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高中作文学案: 说理的圆满性:不顾此失彼

发布时间:2020-03-03 04:46:0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2.培养学生以全面的、发展的、辩证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

1. 了解作文中常见的顾此失彼的毛病有哪些。 2. 如何才能使说理圆满。 学习难点:

如何用全面的发情的辩证的观点来分析问题 预习提示:

1. 自读下面的讲解内容,理解什么是说理的圆满性。 2. 重读自己的作文,看看有没有顾此失彼的毛病。

第十三讲 说理的圆满性:不顾此失彼

一、顾此失彼的表现:

一个事物,一个问题总有两方面。说理议论时,如果顾此失彼,只说了一面,而忘记了另一面,就会出现说理欠圆满的毛病。这也是同学们在作文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1. 为了强调自己的观点,认识上走极端,论述武断,分寸、火候掌握不好。

例如,有这样一段论述:

路,顾名思义,就是道路。它既有平坦的大路,也有崎岖的小路。对于一个具有远大理想、不畏艰难的人来说,他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崎岖小路;那些贪图安逸、胸无大志的人,则会选择平平坦坦的大路。可见,每个人的人生观不同,选择的道路也必然不同。

世上的路有大小之分,这当然是不错的,但为什么非走小路不可?由于没有揭示\"崎岖小路\"的含义,就贸然断定只能走小路,就很难令人信服。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是没有平坦大道可走的。只有不畏艰险,沿着崎岖小路攀登的人,才能到达光辉的顶点。\"这里的\"平坦大道\"\"崎岖小路\"是指科学研究、科学发展的道路。如果在论述中阐明\"崎岖小路\"的比喻意义,把第二句后面的话改为\"无限风光在险峰。一个理想远大的人,为了到达光辉的顶点,宁愿披荆斩棘,沿着崎岖小路攀登;而那些胸无大志、贪图安逸的人,则对小路望而生畏,只想在平平坦坦的大路上漫步,可见„„\" \"无限风光在险峰\"是毛泽东同志的名句,比喻意义尽人皆知,这样一改,就是\"路\"的含义明显带有了比喻的特点,缩小了议论的范围,后面\"每个人的人生观不同,选择的道路也必然不同\"的结论也就顺理成章了。

2.对一个事物的几个方面缺乏辩证的认识,没有从多方面推敲,强调了某些方面,却忽视了另一些方面。

例如\"开卷有益\"这一命题,有的同学往往不作分析,就完全肯定这一说法,一味强调多读,使论述陷入了片面。其实,\"开卷有益\",至少要具备几个方面的条件:爱读——有兴趣;多读——勤奋;能辨——善于识别良莠;善读——懂得阅读方法。如果没有兴趣,硬着头皮一味苦读,即使\"开卷\",也难有太大的收益;如果不辨良莠,不论内容的好坏,什么\"卷\"都\"开\",恐怕不但很难\"有益\",有时甚至会有害;如果不讲方法,不善读书,事倍功半,也会收效甚微。因此,在论述这样的题目时,一定要兼顾这几个方面的内容,这样才能避免论述的片面性。

3.对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缺乏辩证的分析,在强调一个方面时,忽略了另一个方面。例如,有的同学在写《苦与乐》时,这样写道:

苦与乐是对立的统一。苦就是乐,越苦越乐。凡是有作为的人,从来都只想吃苦,不想享乐,所以,当我们为某个学习、工作、事业上的目标奋斗时,虽然只感到艰苦而不觉得快乐,也要孜孜以求。吃得苦中苦,方能得成果。

苦与乐是相反相成的,在一定条件下又会互相转化。这位同学说\"凡是有作为的人,从来都只想吃苦,不想享乐\",且不说是否合乎情理,实际上也否定了苦与乐的转化问题,把苦与乐割裂开来,没有谈出\"对立的统一\"的问题。后来,这个同学对这篇作文作了这样的修改:

