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人口问题报告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0-04 12:07:25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人口问题教案

人口问题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世界人口的增长、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问题和不同的人种等知识。本节内容计划用三课时。本节课是第二课时。这节课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教材对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没有用大量的文字说明,而是设计了四幅直观性很强的图片和相应的活动题,让学生通过活动和生活中的感受来体会和理解当今的人口问题,新教材的这种设计为改变学生的地理学习方式提供了可能。

二、教学目标:

1、

能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2、

培养分析和概括地理信息的能力。

3、

分析、认识人口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理解人口增长过快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2、

难点:正确概括出人口如何增长最适宜,即“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1、

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来理解课文中的理论知识。

2、

借助计算机多媒体及网络技术,让学生获取更全面的信息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落实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3、

采用小组合作的组织形式,生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

五、教学媒体设计: 计算机多媒体:

1、通过多媒体播放人口拥挤的场面,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2、通过多媒体演示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直观的视频画面配以富有感染力的解说,对学生产生强大的震撼力。网络:

1、

学生通过网络查阅人口增长过快或过慢带来的影响,世界各国人口的政策,获取更全面的知识和信息,增强学生的危机感和紧迫性。

2、

查阅世界人口日的有关知识,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拓宽学习空间。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1、

演示自制动画:人口拥挤的画面,配以有节奏的警钟声。

问题:为什么会敲起人口方面的警钟?地球上一有人类就有很多人吗? 世界人口是如何发展的呢?从什么时候迅速发展的呢?

2、

大屏幕播放录象:人口发展概况。

师生互动:从这段录象中,大家知道世界上实际人口数量怎样?(多)增长如何?(快)从什么时候迅速增长的呢?(18世纪以后)

3、

大屏幕显示:动态的人口柱状图。 现在地球上人口已经超过了多少?(60亿) (用最直观的方法情境导学,既复习了上节课的有关知识,又能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情感。)

(二)分组活动,分析问题

1、

调动学生的热情,进入活动情境

问题:人口数量这么多,增长这么快,对于我们人类自身来讲好不好呢?为什么? 不同身份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大家想不想从不同的角度和身份来体验一下? 大屏幕显示:四个不同的可爱的卡通人物。

2、

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按座位邻近原则,把全班分成四个组。请每个组派代表上台操作点击所喜欢的卡通人物后选择相应扮演的角色,分别是医生、教师、市长、农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讨人口增长过快会带来什么问题。

(学生的讨论会非常热烈,课堂气氛达到高潮,教师巡查各小组的讨论情况,有时也参与进去。)

3、

角色扮演,交流观点

学生扮演以下角色,就特定的角度讨论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带来的影响。

生(医生):人口太多,物资缺乏,如果很多人同时患上血癌,需要的血源不够;人口太多,有些疾病容易传染,如爆发的SRAS。

生(教师):人口过多,班级的学生人数就多,老师的负担就太重了。教学质量可能下降,人数多,需要的书本、课桌就多,木材砍伐太厉害,可能导致土地沙漠化。

生(农民):人多地少,粮食短缺,农村人多就会向城市拥挤,就会给城市带来很多问题。

生(市长):人多,许多人面临失业;人多交通拥挤;人多资源少,土地也就这么多,会导致整个经济水平的下降。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及时点评和表扬,充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们也情不自禁为发言精彩的同学鼓掌。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换位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口头表达能力,学会了赞许他人,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三)上网探究,解决问题

1、上网探究

教师:大家回答得都很好,从不同的角度回答了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影响。但我们的理解还大多停留在生活经验的层面,我们还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更全面的资料和信息,对事物作出更 全面、更准确的评价。 学生上网。

大屏幕提示上网路径。

学生上网查阅资料并分组交流,进行自主探究,教师进行巡视并指导学生活动。

2、

讨论,得出结论

人口增长过快会带来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方面的问题。 3、

情境感受

视频演示:当今世界的人口问题。

师生互动:大家看到这样的场景痛不痛心?(痛心)应该采取什么措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计划生育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我们班是独生子女的同学请举手。(全班同学除个别以外都会举手)我们也会有长大的一天,到时候会不会响应计划生育政策?(会)这个政策是哪个国家的?(中国)是不是所有的国家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不是。如法国人口在逐渐减少。)为什么人口过少也不好?(会产生国防、劳动力短缺等问题)

5﹑讨论,解决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不好,过慢也不好,那么人口如何发展最适宜呢?

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正确地概括出这句话,对于初一学生来讲有一定的困难,教师要适时点拨,体现教师引导者的作用。

四、主题探究,拓展思维

1、上网探究,创作人口日主题

我们人类已经意识到了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的首要问题,为了纪念50亿人口的到来,确立了世界人口日。你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吗? 请大家第二次上网冲浪。(大屏幕提示上网路径)

学生上网过程中互相交流,模仿历年的世界人口日主题,自拟2004年的世界人口日主题并通过BBS论坛输入自己的想法。

2、学生创作作品展示

大屏幕展示学生自拟的世界人口日主题。如:关心人类的未来---儿童;控制人口,发展国民经济。

通过此活动进一步升华学生的人口意识。 3、主题探究

问题:人口的增长有没有极限? 讨论。

(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课堂气氛再一次达到高潮。)

生1:有。地球上资源有限、人口无限增长,将导致环境恶化,土地沙漠化,可能会迎来地球的末日。

生2:没有。如果我们人类能在海里生存,向海洋要空间、要资源,或者登上了火星,月球,可以移居到其它地方去。 教师小结:由于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因而对于地球来讲人口的增长是有限的。根据人类目前的认识了解,火星、月球并不适于人类生存。如果随着科技的发达,我们能找到其它适于人类生活的星球,也许人口的增长是无限的。

五﹑课堂小结,巩固升华

大屏幕显示:阳光﹑鲜花﹑可爱的小孩等美丽的画面配以优美的音乐。

师生共同小结:明天同学们可能会成为真正的市长﹑医生﹑教师,甚至是人口专家,大家会不会一直关注人口问题,关注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地球?(会)那么我们的孩子生活在22世纪,他们的生活将像画面上展现得那样充满着阳光﹑歌声和鲜花。

推荐第2篇:人口问题感想

世界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普遍,许多国家都在探讨其解决途径。而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有其自身的历史和制度根源。“13亿”这一标志却意味着我国的人口总数已经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性高度,同时,它也意味着中国的人口发展将面临更加艰巨、更加复杂的问题。

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人口的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的制约,同时它对社会的发展也起着促进或延缓的作用。经过30年的努力,我国在人口控制的问题上取得了卓效可喜的成绩。这个13亿人口大国的养老问题该如何应对?但是当前,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障体制却面临着资金严重短缺、体制不健全等问题。根据西方人口学理论,只有生育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才会影响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的现象也取决于上述两种因素。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出现,同样也是受生育率和死亡率变动的影响。其中生育率的下降则是我国人口老化的根本原因。而这种生育率的下降正是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的,自从20世纪7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推行以来,我国人口生育率便大幅下降。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人口总和以及生育率都被控制到了更替水平以下。然而,就在我们进入低生育水平的同时,我们也步入了人口老龄化时代。因此,我们在积极建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以外,还应该重新审视只注重控制人口数量计划生育政策,必须对计划生育政策做出调整,为其注入新的内容,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经过30多年的人口控制工作,我国人口的总和生育率已降低到了1.8,显著低于人口更替水平,这宣告我国人口的成功转型。尽管由于人口年龄结构和人口惯性等因素作用,人口总数还将继续增长一段时间,

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预示着人口增长速度将继续放缓。因此,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前提下,我国人口政策应该逐步重视“优化人口年龄结构”。为了缓解未来劳动年龄人口短缺的形势,国家的人口政策重心应逐步转向以提高人口素质为主,必须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增加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支出,鼓励全社会各种力量投资办学,并从政策上予以倾斜。通过提高劳动人口的素质来丰富劳动力资源,增强单位劳动力创造财富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必须高度重视出生人口素质,重视出生缺陷和残疾人口问题,降低新生婴儿的死亡率。这对保证未来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和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人口老龄化热潮既是一种客观的发展趋势,也是具有其深刻的历史和制度根源。解决老龄化问题,既靠我们大力发展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也要求我们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客观地对我国现行的人口政策进行调整,以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推荐第3篇:俄罗斯人口问题

俄人口10年少了1000万

当地媒体称,人口危机是“俄罗斯的灾难”

来源:《环球时报》2005年10月24日 第5版

作者:本报驻俄罗斯特约记者张歆

在上周举行的俄罗斯政府工作会议上,公布了一项最新数据,最近10年俄人口减少了1000万。人口危机被俄媒体称为“俄罗斯的灾难”。

到2050年只有1亿人

俄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但人口数量却仅排在世界第8位,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不足9人。据俄联邦统计局统计,截至2005年6月1日,俄人口为1.431亿。自1992年起俄人口每年减少近百万,2004年俄人口减少了76万,今年1—5月又减少了35.9万。俄国家杜马保护健康委员会副主席格拉西缅科院士形容说:“俄每天要减少两个村子的人口,每年要减少将近一个州的人口。”

据俄联邦安全会议预测,到2050年,俄将只有1亿人口,比目前锐减30%,在世界上的排名将跌至第18位。俄《真理报》的报道说得更严重:“俄罗斯民族正在慢慢消失,到2075年,在这片占世界陆地面积1/6的辽阔国土上,将只有5000万到6000万人居住。”俄人口学家警告说,如果照目前的递减速度发展下去,俄罗斯民族将成为世界上的“少数民族”,到24世纪时,俄罗斯民族甚至有从地球上消失的可能。

死亡率是出生率的1.7倍

俄人口学家指出,当前俄人口特点一是低出生率,二是高死亡率,俄罗斯平均每分钟出生3个婴儿,而同时有4人死亡。今年1月到5月,俄死亡率是出生率的1.7倍。出生率低于死亡率导致俄人口锐减,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非战争性人口危机。此外,艾滋病蔓延、传染病肆虐、毒品泛滥也是人口锐减的潜在“杀手”,免费医疗制度的废除更是雪上加霜。此外,俄性别比例严重失调,女性比男性多1000万。

经济严重受损

人口危机对俄社会经济产生诸多负面影响,人口锐减的直接后果便是劳动力资源严重不足。独联体移民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扎伊奥奇科斯卡娅认为,劳动力短缺将是俄未来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她指出,即使俄每年吸引50万外来移民,到2015年劳动适龄人口仍将每年减少100万,2015年至2020年这个数字将达到150万。由此可见,15年之后俄罗斯最匮乏的资源是劳动力,而缺少熟练的劳动力将使俄经济振兴受到严重制约。

政府高度重视

俄总统普京上任之初便把人口问题当作头等大事,他在2000年发表国情咨文时就指出:“俄人口一年比一年少,如果这种趋势继续下去的话,我们民族的生存将受到威胁,我们有可能成为一个日渐衰落的民族。”

对此,俄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苏联解体后,社会变革和动荡加剧,生活水平下降,许多育龄妇女不愿生育。俄前不久出台了一项政策,即俄妇女每生育1个婴儿将得到1万卢布的补贴,政府对1.5岁前的婴儿每月的补贴将由500卢布增加到800—1000卢布,据估算,政府为此将每年支出90亿—100亿卢布,这一措施有望在2006年实施。为促进生育,莫斯科市长日前签署了《莫斯市人口发展构想》,决定采取各种措施,刺激人口生育。人口问题已被俄视为事关民族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

民族构成可能发生变化兵源短缺一些城镇消失

人口减少成俄罗斯之痛

来源:《环球时报》2006年12月22日第7版

作者:本报驻俄罗斯、德国特约记者关清元青木本报驻乌克兰特派记者谭武军本报特约记者韩庵

12月20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国家安全会议上说,远东的现状威胁俄国家安全,“远东与整个俄罗斯经济、信息和交通领域联系松懈……”当天与普京共同参加会议的总统驻远东联邦区全权代表伊斯哈科夫说,平均每天有274名俄罗斯人离开远东,最近15年内,当地居民数量下降了20%。连普京也在会上指出,(远东)最复杂的问题之一是居民流失。由此可见,俄罗斯对远东的担忧还是基于十分敏感的人口问题。有人说,俄罗斯人口的减少速度相当于三五天就打一场“第二次车臣战争”。

也门人口赶超俄罗斯?

类似说法并非耸人听闻。俄《新消息报》12月11日报道称,官方数据显示,俄已连续15年每年人口缩减60万至90万人;2007年,俄常住居民数量还将缩减70万。11月下旬,“人口前景”专家俱乐部主席雷巴科夫斯基提交了一份最新研究报告。他预测说,如果俄罗斯居民自然死亡率在近期不下降的话,到本世纪末,俄罗斯人口可能从目前的1.5亿人锐减到6000万至6500万人。目前新一代俄罗斯人只能更替上一代人的60%。俄国家杜马(议会下院)健康保护委员会主席雅科夫列娃透露:“在世界范围内,人口出生率是死亡率的2.6倍,而俄罗斯的趋势恰好相反,每分钟有3人出生,5人死亡。如果不采取相应措施,可能会导致俄罗斯从世界地图上消失。”据联合国预计,到本世纪中叶,也门的人口可能超过俄罗斯。

人口危机可以说是俄罗斯挥之不去的阴影,它有着复杂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从社会层面来说,苏联解体所造成的社会动荡、政局不稳和经济衰退等问题,曾使俄罗斯人陷入生存和心理困境。从1995年到2003年,约有50万人自杀。此外,俄罗斯男人喜欢喝酒,在过去10年里,大约90万人死于酒精中毒、酒后斗殴和醉酒事故。而俄罗斯人的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普通民众患各种疾病的比例较高,但不少俄罗斯人不相信医生。俄《新消息报》称,调查显示,近半数受访者不相信医生,1/3的人更倾向于自主治疗。专家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医生对病人的冷漠,各药店无需处方即可出售药物等。

从文化层面来看,公元6世纪以后,俄罗斯人的祖先东斯拉夫人分布在第聂伯河流域等广阔的土地上。这使得俄罗斯人的民族性格中有豪放、坚韧的一面,也有散漫、责任感不强的一面。体现在生活中就是离婚率高,性观念较为开放,不少人独身但不禁欲。有数据显示,俄全国每出生100个孩子,与之相应的是216人次的人工流产,许多妇女因此患上不育症。在历史上,俄罗斯受蒙古和拜占庭等东西方文化的共同影响。20世纪30年代以前,大多数

俄罗斯人早婚、多子女并重视男孩。而俄罗斯的国教——东正教来自西方,它也有保证人口数量的作用。东正教规定,教徒人人都要结婚、生育,除了那些教会的神职人员;禁止婚前和婚外性接触;不许离婚等等。其教徒曾有将近1亿人。十月革命以后,人们的思想开始发生变化。国家、民族的地位上升,神的地位下降。再加上计划经济体制,人们的生育开始减少。二战后,虽然苏联鼓励人们多生孩子,但人们的观念已经无法改变。从20世纪末期开始,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俄罗斯年轻人追求个性、自由和开放,不婚不育的现象越来越多。现在,俄罗斯不想要孩子的家庭达700多万。

人口问题将引起连锁反应

人口少对于国土面积世界第一的俄罗斯来说,无疑是一大灾难。俄劳动和社会发展部认为,由于人口减少,现在俄劳动力的缺口达1000万,特别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的石油、天然气和木材等资源开发领域,劳动力短缺近50%,这一定程度上拖累了俄罗斯的经济增长。苏联解体后,由于俄欧洲地区特别是莫斯科地区生活条件较好,居住在远东和西伯利亚的俄罗斯人开始向西流动。据统计,在最近10年里,北极地区人口下降了40%以上,西伯利亚地区已有1.1万个村庄和290座城市消失。在接下来的10年里,可能还有数千个居民点难逃噩运。出生率下降也导致俄军兵源不足。近年来,俄各地兵役部门为完成征兵指标,甚至将文盲、吸毒和身体残疾的青年送进了军营。人口下降还影响了俄罗斯的民族构成。目前,俄罗斯全国穆斯林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2%-18%。有预测说,到本世纪中叶,俄穆斯林人口将达到全国总人口的1/4。2002年俄罗斯进行全国人口普查时,一般认为经过两次车臣战争,车臣人口将大大减少。统计结果却出乎人们的意料,车臣人口不但没有减少,还增加了数万人。目前,在北高加索、伏尔加河沿岸,甚至莫斯科地区,穆斯林居民已提出相应的政治要求,这也是俄罗斯当局不愿意看到的。此外,俄罗斯人也担心自己的科技实力。《共青团真理报》的文章称,到2009年,俄全国有140万名中学毕业生,而仅计划免费招生的教育机构的名额就有170万,各地的入学考试也就失去了意义。由此带来的后果是人才体制的破坏,教育质量和人才素质的降低,从而使俄罗斯的科技水平进一步下降。

有人建议征税,有人建议移民

为了能从根本上解决人口问题,12月7日,俄总统普京签署法令,将俄罗斯“育儿补助金”由700卢布提高到1500卢布。据悉,2007年至2010年间,俄联邦政府将从国家预算中为名为“俄罗斯儿童”的联邦专项计划拨款133亿卢布,而俄地方上则要为这个计划拨款360多亿卢布。该计划分为“健康的一代”、“有才能的儿童们”、“儿童和家庭”。其中,“健康的一代”计划将集中力量保障妇女分娩安全和生育健康婴儿。“有才能的儿童们”的基本目的在于建立一个支持有才能儿童的统一国家体系,将成立这些儿童的数据信息库。“儿童和家庭”计划将努力防止出现孤儿和流浪儿。

