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教育公平作文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0-12 06:01:56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教育公平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大批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和东部经济发展较快的沿海地区,成为城市里的“农民工”。许多年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民工子女,也随其父母进入城市沿海和地区。城市中广大农民工子女如何接受义务教育,逐渐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在分析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对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教育公平;弱势群体

引 言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迅速转型,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适应市场对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需求,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村流向城市,由欠发达地区涌向发达地区,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波涛汹涌的“民工潮”。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人口流动中家庭迁移的比重越来越大,大批学龄儿童随父母流入城市,数量急剧增加,流动儿童问题越来越突出,最突出的是在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上,城乡分割旧体制的弊端暴露得越加清晰,越加变得令人不能容忍。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胡锦涛总书记又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一执政理念充满了人文关爱,让人不禁对社会、对生活、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希望和美好的期待。

目前,我国流动儿童的数量约为1982万,占全部流动人口的19.37%。在全部流动儿童中,户口类型为农业户口的占74%。 也就是说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从数量上看已将近1500万。他们不能接受或不能良好地接受义务教育,这不仅仅会影响儿童个体的发展,同时也影响我国“普九”工作的深入进行,影响社会公平体系的建立,以及我国公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必将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带来隐患。解决这一庞大群体的教育问题刻不容缓。

教育公平是全民教育的灵魂。没有教育机会的均等,就谈不上社会公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一直是我国实施义务教育的难题,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要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农民工已经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存在于大中城市的各个角落,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都离不开农民工的辛勤劳动。然而,当前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日益成为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如果不加以解决,将会发展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一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

农民工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出现的新名词。农民工作为流动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来自经济相对落后,文化相对闭塞的农村,其中大部分人,不仅在经济上难以支撑子女入学的费用,在心理上更缺乏融入城市文化的足够准备。目前,在某市接受义务教育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有3万多人,在市区60多所小学中,绝大多数或多或少地接收了在当地打工的农民工子女入学就读。从统计情况来看, 农民工子女入学主要集中在城郊结合部以及市内新建小

区附近,这些区域的学校基本上是校校生源爆满,班班拥挤不堪。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不容忽视。

1.低收入“高学费”困扰就读

目前,我国将近2000万流动儿童,某市3万义务教育年龄段的流动儿童93%的孩子处于辍学阶段。虽然国家有明确规定,公办中小学要建立完善的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机制,但真正要到公办学校上学,对农民工子女来说,还是一个奢望。据了解,现在某市16所定点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小学,都是根据地域特点、农民工人数分布科学建设的。但某些区域的农民工仍然有“高学费”的困扰。据调查发现,长期在城里打工的农民,全家一起流入城市,家庭计划生育情况较差,几乎都有两个以上的孩子。凭很低的收入在城市中生活,过日子都相当困难,怎么能支付起孩子的学习费用呢?

近年来农民工子女定点学校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环境大有改善,生源日趋上升。对于特别困难的学生,学校给予了一定的优惠,实行“两免一补”的政策,保证困难家庭子女不因经济贫困而失学。但是,在城市上学所需的必需生活费用相对农村高出许多,这对于经济能力不强的农民工来说,是一定的考验。接受教育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然而这一切在家长羞涩的钱囊面前都成为了奢望。尽管许多城市的主管部门都在承诺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问题,但现实是,很多农民工子弟仍处于无学可上的“漂泊”状态。

2.生源质量的差异化考验学校的教学工作

农民工子女来自各地,整体素质普遍没有城里学生好,来城市读书后,给学校、老师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一些额外负担。首先,部分农民工的居住点经常变动,这给他们的子女接受学校教育带来很大的困难。中间转学、中途回家等情况频频发生,大量的学籍变动打乱了学校正常的管理秩序。另外,接收学校还要承担一定的安全责任,如:接收学校在不明确学生真实去向的情况下无法确定该生是转学、退学还是其他。其次,教学老师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弥补此类学生的素质差异。有些学生不会说普通话或说得不好,难以和老师更好地沟通交流,教学无法互动,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有些学生性格比较内向、自卑,难以融入同学之中;有些学生在家乡读书时没学英语,老师每天都要花很长的时间给他们来练听力,默写单词。学生整体素质差,行为习惯差异也是一个普遍问题。每个学期班主任要走访无数个家庭,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及学生以前的学习状况。这些差异,需要老师对他们进行更多教育、训练,才能使他们和城里孩子走到同一水平线上,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会导致城里孩子趋向于那些不好的行为习惯,造成不良后果。另外,农民工子女进入一个新环境读书,心理上也会有个调整、适应的过程。这就需要学校老师多关心、多帮助,使他们尽快融入到新的环境中。 

3.自卑的心理压力影响农民工子女健康成长

一些经过种种努力已经进入城市学校就学的农民工子女,当他们的父母把他们送进校门时,问题也接踵而来。根据调查结果,大部分农民工的孩子都是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得不到父母积极的引导和良好的监督,他们的价值观就有可能错位,甚至造成人格缺陷。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要让他们正常成长,心理健康至关重要。经济、地域、文化上的差异首先就让孩子们的心里筑上了一道城市堡垒。将会对他们成年后的人格和社会的适应能力也会产生极大影响,对于社会来讲也会是极大的隐患。因此,不管是对于社会还是个人,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都需要各方面的帮

助和关爱。城乡两地孩子之间是存在隔膜的,这种隔膜也不容忽视。然而,这种隔膜和孩子无关。但是,农民工子女已深刻感受到城市里孩子与自己的差别和这种差别的难以逾越,长期在边缘状态生长,将扭曲他们的心理,加深他们的被歧视感和对立感。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不是城里人对他们的恩赐,而是他们固有的权利。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困难的原因

1.农民工的收入不稳定且较低,生存状况极为不易。

农民进城后,主要从事小商品买卖,有的工作较稳定,如农贸市场的业主、小吃店店主等;还有的工作和收入不稳定,如三轮车夫、各种建筑工地的民工等,他们的收入普遍较低。流动人口中,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贫困家庭占 1/4。这样低的收入,维持温饱问题已属不易,在子女教育费用上往往力不从心。

2.许多地方原来在计算经济发展总量和规划社会教育发展事业计划时,基本上以本地常住人口作为基数。但是农民工带子女大量涌入城市。这无疑就增加了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3.城市人对农民工进城数量的担忧。城市人已经习惯于单身农民工在城里就业,从事险、脏、累的活,他们只提供廉价劳动力,由于没有子女和家庭的负担,城里人不必担心他们留在城内和城里人分享城市的公共福利与资源,也不用害怕城里出现大量的贫民窟.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民工家庭在城市的定居,无形中给城市的教育资源带来压力,造成城市人在情感上无法融合农民工子女教育。

三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建议

贫困让许多农民工子弟不得不提前品尝人生的艰辛和不易,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使他们本来就崎岖不平的求学路更加艰难。我们应该让同在蓝天下的农民工子女和城市的少年儿童一样,共同沐浴阳光雨露,共同茁壮成长。

1.正确认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首先,是要认识到教育是“全民教育”。 温家宝总理曾经强调,“中国有两亿多中小学生,其中80%在农村。中国已经提出农村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学杂费。同时,积极解决成千上万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上学问题,保障适龄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其次,要认识到农民工是城市财富的创造者,农民工有权得到与自己劳动相符合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共同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孩子拥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不应有任何外来不公正的歧视、限制与束缚。我们要消除对农民工的偏见,让农民工与农民工的家庭生活在一个平等的环境里。

2.结合各区域经济的现状,进行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

根据各区域人口的变化,结合各区域经济的现状,对教育资源重新配置。合理安排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减少繁琐的入学手续,让每一个农民工孩子都能够顺利入学。同时农民工自己也要克服选择优质教育资源的思维,在为子女选择学校方面尽量避免集中某所学校就学,适当分流生源,防止学生入学扎堆现象的发生。主管部门可以考虑对学校进行新建、兼并、功能转化等,增加和扩大达标的教育资源,满足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需求,进一步落实好国家有关政策和

规定。我们必须全方位地把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从体制外纳入到体制内,使其完全融入社会教育的秩序内。

3.大力扶持重视农民工子弟定点学校

对于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政府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支持农民工子弟教育。因此,建议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政府在每年度的财政预算中增加对农民工子弟教育专项经费,用于定点学校的硬件改造和日常教学办公支出;选派一批品学兼优的年轻教师到农民工子弟定点学校教学;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创新农民工子弟教育的办学方式,引导民营经济参与办学,改变目前办学体制的单一性;平时要加强新闻媒体对农民工子弟教育工作的宣传,使全社会更加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4.强化农民工依法送子女入学的观念,关心农民工子女,多与农民工子女沟通。

当前,由于农民工子女入学较难,部分农民工产生“畏难”情绪。有些农民工送子女入学不积极,这些农民工送子女上学时对学校采取消极应对的措施, 给学校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在努力改善农民工子女入学环境的同时,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引导广大农民工依法送子女入学,切实维护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也保证基层学校工作的正常运转。另外我们要认识到农民工子女有良好的自强自立意识,但也有孤僻、自卑的性格倾向和与社会对立的不良情绪,必须对他们进行健康、积极、向上的教育,增强他们爱国,爱乡,爱家之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茜.广州外来工子弟学校调查 [N].南方日报,2004-04-30.

2.侯靖方 方展画.杭州市民工子弟学校调查 [N].浙江日报, 2002-5-16.3.云依水.城市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公平问题研究 [J].现代商贸工业,2008-1-18.

题目: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工作单位:上栗县第二中学

作者:阳欣

联系电话:15107092209

推荐第2篇:教育公平

怎么看教育公平

安徽铜陵,一个以盛产铜矿而得名的城市,近年来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而广受关注。经过十几年的改革探索,铜陵市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创造了一个“学校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远近之别”的“铜陵模式”。很多地方盛行的“择校风”,在这里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孩子们在公平、宽松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教育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促进教育公平,让所有孩子共享同一片蓝天,是亿万家庭的殷切期盼,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

●为什么教育公平问题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举办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由1949年的1.5%上升到79.2%;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显著改善了新增劳动力结构和素质;高等教育规模跃居世界首位,毛入学率达到24.2%,进入大众化阶段;国民受教育程度显著提升,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949年的1.6年提高到8.7年。教育发展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同时也应看到,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期待还不适应,特别是教育公平问题还很突出。据2009年年底的一项调查显示,56.5%的人认为存在教育不公问题。这反映了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的高度关注。

当前,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反映最强烈的,就是在接受教育尤其是优质教育的机会、接受教育的程度和质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以及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会让我们对此有直观、切身的感受。

比如,“择校热”高温不降。在我国许多城市,中小学择校非常普遍。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进入声誉和质量较好的学校,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家长操劳、奔波数月,通常还要支付数额很大的“择校费”。为了增加“择校”资本,孩子们不得不参加各种各样的“占坑班”、补习班,考取名目繁多的证书,幼儿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初中化”倾向愈加严重。这些现象多年来禁而不止,治而不愈,成为教育领域的一大“顽症”。

比如,困难群体公平受教育机会尚未得到充分保障。一部分农民工随迁子女还在办学条件不达标的打工子弟学校就学,国家助学体系尚没有覆盖普通高中教育,没有做到“应助尽助”,残疾儿童教育水平仍落后于普通儿童教育水平,等等。

再比如,不同地区考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公平,部分地区学生入学机会偏少。这种现象多年来一直备受争议,由此引发的“高考移民”问题时有发生。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解决好这些问题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对个人来讲,它关系每一个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的一生;对整个社会来讲,直接影响社会公平正义,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正因为如此,教育公平问题才受到群众广泛关注。

●影响教育公平的原因是什么?

“中央给咱办实惠,农民种地不交税,娃娃上学不交费,真是和谐好社会。”这是近年来我国农村许多群众发自内心的感慨。可以说,随着免费义务教育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有学上”、“上得起学”已经不是问题了。人民群众现在对教育问题的意见,对教育公平的呼唤,实际上主要是对“上好学”的期待。

当前,到底是哪些因素影响了教育公平呢?

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由于自然条件、历史基础和具体政策等多种原因,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大。而发展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责任主要在地方,地方的教育水平直接受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区域和城乡之间发展的差距必然带来教育发展的差距。2008年上海市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15473.62元,而贵州省仅为2310.83元,相差近6倍。可以说,教育不公平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在教育领域的直接反映。

教育投入不足。“穷国办大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真实写照。虽然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较低,2008年只达到3.48%,不仅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而且低于部分发展中国家,与我国教育发展的需求还存在很大差距。教育投入的不足,严重制约着教育条件的改善和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展。

资源配置不合理。我国20世纪50年代开始实行重点学校制度。在教育投入总量小、教育资源短缺的情况下,集中财力、物力办好一批中小学,对“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曾产生积极作用。而重点学校制度也同时导致了学校之间资源配置不均衡。近年来,国家取消了重点学校制度,加大了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但是,重点学校本身长期积累的名牌效应依然存在,人们形成的固有观念很难改变,这些学校依旧能够吸引大量的社会资源和优秀学生,加剧了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甚至造成了同一区域内学校之间两极分化的局面。

政策制度不完善。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我国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但影响和制约教育公平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依然存在。一些已经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合理制度如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加剧了教育不公;省级政府统筹管理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机制尚未建立。同时,对新出现的一些问题,如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初中后教育”等,还没有可供依据的法律和制度规范。

人民群众教育需求日益增长。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受教育程度逐渐成为影响个人职业、收入乃至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家庭“投资”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对子女接受教育的关注度空前提高。再加上独生子女普遍化,人们都希望让孩子接受高质量的教育。这必然造成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不断增长与供给短缺的矛盾凸显,使教育公平问题日益突出。

为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中央作出了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

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决策。从2008年8月启动,《规划纲要》的制定历时1年零9个月,经过40轮大的修改,两次面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2010年5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在这个描绘中国教育未来10年改革发展路线图的纲领性文件中,鲜明地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的理念贯穿始终。它昭示了党和政府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的态度和决心,让人们进一步看到了实现教育公平的美好前景。

●如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对于当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不公平问题,人们感受最直接、反映最强烈的,是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义务教育作为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最应体现教育公平的领域。抓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抓住了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

近年来,在推动义务教育全面普及的同时,党和政府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5年,教育部专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把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转到均衡发展上来。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将均衡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强调各级政府的法定义务。《规划纲要》提出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目标和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

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城乡、区域之间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区域内校际之间资源配置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短缺、辐射面窄等。要以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为基本要求,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为重点,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到新水平。

一是“提质量”。在人人都有学上之后,人们对教育公平的关注主要体现在教育质量上。促进均衡发展要把提升质量作为根本,更加注重教育的内涵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从应试教育的重压下解放出来,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二是“缩差距”。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后,城乡、区域间发展不均衡上升为义务教育的主要矛盾之一。促进均衡发展,就要大力加强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支持。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和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尽快形成城乡同标准、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完善对口支援制度,促进老少边穷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很多地方为此进行了积极探索,如成都积极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大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广东省开展“千校扶千校”活动,组织发达地区1000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对口帮扶欠发达地区薄弱学校,收到良好效果。

三是“重配置”。合理配置资源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措施。陕西吴起县投入5亿多元统一全县建校标准,实现了办学条件均等化;安徽铜陵市鼓励教师跨校兼课、兼职,促进了高水平教师资源共享。要从硬件、软件等各方面促进区域内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取消设置重点校和重点班,统一学校公用经费和生均教育经费标准,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实行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加强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搭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四是“建机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长效机制。要打破校际和城乡之间的分割,形成城乡和地区义务教育共同发展机制。认真总结一些地方探索的学区管理、集团化办学、农村九年一贯制、示范性高中和重点高中招生指标定向分配到初中等做法和经验,创新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强化督导评估,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和激励机制。

还应注意的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削峰填谷”搞平均主义,更不是一个模式办学,千篇1律、千校一面。在大力扶助薄弱学校的同时,要鼓励优质学校继续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如何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加快,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数量逐年增加,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日益凸显。据统计,2009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随迁子女适龄人数达到997.1万人。如何给这些孩子一张安稳的书桌,让他们像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义务教育,健康成长,是促进教育公平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早在2001年,就明确提出了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权利的“两为主”政策。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文要求多渠道安排农民工子女就学,在入学条件等方面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把接纳非户籍居住地上学的儿童纳入政府管理的范畴。2009年中央财政下拨20亿元,专项用于补充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公用经费和改善办学条件等。各地也纷纷出台政策,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经过这些努力,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工子女就读难的问题。但目前一些地方仍然存在公办学校入学“门槛高”、农民工子女学校教学质量低等问题。而且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加快,这一问题将更加突出。如何进一步解决好农民工随迁子女的上学问题呢?

