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教育技术学论文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1-10 15:11:21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题目

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2 网络课程中促进迁移的教学策略设计

3 网络课件的设计与开发研究

4基于因特网的教师继续教育研究

5 信息化教学:模式研究和案例分析

6 现代教育媒体下优秀教师的再定位

7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研究

8 甘肃省中师学校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9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中高中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评价的研究10 网络学习日记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应用与效果研究

11 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

12 网络时代教育电视发展趋势研究

13 中小学信息技术考试系统设计与实现

14多媒体教材制作系统设计与开发

15 甘肃省乡村信息资源中心应用现状与发展研究

16 甘肃省高师师范生信息素养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17 甘肃省高等院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体系研究

18 考试分析系统和标准化题库的设计与实现

19 教师教育的改革:反思性教学和反思型教师教育研究20 我国高校网络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21 中小学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培训研究

22 职业中学教师信息技术行动学习探索

23 网络教育中的教师角色及其发展研究

24 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5 中小学教师的信息能力结构及其培养模式研究

26成人在线学习支持系统的设计研究

27 “高校教师现代教育媒体的使用”培训课件开发的理论与实践28 计算机辅助汉字笔顺教学的研究与实现

29 关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学评价的研究

30 高师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研究

31 游戏化网络学习环境设计研究

32远程开放教育新型教学模式探讨

33 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推荐第2篇: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题目

2 军队外语网络教学的课程构建和教学模式研究

3 教育信息环境下,面向学习过程的发展性评价的研究

4 基于网络的自适应学习系统研究

5 网络教学交互策略研究

6 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中高中语文自我导向式阅读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7 基于自动测评技术的IT技能培训研究

8 基于CORBA的分布式异构数据库信息检索模型——在高校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9 支持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概念图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10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11 应用几何画板促进中学物理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试验研究

12 IT技能训练导师系统iTutor——原理、设计与应用

15 网络课程中促进迁移的教学策略设计

16 网络课件的设计与开发研究

17 基于因特网的教师继续教育研究

18 信息化教学:模式研究和案例分析

19 示例学习网上课程的建构研究

20 Internet创新学习环境研究

21 现代教育媒体下优秀教师的再定位

22 学习对象理论与网络课程开发

25 现代远程教育中的教学设计

27 四川普通高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考察分析

28 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

29 信息化进程中成人高等教育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32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研究

45 从信息科学角度对网络课程信息的研究与组织设计

46 基于Web的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模式设计与分析

48 基于网络的班级课堂协作学习研究及其过程设计

52 开放大学学习支持系统的比较研究

53 基于网络的语文阅读辅助导读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56 基于Web的自适应测试系统的研究

58 基于WebSphere的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电子政务系统的研究与实践

59 基于Web服务的分布式异构教育资源库信息共享方案的研究与实现

60 基于Web的远程答疑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61 网络探究式学习的协作学习环境设计

64 现代远程教育中基于任务驱动的流媒体答疑教学模式研究

66 甘肃省中师学校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67 甘肃省城市中学校园网建设与应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68 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中高中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评价的研究

69 基于动机理论的教学设计策略研究

70 网络学习日记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应用与效果研究

71 大学生自我导向学习实践研究——《学习论》中的探索

72 现代远程教育中网络教师指导活动研究

73 发展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GBS学习环境的设计开发与实践

74 中小学虚拟教研活动的特点、功能与组织管理方式研究

75 基于学习设计规范的学习内容管理系统设计

76 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学习(PBL)的教学设计方法的试验研究

77 中小学英语教师ICT技能体系研究

78 网络课程中电子学习档案设计与制作的研究

79 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

80 网络时代教育电视发展趋势研究

81 中小学信息技术考试系统设计与实现

82 多媒体教材制作系统设计与开发

83 远程多媒体信息实时播放系统开发研究

84 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探索—《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实践85 甘肃省乡村信息资源中心应用现状与发展研究

86 甘肃省高师师范生信息素养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87 甘肃省高等院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体系研究

88 甘肃省电大远程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89 卫星宽带远程环境下甘肃电大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构建研究

91 中小学专题学习网站生成系统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

92 考试分析系统和标准化题库的设计与实现

94 教师教育的改革:反思性教学和反思型教师教育研究

95 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与师范院校职前培训模式探索及资源整合

96 网络环境下探究性实验教学过程研究

97 我国高校网络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98 网络学习中的动机策略研究

100 网络考试系统中多媒体应用的设计与实现 101 网络教学过程的设计与控制

102 网络远程教育中学习者特征分析体系的构建及学生模型(student model)的设计105 基于交流的电大远程教育印刷文字教材设计及研究

106 初中语文的网络课程教学内容呈现策略的设计

107 专题型学习网站的设计研究

108 中小学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培训研究

109 基于学习理论的校园网学习支持服务设计

111 职业中学教师信息技术行动学习探索

112 网络教育中的教师角色及其发展研究

114 校园网环境下自主学习支持系统设计

119 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20 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与开发

121 中小学多媒体知识元库理论研究

122 基于WEB的网络课程学习监控体系的构建

123 现代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

124 网络课程答疑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129 信息化教学设计技能训练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137 博客及其引申的知识管理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138 知识管理在网络教育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139 基于网络的个性化学习的平台的设计与开发研究

146 人文地理学课程网络教学模式的构建

150 基于WEB的研究性学习的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153 中小学教师的信息能力结构及其培养模式研究

154 成人在线学习支持系统的设计研究

156 关于构建网络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157 远程虚拟实验过程模型研究

158 “高校教师现代教育媒体的使用”培训课件开发的理论与实践159 基于分布式多层结构的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160 中小学教育信息处理系统的研究与软件开发

161 专题学习网站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62 分布式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163 高校信息化校园网络设计及教育应用

164 基于网络的答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67 桌面虚拟现实及其在网络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168 计算机辅助汉字笔顺教学的研究与实现

169 助教型学习者上网管理平台的研究及设计

171 数据挖掘技术在网络课程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172 基于网络的《环境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构建

181 中小学基于专题学习网站的教学模式研究

182 关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学评价的研究

183 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

184 内蒙古地区民族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

186 基于专题学习网的儿童英语学习潜能挖掘的研究187 高师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研究

188 基于Web的个别化学习支持系统研究与设计

189 网络学习系统中的反思型电子学档评价模块设计与实现 190 游戏化网络学习环境设计研究

191 基于Web的网络智能学习系统设计研究

99 远程开放教育新型教学模式探讨

200 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推荐第3篇: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论文

摘要:教育技术学是一门与推进教育深化改革、促进素质教育、教育信息化、创新人才培养、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等密切相关的学科。本文主要论述了教育研究的意义、教育研究方法在教育技术学中的应用和教育技术研究方法的作用。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能对教育技术学中的研究方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教育研究;教育研究方法;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与推进教育深化改革、促进素质教育、教育信息化、创新人才培养、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等密切相关的学科。教育技术学科作为一个学科,不仅要有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还必须具有能推进本学科发展的研究方法。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就是人们为深刻认识应用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活动的过程和现象而采用的途径、手段和工具。

由于教育技术学研究隶属于教育研究的范畴,在探讨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之前,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进行教育研究的意义。

一、教育研究的意义

1、教育研究是教育变革自身的要求

20世纪以后,随着社会变化的加剧,教育的变革也成为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从而产生了一批像蔡元培、陶行知等教育改革家,产生了教育性质、特点、效率的回顾和反思,形成了一批教育改革的理论。可以说,没有教育研究,就没有教育改革的理论;没有教育研究,就没有教育家。

2、教育研究是新世界教育工作者的必备素质

随着社会要求的不断变化,教育的质量观也在不断变化。如何不断提高我们的教育质量,没有现成的千篇1律的经验可以模仿。传统的教育工作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传授知识、训练行为的工作。事实上,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启发智慧;不仅要训练行为,更要培养人格。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进行教育研究。因为教育研究是教师专业化的要求,是教育创新的要求,是提高教育质量、形成独特教育教学风格的要求。

二、教育研究方法在教育技术学中的应用

教育研究方法在教育技术学科中的应用,是根据教育技术学科的具体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进行应用的,这对于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形成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本文采用间接性研究和直接性研究中的分类方法进行阐述:

1、测量法的应用

测量法是一种间接的教育研究方法,它可单独运用,独立探索教育问题。它也是一种配合其他教育研究方法获得教育研究资料的方法和手段。在教育技术学科中,主要运用于:选拔学生,检查教育目标贯彻情况,升级、编班与分组,指导就业,预测等。

2、文献法的应用

文献法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在教育技术学科中通过文献综述,即在全面搜集资料基础上,经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一定时期内教育技术学科或该学科专题的研究成果和进展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根据文献综述的分析,指出教育技术学科的现状、现存问题、将来的发展方向。

3、内容分析法的应用

内容分析法,就是对于明显的传播内容,做客观而又系统的分析,并加以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在教育技术学科研究中有着广泛的用途。首先,可作为趋势分析。它可以利用同一对象不同时期的内容资料作比较,分析某种思想内容的发展过程、发展规律及其发展趋势。其次,可作意向分析。它可以通过对某一对象在不同问题上,或在不同场合所显示出来的内容资料的分析和比较,分析这一对象的意向。如分析不同类型的学生的心理状态、潜在动机、兴趣、态度和价值观念等。再次,可作比较分析。它可以通过对来源不同的样本的内容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比较,从而找出不同事物之间的异同,发现不同事物各自之特点。如,比较两个学术流派学术观点的异同等。

4、观察与实地研究法的应用

观察法是人们为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过感觉器官或借助于一定的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条件下出现的现象进行考察的一种研究方法。观察法在教育技术研究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科学的观察是获得并积累感性材料的重要渠道。教育技术现象是一种复杂的系统的社会现象,要认识其本质和规律,必须以充分的可靠的感性材料为基础。第二,观察是及时获取反馈信息、验证假说的必要手段。在教育技术研究课题中,大量观察是有关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过程模式的研究。

实地研究方法是质的研究中最为重要的研究方法。实地研究方法实质上是一种参与式的观察法,它与其他形式自然观察有着明显的区别。在教育技术学科中,运用实地研究方法,不但能够收集数据,而且能产生教育技术学科中的新理论。

5、行动研究法的应用

行动研究是教育实践工作者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自行解决此时此地实际问题,即时自行应用研究成果的一种研究方法。行动研究在教育技术研究中主要的应用课题是:关于信息化环境下学生个性发展的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的研究,基于网络条件下综合学习课程的研究,学校信息化管理的研究等。

6、调查研究法的应用

所谓调查研究法,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借以发现问题、探索教育技术规律、开展教育技术研究的一种方法。调查的类别,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按照调查对象的性质和调查工作的方式,调查又可以分为访问调查、问卷调查、个案调查和文献调查等方法。在教育技术领域中,需要进行调查的内容很多,不可能一一列举,其中关键的是要了解教学资源的学科覆盖面、应用于教学的教师覆盖面和应用于教学的学时覆盖面。主要项目有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种类、内容、设备条件、使用情况等。

7、教育实验研究法的应用

教育实验研究是为了解决某一教育问题,根据一定的教育理论和建立的假设,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实践,经过一定时间对效果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在教育技术学科中,教育技术实验研究是指根据教育技术研究的目的、运用一定的实验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实验对象、搜集事实和获取感性资料。教育技术实验研究是形成、发展和检验教育技术理论的实践基础。

8、教育追踪法的应用

教育追踪法是指在一段长时期内,一般数月或数年内所做的资料搜集,或连续跟踪观察研究对象或教育现象的发展变化情形的研究方法。在教育技术学科中应用追踪法,如可以对新的信息技术在该学科中产生的影响进行追踪研究,对新理论对该学科的指导作用进行追踪研究等。

除了上述的研究方法以外,还有很多其他的研究方法,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当然,在实际的应用当中,我们并不是仅仅使用一种研究方法,通常是几种研究方法结合着使用,这样才能更好地研究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

三、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作用

教育研究方法结合教育技术学科的特点,就形成了教育技术学科的研究方法,当然这只是教育技术学科研究方法

形成的一个途径。之所以要形成教育技术学科研究方法,是因为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在教育技术研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为教育技术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定向开路

任何一门学科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与科学的研究方法相联系的。作为一门系统的教育技术学科,它的形成和发展固然是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的信息技术的出现相联系,但是没有科学的研究方法,就无法揭示这种复杂教育活动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就只能停留在纯朴的了解、经验的积累、肤浅的认识水平上,教育技术学科就不能向前发展。

2、使教育技术学科研究程序规范化

科学研究方法依据认识论的原理,把科学研究的过程分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三个基本的认识阶段,这些程序为科学研究工作者提供了合理的、规范的、优化的思考步骤和操作规则。

3、是推广运用教育技术成果的桥梁

一个完整的、具体的科学认识过程,往往以获得一定的科学成果并汇入人类知识的宝库为标志。教育技术研究成果的意义在于,它不仅仅是告诉了我们某些规律、真理,回答了某些疑难问题,提供了某些具体的知识,扩大了人类的认知,同时还在于它提供了新的思想、新的原则和方法。

4、丰富了教育技术学科的内容

科学的研究方法自身的具体内容具有很大的综合性,其中科学方法中的综合方法,即系统方法、信息论方法与控制论方法,其具体内容的运用,都将移植和渗透到教育技术学科本身,使教育技术的学科内容渗进了综合性以及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观点和方法,从而使教育技术学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概念、法则和方法,丰富了教育技术学科的内容。

四、小结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教育技术学科也不例外,因此,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与其相关学科的发展息息相关。其研究方法的形成,就是最好的证明。教育研究方法在教育技术学科中的运用,不但给教育技术学科的研究开拓了道路,而且形成了教育技术学科的部分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袁振国主编.教育研究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p1-3.

[2]李方著.现代教育研究方法[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第一版p123-124,p180-181,p224,p312.

[3]李克东编著.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第一版p149-150,p161,p223-224,p85,p171-172,p14-15.

推荐第4篇:教育技术学

16.1 选择题

1.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 )立足于教育目标的完整性,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3个目标领域,并按照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的顺序把每个目标领域再细分为多个层次和水平

A.布卢姆

B加涅

C斯金纳

D华生

2.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 )的有意义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A.加涅

B.奥苏贝尔

C.斯金纳

D维果斯基

3.( )教学系统设计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习者拥有学习过程的主动权。教师不是主观武断地控制学习过程,而是积极引导、有效监控,并未他们提供思维上的挑战。 A.以教为主

B.“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C.一学为主

D.“教师为主体、学生为主导 4.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主要是基于( )理论 A.行为主义

B.认知主义

C.建构主义

D.乐观主义

5.抛锚式教学策略是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是问题的基础上,分为( )、确定问题、自主学习3个阶段。

A.搭建脚手架

B.独立探索

C.角色扮演

D.创建情景

6.在分析了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各自优缺点的基础上行,我国学者( )教授提出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模式哦。 A.李克东

B.何克抗

C.祝智庭

D.乌美娜

7.( )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教学设计所产生的结果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额教学或课件,而是一个单元教学计划“包件”。 A.Intel未来教育模式

B.WebQuest模式 C.探究式模式

D.主动学习模式

16.2 填空题

1.在进行微观层面的教学设计时,通常会考虑几个问题,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2.在一般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都包括4个基本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乌娜美,1994)。3.从理论基础和实施方法看,教学同喜设计过生模式主要分为3大类,它们是:______、______和______。

4.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包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诸多要素。

5.学习风格的分析包括3个层面,即______、_______和_______。

6.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7.按评价的功能不同,教学评价可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

16.3 判断题

1.以教育为主的教学设计有时称为“传统教学设计”,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主导——主体”的教学设计有时统称为“现代教学设计”。

2.以教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主要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设计的焦点在“教学”上,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精细严密地运用系统方法对教学进行设计。

3.诊断性评价又称为过程性评价,重视过程行评价有助于不断收集有力的数据和资料以完善教学方案和教学过程,对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比总结性评价更有实际意义。

) 4.量规是一种结构化的定量评价标准,它往往是从与评价目标相关的多个方面详细规定评级指标,具有操作型好,准确性高的特点。(

) 5.WneQuest模式是一种面向探究的学习活动,活动中学生们所用到的所有或大部分信息都来自书本。(

16.4 名词解释

1.教学系统设计 2.学习风格 3.信息化教学设计 4.WebQuest模式 5.教学目标 6.教学策略

16.5 简答题

1.简述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 2.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3.简述喜喜欢教学评价的特点?

4.简述以“教书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5.简述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16.6 论述题 1.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论述要中和考虑那些方面才能设计出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 2.在信息化教学中,如何才能全面的评价学生丢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3.论述加涅的九段教学策略(或称“九段教学法”)。

4.根据以下给出的小学一年级课文《花朵》的内容及教学要求,设计出一个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

《花朵》原文 星星,是夜空的花朵。 焰火,是节日的花朵。 我们,是祖国的花朵。

(1) 教学要求

① 学生能借助拼音正确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② 学生会认“花、朵、星、是、空、的、节、们”8个生字,能口头给生字组词,会按正确的笔顺规则写“火”“我”两个字。 (2) 教学时间:一节课。

请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包括以下几点。 ① 写出设计思路

② 教学准备(上课需要的素材、课件等)。 ③ 分析教学目标(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④ 分析学习者特征 ⑤ 分析学习内容

⑥ 教学过程(包括导入,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评价)。

推荐第5篇:教育技术学

一基本概念: 1.教育技术: •教学(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美国教育技术与传播协会,1994) •教育技术新概念

教育技术是通过对与指定目标合适一致的技术过程和资源进行合理的创设、利用和管理,从而促进学习,改善绩效的研究与合乎规范的实践。(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2005 ) •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2.信息化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

•教育信息化,是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学习、教育教学管理,以便形成新的教育教学目标和模式,达到新的教育教学效果,从而有效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

3.信息素养:在技术层面上:信息素养反映的是人们搜索、鉴别、筛选、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有效地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技能。在人文层面上:信息素养反映了人们对于信息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建立在技术层面的基础之上,涉及到独立学习、协同工作,个人和社会责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

4.教学环境:包括了信息化教学活动赖以持续开展的各种因素与条件,是物理时空、硬件设施、软件资源、制度规范和文化心理等教学条件和因素的集合。

5.教学资源:教学资源通常又称学习资源,它是指一切可以用来促进学生学习、支持学与教全部过程的各种支持系统、学习材料和环境条件的总称。在教育技术领域,狭义上通常把教学资源理解为应用于教学过程的各种媒体设备和教学材料。广义上,教学资源则包括了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等诸多方面,它是指能够促进有效学习的所有可资之源。

6.超文本和超媒体:超媒体——允许多种形式的信息的非线性链接;超文本——由文本信息构成的非线性交互系统。 7.CAI多媒体课件:是直接用于辅助课程教学和学习的各类计算机软件.8.教育网站:•教育综合类网站 K12中小学教育教学网

http://www.daodoc.com 教育博客网

http://www.daodoc.com 9.网络课程: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

10.网络课件: 11.教学过程:•信息化教学的理念(课本上):①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②重视知识意义的自我建构③关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④注重对学习的过程性评价;•信息技术对教学过程的支持:技术作为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互动的中介工具,主要发挥四种功能,学习管理工具:包括学习管理系统、电子学档、计算机辅助测验、适应性学习系统等;信息资源媒体:包括课件、教学资源库、教学素材库、电子教材、电子书刊、学生自建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虚拟科技馆等 ;信息处理工具:各种应用软件,多媒体与网页著作工具,模拟、建模与知识可视化工具,各种认知工具,及各种智能教育代理等;社群互动工具:如网上聊天室、视频会议、共享白板、MOO/MUD等 ;•信息化教学过程的特点:①信息化教学过程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开展教与学的过程②是教与学双方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信息传递、交流和探索的过程③是凭借丰富教育信息资源而进行的教学活动④是突破传统课堂教学限制的活动过程

12.教学模式:是为完成特定的任务和目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简明的教学活动结构方式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方式,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13.教学设计:是指运用教学系统方法来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需求、设计教学方案、试行教学方案、评价施行结果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教学的系统规划和决策过程。它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

14.学习策略与教学策略:•学习策略:是学习主体为最有效地实现学习目标,自觉地对学习活动及其要素进行调控的策划和谋略。•教学策略: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为促进学生的学习而对特定教学情境中使用的媒体、信息、方法、形式和活动序列等教学问题进行的设计规划。包括组织策略、传递策略和管理策略; ( 基本的教学策略包括⑪生成性策略

鼓励或允许学生通过自我提供的许多学习活动,“控制”学习中的信息加工的优势,建构自己的意义。⑫替代性策略倾向于通过提供全部的或部分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的组织、细化、排序和强调、理解与检验、以及迁移的建议,较多地代为学生加工信息。⑬指导性策略

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共包括四个阶段:①导入阶段②主体阶段③结尾阶段④评价阶段⑭组织策略:主要涉及对教学内容编排和呈现的决策,如教学内容的序列及其结构、知识呈现的类型和方式,教学活动的组织顺序等。⑮传递策略:对教学信息如何传递的决策,涉及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⑯管理策略:是对学习者与学习活动的互动方式的决策,涉及教学计划安排、教学过程控制及教学资源配置等。)

15.教学目标: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认知领域教学目标(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动作技能领域教学目标(模仿、操作、精确和联接);情感领域教学目标(注意、反应、价值判断、组织化、价值或价值复合体的个性化) 16.教学评价:根据教学目的,运用一切可行的评价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予以价值判断的过程。

17.量规:是一种结构化的定量评价标准。它往往是从与评价目标相关的多个方面详细规定评级指标,具有操作性好、准确性高的特点

18.概念图:是一种图表,作为评价工具,它可以 方便的表征课、单元或知识领域的组织结构。

19.微格教学:是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掌握课堂教学技能的一种培训方法,又被译为“微型教学”、“微观教学”、“小型教学”等。“微”,是微型、片断及小步的意思;“格”取自“格物致知”,推究、探讨及变革的意思,又可理解为定格或规格,它还限制着“微”的量级标准(即每“格”都要限制在可观察、可操作、可描述的最小范围内)

20.协作学习:有人称之为合作学习,它是指学习者以小组的形式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学习者个人和小组通过协同互助的方式,为完成共同任务而开展的学习活动①以小组活动为主体②强调小组成员的协同互助③强调目标导向功能④强调以总体成绩作为激励

21.研究性学习:通常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遵循科学研究方法,并依据学科课程或直接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现实生活中选择、确定研究主题,进行主动探究、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二、翻译下列教育技术类术语 URL:网址? HTML: CAI---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isted Instruction) CMI---计算机管理教学(Computer Managed Instruction) LMS:学习管理系统(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 Cooperative Learning:协作学习Learning Community:学习共同体 Virtual Community:虚拟社区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eb Quest:网络探究学习模式

Learning Contract:学习合同或学习契约 三.多媒体素材及各类素材的文件格式

.DOC:word 文档 .BMP :位图,无压缩,不会丢失图像的任何细节,但是占用的存储空间大.AVI :音频视频交错格式.JPG /.JPEG :一种常用的压缩格式,占用的存储空间小.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SWF :flash图形文件格式.MIDI:乐器数字接口,电脑音乐的统称,占用的存储空间很小.WAV :波形声音文件,无压缩,音质最好,但占用的存储空间大 .MPEG :动态图像专家组 .RM /.RAM :real公司创建的一种音\视频格式 .PPT :演示文稿图形程序 .RAR/.ZIP:压缩格式

四、大题

1、了解常用常用多媒体素材编辑和多媒体创作软件的用途:(1)MS PowerPoint:演示文稿,不仅具有多媒体和动画演示效果,而且提供对万维网的支持.(2)MS FrontPage:网页设计工具(3)Internet Explorer:网页浏览器 (4)Author ware :可以用来制作教学软件、信息系统、交互式数据库以及仿真模拟训练等各种多媒体应用软件,它面向对象和基于图标的多媒体的设计思路,使非专业的程序员进行多媒体应用程序开发成为现实;(5)Premiere:视频处理工具(非线性编辑)(6)Photoshop :图像处理和设计工具,功能强大,性能稳定,使用方便,是目前PC上通用的平面图像设计软件;(7)Dream Weaver :可视化网页编辑工具,可以建立跨平台的网页,也可以制作无需编写任何代码的动态网页,还可以实现本地站点,远程站点的管理及异地网页编辑功能;(8) Flash :二维动画制作软件,它可以创建网页广告、网站标志、MTV、视听游戏、动态模拟等多媒体作品,它主要由矢量图组成,文件容量小,不仅有视听同步和交互操作功能,还可以直接用来创建具有完备功能的Web站点;(9) Cool Edit:是数字音乐编辑器和MP3制作软件,支持多种文件格式(10)HTML:制作静态课件的工具?

2、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概念模型及其基本内容:⑪机遇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①随机通达教学

②情境性(抛锚式)教学③支架式教学④认知学徒制

⑫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原则: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②强调情境的重要作用③强调协作学习④强调学习环境的设计⑤强调利用多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教⑥强调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方法与步骤:①教学目标分析(任务分析)②情境创设③信息资源设计④自主学习设计⑤协作学习环境设计⑥学习评价设计(效果评价设计、强化练习设计)

⑬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概念模型(43-44页):乔纳森等人于1999年提出,主要有问题/项目情境(这是学习环境中的概念与操作的核心,起着聚合其他相关部分的作用)、相关案例(在基于案例的推理和认知弹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信息资源(信息能使其在情境中的应用产生相关的意义,因此提供相关的信息能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解决问题)、认知工具(能承担和促进特定认知过程的计算机工具)、交流/协作工具(培育协作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是社会建构主义,其主要观点强调了学习是通过协作、共享,以社会性的方式实现知识的社会建构)和社会/情境支持(包括物质基础设施。教师和学习者的训练准备情况)等部分构成。

3、教师应具备的信息化教学素养(4-6页):⑪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方法,包括①熟练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和信息的搜集、加工和传播技术②了解并熟悉信息化教学环境和资源的类型与特点③熟悉信息化教学过程的特点、策略和管理方法④熟悉信息化教学的常见模式及其教学设计方法⑤熟悉信息化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设计方法和教学应用等;⑫适应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包括①媒体化教学环境②网络化学习环境③数字化资源环境;⑬熟悉并掌握运用各种现代教学观念指导教学,包括①学习环境观念②教学设计观念③学生主体观念④素质教育观念;⑭能在实践中尝试、探索并着力构建新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等。

4、信息化教学环境的特点,常见的信息化教学环境,网络化教学环境的特点

⑪信息化教学环境的特点(13-14页):①课程、教材多媒体化② 学习资源共享化③教育时空立体化④自主学习个性化⑤学习活动合作化⑥教育管理自动化;

⑫常见的信息化教学环境:(12页)①从环境组成及功能来看,教学环境包括物理教学环境、信息资源环境和人际关系环境等;②从技术角度和活动方式的角度来考察,信息化教学可以分为课堂教学环境、视听传播环境和网络教学环境等;③从教育传播的角度看,教学环境的构成要素一是时空结构,二是时空容量,三是媒体装备;

⑬网络化教学环境的特点(28页):①教学环境的虚拟性(最重要的特征)②信息组织的超文本化③信息资源的开放性④学习活动的交互性

5、常用的多媒体教学支持工具,网络信息资源的类型和特点,支持信息化教育的网络教育资源,网络信息资源的获取工具,常用的网络信息交流工具

⑪常用的多媒体教学支持工具(66-68页):①效能工具软件(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数码演示文稿软件等)②认知工具软件(几何画板、知识库、概念地图)③教学支持系统(多媒体素材库、教师备课系统等)④教学管理系统(题库管理系统、学籍管理系统);

⑫网络信息资源的类型和特点(70-74页):①网络课件与网络课程②电子书刊和电子百科类网站③网络数据库和虚拟资源库④教育网站(教育综合类网站、教学网站、资源类网站、研究类网站);特点:?

⑬支持信息化教育的网络教育资源:?

