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创建文明公平社会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2-27 06:00:16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社会公平问题

学易解析09年公考申论热点系列:社会公平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收入分配不平衡,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差距有扩大的趋势;上学难、看病难、买房难等问题突出;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生活得不到保障;贫富悬殊加大。

二、现象解析

社会公平体现的是人们之间一种平等的社会关系,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不公平现象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没有体现社会主义社会“共同富裕”的宗旨,不利于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把维护社会公平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

三、实现社会公平的主要内容

1.权利公平是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内在要求,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立足点;

2.机会平等是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前提基础,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3.规则公平是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环节,是社会和谐的必要保障;

4.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和正义的理想目标,是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

四、对策

1.坚持发展这一第一要务,在发展中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

2.关键是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

从法律上、制度上、体制上努力营造一个维护权利公平的制度环境;高度重视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努力建立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利益协调机制;

3.着力构建社会公平的保障机制,努力营造实现公平和正义的社会条件:

要完善就业政策,促进劳动机会和就业公平;要完善分配政策和制度,形成合理的分配机制;要建立和完善促进教育平等的政策和保障机制,把实现教育公平作为实现社会公平的突破口;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整体公平。

推荐第2篇:维护社会公平

维护社会公平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所说的课题是《维护社会公平》。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八年级下册以帮助学生能够主动维护权益,自觉履行义务为教育主题。通过前面三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了权利和义务的基本内涵,也对自身应该享有的人身、文化和经济方面的权利有了具体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本单元重在树立学生公平意识,培养学生正义感。如何树立正确的公平观和正义感,最重要的还是要求每个公民合情合理合法的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所以,本单元既是前几个单元内容的延伸,也是对前几个单元的合理提升。 本框共有两目。第一目“理智面对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从社会公平存在的问题的层面来树立理智的公平观,认识道公平是相对的。第二目“自觉树立公民合作意识”,指出社会需要合作,以公平为基础的合作才是良好的合作,才能推动社会的和谐运转。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良好的合作要以公平为基础,理解树立公平合作意识的重要性,培养对公平与不公平现象的独特判断能力,理解公平的社会性和相对性特征,进行公平互惠的社会合作的实践能能力。

过程与方法:设置教学情境,通过讨论、交流、合作等方式,结合社会生活案例和学生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和合理对待现实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逐步确立公平合作意识,以便更好的融入社会。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积极维护社会公平的责任意识,自觉树立互惠公平的合作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公平合作对于社会共同生活的重要性,树立互惠的公平合作意识。 教学难点:理解公平的相对性;自觉培养公平合作意识。

二、说教法

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的自身实践才能真正内化”。基于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讨论教学法 总结法

经验分享法

三、说学法

学生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获娶整理、储存、运用知识和取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尤其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案例分析法:在学生动、眼、耳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动脑思考,促进思维和表达能力。 归纳总结法:通过具体案例的学习,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提高责任意识。 合作交流法:学生通过一系列活动及探索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阅读讨论法:充分利用教材可读性的特点,组织学习阅读——讨论——归纳,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叙述导入

叙述:在现实生活,诚然存在着很多不公平的现象。毕竟1,公平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追求的一个主题。我们每个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在不同的环境中都可能遇到一些不公平的事情。因此,我们就必须理智的面对种种不公平,这也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讨论的问题。(板书:

二、维护社会公平

1、理智面对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

(设置目的:承接上课时的内容,即社会生活中存有很多不公平的现象,引出了本课时的话题,开门见山。)

(二)、讲述新课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03第一方框。根据人类在历史长河中提出的各种公平观,如“不患寡而患不均”‘“均贫富,等贵贱”等,出示问题:

1、你了解这些公平观的含义吗?

2、从这些公平观中找出公平观念发展的轨迹来?

设计意图:丰富公平观的时代性、社会性特征。通过活动让学生意识岛,公平总要受到一定社会条件的制约,公平总是相对的,公平始终是发展着的公平。 (板书:没有绝对的公平)

案例分析:出示现实生活中农民工被老板拖欠工资或以各种借口被扣工资的案例,思考:你觉得这位农民工遭遇了不公平吗?如果她接受了这种不公平,情况回怎样?它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使自己的问题得到公平合理的解决?

设计意图:强调教科书“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要为一个更加公平的社会做出不懈努力”.。同时,通过活动让学生知道,面对生活中的不公平,重要的是增强公民的权利平等意识,善于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注重用合法的手段去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 (板书:面对不公平现象的正确做法)

反躬自省:要求,仔细阅读教科书中的三组图画及文字说明,并对下列问题进行交流:

1、他们的想法有什么道理?

2、是什么影响着他们对公平与否的判断,

3、他们该如何面对?你有没有他们相似的经历和想法。设计意图:解决“公平与否要受到不同因素制约“这一问题,通过设计三种情境让学生理解,公平与否的判断,受到个人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制约。我们不妨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更加客观对待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与调整思维方式的能力。 情景导行:请大家完成p-105页方框力的内容,并进行交流。如:

1、当有人欺负他人时

2、当老师处事不公时

3、当买到假冒伪劣商品时

4、当收到假钞时 设计意图:创设一些小小的情境,通过学生谈感受、思考自己的做法,使学生感受破坏公平所带来的伤害通过课堂交流来表明态度,提升境界,从而自觉地指导今后的行为。

故事分析:大家都听过“三个和尚”的故事。请大家用公平的理念来回答下列问题。

1、问什么一个和尚不愁水吃?

2、为什么两个和尚还能合作?

3、为什么三个和尚反而没有水吃了呢?

设计意图:用这个经典故事来引导学生认识每个人的公平感对于合作共事,甚至对于谋求生存的重要性。 板书:

(二)自觉树立公平合作意识

合作探究:问题:那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三个和尚才有水吃?你从中受到什么样的启发? 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公平是具体的,公平存在于具体的规则之中,制定规则要符合公平的理念。

理性思考:分析课本p-10

6、107页平价药店红火饿原因。设计意图:通过活动让学生意识到,个人的公平意识和所作所为影响着他人的公平感受和社会公平,以公平为基础的合作才是良好的合作。

板书:以公平为基础的合作才是良好的合作。 案例分析:分析课本“排演历史剧后的打分”,提问“小张的分数最高,大家为什么并没有觉得不公平,反而为他高兴?”“为什么以后的活动大家都不愿意找小王?”“为什么老师没有给小亮分数?”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需要公平互惠的合作,为了更好的合作,需要我们承担自己应该做的,决不能只享受利益而不付出。 板书:在合作中要承担自己的责任。

课后作业:以公平为话题,结合自身实际写一片心得体会。板书(省略)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推荐第3篇:维护社会公平教案

《维护社会公平》教案

课 题:维护社会公平课 型:授新课 学 科:思想品德 任课班级:八年级 6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正确认识社会公平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公平正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社会生活中要以公平为基础进行良好的合作,充分认识公平合作意识的重要意义。

2、能力目标:

提高对公平与不公平现象的独立判断能力;对公平的社会性和相对性特征的理解能力;并提高同学们在社会生活中能够自觉的践行以公平互惠为原则的社会合作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增强积极维护社会公平的责任意识,增强积极维护社会公平的责任意识;自觉树立互惠公平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和难点:

1、教学重点:关于公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使学生理解公平合作对于社会共同生活的重要性,理解公平合作意味着同时分担利益和负担,最重要的是树立公平互惠的合作意识。

2、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社会不公平的现象,自觉树立平等互惠的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社会另一面》。引导学生思考:看了视频,你有什么感想?引出9.1《维护社会公平》

一、理智面对社会中的不公平

1、阅读教材103页,回答相关问题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从未停止过对公平的探索,提出了各种公平观曾提出过各种公平观,例如:不患寡而患不均;均贫富,等贵贱;人生而平等;讲求效率,维护公平等。问题:你能从中寻找到有关公平观念发展的轨迹吗?

学生:从经济上平均的要求,到政治上平等的要求,再到意识形态上平等的要求。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们崇尚效率,但同时要求从法律规章制度上保障公平。

1 教师:公平总受到一定社会条件的制约,收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制约,任何社会都会存在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公平总是相对的,无论我们如何努力,都不可能达到绝对公平。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要为创造一个更加公平的社会作出不懈努力。

2、展示图片农村与城市教育的图片对比

得出:公平总受到一定社会条件的制约,任何社会都会存在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公平总是相对的,不可能达到绝对的公平。

3、案例分析:

①曾凡在某公司找到一份打字员的工作,她按公司的要求辛辛苦苦地干了一个月,满怀喜悦地去领工资,但老板以她曾迟到为由,扣了她20%的工资。曾凡觉得很不公平,因为自己从未迟到过。

问题1:如果她接受了这种不公平,情形会怎样?

问题2:她可以通过那些途径,使自己的问题得到公平合理的解决?

提示:在现实生活中,不公平的现象时有发生。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我们应该增强权利意识,不能任其发生,否则,会损害自己的权益。要知道,我们的每一次积极行动,都将推动社会向更加公平合理的境界迈进一步。

学生答:如果曾凡接受了这种不公平,那么她将会损失钱财,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教师:那么她可以通过那些途径,使自己的问题得到公平合理的解决? 学生1:去法院告他

学生2:算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面对不公平的对待,我们应该增强权利意识,善于寻找解决途径,用合法 的手段去寻求帮助,解决问题,以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法律) ②阅读教材中的三组图画及其文字说明,并就下列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1)他们的想法有什么道理?

(2)是什么影响着他们对公平与否的判断? (3)他们该如何面对?

遇到“不公平”的事情,我们不妨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理性地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念,或许我们会更加客观地对待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心理) ③当有人恃强凌弱时,—————— 当有人弄权渎职侵吞公款时,——— 当有人排斥异己、处事不公时, ————

见到不公平的现象,崇尚公平、主持公道,要求我们同破坏公平的行为作斗争,对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道德)

教师总结:(1)我们应该增强权利意识,善于寻找解决途径,用合法的手段去寻求帮助,解决问题,以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2)我们要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理性地

2 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念;(3)我们要敢干同破坏公平的行为做斗争,对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

引导:理智面对不公平现象,我们可以有很多对策,可以从法律援助的角度,可以从心理调节的角度,可以从伦理道德的角度,等等;我们要积极消除不公平现象,自觉维护社会公平,我们中学生需要从身边事做起,从小事做起。

4、欣赏视频《三个和尚跳水的故事》,欣赏动画,感悟道理

教师播放视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①为什么一个和尚不愁水吃? ②为什么两个和尚还能合作?

③为什么有了三个和尚反而没水吃了呢? 学生思考讨论问题。

教师小结:不公平的感觉会影响社会合作。请你想个办法,使三个和尚有水喝? 学生继续思考问题,并交流。

教师小结:同学们想出的各种办法中都努力凸显公平,调动了三个和尚的积极性,创造性。故事与思考,让我明白:社会需要合作,合作是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合作需要规则,规则必须体现公平。以公平为基础的合作才是良好的合作。这样,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社会才能和谐地运转。引出三个和尚要自觉树立公平合作意识。

二、自觉树立公平合作意识

1、故事欣赏

一个面包师一直从他隔壁的一个农民那购买黄油。有一天,他觉得本应是3磅的一包黄油似乎太轻了点。于是他开始定期称一称黄油,发现每回分量都不足。他特别生气,便向执法机关提起诉讼,事情闹到了法官那里。

“你没有天平吗?”法官问农民。“有啊,法官先生,我有一架天平。”农民回答道。“有很准的砝码吗?”“没有,法官先生,我不需要砝码。”“没有砝码,那你怎么称黄油呢?”“这好办。”农民回答: “你瞧 ,就在面包师从我这儿买黄油的这段时间里,我也一直买他的面包。我总是要同样重量的面包,每次这些面包就作为称黄油的砝码。如果砝码不准,那就不是我的过错,而是他的过错了。”于是法官判定农民无罪,而面包师不得不承担诉讼费用。 (1)故事中谁具有公平意识,谁不具有公平意识? (2)这则故事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社会需要合作,合作是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以公平为基础的合作才是良好的合作。

教师总结:同学们刚才都进行了积极思考,社会需要合作,合作是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以公平为基础的合作才是良好的合作。在这种合作中,人们各自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应有的发挥,个人的利益得到应有的保障;同时也避免了不必要的内耗,有利于社会高效、和谐地运转。

2、思考问题

历史课上,老师要大家分成小组,排演历史剧。个人所得的分数将作为平时成绩的参考依据。小周是小组的导演,他对组内几名同学进行了分工。小亮被分配扮演一个配角,排演了几次,觉得很不满意,他要求换个角色,小周不同意,于是小亮退出了。小张本来负责服装,他自告奋勇扮演这个配角。小王负责配乐,但他经常说自己有事请假,他的工作只好由别人顶替。很出很顺利,得到好成绩。其中,小张的分数最高,大家都替他高兴;小王的分数也不低,他心里很高兴,但后来这样的活动大家很少找他,小亮认为自己曾参加排练,去找老师要分数,但老师没给。

问题1:小张的分数最高,大家为什么并没有觉得不公平,反而为他高兴?

问题2:为什么以后的活动大家不愿意找小王

问题3:为什么老师没给小亮分数?

