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范文我驾飞船登月(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9-30 21:01:30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登月之旅教案

课 题:

登 月 之 旅

学习目标:

1、知道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环形山的成因。

2、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经历。

3、知道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人类探究月球提供了支撑。

4、能做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学习重点: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学习难点:体会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 学

法:自主合作学习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出研究对象

1、欣赏月夜中的月亮。(出示幻灯片:月夜)

2、谈话:你看到了什么?

3、提问:关于月球,,你有哪些疑问呢?

二、了解月球的概况

1、谈话:看来大家对于研究月球还是很感兴趣的。其实在很早以前,人们就对月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断对月球进行着观察

和探索,并幻想着能飞向月球,去真正了解月球。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人类的理想不能实现,所以人们就编造了不少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来表达对月球的向往,你知道哪些故事呢?

2、学生介绍。(播放嫦娥奔月动画)

3、谈话:月球上真的有高耸的广寒宫、美丽的嫦娥、伐桂的吴刚、捣药的玉兔吗?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月球有了那些新的认识?

4、出示伽利略及伽利略的望远镜

三、了解登月成就及条件

1、用幻灯片播放视频(“阿波罗”登月实况)

2、谈话:人类亲自登上月球,发现月球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般美丽,那么月球上是什么样的情况呢?(播放幻灯片)

3、介绍我国的登月成就。(播放科学小知识)

四、解释环形山的形成

1、谈话:人类登上月球后,发现月面上最显著的特点恐怕就是有很多环形山了(出示环形山图片),这一度成为科学家研究的热点。那么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呢?

2、学生观察环形山的图片,做出假设,小组讨论并进行交流。

3、谈话:怎样来证明你的想法是正确的呢?

4、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5、汇报实验方案,教师引导提出改进意见。(出示模拟环形山实验要

求及注意事项)

6、学生做环形山模拟实验,进行研究。

7、汇报实验结果。

8、讨论:以上实验说明了什么?

9、教师小结。

10、实验:用手电筒照射沙盘上的坑,观察影子的变化。

11、讨论:你认为在什么日子观察月球上的环形山效果最好?

五、交流所学,延伸拓展

今天,我们的“嫦娥一号”探月工程仅仅是我国探索月球的起点,到我们能真正登上月球,甚至建立月球基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如果今天我们可以乘飞船去月球。以你们现在对月球表面情况的了解,在出发前,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准备工作呢?(出示月球上的衣、食、住、行)

推荐第2篇:登月之旅说课稿

«登月之旅»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登月之旅”。 我说课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说教材、第二部分是说教法和学法、第三部分是说教学程序、第四部分是说板书。

这一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探索宇宙»的第一课。本课属于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的范畴。

一、说教材:

本课是«探索宇宙»单元的第一课,月亮是地球的近邻,是太空中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本课的内容编排遵循了人类认识月球的经历,一步步在学生面前展现月球的特点和人类探索月球奥秘的足迹。

依据科学课的基本理念,学科特点,以及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2: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经历和取得的成果。 3:知道人类对月球的探索是不断发展的。

4: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帮助。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是: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要求科学课要以自主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但本课的教学内容不适合使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所以,我选用了谈话法、观察法、讨论交流法、演示法等教法和学法。我在设计这节课时非常注重各个环节的处理,如如何引入课题,这是一节科学课,课题的引入不宜太复杂、太花哨,否则不但耽误时间,而且还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于是我采用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好奇心进行提问的方法引入,“你知道在天空中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谁吗?你们想不想知道月球上是什么样的?”这样,不但简单直接,而且直接把学生引到了学习状态。对课堂的结构及教学程序我也作了精心的安排,努力做到结构严谨、程序清晰。在各个教学环节的过度上我更是下了大功夫,每一句过度语我都反复斟酌,如:在完成了模拟实验后,要进行月球是地球的卫星的教学,如果老师直接告诉学生或让学生读资料都显得突然和枯燥,我想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学生几乎都知道,他们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把月球称为地球的卫星,我就采用了提问激趣的方法来过度(你知道人们把月球称作地球的什么吗?为什么称月球是地球的卫

1 星呢?)从而自然地进行了过度,并又激起了学生对下一学习内容的学习兴趣。对于教学语言的使用,我力争做到语言简洁干练、课堂上没有一句多余的话,语调亲切,态度和蔼,要向跟朋友一样与孩子们进行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我重视对学生的引导,如在让学生总结模拟实验的实验结论时学生不知道如何总结,我是这样引导的---坑的大小与„„学生马上就说出---与石子落下的高度有关;与石子的大小有关。我还非常重视适时的对学生进行肯定和鼓励,增强孩子们学习的自信心。

教具准备:

1、相关图片。

2、沙子、石子、盘子。

3、模拟环形山成因记录表的小黑板。

三、说教学程序: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我为本课设计了这样的三个环节:

1、激趣导入。

2、模拟实验,研讨探究,

3、巩固拓展,延伸交流。

一、谈话激趣导入。

1、问:在太空中,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什么?

2、再问:你们想不想知道月球上到底是什么样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不但你们想了解月球上是什么样的,古时候人们就对月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不断地对月球进行着观察和探索。

4、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体会人类探索的过程。从而引出并板书课题:1:登月之旅

5、讲述:太阳落山后,月亮就是天空中最明亮的天体了,从古时候起美丽的月亮就引起了人们无限的遐想,创造出许许多多的的神话故事,用嫦娥奔月为引子让学生讲出另外的神话故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月球的向往。

6、问:你知道古时候人们是怎样了解月球的吗? 古时候人们用望远镜观察月球,通过望远镜他们看到月球表面有众多的环形山,还有高地和月海。并让学生认识月球上的环形山、高地和月海。

二、模拟实验,研讨结果

7、300年来,科学家们一直认为:环形山是由于火山喷发而形

2 成的,直到大约50年前,科学家们才得出新的结论:环形山是由于来自宇宙的流星和陨石撞击而成的。

8、出示地球的陨石坑图片给学生观察,让学生了解月球的环形山和地球的陨石坑的相似之处。

9、做模拟环形山的形成实验。老师演示实验,也抽取学生参加,让学生观察后说出实验结论并通过讨论得出实验结果。

10、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环形山是由流星和陨石的撞击而形成的。

11、观察石子坑中影子的变化情况布置学生课外去完成。

12、让学生了解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三、巩固拓展,延伸交流。

13、讲述:古代人是用望远镜了解月球的,现代人是通过什么来进一步了解月球呢?让学生讨论后说出:登上月球去了解月球,图片配合课本44页的“阿波罗号”登月资料了解人类的登月史。

14、人类登上了月球,月亮神秘的面纱被揭开了,人们发现:月亮其实并不美丽!(为什么?)

月亮上没有空气、没有液态水、月球表面温差很大,最高可达100ºC,最低可降至零下170 ºC,在这样的环境下月球上没有动植物。有趣的是:月球的引力只有地球六分之一。

15、我们对月球有了这么具体的了解,那你们想不想到月球上去旅游一趟呢?

到月球上去旅游,要做那些准备? 学生说,老师归纳。

15、总结:引导学生说说月球的基本情况,再说说人类之所以能够登上月球上去认识月球,完全是依靠什么?完全是依靠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最后简介我国的探月工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学科学的欲望。

四、说板书 板书: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及学生的兴趣,板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模拟环形山成因的记录表,第二部分是月球的基本情况,第三是到月球上去旅游需要做的准备。

3

推荐第3篇:《登月之旅》说课稿

《登月之旅》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探索宇宙》单元的第一课《登月之旅》。本课教学内容属于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范畴。

一、说教材

本课是《探索宇宙》单元的第一课,月亮是地球的近邻,是太空中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本课的内容编排遵循人类认识月球的历程,一步步在学生面前展现月球的特点和人类探索月球奥秘的足迹。

依据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学科特点、学习内容和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道月球的基本情况,知道环形山的形成原因。

2、通过做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环形山的形成过程。

3、知道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人类探究月球提供了支撑。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是: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二、说教法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针对本课教学内容教法学法选用: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演示法、讲解法。《科学课程标准》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的机会。教师是科学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因此我放手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让他们大胆操作,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三、说教学过程:

遵循这些理念,我为本课设计了这样的三个环节:

1、远观月球;

2、探究环形山的形成过程;

3、近观月球。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远观月球

太阳落山后,月亮就是天空中最明亮的天体了,从古时候起,美丽的月亮就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你知道月亮的哪些神话故事呢?

(通过回忆有关月亮的神话故事,唤醒学生探究月亮的欲望,同时引出最直接,也是观察月球的最早的工具——眼情。)

然后出示伽利略自制的望远镜,我们可以更清晰的看到月球上的环形山、高地和“月海”。

(直接出示伽利略及他的望远镜,让学生明白观察月球的技术越来越先进。)

2、探究环形山的形成过程

A、科学家对环形山的形成过程的认识

300多年来,科学家一直认为环形山是由于火山喷发形成的,直到大约50年前,科学家们得出了新的结论,环形山是由于宇宙的流星和陨石撞击而形成的。

B、做模拟环形山形成过程的实验。

(1)提出问题:刚刚的模拟实验中,环形山大小深浅各大不相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2)做出假设。

(3)制定实验方案:分小组分别讨论造成环形山大小不同的原因和深浅不同的原因。

(4)学生小组实验:

(5)学生小组汇报实验现象及结论

(6)教师演示实验证明环形山在太阳光斜射的情况下看得更清楚。

3、近观月球 A、介绍月球

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设备的更新,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更全面具体,请看视频来了解月球。出示文字进行补充介绍月球。

B、介绍人类航天探月工程

近些年来,世界各国都在进行航天探月工程,请大家阅读课本第44页阅读资料。

4、拓展想象

现在我们对月球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如果你去月球旅行,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四、说板书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板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人类认识月球的过程,第二部分是环形山的大小和深浅与陨石的大小和高度的关系,第三部分是月球的基本情况。

推荐第4篇:《登月之旅》说课稿

《登月之旅》说课稿

大庄小学 高兰秀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探索宇宙》单元的第一课《登月之旅》。本课教学内容属于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范畴。本课是《探索宇宙》单元的第一课,月亮是地球的近邻,是太空中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本课的内容编排遵循人类认识月球的历程,一步步在学生面前展现月球的特点和人类探索月球奥秘的足迹。

依据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学科特点、学习内容和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2)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3)意识到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4)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帮助。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教学难点是: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针对本课教学内容教法学法选用: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谈话法、演示法、讲解法。《科学课程标准》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的机会。教师是科学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遵循这些理念,我为本课设计了这样的三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模拟实验、研讨探究;

三、巩固拓展、延伸交流。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辅助。

推荐第5篇:《登月之旅》 说课稿

《登月之旅》说课稿

昌宁县第二示范小学 郭志武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探索宇宙》单元的第一课《登月之旅》。本课教学内容属于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范畴。本课是《探索宇宙》单元的第一课,月亮是地球的近邻,是太空中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本课的内容编排遵循人类认识月球的历程,一步步在学生面前展现月球的特点和人类探索月球奥秘的足迹。

依据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学科特点、学习内容和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2)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3)意识到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4)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帮助。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教学难点是: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针对本课教学内容教法学法选用: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谈话法、演示法、讲解法。《科学课程标准》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的机会。教师是科学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遵循这些理念,我为本课设计了这样的三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模拟实验、研讨探究;

三、巩固拓展、延伸交流。

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辅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赏月 (课前欣赏有关月球的歌曲)

“遥望明月共此时,欢度佳节同相知”。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成为亚洲和世界其他一些国家的传统节日。随着一段视频,去一同欣赏那美丽的中秋月景。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共鸣和学习欲望。通过播放一段让学生既熟悉又陌生,既亲切又神秘的溶溶月色,让学生用感官来触动心底对月球的那种神往,从而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这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关键的一步。学生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研究的起始,教师的适时评价,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从探究的开始就享受到成功感。

二、推测环形山的成因

1、画月球图

通过电视、网络和图书资料,每个同学对月球也有不同的认识,月球表面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学生自由画。

2、观察月球3D图

这是中国首次利用探月卫星在太空中近距离拍摄到的真实的月面图像,请同学们看一看。你发现什么?有许多大大小小、深浅不一的环形山,发布是杂乱无章的,有的是大环套小环的„„从而发现月面的最大特征。

3、了解古代科学家对月球的研究,提出问题

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月球,看到了月球表面众多的环形山、高地和“月海”。直到大约50年前,科学家们得出了新的结论:环形山是由于来自宇宙的流星和陨石撞击而形成的。从而提出模拟月球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

三、探究环形山的成因

1、明确实验物品

出示任务卡:你已入选为小小科学家,现在你的任务是利用身边已有的材料探究月球表面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

2、讨论、交流:

(沙面、石子、手电筒光、丢石子的动作分别模拟什么现象?可以怎样测量石子仍下的高度和石子坑的深浅。)(教师板书:环形山)

3、分组探究活动 分组探究。

4、学生汇报:

①实验中你们观察什么现象?②说说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③谈谈你们在实验中遇到了什么问题?你们又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孩子们在交流研讨中,不仅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而且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会产生一种喜悦感和成就感,同时感受到与他人讨论、探究的乐趣,渗透科学研究成果与他人共享的思想,培养了他们的科学志趣。老师是科学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伙伴,对学生在科学活动中的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积极营造民主的学习、交流氛围。)

四、了解月球

1、学生自读课文

在1969年7月16日,美国宇航员乘坐“阿波罗号”,终于登上了月球,留下了人类的足迹。由此揭开了月亮神秘的面纱,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44页。

2、阿姆斯特朗激动的说什么?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现在你知道月球表面是什么样子的?