⑭网络信息资源的获取工具:①搜索引擎②集成搜索引擎,亦称为―多引擎同步检索系统 ‖ ③元搜索引擎,通常又称多元搜索引擎或并行搜索引擎 搜星搜索引擎http://www.daodoc.com ⑮常用的网络信息交流工具:①同步交流工具(IRC聊天室,ICQ即 网络寻呼机,MSN Meenger,Skype)②异步交流工具(E-mail和Mailing List,BBS即 电子公告板,Usenet即 新闻组,Blog网络日志)

6、媒体、教学媒体及基本功能,教学媒体的分类,常见媒体教学主要方法,多媒体技术及其特点,多媒体课件开发的步骤

⑪媒体:是英文media的译名,媒体是信息表示和传播的载体。.它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承载信息所使用的符号系统,如文字符号、语言、声音、图形、图像等。多媒体技术中的媒体就是指这个;二是指存贮和加工、传递信息的实体,如书本、挂图、投影片、录像带、计算机磁盘以及相关的播放、处理设备等。

教学媒体:当某一媒体被用于传递教学信息时,就称该媒体为教学媒体或学习媒体。 基本功能:

⑫教学媒体的分类:①按发展先后:传统媒体,现代媒体②按是否印刷:印刷媒体,非印刷媒体③按感官:听觉、视觉、视听觉、交互④按媒体的物理特性:光学投影媒体、电声媒体、电视媒体、计算机媒体⑤按技术特点:数字媒体、非数字媒体

⑬常见媒体教学主要方法?

⑭多媒体技术及其特点:以多媒体计算机为基础,主要通过文本、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体符号来呈现信息内容的教学资源;特点:教育性、科学性、交互性、集成性

⑮多媒体课件开发的步骤:项目定义,教学设计,结构设计,课件制作(包括素材的准备与制作,课件编辑媒体合成),课件评价

7、获取图片的方法:

8、微格教学系统、标准型集成性多媒体教室、网络多媒体教室的基本构成 ⑪见微格教学专题

⑫标准型集成性多媒体教室又称为多媒体综合教室,是指多种教学媒体汇集在一个教室内,以利于开展多媒体组合教学活动的系统。 通常情况下,多媒体综合教室主要指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综合教学演示系统

⑬网络多媒体教室的基本构成:通常由投影仪、投影幕、多媒体计算机、视频展示台、影碟机、录像机、音频卡座、功放、集中控制系统等组成;

9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①提出明确而又适度的学习要求②以激发内部动机为主,外部动机为辅③及时提供对学习结果的反馈④恰当运用竞赛、评价与奖励等措施

10常用的课堂教学管理策略:①创设积极的课堂环境和氛围②提倡学生参与课堂管理③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11网络信息评价的CARS量表:Credibility-可信度Accuracy –准确度Reasonable-合理度Support-支持性 12 Big6信息问题解决的流程:任务分析→寻找方法→收集信息→运用信息→ 表达信息→学习评价。P116 13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讲授式教学模式的优缺点,信息化教学的基本模式,信息化教学的理念与特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⑪ 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活动程序、师生关系、教学策略、实现条件、评价方式 ⑫讲授式教学模式的优缺点: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系统、高效传授基本知识

缺点是教学过程由教师控制,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课堂讲授主要面向全体学生,难以顾及个别差异;师生交流只是单项作用,缺乏教师、学生间的多向互动。

⑬信息化教学的基本模式(145-155页):①基于课堂的讲授式教学②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③基于案例的教学模式④基于资源的自主性学习⑤Web Quest(网络探究学习模式)

⑭信息化教学的理念与特点:

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就是计算机技术 ;信息技术是计算机与网络通信技术的组合;信息技术包括三种技术:视听技术、计算机技术、整合技术。课程:根据教育目标对教育内容教学科目学习活动和教学时序等进行的整体性规划;狭义上指某个特定的教学科目及其教学活动安排等;整合:整合不是混合,而是融合,是把两者融合在一起,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为一体,也就是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或者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领域:班级授课、小组学习、自主学习,成为既是学习的对象,又是学习的手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具体方式:作为学习对象; ②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③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④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⑤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⑥信息技术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的工具⑦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与知识建构的工具⑧信息技术作为合作的工具⑨信息技术作为研发的工具⑩信息技术作为评价的工具⒒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管理的工具

14教学设计过程、任务、要素;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过程;设计学习情境应注意的问题;常见的协作学习活动方式

⑪教学设计过程: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实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

⑫任务:是寻找教学问题的整体解决方案。在这个解决方案中,教学法是最活跃的成分,但却不是全部。 ⑬要素:学习者(核心)、目标 (导向)、策略 (手段)和评价 (调整)

⑭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过程:原则:•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习者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师以指导为主,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习活动,引导、监控和评价学习进程,提供学习资源和技术支持。•注重利用―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开展学习探究活动,重视在有具真实意义的相关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并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和技术工具支持学生的学习活动。•重视学习过程的社会性协作和交互活动。•强调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方式的应用,以评价来促进学生发展。过程:单元教学目标分析•学习任务与问题设计•学习资源与技术工具设计•教学过程与活动设计•学习案例与作品范例设计•学习评价量规设计•单元教学计划实施•学习评价与反思

⑮ 设计学习情境应注意的问题:①教学情境要与知识主题相关,且要尽可能创设真实性情境。②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基础上选出当前所学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作为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或 ―基本内容‖),然后再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意义建构。③学习任务与真实学习情景必须相融合,不能处于分离或勉强合成的状态,学习情景中要能够以自然的方式展现学习任务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④学习情境只是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外部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设计理想的学习情境是为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最终完成意义建构服务的。明确这一点对研究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非常有意义。

⑯ 常见的协作学习活动方式:竞争、辩论、伙伴、设计、问题解决、角色扮演

15支撑学习的相关技术和材料,理解技术对学习的促进作用(213页):学习支撑材料的形式并无一定之规,随学习任务不同、支架目的不同而变化;支撑材料一般包括与任务主题相关的参考资源、作品范例、评价量规、学习支持和认知工具等;

教学评价分类, 信息化教学评价的新理念,信息化教学常用的评价方式

⑪ 教学评价分类①按评价基准分类: 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评价②按评价功能分类: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③按评价表达分类:定性评价、定量评价④按评价对象分类 :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侧重于测量与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分成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方面。面向学习资源的评价:侧重对资源建设质量的把关,目前常用的教学资源评价方法包括自我评价、组织评价、使用中评价和过程评价⑤根据评价参与主体:自我评价和外部评价.⑫信息化教学评价的新理念(225-228页): ①发展性评价理念②真实性评价理念③多元化评价理念④动态性评价理念⑤后现代主义理念

⑬信息化教学常用的评价方式: ①传统评价方法:测验、调查、观察②现代评价方法:量规.学习契约.范例展示.评定包(档案袋).概念图.评估表

微格教学系统:《专题》

微格教学(micorteaching)是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掌握课堂教学技能的一种培训方法,又被译为―微型教学‖、―微观教学‖、―小型教学‖等。―微”,是微型、片断及小步的意思;“格”取自―格物致知‖,推究、探讨及变革的意思,又可理解为定格或规格,它还限制着―微‖的量级标准(即每―格‖都要限制在可观察、可操作、可描述的最小范围内)。 二

微格教学的发展:一是微格教学在国外的发展1963年,以阿伯特·布什和阿伦所教授为中心的研究者在采用角色扮演培训教师教学行为方法的基础上,开始采用电视录像记录角色扮演的过程,通过分析与评价所记录的行为使受训者得到改善和提高。1964年,爱肯逊使用录音机及电视机对教学行为进行记录和重放。视听设备的动用使师资培训方式从师徒学艺的经验型转变为有目的地进行某一技能培训的科学型。1965年,安伯丁把课堂教学分解为不同的阶段,进行了阶段技巧实验。教学的复杂行为被分解为一个个简单的要素,使得师资培训可以通过有控制的实践来确定、观察和检测。二是微格教学在我国的发展:引进期(20世纪80年代初~1989年) 自1987年始,北京教育学院一些教师开展了对微格教学的学习和研究,并进行了一些实践应用。 发展期(1989年~1998年)1991年夏,北京教育学院举办了教师教育与微格教学讲习班;1992年初北京师范学院和1994年北京清华大学先后举办了同样性质的讲习班;1993年全国各省级教育学院分别建立了具有先进设备的微格教学实验室;1998年10月,全国微格教学协作组年会在云南教育学院召开,来自美国的微格教学创始人之一——爱伦教授作了―关于微格教学新旧模式对比‖的报告,展示了新型微格教学的实习与评价模式;来自香港的任伯江教授作了―优质教学,以微观教学为首‖的演讲。成长期(1999年~至今) 2000年,微格教学协作组申请加入中国电化教育协会,成为其专业委员会的分会员,标志着微格教学开始了一轮新的发展时期。教育部已经将微格教学活动的开展列入高等师范院校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微格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成长时期。

微格教学的特点:一是强调理论联系实践、重在技能的训练•教育学、心理学与教学论为微格教学及实践活动提供了理论指导•示范、备课、写教案、角色扮演、反馈和讨论等一系列活动,使教育教学理论得到具体地贯彻和体现 ; 二是训练目标明确、集中,重在技能的分解•将复杂的教学过程涉及的教学技能进行合理分类,确立达到的教学目标•集中训练一两个教学技能,训练目标可以制订得更加明确具体;

三是观察示范典型、具体,重在细节分析•示范的时间短,内容少,主题集中,便于分析研究,可以反复观看,深入理解•采用录像的方法,不仅可以对示范技能进行精心选择,还可以提供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四是信息反馈及时、有效,重在自我训练•及时通过重放录像可以立即进行自我观察分析,发现其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用录像机暂停、慢放、重放等功能,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表露无遗•参训者以 ―第三者‖来观察自己的教学活动,容易收到―旁观者清‖的效果•缺点认识深刻、清楚,客观,改正错误的决心大; 五是 减轻参训者心理压力,利于创新思维培养•师范生或在职教师不会有太大的心理压力,并且过好了第一次讲课的―关‖,以后就会形成沉着稳定的教态•培训者可以根据大家的意见完善并改进自己的方案,或对同一技能的使用提出新的方案;

微格教学的作用:一是微格教学促进了教学论的发展 ;二是微格教学促进了教师培训向量化评价的方向发展 ;三是微格教学促进了教学研究和评价的科学化 ;四是教师教学技能一般分为两大类型,课堂教学基本技能和调控教学过程技能 。

微格教学的设计:微格教学设计是对一个教学片段的设计,以一两个教学技能为主;微格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某一个教学技能训练而不是为常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是课堂设计的出发点。要求正确、合乎实际,便于实现和检查。•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求随教学的进程,把讲授内容、提问的问题、演示的实验、例举的例子、师生的活动等教师行为周密地编写在内。•应用的教学技能:要求将教学进程中每位教师所应用的主要教学技能做出标明;要求自己动手、动脑去总结和研究课堂中各个场合的各种技能,怎样为实现目标、策略有机地结合和恰当地使用;要求积极采用技能,不仅能实现目标顺利进展,还能设计出富于变化的有趣的、充实的课堂教学。•学生的行为:指的是教师课堂教学设计中预想的学生行为,包括学生的回忆、观察、回答、活动等方面。•需要准备的教学媒体:将需要的教学媒体,按照顺序加以注明,以便准备和使用。•时间的分配:在课堂进行中教师行为、学生行为预计持续的时间,以“分”和“秒”计算。 六

微格教学的实施过程:

1、理论指导

2、观摩示范 (原则:水平要高 ;针对性强 ; 观看录象带:目标要明确;提示要画龙点睛)

3、确定培训技能和编写教案

4、角色扮演(教师角色

学生角色

评价员角色 ;教师角色教学约为5-15分钟,用摄像机记录下来,评价员填写评价表 )

5、反馈评价 (教师角色自己观看录像,自我进行分析、评价教学技能应用的方式和效果 ;指导教师和学员一起组织讨论评议,指导教师的评价应尽量客观、全面、准确)

6、修改教案后重新进行角色扮演 (若第一次角色扮演比较成功,则可不进行重教,直接进行其他教学技能的训练)

7、学习教学方法理论

8、观看示范

9、明确教学技能要点(备课)

10、观看教学录像(教学评价)

11、讨论(听取师生意见)

12、分析(改进自身教学)

微格教学的评价

•评价是为了更好地改进•评价可以分为: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评价的主要功能:鉴定功能、改进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强化功能、决策功能•微格教学评价内容:对微格教学系统的评价;对被训练者所训练的技能的评价;对教师指导和过程记录的评价。•教学技能评价的指标体系•各项技能的评价单•评价过程:•设计技能的评价指标;•制定技能的评价单;•选择评价结果的处理方法;•得出评价结果。

八、微格教学的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实施微格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被训练者对“教师”的仿真模拟过程.

模拟教师的行为:被训练者在进行角色扮演时,首先要做好心理准备,要以 一个教师的身份去进行教学行为的扮演。 模拟学生的行为:

模拟学生要注意把握“学生”可能的心理,在提问或回答 时要按“学生”可能的水平进行发挥。 摄录像人员的行为:

认真记录模拟教师和学生的行为。 指导教师与评价人员的行为: 注意观察整个扮演过程。

推荐第6篇:教育技术学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教学复习重点

一、课程性质

从学科关系上来说,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整个教育科学的组成部分,是教育学学科的二级分支学科。

从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的设置来开,教育技术学是教育技术专业八大主干课程之一,是一门核心专业理论课。

二、课程目的要求

1、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理论与原理。

2、明确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学科体系。

3、培养对教育技术学的学习和研究兴趣,并能利用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对教育技术实践进行分析、研究。

三、使用教材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北京师范大学,2003.1

2四、适用专业

教育技术学或学科教学法

五、教学时数

本课程学分为3学分,总课程时数为54学时。

六、课程考核

本课程考核分闭卷考试和实践操作两种情况。闭卷考试统一命题,考试范围为教学大纲的十章内容。实践操作应遵循教学大纲的内容要求组织实施。并在实践中考核。期末考试的成绩占总考核分数的70%,实验内容和平时作业占30%。

七、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教育技术学概述

学习目标:理解教育技术的定义、教育技术学科的性质、研究方法、研究取向和理论基础,为理解教育技术学科内容和结构打下基础。

重点、难点:教育技术的概念和学科性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课时安排:建议8学时。

课程内容:

第一节 教育技术学的基本概念

一、技术与教育技术

二、教育技术研究对象及范畴

(1)94教育技术领域定义

(2)教育技术五个范畴的主要内容

三、从教育技术到教育技术学

四、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

(1)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领域的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

(2)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研究中的技术学层次的学科

(3)教育技术学是具有方法论性质的学科

五、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和的研究取向

(1)教育技术的研究方法

(2)教育技术的研究取向

(3)教育技术的元研究方法

第二节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一、教育技术学的哲学基础

(1)技术主义

(2)人本主义

二、教育技术学的一般科学理论基础

(1)系统论

(2)传播理论

(3)学习理论

(4)教学理论

第二章 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

学习目的:了解国内外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领会研究教育技术历史的多种视角,并在此基础上掌握教育技术发展的规律。

重点、难点:国外教育技术的发展是重点,电化教育概念和教育技术概念的关系为难点。

课时安排:建议4学时。

课程内容:

第一节 教育技术发展鸟瞰

一、从技术的角度看教育技术的发展

二、教育技术发展的特点

(1)教育技术的发展是非替代性的

(2)教育技术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选择性

(3)在教育技术发展过程中对人的作用的认识的越来越深刻

(4)教育技术的发展需要新的观念,并且要通过积极推进教育的整体改革才能使自身获得快速发展

第二节 国外教育技术发展演变

一、媒体教学技术——从直观教学到视听传播

(1)直观教学——教育技术的先声

(2)视觉教学——教育技术的发端

(3)视听教学——媒体教育技术研究的主体

(4)视听传播——教育技术观念的由媒体论向过程论和系统论过渡

二、个别化教学技术

三、教学系统方法的形成

四、教育技术领域定义的发展演变

五、教育技术定义演化的原因及启示

一、电化教育概念和教育技术概念

二、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的形成与发展

三、当前我国教育技术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三章 学习资源

学习目标:掌握学习资源、学习媒体、网上教育信息资源的含义、组成要素、分类和特点,了解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技术规范。

重点、难点:学习媒体的特性是重点,几种新型的教学媒体是难点。

课时安排:建议4学时。

课程内容:

第一节 学习资源概述

一、学习资源的含义

二、学习资源的类型

第二节 媒体资源

一、学习媒体的含义

二、学习媒体的分类

三、学习媒体的特性

四、几种新型的教学媒体

五、几种常用学习媒体教学特性比较

六、学习媒体的选择依据

第三节 因特网上的教育信息资源

一、因特网学习资源环境

二、因特网的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概述

三、因特网教育资源的分类

四、因特网上教育资源的特点

五、因特网上教育信息的组织管理形式

六、因特网上教育资源的获取

第四节 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

一、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概述

二、网络教育系统体系结构

三、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的主要内容

第四章 学与教的过程

学习目标:理解并掌握学习的含义、学习目标的分类、学习的心理加工模型、学习过程的各个阶段以及影响学习的因素;利用系统的观点来探讨教学过程,主要包括教学过程的含义即构成要素、教学过程基本阶段、教学过程的组织形式、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教学结构等。

重点、难点:两类学习目标分类系统的比较、影响学习过程的主要因素既是难点又是重点。

课时安排:建议6学时。

课程内容:

第一节 学习过程

一、学习的含义

二、学习目标的分类

(1)以布卢姆为代表的教学目标分为理论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3)两类学习目标分类系统的比较

三、学习过程模型

(1)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过程模型

(2)人类学习的生成过程模型

四、影响学习过程的主要因素

第二节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含义及要素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准备阶段

(2)教学的实施阶段

(3)教学的测量与评价

三、教学的组织形式

四、教学规律

五、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

六、教学结构

第五章 教学系统设计

学习目标:理解教学系统设计的含义、理论和模式,了解教学系统设计观的演变,明确影响教学系统设计发展的主要因素、教学系统设计的层次和影响教学系统设计的变量。

重点、难点:影响教学系统设计发展的主要因素、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过程分析、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原则是本章的重点。

课时安排:建议8学时。

课程内容:

第一节 教学系统设计概述

一、教学系统的概念和结构模式

二、教学系统设计的涵义及本质

三、教学系统设计观的演变

四、影响教学系统设计发展的主要因素

(1)系统方法

(2)学习理论

(3)科学技术

(4)传播理论和教学理论

五、教学系统设计的层次

第二节 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和模式

一、影响教学系统设计的变量

二、几个主要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1)加涅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2)梅瑞尔的成分显示理论及教学处理理论

(3)教学处方理论

三、教学系统设计模式

第三节 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

一、两种典型的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

二、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的发展

三、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过程分析

(1)学习者特征分析

(2)学习需要分析

(3)教学目标的分析与阐明

(4)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

(5)教学策略设计

(6)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用

(7)教学设计结果评价

第四节 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

一、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原则

二、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

(1)分析教学目标

(2)学习者特征分析

(3)学习内容分析

(4)设计学习任务

(5)学习情境设计

(6)学习资源设计

(7)提供认知工具

(8)自主学习策略设计

(9)管理的帮助设计

(10)总结与强化练习

(11)教学评价

第五节 教学系统设计的进展

一、教学设计的新理论框架——活动理论

(1)活动理论概述

(2)将活动理论作为教学系统设计的新的理论框架

二、教学系统设计模式的进展——“主导—主体”教学系统设计模式

三、教学系统设计的新思路——教学系统设计自动化

四、教学系统设计应用领域的拓展——由课堂教学领域扩展到企业培训

五、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和方法的深化——向具体学科深入

六、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的新走向——宏观设计论

第六章 教学系统开发

学习目标:理解教学系统开发的涵义,了解教学系统开发的主要技术,掌握教学系统开发的模式和教育技术领域常见教学系统的开发原理及其操作。

重点、难点:课程开发既是难点又是重点,电视教材的开发为重点。

课时安排:建议4学时。

课程内容:

第一节 教学系统开发概述

一、教学系统开发的含义

二、教学系统开发技术

(1)印刷技术

(2)视听技术

(3)基于计算机的技术

(4)整合技术

三、教学系统开发模式

第二节 课程开发

一、课程和课程开发

二、课程开发模式

三、课程开发的流程

(1)课程目标的确定

(2)课程内容的选择

(3)课程内容的组织

(4)课程的实施

(5)课程的评价

第三节 现代教学媒体材料的开发

一、现代教学媒体材料开发概述

二、电视教材的开发

(1)选题的进一步审定

(2)电视教材的策划和设计

(3)电视教材的摄录编制

三、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开发

四、网络课程开发

(1)网络课程的含义

(2)网络课程开发的基本过程

第四节 智能教学系统的开发

一、智能导师系统的开发

二、智能代-理教学系统开发

三、智能超媒体教学系统的开发

(1)智能超媒体系统种的知识表征

(2)智能超媒体知识库的建造

第五节 集成化教学系统开发

一、积件库

二、积件组合平台的开发

三、电子绩效支持系统的开发

五、网络教学与管理支撑平台的开发

第七章 教育技术运用

学习目标:理解教育技术运用的内涵、影响教育技术的运用的各种因素,熟悉各种学习资源在教学领域中的运用。

重点、难点:教育技术运用的内涵、各种信息化教育形式的教学应用是重点,虚拟现实技术的教学应用、教学代-理技术的教学应用、基于Web的网络教学系统的应用为难点。

课时安排:建议4学时。

课程内容:

第一节 教育技术运用概述

一、教育技术运用的内涵

(1)学习资源和教学系统开发结果的利用

(2)革新推广

(3)实施和制度化

(4)政策和法规

二、教育技术运用各子范畴之间的关系

三、影响教育技术运用的因素

第二节 学习资源的应用

(1)现代教学媒体在教学领域的应用

(2)多媒体计算机在教学领域的应用

(3)基于因特网的网络教学应用模式

(4)虚拟现实技术的教学应用

(5)教学代-理技术的教学应用

第三节 基于Web的网络教学系统的应用

一、基于Web的教学系统

(1)基于Web教学系统的主要教学功能

(2)教务管理系统

(3)教学资源库管理系统

(4)网络课程开发系统

二、自适应的超媒体学习系统

三、基于Web的协作学习系统

(1)基于Web的协作学习概述

(2)协作学习过程

第四节 信息化教育形式的教学应用

一、信息化教学形式的应用概述

二、各种信息化教育形式的教学应用

三、信息化集成教学系统的应用

(1)多媒体网络教室的构成

(2)校园网的教育应用

第八章 教育技术管理

学习目标:理解教育技术管理的含义、特点和意义,熟悉学习资源与教学过程管理的内容、原则和方法,了解项目管理与知识管理。

教育技术管理的特点、软件资源的管理、教学过程管理的主要内容为重点。

课时安排:建议4学时。

课程内容:

第一节 教育技术管理概述

一、教育技术管理的含义

二、教育技术管理的特点

三、教育技术管理的意义

第二节 学习资源管理

一、硬件资源的管理

二、软件资源的管理

(1)软件资源的质量管理

(2)软件资源库的管理

(3)软件内容的管理

三、学习资源管理的两种主要方法

(1)集中管理

(2)开放式管理

第三节 教学过程管理

一、现代教学的新特点

(1)教学媒体多样化

(2)教学信息传递立体化

(3)教学对象多层次化

(4)教学方法系统化

二、教学过程管理的基本原则

三、教学过程管理的主要内容

(1)教学过程的信息化管理

(2)学校综合信息管理

(3)远程教学过程管理及系统管理

第四节 项目管理

一、网络资源库项目的计划

(1)网络资源库项目的估算

(2)网络资源库建设计划

(3)网络资源库项目进度安排

二、网络资源库项目的开发过程管理

三、网络资源库项目管理的组织

四、质量管理

五、风险管理

第五节 知识管理

一、知识管理

(1)知识的含义

(2)知识管理的含义

(3)知识管理的原则

二、知识管理工具

(1)知识生成工具

(2)知识编码工具

(3)知识转移工具

三、知识管理对网络学习的作用

第九章 学习资源与学习过程评价

学习目标:理解教育技术评价的含义,明确教育技术的评价范畴及特点,掌握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评价理论并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重点、难点:教育技术评价范畴所包含的内容、学习资源的评价流程、面向学习过程评价的常见测验评价标准、第四代教育评价、网络教学评价为重点,计算机辅助评价(CAA)研究的新进展——技能性非客观题的评价为难点。

课时安排:建议6学时。

课程内容:

第一节 教育技术的评价范畴概述

一、关于教育评价

二、教育技术评价范畴所包含的内容

第二节 学习资源的评价

一、学习资源评价的基本原则

二、教学产品的常见评价类型

三、学习资源的评价流程

(1)学习资源评价方案设计

(2)学习资源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第三节 学习过程的评价

一、学习过程评价的类型

二、面向学习过程评价的常见测验评价标准

三、学习过程的评价方法

第四节 学习资源与学习过程评价的进展

一、第四代教育评价

二、网络教学评价

(1)网络教学评价的特点

(2)网络教学评价模型

(3)评价过程

(4)对网络教学评价现状的审思

三、计算机辅助评价(CAA)研究的新进展——技能性非客观题的评价

第十章 教育技术与教育改革

学习目标:理解教育信息化的概念的、特征,知道信息时代对人才需求的新特点,了解应用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改革现有的问题以及成功的实践。

重点、难点:21世纪要求新型人才能合作共事并具有高尚的道德精神、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要求新型人才要有较强的创新精神、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改革、当前教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重点。

课时安排:建议4学时。

课程内容:

第一节 21世纪对新型人才需求的特点

一、21世纪要求新型人才能合作共事并具有高尚的道德精神

二、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新型人才应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

三、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要求新型人才要有较强的创新精神

第二节 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改革

一、教育信息化的涵义

二、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改革

(1)文化思维层次

(2)思想观念与体制模式的理论层次

(3)教育教学活动的具体过程

第三节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建构新型教学结构的理论探索

一、当前教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改革现状——忽视“教学结构”的改革

(2)忽视教学结构改革的根源——两个误区

(3)忽视教学结构改革的严重后果的

二、当前深化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创建新型教学结构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第四节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建构新型教学结构的实践探索

一、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项目

二、运用“几何画板”革新数学教学的实验研究项目

三、“明日苹果”教室

四、“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项目

八、课程教学方式

理论讲授为主,同时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示范。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

推荐第7篇:教育技术学

一、重要术语或概念

1、教育技术(AECT1994):教学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2、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

3、教育传播:教育传播过程是指教育者借助教育媒体向受教育者传递与交换教育信息的过程。(教育传播过程一般可以分为六个阶段:确定教育传播信息、选择教育传播媒体、通道传送、接收与解释、评价与反馈、调整再传送。)

4、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对文字、数据、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管理,使用户可以通过多种感官与计算机进行实时信息交互的技术,又称为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5、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6、教学媒体: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媒体称为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载有教育、教学信息的物体;是连接教育者与学习者双方的中介物;是人们用来传递取得教育、教学信息的工具。

7、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分析设计,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和“程序”。

8学习需要分析:指通过系统化的调查研究过程,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确定问题的性质,论证解决该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9、学习风格: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10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按照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测量,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

11、CAI: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 ,简称CAI)是在计算机辅助下进行的各种教学活动,以对话方式与学生讨论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程、进行教学训练的方法与技术。

12、微格教学:微格教学意为微型化教学,通常又称为“微型教学”。它是一种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教师的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方法。

二、重要问题

1、叙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学习者所处的环境看作是刺激,而把学习者在环境作用下所发生的行为看作是反应,他们关注环境在学习者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刺激——反应”,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叫做强化。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2、叙述技术的发明与使用对教育的影响。

(1)文字的发明为表达、记录和保存人类的知识提供了智能手段

(2)纸的发明和书写工具的改进使用符号记录信息的过程更加简便可行 (3)现代教育媒体的出现与应用使教育信息交流过程形式多样

3、信息技术环境下,新的教学观念有哪些?

