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应急预案

输液不良反应应急预案(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7-15 08:02:12 来源:应急预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输液不良反应

输液不良反应

中药注射制剂又出问题了!前几日,青海省大通县三名患者使用双黄连注射液发生不良事件,其中一人死亡。目前,相关部门已暂停使用、销售并封存该企业生产的双黄连注射液。往前回顾,包括刺五加、茵栀黄及鱼腥草在内的注射液都曾被叫停过。我们不禁要问,中药注射制剂安全吗?这些药物进入我们的血管,会发生什么反应?

双黄连注射液是由金银花、黄芩、连翘等药物组成。三味药结合制成双黄连,据介绍“可以清热解毒,轻宣透邪,疏风解表,用于外感风热所致和发热、咳嗽、咽痛、上呼吸道感染、轻型肺炎、急性腭扁桃体炎等症候。”

中药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部分,自古以来多是口服。将中药做成注射制剂还是近年来的事情。作为一种复方制剂,双黄连各制剂中的成分,本应通过口服给药在消化道中被肠道分解消化,有药理作用的活性物质被吸收入血后,产生治疗效果;其他大分子物质或杂质或被排泄,或被人体代谢清除。而现在,当双黄连做成注射液,一股脑地输注进血管后,其安全性能如何,实在难知。

评价双黄连注射液的质量控制指标,主要是绿原酸。绿原酸主要来自金银花,它既是一种有效的抗菌抗病毒成分,也是一种导致过敏的物质。此外,黄芩中的有效成分———黄芩苷也能导致人体过敏。金银花和连翘中的皂苷类成分,可导致呼吸中枢的麻痹。

由此可见,双黄连注射液引起的诸多过敏反应,罪在自身。此外,中药成分复杂,将中草药里的有效成分提取,再溶解到液体里,其中的工艺要求有待提高完善,这无疑可能将某些杂质(蛋白质、淀粉、鞣质及挥发油等)带入人体,成为导致人体过敏的源头。

我们知道,青霉素也会引起过敏,所以使用前先要进行皮试,因为青霉素一旦过敏,引起的反应常是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生过敏休克及死亡可能性大。那么,使用双黄连注射液为何不先进行皮试呢?

较之于青霉素,双黄连所引起的过敏反应最常见的是皮疹。目前,临床多是进行询问过敏史并加强输液观察,并不对常用中药注射制剂进行皮肤过敏试验。不过,中国中医科学院翁维良等医生的研究发现,双黄连注射液在人群中的致敏率为8.6%,皮肤过敏试验阳性率为12.3%。他们认为,皮试对减少双黄连用药后过敏反应有一定意义,可作为临床减少不良反应的措施之一。

人人会感冒生病,少不了头疼发热去医院。鉴于既往发生太多的中药注射制剂的不良报道,就医时该多几分细心。首先,向医生及护士说清自己以前是否对药物过敏,是否在打点滴时发生过不舒服的反应。其次,如果医生要给你开中药注射剂,你可以选择拒绝,或者向医生询问清楚这个药物的安全性

在12月24日举行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联组会议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表示,2009年我国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输了8瓶液,远远高过国际上2.5至3.3瓶的水平,这种过度用药危害着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在现实生活中,发烧感冒就去医院打点滴。而在医院的输液室里,“吊瓶林立”的景象更是触目惊心。吃药、肌肉注射、打点滴,被世卫组织推荐的最后一种给药方式——静脉滴注却成了现在医生给药的常态。而大多数人都不清楚静脉滴注可能带来药物不良反应的隐患,医生也很少会主动告知。抗生素滥用带来了超级细菌的可怕后果,“点滴”泛滥其实也是抗生素滥用的一个重要推手。

●口服药,如有不良反应可以洗胃;皮下注射,吸收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样都能给急救制造一定的条件。

●静脉注射的药物通过吊针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没经过人体天然屏障的过滤,虽然发挥药效更快,一旦有不良反应往往也来得更快、更严重。 ●同样是感冒,通过口服药以及休息治疗,基本上只需20-30元;静脉输液一般都要用抗病毒药、抗感染药、维生素、液体和输液器,加起来大概要200-300元。

静脉输液,俗称打“点滴”。在呼吸系统疾病高发的冬季,几乎各个医院都是“吊瓶森林”。

抗生素使用较多是输液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临床上抗生素使用较多是输液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输液患者中很多都是因为各种感染,包括最常见的呼吸道感染以及胃肠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输液是抗生素给药的一种主要方式,尤其是一些呼吸道疾病,如细菌引发的感冒和肺炎等。目前抗生素使用不规范已经是公认的医疗问题,而一些没必要用抗生素或没必要输液的患者也开始输抗生素,这是输液较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输液若有不良反应,发作更快更严重

我们一方面无休止地输液,另一方面却对输液的风险知之甚少。输液作为一种持续的静脉注射,和口服药及皮下注射相比确实有疗效快疗程短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很多健康隐患。

静脉注射通常伴随的不良反应较重,发生频率也较高。根据国家卫生部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推算,目前我国每年因为药物的不良反应住院的病人高达250万。静脉注射的药物通过吊针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没有经过人体天然屏障的过滤,虽然发挥药效更快,但如果有不良反应往往也更快,更严重。而且输液本身因为操作的问题,在临床上也会有很多输液反应。比如滴注过快、液体温度过低或存在不溶性微粒,这些都会造成血液循环系统的问题。“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合理用药原则是‘能口服的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的绝不静脉注射’。这在国内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 门诊探访

患者对输液风险一无所知

正在中国地质大学上大三的小可同学最近有些感冒,吃了校医院开的药后没见好转,于是她自费来到北医三院呼吸科就诊。“感冒好几天了,头晕脑胀,好像还有点发烧,真折磨人。但医生也没给我输液,开了点感冒药让我回去继续吃,我真的希望能输液快点好。”

在发热门诊和儿科诊室里,记者看到了很多正在输液的患者,多是感冒发烧、咳嗽、支气管炎和拉肚子,其中80%是因为呼吸道感染而输液。家住学院路的焦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的过程中,多次要求护士为自己调点滴速度,“每次输液都感觉有点不舒服,可能是滴得太快了。不过护士说不能再调慢了,后面还有两袋液没输呢。”

当被问及不担心输液的不良反应吗?脸色苍白的焦先生说,只知道过敏会出事,其他的就不知道了。正在输液的其他患者大多也不知道输液会有哪些不良反应,很多人都说输液前没皮试,而且也不觉得有皮试的必要。

■ 专家看法

多数疾病都有多种给药方式 那么哪些情况下才需要输液呢?

,临床上并不是每个感冒发烧的人都需要输液。“就拿呼吸道感染来说,有一半以上可能都是因为病毒引起的。这时就不应该给患者输一些抗生素,因为抗生素只对细菌引发的感冒有用,对病毒性感冒起不到作用。而且即便是需要用抗生素,给药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可以口服或肌肉注射。多数疾病都有很多给药方式可以选择,究竟如何选择就要根据病人的情况了。感冒是很复杂的病。从治疗上看,一般提倡非药物疗法,像休息,加强营养,应用物理疗法退热等。如果不见好转,必须用药来治疗,首选是口服药,其次是肌注,最后患有合并症方需静脉点滴。”

■ “点滴”分析 输液风险高过吃药、打针

对于静脉输液的讨论一直都没有停止,静脉输液有哪些风险需要我们重视呢?吕媛表示,在几种给药方式里,输液的风险确实比口服和肌肉注射都要高,尤其是过敏。

防止过敏 头孢类药物尽量做皮试

同样的药物如果采用静脉输液的方式比口服和皮下注射更快进入人体,这就导致如果患者对药物有不良反应,输液带来的后果比口服和皮下注射更严重。这样的问题除了药物本身被污染外,最典型的就是过敏。而口服药如果有不良反应可以洗胃,皮下注射的吸收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样都能给急救制造一定的条件。 吕媛表示,为防止过敏的发生,有些药在输液前应皮试。青霉素、链霉素等强制要求皮试的药物问题不是很大,而像头孢类药物等没有强制要求皮试的药物,就要注意了。“头孢的问题本身存在一些争议,除个别的头孢类药物在说明书上规定要皮试外,其他的均只是对青霉素过敏及过敏体质的人要慎用。《中国药典》也对头孢类药物没有明确规定,虽然头孢一类的过敏反应比青霉素几率小,但医院出于负责的角度也应该做皮试,患者为了自身的健康更应该要求做皮试。” 输液反应

5种情况较常见

,患者在输液的过程中也应时刻注意常见的输液反应:

发热反应:因输入致热物质而使患者出现发冷、寒战、高烧等症状,并伴有恶心、呕吐和头痛。

心力衰竭:因为输液速度过快,使短时间内血液系统输入太多液体,导致心脏负荷增加。

静脉炎:由于输液器具达不到无菌要求而使静脉局部感染,或由于长时间输浓度高、刺激性强的药品,而使输液处静脉内壁出现炎症。症状为手臂出现条状红线、局部红肿热痛。

空气栓塞:因为输液管内空气没有排尽,或者导管连接不紧而使空气进入静脉。常表现为胸部异常不适,同时出现呼吸困难,严重时会导致病人死亡。

肺水肿:输液时突然感到胸闷、气短,咳嗽时出现泡沫状的血痰。 如果出现以上症状,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

1、患者在输液时准备些衣物或毛毯,注意保暖;

2、长期注射的患者应多更换注射部位;

3、输液速度不宜过快,尤其是老人、儿童和心脏病患者。家属或护士不要长时间离开输液者,以防液体走空。输液时若出现呼吸困难、头疼和呕吐等症状,要立刻降低输液速度,或停止输液。 医院感染

时间长,感染机会大

由于输液需要的时间长,加上医院内部无菌化不严格,可能在输液的某个环节,使患者感染院内流行的一些传染性疾病,如乙肝等。

■ “点滴”建议 治病别求快,输液隐患大

目前,输液在各种治疗手段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甚至在患者心里形成了发烧就要输液的观念。北京协和医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黄建始表示,静脉注射确实需要谨慎。

输液本是“迫不得已”的给药方式

黄建始说,输液在中国更像一种长期形成的就医文化,好像不输液就治不了病,以至于患者都迫不及待地要输液。实际上在西方国家,输液是医生不到万不得已不会使用的“最后的给药方式”,只有急救患者、重症患者和不能进食的患者,才会采用静脉注射这种开放人体静脉通道风险较高的方式。

输液影响体内的用药环境

黄建始说,对静脉注射的谨慎态度不只是对医生的要求,患者的医疗理念也要转变。从治疗成本上看,输液费用显然要高一些。同样是感冒,通过口服药以及休息的方法治疗,基本上只需20-30元。而静脉输液,一般都要用抗病毒药、抗感染药、维生素、液体和输液器,加起来大概要200-300元。“这十倍的差距,老百姓为什么看不到呢?因为现在治病靠输液几乎已经成了一种固定的看病理念。”

“现在生活节奏太快,连治病也求快,感冒输液确实好得快,小孩子又不会按时吃药,输液更省事。有时就算大夫不想给输液,家长着急希望尽快退烧。实际上尤其是对孩子,输液虽然好得快,但对体内的用药环境会造成影响,对今后的其他治疗不利。”黄建始说。

■ 不良反应

●2010年10月13日 北京市朝阳区27岁的男青年小郭,因嗓子疼到社区卫生服务站看病,输液时突感不适,经抢救无效死亡。此前医生诊断为急性扁桃体炎,开了来立信、克林霉素和生理盐水输液治疗。家属称其有药物过敏史,医院则称医生开具的药品不用皮试。

(新京报10月17日报道) ●2010年11月26日 广东省中山市电子科大中山学院一名19岁男生因发烧前往中山市人民医院急诊室输液,返回宿舍后突然病发,经抢救无效身亡。目前死亡结果初步判断为心脑血管疾病。

(南方都市报11月29日报道)

●2010年12月8日 北京大兴区黄村镇狼垡村永林医院,一名6岁女童在输液过程中突现不良反应,经抢救无效身亡。家属称,输液前孩子未做皮试,怀疑因药物过敏死亡。院方表示女童曾用过头孢,无需再做皮试。

(新京报12月15日报道)

推荐第2篇:药物不良反应应急预案

药物不良反应应急预案

1、

2、

3、阅读药物使用说明书 正确使用药物

病人若出现药物说明书上提到的不适主诉或症状

(1)、症状轻微,病人能耐受,应减慢滴速或减少口服剂量,并配以能减轻副作用的药物,继续观察症状。若症状仍未消失或有加重趋向,即停药,如静滴则更换输液器及液体,并保持原输液器及液体,按医嘱进行抗药物不良反应。继续观察病人的症状和体征。进行护理记录,并报告药物不良反应督察员或直接填写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

(2)、症状严重,病人不能耐受,即停药,如静滴则更换输液器及液体,并保持原输液器及液体,按医嘱进行抗药物不良反应。继续观察病人的症状和体征。进行护理记录,并报告药物不良反应督察员或直接填写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

4、病人若出现药物说明书上未提到的不良反应,症状严重,病人不能耐受,即停药,如静滴则更换输液器及液体,并保持原输液器及液体,按医嘱进行抗药物不良反应。继续观察病人的症状和体征。进行护理记录,并报告药物不良反应督察员或直接填写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

推荐第3篇: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

为更好地控制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医护人员应该知晓识别和确定潜在的输血不良反应症状和标准,一旦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时能及时有效地进行规范应急处理,为此特制定本预案。

1.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护士依据血液输注与护理管理程序观察记录病人症状和体征,发生疑似输血反应时应立即通知主管医师和血库人员,一旦出现可能为速发型输血反应症状时(不包括风疹和循环超负荷),立即停止输血,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1.1发热反应:

输血中或输血后1-2小时内,体温升高1℃或以上,有时伴头痛、烦躁、皮肤潮红等。 1.2溶血反应:

急性溶血反应:寒战、发热、头痛、腰背痛、恶心、呼吸困难、血红蛋白尿、尿少,严重者出现DIC和急性肾功能衰竭,全麻下手术区出现严重出血及低血压。

迟发性溶血反应:输血后1天以后出现低热、黄疸、血红蛋白尿。 1.3过敏反应:

荨麻疹、皮疹、哮喘、腹泻、血管神经性水肿,严重可出现过敏性休克。 1.4输血后紫癜:

输血一周后出现瘀斑、瘀点、黏膜出血、血小板减少,严重者出现内脏和颅内出血。 1.5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

常在输血后30-60分钟内突然寒战、发热、干咳、哮喘、呼吸急促窘迫、紫绀,伴有血压下降、休克、肾功能衰竭。 1.6肺微血管栓塞:

临床表现为突然烦躁,极度呼吸困难,严重缺氧。 1.7循环超负荷:

输血过快或过量导致心力衰竭或急性肺水肿。 1.8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

常发生于输血后2-30天,发热、红斑,严重者出现红皮病、水疱和皮肤剥脱,多伴有全血细胞减少。 1.9细菌性输血反应:

低血压、发热、发冷、呼吸困难,严重者出现少尿、休克甚至DIC。 2.血库工作人员查找原因,首先血库应调查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确定是否发生了溶血性输血反应。立即查证:

2.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

2.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及交叉配血试验,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同时用受血者发生输血反应后的标本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需外送)。

2.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2.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2.5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2.6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2.7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2.8输血后献血员和受血者标本应依法至少保存7天,以便出现输血反应时重新进行测试。 3.临床医师对症处理措施

3.1依据输血不良反应识别和处理措施对症处理。

3.2临床医生填写患者输血反应回报单送血库,并在病程记录中记录。

4.血库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相关检测和评价,与临床医师尽快找出输血反应原因,职能部门会同血库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评价,由血库详细填写输血反应反馈单送回临床。危及生命的反应立即上报医务科及输血管理委员会,相关资料长期保存。

推荐第4篇:输液反应应急预案

**医院输液反应应急预案

一、目的

为有效预防、积极应对和处理医院用药过程中发生的输液不良反应(简称输液反应),建立健全输液反应发生时的应急处理程序,最大限度地减少输液反应对患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的危害,减少输液反应对医院造成的物质和经济上的损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并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二、定义

输液不良反应系指因输液而引起的或与输液相关的不良反应的总称,习称“输液反应”。最常见的输液反应:相关药物的不良反应、热原反应。其他尚有热原样反应、过敏反应、药物被微生物污染而造成的全身感染等。

相关药物不良反应是指静脉输液中加入的相关药物在使用过程中或使用后引起的任何有害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热原反应是指输液过程中由于热原进入人体后,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引起的发热或寒战反应,其作用强弱与输入的热原量有关。热原主要是细菌代谢物(内毒素)以及输液生产时被污染,经消毒灭菌后被杀死破坏的微生物,热原的主要成分为高分子量的脂多糖类物质。

突发严重输液反应事件:指同一批号的同一药品,在近7~15

天内,在本医疗机构出现输液反应的人数超过10人,或同一批次大输液,近7天内,在本医疗机构出现输液热原反应的人数超过15人,或在同一科室近7天内出现输液反应超过10人;且有特别严重不良事件(威胁生命,并有可能造成永久性伤残和对器官功能产生永久损伤)发生,或伴有滥用行为,或出现1例以上死亡病例的输液不良事件;国家、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定的其他突发严重药品不良事件。

突发普通输液反应事件:指同一批号的同一药品,近7天内,在本医疗机构出现输液反应的人数超过5人,或同一批次大输液,近7天内,在本医疗机构出现输液热原反应的人数超过10人,或在同一科室近7天内出现输液反应超过5人,未见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未见滥用行为的药品输液事件。

三、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输液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主要分为甲型和乙型两大类。其中甲型是由于药物的药理作用所致,其反应可预测,一般与剂量有关,发生率高,死亡率低;乙型与正常药理作用无关,是一种异常反应,发生率低,但死亡率高,如变态反应。输液相关药物的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有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消化道反应、神经反应、头晕胸闷、听神经损害、腹泻、腹痛、疼痛、局部组织渗漏、发红、恶心呕吐、水疱、坏死等不良反应,其中以过敏反应居首位,占50%。

输液热原反应的发生机制主要为外源性热原进入人体后,激活血液循环中巨噬细胞和大单核细胞,使其释放内源性致热原,促使前列腺素E释放刺激下丘脑冷觉感受器和温度感受器,从而引起热原反