学生1:小张的分数最高,大家为什么并没有觉得不公平,是因为他具有合作意识

学生2:大家不愿意找小王,是因为在这次活动中小王缺乏团队意识,经常请假,导致大家不敢信任他

学生3:老师没给小亮分数是因为他中途退出了演历史剧,而且缺乏合作意识,这是老师对他的惩罚。„„

教师总结:我们在生活中不能只享受利益二不去付出,否则对其他人是不公平的。当我们付出的时候也在收获别人的付出。公平合作,必然是互惠的合作。树立公平合作的意识,有助于我们顺利的融入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

课堂小结:

9、2维护社会公平

一、理智面对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

1、公平是相对的

2、如何面对社会的不公平:

(1)、应该增强权利意识,用合法手段去寻求帮助,以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 (2)、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理性地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念,保持平和心态。 (3)、公平意识是道德的重要内容,崇尚公平,主持公道,要求我们同破坏公平的行为作斗争,对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

二、自觉树立公平合作意识

1、以公平为基础的合作才是良好的合作

2、公平的合作,必然是互惠的合作

练习:

1、完成练习册里面这一节课的内容

2、预习第十课的内容“我们维护正义”

推荐第4篇:维护社会公平教案

维护社会公平教案

课 题:维护社会公平课 型:授新课 学 科:思想品德 任课班级:八年级 2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正确认识社会公平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公平正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社会生活中要以公平为基础进行良好的合作,充分认识公平合作意识的重要意义。

2、能力目标:

提高对公平与不公平现象的独立判断能力;对公平的社会性和相对性特征的理解能力;并提高同学们在社会生活中能够自觉的践行以公平互惠为原则的社会合作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增强积极维护社会公平的责任意识,增强积极维护社会公平的责任意识;自觉树立互惠公平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和难点:

1、教学重点:关于公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使学生理解公平合作对于社会共同生活的重要性,理解公平合作意味着同时分担利益和负担,最重要的是树立公平互惠的合作意识。

2、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社会不公平的现象,自觉树立平等互惠的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阅读教材103页,回答相关问题(3分钟)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从未停止过对公平的探索,提出了各种公平观曾提出过各种公平观,例如:不患寡而患不均;均贫富,等贵贱;人生而平等;讲求效率,维护公平等。

问题:你能从中寻找到有关公平观念发展的轨迹吗?

学生:从经济上平均的要求,到政治上平等的要求,再到意识形态上平等的要求。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们崇尚效率,但同时要求从法律规章制度上保障公平。

1 教师:公平总受到一定社会条件的制约,收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制约,任何社会都会存在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公平总是相对的,无论我们如何努力,都不可能达到绝对公平。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要为创造一个更加公平的社会作出不懈努力。

2、谈谈下面现象是否公平(4分钟)

判断下面的情况是否公平,并说明理由。

(1)期终语文考试,章卫的试卷被老师少给了5分,可语文老师说凡是6分以下的误差一律不改。

(2)班级公开竞选班长,小明同学和小红同学是两位候选人,小明竞选前许诺如果他当班长,就请全班同学吃饭,最终小明以微弱优势当选。

(3)一次某校初二年级篮球赛,裁判误判一球,初二1班的参赛人员要求改判,裁判没有理睬,初二1班篮球队拒绝继续比赛,篮球赛不欢而散。

教师: 通过这个实践活动,希望大家更清楚的认识到公平是相对而言的,没有所谓的绝对公平的存在。理解公平,我们要善于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对待公平,我们更要有宽广的胸怀和理智的行为。为追求理想的公平,我们更需要进行不懈的努力。

3、小组讨论 (8分钟)

曾凡在某公司找到一份打字员的工作,她按公司的要求辛辛苦苦地干了一个月,满怀喜悦地去领工资,但老板以她曾迟到为由,扣了她20%的工资。曾凡觉得很不公平,因为自己从未迟到过。

问题1:如果她接受了这种不公平,情形会怎样?

问题2:她可以通过那些途径,使自己的问题得到公平合理的解决?

提示:在现实生活中,不公平的现象时有发生。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我们应该增强权利意识,不能任其发生,否则,会损害自己的权益。要知道,我们的每一次积极行动,都将推动社会向更加公平合理的境界迈进一步。

学生答:如果曾凡接受了这种不公平,那么她将会损失钱财,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教师:那么她可以通过那些途径,使自己的问题得到公平合理的解决? 学生1:去法院告他

学生2:算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

教师总结:(1)我们应该增强权利意识,善于寻找解决途径,用合法的手段去寻求帮助,解决问题,以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2)我们要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理性地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念;(3)我们要敢干同破坏公平的行为做斗争,对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

4、小组合作讨论 (12分钟)

要求:(1)6人组成一个小组,推选1名组长和记录员。

2 (2)请每位同学谈谈自己曾经遇到的不公平情形及当时的真实感受。记录员做好小组成员发言的书面记录。

(3)小组成员交流自己的看法,一起讨论问题,遇到不公平情形时我们应该怎样做?记录员记录小组成员列举的对待不公平的方法和策略,尤其是大家共同认可的对策。

(4)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推举1名代表在班上交流小组的主要观点。

(5)由同学代表进行本次主题讨论的小结、点评。

引导:理智面对不公平现象,我们可以有很多对策,可以从法律援助的角度,可以从心理调节的角度,可以从伦理道德的角度,等等;我们要积极消除不公平现象,自觉维护社会公平,我们中学生需要从身边事做起,从小事做起。请大家设想一起,我们可以做哪些具体的事情?我们也可以把思索的范围再扩大一些,思考一下你生活的社区存在不公平的现象么?你认为应该怎样处理?

在这个活动的进行中,讨论重点放在第三个环节,交流重点放在第五个环节。这个活动是希望学生能结合知、情、意、行综合看待处理公平问题,自觉培养对待公平问题的理智感,并培养自己的主人翁意识。在讲到伦理道德时,可穿插讲解道德价值观。

5、看案例,回答相关问题 (6分钟)

江民的爸爸自筹资金开了一家评价药店,生意越来越红火。一位常来买药的老大爷高兴地说:“这家药店不仅价格便宜,而且特别注意为顾客着想,我每次来买药,店员都根据我的情况建议我买合适的药。”一位年轻的妈妈说:“有一次孩子半夜咳嗽得厉害,家里又没有其他人,情急之下我给这家药店打了个电话,店里的一名员工二话没说就给我送来了止咳嗽的药,真是令人感动!”一位店员听了这些话后,想起不久前的一件事。当时,自己因一时疏忽收了50元的假币,江明的爸爸得知后说:“不小心收了假币,要吸取教训。但千万不能让假币再流向市场,这次损失由我来承担。

问题:在你看来,这家药店生意越来越火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1:药店生意好是因为价格便宜

学生2:药店生意好是因为药店很会做人,服务好,半夜一个电话就可以上门服务

学生3:为人正直,具有公平合作意识 „„

教师总结:同学们刚才都进行了积极思考,社会需要合作,合作是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以公平为基础的合作才是良好的合作。在这种合作中,人们各自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应有的发挥,个人的利益得到应有的保障;同时也避免了不必要的内耗,有利于社会高效、和谐地运转。

6、思考问题 (4分钟)

3 历史课上,老师要大家分成小组,排演历史剧。个人所得的分数将作为平时成绩的参考依据。小周是小组的导演,他对组内几名同学进行了分工。小亮被分配扮演一个配角,排演了几次,觉得很不满意,他要求换个角色,小周不同意,于是小亮退出了。小张本来负责服装,他自告奋勇扮演这个配角。小王负责配乐,但他经常说自己有事请假,他的工作只好由别人顶替。很出很顺利,得到好成绩。其中,小张的分数最高,大家都替他高兴;小王的分数也不低,他心里很高兴,但后来这样的活动大家很少找他,小亮认为自己曾参加排练,去找老师要分数,但老师没给。

问题1:小张的分数最高,大家为什么并没有觉得不公平,反而为他高兴? 问题2:为什么以后的活动大家不愿意找小王

问题3:为什么老师没给小亮分数?

学生1:小张的分数最高,大家为什么并没有觉得不公平,是因为他具有合作意识

学生2:大家不愿意找小王,是因为在这次活动中小王缺乏团队意识,经常请假,导致大家不敢信任他

学生3:老师没给小亮分数是因为他中途退出了演历史剧,而且缺乏合作意识,这是老师对他的惩罚。 „„

教师总结:我们在生活中不能只享受利益二不去付出,否则对其他人是不公平的。当我们付出的时候也在收获别人的付出。公平合作,必然是互惠的合作。树立公平合作的意识,有助于我们顺利的融入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

五、课堂小结:(2分钟)

公平合作意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

一、积极承担责任,不取不应得的利益;

二、合作双方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理解;

第三、合作双方互惠互利,努力实现“双赢”,共享合作成果

六、布置作业 (1分钟)

1、完成练习册里面这一节课的内容

2、预习第十课的内容“我们维护正义”

七、课堂自由复习(5分钟)

推荐第5篇:维护社会公平说课稿

维护社会公平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所说的课题是《维护社会公平》。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维护社会公平》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九课《我们崇尚公平和正义》的第二框题,八年级下册以帮助学生能够主动维护权益,自觉履行义务为教育主题。通过前面三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了权利和义务的基本内涵,也对自身应该享有的人身、文化和经济方面的权利有了具体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本单元重在树立学生公平意识,培养学生正义感。如何树立正确的公平观和正义感,最重要的还是要求每个公民合情合理合法的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所以,本单元既是前几个单元内容的延伸,也是对前几个单元的合理提升。

本框共有两目。第一目“理智面对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从社会公平存在的问题的层面来树立理智的公平观,认识道公平是相对的。第二目“自觉树立公民合作意识”,指出社会需要合作,以公平为基础的合作才是良好的合作,才能推动社会的和谐运转。通过学习,让学生立足于现实思考:维护社会公平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可以做什么,我们又能做什么。使学生有了公平意识,就可以更好地行使自己的权利,自觉履行自己的义务.因此,本框对于巩固合提升八年级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成果非常重要,是本册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教学目标 本课所依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中的“承担社会责任”。该部分的课程目标是“知道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树立公平意识”。

依据课程标准,根据本教材的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八年级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结构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良好的合作要以公平为基础,理解树立公平合作意识的重要性,培养对公平与不公平现象的独特判断能力,理解公平的社会性和相对性特征,进行公平互惠的社会合作的实践能能力。

过程与方法:设置教学情境,通过讨论、交流、合作等方式,结合社会生活案例和学生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和合理对待现实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逐步确立公平合作意识,以便更好的融入社会。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积极维护社会公平的责任意识,自觉树立互惠公平的合作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公平合作对于社会共同生活的重要性,树立互惠的公平合作意识。

教学难点:理解公平的相对性;自觉培养公平合作意识。 确立重难点的依据:关于“公平”,学生接触较多,对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学生也已经有了初步的判断和思考,但对于公平及公平的重要性等问题,缺乏理性的思考和清晰的认识;由于学生容易将公平理解为绝对的公平,在生活中遇到对自己不公平的事情时往往不能正确、客观地对待和处理,造成心情郁闷,人际关系紧张,甚至产生过激行为;现代社会是合作的社会,但相当多的学生只想通过合作自己能获得什么,只认识到合作能给自己带来利益,不懂得需要相互负担,只想获取利益而不愿意承担负担。所以我把“公平合作的意识”确定为重难点。

二、说教法

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的自身实践才能真正内化”。基于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讨论教学法 总结法 经验分享法

三、说学法

学生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获取、整理、储存、运用知识和取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尤其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案例分析法:在学生动、眼、耳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动脑思考,促进思维和表达能力。

归纳总结法:通过具体案例的学习,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提高责任意识。 合作交流法:学生通过一系列活动及探索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阅读讨论法:充分利用教材可读性的特点,组织学习阅读——讨论——归纳,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叙述导入

叙述:在现实生活,诚然存在着很多不公平的现象。毕竟1,公平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追求的一个主题。我们每个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在不同的环境中都可能遇到一些不公平的事情。因此,我们就必须理智的面对种种不公平,这也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讨论的问题。(板书:

二、维护社会公平

1、理智面对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

(设置目的:承接上课时的内容,即社会生活中存有很多不公平的现象,引出了本课时的话题,开门见山。)

(二)、讲述新课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03第一方框。根据人类在历史长河中提出的各种公平观,如“不患寡而患不均”‘“均贫富,等贵贱”等,出示问题:

1、你了解这些公平观的含义吗?

2、从这些公平观中找出公平观念发展的轨迹来?

设计意图:丰富公平观的时代性、社会性特征。通过活动让学生意识岛,公平总要受到一定社会条件的制约,公平总是相对的,公平始终是发展着的公平。

(板书:没有绝对的公平) 案例分析:出示现实生活中农民工被老板拖欠工资或以各种借口被扣工资的案例,思考:你觉得这位农民工遭遇了不公平吗?如果她接受了这种不公平,情况回怎样?它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使自己的问题得到公平合理的解决?

设计意图:强调教科书“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要为一个更加公平的社会做出不懈努力”.。同时,通过活动让学生知道,面对生活中的不公平,重要的是增强公民的权利平等意识,善于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注重用合法的手段去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

(板书:面对不公平现象的正确做法)

反躬自省:要求,仔细阅读教科书中的三组图画及文字说明,并对下列问题进行交流:

1、他们的想法有什么道理?

2、是什么影响着他们对公平与否的判断,

3、他们该如何面对?你有没有他们相似的经历和想法。

设计意图:解决“公平与否要受到不同因素制约“这一问题,通过设计三种情境让学生理解,公平与否的判断,受到个人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制约。我们不妨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更加客观对待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与调整思维方式的能力。

情景导行:请大家完成p-105页方框力的内容,并进行交流。如:

1、当有人欺负他人时„

2、当老师处事不公时„

3、当买到假冒伪劣商品时„

4、当收到假钞时„ 设计意图:创设一些小小的情境,通过学生谈感受、思考自己的做法,使学生感受破坏公平所带来的伤害通过课堂交流来表明态度,提升境界,从而自觉地指导今后的行为。

故事分析:大家都听过“三个和尚”的故事。请大家用公平的理念来回答下列问题。

1、问什么一个和尚不愁水吃?

2、为什么两个和尚还能合作?

3、为什么三个和尚反而没有水吃了呢?

设计意图:用这个经典故事来引导学生认识每个人的公平感对于合作共事,甚至对于谋求生存的重要性。

板书:

(二)自觉树立公平合作意识

合作探究:问题:那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三个和尚才有水吃?你从中受到什么样的启发?

