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教育公平之我见[优秀]

发布时间:2020-03-02 22:30:0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教育公平之我见

摘要:当代中国正处于并且在相当一段时间都会处于社会转型阶段,这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切入点所带动的社会全面性结构变革,其总体趋势被概括为: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由封闭一源性社会向开放多元性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化A。在我们为体制改革所带来的成果而欢欣鼓舞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面对社会学家涂尔干在他的理论中所提到的一种社会“失范”的可能:在原有集体意识被逐渐消解的情况下,新的集体意识并没有建构出来,并获得足够的道德效力。教育系统作为社会结构的一部分,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失范问题,而且由于教育和社会结构潜在的相对应关系,这种失范也必然会在教育的领域显现出来。作为通过层层选拔进入高等学府的我们,以为可靠的选拔制度能够带给人公平竞争的机会,并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和别人都站在同样的起跑线上并依靠自身努力获得教育的成功。这种情况下,我们会轻而易举地忽略掉这个过程中所存在的潜在的教育不平等问题。 然而,数据显示,有50.8%的人认为教育体制改革所损害的利益,远高于医疗保险体制改革。教育公平的问题已经成为关乎社会公平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关键词:教育公平、对策、高等教育、教育机会。

引言: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前提和范畴,是不可侵犯的个人权利,是和谐社会的基石。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质量公平【1】。我国在法律上规定了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教育公平有法律上的保障。但在现阶段,我国教育还存在许多不公平的现象。 教育公平问题是一个普遍性问题。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均不同程度存在着不公平的情况,从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因教育的不公平因素导致的教育问题屡见不鲜,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它的不公平也直接影响社会的不公平,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和繁荣,更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对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的呼声越来越强,研究教育公平是时代进步的必然趋势。

1、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现状分析

社会公平问题的探索为研究教育公平问题提供借鉴。教育公平问题的前期研究认为,教育公平是与社会公平的观念相联系的一种社会理想,既然是一种理想,它与社会现实之间就有着差距【2】。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差距,保障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而摆在我国面前的实际情况是,在社会分层的条件下,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存在着不平等因素,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公平几乎不存在。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人们的社会公平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除了传统的平均公平观之外,还有机会均等的公平观、差距适宜的公平观、按劳分配的公平观及与效率一致的公平观等。这些都为我们研究教育公平问题提供借鉴。

教育公平问题的根源在于制度伦理。国以人立,业以人兴。邓小平提出“科

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尤其是培育高素质人才的高等教育,纵观国内外各个国家的教育发展历程,对教育公平的追求可谓是各国的共识,其上升到伦理角度,就是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制度伦理研究【3】。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教育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公平的实现获得了提高,可不能直接带来公平程度的提高。在总体上教育矛盾得到有效缓解的同时,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校际差异等差距问题凸显,这就使人们产生了对学校教育的不满足感;再者,因人们对接受优质教育资源的规则和标准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继而产生不公平感。究其根源,主要是现行教育制度的伦理性不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坚持教育的公平性,保障公民公平地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是我国的基本教育政策。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促进教育公平,在教

育公平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而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导致教育发展不平衡。

2、教育公平概念的界定

社会对公平的关注可谓源远流长。《辞海》里对“公平”是这样定义的:“作为一种道德要求和品质,指按照一定的社会标准(法律、道德、政策等)、正当的秩序合理地待人处事,是制度、系统、重要活动的重要道德性质\"。从学科领域讲,公平的概念引自于法学领域,公平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整个物质世界没有纯粹绝对的公平。它应用的范围非常广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法律等多以追求公平为己任。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一种表现形式,可以界定为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教育公共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

马克思主义者的教育公平观认为,教育公平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水平相关联。我们在研究教育公平问题时,不能过份强调绝对平等, 把教育公平理解为人人都接受一样的的教育,也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制度和教育现实水平来谈教育机会均等,应把它与分析社会结构及阶级阶层差别结合起来,既看到教育不公平的现实,又分析其产生的根源及影响因素,尽量从各阶层在受教育的权利、机会、待遇和前途等方面加以比较分析,才能科学地理解教育公平的问题【4】。

我认为,教育公平应界定为:公民能够自由平等分享当时、当地公共教育资源的状态。教育公平是相对的,教育公平不等于绝对的平均,真正的教育公平必须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同时允许非基本教育权利、非公共教育资源方面的不公平存在,绝对的教育公平本身就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教育公平会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而有所变化。