强化流入地政府责任。广大农民工为流入地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流入地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指导和督促公办中小学认真做好接收就学和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将所需经费纳入地方财政保障范畴,对接收农民工子女人数较多的学校给予补助。制定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收费标准,做到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采取措施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民工子女就学。

发挥公办学校主渠道作用。充分挖掘公办中小学潜力,合理调整和完善学校布局,新建、改扩建一批学校,尽可能多地接收农民工子女就学。降低入学门槛,简化入学手续,不得随意设置入学条件限制。对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要与当地学生在收费、管理等方面同等对待,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加收借读费及其他任何费用。

扶持社会力量办学。农民工子女在短时期内完全进入公办学校就读还不太现实,必须进一步发挥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的作用。要将农民工子女学校纳入民办教育管理范畴,制定审批办法和设置标准,在办学场地、办学经费、师资培训、教育教学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加强对这类学校的督导工作,规范其办学行为,促进其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根本上要解决农民工的“身份”问题。2010年6月,广东省出台有关规定,实行农民工积分制入户城镇政策,只要积满60分,农民工就可以申请入户,其随迁子女就学问题也将得到有效解决。应逐步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逐步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吸纳有条件的农民工转为城镇居民,使其子女真正享受“同城待遇”。

此外,随着很多农民工子女开始进入高中阶段,他们接受“初中后教育”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由于借读费用昂贵、户籍障碍、高考政策限制,以及各地在教材、课程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他们在流入地接受高中教育难度更大。应研究制定农民工子女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让流入地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大门也向他们敞开。

●如何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得起学?

2009年8月16日,来自四川广安的小张怀揣录取通知书,惴惴不安地来到中国科技大学新生报到处报到。刚出家门时还为学费发愁的小张马上安心了:在出示有关证明后,马上通过“绿色通道”顺利办好了入学手续。“不带一元钱,也可进校园”,为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全国高校普遍建立了“绿色通道”制度,对经济困难学生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再根据核实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予以资助。

“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是切实保障全体人民特别是困难群体受教育权利的必然要求。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城乡还有一些学生家庭经济比较困难,这些孩子的上学问题一直牵动着党和政府的心。近年来,国家资助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免除学杂费,为农村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在中等职业学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保障制度,国家助学金每年资助近1200万人,总资助面达在校生的90%,同时从2009年秋季学期起,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除学费;在高等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助学金制度和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每年资助约450万人,总资助面超过20%。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是国家对困难学生资助强度最大的制度安排,也是困难学生得到实惠最多、人民群众最满意的制度安排。要不断完善这一政策体系,把各项资助措施落到实处,确保每一个学生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无论哪个教育阶段,都不能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上不起学。

扩大资助范围。资助范围要在现有基础上,向各个教育阶段、各级各类学校延伸。鼓励各地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提供资助;推进把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纳入国家助学体系;逐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范围,在免除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学费基础上,将政策实施范围扩大到城市低收入家庭子女;完善研究生资助政策,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这样,就能逐步建立起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资助体系,实现“应保尽保”。

提高资助标准。由于国家财力有限,目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标准还不高。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大资助力度,让这些孩子不仅上得起学,而且逐步上得好学。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建立国家奖助学金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落实资金保障。完善资助体系,资金投入是基础。中央和地方财政要足额安排应当负担的资金并及时拨付到位。省级政府要做好统筹协调,完善省对下转移支付制度,确保应承担的资金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要从其事业收入中提取4%—6%的资金,用于助学。加强对各项资助经费的管理使用、审计监察,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把国家有限的财力用好。

动员社会力量。长期以来,社会力量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希望工程实施20年来,募集资金超过56亿元,援建希望小学15900多所,资助失学孩子340多万名。要继续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崇文重教、扶危济困的文明风气,完善各项引导激励政策,形成社会各界关心教育、帮助困难家庭学生的良好氛围。

“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是全国亿万孩子的共同心愿;“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让所有孩子都站在公平的起跑线上,让祖国的花朵共享一片蓝天的目标,必将逐步变为现实。

推荐第3篇: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

问题阐述:

教育公平问题主要分为两类:教育资源分配不公问题和教育政策不公的问题.

具体分为:教育结构失调问题,教育城乡差距问题,教育区域失衡问题,教育的校际差别问题,流动人口的教育困难问题,教育的保障问题.

原因分析:

经济:1.城乡居民生活条件的差异.

2.家庭收入差距拉大,致使各阶层教育消费方式不同.

3.由于行业和职位不同所构成的收入差距拉大, 人为的加剧了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政治:1.制度性原因:政府公共政策的不同取向或偏差,加剧了教育不公平,主要表现

为资源配置失衡的局面仍未改变,教育政策中的”城市导向”.

2.中国的教育腐败正在加剧教育不公平.

解决方案:

1.各级政府采取措施推进社会公平,要加大改革力度,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法规

来调整城乡,地区,阶层之间的收入分配,逐步缩小贫富差距,推进社会公平,为

教育公平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

2.促进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均衡化.

3.建立”终身教育”体制.发展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和其他多种形式教育,开放教

育系统,加强教育和公众的参与.增强现行教育制度的弹性,选择性和适应性.

4.深化教育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促进教育公平.

5,加强教育立法,建立社会救济制度.

事例:

河北邯郸,一座以3000年悠久历史闻名于世的古城,如今又有了一张新的靓丽“名片”——“无择校”城市。前几年,邯郸市全面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但同时“择校热”仍很盛行,许多家长千方百计地将孩子送到“名校”就读,引起人们对教育不公的强烈关注。面对这一难题,邯郸通过联盟校、兼并校、设分校等政策,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走出了一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路,择校热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邯郸的探索,为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上好学提供了有益启示。

收入不公影响一时,教育不公影响一世。

推荐第4篇: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

为什么这样一个成立90年、执政超过60年的政党,依然充满生机和活力?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执政成就?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8日上午9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胡锦涛总书记代表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 十八大报告对于民生和社会建设,或者以民生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建设非常重视,用了专门一个部分的篇幅描述民生和社会建设,而且对于老百姓来讲还提出了一个振奋人心的目标。

如果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到2020年翻一番,那就意味着每年要增加7%以上,尽管不可能每个人都是翻一番。高收入人群可能增加的比例要小一些,低收入的人群可能增加得更多一些,但我想不管哪个群体,到2020年这个目标实现,我们的收入水平,生活水平肯定会在现有的基础上有明显的进步。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特别是在当今世界经济很不景气,我们自己的发展也遇到诸多困难的情况下,我想提出这样的目标是很有勇气的。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因为教育往往决定了未来,决定了成长,决定了未来有没有竞争力,未来你的日子过的怎么样

教育公平涉及千家万户。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坚持把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促进公平与提高质量一起作为国家教育改革发展两大战略任务,推动教育公平迈出了重大步伐,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一是健全资助体系。目前,我国已建立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完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每年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近8000万人次,资助金额980亿元。在中西部地区启动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路费资助项目。

二是努力缩小区域差距。一方面,对中西部采取特殊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如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等;另一方面,加大对口支援力度,如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提升中西部高考录取率,组团对口支援西部高校,扎实推进教育援疆、援藏工作,扩大内地高中班、中职班招生规模等。

三是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坚持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近两年来,中央财政投入350多亿元,实施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实施特岗计划,共招聘30万名毕业生,其中80%留在当地从教。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每年有近万名毕业生到中西部中小学任教,还有面向农村教育的志愿服务计划。

四是切实缩小校际差距。近年来,主要通过加快薄弱学校改造、推进县域内校长教师合理流动、将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等办法,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从今年开始,教育部将开展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市、区)的评估认定工作

教育公平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挑战,也是我国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迫切需求.义务教育是人生成长的基础,是整个教育事业、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基础,处于教育金字塔的塔基,我国更应实现教育公平。

推荐第5篇:公平教育总结

大岚寺小学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总结

我校位于城乡结合部。现开设17个教学班,有中小学生800多人。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校普及区范围内,聚集了大量进城的务工人员,他们为我区城市繁荣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妥善解决务工人员子女的就学问题,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推动城市建设和发展,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以及维护社会稳定,创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作为流入地的一所全日制公办学校,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严格执行国家政策,采取积极措施做好南门社区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真正为社区务工人员办实事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一、靠前服务,开设绿色通道,确保社区务工人员子女的受教育权。近年来,随着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学校生源爆满。为保证务工人员子女的顺利入学,我校靠前服务,在每年暑假提前普查普及区内务工人员子女适龄儿童人数,做好招生计划。对务工人员子女提前招生,只要证件相符,一律无条件予以接收,仅2013年秋季,就招收普及区内外来务工子女76人,同时严格执行上级相关规定,免收其借读费,使其与本地的孩子一样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

二、统一思想,全体动员,努力营造关心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良好氛围。依法保证务员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是贯彻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是贯彻《义务教育法》、提高义务教育水平的需要,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是关心帮助弱势群体、体现中华民族扶贫济困传统美德的必然要求,更是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为做好这项工作,我校在宣传动员上狠下功夫,充分认识解决外来务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把上级的文件精神和相关要求及时传达到全体教职工,并通过校会、班会、张贴宣传画、发放宣传卡等形式加强宣传,努力做到家喻户晓。

三、严格管理,关心爱护,让务工人员子女融入岚小快乐的大家庭。不少务

工人员子女生活较艰苦,特别是居住环境简陋,加上家长忙于生计,根本没有时间管理孩子,使孩子更加缺少家庭和社会的关注与关爱。为此,我校采取了种种措施,积极鼓励他们克服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使他们安心学习。

1、分班时一视同仁,平行分到各个平行班里。并配备优秀的教师任教,保证教学质量。

2、在平时教育教学中,关注学生未来,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每位老师都能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做到不歧视、不排挤,积极培养其健康的人格和自信的精神风貌,为学生的发展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由于各种原因,有些务工人员子女学习基础比较差。学校根据这一情况,专门安排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的同学与和务工人员子女结对子,教师也利用课余时间为这些学生做免费辅导功课,使他们尽快跟上学习。

3、外来务工子女,容易产生“矮人一头”的自卑心理和敌视攻击他人的行为,学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注意从思想深处积极引导,从生活上主动关心帮助,使他们感受到师生的关爱和学校的温暖。学校心理咨询室全天候开放,对于心理存在问题的孩子,积极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外来务工子女消除自卑感,树立自信心。

4、学校在各项管理上注重关心务工人员子女,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从生活细节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学习生活习惯。每周检查指甲头发等个人卫生。

5、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学校发现部分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能力较差。根据这一情况,学校多次召开家长会、聘请专家到家长学校中举办家教管理讲座,以提高务工人员家庭的教育水平。此举受到了家长的热烈欢迎。

经过我校上下一心的努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我校生活愉快,学习进步,养成了比较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他们的家长也能够放下后顾之忧,踏实工作,不再为孩子上不起学,上不好学而心力憔悴。今后,我们将更坚决地执行国家和地方对社区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好政策,为做好社区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做更多的工作,解决社区务工人员在子女教育上的实际问题。

大岚寺小学

大岚寺小学对特殊未成年人教育的工作总结

为促进青少年学生特别是残疾学生、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等特殊群体学生的健康成长,根据上级部门的工作要求,学校结合实际,着力于对残疾学生、贫困生、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等特殊群体的帮扶、教育和管理,营造了关爱特殊群体良好的校园氛围,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成立了关爱特殊学生群体活动领导小组,制定活动方案,明确了关爱特殊群体学生的工作要求。一是广泛深入宣传发动。学校通过家长会、宣传栏等形式,大力宣传关爱特殊群体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意义;二是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学校成立了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行政人员、年级组长、各班班主任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了分工负责,团结协作的工作职责,学校校长为关爱特殊群体学生教育管理第一责任人,班主任是教育管理直接责任人,工、团、少先队和任课教师都是关爱特殊群体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建立了行政班子成员、党员教师、班主任帮扶,任课教师包学生的专项工作机制。增强了全校教师切实抓好关爱特殊群体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形成了关爱特殊群体学生的管理和教育以班级为单位,班主任为责任人,团队辅导员把关,学校分管德育的领导督导的工作格局。

二、建立档案,规范管理

学校教导处认真组织各班级对关爱特殊群体学生进行了深入调查,摸底造册,建立档案,做到心中有数。对特殊群体学生实行动态管理,做到了档案资料齐全完备,整理规范,对他们的成绩变化、表现情况了如指掌,并在学校入团入队、“成龙之星”评选中优先,激励他们自信心、上进心。同时,各班级以制定学习目标等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完善鼓励机制,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

三、采取措施,落实关爱行动

为了使关爱特殊群体学生的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做好五个结合:与师德师风建设相结合,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与书香校园建设相结合,与家校合作相结合,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相结合。建立健全了工作机制,从领导、党员、教师层面,层层抓落实。有力地促进了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是学校坚决执行“两免一补”政策,对特殊群体学生免收书本费、杂费;二是对家庭困难学生捐助,每年对困难学生进行学习用具、衣服、食物等捐助;

三是成立家长委员会并在家长委员会协助下,定期召开会议,明确校方与监 护人对特殊学生教育和管理的责任;

四是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开导,沟通心灵,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五是开展“党员阳光行动”, 开展党员教师积极参加“连心工程”和“一 帮一”帮扶活动,要求每个党员教师联系一个3名特殊学生予以学习、生活、心理、情感、活动上的帮扶,多次发起为“贫困学生”捐衣捐物捐钱助学等活动。今年3月份,支部组织全校师生为二(2)班患脑瘤而做开颅手术的回族学生马景阳同学捐款近13000元,体现了全体师生的人道主义精神。

六是充分利用学校的活动场所和教育资源,一如继往的办好“假日小队”和“城市少年宫”,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减轻学生在假日里的孤独感。我校的志愿者老师除了给孩子辅导作业外,还为他们制订了科学合理地休假日活动计划,让其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学校还开放图书室、电脑室和体育器材室等,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学校的“少年宫”成为学生喜欢的活动场所、家长放心的教育阵地,美丽的校园真正成为了孩子的家。

七是深入开展“千名教师访万家”活动。我校五十余名教师走进百名特殊学生家中,与学生心贴心地促膝谈话,与家长面对面地坦率交流。

我校高度重视关爱特殊群体学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收到良好效果。特殊群体学生在校领导、教师的关爱下健康成长。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校将不断完善关爱特殊群体学生的工作机制,办好城市少年宫,不断总结,推陈出新,狠抓落实,把关爱特殊群体学生工作逐步推向深入,为促进特殊群体学生的健康成长作出新的贡献。

大岚寺小学

推荐第6篇:促进教育公平

“促进教育公平”的一篇申论范文

1、改善教育环境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周运来 刘中顼

教育环境是教育活动涉及的自然和社会因素所构成的环境,包括教学场所环境、图书资料环境、教学设备环境、受教育者的生活环境等构成的硬件环境和教师资源环境、教学管理环境、教育文化环境等构成的软件环境。教育环境的优劣对于受教育者的成长有着直接影响,教育环境的差异是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改善教育环境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直接而有效的方式。改善教育环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教育投资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推进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也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当前,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还比较低,教育投入总量不高。而且,教育资金绝大部分流向了城市特别是城市里的重点学校,农村学校得到的经费相对较少,导致教育设施、教师队伍等公共资源向少数学校流动和集中。因此,应加大对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大力支持其改善教育环境,以避免地区和学校办学条件差距进一步拉大,使我国的教育发展总体上更趋于均衡。