应。输液热原反应的临床表现主要有高热、寒战、怕冷、头痛、恶心、呕吐等以及输液热原反应所致的并发症,如心脏负荷过重引起的心力衰竭、肺水肿、静脉炎、空气栓塞、渗漏、坏死、血栓等。

三、组织体系

成立**医院输液反应应急领导小组,由分管副院长任应急领导小组组长,医务处处长、药剂科主任任副组长,临床药学室为日常事务处理机构,药学、临床医学、医疗技术、护理学等专家为小组成员。

组长负责全面决策输液反应应急处臵工作。副组长负责组织、协调突发药品不良事件应急处臵工作。临床药学室(相当于应急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工作,协助建立输液反应信息监测和预警系统,做好日常信息收集、整理、总结与评估工作,并根据领导小组的要求开展相关工作。

四、预警和处臵

(一)临床药学室定期对临床上报的所有输液反应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上报工作,分析的输液反应涉及的药物、反应类型、临床表现、用法用量、涉及药物批号、滴注速度、患者疾病状况、发生输液反应相应的病区等信息。分析输液反应发生与这些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若存在明显相关性应及时汇报组长或副组长,并在院内网进行预警。

(二)一旦出现突发普通输液反应事件,应及时上报领导小组组长和副组长,及时分析病例具体情况,并初步出具输液反应事件处臵意见。组长应及时组织相关专家进行会诊、分析具体输液反应事件,

若属实,则应及时停用该批次药品或大输液,并及时通知绍兴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和药品具体生产厂商。将突发普通输液反应事件的具体总结报告在院内网公布,提高医务人员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重要性的进一步认识。

(三)对出现突发普通输液反应事件的药品,临床药学室组织人员进行同批号药品在本医疗机构使用中的情况进行追溯,将追溯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确定是否有可疑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出现,若有,则将该突发普通输液反应事件列为突发严重输液反应事件进行处臵(见下一条)。

(四)一旦出现突发严重输液反应事件,应及时上报领导小组组长和副组长,组长应及时组织有关专家对可疑严重输液反应事件进行会诊、分析、抢救等相关措施,若关联性评价为很可能,则应及时通知绍兴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使相关政府部门及时掌握可疑的突发严重药品不良事件信息,确保其处于主动地位,使严重药品不良事件的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

(五)临床药学室定期分析本医疗机构出现的各种输液反应,对在我院使用过程中出现药品不良反应较多,虽然未构成突发普通/严重输液反应事件,但根据临床用药情况及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情况,可提出淘汰该药品在本医疗机构使用的方案(方案提交药事委员会讨论,若确实存在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现象,应予以淘汰)。

(六)对出现突发严重输液反应事件相关的患者应及时予以治

疗,采取相应措施,在医疗条件不够情况下应及时请上级医院医生会诊或及时转至上级医院进行救治。

五、总结

应急领导小组在突发输液不良事件后应组织撰写调查报告,并进行总结评估,提出改进建议。总结报告报市卫生局、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附件1:**医院输液反应应急领导小组

组 长:分管领导

副组长:医务处领导、药剂科主任 组 员:

推荐第5篇:输液反应应急预案

输液反应

一、诊断标准

1.输液反应包括发热反应,系静脉输液时由致热源、药物、杂质、药液温度过低、药液浓度过高及输液速度过快等因素引起。

2.发热反应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发冷、寒战、面部和四肢发绀,继而发热,体温可达41~42℃。

3.可伴恶心、呕吐、头痛、头昏、烦躁不安、谵妄等,严重者可有昏迷、血压下降,出现休克和呼吸衰竭等症状而导致死亡。

4.发热反应发生的早晚,视致热源进入机体内的量、致热源的性质及患者的个体耐受性而异。

二、治疗方案

输液反应大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发冷、寒战、面部和四肢发绀,继而发热,体温可达41~42℃等常见的症状,可伴恶心、呕吐、头痛、头昏、烦躁不安、谵妄等,严重者可有昏迷、血压下降,出现休克和呼吸衰竭等症状而导致死亡,当患者出现静滴过程中或静滴结束时出现发冷、寒战、面部和四肢发绀,应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首先明确病因,吸氧,建立静脉通路,抗过敏,激素,对症治疗,防止病情的进一步恶化及并发症的产生,挽救病人生命。

给予监测四大生命体征(监护仪),常规检查血常规、指尖血糖、出凝血时间、肾功、离子、心电图。

(一)发热反应

1.原因发热是常见的输液反应,常因输入致热物质(致热原、死菌、游离的菌体蛋白或药物成分不纯)、输液瓶清洁消毒不完善或再次被污染;输入液体消毒、保管不善变质;输液管表层附着硫化物等所致。

2.症状 主要表现发冷、寒战、发热(轻者发热常在38℃左右,严重者高热达40-41℃),并伴有恶心、呕吐、头痛、脉快、周身不适等症状。

3.防治方法

(1)反应轻者可减慢输液速度,注意保暖(适当增加盖被或给热水袋)。 (2)重者须立即停止输液;

(3)吸氧;建立静脉通路,高热者给以物理降温,体温升至38.5℃以上给予肌

注2ml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

(4)必要时按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非那根(盐酸异丙嗪注射液)25mg,立即肌注(小儿0.5-1mg/kg/次)。

(5)激素(地塞米松)治疗,静注地塞米松10-15mg(小儿0.5-1mg/kg/次)或氢化可的松100mg(小儿5-15mg/kg/次)。

(6)如果出现肢端发凉或皮肤苍白,可肌注或静注654-2针5mg(小儿0.5-1mg/kg/次),SBP

(8)患者病情平稳后向患者解释输液反应,患者入院时应反复询问患者有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并完整记录在病案中,在静滴治疗前应向患者及家属沟通静脉输液药物相关作用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患者及家属知情后签署静脉输液知情同意书,在医生护士均签署静脉输液知情同意书后方可进行静滴治疗。

(二)心力衰竭、肺水肿

1.原因由于滴速过快,在短期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担过重所致。

2.症状病人突然感到胸闷、气短、咳泡沫样血性痰;严重时稀痰液可由口鼻涌出,肺部出现湿罗音,心率快。

3.防治方法

(1)输液滴速不宜过快,输入液量不可过多。对心脏病人、老年和儿童尤须注意。

(2)当出现肺水肿症状时,应立即停止输液,并通知医生,让病人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担。

(3)按医嘱给以舒张血管、平喘、强心剂。

(4)高流量氧气吸入,并将湿化瓶内水换成20%-30%酒精湿化后吸入,以减低肺泡内泡沫表面的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从而改善肺部气体交换,减轻缺氧症状。

(5)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扎止血带(须每隔5-10分钟轮流放松肢体,可有效地减少回心血量),待症状缓解后,止血带应逐渐解除。

(三)静脉炎

1.原因由于长期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强的塑料管时间过长而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也可因输液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引起局部静脉感染。

2.症状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红、肿、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3.防治方法 以避免感染,减少对血管壁的刺激为原则。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如红霉素、氢化考的松等,应充分稀释后应用,并防止药物溢出血管外。同时要经常更换注射部位,以保护静脉。

(2)抬高患肢并制动,局部用95%酒精或50%硫酸镁进行热湿敷。

(3)用中药外敷灵或消瘀软膏或疏风软膏外敷,每日2次,每次30分钟。

(4)超短波理疗,用红光治疗器照射,每日2次,每次30分钟。

(四)空气栓塞

1.原因由于输液管内空气未排尽,导管连接不紧,有漏缝;加压输液、输血无人在旁看守,均有发生气栓的危险。进入静脉的空气,首先被带到右心房,再进入右心室。如空气量少,则被右心室压入肺动脉,并分散到肺小动脉内,最后到毛细血管,因而损害较少,如空气量大,则空气在右心室内将阻塞动脉入口,使血液不能进入肺内进行气体交换,引起严重缺氧,而致病人死亡。

2.症状病人感觉胸部异常不适,濒死感,随即出现呼吸困难,严重紫绀,心电图可表现心肌缺血和急性肺心病的改变。

3.防治方法

(1)输液时必须排尽空气,如需加压输液时,护士应严密观察,不得离开病人,以防液体走空。

(2)立即使病人左侧卧位和头低足高位,此位置在吸气时可增加胸内压力,以减少空气进入静脉,左侧卧位可使肺动脉的位置在右心室的下部,气泡则向上飘移右心室尖部,避开肺动脉入口由于心脏跳动,空气被混成泡沫,分次小量进肺动脉内。

(3)氧气吸入

(4)在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更换水枪时,应在病人呼气时或嘱病人屏气时进行,以

防空气吸入,保留硅管或换液体时的任何操作环节,均不能让硅管腔与大气相通。

三、发生输液反应的原因 1 药物

(1)大输液:大输液若在贮存、搬运、使用中发生玻璃碰撞出现的细小裂纹或瓶盖松动,会造成漏气而致微生物污染大输液。所以使用前一定要仔细检查。发现输液瓶口松动、瓶壁有细微裂纹及澄明度不合格,则不得使用。

(2)添加药物:①添加的药物质量不合格,也易造成输液反应。必须使用合格的药物。②添加药物剂量过大,浓度过高,也易造成输液反应。应降低药物浓度。③添加药物与输液发生物理变化或分解、聚合等,从而导致疗效下降,引发输液反应。应避免药物配伍禁忌。④药物致热停用后,患者体温即恢复正常。⑤大容量注射液选择不当,中草药针剂应与葡萄糖注射液混配稀释后静脉滴注,不宜与生理盐水混配。原因为中草药针剂与生理盐水配伍后常可因盐析作用而产生大量不溶性微粒,从而增加输液反应的发生率。

(3)热原累加:静脉给药时,当进入体内热原质细菌内毒素达到一定量,患者即发生热原反应。静脉滴注给药时,应尽量减少配伍药物品种。

(4)微粒累加:配液顺序不当也可使微粒增加、甚至超标。配药受空气污染,尘埃微粒较多,配药针头过大,致使输液胶塞橡皮进入输液中,导致输液微粒增加。应改变配液顺序,配药间要设净化设施,使用小针头配液,可减少输液中微粒。

2 输液器材质量 不合格的一次性注射器和一次性输液器也是造成热原污染的途径,临床上必须使用合格的一次性用品。

3 输液速度 静滴含K +、Ca 2+、Mg 2+ 等离子的药物时,如滴速过快敏感患者可引起输液反应。对体质较弱或敏感患者一定要控制滴速。

4 输液环境 一般在夏季气温炎热,空气湿度偏高时,药液易被微生物污染而引发输液反应。气候寒冷季节,对高龄患者或者体质较弱者,也可引发输液反应。输液时一定要注意环境温度。

5 患者因素

(1)疾病:病人有炎症、发热性疾病或体质虚弱、免疫力失调等患者,可使反应率升高。排除药物及操作方面的因素后,判断为病情发展变化所致。

(2)患者年龄:老年患者、幼儿免疫功能低下或不健全,对细菌内毒素敏感性增强,输液反应发生比例偏高,输液时应注意年老体弱和幼儿患者。

(3)个体差异:不同患者对细菌内毒素有不同的耐受阈值,所以对敏感体质患者输液时要特别注意。

四、总结

输液反应是输液不良反应的简称,系输液引起或与输液相关不良反应的总称,有时临床上也称之为“热原反应”。但严格地说,“热原反应”只是输液不良反应的一个部分。临床最常见的输液反应是热原反应和类热原样反应所致的发热、寒战、呕吐等,其他尚有菌(细菌、芽胞、真菌)污染反应,过敏反应等。

1 输液反应的参考诊断标准如下:在输液后 15分钟至 1小时内,发生冷感、寒战,发热 38℃以上,于停止输液后数小时内体温恢复正常,可伴有恶心、呕吐、头痛,腰部及四肢关节剧痛,皮肤苍白、湿冷、血压下降,休克甚至死亡。

2 原因分析 把发生输液反应的因素分为四种,药物因素:经检测发现药物外观变化(包括透明度、颜色、絮状物、瓶口松动、安培裂缝等)或发现热原及微粒超标;输液器具因素:经检测发现输液瓶、输液器、注射器热原及微粒超标;操作因素:经检测同一批号的其它药品和输液器具热原及微粒均不超标且无其他质量问题。病人因素:经检测无其他原因可循。

3发生机制 热原是指引起动物体温升高物质的总称。广义的热原包括了细菌性热原、内原性高分子热原及其化学热原等,药剂学上的热原通常是指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现已证明热原主要是微生物的一种内毒素,它是由脂多糖、磷脂和蛋白质组成的复合物。微粒异物也是引起输液反应的重要因素,静脉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异物如橡胶微粒,不溶性无机盐、活性炭微粒、纤维、配伍用药过程中产生的微粒以及输液过程中空气没经滤过而进入输液的致病菌或灰尘等,可引起类热原样反应、静脉炎,血管肉芽肿、肺水肿、栓塞、过敏反应等 。热原由静脉输入血液,刺激脑下垂体发热中枢,引起发热反应。

4 预防

(1)严把药物及输液器具关 液体使用前要认真查看瓶签是否清晰,有否过期。检查瓶盖有无松动及缺损,瓶身、瓶底及瓶签处有无裂纹。药液有无变色、沉淀、杂质及澄明度的改变。输液器具及药品的保管要做到专人专管,按有效期先后使

用。输液器使用前要认真查看包装袋有无破损,用手轻轻挤压塑料袋看有无漏气现象。禁止使用不合格的输液器具。

(2) 改善治疗室环境 治疗室按常规空气消毒机消毒,每日用0.2%漂白粉或1%84消毒液进行室内、门窗、台面、治疗车及地面湿式擦拭2次。每月治疗室空气细菌监测1次。配药及输液操作过程中,减少治疗室及病房人员流动,避免扫地、扫床,以减少空气中的尘粒。目前采用的净化技术是提高输液环境空气的洁净度保证大输液质量的最有效途径,如安装净化间,层流罩或使用超净工作台进行输液配药。

(3)严格操作规程 静脉输入过程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医护人员在静脉输液操作前有效地进行手的清洁与消毒。改进安瓿的割锯与消毒,采用安瓿锯痕后用0.5%强力碘或75%酒精棉签一次消毒后折断,能达到无菌目的,且操作简便,省时省力。瓶塞、皮肤穿刺部位消毒要彻底,重复穿刺要更换针头,熟练过硬的穿刺技术及穿刺后的良好固定可避免反复穿刺静脉增加的污染。经细菌内毒素检查合格的产品,如果静脉滴注速度过快,单位时间内进入人体内的内毒素量有可能超过阈值,对体质虚弱或敏感患者则可能引发输液反应,因此,输液中经常巡视观察,防止输液速度过快。

(4)合理用药,注意配伍 液体中应严格控制加药种类,多种药物联用尽量采用小包装溶液分类输入。两种以上药物配伍时,注意配伍禁忌,配制后要观察药液是否变色、沉淀、混浊。配制粉剂药品要充分振摇,使药物完全溶解方可使用。配液加入粉针时,加药后应让药物必须充分溶解,必要时增加灯检,符合输液要求方可输注;药液宜现配现用,尤其是在高温潮湿季节或外部环境较差时。药液配制好后检查无可见微粒方可加入液体中。由于中草药提取制剂成分较为复杂,与含有离子成分的输液配伍后可能会因盐析作用而产生大量不溶性微粒,增加输液反应的发生率。因此,复方丹参、双黄连等中草药针剂,一般采用5%或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静滴,而不选用生理盐水、林格氏注射液等含离子成分较多的输液作为稀释剂。

推荐第6篇:输液反应的应急预案

输液反应的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

一、立即停止输液或者保留静脉通路,改换其他液体和输液器。

二、报告医生并遵医嘱给药。

三、情况严重者就地抢救,必要时行心肺复苏。

四、记录患者生命体征、一般情况和抢救过程。

五、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科、药剂科、消毒供应中心、护理部。

六、保留输液器和药液分别送消毒供应中心和药剂科,同时取相同批号的液体、输液器和注射器分别送检。

七、患者家属有异议时,立即按有关程序对输液器具进行封存。【程序】

立即停止输液 → 更换液体和输液器 → 报告医生 → 遵医嘱给药 → 就地抢救 → 观察生命体征 → 记录抢救过程 → 及时上报 → 保留输液器和药液 → 送检

患者发生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

一、病人输血时,责任护士每15分钟巡视病人,询问病人主诉,如出现寒战、高热、腰疼等输血反应症状时立刻停止输血,更换输血管,改换生理盐水。

二、保留原输血器及余血,报告输血科、控感办。

三、及时通知医生及护士长,配合医生,遵医嘱给药。

四、严重输血反应,准备好抢救药品及物品,配合医师进行紧急救治,及时报告医务科、护理部。

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准确记录生命体征和抢救过程。

六、协助医师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卡。

七、如患者及家属有异议,立即按有关程序对输血器及余血进行封存及送检,分析查找发生输血反应的原因。

八、科室或护理单元配合输血科、医务部向患者(家属)做好解释,协商处理相关问题,职能部门对处理结果进行追踪、评价、记录。

患者输液中发生过敏反应的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

一、患者在输液中发生过敏反应,立即更换液体及输液器,保留静脉通路。

二、报告医师,分析发生过敏反应的原因。

三、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做好记录,安慰患者,减少患者的焦虑。

四、保留原输液器和药液,报告药剂科。

五、及时准确做好记录。

六、向家属讲解过敏反应相关知识,取得理解。

七、患者处理妥当后,病区进行分析讨论、借鉴总结。

刺激性药物外渗防范预案 【防范措施】

一、输注刺激性药物前,护士应告知患者及家属输注目的、注意事项等,以取得理解和配合。

二、护士应选用直且弹性好,不易滑动的周围静脉进行穿刺。先用生理盐水引导穿刺,确定针头在血管内再输注刺激性药物,并妥善固定,输注完毕再用生理盐水冲注后拔针。

三、输注刺激性药物时,输注侧肢体尽可能不动或少动,以免药物外渗引起局部组织剧痛、变性甚至坏死。

四、若患者出现局部疼痛、肿胀、滴液不畅等情况应立即告诉护士,给予及时处理。

五、输注刺激性药物期间,若患者意识障碍或躁动不安,陪伴家属不得随意离开,以免发生意外。

六、护士应经常巡视观察输注局部有无烧灼感、肿痛、外渗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情况,并做好护理记录。

