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广西瑶族文化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9-23 15:05:50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瑶族文化作业

瑶族历史文化课作业

班级:12生物技术姓名: 罗蒙裕

学号:112593010108

瑶族人口与分布对瑶族文化有何影响?

答:

一、人口居住地区的分布使瑶族形成了具有了村寨居住式的特点:瑶族自古就有依陡岭而居的习惯,大部分散居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和密林之中,少部分居住石山或半石山地区,或丘陵、河谷地带。近代除部分瑶族(平地瑶)村落选在丘陵、河谷地带外,绝大部分瑶族仍居住在高山密林中。河池地区的瑶族则大多居住在石山或半石山地区。瑶族分布的区域较为广阔,东起广东南雄,西至云南勐腊,南达广西防城,北至湖南辰溪的山区,都是瑶族人民长期活动的地带。

二、人口居住在高海拔地理位置对其居住房屋建筑具有很的影响:

瑶族居住的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背靠大山建村立寨,一般是几户至几十户聚居成村,与大分散的居住特点相应的就是瑶族与其他民族的大杂居。周围与汉、壮、傣、侗、哈尼、苗族的村落毗邻,也有不少的瑶族与其他民族同村寨居住。瑶族村落的选向依山势而定,只要是靠近水源和耕作区域、易找建筑材料、野兽出没较少的向阳处,便可建寨。瑶族村寨规模小,多则几十户,少则

三、五户。只有富川、恭城等地的瑶族(平地瑶)和金秀瑶族自治县的瑶族(茶山瑶、花篮瑶、坳瑶)村落比较大,住户较为集中,数十户有血缘关系的家庭组成一个村寨。村与村的距离也较远,近者二三里,远者三五十里。

三、瑶族人口的与数量分布使其更加受到世界的关注:

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国瑶族人口141.9万。

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国瑶族人口213,4013人。

二者相差72万,从1982---1990,8年增长72万,增长最快。

瑶族人口不多不少,正好适中,是研究的好对象。

我国共有12个瑶族自治县,此外,还在各瑶族小块聚居区建立200多个瑶族(或各族)自治乡。广西:148万,占中国瑶族总人口的62%。湖南:70万,占总人口的26%。云南,18万,占6.8%。广东,15万,占5.7%。贵州3万,占5.3%。即可知:广西是中国瑶族人口最多的省区,是瑶族文化的研究中心。瑶族不仅是中国国内的少数民族,更是国际民族。

总的来说:

瑶族分布的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居住在山区。对瑶族的正面影响:形成民族多特点,多样性和复杂性。吸引世界的注意力。负面影响:造成瑶族太分散,无法形成整体性,力量分散,不易形成政治中心。这是瑶族历史上多次起义却无法建立自己政权的重要原因。

推荐第2篇:瑶族的典型文化

论文摘要:依据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为理论指导,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及逻辑分析法,对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及其现实价值进行总结和分析。研究表明,民族性、艺术性、节庆性、健身娱乐生等是其主要文化特征。具有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和谐文化建设及文化传承等重要现实价值。

“扬弃”是唯物辩证法中关于事物发展的一个重要哲学观点,即对旧事物要“辩证的否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各少数民族世代相传的,具有各少数民族文化特点的各种身体活动内容的储存和再现,是各少数民族文化模式的外在表现和历史文化知识的延续。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要坚持辩证的否定观,采用“扬弃”的态度,亦即批判其落后的东西 ,继承其积极的东西并加 以改造和发扬 ,使其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基于以上认识,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及实地考察法,对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和现实价值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考察从前、服务现在、着眼未来”,希望为其传承和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1 具有悠久发展历史的瑶族传统体育

瑶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之一,关于瑶族来源说法不一,但大多数人认为瑶族源于“长沙、武陵蛮”或“五溪蛮”,原始居地在长沙、武陵两郡 ,即现在湖南的湘江、资江、沅江流域和洞庭湖沿岸地区,早在秦汉时期,瑶族先民就活动在了这一带。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为了躲避统治阶层的剥削,寻找美好的家园,瑶族人民曾经过着频繁的游耕生活,大部分瑶胞经过漫长的迁徙后,散居在海拔 lO00m以上的高山和密林中,集散在广西、广东与湖南接壤的五岭南北地区,因此,形成了“南岭无山不有瑶”的分布局面。“大分散、小集中”是瑶族人口分布的特点。

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瑶族总人口为 263.74万人。广西壮族 自治区是最主要的聚居地,共有 147.19万人,占瑶族总人口的 55.81%。在广西的 87个县市中,有 69个县市都有瑶人居住,其中都安、巴马、金秀、富川、大化、恭城是瑶族自治县。1988年 12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考察南岭地区,提出了建立南岭瑶族地区经济开发区的构想,开发区范围共包含了湖南的江华、江永,广西的富川、恭城、贺州市 8步区、钟山,广东的连山、连南、连州、乳源,一共3省(区)1O县(市)。

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由于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他们的宗教信仰也呈现多元化,但多数瑶胞崇尚祖先“盘瓠”,各地瑶族均有过“盘王节”,“还盘王愿”等习俗,“盘王节”是瑶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盘王节 中最 主要的活动就是“跳盘王”、“打长鼓”及“唱盘王歌”。其中“打长鼓”是瑶族文化中最活跃的因子,有语称“瑶不离鼓,以鼓认宗”,打长鼓渊远流长,南宋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就有记载:“绕鼓,瑶人乐状如腰鼓,腔长倍之,上锐下侈,亦 以皮鞔植 于地,坐拊之。”

悠久的历史是民族传统体育的摇篮,瑶族的许多传统体育项目就是在一定的生存环境下与生产和生活中产生并逐步发展的,且沿袭今 日仍能看到古时的影子。

2 瑶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特征

瑶民族悠久的发展历史,赋予了瑶族传统体育丰富的文化内涵,瑶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自身的一些特征,主要体现在:

2.1 民族性

不少瑶族传统体育项目和瑶族传统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反映着瑶族的祖先图腾崇拜、宗族祭祀、生产生活习俗等,具有非常强的本民族文化特色。如盘瑶的“打长鼓”,就是极具瑶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而关于打长鼓的来历,就和盘瑶祭祀祖先盘瓠密切相关,前文所说“瑶不离鼓,以鼓认宗”讲的就是这层意思,“打长鼓”是瑶族传统体育文化中最活跃的文化因子,是瑶族的文化名片;另有布努瑶的“打铜鼓”,是祭礼和庆丰收中的重要活动,表达了思念祖先密洛陀和对亲人的深厚情意,打铜鼓的动作古朴粗犷,格调高昂感情充沛,运动量大,非常能表现出瑶族人民勇敢刚毅的性格。这些有代表性的瑶族传统体育项目中,都有很深的瑶族文化底蕴,体现出了很强的民族性。

2.2 艺术性

有句话叫“壮族的歌、瑶族的舞”,瑶族不少传统体育项目有文艺元素植入,载歌载舞的,艺术表现力特别强,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如“打长鼓”时,锣鼓喧天,瑶族男女青年身着民族盛装,腰挎长鼓,在“嘀嘀打”“嘀打嘀打”地唢呐吹奏声和群众的欢呼声中,热烈而欢跃地跳长鼓舞进场祭祀。挎母鼓者双手掩着鼓面,时而左右摇晃轻舞场,跳跃跨步前奔,时而弯腰拱背,碎步踏踏后退。拿公鼓者,翻花绕身飞旅,击打出噼啪乒乓之声,而姑娘们唱起优美的长鼓歌;在布努瑶祖先密洛陀生日5月 29日(农历)生 日那天,人们也会打起铜鼓,跳动铜鼓舞以纪念祖先和庆祝丰收。在跳打铜鼓的同时,一群瑶族少女身着民族盛装,手持飘带(绣有花纹的长腰带),花圈或花月伞,转绕着铜鼓,按鼓点节拍翩起舞。非常看,周围的观众也情不自禁地欢歌漫舞起来,整个场地上片欢腾 。

2.3 节庆性

瑶族的节日文化非常丰富,众多的节日多源于祖先崇和劳动,和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瑶族传统的大节有盘王节、达努节、社王节,前者集体祭祀祖先和庆祝丰收后者集体祭祀社王商议生产,制定生产规约。

其中每年农历 10月 16的“盘王节”,又叫“还盘王愿“跳盘王”,是盘瑶人民祭祀祖先,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节日,也是瑶胞最盛大的节日,“打长鼓”,“跳盘王”等就是“盘王节”中必不可少内容;而达努节则是布努瑶最隆重的传统节 日,除打铜鼓外 ,人们还要进行射弩、斗牛、摔跤等体育活动。可以说,最具有代表性的瑶族传统体育项目大都和节日庆典密不可分,有非常强的节庆文化特色。

2.4 健身、娱乐性

不少瑶族传统体育活动带有游戏性,是人们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中的闲暇时间里经常参与的项目,有很强的健身、娱乐功能。如打泥脚是龙胜瑶族和苗族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据说有 400多年历史,风格独特,饶有风趣,苗、瑶同胞不仅在本寨打,还经常到村外打,开展村与村、寨与寨之间比赛,不仅可以锻炼身体 ,还能给山寨增添欢乐,增强民族之间的团结;掷石头是龙胜各族自治县瑶族群众十分喜爱也十分擅长的活动,投掷爱好者们不但掷得远,而且掷得准。瑶族酷爱掷石头风俗,与他们居住的地理环境和生产条件密切相关,瑶族大都居住在高寒山区,他们在放牧时,如牛羊走散了或吃庄稼,人在上面可用石头指挥它们 ,将它们赶走或起拢免得上下奔跑,既省力又省事。瑶族人劳动之余的掷石头比赛,逃离了劳动的束缚,已经演变为一种消闲娱乐的活动。

3 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实价值

从以上的研究中可以看出,瑶族传统体育具有多重文化特征,随着时代的进步及社会的发展,其社会功能也在发生着变化,在现代社会中体现出了新的价值(引,主要表现在:

3.1 瑶族传统体育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少数民族传统节庆体育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具有长期和丰富效益的产业。瑶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艺术感染力,具有非常好的观赏性,如开发得当,对民族地区经济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

如在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举行的“2007年第 9届中国瑶族盘王节”,就是粤、湘、桂 3省 11市区的瑶族同胞的重大节日,节日期间,举行了盛大的盘王祭祀仪式及传统的文体表演,其中最能体现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打长鼓”是表演中的重头戏。儿 月 25日开幕式 ,来 自各地的瑶族代表,都携带着大小不一的长鼓入场,面向主席台时做打长鼓表演。姑娘、小伙身着节日盛装 ,载歌载舞,表演着各地风格不同的打长鼓 ,非常具有艺术感染力 ,烘托出了热闹和喜庆的气氛,引来八方游客的阵阵喝彩。同时,这次“盘王节”和“月柿节”搭配举行,也显示了“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优势,吸引到了大批的游客、果商,举办的非常成功。恭城瑶族自治县“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显示 ,在第 9届中国瑶族盘王节暨第 5届月柿节举办期间,接待旅游人数、旅游收入同比都有较大增长。

3.2 瑶族传统体育文化对当前“和谐”文化建设具有独特作用

少数民族节庆体育是和密切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形式,对民族地区的“和谐”文化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节 13里,人们期望的是“国泰民安”,“和睦、祥和”的氛围是通过节 13文化活动所展现出来的,而节 13里的体育活动就是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也是密切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的凝聚剂。

瑶族传统体育具有很强的节庆特色,不少少数民族的传统节庆体育项目是类似的,互有交叉,比如,舞狮、舞龙、抢花炮等就是壮、瑶、苗、侗、仫佬等民族在盛大的节 日中共同喜爱的体育项目。这就为民族之间产生共同语言,提供了互相交流、相互切磋的好机会,直接密切了民族内部、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进步,起到了“文化纽带”的作用。

3.3 瑶族传统体育具有重要的健身、娱乐价值

不管是“打长鼓”、“跳盘王”,还是“打泥脚”、“掷石头”,或“瑶拳”、“摔跤”等这些体育活动,都是千百年来瑶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有着很广泛的参与性。在参与的过程中,参与者都要承担一定的生理负荷,这无形中就促进了体能的发展、增强了体质 ,另外,瑶族传统体育中蕴含有丰富的游戏性和艺术性等人文价值,也符合当代的休闲娱乐观念,如果加以正确的改造和推广,是一种最健康的娱人和自娱的休闲娱乐方式。

3.4 瑶族传统体育是瑶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

瑶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不少瑶族传统体育项目源于最古老的瑶族文化,一直到今天都是瑶族传统文化构成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是瑶族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具有深刻的瑶族文化内涵,如“打长鼓”、“跳盘王”、“打铜鼓”、“瑶拳”等等传统体育项目。可以说,通过了解这些体育项目,人们可以了解到瑶族的历史 ,了解到瑶族人的生产、生活习俗。因此,这些瑶族传统体育代代相传的不只是一个具象的活动形式,还承载着瑶族 自身的历史文化,对其文化传承起着非常有效的作用。

4 结语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既提供了文化的发展观,同时也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方法论,唯有辩证的否定才能保持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先进性,使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而更加健康、稳定的传承下去。虽然今天经济全球化给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困惑,但终不可能替代文化的多样化。在唯物辩证法否定观的指导下,瑶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文化积极性因素的关照,尤其是民族性、艺术性、节庆性和健身娱乐性的重点挖掘,使其能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出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23

[2]杨元英,李志清.全球化背景下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J].体育文化导刊,2006(1):94

(3]瑶族简史编写组.瑶族简史[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3

[4]杨圣敏.中华民族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5]胡起望,覃光广.桂海虞衡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6:66

[6]陈惠娜.瑶族传统体育文化探微(J].体育文化导刊,2008(8):117

[7]彭业仁.桂林恭城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8(3):26

[8]周伟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9—6O

[9]陈惠娜.广西少数民族节庆体育与乡村和谐社会构建(J].安徽体育科技,2009(2):

长鼓舞分"单人舞"、"双人舞"、"群舞"等类型。它有72套表演程式,而每一套又分"起堂"、"移堂"等若干动物细节。其动作特征是粗犷、勇猛、奔放、刚强、雄劲、彪悍、洒脱。不管是跳、跃、蹲、挫或旋转、翻扑、大蹦、仰腾等动态,都表现了瑶族人民热情奔放、坚强勇敢的性格特征。

长鼓的击鼓动作大多是表现生产、生活内容,如建房造屋、犁田种地、摹仿禽兽动作等,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气息。击鼓有文打武打之分。文打动作柔和缓慢,武打粗犷豪放;有2人对打、4人对打,也可大群人围成圆圈打,气氛热烈,鼓声洪亮。

长鼓舞大部分反映瑶家人的生产斗争和生活习俗,反映了瑶胞的思想感情和理想愿望,具有瑶族独特的风格。在表演形式和程式上,都充分表现瑶胞的性格特征和气质。舞蹈的动作粗犷、勇猛、奔放、雄劲、洒脱;节奏明快、敏捷。舞蹈语汇模仿上山落岭、过溪越谷、伐树运木、斗龙伏虎等等,形象生动,一看就懂。瑶族舞蹈几乎全是群众性、广场性的,并且都有一定的道具,如长鼓、花鼓、牛角、阳伞等,构成本民族的风格,为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流传。因此,在节日、婚事、宗教、丧葬等各种场合,有歌有舞,热闹非常。

瑶族长鼓舞属于喜庆舞蹈。瑶家逢"过新年"、农历十月十六"耍歌堂"等传统节日,或是喜庆丰收,恭贺新婚等喜庆场合,青年歌贵们即兴而跳,一呼百应,龙腾虎跃,气势磅礴,实在壮观。

瑶族打长鼓大多在农历三月

三、六月

六、八月十

五、十月十六日举行。尤以十月十六日瑶族"盘王节"最为盛行。"还盘王愿"三年一小愿,十二年一大愿;小愿打长鼓三天三夜,大愿则打七天七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此类活动由同姓宗族组织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则以村为单位组织,而且不限于上述节日,国庆节、春节或庆贺丰收时,均可打长鼓。

瑶族民间还流行男到15—16岁要举行具有宗教色彩的成丁仪式,俗称“度戒”。未经戒道不算成年,不能结婚。如果一生不举行戒道仪式,被认为生前不能获得神灵保护,死后不能列入祖宗神龛接受供奉。戒道有度师、度道两个派别。在不同地区的不同族系中两派仪式不尽相同。广西上思县金门支瑶族举行戒道仪式的只限于男子,年龄在15岁左右,由父亲带领拜认师父。如属度师,拜师一人;如同时兼及度师和度道的,则拜三名师父(师公、道公和二元公)。然后由师父择吉举行戒道仪式。度师与度道都要设坛念经,拜请神鬼。度道所请神祇为三清等,仪式中包括设坛请圣、步虚、宣戒、授受牒文等,需两夜一天。度师由师公请三元、老君、玉皇等神祇,除在室内设坛外,还要到室外接受上刀梯、跳云台(参加度戒者从2米高的“云台”上跳下来)、过火砖、下油锅、含犁头等考验。在平地上搭一高约两丈的高台,受戒者由师父引登上台,师父及其助手在台下念经作法,受戒者抱膝团身,从台上翻滚而下,跌在台下的藤网里。网内垫被一条,师父先将被子包裹受戒者,然后打开,象征从天而降。无论度师或度道,仪式结束后,均由师父授予印鉴、牒文,并赐法名。印鉴和牒文由受戒者保存,死后烧化。优勉支瑶族成年男子戒道在婚后和妻子一起进行。云南金平县红头瑶度戒时,夫妇穿上结婚时的盛装,师父作法后,交夫妇木版各一块,上书生辰八字,生前妥藏,死后随葬。广东连南瑶族妇女身背小孩参加戒道,称“打道箓”。广西大瑶山盘瑶戒道还有“睡阴床”、“挂灯”等仪式。 另外,金门瑶“度戒”时要宣讲十条戒律,让受戒者严格遵守。“度戒”中的一些具有迷信色彩的仪式,已经被瑶族废除,但“度戒”中对培养瑶族新一代品德有意义的活动仍被保留下来。

推荐第3篇:广西文化

广西形象之我所见

学 院 专 业

年级班别 学 号 学生姓名

2011年 1月

正文:

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就是外人对广西的大致认识,而广西的更多方面,却了解甚少。身为土生土长的广西人,我想通过本篇论文独特的角度,让读者们进一步感受广西的文化。本文从广西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和东盟博览会,民歌节,绣球文化及饮食文化来五个角度来宣传广西的形象。关于东盟博览会及民歌节放入介绍广西文化形象的原因,我认为,随着东盟博览会和民歌节每年成功的举办,让外人日渐通过东盟博览会和民歌节之类的活动,进一步了解到广西的风采,所以我将东盟博览会和民歌节列入介绍广西文化的符号之一。我从以下五个角度介绍广西:

一、广西的地理位置及相关简介

1.地理位置

广西地处中国南部。南临北部湾,与海南省隔海相望,东连广东,东北接湖南,西北靠贵州,西邻云南,西南与越南毗邻。陆地区域面积23.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2.5%,居各省区市第9位。 广西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山多地少。[1]