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公平是具体的,公平存在于具体的规则之中,制定规则要符合公平的理念。

理性思考:分析课本p-10

6、107页平价药店红火饿原因。设计意图:通过活动让学生意识到,个人的公平意识和所作所为影响着他人的公平感受和社会公平,以公平为基础的合作才是良好的合作。

板书:以公平为基础的合作才是良好的合作。

案例分析:分析课本“排演历史剧后的打分”,提问“小张的分数最高,大家为什么并没有觉得不公平,反而为他高兴?”“为什么以后的活动大家都不愿意找小王?”“为什么老师没有给小亮分数?”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需要公平互惠的合作,为了更好的合作,需要我们承担自己应该做的,决不能只享受利益而不付出。

板书:在合作中要承担自己的责任。

课后作业:以公平为话题,结合自身实际写一片心得体会。 板书(省略)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维护社会公平》说课稿

默认分类 2009-10-28 13:16:46 阅读242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引用

ldxsh7 的 《维护社会公平》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要讲的课题内容是《维护社会公平》(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思品第九课第二框题)。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与学法以及教

学流程这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首先,是我对本课时的教材进行的一些分析: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统整八年级思品教学的核心概念就是“交往、合作、权利、义务”,教育的主题则是“学会交往与合作,维护权利和义务”。而“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恰恰是社会公平中最基本的要求;同时,社会公平还要求人们在合作中能各负其责,主动承担。由此可见,“我们崇尚公平和正义”这一单元的内容正是整个八年级思品教学内容的落脚点,而“维护社会公平”这部分内容更是这个单元的重中之重:它既是课标中“树立公平意识”的内容要求,也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加强公民教育的理念要求,对学生动健康成才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而本框题的内容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我把这部分内容设为两课时。今天,我主要讲的是第一课时也就是第一目的内容:理智面对社会生活中

的不公平。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

如下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公平意识,增强对不

公平意识到责任感。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面对不公平现象的理性思考能力和关于公平

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

(3)知识目标:使学生正确认识不公平现象的社会客观性,认识并理

解公平总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3、教学难点: 由于初中阶段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局限性,不少学生对“公平总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公平”这一论断的认识还是很模糊的。所以我把“公平具有客观性”这一点作为本课时的难点;而把“如何理智面对社会中不公平”作为本课时的重点,其理论依据是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公平意识和理性反思自己价值观念的能力,是引导学生“化知为行”的关键所在。

二、说学情

在观念上,初中学生由于受认知限制,对公平问题的认识虽有了初步的判断和思考,但还缺乏理性的认识。而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却时刻会感受到发生在身边的有关“公平”的事,如果不能正确的对待和处理,势必会影响其健康成长,所以本课时的教学也就显得尤其重要。

三、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为了倡导新课标提出的”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一教学理念,我采用了“角色体验法、活动探究法以及合作讨论法”等教学手段。当然,就本课时而言,教师的点拨与讲解,多媒体辅助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

2、说学法: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认知水平为出发点,本节课宜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为培养学生的创新

能力搭建平台。

四、说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相关材料:(1)某公司员工认为他们内在利益分配不公平纷纷跳槽,从而导致公司破产......(2)八年级学生王勇参加学校举行的才艺比赛被评为二等奖,他认为这不公平,盛怒之下指责评委。

设问:这些材料说明了什么?又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导语设问的依据:一方面回顾了上节课所讲的有关“公平有益于社会稳定”这个知识,二是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理智面对社会不公”有关初步认识。一节课的导语设计的好,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所以说它是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2、针对本课时的难点“公平总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我是这样攻克的:首先引导学生阅读P103面对教材并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材料:(1)封建社会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2)资本主义社会每年有数十万人靠领社保金来生活;(3)我们国家现阶段也有大部分人都生活中农村,全国的医疗资源农村只占很小的比例。

(然后,让同学们合作讨论,引导学生认识:无论何时、何地、何社会,公平总要受到一定社会条件的制约,公平总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个别指导,引导、鼓励学校畅所欲言。)

3、针对本课时的重点"理智面对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我采用了情景分析法、活动探究法以及角色体验法等方式来进行的。具体教学环节如下: 首先,结合课本中相关事例,并展示最近发生的有关新闻事件,如上海交大被保送的研究生雷闯多少年为乙肝患者争取同等的工作待遇、消除乙肝歧视而四处奔波的事迹;河南农民许振超为获得公司赔偿“开胸验肺”的事;还可结合农民工讨薪所采取的极端手段等报道。然后让同学们针对这些事件进行合作讨论,并适时引导,可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我们的平等权利遭到侵犯,我们既不能忍气吞声,也不能采用非法的方式,而应该善于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用合法的手段寻求帮助,以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而个人的努力也会推进整个社会的进步。” (此教学环节设计的依据:新的课标中有这样的规定:“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分析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其服务社会的公民意识”。所以,我在这里联系了相关的时政热点。而且这样的做,也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更有说服力。”

接着,应用角色体验法和合作探究法,让一些同学两两组合,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客观存在的而我们又无法改变的事情,如个子的高矮,家庭的穷富,智力的高下等等,其中的一个同学表演面对这些时感到不公平的心理,而另外一个同学则从理性的角度,说明面对这些情况时我们要学会从容接受,理智面对,从而培养学生以健康的心态来对待社会不公的能力。

(这种设计,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有更深刻认识,并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第三个活动则是“你说我说”(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进行):

问题设计如下: (1)你认为在我们日常生活里还有那些不公平的现象存在,可以举出相关例子,并说明在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引导学生认识,我们要敢于同破坏公平的行为做斗争,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意识。) (2)请你列举最近几年里我们国家为推进社会公平而采取的措施。(培

养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

4、教师总结:本节课我们认识到公平总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公平。在不同的情况下,要求我们要理智面对生活的不公平:比如,有的时候需要我们用法律来维护公平,有的时候需要我们以健全的心态来看待公平,还有的时候需要我们敢于同破坏公平的行为做斗争。总之,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做一个有公平意识到公民!

5、课外实践,导之以行:

德育的培养要外化为能力,内化为行为才是成功的。为此,我设计了一个活动,让同学们以“话说公平”写一篇短文,既让其对本课时的内容做个总结,也可使其情感得到一定的升华,从而达到“道德践行和情感培

养的”目的。

五、板书设计(略) 我的讲课结束,谢谢大家!

推荐第6篇:促进社会公平论文

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是关键

摘要: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我国在不断加强社会主义体制建设的同时,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不断在科技文化卫生方面取得长足的发展。但是在我国综合国力快速提高的同时,我国人均GDP却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甚至落后于部分亚洲中等国家。在社会矛盾方面,社会各阶层的矛盾经过长期的积累,尤其以社会公平问题为突出,亟待解决。本文意在客观评价我国民生以及社会公平问题现状,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民生问题 社会公平

一、我国的民生问题及社会公平问题现状

(一)我国的民生问题及现状

民生问题是指百姓的基本生计。到了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给“民生”注入了新的内涵,并将之上升到“主义”、国家方针大政以及历史观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孙中山对民生问题较为经典的解释是:“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民生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原动力。”

民生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面。民生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这四大问题都是民生的基本问题。

如今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把民生问题摆在突出位置。民生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和关键所在,它事关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目标及动力。民生问题是社会建设的首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解决好民生问题,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和长远性指导意义。中国要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不断改善民生。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和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我国已实现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的历史转变,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是,我们更应该清楚地看到,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比较薄弱,特别是民生问题还面临着许多新课题、新矛盾。现在人民依然面临着就医难,买房难,行路难,学生面临就业难等等一系列问题。

在众多民生问题中,社会公平问题尤为突出。

(二)我国的社会公平问题及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得益于邓小平新的社会主义公平观,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公平兼顾得不够,社会公平的发展落后于生产力的速度,由此出现了大量的不公现象。

1.经济方面,社会分配方式的不公平。分配方式是否公平可以直接体现出一个社会是否公平。按照邓小平社会主义公平观的理念,现阶段的分配方式是按劳分配。从理论上说,按劳分配适合当今的中国国情,可以而且应该予以坚持。但在实践当中却出现了分配不公的现象。分配不公平直接表现为不同群体的人民群众收入水平分化严重,贫富差距逐渐扩大:

(1)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差距越来越大。各种不同性质企业之间的收入越拉越大,尤其是一些国有垄断企业像石油、电信、银行等的收入普遍高于普通企业。而在企业内部,管理者与一般的工作人员的收入差距也完全背离了按劳分配的原则;

(2)整体上看,农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差距越来越大。不仅在绝对收入方面,如果考虑到社会保障如教育、医疗、养老等隐形收入方面,农民更是远远落后于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

(3)不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尤其是东部沿海的发达地区和西部地区相比,居民的收入水平差距在拉大。

也因此,“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仍在持续,也就造成了今天所谓“东部像欧洲,西部像非洲”的尴尬境地。

2.政治方面,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权利占有不公平。随着分配方式的不公,中国出现了不同的阶层,不同阶层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这种不公平一方面表现为上面所论述的收入不公平,以此为基础产生了所谓的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二者之间对立明显。强势群体一般收入高且位高权重,掌握着国家的政治权利,有着较大的社会影响力。这也决定了他们占据着较多的社会资源,以此为基础又可以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收入和权力。与之相对,位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数量却在逐年增加。他们在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社会中的地位每况愈下。更加不公平的是,社会并没有为他们提供可行的诉求途径,于是大众对他们的了解也越来越少。由此也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导致许多的弱势群体已经被社会边缘化。目前经济、政治方面不公平现象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

(1)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尤其是建设社会公平方面缺少必要的经验。尽管我们对“平均主义”进行了拨乱反正,但又碰到了新情况和新问题;

(2)全球范围内的社会公平不容乐观。在以资本为主导的世界范围内,贫富差距,尤其是发达国家与最不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国家、地区权利的争斗导致了国家之间的权利也越来越不平等,很多国家已经没有了国际话语权。在此形势下,坚持改革开放的中国难免受到影响;

(3)缺乏行之有效的保障社会公平的相关机制。当今的政府以促进社会进步、促进经济发展为主要任务,以GDP为目标,让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但同时相关的社会公平制度的建设却严重滞后,领导不重视社会平均建设。当社会出现严重不公平的时候,由于相关法规政策不够健全,根本无从下手解决。归根结底,其实就是我们的社会主义公平观出现了问题。要想彻底解决目前的社会不公,必须在原有公平观的基础上根据新的现实建立新的社会主义公平观。

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公平社会

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之后,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又强调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考的新突破。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特征,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针对上述的不公现象,国家领导人已经认识到了分配方式的不公是其根源所在。因此,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基础上,党的十六大又提出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分配原则;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的基础必须是公平,反过来和谐也是公平的表现形式。如果能够实现人与人、阶层与阶层、地区和地区之间的和谐相处,即使社会公平程度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那也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因此,“和谐”是社会主义公平观的最新理论创新,是对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公平的最新理论总结。要想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和谐,必须要做到要做到以下三点:

1.形成科学的分配政策。社会分配方式是直接调节社会公平的杠杆。目前的分配方式不公平,调整目前的分配政策,建立科学的分配制度势在必行。首先,要维护初次分配中的公平正义:按照“按劳分配”的原则,依法打击过高收入,依法调高过低收入,保障各个城市的最低收入标准的实行情况;对于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状况,尤其是对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进行严格的监管和审计,并进行舆论监督。其次,重点在于以国家为主导的二次分配:要切实落实“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分配原则,保障分配政策向弱势群体倾斜,保护弱势群体的经济和政治权利,拉近不同阶层之间的经济政治距离,以有效保证社会公平。2.正确处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关系。此原则对中国近30年来的生产力的突飞猛进贡献良多。以前将“公平”摆在后边,只是作为一种附庸的“兼顾”,因此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到了今天,我们的生产力当然也要继续发展,但应该把“公平”放到突出的位置。要注重效率,同时更加注重公平。甚至在这个特殊的时候,可以把公平放到前面,为了公平可惜牺牲某些效率,以解决目前越来越突出的社会公平问题。孔子两千年前的那句“不患寡而患不均”至今仍不失其大智慧。

3.提高公共管理机关的廉洁程度,建设廉洁政府。从上述两点可以看出,建设社会公平的主导是政府。因此,政府的行政水平成为社会公平与否的关键所在。目前,民众对政府的最大要求就是要公平、廉洁。党政干部必须奉公守法,清明廉洁,不以手中的权力谋取个人私利,才能真正做到公平。试问,如果政府都不公平,何来社会公平?