为了解决人口问题,有人甚至提议对无子女公民恢复征税。1941年,斯大林为改善国内人口形势而签署命令,苏联政府开始对单身、无子女或少子女的公民征税。但普京今年10月在“现场直播”节目回答俄罗斯国民提问时坦言,“国家不可能通过这种法律,这种法律是不合乎道德规范的”。莫斯科市第一副市长柳德米拉·什韦佐娃不久前透露,莫斯科市政府不排除向员工没有孩子的企业收缴罚款的可能。而俄移民局局长罗莫达诺夫斯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根据俄“国外同胞五年移民计划”,俄罗斯于2007年计划迁入5万人,2008年迁入10万人,2009年迁入15万人。罗莫达诺夫斯基说:“2007年,俄中央政府将在12个区开始试点该计划,每一年所需要的资金就达40亿至50亿卢布。”

海外俄罗斯族人为何不愿回归

说到移民,俄罗斯其实是继美国之后全世界第二大移民国家。苏联解体后共有1500万人移民俄罗斯。俄罗斯历史上曾出现两次移民潮:第一次是苏联刚解体时,大批居住在其他国家的俄族人为躲避战乱或不堪忍受歧视回到俄罗斯。他们被称为“政治移民”或“被迫移民”,年龄在35岁左右,多来自大城市,受教育程度高,具有专业技能。然而,今年12月15日的《新闻时报》援引俄罗斯同胞基金会董事会主席米杰米多夫的话说,非官方数据显示,目前在俄罗斯境内居住着1000万在第一次回归浪潮时返回俄罗斯的移民,但其中约500万人至今尚未取得俄罗斯国籍。俄罗斯人的第二次回归始于本世纪初,随着俄罗斯经济的复苏,独联体许多落后地区的公民纷纷到俄罗斯淘金。这批移民被叫做“经济移民”或“主动移民”,他们主要来自小城市和农村,文化程度较低,绝大多数为非俄罗斯族,其中15%的人不会俄语,难以融入俄罗斯主流社会。

目前,海外的很多俄罗斯族人不愿返回俄罗斯。俄罗斯族的妮娜是乌克兰首都基辅国立语言大学的宿舍管理员。她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苏联解体前,她随丈夫从俄远东地区来基辅工作。“我可不想卖掉基辅的房子到俄罗斯的小城市生活,”妮娜告诉记者,虽然她对现在的生活还不太满意,但她舍不得放弃已有的住房和工作。另外,她的岁数大了,如果移民到俄罗斯,即将到手的退休金也将泡汤。在妮娜看来,移民需要足够的勇气和决心,年轻人或许可以试一试。

尽管俄政府一直鼓励增加移民,但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各种政策落实起来有些困难。例如俄罗斯的一座城市有8万居民,1.2万人是1991年乘火车从战乱的塔吉克斯坦迁移过来的俄族人。在当地一个废弃的军用靶场上,移民们兴建了自己的小区,开办了26家企业和两家诊所。巴拉绍夫是该市一家移民企业的总经理,他告诉记者,10多年来移民们一直生活在封闭的社区里,自己创造就业机会,尽量不去抢当地人的饭碗。但当地人始终没有把他们视为重返祖国的俄族人,而是当作来与他们竞争的塔吉克人。3年前,该市市长下令,向移民征收比正常标准高出33倍的土地税。在移民们的抗争下,市政府败诉了,但移民企业的银行账户却被冻结,企业发展陷入困境。

欧洲也盯着俄罗斯人口

俄罗斯的人口危机也受到欧洲国家广泛关注。德国《世界报》的文章称,俄罗斯的出生率低于欧洲平均水平,与德国、希腊、意大利等国相差无几。然而死亡率却能与非洲相比。按欧盟的统计,目前有18个欧洲国家出现人口负增长的现象,但除俄罗斯外都能保持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平衡。很多欧洲学者和政治家认为,倘若人口危机不加以遏制,在不久的将来,俄罗斯将再次掀起民族主义浪潮,整个俄罗斯将衰落下去。他们也担忧俄罗斯政局不稳定可能会影响到欧洲的稳定及反恐行动。到那时,欧洲会出现更多的恐怖活动,会影响欧洲的长远发展。

推荐第4篇:流动人口问题

关于流动人口问题

、请用不超过20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20分)

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有的外来人口管理制度漏洞日益突显,主要体现如下方面:现在管理机制过于机械化,难以全面有并行落实;现实行的公安部门管理方式重管理轻服务;外来人口协管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管理部门对外来人口查办身份证时引发各种矛盾冲突;办理暂住证手续麻烦,收费不合理;人数少,大部分外来人口游离在暂住管理范围外;暂住证包含着防范、歧视内涵;外来人口利用出租屋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二、针对给定材料所反映的问题,下面列出了解决的A-E五项措施,其中不正确的是哪几项,并说明为什么不正确,字数在250字以内.(30分)

A,对现有的基层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组织进行有效整合,在流动人口较多的地区成立统一的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管理站,并组建专职管理员队伍.B,取消暂住证制度,给流动人口发放统一的居民身份证,对其实行”市民待遇”.

C,加强出租房屋管理,落实出租房主治安责任,提倡出租房主与承租者签定,建立和完善房屋租赁协作管理机制,形成管理合力.

D,全国实行大规模的暂住证检查行动,摸清流动人口底数,对于未在规定时间内办理暂住证的人员予以遣送.

E,建立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及时向流动人口提供包括就业介绍,社会保障,租房服务,子女就学,政策咨询等内容在内的服务工作.

答B.D措施不正确。B项:取消暂住证制度,实行居住证制度。但不能发放统一的居民身份证,外来人口具有流动性大这一特性,如发放统一身份证则不利于区别管理,我们在福利、社会待遇等方面应将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一致对待,但在管理方面应有所侧重。D项:大多数的外来人口没有办理暂住证,有的是因为手续麻烦,有的是因为收费不合理,有的是其他原因。目前情况下对未办理的人员应督促其办理,有困难的应给予帮助解决,而不能以“遣送”一概而论。

??

三.就给定材料所反映的居民暂住证问题,用10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自选角度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50分)

改革外来人口管理机制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中的流动人口量激增,现有的对外来人口所采取的暂住证管理制度已不能适应管理的需要,由“暂住证”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层出不穷。外来人口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做好外来人口的管理工作对促进社会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趋下,解决外来人口问题,必须从各方面进行改革。

?? 外来人口的管理之所以成为老大难问题,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社会经济二元化结构下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主要是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就业制度、教育制度等,将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划分成不平等的二个群体。社会管理方面,现有的暂住证制度只重管理而忽略了服务,造成外来人口问题日益严重。另外外来人口的素质也是良莠不齐,犯罪率居高不下。当前情况下,进行外来人口管理工作的各种改革措施已迫在眉睫。 ?从社会根源层面讲,应改革针对外来人口的各种不合理制度,尤其是代表着福利差别的户籍制度。户籍制度将城市与外来人口严格区分开来,外来人口的就业、教育、福利等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外来人口无法与城市居民一起享用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各种权利便利,这影响着外来人口投身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改革不合理的户籍制度,让户口纯粹成为国家

统计人口的工具,能促进社会公平,缩小城乡差距,并有助于保证外来人口的公平权。

? 从职能部门管理层面讲,应实行管理与服务并重的方式。这是解决外来人口问题的直接方

法。一方面,应取消暂住证制度,改实行居民证制度,这不是简单的形式改变,居住证应包

含括就业、社会保险、诚信及违法记录等,居住证持有者将享受更多的政府优惠措施和服务

等。另一方面,职能部门应加强对统动人口的综合管理,包适建立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管理服

务中心,配备足够的管理人员;建立流动人口及出租房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对流动人

口聚集地的治安检查,开展联合整治行动,全面清理外来人口和出租屋,落实整改措施,消

除治安隐患;消弭户籍制度中人为制造的矛盾。

?从外来人口自身层面来讲,外来人口多数是农村富余的劳动力,本身的文化素质水平不高,

也缺乏必要的劳动技能,因而在城市中也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工作。外来人口应努力提高自身

水平,在工作之余可以给自己“充电”,以便更好地适应工作需要,也能提高社会对自身的价

值认同。当然,这点需要社会各界予以配合,提供条件。

?? 总之,只有做好外来人口的管理与服务工作,才能有效地保障外来人口权益,促进社会

稳定,经济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针对流动人口本身和家庭的迫切需求,结合漯河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实

际,漯河市近日出台《关于开展流动人口需求服务的指导意见》,要求创新人口

管理理念,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为流动人口提供六大需求服务。

就业需求服务。各级政府和计生部门在流动人口中开展技能培训、素质教育,

为流动人口提供用工信息和创业帮扶等服务。无论本市或外市的流动已婚育龄妇

女,可以参加任何一个县(区)的职业培训和教育,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免除有

关费用。流动已婚育龄妇女,可以纳入任何一个县(区)的就业计划,参与该县(区)

免费提供的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职业介绍和岗位就业。营业执照或

有关从业证明,可以在属地辖区内由县、乡计生部门协助办理。

生存需求服务。协助流动人口办理房屋租购、子女入学、意外伤害保险,并

协助其参与社区公益活动。户籍在本市的城区流动已婚育龄妇女,可以到任何一

个辖区咨询租购信息,办理房屋租购手续;可以就近确定一个学校,让子女和城

镇学生一样入学学习;在自愿的基础上,可以在自己最信任的属地任何一个社区

办理意外伤害和工伤保险,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直接将稳定就业的流动人口纳入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可以到自己喜欢的属地任何一个社区参与群众性的集体

公益活动。

身份需求服务。协助流动人口办理户口,为其提供城市管理教育,落实流动

人口和常住人口的统一管理和服务。有序流动已婚育龄妇女,在城镇有固定住所、

稳定收入的,可以按漯河市“一元化”户口管理体制,办理漯河市居民户口,纳入

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从形式和本质上让流动人口真正成为城市居民。

生殖需求服务。主动为流动人口办理生育证明、开展优生监测、开展节育服

务,重点落实出生缺陷干预工程,提供免费咨询和定时随访服务。流动已婚育龄

妇女,凡要求生育第一胎子女的,可以到属地计划生育部门及时办理生育证;生

育证原件由计生办或社居委统一保管,办证者须持复印件。属于优生监测的对象,

可以到属地计划生育技术部门接受优生咨询、指导、出生缺陷干预等服务。属于

节育康检的对象,可以到县(区)指定的、自己信任的属地任何一个计生技术部门,

免费落实节育措施,免费进行健康检查。

家庭需求服务。定期开展家庭访视,落实困难救助服务,重点开展大病救助、

生活救助、生产救助和上门提供搬运维修、儿童关爱和老人关爱服务等系列服务

活动。

维权需求服务。为流动人口提供就业保障、生存保障和平等保障,重点保障

劳有所岗、劳有所酬,落实优惠政策,保障机会均等和民主参与。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

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令第1号

经国务院批准,并授权国家计生委发布,自1999年1月1日起施行。

颁布日期:19980922实施日期:19990101颁布单位:国家计生委

第一条 为了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现居住地不是户籍所在地,异地从事务工、经商等活动或者以生育为目的异地居住,可能生育子女的已婚育龄人员(以下简称已婚育龄流动人口)。

第三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本行政区域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实行综合管理并提供必要的保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纳入本行政区域内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

第四条 国务院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全国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工商行政管理、劳动就业、卫生、房产管理等行政部门应当配合同级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

第六条 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由其户籍所在地和现居住地的地方人民政府共同管理,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

流动人口现居住地的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日常管理,并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当地计划生育管理。

第七条 成年流动人口在离开户籍所在地前,应当凭合法的婚姻、身份证件,到当地县级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办理婚育证明。

婚育证明的内容应当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居民身份证号码、生育状况、落实节育措施状况、计划生育奖罚情况等。

第八条 成年流动人口到现居住地后,应当向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交验婚育证明。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查验婚育证明后,应当依照本办法第二条的规定,对已婚育龄流动人口予以登记,并告知其接受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的管理;婚育证明不完备的,应当要求补办。

第九条 流动人口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应当向其中的已婚育龄流动人口进行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并组织有关单位向育龄夫妻提供避孕节育措施服务。

第十条 有关部门审批成年流动人口的暂住证、营业执照、务工许可证等证件时,应当核查其现居住地的乡

(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查验过的婚育证明,并将审批结果通报其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没有婚育证明的,不得批准。

第十一条 与已婚育龄流动人口形成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和个人应当负责被招用的已婚育龄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并接受其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监督检查。

第十二条 向已婚育龄流动人口出租或者出借房屋的房主,应当配合其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做好已婚育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

第十三条 已婚育龄流动人口申请在现居住地生育子女的,应当在其户籍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按照当地有关规定办理生育证明材料。

已婚育龄流动人口可以凭其户籍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出具的生育证明材料,在现居住地生育子女。

第十四条 已婚育龄流动人口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应当与其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建立联系,并将已婚育龄流动人口的避孕节育情况向其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通报。已婚育龄流动人口也可以自行将其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出具的避孕节育情况证明寄回其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已婚育龄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在了解已婚育龄流动人口避孕节育情况后,不得再要求其回户籍所在地接受避孕节育情况检查。

第十五条 对已婚育龄流动人口中独生子女的父母的奖励,由其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按照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六条 已婚育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情况统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七条 已婚育龄流动人口的节育手术费,有用工单位的,由用工单位负担;无用工单位的,先由本人支付,凭其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证明,由本人在其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报销。

第十八条 在已婚育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当地人民政府和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给予奖励。

对已婚育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不负责任,未达到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的单位和个人,由当地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按照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第十九条 已婚育龄流动人口违反计划生育规定的,由其现居住地或者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者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按照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已婚育龄流动人口因违反计划生育规定在一地受到处理的,在另一地不因同一事实再次受到处理。

第二十条 伪造、出卖或者骗取婚育证明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给予警告,可以并处1000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3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不按照规定办理婚育证明,经其现居住地的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通知后,逾期仍拒不补办或者拒不交验婚育证明的,由其现居住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给予警告,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二条 拒绝为成年流动人口办理婚育证明或者为其出具假证明的,由当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并可以建议有关部门对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安、工商行政管理、劳动就业、卫生、房产管理等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审批成年流动人口有关证件时,不查验婚育证明或者明知无婚育证明而予以批准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四条 与已婚育龄流动人口形成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和个人拒不履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职责的,由当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给予警告,可以并处1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规定的已婚育龄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格式,由国务院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统一规定。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1999年1月1日起施行。1991年12月26日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推荐第5篇:中国人口问题分析

中国人口问题分析

人口问题一直以来都是阻碍中国全面发展的大问题,尽管中国近年来的整体形势非常的乐观,经济发展也是相当的迅猛,但是如果中国未来在人口问题上没有很好的举措的话,那么中国的未来发展也将不会有质的飞跃。中共十八大报告在谈到人口问题时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一、人口老龄化问题

据统计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最多的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超过总人口的10%,人口年龄结构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而且还将以较快速度增长,预计到2015年60岁以上人口将超过2亿,约占总人口的14%。 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先期进入人口老年型的国家相比,具有老龄化发展快、老年人口数量大、地区之间不平衡、超前于社会经济发展等特点。这些新特点将给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由于农村人口比重大,农村老人数目也大,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农村老龄化将更为突出。老龄化表现出“两高两大两低”的基本特征,即高速、高龄、基数大、差异大,社区养老社会水平低、社会养老意识低的现状。

人口老龄化不仅会影响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也会影响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尽管近些年中国的发展很可观,经济发展也已跻身世界前列,但是在面对这样令人堪忧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时,解决起来还是相当的棘手。中国前任主席胡锦涛曾经指出,中国经济发展的再好也难以让十三亿人民来分担。而在很久以前这个问题就已经开始给社会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例如,赡养问题、劳动力人口老化、抚养比升高等。所以解决好人口老龄化问题充满了机遇与挑战,它不仅仅

是国家的问题也是社会的问题。

逐步建立和完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依法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1、解决老龄化的根本出路是进一步发展经济,增强经济承受能力,构建符合实际的养老模式和养老制度。从目前我国国情看,应采取国家、社会、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

(1)发展养老保险事业。由政府完全供养老年人是一项沉重的负担,应该由人民本身负起大部分责任,将收入按照规定比例存入银行。当他们退休后得到一笔累积下来的养老金,至少可以用来维持基本生活水平。

(2)提高退休年龄,吸纳老年劳动力。随着保健意识提高,许多老年人退休后仍拥有一定的劳动力。政府应鼓励企业再聘请老年人,让他们从事较轻的劳动或利用丰富的经验进行脑力劳动。同时也要打破老年人们退休后就要“颐养天年”的旧观念,再就业不止能维持收入,也不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年老后就没用。

(3)提倡家庭养老的美德。政府应提倡中国传统精神中的尊老、敬老、养老的美德,靠家庭成员供养老人家。这不止能减轻社会的负担,还可以让老年人有精神寄托,不会觉得晚年孤单。

2、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农村地区应注意一下原则:

(1)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稳妥,不搞‘一刀切”,应尽快抓紧,平面展开。一般地区,先从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入手,创造条件,逐步展开;经济落后的贫困地区,要把社会保险与救济救灾工作统一起来,扶持贫困户参加社会保险,提高他们战胜灾害、脱贫致富的能力。

(2)以保障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基本生活力原则。

(3)坚持“国家政策引导,农民自我保障为主,集体补助为辅”的保障原则。

(4)坚持务农、务工、经商等各类人员社会保障管理一体化的方向,尽可能将农民组织也来参加社会保障。

3、加快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照料服务体系的建设。

这个体系的建设,要以满足老年人实际需要为目标,围绕“五个老有”的要求,加强疾病医护、生活服务、精神慰藉、文化体育、老年参与社会等硬件和软件的建设。

4、全面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应在健康老龄化的环境。要进一步落实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体制。

二、人口素质(质量)问题

我国 15 岁以上人口中,有 1.8 亿文盲半文盲,占总人口的 15.88%,是世界上文盲最多的国家;问题还在于现在的青少年和今后出生的儿童,他们是 21 世纪前半期的劳动力,教育投入不足,现在初中普及率仅 68%,有 500 万学龄儿童因贫困不能入学,在校生中每年流失小学生 400 多万,每年产生 200 万新的文盲。另外现今我国农村有剩余劳动力 2 亿人,城市登记失业人数 525 万人,隐性失业的冗员 2 千万至 3 千万人。有人估计,今后 5 年可能有 3 千万(有劳动能力的人)下岗。

