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实施方案

新课程实施方案(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8-08 08:37:14 来源:实施方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新课程实施方案

葫芦岛市实验高中实施新课程改革方案

为确保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做到早规划、早准备、捷报频传落实、保持量,依据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辽宁省教育厅奇制订下发的《全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案》以及《辽宁省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校工作实施意见》的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实验实验工作指导思想及目标任务

指导思想:坚持“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从的基础教育”的高中教育性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相关政策,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理念。正确处理好继承与改革创新的关系,认真扎实地抓好学校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诸环节以保证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落实,确保我校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质量。

目标任务:通过新课程的实验,使全体教师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并能内化为教师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行为。在重建学校新的课程体系,教育教学管理及评价制度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学校管理的科学水平,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促进每位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具体目标任务:

1.全体教育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习、理解、认同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自学接受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并付诸于教学实践,从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课程观、质量观和评价观。

2.编制并逐步完善适应于新课程的、有利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的多层次、选择空间大、体现学校特色的学校课程方案。确保国家必修课程100%开出;最大限度地保证国家选修Ⅰ课程的开出,力争形成与职业中学资源共享机制,以保证通用技术等候课程的开设。

3.加强学校课程建设,开发、研制既符合学生需求,又切合教师实际专业能力,相对稳定,有学校特色的选修Ⅱ课程,力争在第一轮开18个模块(专题),以后逐年有所增加,最终实现60%以上教师能开出具有高质量的选修Ⅱ课程。

4.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改进学校评价,建立有利于促进老师和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建立教育质量监测机制。

6.探索行政班与教学班相结合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建立并逐步完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7.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管理、评价制度,保证学生在该学习领域学分的获得。

二、实验工作的组织领导及职责分工

为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学校课程实验的扎实、有效地进行,学校成立以下工作组织机构。

1.学校课改领导小组

组长:佟德利

副组长:李学军姚红军

组员:宋克华孙忠新蔡振国张丽华于伟平魏丽丽杨文杰王桂香马玉光樊

玉玲乔茂盛李连启郭海博赵明聪王晓丽李雪峰姜静

家长代表:

主要职责:全面负责学校新课程式实验荼总体安排和部署、在经费使用、教学设施的投入、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完善、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老师队伍建设与培训提高、课改舆论宣传等主面提供保证,保证新课程的实施质量。

2.课程方案制定小组

组长:佟德利

副组长:姚红军宋克华孙忠新

组员:于伟平魏丽丽杨文杰王桂香马玉光樊玉玲乔茂盛李连启郭海博赵

明聪王晓丽李雪峰姜静

职能:

1、制定本学期学校课程设置方案(必修、综合实践)。

2、提出下学年课程设置方案(必修、选修、综合实践)。

3、选课指导委员会:

主任:姚红军

副主任:宋克华孙忠新于伟平

委员: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学生、学生家长

职能:

1、组织有关人员学习课程改革相关文件。

2、制定学校选课制度。

3、制定选课指导工作方案和实施细则。

4、指导选课办公室工作。

4、选课办公室:

主任:宋克华孙忠新

副主任:于伟平

工作人员:金丽敏马英敏吕文超王晓丽任毅武凤芹

职能:

1、起草学校学生选课方案。

2、编写《学生选课指导手册》。

3、制定学校导师制工作方案,组织导师完成对学生选课的具体指导工作。

4、管理学生选课档案,结学徒选课的学分状况实施动态监控。

5、学分管理委员会:

主任:姚红军

副主任:宋克华孙忠新于伟平

委员:教研组长、高一备课组长、高一各学科任课教师、校外专家、学生家长

语文学分小组:

组长:钱淑兰魏丽丽

组员:徐超游卫平张玉红张丽佟丽娜

数学学分小组

组长:杨文杰

组员:陈兵温丽新李剑飞于秀环荆玉良

英语学分小组

组长:王桂香

组员:石玉杰赵剑坤李安张素敏田世红

物理学分小组

组长:任志刚马玉光

组员:宋克华于伟平蔡振国

化学学分小组

组长:杜久春樊玉玲

组员:李长富杨国齐蔡丽

生物学分小组

组长:乔茂盛

组员:

政治学分小组

组长:马瑞新李连启

组员:姚红军韩丽党

历史学分小组

组长:郭海博

组员:李永生海霞

地理学分小组

组长:赵明聪

组员:孙忠新孙海红

体育学分小组

组长:李雪峰

组员:刘平王海志

艺术学分小组

组长:姜静

组员:张志强孙佳王仙姝

技术学分小组

组长:王晓丽

组员;任毅谷海龙武凤芹金丽敏

综合实践小组:

组长:宋克华孙忠新蔡振国

组员:于伟平马英敏吕文超戴宇夫张凤飞王茜

职能:

1、编制各种学分认定表,建立学分档案并由专人负责。

2、学分小组编制本学科学分认定方案。

3、编制学生成长记录档案。

6、学生成长记录评价工作小组

组长:佟德利

副组长:李学军姚红军

组员:宋克华孙忠新蔡振国张丽华于伟平高一各班主任

职能:

1、构思建档形式,拟订工作制度,制定评价办法

2、对班主任、任课教师等进行专题培训

3、对学生及家长开展宣传,明确建立成长记录的目的、意义,宣传课程改革评价制度的新理

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7、校本教研工作小组

组长:佟德利

副组长:姚红军

组员:孙忠新宋克华于伟平高一各备课组长

职能:

1、制定校本教研的学期和年度计划

2、开发校本课程并编撰校本教材

3、负责确立校本课题研究项目

4、校内外人员的组织协调

5、活动过程的落实与检查

三、实验工作的基本思路及保障措施

(一)加强新课程师资培训与研修

坚持全员培训,“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确保实验教师、学校管理者、相关实验人员全部参加课程培训。坚持岗前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为主。岗前培训内容主要包括:通识培训、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含案例)培训、岗痊培训,除参加国家级和省级培训的老师外,其他老师由教科研室统一组织培训。培训采用人具研修、专题讲座、参与式培训等方式进行。校本培训持续于实验过程的始终,由学校教科研室组织实施,并把新课程培训作为今后工作一段时间学校老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与老师业务进修考核直接挂钩。教科室制定新课程培训方案和质量标准,,对教师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和监控。

(二)形成并逐步完善学校课程方案

2006年秋季学校在高一年级实施新的“学校课程方案”,保证国家必修课程100%按计划开出,并按上有关部门的要求在以后最大限度地满足选修I课程的开设,选修II课程的开设则需要依据学生的选课倾向和教师实际专业能力和开课能力确定。为此,2006年10月——12月学校要在高一年级学生中进行选修课选课倾向基线调查,同时在教师中进行 课倾向调查,在此基础上确定选修II课程,完善学校课程方案。以后逐年增加选修模块。在选修课领域将根据我校实际,拟采取教师个人自愿申报选修模块,学校合理调整,确定人选;学生自主选择、导师积极引导的有利于学生和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多层次、选择空间大的学校选修课程方案。

(三)创新学校管理制度

1、建立学校课程资源的建设与研制、开发制度。(正在酝酿中)

2、成立学生学分管理委员会,制定学分认办法。按照《葫芦岛市普通高中学生学分认定

管理暂行规定(试行)的要求,成立学生学分管理委员会,并按其规定的程序对学生进行学分认定。

3、建立学生学习指导制度。学校学生选课委员会在高高年级第一学期内编制好学生选课

指导手册,提供学校课程方案。

4、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师评价体系。

5、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管理与评价体系。

6、重建学生的管理与评价体系。

(四)加大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力度,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

教师成长的最好基地是学校,最好的过程是教学。要通过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解决教师课堂党的实际问题,逐步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实现教师自身专业发展。

1、学校通过开展校内和校际间教学观摩与交流研讨活动,示范课、研究课,努力为教师

个人实践和反思、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以及获得多种专业支持创造条件,建设有利于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环境,使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2、建立以教研组、备课组为核心的研究型组织,由备课组长负责,联系高一同学科科教

师,通过开展认真地备课、上课和积极的评课,课后反思等活动,增强新课改意思,提高教学效率。

3、逐步打破传统的学科教研模式,建立以课题为纽带的弹性课题组,鼓励教师针对教学

实践中的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重视不同学科教师交流与研讨要求每个备课组要将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及时上报,教科研室负责归类,提炼成实践问题,指导实践的目的。问题课题研究实行不定期制,立足于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实践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教科研室应给予必要的专业引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4、开展生动有效的研讨方式,使教学研一体化。

5、开展校内教研成果评比活动,对教师在教学中创造的经验及时总结、推广。

(五)加强宣传,积极营造课程改革实验的良好环境。学校通过召开家长会、家长学校、主题班团会等形式向家长、学生宣传课改意义、课改方案、课改成果,争取家长和学生的理解与支持;通过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等方式积极向教师宣传、培训,使全体全体教师增强课改的自觉意识,深入领会课改的先进理念以及课改以学生发展、民族振兴的深远意义。

此方案从二00六年秋季开始实施

葫芦岛市实验高中

二00六年九月

推荐第2篇:新课程实施方案

新课程实施方案

椅圈中学

新课程实施方案

根据教育部、省教育厅和市教育局的统一部署,我校自今年秋季起在初中一年级实施新课程,为保证我校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按照教育部、教育厅及市教育局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为纲,以各科《课程标准》为标尺,以省教育厅、东港市教育局《课改实施方案》为依据,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总体目标

1、科学设置课程开设方案,加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注重学科整合,形成具有椅圈中学特色的课程开设体系。

2、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建立与初中课程方案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

3、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制度,形成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全面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4、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综合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功能,促使学生教师和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健康发展。

三、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新课程实施工作的管理,学校特设课程实施工作领导小组,新课程实施办公室和课程指导小组,学生课程实施活动小组。

(一)学校新课程实施领导小组 组长:李波明副组长:倪世栋张维东 成员:范久成许群德许立文尹洪岩于湘丽于胜军 其主要职责:承担课程实施的领导和协调工作,把握课程实施方向,提供后勤服务保障。

(二)学校课程实施办公室

主任:张维东(兼)副主任:范久成职责:负责组织新课程的具体实施工作,制定实施方案,组织实施指导,经验交流,成果推广验收,与上级课改管理机构保持联系,接受指导并获取信息,制定教师培训计划,负责对课改材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总结。

(三)课程实施指导小组 组长:倪世栋(兼) 成员:于春忠张大昕许静德 职责:负责组织课程实施的具体研究和操作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组织各科教师进行课程的实践活动; 总结经验教训,收集课程个案,做好课程实施成果的收集、分析和整理,与第一线参加课程实践的教师保持联系,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提出调整意见。

(四)学生课程实施协调和联络小组 组长:学生会主席 副组长:学生会副主席成员:各班级班长、团支部书记、学习委员 职责:负责学生在课程实践中的意见和建议的反馈;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有关信息,及时组织学生参加有关课程的实践活动;向参加课程的教师提供课程个案,协助教师做好个案的收集、分析和整理工作。

四、具体措施新课程改革涉及面广 ,是一项牵动学校整体的全面改革,更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理论为支撑,以专家支持为依托,以实践研究为主轴,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及管理工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1、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管理保证新课程的实施 (1)建立例会制度。在课改领导小组领导下,具体负责课改实验的研究,组织管理、协调和实验,利用每大周一次的备课组教师例会和教研活动,总结课改

中出现的问题,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2)建立教学研讨制度。在课改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教育教学部、年级管理委员会定期组织教学研讨课,积极探索新课改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3)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载体作用,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 ,组织家长听课、座谈会、交流会、咨询活动等,使家长最大程度地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 (4)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 (5)完善教学奖励激励制度。课改领导小组组织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教学评比活动,对课改中成绩突出的教师予以精神嘉奖和物质奖励。

2、抓好教学研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将课题研究与“课改”实验结合起来进行。确立课程观念,切实改变课程功能。(2)理清课程结构,实施课程整合。着力于培养和发展学生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地发展。(3)开发课程资源,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增强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4)优化课堂教学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使学生在“差异发展、体验成功”中,学有特长,发展个性。

3、完善评价和考核机制(1)完善对学生的评价和考核机制,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 a、在评价过程中,把对学生的智力因素评价与非智力因素评价相结合起来,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

b、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改变单纯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况,把教师评价、同学评价、家长评价及学生的自评结合起来;采取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书面考试、口头测试、动手操作、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实现评价形式地多样化;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导向功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改革对教师的评价方式,完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对新课程的内容、结构、实施方式、操作途径等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努力做到课课有反思,周周有回顾,月月有积累,期期有总结。坚持平时考核和集中考核相结合;结果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教师自评、同事互评、学生评价、家长评价与领导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3)教育教学部、教研组、年级管理委员会应及时收集处理教师、学生的反馈信息,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具有一六八中学特色的课程评价机制。

4、完善保障措施。(1)实行经费倾斜政策,选配文化素养较高、业务素质较好、教学水平较高、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承担课改任务。(2)确保学校经费优先用于开展活动,师资培训,课题研究、设备添置,教学奖励等,保证课改工作顺利推进。

推荐第3篇:小学新课程实施方案

加楼希望小学课程实施方案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观念、目标、内容、方法、管理与评价诸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为切实推进课改工作,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为纲,以各科《课程标准》为标尺,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深化教育改革,使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开创教育改革和发展新局面。

二、具体目标:

1、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学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

2、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交往与合作能力,获取新知识,并进行创新的能力。探索与课程实验相适应的教学模式,特别是要引导教师自觉实践“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促进民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

3、探索新课程评价机制,发挥评价功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教师提高,推动新课程的发展。探索评价与考试制度的改革,逐步形成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师素质和学校教育质量的科学评价体系,尝试学生、教师、家长、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多层次评价。

4、注重学科整合,改变以往学科缺乏整合的现状,形成新型的新课程体系。

5、以新课程改革实验为动力,促进教科研人员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提高管理、研究、指导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形成一批骨干教师队伍。

6、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家庭、学校、社会各种课程资源。开发富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建立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的,体现学校和社会教育资源优势的校本课程体系。

三、保障措施

1、健全机构,完善制度

⑴成立由校长任组长,教导主任任副组长,教师参加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工作中的核心、示范与指导作用。

⑵认真做好集中备课,与培训、反思、研究结合起来,并作为一项制度规定下来,保证每个教师都参与进来;同时加强课程改革中教学方法创新的研究,并积极推广本校或外地的先进经验。

⑶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新课改工作中的带头示范作用,定期开展经验交流,案例研讨和阶段评估等活动。结合新教材做好典型课的示范教学及讲座。

⑷建立课改实验工作例会制度,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分析研究问题,规划部署下一阶段工作;建立教学研讨制度,定期召开课改教学研讨会,分析、研究实验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建立评比奖励制度,定期组织优秀课(含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教学设计、优秀论文、优秀课件等评比,对在课改实验中取得显著成绩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2、加强宣传,突出培训

充分利用各种渠道,通过多种形式向社会作广泛的舆论宣传,使学校、社会、家长理解、支持、配合并参与课程改革。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做好课程改革网上培训与网上交流。

3、课题带动,科研推动

采用“培训、实践、科研”三结合的实验工作方式。每学期召开一至两次新课程教学工作研讨会或经验交流会,对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开发、实施、管理,教学方式的变革,评价体系和考试制度的改革,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等问题广泛开展专题研讨,分析讨论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研究落实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

四、实验措施:

1、师资培训。“先培训后上岗”。课改工作中教师观念的变革是最重要的,顺利推进课程改革实验,教学行政管理人员和全体教师要参与各种形

式的培训学习。制定校级培训方案。培训内容:①小学新课程标准解读;②新课程编写的新理念等;③新教材的使用及教法;④新课程与课堂教学评价;⑤新课程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变革。培训形式:专题讲座、参与式活动、讨论、座谈等。

2、教学研讨。教师教学理念的真实体现在课堂,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研究活动无疑是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1)集体备课。重点探索教材教法,新课程教学设计。

(2)公开教学。上示范课,对比课、重点探究新课程课堂教学实施,新理念在课堂中的体现。

(3)教学活动评比。优质课评比、课改案例、优秀教学设计等评比活动,重点探索高效的新课程课堂教学,及时总结推广课改中的经验。

3、优化管理和研究机制。

(1)建立学校课改领导工作制度: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对学校课改实验的组织、管理、协调和实施工作。

(2)建立实验研究制度,加强集体备课,每两周开展一次课程、教材与教法研讨活动。

(3)及时充实、提高课程实施条件,包括教师、教具及各种设施设备的选择、提供与扩充。

(4)组织教师在职培训,结合开展新课程“四优”评比活动:优秀实验课、优秀教学设计、优秀论文、优秀课件评比,促进教师的成长,提高课程的实施水平。

〈5〉制定关于教学与学生学习情况评价的规章制度,并能切实指导这些评价工作。

栾家坪中心小学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领导小组:

组长: 魏焕儒

副组长: 吴慧李建华 组员: 全体任课教师

推荐第4篇: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红寺堡二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继续组织广大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新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认识课程改革的背景,明确课程改革的目标,确立现代课程意识,更新教学观念,建立各学科课程改革研究小组,推进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各小组要确立研究课题,以科研推进课改。

二、主要内容和安排

(一)、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教学观念

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教学观念是当前的主要任务,积极组织广大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积极派出教师参加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种培训、研讨、学术交流。然后以这些教师为骨干,在校内以备课组的形式进行了多轮培训。让广大教师明确课程改革的目的与背景,熟悉《课程标准》的目标、内容和要求,领会新教材的编写思路、结构、体系以及内容要求,认识到实施新课程标准中教师角色的转换,教与学方式的变更的必要性和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二)、建立各学科课程改革研究小组

我校成立了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孙彦,副组长:郭波,成员由教务主任和学校相关学科的教研组长及备课组长和全体教师组成,集中解决学科课程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总结和推广课改成果。

(三)、推进学科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1.认真研究实验教材,明确教材编写意图,教材体系,认真学习各学科《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把握住重点难点。

2.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尤其在学科课程教学活动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贯穿研究性学习方式,利用图书室,结合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适时更新《红寺堡二中校本课程》。

3.改变课堂传授的教学方式,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让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在新课程实施中得到真正的体现。

(四)、加强课题研究,以科研推进学科课程改革

作为课程改革实验学校,学校确立了以科研推进学科课程改革的主攻方向。以区级课题为龙头,各教研组的校本研究课题为纽带,带动全校课程改革。

各学科课程改革研究小组都要围绕区教科所的课题,正常开展研讨活动,注意教学中的不断总结和各种资料的积累。要求研究小组成员人人都要撰写有关课程改革方面的论文。

(五)、立足学校实际 开展新课改校本培训

1、建立机构,健全制度

校本培训我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一把手牵头负责,成立校本培训工作小组,在校领导小组研究下,建立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讨论,制定校本培训方案及周密的工作计划,并将其有机地和师资培训工作结合起来,使其成为一个重要分支,以保证校本培训工作的顺利完成。