三、结语

从上文的论述中可以发现,公平观在人类社会中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其始终受制于特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分配方式是一个社会是否公平的直接体现。目前我们正在全力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我们社会公平的建设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另一方面,我们完全可以利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根据我国目前的现实发展状况,在原有的社会主义公平观的基础上,打造新的社会主义公平观。在新公平观的指导下,以社会的首次分配为突破口,同时加大对国民二次分配的调整,以更快地实现社会公平,早日实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安巧珍。国内社会公平现况及问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2(11)。 【3】刘桂兰。构建和谐社会 促进社会公平[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5(3)。 【4】张立刚。马克思社会公平观三论及其当代意义[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6)。

【5】http://baike.baidu.com/view/919903.htm

推荐第7篇:贫富差距与社会公平

贫富差距与社会公平

一、简明当前我国社会贫富差距的原因

1、我国的市场经济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劳动力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市场竞争提倡优胜劣汰,是导致贫富分化扩大的直接原因。

2、我国存在着传统的城乡差距,近所来僵化的户籍制度导致许多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多余劳动力得不到有效转移,使城乡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3、我国部分行业,垄断市场价格,导致其职工收高于实际的劳动价值,产生起高额利润,拉大了贫富差距。

4、我国部分政府官员在法治不健全,行政执行程序不透明的情况下,索贿、纳贿、囤积财富、加剧了贫富差距。

二、阐明解决贫富差距的主要原因

1、完善市场规则,整顿市场秩序,严厉打击非法竞争者,建构良性运行机制,协调发展市场竞争机制。

2、打破行业垄断,通过放松规制,引入多元素竞争,同时提出对高收入群体的税收,以平衡贫富差距。

3、建立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就业市场,发展劳动力密集产业和第三产业,扩大就业溶量,努力消除城乡差距。

4、健全完善机制,建立政府官员任前财产公示制度和离任财务审计制度,严密打击商业贿赂行为,消除灰色收入。

三、1.只有先富带后富,才能走向共同富裕。

2.既是长远的目标,也是现实的重要任务。

3.中国社会的主流是公平的。

有人说:“‘先富带后富’的政策有问题,并未真正实现。”如果在发展的初期就过分的强调公平,只能导致共同贫穷。例如:改革开放前,实行平均主义“大锅饭”,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造成普遍贫穷。

发展经济学告诉我们:由于不同地域的发展条件各有差异,每个人的条件禀赋各不相同,部分人、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符合客观规律。当经济条件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国家可以通过强大的税收等杠杆,通过转移支付方式,让先富起来的地区、阶层和人群为落后与贫困地区的发展做出贡献。

例如:

1、免除农业税,大规模、大幅度进行农业补贴,解决“三农问题”。

2、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推动

中西部地区发展。

3、深入推进东西对口扶贫协作工业、对口援藏援疆工作,对口支援汶川

地震灾区和玉树地震灾区。

4、下大力气解决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

管理学院

10级市场营销G1班薛松浩2011/10/23

推荐第8篇:财政与社会公平

财政与社会公平

财政促进社会公平的职能有: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调控经济职能、监督管理职能。

然而,社会公平又包含了更多的内容,教育公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怎样利用财政才能更好的使教育公平呢?

教育公平首先体现在财政投入上,包括硬件和师资。

如果不能均衡区域教育资源,那就无法论及教育公平,因为公平是建构在均衡上的。薄弱地区、落后地区、偏远地区所占有的社会资源、文化资源、教育资源相对要欠缺很多,倘若他们所占有的上述资源与发达地区相等,但是他们的整体文化氛围也要淡薄许多。因此,要想实现教育公平,必先优先投入薄弱地区、落后地区、偏远地区,使其在硬件和师资上优先于发达地区,然后才能逐步达到教育的均衡发展,真正实现教育公平,然而这一切都需要财政的支持。

影响教育不公平的原因:

教育投入不足。“穷国办大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真实写照。虽然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较低,2008年只达到3.48%,不仅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而且低于部分发展中国家。教育投入的不足,严重制约着教育条件的改善和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展。

资源配置不合理。我国20世纪50年代开始实行重点学校制度。在教育投入总量小、教育资源短缺的情况下,集中财力、物力办好一批中小学,对“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曾产生积极作用。而重点学校制度也同时导致了学校之间资源配置不均衡。近年来,国家取消了重点学校制度,加大了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但是,重点学校本身长期积累的名牌效应依然存在,人们形成的固有观念很难改变,这些学校依旧能够吸引大量的社会资源和优秀学生,加剧了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甚至造成了同一区域内学校之间两极分化的局面。

实现教育公平的方法:

加大教育投入。目前中央要下大决心确保本届政府任期内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4%,力争在2010年前后接近4.5%。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应严格按照我国《教育法》第55条的规定要求,教育投入应做到“三个增长”,即各级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要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人大要加强对同级政府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法律监督,以确保教育公平的实现。

建立和完善对弱势群体资助体系,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在投入导向上,教育资源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应向处于弱势的地区和人群倾斜。应该确保任何时候国家对于基础教育的投入都要高于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对于基础教育,要强调均衡化(但不是平均化),应取消重点学校制度,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治薄、扶差”上来,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对于高等教育,则更多的是要为各类院校(包括民办院校)创造一个良性竞争的环境氛围。对政府投入较多的重点中小学和大学,要加强监管和评估,以防止教育资源浪费。对民办学校应一视同仁,给予资金、政策的支持。

所以,为了实现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我们就要利用好财政资金。

推荐第9篇:《维护社会公平》教学设计

第二框 维护社会公平

贵阳三十七中

刘晓兰

一、对应课标内容:“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中的“承担社会责任”。理解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树立公平合作意识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对何谓公平、公平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感受,但是这种感受还是片面的,往往会认为不公平总是客观环境造成的,环境总是与自己过不去。而对公平的相对性、时代性、乃至于公平与个人的思维方式、判断能力的关系还是不清楚的。到底如何对待不公平,这是学生对公平进行感受之后会产生的一种普遍困惑,也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会经常遇到的问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识公平意识是道德的重要内容,以公平为基础的合作才是良好的合作,树立公平合作意识的重要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公平具有社会性和相对性特征的理解能力;进行公平互惠的社会合作的实践能力;关于公平问题的辨证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积极维护社会公平的责任意识,自觉树立公平互惠的合作意识。

四、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在于关于公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即:理智面对不公平现象;使学生理解公平合作对于社会共同生活的重要性;理解公平合作意味着同时分担利益和负担,最重要的是树立公平互惠的合作意识。

教学难点: 理解公平的相对性,自觉树立公平合作意识

五、教学方法:活动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学生的探究活动与老师的点拨指导相结合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收集的关于身边的不公平的事例

七、教学过程

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公平与不公平,我们知道了“平”是左右两点对称,意味着不偏不倚,合情合理,公平即不偏袒任何一人,不偏袒任何一方。

活动一:现在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大家来说不公平”(出示幻灯片) 讨论要点:

1、说说你经历的或是听到的、看到的不公平现象?

2、谈谈当时的真实感受。

3、小组成员交流自己的看法,遇到不公平情形,你当时是怎么做的? 学生讨论后发言

从同学们刚才的讨论中我们可以得出:社会中有不公平的现象的事存在,那我们现在来看这样几组图片(出示幻灯片) 图片一:(教室环境的简陋)

“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

这是黑板上所写的句子,请同学们仔细看这幅图片,你们会发现一个什么问题?(教师的第一排位置正好抵着教室的黑板) 图片二:(不同学生在不同环境下学习的对比)

各位同学,你现在的某些条件与大城市的同龄人相比,你感到公平吗?与某些贫困山区将要辍学的同龄人相比,你感到公平吗? 得出结论:公平总是受一定的社会条件的制约,任何社会都会存在一些不公平的现象,没有绝对的公平。

有史以来,人类都在不断要求社会更公平,如奴隶社会的努力希望自己不要如同物品一样被奴隶主自由买卖,封建社会的农民希望少交点地租,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人们要求缩短工作时间,提高工资待遇、、、、、这些不公平现象可以消除吗?

1、我们要知道社会中有不公平现象,公平总是受一定的社会条件的制约,任何社会都会存在一些不公平的现象,没有绝对的公平。公平是相对的。(出示幻灯片)

正是因为社会中有不公平存在,所以我们要去维护社会的公平,得到最大限度的公平。

2、那么我们在遭遇公平时,该怎么办呢?

案例分析1:(出示幻灯片)一位农民工在沙场工作,每个月能挣到3000多块钱。可是在沙场工作半年以后,因为沙场严重污染环境,在有关部门干预下,沙场停工,他应得的工资也没有得到及时的发放。 同学们,这位农民工工资被拖欠,他的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报酬,那他该怎么办呢?请大家为他出谋划策? 学生发言

那哪些方法是理智的呢?(预测学生会说:通过法律途径、找相关部门、忍气吞声、甚至有的就是采用极端的方法、、、、) 我们来看一看他是在怎么做的?

(出示幻灯片)这位农民工,因为工资被拖欠,他觉得社会太不公平,于是恨上了所有的有钱人。他产生了报复行为,制造了王府井血案,其伤害的人都是善良无辜的普通劳动者。

他遭遇了不公平对待时,不是积极的寻求解决的正当途径,而是残忍地伤害无辜者,这是我们所痛恨和唾弃的。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我们应该增强权利意识,善于寻找解决途径,用合法的手段去寻求帮助,解决问题,以寻求最大限度的公平

(出示幻灯片)法宝一:增强权利意识,善于用合法的手段,求得问题的解决,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 案例分析2:(出示幻灯片)

上数学课时,小明和其他同学小声讲话,被老师发现了,于是老师当众点名并批评了他,他很不服气。。。。

思考:他的想法有什么道理?是什么影响了他对社会对公平的判断? 学生发言

小明之所以感觉不公平,是因为他的思维方式和个人价值观念有偏差。事实上,老师是为什么批评他呢?老师也是出于对他的关爱而批评他的,我们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思考方式就能想通。 当我们遇到“不公平”的事情觉得委屈困惑时,当我们在矛盾冲突中感到左右为难、举棋不定时我们不妨让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理性地发丝自己的价值观念,或许我们更加客观地对待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

(出示幻灯片)法宝二: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理性地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念,保持平和心态。 情景分析:(出示幻灯片) 遇到以下情景,你会怎么做? (1)当同学遭遇不公平对待时„„ (2)当有人恃强凌弱时„„

(3)当有人排斥异己,处事不公时„„ 学生讨论后发言

其实,公平意识是道德的重要内容,见到不公平的现象,采取什么样 的态度和行为,反映出我们的精神境界,当然鲁莽冲动是不行的。 (出示幻灯片)法宝三:公平意识是道德的重要内容,崇尚公平,主持公道,要求我们同破坏公平的行为作斗争,对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

活动二:学以致用(反思)(出示幻灯片)

请同学们联系刚才大家讨论的不公平现象,你的处理方式可能有些地方不妥当,那现在你知道应该怎么去处理了吗?应该怎么做呢?

(学生再次讨论,用学过的方法来评判之前的做法有什么欠妥当的地方。) 学生发言

做得很好,有的同学很理智,他知道在遭遇不公平的时候不会用那些极端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而是选用了恰当的方法,其实我们可以把这些方法分类:

第一,用合法手段去解决问题,以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法律方面) 第二,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理性

地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念;(心理方面)

第三,同破坏公平的行为做斗争,对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道德方面)

这些积极的做法都将有利于推动社会更加公平合理的境界迈进,大家在以后的人生中也许会遇到不公平的事情,那要怎么处理呢?今天我们教了你几招。 送你们一句话: 生活中总有许多不平事, 请你不要太冲动, 理智一些比较好!

歌曲结尾:孙悦的《祝你平安》

推荐第10篇:关注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关注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贫困人口从两亿下降到现在的两千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是举世公认的和有目共睹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公平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人民群众之间的贫富分化比较严重,普通群众的基本权利和发展机会还没得到切实保障。衡量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了警戒线以上的0.45,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社会公平中存在的问题之所以如此严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对发展的追求冲淡了对公平的重视。改革开放以来,鼓励一部人先富起来,人们对发展的重要性有了充分的重视,却忽视了对公平的关注。其二,“市场经济万能论”的蛊惑。在一段时间内,人们片面迷信市场经济,认为市场经济能够自发地解决公平问题,没有建立起有效保障公平的体制机制。其三,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一些人靠“权力寻租”或者不正当行为获得非法或不正当利益,一些超高收入群体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社会公平是我们改革开放的目的所在,也是改革开放得以继续进行的必要条件,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扭转贫富分化拉大的趋势,在全社会更好地`实现公平正义。

第一,要转变观念,把注意力集中到对社会公平的关注上来。“公平”是人类追求的核心价值之一,“不患寡而患不均”一直是我们国家的传统观念,我们必须`要切实转变片面发展、片面注重GDP的观念。我们的发展是为了人民的,我们必须要使人民群众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第二,要从法律上、制度上、体制上努力营造一个维护权利公平的制度环境,保证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够比较平等地享有发展机会。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积极推进分配制度改革,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建立统

一、公开、公正、高效的公共财政制度,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推向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领域。

第三,高举反腐剑,取缔非法收入,弘扬社会正气。官员腐败、企业违法等行为影响非常恶劣,造成的危害非常严重,必须要保持对这些违法犯罪行为的高压态势,要发挥媒体监督和群众监督的威力,要为犯罪违法行为布下天罗地网。只有邪气得到打击,正气才能得以伸张。“社会公正是政府的良心”,我们的政府要时刻敬畏肩头担负的巨大责任。相信通过全社会的努力,社会公正会得到切实保障,一个“老有所养,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劳有所得,住有所居”的和谐社会会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共同努力。

1.为了维护公文的权威性并方便公文处理,国家规定了统一的公文格式。

正确。公文格式具有了较强的规范性。只有这样才有利于维护公文的严肃性,方便对其进行阅读、传递、处理,有利于应用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处理与管理公文。 2.会议记录是会议纪要的基础,没有会议记录就没有会议纪要。

正确。会议记录是记载会议情况,会议经过的文字材料。会议纪要是对会议记录进行分析、整理、综合概况,并按会议的议题和宗旨对会议主要情况和议定事项的一种准确反映。

3.不经签发人同意,任何人不得改动公文定稿的内容。 正确。签发是对定稿的一次全面核查更是对公文质量与正式效用最终确认,签发人确认的意志即机关整体的意志,公文一经签发即为有效文件。

4.公文处理必须接受集中统一的领导指导。

正确。在公文处理活动中由机关的办公厅(室)集中统一管理本机关的公文处理工作,并对下级机关的公文处理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各级各类工作人员应接受集中统一的领导与指导,遵行统一的制度与标准。部分公文处理活动须由专职或兼职的文件处理部门与人员专门完成。 5.在收文办理时领导可以只阅不批。

错误。批办指机关(部门)领导人对公文办理提出批示意见的决策性活动。批办有利于加强公文办理的集中领导。领导人应在职权范围内认真审批公文,批办意见务求明确、具体、前后一致,切实可行。改错

1.标题文种应将报告改为请示。2.标题内申请应两字应删除不要。

3.主送机关名称应为全称,即将省行改为省XX银行。4.文章如是报告正文违反了报告不得夹带请示事项的

规定,应将请示内容删除。文章如按请示行文 5.请示缘由写作不简洁、不具体。

6.请示事项写作没有针对性和具体意见表述。7.结束语使用不当将批示改为批复。 8.结束语中以上报告四字删除。 9.结束语后句号删除。

10.单一机关制发的公文落款处不署发文机关名称,去掉XX银行XX市支行几字。

11.成文时间上未加盖发文机关印章。12.成文日期标注位置右空四字。

第11篇:维护社会公平教学案

第九课第一框 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天平”

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

一、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努力培养合理真切的社会公平感和对待社会生活中不公平现象的理智感。 知识与能力:

正确认识公平问题以及公平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关系。对社会稳定,个人发展需要公平的理解能力,对公平与不公平现象的独立判断能力,增强积极维护社会公平的责任意识,做一个追求公平的现代人。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___________是社会稳定的“天平”。

2、社会稳定和发展需要___________。

3、你是怎样理解公平的?