2.气候

广西各地的年平均气温在17℃至22℃之间,平均气温的分布特点都是由北向南递增。广西是全国降水量比较多的地区之一。[1]

3.民族

广西省是一个以壮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主要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水、彝、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此外,还居住着满、布依、蒙古、傣、黎、傈僳、拉祜、俄罗斯、土、高山、土家、朝鲜、白、藏、纳西等39个民族成分。[2]

二、历史文化

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开凿灵渠,把长江与珠江两条水系联接起来,促进了广西与中原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汉代,苍梧、布山、合浦就有了商贸集市,合浦成为海外贸易港口;唐代,桂州、柳州、邕州、容州城乡出现定期圩市;宋代,出现与交趾商人展开货物交换的搏易场;明清时,广西采矿业有了很大发展,主要是金、银、铜、铝、锡、铁等矿。据统计,清顺治六年至十八年报开的矿场达127处,居全国第3位。

广西也是我国近现代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如金田起义、黑旗军抗法、镇南关战役等的策源地和发生地,涌现了洪秀全、刘永福、冯子材等一批杰出人物。一代伟人邓小平在广西领导了百色起义,创建了红七军和右江革命根据地。[3]

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广西绚丽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春秋战国时期广西先民在左江沿岸创作的崖壁画,汉代前创造的大铜鼓以及古朴曲雅、可避湿热、防蛇兽侵害的干栏建筑等,成为广西当时的文化代表;明代的真武阁及三江侗族程阳风雨桥均具有很高的科学、艺术价值。广西素有\"歌海\"之称,主要有壮族的三月三歌墟、瑶族的达努节、苗族的踩花山和芦笙节、仫佬族的走坡节、侗族的花炮节以及别具风味的打油茶等,其中农历三月三的壮族传统歌节,最为隆重。

三、广西南宁东盟博览会

东盟博览会,又称南博会,是由中国和东盟10国政府经贸主管部门及东盟秘书处共同主办的国家级,中国—东盟博览会会徽国际性经贸交流盛会,每年在中国广西广西南宁举办。

中国—东盟博览会是由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倡议,由中国和东盟10国经贸主管部门及东盟秘书处共同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承办的国家级、国际性经贸交流盛会,每年在广西广西南宁举办。博览会以“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共享合作与发展机遇”为宗旨,涵盖商品贸易、投资合作和服务贸易三大内容,是中国与东盟扩大商贸合作的新平台。在中国-东盟自贸区运转顺利、商品贸易日趋活跃的背景下,独具区位优势的广西南宁趁势搭建起了以广西南宁华南城为核心的大型商贸物流平台,而随着中国-东盟商品交易中心在广西南宁启动运行,一个“全产业链一站式”的商品交易展示平台和物流基地正渐趋成型。

同时东盟博览会也随着广西的发展,逐渐成为广西的名片符号,她代表的是广西互利共赢,双边合作,开放自由贸易的经济态度和精神。

四、广西南宁民歌艺术节

1.节日起源

广西素有“歌海”之誉,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 广西各族人民一向有爱唱民歌的习俗。刘三姐是壮族人心目中美与爱、智慧与才能的化身。每逢节日及重大节庆活动都以唱山歌的方式互相交流,传情达意。农历的三月三是壮族传统的歌圩,在这一天许多壮家姑娘、小伙甚至是上年纪的老人都会在田间山坡上相互对唱山歌,以歌定情,以歌会友。他们带着节前已做好的五色糯饭和彩蛋,先祭祀歌仙刘三姐的神像,祈求她赐予歌才。

2.节日历史

为把民歌发扬光大,1985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把\"三月三\"歌节定为文化艺术节,后演化为广西国际民歌节,从1993年起广西开始举办民歌节。人们在民歌节上以歌传情,以歌会友,共同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民歌成了飞架于广西各民族与全国各兄弟民族及世界民族之间的彩虹。

为了把民歌节办得更具特色,从1999年起广西区人民政府决定把“广西国际民歌节”更名为“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并定于每年的11月在广西南宁举行,由广西南宁市人民政府邀请国家文化部文化图书馆司、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联合举办。

从1999年11月到今年11月民歌节成功举办,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以浓郁的民族风情、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强劲的现代气息一路走来,赢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赞誉。

3.节日意义

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宗旨是继承和弘扬壮族人民的文化艺术,加强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艺术节期间,国内著名艺术家、歌手以及国外民间艺术家为观众带来精彩纷呈的民族文化节目演出。与民歌节同时举办的还有时装大赛、壮族节日联欢、全国少数民族孔雀奖声乐大赛、旅游美食节、广西山歌擂台赛以及经贸洽谈会等活动。历届艺术节举办以来,在国内外受到了广泛赞誉,影响力不断扩大。

五、广西绣球文化

广西绣球又称为“堆绣绣球”,由老艺人采用“堆绣”这一古老而复杂的刺绣工艺制作而成。其结构独特、选料考究,且全部以手工制作,做工精细,小巧玲珑,色彩鲜艳,是世界上最精美的绣球。一般的绣球大都是采用单线刺绣的方式在花瓣的面料上绣出各色图案,绣球大多为12瓣,每瓣皆绣上各式吉祥物,如梅、兰、菊、竹等花卉图案或春燕、龙、凤等。抛绣球都是在每年春节及“三月三”歌节时举行,正是春播时节,绣球内填放有谷物种子,就是希望年内“五谷丰登”之意,同时绣球也是广西壮家人之定情物和吉祥物,是广西极具特色的旅游工艺品之一,也被当作壮族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信物。

六、广西铜鼓文化

众所周知广西有“铜鼓之乡”的美誉。在广西不仅有关铜鼓的历史记载极为丰富,而且至今所发现的铜鼓,种类繁多,数量逾千,居全球第一。广西铜鼓,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蕴藏着丰富的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内涵。铜鼓的花纹瑰丽而富有民族文化特色

1、铜鼓特点

通体皆铜,一头有面,中空无底,侧附四耳,形似圆墩,平面曲腰。它的大小、轻重不一。大者直径1米以上,小者仅10余厘米,重量几十斤至数百斤不等,体形凝重,精美大方。鼓面多铸有太阳纹、翎眼纹、云纹、乳钉纹、栉纹、游旗纹等纹饰。有的鼓边还环铸蛙、龟、牛、马等立体装饰。鼓身亦多环铸各种纹饰,并铸有鼓耳和合范缝。铜鼓是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打击乐器,也是他们生活中财富、权力的象征和顶礼膜拜的神器[4]。时至今日,在我国苗、瑶、壮、侗、布依、水、仡佬、佤等民族和东南亚地区的一些民族中仍有传承与使用。可以说它是集雕刻、绘画、装饰、音乐、舞蹈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品。

2、铜鼓的历史与现状

铜鼓的前身是一种炊具,在春秋晚期出现,据考证已有2700多年历史。在十六世纪晚期开始存在的壮族祖先在商朝时就已经掌握了先进的青铜冶炼技术。铜鼓最早源与陶釜,个体不大,从素面无纹到有简单的纹饰。汉以后到唐,逐渐向雄浑高大、精美稳重的方向发展。[4]唐以后又逐渐变小。迄今除了部分铜鼓被博物馆珍藏之外,仍有数千面铜鼓以它们独特的魅力活跃于民间。

目前全世界馆藏传世铜鼓2400多面,其中,中国馆藏量1400面,为世界之最。在广西,馆藏的铜鼓达900多面,民间珍藏的铜鼓也十分丰富,因而广西素有\"铜鼓之乡\"的美誉。

七、饮食文化——广西特色小吃

俗话说得好“名以食为天”,吃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享受,在广西,好吃的美食更是数不甚数,主要有以下几种:

1、柳州螺蛳粉

在外游学的莘莘学子们,哪怕是从美国回来,短短的几天,也一定要去巷子里尝尝自己朝思暮想的螺蛳粉,体味那浓浓的乡情。螺蛳粉:顾名思义,用螺蛳汤煮泡的米粉。但看着简单,其实里面大有作为。螺蛳汤一定要熬得浓,米粉具有弹性。配料要有地道的酸笋与腐竹以及新鲜蔬菜(一般为空心菜、菜花、生菜任选其一),外加点萝卜干。而且自己可以随喜好加猪蹄儿或者鸭掌,均为美味上乘之选。

2、酸

酸是将大白菜、黄瓜、莲藕、刀豆、木瓜、辣椒、萝卜、笋子等各种蔬菜或水果,用纯正的白米醋浸泡而成,“酸”就是指这个腌制品。广西人都爱好吃酸,微带辣椒,味道十分之美。解渴解乏,促进食欲。

3、打油茶

阳春三月,春意正浓。南下桂林旅游,品尝一下桂林“打油茶”,当然是一件美事。“打油茶”有祛寒湿、提神、饱腹之功能。桂北地区湿度大,矿工颇多,喝“打油茶”便成为当地百姓的饮食习惯,亦是他们用来待客的一种方式,客人围桌而坐,主人用一小炉,“文君”当炉,当众操作,一杯接一杯,颇有风味。如今,“打油茶”不径而走,流传广西数地,倍得人们青睐,风味亦添数种,如“鸡丝打油茶”、“肉丝打油茶”等。

4、玉林牛巴

玉林是我国南方重镇,位于广西东南边陲。“玉林牛巴”是玉林传统风味名吃,它是用黄牛臀部肉(俗称打棒肉)为主料,肉质细而有嚼劲,吃后满口生香,堪称地方一绝。《清异录》载:牛巴“赤明香,世传邝士良家脯也。轻薄甘香,殷红浮脆,后世莫及”。玉林牛巴色泽暗亮,气味醇香,肉质细而耐嚼,入口生香,令人回味。

5、老友粉

有人说:到过广西南宁如果没有吃老友粉就不算来过广西南宁,要想融入到广西南宁生活,和朋友一起去吃碗老友粉是必不可少的。 也许很多人刚开始都有点吃不惯广西南宁酸笋的味道,认为有点怪臭味,但是这就是老友的味道。俗话说得好,臭味相投!如果不是喜欢同样的味道又怎么能成为“老友”呢?!

综上所述,这就是我们广西的五种文化符号,我认为只有考虑人们对吃住行三方面的需求,这样的宣传才更到位,同时我也希望我们广西越来越好。

参 考 文 献

[1] 罗昭祥 《广西地理大发现》 中国审计出版社,98,34-37

[2]广西少数民族简介 海峡之声网 2009,06(07)

[3]历史简介 广西新闻网 2010,08(07) [4]广西铜鼓文化 1991 56-59

推荐第4篇:广西百色文化

广西百色:打造文化品牌 促进经济发展

2009年,广西百色市着力整合文化资源,发掘民族文化遗产,打造文化精品,文化亮点闪现。正以一座“文化名市”的姿态从幕后走向台前。

文化品牌遍地开花

在2009年自治区人大、政协两会期间,百色市推出的广西首部大型原生态壮民族歌舞剧《壮锦》作为重头大戏浓情登场,以一位壮族母亲和三个儿子寻找带有壮族“幸福密码”的壮锦为线索,将民歌、民舞、民饰、民俗融为一体,把“壮锦”、“马骨胡”、“驮娘江”、“红棉树”等广西最富特色的传说故事, “黑衣壮尼的呀”、“嘹歌”、“八音”、“壮剧”等壮民族经典艺术元素和壮族绚丽多姿的服饰文化以及内涵丰富的民风习俗展现在观众面前。

去年9月该剧参加第七届广西戏剧展览会大型剧目展荣获桂花金奖,同时获得7个单项奖。12月,该剧参加在厦门举行的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展演,荣获“中国戏剧剧目奖”,主演韦艺荣获优秀表演奖。

由乐业县和区直文化团体联合创作的古骆越歌舞剧《谷魂》也在第七届广西戏剧展览会大型剧目展上将桂花银奖收入囊中。《壮锦》、《谷魂》这两部剧一亮相,各界好评如潮,成为了外界了解壮民族文化、了解百色的一张文化名片。

第五届广西音乐舞蹈比赛中,右江民族歌舞团创作的舞蹈《爷孙》荣获节目一等奖、表演一等奖、编导一等奖、作曲二等奖;隆林各族自治县歌舞团创作的舞蹈《迁徙记忆—腊染》荣获舞蹈编导一等奖、节目二等奖、乐舞表演二等奖、作曲二等奖、服装设计奖,并代表广西参加全国舞蹈比赛;西林县歌舞团创作的舞蹈《彝乡酒趣》荣获节目二等奖、表演二等奖、编导二等奖、作曲三等奖;百色市粤剧团创作的小粤剧《红棉》荣获第七届广西剧展小戏小品展桂花铜奖。

舞台文艺大放异彩,县(区)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一年来,田阳布洛陀民族文化旅游节,田林北路壮剧艺术节,田林瑶族盘王节,平果“壮乡天籁”歌圩音乐节,隆林苗族跳坡节、彝族火把节、仡佬族吃新节,田东芒果节,西林句町文化艺术节, 那坡彝族跳弓节,靖西端午药市,乐业映山红摄影艺术节,凌云茶文化艺术节,右江区山歌节等民族节庆活动交相辉映,不但繁荣了民族文化,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而且在节庆活动中,促进了民族和历史文化的挖掘与深入探讨,提升了文化品牌的层次。在布洛陀文化、古句町文化、百色起义红色经典文化、壮族歌圩文化的探讨上都取得了喜人的成果,艺术创作也找到了新的基点,有了新的尝试。

文化走在广西前列

在百色这片肥沃的文化土壤上,从来都不缺乏文化食粮,而相关保护工作也走在全广西的前列。去年,百色市稳步推进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全市累计投入普查经费210.36万元。全市12 个县(区)全部启动实地文物调查,按乡(镇)计,全境普查启动率97%,全境普查完成率89.6%,平均完成普查任务87.9%,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899处,其中新发现430处,复查459处,调查登记消失文物73处;百色盆地旧石器遗址群专题调查工作也正式开展。

在抓好文物普查工作的基础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全市12个县(区)共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17035项(条),其中完成重点项目普查488项。

百色市文化局一名负责人介绍,目前,百色市被列入各级人民政府保护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达到237项,居广西第一位。其中,田阳布洛陀、那坡壮族民歌等6个项目分别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

一、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凌云壮族72巫调音乐、隆林德峨苗族跳坡节等12个项目列入自治区民族文化保护名录,另有16个项目和203个项目分别被列入百色市、县(区)级民族文化保护名录,形成了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体系。

群众满意度不断上升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近年来,百色市花大力气进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去年,百色市争取到国家、自治区项目经费890万元,用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凌云、乐业、平果3县文化中心,31个乡(镇)文化站,12个县(区)图书馆的馆舍维修,7个县级、65个乡(镇)级、46个村级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建设任务已经顺利完成;65个乡(镇)文化站的基本设备、200个村级业余文艺队的演出器材得到配备;百色旧石器檀河遗址保护工程、红七军军部旧址安全技防工程、右江民主政府旧址安全技防工程、右江民族博物馆安保监控系统、凌云县水源洞石刻保护工程、隆林民族博物馆建设等项目全面实施。

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近来年,百色市广大人民群众对自身文化权益的满意度明显上升。

文化助推经济发展

百色素来人杰地灵,文化资源丰厚富足,文化底蕴博大精深,拥有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七彩民族文化、古人类文化、特色生态文化、现代科技文化、非物质文化等丰富的文化资源。不仅如此,百色奇特瑰丽的山水地理资源,琳琅满目的物产,无一不展示百色这座城市的恢宏与神秘。

有民间文化研究人士认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是一个城市的竞争力。城市文化不仅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活力与凝聚力,而且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对外形象,城市经济发展的背后必须要靠城市文化作支撑。

城市的发展历程也证明,经济社会越是快速发展,越需要文化的引领和支撑,越需要文化为其提供充足的动力和后劲,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占得先机、赢得主动。

在2010年百色市经济工作会议上,百色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也多次提到要把发掘、发展百色文化、繁荣文化产业作为推进百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文化将成为百色市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载自】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

推荐第5篇:瑶族舞曲

民族管弦乐《瑶族舞曲》说课稿

郧县鲍峡镇中心小学

张官盛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来自鲍峡镇中心小学的教师张官盛。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教科书上教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五组民乐飘香中的聆听课——民族管弦乐《瑶族舞曲》。下面我主要从教材特点、教法、学法以及整个教学过程设计这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瑶族舞曲》原为作曲家茅沅、刘铁山根据民间歌曲《长鼓歌舞》为素材而写成的管弦乐曲,后经著名作曲家、指挥家彭修文移植为民族管弦乐合奏曲。乐曲为复三段体结构,感情丰富、音乐形象鲜明,生动地描绘了瑶族青年男女在节日夜晚欢歌漫舞的情景,表达了瑶族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赞美之情。

2、教学内容的作用和意义: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了解全国各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培养学生对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的教学目标。欣赏我国优秀民族民间音乐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培养学生理解音乐的能力,对今后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热爱民族音乐有一定的导向和推动作用。

通过对民族管弦乐《瑶族舞曲》的学习,有助于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良好习惯,让学生们置身于音乐的天地中去认识音乐、感受音乐、鉴赏音乐,用音乐教育来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音乐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正确的道德观念与高尚的生活情操。

3、教学目标:

A、体验瑶族人民在节日欢歌漫舞的热烈气氛,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音乐的爱国主义情感。

B、能听辨和记住乐曲主题,体验音乐不同主题的情绪。 C、能随《瑶族舞曲》的主题音乐做节奏练习。

4、教学重点:了解和熟悉乐曲的主题,听辨出乐曲中重复与对比的部分, 感受瑶族音乐风格特点,节奏特点,速度变化,乐曲情绪。

5、教学难点:

A、感受乐曲中不同情绪的对比。

B、随《瑶族舞曲》的主题音乐做声势练习。

二、说教法

适当的教学方法会促进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本课的教学中主要以听赏为主。五年级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音乐知识不断积累,对乐曲各种音乐要素的分析能力不断增强,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采用了听赏法、讨论法、节奏练习和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以较多的信息量,丰富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加学习的兴趣,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图形、图象、音频、视频等媒体,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感知音乐,更加了解音乐作品及音乐形象。

所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听赏法: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带着问题反复聆听乐曲,确定乐曲的主题以及乐曲中重复与对比的部分。

2、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找出瑶族音乐的特点,并为舞曲创作伴奏,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3、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的先进手段,创设情境,以较多的信息量,丰富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加学习的兴趣,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图形、图象、音频、视频等媒体,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感知音乐,更加了解音乐作品及音乐形象。

4、声势练习:通过乐曲的分析后,让学生试着跟三个主题部分的音乐进行声势练习,以便让学生了解瑶族音乐的节奏特点。

三、说学法

音乐心理学学科的研究指出:音乐欣赏应分成四个不同的层次,即从音响感知出发,进入感情体验与想象联想阶段《瑶族舞曲》最后达到认识领悟音乐的思想,背景,意境,创作手法等理性阶段,只有把四者紧密结合,彼此影响,相互作用,才能达到一个感性、理性统一的“全方位”欣赏阶段,为此,本课我倡导学生的主要学法就是:引导学生做到“四多”,即多听、多想、多讨论、多创作,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在这一部分,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兴趣引入;

2、初听乐曲,获得感知;3分段理解,想象创作;

4、整体欣赏,参与实践。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和学生共同探讨:在我们的大家庭里都有哪些少数民族成员,列举过后继续与学生讨论对少数民族的认识和看法,从而引出民族音乐的重要性。

(2)、导入今天的课题——民族管弦乐《瑶族舞曲》。 (3)、欣赏一组关于瑶族风情的图片和相关介绍。

2、初听乐曲,获得感知

民族管弦乐《瑶族舞曲》是彭修文根据刘铁山、茅沅的同名管弦乐曲改编成的民乐合奏曲。乐曲生动描绘了瑶族人民欢庆节日时的歌舞场面。请大家聆听。

听完后提问:初次聆听从音乐中仿佛看到了什么场景?音乐的情绪和速度有哪些变化?(追问乐曲的哪些变化让你得出这些结论的?)