(对一个人来说,这是一小步;对人类来说,这是巨大的一步!人类第一次在地球以外的天体上留下了足迹,这是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时刻,这表明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月球„„)

五、拓展延伸

1、到月球旅游要做哪些准备

“神舟5号”、“神舟6号”飞船的成功发射,以及“嫦娥三号”的成功登月,这标志着我国探索月球的开始,中国人将在不远的将来登上月球。据说,到那时,我国还要成立月球旅游公司,发展月球旅游业。如果我们有幸成为月球第一批游客,请设想一下,你将为难得的旅行做哪些准备?

学生自由发言。

2、做个月球模型

下面,我们每个同学就用橡皮泥做一个月球模型。

3、课堂总结(看视频)。

同学们,人类探索月球的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从古至今经历了“肉眼观察→望远镜观察→飞船近距离拍照→登月探索”等一系列漫长的探索过程。让我们翻开人类探月的历史,一起来回顾一下。

(播放“月球概况”视频。)

月亮卡的制作由同学们课后去完成。同学们,随着嫦娥三号着陆,玉兔号月球车展开太阳能电池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在月球上实现软着陆的国家。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为祖国的强大而自豪。希望为了我们共同的“飞天梦想”而好好学习,让我们期待着中国人真正登上月球的那一刻早日到来!

4、名言欣赏:

最后,用一句名言结束今天的课程。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给我们三点启示:其一,教师的备课要由以教材为主线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线上来;要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情景和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用有结构的材料对相关的科学素养进行“简约复现”,课堂上真正“流汗”的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其二,课堂教

学应由一切都顺着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线路稳步推进(一个学生回答,全班都懂;一个学生会做,全班都会。这种由个别学生表演向前推进的课堂进程,是与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理念相悖的)的模式,转变为按学生探究学习的掌握程度或学生研究问题、提出问题思路进行教学,真正体现了课堂教学以学生学习需要为主体的教学。其三,教师的教学要变面面俱到为创设学习氛围,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模式。教师的角色要由“搬运工”变为“引航员”或“交通警”,真正体现教师是学生探究活动中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

2015-5-10

推荐第6篇:神州飞船资料

神州飞船资料

1、神舟一号,飞船名: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发射时间:1999年11月20日。

2、神舟二号,飞船名: 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发射时间:2001年1月10日1时0分3秒。

3、神舟三号,飞船名: 神舟三号飞船,发射时间:2002年3月25日22时15分。

4、神舟四号,飞船名:神舟四号飞船,发射时间:2002年12月30日0时40分。

5、神舟五号,飞船名: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 杨利伟,发射时间:2003年10月15日09时整。

6、神舟六号,飞船名: 神舟六号飞船,航天员: 费俊龙、聂海胜,发射时间:2005年10月12日上午9:00。

7、神舟七号,飞船名: 神舟七号飞船,航天员: 翟志刚(指令长)、刘伯明、景海鹏,发射时间: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04秒。

8、神舟八号,飞船名: 神舟八号无人飞船,发射时间: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10秒。

9、神舟九号,飞船名:神舟九号飞船,航天员:景海鹏(指令长)刘旺、刘洋(女),发射时间:2012年6月16日 18时37分24秒。

10、神舟十号,飞船名:神舟十号飞船,航天员:聂海胜(指令长)、张晓光、王亚平(女) 发射时间:2013年6月11日 17时38分13秒。

11、神舟十一号,飞船名

神舟十一号飞船,航天员:景海鹏(指令长)、陈冬,发射时间: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

1、飞船的重量

火箭起飞重量479吨,火箭加上飞船重量约44吨,其它的都是液体推进剂。因此,火箭的90%都是液体,比人体含水量还大。

飞船重量为8吨多,占船箭组合体起飞重量的六十二分之一:要把一公斤的东西送入轨道,就得消耗62公斤的火箭重量。神舟六号飞船比神舟五号在重量上有所增加,因此发射神六的火箭也重了不少。

2、轨道高度

在变轨成圆形轨道后,“神5”和“神6”一样,都是343公里高的轨道上。在轨飞行速度是7.820185Km/s。

3、飞船的温度

载人航天工程飞船系统热控制分系统主任设计师范含林说:飞船飞行过程中,向阳面舱外温度超过100摄氏度,背阳面为零下100摄氏度。舱内温度被自动控制在17至25摄氏度,航天员也可进行手动调节。相对湿度控制在30%到70%之间。

飞船返回时的速度很快,跟大气层的摩擦产生的温度达到1600多度,而飞船内要保持20多度。

4、飞船发射时为何有碎片掉落?

火箭在托举飞船飞离发射塔架腾空而起时,箭体不断地掉落一些碎片。这是为什么呢?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科技委副主任李福昌介绍说,这是火箭保温的一个措施。为了不让火箭推进剂的温度过高或过低,箭体一些部分贴了一些隔热泡沫保温材料,火箭发射升空,速度一快、风一大,有些泡沫材料掉了下来,这对火箭成功发射没有影响。

5、入轨指令为何由青岛站发送?

专家解释说,点火升空后的船箭分离和入轨过程中,青岛测控站的观测条件、观测角度和设备控制条件在各个测控站中是最佳的。在青岛发送入轨指令,可最大程度满足飞船接收条件。同时,青岛测控站是神六上升过程中的最后一个测控站,如果不在这里发送入轨指令,就会贻误时机。

6、发射角度为什么选择42.4度?

神舟六号飞船上升段飞行时间为583.828秒,把飞船送入一个椭圆轨道,前角是42.4度。为什么选择42.4度呢?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主任席政介绍说,大家会发现,我们的着陆场就位于42.4度左右。这样,飞船每次经过42.4度时,就通过着陆场,使飞船每天至少有一次返回的机会。如果对着陆场的精度要求不是很高的话,我们可能每天有两到三次返回机会。

7、神舟飞船为什么要改变轨道

神舟六号飞船飞行到第5圈时,在地面指挥控制中心的控制下,由椭圆轨道转变为近圆轨道。为什么要变轨呢?

据航天器轨道计算专家刘迎春博士介绍,神舟飞船与火箭分离后,进入预定轨道入轨点的高度大概为250公里,但由于飞船这时仍保持着较高飞行速度,因此,它并不是在250公里高度做圆轨道运行,而是在近地点250公里到远地点350公里的椭圆轨道上运行。 “飞船之所以要改变运行轨道,主要是为了自主应急返回。”刘迎春说。飞船变为圆轨道后,在第

一、第

三、第五天的运行轨迹基本是重复的,按设计方案,在这种情况下,便于飞船返回主着陆场。同时,圆轨道的自主应急返回方案相对于椭圆轨道来说,要更加便于设计。

8、神六发射时的加速度

电视中说是4个g左右,航天员训练时是8个g。

推荐第7篇:神舟飞船资料

一、1999年11月20日发射的神舟一号到2002年12月30日发射的神州四号都是不载人的无人实验飞船。

二、神舟五号:中国人首次进入太空

2003年10月15日,注定要载入历史的名册。这一天,中国成功发射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实现航天员单人单天飞行。航天员杨利伟也成为第一位进入太空的中国人。神州五号于2003年10月15日9时00分发射,于2003年10月16日6时28分返回,当杨利伟经过21小时28分钟的太空行程返回陆地后,迈出舱门面对欢呼人群说出的第一句话就是:这是祖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也是我生命中最伟大的一天。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俄、美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三、神舟六号:实现多人多天飞行

发射时间:2005年10月12日09时00分,返回时间:2005年10月16日20时33分

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

四、神舟七号: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

发射时间: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4秒,返回时间:2008年9月28日17点37分

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五、神舟八号:首次空间交会对接

发射时间: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10秒,返回时间:2011年11月17日19点32分

这一次也是无人飞船,神州八号的成功发射并与天宫一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这是中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

六、神舟九号:航天员“开”飞船

发射时间: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24秒,返回时间:2012年6月29日10点00分

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

神舟九号之前的载人航天,从发射到返回都采用自动控制,不需要人手动干预,而“神舟九号”进行的是人控交会对接。如果说以前是航天员“坐飞船”的话,神九的航天员就是在“开飞船”了。航天员要掌握飞船姿态和轨道的控制权,就如同开车,既要控制方向,又要控制速度。

七、神舟十号:从“试运行”到“正常运营”

发射时间: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返回时间:2013年6月26日8时07分

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

八、神舟十一号:至今持续时间最长的载人飞行

发射时间: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返回时间:2016年11月18日下午

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在轨飞行32天,并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为中国空间站建设打下基础。

推荐第8篇: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登 月 之 旅

教学目标:

1、知道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环形山的成因。

2、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经历。

3、知道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人类探究月球提供了支撑。

4、能做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难点:体会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一、激趣导入:

1、谈话:太阳落山后,月亮就是天空中最明亮的天体了,美丽的月球总是会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

2、谈话:在很早以前,人们就对月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断对月球进行着观察和探索,并幻想着能飞向月球,去真正了解月球。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人类的理想不能实现,所以人们就编造了不少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来表达对月球的向往。你知道那些故事呢?

3、播放“嫦娥奔月”的动画。

二、了解月球的概况

1、谈话:其实月球真的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吗?有高高的广寒宫、美丽的嫦娥、伐桂的吴刚、捣药的玉兔吗?同学们,你们知道有关月球的哪些知识?

2、学生回答

3、谈话: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俐略利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月球,了解到了月球的一些情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月球有了新的认识。

4、、播放录象。(月球的概况)

5、、教师讲述月球的一些情况。

6、、谈话:为了能更加详尽的了解月球的情况,1969年7月16日,美国的三名宇航员乘坐“阿波罗号”飞船奔向月球,并于3天后登月。

7、播放录象

8、谈话:人类登上月球后,对月球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9、谈话:美国人已经登上了月球,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我们中国人到现在还没有登上月球,登上月球是中国人的梦想,虽然已经有了计划,你们想不想登上月球?如果想讨论一下,要登上月球我们必须做那些准备?

10、谈话:看来你们的准备都非常的充分,希望你们真的能登上月球。

三、做模拟月球环形山

1、谈话:月球上最突出的特点是环形山,这些环形山有的直径有数百千米,有的深几百米?那么,你们猜一猜,这些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呢?

2、学生观察环形山的图片,做出假设,小组讨论并进行交流。

3、谈话:假设月球上的环形山是由陨石撞击形成的,那我们怎样来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呢?

4、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5、汇报实验方案出示“(1)从不同高度往沙盘里丢大小相同的石子。(2)从相同高度往沙盘里丢大小不同的石子。”两张表格,教师引导提出改进的意见。

6、出示友情提醒:①不同的高度距离一定要明显,相同的高度请组长指定一个高度;②做完第一次实验后,一定要将沙盘中的坑弄平后才做第二个实验。

7、学生做环形山模拟实验,进行探究。

8、汇报实验结果,讨论: A、第一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B、第二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9、教师小结:小朋友们思考的真缜密,科学家就具备这样的气质。

10、谈话:那如果老师想要观察月球上的环行山,你觉得怎样观察?下面老师请组长用手电筒代替太阳光从不同的角度照射一下沙盘中的坑,观察坑影子的变化?小组讨论一下,在什么日子观察月球上的环形山效果最好?

11、师小结:由于每月农历十五的时候阳光直射月球,月球上看不出什么影子,所以观察环形山的日子应该选在农历的初

七、初八和

22、23左右。

四、总结全课

1、谈话:通过学习,你们了解了关于月球的许多知识。

2、学生回答。

3、讲述:这节课,我们简单的了解了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环行山的形成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阿姆斯特朗曾说过:踏上月球对一个人来说这是一小步,对人类这是巨大的一步。今天上了这堂课,我想对大家说:人类登上月球仅仅是人类探索的一小步,在未来的岁月里,人类将探寻关于月球的更多秘密,甚至有一天移居到月球上,要走的路还很长,而要实现这个梦想,责任就在我们同学们的肩上。

3、布置作业:听说月球旅游公司正在组织一次月球旅游。下面老师就请你们来当一次导游。根据我们这堂课的学习,加上你的了解,如果去月球旅行你准备向你的游客介绍些什么?写一篇关于月球旅游的导游解说词,准备参加全班的“导游解说”竞赛。

推荐第9篇: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篇1: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探索宇宙》单元

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月亮、太阳这些宇宙天体还是有所了解的,只不过对于它们的关系、大小及自身的特点和运行规律缺乏系统的了解。

《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

了解月球基本情况

难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使用教材的构想:

本节课,主要用多媒体辅助实验探究的办法引领学生形象直观的了解月球的基本知识和模拟环形山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二、了解人类从古到今的探索过程

3、提问:刚才有一位同学的回答里面有描述月球上面有什么?是那个故事?真的如故事里面描述的哪样吗?(出示课件月球表面图17世纪初期,伽利略利用自制的望远镜看到表面是凹凸不平的,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知道它是如何形成的呢?

三、模拟环形山的形成

7、谈话:老师现在有一个忙请同学们帮一下,请你用手电筒照射这些大小不一样的坑,仔细观察影子的变化,讨论什么时候看环形山比较好?

四、了解人类登月计划

3、谈话:现代的科学技术也发达了,各国也制定了登月计划,而且已有很多国家开始实施,那么你知道我国的有没有登月计划?实施了没有?

