的原因。

(5) 非瓦尔拉斯劳动力市场。Francesco Zanetti (2004) 认为竞争性劳动力市场不符合欧元区经济的实际情况,因而无法解释欧元区经济比美国经济高得多的失业率。他将代表性工会引人到RBC模型中,假定工资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厂商和工会的讨价还价能力,这种讨价还价使劳动工资呈现刚性,劳动力市场无法自动出清。结果发现生产率冲击与就业负相关,即生产率冲击会降低失业率,更进一步的,由于工会在工资议价的能力,失业率会进一步放大,从而提出工会可能是导致欧元区高失业率的主要原因。

三、简要的评论

凯恩斯的《通论》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影响是使重点从古典的长期增长问题转向短期经济波动问题。正如凯恩斯在《货币改革论》中所提到的:“在长期我们都死了。如果在风暴季节,他们只能告诉我们,当风暴过去一段时间之后,大海又恢复平静,那么经济学家为自己确定的工作就太简单、太没有用处了。”短期稳定问题成为凯恩斯经济学的中心议题。货币主义者率先对是否需要稳定政策提出质疑。他们的质疑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市场失灵是否真的很重要,以致市场本身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能出清;二是政府本身是否能通过相机抉择的总需求管理政策来稳定经济。如果说货币主义还有凯恩斯主义的痕迹的话,真实经济周期理论是对凯恩斯主义的彻底的反叛。在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看来,政府稳定经济的努力是徒劳的,稳定化政策是不必要的。这一研究和政策含义促使了宏观经济学的转向,一大批经济学家从短期问题转向长期的、古典式的增长问题上。经济不稳定性或许只是个“小问题”(卢卡斯,1987 ),而“长期增长的福利含义远远超出了传统宏观经济学所关注的任何短期波动的影响”(戴维·罗默,1996)。政府作用应当从短期微调转向为经济的最优增长路径提供良好条件。比如政府在制度、税收、教育、卫生等公共产品的供给会影响到经济的增长率和经济周期性表现。

概括起来,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主要贡献为:(1) 由真实经济周期发展起来的随机动态一般均衡范式成为目前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流范式。(2 )经济周期是市场经济良好运行的表现,而不是市场失灵的表现。(3) 政府不应过分关注短期问题,而应着眼于长期经济增长。

来源:(孙力军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6年第1期)

述评性新闻范文
《述评性新闻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