3、分段欣赏:

曲式结构:引子+A(a` a``)+ B + A(A段的变化再现) 分段播放并做讲解,引导学生模唱课本中的三个主题 (1)引子部分

A、听引子部分

先提问:听前思考引子部分的情绪、速度怎么样的,引子的作用是什么?表现了怎么样的情景。

(引子模仿长鼓敲击的节奏,轻轻的走出,描写了月光下人们进入了瑶寨。)

B、在老师引导下让学生找出瑶族长鼓舞的节奏型:

Χ ΧΧ | Χ ΧΧ | (2)、聆听A段第一主题:

A.先提问:聆听时思考A段中第一主题一共出现了几次?它的情绪、速度是怎么样的,表现了怎么样的情景。

B.听录音,请学生回答问题。

(节拍为四二拍,乐曲情绪较舒缓,安详,描写的情景:抒情、优美、瑶族姑娘翩翩起舞。气氛逐渐热烈起来) (3)、聆听A段第二主题:

A.先提问:聆听时思考第二主题与第一主题有何联系又有何不同。情绪、速度是怎么样的,表现了怎么样 的情景。

B、听录音

(节拍同样为四二拍,但乐曲速度较为欢快,刚健强劲,描写的情景:热情奔放的小伙子加入姑娘们的舞蹈行列。)

(4)请学生静静欣赏乐曲A段,提示两个不同主题的进入。 (5)、聆听B段:

A. 先提问:聆听时思考B段音乐与A段音乐有何不同。情绪、速度、拍子是怎么样的,表现了怎么样的情景。

B. 听录音,请部分学生回答。

(节拍变为四三拍,旋律安宁,深情委婉,与瑶族特有的柔美舞姿结合起来,很有诗情画意,仿佛是人们在亲切地交谈。表达了瑶族青年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C. 划拍视唱B段旋律。 (5)聆听A段(再现部)

A、先提问:聆听时思考A段再现部与A段音乐有何不同? B、聆听A段(再现部)

这一部分是A段的再现,但气氛越来越热闹,并加了一个结尾,结尾的音乐速度更快,力度更强,气势恢弘,把音乐推向全曲高潮,表现歌舞达到高潮,全曲在热烈欢畅的情绪中结束。

(A段再现部比较恢弘,气势磅礴,比前面的A段听起来更振奋更豪放更大气。)

4、全曲欣赏并进行练习(1)、再次欣赏全曲

教师可用指挥提示音乐情绪的转换,也允许学生在欣赏时身体有所反应,甚至轻声哼唱。让学生了解并熟悉曲式结构复三段体结构:引子+A(a` a``)+ B + A 并用图形表示:引子+▲(△`△``)+●+▲

(2)、根据课本中的图示做声势练习: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上的图示:●跺脚、Χ拍手。 A.根据课本中A段第一主题的节奏特点进行声势练习Ο ΧΧ |Ο

ΧΧ | ● Ο

|●

Ο

|

B.根据课本中A段第二主题的节奏特点进行声势练习ΟΧ

ΟΧ

| ΟΧ

ΧΧ

|

●Ο

●Ο

| ●

Χ

|

C.根据课本中B段的节奏特点进行声势练习(双手) Ο Χ Χ|Ο Χ Χ|

先进行分段练习,然后再将整个练习连起来做几遍,其中也可穿插小组或个人做。通过声势练习和划拍子来体验瑶族歌舞的特点,增强学生对音乐韵律的亲身感受。

(3)、欣赏视频民族管弦乐《瑶族舞曲》的现场演奏录象

通过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艺术的感情,也为使学生能够永久喜欢上听觉这门艺术奠定基础。

5、拓展资料库

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民族管弦乐队的组成和民族管弦乐队的排列图。

五、小结

今天我们借着民族管弦乐《瑶族舞曲》,初步感受了瑶寨节日时的热闹氛围,了解了瑶族人民的热情向上。瑶族姑娘美丽婀娜,瑶族小伙豪迈奔放,瑶族的山水秀美动人。当然若想对歌曲有更深入的理解,同学们就要在课外多听,展开你们丰富的联想,相信你会有不同的感受。

结束语:说课完毕,感谢各位评委和现场所有的老师们耐心的倾听。

[板书设计]

《瑶族舞曲》

音乐结构、情绪:

1、引子部分:乐曲在模仿长鼓的节奏轻轻地奏出,描写了在月光下,人们进入了瑶寨。

2、A段音乐:

第一主题:抒情、优美,犹如一位美丽的瑶族姑娘在翩翩起舞。

第二主题:热情、奔放,瑶族小伙子们加入姑娘们舞蹈的行列。

3、B段音乐:抒情、安宁,歌唱性跳跃的节奏,表达了瑶族青年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4、A段音乐再现:把音乐推向全曲高潮,乐曲在强烈的全奏声中结束。

推荐第6篇:南岭走廊瑶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初探论文

摘要:自古以来,南岭走廊是内地通向岭南的交通要道,也是族群迁徙、融合与集聚之地,在民族文化资源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与特色。笔者通过对该地区瑶族文化资源开发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在瑶族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保护力度不足、文化挖掘不力、开发程度较低、旅游设施落后等问题。为此,湘粤桂三省需加强区域协作、整合旅游资源,培育旅游品牌、设计精品线路,开发瑶族村寨、发展乡村旅游,加强基础建设,构筑交通路网,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着力打造“南岭瑶族文化旅游圈”,促进南岭地区旅游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关键词:南岭走廊;瑶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219(2016)02-0119-0

4“南岭”又称“五岭”,即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的总称。长期以来,南岭山脉及其周边地区一直是中国壮侗语族和苗瑶语族以及汉、回等民族聚居的地方,民族及族群构成复杂,文化积淀深厚。作为三大民族走廊之一的南岭,瑶族居住人口占全国瑶族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其主要分布在湖南的江华、江永,广西的富川、恭城、贺县、钟山,广东的连山、连南、连州、乳源等湘粤桂三省十县市。该地域不仅有着丰富的自然山水资源,更拥有古老悠久的民族文化资源。像岭南山区古道文化、历代古城遗址文化、瑶族村落民俗文化等,构成一幅幅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观。但长期以来,南岭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整合、保护和开发,文化产业呈细小化、零散化发展趋向,文化的潜在价值远远没有开发出来。文章试图通过对南岭走廊瑶族文化展开研究,梳理南岭瑶族文化特征及开发现状,分析其整合保护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对促进南岭走廊瑶族文化资源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南岭瑶族非物质文化资源状况

(一)瑶族非物质文化资源类型

1.信仰文化。南岭走廊的瑶族一直过着游耕式生产生活方式,迁徙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包括汉文化在内的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瑶族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个宗教信仰自由、信奉多神的民族。但是瑶族人民始终不忘自己的根,不忘自己的始祖盘王。千百年来,瑶族一直珍藏、流传着记载着民族起源、发展历史的典籍《评皇券牒》,并将自己的祖居地江永千家峒作为向往的美丽家园。还有反映瑶族思想意识和价值观的民间歌谣、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等,如讲述湘南“千家峒”是瑶族迁徙过程中的重要集结地的《千家峒传说》,介绍广西恭城瑶族迁往交趾北部的瑶族《交趾曲》。另外,南岭瑶族地区还建有祭祀祖先的盘王庙。据《江永县志》(1995年版)载:江永境内瑶族敬奉盘王为祖先,瑶民居地多建有盘王庙。据1988年对16个乡镇调查统计,1949年时有盘王庙88座、祭师92人。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瑶族人民都会去盘王庙祭拜盘王。此外,中国瑶族盘王节每年都会在各个瑶族地区轮流举办,更是证明瑶族同胞对瑶族始祖盘瓠的崇拜与信仰。

2.歌舞文化。一是瑶族祭祀性歌谣总集《盘王歌》。《盘王歌》是瑶族典型的民族文学著作,《盘王歌》影响范围极广,凡是在瑶民存在的地方,盘王歌几乎都有传唱。《盘王大歌》魄力十足,歌词长达万余行,歌名多至数十种,是瑶族同胞珍藏的伟大艺术珍品。歌词主要内容大都来自瑶族同胞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瑶族的发展进程以及瑶族人民传唱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等,凝集了不同地区、不同身份的瑶族人民群众集思广益的智慧和情感经历。演唱《盘王大歌》是举行还盘王愿祭祀活动当中的重要环节。因此,瑶族人民对《盘王大歌》这一文学作品的保护尤为重视,瑶族人民纷纷手抄盘王歌,或者是将盘王歌整理出书成册以便后代传唱。二是瑶族宗教祭祀舞蹈长鼓舞。瑶族长鼓舞是一种乐神酬神形式,也是一种自娱娱人艺术,一般在节日庆典或祭祀时进行。长鼓舞的舞蹈特点,重在“曲”的舞姿、“拧”的变位,通过柔美的线条表现出来。长鼓舞舞蹈节奏鲜明,动作简洁而稳健有力,优美曲线配上节日盛装,整个舞蹈构成了一幅多姿多彩的画面。三是瑶族娱乐方式“对山歌”、“坐歌堂”。瑶族人颇爱唱歌,他们在山里田间耕种时对唱,休息时自娱自乐对唱,在家操持家务时邻里间相互对唱,瑶歌对唱在瑶族人民日常感情交流中充当着必不可少的角色。瑶族的“坐歌堂”是较为正式的、参加人数最多的唱歌形式,是女方家庭出嫁前举行的一种伴嫁歌舞形式。对歌由说郎、道情、盘歌三部分组成:“说郎”主要是新娘以唱歌的形式描述新郎的长相、性格,以及恋情发展等;“道情”是对歌的中心,主要是表达对娘家的不舍之情,在这一环节新娘嫂子以歌形式向新娘传授经营家庭、婆媳关系经验;“盘歌”则是以歌来猜谜,这一部分对歌互动性较强,参与人数较多,较为热闹。

3.节庆文化。一是盘王节。“盘王节”是瑶族同胞纪念先祖的传统民族节日。海内外瑶胞始终不忘自己的根,虔诚信奉始祖盘王,并于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举办瑶族盘王节,现已成为全国瑶族同胞最盛大的节日。这一天瑶族人民杀鸡宰鸭,唱盘王歌,跳长鼓舞,追念先祖盘王功绩,歌扬先祖奋勇拼搏的精神。二是赶鸟节。赶鸟节始于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过去田里庄稼经常遭受鸟害,却苦于没有办法解决,直到一位聪慧的瑶家姑娘灵机一动,用她清脆的歌声迷住了鸟儿,鸟儿半月不醒,忘记了觅食,种子才得以破土而出,获得收成。后来,每年农历二月初一,瑶家青年男女相约上山对歌,纪念歌仙,后来逐渐演变成了青年男女互诉爱慕之情的方式,成为瑶族青年男女最喜爱的节日之一。

4.服饰文化。瑶族同胞长期依山而居并散居各处,服饰风格各异,其共同特征是服装多用蓝靛染成黑色的土布制成,俗称家织布,纱粗布厚,穿着暖和。瑶人“好五色衣服”,瑶族服饰的衣袖、裤脚处都绣有精致的花纹图案。此外,在瑶族的银牌、银簪、手镯、耳环、项圈等首饰上,也都刻有瑶族特有的精致美观的花纹图案。瑶族服装最具吸引力的是其各类形状、多姿多彩的头饰,不同形状的头饰各有各的特色和美感,有“龙盘”形、“月牙”形、“飞燕”形等。瑶族女子一般用蜂蜡涂发,椎髻于顶,无论酷暑寒冬,都用花帕包裹呈梯形,用蛾冠形斗篷罩在上面,既能遮风,又能避阳。婚后女子则取下蛾冠,表明自己已开始成家立业,开始婚后生活。瑶族社会里,最著名的纺织莫过于瑶族“八宝被”,图案美观且颇有寓意,被子上绣有八种不同的传统图案,有犀牛望月、双狮抢球、丹凤朝阳、麒麟送子、金龙出洞、葫芦藏宝、蟠桃庆寿、富贵有鱼。“八宝被”是瑶族姑娘出嫁的嫁妆之一,表达着娘家人对出嫁女儿的美好期望。另外,还有花瑶挑花是在花瑶女子中流传的独特工艺,还是一种具有极强装饰性的刺绣工艺。南岭瑶族服饰的图案纹饰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历史特征,表达了瑶族的生活情趣和特定的文化意蕴。

5.饮食文化。瑶家十八酿是以“圣水”豆腐丸为依托,在此制作工艺上形成的美味独特的一系列风味小吃,花样繁多、秀色可餐,各具风味。主要有水豆腐酿、辣椒酿、苦瓜酿、米豆腐酿、油炸豆腐酿、苜芋豆腐酿、竹笋酿、茄子酿、丝瓜酿、莲藕酿、冬瓜酿等。瑶家人善于腌制腊肉、熏肉。打糍粑是瑶族在传统节日里必备的一项活动,过年过节,走亲访友都要打糍粑。打油茶也是瑶族一种饮食风俗,瑶族人爱喝油茶,油茶有健胃消食、提神醒脑、祛湿的功效。打油茶是瑶家人待客的隆重礼节,每当远方来了客人,瑶家人都会献上一碗热腾腾的油茶以表欢迎。

(二)瑶族文化旅游资源特点

1.少数民族性。我国共有55个少数民族,瑶族就是其中之一。大部分少数民族因为躲避战乱,往往选择居住在较为偏远的山区,也因此形成了独具特色、与众不同的习俗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少数民族文化。随着战争的不断减少,各民族人民开始尝试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在这种交流中少数民族文化不断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冲击,从而导致许多少数民族文化濒临消失的边缘。俗话说“物以稀为贵”,人们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青睐有增无减,民族文化旅游热潮空前高涨。如云南滇池畔修建的民族文化风情旅游度假区,凝集了26个少数民族村寨的优秀名胜和自然景观。其民族服饰、民族歌舞、绘画雕刻、民风民俗等别具一格的旅游产品,吸引了大量国内国外游客眼球。

2.不可模仿性。特殊的地理环境条件及生产生活条件产生特定的自然景物和人文风情。瑶族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演化而成。瑶族的许多文化根深蒂固于人民的脑海中,比如说对盘王的虔诚信仰,这不是靠一两天的模仿就能达到的效果。瑶族文化的历史性使得瑶族文化具有不可替代、不可模仿的特征。如若能将不可复制的瑶族文化进行合理开发,其所产生的旅游价值应当是不容忽视的。

3.无形性。少数民族往往有自己独到的创世神话、人物传说、文化艺术、风俗习惯以及淳朴的道德和信仰,这些都是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是少数民族地区最重要的吸引游客的关键所在。例如藏族地区对佛教的虔诚信仰令许多人钦佩,人人纷纷前往西藏布达拉宫,体验那份心灵深处的虔诚与纯净。瑶族人民对盘王的虔诚的动力来源就是来自于瑶族独特的盘王创世神话。为了感恩瑶族始祖盘王,瑶族子孙们每年都会举办瑶族盘王节祭祀盘王。发挥这种精神文化旅游资源的作用,不仅可以扩宽旅游的内容,而且可以与物质旅游产品相得益彰,为旅游产品增添更大的附加值。

二南岭瑶族文化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一)瑶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指数分析

笔者以江永瑶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为例,创建一个数学分析模型有助于问题的剖析与研究。下表从江永瑶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各个要素出发,分析各个因素所占的比重与得分情况,来定量分析江永瑶族文化旅游资源目前的开发现状。评分等级主要依靠网上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主要是江永县本地居民。计算瑶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状况指数的公式如下:其中XK表示模型中第k项因素统计值,yi为第k项因素中第i项因子综合评判值,hi为该项因子权数,m为该模型中因素个数,n为第K项因素中因子个数。经过瑶族当地居民的评判,得到各项数值,通过计算得知Rt=0.214。由此可见,江永瑶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力度远远不够。

(二)瑶族文化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保护力度不够,文化挖掘不足。瑶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独特而又深厚浓郁的瑶族传统文化,在婚姻、服饰、习俗等各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反映出瑶族人民的宗教信仰、道德观念、文化艺术,这些风俗习惯、传统文化是瑶族的一大特色。一些县市由于到受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等因素制约,对瑶族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还远远不够,很多瑶族口传心授的瑶歌、流传千古的神话传说、瑶族舞蹈以及一些独特瑶族风俗习惯正在慢慢消失。像瑶族文化始于江永千家峒而繁华于江华,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2.缺乏资金支撑,开发程度较低。随着旅游行业的蓬勃兴起,许多政府部门开始大力投资旅游产业来刺激当地经济发展,但一些地方政府有意投资瑶族文化旅游,却苦于没有资金的投入。目前,该地区有关县市旅游发展状况很不理想,文化旅游景点很少,像湘南地区的江永县瑶族文化旅游景点就只有上甘棠和千家峒。上甘棠和千家峒凭借其独特、不可模仿的瑶族文化产生过一定的旅游吸引力,但这种影响力仅仅局限在县城范围内,游客大都是来自本地县城及永州市区少数学者等。博大精深的瑶族文化没有得到全面整合与开发,瑶族歌舞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都没有开发成旅游产品。

3.经济基础薄弱,旅游设施落后。旅游基础设施是旅游发展的基本保障。如湘南地区的江永县经济基础薄弱,旅游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状况。交通是实现旅游活动的必要手段,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命脉。像湘南地区的江永县区道路交通不方便,没有开通高速公路,洛湛铁路离县城也较远,现有交通状况无法满足旅游发展需要,交通的可进入性、安全性差。人们常说“致富先修路”,要想发展好南岭走廊瑶族文化旅游,方便快捷的交通设施建设亟待解决。

三南岭瑶族文化旅游发展策略

南岭地区的湘粤桂三省及有关市县要加强协作,联合设计瑶族文化体验旅游精心线路,打造“南岭走廊瑶族文化旅游圈”,促进瑶族文化资源共享、市场客源共享,实现旅游市场合作共赢。