(1) 知识观 (2) 师生观 (3) 学习观和教学观 (4) 课程观 (5) 媒体观 (6) 人才观和评价观

4、区别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教”设计模式:确定教习目标→分析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与教学顺序)→分析学习者特征→确定教学起点→选择与设计教学媒体→教学策略设计→形成性评价→修改→结束 1.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教师起呈现者、教授者和解释者的作用。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教材,教师直接向学生提供学习的概念和原理。教师需要深刻理解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和先行组织者策略。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掌握观念和信息。个人的原有认知结构是决定新学习材料是否有意义、是否能够很好地获得并保持的最重要因素。学习材料必须加以组织以便于同化。需要预先准备的先行组织者 2.五段教学策略基本过程: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

3.九段教学策略基本步骤:引起注意、阐明学习目标、刺激回忆、呈现刺激材料、提供学习指导、引发行为表现、提供反馈、评价表现、促进记忆与迁移 4.掌握学习策略基本过程:学生定向→常规授课→揭示差错→矫正差错→再次测评。5.示范——模仿教学策略基本过程:动作定向→参与性练习→自主练习→技能的迁移。 6.情境——陶冶教学策略组成步骤:创设情境→自主活动→总结转化

“学”设计模式:教学目标分析(确定教学内容、教学顺序、或学习主题)→学习者特征分析(确定学习者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变量)→确定教学起点→学习情境创设→信息资源的设计与提供(自主学习设计、协作学习设计)→形成性评价→修改

1.支架式教学策略: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合作学习、效果评价

2.抛锚式教学策略: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效果评价

5、解释加涅的学习目标分类。

(1)→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2)加涅的学习过程阶段与教学事件: 1动机(期望)→激发动机、把目标告诉学生、2领会(注意:选择性知觉)→指导注意、3习得(编码:储存记忆)→刺激回忆、提供学习指导、4保持(记忆储存)、5回忆(提取)→增强保持、6概括(迁移)→促进学习迁移、8作业(反应)反馈(强化)→让学生做作业 提供反馈

6、画出“经验之塔”并说明该理论的基本观点。

经验之塔理论的基本观点:(1)经验之塔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的,越往上则经验越抽象。(2)教育教学应从具体经验下手,逐步升到抽象(3)教育教学不能止于具体经验,而要向抽象和普遍发展,要形成概念。(4)在学校中,应用各种教学媒体,可以使学习更为具体,从而导致更好的抽象。(5)位于宝塔中层的视听媒体,较语言、视觉符号更能为学生提供具体和易于理解的经验,并能冲破时空的限制,弥补其他直接经验方式之不足。

7、解释或画出“SW传播模式”、“香农-韦弗传播模式”、“贝罗传播模式”。

8、什么是多媒体素材?有哪些类型?区别各种类型的扩展名。

概念:媒体一词来源于拉丁语“Medium”,意思是两者之间。是指传递信息的中介物,主要有两重含义:一个指存储和传递信息的实体,如书本、画册、报纸、幻灯片、投影片、录音带、电影片、录象片、计算机软件以及相关的播放设备等;另一个是指表现信息的载体,如文字、符号、语言、声音、图形、图像、动画及视频影像等。

类型及扩展名:1.文本类素材(txt、doc、rtf、wps、html)2.图形图像类素材(BMP、GIF、JPEG/JPG、、PNG、PICT、TIFF、PSD、EPS)3.声音类素材(WAV、MIDI、CDA、MP

3、MP3Pro、WMA、MP

4、QuickTime、DVD Audio、RM)4.视频类素材(AVI、MOV、MPEG/MPG/DAT、RM/RMVB、ASF、WMV、3GP、FLV)5.动画类素材(GIF、FLIC(FLC/ FLI)、SWF)

9、结合实例,叙述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

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目标的阐明→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媒体的选用→教学设计成果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修改

10、叙述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在教师专业素质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1)现代教育技术有助于拓展教师专业知识(2)现代教育技术有助于提升教师专业素质(3)现代教育技术有助于开展多形式的教师教育(4)现代教育技术有助于实现教师的终身学习

11、叙述教学目标编写的两种方法。

(1)ABCD法 A(Adience)——教学对象B(Behavior)——行为C(Condition)——条件D(Degree)——标准

ABCD法在应用中的注意事项: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行为术语要据有可测量、可观察性

(2)内部过程和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编写方法:首先明确陈述如理解、记忆、欣赏、掌握等内在的心理变化,然后再列举反映这些内部变化的行为表现样例。

12、教学目标编写的ABCD法的内容。

例:初二学生在观看各种云的图片时,应能将卷云、层云、积云和雨云分别标记出来,准确率达90%。

A:初二学生 B:应能将卷云、层云、积云和雨云分别标记出来 C:在观看各种云的图片时D:准确率达90%

13、什么是多媒体教学课件?它的功能是什么? 多媒体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的需要,经过严格的教学设计,并以多种媒体的表现方式和超文本结构制作而成的课程软件。(多媒体课件”简单来说就是老师用来辅助教学的工具,创作人员根据自己的创意,先从总体上对信息进行分类组织,然后把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媒体素材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进行集成,使他们融为一体并赋予它们以交互特性,从而制作出各种精彩纷呈的多媒体应用软件产品。)

功能:(1)清晰的呈现教学内容(2)提高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3)提高学习效率,突出重点、难点(4)丰富了教学资源,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5)提供多种学习路径,适合个别化学习

14、叙述多媒体课件开发的流程,以及在开发过程中你认为应该注意的问题。

流程:设计(选择课题、教学设计、系统设计)→制作(素材搜集、素材编辑、软件合成)→调试(软件调试、软件打包)→应用→修改

(1)多媒体教学软件的选题依据 三个原则:一是必要性;二是可行性;三是突出性。

(2)多媒体教学软件的教学设计1.确定教学目标

2.确定教学策略 3.设计表达教学内容的媒体4.制定评价标准

(3)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系统设计: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系统设计主要包括结构设计、导航设计和界面设计。 (4)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制作:1.素材的搜集与加工处理2.编辑合成 (5)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调试与打包发布

15、一个完整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由哪几部分构成?

(1)封面:标明课件的名称、著作者出版者、版权等。形象生动的封面引起学生的兴趣,并能自动进入教学部分。

(2)帮助:介绍课件的使用,帮助用户解决使用中的问题。 (3)教学内容:即课件要完成的主要学习内容。 (4)教学内容各部分的连接关系:

(5)人机交互界面:与一般的软件一样,需要设计用户计算机交互界面,通常包括菜单、按钮、对话框、音响、屏幕的图形、色彩、动画等。 (6)导航策略:

推荐第8篇: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技术学论文

[摘要]:21世纪的国际竞争,是经济的竞争,科技实力的竞争。我国面临着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是我们伟大祖国以富强、文明、民主的现代化强国的面貌屹立于世界名族之林的伟大任务。这就对教育如何迎接现代科学技术的挑战,培养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广泛应用的今天,现在教育技术发展也十分迅猛,引起了教育的深刻变革,给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我们要把握时代脉搏。关注世界教育技术的前沿动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研究及实际应用,为培养适应新实际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我国早日实现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做出应用的贡献。

一,有关教育技术的相关概念应该由不同层面的定义分别来表述,然后由它们组成完整的定义体系,对教育技术学科作出全面的阐释,教育技术学科的定义体系由教育技术本质的定义、教育技术实践层面的定义和教育技术理论层而后定义所组成,并由此而导出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科;定义体系 视听教学、个别化教学和系统方法的发展与结合,形成了今天的教育技术领域,它的标志就是1970年美

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简称AECT)的成立。 AECT成立后,致力于教育技术领域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工作,分别于1972年、1977年和1994年三次提出有关教育技术的定义。其中以1994年提出的定义,即“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最为简洁、明确,最具有代表性。AECT94定义的引进,对我国教育技术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技术学科的确立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对定义理解的不同,也产生了一些问题。第一,在美国,教育技术是作为一个“研究领域”而存在的。因此,他们认为只要是和教育相关的问题,就应该去研究,而往往不在意教育技术“是什么”。正如《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一书的书名所示,94定义是属于“领域”的定义,而不是学科定义。第二,尽管从历史上看,美国一直在交替使用“教育技术”和“教学技术”,认为两者是同义语。但从中国人的观点来看,这两个名词显然不属于同一层面。教学技术相对于教育技术来讲是微观层面的,它理所当然地关注“学习”:而教育技术则应更多地关注教育绩效的提高。第三,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学是两个相关的不同概念,如果把它们混为一谈,则会引起理论和实践的混乱。而在我国,恰恰把94定义既当作教育技术的定义,又作为教育技术学科的定义,因而引起了很多困惑。鉴于上述原因,为了教育技术学科的健康发展和正确运用

教育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有必要对教育技术的相关概念作深入研究。笔者认为,教育技术的相关概念应该由不同层面的定义分别来表述,然后由它们共同组成定义体系,对教育技术学科作出完整的阐释。

一、教育技术本质的定义教育技术本质的定义是解决“教育技术是什么”问题的。为了更好地理解教育技术的本质,我们首先需要对教育和技术的概念分别进行讨论。1.关于“什么是教育”的讨论一般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以往,我们对教育的认识大多定位在学校教育的层面上,认为人受教育的时间是从幼儿园开始,到高等学校(包括成人院校)毕业为止,实际上这是一种狭义的教育观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人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终身教育被提到日程之上,受教育的时间延长至人的一生,而受教育的空间则延伸至工作单位、家庭和社区,包括你所在的任何地方。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终身教育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因此,今后我们应该以广义的教育观念来指导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工作。2.关于“什么是技术”讨论英文“技术”一词出

自希腊文techne(工艺、技能)与logos(词、讲话)的组合,意思是对工艺和技能进行论述。最初,它仅指各种应用技艺,与直接的操作联系在一起。“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技术一词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而导致了对它的理解和表述的多样(性)。”到目前为止,对“什么是技术”的论述不下几十种,要想给技术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显然是困难的。刘大椿先生在《科学技术哲学导论》一书中把技术的定义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分别引用了戴沙沃、R?麦基、G?罗波尔、C?米切姆、M?邦格、埃吕尔、H?马尔库塞等学者的观点来进行说明。同时,他还论述了技术的要素和结构,对我们深入理解技术的本质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现把它节录如下:(1)技术要素的分类。①经验形态的技术要素。它主要是指经验、技能这些主观性的技术要素。②实体形态的技术要素。它主要是指以生产工具为主要标志的客观性技术要素。③知识形态的技术要素。它主要是指以技术知识为象征的主体化技术要素。(2)技术的结构。①经验型技术结构。就是由经验知识、手工工具和手工性经验技能等技术要素形态组成的,而且以手工性经验技能为主导要素的技术结构。②实体型技术结构。就是由机器、机械性经验技能和半经验、半理论的技术知识等要素形态组成的,而且以机械等技术手段为主导要素的技术结构。③知识型技术结构。就是由理论知识、自控装置和知识性经验技能等要素形态组成的,而且以技术知识为主导要素的技术结构。综上所述,笔者

认为:技术是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以及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所掌握的各种活动方式、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它包括经验形态、实体形态和知识形态三大要素,并由此形成不同的技术结构。实体形态的技术与具体的物质(工具、设备、材料)有关,我们把它称为物化技术(即一般狭义理解的技术);经验形态和知识形态的技术与人的智力技术(简称方法)。因此可以认为:技术由物化技术和智能技术两部分所组成。据此,可以对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技术包括在解决某一问题时涉及到所有的物化技术和智能技术的有机整合;狭义的技术是强调其一部分技术而并非全部。并且,“技术的本质决定了它具有双重属性,其自然属性表现在任何技术都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其社会属性则表现在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应用要受社会条件的制约。”六剑客职教园(最大的免费职教教学资源网站)3.关于教育技术本质的讨论近年来,有关教育技术的定义发表了不少,但是能够真正说清楚“教育技术是什么”的却不多。在这里,我们引用尹俊华先生的论述:“教育技术就是„教育中的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它分为有形(物化形态)和无形(智能形态)两大类。物化形态的技术指的是凝固和体现在有形的物体中的科学知识,它包括从黑板、粉笔等传统的教具到电子计算机、卫星通讯等一切可用于教育的器材、设施、设备及相应的软件;智能形态的技术指的是那些以抽象形式表现出来,以功能形式

作用于教育实践的科学知识,如系统方法等。”我们把上述论述加以简化,可得出教育技术本质的定义: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与方法的总称。(1)教育技术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育效果的优化,回答了教育技术能够“做什么”的问题。(2)运用教育技术时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要在当时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相关的理论(包括教育观念、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指导下,不能盲目实践;二是要采用与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相关的技术和方法,而不是只考虑技术的新颖和高低,更不是先确定所使用的技术的新颖和高低,更不是先确定所使用的技术而后再到教学中去找可用之处。这一条回答了教育技术“如何做”的问题。对于教育技术实践工作者和普通学科教师,他们不容易理解AECT94定义的含义,或者即使有所了解,也不知道如何与自己的实践相联系。掌握上述教育技术实践层面的定义,对他们来说就比较容易,而且能够把定义和他们的工作联系起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改革实践。

三、教育技术理论层面的定义教育技术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已经得到认可,这反映在“教育技术学”作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分别列入了国家学位委员会研究生专业目录(1986年)和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酶专业目录(1993年)。在这一点上,我们要特别记住顾明远先生为此付出的努力和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二,有关学科定义的论述关于什么是教育技术学,有不少专家、学者都论述过,现摘录有代表性的几种:(1)教育技术学是应

用技术学的概念、观点、方法以及方法论,研究教育、教学过程及其管理过程的优化的技术手段、操作方法和方法论的一门学科,其目的的是为了获得更有效的教学。它以教学理论,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列有效的教学。它以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和系统理论为基础,依据教育过程的客观性、可测量性、可再现性和可操作性,应用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学研究方法,在确定的教育目的下探索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技术手段、操作方法和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理论与方法。(2)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群体中一门新学科,它是以教育学的理论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探求提高教学效果的技术手段和教学过程优化的理论与方法。(3)教育技术学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领域中一切可以利用的成果,开发人以及人以外的学习资源,以求达到最优化的教育效果的知识体系……(4)教育技术学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来诊断教育教学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实施及评价解决方案的技术学层次的教育学科。(5)教育技术学是依据教育科学理论,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领域中一切可以利用的成果,开发人及人以外的学习资源,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习者学习的知识体系。(6)教育工艺学是对关系到教育的所有操作因素加以分析、选择、组合和控制兢后进行实验的实际研究,以便取得最大教育效果的一门工艺科学。关系到教育的所有操作因素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材教具、教育媒体、教育方法、教授方法、教育

环境、学生行为、教师行为、师生编组经及上述因素的相互关系。最终目标是追求教育的最优化。以上的论述从不同的侧面对教育技术学进行了准确的描述。由于篇幅所限,就不展开分析了。能不能用一句简单、明确的话阐明教育技术学是什么呢?笔者试着给教育技术学提出一个规定性定义,也就是教育技术理论层面的定义。2.教育技术学规定性定义教育技术学是研究在教育中运用相关技术来提高绩效的理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它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系统科学的观点、方法,通过对与教育相关的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以促进教育绩效的提高。

三,通过对上述定义及其描述条文的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得到:(1)教育技术学研究的目的是提高教育的绩效。也就是说,教育技术学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优化教育、教学效果,而且还要提高其效率和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对象是与教育相关的技术,也就是构成“与教育相关的过程和资源”的过程(智能)技术和资源(媒体)技术。与教育相关的过程和资源的层次如图3所示。(图略)教育资源是指人在接受终身教育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主客观条件。从图中可以看出,教育资源包括了学习资源在内;而学习资源又包括了教学资源在内。同样,教育过程包括了学习过程;而学习过程又包括了教学过程。结合

我国当前的实际状况,应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给以更多的关注。在充分发挥原有教学资源的作用和继续普及基于“教”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和办法效益的同时,加快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化环境的建设和进行基于“学”的教学设计的实践,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为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建立创造条件,加速教育改革的进程。(3)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任务是总结、提出运用技术提高教育绩效的理论、规律和方法,并由此提出教育技术学科的知识体系。(4)教育技术学研究的领域包括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①教育技术学的理论领域。教育技术学的理论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教育技术学科的基本概念。B.教育技术学科理论框架和实践体系的建立。C.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发展研究。D.媒体理论与开发研究。E.网络教学的理论与应用研究。F.远程教育理论的研究。G.教育技术的管理与评价。H.绩效技术及其支持系统。②教育技术学的实践领域。教育技术学的实践领域也就是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的应用领域,主要由三大系统组成:A.学校教育系统: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优化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B.远程教育系统:三网统筹;开展远程教育模式的研究;开发网络课程和教学软件,建设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积极、稳妥地进行网络教学试点。C.社会其他系统:社区教育、终身教育、科教兴国、企事业业务培

训和人力资源开发、绩效技术的应用。(5)教育技术学研究的范畴包括对相关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设计范畴主要指针对教学系统中不同层次的教学设计,以及由此而发展起来的绩效设计。开发范畴主要指将相关的理论和技术,尤其是信息科学技术加以整合,用于教学系统和其他相关系统的开发研究。利用范畴主要指将各种技术、手段,尤其是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到教育、教学中,以及相关系统中,以提高它们的绩效。管理范畴主要指对相关系统、资源、信息以及研究项目的管理。评价范畴主要指对相关系编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并进行测量,给出定量和定性的判断,以使各相关系统达到优化。(6)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教育技术学科以系统科学为方法论基础,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和质的研究方法,积极开展实验研究。

四、现在远程教育。进入信息化时代的21世纪,人们对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加。远程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促进教育思想、内容和方法改革,推动教育现代化,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终身学习需求的重要手段。(1)准永久性分离。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其他学生在时间、空间和社会文化心里上的分离是远程教育最突出的特征。在(2)媒体与技术的作用。媒体与技术是远程教育中有一个重要的特征。远程教育的本质是实现跨越时间、空间和社会文化心里的教学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媒体与技术是关键因

素,是远程教育赖以生存的基础。(3)双向通信。教学活动的本质是教育在教师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传递,远程教育业是如此。因此,通信是远程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传统 课堂教学中的双向通信机制和多向通信机制是面对面的,而远程教学中的双向通信机制主要是非面对面的。是基于一定的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的。

五、远程教育技术应用于西部教育事业的应用前景。(1)现今我国西部地区教育技术相对东部地区,还有待发展。特别是西部部分偏远地区,由于地理、文化差异、交通条件、经济条件的限制,教育技术十分落后。同时,现今的人力教育技术又不能及传送过去。所以发展远程教育技术十分的必要。但是由于现今我国网络技术还不能覆盖那些地区,所以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西部远程教育。(2)对于较发达的西部部分地区,可以运用现代化远程教育技术。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是建立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双向电子通信等技术基础上的新一代远程教育,具有交互性、网络化、实时性、综合性和适应性的特征。基于以上特征,我们可以更好的把东部先进的教育技术,及时地传送的西部需要的地区。(3)网络教育资源。已经被计算机网络覆盖全球的今天,网络技术也已经运用到现代教育技术当中。

推荐第9篇: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是建立在科学分析基础之上的,所以又称为“科研论文”,也称为教育科研成果。教育技术论文需要充分的研究才能取得成果,所以又称为“研究论文”或“研究报告”。

一般的读书笔记、心得感想、文章摘录、资料汇编,甚至一般的书评简价和综述都不能称之为学术论文。

总结出一份优秀的教育学术论文,主要的因素有:①作者的知

识水平、理论素养,研究的科学化问题;②作者的写作问题。二者缺一不可。

前者需要研究者不断完善不断提高,是一项无止境的工作,要求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逐步提高研究素质。

而后者,即写作方法与技巧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如果连成果总结的基本格工和基本要求都搞不清楚,绝不可能撰写出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撰写教育技术论文必须以认真深入分析研究为基础,要有严格的科学态度、严密的逻辑性、雄辨的说服力。和其它的学术论文一样,教育技术论文必须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这三大基本要素。

论点:就是一篇教育技术论文所要阐明的观点,也就是论述的中心,这是文章的核心部分,是明确讲什么的问题。

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根据,提出一个新的观点,必须用一定量的有说服力的材料为依据,才能使文章具有客观性,论据一般用理论和事例两方面的材料。

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有了论点,有了论据,如何安排材料,如何进行说明,如何进行分析,使自己的论点为人所信服,使中心的推导符合严密的逻辑性,这就是论证过程中所应考虑的。

二、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

1、什么是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就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它分为有形技术(物化形态)和无形技术(智能形态)两大类。

有形技术:是指凝固和体现在有形物体的科学知识,它包括从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具一直到计算机、卫星通讯等各种教育、教学媒体。

无形技术:是指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技巧、方法和理论等。

美国是教育技术开发应用最早,研究也最为深入的国家。在上个世纪60年代提出并使用“教育技术“这个术语。70年代,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给教育技术所下的定义才逐渐增加了软件的制作开发与利用的内容。同时,也开始了用系统理论和系统方法来定义这一领域。

用系统方法来定义教育技术,标志着人们对教育技术内涵的理解向前大大迈进了一步,也标志着教育技术作为一个学科领域的成熟性。

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给出了教育技术的新定义:

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这是迄今为止,人们对教育技术这一概念的内涵做出的最科学的解释。

但是我们认为:94定义并不是不会再有变化的凝固了的东西。作为一个充满勃勃生机、理论与实践不断发展的新兴学科,人们对教育技术的定义及其内涵的探讨还要继续下去,认识上也还将进一步深化。

2、教育技术与电化教育

电化教育的定义:

电化教育是根据教育理论,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并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有目的地传递教育信息,充分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以实现最优化的教育活动。

与前面教育技术的定义相比,我们不难看出:从概念的涵盖范围、研究的层次以及深度与广度等方面都是有所区别的。

因此,我们既不能把电化教育看成是游离教育技术以外的一个学科,也不能简单地认为电化教育就是教育技术。

准确地说,电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只是教育技术之中的一部分内容。

今天,从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范围的实际上看,应该称为教育技术,以较符合实际,亦有利与国际交流。

3、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

随着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发展以及新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与在教育中的应用,教育技术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人们为了强调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在现时新阶段中要融洽、运用更多的现代媒体技术、现代学写教的基本理论、现代方法论去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就冠以“现代教育技术”之称。

另外,我们也可以从教育史上四次革命来分析:

第一次革命:专业教师的出现

第二次革命:文字体系的出现,使书写传授与口头传授并驾齐驱;

第三次革命:印刷术的发明,使教科书成了知识和信息的载体,学生不仅可以向老师学习,还可以向书本学习;

第四次革命:电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一系列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和工具的发明,使教育走上了多元化、现代化的道路,学生有了较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与信息的获取方式。

于是,人们也就把第四次教育革命以来逐步发展起来的教育技术称之为现代教育技术。

主要目的:将其与传统的教育技术区别开来,使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更加明确。

我们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其立意和出发点就在于让我们的学习与探讨更多地着眼于那些

与现代科学技术有关的学习资源和现代学与教的最新科学理论和方法上。

三、教育技术论文的特性

1、科学性(学术性)

教育技术论文的生命是它的科学性。所谓科学性就是要求客观全面,要求作者不带有个人偏见,不得主观臆造,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正确地揭示出事物的本质规律。

教育技术论文的观点要正确,材料要真实可靠,不允许

主观臆造,不允许用个人好恶来判断是非,更不允许根据假想去妄下断语。所以认识事物要实事求是,推理要符合逻辑,要经得起他人的检验和论证。

2、理论性

教育技术论文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理论色彩,甚至组成一个比较严密而完整的理论系统。

一篇教育技术论文总是要运用大量的材料或具体的事例,但这些材料或事例在论文中不是一种简单的组合,而是富有逻辑关系的排列,对所征引的事实,都是经过分析和综合后,再给予理论表述,形成正确结论,使论文具有一定的论证性和说服力。

3、创造性

教育技术论文不论是解答现存的某个问题,还是综合前人或他人的研究成果,都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和自己的见解,力求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只有这样才会对教育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起到推动作用,才会在教育界引起反响。

创造性是衡量教育技术论文水平高低价值大小的重要依据,论文的观点要深刻有新意,而不是简单重复模仿他人的东西。

4、可读性

可读性是指教育技术论文的文字要通顺,概念准确,通俗易懂,条理清晰,逻辑性强,具有生动活泼的文风。

一篇高质量的论文,不仅要有创见,也要讲究辞法,达到科学和文学,科学和美学的完美结合。

我们写出的教育技术论文不仅要让同行、专家能看懂,还应让广大的教育教学工作者,甚至广大的社会人士能看得懂。

四、教育技术论文的选题

一篇好的论文,先决条件是有好的选题。选题的目的就是发现问题,明确论文的主攻方向。这在论文撰写中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

选题的原则:

1、有一定价值

即看论题有无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所谓理论价值是指:是否对己有的理论进行了修正、充实或提高,是否提出了新的观点,新的见解;是否建立了新的学说和理论。

所谓应用价值是指:是否具有实际意义,指导意义;是否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2、有新意

“新”是对于“旧”而言,有新意就是选定的论题有创造性,匠心独具。如果重复、汇集或模仿已知的论题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如:电化教育发展到今天,以电教媒体对教学是否有用,仅为证明电化教学的效益,电化教学优于常规教学等内容作为论题已不足取了。

所以,“新意”是指:确立的论题有探索性意义——论后的问题、观点过去从未有过;

有发展意义——论证的问题过去虽有过,但未深入;

有争鸣性意义——论证的问题,观点与别人研究不一致,或所持的观点与别人有歧义。

3、扬长避短

论题的选择还应注意选择那些自己有浓厚兴趣,或已经有一定的基础,有强烈的研究欲望,使自己的才能得到恰当发挥的论题。

五、教育技术论文的结构和写法

“文无实法”,不同种类的文章有不同的结构,不同的写法。人们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形成了一般的共同的结构形式。教育技术科研论文的结构也是如此,有相对稳定的形式。

论文一般是由序论(导言,结论),本论(正文),结论这三个主要部分及题目,摘要,参考资料、文献等次要部分组成。

1、题目(标题)

有人讲,眼睛是人心灵的窗口,文章的眼睛就是它的题目,一篇论文,首先映入读者眼帘的就是它的题目。

题目是点明题意,托出主题的,它是论文的高度概括。所以必须确切中肯,鲜明简练、醒目。

确切中肯:是指论文的题目应能准确地表达论文的内容,恰如其分地反映研究的范围和达到的深度。

鲜明简练:是指要用恰当最简明的词语组合,以概括全篇内容。

醒目:是指能引人注目,有一定的吸引力,不落俗套,给人以新鲜感。

总之,要使人一看题目就能了解文章论述的中心问题并产生阅读全文的兴趣。

正文中各部分的小标题也应同样认真推敲确定。要注意使之与总题目相呼应,与各部分内容相呼应,有内在的逻辑性。

2、摘要

便于读者迅速了解全文概貌。(较长论文需要摘要。较短的论文不需要摘要)

要求文字简练,概括性强,重点突出。

使读者对论文的主要论点、主要结构,一目了然。

3、序论(导言、引言、前言)

序论是论文的行文,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问题的提出。阐述这一论题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2)提出需要论证的问题(序论的核心部分)有时需要讲明论题的背景、成果、存在的问题,趋势和自己的认识。

(3)说明作者论证这一问题使用的方法。

序论是文章的基调,反映文章的主旋律,应紧扣主题。

要开门见山,简明扼要,不要拖泥带水,绕圈子;也不要长谈自己的感受,更不要自吹自擂,抬高自己,贬低别人。

序论实际是全文的总纲。就一般情况而言,好的题目再加上好的序论,几乎就可以使人对论文的整体有一概括的了解。

4、正文(本论)

论文的主体部分,在论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一部分是要展开论题,阐述作者的研究成果或观点。要求论据要充足可靠,论证要严谨逻辑性强。

根据论文的性质,或正面立论;或批驳不同看法而肯定自己的观点;或针对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解难释难;或阐述课题研究成果。也就是对你自己的思想、观点见解在这一部分进行详尽的阐述和严密的论证。

正文部分如果内容较多,为求眉目清楚,往往要使用不同的序码分章节并冠以大小标题,加以显示。

5、结论

结论可以说是整个研究过程的结晶,是研究成果和理论分析的逻辑发展,全篇论文的精髓归宿,也是作者独到见解之所在。

结论就是对正文分析.论证基础上的综合,概括而提出的基本点。

也有的论文的结论不是规律性的概括,也不是科学的解释,而是某种预见或展望,某种建议或措施。通过分析揭示规律,然后根据规律预言发展趋向,提出展望或今后探讨的问题;或对研究结果的应用提出建设性意见,甚至提出促进或抑制的措施等。这类论文很具有指导性。

教育技术还是属于新生事物,文章的结论还是注意留有余地为好,因我们的研究处于一种探索阶段,往往还不是终点。所以,我们的论文措辞要注意分寸,逻辑要严密,表达要中肯,确切。结论部分要注意与文章开头相呼应。

6、参考文献

由于论证的需要,常常需要参考一些文献、专著、资料或引用他人著作(论文)中的观点、材料、数据和研究成果等。这是正常的,但应在自己论文中标志出来,以示作者对别人研究成果的尊重,也防抄袭之嫌,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论文的信度,反映研究的水平,并给别人一些启发。

六、撰写教育技术论文的注意事项

(一)选准题目确定中心

有人说,教育技术论文的选题选得恰当,等于完成论文的一半工作。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对所要论述的对象,有了比较充分的考虑、理解,才能确定如何来论述它。

怎样才能选择准确的论文题目呢?