2、统一思想,明确目标

新课程师资培训以提高教师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和新课程理念为核心,不断提升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专业化水平,以适应新课程的需要,面对如此教育形势,我校统一教师思想,使每位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必要性,以积极的热情去完成本项工作。

3、严格培训,注重实效

结合学校实际根据教育局新课程改革师资培训工作实施方案及学校校本培训计划,我校走集中式的通识培训,有计划经常性的校本培训,即时的点拨式培训相结合的路子。通过多渠道采取多种措施,认真工作、严格实施,力争工作取得实效。

4、做好考核评价工作

在新课程师资培训中我校采用综合素质培训项目的评价方式,在培训过程中,建立教师业务档案,记录完整的实施过程,做好系统的教材积累工作,对教师自修——反思、参加专题培训的学习进行认真自评、导评、审评与多种形式的考核,并核算学分,登在《继续教育登记手册》上。

(六)、建立和健全新课程改革制度:

1、加强教学科研,要求各科有科研计划和总结。

在深入研究本校市级课题的基础上,各学科课题研究要做到“六有”。即有专题、有方案,有实施,有调控,有总结和评价。

2、以总带面开展教学科研。

每学期各科任教师人人参与示范课,公开课,评课活动,要求一节以上,并写出一篇以上好的教学设计、论文或经验总结。

3、严格各教研时间,保证教研实施。

为了确保教科研活动落到实处,学校从周一到周五,明确各教研组的活动时间,活动形式是可以是听课、评课、专题讨论等。

4、完善奖励机制。

为了激励教师参加教科研活动的积极性,每学年对获奖的优质课、案例、论文、竞赛辅导等方面严格按学校制定的奖惩规定兑现。 教师教科研成绩与年度考核、评先、晋级挂钩。

推荐第5篇: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西河乡中心小学

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改革目标、任务和要求,按照课程改革要积极稳妥、合理有序、逐步推进的原则,根据教育局和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我校新课程实验坚持以“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构建具有特色、充满活力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把课堂教学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育资源;努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育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主动探究的意识,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学校尽快走上以内涵发展为主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目标和任务

1、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和教学模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适应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

2、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经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交往与合作的能力。

3、探索课程管理的运作规范,形成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工作机制,优化学校条件性课程资源,促进教学过程中素材性资源的开发和生成,不断更新数字化课程资源,努力提高学校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形成有校本特色的学校课程方案及管理工作机制。

4、改革教学评价制度,形成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制度。建立校本教学研究制度,实现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使学校成为促进教师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组织,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校本教研新机制。

三、健全组织,明确职责

新课程改革领导小组 组 长:石治和

副组长:何 永 尤忠厚

成 员:宋致高 张恩旭 马忠礼 罗忠亮 贾本远 冉启雄 张恩龙 廖光桂 张礼勇 谢启芳 张 进 何廷栋 刘 辉 匡建德 张恩选 刘晓波 秦 勇 刘 军 李 凯 冉光新

四、实施基本原则

1、整体规划和分类指导的原则。立足全局,突出重点,在课程目标、课程管理、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制度诸方面进行整体设计,努力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课程运行机制;结合我校实际,做好分类指导和分步实施工作。

2、开拓创新与协调配合的原则。优化学校课程结构,积极开发学校课程资源,确保课程开设能更好地适应学生自主选择和个性发展的需求,促进学校与社会之间、教师与学校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发展。

3、积极稳妥和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充分借鉴过去成功的办学经验,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创造性地处理好原有基础和新型框架间的衔接,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课程的执行水平,防止各种“一刀切”和简单冒进的做法。

五、加强师资培训

1、培训原则和要求

新课程培训工作严格贯彻“全员、全面、全程培训”的原则,努力使所有任课教师都能得到有效的通识和学科培训。要将培训贯穿在整个课程实施的过程之中,要以校本研修为基础,每位任课教师培训不少于16个学时。

2、培训方式和评价

培训坚持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相结合。培训要进行效果反馈与学分认定,学校对所有培训者进行培训效果考核,并视学习情况授予学分。考核结果作为本学年考评和下一学年聘任的重要依据,培训学分记入教师专业发展档案。

六、学生评价

1、体现评价目标的多元化。

要充分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评价要素,全面评价学生的发展。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要改变过去由教师单一评价学生的状况,充分听取来自学生、家长、社会机构等多个评价主体的意见和建议,特别要尊重学生的自我评价,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体现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要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主要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各种作品,用以展示学生的努力、成就与进步,描述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并进行准确判断,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

2、体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要改变将考试作为惟一评价手段的做法,在改革纸笔测试的同时,合理运用观察、访谈、调查、成长记录等质性评价方式评价学生,使注重过程、注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新理念落到实处。

七、课程管理

1、课程管理的职能。

学校课程管理要在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权利主体的权责分配框架内,肩负起提升学校整体课程能力的重任。其职能是组织本校教师具体落实国家课程标准;组织本校教师对国家课程进行二度开发;组织本校教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校本课程的研发;组织本校教师开展各种课程研究活动;做好课程改革、建设和发展的评价工作。

2、优化教学模式,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构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运行机制。课堂教学要实现“三个转变”“五个要让”。“三个转变”是指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听课为自主、合作和探究;变单纯知识传授为三维目标并重。“五个要让”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自己总结的要让学生自己推导出结论。

3、规范教学常规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保证课改实验结论正确和成果真实,必须建立健全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

八、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学校要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充分挖掘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就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家庭和社区中所有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各种资源。既要重视校内资源,又要挖掘校外资源;既要注重文字和实物资源,又要重视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既要利用显性资源,又要利用隐性资源;既要利用条件性资源,又要利用素材性资源。

要充分使用好教科书,不断提高教材的有效利用水平。鼓励教师以选定的教材为蓝本,同时研究其他版本教科书在内容选取和知识呈现上的特点与优势,优化教学内容。要合理整合网络信息、传媒信息、各种科技活动、学校特色活动和传统活动等课程资源。

要注意课程资源的配置和开发。要迅速建立我校学科教学资源库,丰富课程资源。要努力发挥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活动场所的作用;特别要注意校内人文资源开发,如教师群体特别是专家型教师、师生关系、先进班级组织、优秀学生团体、校风校纪、校容校貌等;注意社会教育资源开发,不断创设教学基地、综合实践基地等新的资源载体。

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本原则是:共享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实效性原则,因地制宜的原则。

九、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

新课程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改革的成功推行需要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撑。因此,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最重要的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就要实施校本教研,积极地开展行动研究,引导教师形成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使新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要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创设有利于建立新型教学方式的课程实施环境。

教导处担负校本研究的具体组织、实施、服务、评价、管理等职责。建立融汇校内外教学研究资源、直接服务于教师发展的、开放的学校教研网络;为教师与上级教研人员、理论研究者的交流和沟通创造环境与条件;为教师的改革与研究排忧解难,使教师的困难及时得到回应,教师的经验及时得到关注、分享与推广;定期奖励教师的教研成果。引导教师通力合作,形成教与学的氛围,建设一个高水平的教学研究集体。

倡导做“学习型”教师和建设“学习型”的备课组、教研组。教师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同事进行观点交锋,讨论争鸣,在不同观点的对撞、交锋、比较、鉴别中兼容,吸收并各取所需。开设“课改讲座”“教学论坛”,为教师搭建一个展示个人才能、开展研究的平台,促进每位教师在参与中学习,在互动中提高,在反思中进步,在实践中创新,真正培养一支具有执行、研究、开发和推广能力的教师队伍。

加强“专业引领”,积极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教育科研的特点是“专业引领”,学校有计划地搜集资料,聘请专家讲学,组织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科研水平和能力,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确保课改全程工作按照教育科研的原则、途径顺利开展。理论指导和专业引领是校本研究得以深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十、加强舆论宣传

通过黑板报、宣传板、校会、家长会、新闻媒体等,广泛深入地宣传课程改革的意义和目标,争取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营造有利于新课程实验工作的良好环境。

推荐第6篇: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新课程改革试验工作的展开,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教研方式已凸显出了它的弊端,同时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对新课程改革活动的实施者---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彻底贯彻落实新课改精神,切实提高教师的参与意识、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法规和教育方针,坚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转变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为突破口,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认真探讨新课改精神实质和素质教育规律,紧紧围绕\"学校有特色、课改有实效、学生有特长\"这一办学目标,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以学校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坚持以改革求发展,以质量求生存,以新课改为依托,不与重点校攀比,\"低起点,广开路、多成才\"的路子,有效的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课改实验落地生根。

二、具体实施办法。

1.建立机制,鼓励\"课改实验\"。

(1).健全组织。学校设立中心教研组,由专人负责。配备兼职教研员,整合骨干力量,加强中心教研组工作,将课改工作纳入学校日常工作之中,作为教务工作的核心,由教务主任亲自管理、督促、指导实施,作为学校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由校长统一部署支持、协调、落实政策。

(2).完善制度。学校制定相应的《新课改实施方案》、《新课改实践奖励细则》、《教科研制度》、《经验资料收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确保新课改工作的正常有序进行。

(3).积极创设条件、支持教师外出培训学习,以加强交流,取长补短。鼓励教师进行业务进修和函授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师合格率。

2.开足开齐课程,保证\"课改实验\"。

课改实验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学生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主要来自课堂,规范的课程设置是课改实验的基本条件之一。

(1).学校必须保证开足开齐课程,不增加考试课程课时,不减少或挤掉音、体、美、劳技、信息技术等课程。

(2).严把作业量关,避免\"题海战术\"。要求大部分作业在课堂完成,一天课外作业不超过20分钟,充分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时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3).强化课堂教学的质量意识,大力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招数和办法,把课堂改革和教研活动作为重要载体,积极探索新课改的实施模式。

3.加强学习,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引领\"课改实验\"。

我们一定要把学习作为提高新课改实验的内动力,把年级组办公室作为学习场所,大力营造教师的学习氛围,形成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的习惯,按照\"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共同研究、探讨-寻找对策-共同解决\"的程序处理教师学习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用学习鞭策工作、带动课改,用学习驱动反思与总结。

(1).以促进教师综合素质为本,解决教师在实施新课改中积累的实际问题为宗旨,开展教师技能比赛活动和教师教研论坛活动,加强对自身专业及新课改理论的钻研学习,使教师能将所思所学知识融汇贯通并应用到工作中去,真正做到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中研究,促使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信息技术和人文科学的学习,提高教师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结合教师结构年轻的实际,加大信息技术培训力度使计算机的应用率,使用课件率达到100%,努力塑造一批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

(3).充分发挥教研员、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的教研力量,在\"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上做文章,在\"实践广度、深度\"上下功夫,学校举行\"新课程开放研讨周\"活动,届时实行教师、家长随意听课、评课、研讨交流。这样集思广益切实为教师交流研讨提供平台,进一步提高教师交流研究的范围,定期分析课改实践现状,总结经验教训,开拓工作思路;

(4).专题研讨和问题解析相结合,学校确保教研活动\"三有\"即有准备、有针对性、有中心发言人;\"三保证\"即时间保证、人员保证、实效保证。\"六转变\"即一变过去只有少数教师参与为全员参加,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二变多数教师被动地位为主动地位,变教研活动盲目性为有针对性;三变非实验教师\"旁观者\"为人人都是\"当事人\";四变中心发言人只讲不反思为讲者、听者互动交流反思;五变重教不研究的\"知识传授者\"为教研并重的\"教学研究者\"。真正通过教研会议达到消除教师疑惑,解决教研难题、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确保新课改的实效性。

(5).资料积累与阶段展示相结合,每次研讨过程都是课改理论和实践的提升过程,每次总结与反思也是教师素质的提高过程,为此每个参与教师都要认真注重过程资料积累,有计划、总结,有反馈、有整改、做到专人整理资料,定期对实践情况进行总结把各种材料分类装订成册作为课改成果展示,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参与课改研究的积极性,并进行反思总结,提高教师的研究素质和能力。

4.强化课题研究,带动\"课改实验\"。

为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我校结合实际开展\"教学合一\"的课题研究,准备从改革教师备课模式、教学方式,改革学生学习方式入手,引领课改试验的实施。

(1).把备教案改为备学案,使教案真正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载体,课堂教学中师生通过学案互动,共同完成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必须根据新课程对\"教\"与\"学\"的要求,把以前单纯的教案,与学生的学习、练习的学案重新优化组合,形成有机的统一体,真正成为课堂上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功用资料,大力倡导集体备课,要求教师每周集体备课、听课不少于1节次。

(2).以\"访\"为先导,创设课题研究氛围。教师、学生、家长是课改顺利实施的三维空间,为大兴课改之风,教务处要做好\"四访\"工作,即访教师,了解他们的心声。掌握他们遇到的焦点问题;访学生,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访家长,倾听他们的呼声,打消他们的疑虑;访学校,争取他们地支持,解决教研教改的难题;严防出现师生困惑、家长疑虑、领导忐忑不安的困境。组织教师共同攻关出现的难点问题,努力为课改创设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

5.加强校本培训,切实提高课改能力,促使\"课改实验\"。

(1).\"走出去\"开眼界,学校大力提供条件,通过网络查询、资料阅读等方式学习课改先行者的先进经验。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县的优质课观摩活动,开阔教师眼界,转变教学观念,拓宽教学新思路。

(2).\"请进来\"促提高。请进来,一是想方设法请专家来校作报告,重点是教育教学新理念和新课标解读;二是请专家对学校会诊,查找存在问题的症结,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出谋划策;三是广泛接纳校内外的同行品头论足,促进课改实验健康发展。

(3).实施\"帮扶工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青年教师,在业务上积极帮助、生活上热情关怀、作风上严格要求,从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等多方面培养,力争一年入轨上路,两年转轨成型,三年独当一面。

(4).组织教师观看教学光碟,使新课改从理念、课堂设计、教学组织形式、师生互动、教学评价等方面在教师心目中都有全新的认识,教师学到新课改的基础知识。并且真正接受专家的点评和专业人士的经验熏陶。使教师不同程度在教学中渗透新课改的思想和方法。

6.抓实常规,全面落实\"课改实验\"。

(1).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新课改为重点,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力求常规与创新有机结合,促进教师严谨、扎实、高效、科学的良好教风及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认真落实五环节教学。

(2).自检--管理上,学校努力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求每位教师对照有关制度,检查自己的教学行为表现是否规范、得体。

(3).校查--教学上,学校领导、教师进课堂听课(通知听课、推门听课、跟踪听课),看教案、查作业、看学生学习习惯、态度、成绩等。每月对不同年级、不同常规项目集中抽查,期中期末全面考查。

(4).坚持半月一次大型教研组活动,矫正疏漏,抛砖引玉,反馈考核情况,并将常规五环节量化在常规考核中,增大考核透明度,把常规工作抓严、抓细、抓实,促进教学管理的良性循环。全体教师从点滴入手,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查找资料,精心备课,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要教会他们求知、合作、竞争,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确有所得,向40分钟要效益;

(5).分层设计内容丰富的课堂作业,教法切磋,学情分析,交流都是大家随机教研的话题,全体教师互学互促,扎扎实实做好常规工作,做好教学的每一件事,切实抓好单元过关及月考和期中、期末质量检测,课堂里抓质量提高,课外教师跟踪五名差生进行调查转化,进一步落实新课改,老师走进新课程,对新课改的教学方式、教学评估、及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得以理解。真正将考试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提高、改进教学的手段,并对学生跟踪分析,细致分析卷面,分析每位学生的情况,找准今后教学的切入点,查缺补漏,培优转差,立足课堂,夯实双基。

总之,新课改工作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实验工程,这项工程已明确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并且倍受社会关注,我们决心进一步转变观念,不断探索、研究、交流、团结协作,积极探索教学模式、运行机制、保障评估体系等,为顺利实施新课改而不懈努力,确保与新课改同行,和新课程同长。

54.新课改管理办法

根据全县教育例会精神和《临洮县2008年教育工作要点》及《临洮县教研室2008年工作计划》安排,为了确保我校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学校先后制定了《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和《教学管理办法》及《教师考核办法》,为有力地推进新课程的进一步开展,特制定本办法。

一、加强理论学习,改变教学观念。

在每次教研组或年级级例会上,各组要有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学习各级下发的与课改有关的文件精神,学习课程标准,熟悉现有的教材知识体系和编写意图,每周观看最新下发的教学光盘不少于3小时,看后要有听课记录。

二、成立组织结构,完善工作制度。

为了保证新课改的顺利进行,学校成立了以师加祥为组长,杨福军、李文东、郭广顺、曹燕妮、赵琼、王小伟为成员的课改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课改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三、教师培训。

积极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全市、全县组织的集中培训,并且返校后组织本校教师进行二轮培训。实验教师必须全部参加培训,按照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选送进入课改实验的教师赶县、市重点培训。每周星期五定为校本培训时间,由教务处牵头,各教研组织教师到微机室进行计算机培训,在一个月内,使每名教师都顺利进行下载和查阅资料,并学会制作电子教案,并逐步向计算机与课程整合转化。

四、教案的备写和签审。

上学年我校的远程教育已安装调试完成,已进入试用阶段。全校所有科任教师一律实行电子教案,对于无电子教案而上课者,视为旷课,按《临洮县连湾初级中学请假管理办法》执行,在上课结束后,要写教学反思或教后记,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参考。同一年级相同科目实行集体备课,可由一人执笔,共同使用同一教案。

五、资料的整理。

在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要及时进行归类整理,反映到各教研组或教务处,大家集体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对于某方面有所突破的同志,也要及时的将成功经验撰写论文或心得体会,大家共同交流并将交流的先进经验整理上报县教研室,在全县范围内推广。

推荐第7篇:大地小学新课程实施方案

大地小学新课程实施方案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县各地顺利推进。成千上万的教育工作者正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场改革潮流之中,在风起云涌之际,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我校开始全面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课程改革能牵动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己经实施新课程教学实验区的成功经验,给我们很大的借鉴作用。

一、意义和目标

通过实验,形成一个全社会支持并积极参与课改的良好氛围。验证国家课程标准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为完善新课程标准提供实践依据。

促进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建设一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及教育管理人员。建立适应新课程理念的评价体系提供现实依据。带动我校教育的现代化水平。

二、建立健全机构,加强行政,业务领导

大地小学新课程实施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张玉明(负责新课程实施的管理领导职能)