现如今中国所走的是全面发展的路线,人口发展战略也可以说是中国全面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人口素质则是人口发展评判标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指标,在整个社会中的各行各业、各种各样的圈子中,有着各类的人群,素质的差异肯定也是不可避免的,这样肯定会在很多的发展中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与阻碍。所以只有当中国人口素质整体有所提升时,才能保证我国在人口方面有稳妥

的发展,也才能保证中国在未来的发展上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

据调查,我国人口素质(质量)从总体上看比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有了较大的提高,无论是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或思想道德素质都是如此。但是,同发达国家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要求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人口质量的差距在于人口群体质量很大程度上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商品经济。

1、身体素质方面的问题

全国现在约有各类残疾人口5164万人,残疾人口中,各类遗传病患者约有2200多万人,而主要问题是人口的耐力、精力不足,不能坚持较长时间的连续工作,劳动中的紧张度不够,散漫松弛,精力集中度不够。

2、思想素质方面的问题

我国大多数人口的思想素质基本上是适应自然、半自然经济旧体制的观念,对新的市场经济体制总是适应不好,商品观念、市场经济观念、必要劳动时间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劳动生产率观念也很薄弱。

3、科学文化素质方面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越来越多的职位需要越来越多的智慧型、熟练型人才。而现今我国的大多数人口只能适应半机械的劳动,能够适应大机器生产的劳动人口数量很少,而且技术层次很低,能够进行现代化管理的的人才更是十分缺乏。

计划生育政策中提出晚婚晚育、少生优生,这无疑是人口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而要真正的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不仅是靠计划生育来改变人口质量,也要通过教育的改革,以此来提高人民的素质。

1、加强和提高人口发展意识,加大实施计划生育工作中的宣传教育,提高

对人口问题的宣传力度,真正意义上的落实计划生育对现今人口形势的所需,有效的改变人口质量。

2、教育战略地位与人口发展战略相结合。

人们有了文化知识就容易理解基本国情和基本国策,容易接受新思想,觉悟程度高,同时也希望所生子女受到教育。这也是为什么城市人口更容易接受一对夫妇只生一个的政策。因此,通过教育对人口素质的提高能从根本上帮助人们改变对人口发展的看法。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大力普及教育,将教育与人口政策相结合,不断提高人口素质。

三、人口就业问题

人口就业问题在我国现今的发展中也是一大难题,面对经济快速发展,在很多市场趋近于饱和的形势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遇到了就业的问题,国内失业率在近年来也是有所上升。当然若是社会中有越来越多的人没有工作的话,这不仅会对社会带来极大的压力,也会给国家的发展带来极大的阻力。

1、人才供需不平衡

近年来,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形势的逐步好转以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观念的增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呈现出“行情看长”的趋势,但是仍然存在着学科专业、学历层次、地区、院校及用人单位等方面的不平衡。另外,很多人会集中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希望在发达地区就业生活。但是随着中西部的开发,对于人才的需求增加,供应量难以满足需求。

2、社会对就业者的素质要求提高

目前人口就业形成了“买方市场”,就业竞争愈显,社会对就业者的学历层次的要求越来越高。越高的学历当然就业的速度会相对较快些。

3、就业竞争日益激烈

在当今就业市场上,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由于现今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每一年都会有大量的大学生毕业,这样就会造成毕业生就业时间拥挤的现象,对于很多来自非高等院校的就业者是一个极大的影响,也对整个社会带来一些就业的压力。

人口就业问题的建议

1、确立以促进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岗位增加的积极就业战略。要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关键是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

2、加强对城乡劳动力流动的统筹调控。推动农业深层开发,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促进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扩大农村就业容量,加快小城镇建设,加快其城市化进程等方面下功夫,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

3、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以劳动积累补资金积累之不足。

4、在强化国家对就业的宏观调控基础上,完善劳动力市场,加强就业服务体系。

5、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实施“再就业工程”,完善有关就业立法,依法调整劳动关系。

人口问题对于我国的发展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也是一大难题,我们需要真正的落实与贯彻,这不仅需要国家、政府出台的福利、政策,也需要整个社会的积极配合,当然如果真正能做到全社会配合的话,我想那个时候就快要达到解决人口问题的时候了。

推荐第6篇:我国的人口问题

简要评述我国目前主要的人口问题

答:人口问题是当代中国面临的严重挑战,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国目前主要的人口问题

一、庞大的人口基数

由于我国传统观念的束缚和政策上的重大失误,造成了目前我国人口数量的极其庞大和增长惯性难以控制的严重局面。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人口只有5亿多,现如今,我国的人口已超过13亿,庞大的人口压力给我国的经济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二、人口总体素质不高

我国是人口数量大国,但人口总体素质不高,人力资源相对贫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长期以来,由于农民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较深,他们对人口质量缺乏认识,再加上农村办学条件偏差,教学质量稍低,因此形成了农村低质量人口沉积,低质量人口沉积造成地域性贫困,这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

三、人口分布不均

人口的增长离不开经济基础,反过来,经济的发展状况对人口增长也起到了很明显的作用。 我国南方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吸引了内地大量人口向南方流动。相反,在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或者贫困地区,人口外流严重。虽然这些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但由于缺乏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致使劳动缺乏科技含量,造成劳动力廉价,经济发展缓慢。

四、贫困人口脱贫困难

按每年人均收入625元计算,目前,我国有约3000万人没有摆脱贫困,如果标准再增加200元,农村贫困人口是9000万,按照世界银行统计,发展中国家由于营养不良导致的智力低下、劳动能力丧失(部分丧失)、免疫力下降等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至5%。此外,贫富差距的增大将造成人们心理的不平衡,若贫富差距严重,将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五、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由于卫生医疗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人口平均寿命已由解放初期的35岁,提高到现在的71岁。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提前到来以及庞大的老龄人口规模,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六、计划生育的成绩巨大而任务艰巨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推行了计划生育,人口的增长得到一定的控制,但是我国的计划生育仍面临巨大的困难,一方面由于人口惯性的推动,人口总数也将继续增长。另一方面,农村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价值观念的束缚,农村人口短期内不可能很快下降,晚婚晚育在农村阻力很大。

推荐第7篇:人口问题的本质

人口问题的本质

摘要:人口问题有广义人口问题和狭义人口问题之分。狭义人口问题一般指生育问题,广义人口问题包括人口数量问题、人口素质问题以及人口的结构和分布问题。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本质上是指由于人口迅速增长所引致的人口系统运行的内部失衡现象,以及人口变化与资源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之间互动中的矛盾冲突人口问题是全球性最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是当代许多社会问题的核心。虽然它在不同国家的具体表现各异,但其实质主要表现为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失调,人口增长超过经济增长而出现人口过剩。以中国为例,当前社会生活和发展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无一不直接地或间接地与巨大的人口压力相联系。本文主要阐述和分析人口增长的历史和增长原因以及人口增长的后果和影响。

关键词:人口问题;人口增长;经济发展

一、人口增长的历史及原因

人类诞生至今约为300万年之久,大约12000年前,人类刚刚开始通过农业栽培获取粮食时,全世界人口估计不超过500万人,比现在的北京或者上海的一个大城市人口数量都不如,人类非常稀少。到了2000年前公元纪元开始,全世界增长到大约为2.5亿人,这说明大约用了1万2000多年的历史,人类才增长了2.5亿人,约为现在中国的1/4左右,增长速度非常的慢。

1.

世界人口自19世纪初到现在的人口数量

2.中国人口增长历史

中国1949年建国人口初始约为5.4亿人,到1981年这30年间,人口增加了差不多5亿人口,整整翻了1翻,直到计划生育政策从1983年开始实施,控制了中国总体人口基数,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贡献,为国家的富裕和富强不可磨灭的贡献。

3.人口增长的原因 1)人口死亡率的下降

2)现代医疗卫生技术条件的改善 (抗生素,疫苗的发明使用) 3)比较和平的时间 如1950年第二次世界战争结束后,世界局势相对和平4)人口基数庞大

二.人口过快增长的后果极其影响

统计数据表明,世界人口1800年达到10亿,1930年达到20亿,1960年达到30亿,1974年达到40亿,1987年达到50亿,1999年达到60亿。据法国国家人口研究所的统计,世界人口2005年12月19日突破65亿,预计将在1012年到2013年间突破70亿。预计到本世纪中叶,世界人口将达到90亿至100亿。科学家早先的测算结果认为,地球最多能够养活100亿到150亿居民。如果不及时有效控制人口增长,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很可能难以实现。

联合国2005年3月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过去50年间世界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活动的不断扩展对地球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压力。人类活动已给地球上60%的草地、森林、农耕地、河流和湖泊带来了消极影响。近几十年来,地球上五分之一的珊瑚和三分之一的红树林遭到破坏,动物和植物多样性迅速降低,三分之一的物种濒临灭绝。人口增长和其他因素结合在一起,已经对整个人类社会构成严峻挑战。以水资源为例,目前全球至少有11亿人无法得到安全饮用水,26亿人口缺乏基本的卫生条件。在沉重的人口压力面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等人类共同的理想受到巨大威胁。对于发展中国家,人口过快增长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1.影响发展中国家改变落后面貌,减轻和消灭贫困的努力,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人口过快增长使发展中国家解决贫困问题和他们面临的资源和环境更加困难。发展中国家的的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发展的绝对差距仍可能扩大,如人均收入1000与10000元,如果发展中国家增长率为10%,也就是1100元,而发达国家即使为2%,也就是12000元,差距明显大,换句简单易懂的来说,一个人身上有1000元赚到1万元是有可能的,但到10W几率就可以忽略不计,但如果你有1W元,却有机会去赚钱10万元。差距就是这么大。 2.就业压力(以中国为例) 人口的过快增长,会造成劳动力的过剩,就业压力非常大每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非常大,如2009年大学毕业生为610万人,如果加上社会上的高中初中毕业就业生跟社会流动就业人数,我们未来的竞争压力非常大 3.对人们的经济福利与生活质量

在中国,人口众多会降低收入水平,这首先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现象,“人太多、工作不好找”是人人皆知的事实。简单的分析原因的话,就是经济的形成需要市场、技术、资源、劳动力等多种因素限制,其它因素不足,某种因素过多是没有用的,而在中国,就是人口过多,人口过多而经济有限时,人口再增加不会自动增加经济,而是相互竞争,使人均收入减少。这是中国的实际情况,在有些国家,可能情况不一样,人口不多而资源等其它因素多,那么增加人口就会直接增加经济。人口过多过快增长对于我们来说只会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健康与医疗福利保障不完善、教育的不平衡。人们的经济福利和生活质量下降。 4.加重政府提供的基本服务和任务

基本服务的发展困难增加,如:住房、交通、通讯、公共安全的压力增加。

三、中国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研究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以反映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方方面面,包括人口与消费、人口与分配、人口与投资、人口与就业、人口与耕地、人口目标与经济目标等。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增长出现三次高峰。第一次是1951年到1958年,七年共增加人口10798万人,平均每年净增长人口1500多万;第二次是1963年到1976年,十三年新增加人口21921万人,平均每年增加人口1702万人,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平均每年增加人口都在2000万左右;第三次是1985年到1991年,六年共新增加人口近1亿,平均每年净增加1600万。56年间,平均每年净增加人口约1367万人。

人口与生活资料的关系对任何社会的人口发展过程都极为重要,在现实生活中,人口生产和物质资料生产的比例关系主要表现在人口和生活资料的比例关系和劳动人口和生产资料的比例关系。中国人口和生活资料发展的实践历程表明,1952~1957年由于全国没有推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较为迅速,其对人均产量增长的延缓作用明显大于推行计划生育以后1978~1981年这一阶段,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以及保持人口生产和生活资料生产适当比例关系的必要性。

中国目前情况来说人口继续增长,而产业水平也不断提升,因此人均收入水平也在提高。然而人口增加阻止人均收入水平的提升的效果仍然存在,具体的说,就是就业压力仍然很严重。国家搞经济的基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体来说,就是提高人均收入水平,是的,我们的确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开始创建了一个巨大的经济体系,但是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仍然是为了提高人民收入水平,而不是为了发展经济而发展经济。生活在现实中的人没有不愿意提高收入水平的,所以在我身边的人,没有愿意让人口增加而让自己收入减少的。

自从我国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经过30年的奋斗,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1970年,我国妇女总和生育率为5.8。90年代以来,妇女总和生育率稳定在1.8左右,比30年前一对夫妇平均少生了4个孩子。30多年来,我国共少出生4亿多人,使世界人口达到60亿推迟了4年。现阶段,我国人口已成功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转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这不能不说中国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做出了成绩。

结论:世界人口的迅猛增长引起了许多问题。特别是一些经济不发达国家的人口过度增长,影响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给人类生活带来许多问题。人口问题涉及“地球村”每个成员,发达国家也不例外。美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及其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人均资源和能源消耗量,使人们对美国式发展道路产生了质疑。其他一些发达国家也出现人口负增长和社会老龄化等问题。这些意味着,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需要高度重视人口问题,建立符合自己国情的科学的人口发展战略。

推荐第8篇:流动人口问题[材料]

1、城市中的交通、住房、环境的问题一定是流动人口的增加带来的吗?

2、流动人口中有80%是来自农民工,他们没钱买车如何造成道路拥挤,没钱买房又如何造成城市的住房拥挤呢?再说环境,城市中的环卫人员大多是贫弱的农村务工人员,他们是城市环境的保护者,又如何是破坏者呢,对方辩友作何解释呢?

3、最新数据统计,我国农民工的平均年龄是28岁,很多流动人口渴望留在城市生活,愿意留在城市,并且新生代农民工更易接受城市文化和融入城市氛围,对城市的不认同也在逐渐的降低。(反方可能说流动人口不认同城市,无法更好的进行城市建设)

4、温州的流动人口已经成为温州轻工产业和民营企业的主力军,产业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远销海外。如乐清的正泰和康奈皮鞋。这些流动人口的增加为温州产业的规模的扩大才生巨大的推力,对方辩友如何解释呢?

5、解决城市问题的过程,也正是城市发展的过程,只有面对才能解决。流动人口的增加带来问题也在促进城市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难道关紧大门,拒拒绝流动人口的增加就可以发展吗?

6、2003年的《北京市外地来京经商务工管理条例》废止,不正好说明流动人口的增加对城市的发展利大于弊吗?

7、京津高铁不就为了促进两地之间的人口流动,从而是两地之间的城市的发展?

8、现在倡导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就需要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如果没有

流动人口的增加,中西部城市的发展需要的人才要从何而来?

9、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服务需求量的增加,如果没有流动人口的增加,则会呈现包子铺前长龙不断,保姆有钱无法雇?

10、流动人口的增加扩大了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消费,这难道不是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做贡献吗?

11、草根文化,不正是城市与农村文化交融产生的新变化吗?这不就给浮躁的城市带来了一些纯朴吗?

12、“鸟巢”“水立方”等建设都是流动人口建设出来,可见,流动人口的增加不就是推动了城市的建设吗?

13、两个城市不同技术的交流融合产生的新技术会带给城市更大的财富,而流动人口的增加提供了这种可能,对方辩友作何解释?(建议最后用)

推荐第9篇:人口问题的英语作文

Nowadays, millions of migrant workers flock into cities in search of jobs and better living.However, with the sharp rise in the urban population, many problems aris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ities.

Firstly, cities become more and more crowded, putting much preure upon transportation, housing, sanitation, education, employment and so on.City services and facilities have been strained to a breaking point.Secondly, a growing number of private cars emit huge amount of carbon dioxide, leaving the air mercilely polluted.What is more, the city is also threatened by rising crime.Not a single day paes without the report of someone being robbed, kidnapped or murdered.Last but not least, city-dwellers are not only separated from the natural world but also isolated from each other, even not knowing the name of their next-door neighbor.

All these problems have harmed the attractivene of the city.Unle there is some improvement, more and more people may seek to live in the suburbs.

推荐第10篇:第九讲讲稿 人口问题

第十一讲讲稿

人口问题

第一节 中国历代人口

一、历代人口数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项全国性和分政区户口统计数为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6000万。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实施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民国期间也做过多次人口调查,但直到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我国才通过科学的普查,获得了除台湾、港澳地区以外的准确人口数字。

中国的人口数量在世界人口总数中一直占有很高的百分比。除了东汉末年处于人口低谷、所占比例可能略低于10%以外,其余历史阶段占世界人口比例基本都在20%以上,一般在30%左右。

二、传统中国人口发展的特点

(一)人口发展呈三阶段波浪状增长

四千年来,中国人口经历了十五个波段。舍去小波动,从大趋势看,每一个波段大体可分为持续上升、徘徊波动、急剧下挫三大阶段,各朝代三阶段时间长短不一,但基本形态相似。

以西汉为例,西汉人口发展的升平降三阶段比例约为45:45:10,明显表现出与历史的兴衰升落互相配合互为因果的紧密关系,形成强烈的历史特点。

(二)人口发展的周期性循环

中国人口史研究表明,中国人口这种波动性发展存在着某种节律,也即所谓周期性。且人口增长的周期性与治乱循环的朝代更迭密切合拍,建朝初期人口低落,人口随王朝兴盛而高涨,随王朝之衰落而下降。这种人口循环,也正是历史人口波动特征的写照。

第一节 中国历代人口

三、人口变动与王朝更迭的关系分析

(一)人口变迁对王朝存亡更迭有重要影响

综观封建王朝人口发展的轨迹,一般经过王朝前期人口容量的扩充,人口迅速增长,王朝中后期人口数量逐步达到饱和以至高峰量级,人口对土地的需要成比例地增长;加上此时王朝日益腐败,社会财富分配倾斜度加大,土地兼并日趋严重,人口资源比率紧张,人口容量不断降低,一遇天灾,丧失生产资料的饥民更无以为生,其规模一旦超出王朝社会能够承受的水平,就会引发危机,加速王朝的衰败。

(二)传统社会人口危机与人口数量的关系分析

史料表明,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爆发地区的人口密度远远高于全国平均人口密度。

众所周知,当代中国有十三亿多人,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从1987年,世界每增加10亿人,其中就有1.55亿来自中国。也就是说,世界每增加10个人,其中1.55个是中国人。在未来的几十年内,中国人口仍将以年均1000万左右的速度增加。为此,国家实行了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为目的人口政策——计划生育政策。

第二节 当代中国人口政策

一、计划生育政策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阶段(1973-1978年),计划生育工作的内容紧紧围绕对人口数量的控制

第二阶段(1979-1984),实行严格的“一胎化”或“一孩化”政策,只允许一些特殊情况可允许生二胎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政府开始调整计划生育政策,进入政策的成熟期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国计划生育工作进入稳定发展阶段

二、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内容

1、倡导少生优生

2、城乡有别

3、地区差异

4、民族有别

三、中国计划生育政策评估--总和生育率的视角

总和生育率(TFR)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年龄别生育率之和,是指一名妇女如果像统计年那样度过她的生育期,她一生可能生育的子女数。这是个假定的指标。它能够准确地反映现有的生育水平,避免了育龄妇女年龄构成的影响;并可直接用于比较研究,总和生育率在2.1-2.2左右称为生育率的更替水平,表明人口数量会维持现状。

1995年的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总和生育率比较

中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的变化

思考:如何制定人口政策,以应对人口变迁对国家安全的挑战?