七、当发生后疑似药物外渗时,应立即更换其他部位,报告护士长,做好相应的处理,详细观察局部皮肤变化。

八、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加强床边交接。

九、常见刺激性药物有化疗药物、去甲状腺素、多巴胺、阿拉明、多巴酚丁胺、尼莫通、脂肪乳剂、甘露醇、甘油果糖、高渗葡萄糖等。

十、外周用化疗药物参照(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与护理)

化疗药物外渗的防范预案

【应急预案】

一、立即停止化疗药物的注入,可保留针头接注射器,回抽漏于皮下的药物,然后拔除针头。

二、发生化疗药物外渗后要及时通知主管医生及护士长。

三、用0.4%普鲁卡因(2%普鲁卡因1ml+生理盐水5ml配制)局部封闭,既可以稀释外渗的药液和组织药液的扩散,又可以起到止痛的作用。封闭液的量可根据需要配臵。

四、外渗24小时内可用冰袋局部冷敷,冷敷期间应加强观察,防止冻伤。冷敷可使血管收缩,减少药液向周围组织扩散。

五、避免患处局部受压,外涂海普林,外渗局部肿胀严重的可用50%硫酸镁湿敷并与海普林交换使用。

六、加强交班,密切观察局部变化。程序:

(一)发现化疗药物外渗,立即停止输入,回抽漏于皮下的化疗药物→通知主管医生及护士

(二)发现化疗药物外渗,立即停止输入,回抽漏于皮下的化疗药物→局部封闭治疗→局部冷敷→根据情况进行进一步治疗→做好交接班,密切观察局部变化。

药物引起过敏性休克防范预案

【防范措施】

一、护理人员给患者应用药物前应询问患者是否有该药物过敏史,按要求做过敏试验,凡有过敏史者禁忌做该药物的过敏试验。

二、正确实施药物过敏试验,过敏试验药液的配制、皮内注入剂量及试验结果判断都应按要求正确操作,过敏试验阳性者禁用。

三、该药试验结果阳性患者或对该药有过敏史者, 禁用此药。同时在该患者医嘱单、病历夹上注明过敏药物名称,在床头挂过敏试验阳性标志,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

四、经药物过敏试验后凡接受该药治疗的患者,停用此药24小时以上,应重新做药物过敏试验,方可再用此药。

五、抗生素类药物应现用现配,特别是青霉素水溶液在室温下极易分解产生过敏物质,引起过敏反应,还可使药物效价降低,影响治疗效果。

六、严格执行查对医嘱,做药物过敏试验前应警惕过敏反应的发生,治疗盘内备肾上腺素1支。

七、药物过敏试验阴性,第一次注射后观察20~30min,注意观察巡视患者有无过敏反应,以防发生迟发过敏反应。

【过敏性休克应急预案】

一、患者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停止使用引起过敏的药物,就地抢救,并迅速报告医生。

二、立即平卧,遵医嘱皮下注射肾上腺素1mg,小儿酌减。如症状不缓解,每隔30min再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0.5ml,直至脱离危险期,注意保暖。

三、改善缺氧症状,给予氧气吸入,呼吸抑制时应遵医嘱给予人工呼吸,喉头水肿影响呼吸时,应立即准备气管插管,必要时配合施行气管切开。

四、迅速建立静脉通路,补充血容量,必要时建立两条静脉通路。遵医嘱应用晶体液、升压药维持血压,应用氨茶碱解除支气管痉挛,给予呼吸兴奋剂,此外还可给予抗组织胺及皮质激素类药物。

五、发生心脏骤停,立即进行胸外按压、人工呼吸等心肺复苏的抢救措施。

六、观察与记录,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尿量及其他临床变化,患者未脱离危险前不宜搬动。

七、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6 h内及时、准确地记录抢救过程。 【程序】

一、过敏反应防护程序:

询问过敏史 → 做过敏试验 → 阳性患者禁用此药 → 该药标记、告知家属 → 阴性患者接受该药治疗 → 现用现配 →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 首次注射后观察20~30 min

二、过敏性休克急救程序: 立即停用此药 →平卧 → 皮下注射肾上腺素 → 改善缺氧症状→ 补充血容量 → 解除支气管痉挛 → 发生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 →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 告知家属 → 记录抢救过程

用药差错的防范预案

【 用药差错的常见类型】

医生处方不当,包括药名、剂量、剂型、浓度、途径、次数、用法等项错误;算错剂量,未按医嘱剂量给药,而将药物剂量加倍、增大或减少;随意给药,所用药物未经医生允许;给药途径或次数错误,未遵循医嘱;用药剂型错误;给药时间错误;备药方法错误;药物服用方法错误;使用变质的药物;其他用药错误。

【防范措施】

一、提高护理人员职业道德素质

护理人员通过不断学习,提高理论知识和业务技术水平,加强用药安全管理意识,加强责任心,培养护士“慎独”精神,在工作中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严谨细致,防范缺陷。

二、加强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应对病人实施药物知识教育,与病人相互沟通,从而增强病人的理解、参与和依从性,最终达到安全有效的治疗目的。

三、所有用药必须有医生开具的书面医嘱

口述的药疗医嘱仅在医生处方无法书写或输入电脑的情况下使用,应急执行口头医嘱时护士应复述1遍,抢救结束后医生应据实补记医嘱。

四、加强与医药人员的沟通

护士在执行医嘱中,若发现医嘱差错或有疑问时应及时与医生或药师沟通确认或更正,绝不能盲目、被动地去执行,更不应该图方便、省事,或抱有无所谓的态度。

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有研究显示,不少用药差错是由于护士处理医嘱不规范、核对医嘱出现失误导致。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是医嘱全面落实的根本保证。及时、准确无误执行医嘱,保证病人用药安全是每个护士应尽的义务

六、确保药物质量

完善药品管理制度,各类药品应分类定点放臵并定期检查药品的质量。对于容易混淆的药品,应当分开放臵。根据不同的药物,选择不同的保存方法。对需要避光的药物在输液过程中使用遮光袋或专用输液器。最好选择说明书上推荐的输液载体。配药时最好是现配现用,配好的药液最多不能超过2 h,2种或2种以上不同药物配伍时应先加浓度高的药物后加浓度低的药物,先加无色的再加有色的。在给药前,护士应检查所调配的药品是否正确、包装是否完整。

七、确保用药剂量、浓度准确无误

在用药过程中一旦发现药品的标准浓度或剂量不能使用,护士对剂量的计算、给药速度和其他的数学计算应该由第二人(其他护士或药师)进行核对。

八、保证药物的正确使用

(一)选择正确的用药途径。

(二)输注速度应根据病人的年龄、病情、身体状况及药物性质调节。对年老体弱、心肺功能不全等病人应控制滴速,重点关注高危药品的输入速度。

(三)正确的用药时间及顺序:一般情况下,依据病人病情的缓急或病情变化、治疗上存在前后因果关系及药物的药理性质安排输液顺序。根据药物半衰期决定给药时间,按照规定时间给药。

九、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

特别是对转院、转科、手术室的病人所带来的药物一定要认真交接,以防用药遗漏、用药重复等现象发生。

十、重点人群的管理

实习生、新护士工作经验少、情绪不稳定、责任心不强,要特别关注,排班时要注意人员的搭配。

十一、建立用药失误应急操作预案

目的是当出现用药失误后能在第一时间对病人进行施救,避免差错继续扩大,把握纠正差错的机会。

发生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的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

一、患者用药过程中加强巡视,及时发现患者异常反应。

二、出现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时,立即停药,正在静脉输液的患者更换液体及输液器,同时通知医生,通知药剂科、设备科。

三、保留剩余药物、输液患者保留输液器具。

四、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做好记录,安慰患者,减少患者的焦虑,遵医嘱给予对症处理,严重者,实施就地抢救并立即报告医务科、护理部。

五、医师填写药物不良反应报表,详细记录患者姓名、药名、生产厂家、生产批号报送药剂科。

六、患者家属有异议时,立即按有关程序对输液器具和药物进行封存及送检,分析查找发生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的原因。

七、科室或护理单元配合药剂科、医务部向患者(家属)做好解释,协商处理相关问题。

患者输液中发生空气栓塞的应急预案 【风险预案】

一、输液前要排尽空气,输液过程中,值班护士要及时巡视,密切观察,及时更换液体,以免空气进入静脉形成栓塞。

二、当发现空气进入体内时,立即夹住静脉管路,阻止空气进一步进入。

三、让患者处于头低足高左侧卧位,使空气进入右心室,避开肺动脉入口,由于心脏的跳动,空气被混成泡沫,分次小量进入肺动脉内,同时通知医生,配合医生做好应急处理。

四、立刻给患者吸纯氧,有条件者可行高压氧治疗。

五、如有脑性抽搐可应用安定,也可应用激素减少脑水肿、应用肝素和小分子右旋糖酐改善微循环。

六、患者病情稳定后,详细、据实的记录空气进入原因、空气量及抢救处理过程。

七、继续观察并记录,直至证明患者完全脱离危险为止。【程序】

立即夹住静脉通路 → 头低左侧卧位 → 通知医生 → 吸氧或高压氧 → 药物治疗 → 观察生命体征 → 告知家属 → 记录原因及抢救过程 → 继续观察

患者输液中发生肺水肿的应急预案

一、发现患者出现肺水肿症状时,立即停止输液或将输液速度降至最低。

二、及时与医生联系进行紧急处理。

三、将患者安臵为端坐位,双下肢下垂,以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的负担。

四、加压给氧,减少肺泡内毛细血管渗出,同时湿化瓶内加入20%-30%的酒精,改善肺部气体交换,缓解缺氧症状。

五、遵医嘱给与镇静、扩血管和强心药物。

六、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流结扎,每隔5-10分钟轮流放松一侧肢体血带,可有效的减少回心血量。

七、认真记录患者的抢救过程。

八、患者病情稳定后,加强巡视,重点交接班。

医护人员发生锐器刺伤时的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

一、医护人员在进行医疗操作时应特别注意防止被污染的锐器划伤刺破。如不慎被乙肝、丙肝、HIV污染的尖锐物体划伤刺破时,应立即挤出伤口血液,然后用碘酒和酒精消毒,必要时去外科进行伤口处理,并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

二、被乙肝、丙肝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在24 h内去预防保健科抽血查乙肝、丙肝抗体,必要时同时抽患者血对比。同时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按1个月、3个月、6个月接种乙肝疫苗。

三、被HIV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在24 h内去预防保健科抽血查HIV抗体,必要时同时抽患者血对比,按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同时口服贺普丁(拉米呋定)每日1片,并通知医务处、院内感染科进行登记、上报、追访等。

【程序】

立即挤出伤口血液 → 反复冲洗 → 消毒 → 伤口处理 → 抽血化验检查 → 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 → 并通知医务处、院内感染科进行登记、上报、追访

患者烫伤的防范预案 【适应对象】

昏迷、截瘫,麻醉后24小时内有感觉障碍的患者,老年,婴幼儿,危重患者,有感觉功能减退的患者应加强防烫伤。

【防范措施】

一、加强入院评估与入院宣教工作,将有关防烫伤的事项告知患者及家属,以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二、昏迷、截瘫、麻醉后24小时内有感觉功能障碍的患者一般情况下不应使用热水袋,新生儿禁用热水袋,小儿、危重患者应慎用热水袋。

三、如患者需要使用热水袋时,必须装入套(袋)内使用。经护士用水温计测温,小儿、老人、体弱患者水温不超过50℃,使用前应仔细检查有无漏水。每30分钟巡视一次,观察水袋有无漏水及皮肤情况,并做好交接班工作。

四、老年人及感觉减退患者应由护士或家属协助调好水温,再进行擦浴,水温应在39-42℃。

五、加强巡视,对于生活自理能力欠缺的患者应主动帮助取用热水瓶,以防止不慎打翻热水瓶烫伤患者。

六、一旦发生烫伤,当班人员应及时汇报医生,妥善做好烫伤局部皮肤的处理。

【应急预案】

一、一旦发现患者有烫伤发生时,应立即汇报值班医生和护士长,并按照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程序进行上报。

二、针对烫伤的程度和部位请烧伤科和相关科室进行会诊。

三、注意创面的处理,避免感染。

四、指、趾末端烫伤注意保暖及血运的观察。

患者发生误吸时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

一、当发现患者误吸时,立即使患者采取俯卧位,头低脚高位,叩击背部,尽可能使误吸物排出,并同时通知医生。

二、及时清理口腔内痰液、呕吐物等。

三、监测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如出现严重发绀、意识障碍及呼吸频率、深度异常,在采用建议呼吸器维持呼吸的同时,急请麻醉科插管吸引或气管镜吸引。

四、做好记录,必要时遵医嘱开放静脉通路,备好抢救仪器和物品。

五、协助医生通知家属,并向家属交代病情。

六、做好护理记录。

七、加强宣教,做好健康指导工作,预防再次发生

患者有自杀倾向时应急预案及程序 【应急预案】

一、发现患者有自杀念头时,应立即向上级汇报。

二、通知主管医师。

三、做好必要的防范措施,包括收回锐利的物品,锁好门窗、防止意外。

四、通知患者家属,要求24小时陪护,家属如果需要离开患者时,应通知值班的医护人员。

五、详细交接班,同时多关心患者,准确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程序】 发现患者有自杀倾向时→ 向上级领导汇报,通知值班医师→ 通知家属,要求24小时陪护→ 做好必要的防范措施→ 每班重点交接班,掌握心理状态。

患者自杀后应急预案及程序

【应急预案】

一、发现患者自杀,应立即通知医生,携带必要的抢救物品及药品与医生一同奔赴现场。

二、判断患者是否有抢救的可能,如果有应立即开始抢救工作。

三、如果抢救无效,应保护现场(病房内及病房外现场)。

四、通知医务科或院内总值班,服从领导安排。

五、协助主管医生通知家属。

六、配合院领导及有关部门的调查工作。

七、做好各种纪录。

八、保证病室常规工作的进行及其他患者的治疗工作。程序:

(一)发现自杀→ 与医生尽快赶赴现场进行抢救→

医务科或总值班→ 通知家属

(二)发现自杀→ 与医生尽快赶赴现场进行抢救→保护现场→ 配合院领导及有关部门的调查工作 → 做好各种纪录 → 同时要保证病室常规工作的进

行及其患者的治疗工作

患者发生惊厥的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

一、值班护士应按要求巡视病房,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特别是高烧患者) ,及时采取抢救措施。

二、发现有惊厥迹象或正在惊厥的患者时,应立即将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解开衣领扣带,同时请身边其他患者或家属帮助呼叫医务人员,及时通知医生。

三、将缠有纱布的压舌板放入上下臼齿之间,以防舌咬伤并便于擦试及抽吸口腔及气管内分泌物。

四、给予吸氧、备好吸痰器及急救药品等,配合医生实施抢救措施。因抽风而憋气时可剌激人中、合谷、百会、内关穴等。

五、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出呕吐物及分泌物, 以防发生窒息。

六、保持静脉通道通畅,以便迅速给药,抽风不止,,可给予安定每次0.2~0.3 mg/kg,一次最大量不超过10mg静脉缓注或肌注(注射后1~3min发挥作用) ,必要时20min重复一次;10%水合氯醛每次50~60mg/kg加等量生理盐水灌肠或鼻饲、咽饲。

七、注意安全,防止坠床及碰伤;保持安静,减少一切不必要的操作及刺激。

八、伴有高热者,应采取药物降温及物理降温。

九、参加抢救的各方人员应注意互相密切配合,有条不紊,严格查对,及时做好各项记录,并认真做好与家属的沟通、安慰等心理护理工作。

十、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在抢救结束后6h,据实准确地记录抢救过程。

【程序】

立即抢救 → 通知医生 → 继续抢救 → 保持呼吸道通畅 → 观察生命体征采取相应措施 → 告知家属 → 记录抢救过程

住院患者发生躁动或精神症状时的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

一、患者发生躁动或出现精神症状时,立即采取制动,评估患者躁动原因,及时通知医生,给予相应的处理。

二、加强看护,给予床挡,必要时使用保护性约束,防止患者误伤或自伤,经常观察被约束患者的肢体颜色。

三、遵医嘱用药。

四、与家属进行沟通,以减轻他们的紧张心情,取得合作。

五、必要时专人护理,及时做好记录。患者外出或外出不归时的应急预案及程序

【应急预案】

一、患者入院时详细交代住院须知,告知患者住院期间不允许私自外出,以免贻误治疗、突发病情变化等严重后果。

二、加强巡视,力所能及地帮助患者解决困难,尽量减少其外出机会。如必须外出,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经主管医生批准,患者及家属在护理单上签字后方可离开,并在规定时间内返回病房。

三、一旦发现患者私自外出,要立即报告护士长, 通知主管医生

四、通过患者所留下的通讯方式,与家属取得联系,共同寻找。

五、必要时通知医务处、护理部或总值班。

六、患者确属外出不归,需两人共同清理患者物品,贵重物品交保卫科。【程序】

交代住院须知 → 告知患者住院期间不允许私自外出 → 加强巡视 → 减少患者外出机会 → 发现患者外出 → 报告护士长 → 通知主管医生 → 与家属取得联系 → 必要时通知医务处、护理部或总值班 → 外出不归 → 贵重物品交保卫处

失窃的应急预案及程序

【应急预案】

一、维持好病房秩序,对可疑人员进行询问。

二、加强巡视,做好安全工作,随手带门,经常检查门窗。

三、介绍住院须知时向患者介绍安全知识,保管好贵重物品及现金。

四、一旦发生失窃,做好现场保护工作。

五、通知保卫科或者总值班,协助做好侦破工作。【程序】

对可疑人员进行询问 → 做好安全工作 → 向患者介绍安全知识 → 保管好贵重物品及现金 → 发生失窃 → 做好现场保护工作 → 通知保卫科或总值班 → 协助做好侦破工作。

患者猝死防范预案

【应急预案】

一、值班人员应严格遵守医院及科室各项规章制度,坚守岗位,定时巡视患者,尤其对新患者、重患者应按要求巡视,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尽快采取抢救措施。