苦与乐是对立的统一。苦是乐的源头,乐是苦的归结。苦,能磨砺人的意志,催人奋发;苦,能实现鸿鹄之志,给人欢乐。既然这样,当我们为某个学习、工作、事业上的目标艰苦奋斗时,这本身不就是一种快乐吗?以苦为乐,苦中求乐,其乐是无穷的。

这样一改,强调了\"苦是乐的源头,乐是苦的归结\",\"以苦为乐,苦中求乐,其乐无穷\",不仅从正面阐述了\"苦与乐\"的辩证关系,也避免了主观片面的毛病。

二、如何使说理圆满:

在议论文中,观点是统帅,是灵魂,议论文写作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观点正确。要做到观点正确,在写作中,就要用全面的发展的辩证的观点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剖析事理,只有这样,才能使说理圆满。

1.用全面的观点来看问题

所谓全面地看待问题,即对待任何人任何事都全面分析,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不加分析地否定一切,实际上都是否定事物的发展。要坚持两点论,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只有全面地分析问题,才能避免片面性。

只有用这样的观念来完成议论的过程,才能让人信服,才能使议论过程显得透彻。

2.用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着,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变化,是旧东西不断死亡和新东西不断产生的过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写作议论文时,就可以用发展的观点来分析论证,使得议论的过程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避免静止地看问题而使分析不深刻,避免保守地进行思考而使论述缺乏远见性。

3.用辩证的观点来看问题 要想写好议论文,要想使说理议论合乎科学,有说服力,那就必须学一点辩证法,学会用辩证法来分析问题,论述问题。

郭沫若同志在《科学的春天》中阐述科学工作者的风格时,论述得就很有辩证性。文章是这样议论的:

科学是讲求实际的,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同时,科学也需要创造,需要幻想,有幻想才能打破传统的束缚,才能发展科学。科学工作者同志们,请你们不要把幻想让诗人独占了。嫦娥奔月,龙宫探宝,《封神演义》上的许多幻想,通过科学,今天大都变成了现实。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说: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我国人民历来是勇于探索,勇于创造,勇于革命的。我们一定要打破陈规,披荆斩棘,开拓我国科学发展的道路。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这是科学工作者特有风格,让我们在无穷的宇宙长河中去探索无穷的真理吧!

什么是科学工作者特有的风格?文章中首先充分肯定,科学必须是“讲求实际”、“实事求是”。在这个基础上,作者又精辟地指出了另一面,强调科学“需要创造,需要幻想”,并以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许多幻想变成现实的事例作为事实论据,用天文学家哥白尼的格言作为理论论据,充分论证幻想可能变为现实的道理。在这个基础上,再把这两者辩证地统一起来,说明科学工作者既要有热情的幻想,又要有科学的态度。这样把两者结合起来,就将问题讲得比较全面,文章也就具有雄辩的逻辑力量。

附文1:

感时花溅泪

我国诗人有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其实,这句诗正说明了景随情迁的道理。对事物的认识和一个人的感情有很大关系。

对于常人来说,一粒沙子就是沙子,一颗水珠就是水珠。而在诗人的眼里,一粒沙子可以弥漫整个世界,一颗水珠便可折射出社会、人生。因为诗人富于感情,对事物的认识便不同于一般人。“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可能是由于人们对事物感情的亲疏不同造成的。

在“人比黄花瘦”的女词人李清照眼里,她的生活安定、幸福且少受战乱之苦,因此她才会“兴尽晚回舟,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然而世事沧桑,后期的她饱受战争流离之苦、丧夫之恨,对于她来说,这时的舟已是“载不动许多愁”。前一舟是幸福愉快的载体,后一舟却成为了愁绪与痛苦的寄托。难道是舟变了么?不,是她的感情变了——物是人非事事休。她对事物的认识抑或对,抑或错,其实本无定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有人说,中国人缔造了月。这话其实并未夸大。在科学上,月只是一块毫无生命和感情的矿石,但中国无数诗人无数美丽的诗篇,却赋予了月亮不朽的生命。在王维的诗中有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张继诗云:“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李白的诗:“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苏轼的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些优美的诗句,至今细细体味,仍给人口有余香、不绝于耳的感觉。但我们同时也会发现诗人的感情却不尽相同:王维的安适,张继的失意,李白的狂放不羁,苏轼的人世旷远。也正是如此,对于同一事物月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同样,对于其他事物,诗人们也同样有不同的认识,有人喜春,有人悲春;有人伤时,有人感时。感情是对事物认识的一个基点,一个发散源。