第三节 人口迁移:从国内到海外

一、流动人口:流到何时?

中国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几百万人,到1984年的2000万,又到1995年的8000万,再到目前的1.5亿左 右。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决定今后流动人口还会继续增长。按着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划,202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0%的水平,即城市人口将从目前的 5.8亿增加到8.5亿,净增加2.7亿,每年平均增加2200万左右 。

二、海外移民:乡归何处?

据历史学家的估计,1801-1925年间,中国外迁的移民总数为300万人;1840-1949年间大约为1500万人左右 。

1949-1978年间,海外移民规模较小。

1979年后,政府适当放开了移民政策,出现多次海外移民高峰。以1978-1982年为例,至少有50万人抵达香港。

就类型和目的地而言,中国的海外移民呈现复杂和多元的景象;留学生(60万)、技术移民、投资移民、劳工移民和非法移民遍布全球。其中,非法移民问题日渐严重。

以曾少聪调查的福建河口镇为例,该镇现有人口约9万人,移居海外的乡民及其后裔约有13万人。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到2001年,非法移居海外的人数约1.5万人。

世界移民报告指出,由于非法移民的增多,中国的海外移民估计达到3000-6000万人。据此估计,目前中国海外移民的规模达到4000-5000万人应是合理的。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适当鼓励海外移民是可以尝试的政策选择,毕竟目前中国的海外劳工比例较低,远不及巴基斯坦、菲律宾和印度等国。

第四节 人口老化:从现实到未来

一、人口老龄化的未来

根据国际通行的人口结构指标,老龄社会或老年型人口是指一国或一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

第四节 人口老化:从现实到未来

一、人口老龄化的未来

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为0.88亿人,其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到7%,进入老龄化阶段。

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

根据人口预测,这一进程将明显加速。2000年至2028年,65岁老年人口将从现在的不足1亿人增加到超过2亿人,历时近30载。2028年至2038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将由2亿人增加到超过3亿人,历时仅10年。

这一老年人口增长高峰 是1963年至1973年出生高峰的人口进入老年期而导致的。若以国际上常用的指标——65岁以上人口比例由7%翻一番(即增加到14%)所用的时间——来人口老龄化的速度,英国用了45年,瑞士50年,美国65年,法国虽是最早老龄化的国家,但老年人口比例翻一番的时间却花了115年,而根据于学军等人的预测,中国完成这一过程大约只需要27年,犹如“跑步”进入老龄社会。

人口普查及人口研究中心预测数据显示,2030年前后,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预计将增至4亿人左右,相当于现在欧盟15国的人口总和;到2050年,我国60岁和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总数将分别达到4.5亿人和3.35亿人,这意味着每3个人中就有1个老人。

二、“未富先老”的挑战

欧美发达国家在进入老年型社会时,人均GDP一般在5000-10000美元之间,工业化早已完成,长期积累的国家财富加上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使他们有足够的财政和经济能力来从容应付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而我国人均GDP去年才刚刚迈上1000美元的台阶,工业化尚未完成,老龄化却已提前到来,这无疑构成了21世纪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第四节 人口老化:从现实到未来

据测算,中国的劳动适龄人口到2015年将达到一个顶峰,随后下降。到21世纪中叶时,中国将失去18%-35%劳动力大军。1990年中国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抚养13.74年老年人(老年抚养比),2000年抚养15.6人,2025年抚养29.46人,2050年抚养48.49人,几乎成倍增长。

推荐阅读书目

1、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何清涟:《人口:中国的悬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丹麦]卡塔琳娜·托马瑟斯基:《人口政策中的人权问题》,毕小清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第11篇:世界人口问题教学设计

法制渗透地理学科教学设计

《世界的人口问题》

斗古中学

卓政富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图表中人口增长的速度,讨论漫画“苦难的母亲”,使学生认识到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理解人口无计划增长带来的危害。认识到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2.通过阅读“世界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农村人口迁往城市的原因”的示意图,使学生初步认识城市人口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标志。通过“城市问题”的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城市迅速扩张所产生的问题。

3.联系社会现象,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阅读“世界城市人口的增长”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

4.通过对人口问题的读图、分析、讨论,使学生初步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初步认识计划生育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

1、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2、人口负增长带来的问题;

3、解决人口增长过快和负增长的对策;教学难点:

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教学手段:

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假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在咱们每上一节课45分钟的时间内,全球增加了多少人?”(155*45=6975人)

2、一节课的时间增加了这么多人,那需要为他们准备什么呢? (吃、穿、用、教育、医疗等)

3、同学们,人口多了有什么好处? (生答:没有) 人口过多,增长过快有哪些影响?这就是我们今天这一节课要共同学习探讨的《世界的人口问题》

二、新课讲解

1、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分组讨论并进行总结。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总结进行整理:

对于人口增长过快,人类为了满足各种需要,就出现滥伐森林、滥垦草原、围湖造田等破坏环境的现象,从而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环境恶化等严重后果。人口增长过快,还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不但有穿衣吃饭住房等问题,还有医疗、教育、交通、住房、就业问题。

2、人口出现负增长所带来的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分组讨论并进行总结。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总结进行整理:

会出现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严重,经济发展会受阻碍等。

3、人类和环境之间有什么密切关系?

人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类要生存发展,就必须从环境中取得资源、能源来满足各种需要。同时,人类还要在生产、生活中不断把废弃物(废水、废气、垃圾等)输送到环境里,人和环境时刻都在发生着密切的联系。

4、看漫画“苦难的母亲”提问:地球这么多人,个个都要“母亲”照顾,母亲能承受的了吗?分组讨论人口增长过快给环境和社会带来哪些问题?

对于人口增长过快,人类为了满足各种需要,就出现滥伐森林、滥垦草原、围湖造田等破坏环境的现象,从而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环境恶化等严重后果。人口增长过快,还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不但有穿衣吃饭住房等问题,还有医疗、教育、交通、住房、就业问题。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以下几个问题:

1、人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么多人,不但有穿衣吃饭住房等问题,还有医疗、教育、交通、住房、就业问题。

2、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人类从环境中取得资源、人类的废弃物污染环境、人类无截止地滥用资源使环境恶化。

5、解决人口过多和人口负增长的对策:

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地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我国是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是人口控制的典范。

6、那什么是计划生育法呢?这里简单介绍一下:

为了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推行计划生育,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家庭幸福、民族繁荣与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国家采取综合措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国家依靠宣传教育、科学技术进步、综合服务、建立健全奖励和社会保障制度,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三、学生练习、巩固新知 课本P44页练习题

四、课堂总结

1、世界人口增长过快---全球性问题 (1)、环境问题:城市:环境污染为主 乡村:生态破坏为主 (2)、交通拥挤、居住困难 (3)、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2、世界人口增长过慢---部分国家经济发展受限制

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

劳动力资源短缺、国防兵源不足

其它社会问题:如老年人生活孤单,人口抚养系数增加

3、对策:人口增长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五、作业布置

一个国家是不是人口越少越有利于经济发展?请谈谈你的看法。

第12篇:**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人口问题

在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人口问题始终是首要的制约因素,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坚持“两手抓、两促进”的原则,在努力发展经济,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还要合理发展人口生产,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切实做到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人口问题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党的十六大召开后,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在认真分析**资源禀赋和现有发展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经营绿色、建设绿色**”发展思路。绿色**的发展预期目标:到2020年,保持经济年均增长10.4%,gdp总量达到540亿元。在2000年经济发展水平基础上,实现提前2年翻一番,提前5年翻两番的目标。在实施经营绿色,建设绿色**的过程中,虽然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因素制约,但人口增长相对较快,人口素质相对较低和人口结构相对失衡是众多因素中最直接、最明显的因素,其地位和严重性不容忽视。

1、人口数量对**经济发展影响。人口数量对**经济的影响,一方面表现在人口数量的增长减缓了全市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速度和人均gdp水平,2000年全市人均gdp为2698元,较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4383元和1851元,与发达地区相比较差距更大,尚有7.35万人未解决温饱。根据经济学家计算,人口增长1%,需要经济增长3%左右,才能维持现有人口的生活水平。如果经济增长速度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就会形成所谓的“劣性均衡循环”,即新增的国民生产总值将被所增长的人口消耗掉,从而没有余地提高现有人口的生活水平,无力进行物质扩大再生产,也无力缩小与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的差距。另一方面表现在人口的盲目增长,威胁了人类的自身安全,出现了人口安全危机。从**市实际来看,在现有资源、环境条件下,**市人口合理容量为150-200万人,人口适宜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4.65人,而现在全市人口总量已达到292.6万人,超过合理容量近百万人,实际人口密度已达到124人,超过适宜人口密度一倍。据测算,到2014年全市总人口将达到300余万人,2020年后才逐年缓慢回落,人口总量增长的压力可想而知。

2、人口素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人口作为居住在一定地域内的居民总体而言,是数量和质量的统一。人是生产力最能动、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马克思说过:“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因此,人口素质高低将直接作用于社会生产力,决定一个国家的国力水平。人口素质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劳动力转化为生产力的水平不高。根据五普资料显示,每十万人拥有受教育程度人口,**为7.51万人,全省为8.35万人,全国8.44万人,分别少0.84和0.93万人,其中大学以上**为0.17万人,全省0.41万人,全国为0.36万人,分别少0.24和0.29万人。每十万人中拥有大学人数比例还不足全国和全省水平的一半;而文盲率,**为13.9%,全省为7.3%,全国为6.72%,分别高6.6和7.18个百分点,即高出全国、全省水平的一倍。再之,**的智力低下的痴呆傻哑人达10万多人,其比例高于全省、全国水平。所有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的速度,拉大了我们与发达地区的距离,是制约**经济目标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瓶颈。

3、人口结构对**发展的影响。人口结构对**经济的影响主要是一方面来自性别比失调的压力,据五普资料显示,**市男女。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人口问题,实质是经济问题,本质是发展问题;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是人的观点,是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我市地处秦巴山区,人口基数大,人类生存条件差,自然灾害频繁。自然资源品种虽然繁多,但总贮量、总规模较小,人均占有量很低,在人口持续增长的态势下,资源与环境的安全日益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人口与资源的矛盾日显突出。全市人口总量占全省的8.2%。而耕地面积只占到7.1%。建国以来,全市人口总量增长了近2倍,近年来仍以年均万人的速度递增,而耕地却以年均2万多亩的速度递减,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从解放前的3亩多减少到目前的不到1.3亩,并将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建设和退耕还林建设的发展而继续减少,人口与耕地的矛盾日益突出。按照经济学的理论,只有劳动力投入量与资源环境拥有量达到一个合理比例,才能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我市目前工业化水平不高,剩余劳动力已达30万人之多。同时,随着人口的自然增长,劳动力总量、迁移流动人口总量也将继续增加,并将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剩余劳动力还将持续增长,人口与就业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我市人口多、资源少,面积大、耕地少,剩余劳动力多,就业机会少的基本市情将长期存在,切实解决好人口与资源、人口与耕地、人口与就业这三大矛盾,必须首先解决好人口问题,这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3、解决好人口问题,是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保证。我市81.1%的人口在农村,农村问题、农业问题、农民问题是影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而这一问题的核心,是农村人口问题。切实解决农村人口问题,对于有效解决好“三农”问题,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保证农村社会稳定起着决定性作用。我市农村人口总量大,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现实,迫切要求我们要重视解决好农村人口的问题。从人口分布看,2000年全市农村人口占81.1%,城镇人口占18.9%,城镇化水平不高;从经济收入看,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05元,农民人均收入低;从生育水平看,由于受农村生产条件、生活方式、社会保障和传统生育观念的影响,农村人口的生育率普遍高于城镇,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重视和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村产业化建设,推进城镇进程,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必须首先解决好农村人口问题,这是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保证。

4、解决好人口问题,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是我市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要确保这个宏伟目标顺利实现,就必须按照“一高一低”的要求,切实做到经济发展始终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口增长始终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差距很大。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78.78亿元,而人均只2694元,与全省人均水平相差近2000元;2001年全国人均gdp为800美元,全省为600美元,而我市只有400美元,每年净增人口就要消耗掉新增国内生产总值的22%以上,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从控制人口的经济效益上看,计划生育的投入产出比为1∶8,经济效益十分显著。从人口发展形势看,经济增长有利于人口控制,但在经济起飞时期(人均gdp在300—700美元时),经济发展又具有鼓励和刺激生育水平升高作用,而我市正处在这一时期。同时,

七、八十年代以来出生的第一代独生子女正处在兑现二胎生育政策时期,人口出生的高峰已悄然到来,人口形势依然严峻。如果人口问题解决的不好,不能保持在较低的生育水平下,经济发展就会被增长的人口所消耗掉,人均经济占有量理、自我服务。

2、全方位开展宣传教育和生殖健康服务,不断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宣传教育是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先导宗旨,因此,要进一步加大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力度,首先要全面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及落实“关爱女孩行动”。要认真落实中、省关于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要求突出宣传以“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传后人”、“计划生育丈夫有责”为主要的内容的新的婚育观念。要以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为载体,把计划生育宣传作为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重要内容,大力普及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科学知识。要加大社会舆论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宣传舆论部门和各种宣传媒体的作用,为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创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其次要全方位开展生殖健康服务,现阶段生殖健康被国家列入社会发展目标内容之一,大力开展生殖健康服务已经成为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迫切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人民群众民主、法制意识的不断增强,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以前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开展计划生育的老办法,依靠科技进步,开展生殖健康服务,通过优质服务提高工作水平,引导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一是全面实施避孕节育优质服务工程,在避孕节育“知情选择”工作中,做好术前宣传咨询,术中规范操作,术后随访服务,保证手术安全;二是扎实开展生殖道感染干预工程,不断改进服务制度,强化以“三查”为重点的普及性服务工作;三是规范进行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制定切实的干预措施,做好出生缺陷儿的监测工作,全面推广孕前、产前、新生儿*出生缺陷干预服务,提高出生婴儿健康水平。

3、努力促进出生性别比平衡。出生性别比决定了人口群体性别构成,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深远的影响。严格偏高的出生性别比,不仅妨碍**市目前来之不易的低生育水平的稳定,而且对今后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构成严重威胁。从五次人口普查情况看,**男女性别比偏高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整体偏高,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均超出了正常范围。二是长期偏高,“一普”男女性别比115.99;“二普”为113.60;“三普”为114.35;“四普”为117.80;“五普”为114.09。三是随出生孩次递升,一孩出生基本正常,二孩及以上出生性别偏高。四是存在着地区差异,宁陕、镇坪趋于正常,其它各县区偏高,主要是生育政策差异造成的。出生性别比偏高是人口发展过程的“生态失衡”,是“生育选择空间狭小”和“男孩性别偏好强烈”互相冲突和挤压的结果,而现代科学技术的介入,特别是b超对鉴定性别后的人工流产起了显著作用。所以,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应当成为社会共识,成为政府行为。治理性别比,我个人认为,应将“非法鉴定胎儿性别”、“溺婴”、“弃婴”等列入《刑法》罪名,将其上升为刚性法律条文,只有司法真正介入,才能扭转现行计生法规和行政手段,在惩处利于b超非法鉴定胎儿性别,杜绝溺、弃婴现象上的不足。如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如何确定“非法”界线,法律上没有严格规定,实际无法操作,往往查处这类事件最后的结果总是不了了之,再如“溺婴”,目前司法解释是比照*罪,但是两者还是有本质不同,由于受封建文化和传统传宗接代的思想影响,溺婴比照*罪在实际操作中很困难,目前全国还没有这种案例报道,**更没有。况且利用行政手段处理这类案例,有举步为艰,很难落实相关责任等等。因此上述几个非法行为列入《刑法》罪名已成为当务之急,各级应从人大和计生业务两个渠道积极向国家反映和建议,只有这样才能将其上升为硬性法律规定,只有实行司法介入,人为选择性别的结果才有可能杜绝。在目前尚无刚性法律条文时,只有依靠行政手段和综合治理两条路子。因此,策,通过对计划生育户小额贷款、项目优先、科技扶持、政策优惠等措施,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和发展经济、扶贫开发、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相结合,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少生快富。

——建立鼓励家庭实行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实行节育补偿、家庭福利、奖励优惠等形式的利益倾斜。对独生子女家庭给予一定数量的奖励费,城市和有条件的地区独生子女父母退休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必要的补助。对实行计划生育家庭在分配集体经济收入、享受集体福利、划分宅基地、承包基地、就业、就医、住房及子女入托、入学等这方面给予优待。