二、急救物品做到“四固定”,班班清点,同时检查急救物品性能,完好率达到100% ,急用时可随时投入使用。

三、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流程,常用急救仪器性能、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仪器及时充电,防止电池耗竭。

四、发现患者在病房内猝死,应迅速做出准确判断,第一发现者不要离开患者,应立即进行心脏按压、人工呼吸等急救措施,同时请旁边的患者或家属帮助呼叫其他医务人员。

五、增援人员到达后,立即根据患者情况,依据本科室的心肺复苏抢救程序配合医生采取各项抢救措施。

六、抢救中应注意心、肺、脑复苏,开放静脉通路,必要时开放两条静脉通路。

七、发现患者在走廊、厕所等病房以外的环境发生猝死,迅速做出正确判断后,立即就地抢救,行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等急救措施,同时请旁边的患者或家属帮助呼叫其他医务人员。

八、其他医务人员到达后,按心肺复苏抢救流程迅速采取心肺复苏,及时将患者搬至病床上,搬运过程中不可间断抢救。

九、在抢救中,应注意随时清理环境,合理安排呼吸机、除颤仪、急救车等各种仪器的摆放位臵,腾出空间,利于抢救。

十、参加抢救的各位人员应注意互相密切配合,有条不紊,严格查对,及时做好各项记录,并认真做好与家属的沟通、安慰等心理护理工作。

十一、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在抢救结束后 6h内,据实、准确地记录抢救过程。

十二、抢救无效死亡,协助家属将尸体运走,向医务处或总值班汇报抢救过程结果;在抢救过程中,要注意对同室患者进行安慰。

【程序】 防范措施到位 → 猝死后立即抢救 → 通知医生 → 继续抢救 → 告知家属 → 记录抢救过程

患者躁动时应急预案

1.当发现患者突然发生躁动,立即说服并制动约束患者,防止发生意外,并通知医生。

2.检测生命体征,遵医嘱给予镇静药物,约束制动 3.通知家属,向家属交待病情

4.做好记录,必要时开放静脉通道,备好抢救仪器和物品。程序:

1.发现患者出现躁动时→通知医生

2.发现患者出现躁动时→守护患者身边,防止误伤→准备约束患者物品,必要时制动患者→遵医嘱使用镇静药→协助医生通知家属并交待病情→做好记录,准备抢救药品及物品

患者突发病情变化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

1.立即通知值班医师

2.立即准备好抢救物品及药品 3.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抢救 4.必要时通知患者家属,如医生抢救工作紧张可通知总值班,有总值班负责通知患者家属。

5.某些重大抢救或重要人物抢救,应该按照规定通知医务科或院总值班。程序:

1.病情变化 → 通知值班医生 → 通知患者家属

2.病情变化→ 做好抢救准备→ 配合抢救工作→ 医务科或总值班 3.病情变化 → 重大抢救或重要人物抢救→ 医务科或总值班

消防紧急疏散患者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

一、做好病房安全管理工作,经常检查仓库、电源及线路,发现隐患及时通知有关科室,消除隐患。

二、住院患者不允许私用电器。

三、当病区发生火灾时,所有工作人员应遵循“高层先撤、患者先撤、重患者和老人先撤、医务人员最后撤”的原则,“避开火源,就近疏散,统一组织,有条不紊”,紧急疏散患者。

四、当班护士和主管医生要立即组织好患者,不得在楼道内拥挤、围观,并立即通知保卫科或总值班,紧急报警。

五、集中现有的灭火器材和人员积极扑救,尽量消灭或控制火势,以防扩大。

六、所有人员立即用湿毛巾、湿口罩或湿纱布罩住口鼻,防止窒息。

七、在保证人员安全撤离的条件下,应尽快撤出易燃易爆物品,积极抢救贵重物品、设备和科技资料。

八、发现某一房间发生火灾,室内有易燃易爆物品,要立即搬出,如已不可能搬出,要以最快速度疏散临近人员。

九、如室内无人,也无易燃易爆物品,不要急于开门,以免火势扩大、蔓延;要迅速集中现有的灭火器材,做好充分准备,打开房门,积极灭火。

十、关闭邻近房间的门窗,断开燃火部位的电闸(由消防中心或电工室人员操作)。

十一、发现火情无法扑救,要立即拨打“119”报警, 并告知准确方位。 【程序】

做好病房安全管理 → 消除隐患 → 紧急疏散患者 → 立即通知保卫科或总值班 → 积极扑救 → 尽快撤出易燃易爆物品 → 积极抢救贵重物品、设备和科技资料 → 火情无法扑救立即拨打“119” → 告知准确方位

停电和突然停电的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

一、通知停电后,立即做好停电准备,备好应急灯、手电、蜡烛等;如有抢救患者使用动力电器时,需找替代的方法。

二、突然停电后,立即使用抢救患者机器运转的动力方法,维持抢救工作,开启应急灯或点燃蜡烛照明灯。

三、与电工班联系,查询停电原因,尽早排除故障,或开启应急发电系统。

四、加强巡视病房,安抚患者,同时注意防火、防盗。【程序】

接到停电通知 → 备好应急灯 → 准备动力电器的应急方案

突然停电后 → 采取措施保证抢救仪器的运转 → 开启应急灯 → 与电工班联系 → 查询停电原因 → 加强巡视病房 → 安抚患者→ 防火、防盗

病人发生冲动伤人或毁物行为时的预案

一、要及时发现病人冲动行为的先兆表现给以适当的引导与干预措施。

二、病人一旦发生冲动行为在场的工作人员要齐心协力控制病人的冲动行为,同时注意保护病人。

三、预计在场的工作人员不能制服时先尽量想办法稳定病人情绪,同时注意保护病人。

四、马上组织其他人员到场齐心协力将病人保护于床。

五、通知医生,必要时使用药物控制病人情绪及冲动行为。

触电的应急预案

一、发现病人触电,要立即关闭电源或用绝缘体切断电源,切忌在断电前触动病人。

二、切断电源后让病人就地平卧休息。对意识清醒者,立即松解衣物,抬起下颌,保持呼吸道通畅。密切评估呼吸,脉搏及血压的变化。尤其心律的变化,若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应给予相应的药物处理。

三、对呼吸、心跳停止者,应立即实行人工呼吸及胸外心脏按压术、吸氧。人工呼吸直至自主呼吸恢复为止。

四、心肺复苏但仍处于昏迷者或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需持续给氧和促胸代谢药物,如高渗糖、ATP、辅酶A、细胞色素C等。

五、复苏后期必须维持血压的稳定,纠正酸缄平衡失调,防治因缺氧所致的脑水肿,彻底清创电灼伤面,肌注抗生素及破伤风毒素,并应用足够的广谱抗生素。

六、触电者心肺复苏后应严密监护,不可使其下床活动,以免引起继发性心律失常甚至心衰或休克。对重度触电病人此时还应注意评估深组织的损伤,如出血、渗液、及血红蛋白尿,甚至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争取早发现早就诊。

泛水的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

一、立即寻找泛水的原因,如能自行解决应立即解决。

二、如不能自行解决,立即找后勤保障科、总务科,晚上找院总值班。

三、协助维修的人员将水扫净。

四、告诫患者,切不可涉足泛水区域或潮湿处,防止跌倒。

停水和突然停水的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

一、接到停水通知后,做好停水准备。

(一)告诉患者停水时间。

(二)给患者备好生活用水和饮用水。

(三)病房热水炉烧好备用,同时尽可能多备生活用水。

二、突然停水后,夜间要与院总值班联系,汇报停水情况,查明原因,白天要与后勤保障科联系,汇报情况,查询原因。

使用中设备故障紧急调配预案 【应急预案】

一、使用中的设备出现故障时,如为简易故障及时排除,恢复患者使用。

二、故障短时间内无法解除时,寻找替代设备,如简易呼吸气囊替代呼吸机,电动吸痰器替代负压吸引等。

三、立即通知科主任或护士长(夜间通知护士长或总值班),通知相关部门。

四、密切观察病情,确保患者安全,故障设备及时维修。

吞食异物的应急预案

一、冷静劝慰病人,使病人讲出吞食何物及异物的大小,数量及有何不适。在吞食金属物或不明异物性质时,应立即行X线和B超检查。以便查明异物及时处理。

二、尽快给病人食用多纤维的蔬菜,食用时让病人粗略咀嚼既吞下以便粗纤维包绕异物。可同时给予缓泻剂。

三、如病人咬碎了体温表,吞食了水银,应立即让病人服用牛奶或蛋清。

四、自吞食异物起,要对病人每次的大便进行仔细的检查,直至找全异物为止。

五、密切评估病人的生命体征和主诉,如吞食异物较大,不可能从肠道排出,应采用手术取出,或者有腹痛或内出血征兆也可立即请外科会诊处理。

六、处理因异物引起的并发症。

自缢的应急预案

一、立即解脱绳索的绳带套,也可用刀切断或用剪刀剪断。如病人悬吊于高处。解套时要同时抱住病人,防止坠地摔伤。

二、将病人就地放平,解松衣领和腰带。如病人心跳尚存,可将病人的下颚抬起,使呼吸道通畅,应给与氧气吸入。

三、如心跳已经停止,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以及人工呼吸。

四、及时吸氧及酌情应用中枢兴奋剂。

五、根据病人生命体征进行对症处理,如病人呼吸,心跳恢复,但仍昏迷,应按昏迷护理常规护理。复苏后期要纠正酸中毒和防止应脑缺氧所致的脑水肿,并给予其他支持治疗。如病人意识模糊,躁动不安,应适当保护性约束,防止坠床。

六、病人清醒后,应劝慰病人使之情绪稳定,少数病人对自缢行为不能记忆,应予以理解,但均应严密观察

孩子失窃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

一、发生孩子失窃,立即通知当班医生,通知科主任、护士长,科主任、护士长接通知后上报医务科、护理部(夜间通知科主任、护士长;上报院部总值班室)

二、拨打“110”报警。

三、电话通知保卫科,组织保安封锁各个出口,全院搜查,同时调取监控录像。

四、安慰家长,了解当时情况,询问同病室其他患儿家长,了解情况。

五、科室工作人员积极协助查找。

六、孩子找到后,与公安部门交接;总结经验教训,制定整改措施。

七、若孩子找不到,配合公安部门立案侦查。

压疮防范预案

一、压疮评估

(一)评估流程:患者入院、手术或病情变化→进行Braden压疮危险因素评估表评分→压疮危险患者(评分≤18分)评估表挂于床尾 →采取预防措施并报护理部备案→总分>18分可报护理部撤销压疮预报。

(二)评估频次:初次评估后,轻、中度危险患者每周评估一次;高度危险患者每3天评估一次;极度危险患者每天评估一次;病情变化时随时进行评估。

二、评分办法:

按照Braden压疮危险因素量化评估表评估:评分在15-18分提示轻度危险;评分在13-14分提示中度危险;评分在10-12分提示高度危险;评分在9分以下提示极度危险。18分作为预测有压疮发生危险的诊断界值,评分≤18分应建立压疮风险因素量化评估表,并根据不同的危险程度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难免压疮的界定:以下情况可确定为难免压疮;

基本条件:强迫体位,如重要脏器功能衰竭(肝功能衰竭,心力衰竭,昏迷等),偏瘫,高位截瘫,骨盆骨折,生命体征不稳定等病情需要严格限制翻身为基本条件,并存在高龄(≥70岁),血清蛋白<30克/升,极度消瘦,高度水肿,大小便失禁等5项中2项或2项以上者,难免压疮由病区质控小组评定后及时上报护理部,申请难免压疮复核、督导。

三、压疮分期

(一)可疑深部组织损伤 由于压力或剪切力造成皮下软组织损伤引起的局部皮肤颜色的改变(如变紫,变红),但皮肤完整。

(二)Ⅰ期(淤血红润期)为压疮初期,局部软组织受压后,出现红、肿、热、麻木或触痛。此期为可逆性改变,只要及时去除诱因,就可恢复。

(三)Ⅱ期(炎性浸润期)红肿部位如继续受压,局部的血液循环得不到及时改善,局部红肿向外浸润、变硬,受压皮肤的表面呈紫红色,有小水泡形成,极易破溃。

(四)Ⅲ期(浅度溃疡期)水泡继续扩大,表皮破溃,露出创面,有黄色渗出液,感染后创面有脓性分泌物覆盖,致使浅层组织坏死,疼痛加剧。

(五)Ⅳ期(坏死溃疡期)坏死组织侵入直皮下层和肌肉层,感染严重者,可向深部和周围组织扩展,脓性分泌物增多,有臭味,坏死组织呈黑色。如不及时控制感染,可引起脓毒败血症,危及病人生命。

(六)不能分期 全层皮肤缺失但溃疡基底部覆有腐痂和(或)痂皮。

四、护理规范:

(一)根据病情使用压疮危险因素评估表评估患者。

(二)对活动能力受限或长期卧床患者,建立翻身卡,悬挂警示卡定时变换体位或用气垫床,或采取局部减压措施。

(三)保持患者皮肤清洁无汗液,衣服和床单清洁干燥无皱褶。

(四)大小便失禁患者及时清洁局部皮肤,肛周可涂皮肤保护剂。

(五)高危人群的骨突处皮肤,可用半透膜敷料或者胶体敷料保护,皮肤脆薄者慎用。

(六)病情需要限制体位的患者,采取可行的压疮预防措施。

(七)每班严密观察并严格交接患者皮肤情况

(八)压疮一期患者局部使用半透膜敷料或者水胶体敷料保护。

(九)压疮Ⅱ-Ⅳ期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定时换药,清除坏死组织,选择合适的敷料,皮肤脆薄者禁用半透膜敷料或者水胶体敷料。

(十)对无法判断的压疮和怀疑深层组织损伤的压疮需进一步全面评估,采取必要清创措施,根据组织损伤程度选择相应的护理方法。

(十一)根据患者情况加强营养。

跌倒防范预案 【跌倒高危因素】

一、意识不清、躁动不安、精神异常、肢体活动受限、视觉障碍的患者;

二、体质虚弱、需搀扶行走或坐轮椅患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且无专人看护患者;年老和婴幼儿无约束带或无效的约束患者;

三、服用特殊药物(镇静剂、降压药等)、近期有跌倒史(一周内)、以晕厥、黑蒙为主要症状者、经常发生体位性低血压者;

四、病室或洗漱间地面潮湿或有积水未设防滑标志等;

五、患者穿的鞋底易滑跌等。【跌倒防范措施】

一、按护理部标准,新病人入院时,对存在发生跌倒的因素的高危患者,根据《住院病人意外事件危险因素评估表》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二、护士在护理意识不清、燥动不安、癫痫发作、老年痴呆、精神异常的患者, 及无陪伴的 3 岁以下婴幼儿时必须用床栏或约束带保护,床栏挂标识,并做好交班。

三、做好安全宣教工作,对长期卧床的体质虚弱者、近期有跌倒史(一周内)、以晕厥、黑蒙为主要症状者、经常发生体位性低血压者、肢体活动受限、视觉障碍及年老体弱等患者,护士应告知其起床或行走时应由家属或护士陪伴, 如需沐浴必须在家属陪伴下进行。

四、给婴儿测体重和沐浴时,护士必须守护在旁,不得擅自离开。

五、做好入院宣教,告知病人在住院期间、起床活动时穿防滑鞋, 外出检查时有专人陪同,检查前更换外出鞋,行动不便者准备轮椅。

六、夜间应开启地灯,保持病室、走廊和地面清洁、干燥、平整、完好、通道内不随便堆放物品,以免影响人、车通行,工勤人员拖地后应放臵“小心地滑”的警示牌。

七、中夜班加强巡视,必要时为病人准备床栏并拉起。

八、对服用特殊药物者(如安眠药、降糖药、降压药等) ,加强观察。

九、一旦患者出现跌倒、坠床等事件,应及时通知医师,并遵医嘱落实各项治疗和护理。

【跌倒应急预案】

一、患者发生跌倒或坠床事件后,护士应立即赴现场及时了解发生跌倒或坠床的经过,并在第一时间通知医生。

二、医生赶到现场后,护士应向医生详细描述事件的经过,并协助医生对患者进行救治及伤情的判断。

三、医生到场后应立即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神志、意识等生命体征,并根据患者的伤情实施必要的体格检查,以便对其伤情做出初步的判断。

四、如病情许可,护士和医师可将病人移至病床、推车,并进行后续治疗及必要的辅助检查和检验。

五、执业医师应当依据患者的情况,结合检验、检查结果,依据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等相关法律法规,对患者的伤情如实、科学、合理地作出轻、中、重程度的判定;必要时请相关的科室医生会诊,共同判断患者的伤情。

六、当班护士立即通知患者家属,告知患者发生跌倒或坠床的经过、目前的伤情、治疗措施、预后等,并向家属做好解释工作。

七、立即报告:

(一) 口头报告时间节点:发生或发现者立即(1 小时内)报告护士长或当班主管护士、相关医生;护士长或当班主管护士接报后立即(1 小时内)报告科护士长、科主任;科护士长接报后立即(1 小时内)将该事件报告护理部及相关职能部门。

(二) 书面报告时间节点:发现者 8 小时内完成并交予护士长;护士长在24 小时内交予护理部。

八、认真记录患者坠床或跌倒的经过,伤情与抢救记录。

九、如患方不能认同院方的伤情判定结果,可通过司法鉴定等相关法律程序依法保护其合法权利。

坠床防范预案 【防范措施】

一、对于有意识不清并躁动不安的患者,应加床挡,并有家属陪伴。

二、对于极度躁动的患者,可应用约束带实施保护性约束,但要注意动作轻柔,经常检查局部皮肤,避免对患者造成损伤.