副组长:贺光祥(负责新课程实施全面业务指导)

成 员:何袁华吴秀成杨兴华 杨佳富

三、措施和策略

(一) 加强学习,更新观念

积极创建学习化校园,响亮地提出“一个不重视学习的学校是呆板,沉闷令人窒息的学校,一个不崇尚学习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让读书成为习惯,让学习成为风气。确保学习时间,确保学习数量

(二)搞好培训,全力打造教师素质

培训原则:实施新课程要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必须贯穿在新课程实施推广工作之中,采用“培训超前于实验并与新课程同行”的工作策略,做到边培训边教学,做好后继年级新课程教材的培训工作。

培训内容:积极参加教育局、猫洞乡中心校组织的各类培训活动,使教师逐步掌握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驾驭教材和进行教学的能力。除此而外,根据上级的培训内容,由新课程实施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好校本培训。

(三)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让教研为课改提供动力

以校为本,是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教育理念,我校由于是一所有着较多村完小的农村小学,全乡参与人员有限,活动形式受到时间限制,活动开展受到经费限制,无法为每位教师提供参与的条件,同进难以及时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摒弃形式,建立立足学校实际的教学研究制度。做到活动有专题,有记录、有实效。开展多种形式的“以校为本”教学研究活动,开展以“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为核心要素,以“教学反思”、“课例评析”、“三课(听、说、评课)一条龙”等为主要形式,交流的以校为本教研方式,提升以校为本教研的质量。

(四)执行课程计划,开足开齐课程。

学校认真落实并严格执行课程改革实验区的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程,不得随意增减或挪用。语、数等课程应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在规定的课时内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完成教学任务。对于每周5课时的地方和学校课程应加大开发力度,使之不断发展、丰富和完善。不得以任何理由把其挪作它用。

(五)立足课堂,切实转变教与学的方式。

在学习课标的研究教材上下功夫,每位实验教师都要反复学习,深刻领会《课标》的基本精神,并做好笔记。对新课程教材,要以课标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课标的教育目标为依据,整体了解,宏观把握、树立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观点,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并作为相互作用的主体。探索符合新课程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应体现在三维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要求。教师在课改实践中,应注重课例研究,勇于开拓创新,积累经验,形成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尝试构建新课程理念下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完善课堂教学常规,改革课堂教学评价。从课堂教学常规入手,构建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学校将把“一堂好课,应当着问题进入,在课堂里得到解决,又带着新的问题进入下一节课”作为课标的标准。

(六)改革评价制度,建立适应新课程的评价体系

评价是一个基本的反馈机制,具有导向、激励、反馈调控、鉴定选拔等多种功能,它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是教育工作真实的“指挥棒”,也是“课改”的关键和难点所在。有什么样的评价就有什么样的教学,学校要建立促进学校、教师、学生不断发展、提高的评价体系。

新的学期,新的课程,新的理念,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向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坚信,只要有务实创新的工作态度,一定会走进新课程,开创新境界,结出新硕果,为全面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而不懈努力。

大地小学

2012年3月

推荐第8篇:新课程考试评价实施方案

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不断强化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适应新背景下的考试和师生评价,并结合我总校各校发展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⒈指导思想

建构特色基础教育学生特色体系,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以“兴办全县一流教育”为目标,树立全面的质量意识和科学的评价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实现教育创新。

⒉目的要求

建构完整的中小学学生评价体系,通过全面落实课程标准,全面达成和落实有效措施,整体提高我镇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⒊评价体系

中小学生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包括

⑴、体现新课改理念,实现三维目标,关注全面发展,提升人品素质。

⑵、做实过程评价,保证教学堂堂清,课课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⑶、注重单元检测、期中、期末等水平测试,并搞好升学选拔考试。

⑷、注重书本知识考查与综合素质的水平测试,充分体现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⑸、培育特色,狠抓特长。建构中小学生评价体系,是对现行评价方法和考试制度的一种改革和发展,该体系按评价功能分类,由发展性评价、水平性评价和选拔性评价构成,三种评价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⒋基本内容

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监测体系的基本内容

⑴、即时评价

①早起回忆昨天所学各科大体内容,想不起到校后抓紧看书;

②每节课前把学习用具准备好,握拳自我提示: “集中精力,加油学习”;

③每节课后用最短时间回忆刚刚学过的知识,然后放松;

④晚饭前后完成当天作业,阅读课外书不少于30分钟;

⑤睡觉前闭目回忆.当天所学各科内容,回忆不起立即看书。

⑵、跟踪评价

建立学习成长记录袋的方法,对学生学习成长做出评价分析,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家长、教师能充分了解学生的成长轨迹,并通过自评、小组评、教师评、家长评等多元评价主体对学生学习生活进行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分享自己的成功与快乐。

⑶、综合评价

积极推进重过程的发展性评价,改革考试方式,除纸笔测验方式外,还要进行选择性考查、开放式考试、表现性评

⑷、多元评价

以发展性、多元性评价,促进学生学科学业成绩的整体提升。

①语文和英语作为语言学习学科,尤其强调语言的积累和语言的实践运用,以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通过课外阅读,课外听说和课外表达等活动,扩大语文和英语学的外延,促进生活化。

②数学教学应建立学生学习记录,做好试卷分析,错题勘误积累,数学日记等,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要求和分类指导,突出实效。允许部分学生补测,充分体验成功的愉悦。

⑨理、化、生和小学科学要加强科学探究思想和实验操作能力的过程性考查,提倡探究,勤于实验,培养学生创造创新的能力。

④政、史、地和小学思想品德等学科要把学生参与日常社会实践活动的数量和质量纳入评价范畴。

⑤信息技术课要通过课堂观察和上机操作技能、合作意识、学习态度等进行检查记录。

⑸、完善学期考试、毕业考试等水平性评价。

小学和初中毕业考试是阶段性的水平评价,必须根据课程目标,有效进行质量监控。学校是毕业考试的实施单位,教育教学指导中心是命题自评和教学质量分析的综合指导部门,必须做好考试质量把关工作。考后各学校均要搞好质量分析并上报教育教学指导中心,指导中心要搞好教学质量综合分析并通报全县。

⑹、深化选拔性考试改革,健全学科竞赛制度,培育特色,发展特长。

推荐第9篇:地理新课程实施方案(推荐)

2005---2006学年地理新课程实施方案

江海中学 高一年级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校地理教育教学工作,推进我校地理新课程的实施,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新课程实施的指导思想

高中地理新课程是高中新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施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要以

“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各项要求,努力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立足我市的实际,借鉴高中地理新课程先行实施省份的有益经验,积极稳妥而富有创造性地推动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全面实施。

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的总体目标是:全面体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课程理念,落实课程目标,达成课程标准;充分发挥高中地理课程在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大力提高高中地理课程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高中生的地理素养和现代文明素质;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积极开展高中地理新课程实践研究,提高中学地理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化水平,提高地理新课程实施的水平,为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体系积累经验。

二、地理新课程的模块结构和开设 (一)高中地理课程模块结构

高中地理课程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切入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的思路来设计的,它是基础教育地理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兼顾社会、学科和学生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出发,谋求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互相统一,并力图将这一指导思想贯穿于整个高中地理课程框架设计之中。高中地理课程共包含十个模块,其中地理

1、地理

2、地理3为必修模块;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为选修模块。

高中地理选修课由“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七个模块组。

(二)高一地理课程模块开设

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我校高中地理教学实际情况,高一地理模块开设采取:必修课程按学期安排课程,每周2学时,一个学期两个学段完成一个模块的教学任务。

上学期 下学期

第一学段 第二学段 第一学段 第二学段

高一学年 地理1 地理1 地理2 地理2

三、新课程评价方式

学生学习评价是为了发挥其激励与发展功能,使学生从评价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地理学习水平。学生学习评价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一)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是指在地理教学活动中进行的评价,其目的在于及时反馈信息,发现存在的问题与缺陷,并以此为依据修改、完善教学方案或帮助学生改进学习。过程性评价的形式很多,一般有学生成长记录、学习成绩检测、非正式评价等,如地理课堂表现评价、单元检测评价、地理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地理学习档案等。从操作层面上看,建议教师将学生地理课内、课外评价结果与学生阶段性测试成绩综合在一起,共同构成过程性评价的成绩使用。

1.地理课堂学习评价

学生地理课堂学习评价是地理课程过程性评价的重要内容。对学生地理课堂活动情况进行评价,旨在让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控自己的教学状态,改进自己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提高教学效益。

地理课堂表现评价表

班级

学生姓名

评价者 评 价 指 标 评价等级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A B C 学习态度

1.学习意义认识明确

2.学习自主意识较强 3.团队合作精神好 学习习惯与方法

4.学习习惯良好

5.正确选择学习方法 6.优化学习策略

回答与解决问题

7.善于独立思考问题

8.积极主动发言 9.创造性解决问题 学习成果

10.及时完成作业

11.注重探究过程 12.培养学习能力

评价语

备注:1.评价等级(在相应栏中打“√”):A=好,B=中,C=有待改进。

2.评价者包括学生、教师等。

2.单元检测评价

单元检测是地理教师组织的在一章或一个单元学习完毕后进行的学习成绩检测,它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普遍地检查每个学生的学习质量。单元检测要紧扣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重点突出,全面考查在测验后教师要对试卷及批阅和点评,使学生尽快了解得失的原因;对成绩不达标的学生,要实行针对性的补偿矫正,及时弥补学生学习中的缺陷。

3.地理实践活动评价

对学生进行地理实践活动评价,也是过程性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评价学生地理实践活动情况,可以参考学生地理实践活动评价表。

学生地理实践活动评价表 班级 评价者

评 价 指 标 评价等级 A B C

学生姓名

准备阶段

1.参与活动热情高

2.制订方案切实可行 3.团队合作意识强

实施阶段

4.善于提出与发现问题

5.收集过程材料详实 6.独立思考与探究问题 7.研究成果新颖独到

反馈阶段

8.反思学习过程与探究方法

9.增强地理学习兴趣

评价语

备注:1.评价等级(在相应栏中打“√”):A=好,B=中,C=有待改进。

2.评价者包括学生、教师等。 (二)改革终结性评价

学分管理是高中新课程的重要特征之一。学校是高中学生学分认定的主要承担者。一般是在某一模块(必修或选修)学习结束后,由学校统一组织命题与考试后,由学校或教师根据考试成绩结合课程标准来认定的,其目的是验证学生是否达到了地理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的要求。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学生学习一个模块并通过考核,可获得2学分,学分由学校认定”。这就为学校建立具有学校特色的学生地理学业成绩评价体系提出了要求,为学生学业评价的多元化提供了基础。 1 评定内容 学分是学生成功完成某科目某模块后,对学生学习的一种量化反映。学分认定既要评定学生对模块内容的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也要评定学生在模块学习中的地理认知能力、认知方法和过程,更要评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学习风格、个性以及所付出的努力等情感意志过程。可见,学分认定是模块学习过程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综合评定,要把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

2 评定方法

学生学习的评价方法多种多样,包括纸笔测验、表现评定、观察、谈话、评定量表、成长记录袋评定等等。不同的评价方法有其优势,也有其不足。不同的学习内容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在评定学生地理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一般的地理问题解决能力中,较宜采用纸笔考试与测验方法。在评定学生完成实践任务中反映出的地理知识应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宜采用表现评定方法,包括实验操作、课题研究、角色扮演、作品展示、画地理概念图和口头思维报告等方法在评定学生非认知过程因素发展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较宜采用观察法、问卷调查、自我评定和评定量表法等方法。

3 评价标准

表现评定不仅能评定学生知道什么,而且能评定学生会做什么,它更适合检测学生的高层次思维水平和解决复杂的、结构性不强的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和难点。运用表现评定的关键环节和难点在于:第一,表现评定的关键是设计现实中存在的真实地理问题,让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要解决这个地理问题的真实需要。第二,表现评定的运用难点在于评定的标准和依据的制定。由于表现任务的复杂性,表现评定的标准不同于纸笔测验的标准答案,这个标准是一组对某个表现任务的若干关键因素所具有的特征的描述。即要根据评价项目进程,对学生完成任务步骤和过程进行分解,然后依据学生每个过程的表现特征进行评定,并可采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

4评定结果的整合

终结性评价主要是指模块的学业考试成绩。过程性评价主要是学生在模块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状况综合评定,包括出勤情况、单元测验、作业与任务。

在地理模块学分认定中,不仅要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还应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

推荐第10篇: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初中语文课程实施方案

一、主要目标

全组教师必须充分认识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加强教育科学理论的学习,转变教育观念,优化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方式,改变教学过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

1、以年级组为单位,重温《语文课程标准》,领会《纲要》和《决定》的精神,认真学习课改信息(资料、录像、上网)等,以全新的理念指导教学实践活动。

2、结合地方、校本课程,认真拟订教学计划。

3、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课改”学习。

4、扎扎实实地做好集体备课,做到定时、定人、定内容。按讨论——定稿——授课——评课——完善的步骤进行,以达到共同提高。

5、开学伊始,结合本年级本学科的特点,定出课题,即“如何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二)实施阶段

1、认真做好听课和评课工作。本组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通过听课和评课,使他们摒弃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教学模式,努力改进课堂教学。

2、充分利用教研活动

(1)探究新的教学方式。以课堂为主阵地,切实落实“课改”,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式。

(2)及时交流。教师们现在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因而在教学中肯定会有失败和成功之处,对此要及时交流、总结、反思,并写出书面材料。

3、全组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做到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4、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故事会、朗诵会等等,最大限度地开发课程资源,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5、实行家长开放日。鼓励家长深入课堂和校园,亲身感受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增进家长互访,虚心听取家长对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教师要不失时机对家长进行“课改”宣传。

6、全组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家长和社会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第11篇:初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初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新课程改革试验工作的展开,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教研方式已凸显出了它的弊端,同时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对新课程改革活动的实施者---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彻底贯彻落实新课改精神,切实提高教师的参与意识、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法规和教育方针,坚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转变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为突破口,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认真探讨新课改精神实质和素质教育规律,紧紧围绕“学校有特色、课改有实效、学生有特长”这一办学目标,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以学校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坚持以改革求发展,以质量求生存,以新课改为依托,不与重点校攀比,走“低起点,广开路、多成才”的路子,有效的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课改实验落地生根。

二、具体实施办法。

1.建立机制,鼓励课改实验。

(1)健全组织。学校设立中心教研组,由专人负责。配备兼职教研员,整合骨干力量,加强中心教研组工作,将课改工作纳入学校日常工作之中,作为教务工作的核心,由教务主任亲自管理、督促、指导实施,作为学校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由校长统一部署支持、协调、落实政策。

(2)完善制度。学校制定相应的《新课改实施方案》、《新课改实践奖励细则》、《教科研制度》、《经验资料收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确保新课改工作的正常有序进行。

(3)积极创设条件、支持教师外出培训学习,以加强交流,取长补短。鼓励教师进行业务进修和函授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师合格率,教师学习期间,不扣工资,不影响职称评定和评优选模;从新课改实施起,凡在县级以上(包括县级)案例交流、论文评选和赛课等活动中获奖的教师学校一律给与奖励,县级奖30元,地级奖50元,省级奖80元,取得高一级学历的,补助书报费100.00元,并对业务 水平提高快、工作成绩突出的同志予以表彰奖励,鼓励教师学以致用,发挥先进骨干带动的作用。

2.开足开齐课程,保证课改实验。

课改实验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学生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主要来自课堂,规范的课程设置是课改实验的基本条件之一。

(1)学校必须保证开足开齐课程,不增加考试课程课时,不减少或挤掉音、体、美、劳技、信息技术等课程。

(2)严把作业量关,避免题海战术。要求大部分作业在课堂完成,一天课外作业不超过90分钟,充分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时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3)强化课堂教学的质量意识,大力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招数和办法,把课堂改革和教研活动作为重要载体,积极探索新课改的实施模式。

3.加强学习,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引领课改实验。 我们一定要把学习作为提高新课改实验的内动力,把年级组办公室作为学习场所,大力营造教师的学习氛围,形成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的习惯,按照“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共同研究、探讨-寻找对策-共同解决”的程序处理教师学习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用学习鞭策工作、带动课改,用学习驱动反思与总结。

(1)以促进教师综合素质为本,解决教师在实施新课改中积累的实际问题为宗旨,开展教师技能比赛活动和教师教研论坛活动,加强对自身专业及新课改理论的钻研学习,使教师能将所思所学知识融汇贯通并应用到工作中去,真正做到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中研究,促使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信息技术和人文科学的学习,提高教师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结合教师结构年轻的实际,加大信息技术培训力度使计算机的应用率,使用课件率达到100%,努力塑造一批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

(3)充分发挥教研员、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的教研力量,在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上做文章,在实践广度、深度上下功夫,学校举行新课程开放研讨周活动,届时实行教师、家长随意听课、评课、研讨交流。这样集思广益切实为教师交流研讨提供平台,进一步提高教师交流研究的范围,定期分析课改实践现状,总结经验教训,开拓工作思路。

(4)专题研讨和问题解析相结合,学校确保教研活动“三有”即有准备、有针对性、有中心发言人;“三保证”即时间保证、人员保证、实效保证。“六转变”即一变过去只有少数教师参与为全员参加,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二变多数教师被动地位为主动地位,变教研活动盲目性为有针对性;三变非实验教师旁观者为人人都是当事人;四变中心发言人只讲不反思为讲者、听者互动交流反思;五变重教不研究的知识传授者为教研并重的教学研究者。真正通过教研会议达到消除教师疑惑,解决教研难题、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确保新课改的实效性。

(5)资料积累与阶段展示相结合,每次研讨过程都是课改理论和实践的提升过程,每次总结与反思也是教师素质的提高过程,为此每个参与教师都要认真注重过程资料积累,有计划、总结,有反馈、有整改、做到专人整理资料,定期对实践情况进行总结把各种材料分类装订成册作为课改成果展示,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参与课改研究的积极性,并进行反思总结,提高教师的研究素质和能力。

4.强化课题研究,带动课改实验。

为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我校结合实际开展“以学定教、教学合一”的课题研究,准备从改革教师备课模式、教学方式,改革学生学习方式入手,引领课改试验的实施。

(1)把备教案改为备学案,使教案真正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载体,课堂教学中师生通过学案互动,共同完成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必须根据新课程对教与学的要求,把以前单纯的教案,与学生的学习、练习的学案重新优化组合,形成有机的统一体,真正成为课堂上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功用资料,大力倡导集体备课,要求教师每周集体备课、听课不少于1节次。