1、作者对研究的题目要有浓厚的兴趣,产生了研究的欲望。不感兴趣,强迫研究某一问题,是难以写出有质量的文章的。

2、选择的题目应该与发展教育技术理论,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密切关系。

3、选题还要考虑是否具有学术价值。

总之,要把主观愿望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离开二者的统一,不可能选出好的题目,也不可能写出有价值的论文。

(二)广泛收集资料

初步选定题目后,还要确定一个明确的中心,还得作深入的调查研究工作,要广泛收集、阅读资料。不管是历史的,现实的有关内容的论文,了解自己准备的问题现在已有了哪些文章,研究的水平达到什么程度。在此基础上找到自己定论的角度、水准、主线。

(三)论据充分、翔实

写教育技术论文没有材料就构不成文章,也不会得出有价值的结论来。尤其是占有了大量的资料之后,必须有自己的观点。用这个观点来统帅材料,既要钻进去研究,又要跳出来想一想。作者应以中心为主线,主动地利用材料来形成观点,说明观点。

(四)推理严密,逻辑性强

作者用论点、论据、论证要符合一般逻辑思维程序。用举证据、说理由、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从自己的证据推演出结论来。

论述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

1、有的先提出主要问题,然后从材料中找依据,进行正面或反面的论述,然后得出结论。

2、有的把论述的问题分几部分,先把它化成几个小问题进行探讨,然后加以综合,最后总结,突出主要问题。

3、有的论题有论辨性质,只要论述某一现象,某一规律,就可以得出结论。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进行论证,都不是固定不变的。有的文章就采用了几种方法论证。

总之,形式是为目的服务的,这些方式都是为了让读者明确论述的主旨,使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推荐第10篇:教育技术学自荐信

您好!

首先,向您辛勤的工作致以深深的敬意!同时也真诚的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空垂阅我的 自荐 材料。

我是一名苏州大学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所学教育技术学专业。四年来,在师友的严格教益及个人的努力下,我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了计算机、教学媒体与设计等有关理论;拥有了能够在信息技术教育应用领域从事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评价并具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能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具有良好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同时因为个人的爱好和性格特点,在电脑维护包括软硬件的基本维护和基础故障的排除上有了一定的精通。在学校期间,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担任文体委员使我的组织领导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得到了锻炼,同时也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

刚踏出校门的我谈不上十分的成熟和足够的经验,但我有过人的胆识和自信心,我不怕吃苦,怕的是没有机会,我拥有从最基层开始做起的打算,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之际,我希望能加盟于归单位,展示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理想与价值。即使贵公司认为我还不符合你们的条件,我也将一如既往地关注贵公司的发展,并在此致以最诚挚的祝愿。

第11篇:教育技术学教学大纲

《教育技术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教育技术学是教育学科中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研究教学媒体资源的开发应用,教学过程的设计、评价,以促进人类学习和教育、教学过程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是一门方法论性质的应用性学科。

《现代教育技术》是全校师范生的公共必修课程,是为培养师范生职前教育技术基础理论和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二、教学目的

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之后,使学生正确认识教育技术在教育改革和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具备教育技术素质和能力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对每一位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教育技术素质是师范生综合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积极、自觉地学习和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1、了解作为教育技术理论基础的学习理论、教育理论、教育传播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初步具有运用这些理论指导自己今后教学实践活动的能力。

2、初步掌握应用系统科学方法分析和处理教学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3、初步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方法,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教与学的活动或材料进行教学设计,并能运用教学设计的方法实施、管理和评价教学活动。

4、正确认识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了解各种教学媒体的特性及其教学功能,对常用教学媒体的基本原理有所了解,会使用常用的教学媒体。关注媒体技术的发展状况,具有不断学习和掌握新型教学媒体使用方法的能力。

5、初步具备根据教学需要设计、编制投影片、幻灯片、录音带、录像带和计算机课件等教学软件的能力。

6、初步具备运用技术获取、处理、存贮、加工和传递各种教育信息的基本能力。

三、教学重点

1、现代教育技术学的发展特点以及发展趋势。

2、现代教学媒体的特点、种类以及常用方法和手段。

3、熟练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并能够应用到课程教学实践中。

四、教学难点

1、各种多媒体的使用。

2、现代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

3、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教学设计。

五、课时分配

一学期36学时,其中讲授26学时、实验10学时。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

第一章 教育技术概述(4)

〖教学目的〗

1、从“技术”的角度来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涵义;掌握AECT1994年对教育技术的定义及其本质特征;区别教育技术及其相关概念。

2、了解教育技术的发展简史,明确信息化教育的概念及特点。

3、知道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重点阐述戴尔的“经验之塔”,四种影响较大的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拉斯韦尔和香农—韦弗的传播模式,系统科学理论,培养学生初步用系统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了解远程教育系统的发展历史及发展方向,明确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意义。〖教学重点〗

教育技术的定义与本质属性。 〖教学难点〗

教育技术的定义与本质特征。 〖教学时数〗

上课4学时。 第一节 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

〖教学目的〗

从“技术”的角度来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涵义;掌握AECT1994年对教育技术的定义及其本质特征;区别教育技术及其相关概念。 〖教学重点〗

AECT1994年对教育技术的定义及其本质特征。 〖教学难点〗

AECT1994年对教育技术的定义及其本质特征。 〖教学内容〗

一、教育技术的定义和研究范畴

二、教学技术学的学科性质

第二节 教育技术发展历史

〖教学目的〗

了解教育技术的发展简史,明确信息化教育的概念及特点。 掌握戴尔的“经验之塔”的核心思想。 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

戴尔的“经验之塔”。 〖教学难点〗

戴尔的“经验之塔”。 〖教学内容〗

一、视听教学技术

二、个别化教学技术

三、系统化设计教学技术

四、我国的教育技术

五、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教育技术理论基础

〖教学目的〗

1、掌握四种影响较大的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拉斯韦尔和香农—韦弗的传播模式,系统科学理论,培养学生初步用系统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掌握典型的三种教学理论的核心思想及主要观点。

3、掌握传播及传播理论的思想。

4、了解系统科学理论。〖教学重点〗

四种影响较大的学习理论,三种教学理论。 〖教学难点〗

四种影响较大的学习理论,三种教学理论。 〖教学内容〗

一、现代学习理论

二、现代教学理论

三、传播理论

四、系统科学理论

第四节 现代远程教育 〖教学目的〗

1、了解远程教育系统的发展历史及发展方向,明确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意义。

2、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教学重点〗

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意义。 〖教学难点〗

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意义。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

二、远程教育的发展

三、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章 现代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环境(2)

〖教学目的〗

1、理解现代教育媒体的概念、种类、功能和特性,明确教育媒体开发、选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2、明确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本概念, 了解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类型。

3、了解光学投影设备以及数码照相机的结构原理,掌握光学投影设备以及数码照相机的使用方法。

4、掌握幻灯、投影教材的制作方法,能制作出合格的幻灯、投影教材。

5、理解光学投影媒体的教学功能和要求,能正确使用光学投影媒体进行课堂教学。

6、了解卫星教学收视系统的工作原理、组成和教学应用。

7、熟悉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

8、理解校园网络的基本概念,了解其组成和主要功能。〖教学重点〗

现代教育媒体的概念、种类、功能和特性,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 〖教学难点〗

现代教育媒体的概念、种类、功能和特性 〖教学时数〗

上课2学时。

第一节 教学媒体概述

〖教学目的〗

1、理解现代教育媒体的概念、种类、功能和特性。

2、掌握教育媒体开发、选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教学重点〗

理解现代教育媒体的概念、种类、功能和特性。 〖教学难点〗

理解现代教育媒体的概念、种类、功能和特性。 〖教学内容〗

一、媒体与教学媒体

二、教学媒体的特性

第二节 现代教学媒体

〖教学目的〗

1、了解典型的视觉媒体设备及特点,掌握其用法。

2、了解典型的听觉媒体设备及特点,掌握其用法。

3、了解典型的视听觉媒体设备及特点,掌握其用法。

4、掌握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及计算机网络的特点。〖教学重点〗

各类视听觉媒体的特点及用法。 〖教学难点〗

各类视听觉媒体的特点及用法。 〖教学内容〗

一、视觉媒体

二、听觉媒体

三、视听觉媒体

四、交互式综合媒体

第三节 现代教学环境

〖教学目的〗

1、掌握教学光盘播放系统的构成及应用特点。

2、掌握卫星教学收视系统的构成及应用特点。

3、掌握校园网的构成及应用特点。

4、熟练掌握多媒体综合教室的构成及应用特点。

5、熟练掌握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的构成及应用特点。

6、掌握视频点播系统的构成及应用特点。〖教学重点〗

各类现代教学环境设备的特点与用法。 〖教学难点〗

各类现代教学环境设备的特点与用法。 〖教学内容〗

一、教学光盘播放系统

二、卫星教学收视系统

三、校园网

四、多媒体综合教室

五、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

六、视频点播系统

第三章 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1、明确教学设计的一般概念、一般过程和基本内容,充分认识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意义。

2、能够结合学科内容进行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能阐明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完成一个教学设计过程。

3、能阐明学习评价的概念及作用,会初步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教学重点〗

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能阐明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 〖教学难点〗

制定教学策略,学习评价。 〖教学时数〗

上课4学时。

第一节 教学设计概述

〖教学目的〗

明确教学设计的一般概念,充分认识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教学设计的层面及成果。 〖教学难点〗

教学设计的层面及成果。 〖教学内容〗

一、教学设计的定义

二、教学设计的工作层面和结果

三、教学设计的组成部分。

第二节 教学设计的前端分析

〖教学目的〗

1、掌握学习需要分析的概念及分析步骤和方法。

2、掌握学习者特征分析的概念、类型及分析步骤和方法。

3、掌握学习内容分析的概念及分析步骤和方法。〖教学重点〗

学习内容分析的概念及分析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者特征分析的概念、类型及分析步骤和方法。 〖教学内容〗

一、学习需要分析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三、学习内容分析

第三节 学习目标的阐明 〖教学目的〗

1、阐明学习目标的意义。

2、掌握学习目标的各种类型。

3、掌握学习目标的编写方法。〖教学重点〗

学习目标的编写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目标的各种类型。 〖教学内容〗

一、阐明学习目标的意义

二、学习目标的分类

三、学习目标的编写方法

四、阐明学习目标应用举例

第四节 教学策略的制定

〖教学目的〗

1、掌握几种典型教学活动程序的思想。

2、熟练掌握各种教学方法、特点及其选择的策略。

3、掌握教学媒体的选择原则及应用。〖教学重点〗

各种教学方法、特点及其选择的策略。 〖教学难点〗

各种教学方法、特点及其选择的策略。 〖教学内容〗

一、教学活动程序的安排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三、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

第五节 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

〖教学目的〗

1、掌握教学成果评价的类型及特点。

2、掌握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方法。〖教学重点〗

教学成果评价的类型及特点。 〖教学难点〗

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方法。 〖教学内容〗

一、评价的分类

二、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

第六节 教学设计应用与实例

〖教学目的〗

结合实例练习教学设计的方法。 〖教学内容〗

一、教学设计应用方法

二、教案的编写

三、教学设计案例 第四章 多媒体教学与课件设计 (2)

〖教学目的〗

1、理解多媒体技术的概念与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意义。

2、了解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3、熟悉常用的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

4、掌握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方法。

5、能够编写课件制作的脚本。

6、了解常用的多媒体编辑软件并能够选用合适的课件制作软件。〖教学重点〗

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多媒体编辑软件。 〖教学难点〗

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 〖教学时数〗

上课2学时。

第一节 多媒体技术基础

〖教学目的〗

1、掌握多媒体的概念及类型、特征。

2、理解多媒体教育应用的特点和应用。〖教学重点〗

掌握多媒体的概念及类型、特征。 〖教学难点〗

掌握多媒体的概念及类型、特征。 〖教学内容〗

一、多媒体的初步认识

二、多媒体教育应用

第二节 多媒体的关键技术

〖教学目的〗

1、了解并掌握常用的音频技术及处理特点。

2、了解并掌握常用的视频技术及处理特点。

3、了解并掌握常用的数字图像技术及处理特点。

4、了解并掌握常用的数据压缩技术及国际标准。

5、了解并掌握常用的超文本技术及处理特点。〖教学重点〗

各种多媒体关键技术。 〖教学难点〗

多媒体信息的表达方式及标准。 〖教学内容〗

一、音频技术

二、视频技术

三、数字图像技术

四、数据压缩技术

五、超文本技术

第三节 多媒体课件设计

〖教学目的〗

1、掌握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类型及用途。

2、掌握多媒体课件设计的过程。

3、熟练掌握教学内容设计方法。

4、掌握多媒体课件的运行结构及组织结构设计 〖教学重点〗

多媒体课件设计的过程。 〖教学难点〗

教学内容设计方法。 〖教学内容〗

一、多媒体教学软件

二、多媒体课件设计的过程

三、教学内容设计

四、系统结构设计

第四节 脚本设计

〖教学目的〗

1、掌握脚本的编写方法及要求。

2、了解脚本编写的一般标准。〖教学重点〗

脚本的编写方法及要求。 〖教学难点〗

脚本的编写方法及要求。 〖教学内容〗

一、脚本的编写

二、建立设计标准

第五节 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的选择

〖教学目的〗

1、了解多媒体编辑软件的类型及特点。

2、掌握多媒体编辑软件的选择依据与方法。〖教学重点〗

多媒体编辑软件的选择依据。 〖教学难点〗

多媒体编辑软件的选择依据。 〖教学内容〗

一、多媒体编辑软件

二、多媒体编辑软件的选择

第五章 多媒体素材的获取与制作(6+6)

〖教学目的〗

1、了解多媒体素材的种类及各类素材的常用文件格式。

2、了解各类多媒体素材的获取方法。

3、了解与获取多媒体素材相关的常用软硬件。

4、能在课件合理使用多媒体素材。

5、掌握屏幕截图的方法,能用Windows“画图”、Photoshop制作和处理数字图像。

6、掌握CD、VCD声音的采集方法、能用Windows“录音机”录制声音。

7、掌握采集VCD、DVD视频的方法。〖教学重点〗 使用多媒体素材,多媒体素材的获取方法 〖教学难点〗

采集VCD、DVD视频、Photoshop制作和处理数字图像。 〖教学时数〗

上课6学时,实验学时6学时。

第一节 多媒体素材获取方法综述

〖教学目的〗

1、掌握各类多媒体素材的获取途径。

2、掌握各类多媒体素材的获取原则。〖教学重点〗

各类多媒体素材的获取途径。 〖教学难点〗

各类多媒体素材的获取途径。 〖教学内容〗

一、多媒体素材及其相关软硬件

二、获取多媒体素材的途径

三、选取多媒体素材的原则

第二节 文本素材

〖教学目的〗

1、了解文本素材的定义及内涵。

2、熟练掌握常用文本素材的获取方法。〖教学重点〗 常用文本素材的获取方法。 〖教学难点〗

常用文本素材的获取方法。 〖教学内容〗

一、文本素材概述

二、文本素材的获取

第三节 数字图像素材的获取与制作

〖教学目的〗

1、掌握图像素材的类型及文件类型。

2、掌握图像素材的常用获取方法。

3、熟练掌握Windows的“画图”的用法。

4、了解photoshop软件的一般用法。〖教学重点〗

图像素材的常用获取方法。 〖教学难点〗

图像素材的常用获取方法。 〖教学内容〗

一、数字图像概述

二、图片的采集

三、抓取屏幕图像

四、截取VCD、DVD的画面

五、Windows“画图”程序

六、Photoshop在课件制作中的应用

第四节 声音素材的获取与制作

〖教学目的〗

1、掌握音频素材的类型及特点。

2、掌握声音素材的获取方法。

3、掌握Windows“录音机”使用方法。〖教学重点〗

声音素材的获取方法。 〖教学难点〗

声音素材的获取方法。 〖教学内容〗

一、声音素材概述

二、声音的采集

三、使用Windows“录音机”

第五节 数字影像素材的获取与制作

〖教学目的〗

1、了解数字影像素材的类型及在课件中的应用。

2、掌握数字影像素材的常用文件格式及特点。

3、熟练掌握数字影像素材的获取方法及简单使用。

4、掌握视频素材的采集方法。

5、了解动画素材的制作过程。〖教学重点〗

数字影像素材的获取方法及简单使用,视频素材的采集方法。 〖教学难点〗

数字影像素材的获取方法及简单使用。 〖教学内容〗

一、数字影像素材

二、数字影像素材的常用文件格式

三、数字影像素材的获取方法

四、视频素材的采集

五、动画素材的制作

第六章 Powerpointer多媒体课件制作(4+2)

〖教学目的〗

1、了解中文PowerPoint的功能、运行环境、启动和退出。

2、掌握演示文稿的创建、打开和保存。

3、演示文稿视图的使用,幻灯片的制作、文字编排、图片和图表插入及模板的选用。

4、幻灯片的插入和删除,演示顺序的改变,幻灯片格式的设置,幻灯片放映效果的设置,多媒体对象的插入,演示文稿的打包和打印。

5、掌握CAI课件制作的过程和方法,能熟练运用PowerPoint制作课堂教学软件。〖教学重点〗

PowerPoint操作使用方法,CAI课件制作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难点〗

CAI课件制作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时数〗

上课4学时,实验学时2学时。

第一节 PowerPoint 的基本操作

〖教学目的〗

1、掌握PowerPoint的启动和退出方法。

2、熟悉PowerPoint的基本窗口组成。

3、掌握PowerPoint 的多种视图窗口方式。 〖教学重点〗

熟悉PowerPoint的基本窗口组成。 〖教学难点〗

PowerPoint 的多种视图窗口方式。 〖教学内容〗

一、概述

二、启动和退出

三、PowerPoint的基本窗口

四、PowerPoint 的视图窗口

第二节 创建新演示文稿

〖教学目的〗

1、掌握用“内容提示向导”建立演示文稿的方法。

2、掌握用“模板”建立演示文稿的方法。

3、掌握用“空演示文稿”建立演示文稿的方法。

4、熟练演示文稿的保存、打开、关闭的方法。〖教学重点〗

用“模板”建立演示文稿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模板”建立演示文稿的方法。 〖教学内容〗

一、用“内容提示向导”建立

二、用“模板”建立

三、用“空演示文稿”建立演示文稿

四、演示文稿的保存、打开、关闭

第三节 幻灯片的基本操作

〖教学目的〗

1、熟练掌握在幻灯片视图下对幻灯片进行操作的方法。

2、了解性地掌握在大纲视图下对幻灯片进行操作的方法。

3、掌握在幻灯片浏览视图下对幻灯片进行操作的方法。〖教学重点〗

在幻灯片视图下对幻灯片进行操作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幻灯片视图下对幻灯片进行操作的方法。 〖教学内容〗

一、在幻灯片视图下

二、在大纲视图下

三、在幻灯片浏览视图下

第四节 幻灯片的修饰

〖教学目的〗

1、熟练掌握整体外观设计的调整方法。

2、掌握幻灯片色彩和背景的调整方法。

3、掌握幻灯片母版的设置方法。〖教学重点〗

整体外观设计的调整方法。 〖教学难点〗

幻灯片母版的设置方法。 〖教学内容〗

一、整体外观设计的调整

二、幻灯片色彩和背景的调整

三、幻灯片母版的设置

第五节 演示文稿的播放、打包和打印

〖教学目的〗

1、掌握幻灯片的切换方式。

2、掌握自动演示时间的设置方法。

3、熟练幻灯片动画效果的设置方法。

4、了解性的掌握旁白的录制方法。

5、掌握演示文稿的屏幕放映方法。

6、掌握演示文稿的打包和解包方法。〖教学重点〗

幻灯片动画效果的设置方法。 〖教学难点〗

幻灯片动画效果的设置方法。 〖教学内容〗

一、幻灯片的切换方式

二、自动演示时间的设置

三、幻灯片动画效果的设置

四、旁白的录制

五、演示文稿的屏幕放映

六、演示文稿的打包和解包

第六节 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制作

〖教学目的〗

1、熟练掌握Powerpoint课件制作的步骤和方法。

2、熟悉课件的类型与结构。

3、掌握Powerpoint课件的结构类型。〖教学重点〗

Powerpoint课件制作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

课件的类型与结构。 〖教学内容〗

一、Powerpoint课件制作的步骤

二、课件的类型与结构

三、Powerpoint课件的结构

第七章 网络教育资源利用(2+2)

〖教学目的〗

1、了解网络教育资源的概念、网络教育资源的基本类型。

2、网络教育资源的特征与局限性。

3、理解Internet、熟悉Internet以及Internet的教育功能。

4、会利用Internet检索教育资源,收信教育资源,掌握常用的检索信息的方法。

5、掌握软件的用法,收发电子邮件的常用。

6、掌握常用的网络共享资源的方法。

7、能够设计、组织基于资源的学习活动。〖教学重点〗

Internet浏览器、Outlook expre电子邮件收发软件。 〖教学难点〗

基于资源的学习活动。 〖教学时数〗

上课2学时,实验学时2学时。 第一节 概述

〖教学目的〗

1、理解网络教育资源的概念。

2、掌握利用浏览器获取网络教育资源的方法和途径。〖教学重点〗

利用浏览器获取网络教育资源的方法和途径。 〖教学难点〗

利用浏览器获取网络教育资源的方法和途径。 〖教学内容〗

一、网络教育资源的概念

二、利用浏览器获取网络教育资源

第二节 网络信息检索

〖教学目的〗

1、掌握信息检索的常用方法。

2、掌握信息检索策略和技巧。

3、熟悉常用的WWW搜索工具。

4、学会利用下载工具下载网络教育资源的方法。〖教学重点〗

信息检索的常用方法、策略和技巧。 〖教学难点〗

信息检索的常用方法、策略和技巧。 〖教学内容〗

一、信息检索方法

二、信息检索策略和技巧

三、WWW搜索工具

四、利用下载工具下载网络教育资源

第三节 网上交流与资源共享

〖教学目的〗

1、掌握常用的网上交流工具,熟练掌握Outlook Expre电子邮件收发软件的使用方法。

2、掌握资源共享的方法与常用软件。〖教学重点〗

常用的网上交流工具。 〖教学难点〗

资源共享的方法与常用软件。 〖教学内容〗

一、网上交流

二、资源共享

第四节 基于资源的学习

〖教学目的〗

1、理解基于资源的学习的概念。

2、了解基于资源的学习的教学模式。

3、观摩基于资源的学习的教学案例。

〖教学重点〗

基于资源的学习的教学模式。 〖教学难点〗

基于资源的学习的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基于资源的学习

二、基于资源的学习的教学模式

三、基于资源的学习的教学案例

第八章 信息技术与教育变革(2)

〖教学目的〗

1、掌握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知识。

2、了解教育信息化对师生的要求。

3、了解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

4、了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5、了解信息技术与课和整合的目的和层次。

6、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和方法。

7、了解用信息技术带动课程改革的时代意义。〖教学重点〗

教育信息化对师生的要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和方法。 〖教学难点〗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和方法。 〖教学时数〗

上课2学时。

第一节 教育技术与教育信息化

〖教学目的〗

1、理解教育信息化的概念。

2、理解教育技术发展的新阶段——教育信息技术的概念。〖教学重点〗

教育技术发展的新阶段——教育信息技术。 〖教学难点〗

教育技术发展的新阶段——教育信息技术。 〖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教育信息化

二、教育技术发展的新阶段——教育信息技术

第二节 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教学目的〗

1、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和方法。

2、理解课程整合实践中的问题及对策。〖教学重点〗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和方法。 〖教学难点〗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和方法。 〖教学内容〗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和方法

二、课程整合实践中的问题

第三节 用信息技术带动课程改革

〖教学目的〗

1、了解新课程所需要的信息技术方面支持。

2、理解信息技术在新课程中的作用。

3、观摩新课程改革的应用案例。〖教学重点〗

理解信息技术在新课程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信息技术在新课程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

一、新课程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

二、信息技术在新课程中大有可为

三、新课程改革的应用案例 .

第12篇:教育技术学心得体会

教育技术学心得体会

外国语学院08级4班

人类进入21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正飞速的发展,越来越深刻地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对教师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为了适应工作的需要,教师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以适应当今教育形势需要。因此,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的一大趋势。师范专业开设《教育技术学》这门课程也是很有必要的。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我从中体会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许多好处和优点。

首先,它可以改善学习环境,多媒体教材以图文声像并茂的方式为学习者提供知识、提供示范、提供练习。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使学习者进行角色扮演和体会。多媒体教学所具有的信息媒体多维化、集成化和交互性特征,极大的丰富了其表现力。这些均能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趣味性和启发性,增大学习者视觉和听觉的传递信息比率,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学习时间,增强学习效果,并有效地培养和促进学习者的思维创造力。

第二,丰富信息资源,在网络的教学系统中,存储着专家、教师和计算机人员共同开发的大量数据、资料、程序、教学软件等,共同形成一个特大型的资源库,融为一个信息的海洋。比如网上书店,可以包揽国内外的著名图书;历史资料库,可以将国内外的历史资料分门别类存于其中;软件(课件)系统,可以向学习者提供所有的上网软件;专家板块,可以存储各个学科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的经验、学识,任由学习者自由上网访问„„所有这一切,是其他任何一种教学媒体和技术所无法做到的。

第三,扩大教学规模,信息技术通过电视可以把远距离的课堂搬上屏幕,走入千家万户;局域网和国际互联网的使用,可以使教学走出校园,冲出国界。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性,打破了知识的垄断,结束了优秀教育资源只被少数人占有和使用的历史。网上资源可以向全社会开放,从而可以使全社会每一个求知者得以利用。通过网络,每一个人都可以分享到名牌学校的授课内容和主要信息资源。现代教育技术将使整个教学活动,从教育者、受教育者直至教学资源的使用过程,

实现社会化;使传统的学校走向社会,走向家庭,走向信息技术存在的任何地方。

第四,促进相互交流,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没有机会和班级的每个学习者进行交流。这个问题在网络教学中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在网络教学的课堂上,每个学习者都可以在自己的计算机屏幕上得到教师发送过来的信息,听教师讲解,看教师操作,并都有机会向教师提出问题,得到教师的个别讲解与指导。教师利用网络反馈原理,积极接受学习者反馈回来的信息,适时调整有关信息,以便使学习者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按照教育目的规定的方向发展。另外,教师可以选择任意一个学习者或学习组与其进行研究讨论,可以指导每一个学习者进行操作,可以将某个学习者的屏幕内容传播给其他学习者观看。学习者之间也可以进行网上交流,展开讨论,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第五,便于个别化学习,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普遍存在“一刀切”现象,致使学习者有的“吃不饱”,有的“吃不了”,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制约了人才培养。网络教学克服了这个弊端。在网络教学中,学习者可以根据个人的学习基础、学习进度和学习中的疑难,选学相应的学习内容,及时寻求教师的指导与帮助,真正实现个别化学习。另外,从宏观上讲,网络教育还可以实现教育个性化。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个人的天赋、爱好,选择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时间及地点。

现代教育技术有点很多,我们将会在实际的学习中慢慢发现和体会到。同时,这门课程也有重大的意义,其中,最具体最贴切的意义可以表述为“信息化教育的设计、开发、利用和控制”。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对大学生有着非常实际且现实的意义。当代大学生,特别是我们师范专业的学生,要想紧跟社会发展的脚步,就必须适应现代的教育技术,还要学会把它应用于实际学习和教学中去,从而提高教师素质,改善教学水平。让新老教师走出传统教育的框架,向着现代教育的路途迈进。

第13篇:教育技术学重点

教育技术学重点

1、教育技术:主要是口耳相传,人们通过口头语言,面部表情,动作姿势以及实景展示等情景教学方法来进行教育活动,承传这人类社会的文化和文明。

2、信息化教育:在教育领域中广泛应用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的教育与教学活动,我们通常称之为教育信息化。

3、超文本:(Hypertext)它是一种用来收集、储存和浏览离散的文本信息,并用来建立和表示信息之间关系的管理技术。

4、超媒体:(Hypermedia)用超文本方

学生,难以顾及个别差异;师生交流往往只是单向作用,缺乏教师、学生间的多向互动。

14、传统教学交往存在哪些问题? (1)课堂教学交往过程单向化 (2)教堂教学交往形式单一 (3)课堂教学交往缺乏公正性 (4)课堂教学交往的实效性低下

15、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的信息化教学技术包括哪些?