关注困难群体教育。当前,城市中的薄弱学校教育、偏远贫困地区的农村教育、女童教育、特殊儿童教育、农民工子女教育、监狱教育等的环境总体上仍不够理想,阻碍了教育的均衡发展,亟需重点扶持。各级政府应认真研究并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改善困难群体的教育环境,保障这部分人的受教育权利。比如,为解决劳改对象的技能培训问题,可以在狱中开办工厂,与狱外企业进行合作,包括为狱外企业完成产品毛坯加工、请对方对服刑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等,让服刑人员在狱中也能学到一技之长。

支持落后地区教育。应号召、鼓励大学毕业生到老少边穷地区建功立业,并对自愿到老少边穷地区工作的大学毕业生给予一定的奖励。这一措施既能让大学生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带到落后地区、改善当地的教育环境,又能砥砺青年学生意志、促进其成长和进步。另外,还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支边支教志愿者团体向落后地区学生提供学习辅导和帮助。

改革高校招生制度。应缩小直至最终取消高考录取上的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逐步实现根据考生数量和考生成绩按比例分配招生名额;适度扩大高校在中西部地区的招生规模,尽可能为中西部地区多培养人才。

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应加强对教育资源的调整优化,促进各种资源实现最优配置。调整各地区学校布局,扩大优质学校的办学规模,对生源不足的学校逐步实行“撤、并”,减少教学资源的浪费。加强优质学校和办学基础薄弱学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如定期定向交流教师和学生等。

调动社会力量办学。应调动社会力量和资源参与发展教育事业,大力发展民办教育,逐步加大民办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的比重,形成多种办学体制和形式并存、各类学校之间良性竞争的局面。

2、肩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温家宝

——在北京师范大学首届免费师范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温家宝

(2011年6月17日)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非常高兴参加首届免费师范生的毕业典礼。首先,我要对即将加入人民教师队伍的同学们表示热烈祝贺,对辛勤培育你们的老师们表示衷心感谢!去年教师节,我到河北兴隆县六道河中学看望师生,与同去的北师大同学有个约定,我答应一定参加你们的毕业典礼,今天我是来履约的。最近我连续收到北师大和东北师大部分免费师范生的来信,同学们立志投身教育事业的理想和决心深深打动了我。大家希望在临毕业前,能与我进行面对面交流。实际上,我一直惦记着你们。同学们已经顺利完成学业,即将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走上神圣的讲坛,我感到非常高兴。今天我来,就是同大家谈谈心,说说心里话。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肩负着开启民智、传承文明的神圣使命,承载着千万家庭的梦想和希望。中华民族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荀子·大略》就有“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的名言。我的祖父和父母都是教师,我的父亲就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我对教师始终充满景仰之情。

前些年,不少优秀学生不愿意当老师,甚至师范院校的学生也不愿意当老师,更不愿意到中西部地区和农村中小学当老师,我心中确实有些担忧。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就是向全社会发出重视师范教育的强烈信号,吸引最优秀、最有才华的学生做教师,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终身做教育工作者;就是要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师成为最受尊重、最令人羡慕的职业。

我们高兴地看到,经过四年不懈努力和探索,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显著成效。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四年共招免费师范生4.6万人,录取分数线高出本省重点线40分以上,越来越多的优秀学生志愿加入教师队伍。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已经全部落实到中小学任教,超过90%的学生到中西部中小学任教。上海、云南、江苏等地部分院校也开展了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这项政策正在彰显出越来越大的示范引领作用。实践证明,国家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实施已经四年,社会各界十分关注。如何进一步完善好、实施好这项政策,是一件大事。我们要在搞好试点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研究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加快落实和完善配套政策,让更多优秀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经过认真研究,国务院将出台新的政策措施。我们要建立免费师范生录取和退出机制,加大高校自主招生力度,录取后经考察不适合从教的少数学生可以调整到非师范专业,选拔愿意从教的优秀非师范生转为免费师范生,让真正乐教适教的优秀学生读师范。要提高免费师范生生活补贴标准,给予优秀免费师范生更多奖励。要支持建设一批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安排更多名师给免费师范生上课,提供更多观摩名师讲课的实习机会,提高免费师范生培养质量。要进一步改进免费师范生就业办法,通过建立健全分工负责、密切配合的跨部门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免费师范毕业生的编制和岗位。要支持到农村学校任教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免试攻读在职教育硕士。要逐步在全国推广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鼓励地方发展师范生免费教育,支持各地师范院校采取定向招生、免费培养的办法,为农村培养骨干教师。

有人认为,大学毕业后当中小学教师,尤其到农村当教师,是大材小用,没有前途。我不这样看。我认为,中小学教师同样能够出人才、出大家、出大师。我国近现代许多杰出人物都是从中小学讲坛成长起来的。文学家鲁迅、科学家钱伟长、历史学家翦伯赞、艺术家丰子恺,等等,都当过中小学教师。中小学老师天天面对的是最渴望求知的眼神和最纯洁的心灵,往往最能体会学生对教育的真实需求,最有条件思考教育的实际问题,最能体会教育的本质,从而不断检验和修正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叶圣陶先生当过很长时间的小学老师,几十年的教学经历,使他成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钱穆先生成为一代国学大师,与他10年小学加8年中学教师经历有直接关系。他曾这样怀念他的中小学老师生涯:“我个人的经验倒觉得在教小学时最快乐,教中学时又比教大学时快乐。”中小学教师另外一个独特优势,就是脚踏实地、扎根基层,广泛接触民众,深入了解民情、国情,有利于激发老师教育好下一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老舍的第一部长篇文学《老张的哲学》就取材于他当小学校长时的经历。徐向前元帅在回忆自己的一生时说:“‘五四’运动以后,在先进思想影响下,我心里也逐步萌发起改造黑暗社会的念头。当上教师我就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学生从小就理解这一点,长成有用的人才,担负救国救民的重任。”

我曾多次倡导大学毕业生教小学,教授给中学生上课。俗话说,名师出高徒。中小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的养成时期,老师往往就是他们做人的榜样。如果老师人格高尚、眼界开阔、知识渊博、志向远大、思想活跃,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是民国时期一所著名高级中学,曾培养出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任弼时等许多优秀学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拥有像黎锦熙、周世钊、杨昌济、徐特立这样一批老师。他们中有的是大学教授、学者,有的是诗人、文学家,堪称大师。南开学校之所以人才辈出,师资力量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张伯苓先生当年就提倡硕士生、博士生乃至留学生教中学。前些年,霍懋征老师给我写信,提出让大学毕业生教小学,而且要蔚成风气。

同学们要树立长期从事中小学教育的志向,首先要有一种精神和信念。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纵观历史,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那些真正开启人类心智的人们,当时大都默默无闻。他们淡泊名利,生活清贫,被人误解,受到忽视,靠着理想和信念,靠着对事业的热爱支撑他们坚忍不拔地奋斗下去,用自己的心血点燃智慧的火把,照亮人间,传承着人类文明的火种。但历史不会忘记他们,他们的英名和事业将永远镌刻在人类文明的丰碑上。大学毕业生立志做中小学教师,就要有这种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奉献精神。

今天,在来这里的路上,我还在想,同学们经过四年学习,很快就要奔赴基层教师岗位,到比较艰苦的环境去工作,你们是否做好了吃苦的思想准备?我觉得,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吃苦是一种磨练,是一种财富,到艰苦环境中锻炼是年轻人成才的必修课。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说的就是,但凡能成就大事的人,都吃过大苦,都经受过各种磨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艰苦的环境磨练人的意志,增强人的勇气和信心。成功没有捷径,艰辛成就事业。我们的周围就有很多生动的例子。就拿你们的校友次旺俊美为例,他是1970年从教育系毕业的一位藏族学生,自愿要求返回条件十分艰苦的家乡工作,经过多年的基层磨练,后来成为西藏大学校长和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院长,为西藏科教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你们的另一位校友窦伯菊,1951年从生物系毕业后,自愿到内蒙古乌兰浩特当一名普通教师,先是教初中,后来到高中和大学任教,由于工作出色,1983年被任命为内蒙古师范大学校长。条件差的地区更需要人才,艰苦的环境更能锤炼人的意志品质。从人的一生看,年轻的时候吃些苦、受些累,更有利于自身的成长进步。希望大家不要怕吃苦受累,不要怕经受挫折,要敢于经风雨、见世面,敢于到基层、到落后地区、到最艰苦的地方锻炼成长。

教师的工作岗位看似平凡,其实当一名教师并不容易,当一名合格的中小学老师更不容易。这里,我想对你们,同时也对全国广大的师范生提几点希望。

——要充满爱心。当好一名教师,首先要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霍懋征老师说过:“是什么力量把一个人见人烦的孩子,变成人见人爱的孩子?是爱。爱是阳光,可以把坚冰融化;爱是春雨,能让枯萎的小草发芽;爱是神奇,可以点石成金。”希望你们关爱每一名学生,视学生为弟妹、如儿女,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要甘于奉献。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不绝、薪火相传,依靠的就是道贯古今的师者,依靠的就是化育天下的精神。你们选择了做教师,就是选择了奉献,选择了高尚,就是人生中最大的幸福。你们对教育事业的奉献,应该像小河奉献给大海、阳光奉献给大地那样无私、那样无怨无悔、那样一往情深。希望你们把追求理想、塑造心灵、传承文明当作人生的最大乐趣,做好终身从教的思想准备,甘做培育人才的泥土,在奉献中体现价值,在平凡中成就伟大。

——要刻苦学习。“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才会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中小学教育是人生启蒙、知识准备、世界观萌芽的特殊阶段,学为人师尤为重要。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做到诲人不倦。你们虽然从学校毕业了,但你们的社会实践才刚刚开始,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高教书育人本领和教学质量。既要向书本学习,更要向实践学习,向社会学习,向人民学习。

——要勇于创新。教育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教师从事的是创造性的工作,没有创新精神的教师,不可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钱学森先生曾回忆说,在他一生的道路上有两个高潮,第一个高潮就是在师大附中。六年师大附中的学习生活对他的影响很深。当时数学老师傅仲孙特别提倡创新,在给学生的测验评分时独出心裁,如果出5道题,学生都答对了,但解法平淡,只给80分;如果答对4道,但解法有创新,就给100分,还要另加奖励。杰出教师的过人之处,就是能够在平凡的教学点滴之中,探索教育的真谛,追求事业的卓越。希望你们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创新实践,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有利于个性发展的氛围,使美好的教育理想变为现实。

经过四年的寒窗苦读,同学们已经完成了学业,就要走向新的工作岗位,这是大家人生的一个新起点。著名作家柳青说过,“人生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你们在踏上人生道路的关键时刻,选择当中小学教师这个关键职业,是有勇气的,也是有远见的。我相信,只要同学们志存高远,刻苦自励,执着坚守,就一定能够把三尺讲坛变为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

推荐第7篇:教育公平制度

郑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锦凤小学保障教育公平

制度

第一条 为促进教育公平,坚持均衡编班,均衡配置校内教育教学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家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学生编班是指学校日常教学和班级行政管理的学生编班。

第三条 各年级学生(包括新生)实行常态编班,按照男女生比例、父母文化程度、学前教育程度等因素相对均衡原则随机将男、女学生分配各班,不设重点班,不擅自举办实验班,不分区内、区外班,不得按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分班。学校不为编班举行任何形式的考试、测试。在编班前如学校组织考试、测试,学生应当拒绝参加。学生或其法定监护人可向学校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举报。

第四条 新生入学分班后,学校不再重新编班。个别学生因学科能力以外的原因确需调班的,经学校办公会研究同意可以调班,但年级调班人数原则上不得超过该年级学生总数的1%。二年级以上的学生一律不得调班。

第五条 学校统一采取先确定班主任,再均衡配备各科任课教师,然后将学生均衡分到班级,最后由班主任抽签确定班级的办法编班。鼓励学生家长、教职工代表参与编班过程,实行阳光操作。

第六条 严禁以学生获奖、竞赛、各类考试成绩为编班依据。 第七条 严格按照规定安排每个班级的人数,班额要相对均衡。年级班级编定后,不得随意调换任课教师或给学生任意调班。严禁按照考试成绩给学生排队,严禁按照考试成绩安排学生上课和考试的座位。

第八条 严格按规定组织考试(测试),不准违反教学规律,频繁进行考试,不准张榜公布考试结果,更不允许依据阶段考试成绩进行动态编班。

第九条 学校要均衡配置校内教育教学资源,根据教师年龄、知识、能力结构相对均衡配置每个班级的教师。特别要重视优质教师资源的均衡分配,体现和尊重每个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公平权利。

第十条 学校对教师工作业绩的考核要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考核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情况,不得单纯以学生学业成绩高低作为教师工作考核的唯一内容。可以把发展性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幅度)作为教师教学业绩评价的重要尺度。

第十一条

本制度由郑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锦凤小学负责解释。

推荐第8篇:浅谈教育公平

浅谈教育公平

【摘要】

教育公平的内涵 《辞海》对“公平”是这样定义的:“作 为一种道德要求和品质,指按照一定的 社会标准(法律、道德、政策等)、正当的秩 序合理地待人处事,是制度、系统、重要 活动的重要道德性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我国在法律上规定了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教育公平有法律上的保障。但在现阶段,我国教育还存在许多不公平的现象。 【关键词】

教育公平、策略、教育现状、教育不公平

一、下面我主要从受教育的不同阶段来谈谈教育公平的现状:

1学前教育

起点公平,指的是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应该在同一起跑线上,即竞赛的规则必须是公平的。学前教育领域存在着许多严重的公平问题,这些不公平是使学前儿童个体之间身心发展不平衡,影响儿童接受正规义务教育的质量,制约着全国学前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和国民教育质量的提高。当前,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少数地区的一些托幼机构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与发展,使学前教育资源的分配以“权力”和“金钱”衡量尺度,即以幼儿家长拥有的社会资源、职业以及经济状况为标准。同样的教育机会与资源的享用却要用不同的代价来换取,这对幼儿来说是很不公平的。按家长的经济状况选择收费标准不同、档次各异的幼儿园,也使幼儿幼小的心灵过早地感触到了社会的不公平和人与人之间关系与交往的不平等。

2、义务教育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不公平

农村学生比起城市学生受教育机会少,享受的教育资源也非常有限,对于他们来说是不公平的。

(2)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

主要是东西部资源分配不均。对于东部发达地区来说不论是师资、设施、培训机构,还是信息来源都优越于西部地区,对于处在偏远农村或西部的学生来说是极其不公平的。

(3)重点院校与一般院校资源配置的失衡

由于重点学校占有的教育资源远远比普通学校多很多,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择校费就是再昂贵,也因为自己的孩子在分数上达不到所谓“择优”的那个标杆,不得不争着将孩子送往重点学校。虽然义务教育阶段的重点学校制度已经被教育部明令废止,但实际上取而代之的“实验中学”仍然被各种光环所笼罩,在投资、贷款、师资、基建、招生等各个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令广大家长和学生趋之若鹜,择校热演变成教育不公的最突出表现之一,于是巨额的“择校费”应运而生且水涨船高,让众多家庭苦不堪言。

(4)女童与男童在受教育时的期望不同

女性教育参与机会的不平等是我国教育不公平现象的一个持久而衡新的话题。女性教育问题集中在西部的边远贫困地区,主要表现为入学接受教育的女生数量不多。在初中阶段中途辍学和义务教育后没有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中,女生的比例明显要高于男生。这也是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意识而导致的对女童的不公平,这主要是针对于农村地区来说。城乡或者东西部地区的教育不公平还体现在课程的设置上。大家都知道新课改教科书的编写者几乎都是北师大、南京师大、华东师大的专家编写。尽管在调研时也去了一些农村学校了解情况,但是内容大部分是面向的城市文化。这对于具有农村文化的学生来说是很难与课本文化相融合的,从而导致考试的失利,对他们来说是不公平的。