千百年后,我国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则抒发了一代伟人豁达的胸襟和壮志豪情。他对于“天”这一事物的认识也正是与他的宏大的志向和博大胸怀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人的感情亲疏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便也不同。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感情亲,则对事物爱好,感情疏,则对事物厌倦。其实,这本是见仁见智的。

解说:

这篇作文题目很有诗意,用的是杜甫的一句诗,从题目上已经能够看到“感情”与“花”之间在特定的环境里互相依存、互相排斥的关系了。再来看看这篇作文的议论过程。这篇作文的论述十分巧妙地着眼于“景随情迁”这一点。同样是“舟”,“兴尽晚回舟,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中的“舟”,是“幸福愉快的载体”;而“载不动许多愁”中的“舟”,却“成为了愁绪与痛苦的寄托”。随着岁月的流逝,人生经历更趋丰富复杂,表现在诗中的感情也随之发展变化,这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同样是“月”,寄托的感情却不相同:王维的安适,张继的失意,李白的狂放不羁,苏轼的人世旷远。对于同一事物,认识各不相同,这是用全面的眼光来看看待事物。正因如此,本文的议论说理才不至于片面,很好地体现了说理的圆满性。

附文2:

思维,请守住幸福

一枝笔,刚画完前唐的雁落平沙,又滴淌着晚清的紫廖渔歌……

一杆桅,刚降下暮春的轻烟残月,又升起了霜秋的白荻劲风……

岁月在轮回,人生在飘逝,我们驾一叶扁舟于江渚之上,寻觅所谓的幸福。

茫茫中华史,从未忘记幸福的存在。有过去、有现在、还有未来。刘邦是幸福的,因为他胜利了;武则天是幸福的,因为她执政了;杨国忠是幸福的,因为他有权了。然而,项羽是痛苦的,因为他失去了;李氏宗族是痛苦的,因为它遭弃了;李白是痛苦的,因为朝野乱

了。于是,时间在追问历史:“何为幸福?”我追着时间在后现代的荒原上呐喊:“幸福在于自己的心!”

世界万象,无所不有。幸福,只有用心而且懂得去接受的人才能幸福。有些事,就像哈哈镜与平面镜的结合,从这面看,很好看,另一面,丑死了。给一个选择的机会,你是选好看的一面还是丑的一面?幸福在于自己的把握,或者,你对着丑的一面时万般痛苦,忘记了翻过来,于是,幸福与你只是一镜之隔,却隔若汪洋。有些人注定是幸福的,因为他们看这样的镜子会翻看不同的一面,于是,幸福属于了他们。

贝多芬就是一位懂得看镜子的人。当有人问他是否为失聪而痛苦,他说:“没有,我很幸福!因为我仅仅失去六分之一!”除了耳,我们还有眼、鼻、嘴、手、脚。六分之一,这就是贝多芬幸福的概念。

幸福,只是“塞翁失马”,要懂“焉知非福”的道理。

求幸福,有时就要有阿Q的精神。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是一个极具讽刺意义的人。然而,今天的我们,在困境中不妨把阿Q作为一种榜样。原来,阿Q也是幸福的。

面对已知的死亡,我们是恐惧,还是坦然?尼克松在知晓自己得癌症以后,他对死的定义是:酒吧打烂时我就离开!这也是一个“阿Q”,一个美国版“阿Q”。所以,在余留的生命中,他依然很幸福。

幸福,不能定义,幸福与快乐就是一种思维方式。选择了正确的思维方式,你就选择了幸福快乐。

千年的余晖摇曳那些花季,飘落那些雨季。我们不妨把或深或浅的记忆放进日记,把或多或少的往事交给岁月。选择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不再因外界的风声鹤唳而瑟瑟发抖,不再因世间的荣辱得失而锱铢必较,不再因生命的瞬忽飘逝而惆怅莫名——人生因此快乐、因此幸福!