1.加强区域协作,整合旅游资源。湘粤桂三省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区域合作,建立跨区域旅游协作组织——南岭走廊瑶族文化旅游联盟。作为湘粤桂三省(市)区域旅游合作会议制度的常设机构,推进政府组织之间、旅游企业之间协调与合作,负责筹备中国瑶族盘王节活动,做好南岭瑶文化旅游圈的规划与开发工作,定期举行区域旅游合作会议共同商讨推进三地无障碍旅游合作事宜。同时,积极整合南岭走廊旅游资源,采取“区域旅游资源整合一体化经营”策略,共建“和谐共生、联合互动、相互促进、合作共赢”区域旅游“大联线”,共同促进三地区域旅游融合发展,推进南岭瑶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升级。

2.培育旅游品牌,设计精品线路。特色就是灵魂,个性就是魅力。南岭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旅游精品线路在设计时必须全力追求自己旅游产品的独特性。只有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产品,才能充分满足旅游者的审美需求。中国瑶族盘王节作为瑶族人民联欢的一次盛会,可作为该区域内一个特色旅游品牌加以打造,扩大瑶族文化的市场吸引力和影响力。同时,湘粤桂三省(市)要深入挖掘瑶族文化内涵,积极推进瑶族风情文化产业园项目建设,精心培育瑶族文化旅游品牌,向游客推出瑶家特色美食、瑶家织锦、江永女书等系列瑶族旅游商品,让游客体验具有南岭地域风情的旅游大餐。同时,要精心设计一系列主题鲜明、结构合理的旅游线路,在原有的区位条件、资源条件基础上,建立起“南岭瑶族文化旅游圈”,把圈内的景点重新串接起来,开发出新的旅游路线,最大限度的发挥旅游资源的作用,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3.开发瑶族村寨,发展乡村旅游。随着人们出游经验日趋成熟,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不喜欢随大流,而是喜欢和家人或同事、好友一起,按照自己的具体需求来设计行程。因此,随着个性化旅游时代的到来,消费者对具有个性化、特色化和专题化的旅游需求不断提高。南岭瑶族地区大多为地处湘桂粤三省(区)交界的山区,由于受外界文化影响较少,生态环境保护较好,自然旅游资源特色突出;同时,瑶族民俗特色的建筑、风俗习惯、节庆文化传统保留完整,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在这种新的旅游发展态势下,南岭瑶族村寨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景观,越来越受到众多旅游消费者的青睐。为此,湘粤桂三省(区)要立足当地资源特色和生态环境优势,突出乡村生活生产生态特点,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开发建设形式多样、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乡村旅游产品。要重点培育和打造一批瑶族旅游村寨,开发休闲观光型、务农参与型、民俗风情型等多类型乡村旅游项目,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让游客能够参与其中真正体会到少数民族村寨乡村旅游乐趣,促进南岭瑶族地区乡村旅游和谐发展。

4.加强基础建设,构筑交通路网。跨区域旅游线路的打造,必须以完善的交通网络为依托。目前,南岭山区道路建设水平低,交通基础设施落后,没有达到“条条道路通旅游景点”的格局,路网交通状况严重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因此,湘粤桂三省必须以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为目标,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立体化、综合化、内外合理的交通运输网络,构建公路、铁路、航空“交通一体化”格局,实现从机场、车站、码头到主要景区公路交通无缝对接,以满足“南岭瑶族文化旅游圈”旅游交通运输需求。同时,随着个性化、智慧化旅游时代的到来,地方政府及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要大力加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特色村的道路、电力、饮水、厕所、停车场、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点加强智慧景区和智慧的旅游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旅游景点免费Wi-Fi(无线局域网)、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功能全覆盖,提高旅游区域的可进入性、安全性和舒适性。

参考文献:

[1]余达佳,覃乃昌.费孝通先生视察南岭瑶族地区谈话要点[J].广西民族研究,1989,(2):1-5.

[2]黄志东.大瑶山瑶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可持续发展[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1,(5):114-117.

[3]周生来.关于建立南岭地区瑶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思考[J].民族论坛,2013,(12):21-27.

[4]郑希.浅谈瑶族文化的守护与传承[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3):65-68.

[5]吴忠军,张瑾.粤桂湘瑶族文化旅游圈构建研究[J].贺州学院学报,2009,(3):105-109.

[6]邓敏.南岭瑶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研究[J].广西农学报,2013,(6):81-83.

[7]秦海燕.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盘家瑶族文化变迁[J].河池学院学报,2005,(4):101-105.

[8]邓元东,郑威.瑶族文化遗产价值研究之我见[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4):53-57.

推荐第7篇:瑶族舞曲反思

《瑶族舞曲》是八年级的音乐欣赏课。

首先,教师通过《快乐的啰嗦》导入创设情景,活跃气氛,随着音乐节奏、速度、力度、拍子的变化,不断变换引导学生体验音乐的方式,如:拍手、跺脚、拍书、敲桌子等,使学生一开始就感受到音乐的快乐,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提高了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

其次,欣赏《瑶族舞曲》,聆听、感受《瑶族舞曲》音乐情绪和音乐要素特点为教学重点。并与《快乐的啰嗦》进行比较,学生更直观,更感性的形成了对音乐的深刻印象,这样学生的知识技能更加丰富,分析与评价音乐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再次,教学过程中合理的安排了教学环节,让学生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获得音乐感受和知识。每个教学环节都环环相扣,每一个要素的学习都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的过程,教师的语言,音乐,课件的设计都不错,都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做了准备。

最后,通过师生互评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活动。采用了生生互评,在教师引导下的全体同学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分工合作,个别同学负责演奏乐器、其他同学认真的听、思考、回答,在积极的活动参与中完成了知识的巩固。

不足之处:设计内容太多;在完整聆听音乐时既要求学生听辩主题,又要求学生想象场景,有点难,最好,每个主题听完后来想象;四个主题一节课有点紧,教学内容可能有些多,有的学生是没有办法吸收的,尝试两节课,这样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创编活动可以更丰富。

推荐第8篇:瑶族舞曲教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许多少数民族不仅有自己的文字、语言,而且大多能歌善舞。在他们聚居的地区流传着许多颇具特色的民歌和舞蹈。

二、完整欣赏

师:下面呢请欣赏一段舞蹈,一边听一边想想根据这个音乐的风格来思考这是哪个民族的音乐?这首乐曲又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即情绪)?(引导学生晃身、拍手、轻声哼唱等)

师:

1、这首乐曲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既优美又欢快)

2、你能根据这个音乐的风格来辨别一下是它哪个少数民族的音乐吗?(瑶族,因为我听过) 是的,刚才大家看到的这个舞蹈是来自瑶族的《瑶山风韵》里的片段。

3 瑶族介绍

一土瑶是中国瑶族大家庭中的一个支系, 二,白裤瑶女子的夏装就是著名的二片瑶,即前面一片黑布为纯色。三红瑶,红瑶因穿红色服装而得名,也被誉为“桃花林中的名族”。四白瑶 白裤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定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一个民族,被称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

师:是的,大家刚才听到的这首乐曲的名字叫做《瑶族舞曲》,它是由刘铁山和茅沅作曲的。根据瑶族同胞们在节庆的时候载歌载舞的场面和瑶族民间音乐的音调创作改编而成的。它的演奏形式是管弦乐合奏,这也是中国大型民族管弦乐合奏曲的开篇之作。

师:接下来请欣赏一组关于瑶族风情的短片,让我们一起走进瑶乡瑶寨,感受他们的民族特点。你们可要仔细地看,待会我还要提几个问题考考你们!

湘:湖南、黔或贵:贵州、桂:广西、粤:广东、滇:云南) A、湘(湖南) B、豫:河南 C、贵:贵州

三、分段欣赏

1、引子部分

师:刚才从短片里看到的瑶族长鼓,就出现在这首乐曲的引子部分,请听! 师:这是由中提琴、大提琴及低音提琴用拨奏的方法模仿瑶族长鼓的敲击节奏。给人的感觉非常和平幽静,你觉得这是白天还是晚上?也使我们联想到节日的晚会即将来临。

2、第一部分第一主题

师:今天我们要听赏的这个作品非常长,所以老师截取了三个主要旋律分别给大家听赏。

首先是第一个主要旋律,请同学们跟琴视唱曲谱,注意体会这段旋律带给你情绪上的感受。(

5、6小节有两个附点,第8小节唱一拍半,连音线下的音符要唱的连贯)再完整视唱一遍。

我们现在来听一听乐曲演奏的这段主题。

好,同学们,刚才你听到的这一段主题的情绪是怎样的?(稍慢、抒情优美) 你联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瑶族优美的景色、漂亮的瑶族姑娘…说得真好!师补充:一位身着盛装的瑶族姑娘在银色的月光下翩翩起舞,当管乐器重复奏出主题时显示越来越多的姑娘们纷纷加入舞蹈的行列) 我们再来听一遍,你能不能捕捉到这其中的伴奏音型呢?(老师拍手引导)你们刚才和老师一起捕捉到的伴奏音型啊还可以这样做:用脚打第一拍,用手打第二拍。X XX咚 哒哒,这也是瑶族长鼓的典型节奏。

今天老师也准备了一个鼓,不过呢它叫腰鼓。没关系,我们就用它来代替瑶族长鼓,让我们亲身的去感受一下这个迷人的夜晚,好不好?我们就用这个来伴奏,我走到你们面前的时候都来体念一下。

3、第二主题(创编伴奏音型)

师:音乐到了第二个主题,它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生:音乐越来越热闹、越来越欢腾喜气,所以速度也加快了。 师:你联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这一段的音乐突然加快,旋律变得跳跃,就像小伙子们猛击长鼓也加入了舞蹈的行列尽情欢舞。

师:那我们怎么加入这个欢庆的队伍、热闹的场面?老师准备了几个打击乐器,同学们,看一下这叫什么?(铃鼓)我想请一个同学来试一试,配上这段音乐你准备打怎样的节奏型?打一小节就行了。(指名,很复杂 XX X,一起打一下,敲腿练习。配小段音乐试一下)

这叫什么?(三角铁)谁来试一试?创造一个跟刚才不一样的。(太快,京剧的板,创造力真强!很有创造性或乐感非常好。)这样好不好?(X-)不用很复杂。延音比较长,敲一个重音就可以了。

板书: 2/4 X XX:|| 2/4 X X:|| 2/4 XX X:|| 2/4 X ─:||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乐器,你们可以用刚才练习过的任何一种节奏型也可以有自己的创作,但是注意一定要是两拍子的,接下来就让我们加入瑶族同胞们的欢庆队伍。(集体合奏)

4、比较第

一、第二主题

看曲谱,请学生说一说。(这两段旋律很像,但是它们的情绪不一样:抒情、热烈。)

师小结:它们的情绪不一样,但是也有相似的地方。听好,唱两个主题的第一句。主题二是由主题一发展而来的,只是把速度加快了,节奏变得密集了,所 以我们在听的时候感觉情绪上明显不一样了,变得欢快热烈。因此我们通常在划分这首曲子段落的时候还是把它们分在一个部分里。

5、第三个主要旋律

师:第三个主要旋律我们课本上没有,但是这段音乐非常的柔美多姿,而且独具韵味,所以老师也把它截取下来了。请同学们继续欣赏乐曲的第三个主要旋律!我们在关注音乐情绪的同时,还要留心乐曲的拍子起了什么样的变化?(听赏:乐曲调性发生了转变,拍子也变成四三拍子,旋律安宁,深情委婉,与瑶族特有的柔美舞姿结合起来,很有诗情画意,仿佛是人们在亲切地交谈。)

师:这段旋律的情绪是怎样的?(中速、抒情、安宁) 生:深情委婉、悠闲自在、缓慢、抒情、浪漫、平稳、安宁

师:拍子有什么变化?(指名回答)老师从你们划拍子的动作中感受出来了。 师:你联想到了什么情景?(好像一对恋人在边歌边舞,互诉衷肠,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又仿佛是人们在亲切交谈。)

三、完整欣赏(维也纳金色大厅版)

师:今天我们欣赏的三个主要旋律是不是都非常优美动听?这首曲子呢也多次在金色大厅演出过,你们知道金色大厅吗?在哪个国家的什么地方?(奥地利的维也纳,是世界上最顶尖级的、最金碧辉煌、最漂亮的音乐大厅,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具权威性的音乐圣殿,各国的音乐演奏团体都以能够登上金色大厅的舞台为最高荣誉。)我们的《瑶族舞曲》就曾经在这里演出过,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和好评。你们想不想看看当时的演出盛况?请同学们用手势

1、

2、3告诉老师这是第几个主要旋律。

师:看了金色大厅的演出片段你们有什么感受? (很有才华、配合得好、太精彩了!)

四、小结

师:刚才同学们也看到了,我们的民族艺术是多么受欢迎!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今后,同学们将会遇到更多、甚至更好的民族作品,老师由衷的希望同学们能够关注它、爱护它,并且还要发扬和继承,好吗?

管弦乐《瑶族舞曲》为单乐章复三段体结构(A→B→A) 引子 (行板) D小调,2/4拍子

以低音乐器(中阮、大阮、大胡、低胡)拨奏出舞蹈性节奏,犹如姑娘们敲起了心爱的长鼓,歌舞即将开始。乐曲模仿优雅的长鼓节奏轻轻奏响,描绘月光下瑶寨的男女老少从各自家中纷纷进入寨中的旷地的情景。逐渐带起第一部分。张维乾 第一部分(A段.行板) 由高胡奏出悠静委婉的主题,犹如一位窈窕少女翩翩起舞,然后管子、笙和低音喉管吹奏主旋律,姑娘们纷纷加入舞蹈的行列,情绪逐渐高涨。 主要描写美丽的瑶族姑娘婀娜多姿的舞步。音乐非常柔美轻缓,人们仿佛看到节日之夜长鼓奏响歌声轻起时,身着盛装的瑶家儿女聚集在银色的月光之下。乐队的弦乐器奏出幽静委婉的主题宛如窈窕少女翩翩起舞,婀娜多姿,美轮美奂。随着主题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姑娘纷纷加入舞蹈行列。气氛逐渐热烈,管乐奏出活泼欢快的主题,恰似一群小伙子情不自禁地闯入姑娘们的行列,欢腾舞跃起来,尽情抒发了兴奋的心情。 第二部分(B段.中板) 转为D大调,改用3/4拍子

悠扬的旋律由笛子和笙奏出,恰似一对恋人正在边歌边舞,相互表达爱慕之情,共同品味着爱情的甜蜜

,憧憬著美好的未来。旋律在安宁富有歌唱性中发展,时而又出现跳跃的节奏型。深情委婉又与瑶族特有的柔美舞姿结合起来,独具韵味。 第三部分(A段再现.行板–热烈的快板) 再现部,浓缩第一段的内容,再现了第一段的主题,人们纷纷加入舞列。欢跳着,旋转着,舞之,蹈之,气氛热烈,感情奔放。酣畅地展示了瑶族男女热情奔放的精神面貌。乐曲在强烈的节奏中推向高潮,在快速欢畅的情绪中结束。

推荐第9篇:《瑶族舞曲》说课稿

《瑶族舞曲》说课稿

《瑶族舞曲》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为人音版八年级音乐教材,第二单元《西南情韵》中的《瑶族舞曲》。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为八年六班的学生。该班学生普遍音乐素质较好,思维活跃,有表现欲望。六班的学生已经能做到通过网络的自主学习。因此本课设置了课前搜集有关瑶族音乐文化资料的环节。学生们搜集的资料涉及范围广泛,内容详实。

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们已经掌握了什么是音乐要素,能做到聆听音乐体

会音乐情绪。但当音乐情绪变化时,他们还不能立即找出是哪些音乐要素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那么,在欣赏作品时应注重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欣赏能力。对此,本课中设计了打节奏为音乐伴奏的体验环节,以及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音乐特点。

本课的拓展环节为根据欣赏作品的主题旋律进行音乐创编,这是根据六班学生的特点和掌握的创编知识设计的。学生们喜欢发挥个性的创编活动,都能积极参与。但因缺乏音乐语汇,创编显得单一。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音乐思维。另外,本课中还要求创编歌词。这个创编活动学生们还未接触过,教师应多给予鼓励。

三,教材分析:1,本课选用的教材是八年级音乐教材第二单元《西南情韵》中的《瑶族舞曲

2,课标:能够听辩,记住《瑶族舞

曲》中音乐主题并辨认主奏乐器的音色,感受,体验乐曲不同部分的不同音乐情绪,参与想象乐曲的音乐形象。

3,课标分析:本课以课标中听辩,记住音乐主题和感受音乐情绪为教学重点。听辩和熟记主题可以采用反复哼唱和聆听活动;音乐情绪可以通过律动,实践和比较等方法获得感受。

4,作品简析:《瑶族舞曲》是一首以我国西南部的少数民族--瑶族的民间歌曲为素材而写的管弦乐曲。全曲共分三部分,四个主题,运用了音色,速度,力度变化等音乐表现手段,生动的描绘了瑶族的青年男女在节日的夜晚,身穿盛装,欢歌曼舞的场面。

四,教学思路:本课主要依照”创设情境,聆听感受,表现创造”的教学模式设计教学环节。首先,通过少数民族歌曲和图片,文字资料为学生创设聆听

情境;()其次,通过律动,演唱等实践体验环节,以及对比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聆听音乐,感受情绪;最后,在学生获得了音乐感受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用作品主题创编出他们喜欢的民族音乐,并能用演唱的方式表达出来。

五,教学目标:欣赏民族管弦乐曲《瑶族舞曲》,熟悉作品各部分主题旋律,掌握曲式结构。并能背唱a主题,积累音乐语汇。了解瑶族特色民族乐器长鼓,能根据《瑶族舞曲》的音乐特点,设计恰当的节奏为作品伴奏。在熟悉音乐主题的基础上,尝试进行音乐创造与表现。

六,教学重点:

1、熟悉《瑶族舞曲》各部分主题旋律,背唱a主题。

2、体验作品音乐要素的变化,感受音乐情绪,想象音乐场景。

3、根据各主题的音乐特点,设计恰当的长鼓节

奏为音乐伴奏。

七,教学难点:在熟悉作品主题旋律,体验音乐情绪的基础上,尝试用作品主题进行填词,改变节奏,速度等音乐创造活动。

八,操作流程

(一)导入,创设情境1,播放:《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音乐热身。2,导入瑶族音乐

(二)了解瑶族和瑶族的乐器长鼓:1,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瑶族资料。

2,认识长鼓;3,学生敲击桌面和桌边模拟长鼓音色,并为老师弹奏的乐曲伴奏。

(三)欣赏《瑶族舞曲》:1,分主题欣赏 (1)欣赏a主题

1)教师带领学生学唱主题;2)聆听主题,学生敲击长鼓节奏为音乐伴奏,体验音乐特点。

(2)欣赏b主题:1)教师带领学生学唱主题;2)聆听主题,学生敲击长鼓节奏为音乐伴奏,体验音乐特点。

(3)对比分析a,b主题音乐要素的特点。

(4)欣赏c主题:1)聆听主题,学生敲击节奏为音乐伴奏; 2)讨论:音乐的情绪怎样 哪个音乐要素发生了明显的变化;3)复听主题。

(5)欣赏d主题:1)聆听主题,学生敲击节奏为音乐伴奏:2)讨论:音乐的情绪怎样 与c主题相比,音乐要素有哪些异同;3)复听主题

(6)小结归纳四个主题的音乐特点。

2,完整欣赏《瑶族舞曲》:(1)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边聆听边构建乐曲的曲式结构图。(2)请学生谈谈想象的音乐场景。