4、公平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二)、教师点拨

三、反馈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对公平理解正确的是(

) A、公平是天平的平衡

B、公平就是一种“折中”或“中庸之道”

C、公平是存在于理想中,现实生活中没有公平可言。

D、公平体现着人们对自由的追求、对权力的尊重、对自身力量的肯定

2、下列关于公平含义说法理解正确的是(

) A、公平是无拘无束,想怎样就怎样 B、公平是以自我为中心,个人利益至上 C、公平是指互惠互利,实行平均主义

D、公平是指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不偏袒某个人

3、党和政府提出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体现了党和政府(

①实行平均分配

②维护社会公平

③坚持以人为本

④促进社会和谐

A、① ② ③

B、① ② ④

C、① ③ ④

D、② ③ ④

4、大四学生米雪被一家国有大公司录用后兴奋地说:虽然现在就业压力很大,但我学的是热门专业,且成绩优秀,不少单位都公开招聘,我是凭自己的实力去取得竞争优势的。这说明(

①社会才能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每个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才有保障

②我们才可能通过诚实劳动,得到自己应得的东西③才能满足人们的合理期望,调动自身的积极性④整个社会才能人人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共同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A、① ② ③

B、① ② ③ ④

C、① ④

D、② ③ ④

5、下列选项中,体现公平的是(

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②某市推行城乡全民医保制度③班干部选举中,根据选票多少来确定班长④某开发商通过贿赂领导,得到土地的开发权 A、① ② B、① ② ③ C、① ④ D、① ② ③ ④

(二)简答题

材料:海尔,中国家电业的骄子,其产品占国内家电市场份额的30%以上并出口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海尔成功的秘密之一是给每一个员工创造一个发挥才能的机会和公平竞争的环境,使员工的收入与工作业绩挂钩,从而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员工平均每天开发一个新产品,申报两项专利,并保持80%的平均增长速度。 请问:(1)海尔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2)结合材料谈谈,社会公平对个人发展有何作用?

第12篇:维护社会公平教学反思

《维护社会公平》教学反思

韩艳荣 维护社会公平这一框题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为了把抽象的问题简单化,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因此本节课采用比较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操作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活动、回忆、列举、讨论、演讲甚至猜测互动的过程中,认识公平总是相对的,面对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应该怎么办?理解合作的基础是公平、互惠的等。学生通过这些问题的探究有利于对本框题内容知识的了解。

为了弄清“面对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我们应该怎么办”这个问题,采用“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活动方式。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探究自己面对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所可能采取的措施。(老师这时可深入到学生中参与讨论,作为他们的一员),这样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掌握。然后在归纳总结学生讨论结果的基础上,得出正确的结论:面对不公平现象,要理智,要反思,要最大限度追求公平,要崇尚公平、主持公道。

其次,对于合作问题的理解,也比较抽象。因此首先采用让学生讲故事的方式进行,讲“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接着问:为什么一个和尚能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反而没水喝了呢?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活动方式究其原因。指出主要是三个和尚没有很好的合作,每个人都担心自己干多了、亏了。那么要进行理想的合作应该怎么办呢?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采用“默契考验——生生互动——合作探究”的活动方式进行,让学生在猜测合作、公平、互惠、付出与获得等词的过程中,了解良好的合作应该是以公平为基础的,应该是互惠的。只有这样的合作才能持久,才能有效。进而理解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也需要每个人公平、互惠的合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

最后,通过行为提升环节的活动,让大家明白我们应该怎样与他人进行友好合作。

从而最终使学生明确生活中绝对的公平是没有的,面对不公平的遭遇要理智,社会生活需要公平、互惠的合作。

此外,所有内容探讨结束后,进行“行为检测与师生共勉”两个环节的活动。让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有一个更加深刻的印象。

第13篇:《维护社会公平》教案4

《维护社会公平》习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认识公平意识是道德的重要内容,以公平为基础的合作才是良好的合作,树立公平合作意识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进行公平互惠的社会合作的实践能力,关于公平问题的辨证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增强积极维护社会公平的责任意识,自觉树立互惠公平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重点在于关于公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使学生理解公平合作对于社会共同生活的重要性,理解公平合作意味着同时分担利益和负担,最重要的是树立公平互惠的合作意识。

教学难点

关于公平合作意识和社会不公平问题。

教学过程

1、理智面对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活动一:

★你能从中寻找到有关公平观念发展的轨迹吗?

公平总受到一定社会条件的制约,任何社会都会存在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公平总是相对的,无论我们如何努力,都不可能达到绝对公平。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要为创造一个更加公平的社会作出不懈努力。

(1)没有绝对公平活动二:

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面对生活中的不公平,要有平等意识,懂得用合法手段去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

★如果她接受了这种不公平,情形会怎样?

提示:在现实生活中,不公平的现象时有发生。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我们应该增强权利意识,不能任其发生,否则,会损害自己的权益。要知道,我们的每一次积极行动,都将推动社会向更加公平合理的境界迈进一步。

★她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使自己的问题得到公平合理的解决? ①我们应该增强权利意识,善于寻找解决途径,用合法的手段去寻求帮助,解决问题,以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②我们要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理性地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念;③我们要敢干同破坏公平的行为做斗争,对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

(2)对待不公平现象的正确做法

①我们应该增强权利意识,善于寻找解决途径,用合法的手段去寻求帮助,解决问题,以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

活动三:

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理解“公平与否的判断,受到个人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制约。” ★他们的想法有什么道理?

他们的想法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看待“公平”。 ★是什么影响着他们对公平与否的判断?

是他们的个人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影响着他们对公平与否的判断。 ★他们该如何面对?

他们应该承认无可改变的事实,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不公,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念。例如,因收费高而不参加夏令营,对家长来说是公平的;老师的批评是对自己的爱护和帮助,并不是坏事;受到不公正待遇可以变挫折为动力,把不公当成垫脚石,激励自己更加努力。

②我们要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理性地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念 活动四:

★你见到不公平现象时有何感受?你遇到这些事应当怎么做? 当有人恃强凌弱时: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当有人弄权渎职侵吞公款时:检举揭发

当有人排斥异已、处事不公时:仗义执言、主持公道,对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 ③我们要敢干同破坏公平的行为做斗争,对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

2、自觉树立公平合作意识 活动五:

本题考察意图是让学生理解“个人的公平意识和所作所为影响着他人的公平感受和社会公平,以公平为基础的合作才是良好的合作。”

★小吴的行为影响到哪些人的利益?原因是什么?

小吴影响了以下几位前来购物的顾客:受了气的妈妈回家,发现给儿子买的礼物丢在商场了,让儿子很失望;受了气的餐馆老板回来后,告诫伙计对顾客的态度要好,不然会失去回头客;受了气的政府部门办事员对同事说,难怪群众反映这家商场服务态度不好,是因为售货员的素质太低。

原因是没认识到:社会需要合作,以公平为基础的合作才是良好的合作。 ★小吴可能怎么做?她的行为会带来哪些后果?

小吴可能有以下做法:①设法将假钞用出去或将假钞掺在真钱里上交公司。结果是损害了他人或国家的利益。②交给银行处理或将假钞销毁。避免了他人或国家的损失。

(1)以公平为基础的合作才是良好的合作 活动六:

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社会需要公平互惠的合作”的理解。 ★小张的分数最高,大家为什么并没有觉得不公平,反而为他高兴? 因为小张做了他应该做的,所以他才可能获取自己该得的。 ★为什么以后的活动大家不愿意找小王?

因为小王没有很好地承担自己应该做的,只想多享受利益而不愿多承担负担。 ★为什么老师没给小亮分数? 因为小亮没有付出。

(2)在合作中要承担自己的责任

在社会合作中,我们需要承担自己应该做的,决不能只享受利益而不付出,否则对其他人不公平,而不公平和合作是无法长期延续下去的。只有做了我们该做的,才可能获取自己该得的。当我们在付出的时候,同时也在收获着别人的付出。公平的合作,必然是互惠的合作,只有公平互惠的合作才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个人发展。树立公平合作的意识,有助于我们顺利地融人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

第14篇:关注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关注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贫困人口从两亿下降到现在的两千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是举世公认的和有目共睹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公平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人民群众之间的贫富分化比较严重,普通群众的基本权利和发展机会还没有得到切实保障。衡量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了警戒线以上的0.45,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社会公平中存在的问题之所以如此严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对发展的追求冲淡了对公平的重视。改革开放以来,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人们对发展的重要性有了充分的重视,却忽视了对公平的关注。其二,“市场经济万能论”的蛊惑。在一段时期内,人们片面迷信市场经济,认为市场经济能够自发地解决公平问题,没有建立起有效保障公平的体制机制。其三,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一些人靠“权力寻租”或者不正当行为获得非法或不正当利益,一些超高收入群体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

社会公平是我们改革开放的目的所在,也是改革开放得以继续进行的必要条件,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扭转贫富分化拉大的趋势,在全社会更好地实现公平正义。

第一,要转变观念,把注意力集中到对社会公平的关注上来。“公平”是人类追求的核心价值之一,“不患寡而患不均”一直是我们国家的传统观念,我们必须要切实转变片面发展、片面注重GDP的观念。我们的发展是为了人民的,我们必须要使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开放的成就,必须要使人民群众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第二,要从法律上、制度上、体制上努力营造一个维护权利公平的制度环境,保证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够比较平等地享有发展机会。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积极推进分配制度改革,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建立统

一、公开、公正、高效的公共财政制度,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领域。

第三,高举反腐利剑,取缔非法收入,弘扬社会正气。官员腐败、企业违法等行为影响非常恶劣,造成的危害非常严重,必须要保持对这些违法犯罪行为的高压态势,要发挥媒体监督和群众监督的威力,要为犯罪违法行为布下天罗地网。只有邪气得到打击,正气才能得以伸张。

“社会公正是政府的良心”,我们的政府要时刻敬畏肩头担负的巨大责任。相信通过全社会的努力,社会公正会得到切实保障,一个“老有所养,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劳有所得,住有所居”的和谐社会会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共同努力。

第15篇:中国社会贫富差距与社会公平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通识选修课论文

论文题目: 中国社会贫富差距与社会公平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专 业: 上课教师:

1

摘 要

中国目前的贫富差距问题,已引起了国内国际各界的广泛关注。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在2011年,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突破0.55,已经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在当今社会,这个话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中国,中产阶层正在越来少,随之而来的是高收入阶层和低收入阶层的两极化情况日益加重,很少的一部分人掌握令人吃惊的财富,与此同时也有很大一部分群众的生活徘徊在低保水平上下或者为生计发愁。财富拥有的严重不平衡性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其他社会问题的集中爆发。在缩减贫富差距的问题上,政府采取措施改变现在的财富分配状况,已经势在必行。因此,我谨结合一些社会上的观点,从我的观点寻找问题的办法,从而解决或缓解这个问题。

关键词: 中国;社会;贫富差距;公平,财富分配

2

目录

前言 ...........................................................................................................................................1

一、我国目前贫富差距现状 ...................................................................................................2

(一)城乡分化 ...................................................................................................................2

(二)行业差距 ...................................................................................................................2

二、造成我国贫富差距拉大的原因 .......................................................................................2

(一)灰色收入的分量过大 ...............................................................................................2

(二)成因中不公正成分过多 ...........................................................................................3

(三)社会成员基本生存底线保障的缺乏 .......................................................................3

(四)政策上的财富分配不平等 .......................................................................................3

(五)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 ...............................................................................................4

(六)国私企职工待遇不公 ...............................................................................................4

(七)地区政策不平衡。...................................................................................................4

三、缩小贫富差距方式 ...........................................................................................................5

(一)落实国家对企业的征税 ...........................................................................................5

(二)国家财政预算中社会福利比重增大 .......................................................................5

(三)企改资产转移规范化 ...............................................................................................5

(四)建立有效法治约束使机会平等 ...............................................................................5

(五)进一步完善就业和再就业政策 ...............................................................................6 1.千方百计地扩大低收人群体人员的就业 ...................................................................6 2.支持低收入群体人员创业 ...........................................................................................6 3.增加农村低收入群体人员的收入 ...............................................................................6 主要参考文献 ...........................................................................................................................7 致谢 ...........................................................................................................................................7

3

前言

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路径是,一个国家的收入分配状况的改善,与经济增长同步发生,从而使绝大部分社会成员能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而不是只由一部分人,甚至极少数人独享经济增长的好处。然而,实际情形是,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贫富差距在不断拉大,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之间却呈现出了明显的背离。

中国平均工资是人均GDP的25%,世界平均为58%;发达国家甚至达到近70%。中国最低工资是平均工资的21%,世界平均为50%;中国公务员工资是最低工资的12倍,而世界平均才2倍;中国国企高管的工资是最低工资的98倍,世界平均为5倍;中国行业工资差高达3000%,世界平均则是70%。特别是中国公务员工资,每次都不经纳税人同意就自己悄悄不断上涨。