——建立有利于人口与发展特别是计划生育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建立养老、子女**、合作医疗、母婴保健保偿、计划免疫保偿和节育手术安全等多种形式的保障制度。在城市,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保障制度。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育保障制度,逐步提高最低生育保障水平。鼓励社会参与救助和志愿者服务,解决群众后顾之忧。

综上所述,在实施**经济发展战略中,人口问题是首要的制约因素,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口发展和资源、环境相协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切实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对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各级领导、各个部门都要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不移地按照十六大提出的要求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作者系**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局长)

第13篇:人口问题教学反思(优秀)

世界的人口问题教学反思

世界的人口问题是“世界的人口”一节的第二部分,在同学们了解了世界的人口数量,人口的分布的基础上来探讨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之一:人口问题。

人口问题虽然很多人都认识到今天世界的人口基数过大,对世界经济,社会的进步造成一些负面后果,但很少人知道所产生的后果在我们身边有哪些。本节课老师先提出一个国家人口多的多寡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的关系,探讨一个国家人口增长应该怎样才合理,各抒己见,从而得出人口老龄化,劳动力问题,贫困等后果。进一步说明一个国家人口增长即不能过快也不能缺少青年劳动力的人口增长观。

接下来,以现在我国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为例,探讨利弊: 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一方面为城市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另一方面还带动了城市商业活动,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但农村人口大量往城市转移,也会造成交通拥堵,环境卫生城市住房,社会治安带来压力。

本节课重点突出:一人口增长问题,二人口转移产生的问题。知识升华正确的人口观应该是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走可持续发展道理,从自身做起。

由于本节知识点相对简单,同学们通过讨论可以得出很多正确结论,本次课程较成功。

第14篇:**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人口问题

在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人口问题始终是首要的制约因素,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坚持“两手抓、两促进”的原则,在努力发展经济,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还要合理发展人口生产,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切实做到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人口问题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党的十六大召开后,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在认真分析**资源禀赋和现有发展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经营绿色、建设绿色**”发展思路。绿色**的发展预期目标:到2020年,保持经济年均增长10.4%,GDp总量达到540亿元。在2000年经济发展水平基础上,实现提前2年翻一番,提前5年翻两番的目标。在实施经营绿色,建设绿色**的过程中,虽然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因素制约,但人口增长相对较快,人口素质相对较低和人口结构相对失衡是众多因素中最直接、最明显的因素,其地位和严重性不容忽视。

1、人口数量对**经济发展影响。人口数量对**经济的影响,一方面表现在人口数量的增长减缓了全市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速度和人均GDp水平,2000年全市人均GDp为2698元,较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4383元和1851元,与发达地区相比较差距更大,尚有7.35万人未解决温饱。根据经济学家计算,人口增长1%,需要经济增长3%左右,才能维持现有人口的生活水平。如果经济增长速度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就会形成所谓的“劣性均衡循环”,即新增的国民生产总值将被所增长的人口消耗掉,从而没有余地提高现有人口的生活水平,无力进行物质扩大再生产,也无力缩小与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的差距。另一方面表现在人口的盲目增长,威胁了人类的自身安全,出现了人口安全危机。从**市实际来看,在现有资源、环境条件下,**市人口合理容量为150-200万人,人口适宜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4.65人,而现在全市人口总量已达到292.6万人,超过合理容量近百万人,实际人口密度已达到124人,超过适宜人口密度一倍。据测算,到2014年全市总人口将达到300余万人,2020年后才逐年缓慢回落,人口总量增长的压力可想而知。

2、人口素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人口作为居住在一定地域内的居民总体而言,是数量和质量的统一。人是生产力最能动、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马克思说过:“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因此,人口素质高低将直接作用于社会生产力,决定一个国家的国力水平。人口素质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劳动力转化为生产力的水平不高。根据五普资料显示,每十万人拥有受教育程度人口,**为7.51万人,全省为8.35万人,全国8.44万人,分别少0.84和0.93万人,其中大学以上**为0.17万人,全省0.41万人,全国为0.36万人,分别少0.24和0.29万人。每十万人中拥有大学人数比例还不足全国和全省水平的一半;而文盲率,**为13.9%,全省为7.3%,全国为6.72%,分别高6.6和7.18个百分点,即高出全国、全省水平的一倍。再之,**的智力低下的痴呆傻哑人达10万多人,其比例高于全省、全国水平。所有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的速度,拉大了我们与发达地区的距离,是制约**经济目标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瓶颈。

3、人口结构对**发展的影响。人口结构对**经济的影响主要是一方面来自性别比失调的压力,据五普资料显示,**市男女性别比为114.09,比正常性别比(103—107)偏高11.09—7.09。比全省男女性别比(108.4)偏高5.69,性别比的失衡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后果和恶性循环,而且治理性别比的难度大,行政成本高。另一方面的影响是来自人口老龄化,据五普资料显示,**65岁以上总人口为7.09%,高于全省1.19个百分点(全省为5.9%),高于全国0.13个百分点(全国为6.96%);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突破了7%,由“四普”5.78%的成年型人口转变为老年型人口。人口步入老年型人口后年龄结构类型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是老年人口数量增大,增长速度快。在总人口减少情况下,老年人口达到19.39万人,较“四普”增加了3.04万人,增长18.59%,年均增长1.68%。二是老龄化进程快。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三普”4.96%(年轻型)发展到“四普”的5.78%(成年型)和“五普”的7.27%(老年型),在较短时间内使人口的年龄构成由成年型转变为老年型,步入老龄化社会。三是超前步入老龄社会。老年型人口类型是全市经济社会尚不发达、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覆盖率低下的条件下过早到来的。**市超前步入老龄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是未富先老,老年人赡养比上升,社会负担加重。人口老龄化是新世纪人类发展的主要特征,也是重大的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给我市经济带来四个方面的挑战。第一,人口老龄化提高总抚养比,据陕西计生委预测,1990年陕西省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抚养8个老年人,2000年抚养9个老人,2020年抚养16个老人,2030年抚养23个老人,2050年抚养32个老人,社会用于老年人口的保障费用大量增加,政府负担沉重;第二,由于家庭格局改变,大家庭被小型化家庭替代,小家庭里养老养小矛盾加剧,无力照料老人情况增多;第三,人口老龄化要求调整现有产业结构,发展老龄产业,增加老年人所需要的社会服务业,改造不适应人口老龄化的住宅、社区和环境;第四,人口老龄化对社区福利和服务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解决人口问题对**经济发展的意义新的世纪,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先进文化,满足广

法鉴定胎儿性别,如何确定“非法”界线,法律上没有严格规定,实际无法操作,往往查处这类事件最后的结果总是不了了之,再如“溺婴”,目前司法解释是比照杀人罪,但是两者还是有本质不同,由于受封建文化和传统传宗接代的思想影响,溺婴比照杀人罪在实际操作中很困难,目前全国还没有这种案例报道,**更没有。况且利用行政手段处理这类案例,有举步为艰,很难落实相关责任等等。因此上述几个非法行为列入《刑法》罪名已成为当务之急,各级应从人大和计生业务两个渠道积极向国家反映和建议,只有这样才能将其上升为硬性法律规定,只有实行司法介入,人为选择性别的结果才有可能杜绝。在目前尚无刚性法律条文时,只有依靠行政手段和综合治理两条路子。因此,各级党政要在充分认识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危害性,明确思路,加强工作,把开展专项治理活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加强宣传,营造声势,推广新的生育文化,转变生育观念,为降低出生性别比提供思想基础。要严格对B超和中止妊娠的管理,落实《陕西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照顾二孩生育只给一次机会的规定,严厉打击非法实施胎儿性别鉴定或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的违法行为。并且应当重视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建立,给予计划生育户和“双女户”必要的经济补偿和社会奖励,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减少后顾之忧。

4、抓住机遇,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控制人口的关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解决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出路一方面在于发展经济,增强承受能力,增加政府用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的财力。十六大报告指出,“综观全局,21世纪头20年,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快速的人口转变使**市进入了人口负担最轻的时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机遇期。在这期间,一是劳动力供给充足,价格便宜,如果较好的解决就业问题,能够创造出较多的社会财富;二是劳动力年龄结构较轻,储蓄率较高,如果资本市场健全,能够将储蓄转化为资本加速经济增长;三是由于人口老龄化高峰尚未到来,社会保障支出尚不突出,财富积累速度较快,所以说这是发展经济的人口战略机遇期。这个战略机遇期对多年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回报,也将给**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人口环境。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这次机遇,在实施经营“绿色**”的战略中,积极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扶持优势产业,大力发展“药、水、游”,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就有可能将潜在机遇转换为现实发展,真正形成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就有可能为人口老龄化问题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如果错过这个发展机遇,一旦出现较高程度的人口老龄化和较多的劳动力失业并存问题,丰富劳动力资源优势成为劣势,就有可能钳制经济发展,甚至危及社会安全和政治稳定。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宣传,增强全社会的老龄化意识。要构建符合实际的养老模式和养老制度,按照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建立完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在积极发展社会养老福利事业同时,重视大力提倡家庭养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促进养老事业走上法制化轨道,营造健康老龄化环境。老龄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性社会问题,必须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提出相应对策,做出战略性选择。

5、加快人口与计划生育机制建设,实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两个转变。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提出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工作任务,表明中国的人口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需要在“抓紧抓好”的要求下全面改革和推进21世纪上半叶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思路、方法和机制。《决定》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以人为本,综合治理。而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建立一个综合治理的服务体系,特别是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优质服务体系。此外还包括对独生子女家庭、二女结扎户的奖励优惠政策和社会保障措施;继续推进计划生育“三结合”,对计划生育贫困家庭尽快脱贫致富的扶持和帮助;依法行政,保护实行计划生育的干部和群众的合法权益等等。在未来十年,在人口与计划生育方面面临的最主要挑战,是稳定住来之不易的低生育水平。为此要在三个方面做好保障:——建立和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利益导向机制。通过发展经济、普及教育、发展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等途径,引导人们自觉实行计划生育。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通过对计划生育户小额贷款、项目优先、科技扶持、政策优惠等措施,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和发展经济、扶贫开发、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相结合,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少生快富。——建立鼓励家庭实行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实行节育补偿、家庭福利、奖励优惠等形式的利益倾斜。对独生子女家庭给予一定数量的奖励费,城市和有条件的地区独生子女父母退休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必要的补助。对实行计划生育家庭在分配集体经济收入、享受集体福利、划分宅基地、承包基地、就业、就医、住房及子女入托、入学等这方面给予优待。——建立有利于人口与发展特别是计划生育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建立养老、子女**、合作医疗、母婴保健保偿、计划免疫保偿和节育手术安全等多种形式的保障制度。在城市,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保障制度。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育保障制度,逐步提高最低生育保障水平。鼓励社会参与救助和志愿者服务,解决群众后顾之忧。综上所述,在实施**经济发展战略中,人口问题是首要的制约因素,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口发展和资源、环境相协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切实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对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各级领导、各个部门都要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不移地按照十六大提出的要求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作者系**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局长)

第15篇:**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人口问题

文章

来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 m 5

在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人口问题始终是首要的制约因素,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坚持“两手抓、两促进”的原则,在努力发展经济,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还要合理发展人口生产,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切实做到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人口问题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党的十六大召开后,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在认真分析**资源禀赋和现有发展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经营绿色、建设绿色**”发展思路。绿色**的发展预期目标:到2020年,保持经济年均增长10.4%,GDp总量达到540亿元。在2000年经济发展水平基础上,实现提前2年翻一番,提前5年翻两番的目标。在实施经营绿色,建设绿色**的过程中,虽然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因素制约,但人口增长相对较快,人口素质相对较低和人口结构相对失衡是众多因素中最直接、最明显的因素,其地位和严重性不容忽视。

1、人口数量对**经济发展影响。人口数量对**经济的影响,一方面表现在人口数量的增长减缓了全市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速度和人均GDp水平,2000年全市人均GDp为2698元,较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4383元和1851元,与发达地区相比较差距更大,尚有7.35万人未解决温饱。根据经济学家计算,人口增长1%,需要经济增长3%左右,才能维持现有人口的生活水平。如果经济增长速度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就会形成所谓的“劣性均衡循环”,即新增的国民生产总值将被所增长的人口消耗掉,从而没有余地提高现有人口的生活水平,无力进行物质扩大再生产,也无力缩小与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的差距。另一方面表现在人口的盲目增长,威胁了人类的自身安全,出现了人口安全危机。从**市实际来看,在现有资源、环境条件下,**市人口合理容量为150-200万人,人口适宜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4.65人,而现在全市人口总量已达到292.6万人,超过合理容量近百万人,实际人口密度已达到124人,超过适宜人口密度一倍。据测算,到2014年全市总人口将达到300余万人,2020年后才逐年缓慢回落,人口总量增长的压力可想而知。

2、人口素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人口作为居住在一定地域内的居民总体而言,是数量和质量的统一。人是生产力最能动、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马克思说过:“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因此,人口素质高低将直接作用于社会生产力,决定一个国家的国力水平。人口素质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劳动力转化为生产力的水平不高。根据五普资料显示,每十万人拥有受教育程度人口,**为7.51万人,全省为8.35万人,全国8.44万人,分别少0.84和0.93万人,其中大学以上**为0.17万人,全省0.41万人,全国为0.36万人,分别少0.24和0.29万人。每十万人中拥有大学人数比例还不足全国和全省水平的一半;而文盲率,**为13.9%,全省为7.3%,全国为6.72%,分别高6.6和7.18个百分点,即高出全国、全省水平的一倍。再之,**的智力低下的痴呆傻哑人达10万多人,其比例高于全省、全国水平。所有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的速度,拉大了我们与发达地区的距离,是制约**经济目标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瓶颈。

3、人口结构对**发展的影响。人口结构对**经济的影响主要是一方面来自性别比失调的压力,据五普资料显示,**市男女性别比为114.09,比正常性别比(103—107)偏高11.09—7.09。比全省男女性别比(108.4)偏高5.69,性别比的失衡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后果和恶性循环,而且治理性别比的难度大,行政成本高。另一方面的影响是来自人口老龄化,据五普资料显示,**65岁以上总人口为7.09%,高于全省1.19个百分点(全省为5.9%),高于全国0.13个百分点(全国为6.96%);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突破了7%,由“四普”5.78%的成年型人口转变为老年型人口。人口步入老年型人口后年龄结构类型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是老年人口数量增大,增长速度快。在总人口减少情况下,老年人口达到19.39万人,较“四普”增加了3.04万人,增长18.59%,年均增长1.68%。二是老龄化进程快。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三普”4.96%(年轻型)发展到“四普”的5.78%(成年型)和“五普”的7.27%(老年型),在较短时间内使人口的年龄构成由成年型转变为老年型,步入老龄化社会。三是超前步入老龄社会。老年型人口类型是全市经济社会尚不发达、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覆盖率低下的条件下过早到来的。**市超前步入老龄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是未富先老,老年人赡养比上升,社会负担加重。人口老龄化是新世纪人类发展的主要特征,也是重大的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给我市经济带来四个方面的挑战。第一,人口老龄化提高总抚养比,据陕西计生委预测,1990年陕西省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抚养8个老年人,2000年抚养9个老人,2020年抚养16个老人,2030年抚养23个老人,2050年抚养32个老人,社会用于老年人口的保障费用大量增加,政府负担沉重;第二,由于家庭格局改变,大家庭被小型化家庭替代,小家庭里养老养小矛盾加剧,无力照料老人情况增多;第三,人口老龄化要求调整现有产业结构,发展老龄产业,增加老年人所需要的社会服务业,改造不适应人口老龄化的住宅、社区和环境;第

四,人口老龄化对社区福利和服务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解决人口问题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新的世纪,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先进文化,满足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实现这一崇高目标,最根本的就是加快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我市人口总量大,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口素质偏低,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低的客观实际,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因此,切实解决好人口问题,对于实现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实现人口、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解决人口问题,控制人口数量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我国少生3.38亿人,使全世界60亿人口日推迟4年到来,控制人口的成就举世瞩目。**市从七十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全市累计少生138万人。为社会累计节约社会抚养费442亿元,平均每年积累节约27亿元,相当于全市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78.78亿元的34.3%,使全市人均占有粮食提高106公斤,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400元,农民人均耕地面积增长0.38亩。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成绩。根据有关专家推算,人口出生率每下降一个千分点,人均GDp可提高0.36-0.59个千分点。如果实现零增长,将拉动每年增长GDp1.2-1.5个千分点。我国由于生育率迅速下降,对人均GDp水平提高的贡献份额约占1/3,也就是说,在中国人均GDp增长中,有26-43%的生育率迅速下降作出的贡献。

2、解决好人口问题,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人口问题,实质是经济问题,本质是发展问题;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是人的观点,是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我市地处秦巴山区,人口基数大,人类生存条件差,自然灾害频繁。自然资源品种虽然繁多,但总贮量、总规模较小,人均占有量很低,在人口持续增长的态势下,资源与环境的安全日益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人口与资源的矛盾日显突出。全市人口总量占全省的8.2%。而耕地面积只占到7.1%。建国以来,全市人口总量增长了近2倍,近年来仍以年均万人的速度递增,而耕地却以年均2万多亩的速度递减,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从解放前的3亩多减少到目前的不到1.3亩,并将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建设和退耕还林建设的发展而继续减少,人口与耕地的矛盾日益突出。按照经济学的理论,只有劳动力投入量与资源环境拥有量达到一个合理比例,才能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我市目前工业化水平不高,剩余劳动力已达30万人之多。同时,随着人口的自然增长,劳动力总量、迁移流动人口总量也将继续增加,并将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剩余劳动力还将持续增长,人口与就业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我市人口多、资源少,面积大、耕地少,剩余劳动力多,就业机会少的基本市情将长期存在,切实解决好人口与资源、人口与耕地、人口与就业这三大矛盾,必须首先解决好人口问题,这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3、解决好人口问题,是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保证。我市81.1%的人口在农村,农村问题、农业问题、农民问题是影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而这一问题的核心,是农村人口问题。切实解决农村人口问题,对于有效解决好“三农”问题,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保证农村社会稳定起着决定性作用。我市农村人口总量大,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现实,迫切要求我们要重视解决好农村人口的问题。从人口分布看,2000年全市农村人口占81.1%,城镇人口占18.9%,城镇化水平不高;从经济收入看,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05元,农民人均收入低;从生育水平看,由于受农村生产条件、生活方式、社会保障和传统生育观念的影响,农村人口的生育率普遍高于城镇,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重视和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村产业化建设,推进城镇进程,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必须首先解决好农村人口问题,这是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保证。