3、高中教育

高中教育主要就是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资源配置问题:对于学习成绩不好不能进重点只能进普通高中的学生是不公平的。但是对于进了重点的学生也有不公平现象,重点高中实行的是分数档次与学费档次匹配。而且即使进了重点学校后也存在不公平现象,实验班与普通班教师配备不一样,各种教育资源的利用程度也不同,学校领导对实验班同学的期望高关注也多,而普通班同学就享受不到如此待遇。

4、高考教育

高考考试就是平等的分配不平等权利的过程,是调节社会分工的“天平”,不论是科举制,还是今天的高考制,实质上是脑体分工的手段,也是社会各层上下流动的通道,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平衡器,公平则是判定考试结果是否有意义的准心。计划录取体制人为地制造了地位、成分、阶层之间的差距,以省为单元组织录取,不同省份录取标准差别较大,尤其是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录取标准倒挂,形成教育不公平的“马太效应”,高考招生录取制度的价值基点是教育均等。在制定招生政策中,存在城市价值取向,没有充分考虑各地经济状况和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差异,没有拉开档次,区别对待,便形成了较大的不公平性。比如说陕西省城乡存在不平等,不论是教育机会还是教育过程中资源都是分配不均的,但是高考录取分数线是统一的,这样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其次,在入学机会的分配上,国家不是依各省实际参考人数分配录取名额,而是依据高校向其所在地录取较多名额和优先照顾城市考生的原则,使高校较多、高教资源丰富地区的入学机会多、入学率高。

5、研究生教育

一方面体现在东西方地区差异上。比如北京、南京、上海研究生导师有名望,国家建设基金多,国家课题多,论文好发表,出国机会多,发展前景好。北大、清华培养的毕业生大都出国了,对个人对国家都是有益的。而相对落后的地区就不能享受到这样的待遇了。

另一方面城乡不公平由课程所反映的同质文化来表现出来,学历越高同质文化的筛选功能越明显,城市学生数量明显高于农村学生。性别歧视贯穿教育的始终。对于女研究生社会是一种消极排斥的态度。女博士已是个贬义词了,一提起女博士人们会说“灭绝师太”又老又丑、呆板木讷、嫁不出去、不会做家务等等。和女强人一样被视为社会上的怪物。这样公平吗?而有些用人单位会因女研究生毕业工作后会马上考虑婚育问题而以种种理由拒绝女研究生的就业。

总之,纵观学生从幼儿园上学开始到研究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评职称始终存在地区差异与性别歧视和同质文化。这三个方面贯穿教育始终,而教育公平的三个层次同样贯穿教育始终。

现在的招生制度本身的问题已经发展到唯分数论的地步,一个分数定乾坤,分数高低可以忽视教育所有的内容。使用一个标准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学生,忽视了学生所在的地域差别,更忽视了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差别,这是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农村于偏远地区无法实现义务教育除了经济的原因之外,用同一个标准同一个尺子要求他们是一个并不实际的问题;基础教育围绕的不是培养人的问题进行,一些学科的教育并不是在传授知识以及这些知识所体现的思想与认识。而把做题目成了教育的目的和方法,因此许多大学生毕业之后,你再问他基础教育中的知识,他只能是曾是相识,有许多学生之所以高分低能,就是因为不能把这些在基础教育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有人评论说我们的教育缺少平凡,这个评论非常到位,如果教育缺少平凡,那么这种教育就是纯粹是为了选拔人,这与过去的科举制度并没有不同,违背了是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

二、教育不公对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

1、对小康社会建设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小康社会建设是全社会的建设,并非是哪一部分人的建设。而占人口总量80%的农村人口实现不了小康,就不能称其为小康社会。农村落后的原因很多,其中教育层次不高是重要原因。

2、教育公平的缺失明显影响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竞争力, 加剧了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贫富差别和社会发展差别,使 落后地区的社会综合发展与改造进展缓慢。如今,我国东西 部地区之间、甚至中西部之间的社会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其中 主要原因在于西部发展的许多条件较差,特别是教育条件较差这一条,明显导致了两地人的文化影响力和社会发展力的不同,

教育不公导致城乡差距、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造成社会发展不平衡、社会结构不合理,引发很多社会矛盾,有些矛盾呈激化趋势。

3、影响和谐社会建设。有无自由畅通的社会流动机制,公正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安全全面的社会保障机制,灵敏有效的社会控制机制,动态开放的社会稳定机制是衡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准。教育不公直接影响上述五项机制的建设。只有扫除教育领域中各种不平等状况,才有可能有效调节社会各层面的利益关系,拉近城乡差距、贫富差距,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4、教育不公还会引发其它一些不良影响。如教育不公,造成很多农村青少年不能得到良好教育,引发对党和各级政府的不满;城乡教育的巨大差距,导致城乡对立;一些特权部门和个人利用职权为子女谋利益,引发群众对腐败的不满;一些青少年辍学后,无所事事,引发社会不安定因素等等。

三、解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及教育公平的策略及建议

1.政府方面

对于城乡以及区域之间教育经费投入的差异性,政府应明确职能,在充分认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意义的基础上,尽快的建立公平、公正的基础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不仅要加大在财政方面对整个教育的投入力度,而且要加大对弱势区域及农村的扶助力度,以减少城乡、区域之间的基础教育不平衡的问题。同时,政府应有效的约束东部发达地区,发达城市教育经费的投入,对其制定教育经费投入上限;而对于中西部和农村制定相应的教育经费投入的最低限度。只有政府承担起了对教育的责任,时刻坚持三大原则,才能确保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这是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能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2.学校方面

首先应当取消所谓的“重点中学”制度,取消区分等级学校的简单做法,把力量转移到建立和加强学校标准化建设上来,对薄弱学校的建设应加强投入,努力增强薄弱学校在软、硬件方面的投入,实现软件和硬件配套设施的均衡发展。在硬件方面,应对教舍进行改建,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保证每个学生在安全、幽静的环境中成才。另外,学校应当购买必要的教师教用设备,保证教师授课的基本需求。在软件方面,学校应当适时的培训在职教师,引进优秀教师,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建立起优良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校长和教师之间,应适时的进行相互交流,分享优秀教学资源,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同时,全日制公办学校应积极主动的吸收流动儿童,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流动儿童教育机制,避免出现流动儿童就学困难等教育不公平现象。

3.学生方面

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学效果的优劣全体现在学生这个教学主体上。对于学生,教师应当排除差异,公平对待。由于学生存在家庭背景、经济及个体差异,难免会出现小部分弱势学生。对待这种学生,应当积极给予关注和关怀,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发展,使基础教育在各学习主体之间得以均衡发展。此外,要使得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还得考虑生源均衡的问题。由于每个家长对自己的子女都给予殷切希望,想方设法让孩子到最好的学校去学习,这就使得某些学校出现“人满为患”,而其他一些学校则出现“门可罗雀”的现象,这样不仅加剧了基础教育的巨大差距,还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所以针对这种现象,教育机构应当制定相关积极的政策,比如:就近入学、划区域入学等,以避免资源的浪费,增进教育的公平性。

四、总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教育公平必将是我国教育事业今后一项重要的战略性指导思想。教育公平是社会教育的本质之一,它是基础教育事业均衡发展的重要体现。诚然,现在的教育不公现象必然存在,但,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尤其是基础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应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实践观,成为我国教育政策制定时的重要原则,成为我国义务教育事业的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法与教育公平》 王雪梅、张玉霞等,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论教育公平与和谐社会》[J]唐琼,吉首大学学报,2006年 《今日财富》期刊,杂志社出版社,2007年第4期

《关于教育公平内涵的思考》常秀娟【J】基础教育研究、2006年

教育公平

推荐第9篇:教育公平演讲稿

演讲稿

12电商1班 第五小组

Hello,大家好,我是第五小组的组长。在我们中国,就曾经有人对我们国家的小孩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孩子计算能力在世界排第一,但创造能力却是排在世界的倒数第一。而青少年时期,创造力更多地体现为想象力。那么,究竟是什么束缚了孩子们的创造力、想象力,拖了“第一”的后腿呢? 今天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导致这个结果的最主要原因,也就是我们今天的主题——“中国教育体制现状分析”。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教育体制的含义:“教育体制是教育机构与教育规范的结合体、统一体,它是由教育的机构体系与教育的规范体系所组成。”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社会实践活动,而狭义的教育通常是指学校教育,我们这里所说的教育体制是指后者。

(一)现在详细介绍一下中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章规定:

(1)中国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学前教育是指3—5岁的儿童在幼儿园接受的教育过程

初等教育是指6—11岁的儿童在小学接受的教育过程。

中等教育是指在12—17岁期间在中等学校接受教育的过程。初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和中专均属于中等学校。

高等教育是继中等教育之后进行的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

(2)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也就是说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小学、初中共九年的教育

(3)国家建立科学的学制系统,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考试教育制度、学位证书制度、学位制度等。

(二)好了,基本地介绍了一下它的内容之后,我们来看看它到底有什么优点吧:

1.培养了学生认真踏实,精益求精、刻苦钻研的精神品质;在当前学习竞争力这么大的情况下,如果想要脱颖而出,就要吃的了苦,奋力拼搏。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踏踏实实做事,勤奋努力的品质。

2.从国情出发,是较为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方式。因为相对于其他主观的所谓“素质”来说,它是最为客观的,可以较好地防止徇私舞弊,搞关系等不正之风的出现,大家被选拔的机会是比较均等的

(三)可是,在这种体制下,弊端不断出现。在正式讲弊端前,我想先将我们国家与其他国家作一些简单的对比。

(1)中国式教育:从幼儿园开始,教育带着全面发展孩子德智体美劳的目标,告诉所有人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学校进行压迫式学习,老师将书本知识灌输到学生的脑中,学生靠死记硬背以及题海战术求得高分。孩子们除了要做繁重的家庭作业,还要被迫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在学校体育课本来就不多,这样的还有什么时间去锻炼,近年来小学生的体质不断下降,并且心理承受能力越来越差 。

在美国,学校有各种各样的运动队,因为考试、作业压力小,孩子们有时间去运动和玩耍,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科目去学习,这样学习的主动性反而更高。

而日本更加注重还是孩子的实践能力。在教育中特别设置家庭课和很多实践课,教学生做便当、种花草、甚至让孩子自己安装笔记本电脑,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感悟。

(2)到了中学,学生就为高考准备了,一切向“标准答案”看齐,不允许你有独立见解。每天起早摸黑,语数英政史地生化物,在高度重复的题海战当中为高考而努力,期盼金榜题名。这个被誉为中国最为公平的人才选拔考试,事实上有如此公平吗?

在美国,他们课程安排很注重实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尽管美国的高中生也和我们一样为考大学而烦恼,但是考试成绩不是唯一指标,还要看他们的校外表现。

(3)在中国,随着大学的扩招,越来越多人可以进入到高等学府学习。可是这样我们就培养了更多的人才了吗?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中国大学的班主任所带的班级一般都有40人以上甚至更多,师生交流的主要目的则是为了引导、教育和管理学生,思想与情感交流相对较少 而在英国高等学府里,每个导师一般带领8~10位学生,他们主要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业和品德,帮助学生选修科目、课程,推荐学生阅读的书目等 在网上有个搞笑的比喻:

江南七怪+马玉+洪七公+一灯大师+周伯通(教一个弱智儿童)=郭靖大侠 天下第一王重阳(教七个天资不错的小孩)==全真七子 全真七子×3

英国高等学校尤其注重创造性教育。学生如果在所学课程上没有创新,那么成绩评定最多及格。在中国,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多是统一标准,作业统一要求,考试统一难度,尤其是主要课程的方法一般都是通过期末考试最后的分数来决定等级。

(四)在对比中,我们对中国当前教育体制下的弊端应该有了更深的认识,其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1)办学方向的弊端:当前的教育过分强调精英教育,大量的资金投入到重点中小学、重点大学,而职业中学以及职业教育却形同虚设。近些年来考研热又持续升温,相形之下职业培训却不够发达。.中国教育向“全才”方向发展,却容易造成这样不会那样不会的局面,这种学非所用的现象一方面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求职时遇到很大困难,很多大学生是“高不成低不就”,或者是学的粗糙,不知道能从事哪些工作。

(2)过分注重学历:由于现行体制的限制,缺乏激励人自学成才和成功的必要机制,追求高学历成为唯一的途径,一个人要自学成才脱颖而出并获得社会承认几乎是不可能的。如今我们的教育却过分强调学术出身和学术规范,而不重视实际能力与经验,一切唯学历证书而忽视创新能力和禀赋。无论在求职或在人才市场上,或者是在职称评定的过程中,学历都是关键因素,没有必要的学历证书,甚至都得不到深造发展的机会。 (3)教育理念的弊端

当前的授课方式仍以老师讲授、学生听讲记笔记为主,也就是所谓的灌输式教育,一味把老师和书本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没有给学生表达自己见解和主张的机会,无创造性可言,教育学生如同工厂流水线生产零部件,在固有的思维模式下,个性及自主创新能力严重缺失,孩子们只知道被动的接受。

(5)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这里所指的是国家的财政支持、政策支持的不公。财政支持的不公,具体上是东西部的不公,城乡的不公,省县立高中的不公等。

政策的不公:当前的教育过分强调重点建设,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某些重点学校,而对大多数一般学校则很少照顾。这样做会使得到重点照顾的学校心安理得地接受投资,而大多数没有得到重点照顾的学校则自暴自弃,积极性和热情也不能被充分地调动出来。这种不公平的投入会使效率大大降低。

越是贫穷的地区,教育投入越少,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投入越多。东部与西部,城市与乡村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有些大城市的小学教育设施可称奢侈,而有些乡村小学连基本的课桌都没有。

(6)英语学习制度:中国现在是全民英语教育,初考、中考、高考、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职称评定等无论是什么专业都要考英语,而且在应试教育中属于主要科目,从而使得很多人都在英语学习和考试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是很多人到头来还是用不上或忘得一干二尽。再者,在全民英语教育制度下,人们从来不去过问《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春秋》等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典籍,更不去从这些文化经典中承接修身之道。国学的传承遇到瓶颈。

(7)应试教育:这应该是在座各位甚至是社会大众抱怨最多的一个点,它是一种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以升学率的高低来检验学校的

教育质量、教师的工作成绩以及学生学业水平。过于强调记忆的扎实牢靠以及解题方法的精妙,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只知道死记硬背的学习。以考试代替评价,以应试方法取代教育过程,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还有何创新可言,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看法。

(五)面对一系列弊端,还有日益增强的民怨,为改革当前教育体制,为了解决问题,国家也做过了很多努力:

专项改革内容:

1.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加快学前教育发展。2.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多种途径解决择校问题。 3.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4.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5.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6.改革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建设现代大学制度。 7.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改革高等学校办学模式。 8.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9.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0.完善教育投入机制,提高教育保障水平。

例如:2014年高考改革动向:高考英语科目分值将下调50分 向“一年两考”过渡;语听力不再纳入高考;高考改革方案2014年底出炉,英语有望实现一年多考。且据安徽省教育厅负责人透露,改革内容将涉及“本专分类”“招考分离”“学生多选”“高校自主”“不分文理”“一科多考”等多个关键词。 2014两会改革热话题:关注教育体制改革:

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张玉坤指出,大学教育不是普及教育,应该控制高校招生规模,严格审批专业设置。

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金占忠在发言中指出,现在国家教育部门必须提高教师素质,现在教师收受孩子家长礼物的现象严重。

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张振勇说,现在三本院校学生就业十分困难,建议取消三本院校,发展职业教育。