财富飞速地向政府和极少数富翁集中,中国大陆形成一个“国富民穷”的社会。政府和极少数富翁占有了绝大部分社会财富,广大民众占有的财富少得可怜。尽管如此,普通老百姓承担的税负却不低。中国财政收入税收在20年里增长了30多倍,年均增长率19.5%,远远高于GDP的增速;中国老百姓缴的税率仅次于福利待遇极高的法国,据世界第二,而老百姓享受的福利才占税收的8%。而美国占是42%,英国占是49%,加拿大占是52%,中国老百姓享受的税收比例,只有西方国家的六到七分之一。

日韩、欧洲、北美政府的行政运行成本占政府支出的1%-2%,中国是46%。也就是说:他们国家的官员消耗掉税收的1%-2%,中国官员要消耗掉税收的46%。中国官员比西方国家官员多消耗掉20-40倍。

如果任由这个趋势继续下去,将会影响到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而且更棘手的是,这一趋势最终也将会影响中国社会的长治久安。在经济学上,贫富差距过大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消费需求,而在目前的中国,情形远远不止如此,贫富差距过大已经直接引起了许多相关的社会问题。“富人有钱无处花,穷人有钱不敢花”的现象已经出现。

4

一、我国目前贫富差距现状

(一)城乡分化

先不说农村,仅中国城市在资源的配置上,就处于一个不平等的局面:资源优势集中于少数几个大城市,而且其他中小城市很难得到处国家分配以外的资源;再者是其他中、小城市仅是服务于这几个大城市,城市的功能单一。而他们自身的城市化发展则被置于计划外发展的状态下。当把农村和乡镇考虑进来时,从城乡收入差距方面来看,如果扣除农民用于扩大生产的费用,再把城市居民各种福利也计算进来,那么中国的城乡差距实际已经达到了5:1。这个数字差不多居世界之首。

(二)行业差距

从行业收入差距来看,中国现在行业之间的差距也是很大的。有调查显示,仅在2001年,北京市86个大类行业中,最高工资行业与最低工资行业相差6.6倍,二者间的差距比2000加大了1.9倍。有学者指出,目前中国占总户数20%的最富有户收入,占有全部收入的51%以上,而20%低收入户只占4%左右。从主观感受方面来看,多数社会成员已认为贫富差距是中国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造成我国贫富差距拉大的原因

(一)灰色收入的分量过大

目前,由于我们国家规则体系的不健全,使得灰色经济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比较重要的位置,这是一个公认的事实。比如,税务专家的研究显示:2002年根据中国含税GDP计算,企业有3000-4000亿元该交纳的税没有收上来。于是,这样一项巨额的本应属于国家的资金便流向了少数群体和个人。如果再加上其他没有纳入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各种现象,中国现阶段的灰色经济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数字。大量的灰色经济必然会产生大量的灰色收入。而在大量的灰色收入当中,人数少却居于优势位置的社会群体必定会占据一个高比例的份额。这样一来,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问题必定会被加重。

5

(二)成因中不公正成分过多

正常社会流动渠道的不畅,身份制,行业垄断,同工不同酬,国有资产向个人一方的流失等等。起点、机会和过程的不公正,必然会造成结果的不公正,导致贫富差距的迅速扩大。由此可见,民众之所以对贫富差距过大现象十分不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如今过大的贫富差距主要地并不是社会成员能力的差异和努力程度的不同而形成的,而更多地是由不合理、不公正的因素所造成的,因而往往缺乏基本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的依据。正因为如此,所以,民众对于贫富差距过大现象的接受度和容忍度较小。

(三)社会成员基本生存底线保障的缺乏

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底线能否得到保障,是基础性的民生问题。对于大量的低收入者来说,它可以确保其基本生存状态不至于恶化到难以生存的地步。同许多国家相比,我国缺少这样一个社会保护。以俄罗斯为例,俄罗斯从前苏联时期开始,就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因为如此,尽管俄罗斯在急剧转型时期出现了大量的贫困者,但是,这些贫困者在基本生活资料、义务教育、公共卫生方面能够得到基本的保证,其基本的生存问题不至于恶化到难以为继的地步,从而也保证了这些贫困者不至于变成激烈的反社会力量。在这方面,我们国家的具体状况不容乐观。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四位,财政收入突飞猛进,外汇储备更是居于世界第一的位置。但是,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在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等基本民生方面的公共投入在GDP当中所占的比例排在世界倒数。大量的社会成员缺少起码的最低生活保障或者享受不到足额的、政策所规定的最低生活保障;作为中国最大社会群体的农民从总体上来说没有社会保障;大量的城市居民更是购买不起起码的住房。\"就学难、看病难、住房难\"成为新的社会问题。正是由于社会对贫困者和低收入者缺少一个社会保护,所以,对于大批的贫困者来说,其基本生存状况恶化到什么地步难以预期。这就使得中国现阶段贫富差距问题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更加严重,形成一个恶心循环。社会发展的成果基本难以实现共享,社会建设的目标难以达到。显然,这种情况如果不改变,中国就难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难以渡过改革发展最为艰难的时期。

(四)政策上的财富分配不平等

我们今日的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平等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最近20年来经济政策的偏向。在偏向效率抛弃公平的思想下,加剧贫富差距和财富分配不平等的

6 作法首先表现在中国经济中的优惠政策几乎从来都是只给予市场经济中的强势集 团。20年来中国的经济政策已经形成了只给富者以优惠政策,只给富裕地区和富裕的个人以优惠政策。

(五)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

当今中国收入最高的群体之一就是在外资企业工作的高薪阶层。外资企业的这种巨额薪金支出很大程度上是政府的税收政策优惠造成的。这种税收政策优惠表现在法定的税率上,表现在外资企业一直享有低于中国企业的所得税税率、一定年限的所得税税收减免上。在这种不平等的税收待遇下,中国企业由于税负过重而难以提高职工工资,外资企业却由于税负较轻而乐于给其员工高薪。外资企业薪金普遍高于中国企业,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特殊的税收优惠政策造成的。

(六)国私企职工待遇不公

从国企的长远发展而言,自从转向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以来,政府就基本上不再向企业实行大量的财政性投资。国有企业能够得到的主要“优惠”和“资源”,其实是银行的贷款。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私有企业迅速发展,私有制经济相当繁荣,加之竞争力差的国有企业改制,迈向市场,国企职工的待遇与私企外企有不小差距。但是,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国家对国有经济投入增大,国有经济的规模进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增大,垄断情况没有得到改善,对私有制经济有很强的挤出效应,这样国企的效益也渐渐优于私有制,导致国企的收入普遍高于私企。

(七)地区政策不平衡。

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有先天因素,但政府政策不平衡的人为因素也需要予以重视。本来东南沿海地区在市场经济中天生就有地理上的优势,可以长期保持比内地更高的人均收入水平,它们却在最近20年中一直在政策待遇上享有比内地多得多的优惠。90年代初,东南沿海的富裕和老工业基地的贫穷已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某些部门给东南沿海特殊政策优惠的恶习仍然没有终结。结果是老工业基地由于不堪财政重负而衰落,形成了今日大批人绝对贫困的局面,而东南沿海的个别省份却富冠全国。这样造成的地区性贫富分化绝不能算是公平的。

7

三、缩小贫富差距方式

(一)落实国家对企业的征税

就目前的情况说,我国法律对企业的征税是是不轻的。但问题是,税收效率不高,企业偷税逃税现象严重;另外,在个人收入所得税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对高收入群体税收的征缴存在很多漏洞,个税还未形成调节贫富差别的有效机制,甚至起的是相反的作用。政府必须加大对于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同时考虑提高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起点和提高个人所得税的税率。还有就是,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是通过正当手段富裕起来的,但是,也确实有个别人不是这样的。特别是一些人在淘“第一桶金”时,出现的问题较多。有人提出了不追究这批人的“原罪”的观点。其实,关键是看有没有罪,如果有罪,为何不追究,不追究就是对整个社会的不公,对全体人民的犯罪。

(二)国家财政预算中社会福利比重增大

大量的资金用在政府直接投资、改善投资环境和行政支出上因此,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均衡机制首先是要改善国家的再分配。在最近的两年中,国家再分配有向农村和城市弱势群体倾斜的迹象,但力度仍然有限。现在迫切的问题是要增加政府财政对社会保障和农村基础教育及医疗的投入

(三)企改资产转移规范化

在对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出售国有资产过程中,如果符合以下条件,则可以保证国有资产不发生量变,不发生国有资产流失,堵住国有企业改制和战略重组中可能发生的私有化漏洞。公正评估国有资产,公开转让国有资产,收回的国有资产用于再投资,建立复式财政预算制度。国企改革问题,必须迅速建立国有资产转移的法律,使它有法可依。国有企业的改革改制措施必须体现竞争、透明、公开的要求,必须让公众有参与的机会。可能有些人会说,一旦有公众参与,各个利益集团讨价还价,可能使问题复杂化,决策的成本会大大地提高。但是,它带来的是相对公平,后患比较少,从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来看,应该是值得的。

(四)建立有效法治约束使机会平等

8 建立法治的市场经济有助于抑制这种活动和实现机会平等,因此既有利于效率提高,也有利于收入平等的实现。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正是要激励那些勤于劳动、善于经营的人能够发挥他们的才能,在市场活动中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如果不是这样,不是去推进我国的法治市场经济的制度建设,而是让少数人凭借行政权力进行寻租活动,甚至靠鲸吞国有资产和掠夺大众而暴富,效率和平等的状况都会恶化。所以,以分配状况恶化为由来反对我国市场取向改革的大方向,是没有道理的。我们应当通过市场取向的改革,进一步铲除寻租的土壤,既推进平等,又促进效率的提高。

(五)进一步完善就业和再就业政策

1.千方百计地扩大低收人群体人员的就业

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继续鼓励和促进非国有经济的发展, 增加就业机会。同时, 制定特殊政策, 帮助低收人者就业。一方面, 继续落实现有的对下岗再就业的各种优惠政策,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根据社会需要积极开发新的就业岗位, 比如家政服务、社会保安、生活护理等。另一方面, 继续加强就业服务, 比如创办新的劳动力市场等, 为低收人群体人员再就业提供帮助。大力

2.支持低收入群体人员创业

从长远看, 解决低收人群体人员的“ 脱贫” 问题, 还是应支持他们自主创业。比如政府可提供一系列扶持创业的政策, 对自主创业者提供保险或担保, 为自主创业者提供融资服务等。

3.增加农村低收入群体人员的收入

可利用国家扶贫政策和措施, 兴办企业, 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农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 以此增加他们的收人。

9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俊衡.论高校大学生贫富差距问题及其应对措施[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04) [2] 朱光磊著.中国的贫富差距与政府控制[M].上海三联书店, 2002 [3] 赵人伟 等主编.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9 [4] (美)B.盖伊·彼得斯(B·Guy Peters)著,吴爱明,夏宏图译.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5] 胡鞍钢,王绍光编.政府与市场[M].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0

致谢

本论文是在上过********老师的课程之后完成的。在上过这些课程之后,老师讲课过程十分具有吸引力,将复杂的社会问题用诙谐幽默的手法讲解出来,深入浅出,经过一学期的课程,我对中国当代的社会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对这个社会有了一个更直观更感性的认识,对我未来步入社会有很大的指导作用。非常感谢老师,非常感谢这样一位传道授业解惑老师。周老师在论文的要求上也是与众不同,要求我们按照真正的论文要求来写,要求“麻雀可小,五脏必全”,在写作这个论文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查询和阅读,不但基本掌握社科类论文的写作方法和格式,而且更多的更深入的了解到了中国社会问题严重性和别人针对性的思考,对我自己思想的形成也有很大影响。感谢老师与众不同的要求!

10

第16篇:构建和谐社会体现社会公平

文章标题:构建和谐社会体现社会公平

构建和谐社会,满足公民对社会公平的要求,增加公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成为人大代表谈论最多的一个话题,许多人大代表都从不同角度把体现社会公平精神的内容写进了自己的议案。来自天津的人大代表侯自新认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他经过调研发现,占全国人口70以

上的农村现在得到的公共教育资源却远远低于这一比例,随着以前支撑农村教育的两大经费来源——农村教育附加费和教育集资被停止征收,相当一部分县级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县级政府缺乏足够的财力,而转移支付所能提供的支持力度有限,难以填补农村义务教育资金缺口,造成农民子女辍学。人大代表侯自新:教育公平一个很重要的结果就是使更多的人受到更好的教育,那么人们在未来的发展中获得发展的机会也能更加平等这才有可能消除城乡,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各种差别。因此,他在今年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议案中建议,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保证学校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另外,国家和贫困地区的上一级政府能够在再次分配中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来自河南的人大代表靳绥东认为构筑社会公平还体现在营造一个消除歧视的就业环境。人大代表靳绥东:某些企业在招工过程中在没有必要限制的前提下,限制了性别、限制了学历、限制了年龄、限制了户口包括限制了人自身的包括容貌,包括不影响就业的疾病,减少了(他们)就业的机会,这些事情在我国的《劳动法》中现在还没有明确的规定。靳绥东代表建议应尽快起草操作性更强的《反就业歧视法》。安徽的程聚生代表认为构建和谐社会,寻求社会公平,应该更多地关注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农民工等困难群体。人大代表程聚生: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得到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使他们也能够充分感受到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成果。程聚生代表建议除了政府从财政预算中拨出专款外,还可以建立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捐助和个人自愿捐助相结合的民间援助长效机制。

《构建和谐社会体现社会公平》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构建和谐社会体现社会公平。

第17篇:收入差距与社会公平

收入差距与社会公平

一、重要论述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二、收入差距与社会公平现存问题、原因及对策

1.现存问题

随着近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失衡,导致社会矛盾加剧和内需不足,收入分配不合理,居民消费不断下降。最终消费占GDP比重从20世纪80年代的62%下降到2008年的48.6%,贫富差距从改革开放初期的4.5:1扩大到现在的12.66:1。”

近年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失衡,致使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

收入分配差距主要表现在贫富悬殊、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行业差距不断扩大。现在贫富悬殊的距离由改革开放初期的4.5:1扩大到12.66:1。城乡居民收入从1998年的2.52:1扩大到2008年的3.31:1。中西部收入差距也不断扩大。电力、石油、金融等行业收入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高达10倍。

2.导致差距扩大的原因:

(1)国有垄断企业地位的增强,压缩了中小企业生存空间;

(2)政府实际收入较高,企业负担重;

(3)税收逆向调节,工薪阶层个人所得税比重由10年前的49%增加到60%;

(4)一些宏观政策也有待调整,东西部价格“剪刀差”使中西部获得公共设施投资少。

3.对策措施:

(1)要调整初次分配,制定反垄断法配套法规,清除企业进入市场壁垒。

(2)解决商业贿赂问题,建立可行的劳资利益谈判机制。

(3)要强化政府在二次分配中的作用。

(4)要大力压缩行政开支,尤其缩减是占财政的30%以上“三公”支出。

(5)要加大税收调节力度,调低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税率,减少企业负担。

(6)此外,还应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7)推进社会三次分配,积极发展100多万家慈善机构的发展。

(8)加快统筹城乡改革,实现在城市就业农民工的稳定转移,加快宏观产业调整,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第18篇:国企改革如何体现社会公平

国企改革如何体现社会公平?