(1)熟练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和信息的收集、加工与传播技术

(2)了解并熟悉信息化教学环境和资源的类型与特点

(2)以激发内部动机为主,外部动机为辅

(3)及时提供对学习结果的反馈 (4)恰当运用竞赛、评价与奖励等措施

24、能够根据教学设计的常见模型,进行所学专业学科的教学设计。(1)肯普的教学设计模式 (2)“迪克—凯瑞”模式 (3)“史密斯—雷根”模式

25、如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请介绍一下乔纳森对此的观点。乔纳森等人于1999年提出了构建主义的学习环境的概念模型。在这一模型中,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主要由问题|项目情况、相关案例、信息资源、认知工具、交流|协作工具和社会|情境支持等部分构成。

(1)问题|项目情境:核心部分是问题或强调要以问题驱动学习,而不是先从理论或原则出发,再做一些问题解决的练习。

(2)相关案例:在基于案例的推理和认知弹性理论的基础上,乔纳森提出运用相关案例来支持学习者的相关经验 (3)信息资源:信息能使其在情境中的应用产生相关的意义,因此提供相关的森强调了选择适当的相关材料的重要性,包括网络资料以及超级链接的资料。

(4)认知工具:指能承担和促进特定认知过程的计算机工具。他们能帮助学习者完成问题求解任务。

(5)交流|协作工具:培育协作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是社会建构主义,其主要观会性的方式实现知识的社会构建。 (6)社会|情境支持:社会和情境支持包括物质基础设施、教师和学习者的训练准备情况。这对于成功的实施学习活动来说是必要和重要的因素。

26、如何进行协作学习中的学习活动设计?常见的协作学习活动方式有哪些?

学习者对同一问题用多种不同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综合,通过小组讨论、课堂辩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学生

5、整体性。

28、如何评价与甄别网络信息? 同时,要尽可能多地收集相关信息,多角度、多层次地了解不同作者的相关论点,着重考虑其可信度、准确度、合理度和支持性四个因素,对其进行综合评价,以确保信息质量。

29、介绍一个信息问题解决策略的模型? BIG6 模型

任务分析、寻找方法、收集信息、运用信息、表达信息、学习评价

30、信息化教学的基本模式有哪些? 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为主导的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等。课堂讲授式教学、基于案例的教学、基于问题或项目的教学、基于资源的自主性学习、网络化探究学习。

31、信息时代教师应具备怎样的信息化教学素养?

(1)适应信息化教学环境:媒体化教学环境,网络化学习环境,数字化资源环境。

(2)熟悉信息化教学观念:学习环境素质教育观念。

(3)掌握信息化教学技术

32、典型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有哪些? 物理教学环境、信息资源环境、人力资源环境及人际关系环境

33、标准型集成性多媒体教室构成有哪些?

计算机网络系统:一般是在教室范围内的局域网,为方便的获取互联网上的信网络教学控制系统:硬件型;软硬结合型;软件型。

教学资源系统:按功能可以分为辅助备课资源库,学习资源库,资源搜索工具三部分。

学生是认知学习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他只对学生的学习建构起帮助、引导和促进作用;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但知识并不是通过教师直接传授得来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等)的帮助,并利用必要的学习资

35、研究性学习有哪些特点 ?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遵循科学研究方法,并依据学科课程或直接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现实生活中选择、确定研究主题,进行主动探究、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来解决问题。

36、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的主要操作模块图。P114

37、印刷材料作为视觉媒体教学资源的以凝固的信息符号呈示教学内容,它具有方便易得、使用方式灵活等优点,但却需要较强的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同时资源和学生之间也缺乏互动作用,因而教学中通常需要教师进行讲解分析并通过师生互动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使用效益。

学习主体地位,注重信息化学习过程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于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习活动,引导、监控和评价学习进程,并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和技术支持

(3)注重利用“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开展学习探究活动,重视在具有真实意义的相关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并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和技术工具支持学生的学习过程

(4)重视学习过程的社会性协作和交互活动。协作学习不仅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同时也包括教师之间的协作,以及重视对各种学习结果的社会性交流、讨论和共享

(5)强调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方式的应用,以评价来促进学生发展

39、信息化教学评价的新理念 发展性评价理念、真实性评价理念、多元评价理念、动态评价理念、后现代评价理念

媒体工具的使用:多媒体投影机的连接信息化教学环境的特点:

1、教学信息多媒体化

2、学习资源共享化

3、学习活动合作化

4、自主学习个性化

5、教育管理自动化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特征:

1、信息资源共享化

2、信息处理数字化

3、信息存储光盘化

4、信息显示多媒化

5、信息传输网络化。

多媒体技术的基本特点:

1、信息技术息载体的多样性

4、信息组织的超文本性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点:

1、信息源丰富,知识量大,有利于情境创设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3、便

4、学生互助互动,有利于培养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5、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教学资源:又称为学习资源,它是指一切可以用来促进学生学习,支持学与教全部过程的各种支持系统,学习材料和环境条件的总称。

信息化教学的基本理念: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重视知识意义的自我建构;关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注重对学习的过程性评价

一方面要借助于丰富的预备学科知识,(2)教师作为学习的指导者主要致力

式来组织和处理各种文本、图片、图像、(3)熟悉信息化教学过程的特点、策声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信的通称,略和管理方法 超媒体是超文本概念在多媒体技术领域的拓展。

又称作合作学习,它是指学习者以小组的形式在一定得激励机制下,学习者个人和小组通过协同互助的方式,为完成共同任务而开展的学习活动。

6、概念图:又称作概念地图或思维导图,最初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诺瓦克等人基于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提出。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法。

7、研究性学习:也称为综合学习或专题学习,它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教育界普遍推荐并力行实践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通常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遵循科学研究方法,并依据学科课程或直接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现实生活中选择、确定研究主题,进行主动探究、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8、Wiki:是有一种自由软件中发展而来的网络应用技术,它允许多人协作参与和共同维护同一个网络站点,每个人都可以在Wiki网页上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者对合作完成的任务主题进行扩展或深入研讨。

9、Blog:是一种按照时间顺序表达个人思想且内容不断更新的网络出版和信息交流方式。

10、教学设计:又称教学系统设计,是确定教学需求、设计教学方案、试行教学方案、评价施行结果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教学的系统规划和决策过程。

11、教学策略:就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为促进学生的学习而对特定形式和活动序列等教学问题进行的设计规划。

通过各种操作程序和方法,全面收集教和学的相关信息,从而对教学过程和学习结果做出一定的价值判断,并为学生自我完善和教师教学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从本质上讲,教学评价是一种对教学活动及其效果的价值判断。 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系统、高效地传授基础知识。 缺点是教学过程由教师控制,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课堂讲授主要面向全体

(4)熟悉信息化教学的常见模式及其教学设计方法 设计方法和教学应用

(6)熟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则与方法,并能将其有效地应用于学科课程教学之中

16、请列举几种常用的支持网络教学的同步或异步交流工具 ?

同步交流工具:IRC聊天室、ICQ(网络寻呼机)、MSN、Skype

BBS电子公告板、Usenet新闻组、BLOG网络日志

17、教学资源包括哪些类型? 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传统课程资源、音像媒体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资源)、综合性资源系统

18、信息化教学评价的方式有哪些? 表现性评价、学习契约评价、概念图评价

19、信息加工的常用工具有哪些?分别有什么作用?

工具:Photoshop工作环境Flash动画设计操作环境Dreamweaver操作环境PowerPoint2000Authorware的基本功能

作用:图形图像素材编辑Flash动画制作数学网页设计制作视音频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 修改母版的方法? “插入”—“影片和声音” “视图”—“母版”命令

教育性、科学性、交互性、集成性

22、什么是微格教学?

学”。它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艾伦教授等人创立的一种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教师的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它是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摄像机、录像机、全场录音系统、视音频遥控系统、视音频切换机等,对学生进行技巧的小规模教学活动。

23、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一般要掌握的策略有哪些?

(1)提出明确而又适度的学习要求

5、协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5)熟悉信息化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项目,他们是学习事件的焦点。乔纳森

观念;教学设计观念;学生主体观念;与维护;

异步交流工具:E-mail和MaiLing List、信息能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解决问。乔纳

息资源,通常会有一个internet出口。 的集成性

2、信息活动的交互性

3、信

电子测试系统、基于电子学档的评价、点强调了学习是通过协作、共享,以社

34、学习理论中的建构主义有何观点? 于开展个别化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

指运用教学系统方法来分析教学问题、素材加工电子演示文稿设计多媒体

主动地参与讨论、探究、评价等活动,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的观点与解决方法,同时建立社会化的交往方式,培养其基于团队的协作学习能力。

常见的协作学习活动方式有竞争性活动、合作性活动、问题解决和角色扮演等类型。

27、如何设计学习情境,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真实的问题背景,以此作为支撑物启动教学,是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同时支撑物的表征、视觉本质又促进了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目的。 问题:

1、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

20、PowerPoint 中插入多媒体的方法、深化对问题的理解,并形成自己对问题

教学情境中使用的媒体、信息、方法、

21、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特点有哪些?

12、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意为微型化教学,通常又称为“微型教

学习情境设计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主要特点有哪些?、

13、讲授式学习有怎样的优势与局限? 某项专门训练,使学生掌握某种技能、习,驱动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达

结构水平。

2、情境创设要尽可能真实。

38、信息化教学设计原则

3、情境创设要有多样性。

4、吸引力。(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学生的

第14篇:教育技术学心得体会

教育技术学心得体会

在这个信息时代,人们越来越重视对于数据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并将其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对教师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从小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教师而言,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的一大趋势。为了适应未来的工作的需要,我认为我现在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才能适应当今教育形势的需要。教育技术学这门课程给我带来了一次与现代技术接触的机会,通过学习我的最大收获是:

1、在学习相关技能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是不可避免的一件事,就拿处理图像和flash的制作来说吧,在课上看到老师弄得很简单,寥寥几步就弄好了相应的图像处理和flash制作,但轮到自己实际操作时却困难重重,比如在祛除红眼时,按照自己之前在图书馆找到的相关photoshop的书,要用到红眼工具,但在工具栏里怎么也没看到这个图标,于是乎,自己傻乎乎的一个一个去点,花了一上午的时间,不仅红眼工具没找着,还把工具栏给弄不见了,盲目的学习方法不仅效率低,还很耗时间。后来意识到这个问题,于是调整了学习方法,遇到不懂的时候去百度,终于学得小有成效。

2、通过学习,结合了教师应掌握的大部分内容。这种任务驱动式学习,营造了一种学习的氛围,并且很大程度的弥补了我的计算机知识缺陷。学会了利用搜索引擎进行网上搜索图文。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针对课程内搜索并下载相关图文作为教学时的辅助课件,再加上采用适当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技术,学习的难度就会有所降低,学习的兴趣也会真正萌发。

3、经过学习,我基本掌握了如何利用Photoshop制作合成图片,如何利用flash制作动画,如何在 ppt 文件中插入flash动画,如何下载文件,如何制作幻灯片等。有了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实践,我在课件制作、资源收集、网络互动等今后必须或将会用到的教育技术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在教学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了。通过这次校本培训,我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一改过去的“多媒体可有可无”的落后思想,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本学科的整合并初显成效。学习使我受益匪浅,其感触非一一能言尽。

这个学期有关教育学的学习时间虽然较短,但我觉得我在这段时间里学到的知识技能是如此的实用。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今后我会充分把这次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学以致用,希望今后能在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好的教学环境。

第15篇:040104 教育技术学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够在新技术教育领域从事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等的教育技术学科高级专门人才,包括各级师范院校和中等学校教育技术学课程教师以及各级电教馆、高校和普教的教育技术人员。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教育技术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新技术教育应用方面的基本能力。

主干学科:教育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教育技术学、教育系统设计、计算机教育基础、网络教育应用、远距离教育、电视教材设计与制作、教育技术研究方法、教育传播学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媒体制作实践、课程设计与开发实践、教育实习等,一般安排不少于20周。

主要专业实验:教学设计实验、电视电声教材制作实验、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实验,教育网络应用实验。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教育学或理学学士

相近专业: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开设院校:西华师范大学 云南师范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 新疆师范大学 河北师范大学 山西师范大学 内蒙古师范大学 辽宁师范大学 沈阳师范学院 哈尔滨师范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徐州师范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 安徽师范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 江西师范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曲阜师范大学 聊城师范学院 河南师范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西南师范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湖北大学 扬州大学 海南师范学院 温州师范学院 湖南科技大学 安庆师范学院 四平师范学院 锦州师范学院 广西师范大学 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体育学院 河北大学 长春大学 长春师范学院 东华大学 淮阴师范学院 南通师范学院 南京晓庄学院 常州技术师范学院 宁波大学 杭州电子工业学院 阜阳师范学院 漳州师范学院 山东科技大学 临沂师范学院 河南大学 信阳师范学院 长江大学 襄樊学院 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 重庆师范学院 内江师范学院 乐山师范学院 西安石油学院 石家庄铁道学院 内蒙古科技大学 通化师范学院 牡丹江师范学院 南京体育学院 浙江科技学院 杭州师范学院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 淮南师范学院 泉州师范学院 上饶师范学院 井冈山师范学院 中国海洋大学 青岛大学 山东理工大学 周口师范学院 洛阳师范学院 商丘师范学院 三峡大学 武汉体育学院 南华大学 湖南文理学院 零陵学院 韩山师范学院 涪陵师范学院 玉溪师范学院 云南民族学院 延安大学 宝鸡文理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 陕西理工学院 青海师范大学 宁夏大学喀什师范学院 昌吉学院等

第16篇:0108教育技术学

主题:2001年

一、阐述媒体技术的发展概况(15分)

二、阐述计算机类媒体的优缺点及其在教学中的发展趋势。(15分)

三、论述我国教学改革中教学模式的发展趁势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在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中的作用。(15分)

四、试分析集体教学与个别化教学的特点。(20分)

五、写出你阅读过的国内外教育技术领域的期刊、报纸、网站的名称,及阅读后的主要收获和评价。(20分)

六、简述自己近年来在教育技术或自己所从事的领域进行了哪些研究,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15分)

主题:2002年

一、概念解释(每小题4分,计32分)

1、教育技术学(AECT 94)

2、教育传播

3、教学过程最优化

4、教学模式

5、多媒体计算机

6、信息高速公路

7、教育系统设计

8、课程开发

二、问答题(第1~5题每题11分,第6题13分,计68分)

1、教育技术为什么能提高教学效率?

2、简述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由观点。

3、简述教育史上的四次革命,为什么说教育技术的发展是教育史上的又一次革命?

4、说明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发展轨迹。

5、阐述多媒体网络教室的主要功能及其优势。

6、简述自己近年来进行了哪些科学研究,取得了哪些理论和实践的成果。

主题:2003年

一、概念解释:(每小题6分,计42分)

1、教育技术学(AECT94)

2、学习理论

3、教学效果最优化

4、程序教学

5、多媒体计算机

6、教学设计

7、积件

二、问答题(每小题16分,计80分)

1、试论在我国进行教育改革,实现教育现代化中,教育技术的地位和作用。

2、什么是教学模式?分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的特点及其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

3、试论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特点。

4、画出韦斯特莱传播模式图,说明各部分的意义,阐述教学信息的传播过程。

5、语言实验室有哪些种类?各有什么功能?目前有什么新发展?

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下述问题(28分) 简述自己近年来在教育技术或自己从事的专业领域进行了哪些科学研究,取得了哪些理论和实践的成果?

主题:2004年

一、概念解释:

1.信息化教育──

2.信息化教学设计──

3.AECT ──

4.数字化图书馆──

5.rubric──

6.概念图——

7.Blog──

8.电化教育──

9.经验之塔——

10.Portfolio Aement——

二、填空题:

1.我国教育技术学领域的2份核心期刊是《 》,杂志的主编是:( );和《 》,杂志的主编是:( )。

2.中国最早使用"电化教育"名词是( )年,在( )。

3.布卢姆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将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从底级到高级分为:( )、( )、( )、( )、( )、( )六个层次。

4.信息化教学设计的8个步骤:( )、( )、( )、( )、( )、( )、( )、( )。

三、简述题:

1、教育技术在中国发展的主要经验是什么?

2、简述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

3、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包含哪些重要内容?

4、简述如何尊重网络上的知识产权,如何在教学中合理使用他人的资料。

5、举例说明教学评价量规的设计。

6、简述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四、设计题

1、自选一个教学内容,设计一个WebQuest教案。

(1) 介绍

(2) 任务

(3) 资源

(4) 过程

(5) 学习建议

(6) 评价

2.提出一个在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新创意,使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受益,并设计出实施方案。

主题:2005年

一、概念解释:(每题2分,共20分):

1.教学媒体

2.微格教学法

3.教学设计

4.电子阅览室 5.积件

6.课程包

7.混和学习

8.质的研究

9.叙事研究

10.信息化教育管理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在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过程中,20世纪80~90年代是从____到____的过渡阶段。

2.根据现代教学媒体的物理性质,教学媒体可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四大类。

3.香农从通信的角度度量信息,从而把信息看作是________。

4.巴班斯基的问题教学法教学模式包括____、____、____、____几个步骤。

5.基于课堂教学的教学过程设计可以简化为三大部分:____、____和____。

6.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走过了____、____、____三个历程。

7.现代远程教育的学习资源建设主要是指____、____和____等的建设。

三、简述题(每题10分,共 60分):

1.简述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要点。

2.简述教学媒体编制的效果原理。

3.举例说明不同的信息形态。

4.简述信息化教育硬件环境的分类。

5.简述如何评价多媒体教学软件。

6.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涵义。

四、论述题(共50分)

1.比较AECT94定义与2005新定义的研究对象观。(20分)

2.参考下面的附录资料,以"爱情如歌"为主题设计一个"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单元教学计划,基本格式如下:(30分)

单元标题

基本问题

单元问题

内容问题

单元概述

课程标准

教学过程

教学资源

区别教学

附录:

北京晨报的新闻:

学"爱情" 会不会变成学"早恋"?

2004年09月02日11:18:15 北京晨报 代小琳

据新华社电(记者季明)从9月1日起,上海50多所中学的初三学生将会领到一本全新的语文教材,课本中第二单元的主题定为"爱情如歌",其中收录的3篇文章、4首诗歌全都围绕着这一青春期的"敏感"话题展开。

“把这么多描写爱情的名篇名作集中在一个单元,是为了让教材更贴近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帮助他们了解人类最美好的情感。”本册语文教材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范守纲教授说。

篇目选择展现爱情多角度

这本设置"爱情单元"的语文教材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该教材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范守纲教授告诉记者,这个单元大约需要8至10课时,包括两篇必读文章: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信》和舒婷的《致橡树》;3篇选读文章:普希金的《致凯恩》、苏童的《老爱情》、夏洛蒂•勃朗特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另外的两首诗歌:公刘的《只有一个人能唤醒它》和秦观的《鹊桥仙》供学生课外阅读。

范守纲教授说,"我们设立这个单元,就是要多角度告诉中学生爱情是什么。比如《给女儿的信》,说明了爱情的内涵是什么;《因为我们是平等的》则说明爱情需要相互尊重。"

除了这7篇,在本单元的最后部分还有一个活动内容——"爱情,心中的玫瑰":组织学生把自己认为最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作为剪报收集起来,并写出自己的评论。另外,这一单元还安排了学生讨论,让学生对目前的早恋、网恋现象说出自己的看法。

编者初衷引导孩子识爱情

范守纲教授告诉记者,编排这本设置"爱情单元"的课本,在全国应该算是个首创。

多年从事教育研究的他认为,中学教材的编排应该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按照学生的视野来编排。"这次我们的爱情单元安排在初三的课本中,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生活中大量接受爱情作品,包括影视、小说等等。另外,在生活中,青春期的萌动也使他们开始关注这方面。由于这些原因,学生自然就有了了解爱情的愿望,也开始对爱情有自己的思考。但是,学生并没有和家长、老师正面讨论这方面问题的习惯和机会,在爱情认识上他们确实需要正确、及时的引导。" 首次试讲学生说"爱"挺羞涩

从这学期开始,这本设置"爱情单元"的教材开始在上海的50所中学首次使用。"爱情单元"为初三语文课本的第二单元,虽然现在还没有讲授到这一进度,但在假期中,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初中就用这一单元上了一节实验课。

"那节实验课是我安排的,我想提前看看学生对此的反应。"范守纲说,"实验课老师是临时安排的,学生也是临时组织的。教材一发下来,学生都特别感兴趣。上课的时候,大家都盯着老师一字不漏地听。在发言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挺羞涩,叫他们公开表达对爱情的看法时,他们还有些不习惯,但对于别人的发言,大家又都特别关注,特别想知道其他人是怎么想的。"

据说,上海的一位学生因为学校不使用该实验教材,他还专门去书店买了一本。

主题:2006年

一.概念解释

1、信息化教育

2、信息

3、问题教学法

4、教学设计

5、课件

6、blog

7、教育主题网站

8、绩效技术

9、教育实验研究

10、概念图

二.填空

1.网络课件的特点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

2.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四个能力纬度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

3.混合学习的三个纬度_____ ______ ______ 。

4.课程整合的三种模式_____ ______ ______ 。

5.webquest教学设计由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组成。

三.简答

1.根据双向传播模式的原理说明怎样进行有效的教育信息传播.

2.简述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步骤.

3.什么是信息素养? 4.简述网络远程教育的基本模式?

5.远程教育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6.以人为本信息化教育管理因注意的几个问题?

四.论述

1.谈谈你对AECT2005教育技术定义的理解?

2.根据下面关于“知识产权”的短文设计英特尔未来教育教案。

教案标题: 关键词

问题设计

教案概述

目标/学习成果

学习过程

对区别教学的修改

学生评价

附:百度涉嫌侵权一审败诉

2005年3月30日,上海步升音乐文化传播公司发现百度在其网站上向公众提供涉及步升公司版权的歌曲mp3下载服务,遂请求法院判令百度立即停止提供涉案歌曲的下载服务,并提出索赔经济损失49万人民币。

百度辩称自己是一家中立的搜索引擎服务提供商,按照技术规则为网络用户提供全面有针对性的搜索结果,供用户查询和使用,没有提供涉案歌曲的下载服务。

北京市海淀区法院认定百度以盈利为目的,在其网站上提供上述歌曲的Mp3文件下载服务,行为已超出其所定义的搜索引擎的服务范围,阻碍了原告在国际互联网上传播其录音制品,应属侵权,故被告应立即停止侵权并依法承担侵权责任,赔偿原告经济损失68000元。

主题:2007年

一、名词解释

1、信息化教育

2、基本问题

3、PHP

4、WIKI

5、SCORM

6、MOODLE

7、E_Portfolio

8、Social Constructivism

9、Bernie Dodge

10、Martin Dougiamas 二.填空题

1.体验式教学的过程包括的四个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南国农主编《信息化教育概论》一书中,提出了现代远程教育中混合学习(Blenged Learning)的三维分类方法,分为_______混合、________混合和_________混合等三种基本模式。

3.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代是______、第二代是______、第三代是______。

4.教育部正式颁布的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其中的四个能力素质维度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5.一个完整的Webquest教案一般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六个部分。 三.简答

1.简述“信息”的本质含义。

2.简述现代远程教育的特征。

3.为什么说moodle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高质量教学?

4.丁兴富教授在《电子交互白板将替代黑板成为未来课堂教学的主流技术》一文中指出:“交互白板将最终取代传统黑板,在课堂教学尤其是小班教学中将会起主导作用。”(丁兴富,2004)请你对这一观点发表你的看评论。

三.讨论题

背景材料(略)

面对经济发展的需求及东部教学优势,某县教育机构要向当地政府提议,改进教学装备,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同时人民也可望提高教育水平。

设计一个ppt

(1)面对的挑战(1张幻灯片)

(2)条件分析(1张幻灯片)

(3)计划(4-6张幻灯片)

•学校技术装备解决方案

•网络和“校校通”解决方案

•教师专业化发展方案

五.作文题

(大意)中国电化教育已经发展了七十年,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如教学理论,学科建设,媒体发展等,选择你熟悉的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领域的人或事,发表自己的见解,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主题:2008年 注:08年的题目是由上海师大08级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生焦金金同学整理的,十分感谢„„

一、概念解释(2’*10)

1、

信息化教育(或:信息化教学设计---刘庆明注)

2、

双向传播理论

3、

教学媒体

4、

教学设计

5、

Informal learning

6、

LCMS

7、

混合学习

8、

Webquest

9、

Diigo(刘庆明补)

10、Moodle(刘庆明补)

二、填空(20’)

1、

教学软件编制的五个步骤________

2、

webquest的六个过程________

3、

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________

4、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________

5、

远程教育的三个阶段________

三、简答(12’*5)

1、“符号因人而异,因环境而异”请举例说明。

2、从资源媒体角度将硬件环境如何分类。

3、用科学发展观分析信息化教育管理。

4、什么是行动研究?三个要件是什么?

四、设计(20’)

结合资料《版权与共享CC许可协议》设计ppt讲稿,其中包括培训主题、对象、目标、方法等

五、翻译(30’)

《美国教育技术标准•学生》英文版原文,描述其主要内容,并谈谈对中国新课程改革的启示。

注:英文资料自己到网上可以查到

08年部分真题:

一、名词解释

1.信息化教育 2.双向传播模式 3.教学设计 4.Webquest 5.混合学习6.教学媒体 7.LCMS 8.

9.10.