4、解决好人口问题,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是我市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要确保这个宏伟目标顺利实现,就必须按照“一高一低”的要求,切实做到经济发展始终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口增长始终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差距很大。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78.78亿元,而人均只2694元,与全省人均水平相差近2000元;2001年全国人均GDp为800美元,全省为600美元,而我市只有400美元,每年净增人口就要消耗掉新增国内生产总值的22%以上,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从控制人口的经济效益上看,计划生育的投入产出比为1∶8,经济效益十分显著。从人口发展形势看,经济增长有利于人口控制,但在经济起飞时期(人均GDp在300—700美元时),经济发展又具有鼓励和刺激生育水平升高作用,而我市正处在这一时期。同时,

七、八十年代以来出生的第一代独生子女正处在兑现二胎生育政策时期,人口出生的高峰已悄然到来,人口形势依然严峻。如果人口问题解决的不好,不能保持在较低的生育水平下,经济发展就会被增长的人口所消耗掉,人均经济占有量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既定的发展目标就很难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就会落空。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人口问题,树立控制人口增长就是加快经济发展的意识,切实解决好人口问题,这是推进小康社会发展目标实现的关键。

三、解决人口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我国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也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继续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努力稳定低生育水平,大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改善出生人口结构,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新的时期,解决人口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等重要文件和法律法规,坚持计划生育国策不动摇,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加快建立和完善“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努力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提高到新水平。中心任务就是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素质,改善人口结构,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要求,必须采取新的措施来解决好人口这一事关全局的问题,确保全市经济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从**经济发展角度上看,主要应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坚定不移稳定低生育水平,严格控制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70年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了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的人口政策,全面推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鼓励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人口高速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全市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由1970年的36.46‰和10.78‰分别下降到2000年8.7‰-0.07‰。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转变为“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实现了人口类型转变,进入低生育水平时期。与此同时,应当看到,全市的人口类型转变是在经济不发达情况下,靠强有力的行政措施取得的。强行进入低生育水平,这种低生育水平存在着许多不稳定因素,任何思想上的松懈,工作中的失误和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都将造成生育率的反弹。因此,稳定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数量的任务更重,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一法三规”,用依法管理来解决人口问题。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实施依法管理是解决好新时期人口问题,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深入发展的客观要求。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及相关配套法规的颁布实施,为有效解决好人口问题,加快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实施依法管理人口问题,首先必须加强法制宣传。要把《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等法律法规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法制宣传和“四五”普法内容,广泛组织各级干部和群众开展学习活动,增强干部依法管理人口意识和群众自觉依法实行计划生育的意识。要组织各级宣传媒体,影视、网络等现代化宣传手段,扩大宣传的覆盖面,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其次,必须提高执法水平。要切实加强对全市各级领导和计划生育干部的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规范行政执法程序和执法行为,严禁违法行政,依法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第三,必须严格执法。要以法律为准绳,严格执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规定,对违犯法律法规规定的违法生育行为、违法行政行为,必须进行严肃查处,切实做到执法必严,维护法律法规的严肃性。第四,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积极推进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努力实行村(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2、全方位开展宣传教育和生殖健康服务,不断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宣传教育是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先导宗旨,因此,要进一步加大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力度,首先要全面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及落实“关爱女孩行动”。要认真落实中、省关于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要求突出宣传以“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传后人”、“计划生育丈夫有责”为主要的内容的新的婚育观念。要以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为载体,把计划生育宣传作为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重要内容,大力普及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科学知识。要加大社会舆论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宣传舆论部门和各种宣传媒体的作用,为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创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其次要全方位开展生殖健康服务,现阶段生殖健康被国家列入社会发展目标内容之一,大力开展生殖健康服务已经成为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迫切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人民群众民主、法制意识的不断增强,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以前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开展计划生育的老办法,依靠科技进步,开展生殖健康服务,通过优质服务提高工作水平,引导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一是全面实施避孕节育优质服务工程,在避孕节育“知情选择”工作中,做好术前宣传咨询,术中规范操作,术后随访服务,保证手术安全;二是扎实开展生殖道感染干预工程,不断改进服务制度,强化以“三查”为重点的普及性服务工作;三是规范进行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制定切实的干预措施,做好出生缺陷儿的监测工作,全面推广孕前、产前、新生儿三级出生缺陷干预服务,提高出生婴儿健康水平。

3、努力促进出生性别比平衡。出生性别比决定了人口群体性别构成,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深远的影响。严格偏高的出生性别比,不仅妨碍**市目前来之不易的低生育水平的稳定,而且对今后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构成严重威胁。从五次人口普查情况看,**男女性别比偏高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整体偏高,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均超出了正常范围。二是长期偏高,“一普”男女性别比115.99;“二普”为113.60;“三普”为114.35;“四普”为117.80;“五普”为114.09。三是随出生孩次递升,一孩出生基本正常,二孩及以上出生性别偏高。四是存在着地区差异,宁陕、镇坪趋于正常,其它各县区偏高,主要是生育政策差异造成的。出生性别比偏高是人口发展过程的“生态失衡”,是“生育选择空间狭小”和“男孩性别偏好强烈”互相冲突和挤压的结果,而现代科学技术的介入,特别是B超对鉴定性别后的人工流产起了显著作用。所以,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应当成为社会共识,成为政府行为。治理性别比,我个人认为,应将“非法鉴定胎儿性别”、“溺婴”、“弃婴”等列入《刑法》罪名,将其上升为刚性法律条文,只有司法真正介入,才能扭转现行计生法规和行政手段,在惩处利于B超非法鉴定胎儿性别,杜绝溺、弃婴现象上的不足。如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如何确定“非法”界线,法律上没有严格规定,实际无法操作,往往查处这类事件最后的结果总是不了了之,再如“溺婴”,目前司法解释是比照杀人罪,但是两者还是有本质不同,由于受封建文化和传统传宗接代的思想影响,溺婴比照杀人罪在实际操作中很困难,目前全国还没有这种案例报道,**更没有。况且利用行政手段处理这类案例,有举步为艰,很难落实相关责任等等。因此上述几个非法行为列入《刑法》罪名已成为当务之急,各级应从人大和计生业务两个渠道积极向国家反映和建议,只有这样才能将其上升为硬性法律规定,只有实行司法介入,人为选择性别的结果才有可能杜绝。在目前尚无刚性法律条文时,只有依靠行政手段和综合治理两条路子。因此,各级党政要在充分认识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危害性,明确思路,加强工作,把开展专项治理活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加强宣传,营造声势,推广新的生育文化,转变生育观念,为降低出生性别比提供思想基础。要严格对B超和中止妊娠的管理,落实《陕西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照顾二孩生育只给一次机会的规定,严厉打击非法实施胎儿性别鉴定或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的违法行为。并且应当重视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建立,给予计划生育户和“双女户”必要的经济补偿和社会奖励,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减少后顾之忧。

4、抓住机遇,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控制人口的关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解决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出路一方面在于发展经济,增强承受能力,增加政府用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的财力。十六大报告指出,“综观全局,21世纪头20年,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快速的人口转变使**市进入了人口负担最轻的时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机遇期。在这期间,一是劳动力供给充足,价格便宜,如果较好的解决就业问题,能够创造出较多的社会财富;二是劳动力年龄结构较轻,储蓄率较高,如果资本市场健全,能够将储蓄转化为资本加速经济增长;三是由于人口老龄化高峰尚未到来,社会保障支出尚不突出,财富积累速度较快,所以说这是发展经济的人口战略机遇期。这个战略机遇期对多年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回报,也将给**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人口环境。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这次机遇,在实施经营“绿色**”的战略中,积极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扶持优势产业,大力发展“药、水、游”,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就有可能将潜在机遇转换为现实发展,真正形成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就有可能为人口老龄化问题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如果错过这个发展机遇,一旦出现较高程度的人口老龄化和较多的劳动力失业并存问题,丰富劳动力资源优势成为劣势,就有可能钳制经济发展,甚至危及社会安全和政治稳定。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宣传,增强全社会的老龄化意识。要构建符合实际的养老模式和养老制度,按照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建立完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在积极发展社会养老福利事业同时,重视大力提倡家庭养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促进养老事业走上法制化轨道,营造健康老龄化环境。老龄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性社会问题,必须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提出相应对策,做出战略性选择。

5、加快人口与计划生育机制建设,实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两个转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提出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工作任务,表明中国的人口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需要在“抓紧抓好”的要求下全面改革和推进21世纪上半叶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思路、方法和机制。《决定》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以人为本,综合治理。而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建立一个综合治理的服务体系,特别是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优质服务体系。此外还包括对独生子女家庭、二女结扎户的奖励优惠政策和社会保障措施;继续推进计划生育“三结合”,对计划生育贫困家庭尽快脱贫致富的扶持和帮助;依法行政,保护实行计划生育的干部和群众的合法权益等等。

在未来十年,在人口与计划生育方面面临的最主要挑战,是稳定住来之不易的低生育水平。为此要在三个方面做好保障:

——建立和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利益导向机制。通过发展经济、普及教育、发展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等途径,引导人们自觉实行计划生育。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通过对计划生育户小额贷款、项目优先、科技扶持、政策优惠等措施,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和发展经济、扶贫开发、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相结合,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少生快富。

——建立鼓励家庭实行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实行节育补偿、家庭福利、奖励优惠等形式的利益倾斜。对独生子女家庭给予一定数量的奖励费,城市和有条件的地区独生子女父母退休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必要的补助。对实行计划生育家庭在分配集体经济收入、享受集体福利、划分宅基地、承包基地、就业、就医、住房及子女入托、入学等这方面给予优待。

——建立有利于人口与发展特别是计划生育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建立养老、子女**、合作医疗、母婴保健保偿、计划免疫保偿和节育手术安全等多种形式的保障制度。在城市,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保障制度。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育保障制度,逐步提高最低生育保障水平。鼓励社会参与救助和志愿者服务,解决群众后顾之忧。

综上所述,在实施**经济发展战略中,人口问题是首要的制约因素,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口发展和资源、环境相协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切实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对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各级领导、各个部门都要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不移地按照十六大提出的要求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作者系**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局长)文章

来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 m 5

第16篇:**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人口问题

在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人口问题始终是首要的制约因素,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坚持“两手抓、两促进”的原则,在努力发展经济,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还要合理发展人口生产,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切实做到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人口问题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党的十六大召开后,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在认真分析**资源禀赋和现有发展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经营绿色、建设绿色**”发展思路。绿色**的发展预期目标:到2020年,保持经济年均增长10.4%,GDp总量达到540亿元。在2000年经济发展水平基础上,实现提前2年翻一番,提前5年翻两番的目标。在实施经营绿色,建设绿色**的过程中,虽然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因素制约,但人口增长相对较快,人口素质相对较低和人口结构相对失衡是众多因素中最直接、最明显的因素,其地位和严重性不容忽视。

1、人口数量对**经济发展影响。人口数量对**经济的影响,一方面表现在人口数量的增长减缓了全市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速度和人均GDp水平,2000年全市人均GDp为2698元,较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4383元和1851元,与发达地区相比较差距更大,尚有7.35万人未解决温饱。根据经济学家计算,人口增长1%,需要经济增长3%左右,才能维持现有人口的生活水平。如果经济增长速度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就会形成所谓的“劣性均衡循环”,即新增的国民生产总值将被所增长的人口消耗掉,从而没有余地提高现有人口的生活水平,无力进行物质扩大再生产,也无力缩小与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的差距。另一方面表现在人口的盲目增长,威胁了人类的自身安全,出现了人口安全危机。从**市实际来看,在现有资源、环境条件下,**市人口合理容量为150-200万人,人口适宜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4.65人,而现在全市人口总量已达到292.6万人,超过合理容量近百万人,实际人口密度已达到124人,超过适宜人口密度一倍。据测算,到2014年全市总人口将达到300余万人,2020年后才逐年缓慢回落,人口总量增长的压力可想而知。

2、人口素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人口作为居住在一定地域内的居民总体而言,是数量和质量的统一。人是生产力最能动、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马克思说过:“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因此,人口素质高低将直接作用于社会生产力,决定一个国家的国力水平。人口素质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劳动力转化为生产力的水平不高。根据五普资料显示,每十万人拥有受教育程度人口,**为7.51万人,全省为8.35万人,全国8.44万人,分别少0.84和0.93万人,其中大学以上**为0.17万人,全省0.41万人,全国为0.36万人,分别少0.24和0.29万人。每十万人中拥有大学人数比例还不足全国和全省水平的一半;而文盲率,**为13.9%,全省为7.3%,全国为6.72%,分别高6.6和7.18个百分点,即高出全国、全省水平的一倍。再之,**的智力低下的痴呆傻哑人达10万多人,其比例高于全省、全国水平。所有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的速度,拉大了我们与发达地区的距离,是制约**经济目标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瓶颈。

3、人口结构对**发展的影响。人口结构对**经济的影响主要是一方面来自性别比失调的压力,据五普资料显示,**市男女性别比为114.09,比正常性别比(103—107)偏高11.09—7.09。比全省男女性别比(108.4)偏高5.69,性别比的失衡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后果和恶性循环,而且治理性别比的难度大,行政成本高。另一方面的影响是来自人口老龄化,据五普资料显示,**65岁以上总人口为7.09%,高于全省1.19个百分点(全省为5.9%),高于全国0.13个百分点(全国为6.96%);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突破了7%,由“四普”5.78%的成年型人口转变为老年型人口。人口步入老年型人口后年龄结构类型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是老年人口数量增大,增长速度快。在总人口减少情况下,老年人口达到19.39万人,较“四普”增加了3.04万人,增长18.59%,年均增长1.68%。二是老龄化进程快。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三普”4.96%(年轻型)发展到“四普”的5.78%(成年型)和“五普”的7.27%(老年型),在较短时间内使人口的年龄构成由成年型转变为老年型,步入老龄化社会。三是超前步入老龄社会。老年型人口类型是全市经济社会尚不发达、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覆盖率低下的条件下过早到来的。**市超前步入老龄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是未富先老,老年人赡养比上升,社会负担加重。人口老龄化是新世纪人类发展的主要特征,也是重大的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给我市经济带来四个方面的挑战。第一,人口老龄化提高总抚养比,据陕西计生委预测,1990年陕西省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抚养8个老年人,2000年抚养9个老人,2020年抚养16个老人,2030年抚养23个老人,2050年抚养32个老人,社会用于老年人口的保障费用大量增加,政府负担沉重;第二,由于家庭格局改变,大家庭被小型化家庭替代,小家庭里养老养小矛盾加剧,无力照料老人情况增多;第三,人口老龄化要求调整现有产业结构,发展老龄产业,增加老年人所需要的社会服务业,改造不适应人口老龄化的住宅、社区和环境;第四,人口老龄化对社区福利和服务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解决人口问题对**经济发展的意义新的世纪,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先进文化,满足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实现这一崇高目标,最根本的就是加快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我市人口总量大,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口素质偏低,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低的客观实际,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因此,切实解决好人口问题,对于实现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实现人口、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解决人口问题,控制人口数量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我国少生3.38亿人,使全世界60亿人口日推迟4年到来,控制人口的成就举世瞩目。**市从七十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全市累计少生138万人。为社会累

、低增长”,实现了人口类型转变,进入低生育水平时期。与此同时,应当看到,全市的人口类型转变是在经济不发达情况下,靠强有力的行政措施取得的。强行进入低生育水平,这种低生育水平存在着许多不稳定因素,任何思想上的松懈,工作中的失误和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都将造成生育率的反弹。因此,稳定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数量的任务更重,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一法三规”,用依法管理来解决人口问题。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实施依法管理是解决好新时期人口问题,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深入发展的客观要求。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及相关配套法规的颁布实施,为有效解决好人口问题,加快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实施依法管理人口问题,首先必须加强法制宣传。要把《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等法律法规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法制宣传和“四五”普法内容,广泛组织各级干部和群众开展学习活动,增强干部依法管理人口意识和群众自觉依法实行计划生育的意识。要组织各级宣传媒体,影视、网络等现代化宣传手段,扩大宣传的覆盖面,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其次,必须提高执法水平。要切实加强对全市各级领导和计划生育干部的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规范行政执法程序和执法行为,严禁违法行政,依法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第三,必须严格执法。要以法律为准绳,严格执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规定,对违犯法律法规规定的违法生育行为、违法行政行为,必须进行严肃查处,切实做到执法必严,维~律法规的严肃性。第四,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积极推进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努力实行村(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2、全方位开展宣传教育和生殖健康服务,不断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宣传教育是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先导宗旨,因此,要进一步加大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力度,首先要全面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及落实“关爱女孩行动”。要认真落实中、省关于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要求突出宣传以“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传后人”、“计划生育丈夫有责”为主要的内容的新的婚育观念。要以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为载体,把计划生育宣传作为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重要内容,大力普及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科学知识。要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宣传~部门和各种宣传媒体的作用,为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创造浓厚的~氛围。其次要全方位开展生殖健康服务,现阶段生殖健康被国家列入社会发展目标内容之一,大力开展生殖健康服务已经成为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迫切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人民群众民主、法制意识的不断增强,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以前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开展计划生育的老办法,依靠科技进步,开展生殖健康服务,通过优质服务提高工作水平,引导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一是全面实施避孕节育优质服务工程,在避孕节育“知情选择”工作中,做好术前宣传咨询,术中规范操作,术后随访服务,保证手术安全;二是扎实开展生殖道感染干预工程,不断改进服务制度,强化以“三查”为重点的普及性服务工作;三是规范进行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制定切实的干预措施,做好出生缺陷儿的监测工作,全面推广孕前、产前、新生儿三级出生缺陷干预服务,提高出生婴儿健康水平。