(2)以访为先导,创设课题研究氛围。教师、学生、家长是课改顺利实施的三维空间,为大兴课改之风,教务处要做好“四访”工作,即访教师,了解他们的心声。掌握他们遇到的焦点问题;访学生,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访家长,倾听他们的呼声,打消他们的疑虑;访学校,争取他们地支持,解决教研教改的难题;严防出现师生困惑、家长疑虑、领导忐忑不安的困境。组织教师共同攻关出现的难点问题,努力为课改创设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

5.加强校本培训,切实提高课改能力,促使课改实验。

(1)走出去开眼界,学校大力提供条件,通过网络查询、资料阅读等方式学习课改先行者的先进经验。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县的优质课观摩活动,开阔教师眼界,转变教学观念,拓宽教学新思路。

(2)请进来促提高。请进来,一是想方设法请专家来校作报告,重点是教育教学新理念和新课标解读;二是请专家对学校会诊,查找存在问题的症结,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出谋划策;三是广泛接纳校内外的同行品头论足,促进课改实验健康发展。

(3)实施帮扶工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青年教师,在业务上积极帮助、生活上热情关怀、作风上严格要求,从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等多方面培养,力争一年入轨上路,两年转轨成型,三年独当一面。

(4)组织教师观看教学光碟,使新课改从理念、课堂设计、教学组织形式、师生互动、教学评价等方面在教师心目中都有全新的认识,教师学到新课改的基础知识。并且真正接受专家的点评和专业人士的经验熏陶。使教师不同程度在教学中渗透新课改的思想和方法。

6.抓实常规,全面落实课改实验。

(1)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新课改为重点,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力求常规与创新有机结合,促进教师严谨、扎实、高效、科学的良好教风及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认真落实五环节教学。

(2)自检--管理上,学校努力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求每位教师对照有关制度,检查自己的教学行为表现是否规范、得体。

(3)校查--教学上,学校领导、教师进课堂听课(通知听课、推门听课、跟踪听课),看教案、查作业、看学生学习习惯、态度、成绩等。每月对不同年级、不同常规项目集中抽查,期中期末全面考查。

(4)坚持半月一次大型教研组活动,矫正疏漏,抛砖引玉,反馈考核情况,并将常规五环节量化在常规考核中,增大考核透明度,把常规工作抓严、抓细、抓实,促进教学管理的良性循环。全体教师从点滴入手,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查找资料,精心备课,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要教会他们求知、合作、竞争,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确有所得,向45分钟要效益;

(5)分层设计内容丰富的课堂作业,教法切磋,学情分析,交流都是大家随机教研的话题,全体教师互学互促,扎扎实实做好常规工作,做好教学的每一件事,切实抓好单元过关及月考和期中、期末质量检测,课堂里抓质量提高,课外教师跟踪五名后进生进行调查转化,进一步落实新课改,老师走进新课程,对新课改的教学方式、教学评估、及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得以理解。真正将考试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提高、改进教学的手段,并对学生跟踪分析,细致分析卷面,分析每位学生的情况,找准今后教学的切入点,查缺补漏,培优转差,立足课堂,夯实双基。

总之,新课改工作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实验工程,这项工程已明确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并且倍受社会关注,我们决心进一步转变观念,不断探索、研究、交流、团结协作,积极探索教学模式、运行机制、保障评估体系等,为顺利实施新课改而不懈努力,确保与新课改同行,和新课程同长。

第12篇:小学新课程实施方案(新)

小学新课改实施方案

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归纳、总结新课改以来课堂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我校构建了“小学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模式”。为全面实施“小学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基本模式”,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化落实新课程理念为宗旨,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目标,构建和实施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基本模式,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叫响“质量在课堂,素质在课堂,特色在课堂,名校在课堂”这一口号。

二、改革目标

真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益。

三、新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抓住一个中心:以生定点

即以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困难预测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突出五个环节:情境引入,提出问题——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教师引导,点拨提升——展示交流,组内互助——当堂训练,达标测试。

操作提示: 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学习兴趣;巧妙导入新课,优化交际心理。

模拟交际目的,创设交际情境;揭示话题中心,提出恰当问题。 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充分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其才能,发展其个性;要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色彩,形成充满激情的课堂教学氛围;要发扬教学民主,还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的权力。

(2)要改变过去把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的简单做法,课堂教学的重心由教学生记忆现成结论为主转到引导学生探求未知上来,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加强思维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引导,点拨提升

(1)“后教”,就是针对学生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练习中的错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兵”教“兵”,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只作评定、补充更正。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中暴露出来的主要倾向性的疑难问题,对学生通过自学已掌握的,一律不教。

(2)教的要求,要寻找出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还要引导学生预防运用时可能出现的毛病。

(3)教的方式都让已掌握的学生先讲(即使倾向性问题,也可能有人会),如学生讲对了,教师肯定,不必重复;讲得不完整、达不到深度的,教师要补充;讲错了的,教师则要更正。

展示交流,组内互助

(1)展示目标要求既要有内容方面的要求,又要有形式方面的要求,难易要适度,表述要具体简明。

(2)要注意引导学生展示独特的见解和感受,展示普遍性、代表性、典型性的问题,不能把所有的预习成果都拿来展示;要引导学生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展示。

(3)各小组按什么顺序进行展示,小组与小组之间怎样过度,衔接,时间如何控制等问题都要事先预设。

(4)如何组织引导学生对各组展示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补充、点评,教师怎样发挥指导作用等,都应有所预设。

当堂训练,达标测试

所谓“当堂达标”,就是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通过扎实训练,实现教学目标。

贯彻落实“三为主”: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精讲精练,少讲多练,突出重点。

四、课堂教学操作的基本要求:

(1)、落实“三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 (2)、倡导“三自”——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交流; (3)、鼓励“三动”——动脑、动口、动手; (4)、实现“三会”——会学、学会、会用; (5)、发展“三维”——认知、情感、技能。

五、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要求:

(1)、由评教师的讲解精彩度为主变为评学生的参与度为主;

(2)、由评教学环节的完备性为主变为评教学结构的合理性为主;

(3)、由评课堂的活跃度为主变为评每个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为主;

(4)、由评师生的交流互动为主变为评学生的交流展示为主;

(5)、由评教师的板书设计为主变为评学生的作业、笔记等练习为主;

(6)、由评教师的基本功为主变为评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为主。

六、保障措施

1、健全机构,完善制度

⑴ 成立由校长任组长,教导主任任副组长,教师参加的课程改革领导小组,成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科指导小组,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实验工作中的核心、示范与指导作用。

⑵ 认真做好集中备课,与培训、反思、研究结合起来,并作为一项制度规定下来,保证每个教师都参与进来;同时加强课程改革中教学方法创新的研究,并积极推广本校或外地的先进经验。

⑶ 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新课改工作中的带头示范作用,定期开展经验交流,案例研讨和阶段评估等活动。结合新教材做好典型课的示范教学及讲座。

⑷ 建立课改实验工作例会制度,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分析研究问题,规划部署下一阶段工作;建立教学研讨制度,定期召开课改教学研讨会,分析、研究实验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建立评比奖励制度,定期组织优秀课、优秀教学设计、优秀论文、优秀课件等评比,对在课改实验中取得显著成绩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2、加强宣传,突出培训

充分利用各种渠道,通过多种形式向社会作广泛的舆论宣传,使学校、社会、家长理解、支持、配合并参与课程改革。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做好课程改革网上培训与网上交流。

3、课题带动,科研推动

采用“培训、实践、科研”三结合的实验工作方式。每学期召开一至两次新课程教学工作研讨会或经验交流会,对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开发、实施、管理,教学方式的变革,评价体系和考试制度的改革,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等问题广泛开展专题研讨,分析讨论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研究落实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

五、实验措施:

1、师资培训。“先培训后上岗”。课改工作中教师观念的变革是最重要的,顺利推进课程改革实验,教学行政管理人员和全体教师要参与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制定校级培训方案。培训内容:①小学新课程标准解读;②新课程编写的新理念等;③新教材的使用及教法;④新课程与课堂教学评价;⑤新课程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变革。培训形式:专题讲座、参与式活动、讨论、座谈等。

2、教学研讨。教师教学理念的真实体现在课堂,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研究活动无疑是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1)集体备课。重点探索教材教法,新课程教学设计。

(2)公开教学。上示范课,对比课、重点探究新课程课堂教学实施,新理念在课堂中的体现。

(3)教学活动评比。优质课评比、课改案例、优秀教学设计等评比活

动,重点探索高效的新课程课堂教学,及时总结推广课改中的经验。

3、优化管理和研究机制。

(1)建立学校课改领导工作制度: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对学校课改实验的组织、管理、协调和实施工作。

(2)建立实验研究制度,加强集体备课,每两周开展一次课程、教材与教法研讨活动。

(3)及时充实、提高课程实施条件,包括教师、教具及各种设施设备的选择、提供与扩充。

(4)组织教师在职培训,结合开展新课程“四优”评比活动:优秀实验课、优秀教学设计、优秀论文、优秀课件评比,促进教师的成长,提高课程的实施水平。

(5)制定关于教学与学生学习情况评价的规章制度,并能切实指导这些评价工作。

小学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领导小组: 组

长: 任萍 副组长:

王芳 组

员: 李仙

20

13、3

第13篇:中学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中学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中共国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以邓小平的“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二、课程改革目标

1、在新课程改革带动下,把学校建设成现代新型的初级中学。

2、建设一支政治上有信念,科研上有潜力,教学上有特色,发展上有后劲的教师队伍。

3、学生培养努力做到身心两健、德智双全,个性鲜明,文理兼通,学创俱能。

4、深入研究“自主、合作、探究”三种学习方式,尤其在“探究”式学习方式上要有突破,有成果。

5、探索研究新课程改革的评价方式,建立一套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的评价体系,学生评价体系,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三、课程改革实施的基本内容

1、培养目标的改革

根据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要求我们把培养目标确定为: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方法;具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性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

①、要使教师认识到,今天在校的青少年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十多年后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决定着中华民族复兴的宏伟事业,决定着中国将以什么样的实力参与国际竞争。因此,实现每一个青少年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健康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②、使教师重新认识和确定教育教学中的角色和地位。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好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评价者。

③、建立平等、尊重、互参与,共同成长的新型师生关系。

④、教与学关系的转变,使教师由原来的精心设计如何教转变成精心设计如何引导学生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

⑤、教学重点的转变,由原来只重视知识转变成既重知识和技能,又重视过程和方法,更重视学生掌握过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建设一支新课程改革的生力军。

3、加强课程改革理论的学习,在理论指导下进行新课程改革。

①、深入学习领会新课程标准,全面了解掌握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设计要求、目标体系、评价体系。

②、深入学习新教材,全面掌握新课程教材的编写特点、编写体例、编写意图。③、学习探索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组织方式方法。

④、学习了解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操作的过程与方法。

4、改革学习方式。课堂教学由原来教师“一言堂”为组织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学习,积极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合作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5、改革学习的目的。把学习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学以致用,用以治学。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学习不是为了单纯的考试,是为了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掌握建设社会的本领。

6、改革教材的运用方法,用原来的教教材变成现在的用教材教。

四、新课程改革采取的主要措施

1、保证新课程改革的资金,逐年提高课程改革所需要的教师培训、学习交流、图书资料、音像资料、教研活动、评价等各方面的资金的投入。

2、建章立制,全面建设新课程改革的各项规章制度。其中包括课程改革管理制度、课堂教学评价制度、参与改革教师的管理制度、评价制度、考试评价制度、学生评价制度。

3、加强教师培训,坚持上级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系统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实践探索与理论学习相结合,边上岗边培训。

①组织教师参加各级有关新课程的培训。

②坚持校本培训,培养各科新课程带头人,用学科带头人对本学科教师进行培训。③邀请专家到校进行新课程讲座。

④派教师到外考察学习。

4、全面深入地学习《新课程标准》、把《课程标准》作为教师业务进修的一项主要内容之一,每学期要组织一次课标的学习讨论活动,组织全校性的课程标准考试。

5、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新教材,每学期要组织一次新教材学习心得交流会,组织一次教材考试。

6、以课堂教学为重点,全面推动新课程改革。

①制定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评价体系,组织教师学深、学透,并以此为准则研究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②学科业务领导要率先深入研究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保证每周至少听一节课,深入一线与教师共同研究探讨课堂教学的最新操作方法,在探讨研究中与教师共同成长,超前发展,指导学科改革实践。

③组织新课程探路课、引路课。业务领导在深入听课过程中,要注意发现和有重点地培养一部分走在前列的课改教师,帮助这些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每学期至少要组织一次课改探索课和引路课,课后要组织全校性的大讨论,同时,对于听课中发现的好课例,要精心雕琢,随时组织学科或全校性示范课、研究课。

④每学期组织一次全校性新课程推优竞赛课,在竞赛中推动教师深入研究,领会课程改革的要旨,把课程改革的理论思考付诸实践、探索、在探索中提高。

7、深入研究自主、合作、探究三大学习方式

①邀请专家到校作关于\"自主、合作、探究\"三大学习方式专题讲座。

②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对教师进行有关学习方式的专题培训。

③组织学习方式探究观摩课。

8、全面研究落实\"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9、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新教材

①要求教师每学期开学初必须用一个月的时间通览教材,并上交学习体会。②每学期要组织一次教材考试。

10、改革评价方式,建立新的评价体系。

①进行考试评价改革探索。探索局面考试与口试,实践操作相结合。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自我评价与民主评价相结合。

②探索评价方法、研究探索制定一套全面的评价教师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工作态度、工作过程、工作方法和技能、工作结果的评价体系,通过评价能真正全方位立体的展示教师的全过程工作及结果。设计教师的成长记录袋。

五、成立领导小组:

组长:孟志明

副组长:刘兵、尹浩然

成员:张晓华、喻翔、丁贵林、何玉成、刘彬、郭志宏、刘华兴

第14篇:新课程教师培训实施方案

侯营中学教师新课程培训实施方案

新课程师资培训尤其是新课程起始年级教师培训是当前我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内容。遵照教育部和省、市 “各年级教师在进入新课程前都必须接受培训,各地在培训时,务必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要求和区教育局“凡是尚未参加新课程上岗培训的教师,2005年必须参加新课程上岗培训和考试”的规定,结合我校2002至2004年开展此项培训的实际情况,特拟订《侯营中学2005年新课程教师培训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新课程培训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依据,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为加强中学教师队伍建设服务;更新培训观念,改革培训模式,力求培训实效;开发和整合课程改革师资培训资源,全面推进教师专业化进程,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侯营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二、培训目标

依照市、区课改要求,通过培训,促使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增强实施新课程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掌握实施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师驾驭新教材的能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三、培训内容

本次培训内容主要为学科性培训。

培训内容主要有:课程标准解读(包括课程标准与现行大纲的比较);教材培训(包括教材编写的整体思路、主要原则、基本框架、内容体系与特色以及对教师的相关要求);教材具体内容解析(包括结合章、节的具体内容分册逐步进行分析);组织教学的原则、策略与方法;课堂观摩、案例分析、讨论和相关专题研讨等。培训重点是学科教学目标、具体内容分析、教学的设计、教学案例的分析。

四、培训形式

教师学科培训坚持“培训、教研、科研相结合,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集合,短期面授和长期跟踪指导相集合”,主要有专题讲座、自学反思、研讨交流、

教育教学实践四种形式。在具体培训中有机地把新课程理念、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结合起来,采取专题讲座与自主学习、观摩评议课堂教学与参与式讨论、质疑、对话与问题解答等方式来达到培训目的。

五、培训安排

新课程教师培训大致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集中培训

1、2002年7月,区职教科根据各学校上报的学科培训名单,规划、布置上岗培训相关事宜。

2、2003年6月至2004年8月,区职教科和教研室按教学计划分期分学科对教师进行上岗培训和考试。

第二阶段:实践培训

1、教研员深入各校收集情况并对起始年级进行课堂教学视导、学科指导。

2、学校在教研员的指导下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新教材、新教法、新学法研讨活动。

第三阶段:提高培训

1、教研员进一步深入各校开展教学视导、学科指导。

2、组织起始年级教师进行教材、教法、学法研讨培训,针对存在问题开展相关研究活动。

六、培训组织与管理

1、侯营中学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由区职教科统一组织实施。

2、严格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加强对我校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考核和管理。培训结束后,参训教师应参加8月份区教育局统一组织的考试。考核合格者,将获得区教育局统一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教师上岗培训证书》,持证上岗

3、凡未参加新课程上岗培训的人员,一律不允许报名参加新课程上岗考试;没有接受系统的新课程培训以及考核不合格的教师,不得承担新课程教育教学任务。

二00三年五月十四日

第15篇:车盘中学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车盘中学新课程课改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先进的新课程课改理论为依据,同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全面贯彻实施党的教育方针;以贯彻实施素质教育为方针,积极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使每一名学生都能达到全面的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施带有浓厚人文色彩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组建领导小组:

顺应新课程课改的发展趋势,密切配合我县的新课程改革,我校于2002年11月正式启动了新课程课改的各项工作,并同时成立了新课程课改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并召开了领导小组成员会议,统一认识,商讨新课程课改活动的各项实施工作。 领导小组成员:

长:张代军(车盘中学校长) 副组长:卢运国(车盘中学教导主任) 组 员: 李兴华

乔社法

成 员: 杜新华

廉亚萍

马彩虹 郭精娟

高云鹏 张京卫

王竹洁

三、工作目标

以课程课改试点实验为契机,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及参与学校教育改革的良好环境和和谐氛围,力争在以下几方面有所发展、有所突破。

(一)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1、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更新、教育行为得到转变,新课程理念得到树立,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2、实现开放、互动、高效的适应新课程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

(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1、学生学习方式,实现多样化、个性化,学会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2、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

(三)改革教育教学管理机制

1、初步建立与新课程教育相配套的合理、科学和操作性强的教师、学生、课堂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式。

2、探索学校课程的开发与管理,突出学校办学特色,结合我校\"自主化\"课题研究,拓展课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四、任务与要求

(一)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教学观念

新的课程与标准,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每一位教师都应当以积极的心态参与课改,学校全面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每位教师结合自身实际努力学习理解体会新课程的要求,实现教育观念转变。 (1)准确把握课程改革要求,明确努力方向 通过理论学习、交流、讨论、反思与总结,教师应理解把握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内容,形成全面的认识与了解,明确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树立自身努力的目标,以更好地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2)树立课程新观念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力争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方面整合。

(二)在课程改革中,让教师成为课程改革的研究者

1、引导教师从课程改革的角度,重构\"教师\"的概念,意识到教师不只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还有是升华自我,完善自我,需要丰富创造力。教师的劳动不是简单、被动的接受,而复杂、有意义、创造性劳动。倡导教师具有教育科学研究的意识,形成课程改革研究者的意识。