(中国的探月工程分“绕、落、回”三期进行,目前第一期工程已经完成:“绕”是中国探月工程的第一期,即环绕月球进行不接触月表探察,时间是从现在开始到二○○七年;“落”是着月探测,亦是中国探月工程的第二期,时间是二○○七至二○一二年;第三期“回”的时间是二○一二年至二○一七年,主要工作是在月球表面着陆,并采样返回!)

五、拓展

板书设计

登月之旅

神话故事 模拟实验

环形山的大小深浅与什么有关

流星和陨石大小撞击速度

教学反思:看到这一课,我感觉很难上,因此,细细研读了教参,也做了一些ppt。

老师简介:李建国,清徐县东于小学专职科学教师,小学一级。教学特色: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参于实验。获得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证据。 篇2:登月之旅教案

《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备课人:高英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科学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准备

教学步骤

1、谈话:人们从古代起,就开始对月球发生了兴趣,不断对月球进行着观察和探索,并幻想着能到月球上去。

2、学生讲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

3教师讲述:直到17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才首次用望远镜观察了月球,并发现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在这以后,人们对月球的观察不断深入,天文学家开始用更大的天文望远镜进行观察,但仍只能停留在观察月球向着地球的一面。1959年,苏联科学家开始利用火箭接近月球,发射月球探掘1号卫星,使它可以绕到月球的背面,对月球进行拍照,使人们了解了月球的全貌。1969年,美国宇航员乘坐“阿波罗号”宇宙飞船,成功地登上了月球,实地进行考察,并带回了月球的岩石和土的标本。

二、探索和调查

(①月球离地球有多远?平均距离38万公里)

②月球的大小怎样? 月亮在太阳系的卫星中虽然不算最大的,但是跟它的主

它的表面积是380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地球面积的1/14,比我们亚洲的面积稍微小一点;月亮的体积是220亿立方千米,等于地球体积的1/49;月亮的质量是7350亿亿吨,大约等于地球质量的1/81;

月亮物质的密度是每立方厘米3.34克,相当地球密度的3/5。

④月球上温度如何? 因为月球上没有大气,所以,温差较大,向阳的地方温度高达127摄氏度,背阳的地方温度低达零下183摄氏度

2、学生回答,教师整理正确答案。

三、解释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

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科学家们是怎样认为的?

3、你们可以设计相关的实验来模拟环形山的形成吗?

4、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

5、全班交流

你们准备怎样做?你们需要哪些材料?你们认为需要注意些什么?(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注意石块的大小和坑面积的大小、石块扔下的高度[力度]与坑面积的大小都有关系,实验时要控制好变量)

①把沙子倒进沙盘,均匀地晃动,使沙子的表面尽量平坦。把牙签垂直插进沙子的中心,牙签的一头要能碰到沙盘的底部。

②从不同的高度将大小不一的石子丢入沙盘中。

③小心地拿走石子,尽量不要碰着沙子。

④用小尺测量两记号之间的距离,确定沙坑的深度。

6、播放模拟环形山实验录像,学生观看;

8、观察模拟环形山影子的变化,为什么应该选在每月农历初

七、初八和二十

二、二十三左右?

(由于每月农历十五的时候阳光直射月球,月球上看不出什么影子,所以观察环形山的日子应该选在每月农历初

七、初八和二十

二、二十三左右)

四、认识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同学们看图,读书的44页第一段话,你知道了什么?什么时卫星呢? 卫星是指在围绕一颗行星轨道并按闭合轨道做周期性运行的天然天体,人造卫星一般亦可称为卫星。

(1)播放幻灯片,创设情境:美国人在1969年7月20日第一次登上了月球,留下了他们的足迹。阿姆斯特朗曾说过:踏上月球对一个人来说这是一小步,对人类这是巨大的一步。 篇3:教学设计_《六年级_登月之旅》【南师附小_孙权】

登月之旅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孙权

本课是《探索宇宙》单元的第一课,月亮是地球的近邻,是天空中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人类对于月球的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所以教师将人类对于月球的认知以及人类探索月球奥秘的足迹作为本课教学的重中之重。同时鉴于六年级学生对于从互联网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已能充分掌握,所以本课的学习学生自主探究的成分更多一些。

1、知道环行山的形成。

1、能利用互联网引擎搜索相关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

行为与创新

教学重点: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教学反思

“登月之旅”这堂课在设计时将“解释环形山的形成”作为一大环节加以体现,更多的是考虑科学课的学科特点,将一个典型的科学探究问题通过模拟实验来加以解释。便于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加强对于这一自然现象的了解。而与此同时,我个人认为本堂课的最大特色则在于教师对于互联网引擎在学生学习中所起作用的重视。不管是在最初的“月球环形山”中让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了解,还是在“了解月球”、“探月工程”的自主探究学习中,教师都有意识地将学生通过互联网搜索引擎获取相关信息作为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的一种培养方式加以尝试。而事实证明,这样的学习模式,学生是喜欢的。若能在如今的互联网大背景下,能够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加强自己对于学习方向的一种有益掌控。

推荐第10篇: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国培计划2014小学科学班 詹满学

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有关“天空中星体”的内容来建构的,让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太原、月球的运动变化,让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的进步和人类智慧的潜力,从而引领学生进入天文这座神圣的殿堂。本课是单元中的第一课,从离我们最近的星球——月球开始,带领学生一步步了解宇宙的奥秘,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引领学生形象直观的了解月球的基本知识和模拟环形山的形成,从中体会人类探索月球的经历是很艰辛的漫长过程。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月亮、太阳这些宇宙天体还是有所了解的,只不过对于它们的关系、大小及自身的特点和运行规律缺乏系统的了解。本节课就是要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初步了解关于月球及人类探索月球历史的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

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 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 能够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人类登月工程伟大。

意识到入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向未知领域探索的。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

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帮助。 重点:

了解月球基本情况 难点:

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与手段:

运用实验探索的方法和借助于多媒体图片教学的手段来引领学生学习。 使用教材的构想:

本节课,主要用多媒体辅助实验探究的办法引领学生形象直观的了解月球的基本知识和模拟环形山的形成,从中体会人类探索月球的经历是很艰辛的漫长过程。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谈话:晚上出门,看到一轮皎洁的明月,你有什么感觉?

2、这是一些美丽月景,们,你们知道么,月亮是天空中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天体,自人类诞生的那天起,我们就对月球充满了好奇,一直梦想有一天能登上月球,并经过了几千年的不懈努力,今天我们就跟随人类探索月球的脚步,开展一次登月之旅。(板书课题)

3、关于月球大家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问题。

二、了解人类从古到今的探索过程

1、谈话:同学们,从古到今,人类就很想到月球上去,但是却实现不了,因为什么呢?(技术落后)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人们才编造了不少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诗歌来表达内心的一种感受。你能说出几个来吗?

2、学生回答。

3、提问:刚才有一位同学的回答里面有描述月球上面有什么?是那个故事?真的如故事里面描述的哪样吗?(出示课件月球表面图17世纪初期,伽利略利用自制的望远镜看到表面是凹凸不平的,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4、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到了20世纪,人类已经有能力将卫星送入月球轨道,近距离的观测月球?我们来看看人造卫星的观测能给我们的问题带来哪些答案呢?

课件展示相关内容,带领学生了解有关月球大小、地月距离、地形地貌等相关知识。

三、模拟环形山的形成

1、(课件出示陨石坑、火山和月球环形山图)

问:你们猜测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们的猜测有根据吗? 怎样才能验证我们的猜测呢?

2、学生回答。(实验)

3、谈话:这个实验怎样做呢?。

4、小组交流汇报,师生共同得出一个可行严密的模拟实验方案。

5、教师进行演示实验。

6、小结:看来还真是被砸出来的,这些坑的大小与深浅不仅取决于流星和陨石的大小,而且还取决于它们的撞击速度,一些环形山真是月球早期火山活动留下来的。

7、谈话:老师现在有一个忙请同学们帮一下,请你用手电筒照射这些大小不一样的坑,仔细观察影子的变化,讨论什么时候看环形山比较好?

8、小组完成并回答。

四、了解人类登月计划

1、谈话:同学们,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对了月球的基本情况了解的更加多了一些,但月球上到底什么样,有没有生命,月球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这些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要想得到答案,唯有登上月球,才能解开谜底。

2、播放视频,了解人类登月计划及取得的成果。通过这段视频,你们的那些疑惑得到了解决?

3、学生回答。

4、谈话:我国也有登月计划,(出示课件)请同学们看看我国的登月计划。

5、教师介绍我国的登月计划。

(中国的探月工程分“绕、落、回”三期进行,目前第一期工程已经完成:“绕”是中国探月工程的第一期,即环绕月球进行不接触月表探察,时间是从现在开始到二○○七年;“落”是着月探测,亦是中国探月工程的第二期,时间是二○○七至二○一二年;第三期“回”的时间是二○一二年至二○一七年,主要工作是在月球表面着陆,并采样返回!)

五、拓展

1、谈话:我们中国也有了自己的登月计划,老师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属于我们中国自己的宇航员登上月球,现在假如你就是那位中国的第一名登月宇航员,请仔细想一想,上月球之前,你需要克服那些困难,为此要做好那些准备工作。

2、小组交流回答。

第11篇:陈登月事迹简介

陈登月事迹简介

陈登月,女,汉族,1978年9月1日出生,1999年7月参加工作,现为东辽县宴平小学教师。

1999年7月,因为家境贫寒,家里还要供弟弟妹妹上学,她放弃学校保送去吉林师院继续深造求学的机会,选择回农村做一名乡村女教师。2000年初,她来到东辽县十分偏远的宴平小学工作。

她没有公公婆婆,丈夫又重病在身,孩子嗷嗷待哺,但领导的关心,家长的信任鼓励,使她没有向厄运低头。产假结束后,我多方筹钱给丈夫治病,又忍痛给孩子断奶找保姆哄,即使在这样艰难的境遇还为校长分忧。,我主动请求承担了年组倒数第一班级的班主任工作。她在班里建立帮扶对子,学生们形成了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这种双兵共赢的学习格局。我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天道酬勤,期末考试,我教的这个年组倒数第一的班级考了正数第一名。她在家庭生活举步维艰的情况下,投身教学,献身教育,让家长们为老师的这种献身精神所折服。14年来,她获得了省级农村骨干教师、辽源市教育系统优秀教师、辽源市师德模范、辽源市优秀班主任、东辽县最美乡村教师、东辽县人才资源教师等荣誉。

第12篇:《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们自己动脑动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何提高科学课教学质量,构建高效课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怎样才能上好一堂高效的科学课呢?我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登月之旅》为例,谈谈自己在教学设计中是如何注重有效和高效的。

教学目标

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知道环形山的形成及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2.体会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了解宇宙的帮助。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的兴趣。

4.能做模拟环形山的实验。这是一个典型的科学探究问题,需要通过模拟实验来进行解释。

教材处理

本课是《探索宇宙》单元的第一课, 月球是地球的近邻,是太空中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也是人类目前唯一亲自登临过的星球。本课第一部分阐述了从古至今人类一直从未停止对月球的向往与好奇。重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第二部分引导学生认识月球,重点使学生理解并能解释环形山的形成。探究环形山形成的实验,这一部分要结合具体的模拟实验让学生体会了解月球的表面。第三部分让学生拓展学生思维为登月做准备。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月球环形山的形成原因。 难点: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盘子、细沙、大小不一的石子、手电筒等。 学生:收集有关月球及人类探月资料。 方法指导

本课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回答——学生进行验证——教师做出小结”这种方法展开教学的,使学生充分参与到了课堂当中,并真正体现了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引”。

课前小研究:

1.介绍月球的基本情况。2.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 3.我国在2004年2月13日公布了首次探月计划,通过学习,你能向大家介绍嫦娥计划的详细内容吗? 教学过程:

一.才艺展示,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讲故事和播放一段使学生感到即熟悉又陌生、即亲切又神秘溶溶月色的录像。

预设的师生活动:对月球的那种向往,并提出疑问,使同学们对月球产生浓厚的不断对月球进行着观察和探索,并幻想着能到月球上去。进一步揭开月球神秘的面纱。也很自然的引入同学们对月球的探索欲望。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问题一:了解月球的概况? 1.谈话:看来大家对于研究月球还是很感兴趣的,其实在很早以前,人们 就对月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断对月球进行着观察和探索,并幻想着能飞向月球,去真正了解月球。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不能实现,所以人们就编造了不少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来表达对月球的向往,你知道哪些故事呢? 2.学生介绍。

3.谈话:月球上真的有高大的广寒宫、美丽的嫦娥,伐桂的吴刚、捣药的 玉兔吗?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又有了新的认识。

4.教师播放录象介绍人们了解的月球概况。(没有实施登月之前的)

设计意图:教师在课堂上介绍不如观看录像形象生动。录象不仅能穿越时空,全面介绍千万年来,人们研究月球的历程及其研究成果,而且因为它声、像、画合一,而深受学生喜爱。只有学生喜爱的,学生才会好】

预设的师生活动:学生通过观看录像,进一步加深对月球的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二:了解登月成就及其条件

1.用幻灯片播放图片。(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登月计划和“阿波罗”登月 实况)

2.谈话:人类亲自登上了月球,对月球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呢? 3.教师讲解人类登月后的新发现。