思考题:

1. 这篇文章的标题和内容都体现了辩证的思维方式,试举例加以解说。

2.思考作者是怎样在议论过程中透过现象看本质的?

3.仿照画线句,用概括列举事例的方法来论证“逆境造就人才”这一观点。

参考答案:

1. 从题目上看,思维与幸福有关系,再从“守住”两字来看,发现“幸福”是一种表象,而“思维”才是本质,“幸福”的根本就在于“思维”能否“守住”它。这样,题目就有了辩证的意蕴了,为后文进行辩证分析树起了一面鲜艳的旗帜,表明了一个鲜明的态度。

2. 这篇作文的观点是“幸福在于自己的心”。这里的“幸福”是一种现象,而本质上看就在于“自己的心”。作文通过很多幸与不幸的现象(典型事例),揭示了因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人们对事物的不同看法,其实质是:幸与不幸皆取决于心。然后,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选择了正确的思维方式,你就选择了幸福快乐”。十分明确地让人看到了问题的本质,令人无比信服。

3. 略。

附文3:

鱼乎?熊掌乎?

林清玄曾经洋洋洒洒地写道:“有些事在你犹豫不决时,哪怕只有五分钟,也很可能就错过一生了。”显而易见,他教会我们凡事要学会坚定地做出选择。我们正疾步行走在人生

岔路口最多的那一地段上,做出选择对我们来说,是实现人生价值最关键的一步。

选择如果是为一己之利、片刻之悦而做,那它是卑鄙的,是不值一提的,只供人哂笑而已。就算这种选择不会让我们有所失有所放弃,也是不提倡的。正如释迦牟尼所说:“一滴水只有放入大海中才不会干涸。”只求在翠微的草叶上绽放由太阳照射的、钻石一般光泽的露珠,固然能吸引赞赏的目光,但这炫目也是如昙花一现,转瞬即逝。黎巴嫩作家纪伯伦劝导我们:“制造我的尘土和元素也是制造众生的尘土和元素,毁坏了众生的尘土和元素,我的欢悦只能是行将入木的丧歌。”所以,在做出任何选择的时候,都不应该离开集体与社会这个大环境,毕竟我们依其而生,都是社会的产物。

要做切合实际的选择。虚荣就像凶恶的毒蛇,往往在最需要理智的时候却将理智吞噬殆尽。做选择要避免虚荣,恪守实事求是,不人云亦云,亦步亦趋,也不毫无主见。要实际全面地分析各方面的情况及态势,正如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在机遇与冲击两势俱在的情况下,坚持了中国现阶段的国情,做出善用机遇迎接挑战的英明选择,虽然有所舍弃有其弊端,但从长远来看,却是大快人心之举。虽“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但在我看来,取鱼还是熊掌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但万不可因熊掌的昂贵而盲目舍鱼。

正确的选择应以丰富的知识为前提,这就要求我们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制造数起触目惊心血案的法轮功练习者,多数为科学文化知识贫乏的群众,在选择人生道路与价值观上,与...正确的意识背道而驰,可悲可叹。

选择虽然是强迫我们有所舍弃,但不意味着道路的绝对化,也不代表着绝对的成功或失败,俗语便有“条条大路通罗马”之说。即使真到了“山穷水尽”之时,说不定“柳暗花明又一...村”。假若我们的选择并没有带我们通向成功,也毋须急躁懊丧,“祸兮,福之所伏”,古人之经验,今日也适用。当然,为了避免选择的绝对化,就要考虑各种情形,莫堵后路,就好比得了熊掌不要急忙扔掉鱼一样。