2、在\"案例研究\"的科研活动中,结合教研活动,把\"案例研究\"思想方法,贯穿到课程改革实验中,养成教育反思的习惯,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形成自觉地把教育知识转化为教育技能的能力。

(三)在教研活动中全面提高教师课程实施水平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结合我校实际,开展\"备课、说课、试课、上课、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不断提高每位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形成指导学生转变、形成新课程的学习方式的能力。 (1)强化师生交往,构建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成为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过程。

(2)转变学习方式,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对书本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让学生在成功的学习体验中,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形成自觉主动的学习方式与习惯。

(3)在制定学科目标时,要充分考虑\"知识、技能、能力、情感\"。在内容的选择与设计中上,要从儿童的体验出发,更加注重联系社会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掌握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发挥各种课程资源的作用,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更好地为教育发展服务,教师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使课程内容的选择应源于教材,而优于教材。

(4)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使学生在差异发展、体验成功中,学有所得、学有所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四)改革教育教学管理机制

结合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教育评价、教育管理等方面,构建适应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机制。

五、主要实施措施:

(一)统一认识

教育教学的各项工作离不开教师的贯彻实施,同样,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也离不开广大教师,领导小组深知,要想更好地开展好新课程改革的各项工作,首先要在学校内部达到共识,统一目标,统一认识,统一教育教学理念,所以,学校将召开新课程改革专项工作会议,在教师中首先做好发动工作。

(二)组织各类讲座

为了更好地开展新课程改革活动,革新教育教学理念,取得预期的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学校计划邀请教育局有关领导来我校作有关新课程改革活动的专项讲座,同时分别邀请我县的知名教师和教育局、教研室的有关领导来为我校的教师作各学科的专题讲座。并计划在学年新初一开设是“网络教学改革实验班”,探讨新课程改革与网络技术结合的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

(三)教师培训

1、拟于暑期开展教师学习新课程改革理论的培训活动。

首先,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有关文件与资料;

其次,教师互相讨论,探讨新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

再次,学校将在教师中组织一次新课程改革的测试活动;

另外,要求教师在学习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过程中,撰写心得体会的文章,并作为教师考核的一个组成部分。

2、安排时间,开展教师业务培训 在暑期中,确定2008学年新初一的各科任课教师,重点组织这些教师进行业务培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请教研室、教科室的领导来为我校的教师作各学科的专题讲座,参加县教育局、教研室组织的新课程改革培训活动。

(四)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宣传发动工作

自新课程课改的各项实施工作正式启动起,在学生中积极开展新课程改革的宣传工作,使各年级学生能深刻地认识新课程改革。

尤其是新初一,作为宣传发动工作的重点。将于放暑假前向六年级毕业生发放有关新课程课改的宣传资料,并向每一名六年级毕业生的家长发放《走进新课程――致家长的一封信》,在社会上做好新课程课改实施的宣传发动工作,使广大的学生家长能配合学校更好地开展新课程课改的各项实施工作。

车盘中学学校课程开发的研究

学校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础并基于学校而进行的突出师生特点和学校特色的课程开发策略。它既可以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和个性化;也可以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

社会的迅猛发展,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对学校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体现现代教育观念,实现“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我校着手学校课程开发的探索。

关键词:学校课程 三级课程体系 个性化

一、学校课程开发的背景、意义

(一)背景

历史的车轮已经驶入二十一世纪,放眼当今世界,新技术新理念风起云涌,教育领域发生深刻的变革,有人预言,二十一世纪世界的趋向是:全球化、信息化、知识经济、人文主义,所有的这些都兆示着:教育,不仅是教育体制、教育模式甚至更细的课程模式、学习模式、评价模式等所有的环节都将发生全方位的变化1999年6月牙3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高瞻远瞩地提出了:“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并开始构建我国“三级课程体系”的改革。

2001年6月教育部分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增强课程对地

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又规定“学校执行国家、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各级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自此,学校课程作为一种与国家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形态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学校课程的蓬勃发展。

2003年9月,嘉善县全面实施新课程,其三级管理体系也给予我们学校开发和实施学校

课程的权力,我们深知:开设学校课程是这次课改的一大亮点,能否开发好学校课程也将成为一所学校的大亮点。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多元化发展,对学校课程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地方、学校的课程决策自主进一步扩大,责任也相应增加,这就为学校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这样的机遇是前所未有的。

多年来,我校以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创建新时期一流学校为办学目标。无疑, 抓住课改的契机,珍惜并运用好教育部给我们的权力,利用和挖掘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开发好学校课程,确立优化国家课程,推进地方课程,开发学校课程的新的学校课程观,并形成自身的特色教育,将有助于我校办学目标的实现。

(二)意义

1、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科技迅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在这个以知识创新与应用为特征的时代,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我们要应对新世纪的挑战,必须加快全面素质教育的步伐,培养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而人才对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日趋多元化和个性化。

学校课程的开设正是为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促进学生有个性、有创见、愉快地成长为宗旨,学校课程的开发更注重了校与校、生与生之间的差异,采用相应的课程政策,注重学生兴趣与体验,满足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提高自已方方面面的素养的需要。

2、促进老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素质,增强教师开发观念。

首先,学校课程开发,要求教师自己确定开设什么课,这门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哪些?如何呈现这些内容?教学效果如何评价等等。如此就必须改变自己单一的教授者,而要把自己定位为既是教授者,又是课程的开发者,并将此看作是他们专业职责的一部分,在开发过程中将突显自己的个性。与此同时,教师的课程知识得到积累,课程开发能力、行动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其次,在开发过程中,教师将与课程有关的决策重点,从原先“上意下达”的方式转变为教师间的“讨论”方式,或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不仅成就了学生个性发展,更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使教师精通一门学科,适应多项专长,不断提高专业水平。

3、形成学校自己的教育特色,进一步提升办学理念。

课程作为学校教育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主要载体,它是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无论是培养多元化人才,还是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或是培养一个合格的普通劳动者,最后都需要落实到学校的课程教学上来,而在传统的教育管理体制下,国家名正言顺地获得了组织分配课程资源和控制、支配学校课程的权利,而学校课程开发是课程管理权力的一种分割,使学校拥有了课程编制方面的权力,拥有了自我开发与自我完善的发展空间,学校课程将成为学校教学改革最活跃的领域,成为学校课程体系中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和内外部条件,基于这种综合条件,发挥优势,利用开发和实施中的成功经验,改造传统学科教学,使学校课程不仅满足学生发展的要求,更使学校走出一条基于学校现实的特色化道路。

总之,学校课程的开发是素质教育对学校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学校充分发展办学优势和特色,培养和造就“创造新世纪的人”的一项基本建设,目标指向明确,内容多样,课程设置灵活的学校课程能使学生在掌握国家课程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在众多的课程的选择中得到个性发展,在选择中发现潜在能力,在课程的选择中和个性化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并形成更多更广泛的能力。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学校课程开发最早是由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在1973年7月的一次国际研讨会上提出

的,后许多国家开始进行学校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验,学校课程开发得到蓬勃发展。尤其在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如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英国等非集权国家中央教育部门承认课程开发的重心在学校,政府应协助推动校本课程开发,而国家方案只作为学校、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的参考。澳大利亚在20世纪70-80年代曾受到教育系统高层官员的广泛推动,澳大利亚学校有课程自主权,教育部门拨出经费补助其开发及教师进修活动;美国80年代开展第二次教育改革采取自下而上的策略,强调权力下放,以赋予学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学校课程开发”在香港和台湾受到重视。香港于1988年

9月推行“学校本位课程设计”计划,设立三类特别资助的学校本位课程设计项目;台湾在80年代中后期引入西方教育文献中的“校本课程开发”概念,1998年9月,台湾教育部公布了《国民教育阶段九年一贯课程总纲》,该课程的一个最大特色就是强调学校课程的开发。

80年代初,校本课程在大陆一些较为先进的学校中应运而生,如北京市陈经伦中学探索、构建出有利于培养学生特长的课程结构;90年代后,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的提出使学校、教师成为课程决策的中心,由此,推动了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深入开展,学校努力探索开发内容丰富的课程,出现了不同学校之间在课程上流派林立、“百舸争流”的局面。如北京八中开设的“学习方法”是一种崭新的创造型课程;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将“选修课、活动课”改变为“学校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一种改造。这些探索,都将在理论和实践上指导我们的校本开发。

三、学校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

1、人本主义心理学和人本化教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本世纪继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之后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流派,发端于70年代的美国,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发展人性和追求自我实现,主张人类具有实现自己的性向和潜能的倾向,认为人是主动的、理发的、成长的,是追求有价值目标的,所以人有其积极的生命与生存态度。

人本化教学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它把自我实现的抉择权留给了学习者的理智,认为环境和教育不要试图控制他们的发展方式,只提供给他们意义上的需要和条件。人本化教学要求有能承担人性化角色的教师,来创设有安全感的教学气氛和有成就感的学生自我观念,认为教师教学的关键并不在知识传授,而是以良好心理气氛的形成作为教学成功的最主要保证――认为如果能形成真实、尊重和理解的教学气氛,那么,由情感所推动着的“参与”活动会导致奇迹般的教学效果的发生。

成熟的学校课程具有地方、学校特色,符合学校需要和学生的需求教师能够比较容易地获得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教师能够比较充分地把握课程的意图,从而有助于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显然,学校课程的开发与人本主义心理学和人本化教学理论是不谋而合的。

2、以学校为本位的课程开发理论

20世纪年代学校课程开发的概念在欧美国家被率先提出来,它表明了一种崭新的课程理念,倡导一种新的课程开发和课程改革模式。著名课程论专家斯基贝克曾提出:“设计课程的最佳场所在学生和教师相处的地方“。基于此,样本课程开发所秉持的主要理念有: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重视学生的需要,在课程设置及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上表现出多样性、可选择性、适切性、趣味性和丰富性等;“个性化”的价值追求,学校课程开发满足了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多层次、多元化的需要,充分注意到了教师的主体性、创造性和教学个性,更为关注学生的个性优势;“全员参与”的合作精神,学校课程开发强调以教师为主体,校长、研究专家、学生及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士组成合作共同体进行开发事务。可见,校本开发在拓宽课程范围、适应适应个别需要、发挥教师创造性、形成学校特色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四、学校课程编制的原则

1、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学校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活动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兴趣特长、一切从发扬学生个性,使他们全面发展为出发点。

2、主体性原则。以学校为主体,自主开发、发展课程;以教师为主体,开发和实施课程;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主体,开发和利用课程。

3、有针对性原则。学校课程是学校自行设计的课程,所以学校在设计过程中应该以学校的实际出发,结合地方特点、学校办学特色、学生兴趣特长以及学校教师特点来设计开发学校课程。同时,学校课程的开发不是为开发而开发,而应根据社会、学校、学生需要来进行,按需开发。

4、开设课程多样性。由于学校课程按需开发,而社会、学生需求是多元化的,学生差异又多样化,所以设计开发应多样化。但是,多样化也不是“因人设课”,为需要而设课,应充分考虑学校实际,如师资等,更应挖掘社会资源,为校服务。

5、以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为前提。学校课程是国家课程的有效补充,国家课程注重基础性、统一性,学校课程则注重独特性、差异性。所以,学校课程的开发要着眼于如何发挥其优势,充分体现其对国家课程的补充作用,并使国家课程与学校课程能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发挥整体的育人功能。

五、学校课程开发的目标

具体表现在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上:

(一)学校发展:

1、通过对艺术人生的开发,将原来无规范的课余活动改造成有良好结构的教育体系。

2、在构建学校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教育理念,完善硬件设施,构造软件环境,

探索和建设与国家课程相整合的、符合我校校情的、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能展示教师创造才能的学校课程。使学校教育形成特色,并趋向成熟。

3、探讨和研究学校课程开发的可行方式、途径及具体举措,总结学校课程开发的经验教训,为同类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参照。

4、在开发中培养教师相互合作的精神,增进师生间的相互了解,形成良好的人际氛围,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二)教师发展

1、教师在学校课程开发实践中掌握课程理论、培养良好的课程意识,形成或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

2、掌握学校课程开发的知识、技术,并形成相应的实际能力。

3、通过不断的反馈、反思、整改,形成有关课程的安全集、论文或感悟集,申报反映自身开发成效的课题,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科研素养。

(三)学生目标

1、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创新素质、审美素质、实践能力,使其健康全面发展。

2、英语课程的生活化,缩小英语在城乡学生间的差距;鼓励学生对教师意见的反馈,培养学生善于思索、善于发现、善于交流的能力,使其具备发展的基本素质。

3、培养一批有个性特长的学生。

六、学校课程开发的策略

(一)成立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明确学校课程开发过程中小组成员的职责,主要由分管校长 ———→ 教务处、教科室 ———→ 教师等几个环节,具体职责如下:

分 管 校 长:

统筹、组织、管理

教务处、教科室:根据课程开发的内容负责落实课程设置,制定实施方案,各学区间的协调,包括教师、场地等的协调,以及理论的培训,开发过程中信息、资料的收集等。

师:

各课程的具体开发者,负责本课程的开发研究,以及动员、组织、管理、信息收集等。

(二)确定研究开发的方向

在原有第二课堂活动课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尊重和满足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及教师专业特长,列出“学校课程菜单”,供教师、学生参考、选择。共分三大类5个课程。

1、公共类学校课程。主要指一些人文类、管理类、体艺类学校课程,通过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情感、美感、心理,使其正确地发挥其科学知识、专业特长,从而服务于社会。对此,在综合课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和艺术人生课程,(包括形体课、球类、乐器演奏、小合唱、绘画、文学创作等形式)。

2、研究型课程。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创造性能力为目标的课程。主要在英语学科中开设生活英语,包括生活英语对话、课本剧、小品英语等形式;以及开设科技小制作课程,培养学生创造、创新的能力。

3、隐性课程,是以校园文化为核心的课程建设,着重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创建学生社团、教师师德培训,使全校师生全员参与,从而构建校园浓厚的育人氛围。当然,教师也可根据自己情况选择其他内容、形式。

(三)制定实施方案。在同类研究的基础上,认识课程开发的意义、目的,根据课程改革形势,结合本校、本地具体实际情况,确定学校课程的总体目标、大致结构等,制定实施方案,并申报课题。

(四)开发步骤

1、开发的起始阶段(200

4、2――200

4、7)

学校把每天下午作业整理课后的一节课定为学生自主发展时间,图书馆、微机房、运动场、语音室、科技室等所有课程资源向学生开放,为学生创设自主发展、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教师在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基础上,撰写自己承担课程的纲要,包括课程目标、内容、活动安排、评价建议等。

在实践过程中,不定期开展各种研讨,校与师、师与师、师与生之间交流、探讨、反思、整改,并对各种信息、资料如教师的案例、心得进行收集。期末,各课程召开一次成果展示会。

初步确定评价方式。

2、第二阶段(暑期)

学校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挑选典型案例,探讨、改进、并汇编成册,组织教师学习、交流、共享。

及时总结经验,针对实践中暴露的问题,制定下一阶段开发工作的重点、任务。

教师完成有关课程开发的论文或心得体会。

3、第三阶段(200

7、9――200

8、1)

把暑期汇编后的案例作为初步的学校课程实施,在实践中共同探讨、修改其中不足,并进一步拓展、丰富其内容。

逐步开始编制各种参考资料、课程标准,改善评价方式。

4、总结阶段(200

8、1――200

8、9)

在前期成果的基础上,再经过一学期的实践,进一步完善课程框架,丰富课程内容,力示课程基于学校,突出学校特色,发扬师生个性。期末整理、汇编相关资料,撰写结题报告。

鼓励教师对本课程进入深化,尽量多的展现个性,探讨工作思路及具体做法。

(五)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课程评价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收集和应用有关信息,不断改进的过程,有利于预期目标的实现。结合我校学校课程的特点,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评价重点不过分注重具体成果,而注重课程开发过程中学生、教师的收获。

形成性评价方面主要根据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表现等,可采用个人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三块;终结性评价参照期末展示成果,结合形成性评价,作出最后的评价。

新课程实施工作小结

我们车盘中学七年级课程开设是按照《省级实验区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表上的规定开设课程,安排课时的。在课程开设上遇到的问题主要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后来根据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下发的《关于新课程实验中开设学校课程的指导意见》,我们选择了“写字训练”,订了一套教材和其它一些配套材料。

另外综合实践的两课时我们根据实际情况排了班会和劳动技术。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等学习内容就安排在班会课里开展。

地方课程按照要求统一用《棉花之乡》这本教材,每周安排一课时。

新课程在七年级使用以来,师生的总体反映较好,普遍认为新课程在内容编排上主题突出,实用性(和生活的结合)较强,图文并茂,学生比较感兴趣也较易接受。教师反映内容较贴近生活,可读性强;情景教育深化,与生活实际、现代化建设、科技的发展相结合;内容较为丰富,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

作业上题型较新颖灵巧,富于启发性,加强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历史与社会为例,从大量的案例出发,注重学生自主练习,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自主探究的能力。

基于新课程的以上特点,我们学校的教师也从改革课堂教学入手,把自身作为一个引导者,精选内容,以小组讨论、探讨,多说多演,游戏,情景设置,运用多媒体等电教设备等方法,努力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从而学会学习。

师生一致反映,与传统的课堂相比较,新课程下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有较大提高,学习兴趣得到培养,敢于创新、敢于主动探究、团体合作的精神也增强。

但新课程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许多学科的教学中师生都反映:教材内容偏多,涉及范围太广,但课时偏少,比如科学课教材很好,但每周只有4节课,完成教学内容有些难度。同时有老师反映:基础较差的学生不能融入或适应课堂,有些如英语学科的内容不好实际操作,配套练习还停留在传统的教材上面,这些都使预期的效果不能很好的达到。

此外,新课程如何评价才合理,这也是让每一个教师感到疑惑的问题。如何才能真正体现评价的过程性,如何灵活、恰当地运用多种评价形式和方法,考试的内容和方式到底能否配套。

学校为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加强对教科研的组织和管理:

(1) 教研组活动安排固定时间(本学期各教研组活动内容至少分出一半时 间放在新课程上),由教研组长、各年级备课组长提出问题。

(2) 七年级教师每星期把课后小结整理一次交到教科室,教科室分析、整 理、发现有共性的问题,交到校长室,由校长室根据问题的具体内容发到相关科室或教研组作专题研讨,拿出结论。

(3)七年级各班各科上课时全校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去听课,同时,教务处、教科室也加强在七年级中的随堂听课。

(4)为配合新课程实施,在初一中办了一个网络教学实验班,研究如何利用网络技术来支撑新课程提倡的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