二、简答题

1、举例说明符号的的意义,符号因传播环境、传播对象的不同而不同。

2、从资源和媒体的角度进行信息化硬件环境的分类并举例说明。

3、十七大的召开提出以人为本、和谐发展,谈谈它对信息化教育的启示。

4、什么是行动研究,行动研究的基本构件

5、web2.0工具,举例5个以上,名词、平台并做简要说明

三、设计题

1、利用幻灯片设计培训方案。

2、翻译文章

主题:2009年真题

一、名词解释

1、AECT’05

2、教学设计

3、混合学习

4、叙事研究

5、绩效技术

6、教学包

7、SCORM

8、Conceptual Age

9、Cloud Service

10、程序教学法

二、填空题

1、webquest是一种____的活动,它的组成由引言、任务、____、____、____、____、。

2、自19世纪中叶以来,远程教育走过了以印刷教材为主要媒体的____,经历了以视听媒体为主的____,目前正快速迈进以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为核心媒体的____。

3、信息会教育硬件环境从资源和媒体角度分____和____。从地理范围上进行划分,可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

4、基于自主学习的教学过程设计的评价不仅重视学校结果的评价,更重视______,在评价方法上多采用____、____、____等形式。

5、(忘记)

三、简答题

1、什么是行动研究?行的研究的基本过程?

2、简要阐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四大整合观?

3、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目标分别是什么?简要阐述。

4、教学目标体系的分类,并用ABCD来解释。

5、贝罗的传播过程的4要素论。

6、请你谈谈你对交互距离理论的理解?

四、讨论题

给了一段材料,是说美国一个组织做实验,把学生分成两个班,一个班使用教学软件上课,一个不使用,最后让两个班的学生参加考试,结果考试成绩差不多。由此该组织认为教学软件对教学起不多促进作用。但也有许多人质疑。请你谈谈你对这段材料的理解。

五、设计题

某地组织市内的优秀教师参加一个关于利用blog教学的培训项目,你来为这个项目做个策划,要求包括目标分析、学习者分析、培训时间、培训内容等等。(最好用表格呈现)

08年信息化教学设计方向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2’*5)

1、

信息化教学设计

2、

LMS

3、

学习环境设计的四大中心

4、

最近发展区

5、

二、简答(10’*3)

1、

简述“为理想而教”的理论框架

2、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教学人员

3、

问题式教学的步骤

三、论述(20’*3)

1、

信息时代引起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

2、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发展高水平思维

3、

教师博客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影响

四、作文(50’)

《人是如何学习的》读书心得报告,字数不少于800字。

09年信息化教学设计方向考研真题(实在想不起来了,等研一开学后再给你补充完整)

一、名词解释

1、专家

2、有意义的学习环境

3、Cloud Computing

4、

5、

6、

7、

8、

9、

10、

二、简答

1、为理解而教

2、

3、

4、

三、论述

1、基于设计的研究与创新

2、

3、

四、作文

《人是如何学习的》读书心得报告,字数不少于800字。

第17篇:教育技术学个人简历

姓 名:glzy8.com

年 龄:2

3性 别:女

学 历:本科

民 族:汉

婚姻状况: 未婚

籍 贯:浙江-台州-仙居县

求职意向

要求月薪:面议

工作性质:全职

拟定职业:文教体卫 -中等教育

求职意向:广播电视或教育机构

工作经验:应届毕业生

到岗时间:面议

工作地区:整个台州

教育背景

1.湖州师范学院(2006年9月--至今)

专业类别:教育技术学其他学历:本科

描述: 教育技术学

工作经验

1.某某公司(2006年12月--至今)

公司性质:私营企业公司规模:200-500人职位名称:教员工作地点:湖州

工作业绩:

自我评价

本人性格开朗、稳重、有活力,待人热情、真诚。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能吃苦耐劳;喜欢思考,虚心与人交流,以取长补短。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团体协作精神,能迅速的适应各种环境,并融合其中。在校期间多次组织班级乃至各院系集合的集体活动,都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好评。在实习期间善于把教学方法与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分析,出色的课堂表现以及强烈的教师责任感深得校长和指导老师的一致好评。

我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素质。我在学好专业课与公共课的基础上,还阅读了大量的课外书籍,不断地增加新知识,陶冶情操、开拓视野。不仅如此,我还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各种文体活动,培养了我一定的组织与社交能力。本人热爱篮球、羽毛球、跑步、下棋、唱歌。

1.乐观向上,诚肯自信,有着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与谈判技巧;

2.有9年学生干部经验,工作态度认真,负责,具备优良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领导能力;

3.良好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熟练应用MSOutlook,Word,Excel,powerpoint等办公软件以及photoshop,Dreamweaver,Flash等应用软件;

4.能够适应在各种压力下工作;

联系方法

联系电话:13888888888

电子邮件:diyifanwen@glzy8.com

第18篇:教育技术学原理

课程名称 : 教育技术学原理 (The Principl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1.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育技术学原理是本专业研究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了解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通过理论研讨,小组协作学习,全班头脑风暴,基于项目的研究,教育信息化项目规划实践等学习方式,为研究生毕业后从事有关教育技术的教学、科研、管理和产品开发等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2.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 教育技术概述

§ 1.1 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

§ 1.2 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

§ 1.3 信息化教育的发展

第二章 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 2.1 经验之塔

§ 2.2 学习科学与教育技术

§ 2.3 网络时代的传播理论

§ 2.4 媒体、技术、工具与 2.0 时代的教学理论

第三章 信息化教学设计

§ 3.1 信息化教学概述

§ 3.2 “英特尔未来教育”单元教学计划设计

§ 3.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第四章 技术支持下的学习环境设计

§ 3.1 网络支持环境设计(主题网站、学习的平台网站、教学管理网站等)

§ 3.2 教师工具在教学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 3.3 学习工具在教学中的应用

第五章 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管理与评价

§ 4.1 课件、积件、学习对象与国际标准

§ 4.2 多媒体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与评价

§ 4.3 网络资源的收集、开发、共享与合理使用

§ 4.4 Web2.0 资源工具在教学中的应用

第六章 e-Learning 学习环境的设计、使用与管理

§ 5.1 e-Learning 学习环境发展概述

§ 5.2 Moodle 课程管理系统

§ 5.3 e-Learning 学习环境设计原则

§ 5.4 e-Learning 学习环境设计实践

第七章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

§ 6.1 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概述

§ 6.2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研究(教师版)

§ 6.3 同伴互助、教育叙事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 6.4 教育部 - 微软“携手助学”支教培训活动设计

第八章 教育技术研究

§ 7.1 教育技术研究的对象和范式

§ 7.2 学校教育技术研究常用方法

§ 7.3 e-Learning 学习社区研究的常用方法

§ 7.4 教育技术研究实践

第九章 教育技术项目规划

§ 8.1 教育技术项目规划的战略与规划

§ 8.2 教育技术项目的设计方法

§ 8.3 教育技术项目的组织与实施

§ 8.4 教育技术项目的评价

3.主要参考资料

[1] 《外国教育史》,戴本博,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年版。

[2] 《中国教育史》,孙培育,华东师大出版社 1992 年版。

[3] 《教育技术学基础》,加涅主编,张杰夫译,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2 年版。

[4] 《教育技术学导论》,伊俊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年版。

[5] 《信息化教育概论》,南国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年版。

[6] 《 Moodle 课程设计》,黎加厚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年版。

[7]近两年的杂志:《电化教育研究》(兰州),《中国电化教育》(北京),《 Educational Technology 》(美国)

4.任课教师:黎加厚

5.总时数: 72 学时( 4 学时 / 周 x18 周) 6.考核方式:教育技术学研究作品集

教育技术学参考文献

基本读物:

[1]《外国教育史》,戴本博,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2]《中国教育史》,孙培育,华东师大出版社1992年版

拓展读物:

(一) 教学设计理论及新发展

1 .教学过程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李龙,《电化教育研究》1999年第4期

2 .从信息时代的教育与培训看教学设计理论的新发展,何克抗.,《中国电化教育》1998年第

10、

11、12期

3 .教学设计研究:百年回顾与前瞻,张华,《教育科学》2000年第4期

4 .从系统论到关系论—— 论信息社会教学设计理论的新发展,李芒,《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第2期

5 .利用科学纲领引导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杨开城,《中国电化教育》2003年第5期 6 .从抛锚教学看情境学习观点对教学及教学设计的启示,陈青 乌美娜,《中国电化教育》 7 .从教学设计到绩效技术,张祖忻,《中国电化教育》2000年第7期

8 .多媒体教学设计,李克东 谢幼如, 9.第一代教学设计理论的局限,郑葳,《外国教育研究》1999年第2期

10.教学设计的威力——若干样例研究,林建祥, 11.设计与教学设计,戈登?罗伦德著 高文 编译

12.教学设计的概念、对象和理论基础,林宪生,《电化教育研究》2000年第4期 13.社会转型与教学设计 ——宏观社会教育系统设计理论对我们的启示 ,黄伟

14.当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与发展趋势 ,何克抗,

(二) 教学设计课程学习方法

1.简析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有关教学设计的课程,刘美凤,《中国电化教育》2001年第10期 2.基于计算机的“教学设计”任务驱动式学习方法,李翠白 李芒,《中国电化教育》2001年第12期

( 三) 教学设计应用模式及案例

1.远程多媒体学习软件教学设计模式初探,唐伟,《中国远程教育》2001.1 2.微格教学的教学设计模式,陈传锋 李翠白,《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3月 3.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程设计模式研究 ,许骏 余胜泉

4.基于教学设计的教育软件开发,林茂成等

5.创造性”课堂教学设计的初步探索,周玉芬 司言词 李芒, 6.浅议在线学习系统的设计,李葆萍, 7.公共选修课“多媒体技术开发与应用”的教学设计,高志军 张玲 8.也论“教学设计”与教学论,何克抗,《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第4期 9.“教学设计”与教学论,李秉德,《电化教育研究》2000年第10期

10.中国教学论发展的世纪回顾与前瞻——兼与蔡宝来先生商榷, 张传燧,《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

11.21世纪中国教学论发展的问题与走向,胡定荣,《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

(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1.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祝智庭,《中国电化教育》2001年第2期 2.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模式:理论框架与案例研究,祝智庭

3.计算机整合于教育: 作为学习对象、学习工具和教学工具,刘儒德 陈琦,《电化教育研究》1999年第5期

4.信息技术与教育相整合的进程,刘儒德,《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 5.纵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教授专访,李谨, 6.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章剑卫 ,《中国电化教育》2001年第8期 7.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何克抗 8.计算机与课程整合的层次,马宁,《中国电化教育》2002年第1期 9.基于学科整合思想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满海风,

(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

1.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何克抗,《电化教育研究》1997第

3、4 期 2.建构主义与教学改革,陈琦 张建伟

3.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张建伟、陈琦,《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4.简论建构性学习和教学,张建伟、陈琦,《教育研究》,1999年第5期 5.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毛新勇,《外国教育资料》1999年第1期

6.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余胜泉、杨小娟、何克抗《电化教育研究》2000年第10期

7.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设计的理论、方法与经验浅谈,杨开城

(五) 研究性学习

1.基于网络应用的小学探究性学习的现状与思考,王天蓉、柳栋,惟存教育实验室

2.创设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环境——学习型网站与学科教学结合的实践与思考,肖从华,惟存教育实验室

3.关于研究型课程的思考,崔连仕,《中国教育报》2001年7月7日第4版 4.基于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唐伟,《中国远程教育》2002年1月 5.什么是WebQuest,柳栋译,惟存教育

三、参考书籍

1.加涅 《学习的条件》 上海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加涅 《教学设计原理》上海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3.皮连生 《教学设计 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4.张祖昕 《教学设计 基本原理与方法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5.乌美娜 《教学设计》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6.李龙 《教学过程设计》 呼和浩特 :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0 7.Walter Dick, Lou Carey and James O.Carey, The Systematic Design of Instruction, 5th Edition 中文版(汪琼 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盛群力,《现代教学设计论》,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第一版;9.盛群力,《现代教学设计应用模式》,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 10.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1.乌美娜主编.教育技术学导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12.萧树滋主编.电化教育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13.加 涅主编,张杰夫译.教育技术学基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14.尹俊华主编.教育技术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15.《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 16.网络资源:http://et.wzu.edu.cn/iet

国外资料:

1.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Foundations Heinich, Robert; Molenda, Michael; Ruell, James; and Smaldino, Sharon (1999).Instructional Media and Technologies for Learning (6th ed.).Columbus, OH: Prentice-Hall.Chapters 1 and 2.

Seels, Barbara B.and Richey, Rita C.(1994).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The definition and domains of the field.Washington DC: A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 Technology.Chapters 1, 3, and 5.

Eraut, M.(1994).Educational technology: Conceptual frameworks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In Torsten Husen, and T.Neville Postlethwaite (Eds.).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2nd ed).Oxford: Elsevier Science.

Molenda, M.and Sullivan, M.(in pre) Iues and trends in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In Robert Branch (Ed.) Educational Media and Technology Yearbook 2000.Englewood, CO: Libraries Unlimited.

Johnston, Jerome (1987).Electronic Learning: from Audiotape to Videodisc.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Clark-Kozma Media / Methods Debate: Clark, Richard E.(1983).Reconsidering Research on Learning from Media.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3(4), 445-459.

Kozma, Robert B.(1991).Learning with media.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1(2), 179-211.

A major updating and reanalysis of media research from a cognitive perspective; written as a rebuttal to Clark (1983)

Kozma, Robert B.(1994).Will Media Influence Learning? Reframing the Debate.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 Development 42(2), 7-19.

Clark, Richard E.(1994).Media will Never Influence Learning.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 Development 42(2), 21-29.

Clark, Richard E.(1994).Media and Method.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 Development 42(3), 7-10.

Note that the latter two iues of ETR&D--42(2) and 42(3)--are primarily devoted to the Media/Methods Debate.

Reiser, Robert A.(1987).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A history.In Robert Gagne (Ed).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Foundations.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ociates.

2.Psychological Foundations Saettler, Paul (1990).The Evolution of American Educational Technology.Englewood, CO: Libraries Unlimited., pp.69-81

Knowles, Malcolm (1996).Adult learning.Chapter 12 in Robert L.Craig (Ed.) The ASTD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Handbook, 4th ed.New York: McGraw-Hill

Driscoll, Marcy (1994).Psychology of Learning for Instruction.Boston: Allyn & Bacon. A succinct overview of the whole area of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Chapter 10, Gagne's Theory of Instruction is required reading.The sections on Epistemology of Learning, Piaget, Vygotsky, and Constructivism are outstanding summaries of these topics.Use what you need to fill in gaps in your understanding.

Gardner, Howard (1993).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 theory in practice.New York: Basic Books.Chapters 1-4 for the basics, plus at least one of the later chapters that addre arenas of application.

3.Contrasting Perspectives Bonner, Jodi (1998).Implications of cognitive theory for instructional design.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 Journal, 36(1), 4-14.

Burton, John K., Moore, David M., and Magliaro, Susan G.(1996).Behaviorism and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In David H.Jonaen (Ed.).Handbook of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New York: Macmillan.

Duffy, Thomas M.and Cunningham, Donald J.(1996).Constructivism: Implications for the Design and Delivery of Instruction.In David H.Jonaen (Ed.).Handbook of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New York: Macmillan.

Winn, William and Snyder, Daniel.(1996).Cognitive perspectives in psychology.In David H.Jonaen (Ed.).Handbook of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New York: Macmillan.

Ertmer, Peggy and Newby, Timothy J.(1993).Behaviorism, Cognitivism, Constructivism: Comparing critical features from an instructional design perspective.Performance Improvement Quarterly 6(4), 50-71. Bruner, Jerome (1990).Acts of Meaning.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

Saettler, Paul (1990).The Evolution of American Educational Technology.Englewood, CO: Libraries Unlimited.Chapter 10: Behaviorism and Educational Technology.

4.Instructional Design Reigeluth, Charles M.(Ed.) (1999).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 Volume II.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Chapter 1; skim chapters 3-23 to get the flavor of a range of instructional theories.

Schiffman.Shirl S.(1995).Instructional Systems Design: Five views of the field.Chapter 11 in Gary Anglin (Ed.).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Past, Present, and Future.2nd ed.Englewood, CO: Libraries Unlimited.

Gagne, Robert M.& Merrill, M.David (1990).Integrative goals for instructional design.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 Development, 38(1), 23-30.

Molenda, Michael., Pershing, James A., & Reigeluth, Charles M.(1996).Designing instructional systems.In Robert Craig (Ed.), The ASTD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Handbook, 4th ed.New York: McGraw-Hill.

Thiagarajan, Sivasailam (1993).Just-in-time instructional design.In Piskurich, G.(Ed.) The ASTD Handbook of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New York: McGraw-Hill.

Mager, Robert F.(1984).Preparing Instructional Objectives (rev.2nd ed.).Belmont, CA: David S.Lake.Chapters 3-7.

Romiszowski, Alexander J.(1981).Designing Instructional Systems.New York: Nichols.Chapters 1, 2 and 9.

5.Evaluation and Aement Kirkpatrick, Donald L.(1994).Evaluating Training Programs: The four levels.San Francisco: Berrett-Koehler.Chapters 1-3 and 7-8.

Rubin, Jeffrey (1994).Handbook of usability testing: how to plan design, and conduct effective tests.New York: Wiley.Chapters 1-3.

Robinson, Dana Gaines and Robinson, James C.(1990).Training for Impact: How to link training to busine needs and measure results.San Francisco: Joey-Ba. Shrock, Sharon & Coscarelli, William.Criterion-Referenced Test Development.Washington DC: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ISPI).Parts I, II, and IV.

6.Implementation and Change DeVito, James D (1996).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Chapter 4 in Robert Craig (Ed.), The ASTD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Handbook, 4th ed.New York: McGraw-Hill.

Dormant, Diane.(1999).Implementing human performance technology in organizations.In Harold Stolovitch & Erica Keeps (Eds.) Handbook of Human Performance Technology (2nd ed.).San Francisco: Joey-Ba/Pfeiffer.

Rogers, Everett (1995).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4th ed.).New York: Free Pre.

Van den Akker, J.(1994).Designing innovations from an implementation perspective.In Husen, Torsten & Postlethwaite, T.Neville.(Eds.).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2nd ed.Oxford, U.K.: Elsevier Science.

Cuban, Larry (1988).Teachers & Machines: The claroom use of technology since 1920.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

Clayton, John S.(1979).Comment: Inhibitors to the application of technology.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 Journal, 27, 157-163.

7.Systems Theory Brethower, Dale M.(1999).General systems theory and behavioral psychology.In Harold Stolovitch & Erica Keeps (Eds.) Handbook of Human Performance Technology (2nd ed.).San Francisco: Joey-Ba/Pfeiffer.

Hutchins, C.Larry (1996).Systemic Thinking: Solving complex problems.Aurora, CO: Profeional Development Systems.

Senge, P.(1994).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New York: Doubleday.

8.Human Performance Technology Brandenburg, Dale C.& Binder, Carl V.(1999).Emerging trends in human performance interventions.Chapter 40 in Harold Stolovitch & Erica Keeps (Eds.) Handbook of Human Performance Technology (2nd ed.).San Francisco: Joey-Ba/Pfeiffer.

Rosenberg, Marc J.; Coscarelli, William C.and Hutchinson, Cathleen Smith.(1999).The origins and evolution of the field.Chapter 2 in Harold Stolovitch & Erica Keeps (Eds.) Handbook of Human Performance Technology (2nd ed.).San Francisco: Joey-Ba/Pfeiffer.

Spitzer, Dean R.(1999).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high-impact interventions.Chapter 9 in Harold Stolovitch & Erica Keeps (Eds.) Handbook of Human Performance Technology (2nd ed.).San Francisco: Joey-Ba/Pfeiffer.

Rosenberg, Marc J.(1996) Human performance technology.Chapter 18 in Robert Craig (ed.), The ASTD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Handbook, 4th ed.New York: McGraw-Hill.

Roett, Allison.(1996) Job aids and electronic performance support systems.Chapter 27 in Robert Craig (ed.), The ASTD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Handbook, 4th ed.New York: McGraw-Hill.

Mager, Robert F.(1984).Analyzing Performance Problems, or, You Really Oughta Wanna (2nd ed.).Belmont, CA: David S.Lake.

9.Meage Design Heinich, Robert; Molenda, Michael; Ruell, James; and Smaldino, Sharon (1999).Instructional Media and Technologies for Learning (6th ed.).Columbus, OH: Prentice-Hall.Chapter 3, Visual Principles.

Saettler, Paul (1990).The Evolution of American Educational Technology.Englewood, CO: Libraries Unlimited.Theoretical Rationale for the Visual Instruction Movement, pp.140-143.

Braden, Roberts A.(1996).Visual literacy.In David H.Jonaen (Ed.).Handbook of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New York: Macmillan.

Hartley, James.(1996).Text design.In David H.Jonaen (Ed.).Handbook of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New York: Macmillan.

Moore, David M.; Burton, John K.; Myers, Robert J.(1996).Multiple-channel communications: The theoretical and research foundations of multimedia.In David H.Jonaen (Ed.).Handbook of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New York: Macmillan.

Shneiderman, B.(1992).Designing the User Interface: Strategies for effective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2nd ed.Reading, MA: Addison-Wesley.Chapters 1, 2, 13 and Afterword and pp.72 -73.

Winn, William (1993).Perception principles.Chapter 2 in Malcolm Fleming and W.Howard Levie (Eds.), Instructional Meage Design.Englewood Cliffs, 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Dale, Edgar (1946).Audiovisual Methods in Teaching (1st ed.).New York: Dryden Pre.Part I, pp.2-66.

10.Digital Technologies Dillon, A.& Gabbard, R.(1998).Hypermedia as a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 review of the quantitative research literature on learner comprehension, control and style.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8: 3 (Fall), 322-349.

Hannafin, Michael J.; Hannafin, Kathleen M.; Hooper, Simon R.; Rieber, Lloyd P.; and Kini, Asit S.(1996).Research on and research with emerging technologies.In David H.Jonaen (Ed.).Handbook of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New York: Macmillan.

McLellan, Hillary.(1996).Virtual realities.In David H.Jonaen (Ed.).Handbook of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New York: Macmillan.

DeCorte, Verschaffel, and Lowyck.(1994).Computers and learning.In Torsten Husen & T.Neville Postlethwaite.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2nd ed.Oxford: Elsevier Science.

Hannafin, Michael J.and Rieber, Lloyd P.(1989).Psychological foundation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for emerging computer-based instructional technologies, Part 1.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 Development, 37(2), 91-101 and Part 2.ETRD, 37(2), 102-114.

11.User-Centered Design Corry, Michael; Frick, Theodore, and Hansen, Lisa (1997).User-centered design and usability testing of a web site: An illustrative case study.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45(4), 65-76.

McKnight, Cliff; Dillon, Andrew & Richardson, John.(1996).User-centered design of hypertext/hypermedia for education.In David H.Jonaen (Ed.).Handbook of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New York: Macmillan. Mitchell, C.T.(1993).Redefining Designing.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Chapter 6.

12.Distance Education Heinich, Robert; Molenda, Michael; Ruell, James; and Smaldino, Sharon (1999).Instructional Media and Technologies for Learning (6th ed.).Columbus, OH: Prentice-Hall.Chapter 11, Distance Education.

Wagner, Ellen D.(1999).Beyond distance education: Distributed learning systems.In Harold Stolovitch & Erica Keeps (Eds.) Handbook of Human Performance Technology (2nd ed.).San Francisco: Joey-Ba/Pfeiffer.

McIsaac, Marina Stock and Gunawardena, Charlotte Nirmalani.(1996).Distance education.In David H.Jonaen (Ed.).Handbook of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New York: Macmillan.

Bates, A.W.(1994).Distance education.In Torsten Husen & T.Neville Postlethwaite.The International Encylclopedia of Education.2nd ed.Oxford: Elsevier Science.

13.Soft Technologies Heinich, Robert; Molenda, Michael; Ruell, James; and Smaldino, Sharon (1999).Instructional Media and Technologies for Learning (6th ed.).Columbus, OH: Prentice-Hall.Chapter 12, Proce Technologies.

Grabinger, R.Scott.(1996).Rich environments for active learning.In David H.Jonaen (Ed.).Handbook of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New York: Macmillan.

Thiagarajan, Sivasailam(1996).Instructional games, simulations, and role-plays.Chapter 25 in Robert L.Craig (Ed.) The ASTD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Handbook, 4th ed.New York: McGraw-Hill.

Albanese and Mitchell (1993).Problem-based learning: A review of literature on its outcomes and implementation iues.Academic Medicine 68(1), 52-81.

Schwen, Thomas M.; Goodrum, David A; and Dorsey, Laura T.(1993).On the design of an enriched learning and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ELIE).Educational Technology 33(11), 5-9.

14.Research: Basic Concepts Ro, Steven M.& Morrison, Gary R.(1995).Getting Started in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Washington DC: A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Saettler, Paul (1990).The Evolution of American Technology.Englewood, CO: Libraries Unlimited.

Instructional Media in WWII (pp.186-194);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Experiments (pp.224-225; Research on ID and Media (pp.436-441)

Schwen, Thomas M.(1977).Profeional scholarship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riteria for judging inquiry.AV Communication Review 25, 5-24.

15.Research: Paradigms and Methodologies Reigeluth, Charles.& Frick, Theodore.(1999).Formative research: A methodology for improving design theories.Chapter 26 in Charles M.Reigeluth (Ed.), Instructional-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 A New Paradigm of Instructional Theories, Volume II.Mahwah, NJ: Lawrence-Erlbaum Aociates.

Knupfer, Nancy Nelson & McLellan, Hillary.(1996).Descriptive research methodologies.In David H.Jonaen (Ed.).Handbook of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New York: Macmillan.

Ro, Steven M.& Morrison, Gary R.(1996).Experimental research methods.In David H.Jonaen (Ed.).Handbook of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New York: Macmillan.

Savenye, Wilhelmina C.& Robinson, Rhonda S.(1996).Qualitative research iues and methods: An introduction for educational technologists.In David H.Jonaen (Ed.).Handbook of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New York: Macmillan.

Driscoll, Marcy (1995).Paradigms for research in instructional systems.In Gary J.Anglin (Ed.).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Past, Present, and Future.Englewood, CO: Libraries Unlimited.

Frick, Theodore.Scope of Knowledge Created Through Disciplined Inquiry.http://education.indiana.edu/~frick/r690/#scope

16.Research: Directions Foshay, Wellesley R.; Moller, Leslie; Schwen, Thomas M.; Kalman, Howard K.; & Haney, Debra S.(1999).Research in human performance technology.In Harold Stolovitch & Erica Keeps (Eds.) Handbook of Human Performance Technology (2nd ed.).San Francisco: Joey-Ba/Pfeiffer.

Hannafin, Michael.(1995).Status and future of research in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technology revisited.In Gary J.Anglin, (Ed.).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Past, Present, and Future.(2nd ed).Englewood, CO: Libraries Unlimited.

Clark, Richard E.(1989).Current progre and future directions for research in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 Development, 37(1), 57-66.