3、努力促进出生性别比平衡。出生性别比决定了人口群体性别构成,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深远的影响。严格偏高的出生性别比,不仅妨碍**市目前来之不易的低生育水平的稳定,而且对今后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构成严重威胁。从五次人口普查情况看,**男女性别比偏高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整体偏高,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均超出了正常范围。二是长期偏高,“一普”男女性别比115.99;“二普”为113.60;“三普”为114.35;“四普”为117.80;“五普”为114.09。三是随出生孩次递升,一孩出生基本正常,二孩及以上出生性别偏高。四是存在着地区差异,宁陕、镇坪趋于正常,其它各县区偏高,主要是生育政策差异造成的。出生性别比偏高是人口发展过程的“生态失衡”,是“生育选择空间狭小”和“男孩性别偏好强烈”互相冲突和挤压的结果,而现代科学技术的介入,特别是B超对鉴定性别后的人工流产起了显著作用。所以,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应当成为社会共识,成为政府行为。治理性别比,我个人认为,应将“非法鉴定胎儿性别”、“溺婴”、“弃婴”等列入《刑法》罪名,将其上升为刚性法律条文,只有司法真正介入,才能扭转现行计生法规和行政手段,在惩处利于B超非法鉴定胎儿性别,杜绝溺、弃婴现象上的不足。如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如何确定“非法”界线,法律上没有严格规定,实际无法操作,往往查处这类事件最后的结果总是不了了之,再如“溺婴”,目前司法解释是比照杀人罪,但是两者还是有本质不同,由于受封建文化和传统传宗接代的思想影响,溺婴比照杀人罪在实际操作中很困难,目前全国还没有这种案例报道,**更没有。况且利用行政手段处理这类案例,有举步为艰,很难落实相关责任等等。因此上述几个非法行为列入《刑法》罪名已成为当务之急,各级应从人大和计生业务两个渠道积极向国家反映和建议,只有这样才能将其上升为硬性法律规定,只有实行司法介入,人为选择性别的结果才有可能杜绝。在目前尚无刚性法律条文时,只有依靠行政手段和综合治理两条路子。因此,各级党政要在充分认识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危害性,明确思路,加强工作,把开展专项治理活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加强宣传,营造声势,推广新的生育文化,转变生育观念,为降低出生性别比提供思想基础。要严格对B超和中止妊娠的管理,落实《陕西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照顾二孩生育只给一次机会的规定,严厉打击非法实施胎儿性别鉴定或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的违法行为。并且应当重视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建立,给予计划生育户和“双女户”必要的经济补偿和社会奖励,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减少后顾之忧。

4、抓住机遇,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控制人口的关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解决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出路一方面在于发展经济,增强承受能力,增加政府用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的财力。十六大报告指出,“综观全

局,21世纪头20年,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快速的人口转变使**市进入了人口负担最轻的时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机遇期。在这期间,一是劳动力供给充足,价格便宜,如果较好的解决就业问题,能够创造出较多的社会财富;二是劳动力年龄结构较轻,储蓄率较高,如果资本市场健全,能够将储蓄转化为资本加速经济增长;三是由于人口老龄化高峰尚未到来,社会保障支出尚不突出,财富积累速度较快,所以说这是发展经济的人口战略机遇期。这个战略机遇期对多年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回报,也将给**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人口环境。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这次机遇,在实施经营“绿色**”的战略中,积极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扶持优势产业,大力发展“药、水、游”,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就有可能将潜在机遇转换为现实发展,真正形成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就有可能为人口老龄化问题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如果错过这个发展机遇,一旦出现较高程度的人口老龄化和较多的劳动力失业并存问题,丰富劳动力资源优势成为劣势,就有可能钳制经济发展,甚至危及社会安全和政治稳定。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宣传,增强全社会的老龄化意识。要构建符合实际的养老模式和养老制度,按照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建立完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在积极发展社会养老福利事业同时,重视大力提倡家庭养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促进养老事业走上法制化轨道,营造健康老龄化环境。老龄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性社会问题,必须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提出相应对策,做出战略性选择。

5、加快人口与计划生育机制建设,实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两个转变。中共中央、xx《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提出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工作任务,表明中国的人口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需要在“抓紧抓好”的要求下全面改革和推进21世纪上半叶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思路、方法和机制。《决定》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以人为本,综合治理。而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建立一个综合治理的服务体系,特别是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优质服务体系。此外还包括对独生子女家庭、二女结扎户的奖励优惠政策和社会保障措施;继续推进计划生育“三结合”,对计划生育贫困家庭尽快脱贫致富的扶持和帮助;依法行政,保护实行计划生育的干部和群众的合法权益等等。在未来十年,在人口与计划生育方面面临的最主要挑战,是稳定住来之不易的低生育水平。为此要在三个方面做好保障:——建立和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利益导向机制。通过发展经济、普及教育、发展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等途径,引导人们自觉实行计划生育。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通过对计划生育户小额贷款、项目优先、科技扶持、政策优惠等措施,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和发展经济、扶贫开发、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相结合,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少生快富。——建立鼓励家庭实行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实行节育补偿、家庭福利、奖励优惠等形式的利益倾斜。对独生子女家庭给予一定数量的奖励费,城市和有条件的地区独生子女父母退休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必要的补助。对实行计划生育家庭在分配集体经济收入、享受集体福利、划分宅基地、承包基地、就业、就医、住房及子女入托、入学等这方面给予优待。——建立有利于人口与发展特别是计划生育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建立养老、子女**、合作医疗、母婴保健保偿、计划免疫保偿和节育手术安全等多种形式的保障制度。在城市,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保障制度。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育保障制度,逐步提高最低生育保障水平。鼓励社会参与救助和志愿者服务,解决群众后顾之忧。综上所述,在实施**经济发展战略中,人口问题是首要的制约因素,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口发展和资源、环境相协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切实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对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各级领导、各个部门都要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不移地按照十六大提出的要求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作者系**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局长)

[1]

第17篇:城市化进程的人口问题

城市化关于人口的问题

1、难以实施计划生育。流动人口形成的“盲区”。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需要大量的民工,大量的民工流入城市,有的住所相对固定,而有的住所不相当固定;有的工作相对固定,也有的工作不相对固定,这必然给城市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带来了错综复杂的情况。对于流动人口来说,流出地尽管有共同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责任,但毕竟流出他乡,动态难掌握,思想难了解,沟通难进行,容易形成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流出地有力使不上,流入地有力不想使的“真空”状况,使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容易出现“流动中超生,超生中流动”的现象。

2、户籍难管理的问题。由于现在国家对农业户口的人实施了更多的优惠政策,例如,非农业户口与农业户口在计划生育政策上的要求不一样,农业户口可以生二胎,而非农业户口只能生一胎。在医疗等补助方面都有不同的政策。致使农业户口的人不愿意转为非农业户口,不利于真正的城市化。城市规模不断扩张、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常住人口急剧增长,但在现行的制度下,长期在城市生活就业的农村人口并没有同步城市化,或者只能是被一些专家学者称为浅层次的城市化,大部分富余劳动力没有实现真正转移,这实际上是对经济规律的扭曲。

3、人口流动量大。“城中村”成为村民、流动人口和城市居民的混合社区,尤其是成分复杂的大量外地流动人口的涌入,加上管理的滞后,使“城中村”的社会治安问题十分突出、复杂。特别应当指出的是,由于租金低廉,“城中村”容易吸引外来人口,出租房中聚居了大量缺乏有效管理且职业构成和宗教信仰十分复杂的人员,因此可能成为滋生“黄赌毒”的温床和违法事件发生的策源地,这种状况的存在制约着城市的健康发展。

参考资料: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我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问题日益突出,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给我区资源环境的承载带来巨大的压力;商品房大面积开发,行政管理盲区显现,近30个“城中村”、4万多户家庭的拆迁,大量村民变为居民,使得计划生育服务与管理难度加大;受传统生育观念影响以及社会保障的不健全,群众的生育观念比较强烈,思想教育以及法律、经济等制约手段显得苍白无力,稳定低生育水平的任务相当艰巨。要解决上述问题,唯一的选择就是进行综合改革。为此,我区于2003年全面启动了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统筹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问题。在具体实践中:

——我们坚持把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放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去把握。下发了《关于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综合改革的意见》(津辰党发〔2003〕43号),把统筹解决城市化建设中的人口问题,纳入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格局之中,围绕着构建和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调控体系、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依法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利益导向等方面建立了11个综合改革项目文本,以项目形式推进综合改革。2006年,我们将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列入《北辰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之中,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同步推进。

——我们坚持把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放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度上去落实。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主,逐年稳定增长的事业经费保障机制,宣传教育、流动人口、优质服务、奖励扶助、人口早期发展等专项经费得到保障。2009年全区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经费投入1701.4万元,人均投入31.5元。村级干部工资纳入区镇财政统筹、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纳入镇财政预算。形成了区镇村三级联动、多元化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退二胎指标奖励费、长效奖励费以及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落实率均达100%。

——我们坚持把群众的权益需求和保障作为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对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的再认识,牢牢把握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主动权。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区“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初步形成,为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我区先后获得“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区”、“全国优质服务先进区”、“全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扶工作先进区”、“全国计划生育法制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人口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一、主要做法

实践证明,人口计生工作是在改革创新中前进的,只有坚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应对和解决前进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人口计生工作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为此,我们把改革创新作为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的主要手段,努力健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体制机制。

1、部门联动,建立和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统筹协调机制。全区牢固树立“大人口”理念,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决策、“大宣传”格局、精神文明创建、评先评优之中。成立了区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统一协调,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实行综合施治。建立了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导小组会议制度、违法生育综合治理工作制度、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综合治理工作制度、出生人口信息核查工作制度、计划生育利益导向联动等多项制度。针对全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每年确定一个综合治理专题,协调相关部门予以综合施治。我们先后开展了流动人口警计联合清理、征收社会抚养费、计划生育药械市场、非婚生育、出生性别比偏高等方面的专项治理工作。28个综合治理成员单位与区政府签订三年一周期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书》,每年一考核,三年兑现奖惩,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区委区政府对各部门年度联绩考核之中。人口和计划生育国策首位意识在我区凸显。

2、宣传带动,建立和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舆论导向机制。我区探索建立了“宣传环境温馨化、群众参与广泛化、开展活动经常化、媒体宣传立体化”的计划生育宣教模式。组织、纪检等部门把人口理论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纳入党员教育、党风廉政建设、中心组学习、干部培训、新录用公务员培训的内容;教育系统在全区中小学校开办人口理论、计划生育知识和青春期保健知识等专题讲座;农业、科技部门在开展农民转移性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时,安排了计生政策和科普知识课程;司法部门把计划生育“一法三规”纳入普法规划;宣传部门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和互联网“四位一体”的媒体网络平台,将人口计生宣传任务落实到各个部门。计生部门采取“区带镇”、“镇带村”的模式分批培训镇、村计生宣传报道员。开展优秀宣传品征集和评选,提高宣传质量和档次。进一步加强宣传阵地建设,在全区各镇街建成了精品宣传一条街,生育文化园,形成了具有北辰特色的“生育文化风景线”。充分利用“5•29”纪念日和“7•11”世界人口日等重大节日组织大规模的计生宣传活动,连续开展了“婚育新风进万家”、“关爱女孩行动”、“人口大讲堂”、“计划生育新家庭创建”、人口文化艺术作品评选、人口文化舞台作品展演以及“兴辰天使”宝贝大赛等系列活动,大力倡导新型生育文化和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3、服务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提质提速。投入500余万元,完成了区生殖健康服务中心的改扩建和7个镇级计划生育服务站的布局调整。开展了村居级示范服务室创建活动,共计投入210万元,提升了105个村居级服务室的服务环境和功能,健全了区镇村三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为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有效载体。在各镇服务站和村居服务室设立了避孕药具展示柜,在流动人口聚集居住地和农贸市场、建筑工地以及主要繁华街道设立避孕药具自取箱,方便育龄群众选择适宜的避孕药具。对大型企业定期送药具上门,消除药具发放盲点,确保免费药具全覆盖。坚持开展情感式系列访视服务。全区各村居普遍开展了“四道四送”访视服务活动。即:新婚时道一声贺喜,送一份新婚保健知识光盘

和优生宣传资料;生育后道一声祝福,送一份避孕药具和优育宣传资料;节育术后道一声问候,送一份保健品和补助金;康检时道一声叮咛,送一份生殖保健知识宣传资料和治疗药品。全面启动“家庭健康惠民”行动,大力实施“三促进”工程,对新婚及高危孕妇进行孕早期干预及跟踪服务,在全市率先实行了叶酸免费发放。建成虚拟智能孕育保健系统服务平台,运用现代网络科技手段为新婚家庭、怀孕家庭提供个性化的孕前孕期保健指导服务。将服务对象拓展到母婴、青春期学生及青年农民工,并针对不同人群开展特色服务。启动青春健康校园行活动;以项目为载体,深入企业对青年农民工进行恋爱与家庭、生殖健康、安全与维权为内容的生活技能培训;区服务分中心设立优生咨询门诊、专家门诊、准妈妈培训室,开通计生QQ、优生优育网站、短信平台和优孕通、孕事通、育婴通、育儿通等服务平台,为怀孕人员提供政策咨询、生殖保健、优生指导等服务。

4、奖励驱动,不断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我区2006年全面启动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率先在全市建立了独生子女意外死亡家庭救助制度。2008年在全市率先制定了“一非一农”独生子女家庭奖扶制度。坚持区镇村三级联动,在不断完善区级奖励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各镇村普遍建立了晚婚晚育奖励、退二胎指标家庭奖励、独生子女升学奖励、采取长效措施奖励等措施。在新农合报销、老年人退休费方面提高了5—15个百分点的奖励。随着我区城市化进程加快,拆迁还房、占地补偿、土地入股、集体分红、养老保障等新情况不断增多。在制定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政策时我们始终坚持不让计划生育家庭吃亏的原则,避免按人头分配,确保计划生育家庭分配标准高于其他家庭10%—20%的比例。2006年我区建立了养老保险制度,对全区60岁以上老年人每人每月发放300元-600元养老金。各镇村在此基础上每月向独生子女父母多发放100元。2010年我区制定政策,将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标准由每月10元提高到20元;对于符合农村五保供养条件的独生子女死亡家庭,按照农村五保户落实供养待遇;对入住社会养老机构的独生子女死亡家庭父母,由区政府每人每月给予500元的生活补贴。与此同时,我们积极整合利益导向政策并与其他经济社会政策进行衔接,各政府部门在制定子女入学、参加新农合、推荐就业、技能培训、科技立项、资金扶持、法律援助、社会救济等方面政策时,向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倾斜。我区连续多年开展了计划生育少生快富“十百千”工程,累计帮扶资金达到800多万元,全区有1万多户独生子女家庭受益。大力实施“生育关怀民心工程”,全区60多个区属委办局和公司每年都要帮扶1-2户特困计生家庭,多年来各单位共送去慰问品和慰问金达144万元,形成了全社会关心、关爱计划生育困难家庭的氛围。2007年到2009年,区财政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建设方面投入达到了581.5万元;镇、村投入达到1200余万元。2010年截止到目前,我区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建设方面投入达400万元,镇村投入达到890万元。

5、关怀感动,实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率先在全市建立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管员队伍。制定下发了《北辰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免费技术服务暂行办法》,印制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卡》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手册》,开展了“五免费”服务,即技术咨询免费、健康检查免费、上取环免费、流产术免费、办理孕情检查免费,全面落实了流动人口免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待遇。对采取长效、带环流产、结扎的外来育龄妇女落实一次性奖励政策,对流动人口晚婚晚育或在现居住地实行计划生育手术的,享有与户籍人口同等的休假待遇。建立了区行政许可中心,对外来流动人口申请行政审批进行一站式服务;在东西两片分别建立了流动人口服务大厅,对流动人口登记注销、建立档案、审批办证等进行综合服务;在农民工聚集的工业园区,建立了流动人口服务站,免费为流动人口提供登记办证、健康查体和劳务中介等服务;在流动人口聚居的村和社区还建立了流动人口服务室,形成了流动人口全方位网络式服务体系。开展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需求问卷调查,针对他们的需求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技术咨询、生殖健康检查和疾病跟踪治疗。连续多年广泛开展了针对流动人口和农民工的“四海一家亲送温暖”活动,集中在两节前后,走访慰

问流动人口困难家庭,平均每年走访流动人口家庭近千户,发放慰问品近50万元。率先在全市创办了集捐赠、慰问、便民于一体的“爱心超市”,实行民政、计生、残联、计生协部门联动,把过去单一的、阶段性的“送温暖”活动变成常态化、社会化的爱心行动。积极落实流动人口政治待遇。外来流动人口在我区民主政治建设和参与企业、村务、社区事务管理中的作用进一步得到发挥,到目前,已有30 余名优秀外来务工人员被聘入镇街治安协管、市容执法队伍,有800余名农民工加入企业、社区党组织。在部分工业园区为流动人口建成了公寓楼,实行公寓式服务。实施“百万职工技能培训计划”,3.2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取得初、中、高级工技能等级证书,5万名外来务工人员接受在岗培训和市民教育,落实财政补贴249万元;2009年全区中小学校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0.6万人,减免学杂费35万余元,尤其是全市唯一一所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弟为生源的杨嘴小学升学率位居全区前列;外来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率达99%。

二、取得的成效

在多年的实践中,我区坚持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统筹解决城市化建设中问题,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是确保了我区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形势的稳定。连续多年完成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任务,符合政策生育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出生人口性别比保持在108以下,为我区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创造了良好人口环境。