3月9日,全国人大代表李光宇说,建议继续加大重点高校对中西部地区的招生力度,加强农村学校的建设,改善农村学校的教育条件,使农村与城市青少年都能享受到相对平等的教育,有效地推进教育公平,减少地区发展不均衡造成的城

乡教育差别。

(六)其实国家对教育体制改革予以高度重视,但改革面临着很多阻力:

(1)教育经费投资总量不足,支出结构失衡,使用效率偏低。中国目前在初、中等教育尚未普及的情况下,将本来有限的教育经费大量投资在高等教育领域,使得中国高教投资比重偏高,造成教育经费错置、基础教育薄弱,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民素质的全面提升。 (2)教育法制环境不健全:

(3)社会观念:社会的急功近利氛围是很难被改变的。对于大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仍坚持“早起的鸟儿有虫吃”“笨鸟先飞”的观念。本来小学、初中,教育部规定是就近,可是现在呢?好多家长非要把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要上好的幼儿园,然后上好的小学,再上好的初中,这样就引起了一系列不必要的竞争,学校没办法只能通过考试,谁成绩好就要谁。

(4)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就现有人才选拔模式来说,应试教育是一个比较公平公正的方式。中国每年的初中生和高中生上千万,试问如果不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那通过什么?素质吗?那都说自己素质高,难道你相信吗?很显然,只有通过考试才能筛选人才。你说的教师和家长强迫学生大负荷学习固然不好,但是现在为止没有别的办法。我们也看到了中国这些年来在教育方面多次改革,采用学分制就是一个很好的进步,这也是向西方国家的先进教育方式学习过来的。

(七) 那么,对于我们国家的教育体制社会大众又有什么期望呢?我们来听听他们的心声:

1.十八届三中全会

(1)关于教育公平。此次全会指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全会把促进教育公平、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做为改革重点。 (2)关于招生制度改革。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

2.学生:我们有着来自家长、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从小学到初中是一个自然的过渡,但是要考上好的高中就要先面临中考,中考还没什么,更恐怖的是高考,看着每天拼命啃书的同学真的觉得好无奈。只希望国家快点改革教育体制,让我们能够学一些我们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更多可以动手实践的教学内容,而不是每天只是书书书!(自己写的,网上难找) 3.政治人物:

第一: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第二:消除体制性障碍 第三:重视高校专业调整问题 第四:重视高校行政化问题 第五:学前教育改革 4.家长:

第一:期待孩子心灵更美体质更健 第二:期待实现“起点上的公平“ 第三:期待终身学习渠道更加畅通 第四:期待家长不再为“择校“所累 第五:期待高考告别“不可承受自重“ 第六:期待职业院校更具吸引力 第七:期待教育督导真正督出实效 第八:期待减负不再是教育“乌托邦“ 第九:期待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步履铿锵 5.教师:

教育界非常缺少真正的实干家,教育局的公务员们,都是专门从各级教育阵线挑出来的佼佼者,他们应该会比普通的教师更善于学习,更能适应新教育模式。因此鼓励大批的教育公务员们到第一线去做优质教育,正好解决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不是一件大好事吗?

推荐第10篇:教育过程公平

有一则2007年的新闻报道说日本京都大学的研究人员在一项涉及数字的记忆测试中,将三只母黑猩猩和它们年幼的儿女分成三组,与大学生比赛记忆力。其研究结果显示,黑猩猩的记忆力比大学生优胜。《当代生物学》杂志发表了这一研究的结果。

除了感慨人类是否低估了猩猩的智慧,进而还让人联想到了中国的教育。接受中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学生,与研究中黑猩猩记忆复述的过程几乎无异。在中国,学生的学习就是力求最大限度的精确的还原书本知识,学业考核方面的量化标准是识记内容越多越好,质化标准要求越接近原文则水平越高。这种教育显然违背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漠视学生的个性,与教育过程公平原则的内涵相背道而驰。

教育过程公平作为教育公平的一个分支,首先应当要明确其定义。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它包括三个层次: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以及教育结果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即提供给受教育者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条件。这里强调“相对平等”,意即并不是给所有学生无差别的提供千篇1律的教育教学,相反的,教育过程公平首先强调从人格上平等对待学生,为学生发展提供内部动力;其次强调差别对待学生,旨在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学生的差异性得到优化发展。教育过程的公平,就是让受教育都能有机会获得适合个人特点的教育,它既是教育机会公平的延续,又是教育结果公平的前提。

然而重新审视我们的基础教育,除了上文提到的学生学习的无趣性,、评价体系的刻板性,还有其他不如意现象比比皆是。例如在课堂层面上,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倾向。一些教师往往只愿意亲近那些自己认可的成绩优异的学生,对待后进生却漫不经心,厚此薄彼,人为的制造差异。在学校层面上,又有重点学校和一般学校的差别。被划为“重点”的学校,从资金投入、资源配置到师资编制均遥遥领先于一般学校,可谓身价倍涨。于是近几年,诸如高价择校费、农民工子弟进城上学难的事件层出不穷。而重点学校之所以为重点,在于它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识记能力更强,学业成绩更优异,从而保证更高的升学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的一段话值得我们深思:“学习知识的过程永无止境,如果最初的教育提供了有助于终身继续在工作之中和工作之外学习的动力和基础,那么就可以认为这种教育是成功的。反过来,也可以说,如果学生学习语文、学习历史,不能激发他们对语言、对文化的热爱,如果学习物理化学,不能激发他们对科学的求知欲和渴望,不能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那么,无论学生背诵了多少名篇绝句,记住了多少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掌握了多少公式定理,这种教育也是失败的。”我们的教育到底应该追求什么?

随着人们对基础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基础教育改革的呼声也与日俱增,对此,我们国家也做出了相应的努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有两部分内容是我比较感兴趣的,

其一是把“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作为工作方针,其中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即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培养造就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其二是在体制改革中的人才培养体制改革部分提出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这些内容的共同之处在于,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独立的个体,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而培养创新能力,首当其冲要从教育入手,改造大一统的教育模式,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优化我国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2001年6月,我国政府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新的课程计划,对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进行全面的调整和改革,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其中在完善课程评价体系上,强调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然而在距离新课改已经实施了11年的今天,这一点却始终未能实现。我想阻碍落实的原因除了评价本身程序复杂,主要是由于在依然以升学考试为主流的今天,无论学生家长或老师乃至整个教育体系,都难以从学业至上的观念里解放出来。

最后,从一个教师的角度应该如何应对教育过程不公平问题?我的观点是,首先教师要看到并肯定每一个学生的价值,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有希望的。对学生除了学习上的帮助,还要予以生活上的指导。既然不是每个学生都适合这个教育体系,就要帮助他们发现学习之外的支撑点。这样不仅能收获到学生对教师的感激,教师也不会为自己曾经刻意埋没学生的才华而感到自责。我认为一个真正伟大的教师不是去改变繁冗复杂的教育体系,而是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下,仍然能够逆着潮流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并且内心秉持一种信念:哪怕只有一点,但自己确实能够影响到社会,终有一天人们会看到教育的真谛乃是健全的人的培养。

第11篇:教育公平之我见

教育公平之我见

最近观看了“七个怎么看”中的教育公平问题,促发了我对当前教育的一些思考。

我们都知道当今世界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正所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所以教育对我们国家的发展有很重要。所以国家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但是我们却会看见以下现象:当一些学生在大学校园里开名车、穿着名牌时,还有一些学生吃咸菜啃馒头,并且穿着褴褛,为每个学期的助学贷款、奖学金拼命努力;当一些学生在县城、山区的高中校园里,起早贪黑、挑灯夜战苦读时,一些大城市的学生却悠闲地劳逸结合、享受生活着;当一些高校拿着国家高额的教育经费为国外培养着一批批的“优秀”学子时,更多的高校却没有经费引进师资、修建校舍、改善环境。以上的种种现象不就是反映了一个社会问题:教育不公平问题。

那为什么会出现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呢?虽然是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但我觉得以下几个会是主要的因素。

城乡的教育资金差距大,基本上城市的教育经费都比农村高上几倍。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等都落后与城市。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小学或中学都是如此。而且,政府为了保持名校资金的投入和高质量的设施,把很大一部分教育经费都拨给了这些名校。

地区的经费的差距在不断拉大。众所周知,东部的资金支持是比中部、西部多。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东部的资金投入越来越多,西部经费投入虽然也有所增加,但是东西部的资金数目差距还是在加大,例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高校的数目、硬件软件设施的质量远远大于西部地区的一般城市的高校。

人才流动封闭,阻碍教育的均衡。在这个问题上,主要问题是政府没有促进各个地区的师资人才的流动。各地区师资的不相对均衡,就会导致各个学校的教育水平会有很大差距。

政府的经费配置公平缺失。这个问题突出的表现是各高校对高等教育经费的肆无忌惮的争夺。政府提出和实施的如“211”、“985”等工程,对于这些学校资金实在是太多了。比如给我们湛师的经费实在是少得可怜。

针对上述原因,我觉得中央政府或者各个地方政府都应该考虑和实施一下的。

政府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资金投入,除了免交学杂费外,还应加强它的硬件和软件设施。比如增加体育设施和购买电脑等

加强师资人才的流动,使得每所学校的师资力量的差距不要太大。最好是让大城市的名校时常与城乡的相应的学校进行交流和培训。尽可能提高城乡教育的水平。

总的来说,要保持教育公平,除了政府的努力,国家的发展才是根本的问题。只有国家经济发展了,才有资金来投入教育,所以,要解决教育公平问题,需要我们发展我们国家的经济。这样才尽可能的达到教育公平。

第12篇:关注教育公平

注重教育公平,推动科技进步,为经济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央广网北京9月1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组长李克强日前(8月29日)主持召开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他强调:要注重教育公平,推动科技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会上,教育部、科技部主要负责人分别作了汇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围绕下一阶段教育、科技发展和改革进行了深入讨论。

李克强说,教育是民生改善的来源,传承文明的载体。

李克强:“我在本届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讲三大任务:持续发展经济、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正。教育是基础,是优先要考虑的。要看到教育维系社会发展进步的关键性作用、基础性作用。这就是为什么要把它放在优先地位的原因。科技也同样如此。”

李克强说,教育公平具有起点公平的意义,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在教育公平上多想办法、多做实事。要缩小中国发展中存在的城乡和区域这两个最大的差距,就要培养更多服务中西部和农村的人才。教育资源要向中西部和广大农村地区倾斜。要加强东中西部教育协作,尤其是国家重点高校,鼓励优秀教师以多种方式到中西部服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让贫困地区的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李克强:“教育公平是一个关键。当初的高考制度改革实际上就是为了教育公平,起点公平、机会公平。实际上这是一个永恒的社会话题。当前,这的确是推进社会公正的起点,也是创造活力的源泉。如果教育的公平不能持续的推进,它给社会,不论物质还是精神带来损失都是不可估量的。所以,我觉得还是要在教育公平上做文章。”

李克强指出,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关键是促进科技和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并以创新和创业为导向。他强调,这些关键还得靠改革。改革是最大的红利。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继续用好“人口红利”。这就必须一靠教育、二靠科技,两者有机结合。

李克强:“我们提出来,要有人才红利。什么是人才红利?中国确实存在人才的红利,十几亿人口,如果说,劳动力不是简单的劳动力,而是人才的话,从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中国创造财富的能力是巨大的。怎么样才能形成人才红利?教育是发动机、科技就是载体,组合起来搞个新型电动汽车人才红利真出来了。”

李克强要求,加快推进教育科技领域的重大任务,围绕完善投入体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推动资源开放共享、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广科技人员创新激励政策等,提出措施、抓好落实,使全社会创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第13篇:教育公平演讲稿

演讲稿

12电商1班 第五小组

Hello,大家好,我是第五小组的组长。在我们中国,就曾经有人对我们国

家的小孩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孩子计算能力在世界排第一,但创造能力却是排在世界的倒数第一。而青少年时期,创造力更多地体现为想象力。那么,究竟是什么束缚了孩子们的创造力、想象力,拖了“第一”的后腿呢? 今天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导致这个结果的最主要原因,也就是我们今天的主题——“中国教育体制现状分析”。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教育体制的含义:“教育体制是教育机构与教育规范的结合体、统一体,它是由教育的机构体系与教育的规范体系所组成。”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社会实践活动,而狭义的教育通常是指学校教育,我们这里所说的教育体制是指后者。

(一)现在详细介绍一下中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章规定:

(1)中国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学前教育是指3—5岁的儿童在幼儿园接受的教育过程

初等教育是指6—11岁的儿童在小学接受的教育过程。

中等教育是指在12—17岁期间在中等学校接受教育的过程。初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和中专均属于中等学校。

高等教育是继中等教育之后进行的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

(2)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也就是说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小学、初中共九年的教育

(3)国家建立科学的学制系统,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考试教育制度、学位证书制度、学位制度等。

(二)好了,基本地介绍了一下它的内容之后,我们来看看它到底有什么优点吧:

1.培养了学生认真踏实,精益求精、刻苦钻研的精神品质;在当前学习竞争力这么大的情况下,如果想要脱颖而出,就要吃的了苦,奋力拼搏。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踏踏实实做事,勤奋努力的品质。

2.从国情出发,是较为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方式。因为相对于其他主观的所谓“素质”来说,它是最为客观的,可以较好地防止徇私舞弊,搞关系等不正之风的出现,大家被选拔的机会是比较均等的

(三)可是,在这种体制下,弊端不断出现。在正式讲弊端前,我想先将我们国家与其

他国家作一些简单的对比。

(1)中国式教育:从幼儿园开始,教育带着全面发展孩子德智体美劳的目标,

告诉所有人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学校进行压迫式学习,老师将书本知识灌输到学生的脑中,学生靠死记硬背以及题海战术求得高分。孩子们除了要做繁重的家庭作业,还要被迫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在学校体育课本来就不多,这样的还有什么时间去锻炼,近年来小学生的体质不断下降,并且心理承受能力越来

越差 。

在美国,学校有各种各样的运动队,因为考试、作业压力小,孩子们有时间

去运动和玩耍,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科目去学习,这样学习的主

动性反而更高。

而日本更加注重还是孩子的实践能力。在教育中特别设置家庭课和很多实践

课,教学生做便当、种花草、甚至让孩子自己安装笔记本电脑,让孩子们在实践

中学习、感悟。

(2)到了中学,学生就为高考准备了,一切向“标准答案”看齐,不允许你有独立见解。每天起早摸黑,语数英政史地生化物,在高度重复的题海战当中为高考而努力,期盼金榜题名。这个被誉为中国最为公平的人才选拔考试,事实上有如此公平吗?