(四)拓展:创造表现--创编《新瑶族舞曲》

1,教师钢琴伴奏,学生再唱a主题。;2,以小组形式,从速度,节奏,节拍,歌词等方面对a主题进行创编。

3,学生演唱创编作品,教师进行评价;4,欣赏新稻子组合新唱的歌曲《瑶族舞曲》。

(五)课题总结

九,教学特色:1,体验式音乐学习:

音乐学习需要学习者自身去经历,去感悟,去操作,才能获得属于学习者个人的音乐感受。体验式音乐学习强调身体的参与。因此,在欣赏《瑶族舞曲》的过程中,我十分注重学生亲身的音乐体验。在聆听每一段主题时都通过唱旋律,打节奏等活动,使学生获得音乐感受。在完整欣赏时也让学生边听边思考,边想象,让他们始终沉浸在音乐中,获得最直观的音乐感受。

2,比较式音乐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欣赏音乐,有利于学生形成对音乐的深刻印象。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审美注意力,还有利于学生音乐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与评价音乐能力的提高。在本课的欣赏环节中,我多次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对比四个主题在节拍,节奏,速度以及音乐情绪方面的异同。

3,导入部分:课堂导入环节选择了

彝族歌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这首少数民族歌曲学生比较熟悉,也能创设出少数民族载歌载舞庆祝节日的情境。同时,我选择的是新编版本,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这是学生所喜欢的,于是我设计了跟随音乐节奏律动的活动。通过不断变化敲击方式和节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4,拓展部分:本课的拓展环节设计为学生对所学作品的创编活动。学生在熟悉作品音乐主题,获得音乐感受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对音乐进行个性化的创作,并且用演唱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个环节既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掌握的音乐技能,又能展示学生个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表现力。

推荐第10篇:《瑶族舞曲》教案

《瑶族舞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管弦乐曲与管弦乐队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初步分析、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了解乐曲的创作背景,感受音乐旋律与意境,认识什么是复三部曲式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欣赏,能够听辨乐曲中的音乐主题,并能辨认其主奏乐器,感受体验不同部分的不同音乐情绪,调动学生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修养。同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情趣,增强和培养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操。 课型: 本课是一节以“欣赏为主的综合课”。 课时: 一课时。

难点: 音乐旋律中变化的力度、速度、情绪与塑造音乐形象的关系。 重点: 了解瑶族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音乐风格的主要特征。 教法: 音乐视听欣赏与对比分析、讨论探究相结合。 教学过程 : 一

图片导入 :

问:我们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有多少个成员,你都知道哪些?再放图片问:这么美丽的服饰来自哪个民族?

二、进入新课

(一) 人文介绍。瑶族风情、服饰以及文化艺术铺垫。介绍“长鼓舞”等极具“瑶族”特点的“瑶族文化”,教师补充。

1、瑶族服饰(屏幕出现瑶族服饰并配以文字介绍)。

2、瑶族长鼓(加以文字介绍)

3、长鼓舞介绍以及欣赏(播放视频)

4、《瑶族舞曲》简介(拓展:还有其他版本的瑶族舞曲)

(二)初听《瑶族舞曲》全曲,了解全貌

1、乐曲描绘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表达瑶族人民怎样的心情?你是从乐曲的哪些特点中得到这样的感知的? 全曲可分为几个部分?

2、学生讨论

3、教师总结:全曲描绘了瑶寨人在节日的夜晚,围坐在篝火旁,载歌载舞的热烈场景。结构为:A +B+A’三大部分

(三)分段欣赏

1、第一部分思考:音乐给你怎样的感受?

旋律优美抒情,仿佛在夜幕降临的时候瑶族姑娘和小伙子们正穿着节日的盛装从四面八方缓缓地聚集在一起,姑娘们伴着轻柔的音乐翩翩起舞。 情绪是(幽静委婉) 速度是(舒缓)

2、第二部分思考:与前者比较有何异同点

速度开始加快,旋律也变得轻松活泼,小伙子们和姑娘们一起伴着轻快地音乐尽情地舞蹈,抒发着自己内心的感情。 情绪是(热情奔放) 速度是(轻快)

3、第三部分:

速度再次变慢,旋律变得柔和委婉,仿佛是跳完舞的人们正在静谧的月光下亲密地交谈。 绪是(平静柔和) 速度是(舒缓)

(四)完整地再次复听全曲,鼓励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音乐。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主题二由主题衍化而来,在速度、力度方面同第一主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 总结:

引导学生讨论:瑶族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音乐特点。教师总结

第11篇:瑶族舞曲教案

瑶族舞曲教案

教学目标:

知 识:了解我国“瑶族”风土人情,初步感受瑶族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音

乐风格特点。

技 能: 引导学生结合音乐要素(力度、速度、情绪等)听赏音乐,进一步培养其音乐感受、欣赏能力。通过课前、课堂实践活动,培养主动学习音兴趣。 思 想: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情趣,增强和培养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操。课 型:本课是一节以“欣赏为主的综合课”。 课 时: 一课时。

难 点: 音乐旋律中变化的力度、速度、情绪与塑造音乐形象的关系。 重 点: 了解瑶族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音乐风格的主要特征。

教 法: 音乐视听欣赏与对比分析、讨论探究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 音乐导入:欣赏《爱我中华》问:我们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有多少个成员,你都知道哪些?听乐曲片段(瑶族舞曲)问:这么美妙的音乐来自哪个民族? 导入新课。 二 进入新课

(一) 人文介绍。瑶族风情、文化艺术铺垫(学生结合屏幕简介“盘王节”由来,介绍“长鼓舞”等极具“瑶族”特点的“瑶族文化”),教师补充。

1、瑶寨简介(屏幕出现瑶寨风情并配以文字介绍)(盘王节和长鼓舞)

2、《瑶族舞曲》(作品背景介绍略)

(二)初听全曲,了解全貌

1、乐曲描绘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表达瑶族人民怎样的心情?你是从乐曲的哪些特点中得到这样的感知的?全曲可分为几个部分?

2、学生讨论

3、教师总结:全曲描绘了瑶寨人在节日的夜晚,围坐在篝火旁,载歌载舞的热烈场景。结构为:A +B+A’三大部分

(三) 分段欣赏

1、第一部分之第一主题1) 听一听第一部分的第一主题,思考:音乐给你怎样的感受,构成音乐的主要音符为?第一主题出现了几次,每次出现有什么不同? 2) 播放第一部分第一主题,让学生跟着哼唱旋律。教师结合欣赏简单介绍

羽调式 3) 听一听第一部分的第二主题,思考:主题二与主题一比较有何异同 (四)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主题二由主题衍化而来,在速度、力度方面同

第一主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 播放第一部分第二主题,让学生跟着哼唱旋律。 2).第二部分主题

3) 欣赏第二部分主题,提问:与第一部分比较,音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它令你想到了怎样的情景? 4) 播放第二部分主题,让学生跟着哼唱旋律。

(五)完整地再次复听全曲,鼓励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音乐。三 总结: 引导学生讨论:瑶族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音乐特点。教师总结

第12篇:瑶族羊角舞

《瑶族羊角舞》简介

瑶族羊角舞是祭祀祖宗、还却心愿包含乐、舞、歌、号子的表演形式,以前在石口田垌中央七块田处进行表演,先是长鼓出场建好戏台,然后分五个步骤进行:

1、山羊在山上嬉戏,

2、狗王遇难,

3、上山打猎,

4、师公舞,

5、下垌游行庆祝。表演时由19人以上组成,分工为:操大鼓、钹、长鼓、斧、绷锣、三叉、马刀各1人,师公棍4人以上,跳羊角舞8人以上,另有1人演老娘,打猎过程中喊:“秀、秀、秀,喔呼喂,秀、秀、秀,依红旋”号子,用石口话唱着:“高王、平王争天下,哪个奈得高王何,许与二公主做老婆”曲子,最后以三叉追赶马刀往山上跑一圈回到田垌结束。

瑶族羊角舞是广西恭城瑶族独有的祭祀舞蹈,它展示了瑶族先民古代的生产生活方式,它原始味浓,独具民族特色,它是瑶族人民在民朝从湖南迁移到广西时进入到广西恭城的。

在中国民间舞中,象恭城三江的瑶族羊角舞它是一种原生态的民间舞蹈,从形式、音乐等方面都值得专家们的挖掘与研究。抢救、保护《瑶族羊角舞》对我县三江乡石口村的民族文化会起到一个推进作用,另外游客和学生对该舞蹈进行观摩和采风。 目前,《瑶族羊角舞》于2008年被列入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化遗产保护名录。

第13篇:广西灵山粽文化研究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2013届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

广西灵山粽文化研究

Research on the Zongzi Culture of Guangxi Lingshan

姓 名:邓秋婷 学 号:200905010034 学院: 文学院 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 指导老师:陈 波 完成时间: 2013年4月

目 录

中文摘要、关键词„„„„„„„„„„„„„„„„„„„„„„„„2 英文摘要、关键词„„„„„„„„„„„„„„„„„„„„„„„„3 引言„„„„„„„„„„„„„„„„„„„„„„„„„„„„„„4

一、粽子在广西灵山的产生及其历史变迁„„„„„„„„„„„„„„5

(一)粽子的选材 „„„„„„„„„„„„„„„„„„„„„„„5

(二)粽子的制作过程 „„„„„„„„„„„„„„„„„„„„„7

(三)粽子的熬煮 „„„„„„„„„„„„„„„„„„„„„„„7

二、粽子在广西灵山人民生活中的地位和意义„„„„„„„„„„„„8

(一)粽子与端午节 „„„„„„„„„„„„„„„„„„„„„„8

(二)粽子与春节 „„„„„„„„„„„„„„„„„„„„„„„10

(三)粽子与广西灵山当地的婚俗 „„„„„„„„„„„„„„„„10

(四)丧葬习俗中的粽子 „„„„„„„„„„„„„„„„„„„„11

(五)粽子与住宅的微妙关系 „„„„„„„„„„„„„„„„„„12

三、结语„„„„„„„„„„„„„„„„„„„„„„„„„„„„13 参考文献„„„„„„„„„„„„„„„„„„„„„„„„„„„„14 后记„„„„„„„„„„„„„„„„„„„„„„„„„„„„„„15

- 12

引言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节日,“端午”之名,最早见于晋朝人周处的《风土记》,然其源头可上溯到秦汉甚至更古老的时代。在端午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传说是为纪念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然而,在探寻这一节日饮食文化渊源时,我们便会发现,其实粽子最初并不是供人食用的,古人最初也并不只是在端午节吃粽子,粽子是为纪念屈原之说更有待考究。

东晋范汪的《祠制》有“仲夏荐角黍”的记载,这说明在古代,我国人民就有在夏至用角黍祭祀祖先的风俗。而从“仲夏端午,烹鹜角黍”1可知,最初人们不只在端午包粽子,还在夏至包粽子。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提出,端午是龙的节日。古人由于受到瘟疫虫害和水旱灾害的威胁,便以有神力的“龙”作为自己民族的神,对其顶礼膜拜,希望得到保护。于是便把食物用叶子包裹起来,扔到水中取悦龙,并以“角黍”的“角”表明他们对龙的无限崇拜。因此,粽子是先民们祭祖和祭神、祈求丰年的两种原始宗教文化崇拜形式的产物。而当屈原的故事广泛流传之后,人们就把端午食粽和屈原联系起来,既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也是人们爱国情怀的一种寄托。

古时的粽子种类繁多,有角粽、锥粽、九子粽、枕头粽和棱粽等。广西灵山的粽子经过历史的洗礼,继承了“枕头粽”的传统,从出现就在灵山人民日常生活重大节日(如春节、端午节、婚嫁、丧葬等)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并因此而有各种不同的意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粽文化。研究广西灵山粽文化,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广西灵山民俗文化的内涵,弘扬与传承传统文化。

1 (西晋)周处《风土记》

- 4

如棕榈叶心之形,故曰粽,近世多用糯米。”那为何选用糯米,而不用其他谷物呢?糯稻的种仁,含有多量糊精,性粘柔软,所以取名糯米。糯米,自古就是重要的滋补食物,与粳米相比,性温。 “糯米是补脾胃,益肺气的谷物”6,《本草纲目》把糯米的功效归纳为四种:一是温脾胃,二是止腹泻,三是缩小便,四是收自汗。糯米虽有如此功效,却由于性粘,不宜多吃,尤其是病人。正是由于这种矛盾性,加之产量较低,糯米便成了祭神的场合或重大仪式的必需品,体现出明显的临时性文化意义。

时代变迁,包粽子的原料在历史的洪流中发生了的变化。由于地方物产不同,各地所包的粽子也就有所差异。广西灵山的粽子更是与众不同。以前,广西灵山人民的生活条件不好,包粽子时,除了糯米,一般只会放一根苏木。条件稍微好些的人家,顶多也就放点猪肉。而今,除了采用灵山优质龙渊野生大糯米,还有美味可口的馅料。包粽子的前一天,选用自家种的优质大糯米,淘洗干净,然后把糯米放在冷水里浸泡一个晚上,次日再捞出;也可以用热水浸泡,两三个小时后捞出即可。馅料一般有猪肉、绿豆、板栗、花生等,而馅料的准备也十分考究。猪肉一般选用半肥半瘦的五花肉,切成条状,放盐、酒、五香粉、虾仁、黄蓝(一种植物香料)、酱油等腌制两三个小时,使之完全入味。绿豆要去皮,使之更易煮,味道也更好。过去有的家庭爱用石磨将绿豆碾磨,除去外壳;也有用热水浸泡几个小时,然后用手搓掉绿豆皮,这是件需要耐心的事情。现在市场上都会有磨好的绿豆出卖,人们不用再那么辛苦地去除绿豆皮了。另外,还要再糯米里加些盐拌匀,粽子才更有味道。

广西灵山的粽叶也很有特色。先人包粽子,用的是箛叶、芦叶;楚地有用粽叶。粽叶又称杜若,《楚辞》中就曾多次提及。“或以大者为高良姜,细者为杜若„„楚地山中时有之”7,“高良姜也符合《楚辞》所说的香草类,因此应为‘杜若’所指的植物种类”8。听说五月间采杜若包粽子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广西灵山人民一般用“冬叶”来包粽子(端午节除外)。冬叶长圆形,形似芭蕉叶,长约50厘米,宽约20厘米,只产于我国南部的广东、广西等地的密林深处。后经栽种培育,冬叶在广西灵山寻常百姓家随处可见。冬叶的柔韧性极好,经过热开水烫过后,可以任意折叠而不断不裂,很适合用来包裹粽子,尤其是体积庞大的灵山大粽。神奇的是,这用开水烫焯过的冬叶,能散发出一种清新的异香,包好的粽子经过长时间的熬煮后,这清香就深深地渗透到粽子里面,整条粽子就成了“香粽”,将糯米带给人的滞胀感一扫而光。

以前,灵山人包粽子,都会到芭蕉树上撕下一根根绳子,用来捆绑粽子,也 67 (明)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论》卷一续序例上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第十四卷草部 8 潘富俊《楚辞植物图鉴》76页

- 6

否则粽子会半生不熟。

叠好了粽子,还要从锅的边沿放水进去,水以刚没过粽子为宜。熬粽子时,要注意火候,开始时用猛火煮至水沸腾,然后用慢火,保持锅内的水滚开为好。在熬的过程中要不断加水,防止水烧干后粽子被烧焦。熬了5至6个小时后,要翻粽子——把锅底的粽子调上来,把上面的粽子翻入锅底,这样就能确保每个粽子都能熬煮熟透。听老一辈的人说,古时灵山人还有一种十分有特色的熬煮粽子的方法。

古时煮大粽,不用大锅,而用缸。当家里的主妇们忙着包粽子的时候,男人们就到晒谷场边上,用稻草编一条约手掌宽、2寸厚、十多米长的大草绳。当粽子包好后,将其垒叠于缸中,加上开水盖好。然后把大草绳沿着大缸从下往上缠绕成草龙,再堆上谷壳,搁上火炭,让草绳从下往上慢慢燃起。当草龙烧成灰烬时,粽子也就熬熟了。馅心浸化、五花肉的油从内透过绿豆渗透到糯米之中,粽叶的清香从外渗入糯米是粽子熟透的标准。此时,粽香芬芳,味道鲜美,真是“闻到大粽香,神仙也跳墙”。

据中医文献记载:整个包粽子的材料有“补中益气,固肾缩水”之良效。馅料当中的猪肉味甘,性平,能“补肾液,充胃汁,滋肝阴,润肌肤,止消渴”,其中肥肉经高温蒸煮后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降低,不饱和脂肪酸增加,食之“强身健脑,延年益寿。”除此之外,采自天然野生环境的冬叶(虽然广西灵山普通人家会种植冬叶,但都是让其自然生长),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具有解表退热、凉血止血、利咽开音、解酒醒神的功效”9,还有舒郁、开膈、灭菌防腐和防癌的神奇作用。

二、粽子在广西灵山人民生活中的地位和意义

广西灵山的粽子沿袭了粽子最初的文化意义,既是作为敬神祭祖的媒介来取悦神灵、祈求丰年的供品,也是纪念屈原、表达人们美好愿望的象征品,更是人们表现爱国情怀的寄托品。然而,任何文化事象在传播的过程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经过历代人的传承和发展,其内涵也会越来越丰富。当然,在传播的过程中,很多文化内涵已经消失或淡漠,但是新的内容和活动又在不断的充实和丰富着,逐渐形成了稳定的传统民俗文化。粽子、粽文化是灵山的民俗文化中宝贵财富,已然成为广西灵山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广西灵山,粽子不仅在端午节出现,在很多重大节庆时也会出现其身影。粽子已在灵山人民的民族心理上扎根。

(一)粽子与端午节

9 明冠华《粽叶传奇》《生命世界》2008年06期

- 8

闷热,多雨潮湿,毒虫滋生,人们普遍会有上火、中暑现象,容易得病,民间群众固有包灰水粽来吃消署解毒、避免“邪气”入侵的习俗。因此,灰水粽又有“凉粽”之称。

(二)粽子与春节

不同于我国其他地方只在端午包粽子的习俗,广西灵山人民更注重的是过年包粽子,称之为“年粽”。在广西灵山当地有“无粽不成年”之说。年粽的制作方法和前面提到的粽子的制作方法是一样。除此之外,包完大粽之后,还会包几个小“枕头粽”,大概七八两左右,专门给小孩子吃的,十分方便。