4.谈话:美国人已经登上了月球,留下了他们的足迹。那同学们,你们想上月球吗? 5.讨论:要登上月球,我们必须做哪些准备? 6.汇报、交流。

7.小结:要登上月球,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希望大家从现在起好好学习, 长大为祖国的登月工程献策出力.设计意图:让学生讨论“要登上月球,我们必须做哪些准备?”其实是对学生所知的月球知识的一次大检阅。

预设的师生活动:要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就会不自觉地复习课上所学知识,还会在脑海中回忆课外获得的知识。另外,利用这个问题,

还可以让学生明白,要克服月球上不能让人生存的条件,必须要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持,从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树立从小好好学习科学知识,长大报效祖国航天事业的志向。

问题三:解释环形山的形成

1.谈话:人类登上月球后,发现月面上最显著的特点恐怕就是有很多环形山了,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呢?这一度成为科学家研究的热点。

2.提问:那同学们,你认为环形山可能是怎样形成的? 3.讲解:300年来科学家一直认为环形山是由于火山喷发而形成的,但是,大约50年前,科学家得出新的结论,认为这些环形山是受到来自宇宙的流星和岩石的撞击而形成。

问题四:利用资源,验证科学

1.谈话:怎样来证明科学家的想法呢? 2.教师讲解实验步骤。 3.学生实验研究 4.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结。

6.实验:用手电筒照射沙盘上的坑,观察影子的变化。7.讨论:你认为在什么日子观察月球上的环形山效果最好? 设计意图:解释环形山的形成是一个典型的科学探究问题。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预设的师生活动:通过让学生发现问题——作出假设——模拟实验研究——应用实验数据解决问题,让其经历自主探究过程的全过程,不仅获取科学知识,也使其科学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交流所学,延伸课外。

1.谈话:今年,我国的“神州六号”飞船发射成功了,这标志着我们中国人将在不久的将来登上月球。据说,到那时侯,我们国家还要成立月球旅游公司,发展月球旅游业。月球旅游公司还将招聘一批月球旅游导游。同学们,到时候如果你能成为导游,就能免费上月球 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啦!想成为月球旅游导游吗?好,今天就让我们先来当一回月球旅游小导游,作为一名月球旅游导游就必须对月球知识非常熟悉,那你们都知道那些月球知识呢?

2.学生交流所知道的月球知识。

3.布置作业:写一篇导游解说词,准备参加全班的“导游解说”竞赛。

设计意图:用“免费到月球旅游”来吸引学生参与到交流月球知识的环节,无疑使学生原本已经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又高度集中,课堂达到高潮。

预设的师生活动:作业布置别具一格,既让学生不自觉地复习了所学,又促使学生为了写好导游解说词而获取更多的课外知识,可谓一举两得。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促进学生关注我国的航天事业。

问题五:这节课上得可真开心,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登月之旅谁愿意来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谈收获的过程中,系统的整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达到巩固的目的。

结语:衷心地希望同学们爱上宇宙、爱上科学,努力学习,将来亲自去解开宇宙的更多秘密,创造属于我们的时代。浩瀚的宇宙等待着你。

第13篇:登月之旅教案汇总

《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备课人:高英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

2、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

3、能够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科学知识

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2、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3、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4、了解宇航员是怎样在月球上开展科学探究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人类登月工程和探索火星工程的伟大。

2、意识到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向未知领域探索的。

3、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

4、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帮助。教学准备

有关月球的图片、文字及影像资料等,沙盘、大小不一的石子、记录纸、牙签、尺子、手电筒等,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人类登月工程的资料。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人们从古代起,就开始对月球发生了兴趣,不断对月球进行着观察和探索,并幻想着能到月球上去。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所以人们就编造了不少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你知道哪些?例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你能讲给大家吗?

2、学生讲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

3教师讲述:直到17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才首次用望远镜观察了月球,并发现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在这以后,人们对月球的观察不断深入,天文学家开始用更大的天文望远镜进行观察,但仍只能停留在观察月球向着地球的一面。1959年,苏联科学家开始利用火箭接近月球,发射月球探掘1号卫星,使它可以绕到月球的背面,对月球进行拍照,使人们了解了月球的全貌。1969年,美国宇航员乘坐“阿波罗号”宇宙飞船,成功地登上了月球,实地进行考察,并带回了月球的岩石和土的标本。从此, 人们对月球有了更深入、更清楚的了解。(教师在讲述过程中,边讲述边出示教学挂图或投影幻灯片)

二、探索和调查

1、你在平时的学习中对月球有哪些了解?把你课前收集的有关于月球的知识绍给大家。

2 (①月球离地球有多远?平均距离38万公里)

②月球的大小怎样? 月亮在太阳系的卫星中虽然不算最大的,但是跟它的主星——地球相比,月亮却是个大卫星。月亮的平均直径3475.8千米,大约相当于地球直径的1/4;

它的表面积是380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地球面积的1/14,比我们亚洲的面积稍微小一点;月亮的体积是220亿立方千米,等于地球体积的1/49;月亮的质量是7350亿亿吨,大约等于地球质量的1/81;

月亮物质的密度是每立方厘米3.34克,相当地球密度的3/5。这样大比例的卫星,在太阳系里是少有的,月亮和地球简直像是一对卫星。 ③月球上有什么?没有什么? 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和水,,所以月球上没有动物和植物,月球的引力只相当于地球的1/6。

④月球上温度如何? 因为月球上没有大气,所以,温差较大,向阳的地方温度高达127摄氏度,背阳的地方温度低达零下183摄氏度

⑤月球上有引力吗?大小怎样? (月球上物体的质量是地球的六分之一,所以引力也是此物体在地球上重力的六分之一。)

2、学生回答,教师整理正确答案。是的,是通过科学家们登上月球实际考察的结果。

三、解释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 1让学生阅读书上42页的内容。

2、月球表面上有什么?在书中找出来。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科学家们是怎样认为的?

3、你们可以设计相关的实验来模拟环形山的形成吗?

4、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

5、全班交流

你们准备怎样做?你们需要哪些材料?你们认为需要注意些什么?(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注意石块的大小和坑面积的大小、石块扔下的高度[力度]与坑面积的大小都有关系,实验时要控制好变量)

①把沙子倒进沙盘,均匀地晃动,使沙子的表面尽量平坦。把牙签垂直插进沙子的中心,牙签的一头要能碰到沙盘的底部。在牙签与沙面相接的地方用彩笔做个记号,这个牙签就相当于标尺。

②从不同的高度将大小不一的石子丢入沙盘中。用一根尺垂直立在沙盘的旁边,用另一只手拿着石于到沙盘的上方,确定好高度后,松手丢开石子。

③小心地拿走石子,尽量不要碰着沙子。石子在沙盘中砸下一个坑,把牙签按照刚才插入沙盘的方向再次插进沙坑的中心,用另一种颜色的笔做个记号。

④用小尺测量两记号之间的距离,确定沙坑的深度。为了使实验准确我们要做三次,然后去平均值。

做这个实验时,最好先做不同大小的石子从同一个高度落下,再做同样大小的石子从不同高度落下,分别测量沙坑的深度。

6、播放模拟环形山实验录像,学生观看;

7、在获得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师生总结出:环形山的形成与流星和陨石的大小和距离有关;从不同高度往沙盘里丢下大小相同的石子,高度越高坑就越大; 从相同高度往沙盘里丢下大小不同的石子,石子越大坑就越

4 深。

8、观察模拟环形山影子的变化,为什么应该选在每月农历初

七、初八和二十

二、二十三左右?

(由于每月农历十五的时候阳光直射月球,月球上看不出什么影子,所以观察环形山的日子应该选在每月农历初

七、初八和二十

二、二十三左右)

四、认识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同学们看图,读书的44页第一段话,你知道了什么?什么时卫星呢?

卫星是指在围绕一颗行星轨道并按闭合轨道做周期性运行的天然天体,人造卫星一般亦可称为卫星。人造卫星是由人类建造,以太空飞行载具如火箭、航天飞机等发射到太空中,像天然卫星一样环绕地球或其它行星的装置。

四、引导学生了解人类登月工程。

(1)播放幻灯片,创设情境:美国人在1969年7月20日第一次登上了月球,留下了他们的足迹。阿姆斯特朗曾说过:踏上月球对一个人来说这是一小步,对人类这是巨大的一步。你是怎样理解这句活的?(这一小步,对阿姆斯特朗来说,就是小小的一步。但对整个人类来说,这从航天作为一次标志性事件,它象征着人类科技发展的巨大飞跃,是人类科学发展史上的)

(2)谈话:2005年,我国的“神州6号”飞船发射成功了,这标志着我们中国人将在不远的将来登上月球。嫦娥一号卫星是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的。在月球轨道上飞行了近500天的嫦娥一号 5 卫星,成功降落于月球表面丰富海区域——东经52.36度、南纬1.50度的预定撞击点。降落时卫星上的CCD相机实时传回了清晰的图象,为我国探月一期工程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3)人类亲自登上了月球,当月亮神秘的面纱被撩开后,人们又发现了什么?读课文的44页第三段内容

(4)谈话:同学们,你们想上月球吗?老师这里有一个内部消息,我们中国马上也能上月球了,而且以后我们国家要成立月球旅游公司,发展月球旅游业。月球旅游公司需要招聘一批对月球知识非常熟悉的人作为导游,如果同学们能成为导游,就能免费上月球啦!作为一名月球旅游导游就必须对月球知识非常熟悉,那你们都知道哪些月球知识呢? (5)学生介绍已有的月球知识。

(6) 小组讨论出一篇导游解说词,并推荐一名同学做导游;最后组织全班的“导游解说”竞赛,(通过解说,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关于月球的知识。)

五、练习设计

一、填空

1、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 )利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地球,看到了月球表面众多的( )、( )、( )。

2、科学家们研究发现,月球表面的环形山是由于来自宇宙的( )和( )撞击而形成的。

3、1969年7月16日,美国三位宇航员乘坐“( )”飞船奔向月球,三天后( )第一个登上了月球。

二、选择

1、月球上的引力是地球引力的( ) A、6倍 B、1/6 C、1/10

2、宇航员在月球上要用无线电才能完成对话,这是因为( ) A、月球上没有水 B、宇宙中没有空气 C、月球的引力小

3、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 ) A、一个月 B、27.3天 C、一天

三、判断

1、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绕地球环行。( )

2、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差不是很大,白天和夜晚相差大约上70℃。( )

3、月球上有许多大小不一的环行山,它是月球上的火山喷发后形成的。( )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简单的了解了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环行山的形成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七、作业:收集近几年来的国际航天大事件。

板书设计

月球表面:环形山、高地、月海

1、登月之旅

模拟月球环形山的形成: 环形山的形成与流星和陨石的大小和距离有关;

月球知识:没有空气,也没有液态水;表面温差大;引力是地球的1/6

所谓的月海,是指月球月面上比较低洼的平原,用肉眼遥望月球有些黑暗色斑块,这些大面积的阴暗区就叫做月海。月海是月球表面的主要地理单元,总面积上约占全月面的25%。迄今已知的月海有22个。月海虽叫做“海”,但徒有虚名,实际上它滴水不含,只不过是较平坦的比周围低洼的大平原。

环形山,英文为crater,希腊文的意思是“碗”。正因为如此,“环形山”通常指碗状凹坑结构的坑。月球表面布满大大小小圆形凹坑,称为“月坑”,大多数月坑的周围环绕着高出月面的环形山。月面上最大的环形山为月球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直径达295公里。小的月坑直径只有几十厘米甚至更小。直径大于1000米的月坑总数达到了33000个以上。其中大的直径超过100公里,占月面的7-10%。月球背面的环形山更多。环形山大多数以著名天文学家或其他学者的名字命名,月球背面的环形山中,有六座分别以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名字命名。

环形山这个名字是伽利略起的,是月球上面最显著的特征,几乎布满了整个月面。月面上星罗棋布、重重叠叠的环形山酷似地球上的火山口,中央有一块圆形的平地,外围是一圈隆起的山环,内壁陡峭,外坡平缓。

环形山的中间是一个陷落的深坑,四周围有高耸直立的岩石,环形山的高度一般在7~8公里之间。环形山大小不一,直径相差悬殊,小的环形山直径不足10公里,有的仅一个足球场大小;大的环形山直径超过100公里。最大的环形山是月球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直径达295公里,比我国的浙江省小一点,可以把整个海南岛装进去。

月面上明亮的部分是月陆,也叫月球高地,在那里峰峦重迭,山脉横贯。月面上的山脉大多数以地球上山脉的名字命名。虽然月球比地球小得多,但月球表面的最大起伏可达16千米(地球最高处和最低处相差约20千米)。月球山脉主要分布在月球的正面和背面月海的边缘,最大的山脉叫亚平宁山脉,长6400千米,许多山峰高达4千多米;最高的山是位于月球南极附近的莱布尼茨山脉,高达6100米,几乎可与地球上的喜马拉雅山比肩。

对月球是如何形成的,科学家曾有过许多假说,如派生说、俘获说、碰撞说等。

派生说认为,在地球形成早期,由于旋转速度非常快,结果一部份物质被甩出去,从而派生一个卫星--月球来。

俘获说认为,在地球形成后不久,一个漫游者天体从地球近旁经过,被地球的引力所俘获,从而成为地球的卫星。

20世纪60年代以后,多数科学家对月球形成的原因倾向于碰撞说。认为在地球形成的早期,与一颗火星般大小的天体发生碰撞,一部份物质飞溅出去,后来又集聚在一起成为月球。