在美国,他们课程安排很注重实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尽管美国的

高中生也和我们一样为考大学而烦恼,但是考试成绩不是唯一指标,还要看他们

的校外表现。

(3)在中国,随着大学的扩招,越来越多人可以进入到高等学府学习。可是这

样我们就培养了更多的人才了吗?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

森时,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

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中国大学的班主任所带的班级一般都有40人以上甚至更多,师生交流的主要目的则是为了引导、教育和管理学生,思想与情感交流相对较少

而在英国高等学府里,每个导师一般带领8~10位学生,他们主要负责指导

学生的学业和品德,帮助学生选修科目、课程,推荐学生阅读的书目等

在网上有个搞笑的比喻:

江南七怪+马玉+洪七公+一灯大师+周伯通(教一个弱智儿童)=郭靖大侠

天下第一王重阳(教七个天资不错的小孩)==全真七子 全真七子×3

现在的中国大学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受教育者数量大量

增加,但质量却下降了。

英国高等学校尤其注重创造性教育。学生如果在所学课程上没有创新,那么

成绩评定最多及格。在中国,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多是统一标准,作业统一要求,考试统一难度,尤其是主要课程的方法一般都是通过期末考试最后的分数来决定等级。

(四)在对比中,我们对中国当前教育体制下的弊端应该有了更深的认识,其主要为以

下几个方面:

(1)办学方向的弊端:当前的教育过分强调精英教育,大量的资金投入到重点

中小学、重点大学,而职业中学以及职业教育却形同虚设。近些年来考研热又持续升温,相形之下职业培训却不够发达。.中国教育向“全才”方向发展,却容

易造成这样不会那样不会的局面,这种学非所用的现象一方面造成了极大的浪

费,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求职时遇到很大困难,很多大学生是“高不成低不就”,或者是学的粗糙,不知道能从事哪些工作。

(2)过分注重学历:由于现行体制的限制,缺乏激励人自学成才和成功的必要

机制,追求高学历成为唯一的途径,一个人要自学成才脱颖而出并获得社会承认

几乎是不可能的。如今我们的教育却过分强调学术出身和学术规范,而不重视实际能力与经验,一切唯学历证书而忽视创新能力和禀赋。无论在求职或在人才市

场上,或者是在职称评定的过程中,学历都是关键因素,没有必要的学历证书,甚至都得不到深造发展的机会。

(3)教育理念的弊端

当前的授课方式仍以老师讲授、学生听讲记笔记为主,也就是所谓的灌输式教育,一味把老师和书本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没有给学生表达自己见解和主张的机会,无创造性可言,教育学生如同工厂流水线生产零部件,在固有的思维模式下,个性及自主创新能力严重缺失,孩子们只知道被动的接受。

(5)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这里所指的是国家的财政支持、政策支持的不

公。财政支持的不公,具体上是东西部的不公,城乡的不公,省县立高中的不公等。

政策的不公:当前的教育过分强调重点建设,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某些重点

学校,而对大多数一般学校则很少照顾。这样做会使得到重点照顾的学校心安理

得地接受投资,而大多数没有得到重点照顾的学校则自暴自弃,积极性和热情也

不能被充分地调动出来。这种不公平的投入会使效率大大降低。

越是贫穷的地区,教育投入越少,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投入越多。东部与

西部,城市与乡村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有些大城市的小学教育设施可称奢侈,而有些乡村小学连基本的课桌都没有。

(6)英语学习制度:中国现在是全民英语教育,初考、中考、高考、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职称评定等无论是什么专业都要考英语,而且在应试教育中属于主

要科目,从而使得很多人都在英语学习和考试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是

很多人到头来还是用不上或忘得一干二尽。再者,在全民英语教育制度下,人们从来不去过问《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春秋》等中

国传统文化教育典籍,更不去从这些文化经典中承接修身之道。国学的传承遇到瓶颈。

(7)应试教育:这应该是在座各位甚至是社会大众抱怨最多的一个点,它是一

种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以升学率的高低来检验学校的

教育质量、教师的工作成绩以及学生学业水平。过于强调记忆的扎实牢靠以及解题方法的精妙,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只知道死记硬背的学习。以考试代替评价,以应试方法取代教育过程,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还有何创新可言,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看法。

(五)面对一系列弊端,还有日益增强的民怨,为改革当前教育体制,为了解决问题,

国家也做过了很多努力:

专项改革内容:

1.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加快学前教育发展。

2.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多种途径解决择校问题。

3.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4.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5.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6.改革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建设现代大学制度。

7.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改革高等学校办学模式。

8.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9.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0.完善教育投入机制,提高教育保障水平。

例如:2014年高考改革动向:高考英语科目分值将下调50分 向“一年两考”过

渡;语听力不再纳入高考;高考改革方案2014年底出炉,英语有望实现一年多考。且据安徽省教育厅负责人透露,改革内容将涉及“本专分类”“招考分离”“学生多选”“高校自主”“不分文理”“一科多考”等多个关键词。

2014两会改革热话题:关注教育体制改革:

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张玉坤指出,大学教育不是普及教育,应该控制高校招生规模,严格审批专业设置。

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金占忠在发言中指出,现在国家教育部门必须提高教师素

质,现在教师收受孩子家长礼物的现象严重。

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张振勇说,现在三本院校学生就业十分困难,建议取消三本院校,发展职业教育。

3月9日,全国人大代表李光宇说,建议继续加大重点高校对中西部地区的招生

力度,加强农村学校的建设,改善农村学校的教育条件,使农村与城市青少年都能享受到相对平等的教育,有效地推进教育公平,减少地区发展不均衡造成的城

乡教育差别。

(六)其实国家对教育体制改革予以高度重视,但改革面临着很多阻力:

(1)教育经费投资总量不足,支出结构失衡,使用效率偏低。中国目前在初、

中等教育尚未普及的情况下,将本来有限的教育经费大量投资在高等教育领域,使得中国高教投资比重偏高,造成教育经费错置、基础教育薄弱,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民素质的全面提升。

(2)教育法制环境不健全:

(3)社会观念:社会的急功近利氛围是很难被改变的。对于大多望子成龙、望

女成凤的家长,仍坚持“早起的鸟儿有虫吃”“笨鸟先飞”的观念。本来小学、初中,教育部规定是就近,可是现在呢?好多家长非要把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要上好的幼儿园,然后上好的小学,再上好的初中,这样就引起了一系列不必要的竞争,学校没办法只能通过考试,谁成绩好就要谁。

(4)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就现有人才选拔模式来说,应

试教育是一个比较公平公正的方式。中国每年的初中生和高中生上千万,试问如果不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那通过什么?素质吗?那都说自己素质高,难道你相

信吗?很显然,只有通过考试才能筛选人才。你说的教师和家长强迫学生大负荷

学习固然不好,但是现在为止没有别的办法。我们也看到了中国这些年来在教育方面多次改革,采用学分制就是一个很好的进步,这也是向西方国家的先进教育

方式学习过来的。

(七) 那么,对于我们国家的教育体制社会大众又有什么期望呢?我们来听听他们的心

声:

1.十八届三中全会

(1)关于教育公平。此次全会指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

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

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

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全会把促进教育公平、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做为改革重点。

(2)关于招生制度改革。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

会化考试一年多考。

2.学生:我们有着来自家长、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从小学到初中是一个自然的过渡,但是要考上好的高中就要先面临中考,中考还没什么,更恐怖的是高考,看着每天拼命啃书的同学真的觉得好无奈。只希望国家快点改革教育体制,让我

们能够学一些我们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更多可以动手实践的教学内容,而不是每

天只是书书书!(自己写的,网上难找)

3.政治人物:

第一: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第二:消除体制性障碍

第三:重视高校专业调整问题

第四:重视高校行政化问题

第五:学前教育改革

4.家长:

第一:期待孩子心灵更美体质更健

第二:期待实现“起点上的公平“

第三:期待终身学习渠道更加畅通

第四:期待家长不再为“择校“所累

第五:期待高考告别“不可承受自重“

第六:期待职业院校更具吸引力

第七:期待教育督导真正督出实效

第八:期待减负不再是教育“乌托邦“

第九:期待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步履铿锵

5.教师:

教育界非常缺少真正的实干家,教育局的公务员们,都是专门从各级教育阵线挑出来的佼佼者,他们应该会比普通的教师更善于学习,更能适应新教育模式。因此鼓励大批的教育公务员们到第一线去做优质教育,正好解决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不是一件大好事吗?

第14篇:教育公平论文

我见教育公平

11公共事业管理杨园 0110661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立国之本,民族兴旺的标记,一个国家有没有发展潜力看的是教育,这个国家富不富强,看的也是教育。无论处于什么时代,什么社会,什么制度以及这个国家向哪方面发展,教育都是不可忽视的。前任总理温家宝也曾说“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光辉”,这句话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阳光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享有的,而公平却不是每个人都能获得的。因而,公平之中的教育公平就显得特别重要。

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还没能实现完全的公平。但我们在追求教育公平的这条路上正在做出不屑的努力。“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苦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救国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对于被各种问题缠身的中国教育来说,为了让每一个孩子有尊严地学习,需要有人挺身而出成为中国教育的脊梁,正所谓“中国教育需要有一些这样的人,他们经常仰望星空,他们能更多地为教育的前途和未来去思考和奋斗。”

就目前来看,我国的教育公平问题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与解决的阶段,成效显著。至2012年,“经过25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已全面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 2012年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义务教育重点任务转向均衡发展。2011年,按照“一省一案”模式,教育部与27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构建起中央和地方政府协同推进的机制。同时,各级政府把加快发展学前教育、解决“入园难”作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突破口。国务院出台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在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规范幼儿园管理等方面,提出了10条重大政策措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近10年来,高等教育也在校生规模稳步发展,普及水平进一步提高。2011年,各种形式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达到316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6.9%,比2002年增长了11.9个百分点。到2011年,我国建立起了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较为完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学前教育从去年秋季学期开始,对在园家

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予以资助。开始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惠及482万名学生。

但是,成效却远不如问题来得急,来得快。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教育公平仍是我党和国家关注的最主要问题之一。当下,我国的教育公平主要面临以下问题:一是城乡二元体制下,教育条件差异,资源配置不公。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育经费的紧缺,使相当一批农村中小学至今连基本的办学条件都得不到保障。农村师资队伍学历不达标,农村的教育资源较城市的是少之又少。

二是重点示范学校与普通薄弱学校教育质量悬殊,择校压力巨大。自身条件较好的家庭能够为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教育环境,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上更占优势,他们的教育水平也更高。阶层差距正成为影响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择校风”的长期存在违背了教育公平原则。

三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上学比较困难。表现为部分进城农民工子女失学,大部分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质量不高,很多学校仍然要收借读费、赞助费。教育费用仍然是农民工家庭最大的负担之一。

四是学前教育入园难、入园贵。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公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比例失调,民办幼儿园远远多于公办幼儿园,比如北京、武汉、成都、福建多地、浙江多地等地方,民办幼儿园三成都不到,而极少数公办幼儿园占主导的地区如上海,几乎不存在入园难和入园贵的问题。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和学前一年的毛入园率分别只有 50.9%和 74%。由于政府对学前教育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管理缺位,再加上收生育新高峰,进城务工人员大量增加,出现了“公办园难,民办园贵,黑户园乱”的现象。

五是地区之间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存在明显差异。我国高考录取分数线以及高校招生指标投放计划存在地区差异,每年高考录取率东部高于中西部,大城市高于广大农村地区。由于高校教育资源布局的不平衡性,直属高校在属地投放的招生计划比例较大,导致稀缺的优质高教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受到强烈质疑。

六是部分学生难以承受高中和大学阶段的学费,造成新的不公。目前,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的学费使部分贫困家庭难以承受,高校贫困生比例占到了

20%。由于高中阶段贫困生救助体系尚未完全建立,部分学生由于家庭困难放弃读高中或辍学。

针对上述问题,我党和政府也在不断地积极地采取各种措施,尽可能达到教育的基本公平。就目前来看,我们仍需采取新的措施以及加强之前的措施。

一、推动公共的教育协调发展。坚持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着重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让优秀教师流动到薄弱校、流动到农村中去,通过教师流动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城市教育经费附加应优先用于薄弱学校改造,切实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

二、加大对优质教育资源分配的宏观调节力度,逐步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禁止以任何名义将学校分为重点和非重点,坚持实行小学和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加强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促进师资力量的均衡发展。积极推行将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公平分配到初中的办法。

三、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对符合规定的进城农民工子女,在实行“两个为主”的基础上(流入地政府为主、公办中小学为主),同时进一步采取措施,让进城的农民工子女,都能够在当地公办的中小学进行学习。

四、扩大公立幼儿园的比例,加强对民办幼儿园的规范、引导、引入,督导。同时加大对家长的宣传和引导才是根本出路。从目前出台政策的来看,只有极少数地区有这样的认识,比如天津,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

五、健全教育资助制度和助学体系,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公平配置。要完善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国家助学金、奖学金制度,积极推行学生贷款制度,建立各种形式的奖学金制度,实施勤工助学制度,开展特殊困难补助,实行学费减、免制度,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学。

六、规范管理,从严治教。大力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建立健全有教育系统特点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规范学校收费项目和标准,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依法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发扬勤俭办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加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术道德建设,树立良好的学术风气。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教育学院终身教授、教育技术中心主任赵勇日前参加在京举行的APEC教育创新论坛时对记者说,教育公平是教育基本普及之后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这有历史形成的发展差距的因素,也反映出一定的教育观念。好的教育,应该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为大多数人提供同等机会和同样优质的教育。

我们的教育在价值判断上需要这样的转变:将目前的学历教育、以满足求职需要的一次性的学校教育,转向面向所有人的,非学历的多样化的教育,最终建立一个满足人们精神和文化需求的终身教育体系。教育要打破学校的视野,好的教育应该是高互动的教育,即使在一个普通学校读书的孩子,也可通过图书馆、电视、网络,以及校外辅导员等多渠道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教育公平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教育公平使历史留给我们的问题,当然,这个问题也应在历史中得以解决。在解决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强调“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又要更多的兼顾公平,真正实现我们一直追求的教育公平。在当前情况下,我们应该制定出有效的教育公平政策,对当前情况进行整体分析,才能各个击破,有效地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历史地全面地公平地发展,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第15篇:教育公平研究

教 育 公平研 究

东至二中温祖山

90年代中期以来的教育发展, 是以教育规模的扩大、数量的增长为主要特征, 可以说是“ 发展大于改革” 。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但主要是围绕育经费问题而进行的,兴奋点在创收、经营、学校办公司、高收费等方面, 即所谓“单纯财政视角的改革” ,舆论称之为“ 教育产业化” 思路它造成当前教育巨大的反差。一方面, 这是教育发展最快的时期, 各级各类教育迅速发展, 教育机会极大地增加, 全体人民都从中受益; 但与此同时, 这种“ 产业化” 思路造成对教育的公益性公正性的巨大伤害,造成教育价值、教育品质的严重变异、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学校差距、阶层差距不但没有缩小, 反而显地扩大了。人们在享受增长的教育机会的同时,感受着严重的不公平。

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平等,而社会平等又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教育公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着重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而且特别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这就表明,教育在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的进程中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教育公平不仅是社会公平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而且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要求。因此,了解教育公平,了解我国教育公平现状及存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对教育公平的开展应更加重视。

一、教育公平的含义

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辨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具体来说,教育公平的内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2)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

(3)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

其中,“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是前提和基础,“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机会”是进一步的要求,也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相对均等”的前提。而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此外,对教育公平的正确认识还包括:教育公平的发展有一定的相对性和追求教育公平与追求教育效率是统一的这两个方面。

第一是教育公平的发展有一定的相对性。

这是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不受限制、完全意义上的绝对公平,它必然依赖一定的社会条件的存在,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人们对教育公平观念的认识程度的影响而产生变化。原始社会的教育公平是一种涉及全体成员的低层次的公平;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则成为一种特权被局限于一小部分人中间,广大劳动人们的子女极少有受正规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工业社会以来,教育才逐渐走向大众,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认识才慢慢经历了从起点的公平、过程的公平到结果的公平。因此,教育公平是人们追求的永恒理念,是人类奋斗的方向与目标。第二是追求教育公平与追求教育效率是统一的。

在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公平与效率往往处于难以兼得的冲突状态。教育发展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但与社会、经济领域不同的是,教育领域的这一矛

盾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研究表明,在教育阶段,这两者的目标是高度重合的。即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教育公平问题的特征和重心是不同的。在发展初期,最重要的是普及教育,保障广大儿童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权利。在教育初步普及之后,追求的是教育过程中的公正待遇和更高的教育质量,即对教育品质的追求。因此,在教育权利平等的前提下,我们还必须经过高度筛选、分流的教育制度,着重考虑经济的合理性,要求在资源配置和教学过程中,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享受平等的教育;同时,又以承认个体差异、发展的不平衡为前提,给每一个儿童提供另外不同的教育,使其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最终保证他们教育过程中的公正待遇和教育质量。