灵山人一般会选择在除夕这天包年粽,男人们忙着杀鸡宰鸭,祭拜祖先,主妇们就着手包粽子。包粽子主要是妇女们的工作,尤其是中老年妇女。在广西灵山,粽子是展现妇女心灵手巧的一个重要象征。灵山人十分注重粽子的外观,很是讲究粽子的漂亮,粽子包得不好看,主人会觉得很没面子。那些形状饱满结实、棱角平整的粽子被认为是最好看的。包粽子时,全家妇女聚在一起,主要是中老年妇女包,青年女子则是在学习。妇女们互相谈天说地,使得整个包粽子的过程充满欢乐祥和的气氛。

之所以会选择在除夕这天包粽子,是因为自古以来,灵山人有除夕守岁的习俗。“吃完团圆饭之后,家庭主妇就着手炖大粽”11,然后一家人就围坐在火旁,边聊天边熬大粽。在广西灵山过年熬粽守岁时,为了给小孩提神,大人们还会给小孩子讲一个有意思“老鼠嫁女”的故事。小孩子刚开始都会兴致勃勃,可终究敌不过睡意,粽子还没熬熟,小孩就已经呼呼大睡了。粽子熬熟后不会马上出锅,要等第二天早上,谓之“起粽”。起锅后的粽子还是温热的,可以马上解开来吃;冷了的粽子,普通食用法有煎、蒸两种。

广西灵山人大年初一要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粽,表示在新的一年里,一家人团圆和睦。在吃年粽的时候,还有所讲究:粽子解开后,一家人按辈分做好,由老人动筷先吃,小辈们才能开始吃,并且都要吃得一点不剩。春节里,去拜年的人要送主人家两个或四个粽子,主人家回礼时也要有粽子,一般是两个,但有一点:不能将客人送来的粽子作为回礼,而应该用自家做的粽子来回礼。这就是礼尚往来。

广西灵山的年粽即使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勤俭节约优良传统的体现,也表达了人们希望团结和睦、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三)粽子与广西灵山当地的婚俗

婚姻是人类传宗之大礼。古时各地、各民族由于受到社会历史和特殊的地理环境的原因,形成了一些古朴而各具特色的传统婚俗。把粽子与婚姻联系起来, 11 薛勇《灵山县志》第1261页

- 10

位,早晚饭前供饭菜。一周年后就要为死者“脱服”。“脱服”的时候,死者的亲人就要包粽子。一是把两个粽子放在角落的灵位的两边,意为让死者做踏脚石,登上祖宗灵位,成为列祖列宗的成员,不再单独供祭。二是答谢前来参加功德的人,让他们吃过粽子,以后事事顺利,平安幸福。“脱服”之后,死者家人行动就可如常人,不再有什么禁忌。

从粽子的禁忌可以略知一二,广西灵山旧时的丧葬习俗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而今虽迷信色彩仍在,却更多表现的是对当地民俗文化的一种继承。粽子,既是表达对死者的一种尊重,也是帮助死者超脱的必不可少的踏脚石,在灵山人的心里是独一无二的。

(五)粽子与住宅的微妙关系

房子,在人类演变过程中充当着守护者的角色。自从人类有了稳定居所之后,人类社会也才有了稳步的发展。因此,房子对人类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自古人们就十分重视住宅的风水、吉利问题。那粽子有和住宅有着怎样微妙的关系呢? 在广西灵山人的观念里,建房子有很多讲究,最重要的就是风水要好,这样才能大吉大利。因此,在建房子之前,就要挑日子,然后拿去给先生评,合适了就如期动工;不合适另挑日子,直到合适为止。开始动工后,“入墙角”、“过门头”都要包粽子和做发糕。糯米性粘,粽子的寓意是所建房子的各个连接部位也会如粽子般粘得结结实实的,房子就牢不可破。

新宅建好后入住,主人家会邀请亲朋好友来庆贺,在这个重要而喜庆的日子里,粽子也是必需品。广西灵山的枕头粽,方方正正,放在哪里都稳稳当当的,有镇宅之意。因此,主人会在入住当天,在房子的四个角落各放一个枕头粽。一是镇宅,希望入住新房后一切顺利,少病少灾。二是希望家人能够和睦相处,和气生财。而且,每张餐桌上都会有一盘切成圈块状的粽子,供客人品尝,希望主人家的好运能够带给宾客,大吉大利。

综上所述,广西灵山人在长期的生活活动中,对粽子产生了一种偏爱的嗜好和兴趣,赋予了粽子一定的人性和相应的文化内涵,是粽子在特定的时日能够把人们的各种愿望、情感等宣泄和表露出来,进而达到了一种比较满足的状态的媒介。粽子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节庆,就有不同的含义,是广西灵山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的集中体现。

- 12

参考文献:

[1](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M].广汉魏丛书出版社.2001年. [2](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年.[3]宗懔著.谭麟译.《荆楚岁时记译注》[M].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4]潘富俊.《楚辞植物图鉴》[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5](清)张孝涛主修.梁炅纂修.《灵山县志》[M].1820年.[6]薛勇主编.《灵山县志》[M].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7]刘石林.《民俗文化——粽文化的起源及其演变》[J].2010年.[8]林海.《壮族粽文化剖析——以广西武鸣县壮族为例》[J].河池学院学报.2007年第27卷第1期.[9]滕广茂主编.《钦州文史第12辑——钦州民俗文化》[M].广西钦州市政协文史委出版.2005年.[10]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西通志·民俗志》[M].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明冠华.《粽叶传奇》[J].《生命世界》2008年06期.[12]覃乃昌.《壮族稻作农业史》[M].广西民族出版社.1997年.[13]徐桂兰.《广西民俗》[M].广西民族出版社.1994年.[14]刘小林.《广西少数民族婚姻习俗的文化透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0卷第1期.[15]覃桂清.《婚姻的奥秘》[M].广西民族出版社.1990年.

- 14

第14篇:如何推广广西文化发展

如何促进广西文化发展

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广西发布《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15年,广西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占广西壮族自治区GDP的比重达到5%,成为当地国民经济和现代服务业中新的支柱产业。 如何发展广西文化产业: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可以指一个地方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等等,给它下一个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面对这么多个领域,想要每个方面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是很难做到的,我认为我们应该清楚我们在哪一方面有竞争力或者是哪一方面加强后可以有更强的竞争力,然后重点打造和建设才能事倍功半,才能更高效率地使得文化产业成为广西的支柱产业。我认为广西文化产业的落后并不因为广西缺少资源,而因为广西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规划,整合与利用。

我认为我们应该注重特色城镇的建设。事实上广西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而很多特色却只被当地人或是广西人了解。我们应该如何将这些有意义,有价值的文化推广至全国甚至推广至世界,然后让它们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呢?这还需要我们做很大的努力与改变。

1、加强地方重点项目的发展与宣传,充分利用本土资源,打造地方特色品牌。

例如:横县是 “中国茉莉之乡”, 茉莉花产量和花茶产量均占全国总量的80%以上,占世界总量的60%以上,横县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茉莉花生产和花茶加工基地,每两年举办一次茉莉花节。这可以说是广西的一个骄傲,可是不说全国有多少人知道有横县这个地方,知道横县是茉莉花之乡,就连广西人自己也不见得有多少人知道这个节日。但我们发现问题了,很多人甚至知道远在贵州荔波的梅花节却不知道就在自己家门口的茉莉花节。显而易见,那么这个资源就是由于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与宣传,其价值就会被大打折扣。要想提高知名度,就必须有吸引人的特色活动,有一个好的宣传语和活动主题,最重要是要加大宣传力度。我们可以根据我们广西自有的民族特色,在活动中融入民族文化。比如,可以把打造成具有当在民族特色的旅游景区,在那里旅客们可以品尝纯正的茉莉花茶和广西特色小吃,还能看到茉莉花的盛景,还可以加入一些民族表演,和民族娱乐活动。活动有特色是关键,但是要取得成功重中之重的还是在于宣传,为了活动能取得更好的收益,一定要保证宣传力度和宣传效果。首先我们可以利用媒体作为主要宣传方式,其它宣传作辅助,这样宣传范围很广,大大提高了宣传的力度。但是光有大力度宣传是不够的,还必须保证宣传的质量。要保证宣传的质量就必须有能吸引人,让人记得的东西,如:一条沁人心脾,容易上口的宣传语,让人耳目一新的活动等等。

类似横县的还有田东县,田东是“中国的芒果之乡”。田东也可以举办关于芒果的特色活动,加入创新元素,作出自己的特色,打响自己的品牌,提高知名度。

2、广西地理位置独特,自古多民族文化融合,聚居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民族,是全国居住少数民族种数最多的省份,形成特色的文化区域。其中最突出的是壮族文化,为最多人知道的也是壮族文化,壮族的绣球是广西的文化符号。广西可以以壮族的文化发展,带动其他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虽然广西具有丰富的天然的民族文化资源,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民族风俗已经被时代的车轮碾去,很多民族风情已经流失,很多民族文化已经不再纯正。而且各民族分散在广西的各个地方,这不便于让外界感受和了解各民族风情文化,也增大了各民族文化推广和发展的难度,阻碍了民族文化传播的进程。政府应采取相关政策对各民族文化进行整合,加大对少数民族的扶持力度,还可以指派相关人员指导那些文化稀缺民族找回遗失的传统和文化。

虽然民族文化资源很多,但是资源也分散得很广,不利于我们使用,也就不能发挥基价值。我们可以把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可以把地方特色与民族文化相结合,如:我们可以在现有的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加入其他的少数民族入住,然后形成一个少数民族部落的旅游点,再在这些景点加入广西特色活动或中国的传统活动(舞龙、舞狮、宾阳的炮龙节等等),还可以加入广西的特色食品(玉林市牛巴、盛产的热带水果)。例如:可以在现有的三江侗族自治县,加入其他少数民族的居民,再通过一系列的规划和建设,形成有特色的少数民族部落,再与当地的民俗风情、风景特色组合成旅游景点。这样可以丰富原来的民族特色,使原来单一的民族文化变得多元化,聚集到一起后,便于游客的参观游玩,使得各民族的文化价值得以实现。

3、当我们把资源都整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特色城镇后,就应借助大舞台大力宣传与推广广西各地方风情。近年来,广西国际民歌节、广西东盟博览会、柳州国际水上狂欢节、柳州水上摩托艇大赛,这些活动都取得了较好效果,是向全国及至东盟展示广西的窗口,向全国乃至东盟各国的人民展示了广西的魅力,也提高了广西的知名度。但是想要这些活动得以持续发展,影响力度不断扩大,就要把这些活动特色鲜明化,做大做强。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已经有名气的活动来打响,其它特色活动的名声。在以上这些活动中,穿插其它的特色活动的宣传。

为什么桂林的知名度这么高呢?还不是因为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口号响亮,有气势,于是一传十,十传百。那么广西的文化宣传也可以用这个办法,找出一句有特点,有容易上口的宣传语,将广西的品牌文化打响。有了知名度才有客源,才有经济收入,才能进一步推动文化的发展。

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政府,不仅需要钱,还需要我们每一个广西人。让我们一起携手打造宣传广西文化,只有人人都奉出一点力量,广西的文化发展才会更加美好。

第15篇:广西天峨县文化消费现状

广西天峨县文化消费现状

抽样调查报告

要目

一、综述 „„„„„„„„„„„„„„„„„„„„„

11.1调查目的„„„„„„„„„„„„„„„„„„„ 1

1.2调查对象„„„„„„„„„„„„„„„„„„„ 1

1.3调查方法„„„„„„„„„„„„„„„„„„„ 1

1.4调查内容„„„„„„„„„„„„„„„„„„„

21.5调查情况„„„„„„„„„„„„„„„„„„„ 2

二、数据分析

1.1 天峨县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构成及现状

1.2 天峨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

1.3促进天峨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稳步增长的对策建议

三、相关文化管理部门访谈情况报告 „„„„„„„„„ 1

2四、具体建议 „„„„„„„„„„„„„„„„„„„ 1

4五、附件:调查问卷 „„„„„„„„„„„„„„„„ 1

5一、综述

1.1调查目的

文化消费是人们用于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等相关方面的支出和消费活动。文化消费作为文化产业链上的终端环节,既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动力,也是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目的。为适应鹿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全面了解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状况、文化消费需求和意向、文化消费热点及城镇居民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开展了文化消费调查,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1.2调查对象

依据近年来广西天峨县当地文化消费的实际情况,我们针对以下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员工、群众、学生等不等阶层人群进行抽样调查,计划投放样本量为80份。

1.3调查方法

1.3.1 上门调查

针对调查对象分散的情况,我调查小组分为3路分别对天峨县人民政府、文化局、旅游局、县图书馆、天峨县一中等事业单位进行上门调查,共发放问卷28份,回收22份。

1.3.2 网络调查

针对部分长期有联络的文化公司以及其他企业的相关部门,我们采用网络传输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的方式发放问卷32份,回收24份。

1.3.3 访谈

针对问卷中未涉及到的内容,在抽样调查时,我们进行了相应的访谈,访谈对象为6人。另外,针对文化局、旅游局,我们采取自由式访谈的形式进行,共采访了3个处室(具体访谈内容参见相关文化管理部门访谈情况报告P12部分),获取问卷之外其他具有参考价值的人才需求及培养意见。

1.4调查内容

本次抽样调查的主体内容包括用人单位对艺术管理类人才知识结构、艺术素养以及实践能力等方面,辅助内容涉及用人单位的具体规模、近年来的用人情况、常用的招聘方式及对艺术类人才需求的情况等。

1.5调查情况

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60份,回收有效问卷46份,其中:

从事文化管理的政府机关单位………………发放5份回收4份 文化事业单位………………………………发放22份回收22份 文化企业……………………………………发放20份回收12份 民间文化组织………………………………发放5份回收2份 其他非文化企业……………………………发放3份回收2份 历届毕业生曾任职的公司/事业单位……… 发放5份回收4份

二、数据分析

1.1天峨县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构成及现状

1.1.1目前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主体内容。

为全面了解天峨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活动情况和具体内容,我们对城镇60户居民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居民的文化娱乐活动主要集中在:看电视、看报纸、看休闲消遣类书刊、看影碟和电子光盘、上网、旅游等。但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文化程度的人文化娱乐活动内容差别较大,其突出的特点是:18-25岁的人最喜欢上网; 26-35岁的人比较喜欢看电视和旅游。中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喜欢的文化娱乐活动的内容基本相同,但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喜欢看报纸超过了看电视;高中及以下学历的人除了看电视、报纸外,更喜欢上网。

深入了解居民每天都会从事的文化娱乐活动发现,93.5%的居民每天都看电视,此外是看报纸、杂志、读书、上网,这些人在全部被调查者中所占比例依次为75.5%、49.7%、36.4%和35.3%。

1.1.2天峨城镇居民平均每天用于文化娱乐活动的时间。

天峨城镇居民用来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时间比较充足。有68.6%的被调查者平均每天用2-5小时,其中10.6%的人每天用的时间长达5小时以上,这部分人主要是退休人员、学生、机关公务员。25.2%的人每天用1-2小时。每天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时间在1小时以下的仅有

6.2%,这部分人主要是个体民营人员和自由职业者。

1.1.3天峨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支出情况。

无论是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情况还是消费意向调查,均显示居民文化消费水平还比较低下。70.4%的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每月用于文化消费的支出在100元以下,21.1%的文化消费支出在100-200元,只有8%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在200元以上。同时45.4%的居民只愿意拿出家庭收入的5%以下用于文化消费,愿意支出5-10%的人占34.3%,愿意支出10-20%的居民仅占12.6%,还有5%的居民表示在文化消费方面会“一分不花”。从年龄结构看,愿意在文化消费方面支出10%以上的集中在18-35岁年龄阶段。

1.1.4文化消费在城镇居民消费中的位置及文化消费的目的。

在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不太高的情况下,对于个人和家庭消费的迫切需要,有75%的被调查者表示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二者并重;只有8.5%的人选择目前迫切需要的是“精神产品”。居民文化消费的主要目的是“放松自己、减轻压力”和“休闲娱乐”,选择这两项的人次占全部被调查者的比例为67.2%和65.2%;其次才是“增加知识”和“丰富精神世界,提高生活质量”,分别为64.6%和58.1%。

1.1.5天峨城镇居民对文化娱乐生活状况的满意程度及要求。

有25%的被调查者对自己目前的文化娱乐生活内容、质量等感到“较满意”和“很满意”,57.7%的城镇居民感到自己的文化娱乐生活水平“一般”,12.4%和4.8%的人则对自己的文化娱乐生活感到“较不满意”和“很不满意”。80.3%的被调查者认为丰富和提高文化娱乐生活内容和质量主要取决于“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文化娱乐环境的改善”,其次是“文化产品的丰富和质量的提高”、“休闲时间的增加”和“自身文化修养的提高”。60%的调查者对于文化娱乐活动的新颖度和内容丰富程度提出了要求,由此可见,文化娱乐活动中创新和多元素的内容的意义。

1.2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

1.2.1 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偏低。

2006年天峨县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服务为263.2元,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为5.4%。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出天峨县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选择是简便易行、花费少甚至不用花费的项目,居民文化生活内容和质量一般,居民文化娱乐生活需要远远不能得到满足。

1.2.2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结构有待优化。

调查显示,居民业余文化娱乐活动主要是看电视、看报纸、看休闲消遣类书刊、看影碟、看电子光盘、上网、看戏。从中可以看出文化消费构成单一,除上网属于新兴文化消费项目以外,其它主要内容属于传统项目,这些活动消费范围和环境局限性大,文化消费层次偏低。同时,调查中居民表示文化消费的主要目的是放松自我、休闲娱乐,说明目前我县城镇居民文化需求尚处于适当改善生活环境、休闲减压的初级阶段。这样的文化消费构成缺乏活力和消费热点。调查反映出居民对自己文化娱乐生活质量和水平满意程度不高,也说明了文化消费结构有待优化。

1.2.3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未来预期较低。

《天峨县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中提出:到2010年要使乡镇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达到8%以上。2006年天峨县居民文化消费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6.1%,比2005年增长了0.6个百分点,增速较慢。通过结构分析看出,构成文化消费主要内容的文化娱乐产品消费反而比2005年下降5.6元,这一因素影响文化消费比重增速0.6个百分点。稳步实现文化消费目标,这一结构性问题应引起重视。然而本次调查显示出,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意向中,未来文化消费预期不高。对于居民家庭消费的迫切需要,15.8%的居民选择“物质产品”,8.5%的居民选择“精神产品”,前者人数是后者人数的近2倍。同时,对于未来文化消费支出,超过半数的人只愿意拿出家庭收入的5%以下,按2006年天峨县人均可支配收入6874元计算,城镇居民平均每月只愿意拿出28.6元花费在文化消费上。

1.3促进天峨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稳步增长的对策建议

1.3.1树立并强化文化消费的观念和意识,激发居民文化消费热情。

通过媒体等多种途径,宣传、倡导文化消费的观念,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在全社会形成文化是发展的核心,文化繁荣和居民文化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发展的最高目标这样一种共识,引导居民自觉地以不断提高文化素质、满足精神享受、实现自我全面发展、追求较高的生活品质为目的,自觉进行文化消费活动,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