玉兔捣药的故事 传说之一

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这种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究而久之,玉兔便成为月亮的代名词。古时候,文人写诗作词,常常以玉兔象征月亮,像辛弃疾的《满江红•中秋》即以玉兔表示月亮。至于诸多旧小说,也常常使用此等掌故以暗示月亮。在道教中,玉兔常常与金乌相对,表示金丹修炼的阴阳协调。

传说有三位神仙,化身为三个可怜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及兔子乞食,狐狸及猴子都拿出了食物接济老人,但只有兔子没有,后来兔子告诉老人『你们吃我吧』,就 9 往烈火中跳了进去,神仙们大受感动,于是将兔子送到了广寒宫成了玉兔,后来,玉兔就在广寒宫里和嫦娥相伴,并捣制长生不老药。

传说之二

传说有三位神仙,化身为三个可怜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及兔子乞食,狐狸及猴子都拿出了食物接济老人,但只有兔子没有,后来兔子告诉老人『你们吃我吧』,就往烈火中跳了进去,神仙们大受感动,于是将兔子送到了广寒宫成了玉兔,后来,玉兔就在广寒宫里和嫦娥相伴,并捣制长生不老药。

传说之三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对修行千年的兔子,得道成了仙。它们有四个可爱的女儿,个个生得纯白伶俐。

一天,玉皇大帝召见雄兔上天宫,它依依不舍地离开妻儿,踏着云彩上天宫去。正当它来到南天门时,看到太白金星带领天将押着嫦娥从身边走去。兔仙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就问旁边一位看守天门的天神。听完她的遭遇后,兔仙觉得嫦娥无辜受罪,很同情她。但是自己力量微薄,能帮什么忙呢?想到嫦娥一个人关在月宫里,多么寂寞悲伤,要是有人陪伴就好了,忽然想到自己的四个女儿, 它立即飞奔回家。

兔仙把嫦娥的遭遇告诉雌兔,并说想送一个孩子跟嫦娥作伴。雌兔虽然深深同情嫦娥,但是又舍不得自己的宝贝女儿,这等于是割下它心头的肉啊!几个女儿也舍不得离开父母,一个个泪流满面。雄兔语重心长地说道:“如果是我孤独地被关起来,你们愿意陪伴我吗?嫦娥为了解救百姓,受到牵累,我们能不同情她吗?孩子,我们不能只想到自己呀!”

孩子们明白了父亲的心,都表示愿意去。雄兔和雌兔眼里含着泪,笑了。它们决定让最小的女儿去。小玉兔告别父母和姊姊们,到月宫陪伴嫦娥住了!

吴刚伐桂

抬头仰望明月,可见当中有些黑影,这便是传说的吴刚在伐桂。吴刚砍桂的神话据说是在唐代演绎而成,在民间流传中也有不同版本。

传说吴刚是天庭中的一位粗鲁的天将,被嫦娥的美丽深深吸引。也不顾对方的拒绝,一次又一次地跑到月宫纠缠。嫦娥不堪其扰,于是指向月中桂树说,它枝条太长了,今夜你若能将它砍断,便答应你的追求。吴刚心花怒放,心想这算什么难题,抡起斧头就砍。可每次拔出斧头,桂树的树身便恢复如初。于是他一斧又一斧地砍,桂树总是不断。一至砍到今天。

也有传说中吴刚是位凡人:一位西河人姓吴名刚,本为樵夫,醉心于仙道,但始终不肯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株五百丈的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但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创伤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因此吴刚在月宫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而他也不断地砍下去。 月球的知识

①月球离地球有多远? (平均距离38万公里)

②月球的大小怎样? 月亮在太阳系的卫星中虽然不算最大的,但是跟它的主星——地球相比,月亮却是个大卫星。月亮的平均直径3475.8千米,大约相当于地球直径的1/4;

它的表面积是380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地球面积的1/14,比我们亚洲的面积稍微小一点;月亮的体积是220亿立方千米,等于地球体积的1/49;月亮的质量是7350亿亿吨,大约等于地球质量的1/81;

月亮物质的密度是每立方厘米3.34克,相当地球密度的3/5。这样大比例的卫星,在太阳系里是少有的,月亮和地球简直像是一对卫星。

③月球上有什么?没有什么? 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和水,,所以月球上没有动物和植物,月球的引力只相当于地球的1/6。

④月球上温度如何? (因为月球上没有大气,所以,温差较大,向阳的地方温度高达127摄氏度,背阳的地方温度低达零下183摄氏度)

⑤月球上有引力吗?大小怎样? (月球上物体的质量是地球的六分之一,所以引力也是此物体在地球上重力的六分之一。)

反思:

我遵循人类认识月球的历程,引导学生沿着人类探索月球奥秘的足迹自主探究月球的特点,学会收集更多的关于月球的资料和所要研究的问题。利用多种途径让学生自主进行科学知识的探究,同时通过数据分析和按比例的球体大小对比形成初步的地·月空间概念,并通过沙盘模拟实验探究环形的形成。

11 (1)《课标》指出:科学课程应该是开放的,教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料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的科学现象的体验,丰富他们的学习经验,使得课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

(2)科学课的目标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在帮助学生梳理了本册教材后,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就关注这些内容,以便在教学这些课时,由书本上的内容引入一个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感受科学学习是无止境的。

(3)教师可以讲述阿姆斯特朗乘坐阿波罗号,登上月球后离开指挥舱踏上月球的精彩瞬间,引出我们将走进宇宙,了解宇宙。我们可以充分展开想象的空间,去探索用自己的行动去探索地球以外的东西。本来学生对宇宙就充满了好奇,加上这些生动故事的描述,学生对所学的材料一定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

2、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

12

3、能够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科学知识

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2、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3、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4、了解宇航员是怎样在月球上开展科学探究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人类登月工程和探索火星工程的伟大。

2、意识到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向未知领域探索的。

3、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

4、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帮助。

二、教学准备

有关月球的图片、文字及影像资料等,沙盘、大小不一的石子、记录纸、牙签、尺子、手电筒等,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人类登月工程的资料。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人们从古代起,就开始对月球发生了兴趣,不断对月球进行着观察和探索,并幻想着能到月球上去。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所以人们就编造了不少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你知道哪些?例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你能讲给大家吗?

2、学生讲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

13 3教师讲述:直到17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才首次用望远镜观察了月球,并发现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在这以后,人们对月球的观察不断深入,天文学家开始用更大的天文望远镜进行观察,但仍只能停留在观察月球向着地球的一面。1959年,苏联科学家开始利用火箭接近月球,发射月球探掘1号卫星,使它可以绕到月球的背面,对月球进行拍照,使人们了解了月球的全貌。1969年,美国宇航员乘坐“阿波罗号”宇宙飞船,成功地登上了月球,实地进行考察,并带回了月球的岩石和土的标本。从此, 人们对月球有了更深入、更清楚的了解。(教师在讲述过程中,边讲述边出示教学挂图或投影幻灯片)

(二)、探索和调查

1、你对月球有哪些了解?这些问题你能回答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书本上的这些知识又是从哪里来的?)

(①月球离地球有多远?平均距离38万公里)

②月球的大小怎样? 月亮在太阳系的卫星中虽然不算最大的,但是跟它的主星——地球相比,月亮却是个大卫星。月亮的平均直径3475.8千米,大约相当于地球直径的1/4;

它的表面积是380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地球面积的1/14,比我们亚洲的面积稍微小一点;月亮的体积是220亿立方千米,等于地球体积的1/49;月亮的质量是7350亿亿吨,大约等于地球质量的1/81;

月亮物质的密度是每立方厘米3.34克,相当地球密度的3/5。这样大比例的卫星,在太阳系里是少有的,月亮和地球简直像是一对卫星。

14 ③月球上有什么?没有什么? 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和水,,所以月球上没有动物和植物,月球的引力只相当于地球的1/6。

④月球上温度如何? 因为月球上没有大气,所以,温差较大,向阳的地方温度高达127摄氏度,背阳的地方温度低达零下183摄氏度

⑤月球上有引力吗?大小怎样? (月球上物体的质量是地球的六分之一,所以引力也是此物体在地球上重力的六分之一。)

2、学生回答,教师整理正确答案。是的,是通过科学家们登上月球实际考察的结果。

(三)、解释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 1让学生阅读书上42页的内容。

2、组织学生讨论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

3、你们可以设计相关的实验来模拟环形山的形成吗?

4、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

5、全班交流

你们准备怎样做?你们需要哪些材料?你们认为需要注意些什么?(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注意石块的大小和坑面积的大小、石块扔下的高度[力度]与坑面积的大小都有关系,实验时要控制好变量)①把沙子倒进沙盘,均匀地晃动,使沙子的表面尽量平坦。把牙签垂直插进沙子的中心,牙签的一头要能碰到沙盘的底部。在牙签与沙面相接的地方用彩笔做个记号,这个牙签就相当于标尺。②从不同的高度将大小不一的石子丢入沙盘中。用一根尺垂直立在沙盘的旁边,用另一只手拿着石于到沙盘的上方,确定好高度后,松手丢开石子。③小心地拿走石子,尽量不要碰着沙子。

15 石子在沙盘中砸下一个坑,把牙签按照刚才插入沙盘的方向再次插进沙坑的中心,用另一种颜色的笔做个记号。④用小尺测量两记号之间的距离,确定沙坑的深度。

做这个实验时,最好先做不同大小的石于从同一个高度落下,再做同样大小的石子从不同高度落下,最后做不同大小的石子从不同的高度落下的试验,分别测量沙坑的深度。

6、在获得大量数据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环形山的形成和什么因素有关。

(1)从不同高度往沙盘里丢下大小相同的石子。

问题:石子撞击的坑是否是高度越高就越大?

假设:沙盘各个点的硬度都是相同的,且是绝对平整的。

实验设计:准备大小相同的石子、沙盘,然后从不同高度往沙盘丢石子 实验记录:从高处丢下的石子造成的坑比从低处丢下的石子造成的坑深。 结论:从不同高度往沙盘里丢下大小相同的石子撞击的坑是高度越高就越大。

(2)从相同高度往沙盘里丢下大小不同的石子。(应该是“不同”) 问题: 石子撞击的坑是否是石子越大就越深?

假设:沙盘各个点的硬度都是相同的,且是绝对平整的。

实验设计: 准备大小不同的石子、沙盘,然后从相同高度往沙盘丢石子 实验记录: 大石子造成的坑比小石子造成的坑深

16 结论: 从相同高度往沙盘里丢下的石子撞击的坑是石子越大就越深。 (4)模拟实验完成后,让学生用手电筒照射沙盘上的坑,观察影子的变化,讨论什么时候看环形山效果最好。

(由于每月农历十五的时候阳光直射月球,月球上看不出什么影子,所以观察环形山的日子应该选在每月农历初

七、初八和二十

二、二十三左右)

三、引导学生了解人类登月工程。

(1)播放幻灯片,创设情境:美国人在1969年7月20日第一次登上了月球,留下了他们的足迹。阿姆斯特朗曾说过:踏上月球对一个人来说这是一小步,对人类这是巨大的一步。你是怎样理解这句活的?

(2)谈话:2005年,我国的“神州6号”飞船发射成功了,这标志着我们中国人将在不远的将来登上月球。

(3)谈话:同学们,你们想上月球吗?老师这里有一个内部消息,我们中国马上也能上月球了,而且以后我们国家要成立月球旅游公司,发展月球旅游业。月球旅游公司需要招聘一批对月球知识非常熟悉的人作为导游,如果同学们能成为导游,就能免费上月球啦!作为一名月球旅游导游就必须对月球知识非常熟悉,那你们都知道哪些月球知识呢? (4)学生介绍已有的月球知识,讨论自己最想了解什么内容。

小组讨论出一篇导游解说词,并推荐一名同学做导游;最后组织全班的“导游解说”竞赛,(通过解说,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关于月球的知识。)呢?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简单的了解了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环行山的形成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六、作业:收集近几年来的国际航天大事件。

板书设计

月球表面:环形山、高地、月海

1、登月之旅

月球知识

模拟月球环形山的形成

所谓的月海,是指月球月面上比较低洼的平原,用肉眼遥望月球有些黑暗色斑块,这些大面积的阴暗区就叫做月海。月海是月球表面的主要地理单 18 元,总面积上约占全月面的25%。迄今已知的月海有22个。月海虽叫做“海”,但徒有虚名,实际上它滴水不含,只不过是较平坦的比周围低洼的大平原。

环形山,英文为crater,希腊文的意思是“碗”。正因为如此,“环形山”通常指碗状凹坑结构的坑。月球表面布满大大小小圆形凹坑,称为“月坑”,大多数月坑的周围环绕着高出月面的环形山。月面上最大的环形山为月球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直径达295公里。小的月坑直径只有几十厘米甚至更小。直径大于1000米的月坑总数达到了33000个以上。其中大的直径超过100公里,占月面的7-10%。月球背面的环形山更多。环形山大多数以著名天文学家或其他学者的名字命名,月球背面的环形山中,有六座分别以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名字命名。

环形山这个名字是伽利略起的,是月球上面最显著的特征,几乎布满了整个月面。月面上星罗棋布、重重叠叠的环形山酷似地球上的火山口,中央有一块圆形的平地,外围是一圈隆起的山环,内壁陡峭,外坡平缓。

环形山的中间是一个陷落的深坑,四周围有高耸直立的岩石,环形山的高度一般在7~8公里之间。环形山大小不一,直径相差悬殊,小的环形山直径不足10公里,有的仅一个足球场大小;大的环形山直径超过100公里。最大的环形山是月球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直径达295公里,比我国的浙江省小一点,可以把整个海南岛装进去。