二、我国教育公平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教育公平现状

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开辟了广阔的道路。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我国在实现教育平等的目标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从文盲率的大大降低和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巨大成就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努力把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作为自觉追求的目标之一,其成效也举世瞩目。一是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的教育体系,并一开始就实行一元化课程体制,为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奠定了基础。二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目标的提出并以国家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这在中国追求教育机会均等的历程中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三是我国政府在扫盲问题上表现出的决心和努力。四是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实行的高考制度、免费教育和人民助学金制度都曾是计划经济时代我国政府坚持教育机会均等所采取的重大步骤。五是近几年国家对西部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重大举措,将对于逐步削弱教育的地区、民族、性别诸差别起到积极的作用。

不可否认,我国目前仍然存在着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状况。城乡公平缺失,从 2002年全社会 5800多亿元的教育投资来看,当年,占全国总人口 60%以上的农村只获得了其中的 23%,而占人口少数的城市却获得了绝大部分,从这个数字可见一斑。地区公平缺失,以矛盾的焦点高校来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高校的数目、质量远远大于一般的省、市、自治区,这些高校的经费很大程度地依靠的是当地政府的支持,作为回报,在招生政策上表现为向本地区倾斜,划分出很大部分的名额给当地,有些高校甚至大部分在当地招生。阶层公平缺失, 2009年 3月 1日,由杨东平先生主持,北京理工大学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编写的《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09)》中一份名为“我国城市高中生的家庭背景调查”得出这样的结论—— 1978年,重点中学来自工人家庭的学生比例高达 37.3%,高居首位,超过了政府、企业管理者和专业人员子女的总和。 1988年开始,来自政府、企业管理者和专业人员家庭的学生人数比例迅速上升,农民、商业服务人员和工人子女比例明显下降。值得注意的是,企业管理者子女由 1978年的 7.8%跃升至 43%,而产业工人子女比例则由最初的 37.3%猛跌至 16.65%。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政府的不懈努力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

(二)我国教育公平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乡公平缺失,从2002年全社会5800多亿元的教育投资来看,当年,占全国总人口60%以上的农村只获得了其中的23%,而占人口少数的城市却获得了绝大部分,从这个数字可见一斑。在很多农村、山区,九年制义务教育根本得不到保障,很多适龄孩子没能力和机会入学,辍学率相当高;在偏远地区,基础设施、师资得不到保证,学生们坐在危房中读书很常见,学校根本找不到合适的教师,只能上最基础的几门课。反观,在城市中的学生,却享受着不断升级换代的教育设施,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课程,在家长的安排下上着各种课外辅导班,接受素质教育。这种公平缺失严重挫伤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相对城市,

农村的孩子一直接受着劣等的教育,并将农村居民的低素质持续下去,造成长期性的城乡差异。

2、地区公平缺失,有个对比是典型写照:2003年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宣布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阶段时,称北京市的毛入学率达49%,即为平均数15%的3倍多,而云南省2002/2003学年初教育事业统计公报显示,该省2002年的毛入学率仅8.64%。两个数字一对比,发现两个地区的入学率相差5倍还多。以矛盾的焦点高校来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高校的数目、质量远远大于一般的省市、自治区,这些高校的经费很大程度地依靠的是当地政府的支持,作为回报,在招生政策上表现为向本地区倾斜,划分出很大部分的名额给当地,有些高校甚至大部分在当地招生。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很多高校较少的省市、自治区的学生的升学,为了考上大学,只有拼努力、毅力、体力、精力,严重地影响了这些学生的正常发展。此外,在长期倾斜性的经济政策支撑下,造成了我国较大的地区发展差异,地区间居民的收入差异很大,而我们看到在高等教育阶段,教育资源的分配是按照收入来进行的,你要享受高等教育,你必须支付高额的费用(而且这个费用依然在上升),这种状况造成了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

3、阶层公平缺失,在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以后,我国的一个现实是消灭了剥削阶级,阶级矛盾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了。但改革开放,尤其是新世纪以后,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现实是劳动人民内部出现了分化,很多阶层分化出来。阶层除了所从事工作性质的差异外,另一个重要的差异就是收入差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收入差异逐渐演变为身份差异。收入越高的人,如私营企业主、民营外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自由职业者、各种技术人才在社会中享受更高的身份;而收入越低的人,如进城务工者、个体小商贩、下岗失业人员在社会中的身份地位逐渐降低,失去了在文明进程中的话语权,沦为弱势群体。由于这些新的变化,新的教育公平问题也应运而生,就是阶层公平缺失。这一点,人人都有切身感受,最明显地体现在合法化的择校费之类“钱学交易”和暗行、半遮半掩、甚至公开的“权学交易”中。有了钱,就能进入比较好的学校就读,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踏入一条宽阔的教育和职业路径;有了权,就能通过权力的运作,让自己和后代享受优秀的教育,甚至是“名义”上的教育,从而更利于权力的扩大。

4、配置公平缺失,前面主要是从教育的消费者角度来看的,从教育的供给者角度来看,也存在着严重的公平缺失,配置公平缺失。而这一点也随着今年“两会”的召开逐渐浮出水面了,并得到了各方的关注。配置公平缺失最突出的表现是各高校对于有限的高等教育经费的肆无忌惮的争夺。前些年,国家出于提升高等教育整体素质,实施了“211”、“985”等一系列工程,对一些高校进行了重点扶植;近几年,又出于建设一批重点高校的需要,对北大、清华、上海交大等几所高校提供了大量的经费。但反观其他一些高校,它们担负着“扩招”的重任,面对着迅速发展的需要,其实他们更缺乏资金,而且他们资金的来源渠道更窄。我们不免对国家的倾斜政策提出了疑问,到底是将教育资源倾向于一些尖子生,还是将教育资源合理地分配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三、实现教育公平的几点建议

当代的中国,要建设和谐社会,就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做到这几个统筹,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支柱,而教育公平是一个重要的条件。而在当前这个教育公平严重缺失的环境下,空谈和谐社会无疑是可笑的,甚至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从现有的很多突发事件和群众的呼声可以看出,社会对这种现状的容忍度已经很低,这个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焦点矛盾。如果政府不立即采取措施缓解这种矛盾,改变这种现状,后果是极其严重的。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和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根本方针。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只有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教育公平的突出问题,才能办好让人民真正满意的教育。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形成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化

长期以来,在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下,形成了“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城乡的教育差距逐渐拉大,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着不合理性。各级政府要按照《教育法》和有关规定保证教育经费持续增长,重点把工作放在解决处理财政性、体制性和结构性的短缺上。教育资源绝对的平均配置,不符合客观规律,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公平就是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各级政府应建立稳定的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真正做到义务教育国家办。对义务教育基础极为薄弱的贫困地区,除应加大中央和省级的财政转移支付外,还应增加专项教育经费投入。

(二)完善教育法规政策,保障公民受教育的合法权益

社会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的根本保证。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及政策以促进教育公平,这是从“完善法律制度,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方面讲的。就我国目前来说,已经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以教育法为基本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五部教育法和相关法律,扫除文盲工作条例、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等16 项教育行政法规和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近200 项规章等构成的一个比较完备的教育法律体系。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对公民受教育权的保护是各国法制的重要任务。我国应加大对公民受教育权保护的力度,完善法律救济措施,使各个层次的公民受教育权可以得到切实保障。

(三)扎实推进教育改革的深入,为教育公平寻求实现的路径

针对地域之间、城乡之间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水平的差异,政府应该在制定公共政策时,更加有意识地用全面的眼光看问题,着眼全局,努力整合各方利益差异,从中寻求折中点。针对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各种不科学的教育方式,从改革教育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入手,进一步改革教育方式,教学方式,转变教育理念和学习观念。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就是要求建设公平的教育和均衡发展的教育,使全体人民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教育改革的成果。

(四)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理念,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在各项事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思想。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努力建设学习型和谐社会。一方面要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缩小校际间的差距,使薄弱学校在“硬件”条件得到改善的基础上,“软件”水平有质的飞跃。另一方面要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实现义务教育规范化发展,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即是提高基础教育整体水平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我们在发展中要培养大批优秀的教师,提倡教育家办学,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

教育公平是人类的一种教育理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内的反映。教育公平与教育发展是相辅相承的关系,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在发展中求公平,在公平的基础上求发展。教育公平是一个永远逼近“公平”的过程,而不是教育发展的结果。

教育公平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理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我们只有坚持教育改革的方向,释放教育公平的内在巨大力量,使教育公平不断向纵深化发展,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工程“添砖加瓦”。

第16篇:教育公平问题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一项崇高的公益性事业。教育公平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坚定不移追求的目标。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全国教育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教育的公益性,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在实现教育公平上迈出了重大步伐。

一、努力用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努力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这是最大、最重要的教育公平,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把农村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3年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以来,贯彻落实“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重大决策,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努力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差距。一是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使1.5亿学生和78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受益。二是西部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攻坚计划取得全面胜利,西部地区“两基”人口覆盖率从2003年的77%提高到2007年的98%。三是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国家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必将对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四是依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6年修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加快职业教育发展。2002年和2005年,国务院两次作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两度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推动职业教育步入发展和改革的快车道。一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意识和能力显著增强,年培训城乡劳动者达到1.5亿人次。二是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得到切实改善,办学能力有很大提高。三是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2007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达到801万人,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已经大体相当,实现了我国教育结构的深刻变革。

高等教育就学机会大幅增加,质量稳步提升。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5%,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2007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规模达到566万人,是1998年108万的5倍多;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27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3%。高等教育就学机会大幅增加,为数以千万计的青年学子提供了有可能改变他们一生命运的机会。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同时,坚持招生计划增量部分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农村学生所占比例呈现逐步提高,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机会公平。促进全社会各种学习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积极推进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

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好学。一是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二是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招生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取得进展。三是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要求,发布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切实增强青少年体质。四是以农村教师队伍为重点,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和水平。

目前,我国正举办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有2.6亿学生,1400多万名教职员工,62万多所学校。2007年,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49%,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8%,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各级各类教育迅速发展,为教育公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国民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0年以上,我们国家已经从一个人口大国转变成为一个人力资源大国,开始了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新的历史征程。

二、努力用惠民政策保障教育公平

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上得起学、能够上好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必然要求,也是党中央国务院惠民政策的重要内容。全面推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两免一补”。对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农民的教育负担得到切实减轻,仅免杂费和免费提供教科书,中西部地区平均每年每个小学生家庭减负230元、初中生家庭减负410元。在试点基础上,从今年秋季起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这是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又一重大举措。

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为了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国务院决定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一是在普通本科高校,初步形成了以国家奖助学金和助学贷款为主体,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有机结合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其中,“国家奖学金”,每生每年8000元,每年奖励5万名;国家励志奖学金,每生每年5000元,每年奖励资助约51万人,约占在校生总数的3%;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平均为每生每年2000元,每年资助约400万人,约占在校生总数的20%。二是建立了以风险补偿金为核心的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实行了国家助学贷款国家代偿制度。三是建立了“绿色通道”制度,确保每一位考入公办高校的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去学习机会。四是建立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资助制度。2006年,国家启动了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助学金制度。这项具有普惠性的国家助学金政策,资助对象覆盖了所有在校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

一、二年级学生每生每年资助1500元。国家还将采取有力措施,实行中职学生第三年“顶岗实习、半工半读”的政策,实施高质量的职业教育。经过努力,我们已经初步构建起了普通本科高校、高职和中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体系。新资助政策体系全部落实到位后,国家每年用于助学的财政投入、助学贷款和学校安排的助学经费将达500亿元,将有大约400万大学生和1600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获得各种形式的资助,高校资助面超过20%,中等职业学校资助面超过90%,资助标准大幅度提高。这是继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之后,促进教育公平的又一件大事。此外,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已经部署启动。

重视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坚持以公办学校为主、以流入地为主,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列入教育经费预算,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实行与当地学生同等对待的政策,保障进城农民

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的管理,把做好留守儿童教育、管护工作列入当地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档案,健全动态监测机制,制定有效的教育与管护措施,初步建立起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管理网络。

三、努力用规范管理维护教育公平

加大教育规范管理的力度,从严治教,努力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必然要求。

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学校收费行为得到不断规范。全面清理学校收费项目和标准,广泛开展全国创建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活动,普遍建立了教育收费公示和听证制度。严格执行教育收费“收支两条线”的管理规定,加强教育经费审计。对公办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严格执行限人数、限分数、限钱数的“三限”政策。进一步规范高校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加大对民办高校招生收费的监管力度。严肃查处和曝光一大批违纪违规收费案件,不断加大教育收费检查和惩治力度。坚持标本兼治、加大教育投入和规范教育收费并举,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的体系,切实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教育乱收费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人民群众对教育行风的评价明显好转。

全面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得到社会广泛好评。深入开展高考移民、独立学院、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等专项治理工作。建立和完善“全程公开、信息透明、接受监督”的招生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深入推进高校招生“阳光工程”,确保了招生录取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群众、社会满意度大幅度提升,成为教育战线落实公平公正的民心工程。

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积极促进他们充分就业。努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毕业生就业制度、管理制度、政策体系、服务体系和工作机制,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服务。广大高校毕业生唱响了到基层、到农村、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时代强音,涌现了一批服务基层、扎根基层,茁壮成长的优秀分子。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70%左右,实现了就业人数的持续增长。

建设安全健康文明的和谐校园,确保青少年学生安全健康成长。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广泛开展了创建平安校园、文明校园、健康校园活动。认真落实学校安全责任制,进一步加强了学校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积极推动全社会关心支持和谐校园建设。坚持稳定压倒一切,切实维护了学校安全稳定,维护了教育系统稳定。

中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已经在实现教育公平上迈出了重大步伐,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实现教育公平,是一个需要长期奋斗的历史过程,任重而道远。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没有全民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便没有国家现代化的未来。要让孩子们上好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着力促进教育公平,让孩子们上好学,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而奋斗。

“三抓” 促进教育公平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了2009年的主要任务,其中在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第一条就明确规定了,必须促进教育公平。如今,教育公平基本上成为教育界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教育公平问题能否妥善解决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和长治久安,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要工作。教育不公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育的发展。

然而,造成教育不公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教育经费投入不足。21世纪国家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已经达到4%,但是还没有达到国家标准的4.4%,而世界发达国家已经超过5%。二是政府的资源配置不平等。尤其是城乡之间、高等教育与义务教育之间的资源协调得不够。三是教育立法不够完善。法规政策的相对欠缺导致了高校的管理制度、收费制度、办学评估等制度不够规范。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要确保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为贯彻国家这一思想方针,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应对,以尽快的推行平等的国民教育制度。在此,我们必须实行“三抓”制,促进教育的公平。

一、抓根本,转观念。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资源配置不平等是教育不公的根本所在。为此,政府应当担责。首先,应切实提高政府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的比重,把教育支出优先纳入国家预算之中。其次,公平分配教育资源,尤其是要兼顾社会弱势群体,向贫困、落后地区作适当的政策倾斜。对高等教育与义务教育的投入比例要恰当。最后,转变教育观念,必须建立“以人为本、制度为辅”的教育观,各项制度的建立都是为了给人们提供一个更好的公平教育的机会。

二、抓难点,聚人心。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工入城,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由于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的是“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流动人口子女因为没有流入地的户口,无法享受当地的教育经费,造成入学难问题越来越严重。仅北京一地就有40万因制度性的不公而命运无助的孩子。针对此现象,政府要采取相应措施,保证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权。建议在城市中设立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彻底解决流动人口子女上学难问题。在义务教育阶段,外来人口子女应享有同所在城市学龄儿童一样的入学待遇和入学标准。建议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设立专项资金,作为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经费。要心为民所系,切实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

三、抓重点,严管理。

国家应始终把完善教育制度与改革创新摆在重点位置。在此,我们必须做到几个结合。第一,须把法治建设与保障制度相结合。加强教育立法,建立社会救济制度,保障教育的公平性。加强学校的管理制度、收费制度、办学评估制度等。第

二、须把落实相关政策与监督教育法规相结合。做到有法必依,形成政府

部门与社会部门共同监督的有效模式。第

三、须把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与改革创新相结合。在保持以前教育优势的同时,解决教育弊端。在高考招生制度时,打破身份、户口、地域界限,统一考卷、统一录取线、统一分专业。第