课改反思

1、观念问题。

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思想,是立校之本,也是学校课程开发之本。由于绝大多数教师原来所学的教育学是没有课程的教育学,学校、教师、学生过分地依赖和迷信传统的教科书,而学校课程的开发、实施及顺利进行,需广大教师去完成,所以,教师必须树立课程开发观,扮演课程开发者的角色。

2、教师知识和技能有待提高。

学校课程开发过程是一种以技能为基础的活动,包括问题的形成、方法设计及课程的领导、实践性研究等,所以,学校课程开发不仅要有开发的意识,愿望,更要有开发所必要的知识、技术和能力,这是传统教育下的教师所十分缺乏的。

3、缺少专家的理论指导与支持。

无论是对于学校还是教师,特别是农村学校,课程开发是毫无经验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课程开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而且要提高教师知识、技能和开发能力,都需要有关专家作理论上的培训与指导,使其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新 课 程 课 改 方 案 安 排 及 总 结

车盘中学2008.9

第16篇: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

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

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06年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通知》(教基厅[2005]19号)要求,自2006年秋季起,我省普通高中学校全面进入新课程实验。为了保证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03]6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2005]6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三个面向”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所确定的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充分体现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即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充分体现时代要求,根据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以促进学生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核心,全面、准确地实施普通高中课程。

立足我省实际,借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有益经验,积极稳妥地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努力构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安徽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使我省普通高中素质教育取得实质性进展,全面提高我省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为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为安徽跨越式发展和奋力崛起提供有力支持。

二、目标任务

(一)结合安徽实际,创造性地实施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各科课程标准(实验)》,积极探索普通高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努力构建具有安徽特色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

(二)提高新课程实施的水平,探索学校实施新课程的有效方式与途径,为国家新课程的实施、推广、完善和发展提供实践经验,为普通高中新课程的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完善提供实证性意见和客观依据。

(三)构建我省高中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有效机制,提高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高中学校建设与管理课程的能力,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营造课程实施的交流平台。

(四)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普通高中课堂教学改革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探索与高中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创建学校新的课程文化。

(五)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和新课程理念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和教学水平监控体系,建立学生学业考试成绩与综合素质评定相结合的评价制度,探索建立与高中新课程相配套的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

(六)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制度,促进全省普通高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全省普通高中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组织领导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涉及面广、影响面大、社会关注度高。因此,必须加强对新课程实验工作的组织与领导。

(一)成立由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程艺同志为组长的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重大政策,落实配套措施;指导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胡平平副厅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基础教育处处长李明阳、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阚智为副主任,办公室具体处理日常工作。

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中的重大改革报请省人民政府同意。

(二)建立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办公会议制度。由省教育厅主要负责人或分管负责人定期召集,厅基教处、办公室、人事处、计财处、高教处、职成处、中专(师范)处、督导办、体卫艺处、省招办、省教科所、省电教馆和省装备中心等处室和单位负责人为办公会议成员。办公会议研究制订各项政策和保障措施,

就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成立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专家指导组。指导组成员主要由我省有关高师院校、教科研机构的专家和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代表组成,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领导小组领导下,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理论研究,为行政决策提供咨询,为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教师培训等工作提供指导和专业支持。专家指导组办公室设在省教科所,具体处理日常工作。

(四)各市、县(市、区)都要建立在当地政府统筹领导下的、由职能部门组成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领导机构和专家支持组织,明确职责,积极稳妥地推进高中新课程的实施。

(五)学校是新课程实验的基地,省、市、县三级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领导小组要加强对普通高中学校新课程实验实施工作的指导。要充分调动学校和师生自主参与新课程实验、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的积极性。要分别建立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联系学校,并组织好对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过程评估,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及时反馈情况,总结经验,奖励先进,通过实验使每一所学校逐步建立与高中新课程相适应的学校管理制度。

四、实施重点

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实施,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组织新课程实验的教师培训

1、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组织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坚持“全员培训”和“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采取“统一规划,集中培训;分段实施,研训一体”的方法,对普通高中校长、实验教师、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研员以及师范院校的相关人员、新课程实验的培训者分别进行通识培训、学科课程标准培训和学科教材培训。

2、充分发挥国家、省级培训的作用,积极开展市级、县级培训和校本培训。将通识培训、课程标准培训、教材培训紧密结合,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培训,使受培训者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深刻领会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精神实质,逐步按照新课程理念进行学校管理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3、优化整合各种培训资源,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院、教研部门要密切合作,各司其职,共同做好培训、咨询、指导等工作。

(二)加强新课程实验的实施、建设与管理

1、每所普通高中都要成立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统筹负责学校新课程的实施、管理与评估。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下设各学科课程小组,各学科课程小组提出本学科的开课方案(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开设的学科、模块、时间、任课教师,课程说明,以及选修课注意事项等),报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审定后实施。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在此基础上编制学生选课指导手册,指导和帮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科学、合理地选课。

2、严格按照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规定的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的要求实施课程,学校在按计划开设好所有必修模块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制定开设选修课程的年度计划,逐步开好各类选修课程。各普通高中要按课程方案的要求开齐必修课程。省级示范高中尽快做到开齐选修课程;其他学校三年内逐步达到这一要求。

3、提高认识,积极创造条件,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开设好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切实加强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实施、考核、评价及学生校外活动的管理,在保证课程开设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保障活动课程的安全有效,防止活动课程学科化、课堂化的倾向,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

4、加强对实验教材选用的指导与管理,统筹安排新课程实验教材在全省的使用。编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指导意见》,提高学校实施课程、建设课程和管理课程的能力。积极引进、开发与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充分挖掘包括网络资源在内的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建立校际资源交流与共享机制,发挥课程资源的最大效能。

(三)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与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

1、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积极探索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切实推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

变,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知识的意义,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的组织管理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2、建立并逐步完善学生选课指导制度,促进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适应新课程需要的教学组织形式,逐步建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普通高中教学管理制度。

3、建立学生学分管理制度。学校要根据课程方案的学分要求形成学年学分分配表。遵循客观、公正、透明的原则,严格学分认定的标准、程序,规范操作过程,严禁学分认定中的营私舞弊、弄虚作假行为。

4、校长是学校课程改革的第一责任人,应全面负责学校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根据新课程实施的需要,进行教师、场地、设备等学校现有人力和物力资源的重组和优化,充分发挥其效益,建立适应模块化教学特点的、行政班与教学班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和管理新机制。

5、加强学校教研组织的建设与重组,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建立健全课程发展的专业咨询、指导和进修体系。组织并引导教师及时解决新课程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真正使新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四)积极利用、开发课程资源

1、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场地和设施设备,引进、开发与用好报刊、杂志、电子音像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多样性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开发课程资源,努力与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结合,利用和争取学校所在地的工厂、农村、部队、社区、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为新课程实施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支撑。注重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与成人教育的融合与渗透。农村学校要结合农村建设和发展的实际,积极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

2、积极利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课程资源,努力形成学校的课程资源体系。建立省、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资源网,形成课程资源共享机制。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同开发课程资源,逐步实现学校与社会教育资源接轨。

3、学校要在自主建设技术课程教室、购置技术课程教学设备的同时,积极与当地的职业技术院校、工业技术企业、农业技术企业联合办学,利用他们的师资和技术设备资源,落实技术课程教学。

(五)推进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

1、探索高中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建立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制定《普通高中实验年级学生学业成绩测试和学分认定指导意见》和《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构建发展性的评价制度和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

2、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制度,全面、科学、准确地评价教师教学工作,将教师教学工作评价与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统一起来。通过评价,促进教师提高实施、开发、创生课程的能力,发挥评价对实施新课程的促进作用,努力营造实施新课程的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

3、建立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学校自我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的普通高中学校评估机制,使普通高中评估成为保障新课程实验顺利进行和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4、组织力量开展对新课程背景下的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研究,制定《安徽省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方案》。

(六)加强新课程实验的研究

1、成立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项目研究组,组织力量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中的各项工作开展专题研究,为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决策提供服务。以教育科研促课程改革,及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高中新课程实验。加强对高中学校实验工作的理论指导和专业引领,努力解决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

2、选择全省各层次普通高中建立50个省、市共管的省级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学校,为全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提供成功经验。

五、保障措施

为保证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顺利实施,需要各方面在政策支持、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制度

建设、师资培训、专业指导、舆论宣传等方面做好准备并提供有力保障。

(一)为保障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在我省的顺利实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调研的基础上,把保障和促进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各项政策制定好、落实好。省教育厅将定期交流各市有关信息,研究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和政策,共享资源和信息,推动各市实验工作的协调发展。

(二)省教育厅每年安排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专项经费,用于高中新课程培训、项目研究、课程资源的引进与开发、实验推进等各项工作。各市、县(区)和普通高中学校也要设立相应的新课程实验工作专项经费。

(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学生实际人数和新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指导和督促学校合理编班,从2006年秋季招收的新生开始,把每班的学额限定在56人以内;同时争取人事部门的支持,按照学校实际班数和学生数,落实教师编制,为学校配备相应的教师。学校要有计划地从工科院校、职业技术学院遴选优秀毕业生,通过教育科学和高中新课程培训,充实高中技术课教师队伍,以满足技术课教学的需要。

(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按照新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指导和支持普通高中加强师资、校舍、图书、体育场馆、器材设施、实验仪器、电教设备等方面建设,不断优化学校教育资源,努力使每所普通高中都能具备实施新课程方案所需的基本条件。

(五)要把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培训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省高中校长培训和教师继续教育的重点。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规划,在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和培训资源开发等方面改革创新,密切贴近基层实践工作者的实际需要,加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提高培训质量。

(六)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实现教研重心下移,市一级要逐步建立起面向全体高中学校的教研网络,发挥业务指导作用,加强教研工作的协作与对口支援,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和教育质量较高地区以及样本学校的示范作用。省教育厅将在省教科所设立教研网站,收集新课程实验的有关信息,介绍改革动态,咨询答疑,建立畅通的课程改革实验信息沟通渠道。

(七)要重视和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项目的研究工作,针对我省高中新课程实验开展研究,对课程改革实践进行指导。高中学校要主动加强与各级教研机构和高等师范院校的联系,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形成自己的专业咨询和专家指导队伍。

(八)要建立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评估监控机制和专项督导制度,省教育厅制订《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评估标准及评估方案》,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好对本地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专项调研和阶段评估。将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纳入对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考核和对普通高中办学水平评估,监控各地新课程实验的进展情况,及时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反馈情况,总结经验,奖励先进,鞭策后进,确保每一所学校新课程实验都能积极、稳妥、有序地进行。

(九)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向学生及其家长和全社会广泛深入地宣传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目的、任务和意义。争取社区、家长的积极配合,建立学校、家庭、社区有效参与课程实验的新机制,形成领导重视,群众理解,全社会对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广泛理解与支持的环境,努力营造有利于新课程实验的良好社会氛围,确保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各项目标的实现。

第17篇:《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培训实施方案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培训实施方案

忻州市第十三中学小学教务处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教师学科教学活动的指导蓝本。学科教师对新课程标准学习和掌握得如何,直接关系到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目标的确立、方法的选择,也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是否高效,最终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培训学习尤为重要。在新的课改形势下,教师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掌握新课程标准,将新课标的目标要求落实到学科教学中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为了有效推进新课改的进程,贯彻落实市、县教育局文件精神,确保新课程标准学习顺利开展,现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订《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培训学习实施方案如下:

一、培训目标

1、通过组织教师学习《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让广大教师明确学习课标的重要性;

2、通过学校集中培训,详细解读任教学科课程标准并应用于学科教学;

3、通过学习课标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研究课程标准对学科教学的指导意义。

二、培训内容

学习下发的VCD光盘中各科课程标准及山西省中小学教师远程国培课程中专家对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解读,详细解读任教学科课程标准。

三、培训要求

1、各学校要高度重视新课标培训工作,要将新标培训作为假期业务学习的一个重点内容,要求全体教师参与此次培训。

2、根据市教育局安排,要开好三个会:动员会、交流会、总结会。

3、以学校为单位集体学习新课程标准,研究课程标准在学科教学中的指导和应用,同时要开展学科讨论和交流,并将交流成果形成文稿汇报。

4、培训结束要组织全体教师进行课标学习考试,考试成绩在中心校的网校公布。

四、时间安排

8月21日全体教师在会议室开新课程标准学习动员会,部署培训工作; 8月22日 -8月30日教研组集中学习(8月30日以学校为单位开展新课标学习讨论、交流会)

8月31日 组织全体教师进行新课程标准学习考核,开课标学习的总结会。

第18篇: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实施方案

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实施方案

为全面科学地规划和实施我校高中新课程改革,根据上级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总体要求,本着顺势而上,克服困难,快速发展的指导思想,积极稳妥、科学合理地开展我校的新课程改革工作,学校经反复研究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周密策划,缜密组织,认真学习实验省区的课改经验,在广泛调查研究、听取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实际,制定实施新课程的基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示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湖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精神;以素质教育为中心,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首要位置,严格执行“新课程标准”,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能力培养为重点,切实加强教学的计划性和科学性;以课堂教学为核心,打好基础,抓住重点,大力推进教育创新,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和教育改革,构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学校新课程体系,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跨越式发展,为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石。在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立足我校实际,借鉴课改实验省市的经验,采取各项措施积极推进我校的课改工作,力求成为湖北省农村普高课改的样本学校。

二、培养目标和任务

1、普通高中教育是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高一层次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审美情趣和身体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高等学校和社会各行各业输送素质良好的普通高中毕业生。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了解中国历史和国情,对国家和民族具有责任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民主和法制精神,学习行使公民权利和履行公民义务,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具有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具有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具有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的意识,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

(2)具有适应学习化社会需要的文化科学知识;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科学精神,形成科学态度,学会科学方法;能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习,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形成适应学习化社会需要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 (3)具有健康体魄和身心保健能力,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

(4)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对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和艺术美具有一定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5)具有与社会生活相适应的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一定的择业能力,形成一定的劳动技能和现代生活技能,能够对自己的生活和发展做出恰当的选择。

2、促进办学特色的形成,通过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教学思想,学生培养方式,评价机制和体系,校园文化等几方面形成具有雷店高中所特有的办学模式,建立充满活力的课程体系。

3、建立一支适应新课程需要的具有较高专业能力和水平的教师队伍。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学习和更新教育理念。促进教师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促进教师积极学习和借鉴一切可以为我所用的好思想好作法,促进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积极主动地实践新课程,并获得专业发展。

4、整合学校的教育资源,使其充分发挥学校课改工作的基础条件作用,为学校的新课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保障作用。对学校的校史资源,图书室和阅览室、计算机室、实验室、音乐教室、美术室、学校广播站、校刊、宣传廊、体育场、多媒体设备以及校园网等硬件设施统筹规划,使其充分发挥作用,满足新课改的要求。

三、实施重点

我校新课程实施工作,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创造性地编排课程,形成科学的、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层次多、选择空间大的课程编排方案。课程编排既符合国家课程要求,又体现学校实际和地方特色。

2、重视课程建设、课程资源开发管理工作,尤其是选修II(校本教材)课程的开发与设置。提高学校建设课程、实施课程和管理课程的能力,建立符合实际、灵活多样的课程体系。

3、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和发展。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的八大领域之一,是课程改革的结构性突破,共23个必修学分,占总必修学分的20%。综合实践课相对于学科课程在活动管理和落实上难度较大,因此必须重视研究,加强落实,着力开展好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及相关学分认定工作。

4、改革课程实施方式,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力研究和实施异步教学法,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大力改革教学常规,制订实施基于模块的个性化学校课程设置方案和教学计划,建立学生个性化选课和选课指导制度,形成有效反映学生课程修习状况的学分管理制度。

5、逐步建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普通高中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6、建设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及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重视和加快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组织和鼓励广大教师密切结合教学实践,积极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研能力与水平,使新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自身不断成长的过程。研究开发切实可行的高中学生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案和教学监测方法,构建发展性的评价制度与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特别是关于学生成长记录评价的操作与管理方法,保证学生成长记录的真实性与可信性。

7、根据上级要求联系我校实际初步选定一个省级样本学校研究课题:《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和学习型组织建设》。学校成立专门领导机构、制定实施方案和具体课题责任教师团队。

四、组织领导及管理机构

为保证我校新课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科学有序的进行,学校建立如下组织机构:

1、雷店高中新课改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查永安

副组长:查明星、方勇、肖绪全、杜典维、龙善新、刘正林 成 员:全体校委会成员 领导小组的职责和工作任务有:

①学习和领会国家、省、市有关新课改的政策和文件精神,确保本校的新课改工作与上级政策保持一致。②认真学习和研究实验省区的实践经验,分析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学校新课改工作的总体目标,提出工作任务并组织各部门加以落实。③对学校的各种教育资源统筹规划,保证课改工作需要。在必要情况下,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在物资、资金和人员方面的帮助与支持。④协调与指挥本校课改工作相关部门与人员的工作,做到任务明确、职责明确、目标明确。对课改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与评估。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有效地加以解决。

2、雷店高中课程指导委员会 雷店高中课程指导组: 组 长:查永安 副组长:方 勇

成 员:柯 举

徐 梦

郑望春

涂新林

教研组长和年级组长

课程指导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有:

①根据国家新课程标准设置的学科和根据学校现有教育资源能够开设的选修课内容,向学生公布学校课程资源。②制定学生选课及学校课程管理规章制度。③调查和了解学生选课意向情况,分析研究和整理学生选课情况后,提出学校的学期课程开设计划。④对学校的课程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改进意见。

3、雷店高中学生学业成绩评价领导小组: 组 长:方 勇 副组长:柯 举

成 员:徐 梦

郑望春

涂新林

邓 哲

各学科备课组长和年级组长 学业成绩评价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有:

①制定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与管理细则。②检查了解任课教师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情况。③设计学业成绩记录格式文本。④指定专门工作人员登录学业成绩并给出相应等级和学分。⑤向学生或学生去向单位提供学业成绩情况。⑥确定学生是否达到毕业资格。⑦学生学业成绩评价领导小组是学生学分认定的领导机构,制定学分认定标准,统一学分认定程序,认真监督学分认定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确保学分认定的公正、公平、公开。学生学业成绩评价领导小组下设学分认定委员会,学分认定委员会为每个学生组建学分档案。⑧学分认定基本程序:A监督检查学分产生的全过程。包括学生出勤、检测、考试命题、监考、阅卷、评分等。B公示学分。接受公众的监督举报并负责调查处理。C认定学分并注册。D建立学生学分档案。

4、雷店高中新课改教师培训协调小组。教师培训协调小组组成: 组 长:方 勇 副组长:柯 举

成 员:郑望春

各教研组长 教师培训协调小组主要职责:

①安排和协调相关教师参加省市关于课改的教师培训工作,完成指定培训任务,并做好考勤记录。②负责组织教师的新课改校本培训工作。③严格执行\"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确认教师上岗资格,确保本校新课改的顺利进行。④协调和争取社会力量,为学校各门选修课正常开设做好师资保障。⑤制定教师培训计划和制度。

5、省级课改样本学校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组 长:查永安 副组长:方 勇

成 员:柯 举

徐 梦

郑望春

涂新林

邓 哲 课题领导小组主要责任:

①根据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校研究课题,结合我校实际,选定一个课题,即《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和学习型组织建设》。②落实各课题的具体责任人,由具体责任人负责领导、组织实施课题的探索和研究。③课题组平时要作好记载,多研究、多创新,大胆探索,多积累材料,多总结经验。通过三年的探索和研究后,各课题组要认真组织材料,总结经验,完成结题工作。

6、成立雷店高中新课改办公室 主 任:柯 举

成 员:涂新林

邓 哲 课改办成员主要职责:

①主任全力负责雷店高中新课改的组织和实施工作。②办公室成员各有不同的重点责任工作:主任柯举全盘负责,负责课程指导委员会的具体工作和分管的课题工作,另外负责新课改教师培训协调小组具体工作和分管的课题工作;涂新林负责各职责小组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和保管工作,兼任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教研员,负责学校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的开设和学分认定;邓哲负责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具体工作和分管的课题工作,负责学校新课改的宣传报道以及临时性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宣传动员

召开专题会议,向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和全体教师介绍新课改的国际、国内的历史背景,我国高中教育的现状以及本次高中课改的重要意义和主要目标。其目的就是改变一些人对本次课改的不确切的认识和理解,突出本次课改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原则,使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有机联系起来,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反思高中教育现状、反思高中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深刻理解高中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国家发展,提高国民素质的高度充分认识课改的重大意义,统一全体教师的思想认识。

利用学校的教研活动、业务学习、教学工作会议等各种场合对学科教师宣传课改,使全体教师对课改实验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足够的思想认识和心理准备,利用校园电视台、校园网、校刊和宣传栏等各种形式宣传课改精神,营造课改氛围。时间为每年的7至8月,由柯举、邓哲负责。

(二)深入学习

组织全体教师和相关行政管理人员认真学习高中新课程方案方面的相关材料,学习先行实验学校的课改经验,积极思考我校的工作思路,提出合理化的建议。组织全体教师认真研究学科新课程标准,学习研究实验学校的相关案例,学习研究实验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研究讨论我们地区和我校可供开发的课程资源,研究讨论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的任务、责任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业务能力。学校为教师的学习提供时间物质保障,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在新课程方案实施前做好教师队伍的准备。

(三)建立组织机构 为了新课程标准能够扎实稳妥、科学有序地得到贯彻落实,学校要在相应的组织机构方面加强建设工作。建立《雷店高中课程领导小组》,成立《雷店高中课程指导委员会》。其工作任务是在借鉴其他省市实验学校经验的基础上,广泛听取全体教师意见,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我校实施新课程方案的各项工作计划和细则。对诸如教师校本培训计划、学校的课程方案形成、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宣传动员工作、阶段性工作的评估等。

(四)研究制定与新课程体系相适应的管理制度

为了使新课改实验工作科学有序地推进和落实,借鉴他人经验,解放思想,建立一整套管理制度,完成《雷店高中课程管理制度》、《雷店高中学分管理细则》、《雷店高中学籍管理办法》、《雷店高中教师工作业绩评价条例》、《雷店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雷店高中选修课开设的指导意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同时修订与新课程标准体系相悖的现有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优化管理环境,促进和保证新课改的健康进行。

(五)政策、条件保障

学校新课程实施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条件保障和专业指导。为此,我校提出以下保障措施:

1、改革学校管理,为新课程实施提供组织与管理保障。新课程实施需要新的学校管理与之相适应,为此学校成立专门的课程实施管理中心――新课改工作办公室,并对学校各部门职能进行新的调整与定位,建立并健全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校课程管理制度。

2、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针对高中新课程标准的特点,完善和改进物质基础的建设,以保证课改工作的顺利实施。对理、化、生实验室、图书室和微机室要增添必要的器材和设备,以支持研究性学习所必须的物质条件;巩固和增加社会实践基地,以支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研究并建设网络平台,以支持教师电子备课和新课标下的学生学业成绩考核和课程建设方案;购置足够的器材,以支持艺术课和体育与健康课的选修项目正常开设;购置必要的器材和相关资料,以支持通用技术课程;增加阅览室和图书室的图书和资料,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必要的资料查询服务;此外,针对新课程中学生选修课多样化的特点,应考虑相应的师资队伍建设,以满足学生选修课的需要,给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按照新课程实施要求,学校将不断优化物质教育资源,加大学校场馆、设施、信息化建设的力度,为新课程实施创造足够的物质条件。

3、加强智力支持和专业指导。新课程实施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需要研究机构和专家的支持和指导。根据课改实际需求,学校计划与湖北省教研室、教科所、华中师大等有关教研科研机构、高等师范院校联系,并向外省先行实验课改的样本学校学习,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形成自己的专业咨询和专家指导队伍。

4、重视师资培训。把新课程培训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来抓。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规划,加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提高培训质量。

5、加强舆论宣传。做好向学生及其家长和社会的宣传工作。为了使学生家长和社会了解本次新课改的目的、任务以及重要意义,取得最广泛的理解与支持,保证我校新课改工作的顺利实施,学校将采取以下主要形式做好宣传工作。

①对每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的学生进行课改宣传。利用期初召开学生大会和主题班会进行专题讲座,由高一年级主管主任负责。

②对每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家长进行课改宣传。在开学后的第二周召开专门家长会,举办高中新课改家长培训学校,向家长介绍本次课改的相关情况,其目的是取得家长的理解、认同和支持。

③向学校招生片区的初中进行宣传。派人或散发宣传材料等形式向片区所在的初级中学进行高中课改的情况,促进初高中的联系,为初高中教育的紧密衔接创造条件。

④向社会宣传高中课改。协调并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利用电视台、报纸、教育局网站、政府网站发布课改的相关信息。

⑤充分利用学校电视台、校刊、宣传栏,设立课改橱窗,向全体学生宣传、介绍学校的各项课改工作进展情况,营造有利课改的环境氛围,及时了解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争取全社会对课改实施工作的理解、支持。

(六)模块教学质量保障

教学活动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它是由相互联系、紧密衔接的各个环节构成的。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效率是学校的办学保障。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在于教师的备、教、批、辅、评等各个基本环节的落实。为了扎扎实实地做好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特制定模块教学工作常规。

1、深入备课常规

2、精当授课常规

3、有效批改常规

4、个性辅导常规

5、科学评价常规

6、建立新的教师管理与评价制度

教师是实现新课程从理论到实践、从理想到现实转换的关键,对新课改的成效起着主导和决定性作用。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师评价与管理制度,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

(1)教师评价体系 新课程改变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要形式的评价方法,建立多元化、新型的评价体系,对教师实施发展性评价。新的教师评价包括对学生选课指导的力度与实效,教学效果,选修课开设情况,校本教材的开发能力与水平,课题研究成果与业务进修,职业道德水平以及学生、家长、社会的反馈与评价等。

(2)课堂教学管理与评价

为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特征,根据新课程对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的要求,制定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课堂教学管理和评价原则。

①导向性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有明确的导向性,通过评价使教师课堂教学的思想和行为不断地向评价标准靠拢。

②有效性原则

所确立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符合课堂教学的特点,能够体现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的内在要求,并为从事具体课堂教学的人员所认可。

③开放性原则

课堂教学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不可能用一个整齐划一的标准来框定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一个标准不可能涵盖众多复杂的教学行为,因此现代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该具有开放性。

④自主性原则

教师通过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

(3)课堂教学评价的步骤

①建立评价小组

评价小组挑选业务水平高、评议能力强、有责任感的人员参加,人数5-10人。组长由教育理论水平高、课堂教学评价能力强、工作认真负责的人员担任。

②学习标准,进行试评

评议前组织评价小组成员学习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和评价记分办法,看优秀教师的录像课,进行试评,试评中发现标准要求有不恰当处,经讨论可以修改。标准、要求和办法一经讨论确定,进行评价时就不能随意改动。

③观课评议

观课前评价小组全体人员应研究课程标准、课本和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熟悉教材内容和应达到的教学目标。课堂上评议人按标准要求观察记录好授课教师和学生的实际表现。评议人员根据师生在课堂上的实际表现按评价标准进行评分,算出评价小组的平均分,不宜打分的项目给出写实性评语。

④教师自评

任课教师填写《课堂教学评价教师自评表》,进行自评,以促使教师不断的自我反思、自我教育,从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

⑤学生评价

选取部分学生填写《课堂教学评价学生简答表》,让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作出评价。

⑥综合评议

召开评议会,根据评价小组和学生的评价,结合教师自评,对授课教师提出改进意见,意见要体现评价的发展性、引导性和促进性。

(4)教学研究管理

学校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重视不同学科教师交流与研讨,建设有利于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环境,使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新课程教学研究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以校本课程研发为载体进行校本课程研究;以公开课、示范课、优质课等形式引导教师开展说课、评课活动,通过具体课程的分析、讨论和交流,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以学科组、备课组为单位定期进行教研活动;组织理论学习,通过专家讲座、教师进修等形式提高教师教育理论水平;以教研评价奖励制度激励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研发,开展“优秀校本课程、优秀校本课教案、优质校本课”的评选活动。

六、校本课程的教学与管理

(一)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目标:

1、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互整合与补充,以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与多样性。

1、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凸现学校办学特色。

2、培养一批复合型、科研型的教师。

3、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环境。

(二)开发原则:

1、实效性原则。严格执行国家的课程政策,遵循课程开发的规律。

2、互补性原则。要充分体现出对国家课程的补充作用,发挥其自身优势,使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能相互协调地发挥整体育人功能。

3、针对性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从我校的实际和学生的需要出发,强调有利于形成学校的特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需要。

(三)开发的内容类别:

1、兴趣类;

2、方法类;

3、竞赛类;

4、活动技能类;

5、体育艺术类;

6、环境类;

7、人文历史类;

(四)实施步骤

1、审报:教师填写校本课程申报表,报学校审批。

2、审议:学校初审通过后,列入校本课程选修目录单,分别在校园网和橱窗中公布,供学生自主选择,教师作一定的指导。

3、编班:根据学生的校本课程选修志愿组织编班,确定上课时间、地点。(注:选修学生人数必须达到学校规定的规模)

4、考核评价:

①、教师评价,主要是四看:一看教学材料,二看学生选择该课的人数,三看教学成果,四看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从而利于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

②、学生评价,一看学生考勤记录。二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等形式记录在案。三看学生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四看书面方式考试或考查结果。

综合以上四项确定学分。

(五)相关规定:

1、学校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

2、校本课程计入教师正常工作量。

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与管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中除应遵循一般的教学原则外,还应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遵循以下原则:

1、自主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体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的教学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的开展和深化。

2、开放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创设十分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享有充分的心理安全,在时间的安排、主题的确定、方法的运用和成果的表达方面有相当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3、实践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有丰富的材料和真实的情景,主张学生在“做中学”。学生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这些新经验与原有的概念和技能相互作用,最终形成可应用的个性化理论、模型和技能。

4、综合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从学生身边的事物或问题出发,形成跨越诸多学习领域的活动,以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能力的形成。通过亲身的实践,使学生了解和关心社会,了解和探索自然的奥秘并形成综合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全员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选择,力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一)研究性学习

1、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1)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形成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和情感。

(2)培养学生自主发展和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习惯与能力。

(4)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合作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技能。

(5)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以及追求真理的科学道德。

(6)使学生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形成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2、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

(1)成立领导小组。组长:方勇,副组长:柯举、涂新林 成员:年级组长、备课组长、班主任

(2)确定参加人员

A、高中新课改下全体学生都参加研究性学习(目前以高一学生为主)。

B、全体教师都有义务、有责任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带头研究。

C、鼓励学生广开门路向社会聘请专家、学者和有专长的学生家长等校外人士。

(3)选择内容

A、阶段侧重:高一以关心社会,学生生存以及小发明、小创造、小论文为主要内容。高

二、高三侧重与学科知识相关的专题研究。

B、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重贯彻以下五项原则:

①问题性-呈现一个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

②实践性-要求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

③开放性-时间安排、主题确定、研究视角、方法运用、结果表达,均有相当大的灵活度。学习空间是开放的,要求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学习途径是开放的,可以检索计算机网络、图书馆、报刊、电视等媒体;走访社会有关部门、单位;采访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等多种途径学习。学习结论是开放的,鼓励学生就研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④综合性-围绕专题组织多方面、跨学科的知识内容。

⑤社会性-关注理论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

(4)选择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A、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察看、测量、记载有关的事物和现象。

B、实验法:观察法的延伸和扩展。根据研究目的、提出假设、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通过仪器或借助物质手段对事物进行观察、记录有关现象和数据,并对现象、数据进行处理,得出结论。①制定研究目的,提出有关假设(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或观察现象后提出)。②制定实验方案(实验设计),进行实验,记录有关现象、数据;③分析实验现象,处理有关数据,得出实验结果。

C、文献法:采用文献检索手段,从有关书籍、报刊、文献中收集有关资料,如事例、数据、图表、照片等。

D、调查法:①类型:有跟踪调查、抽样调查、实地考察。②形式:问卷式、访谈式、采集数据式。

(5)选择组织形式

A、小组合作研究,学生由5-10人组成,自选组长,安排指导教师,分工合作。

B、个人独立研究。

C、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

(6)时间安排

每学期每周安排三学时,三年确保270学时,三年共计15个学分,每个学生通常研究2-3个课题。

(7)进行选题

A、师生共同学习教育部《实施纲要》、学校的《研究性学习方法指导》等,诱发学生讨论,提出问题,各班导师归纳、合并问题(专题、课题),然后发布课题指南。

B、在个人自主选题的基础上,研究内容相近的同学5-10人组成一个课题研究小组,确立研究的问题(专题、课题)。小组自行产生组长,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研究分工及与指导教师的联络,制订研究计划和进度表,拟定研究(活动)方案。

C、小组根据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自行选聘校内相关学科的教师作为导师,也可选聘校外专业人士作为导师,一个研究小组可以选聘多个指导教师,校内教师一人可以受聘担任多个研究小组的指导教师。

(8)课题评审

学校组织开题评审会,提出开题评审的有关要求。学生选定课题,拟定研究方案后,以班为单位。举行开题报告会,开题报告由各研究小组选派一位代表向指导教师和全班同学汇报,导师和全班同学均可参与回答提问,指导教师根据全班讨论的情况,对研究方案进行评价,或提出研究方案建议和修改意见。明显不合理,难以实施以及没有充分准备的选题不予通过,小组重新讨论、修改、准备第二次报告。

(9)实施和体验阶段

A、搜集、分析、整理、提取各种信息资料。形成有访谈、上网、查阅书刊杂志、问卷调查、科研实验。

B、调查研究、实地考察、做好记录。

C、不确定交流,可在小组内、小组之间、师生之间等范围进行。

D、教师跟踪指导,随时掌握各小组或个人的研究进程,并给予帮助,做好记录。

(10)交流展示阶段

A、中期初步交流,各班或全年级举行交流会,由各小组汇报活动进展情况

B、结题成果表述、交流与展示①成果表述:有研究报告、论文、活动设计方案,实物模型,多媒体课件等②成果交流:有网页展示、报告会、辨论会、表演、小型展览等③成果展示a表现形式:研究(实验)报告、调查报告、活动设计方案(主题班会,专题宣传活动,运动会的设计方案)。科技作品、软盘等。ь、研究论文(报告):提出问题、提出观点、论证观点、基本结论、研究结果的分析和讨论、附录。с、调查报告:包括调查情况,调查结果、调查分析、建议几部分。

C、答辩准备:各研究小组完成课题研究之后,要写出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工作报告,前者详细叙述研究思路,研究过程与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后者则着重描述研究过程中所做的工作,以及参与课题研究的体会等。指导教师对学生课题研究的成果报告进行初步评审,符合基本要求的准备参加班内答辩,不符合要求的重新修改。

D、答辩:答辩由陈述、展示、提问与回答、评语四个部分组成。在以班为单位的答辩过程中,各研究小组推选1-2名同学为主陈述人,在一定的时间内向全班同学和指导教师简要汇报,开题报告通过后,方案的实施过程,主要分工情况,介绍取得的主要成果,以及研究过程中的主要收获。指导教师和其他同学就有关问题进行提问,可以要求小组推选回答人,他可以直接要求某一位组员回答。答辩的过程,实际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后续研究所需努力方向等。

(11)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可以根据学习活动的各个过程所体现的内容特点来进行,包括:选题阶段、开题阶段、实施阶段、结题阶段。主要涵盖以下内容:

A、参与活动的课时量和态度;B、在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C、学习和研究方法掌握情况;D、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E、研究性学习成果;

(二)社会实践

1、社会实践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关心社会和科技进步、关心地球和生存环境、关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2)养成劳动观念,形成一般劳动技能。

(3)使学生获得直接感受和积累问题解决的经验,形成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识社会、探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独立思考和操作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

2、社会实践的实施过程

(1)确定教学内容

主要内容有军训、社会生产劳动、郊游、参观和调查等。

A、军训:包括军事知识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和纪律的养成。

B、社会生产劳动:指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劳动,例如义务植树、打扫卫生等。

C、郊游:观赏当地田园风光、锦绣山河、人文景观等。

D、参观:可以是配合教育专题进行的参观考察活动,例如:清明节祭扫革命烈士墓、到德育教育基地接受思想教育等;也可以是配合研究性学习进行的专项考察和实地参观活动。

E、调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验证性的调查,或结合研究性学习探究性的调查。

(2)选择教学方式

以活动体验获得直接的感性经验为主要教学方式,以行政班或小组为单位进行。

(3)时间安排

占6个学分,每学年1周,可集中在一周内进行、也可分散教学。高中三年中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学时总数不得少于两周。所以,高一和高二各安排1周。

(4)实施细则

A、分析学校与社区资源及需求。学校在规划社会实践的方案之前,通过多途径综合考察学生班级、人数、经费、意愿以及能够提供的时间或服务机会,还要考虑其他支持开展社会实践的社会机构或社区团体等多种因素,以便制定可行的方案,有效利用当地的教育资源。

B、制定实施计划。学校要与教师、学生、社区机构相关人士通力合作,协商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以备活动时参考。