Winn, William (1986) Trends and future directions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from a North American perspective.Programmed Learning and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3, 345-355.学习教育技术发展历史的活动中,同学们都关心如何才能够得到“渔”而非“鱼”。 在维基百科上面查找英文资料是一个重要的获取信息的途径。 www.daodoc.com

但是,常常该网站不能够被访问。解决的方法是,先进入某个代理,例如: http://web.proxycn.com/

这样,就可以把youtube 上面下载的FLV格式的视频节目转换为: 视频:Video AVI (DivX, Xvid) MPEG WMV ASF 3GP MP4 音频:Audio MP3 M4A WMA WAV 等格式。

第19篇:教育技术学名词解释

《教育技术学》[名词解释]

1、教育技术:教育技术是技术的子范畴,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的综合体。

2、AECT’94定义: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3、教育技术学: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指导下,开发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对教与学的过程进行系统考虑以取得最优化教育效果的一门学科。

4、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继承了认知主义的认知结构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辅助手段,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5、建构主义对学习的共识:①以学习者为中心②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强调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的学习者的主动性③学习过程同时包括两方面的建构:既包括对旧知识的改组和重构,也包括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④学习既是个别化行为,又是社会化行为,学习需要交流与合作⑤强调学习的情境性,重视教学过程对情境的创设⑥强调资源对意义建构的重要性

6、电化教育: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并与传统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最优化。

7、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8、AECT’05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建、使用和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的实践。

9、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和观念等传递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10、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11、网络传播:是以计算机网络为物质载体进行传递或交流信息的行为和过程,是一种新的传播方式。

12、教育传播过程:是一个由教育者借助教育媒体向受教育者传递与交换教育信息的过程。

13、教育传播媒体:是传递教育教学信息的物体,是连接教育者与学习者双方的中介物,是用来传递和取得教育教学信息的工具。

14、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指用计算机帮助或代替教师执行部分或全部教学任务,传递教学信息,对学生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直接为学生服务。

15、多媒体技术:指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的信息通过计算机进行交互式综合处理的技术。

 

16、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建立的比较典型,稳定的教学程序或构型。

17、问题求解:指在教学中运用计算机作为工具,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那些与实际背景较接近的问题。

18、教学游戏:计算机以游戏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产生一种带有竞争性的潜在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19、微型世界:指利用计算机系统构造一种可供学习者自主探索的学习环境。

20、案例学习:为学生提供来自实际案例的资料,在丰富的信息环境中让学生以调查员的角色去搜集资料,调查案情,进行分析和决策。

21、智能授导系统(ITS):通过学生与计算机进行双向问答式对话,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模拟“家庭教师”的行为。

22、教学内容分析:指根据前述确定的教学目标,具体划分出教学内容的范围,揭示教学内容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

23、多媒体素材集成工具:又称多媒体创作软件,是一种能够把文本、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素材集成为一个交互式多媒体作品的工具软件。

24、概念图: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

25、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DVR):是一个基于网络的,支持多人实时进行交互的多媒体系统。

26、全境环视技术:又称360度全景环视技术。基于图像处理的全景摄影技术,把相机环绕360度拍摄一组照片拼接成一个全景图像,用一个专用的播放软件在web浏览器上显示。

27、人工智能(AI):是一门研究运算计算机模拟和延伸人脑功能的综合性学科。

28、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ICAI):是以认知科学和思维科学为理论基础,综合人工智能技术、教育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对学生实施有效教育的一门新的教育技术。

29、专家系统:在一个特定领域内,以人类专家水平去解决该领域中困难问题的计算机软件系统。

30、自然语言处理:研究使用计算机理解和生成自然语言的理论和技术。

31、视频会议:指利用视频摄像和显示设备,经过信号压缩及编程,解码处理,通过网络的传输在两个或多个地点之间实现交互式的实时音、视频通信。

32、基于Internet的资源型学习:指学生主要利用Internet信息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

33、远程教育:是对教师和学生在时空上相对分离,教与学的行为通过各种教育技术和媒体资源实现联系,交互和整合的各类院校或社会机构组织的教育的总称。

 

 

34、远程教学:指教师与学生在非面对面的状态下,借助媒体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活动方式。

35、远程学习:指学习者利用各种媒体获取教育信息资源,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的活动。

36、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三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37、虚拟学习环境(VLEs):是整合计算机通信软件的功能和在线课程材料传递方法的学习管理软件系统。

38、协作学习: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最大化个人和他人习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

39、虚拟社区:网上社区,使足够多的人在足够长的时间里带着丰富的人类情感进行公开讨论后虚拟空间中形成的个人关系网络。

40、直观教学:直观教学是通过运用真实事物标本、模型、图片等为载体传递教学信息,进行具体的教学活动。其实质是一种传授观察经验的直观技术。

41、视觉教学:视觉教学强调向学生提供生动的视觉形象,使抽象概念以具体形式呈现,它与直观教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区别在于所用的媒体种类不同。视觉教学重视视觉教具和教材的选择应用。

42、视听教学: 强调利用视听设施提供具体的学习经验,把视听教材看做教师教学的传递工具和辅助教学工具,不强调完整的教学过程。它与视觉教学并没有太大的差异。

43、戴尔经验之塔:戴尔提出的经验金字塔模型,愈上层愈抽象,愈下层愈具体。该理论认为:① 教学活动以依经验的具体--抽象程度,排成一个序列;②教学活动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进入抽象经验;③媒体可以使教学活动更具体,也能为抽象概括创造条件;④视听教学是沟通上层抽象与下层具体的利器。

44、视听传播:视听传播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一个分支,它主要关注如何对控制学习过程的讯息进行设计和使用。

45、程序教学:程序教学就是将教学内容按一定的逻辑顺序分解成若干小的学习单元,编制成教学程序,由学习者自主学习。其特点是:小的学习步骤、自定学习进度、积极反应、即时反馈等。

46、学习资源:学习资源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主要包括支持学习的人、财、物、信息等,其组成要素包括:Information, Material, Device, People, setting, Capital

47、多媒体技术:计算机交互式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图文声像,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系统并具有交互性。集成性、交互性、控制性是多媒体技术的三个最基本的特征。

48、超媒体:超文本是按照人脑的联想思维方式非线性地组织管理信息的一种先进技术,超媒体=多媒体+超文本。

 

49、虚拟现实(VR):是由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相结合而生成的一种交互式人工世界,可以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完全真实的感觉。

50、流媒体:流媒体是对多媒体信息进行“流化”处理,解决多媒体信息在窄带上的传输问题,它允许播放器及时反应而不用等待整个文件的下载,以满足实时性及无盘工作站的播放。

51、最近发展区: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指已经完成的发展周期的结果和由它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主要指儿童正在形成的、正在成熟和正在发展的过程,表现为儿童不能独立,但能在别人帮助下完成某一任务。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发和促进尚未成熟的、处于最近发展区的心理机能。

52、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53、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的原则: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②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③强调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④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⑤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教⑥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教学目标。

54、教学系统:教学系统作为系统的子范畴,是指为了达到特定目的而由各组成要素(教师、学习者、教学内容、媒体四要素)通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具有一定教学功能的整体。

55、虚拟现实技术:通过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相结合生成的逼真的视、听、触觉一体化的虚拟环境,使用用户以自然的方式感知虚拟环境中的客体并进行体验和交互作用,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56、教学系统开发模式:教学系统开发模式是在教学系统开发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再现教学系统开发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形式。

57、课程:课程是为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而制定的关于某一学科或多个学科的总体教学活动计划,其中既有活动内容的规定,又有活动时间和活动形式的规定。课程本身作为一个系统,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输入、加工过程、产出。

58、ITS:具有某一领域的学科知识和相关的教学知识、能对学生进行个别化教学,即能根据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人类教学专家进行教学活动的软件系统称为智能导师系统。

59、Agent:在软件技术中,Agent的概念是指为达到一定目标,自动执行某种系列操作的软件模式。它是为弥补ITS系统不能很好辅助学生“学”的缺陷而逐渐被教育领域所关注的一种实现智能化的新技术。60、智能超媒体教学系统:就是将人工智能技术与超媒体的信息组织、管理方式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智能型知识(或信息)处理技术。

61、积件技术:积件是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自己组合运用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的教学软件系统。

62、电子绩效支持系统EPSS:一种集成化的、支持特定服务的信息系统,是智能教学系统和工作平台的结合。

  6

3、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造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而其核心则是创造性思维。

64、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使之适应信息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65、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演示室,是根据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将多媒体计算机、投影、录音、录像等现代教学媒体结合在一起而建立起来的综合教学系统。

66、网络教学系统:指在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基础上为开展网络多媒体教学所提供的控制系统。

67、人机工程学:人类工效学或人体工学,它是研究“人—机—环境”系统中,人、机、环境三大要素之间的联系,为解决系统中人的效能、健康问题提供理论与方法。

68、微格教学:又称微型教学,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利用先进的媒体信息技术,依据反馈原理和教学评价理论,分阶段系统培训教师教学技能的活动。

69、教学设计(过程观):以获得优化的教学过程为目的,以系统理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实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71、教学过程70、教学目标:指通过教学后,学习者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发生的预期的变化。

:是为实现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进程。

72、探究学习:指儿童通过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得进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究世界的积极态度。

73、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成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评价标准,共同达到教学目标的活动。

74、教学媒体:记录和传递教学信息的介质。

75、教学评价:通过各种测量,系统地收集证据,从而对学生通过教学发生的行为变化予以确定。

76、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指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收集学生过程的相关数据或证据,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和学习效果进行价值判断。

77、面向学习资源的评价:根据教学目标,测量和检验学习资源所具有的教育价值。

78、教学评价技术:评价者为了完成教学评价任务,收集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中的相关数据或证据,并对其进行处理和评价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

 

  7

9、课堂观察:是评价者根据教学评价指标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从课堂情境中直接对评价对象进行察看,以获取评价信息的方法。

80、调查:是通过预先设计的问题请有关人员进行口述和笔答,从中了解情况并获得所需要的信息。

81、面谈法:是以谈话为主要方式来了解某人、某师、某种行为或态度的一种调查方法。

82、学习档案袋:成长记录袋,用以显示有关学生学习成就或持续进步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8

3、档案袋评价:指通过对档案袋的制作过程和最终结果的分析而进行的对学生发展状况的评价。

84、工艺学记录:就是使用录音带、录像带、照片等电子形式对所需研究的行为事件作现场的永久性记录。

85、元方法:关于方法的方法,方法论。是指导研究的观念思想体系,包括基本的理论假设,研究的哲学取向和原则,是在实践活动和思维活动的具体“方法”逐渐积累丰富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方法本身的认识再认识,思考再思考,评价再评价。

86、教育技术元方法:教育技术学作为方法论层次的学科,寻找归纳设计、开发、管理、评价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理念、模式、方法、分析框架适用于教育技术研究领域思考的方法。

87、系统科学:是从现代工程科学,生物科学,物理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理论,是研究一切系统的原理、模式和规律的横断学科。8

8、系统:是由若干互相作用,互相依赖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89、系统方法: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方式,它侧重于系统的整体性分析,从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中去发现系统的规律性,从而指明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一般步骤、程序和方法。

90、传播:是由传播者运用适当的媒体,采用一定的形式向接受者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

91、网络媒体:指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信息的文化载体。

92、后现代课程论:是把课程作为一种多元“文本”来理解的研究范式。9

3、教学系统方法:是一种系统的设计、实施和评价教与学全过程的方法。

94、教学信息:支队教育系统中各种教育活动的属性、状况、特性与功能的客观描述,是对教育本质和规律的真实反映。

95、媒体:1)承载信息所使用的符号系统 2)存贮和加工,传递信息的实体 

  

  9

6、人工信息:指人类在长期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加工,产生的一种信息。

97、主题树方式:将网络信息资源按照已确定好的概念体系分门别类,逐层细化进行组织,用户通过浏览方式层层查找所需要的线索后,再连接到相应的网络信息资源。

98、题库: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测量理论,在计算机系统中实现的某个学科题目的集合,是在数学模型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教育测量工具。

99、学习:广义,人类以经验的获得去适应其周围不断变化环境的过程。狭义,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过程。

100、认知策略:是指学生如何获取、选择、组织信息,复习学过的内容,将新内容与记忆中的信息建立联系以及如何保持和检索不同类型知识方面的策略。

10

1、言语信息:是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表达或陈述的事实型知识或事件信息。

10

2、智力技能:使学习者通过符号与自己所处环境作用及反应的能力。10

3、动作技能:是一种习得的能力,以它为基础的行为表现反映在身体运动的速度、精确度、力量和连续性上。

10

4、态度:是影响个体对人、对物、对事的形位的复杂的内部状态,它带有情感和行为,而不需要很多知识的参与。

10

5、学习生成过程:是指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兴趣和爱好以及认知策略对当前环境中的感觉信息产生选择性注意,获得选择性信息并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建构该信息的意义,从而获得新知识,新经验的过程。10

6、认知结构:广义,指个体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 狭义,个体关于特殊知识领域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

10

7、学习策略:指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应掌握的学习规则、方法和技巧,即学生能够自觉地用来提高学习成效的谋略,是一种在学习活动中思考问题的操作过程。

10

8、学习风格:指学习者身上一贯表现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

10

9、认知风格:指学习者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

110、教学组织形式:是围绕既定教学内容,在一定时空环境中,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

1

11、虚拟教室:指在计算机网络上利用多媒体通讯技术构造的学习环境,允许身处异地的教师和学生相互听得着和看得见,不但可以利用实施通讯功能实现传统物理教室中所能进行的大多数教学活动,还能利用异步通讯功能实现前所未有的教学活动。

 

 

  1

12、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一定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使教学系统四个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

1

13、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堆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

1

14、教学系统设计理论:是一套用来决定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下,为了使学习者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1

15、教学理论:是人们思考教学过程所取得的成果,是人们对各种教学现象及本质所做出的能动的、系统的反映。

1

16、前期分析:指在教学设计过程开始的时候,先分析若干直接影响教学设计但又不属于具体设计事项的问题。

1

17、学习需要:指学习者在学习方面的目前状况与所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也就是学习者目前水平与期望学习者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1

18、教学内容:指为实现教学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或培训机构有计划安排的,要求学生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经验的总和。

1

19、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

120、认知工具:支持和扩充使用者思维过程的心智模式和设备。自主学习策略设计:指为了激发和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而安排学习环境中各个元素的模式和方法,其核心是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1

21、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总和。

1

22、教学设计自动化工具:指能辅助教学设计者和其他教学产品开发人员加快教学设计进度,教学开发进度的所有计算机工具。

1

23、教学设计自动化:指能够有效的发挥计算机技术的优势,为教学设计人员和其他教学产品开发人员在教学设计过程和教学开发过程中提供辅助、指导、咨询、帮助或决策的过程。

1

24、绩效:指有目的、有计划的行为倾向和结果,是企业组织所期望的、符合总目标的业绩。

1

25、视觉文化:准确地解释和创造视觉信息的习得能力。

1

26、整合技术:把信息资源工具、情境、教学、管理等资源和功能都综合在一个系统环境中,这时所使用的开发与传送技术。

1

27、过程模式:在课程设计中详细说明所要学习的内容,所要采取的方法以及所遵循的标准。

 

 

 

  1

28、课程开发:是教学系统开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通过需求评估,以确定适当的目标,然后针对某一学科或多个学科选择适当的学习活动加以组织、实施、评价、修订,以达到目标的工作流程

1

29、多媒体教学软件:是一种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表现特定教学内容和反映一定教学策略的计算机教学程序。

130、网络教学支撑平台: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

1

31、新技术:指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通信、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为代表的信息技术。

1

32、多媒体组合教学:指在以班级授课形式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需要,合理的选用现代教学媒体,继承传统教学的有效成分,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各展所长,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构成教学信息传输及反馈调节的优化教学媒体群,共同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

1

33、超文本:是按照人脑的联想思维特点,非线性的组织管理信息的一种先进技术。

1

34、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指利用计算机网络以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有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进行交流和合作,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比较深刻理解与掌握的过程。

1

35、教学代理:是通过在交互式学习情境中与学习者进行交互,从而达到支持人类学习的自主代理。

1

36、教学模拟:是利用计算机建模和仿真技术来表现某些自然的,物理的或社会的系统结构和动态,为学习者提供一种可供他们体验和观测的环境。1

37、虚拟实验室: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仿真或虚构某些情境,供学习者观察与操纵其中的对象,是他们获得体验或有所发现。

1

38、情景化学习: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创设接近实际的情境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的有关知识、经验和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1

39、CSCW:指在计算机技术支持的环境下,特别是在Internet网络环境下,一个群体协同工作完成一项共同的任务。

140、虚拟学伴系统: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让计算机来模拟教室和统计学习者的行为。

1

41、网上协同实验室:是对真实实验环境和虚拟实验平台的集成,其实现了基于网络的问题求解过程。

1

42、教育技术管理:教育技术应用的各级管理人员,通过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等一系列的方法、手段和制度来调节所有资源,协调各种关系,以便有效地达到既定目标的教育活动过程,其目的是充分调动教育技术系统内外的一

 切积极因素,全面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保证教育技术有效地展开,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 1

43、计算机管理教学:就是利用计算机的数据统计分析和信息处理功能来支持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管理职能。

1

44、项目管理:指对教学设计和项目开发过程的计划、监督与调控。1

45、显性知识:指可以通过常规的传播方式进行传递,能够固化于书本、磁带、光盘等媒体介质中的那一部分知识。

1

46、隐性知识:是个人或组织经过长期积累而获得的知识。

1

47、知识管理:在教育领域,知识管理就是将各种教学资源转化为具有网状联系的规范知识集合,并对这些知识提供开放式管理,以实现知识的生产、利用和共享。

1

48、良构领域的知识:指有关某一主题的事实、概念、规则和原理,它们之间是以一定的层次结构组织在一起的。

1

49、非良构领域的知识:将良构领域的知识应用于具体问题情景时而产生的,即有关概念应用的知识。

150、随机通达教学:主张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的时间,在重新安排的情景下,带着不同的目的以及从不同的角度多次进行,以此达到高级知识获得的目标。

1

51、教育评价:指根据教育目标及其有关的标准,对教育活动进行系统的调查,确定其价值和优缺点并据此予以调整的过程。

1

52、问题分析:是使用信息搜集和决策策略来确定问题的本质和范围。1

53、标准参照测量:是确定学习者对预定内容的掌握程度的技术。1

54、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过程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的信息,以提高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

1

55、总结性评价:是在教育活动发生后关于教育效果的判断。1

56、评价包:是按照一定的目的收集的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以及最终产品的一整套材料。

1

57、诊断性评价:指为了使教学适合于学习者的需要和背景而在一门课程和一个学习单元开始之前对学习者所具有的认知、情感和技能方面的特征进行的评价。

1

58、计算机辅助评价(CAA):指在评价学习者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过程中引入计算机作为工具或手段,它引发了评价内容、方法和形式的深刻变革。

1

59、信息素养: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

160、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构成某一系统,某一领域的基本要素,并对该系统,该领域中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传递和利用所进行的有意义活动的总和。 

 

  

 

   16

1、教学结构: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一定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四个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

第20篇:教育技术学名著

10本美国教育技术学领域的名著

1.《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 2.《教学技术学:过去、现在和未来》 3.《教学技术:定义、术语和范畴》即 94定义4.《教学设计原理》 5.《教育媒体与学习技术》 Henich6.《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模型:教学理论的新范式》 Reigurth7.《教育技术学名著选读》 8.《教学设计与技术的趋势与问题》 9.《教育技术学基础》 10.《教育媒体与技术年鉴2002》 11.《教学技术经典文献》伊利12.Anglin

Critical Iues 《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

《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是由美国密苏里大学信息科学与学习技术学院终身教授大卫·詹纳森(David Jonaen)博士担纲主编,由来自以美国为主的世界10多个国家的近百位顶尖教育技术学家主笔的大型手册,它于1996年由迈克米兰出版公司(Macmillan Publishers)首次出版。后来,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获得了电子版本的有限传播权,AECT的所有会员都可以在线浏览AECT网站上的电子版。

《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一版共分7篇、42章、1245页。此书极具权威性、系统性。本书作者队伍阵容整齐。全部是世界一流的专家,权威人士独到地见解、宽广的视野、丰富地实践经验使得本书领先的地位得以奠定。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的钟爱就是明证,世界许多国家已经有了十多种文字的版本,这个对于年轻的教育技术学领域是并不多见的。全书系统性强,基本含盖了教育技术学的最主要的领域,从基本理论,到各个分支,到不同应用领域。

研究手法独到,文笔深入浅出。开卷第一章,你就会被作者关于教育技术学先驱人物和早期历史的分析评论所吸引,从字里行间,你能体会到作者的研究功力,特别是研究手法的独创性。尽管是非常专业的书籍,但是作者并不是一味地追求深奥的学术性,相反也照顾了读者面。

总体评价:美国教育技术学名著排行第一。教育技术学专业博士生、硕士研究生必读书籍之第一本。

《教学技术学:过去、现在和未来》1996年出版发行,主编Anglin安格林教授是美国肯塔基 Kentucky 大学教育学院的资深教授,1999-2000年担任教学开发系的系主任,曾担任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研究与理论部的主席。他所主编的本书荣获 James W.Brown 出版奖和 AECT的 DID 杰出著作奖。该是美国大学最经常被采用的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材之一。一直是亚马逊AMAZON网站教育技术学图书销售排行第一。 有52位世界顶级专家执笔撰写。这里介绍的是该书的第二版,主要的目标读者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全书共分6个部分,38章。

第一部分 领域:历史与回顾 2章

第二部分 主要问题 8章

第三部分 教学开发 11章

第四部分 艺术状态、应用及未来展望 7章

第五部分 研究与评价 9章

第六部分 认证与专业发展 3章

基本评价: 作为美国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教材,本书几乎涉及了领域内的各个分支。 《教学技术:定义、术语和范畴》

《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与范畴》一书是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组织了全美上百位教育技术专家,历时五年之久,经过数次讨论,几次易稿,最后根据专家讨论的结果,由Richey和Seels持笔形成。本书代表了美国教育技术学界对教育技术的最主流的理解,此书给出的教育技术的定义代表了绝大多数美国教育技术专家的观点,定义一发表,就引起了巨大的影响。定义迅速在世界范围内被广为接受。成为最权威的一个定义。鉴于此书产生的影响,虽然发表没有几年,但是已经可以进入教育技术学经典名著的行列,成为教育技术学专业人员的必读书目。

《教学设计原理》本书由R.M.加涅 L.J.布里格斯著;皮连生教授等人翻译成中文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共分4部分。第一章为绪论,接着第二章勾画出了始于教学目标识别到教学评价告终的教学设计9阶段轮廓。

第二部分描述了主要学习结果类型,包括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态度和动作技能,阐明了适用于习得这些技能的条件并指出了这些条件对教学设计的含义。这一部分还论述了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以及学生间的这些差异怎样影响教学计划。第三部分包括七至十三章,直接和深入地论述了教学设计的步骤。首先论述了教学目标、目标的分析和分类。接着为了确定合乎需要的教学顺序,为了导出单节课的教学事件,为了将这些事件与适当的媒体的选择相联系,这一部分还鉴别出了教学步骤。最后,第十三章描述了通过运用标准参照和常模参照测量评估学生的成绩的方法。

第四部分的总课题是教学的传输系统,其中包括设计的产品和原理在集体教学和各种个别化教学中的运用。最后一章和第十六章论述评价教学计划的方法。

加涅的《教学设计原理》从一开始的关于教学设计的几个基本假设出发,基于加涅的学习的条件学说和累计学习理论,提出了一整套的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在加涅之前,对教学设计的研究就已经很多,但是只是一些教学设计的模型,没有任何人形成了一个系统的、完整的理论体系,而加涅在《教学设计原理》中做到了这一点。加涅构建的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至今尚没有人能够超越。最近的教学设计的一些理论成果,比如Merrill和瑞格卢斯等人的工作都只是对加涅的学说的一种扩展,而不是完全的超越他。

《教育媒体与学习技术》本书完整地介绍了媒体格式,及其如何被整合到课堂教学之中。正文展示媒体(传统媒体和计算机)如何应用于日常课堂活动。为课程计划和材料评价定义特性化模板,使学生能够开发专业文档集。文档集内容与ISTE和NETS-T标准关联,有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各章内容。

本书目的是帮助教师把媒体和技术结合到教学工具中,并指引学生如何利用这些教学工具学习。本书适用于教育技术专业中的计算机教学、教学媒体和技术课程。配合本书有 www.daodoc.com/heinich 教学站点,其内容扩充了书中正文并与之共同建立一种完整媒体包。

作者Robert Heinich是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学系统技术系教授,Michael Molenda是该系副教授,James D.Ruell是美国普渡大学教育技术学教授,Sharon E.Smaldino是美国北艾奥瓦大学教育技术学教授。

但是本书虽然已经到了第七版,但是从目前来看,这本书的结构是典型的媒体菜单和技术手册形式的。这可能和印地安娜大学教学系统技术系的学术传统有关。但是毫无疑问的是,目前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内容决不仅限于此。这本书对教育技术的实践人员是很有用的,但是对教育技术学的专业研究人员来说,意义有多大是值得怀疑的。因此在能不能作为经典名著的问题上存在着争论。

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模型教学理论的新范式(第2卷) 出 版 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模型(第2卷):教学理论的新范式》由美国当代著 名教学设计专家查尔斯·M.赖格卢斯(Charles M.Reigeluth)主编,收录了 世界教育研究领域极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于20世纪末创造的新教学理论和 设计模型,展现了包括心理学、教育学、技术学、文化研究、脑科学、哲 学、系统科学以及管理学等在内的教学设计专业的广泛基础,深刻揭示了 信息时代教学理论范式的转向和理据,并借助新颖可读和极富启发性的方 式,引导读者理解和掌握促进学习者在认知、情感与心因运动等领域有效 发展的理念、策略及方法。

《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模型(第2卷):教学理论的新范式》是国际教学设 计领域里程碑式的学术经典,对系统把握学习与教学研究的国际前沿,以 及运用信息技术有效促进教育变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模型:教学理论的新范式(第2卷)》出版 Charles M.Reigeluth主编,裴新宁、郑太年、赵健主译

Reigeluth教授在教学设计领域声名卓著,他198

3、199

9、2009年先后主编了三卷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模型,在美国学界被称为教学设计的绿皮书。我们翻译的1999年的这本的主题是面向信息时代的教学理论与设计。该书汇集了世界教育研究领域极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于20世纪末创造的新教学理论和设计模型,展现了包括心理学、教育学、技术学、文化研究、脑科学、哲学、系统科学以及管理学等在内的教学设计专业的广泛基础,深刻揭示了信息时代教学理论范式的转向和理据,并借助新颖可读和极富启发性的方式,引导读者理解和掌握促进学习者在认知、情感与心因运动等领域有效发展的理念、策略及方法。本书是国际教学设计领域里程碑式的学术经典,对系统把握学习与教学研究的国际前沿,以及运用信息技术有效促进教育变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书中所及教学理论与模型,在今天仍是教育实践领域最富生命力的主题。

此书体量浩大,中文版88.5万字,近千页,从翻译到出版历经六年时间。此刻,手捧巨著,感慨万千。惟愿有更多的同道中人一同分享书中的智慧、激情与爱! 附:1.译后记 2.Reigeluth中文版赠言 3.目录 译后记

这部书的翻译工作始于2005年秋季的博士生课程。我们携翻译《21世纪人类学习革命》丛书的余勇和豪情,立志在成功引介有关学习的国际前沿研究成果和理念之后,再向国内学界推出教学设计领域的国际经典作品。孰料一去数年,这部煌煌巨著的翻译工作至今方才完成,回头看看,几近要感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了。乃至到了最后,在几经延迟、几经倦怠之后,我们依然抱着臻美的决心,努力不留缺憾,而后收手译事。

学术之发展,根基在于对学界已有成果——至少是经典作品——之研读与批判,唯此,方可知晓学术动态、体会研究方法,避免重复研究与无效辛劳,避免落入井底而观天。研读过程本身也是同他人一起界定和探索问题的过程,以此为基础的知识探索,就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和学界同仁一道,形成学术共同体,推进学术的进步。 学术之发展,动力在于在学术 中人孜孜以求、不断进步与创新,哪怕只是质疑观点,或增加一点点新的见解,或将研究本地化或刷新,或于有疑处进行证实或证伪,只要是基于证据的,就能有价值,只要持续地积跬步,也可成千里。对于教育而言,实践问题之解决,实践方略之革新,有了这些扎实的研究作为基础,进步的可能性才会更大。

我们希望本书的译介,能够为我国 教学设计领域的研究发展与实践创新奠定更为坚实的根基,这也是本套丛书的主旨所在。

书中呈现了众多教学理论的理论主张与设计方案,这些多样化的、相互尊重的路径汇集到一起,构筑了编者赖格卢斯等人所界定的信息时代的教学范式和学校教育范式:一种基于目标达成的、注重定制的、注重学生探究与建构的范式。此书之后,赖格卢斯再谱华章,编就《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模型(第3册):构筑共同知识基础》作为教学设计领域由“多”而“一”的框架,写成《大胆的教育变革——信息时代的学校范式》作为学校教育范式变革的宣言。他老而弥坚,堪为我们这些后辈的楷模。从他的著作中,我们读出了他的包容、坚定、执着。在译校本书的后期,郑太年还有机会可以坐在赖格卢斯面前,坐在他的课堂上,体会着他的从容、沉静和博大。当然,这种感受会随时地飞向裴新宁和赵健,并在分享中坚定我们耕耘这个领域的信心。也正是这种联系与激励,让我们三位主译可以获得灵感,去反复理解和推敲每个理论和模型的意涵,携手共进,坚定前行。我们十分敬佩,在教学设计这一领域中,赖格卢斯对他人的研究稔熟于心、信手拈来,自己的探索常盛常新、永不停息。读这本书,我们可以与作者们对话,也与自己对话——关于教学设计、关于更广泛的教育研究、关于一个学者的学术追求与品格。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的道路更为宽广;奏自己的曲子,让和声更加丰富而圆润。如果本译著能有幸走在这个方向上的话,它偷走我们的那么多的时光也就值得了。

高文教授启动了本书的翻译工作,并亲自把关审校。她是国内知名的教学设计研究专家,最早系统地研究了西方教学设计的新思想和新模式。在她的组织下,我们和博士生一起,对原著进行逐章研读,逐句解析。那秋冬上海的每个“星期四”成了青年学者们期盼的相约,高老师与我们一起共度。在译稿完成之际,我们由衷地感谢恩师的指引,也将此中文版作为我们迟交的作业献给恩师。

特别感谢教育科学出版社韦禾老师为此书付出的心血,没有她的支持和坚持,很难想象这浩大的工程可以持续。非常感谢编辑何艺,她的专业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给了我们充分的信心。

本书的出版还要归功于译者团队(按姓氏笔画排序,他们是:丁炜、王美、任友群、吕林海、吕敏霞、许晓红、严玉萍、何美、吴涛、张静芬、李妍、李康立、肖玉敏、杨南昌、陈家刚、郑太年、郑颖、金慧、赵健、裴新宁),他们的名字附在了对应章节或部分的最后。在初稿译出之后,裴新宁、郑太年、赵健和王美分别负责对各章节进行分工校对(裴新宁负责第

一、五单元、主题词索引和作者索引;郑太年负责第二单元;赵健负责第四单元;王美完成了第三单元和部分章节的校对)。在此基础上,裴新宁、郑太年和赵健又进行沟通和审阅。最后,裴新宁统校了全书。

陈家刚、杨南昌和叶莹完成了主题词索引和作者索引的初译稿;陈家刚还审读了全部译稿。华东师范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的多 位研究生参与了文字校对、编辑等工作。

我们向所有为此译著作出贡献的同志表示衷心感谢!