1.3.2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营造良好的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氛围。

通过体制改革使现有的文化团体(单位)转变观念,去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面向消费者,充分了解研究并尊重消费者的需求,真正做到群众需要什么就生产、服务什么,不断满足最广大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为文化市场注入活力,带动居民文化消费不断增长。

1.3.3找准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子,带动居民文化消费的增长。

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关系。天峨县文化消费水平偏低的状况,虽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但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带动力不强,所以政府要加大投入发展文化产业,不断培育文化市场,拉动文化消费的增长,走“政府投资、扶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得到发展——文化市场逐渐发育、充满活力——居民文化消费支出提高、潜在支付能力得以实现——文化消费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繁荣”这样一条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

1.3.4加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投入,创造文化消费环境。

要加大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鉴于天峨县居民文化消费水平偏低,文化消费得不到满足,人口多,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薄弱的现实,政府应加大对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博物馆、文化广场、社区文化设施等的资金和人员的投入,并依托这些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这些文化活动要在满足居民实际文化需求的基础上,以先进文化理念、现代化的文化发展方向引导居民提高文化消费水平和质量。

1.3.5培育和扩大新的增长点,优化文化消费结构。

提高热点文化消费项目的比重和服务。对目前居民最热衷的文化消费项目进行挖掘,提升起内涵、层次和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范围,从中培育出新的消费增长点。如目前几乎所有的居民每天都看电视、读报纸,电视服务、报纸出版就可以通过增设、调整电视栏目,发展数字电视或扩大报纸发行种类等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开拓新的文化消费领域,开发新的文化消费项目,引导居民多往国家鼓励发展的文化消费热点和领域进行文化消费活动,促进消费结构的换代升级。

1.3.6依据居民文化消费现状,调整文化产品和服务。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应立足居民文化消费现状,生产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提供符合居民需求的文化服务。要调整目前文化市场定价过高的产品和项目,如电影、景区门票等,要让普通老百姓都能消费得起。文化消费定价过高,老百姓承受不了,势必出现“曲高和寡”的局面,单纯靠高价位反而不能换取高额利润。文化产品和服务既要有标志性的经典项目,更要贴近群众、社会、生活,满足居民文化需求,引导居民文化消费不断增长,最终实现不断提高全体居民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营造和谐文明社会氛围的目的。

第16篇:感悟江华瑶族变化

感悟江华瑶族变化,坚定三个自信

江华是一块历史悠久、地灵人杰的宝地。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县,迄今已历两千多年。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生息繁衍于此的瑶族先民与其他兄弟民族一道开发了这片神奇的土地,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瑶族文明。积淀丰厚的历史文化与钟灵毓秀的奇山秀水交相辉映,瑶山英才辈出。唐广明元年,农民领袖蔡结,扎寨深山,同唐王朝抗争达19年之久。清朝时期,瑶民领袖赵金龙率部起义,震撼朝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涌现了一大批英才俊杰,如中共早期党员、中共三大代表、曾任满洲省委书记、中央文库主要负责人的陈为人烈士,中共早期党员、省港大罢工发起人之一的李启汉烈士,曾任湘南特委书记、湖南省委组织部长的王涛烈士,以及曾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中顾委常委的江华同志。

江华是一座物产富饶、琳琅满目的宝藏。丰富的森林资源、充沛的水能资源、富庶的农产资源、量大品高的矿产资源、引人入胜的旅游资源,积聚了瑶山雄厚的发展底蕴。这里林海茫茫,林产丰茂。2630平方公里林地郁郁葱葱,森林覆盖率达64%,活立木蓄积量达681万立方米。14万立方米商品材、80万根竹材、名贵的厚朴、杜仲药材,每年沿着美丽的潇水河源源不断地运往山外,抢占一方市场。这里银川盈帘,在千山万壑间徘徊萦绕,蓄积了37.87万千瓦的可开发量。高山蕴好水,好水养良田,良田产奇珍。敢与美国加州烟媲美的“涛白优烟”,堪称世界一绝的珍珠椒,饮之令人神清气爽的大叶苦茶,风味不让桂林腐乳的瑶家腐乳,满口余香、回味无穷的瑶家腊味,名闻遐迩,盛誉不竭。这里地下藏珍,富聚百宝。32种现已探明的矿产如星罗棋布,缀满了瑶山的每一个角落。锡和稀土品位高,储量大,稀土储量较内蒙古的白云鄂博稍逊一筹,质量冠全国同类产品之首。

这里人文荟萃,古迹甚多。有新石器、商周、战国时期的珍贵文物,有秦始皇开疆之时的屯兵遗址,有世界瑶族的朝圣之地盘王殿,有历代文人墨客元结、柳宗元、徐霞客等游览题咏过的“江华八景”,有古朴浓郁的民风民俗,有天然狩猎场,风景如画,美不胜收。这里群峰竞秀,生态优良。662座千米以上的高峰巍然耸立,5万亩原始次森林莽莽苍苍,38种国家保护植物根深叶茂,20余种珍稀动物怡然自得,充满着天人合一的宁静与和谐,展现了一幅“山水生态一体,人文自然相融”的旅游画卷,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这里气候宜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山肥水美,风光绮丽,是旅游、避暑、度假的理想胜地。

江华是一片前景广阔、贤才驰骋的“疆场”。改革开放的春风带来了大发展的先机,唤醒了大瑶山的沉静。江华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在不断地探索中确立了“做山水文章,兴特色产业,下效益功夫,求重点突破”的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发扬“只争朝夕,万众一心,实干拼搏,开拓进取”的“江华

精神”,劈山开路,扬帆出征,古老的瑶山发生了震古烁今的巨变,呈现出一派

千帆竞发、百业兴旺的繁荣景象。农村畜禽成群,瓜果飘香,蔬菜、烤烟、生猪、

松脂、山苍籽、药材等外向型商品生产基地如雨后春笋,欣欣向荣。农副产品加

工业如火如荼,前景灿烂,风味独特的瑶家腐乳、瑶家腊味,唯我独尊的绿色无

公害食品珍珠椒、香菇、山珍野菜,倍受消费者青睐,令瑶山名闻天下。利用资

源优势、区位优势发展起来的卷烟、建材、竹木制品、林化产品加工和矿产品开

采,不仅是地方财政的强劲支撑,而且有力地推动着农业产业化、乡村城镇化的

进程。

小城镇建设方兴未艾,商贸流通车水马龙,码市、大圩、白芒营、涛圩等边

贸市场红红火火,商贾云集;县城建设一日千变,新颜纷呈,现已跻身省级文明

县城行列。水电开发势头强劲,新增装机容量4万千瓦,一头挑起了振兴民族经

济的大梁。县乡村道四通八达,千里瑶山村村通电,程控电话、无线寻呼和移动

通讯全面开通,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农村供水和环境卫生条件大为改善,为栖凰

引凤培育了一片片苍劲茂密的树林。科教文卫事业蒸蒸日上,民族教育跨入全省、

全国先进县行列,医疗科技水平不断提高,谱写了“两个文明”齐飞的崭新篇章。

一、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道路自信。

所要走的道路,进一步的表述是既不走老路,也不走邪路,但将六十多年的历史

统称为辉煌六十年,意味着不彻底否定前三十年的老路,但却将世界大部份国家

实行的道路斥之为邪路。不彻底否定已经被历史证明的此路不通的老路,却彻底

否定了被很多国家证明了行之有效的道路,却要带领亿万国民去走没有前人走过

的在老路旁边的独木桥上,这样的自信让人心惊。

二、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理论自信

重复了几十年的官话和套话是否能称之为理论体系,既没有实践的证明,也没有

逻辑的推导,表面上是科学的理论,却不使用科学的方法,而当成宗教来崇拜。

尽管有大笔的经费,但即使是在各级党校,也少有学者来进行深入的研究,唯有

用权力来进行支撑,这样的理论自信何来。

三、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定制度自信

制度是约定的规章,是以宪法和其它各法律为基础的,但宪法规定的公民的权利

并未被完全尊重和保护,而宪法定义的党的地位却被过度使用,导致最高权力机

关的人大只徒有形式,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结构早已被

颠覆,却依然出现在宪法的最重要的第一条。连维护自身的宪法都不被尊重,如

何能自信。

强调三个自信,实际上体现了本质上的不自信,如果足够自信,就不会出现

七不讲,就不会不允许争论,就不会不遗余力的维稳。而试图将不自信转化为自

信的源泉却是武力。想当年,张之洞临死前向摄政王载沣表达了自己的不自信,

但载沣却很自信地说:“不怕,有兵在”。但愿历史不会重演,但愿强调三个自信的

目的是为了解决上面提出的问题,而不是强词夺理。毕竟中国特色也可以有多种

解读。胡赵的道路也未被彻底否定,希望本届班子能拿出真正的智慧出来,重建

真正的自信。

,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

扭住发展第一要务,按照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大力推进“三化进程”,坚定三个

自信,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持续、健康的发展势

头,各项社会事业才会更加繁荣稳定,人民生活会进一步改善。

姓名:李玲

学号:1240904067

班级:12食安班

第17篇:八桂瑶族乡党委工作报告

立足新起点 谋求新跨越

为全面建设和谐美好新八桂而努力奋斗

——在中共八桂瑶族乡委员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黄桂芳

(2011年5月26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八桂瑶族乡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今天在这里召开八桂瑶族乡第十二次党员代表大会,这是我乡“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召开的一次重大会议,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本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回顾总结八桂乡第十一次党员代表大会以来的各项工作,确定今后五年的工作奋斗目标,选举产生新一届乡党委、乡纪律检查委员会和出席田林县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组织动员全乡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为完成我乡“十二五”规划目标,加快“富民强乡”新跨越、全面开创八桂乡科学发展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五年来工作回顾

五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工作指南,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培植、壮大支柱产业;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不断解放思想,深化认识,完善思路;紧密团结乡人大、政府一班人;紧紧依靠全乡党员干部群众,团结奋进,开拓创新,实现了经济稳步增长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一、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明显 (一)加强班子自身建设,提高驾驭全局能力

乡党委始终把自身建设作为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措施来抓,

通过开展建设“四个好”党委、“五个好”支部、深化“三级联创”等活动,加强班子自身的执政能力及驾驭全局能力。一是坚持党委班子学习制度,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通过学习不断打造锐意进取的学习型班子。二是建立和完善机关干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制度,深入基层、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着力打造协调规范的服务型机关。三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杜绝“一言堂”与“家长式”工作作风,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促进班子团结;四是加强班子成员廉政建设,通过对《两个条例》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定的实施意见》等培训,全面提高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水平,提高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的拒腐防变能力。五是开展民主评议、问计于民活动,将班子决策臵于广泛的监督之中,根据评议结果、意见建设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提高党委班子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二)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制度,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一是规范干部职工管理制度,制定了《八桂瑶族乡工作人员管理制度》等乡村两级干部职工管理条例,通过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严格量化考核,激发了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有效促进了干部学风、工作作风、纪律作风进一步转变;二是推行工作安排卡,使干部明确职责,强化责任,促进了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建立健全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制度,严格实行“四个不准”和政务“八公开”,全面整治机关工作“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顽症,创建“优良作风、优质服务、优美环境”机关及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党政干部队伍。

(三)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强化党员教育管理

一是积极开展党员远程教育。五年来,利用远程教学点组织全乡党员进行学教活动,通过远程教育活动的开展,党员干部群众学习了政策法规和专业技术知识,鼓足了发展信心,增强了发展动力。二是认真做好党员发展工作。严格按照“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原则发展党员,五年来共发展党员140名。三是切实加强对流动党

员管理。对外出半年以上的党员进行了调查摸底,建立了名册,流动党员动向得到有效掌握和管理。

(四)务实创新,努力打造党建工作新亮点

一是创建 “农事村办”便民利民服务新载体。2007年9月起,我乡结合各村实际,因地制宜,以“便民、利民、惠民”为原则,合理布点,设立“农事村办”服务站,其中以“弄瓦片区服务站”为试点,采取单独建站、联合建站、分片建站等办法设立“农事村办”服务站,建立起覆盖全乡农村的三级“农事村办”服务工作网络;同时,设立“农情乡解”服务中心、站点,开展各种大接访活动,把服务农村行政事务、解决矛盾纠纷、治安防控和解决民生诉求四大服务功能融为一体,不断拓宽和强化“农事村办”的服务平台和功能,使“农事村办”工作真正成为了解民情的窗口、办理民事的载体、解决民忧的途径、凝聚民心的纽带和造福民众的平台。二是积极探索村干部职业化路子。2009年10月初,经过党委研究决定在渭标、岩林村推行了“村干部职业化”,村干部实行挂牌值班制度,负责处理日常村务、办理群众事务和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组织开展各项活动,做到及时传达上情、反映下情,取得良好的效果。三是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结合县委提出的目标和本乡实际,党委班子提炼出“推动科学发展,改变山区面貌,构建和谐瑶乡”的学习主题,以“两改变、两提高、三促进”为主要载体,开展富有特色的“三个五”活动,以此为平台,在全乡掀起学习实践活动新高潮,成效明显。四是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围绕“强堡垒、争先锋,改变面貌、推动科学发展”主题,以开展“六个一”活动、实施“六大工程”和深化“农事村办”、“ 农情乡解”工作为主要载体,深入开展评比“党员之星”和创建“红旗党支部”活动,使创先争优活动扎实有效的开展,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共为群众做好事、实事500余件。

二、全乡经济不断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2006年以来,我乡经济社会得到了全面发展,国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各项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由2006年3600万元增加到2010年5107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每年增长8.3%。固定资产投资从2006年57万元增加到2010年610万元,年均增加110万元。劳务输出从2006年153人次增加到2010年4600人次,年均增加809人次。人均收入从2006年2010元增加到2010年3216元,年均增加241元,增长率均在11.5%以上。

(一)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

在巩固原来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党委制定实施“东部烤烟,西部甘蔗”工程的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在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农业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烤烟、甘蔗、火鸡等特色产业,力促农民增收。2006—2010年,水稻、玉米等优质农产品年产量从0.32万吨增加到3.7万吨;烤烟年产量从500担到3600担;甘蔗年产量从300吨到2万吨;造林面积从3000亩增加100000亩;现已建成初具规模的林下综合养殖和特色养殖示范点5个。

(二)深入推进项目建设,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2006年以来,在我乡境内实施的各级各类项目700多项,总投资近2亿元。这是我乡前所未有的,项目涉及交通、水利、人畜饮水、危房改造、农村清洁能源等,项目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我乡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一是重大项目建设顺利实施,投资1.38亿元的振林变电站、投资500万元的八桂、六丹村土地整理工程,投资500多万元六丹水库除险加固等重大工程进展顺利,总投资28亿元的瓦村电站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推进。二是交通项目的实施,解决了群众行路难的问题,全乡新建村级路有4条,屯级8条,八桂至八渡通乡油路工程1条。三是大力推进街道整治工作,共投入资金20万元对八桂、弄瓦两条街道进行亮化、绿化;四是实施村级办公楼及乡直站所建设工程,新建6个村部办公楼,新建乡府办公楼、干部流

转房、文化站、计生站等8个乡直单位办公楼。通过项目的大建设,我乡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解决了群众饮水难、用电难、行路难的问题,群众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日益改善。

三、统筹社会各项事业,促进全乡全面和谐发展

(一)教科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群众得实惠

一是计生工作水平不断提高。通过不断开展了“救助贫困母亲”工程等优质服务活动和加强对流动人口的“一盘棋”管理,特别是2010年开展计划生育创国优活动,使乡村服务所(室)建设得到全面改善,基本达到了“四优”标准,确保全乡已婚育龄妇女享有最优质的计生服务。到目前,我乡总人口1.4万人,符合政策生育率94.44%,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8‰以内,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0:102,无政策外多孩生育,计生工作成效显著。二是加大财力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积极争取各级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切实改善办学条件,教学质量稳步上升。中小学升学率达80%以上,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实现了九年义务普及教育和通过“两基”国家验收。三是医疗卫生事业长足发展,人民健康有保障。农村参合人数不断提高,连年达到95%以上;新建了乡卫生院门诊综合楼,医疗条件大改善。四是以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改变群众精神面貌。通过开展保护传统文化北路壮剧、评选“十大孝星”、农业实用技术科技培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了群众生活内容,改变了群众精神面貌。

(二)科学开展林权制度改革,推动林业健康发展

2009年以来,乡党委班子把林改工作作为我乡的重点工作来抓,不断加强对林改工作的组织协调,把林改工作列为党员、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实行党员包屯包户制度。此外,还与村两委、驻村工作组签订了目标责任状,并实行交纳风险抵押金制度,使责任细化。全乡上下形成了“书记作表率、党员争先进,以一流工作作风争当林改工作标兵”的浓厚氛围。我乡林改面积44.8万亩。截

至目前,已完成发证面积44.9万亩,占县下达任务的100.2℅,实现了全县第三批乡镇第一个发证、第一个完成任务的目标。

(三)狠抓综治维稳平安工作,促进全乡和谐稳定

五年来,我乡领导班子以维护社会稳定服务经济建设为主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努力创建社会和谐稳定模范乡为目标,不断加大综治维稳平安工作力度,狠抓落实各项工作措施,有力地维护了我乡的社会安定稳定。一是狠抓安全生产工作。通过抓安全管理、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和开展普法宣传教育等活动,对六丹水库、道路交通,弄瓦、者达水上运输安全及地质灾害点等关系安全生产的重点对象进行监控、排查,及时整治,五年间实现了全乡无重、特大事故发生。二是狠抓社会稳定工作。认真落实《信访工作条例》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健全接访服务机制,强化人民调解工作,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防控体系建设及平安创建等活动,积极做好不稳定因素的排查调处,预防、疏导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尽量将信访解决在乡村,将矛盾处理在萌芽状态,五年来共调处纠纷175件,调处成功率达98%以上。

(四)全力改善民生,全心全意为民服务

乡党委把改善民生、服务群众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又一个立足点,高度关注民生,大力实施一系列惠民项目,切实为民办好事实事。一是落实好党在农村的各项惠农政策,争取到农村低保扩面,全乡享受低保对象达4000人,新建五保村3个,全乡参与新农合达96%;二是加大扶贫攻坚,完成2个村扶贫整村推进建设任务,争取到广东帮扶资金100万元实施六丹村那足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三是实施一系列为民办实事项目,实施人畜饮水和水利工程,全乡新建人畜饮水工程5处,水利工程12条;实施沼气生态家园工程,新建沼气池627座;实施危房改造,解决了194户群众住房难问题;投入55万元进行平

六、八高、渭标村级篮球场建设及对平六村道路进行硬化;争取移民资金38万元实施八桂村隆桂屯饮水工程建设及屯

内道路硬化。此外,抓好武装、工青妇等工作也取得了新的成就。

各位代表、同志们,过去的五年,是我们八桂“三个”文明建设全面加强的五年,是社会保持稳定、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五年,也是全乡广大党员干部求真务实、干事创业成绩显著的五年。我乡五年来的工作成效得到了社会的认同、群众的认可、组织的认定,为“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成绩的取得,饱含着市、县党委对我乡的关心和厚爱,凝聚着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心血和汗水,渗透着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支持。在此,我代表乡党委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是管理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干部教育、监督、管理工作需要继续强化;二是经济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主导产业有时不明显;三是农业产业规模不大,集约化、品牌化、科技化水平不高;四是改善民生和维护稳定的形势依然艰巨,这些都需要乡党委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今后五年的工作