月面上明亮的部分是月陆,也叫月球高地,在那里峰峦重迭,山脉横贯。月面上的山脉大多数以地球上山脉的名字命名。虽然月球比地球小得多,但月球表面的最大起伏可达16千米(地球最高处和最低处相差约20千米)。月球山脉主要分布在月球的正面和背面月海的边缘,最大的山脉叫亚平宁山

19 脉,长6400千米,许多山峰高达4千多米;最高的山是位于月球南极附近的莱布尼茨山脉,高达6100米,几乎可与地球上的喜马拉雅山比肩。

玉兔捣药的故事 传说之一

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这种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究而久之,玉兔便成为月亮的代名词。古时候,文人写诗作词,常常以玉兔象征月亮,像辛弃疾的《满江红•中秋》即以玉兔表示月亮。至于诸多旧小说,也常常使用此等掌故以暗示月亮。在道教中,玉兔常常与金乌相对,表示金丹修炼的阴阳协调。

传说有三位神仙,化身为三个可怜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及兔子乞食,狐狸及猴子都拿出了食物接济老人,但只有兔子没有,后来兔子告诉老人『你们吃我吧』,就往烈火中跳了进去,神仙们大受感动,于是将兔子送到了广寒宫成了玉兔,后来,玉兔就在广寒宫里和嫦娥相伴,并捣制长生不老药。

传说之二

传说有三位神仙,化身为三个可怜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及兔子乞食,狐狸及猴子都拿出了食物接济老人,但只有兔子没有,后来兔子告诉老人『你们吃我吧』,就往烈火中跳了进去,神仙们大受感动,于是将兔子送 20 到了广寒宫成了玉兔,后来,玉兔就在广寒宫里和嫦娥相伴,并捣制长生不老药。

传说之三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对修行千年的兔子,得道成了仙。它们有四个可爱的女儿,个个生得纯白伶俐。

一天,玉皇大帝召见雄兔上天宫,它依依不舍地离开妻儿,踏着云彩上天宫去。正当它来到南天门时,看到太白金星带领天将押着嫦娥从身边走去。兔仙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就问旁边一位看守天门的天神。听完她的遭遇后,兔仙觉得嫦娥无辜受罪,很同情她。但是自己力量微薄,能帮什么忙呢?想到嫦娥一个人关在月宫里,多么寂寞悲伤,要是有人陪伴就好了,忽然想到自己的四个女儿, 它立即飞奔回家。

兔仙把嫦娥的遭遇告诉雌兔,并说想送一个孩子跟嫦娥作伴。雌兔虽然深深同情嫦娥,但是又舍不得自己的宝贝女儿,这等于是割下它心头的肉啊!几个女儿也舍不得离开父母,一个个泪流满面。雄兔语重心长地说道:“如果是我孤独地被关起来,你们愿意陪伴我吗?嫦娥为了解救百姓,受到牵累,我们能不同情她吗?孩子,我们不能只想到自己呀!”

孩子们明白了父亲的心,都表示愿意去。雄兔和雌兔眼里含着泪,笑了。它们决定让最小的女儿去。小玉兔告别父母和姊姊们,到月宫陪伴嫦娥住了!

21 吴刚伐桂

抬头仰望明月,可见当中有些黑影,这便是传说的吴刚在伐桂。吴刚砍桂的神话据说是在唐代演绎而成,在民间流传中也有不同版本。

传说吴刚是天庭中的一位粗鲁的天将,被嫦娥的美丽深深吸引。也不顾对方的拒绝,一次又一次地跑到月宫纠缠。嫦娥不堪其扰,于是指向月中桂树说,它枝条太长了,今夜你若能将它砍断,便答应你的追求。吴刚心花怒放,心想这算什么难题,抡起斧头就砍。可每次拔出斧头,桂树的树身便恢复如初。于是他一斧又一斧地砍,桂树总是不断。一至砍到今天。

也有传说中吴刚是位凡人:一位西河人姓吴名刚,本为樵夫,醉心于仙道,但始终不肯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株五百丈的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但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创伤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因此吴刚在月宫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而他也不断地砍下去。

22 反思:

我遵循人类认识月球的历程,引导学生沿着人类探索月球奥秘的足迹自主探究月球的特点,学会收集更多的关于月球的资料和所要研究的问题。利用多种途径让学生自主进行科学知识的探究,同时通过数据分析和按比例的球体大小对比形成初步的地·月空间概念,并通过沙盘模拟实验探究环形的形成。

(1)《课标》指出:科学课程应该是开放的,教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料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的科学现象的体验,丰富他们的学习经验,使得课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

(2)科学课的目标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在帮助学生梳理了本册教材后,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就关注这些内容,以便在教学这些课时,由书本上的内容引入一个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感受科学学习是无止境的。

(3)教师可以讲述阿姆斯特朗乘坐阿波罗号,登上月球后离开指挥舱踏上月球的精彩瞬间,引出我们将走进宇宙,了解宇宙。我们可以充分展开想象的空间,去探索用自己的行动去探索地球以外的东西。本来学生对宇宙就充满了好奇,加上这些生动故事的描述,学生对所学的材料一定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3

第14篇: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环形山的成因。

2、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经历。

3、知道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人类探究月球提供了支撑。

4、能做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难点:体会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1)课件①回顾人类观察月球的历史;②环形山形成的资料;③月球形状及第一次登月情况;

(2)演示实验器具:盘子、细沙、大小不一的石子、手电筒等。 学生准备:

盘子、细沙、大小不一的石子、手电筒及实验报告单等。 教学模式:想像——了解——欣赏——模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课前,老师给同学们出一个小谜语: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

1、欣赏月亮。

2、看完以后你有什么想说的?(指名学生交流)

3、谈话: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来一次——登月之旅。板书课题。

二、了解月球。

1、谈话:图片介绍人类观察研究月球的历史。

【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个问题我国古代劳动人们就想弄清楚,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所以人们就只好编造了许许多多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你们能说出一两个来吗? (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

【师】: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撩开月亮的神秘的面纱。直到1609年,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利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月球,并绘制出了月面图。他看到了什么呢?(引导学生观察月亮) 认识环形山、高地和月海。

2、了解月球的基本知识

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你们对月球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月球的知识。

(同学们,我们的祖先早在公元前1400年,就出现过关于日食、月食的记载。) „„

3、人类探索月球的过程

(1)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了这么多有关月球的知识,那么你们这些知识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可能会说从书本上,电脑上了解到的)

(2)师:书本上、电脑上的知识又来自于哪里呢?(学生回答) (3)师:是呀,这些知识都来自于科学家们对月球的不断探索。在人类探索月球的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特别是航天科技的发展为美国的“阿波罗登月”成功奠定了基础,下面就让我们来重温一下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吧! (4)播放“阿波罗登月”的视频资料。

三、探究环形山的形成

1、师:登上月球后发现月球上有很多的环形山,这些环形山也叫做月坑。那这么多的环形山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呢?同学们你们觉得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2、指名学生交流。

3、这只是我们的猜想,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科学家们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4、实验(讲清实验要求和注意问题)。

学生观察环形山的图片,做出假设,小组讨论并进行交流。(板书:陨石撞击) 谈话:假设月球上的环形山是由陨石撞击形成的,那我们怎样来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呢?

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汇报实验方案出示“(1)从不同高度往沙盘里丢大小相同的石子。(2)从相同高度往沙盘里丢大小不同的石子。”两张表格,教师引导提出改进的意见。 出示友情提醒:①不同的高度距离一定要明显,相同的高度请组长指定一个高度;②做完第一次实验后,一定要将沙盘中的坑弄平后才做第二个实验。 学生做环形山模拟实验,进行探究。完成课后77页的活动记录。 汇报实验结果,讨论:

a)第一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b)第二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教师小结:小朋友们思考的真缜密,科学家就具备这样的气质。 谈话:那如果老师想要观察月球上的环行山,你觉得怎样观察?下面老师请组长用手电筒代替太阳光从不同的角度照射一下沙盘中的坑,观察坑影子的变化?小组讨论一下,在什么日子观察月球上的环形山效果最好?

师小结:由于每月农历十五的时候阳光直射月球,月球上看不出什么影子,所以观察环形山的日子应该选在农历的初

七、初八和

22、23左右。

四、总结全课,观赏月球。

1、谈话: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关于月球的许多知识。

2、介绍中国的登月计划

(1)师:同学们,我们知道美国已经成功登陆月球,而登上月球一直是我们中国人的梦想,那同学们知道我国的科学家们为登月作了哪些准备呢? (2)学生交流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

(3)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我发现同学们对祖国的航天事业非常关注,相信经过我国科学家的努力,我们的航天员在不久的将来也一定能登上月球,圆我们祖先的梦想,我也衷心希望我们同学中将来也能出几个航天之星。

3、如果你有机会来作一次真正的月球旅行。那根据你们的了解,去月球旅行需要做那些准备工作?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月球旅游的导游解说词,准备参加全班的“导游解说”竞赛。

第15篇: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探索宇宙》单元

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有关“天空中星体”的内容来建构的,让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太原、月球的运动变化,让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的进步和人类智慧的潜力,从而引领学生进入天文这座神圣的殿堂。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月亮、太阳这些宇宙天体还是有所了解的,只不过对于它们的关系、大小及自身的特点和运行规律缺乏系统的了解。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初步揭开宇宙神秘的面纱。 教学目标:

1、知道太阳是一个大火球,像这样自己发光发热的星体叫恒星。

2、理解没有太阳就没有地球上的生命。

3、知道月球基本情况。

4、知道什么是行星及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5、会在夜空中辨认北斗星和北斗七星。

6、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

7、了解人类对宇宙探索的典型历史事件。

8、意识到人类为了探索宇宙奥秘付出的艰辛。

9、关注我国和世界之间技术的最新发展。

《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

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 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 能够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人类登月工程伟大。

意识到入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向未知领域探索的。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

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帮助。 重点:

了解月球基本情况 难点:

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与手段:

运用实验探索的方法和借助于多媒体图片教学的手段来引领学生学习。 使用教材的构想:

本节课,主要用多媒体辅助实验探究的办法引领学生形象直观的了解月球的基本知识和模拟环形山的形成,从中体会人类探索月球的经历是很艰辛的漫长过程。 教学流程:

一、导入

谈话:(课件出示中秋赏月图)瞧,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美丽夜景呢?同学们,你们知道么,月亮是天空中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天体,你们想上月球上旅行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登月之旅。(板书课题)

二、了解人类从古到今的探索过程

1、谈话:同学们,从古到今,人类就很想到月球上去,但是却实现不了,因为什么呢?(技术落后)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人们才编造了不少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诗歌来表达内心的一种感受。你能说出几个来吗?

2、学生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提问:刚才有一位同学的回答里面有描述月球上面有什么?是那个故事?真的如故事里面描述的哪样吗?(出示课件月球表面图17世纪初期,伽利略利用自制的望远镜看到表面是凹凸不平的,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知道它是如何形成的呢?

4、小组交流后回答。

三、模拟环形山的形成

1、(课件出示陨石坑和环形山图)谈话:真的如同学们所说是流星和陨石撞击而成的吗?老师怎么觉的有些同学的眼睛里带着疑惑的目光,怎样才能让这样同学相信这是事实呢。

2、学生回答。(实验)

3、谈话:这个实验怎样做呢?不妨请小组商量一下怎样模拟这个实验。

4、小组交流汇报,师生共同得出一个可行严密的模拟实验方案。

5、小组领各自需要的器材,进行分组实验。

6、小结:看来还真是被砸出来的,这些坑的大小与深浅不仅取决于流星和陨石的大小,而且还取决于它们的撞击速度。

7、谈话:老师现在有一个忙请同学们帮一下,请你用手电筒照射这些大小不一样的坑,仔细观察影子的变化,讨论什么时候看环形山比较好?

8、小组完成并回答。

四、了解人类登月计划

1、谈话:同学们,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对了月球的基本情况了解的更加多了一些(课件出示月球概况),请同学们自由学习学习。

2、学生阅读理解。

3、谈话:现代的科学技术也发达了,各国也制定了登月计划,而且已有很多国家开始实施,那么你知道我国的有没有登月计划?实施了没有?

3、学生回答。

4、谈话:我国也有登月计划,(出示课件)请同学们看看我国的登月计划。

5、教师介绍我国的登月计划。

(中国的探月工程分“绕、落、回”三期进行,目前第一期工程已经完成:“绕”是中国探月工程的第一期,即环绕月球进行不接触月表探察,时间是从现在开始到二○○七年;“落”是着月探测,亦是中国探月工程的第二期,时间是二○○七至二○一二年;第三期“回”的时间是二○一二年至二○一七年,主要工作是在月球表面着陆,并采样返回!)