C、开展相关培训。为达到社会实践的预期效果,在活动之前应对参与活动的学生进行相关培训,让学生熟悉社会实践的内容,掌握基本的社会实践技能,建立正确的社会实践观念,懂得如何处理社会实践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安全问题以及如何反思或撰写社会实践的心得体会。

D、实践活动。在接受相关培训后,学生即可在学校教师与社区机构相关人员的指导与协助下开展社会实践。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真心投入,积极体验,并利用学习日记及时记录社会实践体验,养成关注社会、反思社会的意识与习惯。

E、指导学生进行反思。反思是学生将社会实践经验转化为学习心得的关键环节。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后,凭借学习日记,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反思,以提升批判能力。

(5)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

A、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课时量和态度;

B、活动中获得的体验;

C、认识社会、研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

D、人际交往、协作、适应环境等能力的发展情况。

(三)社区服务活动

1、社区服务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关心社区的两个文明建设,主动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形成诚恳助人、乐于奉献的积极态度和情感。

(2)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3)使学生学会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本领,提高善于沟通的能力,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

(4)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意识,并在社区服务过程中学习新知识,体验奉献的愉悦和人间亲情。

(5)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增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2、社区服务的实施过程

(1)确定教学内容

社区的各种公益活动,有通用内容、特色内容和自选内容。

A、通用内容如拥军拥属、敬老服务、法制宣传、环保卫生、领养绿地、科普活动、电脑培训等。

B、特色内容如居民小区的公共卫生,社区学校的辅导(上党课,团课:保健知识讲座,法律知识讲座等),板报宣传,维持交通秩序以及其他志愿活动。

C、自选内容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结合生活实际,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社区服务项目上勇于创新。

(2)选择教学形式

A、以体验学习为主要教学形式,以社区服务小组为主要活动单位,协作开展课外活动、假期活动、专题活动以及特殊纪念日活动等集体社区服务。

B、同时辅以个体进行的社区服务。

(3)时间安排

占2个学分,学校一般不作统一安排。学生在教师、班主任的组织下,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可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时间进行社区服务活动,高中三年的社区服务活动必须达到10个工作日才可获得2学分。所以,高一和高二各安排1周。

(4)实施细则(参照“社会实践”的实施过程。)

(5)社区服务的评价

社区服务的评价以服务接收单位负责人签章的服务时间证明为依据,由教师签名核实,按照学分认定的要求给予相应的学分。学生要提交相应的证明材料,其内容包括服务对象(机构或个人)的名字、活动日期、服务时间、服务项目或内容、学生自己签名、服务对象的签名和联系方式。

八、学分认定

(一)指导思想

1、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实验)》和《湖北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本着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有利于高中新课改的全面实施,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形成,有利于教育教学管理与操作的科学、规范、简便、易行,特制定本办法。

2、对学分的认定做到公正、公平、公开。

3、确保学分认定的权威性和真实性。

(二)学分认定的具体操作:

(1)基本程序:

①学生在按规定完成课程(模块)修习并经考试、考核后,方可填写学分认定申请表提出学分认定申请。

②教学班任课老师要综合学生出勤、过程表现、考试考查等情况进行审核,并提出初步意见。及时提交给学分管理小组审核。

③学分管理小组对任课老师提出的初步意见和学生相关的资料进行复审,向学分认定委员会提交书面认定意见。

④学分认定委员会是学生学分认定的最终机构。学分认定委员会在对学分确认后,由负责人签署学分认定的意见。

⑤公示获得学分的学生名单。对不能获得学分的学生通告本人,并告知其原因。

⑥复议制度:未获学分认定的学生对学分认定委员会认定意见如有异议,可在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15日内向学分认定委员会提出复议申请。学分认定委员会自接到学生复议申请之日起15日内召集有关教师、认定小组复议,作出决定并通知学生。

(2)具体实施:由任课教师或相关处室根据学生的综合学习成绩审核登录后交班主任汇总,班主任汇总后交教务处负责管理统计,再由学分认定委员会认定,最后由教务处负责记入学生的学分档案,全过程在学分认定委员会的监督下进行。

①、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分认定根据“模块考核成绩”,“平日测验和作业成绩”,“学科修习的学时数”三部分进行。其中“学科修习的学时数”占10%,学生只要修满该模块学时数的4/5以上就可获得满分。“平日测验和作业成绩”占30%,任课老师根据平时测验的成绩和作业的完成情况综合打分。“模块考核成绩”占60%,模块学习结束时,举行全面、系统的统一测试。以上三项综合成绩达总分的60%-75%为合格,75%-90%为良好,90%以上为优秀。总分合格者获得该模块的既定学分。任课教师核准再由班主任汇总交教务处登记录入。

②、研究性学习根据课时及其性质,由任课指导教师对其学习的成果:论文、调研报告、实验报告等予以审核认定后交班主任汇总,由班主任交教务处登记录入。研究性学习学分分为三部分:

A参加培训、认定开题报告--3分;

B研究过程--6分(阶段性成果); C研究成果-6分;合计15学分。

③、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均为必修课,综合实践活动课每个学分不低于15个课时,学生在未有特殊的情况下必须参加,凡按学校的要求参加的学生每学年可分别得到相应的学分:社区服务(每学年必须参加一周有组织的社区服务活动);社会实践(每学年必须参加一周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中军训、学农各设2学分)。以上课程的组织、管理和审核主要由政教处、团委负责,教务处和其他部门协助进行,然后交教务处登记录入。

④、本课程由任课老师根据学生上课的表现、作业、作品等综合核计学分(学生至少要获得6个学分),任课老师予以审核,交班主任汇总,由教务处登记录入。

(三)学分认定管理

1、建立任课老师或指导教师档案,在学分认定工作中有弄虚作假行为的,一经核实,将给予通报批评;造成恶劣影响的,要暂停或终止其参加学分认定工作的资格,并按学校规定实行问责。

2、学校的学分认定工作接受学生、上级教育主管理部门和家长与社会的监督。

3、免修制度: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且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经个人申请,学分认定委员会批准,其相应学科的必修课程可以免除部分或全部学时,但不可免考。

4、补考、重修、改修制度:学生因学分认定考试成绩不合格而不能获得学分的,可以申请补考,补考时间由学校安排。补考仍不及格者,可申请重修、改修或放弃。重修要在接到不认定学分的通知后1年内完成,同一模块重修不得超过2次。

5、由于休学等原因造成学习过程间断的,其学分及有关材料可连续计算或使用。

6、学生因身体原因不能参加学校组织的某个学科类课程模块而不能获得相关学分的,应通过其他途径重修补足规定的学分。

7、认定的学分分别记入学校学籍管理档案(包括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和普通高中学生成长记录手册。

英山县雷店高中新课改领导小组

二O一O年十月

第19篇:啸秋中学新课程实施方案

瓯海区啸秋中学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

实施方案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践)》和《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方案》等有关文件精神,为贯彻执行《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学科实施意见》这一指导性文件,为更好地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⒈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温州经济建设服务。

⒉原则:努力贯彻落实《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方案》等有关文件精神,坚持积极、稳妥、创新、务实的基本原则;因地制宜,稳步推进;注重研究新问题新情况。

二、目标任务

新课改是一项长期、渐进的过程。

⒈开足开齐必修课程,合理设置选修课程,积极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保证体育与健康、艺术、技术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⒉建立校内选课制度和学分管理制度。

⒊创设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探究、乐于合作的教育环境。

⒋研究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的教学组织和学生管理形式。

⒌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形成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⒍建立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制度。

三、组织领导和管理机构

为切实加强我校新课程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行,学校成立以下组织机构:

⒈新课程实施领导小组

校长担任组长,副校长担任副组长。

主要职责是负责对学校新课程实施做出正确的决策和部署,在制度建设、经费投入、师资培训、舆论宣传等方面提供保障,对实施过程加强指导与监控。

⒉新课程实施工作小组

分管教学副校长担任组长,教研处、学生处、校办公室、团委、总务处等处室与各学科组、备课组负责人任成员。负责教师的培训、课程的编制、教学过程的管理、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审定学校课程设置,创造性地落实国家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方案,并对新课程的实施做出科学的检测与评价。

⒊学分认定委员会

新课程实施用学分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业过程,并对学生在课程方面的发展水平作出评价。进行学分认定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为确保学分认定的科学性、真实性、规范性,学校成立学分认定委员会。

学分认定委员会实行校长负责制,委员会其他成员由学校其他领导人员、教研处学生处负责人、各学科教研组长及部分专家组成。

⒋选课指导中心

学生自主选课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为指导与帮助学生形成符合个人特点的、合理的课程修习计划,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特成立选课指导中心。选课指导中心负责制定学生选课的各种具体政策。指导中心提供学校详细的课程安排,并对学生的选课提供建议和咨询。通过心理测试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发展趋向,为学生科学选课提供客观依据;学科组负责本学科选课指导、咨询。人员由教研处学生处负责人、各学科任课教师、班主任组成。

四、建立新的教师管理与评价制度

教师是实现新课程从理论到实践、从理想到现实转换的关键,对新课改的成效起着主导和决定性作用。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师评价与管理制度,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

⑴制定模块教学工作常规

教学活动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它是由相互联系、紧密衔接的各个环节构成的。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效率是学校的办学保障。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在于教师的备、教、批、辅、评等各个基本环节的落实。为了扎扎实实地做好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特制定以下模块教学工作常规:备课常规、授课常规、改作常规、辅导常规、评价常规。

⑵改革教师评价体系

新课程改变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要形式的评价方法,建立多元化、新型的评价体系,对教师实施发展性评价。新的教师评价包括对学生选课指导的力度与实效,教学效果,选修课开设情况,校本教材的开发能力与水平,课题研究成果与业务进修,职业道德水平以及学生、家长、社会的反馈与评价等。

⑶改革课堂教学管理与评价

为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特征,根据新课程对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的要求,制定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课堂教学管理和评价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有明确的导向性,通过评价使教师课堂教学的思想和行为不断地向评价标准靠拢。所确立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符合课堂教学的特点,能够体现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的内在要求,并为从事具体课堂教学的人员所认可。课堂教学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不可能用一个整齐划一的标准来框定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一个标准不可能涵盖众多复杂的教学行为,因此现代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该具有开放性。教师通过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

五、建立新的学生管理与评价制度

1.行政班管理

高一年级必修课基本上以行政班为单位组织教学,学生的自习课、班会等在行政班进行。进入高二后,根据倾向于理或倾向于文的学生学科选择不同,对行政班进行部分调整。行政班的管理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学生日常行为管理、教育外,要注重学生在教学班的表现情况汇报、总结和反馈。班主任负责本班全体学生选课工作的指导、选择、汇总,为每个学生建立并保存选课档案。

2.教学班管理

教学班由选修相同模块的学生组成。教学班的管理工作由任课教师即导师承担。导师负责学生该科目的学业评价。导师承担教学班的班风班貌建设和学生教育、管理、评价。管理课堂秩序(如学生出勤、课堂纪律、课堂表现等),导师为每个学生建立管理档案,学段结束时将对学生的操行情况和成长记录与班主任沟通并交班主任留存。

⒊评价制度

见《啸秋中学新课程学分认定方案》

六、校本课程教学与管理的实施

㈠原则与目标

1.原则

严格执行国家的课程政策,遵循课程开发的规律。充分体现出对国家课程的补充作用,发挥其自身优势,使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能相互协调地发挥整体育人功能。校本课程的开发还要从我校的实际和学生的需要出发,强调有利于形成学校的特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2.目标

①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互整合与补充,以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与多样性, ②凸现学校办学特色。

③培养一批复合型、科研型的教师。

④改进学习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㈡内容

⒈专项技能系列如微机、绘画、声乐、舞蹈、摄影、田径、篮球、排球、足球、艺术体操

⒉学科拓展系列如化学补差、英语口语、物理奥赛、数学建模、英美文学、唐诗宋词 ⒊校园社团系列如文学社活动、书法欣赏与创作、话剧、小制作、编织工艺

⒋科学活动系列如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无线电、班级网站设计、营养与健康、生活中的化学

⒌人文知识系列如世界热点知识、宗教与地理、乡土地理、乡土历史、法律知识

㈢实施步骤

⒈教师审报:教师填写校本课程申报表,报学校审批。

⒉学校审议:学校初审通过后,列入校本课程选修目录单,分别在校园网和橱窗中公布,供学生自主选择。

⒊学生选择:学生根据兴趣和爱好,参照公布中的学科简要介绍进行自由选择一科或二科。每一科人数须达到规定的规模。可进行二次选择确定。

⒋编班:根据学生的校本课程选修志愿组织编班,确定上课时间、地点。

㈣考核评价:

⒈教师评价:一看教学材料,二看学生选择该课的人数,三看教学成果,四看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

⒉学生评价:一看学生考勤记录。二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等形式记录在案。三看学生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四看书面方式考试或考查结果。

综合以上四项确定学分。

温州市啸秋中学

2006-9-10

第20篇:中学推进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中学推进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扎实稳妥地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上级主管部门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情,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依据,按照市、县主管部门要求,积极组织课改培训,更新教育观念、手段,改革单一评价模式,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积

极稳妥地探索课程改革的新路子.二、课改组织机构

课改组长:张延成副组长:窦兴民、聂炳法、段连学成员:曹林、丛临香、马玉明、教研组长

三、目标任务

1、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内涵,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2、了解新教材的内容,体例结构、特点、使用策略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开展校本研究,开发乡土课程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

3、开展教学方式的研究。科任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摒弃一支粉笔“满堂灌”的现象,积极探索教师的角色意识,当好课堂的“导读”,而不是“演员”,研究课堂教学结构、流程,教师要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4、开展学习方式的研究。积极培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发展个性潜能,转变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

5、开展形成科学的评价观,建立一套适合本校的评价体系。

四、措施方法

1、大力开展学习培训活动。任何改革,先要过思想关,即是思想观念要先行,这是改革的保障。我们组织的三级培训,第一级即上层培训,选派优秀教师到省、市参加骨干培训,第二级即组织全体教师的通识性培训和学科培训;第三级是由学校组织培训,定时间反复强化学习,特别是观摩实验区的示范课例。通过三级培训,要使全体教师彻底转为思想,杜绝“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此外,学习培训分阶段推进,即分批分期选送科任教师参加省、市、县组织的培训、课程研讨活动等;分批培训教师,即还在担任老教材教学任务的教师也要让他们进行培训,让他们运用新理念、新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跟踪培训;对起始年级的教师,在后续阶段仍要进行教材培训,真正实现综合培训、全员培训的目标,

2、落实集体备课活动,各科、各年级成立备课组、年级组跟踪监督。各备课组要有指导性的教学计划,时度安排表、活动安排表。备课组要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每次备课要有中心发言人,备课组成员积极参与讨论,发挥集体智慧,探索课改的新路子,备课组还应定期开展看课、说话、评课活动,真正做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

3、健全课改相关制度。推进课改还应从制度方面进行约束,我们决定研究制订课改学习制度,课堂教学评价制度,课程评价制度等,让教师的全部身心和精力指向课程改革,让长冲中学师生能在最短的时限内融入课乞讨的洪流。

4、学校领导、中层干部、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经常进行课堂听课、研讨、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加强实验过程的管理与监控,杜绝老套的教学方法行为,运用新教材采用老教法的作法。

5、探究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业生的学双方互动的过程,它决不是教师教学生听,或者学生专注听教师讲的单向传输。课堂的互动性决定了教师在课堂上角色地位的改变,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知识的垄断者、教材机构的传授者,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平等的参与者,学生探究疑难的积极引导者与促进者。课堂的结构模式也将发生彻底的改变,不再是以教论学,而是以学论教。教师出色地教是为学生更好地学提供服务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给自己的课堂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学与教的统一。变革教法还表现在教材的解读与处理上,很多教师总习惯于传统的教学的思维,因为过去的教材的处理有固定的模式,易操作、简单,不需动脑筋,而“课改”的课堂教学重视精神性的教育,让学生在生活中在实践中来感悟体验所学的知识,这种教学没有定式,非常灵活,不易把握,特别是备课要求高、难度大,尤其如“问题探究”,教师不能只凭自己过去的经验,更要深入为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置凝提问的“估计”,过去备课有一本“教参”便可高枕无忧,现在备课要阅读大量书籍,查阅大量资料,广泛搜集有关信息,此外,还要通过自己的真切感受,进行删选、加工、处理,在课堂上教师要随时给学生释疑、答疑。“课改”课堂教学的这一系列变化对教师来说将意味着不轻松,难度大,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锤练自己,加快自己对这种课堂教学的“磨合”、适应,要潜心研究,不断探索,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自己的教学中真正为学生制作出丰盛、营养丰富的“课堂大餐”。

6、探究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标准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让学生

成为学习的主人也非易事,如果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时操作不当,即使我们在课堂上留给了学生一定的学习时间,但学生却感到无所事事,无所适从。这样学生非但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人,反而成为课堂学习的冷漠的旁观者,学生在课堂肯定是收效甚微。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课堂学习呢?其一:体验学习。在课堂上要设法引导学生置身于教材学业习的情境,让

学生在这种特定的教材情境中来感悟、来体验,从而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动机,来唤起他们解决问题欲望,不断地升华学业生思想情感,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如:数学课引导学生学习圆的知识,首先让学生置身于教材情境,生活中哪些圆的现象,圆对人类有何作用,让学生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中萌生探求圆的奥秘的欲望。其二,“对话学习:就是让学生多与教材对话,多与作者对话,与生活对话。在课堂上多创设特定的话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讨论,在群体交流中,各个学习体体思维不断碰撞,从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7、积极推进课题研究。我们要在各学科中大力研究、实验,不惜花费财力、精力、人力投入实验研究,用坚强组织领导,充足的科研经费,扎实的实验研究,优秀的实验成果向市教科院汇报结题,在全市占据市示范学校的地位。

8、注重资料的整合和成果的总结、转化。各学科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要收集一手资料,适用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归纳,在课改方面有在全县仍至全市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特别是要推出一批课改名师、论文、材料等优秀成果。

五、注意的问题

1、防止个别教师不愿改,不敢的情况发生,从思想上武装教师的头脑。对学生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养成训练,切忌随遇而安,畏难情绪。

2、课程评价的缺位现象。课程评价本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学校要制订适应课改对教师的评价机制,教师也应当用科学、发展的观念评价学生,多元评价、发展评价、过程评价是应当贯彻的评价原则。

3、杜绝“懒人”“懒思想”的现象,教师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与时俱进,同时代同步,与思想同步,超前发展,在课改中有所作为。

好范文版权所有

新课程实施方案
《新课程实施方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