二是保障了流动人口合法权益。从创新服务理念,整合部门资源,形成社会合力入手,积极探索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效载体和运作模式,推动落实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各项内容和要求,努力使基本公共服务更多地覆盖到流动人口,促进了全区人口协调健康发展。

三是基层基础工作更加扎实。进一步完善了分类指导、分线考核的目标管理体系,强化辖区负责,就近管理,消除了计划生育管理盲区,全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重心下移、关口前置,基层基础工作不断夯实。

四是具有北辰特色生育文化初步形成。坚持“大宣传、大联合、出精品”的工作思路,“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不断深化,被国家人口计生委列为第四批示范区。人口文化大院、人口文化社区、新家庭创建、特色楼门(胡同)创建和生育文化园建设成为创新“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是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提质提速。基本建立起了满足事业发展和群众需求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家庭健康惠民”行动得以深化,初步形成了“民意我应,民需我为,民乐我求”的优质服务模式。

三、几点体会

在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体会到:

1、思想认识是前提。开展综合改革,首先必须解决为什么改的问题。只有思想问题解决了,才能激发改革的内在动力,变“要我改”为“我要改”。一直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综合改革,把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作为创建和谐北辰的必然要求,作为统筹解决我区城市化进程中人口问题的必然选择,摆上重要位置,列入全局中来抓,并广泛组织了大学习、大调查、大研讨活动,进一步解决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问题。特别是我区人口计生系统注重理性思考,开展了系统大调研活动,坚持调查在前,决策在后,不断探索改革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主动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和助手,为顺利推进改革创造了先决条件。

2、领导重视是关键。多年来,区政府主要领导对综合改革亲自抓、负总责,亲自参与研究改革方案,帮助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作出了许多有利于推进改革的重要决策。在撤乡并镇和机构改革工作中,切实稳定和加强了基层计划生育机构和队伍,确保了必要的工作经费。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各级计生干部队伍建设,把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的同志充实

到计划生育部门。通过高层倡导和高位推动,落实了计划生育党政职责和部门职责,推动综合改革深入开展。

3、以人为本是主线。坚持在综合改革中贯穿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促进了新时期的人口计生工作方式方法进一步转变:一是工作思路由社会制约为主向逐步建立利益导向、奖励扶助、优质服务、宣传教育、科学管理相统一的机制转变;二是工作方式由政府管理、行政干预为主向依法管理、基层群众自治转变;三是工作内容由以人口控制为主向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转变;四是工作重心由政府要求、强制命令为主向群众需求、自主选择转变;五是工作对象由已婚育龄妇女为主向扩大到包括男性、青少年、婴幼儿、老年人群转变。六是工作职能由单纯行政管理到寓管理于服务中,推进计划生育公共服务转变。

4、建立机制是核心。我们始终围绕建立新的工作机制这个核心下功夫、求突破。在综合改革项目设计上,我们规划了11个方面改革,基本覆盖了新的工作机制要求的所有重要内容,体现了改革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在工作部署上,我们根据各镇街不同情况,把项目分别落实到基层,分类指导,有所侧重,一个机制一个机制地突破,进而上升为总体的机制创新。在改革推进上,我们以项目运作的方式组织实施,每项改革都有项目文本,并有专门项目组具体负责,明确规定了项目目标、项目要求、项目周期、推进步骤、保障措施和考核评估指标,确保任务到人,责任到人。由于我们的综合改革以机制创新为核心,同时又有良好的运行机制做保障,使得改革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深入。

5、群众参与是根本。综合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使计划生育事业真正成为造福于人民的事业。综合改革能否取得成效,关键看它能不能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拥护,能不能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我区在推进改革中,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发挥群众的主人翁地位作用,从改革方案的制定到具体项目的实施,始终把满足群众的需求放在首位,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活动,让群众成为活动的主角,成为推动改革深入的强大动力,经过几年的实践,群众对计划生育工作的热情高、觉悟高、满意程度高,一个有利于综合改革的社会氛围已经形成。

第18篇:当今中国人口政策及人口问题

当今中国人口政策及人口问题

社会学 郑宇

摘要:2011年04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数据显示,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我国人口的特点主要有:数量庞大;基数大,增长快;地区发展不平衡;素质普遍较低。其中,最突出的两个特点就是人口基数大和人口素质不高。基于这样的特点,当今中国应当制定什么样的人口政策从而能体现科学发展观中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人口政策;人口问题;解决办法;完善制度

一、当今中国的人口政策

人口政策是一个国家根据本国人口增长过快或人口停止增长乃至出现负增长而采取的相应的政策措施。不同的国家,因本国人口发展的情况不同,采取了不同的人口政策;而且,一个国家的人口政策还会随着本国人口发展的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调整。

中国现行的人口政策可概括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中国的人口政策,最关注的是人口数量问题,最主要的努力放在控制人口数量上。而当今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国家干部和职工、城镇居民除有特殊情况经过批准可以生育第二个孩子外,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某些群众确有实际困难,经过批准间隔几年以后可生育第二个孩子。为了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水平和民族素质,在少数民族中也要实行计划生育,具体做法和要求比汉族地区要宽松,由各自治区或所在省决定。另外,中国《收养法》还规定:“收养不得违背计划生育的法律、法规”。 计划生育政策是中国目前的一项基本国策,是世界上最严格的人口政策。

二、人口问题

(一)人口质量方面的问题

我国人口质量从总体讲,比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有了较大的提高,无论是身

1 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或思想道德素质都是如此。但是,同发达国家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要求比,则有很大的差距。我国人口质量的差距在于人口群体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商品经济。

1、身体素质方面的问题

全国现在约有各类残疾人口5164万人,残疾人口中,各类遗传病患者约有2200多万人,而主要问题是人口的耐力、精力不足,不能坚持较长时间的连续工作,劳动中的紧张度不够,散漫松弛,精力集中度不够。

2、思想素质方面的问题

我国大多数人口的思想素质基本上是适应自然、半自然经济旧体制的观念,对新的市场经济体制总是适应不好,商品观念、市场经济观念、必要劳动时间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劳动生产率观念也很薄弱。

3、科学文化素质方面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越来越多的职位需要越来越多的智慧型、熟练型人才。而现今我国的大多数人口只能适应半机械的劳动,能够适应大机器生产的劳动人口数量很少,而且技术层次很低,能够进行现代化管理的的人才更是十分缺乏。

(二)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超过总人口的10%,人口年龄结构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而且还将以较快速度增长,到2015年60岁以上人口将超过2亿,约占总人口的14%。 由于农村人口比重大,农村老人数目也大,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农村老龄化将更为突出。老年人口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的父母,生活无法自理的空巢老人将会成倍增加,他们在生活中的照料、精神慰藉等问题,将更加突出,社会总体负担加重,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确保老年人口安度晚年是一个大问题。 老龄化表现出“两高两大两低”的基本特征,即高速、高龄、基数大、差异大,社区养老社会水平低、社会养老意识低的现状。与之相应的赡养问题、劳动力人口老化、抚养比升高都将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

(三)性别比失调

2 出生人口性别失调,给社会带来一些问题。如:跨境非法婚姻,跨境强行拐卖妇女儿童,强迫妇女卖淫等社会问题。

导致性别比失调原因:一是重男轻女,二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三是B超的普及和滥用。说到底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文化问题,实际是一个养老问题。经测算,到2020年,20~45岁的男性将比女性多3000万人左右,婚姻挤压情况凸现,低收入及农村低素质者结婚就很困难。这将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成为影响社会安定和谐的严重隐患。

三、解决办法

(一)完善现行人口策略

1、控制人口增长,实现实现人口再生产类型的的转变。

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群众的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都是旧的传统的生育生育观念。引起这种生育观念自发转变的社会、经济、文化条件,还没有从根本上出现。因而要由国家采取行政的、经济的、政策的、技术的各种措施,推动和引导群众减少生育,降低出生率,控制住人口的迅速增长,努力使人口的再生产类型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生产类型,并努力使人口再生产类型达到稳定的零增长。

2、建立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政策保障体制。

在我国进入后人口转变时,人口政策及相关的社会发展政策应该作出及时的反应,努力创建一个促进我国人口外生性低生育率向内生性低生育率转变的社会、经济条件。

3、坚持“以人为本”和“制度创新”的策略。

所谓的“以人为本”就是改变单纯追求人口数量控制目标的思路,强调科学的、综合的决策,既要保持较低的生育水,保证人口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又有利于人口质、结构、分布的优化。“制度创新”即在法律层次、政策层次、工作层次上形成一个统一的、协调的、高效的、有利于实现稳定的生育率战略目标的制度和政策体系。

4、教育战略地位与人口发展战略相结合。

人口素质的高低影响生育意愿。人们有了文化知识就容易理解基本国情和基本国策,容易接受新思想,觉悟程度高,同时也希望所生子女受到教育,如果多 3 生那么就加重了养育成本。因此,人口素质的提高能从根本上帮助人们改变生育意愿。从宏观上有利于我国人口控制,更重要的事在微观层次上有利于家庭福利水平的提高,促进内生低生育率的转变,形成稳定低生育水平的物质基础。这就要我们大力普及教育,将教育与人口政策相结合,不断提高人口素质。

(二)逐步建立和完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依法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1、解决老龄化的根本出路是进一步发展经济,增强经济承受能力,构建符合实际的养老模式和养老制度。从目前我国国情看,应采取国家、社会、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

(1)发展养老保险事业。由政府完全供养老年人是一项沉重的负担,应该由人民本身负起大部分责任,将收入按照规定比例存入银行。当他们退休后得到一笔累积下来的养老金,至少可以用来维持基本生活水平。

(2)提高退休年龄,吸纳老年劳动力。随着保健意识提高,许多老年人退休后仍拥有一定的劳动力。政府应鼓励企业再聘请老年人,让他们从事较轻的劳动或利用丰富的经验进行脑力劳动。同时也要打破老年人们退休后就要“颐养天年”的旧观念,再就业不止能维持收入,也不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年老后就没用。 (3)提倡家庭养老的美德。政府应提倡中国传统精神中的尊老、敬老、养老的美德,靠家庭成员供养老人家。这不止能减轻社会的负担,还可以让老年人有精神寄托,不会觉得晚年孤单。

2、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农村地区应注意一下原则:

(1)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一般地区,先从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入手,创造条件,逐步展开;经济落后的贫困地区,要把社会保险与救济救灾工作统一起来,扶持贫困户参加社会保险,提高他们战胜灾害、脱贫致富的能力。 (2)以保障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基本生活力原则。

(3)坚持“国家政策引导,农民自我保障为主,集体补助为辅”的保障原则。 (4)坚持务农、务工、经商等各类人员社会保障管理一体化的方向,尽可能将农民组织也来参加社会保障。

3、加快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照料服务体系的建设。

这个体系的建设,要以满足老年人实际需要为目标,加强疾病医护、生活服 4 务、精神慰藉、文化体育、老年参与社会等硬件和软件的建设。

4、全面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要进一步落实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体制。

参考文献:

[1] 杜亚军,中国人口的困境与对策,中国人口出版社;

[2] 马宾,中国人口控制:实践与对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3]翟振武著,中国人口规模与年龄结构矛盾分析,《人口研究》2001年第3期 [4]、曾毅著,中国人口发展态势及对策探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页78

第19篇:论农村外来人口问题

论农村外来人口问题

人口大流动是伴随改革开放大潮而出现的新事物,是一股不可阻挡的社会潮流。外来人口住某些特定的场合曾被冠以“流动人口”、“盲流”、“民工潮”等称号,这之间显然是有区别的。外来人口的组成比较复杂,其主体除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外,还包括了相当一部分专业人才和承建制单位的职工以及境外在沪人员。现以余杭区乔司镇三角村为例。

随着经济发展和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三角村党委、村委会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强村与和谐新村”的关系,把构建“和谐社会”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村里先后建立了企业服务中心、公共服务大厅、治安巡防中队、和事佬协会等专门的管理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为村民和新居民调解各类矛盾纠纷,从而有效促进了村级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去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突破15亿元,村级集体可支配收入超千万元。

乔司三角村与杭州主城区东部接壤,成为杭州市“城市东扩”战略的“桥头堡”。近年来,三角村抓住了机遇,利用村级留用地建设标准厂房,为杭州“退二进三”搬迁企业搭建创业平台。截至目前,三角村拥有集体标准厂房53000多平方米,由业主投资的标准厂房达23万平方米,共引进大小企业600余家。三角村由此成为余杭区首个省级中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去年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农民创业园”。

围绕“保增长、保发展、保民生”,三角村为村民谋福利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去年,村里投资400万元对全村所有的道路进行了拓宽、硬化,投资70万元安装路灯400余只;投资400万元建造四星级老年活动中心,为全村700多位60周岁以上老人发放生活补助近100万元,让全村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还给17位高考优秀学子进行每人1000元至3000元的奖励。村班子成员与12户困难家庭结对,开展扶贫帮困,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三角村严格进行计划生育的落实,更好的处理了人口和地域的平衡,因此,也成就了“余杭第一村”的美誉。

以上是我们村对于外来人口的和谐处理方式,从这些措施中可以看出外来人口的增多无疑会对一个地方造成很大的影响,首先,控制这些外来人口就是一件棘手的事情。我认为,必须以辩证的态度正确对待人口正常流动,既不能将之看成是洪水猛兽,也不能放任不管。要坚持“只疏不堵”、“放而不乱、管而不死”的方针,引导外来人口科学有序地流动,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服务。

(一)保证宏观协调控制,从机制上强化管理。

从宏观上建立起对外来人口的调节控制机制,将外来人口的流动控制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一定对象之中,是加强和改善外来人口管理带有根本性的措施。

1.应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就业的调控和管理,提高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组织化、有序化程度。加快乡镇就业服务网络建设,开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抓紧建立区域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加强省(市)际间劳务协作;实行按就业需求信息发放证卡的办法,开展有序有效的管理服务,以逐渐形成“信息导向、按需流动、凭证管理、全程服务”的宏观调控机制。

2.应把外来人口的管理与城镇工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协调起来,加强宏观规划管理。搞好调查研究和预测分析,根据工业和城建发展的需要规划可容纳的外来人口的数量,根据这个数量扩建外来人口的活动场所和服务设施,增强城镇的负荷能力。这样,既可以防止城镇基础设施“超载”,义可以为外来人口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也便于加强对他们的管理,达到全面开放、计划管理、管而不抑的局面。

3.对房屋租赁,按照“谁留宿,谁负责”的原则,积极推行个体旅馆式管理办法,建立房东自管队伍,实行派出所(警署)与房东,房东与承租人两级签约,落实外来人口来报去销的申报制度、有验制度、联系制度、考核奖惩制度,将房东的责任、权利、义务统一起来。

(二)加大宣教力度,提高外来人口文化素质,增强法制观念。

文明程度的提高,有助于增强外来人口自我制约、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意识并为之努力,消除和抑制违法犯罪心理,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经济建设。因此,首先要抓好宣传,充分运用广播、画栏、板报、会议、检查、整治、暂住登记、用工管理等多种手段和渠道,对外来人口进行形势、政策、时事、治安等各方面的宣传灌输,以调动他们关心时事政治、国家大事和经济建设的兴趣,提高观察视野和分析能力,增强法制观念:其次,要抓好教育,包括语言、卫生、计划生育和法律常识等,可以通过开办民办学校等采取多样化的教育形式,使外来人口的文化素质适应大都市的生活方式和节拍。

(三)强化行政手段,推进有序管理。

1.组合各个方面落实责任。外来人口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因此,必须在政府领导卜,建立以公安为主体,其他部门参加的管理机制,以登记办证为龙头,计划生育、劳动、工商、城建等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合作,摒弃以往“各自为政”的狭隘观念和做法,形成严密的管理网络和立体管理格局。这样,外来人口的管理才能真正得到改善和加强。与此同时,还要充分发动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地管理外来人口,实现群防群治、综合治理,以推动外来人口管理的社会化进程。

2.实行连带责任制。通过行政管理、法制制约、经济处罚等手段,全面落实“谁主管、谁负责,谁聘用.、谁负责,谁留宿、谁负责”的管理措施。在公安机关指导协调下,充分调动企业法人代表――房屋租赁户房东――工地工头,“三管齐下”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认真履行管理职责。今后凡是由于管理不善,造成雇工或房客违法犯罪的,用工或留宿单位的治安责任人都要承担一定的连带责任。另外,要提倡建立“外口集居点”,逐步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真正把外来人口管住管好。

3.进一步发挥公安机关在外来人口管理一作中的主力军作用。公安机关的公安派出所是管理外米人口的“先锋”,应走专门机关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路子。实行社区民警主管、专管员专管、治保主任和用工单位及房东协管的“三级”管理方式。主要是通过对外来人口的摸底、登记、发放、验证、查防、函调、建档、统计等日常工作作,熟悉外来人口的劳动管理与就业服务,包括提供就业信息和职业介绍、就业培训、劳动保险等服务。

外来人口带来的问题是近年来困扰着乔司地区乃至全国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它正日益影响着改革的进程、发展的速度、社会的稳定。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对外来人口管理问题则是各级政府和社会十分关心又非常迫切的课题。

外来人口的管理不是单纯的行业管理问题,解决这个难题必须依托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大背景,从根本上改变观念、转换机制,建立全新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方法。公安机关及有关各方必须树立长期作战思想,强化管理意识,深化管理措施,优化操作方式,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第20篇:中考英语作文人口问题 (二)

中考英语作文范文 人口问题

(二)

人口问题(The Problems of Large Population)

It is reported that the world’s population was 6 billion in the year 2,000, and it is growing faster and faster.The world’s population problem is the greatest one because it brings lots of problems, such as water resources problem, more and more people losing their jobs and so on.These problems are mainly in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because the population of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is over 4/ 5 of the world’s popuation.So China, the largest developing country, has kept the policy “one couple, one child.”

人口问题报告范文
《人口问题报告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