五、拓展

1、谈话:我们中国也有了自己的登月计划,老师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属于我们中国自己的宇航员登上月球,现在假如你就是那位中国的第一名登月宇航员,请仔细想一想,上月球之前,你需要克服那些困难,为此要做好那些准备工作。

2、小组交流回答。

板书设计

登月之旅

神话故事

模拟实验

环形山的大小深浅与什么有关

流星和陨石大小

撞击速度

教学反思:看到这一课,我感觉很难上,因此,细细研读了教参,也做了一些PPT。在教学时,前二部分的教学还算顺利,第三部分模拟实验部分学生对于设计实验就开始不怎么会设计了,费了好些功夫才算设计好,这样,课才勉强学完。

因此这节课给我很大的感触就是,课堂中的细节在设计时一定要处理好,而且实验的设计应该更加科学严谨。

老师简介:李建国,清徐县东于小学专职科学教师,小学一级。教学特色: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参于实验。获得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证据。获奖荣誉:太原市科学优质课一等奖,清徐县科学教学能手称号,中心校骨干教师。

第16篇:《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概述:

本课是《探索宇宙》单元的第一课《登月之旅》,月亮是地球的近邻,是太空中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向往能插上翅膀 ,飞出地球,登上月球。多少年来人类为之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肉眼观察-----望远镜观察--------飞船接近月球照相观察--------飞船接近月球照相观察——对所看到的月球表面的研究——推测环形山的形成——模拟试验分析——终于完成登月之旅——采集月球表层样品带回地球分析等等一系列的探索,才对月球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本课的内容遵循人类认识是月球的历程,一步步在学生面前展现月球的特点和人类探索月球奥秘的足迹。知道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的不断不能进步,为人类探究月球提供了支撑。让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的进步和人类智慧的潜力,从而引领学生进入天文这座神

圣的殿堂。

二、学情分析:

这样的课是远离学生的日常生活,虽然学生对月亮、太阳这些宇宙天体有所了解,但对于它们的关系、大小及自身的特点和运行规律缺乏系统的了解。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初步揭开宇宙神秘的面纱,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回顾人类观察研究月球的历史,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2、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能够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3、让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过程,体会到人类登月工程伟大,意识到入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向未知领域探索的,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

进步的。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难点: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五、教学准备:

1、课件:(1)月球资料:(2)伽利略观察月球图片(3)幻灯片(4)阿波罗

登月实况图片。

2、模拟环形山形成记录单。

3、盘子、细沙、大小不一的石子、手电筒、环形山的照片或音像资料。

《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在你的眼中是怎样来描述月亮的?

【教学评价:尝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受来说说对月亮的了解,激发学生对

这一话题的兴趣。】

2、(课件出示中秋赏月图)瞧,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美丽夜景呢?同学们,你们知道么,月亮是天空中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天体,你们想上月球上旅行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登月之旅。(板书课题) 【教学评价:通过播放一段使学生感到既熟悉又陌生、既亲切又神秘溶溶月色的录象,让学生用感官来触动心底对月球的那种向往,并提出自己的疑问,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也很自然地引入到人们对于月球的探究历程。】

(二)回顾探索历程。

1、过渡:同学们,从古到今,人类就很想到月球上去,但是却实现不了,因为什么呢?(技术落后)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人们才编造了不少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诗歌来表达内心的一种感受。你能说出几个来吗?

【教学评价:教师空口白话地介绍月球概况显然不如用录象介绍来得好。录象不仅能穿越越时空,全面介绍千百年来,人们研究月球的历程及其研究成果,而且因为它声、像、画合一,而深受学生喜爱。只有学生喜爱的,学生才会好学,才

会学好!】

2、学生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提问:刚才有一位同学的回答里面有描述月球上面有什么?是那个故事?真的如故事里面描述的哪样吗?(出示课件月球表面图17世纪初期,伽利略利用自制的望远镜看到表面是凹凸不平的,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知道它是如何形成

的呢?

4、小组交流后回答。

(三)实验探究,模拟环形山的形成。

1、(课件出示陨石坑和环形山图)谈话:真的如同学们所说是流星和陨石撞击而成的吗?老师怎么觉的有些同学的眼睛里带着疑惑的目光,怎样才能让这样同

学相信这是事实呢。

2、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月球逐渐有了新的认识,请同学们观看大

屏幕。 (播放 “伽利略观察月球的图片”并在播放过程中教师配合介绍)

1609年,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利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月球,他发现月球表面有许多地方都布满了圆形的坑——叫做环形山,他还发现了高地和“月海”(月海有引号,教师心里要明白怎回事,防止学习过程中有学生发问解释不了)。300年来,科学家们一直认为环形山是由于火山喷发形成的。直到大约50年前,科学家们得出了一个新的结论:环形山是由于来自宇宙间的流星和陨石撞击而形成的。(注意:课件此时定位在——环形山画面)这就是陨石

坑也叫环形山。(板书环形山)

3、学生猜测: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环形山,你认为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

4、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回答:火山喷发、陨石撞击。一般学生此时已经认同陨

石撞击。

(提示:教师心里要知道——环形山可能是火山喷发形成的这一解释:根据人类登月后在月面设置的“月震仪”的探测资料得知,和地球相比,月球是个地质不活跃的天体。在过去的46亿年间,月球从来不曾有过频繁而激烈的火山活动)

5、谈话:这个实验怎样做呢?不妨请小组商量一下怎样模拟这个实验。

6、小组交流汇报,师生共同得出一个可行严密的模拟实验方案。

7、老师也为大家设计了一个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方案,供大家参考。播放课

件: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方案。 1)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大约3厘米的细沙。 2)从同一高度往沙盘里丢下大小不同的石子。

3)再从不同高度丢下大小相同的石子。

8、下发记录单,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下去巡视,做有必要的点拨与指导)

9、小组领各自需要的器材,进行分组实验探究:沙盘“环形山”的大小与下落石子哪些因素有关?(板书大小有哪些因素?)

10、交流结论:看来还真是被砸出来的,这些坑的大小与深浅不仅取决于流星和陨石的大小,而且还取决于它们的撞击速度。(板书大小、速度) 【教学评价:解释环形山的形成是一个典型的科学探究问题。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里,通过让学生发现问题——作出假设——模拟实验研究——应用实验数据解决问题,让其经历自主探究过程的全过程,不仅获取科学知识,也使其科学探究能。】

9、谈话:老师现在有一个忙请同学们帮一下,请你用手电筒照射这些大小不一样的坑,仔细观察影子的变化,讨论什么时候看环形山比较好?

10、小组完成并回答。(每月农历十五或十六,此时月亮最亮最圆)(提示:直射时看的清楚全面;斜射时看不全,而且有阴影)

(四)拓展延伸。

1、讲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月球的认识也在不断更新,那么人

类对月球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学生资料交流,教材44页:科学家们发现,月球像地球的卫士一样绕地球环行,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约为27.3天);(提示:恒星月周期是27.3天;朔望月周期是29.5天)

2、讲述:(课件配合:图片——阿波罗登月实况,教材44页上有) 在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实施了登月计划,终于在1969年7月16日,三位宇航员乘坐“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以每小时40000千米的速度奔向月球。三天后,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阿兰德林离开指挥舱,驾驶登月舱成功登上了月球。阿姆斯特朗激动的说:“对一个人来说,这是一小步;对人类来说,这是巨大的一步!”从此揭开了月亮神秘的面纱,人们发现,月亮其实并不美丽!

3、合作探究:月球的体积与地球相比有多大?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有多远?月球上有空气、水、动物和植物吗?月球的资源情况?

4、师播放课件(幻灯片),学生结合资料了解月球概况:月球上没有空气,也没有液态水;月球表面温差很大,最高可达100℃,最低可降至零下170℃;月球的引力只有地球的1/6。(此时课件定住,不关闭,为后面的问题做准备)

5、我们即将前往月球旅行,想一想,去月球旅行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结合课件里的月球概况交流,交流后关闭课件。

6、请同学们自由学习学习,学生阅读理解。

7、谈话:现代的科学技术也发达了,各国也制定了登月计划,而且已有很多国家开始实施,那么你知道我国的有没有登月计划?实施了没有?

8、学生回答。

9、谈话:我国也有登月计划,(出示课件)请同学们看看我国的登月计划。(中国的探月工程分“绕、落、回”三期进行,目前第一期工程已经完成:“绕”是中国探月工程的第一期,即环绕月球进行不接触月表探察,时间是从现在开始到2007年;“落”是着月探测,亦是中国探月工程的第二期,时间是2007至2012年;第三期“回”的时间是2012年至2017年,主要工作是在月球表面着陆,并采样返回!)

10、教师介绍我国的登月计划。

(2003年10月15日,我国自行设计的神舟5号飞船首次载人发射成功,杨利伟成为中国飞天第一人,圆了中国人的千年飞天梦;2005年10月12日,神舟6号飞船搭载2名宇航员再次成功发射;2008年9月25日神舟7号飞船搭载了3名宇航员再次发射成功,并有翟志刚实现了中国人的首次太空行走;2007年10月24日,我国自行设计的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器实现绕月飞行。目前,神舟8号、嫦娥2号即将整装待命,请大家做好一切准备,我们随时准备出发!!!)

(五)作业设计:写一篇月球之旅的导游解说词,准备参加全班的“导游解说”

竞赛。

【教学评价:用“免费到月球旅游”来吸引学生参与到交流月球知识的环节,无疑,使学生原本已经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又高度集中,课堂达到高潮。作业布置别具一格,既让学生不自觉地复习了所学,又促使学生为了写好导游解说词而获取更

多的课外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七、设计特色简述:

《登月之旅》这课给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难。为此,在课前,我细细研读了教学参考书,针对重难点内容进行了设计。本节课,主要用多媒体辅助实验探究的办法引领学生形象直观的了解月球的基本知识和模拟环形山的形成,运用实验探索的方法和借助于多媒体图片教学的手段来引领学生学习。从中体会人类探索月球

的经历是很艰辛的漫长过程。

第一,在课始,我创设谈话交流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知道了人们开始对月亮的探索只是凭着想象。利用图片展现月球环形山与地球陨石坑的情景,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它们的共同之处,为在地球环境下模拟月球环形山奠定基

础。

第二,引导学生确定模拟对象,即沙面模拟月面;石子模拟流星或陨石;手电筒光模拟阳光;丢石子的动作模拟流星或陨石撞击月球表面的行动;以保证模拟实验目的明确,观察有效。在用手电筒斜着照射石子坑时,看到的现象会更加明显,也更像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球环形山。这样引导观察更有效。

第三,本课中我播放了阿姆斯特朗乘坐阿波罗号,登上月球后离开指挥舱踏上月球的精彩瞬间,引出我们将走进宇宙,了解宇宙。我们可以充分展开想象的空间,去探索用自己的行动去探索地球以外的东西。本来学生对宇宙就充满了好奇,加上这些生动故事的描述,学生对所学的材料一定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八、板书设计: 登月之旅 流星和陨石的大小 环形山(大小有哪些因素?)

撞击速度

九、学生记录单设计: 沙盘“环形山”大小原因探究实验:

问题:沙盘“环形山”的大小与下落石子哪些因素有关?

预测:沙盘“环形山”的大小与下落石子的( )和( )有关,下落石子( ),沙盘“环形山”( )。

不变的因素

改变的因素

沙盘“环形山”的大小

根据模拟实验结果可以推断:月球环形山的大小不同 是由于陨石的( )和( )不同造成的。

第17篇:我国代驾服务行业现状

我国代驾行业现状

(本文由95081代驾宝首发,转载请注明http://daijia.95081.com/)

“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这句简单的警示语已经基本成为当今驾驶者们的共识,而从口号到共识的历程走下来并不简单。

数据显示,在中国每年由于酒后驾车引发的交通事故达数万起,造成死亡的事故50%以上都与酒后驾车有关,酒后驾车已经成为交通事故的第一大“杀手”。随着药家鑫的伏法,曾一度沸沸扬扬的社会热点悄然降温;出狱后的高晓松也重新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活,在网络中主持了脱口秀节目。而在我们具有深厚酒文化背景的国度里,饮酒与开车却是每天都会遭遇的事情,所以不能由于社会热点的转移而对此不再关注,因为事关生死与安全。

高晓松在谈及“酒驾获刑”事件的教训时曾有个一语带过的细节,他说“我在明知自己酒醉,并且明知代驾在路上的情况下,驾车上路,就是对他人的生命和自己的生命极端的不负责任。”

他提到的“代驾”如今正成为炙手可热的新兴行业。但是代驾“靠谱”吗?行业规范吗?从业人员素质怎样?代驾服务水平有标准吗?收费情况又如何?诸多问题令广大车主不得不去关注与担忧,而来自媒体的记者调查也印证了代驾行业的混乱现象。其主要表现为代驾司机无门槛、服务收费无标准、行业运营无监管、提供服务不及时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实现起来尚需时日,但车主们的需求则时时刻刻很是迫切。 然而,客户的不信任是导致现在代驾服务普遍不受关注的主要原因,把自己的车交给一个陌生人,相信没有几个人会放心。其中也存在另外的顾虑,客户不知道代驾司机的驾驶技术,还有就是当出现交通事故时应该怎么办。如果有相关的标准和规范来约束这个行业,让人们解除顾虑,那会在根本上改变代驾行业的现状。

北京代驾行业现状是否真的如此呢?近日,记者走访了我市几家酒店,发现他们都提供相应的代驾服务,但代驾服务费却不相同,有100元/次、150元/次和200元/次不等。当问及“双方要不要签订代驾合同”时,大多回答“不要”或“口头约定”。那么,我市有关部门对“规范代驾”有何应对措施呢?记者近日采访了工商管理部门。 从散兵到正规军,代驾公司的规范注册势在必行。据了解,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已初步制定了代驾公司申办的规范。申请设立代驾公司的申请人带齐相关材料后便可到全市各工商分局企业注册大厅办理。申请从事代驾业务的,工商部门将核准“机动车驾驶服务”等经营范围,并明确企业可以开展通过向客户提供代为驾驶车辆的服务而收取费用的业务。申请人也可将“汽车驾驶服务”作为企业名称中的行业名。对于已经设立的诸如汽车租赁公司等相关企业若要从事代驾服务行业的,则可到注册地工商部门变更经营范围,工商部门将在其经营范围内变更为或者添加“机动车驾驶服务”这一项。如果代驾公司在服务过程中发生纠纷,则可按照消费纠纷或者民事纠纷来处理。