鱼乎?熊掌乎?大处着眼,兼顾自己,做出正确的抉择,一步步地推向成功便并非难事! 思考题: 1. 概括每段大意

2. 在说理的过程中,作者采用了全面的观点来分析问题,试举例加以说明。

3. 如果将文中加点的“多数为”改为“都是”,将“说不定”改为“必定”行不行?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1)凡事要学会坚定地做出选择。

(2)选择的目的——考虑社会效应,而非一己之利。 (3)如何选择——全面分析形势,做切合实际的选择。 (4)选择的前提条件。

(5)如何对待选择的可能性结果。

(6)扣题小结。

2。作者在文章的阐述过程中是采用了全面的观点来看问题的。如,作者在论述中指出,选择不能为“一己之利,片刻之悦而做”,应该考虑到集体与社会,指出:“做出任何选择的时候,都不应该离开集体与社会这个大环境,毕竟我们依其而生,都是社会的产物。”这样的看问题是全面的,不是片面的;是联系的,不是孤立的。

作者在随后的论述中继续运用全面分析的哲学思想,指出“要做切合实际的选择”,要“恪守实事求是”,提出“取鱼还是熊掌应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但万不可因熊掌的昂贵而盲目舍

鱼”。这就是要从实际出发,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坚持全面的观点来进行分析研究。

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片面地夸大事物,反对绝对化。作者在文中进一步指出:“为了避免选择的绝对化,就要考虑各种情形,莫堵后路,就好比得了熊掌不要急忙扔掉鱼一样。”在文章的结尾,再一次亮出全面看问题的观念,“大处着眼,兼顾自己”,作者自始至终体现了用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辩证思想。

3。不行。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事实,语言缺少分寸感。

附文4:

月亮的正面和反面

天空飘过一朵云,有时是阴,有时是晴,但白昼终归还是白昼。

散发扁舟

面对名高权重的位子,同僚们志得意满;面对雕梁画栋的房子,同僚们心旌摇荡;面对风姿绰约的女子,同僚们目迷神醉;面对灿然溢光的银子,同僚们争先恐后。而你却挂冠离去,撑一叶扁舟,浪迹五湖。

咱们苦身戮力与大王共祸同难,二十年呕心沥血,方灭吴复国,换得锦绣河山。而今功成业就,西施不解,士兵不解,百姓不解,勾践不解。

你淡然一笑。那笑里含着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那笑里含着飞鸟尽,户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那笑里含着大名之下,难以久居;那笑里含着功高震主终致怨怼。

你走了,出人意料地走进了隐逸;你走了,情理之中地荣膺了圣哲。范蠡,智者的慧识,让你福同海阔,寿与天齐。

史圣突围

万丈高楼堕足,扬子江心翻船,司马迁心惊肠断。铁链磁疗头,镣铐加脚,狰狞磨刀,豺狼捋袖,一声惨呼,鬼神泣,天地愤。

泪已尽,牙已碎,本以为你引刀自诀;身已残,心已钝,本以为你饮药自裁;朋友弃,亲人离,本以为你悲赴黄泉。而你却活了下来,坚强如山,意志如铁,在那个信奉士可杀不可辱的时代,在那个推崇名节重似命的时代。

文王拘而演《周易》,你想起了父亲临终之嘱;仲尼厄而作《春秋》,你想起了雄才多磨难;左丘失明而有《国语》,又想起了百炼方钢;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你想起了花香从苦寒;韩非囚秦而作《说难》、《孤愤》,你想起了英志还未竟。

于是任下流谤议,于是任乡党嘲讽,于是任口诛笔伐,于是《史记》铸就,于是汗青流光,于是你在出人意料中高大,于是你在情理之中不朽。

生活不可能潮平两岸阔,偶然的不幸,恰是天才的进步阶梯,风雨过后,眼前才会是鸥翔鱼游的天水一色,中秋之月不可能永远见岁岁明如水,偶然的暗淡,恰是镜子的背后之面,有所缺憾,人生才会是积翠如云的空朦山色。

思考题:

1.本文通过评析历史上的著名人物范蠡和司马迁是为了说明什么?

2. 本文作者具有极强的辩证思维能力,以最后一段为例加以赏析。

3. “文王拘而演《周易》„„”一段,在运用材料上有何特点?