3、引起教育不公平的原因

3.1教育环境的公平问题——区域经济引发的教育公平问题

3.1.1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对教育投入的差距悬殊

经济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如没有经济做支撑,教育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经济发展不仅为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还为教育创造了客观条件。对社会而言,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在对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及高等教育的投资方面差距悬殊。

3.1.2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教育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教育事业的发展不可能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作为基础,一个国家能招多少人进学校学习,并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愿望,主要是看这个国家能给教育提供多少的物质条件。

3.1.3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发“择校”热

追求优质教育资源引发高中择校热。在我国,能不能接受到好的高中教育,往往决定着一个人的未来,高中教育历来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因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对教育投入的差距大,导致区域内高中学校之间在资源配置和办学质量方面存在很大差距,高中“择校”愈演愈烈,人民群众为了能使自己的子女将来有更好的机会进入优质高等学校就读,都异常迫切希望自己的子女到优质高中上学,但优质高中数量又有限【5】。优质高中在招收学生的过程中,除了招收成绩特别优异的学生外,往往人为的设置一些诸如交赞助费、择校费等政策来提高择校的门槛,这无形中加重了适学人员就读高中的成本,对于城乡大多数适学人口来说,因经济原因,上好高中难。

3.1.4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严重影响了高层次人才的流动

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高层次人才的流动, “孔雀东南飞”、“墙内开花墙外结果”现象突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严重滞后导致了高层次人才大量流失严重影响了西部学校尤其是高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建设。地区经济差异所导致的西部地区人才数量的不足反过来严重影响了高等院校师资队伍力量,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与东部差距日益拉大。

3.2教育社会基础的公平问题——社会群落引发的教育公平问题

社会阶层逐渐分化影响适学学生受教育的公平性。近几年以来,随着我国的社会转型,社会阶层逐渐分化,在我国现有的教育环境下,学生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经济条件以及地域地位的不平等,直接影响了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及其潜力的正常发挥。据相关统计,在重点中学里,干部、知识分子和高收人家庭子女占学生总数的70%以上。弱势群体求学难。据调查,即使是在上个世纪末每生每年1干多元学费的条件下,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中尚有25%左右的贫困学生。在各级学校教育中学习失败、辍学留级、中途弃学的,主要是家境贫寒、社会地位较低的阶层的孩子。显而易见,这既不合理也不公平。

3.3教育的政策资源公平问题——社会政策引发的教育公平问题

政府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导致教育经费紧张。教育经费的及时足额筹措、合理利用和有效使用,是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我国教育经费的投入总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从实际的投入水平和现实需要来看,总体水平偏低。其中,政府教育资源供给不足是教育经费短缺的主要原因。

在高校,由于教育经费长期的不足,部分地区普通高校出现住宿拥挤,师资缺乏,采用100人上课的现象习以为常。不过,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推进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深入开展,党和国家一定会也有能力解决好这一问题的。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消息,国家相关部委已做了承诺:到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4%的目标能够实现【6】。

3.4教育的资源配置公平问题——资源配置引发的教育公平问题

我国地域广阔,资源分布不均衡,致使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呈现不均衡态势。在我国,教育资源的配置是否公平与我国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政府是教育资源的配置者。政府能否把公平原则作为教育资源取向的基本原则,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教育公平性程度。建国初期,我国实行“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体制,由于经济整体上比较落后,教育资源匮乏.加之国家的经济发展又极需各级各类的人才,此时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集中优势资源,实行“精英教育\",培养国家急需的人才【7】。在此背景下,政府教育政策的取向,符合当时的国情,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教育公平的最大化。

总之,制度问题是引发教育公平问题的根源。地区和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学校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和家庭经济发展不均所引致的教育公平问题,这些问题表面上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但核心问题是制度问题,制度本身并没有能构成实现公平的机制,例如如何采取相应的政策与制度措施,促使教育资源向不发达地区投入、使学校资源分配均衡等等,要解决这一问题,这就需要修改制度,完善制度。

4、教育不平等性的体现

4.1受教育的机会不均等

受教育机会平等是教育公平的首先前提。在我国所制定的教育制度中,高校的收费制度往往导致弱势群体受教育机会不平等,其不平等主要表现如下:(1)高校收费统一标准,忽视了城乡差别。(2)均值收费标准不符合国情特点。(3)高校收费制度较大程度的超出弱势群体的承受力。(4)高校收费制度影响入学机会的公平【8】。

4.2享受资源的不均等

“从制度伦理的角度看,正义原则应该成为我国分配公共教育资源的首要原则。”我国的教育制度中重点中学政策使学生享受的受教育的资源不平等。尽管修订后的《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但是并无保障该条文的相关内容。重点中学政策违背《教育法》、《义务教育法》里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的规定。