三、在床上活动的患者,嘱其活动时要小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有需要可以让护士帮助。

四、对于有可能发生病情变化的患者,要认真做好健康教育,告诉患者不做体位突然变化的动作,以免引起血压快速变化,造成一过性脑供血不足,引起晕厥等症状,易于发生危险。

五、教会患者一旦出现不适症状,最好不要活动,应用呼叫器告诉医护人员,给予必要的处理措施。【应急预案】

一、一旦患者不慎坠床时、护士应立即到患者身边,通知医生检查患者坠床时的着力点,迅速查看全身状况和局部受伤情况,初步判断有无危及生命的症状、骨折或肌肉、韧带损伤等情况。

二、配合医生对患者进行检查,依据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

三、加强巡视至病情稳定。巡视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向医生汇报。

四、及时、准确记录病情变化,认真做好交接班。

住院患者要求紧急复印病历的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

一、住院患者要求紧急复印病历时,首先报告科主任、护士长。

二、通知主管医生及责任护士,主管医师完善医疗病历;责任护士完善护理病历。

三、科主任、护士长审核后签名。

四、告知患者及家属提供复印病历所需的相关证明资料。

五、病区专人持病历到病案室,经病案室专职人员复审后给予复印。

六、病历复印完成后,按规定存放于指定地点。【应急流程】

住院患者要求紧急复印病历时→报告科主任、护士长→主管医师完善医疗病历,责任护士完善护理病历→科主任、护士长审核后签名→告知患者及家属提供复印病历所需的相关证明资料→病区专人持病历到病案室,经病案室专职人员复审后给予复印

病历丢失的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

一、加强病历管理工作,病人及家属不得随便翻阅病历。

二、发现病历丢失,立即报告科主任、护士长;夜间通知总值班室、护士长。

三、积极寻找,必要时联系患者家属,报警,配合警方调查。

四、报告保卫部、医务部、护理部,由医务部批准后,由主管医师和护士重新写(打印)病历并在病历中注明。

五、分析病历丢失原因,加强病历保管,严格交接班,预防再次丢失。

遭遇暴徒的应急预案及程序 [应急预案]

一、做好病房安全工作管理,夜间病房门上锁。

二、遭遇暴徒后,沉着冷静,采取果断措施保护患者及公物,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三、注意观察暴徒的特征。

四、设法通知保卫处,夜间通知总值班,由总值班视情况拨打110。

五、暴徒逃走,注意走向,为破案提供线索。

护理行为过失应急预案

(一) 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成员:各科护士长 (二) 工作职责:

1、护理人员必须认识到护理工作是关系到病人的安危的大事,加强工作责任心,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认真执行各项操作规程,杜绝因护理行为过失而发生差错事故。

2、仔细观察病情,如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向当班医生汇报,给予正确的处理。

3、如发现发错药、打错针、输错液,应立即停止用药,及时向医生汇报及护士长,采取积极有效的抢救措施,以减少和降低由于护理过失行为而造成的不良后果。

4、如发生烫伤、小儿坠床、褥疮等严重情况,在安臵病人的同时,立即汇报护士长、科主任,作相应的急救处理。及时与护理部、医务科、保卫科汇报,争取更多的力量给予应急支持,责任者应在二十四小时内提交书面材料。

5保证急抢救物品的齐全和功能完好,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杜绝供应未消毒的器械、敷料或无菌操作不严而发生感染造成不良后果。

紧急封存不良反应标本的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

一、患者在医院期间进行输液、输血、注射、药物等治疗时,发生不良后果,要当场将标本保存,注明使用日期、时间、药物名称、给药途径。

二、疑似由于输液、输血、注射、药物等引起的不良后果时,科室应向医务处(夜间向总值班)报告。同时由护士长报告护理部。

三、科室医务人员、患者本人或其代理人,需共同在场的情况下,对现场实物进行封存。

四、封存标本需在封口处加盖科室图章,同时注明封存日期和时间。

五、封存标本由医务处保管,晚间及节假日由院总值班保管,,次日或节假日后移交医务处。

六、需要进行检验的标本,应当到由医患双方共同指定的、依法具有检验资格的检验机构进行检验。

七、双方无法共同指定检验机构时,由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

八、对封存标本进行启封时,应由双方当事人共同在场。

九、疑似输血引起不良后果,科室要对血液立即进行封存保留,并向医务处汇报,同时通知医院血库,由院方与提供该血液的采供血机构联系。

【程序】

发生不良后果 → 当场将标本保存 → 向分管部门报告 → 双方共同在场时现场封存实物 → 加盖科室图章 → 注明封存日期和时间 → 医务处保管 → 标本需进行检验时 → 双方共同指定的、依法具有检验资格的检验机构进行检验 → 或由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封存标本启封时双方当事人共同在场 → 疑似输血反应 → 封存保留血液 → 与供血机构联系

危重病人转运时发生意外的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

一、危重病人转运时,应备有氧气袋、简易呼吸器、便携式心电监护仪。

二、病人转运途中发生意外,以就地抢救为原则。

三、可求助周围的其他人员呼叫医生。

四、医生护士共同将病人转至就近病房进行抢救。

推荐第7篇:药物(含输液、输血)不良反应的应急处理

药物(含输液、输血)不良反应的应急处

(一)诊疗药物使用前(含服药、注射、输液、输血、外用药等)均应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凡不符合要求者一律不得使用。

(二)病人诊疗中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避免损害进一步扩大。同时填《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表》报药事科。

(三)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后,医护人员应查视病人的病情,必要时作相关检查,明确药物不良反应对病人导致的损害,并给予相应的医疗处理。

(四)输液发生不良反应时,应立即停止所输液体,并更换液体有利于后续处理。取下的液体由专业护士或护士长妥善保管。如果疑液体细菌污染,应抽取液体和病人血液作细菌培养。科室应将情况报告院感科和药剂科。必要时按有关规定由医患双方共同封存液体等,并送有关部门进行检验。

(五)输血发生不良反应时,应立即停止所输血液,并更换液体有利进一步处理。取下的血液由专业护士或护士长妥善保管。科室立即通知输血科,输血科通知科室人员到场协助处理。必要时按有关规定,由医患双方共同封存血液等,并送有关部门检验。随后,科室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送输血科。

(六)重大事件应报告医务科,医务科向院领导汇报。

推荐第8篇:医院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应急预案

医院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应急预案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减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危害,建立健全对重大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按照“四早”要求,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根据国家制定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应急预案》最大限度减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对社会的危害,采取有关的控制措施,确保应急处理工作快速有效。特制定本预案。

一、成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管理领导小组

工作职责:

1、医院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工作领导小组贯彻依靠科学技术防范医疗器械群体不良事件发生的方针,实施科学监管,负责管理医院的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监测,对医疗器械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提供指导,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

2、设备科具体负责各科室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并对领导小组负责,临床各科室负责本科室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的防范,监测和报告工作,尤其是严重的,群发的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必须及时报告。

3、加强日常监督、监测,关注医疗器械在使用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及相关危险因素,合理使用医疗器械,对确认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医疗器械采取相应的紧急控制措施。

4、设备科负责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信息收集、核实、及其他有关上报工作,在事件处理中应同各有关各临床科室密切配合,既做到分工明确,又使各方充分协作,并对发生的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进行详细记录,对严重的、群发的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及时报告领导小组,同时向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告。

5、逐步完善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加强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资料的监测,整理、评价工作,对国家药监局确定的重点品种加强管理,各临床科室发现医疗器械不良反应及时上报并采取相应措施,对严重的、群发的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启动本预案。

二、应急响应制度

(一) 分级响应

1、一般病例和新的或严重的医疗器械不良反应。

2、突发性群体不良反应。依照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的不同情况和严重程度,将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突发性群体不良反应划分为两个等级:一级事件:出现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群体不良反应的人数超过50人,且有特别严重不良事件(威胁生命,并有可能造成永久性伤残和对器官功能产生永久损伤)发生,或伴有滥用行为;出现3例以上死亡病例;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定的其他特别严重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 二级事件: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群体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已知发生率2倍以上;发生人数超过30人,且有严重不良事件(威胁生命,并有可能造成永久性伤残和对器官功能产生永久损伤)发生,或伴有滥用行为;出现死亡病例;省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认定的其他严重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突发性群体不良反应。

(二)、响应程序

1、一般病例应逐级、定期报告,医院各科室发现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后应立即报告设备科,接报科室进行初步分析评价后,认真如实填写《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及时将报表向自治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告。

2、对新的或严重的医疗器械不良反应,接报科室应进行调查、核实,并报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领导小组进行评价,于发现之日起15日内上报自治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死亡病例须及时报告。

3、医疗器械群体不良反应响应,临床各科室发现群发性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应立即报告设备科和医务科,由设备科市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领导小组报告,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和组织下,组建应急医疗救治队伍立即开展医疗救治工作,并立刻停止使用该医疗器械并统一封存。同时接报科室应立即向自治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告,并报告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市卫生局,在24小时内填写《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并向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送。

三、预案启动

一旦医院发生严重的、群发的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由医院药械不良反应监测领导小组宣布启动应急预案。

推荐第9篇:输液的不良反应及预防

引起输液不良反应的原因及临床症状

1.1 细菌性热源反应

静脉输注的药品和输液器具由于未能把好质量关,以致在贮运、配制、使用、操作等环节中被致热物质所污染。输入的溶液和药液制品不纯等,消毒保存不良,输液瓶消毒灭菌不彻底,输液过程中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等原因而致致热源物质随输注的液体进入人体而产生热源反应,临床表现为发冷、寒战、发热、出汗、脉速、恶心呕吐、皮肤苍白、瞳孔散大等,严重者可出现昏迷或休克症状。热源反应在临床输液中占很大比例,而细菌性热源反应是输液热源反应的主要原因。

1.2 过敏反应

静脉输注的部分液体中含中异性蛋白,如低分子右旋糖酐,水解蛋白注射液以及某些易致敏的药物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细胞色素C等,这些药物一旦用于某些具有特殊过敏体质的人身上,就会产生过敏反应,如出现心慌、气急、脉搏加快、四肢厥冷、皮肤苍白或发绀,全身出现皮疹、荨麻疹、精神呆滞或烦躁不安,以及喉头水肿、支气管水肿与过敏性休克等症状,抢救不及时甚至可危及生命。

1.3 心肺负荷过重

在短时间内输入大量液体一般在3 000~3 500 ml以上者,或输液滴速过快者,使循环血量急剧增加,心肺负荷过重、心肌受损可致心衰和急性肺水肿,患者可突然出现心悸气短,端坐呼吸或呼吸困难,胸闷、咳嗽、咳粉红色泡沫样痰,重者痰液可从口鼻涌出等症状。

1.4 空气栓塞

静脉输液时输液皮管内空气未排尽,导管衔接不紧致漏气,液体输完后未及时添加或拔针、加压输液时无人看守液体迅速排空均可发生空气栓塞。空气输入血管将会阻塞右心室肺动动脉入口,使血液不能顺利进入肺内,患者可突然出现胸部阻塞或胸骨后疼痛异常,继而出现极度呼吸困难和严重缺氧发绀等症状,以致立即死亡。

1.5 静脉炎的发生

长期不间歇的静脉输注高渗溶液和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如升压扩管、抗癌化疗药物,因药物的化学刺激作用,使局部静脉管壁发生炎性病变。输液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使细菌或微粒随输液进入人体,引起局部静脉感染,静脉周围组织出现红肿、疼痛,沿静脉走行局部发生条索状改变,并伴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1.6 输液中微粒的污染

在输液过程在,输液的微粒可随液体进入人体,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产生原因多由于药液在加工制作过程中水、空气、物质材料被污染,异物与微粒混为一体。溶液瓶、橡皮塞、橡皮管不干净、橡胶微粒的脱落物及隔膜微粒的脱落物。液体放置时间过长、玻璃瓶或橡皮塞受药液浸泡腐蚀时间太长而脱落形成微粒。输液器和注射器不洁净、切割玻璃上的玻璃微粒。开瓶塞加药时针头反复进入橡皮塞,导致橡皮塞撕脱的微粒。输液环境不洁净,空气中灰尘微粒污染输液溶液,联合用药中由于配伍不当所产生的化学微粒。玻璃屑、纤维等微粒均可随输液进入人体造成肺脑肝肾等组织的损伤,可堵塞血管致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微粒进入肺毛细血管,可引起巨噬细胞增殖,黏附包围微粒而形成肺内肉芽肿。更严重者可因微粒对血管壁的刺激而降低血管壁的光滑度,引起红细胞和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在微粒周围形成血栓,引起血管栓塞,以及血小板减少症和过敏反应,微粒进入人体后亦可引起热源反应及致癌反应,刺激组织发生肺动脉炎和静脉炎或形成血肿。

1.7 输液的温度及pH值的影响

输液的温度不适宜;如人体输入过冷或过热的液体,在体温调节中枢还来不及对外来异常温度进行调节时,机体对冷热刺激会产生应激反应,较冷刺激使血管痉挛收缩,导致血压升高,较热刺激可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重者可致休克。输液的酸碱度不适当,如液体的pH值过高或过低,超过血液的缓冲容量,输入人体后可引起酸中毒或碱中毒。

1.8 输液渗透压影响

人体若输入大量低渗溶液,红细胞可将水分迅速吸入胞内,使细胞膨胀和破裂,血红素析出可引起血尿,并可出现寒战、高热等症状,重者可造成死亡。若人体输入大量高渗溶液,血细胞的水分被吸入组织间隙,可使红细胞萎缩变形,有诱发血栓形成的可能,还可引起静脉皮肤的血管病变而产生静脉炎。

1.9 药品质量的影响

药品制剂虽在出厂前通过国家卫生部门按质检标准严格检查达标,但常由于在贮运过程中不注意使瓶口松动,瓶身碰裂造成细菌污染,或因药物横卧或倒置造成隔膜和橡皮塞脱落,或因橡皮塞被药液的溶解渗透作用,使药液发生变质,或药液放置时间过长,可引起药液酸碱度的改变而对瓶身玻璃有一定腐蚀作用,引起玻片脱落或因其他原因引起药液混浊,沉淀变质等。

1.10 药物配置时间长短产生化学影响

抗生素药液配制后若放置时间过久,会产生化学变化,如青霉素经溶解后易分解成青霉素烯酸,这种药物为一种半抗原,进入人体与蛋白质上氨基酸的氨基结合,形成全抗原,易使人致敏。须在配制后的4 h内用完,用药前须询问过敏史,在用药期间时常会出现过敏反应,须密切观察,首次用药观察15~20 min方可离开,出现过敏情况因人而异,有时可在数分钟或数秒钟内出现。

1.11 注射技术因素影响

注射技术水平欠佳,不能一针见血,或注射针头不能完全进入血管,使药液外渗到皮下组织,造成局部组织渗漏肿胀疼痛,如果是高渗溶液,刺激性较强的化学药液,还会引起静脉炎和局部组织坏死症状。

2 各种输液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

2.1 热原反应的防护措施

(1)为减少输液中出现的热源反应,医药人员必须把好药品及输液器具的供货关,确保输液器具及药品质量合格,严格执行药品的有关法律法规,杜绝伪劣输液器具,三无产品流入医院,对输注的流体使用期严格规定在3个月之内。(2)对存放药品输液器具的环境应作定期空气消毒,保持环境清洁干燥,严防输液器具及药品污染、变质、发霉,在贮运药品途中应特别小心谨慎,轻取轻放,严防碰撞,摔掷而致瓶口松动,瓶底破裂造成细菌污染等隐患。(3)为有效防范工作中不慎引起的热原反应,护理人员须严格按输液操作规程办事,输液前认真检查药液的质量,有无沉淀、混浊、变质,出厂日期,检查瓶口有无松动,瓶身有无裂纹,如发现有真菌生长时及时更换。检查输液器具上的包装是否完整,有无漏气及灭菌日期,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操作前应洗手戴口罩衣帽整洁,未经消毒的手不能直接触碰针头和药液。(4)治疗室应环境清洁,定时作空气熏蒸或紫外线消毒,减少人员流动,防止空气中杂菌污染,有条件者最好做空气净化。医药护理人员在药品销售、存放、配制无菌操作等方面应非常严格,严谨的按程序化、条理化、规范化的管理方法行事,才能有效防止和减少输液过程中的发热反应。(5)如患者在输液中出现热源反应,反应轻者可减慢输液速度或停止输液,通知医生及时处理,注意观察体温变化,反应重者立即停止输液,并保留剩余溶液和输液器进行检测,查找反应原因,对高热者进行物理降温,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

2.2 药物过敏反应的防护措施

(1)药物过敏反应在临床用药中虽时有发生,但只要医护人员用药过程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层层把关,过敏反应的发生是可杜绝减少的。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用药前必须详细询问有无过敏史,然后做皮肤过敏试验。皮试结果为阴性者方可用药,皮性结果为阳性者严禁用药,有部分患者用药一般时间后时常会出现迟缓反应,必须引起重视,用药期间应严密观察。开始用药时滴速应减慢,患者无特殊情况后,才可调至正常滴速,首次用药需观察15~20 min无异常者方可离开观察室。(2)有些药物配置后会受时间长短,温度高低的影响,如青霉素类药物配置后化学成分极不稳定,放置过久会产生化学反应,最好现配现用,放置时间最多不能超过4 h,否则容易引起过敏反应。如发生过敏反应,应采取紧急应对措施:立即停止输液,平卧、吸氧,注意保暖、升压、抗过敏、抗休克治疗,如有喉头水肿支气管水肿立即行气管内插管或紧急气管切开,严密观察P、HR、BP、心电及生命体征变化。

2.3 心肺循环负荷过重防护措施

在短时间内输入过量液体或输液速度过快,使患者心肺循环负荷过重出现急性心肺功能损害或急性肺水肿者,须立即停止输液并通知医生进行紧急处理;患者取端坐双腿下垂,减少下肢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担,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使肺泡内压力增高,减少肺泡内毛细血管渗出液产生,温化瓶内加入20%~30%乙醇进行湿化氧气(因乙醇能降低肺泡内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改善气体交换,减轻缺氧症状。遵医嘱给予镇静剂、平喘、强心、利尿和扩管治疗,以舒张周围血管,加速体液排出,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荷,必要时用止血带进行四肢轮扎,适当加压以阻断静脉回心血量。输液过程中应注意控制滴速和输液量,尤其对老年、小儿、体弱及心肺功能不全者应特别谨慎。

2.4 静脉炎的预防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发生系由于长期输入高渗溶液和有刺激的药液,以及输液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使局部静脉发生感染。故必须采取防范措施,在静脉注射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静脉炎的发生。对血管有刺激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再用,输液速度宜慢,防止药物渗漏,有计划的更换输液部位,保护静脉血管。如因不慎发生静脉类,应停止在此静脉输液,抬高肢体,并限制活动,局部用硫酸镁或复方七叶皂苷软膏涂敷1次/d,用中药全黄散加醋调成糊状局部外敷2次/d,具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作用。