2011年到2015年是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实施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五年,是推动我乡现代农业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五年。搞好这五年的工作,对于全面建设小康八桂、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意义重大。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创新发展思路,强化工作措施,推动各项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今后五年党委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强基础、兴产业、促发展、保稳定”战略,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线,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为手段,积极培植和优化支柱产业,壮大甘蔗生产、林业产值及烤烟生产,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基层

党组织建设,全面提升执政能力和工作推动力;完善基础设施,普及惠民工程,促进城镇建设上水平,推动全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生产总值达到13000万元,实现平均年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500元以上,实现平均年增长12%以上,并着力打造两个人均纯收入实现6000元以上村。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2‰以内;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农村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初中生在校巩固率保持在100%;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覆盖率达到100%,农村人口参合率达到95%以上;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控制在1%以下;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率达到100%,90%的村级党组织达到“五好”标准。

一、创新机制,打牢党的执政基础

(一)加强与改进党的基层建设

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推行党务公开,扩大基层民主;努力建设学习型、创新型、勤政型、廉洁型、节约型机关;继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继续深化农村基层组织“三级联创”活动,把群众工作站建设成为机关干部联系群众、为民兴办实事的载体与平台。改善和加强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协会等组织的领导,充分发挥其作为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向上级争取实施全乡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政务财务公开。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扎实搞好村两委换届工作,配好配强村两委班子;做好干部的培训工作,优化党员队伍结构,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努力做好党员发展和后备干部培养工作,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进一步加强在职干部的教育管理和考核工作,探索建立制度与教育并重的监督体系,建立干部监督考核机制,突出抓好党委班子和干部作风的监督,积极探索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新方法、新途径,打造优良的党员干部队伍,确保

全乡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树立良好形象

要把党风廉政建设摆在党建工作的重要位臵,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不懈地抓好党风廉政建设。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联系实际,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新路子、新办法。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预防为主”的方针,进一步健全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努力从源头上防止和克服腐败现象。加强机关内部制度建设,严肃财经纪律,形成靠制度管人、管事的有效机制,促进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各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真正做到为民、创新、务实、奋进,切实把心思用到谋发展上,把精力和劲头用到抓工作、办实事、求实效上,坚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研究和推进工作,帮助解决好各种困难和问题。

二、夯实基础,促进基础设施体系合理布局优

(一)优先发展农田水利

结合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搞好我乡水利工程普查摸底工作。搞好山塘河坝水利工程的维修,争取八桂河流域河道整治工程尽快实施;抓好全乡范围内的水渠整治硬化;完成完善安全饮水工程,确保农业生产用水和人畜安全用水。结合新农村建设,对全乡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的水利设施进行维修与整治。

(二)重点发展完善交通路网和能源建设

继续实施通畅工程和通村通屯公路建设,优化路网结构,改善全乡交通、运输条件;进一步落实村级公路养护责任,使全乡村屯公路得到有效养护;加大农村电网改造力度,优化农村电网结构,实现电力城乡同网同价,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三)加大公共投入,确保村容整洁

强化政府保障农村公共服务的职能,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础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医

疗保健。大力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扩大村屯道路硬化覆盖面;确保农村90%以上的人口饮用安全卫生的标准水。实施村容村貌整治,继续实施危房改造和土地整理,推动新农村建设更加规范有序;大力推广使用沼气能源,进一步改善农村卫生状况,开展“四项整治”活动,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保持村容整洁。

三、调优结构,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实现农民增收

(一)稳定传统产业,发展特色生态农业

在稳定水稻、玉米两大传统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加快特色生态农业产业提质升级,进一步完善特色生态农业区域布局,集中发展专业化、区域化、特色化的优势产业。重点发展烤烟、甘蔗、林下生态养殖、油茶等特色产业。实施“烤烟甘蔗强乡,林下生态养殖富民”战略,巩固烤烟、甘蔗生产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以东烟、西蔗两个特色示范经济带为辐射点,扩大全乡烟蔗种植规模。到2015年,全乡烤烟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以上,年均交烟数量达到1万担以上;甘蔗种植面积达5万亩,甘蔗进厂量30万吨以上;细叶龙竹种植面积在今年0.8万亩的基础上逐年增加。进一步巩固扩大火鸡、竹鼠等林下生态养殖基地,带动全乡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壮大。

(二)落实惠农政策,增加农民收入

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认真抓好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实施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加大农民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农民致富能力;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或向第三产业转移,促进农民增收和劳动力就业转移;进一步优化返乡农民工创业环境,鼓励和引导积累一定资金、掌握一定技能的返乡农民工自主创办各种实体,引领群众致富。

(三)推行农村综合改革,促进特色产业规模发展

进一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推行土地流转机制,鼓励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组织;组建烤烟、甘蔗、林下生态养殖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构建与外界进行农业技术交流与产供销一条龙合作的平台,增强特色产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为特色生态农业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统筹兼顾,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发展教科文卫事业

从实际出发,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改善办学环境,全面提升办学条件与教学水平。加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村级卫生室的建设力度,实现村级卫生体系建设全覆盖。大力建设阅览室、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等文化活动中心,繁荣农村文化生活。继续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政策,力争农民参合率达到95%以上,让党的惠民政策真正惠及民生。

(二)创新计生工作机制

继续按照“控制人口数量、改善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的要求,一是搞好政策服务、生殖健康服务、药具宣传服务、随访亲情服务等服务;二是推广知情选择避孕措施、出生缺陷干预、生殖道感染干预等工程;三是充分发挥计生协会作用,实现居民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使群众对计生工作的满意率达90%以上,意外妊娠率控制在20%以下,计生率98%以上,争创全国人口与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乡。

(三)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

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效率。一是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健全乡、村、组三级安全防范和社会矛盾调解网络,强化安全责任追究,不断提高基层组织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和水平。二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积极预防和有效化解矛盾纠纷,依法按政策及时妥善解决群众诉求,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突

出问题,特别要妥善处理土地征用、拆迁安臵、环境污染、山林纠纷、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高度重视并处臵好群体性事件。三是强化安全生产监管。深入开展专项整治,突出抓好工程建设、烟花爆竹、道路交通、食品药品和重点领域监管整治,预防和减少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四是关注民生。重点关注五保户、特困群众和孤寡老人的生活困难,在低保评定、社会救助等保障机制中切实保护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各位代表,同志们!实践永无止境,发展未有穷期。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是全乡人民寄予的殷切期望。重担在肩、使命光荣、任务艰巨,我们必须站在全局高度,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在进入“十二五”的关键时期,以更加敏锐的政治头脑、更加宽广的战略眼光、更加紧迫的历史责任、更加激越的发展激情,践行好我乡未来五年的宏伟目标。

我们坚信:有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有五年来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基础,有五年来锐意进取、团结拼搏积累的宝贵经验财富,有全乡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想发展、谋发展、快发展的强烈愿望和创业热情,我乡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人民生活会更加幸福。让我们团结一心,抢抓机遇,真抓实干,为全面建设和谐美好新八桂而不懈努力!

第18篇:《瑶族舞曲》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瑶族舞曲》教学反思

【内容提要】《瑶族舞曲》是一节欣赏课。我在课堂教授的过程中,课堂教学设计、遵循音乐课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的运用、导入和拓展部分的教学环节都取得了成功,但也存在学生欣赏音乐和想象音乐场景、教学容量过大、音乐活动的效果等方面的不足,我都进行了认真地课后反思,并提出了改进设想。

【关键字】《瑶族舞曲》教学反思

《瑶族舞曲》是八年级音乐的一节欣赏课。本课以创设情境、聆听感受、创造表现的模式设计教学环节,以聆听、感受《瑶族舞曲》音乐情绪和音乐要素特点为教学重点。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主动体验,积极参与,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一、课堂教学中的几点收获。

1、课堂教学设计比较成功。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对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进行了综合分析,设计了切实可行,符合实际且细化的教学目标,因而获得了良好、有效的教学效果。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能合理安排教学环节,让学生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获得音乐感受和知识。另外,我注重细节的设计,包括每个教学环节的衔接,教师的引导语言,音频的效果,课件的设计等,这些细节都是为取得良好教学效果而服务的。

2、这节课遵循了以音乐为本的教学原则,始终引导学生关注音乐。如聆听方式有分段聆听,也有完整聆听。在聆听过程中设计了随音乐律动、哼唱主题旋律、打节奏为音乐伴奏、对比音乐要素等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能透彻地感受音乐、表现音乐。

3、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比较恰当。第一,体验式音乐学习法。音乐

学习需要学习者自身去经历、去感悟、去操作,才能获得属于学习者个人的音乐感受。体验式音乐学习强调身体的参与。因此,在欣赏《瑶族舞曲》的过程中,我十分注重学生亲身的音乐体验。在聆听每一段主题时都通过唱旋律、打节奏等活动,使学生获得音乐感受。在完整欣赏时也让学生边听边思考,边想象,让他们始终沉浸在音乐中,获得最直观的音乐感受。第二,比较式音乐学习法。运用比较的方法欣赏音乐,有利于学生形成对音乐的深刻印象。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审美注意力,还有利于学生音乐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与评价音乐能力的提高。在本课的欣赏环节中,我多次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对比四个主题在节拍、节奏、速度以及音乐情绪方面的异同。在欣赏完四个主题后,还通过表格列举各主题的异同音乐特点,帮助学生梳理音乐思路。

4、课堂中教有特色的两个教学环节。一是,导入部分。导入环节采用了音乐热身的方式,选择了彝族歌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新唱版),请学生跟随音乐律动起来。这首少数民族歌曲学生比较熟悉,能创设出少数民族载歌载舞庆祝节日的情境。同时,新编版本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这是学生所喜欢的,于是我设计了跟随音乐节奏律动的活动,通过不断变化敲击方式和节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这个导入方式我第一次尝试,觉得教学效果不错,可以运用在日常教学中,成为每节音乐课的固定环节,从一点一滴让学生养成听音乐律动的习惯,培养他们的乐感。二是,拓展部分。本课的拓展环节设计为学生对所学作品的创编活动。学生在熟悉作品音乐主题,获得音乐感受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对音乐进行个性化的创作,并且用演唱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个环节既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掌握的音乐技能,又展示了学生个性,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表现力。学生能积极参与创编,并有较好的成功展示,这有赖于平时音乐语汇的积累和音乐

创作能力的培养。

二、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和改进设想。

第一,在完整欣赏作品时,设计的学生活动太多,以至于学生不能集中精力聆听音乐,破坏了音乐的完整性和美感。这个环节可以修改为,学生聆听音乐,教师用板书写出出现的主题,而后由学生总结作品的曲式结构。

第二,聆听音乐想象音乐场景这个环节的教学效果不是很好。主要原因是,在完整聆听时既要求学生听辩主题,又要求学生想象场景,多数学生无法做到一心多用。因此,可以考虑把这个环节改为在欣赏每个主题后,学生用语言描述想象的音乐场景。

第三,《瑶族舞曲》共有四个主题,本节课完整欣赏了这四个主题,因此教学内容可能有些多。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侧重欣赏a、b两个主题,或者将本课分为两个课时,有待尝试。

第四,在创编活动中还可以让更多学生展示、表现,学生的参与面应更广些。如能再加入简单的打击乐器,可以使音乐活动更艺术化。

第19篇:《瑶族舞曲》欣赏教案

第二单元 五十六朵花

欣赏《 瑶族舞曲》

印江四小 杨梅

教学内容:

欣赏《瑶族舞曲》 教学目标:

1.能认真聆听音乐,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感受音乐作品三个段落的不同速度、情绪,并说出自己联想到的画面、场景。

2.能够熟悉A段主题,并用打击乐器、声势等方式参与表现。3.拓展、创新(能用其他的方式表现音乐)。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手铃、沙锤、古筝。 教学过程:

一、欣赏 1.导入

(用多媒体播放各名族图片,学生欣赏)

(1)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吗?(56个) 师: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其中少数民族就有五十五个,每个民族都有他们独特的音乐和舞蹈。今天我们就去认识一个少数民族——瑶族,并欣赏瑶族的音乐《瑶族舞曲》。(出示课件)

1

(板书课题:瑶族舞曲) (2)民族简介(出示课件)

介绍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等地。瑶族图案采用长鼓造型,是因为长鼓文化渊远流长,称为瑶族最喜欢的传统文化活动。

(3)了解瑶族长鼓及瑶族舞蹈(出示课件、视频) 2.了解管弦乐及民族管弦乐合奏(出示课件)

管弦乐由弦乐、木管、铜管、打击乐器组成,将它们组合在一起演奏就是管弦乐合奏。而为了增强作品的民族风格或地方色彩加入一些民族乐器也是常见的。所以《瑶族舞曲》是民族管弦乐合奏。 3.欣赏《瑶族舞曲》民族管弦乐合奏,认识民族乐器。 (1)听完全曲,谁知道音乐的情绪怎样呢? (有时安静、优美、有时热闹欢快) (2)速度有变化吗?(有时快、有时慢) 4.介绍作品背景(出示课件)

(1)乐曲简介

(2)作品分析

5.听了《瑶族舞曲》后,请问它由几个部分组成呢?(出示课件)

二、分段欣赏 1.欣赏A部分的主题Ⅰ

(1)聆听主题Ⅰ,说说主题Ⅰ出现了几次?每次出现有什么不同?

一阵轻柔的鼓声,仿佛在夜幕降临的时候,瑶族的青年男女们穿

2

着节日的盛装从四面八方聚集起来) A,主题音乐(姑娘们在长鼓的伴奏下翩翩起舞)——(音乐速度——稍慢)—(情绪——幽静委婉)

(2)跟唱主题(用手划拍子跟唱),感受音乐的旋律。 2.欣赏A部分主题Ⅱ

(1)主题Ⅱ的节奏发生了什么变化?情绪有什么变化呢? (姑娘们的情绪越来越高涨)——(音乐速度——加快)——(情绪——欢快活泼)(小伙们也情不自禁的围到了姑娘们的身边)——(音乐速度——稍快)——(情绪——热烈奔放)(姑娘们向小伙们发出了热情的邀请,他们在一起尽情的舞蹈)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感受(可用速度的变化介绍、也可以用情绪的变化介绍。)

3.欣赏B部分

(1)听音乐,思考B部分的节拍,速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一部分乐曲调性发生了转变,拍子也变成四三拍,旋律安宁、深情委婉,与瑶族特有的柔美舞姿结合起来,仿佛是人们在亲切地交谈。

(2)请学生说一说从音乐的转变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了情绪的变化:音乐的旋律安宁、深情委婉)

三、完成表格

聆听全曲后,思考音乐主题的情绪变化,完成表格。(出示课件)

四、拓展、创新

1.活动:加入声势语言演绎《瑶族舞曲》主题部分。

3

2.用古筝弹奏主题部分,让学生聆听民族乐器的音色,感受民族艺术的美。

五、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欣赏了《瑶族舞曲》、了解了如何欣赏音乐,那么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认真聆听音乐、感受音乐,学会渗透民族情感、提高我们的音乐素养。

教学板书:

曲 民族管弦乐合奏

刘铁山、茅沅曲

A1

主题Ⅰ、Ⅱ

4

第20篇:《瑶族舞曲》教案(推荐)

《瑶族舞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管弦乐曲与管弦乐队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初步分析、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了解乐曲的创作背景,感受音乐旋律与意境,认识什么是复三部曲式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欣赏,能够听辨乐曲中的音乐主题,并能辨认其主奏乐器,感受体验不同部分的不同音乐情绪,调动学生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 了解乐曲的曲式结构,体验乐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并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 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了解管弦乐队编制的基本音乐常识,能其音乐主舞曲》器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葫芦丝、相关音乐和图片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简介瑶族的民俗民风) 导入课题管弦乐曲《瑶族舞曲》

(三)简介创作背景:

1951年,作曲家刘铁山到中南少数民族瑶族地区访问采风。便写成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合唱曲《瑶族长鼓舞曲》同时成为管弦乐《瑶族舞曲》的基础。

1955年前后,作曲家茅沅根据合唱曲《瑶族长鼓舞曲》改编为管弦乐曲《瑶族舞曲》1956年,正式演出。管弦乐《瑶族舞曲》也成为我国早期器乐作品中的佼佼者。 四提问:管弦乐队由哪几个乐器组组成,每个乐器组包括哪些主器? 课件展示。

(五)欣赏并分析乐曲:1.欣赏全曲,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意境,回答乐曲分为几大部分,每部分的音乐主题各用哪些乐器演奏及表达了什么样的意境。播放音乐,学生欣赏,教师引导。2.乐曲析:分段欣赏、分析乐曲(师生互动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修养。

引子:由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用拨奏的方法,模仿瑶族长鼓敲奏。把人们引入瑶族山寨那和平幽静的意境之中,使人联想到节日晚会即将开始。第一部分(第一主题共演奏三遍,用两个不同速度、不同情绪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第一遍由小提琴主奏,第二遍由木管乐器主奏,第三编由弦乐器主奏,表现少女翩翩起舞的形象,姑娘们都纷纷加入舞列。第二主题演奏两遍,由第一主题变化而来。用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构成(a+b+a第一遍由大管主奏,第二遍由木管组、圆号、小号主奏,旋律粗犷而热烈,好像一群小伙子闯 进姑娘们的歌舞人群。人们在舞蹈时热闹、活泼、欢快的形象。

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节奏发生变化,成为3/4拍子的舞曲。乐用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a+b+a)共三段。第一段由小提琴主奏,第二段由两支加弱音器的小号主奏,第三段的前两句由圆号主奏。整个旋律富有歌唱性,有时平稳有时出现欢跳节奏。好像一对青年男女边唱边舞用各种优美舞姿抒发情感的意境。 第三部分(A)

是第一部分的再现,由乐队全奏第一部分主题,好似人们又纷纷加入舞蹈行列,欢跳、旋转、歌唱,气氛非常热烈奔放,乐曲在强烈的全奏中推向高潮后结束。

3.总结乐曲的曲式结构: 复三部曲式结构

复三部曲式是三段体曲式的复杂化,其中有一段本身就是由两段体或三段体构成。

(六)引导学生简单学唱乐曲第一主题,并对比欣赏葫芦丝演奏《瑶族舞曲》 ①教师引导,学生打节奏并视唱;

②教师用民族乐器葫芦丝演奏瑶族舞曲,并引导学生对比欣赏。

(七)小结: 《瑶族舞曲》

不是一首纯粹为舞蹈伴奏的乐曲,而是借用舞蹈命名,取材于民族、民间 舞蹈音乐,反映瑶族人民欢庆节日的舞蹈场面的器乐作品。

广西瑶族文化范文
《广西瑶族文化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