第18篇:我的驾考心得

我的科目

一、科目二和科目三学习考试心得

科目一:

报名后驾校会发给你一本书,你只要看前面725题就好了,书看完一遍再去做网站的试题,反复做错题集和模拟考试题就没问题了。考前驾校也许会让你去预考一下,他们让你预考的页面和正式考试的页面差不多。正式考试的题目和书上(网站上)的一模一样。

每个科目考试按的指膜是你驾校报名时留下的指膜,一般是右手的食指,身份证要记得带,如果指纹不能识别就要看身份证了。

科目二:

刚学倒库的时候点位记得有点晕晕的,学会了觉得挺简单的,我当时是每天学完了把教练教的点位记下来,有空的时候记一下,多练几次就熟了。考场的库(杆)和平时练的差不多宽,如果遇到破车或不好的库,慢慢来,速度一定要慢,太快点位过了就不好调了,车况不好,地面不平就更要慢,刹车也要踩紧了。争取把上半场过了,2+1就算没过你以后也不用再辛苦地练倒库了。上车前先看车身正不正,不正的话举手会有教练过来帮你调整的,把杆认清楚了再上车。

半坡定点停车每个人的点位都不一样,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不太好找准那个点,有的教练会骂人,你别急,一次次去试,不行再调整。

考场的坡我个人觉得还是挺好停的,考前我也做了好多功课,比如第几道对准“道”字或感应钉什么的,上了考场才发现那坡不是很长,而且必须加油门才能上,紧张一下根本没时间去对字和钉,你就按平时教练教的点位去对。2+1的考场是开一段弧型的车道后右拐上坡,我是没按车道弧线慢慢开上去对点的,我稍微往前开了一点,车道的右边白线和我的右车门把垂直后拱一个稍微大一点弯上坡再对点)。上坡一定要慢,原来在驾校有用右边后视镜压低看黄线的朋友要注意,有的考试车右边镜子根本动不了,还是放弃这个念头吧!考场的坡感觉都是尘土,眼神不好的同学对黄白线要慢一点。不要总以为考试的破车座位都是塌陷的,后边都是拉不直的,平时学车的时候我们要量好头顶和车顶的距离,后背椅的幅度,考试的时候带个抱枕和几片泡沫垫,需要的时候用上,如果高度差不多就别垫了,不然点位就偏了。

考试的车前挡风玻璃都很脏,我前面的考生上车前拿湿纸把玻璃擦得锃亮,等干了以后就杯具了,玻璃全花了,又不能下车去擦,用的矿泉水瓶盖反光到玻璃上根本看不清!如果你要擦玻璃,就用干布或干纸哦。太阳很大的时候考试,要注意挡风玻璃会反光,点位要认清楚了。眼睛怕光,可以把遮阳板放下来会舒服一点。

现在侧方有人在停车你不能刹车等待了,不然直接不合格,要绕到前面一个停车点,考前在大巴上会给你看一张纸,注意事项都写在里面了,要看清楚。侧方不能中途停车,速度不能太快,轻踩刹车,进库的时候要慢,不然车身出线也一样回家。

连续障碍抽到的几率很底,不用特别担心。

单边桥左桥就按平时的点位上,右桥如果能上去,用右边的喷水口沿着你这个道右边的一条白线慢慢开,线在哪里?你上桥后就能看到了,反正单边桥不限制时间,你就慢慢调整慢慢开。

科目三:

路跑后对车的感觉会好一些,考前多看视频,对着线路图看视频。这个是最新的路考视频

&tag=M4V00744&title=%E7%A6%8F%E5%B7%9E%E6%96%B0%E7%A7%91%E4%B8%89%E8%80%83%E8%AF%95%E8%A7%86%E9%A2%91&mediaType=vi&totalTime=754160&hdType=1&hasPaword=0&nbps=-1&nWidth=-1&isOriginal=0&channelId=99&nHeight=-1&snap_pic=http%3A%2F%2Fi3.tdimg.com%2F075%2F440%2F472%2Fw.jpg&code=xUSmZy54snU&rpid=57903005&versionName=tuya&tid=485271&autostart=false这个视频也是新的科三视频

科目三考试主要是左右转向灯要及时打,起步,停车,变更车道,掉头,通过路口都要记得提前几秒打灯,起步前安全带一定要绑好,看车门有没有关好,没关好仪表盘会有红色的灯亮着。现在上车前不要做绕车一周的检查工作了,直接上车起步。路况好的时候要加一点油门,路过学校区域和斑马线慢一点,转头左右看一下。直线行驶要加油门,超过20公里的速度就可以了(可以看仪表盘知道你的速度)。变更车道等前车轮过了黄色实线就可以向左边变更了。公路掉头,可以往右边的虚线靠一点,车稍微停一下,方向盘向左打死就能转过来了,有人撞到路牙上的就是圈子饶得不够大。通过路口遇到红灯保持车距,车头别压到前面的白色实线。

如果抽到夜考,灯光不会开的可以看这个视频的后半段

,10:47分以后,前半段是旧考场内容,不用看。

考试前我也很紧张,看了不少资料,也上了几个论坛,做到心中有数做好功课,考场上就没那么心慌了。祝大家考试顺利!也感谢论坛的陈教练为大家耐心解答问题!

第19篇:神舟一到十一号飞船

神舟一到十一号飞船 资料

1.神舟一号飞船 发射地点:酒泉航天发射场 发射时间:1999年11月20日凌晨6点 返回时间:1999年11月21日凌晨3点41分

2.神舟二号飞船 发射场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发射时间:2001年1月10日1时0分3秒 返回时间:2001年1月16日19时22分 返回地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3.神舟三号飞船 发射场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发射时间:2002年3月25日22时15分 返回时间:2002年4月1日 返回地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4.神舟四号飞船 发射场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发射时间:2002年12月30日0时40分 返回时间:2003年1月5日19时16分 返回地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5.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发射时间:2003年10月15日09时00分 返回时间:2003年10月16日6时28分 航天员:杨利伟 神舟五号,即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是中国首次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行器,于2003年10月15日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这次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继前苏联(现由俄罗斯承继)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有能力独自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

6.神舟六号载人飞船

发射时间:2005年10月12日09时00分 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 在轨时间:115.5小时 中国\"神舟\'\'六号载人飞船,于2005年10月11日1时升空。发射地点在九泉卫星发射中心,将“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运送升空的运载火箭是长征二号F型火箭,2名航天员是费俊龙和聂海胜。 7.神舟七号载人飞船

发射时间: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04秒 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神舟七号,是中国第三个载人航天器,是中国“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翟志刚出舱作业,刘伯明在轨道舱内协助,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太空漫步,令中国成为第三个有能力把太空人送上太空并进行太空漫步的国家。

8.神舟八号飞船 发射时间: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10秒 主要任务:与天宫一号对接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神舟八号是中国“神舟”系列飞船的第八艘,为无人目标飞行器。神舟八号为改进型载人飞船,具备自动和手动交会对接功能。 9.神舟九号载人飞船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发射时间: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24秒 主要任务:与天宫一号对接 搭载人数:2男1女 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女)

神舟九号飞船是中国计划中的一艘无人驾驶航天器,是中国“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 神舟九号载人飞船是中国第4艘载人飞船。 神舟九号载人飞船第一次将中国女航天员载入天空。 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在2012年6月18日执行了自动交会对接任务,标志着中国较为熟练的掌握了自动交会对接技术及载人航天技术的进一步成熟。

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将第一次执行手动载人交会对接任务。2012年6月24日,刘旺在景海鹏与刘洋配合下航天员成功执行。手控交会对接任务的顺利完成,标志着我国全面掌握了空间交会对接技术。

神舟九号载人航天飞船第一次带活体蝴蝶。

嫦娥一号是我国的首颗绕月人造卫星。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已于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UTC+8时)左右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

10.神舟十号 。神舟十号飞船是中国“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它是中国第五艘搭载太空人的飞船。飞船由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和附加段组成。升空后再和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对接,并对其进行短暂的有人照管试验。对接完成之后的任务将是打造太空实验室。任务将是对“神九”载人交会对接技术的“拾遗补缺”。飞船于2013年6月11日17时

38分搭载三位航天员飞向太空, 将在轨飞行15天,并首次开展我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飞行乘组由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女航天员王亚平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 11.十一号飞船是中国“神舟”号系列飞船的第十一次任务,也是中国载人航天的第六次任务,计划共载三名航天员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行交会对接,成功对接后三名航天员会入驻天宫二号进行空间试验。2016年8月13日,神舟十一号飞船从北京运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开展发射场区总装和测试工作。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2016年10月19日凌晨,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成功;11月18日,神舟十一号返回舱顺利着陆。

第20篇:神舟飞船系列简介

神舟一号1999年

首次采用了在技术厂房对飞船、火箭联合体垂直总装与测试,整体垂直运输至发射场,并进行远距离测试发射控制的新模式。中国在原有航天测控网的基础上新建的符合国际标准体制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也在这次发射试验中首次投入使用。飞船在轨运行期间,地面测控系统和分布于公海的4艘“远望号”测量船对其进行了跟踪与测控,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科学试验。 5神舟二号 2001年

中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神舟”二号飞船的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 6神舟三号

2002年 试验项目

“神舟”三号是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状态完全一致。这次发射试验,运载火箭、飞船和测控发射系统进一步完善,提高了载人航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飞船上装有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在太空中的重要生理活动参数。这次发射,逃逸救生系统也进行了工作。这个系统是在应急情况下确保航天员安全的主要措施。飞船拟人载荷提供的生理信号和代谢指标正常,验证了与载人航天直接相关的座舱内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 7神舟四号

发射时间:2002年

中国第一艘可载人的处于无人状态的飞船。 8神舟五号

发射时间:2003年 航天员:杨利伟

主要是考察航天员在太空环境中的适应性。 新技术应用

首次增加了故障自动检测系统和逃逸系统。其中设定了几百种故障模式,一旦发生危险立即自动报警。即使在飞船升空一段时间之后,航天员也能通过逃逸火箭而脱离险境。 9神舟六号

发射时间:2005年

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

技术应用:飞船的种类非常多,但最常用的是卫星式载人飞船。 神舟六号飞船有以下特点:

首先是起点很高,飞船具有承载3名航天员的能力; 其次是一船多用,航天员返回后,轨道仓可以在无人值守的状态下,作为卫星继续利用半年,甚至可以在今后进行交会对接实验;第三是返回舱的直径大,最后是飞船返回,非常安全,在这方面已经进行过全面的测试。 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主要反映在:首先是新材料领域,其次是电信领域,第三是图像技术,第四是特种食品,第五是特种纺织材料,第六是电子控制系统的进步,第七是生物医学体系的进步 飞船改进

神舟六号的改进大致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一、围绕两人多天飞行任务的改进。

二、轨道舱功能使用方面的改进。

三、提高航天员安全性的改进。

四、持续性改进。

五、10神舟七号 发射时间:2008年

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飞行任务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飞行任务的主要目的是实施中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突破和掌握出舱活动相关技术,同时开展卫星伴飞、卫星数据中继等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 11神舟八号

发射时间:2011年

主要任务:与天宫一号对接

飞船轨道舱前端安装自动式对接机构,具备自动和手动交会对接与分离功能。神舟八号将基本成为我国的标准型空间渡船,未来实现批量生产。

飞船在前期具备57天自主飞行的能力基础上,已具备停靠180天的能力。神舟八号飞船电源帆板因为采用了新的太阳电池片,发电能力提高了50%。飞船的降落伞系统和着陆缓冲系统也进行了技术上的改进,提高了使用的可靠性。 神八的成功发射并与天宫一号实现对接,标志着中国已经初步掌握空间交会对接能力,拥有建设简易空间实验室,即短期无人照料的空间站的能力。

神舟八号无人飞船执行与天宫一号的首次和第二次自动空间交会对接任务,为今后空间站的建立打下基础。 12神舟九号 2012年

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女) 飞船在轨飞行十余天,计划安排飞船与天宫一号进行两次交会对接,第一次为自动交会对接,第二次由航天员手动控制完成。

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前约20天,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开始降轨调相,进入高度约为343千米的近圆对接轨道,建立载人环境,等待与飞船交会对接。

组合体飞行期间,由目标飞行器负责飞行控制,飞船处于停靠状态。3名航天员在飞船轨道舱内就餐,在天宫一号内进行科学实验、技术试验、锻炼和休息。 神舟十号

中国的第十艘太空飞船,与前两艘神八和神九相比,它是一艘载人飞船,按计划它将与天宫一号进行对接,就表明中国已经基本掌握了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将对后续的天宫二号即第二代空间实验室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发射时间】2013年

【任务实施】有三名宇航员,任务时间15天 【航天员】 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

【飞行任务主要目的】1.发射神舟十号飞船,为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轨运营提供人员和物资天地往返运输服务;

2.考核组合体对航天员生活、工作和健康的保障能力,及航天员执行飞行任务能力;3.首次开展我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

4.考核工程各系统执行飞行任务的功能、性能和系统间协调性。

范文我驾飞船登月
《范文我驾飞船登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