2.5 空气栓塞防范措施

空气栓塞常由于输液操作时管内空气未排尽,液体输完后未及时添加或拔针,加压输液时液体迅速排空,使空气进入血管发生空气栓塞,空气栓子随血液进入右心室肺动脉入口处,将会导致严重缺O

2、发绀,极度呼吸困难,甚至立即死亡等极其危险的后果。(2)为避免在输液中发生空气栓塞,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守输液操作规程,输液前必须排尽管内空气,严防空气输入血管内而导致严重后果,经常检查导管连接处衔接是否紧凑,加压输液时必须保持液压均衡,以防迅速排空。同时须有人看管,以防液体排空后使空气进入。

2.6 静脉输液中微粒污染防护措施

在输液过程中输液微粒可随输液进入人体,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故必须防范,要求采用密闭式一次性输液器,减少污染机会。输液前认真检查液体质量,注意其透明度,有效期及溶液瓶有无裂痕,瓶盖有无松动,瓶签字迹是否清晰,有条件者可采用超净工作台,进行配药及药物添加。输液器通气管末端放置空气滤膜,以防止空气中的微粒进入溶液内,输液管末端使用终末滤器,以截留溶液中的微粒和异物进入血管。配药切割安瓿时应用酒精棉签消毒瓶颈,然后再抽药,以防玻璃微粒带入输液溶液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药物应现配现用,严防污染。

2.7 提高静脉注射操作技能,严防输液渗漏不良反应发生

在静脉注射技术操作中,能一针见血并使注射针头完全进入血管,整个输液过程中能避免药液渗漏到皮下组织中,具备这样的技术水平和熟练程度,才能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因操作中的各种失误所导致的静脉炎、静脉渗漏性肿胀的不良反应发生。护理人员在临床操作中应不断探索和提高静脉注射操作技能,技术上做到精益求精,力求一针见血。使之成为广大患者能信赖的操作能手。

为避免输液不良反应发生,除应采取上述各种防护措施外,我们还应注意输入液体的温度,如输入经过冷冻冷藏的液体,必须将液体放置使温度自然回升,接近恒温时方可输入人体。需加温的液体,如甘露醇产生结晶后必须将结晶部分用开水泡开后,待药液冷却后才能输入人体。若输入温度过高或过低的液体,都会导致血管产生收缩或舒张的应激变化,造成血压的波动,使人产生不良反应。另外输液时还应注意药物的酸碱度,防止因输入药液的酸碱度过高或过低而引起酸中毒或碱中毒的症状发生。

为防止输液不良反应发生,在配制药液时应严格把好质量关,仔细检查药液有无沉淀、变质、混浊、絮状物,瓶口有无松动,瓶身有无碰裂,药液放置时间是否超过有效期,瓶子的隔膜和橡皮塞有无脱落,或药液因放置时间过久而引起酸碱度的改变等,并检查有无霉菌生长。操作人员在配制药物时除细心检查药品质量,严格把好关口外,还应进行严格的校对手续,由一人一次性将药配好,避免中断停顿离开,再由另一人进行核对,防止因药配错或因三查七对不严而造成输液的不良反应,只有严格、严谨、细致、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把好每个关口,才能将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降低到最低限度。

推荐第10篇:中药输液常见的不良反应

疼痛:出现在静滴后或者静滴过程中,注射部位或者沿静脉走向部位可能出现疼痛,大部分的疼痛如针刺样疼痛。

对策:首先要请护士查看,排除是否因护士操作不当所致,一般在调慢滴速后可以缓解。不能缓解者,可以一边静滴,一边热敷,基本可以缓解。

发热:发热常发生在药物输注30分钟之后。

对策:减慢滴速,或者停止静滴,给予抗过敏药和退热药,并采用物理降温,让患者多饮水;做好鉴别诊断工作,若患者的发烧不属于不良反应,而是属于输液反应,应保留剩余药液送检。

恶心呕吐:输液后呕吐。

对策:减慢滴速,必要时可以停止输液。根据医嘱使用止吐药,如胃复安10毫克肌注。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以免呕吐物进入呼吸道。

静脉炎:静脉出现炎症。

对策:减慢滴速,如果没有缓解,应考虑换药。

过敏反应:最常见的不良反应,用药后3~30分钟内出现,表现为气短、胸闷、呼吸困难、口唇青紫、烦躁不安、血压下降等过敏性休克的症状。

对策:立即停药。对于速发型过敏性休克,可注射肾上腺素抢救,必要时注射地塞米松。对于过敏性药疹则可给予抗过敏药物,如苯海拉明、氯苯那敏(扑尔敏)以及泼尼松(强的松)等治疗。

第11篇:药品不良反应相关应急预案及程序

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

一、发生药品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

(一)应急预案

1、应严格适应症,出现不良反应停药报告医生并遵医嘱处理。

2、若为一般过敏反应,情况好转者可继续观察并做好记录。

3、患者在注射或输液时发生反应,如心悸、胸闷、呼吸困难、寒战、面色苍白、皮疹、发热等,就地抢救,必要时行心肺复苏。

4、出现休克者,行抗休克治疗

5、记录患者生命体征、一般情况和抢救过程。

6、及时报告药剂科、护理部。

7、患者家属有异议时,立即按有关程序对输液器具和药物进行封存。

(二)处理程序

停药→报告医生并遵医嘱处理→就地抢救 →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记录抢救过程→及时上报→保留药物→送检

临床治疗中一旦发现出现药品不良反应,原则上应立即停药,并立即值班医生,同时报告护士长、科主任,停药期间应观察患者,采取简易的处置方法。根据医嘱进行处理,情况严重者立即抢救。如怀疑药品质量问题,应与药剂科联系,由药学人员、医护人员共同进行相关药物的封存工作。如发生输液反应时,应将撤下的输液器形成密闭状态,并用无菌治疗巾包裹,标明时间,冷藏备检。

临床科室发现不良反应,填写《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及时报告给药剂科不良反应监督员,并将未填齐项目填写完整。若不良反应症状仍未愈,药学人员将负责继续检测事件发展,并负责与病人沟通进行情况进展登记。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时限不良反应发生后各部门需在一周内上报至药剂科,药剂科不良反应监测员及时到科室调查,并将发生情况按月向区药品监督管理局上报。严重不良反应,科室及时上报给药剂科,药品监测员在一周内在线报告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死亡病例最快速度及时上报。

出现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给予积极治疗,尽最大可能降低对患者的不利影响,向科室主任报告详细情况,按规定时限填写《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并将情况分别报告医务科及药剂科。药剂科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病历讨论,究其不良反应与可疑药品的相关性,若与药品相关,分析是药品质量、多种药物相互作用,还是由于患者自身等原因造成,整理总结后通报全院。

药学人员有义务对医师及患者进行药品不良反应信息的传达和用药安全知识的宣传。

若因一种药物,同剂型、同批号在一周内连续出现3例或以上不良反应,药剂科应立即通知各疗区停用该批号药品,并在临床重点监测已用该药品患者的情况,通知生产厂家,告知其情况,共同分析药品不良反应发生原因。若为药品质量原因,药剂科将上报药事管理委员会,提请处理意见。

药剂科负责定期将国家药品不良反应通报及院内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通报临床医护人员。

医务人员发现药物不良反应处理流程 患者发生药品不良反应 当班护士即刻停药 即刻通知当班医生

报告护士长 科主任

执行医嘱,积极抢救

落实各项护理措施{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

实施各种对症护理措施,及时记录各种表单

告知安抚患者、家属

收集资料,填写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

调查、分析,在线报告

追踪随访

处理药品不良反应注意事项:

1.用药前应了解患者的过敏史或药物不良反应史。

2.临床出现不良事件,首先应进行诊断,明确是否由药物还是疾病本身所致,如果一旦怀疑或确定由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则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处置。

3对于严重的不良反应如过敏性休克,必须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如抗休克、抗过敏处理并停药,此后应该再谨慎使用一些主要药物。

4.如果不良反应可能由几种药物引起,应该首先停用那些非主要药物,最好依据反映的严重程度,逐一停用。

5.如果反应可能与剂量相关,则应考虑减少剂量。6.保留剩余的药液及输液器备检。

二、发生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

(一)应急预案

1、医生在为患者用药时,必须询问病人的用药史及过敏史。

2、护士在给患者用药时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3、遵医嘱正确实施给药,给药后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和病人的反应,特别是使用特殊药物如用化疗药等。

4、加强用药指导,护患沟通。

5、患者一旦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时,立即停止所给药。护士立即报告主管医生、科主任、护士长及药剂科。

6、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必要时请药剂科专职药师到科室指导处理。

7、作好护理记录。

8、作好病人及家属的安抚工作,必要时医患双方封存药物。

9、必要时报护理部、医务科或总值班。

(二)处理程序

做好安全防范→发现患者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时→立即停止所给药→报告主管医生、科主任、护士长、药剂科→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必要时请药剂科专职药师到科室指导处理→做好护理记录→作好病人及家属的安抚工作→必要时报护理部、医务科或总值班。

三、突发群体不良事件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

一、总则

(一)目的:为我院各科室正确处置药品严重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提供指导,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评价、早控制”,防止各种药品严重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的发生,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用药安全,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二)编制依据:本预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及《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应急预案》,并根据本院具体情况编制。

(三)预案的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安乡县人民医院内突然发生,造成群体健康严重损害的药品不良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即:同一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的同一通用名称,同一规格,同一生产批号的药品一个月内出现3例以上类似的严重不良事件(威胁生命,并有可能造成永久性伤残和对器官功能产生永久损伤)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定的其他严重药品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

(四)药品严重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工作实行责任制。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对因玩忽职守、工作不力造成严重损失的要追究责任,严肃处理。

二、领导机构

由主管药学的院领导、医务科主任、药剂科主任、临床科室主任组成我院药品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主管药学的院领导为领导小组组长。负责统一领导和协调我院药品突发性群体不良反应事件应急管理工作。

三、预警机制及预案启动

(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各级医务人员一旦发现新的、严重的、罕见的及群发性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应认真填写《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并及时上报,或通过电话及时向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室报告。对严重的、群发性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应在发现后4个小时内通过电话向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室报告;其他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应在发现后3个工作日内上报。不得瞒报、迟报或授意他人瞒报、迟报。

(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室接到报告后应及时组织调查核实,并按规定向上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告。对严重的、群发的药品不良事件应在接到电话报告后4个小时内到临床了解情况,并作出是否属于药品严重突发性群体不良反应事件的初步判断。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室还应对接到的所有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进行分析和整理,以便及时发现已经出现的药品严重突发性群体不良反应事件。

(三)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室一旦作出药品严重突发性群体不良反应事件的初步判断,应立即向药学部主任汇报,药剂科主任应立即向药品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组长汇报,领导小组组长应在24小时内组织领导小组及相关人员开会,判断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及应对措施,并作出是否启动预案的决定。

四、处理措施

(一)药剂科:

(1)通知全院暂停使用该药品,各药房停止发出该药品,已发出的通知临床科室停止使用,已使用的要求临床科室密切观察。

(2)查找资料,分析判断不良反应的原因、性质和处理方法。 (3)追查药品来源。

(4)向省卫生局和市、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告。 (5)按照要求,及时将可疑药品送药检所检验。 (6)保证治疗药品的供应。

(二)医务科:

(1)组织专家会诊,确定治疗方案,全力组织诊治。 (2)组织专家进行事件性质认定,责任认定和处理意见。

(三)临床科室:

及时组织全科讨论,明确事件性质,确定治疗方案,全力组织诊治。并将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向有关部门如实报告。

四、药物引起过敏性休克的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

(一)过敏反应应急预案

1、护理人员给患者应用药物前应询问患者是否有该药物过敏史,按要求做过敏试验,凡有过敏史者禁忌做该药物的过敏试验。

2、正确实施药物过敏试验,过敏试验药液的配制、皮内注入剂量及试验结果判断都应按要求正确操作,过敏试验阳性者禁用。

3、该药试验结果阳性患者或对该药有过敏史者,禁用此药。同时在该患者医嘱单、体温单上注明过敏药物名称,并告知患者及家属。

4、经药物过敏试验后凡接受该药治疗的患者,停用此药3d以上,应重做过敏试验,方可再次用药。

5、抗生素类药物应现用现配,特别是青霉素水溶液在室温下极易分解产生过敏物质,引起过敏反应,还可使药物效价降低,影响治疗效果。

6、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做药物过敏试验前要警惕过敏反应的发生,治疗盘内备肾上腺素1支。

7、药物过敏试验阴性,注射后观察20-30min,注意观察巡视患者有无过敏反应,以防发生迟发过敏反应。

(二)过敏性休克应急预案

1、患者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停止使用引起过敏的药物,就地抢救,并迅速报告医生。

2、立即平卧,遵医嘱皮下注射肾上腺素1mg,,小儿酌减。如症状不缓解,每隔30min再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直至脱离危险期,注意保暖。

3、改善缺氧症状,给予氧气吸入,呼吸抑制时应遵医嘱给予人工呼吸,喉头水肿影响呼吸时,应立即准备气管插管,必要时配合施行气管切开。

4、迅速建立静脉通路,补充血容量,必要时建立两条静脉通路。遵医嘱用药。

5、发生心脏骤停,立即进行胸外按压、人工呼吸等心肺复苏的抢救措施。

6、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尿量及其他临床变化,患者未脱离危险前不宜搬动。

7、6h内及时、准确地记录抢救过程。

(三)过敏反应防护程序

询问过敏史→做过敏试验→阳性患者禁用此药→该药标记、告知家属→阴性患者接受该药治疗→现用现配→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注射后观察20-30min

(四)过敏性休克急救程序

立即停用此药→平卧→注射肾上腺素→改善缺氧症状→补充血容量→解除支气管痉挛→发生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告知家属→记录抢救过程。

五、发生输液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

(一)应急预案

1、立即停止输液,保留静脉通路,改换其它液体和输液器。

2、报告医生并遵医嘱给药。

3、情况严重就地抢救,必要时进行心肺复苏。

4、记录患者生命体征、一般情况和抢救过程。

5、及时报告医院药剂科、医务科、护理部。

6、保留输液器和药液。

7、患者家属有异议时,立即按有关程序对输液器具进行封存。

(二)处理程序

立即停止输液→更换液体和输液器→报告医生→遵医嘱给药→就地抢救→观察生命体征→记

记录抢救过程→及时上报→保留输液器和药液→家属有异议时封存。

(二)处理程序

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器→改输生理盐水→报告医生→遵医嘱给药→严密观察并做好记录→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卡→上报检验科→怀疑严重反应时→保留血袋→抽取患者血样→送输血科。

六、发生错误用药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

(一)应急预案

1、护士取药、摆药、发药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2、对病人的疑问应重新核对,确认无误后给病人解释。

3、遵医嘱正确实施给药。

4、给药后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和病人的反应。

5、加强用药指导,护患沟通。

6、一旦发生患者用错药时,立即停止所给药。

7、报告主管医生,并遵医嘱给药,配合医生进行抢救,通知科主任、护士长,必要时报护理部、医务科或总值班。

8、作好护理记录,作好病人及家属的安抚工作。

9、患者家属有异议时,按有关程序对药物进行封存。

(二)处理程序

做好安全防范→发现患者用错药时→立即停止所给药→报告主管医生→遵医嘱给药、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必要时报告护理部、医务科或总值班→做好护理记录→作好病人及家属的安抚工作→必要时医患双方封存药物。

七、封存反应标本的应急预案处理程序

(一)应急预案

1、患者在医院期间进行输液、输血、注射、药物等治疗时,发生不良后果,要当场将标本保存,注明使用日期、时间、药物名称、给药途径。

2、疑似由于输液、输血、注射、药物等引起的不良后果时,科室应向医务科(夜间向总值班)

报告。同时由护士长报告护理部。

3、科室医务人员、患者本人或其代理人,需共同在场的情况下,对现场实物进行封存。

4、封存标本需在封口处加盖医务科图章,同时注明封存日期和时间。

5、封存的标本由医务科保管,夜间及节假日由总值班保管,次日或节假日后移交医务科。

6、需要进行检验的标本,应当到由医患双方共同指定的、依法具有检验资格的检验机构进行检验;双方无法共同指定检验机构时,由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

7、对封存标本进行启封时,应由双方当事人共同在场。

8、疑似输血引起不良后果,科室要对血液立即进行封存保留,并向医务科汇报,同时通知医院血库,由院方与提供该血液的采供血机构联系。

(二)处理程序

发生不良后果→当场将标本保存→向分管部门报告→双方共同在场时现场封存实物→加盖图章→注明封存日期和时间→医务科保管→标本需进行检验时→双方共同指定的、依法具有检验资格的检验机构进行检验→或由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封存标本启封时双方当事人共同在场→疑似输血反应→封存保留血液→与供血机构联系。

第12篇:输血流程及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应急预案

输血流程及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应急预案

输血流程及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应急预案

输血流程及住院患者输血反应的护理应急预案:

1、检验科血库输血申请决定输血治疗前,临床医师应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医生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凡输注全血、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冰冻红细胞、手工分血小板等应ABO 血型同型输注,并要做交叉配血试验。机采血小板、冰冻血浆、冷沉淀等只要求ABO 同型输注。输血申请备血(全血、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手工分血小板等):医生先开出输血申请单、处方,并注明准备输血日期,护士采血后将交叉单与血样本送血库登记。在预定输血日期带上处方、取血本、托盘、治疗巾到血库取血。当天输血:医生开出输血申请单、处方,护士采血后将交叉单、处方和血样本送血库登记,等候血库通知后,同时带上取血本、托盘、治疗巾到血库取血。输血申请血浆:原则上不备血,需要时直接送输血申请单和处方到血库,血库见处方溶解血浆,溶好后通知临床科室取血。由于电话通知容易出错,所以血库以收到处方笺为准。除血浆置换治疗等,需要超过1000ml 用量,才需提前和血库约血。机采血小板、冷沉淀等成分:医生开出输血申请单、处方,护士将输血申请单和处方送到血库,血库负责与广州血液中心联系血小板、冷沉淀等成份,血液送达血库后,通知临床科室取血。输血申请分院由于用血量较少和无法预计,所以分院血库贮血量有限,特别是AB 型红细胞。所以AB 型血、用血量超过400ml 或4U 以上均需和血库联系和备血。受血者血样采集与送检护士按医嘱和输血申请单上输血成分要求,在采血管(红色帽的EDTA 管)上贴条码标签,当面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病室/门急诊、床号等,采集血样。抽取静脉血3 ~4ml 。由医护人员(非护工)将受血者血样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血库,双方进行逐项核对,并填写受血者标本登记表。交叉配血受血者配血试验的血标本必须是输血前3天之内的。血库要逐项核对输血申请单、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样,复查受血者ABO 血型(正、反定型),Rh (D)血型,抗体筛查,交叉配血试验。取血交叉配血无禁忌后,血库通知医护人员到血库取血。取血与发血的双方必须共同查对患者姓名、性别、住院号、床号、血型、血液有效期及配血试验结果,以及保存血的外观等,准确无误时,双方共同签字后方可发出。血液发出后,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样保存于2~6°C 冰箱,至少15 天,以便对输血不良反应追查原因。血液发出后原则上不得退回。输血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准确无误方可输血。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血型等,确认与配血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输血取回的血液应尽快输用,不得自行贮血。输用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每单位红细胞悬液应在1小时内输完。输血流程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应急预案表1 输血不良反应的分类即发反应迟发反应免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溶血反应疫过敏反应移植物抗宿主病性溶血反应输血后紫癜反输血相关的血细胞或血浆蛋白应急性肺损伤同种异体免疫细菌污染反应含铁血黄素沉着症非循环超负荷血栓性静脉炎免空气栓塞疫出血倾向输血相关性疾病性枸橼酸中毒反非免疫性溶血反应应电解质紊乱肺微血管栓塞临床处理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后(特别是怀疑溶血反应或细菌污染血反应)时: 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路,同时观察剩余血外观;对侧肢体采病人血(血常规管和肝素抗凝管)及血袋中剩余血( 最好和血袋一起), 送血库检测分析;留取反应后第一次尿送检(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由血管内溶血引起,尿中含血红蛋白);抢救填写专用的《广东省中医院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一式两份,一份送血库,一份科室留底,各科护士长将结果回报护理部。临床上常常忽略的问题:几小时后才采患者的血,影响了直接抗球蛋白试验的检测;未留第一次尿,影响了血管内溶血的检测。检验科(血库)处理血库收到输血反应的样本后,应立即检查:复核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记录;复核患者ABO 和RhD 血型(输血前留置样本,反应后采集的样本);复核供者ABO 和RhD 血型(输血前留置样本,血袋中剩余血);患者输血前、后样本与血袋中剩余血交叉配血试验,采用抗球蛋白法;直接抗球蛋白试验,抗体筛选及鉴定;全血分析、肾功监测、游离Hb 测定等; 患者输血后血标本和血袋剩余血涂片检查和细菌培养(分别在4℃、22℃、37℃作需氧菌和厌氧菌培养)。热原检查:医院药检室检查。存在问题不论是何种输血反应,是否所有检查项目均做?有无必要?我们建议只做直接抗球蛋白试验、血和尿游离Hb 测定、37℃血培养。是否要求医生开申请单?如何收费?* *

第13篇:药品严重不良反应或群体不良反应应急预案

药品严重不良反应或群体不良反应

应急预案

起草人:

日期:

审核人:

日期:

批准人:

日期:

兰州太宝制药有限公司

药品严重不良反应或群体不良反应应急预案

一、目 的:为保证药品质量,有效预防、积极应对和及时控制本公司药品严重不良反应或群体不良反应,及时有效控制药品风险,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的危害,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社会健康发展,体现公司的服务质量,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公司药品在正常使用中造成社会公众多人出现不良副反应(死亡)或者可能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的重大危害,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药品严重不良反应或群体不良反应而出现的紧急情况所采取的工作。

三、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1号等。

四、责任者:质量管理部门、销售部门

五、内 容:

1、工作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快速反应。把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作为首要任务。

事发前要采取防范措施,事发后要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及时开展抢救应急行动。建立健全快速反应机制,及时获取准确信息,积极配合药监部门对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或者群体不良事件相关调查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危害和影响。

(2)坚持统一领导、分工合作、部门协调,各方联动的原则。建立各部门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常备不懈的保障体系。必要时请临床专家对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范围、发生率、典型症状、严重程度、处理措施进行调查研究。

(3)严密监测,群防群控。加强日常监测,及时分析、评估和预警,对严重药品或群体不良反应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有序组织公司全员参与重大药品不良反应的收集工作。

(4)坚持快速反应和高效处置,做好严重药品或群体不良反应的善后处理和整改落实工作。

2、组织机构及职责

严重药品、群体不良反应发生后,及时成立不良反应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在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应急领导机构的领导下,负责不良反应应急处置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指挥。

2.1 领导小组组成及职责 (1)组 长:公司总经理

具体职责:领导、组织、协调应急处理工作及重大事项的决策。 (2)副组长:质量管理负责人

具体职责:负责发布事故的重要信息,负责向省、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有关部门报告事故情况。

(3)成 员:不良反应监测、销售、生产等部门负责人。

具体职责:负责严重药品、群体不良反应的应急处理和事故调查工作。 2.2 应急处置工作组 2.2.1 应急处置工作组组成

本预案启动后,根据应急处置工作的需要,设立事故调查与咨询、监管控制和信息发布3个工作组,实施应急处置。 2.3.2 应急处置工作组职责 (1)事故调查与咨询组 负责事故的调查,评估。 (2)监管控制组

暂时控制涉及的药品的使用,安抚患者与家属,控制事态的发展,负责对涉及的药品的处理作出评估。

(3)信息发布组

对已确认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或群体不良反应的药品,负责对所有市场、可能联系到的医务人员、患者和公众发布信息,减少和防止药品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

3、预警与报告 3.1 预警 3.1.1 加强监测

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日常工作,加强与客户、使用单位的沟通和回访工作,加强与药监系统的沟通与联动,全员、全方位收集不良反应信息,提高预警和快速反应能力。

3.1.2 预警发布

不良反应监测部门做好可能引发药品重大安全事故信息的分析、预警工作,对需要向社会发布预警的突发药品严重或群体不良反应,应及时发布预警。

3.2 报告 3.2.1 报告

发现药品有严重或群体不良反应后,及省、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报告,不得瞒报、迟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迟报。

3.2.2 报告要求

(1) 初次报告。应尽可能报告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危害程度、伤亡人数、事故报告单位及报告时间、报告单位联系人员及联系方式、事故发生原因的初步判断、事故发生后已采取的措施及事故控制情况等,如有可能应当报告事故的简要经过。

(2) 阶段报告。既要报告新发生的情况,也要对初次报告的情况进行补充和修正,包括事故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故原因等。群体不良反应同时实行日报告制度。

(3) 总结报告。及时对事故的处理工作进行总结,包括重大药品安全事故鉴定结论,分析事故原因和影响因素,提出今后对类似事故的防范和处置建议。

4、应急处理

4.1 预案启动

在获知药品有严重或群体不良反应发生后,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4.2 应急处理程序 4.2.1 事故调查与评估。

启动应急预案,事故调查与咨询组应迅速赶赴现场调查取证,掌握不良反应的第一手资料。根据事故发生原因和环节,由质量部牵头负责组成事故调查与咨询组。调查事故发生原因、评估事故发展趋势,预测事故后果,必要时聘请医学专家协助医院对患者进行治疗处理,并在事故结束后作出调查结论,评估事故造成的影响,提出事故防范的意见。

4.2.2 事态控制 监管控制组应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必要时调动医药代表),暂控涉及的药品立即停止使用,安抚患者及家属。然后由质量部负责取样检验,根据事故调查与咨询组的分析评价结果,确定是否采取销售、使用和召回药品等措施。药品需要召回时,质量管理部负责召回工作的启动和管理,销售部门负责具体实施。

4.2.3 信息发布

信息发布组对事故调查与咨询组,已确认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或群体不良反应的药品,负责发出通知对所有市场上销售的该批次产品暂停销售,负责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将药品不良反应、合理用药信息及时告知医务人员、患者和公众,采取修改标签和说明书,暂停生产、销售、使用和召回等措施,减少和防止药品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

5、应急保障 5.1 信息保障

不良反应监测部门承担药品不良反应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发布和传递等工作。药品严重或群体不良反应发生后,及时向市、省报告和公司高层报告,同时向销售客户发布。

5.2 人员保障

药品不良反应应急工作领导组和处置工作组,负责组织相关部门人员、必要时聘请医学和药学专家参加事故处理。

5.3 物资经费保障

公司应当保障药品严重或群体不良反应应急处置所需设施、设备和物资,建立应急物资储备。所需资金由质量管理部门提出预算,报财务部审核,给予合理保障。 5.4 治安维护

应急预案启动后,应急处置小组应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安抚工作,协助维护现场治安保障工作。

5.5 演习演练

质量管理部门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形式,组织开展药品严重或群体不良反应的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并对演练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估,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

5.6 宣教培训

人力行政部加强药品严重或群体不良反应应急处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应急处置组织实施技能和水平及风险意识。

6、后期处置 6.1 善后处置

对药品不良反应造成伤亡的人员及时进行治疗处理或给予补偿,及时做好理赔工作。高度重视和及时采取心理咨询、慰问等有效措施,努力消除药品不良反应给人们造成的精神创伤。

6.2 调查评估和总结

药品严重或群体不良反应善后处置工作结束后,不良反应监测部门对事故发生的起因、性质、影响、后果、责任和应急决策能力、应急保障能力、预警预防能力、现场处置能力等问题,进行调查评估,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的建议,完成应急处置总结报告,并按规定上报。

第14篇:输液反应时的应急预案及流程

输液反应时的应急预案及流程

1应急预案:

⑴立即停止输液或保留静脉通道,改换其他液体或输液器;

⑵报告医生并遵医嘱给药:

⑶情况严重者就地抢救,必要时进行心肺复苏: ⑷记录患者生命体征、一般情况和抢救过程;

⑸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科、药剂科、消毒供应中心、护理部;

⑹保留输液器和药液分别送消毒供应中心和药剂科,同时取相同的液体、输液器、和注射器分别送检; ⑺患者家属有异议时,立即按照有关程序对输液器具体进行封存。

2流程:

患者出现输液反应时——立即停止输液——更换液体和输液器——报告医生——遵医嘱给药——就地抢救——观察生命体征——记录抢救过程——及时上报——保留输液器和药液——送检——如家属有异议——按有关程序对输液器具封存。

第15篇:药物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打印)

药物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

一、应急预案

1、应严格适应症,出现不良反应停药报告医生并遵医嘱处理。

2、若为一般过敏反应,情况好转者可继续观察并做好记录。

3、患者在注射或输液时发生反应,如心悸、胸闷、呼吸困难、寒战、面色苍白、皮疹、发热等,就地抢救,必要时行心肺复苏。

4、出现休克者,行抗休克治疗

5、记录患者生命体征、一般情况和抢救过程。

6、及时报告药剂科、护理部。

7、患者家属有异议时,立即按有关程序对输液器具和药物进行封存。

二、处理程序

停药→报告医生并遵医嘱处理→就地抢救 →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记录抢救过程→及时上报→保留药物→送检

用药错误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

一、应急预案

1.立即停止用药,静脉用药者保留静脉通路,改换其他液体和输液器。2.报告医生并遵医嘱给药。

3.情况严重者就地抢救,必要时行心肺复苏,口服者清除胃内容物。4.记录患者生命体征、一般情况和抢救过程。 5.及时报告药剂科、护理部。 6.保留输液器和药物送药剂科。

7.患者家属有异议时,立即按有关程序对输液器具进行封存。

二、程序

立即停止用药→更换液体和输液器→报告医生→遵医嘱给药→就地抢救→观察生命体征→记录抢救过程→及时上报→保留输液器和药物→送检 化疗药物外渗应急预案及流程

1.立即停药,回抽残留药物,回抽的血及液体量以3~5ML为宜。

2.在渗漏部位皮下环行注射相应的解毒剂:A:蒽环类抗生素:局部注射地塞米松5mg+2%利多卡因100mg,1次/天,连续三天,减少局部疼痛和炎症反应;或局部注射8.4%碳酸氢钠5ml+地塞米松5mg,减少药物与NDA结合,减少炎症反应。B:氮芥、丝裂霉素:10%硫代硫酸钠4ml+0.9%NS6ml混合局部注射,使药物迅速碱化,减少与DNA结合,减少损伤。或维生素C1ml+5%GS5ml,局部注射,阻止药物与局部组织发生氧化还原反应。C植物碱类:也与蒽环类一样,用8.4%碳酸氢钠5ml+地塞米松5mg局部注射,起化学中和作用。 3.抬高患肢24~48小时,避免局部受压,促进血液回流,减少局部组织肿胀。

4.局部用冰袋冷敷,冷敷温度4~6℃,每隔15分钟冷敷15分钟,最长48小时,以降低药物活性,减轻局部肿胀。但植物碱类不能冰敷,应给予局部间断热敷,温度56~60℃。 5.疼痛剧烈者,2%利多卡因100mg局部封闭。 6.密切观察,观察时间不得少于10天。

化疗药物外渗应急流程

立即停药→回抽残留药物及血液→在渗漏部位皮下环行注射相应的解毒剂→抬高患肢→局部冷敷或热敷→疼痛剧烈者给予局部封闭→密切观察

第16篇:7药品不良反应上报制度、流程、应急预案

康复科药品不良反应上报制度

一、药品不良反应、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报告范围:

1、上市5年以内的药品、医疗器械和列入国家重点检测的药品、医疗器械,引起的所有不良反应事件;

2、上市5年以内的药品、医疗器械,引起的严重、罕见的或新的不良反应。

二、药品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药品已知和未知作用引起的副作用、毒性反应及过敏反应等。

三、一经发现可疑药品不良反应需详细记录、调查,按规定要求对典型病例详细填写《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并按规定报告。

四、应定期收集、汇总、分析药品不良反应信息,每季度直接向当地药品不良反应检测中心报告,严重、罕见的或新的药品、医疗器械(事件)不良反应病例,最迟不得超过15个工作日。

五、科室相关人员应注意收集、分析、整理、上报本单位临

床用药过程中发现的不良反应情况。

六、患者使用本科室药品出现不良反应情况,经核实后,应按规定及时报告。

七、药房工作人员发药时,应注意询问患者有无药物不良反应史,讲清必须严格严格按药品说明书服用,如用药后有异常反应,要及时停止用药并向医生咨询。

八、防疫药品、普查普治用药、预防用生物制品出现的不良反应群体和个体病例,必须随时向所在地卫生局、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反应检测中心报告。

康复科药品不良反应上报流程

为了加强科室药品的安全监管,规范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根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规定,对我科室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上报程序和流程规范如下:

一、科主任、护士长作为第一责任人,负责本科药品的安全监管及不良反应报告工作,严禁瞒报、迟报、漏报、错报。对影响医院声誉的,均负有直接责任。

二、科室应指定一名监测员(名单及联系电话交医务处和医院ADR监测中心),负责本科药品不良反应的上报工作。

三、所有医务人员均有及时发现并上报院内药品不良反应

的义务,发现情况马上报告本科监测员,监测员应立即报告科主任、护士长和医院ADR监测中心,并按“流程”进行上报。

康复科药品不良反应应急预案

加强药品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的应急管理,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各临床科室和药剂科要充分发挥《应急预案》在预防和应对药品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中的重要作用,切实规范药品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使应急管理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提高应急处理能力,预防和减少药品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切实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药品严重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应急预案

一、总则

(一)目的:药品群体不良事件,是指同一药品在使用过程中,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区域内,对一定数量人群的身体健康或者生命安全造成损害或者威胁,需要予以紧急处置的事件。为我科室正确处置药品严重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提供指导,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评价、早控制”,防止各种药品严重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的发生,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用药安全,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二)编制依据:本预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及《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应急预案》,并根据本科室具体情况编制。

(三)预案的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康复科突然发生,造成病人健康严重损害的药品不良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即:同一药品一个月内出现3例以上类似的严重不良事件(威胁生命,并有可能造成永久性伤残和对器官功能产生永久损伤)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定的其他严重药品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

(四)药品严重突发性不良事件工作实行责任制。科室相关人员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对因玩忽职守、工作不力造成严重损失的要追究责任,严肃处理。

二、领导机构

由科室的科主任、护士长、临床住院医师等组成我科室药品突发性不良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科主任为小组组长。负责统一领导和协调我科室药品突发性不良反应事件应急管理工作。

三、预警机制及预案启动

(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科室医务人员一旦发现新的、严重的、罕见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应认真填写《药品不良反应

/事件报告表》及《药品群体不良反应基本信息表》,并及时上 报,或通过电话及时向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组织报告。对严重的、群发性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应在发现后4个小时内通过电话向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组织报告;其他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应在发现后3个工作日内上报。不得瞒报、迟报或授意他人瞒报、迟报。

(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小组一旦作出药品严重突发性群体不良反应事件的初步判断,应立即向科主任汇报,科主任应立即向医务处汇报,领导小组组长应在24小时内组织领导小组及相关人员开会,判断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及应对措施,并作出是否启动预案的决定。

(三)应急响应 分级响应

依照药品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的不同情况和严重程度,将药品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划分为两个等级:

一级事件:出现药品群体不良反应的人数超过50人,且有特别严重不良事件(威胁生命,并有可能造成永久性伤残和对器官功能产生永久损伤)发生,或伴有滥用行为;出现3例以上死亡病例;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定的其他特别严重药品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

二级事件:药品群体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已知发生率2倍以上;发生人数超过30人,且有严重不良事件(威胁生命,

并有可能造成永久性伤残和对器官功能产生永久损伤)发生,或伴有滥用行为;出现死亡病例;省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认定的其他严重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

四、一旦启动预案,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1)暂停使用该药品,对已使用的进行密切观察。 (2)查找资料,分析判断不良反应的原因、性质和处理方法。