翻译工作中定有疏漏,敬请读者指正,以作改进。 译者 2011年春.查尔斯• M.赖格卢斯为本卷中文版赠言

感谢裴新宁、郑太年和赵健将本书翻译成中文,让如此之多的人可以接触到本书中的思想。

本书意在描述当今关于如何最好地促进人类学习与发展的一些思考。第1章表达了一种范式转换的需求,即从聚焦对学生划分等级的教育和培训系统向聚焦帮助每一位学生学会所期望的知识、技能和理解的系统转换。这需要变革我们的教育和培训系统,从基于时间的、标准化的教学和基于常模的评价,转向基于达成的、客户化的教学和基于标准的评价。为了这一范式转变能获成功,我们需要增长我们关于客户化的、学习者中心的教学的知识。本书向着识别和描述一些为了增长这种知识的当今最为重要的工作迈出了一步。

作为对这一目标的进一步支持,《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模型》的第3卷于2009年初出版。该卷提供了一个基础,以形成面向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和培训范式的教学的共同知识基础。

我热诚地希望,本书能为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教师和教学设计人员所用,去帮助所有的人认识他们潜能,去增进所有民族之间的和平与理解。 目录

第1单元 关于教学设计理论

1 什么是教学设计理论,它在如何变化? 2 关于理论、完美和教学的一些思考 第2单元 促进认知发展 3 认知教育和认知领域 4 通往理解的多种路径 5 面向理解的教与学

6 开放学习环境:基础、方法和模型 7 为建构性学习设计教学 8 做中学

9 开发弹性适应的教学设计 10 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11 协作问题解决

12 课堂中的学习共同体:对教育实践的概念重建 13 这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的设计理论吗?

14 系统地应用有效学习环境,促进4-8年级学困生的学习15 教授一般思维方法的兰达氏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16 整合性主题教学:从脑研究到应用 17 教学事务理论(ITT):基于知识对象的教学设计 18 精制理论:确定范围与顺序的指导 第3单元 促进心因动作的发展

19 身体技能的发展:心因动作领域的教学设计 第4单元 促进情感发展

20 情感教育和情感领域:对教学设计理论和模型的启示

21 回归教育的完整使命:面向社会性、伦理性和智力性全面发展的教育 22 自我科学:儿童的情绪智力 23 态度教学的结构化设计 24 品德教育:美德的培养

25 青少年的精神发展:阶段与策略 第5单元 反思与未来研究

26 形成性研究:创建和改进设计理论的方法

27 面向教学理论未来的当前进展、历史观点和一些任务 跋

作者索引及汉译对照 主题词索引及汉译对照

[转载]《教学设计与技术的趋势与问题》读后感

最近读了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Robert A.Reiser等主编的《教学设计和技术的趋势与问题》(王为杰等译),刚开始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觉得哇,好厚,但读完后发现是一本好书,是一本很值得我们教育技术专业研究生去读的书!说实话,第一眼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我没反应过来什么是教学设计与技术,我给理解成了教学系统设计(也叫教学设计),但读了序之后发现我理解的太片面了,它不是狭义的教学设计,而是广义的教学技术,Reiser用教学设计与技术(IDT)来概括整个教育技术学研究领域,所以这本书探讨的是整个教育技术学发展的趋势与问题。因此这本书激起了我的极大的兴趣,为什么用这个名称来概括我们的教育技术学领域呢?而这个领域的趋势与问题是怎样的呢?带着很多疑问我开始读这本书。

先总体说说我对这本书的一些认识与感受吧。总的来说,这本书对教学设计和技术(IDT)领域作了一个清晰的描绘,覆盖了本领域的最新趋势——知识管理、学习科学、基于网络的教学、可重用的学习对象等,还清楚地描述了本领域的历史和心理学基础。通过描述本领域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非常好地阐述了教育技术学领域的总体概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IDT领域的实质以及影响IDT领域的趋势和问题。

我个人觉得本书的亮点很多,比较突出的有两点,一个是这本书的各章中所涉及到的趋势都是由该领域领军人物所撰写,众多学者,大家的研究、观点汇聚在一起,向我们展示了美国乃至世界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历史、现状、趋势与问题。除此之外,这本书还为我们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寻找工作并在工作中取得成功提供了实践方面的指导。 这本书共有七个部分,这七个部分概括下来是:领域的定义;学习与教学的理论与模式;教学方案和项目的评价,实施和管理;人类绩效技术及其他各有关趋势;不同情境中的趋势与问题;如何谋取一个IDT职位并获得成功;教学设计和技术的新方向。细读完这七个部分,我对教育技术领域的实质,这个领域的历史和现状等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也了解到了影响本领域以及未来可能会影响本领域的趋势与问题。我也不禁产生了许多感想。

首先,我对领域的定义与命名觉得感触比较多。从教育技术的发展我们就可以看出来,这个领域的定义与名称一直在变,随着时间的变化,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总会给这个领域下不同的定义,起不同的名字,所以我们研究的领域究竟该如何定义,如何命名没有一个大家一致认同的答案,我们也只能采用被大多数人认同与使用的领域定义与命名。现在,就我国来说,我们比较常用的定义便是AECT94定义,而将我们研究的这个领域命名为教育技术。这本书也提出用教学设计与技术这个名字来概括我们这个领域,也提出了一个与其相对应的定义,但我觉得其实很难给这个领域一个准确的唯一定义,因为首先时间是变的,我们的领域会随着时间而不断的拓展,还有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等都不一样,所以会有不同的理解,呈现多元化。

其次,这本书提到了许多本领域的最新的趋势,像知识管理,电子绩效支持系统,电子学习等等,这些名词以及这些趋势以前我了解的并不多,只是简单的知道一些,看了这本书后感觉拓宽了知识面,对我们领域的未来的趋势也有了一个认识。这本书与以前的一些单纯的理论方面的书还不太一样,它里面有一些实例,每章后面还有一些应用问题,使我们觉得不像以前看书,只是理解了字面的东西,记住了一个什么理论或概念,用的时候把它拿过来就行了,或是只是背出来而已,这样的书看过之后会有很多思考,觉得理论与实践有结合,更形象的理解了。

再次,看这本书的时候,一个很深的体会就是总会和我国的一些情况做对比。比如看第五部分,各种情境中的趋势与问题时,我不禁感叹美国的教育技术的确发展成一个完整而系统的领域。在工商业,军事教育,职业培训等等各种情境中都有很多应用,而我们好像大部分只是在学校,教育领域中,连工商业领域都应用较少,如果我们的教育技术能在各种情境中都有一席之地的话,那我们学教育技术的学生的就业应该会好很多。 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很亲切,不光是因为书中有很多实例,而且这本书为我们认识自己的专业领域和未来的职业生涯提供了一个蓝图,有助于我们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很棒。在读这本书之前,感觉虽然自己上研究生了,但还是比较迷茫,到底自己以后想干吗,想学些什么东西,没有很确定。但读了作者们的亲身经历后,觉得启发不小,对我以后的学习,工作,职业规划等等有很大的帮助,使我感觉有了前进的方向。

对于教学设计与技术的未来, Reiser满怀信心,他认为随着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特别是多元化),教学设计的前景很好,使我们看到了教育技术的路在何方,使我们有了信心。但是,教育技术和教学设计自身的局限性将使得这是一条漫长的路。我们既然选择了,就只有向着前方行进了,加油,伙伴们

《教学设计和技术的趋势与问题》 (第二版) R.A.瑞泽 J.V.邓普西 主编 王为杰 等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

中 译 本 序

桑新民

在访问中国的时候,瑞泽(Robert A.Reiser)再三要求我为他著作的中译本写序。一方面盛情难却,另一方面这也是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要想写好一本学术译著的序言,却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要将此书放到学术发展的大背景中进行全面、深入地研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而且要理解作者的个性和学术风格,这才有可能为中国读者作好导读。

一、关于本书、主编与书名

在美国教育技术学发展的历程中,形成了“媒体派”和“学习派”的双重变奏。“媒体派”的大本营是印第安纳大学,其学术领袖是海涅克(Robert Heinich);“学习派”的大本营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其学术领袖是加涅。本书可以看作“学习派”的一本经典研究生教材。我认为,对此书的研读应该与加涅主编的《教育技术学基础》(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Foundations)结合起来,并与本书第一版进行比较,这有助于清晰地把握二十年来“学习派”在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进程。同时还应该与海涅克主编的《教学媒体与教学技术》结合起来研读(此教材已经出到第九版[ ]),这有助于在两大不同学派经典教材的对比中,把握美国教育技术学的全貌。

1987年,加涅汇集了一批美国教育技术学舞台上有影响的专家,主编了《教育技术学基础》(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Foundations)一书[ ]。他以自己的学习理论和教学设计为基石,请专家就各自所擅长之部分作出阐述,以此对教育技术学领域做一全景式的扫描,构建起以研究和创设“有效学习条件”(the conditions for effective learning)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

本书主编瑞泽是加涅的继承者之一。在加涅主编的《教育技术学基础》中,瑞泽写的是第二章“教育技术学的历史”。 大多数中国读者正是在此最早认识瑞泽。2006年我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访问时提及此事,瑞泽情绪激动,他说那时他还是个年轻的学者,在学科历史的研究方面有著名的专家和前辈,但加涅却给了他如此之信任与重任!这影响到他整个学术生涯。

瑞泽1974年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rizona State University)获教育技术学博士学位,从1976年开始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任教至今,2000年获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杰出教学奖,2003年成为教学系统专业负责人,2004年荣任该校教育学院罗伯特?摩根讲席教授[ ]。瑞泽1983年与加涅合作撰写了《选择教学媒体》,与迪克(Walter Dick)合作撰写了《规划有效教学》(1989)和《教学规划:教师指南》(1996)。2002年86岁高龄的加涅仙逝,同年瑞泽主编了《教学设计和技术的趋势与问题》(Trends and Iue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Technology)(第一版),此书继承了加涅的风格与传统,邀请了一批美国教育技术学领域有影响的专家(还包括美国以外的学者),就各自所擅长之部分作出阐述,同时加强了对趋势与问题的研究。由于教学设计是瑞泽主要的学术背景和兴趣所在,而且在加涅和瑞泽乃至整个“学习派”的视野中,教育技术学中的“技术”绝非单纯的媒体技术,而主要的是基于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技术。因此,本书的书名不是狭义的教学设计,而是广义的教学技术,与“94定义”所讨论的范围很相近,瑞泽用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Technology(简称IDT)来概括整个教育技术学研究领域,书中探讨的是整个教育技术学发展的趋势与问题,这从本书具体内容和章节安排也可证明。本书出版后,在美国教育技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获得了AECT颁发的詹姆斯?布朗杰出出版奖,美国许多大学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将此书作为研究生教材和教学参考书。2006年底出版的第二版虽然相隔不到五年,但却有很多发展,对此瑞泽专门作了说明,在此不须赘述。

加涅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开创的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研究,后来分别由他的合作者和弟子继承。他所开创的学与教的心理学由德里斯科尔(Marcy Driscoll)继承[ ],教学设计由梅瑞尔(M.David Merrill)、迪克和凯勒等继承发展,瑞泽则延续着对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和发展趋势的研究。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育学院,如今瑞泽的办公室正是当年加涅的办公室,面积小得让人不敢相信,但却充满厚重的历史感!

二、关于本书的作者

本书的作者是瑞泽精心设计和选择的学者群,参加第二版的作者多达51人,大多数是当前教育技术学界的知名人士,仅此就充分体现了瑞泽的策划、组织能力和影响力。 下面,我们选择两位作者进行简要评价。

1、乔纳森解说建构主义、学习科学与研究方法

乔纳森(David H.Jonaen)是当前美国教育技术学界领导潮流的人物。本书第一版他撰写的题目是“将问题解决与教学设计相整合”, 在第二版中,题目变为现在的第5 章:“建构主义与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近几年影响越来越大,同时,对建构主义的批评和误解也有增无减。作为建构主义的一派首领,乔纳森力图从理论高度“拨乱反正”,他特别强调:建构主义是一种哲学理论,而不是某种具体的教育教学方法;建构主义是关于“现实”、“知识”、“智力”、“思想”、“意义”等概念的认识论、本体论观念;建构主义不是一种学习理论,而是以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为基础的认识论;因此将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进行比较显然是犯了分类上的错误,与建构主义相对应的应该是客观主义或实证主义的认识论。这番话对我国倡导和反对建构主义的人来说,都是值得深思的。

近几年美国教育技术学研究受到20世纪九十年代兴起的学习科学之挑战和冲击。能够被新一代学习科学研究者群体承认和接纳的教育技术学专家我们只看到乔纳森和托马斯?杜飞(Thomas Duffy)。乔纳森在两种学习文化的对立中旗帜鲜明,在许多场合都反复强调:以知识传授和标准化考试为特征的学习文化源于工业文明,“我所做的绝大多数工作都是围绕着一个潜在的目标,就是在我力所能及的任何地方尝试去改变学习的文化。为此,我认为,我们必须在所有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学习中纳入并支持更有意义的学习结果。”[ ] 他倡导有意义学习,研究并实践用信息技术创造新的学习环境,实现高效的学习。在本书中,乔纳森特别强调要拓宽学习科学的研究基础:学习科学是活动系统设计、认知和社会文化情境的聚合;学习科学的理论基础除了认知科学之外,还包括认知人类学、情境学习、日常认知、生态心理学、分布式认知以及杜威的实用主义;学习科学与学习和意义建构的社会理论密切相关,比如社会认知、活动理论、动机理论、基于案例的推理等等,它们都致力于探求学习过程的社会、组织及文化动力因素;学习科学还源自计算机科学,特别是与计算机建模和人工智能领域密切相关;学习科学综合应用以上相关理论设计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完成复杂、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并在这种新的学习环境中深化学习的基础理论研究,应用设计研究这一新的研究方法论,打通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界限。他同时强调“学习”是基于活动和实践的,而不是基于传播的;“学习者”是有意图的、主动的、反思的个体,他们建构自己的心智模型;学习科学家致力于设计的“学习环境”是基于探究的或基于项目的,通常开始于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该学习环境同时又是交互的,是借助于多媒体、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持的;又是支持协作的,成为学习者的“学习社区”、“知识建构社区”或“实践社团”。这些显然是建构主义学习观之要诣。

乔纳森深知,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学习环境,必须创新研究方法乃至方法论。他强调:学习科学家是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研究学习问题,不仅关注于学习者头脑中的知识,更关注于对话和现实世界中的人工制品,因为学习科学家认为知识是分布在它们中间的;除了实验方法之外,学习科学家还使用人类学方法、问题解决的认知分析方法、社会政策和组织变革的研究方法、社会交互分析的方法、技术设计、人机交互研究等等。学习科学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将设计与研究相整合,学习科学家将这种整合的过程称作“设计研究”,设计研究是设计、实施、分析、再设计的循环,设计研究者将理论的构建和活动的设计整合为一个迭代的过程。由此,我们可以领略到当代教育技术学大师级人物的知识结构和学术愿景。然而,要想真正理解乔纳森这些方法论思想的深刻涵义,教育技术研究者显然必须了解和掌握当代系统科学的前沿进展,尤其是混沌理论、超循环理论、复杂系统和复杂网络等理论在方法论中的创新。

2、梅瑞尔与加涅的“忘年交”

梅瑞尔(M.David Merrill)是当代著名的教学设计专家,并始终坚持教学设计中的科学化、技术化路线,认为这才是教学设计研究之“正途”。由此观之,梅瑞尔更接近加涅,而与乔纳森相悖。在本书中,梅瑞尔再次重申了他的理念:教学设计包含了科学和技术两种成份,科学的目的是追求理解,技术的本质在于创造人工制品(artifact)。因此,科学家的职责在于理解和预测,而工程师和设计师的工作是设计有用的人工制品并预测所设计产品的效能(performance)。研究则是借助适当的方法来检测以上的预测。教学设计的技术是应用经过证实的教学设计理论来开发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效率的教学产品;教学设计的技术工作是要组织普通教师(或培训人员)开发教学设计的智能工具,并负责推广应用。教学设计的科学包含了理论和研究两部分,理论的作用是描述现象并根据已知的条件预测结果,有效的教学设计研究应该包括两类不同性质的工作:一方面是寻找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则必须对现实的教学过程进行原创性的考察研究。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体验,梅瑞尔提醒研究者,教学设计领域对于已有研究文献的查询经常会面临困惑:学术用语的不一致及多样性。他感叹教学设计领域尚缺乏严谨的科学研究,大多数教育技术工作人员在盲目地跟着变化多端的市场跑,对新技术的狂热远远胜过了精心设计的科学研究。

对于梅瑞尔的这些观点,中国读者可能并不陌生,在此不多赘述。这里只想述说一段美国教育技术学史上的佳话:加涅与梅瑞尔的“忘年交”。

梅瑞尔要比加涅小20多岁,但在教学设计研究领域却出道很早。20世纪七十年代,梅瑞尔提出了成分显示理论(CDT)。他自述其理论的形成源自他与学生一起研究加涅理论体系的结果。其中重要的前提就是加涅所提出的两条假设[ ],有所不同的是梅瑞尔对于学习结果的分类集中在认知领域,并从业绩水平和内容水平两个维度来考察认知领域的分类,对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进一步细化,简化了教学目标编制及其具体化的操作过程,同时也为日后他所从事的教学设计自动化研究打下了基础。八十年代后期,梅瑞尔受自己从事计算机辅助教学研究的启发,对CDT理论作了重大调整,提出了新一代的成分设计理论。为支持并考验这项研究成果,1987年梅瑞尔所在的犹他州立大学教学技术系邀请德高望重的加涅专程赴犹他州立大学与晚辈学者梅瑞尔共同进行一场“关于教学设计的对话”,70多岁高龄的加涅欣然前往。在这场别开生面的研讨会上,加涅和梅瑞尔围绕教学设计领域的一系列重大课题,就各自提出的理论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对话。梅瑞尔在对话过程中,将加涅的学习类型与自己的理论进行比较,再一次证明他的学习结果分类是在加涅研究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而加涅则更深刻地理解了梅瑞尔提出的综合设计教学目标之思想价值,并促使自己对教学事件展开新的思考,整合多重教学目标的提出就是由此引发而来的。加涅和梅瑞尔这两位相差20多岁的学者之间平等、充满友情的学术争鸣与交流合作方式,在美国教育技术学领域开一代新风,二人也由此结成“忘年交”。1990年David Twitchell根据当时的录像整理成7篇文章,在美国教育技术的权威刊物《教育技术》(Educational Technology)上连续发表,进一步扩大了这次研讨会的影响,提高了教学设计理论研究的水平,也使两位著名学者的“忘年交”传为佳话。此后不久,梅瑞尔和他的技术小组开发出新的教学设计模型,称为“第二代”教学设计模型(ID2),主要用于辅助专家系统(ID Expert)的教学设计,他们以教学设计自动化为己任,努力寻找和采用各种先进的技术设备,借助于软件平台综合运用各种教学资源生成教学设计方案,其对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则包容了传统视听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各类技术专家的研究与实践特征,并促进了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这两大类不同学者和不同思维方式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也正因为如此,梅瑞尔开创的教学设计自动化研究为各派教育技术学专家所共同关注,引领着美国教学设计乃至教育技术学发展的新潮流。但梅瑞尔却始终对自己深受加涅之影响念念不忘。2001年,犹他州立大学教育技术系网站就个人学术经历及教育技术有关问题访谈了梅瑞尔,当问道,你觉得最值得看的两三本书或文章是那些时,梅瑞尔首推加涅的《学习的条件》,并认为这是一本经典的、每个教育技术学的学生必读之书目;当问道,对你学术生涯影响最大的人是哪几位时,梅瑞尔居然将加涅对他的影响排在其祖父、父亲之前,并认为,没有和加涅一起工作之前,加涅就已成了他的导师,因为他很多研究工作是受加涅思想启发的,梅瑞尔甚至戏称:“我试图做的所有工作正是加涅所说的。”加涅去世后,梅瑞尔与其弟子之间的合作与友谊仍在延续,尤其是退休之后,梅瑞尔每年

2、3月份都在佛罗里达州里大学讲学。这种学者之间的真情感人至深。

正是以这种真情为纽带,远离美国学术研究中心的佛罗里达州里大学能成为美国教育技术的学术重镇,吸引和组织不同学术观点的众多著名学者加入到学科发展的共同创作中来。这一成功经验是特别值得我国教育技术工作者学习和借鉴的。

三、教学设计与技术的趋势、前景与价值

本书将众多学者之研究、观点汇聚在一起,向我们展示了美国乃至世界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历史、现状、趋势与问题。五十多位作者观点各异,但都是该方面的专家;对教育技术现实与前景的看法既有悲观派、又有乐观派,这本身就表明教育技术领域与学科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期和转折点。因此,危机与希望同在,挑战和机遇并存!

其实,不论一个领域还是一个学科,其生命力来自社会需求,而其发展的动力则来自对前景之预测,以及由此生成的“愿景”。 在本书中,学者们对教学设计与技术趋势和问题的见解纷繁复杂,让读者难以驾驭。2007年10月瑞泽到中国访问时,先后在上海、南京、北京、广州作了五场报告,报告的主题都是围绕教学设计与技术发展趋势,在报告中,他对本书中的各种不同观点进行了概括,阐述了影响IDT领域今天和明天的十大问题与趋势:

【1】绩效改进(Performance Improvement); 【2】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

【3】电子绩效支持系统( Electronic Performance Support Systems);【4】电子学习(e-Learning); 【5】学习对象(Learning Objects);【6】非正式学习(Informal Learning) 【7】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 【8】学习科学(Learning Sciences);

【9】“整体任务”教学设计模式(‘Whole Task” Instructional Design Models) 【10】测量与评价(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以此为线索,中国读者可以更清晰地梳理出瑞泽在本书中力图反映之趋势和问题的要点和主线。

瑞泽在南京大学访问时,我们进行了较深入的研讨,并对其进行了访谈。当问及对教学设计未来的看法时,瑞泽答复如下:

“我认为教学设计有一个光明的未来(虽然并不是所有学者都同意我的看法)。我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有事实依据的:在过去

三、四年里,我所在的专业每学期面向教学设计的工作需求是在持续增长的,越来越多的组织开始认识到教学设计师这一职位与角色的价值与不可替代性,我预计这种需求还会加大。

近年来随着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特别是多元化),一些学者开始质疑长期以来支撑教学设计过程的那些基本原则与价值,我依然坚信它们的作用和有效性。我想在此简单回顾一下不但在过去被认为有效,而且我相信在未来一定还会继续发挥作用的那些基本原则:

教学之前一定要清楚你希望你的学生学到什么,即清晰界定的目标。

设计你的教学—— 使之能够为学生提供与达到目标直接相关的信息(规则、概念等)与实践。

设计评价活动—— 用以测量学生达到的目标所期望行为的程度。

检查评价数据与结果—— 如果学生的行为表现没有达到你所期望的那样优秀,那么修改你的教学。

我相信,与那些不相信(或不坚持)以上基本原则的教学设计师或教师们相比,遵循这四项基本原则的教学设计师及教师更能够开发出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程序。这种信念建立在我个人三十多年作为教学设计师和教师的经验之上,同时也是我通过观察、反思和审视其他教学设计师及教师的工作实践而得出的。

我对以上基本原则的坚信,是我相信教学设计之光明未来的重要依据。同时,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也必须面对和解决我前面提到的问题与挑战。即:我们需要关注新技术及所可能提供的新的教学方法;对于各种新的学习和教学理论特点与作用的深入理解;在不牺牲教学质量的同时更快地进行教学设计工作。

如果我们既能坚持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又能主动、从容应对以上种种挑战,我相信教学设计领域的专业人员将能够成功地在学校教育情境、工作情境及其他情境中改进学习和绩效。”

我基本赞成瑞泽的观点,但却没有他那么乐观,因为现实不容乐观!教学设计与技术(中国学者称之为教育技术)出路何在?当然来自教育现代化、信息化之时代挑战与现实需求,面对各种新技术武装下越来越复杂的教学、教育系统,学习需要设计、教学需要设计、教育需要设计!教育现代化的程度越高,对这种设计能力的专业化、个性化、智能化要求也越高,这是毫无疑问的。教育技术这一领域前途是美好的,越来越多技术专家、心理学家、认知科学家纷纷加盟,并诞生了新的学习科学专家群体,就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明!但作为一个学科,教育技术学显然还很不成熟,尤其是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都迫切需要在创新、发展中不断完善。教育技术学者必须有开放、包容的胸怀,有更强的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专业发展的要求和责任。

在Reiser中国之行报告会的一次总结中,我曾讲了如下一段话:Reiser博士为什么能获得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最佳教学奖?因为他是教学设计专家!教学设计不仅是他的工作,而且是他的生活;他不仅设计教学,而且为教育技术专业的师生设计人生道路;他不仅用头脑和智慧设计教学,而且将全身心都倾注到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之中!从他的演讲中,我们不仅领略到美国杰出教授的风采,而且领略到教学设计的价值和作用!Reiser博士的演讲总是充满热情、智趣、幽默,并使学生和他自己都沉浸在轻松与欢乐之中,这是Reiser博士的教学风格,也是他在教学设计研究中的成功之道!

这是我对本书及其主编的评价,也是我对此书中译本出版的价值期望。

是为序。

2008年7月10日

教育技术学论文范文
《教育技术学论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