背景

朗顾争论之后

与酷暑相媲美,近年关于国企产权改革讨论从来没有这么热过。而这一切的缘起,就是8月11日香港学者朗咸平披露科龙集团席卷国家财富一事。

之后,整个学界热闹得一发不可收拾。从8月21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所长张文魁回应郎咸平称产权改革不容否定,到张维迎、吴敬琏、许小年、周其仁等经济学家回应郎咸平,再到左大培等5位学者声援郎咸平„„

直到现在,争论仍在继续,但这一切随着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研究室发表的文章《坚持国企改革方向 规范推进国企改制》,让国有企业改革的话题变得更具理性与建设性了。

随后,10月8日,国庆长假后第一个工作日,国资委下发的一份文件让市场已经放松的气氛又紧张起来。根据这份名为《中央企业重大法律纠纷案件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文件,有关国企改制以及国资转让引起的重大法律纠纷,可能会使企业相关负责人身陷囹圄。

种种迹象显示,从今年8月开始,一向保持低调的国资委各种动作突然变得频繁了,先后下达文件近10个之多。10月8日的这次征求意见稿,只是这一系列文件中的一个。各类文件频频下发的同时,针对各省国资委的大检查也同时启动。

各省国资委在接到国资委下发的文件后,分别就今年2月1日以后发生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和国有企业改制行为的企业,开展自查,时间表为2004年9月中旬至10月12日完成。此后,将以文件形式将各自的情况向国资委汇报。

据有关报道,10月中旬左右,国资委、财政部、监察部和国家工商总局组成的国企产权转让联合调查组将抵达江苏、浙江等省份,听取各省国资委等四部门的检查汇报,并对一些重大企业国有股权转让进行联合抽查。

事实上,10月13日开始,由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带队的

7、8人规模的调研组前往东北调研。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国资委此次调研,除了指导地方国资改革防止国资流失的考虑外,国资改革特别是央企的改革也是一个主要的话题,而其中探寻国企改革的解决之道成了此行的主要目的。

对话

保值增值与社会公平能否兼得

主持人:黄乐桢 法悟

嘉宾:

王志钢 国资委研究中心企业发展部部长

李建民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研究所经济研究室主任

李开发 国资委职业经理研究中心教研部副主任

产权成改革核心

主持人:一直以来,国企改革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中间涉及各方面的问题和利益,也引发许多思考。那么,现在的国企改革究竟是处在什么样的阶段?这个阶段上,最容易

出现什么样的问题?

王志钢:我个人觉得,现在国企改革处于一个国有产权市场化的阶段,就是说产权能够在市场中进行流通。一直以来,作为国有企业的产权没有进入市场,是不流动的。党的十六大之后,国企改革的力度在加大,特别是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之后要求建立产权流动的机制,现在从中央到地方都在着力推动这件事。但是,作为国有产权的流动,从方向上讲是按照党的十六大的要求向“两国两重”——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重要基础设施和重要自然资源领域的重要行业、关键领域集中,在结构调整中出现国有产权在市场中的流动。

主持人:关于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话题,从国资委成立以后,媒体就炒得很热,一个表象是前不久朗咸平和顾雏军的争论,更加深了大家对这个话题的关注。国有企业产权改革艰难究竟有哪些深层次的原因?

王志钢:现阶段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产权改革,或者说产权进入市场。产权进入市场流动的过程中必然产生交易,有交易就会引发价格,价格的合理性、公平性肯定是受到方方面面关注的。究其实,国有资产应该是全国人民的资产,作为全国人民都肯定会关注自己资产的保全性。

目前,从国有企业改革的阶段性来讲,是产权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价格是否公平。我个人理解,公平就是相关的利益主体对处理一件事情的认可和保护相对利益的平衡。作为国有产权流动过程中如何保持公平,要辩证地看。大家知道,作为国有产权流动过程中可能有几种价格确定方式,一个是账面价格。国有企业的账面价格往往虚数比较多;另一个是净资产。国有企业不可能靠净资产来计算,但是从规范文件来讲不可能低于净资产,还有评估价格,把国有企业市场经营中一般企业涉及的问题都包括进去。作为交易,肯定是愿意买和愿意卖,凑到一起就形成了交易的过程。但是因为是国有资产,所以双方在交易的时候,一方代表全国人民把资产卖掉,另一方是个人来买国有资产,这个买卖过程中涉及到股东问题,如果全国人民都是股东,肯定会关心这个价格,谁都希望价格卖得越高越好。这就是国有企业产权交易和一般企业产权交易不一样的地方,也是引起大家关注的原因所在。

谈到朗顾之争,应该说,朗先生看到了国有产权流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但可惜的是,朗先生对国有企业以及有关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并不十分了解,因此,所下结论略微有一些偏激。但是,作为一个学者,他看到了问题,并且及时提出来,还是比较令人钦佩的。

李开发:从今年的

3、4月份开始,郎咸平教授首先对海尔、TCL,6月再对格林科尔的集团公司提出了很多的质疑,主要是怀疑“国退民进”的势头和产权交易过程中瓜分国有企业。就这个话题,我认为:第一,国有企业搞的好不好,涉及到二次分配和国有企业的保值和增值,而大量资金的收入来源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有很大的关系;第二,国有企业改革牵涉面广,一方面涉及产权的流转和社会化,另一方面是国有企业职工的身份置换,因此,大家关心国企改革问题是很正常的事;第三,国有企业在产权改革交易过程中如果发生了不公平现象,肯定会出现两方面的问题:少数民营企业家通过不合法的手段瓜分国有资产,代表国有资产管理方的个别人,为了谋取个人利益,也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第四,国有企业在改革当中,有一部分国有企业的职工要下岗、转岗,重新培训再就业,这阶段对职工的压力比较大,挫折感也是比较强。由于上面几个情况,再加上朗咸平教授是比较有名的经济学家,所以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俄罗斯做法不可取

主持人:我们知道,俄罗斯过去的经济模式和中国近似,他们当年是不是也经历了这样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面,我们面临的一些问题是否一样?可否借鉴俄罗斯的做法?

李建民:俄罗斯的国企改革仍在继续当中,但主要的阶段已经过去了。在改革中,出现了很多问题,特别是私有化过程中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使整个俄罗斯贫富差距扩大。还有整个改革当中宏观经济的不稳定,就是产权改革对宏观经济的稳定没有发挥作用,经济一直处于衰退状态。

俄罗斯和中国的国情并不一样,俄罗斯的产权改革采用的是休克疗法,就是我们所讲的激进做法,也就是说产权改革在整个市场机制配套的框架中,是一篮子推开的。和俄罗斯改革不一样,中国的进程走了二十年到今天,到了攻坚阶段。俄罗斯是从存量开始的,我们是从增量开始的,就是直接拿国企开刀。虽然具体的操作措施不一样,但是却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比如在产权改革中的不公平、不公正、不透明,或者缺乏外部的制度保障机制等问题。但俄罗斯的做法对中国来说是不可取的,主要是因为两国的国情有根本的区别。

如何兼顾国资增值与社会公平

主持人:说到底,国有产权的改革,是国资的保值、增值与社会公平之间如何平衡的问题。应该怎样平衡?对老百姓来讲,怎样才算公平呢?

王志钢:国有产权的价格确实存在一个公平的问题,怎么样才算公平,大家都会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这实际上就是一个标准问题。其实,标准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区域是不一样的。国有资产的价格公平问题,从国资委来讲,就是对每一个国有企业在产权进行流转的过程中,都要进行严格的资产评估。

我个人认为,目前,国有资产在流转过程中出现的最大问题,就是大家关注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很多操作人或者当事人对此非常恐惧。国有资产在流转过程中,如果国有企业一方所确定的价格与资产评估价相当,而且另一方愿意买,这个交易实现后,对这个企业会有很好的发展,这就实现了相对的公平。

此外,在交易过程中存在一个交易机会成本问题。这个问题很复杂,但是从政府的角度,应该尽量把法规制定得完善和规范一些。

李开发: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如何才能体现公平?我认为,第一,大家要认认真真按照中央的文件操作,规范改革过程中的程序。但是,现在我们看到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各个地方还是有些急于求成;第二,国有企业在产权改革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资产进行评估。在评估的过程中,很重要的就是去掉现在国有资产当中的大量水分;第三,国有企业在产权改革的过程中,在方式上尽量采用公开交易,采取竞价购买的方式,因为这样可以充分体现这个企业资产的市场价格和未来市场盈利方面的价格;第四,有一部分企业的产权不太适合公开交易,比如,在运营当中比较困难的企业。这个时候的国有企业改革,应该尽量提高透明度,比如说扩大职工代表人数,使整个职代会和工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到国有企业改革的评估、认定、以及整个操作过程,使更多的人了解这个过程,就不会轻易地认定国有资产流失了。

另外,国有企业在产权改革和产权转让的过程中,不一定按最高价出售。第一,要考虑到资产会不会充分发挥作用;第二,在这个企业工作的广大职工,在企业产权改革过程中会不会很快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所以,各个企业在改革的过程中,应该更好地提高透明度,更多的职代会和工会参与到进程当中,便于社会不认为有大量的国有资产流失。

李建民:从俄罗斯方面看,在它私有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和社会两极分化的现象。俄罗斯有它特殊的国情,无论它在搞社会主义建设,还是在转型实验

过程当中,有一句话说俄罗斯民族是为人类提供经验教训的民族,我觉得挺形象的。但俄罗斯的初衷是搞公平,因每一个人所得到的机会不一样,所以出现了私有化不公平现象。当俄罗斯在私有化第一个阶段结束的时候,有一个数字表明:61%的新的产权所有者都是原来的企业经理。这说明他们用自己原来的地位和机会得到了更多的在私有化过程当中的机会。我想这个在我们中国是应该避免的,就是说,企业老板自己来买本企业,这个问题比较敏感。现在大家都在讨论MBO(管理层收购)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就是这个问题。这一定要得到有效制约。

评论:不能用改革名义挖国家墙角

国家发改委体改所国有资产研究中心主任 高梁

8月底以来由香港学者郎咸平引发的关于国企改革中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的大讨论,引发了热烈的反响。从新浪网友245页讨论的情况看,其中90%以上的意见,表示了对郎咸平的支持,及对当前种种腐败现象和国有资产流失的揭露和愤慨心情。这说明,讨论已经超出了纯学术范畴,触及到社会舆论的敏感点,也说明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已经不是个别现象,而成为涉及到千家万户,引起广大群众不满的一个焦点问题。

早在80年代改革初期,就有经济学家提出在转轨过程中防止“寻租”的问题。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寻租现象”即官员利用手中权力以权谋私现象,愈演愈烈,反映在改革过程中,则演变为官员与国企领导相互勾结,以改革为名,侵吞国有资产,即所谓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特别在基层,这一现象愈益普遍,手法也愈益多样化,早已不能用“支流”来形容,成为广大群众不满的主要问题。

自80年代改革以来,国有企业产供销、人财物、价格、投资等事权、财权,已经基本上放开了。但是,一方面给了企业自主权,另一方面对企业负责人的约束并没有相应地得到加强。在企业产权明晰的情况下,对企业负责人的监督是以企业内治理机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形式实现的。而我们的国有企业由于对人事管理缺乏有效的责任制和监督机制,致使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体水平始终不能有效提高。

从这个观点看,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的直接原因,不是企业层次的管理体制不顺,也不是产权的问题,而是“用人不当”。其背后的制度原因是人事体制的弊端,当今大量存在的组织腐败、司法腐败问题,则起到了极其恶劣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对侵吞国有资产现象不加以有力制止,至少是造成地方国企大量垮台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面对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这一重大问题,我们看到现实中某些人不是去研究如何在改革中加强国有资产的监管,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反而出现了下面一系列造成混乱的奇谈怪论。

一是国企失败主义。不去追究国有资产流失的真正原因,只是一言以蔽之曰“国有企业就是搞不好”,既然国有企业反正搞不好,就只能破罐破摔,让它烂掉。这就是所谓的“冰棍理论”。