参考答案:

1.评析历史上的著名人物范蠡和司马迁,从而辩证地说明了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的关系。 2.略

3.活用教材,将论据拆解来用,体现了作者极强的驾驭材料的能力。

附文5:

仰望天空与脚踏实地

仰望星空,需要“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豪气,需要“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心,需要“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的决心和魄力。而脚踏实地则讲求“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唯有将二者结合,方能从容前行,走向成功。

仰望星空不是妄自尊大。希特勒妄图称霸全球,以失败告终;拿破仑怀揣征服欧洲的野心,最终倒在了滑铁卢战役中;日本企图三个月灭亡中国,却也在投降书上签了字。仰望星空不应是夜郎自大,而是以脚踏实地为保证的。周总理能够在黑暗的旧中国拥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决心,正是因为他有脚踏实地从事革命事业的毅力,有必胜的信心和打“持久战”的恒心。可见,仰望星空要以脚踏实地为保障,我们不仅要抬起头,将自己的希冀寄托在漫天的星辰中,也要保证自己能够立足于这坚实的土地,将自己一步步的足迹印在通往成功的路上。

脚踏实地也不是盲目努力、毫无目标。为何高中生们报志愿时苦于大学专业的选择?为何众多大学生在毕业后失去方向,碌碌无为?为何在人才稀缺的社会中依然有不计其数的“海归”变成了“海待”?难道是他们荒废学业、虚度光阴?其实不然。只是他们过于执著于埋头苦干,而不曾抬眼去注视那广袤的星空,不曾去想象天外的世界,更不曾将自己的理想化作一颗星,点缀在那未知的天际。故而,脚踏实地要以仰望星空为前提,人只有有了目标、有了理想,才不致在无垠的大海中迷失了航向;人也只有有了目标、有了理想,才不致在各种困难面前轻易倒下,才有了继续前行的动力和支撑。

由此看来,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不可偏执其一。我欲仰望星空,追求“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出胎,矞矞皇皇”般的壮阔,须具备脚踏实地的毅力和恒心;我欲脚踏实地,追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境界,则须拥有仰望星空的志向和抱负。二者并行,方可成就理想,走向成功。

温总理曾对青年人寄予殷切期望,期望我们能够仰望星空,国家需要能够仰望星空的人。而我要说,国家也需要敢于仰望星空的人,我们敢于喊出那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同时我们也有此毅力和决心脚踏实地地将其化为现实。 思考题:

1.划出每一段的关键句,概括各段大意。

2. 作者在分析“仰望天空”与“脚踏实地”的关系时,主要是以(A全面的眼光,B发展的眼光,C辩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的。

3.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参考答案:

1.(1)只有将仰望天空与脚踏实地结合,方能从容前行,走向成功。提出中心论点。

(2)“仰望星空不是妄自尊大”,“要以脚踏实地为保障”。

(3)“脚踏实地也不是盲目努力、毫无目标”,“ 要以仰望星空为前提”。 (4)再次强调“二者并行,方可成就理想,走向成功”。

(5)既要仰望天空,又要脚踏实地,这是现实与国家的需要。 2.C.

3.例证、引证。

作文训练题:

1.适当运用关于“量”的限定性词语,可以避免话语过于片面和绝对,请从下列词语中任选三个组成一段话。

一般来说 个案 个别 大部分 少数 绝大部分 极少数 十分罕见 偶一为之 除„„之外 无论„„都„„ 只有„„才„„ 只要„„就„„

2.请以“成熟与圆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3.以“开卷有益吗”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说理作文

说理性行政处罚决定书操作规范

高考材料作文例后说理 导学案(教师版)

高中作文训练一学案

高考材料作文例后说理 导学案(学生版)

八、优秀作文的个性化说理

高中理解性默写

高中终结性评价

高中英语教学学案心得

高中记叙文写作学案

高中作文学案: 说理的圆满性:不顾此失彼
《高中作文学案: 说理的圆满性:不顾此失彼.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