四、国民教育与私立教育相结合。发展国民教育的同时,允许私立,扶持私立,有利于形成教育界的竞争优势,也可减轻国家办学的经济负担。

总而言之,我们要掌握问题的根本,解决问题的难点,抓住问题的重点,促进教育事业的公平发展。

第17篇:教育公平,精准资助

教育公平,精准资助

摘要:为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十三五”规划和“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精神,进一步提升高校资助精准化的水平,落实国家依法治国和“真扶贫、扶真贫”的要求,本文多方面的分析当前我国高校的扶贫资助情况,从中找出当前高校扶贫制度所面对的问题,并就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为高校资助体系的精准化建构提供一条可行之路。

关键词:高校资助 精准化 公平公正 贫困生

近年来我国学生资助工作成效显著,深得民心。我国资助政策实现教育阶段全覆盖,这是中国强大的一个标致,更体现了我国的综合国力。然而,这也不可能做到完美无缺,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进行完善。社会的进步需要不断地促进公平,促进和谐,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更是决定一个国家的未来,为改变当前高校扶贫制度中存在的不足,为更加进一步提高教育公平,精准资助成重点。

(一)当前我国高校的扶贫资助情况

以“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为目标。中国人口多,贫困家庭也非常多,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要做的事十分艰巨。形成“三位一体”的资助格局和“多元混合”资助模式。我国现行资助政策体系涵盖了学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阶段,实现了教育阶段的全覆盖;涵盖了公办和民办学校,实现了不同性质学校的全覆盖;形成了政府为主导、学校和社会为补充的“三位一体”的资助格局;形成了普惠性资助、助困性资助、奖励性资助和补偿性资助有机结合的“多元混合”资助模式。

中国将建信息系统 对贫困生资助精准度提高。未来5年我国将推进学生资助信息化建设,建成以学籍为基础的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与人口、低保、扶贫等部门信息系统的对接或信息共享,为各级各类学校确认学生身份、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技术支持,提高资助管理工作效率和学生资助的“精准度”,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教育部门本身并不掌握学生家庭状况,主要依靠民政部门和扶贫办提供数据。教育部将于各个部门联动,探索建立精准识别机制,通过信息采集和共享,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识别出来。在确定资助比例方面,国家资助政策特别注重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特困群体和特殊专业倾斜。

学生资助改革有四大成果和五大任务。其中四大成果是:完善了资助制度,扩大了资助范围,提高了资助标准,加强了资助管理。五大任务是:完善制度,应助尽助;精准施策,精准资助;提高标准,加大投入;强化监管,提高效益;广泛宣传,家喻户晓。

(二)当前高校扶贫制度所面对的问题

大学贫困生致贫的原因有:政府教育经费投人的不足,我国在教育经费上总体看起来上升,平均下来的教育经费仍然存在不足。高校学费上调的影响,收费水平基本在城乡居民可承受范围之内,但不可否认经济困难家庭难以承受,高校学费的上涨进一步加重了经济困难家庭的负担。弱势家庭因素,导致贫困生增加,一些处于弱势家庭的学生,自身家庭本来就存在财力、物力方面的不足,然而又遇上了家庭里面的一些特殊原因,这使得本身贫困的家庭更加贫穷。学生自身身在危处,不懂自救,部分贫困生不愿意利用自己的课外时间、通过劳动去赚取额外的费用来减轻家庭的负担;有一部分学生在思想上存在着误区,沉醉于大城市的生活,出现攀比心理,甚至有的整天痴迷于网络游戏,不仅荒废学业,还给本身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

我国现行大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存在的问题有:贫困生认定模式单一;资助导向功能错位;政策体系设计存在问题;政策体系的资助主体存在问题等。其中原因有:政府支持力度不够;拨款机制不尽合理;政策资助制度有待完善等。 学生资助的主要问题是虚报冒领。有真正贫困的学生没有得到相应的资助,有较富有家庭的学生也提交了贫困申请并抢走了真正贫困的学生所需的资助。有享受国家资助的学生生活奢侈,也有虚报人数、套取资助资金的行为,对这要坚决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精准施策,精准资助,严格监督和处罚是更高要求,是未来的工作重点。

(三)关于加强精准资助的解决措施

实现扶贫精准化的策略:发挥政府指导作用,加大多方资助的参与,政府自身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政府以指导身份呼吁多方力量参与资助,拓宽高校勤工俭学渠道,保证扶贫对象的真实性。完善高校贫困生认定机制,保证扶贫达到精而准,公开资助信息,提高资助服务手段,组建贫困生资助工作机构,保证资助的使用精准化,完善资助法律监督体系,确保资助资金准确落实,高校积极引导教育,助贫困学生健康成长。

扶贫工作贵在精准,在精准资助上要下足功夫。应完善奖补机制,扩大学前教育资助面;全面落实对所有义务教育学生的“两免一补”政策;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同时应探索建立精准资助机制,通过信息采集,精准识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确保“一个对象也不能少”;落实所有资助项目,确保“一个项目也不能少”;及时足额发放资助资金,确保“一分钱也不能少”。 “精准资助”还需落实做细。未来仍需加快立法、健全体系、完善机制、明确责任,加大监督检查和处罚力度,把“精准资助”落实做细。这是现实的需要,有些地方资助的体系或机构不健全,精准认定还需加强,特别要杜绝虚报冒领、套取国家助学金的事情发生,让助学真正发挥助学的作用,成为新挑战。一是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资助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二要进一步完善监督检查长效机制,同时要确保每个资助项目都能切实落地。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发达国家多把学生资助当做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环节。我国资助体系建设也要学习国外经验、结合中国实际的过程中逐步推进。

全面之后求精准。应助尽助,让政策阳光普照;精准资助,把每一分钱用在刀刃上;加强监管,推动诚信建设。从助学信息传播层面,助推精准化面对问题。从助学思想观念层面,助推精准化。从助学操作运行层面,助推精准化。 高校在给贫困生送去温暖的同时也得对贫困生进行思想引导工作,让贫困学生树立自立、自强、自信的观念,摒除他们“等要靠”的心理。同时学校应该引导他们努力学习,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动力,对于学习压力过大的学生,学习可以定期的去给他们做减压的思想工作,以使他们重新振奋精神,奋发图强。 资助也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在精神上也要进行帮助。对受资助的贫困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给予其物资资助同等重要。学校在给予贫困生物质资助的同时往往忽略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很多贫困生在得到校方给予的资助后心理上发生了一些变化,此时学校可安排心理指导老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或者以一对一聊天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引导其正确对待受获资助这件事情。鼓励其得到资助后更应奋发图强,感恩学校和社会,培养学生的自立自强精神,避免受资助对象产生惰性思想和心理。学校层面不能把贫困学生当成一个弱势群体,而应培养他们追求卓越的品质,让学校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和独立成长空间,加大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贫困学生要做到自强、自信、自足。

(四)教育公平,精准资助的意义

以人为本与公信正义相促进。助学工作是否得到学生认同,是否具有社会公信力,与助学工作精准化程度有关。作为主管部门领导,要以身作则,做到分配指标不截流,指标下发不戴帽,具体实施不干预。拥有评定直接权利的辅导员,作为资助工作的具体实施者,要有法治理念,责任意识,悯世情怀。怀着公心、爱心和敬畏之心,做到公平、公开、公正。在贫困生认定环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把好助学精准第一关。在评定过程和具体操作环节,以人为本,把握适度公开与尊重、保护学生的需求。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未来,教育的好坏关系着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崛起。大学资助的目的是让更多贫困家庭的学生拥有一次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资助的有效落实是贫困学生教育目的是否达到的最终体现。基于教育资助的特殊地位,综合我国教育的基本国情,高校扶贫是否达到“真扶贫,扶真贫”,扶贫资金的使用是否达到精准化等问题是当前必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长沙市雨花区 长沙理工大学云塘校区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班级:电科13-01班 学号:201355110120 姓名:胡白露

第18篇:如何做到教育公平

如何做到教育的公平

(曾丽珍 11270216 数信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

所谓公平就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标准、正当的秩序合理地待人处事,是制度、系统、大型活动的重要道德品质。而教育作为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科技发展的基础,甚至教育水平被看做一个国家是否富强的标准,教育中的公平成为社会公平的基础,在社会公平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而教育中的公平则表现为接受教育的机会公平、接受教育的水平公平和接受教育后的发展机会公平。

首先,接受教育的机会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基础,只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公平才有可能实现教育公平。在我国,接受教育机会的不公平现象依然严峻,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由于自然条件、历史基础和具体政策等多种原因,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大。而发展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责任主要在地方,地方的教育水平直接受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区域和城乡之间发展的差距必然带来教育发展的差距。为了实现接受教育的机会公平,我国在教育政策和举措上坚持了公益性和普惠性,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教育,坚持学费全免,保证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条件的孩子都能接受基础教育。当然公平并不是均等,教育机会公平也一样,在义务教育之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选择自己往后的学习学校和专业,令自己得到充分和更好的发展。我们坚信,通过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的接受教育机会公平目标一定会实现。

在保证了接受教育机会公平的基础上,教育水平公平也是教育公平的保障。在当今社会依然存在很多教育水平不公平的现象,比如对于东部发达地区来说不论是师资、设施、培训机构,还是信息来源都优越于西部地区,对于处在偏远农村或西部的学生来说是极其不公平的;重点学校占有的教育资源远远比普通学校多很多,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择校费就是再昂贵,也因为自己的孩子在分数上达不到所谓“择优”的那个标杆,不得不争着将孩子送往重点学校。在政策方面,加大对国家教育资源分配、城乡分配、区域分配格局的调整力度,把教育资源公平地投放于社会,是贯彻落实教育水平公平的基础。要从硬件、软件等各方面促进区域内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取消设置重点校和重点班,统一学校公用经费和生均教育经费标准,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实行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加强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搭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而在个人方面,我们应做到关注贫困地区的孩子,做到尽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们,支教、捐赠书籍等等都是我们能做的,辅助教育公平的方式。

在接受教育之后,一个学生成为有能力的公民,则就业则成为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基石。接受教育后的发展机会公平主要表现为就业机会公平。在严峻的就业市场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就业不公平现象,不仅严重影响了社会阶层间的良性流动,也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政府需要在制度,政策,法律上不断推进社会公正的原则,努力构建一系列合理的社会流动机制,为求职者创造各种公平的发展机会和公平的竞争规则使尽可能多的大学生在现行制度框架内向更理想的阶层迁移,获得更加适合自己的发展岗位。实现就业机会公平是一项系统过程,着不仅需要一盒良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环境,更加需要公平公正的法律作为后盾,只在招聘,录用以及劳动合同的签订,执行等方面处于平等的地位,并且这种平等地位能够得到相关法律的支撑,这个特殊的人力资源才能通过公平竞争得到合理的配置。而在用人单位方面,梳理科学的人才观,就是要提高以人为本的意识,人才的就业竞争必须是一种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人才素质的公平竞争,社会对人才的挑选不应加上“家庭背景情况,性别,相貌,地域”等连带条件。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教育公平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必要条件。相信在国家和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实现教育公平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为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打下完美的基石。

第19篇:教学教育公平教学心得体会

教学教育公平教学心得体会

十九年来教学实践表明,每所学校的每个班级都存在一部分成绩或行为发生偏差的学生,如何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学习习惯,转变消极的学习态度,消除他们对老师的猜疑、逆反、敌对的心理,是我们教师应予以重视的问题,我认为

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着手解决:

一、用爱心导航

“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著名教育家夏丐用极其生动的语言诠释了爱与教育的关系。在我们的教学中,“爱”是必不可少的营养素,试想一下,对待学困生,如果采取简单武断的处理方法,是无法开启他心灵之门的,又何谈教育二字呢?

二、尊重孩子,倾听他们的心声

真正的教育是心与心的对话,情与情的对接。初为人师时,我们或许还拥有一份平和的心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的单调,孩子的差异等把我们的耐心渐渐地都磨掉了。试想,曾几何时我们蹲下身来,聆听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真实心声呢?事实证明,只要我们对他们有一颗包容之心和一份关爱的胸怀,他们是愿意敝开心扉,说出自己的心里话的。

三、关注每个孩子,承认他们之间的差异

首先,从个性形成上,由于每个学生家庭情况、成长的社会环境的不同,导致他们性格、气质也不尽相同,所以我们教师必须承认他们的个性存在差异。美国教育家指出:儿童在六岁之后,性格特征已基本定型,大致可分为三种:听觉型儿童、视觉型儿童和体觉型儿童,听觉型儿童主要靠听觉获取知识,视觉型儿童比较安静,喜欢看书,而体觉型儿童却是最优秀的。其次,每个孩子的学习起点也不同,由于各种原因,有的孩子基础较好,有的则基础相对薄弱,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如像体觉型儿童,基础又比较差,就要根据他们的性格特征和知识水平,采取他们最容易接受的学习方式来教学,同时,根据儿童爱玩爱动的天性,寓教于乐,多采用快乐教学法,其教学效果将会事半功倍。

教育是一门艺术,只要我们胸怀一颗爱心,用一种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同时根据儿童的性格特征,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最大限度地挖掘孩子的潜能,就一定能开启他们的心智之门。

袁江瑞 北洛初中 2016.11.18

第20篇:Ⅰ—9公平教育综述

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测评体系

Ⅰ—9公平教育综述满洲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特殊群体工作,不断加强领导,健全机制。下发了《做好关心关爱特殊群体未成人工作》、《在“六一”期间开展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中国梦•七彩梦”主题活动实施方案》、《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妥善安排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较好解决了对特殊群体未成年人关心关爱行动的各项工作。

一、推进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平等教育

全市幼儿园44所,其中公办4所,民办42所,在园(班) 数6284余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91 %。2102-2103学年度,全市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2所,其中小学13所,初中9所(初级中学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 有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16245人,其中小学学生8438人,初中在校学生7807人。其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5792人(小学3134人, 初中2658人),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人数的35.66%。

二、促进教育公平,使更多百姓受益

1.满洲里市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按考试成绩给学生排名并向社会公布名次,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实行免试、就近、划片招生,本地学生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混合编班、随机排坐,在教辅材料收费、评优奖励、入队入团

等方面一视同仁。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在初中升高中考试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地生源在报名、参考等方面一视同仁。

2.先后为37名贫困孤儿办理学生、幼儿国寿平安保险,发放救助金12400元,让贫困孤儿感受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各学校开展“爱心帮扶”活动,与学校300名孤贫儿童结成帮扶对子,定期对孤贫儿童进行关心帮助。实施“春蕾计划”以来,全市各级各单位先后捐助款物,捐助贫困儿童2217人次,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3.为全市125名残疾儿童实施“残疾儿童手术康复明天计划”,全面落实孤残儿童康复、教育保障经费达44万余元。市民政局为全市37名分散供养(亲属代养)和集中供养(上大学、市福利中心)的孤儿提供生活保障经费,最低生活保障经费每人每月达到1200元。开展“六一”儿童节联欢会、为流浪儿童集体过生日、“爱心妈妈”接力等活动,让孩子们尽可能多的接触社会,参与社会活动,增长社会知识,提高了他们适应社会、增长才干的能力。

4.对全市在校的489名留守儿童摸底登记,建立联系卡,健全信息库,监护人联系、结对帮扶、寄宿优先等制度,确保建档率100%。积极为他们提供物质上、精神上和其他方面的有关服务。组织部分机关女干部深入贫困留守儿童家中,开展为贫困留守儿童做一顿饭、送一件棉衣、送一个生日蛋糕、送一个书包等活动,社会反映很好。

我市高度重视关心关爱特殊群体未成年人工作,保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享有公平教育的机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构建和谐校园,对外来务工子女、留守学生、单亲家庭儿童等特殊群体、弱势群体学生给予关爱。让他们身心快乐、健康成长,促进教育公平、社会和谐。

教育公平作文范文
《教育公平作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