二是既然私有经济比国有经济效率高,国有资产流失到私人手中,一定会提高效率。有人公开声言所谓“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推进改革有此消彼长的关系”。按这一逻辑,国有企业改革的全部内容就是所谓产权改革,而产权改革的全部内涵就是私有化,甚至私有化就等于允许利用职权侵吞国有资产。在这一逻辑下,搞好国有企业无功,搞坏国有企业有理,企业垮台、破产,正好转到厂长名下。在这一逻辑下,损公肥私、损害职工群众利益的坏人,成了改革家;职工们捍卫公共财产的正义行为,反成为“改革的障碍”。这已经超出效率和公平的范畴,而是主张政府执政可以不顾社会公正这一基本原则了。对这种理论的混乱,确实到了不辩不明的时候了。

三是东欧俄国通过快速的私有化,使转轨一步到位。我们也应该向他们学。

四是转轨时期,国资流失、职工大量下岗,是社会必须付出的代价。

以上言论,是到了需要肃清的时候了。我们承认,为了效率的提高,转轨过程中会带来下岗、贫富差距扩大等社会代价,但在当前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的情况下,社会付出的代价应该作全面估计。全面评估至少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首先,它严重影响了我国市场经济秩序的建设,如果对这种歪风邪气不加以整肃,将使我们的市场经济成为腐败的、缺乏诚信的市场经济,拉美式的市场经济;其次,伴随大量的官员和国企领导的腐败现象,导致大量职工失业,并导致极度的社会不公。早有多项研究说明,我国的吉尼系数已经进入世界上分配最不公平国家之列。国家如果对这种腐败和不公现象不给以道义的严厉谴责和有效的措施加以遏制,政府的公信力、政府的行政效能必将受到侵蚀和损害。而政府执政的道德水准、公信力和行政效能是治国的根本。我们切不可动摇这个根本;最后,对通过歪门邪道致富的邪气客观上的纵容,就是对社会道德的极大侵蚀和损害。

我们改革的目标,是建设一个规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改成腐败的、官商勾结的、依附型的资本主义;更不能允许借改革之名,拿全民财产私相授受。这种用改革名义挖国有墙角之风,放任下去,那是在败坏改革的声誉。

中国经济周刊 2004年10月25日

第19篇:《维护社会公平》教学设计

《维护社会公平》教学设计

题名称维护社会公平科

目思想品德年级八年级教学时间1时学习者分析21世纪是合作的世纪,要帮助学生“学会合作”。思想品德理应关注这一教育点。(1)学生在生活中遇到不公平的事情时,往往不能正确、客观地对待和处理,造成心情郁闷,容易产生偏激想法。(2)学生对良好的、长久的合作需要相互负担、公平合作对社会共同生活的重要性及如何树立公平互惠的合作意识,还是很模糊。(3)《程标准》中“理解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树立公平合作意识”,是设计本的直接根据。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努力培养对待社会生活中不公平现象的理智感。2 自觉树立互惠公平的合作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感受、体验,学生参与学习和分析,引导学生理智地面对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2 通过“对策会话室”,自觉树立公平合作意识。

三、知识与技能1 认识任何社会都会存在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公平意识是道德的重要内容。2 理解以公平为基础的合作才是良好的合作;初步尝试辩证看待公平问题,并正确使用语言表达。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自觉树立公平合作意识2 教学难点:理智面对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教学资源 多媒体、视频预期目标教学过程以中学生熟悉的游戏“掰手腕”为例,让学生在游戏中找寻“社会公平”的视角。1.导入新:游戏会话室(1)展示会话室游戏设计方案①游戏内容:男女掰手腕②游戏规则:男对女,一对一,五盘三胜③游戏形式:团队形式,男女生各五人(2)男女生发表关于“设计方案”的第一感觉(3)游戏蕴含教学内容:不公平我们追求公平,面对现实存在的不公平现象,我们的对策有哪些?哪些是理智的?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公平是具体的,公平存在于具体的规则之中,制定规则要符合公平的理念。目的:通过这次合作,让学生知道社会需要合作,以公平为基础的合作才是良好的合作,同时,我们需要自觉承担自己的责任,树立公平合作的意识。2.对策会话室:完善游戏规则(1)形式:以小组为单位(2)完善内容:掰手腕的游戏规则(3)修订要求:①规则的出发点:公平②制定的规则要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如男女比例、姿势、犯规界定、获胜评定)③规则中对获胜和失败要有明确的规定3.对策会话室:自评(1)各小组按照评分标准自评“完善规则方案”(2)时间:2分钟(3)公布各小组得分,展示国际掰手腕大赛的规则适当点评,回归本所学知识,内化为能力,提升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层次。让学生明白社会生活中的互惠并不是大家都做同样的事、做数量相等的事,要辩证地看待互惠与合作。

体验公平与合作的关系,最后是要培养学生树立公平合作的意识,自觉承担自己的责任。.思维回归(1)游戏会话室的“男女掰手腕”──不公平,因此我们要求对游戏规则进行修改,以求达到公平。从古代到现在,人类都在不断要求社会更公平,如奴隶社会的奴隶希望不要如同物品一样被奴隶主自由买卖,封建社会的农民希望少交点地租,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人们要求缩短工作时间,提高工资待遇……要求公平的背后就是存在不公平的现象,公平总受到一定社会条的制约。公平是相对的。(2)对策会话室──面对不公平的处理①用合法手段去解决问题,以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②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理性地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念③同破坏公平的行为做斗争,对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3)对策会话室及游戏测试①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分工合理、分工不合理)②小结:社会需要合作,合作是社会生活正常生活进行的必要条。以公平为基础的合作才是良好的合作。在这种合作中,人们各自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应有的发挥,个人的利益得到应有的保障;同时也避免了不必要的内耗,推动社会高效和谐地运转。为了更好地合作,我们需要承担自己应该做的,决不能只享受利益而不付出,否则对其他人不公平。公平的合作,必然是互惠的合作。板书

一、理智面对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1公平具有相对性2面对不公平现象的正确做法

二、自觉树立公平合作意识⑴以公平为基础的合作才是良好的合作⑵在合作中要承担自己的责任

教学参考:

1社会公平的三大原则:机会均等原则(事前原则)、按贡献分配原则(事后原则)、补偿原则(调剂原则)。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平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平包括经济公平、政治公平和伦理公平。概况地说,就是每一个公民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个方面都真正拥有同等的权利。

3故事:“三个和尚”、“七个人分食一锅粥”。

4共同确定公平的制度与规则。

第20篇:《维护社会公平》教案1

《维护社会公平》教案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积极维护社会公平的责任意识,自觉树立互惠公平的合作意识。 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认识公平意识是道德的重要内容,以公平为基础的合作才是良好的合作,树立公平合作意识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进行公平互惠的社会合作的实践能力,关于公平问题的辨证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重点在于关于公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使学生理解公平合作对于社会共同生活的重要性,理解公平合作意味着同时分担利益和负担,最重要的是树立公平互惠的合作意识。

教学难点:关于公平合作意识和社会不公平问题。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曾提出过各种公平观,这些不同的公平观反映了当时人们所追求的公平的主要内容。例如:不患寡而患不均;均贫富,等贵贱;人生而平等;讲求效率,维护公平等。

思考问题:①你了解这些公平的含义吗?②从这些公平观中你能找出什么样的轨迹? 生:经济上平均的要求,政治上平等的要求,意识形态上平等的要求。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们崇尚效率,但同时要求从制度上保障公平。

师:以上说明公平一直是人类追求的目标,这从一定意义上也说明了无论如何努力,都不可能达到绝对的公平。

2、判断下面的情况是否公平,并说明理由。

(1)班上只能选一名“优秀班干部”,并且这次的名额关系到初三中考能否加分,经全班同学无记名投票后,万兵和李超得票数相等,最后班主任决定万兵当选,因为他的成绩好。 (2)期终语文考试,章卫的试卷被老师少给了5分,可语文老师说凡是6分以下的误差一律不改。

(3)班级公开竞选班长,刘大海和钱小龙是两位候选人,钱小龙竞选前许诺如果他当班长,就请全班同学吃饭,最终钱小龙以微弱优势当选。

(4)一次初三年级篮球赛,裁判误判一球,初三1班的参赛人员要求改判,裁判没有理睬,初三1班篮球队拒绝继续比赛,篮球赛不欢而散。 师:公平是相对而言的,没有所谓的绝对公平的存在。理解公平,我们要善于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对待公平,我们更要有宽广的胸怀和理智的行为。为追求理想的公平,我们更需要进行不懈的努力。

综上所述,公平是客观存在的,没有绝对的公平。 活动一:理智面对不公平

1、引导学生看不公平现象的图片。说明了什么?

(1)现实中,相当多的贫困地区孩子因交不起课本费、杂费而辍学;流入城市的流动人口子女因交不起高昂的“借读费”而无法正常上学;大学的收费门槛更是连有些城市孩子也望而却步。

(2)不同学生在不同环境下学习——对比

说明:公平总是受一定的社会条件的制约,任何社会都会存在一些不公平的现象,没有绝对的公平。

师:面对这些教育的不公平,我们国家也在采取各种措施让全中国的孩子享有同等的教育。如:温家宝出席联合国全民教育高层会议讲话摘录:“教育公平是全民教育的灵魂。没有教育机会的均等,就谈不上社会公平。”“中国政府致力于保障所有儿童少年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教育发展的差距。”“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收学杂费、书本费,并补助寄宿生活费。”“从明年开始,中国将用两年时间在农村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的学杂费。同时,积极解决成千上万进城就业务工农民子女的上学问题,保障适龄女童接受教育的权利,发展残疾儿童少年教育。” 我们要使所有的孩子在同一片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2、小组合作讨论:

社会生活中你经历或知道的不公平的事例。针对这些不公平的现象,我们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怎样的?

方法:学生交流回答,教师引导。

3、教师引导——如何面对不公平现象?

(1)案例分析:小李三年前大学毕业,应聘到某中学当了英语老师。但她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公务员,就去报名参加公务员考试。可是当地的招聘广告里却规定:教师必须经当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批准才能报名参加考试。

学生分组讨论:①你认为这样的招聘广告公平吗?②假如你是小李老师,你会怎么办? 师:告诉我们在对待类似问题时要强调权利意识,又要通过合法的途径解决。

(2)反躬自省:仔细阅读教材P104页中的三组图画及其文字说明,并就下列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分组讨论:①他们的想法有什么道理?②是什么影响着他们对公平与否的判断?③他们该如何面对?④你是否与他们有相似的经历与想法? 师:公平感与个人的需要、经历、思维方式有关,要审视自己的公平感,要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理性地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念。

(3)榜样学习:5月4日男单1/8决赛中刘国正和德国波尔在第七局12:13时,刘国正回球击打后求落到地板上,“球出界了吗?”如果是的话,刘国正将以12:14输掉决胜局,从而输掉整场比赛,而此时有一个人是以裁判球擦边了,这个人就是波尔,最终刘国正以15:13反败为胜进入8强。当记者问波尔:“你知道不知道如果那个球没有被判为擦边,胜利就属于你了。”波尔说:“当时我没想那么多,因为那球是擦边了,比赛就是这样,公平竞争吗,我必须这样做,公平让我别无选择。”

师:要求公平地对待自己,也需要公平地对待他人。坚持公平不仅要坚持原则,更要遵守公平的规则。

(4)情景导行:你见到不公平现象时有何感受?假如你遇到下列事情,应该怎么做? ①当班级同学交不起学费时„„②当同学遭遇不公平对待时„„③当社区存在不公平现象时„„④当有人恃强凌弱时„„⑤当有人弄虚作假,骗取荣誉时„„⑥当老师处事不公时„„⑦当你处于困境,孤立无援时„„⑧当你买到假冒伪劣商品时„„

师:告诉我们:公平意识是道德的重要内容,崇尚公平,主持公道,要求我们同破坏公平的行为作斗争,对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 小结:(1)(2)(3)略 第二课时

活动二:自觉树立公平合作意识

(一)合作探究:

播放flash动画歌曲《三个和尚》请同学们运用公平的理念回答下列问题: ① ② 什么一个和尚不愁水吃? ②为什么两个和尚还能合作?

③为什么有了三个和尚反而没水吃了呢?

师:一个和尚则不存在公平问题;两个和尚抬水时他们会认为彼此的权利义务是相当的,因此也不会过于计较公平与否;等到三个和尚时,他们会认为自己的付出会得不到相应的补偿。 师:那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三个和尚才会有水吃?说明了什么?

师:社会需要合作,合作是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合作需要规则,规则必须体现公平。以公平为基础的合作才是良好的合作。这样,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社会才能和谐地运转。

(二)理性思考

仔细阅读教材P10

5、106页的图画和文字说明。分组讨论:

①小吴的行为影响到了哪些人的利益?原因是什么? ②小吴可能会怎么做?她的行为会带来哪些后果?

③现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合作?哪些合作方式是不受欢迎的? 师:合作需要克制自己,合作需要彼此尊重。

(三)反躬自省

瞎子和跛子住在集体宿舍楼里,瞎子说:“跛子是天然的舞蹈家,左摇右摆。”跛子说:“你是夜里蝙蝠,靠耳朵定位。”二人在生活中多有摩擦。一天,楼里着火二人被困在楼上,跛子走路速度无法脱离困境,瞎子找不到安全通路。可二人最后都脱离困境。

思考问题:①试问他们是怎样脱险的?②请你列举自己或他人通过公平合作克服困难的事例。③请你列举自己或他人不善于公平合作导致失利的教训。④从以上事例中,大家的启示是什么?

引导:举例可用书中P106历史课上„„讲解

师:公平的合作必然是互惠的合作。公平合作需要我们承担责任。为了更好合作„„P106最后一段。我们要树立公平合作意识,有助于我们顺利地融入社会,为社会做贡献。 小结:公平合作意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积极承担责任,不取不应得的利益; 合作双方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理解;

第三、合作双方互惠互利,努力实现“双赢”,共享合作成果。课堂小结:

学生自我反思教师总结。

创建文明公平社会范文
《创建文明公平社会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