(3)追查药品来源。 (4)及时向医务科上报。

(5)按照要求,及时将可疑药品送药检所检验。 (6)保证治疗药品的供应。

(7)组织专家会诊,确定治疗方案,全力组织诊治。 (8)组织专家进行事件性质认定,责任认定和处理意见。

康复科合理用药管

理小组

2013年5月

第17篇: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

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

1、发现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液体输入,保留针头接新注射器,回抽漏于皮下的药液,然后拔除。

2、及时报告值班医生及护士长。

3、了解外渗药物的种类、名称、性质、PH值、渗透压,是否为血管活性药物(去甲肾上腺素、阿拉明、多巴胺、垂体后叶素等)、化疗药物等。

4、评估发生药物外渗的部位(是否为关节处、局部皮下组织的厚度)、面积,外渗药物的量,皮肤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和程度(胀痛、刺痛、烧灼痛)。

5、根据外渗药物的性质、种类、刺激强度,给予以下适当的处理措施并记录过程(如果是化疗药物外渗则按照化疗药物外渗处理程序进行)。

(1) 局部湿热敷,可选用50%硫酸镁、芒硝,注意观察皮肤的颜色,防止烫伤。

(2) 血管收缩药外渗:使用654-2局部湿热敷。

(3) 阳离子药物(如钙剂、氯化钾)外渗:0.2%利多卡因局部封闭以促进药物扩散、稀释、吸收。 (4) 强碱性药物外渗(如碳酸氢钠):局部湿热敷;利多卡因10~15ml+地塞米松5~10mg局部环封。

(5) 高渗性药物(如脂肪乳剂、甘露醇、50%葡萄糖等)外渗:湿热敷或利多卡因10~15ml+地塞米松5~10mg局部环封;50%硫酸镁溶液+地塞米松5~10mg局部湿敷至少24小时。

6、轻度外渗(面积≦5cm2)局部环封1-2次(两次间隔6-8h);重度外渗(≧5cm2,甚至超过关节)第一天局部环封2-3次,第二天1-2次,以后酌情处理。

7、抬高患肢,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局部水肿;禁止在外渗侧肢体肿胀未完全消退前继续进行输液治疗。

8、密切观察外渗部位皮肤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臂围。

9、安慰病人,作好心理疏导。

处理程序

发现药物外渗→立即停止药物输注→报告值班医生、护士长→了解药物种类、性质→评估外渗部位、面积、药液量→局部皮下环封→湿热敷→抬高患肢→记录处理过程→严密观察局部皮肤颜色、温度→加强心理疏导

第18篇:输血不良反应处理预案

宁城县蒙医中医医院输血科

NCXMYZYYYSXK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预案

一、输血不良反应识别标准:

常见的输血反应和并发症包括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循环超负荷、出血倾向、酸碱平衡失调、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和传播感染性疾病等。

(一)、常见输血不良反应

1、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发热反应多发生在输血后 1-2 小时内,往往先有发冷或寒战,继以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伴有皮肤潮红、头痛,多数血压无变化。症状持续少则十几分钟,多则1-2 小时后缓解。

2、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

变态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荨麻疹和瘙痒。过敏反应并不常见,其特点是输入几毫升全血或血液制品后立刻发生,主要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喘鸣、面色潮红、神志不清、休克等症状。

3、溶血反应

绝大多数是输入异型血所致。典型症状是输入几十毫升血后,出现休克、寒战、高热、呼吸困难、腰背酸痛、心前区压迫感、头痛、血红蛋白尿、异常出血等,可致死亡。麻醉中的手术患者唯一的早期征象是伤口渗血和低血压。

4、细菌污染反应

如果污染血液的是非致病菌,可能只引起一些类似发热反应的症状。但因多数是毒性大的致病菌,即使输入10~20ml,也可立刻

192 宁城县蒙医中医医院输血科

NCXMYZYYYSXK 发生休克。库存低温条件下生长的革兰染色阴性杆菌,其内毒素所致的休克,可出现血红蛋白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5、循环超负荷

心脏代偿功能减退的患者,输血过量或速度太快,可因循环超负荷而造成心力衰竭和急性肺水肿。表现为剧烈头部胀痛、呼吸困难、发绀、咳嗽、大量血性泡沫痰以及颈静脉怒张、肺部湿罗音、静脉压升高,胸部拍片显示肺水肿征象,严重者可致死。

二、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规范:

(一)临床医护人员发现输血患者出现输血不良反应后,应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血管,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立即报告值班医生或护士长。在积极处理的同时,要及时向输血科通报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与输血科共同调查、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以确定进一步的处理、治疗方案。患方提出异议时,经治医护人员应该与患方共同封存剩余血液、血袋及输血器材等,双方签字后由输血科保管备查。

(二)输血科工作人员接到临床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后,应仔细询问患者所属病区、姓名、性别、住院号、年龄、血型、既往输血史、孕产史;疾病诊断、用药史、本次输血成分名称、输血量、患者输血后出现的临床症状与体征,认真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与临床科室仪器确定初步的处置参考意见。

(三)对于严重输血不良反应,输血科应指派具有相应资质的医生到临床进行会诊,协助临床查找原因及制定救治方案、观察处理疗效。并把处理情况汇报给医务科,如怀疑血液质量及细菌污

193 宁城县蒙医中医医院输血科

NCXMYZYYYSXK 染,应及时报告昆明市血液中心。

(四)处理完患者后,及时将《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及血袋仪器送输血科保存,输血科将输血不良反应进行登记,每月汇总分析后,报医务科保存备案。输血科及输血安全委员会要定期做分析及整改,以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五)输血反应的处理:

1.急性(速发型)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置:

(1)如果怀疑为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并做以下工作:

a、立即抽取受血者的血液加肝素抗凝、离心,观察血浆颜色,并进行血常规、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测定。

b、核对输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报告单和全部有关记录,以验证受者和所输血液成分有无核对错误;

c、核对受血者及献血者ABO、RH(D)血型。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献血者标本及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标本、血袋中剩余血标本,重测ABO、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盐水介质和非盐水介质);

d、留取输血反应后第一次尿送检(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属血管内溶血,尿中有血红蛋白)。

e、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一旦怀疑因血型不合引起的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应由临床医师为主积极治疗,治疗原则如下:

194 宁城县蒙医中医医院输血科

NCXMYZYYYSXK a、迅速补充血容量; b、应用速效利尿剂; c、应用多巴胺; d、碱化尿液;

e、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大剂量免疫球蛋白; f、有急性肾功能衰竭应进行透析治疗; g、DIC的防治。

(2)怀疑血液污染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应按以下程序处理: a、观察血袋剩余血的物理性状;如有无混浊、膜状物、絮状物、气泡、溶血、红细胞变成暗紫色、血凝块等,有上述情况之一均提示有细菌污染的可能;

b、取血袋剩余血直接作涂片或离心后涂片镜检,找污染细菌(阴性不能排除细菌污染); c、取血袋剩余血和患者血液,在4℃、22℃、37℃条件下作需氧菌和厌氧菌细菌培养。 d、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如中性粒细胞与输血前相比明显增多,对诊断有帮助。 e、一旦怀疑血液污染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治疗原则如下: 1)、尽早联合使用大剂量、强效、广谱抗生素; 2)、加强支持疗法; 3)、及时采取抗休克、防治DIC与急性肾功能衰竭措施。 (3)发热反应:

发热反应轻者,先减慢输血速度,若症状继续加重,应立即停止输血并通知医生,撤下输血器注明“输血反应”,查究原因并对症处理(高热给予物理降温,寒颤者保温),遵医嘱应用抗过敏药物,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 (4)过敏反应:

除按发热反应处理外,按过敏性休克抢救;有呼吸困难者,给高

195 宁城县蒙医中医医院输血科

NCXMYZYYYSXK 流量吸氧,喉头严重水肿者,协助医生作器官切开。 (5)循环负荷过重反应:

如按急性肺水肿的原则处理,停止输血,酌情帮助病员端坐,四肢轮扎,有效的减少静脉回心血量;高流量输氧通过25-30%的酒精湿休后吸入,以改善肺部气体交换;遵医嘱应用镇静、镇痛、扩血管、强心、利尿等药物,以减轻心脏负荷。 2.迟发性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

输血完毕数天以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为迟发性输血不良反应,受血者如果发现或怀疑为迟

发性输血反应,应有以下注意事项:免疫性的迟发性输血反应属于血液成分的抗原––抗体反应,在检测和确认后,记录于受血者的病历中。其处理步骤同急性输血不良反应。 3.输血相关传染性疾病的处理:

输血后如果受血者出现可经血液传播的传染病,医护部门应汇同采血机构仔细调查,验证受血者是否确因输注供体血而传染疾病,受血者如确诊感染HIV,应迅速报告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输血相关传染病所涉及的献血员,由采血机构按有关政策处理。

196

第19篇:输液质量问题和输液严重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输液质量问题和输液严重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1 在本院范围内反伤输液质量问题和输液严重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液或保留静脉道路,改换其他液体和输液器,积极进行临床救治。

2 医师、护士及其他医护人员应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科、药剂科、护理部,做好医疗记录,保存好输液器和药液,必要时进行封存。

3 调查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如为药物所致严重不良反应,填写《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上报本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小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小组进行必要的调查、分析、评价、处理,通过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网络进行报告,将该输液药品发生的严重不良反应及时通报全院临床科室,引起警惕;如为操作不当引起,临床科室应高度重视,并有相应的整改措施;如怀疑为输液质量问题,应立即上报药剂科,对该批号输液药品进行控制,迅速开展临床调查,必要时可采取暂停药品的使用等紧急措施。

第20篇:静脉输液相关的不良反应及原因

静脉输液相关的不良反应及原因

输液疗法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液体直接进入静脉,药效快,利用率高。静脉输液还具有液体和药物的输入速度和量可控的优点,是临床抢救和治疗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临床上也存在着滥用和不合理使用输液疗法的现象,常可引起输液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应引起高度重视。 1 输液的并发症

1.1 对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的影响

1.1.1 稀释作用 大输液制剂除碳酸氢钠外,其他输液剂的pH均

1.1.2 循环超负荷 输液量过多或输注过快,大量液体进入血液循环会出现循环超负荷反应。患者可表现为突发性呼吸困难、发绀、心悸、剧烈咳嗽、烦躁不安及粉红色泡沫痰等急性肺水肿或心力衰竭症状。血容量增加,电解质紊乱等可加重患者的心脏负担,特别是心功能失代偿及肾清除能力低下的患者。老年体弱者也因生理机能减退易发生循环超负荷反应。输入高渗制剂(如氨基酸、甘露醇等),可因渗透压的改变使组织间液体向血循环转运,当输入速度超过患者的代偿能力时亦可造成循环超负荷。

1.2 病原微生物污染反应

1.2.1 热原反应 热原反应特指为由输入致病量的致热原引发的以发热、寒战为主的全身性反应。国内文献中输液反应常被含混地指为热原反应,主要原因在于热原反应的严重性。致热原可由输液用物品和输注过程引入,患者对致热原的耐受程度,也可影响患者的临床反应。输入的液体过多,还可因致热原累积,超过内毒素阈剂量,而导致热原反应。严重者可发生昏迷和血压下降,出现休克和呼吸衰竭等症状而导致死亡。

感染性疾病在自然病程和治疗过程中细菌内毒素释放入血,肠道和肝脏功能受损引起的肠源性内毒素入血均可引起热原反应。而国内普遍存在的静脉给药率高,尤其是重症患者,输液治疗时间持续约24 h的现象相当普遍,极易造成对致热原来源的误判。合理应用输液疗法不仅可以减少热原反应,还有助于纠正对临床输液反应的不正确认识。

1.2.2 导管相关性感染 静脉置管可引起血栓、感染等并发症,导管相关性感染已成为医源性感染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危重症患者临床常反复从导管取血标本或加入药物,这些操作会增加患者被感染的机会。国内静脉输液率高相应地导致静脉导管使用率也高。另外,导管内及导管、针头周围血小板聚集也是血栓形成的开始。

1.2.3 微粒反应 输液、药物、配制过程中的多次加药及穿刺均会带入微粒,输液环境中的细小微粒也可能进入药液。因而,微粒污染是输液中普遍存在的并发症。当微粒进入肺微血管,可引起巨嗜细胞增

生而导致肉芽肿、肺栓塞,也可引起热原样反应;微粒较大者,可直接引起血管闭塞,局部组织缺血和水肿;红细胞聚集在异物上可形成血栓;某些微粒还可引起变态反应。生物制品,尤其是血液制品,即使是正常配制操作也可能溶解不完全;配制操作稍有不当(如振摇、消毒液、温度等因素)均可导致药物不能完全溶解,产生肉眼可见或难以观察的不溶性物质。

1.2.4 细菌病毒感染 静脉注射传播血源性病原体的可能性比皮下和肌肉注射更大。注射器使用的时间过长,受到了空气中的细菌或操作人员污染;注射部位皮肤消毒不严;医务人员本身患咽峡炎或皮肤化脓性感染污染了注射用具等,均可引起脓肿、败血症、乙型肝炎、艾滋病等严重疾病的医源性传播。有关“安全注射”问题已引起了广泛的重视,WHO的调查显示,发展中国家的不安全注射问题十分严重,每年全世界因不安全注射引起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为800~1600万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为230万~470万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为8万~16万人。在我国亦普遍存在着滥用注射方法给药,且人群中经注射传播的血源性感染患病率高。据流行病学调查,我国HBsAg阳性者约1.2亿。

1.3 输液操作不当引起的反应

临床输液操作不当可引起空气栓塞、静脉炎、感染、严重心律失常、创伤性麻痹和过敏性休克等。

1.3.1 栓塞 空气栓塞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状,可直接导致患者死亡。静脉插管及补液的过程中,尤其是中心静脉输液时,由于静脉压低,

空气易于经导管逸入中心静脉而导致空气栓塞。长期置管而形成的隧道壁较为僵硬,拔管时若不注意,空气也可经此隧道进入中心静脉。输液过慢,静脉血回流凝固可形成小的血栓,静脉置管处理不当也可能引起小血栓,循环中的小血栓易随血流入肺,形成肺栓塞。 1.3.2 静脉炎 刺激性药物如万古霉素、依替米星、红霉素等输液配制浓度或输液速度不当,可刺激血管形成静脉炎。

1.3.3 输液速度控制不当 输液治疗中控制速度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临床常用的指标为滴速。常用的一次性输液器螺丝松紧不稳定,易改变滴速,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引起心血管事件。使用液滴计算滴速的方法亦不可靠,随着滴液速度加快,液量就变大。不同溶液的液滴量相差可高达20%,增加液体的滴速,液滴量之间的差别可达30%。而输液泵能精确控制滴速,但在医院普及尚有一定的难度。 1.3.4 其它反应 静脉穿刺部位的处理不当,可引起渗血、渗液、肿胀和局部炎症反应,也可引起组织坏死,成为感染源。锁骨下静脉穿刺,如穿刺点和进针方向掌握不好,可引起气胸、血肿、气栓、神经损伤及感染等并发症。输液配制过早、操作不规范也可能导致药物降解、析出和污染等,甚至导致严重的过敏反应。 2 大输液制剂的不良反应 2.1 晶体溶液

葡萄糖溶液为酸性,可致血栓性静脉炎,稀释血液还可引起红细胞聚集,甚至发生溶血。不适当应用含葡萄糖的大输液时可使血糖在应激性高血糖的基础上进一步升高,加重脑缺血缺氧的损伤。果糖与

葡萄糖相比,并无优越性,却有某些不良作用,如快速输注,可使血清乳酸和尿酸盐水平升高,且价格昂贵,重病患者应用后,易患乳酸性酸中毒,静脉输注往往引起尿酸生成过多,而导致高尿酸。氯化钠注射液使用不当,可出现血容量超负荷,肺水肿。 2.2 胶体溶液

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凝血功能障碍、肾功能障碍、过敏和类过敏反应等。右旋糖酐每天使用剂量>1~2 g•kg-1,会引起凝血障碍,除了降低血小板粘附力外还可降低Ⅷ因子活性,降低纤维蛋白形成以及血液稀释所致的凝血因子减少,同时可造成配血型时的假凝集现象。低分子和小分子量右旋糖酐有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危险。右旋糖酐和明胶制剂均可引起过敏反应,羟乙基淀粉可直接激活血浆酶系统,引起类过敏反应。胶体液的扩容作用,亦可增加脑灌注压及颅内压。 3 输液的滥用及原因 3.1 不适当地补充营养物质

处方调查显示,多种维生素等制剂使用非常普遍,而相关检查和临床依据明显不足。食物是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最好来源,膳食正常者,另行补充并无受惠之处,只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才由胃肠道外补充。微量营养素静脉给药如同消化道短路,使消化道对一些依赖其吸收或排泄的微量元素的生理调节作用丧失,而完全受静脉补充的控制,补充不当可产生毒副作用。 3.2 不适当地应用输液疗法

口服给药有效或不支持注射治疗时,不应滥用注射给药。对胃肠

功能正常的患者给予葡萄糖或氯化钠等补充营养物质通常是不必要的,且可带来不良反应。与静脉输液相比,葡萄糖-电解质口服液应用安全而简便,具有能改善葡萄糖-钠离子共同转运系统功能,增强食欲,并提供更好的营养等优点。对轻度或中度的脱水患者,如呕吐不严重,应提倡口服补液。对低钠血症可通过限制水入量,应用利尿剂,增加饮食摄入、口服氯化钠制剂和处理原发病等方法加以纠正,静脉给药补充只限于严重的低钠血症,以及增加摄入后疗效不佳的患者。

3.3 滥用输液的原因

患者对药物治疗的认识有误,有些患者认为有输液才是积极的治疗,可体现对其疾病的重视,导致某些医生为了迎合患者的期望和要求而滥用输液。医生也存在对输液的不良作用和安全注射认识不足而滥用输液,或者为了安慰患者而无必要地输液。有的为了经济利益,能用口服制剂治疗者,也使用较贵的药物进行静脉输液治疗。 不适当地使用静脉输液治疗是医院内安全注射的一大隐患,合理的使用静脉输液需完善医、药、护之间的协作,加强对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的安全注射教育,形成倡导合理用药的社会大环境。

输液不良反应应急预案
《输液不良反应应急预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