5、解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及教育公平的策略及建议【9】

5.1政府方面

对于城乡以及区域之间教育经费投入的差异性,政府应明确职能,在充分认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意义的基础上,尽快的建立公平、公正的基础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不仅要

加大在财政方面对整个教育的投入力度,而且要加大对弱势区域及农村的扶助力度,以减少城乡、区域之间的基础教育不平衡的问题。同时,政府应有效的约束东部发达地区,发达城市教育经费的投入,对其制定教育经费投入上限;而对于中西部和农村制定相应的教育经费投入的最低限度。只有政府承担起了对教育的责任,时刻坚持三大原则,才能确保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这是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能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5.2学校方面

首先应当取消所谓的“重点中学”制度,取消区分等级学校的简单做法,把力量转移到建立和加强学校标准化建设上来,对薄弱学校的建设应加强投入,努力增强薄弱学校在软、硬件方面的投入,实现软件和硬件配套设施的均衡发展。在硬件方面,应对教舍进行改建,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保证每个学生在安全、幽静的环境中成才。另外,学校应当购买必要的教师教用设备,保证教师授课的基本需求。在软件方面,学校应当适时的培训在职教师,引进优秀教师,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建立起优良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校长和教师之间,应适时的进行相互交流,分享优秀教学资源,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同时,全日制公办学校应积极主动的吸收流动儿童,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流动儿童教育机制,避免出现流动儿童就学困难等教育不公平现象。

5.3学生方面

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学效果的优劣全体现在学生这个教学主体上。对于学生,教师应当排除差异,公平对待。由于学生存在家庭背景、经济及个体差异,难免会出现小部分弱势学生。对待这种学生,应当积极给予关注和关怀,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发展,使基础教育在各学习主体之间得以均衡发展。此外,要使得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还得考虑生源均衡的问题。由于每个家长对自己的子女都给予殷切希望,想方设法让孩子到最好的学校去学习,这就使得某些学校出现“人满为患”,而其他一些学校则出现“门可罗雀”的现象,这样不仅加剧了基础教育的巨大差距,还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所以针对这种现象,教育机构应当制定相关积极的政策,比如:就近入学、划区域入学等,以避免资源的浪费,增进教育的公平性。 总结:

我认为,消除考试可能带来的不平等,首先是思考考试内容的向度,提高考试的认知性、技能性,降低其学术含量,使考试结果能够产生较高的区分度,与此同时进一步健全合理的教育结构,扩大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规模,使每个人都能在教育分流中找到恰当的位置。政府也应该逐步综合贯通各类学校之间的通道,拓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途径。另外,在职业教育和就业的接轨问题方面,政府应该采取更多有利于接受职业培训教育学生的政策,在教育的过程中以及就业市场上帮助他们最快地找到合适的位置,并将他们获得社会成功的机会概率提高到和高等教育相似甚至是相同的高度,给接受学术课程和职业课程的学生相同的社会期望值。这些措施能够帮助学生、老师、家长和整个社会确立科学的学业观念,淡化职业学校学生低素质的自我感觉和学校、社会对他们的负面期望,使他们生活、学习在积极的氛围中。

在我看来,最成功的教育应该是以最有效的方式把学生引导到最适合他们的位置上。但是最终前途的平等则有赖于社会整体的公平,而现在这还具有一定的理想性。本文的主要结论有:

当前我国教育公平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重点中学政策影响教育资源分配公平;二是现行高考制度存在缺陷;三是高校收费制度导致弱势群体接受教育的机会均等;四是民族教育政策广而不实用;五是民办院校政策“虚位”;六是就业制度保障不力。因此要推进我国教育公平工作,必须取缔重点中学设置、改善高考制度、落实民族教育政策、健全民办教育政策、完善毕业生就业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郑树山.中国教育年鉴1998 [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2]邹强.对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思考[J].咸宁学院学报,2006(4):113.

[3] 杨东平.教育公平理论在我国的实践[ EB /OL].2002- 10- 09

[4]杨东平.对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J].教育发展研究, 2000, ( 8).

[5]杜育红著.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51)

[6]教育部, 财政部2007年全国教育经费统计公告[ N].中国教育报, 2008- 12- 1.

[7]韩飞舟.高等教育学费与教育公平[J].江苏高教,2006(1)

[8]陈阳.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问题审视及对策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 2):29.

[9]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教育公平之我见

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

公平教育总结

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制度

浅谈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演讲稿

教育公平之我见[优秀]
《教育公平之我见[优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